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辅读:但以理书

A、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但以理书绪论

作者简介

邝炳钊博士

邝炳钊博士先后考获神学士(建道神学院)、文学士(美国哥顿大学)、法律学士(伦敦大学)、法律深造文凭(香港大学)、文学硕士(美国惠敦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兰代斯大学,主修中东上古史和语言)等学位。

邝博士曾任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旧约讲师十年,也曾任建道神学院、播道神学院、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客座讲师。邝博士曾在香港执业大律师。

邝博士现于爱城华人基督教福音堂牧会。

序言

十多年前,我认识邝炳钊博士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当时就觉得他将来对华文的神学著作必有好的贡献。现在他的“但以理书注释”出版了,果然使我们不失所望。

邝博士以他所受优良的神学教育,是华人教会中不可多得的旧约学者,再加上他敬爱神的话的心,和严谨的思想,写出一本极平衡的预言注释。

“但以理书注释”有学术的深度,属灵的敬虔及客观、公正的解经,对预言书的解释是一真正的供献。

深信 神必赐福使用这本注释,也深信将来从邝博士的笔下,必有更多的好书出来帮助神的教会。

鲍会园

一九八九年六月于香港

自序

但以理书是一本复杂难懂的书卷,难怪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解释。另一方面,但以理书却是现今世代不可以忽视的一本经书,它教导我们在任何环境中仍要对神忠贞,矢志不渝,因神是掌管万有的主宰,是可以信赖的真神;这是现今瞬息万变世代最需要的信息。为此,我们不能因但以理书难懂而不加以研读,应该排除万难,细心探索,从但以理书获取适切的提醒和勉励,听见神为这个时代所敲奏的巨响。

“但以理书注释”是笔者的处女作。笔者知道自己属灵的理解不足够,写作的技巧有许多地方尚需改善;o盼望父神用这本注释,帮助弟兄姊妹了解但以理书的信息。

除了感谢父神叫我在极困难的境况下顺利完成这本注释之外,笔者特别感谢李色艳姊妹抄写了本书大部分的初稿,以及许宝娟姊妹为本书部分初稿加以润色。笔者也感谢陈惠荣和高明发两位编辑为本书的印制付出不少心血。笔者更感谢鲍会园牧师审阅本书的初稿,又为本书撰写序言。最后,笔者衷心感谢史丹理基金会(特别是许书楚长老),资助了本书全部的出版费用;他们财力的支持,促成了圣经注释这项写作的计划。

简写表

    一、与但以理书有关的作品

    二、其他

一、与但以理书有关的作品

Anderson          Anderson,R. A, Signs and Wonders: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Eerdmans, 1984.

Baldwin           Baldwin,J.G. Daniel (TOTC). IVP, 1978.

Barr              Barr,J. "Daniel" in Peake's Commentary. Nelson, 1962.

Bentzer           Bentzer,A. Daniel (HAT). Mohr, 1952.

Bevan             Bevan,A.A. A Short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892.

Boutflower        Boutflower,C. In and Around the Book of Daniel. Zondervan,1963.

Bravermann        Bravermann,J. Jerome's Commentary on Daniel. Catholic Biblical Association, 1978.

Campbell          Campbell,D.K. Daniel: Decoder of Dreams. Victor, 1977.

Casey             Casey,M. Son of Man. SPCK, 1979.

Collins           Collins,J.J. Daniel, 1-2 Maccabees. Michael Glazier, 1981.

Colloins (Form) Colloins, J.J. Daniel (The Form of the OldTestament Literature) Eerdmans, 1984.

Criswell          Criswell,W.A. Daniel. Zondervan, 1970.

Culver            Culver,R. Daniel and the Latter Days. Moody, 1962.

Davies            Davies,P.R. Daniel. JSOT, 1985.

Declor            Declor,M. Le livre de Daniel. Gabalda, 1971.

Driver            Driver,S.R.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

Ford              Ford,D. Daniel. Southern Publishing Association, 1978.

Gaebelein         Gaebelein,A.C. The Prophet Daniel. Our Hope Publisher, 1911.

Gammie            Gammie,J.G. Daniel. Knox, 1983.

Ginsberg          Ginsberg,H.L. Studies in Daniel.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1948.

Gurney            Gurney,R. God in Control. H.E. Walter, 1980.

Hammer            Hammer,R.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artman           Hartman,L.F. and Di Lella, A.A. The Book of Daniel (Anchor) Doubleday & Co., 1978.

Heaton            Heaton,E.W. The Book of Daniel. SCM, 1956.

Ironside          Ironside,H.A. Lectures on Daniel the Prophet. Loizeaux, 1920.

Jeffary           Jeffary,A. "The Book of Daniel" IB 6. Abingdon, 1956. 339-549.

Jerome            Jerome'sCommentary on Daniel. Baker, 1958.

King              King,G.R. Daniel. Eerdmans, 1966.

Lacocque          Lacocque,A. The Book of Daniel. John Knox, 1979.

Leupold           Leupold,H.C. Exposition of Daniel. Baker, 1969.

Luck              Luck,G.C. Daniel. Moody, 1958.

McDowell         McDowell,J. Prophecy:Fact or Fiction. Daniel in the Critic's Den. Campus Crusade, 1979.

Mickelsen         Mickelsen,A.B. Daniel and Revelation. Thomas Nelson, 1984.

Montgomery        Montgomery,J.A. The Book of Daniel (ICC). T.&.T. Clark, 1927.

Porteous          Porteous,N. Daniel (OTL). SCM, 1965.

Pusey             Pusey,E.B. Daniel the Prophet. Funk &Wagnalls, 1985.

Rabbi             Rabbi,I.J. The Aramaic Section of Ezra and Daniel. Hebrew Union College, 1982.

Rushdoony         Rushdoony,R.J. Thy Kingdom Come. Thoubum, 1978.

Russell           Russell,D.S. Daniel. Westminster, 1981.

Stevens           Stevens,W.R. The Book of Daniel. Bible House of L.A., 1949.

Strauss           Strauss,L. The Prophecies of Daniel. Loizeaux Brothers, 1969.

Stuart            Stuart,M.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Crocker &Brewster, 1850.

Swim              Swim,R.E. "Daniel" in Beacon Bible Commentary. IV. Beacon HillPress, 1969.

Thomson           Thomson,J.E.H. "Daniel"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Funk & Wagnalls, 1909.

Towner            Towner,W.S. Daniel. Knox, 1984.

Unger             Unger,M.F. Unger's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II. Moody, 1981.

Walvoord          Walvoord,J.F. Daniel: The Key to Prophetic Revelation. Moody, 1971.

Whitcomb          Whitcomb,J.C. Darius the Mede. 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5(ThirdPrinting)

Wilson            Wilson,R.D. Studies in the Book of Daniel. Putnam's Sons, 1917.

Wiseman           Wiseman,D.J. et al.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Tyndale, 1965.

Wood              Wood,F.M. The Dilema of Daniel. Broadman, 1985.

Wood              Wood,L.A Commentary on Daniel. Zondervan, 1973.

Wordsworth        Wordsworth,C. "Daniel" in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VI. Rington,1876.

Young             Young,E.J. The Prophecy of Daniel. Eerdmans, 1949.

Zockler          Zockler,O. "Daniel"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 XIII.Zondervan, 1960.

丁立介            丁立介。但以理书考详。绍人丛书编辑处,1965(第三版)

米勒德            米勒德。现代中文圣经注释。种籽,1984(再版)。

何慕义            何慕义。但以理书预言的亮光。中华神学院,1970。

胡里昂            胡里昂。但以理书研经导读。天道,1985。

思高              思高。达内尔,十二小先知。思高圣经学会,1954。

唐佑之            唐佑之。永恒。浸信会,1984(再版)。

陈方              陈方。预言之钥:但以理书预言之研究。加恩,1983。

华勒斯            华勒斯。万王之王。校园,1981。

贾玉铭            贾玉铭,但以理书新讲义。少年归主社,1972(再版)。

翟辅民            翟辅民。但以理书释义。宣道,1954。

谢秀雄            谢秀雄。爱与希望的信息。文艺,1987。

苏佐扬            苏佐扬。但以理书。天人,1983。

二、其他

AASOR             Annual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ANET              Ancient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Pritchard, J.B., ed.;Princeton: PrincetonUniv. Press, 1955.

BA                BiblicalArchaeologist

BASOR             Bulletin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BDB               F.Brown, S.R. Driver, C.A. Briggs, ed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Testament, Oxford: Clarendon, 1953.

BJRL              Bulletinof the John Rylands University Library of Manchester

BS                BibliothecaSacra

BZAW              Beiheftezur Zeitschrift fun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CBQ               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DOTT              D.W.Thomas ed.,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New York, 1961.

ed.               Editor,edited by

EQ                EvangelicalQuarterly

ERT               EvangelicalReview of Theology

ExpT              ExpositoryTimes

HTR               HarvardTheological Review

HUCA              HebrewUnion College Annual

IB                TheInterpreter's Bible, ed., G. Buttrick.

IBD               IllustratedBible Dictionary, rev. ed. N. Hillyer 3 parts; Leicester, 1980.

ibid.             ibidem,in the same place

ICC               The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f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Testament, eds., S.R. Driver, A. Plummer,     and C.A. Briggs.

IDB               The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G.A. Buttrick et al. 4 volumes; NewYork, 1962; suppl. vol. 1976.

JAOS              Journal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BL               Journ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JCS               Journalof Cuneiform Studies

JETS              Journal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JNES              Journal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POS              Journalof Palestine Oriental Society

JQR               JewishQuarterly Review

JSOT              Journal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JTC               Journalfor the Theolgoy and the Church

JTS               Journalof Theological Studies

MT                MasoreticText

NASB              New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CB               NewCentury Bible

n.d.              nodate

NEB               NewEnglish Bible

NICOT             R.K.Harrison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NIDNTT            New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d. C. Brown; E.T., 3vols.; Grand Rapids, 1975-78.

NIV               NewInternational Version

OTL               OldTestament Library

OTS               OudtestamentischeStudien

PEQ               PalestineExploration Quarterly

RB                RevueBiblique

RSV               RevisedStandard Version

RV                RevisedVersion

TDNT              Theological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 G.W. Bromiley; E.T., 9 vols.; GrandRapids, 1964-74.

TOTC              Tyndale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TWOT              Harris,L. ed.,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Moody, 1980.

VT                VetusTestamentum

WTJ               WestminsterTheological Journal

ZAW               Zeitschriftfur die Al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ZPEB              Zondervan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ed. M.C. Tenney et al.; 5 vols.; GrandRapids, 1975.

串释              圣经 串珠・注释本(旧约全书)香港证道,1986

和合本            新旧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

现中              圣经 现代中文译本香港圣经公会,1980

新译              新约全书新译本香港中文圣经新译委员会,1976

旧释              旧约释义全书三一文化出版社,1978(再版)

韩承良            圣经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1983

吕本              吕振中译本

绪论

大多数的华人基督徒都十分重视但以理书,因为书内有关但以理和三个朋友的事迹都是我们所熟悉和喜欢的,它的异象和有关将来的预言(如七十个七)更叫我们联想起主耶稣第二次的降临。可惜,许多人虽然喜欢但以理书,却甚少读它,因为它是一本不易懂的书卷。

其实,读但以理书是可以鼓励我们仿效但以理和三友对 神的敬虔和忠贞,也叫我们明白圣经的预言如何得以应验。

但以理书是旧约启示文学的代表作,与新约的启示录有密切关系。o要我们熟悉但以理书的背景,明白启示文学的特性,便可以了解但以理书的内容和教训。

    (一)但以理书的内容

    (二)但以理书的背景

    (三)但以理书的神学

    (四)但以理书之目的

    (五)但以理书的作者

    (六)但以理书的版本

(一)但以理书的内容

但以理书是由两种材料揉合而成的。第一至六章记载了六件事迹,主角但以理以第三身出现;第七章至是但以理所见的异象,但以理以第一身自称。第一至六章着重叙述但以理和三友怎样在困难中仍然对 神忠贞,遵守犹太人传统的宗教礼仪;第七至十二章却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藉此鼓励在困境中的犹太人持守信仰,忠贞于他们的 神。

第一章记述犹大王约雅敬第三年,尼布甲尼撒攻打犹大国,带走了一群优秀的青年到巴比伦接受训练,然后在宫中供职;但以理和三友也被掳走。在巴比伦受训期间,但以理和三友拒用王膳,免得被玷污。虽然他们o吃蔬菜饮白开水,身体却比其他青年健壮,又获得 神赐他们有胜人一筹的智慧聪明。

第二章记载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做了一个怪梦,他的顾问和谋士都不能把梦的内容和意思告诉他;他于是下令灭绝国中的智慧人,包括但以理和三友。但以理和三友为此事向 神恳求,祈祷蒙 神垂听。但以理于是向王指出王梦见了一座由不同金属铸成的大像,大像的四部份表征四个帝国,后来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把大像砸碎,开始了 神永远的国度,但以理的讲解使王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刻承认 神是启示奥秘的真神,又擢升了但以理和三友。

第三章描述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座金像,下令全国的人向金像下拜,违者格杀勿论。但以理三个朋友却本着大无畏的精神,宁死不屈,拒绝膜拜金像。那些本已嫉妒他们的巴比伦官员把握时机向王告密,王大发雷霆,下令把他们三人抛去烈火窑里;他们却没有被烧伤,且有一位面貌像神子的陪伴他们在火中走来走去。王万分震惊,立刻放他们出来,且称颂他们所信奉的 神,又提升他们担任巴比伦政府更高的职位。他们三个坚持对 神的忠信, 神也按祂的信实保护他们。

第四章是尼布甲尼撒颁发的谕令。他回忆曾在梦中看见一棵高大而华美的树,守望的圣者宣告把这树砍伐;王于是邀请但以理解释此梦的意思。但以理指出大树表征尼布甲尼撒王;因为王骄妄刚愎,必会由君王之尊沦为野兽,当他谦卑承认 神在人间掌权时,就会复得王权。但以理的预言完全应验,尼布甲尼撒王被 神刑罚,疯癫了七年,后来他悔改, 神使他复原,再度作王。

第五章叙述伯沙撒王大摆筵席款待群臣,他可能饮酒太多而竟然动用耶路撒冷圣殿的器皿,又大事嚣张颂赞巴比伦的神明。忽然,有一只神秘的手出现,指头在粉墙上写出奇异的字。伯沙撒王和一千名的官员十分惊慌,召了国中所有的术士来解字,术士却无法解释。最后,王后向王推荐但以理来。但以理直斥王的不是,并指出墙上的字宣布了巴比伦将会被玛代波斯攻灭。

第六章详细记述但以理的政敌妒嫉和设计谋害他。他们怂恿大利乌王颁发临时禁令,不准人在三十日向神明或其他人祈求,o准向王祈求。但以理对 神忠贞而不理王令,仍按犹太人惯例一日祈祷三次。他的仇敌阴谋得逞,大利乌王o有按已颁布的命令把但以理丢在狮子坑里。 神奇妙地差派使者封住狮子的口,使但以理在饿狮群中安然无恙,控告他的人最终被狮子咬死。大利乌因此下令国民敬崇但以理的 神,而但以理在大利乌执政期间凡事顺利。

第七章记录但以理在伯沙撒元年所见的异象,他看见四头巨兽从海中上来。们表征四个帝国,而在第四兽头上长出十角,后再有一个小角;小角表征一个要折磨犹太人的君王,犹太人要交在他手一载二载半载。但以理又看见 神在天上像一位满有威荣的大法官施行审判,毁灭第四兽和那小角,又把永远的国度赐给那位“像人子”的。本章扩充了第二章的记述,指出第四兽有“十角”和“小角”的阶段,以及“小角”会迫害选民;故此,受迫害的选民会与“像人子”的那位一同得国。

第八章叙述但以理在伯沙撒第三年所见的异象。他看见一只公绵羊本来威风十足,向西、南、北方冲去,但被长有一大角的公山羊触倒。公山羊的大角却忽然折断长出四只角来,而在四角之一又长出一小角,这小角亵渎 神,迫害圣民。天使把异象的含义向但以理说明。公绵羊指玛代波斯,公山羊是指希腊帝国,大角是指亚力山大,四角乃指他四个将军,小角是指安提阿哥四世,他要迫害犹太人二千三百个晚间和早晨。

第九章也是但以理自己在大利乌第一年所见的异象。当时,但以理向 神认罪和祈祷,求 神兑现祂藉耶利米所宣讲的预言,于七十年届满时带领犹太人重归故土和复兴以色列国。天使加百列把七十年的真义告诉但以理,原来七十年是七十个七,七十个七分为三个阶段:从出令至受膏君出现将有七个七;由受膏君至受膏者被杀有六十二个七;最后一个七有一王的民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而这个行毁坏可增的王必遭遇 神为他所定下的灾难。

第十至十二章记述但以理所见的最后一个异象。他在古列王第三年禁食祈祷二十一日,求 神赐他新的启示。当他一开始祈祷, 神便打发一位天使向他传递信息,但这位天使被波斯的保护使者阻拦,延迟了二十一日。传信息的天使很详尽地把亚力山大死后南北两国的恩怨和冲突告诉但以理,又把焦点集中于安提阿哥四世的兴起,和他残酷迫害圣民的经过,以及他的悲惨结局;天使论及安提阿哥四世的预言适用于一切自高自大,攻击 神和祂子民的人身上。虽然有些犹太人因为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而放弃了信仰,仍然有一群犹太人对 神忠贞不渝,甚至为信仰殉难,他们又鼓励和教导同胞对 神至死忠心。这些真正认识 神的人,虽然殉道却会复活承受永生,而不忠贞于 神的恶人却永远蒙羞和被憎恶。最后,天使应许但以理末后将会复活和获得 神为他所预备的产业。

有关这十二章的排列,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Ⅰ 第一至六章采用了两种方式叙述皇帝与但以理和三友的关系:1

1.(a)王下令拦阻或禁止但以理和三友对 神忠贞;(b)但以理和三友选择顺从 神而不顺从王;(c)但以理和三友愿意为了顺从 神而殉难;(d)他们获得奇妙的拯救;(e)他们得奖赏和擢升,恶人受刑罚;(f)王因此得悉他们的 神伟大。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有第一、第三、第六章。

2.(a)做梦或见异象;(b)王的谋士不能解释;(c)但以理却能解释;(d)但以理获提升或奖赏;(e)王因此得悉但以理的 神伟大。本书的第二、第四、第五章就是采用这种叙述的方式。2

Ⅱ 第七至十二章那四个异象都提及了天使对但以理的讲解。但以理书第七章和第八章先见了异象,后获天使解释;o是在第七章,天使的解释属于异象的一部份,第八章却是先见异象跟着有解释。在第九章则是先有但以理的祈祷,跟着天使的解释就是异象。第十至十二章却把异象的信息与天使的解释放在一起,没有分开。3

Ⅲ 第二章和第七章都是论及四个帝国,第三和第六章都描述忠心于 神的人在苦难中(火窑和狮子坑)获得奇妙的拯救,第四章和第五章都记述皇帝骄傲而被 神刑罚(唯一不同的是尼布甲尼撒有机会重得王权,而伯沙撒却没有)。4故此,第二至七章乃是交叉的平衡排列。5而第四章和第五章乃是这几章的中心,就是 神要求人尊重祂的主权,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而亵渎和攻击 神。

Ⅳ 第一至六章记述但以理能够为王解释异象和梦。在第七至十二章他却需要天使为他解释所见的异象或向他传递启示。

Ⅴ 第一至六章强调但以理和三个友人如何面对信仰的挑战和挣扎,面对危机仍然对 神忠贞。第七至十二章却把焦点转换至犹大整个国家,全部的选民都要在危机中抉择是否不惜性命顺从 神。当然,但以理和三友在第一、三、六章所获的恩典对于第七至十二章的犹太人将会是莫大鼓励。

Ⅵ 第一至六章对外邦人的皇帝有较温和的描述(伯沙撒所受的批判最严厉),七至十二章却把外邦君王(尤其是安提阿哥四世)视作与 神为敌的恶人。6

 

Ⅶ 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记述犹大国灭亡,圣殿的器皿也被带到巴比伦,而第十二章结束时提及但以理要承受 神为他预备的产业,暗示 神国度的建立。这种对比反映出“首尾相应”。另一方面,第一章指出但以理和三友被 神赐智慧聪明),而第十二章记述智慧人必发光,二者互有关系。7

 

1 Davies, 51-52;

2 有关这两种体裁的结构,参W.L. Humphreys, "A Life-Style for Diaspora: A study of the Tales of Esther and Daniel" JBL 92: 211-213; S. Niditeh and R. Doran, "TheSuccess Story of The Wise Courtier: A FormalApproach" JBL 96: 179-197.

3 关于这几个异象的组成,参 J.G. Gammie, "TheClassification, Stages of Growth and Changing Intention in the Book ofDaniel" JBL 95: 191-204.

4 Ford, 28.

5 abc-cba; 有关此种交叉平衡(Chiastic), 参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Malachi (IVP, 1972), 74-80.

6 A. Lenglet, "La Structure Litte&raire de Daniel 2-7" Biblica 53: 169-190; Baldwin, 59-60

7 有学者认为第一至六章的记载(与七至十二章的异象相仿)不是真事,o是想象和虚构的故事,因这些记载都提及一些神奇怪诞的事情,o不过是叫读者或听众感到鼓舞,并不是记述事实;这说法好像假设了凡有超自然成分的记载都不是真事,岂不是等于说圣经的神迹都没有发生过?笔者不能认同这看法;Collins, 41.

(二)但以理书的背景

按照但以理书的提示,第一至六章的记述发生于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大利乌王的时代;而第七至十二章则预言在波斯和希腊帝国要发生的事。

    Ⅰ 巴比伦帝国

    Ⅱ 玛代波斯帝国

    Ⅲ 希腊帝国

    Ⅳ 玛加比革命军

    Ⅴ 年代表

Ⅰ 巴比伦帝国

1.尼布甲尼撒(604-562 B.C.

他是新巴比伦国的创始人拿布普拉撒的儿子。8在主前六○五年的夏天,尼布甲尼撒带领一支军队突袭迦基米斯,杀灭该处的埃及驻军。当他正要继续追杀至埃及边界时,接到父亲逝世的消息,立刻赶回国继承王位。途中,他掳去了犹大一些优秀青年,但以理也在其中。

主前六○一年,尼布甲尼撒再次进攻埃及,却战败;他的附庸国(包括犹大王约雅敬)不再向他进贡。尼布甲尼撒于是重新装备军队,再次西征,他亲自带兵团攻耶路撒冷;就在围攻前三个月,犹大王约雅敬逝世,儿子约雅斤继位。尼布甲尼撒的大军于主前五九七年攻入耶路撒冷城,约雅斤以及大部份的皇室人员和臣仆,还有很多上层社会的人物(共三千多人),都被掳到巴比伦,以西结也在被掳的人中,尼布甲尼撒立西底家代替约雅斤为犹大王。9

西底家后来依赖埃及背叛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因此差派巴比伦大军再次进攻犹大,终于主前五八七年攻破城墙,大举入城。西底家向东南方逃命,却被捉拿,眼睛被剜,带到巴比伦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尼布甲尼撒死后,儿子以未米罗达在主前五六二年继位。10他继位后两年,在叛变中被杀,尼布甲尼撒的女婿尼甲沙利薛继位。11尼甲沙利薛在位不过四年便死了,国家又陷入混乱状态,他未成年的儿子巴施玛度又被杀。12最后,拿巴尼度夺取了政权登上巴比伦的宝座。

2.拿巴尼度(555-539 B.C.

他曾夺取了亚拉伯沙漠北部的提玛城,13把该城当作巴比伦国的第二个首都;由于他长期居住于提玛(552-545 B.C.),他指派长子伯沙撒在巴比伦城替他摄政。另一方面,他喜欢敬拜月神“辛”而故意忽视巴比伦的国神玛度,14甚至把“辛”视为巴比伦国最高超的主神,取代了玛度的地位,引致玛度的祭司和巴比伦的居民对他十分反感。

3.伯沙撒(550-539 B.C.摄政)

伯沙撒的母亲相传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儿称她为“太后”),15伯沙撒在巴比伦城代父管理国中大小事务,后因狂妄亵渎 神而被玛代大利乌用刀杀死。

 

8 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本是一个迦勒底王子,于主前六二五年在巴比伦作王,创立了一个有力的王国。

9 有关尼布甲尼撒(Nebuchadrezzar)毁灭犹大国的详情,参卜鲁斯,以色列与列国史(种籽,1983),112-127.

10 以未米罗达(Evil-Merodach)曾释放约雅斤出监,赐他高位,使他高过被掳到巴比伦的其他国王

11 尼甲沙利薛(Nergal-Sharezer)由主前五六○至五五六年作王;希腊史家称他为尼力苏撒(Neriglissar)。

12 拉巴施玛度(Labash-Mardu祂)继位时仅为一个小孩;参卜鲁斯,125.

13 提玛(Tema)是亚拉伯沙漠中一个绿洲,拿波尼度把它发展为一个商业中心。

14 相传拿波尼度出身于"辛"(Sin)的祭司阶级(他母亲是"辛"庙的一位女祭司);谢友王,两约中间史略(种籽,1978),35.

15 拿波尼度娶了尼布甲尼撒的女儿李道葵斯(Nitocris)。

Ⅱ 玛代波斯帝国

1.古列(538-530 B.C.

玛代人本居住于今日伊朗国土的北部,而波斯族则居南部。玛代的居亚撒列一世曾与尼布甲尼撒连手攻打亚述。16当居亚撒列一世的儿子亚士帖基继位后,17南方的波斯兴起了雄才大略的古列王。

古列本是伊朗南部的安珊王,主前五五九年已统治波斯族。当时波斯族是玛代的附庸国,受亚士帖基诸多压制。主前五五○年,古列揭竿而起,实行叛变。他打败了亚士帖基,并吞了玛代。古列跟着向西出兵,所向披靡,叫许多国家臣服;他于主前五三九年领军进攻巴比伦,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了巴比伦城,因玛度的祭司和大部分的巴比伦人,都因讨厌拿波尼度而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波斯军入城。伟大的波斯帝国正式兴起。18

既然巴比伦亡国的一个主因就是拿波尼度轻视巴比伦的国神玛度,古列因此学到一个宝贵的功课:如果他要获得各国人民尊重他,他必先要尊重各国的国神;后来他准许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国重建圣殿也可能与他这种心态有关(当然,他这样做是符合掌管一切的 神的旨意)。19

这位留名后世的伟大君王在主前五三○年战死沙场,儿子甘拜西继位。

2.甘拜西(530-522 B.C.

甘拜西在位最大的功绩是征服了埃及。他曾因怀疑弟弟士每弟叛变而把弟弟杀死。后来有一位术士自称为士每弟,起而叛变,自主为王;在埃及远征的甘拜西急速返国,途中猝然驾崩。

甘拜西死后,国家大乱,直至大利乌一世登位,内部纷争才结束。

3.大利乌一世(522-466 B.C.

大利乌一世主要事迹有三;第一,他登基后便派兵到各地平定叛变,又致力开拓波斯国的疆域,他的帝国版图从印度河伸展到爱琴海,从黑海沿岸北达多瑙河。20第二,他改组政府,将帝国划分为几个大区,各区有总督管理。第三,他秣马厉兵,与希腊联邦对抗,引发了亚力山大日后攻打波斯

在大利乌一世登位初期,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于主前五二○年鼓励被掳归回的犹太人恢复已搁置了十多年的重建圣殿的工作。

4.亚哈随鲁(486-465 B.C.

他又名薛西,曾娶以斯帖为王后;此外,他平定了在埃及和巴比伦的叛乱,且带领精锐大军攻打希腊,结果他迭吃败仗,再无力量出征希腊。

主前四六五年亚哈随鲁为自己的臣仆杀害21,由儿子亚达薛西一世继位。

5.亚达薛西一世(465-424 B.C.

亚达薛西一世在位期间,以斯拉和尼希米相继获准归国,协助耶路撒冷重建城墙和推行改革。

亚达薛西一世当政时,一方面要对付埃及的叛变,另一方面又被希腊侵略;伟大的波斯帝国开始衰落。他以后的几个波斯王都没有甚么作为;最后,大利乌三世(336-331 B.C.)因逃避亚力山大而被部属刺杀,辉煌的波斯帝国就此结束。

 

16 居亚撒列(Cyaxares)在位四十年(主前六二五至五八五年),谢友王,50.

17 有学者认为亚士帖基(Astyages)就是但以理书所说的“玛代人大利乌”;谢友王,51.

18 有关古列如何不发一箭便占领了巴比伦城,可参考他的圆柱碑文(Cyrus Cylinder);DOTT, 81-92.

19 当时除了在巴比伦有一群被掳的犹太人外,在埃及的伊里芬田也有不少犹太人聚居,伊里芬田的文献(Elephantine Papyri)提供了许多有关他们的资料(特别是他们重建该地圣殿的事情);参B. Porten, Archives fromElephantive(Berkeley, 1968).

20 布赖特,以色列史(文艺,1971),340.

21 杀死亚哈随鲁的大臣名叫亚达班鲁斯(Artabanus);谢友王,64.

Ⅲ 希腊帝国

1.亚力山大(336-323 B.C.

亚力山大的父亲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于主前三三八年统一了希腊各城郡而建立希腊帝国,两年后他被人谋杀,由他那位英勇善战的儿子亚力山大继位。

亚力山大的威赫战功人所周知;他登位先后占了波斯、腓尼基、埃及,他随着征讨边陲,远攻印度,直达喜马拉雅山麓。他所向无敌,很快便建立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希腊帝国;正如玛加比书作者所说:“他身经百战,夺获许多坚垒,斩杀各地国王。他跑遍大地四极,掳掠了许多民族和财物,大地在他面前哑言无声,因此他的心志高傲,妄自尊大”(玛加比壹22

亚力山大曾师事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有一个理想,就是把所侵占的各国希腊化;他要把希腊的文化制度,以及语言及一切风俗习尚,灌输给被他征服的民族。他盼望把东方(包括亚述、巴比伦、波斯、埃及)的文化和希腊文化共冶一炉。

亚力山大于元前三二三年在巴比伦患上热病与世长辞,他的国家被四个将军所瓜分,其中两个(南国埃及和北国叙利亚)与犹太人有密切的关系(有关南北二国的恩怨,可参考第十一章的诠释)。

2.南国多利买王朝

多利买一世建国后的一百年,巴勒斯坦都归南国所管辖。这一世纪中,犹太人享有从前在波斯统治下的权利,只要按时向南国进贡,其他的事多利买王朝不加以干预,任由大祭司统治犹太人,大祭司的地位日渐提高,祭司阶层也成为社会的领导阶级。

同时,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迁徙侨居于埃及;23他们在埃及享有很大的自由和安宁,而且有地位和财产。他们很快就采取希腊语为母语,不能读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只有把旧约的圣经译成希腊文,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24

3.北国西流古王朝

当安提阿哥三世于公元前二○○年击败埃及军后,他统治了巴勒斯坦直至埃及边界。臣服南国一百多年的犹太人现在为北国管辖,犹太人对此本来很高兴,因安提阿哥三世初期甚为善待他们。

o是到了他儿子西流古四世作王时,为了付清向罗马进贡的赔款,西流古四世企图掠夺耶路撒冷圣殿宝库的金银,北国迫害犹太人的序幕就此揭开。当安提阿哥四世执政后,犹太人经历到他们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宗教迫害(详细请参第七、八、九、十一章的诠释)。

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使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人的史事。原来有一群人竟然不惜以身殉道,奋起反抗宗教迫害,这就是玛加比的革命。

 

22 思高,16.

23 据说在主后第一世纪仍有一百万的犹太人在埃及侨居;布赖特,353-354.

24 根据亚利士提斯信扎(Letters of Aristeas),多利买二世为了把犹太人的圣经收藏在他图书馆中,故要求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差派七十二位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学者往亚历山大城翻译旧约圣经,他们在七十二天内便把摩西五经译成希腊文;卜鲁斯,167.

Ⅳ 玛加比革命军

当安提阿哥四世用武力强迫犹太人放弃原有的信仰时,在犹大西部有一位祭司名叫马他提亚,25他坚决不肯在安提阿哥四世军兵所建的异教祭坛向偶像献祭,且杀死了一个在偶像祭坛献祭的犹太人,又推翻了祭坛。他带着五个儿子及一班跟随者离开原居地摩丁逃到犹大的山地,组成了一支不怕死的革命军,决心反对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为宗教自由而奋斗。

这一支敢死队在犹大各城镇摧毁偶像的祭坛,杀死接受希腊信仰的犹太人,又替未受割礼的男婴行割礼。

革命开始的几个月后,马他提亚死了,临终前立他第三子犹大为总司令。犹大别号玛加比(“锤子”的意思),他的跟随从者也因此被称为玛加比革命军。

革命军在犹大的领导下曾多次击败安提阿哥四世的军队,吸引了更多的同胞加入抗战的行列。他们继续使用游击战术击败北国的军队,且于主前一六五年占领了圣殿,进行洁净圣殿的工作,把偶像和异教的祭坛都扔掉,又把圣殿原有献燔祭的祭坛拆毁,因它曾遭丢斯神像玷污。主前一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是圣殿被污染三周年,犹大人再次把圣殿奉献,恢复原有的献祭。自此,犹太人每年都守这献殿节,为期八天之久。26

 

25 马他提亚(Mattathiah)住在摩丁镇(Modin)。

26 这献殿节称为“汉路卡”节(Festival of Hannukkah),或作"众光节",因犹太人守节的在家燃点烛光;卜鲁斯,206.

Ⅴ 年代表

    帝皇            但以理书的经文      主前年期

1.巴比伦帝国

    尼布甲尼撒      一至四章       604-562

    以未米罗达                      562-560

    尼甲沙利薛                      560-556

    拉巴施马度                      556

    拿波尼度                        556-539

    伯沙撒            552-53927

 

2.玛代波斯帝国

    居亚撒列一世                    625-585

    亚士帖基                        584-550

    古列                      538-53028  

    甘拜西                      530-522

    大利乌一世                      522-486   

    亚哈随鲁                    486-465

    亚达薛西一世                    465-424

    大利乌二世                      423-404

    亚达薛西二世                    404-358

    亚达薛西三世                    358-338

    西塞士                      338-336

    大利乌三世                      336-331

3.希腊帝国

    亚力山大               336-323

    腓力亚力第乌29                   323-316

4.南国多利买王朝

    多利买一世                    323-285

    多利买二世                    285-246

    多利买三世                 246-221

    多利买四世               221-203

    多利买五世               203-181

    多利买六世               181-145

    多利买七世                      145

    多利买八世30                     169-164

5.北国西流古王朝

    西流古一世                    318-281

    安提阿哥一世                  281-260

    安提阿哥二世                  260-246

    西流古二世     -9         246-226

    西流古三世               226-223

    安提阿哥三世             223-187

    西流古四世               187-175

    安提阿哥四世   f        175-164

    安提阿哥五世                    164-162

    底米丢                      162-150

 

27 与父亲拿波尼度同作王。

28 主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国正式开始。

29 腓力亚力第乌(Philip Arrhidaeus)乃是亚历力山大同父异母的弟弟。

30 多利买八世是多利买六世的弟弟,曾于主前一六九年为亚历山大城的居民拥立为王,后来多利买六世死后,他再正式继位。

(三)但以理书的神学

Ⅰ 耶和华是至高的 神

祂是“万神之神”,“万王之王”;祂是“至大的 神”,是“至高者”31因为祂是至高的真神,所有假神都不能与祂相比;“没有别神能像祂这样施行拯救”

Ⅱ 耶和华掌管一切

祂是宇宙的主宰,“智慧能力都属乎祂”;故此,祂可改变时候季节,废王立王,也赐智慧和聪明给人,没有一件事可以瞒过祂。

祂“在人的国中掌权”“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祂都凭自己的旨意行事,无人能拦阻祂手,或问祂说你作甚么呢”,虽然祂暂时容让君王骄妄刚愎,甚至迫害祂的子民,但祂仍在统管万有,历史一切进展都在祂监察下发生,至终祂必完全得胜,建立永远的国度。

人的国度会随时间消逝, 神的国却是永恒。“祂的权柄是永有的,祂的国传到万代”,“祂是永远长存的活 神,祂的国永不败坏,祂的权柄永无穷尽”

因祂掌管一切,所有的事都必按着所指定的时间发生,“祂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由于祂活着,又掌管一切,祂可以按祂的心意施行神迹奇事“护庇人、搭救人”。那些在痛苦中的犹太人应该有信心和希望,因为前面的一片漆黑可能会忽然柳暗花明,转为十分美丽的景色。

Ⅲ 耶和华是公平的法官

祂的选民犯罪背逆,祂惩罚他们,使他们国破家亡,被掳到异邦。祂同样按着列国和列王所做的审判他们。他们遭受刑罚,主因是他们骄傲自大,不承认 神掌管万有;他们视自己为生命的主宰,摒弃 神任意而行。

作为一个大法官,祂不仅是公义,也是满有怜悯、18)。

Ⅳ 耶和华要求祂子民忠贞

但以理书的作者称犹太人为“圣民”-22、25、27,他们要分别出来,不为世俗玷污,才可以成为祭司和国度,带领外邦归向 神。

无论是面对王所赐的美食,或是火窑与狮子坑,他们都不可以妥协,免得对 神不忠。无论 神是否拯救他们脱离当前的急难,他们就算牺牲生命,仍要忠贞。这样, 神会把永远的国赏赐给他们

启示录同样指出 神是至高和掌管一切的,也是一位公平的审判官,因此信徒在任何境况中对祂保持忠贞。32

此外,但以理书提供了很多关于“天使”和“复活”的信息,33尤其是有关“天使”的介绍乃是旧约圣经最详尽的, 神的天使不但把祂的启示传递给但以理,而且在天上为选民争战,所以,他们可以放心信靠 神。

 

31 称呼 神是“至高者”多出于外邦人的口,如麦基洗德、巴兰、亚述王,还有

32 有关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神学思想的关系,参 A.B. Mickelson, Daniel Revelation: Riddles or Realities (Thomas Nelson, 1984); G.K.Beale, "The Influence of Daniel upon the Structure and Theology of John'sApocalypse" JETS 27: 413-424.

33 Walvoord, 26.

(四)但以理书之目的

简单来说,但以理书之目的就是教导被掳的犹太人在异邦如何生活。34

Ⅰ 在异邦要对 神忠贞(第一、三、四、五、六章)

这五章经文强调:第一, 神统管万有,故犹太人被掳是因为 神刑罚他们,把他们交在尼布甲尼撒手中,而那些骄傲自大,不承认 神在掌管万有的君王必会受刑罚(第四章的尼布甲尼撒、第五章的伯沙撒)。第二, 神既然统管万有,被掳的犹太人就可信靠祂去面对在异邦因持守信仰所受的挑战和攻击(第一章的不洁食物、第三章拜王的金像、第六章放弃祷告)。第三,如果被掳的犹太人对 神忠贞,他们可能不须经历痛苦(一章),就算遇到迫害,统管万有的 神会拯救他们逃离痛苦(第三章的火窑,第六章的狮子坑),而且在痛苦中与他们同在(第三章那“像神子”,第六章的“使者”)。

Ⅱ 在迫害中要对 神忠贞(第二、七、八、九、十至十二章)

这五段与做梦或见异象有关的经文教导被掳的犹太人三件事:第一、 神统管万有,故人的帝国都在祂控制中;人的帝国终必消灭,o有 神的国永存。那些迫害犹太人的君王都不能逃出 神的手掌,至终必遭毁灭。第二, 神既然统管了人类的历史,受逼迫的 神子民可因信靠祂而面对敌人折磨,在迫害中仍然持守信仰,对 神忠贞,因为迫害他们的敌人都在 神控制下,甚至“烈火也无力伤他们的身体”。迫害只是暂时性的,而且万事都会按 神所指定的成就。第三,如果他们在迫害中仍然坚守对 神忠心,就算统管万有的 神没有拯救他们,以致他们为信仰殉难, 神也会使他们复活,得着永远的生命和永远的国度、22、27。另一方面,那些在迫害中不忠于 神的恶人却会永远受辱和被人憎恶。 神要求他们的圣民选择“荣耀地殉难”,不要“玷污地生存”(玛加比⑹榱19)。

Ⅲ 怎样可以对 神忠贞?

答案十分简单,就是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第一章指出但以理和三友“智慧聪明”远胜其他人(21节)。第二章记述但以理得到 神赐他智慧(23节),胜过巴比伦的所有术士。第四和第五章描述但以理有“圣神的灵”,可以为尼布甲尼撒解梦,又有“聪明和美好的智慧”可以为伯沙撒读出和解释墙上的字,而巴比伦的哲士却不能解梦和解明墙上的字。第十一和十二章指出:“惟独认识 神的子民”才能在迫害中“刚强行事”,而“智慧人”不但自己刚强,还会教导人学效他们一样刚强,这些“智慧人使多人归义”,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如星宿

一个有智慧的人必会真正认识和相信 神,他知道在最绝望的环境中, 神仍然掌权,故他可以坦然无惧面对信仰的挑战和迫害,无论在甚么境况下仍然矢志不渝,忠心至死。

Ⅳ 怎样可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第一和第二章都指出 神才是智慧的源头,是祂自己把智慧赐给但以理和三个朋友

但以理和三友乃是透过祈祷和读经获得 神赐下智慧和启示、12),难怪第六章强调但以理一日三次祷告。当一个人愿意借着读经和祷告与 神相交,他自然可以透过与 神相交更认识祂,获得真智慧。如果我们真正认识 神,并且有属灵的透视,我们就可以在 神好像沉默时仍对祂有信心和忠贞

总括来说,但以理书教导被掳的犹太人看重与 神的相交,藉此真正认识 神,并且得着真智慧,知道 神是不受环境限制的。这种属灵的透视导致对 神有信心,有胆量面对信仰的挑战和迫害,继续忠贞于 神。如果他们忠于 神,有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 神不让他们遭受任何痛苦,反而得到莫大的恩典或尊荣(第一章)。第二, 神容许他们经历痛苦,但在痛苦中与他们同在,甚至拯救他们脱离痛苦,赐予恩福(第三章和第六章)。第三, 神任由他们被痛苦吞噬,完全不加以拯救,甚至让他们殉难,而末后叫他们复活,得享永远的福乐;而且,他们会叫人得着帮助,也会叫那些自以为绝望的人重见希望的曙光。35

对于今天的信徒来说, 神同样要求我们:

第一,恒久地顺服遵行 神的旨意

第二,从心里承认 神掌管万有,不敢在祂面前骄妄自大,以自己为神;我们要谨记:祂是万物的创造者,如果被造之物,离开了祂,就不能经历生命的真意

第三,愿意为所信的付出代价,甚至殉难

第四,鼓励和帮助别人信靠和忠于这位独一的真神

要做到上述四项,我们需要与 神有密切的关系,以致我们真正认识祂,并且有智慧和属灵的透视力,剖析当前的环境,明白事情背后那更深一层的意义-23、28、47、34、18-22)。由于我们对 神有信心,我们可以洞察和“顾念那看不见的”新译本)。

另一方面, 神并没有要求我们为了对祂忠贞而离开这罪恶的世界,就如 神并没有吩咐但以理和三友放下他们在巴比伦的官职,以致他们不用面对挑战和困难; 神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祂忠心,虽然我们可能因此受别人的讥讽奚落甚至为难。

现在我们虽然不用遭受像尼布甲尼撒和安提阿哥四世强加于犹太人那种残酷的逼迫,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放松,因为世俗主义(尤其是物质的诱惑)正在侵蚀我们的信仰,以致我们在对 神忠贞的事上妥协,这种潜移默化“非暴力式”的迫害有时候比身体所受的逼迫更难抵受。

 

34 J.J. Collins, "David and His Social World"Interpretation 39: 131-143, 132.

35 "To Give hope to those who are losing their hope," W.S.Towner, "The Preacher in the Lion's Den" Interpretation, 39: 157-169, 167.

(六)但以理书的版本

1.版本与译本

就现存的马索拉版本来看,131希伯来文部份比亚兰文保存的较为完好。死海古卷的但以理抄本和现存的马索拉本十分接近。132

七十士的译本与马索拉本颇有出入,可能是所依据的原文是另一版本,或意译而非直译。133

拉丁文译本与马索拉本接近;耶柔米所依据的原本与现存的马索拉经文无大差别,他也采用了七十士译本的一些翻译。134

叙利亚文译本约于主后二五○年完成,主要是依据马索拉版本翻译的,但也有受七十士译本的影响。135

2.译本附加的材料

七十士译本包括了一些附加的数据:

(a)在三章二十三节后面加插了六十八节经文(参第三章的总结)。

(b)在第十二章后面加添了第十三章,就是著名的苏撒拿故事。故事说到一位敬虔的犹太妇人被两位垂涎于她美色的长老恐吓,诬告她犯了淫乱的罪,结果被判处死刑。就在最紧急的关头,少年的但以理出现;他用机敏的询查揭穿了两位长老的假面具,证实他们恶意诬告苏撒拿。在场的犹太人都感谢 神拯救全心信靠祂的苏撒拿,又把两位长老杀死。这故事强调苏撒拿的贞洁和 神奇妙的拯救。

(c)“彼耳”的故事属于十四章一至二十二节。136传说当古列王在位的时候,巴比伦人敬奉一个神明名叫“彼耳”,每天都献上多种的祭品。古列王询问但以理为甚么不敬拜“彼耳”,但以理说他只敬拜又真又活的耶和华。古列王回答:彼耳也是一位活神,因他每天把供奉的祭品都吃光。但以理却指出祭品乃是给那七十位“彼耳”的祭司吃光;古列不相信,于是但以理晚上在庙中的土地上撒下粉末;翌日,粉末上布满了祭司和他们家人的脚印,显然是他们前一天晚上入庙偷食祭品所留下的。古列王大怒,下令杀死所有“彼耳”的祭司,又让但以理将庙和庙中的“彼耳”偶像拆掉。

(d)“大龙”的故事是十四章二十三至四十二节。王命令但以理俯拜巴比伦人所拜的大龙,但以理拒绝,坚持自己只拜永活的耶和华。王向但以理挑战,可否赤身空拳杀死“大龙”。但以理将那不能消化的沥青脂油与毛发制饼给“大龙”吃,导致“大龙”肚腹爆裂死亡。巴比伦人大怒,把但以理扔入狮子坑;但以理在狮子坑困了六日,七只狮子却不伤害他。天使于是把哈巴谷和他凑巧准备好的午餐由犹大国用风吹至巴比伦,把食物送给在狮子坑中的但以理。翌日,就是但以理困在坑中的第七日,王因看见但以理没有被狮子伤害而大受感动,于是放了但以理,又把那些陷害他的人抛入坑中,立刻被饿狮吞吃。

这四种附加的数据可能源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玛索拉本并没有这资料,死海古卷的但以理抄本也没有这种附加的数据。

 

131 “马索拉本”就是"Massoretic text"乃是旧约最可靠的版本。

132 Baldwin, 69., F.M. Cross, "Editing the Manuscript Fragmentsfrom Qumran" BA, 19: 83-86, 86.

133 有关但以理书的希腊文翻译,最详尽的讨论是Montgomery, 24-29, 35-55; AB(76-84)有很多较新的资料。

134 AB,75.

135 M.J. Wyngarden, The Syriac Version of the Book of Daniel(Drugulin, 1923).

136 “彼耳”(Bel)与希伯来文的“巴力”相等,此处乃指巴比伦国至高的马度神明(Mardu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一章

注释

    壹 但以理和三友的抉择

    贰 尼布甲尼撒的梦

    叁 尼布甲尼撒的金像

    肆 尼布甲尼撒疯狂

    伍 伯沙撒的筵席

    陆 但以理在狮子坑

    柒 但以理见四兽和像人子的异象

    捌 但以理见公绵羊与公山羊的异象

    玖 但以理的祈祷与七十个七的异象

    拾 但以理所见大争战的异象

壹 但以理和三友的抉择(一1-21

    (一)引言:但以理和三友被尼布甲尼撒掳至巴比伦

    (二)但以理和三友获尼布甲尼撒选中入宫受训

    (三)但以理和三友拒用尼布甲尼撒的膳食

    (四)结束:但以理和三友获得尼布甲尼撒厚待

    总结

(一)引言:但以理和三友被尼布甲尼撒掳至巴比伦(一1-2

1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

2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 神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1.“犹大王约雅敬”:他是约西亚王的儿子;约西亚在米吉多阵亡后,犹太人便膏立了他的幼子约哈斯作王。约哈斯在位仅三个月,便为埃及王尼哥所废,且被掳到埃及,死于该地,这件事正好应验了先知耶利米的预言。于是埃及王尼哥另立约哈斯的二哥以利亚敬作王,把他的名字改为约雅敬

约雅敬生平有几件大事。第一,他为了要向尼哥进贡,故向百姓征收极重的人头税(参。第二,虽然百姓极度穷困,他仍然耗费巨资,且劳役他们为自己建造新皇宫。第三,他杀害许多无辜的人,包括先知乌利亚。第四,他曾用刀割断耶利米口授巴录的书卷,丢进火炉烧毁,又派人逮捕耶利米1犹太史家约瑟夫描写他性情奸恶,对神对人都不敬。2

主前六○五年,那立约雅敬为王的法老王尼哥在迦基米施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击败;尼布甲尼撒旋即南下至耶路撒冷,强逼约雅敬和其他国家的君王臣服,且到处搜罗优秀的青年,带回巴比伦。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也因此而被掳至巴比伦。

“在位第三年”:许多学者用这句话证明但以理书有错误,3因为,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攻陷耶路撒冷乃在主前五九七年(参;即是约雅敬第十一年,不是第三年。但是,这里o提到部份犹太人和圣殿的器皿被带到巴比伦,并没有指出耶路撒冷被攻陷,故不一定等于五九七年那一次。事实上,巴比伦著名历史学家曾指出当尼布甲尼撒在主前六○五年围攻耶路撒冷之际,他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故没有攻下耶路撒冷,便匆匆赶回巴比伦。4

设若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五年击败尼哥后,曾围攻耶路撒冷,而约雅敬又于六○九年作王,六○五年应是约雅敬第四年;为甚么这里却说“第三年”而不是“第四年”呢?耶利米岂不也指出迦基米施大战发生于约雅敬第四年吗?我们可考虑下列的理由:

第一,尼布甲尼撒的确曾在约雅敬第三年攻打过耶路撒冷,5o是圣经(王上下,代上下)没有记载此次战役。但是,为甚么其他历史文献也没有记录呢?故这理由看来比较牵强。

第二,这里说的“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应解作“他准备前往耶路撒冷”。6提倡这种理论的学者多用创世记四十五章十七节;民数记三十二章六节;列王纪下五章五节去证明“来到”不一定指“到达”,可指“开始起行”。可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1)“来到”有“前去”、“去到”之意,就算在上述三处经文也不需解作“准备起行”。7(2)假设这字有“开始出发”的意思,则尼布甲尼撒在约雅敬作王第三年出兵,第四年才来到耶路撒冷,岂不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抵达?(3)为甚么但以理书的作者o提尼布甲尼撒出兵的日期,而不记下抵达的日期呢?(4)同一个希伯来字在第二节“他就把器皿带到示拿地”明显是“来到”,“抵达”之意,故在第一节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是不大可能。

第三,这里的“第三年”是根据巴比伦的历法计算,而巴比伦计算方法的“第三年”,相等于犹太人计算的“第四年”。8因为巴比伦新王登基那一年,o算是“皇帝登基年”,在位满一年后才真正“在位第一年”。故此,列王纪下的作者指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第八年和第十九年都去围攻耶路撒冷9耶利米书根据巴比伦计算方法,则说尼布甲尼撒侵略耶路撒冷是他在位的第七和第十八年10根据这个道理,巴比伦历的“约雅敬第三年”相等于犹太历约雅敬第四年。这解释比较合理。

“巴比伦王”:有学者认为主前六○五年尼布甲尼撒进攻耶路撒冷之时,他还未登基为王,11故这称号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视了本书写作时,尼布甲尼撒已作王多年,甚至已经逝世;故作者用了文学上的预期说法来描述他,有如今天的作家说:“当美国总统列根三岁的时候”,列根三岁时,当然未成为总统。

“尼布甲尼撒”:有学者认为但以理书这里所用的拼法是不正确;12事实上,这样的拼法没有甚么不妥。13

2.“主”:本书除了第九章但以理的祈祷文以外,都是用“主”或“ 神”,而没有用“耶和华”一名。这叫人想起先知何西亚所指出,选民离开了 神,祂就主动与他们脱离关系;他们不再是祂的子民,祂也不作他们的耶和华14这里的“主”强调祂才是真神,是万物的主宰。15

“器皿的几分”:圣殿器皿的一部份,不是全部;尼布甲尼撒o带走了一些器皿。

“示拿地”:巴比伦的古称;作者称巴比伦为示拿地,暗示这城从古时就与神为敌(参,撒迦利亚曾描绘天使把罪恶和刑罚从犹大国搬迁到“示拿”

“收入他神的庙里”:16“他神”可能指巴比伦至高神“玛度”,把耶和华殿中的器皿(战利品)放入玛度神庙,藉此向玛度表示感恩,多谢玛度帮助巴比伦军所向无敌,每战皆捷。另一方面,耶和华殿中器皿放入玛度庙中暗示玛度比较耶和华更威武,更厉害;上古二国交战,它们所敬拜的神也彷佛在相斗,那一国得胜,也表示它的神胜过战败国的神(参

“他神的库中”:神庙的仓库,用来放置庙内的贵重器具;圣殿也有一库房

但以理书的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第一,本书的记载是有关约雅敬王第三年以后的事情。第二,本书的背景乃在巴比伦,是选民被掳之地。第三,本书的重点是耶和华仍坐着为王;许多犹太人无法了解:为甚么神的百姓竟然被掳?神的圣殿会被毁?甚至圣殿的器具也被带走,存放在外邦假神的庙中?答案是:这并不表示耶和华比不上外邦假神,也不是耶和华失去了力量;这些惨剧发生乃因耶和华把约雅敬并 神殿中的器皿交付尼布甲尼撒的手。耶和华这样做,为的是要惩罚选民的背逆,对祂不忠。换而言之,尼布甲尼撒o是耶和华管教选民的工具,就如后来的波斯王古列被神所用,去促成犹太人归国;真正掌管一切的乃是耶和华自己,祂是“主”。

 

1 有关约雅敬的详细资料,可参考布赖特以色列史(文艺,1971),402; IBD, 738.

2 Antiquities 10: 83.

3 参Montgomery, 115; Hartman, 129;Porteous, 25,他认为但以理书写作目的独特,历史正确与否是无关重要。

4 Antiquities X: 11: 1

5 Leupold, 51.

6 Keil, 62-71.

7 Walvoord, 32.

8 Young, 269; 犹大王由登基那天至该年年底已是第一年。

9 西底家王第九年即是尼布甲尼撒作巴比伦王第八年;A.R. Millard,"Daniel 1-6 and History" EQ,清楚列出如何按巴比伦计算方法处理约雅敬作王的年期。

10 有关犹大和巴比伦计算法的差异,可参考Edwin R. Thiele, A Chronologyof the Hebrew Kings(Zondervan, 1977), 尤其是Ch. 8,以及 Jack Finegan, Handbook of Biblical Chron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1964). 以色列学者 Tadmor 也接受这种解释;Hayim Tadmor, "Chronicles of the Last Kings of Judah"JNES. 巴比伦的记录曾如此说:“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七年,他进攻赫人之地,围攻犹大城(耶路撒冷);亚达月第二日,他占领了该城,掳走犹大王。”D.J. Wiseman, Chronicles ofChealdean Kings(British Museum, 1956), 73.

11 因为他进攻耶路撒冷应该是主前六○五年六月左右,九月才正式为王;参Walvoord, 31; Baldwin, 20.

12 Montgomery, 118; Porteous, 26; 他们认为Nebachanezzar 不正确,应是Nebucharezzar.

13 七十士译本也作Nabachodonosor; 把nabu-kuddurri-usur翻作Nebuchadnezzar, 因它的希伯来字母数值是423,刚好与安提阿哥以比芬尼的数值完全相等;J. H. Hayes,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Westminster, 1976), 286.

14 “耶和华”一名源于“自有永有”,参

15 Lacocque, 21.

16 多数的希腊文旧约抄本都没有这句话;英文圣经 JB. NEB 也把它删掉。现中却译作“把俘虏带到巴比伦的神庙去,又把夺来的宝物存放在神庙的仓库里”,但原文并没有“俘虏”一词,o是“它们”,指“器皿”。

(二)但以理和三友获尼布甲尼撒选中入宫受训(一3-7

3王吩咐太监长亚施衬谩⒋右陨列人的宗室和贵僦小⒋进几个人来、

4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俱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

5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分、养他们三年‧满了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6他们中间有犹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

7太监长给他们起名、称但以理为伯提沙撒、称哈拿尼雅为沙得拉、称米沙利为米煞、称亚撒利雅为亚伯尼歌。

3.“太监长”:“太监”一词源于亚甲文,17本指“皇帝的头”,即皇帝的顾问,后来发展成为“皇帝的宠臣”,是皇帝的得力助手,负责皇宫大小事务。故此,“太监”不像中国古时的太监,不能娶妻生儿育女:和合本把创世记三十九章一节的同一个字译作“内臣”,因那里的“波提乏”是有妻室的。犹太史家约瑟夫认为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既然隶属于太监手下,便没有娶妻生子;18这o是臆测。如果他们是太监,则与第四节“没有残疾”不相吻合。

“亚施衬谩保河薪庾鳌翱偷辍保19或“客人”,20意义不详。

“宗室和贵佟保骸白谑摇敝币胧恰巴豕的种子”,乃指皇室的后代,“贵佟奔词枪笞濉21被选入宫侍候尼布甲尼撒的必须是出身于皇室或贵族的犹太人。为甚么要拣选这样背景的人呢?因为这些人在巴比伦皇宫侍立,可反映出尼布甲尼撒的威武;犹大国皇族的后代竟然成为他的奴仆。另一方面,从优生学来说,这些青年应该较为优秀。

4.“年少”:不是儿童,乃是十四、五岁的青年;22也有学者以为起码十六至十八岁,因创世记的作者用这希伯来字称呼十七岁的约瑟23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年纪太小,就不可能“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俱备”(4节)。

“没有残疾”:身体没有残缺,“不是瞎眼、瘸腿、五官不正、畸形、手脚残废、驼背、矮小等”,现中);这是以色列人的祭司要具备的条件,他们所献上的祭性也要这样完美无瑕疵

“相貌俊美”:中东强调皇宫的侍从必须身体无残缺,而且英俊高大,是因为他们认为有美好的外表,就有精明的头脑;24甚至直到十九世纪,土耳其和波斯的皇帝仍然沿用这标准去选拣侍从。另一方面,在希伯来人王国初期,“英俊”也是君王(如扫罗和大卫)的记号

“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俱备”:这两句话原文直译乃是:“精通各种智能,满有知识、聪明、学问”,强调这一群青年不但才智过人、易于吸收新的知识,并且一学即晓;他们本身也有良好的学养和知识。25

“足能侍立”:有能力和资格在宫廷工作,具备上述一流的外表和头脑。26

“迦勒底的文字言语”:“迦勒底”一词在但以理书可指“巴比伦人”或“占星家” 迦勒底人善于侦测天象、研究命理和占卜,故“迦勒底”一词被用来描述这一类的专家。有学者认为本节“迦勒底的文字言语”乃指这种卜卦和占星的学问;27但在这里,“迦勒底的文字言语”不单包括有关占卜的学问,更包括了巴比伦的文字和该国的一切文化资源。28正如香港政府从前任命的华人高官,都必须具备精深的英文造诣,且对英国文化有所认识;但以理和三友必须精通巴比伦的言语和文化,方能任职巴比伦宫廷。

5.“王膳”:原是一个波斯字,29指“分派的一份”,30此处明显是指分派给这群青年的膳食;王御用的膳食当然是山珍海味,能获得其中的一份是一个特权。约雅斤王被掳多年之后,方获提升,享用王的珍馐

“养他们三年”:柏拉图曾提及波斯青年受正规教育三年。31尼布甲尼撒相信他们若接受三年巴比伦文化的训练,便可肩负宫廷的重任。32事实上,波斯可能承袭了巴比伦“三年训练”的措施。

6.“但以理”:原意是“神审判”。

“哈拿尼雅”:“耶和华施恩”

“米沙利”:“谁像神”,或“谁属于神”。

“亚撒利雅”:“耶和华帮助”

7.“太监长给他们起名”:在旧约时代,“名字”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改名象征着生命历程的改变(参亚伯拉罕、雅各、使徒保罗等);另一方面,当一个人在异国的皇宫里工作,也另改名字(参约瑟、以斯帖)。太监长把他们的希伯来名字改成巴比伦的名字,除了工作上的方便,也暗示着彻底的洗脑,要他们忘记自己的国家与信仰;他们原来的名字本包含“神”与“耶和华”的意思,现在取而代之的却是巴比伦偶像的名字。

“伯提沙撒”:“玛度太太(女神),求你保护皇帝”,玛度是巴比伦的大神。33

“沙得拉”:“我害怕神”,34这神可能也是玛度。35

“米煞”:“我没有任何价值”。36

“亚伯尼歌”:“尼波的仆人”,37“尼波”是巴比伦偶像的名字

对于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是蒙福的幸运儿。他们有好的背景(出身于皇室或贵族)、吸引人的外表、令人钦佩的头脑和学识;不但如此,他们又被太监长选中,得以进入皇宫受训三年,毕业后,就可在皇宫伺候皇帝,前途实在无可限量。这四个人虽然被掳,却算得上是不幸中最幸运的一群。

但以理书的作者用这短短几节经文介绍了本书的主角,也为接着要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作者同时也透过这四个人本身的条件(尤其是他们的智慧)暗示他们敬拜真神耶和华,因为希伯来人强调: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他们的智慧乃是源于敬拜耶和华。

这四个属神的青年人在巴比伦的官场上是否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呢?

 

17 亚甲文sa resi。后成了希伯来文的sasis;参TWOT, 634,和合本却把“太监长”按其读音翻作“拉伯沙基”。

18 Young, 39. 俄利根也赞同约瑟夫的看法,Lacocque, 22.

19 Lacocque, 22;这是根据叙利亚文 ~aspazza而得的解释

20 Hartman, 129.

21 “贵佟币淮试醋圆ㄋ刮模除了这里,o有在出现。根据约瑟夫的研究,但以理是西底家王的后代;Antiquities X, 10: 1.

22 Young, 40;犹太拉比Ibn Ezra也持同样的看法,Lacocque, 22.

23 Ford, 80,米勒特认为是十二或十三岁,773.

24 撒母耳也采用此标准(参

25 “智慧和聪明”正是所罗门求神赐他的东西,以致他能治理国家;参D.W. Thomas "Additional Notes on the Root yd in Hebrew" JTS 15: 54-57.

26 “足”可指身体的力量

27 Hartman, 129; A.R. Millard, op. cit, 69-71 对“迦勒底”一词有深入的研究。

28 Young, 41.

29 patbagh 源于 Sanskirt 的 pratibagha; Leupold,62.

30 Montgomery, 127f.

31 Young, 42;据亚季斯塔圣典(Avesta):"学子须在贤师下受教多少时候?答:应历时三载"。

32 犹太拉比约斯(Jose)本根据制定利未人须受训五年,后却受本节影响,把五年减为三年;Lacocque, 29.

33 A.R. Millard, op. cit, 72.

34 Baldwin, 81.

35 Montgomery(129)认为沙得拉(Shadra祂)叫人想起玛度(Mardu祂),二字除了首字母不同,后面都用d, r, k, 三个哑音(Consonant)。

36 Baldwin, 81;米勒德,773.

37 Lacocque, 29.

(三)但以理和三友拒用尼布甲尼撒的膳食(一8-16

8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

9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恩惠、受怜悯‧

10太监长对但以理说、我惧怕我主我王、他已经派定你们的饮食‧倘若他见你们的面貌、比你们同岁的少年人肌瘦、怎么好呢、这样、你们就使我的头在王那里难保。

11但以理对太监长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的委办说、

12求你试试仆人们十天、给我们素菜吃、白水喝、

13然后看看我们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仆人罢。

14委办便允准他们这件事、试看他们十天。

15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

16于是委办撤去派他们用的膳、饮的酒、给他们素菜吃。

8.“立志”:直译是“放在心上”,而“不放在心上”即是“不介意”;和合本、吕本),“麻本不仁”(现中)。但以理对于“玷污自己”很敏感,决心不让这事发生。后来大利乌王也“一心”(原文与此处的“立志”相同),即是立定心意要救但以理。对于希伯来人来说,“心”是掌管人“思想”与“意志”的器官。

“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 “玷污”指“污染”成为污秽、不洁净38为甚么享用王的膳与酒会导致不洁净呢?理由如下:

第一,王的食物必先祭过偶像才供人食用,故他们不愿吃,免得与偶像相交和来往39但是,其他非王膳的食物也有可能是献过给偶像的;倘若如此,但以理和三友岂不是甚么都不能吃用?

第二,王的食物含有许多以色列人认为不洁净之物、例如猪肉、马肉;40若享用便干犯了摩西的律法41老多比曾自诩说:“当我掳至尼尼微,我所有的兄弟与亲属都吃外邦人不洁的食物,我却坚持不吃,因全心记念神”(多比。玛迦比壹书也有类似的记载;当安提阿哥四世于主前一六七年逼害犹太人,强令他们吃猪肉,许多人“立志不吃这些不洁之物,宁死也不愿为食物所玷污;他们果真因此被杀”42另一卷次经犹滴传也有如此的劝诫:“我儿雅各阿!你要与外邦人有分别,不要与他们同吃饭,因他们的行径会玷污人,使人不洁”43

但以理和三友誓死不吃王的膳,乃因不愿干犯神藉摩西颁布给以色列人的吩咐;但“酒”不属不洁之物,为何也拒绝享用呢?

第三,吃用王的食物和酒代表与王联合、结盟。因为,在本书十一章二十六节题及“吃王膳的,必败坏他”,而“吃王膳的”是代表与王结盟的人。44上古中东的人喜欢立盟约表示彼此支持和忠心相待,立约后通常会一起吃饭以示庆祝;故此,“同桌吃饭”逐渐演变成“互为友好”的意思。正如诗人所说:“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基督曾借用此节经文来形容加略人犹大和他的关系

对于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来说,吃王的膳,喝王的酒表示他们与王有亲密的关系,王成了他们的依靠,他们要对王忠心。这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唯一的依靠和忠心的对象乃是创造天地的耶和华。

9.“ 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恩惠、受怜悯”:“恩惠”与“怜悯”在旧约常用来描写神自己的属性,“恩惠”指神忠于祂和选民所立的盟约,拯救落在患难中的子民;45“怜悯”与“母腹”有关,强调神那种像母亲对新生婴儿所产生的怜爱。46但以理所得到的虽然是太监长的恩惠与怜悯;但有一件事亦不能忽视的,就是神自己在工作,以致但以理可以获得太监长的恩惠与怜悯(比较。神插手帮助但以理,因他动机纯正,作出合神心意的选择。

10.“太监长对但以理说”:此句应作“o是太监长对但以理说”;他虽然恩待但以理,却害怕失职,遭王惩罚。他好像有心无力,不能以任何实际的行动援助但以理。

肌瘦:这词本描写波浪翻腾,也用来描写人因内心翻腾所带来的沮丧和害怕,以致脸容憔悴枯槁,色泽全无译作“满脸愁容”)。此词在这里也是指但以理如果不用王膳,会落得瘦弱干瘪,面如菜色,无精打彩

为甚么吃王的膳就不会肌瘦呢?中东的国家与我国传统相同,认为多吃好膳食,尤其是富有脂油的珍馐,身体便自然肥胖,肥胖象征了强健(中国人注重进补和炖鸡汤也属同一道理,因脂肪溶于汤里,喝后容易肥胖)。47故太监长认为:如果但以理o吃素食,则必会因脂油不足而面黄肌瘦。

11.“委办”:监护人、看管者;48他是太监长指派监管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的官员。由于太监长拒绝帮忙,但以理o有转而请求“委办”加以援手,因委办的官职较低,所冒的险也较小。加尔文猜想但以理得神的启示后才向委办求助。49

12.“十天”:这是一个约数(参,下文的“十倍”(20节)也是一样。因“十”代表完整,可能因为人体有十只手指;50保罗曾指出十种不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的能力(参f),以及十种叫人不能进入神国的罪行。但以理求委办“试他们十天”,基督对士每拿教会也提及:“你们被试炼、必受患难十日”;“十日”与试炼连在一起。51

“素菜”:由种植而得的食物(与的“使所种的发生”同一字根);犹太教认为种植的子粒是圣洁的,就算与已死的不洁净物体接触,仍是洁净。故此,“素菜”象征圣洁,反映出但以理和三友决心在污秽的环境中持守圣洁。52这是本书重要的中心思想。“素菜”包括大麦的子粒和豆类。53

15.“俊美肥胖”:“俊美”原是“更好”,故现中译作“更健康”,描绘他们红光满脸,迸发出健康的气息;“肥胖”指他们满身肌肉、体格结实魁梧,是名副其实的“大只佬” (即魁梧)。

有人喜欢用本节经文支持“素食”的好处;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平衡的素食会使人更健康。但这不是本节经文的原意。但以理和三友看起来比吃王膳的年轻人更健康和强壮,是因为他们愿意付代价顺从神,得神恩宠,而不是因为所食用的素菜和白开水。

这四个羡煞旁人的幸运儿碰上第一个试验:顺从王吃王的膳食玷污自己,或是顺从神而加以拒绝呢?54如果选择后者,不但前途尽失,没法在巴比伦大展才华,且会丧失宝贵的性命。他们却决定冒死也要顺从神,不让自己受染污,55因忠于神远比忠于选用他们的尼布甲尼撒更重要。相应地、神也让他们得偿心愿,在未来的三年里安心吃素菜喝白水。

 

38 现中把本节译作:“但以理决心不沾王宫的食物和酒,免得在礼仪上不洁净”可能是根据但此处不须单指礼仪的不洁,也可包括其他方面的不洁。

39 赞成这论点的有 Young, 45; Keil, 96.

40 H.W.F. Saggs, The Greatness that was Babylon(Sidgwick and Jackson, 1962), 176.

41 Walvoord, 37.

42 谢友王,两约中间史略(种籽,1978),247-324 详细讨论玛迦比的革命。

43 R.H. Charles, Pseudepigrapha, 46; 这些不洁的食物可能沾有血,参Hammer,20.

44 Baldwin, 83.

45 第一本研究“恩惠”这词的著作乃是 Glueck 在1927年所写的论文,Nelson Glueck, Hesed in theBible trans. by A. Gottschal祂(Hebrew Union College, 1967); 后来有一位学者不赞成 Glueck 过份偏重盟约,指出了不同的看法,Katherine D. Sakenfeld, The Meaning ofHesedin the Hebrew Bible: A New Inquiry(ScholarPress, 1978).

46 M. Dahood,"Denominative rihham, to conceive,enwomb" Biblica 44: 204-205.

47 现代医学持守截然不同的论点:一个人越少吃用脂肪,则胆固醇较低,患心脏病的机会也相对而降低;参"One for the Heart"Newsweek(June 29, 1987)42-43.

48 Melsar 源自巴比伦文Massaru,是“看守者”,至于ss如何演变成ls, 参W. von Soden, Grundriss derakkadischen Grammatik AnOr 33, §30 f-g.

49 Young, 46. 加尔文用此段经文教训人不稍遇挫折便立下结论:一切门户都关闭,不用持守信心。

50 J.B. Segal, "Numerals in the Old Testament" JSS 10: 2-20.

51 Bentzen, 21;次经与伪经也喜欢用“十日”表征受试炼的期间,犹滴十二列祖遗训(Testament of Twelve Patrichs)中的约瑟遗训

52 G.F. Moore, Judaism in the First Century of the Christian Er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7-30),V.I. 71 n.4

53 米勒德,773.

54 Collins, 24.

55 “拿细耳”的原文nazir很自然叫人连想起拿撒勒Nazareth, 而在拿撒勒长大的主耶稣也是真正把自己献给神的拿细耳人,有关但以理和拿细耳人的关系,参Hartman, 133.

(四)结束:但以理和三友获得尼布甲尼撒厚待(一17-21

17这四个少年人、神在各样文字学问上、〔学问原文作智慧〕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

18尼布甲尼撒王豫定带进少年人来的日期满了、太监长就把他们带到王面前。

19王与他们谈论、见少年人中、无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所以留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20王考问他们一切事、就见他们的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

21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还在。

17.“聪明知识”:不但很快学会巴比伦的学问,更能加以分辨;无可置疑,他们所学的包括了巴比伦有关占星预兆的学问。56另一方面,他们的“聪明知识”乃源于神自己,是神赐给他们的(参。神的手不断工作,让他们经历到敬畏耶和华所带来的智慧与聪明。

“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明白”这字在但以理书出现了二十七次,57强调解释和分辨异象与梦兆的才能。“异象”本描写一个人魂游象外所见的东西,不是一般人肉眼所能看得见的,这词后来包括了神的启示和合本多作“默示”)。“梦兆”也是神向人显明心意的工具(包括向以色列人,例如;以及外邦人,。故此,“异象”与“梦兆”分别不大,都是神启示的渠道58

但以理获神格外的恩典,除了精通巴比伦的学问(如摩西精通了埃及的一切学问,,还可以像其他的先知一样透过见异象得神的启示(参7-12章),又有约瑟讲解梦兆的能力(参2,四章;第五章则解释墙上的字)。

18.“日期满了”:三年受训完毕,太监长带领所有经过训练的青年去见尼布甲尼撒,让他亲自考问他们。口试结果,但以理和三友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获选留在皇宫伺候皇帝。

20.“术士、和用法术的”:“术士”这词源于埃及,描写在宫廷服务的魔术师(参59这类的埃及魔术师可以用法术把谡缺湮蛇,再把蛇变回谡龋ǔ銎8-12);使海水变成血,使青蛙从水跳到地面,但却不能用法术使虱子出现,反而像其他埃及人一样浑身长了疮。简单来说,“术士”是懂得邪术的巫师。

“用法术”:以前被解作占星家,现多视为懂得法术的术士;60这字在巴比伦文可指“驱魔人”,后为叙利亚人借用来描写用音乐驱使蛇跳舞的魔术师。61

“术士”和“用法术的”在巴比伦都被视为绝顶聪明的人,他们是智者,能够以奇异的法术行普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但是,真智慧和聪明乃源于耶和华,他们自然不能与属于祂的但以理相比。

21.“古列王元年”:这是主前五三九年;但以理由主前六○五年一直做官至古列王元年。有学者以为本节与十章一节有矛盾,因该处说:“波斯王古列第三年,有事显给但以理”,看来但以理于古列王第三年仍在世,而非止于“元年”。62事实上,本节乃说但以理到古列元年仍在,并不是说他在该年逝世;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暗示但以理在古列元年后还继续存在;63作者故意强调“古列元年”,乃因那一年是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国的日子。但以理经历了整段被掳的日子,直至同胞归国。64

神赐福给这四个愿意为了顺从祂而不顺从王的青年;使他们不但在体格上,较其他青年强健;而且在聪明智慧上,更是超出其他青年一等。结果,他们获选伺候尼布甲尼撒王,这是一项至高的荣誉。但以理更获神格外恩典,可以透过异象和梦兆去了解神的心意,且有一段很长的政治生涯,直到选民归回。

这四个青年选择了对神忠心,终于得到神的奖赏!

 

56 加尔文不肯承认这件事,参 Keil 的反驳,83.

57 M.A. Beeks, "Zeit, Zeiten and halbe Zeit" inFestsch, Th. VriezenWageningen, 1966), 19-24.

58“梦”与“异象”同用。

59 hartom是借用埃及文hrj-tp, 参WilliamA Ward,"Egyptian Titles in Genesis" BS 114: 40-59; Roy B. Zuck, "The Practice of Witchcraft in the Scriptures"BS 128: 352-60; E.Langton,"The Reality of Evil Powers furthered Considered" HJ 132: 605-615.

60 Young(51)"astrologer";Baldwin(85)"enchanter".

61 巴比伦文asipu "exorcist"在叙利亚文则解为snake-charmer.

62 Lacocque(33)因此认为第一章与第十章是源自不同的作品。

63 Young, 51; 类似的表达可参现中把本节译作“但以理一直留在王宫,到波斯王古列征服巴比伦为止”,表明看起来这解决了与的冲突,因o是说但以理在王宫工作直至古列王第一年,但这翻译没有根据。

64 Barr, 593; 他认为这里提到“古列王元年”,因这是波斯国的开始,是中东历史的一件大事。他也不相信这里乃暗示但以理o存在到古列元年;Criswell, 21.

总结

Ⅰ 本章记录四个犹太青年经历了战火洗劫和国破家亡的悲剧之后,在被掳之地巴比伦获选入皇宫服务,但这却带来第一个信心的试验。虽然他们愿意接受巴比伦文化的熏陶,以及巴比伦名字(新的名字带有外邦偶像的色彩);65但是,他们却因要保持自己免受玷污而拒绝享用王的食物和酒。

第一个试验便是“食物”的考验,因食物占了人生很重要的地位,如我国所说:“民以食为天”,又说:“食色性也”。亚当、夏娃、在旷野流浪的以色列人,都曾在食物的试验上失败;而主耶稣所胜过的第一个试探,也与食物有关。直至今日,食物仍是人类很大的诱惑。66

对于被掳的犹太人来说,食物是他们和四周的巴比伦人之间的“分水线”,67表明他们没有完全被巴比伦人所同化(正如今日在美国的部份犹太人坚持只吃按正规宰割的肉类);一个忠于神的犹太人虽然在巴比伦为奴,仍要在吃的事情上表明他们属神的身份。

但以理和三个朋友珍惜他们犹太人的身份,不愿意接受那些会导致丧失特殊身份之表记的食物;虽然摩西律法没有禁止喝酒,但他们却有拿细耳人的精神,不肯饮用王的酒,表明自己是分别出来献给神的68

总括来说,本章指出神要求被掳的犹太人在没有圣殿的巴比伦仍然要忠于祂,遵从祂的命令,以致和巴比伦人有所分别;他们“在”巴比伦,却不“属于”巴比伦。

今日华人教会面对一个重大的危机,那就是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分别几乎等于零,可以说除了参加主日崇拜之外,其他方面都完全一样。难怪非基督徒看不到要成为基督徒的必要。当信徒“属于”世界时,所产生的影响力自然是万分的微弱。

但以理和三个朋友为了保持他们的身份而付出代价,冒着丧失前途及生命的危险。我们是否也愿意为信仰和自己的基督徒身份作出同样的牺牲呢?谁又愿意学习那出电影“烈火战车”所描写的主角的榜样,为守主日而甘心放弃奥运会的金牌呢?

Ⅱ 为甚么但以理和三个朋友愿意冒着各种危险来忠于神,不让王的食物玷污自己呢?因为他们深信他们所事奉的耶和华是全地的主宰;他们虽然被掳到巴比伦,但神仍然掌管一切。69创造万物之耶和华的能力不会局限于耶路撒冷或犹大全地而已,祂的能力可伸展至巴比伦,甚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难怪被卖到埃及的约瑟,可以升高成为该地的首相,因为耶和华掌管全地,祂把他兄长的毒计变为赐福的工具。这是“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最佳诠释: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神仍然掌管,使祂在所爱的人身上所定下的旨意得以成就。

除非我们有这样的信念,否则,我们不能真心“称耶稣基督为主”

Ⅲ 在第一章,但以理和三友因忠于掌管全地的耶和华而获祂赐福,包括:在太监长眼前蒙恩(9节)、体格健壮(15节)、聪明过人(17节)、为王所赏识(19节)。这却不是说:每次忠于神就会立刻得着神的赐福,尤其是物质方面的福泽;很不幸地,近代有不少传道人却强调:o要爱神,神必会在物质上大大赐福,而物质的丰裕象征神的赐福。70约伯记早已指出这论调的错谬:一个爱神的人可以家徒四壁,空无一物,不一定得到神赐予许多财物。我们爱神,忠心于祂,不是为了从祂得到恩典和福泽,而是因祂配受我们的爱。

但以理书将会让我们看见:一个人信靠神,忠心于神,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不是每次均立刻获得神的福泽。

Ⅳ 但以理书一章以“时间”(“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作为开始,也以“时间”(“古列王元年”)作结束。约雅敬年间是被掳的开始,古列则是其结束。换言之,但以理经历了整段被掳的时期。更奇妙的是,他在这段被掳期间,始终坚守着他对这位掌管万有之耶和华的信心和忠心。

 

65 有关文化与教育对青年人所造成的影响,参Walter Moberly, The Crisis inthe University,(SCM, 1949), 52.

66 暴饮暴食是文明社会的通病,是人类健康的刽子手,参William Backus, Finding theFreedom of Self-Control(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87), 129-150.

67 除了食物,还有守安息日与割礼,都是被掳犹太人的特征;Collins, 24.

68 可比较利甲族不饮酒的原因

69 能够超越环境去看出神仍然坐在宝座上,这需要信心,更需要神所赐予的智慧。圣灵的降临,就是把一切事指教我们,以致我们有智慧看出各事后面的属灵意思

70 参"Saving Souls Or a Ministry" NewsweekJuly 1987),44; 该文特别指出美国电视的布道家常常偏重藉爱神去获得金钱,导致美国人觉得这些布道家不诚实。那些强调物质丰裕代表神赐福的传道人,这样做是为自己惊人的奢华生活方式砌镶借口与托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二章

贰 尼布甲尼撒的梦(二1-49

    (一)引言:王为梦烦乱

    (二)哲士不能为王解梦

    (三)但以理获有关王梦的启示

    (四)但以理向王解梦

    (五)结束:王提升但以理

    总结

(一)引言:王为梦烦乱(二1-2

1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他作了梦、心里烦乱、不能睡觉。

2王吩咐人将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召来、要他们将王的梦告诉王‧他们就来站在王前‧

1.“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这似乎与一章五、十八节前后矛盾,因但以理和三友须受训三年,难道这事发生于他们受训期间吗?假若是的话,为何他们已被视作“哲士”须被杀呢?有学者更以此矛盾说明本书各章乃源于不同的作者,由一编辑堆砌而成,而非但以理一气呵成之作,故有此不吻合之处。1

对于“第二年”,可有以下的解释:

(1)“二”是“十二”之误,是文士抄写错了;2这不是全无可能。

(2)“二”是作者摆乌龙弄错了,这却被视为无伤大雅,因作者写作的重点不是记载历史,年份正确与否无关重要。3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里的错误是故意造成的,以衬托出但以理的智慧,能于未完成训练之前解梦。有学者更认为圣经常用“二”来强调某个皇帝统治期的短少。4笔者不认为圣经作者在圣灵感动下会犯错误。

(3)“第二年”本不是指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乃是指他战胜埃及后第二年,5或指他成为全中东的大王后第二年,6或是耶路撒冷被攻陷后第二年。7但是,经文却明显说“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没有加以任何批注。

(4)“第二年”依巴比伦历法计算,即是但以理被掳的第三年;8因为但以理被掳第一年,是尼布甲尼撒的登基年,被掳第二年才是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一年,故被掳第三年,是尼布甲尼撒的第二年。9这理论最为合理,因为巴比伦人不把登基年算作皇帝在位的第一年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10

总括来说,当但以理刚受训完毕,归入了“哲士”的行列,尼布甲尼撒才做了第一个梦。

“心里烦乱”:心神被搅扰而感到烦躁不安,最终导致失眠。埃及的法老也有类似的经验11

2.“术士、用法术”:参一章二十节的诠释;“迦勒底人”:此外指占星家(即狭义的解释),而不是指统治了巴比伦国的民族。

“行邪术”:懂巫术的巫师,“巫术”是神所禁止的。

大君王尼布甲尼撒因所做的梦而心烦意乱以致失眠;他虽然拥有统管强大的军队,以及雄伟的巴比伦的权力,但叫自己安然入睡,却不是他能力范围以内的事。

因此,他派人召来国中一流的解梦高手,就是那些善于占卜、观兆、占星,以及弄法术使符咒的人,命令他们解梦,好使他的烦恼一扫而空,得以享受甜酣的睡眠。但结果却是出人意表。

 

1 Anderson 10. 有关P.R. Davies 所提出的理论,参Baldwin, 86, n.1.

2 赞同此说有不少著名的圣经文字校订专家如Ewald, Kampha/usen, Prince, Marti, Cornely, Linder, 思高也接纳这说法(68)。值得注意是LXX 967也是“第十二年”,而不是“第二年”,Hartman, 138.

3 Porteous, 39; Hartman, 138.

4 参Lacocque, 36 n. 4, 引自 O Plo/ger, Das Buch Daniel(Gutersloh, 1965 ).

5 Josephus, Antiquities X: 10: 3.

6 Jephet Ibn Ali; Young, 55.

7 犹太拉比Rashi, Ibn Lizra却支持这说法。

8 Young, 55; Baldwin, 85; Ford, 89; 米勒德,774;Barr也支持这说法,Barr, 593.

9 J. Finegan, Handbook of Biblical Chron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38,我们可得以下的结论:

主前六○五年六月至八月:但以理和三友被掳

主前六○五年九月至六○四年四月:但以理被掳第一年,是尼布甲尼撒登基年(Year of accession) 主前六○四年四月至六○三年三月:但以理被掳第二年,尼布甲尼撒第一年。

主前六○三年四月至六○二年三月:但以理被掳第三年,尼布甲尼撒第二年。

10 Barr, 593; 登基年(resh sharruti)独立计算。

11 此处与用同一个希伯来字paam描写烦燥凌乱的心境。

(二)哲士不能为王解梦(二3-16

3王对他们说、我作了一梦、心里烦乱、要知道这是甚么梦。

4迦勒底人、用亚兰的言语对王说、愿王万岁、请将那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

5王回答迦勒底人说、梦我已经忘了、〔或作我已定命八节同〕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迟、你们的房屋必成为粪堆‧

6你们若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从我这里得赠品、和赏赐、并大尊荣‧现在你们要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

7他们第二次对王说、请王将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

8王回答说、我准知道你们是故迟延、因为你们知道那梦我已经忘了‧

9你们若不将梦告诉我、只有一法待你们、因为你们预备了谎言乱语向我说、要等候时势改变‧现在你们要将梦告诉我、因我知道你们能将梦的讲解告诉我。

10迦勒底人在王面前回答说、世上没有人能将王所问的事说出来、因为没有君王、大臣、掌权的、向术士、或用法术的、或迦勒底人、问过这样的事‧

11王所问的事甚难、除了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没有人在王面前能说出来。

12因此王气忿忿的大发烈怒、吩咐灭绝巴比伦所有的哲士‧

13于是命令发出、哲士将要见杀、人就寻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杀他们。

14王的护卫长亚略出来、要杀巴比伦的哲士、但以理就用婉言回答他、

15向王的护卫长亚略说、王的命令为何这样紧急呢‧亚略就将情节告诉但以理。

16但以理遂进去求王宽限、就可以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5.“梦我已经忘了”:应作“这事我已决定”,12或“我颁布这命令”。13不少学者曾根据这错谬的翻译,误以为尼布甲尼撒忘记了梦的内容;其实,他是记得梦的内容,否则,他不会对这些巴比伦的专家说:“你们先把梦说出来,我就知道你们是否真能解梦”(9节);如果他真的忘了,又怎能知道专家所言是否纯属虚构,并非他所做的梦呢?况且,如果他确实忘了,为甚么会如此心烦呢?

“凌迟”:四肢被斩断。14

“粪堆”:亚兰文原意乃是“拆毁”,可译作“废墟”:15无可否认,废墟有被用作解决便溺之地,而变成粪堆。

6.“赏赐”:指礼物;这词从前被误认为源于波斯文,现却知道是来自巴比伦文。16王软硬兼施,一方面威吓,另一方面用奖赏作饵。

8.“那梦我已经忘了”:参第五节的诠释;尼布甲尼撒认为他们知道他已定意施行严刑,故拖延时间,伺机逃生。

9.“谎言乱语”:这群专家宣称:如果知道梦的内容,就可以解梦;尼布甲尼撒却说这是不可信的谎话,因他们既然连说出梦的内容的能力都没有,就谈不上能解梦了。“乱语”:恶毒的说话。王对自己的心腹产生怀疑,不再予以信任。

“时势改变”:指尼布甲尼撒政权倾覆或因其他事情而忘记刑罚这群专家;值得留意的是,真正可以“改变时势”的是耶和华自己(21节)。17

10.“没有君王、大臣、掌权的”:应作“没有任何伟大和有权柄的君王”。18他们认为像尼布甲尼撒这样的君王,不会不近人情,命令他们解释毫无头绪的梦。

11.“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世人”:原作“肉体”(吕本:“血肉之躯”,思高本也是同样翻译),强调人的软弱与可朽坏(参19“神明”:指巴比伦所敬拜的偶像。20

这些占命专家坦白地告诉尼布甲尼撒,他的要求不是人可以满足;因为人的智慧有限,o有属灵界的神才可以把没有告知的梦加以讲解。

12.“王气忿忿的大发烈怒”:用两个希伯来字来加强描写王的烈怒,意即谓他怒发冲冠,大发雷霆。“大发烈怒”曾被用来形容法老恼怒他的臣仆

“哲士”:原作聪明人,包括第二章二节那些在宫廷服务的占卜家和术士;21当时的外邦人认为测天象和弄法术的人须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故称这等人为“聪明人”或“智者”。

13.“人就寻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杀他们”:但以理和三友曾接受巴比伦文化与各种智慧的训练,以致可以侍候皇帝,并成为皇帝的顾问,故也属“哲士”之级,因而遭池鱼之殃。

14.“婉言”:原文是两个词“谨慎”和“机警”,反映出但以理的智慧,在危急之中保持镇定,且以合宜的话与护卫长亚略磋商。

15.“紧急”:本指“严厉”或“残酷”。但以理不明白为甚么尼布甲尼撒要杀尽巴比伦所有的哲士。

16.“但以理遂进去求王宽限”:这里虽然没有提到亚略,但以理仍可能是透过他的安排才得以见王。22

本段让我们看见尼布甲尼撒的残酷,他两次要求顾问讲解没有告知他们的梦;当他们办不到时,又下令把他们杀尽(虽然他们两次都请他将梦说出)。暴君发怒,理智全失,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另一方面,本段也让我们看见那群占卜专家,面对危机时,束手无策;他们o不过是人,他们有限的智慧并不能满足尼布甲尼撒的要求。

当他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但以理挺身而出,勇敢地求王暂缓灭绝他们。为甚么但以理有把握办到o有“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才办得到的事呢?因为他充满信心,知道他所事奉的 神会帮助他。况且,他里头有 神的灵,能藉着 神的启示解释尼布甲尼撒没有讲出来的梦。再一次,他在困境中坚守了自己的信念。他的信心乃建基于“ 神是智慧之源”这个知识的基础上,他知道全智的 神能启示奥秘。

 

12 ~azada前被解作“离开”或“出去”,因在他珥目(Talmud)这字与~azal"togo"相同("l"改作"d"),现知道这本是一个古波斯字(azda, sanskirt addha),意思是“坚决”、“肯定”;参Young, 60; Leupold, 89; Baldwin, 88; 思高,70; 和合本的小字“我已定命”。

13 这解释:狭3,参Lacocque,34; Hartman, 138.

14 damin源自波斯文handama,指四肢。

15 Montgomery, 145-147,但Hartman(138)却提议参考仍把这字作粪堆。

16 Young, 61; Leupold, 90; Walvoord, 50; 却把这字当作波斯文。Baldwin(88)却指出它源于巴比伦文nibzer.

17 两句说话原文完全一样。

18思高吕本现中的翻译;“伟大的君王”(sarru rabu)是亚述和巴比伦王惯用的称号。

19 bishra"flesh"在此处没有任何消极或审判的含意,o给个人与神的分别;参D. C. Russell, The Method and Message ofJewish Apocalyptic 200 B.C.-A.D. 100(SCM, 1964), 399.

20 Montgomery(153)却认为这字虽然是复数,但可指一位神,即是耶和华。

21 TWOT, 1020.

22 有学者认为16节与24节不:希故证明本章是由不同的资料砌合而成,Hartman, 139; 这o是一种臆测。

(三)但以理获有关王梦的启示(二17-24

17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将这事告诉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

18要他们祈求天上的 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与巴比伦其余的哲士、一同灭亡。

19这奥秘的事、就在夜间异象中、给但以理显明‧但以理便称颂天上的 神‧

20但以理说、 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他‧

21他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能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

22他显明深奥隐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他同居。

23我列祖的 神阿、我感谢你、赞美你、因你将智慧才能赐给我‧允准我们所求的、把王的事给我们指明。

24于是但以理进去见亚略、就是王所派灭绝巴比伦哲士的、对他说、不要灭绝巴比伦的哲士、求你领我到王面前、我要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17.“同伴”:这词原指“结连”或“绑在一起”,用以描写朋友,甚至夫妇之间关系的紧密。但以理与同伴可说是患难之交。大家同心祷告,并肩面对生命的危机。

18.“天上的 神”:23亚伯拉罕首次用此名字来称呼神;被掳前的以色列人为了避免与腓尼基人称巴力神为“天上的主”产生混淆,故少用这称呼,而被掳后的选民则较多使用。这名号表明 神的伟大,祂创造了天,更掌管天。由此可见,天o是受造之物,但外邦人却以天为敬畏的对象。

“将这奥秘的事指明”:“奥秘”原指“秘密”,24希伯来人相信 神和祂的使者在天上常举行高峰会议,会议的决定不是公开的,o向属神的人(包括先知)显明,此处的“奥秘”就是但以理所寻求有关王梦的答案。

撰写死海古卷的昆兰团体喜欢题及“ 神的奥秘”,25这奥秘特指神在人类历史如何奇妙地完成祂所定下的计划,尤其是如何得胜罪恶;26而尼布甲尼撒所做的梦,也是述说神如何使用历史上的四个国家,来完成祂为选民所定的计划,故与死海古卷中的“奥秘”的用法:稀

19.“夜间的异象”:强调但以理当时是清醒的,不是睡着作梦得启示27

20.“ 神的名”:即是“ 神自己”;在旧约,一个人的名字代表这个人自己,二者如一。28此处的“名”也可指 神启示祂自己。

“智慧、能力”: 神的两种属性,由于祂洞察一切、29也掌管一切,每一件事情都必先经祂准许才可发生。第二十一至二十二节将会举例描绘祂的智慧和能力。

21.“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神能力的彰显;“改变时候、日期”指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均为神所掌管,“废王、立王”指出一切政治活动都为祂所控制;祂既然可以立王废王,表明祂胜过君王。

“将智能赐与智能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与二十二节连在一起,都是阐明二十节的“智慧属乎祂”;神不但是智慧,祂更将智慧聪明赐给人;人的智慧聪明乃本于神,是神的恩赐。但以理得着神所赐的智慧,故能胜过巴比伦的占卜专家。

22.“祂显明深奥隐秘的事”:“深奥”是不易明白的,“隐秘”是指还未发生的事。

“暗中所有的”:即是人所不知晓的事。“深奥、隐秘、黑暗”逐渐加强不易明白的程度。

“光明也与他同居”:没有任何事能在祂面前隐藏;祂就是光,30连最黑暗隐蔽的角落也被祂照得明亮。31

23.“我列祖的 神”:第二十至二十二节歌颂神的智慧与能力,现在直接向神发出赞美和称颂。“列祖”是但以理的祖先,即是犹太人(神的选民);32故此,但以理暗示他所敬拜的 神不仅是现在向他施恩,也曾在历史里不断向选民显出祂的能力和智慧。

“智慧才能”:指知道和讲解尼布甲尼撒所做的梦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面对困境、试验的力量。“智慧才能”与第二十节的“智慧能力”在原文完全一样;由于但以理属于神,他得到神的智慧和能力。

“允准我们所求的”:但以理并不要独自领功,因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蒙神启示王的梦,乃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同心祈祷、向神恳求的结果;故他说“我们”。

为了面对生命的危机,但以理和三友在住所里举行了紧急的祷告会(七十士译本说他们禁食祈祷)。他们同心合意,满有信心的祷告蒙神垂听,得知王的梦之内容和解释。但以理并没有因此自鸣得意,反而立刻涌出赞美。

但以理高歌称颂神,因祂满有智慧和能力,祂的能力在大自然和人类历史中彰显,证明祂在掌管一切;祂有智慧,故可以知道一切的事(包括未发生或隐蔽的事)。更奇妙的是,祂愿意把祂的能力与智慧赐给属于祂的人 例如但以理;因此,但以理有智慧知道王所做的梦,也有能力去面对摆在前面的挑战与难处。

第二十至二十三节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赞美诗。它以神的“智慧能力”作开始(20节),也以神的“智慧才能”来结束(23节)。33其中但以理先举例阐释神的“能力”(21节上),然后再发挥神的“智慧”(21节下-22节),而上文却是“智慧”在先,“能力”在后;这是希伯来诗歌常用的梅花间竹的交叉格式。34这篇赞美诗,无论是在描写的技巧,或内容的丰富,都可媲美诗中伟大的赞美诗。35

但以理获得启示,便请求亚略带他进去见王,以便替王解梦。

 

23 明末天主教传入中国,用“天主”称呼 神,与“天上的 神”相近。

24 raz 是一个波斯字,七十士译本把此字翻作mysterion英文的mystery即源于此)。保罗题及“基督的奥秘”,就是神藉基督拯救世人的救恩计划。

25 参E. Vogt, "Mysteria intextibus Qumran" Biblica 37: 247-257, R.E. Brown,"The Pre-Christian Semitic Concept ofMystery" CBQ 20: 417-443. 但以理书的“奥秘”可指神为世界和人类所定下的永恒计划,Russell, 480.

26 Lacocque, 43; 参IQSIQ Hab.

27 Montgomery(156)认为透过梦而得的启示,比较异象次等,这是没有根据。无论是梦抑异象,最主要是看它的来源,若是来自神,同样重要。令人惋惜的是 Leupold(98)竟然也视"梦"的启示多数显给较次等的人(参

28 W.H. Griffith Thomas, "The Purpose of The FourthGospel" BS 125: 253-262 写出神的名与神自己的关系。

29 诗一三九篇是描写神的智慧(尤其是对人完全洞悉)的最佳著作。

30 这是约翰福音的一个重要主题,参

31 有关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可参考Charles F. Pfeiffer, The DeadSea Scrolls and The BibleBaker, 1975), 79f.

32 “列祖”也可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样,重点变成但以理现有的经验,就像这些祖先与神相交的经验。

33 这是希伯来诗歌的特色之一,首尾互相呼应(Inclusio)。

34 又称为"交错排列法",参居佛,圣咏(华明书局,1978),38.

35 参房志荣"四首赞美天主的圣咏"神学论集

(四)但以理向王解梦(二25-45

25亚略就急忙将但以理领到王面前、对王说、我在被掳的犹大人中遇见一人、他能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26王问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说、你能将我所作的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么。

27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说、王所问的那奥秘事、哲士、用法术的、术士、观兆的、都不能告诉王‧

28只有一位在天上的 神、能显明奥秘的事他已将日后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你的梦、和你在嵘夏灾械囊煜笫钦庋‧

29王阿、你在嵘舷氲胶罄吹氖隆⒛窍悦靼旅厥碌闹鳌把将来必有的事指示你‧

30至于那奥秘的事显明给我、并非因我的智慧胜过一切活人、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

31王阿、你梦见一个大像、这像甚高、极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状甚是可怕‧

32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

33腿是铁的、焓前胩半泥的‧

34你观看、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焐稀把煸宜椤

35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渖系目矾纭⒈环绱瞪、无处可寻‧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36这就是那梦、我们在王面前要讲解那梦‧

37王阿、你是诸王之王、天上的 神已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

38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你就是那金头‧

39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

40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街瓢傥铩⒂帜苎顾橐磺小⒛枪也必打碎压制列国。

41你既见像的旌旺熘竿贰⒁话胧且そ车哪唷⒁话胧翘、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

42那熘竿贰⒓仁前胩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

43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

44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 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45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 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25.“我在被掳的犹大人中遇见一人”:“遇见”应作“找着”;亚略把握机会归功自己,说但以理是他找着和发现的。其实,但以理是毛遂自荐的。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亚略将重点放在但以理身上(“一人”),而没有题及但以理所敬拜的神。

27.“观兆”:占星家透过探察星象算命和预测未来。36

28.“只有一位在天上的 神”:但以理承认人的有限,o有掌管宇宙的 神才能启示奥秘,预告将来。但以理强调他能够向王解梦,乃因得着这位 神的帮助,并非自己有甚么过人之处(30节)。这与亚略那种把功劳归给自己的态度有天渊之别(参约瑟类似但以理的表现,

“日后必有的事”: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弥赛亚时代要发生的事;37但也可指将来要发生的事(29节“后来的事”)。38其重点乃指出但以理所敬拜的耶和华,可以且愿意预告后来要发生的事,因为祂掌管着历史。启示录四次提到“将来必成的事”(参,用这句话可把该书分作四大段;

“脑中的异象”:但以理是第一个将异象和头脑连在一起的人、10);39当一个人见异象时,头脑是清醒的,并没有失去理智。

31.“极其光耀”:大像既由不同的光彩耀目的金属铸成,故闪闪生辉。

“形状甚是可怕”:因为它的造型庞大,且光辉灿烂,叫人触目惊心。

34“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不是人所雕凿的,也不知来自何处(现中:“从山岩上滚下来”是意译加上去的)。40

“把脚砸碎”:由于大像头重脚轻,再加上大石的力度很大,o击中脚部,整座大像就应声倒下,肢离破碎。

35.“金银铜铁泥”:原文是“铁泥铜银金”,次序恰好倒转。41大石打击所产生的力度由下伸展而上,直至金头。

“糠纭保禾氐阌卸,就是重量甚轻,以及毫无价值;圣经用“糠纭北扔鞅簧裆笈械墓家42

37.“诸王之王”:有学者认为这是波斯皇帝的衔头,因但以理不会这样称呼巴比伦王;这理论不成立用同样的称号描写尼布甲尼撒)。43

“都赐给你”:但以理坦诚地指出尼布甲尼撒所有的一切都源于 神,是 神赐给他的礼物(参38节“祂交付你手,使你掌管一切”)。

38.“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应是“世人所住的地方、田野的走兽”,这与下文“天空的飞鸟”三句都强调尼布甲尼撒势力范围的广大;他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君王。44

“你就是那金头”:尼布甲尼撒王与他所代表的巴比伦国是那用精金铸造的头。

39.“不及于你”:不少学者认为这比不上巴比伦的国家乃是玛代波斯。45玛代位于亚述国东部,起初臣服亚述国,后于主前六一二年与巴比伦连手攻陷尼尼微,成为中东一个大国;后来却为古列所征服,归入波斯国,二者合称玛代波斯。

究竟玛代波斯怎样不及巴比伦呢?加尔文认为:玛代波斯在道德方面比不上巴比伦;杨格则相信是在国家统一方面,玛代波斯较弱;46骆普却认为巴比伦的文化远胜玛代波斯;47而苏佐杨牧师则指出“玛代波斯联合王国的国权、能力和荣耀都不及巴比伦”。48虽然不同学者对这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但米勒德说:“至于玛代波斯怎样不及巴比伦我们不晓得”。49有一件事却是大家一致同意的,那就是这“不及”并不是指“国土版图”方面,因玛代波斯的国土远比巴比伦为大。50

40.“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传统认为第四国乃是罗马,它的特征就是拥有势不可当的军队,以致它能百战百胜,打败各国。

41.“铁与泥搀杂”:第四国是强弱掺半,不是彻头彻尾的像铁那样坚强(42节);正如铁与泥不能混合,这国也不能有真正的统一(43节)。

43.“那国民必与各种人搀杂”:“各种人”原作“人的种子”(吕本作“人种”),故可指通婚,罗马帝将藉着异族通婚来统一各个民族。51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混合乃是指不同政制的结合,例如帝国主义与民主制度的混杂。52也有人相信此处实在是论及国民的文化与其他特性的混合。53第一种说法最合理。

44.“列王在位的时候”:“列王”可指四国的皇帝,或是第四国的君王。按上下文来说,第二种的说法比较可靠。

45.“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石头”预表基督,祂的降临不是依据人的安排,乃是按着神自己的计划,故是“非人手凿出来的”。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开始了天国(弥赛亚的国度),这国永远长存,且胜过地上一切人的国度(大像预表人的国)。

本段经文是全章的高峰。但以理首先指出尼布甲尼撒在做梦前,可能正在想到将来可能发生的事(29节);当时,他登上皇帝的宝座不久,为着国家的大事而挂心。后来他睡着了,就梦见了一座用不同的金属所铸造而成的大像。关于这些金属,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它们的价值是循序渐进地递减,由金至银至铜,最后是铁;象征了人的国度不断的堕落,卒至灭亡。

(2)它们的硬度却由上而下地加增,银比金硬,铜比银更硬,而铜却不及铁坚硬;54这恰好与价值的降低成反比。

(3)它们均是人所宝贵的东西,但毁灭它们的却是一块不为人重视的石头。

(4)它们与所象征的各国:稀55第一,巴比伦喜欢以金装饰各物;例如巴比伦的神庙到处都镶镀了金;第二,银即是银钱,而波斯以经商赚钱驰名;第三,希腊军队以铜来制造兵器“雅完人的铜器”);56第四,罗马的器械却是铁制成的。故此,大像预表上述四个国家。

但以理也指出这四国各有特色。尼布甲尼撒(代表巴比伦)获得 神赐他大权;第二国玛代波斯却不及他; 第三国希腊则拥有最大的版图;第四国罗马最凶悍,所向无敌,战胜列国。

然而,正当罗马帝国最威武之际, 神差遣了祂自己的儿子基督降世,开始了神的国度;基督就是那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儿子”与“石头”彼此关连,正如主自己所说的比喻:“园户杀死了儿子……但匠人所弃的石头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57

但以理让尼布甲尼撒知道,人的国度(包括巴比伦)至终必会为 神的国所取代。 神的国有四个特点:第一,非人所设立;第二,是永存的国;第三,不会被征服;第四,会彻底消灭所有人的帝国。

 

36 gazar基本意思是"决定",故凭天象变化决定将来运程,这种占星术算命是基督徒不能接纳的。

37 Young, 70; Leupold; 105; Walvoord, 60; Culver, 107.

38 Baldwin, 91; R. Laird Harris,"The Last Days in the Bible andQumran"in Jesus of Nazareth, Saviour and Lord(ed.)Carl Henry,(Eerdmans, 1966), 74-79. 赞成“日后”乃指弥赛亚时代的学者不同意“日后”与29节的“后来”是相同的。他们认为29节o是尼布甲尼撒挂心自己王国将来的遭遇。

39 G. von Rad,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I.(SCM, 1975), 153 n.28.

40 这种解释可能是受Leupold(110)所影响,但没有经文的支持,参Walvoord, 64。思高也说石头是山上崩下来的,72.

41 这里的“泥”是烧烘过的泥土,乃是建房子用的;J.L. Kelss,"The CeramicVocabulary of The O.T. " BASOR Supplementary Studies, No.5-6, 7.

42 ZPEB, 774.

43 杨格(Young)已提出有力的反驳,73。

44 有学者建议,这里提到巴比伦王管理走兽与飞鸟,因为每年新年巴比伦王都要行一个登基的仪式,表明他由玛度神里再得到统治国家的权柄,在仪式中,他要背诵巴比伦的创造神话,指出他是玛度神在地上的代表,故有权统辖走兽和飞鸟;参Heaton, 131.

45 早期有耶柔米(Jerome)、马丁路得、加尔文、盖尔(Keil)、以及初期的教父;近期著名的有杨格(Young),Leupold、Walvoord、Baldwin、Ford 等。

46 Young, 74; Walvoord, 66; 胡里昂,33;Thomson, 70; Unger, 1616.

47 Leupold, 117.

48 苏佐扬,29;o是苏牧师没有提出任何证据。

49 米勒德,775; 而 Baldwin, 93 却轻轻带过,完全不讨论第二国如何不及巴比伦。

50 Leupold, 118.

51 现中“统治者要想以通婚统一各民族”;Baldwin, 93.

52 Ironside, 36-37; 这方面与香港将来的一国两制相仿。

53 Keil, 109; Gaebelein, 31. 值得留意是A. Jepsen, "Bemerkungen zum Danielbuch" VT 11: 386-91,他把41-43节重新组合,删去重复累赘的经文。

54 Ford, 96; Criswell, 66.

55 Boutflower, 24.

56 Herodotus, VII 74, 89-95.

57 有关儿子(ben)与石头(eben)的关系,参MatthewBlack, "The Christological Use of the Old in the New" NTSt. 18: 12; Ernst Lohmeyer, Lordof the Temple(Oliver and Boyd, 1961), 46.

(五)结束:王提升但以理(二46-49

46当时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并且吩咐人给他奉上供物和香品。

47王对但以理说、你既能显明这奥秘的事、你们的 神、诚然是万 神之 神、万王之主、又是显明奥秘事的。

48于是王高抬但以理、赏赐他许多上等礼物、派他管理巴比伦全省、又立他为总理、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

49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只是但以理常在朝中侍立。

46.“俯伏在地”:尼布甲尼撒把但以理当作神来看待,竟然向他下拜,并献上供物香品,但以理代表神接受了这些供品;王此举是巴比伦人和波斯人对尊贵人物的敬礼。伟大的君王竟向一个亡国奴下拜,充份地表明了神能在人心中作出莫大的改变。

47.“万神之神”:胜过其他一切的神明,是至高无上的;尼布甲尼撒是一个多神主义者,仍不知道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58

49.“但以理求王”:他没有忘记那三位曾与他为所面临的危机同心祈祷的战友。

“朝中”:原作“王的门”(吕本作“门庭”),指在皇宫里作王的顾问。约瑟为法老解梦后,被立为埃及的首相,但以理解梦后也被立为总理。

当尼布甲尼撒听完但以理所说的梦和梦的解释后,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承认那能启示奥秘的 神是超然的,比其他一切的神明和君王更胜一筹。他向这位 神的代表但以理下拜和献上供物,且提升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委派他们负责管理巴比伦的国务,因此导致下一章在巴比伦所发生的惊人的试验。

 

58 加尔文认为:"尼布甲尼撒承认 神伟大,o不过是被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动抓住,这感动不足以造成真正的悔改,也不完全出于他的理智";华勒斯,58. 

总结

Ⅰ 本章的重点乃是,万军之耶和华是全能全智的,祂掌管人类的历史,并且没有一件事不是在祂的控制之下。故此、历史并不是因果循环地打着圈圈,乃是朝着一个清楚的方向前进、其终点就是神国的降临;人的国度是短暂的,o有神的国才是永恒的,是人所应追求的理想国度。作者藉此鼓励被掳的犹太人仍然要信靠掌管历史的耶和华,在巴比伦继续忠心于祂。

Ⅱ 本章记载了两个主角。第一是,巴比伦的大君尼布甲尼撒、他的权柄无限,财富无边,且受万人的尊崇;但他被一个梦烦扰,便心情恶劣,大发雷霆,以致失去理智,不信任自己的亲信,下令灭绝他们。他不能接受自己身为伟大巴比伦国的统治者,竟不能知道和了解自己所做的梦;而且被这梦弄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想拥有全部的知识,乃是人类自亚当夏娃以来的一种欲望,人要像神一样全知,像神一样全能指出人不可以全知)。

哲学家尼布说得不错,尼布甲尼撒所经历的不安和焦虑,乃潜伏在许多独裁者心里;人对权力的欲望,是因对自我存在缺乏安全感。59许多人追逐地位、名誉、财富和权柄,o不过是盼望藉着这些东西得到安全感;但是一个人爬得愈高、愈感不安全,反而因此心情焦虑,变得易怒、易猜忌。60

第二个主角是但以理。他是在最关键性的时刻出现,挽回大局;当众人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他仍能够果断、机警地采取适当的行动。61靠着神加给他的智慧,他堵住了破口,拯救了巴比伦的哲士,也影响了尼布甲尼撒对耶和华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他表现了对 神的敬畏和信心;他把一切的荣耀归给 神,也把功劳与三友分享。正如第一章所显示的一样,有智能的人对神有信心,故在危机中仍然忠于神。

为甚么巴比伦的哲士却不能知道和解释尼布甲尼撒所做的梦呢?因为他们所依靠的是假神、是邪灵;而但以理敬拜的却是能够启示奥秘、预告将来的独一真神;真神胜过假神,而真神的仆人比假神的“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观兆的”有更高深的智慧和聪明。

近代基督徒很容易忽略魔鬼(“空中掌权者、心中运行的邪灵”)的真实性;其实,正在加紧行动,掳掠无数的人(包括领袖),难怪商场巨富搬迁办公室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国家总统找继承人也请巫师帮忙。62因此,我们更要倚靠真神,抵挡天空属灵气的恶魔。

Ⅲ 福音派多赞成这四个国家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和罗马,但对于基督的国度(“大石”)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乃是上述诠释所采用的:“大石”是指基督的第一次降临,祂的教训(就是福音的广传)粉碎人国度的罪恶。第二种却认为“大石”仍指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和所带来的永恒国度。换言之,第一种解释偏重于基督的“属灵国度”,第二种则强调“千禧年”那在地上的国度。

采纳第二种解释的学者(时代主义派是支持这种解释的主流)认为四十一与四十二节之间是有一段时间的距离;第四十和四十一节所描写的古罗马帝国(476 B.C.完结),而四十二节那些脚趾(共有十只),相等于第七章所说的“十王”,既然古代罗马历史中从没有出现过十个王鼎立的局面,故属于将来一个新兴的罗马帝国。63根据这个解释,第四国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腿”,即古罗马;第二阶段是“脚和脚趾”,是主再来之前新兴的罗马。64现今的教会时代就处于古罗马和将要兴起的新罗马之相隔期的中间。

第二种解释指出第一种解释的几个问题。第一,基督第一次降临时,罗马帝国并未如梦中所见的大像之脚被粉碎,反而在基督升天之后,罗马帝国才进入全盛时期。事实上,大石击碎大像,代表人的国销声匿迹,但这并没有发生在基督降生时。这将会在主第二次降临时才实现。65第二,基督第一次降临所建立的教会,并没有如梦中所见的石头充塞天下,而基督第二次降临所建立的国才真正治理全地。第三,大像所代表的四个国家都是在地上出现过,为甚么第五个(基督的国度)却是属灵(没有实体)的国家呢?

另一方面,第二种解释(指大石头预表基督第二次来临)也有它的问题。例如,第一,基督再来所建立的国度是千禧年国,并不是永恒的。66第二,这种解释假设脚趾相等于第七章的“十角”,而第七章描写主第二次再来,故第二章也是。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去证明此处的脚趾即是第七章的“十角”,因为第二章并没有提及大像脚趾的数目;还有,第二章从未显示脚趾是代表皇帝,与第七章清楚说明十角是十王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就算假设脚趾等于第七章的十角,仍不能证明大石代表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因大石击打的并不是脚趾,而是“脚”。第三,最重要的乃是,没有任何证据足以支持腿和脚之间是有一段间隔的时期,或说第四个国家是分开两个阶段,一个是已经过去,而另一个则要在主再来时才出现。

Ⅳ 除了上述两种看法,还有第三种解释。根据这个解释,大像的金头是预表巴比伦,银的胸和手臂是玛代,铜的肚腹和腰是波斯,铁的腿是希腊,而半铁半泥的脚和脚趾是亚力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四的其中两个国家,即南部的埃及和北部的叙利亚。67

赞成这个说法的学者指出:

(1)玛代才是真正“不及”巴比伦的国家

(2)波斯版图最大,故是“掌管天下”

(3)希腊的亚力山大才是所向无敌,符合“打碎压制列国”的描写68

(4)希腊分裂后的埃及与叙利亚国势“半强半弱”,且曾企图藉通婚“搀杂,却不能相合”

(5)大石乃指基督的国度:当基督降生时,希腊经已灭亡,故代表“打碎灭绝那一切的国”

(6)这样的解释与第七、八、九、十一章所说的:稀

三种解释那一种最合理呢?我们将会在书末作出总结。

 

59 R. Niebuhr,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Nisbet, 1944), 201-203.

60 华勒斯,46。

61 同上, 50。

62 Paula Chin, "Mystics, Money and Power" Newsweek(July 1987),10-13; 去年(一九八七年)三月印度尼西亚苏哈图总统礼聘五位法师去耶加达南部的山丘替他施法,希望知道谁是他的继承人,11。杨牧谷"性陷阱"教牧分享(7/1986),7-9,指出传道人要提防魔鬼利用温香软肉引诱他们。王天丽新造的人(香港艺人之家,1986),21-26详细记载作者与邪灵争斗的经过。

63 胡里昂,33-35; Luc祂(43)却认为那间隔是在40与41节之间。

64 Unger, 1617.

65(尤其是“击杀列国,用铁杖辖管他们”);根据王所做的梦,这块大石击打大像很迅速,转瞬间就完成,这与第一种解释说教会逐渐潜移默化消灭人的罪恶不合。

66 Unger(1619)却说,这千年的国度会与永远的新天新地连合,故是存到永远。

67 旧释,7; Anderson, 22; Barr, 594;Hartmon, 142; Lacocque, 510.

68 Gurney 指出罗马不可能是第四个国家,因没有逢战必胜(主前五十四年被Parthians打败);且罗马没有践踏全地,因Parthians仍管辖许多土地,包括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的属土;R.J.M. Gurney, "The Four Kingdoms ofDan. 2 & 7" Themelios 2: 39-45.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三章

叁 尼布甲尼撒的金像(三1-30

    (一)王设立金像让人敬拜

    (二)王查问但以理的三友是否拒拜金像

    (三)王下令烧死但以理的三友

    (四)王惊奇但以理的三友在火窑里平安无事

    (五)王提升但以理的三友

    总结

(一)王设立金像让人敬拜(三1-7

1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

2尼布甲尼撒王差人将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召了来、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

3于是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聚集了来、要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就站在尼布甲尼撒所立的像前。

4那时传令的、大声呼叫说、各方、各国、各族的人哪、〔族原文作舌下同〕有令传与你们‧

5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6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

7因此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1.“金像”:不一定是纯金铸成,可能只是外面镀金;内部则是木头塑造的。1正如会幕里的祭坛是皂荚木造的,但因用精金包裹,故称为金坛

这金像有人的形状,究竟代表甚么呢?不少人认为这像是尼布甲尼撒的雕像,2因透过第二章的梦,他知道自己是大像的金头,故建造这座金像炫耀自己,又给后人留作纪念(正如前菲律宾总统马可斯在碧瑶附近用巨大岩石雕凿自己的肖像,以便永垂青史)。

另一方面,这座金像可能是记念尼布甲尼撒所敬拜的玛度神;3故此,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被控:“不事奉尼布甲尼撒的神”、18)。

事实上,这两种见解并不相互抵触,因巴比伦的皇帝代表他所敬奉的神执行统治,4不敬拜尼布甲尼撒为自己所建造的像,就等于不事奉他的神。5

“高六十肘,宽六肘”:一肘约为1.5眨故像高90眨ㄔ嘉27米),宽9眨2.7米);其比例是一比十,而平常人的比例却是一比五,故金像的形状十分怪异,类似一座显眼的方尖形瘦长的碑石。建造一座相等于现在的九层楼高的金像,目的无非是要使远处的人也可以遥遥的望见。

为甚么尼布甲尼撒以60和6这两个数字作为像的高度和宽度呢?有人相信60×6=360,是巴比伦年历的日子,表示一年三百六十日全国人民都要拜这金像;6又有人认为“六”是人的数字,譬如启示录那怪兽的数字是六百六十六,故尼布甲尼撒的金像预表人的势力。7

无可否认,尼布甲尼撒建造金像,命令全国人民膜拜它,目的是想藉此把国家统一,叫人知道他军力之强盛,战无不胜,难怪七十士译本在第一节加上“尼布甲尼撒在位第十八年(根据这是他攻陷耶路撒冷的那一年),因已经征服从印度至埃提阿伯的各省与人民,他造了一个金像”;可是,没有任何证据确定王建造金像是庆祝巴比伦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

“杜拉平原”:“杜拉”是一个普遍的巴比伦名字;“杜拉平原”可能位于巴比伦城东南部,离城六哩。8

2.“总督”:意思是“保护者”,9指皇帝在各区的代表,一区通常是包括几个省份。

“钦差”:总督手下的高官,负责一省的政务。10和合本曾译此为“省长”

“巡抚”:辅助总督管理地方行政,11如撒玛利亚或犹大的巡抚

“臬司”:是皇帝的顾问。12

“藩司”:专管财政事务。13

“谋士”:主理司法的工作,有如今日的法官。14

“法官”:次一等的法官,审判较轻的罪行,相等于今日的裁判司。15

这些官阶是由上至下,前三个是极高级的官职,后四个较为次一等。

“开光之礼”:金像揭幕典礼。类似所罗门建造圣殿完毕所举行的奉献礼f)。当亚述王撒珥根的宫殿落成后,他也是召集了与本节所列相仿的官员出席揭幕礼。16

5.“角”:用兽皮制成的口吹乐器

“笛”:口吹的乐器,是一种牧童用来呼唤群羊归队的风笛

“琵琶”:是一种竖琴,弦的数目由三至十二条不等。

“琴”:三角形的四弦琴。17

“瑟”:也是三角形的弦琴(可能有二十条弦线)。18

“笙”:这有多种解释,有以为是鼓,有人相信是钹,也有人以为是风笛,现有解作“合唱”或“合奏的声音”。19

这六种乐器之中,有三种是用希腊名字(琵琶、瑟、笙)故有学者以此支持本书是写于主前第二世纪的希腊时代之说,但这理论已被否定。20

“烈火窑”:火焰最猛烈的火窑。耶利米曾预言假先知亚哈和西底家会被巴比伦王放在火窑中烧死,可见巴比伦早已施行火窑的酷刑。21

在第二章,但以理对尼布甲尼撒说:“你就是那金头”激使王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瘦长的金像;虽然这像可能o是镀金的,但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建筑在巴比伦东南部的金像,一方面见证了尼布甲尼撒的武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巴比伦的宗教合一;因为所有的国民,包括最高级的官员,都要出席金像的揭幕礼,并要在多种乐声奏起之际,立刻向像俯伏下拜。

为甚么需要这样多的乐器呢?毫无疑问地,人多势众的乐队不但使场面庄严伟大,也反映出巴比伦国(尤其是尼布甲尼撒)的伟大。

尼布甲尼撒下令全国人民膜拜金像,以求达到万众一心之目的。如果有人胆敢不如此行,就等于“剃他眼眉”,(编按:广东话,即指不给面子)也表示公开违抗他的命令,这自然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故此,他也下令,凡违令者必被丢在火窑里;任何有理性的人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法。谁料,当乐声奏起时,竟有三个被掳回来的犹太人,公然不向金像下拜。

 

1 思高85; 考古学家发现不少巴比伦的神像,都是外面镀上金,Baldwin, 99.

2 Baldwin, 96; Jerome, 35; Delcor, 91.

3 Hartman, 161; Lacocque, 58.

4 IBD, 852; TDNT V. I, 564-593; 埃及人却视法老为神。与亚述和巴比伦对皇帝看法不同。

5 Young, 84.

6 苏佐扬,37。

7 Unger, 1621; IBD, 1098; NIDNTT, II. 683-704; 神在第六天造人,人做工六天,故"六"与人连在一起。

8 第一提出这个可能性的是Oppert, Expedition scientifique en Mesopotamie, I, 238ff; 跟着就被D~Envieu 引用,J.F. D~Envieu, Le livre du prophe&te Daniel 4 Vols.(Paris, 1888-1891), 228ff; Montgomery (197)和Young(85)都赞同。还有E.G. Kraeling, Rand McNallyBible Atlas(Rand McNally, 1966), 322.“杜拉”在巴比伦文意为“城墙”,这显示出但以理书的作者熟稔巴比伦名字与地理。

9 此亚兰文源于玛代的khshathrapanva,后为波斯借用;参Wiseman,14; 也有学者认为波斯的hsatra-pavan 乃来自亚甲文的ah\sadrapanu; CAD I, 195.

10 从亚甲文saknu借来。

11 借用亚甲文pah\atu.

12 源于古波斯文的handarza-kara.

13 来自波斯文ganzabara.

14 源自波斯文databara.

15 来自波斯文tayu-pata.

16 B. Meissner, Babylonien und Assyrien(1920-25), 71

17 Hartman, 157; 有关以色列人的乐器,参O.R. Sellers "MusicalInstruments of Israel" in Biblical Archaeological Reader, 93.

18 Baldwin, 102; pesanterin七十士译作 psalterion, 英文的Psalter(诗)即源于此;E. Yamauehi, Greece andBabylon(Baker, 1967), 17-84.

19 苏佐扬,39; T.C. Mitchell and R. Joyce,"The Musical Instruments in Nebuchadrezzar's Orchestra" in Wiseman,19-27.“笙”的亚兰文是sumponeya, 英文的交响乐(Symphony)源于此。

20 就算Montgomery也承认这些字汇不是有效的语言学证据,证明但以理书写于希腊时代,米勒德,776; 也可参K. Kitchen, "The Aramaic of Daniel" in Wiseman, 50;P.W. Coxon, "Greek Loan-Words and Alleged Greek Loan Translations in the Book ofDaniel" in Transactions of Glasgow University Oriental Society, 25: 24-40.

21 ANET, 627f, 楔形文字的法律也提到这种刑罚,漠模拉比法典也有三条火刑的条文(25, 110, 157);这些火窑原是烧砖用的。Steinmann曾提出人在火窑烧死的过程,他的理论却没有广泛地被采纳,参J. Steinmann, Daniel: Texte francais,introduction et commentaires(Desclee de Brouwer, 1961), 57. 时代主义派喜欢把火窑的刑罚与主再来前的大灾难串连起来,这o是一种假设,Unger,1662.

(二)王查问但以理的三友是否拒拜金像(三8-18

8那时有几个迦勒底人、进前来控告犹大人‧

9他们对尼布甲尼撒王说、愿王万岁‧

10王阿、你曾降旨说、凡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声音的、都当俯伏敬拜金像。

11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窑中‧

12现在有几个犹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阿、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13当时尼布甲尼撒脂执笈、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他们就把那些人带到王面前。

14尼布甲尼撒问他们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你们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么‧

15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

16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阿、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

17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阿、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

18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8.“迦勒底人”:指统治巴比伦国的人民(参,与下文的“犹大人”(12节)成对比。也可能是指在宫廷伺候的占星家,他们是但以理三位朋友的同僚。

“控告”:直译是“撕开逐一吞吃”,22强调迦勒底人心极恶毒,务必要置这几个犹太人于死地;他们的控告是有凭据的,可是,动机却令人感慨万分。

12.“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这显示出他们控告但以理三个朋友的主因 嫉妒;因亡国奴竟然成为他们的上司。另一方面,尼布甲尼撒更是格外忿怒,因这三个本是被掳回来的犹太人,在被提升为巴比伦省的高官后,竟然公开违抗他的命令,不知感恩图报之心实在表露无遗。

“不理你”:不把王放在眼内,也不重视王的说话。

“不拜你所立的金像”:不听命,不忠于王,也就是不尊敬王所代表的神明。

13.“脂执笈”:二章十二节的“气忿忿大发烈怒”,和稍后在三章十九节的“他怒气填胸”都反映出王o要稍不如意,或有人不依从他的话,便立刻大发脾气。23王被激怒,显示迦勒底人控告成功。

“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这次他虽然生气,却没有失去理智,尚知道要遵行司法程序,先审问,后刑罚;也可能是因他不相信迦勒底人的控告。有学者认为但以理的三友是被捆绑着带到王的面前,24圣经却没有这样的描述。

14.“是故意的么”:应作“是真的么”?25尼布甲尼撒表示不相信他们三人会违令,且给予他们机会补救,以保存性命;条件是他们必须向金像俯伏下拜。

15.“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法老曾问过类似的问题:“耶和华是谁,怎可以叫我让以色列人前往西乃山”,西拿基立透过他的臣仆拉伯沙基也曾向犹太人宣告:“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么?”;尼布甲尼撒将会目睹 神奇妙的拯救,正如西拿基立后来的经历(参;到时,他的狂妄便会云消烟散。

16.“尼布甲尼撒啊”:他们这样直称王的名字是否不礼貌呢?有人认为这并不是称呼,因原文应译作“他们回答尼布甲尼撒王”。26另一方面,他们直呼尼布甲尼撒的名字,是表明已作好准备面对最坏的后果而宁死不屈;再者,尼布甲尼撒既然强逼他们拜金像,也就不配再接受他们的尊敬。27

“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第一,我们没有任何驳辩的理由,因我们的确没有而且也不会拜你的金像。第二,我们不须在你面前为自己辩护,因自知所做的并没有甚么不对。28第三,我们不须向你多解释,因为耶和华必拯救我们,这将是最有力的辩证。

17.“即便如此”:直译是“如果”,29他们告诉尼布甲尼撒“如果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把我们从火窑中救出来,祂必定会救我们脱离你的手。”乍听起来,他们好像怀疑 神拯救的能力,而不敢肯定 神必能拯救他们。其实他们的意思乃是:“我们知道 神必能拯救,但我们是获救,或是被火烧死,乃全在祂的旨意之中;无论如何,就算祂不拯救,或不能拯救(这是18节“即或不然”的意思),我们宁死也不敬拜王所立的金像”(18节)。他们不是怀疑 神的能力,o是表示施行拯救的主权乃在于祂,因为祂是主,祂随自己的旨意行事;无论祂插手拯救与否,他们都会坚持至死忠心。

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经验,他们三人自知事奉的 神(这与18节“决不事奉你的神”成强烈对比,两节的“事奉”是同一个亚兰字)有能力拯救他们脱离尼布甲尼撒的手;因此,对于尼布甲尼撒所提出的问题:“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他们的答复是:“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救我们脱离你的手”。但是,他们补充:“虽然我们的 神有能力拯救,但我们却不知道祂是否会拯救。而且,拯救与否,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宁可殉难,也不会拜王的金像,事奉王的神。”30他们三人的态度,类似约伯的心声:“祂虽杀我,我仍要信赖”

本段主要叙述迦勒底人因嫉妒而向尼布甲尼撒告发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以及王盘问他们三人的经过。作者的结论是十分清楚的:如果掌权者的命令与 神的命令互相抵触,就必须选择顺服神,违抗掌权者的命令。

作者首先指出迦勒底人向王投诉(8节),再说明控诉的重点(9-12节),从他们的口更带出投诉背后的动机乃是嫉妒:三个亡国奴竟然成为巴比伦省的高官,迦勒底人要置他们于死地是可以明白的;大卫被扫罗逼害,基督被人钉在十架上,都是与嫉妒有关

王旋即传令带他们三人前来(13节);盘问他们是否如迦勒底人所说的不向金像下拜(14节),然后给予他们另一机会拜金像(15节上),并加上威吓(15节下暗示没有任何一位神可以拯救,故当听命下拜,免被烧死)。

三人的回答值得我们仿效。首先,他们表明不必用言语为自己辩护,并要以行动来表现出他们对神的忠心(基督在世所作的工作大部份是讲道,但面对希律王时却一言不发,在十架上,他的话也是少之又少);31跟着他们宣告深信所事奉的 神能够插手加以拯救,但他们对 神的忠心,却不是建基于 神的拯救;其实,无论 神拯救与否,他们都愿意至死顺服祂的安排。他们的话(16-17节)正是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那伟大的祷告的回响:“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他们三人和主基督都同意诗人的宣告:“我们的 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旨意行事”比较、28、36、44“天上的 神”)。

 

22 "eat their pieces"是亚甲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即是“诬告”或“中伤”,Montgomery, 204; 的“毁谤”在亚兰文圣经用同一个亚兰文字。

23 不成熟的人稍遇挫折或不能立时得到想要的东西,便会沮丧和发脾气;Paul Hauck, How to do what youwant to do(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6), 19.

24 里昂,45。

25 Montgomery, 205-207; F. Rosenthal, A Grammar of Biblical Aramaic(O. Harrassowitz, 1961), 40; 这字在亚兰文的陶片上出现过,以致我们可以肯定它的意思是"真实",参M. Lidzbarski, Altarama/ische Urkunden aus Assur(1921), 12.

26 Young, 90; Hartman, 157.

27 全章“尼布甲尼撒王”这句话出现了九次,如果作者这里原要说“尼布甲尼撒王”,为甚么不像其他九处写清楚呢?他们不顺从王的命令,因王的命令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国在德国尼伦堡(Nuremberg)审讯纳粹党余剩分子,指出一个军人应该不顺服长官的命令,如果该命令是不合法;"Taking Blame" Newsweek(July,1987), 22.

28 Unger, 1623; Criswell, 116f.

29 Montgomery, 206; Young, 91; Baldwin, 104. P.W. Coxon,"DanielIII 17: ALinguistic and Theological Problem" VT ; ~itai 被视为加重语气的辅助词(particle of emphasis), 参JB,NEB的翻译。

30 有学者虽赞同hen应作"如果",却认为17节乃指"如果你将我们扔在烈火窑中,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他们认为这样的翻译可免去读者误会"神不是全能"的诠释;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解决18节“即或不然”的误会,因该处明显是"如果神不能拯救"; Montgomery 209。笔者同意盖尔(Keil)的看法,本段经文所论到的能够与否,乃指神“伦理的能力”(ethical ability)受限制,因祂要按圣洁和公义施行祂的能力,而不是涉及神的全能(omnipotence);参Young, 91. Leupold(152)建议:“如果祂能够”应相等“如不是合祂旨意”,这是合理的推论。也有学者认为17节的“如果”,乃指“如果我们一定要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就告诉你: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这与上下文不吻合;James A. Wharton, "Dan. 3: 16-18" Interpretation 39: 170-176,尤其是172.

31 华勒斯,66。

(三)王下令烧死但以理的三友(三19-23

19当时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变了脸色、吩咐人把窑烧热、比寻常更加七倍‧

20又吩咐他军中的几个壮士、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

21这三人穿着裤子、内袍、外衣、和别的衣服、被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

22因为王命紧急、窑又甚热、那抬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人、都被火焰烧死。

23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个人、都被捆着落在烈火的窑中。

19.“变了脸色”:“色”原作“像”,与王所建的“像”同一个字,32作者彷佛暗示:不但尼布甲尼撒王脸色大变,他所造的像对他们三人的回答也闻之色变。

“比寻常加七倍”:“七倍”是象征性的数目,用以表示把火窑烧得最热;“七”在圣经中常与“刑罚”相连。“七”是但以理书一个重要的数目(参、25还有的“七十个七”的“一七之半”)。33

21.“裤子、内袍、外衣”:这是大臣在宫廷所穿的礼服,34“裤子”有作“披在外面的斗蓬”,35“内袍”指衬衣,36“外衣”肯定是“头巾”。37

22.“都被火焰烧死”:执刑者都被烧死,衬托出三人所得的拯救是神迹,是超自然的。巴比伦人敬拜“火神”,但“火”却没有对这些巴比伦人手下留情;下文更让我们看见巴比伦的火神伤害不了但以理的三个朋友。

当尼布甲尼撒听见他们三人那有力的回答后,立刻大发雷霆,下令实时处死他们。

王吩咐最强壮、孔武有力的兵士把他们三个五花大绑般捆起来扔在火窑里,免得他们挣扎企图逃脱。

为了叫他们必死无疑,王又下令把火窑烧至最厉害的热度;由于火焰太猛烈,执刑的军兵竟首当其冲,被冒出的火焰烧死。

加上王令太紧急,三人的衣服还没有脱去,已被扔入烈火之中。

 

32 都是亚兰文Slem

33 有关“七”这数目在亚玛拿信集的重要性,参Lacocque, 66, n. 24.

34 S.A. Cook, "The Articles of Dress in Dan 3: 21" Journal ofPhilology 26: 306-313.

35 “裤子”的翻译来自亚拉伯文sirbal,他珥目(Talmud)的亚兰文却把“裤子”解作"外衣"。

36 Hartman, 158.

37 Baldwin, 105; Lacocque, 65; Karblah源自亚甲文的Karballatu,指头上戴的衣物。

(四)王惊奇但以理的三友在火窑里平安无事(三24-27

24那时尼布甲尼撒王惊奇、急忙起来、对谋士说、我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不是三个人么‧他们回答王说、王阿、是‧

25王说、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

26于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窑门、说、至高 神的仆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出来、上这里来罢‧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就从火中出来了。

27那些总督、钦差、巡抚、和王的谋士、一同聚集看这三个人、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

24.“急忙起来”:响应上文说到他匆忙要置他们于死地。

“谋士”:是高级的官衔,是王的亲信与特别顾问;38在二十七节与“总督、钦差、巡抚”同列,但在本节却包括王所有的助手,他们通称为“谋士”。

25.“我见有四个人”:尼布甲尼撒从加燃料的孔洞或通风口看见火窑里的情况;他没有像执刑者一样被烧死,乃因执刑者所站之处是靠近火窑上面的孔洞,故被喷出来的火焰活活烧死。39

“好像神子”:40是属灵界的,超人的,二十八节指“神子”是 神的使者。

究竟这位“好像神子的使者”是谁呢?

有人认为祂是道成肉身之前的主耶稣;41但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说法,新约圣经从未如此说明。耶柔米甚至认为:一个不敬畏神的外邦王没有资格见到 神儿子的异象。42

26.“至高 神”:在圣经里,外邦人常这样称呼 神。尼布甲尼撒目睹神迹后,承认 神比其他神明高超,但作为一个多神主义者,他没有否认其他神明的存在(参“万神之神”)。

27.“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作者用“逐渐加强”的方式来描写他们所经历的拯救,由最易烧焦的头发进至衣服,再延伸至身体,连烟火的气味都没有。“头发没有烧焦”叫我们联想起基督的保证:“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

尼布甲尼撒亲眼看见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被捆着扔在火窑里,他期待着目睹他们活活被火烧死,但是,出人意表地,不可思议的神迹竟发生了。

第一,他们三人本是手脚被捆,现在却因绳子被烧断,可以在火中自由游行。

第二,捆绑他们的绳子虽被烧断,他们却没有被烧伤,甚至头发和衣服都保持完整,也没有火实钠味。虽然身处火窑外面的执刑者都变成“火人”(22节),反而在火窑里的他们却是“活人”。

第三,扔在火窑本来o有三个人,后来却变成四个,而第四个人的面貌不像是普通人,乃是 神的使者。

难怪本来因忿怒而暴跳如雷的尼布甲尼撒,现在却因震惊异常而跳了起来(24节);他原本下令把他们扔“落”火窑里(23节),现在竟亲自呼唤他们“上来”(26节)。

亲眼看见四个人在火窑里游行的,似乎只有尼布甲尼撒自己(比较保罗在大马色路上独自见异象,,后来他的亲信却有机会检验这三个从火窑出来的犹太人,证实他们身上无任何灼伤的痕迹(27节)。

这三个人的经历使我们联想起曾被捆绑放在祭坛上的以撒,当时耶和华的使者呼叫,阻止亚伯拉罕下手杀他,反观这三个人在火中不但捆绑尽脱,且有 神的使者同行。43

38 haddabar源自古波斯文的hada-bara,指"同伴",王的同伴即是王的亲信;希腊时代有一班官员称为"王的朋友"(玛加比壹,与本节的“谋士”相等;这字o在但以理书出现,参

39 米勒德,776。

40 "a son of the gods"

41 Walvoord(91);祂可能是 神的儿子;Young(94)也倾向接受此建议;Unger, 1625;苏佐扬,45。

42 Jerome, 43.

43 Fleming James, Personalities of the O.T.(N.Y.: 1939), 571.

(五)王提升但以理的三友(三28-30

28尼布甲尼撒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差遣使者救护倚靠他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 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

29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 神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

30那时王在巴比伦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

28.“他差遣使者”:尼布甲尼撒承认:原来有一位神可以从他手中拯救这三个人(15节)。

29.“谤”:说一些不尊敬 神的话。亵渎 神。

“凌迟”:参二章五节。凡用说话得罪 神的,不但自己被肢解,而且身体要受最厉害的凌辱

尼布甲尼撒因为所看见的神迹而承认他们三人所事奉的 神是至高的神,且下令全国的人民也要尊敬这位 神。

此外,他们三人因为忠于自己的信仰,宁愿牺牲性命也不肯膜拜其他神明,44而再次蒙 神赐福,官运亨通,在巴比伦省担任更高的职位;这对于控告他们的迦勒底人来说实在是适得其反。

本章以尼布甲尼撒建造金像来炫耀自己作开始;却以他高举和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作结束。到底甚么事令他有这样的改变呢?就是目睹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在火窑里获救的神迹。

 

44 “又舍己身叫人焚烧”是本章28节“不遵主命,舍去己身”的回响。

总结

Ⅰ 本章记载了两个重点;第一,耶和华 神是全能的,祂可以从火中拯救祂的仆人,45祂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46不但如此,祂是信实的,按祂的计划拯救那些忠于祂的选民。第二,但以理的三个朋友真心敬拜 神,深信祂是全能的,祂如果愿意必能从火窑中把他们救出来;他们也尊重神的主权,无论祂拯救与否,他们宁死也绝不背叛祂。由于他们对 神有信心,便能在任何环境之中仍对祂忠心耿耿,但除了信心和忠心以外,还须要加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尊神为主,乐意接受祂一切的安排。

这章经文鼓励被掳的犹太人在巴比伦面对逼害仍要忠于 神,“顺从神过于顺从人”是应当的。他们的忠心可能带来更厉害的逼害,甚至生命的危险,但 神要他们在这种困境中仍要相信祂可以拯救;如果祂按自己的旨意不施行拯救,他们仍要坚持,不能因此离弃祂。他们必须对神抱着“希望”,因为在一个不可能的环境中,祂的救恩仍然可以临到;正如末底改面对哈曼灭绝犹太人的危机,虽不知道神会如何工作,却仍带着盼望宣称:“犹太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虽然他并不知道“别处”是指何处。

Ⅱ 本章与第一章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以理和三个朋友为了忠于神而不肯妥协,他们付出代价,结果蒙神赐福,官职得以晋升。但是,在第一章,但以理和三个朋友除了吃蔬菜饮白开水外(“但以理餐”),并没有遭受任何痛苦;而在第三章,三个朋友却要先经过火窑才获神拯救。

一个为神作出牺牲的基督徒,不一定立刻得到神的祝福与恩典,他甚至会觉得神好像完全不加以理会(在痛苦中,我们常把神暂时的“隐蔽”当作神永远的离弃);为甚么一个忠于神的人,神竟让他受苦而不加以援手呢?因为,第一,对神忠心是基督徒应有的态度,而不是与神讨价还价,或换取神恩典的工具。第二,神有时候让祂的儿女经历苦难(就如但以理的三个朋友经过火窑的烈火),因为苦难对祂的儿女是变相的祝福。当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从火窑中出来,他们身上的绳索被火烧断,获得真自由。如果我们愿意为主受苦,身上的捆绑就得解脱。

他们经过火窑,获尼布甲尼撒提升,且又一次得到奖赏;这却不是说:每一个忠于神的人,为主受苦难后,就必立刻蒙恩(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我们将会看见,一些为主受苦的人竟得不着神的拯救,反而丧失性命。47

其实,他们不仅被提升,且在这一次的经历中获得两种更大的恩典。第一,在苦难中他们亲身经历到神的同在,有“像神子”的使者在火窑中出现,与他们“在火中游行”(25节);这符合神藉先知以赛亚的宣告:“以色列啊,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墓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经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碓谀闵砩稀保ㄈ

第二,他们经过苦难,才叫尼布甲尼撒对他们的 神有深一层的认识,使王知道原来真有一位神可以救他们脱离火窑以及他的手;以致王没有办法不承认这一位 神是至高的神。基督徒要丧失生命,才可得着生命,也叫人得着生命。“o有那些愿意为信仰失掉生命的人,才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影响别人的生命。”48

Ⅲ 自从以色列人出埃及以来,拜偶像的试探接踵而来;第一次出埃及有金牛犊,而第二次出埃及(即被掳归国)之前却要面对这奇形怪状的金像。49

基督徒岂不是常常面对着“拜偶像的压力”?50无数的人和物都在争夺 神在我们心中应占的至高地位;故此,我们想逃之夭夭,避免作出抉择和委身。51若不能摆脱,只好凡事妥协,与别人看齐,以免令自己难堪。以斯帖记的犹太人为甚么被逼害?因为他们与众不同,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为何被人控诉?因他们不愿随波逐流向金像下拜;其实他们可以给自己找许多借口,例如:“只拜一次是无关重要的”或“王这样厚待我们,怎可以忘恩负义呢”?或“现在暂时放下原则,将来大有机会在巴比伦发挥莫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o是勇敢地持守原则,作好准备从容就义。

基督徒该怎样面对这种“认同”或“同化”的压力呢?我们应该仿效但以理的三个朋友那种愿意向神至死忠心的信心,以及面对生命危机的大无畏精神。今天的基督徒最缺乏的就是勇气和胆色,以致太容易妥协。潘霍华说:“基督不但使我们称义,祂更使我们刚强 懦弱胆怯是人真正的罪”。52胆怯使我们故意忘记和信赖神、忠于神乃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美国海军的格言:“常常忠心”,岂不是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吗?53盼望我们可以响应约书亚说:“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别人都不顺从神,我和我的一家仍然要忠于祂”。这才是聪明的抉择,而聪明人能看见逼害背后仍有神的掌管,故可以坦然无惧。

Ⅳ 为甚么本章o记载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而只字不提但以理本人呢?有学者以此作为本书并非出自一位作者手笔的证据,而是由一位编辑把不同的文件搜集成集,而本章乃源于另一个不包括但以理的传说,故没有题及但以理。54另有一位法国作家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理论:就是但以理也在本章出现,他就是在火中游行貌似神子的那一位。55以上两种说法的可信程度极低,纯属臆测。

有学者认为此处没有提及但以理,因为他出外公干,56却与四节的“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都拜金像”不:希除非这节o是论及巴比伦省的居民。也有人指出但以理可能生病,不能参与金像的揭幕礼,57这是有其可能性的。加尔文却认为迦勒底人因为但以理的官阶高,而不敢直接控诉他,o集中火力攻击比他低一级的三个朋友。58

总括来说,最佳的答案可能是:由于经文没有题及。我们无从知道其中缘由。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从整本但以理书的记载看来(尤其是第六章),如果但以理也在本章的事发现场,他也是绝对不会敬拜那金像。

Ⅴ 七十士译本在本章二十三节后面加插六十八节经文,59这些经文可分为三段:

1.亚撒利雅的祷文(24-45节):60“亚撒利雅”是亚伯尼歌的希伯来名字;这篇祷文是他们三人同诵的,故用“我们”。他们先称颂 神、认罪,再求祂因祂自己的荣耀和所许下的诺言,施怜悯拯救他们,彰显祂的大能。61

2.蒙拯救的记录(46-50节);本段记述神应允他们所求,行神迹保护他们;不但火烧不着,还有阵阵的清风吹来,使他们胸怀快畅,不禁唱出赞美的诗歌。

3.伟大的赞美诗(57-90节):他们首先直接赞美神(52-56节),接着邀请所有受造之物加入(57-87节),最后再直接赞美神,感谢祂拯救之恩(88-90节)。62

这三段文字虽然词藻美丽,内容动人,但我们必须根据希伯来文圣经而拒绝接受它们也是正典的一部份。63

45 “拯救”是本书一个重要词语,参、28、29、20、27是本书的高峰,强调选民终必获拯救。

46 近代不少学者,包括许多犹太拉比,认为 神是全爱,却不是全能,故有心无力,不能清除人间的痛苦,尤其是好人和无辜者所受的痛苦;这说法不:鲜ゾ的教训。

47 六百万的犹太人被纳粹党杀死,也没有获拯救;Wharton, op. cit., 171.

48 Ford, 107; Criswell, 145.

49 有关被掳归回是第二次出埃及,参R.N. Whybray, Isaiah 40-66(Oliphants, 1975), 31-34; G.A.F. Knight, Isaiah40-55(Eerdmans,1984), 59f.; J.F.A. Sawyer, Isaiah IIWestminster Press, 1986), 75-79.

50 “凡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之人,都要拜那十角七头的怪兽”;由古至今(直至世界末了),人都要面对被迫向偶像下拜。一九六○年,非洲迦拿(Ghana)国的总统建了自己的肖像,让国民景仰,藉此统一全国;J. D. Fage, A Short History ofAfrica(Penguin, 1960), 251.

51 Porteous, 61.

52 Russell, 67.

53 任何人要加入撰写死海古卷的昆兰团体,必须先起誓:“无论遇见甚么恐惧和痛苦,我永不离开 神”,参Andrew Kwong, The InitiatoryOath of The Dead Sea Scrolls(Unpublished M.A. Thesis, Wheaton,1972), 30.

54 Collins, 42.

55 Lacocque, 66; 第十五世纪犹太解经家亚巴班努(Abarbanel)也同意这说法,Anderson, 37.

56 Wood, 40; Walvoord, 80.

57 Ibid,

58 Young, 86; 十九世纪的Hippolytus也赞同。

59 有关这段附加的经文的诠释,参C.A. Moore, Daniel, Esther andJeremiah: The Additions(Doubleday,1977)

60 不少解经家如林德尔(Linder)、葛兹贝格尔(Gottsburger)、诺杰尔(Notscher)、和黎纳狄(Rinaldi)等认为这祷文是他们被扔入火窑之前所诵唱;思高,87。

61 这篇祈祷文与但以理在第九章的祷文类似。

62 可比较本篇赞美诗与的赞美诗,两篇都有称颂神的全知与全能。

63 有关这三段的来历,参Driver, XVIIIf; Bevan, 43f. 至于如何判断经文是原属于正典,参夏理斯(译者:曾立华,黄汉森)圣经的灵感与正典(种籽,1976),67-86; 曾立华从上而来的文献(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1983),65-7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四章

肆 尼布甲尼撒疯狂(四1-37

    (一)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引言

    (二)尼布甲尼撒的梦之内容

    (三)尼布甲尼撒的梦之解释

    (四)尼布甲尼撒的梦之应验

    (五)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结束

    总结

(一)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引言(四1-3

1尼布甲尼撒王、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愿你们大享平安‧

2我乐意将至高的 神向我所行的神迹奇事、宣扬出来‧

3他的神迹何其大、他的奇事何其盛、他的国是永远的、他的权柄存到万代。

1.“晓谕”:原文没有这词,但从上下文可知本章是王向全国所发出的通谕。

“全地”:就是王当时所认识的地域,由东面的玛代至西面的地中海沿岸,以至埃及。亚述和巴比伦的皇帝都喜称自己为“全地”的君王,虽然他们并没有统治全世界。

“大享平安”:当时惯用的问安语(参大利乌的通谕;使徒保罗书信中的问安也常用“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f)。“平安”是旧约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它的重点不是在没有病痛或灾难,而是“整全”,这“整全”源于我们与神、与人、与自己有和谐的关系;1它强调积极和正面的好处。

3.“他的国是永远的”:第一,回应他梦里那砸碎大像的大石,神要藉此石建立永远的国度;第二,透过神国的永远长存显出人国的短暂。

这几节经文是尼布甲尼撒通谕的开场白。2亚兰文和希腊文的旧约圣经把本段归入第三章的末尾,成为该章的三十一至三十二节;事实上,本段乃属于第四章,是谕告的开场白,跟着的是谕告的两段内容(4-27节;28-33节),最后是谕告的结语(34-37节),又是梅花间竹的排列。3

这通谕是颁布给王所统治的百姓,其内容是关于 神的四方面的特性:

1. 神的神迹伟大;

2. 神的奇事极盛;

3. 神的国度永存;

4. 神的权柄长存;

第一和第二相应,第三和第四相关;尼布甲尼撒称颂 神,因祂是全能,且又行神迹奇事的神;祂的国度、权柄永无穷尽。

 

1 Gerhard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SCM, 1975),I. 130, 372;童女指出良人喜爱她的主因,因她是“得平安的人”,是一个整全的女子。

2 这种谕告的开场白在圣经其他地方也有采用,参。伊里芬田的蒲草(Elephantine Papyri)也有采用;Hammer, 49; 希腊的通告也用此格式(玛加比壹

3 Baldwin, 107.

(二)尼布甲尼撒的梦之内容(四4-18

4我尼布甲尼撒安居在宫中、平顺在殿内、

5我作了一梦、使我惧怕‧我在嵘系乃寄睢⒉⒛灾械囊煜蟆⑹刮揖惶‧

6所以我降旨召巴比伦的一切哲士到我面前、叫他们把梦的讲解告诉我‧

7于是那些术士、用法术的、迦勒底人、观兆的、都进来、我将那梦告诉了他们、他们却不能把梦的讲解告诉我‧

8末后那照我神的名、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来到我面前、他里头有圣神的灵、我将梦告诉他说、

9术士的领袖伯提沙撒阿、因我知道你里头有圣神的灵、甚么奥秘的事、都不能使你为难、现在要把我梦中所见的异象、和梦的讲解告诉我‧

10我在嵘夏灾械囊煜笫钦庋‧我看见地当中有一棵树、极其高大、

11那树渐长、而且坚固、高得顶天、从地极都能看见、

12叶子华美、果子甚多、可作众生的食物、田野的走兽、卧在荫下、天空的飞鸟、宿在枝上、凡有血气的、都从这树得食‧

13我在嵘夏灾械囊煜蟆⒓有一位守望的圣者、从天而降、

14大声呼叫说、伐倒这树、砍下枝子、摇掉叶子、抛散果子、使走兽离开树下、飞鸟躲开树枝、

15树氯匆留在地内、用铁圈和铜圈箍住、在田野的青草中、让天露滴湿、使他与地上的兽一同吃草、

16使他的心改变、不如人心、给他一个兽心、使他经过七期‧〔期或作年本章同〕

17这是守望者的所发的命、圣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或立极卑微的人执掌国权‧

18这是我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梦、伯提沙撒阿、你要说明这梦的讲解、因为我国中的一切哲士、都不能将梦的讲解告诉我、惟独你能、因你里头有圣神的灵。

4.“安居在宫中”:“安居”原指稳定、平安、没有挂虑与担忧;“宫中”代表王位,尼布甲尼撒安稳地在巴比伦作王;且在没有任何威胁之情况下,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平顺”:原指树的生长,此处描写王凡事顺利,各方面都蓬勃发展,恰如一棵繁茂的树;这棵树转瞬间o剩下光秃秃的枝桠(14-15节)。

尼布甲尼撒现在所经历到的,正是香港人朝思暮想的“繁荣安定”。

5.“思念”:多指不好或带有凶兆的思想,也可解作梦兆。4“惊惶”:比“惧怕”更甚,整个人都感到慌张和害怕。56.“召巴比伦的一切哲士”:这是二章二节的翻版。

7.“观兆”:顾名思义是凭观察天象预测将来,教人如何趋吉避凶;也有学者把此词解作法师或占卜家。6“观兆”原指“切开”,当时的占卜家把动物切开,凭其内脏的形状预告将来。

8.“那照我神的名”:但以理的巴比伦名字“伯提沙撒”含有巴比伦神的名字7(参的诠释)。

“他里头有圣神的灵”:“圣神”意即圣洁的神,或作“圣洁的 神”。8“圣洁”基本的意思是“分别出来”,特指分别出来归给 神;而“ 神是圣洁”乃指 神与人截然不同,祂没有人的软弱与缺点9此处的“圣神”却指超越自然,10即是属灵界,与人类不同的神。腓尼基的碑文同样用“圣洁的神”来描述外邦的神明、以强调神明比人类更超越。11“灵”在旧约有多种的解释,包括“风”、“味”、“思想”、“气息”,12此处的“灵”乃指能力,13特别是超人的智慧

但以理“里头有圣神的灵”,意即他是一个属灵的人,有属灵的能力和透视力,比常人更胜一筹。故此,他凌驾所有的哲士之上,难怪王三次强调但以理里头有圣神的灵(8、9、18节)。

9.“术士的领袖”:回应二章四十八节(由此可证明本书前后的一贯性),但以理负责管理巴比伦的聪明人。但以理既身为这一群人的领袖,为甚么最后才来到王面前呢(8节)?这问题有以下的答案:

第一,正如加尔文所说,尼布甲尼撒最后才召见但以理,因为他自知所做的梦是一个凶兆,且会像以前(第二章、三章)再次受挫于但以理所敬拜的 神;故此,他不想再找但以理解梦,直至最后其他的哲士都束手无策,才被逼召见但以理。14第二,但以理出外公干(这也是他没有在第三章出现的原因);当他返抵巴比伦,王已召见了其他哲士,但仍没有答案,故但以理匆匆赶入皇宫,成了最后一个为王解梦的哲士。

第三,尼布甲尼撒身为巴比伦王,自然先找自己本国的哲士,以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除非别无他法,才找但以理;15再者,巴比伦的哲士比不上但以理,显示巴比伦人的智慧次人一等,这当然不是王所想见到的。

第四,经过第二章那一次的事,但以理无疑成了其他哲士嫉妒的对象(参;如果王这次先找但以理解梦,可能会引起众怒,对王和但以理都很不利,故王最后才召见但以理。

上述四种说法都合理,我们无法肯定那一种是正确的。

“奥秘”:参二章十八节的诠释,原文是同一个字。

“为难”:原指“强逼”、“勉强”,此处描述任何奥秘都难不倒但以理,他可轻而易举地解答;正如以西结先知所说:“但以理有智慧,甚么秘密都不能隐瞒他”

“把我梦中所见的异象告诉我”:这彷佛与下文不:希因第十节乃是王把所见的异象告诉但以理;其实,这节末二句可作“这是我所做的梦,请把梦的解释告诉我”。16

10.“有一棵树”:圣经常用树象征国家;以西结先知曾把埃及王比喻为一棵树(结31章)。尼布甲尼撒在一块雕刻在一幢楼宇的碑文上,也将巴比伦比喻为一棵日渐长高的大树。17他十分喜爱树木,曾远赴黎巴嫩观赏香柏树,且把木材运返巴比伦。

“地当中”:象征在当时被视为世界的中心的巴比伦国,是中东最强大的国家。

12.“可作众生的食物”:原文直译是:“在它里面有食物给所有生物”。这有两种解释:第一,众生物可以在它里面找到食物,或它能供应众生物的食粮;18第二,活在它里面的众生物都从它得到食物。19

“凡有血气”:尼布甲尼撒统管的人民。

13.“守望的圣者”:“守望”原是指儆醒,不会打盹睡觉(见,故用来描写聚精汇神的守望者;“圣者”如本章八节的“圣神”,并非人类,而是属灵界的。“守望的圣者”在两约中间的次经或伪经里都出现过,20指“天使”或“ 神的使者”(七十士译本也把“守望的圣者”译作“天使”)。2114.“大声呼叫说”:守望的圣者对谁呼叫呢?可能是天上其他的使者,22也可能o是一种描写方式,强调树必被砍下。23后者的解释比较合理,因这种描写方式暗示:树所象征的尼布甲尼撒王所受的审判不是出于人手。24

守望的圣者o呼叫,却不必采取任何行动,而以西结书前十八章的天使,却o有行动,连一句话也不必说;由此可见,不同的天使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神所交付的任务。

15.“树氯匆留在地内”:指树干被砍掉后所剩下的残余部份;这象征尼布甲尼撒虽将会因丧失理智,而失去王位;但他的性命却得以保留下来,且在迟些的时候重掌王权,就如残余的树干再一次发芽生长,变成大树。25

“用铁圈和铜圈箍住”:这可有多种的解释:(1)相传当时所有疯狂的人都被捆绑,免得他们到处走动,加害于人;故此,树被“箍住”,代表尼布甲尼撒因失去理智而被捆绑。26(2)树挛铁圈和铜圈箍住,有保护作用,免它为野兽所践踏或吞食,预表王不会被灭,得以留存。27(3)指王因疯狂所受的痛苦,包括失去了自主的能力。28(4)预言王后来被人用金属制成的链子锁上。29第二和第三种的解释都有可能,尤其是第二种,与二十六节吻合。30

16.“使他的心改变”:“心”原意为“中央”,31是人一切思想和动作的指挥官,也包括人的意志、情感、性格与思想。32故此,人是由“身体”与“心”二部份组成,一个人没有了人心,则失去理智,如行尸走肉般,已不是真正的人;如果“人心”变成“兽心”,则他o是具有人一样的身躯的野兽33本节的“心”代表“思想的能力”或“理智”。

“七期”:“期”原指时间,作者没有说明这段时间是多长。有学者根据下文第二十九节,认为“七期”是“七年”;34七十士译本此处也作“七年”。虽然如此,由于“七”本身是一个象征意义很重的数字,再加上不能肯定“期”是否真的等于“年”,我们最好不要妄下定论,o可以说,“七期”是一段固定的时间。

17.“守望者发出的命,圣者所出的令”:天使把 神的命令宣布出来,这命令是 神所定的旨意(24节“至高者的命”)。这里的“守望者”和“圣者”都是复数,这一群天使“集体”执行神的命令。

“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这是本书的主题; 神掌管一切,祂是所有国家与政府的最高统治者(虽然许多人不知道这事实)。只有祂才是真正的执政者,祂“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甚至可以把国权给予微不足道的人。35祂真是“至高者”,随自己旨意行事。

这一段记载尼布甲尼撒高枕无忧地享尽一切荣华富贵;忽然,他像第二章一样又做了一个梦,而且梦境十分可怕,他再次召集了巴比伦所有的解梦专家来解梦。这些专家再一次令他失望,他们竟然哑口无言,不能把梦讲解出来;虽然他们在第二章满有把握地对王说:“王将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这次王按他们以前所要求的,把梦告诉他们,他们一样感到束手无策,这正应验王的斥责,他们是说谎的。

就在这关键性的时刻,但以理又出现了。王立刻把梦中所见所闻告诉但以理。

原来,王梦见地中央有一棵大树,树长得很高,上达于天。这棵宏伟的树叶子青翠美丽,果实累累;野兽在树荫下歇息,飞鸟在枝头上筑巢,而它的果实成了所有生物的粮食。

蓦然,神的使者从天而降,下令把树砍倒,斩断树枝,摇落树叶,打下果子,赶走野兽和飞鸟;36并用铁链和铜炼围住树的残干,37保护它不受恶兽践踏摧残。

天使随即把这树当作人来描述(15上),说这人要跟野兽一起吃草,受露水浸湿;他的心要变成兽心,直至一段时间(“七期”)的过去。

在梦的结尾,天使指出这梦的主要目的是要叫人知道,在世界掌权的乃是至高者 神。

本段由十节下至十七节上可能是诗歌体裁;38故此,它含有不少希伯来诗歌的特色,39例如夸张的描写(11节),思想平衡(17节的“守望者”与“圣者”指同一群“天使”)等。但是,我们不应为了促使本段完全符合希伯来诗歌各项特色;而把其原文随意增删。40无可否认,纵然它的格式不是全部与希伯来诗歌的一样,起码它包含了希伯来诗歌的色彩。

尼布甲尼撒何时梦见这棵大树呢?七十士译本在第四节说:是他在位第十八年(这也是第三章他建金像的那一年,参的诠释)。有学者认为“十八”是“二十八”之误,41这是一种臆测;无可否认,本章所记之事必发生于尼布甲尼撒在位的后期,因为他已征服各国,建成了大巴比伦城(29节)。42

4 这亚兰文字与亚拉伯文的harhara(disturb)有关,故是指令人不开心的思想;Montgomery, 227.

5 Young, 99; “惧怕”和“惊惶”在原文都是Pael Imperfect,二者平行。

6 J.T. Milik, Ten Years of Discovery in the Wilderness of Judea(S.C.M., 1959), 36-37; 叙利亚文旧约圣经(Peshitta)也把这字译作“魔术师”(Magi)。

7 “伯提沙撒”的“伯”(Bel)是巴比伦一位神的名字;Montgomery, 225.

8 Montgomery(225)指出lohim是“ 神”而不是巴比伦的神;Young(99)也同意这看法;Leupold(176)却认为王既是一个多神主义者,这里o不过是把 神当作多神中之一位;Baldwin, 111.

9 这是以赛亚常用的"以色列的圣者"之真义,祂的纯洁和以色列人的罪恶成了鲜明的对比

10 Young(99)称之为"divine"

11 西顿王以斯玛鲁沙二世(Eshmunazar Ⅱ)的碑文,第九行和第二十二行都用"the holy gods", G. Cooke, AText Book of North Semitic Inscriptions(Oxford,1903), 30-31.

12 R. Koch,"Spirit" Sacramentum Verbi; S. Moscati,"The Wind in Biblical and PhoenicianCosmogony" JBL 66: 305-310; G.S. Whitlock,"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in HebrewPsychology"Interpretation 14: 3-13.

13 IBD, 1479.

14 Young, 100; Leupold(178)把“术士的领袖”译作“学者的领袖”,藉此避免人误会但以理像其他法师一样占卜相运。

15 Lacocque引用Saady Gaon的话:“虽然他知道但以理可以帮助他,但他仍想先求自己人援助,逼不得已才找但以理”;Lacocque,76. Wood(54)认为但以理迟出现,是神告诉他迟去,为显出其他人无用;这是没有根据。

16 这是 Montgomery 的建议,把 hzive("异象")改作 hzi("这是");Montgomery 226-228; Hartman, 169, n.(a)

17 Porteous, 68; 有关梦中常见"树"的心理学,参Baldwin 111; 她引用Joseph I. Henderson在C.G.Jung编辑Man and His Symbols(153)所说的话:“梦中所见的树象征人心理的成长”。Haevernic祂指出东方人喜欢用树来比喻国家或英雄的兴衰;Young, 101.

18 Leupold, 178; 这说法有下文“凡有血气的,都从这树得食”支持。

19 Young, 102.

20 这包括了以诺书(Books of Enoch),禧年书(The Book of Jubilees),十二列祖遗训(The 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参谢友王,两约中间史略464-465; Lacocque, 78.

21 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里的“守望的圣者”乃是道成肉身以前的主耶稣;这说法有两个须待证实的假设:第一,“守望的圣者”相等于"耶和华的使者;第二,“耶和华的使者”乃是主耶稣在旧约时代的彰显;认为这圣者是主耶稣的学者包括LEmpereur(1633), d~Envieu(LeLivre du Prophete Daniel 1888-1891), 388.

22 Montgomery, 233; Leupold, 183; Hartman, 172.

23 "impersonal use of the verbs"; Young, 104; Lacocque,79.

24 Bevan, 91.

25 这是 Young(104)引用Keil的说法;比较.

26 Hengstenberg(1831); Kliefoth(1868); Knabenbauer(1891)都持这样的看法;Montgomery, 233.

27 Rabbi Rashi; Marti(1901); Torrey(1909); 支持这说法;Montgomery(233)也同意。

28 Young(104)根据Bevan,Keil而下的结论;Leupold(184)也采纳这结论;参Unger, 1627.

29 Hartman, 176.

30 Baldwin(112)采纳第二种的解释。

31 “心”的字根之意思是“中央”、“中心”(Centre),IBD, 625.

32 参F. Banmga/rtel, J. Behm, TDNT Ⅲ 605-613. 英文圣经把"心"多作Mind,这更能表达出原意。

33 “因为他的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这节经文是近代辅导学一个重要大前提:一个人怎样看自己,他就是怎样的一个人(参William James 的名言:Man is what he thinks he is)。有关希伯来的人观,比较详尽的著作有H.W. Wolff, Anthropology of the OldTestament(Fortress, 1974).

34 Ginsberg(1)指出“期”iddan与希腊文Chronos相等,可指“期”或“年”。犹太拉比(如Rashi, Ibn Ezra)和约瑟夫(Antiquities X.也相信这里的“七期”是“七年”。Young(105)却反对这看法。

35 圣经常指出神升高那些卑微的人

36 按常理来说,树叶先凋谢才会跌落,此处却是同时期发生,强调事情来得突然和迅速;Anderson, 42.

37 铜、铁两种金属也是第二章大像身体的金属。

38 参BHS的排列。

39 M.P. O~Connor, Hebrew Verse Structure(Winona Jake, 1980); James L. Kugel, The Idea ofBiblical Poetry(Yale University, 1981),59-95.

40 Walvoord, 101;

41 苏佐扬 52.

42 Keil, 138.

(三)尼布甲尼撒的梦之解释(四19-27

19于是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惊讶片时、心意惊惶。王说、伯提沙撒阿、不要因梦和梦的讲解惊惶。伯提沙撒回答说、我主阿、愿这梦归与恨恶你的人、讲解归与你的敌人。

20你所见的树渐长、而且坚固、高得顶天、从地极都能看见、

21叶子华美、果子甚多、可作众生的食物、田野的走兽、住在其下、天空的飞鸟、宿在枝上‧

22王阿、这渐长又坚固的树就是你、你的威势渐长及天、你的权柄管到地极‧

23王既看见一位守望的圣者从天而降、说、将这树砍伐毁坏、树氯匆留在地内、用铁圈如铜圈箍住、在田野的青草中、让天露滴湿、使他与地上的兽一同吃草、直到经过七期。

24王阿、讲解就是这样‧临到我主我王的事、是出于至高者的命‧

25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被天露滴湿、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

26守望者既吩咐存留树隆⒌饶阒道诸天掌权、以后你的国必定归你‧

27王阿、求你悦纳我的谏言、以施行公义断绝罪过、以怜悯穷人除掉罪孽、或者你的平安可以延长。

19.“惊讶片时,心意惊惶”:“惊讶”原指“站着不动”,43手足无措,此处却有“尴尬”的含意;但以理知道这梦对于王来说是个凶兆,于他不利,故感到难以启齿。“惊惶”是烦躁不安,导致脸上露出忧戚的表情。

这两句话表明但以理和王的感情不错,故他为王将遭遇的刑罚和痛苦感到难过。

“不要因梦和梦的讲解惊惶”:王十分体谅但以理的苦衷,且安慰他,叫他大可放胆直言不讳,不必烦躁不安。这两句话也表现出王对但以理的呵护与欣赏(9节),以及王的礼貌。44王随着年纪渐长,性格也变得较温和;故此,他在本章并没有如第二章一般,下令灭尽不能解梦的哲士。

“愿这梦归与恨恶你的人,讲解归与你的敌人”:45这两句话有如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衡,意思相等。但以理有礼貌地回答,盼望梦是向王的敌人而发的,暗示梦的内容并不吉利,也反映但以理对王的敬重,希望王可以逃过厄运(27节表明王尚有避过厄运的机会)。

22.“就是你”:这三个字叫人想起先知拿单对大卫的斥责:“你就是那人”,也与二章三十八节的“你就是那金头”彼此回应。

但以理在宣告“那棵树就是你”之前,o是重复梦的内容好的一面,例如王的伟大、权力、统治多民等。当他指出王就是那棵树之后,就由积极进入消极,复述梦不好的一面,就是有关审判的预言。他这方面的复述却十分精简,旋即转去解梦。

25.“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他失去理智,变成一个人身兽心的动物;但他却受到保护,可以与其他野兽同居而相安无事(他在这方面比那被鬼附着得不到平安的人优胜,

26.“诸天掌权”:旧约圣经o有此处用“天”代表 神,祂是坐在天上的至高者(24节)。46

“你的国必定归你”:正如树的残干被金属圈箍住,尼布甲尼撒的王位也受保障,他虽暂失王位,却终必得回。

27.“我的谏言”:大卫作王时,先知拿单曾经因大卫犯罪劝谏他;但以理也同样劝谏尼布甲尼撒(虽然王只要求他解梦)。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向掌权者进谏自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 神的仆人责无旁贷,必须忠于神的托付勇敢地说出应说的话。

“施行公义断绝罪过,以怜悯穷人除掉罪孽”:“施行公义”与“怜悯穷人”相应,“施行公义”是尽力行善,即一切正义的事,特别是Q济穷困者;正如主自己对年轻的财主要求:“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在约帕的多加也是“广行善事,多施Q济”;哥尼流同样是“多多Q济百姓”。无可否认,行善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优良的美德。

为甚么施行公义,Q济穷人可以断绝罪过、47除掉罪孽?这岂不是改教时代天主教会所偏重的教义吗?第一,经文的本意是:“王啊,请听我的劝告;要秉公行义,摆脱犯罪的行为,要怜悯穷人,除掉罪孽。”故此,“断绝罪过,除掉罪孽”的重点乃是:悔改不再犯罪作恶。这是消极的方面,而积极方面就是要行善和帮助穷人。48第二,有一件事我们不能忽视,尼布甲尼撒不是一个信奉耶和华的人;故能行善除罪已算是义人。基督徒当然不能靠善行而得救称义,但善行却是一个得救称义的基督徒应有的表现。第三,但以理并没有说:“行善可以得救”,o是指出如果王愿意这样做,他的“平安可延长”。

“或者你的平安可延长”:旧约有关审判的预言多是带有条件的,49如果犯罪者能够痛改前非,预告的审判也随而改变;譬如约拿的预言:“四十日内尼尼微城必倾覆”,其背后暗藏着一个条件。那就是:“如果尼尼微城的人四十日内不悔改,城就必倾覆”。故此,当尼尼微城的人悔改,神也改变初衷不降下刑罚(参和希西家王的经历,50杨以德却认为这里的“平安可以延长”乃指王在未受刑罚(未发疯)之前,可以享受更长时间的富贵和安稳(即是比29节的“十二个月”之后更长的时间才会疯狂)。51另一种解释却认为这里的“平安可以延长”是指王失去理智以后,如果他悔改,不犯罪而行善,则可以复得聪明,o是若不继续弃恶行善,则会再次失去理智,没有平安。52这种说法不如第一和第二种来得合理。

本段先记下解梦的前奏曲(19节),但以理因要宣布有关王的噩讯而感到焦急不安,王反过来安慰但以理,叫他只管直言。但以理只好先表达他的心愿,希望梦的内容应验在王的仇敌身上。

但以理跟着解梦,并且向王指出王就是那棵日益长高而又繁茂的树(20-22节),有无数的国民依靠他的供养与保护,但王却要受刑罚,将会神经失常,被逐离人群,与野兽同住;王且要像牛一样吃草,在野地栖身,被露水滴湿(23-25节)。但是,王受刑罚o是一般时间,他会像树的余干重新发芽生长,再度作王(26节)。

最后,但以理劝谏王悔改,不再犯罪,广行善事,希望所预言的厄运延迟降临在他的身上(27节)。

王明显地没有接受劝谏;不久,他就经历那可怕的刑罚。

这一段刻划出但以理过人的胆色;虽然他为王担忧,却毫不畏惧地把不利于王的解释陈述出来;53且大胆劝谏王止恶行善。54

43 耶柔米译作"silent",形容但以理在默祷;Jerome, 50.

44 Jephet曾形容尼布甲尼撒这两句说话“有教养和有礼貌”(an expression of civility andcourtesy I.A. Jephet, Commentary on Daniel(ed.)D.S. Margoliouth(Oxoniensia, 1889), 为 Montgomery(238)引用。

45 Leupold(190)依据Kliefoth的注释(T. Kliefoth, Das Buch Daniel,1868)把这两句话解作:“这梦是恨恶你的人所喜欢,讲解是你敌人所想望的”,藉此避免读者觉得但以理不够仁爱;这做法不需要,诗里岂不是充满了不相同的话吗(参

46 两约之间的作品则比较多用“天”代表 神(参玛加比壹;玛加比贰,新约时代用“天国”来代表“ 神的国”。

47 “断绝”被思高翻作“赔补”,这是根据七十士译本而得的译法,“断绝”(p$ruq)原指“摆脱”、“分离”(参。一个信服 神的人,可以摆脱罪恶的捆绑,经历真自由

48 两约之间的次经建议用善行抵销罪恶(比较中国的“破财挡灾”),参“施舍可以救人脱免死亡,且能涤除一切罪恶。施行救济的人,生活必能满足”(多比。由于次经被天主教列为正典,间接导致天主教强调“用善行补偿罪过”的教义;思高97-98; Jerome, 51; A. Lacocque, "TheStranger in the Old Testament" Migration Today f.

49 条件式的预言(Conditional Prediction), Unger, 1628; Ford, 119.

50 把这理论阐释清楚。

51 Young, 108-109.

52 Hartman, 177.

53 胡里昂(55)认为巴比伦的哲士其实明白梦的意思,却不敢向王讲解,免致激起王怒,自己性命不保。

54 但以理对王不但有关怀,也能诚实地讲出王所不喜欢听的说话,这是每一个辅导员应有的态度,对受导者一方面有关心,也因为有爱心而敢直言。

(四)尼布甲尼撒的梦之应验(四28-33

28这事都临到尼布甲尼撒王。

29过了十二个月、他游行在巴比伦王宫里、〔原文作上〕

30他说、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么。

31这话在王口中尚未说完、有声音从天降下、说、尼布甲尼撒王阿、有话对你说、你的国位离开你了‧

32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

33当时这话就应验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赶出离开世人、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头发长长、好像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

29.“他游行在巴比伦王宫里”:在王宫的屋顶上散步55他向四周观望,所见的就是他建设的大巴比伦城。

30.“大巴比伦”:指巴比伦城;“巴比伦”的意思是“神明的城门”,56这城是宁录创建的,建筑日期不得而知。主前六二六年,尼布甲尼撒的父亲从亚述国夺得巴比伦城,再由尼布甲尼撒大兴土木,使它成为中东当时最宏伟壮观的城市;城内的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57巴比伦城墙高三五○眨厚八十七眨六排战车可以在其上并驾齐驱。

“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尼布甲尼撒曾提及他怎样建造修葺巴比伦城,包括城中十五座庙宇,以及那双层的城墙,和雄伟的皇宫。58“大能大力”:原作“我能力的权势”,与下句“我威严的荣耀”相应,反映出尼布甲尼撒的自负。他强调“我的权势”与“我的荣耀”,竟忘记了人一切的能力权势都是 神所赐的,因为能力本属乎k;他更忽略了人最高的目的乃是荣耀神,而不是炫耀自己。59

31.“你的国位离开你了”:直译为“你的王国从你身上走开”;他素来以为巴比伦国是他亲手闯出来的事业,是一个永远属于他的江山,现在这要被夺走,不再是他的了。

33.“头发长长……指甲长长”:这是但以理讲解中没有提及的;这几句话衬托出尼布甲尼撒不但有一个“兽心”(16节),外貌也彷若野兽。60有学者建议把“鹰”与“鸟”互掉,即他的头发恰如鸟毛,指甲彷若鹰爪;无疑地,这是一个更生动的描写,但没有任何圣经古卷支持此建议。61

本段记录尼布甲尼撒的梦应验。正如但以理所预言, 神愿意给王一段时间去悔改,故此,十二个月过去了,王的梦才应验在他的身上。62

王听完但以理的讲解和劝谏,并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口出狂言,夸耀自己的成就和力量;他还未学到那宝贵的功课,就是 神才是真正的掌权者,祂把王位赐给尼布甲尼撒;同样地,祂也可以把王位收回。

王因自己的骄傲遭受刑罚,他的一举一动和外表都变得与禽兽无异,而被赶出去与野兽一起生活。

王所做的梦题及“树”和“兽”,这叫人想起创世记所记载 神造人,以及人因吃分别善恶树而犯罪的经过。人本与禽兽一样,皆是受造之物,o不过因人是按着 神的形像和样式所造,再加上有“神的生气吹在鼻孔里”,故与禽兽截然不同;o是当人离开了造物主,就与禽兽分别不大。63本章的尼布甲尼撒,以及伊甸园的亚当、夏娃都是因要与神同等,而被降为卑(以赛亚书第十四章的巴比伦王和以西结第二十八章的推罗王也是因此被降卑)。

 

55 Leupold, 198.

56 babili, bab 是“城门”,ili是“神明”。

57 C. Boutflower, 66-67.

58 参 Young(109)引用尼布甲尼撒在“东印度大楼的碑文”(East India House Inscription)自己所说的话。

59 尼布甲尼撒建造宏伟的宫殿,为了荣耀自己,叫人称赞和钦佩他;参Leupold(199)引自 J. Meinhold, Das Buch Daniel(C.N. Beck, 1889).

60 古文献如巴比伦的约伯(Babylonian Job)和亚希加的故事(Story of Ahikar)有类似的描写;Lacocque, 86.

61 Hartman, 173.

62 这有点像香港法律上的“缓刑”;一个人犯法,本该立时坐牢,但法官有权暂缓执行刑罚,当庭释放犯人。如果犯人在指定的期间内再犯法,就要坐牢,刑期包括上次暂缓执行的刑罚,以及今次犯法应受的刑罚;Celia Hampton, CriminalProcedureSweet & Maxwell,1982), 260-263, 361-362.

63 借用A. Cohen的说话:“人本身倾向做野兽”(turn towards animalitz); Lacocque, 87. Paul Tournier, The Strong and the Weak(Highland Books, 1963), 230-252对于人性这方面的倾向有清楚的阐释。尼布甲尼撒的举动仿如野兽,叫人联想到第七章的四兽,参M. Hooker, The Son of Man inMark(McGill, 1967), 15.

(五)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结束(四34-37

34日子满足、我尼布甲尼撒举目望天、我的聪明复归于我、我便称颂至高者、赞美尊敬活到永远的 神、他的权柄是永有的、他的国存到万代。

35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为虚无、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手、或问他说、你作甚么呢。

36那时我的聪明复归于我、为我国的荣耀威严和光耀、也都复归于我、并且我的谋士和大臣、也来朝见我‧我又得坚立在国位上、至大的权柄加增于我‧

37现在我尼布甲尼撒赞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为他所作的全都诚实、他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动骄傲的、他能降为卑。

34.“举目望天”:他得回了人的灵性,承认在天上的 神是他权力的源头,故举目望天。根据诗一二三篇一至三节,“举目望天”表示仰望 神,等候祂施怜悯(比较64当他仰望 神,神智就清醒过来,理智也恢复了。

“我的聪明复归于我”:指属灵的透视,而三十六节的“我的聪明复归于我”是指该节下文的“荣耀、威严和光耀”。65

“活到永远的 神”:根据巴比伦的神话,他们所敬拜的神每年要死一次,到新年又再复生;圣经强调 神是永远活着,绝不会死亡(参66启示录常用“活到永永远远”来描述基督

35.“虚无”:微不足道,没有甚么份量或价值;人不能与 神相比,更不可以限制祂的工作。

“在天上的万军”:耶和华在天上和地下作王,祂凭公义刑罚天上的使者和地上的君王

“拦住他的手”:直译是“打他的手”,指父亲刑罚孩子,打他的手,后用来比喻刑罚和责椋谎抢嘉牡木稍际ゾ和犹太人的他珥目却用此句象征“干涉”或“拦阻”,变成了法律上一句术语。67

37.“尊崇恭敬天上的王”:王有没有真心悔改呢?有学者认为他没有彻底改过,真正认识 神;68但也有学者指出他真心相信敬拜 神。69无疑,他对 神的认识逐步加深(比较;和本章34-35节);他现在知道:第一, 神是至高的、永远活着的(34节上)。第二, 神是真正的掌权者(34节下)。第三, 神凭自己的旨意行事,没有可以干预或拦阻(35节)。第四, 神所作的都是诚实和公平(37节上)。第五, 神使骄傲的降卑(37节下)。本章一至二节亦反映出他对 神的认识与接受。

本段记载了尼布甲尼撒因为谦卑而疾病痊愈,神智清醒。“信心”导致“智慧”是犹太人思想的一个重点,王先对 神有信心,就因此得着真智慧。他以前o看见自己的权势和威武,现在他在神面前谦卑,才看见真正伟大的乃是 神自己。他用短短的几句话把 神多种重要的属性(例如祂的永活、祂的能力、祂的主权、祂的公平)精简地勾划出来。

尼布甲尼撒受了刑罚之后,才真正认识 神; 神管教祂的儿女,岂不叫他们得益更大。难怪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

 

64 A.A. Anderson, Psalms Ⅱ(Oliphants,1972), 858. Bevan, Montgomery, Porteous都指出本章仿若波循皇后的故事(Bacchant Queen in Euripides), 两处都提及人的举动和心态仿如野兽,当人举目望天,就重获理智;Young(112-113)详细指出两处的分别。

65 Montgomery, 245; Young, 113.

66 参D.A. Carson, "The PersonalGod" and Bruce Nicholls, "Time and Eternity" in Lion'sHandbook of Christian Belief, 151-162; M. Greenberg, "The Hebrew OathParticle hay/he" JBL 76: 34-39.

67 Montgomery, 248.

68 加尔文、盖尔(Keil)、贝斯(Pusey);恒斯坦堡(Hengstenberg)。

69 Young 114; 胡里昂59.

总结

Ⅰ 本章的钥节是“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17、25、32)。故此,威武如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在 神的掌管之下,当他自高自大,就遭 神刑罚,被降为卑。

对于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安慰的信息,因为他们所事奉的 神原来是宇宙的统治者,巴比伦王在祂面前也是微不足道,故他们虽在异邦仍可信靠和忠心于祂。

因为他们的 神统治世界,故敬拜祂的人(但以理)得着真智慧,超越巴比伦的一切哲士。

Ⅱ 本章不但强调 神的权柄和能力,也指出 神的慈爱和恩典。骄傲的尼布甲尼撒在受刑罚之前, 神藉但以理劝他悔改,且给他一年的期限;然而他没有像尼尼微王一听见约拿的宣告,便立刻悔改,故要遭受刑罚。虽然如此,当他一有悔意,愿意仰望 神, 神就立刻施恩,让他恢复理智,重登王位,且对 神有更深的认识。 神的管教是祂施恩的渠道。

Ⅲ 巴比伦在圣经中常象征与神敌对的势力,启示录指出巴比伦大城最终要倾倒;历代有无数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内)。都像巴比伦一样与神为敌,他们好像尼布甲尼撒,o看见自己的成就而忘记了赐恩典的 神;有时甚至以为成就便是象征了神喜悦的记号,不知不觉陷入虚假的安全感,不再面对自己的本相。70

尼布甲尼撒因为“安居平顺”,就骄傲自夸,那个无知的财主也因为自己财雄势大,便叫自己的灵魂“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当我们平安稳妥之际、需要格外留神,不可忘记一切的好处都源于神,如果我们骄傲,必降为卑。

伟大的救主耶稣基督与拥有权势的尼布甲尼撒成了强烈的对比;正如保罗指出:主耶稣本有 神的形像,却虚己取了奴仆的样式,自己卑微,存心顺服;故此,被 神升为至高。

尼布甲尼撒蒙 神恩待,得以擢升为中东的大王,他却自负,视自己与神平等,甚至以为自己凌驾于神;结果,他被降为卑,与野兽同居。

“骄傲在败坏之先,狂心在跌倒之前”。温柔谦卑的人才是有福的,因他们必承受地土

Ⅳ 尼布甲尼撒究竟患了甚么病?不少解经家认为他患了“兽性癫狂症”。71这是一种精神病,患病者幻想自己是一只野兽,故要仿效野兽的生活,且一举一动都与野兽无异。夏理逊博士描述他于1964年在英国一间精神科医院亲眼见过一位患此病的病人,72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病者在草地上爬行,用手拔草放入口中,他头发长得像鸟的羽毛,指甲像鸟爪;他o肯吃草,不愿吃医院供应的食物。

故此,尼布甲尼撒是患了精神分裂症,而不是像俄利根所说是被鬼附着。73有学者曾研究历代不少这种幻想自己为野兽的病人,所得的结论乃是:尼布甲尼撒的疾病算是较轻的一种。74

有甚么证据支持尼布甲尼撒确实有此疯狂的表现呢?巴比伦的文献没有提及此事;这是可以解释的,因为上古的文献都不记载令国家或君王感到羞耻的事情,所以埃及的文献也没有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尼布甲尼撒生平的巴比伦文献,o偏重他前十三年的统治,对于他在位后十三年的事却很少提到;这岂不是反映出他在位后期有不寻常的事发生,而这些事是国家的耻辱,故未被列入文献之中。事实上,我们有其他作品证实尼布甲尼撒曾患此病。75

Ⅴ 由于死海古卷中有一份“拿波尼度的祷文”,而此祷文的内容又与尼布甲尼撒的经验相似,故学者认为真正患病的是伯沙撒的父亲拿波尼度,而不是尼布甲尼撒。76这种看法有商榷的余地。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祷文的内容:“我拿波尼度患上了一种毒症,发炎共七年之久,我变得不像一个人;后来我向我的神承认我的罪,神赐给我一位犹太籍的驱魔人,他向我解释我的病症,叫我把尊荣归予至高神……”。77文件到此毁坏、没有下文,但可以推想他后来按照这犹太人所说的方法去做,便得痊愈。

这祷文与但以理书四章的记录有下列的差异:

(1)二者的名字不同,一为尼布甲尼撒,另一为拿波尼度,是两个绝然不同的皇帝。(2)尼布甲尼撒所患的是精神分裂症,拿波尼度却o说“毒症”,78可能是q疯病,故皮肤发炎;而且他也没有类似野兽的举动。

(3)尼布甲尼撒在巴比伦患病,而拿波尼度祷文的前言清楚说明他是在他玛城患病,且一直留在那里。79

(4)尼布甲尼撒是向 神献上祈祷,而拿波尼度所祈求的是他敬拜的偶像。

(5)尼布甲尼撒得到但以理为他解梦,而拿波尼度却没有做梦得到启示,帮助他的也o是一位不知名的驱魔人。80

总括来说,学者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坚持但以理书四章的主角本是拿波尼度,而不是尼布甲尼撒;也不能说但以理书的记载是抄自拿波尼度的祷文。81

70 Wallace, 75.

71 医学上称为“狼狂病”(Lycaontropy)。

72 R.K.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Eerdmans, 1969),1116-1117.

73 Montgomery, 220.

74 Ibid. 引自S. Baring-Gould, The Book of Were-Wolves(London, 1865 ); 还有D.R. Burrell, "The InsaneKings of the Bible" Am. Journal of Insanity(1894), 493-504.

75 这些作品包括主前三○○年的Megasthenes, 主前第二世纪的Abydenus, 主后三七至一○○年的约瑟夫(他引用主前第四世纪Berossus的话),还有主后二六五至三三九的Eusebius; 参Young, 110-112; Baldwin, 108-109.

76 Montgomery, 221f; Lacocque, 75.

77 译自J.T. Milik, Ten Years ofDiscovery in the Wilderness of Judea, 36-37,可参考D.N.Freedman, "The Prayer of Nabonidus" BASOR 14: 31-32. ANET(305-307)也有此祷文的英文翻译。

78 巴比伦历代志提到拿波尼度疯狂;ANET, 314.

79 City of Teima, 是亚拉伯一个绿洲,拿波尼度常隐居在此地。

80 这些不同之处是Lacocque(74)引自A. Dupont-Sommer, Ecrits Esseniens, 339.

81 L.F. Hartman, "The Great Tree and Nabuchodonosor'sMadness" in John L. McKenzie(ed.),The Bible in Current Catholic Thought Herder and Herder, 1962), 78-8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5-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五章

伍 伯沙撒的筵席(五1-31

    (一)伯沙撒大摆筵席

    (二)伯沙撒吩咐哲士解释墙上的字

    (三)太后向伯沙撒举荐但以理

    (四)但以理为伯沙撒解释墙上的字

    (五)伯沙撒提升但以理

    总结

(一)伯沙撒大摆筵席(五1-4

1伯沙撒王为他的一千大臣、设摆盛筵、与这一千人对面饮酒‧

2伯沙撒欢饮之间、吩咐人将他父〔父或作祖下同〕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银器皿拿来、王与大臣皇后妃嫔、好用这器皿饮酒‧

3于是他们把耶路撒冷 神殿库房中所掠的金器皿拿来、王和大臣皇后妃嫔、就用这器皿饮酒‧

4他们饮酒、赞美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

1.“伯沙撒王”:这名字的意思是:“‘伯’神保护了皇帝”。1他是拿波尼度的儿子;拿波尼度因常驻守于他玛城,故于主前五五○年任命伯沙撒为巴比伦大军的统帅,一同执掌王权。当玛代波斯大军攻陷巴比伦城的时候,伯沙撒被杀。2

有学者认为伯沙撒未曾独自作王,但以理书的作者称他为“王”是错误的,3这说法我们不能苟同;因如我们所指出伯沙撒替拿波尼度摄政超过十年,被称为“王”没有任何不妥之处,(虽然他的地位低过父王拿波尼度)。何况对于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伯沙撒才是真正的巴比伦的统治者,而不是住在远方的拿波尼度,故作者称伯沙撒为“王”最自然不过。4

“一千大臣”:“一千”是一个约数,衬托出赴宴者人数众多;古时皇帝喜欢设宴款待客人,例如波斯王曾经每日宴客一万五千人,亚力山大的婚筵参加者也有一万人。5亚述王于主前八七九年立宁录为首都,曾宴请69574客人。6

“对面饮酒”:皇帝通常不与大臣共室饮宴,o有在特别的庆典和节日才会如此做;但仍会分席而坐。

2.“伯沙撒欢饮之间”:酒后失性,做出一些不寻常的傻事。

“他父尼布甲尼撒”:作者为甚么称尼布甲尼撒为伯沙撒的父亲呢?第一,拿波尼度娶了尼布甲尼撒的女儿为妻,故伯沙撒本是尼布甲尼撒的外孙,但亚兰文和希伯来文没有“孙子”一词、故通常以“儿子”统称。7第二,伯沙撒本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被拿波尼度收养,故作者称尼布甲尼撒为伯沙撒之父。拿波尼度在巴比伦作王时,尼布甲尼撒o死去七年,他儿子为拿波尼度收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8综合来说,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  作者提出尼布甲尼撒与伯沙撒的关系,把前者的谦卑悔改(第四章)和后者的骄傲亵渎神两相对比。

“用这器皿饮酒”:用别国的祭器饮酒,表示轻慢和亵渎该国的宗教,中东各国都避免这样做,因被视作极为不敬的行为。

4.“他们饮酒赞美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他们饮酒含有宗教意味,不仅是作乐取兴。这里所提的“金银铜铁木石”叫人想起第二章造大像的材料“金银铜铁泥”。第五章列出“六”种材料,回应第二章那大像的高度与宽度的数字,那就是“6”。

本段是第五章的前奏。首先,伯沙撒邀请了许多臣仆参加他的宴会(以斯帖记也是以宴会作开场白)。今回皇帝破例与臣仆共室畅饮;他背壁而坐,面向群臣。9

正当他们狂欢痛饮之际,伯沙撒竟醉了,且下令搬出尼布甲尼撒所收藏的耶路撒冷圣殿的器皿,肆无忌惮地以这些器皿盛酒。他妄用圣物,亵渎 神的举动已是令人发指;更甚的是,他竟然用这些属于 神的器皿饮酒赞美假神(4节)

他罪上加罪,必要遭受刑罚。

 

1 Bel-sar-usur: Bel是巴比伦的一位神,sar是“皇帝”,而usur乃是“保护”。

2 ZPEB,I. 517; C.J. Gadd, "The 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 AnatolianStudies.

3 H.H. Rowley, "The Historicity of the Fifth Chapter ofDaniel" JTS 32: 12-31; 可参R.D. Wilson, Studies in the Book of Daniel, 83-95的反驳。

4 有关这问题其他方面的探研,可参Young, 116-118; 还有G.A. Barton, Archaeology and the Bible(Sunday School Union, 1937),481f.

5 Montgomery, 250; Young, 118.

6 Walvoord(117)引述Mallowan的研究。

7 参 Wilson, 117f; 指出“儿子”一词在中东可指十二种不同的关系,包括曾孙和养子;Pusey, 346.

8 Walvoord, 118.

9 考古学家高德伟(Koldeway)发掘巴比伦的遗址时发现。怀疑是伯沙撒摆设筵席的房间;该房间长约壹百六十五眨宽五十五眨面对入口墙壁有一稍高的平台,相信是伯沙撒所坐的地方,参加者无论坐得多远都可以看见他;胡里昂,63.

(二)伯沙撒吩咐哲士解释墙上的字(五5-9

5当时忽有人的指头显出、在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字‧王看见写字的指头、

6就变了脸色、心意惊惶、腰骨好像脱节、双膝彼此相碰、

7大声吩咐将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进来、对巴比伦的哲士说、谁能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他必身穿紫袍、项带金炼、在我国中位列第三‧

8于是王的一切哲士都进来、却不能读那文字、也不能把讲解告诉王。

9伯沙撒王就甚惊惶、脸色改变、他的大臣也都惊奇。

5.“在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字”:当时,王坐在宴会厅的一边,前面有大灯,而大灯与粉墙相对,灯光照在墙上,显得格外光亮;就在粉墙灯光明亮的地方,忽然有人的指头写字。“粉墙”:考古学家掘出来的巴比伦皇宫的墙壁确实涂上石灰粉,与圣经记载吻合。10

“王看见写字的指头”:“指头”是指手掌和手指,不包括手臂。11

6.“就变了脸色”:脸色变得苍白;尼布甲尼撒听了但以理三友的回答也同样的“变了脸色”,o是伯沙撒变脸色是因惊慌丧胆,而尼布甲尼撒则因怒气填胸。

“腰骨好像脱节,双膝彼此相碰”:描写人因战兢恐惧而全身颤抖,这两句话常用来刻划因战败所导致的惊恐。12希伯来人认为“腰部”(彷若中国人的肾)乃是“害怕”这种情绪的所在地。13

7.“大声”:反映出伯沙撒的惊慌,希望立刻可以找到人把文字的意思讲解出来。

“身穿紫袍”:紫袍是皇帝御用的颜色(参

“项带金炼”:颈项穿戴金炼是贵族的装饰,特别是朝见君王时,更要穿戴金炼。约瑟被立作埃及宰相时,法老把金炼戴在他的颈项上

“位列第三”:有两种解法;第一,因为伯沙撒自己是代父王拿波尼度摄政,他o是位列第二,故“位列第三”是他以下最大权的官员。第二,“第三”是一个官阶的名称,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官。14两种解释分别不大。

8.“却不能读那文字”:有学者认为这些文字是用腓尼基字母写成的,故巴比伦的哲士不懂得读,15但腓尼基文却与希伯来文相似,所以但以理可以轻易把文字读出和解释。16墙上的文字可能十分怪异,如果没有 神的指示,人绝不懂其读法。另一方面,巴比伦哲士可能晓得这些文字的读法,却不知道它们的意思(15节)。

9.“脸色改变”:如第六节所描述的一样。他起初或许满有信心,相信他的哲士能助他渡过难关,现在却发现他们也是束手无策,不禁又感到惊惶失措,脸色变得苍白,而他的大臣们也都和他一样吃惊。

前一段(1-4节)的气氛充溢着欢乐,人人开怀畅饮,得意忘形。本段(5-9节),所见却是战兢恐惧,各人手足无措,等候那逃不脱的厄运降临。

 神用人的指头在墙上写字,宣布伯沙撒要受的刑罚;这种宣判是公开的,在一千名大臣面前宣布;它更是神秘的,叫伯沙撒和大臣惊惶失措。17

第一次记载 神的指头(和合本作“ 神的手段”,吕本翻作“ 神的手指头”),那里的指头是刑罚的指头,降灾于埃及人身上。 神的指头第二次出现是写十诫于两块石板上;这是施恩的指头,为人预备了律法。今回在本章内,神用人的指头在粉墙上写字,也是刑罚的指头,它宣告了伯沙撒要受的刑罚。

巴比伦的哲士面对着垂手可得的大奖赏(名副其实的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却无法解释墙上的文字,而不知道那将要来临的审判究竟是甚么。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这一次却没有一个巴比伦哲士挺身而出作勇夫!

 

10 Montgomery(253)引自Koldewey,Das wieder esstehende Babylon,103.

11 Young, 120; Hartman, 185. 作者故意用pasydah, 而不是o用ydah,强调手腕至手臂没有出现;Ibn Ezra称之为"a detached hand",Lacocque, 91.

12 Lawrence Boadt, Jeremiah 26-52 Habakkuk, Zephaniah,Nahum(Michael Glazier, 1982), 256-257.

13 Young, 120; TWOT, 292.

14 把类似的希伯来文字译作“军长”(和合本)。

15 乍眼看来,7节与8节互相冲突,因第七节“王已对巴比伦的哲士说话”,假设他们已进来朝见王,但第八节却说:“于是王的一切哲士都进来”。其实,王的哲士接到传令进去见王,不一定是同时被带进去,有些先进去,有些后进。王在第七节乃是对第一批哲士讲话,第八节的哲士乃是后来的一批;两者没有矛盾。Leupold(224 )建议把八节第一句翻作“于是王的一切哲士接续进前来”。

16 Young, 122; Charles, Daniel, 57-59; Keil, 184-185.

17 苏佐扬,68-69.

(三)太后向伯沙撒举荐但以理(五10-16

10太后〔或作皇后下同〕因王和他大臣所说的话、就进入宴宫、说、愿王万岁‧你心意不要惊惶、脸面不要变色‧

11在你国中有一人、他里头有圣神的灵、你父在世的日子、这人心中光明、又有聪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你父尼布甲尼撒王、就是王的父、立他为术士、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袖‧

12在他里头有美好的灵性、又有知识聪明、能圆梦、释谜语、解疑惑、这人名叫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王又称他为伯提沙撒‧现在可以召他来、他必解明这意思。

13但以理就被领到王前‧王问但以理说、你是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么‧就是我父王从犹大掳来的么‧

14我听说你里头有神的灵、心中光明、又有聪明和美好的智慧‧

15现在哲士和用法术的、都领到我面前、为叫他们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无奈他们都不能把讲解说出来‧

16我听说你善于讲解、能解疑惑‧现在你若能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就必身穿紫袍、项戴金炼、在我国中位列第三。

10.“太后”:她是尼布甲尼撒的妻子,伯沙撒的外祖母;18也有解经家视她为拿波尼度的太太,是伯沙撒的母亲。19后者的解释更合理。相传拿波尼度的太太乃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儿李道葵斯。

因为太后地位崇高,故不必等候皇帝召见,亦可直接入宫向王进言。

11.“他里头有圣神的灵”:参四章九节,有超人的透视力。

“心中光明”:看透万事,甚么都不能隐瞒他(参20

“聪明智慧”:“聪明”指“卓见”和“洞察力”,“智慧”原意是“稳安坚定”,描写人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任人唆摆,21此处却与“知识”同义(12节)。

12.“美好的灵性”:优秀的才能,尤其是思想方面的优秀。22

“能圆梦”:解释梦的意思。

“解疑惑”:善于处理难题;是不折不扣的解铃人。23

正当伯沙撒和群臣充满了惧怕,又无计可施之时,王的母亲前来解围,向王推荐了但以理。

她指出但以理有超人的透视和才能,可以解决任何难题;故此,墙上所写的文字不会难倒他。值得注意的是太后虽然万分推崇但以理的才干,却只字不提他曾两次为尼布甲尼撒解梦之事(第二章和第四章);这又是面子的问题在作祟。

伯沙撒立刻召见但以理,首先重复太后所提出的有关但以理的超人才能(o是他把第11节的“圣神”的“圣”字删去,参14节),然后再述他所应许过的奖赏,希望但以理能为他解说墙上的文字(伯沙撒也是只字不提但以理本是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哲士领袖)。

为甚么伯沙撒自己没有想起但以理呢?第一,伯沙撒可能早已知道但以理擅长于解梦,o是不想找他帮忙,故意忘记但以理的存在,因但以理所说的预言都是凶多吉少,不是伯沙撒想听的。24第二,伯沙撒自己没有主动找但以理,因为但以理已年纪老迈(八十岁了),处于半退休状态,不再属于巴比伦哲士的一分子;故此,伯沙撒一时记不起他来。第三,从伯沙撒见但以理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你是被掳之犹太人中的但以理么”,反映出伯沙撒的偏见,若不是到了最后关头,仍没有出路,他也实在不想借助于一个外籍人。无可否认,他偏向于倚靠自己的哲士,多过倚赖掳回来的外籍人。

 

18 不少学者赞同此看法,Montgomery, 257; Young(122)指出约瑟夫也持此论点。

19 Towner(69)列出六个理由证明他是伯沙撒的母亲;Baldwin,121-122; Young, 122; Hartman, 184; 其实,以色列皇帝的母亲拥有很大权力(参,彷如清朝的慈禧太后;有关以色列太后的资料,可参Roland de Vaux, Ancient Israel(McGraw-Hill, 1965), V.I., 115-117; 韩承良,圣经中的制度和习俗(思高,1982),91.

20 TWOT, 560, 可参考Youngblood一篇近作,R.F. Youngblood, "Qohelet's DarkHouse" JETS 29: 397-410.

21 James L. Crenshaw, Old Testament Wisdom(SCM, 1981), 16-21.

22 TWOT, 836; 作者建议第20节的“灵也刚愎”也是指思想的顽梗。

23 “疑惑”原指“绳子的结”,比喻不能解决的困难;有关这词与当时的人如何用绳玩弄法术,可参Montgomery, 259.

24 Lacocque, 97; 他甚至认为出埃及记一章的新王并非不认识约瑟,乃是"刻意"不想去认识约瑟。

(四)但以理为伯沙撒解释墙上的字(五17-28

17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说、你的赠品可以归你自己‧你的赏赐可以归给别人‧我却要为王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王。

18王阿、至高的 神曾将国位、大权、荣耀、威严、赐与你父尼布甲尼撒‧

19因 神所赐他的大权、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在他面前战兢恐惧、他可以随意生杀、随意升降‧

20但他心高气傲、灵也刚愎、甚至行事狂傲、就被革去王位、夺去荣耀‧

21他被赶出离开世人、他的心变如兽心、与野驴同居、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等他知道至高的 神在人的国中掌权、凭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国。

22伯沙撒阿、你是他的儿子、〔或作孙子〕你虽知道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

23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将他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嫔用这器皿饮酒‧你又赞美那不能看、不能听、无知无识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却没有将荣耀归与那手中有你气息、管理你一切行动的 神‧

24因此从 神那里显出指头来、写这文字。

25所写的文字是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

26讲解是这样‧弥尼、就是 神已经数算你国的年日到此完毕‧

27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

28忱账埂〔与乌法珥新同义〕就是你的国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

17.“你的赠品可以归你自己”:但以理讲解墙上的文字,不是为了要得奖赏;纵然没有奖赏,他都要讲解,这是他的责任25亚伯拉罕也曾拒收所多玛王的赠品

18.“国位、大权、荣耀、威严”:“大权”指治国的权柄,“荣耀、威严”乃是治国成绩辉煌所带来的光荣和人的敬重。

19.“他可以随意生杀,随意升降”:但以理指出尼布甲尼撒拥有莫大的权柄,也暗示伯沙撒的权势虽然远远不及尼布甲尼撒,但为何还会这样狂妄高傲。尼布甲尼撒所操的生杀大权乃是源于 神,而真正随意升降人类的亦只有 神自己。故此,大权如尼布甲尼撒也不可以在 神面前狂傲自夸。

20.“心高气傲,灵也刚愎”:这是尼布甲尼撒最基本的问题;他骄傲顽梗,不可一世,甚至要凌驾 神。

21.“与野驴同居”:是第四章所没有提到的。本节记载了尼布甲尼撒受刑罚的惨痛经验,反映出世界真正的统治者乃是 神;越是高傲的人,祂对付得越是厉害。

22.“你心仍不自卑”:没有谦卑你的心;近代心理学家鼓吹人不可自卑,有时矫枉过正,叫人不知不觉失去了谦卑的美德。26自卑的心不可有,谦卑的心却不可无;一个人表现狂傲,可能因为他有极大的自卑感。

23.“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伯沙撒不仅没有在 神面前谦卑,反而高抬自己,向 神发出挑战,故意亵渎圣殿的器皿,又赞美假神与 神作对。他实在愚蠢,毫无智慧。

“手中有你气息”:回应创世记二章七节“ 神将生气吹在人的鼻孔里”;人的生命源于 神,也为祂所掌管,因受造之物的生命自然由造物主掌握。27

25.“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这有不同的解释。第一,它们是三种重量的单位或货币的名称,28“弥尼”相等于“弥那”29“提客勒”是希伯来文的“舍客勒”、“法珥新”(“乌”是亚兰文的连接词)却指半个“弥尼”;“弥尼”代表尼布甲尼撒、“提客勒”是伯沙撒,而“法珥新”即是玛代波斯,这二国加起来相等于尼布甲尼撒。这理论在二十世纪初期颇为流行。30第二,“弥尼、提客勒、法珥新”是不同重量单位的名称,代表三个皇帝:尼布甲尼撒、拿波尼度和伯沙撒,31或是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的儿子以未米罗达和伯沙撒,32也有学者认为“弥尼、弥尼、提客勒、法珥新”代表五个皇帝,因“法珥新”是复数,预表两个皇帝。这五个皇帝就是在尼布甲尼撒死后统治巴比伦的五王。33第三,“弥尼、提客勒、法珥新”的确是三种重量单位或货币的名称,只不过但以理却把它们当作动词去解释;34这一来,“弥尼”即是“被数算”,35“提客勒”是“被量称”,“法珥新”是“被分裂”。36第三种解法最合理。

本段是但以理一篇伟大的讲章。37他首先叫伯沙撒回想尼布甲尼撒的经验,后者虽然伟大,满有权柄,却因骄傲而被 神刑罚,活得像野兽一样,直至他悔改复元后,才明白到世间真正的掌权者乃是 神。

但以理旋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伯沙撒的问题;他既然洞悉祖父因骄傲而受罚的惨痛经历,应引以为鉴,不该重蹈覆辙。可惜,伯沙撒未学到谦卑的功课,(本章称伯沙撒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强调他们关系密切,应可以受到警惕)反而比尼布甲尼撒更加妄自尊大,直接敌对 神,罪不可赦,必遭刑罚。“骄傲”是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共有的问题;而伯沙撒更犯了妄用圣殿器皿、拜假神、不把荣耀归给 神的罪行。

墙上的文字清楚宣告:伯沙撒国度的年日已被数算,而且日子已满,伯沙撒已被放在天秤上量称,显出太多亏欠,故他的国要被粉碎,为玛代和波斯人瓜分。

但以理在第四章曾给尼布甲尼撒进谏,这里却直接宣告 神的审判,没有劝伯沙撒悔改,因为伯沙撒罪大恶极,刑罚立刻要来到。

本段的但以理大而无畏指斥伯沙撒,就像以前的先知(如亚摩司、耶利米)向君王宣告审判的信息。

 

25 但以理并没有像太后一样先向王请安,反映出他不满王亵渎 神,用圣殿的器皿饮酒;在第六章,但以理与大利乌王谈话,却先请安说:“愿王万岁”(21节)。但以理两次和尼布甲尼撒说话,也没有先问安,但第四章却先称王为“我主啊”,比较第二章客气得多。

26 C.M. Narramore, Encyclopaedia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Zondervan, 1966), 129-131.

27 笔者一位友人,年仅三十多岁,最近忽然中风,半边身体瘫痪,不能动弹;病发前他身体健康,没有患过高血压和心脏病,到现在医生仍找不出他中风的原因。他的经历让笔者再一次体会:人的生命在 神手中,一点也不能自夸。

28 参Prince所撰写的博士论文;J.D. Prince, Mene Mene Tekel UpharsinJohns Hopkins, 1893).

29 一“弥尼”等于六十“提客勒”;有关25节应是一个抑是两个“弥尼”参O. Eissfeldt "Die Menetakel Inscrift und ihre Bedentung"ZAW .

30 有关反驳这理论的理由,参Young, 126; Leupold, 236.

31 D.N. Freedman, "Prayer of Nabonidus," 32.

32 Louis Ginsberg, 24-26.

33 E.G. Kraeling,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JBL63: 11-18.

34 这种用动词解释名词的方法,死海古卷的注释也有采用;M. Delor, 131.

35 先知虽曾指出一个国家在天秤里"称"过后发现有亏欠,则会被"分裂";但把国家"数算",却o有在启示文学才出现;S.B. Frost, Old TestamentApocalypticLondon, 1952), 186.

36 “被分裂peres可解"毁坏",这是犹太拉比(Saadia, Rashi, Ibn Ezra)的解释;参J. Steinmann, 96. 28节的“忱账埂笔恰胺ㄧ硇隆钡母词。

37 King, 148.

(五)伯沙撒提升但以理(五29-31

29伯沙撒下令、人就把紫袍给但以理穿上、把金炼给他戴在颈项上、又传令使他在国中位列第三。

30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

31玛代人大利乌、年六十二岁、取了迦勒底国。

30.“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迦勒底”指巴比伦人,伯沙撒被杀应验了但以理的预言,巴比伦国随着灭亡。

31.“玛代人大利乌”:即是波斯王古列。38

本段记载伯沙撒履行他的诺言赏赐但以理,虽然但以理事先表示他不在乎这些奖赏,o想解释墙上的文字。奇怪的是本段并无提及伯沙撒听了但以理那番话后的反应,因此,他是否相信但以理的预告、承认自己得罪了 神,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时间太急促,他还来不及消化但以理的说话,巴比伦城已被攻陷。

希腊的作家告诉我们,玛代波斯的联军把幼发拉底河改道,沿着河床而上,乘巴比伦人狂欢饮宴之时突击,夺取了巴比伦。这与但以理第五章吻合。

巴比伦的记录告诉我们,当时是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39

38 古列王曾详细记下他攻陷巴比伦城的过程;ANET, 315-316.

39 米勒德,778.

总结

Ⅰ 学者指出本章的记载,准确地把所发生的事记录下来。40

无疑,本章主要描写伯沙撒的狂妄,亵渎 神圣殿的器皿,导致 神的刑罚。 神刑罚伯沙撒,反映出祂掌管一切,包括君王的“气息与行动”(23节)。对于被掳的犹太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安慰的信息;他们所事奉的 神不但在耶路撒冷作王,也在普天下作王,统管全世界,连伯沙撒也在祂的掌管之下。

Ⅱ 伯沙撒基本的问题是“骄傲”,不把创造万物的 神放在眼内。今天不少基督徒也落在相同的景况里;我们倡建了一种新的“神死了”的运动,虽然口中歌颂赞美神,心目中却没有神,也没有真心相信和承认我们是在神的掌管之中。对于我们来说,神是名存实亡。我们事业稍有成就,就自以为了不起,觉得信仰无关重要,可有可无。我们自负,忘记了自己o不过是受造之物,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本于造物主。我们高抬自己,虽然口中不敢承认,但在心里已视自己为生命的主宰。我们觉得没有依靠神的必要,因靠自己能胜过一切。难怪有时神要施行管教的手,使我们回转,知道自己在神面前并没有甚么可夸。“心中骄傲”是我们最大的通病,也是神最不喜悦的。41甚么是“骄傲”呢?以赛亚给它下了一个适切的定义:就是“不尊崇耶和华”。真正谦卑的人衷心接受 神的主权,承认祂的伟大和崇高。

Ⅲ 伯沙撒骄傲的表现,就是妄用圣殿的器皿;他这样做是因为他藐视 神,以为祂在巴比伦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任由他羞辱。他妄用器皿,亵渎了 神。

我们有时忘记了对 神应有的尊重,落入这种微妙的亵渎行为;特别对圣餐,和教会的生活与崇拜42我们忽略了应持有的尊重。

Ⅳ 伯沙撒妄用圣殿的器皿与“酒”有关;他因酒醉失性,下令拿出圣殿的器皿盛酒,这是他平常不敢做的。43

圣经警告我们,醉酒可以造成许多悲剧,例如挪亚、罗得、便哈达(王上20章)、亚哈随鲁王。箴书的作者也屡次指出醉酒的害处。

Ⅴ 本章与第二和第四章相连。第二章的尼布甲尼撒做了一个梦,需要人为他解释,但巴比伦的哲士都束手无策,后来透过亚略推荐但以理,才获得梦的解释。本章中伯沙撒找人讲解墙上的文字,哲士们又是无法可施,后来透过太后举荐但以理,才揭示这些文字的含意。

本章与第四章的内容更接近。第四章记载尼布甲尼撒做了一个梦,哲士们不能提供任何解释,直至但以理出现,将梦的内容解明。尼布甲尼撒的梦与伯沙撒所见的文字内容性质相同,都是审判的信息;受审判的原因也相同,都是因骄傲与不承认 神的权能。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尼布甲尼撒受审判后得着智慧,对掌管宇宙的 神有深一层的认识,也重掌王权。伯沙撒却不然,他受了审判后就灭亡。前者经历到审判与恩典,后者却o尝到刑罚的苦杯。不但他自己受刑罚,巴比伦国也受到审判,国家灭亡了。

无论如何,第二、第四、第五章都有相同的主题: 神才是人间真正的统治者;祂可以废王立王,祂在人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祂手中掌握了人的气息,管理人一切的行动。故此,人在 神面前“不可自高,反要惧怕”。。而那些敬拜 神的人可以释怀,因为无论环境如何, 神仍坐在宝座上掌管一切。

Ⅵ神当日数算巴比伦的日子,提醒我们也要学习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一颗智慧的心44

40 R.P. Dougherty, Nabonidus and BelshazzarYale, 1929),199-200; Porteou&s, 76.

41 基督教强调不可骄傲,要存心谦卑,其他宗教都没有这样强调IBD, 1265,奥古斯丁、亚奎那、米尔敦都称“骄傲”为人类最基本的罪恶,“成功”可以成为我们最大的试探;参H.T. Armending, A Word to theWise(Tyndale, 1980), 105-112.

42 华勒斯,104.

43 虽然伯沙撒酒后失性,做出愚蠢的事,但我们没有证据说他“饮酒放纵肉体的情欲,极度荒淫”(丁立介,182),或视他为“好色之徒”(何慕义,64)。有关醉酒的害处,可参Criswell, 36-39.

44 翟辅民,4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6-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六章

陆 但以理在狮子坑(六1-28

    (一)大利乌重用但以理

    (二)但以理的同僚设计陷害他

    (三)但以理被扔进狮子坑

    (四)但以理获 神救护

    (五)大利乌命人民尊崇但以理所事奉的 神

    总结

(一)大利乌重用但以理(六1-3

1大利乌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

2又在他们以上立总长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总督在他们三人面前回复事务、免得王受亏损。

3因这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

1.“总督”:参三章二节的诠释;大利乌委派他们在全国各区协助管理区内的事务。1他们主要的工作包括:第一,为王征收税项;第二,防止区内居民造反。2

2.“立总长之人”:“总长”监察总督的工作,一个总长管治约四十个总督。3

“免得王受亏损”:指税项的损失,4意即减少了收入;大利乌王害怕各区的总督贪污,窃取所征得的税项。

3.“美好的灵性”:参五章十二节的诠释,指超卓的能力。

“想立他治理通国”:大利乌王“拟定计划”安排但以理作他的副手,代表他管理全国(彷如的“位到第三”);这使但以理名副其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5

本段提供了本章的背景资料。它首先叙述大利乌的崭新政制,把全国分为一百二十个区,每区由一位总督管理,而在总督之上设立三位总长,负责监管总督的工作。

年纪老迈、白发皤皤的但以理竟然是三位总长之一;这反映出但以理的政治生涯横跨巴比伦和波斯两个王朝。

虽然但以理已没有了当年的飒飒英姿,但他的办事能力并没有随着年老而消灭,反而如日中天;他的工作表现远远超越了那一百二十位总督和其他两位总长之上。于是,大利乌王筹划擢升他担任官衔相等于“首相”的官职,让他代表自己统治全国。

但以理与约瑟的际遇相似,都是因为有神的灵住在他们的内心,而适合出任“首相”一职6

1 不少学者认为“一百二十个总督”与事实不:希因大利乌王的版图较小,不需要这么多的总督;但是,以斯帖时代亚哈随鲁王岂不是统管一百二十七省吗?何况本节并没有说明总督所管辖的区域多大,不一定相等于一省(7节把“总督”排名在“钦差”之后)。故此,虽然哈罗多图(Herodotus)的记载(Ⅲ,89)提出后来的大利乌王(主前五二一至四八六)o设立了二十位总督,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圣经的真实性,因为二者的“总督”一词可有截然不同的定义; Wilson, 201-220; 他指出希腊史家曾用“总督”(Satrap)称呼一些低级的官员。

2 David Clines, Ezra, Nehemiah, EstherMorgan Marshall & Scott, 1984 ), 80.

3 总长与总督的关系有如香港政府的布政司(Chief Secretary)与财政司(Financial Secretary),每人负责监管几个司级或处长级的官员。“总长”一字源于玛代文saraka, 与亚拉伯文sarika相关;Lacocque, 109; Montgomery, 271; sara是“头”,故saraka指“首长”。

4 “亏损”在以斯拉记、22)多指税收的损失,在却包括其他方面的损失。 5 把“想”此字解作"顾念"。

6 该处经文和但以理书六章提到“灵”和“治理全国”。

(二)但以理的同僚设计陷害他(六4-9

4那时总长和总督、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只是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因他忠心办事、毫无错误过失。

5那些人便说、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 神的律法中就寻不着。

6于是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说、愿大利乌王万岁‧

7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彼此商议、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或作求王下旨要立一条云云〕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

8王阿、现在求你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9于是大利乌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

4.“把柄”:法律上可控诉的理由,与下文的“错误”是同一个字,恰如新约所称的“罪状”

“毫无错误过失”:此处的“错误”与上一句“找不着他的错误”的“错误”是不同的亚兰文字。7此处应是指工作上的错失(参;约瑟夫却相信本节乃指但以理在处理金钱的事上没有过失,耶柔米认为是在情欲方面无过犯。8后两种说法与经文的上下文不太吻合。

5.“在他神的律法中”:和他信仰有关的事情。9

6.“纷纷聚集来见王”:“聚集”(11,15节)原指持共同看法的人彼此交往,后来则用来描述一群人同心设计去达到一个目标;10此处描写总督和总长偷偷地商量妥当,拟定阴谋后才去见王(留心第7节他们承认曾“彼此商议”),这实在是“o求有利于己,何妨结党行凶”。

7.“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第六节o提到“总长”和“总督”,然而在此处,他们却说请愿的人包括了钦差、谋士和巡抚在内,到底原因何在呢?第一,可能是他们撒谎,把其他官员也包括在内;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去鉴定这说法是否真确。第二,杨以德认为第六节的“总长”与第七节所指的不同,前者是一个概括名称,包含了第七节的“总长、钦差、谋士、巡抚”四种官员;这o是一种臆测,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第三,“钦差、谋士、巡抚”实际上有参与陷害但以理的阴谋,o是第六节回应一至五节单单提及“总长”和“总督”。无论如何,虽然但以理未有参加他们的秘密会议,他们却说:“国中的总长”,把但以理也包括在内。

“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王是神明在地上全权的代表,是神明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故此除了向王祈求以外,向神明或任何人祈求是被禁止的;这无疑是间接把王的地位提高,变成与神明平等。古时的皇帝有权要求人民在宗教的事情上,听命于他,譬如尼尼微王下令全国人民“披上麻布,切切求告神”

“扔在狮子坑中”:上古帝皇以狩猎狮子为他们的消遣,如埃及和米所波大米的壁画常刻有国王追捕狮子的情景11捕获的狮子被放在深坑里,判了死刑的囚犯便被扔在坑中(罗马皇帝也把犯人扔入狮子坑)。

8.“立这禁令、加盖玉玺”:加盖了玉玺的禁令是立时生效的法律,且是不能更改的。“加盖玉玺”:可能是用王的戒指盖印,等于王的签署。

“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这两句话在本章出现了三次(本节与12、15节),以斯帖记也两次指出玛代和波斯的法例是不可以更改的。相传大利乌王三世在愤怒中定了爱子死罪,签署文件后忽然后悔,想立刻收回成命;但是,根据玛代和波斯人的法律,他不可以收回以皇帝身份签署了的命令,终于铸成大错。12

值得注意的是:本节明显表示出大利乌不仅是玛代人的王,也是波斯人的王,故此,他所立的法律就是玛代和波斯的法例。

本段记载但以理的同僚设计陷害他的经过,他们连手攻击但以理,乃因嫉妒大利乌王对但以理的青睐,他们不愿意一个被掳的犹太人作他们的上司。一个亡国奴竟成为当朝的宰相,凌驾万人之上,他们实是心有不甘。

他们首先从但以理的工作下手,设法找出可以控诉他的把柄,他们以为但以理在为人操守上,虽然是无懈可击,但在工作上必定会露出破绽,结果他们大失所望,因为但以理的工作表现全无瑕疵。第四节的“忠心办事”原来o是“忠心”,可指但以理对 神和王的忠心,故办事谨慎,鞠躬尽瘁,全力以赴。

于是,他们把矛头转向但以理的信仰;他们知道他有每日祷告的惯例,故想出一条毒计,求王颁布法律,不准任何人在三十日内向神祈祷或向人求甚么,违法者将被扔入狮子坑喂饲狮子。

大利乌王接受他们的请求,因为:第一,他不知道这法律是他们陷害但以理的阴谋;第二,这法律可考验出人民对他的忠心和顺命,他当然乐意接受;第三,这法律间接把他的地位提升,成为神明在世上最高的代表,差不多与神明平等;第四,这法律o生效三十日,并不是长期的禁令。

但以理的同僚看见一切已经安排就绪,o是等着他掉入陷阱之中。

 

7 第一个“错误”原文是illah, 第二个“错误”却是salu.

8 Braverman, 82-83,耶柔米的建议乃基于他把“该国”翻作“得罪国王”,故指侵犯王的妃嫔。

9 这里的“在”(b)乃是bethsphaerae, K.S. 279,与“范畴”或“范围”有关。至于“律法”代表“信仰”,可比较、25.

10 Montgomery(273)详尽地说明这词发展的过程。(还有用同一个希伯来字,和合本作“争闹”,现中翻为"妄图";现中的译法较佳,同与下一句的“谋算”相平行;M. Dahood, Psalms I(Doubleday, 1966), 7.

11 Y. Yadin,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3),214-215.

12 Montgomery(270)引自Bochart,Hierozoicon I, 748.

(三)但以理被扔进狮子坑(六10-18

10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 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11那些人就纷纷聚集、见但以理在他 神面前祈祷恳求‧

12他们便进到王前、题王的禁令、说、王阿、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么‧王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13他们对王说、王阿、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

14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

15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说、王阿、当知道玛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16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 神、他必救你。

17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

18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

10.“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楼上”是指属屋顶天台上的房间;以利亚寄居于撒勒法的寡妇家中,也是住在类似的房间内,使徒行传也三次提到这种屋顶上的房子。犹太人喜欢用一个指定的房间作为祷告室(比较

“窗户开向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祈祷的习惯(参,这可能是受了所罗门的祷文所影响,以为向着耶路撒冷圣殿所献上的祷告才蒙 神的垂听。犹太拉比因此教导会众,不要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祈祷。回教创立人摸罕默德也借用此习惯,吩咐信徒祈祷时要脸向他们的圣地麦加城。13

“一日三次”:正如诗人的宣告:“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声悲叹”14犹太教强调每日至少祈祷三次。另一方面,诗也指出诗人“一天七次赞美神”15

“双膝跪在地上”:这是被掳后一直沿用至新约时代的祈祷方式16

11.“纷纷聚集”:在第六节他们拟好毒计一齐去见王。今次他们布下天罗地网,一同来到但以理的居所,亲眼目睹他照惯例向 神祈祷。他们洞悉但以理的祈祷生活,肯定他会掉进他们的陷阱里。

“祈祷恳求”:第十节是“祷告感谢”,此处是“祈祷恳求”,求 神帮助他晓得如何面对眼前的危机。

12.“进到王前”:此处的动词是法律的用语,指开始了控诉的第一步。17

13.“但以理不理你”:他既然不遵守王所颁布的法令,表明他不尊重王。迦勒底人控告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不拜金像,也是这样对王说:“他们不理你”

这群官员称但以理为“被掳之犹太人”,不但反映出他们种族歧视的心理;也暗示但以理不是波斯人,故此对王不忠。18

其实,但以理照往常一样祈祷,并不表示他不尊重或不忠于王;而是他知道他要忠于那比王更高的万王之王。

14.“筹划解救”:王尝试用各种途径去解救但以理。这显示王不单是停留于思想计划的层面,且有实际的行动。

15.“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这次他们按早已商量妥当的计谋催逼王立刻执行刑罚,把但以理扔进狮子坑;他们要亲眼看见眼中钉被除去。

根据玛代波斯人的法律,王要即日处决但以理,刻不容缓。

16.“你所常事奉的神”:“常”原指“不断”,没有停止过;但以理事奉 神不是一曝十寒,乃是不间断地由年少至年老都忠于他的 神。

“他必救你”:或作“愿他救你”(现中),19从亚兰文的文法结构来看,“他必救你”是较佳的译法;20这并不是说大利乌王对 神有信心,相信祂必能救但以理出狮子坑,若是这样的话,他就不会闷闷不乐,甚至失眠(18节)。无论如何,大利乌的宣告“他必救你”,和尼布甲尼撒带着鄙视口5难问“有何神能救你们”,真是天渊之别。

17.“封闭那坑”:在堵塞坑口的石头上贴了盖印的封条,以致没有人(包括王自己)可以擅自“弄手脚”去救但以理,显示出王和臣仆们彼此不信任;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祭司长和文土也曾封了那堵塞坟墓口的石头21

18.“乐器”:这词有译作“食物”、22“妃嫔”,23现在还不能肯定它的真意。本节主要描写王因但以理被害而忧心忡忡,以致食欲全无,也无兴趣像往常一样娱乐,甚至寝不成眠。

本段描写但以理对 神的忠心和信靠。虽然他知道大利乌王已颁布法律,禁止人民在三十日内向神明或人祈求,他也洞悉此禁令乃是同僚陷害他的诡计,但他没有退缩或逃避,反而回到自己的家里,照常一日三次向 神祈祷。摆在他前面的是叫人胆战心惊的狮子坑,他却泰然自若,面无惧色,也不为自己辩护以便避过这场危机。其实,他可以自圆其说,在禁令的期限之内(三十日)暂停祈祷,相信 神是会体谅的;或是他可以在隐蔽的地方祷告,令敌人察觉不到;或是他可以妥协,三十日内o在心中默祷。

但以理的祷告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他在固定的地方祈祷;第二,他打开窗向着耶路撒冷祈祷;第三,他一日三次祈祷;第四,他跪在地上祈祷;24第五,他的祷告不但有祈求,也有感谢;第六,他的祷告生活乃是不间断的,日日如是地持续下去(10节的“素常”,16节的“常”)。

但以理的同僚看见他竟然不理会禁令一日三次祈祷(经文没有说明他们是看见但以理祈祷三次抑或是一次,这并不重要,因为一次已足以定他的罪);简直是自投罗网,于是兴高采烈地立刻去见王,提出控诉。

他们控诉的手法狠毒。第一,他们三次重申:“你岂不是立了禁令吗”(12、13和15节),以致王没有转圜的余地。第二,他们进去见王时,先声明王所立的禁令,以及违犯禁令的刑罚(12节),当王表示同意,且承认禁令乃不可以更改,他们才进一步把底蕴说出来,指出但以理违反了禁令(13节,但却没有再次提及违犯者的刑罚,旨在让王自已宣告应执行的刑罚)。第三,当他们见王忧愁,迟迟未处决但以理时,就再一次见王,指出玛代和波斯的法例必然要实施,间接催使王立刻行刑。

面对着一群精攻心计的臣仆,大利乌王束手无策;虽然他曾用尽办法营救但以理,却是白费心机,徒劳无功。于是,他在臣仆的催逼下,下令把但以理扔在狮子坑里。他能够做的,就是在狮子坑旁安慰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神,他必救你”。

王虽然返回皇宫(18节),脑海中仍不竭地浮现出这位八十多岁老人的影子;他佩服但以理对 神的忠心,也为自己无能为力去拯救但以理而自怨自艾。他心情沉重,食不下咽,寝不成眠。

 

13 G.F. Moore, Judaism II(Harvard,1946), 218; Walvoord(138)指出“打开窗户向着耶路撒冷”象征但以理有信心,知道百姓必重返耶路撒冷。

14 犹太人计算日子,是从黄昏开始算,故诗人先说“晚上”,才说“早晨,晌午”。

15 回教徒每天要祈祷五次。

16 虽然跪在地上祈祷是被掳后常用的方式,这不是说所有提及用这样方式祷告的经文都是被掳后所撰写;参J. Gray, I and II Kings(SCM, 1963), 214,他把归入被掳后的作品,因该节提及“屈膝”。

17 有关qrib这样的解释,参Hartman, 195.

18 Young, 136, Leupold, 264.

19 英文圣经把本句翻作“愿他救你”有RSV, NAB, NIV; 思高也是“望他拯救你”。

20 如果这字sezebinnak是“愿望”(jussive)的表达方式,则不应有字中间的nn; F. Rosenthal, A Grammar of Biblical Aramaic, 195; P.P. Jouon, Grammairede L'~Hebreu Biblique, 305.

21 狮子坑有两个入口;地下有一个活门,是狮子进入坑的通道,地面上的坑顶另有一洞孔,让人可以从该处把食物抛入坑里,但以理也是从这个孔“被系上来”(23节)。大石所封闭的应是地面上那洞孔;参Baldwin, 130; 米勒德, 779.

22 不少犹太拉比把此词解作"桌子",象征"食物";Montgomery, 277;马丁路得也这样翻译这词,Leupold, 267; Rosenthal, op. cit, 21.

23 Ibid引述M. Jastrow, Dictionary of theTargumim和G. Behrmann, Das Buch Daniel;Young, 137; Lacocque, 117; 此词的原文与亚拉伯文的“妃嫔”音相似。

24 圣经还记载了其他的祷告方式,例如“站立”,“俯伏在地”。由于站立祈祷时,多伸开手,因而伸开手或举手都表示祈祷;思高, 113.

(四)但以理获 神救护(六19-24

19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里去、

20临近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对但以理说、永生 神的仆人但以理阿、你所常事奉的 神能救你脱离狮子么。

21但以理对王说、愿王万岁。

22我的 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 神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23王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 神。

24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他们、〔抓住原文作胜了〕咬碎他们的骨头。

19.“次日黎明”:天一亮,25王就起来,前往狮子坑,他挂念但以理,期望有神迹发生。他前一晚可能没有闭过眼,焦急地等候天色破晓,俾能立刻赶去查看但以理的安危。大利乌王的行动可媲美抹大拉的玛利亚,天还没亮便往主耶稣的坟墓里去。(约21章)

“急忙”:刻划出王的焦急与挂虑;亚略也曾“急忙”遣但以理去见尼布甲尼撒

20.“哀声呼叫”:充满焦虑的声音。26

“永生神的仆人”:永远活着,永远掌权的 神“活到永远”,可比较

“你所事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么”:这是启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犹太人的信念:o有 神能拯救人脱离死亡。27

22.“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神的使者下到狮子坑,亲自封住狮子的口;狮子坑内除了狮子和但以理外,还有神的使者(预表神的同在)。封洞孔的石头不能阻止神的使者进入狮子坑,正如基督复活后不用挪开坟墓口的石头便走出坟墓。

“无辜”:犯人在法庭上被宣告“无罪”;但以理的罪名不成立,因为他并没有如他的同僚所指示的对王不忠心,不尊重王。28

“亏损的事”:回应第二节“免得王受亏损”,身为总长的但以理,不但监管总督的工作,以维护王的权益,他自己也没有做任何对不起王的事。

23.“王就甚喜乐”:原作“万分快乐”,因他所爱的仆人能够脱离“狮口”,起死回生,难怪他异常的欣喜。

“从坑里系上来”:大利乌王下令用绳子把但以理拉“上来”,尼布甲尼撒也曾邀请但以理的三友从火窑里“上来”;而且,恰好他三个朋友在火窑里没有受伤,但以理在狮子坑里也肌肤“毫无伤损”。

“因为信靠他的神”:但以理对神有信心,坚定不移地倚靠祂,而一个信靠神的人也不会整天忧虑。29

24.“控告但以理的人”:与三章八节的“控告”同一个字;他们是那些因嫉妒而带首把但以理置于死地的官员,到头来,受害的反而是他们自己。30

“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31根据波斯人的法例,犯人的妻子和儿女要一同被处决。作者记下当时所发生的事,没有加上评语或赞许。申命记禁止“因父杀子”的刑法

“咬碎他们的骨头”:饥饿的狮子急不及待地吞噬这些扔在狮子坑的人;这更衬托出但以理没有被咬伤,乃是千真万确的神迹,并非因为狮子刚吃饱而不加害但以理(有人认为大利乌事先把许多猫狗丢在坑中,喂饱们)。

本段反映出大利乌王对但以理的关顾;他为但以理忧心如焚,彻夜失眠,甚至一大清早就跑去狮子坑查看但以理的安危。根据古代的法律,如果犯人在狮子坑里安然无恙地渡过一夜,则可获无罪释放。32大利乌王衷心希望但以理安然无恙,则他可以立刻释放但以理。

大利乌相信但以理或许有一线生机,因为他寄望但以理素常事奉的 神能保守他不被狮子咬毙。

他的寄望终成事实,但以理果然还活着,并且可以与他交谈;他欢喜若狂,马上命令人救出但以理。原来好戏仍在后头,但以理不但获得狮子口里的余生,而且肌肤毫无损伤,因为 神打发使者封住这一群饿狮的口。

众先知曾预言有一日狮子要像在创造之时一般再次向人屈服33但以理预先品尝征服狮子的滋味;们蜷缩在他的脚前,彷佛一群驯良的羔羊。

为甚么 神保护但以理不受狮子的袭击?第一,因但以理没有做错事(22节);第二,更重要的是因他信靠 神(23节)。

但以理脱险之后,王就按照波斯的法律处决攻击但以理的官员,他们的家人也受牵连而丧命于狮子口中。

 

25 原文用两个亚兰文bisparpara ("at dawn")和bnagha(("at daybreak")来强调翌日清早稍有曙光,王就起来出去。

26 asib基本意思是“忧愁”Walvoord, 142; 七十士译本却把“哀声”解作“高声”。

27 Lacocque, 118; 可比较.

28 “无辜”zaku 源于亚兰文的zakutu, 是法律上的术语;CAD21, 23-33; 参.

29 韩承良,211.

30 同上。

31 原文是“他们的儿女妻子”,这与“妻子儿女”分别不大,没有甚么特别的意思。

32 Lacocque, 118; 这种法规在巴比伦时代最通行。

33 James Philip,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Didasko Press, 1972), 18.

(五)大利乌命人民尊崇但以理所事奉的 神(六25-28

25那时大利乌王传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愿你们大享平安‧

26现在我降旨晓谕我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 神面前、战兢恐惧、因为他是永远长存的活 神、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

27他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

28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25.“传旨晓谕”:他像尼布甲尼撒因亲睹神迹而向全国人民发出通告

26.“战兢恐惧”:尼布甲尼撒o是不准国民说任何得罪 神的话,但大利乌王却更进一步,命令国民尊敬 神,在祂面前存着敬畏的态度。

“永远长存的活神”:原是“祂是一位活神,永远存在”。34

“他的国永不败坏”:回应二章四十四节“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

“他的权柄永存无极”:祂永远在掌管一切(参

27.“他护庇人,搭救人”:回应三章二十八节“他差遣使者救护倚靠他的仆人”。

“施行神迹奇事”:参四章二节。

28.“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利乌在位的时候,即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是同一个人,有两个不同的称号。35

本段中大利乌王的通告揉合了第二、三、五章有关 神的特性,祂是:(1)活着,积极掌管着历史的进程;(2)永远长存;(3)祂的国永不灭亡;(4)祂永远掌权;(5)祂保护和拯救人,救了祂的仆人但以理;(6)祂能行神迹奇事,做出超自然的事。

虽然大利乌王公开承认 神的伟大,我们没有证据显示他相信和接受 神,与祂有个人的关系。36其实,“生命的绝对性永远是一种关系,就在人与 神终极的关系里,人才可探索生命”。37

末了,作者指出敌人虽企图置但以理于死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死亡,反而在大利乌王的时代万事亨通,没有人可以再陷害他。

值得注意的是大利乌第一次降旨不准人民在三十日内向任何神求甚么(7节);第二次降旨却吩咐人民敬崇但以理的 神(26节),因为但以理对 神至死忠心的态度,导致这两次降旨的内容截然不同。

 

34 “活神”即是第20节的“永生神”;“永远存在”常在亚兰文的旧约圣经出现,源于;参Lacocque, 121; 撒玛利亚人喜称 神为"永存者"。

35 参米勒德,779; NIV的脚注。

36 Rushdoony, 45.

37 鲁宗,"相对论",突破,(八七年八月),22。

总结

Ⅰ 本章的重点仍是 神掌管一切;祂是全能者。但以理虽身处狮子坑中,却安然无恙。但以理为甚么被扔进狮子坑?因为他选择顺从神而不顺从人(包括操生死之权的君王),他要面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之后果,所以,被扔进狮子坑中,是无可避免。38这是一个豁出生命的选择;而任何有意义的选择,都需要付出十分昂贵的代价。39

对于与但以理一同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他的经历又替他们上了宝贵的一课;o要他们忠于 神,就算是在最危险的关头, 神仍能拯救他们。当然,这种神迹性的救护不是常规,而是例外的情况;无论神是否拯救,他们仍须忠心(使徒保罗也有类似的经历,被毒蛇咬了,却丝毫没有受伤)。40

旧约圣经三次记载狮子咬死不听从 神话语的人,魔鬼今天也像狮子到处吞吃人,我们需要倚靠 神的大能去抵挡,纵然落在最危险的环境里,仍然不向投降,不放弃我们对 神的信心。41

Ⅱ 但以理为何可以面对死亡的威胁而仍能够忠于 神?因为他信靠他的 神(23节),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提到一群伟人“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虽然摆在前面的结局乃是丧命狮口,但以理却因对 神有信心而宁死不屈,绝不妥协。

为甚么但以理具有这种伟大的信心呢?答案就是在于他每日都与神相交(留心第10节的“素常”)。因为他天天亲近神,他对神自然有真实的认识,因此培养出对神有莫大的信心。

一个o作“礼拜天信徒”的人,从来不找时间灵修、读经和祈祷,他对神的认识必然很肤浅,自然不会对神有信心,一遇上困难,便会掉头就跑,立刻放弃信仰。而可惜的是,今天的教会就有太多这样的信徒,从不付出时间亲近和认识神;42故此,他们不能在困境中“信靠神”。

最近美国一位基督徒的精神科医生在多间学院作一个调查,研究神学生的心理健康。他发现神学生可分三类:第一类有优秀的心理健康,第二类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第三类心理健康颇差,且有各种情绪问题。最叫他讶异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神学生都有每日灵修的习惯,且这种习惯维持了三年之久。这位医生因此下了一个震憾人心的结论:如果一个基督徒每日与神相交,他的心理健康会不断改善。43

华人教会急需大力强调“每日灵修”,以致弟兄姊妹可透过不断亲近神而更深认识神,进而对神有更大的信心。

Ⅲ 本章与第三章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包括所用的字汇和结构(“引言”;“第一部份”与8-23;“第二部份”;“结束”44

两章的主题也雷同;忠心于神的犹太人受外邦的官员嫉妒和逼迫,但在最危险的关头仍可获拯救,因他们所事奉的 神是大能者,掌管着整个宇宙。故此,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在火窑中被救护;同样的,但以理自己也在狮子坑中获救,肌肤丝毫不受损伤;且在痛苦的试炼中,他们经历到 神差遣使者与他们同在。这全都由于他们对 神至死忠心,且对信仰坚定不谕。正因为这样,尼布甲尼撒和大利乌王均下旨,吩咐全国人民尊重他们所敬拜的 神;他们宁死不屈的态度,成了带领人认识神最有效的渠道。45

两章最明显的不同之处,乃是尼布甲尼撒决心要置但以理三友于死地,而大利乌王却是在无可奈何中被逼把但以理扔在狮子坑中,且用尽一切方法去营救但以理。虽然如此,我们仍不能妄下结论,以为大利乌是一个敬畏 神的君王。46

Ⅳ 本章反映出法律被滥用的悲剧。但以理的同僚谋害他,是透过大利乌王所立的法律;希特拉也曾立法杀害犹太人,故在著名的纽伦堡的审讯中,纳粹党的残余份子自辩说:“我们杀犹太人并没有犯法,我们所做的乃是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盟国的主控官o能用人类的良心和应有的表现来控诉这些纳粹党。47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以正义为名,并以法律为掩护而遂行暴政,最为残忍”。

建基于人的标准而厘定的法律可引起许多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以圣经( 神的启示)的要求作为应有的要求,让 神所定下的永不改变的标准成为我们的标准,这样的法律才是人类最佳的保障。48

38 有关狮子象征“危险”,可参;死海古卷也用狮子比喻危险,IQH 5: 5f.

39 约瑟帕加曾说过:"all primacy has to be paidfor"; Rushdoony, 39.

40 Winston Churchill, The Eloquence of Winston Churchill(Signett,1957).

41 丁立介,214.

42 加拿大民众教会的创办人史密斯博士在他的名著神合用的工人多次强调每日灵修的重要性,这是得能力唯一的秘诀,参史密斯,神合用的工人(圣道出版社,1963),49-54, 62-66, 72-80.

43 Paul Meier, "Spiritu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Balance" in Renewing Your Mind in a Secular World(ed.)J.D. Woodbridge,(Moody, 1985 ), 25-38,尤其是25-29.

44 Lacocque, 107.

45 我们最大的惭愧,就是因对神信心不足,不能在患难中站稳,以致别人可以透过我们的经历亲睹我们信仰的真实;参贾玉铭,53.

46 有关但以理今次的经历如何预表主耶稣,可参翟辅民,53.

47 R. Jackson, "Closing Address in the Nurembery Trial" in19 Proceedings in the Trial of the Major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Military Tribunal, 1948.

48 参Harold J. Berman, The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SCM,1974), 21-48; John W. Montgomery, The Law above the Law(Dimension Books, 1975), 17-57.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7-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七章

柒 但以理见四兽和像人子的异象(七1-28

    (一)异象的内容

    (二)异象的撮要

    (三)异象的详解

    总结

(一)异象的内容(七1-14

1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嵘献髅巍⒓了脑中的异象、就记录这梦、述说其中的大意‧

2但以理说、我夜里见异象、看见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

3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有不同、

4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兽的翅膀被拔去、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煺玖、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5又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有吩咐这兽的、说、起来吞吃多肉、

6此后、我观看、又有一兽如豹、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这兽有四个头、又得了权柄。

7其后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第四兽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旒踏、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头有十角‧

8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他拔出来‧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9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10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11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12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13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14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1.“伯沙撒元年”:主前五五三或五五二年。九年前尼布甲尼撒逝世,儿子以未米罗达(562-560)接续作王两年,就给亲戚尼力基撒(560-556)篡位,作王四年后又被尼布甲尼撒的女婿拿波尼度夺回王权(556-539);拿波尼度长期定居于亚拉伯,委任儿子伯沙撒摄政。

“在嵘献髅危见了脑中的异象”:所做的梦,就是脑中的异象,1强调他见异象时神智清醒。

“记录这梦”:把所见的异象写下,以便日后异象应验时可作参考(参

“述说其中的大意”:也可作“以下是此异象的开首”,2与二十八节的“那事至此完毕”首尾相应;换一句话说,第二至二十八节乃是但以理所见的异象。

2.“天的四风”:来自东南西北四方的大风,预表 神的能力3

“大海”:指“无底的深渊”4象征世上列邦;天使的解释也指出“大海”即是“世上”(17节)。此处的“大海”并非地中海。5

3.“四个大兽”:圣经常用野兽或怪兽比喻外邦列国。这四个是“大兽”,体积惊人,凶猛残暴。

“从海中上来”:描述们从海中走上陆地,们是一个接踵一个地上来,而不是同时一起上岸;们可能是被汹涌的海浪抛上陆地。6

4.“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狮子”是百兽之王,而“鹰”是禽鸟之首,“狮鹰”揉合强调第一兽的威武,是凌驾一切飞禽走兽之上。圣经作者多次把尼布甲尼撒比喻为狮子或鹰。但以理在第二章指出尼布甲尼撒就是大像的金头,与此处的“狮鹰”:稀0捅嚷谆使的大门也置有鹰翅膀的狮子雕刻,作为守门神;而且,有翅膀的狮子是巴比伦的国徽。其实,用“狮鹰”象征尼布甲尼撒和他所代表的巴比伦国是最恰当不过的。

绝大部份的学者都同意第一兽象征尼布甲尼撒和巴比伦国;但也有学者建议第一兽是伯沙撒王,有的则说是代表埃及,也有的说是代表玛代国;这三种建议的理由都不充足。7

“我正观看的时候”:我继续凝神观看。8

“兽的翅膀被拔去”:尼布甲尼撒因狂妄被罚,一举一动彷若野兽;有如翅膀被拔去的狮子一样,因受创伤而不能像往日一样威风凛凛,统治百兽。

“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描写尼布甲尼撒谦卑后,兽心变回人心;另一方面,这几句话也描写巴比伦国早期君王残狠暴戾,与野兽无异,后来的统治者却较有人性,不像以前的君王那样大肆杀戮;“得人心”也可指巴比伦现要成为人,恢复人的尊贵。9

5.“又有一兽如熊”:“熊”的力量和形状都不及狮子威猛,比喻玛代和波斯国。

“旁跨而坐”:耶柔米认为这句话反映出玛代波斯善待犹太人,o是坐在一边,没有下毒手迫害他们;10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旁跨而坐”原作“一边站起来”,描写熊正站立起来,准备随时向前扑出去。也有学者认为“旁跨而坐”描写此兽蹲立,一边高一边低的情景,正是玛代和波斯二国实力不相等的写照;11波斯的势力远超玛代国,二国的联合并不是“平等的并合”。

“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指玛代波斯并吞的三个国家,就是巴比伦、吕底亚、埃及。12“三”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也可当作一个约数用,强调玛代波斯占领了许多国家。另一方面,“三根肋骨”可代表圣经提过的三个巴比伦王,就是尼布甲尼撒,以未米罗达,伯沙撒。13

“起来吞吃多肉”:可指肋骨上的肉,预表玛代波斯要彻底侵略上述三国;也可代表玛代波斯会穷兵黩武,继续侵略更多的国家。14第一种解释假设肋骨上有肉,这是经文所没有提及的,故第二种解释更合理。

6.“又有一兽如豹”:“豹”以行动迅速和聪明驰名;“豹”代表亚历山大的希腊帝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征服各国。

“有鸟的四个翅膀”:加强形容此豹的速度惊人,其跑速如四翼齐飞,彷如飞鸟翱翔。头一个兽o有一对翼(第4节),而豹却有两对,可见第三国征服敌人的速度远比第一国快速。

“有四个头” 第一,指地球的四角,15描写希腊帝国所向无敌,征服各处(相传亚历山大甚至远征印度)。第二,指亚历山大死后国家分裂为四,每一部份由一位将领管治;“四头”就是四个将领。16第二种说法有两种困难:(a)本节先提到“四头”,跟着才说“得了权柄”;而根据第二种的说法,“四头”代表国家分裂,怎可说“又得了权柄”?(b)但以理书用“角”预表君王(参24节),而不是用“头”比喻皇帝;故有学者建议这四个头乃是预表四个将领所管辖的四区。17综合来说,第一种的解释比较可取,强调这国的版图广大。

“又得了权柄”:直译是“统治权柄交给了”,指出第三兽能够征服各处,不是因为的武力,而是有更高的权势使战无不胜。

7.“见第四兽”:但以理没有指出此兽究竟像那一种动物,的的形状奇异,不能与任何走兽比拟。犹太拉比认为第四兽就是诗八十篇十四节的“走兽”,18这说法没有根据。第四兽象征罗马帝国。19

“大铁牙,吞吃嚼碎”:响应二章四十节第四国“强壮如铁,压碎一切”。罗马帝国所向无敌,随意杀害战败国的人民,与此处的的描述:稀20

“头有十角”:二十四节说明“十角”是十王;因为“角”是力量的记号,而皇帝拥有大权和力量,以“角”代表甚为适切

至于这十王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罗马帝国最后的十个君王,有说是指罗马帝国灭亡后再复国的十王,更有说是遥指主耶稣第二次再来前在罗马版图所兴起的十王。杨以德指出“十”是一个象征数字,比喻“完全”或“繁多”,“十王”不一定是十个同时期的君王,可指多个皇帝。21

普通的动物o有两角,第四兽却有“十角”,表明威武惊人。

8.“小角”:有不少圣经学者认为这是指“敌基督”。虽称为“小角”,力量却最大,消灭了其他三个“角”。“小”表示轻蔑之意。

“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暗示这“小角”是人,有人的“眼”和“口”,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夸大的话”是攻击 神的妄言。这小角不是超自然灵界的权势,乃是一个骄傲狂妄的人。

9.“见有宝座设立”:“宝座”原文是复数,意即“有多个宝座设立”;有学者认为这“复数”并不是描写有多个的宝座,o是强调 神的宝座荣美和崇高,22但更可能的是,天使也坐着与 神一同施行审判(参,故不是o有一个宝座。23

“宝座设立”暗示天上法庭一切准备就绪,快要开庭审判。

“亘古长在者”:创世记二十四章一节用相同的字汇描写亚伯拉罕“年纪老迈”;但以理看见 神以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形像出现(东正教画家常把 神绘画成一个有长胡子的老人)。24一般而言,一个年长的法官因阅历丰富,较善于分辨证供的真伪,审讯更加公平。25“亘古长在者”的观念源于 神的永在和永存。以赛亚曾描绘 神为一个年青的壮士,与此处刻划 神为老人成强烈对比。

“衣服洁白如雪”:强调纯洁与高贵;马太描绘天使衣服“洁白如雪”,撒狄教会的得胜者也是穿白衣,二十四位长老在天上同样是身穿白衣。圣经常用“洁白”来描写罪因蒙 神的宽恕而被洗涤纯净。

“头发如纯净的羊毛”:皤皤白发更加突出这审判官的年纪老迈,26以响应“亘古常存者”(暗示祂满有智慧);“羊毛”也响应上一句“洁白如雪”,强调纯洁和高贵。27使徒约翰曾经用“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来描写站在七灯台之间的主耶稣

“宝座乃火焰”:旧约作者常描绘 神显现时,有火在四周,新约也有类似的描述。此处的“火焰”一方面表明 神作为审判官所具有的刑罚能力,可以消灭恶人,另一方面也是威武庄严的记号。28

“其轮乃烈火”:指宝座有轮,彷如以西结所见的异象一样29此处的“宝座”和“轮”都是烈火。

10.“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象征 神的刑罚必然临到,敌人不能逃避,定遭焚毙(11“扔在火中焚烧”)。“有火像河”从 神宝座前流出,与“新天新地”的“生命河”成强烈的对比

“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圣经常强调 神有无数的使者侍候祂,任祂差遣“我看见耶和华坐在宝座上,天上的万军侍立在祂左右”)。“千千”和“万万”都是象征性的数字,比喻“无数”。

“案卷都展开”:这记录了犯人的一切行为;波斯王常派遣臣仆往各省窥探,详细记下所见的罪行,以便作呈堂证供。新旧约圣经同样指出 神好像用书卷记下人一切的行为。此处的“案卷”记录了四兽和小角的罪行。

11.“我观看”:由小角说夸大的话开始,直至第四兽被杀。30

“说夸大的话”:玛加比壹书用此词句描述安提阿哥四世(玛加比壹可比较

12.“其余的兽”:指头三兽,因第十一节o提到第四兽被杀。

“权柄都被夺去”:这三兽并没有像第四兽那小角说夸大的话亵渎 神,故虽然“权柄都被夺去”,不能再掌权,却仍可存留,直至所定的时间。

就如第二章所记载的大像,“金、银、铜”三国虽然失势,不再在中东称霸,但它们的文化影响力仍然存留,直至大像“半铁半泥”的脚被砸碎,整座大像才瓦解粉碎。

13.“见有一位像人子”:头三兽像“狮子、熊、豹”、这位从天而来的却像“人子”;“人子”即是“人”,有人的形像。31

谁是这“一位像人子”?起码有三种说法:

第一,他是天使,是保护犹太人的米迦勒。这是舒米特于1900年所提倡的,32近年来为卡伦斯大力鼓吹。33舒米特指出但以理书的作者多次把天使描写作人;例如:八章十五节“加百列形状像人”,九章二十一节原作“那人加百列”,十章五节“加百列像人身穿麻衣”,十章十六节“他像人”,十章十八节“有一位形状像人”,十二章五节天使像“两个人站立”、还有以西结书一章二十六节,启示录十九章十四节都把天使描写作人。故此,这位“像人子”的乃是天使。但是,如果基于圣经其他地方把天使描写为人,则此处的“像人子”也应指天使,按逻辑这是不能成立的,并且,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卡伦斯认为“像人子”与十八和二十二节的“圣民”相等,而“圣民”(18、21、22、25、27节)一词原为“圣者”,启示文学常用此词来描写“天使”,故“像人子”即是这群天使的首领,是一位天使长(米迦勒)。这建议也有破绽,因为:(a)旧约圣经从未有称“天使”为“人民”34八章二十四节的“圣者”明显也是人民,不是天使。(b)卡伦斯进一步说七章二十七节表明保护犹太人的天使与忠心于 神的犹太人是混为一体的;35因他认为第八至十二章把地上发生的事与天上的事揉合为一,二者不能分割,故第七章同样地把天上保护犹太人的天使与犹太人合而为一。这理论尚待证实。(c)如果这位“像人子”是一位天使,他与第十节在神面前侍立的使者有何不同?(d)如果是天使,为何被“小角”折磨(21、25节)?

第二,“像人子”是历史上一位人物,有三个可能性:(a)他是摩西,36因本段源于申命记三十二章二至四节;这纯粹是一种假设。(b)他是犹大玛加比;37但本书作者却从未提过此人,而且这理论假设本书于主前一六五之后才完成。(c)他是但以理自己,38因在八章十七节他被称为“人子”;这理由不充份,因圣经也称以西结为“人子”,“人子”即是“人”,o是一个称号。何况,但以理正在观看异象,见“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他怎可能是那位“像人子”的呢?

第三,“像人子”代表忠心于神的犹太人,39他们就是天使所说的“至高者的圣民”(18、27节);40“像人子”乃是忠于神的犹太人的代表人物,有如旧约的祭司和君王以领袖身份代表全国的人民。41

谁是这一位代表至高者圣民的“像人子”的呢?不少学者认为他是旧约以色列人朝夕所盼望的弥赛亚;42因为,第一,“像人子”表明他不是像那四兽一样属人的国度;第二,o有弥赛亚的国度是永远的国度,也o有弥赛亚才是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所事奉的对象(14节);第三,他“驾着天云而来”,而旧约通常都用此句话描写神自己的显现和来临(参;犹太人也称弥赛亚为“天云之子”;43第四,新旧约圣经指出耶稣基督就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祂自称为“人子”44而且,他多次指出“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使徒约翰在拔摩岛看见祂也是“驾云降临”,祂降临施行审判,与但以理书此处的描述:稀

但以理形容这位忠心于神的犹太人之代表为“像人子”,为甚么不干脆说他是人子呢?加尔文认为因基督那时还未道成肉身45;更合理的解释乃是,但以理强调他与世人的君王和国度截然不同,祂“像人子”,后者都像“兽”。46从第二至第七章,神每次干预和插手,都是藉着从天上打发来的代表,在这六次的差遣中,其中三次的代表与人的形状有关47

“驾着天云而来”:或作“随天云而来”。48

本段是但以理在本书里所见的第一个异象,这异象描绘了人类历史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四个大兽”的时期,这四头兽所代表的四个国家是:巴比伦(狮子)、玛代波斯(熊)、希腊(豹)、罗马(无名的巨兽)。巴比伦的特点是威武,玛代波斯是不对称的联盟,希腊是迅速的征服各国,罗马却是残暴凶狠。

第二个时期乃是“十角”的时期(7节),包括了由古罗马帝国至末世所有的国度。第三个时期的重点人物是“小角”(8节),是末世那与神作对的敌基督。

第四个时期紧接着第三个时期,口出狂言的敌基督被坐在天上的大法官(就是那亘古常在者)审判和惩罚,而那代表圣民的“像人子”却被领到大法官的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和国度,受全世界的人所事奉;“像人子”的国度是永远的,永不能废去(比较

 

1 Barr, 597.

2 把res解作“开始”;参C.C. Torrey, "Notes on the Aramaic Part of Daniel" in Transactionsof the Con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09, 281; NEB翻作"Here his account begins".

3 Keil, 222; Walvoord(152)认为但以理书每次提到“风”都是象征 神的能力。在巴比伦的创造故事(Enuma Elish)里,玛度神也是用天的四风去控制敌人他亚玛;参Enuma Elish, Ⅳ, 42-43。唐佑之(38)认为“天的四风”是指四面八方来的势力。

4 “海”在各国的创造故事,都比喻恶势力或混乱;参Lacocque, 138n. 69.

5 地中海的希伯来文是hayyam haggadol, 本节却是yamma rabba相等于希伯来文的thom rabbah; 虽然如此,仍有学者认为“大海”即是"地中海",George H. Lang, The Histories and Prophecies of Daniel(Oliphants, 1942), 86-89, Casey, 18.

6 Baldwin, 139.

7 H.H. Rowley, Darius the Mede and the Four World Empires in theBook of Daniel, 67.

8 Leupold(289)翻作"HeKept Looking"; 参Walvoord, 153.

9 Young(144)引述Bevan 的看法;唐佑之,39.

10 Jerome的解释主要是受了犹太拉比的影响,拉比们因为波斯王古列下令准许犹太人归国,故多数赞许波斯国;参Braverman, 84-89. 但是,初期教父也有认为用“熊”象征波斯国,因它对待敌人十分残暴,与“熊”的性格吻合,J.P. Migne(ed.), Patrologial Cursus completus: Series Graeca(Paris, 1912), 81: 1416-17.

11 Young(145)依据Keil 而提出的看法。

12 Walvoord(156)认为三根肋骨乃代表玛代、波斯和巴比伦。耶柔米首先提倡这种解释,参Jerome, 74; 但根据这样的说法,玛代波斯把自己也吞吃了,故不大合理。

13 Lacoeque, 140; 也有学者把“肋骨”根据亚拉伯文翻作“利牙”,则熊口中三只尖锐的牙齿代表的残酷;R.M. Frank, "The Desriptionof the Bear in Daniel 7: 5" CBQ 21: 505-507.

14 Young(145)接受第一种解释,Leupold(292)却赞同第二种。

15 有关四兽与天的四方的关系,参A. Caquot, "Les quatre betes et le fils d~homme" Semitica, 17: 35-71; 唐佑之,40.

16 Jerome, 75; Keil, 293.

17 Walvoord, 158.

18 Braverman(90)引述Songof songs Rabbah 3: 4; Midrash Psalms 80: 6; Abot de RabbiNatan A, 34.

19 参Young, "The Identity of theFourth Empire" 275-294; 唐佑之, 40.

20 Leupold(298)指出:"Romehad no interest in raising the conquered nations to any high level ofdevelpment. All her designs were imperial; let the nations be crushed andstamped underfoot."

21 Young, 147.

22 就是所谓"Plural of Majesty";Montgomery, 297.

23 Young, 151; 提及“十二个门徒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十二个支派”,也指出圣徒将来要坐在宝座上。其实启示录还提到“七灵”和“二十四位长老”坐在宝座上

24 吕本的“寿高年迈者”较和合本的“亘古常在者”更合原文。

25 Gaebelin(77)却根据认为“亘古常在者”乃是主耶稣基督,这建议与上下文不:稀

26 英国和香港的法官与大律师出庭之时,都戴上用马毛所制的白色假发,这习俗始于十七世纪安妮皇后时期,当时上流社会视戴假发掩盖原来头发为时髦;最近有传说英国大律师公会考虑放弃戴假发的传统,但法官仍会戴上白色的假发;参彭鹏,"大律师拟弃假发",明报,1987年8月31日。

27 有学者认为“纯净的羊毛”应作“绵羊的羊毛”M. Sokoloff, "Lamb'sWool" JBL 95: 277-279.

28 诗九十七篇指写耶和华是审判官,“公义和公平是祂宝座的根基”(2节),随即指出“有烈火在祂前头行,烧灭他四围的敌人”(3节);这样的描述与本节雷同。

29 为甚么以西结见 神宝座有轮子呢?因为他信息中心乃是:当选民犯罪, 神的宝座就上升离开耶路撒冷主后五世纪伯阿尔法(Beth Alpha)会堂地板上也雕嵌了 神有轮的宝座;Towner, 98.

30 Montgomery, 302-303; Young, 152.

31 “儿子”ben指“一群或一组之一分子”(a member of a group),如“以色列之子”即是“以色列人”;参TWOT, 114; J.A. Emerton, "The Origin of TheSon of Man Imagery" JTS 9: 225-242; James Muilenberg," The Son of Man in Daniel and theEthiopic Apocalypse of Enoch" JBL 79: 197-209.

32 N. Schmidt, "The Son of Man in the Book of Daniel"JBL 19: 22-28.

33 J.J. Collins, "The Son of Man and the Saints of the MostHigh in the Book of Daniel" JBL 93: 50-66; Barr(597)也支持这说法。

34 Noth建议希伯来文的am可指天使,且企图用死海古卷IQH 3: 21支持他的说法,其实,死海古卷的     ~am应是im; M. Noth, "The Holy Ones of the Most High" in TheLaws in the Pentateuch and other Essays(Fortress,1967), 215-228; G.F. Hasel, "The Identity of theSaints of the Most High" Biblica 56: 173-192.

35 Collins, 79; "Heavenly and earthly realities arecorrelated."

36 Gaster, M. "The Son of man and the Theophany in Daniel Ch.VII: A NewInterpretation" The Search 1: 15-30.

37 H. Sahlin, "Antiochus IV Epiphanes und Judas Maccabaeus,Einzige Geschichtspunkte zum Verstandnisse des Daniel-buches" Study ofTheology, 23: 41-68.

38 H. Schmid, "Daniel, der Menschensohn" Judaica 27: 192-220.

39 Casey, 28-39; C.F.D. Moule. "From Defendant to Judge" BSNTS 3: 40-53.

40 Vermes 认为这一群“至高者的圣民”乃是那些被安提阿哥四世逼害的犹太人;G. Vermes, Jesus the Jew(Collins, 1973), 169.

41 O.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SCM, 1959),140; J.W. Rogerson, "TheHebrew Conception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A Re-examination" JThs 21: 1-16.

42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可参Joyce Baldwin, Lamentation toDanielScription Union, 1984), 117; Robert D. Rowe, "Is Daniel's Son of ManMessianie"? in Christ the Lord ed. by Harold H. Rowden(IVP, 1982), 90-91. 两约之间的“以诺书”十四次称弥赛亚为“人子”。

43 参L. Sabourin, "The BiblicalCloud"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天云之子”(Bar-nivli);唐佑之,43。犹太拉比(例如亚兰巴)认为本章第九节的众宝座,其中一座是为弥赛亚就是那位“像人子”而设的;思高,125.

44 C.F.D. Moule, The Origin of Christ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16. F.F. Bruee 指出基督用“人子”代替“我”;F.F. Bruce, "The Backgroundto the Son of Man Sayings" in Christ The Lord, 51.

45 Young, 154.

46 本章指出“神、人、兽”的相连关系,有如诗八篇所刻画的。有关“人子”与“神子”的关系,可参Sayoon Kim, "Son ofMan" as Son of God(Tu/bingen,1983).

47 有关在第八至十二章神如何插手和干预,参 R.D. Rowe, op. cit., 90.

48 旧释,15; Anderson, 84; 把'im 翻作"with",比"from"或"on"更适合,参 TWOT, 676-677, 1055. 有关“驾云”与基督站在殿顶的关系,参J.G. Gammie, "A Journey Through Danielic Spaces" Interpretation,39: 144-156(150).

(二)异象的撮要(七15-18

15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16我就近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

17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18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15.“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灵”一词在旧约出现了三百八十七次,可有多种的解释,此处乃指“内心”(思高把本句翻为“我因此事心中忧戚”“心高气傲”的“气”与此处的“灵”原文同一个词);49“愁烦”原指惊恐、忧虑不安,与下一句的“惊惶”同义。但以理因所见的异象心里满是烦忧,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明白异象的意思,50另一方面是因他异象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第四兽的小角所战胜(21节)。

16.“侍立者”:就是那些侍立“亘古常存者”的天使(10节)。

“真情”:原指“肯定”,就是必定发生的事情真相。

“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可作“他就对我说,他必会叫我知道那事的讲解”。51但以理在第二、第四、第五章虽能解梦和解释墙上的字,但他作为人仍有限制,所以,需要天使把异象的意思告诉他。

17.“四个大兽就是四王”:此处天使说“四兽”即是“四王”,但下文却指出“第四兽就是第四国(23节),表明“王”与“国”可互相替代,“王”就是“国”的代表,有王必有国,有国必有王。52

“将要在世上兴起”:“将”不是指“将来”,乃是“必”的意思,因第一国巴比伦已经兴起了。53有学者认为第三节提到第四兽从“海中上来”,与此处的“世上”矛盾,故建议把本节改作“从地上灭绝”;54这忽略了“海中”本是象征世界。

18.“至高者的圣民”:“至高者”暗示 神是超然至尊的,以及祂的全能55“圣民”直译是“圣者”,这里指忠于 神的子民,56此观念乃源于以色列民族归给 神作“祭司的国度、圣洁的的选民”。除本章与八章二十四节,o有诗十六篇三节和三十四篇九节用“圣民”称呼以色列人。新旧约圣经喜欢称基督徒为“圣徒”,暗示基督徒是以色列民的延续57无论是旧约和新约,“圣洁”一词都强调分别出来归 神。58

但以理因所看见的异象而忧虑不安(参28节,他在也因见异象而浑身乏力,面貌失色),在因异象“昏迷不醒,病了数日”),先知耶利米、以西结、撒迦利亚也曾为所得的启示或所见的异象付上代价。叫但以理忧烦的一个原因,乃是他不明白异象的意思(尼布甲尼撒也曾因此“烦乱”;伯沙撒亦因不能明白墙上的字而“变了脸色、心意惊惶”,故他请求在 神宝座面前侍立的一位天使帮助他,解释异象的含义;以西结(结40-48章)和撒迦利亚(亚1-6章)都同样在异象中获得了天使的援手,这显示出天使在启示文学所占的重要地位。59

天使简略地告诉但以理四头巨兽象征在地上兴起的四王(或是他们所代表的四国),但忠于 神的选民(就是那位“像人子”所代表的)必会得国权,直到永永远远,暗示四个帝国都会消逝,o有神子民的国度才能存到永恒。

 

49 G.S. Whitlock,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in HebrewPsychology", Interpretation1; Young(156)把此处的ruah解作“自己”,即但以理本人觉得愁烦。

50 “在我里面”原文是bgo nidnch本是指藏剑所用的“鞘”,比喻人的内心被身体包住,有如剑在鞘里;Baldwin,144; Lacoeque, 149.

51 把连接词u(and)解作代名词(that);Young, 157; Montgomery, 307; William Wright, A Grammar of the ArabicLanguages1898), 31. Wyitten之连接词w也解作that.有关但以理为甚么需要天使常忙解梦,参J.A.T. Robinson, But That ICan't Believe (N.Y., 1967), 125.

52 Delcor, 157.

53 可比较第16节的“问”( ~eb~eh)本是“将来时式”,但可解作"Imperfect of purpose";Montgomery, 307.

54 Charles, 79; 他根据七十士译本作此翻译,Lacocque(149)也视此为一种可能的译法。

55 D.V.G. Levi,"'ElElyonin Gen 14: 18-20" JBL .

56用同一个字描述天使,但本章27节加上“人民”一词,指出他们是一群“圣民”。

57 冯荫坤指出“即如以色列是因 神的拣选成为圣民,新约的信徒也是由于 神的呼召得以成为圣徒”,冯荫坤,腓立比书注释(天道,1987),68。

58 O.R. Jones, "The Concept of Holiness" in TDNT,V, 489-93; R.Otto, The Idea of the Holy(Oxford,1926).

59 Russell, 129.

(三)异象的详解(七19-28

19那时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他为何与那三兽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旒踏、

20头有十角、和那另长的一角、在这角前有三角被他打落、这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口、形状强横、过于他的同类。

21我观看、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

22直到亘古常在者来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印⑹ッ竦霉的时候就到了。

23那侍立者这样说、第四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

24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与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25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

26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27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28那事至此完毕。至于我但以理、心中甚是惊惶、脸色也改变了、却将那事存记在心。

19.“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但以理不满意天使对于四兽轻描淡写的解释,他对于第四兽与前三兽截然不同感到趣味盎然,故继续向天使询问。有学者认为他o想知道有关第四兽的真相,表明本书不是写于主前第六世纪;不然的话,他应该查询第一兽的详情;60这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他所见的异象大部分与第四兽有关,而且第四兽的小角战胜了圣民(21节),他有兴趣更深了解第四兽,是最自然不过的。61

“甚是可怕”:第四兽形状恐怖,叫人不寒而栗。

“铜爪”:这是第七节没有提及的;但以理在这里更详尽地描绘第四兽,故不能说“铜爪”一定是后来的人所加上去的,乃是原文所没有的。

20.“有三角被他打落”:“三角”有如“十角”,也是一个象征的数目,指有几个君王。62

21.“我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这句话也是但以理加上的补充,是先前没有讲及的。

22.“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大法官宣判:至高者的圣民赢了官司,得了胜诉。也有学者根据马太福音十九章二十八节“你们要坐在宝座上,审判十二个支派”和哥林多前书六章二节“圣徒要审判世界”,将本句解作“把审判的权柄赐给至高者的圣民”63因“伸冤”原指“审判”或“裁决”。第二种的说法与上下文不吻合,因在本章里“亘古常在者”自己是法官,也是执行刑罚者(10-12,26节)。

“圣民得国”:圣民不但获胜诉,且得到赔偿,“得国”响应第十四节。

23.“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吞吃”指毁灭,“践踏”有如牛在场上踹谷,“嚼碎”原作“粉碎”,多指把东西搅磨成粉末64第四国所向无敌,战无不胜;它吞灭、蹂躏、粉碎所有敌对的势力。

24.“又兴起一王”:第八节的“小角”。

25.“折磨”:历代志上十七章九节作“扰害”,此词本描述一件衣服因穿旧了而渐渐破烂,不能再用;65后有用来形容人身体因年老衰败像被虫蛀的衣服一样破烂。这“一王”逼害圣民,正如一件衣服渐渐破烂,他折磨玩弄他们,叫他们因受蹂躏,变成像废物一样破烂毫无价值。

“改变节期和律法”:“节期”指宗教的节日,66或一般的时序季节(如春夏秋冬四季)。67“律法”也同样可有两种解释:第一,指圣民的信仰,因“律法”可指宗教的法律;68第二,指一般的法律,即是圣民的道德标准。69根据上下文(特别是,此处的“节期”乃指圣民的宗教节日(撰写死海古卷的昆兰团体坚持要按犹太人的日历写他们的节期),而“律法”也和他们的信仰有关,o是选民的信仰与道德是不能分割的,故“律法”可包括宗教和道德的规条。但以理在第二章指出:o有 神才可以“改变时候、日期”,但此王(敌基督)以自己和 神平等,竟然意图改变时序季节。

“一载二载半载”:“载”原文是“期”指一段时间,可有三种解释:第一,根据八章十四节;九章二十七节把“期”当作“年”,这是和合本的译法。70第二,照原文直译为“期”,故是“一个时期、两个时期、半个时期”(吕本,思高),71这象征圣民被折磨了一段时间,跟着是双倍长的时间,因 神插手,褫夺了那折磨圣民者的权柄。72第三,把“两期”视之为复数(不当它为双数);则“一期多期半期”是启示文学的一种术语,乃指一段不确定的时间,73因此,没有第二种解释所暗示的象征意义;换言之,圣民被交付在那“一王”手中一段时间,然后 神才干预,灭绝了该王。

27.“至高者的圣民”:此处指出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五节的“圣者”是人民,而不是天使,因此处的原文是圣洁的人民,赞成第十三节“像人子”是天使长的学者,建议把“人民”解作“一群”,即是一群的圣者,这建议没有足够理由支持。74

“他的国是永远的”:“他”指十三节的“像人子”;另一方面,依文法结构来看,“他”也可响应上一句的“圣民”,75即圣民的国是永远的,这是一个属灵的国度,是主第一次降临时所开始,在祂第二次再临才进入高峰。

“事奉他,顺服他”:“他”也可指“圣民”;76启示录指出被羔羊买赎的人“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 神,在地上执掌王权”

28.“那事”:所见的异象与所听见有关异象的解释。

“脸色也改变了”:但以理见异象后立刻焦虑不安,现在听完天使的解释,不但惊惶,连脸色都变白,可能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同胞(“圣民”)会遭遇被折磨的厄运。

本段集中描写末世的事情。到时候,敌基督会兴起,以下的事情便随着发生:第一,他除掉一些君王(或王国);77第二,他口出狂言亵渎 神;第三,他逼害蹂躏圣民;第四,他图谋更改圣民的宗教(包括节期和规条),但没有完全成功;第五,圣民被交付他手,受他统治一段时期;第六, 神插手,审判惩罚他(他被火烧死,11节),第七,基督与圣民获得国度权柄,在全地作王;这国度是永存的。

 

60 Montgomery, 309.

61 但以理用了三节经文记录有关头三兽的异象,描述第四兽却用了八节经文。

62 Young, 150.

63 Driver, 91; 把l 视作"to"是l 通常的翻译,但l  也可作为"adative of advantage", 则全句英文译为"Judgment was rendered infavour of the saints".

64 圣经用此词形容以色列人有一天会粉碎敌国

65 C.J. Labusehagne, "Ugarit BLT and BILTI in Isa. 10: 4", VT 14: 97-99.

66 Montgomery, 311; Walvoord, 175; Baldwin, 146; Hartman, 207;Hammer, 81.

67 Young, 161; Leupold,(324)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曾有人企图把一星期七日改为一星期十日;Hammer, 81.

68 Montgomery, 311; Russell(135)认为“律法”应作"裁决",指这王想推翻 神对他所作的宣判。

69 Young, 161; Baldwin, 146.

70 Wood, 150; Walvoord, 176; Unger, 1648; Lacocque, 154胡里昂,93;苏佐扬,108;他们觉得“一载二载半载”(三年半)与:稀

71 Young, 161; Leupold, 325; 米勒德,780;思高,126.

72 本节反映出这位君王开始时不太惹人注目,后来却显赫辉煌,大有权柄,正当人以为他权势会继续扩充之际,他忽然衰败倒下;也有学者认为“一载二载半载”指三年半,即是"七"的一半,而"七"表征"完全"故"三年半"是"完全"的一半,即指"不完全"象征"罪恶",故三年半是罪恶猖獗的时间,Jerome, 456.

73 TWOT, 1054 C.D. Isbell建议把'iddanin视作“复数”(Plural),而不是“双数”(Dual);无疑,从亚兰文的文法来看,'iddanin是复数,双数应是 iddanayin。但是,圣经的亚兰文常用复数代替双数,例如第8节的"双眼"便是用复数而非倍数,又如的“两分”,也是用复数代替双数;参Montgomery, 312; Lacocque, 154.

74 V. Poythress, "The Holy Ones of The Most High in Dan.7" VT 26: 208-213.

75 “他的国”malkuteh的pronominalsuffix是男性单数,而"人民" am也是男性单数。

76 Young(162)把本节下半翻作"Their Kingdom is an eternal Kingdom and allSovereignities shall serve and obey them."

77 何慕义(95)认为“三王”(24节)代表末世时代一些颇具势力的国家。

总结

Ⅰ 本章采用了法庭审讯的过程作为体裁。第一,犯人是那“小角”(8节,即是24节的“一王”)。作者首先叙述此“小角”的起源:当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帝国消逝后,地上还有许多的君王或政权兴起(“十角”的时期),之后,“小角”才兴起;而且,是在末世基督再来之前。

第二,主审法官是 神(“亘古常在者”,9节),祂在天上开庭审讯,祂自己坐在宝座上,有无数的使者在祂面前侍立。祂要根据那本记录册上所记载的,聆讯“小角”的罪行。

第三,“小角”的罪行有二项:(a)它“说夸大的话”(8、11、20、25节),作者四次提及小角口出狂言,说僭妄的话顶撞 神,它骄傲自恃,自以为超越 神,不把 神放在眼内(比较,故敢说狂言亵渎 神。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和此处的“小角”都因骄傲而堕落;天使的堕落,亚当夏娃的犯罪都与骄傲有关,难怪奥古斯丁,亚圭那、但丁都视骄傲为人类最根本的罪恶。78“骄傲”也把本书的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小角”几个重要人物串连起来,他们都因骄傲而得罪 神。(b)它逼害“圣民”(21、25节);由于它骄傲,它不惧怕 神,故它逼害忠心于 神的子民,又试图更改他们的信仰。

第四,主审法官( 神)审判的结果是:宣告“小角”的罪名成立,因此, 神一方面刑罚“小角”,另一方面把国度权柄颁赐给那些虽受迫害,但仍然忠心于祂的圣民之领袖“像人子”,而“像人子”和圣民会永远作王。

“但以理”一名的意思是“神审判”,可说是本章最恰当的撮要。圣经最后的一卷书启示录用了多种譬喻(包括七印、七号、七碗等)强调 神审判恶人,o是人仍不肯悔改,继续咒诅 神79今天基督徒岂不是常常漠视 神的公义和审判,很容易陷入“放任”的网罗里;让我们不要忘记,有一天我们都要向这位“烈火”的 神交账,在祂面前那本“案卷”(10节)记录了我们一切的言行举止。

Ⅱ 本章和第二章明显地有相同的主题,都是比对人的国(四国代表)与 神的国(第二章里的 神的国乃是 神所设立,第七章没有提及这一点,o强调谁得到此国度),藉此表明 神掌管着人类的历史,人的国都必消逝,至终乃是 神的永远的国度降临;故此,被掳的犹太人应该继续倚靠和忠于 神,因他们最终必得胜利。80

第二,第二章的四个国家同属于一座大像,是一个整体,但第七章的四国却是四头不同的巨兽,且看来不是同时候出现,乃是一头接着另一头。

第三,第二章o描述四国,第七章却指出四国后还有“十角”和“小角”,以及“小角”如何折磨“圣民”。此外,第七章记录在天上发生了“亘古常在者”开庭审判与“像人子”得国权,这也是第二章没有提及的。

第四,第二章里 神的国是用一块大石代表,第七章却说是“像人子”得国权;第七章用“像人子”(“人”),与代表人国的“野兽”相比,而且,“像人子”是在天上得国权,人的国却源于“海中”(3节)。圣经常用“海”比喻与 神作对的势力,故“像人子”的国超越“海中上来”的国,是不是暗示 神必然胜过抵挡祂的势力?81对于但以理的读者(即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第五,第二章指出大像被石头砸碎,第七章的重点却是与第四国有关的“小角”,故o提第四国被灭(12节),而没有论到其他三国如何灭亡。

第六,第二章提到 神的国要成立,但第七章指出 神的国要交给“像人子”和他所代表的忠于 神的圣民;理由是第二章没有记载圣民为信仰受苦,第七章却指出他们受折磨。82凡对 神至死忠心,并且不因迫害离弃祂的人自然配受尊荣,可和基督永远作王。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

Ⅲ 如果把本章与启示录作一比较,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本章中从海中上来的四兽,前三头像狮、熊、豹,启示录十三章的兽也是从海中上来,“口像狮子的口”、“脚像熊的脚”、“形状像豹”83启示录的兽和本章第四兽同样有十角。本章的“小角”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折磨圣民”,并且“圣民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25节),启示录十三章的兽也“开口向 神说亵渎的话”(6节)、“任凭他与圣徒争战,并且得胜”(7节)、“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5节)。84本章的第四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扔在火中焚烧”(11节),启示录的那兽“被扔在烧着的硫磺火里”

第二,本章描述天上有 神的宝座与千万天使在祂面前侍立,启示录也绘画无数被救赎的人在宝座前唱新歌。启示录的作者在同一章中更指出有一位“像人子的”坐在白云上(14节),与但以理书七章十三节:稀F羰韭级十章六节指出圣徒与基督作王,回应本章所说的圣徒与“像人子”一同得国权(参

第三,本章指出 神坐着行审判,在祂面前“案卷都展开”(10节),这案卷相等于启示录二十章十二节的“案卷”,详细记下恶人的罪行85启示录提到另一本“案卷”:就是生命册,这册记下那些忠于 神,有资格进入新圣城耶路撒冷的人的名字。86

Ⅳ 福音派多数同意本章这四兽象征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罗马,但对于“十角”却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第一种乃是上述注释所注用,“十角”和“三角”都是象征性的数字,前者代表古罗马帝国灭亡至主再来前所有的君王或国度,后者则是在末世为敌基督所歼灭的三个君王或国度;“小角”乃是敌基督,“圣民”乃是忠心于 神的基督徒。当敌基督正要加紧逼害圣徒的时候,忽然被 神消灭,故圣徒所受的折磨o是“一载二载半载”,他们在水深火热中获得拯救,不需要继续遭受更厉害的折磨。“小角”被毁,“像人子”的弥赛亚获得国权,与众圣徒一同作王。

第二种解释是接纳时代论的学者所大力提倡的。他们认为本章像第二章一样指出历史有一间隔期,即第四兽乃指古罗马帝国,“头有十角”(7节)却属于将来要兴起的新罗马帝国(十王鼎立);“古”“新”二罗马帝国之间有一段长时期的空隙,就是教会现今所处于的时代。

赞成第二种解释的学者指出:(a)“十角”的“十”不是一个象征的数字,乃是十个君王,且是同时期作王的。由于古罗马的历史从没有一个时期是有十王执政,故必会在将来的新罗马帝国应验。87(b)当这十王同时掌权的时候,敌基督兴起,他会除灭十王中的三王,然后成为新罗马帝国最末的一位君王,联合各国逼害犹太人,犹太人被交在他手中三年半(即是本章25节的“一载二载半载”);正当选民受逼迫极厉害的时候,“像人子”的弥赛亚降临在橄榄山,歼灭了敌基督和他的同党,然后和圣徒一同作王,开始了千禧年的国度。88

第二种的解释有三大特点:(a)它对第二和七章的诠释都是一致,认为两章不但论及已发生的事,也预言到将来(就是空隙以后)的事;第一种解释把第二章的记录视为全部发生过了,第七章却包括过去和将来的事;无可否认,第一种解释不及第二种解释那样前后一致。虽然如此,我们要问:有甚么证据支持第四兽和十角之间有一空隙期呢?(b)第二种解释把“一载二载半载”(25节)看为三年半,这是很自然的解法,好像比第一种解释视“一载二载半载”为象征数较可取。(c)第二种解释试图以经解经,用新约经文(尤其是启示录)来诠释但以理书,这是很值得欣赏的,o不过我们能否肯定那些新约经文是论及与但以理书相同的人物或事情?何况,“千禧年”也不是永远的国度。89

Ⅴ 正如第二章可有不同的解释,本章除了上述两种解释,还有第三种的看法。根据这看法,第一兽是巴比伦,第二兽是玛代,第三兽是波斯,第四兽是希腊,而“十角”乃指希腊分裂后的叙利亚国(北国)的十个君王,他们是谁呢?这有两种可能:(a)“十”o是个象征数字,90乃指北国叙利亚安提阿哥第四世以前所有的君王。(b)“十”乃指十个君王,他们是西流古一世、安提阿哥一世、安提阿哥二世、西流古二世,西流古三世、安提阿哥三世、西流古四世、底米丢、安提阿哥(底米丢的哥哥)、多利买六世。而“三角”指最后三位的底米丢(本继承父亲西流古四世作王,却代替安提阿哥四世在罗马为人质)、安提阿哥(为叔叔安提阿哥四世所杀)和多利买六世(安提阿哥四世的外甥;在安提阿哥四世篡位前,曾作叙利亚王一个月)。91有学者认为“三角”应是底米丢、安提阿哥、希略多路,因为希略多路虽然不是皇帝的后代,他却谋害了西流古三世,准备自己登基作王,但为安提阿哥四世所杀;92把希略多路视为“三角”之一比较合理。

赞成把第四国解作“希腊”的学者都认为“小角”是安提阿哥四世,93因他屡次折磨犹太人:首先下令把犹太人“希腊化”,逼他们说希腊语,穿希腊服装、吃希腊食物。他又在主前一六七年把圣殿改为丢斯庙,在圣殿登坛上设立希腊的丢斯像,也可能曾把自己的像立在圣殿里。他又下令不准人在圣殿祭祀的供献,不许守安息日,不许行割礼,不准读律法书,且强逼犹太人吃猪肉,拜偶像。94而“一载二载半载”乃指安提阿哥四世逼害犹太人的时期(168-164 B.C.);安提阿哥四世后来猝然暴毙,乃因被 神的审判所灭。

许多接受第三种说法的学习认为“人子”o是“人”的别号,95“像人子”意即“像人”,重点是和“兽”作对比,没有其他含义。而“像人子”比喻“圣民”,就如像狮子的第一兽比喻巴比伦、像熊的第二兽比喻玛代,像豹的第三兽比喻波斯一样,故不是扮演一个“代表”圣民的角色;“像人子”与圣民是相同的。故此,本章第十四节说“像人子得了权柄、荣耀、国度”,第二十七节却指出“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因“像人子”就是“圣民”。96这些学者认为“像人子”不会是“天使”或“弥赛亚”,因此处o说他随天云而来,不是说他乘坐天云而来,后者才是 神显现的特征。97“圣民”就是那些虽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仍然忠心于 神的犹太人。

对于第三种的说法,我们提出两点的质疑:(a)这些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的犹太人怎样得了永远的国度,且为一切掌权的所事奉和服从(27节)?(b)如果“像人子”o是“人”的别号,怎样解释新约称基督为人子,和那些用本章来描述祂第二次降临的经文呢?98

至于那一种解释最为合理,要留待本书的末后才作出结论。

 

78 IBD, 1264.

79 有关启示录中“神审判”的讨论,可参D. Guthrie, The Relevance ofJohn's Apocalypse(Eerdmans, 1987), 115f.

80 Casey, 8-9.

81 “海也不再有了”是否暗示在新天新地再没有与 神对抗的恶势力呢?有关第七章与巴力胜过海神那故事的关系,参J.J. Collins, "ApocalypticGenre and Mythic Allusions in Dan." JSOT 21: 83-100.

82 第七章用野兽象征列国,因为本章指出“兽”折磨圣民,令他们受苦;第二章从未提到圣民受逼害,故用“金属”比喻列国。

83 本章是“狮、熊、豹”,而乃是“豹、熊、狮”,这是一种交叉的对偶(Chiastic Parallelism),可比较的“牛、狮、狗”与“狗、狮、牛”。有关启示录十三的“兽”是否罗马帝国,参Jerome, 456.

84 贾玉铭(60节)因此认为但以理第七章的小角和启示录十三章的野兽都指“敌基督”。

85 主后第三世纪的一位著名拉比曾说过:“如果你记得在天上有一只眼注视着你的举动,一只耳听你说话,一本册子记录你的行为,则你不会轻易犯罪”;Towner, 101.

86 IBD,203-204; 次经却提到另一本"灭亡册",写上所有会灭亡的恶人名字(以诺壹;禧年;利未遗训; IB,III, 130.

87 胡里昂,89.

88 R.G. Clouse(ed.)TheMeaning of The Millennium(IVP, 1977), 63-92; L.J. Word, The Bible and Future EventsZondervan, 1976), 96-110; M.J. Erickson, Contemporary Options in EschatologyBaker, 1977),109-124.

89 E.J. Young, The Messianic Prophecies of Daniel(Eerdmans, 1954), 30-31; Beacon, 659.

90 Collins(Form), 80.

91 旧释,14;谢秀雄,184.

92 Collins(Form), 80; Towner, 95; 有关安提阿哥四世的历史,参O. Morkholm, Autiochus IV of  Syria(Gyldendalske Boghandel, 1966).

93 Barr, 597; 赞成“小角”是敌基督,参Beacon, 659.

94 谢友王,258-259.

95 G. Vermes, "The Use of  /  in Jewish Aramaic" in M.Black, An Aramaic Approach to the Gospels and Acts(Oxford, 1967), 310-328.

96 G.R. Beasley-Murray,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niel 7" CBQ, 45: 44-58., 50; "The man-like one represents the Faithful, he also stands for therepresentative of the people;"因为在但以理书“国民”和“国王”是互相代用的,故“像人子”既是代表“圣民”,作为“圣民”的君皇,自然相等于“圣民”;故此,说“像人子”“代表圣民”或“相等圣民”二者分别不大。

97 此处是用介词im(with), 而不是b(on), 后者才是用来描述 神显现;如果接受此说法,“像人子”是被天使领带随着天上的云上到 神宝座面前;Towner, 104, AB 206.

98 接受第三种说法的学者会指出: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像人子”o是"人"的别称,但到了两约之间,次经和伪经的作者却把此名号应用在弥赛亚身上(参以诺传、以斯拉贰书等),而基督既是那真正的弥赛亚,故采用“人子”这称号;W.O. Walker(Jr.),"Dan. 7: 13-14" Interpretation 39: 176-181(178).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8-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八章

捌 但以理见公绵羊与公山羊的异象(八1-27

    (一)引言

    (二)异象的内容

    (三)异象的解释

    (四)结束

    总结

(一)引言(八1-2

1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异象现与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见的异象之后。

2我见了异象的时候、我以为在以拦省、书珊城中‧〔城或作宫〕我见异象又如在乌莱河边。

1.“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这是获得第七章的异象之后两年,即是主前五五○或五四九。在伯沙撒第三年,波斯王朝的创国者古列并吞了玛代,成为玛代波斯国。1但以理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所见的异象,比第五章所发生的事较早(圣经章节编排不一定按发生的次序;作者把第五章排在第七章之前,目的是要让第二和第七章、第三和第六章、第四和第五章、互相呼应;这三组的内容相似)。

“异象”:此处并没有提及“梦”,故不是在梦中所见的异象。2

2.“我在以拦省书珊城中”:“以拦”位于今日的伊朗境内,古时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为亚述打败,成为亚述的附属国;后再为波斯并吞,变成波斯的一省。3“书珊城”本是以拦的首都,波斯王因为其风景秀丽,以它作为全国的首都和寒宫;汉谟拉比法典便是在书珊城发现的。“书珊”意即百合花,因该地盛产百合花。“城”亦作“堡”,描写书珊的皇宫是按堡垒模型建造,也可指整座书珊城像一座堡垒一样,十分坚固。4

“我在”有两种解法:第一,伯沙撒打发他前往书珊城办事(27节,这也解释他为甚么在第五章这么晚才出现);5第二,他在异象中被送到书珊城,正如以西结在异象中由巴比伦被带回耶路撒冷,使徒约翰也曾有类似的经验6但以理在异象中看见自己到了书珊城,观察当地所发生的事。从上下文看来,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第一种说法乃基于主后第六世纪的传说,在书珊城有但以理的坟墓,故揣测但以理曾前往该城。

但以理称以拦为“省”,可能反映出但以理写下此异象时,以拦已经成为波斯的一省。另一方面,“省”基本上乃是一个有政府统治的地方,不一定指波斯时代的一百二十多个省份。7

“乌莱河”:书珊城的一条人工运河,运河本身十分宽阔,两岸相距九百尺;它贯通城中两条大河,8再流经城的东北。9有学者却建议“河”应解作“城门”,这就要把该字的希伯来响音修改,七十士、叙利亚文、拉丁文译本都这样做。10但希伯来文的“河”应该保留,因不必修改字的响音,况且,修改后的意思(乌莱城门)不比原来的(乌莱河畔)优胜。

本段交待异象的背景。第一,但以理看见异象的时间是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就是他见第一个异象之后两年。第二,但以理所见异象的地点乃是以拦的首都书珊城以东的乌莱河畔。

为甚么但以理会在异象中看见自己在约贰1:百三十里以外的书珊城?11这可能是暗示书珊城不久将成为玛代波斯联合王国的首都和行宫;另一方面,在波斯的首都看见波斯被希腊征服的异象(7节),犹如波斯的眼眉被剃,表示它将一败涂地,无法翻身。12

本段开始至本书末,作者再用希伯来文撰写。

 

1 Baldwin, 155; 米勒德,780.

2 Young, 165.

3 有关以拦的历史,可参G.C. Cameron, History of EarlyIran,(Chicago, 1936); ZPEB, II, 262-264.

4 bira可指耶路撒冷的圣殿;参TWOT, 105; Young, 166; Montgomery, 326.

5 这是Rosenmueller的看法,参Young, 166; 苏佐扬,111.

6 G.R. Beasley-Murray, RevelationEerdmans,1974), 251;他认为使徒约翰不是实际被带到另外一个地方,o是他现在可以更清楚看见巴比伦的情景。

7 TWOT, 188; Montgomery(326)认为此处的“省”与一样,o是指一个地区,不是波斯王所划分的各省;Young(167)也赞成此看法。

8 两条河是Choaspes和Coprates; Young, 167.

9 亚历山大的舰队曾在此运河航驶前往波斯湾,参J.J. Finkelstein, "Ulai andits topography" JNES 21: 89f.

10 Hartman(224)提议把 ~ubal改为~abul视之为源于亚甲文的abulluCitygate), 但提出的理由不充分。

11 书珊城位于巴比伦东部二百三十哩,是在波斯湾以北一百二十里;胡里昂,97.

12 思高,133; Young, 168.

(二)异象的内容(八3-14

3我举目观看、见有双角的公绵羊站在河边、两角都高、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

4我见那公绵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触、兽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没有能救护脱离他手的、但他任意而行、自高自大。

5我正思想的时候、见有一只公山羊从西而来、遍行全地、觳徽戴‧这山羊两眼当中、有一非常的角。

6他往我所看见站在河边、有双角的公绵羊那里去、大发忿怒、向他直闯。

7我见公山羊就近公绵羊、向他发烈怒、抵触他‧折断他的两角、绵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将绵羊触倒在地、用旒踏、没有能救绵羊脱离他手的。

8这山羊极其自高自大、正强盛的时候、那大角折断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风〕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

9四角之中、有一角长出一个小角、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

10他渐渐强大、高及天象、将些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用旒踏。

11并且他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毁坏君的圣所。

12因罪过的缘故、有军旅和常献的燔祭交付他、他将真理抛在地上、任意而行、无不顺利。

13我听见有一位圣者说话、又有一位圣者问那说话的圣者、说、这除掉常献的燔祭、和施行毁坏的罪过、将圣所与军旅践踏的异象、〔军旅或作以色列的军〕要到几时才应验呢。

14他对我说、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

3.“有双角的公绵羊”:表征玛代和波斯王(20节)。“公绵羊”在旧约可比喻能力或领袖13相传波斯王出征时喜戴上精金造的羊头头盔;14考古学家也掘出这些羊头状的冠冕。15绵羊是玛代波斯的国徽,曾出现在古钱币及其他古物上。故此,用双角的公绵羊表征玛代波斯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但以理见公绵羊有双角,而其中一角继续长高,故比另一角更长。无疑的,这是象征玛代和波斯势力的不均等,波斯虽比玛代较后才崛起,却在古列王的领导下,变得比玛代更为强大,后来还克制了玛代。

4.“往西往北往南抵触”:玛代波斯位于中东的东面,自然先向“西、北、南”进攻。直到大利乌作王时,波斯帝国才开始进攻国土以东的地方,且多数仅是战胜后,便立刻班师回国,没有永久的并合。16“西”是指巴比伦、叙利亚和吕彼亚;17“北”是指亚米尼亚和西古提;“南”是指埃及;18“西”也可指波斯王进攻希腊的战事(参6节的诠释)。

“兽”:其他的国家。用“兽”象征国家,响应第七章用四兽比喻四大帝国。

“任意而行”:这本是 神独有的特权19故这句话暗示公绵羊的骄傲,与下一句“自高自大”相应。

“自高自大”:描写公绵羊把自己显大,强调的妄自尊大(本章8、11、25节;

5.“思想”:基本意思是“分辨”,也可解作“明白”(27节;;但以理指出 神把知识赐给那些能够分辨和明白事理的人和合本把同一个字译作“聪明人”)。20

“公山羊”:指希腊的君王(21节)。旧约圣经用“公山羊”比喻能力和国家领袖,而公山羊多被形容为比公绵羊更有力量。用公山羊来描写希腊的君王是十分适切的,因该国第一位君王亚历山大喜欢用公山羊代表自己,自称是利比安亚扪神的儿子,当时的人用公山羊的头代表该神。其实,希腊的“爱琴城”和“爱琴海”意即山羊城和山羊海。在希腊的古代碑石也刻有山羊的图画。21

“从西而来”:希腊位于中东的西面。

“苄腥地”:到处进攻和征服,就如玛加比壹书描绘亚历山大的战迹说:“他打遍全地直至地极,征服了无数的国家;全地在他面前寒噤不敢作声”(玛加比壹

“脚不沾尘”:形容亚历山大进军神速,瞬息间就战胜了无数的敌国,22正如一位希腊史家所写:“亚历山大的军队每次出征都不是步行,而是飞奔”。23

“非常的角”:指体积庞大(8、17节称它为“大角”),夺人眼目。24这角在公山羊两眼之间长出,并不是生于的头顶;另一方面,经文没有指出头顶上是否像普通的公山羊一样仍有两只角;这公山羊看来o有生在两眼间的那一只显著的角。根据第二十一节,这角是指希腊第一个君王亚历山大大帝。

6.“他”:指“角”而不是指公山羊;本节描写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经过。

“大发忿怒”:亚历山大怒气膺胸,巴不得立刻取去公绵羊的命,故猛烈地撞击公绵羊。

为甚么亚历山大大发雷霆呢?理由是波斯曾两次出兵攻打希腊人;25波斯帝国第一次远征希腊是在大利乌一世作王时,他于主前四九○年派将军达忒先占取了伊利特里亚;再挥兵进攻雅典;26波斯国第二次攻打希腊是亚哈随鲁执政时,他于主前四八○年派出精兵六万前往攻打希腊,许多希腊城市都纷纷投降屈服,而雅典城也被焚毁,但最后波斯军在撒罗米海峡败于希腊军;翌年(479 B.C.),波斯军在雅典西北三十哩的普拉提亚又吃一次败仗,之后无力量再出征了。

虽然波斯军两次都锻羽而归,亚历山大仍然记恨在心,誓志一雪国人的耻辱。

7.“折断他的两角”:主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将马其顿希腊本土交给他的爱将安提帕德管理,自己带着三万步兵、五千骑兵进入小亚西亚,在格兰尼古河大胜波斯军。27

翌年,亚历山大在伊索士大败波斯军,波斯王大利乌三世弃甲而逃,他的财宝与家眷都落在亚历山大手中,时为主前三三三年的秋天。28

主前三三一年,亚历山大横渡伯拉大河(即幼发拉底),经过尼西北再渡希底结河(即底格里斯),抵达尼尼微城东北的高加米拉;当时,波斯军正在高加米拉设防准备作最后的顽抗。29两军于十月一日正式交战;结果,希腊军大获全胜,继而长驱直入占领了巴比伦、书珊、波斯波立(当时波斯的首府)。大利乌三世在逃亡中被他的一个省长所杀;称霸二百多年的波斯帝国就此殒亡。30

亚历山大消灭波斯帝国的经过,:媳窘诘拿栊矗骸肮绵羊在公山羊面前站立不住,公山羊将公绵羊触倒在地,用脚践踏,没有能救绵羊脱离他的手”。此外,亚历山大第一次战胜波斯军是在格兰尼古河一带,叫人联想起异象中两次指出“公绵羊站在河边”(3、6节)。

8.“这山羊自高自大”:有两种解法:第一,像第四节形容亚历山大的骄傲狂妄;31第二,指山羊正在扩大自己的势力(吕本),32与下一句“正强盛的时候”同义。两种解法都与上下文:希坏诙种比较可取,因第一种解法涉及亚历山大的品性,这是经文没有明显提到的。

“那大角折断”:指当亚历山大的权力和成就达到巅峰的时候,竟患上热病,于主前三二三年六月在巴比伦遽然逝世;一代英雄就此殒落,死时仅三十三岁。

“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角根”指大角原处;33四角代替了大角。“向天的四方”记述四角向着四个不同的方向长出来。“非常”与第五节同一个字,描写四角忽然代替大角长出来的过程叫人惊讶,且引人注目。34

“四角”指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被四个将军瓜分:加山得管治马其顿和希腊,吕西马加获得大部份的小亚西亚及特拉西,西流古则得了叙利亚及东面一大片土地(包括巴比伦),多利买统辖埃及。35在但以理书十一章,西流古称为北国,多利买是南国。

9.“一个小角”:指北国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哥四世;他生于主前二一五年,于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年作王。他是安提阿哥三世的次子,当他父亲于主前一九○年败给罗马军时,被逼与罗马缔结和约,规定安提阿哥三世交出部份领土,赔款一万五千他连得银子(可分十二年摊还,但要交付人质二十名作抵押,其中一位必须是王子)。36安提阿哥四世就在这条约下,以王子的身份被送到罗马为人质,约有十四年;他哥哥西流古四世作王后一段日子,于主前一七五年打发自己的儿子底米丢去罗马代替安提阿哥四世为人质,安提阿哥四世获释后赴雅典,出任地方官。37

当他在雅典获悉哥哥西流古四世被大臣希略多路谋杀,38立刻踹返叙利亚,杀掉希略多路。按当时的习俗,他应把王位交给西流古四世的两个儿子(在罗马作人质的底米丢和弟弟安提阿哥);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用卑鄙的手段夺取了王位。他又自称为“以比反尼”,即神明(希腊丢斯)的显现。一般人却因他为人卑鄙可憎而称他为“以比马尼”,即狂人的意思。39

“小角”原文直译是“从一小处生出一角”,40强调安提阿哥四世本来没有资格成为皇帝,而且起初力量微小,却渐渐握大权(“成为强大”)。也有学者建议修改其中两个字母,则本句变成“从一角中生出另一个小角”,与七章八节完全一样。41安提阿哥四世是“小角”,与亚历山大的“大角”成强烈对比。

“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南”指埃及,安提阿哥四世曾远征埃及;玛加比壹42“东”是位于东面的帕提亚(166 B.C.他曾攻打该地)和亚美尼亚(玛加比壹,即米所波大米一带(包括波斯帝国以前的领土)。43“荣美之地”是指巴勒斯坦迦南地;这是 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对于选民(特别是那些被掳去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迦南地是最荣美最上好的佳地。44安提阿哥四世于主前一六九年侵略埃及大获全胜,回国途中经过迦南地,大肆抢掠圣殿的宝物(包括金香坛、金灯台、陈设饼的桌子、一切贵重的器皿)。

10.“天象和星宿”:“天象”和“星宿”在此处是相等的。45它们象征着些甚么呢?这有两种可能:第一,“天象”乃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常被人当作神明敬拜,暗示安提阿哥四世命令人把他当作神明一样的尊崇敬拜,他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以比反尼”(神明的显现)。46他这样做法,重蹈明亮之星的覆辙;明亮之星曾说:“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 神众星以上”。安提阿哥四世要高及天象,与 神平等;他更要代替星辰成为人敬拜的对像(“把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用脚践踏”)。

第二,“天象”乃指选民,故“将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用脚践踏”乃描写安提阿哥四世迫害杀戮犹太人(玛加比壹;据说,他曾一下子杀了约十万的犹太人。47

两种解释都合理;48第一种强调安提阿哥四世的狂傲,与第十一节的“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希坏诙种解释偏重于他迫害犹太人,与十一节下半部至十二节的描写首尾呼应。

11.“天象之君”:指 神;也有学者认为“君”可指大祭司,故“天象之君”即选民的大祭司,就是当时的大祭司奥尼亚三世,49他于主前一七一年被安提阿哥四世下令处决。o是把“天象之君”解作大祭司有三个问题产生:第一,这里的介词“高及”表示安提阿哥四世骄傲自大,要升高像“天象之君”一样;如果“天象之君”o是大祭司,有皇帝身份的安提阿哥四世又何必要高升成为大祭司呢?第二,如果“天象之君”是大祭司,怎样解释“献给君的燔祭,君的圣所”呢?50第三,“天象之君”解作大祭司,则“天象”o能指犹太人,而不可以按字面解为日月星辰;因大祭司不可能是日月星辰的“君”。

总括来说,“天象之君”指 神比较合理(25节);安提阿哥四世自诩为神明,与 神平等。

“常献”:指以色列人早晚要献上的祭性,此处可象征选民所有献祭的礼仪。51安提阿哥四世曾下令:“凡在圣殿内所行的全燔祭、和平祭及奠祭,都应废止。安息日和节日一律禁止遵守。”(玛加比壹既然没有人前往圣殿献祭,圣殿就因而荒凉。不但如此,他还变本加厉在圣殿建立希腊丢斯神像和敬拜丢斯的祭坛,以猪肉为祭。他名副其实“毁坏了圣所”,污秽了圣殿。52他又禁止犹太人的儿童行割礼,强迫犹太人吃猪肉,又到处兴建外邦偶像的祭坛,命令犹太人参予拜偶像的仪式(玛加比贰

12.“因罪过的缘故,有军旅和常献的燔祭交付他”:此两句原文意思不明,下列三种解释均可接受:第一,他在常献燔祭的地方安放了“罪过”,53“罪过”指希腊的丢斯神像(13节)。第二,“有军旅(指犹太人)交付他手,他站起来反对常献的燔祭”。54第三,他在常献燔祭的地方安驻军队,阻止人献祭。55无可否认,我们不能肯定原来的意思,但明显地这是继续描写迫害犹太人和污染圣殿的事情。安提阿哥四世曾纵容军兵屠杀犹太人,抢劫和毁坏耶路撒冷,连城墙也拆毁了(玛加比贰

“真理”:指律法书56安提阿哥四世派官员赴各城各乡搜集律法书,然后把律法书付之一炬。他折磨犹太人,改变他们的信仰,并且强迫他们接受希腊的宗教;他这样做,目的是要统一犹太人,强迫他们希腊化。

有学者认为“真理”不是指“律法书”,57乃指安提阿哥四世废除献祭和污秽圣殿,就是把真理践踏在地。58而他可以这样“任意而行,又无不顺利”,是否表示真理已不复存在呢?59

13.“圣者”:天使;撒迦利亚在异象中也听见天使的对话f;。两位天使可能是米迦勒和加百列。

“施行毁坏的罪过”:指“那行毁坏可憎的”60“毁坏”可暗示一个人因疯狂做出的破坏行为,用此影射安提阿哥四世的别号(“以比马尼” “狂人”)。61

“要到几时应验呢”:应作“要到何时呢”,选民受迫害和圣殿被污秽要多久呢?

14.“二千三百日”:原文直译为“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如果是响应第十一节早晚的献祭,由于每天献祭两次(早晚各一次),二千三百次的献祭就是一千一百五十日,约等于三年半(一千二百六十日),故与七章二十五节“一载二载半载”;九章二十七节“一七之半”有关连,62都指圣殿被污秽至洁净那一段日子。有学者却认为此处乃指二千三百日,因为旧约其他地方的“四十昼夜”不是指二十日,乃是四十日;“三日三夜”也不是一日半,乃是三日。63“二千三百日”乃由安提阿哥四世于主前一七一年开始迫害犹太人起计算,直至他死于主前一六四年。

其实,无论是那一种说法(一千一百五十或二千三百日)都象征选民受迫害是有一个限期,64不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

“圣所就必洁净”:狭义来说,指圣殿必会恢复原状(参玛加比壹f)。65

但以理在异象中首先看见乌莱河畔有一只公绵羊,有三大特点:第一,的外貌:有一双长短不一的角,长的角是后来长出的。第二,的行动:向西、北、南方撞去,没有兽可以抵挡。第三,的态度:因为战无不胜而十分狂傲。

但以理跟着看见一只公山羊,也有三大特点:第一,的外貌:o有一只引人注目的角,这角长于两眼间。第二,的行动:撞击公绵羊,公绵羊无力抵抗被摔倒在地上,又被践踏。第三,的态度:也是狂傲自大。

公山羊的胜利叫人吃惊,的崩溃更令人惊讶。正当自高自大,大角折断了,取代大角的乃是新长出的四角,而四角之一又长出一个小角,这小角有下列的特点:第一,它向南方、东方和荣美之地扩充势力;第二,它自高自大攻击天象和星宿;第三,它公然对抗天象之君,不准人向祂献祭;并且毁坏祂的圣所,把真理抛在地上。第四,它任意而行,一切都顺利。

接着,但以理听见两位天使交谈,知道那四件事(献祭被废除,罪过被建立、圣殿被污秽、选民被蹂躏)要继续二千三百个早晨和晚上,这段日子过后,圣殿就会恢复原状。66

我们从下文天使的解释得知公绵羊象征玛代波斯帝国,公山羊是希腊帝国、大角指亚历山大、四角是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分裂形成的四个政权,小角指北国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哥四世,他曾厉害地迫害选民,这是他们在信仰上受到的第一次严重的逼迫。67

安提阿哥四世迫害选民一段时期,玛加比的革命就暴发了,68祭司马他提亚的儿子犹大(别号“玛加比”,就是大锤的意思)成功地反抗安提阿哥四世,带领革命军攻入耶路撒冷,于主前一六五年十二月进行清洁圣殿的工作,一年后举行了圣殿奉献礼。“圣所得洁净”,恢复原来的光荣。

 

13 亚拉伯文kabs 可指绵羊或战士;Montgomery, 328.

14 Delcor, 170.

15 M. Avi-Yonah and E.G. Kraeling, Our Living Bible(Jerusalem, 1962 ), 224-225.

16 Young, 167; 故此,以斯帖记指出亚哈随鲁曾管辖印度,与此处没有冲突。

17 “西”可指希腊,参Lacocque, 160.

18 “西、北、南”可否代表的“三根肋骨”呢?

19  神凭自己意旨行事,偶像却被敬拜它的人任意摆布; 神随自己意旨行事,是祂与偶像截然不同的地方

20 TWOT, 104.

21 “利比安亚扪”(Libyan Ammon)与亚历山大的传说记载于教父革利免的著作里,参Montgomery, 330.

22 Hammer, 85.

23 思高,133;以赛亚曾描写古列用刀击杀敌人如砍尘土,强调他不费吹灰之力瞬息间便战胜敌人,参C. Westermann, Isa. 40-66(SCM, 1978), 64; J.L. Mckenzie, SecondIsaiah(Doubleday, 1968),26.

24hazut解作“抢眼”(Conspicuous)有七十士、叙利亚文、拉丁文各译本支持。

25 Lacocque, 160; 有关波斯希腊两次交战的经过,可参谢友王,61-64.

26 达忒(Datis)将军先灭掉伊利特里亚(Eretia)的军队,再前进到马拉松(Marathon)附近,马拉松距雅典二十三哩,马拉松有一长途跑家迅速将波斯的虚实通报给雅典,结果雅典大胜,希腊大败;这是世界驰名的马拉松长跑的起源;参谢友王,62.

27 格兰尼古河(Granicus River)的战役是在主前三三四年五六月间发生;谢友王,108.

28 这是有名的伊索士之役(Battle of Issus),谢友王,109.

29 谢友王,110-112.

30 相传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继续挥军远达印度河(主前三二七年);据说,他在印度河畔痛哭,因再没有地方让他去攻占;John Bright, A History ofIsrael(SCM, 1981), 413.

31 Young, 169; Anderson, 93.

32 Leupold, 343; Hartman, 221; 思高"公山羊长的极其强大"

33现中思高

34 Young, 169; Montgomery(332)认为这个词是多加上去的,应该删除。也有学者建议把它改为 aherot(other), 即是“其他四角”,Hartman, 225.

35 Jerome, 85; 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此看法。这四个将军(Cassender, Lysimachus, Seleucus.Ptolemy)把国家瓜分为四是经过二十二年的争夺战形成的;胡里昂,99.

36 谢友王(168)详细记下麦尼西亚之役(Battle of Magnesia)的经过,以及和约的详情。

37 励德原、陈金镛,旧约历史(辅侨,1965),155.

38 相传希略多路(Heliodorus)曾被西流古四世派往耶路撒冷掠夺圣殿的财富去清还欠下罗马的赔款,这举动导致犹太人不满;戴业劳,旧约以色列民族史(光启,1951),338.

39 “以比反尼”本是(Epiphanes),而“以比马尼”则是(Epimanes),发音十分接近;谢友王,178.

40 "There went forth one horm from the little", Young,170.

41 Montgomery, 333.

42 他于主前一六九至一六八年出兵攻打埃及;Hammer, 85; 玛加比壹和玛加比贰都记载安提阿哥四世远征埃及的经过。

43 Lacocque, 161; Anderson, 95; 玛加比壹

44 Leupold(345)认为迦南地称为“荣美之地”,因 神屡次在该地显现,而 神显现的荣光导致该地变为荣美;这说法o是一种推想,此处的经文并没这样的意思。

45 “星宿”解释“天象”的意思;Hartman, 225.

46 这是十九世纪一位学者首先建议的;G.F. Moore, "Dan. 8: 9-14" JBL 15: 193-197. 参Baldwin, 157; Hartman, 236.

47 胡里昂,97;赞成“天象”比喻选民的还有Young, 171; Leupold, 346; Walvoord, 185.

48 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把“天象”解作“天使”,强调人间的战争与灵界的争战同时进行;Collins, 88; 被认为也把“星”解为天使;G.R. Beasley-Murray, op. cit, 199.

49 这说法最有力的支持者是M.A. Beek, Das Danielbuch(Leyden, 1935), 80; Lacocque(162)指出三处经文的sar都可解作大祭司。

50 他们把此两句解作:安提阿哥四世杀掉了大祭司亚尼亚三世,就是除了他献祭的权利,而“圣所”则指圣民,描写安提阿哥四世折磨圣民;Lacocque, 162.

51 Baldwin, 157.

52 伯来基,圣经历史手册(道声,1965),349-350.

53 Hartman(224)把“军旅”放在第11节末,该节变成“毁坏君的圣所和天象”,“天象”与“军旅”原文同一个字。

54 NEB; 把“罪过”视为"兴起"、"站起"。

55 Barr, 599.

56 Heaton(195):"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half of v. 12 is lost beyondrecall"

57 Lacocque(163)认为的“真理”也是指律法书(全部的旧约)。

58 胡里昂,100.

59 Anderson, 96.

60 玛加比壹书指出这行毁坏可憎的乃是安提阿哥四世在圣殿所设立的丢斯神像。

61 H.H. Rowley, The Relevance of Apocalyptic(Association Press, 1963), 52.

62 Baldwin, 158; 米勒德781;唐佑之,47;本节先提“晚上”后才说“早晨”,因为希伯来人计算“一日”是从晚上开始“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故献晚祭先于早祭。

63 Young, 174; Keil, 304.

64 二千三百日是六年四个月,不够七年(完全的数目),故同样象征一段短时间。

65 wnisdeq多指“被当作公义”、“宣告为无辜”,此处却指圣殿“得回清白”,即是恢复原状;Hartman(227)认为用此希伯来字形容圣殿不大妥当,因此字多用来描写人,故猜想作者混淆了原来的亚兰文;但是:第一,我们没有证据说本章是由亚兰文翻译为希伯来文;第二,此字可表示圣殿现今再得响应有的权利,就是重新成为犹太人献祭和敬拜 神的地方(即是“恢复原状”),故是十分恰切;Montogmery, 343-344; 有关sdq的基本意思,参N. Snaith, Distinctive Ideasof the O.T.(Schocken, 1964), 73.

66 Ford(161-177)指出“圣所就必洁净”乃是和有关,指基督洁净信徒的罪恶,开始了神的国度。

67 犹太人虽曾亡国被掳,却从未试过被强逼放弃信仰,直至安提阿哥四世的宗教逼害。

68 有关玛加比争战的详情,可参John Bright, op. cit., 422-427; Martin Noth, TheHistory of Israel(Harper & Row, 1960), 359-401; 谢友王,247-314.

(三)异象的解释(八15-26

15我但以理见了这异象、愿意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状像人的、站在我面前。

16我又听见乌莱河两岸中有人声呼叫说、加百列阿、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

17他便来到我所站的地方‧他一来、我就惊慌俯伏在地‧他对我说、人子阿、你要明白、因为这是关乎末后的异象。

18他与我说话的时候、我面伏在地沉睡‧他就摸我、扶我站起来、

19说我要指示你恼怒临完必有的事、因为这是关乎末后的定期。

20你所看见双角的公绵羊、就是玛代和波斯王。

21那公山羊、就是希腊王‧〔希腊原文作雅完下同〕两眼当中的大角、就是头一王。

22至于那折断了的角、在其根上又长出四角、这四角就是四国、必从这国里兴起来、只是权势都不及他。

23这四国末时、犯法的人罪恶满盈、必有一王兴起、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

24他的权柄必大、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毁灭、事情顺利、任意而行‧又必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

25他用权术成就手中的诡计、心里自高自大、在人坦然无备的时候、毁灭多人‧又要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至终却非因人手而灭亡。

26所说二千三百日的异象是真的、但你要将这异象封住、因为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

16.“加百列”:意即“神的勇士”,除了在本章解释公绵羊和公山羊的异象,他在第九章也用七十个七的预言向但以理解释被掳七十年的意思。在新约加百列显现给撒迦利亚预报施洗约翰的诞生,后又显现给马利亚预报基督降生。

但以理书是唯一的旧约书卷有提及天使的名字,除了此处的加百列,还有米迦勒。米迦勒负责保护犹太人,加百列为 神信息的主要传达者。

17.“惊慌俯伏在地”:当加百列走近但以理,但以理惊惶害怕,立刻俯伏在地,以西结见异象也因惊慌而俯伏在地。“俯伏在地”包括尊敬的意思

“人子啊”:暗示但以理o是人,而不是神;以西结被称为“人子”一百多次、6、8等),反映出他面对荣耀的创造主时,心中发出的脆弱、卑微和必朽的感叹。本节经文表明但以理和以西结有类似的经验。

“关乎末后的异象”:“末后”有被解作末世,即主耶稣第二次再来前那段日期,69但更合理的解释是把“末后”视为犹太人被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的末期(参19节,可比较70,“末后”多指与 神作对的人的末期,因 神插手干预。

18.“面伏在地沉睡”:像一个沉睡的人一般失去了知觉;启示文学常有指出人因得知 神的计划而惊慌昏迷71

“他就摸我,扶我站起来”:加百列摸但以理,使他苏醒,重新有力,可以站起来。主耶稣基督医治病人,常用手摸他们、29。“站起来”正是一个人觐见君王的礼仪72也表明但以理不但要听见 神的启示,更要准备根据所得的启示采取行动。73

19.“恼怒临完必有的事”:指 神因选民犯罪不守和祂所立的约而导致祂“恼怒”; 神曾用亚述作祂“怒气的棍”去惩罚以色列人,o是亚述超越指定的范围,故同样遭罚。 神所兴起刑罚选民的异邦,如果过份地对付选民, 神的怒气就会转向他们。而安提阿哥四世对选民的迫害是 神“恼怒”的最后阶段;因为 神的“忿怒就要完毕”,“忿怒过去”后,选民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那就是旧约过去,新约要来临。而这最后阶段的迫害是有“定期”的,74不会无止境地延长

21.“希腊王”:原作“雅完”源于希腊文的爱奥尼安,75这些爱奥尼安的希腊人居于小亚西亚,而亚述、波斯、埃及等国都是透过他们才接触到希腊的文化,故称希腊为爱奥尼安。

23.“犯法的人罪恶满盈”:指那些愿意被希腊文化所同化的犹太人,他们丢弃了祖传的信仰(玛加比壹,也骗及鼓励同胞与他们看齐,学效希腊的生活方式;当他们离经叛道的罪恶到达高峰时,安提阿哥四世就兴起。76但是,更好的解法是把本节上半部译作:“这四国末时,就是当罪恶满盈的时候”。77 神是公义的,祂等到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恶满盈贯,才加以刑罚

“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面貌凶恶”原指他为人厚颜无耻;“双关的诈语”形容他诡谲多端;o要对他有利,他可随时易口,背弃诺言(参玛加比贰78

24.“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是 神让他暂时掌权,他o不过是 神怒气的工具(19节);但以理书强调一切王权都是源于 神,是祂把国度、能力、尊荣赐给君王,也是祂废王立王。有一些学者认为安提阿哥四世的权威“不是自己的能力”,乃是源于鬼魔的权能。

“有能力的”:指被安提阿哥四世征服的国家的掌权者或他的政敌;也有学者认为此词和“圣民”都指那些遭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却仍然忠于 神的选民。79

25.“心里自高自大”:指满肚子叫自己成功高升的大计。

“毁灭多人”:“多人”从本节开始常在但以理书出现、34、39、44,这词在死海古卷可指“蒙拣选的团体”,80在但以理书则描写那些在患难中仍然忠于 神的圣民。

有关安提阿哥四世怎样乘人不备而加以谋害,可参玛加比壹书一章十、二十九至三十六节。

“万君之君”:指 神(11节称祂为“天象之君”)。

“至终却非人手灭亡”:“非人手”回应二章三十四节,三十五节那“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正如这石头可代表神的国度来自 神;安提阿哥四世的灭亡也是来自 神;他不是被人杀死的,乃是他在波斯战败,受刺激而忧郁而死(玛加比壹;玛加比贰81

26.“将这异象封住”:因为但以理见异象乃在伯沙撒第三年,有关安提阿哥四世的预言要几百年后才应验,故把异象封住,暂时保密。

“因为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因为是指很遥远的将来而说的82故把异象封住。

这一段经文(15-26节)主要记述异象的解释。第一,解释异象者(15-18节);天使加百列显现,跟着乌莱河边传来 神或米迦勒的声音叫加百列向但以理解释异象,83指出这异象是有关安提阿哥四世迫害选民的最后阶段。

第二,异象的解释(19-25节);由于异象的焦点是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故加百列只是轻描淡写提过波斯、希腊、和由希腊分裂出来的四国,却集中描写安提阿哥四世;他有几个特点:(a)他厚颜无耻;(b)他为人诡诈,善用手段;(c)他势力越来越大,但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得来的;(d)他成功地消灭多人(尤其是犹太人);(e)他骄傲自大,攻击 神;(f)他被毁灭却非经人手。

第三,异象的处理;加百列吩咐但以理封住异象(保密),因为在遥远的将来才应验。

 

69 Walvoord, 193.

70 Baldwin, 159; Hartman, 233; Young, 176.

71 还有以斯拉贰;.

72 米勒德,781.

73 Baldwin, 159.

74 “定期”解作“一段时间”,是有期限的;Young 179; Hartman(222)把lemoed读作lammoed 则变成“到了定期,事就了结”(参

75 “雅完”(Javan)来自“爱奥尼安”(Ionian);Hammer, 90.

76 Young, 179.

77 把“犯法的人”happos'im改作“罪恶”happsaim(o须修改响音),上古的译本包括七十士、叙利亚、拉丁文都这样更改;参Baldwin, 160; 现中吕本思高都同样更改。

78 Hartman(223)把这两句翻作"brazen-faced and skilful in trickery"十分适切

79 Lacocque, 165; 他没有提出支持这说法的理由。

80 IQS; 参Lacocque,171.

81 希腊史家波尼比亚斯(Polybius)记载安提阿哥四世于主前一六四年在波斯患癫狂症而死;Hammer, 91.

82 考古学家发现在一块亚扪的碑文上刻有同样的一句话"关乎将来很远的日子";C.Krahmalkor, "An Ammonite Lysic Poem" BASOR 223: 55-57.

83 一般学者认为说话者是 神,Young, 175; 但耶柔米却认为是米迦勒,因为犹太人传统认为第十三节那两位天使是米迦勒和加百列,Braverman, 95.

(四)结束(八27

27于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数日、然后起来办理王的事务‧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27.“昏迷不醒”:原是描写但以理“晕倒”;因为异象的意义深远,对选民影响又是这么大,但以理如遭晴天霹雳,昏迷不省人事。84另一方面,他可能因极度难过痛心而病倒,因为得知同胞因犯罪而受严厉的刑罚。

本段描写但以理见异象之后的反应,他好像被异象“打倒了”,人筋疲力倦至卧病在床;几日后才有力量从床榻起来,回到工作的岗位上替王办事。

 

84 Ginsberg(59)认为nihyeti本是翻译亚兰文~twht, 应解为"惊奇"

总结

Ⅰ 本章记录了安提阿哥四世的兴起和他对选民的残酷迫害,他不但折磨选民,更是自高自大攻击 神(侵犯祂的子民和污秽祂的圣殿)。但是, 神仍然坐着为王,掌管一切,安提阿哥四世终必灭亡(非人手所毁灭)。

本章继续发挥前七章的主题,一个狂妄的君王(就如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安提阿哥四世)终必遭受刑罚,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 神的控制中,任何人(包括最有权力的君王)如果骄傲自恃与 神作对,都不能逃出祂的手,必受祂的惩罚。

既然万物都在祂的掌管之下,选民受迫害自然也是祂所准许的(因为他们背弃圣约),这迫害也会在祂指定的时间内完结(“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其实,“圣所”可指“圣民”,“洁净”基本意思是“称为义”,85故时候将到,圣民会经历 神的救恩,也会被称为义。

这些“圣民”乃指在逼迫中仍然忠心于 神的选民,他们不像那些“犯法的人”(23节)不但接受希腊的文化,还放弃自己的信仰;“圣民”就像但以理和三个朋友一样,他们不肯让外邦的事物(第一章是“王的食物”)玷污他们对 神的信心和忠心。

故此,本章再次提醒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不要忘记一切都是在 神的掌管之中,他们要洁身自爱,不让任何事物影响他们的信仰;在任何环境下仍然要忠心于 神,就算为此遭受逼迫, 神也会按祂的时候插手干预。

Ⅱ 本章与第二章和第七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本章也是讨论四大帝国的事情,o是本章没有提及巴比伦,只论及玛代波斯和希腊,且把焦点放在希腊之后的安提阿哥四世。本章用两种家畜,就是公绵羊和公山羊来象征玛代波斯和希腊,与第七章所用的凶狠残暴的巨兽截然不同。作者在本章采用家畜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公绵羊与公山羊最适切用来表示该两个国家(参诠释);第二,本章比较偏重于外国与犹太人的关系,而波斯第一个君王古列和希腊第一个君王亚历山大都曾善待犹太人。古列王曾批准被掳的犹太人回国;而亚历山大也十分优待犹太人,相传他带兵抵达耶路撒冷时,大祭司率领人民出来迎接他;他发现大祭司的服装与一位曾在梦中预言他必征服世界的老人完全一样,他于是向大祭司下跪;他后来到处善待以色列人,并且鼓励他们移民往亚历山大城。86故此,用驯良的公绵羊和公山羊来象征波斯和希腊,比较把他们形容为凶暴的巨兽适切得多。

当我们讨论本章和第七章的关系时,必定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本章的小角是否同等于第七章的小角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两小角是截然不同的;理由如下:(a)第七章的小角拔出三角(8节),而第八章的小角并没有如此做。(b)第七章的小角像人“有眼、有口”(8节),而第八章并无此描述。(c)第七章的小角不像第八章的小角“渐渐成为强大”。(d)第七章的小角和第四兽经过审判后被“扔在火中焚烧”(11节),但第八章却没有提到天上审判那一幕,也没有指出公山羊的灭亡。(e)在第七章被小角折磨的圣民得国(22、27节),但第八章却没有这样的描述。87

第二种说法却认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小角是相同的,理由如下:(a)两个小角都在帝国第二阶段生长出来(第一阶段帝国强盛,第二阶段则衰弱和分裂)。(b)第七章的小角“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25节),第八章的小角亦“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11、25节)。(c)第七章的小角“折磨至高者的圣民”(25节),第八章的小角亦“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24节)。(d)第七章的小角“想改变节期和律法”(25节),即改变圣民的宗教节日和礼仪;第八章的小角亦“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e)有关第七章的小角,“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25节,第八章的小角亦迫害圣民和毁坏圣殿到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14节)。(f)第七章的小角被 神“毁坏、灭绝”(26节),第八章的小角亦“非因人手而灭亡”(24节)。88

第二种的说法比较合理,因它提出积极方面的证据,指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小角共有的特质和行动,而第一种说法偏重于第七章或第八章所没有提及的(就如第七章提及十角,第八章却没有提到);89这种讨论忘记了第八章和第七章是互相补充的,故描述都不是完全详尽的,何况二者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其实,第十一章也是补充第七章和第八章,更详细地描写这“小角”。再者,从文学角度来看,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小角”均指同一个人,叫读者更易明白,不至产生混淆,这可能是作者的原意。

Ⅲ 福音派的学者大多数认为第八章的小角是预言安提阿哥四世,但也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小角应该是敌基督(正如翟辅民所说:“八章九至二十七节的小角代表主耶稣再来时所要出现的敌基督”)。90第二,第一至二十二节的小角是安提阿哥四世,而二十三至二十五节的却指敌基督。91第三,本章有两次的应验,第一次应验在安提阿哥四世身上,第二次却应验在敌基督身上。92

赞成这三种说法的学者有两大理由:(a)某些经文的描述不太适用于安提阿哥四世,故会将来才应验在敌基督身上;例如“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25节)只适用于敌基督。93又如“权柄必大,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24节)被认为是指敌基督从撒但那里获得能力,故不是描写安提阿哥四世。94这样的说法显然忽略了启示文学那夸张描写的特色;何况,安提阿哥四世曾经迫害 神的选民和污秽 神的圣殿;他所做的是明目张胆地攻击 神,根本不把 神放在眼内。(b)第十七节和第十九节的“末后”乃是指末世95这说法并不:仙舷挛模因加百列清楚说明“末后”乃是“恼怒临完”的期间,就是安提阿哥四世迫害(“恼怒”)的后期,并不是指末世。第十九节“关乎末后的定期”与“恼怒临完”相等。96

毫无疑问,本章所记录的“小角”是指安提阿哥四世,而他与敌基督的关系将会在书末一概清楚交待。

 

85 Ford, 162-163; 他认为本节不但是但以理书的中心经文,更是全本圣经的中心思想,是“救赎信息”的撮要。

86 谢友王,110;伯来基,圣经历史手册,342.

87 Young, 276-279,他列出八处两个小角相异的地方,但正如Baldwin(162)承认,最有力的一点乃是这里的"第五"点。

88 Ford, 168; Gourney, 79-80; 思高,128-129.

89 这是Argument from Silence,不是最好的证据。

90 翟辅民,72;何慕义,106.

91 J.D.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Dunham, 1958), 332-34,他列出多种理由证明第23-25节是描写敌基督。

92 Walvoord, 196; 他认为本章应验在安提阿哥四世身上,也同时预表和应验在敌基督身上。

93 Stevens, 125; Ironside, 150.

94 胡里昂,103.

95 Walvoord(193)认为这是支持“小角”是敌基督的有力证据。

96 Young, 177.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9-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九章

玖 但以理的祈祷与七十个七的异象(九1-27

    (一)但以理祈祷的背景

    (二)但以理祈祷的内容

    (三)但以理祈祷后所得的启示

    总结

(一)但以理祈祷的背景(九1-2

1玛代族、亚哈随鲁的儿子大利乌、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元年、

2就是他在位第一年、我但以理从书上得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论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七十年为满。

1.“亚哈随鲁”:可以作波斯皇帝的称号,有如罗马的“西泽”或埃及的“法老”,不一定是人名。1这里指出大利乌是亚哈随鲁的儿子,以免读者把他与后来在主前五二二年作王的大利乌混淆。此处的大利乌与五章三十一节和六章一节的是同一个人;“大利乌”也可以是一个衔头,而不是人名。2

“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元年”:主前五三九/五三八年;本章所记载的比第六章的叙述更早发生;“迦勒底”是追述的称号;巴比伦已亡,被玛代波斯代之兴起。

2.“就是他在位第一年”:可能强调他o是第一年登基时采用“大利乌”的头衔,以后就不再用了。3

“书上”:原是复数,指在但以理时已被视为是 神启示的书卷。4

“得知”:指但以理留心观察而有所发现;“得知”也可译作“思索”。5

“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论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指耶利米书二十五章十一节至二十九章十节预言犹太地要荒凉、犹太人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的事。6“七十年”有两种计算法:第一,从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五年进攻耶路撒冷开始计算,而但以理读到耶利米的预言时是主前五三九/五三八年,则“七十年”尚剩下三至四年。7第二,把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毁视作“七十年”的开始,那么,主前五一六年圣殿重建完毕就是七十年的结束。8从但以理祷告时焦虑迫切的态度来看,第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其实,“七十年”是一个象征数字(可比喻十个安息年、也是十倍的“完全”,因“七”象征“完全”),所以,七十年o是个“约数”不需按字面的意思解释。9

“耶和华”:是本书第一次提到此名称。

主前五三九年,在波斯王朝任高官的但以理,感到十分困惑;他从耶利米书知道犹太人服事巴比伦王的期限只是七十年罢了。现在七十年届满;自己的同胞仍然没有复国或回归故土重建家园的迹象。所以,他迷惑、他焦急;于是,他向 神献上从心底发生的真诚祷告,求 神应验他仆人耶利米的预言。

这两节经文说明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读经和祈祷好像一双连体婴儿,是不可以分割的。读经可以帮助我们祷告(祈祷可以是读经后的一个响应);另一方面,我们祈祷时要抓住 神在圣经所承诺的应许,求 神履行祂的诺言。

 

1 Wiseman, 15.

2 W.F. Albright, "The Date and Personality of theChronicler" JBL, 40: 112; Baldwin, 163.

3 Baldwin, 164.

4 Montgomery(360)认为这些书卷乃是先知书;NIV 把此字翻作"圣经"(Scripture); Hartman, 241.

5 Hartman,(241)相信此处的binoti是翻译亚兰文的~estakkal, 其意为"思考"(Considered).

6 上古民族也有提及受他们神明刑罚,以致国土荒凉七十年;亚述王以撒哈顿的碑文记载了巴比伦的神明玛度惩罚巴比伦人,叫巴比伦城荒凉七十年; E. Lipinski, "Recherchessur le Livre de Zecharie "VTf.

7 Young, 184; Walvoord, 204.

8 Hammer, 96; Robert Anderson, The Coming Prince(Kregel, 1953), 3.

9 Lacocque, 178; 故此,“七十年”可指主前五八七至五二○年,或主前五八七年至五三八年(大利乌下令准许犹太人归国,;C.L.Feinberg, JeremiahZondervan, 1982),176.

(二)但以理祈祷的内容(九3-19

3我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 神祈祷恳求。

4我向耶和华我的 神祈祷、认罪、说、主阿、大而可畏的 神、向爱主守主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

5我们犯罪作孽、行恶叛逆、偏离你的诫命典章‧

6没有听从你仆人众先知、奉你名向我们君王、首领、列祖、和国中一切百姓所说的话。

7主阿、你是公义的、我们是脸上蒙羞的‧因我们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并以色列众人、或在近处、或在远处、被你赶到各国的人、都得罪了你、正如今日一样。

8主阿、我们和我们的君王、首领、列祖、因得罪了你、就都脸上蒙羞。

9主、我们的 神、是怜悯饶恕人的、我们却违背了他、

10也没有听从耶和华我们 神的话、没有遵行他藉仆人众先知向我们所陈明的律法。

11以色列众人都犯了你的律法、偏行、不听从你的话、因此、在你仆人摩西律法上所写的咒诅、和誓言、都倾在我们身上、因我们得罪了 神。

12他使大灾祸临到我们、成就了警戒我们和审判我们官长的话‧原来在普天之下、未曾行过像在耶路撒冷所行的。

13这一切灾祸临到我们身上、是照摩西律法上所写的、我们却没有求耶和华我们 神的恩典、使我们回头离开罪孽、明白你的真理。

14所以耶和华留意使这灾祸临到我们身上、因为耶和华我们的 神在他所行的事上、都是公义‧我们并没有听从他的话。

15主我们的 神阿、你曾用大能的手领你的子民出埃及地、使自己得了名、正如今日一样‧我们犯了罪、作了恶。

16主阿、求你按你的大仁大义、使你的怒气和忿怒转离你的城耶路撒冷、就是你的圣山‧耶路撒冷和你的子民、因我们的罪恶和我们列祖的罪孽、被四围的人羞辱。

17我们的 神阿、现在你垂听仆人的祈祷恳求、为自己使脸光照你荒凉的圣所。

18我的 神阿、求你侧耳而听、睁眼而看、眷顾我们荒凉之地、和称为你名下的城‧我们在你面前恳求、原不是因自己的义、乃因你的大怜悯。

19求主垂听、求主赦免、求主应允而行、为你自己不要迟延、我的 神阿、因这城和这民、都是称为你名下的。

3.“禁食、披麻蒙灰”:描写但以理祈祷时那种专心和谦卑的态度;“禁食”、“披麻”、“蒙灰”表明一个人在 神面前真心悔改,求祂施怜悯。以色列人痛苦难过时会“披麻蒙灰”,而“禁食”暗示“付代价全心全意的祈祷”。

“定意”:原作“找寻”、“寻求”,指求问 神的谕言,以致能了解祂的心意,可以照着去行。但以理求问 神,让他明白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为何没有迹象会按时候应验?

“祈祷恳求”:“恳求”可形容“祈祷”,即恳切的祈祷。10另一方面,“恳求”可指祈祷诗的“祈求的内容”(本章15-19节),就是诗人求 神所采取的行动。11

4.“认罪”:所以但以理要“披麻蒙灰”。

“大而可畏的 神”:论述 神显大能刑罚敌人。但以理知道自己的同胞犯大罪,被 神刑罚,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故认罪时用此句话称呼 神。

“守约施慈爱”:这是但以理向 神祈求的基础,因为 神的属性既然是“守约施慈爱”,故他可以求 神按祂与选民所订立的盟约,以慈爱待那些受了刑罚的同胞,带领他们归国重建家园。

“犯罪作孽,行恶叛逆,偏离你的典章”:但以理用五个动词描述他们的罪恶:“犯罪”指射不中靶、行差踏错新译作“失足”)、达不到目标12“作孽”原作“扭曲”“拳曲”),形容“颠倒是非”、“心中乖谬”。“行恶”是作事不公义,为人行事都背逆 神的训令。13“叛逆”指故意与 神作对,多描述以色列全国背逆 神(尤其是在旷野漂流的那段日子)。14“偏离”在旧约出现过一百九十一次,论述选民离开 神的行动。15但以理承认选民不但心中充满邪恶背逆,且付诸于行动背弃 神。

但以理向 神认罪时提到这五种罪行,其实,是以一概全的作法;他是向 神承认选民所犯的各种罪恶。16

6.“没有听从”:耶利米书也多次指出选民没有听从 神所打发的仆人的劝励和警告17

“列祖”:直译是“我们的父亲”,不是指列祖时代的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现中此处作“祖先”),乃指被掳子民的先人;另一种解法是把“父亲”视为国中父老,他们与君王和首领一同站在领导的地位。18

7.“你是公义的”:描述 神是一位公平的法官,大公无私(参19故此,选民被掳乃是罪有应得。

笔者在法律界工作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人有多方面的限制,故没有一个法官是百分之百的公正;惟有当我们站在公义的 神面前,才会得到完全公平的判决。

“脸上蒙羞”:形容做错事被人蔑视和责榈纳袂椤

“以色列众人”:被亚述灭亡的北国以色列。20

“得罪了你”:强调对 神不忠心,不遵守 神为他们所订下的律例,不履行 神与他们所立的盟约。21

8.“得罪”:原文与第四节的“犯罪”相同。

9.“怜悯”:指母亲的肚腹,描写母亲对初生婴儿那种温柔的爱怜22圣经作者喜以此词论述 神对以色列人的拣选、以及饶恕的大爱。

11.“偏行”:与第五节的“偏离”同一个希伯来字。

“摩西律法上所写的咒诅和誓言”:指申命记二十九章二十节“这书上所写的一切的咒诅”,即申命记二十八章十五节至六十八节(参所列明的咒诅。作者用“誓言”描写“咒诅”,因申命记原是仿照赫人条约的格式写成,故立约的两方都起誓遵守条约的内容,若背誓,条约里的咒诅就必临到。23

“倾在我们身上”:本描绘把金属的溶液倒在地上的图景。这叫人联想到选民受刑罚有如被炽热的溶液倒在身上。

13.“求耶和华我们 神的恩典”:直译是“使耶和华我们 神的脸变得温柔”(不再因生气而皱眉绷紧)。24怎样可以叫耶和华息怒和展欢颜呢?就是“回头离开罪孽,明白 神的真理”;“明白”都翻作“智慧”);一个真正了解 神真理的智慧人,必会把真理行出来,对 神忠贞。

14.“留意”警惕、时刻作好准备;25公义的耶和华是密切的注意着祂选民的动态,若他们仍不悔改,便按祂仆人所预言降下灾祸。

15.“大能的手”:指 神带领选民出埃及时所行的神迹奇事。

“使自己得了名”:“得了名”指显赫的名声; 神曾应许使亚伯拉罕得大名,也曾藉着使红海分开为祂自己建立名声。由第十五至二十节,但以理不称 神为耶和华,而只称祂为“主”和“ 神”,因为他在此处强调 神绝对的权能,祂是主。

“犯了罪、作了恶”:“犯罪”与第五节的“犯罪”同,“作恶”即第五节的“行恶”。

16.“大仁大义”:原文o有一个字,就是“公义”的复数,乃述明 神证实祂自己是公义的;但以理求 神按着祂这种公义的属性,怜悯已经受了刑罚的选民。

“圣山”:锡安山,就是圣殿的所在地,耶路撒冷也因此称为“圣城”(24节)。26当但以理向 神祈祷的时候,耶路撒冷一片荒凉,剩下的o是光秃的山岭和废墟。

“被四围的人羞辱”:因为犹太人亡国,耶路撒冷又被巴比伦攻毁;所以,邻国都讥笑犹太人,说他们所事奉的 神不能与巴比伦的神相比。另一方面,犹太人本应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耶路撒冷应是各国蜂涌前来敬拜 神的地方;现在却因他们犯罪,他们与耶路撒冷都变成别人轻视的对象。27

17.“使脸光照”:指“恩待”

18.“称为你名下的城”:“属于你的城”,“你是这城的业主”; 神拥有这城的业权28

本段是一篇感人的祈祷文,是我们祈祷的楷模。29但以理的祈祷有下列的特点:

第一,祈祷的态度(3-4上半节):他是经过准备,专心一致(“禁食”)地祈祷;而且,他在 神面前谦卑痛心(“披麻蒙灰”),全人投入。30对他来设,祈祷不是一种无关重要的琐事,乃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

第二,祈祷与敬拜(4下半节):他首先向 神表达他心中的敬仰,指出 神是“大而可畏”,并且是“守约施慈爱”的。

第三,祈祷的基础(5-14节):但以理相信 神必会垂听他的祷告,因为:(a)他认罪;他承认自己的同胞:无论是“君王、首领、列祖、一切百姓”(没有阶级的限制),或是“耶路撒冷的居民,并以色列的众人,或在近处,或在远处,被赶到各国的人”(没有地域的限制),都犯了罪,得罪了 神。在第五节但以理开宗明义说“我们犯罪”,把他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31都包括在内(20节),他并没有站在一个旁观者的地位,乃是和同胞认同,一起祈求 神的饶恕。他历数他们所犯的各种罪行(5、6、8、9、10、11、13-16节),包括背逆,偏离等罪;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明知故犯,因为他们拥有 神的诫命典章(5节),和祂仆人多次的劝诫,但仍“不听从”(6、10、11、14节)。(b)他熟悉 神的属性;他指出 神是“公义的”(7、14节)、“怜悯饶恕人的”(9节)、“有恩典”(13节)、“大仁大义”(16节);故此,他恳求 神按祂的属性应允祈祷。(c)他不是只为同胞的好处祈祷,他也为 神的荣耀祈祷:譬如,他指出他们是 神的“子民”(15节)、耶路撒冷是“ 神的城、 神的圣山”(16节),即称为“ 神名下的城”(18节)、圣殿是“ 神的圣所”(17节);而且,“因这城和这民是称为 神名下的”(19节);所以, 神会为祂自己名的缘故应允他。

第四,祈祷的内容:但以理求 神垂听他的祈祷(17、18、19节),赦免祂自己的子民(19节),不再向他们发怒(10节),施恩和复兴祂的圣城和圣殿(17、18节)。但以理提到 神曾用大能的手领选民出埃及地(15节),他求 神同样地带领选民出巴比伦重归故土,这是新的出埃及(以赛亚先知也曾预言选民会像出埃及一样逃离巴比伦)。32

10 Hartman, 241.

11 Montgomery, 361; 有关祈祷诗的结构,参串释,1054.

12 W.E. Staples, "Some Aspects of Sin in the O.T." JNES.

13 “行恶”的字根rasa常是“公义”sedeq的相反词,参K.Richards, A Form and Traditio-historical Study of rsh'(Ph. D. Dissertation, Claremont, 1970).

14 这字在旧约出现了四十五次,其中四十次都是描写 神被人叛逆,而叛逆者大多数是以色列全国;TWOT, 1246.

15 Young, 185;“偏离”把前面四个动词带至高峰,选民把邪恶的思想付诸行动。

16 Sturt, 258; "The variety verbs employed here indicates the designof the speaker to confess all sin of every kind in its full extent".

17 Lacocque(182)指出玛加比时代的作品常常引用耶利米的说话;虽然如此,引用耶利米说话的书卷却不一定源于玛加比时代。

18 值得注意是,这里没有提及“祭司”;但在却加上了“祭司”,Young(186)认为这可证明但以理书比较以斯拉和尼希米早完成。

19 J.A. Bollier,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Interpretation,.

20 Baldwin, 166.

21 J.L. Palache, Semitic Notes on the Hebrew Lexicon(Brill, 1959), 10.

22 M. Dahood, "Denominative rihham, 'to conceive, enwomb'" Biblica. 这里的“怜悯”原是复数,强调其深度(intensity)。

23 有关申命记与赫人条约(Hittite Treaty)格式相仿,参M. Kline, Treaty of the Great King(Eerdmans, 1963); 有关赫人条约和申命记的咒诅,参K. Kitchen, The Bible in Its World(Paternoster, 1977), 79-85; P. Craggie 曾指出申命记与埃及的条约(比较赫人条约)有更密切的关系;P.C. Craggie, The Book ofDeuteronomy(Eerdmans,1976), 79-83.

24 "to soften the face", "to make the facesweet", Young, 197.

25 “留意”反映出本段有赫人条约的色彩,这些条约必会列出一批证人,他们是立约者所敬拜的神明;他们监视着立约者,看立约者有否遵守条约的内容,若没有,则把条约中的咒诅加于背约者身上;参K. Baltzer, The Covenant Formulary in O.T. Jewish, andEarly Christian Writings(Westminster, 1971), 49, n55.

26 P.D. Miller, Jr. Interpreting the Psalms(Fortress, 1986), 90-91.

27 Young, 188.

28 Delcor(103)指出在亚玛拿时代(1400 B.C.)、当时的人已经用“你名下的房子”表示“你是这房子的拥有者”。

29 F.A. Tatford, The Climax of The Ages(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53), 155.

30 这种“投入”的精神(Pathos),乃是希伯来先知的特点;参A.J. Heschel, The Prophets(Harper & Row, 1962), 221-231.

31 胡里昂(109)认为但以理是八十二岁。

32;R.N. Whybray, The Second Isaiah(JSOT, 1983), 49-50; J. Scullion, Isaiah40-66(MichaelGlazier, 1982), 55; J.F.A. Sawyer, Isaiah II(St. Andrew, 1986), 135-141.

(三)但以理祈祷后所得的启示(九20-27

20我说话、祷告、承认我的罪、和本国之民以色列的罪、为我 神的圣山、在耶和华我 神面前恳求‧

21我正祷告的时候、先前在异象中所见的那位加百列、奉命迅速飞来、约在献晚祭的时候、按手在我身上。

22他指教我说、但以理阿、现在我出来要使你有智慧、有聪明。

23你初恳求的时候、就发出命令、我来告诉你、因你大蒙眷爱‧所以你要思想明白这以下的事、和异象。

24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或作彰显〕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者或作所〕

25你当知道、当明白、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正在艰难的时候、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

26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那或作有〕必被剪除、一无所有、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置弧⒈赜姓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27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那行毁坏可憎的〔或作使地荒凉的〕如飞而来、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或作倾在那荒凉之地〕直到所定的结局。

21.“献晚祭的时候”:约在下午三至四点(犹太人的一日是从黄昏开始计算)。

“按手在我身上”:应作“来到我面前”。33

22.“他指教我说”:或作“他来对我说”。34

23.“就发出命令”:“命令”原作“说话”,指 神因回应但以理的祷告和读经(耶利米书)所颂布的启示。但以理祈祷, 神就赐下新的启示。

“大蒙眷爱”:强调但以理在 神眼中看为宝贵和可爱;歌用同样的字根的名词描写男女的相爱“我的爱人”)。

“思想明白这以下的事和异象”:原作“思想这说话”(本节第二句的“命令”),“留心这异象”。35“异象”可指听见的说话,就是 神藉加百列向但以理传递的启示。36当加百列吩咐但以理思想 神的说话,他把智慧和信心放在一起,二者原来互为关连。37但以理得到 神的启示,仍要用 神赐给他的智慧去思想和探研启示的意思。

24.“七十个七”:可指七十个七星期的“三个七日”)或“七十个七年”(根据上文耶利米所预言的七十年)。38但是,如果是前者,为甚么作者不像十章二至三节清楚地加上“日”这一字呢?照样,若是指七十个七年,为何作者不清楚说明呢?其实,“七十个七”是一个象征的数字,就如基督对彼得说,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这乃表征无限量的饶恕,不是o饶恕四百九十次之多;39“七十个七”乃是一段不指明期限的时间;以诺壹把人类历史分为十个“七”,每个七的年数都不相同。

“止住罪过”:“罪过”指选民叛逆 神与背道,“止住”是“约束”、“限制”、“阻挡”,不让一件事或一个行动继续发展下去;40创世记八章二节的“闭塞”就是挡住天上的窗户,不让它继续倾倒雨水;“止住”的名词可指“监狱”(参,因犯人的行动受限制。

“除净罪恶”:原作“封住罪恶”,把罪恶放入箱内盖印封住,不让它猖獗;41许多学者赞同修改“封住”原文这一个字母,把它变成“除净”或了结罪恶。42“罪恶”与第五节的“犯罪”是属同一字根。

“赎尽罪孽”:“赎尽”本指祭司为选民献上赎罪祭或 神赦免罪恶。43由于此处没有说明主词,故可把本句解作“罪孽得解决”。“罪孽”多指暴行如“谋杀”、“欺压”

“引进永义”:“义”在第七、十四、十六节指 神那种大公无私的公平,44有学者却认为“义”指人与 神和好的关系。45

“封住异象和预言”:“异象”、“预言”是同义的,此句有两种解法;第一,把异象和预言封住,因已不再需要它们;46第二,在异象和预言上盖印,证明它们有权柄,必会完全应验。47两种说法可以并合;异象和预言已经应验,故可以放在瓶里封住,不再使用它们。

“并膏至圣者”:可作“并膏立圣所”(参和合本小字),即使圣殿再次成为圣洁。48“至圣者”一词曾被圣经作者用来描述“祭坛”,而祭坛也曾被膏抹。

25.“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这个“出令”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它是古列王于主前五三八年所颁布的命令,49“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耶利米口中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全国”,古列下令被掳的犹太人可以归国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以下的理由可证明古列王的谕令就是此处所说的“出令”:(a)这谕令在但以理说预言后很快便实现。50(b)以斯拉记一章一节和但以理的祈祷都与耶利米的预言有关,而这谕令就在耶利米所预言的七十年结束时颁布。(c)本节“重新建造耶路撒冷”正是先知以赛亚预言古列所要做的工作51

第二,它是亚达薛西王于主前四四四年颁布的诏书,准许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52支持这诏书就是但以理所指的“出令”最有力证据乃是这诏书是唯一明显地论述重建耶路撒冷城的命令,亚达薛西王甚至写信给管理王园林的亚萨,叫他供应建城的材料给尼希米。何况,尼希米重建圣城遇到莫大的阻力和困难,符合“正在艰难的时候”,耶路撒冷城得以重建(第25节)。

乍眼看来,第二个可能性比较可取,因为古列的谕令强调重建圣殿,而亚达薛西的诏书却是关乎重建耶路撒冷城。但是,有几件事是不能忽略的:(a)犹太人把圣殿与圣城当作是不可分割的;例如耶利米预言被掳的犹太人七十年后会回归“此地”,而但以理以“此地”包括“耶路撒冷”(2、16、18节)和“圣殿”(17节)。对于犹太人来说,重建圣殿与重建耶路撒冷几乎是指同一件事。(b)以斯拉记一章一至四节o记下古列谕令的一部份,并不是全部;53故此,以斯拉记六章三至五节(该谕令另一版本)记载了一些是二章一至四节所没有的资料。根据约瑟夫的记录,古列王谕令包括了重建耶路撒冷城和圣殿。54因为以斯拉记头八章偏重于圣殿的重建,故省略了谕令中有关重建耶路撒冷城的那部份。(c)以赛亚预言古列王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发命立稳圣殿的根基”,表明古列的谕令不会o是关于圣殿的重建。(d)我们有证据显示耶路撒冷在古列下谕令后被重建,且有人居住。在尼希米重建城墙之前,耶路撒冷已有不少重建了的房屋、23、24、25、28、2955远在主前五二○年(先知哈该的时代),耶路撒冷已有人居住,故哈该和撒迦利亚“奉以色列 神的名,向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说劝勉的话”;如果当时的耶路撒冷o不过是一个没有人居住的废墟,那些参予重建圣殿的人住在那里呢?伪经以斯拉壹书五章四十五节提到:“在所罗巴伯的时代,祭司、利未人、和一些市民住在耶路撒冷和邻近的城镇”。总括来说,在尼希米任耶路撒冷省长之前,耶路撒冷已部份重建,有人在那里居住,而尼希米所做的就是重建城墙(尼3-6章),加增城中的人口(尼11章)。56

赞成第二说法的学者认为如果由主前四四四年起计算,又假设“七十个七”等于七十个七年,那么第六十九个七与主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时间接近,正:纤们对二十六节的解释。但是,七十个七是否相等于四百九十年呢?并且他们解释二十六节的方法是否准确呢?(下文会交待)。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也有学者主张“出令”乃指大利乌王于主前五一九年所颁发的谕旨57但这谕旨o不过是重复古列的谕令。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出令”乃是亚达薛西王于在位第七年(458 B.C.)差派以斯拉回国时所颁布的谕令58但这谕旨论及恢复圣殿的献祭和安排管理百姓的长官,因此对重建耶路撒冷只字不提,难怪赞成这说法的学者硬着头皮说:改善耶路撒冷属灵的质素就是重建耶路撒冷城。59还有学者认为“出令”乃指耶利米于主前五八七年宣告被掳归回的预言60但耶利米并没有预言重建耶路撒冷。

“直到有受膏君”:皇帝和祭司都可称为“受膏者”,古列王也是耶和华所膏的;“君”指领袖,包括军事、政府、宗教首领。“受膏者”可指弥赛亚。

“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有两种理论:

第一,这两句是相连的,即从“出令建造耶路撒冷”直到“受膏君出现”共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61若是这样,为甚么要分成两部份(“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而不说“必有六十九个七”呢?因为当“七个七”结束时,“耶路撒冷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25节)。

第二,这两句是分开的,即从“出令建造耶路撒冷”直到“受膏君出现”o有七个七;后再有六十二个七。到时,耶路撒冷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那是一段艰难的时期(参吕本、现中、思高)。62而六十二个七即由“受膏君”出现至“受膏者被剪除”之前。

“连街带濠”:“街”指城内的广场,63“濠”是城外的引水渠道;64“街”和“濠”表示城内和城外都重新建造妥当。

26.“受膏者必被剪除”:指二十五节的“受膏君”被杀害,65正如以赛亚所说:“他从活人之地被剪除”

“他一无所有”:祂应有弥赛亚的尊荣,但死时却一无所有,连父神都离弃k

“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指主后七十年提多将军带领罗马军兵毁灭耶路撒冷。这“王”与二十五节的“受膏君”的“君”原是同一个字;故本节的“受膏者”和“一王”与二十五节的“受膏君”相应。

“荒凉”:与八章十三节的“毁坏”同一个希伯来字。(参

27.“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他”是二十六节的“受膏者”(弥赛亚),“坚定盟约”即是使盟约生效;66弥赛亚藉着自己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使新约产生效力,叫信靠祂的人与 神和好。“他”也可指二十六节的“王”。67

“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新约的真犹太人不用再献祭

“那行毁坏可憎的如飞而来”:“可憎的”指圣殿成了拜偶像的地方,变得令人憎恶(犹太人称偶像为“可憎之物”),68故描写提多将军毁坏了圣殿。“如飞而来”本是“翅膀”,指圣殿的殿顶或祭坛的角。新译建议把本节下半部翻作“他必在殿里设立那使地荒凉的可憎的像,直到指定的结局倾倒在那造成荒凉的人身上”,这符合原意。

当但以理一开始祈祷, 神就打发加百列来启导解惑,向但以理传告一个新的启示。加百列将耶利米所预言的“七十年”的更深一层含义告诉但以理。

“七十年”指“七十个七”(这种解释可能根据利未记二十三章“安息年”的思想)。这七十个七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有七个七,即由古列王下令准许犹太人归国,直到耶路撒冷在尼希米时代重建完毕。第二部份有六十二个七,圣殿重建至基督(“受膏君”、“受膏者”)出现。69第三部份o有一个七,一七之半弥赛亚被杀害,新约因而生效,祭祀与供献止息。当最后的一个七完毕后,提多将军会率领罗马兵攻毁耶路撒冷(包括那变成可憎的圣殿),而他自己也必经历 神指定的忿怒。

 

33 Lacocque, 187; Hartman, 239; Young, 190.

34 根据七十士和叙利亚文译本,把wayyaben视作wayyabo~

35 “思想”bin和“明白”haben都源于同一个字根bin.

36 “异象”不一定是看见的,也可指听见的信息(俄1和都作“默示”);Baldwin, 168.

37 Lacocque(191)认为这是但以理书对旧约神学思想所作的一个重大贡献。

38 没有一位学者相信这里是七十个七日(即四百九十天);Young,196.

39 D. Hill, The Gospel of MatthewEerdmans, 1981),277; 他指出此处的希腊原文可作"seventy-seven times"或"seventy times seven".

40 米勒德,783; lkale 源自 Kala 基本意思是控制和阻挡,不让一件事或动作继续发生下去。

41 TWOT, 334.

42 Baldwin, 168-169, 把lahtom "to seal up"改成lhtom "to put an end".

43 Young, 199.

44 Hartman,(244)把sedeq翻作"justice"

45 Young, 200; Leupold, 414.

46 从上文“除净罪恶”来看,这种说法比较合理,因同一个动词在一节里多数有相同的意思。

47 Baldwin, 169.“异象和预言”可作“先知的异象”(Prophetic vision), Hartman, 244; Leupold(414)也赞同这译法。

48 米勒德,783;“并膏主圣者”原文直译是"膏那最圣洁的"(to anoint the most holy), 这句话在旧约都是描述"物",从未用来形容"人";Hartman, 244.

49 Keil, 351-352; Young, 202-203; Leupold, 418-420; Meredith Kline, "The Covenant of the Seventieth Week"in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Presbyterianand Reformed, 1974), 462; Baldwin, 169.

50 V.S. Poythress, "Hermeneutical Factors in Determing theBeginnings of The Seventy Weeks" Trinity Journal 6: 131-149, 133; 他列出多种原因解释但以理的预言为何要很快实现。

51 “重新建造”原是两个动词("to restore" and"to rebuild").

52 A.J. McClain, Daniel's Prophecy of The Seventy Weeks(Zondervan, 1940), 17; Walvoord, 225; R.E.Showers, "New Testament Chronology and The Decree of Dan. 9" GraceJournal 11: 30; R. Culver, 151; H.W. Hoehner, Chronological Aspects of TheLife of Christ(Zondervan, 1977), 126.

53 Poythress, op. cit, 135.

54 Josephus, Antiquities.

55 Walvoord(226)承认古列的谕令导致被掳的犹太人回国重整家园,建设房屋,但他引用证明这些房屋不是在耶路撒冷建造;Walvoord的论点被Poythress一一反驳,138.

56 Poythress, 140.

57 P.D. Feinberg, "An Exegetical Study of Dan. 9: 24-27" in Tradition and Testament(Moody, 1981), 189-222, 193.

58 J.B. Payne, The Imminent Appearing of Christ(Eerdmans, 1962),148-150; G.L. Archer,Encyclopaedia of Bible Difficulties(Zondervan,1982), 290.

59 Feinberg, op. cit., 194.

60 T.R. McCormisky, "The Seventy Weeks of Dan. against theBackground of Ancient Near East" WTJ 47: 18-45, 29; F.F. Bruce, Biblical Exegesis in the QumranTyndale, 1960),69.

61 Pusey, 198; Young, 205; Baldwin, 170; Archer, op. cit, 291.

62 Montgomery, 379; Leupold, 417; McCormisky, op. cit, 19-25,他提供最有力的理由支持这两段期间是分开的。

63 Porteous, 244.

64 Porteous, 170.

65 “剪除”可指死刑

66 Young, 213; 赞成“他”指弥赛亚(基督)还有 M. Kline, op. cit, 463-464.

67 Baldwin, 171; 从文法结构来看,“他”指“王”比较适合。

68 Young, 218.

69 W. Kaiser, Toward an O.T. TheologyZondervan, 1978), 248; 他认为“受膏君”和“受膏者”都指主耶稣基督。

总结

Ⅰ 本章基本上是一篇伟大的祷文,它也描述 神如何垂听祷告。

但以理是一个祷告的战士:他每日祈祷至少三次,甚至为此付上性命也在所不惜(6章)。他不但自己私底下祈祷,还与三位挚友同心祈祷。无疑的,但以理能够在巴比伦由始至终坚持他的信仰,因为他注重祷告。70他为同胞恳切祷告,有如基督为耶路撒冷洒热泪,以及保罗为同胞伤痛。

更奇妙的是, 神不仅立刻应允但以理的祈祷,且把他的视野扩阔(超过他所求所想),由“七十年”变为“七十个七”。71虽然“七十个七”意思深奥不易明白,它的中心思想却十分清晰: 神掌管着人类的历史,祂的旨意必然成就,耶路撒冷必得重建,对选民行毁坏者必遭灭绝;故此,本章和一至八章同样是安慰的信息,鼓励被掳的选民对 神至死忠心。

Ⅱ 有学者认为四至二十节本不在书内,因为:第一,这一段祈祷文指出选民被掳是因犯罪背弃了 神,但本书其他地方并没有类似的说法(本书的异象暗示选民受逼害o是为了磨炼他们)。第二,如果把这段删去,整段经文会更畅顺。因为一至三节但以理不明白选民被掳已届七十年,而耶利米的预言仍未应验;第二十一至二十七节指出“七十年”原来有另一意思(而4至20节的祷文并非关于“七十年”的解释)。第三,本段的希伯来文比本章其他经节优美。72

许多学者已把上述的论点逐一驳斥,此不赘述;73例如,上述第一点忽略了这段祈祷文有它的重点,而且它补充了其他经文所没有的数据;而第二点忽视了但以理原本不是要了解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的意思,他只是求 神兑现有关“七十年”的应许,故他为同胞向 神认罪悔改,盼望 神因此采取行动履行诺言。上述第三点忘记了但以理的祈祷文主要是引用旧约其他地方的经文,故希伯来文与本章其他经节不同。旧约诗人向 神祈祷时也常常引用一些著名的祷文(参考其他祈祷诗)。74一位在蒙古开荒布道的宣教士,临终前写道:“当我觉得自己无法向神祈祷,我便翻开诗,推出我的独木舟,让自己顺着圣经的灵修之河而下。这河的潮流常将我带到神面前,而它的水流常常又深又强”。75总括来说,本段经文在全章的文脉中,有其一致性,不是后人的加笔。

Ⅲ 历代以来的学者对于七十个七有五种的解法:

第一,就是上文所采用的诠译:(a)把古列王下谕令至耶路撒冷重建完毕的那一段时间当作头七个七;(b)而六十二个七则指耶路撒冷重建至基督降生的那一段时间;(c)最后一个七则包括基督被钉死在十架。当七十个七完结了以后,再经过一段日子,提多将军会率兵攻毁耶路撒冷与圣殿,而 神的忿怒至终会倾注在他身上。

这解法有几个问题:(a)根据这说法,第二十四节的“膏立圣者”乃指基督被膏抹(受洗后圣灵降在祂身上);但是,“膏立圣者”应该翻作“膏圣所”,这并没有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完成。(b)把二十五节的“受膏君”视为等同第二十六节的“受膏者”是否合理呢?如果它们指同一个人,为甚么作者不用同一个名称呢?(c)把第二十五节的“出令”至“直到有受膏君”,当作“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即六十九个七)的开始和终结,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释。从“出令”至“有受膏君”o是头七个七的开首和结尾。(d)依据这说法,第二十六节的“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乃是七十个七以后才发生的事;但从经文的描述看来,这件事是包括在七十个七之内。(e)把二十七节的“他”解作第二十六节上半部的“受膏者”是与文法结构有冲突;“他”应指二十六节下半部的“一王”。76(f)这说法把第二十七节看作与第二十六节“平衡”,即是说第二十七节的“与许多人坚定盟约”是等同“受膏者必被剪除”,但这有甚么证据支持呢?就文章表达的角度来看,第二十七节不是与二十六节平衡,而是继续描写第二十六节的记载之后所发生的事。77(g)基督受死并没有使“祭祀与供献止息”。犹太人继续供献祭祀,直到主后七十年亡国才停止。

第二,(a)把头七个七解作从古列的谕令至基督的第一次降临。(b)六十二个七则从基督第一次降临直至末世;第二十五节的“耶路撒冷”是指属灵的耶路撒冷,就是教会,而第二十六节的“受膏者”则是弥赛亚(基督);因此“受膏者被剪除”乃指基督不再受人尊重,失去了影响力;所以,六十二个七是教会的时代。(c)最后的一个七是指敌基督(26节的“一王”和27节的“他”)带领各国攻击耶路撒冷,以及敌基督如何与人订立盟约及不准人敬拜真神;最后,敌基督被 神消灭。78

这解法强调“象征”的解释,这有不少的难处:(a)把第二十四节的“膏立圣所”解作基督与圣徒同在是否合理呢?79(b)把第二十五节第一次所提的“耶路撒冷”解作圣城,而第二次的则解作教会被建立,这是不合逻辑的;而且本段经文没有任何提示说耶路撒冷象征教会。(c)把第二十六节的“受膏者被剪除”解为耶稣基督不受人尊崇,是有过份灵意化之嫌,况且,“剪除”原指被谋杀。(d)圣经没有其他地方提到敌基督会与人“坚立盟约”以及“使祭祀与供献止息”。80(e)把第二十七节看为与第二十六节平衡而不是延续并不合理。

第三,(a)把头七个七解作从耶利米宣告“七十年”的预言开始直至古列王“受膏君”的出现。(b)六十二个七则从古列至敌基督的出现(26节的“受膏者”和“一王”以及27节的“他”都指敌基督)。(c)最后的一个七所发生的事包括第二十六节和二十七节所记载的。81

这说法是比较新颖,但它有几个问题:(a)它没有对六十二个七的结尾作出交待。82(b)它假设了七章二十四节的“小角”和十一章四十节的“北方的王”是敌基督,故敌基督是一个君王;而此处的“受膏者”应该是一个君王(因为受膏抹),故也是敌基督;这些假设尚待证实。83(c)它认为第二十六节的“一无所有”类似十一章四十五节“无人能帮助他”,而十一章四十五节应该指敌基督,故此处的“受膏者”也是敌基督。84但我们不能确定十一章四十五节是指敌基督而言,更不能说“一无所有”相等“无人能帮助他”。(d)如果二十六节的“受膏者”是敌基督,下文的“一王”也是“敌基督”,为甚么作者不说:“他的民来毁灭这城”而要说“一王的民”呢?其实,圣经从未称敌基督为“受膏者”。

第四,(a)六十九个七是以斯拉时代(458 B.C.)至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时期,即主后二十七年;总数是四百八十三年(六十九个七)。85六十九个七之后,基督被钉在十架,跟着有提多将军率兵围攻耶路撒冷(26节)。(b)最后一个七(27节)则在末世主耶稣第二次降临之前才发生;当时,敌基督与圣民立盟约,但在七年之一半,他却毁约,压逼圣民。头六十九个七与最后一个七之间有一段很长的间隔期,因为二十四节所提到的六件事要在主第二次降临时才应验。

绝大部份的中文注释都采取这说法,它的特点是把每个“七”解作七年;86但是,它有几个问题:(a)第二十五节的“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是分开的,故“从出令”至“受膏君”的时候是七个七,并不像这说法所说的六十九个七。(b)把二十六节“受膏者被剪除”和“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视作在七十个七以外,这是不符合上下文。(c)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七十个七不是连续而是中间有间隔;我们更不能说最后一个七是关于主第二次再临,故与前六十九个七是间隔。87赞成这派的学者(时代论支持者)认为第二、第七、第八章都有间断,故第九章也一样是有间断;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那三章是否真有间隔,我们并不能确定。88(d)这说法主张二十六节的“一王”是提多将军,二十七节的“他”却是敌基督,这是很难成立,因为此处的“一王”和“他”是同一个人,何况,作者既然在上文没有提过敌基督,怎会忽然用“他”来代表敌基督呢?89(e)我们没有证据显示敌基督会与圣徒“坚定盟约”;其实,在但以理书第九章一至十九节指出选民背弃 神与他们所立的约,故第二十七节的“盟约”也与这有关系,不会是指敌基督的盟约。

第五,(a)把头七个七视为由主前五八七年耶利米宣告“七十年”的预言算起,90直到古列或大祭司约书亚(受膏君)的出现(538 B.C.);91古列是“受膏君”,因他是君王,且被称为“耶和华所膏的”。(b)六十二个七则由古列(538 B.C.)算起,直至大祭司亚尼亚三世(受膏者)于主前一七一年被谋杀。亚尼亚三世是大祭司西门二世的儿子,当西门二世于主前一九五年逝世后,他便任大祭司,但他弟弟约书亚(后改希腊名“耶孙”)拥戴希腊文化,向安提阿哥四世出高价竞求大祭司之职,且许诺在耶路撒冷兴建一座希腊式的体育馆,安提阿哥四世允准他的请求,让他于主前一七五年任大祭司。到了主前一七一年,耶孙的助手门尼老斯以更高价夺去大祭司之职,他后来偷取圣殿的器皿以付清答应交给安提阿哥四世的金钱,结果被亚尼亚三世责椋幻拍崂纤估闲叱膳,买凶谋杀了亚尼亚三世(玛加比⑹樗恼拢。92“一无所有”指亚尼亚三世被杀时没有人帮助或安慰他,也可指没有人继承他大祭司职位。(c)最后一个七乃指亚尼亚三世被杀(171 B.C.)至安提阿哥四世于主前一六四年忧郁而死。第二十六节的“一王的民”就是安提阿哥四世和他的军兵,曾于主前一六九和一六八年侵略耶路撒冷,杀害多人(玛加比⑹槲11-26)。第二十七节的“他”也指安提阿哥四世,“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参是记述安提阿哥四世与那些拥护希腊文化的犹太人立约(玛加比壹;玛加比⑹樗12);但在“一七之半”(168-165 B.C.),安提阿哥四世残酷地逼害犹太人,不准他们献祭,还在圣殿设立那“可憎”的希腊丢斯神像(就是犹太人称为“令人作呕的可憎之物”,参玛加比壹93最后,安提阿哥四世这个在祭坛上面设立可憎之毁坏圣殿的人,94必照着所定的结局经历 神的忿怒。

绝大部份的学者都接受安提阿哥四世就是八章十三节那个“施行毁坏的罪过”的人,故本章那位“行毁坏”的也极可能是指安提阿哥四世(参

这说法也有几个疑问:(a)这说法没有兑现第二十四节所提到“七十个七”之六项目的。95(b)第二十六节的“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有洪水冲没”与安提阿哥四世的生平不:希因他并没有这样毁灭耶路撒冷的“圣所”;他o不过烧毁耶路撒冷城,不准人在圣殿献祭,又把丢斯神像放在圣殿祭坛原来的地方。96(c)安提阿哥四世没有与“许多人坚定盟约”;97他只是与许多接受希腊文化的犹太人有协议,准许他们“希腊化”,采用希腊的风俗习惯,兴建希腊式的体育馆,不接受割礼等(玛加比壹。安提阿哥四世没有与许多犹太人“坚定”一个先前已订下的盟约。(d)主耶稣自己曾暗示九章二十七节的“行毁坏可憎的”就是主后七十年毁灭耶路撒冷的提多将军,故第二十七节的“他”不可能是安提阿哥四世。另一方面,耶柔米也把第二十四至二十七节视为是预言罗马帝国所发生的事。98

上述的疑问并非绝对解决不了的。例如(a)表面看来,安提阿哥四世灭亡并没有应验了第二十四节所记畹牧件事;但是,本章是用启示文学体裁写成,因此,写作手法比较强调象征和夸张。故此,玛加比革命成功,遏止安提阿哥四世的逼害,以及圣殿的重献,都与第二十四节的描写:稀#b)学者们主张安提阿哥四世并没有“毁灭”圣殿,这却忽视了但以理书的作者把安提阿哥四世“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看作“毁坏君的圣所”;他“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就相等于“施行毁坏的罪过”99另一方面,他在圣殿设置丢斯神像,他因此被称为“行毁坏可憎的”,原因是丢斯神像污秽了圣殿,即是毁坏了圣殿。故此,安提阿哥四世虽然没有用武力毁灭圣殿,却被看为“将圣所与军旅践踏”(。其实,安提阿哥四世两次掠夺圣殿的财宝(168,169 B.C.)也算是“毁灭圣所”。(c)至于安提阿哥四世曾否“与许多人坚定盟约”、玛加比书的作者指出:当那些日子,以色列的叛逆者说服多人去和外邦人立约,他们朝见安提阿哥四世,获他准许采用希腊人的习俗(玛加比壹。毫无疑问地,安提阿哥四世与这些拥护希腊文化的犹太人有协议,而这协议是采用一个盟约的方式订立。100o是有学者认为“坚定盟约”不等于“订立盟约”,前者乃是使已订立的盟约产生效力;101但是,这说法不一定准确,因圣经从没有强调“订立盟约”与“坚定已订立的盟约”有分别;有人认为创世记十二章记载的是 神与亚伯拉罕订立盟约,而第十五章是坚定盟约,但在第十五章所用的希伯来动词却是“订立盟约”“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102如果“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o是一般的立约,为甚么作者要用“坚定”这一个词呢?103可能因为旧约圣经作者喜欢用“立约”描述 神与人的立约,这里却是安提阿哥四世与许多人立约(其实是他的阴谋),故作者故意不用“立约”而说“坚立盟约”。104另一方面,用“坚定盟约”描写安提阿哥四世的盟约含有很重的讽刺意味,因他不久便毁约,故这盟约是最不坚定的约,但作者却讽刺地说:“他与许多人坚定盟约”。105(d)新约圣经暗示“行毁坏可憎的”与主后七十年提多将军毁灭耶路撒冷有关,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新约圣经许多时候引用或应用旧约有它特别的方法,这并不等于说,新约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旧约原来的意思。换一句话说,“行毁坏可憎的”本来论及安提阿哥四世所立的丢斯神像,“但新约圣经却指出罗马的提多将军所做的事就是安提阿哥四世的“翻版”;在主耶稣的时代,但以理书九章二十七节已经应验,主耶稣o是预告:主后七十年要发生的事就是重复但以理在九章二十七节的预言而又已经应验的事。106

虽然没有人可以真正了解“七十个七”的预言,有一件事却是我们可以肯定的: 神掌管一切,行毁坏可憎的人必遭灭绝。

 

70 有关但以理的祷告生活怎样可以帮助传道人为 神使用,参R. Kriese, "The Prayer Lifeof an Evangelist", DecisionFeb.1987), 12-13.

71 贾玉铭(69)指出“读经、祈祷、与蒙神启示,三件事是紧相连的”

72 参Davies, 60-61; Porteous, 135;

73 Leupold, 395-399.

74 不少学者认为本段(4-20节)是引自一些当时候的礼仪祷文;Davies, 61-62.

75 华勒斯,170.

76 Walvoord, 233; Archer, op. cit., 291.

77 米勒德,784.

78 Leupold, 403-440.

79 Ibid, 416.

80 Ford, 201; Young, 210.

81 T. McCormisky, op. cit., 29-35.

82 Ibid., 30.

83 Ibid., 32.

84 Ibid.

85 赞成这说法的学者对于“出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是指以斯拉时代(457 B.C.),有些却相信是尼希米时代的谕令(444B.C.);赞成前者有Archer, 290; 胡里昂,115;赞成后者有Walvoord,228; A.J. McClain, Daniel's Prophecy of the Seventy WeeksZondervan, 1940), 20. 无论支持四五七或四四四,都认为第二十五节的“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是连在一起,唐佑之(58)指出,有一些学者认为六十九个七共四百八十三年,每年三百六十日,共一七三八八○天,而六十九个七乃指主前四四五年三日十四日至主后三十二年四月六日,也是一七三八八○天,十分准确。

86 丁立介,306-321;翟辅民,86-92;何慕义,124-134;贾玉铭,74-79;苏佐扬,126-130.

87 胡里昂,118.

88 Ibid.; 米勒德,784.

89 故此,Gaebelein, McClain, Walvoord,Scofield, Ironside唯有说:“一王的民”中的“民”乃是罗马军兵,而“一王”却是敌基督,但罗马军于主后七十年已经攻陷耶路撒冷,怎可说他们是属于一个到现在还未出现(主第二次降临时才出现)的君王呢?参 Young, 211.

90 赞成这说法的学者对于“出令”的日期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耶利米是在主前五八七宣布有关“七十年”的预言(例如 Montgomery, 379; Hammer, 98;Anderson, 114; 思高,144), 也有认为耶利米说预言是在主前594年(Hartman,251).

91 也有学者认为“受膏君”乃是大祭司约书亚。他是大祭司,故是被膏抹的,而用此处的“君”nagid 描写大祭司亚尼亚三世;故大祭司是“受膏君”;Hartman, 251; Montgomery, 379; Lacocque, 194. 其实,如果本节的“受膏君”是大祭司约书亚,则与第二十六节称大祭司亚尼亚三世为“受膏者”相应。至于作者为何不称亚尼亚三世为“受膏君”呢?主要是避免读者把第二十六节的亚尼亚三世误解为约书亚;用两个不同的称号,让读者更易了解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物。

92 有关亚尼亚三世(Onias III)、耶孙(Jason)和门尼老斯(Menelaus)的关系,参谢友王,256-258;布赖特以色列史(文艺,1974),459-461.

93 腓尼基人称丢斯为“天上的主”(baal samen),犹太人却称它为“令人恶心的可憎之物”(siqqus somem),把“天上”samen改作发音相近的somen,即是“令人恶心”。

94 “那行毁坏可憎的如飞而来”或作“在殿顶上有那行毁坏可憎的”(比较,Lacocque(198)却认为'al kinap应指“在祭坛上”(玛加比壹

95 第二十四节所提的六件事却因基督救赎大功得以完成;参J.B. Payne, "The Goal ofDaniel's Seventy Weeks" JETS 21: 97-115; 他指出第二十四节的六件事都与二十五至二十七节所提到的事情有关,且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完全应验。

96 Baldwin, 171; T. McCormisky, op. cit., 31.

97 Young, 209.

98 Jerome, 109; Bravermann, 104-106.

99 Lacocque, 197.

100 原文直译:"Let us go and make acovenant with The Gentiles".

101 Young, 213.

102 此处是用"to cut the covenant", 希伯来人常用它描写立约。

103 higbir"tocause to be strong".

104 Finberg, op. cit., 205,但他认为“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乃指敌基督与人立约。

105 Lacocque(198)认为“盟约”berit是翻译亚兰文的qyam,而gyam 可指"契约"或"法例",此处应作"他把法例加诸许多人身上";这理论假设本章是译自亚兰文,而这假设尚待证实。

106 R.T. France, Jesus and Old Testament(Tyndele, 1971), 72-73; 他说:"Jesus is not saying that Daniel's predition will be fulfilled,but rather looking for a repetition of the event in which it has already beenfulfilled".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10-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十章

拾 但以理所见大争战的异象(十1十二13

    (一)异象的背景:天使显现与但以理谈话

    (二)异象的内容:天使所传递的信息

    (三)异象的结束:但以理再与天使谈话

    总结

(一)异象的背景:天使显现与但以理谈话(十1十一1

1波斯王古列第三年、有事显给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这事是真的、是指着大争战、但以理通达这事、明白这异象。

2当那时、我但以理悲伤了三个七日。

3美味我没有吃、酒肉没有入我的口、也没有用油抹我的身、直到满了三个七日。

4正月二十四日、我在希底结大河边、

5举目观看、见有一人身穿细麻衣、腰束乌法精金带。

6他身体如水苍玉、面貌如闪电、眼目如火把、手和烊绻饷鞯耐、说话的声音如大众的声音。

7这异象、惟有我但以理一人看见、同着我的人没有看见、他们却大大战兢、逃跑隐藏、

8只剩下我一人‧我见了这大异象便浑身无力、面貌失色、亳无气力。

9我却听见他说话的声音、一听见就面伏在地沉睡了。

10忽然有一手按在我身上、使我用膝和手掌、支持微起。

11他对我说、大蒙眷爱的但以理阿、要明白我与你所说的话、只管站起来、因为我现在奉差遣来到你这里‧他对我说这话、我便战战兢兢的立起来。

12他就说、但以理阿、不要惧怕、因为从你第一日专心求明白将来的事、又在你 神面前刻苦己心、你的言语已蒙应允、我是因你的言语而来。

13但波斯国的魔君、拦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大君〔就是天使长二十一节同〕中的一位米迦勒来帮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诸王那里。

14现在我来要使你明白本国之民日后必遭遇的事、因为这异象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

15他向我这样说、我就脸面朝地、哑口无声。

16不料、有一位像人的、摸我的嘴唇、我便开口向那站在我面前的说、我主阿、因见这异象我大大愁苦、亳无气力。

17我主的仆人怎能与我主说话呢‧我一见异象就浑身无力、亳无气息。

18有一位形状像人的、又摸我使我有力量。

19他说、大蒙眷爱的人哪、不要惧怕、愿你平安、你总要坚强‧他一向我说话、我便觉得有力量、说、我主请说、因你使我有力量。

20他就说、你知道我为何来见你么、现在我要回去与波斯的魔君争战、我去后希腊〔原文作雅完〕的魔君必来。

21但我要将那录在真确书上的事告诉你‧除了你们的大君米迦勒之外、没有帮助我抵挡这两魔君的。

1又说、当玛代王大利乌元年、我曾起来扶助米迦勒、使他坚强。

“波斯王古列第三年”:即第九章所记述的启示后两年,约主前五三七或五三六年。当时,第一批归国的犹太人已在所罗巴伯的率领下返抵故土,年纪老迈的但以理仍留在巴比伦。

有学者认为此处称古列为“波斯王”,表明这书是在希腊时代撰写,因波斯时代称古列为“大王”1,但这理论已被推翻。2

“有事”:原作“说话”,吕振中把本句译作“有神言启示给”但以理(现中作“信息”)。

“这事是真的”:这话是真实的3虽然但以理已届八十多岁高龄,头脑仍十分清晰,且有坚强的信心,深信 神的启示是真的,4因为来自 神的启示必定实现。

“大争战”:马丁路德把此词译作“大挣扎”;5它不仅指出 神的启示是论及将发生的大争战,也暗示但以理获得和明白此启示时所付出的奋斗和挣扎。6有学者认为本节的“这话”乃指以赛亚的预言,故“大争战”乃论及选民在巴比伦为奴的事;7这建议与异象的内容不:稀

“通达这事”:但以理细心思考这启示(参,故“明白这异象”。

2.“悲伤了三个七日”:但以理悲伤了三个星期;他悲伤可能因得知归国的选民在故土遭遇许多难处,重建圣殿的工作又搁置了、24);由于经文并没有提及他“悲伤”的原因,这o是臆测。8另一方面,我们可根据第十二节把“悲伤”解作付出代价,就是第三节所说的禁食,预备好自己接受 神的启示。9其实“悲伤”原文又可解作“枯干”10但以理因刻苦自己,整个人好像枯萎了。圣经里有不少伟人在接受 神的启示之前,先刻苦己身、做好准备,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禁食

3.“美味没有吃”:“美味”指他喜爱的食物,“美”与第十一节的“眷爱”原文相同。“美味”与选民在逾越节吃的“困苦饼”恰好相反

“用油抹身”:这是快乐的表记,故不用油抹身乃表示“悲哀”;当选民禁食时,多数不用油抹身作“梳头”)。

4.“正月二十四日”:正月十四日是犹太人的逾越节,十五至二十一日是无酵节;故但以理禁食刻苦己身的时间包括了两大节日。被掳归国的犹太人重视每月的“二十四日”,但不知其原因。

“希底结大河”:即底格里斯河。11

5.“身穿细麻衣,腰束乌法精金带”:“细麻衣”是用上等质料织成的白衣;圣经记载祭司、天使,以及羔羊的新妇都穿上细麻衣。“乌法”意思不详,可能是“精纯”的意思;也有学者建议把它改成“俄斐”12“俄斐”位于亚拉伯半岛南部,以盛产黄金驰名。“乌法精金”是一种上乘的精金。13

启示录那掌管七灾的七位天使也是“穿着洁白光明的细麻衣,胸间束着金带”

6.“身体如水苍玉”:好像一块闪烁发光的宝石,令人睁不开眼;14耶和华宝座的轮子形状和颜色也好像“水苍玉”

“手脚如光明的铜”:原作“手脚如光明的铜的眼”,描写天使的手脚如擦亮的铜那么光亮。

“说话的声音如大众的声音”:就像“万民喧哗”、“多国的民聚集哄嚷的声音”、以及海浪翻腾的声音。天使那响亮有力的铿锵声音,表征着能力。

7.“同着我的人没有看见”:当使徒保罗在大马色见异象的时候,他见“天上发光”,又听见主的声音,但同行的人“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但以理看见这位威荣的天使,与他在一起的人却没有看见;15但他们知道有一些奇异的事发生了(或者感受到天使的荣光),故害怕起来。

但以理书常论述但以理的与众不同;譬如,o有他一人能解梦、能读墙上的字,这里也o有他一人看见异象。

8.“只剩下我一人”:当但以理惊慌失措、需要人陪伴和支持时,他的同伴却都走开了,只剩下他一人,独自承受异象显现后所带来的那种恐惧。当主耶稣面对各各他的十字架,最需要人与他同心的时候,他的门徒却“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他独自一人”

“面貌失色”:由原来的神采飞扬转变成十分“憔悴”是同一个希伯来文字)。16

10.“使我用膝和手掌支持微起”:原作“那手摇动我的膝和手掌使我微起”。但以理本像一只动物伏在地上,现在微起;迟些他会站立起来,恢复人的形像。17

11.“大蒙眷爱”:圣经称亚伯拉罕为 神的“朋友”,大卫是“合 神心意的人”,但是,被称为是 神所爱的,o有但以理和神自己的独生儿子主基督18

12.“不要惧怕”:这是以赛亚书一连串“应许谕言”的开场白19

“第一日”:刻苦己心的第一日。

“刻苦己心”:这和“禁食”有关连

“我是因你的言语而来”:“言语”指但以理的祈祷;“而来”原作“被差遣而来”(现中:“被差派到你这里而来”,思高:“被派到你这里来”),乃指蒙差派传递信息。20

13.“波斯国的魔君”:波斯国的守护使者,21犹如天使长米迦勒是以色列国的守护天使(21节“你们的大君米迦勒”)。这里暗示“天空属灵界的争战”22也是使徒约翰所说的“在天上的争战”他看见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撒但〕争战)。23

波斯国的守护使者为甚么拦阻天使向但以理传递 神应允他祷告的信息呢?因为天使要宣布的信息是关乎波斯国的倾覆,而上古的人认为信息一旦公布,波斯国就会立刻覆没,但如果不被公布,可能还有转机。24作为波斯国的守护使者,他当然要竭力遏止天使宣布此信息。

“大君中的一位米迦勒”:“米迦勒”意思是:“谁像 神”?25米迦勒是保佑以色列人的天使长,他曾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犹9)。

“我就停留在波斯诸王那里”:这有几种解释:第一,“停留”指“过多的”、“不必要的”。26即是说,因有米迦勒的帮助,他可以抽身离开,而不需要留在波斯诸王那里。第二,七十士译本把此处改作“我就留下他在波斯诸王那里”(吕本)。27第三,把“我就停留”读作“他就停留”。28第四,把“我就停留在波斯诸王那里”与前一句“拦阻我二十一日”连在一起,即是说,由于波斯国的魔鬼拦阻了他二十一日,他被逼停留在波斯诸王那里,直至米迦勒来帮助他。29第五,把“我就停留”解为“我继续停留”,虽然有米迦勒的帮助,他仍停留在那里,直到他可以抽身离开,前来找但以理。笔者觉得第二、三、四、五种的说法都可取;这位天使暂时离开波斯的魔君,前来向但以理宣布 神的信息,任务完毕之后,又会再回去与波斯魔君争战(20节)。

14.“这异象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异象”就是第十一章的内容。

16.“有一位像人的”:另外一位天使。

“摸我的嘴唇”:但以理像以赛亚和耶利米一样,嘴唇获得从天而来的触摸,立刻就可以再次开口说话。

“我的主啊”:这是仆人对主人的称呼,表示“尊敬”。

“大大愁苦”:本是描写妇人生产时的剧痛,常用来表达最厉害的痛苦,但以理就如一个刚刚经过产难之苦诞下婴儿的母亲一样“毫无气力”。

“毫无气息”:“气息”就是 神吹入亚当鼻孔的“生气”;人没有了“气息”,就不能生存(不是一个“活人”);但以理描写自己一见异象,就变得如死人一样浑身无力。

19.“愿你平安”是希伯来人的“问安”;这“平安”强调一个人的“完整”描写一块“完整”的石头),与 神、自己和别人都有一种和谐的关系。30

20.“你知道我为何来见你么”:天使用这问题加强但以理的好奇心,叫但以理更留心将要听见的事。31

“希腊的魔君”:希腊国的守护使者。这位传话的天使要与波斯和希腊的魔君争战,不让这两个国家永无止境地折磨 神的圣民;所以, 神的圣民最终“必得拯救”

21.“真确书”:这是描写 神记录了过去、现在、和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 神有这样的一本记录,显示祂掌管万事。3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1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

 

.“玛代王大利乌元年”:就是古列王下令准许犹太人重归故土的那一年。

本段是第十一章那异象的背景。

第一,见异象的时间:古列王第三年。

第二,见异象的人物: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作者在此处提到古列和但以理的巴比伦名字,乃是响应第一章有关但以理改名,和但以理到“古列王元年还在”的记载。33

第三,见异象的原因:但以理克苦己心和禁食了二十一天,为要获得 神的启示;他可能因看见自己的同胞重归故土,所以,想更清楚将来要发生的事。他恳求 神向他启示。在第九章,但以理因为向 神认罪而禁食,此外他却是为了获得 神的信息而禁食。

第四,见异象的地点:就是在底格里斯河,当时但以理和一些同伴正站在河边。

第五,异象中的天使:(a)他的形象:十分尊荣高贵;他身穿细麻衣、腰束金带、身体如宝石、面貌闪电、眼目如火炬、手脚如光亮的铜、声音宏亮如多人齐声说话;无可否认,这天使的形像与启示录描写的基督相似;约翰所描写的基督是身穿长衣、胸前束金带、面貌如同烈日放光、眼目如火焰、脚好像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34(b)他的触摸:当但以理看见这奇异的异象,立刻昏倒、不省人事。异象中所见的天使就用手摸他,使他用手和膝支撑着自己微起。后来但以理脸面朝地,说不出话中,天使又伸手摸他的嘴唇。最后,天使再摸但以理,使他恢复了力气。35但以理三次被摸,才重新得力,预备好接受这个最后的异象。天使不但三次触摸但以理,还两次称他为“大蒙眷爱的人”;两次鼓励他“不要惧怕”。以利亚在罗腾树下,也被天使两次拍醒;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面对大争战时,也有天使来加添祂的力量。(c)他的身份:有学者认为这天使乃是加百列,因他在第九章也称但以理为“大蒙眷爱”的人,且他已经两次向但以理传递信息;但这里没有像前两次一样提他的名;而且,如果他是加百列,为甚么作者不在记载他第一次显现时加以描写,而却在这一次的显现才这样做。36有学者提议这天使乃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因为,此处的描述与启示录一章的描述相仿,37但是,在这异象中的天使需要米迦勒的帮忙,才可以离开波斯诸王来到但以理那里,我们不禁要问,降生前基督需要米迦勒的帮忙吗?38而且他是被差遣(11节)向但以理传递信息,基督在旧约是否站在被差遣的地位呢?39总括来说,这异象中的天使是一位和加百列同等的天使;40作者没有指出他的名字,我们也毋须诸多臆测。

第六,见异象之目的:因为但以理刻苦己心,禁食二十一天,向 神恳切祈求; 神听了他的祷告,打发天使来把他同胞日后必遭遇的事预先告诉他。这位天使为甚么要等了二十一日才来向但以理传递信息呢?原来他被波斯国的守护使者拦阻,耽搁了二十一天。

有人认为波斯国和希腊国的守护使者都是灵界的活物,是魔鬼的差役爪牙;故此,他们要与 神的使者争战,拦阻他们履行 神的吩咐。41也有学者指出上古的人认为一国都有其守护的使者,42他们都是善良而不邪恶的,因此,波斯国的守护天使拦阻传异象的天使前往但以理那处,o不过是因他要护卫所负责守护的国家。

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去确定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无论如何,当但以理祷告时,在天上就有了一场属灵界的争战。属灵界的争战是看不见的,却影响了地上发生的事。

 

1 Montgomery, 405.

2 R.D. Wilson, "The Title King of Persia in Scriptures" PrincetonTheological Review, 15: 90-145.; Young, 223.

3 原文直译:“真实乃是这话”,把“真实”放在前面,强调 神的说话真实无误。

4 唐佑之,64.

5 Young, 224 "a great struggle," Driver, 152: "a greatconflict".

6 此异象也关乎选民被逼害时的挣扎;Walvoord, 239; Leupold认为是选民的"大灾难",443;也可指天使与波斯魔君的争战,Anderson, 120.

7 Lacocque(204)把sabagadot 翻作"a great slavery".

8 Walvoord, 240.

9 Hartman(262)把mitabbel翻作"afflicted;"参Hammer,102.

10 TWOT, 7.

11 叙利亚文的旧约圣经却把"底格里斯"改作"幼发拉底";参思高,152;这是不需要的,我们不能因为"大河"多指幼发拉底,故假设此处的"底格里斯"是写错,因为底格里斯也是一条大河。

12 NEB "Ophir"; 思高(152),“敖非尔”。

13 Montgomery, 408; Young, 225; Hartman, 263.; P. Haupt, "Goldand Silver in Hebrew" JAOS, 43: 116-127.

14 “水苍玉”的原文是tarsis 与“他施”相近,可能是产于西班牙的宝石;Driver, 154; Porteous(152)认为它是一种"yellow jasper".

15 Leupold(450)认为他们看不见,因为没有属灵的敏锐力;这o是他的揣测。他们看不见,因为天使o显现给但以理看。

16 这个字的意思是"毁坏"作“毁灭”),此处是描写但以理惊慌万分,以致他看起来像"变了形"。

17 此处由“动物”恢复“人”的姿态,叫人不期然联想起尼布甲尼撒怎样得回人心,以及第七章的“四兽”和“人子”的对比。

18 使徒约翰被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

19 有关这种"应许谕言"(SalvationOracle)的结构,参R.N. Whybray, The SecondJsaiah(JSOT, 1983), 29.

20 Hartman(264)指出salah 多指“打发信差去传递信息”("to send a messenger with news")。

21 Jeffrey, 506-507.

22 以赛亚预言“当那日,耶和华在高处必惩罚高处的众军”,“众军”就是在天上与 神为敌的恶魔

23 有关各国的保护使者的历史,参D.S. Russell, The Method andMessage of Jewish Apocalyptic(Westminster, 1964), 244-249.

24 米勒德,785.

25 以前的学者认为“米迦勒”相等于迦南神明“米迦尔”(Mikal),现透过“亚伯拿”(Ebla)的文献,知道“米迦勒”就是“谁像 神”之意;G. Pettinato, "The Royal Archives of Tell Mardikh -Ebla" BA 39: 44-50, 50.

26 BDB, 451.

27 把原来的notarti改成w~oto hotarti或whotartiw,“我留下他”。

28 Ginsberg, 60.

29 现中思高;Lacocque, 203.

30 G. vou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Harper & Row, 1962), I, 130, 372.“愿你平安”可作"你有平安"(故“不用惧怕”);Hartman, 265.

31 也是用这方式唤起使徒约翰的注意力。

32 Hammer, 103.

33 这是一种“首尾呼应”(inclusio)的文学技巧;Hartman, 277.

34 不同的乃是基督右手拿着七星,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也有学者认为但以理所描述的乃是 神显现,而后来说话的才是一位天使,Walvoord, 243;但这说法有许多问题,参Baldwin,180.

35 但以理在本章以前已两次被天使抚摸和扶持

36 胡里昂,126.

37 Young, 225;苏佐扬,131.

38 Walvoord, 247.

39 Baldwin, 180.

40 Leupold(447-448)认为这位天使是与米迦勒同一级的(即是天使长)。

41 胡里昂(128)认为波斯的魔君是“鬼魔邪灵,就是鬼魔之首撒但亲自派来的”。不少学者认为彼得所说的“监狱里的灵”,就是这些堕落的天使,因为以诺壹书指出他们被 神监禁起来;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天道,1986),62.

42 他们提出的经文包括以及七十士的翻译。

(二)异象的内容:天使所传递的信息(十一2十二4

2现在我将真事指示你、波斯还有三王兴起、第四王必富足远胜诸王、他因富足成为强盛、就必激动大众攻击希腊国。

3必有一个勇敢的王兴起、执掌大权、随意而行。

4他兴起的时候、他的国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风〕分开、却不归他的后裔、治国的权势也都不及他、因为他的国必被拔出、归与他后裔之外的人。

5南方的王必强盛、他将帅中必有一个比他更强盛、执掌权柄、他的权柄甚大。

6过些年后、他们必互相连合‧南方王的女儿、必就了北方王来立约、但这女子帮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这女子和引导他来的、并生他的、以及当时扶助他的、都必交与死地。

7但这女子的本家、〔本家原文作根〕必另生一子〔子原文作枝〕继续王位、他必率领军队进入北方王的保障、攻击他们、而且得胜‧

8并将他们的神像、和铸成的偶像、与金银的宝器掠到埃及去‧数年之内、他不去攻击北方的王。

9北方的王〔原文作他〕必入南方王的国、却要仍回本地。

10北方王〔原文作他〕的二子必动干戈、招聚许多军兵、这军兵前去、如洪水泛滥、又必再去争战直到南方王的保障。

11南方王必发烈怒、出来与北方王争战、摆列大军、北方王的军兵必交付他手。

12他的众军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虽使数万人仆倒、却不得常胜。

13北方王必回来摆列大军、比先前的更多、满了所定的年数、他必率领大军、带极多的军装来。

14那时必有许多人起来攻击南方王、并且你本国的强暴人必兴起、要应验那异象、他们却要败亡。

15北方王必来筑垒攻取坚固城‧南方的军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选择的精兵〔精兵原文作民〕也无力站住。

16来攻击他的、必任意而行、无人在北方王〔原文作他〕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荣美之地、用手施行毁灭。

17他必定意用全国之力而来、立公正的约、照约而行、将自己的女儿给南方王为妻、想要败坏他、〔或作埃及〕这计却不得成就、与自己亳无益处。

18其后他必转回夺取了许多海岛‧但有一大帅、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并且使这羞辱归他本身。

19他就必转向本地的保障、却要绊跌仆倒、归于无有。

20那时必有一人兴起接续他为王、使横征暴敛的人、通行国中的荣美地、这王不多日就必灭亡、却不因忿怒、也不因争战。

21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人未曾将国的尊荣给他、他却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用谄媚的话得国。

22必有无数的军兵势如洪水、在他面前置话芑‧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23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

24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25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

26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置弧⒍且被杀的甚多。

27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28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29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

30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他必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

31他必兴兵、这兵必亵渎圣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献的燔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

32作恶违背圣约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独认识 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

33民间的智慧人、必训诲多人、然而他们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烧、或被掳掠抢夺。

34他们仆倒的时候、稍得扶助、却有许多人用谄媚的话亲近他们。

35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为要熬炼其余的人、使他们清净洁白、直到末了、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36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过所有的 神、又用奇异的话攻击万 神之 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毕、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37他必不顾他列祖的神、也不顾妇女所羡慕的神、无论何神他都不顾、因为他必自大、高过一切。

38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银宝石、和可爱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认识的神。

39他必靠外邦神的帮助、攻破最坚固的保障‧凡承认他的、他必将荣耀加给他们、使他们管辖许多人、又为贿赂分地与他们。

40到末了、南方王要与他交战、北方王必用战车、马兵、和许多战船、势如暴风来攻击他、也必进入列国如洪水泛滥‧

41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有许多国就被倾覆、但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必脱离他的手。

42他必伸手攻击列国‧埃及地也不得脱离。

43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银财宝、和各样的宝物‧吕彼亚人、和古实人、都必跟从他。

44但从东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扰乱他、他就大发烈怒出去、要将多人杀灭净尽。

45他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

.“波斯还有三王兴起”:“三王”指甘拜西、43大利乌一世、44亚哈随鲁(又名薛西斯)。45在甘拜西和大利乌一世之间还有一位术士,他在甘拜西远征巴勒斯坦的时候,假冒自己是甘拜西的亲兄弟士每弟、就是甘拜西在若干年前秘密暗杀的;46这术士o篡位六个月,便被大利乌一世杀死。故此,此处并没有把他包括在内。47

“第四王”:指亚哈随鲁,他曾拥有极大的财富,他“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故征收了很多税项,拥有金银制成的床塌和饮酒的器皿

“攻击希腊国”:亚哈随鲁曾于主前四八○至四七九年率领强大的军队进攻希腊(参的诠释)。48

3.“勇敢的王”:即亚历山大大帝(336-323 B.C.)。

4.“向天的四方分开”:参八章八节的诠释。

“却不归他的后裔”:亚历山大曾娶了骆莎拿为妻,49她给他生下一个遗腹子(也取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又娶了他蒂拉为妻,她生了希耳古利。50两对母子皆先后被杀,他的国因此“不归他的后裔”,反而是由四个将军瓜分。

5.“南方王”:指多利买一世(323-285 B.C.统治埃及)。

“将帅中有一个比他更强盛”:指西流古一世,他本是巴比伦的总督(321-316 B.C.)但在三一六年他躲避叙利亚总督安提岗的追杀(安提岗想占领亚洲地区,要吞并巴比伦),逃至埃及为多利买一世收留,且任埃及军队的统帅。主前三一三年,西流古与多利买连手,再加上吕西马加(统管小亚西亚及特拉西的君王)的协助,在迦萨击败安提岗的儿子低米丢,西流古一世重返巴比伦。十二年后(301 B.C.),安提岗被西流古一世击败,西流古统治大部份的亚西亚,扩张其版图至印度,名副其实的“权柄甚大”。51

6.“过些年后”:大约是在主前二八○至二四八年,南方(埃及)由多利买二世(285-246 B.C.)执掌王权,北方(叙利亚)的皇帝乃是安提阿哥二世(260-246 B.C.)。多利买二世曾和安提阿哥二世交战,结果是胜负难分,彼此言和。52多利买二世在主前二五二年把女儿百尼基嫁给安提阿哥二世,53大家订立盟约(所罗门作王时,多国的君王要与他建立盟约,故把女儿嫁给他,他“有妃七百,都是公主”,54

“都必交于死地”:安提阿哥二世娶了百尼基后,就休了发妻拉奥迪斯。55当多利买二世于主前二四六年死后,安提阿哥二世将百尼基打入冷宫,重新迎回废后拉奥迪斯,并恢复其后位。拉奥迪斯表面上不记旧恨,暗地里却找机会报仇雪恨;最后,她终于毒死亲夫安提阿哥二世(“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又派人杀死百尼基和她的儿子,以及百尼基从埃及带来的随从(就是那些“引导他来的”)。

“生他的”:或作“他所生的”(现中:“孩子”);56“扶助他”可能是那些设法帮助她逃走的人。57最后,拉奥迪斯立儿子西流古二世为王。

7.“另生一子”:指百尼基的弟弟多利买三世(246-221 B.C.)。当他得悉姊姊的悲惨下场,便带兵攻打北国,直闯北国首都安提阿,杀了拉奥迪斯;西流古二世被迫求和。

9.“北国的王”:指西流古二世。他东山复起,于主前二四二至二四○年带兵进攻埃及,却被多利买三世击退,无功返回首府安提阿。

10.“北方王的二子”:指西流古三世(226-223 B.C.)和他的弟弟安提阿哥三世(223-187 B.C.)。他们二人计划替父亲雪耻;后因西流古三世在小亚西亚一次战役中被人杀害,报仇的责任落在弟弟安提阿哥三世的肩头上。

安提阿哥三世于二一八至二一七年之间挥军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进攻,征服了腓尼基和非利士各城,直逼埃及边界的拉非亚(“南方的保障”)。

当时多利买四世(221-203 B.C.)继父亲多利买三世在南方作王,他率领步兵七万、骑兵五千,以逸待劳在拉非亚把安提阿哥三世击退;这就是第十一节所描述的。

12.“他的众军高傲”:指多利买四世的军队。

“他虽使数万人仆倒”:多利买四世在主前二一七年的战役中曾杀灭安提阿哥三世一万五千人,58但多利买四世没有乘机北伐,彻底地歼灭了安提阿哥三世,也没有占领北国的领土。59

13.“北方王”:指安提阿哥三世;他在主前二○三年(即是多利买四世去世的那一年,年幼的儿子多利买五世刚继位)带兵攻打埃及。多利买五世由主前二○三至一八一年作南方王。

14.“许多人起来攻击南方王”:马其顿王腓力和埃及一些叛臣支持安提阿哥三世攻打年轻的多利买五世。

“本国的强暴人”:埃及的犹太人;他们看见埃及形势不大好,就不再去支持埃及,转而臣服北国的安提阿哥三世。“强暴人”是指不守法的人。

“要应验那异象”:指这些犹太人助纣为虐,帮助安提阿哥三世,以致应验本章二十一至四十节所记载安提阿哥四世逼害犹太人的异象,o是迫害者终必灭亡,故计划“必要败亡”,不会成功。

15.“北方王必来筑垒”:主前二○○年安提阿哥三世大败埃及军,埃及统帅司各巴逃往西顿城,北军筑垒攻城,南方虽加派三位将军援助,仍然无济于事,司各巴终被俘掳。

16.“他必站在那荣美之地”:安提阿哥三世大胜埃及军后,控制了全叙利亚、巴勒斯坦、直至埃及的边界;他进入耶路撒冷,答允准许犹太人享有在埃及统治下的权利,且削减税收,并捐款给圣殿。在耶路撒冷被埃及统治了一百多年的犹太人现在有了新的统治者,也揭开了犹太历史最大惨剧的序幕;他将会“用手施行毁灭”,因为拥有“毁灭”的权柄,他是名副其实地操生死大权。

17.“将自己的女儿给南方王为妻”:安提阿哥三世为了控制埃及,把女儿克丽奥佩他嫁给多利买五世为妻。60

安提阿哥三世本想藉女儿“败坏”多利买五世,那知道克丽奥佩他深爱丈夫,不听从父亲的阴谋,反而站在丈夫的一边,鼓励他设法向罗马求助对抗北国(他的祖家)。

18.“他必转回夺取了许多海岛”:主前一九七年安提阿哥三世曾带兵侵占埃及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城市和岛屿。61

“有一大帅”指罗马将军路西史奇彪;62主前一九一年安提阿哥三世曾在特摩比里被罗马军击败;翌年,他的海军在爱琴海又吃败仗,罗马兵乘胜追击,在路西史奇彪率领下把安提阿哥三世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安提阿哥三世只好接纳罗马提出的苛刻条件;他除了割让部份领土给罗马外,还要赔款一万五千他连得。他本准备叫罗马受“羞辱”,结果,他反被罗马所“羞辱”。63

19.“绊跌仆倒”:安提阿哥三世回国筹募赔款,向各地的庙宇打主意,因为当时的庙宇有如今日的银行,藏有大量财宝;主前一八七年,他在彼勒神庙掠取财宝时被人暗杀。64

20.“必有一人”:就是安提阿哥三世儿子西流古四世(187-185 B.C.);为了按时清还赔款给罗马,西流古四世派出收税员往各地去强课重税、横征暴敛。他派遣亲信希略多路前往耶路撒冷(“国中的荣美地”)掠夺圣殿的财宝(玛加比⑹榈谌章)。

“这王不多日就必灭亡”:西流古四世于主前一七五年被人杀死。6521.“必有一个卑鄙的人”:指安提阿哥四世;他卑鄙,因他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属于侄儿的王位。

“用谄媚的话得国”:“谄媚”指狡滑的手段,暗示安提阿哥四世如何游说别迦摩王尤米尼二世派军帮助他,66以及他怎样以曲意的解释和谄媚的态度说服叙利亚人接受他的统治(虽然他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他杀掉希略多路,宣称o会摄政为王,且最后必把王位交还他的侄儿,故他大受安提阿哥城的居民欢迎。

安提阿哥四世外表十分谦恭和民主,且慷慨大方很快就获得人的信任和拥戴(所以雅典人也赐他为“荣誉市民”的头衔,立他为地方官)。

22.“无数的军兵”:指邻国(尤其是埃及)与他作对的军兵。

“同盟的君”:原作“盟约之君”(吕本:“盟约的人君”);67由于“君”可指大祭司,而“盟约”是指 神与犹太人所立的约,故“同盟之君”乃是大祭司亚尼亚三世(和合本把此句译作“同盟之君”很易叫人误会这君与安提阿哥四世同盟,原文却无此意)。68

大祭司亚尼亚三世反对安提阿哥四世所提倡的希腊化政策,故在主前一七五年,当亚尼亚三世的弟弟耶孙(原名约书亚)向王安提阿哥四世保证,如果他被立为大祭司,他会捐出三六○他连得的银子给王的库房,又大力推动希腊的文化,王就废除亚尼亚三世,封立耶孙为大祭司。主前一七一年,耶孙命令助手门尼老斯把税项带去给安提阿哥四世,门尼老斯趁机贿赂王,应允要比耶孙多进贡三百他连得的银子。王就废除了耶孙,立门尼老斯为大祭司。不久,门尼老斯因亚尼亚三世公开谴责他,老羞成怒,贿赂王的大臣安多尼古杀掉亚尼亚三世。69故此,“同盟之君”亚尼亚三世也在安提阿哥四世面前“冲没败坏”。

23.“与那君结盟之后”:原作“有人与他联盟”(吕本:“由于人跟他联盟的缘故”),这句与上一节不是连接的(和合本的翻译叫人误会上一节的“同盟之君”和“与那君结盟”是同一个人),本节的“那君”乃是指埃及王多利买六世(181-145 B.C.),他乃是安提阿哥四世的外甥,安提阿哥四世利用二人的联盟从埃及夺取许多属于埃及的巴勒斯坦城镇,使北国渐渐富强。70

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结盟”乃指那些接受希腊化的犹太人,他们与安提阿哥四世结盟。71

24.“散给众人”:相传安提阿哥四世到处抢掠财宝之后,就将财宝分给拥护和跟随他的人(玛加比壹指出“安提阿哥四世馈赠礼物给随从,比他以前的王都慷慨得多”)。

“保障”:南国埃及的城市。

25.“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主前一七○年至一六九年,年轻的多利买六世按照两位大臣欧拉尤斯和列拿尤斯的建议向安提阿哥四世宣战;安提阿哥四世率领大军迎头痛击埃及军,首先侵占了埃及的边防要塞怕路仙,再乘胜追击至门斐斯;多利买六世又在两位大臣的怂恿下逃走,结果,被擒获成为安提阿哥四世的阶下囚(玛加比壹72

“有人设计”:指两位大臣的阴谋,其实他们已和安提阿哥四世暗地里订下休战条件。

26.“吃王膳的”:即两位大臣和其他反对多利买六世的臣仆。

27.“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二王”指安提阿哥四世和多利买六世;前者俘掳了后者,强逼他签署和约,使安提阿哥四世成为埃及地的保护者。

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居民听见这消息,立刻宣称不承认多利买六世是他们的君王,因为他们不能忍受向安提阿哥四世臣服。于是,他们另立多利买的弟弟为王,称号为多利买八世。安提阿哥四世挥军直攻亚历山大城,o是该城的市民众志成城,竭力抵御,他无功而退。

安提阿哥四世于是想利用多利买六世挑拨离间埃及人,故释放多利买六世,设宴款待他,而多利买六世心中有数,知道安提阿哥四世满肚子阴谋诡计,故将计就计,表面上同意和安提阿哥四世连手对付多利买八世。所以他们大家“心怀诡计,同席说谎”。

“计谋却不得成就”:多利买六世和多利买八世两兄弟和好如初,共同对抗安提阿哥四世,故他的诡计失败。

“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应作“因为距离所指定的末期,还有一段时间”,即埃及被灭绝的时候未到,故安提阿哥四世的阴谋不能实现。

28.“他的心反对圣约”:安提阿哥四世占领埃及的阴谋不能得逞,于是班师回国。途中,他停在耶路撒冷。由于当时有谣传说他战死于埃及之故,前任大祭司耶孙就从约但河东带领一千人前来攻入耶路撒冷,除掉大祭司门尼老斯的亲信,赶逐门尼老斯离境,重新夺回大祭司的职位。耶孙因大肆屠杀,引起众愤;结果,也被驱逐出城。安提阿哥四世认为这件事证明犹太人背叛他,故他抵达耶路撒冷,再立门尼老斯为大祭司,且在门尼老斯的引导下进入圣殿的圣所,掠去圣殿内许多器皿和宝物,价值一千八百他连得银子(玛加比壹;玛加比⑹槲11-21)。

29.“他必返回”:主前一六八年,安提阿哥四世第二次进攻埃及,他的军队直捣埃及内地,他在下埃及的门斐斯自封为埃及王;但当他围攻亚历山大城的时候,罗马刚刚战胜了希腊,派遣特使志拿斯命令安提阿哥四世撤离埃及,因此时罗马的势力正扩充至中东,它为了要成为埃及的保护国而决不让安提阿哥四世先拔头筹,获得管辖埃及的权利。安提阿哥四世回复说要先和部下商量才能作出答复,志拿斯就在沙地上绕着安提阿哥四世划一圈,威吓他若不答复,就不准走出圈外。73安提阿哥四世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屈服,收拾残军班师回国;他不敢得罪罗马这个新兴的超级势力。罗马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征服了希腊,又成为埃及的保护国。

30.“基提战船”:“基提”指居比路(今日的塞浦路斯),当时属罗马管辖,故“基提战船”即是罗马军舰。当安提阿哥四世兵临亚历山大城时,罗马战舰亦驶近亚历山大港口。74

“又要恼恨圣约”:安提阿哥四世因在埃及受罗马的羞辱而怒气膺胸。当他接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满他推行希腊化政策的消息,更是火上加油;于是,向犹太人发泄怒气,他纵容军队在耶路撒冷大施屠杀,把居民掳去卖为奴仆,并抢掠和破坏全城,城墙也被拆毁,另建亚基拉城堡,控制圣殿地区,派兵长驻该城。75

“圣约”与二十八节的“圣约”都指犹太人,是与 神订立盟约的选民。

“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此句的“圣约”却指 神和选民所订立的盟约,当时有一群犹太人弃掉自己的信仰,采取希腊的习俗,且游说同胞仿效他们接受“希腊化”;这些投机的犹太人与安提阿哥四世妥协,成了他的帮凶,助他横征暴敛,倒行逆施迫害那些忠于 神的同胞。

31.“就是保障”:安提阿哥四世曾在圣殿以南为他的驻军建立了亚基拉城堡,故“保障”指圣殿一带。

“除掉常献的燔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安提阿哥四世清楚知道,犹太人不接受希腊化的政策,主要是因他们信奉 神;故他决定用最严厉的手段对付犹太人的宗教。主前一六七年,他下令废除圣殿一切的礼仪和献祭,毁灭所有律法书,禁止守安息日和其他节期,废弃洁与不洁的饮食条例和禁止替婴孩行割礼。

同年十二月,他在圣殿原来摆放祭坛的地方放置了一个新的祭坛,在其上献猪给丢斯神,还设立了丢斯的神像,把圣殿改名为丢斯庙。76这个“可憎”的丢斯神像“毁坏”污秽了圣殿(其实,安提阿哥四世还下令把猪血涂抹在圣殿的器皿和幔子上)。不但如此,安提阿哥四世还在各地设立了异教的祭坛,命令犹太人向偶像献祭。

32.“认识 神的”:指那些真心以 神为独一真神的犹太人;希伯来文的“认识”不仅包括头脑上的“知道”、“了解”,更是心里“接受”和“承认”,创世记的作者曾用这个词描写人间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夫妇的性关系“亚当和夏娃同房”原作亚当“认识”夏娃)。77何西亚先知指出:一个真正认识 神的人,必定遵行祂的吩咐

这些犹太人笃信 神,忠心至死,不肯敬拜假神丢斯(玛加比壹。他们与那些贪生怕死o懂向安提阿哥四世谄媚的信仰投机分子成了强烈的对比。

33.“民间的智慧人”:就是那些“认识 神”的人,他们不但自己“刚强”,还鼓励同胞刚强壮胆,务要持守列祖所传下来的信仰。

“倒在刀下”:当时候安提阿哥四世下令:凡继续奉行犹太人信仰的人必受重罚,那些为婴孩行割礼,和收藏律法书,以及拒绝在异教祭坛献祭和不吃在祭坛上献过的猪肉的人,都要被杀(玛比加壹;玛比加⑹榱18-。忠于 神的人宁死不屈,甘心舍身殉难。78

34.“稍得扶助”:指玛加比革命渐获胜利,79叫忠于 神的人暂时不受迫害,可喘一口气(玛加比壹

“许多人用谄媚的话亲近他们”:有一些人参加玛加比的革命不是出于真心,他们o是在革命成功时趋炎附势,前来笼络巴结。这些说谄媚话的人参加起义,也是因为害怕玛加比党的人对他们不客气,故后来看见锋头不对,又再次拥护希腊文化,放弃原有的信仰(玛加比壹

35.“熬炼其余的人”:这是 神准许犹太人经历迫害之目的;那些忠贞于 神的选民藉着迫害得了磨炼,成为“清净洁白”,而那些不真心“认识” 神的选民便在迫害中“仆倒”了。

36.“王必任意而行”:这“王”是谁呢?第一,他是安提阿哥四世。80第二,他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A.D. 280-337),这是犹太拉比的看法。81第三,敌基督。82第四,一切与 神为敌的人。83

让我们先看作者如何描述此“王”,然后才下结论指出这“王”究竟是谁。

36.“任意而行”:作者曾用此句话描写亚历山大,安提阿哥三世

“超过所有的神”:安提阿哥四世自高自大,以自己为天神显现,他发行的钱币刻有“神明显明”的字句。84使徒保罗指出那大罪人敌基督要“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

“万神之神”:即耶和华 神;安提阿哥四世曾“攻击万君之君”,因他“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毁坏君的圣所”;但历史并没有记述安提阿哥四世“用奇异的话”攻击 神。“奇异的话”就是叫人感到惊奇的说话,因为王所说的狂妄亵渎 神的话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保罗曾形容那大罪人“坐在 神的殿里,自称是 神”。

“行事亨通”:但以理书的作者曾描述安提阿哥四世“任意而行,无不顺利”

“主的忿怒完毕”:这王的狂妄是有限期的,到了期限, 神的忿怒必临到,毁灭此王(参的“恼怒临完”,“恼怒”与此处的“忿怒”同一个希伯来文字)。

37.“他必不顾他列祖的神”:安提阿哥四世尊崇希腊的丢斯神远超过北国叙利亚素来敬拜的神明(例如阿波罗神);另一方面,他曾掠夺自己神明庙宇的财宝,故是“不顾他列祖的神”。

赞成这“王”是敌基督的学者对这句话有两种看法:第一,敌基督将会是犹太人,故“列祖的神”指犹太人所敬拜的 神;85第二,敌基督源于将来新兴的罗马帝国,故指罗马所崇拜的神,也就是罗马天主教所崇拜的真神。86

“也不顾妇女所羡慕的”:可能是“搭摸斯”,他是迦南人所敬拜的植物神,主管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安提阿哥四世漠视这位迦南神。另一方面,主张“他”是敌基督的学者却认为“妇女所羡慕的神”乃是“爱情”,87或说所有妇女都羡慕作弥赛亚的母亲,故指弥赛亚。88这两种解释比较牵强,因经文明说是“妇女所羡慕的神”,且从上下文来说,这指“搭摸斯”比较合理。

“无论何神他都不顾”:指安提阿哥四世为了筹募送给罗马的赔款而抢掠所有神庙的财宝,89显然是不尊敬任何的神明。

38.“他们要敬拜保障的神”:就是丢斯神,安提阿哥四世用大量的金银宝物为丢斯兴建了美轮美奂的庙宇。

赞成“他”是敌基督的学者却认为“保障的神”就是战争的神,暗示敌基督性喜争斗,到处与人为敌。而且,他要用“金银宝石”去支持昂贵的战争。

39.“他必靠外邦神的帮助,攻破最坚固的保障”:这两句话可作“他用外邦神的人民去防守保障”(参现中:“他用信奉异教神明的军队防守他的堡垒”;吕本:“他必使敬拜外人之神的人民做守卫保障者”)90回应安提阿哥四世派他的军队驻守于耶路撒冷的亚基拉城堡(玛加比壹、27节)。91

“凡承认他的,他必将荣耀加给他们”:玛加比书的作者记述安提阿哥四世善待那些听从他话的人。有一次,一个犹太妇人与他的六个儿子宁死不屈,不肯依照他的话放弃敬拜 神,结果都被杀死。安提阿哥四世对剩下的最年幼孩子说:“如果你肯弃掉你祖先的习俗,我便赐给你许多财富,又给你高位”(玛加比⑹槠24)。他常用权势和财物来拉拢迎合他的小人。

另一方面,那些认为“他”是敌基督的学者却指出本节叙述敌基督攻打最坚固的保障,战胜后会让那些尊崇他的人管辖保障,又分地给他们,以赢取他们的忠诚。92

“又为贿赂分地与他们”:记述安提阿哥四世把耶路撒冷周围的一些地分给驻守在亚基拉城堡的军队。93

40.“到末了,南方王要与他争战”:“末了”指那预定的末期(27、35节);“南方王”是埃及王多利买六世;这一次争战安提阿哥四世大获全胜。

有学者却认为这是描写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前敌基督和南方的王大争战。94

41.“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他们历来都与犹太人为仇,故自然支持安提阿哥四世,也因此不用遭受他的攻击。如果“他”是敌基督,他也不会加害那些与选民为敌的人。

43.“吕彼亚人、古实人”:“吕彼亚”位于埃及的西面,“古实”在埃及的南方;作者用这两国表征全埃及都臣服北方王或敌基督。

44.“东方和北方”:安提阿哥四世临终前进攻东面的帕提亚和北面的亚美尼亚。95

45.“海和荣美的圣山”:地中海和锡安山,即是在以色列国境内。

“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在以色列国境内设置坚固壮丽的营房。

“必无人能帮助他”:回应八章二十五节“至终却非人手而灭亡”,安提阿哥四世于主前一六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十二月十九日那一段日子病逝于波斯的塔比。96如果“他”是敌基督,这乃记述敌基督被毁灭。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1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但以理书第十二章

 

1那时保佑你本国之民的天使长〔原文作大君〕米迦勒、必站起来‧并且有大艰难、从有国以来直到此时、没有这样的‧你本国的民中、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

2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

3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

4但以理阿、你要隐藏这话、封闭这书‧直到末时、必有多人来往奔跑、〔或作切心研究〕知识就必增长。

.“那时”:指十一章四十至四十五节所描述的那段时间,即安提阿哥四世末期或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前夕。

“站起来”:保护和辩护都提到“站起来保护性命”,参吕本的翻译)。

“大艰难”:指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或末世的大灾难

“凡名录在册上的”:名字记在生命册上;死海古卷的文献里也提到“凡名字记在生命册上的必获拯救”。97虽然米迦勒负责保护以色列国的国民,但是,o有名字记在生命册上(就是那些在逼迫中忠于 神)的人,才得拯救。

2.“睡在尘埃中必有多人复醒”:“尘埃”指坟墓;“睡在尘埃”指死人。

“多人”可解作“全部”。就如以赛亚书二章三节“许多国的民”相等于第二节的“万民”,又如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多人”指全人类(参98把“多人”视为“所有”、乃是避免叫人误会有两次的复活。但原文直译是“从睡在尘埃中有多人复醒”,99显然不是指“全部”或“所有”睡在尘埃中的人,乃是“从所有睡在尘埃中的人之中”会有多人复活。100

那些认为十一章四十至四十五节是描写安提阿哥四世的学者相信:第一,“多人”就是在逼迫中死亡的犹太人;第二,“多人”指那些得永生的人,就是在逼迫中仍然忠贞于 神的犹太人,而那些背道的人并没有复活(“复醒”),反得永远的羞耻和憎恶。101

另一方面,那些接受本段乃预言末世的学者对“多人复醒”有三种看法:第一,赞成千禧年前派的学者认为本节乃指千禧年开始前的复活102第二,无千禧年或千禧年后派的学者有些则坚持“多人”指全部,故所有人一起复活。103第三,有些学者却认为这里本指全人类复活,作者o不过将焦点放在那些在大艰难中逝世的人身上。104第一种看法假设主耶稣第二次再来前有三次复活,第一次是主再来的那些“在基督里睡了的人必先复活”,即是所谓灾前的复活;第二次是经过了大灾难在千禧年开始前的复活;第三次则是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前的复活;圣经是否清楚指出基督第二再来前有三次复活呢?第二种看法把“多人”解作“全部”,这不是经文最自然的意思。第三种看法比较可取。

“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那些在迫害中仍然忠贞于 神的人(就是名字记在生命册上的)必会复活承受“永生”,而那些背信的恶人却要承受永远的“羞辱”和“憎恶”。“憎恶”一词的原文除此处外o在以赛亚书六十六章二十四节出现过,那里也是叙述违背 神的人被“憎恶”。此处是旧约唯一提到“永生”的经文。

3.“智慧人必发光”:就是第十一章三十三节所提到的智慧人,他们不但自己对 神忠贞,且教导人忠于 神。

“使多人归义”:就是上文的“智慧人”,用他们的教训和榜样帮助别人作出正确的生命抉择。

但以理书的作者这里把这些忠贞于 神的教师与以赛亚书“耶和华的仆人”相比;耶和华的仆人“行事有智慧”,且叫许多人认识他“得称为义”,这岂不是本节“智慧人”的写照吗?105

“必发光如星”:回应“如同天上的光”都是描写智慧人如天上的日月星宿永垂千古,长志人心106

4.“封闭这书”:可参考八章二十六节“将异象封住”。

“多人来往奔跑,知识就必增长”:可根据七十士译本改作“多人就必背道,罪恶就必加增”。107如果不修改,则这两句话论述多人拚命奔跑,以为可以增加知识,但却找不着。另一方面,这两句话也可记述在末后 神的话已显明,那些愿意寻找的必找到,知识因此增多。108

本段记下由波斯至安提阿哥四世(甚至到敌基督)的历史。

第一,波斯与希腊交战。第二,多利买一世的历史。第三,南北二国的冲突。第四,安提阿哥三世的生平,特别是他远征埃及的经过。第五,西流古四世的简史,他是第一个企图掠夺耶路撒冷圣殿的君王。第六,本段的中心人物安提阿哥四世的生平,包括他的兴起、第一次远征埃及、第二次攻打埃及、他迫害犹太人、他的狂傲、和他的败亡。第七,天使预言那些在迫害中忠贞于 神的犹太人必会复活得永生,而那些背信的恶人会永远被羞辱和憎恶。第八,天使吩咐但以理把预言封住,直到它应验的时候

究竟十一章三十六至四十五节是否描写安提阿哥四世呢?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因为:第一,这十节经文的描述有些细节不一定适用于安提阿哥四世,例如历史并没有记载他第三次攻打埃及,而他又是死于波斯的塔比,而二十五节却暗示他在巴勒斯坦灭亡;第二,使徒保罗对大罪人敌基督的描写和第三十六节相似,故该节的“王”应指敌基督。

回答以上两点的疑问,我们可以留意:第一,启示文学的描写比较夸张和富有象征,故不一定是按字面的意思逐一应验。第二,有些事在圣经里有记载而历史是没有提及的,故我们不能就妄下结论说圣经不准确,因为现有的上古历史记载并不完整。历史并没有记下一切与安提阿哥四世有关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现有的历史没有提到安提阿哥四世第三次攻打埃及,便断定他未曾第三次攻打埃及。更重要的是,我们绝不可因此就说圣经的作者在此处的预言是错误的,并且o是作者的幻想或期望而已。109第三,安提阿哥四世的确死于波斯的塔比,但第四十五节o提及他在地中海和锡安山之间设置帐幕,并没有说他在该地灭亡。第四,使徒保罗借用第三十六节的经文描绘敌基督,这不等于说第三十六节的“王”乃是敌基督;110保罗只是指出将要兴起的敌基督有安提阿哥四世那种骄傲狂妄的性格。

总括来说,第三十六至四十五节基本上仍是描写安提阿哥四世,o不过这段经文也可用以描述骄傲自大与 神作对和迫害祂子民的恶人。111这些人都会在历代出现,且以不同的方式和形态出现,但最终都会被 神刑罚而灭绝。敌基督乃是这种恶人最极端的表现,他必会像安提阿哥四世一样被灭绝。

 

43 甘拜西(Cambyses)是古列的儿子,于主前五三○至五二二年作王。

44 大利乌一世(Darius I)于主前五二二至四八六作王。

45 亚哈随鲁原名薛西(Xerxes)是大利乌一世的儿子,于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作王,他是王后以斯帖的丈夫。

46 有关术士假扮士每第(Smesdis)于主前五二二年篡位的经过,参布赖特,以色列史(文艺,1971),396-397.

47 Baldwin(185-186)却认为此处的“三王”与“四王”乃是希伯来人写作的技巧,用“X”和“X+1”来代表“全部”或“许多”(参的“三样”、“四样”;的“三番四次”);故本节乃指波斯国的富足终导致希腊国攻击它。

48 相传亚哈随鲁曾在特摩比里(Thermopylae)、撒拉米(Salamis),迈加尔(Mycale)打败希腊军;米勒德,785.

49 骆莎拿(Roxana)是西古提领袖奥西雅提(Oxyartes)的女儿。

50 他蒂拉(Sartira)是波斯王大利乌三世的女儿,亚历山大重视东西文化合一,不但自己要波斯人的女儿为妻,又鼓励其他将领娶波斯女士;卜鲁斯,164.

51 卜鲁斯,165-166.

52 多利买二世在安提阿哥一世作王时,曾进攻叙利亚,但被迫撒退。

53 百尼基(Berenice)是多利买二世和王后亚赛诺伊(Arsinoe)所生的女儿。

54 有关这些“政治婚姻”,参G.H. Jones, 1 and 2 Kings(Eerdmans, 1984), I, 232-233.

55 拉奥迪斯(Laodice)当时已生下两个儿子。

56 根据七十士、叙利亚、拉丁文译本把wyaldah代替原来的whayyoldah; 257.

57 谢友王,232.

58 米勒德,786.

59 “却不得常胜”解作“却不占领土地”;Hartman, 267.

60 相传克丽奥佩他(Cleopatra)嫁给多利买五世时,他o得十三岁,故要等五年才可洞房;谢友王,235.

61 谢秀雄,212.

62 路西史奇彪(Lucius Scipio)还有一个兄弟卜布流史奇彪(Publius Scipio)都是罗马的名将。

63 Young, 240.

64 彼勒(Bel)神庙,位于以力买斯(Elymais)。

65 相传他是被希略多路(Heliodorus)毒死;胡里昂,140;谢友王,236;史家认为这是安提阿哥四世所计谋的,当时他正在雅典,预备返回叙利亚;谢秀雄,213.

66 其实别迦摩王尤米尼二世(Eumenes II)早就预料他会作王,故借军给他时,还顺带送他一些帝王穿用的服饰;卜鲁斯,184.

67 原是ngid brit('prince of covenant'), 此处的“君”与“受膏君”的“君”原文同一个字。

68 Baldwin, 192; 谢友王(237)却认为这“同盟之君”乃是埃及王多利买六世。

69 安多尼古(Andronicus)当时代安提阿哥四世处理政务,因后者前往基利家平乱;安提阿哥四世回京后,在安多尼古杀死奥尼亚三世的地方把安多尼古处死;卜鲁斯,187.

70 谢秀雄,215;谢友王,237.

71 Lacocque, 127; AB, 295.

72 有关两位大臣欧拉犬斯(Eulaeus)和列拿犬斯(Lenaeus)的阴谋,以及安提阿哥四世占领和攻打帕路仙(Pelusium)和门斐斯(Memphis)的经过,参谢秀雄,215;思高,163;AB, 296.

73 卜鲁斯,192;当安提阿哥四世在罗马为人质时,曾与这位罗马特使老拿斯(Lueius Popillius Laenas)论交。故安提阿哥四世在亚历山大城外曾伸出右手欢迎老朋友,但老拿斯不肯握手,直至他答应退兵,才和他握手。

74 谢友王,239.

75 亚甲拉城堡(Acra Citadel)变成耶路撒冷的保卫城。

76 有关安提阿哥四世是否在圣殿设立了丢斯神像,参H.H. Rowley, "Menelaus andthe Abomination of Desolation" in Studia Orientalia Ioanni PedersenEinar Munkegaard, 1953), 303-315.

77 D.W. Thomas, "Additional Note on the root yd' inHebrew" JTS 15: 54-57.

78 此处提到忠心于 神的人所遭遇的四种灾难,“倒在刀下”、“火烧”、“掳掠”、“抢夺”,为甚么是四种呢?可参Jeffery, 533.

79 有关玛加比革命的详情,可参卜鲁斯,199-207;谢友王,254-314.

80 Hartman, 301; Anderson, 141; Zo/ckler, 251.

81 例如伊赛以斯拉(Ibn Ezra),Young, 246.

82 Walvoord, 272; Jerome, 136.

83 唐佑之,70;他指出:"这个人物是历史的,但这个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不只是在一个人身上,可能在许多人身上实现"。

84 "Theos Epiphanes"; 有关“超过所有的神”与迦南地宗教的关系,参R.J. Clifford, "History and Myth in Dan 10-12" BASOR 220: 23-26.

85 Young, 248; Gaebelein, 188.

86 胡里昂,145;笔者不明白"罗马所崇拜的神"怎可以相等于“罗马天主教所崇拜的真神”?

87 Young, 249;胡里昂(145)却认为是妇女所羡慕的美德,例如恩慈、温柔,良善。

88 Walvoord, 274.

89 引伸Polybius xxxvi, 4, 10.

90~im('with')改作~am'people'), 再把“坚固”(mibsre )改为"防守"(mbassre , 两处的修改都o牵涉响音;Montgomery,463;  Driver, 195.

91 虽然杨以德认为这“王”是敌基督,他却承认第三十九节的描写与安提阿哥生平:希Young, 250.

92 胡里昂,145;Walvoord,276; 值得注意是一些赞成“他”是敌基督的学者并没有提出本节怎样应验在敌基督身上;Young, 250; Baldwin, 198-199.

93 卜鲁斯,195;耶路撒冷的城墙已拆毁,变成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像尼希米重建城墙以前一样。

94 Young, 251;胡里昂(146)认为“南方的王”是以埃及为首的亚拉伯联盟,“北方的王”则是苏联;这种说法纯属臆推,毫无根据。

95 帕提亚(Parthians)在波斯帝国境内,参IBD, 1156.

96 安提阿哥四世的灭亡记载在大英博物馆第35603号泥板,参A.J. Sachs and D.J. Wiseman, "ABabylonian King List of the Hallenistic Period" Irag, 16: 202-212.

97 4Q Dib Ham, 6, 12-14; M. Baillet, "Un recueil liturgique deQumran, Grotte 4: Les Paroles des Luminaires"RB 68: 195-250.

98 V.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Macmillan, 1963), 546.

99 "Many of those who sleep in the ground of dust shall awake,"而"of those"的介词是min, 强调全部中的一部分("partitive significance")。

100 有关但以理书的复活与旧约其他论及复活的经文的关系,参W.Eichrodt, Theology of theOld Testament(SCM, 1967), II, 496-529, 尤其是512-516.

101 Hartman, 307-308; Lacocque, 244; 按照此说法,第2节可作"睡在尘埃中,必有多人复醒,他们全得永生;另外一些人(就是那些没有复醒的)会受辱,永远被憎恶"。

102 胡里昂,152.

103 Baldwin, 204.

104 Young, 256.

105 坚士伯(Ginsberg)远在一九五三年已指出“智慧人”与耶和华的仆人之关系;H.L. Ginsberg, "The OldestInterpretation of the Suffering Servant" VT 3: 400-403.

106 有学者认为这节的“星”乃指天使,故暗示智慧人被提高与天使平等,但理由不充分;J.J. Collins, "AnApocalyptic Eschatology as the Transcendence of Death" CBQ 36: 33-35.

107ysottu(“来往奔跑”)改为ys!ottu ("背道"),把haddaat(“知识”)视作haraah("罪恶")。

108 J.M. Lindenberger, "Dan. 12: 1-4"Interpretation, 39: 181-186,184.

109 AB, 303; Hammer, 112; Lacocque, 232; Anderson, 142.

110 有关使徒保罗对敌基督的描述与犹太拉比文学的关系,参Braverman, 124-125.

111 Baldwin, 201; 唐佑之,70.

(三)异象的结束:但以理再与天使谈话(十二5-13

5我但以理观看、见另有两个人站立、一个在河这边、一个在河那边。

6有一个问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说、这奇异的事、到几时才应验呢。

7我听见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向天举起左右手、指着活到永远的主起誓、说、要到一载、二载、半载、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应验了

8我听见这话、却不明白、就说、我主阿、这些事的结局是怎样呢。

9他说、但以理阿、你只管去、因为这话已经隐藏封闭、直到末时。

10必有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恶人仍必行恶、一切恶人都不明白、惟独智慧人能明白。

11从除掉常献的燔祭、并设立那行毁坏可憎之物的时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

12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为有福。

13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

5.“两个人站立”:两位天使以人的形像显现,站在底格里斯河两边

“一个在河这边”:“河”的原文在圣经多指埃及的尼罗河,112作者采用这个字来称呼底格里斯河,暗示 神在出埃及时如何胜过埃及拯救祂的百姓,现在会同样拯救祂的选民脱离敌人的迫害。

6.“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指在第十章向但以理显现的那一位天使。所以,当时共有三位天使;但以理和穿细麻衣的天使站在河的上游,而另外两位天使在河的下游。113

“这奇异的事,到几时才应验呢”:“奇异的事”,乃指十一章三十一节至十二章三节所记载的残酷迫害;“奇异”与十一章三十六节的“奇异”和八章二十四节“非常的毁灭”之“非常”同一个字根,故暗示安提阿哥四世对 神的亵渎和对选民的迫害。“这奇异的事到几时才应验呢”原作“这奇异的事的结局何时才临到呢?究竟选民所受的迫害何时才完结呢

7.“向天举起左右手”:向天起誓;旧约时代的起誓多举起一只手,举起两只手表示起誓的动作特别庄重的严肃,誓言必定应验。

“指着活到永远的主起誓”: 神永远活着,故祂可保证誓言永远有效,绝不落空。114

“一载二载半载”:参七章二十五节。

“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圣民受迫害差不多完全被灭绝,以致力量消失。

8.“我主啊”:对别人有礼貌和尊敬的称呼,也是仆人对主人常用的称呼。

“这些事的结局是怎样呢”:但以理不明白天使为何o指出圣民受苦要到一载二载半载,却没有提到那迫害圣民的人之结局,故向天使咨询。

9.“你只管去”:“去”乃是天使教训但以理不要过份好奇,也不要追问,只管把疑难放下;115因为有些事不会在当时应验,故没有解释的必要。但以理虽然亲耳听见此启示,却不完全明白;故此,对他来说,启示仍是“隐藏封闭”。主耶稣也曾吩咐使徒彼得不要探听有关约翰的事情,只管自己专心跟从他

10.“惟独智慧人能明白”:虽然但以理不明白,但这些“封闭”的启示有一天会成为在迫害中的圣民的帮助,他们必因明白而有力量经过迫害的“熬炼”成为“清净洁白”指出智慧人被熬炼而清净洁白,此处却说那些人在熬炼中成为清净洁白,乃因他们有智慧)。

11.“一千二百九十日”:与下一节的“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可有三种解释:

第一,接受时代主义的学者认为本段论述末世的情景。“一载二载半载”乃指七年大灾难的后三年半。“一千二百九十日”比三年半多出三十天,那三十天就是基督第二次降临后审判世界所需的时间;即是说,一千二百九十天是从大灾难中期计算,直至审判完毕。“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比“一千二百九十日”多出四十五天,这四十五天是用来建立和安排千禧年国内治事的组织。116

第二,有学者认为“一千二百九十日”象征安提阿哥四世至敌基督的迫害,“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则象征整个迫害的时期直至 神的国完全建立。117由于犹太人以三百六十天为一年,故“三年半”乃是一千二百六十天,而一千二百九十和一千三百三十五都o比三年半(完全数目“七”的半数)稍长,显示圣民只会受迫害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因为第七章二十五节本说“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一千二百六十日),这里却指出实际的苦难要比预期多(一千二百九十日),甚至还要更多(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故此,圣民务要“忍耐到底,必然得救”。能够忍受长时期苦难的,便是有福的人。118

第三,赞成第十二章一至四节,是论到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犹太人的学者,却相信“一千二百九十日”表征那一段由他不准犹太人献祭直至他死亡的日子,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所多出的四十五天乃表征那一段他死后直至建立新社会制度和筹备圣殿奉献礼的日子。119另有学者认为“一千二百九十日”所多出的三十天乃是作者撰写第十至十二章所用的时间,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所多出的四十五日乃是但以理书出版所用的时间;120这理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

13.“你且去等候结局”:以理再被吩咐要“去”(9节),“去”走完他人生的旅途,然后安息。到了末期,他必复活,起来承受 神为他预备的产业121

本段乃是最后异象的结束。但以理首先听见两位天使的对话;这两位天使的显现为了证实穿麻衣的那位天使所起的誓,因旧约的法律规定两三个的见证才有效

穿麻衣的天使起誓指出圣民被迫害要到“一载二载半载”才完结,但以理想问清楚,天使却不回答,只告诉他在迫害中有些智慧人会洁身自爱,忠贞持守信仰,但也有些人仍然行恶,因不明白 神的启示。

天使跟着提及两个不易懂的数字(“一千二百九十日”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并且指出那些忍耐到底的必然蒙福。

最后一节是天使给但以理的应许和祝福,他是一位智慧人,故终必复活,承受 神的产业。

 

112 hayor(“河”)在圣经一律指埃及的尼罗河,除了在;该两处经文用这字的复数记述人工运河。

113 AB, 274,“河水以上”原作“河水的高处”,指河的上游。

114 Andrew P.C. Kwong, The Initiatory Oath of the Dead Sea ScrollsM.A. Thesis, Wheaton, 1972), 12.

115 Wood, 325.

116 胡里昂,155.

117 Young, 263.

118 唐佑之,76.

119 Hammer, 119; 谢秀雄,222.

120 Lacocque, 250.

121 唐佑之,76. 

总结

Ⅰ 这个最后的异象(10-12章),首先说明但以理刻苦自己,预备接受 神的信息; 神听了他的祷告,打发天使向他传递信息。天使先向他显现,跟着与他对话。122

天使把波斯至安提阿哥四世的历史向但以理启示(与第八章相仿),强调圣民虽然会遭受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但真正认识 神的人,不但自己刚强持守信仰,且会教导鼓励其他人对 神忠贞。

这些忠于 神的人虽然为信仰付上了生命的代价,他们有的被杀死、烧死、被抢夺、俘掳(33节);但是,他们会复活,承受永远的生命,而那些背道离教的信仰投机分子,将会永受羞辱和憎恶。

另一方面,迫害圣民的安提阿哥四世最大的毛病乃是他的狂妄骄傲;他自以为比 神高超,甚至以妄言亵渎 神,故终必受刑罚被灭绝。所有自以为了不起的恶人(尤其是大罪人“敌基督”)都会因攻击 神和祂的子民而灭亡,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36节)。

故此,对于被掳的犹太人来说,这个异象又是极大的安慰;原来一切都在 神的掌管中,故祂可以准确地预言南北两国的交战以及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以赛亚指出耶和华是真神,因祂可以预告将要发生的事,而巴比伦的假神却不能预告未来,;祂不会容让圣民的仇敌向他们继续不断地施行迫害,并且,祂必定会刑罚那些与祂为敌又折磨圣民的恶人;由于祂所定下的旨意必会成就;所以,圣民无论落在甚么迫害中,仍然要矢志不谕,持守对 神的信心和忠心。如果他们对 神忠贞,就算在迫害中丧命, 神也会使他们复活,得着永远的生命。这种有关义人会复活得永生的观念,是但以理书其他地方未有提及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把迫害与复活放在一起;忍受迫害引至复活。

Ⅱ 第十二章第二节提到的义人复活,乃是但以理书对旧约神学一个重大贡献。许多人认为旧约论及死人复活的经文o有四处:(a)约伯记十九章二十六节“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以外得见 神”;其实,这节经文与身体复活没有关系;它主要是说到约伯深信有一日可在 神审判台前向 神陈明他的案件。123(b)以西结书三十七章一至十四节描写平原的骸骨复活;然而此处的骸骨复活是比喻犹太人重归故土与复国,并不是真正讨论死人复活的问题。124(c)以赛亚书二十六章十九节“死人要复活,尸首要兴起”;这两句话是诗歌体裁,本来着重描写被掳的选民归国和复兴,125但也暗示公义的犹太人会复活,126而列国的恶人却没有同时复活,这与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十三至十八节的描述相似。(d)但以理书十二章二节“睡在尘埃中,必有多人复醒”;这是旧约最清楚论及死人复活的经文,但其重点乃指出;透过复活,那些在迫害中对 神忠贞的人将得到奖赏,而放弃信仰的恶人却因此永远蒙羞。127这里不是讨论整体性的复活,而是那些应受奖赏和惩罚者的复活(但此处也没有否认全部死人复活,o不过这不是此处的重点)。128有关全部死人复活的教义,要到新约时代才有清楚的教导、11-15);129当主再来,全人类都要复活,“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这两句话与但以理书十二章二节的思想吻合。

Ⅲ 这个最后的异象让我们看见地上发生的事与天上的争战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每个国家在天上都有一位护卫的使者。130许多学者认为:(a)申命记三十二章八节指出每一个国家有一位护卫的使者(“以色列人的数目”七十译本作“天使的数目”);(b)约书亚记五章十三至十五节指出耶和华军队的元帅为以色列人争战;(c)士师记五章十九至二十节把“君王争战”和“星宿从天上争战”放在一起;(d)以赛亚书二十四章二十一节论到耶和华“在高处惩罚众军,在地上惩罚列王”;(e)但以理书十章十三、二十至二十一节却是最明显地把地上列国的关系和天上各国的护卫使者的关系连在一起,天上的事影响和控制地上要发生的事;但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但以理书十章乃是用启示文学的体裁撰写,充满象征的意义,不一定需要按字面的意思解释。

另一方面,圣经却记载了天使如何帮助和保护属 神的人,例如以利沙和彼得。故此,在这个最忽视天使的世代里,让我们谨记 神会按祂的旨意打发祂的天使保护敬畏祂的人。131

Ⅳ 这个最后的异象有多处的描写与以赛亚书类似:第一,智慧人“使多人归义”与以赛亚书的耶和华的仆人“使多人因认识他得称为义”相似;智慧人藉着他们的教导和榜样使多人归义,耶和华的仆人却因受苦使多人得称为义。132第二,耶和华的仆人“必被高升、成为至高”,但以理书的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第三,十二章二节的“复活”与以赛亚书二十六章十九节有关系;以赛亚书那里的复活偏重于得拯救和受刑罚(16-20节),本书十二章二节也同样强调义人复活是得拯救(有永生),恶人却是复活受刑罚。第四,十二章二节恶人“被憎恶”可能是源于以赛亚书六十六章二十四节,两处都说明恶人的结局。133

另一方面,最后的异象指出那些对 神忠贞的犹太人是“认识” 神的子民,他们必会从“尘埃中”复醒,且得“永生”。这叫人立刻联想到亚当夏娃犯罪的过程;他们犯罪乃因为要像 神一样拥有全部的知识134结果人要归于“尘土”,且不能吃“生命树”上的果子。亚当夏娃犯罪乃因背逆 神,而智慧人却在最困难的环境之下仍然顺从 神;这真是强烈的对比。

 

122 这种先显现后对话(Epiphany with an angelicdiscourse)的传信息方式也在以西结书一章和出现过;参S.Niditch, "The Visionary" in Ideal Figures in Ancient Judaismed.)J.J.Collins(Scholar, 1980), 153-179.

123 N.C. Habel, The Book of Job(SCM,1985), 297; A. van Selms, Job( Eerdmans, 1985), 78.

124 A. Cody, Ezekiel(MichaelGlazier, 1984), 175; P.C. Craigie, Ezekiel(St. Andrew, 1983), 260-261.

125 可参考RSV, NEB, JB的翻释;J.F.A. Sawyer, Isaiah I(St. Andrew, 1984), 220-221.

126 J.D.W. Watts, Isaiah 1-33(Word,1985), 342; 他还探讨了整本以赛亚书的"复活"观,343-344.

127 G.W.E. Nickelsburg, Resurrection, Immortality, and EternalLife in Intertestamental JudaismHarvard,1972), 19.

128 德克达神父(M. Dahood)曾在他诗诠释中指出诗有许多关于生命不朽和复活的思想,但他的看法并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M. Dahood, Psalms, I(Doubleday, 1965), 106.

129 有关基督徒身体复活的特性,参Bruce Milne, Know the Truth(IVP, 1982), 270.

130 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可参P.D. Miller, The DivineWarrior in Early Israel(Harvard, 1973), 以及P.D. Hanson, The Dawn ofApocalyptic (Fortress, 1975), 292-324.

131 “他们的使者”好像暗示每一个人有一位保护他的使者;Billy Graham, Angels(Doubleday, 1975), 88.

132 Davies, 110.

133 Lacocque(243-244)甚至用支持他的观点,就是恶人并没有复活,因为以赛亚书提到恶人的尸首腐化,故但以理书的恶人也没有身体复活。

134 “分别善恶”原作"善恶的知识",用“善恶”两个对比表示“全部的知识”。

结论:那一国是真正的第四国?

但以理书在第二、第七章采用了“四国”描绘人间的国度;考古学的发现证实巴比伦国时已有用这样的形式描述人类历史。1

正如上文所指出,第二章和第七章的四国与第八、第九、第十至十二章有密切关系,了解这四国究竟是那些国家,将会影响我们对整本但以理书的解释。

历代以来,学者们对这四个国家有三种看法。

    (一)传统的看法

    (二)时代主义派的看法

    (三)“希腊派”的看法

 

1 G.F. Hasel, "The Four World Empires of Daniel 2 aginst itsNear Eastern Environment" JSOT 12: 17-30.

(一)传统的看法

这看法认为但以理书的四国乃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罗马。

依据这看法,第二章那大像的头指巴比伦,胸膛和膀臂指玛代波斯,肚腹和腰指希腊,腿和脚指罗马,大石乃指基督第一次的降临。

第七章的狮子指巴比伦,熊指玛代波斯,豹指希腊,第四头的无名兽乃是指罗马;“十角”指由罗马至主耶稣再来前的所有国度,“小角”则指敌基督,(会折磨圣民“一载二载半载”),“像人子”则是主耶稣,祂在第二次降临时会得国,成为万王之王。

第八章的公绵羊指玛代波斯,公山羊指希腊,“四角”指亚历山大的四个将军,“小角”则指安提阿哥四世。

第九章的七十个七分为三个阶段;头七个七指古列至尼希米重建城墙,六十二个七由尼希米至主耶稣道成肉身,最后一个七发生了基督被钉死的悲剧;过了七十个七,提多将军将会于主后七十年率兵攻毁耶路撒冷。

第十一章记载,波斯至安提阿哥四世的历史,第三十六至四十五节则描写敌基督与多国争战,第十二章是主耶稣第二次降临时将发生的事。

因此,根据这看法,但以理书的异象包括了安提阿哥四世的毁灭和基督第一次降临,以及敌基督的毁灭和基督第二次降临。这看法强调但以理书的数字有象征的意义,不须按字面解释。

这看法有几个问题:

1.第二章指出第二国不及第一国,而玛代波斯并没有“不及”巴比伦。

2.基督第一次降临时,罗马国并没有如第二章那大像的脚被粉碎,反而渐渐进入全盛时期。

3.第七章的十角生在第四兽头上,乃属于第四个,故此,怎可以说这“十角”表征由罗马至主再来前所有国家的君王呢?极其量只能说,“十角”代表罗马国亡国之后至主再来的罗马君王。

4.第七章的“小角”也长在第四兽头上;那么,“小角”根据这说法敌基督必是罗马的君王;圣经有没有其他地方支持这说法呢?

5.把第七章二十五节的“一载二载半载”视作与“三年半”全无关系,这是否合理呢?

6.第八章的“小角”毫无疑问一定指安提阿哥四世,它的特征包括“毁灭圣民”、“自高自大、攻击万君之君”,“至终却非人手而灭亡”,而第七章的“小角”也是“折磨圣民”、“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至高者坐着行审判、它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这样,我们有甚么证据认为这两“小角”截然不同呢?

7.第九章二十七节的“他”应该就是第二十六节的“一王”,怎可以硬说“他”指主基督呢?而且,他在两方面与第八章和第十一章所描绘的安提阿哥四世相似;第一,他“使祭祀与供献止息”(比较“除掉常献的燔祭”);第二,他设立“行毁坏可憎的”(比较“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故此,“他”看来是指安提阿哥四世呢?

8.第九章二十六至二十七节“毁灭这城和圣所”应发生在最后一个七,怎可说是七十个七完结了才发生呢?

9.第十一章三十六节的“王”怎能是指敌基督呢?是否在三十五至三十六节中间有一段间隔期呢?

10.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乃是:(a)第二章和第七章对第二、第三及第四国的描述真与玛代波斯、希腊、罗马:下穑浚b)但以理书那折磨圣民的恶君怎可以有时候指安提阿哥四世,有时又指敌基督呢?作者的叙述真是这样不一致吗?

(二)时代主义派的看法

这看法主张四个国家乃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罗马(包括以前的罗马帝国和将要兴起的新罗马)。

依据这看法,第二章那大像的头指巴比伦,胸膛和膀臂指玛代波斯,肚腹和腰指希腊,腿和脚趾指罗马帝国,脚趾指末世的十个君王,大石乃表征主耶稣第二次降临所建立的千禧年国。脚和脚趾之间有一空隔,就是现今的年代。

第七章的狮子指巴比伦,熊指玛代波斯,豹指希腊,第四头的无名兽乃指罗马帝国;“十角”指末世新兴罗马的十个君王,他们是同时掌权,2“小角”指敌基督,“像人子”的得国乃指主耶稣第二次降临所建立的千禧年国。第四兽和十角之间有一空隔,就是现今的世代。

第八章的公绵羊指玛代波斯,公山羊指希腊,“四角”指亚历山大的四个将军,九至十三节的“小角”则指安提阿哥四世,第二十三至二十五节的“一王”乃是敌基督。本章第二十二和二十三节之间有一空隔,就是现今的世代。

第九章的七十个七分为三个阶段;头七个七指乃是由以斯拉(458 B.C.)至耶路撒冷全部重建完毕(409 B.C.),六十二个七乃由主前四○九至基督受洗开始传道(A.D. 26),过了头六十九个七(即是A.D. 26之后),将有两件事发生,就是基督被钉死,以及提多将军率兵毁灭耶路撒冷。最后一个七乃指主耶稣第二次降临时那七年大灾难,首先敌基督(27节的“他”)与犹太人(“多人”)立约,但过了三年半,他破坏条约,不准犹太人在将来重建的圣殿献祭,3又在圣殿设置偶像。本章第二十六至二十七节与之间有一空隔,就是现今的世代。

第十一章的记录包括由波斯至安提阿哥四世的历史,但第三十六至四十五节则是描绘敌基督,十二章一至十三节乃为叙述大灾难及千禧年国度的建立。

依据这看法,但以理书这几章描述人类历史两个时期;第一,巴比伦至罗马帝国;第二,末世将要兴起的罗马帝国与敌基督。两个时期之间有一空隔,就是教会的时代。这看法的特点就是对这几章经文的解释十分一致(除了在第八章接受“小角”的双重应验),都强调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对数字的解释也接纳字面的数值,不视为蕴藏了象征的意义。

这看法有以下的疑难:

1.有甚么证据显示第二章的“脚”和“脚趾”是分开的,乃指两个不同的日期?

2.有何理由把第七章的第四兽和头上的“十角”视作两个不同的日期呢?

3.如果第七章的“小角”指敌基督,他岂不是必定是新兴罗马的一个君王呢?

4.第八章二十至二十六节乃是天使向但以理解释第三至十四节的异象,怎可以把九至十四节的“小角”视作指安提阿哥四世,而第二十三节的“一王”却是指敌基督呢?“一王”明显是与“小角”相同;天使告诉但以理,那“小角”就表征“一王”。如果“小角”是安提阿哥四世,“一王”也必是安提阿哥四世。

5.有何理由支持第九章二十六节“受膏者必被剪除”和“一王的民来灭亡这城”乃是在六十九个七与最后一个七之间发生呢?这两件事岂不是发生在最后一个七吗?

6.第九章一至二十六节都未提及“敌基督”,第二十七节的“他”怎可以是指敌基督呢?

7.既然第八章用“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11节)描述安提阿哥四世,第十一章也说他“除掉常献的燔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31节),为甚么九章二十七节“使祭祀与供献止息”和“设立毁坏可憎的”(参该节的注释)不是同样描写安提阿哥四世呢?

8.有甚么证据说明十一章三十六节的“王”不是二十一至三十五节的安提阿哥四世呢?

9.最重要的问题有二:(a)第二章和第七章对第二、第三及第四国的描写果真:下甏波斯、希腊、罗马三大帝国的历史吗?(b)有甚么证据说第二、第七、第九、第十一章的叙述都蕴藏了一个“间隔期”,就是由罗马帝国灭亡至末世呢?圣经记载的年数岂不都是连续的吗?

 

2 胡里昂,89.

3 同上,119;他认为犹太人重建圣殿就是在头三年半,当时他们与敌基督立了盟约,故可以不受扰搅安心重建圣殿。

(三)“希腊派”的看法

这看法主张但以理书的四国乃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

Ⅰ 依据这看法,第二章大像的头指巴比伦,胸膛和膀臂指玛代,肚腹和腰指波斯,腿和脚指希腊,大石指基督第一次的降临。理由如下:

1.“头”指尼布甲尼撒和他代表的巴比伦,这是但以理的解释(38节“你就是那金头”),不容置疑。

2.“胸膛和膀臂”指玛代,虽然玛代国和巴比伦是同时期在中东掌权,玛代并不是接续巴比伦兴起。但是,有几件事不能忽略。

第一,本章所说一国接着一国,乃指帝国最强盛的时期,4并不是指各国的创立和兴起,更不是说第一国灭亡了,第二国才兴起,因为正如第七章显示,第一、第二、第三头兽有一段时期是共存的。换言之,此处乃是说巴比伦国最兴盛的时候过去之后,玛代国成为最兴盛,跟着是到波斯和希腊兴盛;巴比伦成为超级大国之后,到玛代,再到波斯,最后到希腊成为中东最强大的国家。

第二,但以理明显说第二国“不及于你”(38节),不及尼布甲尼撒和他掌权时的巴比伦国;即是说,第二国最兴盛的时候仍不及尼布甲尼撒,不包括他以后的巴比伦王。故此第二国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尼布甲尼撒之后,不是要等到巴比伦亡国。尼布甲尼撒死于主前五六二年,玛代到了主前五五○年才为古列并吞;尼布甲尼撒逝世后,玛代在中东称霸有十二年之久,玛代的强盛期确是紧接着尼布甲尼撒之巴比伦国。5

第三,玛代国最强盛的时候仍远远比不上尼布甲尼撒的势力,故是名符其实“不及”他(38节)。

3.“肚腹和腰是铜的”指波斯;这国最大的特色乃是“掌管天下”(39节),有最大的版图。上古波斯帝国所管辖的地区是最庞大的;古列最先吞占了玛代国,在小亚西亚占地甚广的吕底亚、6巴比伦国、以及叙利亚一带,甚至攻入今天亚富汗境内,远达查克萨提。7后来登位的波斯君王(尤其是大利乌一世)继续扩充国土,占领埃及、8以及波斯东部更多的土地,远征至印度河谷,9以及欧洲不少的土地。10另一方面,但以理书也强调波斯国土庞大;所以大利乌要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以斯帖记也指出波斯王亚哈随鲁“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但以理用短短两句说话形容第二和第三国,且把它们连在一起,故说它们乃指玛代和波斯,远比说玛代波斯和希腊更:暇文的意思。在但以理书内,作者很少详细描述玛代和波斯,但对于希腊却很仔细的详述;如果本章的第三国乃是希腊,为甚么作者不像其他地方(就像在没有争论的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那样详尽的提说呢?

或许有人觉得亚历山大岂不是攻占了许多地方吗?无可否认,他曾攻打不少城市,o是他占据和管辖的土地比波斯帝国少。其实,波斯最强盛的时候,它统占了当时的人所认识的全世界。11此外,波斯国管辖这么多地区达二百多年,而希腊国最强盛的时候o有九年,国家跟着便分为四。

4.“铁腿”指亚历山大的希腊帝国,它的特点就是“打碎街瓢傥铮也必打碎压制列国”(40节),这正是亚历山大的最佳写照,他战无不胜,粉碎一切敌人的势力;就算那离岸的推罗岛,以为有险可守,不会被攻破,想不到亚历山大下令筑长堤直达该岛,占取了推罗。他被誉为中东历史上最聪明的军事家。

“脚和脚趾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41节)描写亚历山大死后国家陷入混乱状态,最后分为四部份;亚历山大最大心愿就是同化多个被征服的国家,以致它们的文化可以和希腊文化冶为一炉;他的目标却达不到,“那国民也必多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43节),希腊国民不能与被征服的人熔合。到了主前一七五年,安提阿哥四世也尝试把他们统辖的人民“希腊化”,尤其是企图用希腊文化同化犹太人,他失败了,且引致玛加比的革命。另一方面,“铁与泥”的相合,也可指南北(从安提阿哥三世开始,北国是铁,南国是泥)二国企图相合,却不能成功(参

无论是从文化和军事来看,亚历山大死后的希腊帝国正像铁与泥的脚和脚趾,有强(希腊)有弱(被征服者),且不能相合。

另一方面,罗马帝国并不:戏暾奖厥さ拿枋觥B蘼淼酃是逐渐变为强大的,它不是所向无敌,也有尝过败绩,只是顽强地作战,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终成了中东的一等强国。例如罗马曾派兵攻打小亚西亚北部的米提沙达六世,但他战术高明,这几场战在胶着状态中拖了二十五年。12又如罗马的克拉索于主前五十三年领了一支三万五千人的大军在哈兰为帕提亚战败,全军覆没,克拉索也阵亡。13而西泽大帝和他的三千军队被埃及军围困在亚历山大城,整整过了一个冬天。14后来安东尼执政时,也再给帕提亚战败。15正如蒙哥马利公爵所说:“如果罗马军和亚历山大的希腊军交战,必定会战败,因为罗马的骑兵不够优良”。16还有,第四国“打碎压制”(40节)前三国并不适用于罗马,因为罗马并没有占领了巴比伦、玛代、波斯;而希腊却侵占了这三国,真正“打碎压制”它们。

且外,“铁和泥”的不能相合,怎样应验在罗马帝国的历史里呢?

5.“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趾砸碎”(35节),与第八章二十五节“非人手而灭亡”都是指 神奇妙地毁灭安提阿哥四世和他所代表的希腊帝国。

而“ 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乃是指主耶稣第一次降临所开始的天国,有人会觉得第四十四节“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暗示 神在第四国诸王执政时建立此永远的国,而基督是在罗马帝国降生,第四国因此必是罗马。其实,此处的“列王”乃指世上所有国度的君王,17即是第四十四节所说“一切国”(所有属世的国);18另一方面,“列王”或指本章那四个国家的君王,19就是 神的国要取而代之的四国,而这四国也表征人的国度,与 神的国成一对比。

Ⅱ 第七章的狮子指巴比伦,熊指玛代,豹指波斯,第四头无名兽是指希腊。

1.学者们都承认“狮子”表征尼布甲尼撒所代表的巴比伦,与第二章大像的金头一样。

2.“熊”乃描写玛代。第一,“熊”行动缓慢和笨拙不灵活,这不可能是描写波斯国,因古列曾迅速地征服多国。第二,此熊“旁跨而坐”(5节),准备向前扑出去;这正:下甏本准备好攻打巴比伦国,却不得成功。第三,“三根肋骨”(5节)乃指与玛代连手击巴比伦的三个国家,就是亚拉腊、米尼、亚实基拿;亚拉腊于主前六○五年为玛代征服,20米尼于亚述国灭亡后被玛代占领,21亚实基拿是被玛代王居亚撒列二世所胜。22“起来吞吃多肉”指玛代被激动去攻击巴比伦

3.“豹”指波斯。它的“四个翅膀”(6节)描写波斯征服地的四方,暗示此国版图很大;“四头”(6节)乃指波斯的四个君王23其实,古列称自己为“地的四方之大王”,在他皇宫大门上雕有一只四个翅膀的动物,头上有两角。四个头代表波斯的古列、甘拜西、大利乌一世、亚哈随鲁;当他们在位期间,波斯不断扩充,故“得了权柄”(6节)。

4.“第四兽”指希腊。第一,“第四兽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7节)是亚历山大的写照,他所向无敌,粉碎抵挡他的人。24第二,“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暗示希腊源于西方,与东面的巴比伦、玛代、波斯都不相同;另一方面,如果第四国是罗马,这句话不适切,因为罗马和希腊都是欧洲的国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十角”(7节)指安提阿哥四世的十个君王。25“小角”(8节)指安提阿哥四世;他除掉了三个政敌,又“说夸大的话”攻击至高者(25节;比较,战胜和折磨圣民,改变圣民的节期和律法(21、25节;比较。“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指安提阿哥四世由主前一六七年开始宗教上迫害圣民,直至主前一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重献圣殿(也可指168-165 B.C.)。26

5.小角和第四头兽被毁灭(11节),指安提阿哥四世的灭亡。“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12节)描写第四兽的希腊国虽被毁灭,但巴比伦、玛代、波斯(前三兽)却不被包括在罗马的版图内,仍旧是独立的国家。“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27节)描述基督第一次降临,带进了 神的国度,但要在祂第二次降临时,这国度才完全被建立在地上。到时候,祂的圣民要与祂永远在地上作王

Ⅲ 第八章的公绵羊指波斯(包括了玛代),公山羊指希腊,“四角”指亚历山大死后分国的四个将军,“小角”指安提阿哥四世。

为甚么不再提及“玛代”国呢?因为就是在伯沙撒第三年,即是主前五五○年,古列王并吞了玛代,玛代不再独立生存,成为波斯国的一部份。27

“公山羊”与第七章的第四兽有以下类似的地方:

1.公山羊“遍行全地”,第四兽“吞吃全地”

2.公山羊“大发忿怒”,第四兽“甚是可怕”

3.公山羊“折断”公绵羊的“双角”,第四兽“吞吃嚼碎”。“折断”和“嚼碎”都指“粉碎”。

4.公山羊“用脚践踏”,第四兽“用脚践踏”

根据天使的解释,“公山羊”乃是指希腊,第七章的第四国岂不也是指希腊吗?

Ⅳ 第九章的头七个七乃是耶利米说预言(587 B.C.)开始,直到古列或大祭司约书亚的时候(538 B.C.)。六十二个七指古列或约书亚到大祭司亚尼西三世(171 B.C.)。最后一个七(171-164 B.C.)则包括亚尼亚三世被杀,安提阿哥四世的军队毁灭耶路撒冷,掠夺圣殿的财物;这个残恶的君王于一六八年开始在信仰上迫害圣民,禁止他们献祭,更在圣殿设立那可憎的丢斯偶像。但是, 神会预定期限,必定毁灭安提阿哥四世。

第二十七节的“他”指第二十六节的“一王”,而这王“使祭祀的供献止息”,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这正是安提阿哥四世所做的事;绝大部份的学者都承认这两段经文乃描写安提阿哥四世。

Ⅴ 依据这说法(即第四国为希腊),第十一章是预言由波斯至安提阿哥四世事迹(包括28第十二章一至四节指出那些在迫害中对 神忠贞的圣民,虽然被杀,仍会复活得着永远生命。第十二章五至十三节劝勉读者忍耐到底,而但以理因对 神忠贞,在末期必会复活,享受 神所预备的产业。

 

4 其实“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结局”也回应“恼怒临完必有的事,因为这是关乎末后的定期”,以及第十一章三十六节“直到主的忿怒完毕,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Gurney,30.

5 Ibid, 31.

6 古列本来只统治波斯湾东岸的一小幅土地,后来向西伸延,经过米所波大米北部,直达小亚西亚的吕底亚(Lydia),该地本属玛代国统管,现却全部(包括首府撒狄)都落在古列手里;在小亚西亚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城市,本来属吕底亚所管治,都向古列臣服;参卜鲁斯,以色列与列国史(种籽,1983),131-132.

7 查克萨提是Jaxertes;参布赖特,以色列史(文艺,1971),377.

8 波斯王甘拜西在主前五二五年攻占了埃及,收入波斯国的版图。

9 谢友王,两约中间史略(种籽,1978),59.

10 大利乌一世曾向西进攻特拉西(Thrace),又渡多瑙河攻击欧洲的西古提人(Scythians);正因为他占领了特拉西、马其顿、和小亚西亚西岸的希腊殖民地,才导致日后波斯希腊之战;谢友王,59.

11 IBD, 1199;除了希腊的比罗邦尼西(Peloponese),故引发了比罗邦尼西亚之役(Peloponnesian War).

12 米提沙达六世(Mithridates VI)是亚沙薛朝(Arsacid Dynasty)最后及最伟大的一个王;他是于主前二十八年向罗马发动战争的;参卜鲁斯,244.

13 克拉索(Crassus)本与庞培(Pompey)与西泽大帝(CaesarJulius)同为罗马国三大巨头。

14 时为主前四十八至四十七年;卜鲁斯,250.

15 安东尼(Antonius)于主前八二至三○年掌权;谢友王,345.

16 Gurney, 36; 引自B.L. Montgomery, A History ofWarfare(Collins, 1968).

17 J.H. Walton, "The Four Kingdoms of Daniel" JETS29: 25-36, 35, n.47.

18 谢秀雄,155.

19 Anderson, 24; Montgomery, 178.

20 R. Ghirshman, Iran(Penguin,1954), 113.

21 E. Yamanchi, Foes from the Northern Frontier(Baker, 1982), 43.

22 R. Ghirshman, op. cit, 106; E. Yamauchi, op. cit, 80.

23 谢秀雄(182-183)认为“翅膀”指波斯国拥有机动性的军力,“四头”是完善的国家组织和政策。

24 波斯国(尤其是古列)以善待战败国驰名;“践踏嚼碎”可指亚历山大的希腊化政策;谢秀雄187.

25 J.H. Walton, op. cit.(32-33)建议把“十角”解作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国土所分为的十个区域(由四个将军统管),安提阿哥四世曾侵占或管辖了三个区,故把“三角”拔出。

26 谢秀雄,187-188.

27 米勒德,780.

28 笔者不赞成把视作事情发生后的记载,o是用预言的形式写成(vatcinia ex eventu),更不同意第40-45节是不准确的预言;有关此方面的讨论,请参第十至十二章的总结。

(四)希腊派看法的评估

Ⅰ 把第四国当作指希腊,有几方面的好处。

1.第二章和第七章有关第二、第三及第四国的描述:侠史上的玛代、波斯、希腊。

2.天使在第八章指出公绵羊与公山羊乃指波斯和希腊,而关于此两国的异象乃是“末后的异象”(17节),以及“关于末后的定期”(20节),如果这两国只是第二和第三国,第八章的异象怎会说是关乎末后的事呢?29

3.天使在第八章清楚指出“小角”就是安提阿哥四世,他的特点就是(a)自高自大攻击 神(25节);(b)迫害圣民、污秽圣所,除掉常献给 神的祭供,(11、13节);(c)而第十一章则加上“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丢斯神像

第七章的“小角”也是(a)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b)“折磨圣民,改变节期和律法”。第九章的“一王”也是(a)“毁灭圣民和圣所”(b)“使祭祀与供献止息”(c)设立“行毁坏可憎的”。 因此,第七章的“小角”和第九章的“一王”岂不也是安提阿哥四世吗?这吻合“希腊派”的解释。

4.根据“希腊派”的解释,但以理书的异象有清晰的渐进和一致性。

第二章是尼布甲尼撒所做的梦,很概括地描绘了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的兴起与衰落。第七章是在伯沙撒王元年但以理所见的异象,除了提到上述的四个国家,也指出第四国希腊将有一王(安提阿哥四世)兴起,他会折磨圣民,不准他们献祭和遵守 神的律法。第八章是在伯沙撒第三年但以理看见的异象,当时巴比伦快亡国,玛代又为波斯并吞,故只论述波斯和希腊两个国家,也再次指出安提阿哥四世会迫害圣民,除掉他们常献的祭祀,污秽圣殿。第九章是大利乌(即是波斯王古列)元年但以理所得到有关七十个七的启示,包括由古列至安提阿哥四世的历史,又一次提说安提阿哥四世会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又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丢斯神像;波斯王古列元年,玛代已被并吞,巴比伦又亡国,故此异象无提及它们。第十至十二章是但以理在古列第三年所见的异象,预言了由波斯至安提阿哥四世的历史,十分详尽地描写他的生平和恶行,包括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除掉常献的供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

无可否认,这几个异象把焦点由原来的四国转到波斯和希腊,又再收窄,越来越详细和清楚预言安提阿哥四世如何迫害选民。

如果接受希腊派的解释,这几章的内容可制表如下:30

 

巴比伦

玛代

波斯

希腊

南北

安提阿哥四世

 神刑罚

 神胜利

....... 铁与泥

 

大石砸碎大像

大石变成大山

第四兽

十角

小角

兽被杀

“像人子”得国

 

 

公绵羊

公山羊

四角

小角

小角非因人手灭亡

 

 

 

......

头六十九个七

......

一王

忿怒倾在他身上

那六件事

十至二十

 

 

四王

勇敢的王

南北交战

卑鄙的人

到了结局无人能帮助

圣民得救复活

                                           

Ⅱ 把第四国当作是希腊有以下的问题。

1.玛代是在巴比伦以后的一个独立国家吗?

许多学者认为玛代是和巴比伦同时代的国家,并不是巴比伦之后才崛起。但有几件事值得注意;第一,无可否认,当巴比伦王拿巴波尼度执政时,玛代已在亚士帖基领导下渐渐强大,占领了以拦和书珊城,且侵占巴比伦所统治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31拿波尼度曾派兵攻打在叙利亚的玛代军,且与安珊的古列(即是后来的波斯古列)结盟,对抗玛代军,后来古列并吞了玛代,拿波尼度转而与吕底亚和埃及结盟。32

但是,这更证明玛代是巴比伦尼布甲尼撒死后日渐强盛,有十多年之久乃是当时最强大的独立国家,巴比伦和安珊的古列也要连手对抗它。正如上文所建议,第二章和第七章所记述的四国,不是一国灭亡,第二国才兴起,乃是指该四个国家最强盛时候的先后次序。33

第二,先知也曾经指出玛代是随着巴比伦之后,准备征服巴比伦。正如以赛亚的预言:“我必激动玛代人来攻击巴比伦”,“以拦啊,你要上去,玛代啊,你要围困巴比伦”。耶利米也指出:“耶和华定意攻击巴比伦,将他毁灭,所以激动了玛代君王的心”,耶和华“使列国和玛代君王都预备攻击巴比伦”。这两位先知都暗示玛代是巴比伦以后的一个独立国家,当它还未成功地侵占巴比伦之前,自己先被波斯吞并。

第三,其他采用四国描写历史的古代文献也把玛代当作一个独立帝国。(a)罗马一位史家提到主前一八九至一七一年一份文献列出:亚述,玛代,波斯,希腊。34(b)一位犹太学者在主后八十年引用主前一四○的资料同样列出:亚述,玛代,波斯,希腊。35(c)希腊史家哈罗多图于主前五世纪已经提到三个连续的国家,就是亚述,玛代,波斯。36(d)多比传也列出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斯。

第四,有学者认为但以理书至少有三处经文把玛代和波斯当作是一个国家37故此,玛代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三处经文都是描写主前五五○年以后所发生的事;当时,玛代和波斯已经并合了,故把它们视为一个国家十分合理;古列不但称为“波斯王”,更常称自己为“玛代王古列”。38

2.基督降生( 神的国来临)乃在罗马时代,故第四国必定是罗马。

有几件事不能忽视。

(a)第二和第七章其实指出第四国(特别是安提阿哥四世)要先毁灭, 神的国才临到。基督降生是罗马进入巅峰时期,它不可能是第四国。另一方面,希腊在主前二十七年被罗马并吞,故基督降生( 神的国降临)乃在第四国希腊被毁灭之后,这又:稀跋@芭伞钡目捶ā

(b)启示文学的预言有时候是分两个层面应验,39就如主耶稣第一次降生是 神国度开始,但要达到高峰却须等到祂第二次再临。安提阿哥四世被毁灭已是恶势力被消灭的应验,但要达到高峰却须待撒但被消灭。又拿第二章的石头来说,本指以色列人故是描述玛加比的革命,后却完成在基督身上

(c)启示文学的预言重点并不在乎“时间”,乃在乎预言必会应验。 神藉着但以理预言第四国必毁灭, 神的国必临到; 神必会在祂指定时间内实现祂的预言,但至于何时实现,却说得不很清楚。例如第二章描述 神用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碎大像,建立祂永恒的国度:这预言的要义不在说明 神的国建立的时期,乃确定 神的国必会获得胜利。40

3.主耶稣自己把但以理书九章二十七节应用在罗马提多身上,故第四国必是罗马。41何况,保罗和约翰(启13章)都用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小角”描述敌基督。

这是反对第四国指希腊最有力的理由。问题的症结乃是我们常常误会了新约引用旧约的特性。42其实,新约作者引用旧约有时候只是借用或应用,而不是应验。例如马太引用何西阿书十一章一节“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描写婴孩主耶稣因逃避希律杀害前往埃及;这并不是说:何西阿原来就是预言基督要从埃及返回以色列地,因每一位学者都承认,何西阿原是提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过。

故此,我们可以说:但以理书第九章二十七节原是描述安提阿哥四世,主耶稣借用他预言提多将军,因为他们都同样残酷地迫害圣民;主自己因此暗示昔日安提阿哥四世如何毁灭耶路撒冷和污秽圣殿,提多将军也会同样攻毁耶路撒冷和圣殿。43使徒保罗和使徒约翰也引用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安提阿哥四世叙述要来的敌基督,因为他们都是自高自大说狂妄亵渎的话,又迫害圣民。安提阿哥四世乃是九章二十七节、十一章三十一节的应验,而敌基督却是此预言的高峰与完成。

4.有学者指出早期犹太人的作品和教父都认为第四国是罗马44

这是因为当时他们都是生活在罗马时代,故把第四国应用在罗马;正如撰写死海古卷的团体把旧约壹些预言视作应验在他们身上。45

其实,早已有许多福音派学者指出第四国乃是希腊。46

29 J.H. Walton, op. cit., 36.

30 可比较J. Goldingay, How to Read theBible(Oliphants, 1977), 125.

31 G. Cameron, History of Early Iran(Chicago, 1936), 221.

32 卜鲁斯,126-132.

33 R. Gurney, "The Four Kingdoms of Daniel 2 and 7"Themelios(1977)2: 39-45.

34 Aemilius Sura; 参G. Hasel, op. cit., 19.

35 Fourth Sibylline Oracle; 参D.Flusser, "The Four Empires in the Fourth Sibyl and in the Book ofDaniel" Israel Oriental Studies(1972)2: 148-175.

36 J.H. Walton, op. cit., 34.

37 J. Goldingay, "The Book of Daniel: Three Issues" Themelios(1977)2: 45-49, 47.

38 J. McDowell, 67.

39 "应验"(fulfilment)和"完成"(consummation).

40 思高,74.

41 Young, 293.

42 邝炳钊,"实用旧约解经法",初熟之果(中神,1979),12-15。有关我们是否可以仿效新约作者解释旧约的方法,参R.N. Longenecker, "Who is the ProphetTalking About?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Testament's Use of the Old" Themelios,(1987)1: 4-8, 7-8; R.N. Longnecker, "Three Ways of Understanding Relationsbetween the Testaments Historically and Today" in Tradition Interpretation in the New Testament(Eerdmans, 1987), 22-32; Moises Silva, Has the Church Misread the Bible(Zondervan, 1987), 107.

43 R.T. France, Jesus and the Old TestamentTyndale, 1971),72-73.

44 J.H. Walton, 26-27; B.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Fortress, 1978), 619.

45 C.F. Pfeiffer, The Dead Sea Scrolls and the Bible(Baker, 1975),116-120.

46 G.J. Wenham, "Daniel: The Basic Issue" Themelios(1977), 51.

(五)为甚么现今的福音派学者不赞同第四国是希腊?

最主要的原因乃是认为第四国是希腊的学者多数相信但以理书是主前第二世纪的作品;这是许多福音派学者所不能接受的(参本书的“绪论”)。

其实,一个接受但以理书是写于主前第六世纪的学者可以同时候赞同第四国是希腊,两者并不冲突。47

另一方面,有一些福音派的学者相信第四国乃指希腊,以及本书乃是在主前第二世纪所写,不是因为他们否定圣经的预言,只是觉得本书的信息与主前第二世纪犹太人的经历有更密切的关系;举世闻名的卜鲁斯便是一个代表人物。

笔者在本注释内,采纳了传统的解释;但是,我们应该重新思想希腊派的解释,分析它的长短,看看是否可以被接纳。

无论第四国是希腊或是罗马,最重要的乃是谨记因为基督道成肉身,“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是一个末世性的救赎时代,这时代是来世与今世的重迭,是今世的终局阶段,也是新生的序幕。基督徒都应有此特有的时代感,使我们不甘作个普通人,采纳普通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48

47 明显的例子有R. Gurney和W.H. Walton.

48 何郑爱晖,“时候满足”,播道神学院院讯(1988)二月,2.

参考书目

    一、英文书刊

    二、中文书刊

    三、杂志(英文)

    四、杂志(中文)

一、英文书刊

Albright, W.F.          "TheDat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Chronicler", JBL 40.

Anderson, A.A.          PsalmsII Oliphants, 1972.

Anderson, B.W.          TheLiving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 Longman, 1978.

Anderson, R.            TheComing Prince. Kregel, 1953.

Anderson, R.A.          Signsand Wonders: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Eerdmans, 1984.

Archer, G.L             A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Moody, 1973.

Archer, G.L.            Encyclopediaof Bible Difficulties. Zondervan, 1982.

Archer, G.L.           "TheAramaic of the Genesis Apocryphon compared with the Aramaic of Daniel". inNew Perspectives on the Old Testament, ed. Barton Payre. Word, 1970.

Armending, H.T.         AWord to the Wise. Tyndale, 1980.

Aune, D.               Prophecyin Early Christianity and the Ancient Mediterrean World. Eerdmans, 1983.

Avi-Yonah, M. and      OurLiving Bible. Jerusalem, 1962.

Kraeling, E.G.

Backus, W.              Findingthe Freedom of Self-Control.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87.

Baillet, M.             "Unrecueil liturgique de Qumran,Grotte 4: LesParoles des Luminaires", RB 68: 195-250.

Baldwin, J.             Haggai,Zechariah, Malachi. IVP, 1972.

Baldwin, J.             Lamentationto Daniel. Scription Union, 1984.

Baldwin, J.G.           DanielTOTC). IVP,1978.

Baldwin, J.G.           "Isthere Pseudonymity in the Old Testament". Themelios 4: 6-12.

Baltzer, K.             TheCovenant Formulary in Old Testament, Jewish, and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Westminster, 1971.

Baring-Gould, S.       TheBook of Were-wolves.London, 1865.

Barr, J.                "Daniel"in Peake~s Commentary. Nelson, 1962.

Barton, G.A.            Archaeologyand the Bible. American Sunday School Union, 1937.

Bauckham, R.J.          "TheRise of Apocalyptic", Themelios 3: 10-23.

Beale, G.K.             "TheInfluence of Daniel upon the Structure and Theology of John's Apocalypse",JETS 27: 413-424.

Beasley-Murray, G.R.   "TheInterpretation of Daniel 7", CBQ 45: 44-58.

Beasley-Murray, G.R.   Revelation.Eerdmans, 1974.

Beeks, M.A.             DasDanielbuch. Leyden, 1935.

Beeks, M.A.             "Zeit,Zeiten und halbe Zeit", in Festsch, Th. Vriezen. Wageningen, 1966.

Behrmann, G.            DasBuch Daniel.

Bentzer, A.             DanielHAT. Mohr,1952.

Berman, H.J.            The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 SCM, 1974.

Bevan, A.A.             AShort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2.

Black, M.               "TheChristological Use of the Old in the New", NTSt. 18.

Boadt, L.               Jeremiah26-52,Habakkuk, Zephaniah, Nahum. Michael Glazier, 1982.

Boadt, L.               Readingthe Old Testament. Paulist, 1984.

Bollier, J.A.           "TheRighteousness of God", Interpretation 8: 404-413.

Boutflower, C.          Inand Around the Book of Daniel. Zondervan, 1963.

Bravermann, J.          Jerome~s Commentary on Daniel. Catholic Biblical Association,1978.

Bright, J.              AHistory of Israel. SCM, 1981.

Brown, R.E.             "ThePre-ChristianSemitic Concept of Mystery", CBQ 20: 417-443.

Brownlee, W.H.          TheMeaning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Oxford, 1964.

Bruce, F.F.             BiblicalExegesis in the Qumran. Tyndale, 1960.

Bruce, F.F.             "TheBackground to the Son of Man Sayings" in Christ the Lord. edRowden, H. H. IVP, 1982.

Burrell, D.R.           "TheInsane Kings of the Bible", American Journal of Insanity(1894)493-504.

Cameron, G.C.           Historyof Early Iran Chicago, 1936.

Campbell, D.K.          Daniel: Decoder of Dreams. Victor, 1977.

Caquot, A.              "Lesquatre betes et le fils d~homme", Semitica 17: 35-71.

Carson, D.A.            "ThePersonal God", in Lion's Handbook of Christian Belief. Lion, 1982.

Cartledge, S.A.         A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Zondervan, 1943.

Casey, M.               Sonof Man. SPCK, 1979.

Charles, R.H.           Pseudepigrapha.

Childs, B.S.            Introductionto the Old Testament. Fortress, 1978.

Churchill, W.           TheEloquence of Winston Churchill. Signett, 1957.

Clifford, R.J.          "Historyand Myth in Dan 10-12", BASOR 220: 23-26.

Clines, D.              Ezra,Nehemiah, Esther. Morgan, Marshall &Scott, 1984.

Clouse, R.G. ed.        TheMeaning of the Millennium. IVP, 1977.

Cody, A.                Ezekiel.Michael Glazier, 1984.

Cook, S.A.              "TheArticles of Dress in Dan. 3: 21", Journal of Philology .

Cooke, G.               AText Book of North Semitic Inscriptions. Oxford, 1903.

Collins, A.             Schemesof Literary Prophecy Considered. London, 1927.

Collins, J.J.           "AnApocalyptic Eschatology as the Transcendence of Death", CBQ.

Colloins, J.J.          Daniel(The Form of the Old Testament Literature)Eerdmans, 1984.

Collins, J.J.           Daniel,1-2 Maccabees. MichaelGlazier, 1981.

Collins, J.J.           "Danieland His Social World", Interpretation 39: 131-143.

Collins, J.J.           "ApocalypticGenre and Mythic Allusions in Daniel", JSOT 21: 83-100.

Coxon, P.W.             "GreekLoan-Words andAlleged Greek Loan Translations in the Book of Daniel", in Transactionsof Glasgow University Oriental Society 25: 24-40.

Coxon, P.W.             "DanielIII 17: ALinguistic and Theological Problem", VT.

Craigie, P.C.           TheBook of Deuteronomy. Eerdmans, 1976.

Craigie, P.C.           Ezekiel.St. Andrew, 1983.

Craigie, P.C.           TheTwelve Prophets. II. St. Andrew, 1985.

Crenshaw, J.L.          OldTestament Wisdom. SCM, 1981.

Criswell, W.A.          Daniel.Zondervan, 1970.

Cross, F.M.             "Editingthe Manuscript Fragments from Qumran", BA 19: 83-86.

Cross, F.M.             TheAncient Library of Qumran and Modern Biblical Studies. Doubleday, 1961.

Cross, F.M.             "New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Apocalyptic", JTCf.

Cullmann, O.            The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SCM, 1959.

Culver, R.              Danieland the Latter Days. Moody, 1962.

Dahood, M.              "Denominativerihham, to conceive, enwomb", Biblica 44: 204-205.

Dahood, M.              Psalms-I. Doubleday, 1966.

Davies, P.R.            Daniel.JSOT, 1985.

de Vaux, R.             AncientIsrael. McGraw-Hill, 1965.

Declor, M.              Lelivre de Daniel. Gabalda, 1971.

Dougherty, R.P.         Nabonidusand Belshazzar. Yale, 1929.

Driver, S.R.            An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 World Publishing Co.,1956, Reprint.

Driver, S.R.            The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

Dupont-Sommer, A.      DeadSea Scrolls: A Preliminary Study. Blackwell, 1952.

Dupont-Sommer, A.      EcritsEsseniens.

Eichrodt, W.            Theologyof the Old Testament. SCM, 1967.

Eissfeldt, O.           TheOld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1965.

Eissfeldt, O.           "DieMenetakel Inscrift und ihre Bedeutung", ZAW 63: 105-114.

Ellis, P.F.             TheMen and the Message of the Old Testament. Liturgical, 1975.

Emerton, J.A.           "TheOrigin of the Son of Man Imagery", JTS 9: 225-242.

D'Envieu, J.F.          Lelivre du prophete Daniel. 4 vols. Paris, 1888-1891.

Erickson, M.J.          ContemporaryOptions in Eschatology. Baker, 1977.

Fage, J.D.              AShort History of Africa. penguin, 1960.

Feinberg, C.L.          Jeremiah.Zondervan, 1982.

Feinberg, P.D.         "AnExegetical Study of Dan. 9: 24-27", in Tradition and Testament.Moody, 1981.

Finegan, J.             Handbookof Biblical Chron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4.

Flusser, D.             "TheFour Empires in the Fourth Sibyl and in the Book of Daniel", IsraelOriental Studies(1972)2: 148-175.

Ford, D.                Daniel.Southern Publishing, Association, 1978.

France, R.T.            Jesusand Old Testament. Tyndale, 1971.

Frank, R.M.             "TheDescription of the Bear in Daniel", CBQ.

Free, J.                Archacologyand Bible History. Scripture Press, 1969.

Freedman, D.N.          "ThePrayer of Nabonidus", BASOR 14: 31-32.

Frost, S.B.             OldTestament Apocalyptic. London, 1952.

Gadd, C.J.              "The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 Anatolian Studies 8: 35-92.

Gaebelein, A.C.         TheProphet Daniel. Our Hope Publisher, 1911.

Gammie, J.G.            Daniel.Knox, 1983.

Gammie, J.G.            "AJourney Through Danielic Spaces", Interpretation 39: 144-156.

Gammie, J.G.            "TheClassification, Stages of Growth and Changing Intention in the Book ofDaniel", JBL 95: 191-204.

Gaster, M.              "TheSon of Man and the Theophany in Daniel Ch. VII: A New Interpretation", The Search 1: 15-30.

Ghirshman, R.           Iran.Penguin, 1954.

Ginsberg, H.L.          Studiesin Daniel.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1948.

Ginsberg, H.L.          "TheOlde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ffering Servant", VT 3: 400-403.

Glneck, N.              Hesedin the Bible. tr. Gottschalk, A. Hebrew Union College, 1967.

Goldingay, J.           Howto Read the Bible. Oliphants, 1977.

Goldingay, J.           "TheBook of Daniel: Three Issues", Themelios (1977)2: 45-49.

Gordon, C.H.            TheCommon Background of Greek and Hebrew Civilizations. Norton Library, 1965.

Gordon, C.H.            The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 London, 1960.

Graham, B.              Angels.Doubleday, 1975.

Gray, J.                Iand II Kings. SCM, 1963.

Grayson, A.K.           BabylonianHistorical-Literary Texts. Toronto, 1975.

Green, J.B.             Howto Read Prophecy. IVP, 1984.

Greenberg, M.           "TheHebrew Oath Particle hay/he", JBL 76: 34-39.

Gurney, R.              Godin Control. H.E. Walter, 1980.

Gurney, R.J.M.          "TheFour Kingdoms of Dan. 2 & 7", Themelios 2: 39-45.

Guthrie, D.             TheRelevance of John's Apocalypse. Eerdmans, 1987.

Habel, N.C.             TheBook of Job. SCM, 1985.

Hammer, R.              The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ampton, C.             CriminalProcedure. Sweet & Maxwell, 1982.

Hangel, M.              Judaismand Hellenism. I Fortress, 1974.

Hanson, P.D.            TheDawn of Apocalyptic. Fortress, 1975.

Harris, R.L.            "TheLast Days in the Bible and Qumran", in Jesus of Nazareth, Savior andLord. ed. Carl Henry. Eerdmans, 1966.

Harrison, R.K.          Introductionto the Old Testament. Eerdmans. 1969.

Hartman, L.F.           "TheGreat Tree and Nabuchodonosor's Madness", in The Bible in CurrentCatholic Thought. ed. Mckenzie, J. L. Herder &Herder, 1962.

Hartman, L.F. and

Di Lella, A.A.          TheBook of DanielAnchor)Doubleday & Co., 1978.

Hasel, G.F.             "TheIdentity of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Biblica 56: 173-192.

Hasel, G.F.             "TheFour World Empires of Daniel 2 Against its Near Eastern Enviornment",JSOT .

Hauck, P.               How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6.

Hayes, J.H.             Introductionto the Bible. Westminster, 1976.

Heaton, E.W.            TheBook of Daniel. SCM, 1956.

Heschel, A.J.           TheProphets. Harper & Row, 1962.

Hill, D.                TheGospel of Matthew. Eerdmans, 1981.

Hoehner, H.W.           ChronologicalAspects of the Life of Christ. Zondervan, 1977.

Hooker, M.              TheSon of Man in Mark. McGill, 1967.

Hsieh, A.               SomeProblems in the Aramaic Portions of the Book of Daniel. Th. M. Thesis,Talbot Theological Seminary, 1961.

Humphreys, W.L.         "ALife-style forDiaspora: A Study of the Tales of Esther andDaniel", JBL 92: 211-213.

Ironside, H.A.          Lectureson Daniel the Prophet. Loizeaux, 1920.

Jackson, R.             "ClosingAddress in the Nurembery Trial", in 19 Proceedings in the Trial of theMajor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1948.

James, F.               Personalitiesof the Old Testament. N.Y., 1939.

Jastrow, M.             Dictionaryof the Targumim.

Jeffary, A.             "TheBook of Daniel" IB 6. Abingdon, 1956. 339-549.

Jenkins, E.             TheAuthorship of Daniel. Th. M. Thesis, Talbot Theological Seminary, 1955.

Jephet, I.A.            Commentaryon Daniel. ed. Margoliouth, D.S. Oxoniensia, 1889.

Jepsen, A.              "Bemerkungrzum Danielbuch". VT 11: 386-91.

Jerome,                 Jerome~s Commentary on Daniel. Baker, 1958.

Jones, G.H.             1and 2 Kings. Eerdmans, 1984.

Jones, O.R.             "TheConcept. of Holiness", in TDNT, V: 489-493.

Josephus,               Antiquities.

Jouon, P.P.             Grammainede L~'Hebreu Biblique.

Jung, C.G.              Manand His Symbols.

Kaiser, W.              Toward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Zondervan, 1978.

Kelso, J.L.            "TheCeramic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BASOR SupplementaryStudies, No. 5-6.

Kempton Heuitt, C.M.    "Guidelines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niel and Revelation", in Dreams, Visions andOracles. Baker, 1977.

Kim. S.                 "Sonof Man" as Son of God. Tu/bingen,1983.

King, G.R.              Daniel.Eerdmans, 1966.

Kitchen, K.             TheBible in Its World. Paternoster, 1977.

Kitchen, K.A.           "TheAramaic of Daniel", in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et.al. Wiseman. Tyndale, 1965.

Kliefoth, T.            DasBuch Daniel. 1868.

Kline, M.               "TheCovenant of the Seventieth Week", in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Presbyterianand Reformed, 1974.

Kline, M.               Treatyof the Great King. Eerdmans, 1963.

Knight, G.A.F.          Isaiah40-55.Eerdmans, 1984.

Koch, R.                "Spirit",Sacramentum Verbi 3: 869-877.

Koldewey,               DasWieder esstehende Babylon.

Kraeling, E.G.          "TheHandwriting on the wall", JBL 63: 11-18.

Kraeling, E.G.          RandMcNally Bible Atlas. Rand McNally, 1966.

Krahmalkov, C.          "AnAmmonite Lyric Poem", BASOR 223: 55-57.

Kriese, R.              "ThePrayer Life of an Evangelist", Decision February 1987, 12-13.

Kngel, J.L.             TheIdea of Biblical Poetry. Yale University, 1981.

Kwong, A.               TheInitiatory Oath of the Dead Sea Scroll. Unpublished M.A. Thesis, Wheaton,1972.

Labuschagne, C.J.       "UgaritBLT and BILTI in Isa. 10: 4", VT 14: 97-99.

Lacocque, A.            TheBook of Daniel. John Knox, 1979.

Lacocque, A.            "TheStranger in the Old Testament", Migration Today 15.

Lang, G.H.              TheHistories and Prophecies of Daniel. Oliphants, 1942.

Langton, E.             "TheReality of Evil Powers Furthered Considered", HJ 132: 605-615.

Lenglet, A.             "LaStructure Litteraire de Daniel 2-7", Biblica 53: 169-190.

Leupold, H.C.           Expositionof Daniel. Baker, 1969.

Levi, D.V.G.            "'ElElyon in Gen. 14: 18-20", JBL 63: 1-9.

Lidzbarski, M.          Altaramai/sche Urkunden aus Assur. 1921.

Lindenberger, J.M.      "Dan.12: 1-4", Interpretation 39: 181-186.

Lipinski, E.            "Recherchessur le Livre de Zecharie", VT 20.

Lohmeyer, E.            Lordof the Temple. Oliver and Boyd, 1961.

Longenecker, R.N.       "Whois the Prophet Talking about?                     SomeReflections on the New Testament's Use of the Old", Themelios1987)1: 4-8.

Longenecker, R.N.       "ThreeWays of Understand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Testaments Histroically andToday", in Trad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New Testamant.Eerdmans, 1987.

Luck, G.C.              Daniel.Moody, 1958.

Machae, G.W.            "Eschatology",in A Pastoral Gudie to the Bible. Gill and Macmillian, 1979.

Martin, W.J.            "TheHebrew of Daniel", in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et.al Wiseman. Tyndale, 1965.

McClain, A.J.           DanielsProphecy of the Seventy Weeks. Zondervan, 1940.

McCormisky, T.E.        "TheSeventy Weeks of Da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ncient Near East", WTJ47: 18-45.

McDowell, J.            Prophecy: Fact or Fiction. Danielin the Critic's Den. Campus Crusade, 1979.

McKeating, H.           Studyingthe Old Testament. Epworth, 1979.

Mckenzie, J.L.          SecondIsaiah. Doubleday, 1968.

Meier, P.               "Spiritual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Balance", in Renewing Your Mind in a SecularWorld. ed. Woodbridge, J.D. Moody, 1985.

Meinhold, J.            DasBuch Deniel. C.N. Beck, 1889.

Meissner, B.            Babylonienund Assyrien. 1920-25.

Mickelson, A.B.         Daniel Revelation: Riddles or Realities. Thomas Nelson, 1984.

Migne, J.P. ed.         PatrologiaeCursus Completus: Series Graeca. Paris, 1912.

Milik, J.T.             TenYears of Discovery in the Wilderness of Judea. SCM, 1959.

Millard, A.R.           "Daniel1-6 andHistory", EQ 49: 67-73.

Miller, P.D.            TheDivine Warrior in Early Israel. Harvard, 1973.

Miller, P.D. Jr.        Interpretingthe Psalms. Fortress, 1986.

Milne, B.               Knowthe Truth. IVP, 1982.

Mitchell, T.C. and      "TheMusical Instruments in Nebuchadrezzar's

Joyce, R.              Orchestra",in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et. al. Wiseman.Tyndale, 1965.

Moberly, W.             TheCrisis in the University. SCM, 1949.

Montgomery, B.L.        AHistory of Warfare. Collins, 1968.

Montgomery, J.A.        TheBook of Daniel(ICC).T.&.T. Clark, 1927.

Montgomery, J.W.        TheLaw above the Law. Dimension Books, 1975.

Moore, C.A.             Daniel,Esther and Jeremiah: The Additions. Doubleday, 1977.

Moore, G.F.             Judaism.II. Harvard, 1946.

Moore, G.F.             Judaismin the First Centries of the Christian Er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7-30.

Morkholm, O.            AntiochusIV of Syria. Gyldendalske Boghandel, 1966.

Moscati, S.             "TheWind in Biblical and Phoenician Cosmogony", JBL 66: 305-310.

Moule, C.F.D.           "FromDefendant to Judge", BSNTS 3: 40-53.

Moule, C.F.D.           TheOrigin of Christ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Muilenberg, J.          "TheSon of Man in Daniel and the Ethiopic Apocalypse of Enoch", JBL 79: 197-209.

Narramore, C.M.         Encyclopedia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Zondervan, 1966.

Nicholls, B.            "Timeand Eternity", in Lion's Handbook of Christian Belief. Lion, 1982.

Nickelsburg, G.W.E.     Resurrection,Immortality, and Eternal Life in Intertestamental Judaism. Harvard, 1972,

Niditch, S.             "TheVisionary", in Ideal Figures in Ancient Judaism. ed. Collins. J.J.Scholar, 1980.

Niditeh, S. and         "TheSuccess Story of the Wise Courtier: A Formal

Doran, R.               Approach",JBL .

Niebuhr, R.             The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Nisbet, 1944.

North, M.               TheHistory of Israel. Harper & Row, 1960.

North, M.               "TheHoly One of the Most High", in The Laws in the Pentateuch and OtherEssays. Fortress, 1967.

O'Connor, M.P.          HebrewVerse Structure. Winona Jake, 1980.

Oppert.                 Expedition Scientifique en Mesopotamie.

Otto, R.                TheIdea of the Holy. Oxford, 1926.

Palache, J.L.           SemiticNotes on the Hebrew Lexicon. Brill, 1959.

Payre, J.B.             TheImminent Appearing of Christ. Eerdmans, 1962.

Payne, J.B.             "TheGoal of Daniel's Seventy Weeks", JETS 21: 97-115.

Pentecost, J.D.         Thingsto Come. Dunham, 1958.

Pettinato, G.           "TheRoyal Archives of Tell Mardikh-Ebla", BA 39: 44-50.

Pfeiffer, C.F.          TheDead Sea Scrolls and the Bible. Baker, 1975.

Philip, J.              Bythe Rivers of Babylon. Didasko Press, 1972.

Plogen, O.              DasBuch Daniel. Gu/tersloh, 1965.

Porten, B.              Archivesfrom Elephantine, Berkeley, 1968.

Porteous, N.            DanielOTL). SCM,1965.

Poythress, V.S.         "HermenuticalFactors in Determing the Beginnings of the Seventy Weeks", TrinityJournal.

Prince, J.D.            MeneMene Tekel Upharsin. Johns Hopkins, 1893.

Pusey, E.B.             Danielthe Prophet. Funk & Wagnalls, 1985.

Rabbi, I.J.             TheAramaic Section of Ezra and Daniel. Hebrew Union College, 1982.

Raven, J.H.             OldTestament Introduction. Fleming H, Revell, 1910.

Richards, K.            AForm and Traditio-historical Study of rsh. Ph. D. Dissertation, Claremont, 1970.

Robinson, J.A.T.        ButThat I Can't Believe. N.Y., 1967.

Rogerson, J.W.          "TheHebrew Conception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A Re-examination", JThS 21: 1-16.

Rosenthal. F.           AGrammar of Biblical Aramaic. O. Harrassowitz, 1961.

Rowe, R.D.              "IsDaniel's Son of Man Messianic?", in Christ the Lord. ed. Rowden, H.H. IVP, 1982.

Rowley, H.H.            Dariusthe Mede and the Four World Empires in the Book of Daniel.

Rowley, H.H.            "TheHistoricity of the Fifth Chapter of Daniel", JTS 32: 12-31.

Rowley, H.H.            TheRelevance of Apocalyptic. Association Press, 1963.

Rowley, H.H.            "TheUnity of the Book of Daniel", in The Servant and Christian Apocalypsefrom Daniel to the Revelation. Blackwell, 1965.

Rowley, H.H.            "Menelausand the Abomination of Desolation", in Studia Orientalia IoanniPedersen. Einar Munkegaard, 1953.

Rushdoony, R.J.         ThyKingdom Come. Thoubum, 1978.

Russell, D.S.           TheMethod and Message of Jewish Apocalyptic 200 B.C.-AD. 100. SCM, 1964.

Russell, D.S.           Daniel.Westminster, 1981.

Sabourin, L.            "TheBiblical Cloud",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4: 290-311.

Sachs, A.J. and         "ABabylonian King List of the Hellenistic

Wisman, D.J.            Period",Iraq 16: 202-212.

Saggs, H.W.F.           TheGreatness that was Babylon. Sidgwick and Jackson, 1962.

Sahlin, H.              "AntiochusIV Epiphanes und Judas Maccabaeus Einzige Geschichtspunkte zum Verstandmissedes Daniel-buches",Study of Theology 23: 41-68.

Sakenfeld, K.D.         TheMeaning of Hesed in the Hebrew Bible: A new Inquiry. Scholar Press, 1978.

Sawyer, J.F.A.          IsaiahI. II. St. Andrew, 1984, 1986.

Schmid, H.              "Danielder Menschensohn", Judaica 27: 192-220.

Scullion, J.            Isaiah40-66. Michael Glazier, 1982.

Segal, J.B.             "Numeralsin the Old Testament", JSS 10: 2-20.

Sellers, O.R.           "MusicalInstruments of Israel", in Biblical Archaeological Reader.

Selms, van A.           Job.Eerdmans, 1985.

Showers, R.E.           "NewTestament Chronology and the Decree of Dan. 9", Grace Journal 11.

Silva, M.               Hasthe Church Missed the Bible. Zondervan, 1987.

Snaith, N.              DistinctiveIdeas of the Old Testament. Sehocken, 1964.

Soden, von W.           Grundrissder akkadischen Grammatik.

Sokoloff, M.            "Lamb'sWool", JBL 95: 277-279.

Staples, W.E.           "SomeAspects of Sin in the Old Testament", JNES 6: 65-79.

Steinmann, J.           Daniel: Text Francais,introduction et Commentaires, Desclee de Brouwer, 1961.

Stevens, W.R.           TheBook of Daniel. Bible House of L.A., 1949.

Strauss, L.             TheProphecies of Daniel. Loizeaux Brothers, 1969.

Stuart, M.              A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Crocker &Brewster, 1850.

Swim, R.E.              "Daniel"in Beacon Bible Commentary. IV. Beacon Hill Press, 1969.

Tadmos, H.              "Chroniclesof the Last Kings of Judah", JNES 15.

Tatford, F.A.           TheClimax of the Ages. Marshall, Morgan &Scott, 1953.

Taylor, V.              The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Macmillan, 1963.

Thiele, E.R.            AChronology of the Hebrew Kings. Zondervan, 1977.

Thomas, D.W.            "AdditionalNotes on the Root ydc in Hebrew", JTS 15: 54-57.

Thomas, W.H.G.          "Thepurpose of the Fouth Gospel", BS 125: 253-262.

Thomson, J.E.H.         "Daniel"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Funk &Wagnalls, 1909.

Torrey, C.C.            "Noteson the Aramaic Part of Daniel", in Transactions of the Conn, Academy ofArts and Science 1909.

Towner, W.S.            Daniel.Knox, 1984.

Towner, W.S.            "ThePreacher in the Lion's Den", Interpretation 39: 157-169.

Tournier, P.            TheStrong and the Weak. Highland Books, 1963.

Unger, M.F.             Unger's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II. Moody, 1981.

Vermes, G.              "TheUse of in Jewish Aramaic", in An Aramaic Approach to the Gospels andActs. ed. Black, M. Oxford, 1967.

Vermes, G.              Jesusthe Jew. Collins, 1973.

Vogt, E.                "Mysteriain textibus Qumran", Biblica 37: 247-257.

Von Rad, G.             Theologyof the Old Testament. I SCM, 1975.

Walker, W.O. Jr.        "Dan.7: 13-14", Interpretation 39: 176-181.

Waltke, B.K.            "TheDate of the Book of Daniel", BS 133: 319-329.

Walton, J.H.            TheFour Kingdoms of Daniel", JETS 29: 25-36.

Walvoord, J.F.          Daniel: The Key to PropheticRevelation.Moody, 1971.

Ward, W.A.              "EgyptianTitles in Genesis", BS 114: 40-59.

Watts, J.D.W.           Isaiah1-33. Word, 1985.

Wenham, G.J.            "Daniel: The Basic Issue",Themelios1977) 2: 49-52.

Westermann, C.          Isaiah40-46, SCM, 1978.

Wharton, J.A.           "Dan.3: 16-18", Interpretation 39: 170-176.

Whitcomb, J.C.          Dariusthe Med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63.

Whitlock, G.S.          "Structureof Personality in Hebrew Psychology",    Interpretation 14: 3-13.

Whybray, R.N.           Isaiah40-66. Oliphants, 1975.

Whybray, R.N.           TheSecond Isaiah. JSOT, 1983.'

Wilson, J.D.            DidDaniel Write Daniel? Cook, n.d.

Wilson, R.D.            "TheTitle King of Persia in Scriptures", Princeton Theological Review15: 90-145.

Wilson, R.D.            Studiesin the Book of Daniel. Putnam's Sons, 1917.

Wiseman, D.J.           Chroniclesof Chealdean Kings. British Museum, 1956.

Wiseman, D.J.           "SomeHistorical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in Notes on Some Problemsin the Book of Daniel. et. al. Wiseman. Tyndale, 1965.

Wiseman, D.J. et al.    Notes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Tyndale, 1965.

Wolff, H.W.             Anthropologyof the Old Testament. Fortress, 1974.

Wood, F.M.              TheDilema on Daniel. Broadman, 1985.

Wood, L.                ACommentary on Daniel. Zondervan, 1973.

Wood, L.                TheBible and Future Events. Zondervan, 1976.

Wordsworth, C.          "Daniel"in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VI. Rington, 1876.

Wright, W.              AGrammar of the Arabic Languages. 1898.

Wyngarden, M.J.         TheSyriac Version of the Book of Daniel. Drugulin, 1923.

Yadin, Y.               The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3.

Yamanchi, E.            FoesFrom the Northern Frontier. Baker, 1982.

Yamanchi, E.            Greeceand Babylon. Baker, 1967.

Young,                  "TheIdentity of the Fourth Empire".

Young, E.J.             TheMessianic Prophecies of Daniel. Eerdmans, 1954.

Young, E.J.             TheProphecy of Daniel. Eerdmans, 1949.

Youngblood, R.F.        "Qohelet'sDark House", JETS 29: 397-410.

Zockler, O.             "Daniel"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 XIII. Zondervan, 1960.

Zuck, R.B.              "ThePractice of Witchcraft in the Scriptures", BS 128: 352-60.

二、中文书刊

丁立介                  但以理书考详。绍人丛书编辑处,1965(第三版)。

卜鲁斯                  以色列与列国史。香港:种籽,1983。

王天丽                  新造的人。香港:艺人之家,1986。

史密斯                  神合用的工人。印度尼西亚:圣道,1963。

布赖特                  以色列史。香港:文艺,1971。

米勒德                  现代中文圣经注释。香港:种籽,1984(再版)。

何慕义                  但以理书预言的亮光。香港:中华神学院,1970。

伯来基                  圣经历史手册。香港:道声,1965。

居佛                    圣咏。香港:华明,1978。

胡里昂                  但以理书研经导读。香港:天道,1985。

房志荣                  “四首赞美天主的圣咏”,神学论集。

思高                    达内尔十二小先知。香港:思高圣经学会,1954。

韦瑟                    韦氏旧约导论。香港:道声,1967。

唐佑之                  永恒。香港:浸信会,1984(再版)。

夏里斯                  圣经的灵感与正典。香港:种籽,1976。

陈方                    预言之钥:但以理书预言之研究。新加坡:加恩,1983。

华勒斯                  万王之王。台湾:校园,1981。

曾立华                  在盼望中儆醒。香港:天道,1986。

曾立华                  从上而来的文献。香港:学生福音团契,1983。

张明佑等                与希伯来哲士对话。台湾:长老会青年事工委员会,1980。

冯荫坤                  腓立比书注释。香港:天道,1987。

杨以德                  旧约导论。香港:道声,1974。

贾玉铭                  但以理书新讲义。台湾:少年归主社,1972(再版)。

翟辅民                  但以理书释义。香港:宣道,1954。

励德厚、陈金镛          旧约历史。香港:辅侨,1965。

邝炳钊                  “实用旧约解经法”,初熟之果。香港:中神,1979。

谢友王                  两约中间史略。香港:种籽,1978。

韩承良                  圣经中的制度的习俗。香港;思高,1982。

戴业劳                  旧约以色列民族史。台湾:光启,1951。

苏佐扬                  但以理书。香港:天人,1983。

谢秀雄                  爱与希望的信息。香港:文艺,1987。

三、杂志(英文)

Paula Chin, "Mystics, Money and Power", Newsweek,July, 1987, 10-13.

"One for the Heart", Newsweek, June 29, 1987,42-43.

"Saving Souls - On aMinistry", Newsweek, July, 1987, 44.

"Taking Blame", Newsweek, July, 1987, 22.

文献

Enuma Elish

Song of Songs Rabbath

Midrash Psalms

Abot de Rabbi Natan A

四、杂志(中文)

何郑爱晖,“时候满足”,播导神学院院讯,1988年2月,页2。

杨牧谷,“性陷阱”,教牧分享,1986年7月,页7-9。

彭鹏,“大律师拟弃假发”,明报,1987年8月31日。

鲁宗,“相对论”,突破,1987年8月,页2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但以理》

--A1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周永健《转变世代中神子民的见证》

第一讲 确认主权‧经历信实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对香港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大日子,亦是全球注目的一天。一个月后,我们自八月一日在这里举行一连十天的港九培灵研经大会;此举乃是港九众教会每年一度的盛事,今年经已步入第六十九届;据我估计,在往后的十天内,每天早p午p晚三堂的聚会,相信将有二p三万的人次出席聆听神的话,并要在此受栽培p得复兴。香港回归祖国无疑是空前绝后的盛事,而港九培灵研经大会则已有六十八年的历史,可说是一个传统。倘若我们说香港在往后的五十年中不变,港九培灵研经大会则已经六十九年不变了。与其说培灵研经大会在九七之后可以依旧举行,足证香港过渡九七可以五十年不变,倒不如说因为这是神的工作;是神让我们继续有自由p有机会去举办培灵会,好得着神话语的供应。

感谢神,带领香港进入特区的年代,而第六十九届的培灵研经大会是香港成为特区之后首次举行的大会,别具历史的意义。弟兄姊妹,我们今天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里,其实从一九八四年中p英谈判开始,大家已期盼着这一天的来临,然而在十三年等待的过程中倒也不免会有人心惶惶的情况出现。但感谢神,当我们跨越九七后,一切一切都相当平安稳当,尤其是当八月一日培灵会顺利举行时,我们心里实在充满了对神的谢恩。神恩领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过渡期,如今仍满有恩典的在此举行培灵会,所以今年的研经会,我特别用了一个总主题:“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虽然我们不知前路如何,但如诗歌所言,深知主在掌管历史p掌管明天,……祂且握着我手,心里就满有把握与安慰。作为基督徒,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又应该怎样起来为主作见证?

《圣经》中所载神的子民亦如我们一样,常经历各种转变和危机,相信能给予我们宝贵的亮光,以供我们这时代作为参考p学习和实践之用。《圣经》是一部救恩的历史,讲述神如何救赎世人归在祂名下,作神的儿女。《圣经》所言都是神的作为及祂的救世大计,然而这计划只在人世间的时空里发生,故《圣经》所述神的救赎实与人间的历史不能分割,特别在转变的世代中,更能教人看见神的作为和管治如何成就祂的救赎计划。

《圣经》中有两个重要时期

1.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后来神兴起摩西带领他们离开这地,往西乃山与神立约作祂的子民,最后更经历旷野的艰辛,进到迦南美地安居;以色列人出埃及p作子民p入迦南p得地为业,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他们自此有了国土,有了神所赐的律例典章。他们这出埃及p入迦南的经历预表着我们信徒蒙神呼召,脱离罪恶,进入天家那得救的经历;而我们现今这人生的路历就像以色列人走在旷野等待进入迦南美地 天上的耶路撒冷那安息之所。

2.另一个重要时期,乃为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的时期,这是因为以色列人不听吩咐,违反与神所立的约,惹神发怒,招致神的审判,寄居异地七十年之久。幸蒙神怜悯,终可归回原籍。

今天的研经会,我愿借以色列人被掳回归的背景去看:今日神的子民,应该如何在这转变世代中为主作见证!当然,昔日以色列人的被掳回归与今日香港回归祖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但也不妨引为历史的借镜。一八四二年,香港因为鸦片战争的缘故而割让给英国政府,经过一百五十多年殖民政府的统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色列人被掳与回归是救恩的历史,有神独特的作为,更让我们看见神能把逆境化作祝福。同样,香港因受外国势力的入侵而遭割让固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在神的计划中郄成了祝福,相信香港回归祖国亦有神心意。

跟着要与大家同看《但以理书》及《尼希米记》,因着时间所限,不能详读,但会抽取部份经文,藉以探讨昔日神如何兴起祂的子民作那时代的见证,好叫我们今日从中有所学习。《但》包含末世预言,内容深奥,但今日却要领大家去看其主题p大纲和解释的方法。《但》的主题就是今天研经会的题目:“确认神的主权・经历神的信实”。当人愿意忠于神的时候,无论遇上何种环境,都会经历神的信实。

《但》因其章数较少,为小先知书其中之一本,作者但以理虽蒙神启示着书,但他终生在朝为官,本身并无先知职份;且成书于主前二世纪,故被纳入希伯来文正典的第三部份,乃属合理。而《但》为神所默示,属《圣经》一部份,亦无可置疑。研读此书可分为两部份,首六章记述但以理及其三友之特殊经历,末六章综述但以理所见之异象。本书开首即透露写作对象乃为散居国外属神的子民,缕述他们虽挤身于外国的文化,但仍努力保持自己的信仰,抵御各种思想上的冲击。

1.首章讲述犹大人被掳至巴比伦,而但以理与其三友则被选入宫服事皇帝。

2.第二章述但以理得智慧为尼布甲尼撒王解梦,预言继巴比伦帝国兴起的三个帝国最终亦将为神所灭,内容大致与第七章呼应。

3.第三章述皇帝造像命国人跪拜,而犹大人因持守信仰违抗命令,结果遭人告发,身系火窑,内容大致与第六章呼应。

4.第四章述但以理不从皇命,仍一日三次向神祷告,终被举报,身陷狮坑。

5.第五章述伯沙撒王与尼布甲尼撒王一样高傲自大,神审判的言词出现于墙上,伯沙撒王当晚即暴毙。

6.第六章述神的子民虽受逼害,因忠于神至终得胜。

7.第七章述及四兽的出现,响应第二章再论继巴比伦而起的三个皇朝。

8.第八章续述第七章所载的异象,指明该三大皇朝即玛代p波斯和希腊,最后均为神所消灭。

9.第九章言但以理读到耶利米先知的预言,得知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的七十年即将告满,迅可重返家园,心里为着耶路撒冷和圣殿快得复兴而无比兴奋,故作了一个冗长的感恩和认罪祷告。第十章至十二章是本书的总结。

10.第十章再阐述第八章的异象。

11.第十一章则展望日后将要发生之事,详述南p北二王的交战,并对早前所述异象加以解释。

12.第十二章展望末时情景,就是义人经过危难险阻,终可复活,得享永生,藉此劝勉神的子民坚忍站稳。

《但》开头几章,记载了极富戏剧性和趣味性的事实,比较易读,至于描述异象的篇幅则较为难明。

《但》之所以称为启示文学,乃因其中所说的预言充满了象征性的描述,而所引述的均为怪异少见之物,和特别的数字和年日,教人难解。其实,《但》部份载述已成事实,例如:第一至六章所载,乃主前六世纪巴比伦及波斯皇朝的事迹,而第七至十二章所言,乃指着主前二世纪希腊皇朝安提亚古第四世的事迹,俱为已然之史实,不过以预言笔法写成。书中既有史实,亦不乏奥秘难明之预言,甚至连作者本身也无法能解,要留待末世主再来之日始有分晓。很多信徒往往喜欢以往昔投射至现在,认为关乎但以理的末世预言,正贴切他们所处的时代。书中所言末日和主再来的预兆,大概在一p二百年前,已经有人认为是指向某些国家p人物和事件了,就是今日,亦有不少人认为中东的石油危机p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纠纷,都是应验《但》的预言;更甚至有推测苏联p欧共体和中国都与书中的预言一一扯上关系。

个人认为,《但》乃是对二千五百年前,当代神的子民讲述他们的过去,也同样说到耶稣再来他们所应有的把握。对我们来说,《但》不仅向神的子民谈过去,道将来,更与我们说现在,让我们看见神如何在人间的历史中工作。从此书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书中提出的一些规范,显示神世世代代如何对待祂的子民和列国;从此书的预言,我们也可肯定此书不单讲过去与将来,更是关注我们的现在,因神在我们人世间工作,期间更会揭示一个原则,就是神管理世间的一切事。所以,追寻预言的意义并非为着满足一己的好奇心,因为预言并非预先写好的历史,抑或是末世历史的图表,而是对历史意义的肯定,让我们今日可以知道如何活着,明白怎样行事与为人才能得蒙神的看顾与保守。

《但》的主题说到:我们历史的主,掌管着世间一切的变动,和不可测的事;人间种种的不幸,都能成为神手中的器皿。本书开首即载犹大王约雅敬第三年,尼布甲尼撒王围困耶路撒冷城;犹大国面对异族兵临城下p国破家亡p圣殿遭践踏的不幸,而但以理却指出:是耶和华将圣殿的器皿交在这敌军的手里;原来在人引以为憾的事件中,其实竟有神的干预;神在不幸的事件中仍旧掌权,依然控制大局。第二章经文随即记述,外邦君王尼布甲尼撒称颂但以理的神,赞扬祂拥有一切的智慧与能力,祂改变时候和日期,废王立王,并在人间成就祂的计划;这位权倾一时的巴比伦王,终究明白到国权p王位皆神所赐。另一位外邦君主大利乌王,在看到但以理在狮坑中蒙神保守p丝毫无损之后,即颂赞神,赞美祂是永远长存的活神,祂的国永不败坏,祂的权柄永存无极。外邦的君王尚且如此歌颂他们所认识的神,所以凡属神的儿女,只要肯倚靠祂,愿意服在祂的权下,就能经历神的信实。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

--B1-周永健《转变世代中神子民的见证》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二讲 持定身份‧圣洁自守

《但以理书》首章说及,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如何在一个转变世代中,尽上自己的本份为主作见证。但以理处于一个多变的世代,这一点与我们今日颇为相似。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但这一度雄霸天下的亚述大帝国,如今即将面临崩溃,并且深受南面的埃及和北面的巴比伦所威胁。巴比伦王子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零五年击败埃及,再乘胜挥军南下,围困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大肆抢掠,并把犹大国的精英份子掳去。适其时尼布甲尼撒的父王驾崩,他便立刻班师回朝,但无论如何,经此一役,巴比伦已经确立其领导世界之强国地位。

主前六零九年,犹大国虽受屈辱,犹幸保江山,但要向巴比伦王俯首称臣则带来极大的震撼,可惜最终亦难免亡国之厄运,于主前五八六年,亡于巴比伦。但以理本为犹大国皇族里的成员,如今国家面临重大灾难,他又被据到异地,所谓前途未卜,他人生确实充满着不明朗的前景。弟兄姊妹,其实我们今日同是活在一个惊天动地p万变的世代中;九七政权易转,我们庆幸不是被掳而是回归,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亦影响着众多的市民。我们当中的人,尚有移民或回流的选择,但昔日的但以理,却毫无选择地要在异族中生活。九七问题对香港教会构成莫大的影响,从牧者的流失,以致造成教会今日之现况,都是过去十多年积聚下来的结果。今日,我们已经踏进特区的年代里,教会过去的问题尚待处理,而新时代的挑战却纷至沓来,我们实在应该靠主而活。

以色列人背约,不听神的吩咐,所以神的忿怒和审判临到,叫他们被掳至外邦七十年,接受管教,然后归回,这是一个何等重大的属灵功课!神在异邦并没有离弃以色列人,他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不复见耶路撒冷p锡安山和圣殿,但他们可以在巴比伦的河边敬拜神,神依旧与他们同在,他们甚至可在异邦不认识神的人面前作见证,宣讲神的作为。此与《新约》记载初期教会受逼迫,门徒四散乃为传扬基督,将福音带给未认识神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大人被掳至巴比伦的经历,是他们信仰上的一个突破,知道神有祂的主权去审判自己的子民,将犹大王和圣殿的器皿交予巴比伦王,同时亦有权去怜悯他们,引领他们归回故土。自从犹大人被掳之后,他们开始有会堂的观念,所以今日的犹太教很重视会堂p聚集p读经p敬拜神,不再标榜圣殿敬拜的礼仪和献祭的条文。今日,特区时代的转变同样会带给教会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亦会带来信仰的新突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这金句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切勿为着一些转变p损失和不幸的经验而悲叹,因为神永远在其中掌管着和带领着一切。

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所面临的考验,成了他们一生的转折点,他们被选召入宫受训,以准备日后在朝中侍立,太监长给他们起了巴比伦人的名字,又将王所用的膳食予他们享用,这本来是个大好的机会,但他们却决定放弃眼前的享受;因他们不欲与巴比伦人朋比为奸,或被人误指为卖国求荣。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既不自鸣清高,亦非投机份子,他们忠于信仰绝不妥协,但接受现实学习在巴比伦王面前侍立。但以理后来更接受了耶利米的劝告,鼓励那些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大人安居于异地,生儿育女,并要为那城的人求平安,时候一到,神必要带领他们归回。这显示他们暂放下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而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他们并非贪慕虚荣,为名为利,而是因着自己在巴比伦皇朝里既可以服事神,亦可为同胞们出一分力。

《圣经》告欣我们:神若然掌管着一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与波斯王古列虽为不认识神的君王,仍可为神所任用,何况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是敬畏神的仆人,岂不更能成为神的器皿,在皇宫里发挥他们的才干,荣神益人么?常听到有兄姊们这么说,他们很想全时间奉献读神学,但又很爱自己的专业,到底应怎么办呢?其实,没有呼召的人在他们的专业上一样可以事奉神,献身的人则必须有神的呼召,而又愿意放下高薪优职去响应神的呼召。即是说,我们不能划分哪样工作属灵,哪样工作属世,或说哪种工作更能服事神;一切要视乎神怎样的呼召,是否要你放下现今的工作,全时间的事奉主?有人问:基督徒应否在政府里担任公职p或从商p或当差呢?答案都是可以的,因为问题不是干甚么,而是为何去干?到底那是否神所赐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服事神,贡献社会。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接受巴比伦政府的安排,可能会背后遭人非议;然而他们内里毕竟向神抱存单纯的心,旨望在岗位上见证所信靠的神。

太监长给这些青年人改换名字,可能与他们入宫受训的习惯有关,方便朝中人士日后称呼之用,这些名字有外邦色彩,也有宗教意味:但以理一名原意谓“神是我审判者”,改名为伯提沙撒实则取自外巴比伦一神之名,意谓“愿此神佑我王”;哈拿尼雅一名意谓“神满有恩惠”,易名为沙得拉,则有“甚惧怕我神”之意;米沙利一名意谓“有谁能像神一样”,改名为米煞意即“在王面前我实微不足道”之谓;亚撒利雅一名意指“耶和华是我的帮助”,改名为亚伯尼歌之后意谓“尼歌(巴比伦人之神)之仆”。不错,姓名代表一个人的品格和质素,但以理和他的三友接受这些名字,相信是认为名字乃外在的称号,可以改变,只要心志不变即可。因此,但以理在书中仍沿用他们在犹大国的名称,而在王的面前则采用新起的名字。今日,或许有人给你起个“花名”,这个别号往往很能刻划你的性格特点,希望各位都有一个理想的“花名”,可以荣耀父神。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今日你我同有一个“基督徒”的称号,我们的心志与品格又是否能与这名号相配,我们的行事为人又是否能表彰基督,活出这尊贵的名号呢?

但以理和一群被选入宫受训的青年人,都得到王所颁赐御用的饮食,而但以理及其三友则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的酒玷污自己。就是说,他们已事先想清楚,甚愿与自己的同胞认同,不肯接受特别优厚的待遇,另外一个拒绝的原因,乃是因这些膳食是拜祭过偶像的,免得成为同胞们的一个绊脚石p巴比伦人攻击他们的一个把柄。王的膳食虽为上好的佳肴,但毕竟未能符合摩西所颁洁净的条例,但以理及其三友为保持其属神子民的身份,宁饮白水p吃素菜;因为犹大人的信仰及其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今日,我们处于一个转变的世代中,要为主作见证的话,首先要衡量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好在未信主的同事和朋友之中划出底线,与他们分别开来;特别在好些违反《圣经》真理和道德上的事情上,我们要学像但以理一样的加以婉拒。但以理有坚定的立场,却以协商的方式与委办磋商,试行十天,结果他们比别的人更健康,更俊美,这就说明了:凡尊重神的人,神也必看重他。但以理及其三友持守神子民的身份,绝不妥协;今日,我们又当怎样把握机会,活出我们基督徒的身份呢?求主赐我们智慧,无论在哪一行业p哪一岗位都晓得判断是非,保守自己分别为圣,不致同流合污。当我们坚持不违背信仰立场时,那些不信主的同事和朋友可能会讥笑我们,疏远我们,但相反过来,他们当中亦会有人越发敬佩你持定圣洁自守p言行一致的原则。而神在其中必然恩待我们,不叫我们吃亏和有损失。唯愿但以理及其三友得胜的见证成为今日你我的鼓励。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

--B2-周永健《转变世代中神子民的见证》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三讲 恒常祷告‧认罪祈求

《但以理书》的主题有两大焦点:

(1)神的主权 神掌管历史及人间的一切,成就祂的旨意;

(2)人经历神的信实,特别是信靠神的人经过不同的困难和考验,仍能为主作美好见证,足证有神的保守。《但》第一章告诉我们: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如何坚守信仰,遵守摩西所颁洁净饮食的条例,结果留下美好的见证,最终还得到王帝赏识,委以重任。从此可见,但以理及其三友确在一个转变的世代中,为神作了美好的见证。

但以理出身自皇族家庭,年少有为,容貌俊美,更学遍了巴比伦宫中的学问,在皇帝面前侍立,为王解梦。他又是个祷告的人,内里有圣神的灵;这表示他过着美好的灵修生活,经常亲近神与神交谈。《但》第二p六p九章均有提及他祷告之事,第二章言及他和三位朋友遇着一个重大的危机,于是他转向求神,将尼布甲尼撒王之梦分解予他。第六章载述他的祷告生活,就是一日三次的向着耶路撒冷祷告,结果因着违反皇帝的禁令而被扔在狮子坑中。第九章述他读到先知预言,知道神子民被掳之期快将届满,于是代表同胞向神认罪祈求。今天,特别要与各位研读第二章和第九章,第六章则留待明天与第三章一并查考。现在让我们同来看但以理的祷告怎样堪作我们的典范。

愿意每一位都透过《但》去省察一下:我们的祷告生活。你是否经常的祷告?祷告对你有甚么意思呢?大家有否觉得自己的祷告流于形式化,不是向神诉说需要,就是求取祝福?祷告的内涵实在贫乏!其实一个人的属灵生命乃建基于祷告及灵修生活之上,外表上的虔诚p热心p爱主,不代表他是很属灵,必须经过与他相处,被他生命的素质所吸引,才能领略这是怎么的一回事!所以巴比伦皇朝的王帝或是太后,一经与但以理接触,均体会他内在有圣神之灵的特别之处。今天,我们有否像但以理般,过着一个有纪律的祷告生活呢?我们祷告的内容是丰富抑或贫乏呢?愿大家都从但以理身上得着勉励!

但以理之所以能坚强站稳他的立场,乃因他有内在的属灵资源,他的属灵生命常驳接在神里头。现在我们分从六方面去看但以理的祷告:

(一)祈求神的帮助(但二17-23

尼布甲尼撒王作了异梦之后,大感不安,于是召了全国的术士来述梦及解梦,结果无人能办;王就下令杀灭所有术士和哲士,包括但以理和他的三友在内。但以理于是自荐,将梦和梦的讲解向王分说,由于深信此梦由神而来,必能将此梦启示予他。《圣经》告诉我们,神是一位看顾孤儿寡妇的神,当人走至穷途末路p无依无靠之时,应当交托祈求,但以理当时的情况甚为类同,他立刻返回自己的地方,并敦促三位朋友与他一起祷告;祈求天上的父神施恩怜悯,将这奥秘之事指示予他们。祈祷产生力量,群体的祷告更有力量。弟兄姊妹,你今天有否找到祈祷伙伴呢?你的工作越大,越需要更多的人与你同祷。我有一位好友成为我的祷告伙伴,每月一次与他同祷一小时,许多心灵上的重担和工作上的困难,都得以彼此分担。我们内心何时转向神,t就转向我们,神距离我们不过只有一个祷告的空间。

(二)感谢和赞美(但二19-23

当神把这奥秘之梦启示但以理之后,他立刻祷告父神,向t发出感谢和赞美。今天我们为着一些问题向神祈求,当疑虑消除p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马上忙于庆祝,竟把神抛诸脑后。在诗人的祷告里,我们常发现有赞美和感谢;在但以理这匆促的祷告里,也含了这两部份;就是他描述的赞美(19-21)和谢恩(22-23),前者好比我们崇拜时的赞美,属一般性,后者才是他个人的感恩见证。各位弟兄姊妹,我们今日的祷告里,究竟有多少的感谢和赞美呢?有否就着神的本身,和t在我们身上的作为,向t发出感谢呢?但愿但以理的榜样和见证激发我们:常常喜乐p不住祷告p凡事谢恩。正如经上所说:“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p祈求p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三)回应神的应许(但九3

但以理研读《耶利米书》的时候,发现耶路撒冷荒凉七十年的时期快满,就马上祷告响应神的应许。他祷告以耶路撒冷的复兴为中心,为着圣殿的重建和同胞犹太人认罪代求,就如摩西和耶利米为同胞代求的一样。本章第三节说到他定意向神祈求,他面向父神,心神对准 神。当我们与另一人谈话之时,若对方眼神四处张望,那时候你心里必定很不舒服,因为对方心不在焉,只在敷衍。同样,我们的祷告也要有所准备,环境和姿势尚属其次,最要紧是心灵安静,离开人群,转向于神。但以理题到他自己披麻蒙灰的禁食祷告,乃表示他专一祈求,以致忘却饮食。禁食本身不是一种功德,更不应用来衡量祷告的果效;披麻蒙灰是悔改降卑p转向于神的意思,二者均为对神的一种回应。

(四)对神的认信(但九4-16

祷告能显示我们所信的神是怎样的一位神!祷告内涵丰富表示信仰丰富;信仰贫乏则祷词亦付阙如!因此祷告可充分表现出所信的神,若要从《旧约》中认识神,最好读《诗》,人对神的信念,充分的活现在其中的祷文里!诗人称谢神的说话,就是他们的神学;祷告的内容,反映出我们对神的认识有多深!但以理在祷告中,称神为大而可畏p守约施慈爱的神;又说,神在历史之中,如何拯救祂的子民出埃及,今日同样可引领他们脱离灾祸!但以理认识神是公义的(7,14,16),心中满有倚靠地按着神的公义祈求。神又是审判者,一切行不义的和违背诫命的,无一能逃避神的审判(11-12)。然而神又是怜悯饶恕人的(9),犯罪满有过错的人竟可坦然无惧的到主前,真叫人深得安慰。祷告教人认识神是守约施慈爱p既拯救人又审判人的神!因此,我们应把对神的认识放在祷告中,好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神的作为。

(五)向神悔改认罪(但九5-13

每个到主前的人,应再无任何掩饰,因祂看透我们;所以凡到主面前还去装假的人是愚蠢的;我们到主的面前来,只管认罪悔改,承认不良的居心。但以理到主面前祷告不单为自己,还为同胞们痛悔认罪,好使他们早日回头离开罪孽(5-6,13)。大卫王本身所犯的罪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和拔士巴犯了奸淫的罪,为着掩饰这恶便不惜借刀杀人,原因就是不晓得及早回头。今日,我们犯罪也是一样,最初犯了小错,然后为遮掩过犯而说了一大谎话,皆因我们没有离开罪孽,以一错掩饰另一错,终致罪孽深重。照样,我们若在公路上走迷了路,不要以为盲目乱闯就能走回正路,总要回头,始能寻索得正途。

(六)恳求神的怜悯(但九15-19

但以理在此向神发出哀歌,在审判中,犯罪受罚的人是痛苦的,所以但以理求神的怒气和忿怒转离耶路撒冷(16),这是人在苦难中,向神发出求助的声音。尤其是当人落在审判中,神也掩面不看的时候,就要特别祈求神垂听p赦免和应允而行(17,19)。祷告乃是整个人迫切地在神面前恳求,祈求神以行动来拯救及眷顾荒凉的圣所,祈求神消除怒气,不将惩罚临到我们。弟兄姊妹,我们真的要为自己和弟兄姊妹的过犯代求,也要承担国家民族不公之事,为着社会上的道德问题求神宽恕赦免。

祷告最奇妙的是:当我们尚未求祷完毕,神的回应已临到,就像神差天使加百列来对但以理说:“你初恳求的时候,……我来告诉你。”(23)神对t的子民保证:“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在这世上,每日在我们四周发生的许多事物,有些虽不为我们肉眼所见,却确实地存在,尤其是灵界的事情,像我们祷告所发出的声音,神是听见的;当众教会和信徒祷告的时候,神经已在祂的宝座面前发施号令,差遣t的使者插手介入事情上,好叫t的旨意成就。所以我们的祷告,是在另一境界中去改变人心p改变环境。祷告是信徒一件不断要学习的功课,与他们的生命有极密切的关系。在这么一个转变的世代里,我们若要为神作美好见证,就必须有坚强的祷告生活。但以理的祷告是一个丰富的祷告,除了感谢赞美之外,更是认罪代求,祈求怜悯赦罪;所以祷告是与神近,经历神的信实。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

--B3-周永健《转变世代中神子民的见证》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四讲 不拜别神‧专心靠主

我们生活在香港,可说是个相当自由的地方;有着言论p出入境以及信仰等的自由,这都是极其宝贵的。过往殖民地时代如此,相信特区年代开始后,亦盼望继续如此。香港虽有基督教p天主教p佛教p道教p回教等众多宗教,但教派之间向能和睦共处,互相尊重。单说基督教已经有不少的宗派和堂会,彼此间的传统各异,却保持主内一家p互为肢体的精神。因为当今确是个多元化的世界,许多不同的种族p宗教和政制,都会引发不少的争执和冲突,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不少东南亚地区,在宗教信仰上及不上香港的自由,往往因为政治和种族上的隔膜,使某些宗教受到排斥。今日,我们若以牧师的身份往访某些国家,很可能在入境时就被迫要乘搭下一班航机离开。又在某些国家,基督徒也会列入不受欢迎之列。在香港不可用法律或权势,去强迫人家接受某种宗教;纵使我们知道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法,也不可以勉强人去相信耶稣。神虽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但t宁愿人受感归主,也不欲强制人去跟从t。今天,众多的宗教与我们并存,更加挑旺我们传福音和宣教的热诚,让更多人有机会选择归信那一种宗教!

但以理所处的时代,不像我们今日那样有宗教的自由,信徒在政治迫害之下,如何能忠心为主作见证?但以理的三友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时代,不肯下拜王所立的金像,而被扔在烈火的窑中(但三)。但以理本人则在大利乌年间,照常祷告过其宗教生活,犯了王的禁令而被扔在狮子坑中(六)。《圣经》载述不同年代的人物和事情,都在说明一点,当我们的信仰,与政权或有关当局的命令有抵触之时,应如何面对?以下分从三方面,去查看但以理及其三友所遇到的是个怎么的考验,又他们怎样去响应这些挑战和经历神的信实?

(一)政权的考验

尼布甲尼撒王立了个大金像,这像可能是个神像,或是王本身的像;在开光大典的时候,招聚所有的皇宫大臣来参与这揭幕典礼。但以理可能因为公干的关系而不在朝,其三位朋友不单要赴典礼,更要奉命跪拜金像。信徒参与典礼或敬奉尊长时,理当行礼,譬如向长辈鞠躬,或在婚嫁时向父母敬茶p贺岁时,子女跪在双亲面前等,均属孝敬而非跪拜,都是可以的。然而,尼布甲尼撒要求臣民向其金像下拜,则有敬奉之为神明之意,为要显其权势及威风;问题在于王的骄傲与狂妄。但以理三友决定违命,因他们知道,只有神配得他们的敬拜。今日的政权,虽不会要求我们敬拜一个偶像,但会要求国民信奉某种宗教,信徒在这情况下仍要坚守信仰的话,可能会被逐出家门或遭杀害,对信徒来说,确是一大考验。今日,我们在香港虽不致受类似的宗教和政治迫害,但我们有否以偶像取代了神在心目中的地位?政权是神所赐的,政府的运作乃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当一个政权滥用权力,强迫人民信奉某一种宗教,或利用商业的利益,或用邪灵的力量,驱诱国民向其元首或领导人下拜,就是把偶像加诸百姓身上。

弟兄姊妹,我们今天切要提防生活中偶像的出现。政治权势可以是偶像;上司的命令也可以是偶像,许多时候,我们指望升级的时候,可能每天都要仰仗老板的脸色做人;家里的人也可以成为偶像,有些家长会在子女婚嫁和择业的时刻,要求子女顺命而行,否则励行经济封锁;有些丈夫或妻子横蛮无理,要求对方千依百顺,他们的命令往往使我们违背原则,放下信仰,向他们屈膝下拜,他们无形中也成了我们的金像。耶稣基督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形,撒但给t一个引诱,只t肯向跪拜,就能得到天下的荣华富贵;主拒绝了这要求,因为t只向父神下拜。

但以理在王面前侍立,表现极佳,遭同事的嫉妒,要抓他的把柄控告他;然而但以理办事忠心,毫无过失,他不贪污受贿,全无疏忽。同事唯有从他的信仰入手,请王下令:三十日之内,何人若向王以外的神祷告,则遭处死。王不晓得他们的机心,就下了命令,盖上玉玺,致后来想营救也不可以(六)。

(二)信仰的考验

但以理的三友专心靠主,不拜别神;人到王面前控告他们不拜金像,又指他们为异教徒,结果将他们扔在烈火的窑中,他们的信仰且受到挑战说:“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同样,但以理被扔在狮子坑时,皇帝马上临近坑口,呼叫他说:“永生神的仆人但以理阿,你所常事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么?”。但以理和他的三友所关心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肯定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即使神不救他们,也决不事奉他们的神;这是表明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就算像约伯那样受尽诸般的苦难,他仍然爱神并见证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唯有像他那样才能荣耀神,向那世代的人证明信仰的真实。但以理得悉皇帝下达一条不合理的命令之后,他没有向王求情,他回家以后,立即跑到楼顶的房间,打开窗子,面向耶路撒冷祷告。耶路撒冷,乃是神拣选以色列人的一个记号,是未来盼望的象征。但以理没有因为王命而改他素常的习惯,仍旧一日三次的祷告他的神。我们当学习但以理一样,平日建立起祷告的生活,以应付不时的危机。但以理重视神的命令过于王的命令,他每日三次向耶路撒冷祷告,其实是配合圣城每日三次的献祭时间,与在圣城敬拜的同胞们认同。

但以理及其三友的结局,都很完美。三人被扔在火窑,但竟有四人同在火中;有人说这另外的一位是神所差的天使,也有揣测说,是《旧约》的耶稣基督。但无论如何,“耶和华的使者在敬畏t的人四围安营,搭救他们”,又正如以赛亚先知所说:“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神没有免去但以理进狮子坑的危险,却从狮坑中拯救他。王在坑边问他:“你的神能救你么?”但以理却回答说:“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神子民经历神的保护拯救是世世代代的,但以理如是,大卫如是,我们今日复如是。“那要吞我的人辱骂我的时候,神从天上必施恩救我,也必向我发出慈爱和诚实。我的性命在狮子中间……他们在我面前挖了坑,自己反掉在其中。”。以上一段大卫的经历,可以借用来描述但以理获救的心情。

感谢神,但以理及其三友面对着这重大的挑战,能坚定不移。我们今日若遇同样试探时,就当小心面对这信仰的挑战!倘或有某些因素拦阻我们祷告,我们应当排除一切的拦阻,学像但以理一样:敬拜神,单单事奉t;不要因着工作忙碌而停止祷告。种种考验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们若能得胜,就能叫外邦的君王都感惊叹,见证称颂我们的神。又如大利乌王,降旨尊崇但以理的神一样。所以弟兄姊妹,不要怕火窑的烈火和狮坑的狮子,只要我们生活行事为人,尊崇神的名,t必救我们脱离一切的危险。

(三)即或不然的考验

最后,假设但以理和他三位友人的故事结局,要改写的话,烈火和饿狮把他们四人都吞噬了,是否代表着神失败,没有权柄拯救他们呢?神不介入又将如何?祂的作为实非我们所能测透的。司提反为主殉道,被石头打死;早期教会的使徒雅各为希律王所杀;后来保罗p彼得都先后为主殉道,这些人都得不着神的救援。在教会的历史中,不少信徒被杀,在罗马帝国的逼害中,许多人都赔上了生命,那又作何解释呢?其实,我认为但以理及其三友,在当时的情势下能刚强,已经是一个神迹,当他们决定不向金像下拜的一刻,就已经得胜了。但以理回家继续去祷告,表示他在信心上是得胜,且有美好的见证。所以这两故事的结局并非最重要,神恩待t的仆人,拯救他们脱险,固然可使t的名得荣耀;但殉道者的故事,同样可叫神得荣耀。如果你我要先计算代价,然后才坚守信仰的话,那信心并不是真的。教会的历史,乃建立在无数信徒p使徒和殉道者的血上,始能有今日屹立不动的根基。马丁路德所作《坚固保障》一诗,歌词有云:“渺小浮生可丧,真道永远长存”。唯愿但以理及其三友的见证,激励我们不要向金像下拜,无论反对p逼害和利诱,来自那里,我们都专心靠主,不拜别神,保持一个恒久的祷告生活!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

--B4-周永健《转变世代中神子民的见证》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五讲 谦卑自省‧莫亏主恩

《但以理书》的主题讲及神的主权,祂如何掌管人间的历史,叫信靠神的人经历祂信实的保守。但以理记述不同君主的名字,一方面因为他在宫庭里任职,所经历的事情莫不与巴比伦王有关,另一方面,作者欲藉此点出,天上也有一位君王管理诸世界,而地上君王俱为祂所立。地上诸君统治年期有限,天上君王的国度却永远长存。神掌管历史,王的权柄亦为祂所赐,祂本着公平p公义,惩恶p除奸;倘有君主滥用权力,自高自大,目中无神,甚至凌驾法律之上,其本身亦当受审判;如果人间的法庭无法检控,使其得到应得的惩治,在神的审判台前,不会视若无睹,置诸不理。神追讨世人的罪行,包括君王在内,无一幸免,而知法犯法的人更罪加一等。王若滥用大权,随便生杀,任意升降的话,那神必拦阻骄矜的,赐恩给谦卑的;正如撒但,本为天使,但因骄矜,欲与神同等,而堕落为魔鬼。

《但》第四p五章,言及两个不同的君王,第四章言及尼布甲尼撒王从神那里得一异梦,其实是对他一个警告和审判。第五章言及伯沙撒王,神的手在墙上写字,向他作出警告。这两位君王虽从神领受审判,但结果和命运都不一样。今天我们要从这两章经文,看神对二王的审判对我们有何意义?

第四章可以说,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传记的方式,去记录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奇事,见证了耶和华神在他身上的作为。许多时,神会用梦境向人启示祂自己,尼布甲尼撒王梦见一个巨像,金头p银胸p铜腹p铁的双腿和半泥半铁的双脚,意谓神继巴比伦之后,会兴起另外三个帝国,直至最后,这人间的帝国都必结束,然后神的国度展开。

后来,尼布甲尼撒王又作了一个关乎他自己的梦,他梦见一棵大树,高得顶天,而且枝叶繁茂,果子甚多,空中的鸟飞来在它的枝上搭窝,野兽都来宿在它的荫下,树上的果子又可供人作食物,但忽然天上有声音下来,说要将这大树砍去,只余树墩一个,并用铜圈把它箍住,任它让天露滴湿,并与地上的兽一同吃草,使其心改变不如人心,变为兽心,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当尼布甲尼撒王发完了这梦,便感心神不宁,结果由但以理向其解梦,大树喻尼布甲尼撒王,多人皆仰仗他的权势,他的国土广大,出产繁多,养活了一众百姓,正好像飞鸟在其上搭窝,和野兽在其下栖身一般。这王责任重大,却骄傲自持,不按公平公义去治理百姓,因此,神的审判要临到他身上,将他逐出皇宫,叫他暂时失去王位,与野兽同居,吃草如牛,又被天露滴湿,意指他将突患怪病,即今人称之为“狼狂症”的精神病,其表现为精神错乱,失却人性如动物牲畜,在地上爬行吃草般,再过一段时间,竟能不药而愈。尼布甲尼撒王结果亦如梦中所言,经过一段时间,终可恢复正常,重掌王权。所以这梦境亦可说,是对王的一个警告,纵使他现在权倾一时,结果亦会遭神审判,失去理智。但以理向王解梦之后,补充了很重要的一句话,他请王悦纳他的谏言,望他施行公义,断绝罪过,怜悯穷人,除掉罪孽,或者他的平安可得以延长。这正如耶利米先知曾引述神的话说:“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p拆毁p毁坏。……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神会因应人的回转而后悔,不将应有的惩罚加诸人身上,尼尼微城就是一个好例子,合城的人因为恶贯满盈,神差先知约拿去警告他们:若不悔改,城在四十日内必遭倾覆,结果全城的人;从君王到平民,都披麻蒙灰认罪悔改,于是神没有实时把所说的灾降与他们,倘那城的人固执行恶,则神的福气必然离开他们。

当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时候,发觉很可惜,尼布甲尼撒王没有听但以理的谏言,所以神的预言一年之后就应验了。当他正在宫中自鸣得意,陶醉于这一手建立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大京城),彰显他威严的时候,就是说,他只管欣赏他这棵大树的华美,而忘记了他要给人栖身和搭窝。所以他的话尚未说毕,就有声音从天上降下:“尼布甲尼撒,你的国位离开你了!”于是神的审判也就临及于他,他果真患了精神病,幸而,过了一段时间,日子满足以后,尼布甲尼撒举目望天,求神怜悯帮助,他的聪明复归于他(34)。他的神智恢复过来,身体就痊愈了,于是就开口赞美神。我们从这一章经文可看到神给他的警告p审判和怜悯。

读到第五章,所看到的是另一位王伯沙撒,按巴比伦的历史记载,巴比伦最后一任王名叫拿波尼道,因有一段时间患病而不临朝,到一个沙漠的绿洲去养病,于此七年期内曾立一子伯沙撒代其摄政,成为巴比伦最后一位皇帝。据《圣经》记载,他亦是狂妄自大的王,在宫中设摆千人宴,不单奢华挥霍,酒逾数旬,更不虔不敬,把从犹大人圣殿里夺来的战利品,拿来耀武扬威一番;又敬奉金p银p铜p铁p木p石等假神。神的审判于是实时临到,使宫中墙上出现好像人指头所写的字,没有人能读能解。但以理奉命来为王诠释,但在解说之前,先给予劝谏,引其先王尼布甲尼撒为鉴戒,责伯沙撒仍不自卑,故其将受之刑罚更重。神所降予伯沙撒之刑罚颇为严厉,墙上所现之字,本为量度银币的单位,喻神已将伯沙撒王的年日数过了,巴比伦帝国气数已尽;称其在天秤上亦已显出亏欠,未能达到神的标准,神要将其国分开,归玛代及波斯王朝掌管。伯沙撒王在当晚被杀,巴比伦帝国就此结束。由此可见,神的审判临到是实时应验的。

我们从《但》第四至五章所看到的事,堪作我们的鉴戒,尼布甲尼撒王得到神的警告p审判和怜悯;伯沙撒王却只得神的警告和审判。盼望我们都从这两章《圣经》得到启迪和提醒。这两张《圣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全卷《但》,并把神(天上的君王)与人间的君王作出比较。尼布甲尼撒王作梦,见一个巨像,而最后有一块非人手所凿出的石头,打在那巨像的脚上,叫像粉碎;那石头喻作神的国度,意谓人间的国度,有一天必然结束,并为神国所取代(二)。一切国度均成为我主及我主基督的国度,直到永远。但以理本人亦见一异象,就是四兽的出现,第四兽终亦被杀,掌权者坐在宝座上,人子驾云降临领受其国度(七)。总而言之,第二章和第七章的主旨,乃言地上的国度终必为天上国度所取代,神的儿子要在地上开始祂的统治。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言,神如何审判地上的君王,就算如巴比伦帝国之强大,终亦为波斯帝国所取代。尼布甲尼撒王那巨像的梦境一一应验,这像终必为石头所打碎,永恒者要坐在宝座上审判世界。

耶稣基督到世上来,为我们成全救恩;今日t的国度已经展开,所以保罗说,我们信靠耶稣基督的人,乃神把我们迁进祂爱子的国度里,我们藉祂的爱子,得蒙救赎,罪得赦免,与众属天的子民同候主的显现。有一天,主必定再来,祂的国要全然降临;人间的国度和政权于今仍然进行,但终有一日,要成为我主基督的国度。我们际此观看历史及其转变,心中毋需惶恐,因为无论其改变若何,神始终掌权作王。以赛亚先知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耶和华坐在天上的宝座上作王,就是说当洪水泛滥的时候,耶和华依然坐在宝座上作王。这令我们身处于万变世代的信徒,有着把握和信心,深知历史正朝着这方向走,天国已然降临,耶稣基督经已到来,为我众成就救恩。我们今天已是天上的国民,等候救主再来。

此外,我们更要认识神乃审判者,祂对犯罪作恶p不肯悔改的人,惩罚极其严厉;对于肯悔改,回转归向祂的人,却是满有恩典和宽容的。弟兄姊妹,请试把尼布甲尼撒的梦视作你的梦,你生命就像梦境中的大树不断成长,或说你事业和家庭的发展,也像那树一样美满茂盛,成为他人的祝福;不少人依附着你,或因着与你合作而得益处,你上有高堂,下有儿女,当你目睹自己的成就是否就心高气傲,抑或充满感恩,承认一切都是神的恩典?人若狂妄犯罪,可招致神把这大树斩去,经过一段时期的管教,如生病或失败,然后复得神的怜悯。然而人的心,在主里面靠祂的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因此,我们必须对付一己的骄傲,除却目中无人,眼中无神的傲气;然而不可过份自卑。就让我们好好照顾自己这一颗树,叫它在神的恩中不断成长,当我们目睹其他弟兄姊妹的失败,要存放在心里以作警惕。但以理固然是我们该效法的榜样,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却要成为我们的警戒。

保罗引用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去警告哥林多的信徒,勉励他们切勿重蹈覆辙,不要贪恋恶事和拜偶像,不要犯奸淫,不可试探主(林前十)。我们读经的时候,应从中吸取教训,又当留心所见所闻,不要像某些传道者初期蒙神重用,可惜晚节不保,好像巴比伦王一样,被骄奢淫逸和权力之事,冲昏了头脑。有些信徒起初热心爱主,一旦事业有成,就疏远教会,爱心渐渐冷淡,单靠己力建立事业;原本有一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但结果沦落至抛妻弃子,另觅新欢,这是人间最大的悲剧。然而,这些事神都要审问。我们切勿学像伯沙撒那样,虽眼见这许多的事例,仍心不自卑;神藉但以理的劝谏,给他一个机会,可惜他不肯回转,终须接受神的管教。

保罗提醒我们:神宽容p忍耐,满有恩慈,为的是要领我们回转p悔改。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今日你若行神不悦之事,人虽不知,但我们不要沾沾自喜,以为无事,甚或变本加厉,因为这正像埋下计时炸弹一样,终有爆发的一天。今日,你做人有何原则?如何看待钱财p婚姻和家庭等问题?神的惩罚尚未临到,不等如祂赞成如此,而是要宽容我们,好叫我们能以回转。因此,我们应当把握现今的机会,从所犯的罪恶p错误中出来!神昔日写在伯沙撒皇宫墙上的文字,今日要写在你p我的心版上,神要数算我们的日子,衡量我们的生命。人一生的年日有多久呢?我们的生命在神手里,不论长短,究竟又有否善用呢?我们的生命p工作和事奉,都要放在神的天秤上称量,到底是合格抑或有所亏欠呢?神透过尼布甲尼撒王和伯沙撒王的经历,对我们发出一个警告p提醒和鉴戒,教我们谦卑p自省,不要走他们的道路,更切莫亏负主恩。我们都是神所栽种的生命树,祂已赐下丰盛的恩典和栽培,才有今天的光景。我们今日成了何等样的人,都是靠主的恩而成;但愿我们到主面前,被祂评估的时候,都能符合祂的要求。天上君王的审判,要临到不义的地上君王;我们到祂面前,只要把生命献呈给祂使用,祂却能叫我们成为多人的祝福。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

--B5-周永健《转变世代中神子民的见证》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一、环境与经历

经文:但二章全

但以理书可说是旧约的启示录。在启示录中的记载,我们见到主之再来,神荣耀之国度降临的荣耀;每次看到这卷书都使我们充满希望,使我们信心坚定。

在启示录三百九十四节经文中,约有二百四十五节之多引用旧约。如果我们对旧约(特别是但以理书)没有真正澈底的研究,就对启示录之了解仍未够深刻;若多研究但以理书,就更能明白神的话语,更能体会神的心意。

神的话语非人所能说得完备,但神仍用如此伟大的真理启示我们,教导属祂的人;但愿主宝血洁净我们,使我们有属灵的悟性,有属灵的了解。神的国不是单在乎言语,更在乎圣灵的权能。神的话语解开,就会发出亮光,使我们能真正领受祂所给的恩典,有永远的盼望。虽然世界败坏,环境恶劣,我们又软弱,但我们基督徒仍有活泼的盼望,我们不得不向神感谢。

但以理和启示录两卷书,都是圣经启示的信息。例如赛十三章及十四章,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以西结书一章及二十七至三十九章,撒迦利亚书九至十四,约珥书二及三章都是启示的信息。

新约中除启示录外,普通书信有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彼得前书一部份。四福音亦特别注重末世之信息,马太二十四章,马可十三章,路加二十一章皆为启示之信息。

为什么但以理书列在旧约的先知书,而其中信息内容与先知书不尽相同呢?中文圣经是根据希腊文旧约圣经的次序(亚历山大的犹太人把旧约译成希腊文后安排之目录)我们当它是先知书,巴勒斯坦的圣经希伯来旧约将但以理书列在“著作”(即诗歌书及部分的历史书),而不放在先知书中。因此,本书列在先知书之内,亦同时为启示文学,因其中有特别之信息,比先知之信息更有深度。但以理是一位先知,先知乃神所差遣的,按当代之需要而传合宜之信息。但以理是先知,先知是要站在时代的尖端;看到人所未看到的,传出来也非人们所能易于明白的,传出神的话语,有永存之价值。

但另一方面但以理与其他先知有所分别,因信息之内容是启示文学。先知都秉承耶和华神命令,很直接,很清楚,并严厉的,带责备的口吻指摘罪,叫人悔改。可是但以理的信息来源并没有说明耶和华的吩咐,信息中没有责备,也没有严厉的口吻,却有非常坚定的信心。今日,我们读此卷书时,仍有不少的领受。常见其中有热切的态度,并劝人悔改;神的恩典,神的复兴,神的福份能引导我们,使我们能享受昔日神给以色列之荣耀。

在启示文学中缺少乐观的成份,我们觉得世上一切永无希望,因撒但魔鬼之权势使人感到失望,我们实在需要有荣耀的盼望。神之复兴,似乎不能持久;直至有一天,世界和世界的情欲过去了,但遵行神旨意的人必永远长存。因荣耀国度降临时,那就真正在神前得着与主之恩惠与主福份。

在启示文学中有许多象征的预表,不容易明白及解释,但求神帮助。正如科学家牛顿说:但以理书是圣经中最易明白的书卷,因其中不但将神的话说出,还藉天上的使者及地上之使者 神仆说给我们听。并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及正确的历史考据,使我们更易明白。愿神在今次的培灵会中,藉圣灵光照我们,明白神的话语。

“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神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王吩咐太监长亚施毗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胄中,带个人来;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具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

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据历史考据是主前六○五年或六○六年,巴比伦曾围困掳掠犹大之耶路撒冷城共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六○五年,第二次是五九八年,第三次是五八七或五八六年。在第三次时,耶路撒冷才整个被毁,犹大完全败亡;故但以理被巴比伦人掳去约在六○五年之时,他是当时的最优秀青年之一。当时神之殿受玷污,神的名受到羞辱。神是公义的神,以色列人悖逆了神(正如结二十四章中以色列人背了永约)。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为何神的公义会临到他们?彼得前书告诉我们:神公义的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今日教会需要复兴,神的公义要表现出来。要你,我,教会 神的百姓,在神前悔改;若不悔改,神的审判便临到,因神的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

各位!今天我们研读但以理书,必需要对时代有深刻的认识,现今是什么世代?在此世代我们有何种地位?有何种功用?有何种责任?我们不单对时代有所认识,更要负起历史上的责任。我们应知道,像但以理当时所认识神是统管万有的神;祂是在历史之中,也超乎历史之上,在历史中没有任何一段事件,不是出于神的许可的。神更藉历史表现祂救赎的工作,神要我们每个重生的人必须具有,时代的认识,历史的责任。

当时但以理和他朋友之心灵感受,我们虽然未必完全明白;但知道他们都有许多的理想,有他们的抱负,对人生是充满了希望与欢乐,多采多姿!可是当处在这种历史里面,他们就毫无办法,不能不有一个严肃的态度。这种环境只有使他们悲观,消极!因为国家败亡了!他们失去了宗教的自由,又被掳到外国去;人生在这环境中受磨炼,神藉此造就他,洁净他及拣选他,使用他。今日有许多人,其中包括了你和我,神也是如此将心思放在我们里面;当然那时的历史环境与现今我们所处的不同,但在另一方面看,亦有许多相同之处。西谚说:历史如大磨石,磨坊中磨子不断地转动,转得很慢却磨得细。环境的磨练对一些人有很大的裨益,但对一些人可能有很大的危害。当时但以理及三位朋友在此遭遇中,当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及反应。也许有人能适应,但亦有人会厌恶而不肯顺从环境;会在埋怨中顺应环境,或是在无可奈何里消极地去忍受。可是但以理及朋友都不是如此。他们是否识时务去顺从环境吗?还是以不满之态度,强硬地抵挡吗?或是消极地忍受去顺从吗?一切都不是,而是积极地承保无论如何都要高举神!无论怎样都坚持自己的信仰!无论什么处境都要在外邦中作主的见证!使别人在他们身上看见神的荣耀;神的殿虽已毁坏,但在外邦仍可见到真正敬拜神的人。

当时巴比伦王之教育方法非常利害,他要使他们失去国家民族观念和思想,要他们完全忘记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在新约就并不注重这问题,但在旧约很重视;神为何使一些人成为一国,成为一民族然后才赐福他们。因为神所选的这批人,要成为传福音的使者。神要使这批人从那时国家开始,一直成为福分传递。神要他们明白个人与团体间之关系,现今的人对这问题的认识很浅薄,对国家,对团体之精神亦不注意。许多人以为自己在教会可毫无责任,其实神为何设立教会?因神不单是赐福个人,亦藉个人之赐福而至教会,而至整个团体,神要使我们有团体之意识。这是旧约所注意的一种群体之精神。正如亚干犯罪,令全体受害,个人亦要向团体负责。个人在神前领受神的恩,神亦因此而赐福整个团体。我们需要与信徒彼此相交,相通之关系,需要神赐福我们的教会,我们的家庭及我们自己。神不但要我们向神负责,更要向教会,向属灵团体,向弟兄姊妹们负责。但以理及朋友非常清楚的明白,可是照这环境方面来说,神甚至把给先知的权力都剥夺了,他们失去了他们的身份。神之儿女,神的子民,犹大国的百姓,他们身份都失去了。有许多基督徒在教会非常热心,但当去到另一教会或海外时,慢慢就冷淡起来;因他们没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他们的身份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教会内;一个青年团契内,一个妇女会,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失去身份的人是十分容易失败的,但以理及三位朋友已失去他们应有的身份,那是最危险的时候,可是他们失败了吗?巴比伦王要使他们的归属感失去,要他们忘记自己是犹大人,忘记自己是神的选民;要他们对犹大人及以色列民族完全遗忘,毫无关系,归属感完全归入巴比伦里。许多人常说国家民族不甚要紧,只要我们在这里安全就好了。然而一个人应有国家民族之观念,不可只为获得外国之国籍而沾沾自喜,其实你还不是中国人吗?神要我们在这时代作中国人,该为此而感到骄傲。神给我们如此好的道德文化,要我们以宗教属灵的真理来贯通。现今但以理及朋友是否因自己在巴比伦王宫中生活而骄傲呢?他们是在玩乐吗?不,他们在此环境中,必需要照着神所赐的恩典,应发生作用,应有影龋应有见证。让我们今日能在神前成为多方的见证人,巴比伦王不单要他们忘记自己的种族对宗教轻忽!连名字也要改为巴比伦的名字。可是他们没忘记自己的身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虽然当时巴比伦王对他们十分优待,吃王的膳和酒,有最舒服的环境,最远大的前程,可是他们最尊贵的身份没有失去。当一个人或几个人在十分可怕的逼迫之下,为主而站立得稳是很困难的。但最困难的是胜过魔鬼“优先”的方法 最容易失败跌倒,但以理及三位朋友却立定心志决不玷污自己。因为要顺服神,顺服神的律法及命令,不肯失去自己身份,不肯忘却自己的归属感;不肯向此世代低头,甚至极微小的事,所以神丰盛之恩典使他们站立得稳。如三友在火窑中,但以理在狮子坑,这一切的逼迫,他们都站立得稳;因他们从开始时就在最微小的事上,都始终为主而站立着。坚定之信心是一种拒绝,但却不用强硬的抵抗只用温柔的方法,正如求太监容他不玷污自己;用“求”的方法,客气温和有礼貌,这是属灵的方法。这使太监等都因此而答应了,且不敢轻看他们。如真有决心,属灵的工作才有果效。如有好的属灵气质,不但灵性身体都能作神的见证,每一方面都是神的见证人。

信心是要受磨炼的。一方面信心有确据,但另一方面并没有,但以理不知将来会如何;可是却知道神会帮助他,结果,但以理的智慧比巴比伦的术士们超过十倍。我们什么都不必惧怕,最要紧的是需要祈祷,单是思想而不祈祷是不行的。今日之青年在学校读书,得到许多知识;但知识是一件事,信仰又是另一件事。求主怜悯我们,能思想亦会祷告;在第一章中可见他常祷告,二章及九章也说及祷告。

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还在,从巴比伦到波斯王朝,他数十年如一日。“但以理至今仍在”,他的见证,他的影然乖凇K那为神发光,将神所传的真正话语之能力还在,因他有属灵的持久力。在最恶劣时代,他不单是不随波逐流,反而成为中流砥柱。不单是成为神的器皿,充满而又倒空;更成活水的江河,在河床上水流不绝。在世界的潮流中,不单不受影龋环炊有新的活水流出,永流不息。愈流愈深,愈流愈广,愈远,愈长,直至今日我们仍在领受着。

--C1-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二、梦幻或启示

经文:但二及四章全

,神乃历史之主。在历史进行中,神的手在历史的巨轮上,当历史在进行时,神要彰显祂的大能;神是在历史之中,也在历史之上。藉历史将祂的救赎心意表明,当我们读旧约时,就可发现神是藉历史将祂自己表现出来。

历史乃神之启示,历史是动的而不是静的,神藉历史的每一细节要彰显表明祂伟大审判的公义作为。故历史不单说明启示,也是一直向前的,有目的的。虽有人说历史是重复的,如一巨轮循环着,但另一方面是有方向的,直到历史结束。

在此章中,可见历史之属灵哲学。当我们研究此古代历史时,见先知的预言,整幅历史图画,见神所有历史中之心意。虽然一般人注意历史之事实,这是纵面而非横面。“纵”是从一个年代到另一个年代,但以理为王解梦,从“纵”的方面看此像,是从头到脚要一件一件的发生。从“横”的方面看,则还有另一种力量,那就是一块石头扔过来时;就见到另一力量,这并非人之力量,乃是神的能力。神更藉着历史彰显祂的作为,但也藉着这横的力量作属灵的解释。

所以,从纵的力量可见历史之事实,从横的力量可见历史之意义。我们试看当时之背景,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即但以理正在受训时 这问题会引起许多经学家的问题。其实计算历法不一样,因巴比伦之算法那二年是二周年,乃有历史之根据。但以理是在主前六○五年夏被掳,同年九月七日尼布甲尼撒之父死,于是尼布甲尼撒开始作王。故在六○五至六○四年之尼散月 即今之四五月 ,可算是但以理受训之年月。但另一方面,六○四至六○三年,乃是受训第二年,在犹大人算是三年,巴比伦算是二年。可见第二章之背景,乃当但以理受训完之后,尼布甲尼撒作王二周年之时所发生的一件大事。尼布甲尼撒王作梦后却不知道梦的内容。现在的问题是:(一)到底此梦是否神之启示?我们可说不是的,因为一个信奉异教的外邦人,一个有罪的人,神怎会向他启示呢?这不过是野心家的梦境,因许多的思想显明政治的野心。一个暴虐之君王,充满了许多梦想,忧虑和烦恼,故在白天所思想的,晚上就在梦境出现。因这种梦实在太杂乱,所以梦醒时就不知所梦的是什么?甚至忘却,心里就非常不安。那为什么又有神的心意在其中?神让他的心觉得烦杂。(二)这样的人就需要神的仆人,需要神的信息,需要神的警戒的信息,公义的信息。今日世界上多少人心里正在觉得烦恼,他们不知自己的梦想,幻想和理想是什么。他们的人生好像梦幻的人生,似梦非梦,人生在极端的困惑与迷惘中;他们需要我们这些知道神心意,明白神话语的人。(三)人需要从神那里得着能力与智慧,因为没有神的能力与智慧,就无法知道神的心意更没有神的信息。尼王作梦并非神给他启示,所以有了此梦后,心里就很烦恼。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几种的人:

(一)尼布甲尼撒乃暴虐的罪人 当时尼王召巴比伦术士解梦之人,他们乃虚妄的弱者。在某一状况下就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可是却毫无内容;充满虚妄,在此特殊情形之下,他们就表现出懦弱无用的样子。因他们没有神,他们完全是迷信。今日的世代不也是如此吗?不是充满了虚妄懦弱和凶恶强暴的的人吗?这世代何等需要但以理和他的同伴,需要有同样的信仰的你和我!需要神的工人,需要有属灵智能的敬虔者,需要忠心愿被神使用的工人,和那些肯真正把自己完全摆上的神的儿女。但我们知道那凶暴的罪人,要把所有的术士们杀掉,因为罪人落在罪人的手中是可怕的;但义人是否也落在罪人的手里?在外表会有这危险,甚至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也几乎被杀。可是神有永远保守的能力,那就是说属神的人是否有此信心,是否信心使之镇定?但以理是有信心的人,据经上记载,他不但告诉王的护卫长,更到王前说他能解梦,当王心情不好时,任何事都会做出来,也许连但以理也杀掉;因但以理不过是个被掳者,在君王眼中是个奴隶,根本不值得重视;人不重视他,神却重视他。各位!你我都是神的儿女,神保护我们好像保护眼中的瞳人。祂看重我们,因我们属于祂!但以理有此信心,故他雄赳赳,气昂昂;光明磊落地站在君王前,宣告他能解梦,他的生命在神手中,因为但以理有坚强的信念,他不惧怕。有一些人会想,他这样会有危险;可是神的儿女有此能力。不单不逃避,反而有坚强的信心面对现实。不仅把坏的变好,也把恶劣的改善,这是神迹,因神要在历史中彰显祂的作为,随时改变现状,但以理就将整个情势挽救过来。

在圣经上常有这种情形,如果人没有在神前真真得胜,他不能逃脱神的忿怒;他只不过是在神的审判火中,抽出的一根柴,仅仅的得救,抽出后只能放在一边。有人在神前的态度就如在危险的火中被人将他救出来,可是却沾沾自喜,觉得很满足,但这不是你我作神儿女的态度。因我们并非在神审判火中抽出的一根柴,而是可经过水火,进入丰富之地。又知环境的火如试炼般临到之时,不是仅仅抽出的一根柴;也不让火灭掉,而把火成为福音火炬;高高举起,使多人看见。但以理就有这样的态度,因他知道仰望神,并向祂祷告。

(二)便以理乃祷告的人:“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将这事告诉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要他们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与巴比伦其余的哲士,一同灭亡。”但以理是祷告的人,我们也祷告,可是我们的祷告生活如何?但以理知道在此情形下必需要祷告,他回去和与三个朋友一同祷告。该知道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并非开会商议对策;不是在研究实际情势,而是在神前好好地同心合意地祷告。那是何等的宝贵!主在马说:“地上有两三个人同心合意奉祂的名祷告,祂必定垂听。”这里的涵义可用马太十八章中的“同心合意”来说明:这好似“交壤帧 Symphony,乐器不同,但是奏出来的却是和谐的。为什么我们的祷告会会冷落而沉闷呢!实在因为个人在神前没有好好的祷告,如果每人先有好的祷告,那么一起祷告才有功效。有时我们不想参加祷告会,以为这祷告会不好,其实是我们自己本身有问题,愿神怜悯我们先自己肯好好地祷告。

看这个儆醒祷告的人:“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真的全交主手里,专心地祷告。“要专心祷告”“恒切祷告”,歌罗“竭力的祈求”,这样祷告才有功效。当他们祷告完毕,心中充满平安,这几个都是祷告的人,当他们一起祷告时则功效更大,“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一个义人祷告有功效,何况四个呢!神在他们心中充满喜乐,于是但以理就安然睡觉。

那时神指示他明白夜间的异象,神把祂的心意说出。今日你和我都需要如此,基督徒没有平安常有杂梦,与世人一样,那是因为缺少祷告。我们没有主的平安在心中,故当事情发生时;就十分忙乱,东奔西跑,不肯安静起来在神前祷告,直至没办法时才在对神说:“人的尽头是你的开头,求你助我!”可是心中仍充满了杂乱,这怎能得到神的安息呢!“人的尽头乃神之开头”,这话是不错的,因人在活动时神不能工作。人的办法太多了,神的办法就显不出来。但我们为何要等到人尽头时才让神来开头呢?神是否喜欢我们在尽头时才让我们依靠祂?不是的,神不喜欢我们属肉体的工作,和我们自己的方法。神也不喜欢我们忙乱。主说:我们劳苦敝鬲钡目梢缘降祂面前。主呼喊我们:来吧,快来吧!不要到别的地方去,不要再想别的方法;因这是唯一的途径,到主前可得安息。在神前真得安息,神愿我们开始时就仰望祂。但以理与他三友始终一的仰望神,仰望那信心创始成终的主;让我们不要到自己的尽头,才给神开头。该神让在我们身上掌王权,今日世代需要有祷告之人,像但以理他们一样。因现世代尼布甲尼撒王太多了,他们好像有财力,势力,但却都是罪人。他们用许多暴力及不正常方法,心中没有平安;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有没有去帮助他们吗?我们敢去吗?我们是否因他们有财有势而觉自卑?不敢把福音传出?不传福音的人有祸了!为何我们要自卑!我们有万王之王。人们需要帮助,他们在寻找却寻不见,心中没有平安,我们敢传福音给他们吗?有信息传给他们吗?我们没有能力,没有见证,也没有智慧!该知道智慧是从神而来,能力也从神而来!当我们见但以理在歌颂耶和华神时,他说:“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祂。”

许多时候我们说了许多话,可惜都是废话,我们应说些合宜的话。在教会中也很少有属灵的话语,如果我们真被神的恩典充满,就会有属灵的话语发出;可惜我们与外邦人异教徒无异!去探访时你能说些什么话呢?和世人一般吗?这是我们主要的失败,这失败成为莫大的损失,这世界就因我们的软弱遭更大的损失。

我们没有祷告,所以就失败,没有祷告的事奉也就没有功效,于是感到工作困难重重!试看旧约先知约拿,他违背神,不肯到尼尼微传道而到他施去,于是风浪大作。船上的水手是信假神的迷信者,他们的祷告无功效,但他们仍知求告他们的神;可是神的工人,神的儿女在何处呢!他 约拿 却在舱中睡觉!当这世界充满了危险恐惧时,在动荡不安时,你我都还在睡觉吗?教会没有祷告,神的工人,神的儿女没有祷告,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呢!当时在风浪中的船又如何?反而是船主叫约拿起来。他说:“你这沉睡的人阿!为何这样呢?起来快求告你的神。”各位!你是否听见这声音?这是世界发出的声音,叫我们这些沉睡的人快起来。假如但以理和他三友都是沉睡的人,那早已被杀了!幸而他们是儆醒祷告的人。我们多么需要神的怜悯,多么需要祷告;今日最缺乏的是祷告,我们都明白这个真理,都知道这属灵的原则,但是就不肯祷告。

今日社会为什么如此混乱不安,我们却好像是个旁观者;毫无关系似的,其实是有密切的关系。今日教会与社会的关系只有两个可能,如果不是教会影壬缁岬幕埃荒蔷褪巧缁嵊蔼攘私袒帷=袢战袒嶂见证何在?立场何在?你我到底作了些什么?我们需要祷告。当我们祷告时,神就会大大施恩,因祂要复兴祂的作为,复兴祂的教会,复兴祂的儿女!

--C2-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三、承受与摆脱

经文:但二及三章全

神在每一时代有祂的无限心意,并愿将心意表明,使世人领悟;祂需要祂的仆人,将祂的话传出来。如果没有祂的仆人或祂合用之器皿,那么祂的话语和心意,就没法使人明白。

神为要使其他外邦人知道祂的公义审判,就必需祂的仆人传祂的话。那么,神是否向尼布甲尼撒王启示呢?不是的,因为神不向罪人说话,但祂愿将心意使罪人明白;知道祂的公义,并切实的悔改,所以尼布尼撒王的梦并非神的启示。神不向尼布甲尼撒王启示,而是向属祂的人启示;让祂仆人再将祂的心意传给世人,使他们接受救恩。但可惜每一个时代都很难找到合祂心意的人!

撒母耳时代,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因为找不到合祂心意的器皿,找不到合祂心意的但以理。各位!现今神也有许多的话语要让世人明白,可是,合祂心意的人在那里?有些人真的愿把自己摆上,完全地奉献,不保留,不犹疑,也不迟延;澈底地,始终如一地献上,神要藉着这种人将祂的心意表达。所以从神的仆人来看,这梦是神的启示,让祂的仆人将祂公义的审判说出,神的启示对于不信者是恐惧的,不安的,忧虑的。但对信靠祂的人却是欢欣喜乐的,对不信的人是模糊的像在黑暗中。但对信的人,因是在光明中行有圣灵之光光照;就欢欢喜喜领受,因神要我们明白祂。

当时,但以理就是如此,所以能在王前解梦,因这梦是神的启示。他解释这个梦境,有一大像,这像很高大,很光耀且又很可怕;这像是象征世界的权力,因世界之权力和属灵之权力在争战中。世上权力看来高大 自高自大,很光耀 很体面,但却可怕 因为是畸形的。注意这像,那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是用不同的金属造成:“这像的头是精金,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一个不同金属造成的非常不正常的像。

(一)价值上的不正常 金子的价值是最贵的,其他的价值就每况愈下。世界亦是如此,初时来势汹涌,但慢慢地价值一直减少。这不就是畸形的吗?但在属灵的事上则刚好相反,因神不但让好的给我们;而且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也要赐给我们。

(二)重量上的不正常 金子是很重的,银比不上金重,铜与铁则更不如金。如研究它们的比重:则金是19.3,银是10.5,铜8.5,铁7.6,泥1.9,即泥的比重只有金的十分一,那可想象到这是上重下轻的像。试问这又怎能站得住呢,岂不是很易倒下来吗?不错,这根基太差,太脆弱,世界的事 属世的事也是如此;完全没根基,随时会倒塌。

(三)硬度上的不正常 铁和泥是最刚硬的,金是最软的;那就是说愈来愈硬,这也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这就是属世的东西,各位弟兄姊妹!我们该有属灵的价值感和辨别力;要知什么是有价值的和稳固的,什么是没价值和不可靠的。如果我们无属灵的价值感,也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当我们在神面前见这幅图画时,就何等需要神赐诸般的怜悯,使我们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根据历史的证据,一般的解释是对的;金子是代表巴比伦,银是指玛代波斯,铜指希腊,铁指罗马。亦有人说,铁是希腊,铜是波斯,银是玛代(玛代和波斯分开),这都并不重要,不过我们见到当时的权力是如此:先是巴比伦,然后玛代波斯,希腊,最后是罗马,为何要从巴比伦开始呢?因那是外邦人的日子,,神的选民要败亡,所以必须计算外邦人的日子。何时是外邦人日子完结?这是在主再来的那一天。其次,有两只脚,解经家说那是罾亚和埃及,是世界的强权,亦可分东边与西边。至于十个脚趾我们在七和八章才研究。现今这世代也是包括在这一期间内,主必快来。

“见一块非人手所凿出来的石头”,这是一种感觉,好像一块大石头;其实这石头大小并不重要,而能力却很大。当这石头掷过去时,就发出很大的能力,能把这么大的像完全砸得粉碎。这是象征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祂虽是神;但祂要降世为人,祂是余数的余数。该知神审判人审判列国时,信靠祂的人就是余数;当主被钉时,只剩下祂一个。但这生命的能力却一直发展,主死后就复活。当我们读到主从坟墓复活出来时,挡着墓前的大石头被挪开,这石头就成主复活的见证。生命的见证,象征死亡的门打开。因主说:祂虽然死过,现在又活了,且活到永永远远,而且拿着阴间和死亡的钥匙。死亡之门户已经洞开,纪念的碑石已经竖立,表明耶稣基督得胜死亡。我们更知道信仰的基石也已奠定,因信靠主从死里复活,才是有正确的信仰,且知道界限的石头已安放,从此以后,生命与死亡已经分开,光明与黑暗分开,属世与属灵也分开。这石头可象征天国的盘石,主耶稣成为一块非人手凿成的石;生命的大能,能把世界的一切都砸烂。因祂已得胜,这非人手凿成的石慢慢地扩充,石又怎能扩充呢?但见这石砸碎这像时,就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你我都是活石,要建立神的国,要将神的国建立起来充满天下。彼前二章记说很清楚,我们都是活石,我们要与主一同建造。在十架以前,神只有一个儿子;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世人,叫信靠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但在主死在十字架以后,神就有许多的儿女,现在在这儿也有许多神的儿女。信徒们,神给我们一个责任,一个重大的使命;就是把神的教会建立起来,把圣山建造起来,把神的国建造起来!这是何等兴奋的事!我们需要能力,需要信心仰望主。

,二与三章的关系甚为密切,二章的像是在梦境中;但三章则是尼布甲尼撒王把像建立。或许他感到权势上受到威胁,或许是他不肯轻易地放弃他的计谋,所以就自己建造一个像。不但头是金的,甚至全身都是金的,虽然当时但以理的劝告曾使尼布甲尼撒王受到感动,甚至说万神之神,万王之王,可是他心中恐惧,神的启示对不信的人是恐惧与不安,故要建一个金像(大概这像是木头造而外层包金。)(以赛书四十:耶利米十)。外强中干,外表很辉煌,而里面却是丑陋,没价值可言。且这像很奇怪,高六十肘,宽六肘,与一般人的身体比例不一样。(六十肘即90眨六肘即9眨,但这是巴比伦心目中的英雄造像,且“六”乃巴比伦人最喜欢的数字。那是说属罪恶、属世界的力量要想挣扎,要争战,要奋斗,甚至用暴力以达目的。故王传令所有的人,凡听见乐声都要跪拜,因这是他的方法;用暴力要得人的尊敬,用强制的命令要人顺服;如有何人违反,他就严厉处置,甚至处死刑,这是恶者所发出的狰狞的狂笑。然而,用人的方法可以胜过一切吗?信靠神的人在暴力下到底应有什么态度呢?属神的事与属世的事到底不同;世上的人可用强制或暴力的方法,以求得外表的行动,至于内心如何就全不顾及。但神却非这样,祂从不强制,只以爱与劝说来感动。祂要我们甘心乐意到主面前将爱献上,人虽常不尊重神,神却尊重人;人虽常轻忽神,神却从不轻忽人。尼布甲尼撒王用强暴的,强制的,压迫的方法,果然有许多人去敬拜那“像”,可是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不肯,可见他们是真正属于神的人。他们必受到控告,虽然这是事实,并非诬告,可是却是个恶毒的控告。这“控告”在亚兰文很有意思,是“撕碎”:野兽的动作,意要咬破至成块,那就是野兽不是人了!这些迦勒底人简直是野兽,是恶者,要到遍地去寻找可吞噬的人。他们的控告使尼布甲尼撒王震惊,直至他极其恼怒,因为人们不但控告这三位属神的人,也控告尼布甲尼撒王。他们似乎说:“你这愚蠢的人,竟然重用这几个犹大人;你这愚蠢的人,这些人根本不会效忠于你,他们的宗教给你这么大的威胁,你的权柄在那里?你的尊荣在那里?”所以尼布甲尼撒王的心情非常不欢,为此,他一定要这三人跪拜。并且说:“如果不跪拜,那就立刻将你们扔在烈火的窑中,有那一位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呢?”他好像是有必然得胜的把握。试问这几个敬畏耶和华的人,除了妥协之外,怎可能逃避这危险呢!”

16至18节是三人信心的宣告,信心是无考虑亦不需充份的解释,亦不需要辩论。三人对王说:“无论在何景况中,我们绝不妥协,因信心使我们如此。”他们三人到底有否研究对付的办法,或是想去等候神的旨意呢?一切都没有,许多时候我们说寻求神的旨意,其实神的旨意早就清楚摆在前面;可是我们不顺服,总是还在理论,想办法逃避,想办法推辞,想办法的妥协。还要说:神啊!我不知道是否你的旨意,现在暂时拜一拜,我外表拜而内心不拜不也可以吗,直到我清楚你的旨意时再算吧。这三人是否如此?信心是不等候凭据的,多少时候我们在等候凭据;真的信心不需要计较后果,也不求神迹。他们并没有求神救他们,他们只对尼布甲尼撒说:我们的神若救我们,祂就一定能救我们出来;否则也有祂的美意,无论如何只有一个答案,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完全顺从神,不顺从人。有谁的信心比这更伟大呢!这是完全澈底地将自己摆上,因主有祂的美意;当时王怒气填胸,要把火加上七倍,其实这是最愚蠢的事。火增加七倍倒不如减七倍更好,那可以使神的仆人在火窑中慢慢地烧死,不就更痛苦吗?现在增七倍烈火,实在太猛烈了,甚至抬他们的人也都烧死。这些顺服人而不顺服神的人被烧死,神是不负这责任的。但那三个属神的顺服神的人,神负完全的责任。火窑的路既是神要他们走,那就甘心乐意地走去,但神却负祂仆人安全的责任。他们穿着裤子,内袍和外衣;这可能是以色列祭司所穿的衣袍,因在出埃及记二十九章说祭司所穿的是长袍。他们如此穿着,也表明在异邦人面前作见证 敬拜神的见证。这是何等大的信心!当火加上七倍时,他们更感到神的同在,因有人与他们同在火窑中走;这是神,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当他们将自己完全交托神时,神就向他们施恩,他们没向神求神迹,但神给他们神迹。没求搭救,但神却搭救。各位弟兄姊妹!我们何等需要神的恩典,我们如要得安慰,就必定会先有苦难;要保护就会有危险;要得胜,一定会有争战;要神迹,就先会有试炼。有人说现今的世代没神迹,其实是有许多的神迹;只是我们看不见,因为我们不祷告,不付代价,不为神作见证;神怎会将祂奇妙的能力彰显出来呢!我们需要火般的试炼,我们需行走在火的行列。火对但以理三位朋友没有任何作用,那像火一般的现世的力量,对基督徒也没有作用。只要我们真正地仰望神,那么火给我们的作用就是把我们捆绑烧掉。好似那三个人的经历一样。这是何等奇妙!世界有许多方法对付我们,但一切的方法都成为我们的祝福。这火的行列就是十字架的道路,我们需要走,因有主与我们同在并亲自引导;只要看我们是否肯摆上,是否肯仰望神。

主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完毕时说:“起来,我们走吧!”我们需在这火的世代跟随祂,只许向前,不许退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爱主,不许冷淡。若有人不爱主,那人是可咒可诅的,因为主已经近了。我们必需向前走,“起来,我们走吧!”。

--C3-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时间及永恒

经文:但以理七章全

,我们的神是历史的主,在祂历史之计划中。历史是有末期的,在这末期过去后;神就完全掌管这世界,赐下永远的平安。

(这末期在说,乃是外邦人的日子。当神的选民被外邦人掳去之时,犹大国败亡;外邦人日子,就从巴比伦时开始到现在,直等到主再来之日。我们生在外邦人日子的时代,我们有更大之历史使命,所以我们何等需要神诸般的怜悯。在第二章中之像不够清楚,描述也不够完全,必须看第七章补充的解释。从这章开始有四大异象,七章是第一异象,八章是第二异象,九章是第三异象,十至十二章是第四异象。这四大异像是但以理直接在神前领受,能将巴比伦王所见(二章)的像加以解说。现在但以理所见的异象,是由神的使者解释,这观点就不相同。二章中巴比伦王所见的巨像,是从人之眼光看世界的历史;但在七章是以属灵之眼光来看世界,非常丑陋,在七章中之兽就十分凶暴。我们需要圣灵带领进入真理;不但进入且要深入,因圣灵能带我们到属灵之深处。尼布甲尼撒曾见神所指的像,亦曾感动;他知天上的神才是历史之主,才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但他那罪恶之本性,和那不信之恶心,在里面常发动,所以常失败;正像他自己立金像以炫耀自己;用暴力强制人顺服,非常狂傲。故在第四章中,当他狂傲时,神要他知自己不过是人,且是罪人;结果他精神错乱像野兽般在吃草,得此严重教训后才悔改;承认天上之神,特别在四章中,他在天上的神前低头,于是尼布甲尼撒王乃在历史中消失。在四章之后再不提及,他在主前五六○年已经死亡。他儿子 Amel-marduk 也是暴虐之君作王二年后,由他亲戚 Neriglisser 纂位,得位四年后,由尼布甲尼撒王之女婿作王三年后,交他儿子,也就是伯沙撒他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外孙。七章的开始是他的元年,八章是三年,五章则是他的末年;即主前五三九年,巴比伦整个王朝被波斯吞灭。故五章依次序说是应在八章之后,为何放在前面?因六章是大利乌王的时候,主要是一至六章说及个人及外邦之人之事;即以色列个人为神见证及外邦人君王个人的事。按次序先看七章,八章至五章,然后九章和六章。

但以理的三朋友为何以后就不再提及?现在已是伯沙撒王的时代,几十年后之事了。但以理已届老年,三位朋友也许被主接去;他们忠心的事奉,已得神厚厚的赏赐,他们工作及劳苦的果效必随着他们。神将祂的工人接回去,可是却将祂的工作存留着,交给忠心的仆人但以理。神在每个时代都选祂的工人,祂需要许多的工人,正如主说:“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无论工人有多少,都是不够用的。但在另一方面看,神的工人并不少,不过真正合神心意的有多少?真正被神重用的器皿又有多少?祂心里在焦急,一直在呼召,要你我站起来作时代的工人。我们有何理由推辞?实在不可迟延!因为只有一点点的时候,那是最严重的时间。神需要许多合祂使用的工人,神需要但以理,神需要那属祂的信靠祂的所有儿女们。所以,但以理虽然老,而神仍用他;他年已老迈,可是在伯沙撒王时他仍活着,甚至大利乌王时,他还活着。,是否神难找合用的人,故而使忠心的老仆但以理不能离世而要存活着呢?这问题实在使但以理心里难过!所以在当他见异象时,有两次提到他心里又惧怕又非常不安!(七章),因时代愈来愈严重,环境愈来愈恶劣,他实在真的无法在这光景中作工。正如主说:“父啊,求你救我脱离这个时候。”(十二)可是跟着又说:“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祂愿意脱离这时代,但这是神的旨意和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并非胡涂地虚度此生;也不是要我们内心不安,心灵软弱。神要我们负应负的责任,明白神的话语,要见到异象中属灵的意境,要看见别人所不能见到的;才能说别人不会说的话,而这些话是别人最需要明白的。

在七章与二章中的梦是相似的,因二章之人像主要有四部份,七章之兽也是四个,所以有许多相同点。这些兽是怎样出来?当但以理在梦中见异象时;是见“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中”。“大海”就是世界,因世界像海一般,动荡不安,变化莫测。在启示录中记载:当新天新地来临,海就不再有了海岛也没有了。我们都生活在海岛,觉得这是多么动荡。你我都是属神的人,如果我们在这世界生活,就与世界共同沉浮;因我们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随着世界改变,所以应该在神前有坚定的信心。

“天起了风”,“风”在圣经中提及至少有一百五十次之多;旧约有九十次,新约有三十次,都是着重在神的能力。世界上的情势不论如何改变,神的能力却仍存在。虽然许多时候我们看不见,但并非因看不见而说不存在。我们正如此幼稚软弱和肤浅,许多时我们只看见这世界权力的情势,而不看见神的能力!先知以利沙有一次在神前祷告,求神开少年人的眼睛;我们多么需要看见,要看见神的能力。因我们知道在这世界,特别这末世,在外邦人的日子里,有两种势力在冲突;属神的,与属鬼魔的,属灵的,与属世的。我们在此两种情形中争战,感到非常的困难和软弱,我们实在须要神的怜悯。

在海中出来的第一个兽像狮子,狮为万兽之王,有鹰的翅膀,鹰乃飞禽之王。这样就正如但以理为尼布甲尼撒王所解说之人像一样,那人像的头是金的,是巴比伦,是有权力的。从政治之体系而言,乃是完全专制的政治,故其势力甚大。这兽站立起来就像人一般,当时吸引许多人;这是“权力第一”的世界,许多人看重权力,势力,正如第二章所说的。

又有一兽如熊一样,我们知道熊就远不如狮,因其动作不如狮;凶暴也不如狮,但却仍是有力的;正如人像之膀臂及胸膛,这就是玛代波斯的力量。在这儿说“旁跨而坐”,是表示它的力量是单方面不平衡的;试看玛代波斯的政体并非专制政体,是分头政治,势力并不均衡。他们注意政治之组织,在管制上似乎相当成功;甚至口含三肋骨,那是指三个国家:埃及,罾亚,吕彼亚。(以西在以西结书提及当时外邦人很有力量,第一强权巴比伦之后,跟着是波斯,波斯起来,管制许多的国。

第三个像豹,正如尼布甲尼撒王所见的像中之铜腰,是指希腊。希腊的王中特别是亚力山大帝,非常强大,迷信武力,穷兵黩武,他侵略小亚细亚整个地方。在背有四翅膀,历史告诉我们,亚力山大有四个大将军。亚力山大三十一岁死后,权力就分由四将军所掌握,也就是说,这兽有四个头,都得了权柄。

第四个兽并没有说像什么,是因为无从描写。我们想到启示录十三章说有一兽要上来,这兽有十个角,形状像豹,脚像熊,口像狮,这是集合前三兽之部份;也正如尼布甲尼撒王所见的像的脚部份,脚有十指。十角是讲罗马,在初期教会至中世纪解经家有不同之解释,可能不完全正确。因自罗马到现在直至主再来时,是很长久的时间,会有许多变迁,实在很难说是指什么,又那是指示什么。因我们知道但以理所说的,乃是到波斯为止,而启示录乃是到罗马帝国之时,这以后的就难以清楚解释,在此见这兽有相同之点,那就是凶暴、残忍、毁坏、这时候简直零乱不堪。

此处与二章所记的也有不同之处,因二章中人像是整体,而这兽则是分开的。人像是固定的,虽是不同的金属,但仍是整个的。可是在这里有不同的兽,各具特点。二章的人像无动作,无生命;但在此是有动作,有兽的生命,故那凶暴的动作使人感到可怕。此处特别提到小的角及三角,据启示录的解释,小角是指敌基督;三角亦是可能指恶者之使者,我们只可明白到这地步。在此混乱的世界,神仍坐着为王,巴比伦是专制之政治,希腊乃贵族政治,罗马为帝国之政治。故有人想及人像的两脚表示两政体,有铁有泥,泥代表民主政体,这民主政体如有规律就好,但如行得不好,就非常混乱。我们记得那人像被一非人手所凿的石一打就全部砸碎。在此则不同,一兽过去另一兽就来,又有先后之别。在第二章中,石头打去后成了大山,那是神的国,神自己作王。在诗九十至九十七篇有说:耶和华作王,世界就坚定。这神的国是神权政治,正如以色列在神前所立的国一样,耶和华是他们的王,当以色列民要立王时,神对撒母耳说:“他们不是厌恶你,乃是厌恶耶和华神。”我们从旧约的以色列就想到新约的教会。在教会里没有别的头,只有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头。神安定在天,当大水泛滥时,耶和华仍坐着为王。因为神管理万有虽暂时容忍一些恶人的作为,终久要直接干预。世人实在经受不起罪之威胁,一直等待着好的政治出现,而世界的权力加厉。一兽比一兽更凶,不单是一般人受苦,神的儿女更加痛苦。有时我们被人辱樗担骸坝心且桓錾衲芫饶悖俊闭如尼布甲尼撒王对三个义人所说的一样。在诗说:“你们的神在那里呢?”如真有神的话,神是否有能力?或说神是有能力但无慈爱,祂虽然可以将罪恶除去,但见祂没有慈爱,祂不爱你。或说神是有慈爱而没有能力,祂虽然爱世人,特别爱属于祂的人;但没有能力,爱莫能助。神是如此的吗?不是的,祂是大有能力,满有慈爱的。

“我观看见有宝座”,上面坐着的是互古长存的。我们的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祂是创始成终的神,祂坐着为王,祂不需站起来。希伯来一章说:“当主耶和华作成了救赎的工作就坐下。”“坐下”表明做成了工作。人在活动,人在蠢动,但耶和华坐着为王,我们可在主里得安息。因祂如此向我们施恩,连衣服头发都洁白,那表明祂是圣洁的永恒的,人子也如火焰一样。这是以西结一与十章说:这宝座如车一般有轮子的充满火焰。诗九十七篇说:神在前面过的时候,火就降下,有神的公义的存在;神在何处,公义也随着在何处。神行走在历史当中,在人类中,社会中,教会中及家庭中;神是无所不在的神,是公义的神,因祂定要施行审判。神在历史中,我们依靠祂,神一定要保守属祂的,我们还怕什么?在此特别提到,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互古常在者面前,祂还要再到这世上来。天使曾对加利利人说,这位主怎样被接到天上去,将来也照样再来。“看啊!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祂哀哭,这话是真的。”祂驾云降临,祂正来了,已在途中了,但我们仍未看见,是明天还是后天?现在已经来了,不过我们还未看见,因为历史每一时刻,都要带到历史的结局。你我都有责任和使命,快领人蒙受主恩;还有一点点的时候,主就再来,当时但以理心里甚难过并惊惶。及28节,“心中甚惊惶,脸色也改变。”他惊惶,乃因这世界的事放在他身上,福音的重任也放在他身上。这世界要灭亡,如再不起来,这世界会毁灭;我们不能再迟延,该热切地为自己也为未得救的人祷告。让得救的人数增加能使主心满足,主爱已临到世上。我们若不爱主,那是可咒可诅的,主再来的日子近了。

--C4-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五、异象及史实

经文:但以理八章及五章全。

,26-27。

神是历史之主,在历史中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命运,而是神的安排,神的计划。因神在历史中彰显祂的作为,启示祂的心意;祂的作为和心意就是救赎,因为祂要拯救这世界,免去极大的死亡及审判。祂是公义的,祂断不以有罪的为无罪。我们这些蒙恩的人到祂面前说:主耶和华阿,祢若究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住呢?但祢有赦罪的恩,我们不过是蒙恩的罪人。我们看见整个世界被罪恶所占有,是极激烈的争战,直到主来的日子。因此不但得胜,且永远得胜;我们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主,不但凡事都能作;而且靠祂得胜,得胜有余的。但以理在信心过程中,他有这样的认识和体验的见证,成为当代及历史的信息。直至如今我们读此书时,觉得是主在对我们说话,向我们施恩。

在但七章从始至终是说及四大异象,七章第一个,八章第二个,九章第三个,十至十二章第四个。这都是神直接向祂的仆人但以理启示,且有神的使者 天使长为他解释,那是何等奇妙奥秘的真理。在第七章许多是重复的,第八章见到的异象集中某部份,与七章有很大不同的重点;八章中的公绵羊公山羊,是集中在第二及第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巴比伦王国,金的头是狮子,可是巴比伦王国很快就过去,为什么?当时巴比伦国不是极强盛的吗?但神的仆人,他站在时代的顶点上,他能看见人所不能看见的,所以能说出别人所不能说的话。各位!你我都需要有此属灵的远见及先见,假如真有属灵的看见;才会在属灵的生命上继续长进,但愿我们能看见祂要我们看见的。

但以理见异象时,中文圣经说:“我以为在以拦省书珊城。”(这“以为”两字中文圣经在旁用小点点着,意即原文没有。那即是说但以理以为到书珊城,其实并非真的到了这城,只是属灵的感受。书珊城乃波斯的京城,因巴比伦王朝快亡时,波斯的强权即兴起,神让但以理看到这光景。在八章中伯沙撒王位第三年,再看五章就更清楚见到伯沙撒王末年,也像巴比伦一样的过去了。属世的一切都会改变,毁坏而过去,不会永存;祗有神的国才永不动摇,这是本书反复的主题,我们该好好地把握着。

继而我们看见人像中之第二及第三部份,亦可说是第二及第三兽。人像之第二部份是臂及胸膛,“我举目观看,见有双角的公绵羊站在河边。”,公绵羊乃波斯国之国号,(今考古家发现波斯古钱币有此像。)波斯之前先有玛代,其实是两个国,后才并合为一,故两个角中,其中一角比另一角高些,古列王比大利乌王力量更大。公绵羊出来好像很有力,但亦只不过二百多年,巴比伦王过去时主前五三九年。当第三次强权势力希腊起来时约叁1:三一年,希腊强权亦不过二百多年。可见世界情势极不安定,大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神仍是历史之主。其他一切都会过去,没永存的价值。

“我正思想时”,他在研究这势力能持久吗?不会的,因另有公山羊从西边出来;这是希腊强权,遍行全地,脚都不沾尘土,表示敏捷。亚力山大帝到处用武力征服国家,最后他甚至哭着说:他再没有地方去征服了。这狂傲不可一世的样子,表明当时他实在很有力量。这就是所说的“有一非常角”,他征服了许多地,今希腊附近的爱琴海,“爱琴”乃是公山羊的意思,公山羊象征希腊国。

“四角中长出一小角”,小角是谁?我们知道亚历山大帝有四个将军,当亚历山大帝死时,四个将军就分裂,长出小角来是有一凶暴之将军起来,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向南是埃及,向东是亚述巴比伦的地区,是米所波大米的地区,向荣美之地是巴勒斯坦 神所应许之地。这小角大概就是指四将军中之一名叫依比芬AntiochusIV(Epiphanes),是非常利害的人,提倡希利尼文化;把犹大人的宗教及生活传统设法破坏消除;此凶暴亵渎神的态度,甚为可怕,因为他逼迫神的子民。“他渐渐强大,高及天象,将些天象星宿抛落在地,用脚践踏。”这“星宿”有人说是指天使,又有说是以色列百姓,我以为他是指百姓,因他是迫害神的百姓。更可能是指神的使者,及神的仆人们,因他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常领以色列人继续敬拜神。他不但自高自大,且废除圣殿之献祭,且将圣所全部毁坏,并做各种亵渎神的事!就是要将天上的神侮辱!

有人以为那可能是玛客比的时代,那是在主前一三○年左右,那时代就非但以理时代所能明白的。圣经曾论及圣殿的三个阶段:一是所罗门的圣殿,一是所罗巴伯的圣殿(是以色列人归回后重建),又在新约中有希律建的圣殿,其实在历史中还有玛喀比(犹大政治独立运动者)圣殿。因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仍要敬拜神。但希腊之暴君各种方法逼迫他们,且建造偶像,用猪来献祭,破坏圣殿之圣洁,引诱青年人犯罪。虽然历史不重演,但许多类似的事仍重复,因魔鬼的方法就是如此。现代在西方那种迷信的发展,比起东方真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是非常可怕的,且专门吸引青年人;在美国加省,各式各样的宗教,甚至有称为撒但教会,用尽人最败坏的方式来敬拜。但以理之预言已经提及,到底何时才能完结?实在无从知道,所以但以理极感痛苦,故此天使特别告诉他说:到二千三百日圣殿就被洁净,这二千三百日是包括早祭与晚祭的次数,所以早与晚实际为一千一百五十日,有三年多的时间,亦即七章所记的一载,二载,半载。

中记载“他与我说时,我便伏在地沉睡。”“沉睡”是整个昏过去,然后使者扶起后才接受神的启示,那所付的代价又何等大!

当时但以理觉得恐惧,世界要灭亡了,到底以后如何?历史负毖乖诘以理身上实非他所能钡钡模缓慰鏊想及神百姓将来之前途,在神公义彰显时,又有谁能逃脱呢?

27节“于是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数日,然后起来办理王的事务;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意思。”但以理虽不明白内容,可是知道是十分严重,他唯一能作的是忠心虔诚作应作的事。你我许多时也知神历史中的作为,那我们能作些什么呢?有时需要宣告审判之信息,有时需要祷告,有时我们做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事,在神前忠心作应作的事,但以理就是如此,仍继续办理王的事,可是没有多久这机会就失去,伯沙撒王遗忘了他,人是会忘记他,但神没有忘记,时候到了他会出来为神作见证。当成功或兴盛时,我们要谦卑;因为我们的一切,有什么不是从神那儿领受的呢?既是领受,那又有什么可夸的呢?总要谦谦卑卑地靠主的力量去作工。虽然有时我们被人忘却,被忽略,甚至没有机会见证神;但千万不可自暴自弃,应在神面前好好地等候。时候到了,神会大大地使用我们,正如但以理一样。

中可见巴比伦王朝的败亡,这是命运。世人之命运都在神手中,神使人升高,亦叫人降卑;神能使一个民族衰败,亦能使一个民族兴起。神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轻易发怒。但当人不肯领受祂的恩慈时,祂忿怒的杯满了;就必流溢出来,因神的公义必要显露出来,因祂是公义的主。

伯沙撒王当时觉得很狂傲自满,因他从未经过忧患,当然更不晓得何为属灵的事,认识耶和华真神。他的外祖父尼尼甲尼撒王虽是暴虐之君王,但他的经历使他知道一些公义的事,直至他屈服在神面前。但伯沙撒王生于安乐,且长于安乐;况且在他父王拿彼尼度的时代,巴比伦暂享安定。巴比伦的京城甚大,防御好,城之周围有十五英哩之防御工事,城墙有三百五十眨八十七绽,根本不可能有外邦军队攻破这永不败亡的城。可惜这只不过是伯沙撒的想法,因当他最欢乐时;大利乌的军队已将巴比伦围困。一个国家之败亡并非x那间的事,社会的败坏及一个人的堕落,也不是一时的。一定有其败坏的因素存在,当这些因素,发展下去,总有一天,那败亡的事实就会突然的发生!这是必然的事实。当时伯沙撒的燕会是极不正常的,因臣仆的燕会不应有妇女参加,这暴虐的居王却如此行。燕会中充满了放荡,甚至把从耶路撒冷掳来的,应分别为圣的圣殿的器皿,当作酒杯用;赞美偶像,罪恶的权势似乎完全胜利,魔鬼在发出狰狞的狂笑!

可是,忽然间神的手就出现,神的手指在墙上写字;x那间,所有情况都改变,他们都十分害怕,不知该如何才好。于是太后(伯沙撒之母)将但以理介绍出来,可见当时但以理已被人遗忘;但神不但没遗忘他,且叫他出来,神要他说话,要他责备。但以理到了巴比伦宫廷中不是已改了新的名字吗,为何在此仍有他本来的名字?因为他的身份没有失去。各位!你我的身份都不能失去,我们是属神的人,神在我们身上都有一定的计划,我们不能失去这尊贵的身份。人可轻看或藐视我们,但在必要时神要我们出来,请问我们都预备好了吗?但以理随时都预备好了,他听到神的命令就挺身而出,仗义直言,把神公义的信息告诉不义的居王。

23至25节中,是解释这文字“弥尼,弥尼,提客勒,鸟法珥新”,“弥尼”(有翻弥拿)意“数算”,“提客勒”(有翻舍克拉),意是“秤一秤”,“乌”意“以及”,“法珥新”(法珥新是现在式,忱账故枪去式),意“分开”, “法珥新”之字根与“波斯”字音相同,即 P(h)-R-S。这是清楚说:要数算,要秤一秤,就要分开。

当神指头在墙写字时是指现在就要分裂,而但以理解说这已成事实,因神的话永不改变,安定在天,句句带着能力。神叫我们数一数,秤一秤就显出亏欠。“公义”里字,本来是“天平”的意思,新约的启示录和旧约的但以理书,常有“数算”,这是启示文学的特点;如一载,二载三载,又有二千三百日,及七十个七等;所以时间是在神的手中,公义的审判要来到。当晚伯沙撒杀,玛代王大利乌就取了这国家。各位!你我都需有属灵的深度才能看见神的计划,我们要学习神给我们的方法;秤一秤这个世界,秤这个社会,秤我们的教会,还有秤我们的家庭和我们自己的心是怎样。还要数算,求主教我们数一数我们的日子如何,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因为还有一点点的时间,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还有一点点的时间可作见证,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能作些什么?我们的心又如何?爱主吗?还是爱自己爱世界?若有人不爱主,这人是可咒可诅的,因主来的时间快到了。

--C5-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六、蒙爱与期望

经文:但以理九章全。

是但以理的祷告。

天使称但以理为大蒙眷爱的人,谁才配祢为大蒙眷爱的人?乃是一个肯祷告,真正信靠神而又将自己全交托神的人;真正全向真神支取神恩典,知神是信实的充满慈爱的人;一个真正愿将自己完全浇奠在主脚前的人。神要我们祷告,在此章书中,看见非常丰富的属灵教训;使我们能学习祷告的功课,好像但以理一样,他真正将所有的心意向神倾吐。

当时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时期,由巴比伦王朝过后,玛代皮斯新强权正兴起之时;在这交替的阶段,但以理深感祷告的需要。但以理书不单说明将来末后之事,并说明在当今的日子。神的儿女们该做些什么,这也说明末后事之奥秘,更进一步明白奥秘的经验。不单是从神之启示中有所领悟,更是在神面前有所献呈。但以理书是特别着重祷告的书,例如在二章中但以理与三个朋友同心合意的祷告。六章中但以理个人的祷告生活,九章中但以理在神前之代求,十一章中但以理如何恒心持久的祷告。这一切都说明整卷书充满了祷告的气氛。当时大利乌作王,迦勒底已成为是玛代波斯之一部份,时在主前五三九年,离但以理被掳六十多年。如果但以理是主前六○五年,则他已年老,他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在外邦,无国家,无自由,无宗教的环境;在叛背神的暴虐君王下,在异教徒中,在政治暴力环境下。对许多青年而言,会随波逐流,或勉强顺应当前的环境,他却好自为之,靠主始终站立得稳,始终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什么力量使他如此祂始终如一的依靠神?那是祷告的力量。祗有每天祷告,不住祷告,随时多方地祷告;现今他更需要祷告,因他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各位!我们是否对历史负上责任?在圣经可以见到神所爱所使用的,总是对时代之转变有非常敏锐感觉的人;是属灵的觉得应该祷告,需真正恳切付代价祷告的人。但以理真正明白神的话和祂的心意,他说:在大利乌在位第一年,我但以理是从书上得知耶和华的话,从耶利米书中,耶利米先知在犹大败亡时为神所立为列国的先知,因以色列历史是神特别看重,所有外邦一切之演变皆与神之选民有关系,耶二十五章及二十九章皆提及耶路撒冷荒凉年数,以七十年为满;不知但以理是从何算起,如果以他从被掳开始,七十年是从主前六○○五至五三九。可能另一算法更准确,就是耶路撒冷败亡五八六或五八七年,一直到圣殿之重建五一五年,那么算亦约为七十年。此乃神之作为及计划,神叫百姓回耶路撒冷。神的话永远可靠,这是但以理之信心,因他明白神之心意,并将所得的思想化为祷告。我们为何少祷告,祷告那么肤浅,因为少得神的话语;缺少在神的话语方面下工夫,没有属灵的意识和思想,因而缺少祷告。属神的人应该像但以理一般,真正在神的话语下工夫;真正得着神赐的话语,那时我们才愿意祷告。那时我们必会逼切地恳求,因神的心意被我们摸着了。

祷告并非大声呼叫就能表明心意,有时我们真想将内心的情绪,及思想等释放出来,无法自制的。不过真实的祷告,乃是充满神的话,真正在神的真道上造就自己;才知道如何在圣灵里祷告,犹大书1:所说的在次序及果效都这样。我们先要让圣经充满,才有圣灵充满;但以理就是如此,试看他如何祷告:

(一)“定意”的祷告:表示专心一意集中力量,很坚强地须要祷告。“我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祷恳求。”在福音书中记载主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时,也是用这“定意”的字。虽然新旧约的用字不同,但意思却是一样,图画是一样;确定的方向,定意向着神毅然决意,绝不犹疑的仰望神。

(二)恳切的祈求:他不单定意祷告,且恳切的祈求,迫切地求,正如主在客西马尼园作付代价的祷告。假如我们能如此,则神的恩一定临到我们,使多人蒙福。

(三)谦卑的祷告:他禁食披麻蒙灰,如此在神前痛悔的祷告,是非常澈底的在神前认罪悔改的态度。

(四)悟性的祷告:不是胡乱的思想,而是非常清楚地让圣灵光照他;指示他,他在神前等候。他有属灵的眼光可以看得见,心里是何等地清楚到神前祷告。

我们读此章(九章),是否注意其中有一特点,乃是别章所无的,在,10,13,14,20几节中,有提及耶和华的名。为什么如此?因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是自有永有的神。与以色列民有圣约的关系,表明神信实的;我们人虽然失信,但神总不失信的,因神眷顾祂的百姓。人失败了!但神永不失败,信实的神,祂在历史中要做成祂的工作。

但以理有此属灵的思想及属灵的了解,所以他在呼唤耶和华,耶和华……,神的名字好像倒出来的香膏香无比。我们在神前如提到祂的名字,心里就欢喜,祷告就特别充实。

从14节后就没有再提耶和华的名,从15至19节就提“主”神的名,表明另有一重点以表神的大能;提及耶和华时是表明神的信实与慈爱,提“主”是表明神的能力及权柄;再注意“你的城耶路撒冷是你的圣所,我们是祢是子民;祢要把祢的脸光照在这荒凉城,求祢要按着你的大仁大义。”在此祷告是完全集中于神,那是多么宝贝的思想。所以他的祷告有功效,祷告中充满了属灵的思想又是何等的充实。我们不会祷告,也不知该如何祷告,求主教导我们如何祷告;感谢主!圣灵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代求。

,这是天使的答案,是最难解而又最宝贵之真理。迦百列天使对但以理说“你的话一出,神就发出命令。”你一祷告,神就出命令,我们如在神前真正祷告;神不能不垂听,有什么比祷告能力更大更有功效!因祷告的人必大蒙眷爱。不单要祷告,还要有属灵思想,于是说及七十个七,为何叫七十个七?在犹大“七”乃完全之数,七十个七则更完全,因犹大人在摩西律法里,神启示以色列节期时;每七年有一安息年,七十个七就有七十个安息年。在安息年时地土不必种植,所有人不必劳苦。当以色列人犹大人违背神时,地土就荒凉,人就被掳在外邦;留下的也不能作什么,共有七十年之久。人失败,地就荒凉,但神永不失败,在神计划中有里七十个安息年中;地土仍可安息,这七十个七分三期。

(一)第一个七。

(二)六十二个七。

(三)最后一个七。

许多研究圣经的人,爱研究这七十个七,有许多的宝贵意见,亦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却不可能有最后的结论;那并非神所讲的不完全,而是人所领悟的不完全。我们人可能解释错误,但神在历史当中的时间,一点都没错。主耶稣说:你们的时候很方便,但我的时候还没到。我们可以数算一下,但不一定准确。第一个七可以算得准,许多解经者皆认为对,共有四十九年。那是当以色列人败亡时(主前五八七年)直等他们可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时(五二○年),约四十七至四十八年,约第七个七的时间。第二个是六十二个七,有许多不同之意见:大概在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约主前四四五年尼散月的初一日,直至受膏者被剪除时;即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承受十字架苦难之时。主后三十二年时,即尼散月初十日。约在十七万三千八十天,如三十天为一个月;则为四八三年,即六十九个七。(六十二个七连前七个七,共六十九个七),这是一般保守派学者的算法,自由派的学认为这受膏者非指耶稣基督,而是指玛喀比时的一位大祭司阿尼亚。若果如此算法,最末一个七在玛客比被杀时就完了,故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相信此受膏者可能指君王,或祭司;此处必是指弥赛亚之预言,指主耶稣基督;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到此为止。

最后一个七最难算,亦难作结论;因为不单是在属灵方面上领悟力不够,事实上历史还在进展中。六十九个七已过去,现在正是在最后一个七内。是罗马帝国开始直到主再来,在启示录提及,太二十四章,路二十一章及可十三章亦提及,可见最末一个七是很长的时期。

有人解释,主后七十年时,耶路撒冷被提多将军所毁灭,他们以为最后一个七已应验;我们不能接受,这是犹太拉比的解释。

另有人以为最后的七,在耶稣基督身上已经应验。因主来世有三十三年半的时间,然后被钉十架。主复活后另外三年半,前一半是主道成肉身;另一半是主基督复活升天后教会之情况。这是教会时代,这也可能不正确。

那么怎样才正确?最后一个七之意义分成两半,可能有更深之意思在内。为何六十九个七能以年代来计算?因有历史事实存在。但若算遥远之将来就很困难,正如站在山头上,看见重山迭迭;好像每个山头都连接一起,而其实则每个山与山之间,是有山有谷的,故不易计算最后一个七。可是一七之半的前半,我们能知道。在七章曾提一载二载半载,在八章也提二千三百日,有人以为有早晚祭,故应是一一五○日。又在启十二章中提及一载二载半载,这可能是外邦人的日子。

你和我亦包括在头一个七之半内,社会混乱,罪恶,魔鬼有很大的作为,神的儿女应如何儆醒祷告。另一个七之半,乃是主在之大灾难,亦即所说的雅各遭难的日子。愿神怜悯我们,在这灾难未来之前,知道在这时代我们所备旱脑鹑危正像先知一样。从神领受话语,像写二十一章内曾有从度玛来的默示。这默示里就听见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啊,夜里如何?”这是说夜间到底过了多少?早晨一定快来到,主一定来到,但在主未来之前,在大灾难之前;天是那这幽暗,真是漫漫长夜!教会是金灯台,灯台只在黑夜里照亮。我们都在晚上,无边的黑暗中;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到底黑夜过了多少?为何黑夜是这么的长?守望者回答说:早晨必快来到,荣耀的将来必来到。我们该存这样的心,这样的信念,并要这样坚定的祷告。守望的一定要守望,因早晨必要来到,可是黑夜也会来到的。那就是在不信的人,将是永远的黑夜!只一点点时间,那要来的就要来,祂并不迟延。所以我们每天仍要重复的说:若有人不爱主,那是可咒可诅的。我们爱祂,祂也必爱我们,我们无论求什么,祂也必成全。我们都是大蒙眷爱的人,我们应该爱主,因主已经近了。

--C6-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七、猛战与天使

经文:但六章全。

在每一个时代内,神总寻找祂心意的人,那就是真正肯祷告及真把自己完全摆在主面前的人。神要我们成为当代的见证人,见证人须有双重经历:一方面是在幔子里,另一方面是在营外。希伯来书对这两方面的经历十分注意,(来6章)中说,要进入幔子内,应与主有亲密的灵交;真正了解主摸着祂的心意,这经历很重要。还有来13章说:属神的人,要出到营外,受祂所受之凌辱真正为主牺牲,这经历与幔子内都很重要。

但以理六章是很熟悉的篇章,但以理这一经历竟占整整的一章,可见是何等重要。所以,虽然熟悉,但仍应思想,好让我们得着新的亮光,以切实学习祷告的功课。

按时间而言,六章是在九章之后,因六章乃是在大利乌元年之时,相距时间虽不会很远,但仍有先后之别。“大利乌乃历史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掳考古的发现及研究,在历史上有三个大利乌。就是大利乌一世,二世,和三世。一世是在亚达薛西王及亚哈随鲁王之前,既在以前,必不是六章的大利乌。因九章中,大利乌乃亚哈随鲁王之子。又有人说大利乌二世是亚达薛西和亚哈随鲁之后,可是我们发现本章大利乌该在亚达薛西之前。大利乌三世则距此时更远,应在主前三百多年前,所以这三个大利乌都不是但六章所说的。更有人说,大利乌乃是王的称号,并非人名。(正如埃及王称法老,罗马王称该撒)也有人说他就是古列,因大利乌的年代迟于以色列人回国之时。但在但以理书中说,大利乌王是玛代人,古列是波斯人,那是有分别的。故根据学者考据而言,大利乌也许是将军,可能其名是鸟格巴鲁。他是第一个打倒巴比伦的,在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初八日;十多天之后古列才到,然后委他管理加勒底国。大利鸟王治理时,立一百二十个总督;在上有三总长,但以理是其中的一个。为何如此重用他,是因他有美好的灵性。我们该在神前思想,怎样才能作美好见证?先要有美好的灵性,因有美好的灵性,我们的才能方用得合式。神使用我们为主作见证,有些人灵性好,但才干差;以致有人认为灵性与知识不能均衡,以为灵性好则知识一定低落。并不尽然,试看但以理和保罗,不也是有学问的人吗?他们都被神大大的使用。我们不能自暴自弃,应靠主恩好自为之。大利乌看重但以理,因他作事认真又能干,最重要的还是他生活圣洁,作事忠心又廉洁。可能其他官员是贪官污吏,对但以理之为人不满意,于是用尽方法对付他。在中,“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他们既不能找但以理的错,故另用计谋,纷纷聚集!意即嚣张热闹,像很兴奋般对大利乌王说:“王啊!我们是想尊敬你的,因你是最伟大的王,我们拥护爱戴你。故在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王听了当然兴奋,因他作王不久,正需要权势及安定的政治,需要干部巩固他的地位。这些人现今如此地拥护他,真是求之不得!他也许太兴奋而竟上了圈套;因这些人中缺少了但以理王都没有注意到。为何但以理不在一起?当时他好像什么都不理会。世人常会如此作急速的决定,但后来却又后悔。只有属神的人眼睛才专注在主前,然后让主引导,不慌张,不随意,我们也该在主前平静安稳等待,正如但以理一般。当但以理知道这消息,他仍很安静,“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在这情形之下但以理实在再无可选择的余地就回家去了,人之人格及灵性,不在乎行动(Action)面在乎反应,(Reaction),但以理所作的别人对他有了反应,可是他却仍继续下去,这表明他自己所作是对的。各位!当你的行动有人反对时,你该如何呢?是仍继续下去?抑或去适应环境呢?于是我们的本性因此就显出来了。我们信神,到教会聚会,在教会事奉,这是行动;但当遭遇患难,逼害,反对,辱槭保你的反应如何?但以理的反应是绝不更改,绝不摇动的。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始终如一,绝不妥协,绝不更改;照常一样地祷告,因祷告是他的生活,他的反应就是照常祷告。我们平稳时健康时不肯祷告,当我们遭遇困难时有病时才去祷告,这种祷告如何能成为生活,怎会有功效,怎会蒙神悦纳!又怎能让神清楚答复我们呢?平常不祷告,不读神的话,当困难时或不知何去何从时才去寻求神;这又怎能明白神旨意!愿神怜悯我们,教我们好好地祷告。但以理有好的祷告生活,好的读经生活,他知道仰望神及呼求神。因专心寻求神就可寻见,他的窗户向着耶路撒冷,乃是表示他心中所有的盼望。

说及假如神的百姓遭遇困难时,要好好地向耶路撒冷的圣所祷告,神就必允许。但以理一日三次祷告,并非故意要给人看见,只不过是出于自然。属灵的事是继续的,恒久的,始终如一,绝不更改;故他仍旧祷告,依旧在神前有仰望的心。当他祷告时,别人纷纷聚集,看但以理如何在神前祷告祈求。因他们亦知道但以理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嚣张地到但以理面前,可是但以理并不因此而不再祷告;他依然祷告,始终如一,表里一致。他的见证是自然的,他的见证并非说出来,也非做作出来。你我常很软弱,不愿作见证,也不敢作,没时间作;就算有也是没内容的,连自己也感到不自然的,所以见证就没功效。许多人在台上说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何等真实动听;可是他们是否真正在生活上有所见证?但愿我们多为传道人祷告,让他们能有表里一致的见证,传扬神的道。

如果生活失败,见证亦必失败,见证是自然的流露出来,像但以理一样。试看一些假花,看来很美很完善,花瓣叶子都完整,甚至可以乱真那么如何分别真假?太完全的毫无残缺的该是假的,因真的总会在有些部份上有缺点。我们的见证时时也是如此,做得太好,不自然不得真实,但以理的见证是自然的,所以有功效。

中,在那天晚上,王不能睡觉,因心里没有平安;可是但以理却有平安,因他知道自己无辜,在主前亦没有行过亏心之事。我们如何才得平安?是应在生活上圣洁,这样无论在任何环境或遭遇任何困难,都可在神的前平静安稳。我们的心和眼也不高大狂傲,正如断奶的孩子在母亲的怀中。相信但以理当晚全将自己交托神,他已年老,作了不少的事,在灵性上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没有不可交托的了,所以完全在神的爱中安息。次日早晨王到狮子坑边哀声呼唤但以理,他听不见任何声音,甚至连狮子的动作也听不见,那多奇妙!神封住狮子的口,不但不咬但以理,连声音也不能发出。王说:“你所事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吗?”但以理回答说:“神已差祂的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因我信靠我的神!”,由此可知,神仆及神的儿女就是如此地蒙神保守!

当但以理从狮子坑出来后,是否兴奋地见证神的保守呢?不是的。当大利乌将那些控告他的人放在狮子坑里咬死后,他幸灾乐祸地说他们该死吗?也没有。一个人的人格考验在乎他的反应。但以理的反应是绝不更改,他只回到家里,仍向着窗户,跪在神前祷告,他毫无改变,整个晚上在狮子坑里的经验没使他改变。不论在幔子内或在营外,始终如一;在神前仰望,与神亲近,他就是有这属灵的生活。这是多么的宝贵,他的见证又多么的有效!

狮子坑现今在何处?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废墟里。但我们知道,今日的世界,不就正如一大狮子坑吗,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要吞吃我们。“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使福音被我尽都传明,叫外邦人都听见,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保罗实在有这经验。整个世界就是狮子坑,彼得书信说:万物结局近了,你们要谨守儆醒祷告。“你们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要吞吃你们。”难道我们真的毫无感觉吗?

当主在旷野试探的时候,有野兽亦有天使与祂在一起。主虽是神子,但祂降世成为人,祂的处境就是在野兽与天使之间。这也是你我的处境,我们有时像野兽般的性情,我们的情操何等卑下,不正常,不清洁。思想与言行会如禽兽一般,但另一方面,我们能得主的生命与主的恩典,就会像天使般那样光明,美好,我们常在这两者之间。司提反殉难之前,当他真正被圣灵充满说出神的话,为逼害他的人祷告,他的面貌如天使一般。我们是像禽兽?抑或像天使?愿神怜悯我们!尼布甲尼撒王贵为君王,在但四章中,他就变为野兽一样。自从罪恶进入世界后,就不再是乐园而是旷野,人就在这旷野,常在野兽与天使之间。

但七章中,但以理岂不是看见兽上来吗?可是,另又看见神的使者,有天使站在他旁边解释,并安慰刚强他。在此可见狮子坑里的景况,一方面见有狮子野兽,另一方面亦有神的使者封住狮子口。各位弟兄姊妹!这是你我的处境,我们实在太危险了,因为到处都有狮子;但我们却又很安全,因有神的使者与我们同在。只有仰望神的怜悯祷告,一直祷告,靠着主有说不尽的恩赐,及无限的能力帮助我们。

--C7-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八、争战与得力

经文:但以理十章全。

中,这是但以理最后的异象 这异象从十章至十二章有长篇的记载。可说本书是最主要之启示真理,除启示录之外,再没有别处经文如此清楚。所以这信息甚为重要。神给祂的仆人见异象,在旧约中有不同的用字一看见 属灵的看见。就是有属灵的眼光及见解,能见别人所不能见的或别人所看不清的。当我们真的看见时,心里就会有特殊之感受,那我们才能向神仰望,等候和顺服。另一是“默示”原意是“负薄庇兄氐母邯薄J侨怂不能承保定要卸下,须有坚强之心意;这是一种艰苦之过程,在耶利米书中就有这样特别的解释。因他觉得环境困难,不知该如何做,甚至想放弃不传神的话;可是却又不能,因神的话在他里面,像火在骨头内一样;无法闭塞得住,一定要说出来。有异象就有话语,有话语就有信息。箴书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亦有说:没有异象民就消灭,民就死亡。这异象的意思并非能非常之景象,而是神的话语及心意,心里明白及顺服。先知们不是单见特殊的经验就算了,而是实在见到异象,且化为话语。因“神的话安定在天,永不改变。”“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着能力。”“神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在我们里面发生影群凸效。

现在我们看这最后的异象,不单见其中的图画,并要见其中的话语和信息。当时是古列王及大利乌王,这两王的时间很难算;可能同时代的,亦可能同是一个人 有各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如何,圣经告诉我们,古列王发出命令叫以色列归回。在以赛亚书中,我们发现神对以赛亚所说的话:古列乃是神的仆人,神所膏立的,那又怎样解释呢?因古列是外邦人,他是异教徒,但神为以色列人用这君王,让神历史之计划能澈底地完全实行出来。根据历代志下,以斯拉,尼希米所记之背景,古列发出命令后,以色列人归回,这是应验耶利米二十五至二十七章所说的预言。内里记七十年以色列人归回,耶路撒冷荒凉要恢复。现在他们已归回,那时神向但以理显异象,但以理的感受又如何?应该充满了喜乐才对,因神的应许已实现,神的选民可回到神所应许之地,以色列民可恢复敬拜,那是多使人兴奋的事!可是在当时,但以理却悲伤三个七日,为什么?因他看到当时之情况,神的时候到了,神的计划要实现,神要大大地施恩典。神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永远长存。可惜以色列人没预备好,许多不肯回去;为什么?因为他们生活已安定了。巴比伦乃是个物质丰富之地,生活方便,谋生不难;所以他们再不愿返回故乡,宁愿在这无国家无民族身份的地方,只要生活安定就行了!今日世人也如此,甚至基督徒亦然,只要有安定的生活,其他一切都并不重要。但神要他们回去,而他们又不愿去,那是何等可悲!神为我们预备许多属灵的恩典,而我们所要的却只是物质生活。我们把灵性的生活放在次要的地位,以至许多的恩典及福份无法赐给我们,这是多么大的损失。但以理见到这情形,心甚悲伤。为何但以理自己又不回去?是因他正作迦勒底作官,生活舒适而不愿回去吗?可能不是的,也可能这是他悲伤的缘故,他想回去但又不能回;正如摩西在乘瑰壬蕉タ醇应许地而不能去。也许年纪老了不易走动(那时约有九十岁)。他是何等希望与归回的以色列人同行去建造圣殿。他见有许多以色列人不肯回去,也看见那些回去的人何等需要属灵的带领!神的时候已到,神的恩典已预备好,这种福份以色列人却未预备去领受,那是多么可惜,可悲及可怜!神应许许多恩典给我们,而我们不去接受;我们不愿去,也不敢去。我们不肯付代价,不肯用信心的眼光去看祂,不敢伸出信心之手去领受。结果,就落在可怜可怕的光景中。

但以理是个属灵的人,他心里悲伤,因他见到许多别人所未能了解的事。在此时,他再没别的办法,他只有祷告,祷告是他的生活。当他在巴比伦时,他房子的窗户向着耶路撒冷,他想望耶路撒冷,他等候更美的家乡。在巴比伦城中有许多荣华美丽的景象他看不见;他所见的只是耶路撒冷,这是他心灵的眼。

看此处所记载的,他似乎不在城内,而是在希底结大河边 希底结是巴比伦城外。可能城外有他居住的地方,当他有机会在城外时就祷告。他祷告的时间长达三个七日,即二十一日,一直在神前克苦己身地祷告。祷告时就是异象象中见到荣耀之主,因祂是无所不在的;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是管历史的主。但以理见一人身穿细麻衣,腰束乌法精金带,这是在启一章中所描写人子的图画。神的启示何等奇妙,始终一样地使人看见这荣誉的主,穿细麻衣,腰束金带,因祂是位祭司。主为我们的大祭司,在天上为我们代求,那我们的祷告才有功效。

祂身体如水苍玉,是透明的,是那么荣耀美丽,面貌如闪电,眼目如火把,手和脚如光明的铜,这与启一章所描写的一样,眼目明亮,看得那么透澈,充满公义与慈爱。“手脚如光明的铜”表明有力量,很洁净;因铜是炼过的,所以光明。“说话如大众之声”,在启示录所说是“众水的声音”。表明声音宏亮有力,而且是多种的声音合起来;是和谐地合为一个声音,一个启示的信息。试看神的真理何等奇妙!人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而去解释神的话但发现前后呈不矛盾,神的心意不会出尔反尔的。神的心意永不改变,祂有奇妙的心意要我们了解。

但以理见了异象以后就混身无力,甚至经受不住。我们该知道天上的异象,实在是地上的人所不能经受的。但我们也该知道,在神的爱中没有惧怕,所以当读下面经文时就可以知道,曾两次提及“大蒙眷爱的但以理阿”。爱里没有惧怕,神藉祂的使者安慰祂的仆人。

“大蒙眷爱的人阿!不要惧怕,愿你平安,你总要坚强。”主要我们在祂面前有平安,也要坚强,从祂那里得力量,才能听祂的话。为什么要用二十一日之时间祷告,这好像神的帮助及能力全未来到。经上说因上面有争战,这是属灵的争战,我们祷告时神已立刻垂听。天使已说明了当第一日专心求明白将来的事时,我就因你的言语而来;可是因有拦阻,那是波斯的魔君和希腊的魔君;他们是撒但的使者要控制世界,凡不信神的都在撒但控制之下。他要控制世上执政掌权的人,他们不择手段以达强权的目的,这正好中了魔鬼的控制下,不过是魔鬼的奴仆而已。那我们这属神的人又如何呢?竟在魔鬼的奴仆之下!受他们迫害,欺压!我们何等需要神的怜悯,神能使我们得胜。我们要祷告,天上的争战一定会解决,上面的争战解决了才能解决下面的争战。我们在此也看见,这种争战甚至天上的使者也感困难,直至天使长中的一位米迦勒才能得胜。可见这是剧烈的争战,在罗八章及弗六章都有说及与空中属灵气的恶魔争战。是我们所不能得胜的,除非神的恩典及能力临到我们。

我们需要祷告,祷告能使们得胜,但祷告就是争战;地上在争战时需要有天上争战,才能见神的能力显出。我们是否有这种争战的经验?假若没有,则难有祷告的生活。试看主在客西马尼园之祷告,是多么艰苦的战争。

“因我们在血气中行事,却不凭着血气争战。我们争战的兵器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

怎样才算是不凭属血气的争战?怎样的祷告才算不凭血气呢?

中是但以理的祷告,也说明了一种真正倚靠神的祷告,有三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克苦己心 这表明情绪方面,这情绪要靠圣灵引导,带到圣灵里面,在圣灵里面祷告。情绪有时可能在圣灵之外,那是魂,那是属亚当的,是人的活动;这种情绪很危险,是不能体会到属灵的经验。所谓克苦己心,是将“己”在神前对付清楚;神才能在我们里面作主作王,圣灵控制我们整个情绪。

保罗在说:“不要醉酒,乃要被圣灵充满。”为何醉酒会与圣灵充满作比较?因人喝酒后情绪会兴奋,那是一种犯罪情绪的表现。当一个人将他的情绪真正放在主手中时,完全让圣灵掌管及充满时,也会兴奋。但有祷告,但赞美感谢和歌唱;这就全不属魂的,乃是在灵里享受的恩惠,真正要凭神恩典祷告时;就该切实对付,克苦己心的在神面前。

(二)要求明白 求明白是有理性的,有理智的,理智未必与信心冲突。假如人是凭血气,则那种理性是与信心有冲突;但我们的思想也全交给主,由主管理。那我们的思想就有属灵的成分,有深度的能明神的事,能参透万事。

(三)要专心 专心祷告,这是意志方面,由神管理我们,以祂的道路为我们的道路。因神的道路非同人的道路,神的意念非同人的意念。完全奉献,让主完全控制我们整个的人格,情绪,意志,理情,三方面都全属神时,就可得神的能力。

以下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天使曾三次使但以理得能力:

(一)第10节中说:“猛然有一手按在我身上,使我用膝和手掌,支持微起。”这里本来所用的字句是:有一手按在我身上,摇我的膝,很用力地摇,经这一摇,但以理就刚强起来。我们需要主的力量震动我们,在此特别注重膝盖,“膝盖”是指祷告,我们要祷告才有力量。

(二)第15-16节,“有一位像人子摸我的嘴唇”,为什么要摸嘴唇?乃是让他开口说话,开口发问题,开口祷告,及开口传信息,我们多么需要神的恩惠来摸我们的嘴唇。

(三)第19节:“大蒙眷爱的人哪!不要惧怕,愿你平安,你要坚强;他一说话,我便觉得有力量。”单是说话就有能力,因他已有力量听神的话,有能力祷告。我们必需好好地在地上祷告,在祷告中争战,然后上面的争战才能帮助我们。

在出十七章中,当亚玛力人在利非订和以色列人争战。他们在非订山谷下面打仗,那么如何决胜负?胜败的决定是在乎上面而非下面,山谷上面有亚伦,户珥扶着摩西的手在祷告。摩西何时举手祷告,则以色列人在下面就得胜;上下要配合,上面与下面都须经过争战。

我们既知道上面有主在坚持的争战,那么在下面的我们又该如何?我们为何祷告无能力,也不见神复兴的力量临到?乃因没有付代价,没有真正在祷告中争战。各位!我们是基督的精兵,需要为主争战,靠主争战。

有一位传道人曾说:要得着祷告的祝福,必需有血,有泪,有汗的祷告。也就是需付重大的代价,让我们祷告,在神前竭力地争战;因只有一点点的时候,那要来的要来,祂不迟延。在这最短的时间里,是最危险,最可怕,最容易跌倒的时候。如再不儆醒,那又如何到神面前交账?若我们再不爱主,那实在是可咒可诅的主已经近了!

--C8-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九、星光与永福

经文:但以理十一章至十二章全

但以理书中的十一及十二章乃是这卷书之重要预言。十一章归纳有关外邦人之预言。十二章乃是归纳以色列人 神的选民 之预言。也可说是有关教会,及有关你和我的话。

彼得后书说:圣经所有之预言,不能按人之私意解说;因为这不是出于人,乃是出于神。神的先知,仆人,神合用的器皿,藉神感动说出神的话;是从一个或许多个心灵而出,再进入我们心里。要我们留意神的预言,反复思想及应用在我们生活上,发出生命的果效及见证。正如灯照在黑暗的地方,成为见证。

在此我们看见神之预言及实际历史之事实,预言与历史在这卷书中都可见到。一部份对但以理来说是历史,就是经过历史之过程而更感到神之奇妙。因此,信神之预言,每句都不落空。虽然他未必能澈底的明白,但是神的话句句带着能力,使你心得着安慰与喜乐。有一部份是预言,因在当时还未应验;但对你我而言,则已应验了。那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了解,甚至比但以理更明白,这是何等的福份!

在十一章中可知那是波斯时代,是从大利乌王开始,波斯王朝算起。是但以理实际的经验,是对历史之发展观察而得。在中说:现在我将真实指示你,必有三王兴起,还有第四王出来。此乃历史考据,这第四王就是以斯帖记中的亚哈随鲁王,当时国势甚为强盛。主前四百八十年曾发动大军征服世界,特别在希腊强权兴起时,他曾用二百六十四万兵出征。正如在此所说,激动的攻希腊,结果失败,因而国势渐弱。约在主前333年亚历山大起来将波斯王朝打败,可见这是何等正确的历史。在亚哈随鲁时代,那时但以理已不在了,不能看见预言的应验。我们却当清楚地明白,因从实际的历史发展所以知道。神确实是在历史之中,也是超乎历史之上,更是藉历史将祂永恒的计划表明;因神在历史之中有一愿望和目的,就是愿人相信祂得祂的救赎,让神的国扩大。可是神在历史中每一件事,都有祂的许可及工作。

以前我们曾提过,亚力山大大帝有四个将军,后来他们彼此冲突,当时还有外邦的势力 南方有埃及,北方有罾亚。在节中,占时约壹百三十年。在20-32节中,则单提及希腊最利害凶暴的人,那就是依比芬将军(Antiochus IV (Epiphanes),得后成为王。在20节说:“那时必有一人兴起接续为王。”又21节“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这是约在主前一百六十多年,犹大国有一次叛变;就是玛喀比 犹大政治独立运动者 之叛变,将希腊强权压下,但后来却失败了。

在十一章中常提及“定期”这一字。“到了定期事就了结。”末),“到了定期他必返回。”

神有祂自己的时间,因神在历史中;人以为可用武力或强权左右历史,或创造历史。其实人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没有一事不在神的手中。所以虽然敌神者不断出现,在新约中提起敌基督,有人说是依比芬,因是逼害神子民及神的圣所。但往后仍是有敌基督的,就是但以理七章的小角及启示录之最后一兽。在说:“自高自大超过所有的神,又用奇异的话攻击万神之神。”这是何等可怕,又何等的可怜!恶者又怎能抵挡万神之神呢!虽然他曾一度好像是凡事亨通,不可一世的样子。可是,神的忿怒必定要临到,正如说:“直到主之忿怒完毕,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如参考启示录就可对但以理书更清楚了解。“忿怒”这字,在旧约最少提过二十二次,这字特别提到神之刑罚,及公义之审判,因神是公义之神祂公义之能力必然彰显,我们属祂的人,应该知道祂的公义,才能更了解祂的慈爱,我们更该晓得自己怎样蒙恩,免去神公义的忿怒。如今又成为何等人,都是主的恩典。

在十一章特别指外邦人之历史,故在第二章中说及的人像,就是从巴比伦开始的外邦人的日子,当时巴比伦已经过去,所以在十一章中,再不提及巴比伦。只说波斯的强权。

人像脚下有十指头,但以理七章中有十个角,这十脚及十角到底是指什么?至今有各种不同的推测,有些已在历史应验,而且现今正在这阶段中,虽然我们现在不容易肯定地说清楚,但却知道外邦人之日期快满,因神使我们看见第十二章中更确定的预言。

在但以理十二章的开始,特别提及天使长米迦勒,参考启示录可知有剧烈争战,也是十章所说的剧战。而天使长就站在神选民的立场,因神之选民是神所宠爱的,祂看为极其宝贵,故必保守他们。今天神也必保守你和我,因我们是属祂的。各位!你是否看重自己的身份?最高的天使长要保护我们,因我们是大蒙眷爱的。祂如此爱护我们,我们又如何爱祂?主说:“爱祂的,祂必爱他。”“恳切寻求祂的必寻见。”感谢主祂赐我们如此大的恩典。天使长站起来充满得胜能力,让我们今天看见他的时候,就充满欢悦和兴奋。因靠着爱我们的主就能得胜,而且得胜有余。

我们怎样才可得胜?在可说是预言中最宝贵的话语,特别指末世时那全备的救恩。在第二节中说:“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这乃是复活的道理,有人说:有新约复活的道理才显得清楚,那是不错的,因没有主复活作初熟的果子。我们又怎知道复活呢?其实旧约中亦有经文说及复活,且说到以色列人复兴,及预言教会复兴,更说及蒙恩得救的人得复活。这宝贵而基本的道理,乃是要成为你我的经验。

在赛二十六章中,我们也见到以赛亚受圣灵感动及充满说:“睡在尘埃中的要兴起歌唱”“尘埃”意是人本为尘土出来,亦要归回尘土,人不过是尘土。所以旧约每说及“尘埃”时,乃是说死亡的朽坏坟墓。故以赛亚说在尘埃中的要起来,那不单是起来,更要充满生命活力,而且还要歌唱!高声地赞美神,这也是以色列民的复兴。当以色列人败亡时,外邦人以为信神的人已败亡。他们说:“有何神可以将你们从危险痛苦中拯救出来呢!”正如尼布甲尼撒王对但以理三友所说狂傲的话。又在诗中说:巴比伦人叫他们歌唱,他们能唱出来吗?他们已把竖琴挂在柳树上。他们说:我们怎能在被掳之地歌唱呢。但神的百姓要归回,要复兴。故以赛亚充满喜悦地说这预言。

在以西结三十七章中有一重要的预言,就是神的灵叫以西结看见,在平原上有许多尸体,并已成枯干的骨头。这些骨头还能活吗?在人看是不能,但当时大风吹来 这是指圣灵的能力,当圣灵的能力来时,不单是枯骨要连结起来,而且有肉。不单是死里复活,且成强大之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地,神的百姓如此地走在得胜者的行列。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属神的人,在生活上只不过受到一点儿的挫折,就垂头丧气吗?那么我们有什么见证呢!让我们抬起头来,众城门啊!把头抬起来,把我们心里的门窗抬起来;家里的门户抬起头来,教会的门户啊,要抬起头来!因荣耀的王要进来,让祂进入我们的心里,家庭里,教会里!因主是得胜的,而且还要得胜!

结三十七及赛二十六章所载,不但是神选民复兴,亦是教会复兴。当神的灵在教会工作时,每一人都会起来成为强大的军队,在旧约中我们可看见个人复活的真理:

末中,神的圣者,他们的灵魂不会朽坏。

末说:“死亡阿!你的灾害在那里?阴间啊,你的毁灭在那里?”的记载:“死阿!你得胜的权势在那里?死阿,你的毒钩在那里?”可能受这预言的影取

复活的真理在就更清楚:“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为何说多人?该译作所有的人才对,原来这“多人”是因在大灾难之前义人的复活,这是第一次复活。在启示录也清楚告诉我们。“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末),这里告诉我们有些人得永生有些人被憎恶,我同意犹太“拉比”的意译的加注:“必有多人复醒,那些义者得永生,其余的人因没得神的恩惠;因他们不信神,叛逆神,结果受羞辱,永远被憎恶。”这些人当时没有复活,祗有义者先复活,这也符合启示录所说的。在3节中所说的智慧人是指义人,他们不单是义人,更是使多人归义的。

中,提及大艰难,这是重要的真理,这大艰难在旧约有预言 曾说及艰难的时候。也清楚说明:“雅各遭难之日子”。在新约也有主耶稣的话语:在中甚至引用但以理的话,可见这是神的灵所感动,大灾难必要来,这是空前的大灾。

在启示录与但以理两卷书都清楚说明,当大灾难来时神的儿女们,属神的人,如果已经死了的要先复活, 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如若活着,神要将我们提到空中,那也就是说,信徒在大灾难来临之前被提。

“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也是启示录的“生命册”。在旧约出埃及记三十二章亦已提及“生命册”,那是当以色列人犯罪拜偶像,摩西向神祷告;求神拯救他们,宁可自己的名字在册子上被涂抹。但神说:我不涂抹你的名,我要涂抹那不肯信靠神的人,生命册是由神写上,也是由神涂抹,我们不能作什么。在诗中亦可看见同样的话语:在生命册的是神所纪念及眷顾的,因神所要拯救的是属于神,是大蒙眷爱,这是全备的救恩,(罗八章)甚至我们身体也得赎。:“祂曾救我们脱离极大的死亡,祂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指望祂将来还要救我们。”祂的救恩是完备的,让我们战战兢兢地做成得救的工夫,这难道我们未得救吗?不是的,乃是要保守我们救恩的能力。在3节中清楚的说:“智慧人必发光。”谁是智慧人?是信靠神敬畏神的人。在旧约智慧文学书中(箴,约伯记,传道书。)讲及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故敬畏神的人有智慧;有明亮的眼睛,眼睛t亮全身就光明。我们有属灵的见解及眼光,有清楚的目标及盼望,有圣洁的生活中说:“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这样的人必能发光,不是做光而是发光。很容易就将神见证流露出来。正如天上的光一样,如穹苍里的光团与大气这神气对光有调节及发散作用。将光照耀到每个幽暗角落,这是你我的地位和功用,也是神把我们存留在世的目的。“那使多人归义的”,这意思不单我们自己得着义,还要使别人得义。

神曾应许亚伯拉罕说:你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海边的砂一般,这“星”与“砂”是比作非常多的意思,可是却有极大的分别。海边的砂常被潮水冲击,甚至被人用脚践踏,如有人要建房屋在砂土上是不行的。因根基不稳固,但天上的星就不同;它在天上发出光芒,在最幽暗时它就发光。我们这些义人能领人归主的话,就是如天上的星一样照耀着;忍耐地照着,直到晨星出现之时。在林后及启示录有说:主是晨星宣告早晨的来临,因这光发出来,直到黎明的时候。

“但以理阿,你要隐藏这样,并封闭这书直到末时”,为何要封闭?是不让别人了解吗?不是的,乃是要别人知道对主是要有信心。假如没有信心,那么,就算得着这些话语也不能发出功效。

“必有多人来往奔跑,知识就必增长”。这经文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指末世的情况,“多人来往奔跑”是指交通非常发达,知识也甚增长。二十世纪是科学时代,交通及教育都发达。“来往奔跑”有小字写着“切心研究之意”世人跑来跑去,那是何等的彷徨,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更不知要寻找甚么,甚至当要寻找神的知识时也没有机会。因为时候到了神的恩门已关,世人都要面对面的见神。“知识”这字,许多人如此翻释(罾亚及拉丁文译本都作“知识”)。但在七十士之译本中,却翻作“罪恶”,我觉得更为贴切。即就是说:许多人来来往往,不知作何事;整日奔波劳碌,结果,罪恶就更增长,这是末世的景况。

但以理又见有两人,一个站在河这边,一个站那一边。其中一个问另一个人,(5节)然后这穿细麻布的(正如第十章的)再重复地解释一载,二载,三载,三年的时间。(启示录亦有说及,并有说四十二个月)。这些事一定要成就,但还有两个数字在但以理书出现的就是:中一二九○日;假如以三十日为一月,三年半应该是一二六○日,为何多出三十日?这乃是恩典的日子。我们当记得,挪亚造方舟时,曾劝人要信靠神,他传义道有一二○年之久。但无人相信,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挪亚是疯狂的,不明白他所说的。结果,方舟造好,挪亚全家入了方舟,那时并未立刻下雨,而且再等了七天。还有七天的机会,神给人还有一点点的机会。在12节中说:等至一三三五日,那是再加增四十五日。神用很多的时间准备,却用很短时间成全,祂用很长的时间一直叫人等着主来。正如主来世用三十年之时间在等候,但祂传道只不过三年半。在那么短的传道时间中,最重要的,却是最末的一个礼拜。我们常引用太二十四章,路二十一章,可十三章作为最重要的信息 主一定要再来。

在第8节中但以理说:“我不明白这事,主啊,这些事的结局是怎样呢?”第9节主:“你只管去”,13节:“你且去等候结局”,12节:“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有福了。”

你只管走人生的道路,伸出信心的手来,让主来牵引。我们要有忍耐,有信心,专心一意地等待,用祷告的心去等待。因等候神的必不羞愧,仰望神的必有光荣。

保罗曾说:当你在欢喜快乐的环境,一切都顺利时,就该欢喜快乐高声地赞美主,但如遇患难就要忍耐,且要等候。有盼望就有喜乐,有患难就该忍耐,无论任何光景,总要好好地等候那结局;那就必得安息,你应走的路会走完,且该安息。但神的历史并没有结束;神的计划,神的工作都没结束;祂在末世之时要来,那时你还要起来享受你的福份。今日主亦对我们说:我们在世靠神的恩典走在锡安的大道上,力上加力,恩上加恩,福上加福。有一天走完人生的路程,要离世安息,与主同在真是好得无比。但如果主要我有存留生命等祂再来,也是主的恩典,无论如何总要好好地仰望主。但以理是大蒙眷爱的人,他已离世,他不会回来;可是等到有一天,我们上去可以看见他。只有一位祂去了还要再来,那是我们的救主基督。祂说:祂如何上去也如何来,祂一定再来,“看哪!我必再来。”20节说:“是的,我必快来。”我们该儆醒地等祂来,引多人归向祂,见证祂。当晨星出现的时候,必有万道光芒,宣告荣耀永恒的早晨,让我们同声说:“主啊!我愿你来!”

--C9-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