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辅读:约拿书

A、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约拿书绪论

壹 解释

约拿书在十二先知中是一卷奇特的著作。别的书卷内容是神的话语为主,充满了一连串的信息。但是约拿书则不然,神的信息只有一句:“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原文仅五个字)。本书的格调也与其他先知书不同,分析起来,也很难归类在任一形态中。这不是仅属学者研究的课题,实在关系本书的解释,可说是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约拿书是先知文学的类型。从第一章一至三节上及第三章一至三节上,都是以“耶和华的话临到……”为钍龅目始(参阅先知著作外,有。先知著作大多予读者影响,先知是神人,为神的发言人,将神的能力与荣耀带出来。这里约拿不是英雄,他是一个失败者,违背神的命令,神没有在他身上得着荣耀,反而在他的叛逆与埋怨中,使人看见神的荣耀。1别的书卷,先知的信息都要应验,约拿书中的预言不应验,一反一般先知文学的常例。2

别的先知因深感使命艰难、责任重大而犹豫或退缩,如摩西、以利亚与耶利米。但是他们决没有像约拿那样完全拒绝,干脆违抗。这是在其他先知事迹或著作中没有的事情与记载。

别的先知信息也有论外邦的,但都是在以色列本土讲说,对象似对以色列人。先知以利亚与以利沙曾负有政治的使命去大马色,但与约拿到尼尼微传道,是截然不同的。

本书有不少十分令人惊奇的事发生,如海浪大作,大鱼吞下约拿,尼尼微全城都悔改,蓖麻树突然生长又迅速枯萎。如果说这些神迹太奇特,几乎是怀疑神的大能。但作者有特别的用意必是事实,也值得读者深切思想的。3

本书的著作日期甚难臆料,但似有很古旧的资料与联想。尼尼微要倾覆,好似所多玛、蛾摩拉城被毁灭。集体受刑罚好似洪水及许多城市的毁灭。4提到强暴,也是洪水前的情形。约拿的任务,好似当时所多玛城毁灭前的天使宣告一般。

由于本书大有以上的特点,于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来臆断本书的性质。兹缕述如下:

 

1 G. von Rad, OT Theology, vol. 2, 291.

2 Leslie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175.

3 L. Sabourin, "OT Mirales," Biblical TheologyBulletin, 1 (1971) 277-261. A.J.Wilson, "The Sign of the Prophet Jonah and its Modern Confirmations" PTR,25 (1927) 630-642; G.C. Aalders, The Problem of the Book of Jonah, 1ff.

4 G.H. Cohn, Das Buch Jona im Lichte der Biblischen Erzahlkunst,75, 96f.

(一)比喻

本书是否模仿先知著作,为陈述一些属灵的教训。其中有些故意夸大其词,又加上惊奇的事情,言过其实,只为强调某些道理,例如耶稣的比喻中,浪子的父亲、葡萄园的主人,不义的管家、欠债的恶仆,实际情形也许没有那么过分。如果将约拿当比喻看,就不足为奇了。5

本书有不少似借用其他数据。在第四章四、八节约拿求死,好似以利亚的经历。约拿书第三章九节及第四章二节是否引用约珥书。本书以非以色列的背景,来说明神对他们的爱。约拿书第二章九、十节似引用耶利米书第十八章七、八、十一节,发人深省。这里并非说作者文学技巧不足,必须借袭别人,而是为读者易于明白不易接受的道理。好叫听众重新认识耶和华,也改变对外邦人的态度。

如果本书是比喻,就容易解释其中讽刺的口吻。约拿的行为近乎可笑,因为他竟然狭窄到这样的地步,毫无同情的那种自私,大胆违背神的命令。他的自义,以自己为中心尤其是幼稚到了极处。约拿几乎反映出许多人的心态,是标准的法利赛人,也是耶稣比喻中的大儿子。比喻的情节总是要比较简化,不能太复杂。6本书有点像欠债的恶仆,有两段情节。第一段约拿好似那仆人,欠了巨债,而得着主人的恩待,完全豁免。第二段约拿好似他,却追究别人欠他的小额债务。约拿是蒙恩的罪人,却不肯关怀外邦的罪人。也许有人说:在旧约中比喻大多附有解释,但是主耶稣的比喻,有的并无解释,祂希冀听众自行领悟(如。本书与浪子的比喻很相似。尼尼微好像浪子一样得着父亲饶恕的爱。但约拿像大儿子,反而因此不满。主耶稣是指责文士与法利赛人的。约拿不是与他们类似吗?

 

5 D.O. Via, Jr. The Parables: Their Literary andExistential Dimension, 105f.

6 S. Talmon 提说,参阅Allen, 179.

(二)史事

自教会的早期教父起,认为本书无论怎样解释,其历史的事实却不容否认。约拿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名字记载在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他应是在耶罗波安二世,在主前第八世纪。约拿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先知,预言北国的兴盛,外邦人将败亡。北国前经历史的浩劫,对异族的人尤其憎恨,反映当时北国一般人的情怀。

有人认为约拿书是历史,根据马太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九至四十一节,主耶稣特别论述这事。如果论主自己的复活是肉身的,约拿在鱼腹中必是历史的。所以约拿的神迹是史事。

但是有人提出比喻的性质,有的很像历史,或者以历史为背景。所以约拿是历史的人物,但是他的神迹及一切遭遇未必是历史。例如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背景可参照。在钱财的比喻之后,有罗马的史事,亚基老到罗马,为继承希律王。在拉撒路与财主的比喻后面,可追溯拉比的传说,提说亚伯拉罕的仆人以利以谢,那就成为拉撒路。他被差到所多玛,看那里的居民会否接待他。但是比喻与史事究竟不同,因为后者是平铺直畹摹

(三)励志故事

这是犹太拉比的励志故事(Midrash),是他们教导的方法,着重道德的教训,激发人的信仰。有不少学者都持这个主张,7并以历代志下第二十四章二十七节为例。有的这种性质的故事是取材于史事,如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或耶利米书第十八章十八节,或以赛亚书第二部,或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节。兹分别论述。

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提起约拿,但除了十分简单的历史背景之外,没有其他资料。关于尼尼微通城悔改的史实也付诸阙如,而且这样的情形是在先知书中无例可援。那么多的神迹也不寻常。但是既为励志道德的目的,这些就不是重点了。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十八节,提到当时宗教人员有三种: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先知说预言。于是犹太学者就以此三项来发展他们励志故事。他们只把握一点,已够充分。如约拿作为说预言的先知,奉命传道,预言尼尼微城四十天后毁灭,使他们悔改。以他先知的特殊经历,作为劝勉的课题。第十八章八节也成为本书的中心思想。

犹大学者取以赛亚书第二部的真理,来发挥教导的功能。因为在那部分有两大重点:受苦的仆人与普世的救恩。约拿为仆人,从受苦中体验神的旨意。所不同的是约拿因违主命而受苦,但是以赛亚书中的仆人,他的受苦完全是替代的(尤其在第五十三章)。但约拿书内容既是向外邦人传道,这正是以赛亚书第四十二、四十九章的主旨。

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节,宣告耶和华是恩典的神,以此为约拿书的重点,也可达到勉励人们信心的目的。

 

7 K. Budde, "Vermutungen zum 'Midrach des Buches der Ko/nig," ZAW, 11 (1891) 37-51. 以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为依据。L.H. Brockington,"Jonah," Pea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37-51. 引耶利米书第十八章八节为例。G.A.F. Knight, Ruth and Jonah: The Gospel in the OT, 用以赛亚书第二部为例。P.L. Trible, Studies in the Book ofJonah, 引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节。

(四)寓意

有不少学者认为本书的寓意解释也有可能。8约拿其名意为鸽子,就是以色列的表象。他是亚米太的儿子。“亚米太”是“真实”的意思,所以是真理之子,有正统信仰的人。其他寓意分列于下:

(一)风浪是以色列民受外族的侵略,不安与危难中受苦。这是神对他们的刑罚与管教,因为他们违背了神。

(二)大鱼是世界的权势,或指巴比伦或指亚述。尼尼微在亚述文是“鱼”(Nun)。如果鱼是巴比伦,则指约拿在鱼腹是以色列民被巴比伦掳掠(参阅,还有被掳的时期也是确定的。

(三)大鱼以后将约拿吐在旱地上,指以色列民从被掳之地归回,巴勒斯坦是旱地。以色列人对海向来是指罪恶与神秘的危难,现在得以脱离了。

(四)蓖麻是所罗巴伯(可参阅亚四章)。弥赛亚常以枝条来描写,所以树木可作这样的寓意。

综如上论,有若干问题值得讨论。先评寓意的说法。约拿虽可代表以色列的背逆,但以他喻为鸽子,却嫌牵强。虽然何西亚书第七章十一节论以色列为愚蠢的鸽子,也有诗第五十六篇猛贰拔奚鸽”,鸽子可能指以色列会众,但旧约其他各处都未以鸽子为以色列民。大鱼是神的保护,不会是神的刑罚。风浪并非外患的侵略,因为腓尼基水手从风浪中看见神的大能,并不看见世界凶暴的武力。以蓖麻作为所罗巴伯更加勉强,因为所罗巴伯并非如蓖麻一样迅速发生又迅速枯干。寓言鲜有历史背景作为依据的。

励志故事只是犹太拉比的教导方法,却不在旧约经文之内,不会被列为正典之一。况且这种犹太拉比的方法是在较晚的时期,在旧约时代之后。

如果说约拿书是比喻,以整本书作为比喻,未免太复杂了。比喻大多只有一个主题。所以有人将本书分为两大部(一、二章及三、四章),只有两个比喻,9在旧约中又找不到其他的例证。比喻在旧约中,大多是简赅的内容,又有解释,约拿书经文太长,又无解释。况且旧约中没有一整本书为比喻,也不会列在先知书中。

总之,约拿书为先知书,因为在正典中的十二先知之内。其中的预言虽只一句,但先知的信仰却发挥无遗。本书着重先知的经历,以历史的传统,说明先知的职事,也强调耶和华的话,针对历史的实情。既是这样,本书内容必有实际的历史背景。约拿是一位历史人物。尼尼微的历史实况虽无详细的记述(未提当时王的名字),但是他们悔改并不是不可能。主耶稣特别提起尼尼微的悔改。神迹的部分也是重要的,为主耶稣所着重。神迹的事在以利亚与以利沙两位先知的生平中很多,也同样可在约拿的经历中。看约拿那种激动的情绪,第一章的背叛与悔恨,第二章的感恩与祈求,第四章的失望与任性,再加上喜怒无常,都十足反映一个常人的心理。约拿必是一个历史的人物,有特殊的经历,身为先知,信心的感受更加强烈。本书再以文学的笔调写出,就十分生动活泼了。

 

8 C.H.H. Wright, "The Book of Jonah considered from anAllegorical Point of View," Bible Essays, 34-98, T.K. Cheyne, G.A.Smith, Knight and J.D. Smart 都有解释。

9 Trible, op. cit.

贰 合一

本书合一性的问题,大多集中在第二章。有人采取五经的评鉴方法,分开不同之来源,1也以神的名字为分析的基础。在约拿书每一章内都有耶和华为神名的钍觯但第三章与第四章特别用另一个名“以罗欣”。以后再将第一章与第四章加以增添,尤其是在第二章的诗。2有人认为第一章一至十节是单独的,与其余部分是不同的。还有第一章十三、十四节,第二章二至九节以及第三章六至九节,都是因补充而附加的。3但是有人却认为这样分析是不得要领的,不能实际找到原有的底本。4

凡反对第二章二至九节属本书的,从两方面分析。第一方面是体裁的。如果没有这段经文(诗),第一章十七节上与第二章十节,以及第一章十七节下与第二章一节,就成为一种交叉的结构:耶和华在外面,约拿在里面。如果有这诗就会破坏这样美的结构了。5另外看全书结构的平衡,水手的祷告在第一章十四节,而约拿的祷告在第四章二节。如果第二章二至九节加插进去,有失均衡。6

另一方面反对的,是以内容为理由。第二章的祷告(或诗),在上下文的连贯不大配合。第一节说约拿祷告,但是第二至九节不是祷告求助,而是感恩的歌颂。在鱼腹中约拿可能还无法歌颂,那必须在第十节后。当他被鱼吐出来,才真正体会得救的经验。所以有人认为第二至九节应置于第十节之后。7但是有的主张,第二章二至九节只是期望神的拯救,一切完成或只是预言的(Prophetic Perfect)。8

如果细察这几节经文,似乎是已经有的遭遇,不是只作豫测或盼待。这首诗也与其他若干诗有雷同之处,可能是以汇编的方法,作成一个祷告,也许原有的祷告已经失落,所以必须补充。9

从用字方面来看。本书用“大”字有十四次之多,但在本章并未出现,10也没有用过“灾”“恶”(Ya a)。在第一章“海”是单数字,在第二章“海”是复数字。第一章三、十节躲避耶和华,原为耶和华的面,而第二章为耶和华眼前(4节)。“灭亡”在第一章六、十四节,但在第二章没有出现。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并不原属于本书。

第二章先知是一个感恩的人,似乎也不适合本书其他部分所描述的约拿。他只会逃避与违背(一章),又会发怒与埋怨(四章)。他不能那么迅速地改变,因为这不大像他心理的状态。何况他被大鱼吞下,不一定是很安舒的感觉。11

大多注释者都认为这是汇编的诗句,又有哀歌的形式,也有感恩的歌词,在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十八篇、三十篇、三十四篇,一一六篇,一三八篇)。12提说阴间,也是诗中常有的。13感恩的诗常在献祭之后奉上歌颂,本书作者是否采取圣殿的敬拜礼仪而加以补充?因为那些诗句特别通用于约拿的经验,使本书生色不少。

如果读者直接念诵这首诗,会认为约拿不是从鱼腹出来而感恩,却是在水里得到拯救而感谢神。鱼是用来拯救约拿,还是刑罚约拿呢?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鱼吐出约拿,使他必须再听耶和华的命令,都是神积极的心意。有人认为大鱼是神恩惠的安排,使约拿的性命得以保全,海才是仇敌,要将死亡带给约拿。14

关于祷告,这是与第四章二节相配合。有时这字未必表明哀告与恳求,而是钍鲇氡砺缎囊猓且看第二、四、七、九节都说明了他的心情。15

提到他的心理状态,他易改的性情,反应在第四章六节,他因神的安排而欢喜,也失望。在海涛中得拯救,约拿一定会有非常兴奋的感恩。所以大鱼吞了约拿,是神恩惠的安排。这首诗将本书的主题突出地指明,这主题是:“救恩出于耶和华。”

 

1 W. Bo/hme, "Die Composition desBuches Jona," ZAW, 7 (1887) 224-284.

2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181.

3 H. Schmidt, "Die Komposition des Buches Jona," ZAW, 25(1905) 285-310.

4 H. Gunkel, Die Religio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vol.3, 369.

5 N. 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BZ, 5 (1962), 196 n. 37; 200.

6 P.L. Trible, Studies in the Book of Jonah, 76, 185-202.

7 自Josephus (Antiquity,, 2) 至Calvin都有这样说法,参阅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182.

8 Ibn Ezra, G.H. Cohn and J. Ellul都作如此主张,参阅Allen, op. cit.

9 A.Feuillet, "Les Sources du Livre de Jonas," RB, 54 (1947) 161-186.

10 H.W. Wolff, Studien zum Jonabuch, 61 (n. 82).

11 P.L. Trible, op. cit. 78.

12 C. Westermann, The Praise of God in the Psalms, 102-107.

13 A.R. Johnson, "Jonah ii, 3-10, A Study in Cultic Fantasy," Studiesin OT Prophecy, T.H. Robinson festschrift (1905) 82-102.

14 Allen, op. cit. 185.

15 G.M. Landes, "The Kerygma of the Book of Jonah,"Interpretation, 21 (1967) 3-31.

叁 结构

约拿书是一部文学的佳作,有十分均衡的设置。两大部分在第一章及第三章。第一章一至三节,与第三章一至三节是对比的,相映成趣。全部有四大行述。第一与第三事件正好可将第二与第四事件相连。第一与第三章约拿在外在的社会环境中,外邦人在他们领导者之下,向神求助。第二与第四章约拿脱离群众,向神说话。所以两大分段十分明确。

作者在对比的方法中,也求回异的钍觥5谝徽乱恢寥节与第三章一至三节都着重神的命令,而且有“起来”的字样。所不同的是约拿起来往不同的方向。第一章往他施。第三章才遵神的命去尼尼微。第三与第四章相连的,在第三章四节约拿进城,而第四章五节约拿出城。

本书有“焦点的结构”(Concentric Structure):(一)惧怕上、15、16)。(二)祷告(5节下、14节)。(三)钍觯5节下、6节上、13节)。(四)对语(6节下、12节)。(五)商议(7、11节)。(六)钍觯7节下、10节下)。(七)盘问(8、10节中)。在本章(一章)的核心,是第九、十节上。钥字是“海”“惧怕”(也译“敬畏”)及“抛”(4节“起”,7节“掣”也是同一个字)。1

第二章内的祷告(2-9节)有三小段(2-4、5-7、8、9节)。前两段都有重复的结语,也有相同的主题。全部实际有四个要项:(一)祷告蒙应允;(二)面临大危难;(三)被神所驱逐;(四)有得救确据。每一要项都套起来,第一项是第一至二段首端。第二、三项在二段尾至三段首,第四项在三段尾。可见都有紧密的连系。第二章九节献祭与许愿,正是第一章的结尾。约拿就与水手有相同的举动。第一与第二章有同样的要旨,为钍鑫;、祷告、得救与敬拜。2

第三章的开端是重复第一章一至三节,在用字方面也重复,神的命令是起来、去、宣告(或呼喊)。

第三章五至九节分为三部分。先有全城的人回应约拿的宣告(5节),然后是王的回应(6节),再有王室的公告加强人民的回应(7-9节)。在这三段内,都以“麻布”为主要的用词。第一与第三段相同:禁食、披麻。第三段不仅重复,也增加第一段的钍觥D崮嵛⒊堑幕诟模ㄈ章),相当于水手的敬畏(一章)。第三章九节与第一章六节都希望“我们不至灭亡”。

第三章十节与第一章十七节都是说明神的拯救的恩典。约拿不至淹死,与尼尼微不至倾覆,性质都是一样。第一与第三章都着重“呼喊”或“宣告”(同一个字)。另一个字译为“灾”、“恶”,也是重要的钥字起)。

先知的怨言,正与第二章相对。二者都有类似的引言:“祷告耶和华说……”。在第二章的诗中有三个用字“性命”,“心”,“他们的主”,这些都着重约拿的生命与神信实的爱,其实也反映在第四章二节。3这个主题是约拿赞美的原因(二章),可是也成为他埋怨的理由(四章)。第一章十四节求神保全性命,而第四章二节起约拿竟求神收取性命。约拿两个祷告,内容相反,是否作者故意的设置平衡的对照呢?4

第四章四至十一节可与第二章十节比较,因为二者都是神用自然的因素,只是长度不平衡。5但第二与第四章整体来看这两个祷告,就有均衡的对比了。

第四章的核心在第六至八节,神有三项动作,都以“安排”为主要的用词,说明神的忿怒与怜爱,好似海浪与大鱼。现在是交叉的:蓖麻与虫子(这是怜爱与忿怒,以交叉的方法调转过来)。第一章的风,掀起海浪。第四章的风,吹干树木的热浪,都是毁灭性的。“干死”就是“灭亡”(同一个字。第四章十一节(本书的最后一节),有“尼尼微大城”,正是第一章二节与第三章二节所说的。先是大城的罪恶,再是大城的范围,现在是大城的居民都蒙怜悯。神由憎恶至爱惜,也是本书特殊的设计。

本书的结构,在那么简短的钍觯却有那么包罗万象的内容,再发挥极艺术的设计,真可说是天衣无缝,十分完美。每章自成一分段,两章又凑成一大段。两大段成为整个书卷,读起来可以一气呵成,不得不叹为观止。

 

1 R. Pesch, "Zur Konzentrischen Structur von Jona 1," Biblica47 (1966) 577-81. G.H. Cohn, Das Buch Jona ImLichte der biblischen Ezra/lkunst, 51f.; N. 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Jon." BZ, 5 (1961) 185-203.

2 P.L. Trible, Studies in the Book of Jonah, 26.

3 Leslie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199.

4 Trible, op. cit, 称之为Symmetriphobia,为G.M. Landes所反对与修正,"The Kerygma of the Book ofJonah," Interpretation 21 (1967) 3-31.

5 Trible, op. cit. Landes, op. cit.

肆 日期

约拿书的日期实在不易决定。如果照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记载约拿的名字,那大概在主前780年左右。但是本书未必在那时著作,可以在较晚的日期。如果约拿是作者,就应在早期。有几点理由,说明本书写作在较晚的时期。首先是关于尼尼微城的情况,它的败亡是在主前612年,本书应在这日期之前。但是第三章三节似是一种回忆,提到尼尼微大城有三日的路程。如果是回忆,就在612年之后许久。再看本书记载尼尼微没有倾覆,而且这城似是当时亚述的京城。这样说来应属极早的时期。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远在尼尼微败亡(612年)之前,或在败亡之后。

后者的主张理由较强,原来尼尼微城为亚述之首都,但自败亡之后,亚述帝国逐渐瓦解,而尼尼微却在以后仍旧存在,只是一种城市国家(City-state),而王是尼尼微王,不是亚述王。在主前第四世纪,那时人们多将这城过分夸张,所以第三章三节符合那时夸张的描述。

第三章举哀的行动,有点像波斯的风俗,因为家畜也须包括在举哀之中。“王和大臣有令”,又像波斯宫廷的行政体制,不像是亚述的,可参阅以斯拉记第七章十四节及但以理书第六章十七节。

本书引用耶利米书第十八章及约珥书第二章,似乎在被掳之后,因为一般学者将约珥书日期视为较迟的日期。

另外的理由是语文方面。本书语文是较迟的希伯来文,且有亚兰文的痕迹。有七处之例证可以注意。“水手”,“以为”(“船以为会破坏”中文没有译,连接词(which)在以及,“安排”、8),“令”,“许多”1其他如“话”是较晚的希伯来文。“天上的神”是在被掳后才常用的。2“水手”根据以西结书第二十七章九节是腓尼基用词,指推罗人。简化的连接词可能也有腓尼基语文的影响。3航海的用语多少有这关联,是无可否认的事。

有人将约拿书日期与以斯拉与尼希米的时期相连。原因是那时期犹太教有很狭窄的国族观念。所以约拿书(与路得记)反对这种见解,着重外邦人可以蒙受神普世的救恩。如果这样主张,就必认为本书日期为主前第四、五世纪。4

本书说明预言并未应验,外邦人并未被除灭。所以有人以为这是为维护神的真理,预言纵然没有应验,并非表明神的能力不足。况且神的预言原是有条件的,如果人肯悔改,就不必降灾施罚。5

约拿书被视为宣教信息,神的子民必须以普世的救恩为最大的愿望。这是以赛亚书下半部(或称第二部)的主题。如果有人认为以赛亚书后半部是在较晚的日期,约拿书就在同时或更后期。但是这一点不无异议。以赛亚书后半部特别指责敬奉偶像,约拿书提出尼尼微城的罪恶似乎是道德的,只有一处在约拿的祷告中提出,信奉偶像:虚无之神,但未必只指外邦人,可能包括以色列人,却没有指出尼尼微人。况且约拿书的普世救恩观,比以赛亚更广大,不是要外邦人归向犹太人的一神论者的信仰。所以二者相提并论有问题。

一般学者大多认为约拿其人是生于主前第八世纪,他是先知,向尼尼微传道,也未必在后期。但这部书的著作,很可能为时较迟。内中又将传统的信仰重新强调(如第四章十一节是再阐明第四章二节的信仰)。耶和华对以色列固然有圣约的爱,却关怀爱惜所有的人。当主耶稣面对人们拒绝福音时,祂的比喻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大儿子,以及在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工人,都针对这种情形。可见约拿书也许是面对人们反对神恩待外邦人的事。其实耶和华是有权能的神,祂赐恩也是权能的,祂要保全爱惜,不是毁坏灭绝。

这种思想反映被掳之后以色列人的心态。他们不可再在狭窄的国族主义之中自以为义。末事论者应看出神的旨意是普世的救恩,正是约拿书所侧重的。有人从约拿书也联想到智慧文学的发展,在被掳之后,智慧运动有新的动向,不仅提倡普世人道主义,也以自然现象来看人生与社会。本书即以自然现象说明神的权能、公义与恩慈,也强调神爱世人,不仅最小的,甚至也包括动物与植物。所以在思想方面如接近智慧文学的内容,日期就在较晚的时代了。

 

1 E. Kautzsch, Die Aramaismen im AT.

2 O. Loretz, "Herkunft und Sinn der Jona-Erza/hlung," BZ 5, 1961, 18-29.

3 R.D. Wilson, "The Authenticity of Jonah," PTR 16(1918) 280-298. esp. 282.

4 Loretz, op. cit, 28; P.L. Trible, Studies in the Bookof Jonah, 262f; O. Eissfeldt, The OT: An Introduction, 405; G. von Rad, OT Theology, vol.2, 291.

5 A. Feuillet, "Le sens du Livre de Jonas," RB, 54(1947) 340-361, esp. 345.

伍 神学

本书的神学思想,集中在神的伟大。在第一章九节与第四章二节,约拿所表露的信念,都着重神的权能与恩慈。耶和华是天上的神,祂创造沧海与旱地。在前两章,祂掌管宇宙的权能,表现在一切自然的现象中。祂掀起大风,海浪大作。祂安排大鱼吞了约拿,都是祂权能的旨意。人是拗不过祂的。祂的旨意表现在自然的定律,也在道德的定律,所以尼尼微必须被定罪,祂是审判全地的主。外邦必须受审判,正如阿摩司书第一、二章强调的。

耶和华是救赎主,祂施行拯救。外邦的水手先蒙救赎,不至被海浪吞灭。神无意毁灭人的性命,因为生命是祂造的,祂怎会不珍贵?祂不喜悦人灭亡。神是活人的神,所以祂最关心的是人的生命,甚至一切被造的,都为祂所爱惜。这是祂创造的初衷。照说约拿因叛逆神而定罪死亡,但是神的恩惠使他新生。神爱惜约拿,安排大鱼来保全他的性命。耶和华奇异的恩典,以大鱼来表征。所以大鱼并不奇怪,只是神用的器皿与方法。神有恒久的忍耐,祂常赦免与施恩,在旧约中一直强调,尤其在诗中更可注意。

这项神学思想在前两章已经说明,在后两章继续发展,只是比较困难来加以解释。神的恩慈与爱怜仍无可置疑。第三章尼尼微城的悔改是出乎意料之外,他们悔改之后,神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神似乎不能控制这局面,完全由人来左右与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其实神的权能仍旧强调,且看第一章六节与第三章九节:“或者神……”(原意为“谁知道神会否……”),表明神有权能,祂神秘的意旨是人所无法臆断的,只有以信心仰望神的怜悯(参阅。耶利米书清楚地表明,神饶恕的爱不只在以色列,也在外邦

第四章约拿有信心的困惑,第四章二节是圣约的条款,神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这原是耶和华与以色列立约的关系,并不应用于列邦。现在显然是指神与万民的关系,祂对待全世界人类都是一样。神爱惜一切被造之物,不仅是人类。约拿书的作者促读者注意,耶和华不只是以色列的神,也是万民的神(参阅。祂是创造的神,有甚么不在祂眷顾之内呢?

所以第四章最后两节,耶和华的问话,唤醒读者与听者注意,神所爱惜的,从最大的到至小的,从以色列至外邦,从人类至牲畜。神的心关切,祂的手帮助。神安排的恩典,说明祂是有位格的神。祂不只爱以色列。所以使徒保罗说:“难道神只作犹太人的神么?不也是作外邦人的神么?”保罗比约拿更具体而且激烈地说明普世的救恩。约拿书可说是宣教神学的导论。

约拿书的约拿,确不是一位英雄,不足为典范。他在先知群中,好像以利沙的门徒(仆人)基哈西。他没有表现先知尊贵的人格,高洁的气质。但是从他的经历中,使人看出神的伟大与恩慈。这可能是作者的要求,他要读者看神的世界,不是从自私与硬心来看,而是从神的眼光观点来看。新的异象与视野,完全除去人的幼稚与狭窄,神的爱就如海浪一般澎湃在人心之中。

陆 教训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中属灵的教训,概括有下面几点:

(一)人必须顺从神,无法抗拒或逃避。

(二)神有拯救的大能,拯救所有的人与一切。祂甚至也拯救违命的人如约拿,罪大恶极之地如尼尼微大城。

(三)先知(也包括所有属神的人)真正的责任,是见证神的爱,但神的爱有公义的成分。

(四)审判是有条件的,真正的悔改可消除可怕的刑罚。神不改变,祂的后悔只是情绪的,不是意志的。改变的是人,所以人必须悔改,回心转意。神有赦免的恩典。

(五)每一个人的心,都有属灵的意识,可以认识神,也有属灵的容量,可以接受神。水手与尼尼微城的人虽都信奉异教,但若听见神的信息,或以言语,或以现象(或环境)来表达,还是可以明白,而且有正当的态度响应。

(六)约拿自己的经历,也是极好的功课,给予历代信徒学习:

    (1)第一章:逃避神(叛逆),跑在神的背后(Running from God)。

    (2)第二章:亲近神(祷告),跑到神的面前(Running to God)。

    (3)第三章:服事神(传道),跑在神的旁边(Running with God)。

    (4)第四章:认识神(受教),跑在神的前面(Running ahead of God)。

神教导约拿是多方面的,藉着自然的现象,有风浪、洋海、大鱼、蓖麻、虫子、东风。祂也藉着社会的环境,有船上的水手船长,有尼尼微城的居民、王和大臣,还有成人、孩童以及牛羊牲畜。功课的主题是神的爱:神爱世人。

(七)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主耶稣引用本书,以约拿的神迹,来描述祂在坟墓三日的经历,记载在福音书内,两次在马太福音,一次在路加福音。路加福音论犹太人对耶稣讲道的反应。

有人以为“约拿的神迹”是预表,这样说法容易引起误解。1也有人设法除去这段经文的要义,提出评鉴的问题,证明这不是原有的经句,2其实这样作是不必要的。我们应该切实明白这些经句的内容与涵义。

首先,约拿的神迹,是他被大鱼所吞,又在鱼腹中得以存活,最后被大鱼吐在旱地。他真是从死里逃生,从死里复活。鱼腹简直可喻为阴间,正如马太福音第十二章四十节:“在地里头”。主耶稣三日三夜在那里,再从死里复活,胜过阴间的权势。其实主在那三日三夜,也并非落到阴间,却在阴间宣告神的公义,正如彼得前书第四章十九节所说的(“监狱”大概是指阴间)。但是真正的重点似乎不是这里,而是指约拿传道的使命。

耶稣也奉差去传道,只是祂完全顺服,没有像约拿那样违命。但耶稣与约拿一样去传悔改的道,而结果就有神拯救的大能,这就是神迹。约拿的神迹事实上不只是有大鱼、有在鱼腹中的经验,也有神的道使人悔改的经历,神有拯救的神迹。可能这是主耶稣所要强调的。

 

1 J. Ellul, The Judgement of Jonah主张约拿的神迹是预表,而反对的有J. Stek, 'The Message of the Book of Jonah,'Calvin Theological Journal, 4 (1969) 23-50.

2 R.A. Edwards, The Sign of Jonah in the Theology of theEvangelists and Q, ; R.T. France, Jesus and OT, 80-82;A.D. Martin, The Prophet Jonah: The Book andthe Sign, 70-85; R.B.Y.Scott, "The Sign of Jonah," Interpretation, 19 (1955) 16-25.

--A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拿书第一章

注释

    壹 希伯来罪人得救

    贰 外邦的罪人得救

壹 希伯来罪人得救(一110

    (一)背逆

    (二)受罚

    (三)得救

(一)背逆(一1-3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1节)

本书的开端没有历史的引言,是十二先知中为少数的几卷,无法确定日期。这里只直截了当提出神的命令。由于在句首有一个字,承接前文用的,有时译为“这事以后”,中译词虽付诸阙如,却是无法忽略的。因此引起学者的注意,或以为本书的开端尚有上文,或认为本书有点类似故事的体裁。

“耶和华的话临到……”是特指先知所得的启示,在旧约中至少有一一二次之多,在先知书之卷首语中尤其明显,如耶利米书第一章四节;哈该书第一章三节等。1神的话临到先知,他就必须秉承神的命令有实际的行动(参阅,不得违命。

这位先知名字为约拿,他是亚米太的儿子,既说出他家庭的出身,就不是无名小卒。虽然他与他父亲的背景仍不能确定。根据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他是迦特人,是耶罗波安二世的时期。那他是北国人,而且在主前第八世纪,与何西阿(及南国的阿摩司)是同时代的了。况且那是在罾亚强权逐渐衰微,亚述即将崛起的时代。但是尼尼微,就是约拿受命去传道的,究竟是亚述的京城,还是在亚述帝国的联盟里独立的城邦(City-state)?这是无法稽考的事。本书文字是较后期的希伯来文,也是困难的问题,无法确定本书是被掳前或被掳后。

“约拿”原意为鸽子,有的经学家将本书作寓意的解释,认为约拿为代表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是愚蠢无知的鸽子。约拿父亲的名字为亚米太,原意为真理,以色列有神启示的真理。这样解释虽不普遍,却为许多信徒所喜爱,不无兴趣。2

再根据列王记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迦特的希弗是一座小城,在约书亚记第十九章十三节提及,是西布伦之地。这两个地名是相连的:“迦特希弗”,并非迦特的希弗,迦特不是迦得。这原意是酒坊,约在拿撒勒东北十八哩。如果本书的约拿真是列王纪所提的,他是十足北方人。根据犹太的传统,他出身望族。也有其他说法,约拿是撒勒法寡妇之子,曾由以利亚救活。另有说法,约拿是受命去膏立耶户的,但这些似乎都不可靠。3

再说耶和华的话,话语是启示,有时以异象或负担(中译词为“默示”),来表明先知的信息,先知是耶和华所命定的发言人,从事话语的职事。

这句引言也着重于先知与神的关系,因为先知的工作只是秉承神的旨意,来作成主的工。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这里神的命令有三项:起来、去、呼喊。“起来……去”常含着紧急的用意,也是十分兴奋的语气。呼喊是宣告,是先知基本的功能,他好似先驱者,在前面呼喊,宣告重要的信息。神的命令一定要祂的仆人有行动的表现。先知不可只坐着等待或观望。现在有重要的使命必须承受,所以起来,立即行动。

“呼喊”在亚兰文译本作“预言”,说明这是先知的工作。在第三章一节“宣告”是同一个字。所以宣告或呼喊都是传道,或宣讲预言,或宣讲福音。

尼尼微大城是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原为巴比伦人所建立的及以下)。它是亚述的京城,或亚述大联盟的会员国。西拿基立自称为“亚述大王”,他的将军也这样称呼他(参阅。所以尼尼微必被称为大城。第三章三节说尼尼微是极大的城,似指面积的庞大。第四章十一节说尼尼微大城,似指人口的众多。这里说这城大,也许指物质文明或财富,也指它的罪大恶极。

约拿受命向尼尼微城的居民传道,因为他们的恶已经是神不能再容忍的了。审判即将临到这城,好似昔日临到所多玛、蛾摩拉一样,因为那两个城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这里有类似的情形。此处原意可译为“他们的罪恶已经上升,到我的面前,使我可以看见,而且我已经完全看见了”。照七十士译词,加上“声音”,他们罪恶的声音,已经使神可以听见了。所以神已经忍无可忍了。

神要约拿起来,因为那城的罪恶已经起来了(这完全式的动词,也有确定的涵义,"Perfect of Certainty")。神要约拿呼喊,因为罪恶的声音达到神面前。神的仆人必须起来,不能容让罪恶起来。他必须呼喊,不能让罪恶的声音再猖狂地发出。尼尼微是大城,但怎能比神大呢?神还是能统制它,不能容让它坐大。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3节上)

约拿起来,却不照耶和华所指示的地方去。神要他往东北,他却往西南,完全背道而驰。他违背神的命令,作者以巧妙的方法作相反的钍觥I褚他起来,他确起来。命他去,他却逃到他施去。神要他面对尼尼微的居民,他却背向耶和华,为要逃避。他不愿去,完全与神的命令与旨意相悖。

他不愿去,因为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使他抗命。尼尼微穷兵黩武,是以色列的敌国,侵略者。他们是该灭亡的,怎可传福音给他们?审判才是他们应得的分,加速灭亡,更是爱国的以色列人朝夕所盼待的。

事实上他也不敢去。尼尼微大城的居民狂妄骄傲,怎会重视由弱国来的一个先知。他们目空一切,更恣意讥笑与漠视以色列人。他去传道,简直是以卵击石,作无谓的牺牲。他传道非但看不见果效,反而被迫害甚至殉道,似乎太不值得。

从他先知的立场,他实在犯不上去。如果他所说的预言果真实现,四十天以后,尼尼微城倾覆了。那么短的时间,那么罪恶的城市,传道怎会有甚么功效?但是如果他们肯悔改,神的恩慈必赦免他们,以致到时不将这城倾覆。他的面子一定失尽!根据申命记第十八章二十二节:“先知托耶和华的名说话,所说的若不成就,也无效验,这就是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说的。”约拿决不愿被别人视为假先知。所以他违命,似乎很合情理。

他施是在西班牙的西南端,有银矿及许多金属的产量。大多学者认为是“他帝叔”(Tartessos),是非利士人移居在小亚细亚的地区。4无论如何,他施是与尼尼微完全在相反的方向,构成世界的两大极端。在远处就听不见耶和华的名声,也看不见神的荣耀(参阅

“躲避耶和华”,是躲避耶和华的面。但是神是无所不在的,正如诗人说:“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下)

“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3节下)

在约帕的港口,他遇见一只船,是腓尼基的货船,向西航行至他施。约帕是惟一的港口,是在埃及与迦密山之间的地中海海岸线的海港。根据动词的涵义,是立即要去约帕的船只(这动词称之为 "future instansitive")。关于这些地名,作者无意详细解释,因为他钍龅闹氐悴辉诖舜ΑK强调的是约拿逃避神的行径,并描述他内心的状态(第五节下“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设法忘记神给予他的使命。5

“他给了船价”,船价一词附有代名词,是阴性的,指那船的票价。有人甚至说,可能约拿将全船的费用全部付了。6七十士译本作“他的船价”,似较合理。背叛神,仍是要付代价的,而且是相当重大的代价。

他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船上的人是外邦人,他原憎厌外邦人,现在却夹杂在其中,主要的是逃避耶和华,离开圣地,耶和华居住的所在(参阅以及

 

1 参阅O. Grether, Name und WortGottes, im AT (BZAW) 64 (1934) 67f.

2 参阅H.C.O. Lanchester, Obadiah andJonah, 37.

3 G.W. Wade, The Books of the Prophets Micah, Obadiah, Joel andJonah, Lxxxii.

4 参阅R.D. Barnett, Journal ofHellenistic Studies, 73, 142, W.F. Albright, BASOR, 83 (1941) 17-22, The Bible and the Ancient NearEast, 347, 360f.

5 R. Wellek, L.A.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1966, 244.

6 N.H. Snaith, Notes on the Hebrew Text of the Book of Jonah, 10引用Yalkut的说法,但未注明书名或短文之名称。

(二)受罚(一4-16

“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4节)

然而人究竟无法躲避耶和华,神也必不以有罪为无罪。神不能不干豫。耶利米书第二十三章十九、二十节说:

看哪,耶和华的忿怒好像暴风,已经发出,

  是暴烈的旋风,

    必转到恶人的头上。

耶和华的怒气必不转消,

  直到他心中所拟定的成就了,

末后的日子你们要全然明白。

神掀起暴风,海就狂风大作。狂风原意为“摇撼”,是一种震动的行动。在这种情形之下,“船”也人格化,因为原意为船自忖必会破碎。七十士译本只作“危险”,船在极端的危险之中。这里可能又是作者的用意,在风浪之中,连船都自感危险,而约拿却麻木不仁。这里就有尖锐的对比。

耶和华是历史的主,记念尼尼微的命运,嘱咐先知去传道挽救。但是祂也是自然的主。他掌管大海与风,一切自然的现象,都在祂的安排之中。

约拿是希伯来人,没有航海的经验,应该也怕海的。现在狂风大作,他可以下到底舱沉睡,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事。

“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5节)

那些腓尼基的水手,是在航海方面很有经验。他们看出事态的严重,很有海难的可能。他们首先的反应是求神。他们一起哀求,但各人仍有自己的神明,各自哀求。腓尼基是信奉巴力的,巴力是自然之神,他们希望他们的神明能施恩。但是他们的宗教是虚无的,祷告当然没有功效。所以其次的行动,是将船上的货物抛掉,减轻船的重量,但是船一轻,可能摇撼得更加厉害。信心失败了,行为也无济于事。所以他们在完全无助之情况之下。

在他们慌张中,走投无路,又搬运货物,可能是谷物,在船舱内到处搬,这样就发现约拿。他下到底舱睡觉。这用词是亚兰文,是指船尾的底舱,可见船有好几层,他在最低一层。

在那么熙攘与混乱中,人声沸腾,到处有脚步声,搬运货物的嘈声。约拿怎么能够沉睡呢?可能他太忙乱地过了几天,身心都疲惫不堪,需要休息。也许他良心不安,存心放弃,所以甚么也不顾,蒙头大睡。也可能他找到船,自以为有安全,在底舱又有遮盖,就安心了。但是这总成为非常奇特的情形。

“沉睡”是很好的译词,因为这字的音真是鼾声。约拿在沉睡中鼾声大作,但是在风浪中,仍是极小的声音。作者在此又来一番讽讥。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6节)

“船主”原意为掌绳者,因为航海的船有许多绳索,用来扯蓬及控制船舵。他可能也在搬运货物,看见约拿在货舱中沉睡,使他十分气愤。现在那有时间安逸地睡觉呢?所以就叫醒他,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

这是一般的译词,但是“沉睡”不是一种称呼(Vocative)。因为在希伯来文的文法结构,称呼如以分词或无定词(Participle or infinitive),必有冠词(Article)。所以忠实的译词应为“你怎么可以这样沉睡呢?”或者“你这样沉睡到底是怎么回事?”

“起来,求告你的神。”这里又有“起来”,这是第三次出现。神要约拿起来,这是命令。约拿却起来,存心违命。现在船主叫约拿起来,成为一种谴责与呼吁。“求告”是第二次出现。先是水手的哀求,但是用字不同,而这里的“求告”却与第二节神的命令“呼喊”相同。神要约拿向尼尼微居民呼喊宣道。船主要约拿向神呼喊恳求。

“你的神”正如水手各人哀求他的神。但是这里“神”字(“以罗欣”)是复数,或是指多神,因为外邦人是信多神的;或是指尊贵的主神(华丽的复数 "Plural of Majesty" 指神的权能与伟大)。这里不能确定,为避免过分的解释。但是重点在于“你的神”。外邦人的宗教是多神的,有地方性的,有国族性的,各人有他的神,不一而定。船主也许从约拿的装束,看出他与他们不同的国族,可能另有神明,再试着呼求,看看有无功效。或者那神是真神(以罗欣加以冠词),肯怜悯,我们就不至灭亡了。

“顾念”或可译为“思想”或“设想”,加上“为我们”,“为我们设想”确是顾念的意思。“不至灭亡”在七十士译本作“拯救”,在亚兰文译本作“怜恤”。在涵义上相同。

约拿在沉睡中被叫醒,对他好似一场恶梦,怎么会看见一片混乱。也许他以为是神站在他旁边,叫他起来。他揉揉眼皮,看见船主站在面前。在船主想,所有的神都求了,只剩了这个人的神。他要约拿求,其实他何尝知道约拿远离神,根本不想求,也不敢求。但是船主仍以为人还可以控制这情形,因为祈求神,必可左右这环境。其实既是神使海中起狂风,那是在神手中,人是无能为力的。但人可以祈求,神仍有权能。或者神顾念他们。“或者”表明一种愿望或可能。

当危险来到,众人都在祈祷。他们的信仰是虚无的,他们的祷告也无功效。但是他们仍知道祷告的重要。谁在这情形中不祷告呢?是先知,是神的仆人!他还要别人来唤醒他,催他祷告。这对教会是一种谴责!

约拿虽受催促,可能他仍不祷告。他刚醒来,可能还颇有怨言,看船舱上下,天翻地覆,一片混乱。别人没有耐性,等他祷告之后,有无果效。他们自己也有另一番行动。

“船上的人彼此说,来罢,我们掣耍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耍掣出约拿来。”(7节)

船上的人看这风浪是神的震怒与刑罚,因为这是极不寻常的情形。有罪才会遭致刑罚。他们想查究,惟一的方法是掣签。早期以色列人也曾用这方法,扫罗查出约拿单犯了禁令,箴中有话说:“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这虽然不是高明的方法,却仍显露神的旨意,神甚至利用人不完全的观念与作法,显出祂的公义。这是神要将约拿暴露出来,使约拿不能逃避。

“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那里来?你是那一国?,属那一族的人?”(8节)

他们既查出约拿,为甚么还要问他:“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可能他们在没有听见约拿自己承认的话,不敢这样断定。由于有些古卷,包括七十士译本的一些手抄本都省略这句问话,许多学者也认为有删去的必要。有的提议将“谁”(mi)改成“甚么”(ma),甚么原因?不是因谁的缘故,这究竟是甚么回事?实在令人费解。7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有重复的必要,为断定事实的真相。8水手们实在不愿意处置约拿(参阅11、13节)。9

现在他们有一连串的问题,先问约拿的行业,也包括他这次旅行的目的。“你从那里来?”是问他的根源,他的背景,他的身分,他的出身。如果这样问,还不够具体,那么再问,“你是那一国?属那一族的人?”那一个国?实际上问他从甚么地方来,“你的地方是甚么?”这地方可指国家或国土的地理环境。“那一族”实际是那一种人民,当然也包括种族。原来的问题是:“有关人民种族方面,你从那里来?”所以这一连串的问题,反映水手们困惑的心。也从他们慌张惊惧的心理,发出一些重复的问语。

可能水手们最想知道的,是约拿的国籍,因为在外邦人观念中,每一国家有他们自己的神。约拿的神会否与他们的神有冲突呢?不然怎会有那么大的风险?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9节)

约拿现在一定清醒过来,因为他的答复是他信心的承认。他的信念针对着这问题的中心,所以在第四至十六节这段经文,第九、十节是核心。

“我是希伯来人”,“希伯来人”是外邦人对以色列人的称谓。这是一种特殊的种族,是与外邦异教的人有别。希伯来原意是“经过”、“过来”,他们是过来人,也许是指他们经过红海得着神的救赎(Cross over)。在旧约中约用过三十三次。约拿在这里并没有说出他先知的职任。他不提行业,可能是羞于提说,因为他违背神。

“我敬畏耶和华。”敬畏是分词(Participle),有继续不断的行动之意。我一直敬畏神。这里,“敬畏”不只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指敬拜事奉。七十士译本就有这涵义,甚至可译为事奉主的,或主的仆人。译者的用意是否在于约拿说明他的身分。但是看整句话,似乎只着重他的信仰,不在他的身分。

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是立约的神。在外邦人的观念中,耶和华是山神,不是可以管理洋海的。祂是历史的主,也无权掌管自然。但是约拿要以信心的见证,说明神是自然的主宰,祂是天上的神,高高在上,有绝对的权能。祂是创造的主,祂造沧海与旱地,这句话是信念,有时在敬拜的礼仪中也应宣读,例如诗第九十五篇五节:“海洋属他,是他造的,旱地也是他手造成的。”

耶和华是天上的神,这是古时就着重的信念(参阅。被掳之后,似乎更为普遍地提说。

约拿的答语虽然简单,却十分扼要而且有力。尤其是“我”字两次用代名词,更加着重:“至于我”,“我,惟独我”,他在外邦人面前,看清自己的独特,他似乎必须见证神的权能与尊贵,祂的超越与伟大。祂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约拿既知道神是造沧海的,又何能从海路逃脱呢?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作的是甚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10节)

他们看见风浪中的危险,感到惧怕(5节)。现在知道危险的原因,就更加惧怕了。他们说:你作的是甚么事呢?这不是一种问话,而是一种谴责,也是在惊惧中的叹息与呼叫。你作的已经作了(动词是完成式),但是后果又如何呢?多么令人惧怕,他们现在完全看不见有甚么希望,因此看结局,更是不堪设想。

约拿已经告诉他们,他躲避耶和华。他的这项承认,并未记载,不知他怎样详细地说明,还是约略的提说。可能细节没有必要,他们知道原因就已经足够了。

有人认为下半节应予删除,认为没有必要,尤其是两次重复连接词很不简洁。10但是这里说到约拿说出来,他们又可确定,也是在钍錾虾苤匾的。他们可能感到诧异,约拿既相信神的权能,又怎么违背神呢?他们简直无法想象,约拿会作这样愚蠢的决定,胡涂到这种地步,居然想逃避耶和华。

“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11节)

约拿既是关键人物,他们只有问他,怎样处置。海浪掀起,是因约拿。平静也在于约拿了。决定的因素完全在于约拿。

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海浪越来越大。翻腾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前一个字是“疾走”,后一个字是“摇撼”。前者是加重的语气(Poel),而两个字都是分词,有继续的行动。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也有“越发”或“变本加厉”的意思。

“这话是因……”原文若有这涵义,是钍稣叩拿栊础5是原文中并没有“这话”,只有连接词“因为”。所以也可能是水手的话。他们看出情形的恶化,而发出这样的呼喊:“我们当向你怎样行?”

“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12节)

船主要约拿起来祷告,不然他们就要灭亡了。但是约拿知道,这不是祷告可以挽救的。他的罪必须处置,不是他们灭亡,是他该灭亡。他们不能随他一起灭亡,因为他们是无辜的。神对付的不是别人,是他。他必须承受犯罪的后果,他必须接受神的刑罚。他本来想逃避耶和华,现在他必须面对。他为自己宣判,因为他承认这罪,他知道圣洁的神,有严厉的公正,他是无可逃脱的。

“你们将我闷鹄矗抛在海中。”“抛”字即第四节的“起”字,神在海中将风抛去。水手将货物抛在海中(4、5节)。现在约拿必须被抛在海中。货物抛在海中无济于事。问题不在货物,而是约拿。海要平静,必须除去约拿,抛他出去,问题才解决。

约拿要他们抛他在海中,并不是他替代他们受苦。他也无法逃避所受的使命。他只是愿意承受后果,他必须接受刑罚。

“然而那些人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13节)

那些水手可能钦佩约拿的诚实,但也可能不愿将约拿立即杀死,尤其知道他是信奉耶和华的(参阅14节他们对耶和华那种敬畏的心)。所以还想救他。

他们极力荡桨,照着原意,他们好似在海面上耕田一般,但是海不是地,怎么拼命,也是徒然的。他们想把船拢岸,究竟他们是否看见海岸,还是他们设法再驶回约帕,这里的记载并未作清楚的交代。可能他们离开约帕还不会太远。他们的船一离开约帕,驶入外海,风浪就起来了。所以他们还是立即掉转方向作回程之计。

或者他们这样推想,神不愿约拿上船,还是回去,让约拿回到约帕下船。船中没有约拿,海上的风浪也可止息了。就问题的本身来处理,总比处死约拿,让他淹死,葬在海里好。但是人力到了尽头,一切的努力与可能都无法解决。“海浪越发翻腾”是重复第十一节的钍觥U娴恼赵寄盟说的去做是下策,但是神看是上策,约拿也认清这一点。

“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14节)

他们原哀求过各人的神,这样的祷告完全没有功效。现在他们从约拿的口中与他的态度中,认识耶和华。看海中的狂风,更知道神的大能。所以他们决定照约拿所说的来作。在没有将约拿抛入海里之前,先求神的怜悯,表明他们无意杀人。流人血的必受刑,他们虽是外邦人,也知道这公正的法则。经过祷告,流血的罪必得赦免

生命是神圣的,活动的生命是在血中,所以必须受尊重。这是人权最基本的要求,怎可漠视呢?在他们的祈求中,不免有悲戚的感受,因为在他们看来,约拿一被抛入海里,必定丧命。他们从起初就求拯救,这样祷告却不是约拿可以发出的。他没有求生,虽然也没有求死,却知道自己必须面对死亡,没有任何的选择。

他们以为如果将约拿抛在海里,就是处死他,这样无异是流无辜人的血。但是约拿是无辜的吗?他违背神,怎能算是没有犯罪呢?这里重点似乎是他们自己的辩护,他们没有故意杀人,却愿尊重人的生命。

他们认识耶和华的权能。“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神作甚么都有目的,祂的心意定然行出来,决不迟延与保留。外邦人称呼耶和华,是很特殊的情形。这是本书的特色,救恩是为万民的。

“他们遂将约拿闷穑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15节)

他们祷告之后,就将约拿抛在海中。海浪就随着平息了。“平息”原意为站着不动,完全到静止的状态。

海对以色列人常是不可想象的、可怕的威胁,在本章内反复提及。这里似乎有两种用意。海浪是神对约拿发怒的工具,因为约拿背弃神,海的威胁引发他觉悟知罪。海浪另外一个功用,是显明神的大能,使水手们有敬畏的心。

他们因海浪而惊惧,也必因海浪平息而惧怕。主耶稣曾斥责风浪,使风浪平息,门徒们大大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可见当时水手有怎样的情绪。

第十五节与第四节刚好相反。从风浪的开始,至风浪的结束,经过这一番的挣扎,无论是约拿或是水手。但是挣扎不能使他们逃脱或否认。只有当他们面对的时候,认真来处理,才可解决实际的问题。承受而不是摆脱,是应有的态度。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16节)

结果他们就从惧怕至敬畏(原文是同一个字,但意义即有极大的差别)。约拿的违命失败,他不祷告的那种冷淡的情形,没有使水手看为宗教的无益或信仰的空洞。相反地,他们所看的是神的能力,不是人的馊酢K以他们只有敬畏地敬拜。他们敬拜的方式,是以色列传统的形态:献祭与立愿。诗人曾说:“我要以感谢为祭献给你……向耶和华还我的愿”。他们可能许愿,要到目的地去还愿。他们是外邦人,原信奉假神的。现在他们敬拜耶和华,比敬虔的以色列人,有过之无不及。这是要使以色列的听众读者加以省察,对外邦人应该改观。可能是本书作者的目的,使人们有宽大的眼光,来看世上的万民。神并不偏待人,祂的救恩是为普世的,为人人的,没有例外。神是这样爱世人!

 

7 P. Jou/on "Notes Philologiques surLe Texte Hebrew du Jonas" Biblica, 10(1929) 418.

8 L.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209引用Keil, Perowne and von orelli的主张。

9 R. Pesch, "zur konzentrischen struktur von Jona 1," Biblica,47 (1966) 579.

10 Allen, op. cit. 210引用Wellhausen,Sellin, Bewer, Weiser, Smart, Trible的说话。在这时候语句简单,更能发挥剧情的紧急,参考Calvin, Delcon Knight, Keller, Wolff and Rudolf的主张。

本章概要

本章说出人所有的抉择与自由。约拿听了神的命令,他在抉择之前,作一番权衡。他的自由是不接受神的使命,照他的计划,惟逃避耶和华。他所以背道而驰,就是不想再听见神的话,不再受尼尼微大城的罪恶所困扰。他是不愿受约束,被搅扰,我行我素,还我完全的自由。

约拿逃往他施去,无非要忘记他应作的工。他的自由在他施终于得以实现,因为他找到一只船,使他可走避得更远。但是他必须付船费,自由是须付代价的,而且代价非常昂贵,更加得不偿失。

他将神的话当作微风,结果经历了狂风。他为自由而付了代价。这重价是白付的,因为他没有得回。神将风暴抛在海中,以后约拿也必须被抛去。那时船费没有退回。他选择的自由是违命,他自己的财物损失了,别人的也因他而损失,因为他们为使船轻些,将货物抛在海里。自由是响亮的口号,却是常被误用歪曲的想法。十分危险!

从水手的行动,也可看出人的自由。他们在惊惧中哀求各人的神。在慌张时又设法将船的重量减轻,尽力将货物抛掉。他们叫醒了约拿之后,又再试着掣签。当他们发现问题在约拿,又不知怎样处置,拼命将船在海浪中苦斗,希望能救约拿,送回约帕,以为他离开船,海浪就可平息。但是神不是要约拿这样离船。约拿必须被抛在海里,海浪才会停止。他们最后一次的行动,才符合神的旨意。他们将约拿抛在海中,就向耶和华敬拜、献祭与许愿。

本章从开始,可以看见神的自由。神的话临到约拿。祂有一定的旨意。祂并不禁止约拿的逃离,但不能不采取行动: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无论在怎样的情形,人在慌张惊惧如水手的表现,或麻木如约拿的反应。神仍不改变。海浪越发翻腾,一直到约拿被抛在海里。神的自由决不变更,使水手有真切的认识。他们说: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可说是最正确的神学思想了。

约拿从违命至受罚,看见许多宝贵的道理。他原对外邦人有偏见。其实他们是出于一本的,彼此有密切的关系。约拿的失败不能不影响水手们,而水手们的顾虑,是约拿的性命。他们在同一只船内,必须同舟共济,息息相关。当他认清这一点,他只有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他是罪有应得的。但是无辜的不是他,是那些异教的外邦人。这是约拿必须承担的。他们却不敢让约拿这样灭亡,也不肯使约拿死去,他们得担当流无辜血的罪。

但是罪还是可怕的,不但要付那么重大的代价,而且是致命伤,无可挽回,无可补救。风浪令我们面对痛苦的问题,这是多么使人们困惑的,但我们无可避免、无可摆脱。水手们问约拿一连串的问题:为何?怎样?甚么?谁?都是令他心悸的。最后我们也只有像约拿一样说:“你们将我闷鹄矗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

在约拿信心的见证中,承认他是希伯来人,敬畏耶和华。他相信耶和华是天上的神,自然的主宰,也必是历史的主,虽然他没有提到历史,但是耶和华圣约的神,是在历史中施行拯救的。约拿知道神是普世的主,怎会不关心万民呢?尼尼微城居民的救恩,是神的旨意。这些外邦人也是在神的眷顾之中。那些水手都有这样想法,“或者神顾念我们,不至灭亡。”神当然顾念他们,祂不能因先知的失败而使他们全然灭绝。所以当他们看见风浪平息,化险为夷,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所以他们蒙拯救,是神的恩惠,也是由于他们的信心。

水手先是惧怕,因风浪的危险而惊惶。当他们知道约拿是祸首,更大大惧怕。但是以后他们将惧怕化为敬畏,而约拿从说话提出他的出身就说他敬畏神。这四次提到“惧怕”或“敬畏”都是用同一个字,足见作者的用心了。

(三)得救(一1710

(1)施恩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当约拿被抛在海中,沉沦在波浪之下,千钧一发间,神拯救他。神的恩惠就是生命,祂怎能任祂的仆人随意灭亡,祂要救垂死的人。这实在使听众或读者感到兴奋,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位中心人物。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祂的安排,在自然界里的作为,是本书的要义之一。祂安排大风海浪,现在祂安排大鱼。以后为教导约拿,安排蓖麻、虫子及热风。这些都是在神的掌管与指挥之下。现在大鱼成为神奇异的恩典,不但救约拿的性命,也保护他不受海浪的吞灭与困扰。这条大鱼还要运载约拿到一个地点,遵神的吩咐吐在旱地。比那条船安全得多了,而且是免费的,不必付费,这是恩典的奥秘。

大鱼究竟是甚么鱼呢?这是经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有人认为是鲸鱼,因为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四十节的大鱼希腊文用字可能指鲸鱼,但是大多否认了,因为那字(Ketos)也只是指一般的大鱼。人们所以想到鲸鱼,因为鲸鱼的口腔大,而且胃也十分庞大,可以容纳大的对象。也有人以为是鲨鱼类(Carcharias),胃的面积大,曾有一次发现鱼腹中有一个兵丁,不但身体齐全,而且全副武装都齐备。更有人认为这大鱼是鳃类鱼,即通常称为鲨鱼,会伤鱼与人,在地中海较多。1但是无论是甚么鱼,即使可以容纳人,人却很难在鱼腹中存活。2所以除了认为是神迹之外,其他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主耶稣曾提起这事,也认为这是神迹,显明神的能力。

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在旧约常以三日为旅程。三日三夜在苏默人(Sumerian)的神话里,是去阴间的时间。在约拿的祷告中确曾提起阴间,那却并不说明这有神话的因素。不过这三日三夜约拿所经历的,确是从死里得生,从阴间出来,到活水之地。最后由洋海至旱地,得着救恩,那是事实。3当主耶稣提到约拿的神迹,三日三夜,是预言主在地里头,就更着实死亡的经历。

所以这里着重神迹的性质,神使人从死里复活,神的能力有何等浩大,这能力也给人带来盼望,知道在祂的能力中心蒙保守,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一章所说,是神的启示,使人能真知道神。约拿就有这样的经历。

--A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拿书第二章

(2)赞美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说:”

约拿发现在那特殊的遭遇中,自己没有丧命,竟有安全,就开始祷告。这是感恩的祷告,与其说感恩的祷告,不如说因感恩而歌颂。第二章实在是赞美诗,是一首很美的诗。关于这首诗是否是本书完整的部分,还是出于以后编者的手,在绪论里已有详细的讨论。但是有这首诗确使约拿书更加完善,也说明约拿心路的历程更加具体。内中赞美的话,确可从一个受苦者所发出的心声。从深洋中得蒙拯救,就会有这样颂赞的情意。

这首感恩的赞美诗,共有四大因素:首先是一个概括的引言,说出在急难中神怎么应允他的祈求。接着是描述当时危急的苦境与困情。以后就有神的慈怜与拯救。最后因感恩而颂赞,并许愿。这首诗共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与第二段都是各有六行(2-4、5-7节)。第三段只有三行的短诗(8、9节)。第一、二段都以“你的圣殿”为结语,所以形成极美的对句。另外的内容着重被神驱逐以及重得新生,所以构成很完美的诗章。

当约拿在船上被船主叫醒,受催促祷告,他可能没有真的祷告。现在是在鱼腹中,他祷告是没有人催促的。

“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2节)

这是概要的引言,神应允他的恳求。这两行诗句也说出这首诗的主题。他将患难看为阴间的深处,所以这二者是同样字。“求告”与“呼求”也是同义字,所以都只是说这一件事,神俯听他祷告的声音。这节经文可与诗第六十九篇比较,因为在内容方面十分相似。“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我是在危难之中,求你速速应允我”(2节下、17节下)。但是约拿与诗人不同。诗人尚在困苦之中,而约拿已经出来了,不再在患难里。所以诗第六十九篇是哀歌,而本章的诗是颂词。

“阴间的深处”,深处原意为“肚腹”,那么这里大鱼就被视为阴间,大鱼是来保护他呢?还是使他坠落在死亡之中?阴间是死人之居所,这是每个人最后的结局。死亡是没有生命,却仍有存在,只是那里存在是在蒙与模糊之中,是幽影般的存在(Shadowy Existence)。根据约拿书第二章四节与诗第八十六篇十三节,神是不会与阴间的人同在。但是神仍可从阴间将人救出来4所以约拿虽在阴间的深处,仍有希望。

本节可比较诗第十八篇四至六节,第三十篇三节及第一二○篇一节。那些经文都提到死亡的威胁,而在急难中神应允那些受苦者的呼求。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3节)

约拿是水手将他抛在海中,但水手只是执行者,实际上是神丢弃他,将他投下深渊,就是水的深处,是在汪洋的深渊之内。海也成为神刑罚约拿的工具。别的诗也有类似的经验:“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

“大水”常有混乱与不安的涵义,但是神将地建立在大水之上,是神将秩序建立起来(参阅。“波浪洪涛”也与大水同义。约拿原在船上,波浪洪涛打击在船身。但他在海洋之中,他身体直接受打击,就无法经受了。“波浪洪涛”是取于诗第四十二篇二节,也是象征灾祸。

有人为了韵律的均衡,认为应除去“深渊”,但是在内容方面似乎没有甚么不同。“深渊”可参照弥迦书第七章十九节以及诗第六十八篇二十二节都译为“深海”,与海的深处有相似的含义。

第三、四节不仅为诗的引言,也是又描述又反映内心的惧怕。海是在希伯来人观念中,十分可怕的现象,又神秘,又无常,变幻莫测。在他们邻邦,都对洋海与深渊,有很多神话的说法,是恶者的居所,罪恶的渊薮。所以约拿在余悸之下,说出这样的话来。

“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4节)

“我说”意思是“我心中自忖”,照我所估计所猜测的。在这样情形之下,我可以下断语,神已经完全离弃了我,我已经被神驱逐出去。“从你眼前”是从活人之地,因为活人之地是神所看顾与管理的,这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我说,我必不得见耶和华,就是在活人之地不见耶和华,我与世上的居民不再见面”。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因为死亡使人与神隔绝了。约拿以前因违命,躲避耶和华的面。现在不是他躲避,而是神走开,把他赶走。

这可以说是极大的失望。但是下一句话仍带着希望。那连结词(Conjunction: EK)可作“我怎可仰望你的圣殿?”是以一种问句表明愿望。但是这连结词也可作“然而”(~a祂):“然而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有一种希腊文译词(Theodotian)作“当然”、“一定”,在语气方面当然更加肯定了。5

圣殿是神的居所,所以有神的同在。约拿提圣殿,是指天上的,还是地上的?他在失望中,看见天上透出光来,神并没有离弃他,所以他仍可仰望,求祂再与他同在。但是约拿是以色列人,相信耶和华是以色列的圣者(以赛亚书常提说的),祂就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仰望圣殿,就是渴望在圣殿中敬拜神,祷告、献祭,又有感恩赞美,与神交往。这是以色列人的愿望,表达在诗第八十四篇一节起:“万军之耶和华阿,你的居所何等可爱!

  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

  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

  永生神呼吁!”

约拿蒙神拯救,已变成一个新人。他不再逃避耶和华,却一心一意想亲近神。他现在需要神的恩典,他展望着面前,只要他可从鱼腹中出来,他必遵照神的命令,他一定不再违抗,愿承受使命。他仰望着神的圣殿,因为他切求早日到神面前,献上感谢与赞美。所以第一段祷告以希望作结。

这节经文可联想诗第三十一篇二十二节:“我从你眼前被隔绝,然而我呼求你的时候,你仍听我恳求的声音。”在失望中仍有希望。

“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5节)

这首诗第二段在此开始,共三节,每节两行,也都是一律的。约拿再描述灾祸之严重,更显出救恩的奇妙。

诸水环绕我,好似诗第十八篇五节,诸水像“阴间的绳索”,困住我,使我完全不得自由,“几乎淹没我”原意是“到我性命”的尽头,正如诗第六十九篇二节“漫过我身”,所以“淹没我”是极好的翻译。这也有涵义,表明“直到我透不过气,几乎窒息至死。”生命已受着直接的威胁,无法忍受了,6深渊与诸水是同义字。这里的“深渊”与第三节的“深渊”并非同一个字,虽然在意义上是雷同的。这里的用字是与创世记第一章二节相同,是近东人在神话中描述的混沌之神(Tehom: Chaos God)。这里有否神话的观念,是无法臆断的,但是希伯来人对洋海深渊那种畏惧及憎恶的心态却呈现出来。深渊好似是恶者的居所。

提到有海草缠绕他的头,好似头巾包在头顶上一样。海草往往在海底,约拿可能已沉到海底,才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这样,那么当约拿被抛在海里,并没有大鱼立即将他吞下。他是一直沉到海底,诸水与深渊都围住他。他真是快被淹死的时候,然后在最危急的时刻,大鱼来吞了他,保全他的性命。但是这也可能是诗意的描写,不是实际有海草,只是他头昏脑涨,好似被甚么绑着一样。这里形容他心理的状态。所以实际的与心理的都有可能,甚至两者都有。

“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耶和华我的神阿,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6节)

他再沉沦下去,甚至在山根。照希伯来的宇宙论,山的根基是在深渊,就是在海底。所以地的根基在海中(参阅。他是走向阴间,地下最低层的深处。他已堕落到极点,都是因为他叛逆了神。

“地的门有永远的门闩。”是原有的词句,“关住”是中译词附加的。约拿发现他在死亡的门,好似地狱的门开了让他进去,门一关上,就闩住永远不能再开,这是最可怕的结局。他去了无法返回,难道死亡真是无可逃避的吗?于是耶和华向他施行救恩的神迹。这正如诗人所说的:“耶和华阿,你是从死门把我提拔起来的”。他也好似使徒保罗的体验:“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神把他从坑中救出来。照诗第三十篇四节(参阅,坑就是阴间,这两词是同义字。所以神的拯救是救拔,提拔他上来,不致再堕落下去。

第五、六节实际是重复第三节的涵义。约拿可能实际先在深海中,于最危急的时刻,才有大鱼来吞他,但是这也有可能是指鱼腹中的经验。在鱼腹中固然不受淹死的危险,但其中所经受的仍是十分难堪的。他实际是被囚禁在内,几乎窒息。在大鱼的胃里,说不定还有海草,也是十分恼人的,可能海草更缠绕着他的头。他在鱼腹中,好似在深渊,在坑中一般。他仍没有真正的自由。

“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7节)

现在浪子回头了,是在他无助到了极处的时候,就悔改,因为他醒悟过来,想到他的父亲。约拿也在最困苦的时候,想到只有一位可以帮助他、拯救他出离死亡的危险。惟有神能救他,因为神是创造沧海,又是管制海浪的。事实上,他有艰困、灾祸,就是因为他不肯想念神,注意神对他的要求。现在他在祷告中想念耶和华,这是他祷告最主要的内容。7这也是本章这首诗的内容,他的祷告已蒙应允,约拿的祈求已得着神的悦纳,从海底要达到高天,在神天上的圣所,神垂听并且施恩眷顾。

从经文的用词比较,“我心发昏”,使人联想诗第一四二篇三节,第一四三篇三节“我灵在我里面发昏”。因此有的古卷将“心”改为“灵”,其实这二者涵义是相同的。“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可参考诗第五篇八节,第十八篇七节,第八十八篇三节。在此处是重复第四节的结尾。耶和华的能力是随时成为祷告者的力量。这正好似希伯来书第四章十六节所说:“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8节)

第八、九节是最后一段诗文,着重信心的敬拜。第八节尤其是联系第七节与第九节。第七节深信神垂听祷告,施行拯救。第九节着重祷告蒙应允后的感谢。在这两节之间提到迷信者的虚妄,成为十分尖锐的对比。“虚无”是指偶像,所以加上“神”字,是中文译词的批注。偶像根本是无用的,也无价值可言,因为是不存在的。可能这里有意与第一章水手的祷告来比较。水手们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显然是亳无功效的。只有耶和华是掌管海洋的主,才可施行拯救。所以当风浪平息的时候,水手看出耶和华公义的大能,就大大敬畏祂。

这里也可能是指以色列人。他们有耶和华在历史中向他们施恩。但是他们背弃了圣约,竟然去敬奉假神。这使先知们十分痛恨。诗人也有这样的感慨:“我恨恶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我却倚靠耶和华”。另有经文也是取自诗的:“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这些都反映在约拿的诗里。那些离弃怜爱他们的主,是向耶和华失信的人,耶和华却仍是“怜爱”的,“怜爱”原意是信实的爱。人纵然失信,但是神不会失信,祂是始终信实的主。8

“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9节)

约拿许愿在他回去时,必到神的圣殿去敬拜,而且为感恩而献祭。他现在已经将祷告化为歌颂。许愿通常是在危难与困苦之中,还愿往往在圣殿中有敬拜与献祭的行为。在许愿时往往深深体会信心的实际与果效,知道神必施恩,不会落空。诗人说:“我拿甚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我要以感谢为祭献给你……”

现在约拿只能以感谢的声音当作祭品献上,以后才可以实际的祭牲,在献上的时候,敬拜耶和华。第一章与第二章都以献祭与许愿作结。第一章是水手的敬畏,第二章是约拿的敬畏。二者都是在危急中,同是在海难里,呼求耶和华,信靠这权能的神。他们都得到身体的拯救,也因此内心感动,敬畏耶和华。现在约拿才到达水手的信心的地步,完全感谢与奉献。外邦人原不认识耶和华,但他们的信心竟然那么迅速而完全的成长。反观约拿却因违背神,须走一条艰困的路,才完全回复。但是神并不偏待人。凡诚恳祈求神的,必蒙眷顾与保佑。9

诗最后一句话:“救恩出于耶和华。”也是欢乐与感恩的呼喊,正如诗第三篇八节:“救恩属乎耶和华。”本节也可参阅诗第四十二篇五节下,五十篇十四、二十三节。

(3)释放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耶和华吩咐鱼,没有话语记述,神的话语是鱼能明白吗?神又怎样来吩咐?这些似无答复的必要,因为鱼是在耶和华的引导下,把约拿吐出来。鱼是耶和华所使用的器皿,曾及时运载约拿,使先知的性命得以保全,完成了一项非常重大的使命。现在鱼也必乐意将这不消化的容纳物吐出来,一定倍觉轻松,扬长而去。

那旱地究竟在甚么地方,是在巴勒斯坦的约帕?还是在他施?都没有说明。约拿必须跋涉而行,甚至听到耶和华第二次的话,就向着尼尼微城走去。

 

1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213.

2 J.B. Bauer, "Drei Tage," Biblica 39 (1958) 356.

3 G.M. Landes, "The Three Days and Three Nights Motif in Jonah," JBL,86 (1967) 446-450.

4 Allen, op. cit. 216.

5 Allen, Loc. cit. 提及Bewer,Sellin, Wade, Weiser, Robinson, Aalders都认为 ~E祂: how,而希腊文译本Theodotian, 以及以后Calvin, Rudolph接受该字为 ~a祂: however,是表明一种愿望。

6 Bewer, Jonah, 46.

7 B.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1962) 49, 65.

8 Allen, op. cit. 219参阅N.Glueck, "Hesed in the Bible" 1967, 67. L.J. Kuyper, "The Meaningof  Isa. 6" VT, 13 (1963) 490.

9 G.M. Landes, "The Kerygma of the Book of Jonah," Interpretation,21 (1967) 26.

本章概要

本章是一首诗,为蒙拯救而感恩,却不是只为危急时求助的祈祷。在诗句中,显示危险已经过去,现在已有安全。神的安排有权能也有计划,目的往往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而且是积极的。最终要达到救赎的后果。所以神的安排显示了祂的公义和慈爱,信实与恒忍。在大海中狂浪怒涛,是创造主的伟大,也是公义的神之忿怒。当约拿落在深海,由大鱼吞了之后,神的安排又显露祂的信实与救赎的大爱。

主耶稣以“约拿的神迹”来说明祂自己的经历,尤其从第一章来看,可作很有兴趣的对比:

(一)约拿为受命向尼尼微传道,而有以后的经历。主耶稣为向以色列甚至普世传道,有非常的经历。

(二)约拿被水手抛弃,主耶稣被犹太人弃绝。

(三)约拿埋在海里,主被埋在地。

(四)二者被抛弃之后,就带来平安。

(五)约拿需要救恩,而主完成救赎。

(六)罪在约拿里面,罪在耶稣身上,祂来担当。

(七)约拿救了全船,主却救了全世界。

约拿因违命而受苦,但主耶稣为顺命而受苦。约拿知道救恩出于神,耶稣经历十字架,因为祂作成救赎,使人可以从神得着救恩。救恩确出于神。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这是多么重要的启示。在创世时,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的能力在大水之上。挪亚在洪水,摩西在红海,约书亚在约但河。当人面临大水的力量,他必失去一切。如果他能经过,能够出来,那是因为神的灵奇妙地作成拯救的神迹。他们都是经历死亡的危险,约拿也体验到了。

大鱼当然是恩典的记号。神救约拿,就以大鱼来接取他,使他不至丧命在大海中。所以约拿得以存活,不至灭亡。他被大鱼吞下,好似囚禁在鱼腹中。鱼腹对他是避难所,但也是监牢。约拿已经被定罪,大鱼是审判的象征。鱼腹在他也成为阴间的深处,使约拿真正经历死亡,与神与一切都隔绝了。但是约拿现在才真正体验神的恩典。重新认识他与神的关系。这就表现在这首诗之中。

如果照着有些学者的看法除去这首诗,认为这是以后编者所增添的,那么就不能看见约拿与神的关系。这却是本书所着重的。约拿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他对神的恩典有新的认识与体验。这是他在危难中的发现。

在这首诗里,恩典是永久的。当耶和华的话临到他,并不是恩典的开始。约拿是恩典的对象,在这以前已经存在了,甚至在一切经历之先,他还没有决定顺服或违背,他还没有听见神吩咐他的话,他没有明白自己有选民的身分,连他还没有生命之前。现在他于鱼腹里甚么都看见了。在死亡的经历中体验生命,在幽暗中看见亮光。

当约拿还在鱼腹中,还没有出来,确知完全的救恩,他已经知道救恩必定实现,甚至以“过去”的动词时式。他知道神以往的作为,就使他足够确信神的爱,后果是可预期的,因为一切都是恩典。

约拿的挣扎,也是每个人的挣扎。他的痛苦成为每个人的痛苦。正像约拿一样在洋海上波浪中浮沉,人却无力挣脱死亡的威胁。在每一时刻,人必须面对生命的危机。但是在神的安排与拯救之后,约拿看见神的恩典,就从哀求化为赞美。他曾被弃绝,定罪,竟然仍旧可以向神说话,神也肯垂听,与他同在。我们都可有这样复兴的经验。

约拿的神迹本身就成为预言的信息,实现在人的得救经验之中。主耶稣先经过死亡而复活,使人与神联合。所以人人都可因信,经受死亡,如从水里上来,受了洗,与主联合。

学者们认为本章的诗 第一至九节是单独的。最合适的地位,是在第二章十节后。约拿被大鱼吐出来,回顾起来,恍如隔世,逐渐在劫后余生的感受中,说出他内心的话,是祷告,也是感恩的祷告,是歌颂,因感谢而颂赞。

在这首诗里,没有提到大鱼或鱼腹。这里只是一个几乎被淹死的人,在危难中蒙受拯救。难道他只向拯救者感恩,却不提神拯救的方法 大鱼吗?为甚么他描述怎样下到山根,又怎样被海草缠绕,使他发昏,却不提被大鱼吞下的感觉?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作者自选这首诗,插在其中。另一个可能是编者或读者附加,作为解释。第二章十节如加上几句感谢的话,更能表达约拿的心态。因此有人以为这首诗应列于第二章十节之后。但是任何古卷都是将这首诗列在第二章十节前。当然另外有一个理由,诗文所描述的,未必是实际的,可能是表象的。有例可援的,在诗第六十九篇一、二、十五节,作者所描述被众水淹没似指疾病或其他危险。约拿虽曾在海中,也可以诗意描述他一切困苦。譬如“海草”只是一种心理的困扰,并非他真的沉到海底。再说这首诗有许多词句,与其他诗有不少相同之处。10

这确与不同的释经见解有关。通常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实际的,就是描述的全部是事实,约拿确在鱼腹中,献上感恩的祷告。另一种说法是看这诗的描述是表象的,可能指心情或其他的困苦。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首诗应作寓意的解释:约拿是以色列人,因为“约拿”其名为“鸽子”,以色列是愚蠢的鸽子(何七章)。鱼是巴比伦的权势,这也符合巴比伦的神话。大鱼吞了约拿,是以色列人被掳的经验。这样说来,这首诗成为以色列民族的感恩篇。他们违背耶和华,被世界的权势所侵。在被掳中十分困苦,却因此保全性命,得以存活。最仍蒙神拯救。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色列会众敬拜礼仪中所念诵的(A National Liturgy)。11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寓意的解释似乎很合理了。

关于这首诗是以后附加的说法,虽然这样说法不无理由,但是这样的解释,否认了本书的合一性,反而失去本书的连贯内容,再看本书之结构,似乎不可将第二章剔除。这首诗确有其独特性,但在本书的地位却很重要,几乎不可或缺,这一点应该是读者公认的事。

 

10 Bewer, Jonah, 22.

11 Bewer, op. cit. 24.

--A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拿书第三章

贰 外邦的罪人得救(三111

    (一)顺从

    (二)信服

    (三)受责

(一)顺从(三1-4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耶和华的话再临到约拿。神把他带回原来的地方,却不是原来的经验。神给他第二次的机会。有的人一次失败就永远失败。列王记上第十三章有一个背叛的先知最后还是给狮子吞吃了,他没有第二次的机会。约拿也几乎没有,他被抛在海里,面对着死亡。这是神额外的恩典,才把他救出来。耶和华在海里找到他,在鱼腹里保守他的性命。神审判他,又救赎了他,再给他有工作的福分,但他必须顺服神。

约拿必学到一个很宝贵的功课,好似彼得一样。彼得否认主之后切实悔改,再得主的叮咛,要他跟随主。约拿这次再回到主面前,切实地悔改,也完全地顺服。他在苦难中学了顺服。在第二章的祷告中,他说所许的愿,要去偿还。他是不是真的去耶路撒冷神的圣殿,神的面前切实地实行了呢?他有悔改与顺服的心,才会再听见神的声音。耶和华的话再临到约拿。在内容上没有甚么改变。但是神重复的话必加重了语气,更加强调神的心意。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2节)

这次吩咐与第一次完全一样,只是没有提起尼尼微的罪恶,却要他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信息完全一样,所以在此不必重复。但是重复的,仍是三项命令:起来、去、宣告。这是先知必须顺服的,方向没有改变,地方没有更改。约拿这次不再有其他心思,只有去,不再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也没有甚么思考或顾虑了。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3节)

“照耶和华的话”是先知应有的态度(参阅。他现在的顺服,好似海、风浪,与大鱼一样,完全由耶和华指挥。

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正如第一章二节所说的,指面积与文化包括财富。但是这里说是“极大”的城,可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尼尼微是在神看来的大城。神不会夸大,更何况无论甚么大的,在神看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另一种解释,以“神”来描写庞大,中译词“极大”,是“最大”(God as superlative degree)。这里特别指面积(God-sized)。

尼尼微是在主前612年被毁,在401年赛诺风(Xenophon)在该地区经过,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它的遗迹。史学家(Diodorus Siculus)根据第四世纪的史料,知道尼尼微城墙的宏伟,简直是任何城墙都无可匹比的。长的两边有一五○长度单位(每一单位为一八五公尺),短的两边约有九○单位,周圆为四八○单位,约计五十五英哩。所以就照这里所说,有三日的路程。

“三日的路程”有若干可能的解释:(一)这是指直径的长度,可走三日。(二)三日是指周圆。(三)要走到城的遍处为时三日。(四)三天是指三座城,包括尼尼微城及郊区。有人认为古时的计算方法(照Herodotus),一日的路程约为十七哩,三天共五十四哩左右,1也有人约略作为二十哩为一天的路程。因此只是尼尼微城,尚嫌夸大,必包括郊区,那么是大尼尼微地区。

有人以为那描述是指尼尼微的过去,因为作者用的动词有回忆的成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2根据一个碑文所记,尼尼微城周圆仅三哩,并没有那样大。但是邻区就大得多,北边有高山坝(Khorsabad),南边有宁绿(Nimrud)。尼尼微城本身不大,在西边,却与这两城成为三角地带,是有很大的面积,人口也必众多(参阅3这里提到三日的路程,只描述该城之庞大。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4节)

约拿进城只走了一日,这句记载的话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他走了一日,传道就停止了。(二)他走了一日,才开始传道。(三)他只化了一日的时间来传道。(四)三天的路程只走了一天,三分之一的工作。

他一定边走边传,他所宣告的,是本书惟一的预言,一句话的信息: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在中文译词有十二个字,在原文只有五个字,不能再简赅了,却那么有力!

“倾覆”一词,也是用于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不过那是天使宣告的(参阅。在那里居住的罗得,很晚才接到通知,需要立即逃难。尼尼微却有四十天的时间。七十士译本作“三天”,只三日的路程,走一遍就没有了,可能不十分可靠。四十天是试验期,好似摩西在山上四十昼夜的祷告,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的漂泊,四十是一个令人注意的数字。

这信息必定是十分惊人的,需要用十分兴奋的口吻大声疾呼,使人听起来,惊心不已。所以他们就有立即的反应。

 

1 Leslie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221.

2 参阅G.S. Ogden, "Time and theVerb hyh in OT Prose," VT, 21 (1971) 451-469.

3 R.C. Thompson & R.W. Hutchinson, A Century of Explorationat Nineveh, 120-25; A. Parrot, Nineveh and the OT, 85f; J. Simons, TheGeographical and Topographical Texts of the OT, 527.

(二)信服(三5-9

“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5节)

约拿传道的果效是惊人的,他的信息好似野火一般遍及全城。他们深信约拿所说的是出于神,他们就完全接受。他们信服神,照亚兰文译词:神的话。他们接受神的话,信服神的话,才有真实的悔改。

但是尼尼微是个大城,怎么可能有那么迅速而且一律的响应呢?除了神亲自向他们施恩,似乎无法令人置信。他们信服神的话,也实际是信服神。他们不知道耶和华是真神,所以他们只知道神是审判的主,现在求祂的怜悯。耶和华的圣名在第三章全未提及。

他们悔改的动作有两项:宣告禁食以及披上麻衣。禁食是以色列人举哀或悔改的举动,尼尼微是外邦人,也知道要有这样的举动(参阅。禁食是在神面前自卑,在以色列是于耶路撒冷京城宣告的(参阅。麻衣也是悔罪的表示(参阅

这里反应有点像第一章内水手的感受。他们先是惧怕(10节),以后敬畏的心油然而生。约拿原对外邦人有偏见,但他们所表现的,却是那么真实的悔改,不比以色列人差。他们所作的,也是多么有秩序,有条不紊,依次来作。实在令人佩服。

“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6节)

悔改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至上的。先有众居民的悔改,再影响君王。尼尼微城众民的举动是十分彻底的,似乎连一个也没有失落,“从最大的到至小的”这是指年龄呢?还是指阶级呢?如果是后者,最大的该是君王,但上一节没有提,似乎现在信息才传到。那么最大的是指谁呢?有可能是指财富,最富有的一直到最贫穷的,无论尊卑都一律在神面前自卑。

尼尼微的君王,好似第一章的船主,虽然二者的处境不同,却有类似的情形。水手先发动祷告,合力抛弃货物,然后船主才出现。这里全城的人先悔改举哀,以后君王才有行动。在第一章与第三章,都是引发读者对外邦人同情,甚至爱他们那一番真诚。这必定是作者的用意。

君王的名字没有提到,所以无从稽考历史的背境。甚至有人查究古代的亚述文献,也找不到这样的记载。但是这些似乎不是作者要向读者交代的。这里真正的重点,是指尼尼微举国上下都切实悔改,使神不忍降所说的灾。

这里君王没有先宣告禁食,他自行举哀,下了宝座表明自卑,脱了朝服。罾亚译本作“摘下冠冕”,这当然也是自卑的行动,可见他也十分诚恳地悔改。

穿上麻布,坐在灰中,又是举哀的动作。他自己树立了榜样,现在才进一步公布全城悔改的事。

“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甚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7节)

他命令属下遍告尼尼微通城的人,可能急急召集内阁商讨,立即采取紧急的行动。禁食的事终于宣告,不过比居民原来禁食更加彻底,他甚至包括家畜。根据波斯的习俗,家畜也要着丧服,来追悼家中亡故的人,他们的丧礼中,不但人,甚至家畜也都着孝。人应禁食,牲畜也应禁食。可见这次悔改的举动是十分彻底的。从最大的至最小的,从君王至平民,从人至牲畜。

这里也提醒读者约珥书第一章二十节的描述:走兽都发喘,好似与人一样哀求耶和华。外邦人不见得比以色列人差,而牲畜也不比人差。尼尼微若果真倾覆了,不仅人,连牲畜也一同毁灭。他们现在应该一同来承受未来的命运。

“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8节)

在悔改的举哀动作上,应做得十足。但是只有礼仪,还嫌不足。应当在道德方面有悔改的果实。一位外邦君王竟然有这样属灵的见解,几乎像先知约珥一样:“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

切切求告神,是必要的,祷告要恒切,求神的怜悯。恶道似乎指一般性的罪恶,手中的强暴似乎是专指社会不公正的事,如欺压别人,漠视人权等的罪恶。这里没有苛责尼尼微对列国的不义,单就他们自身的社会问题,已经够严重了。

“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9节)

“或者”这一口吻,又好似第一章船主所说的。他们都在仰望神的怜悯。他与尼尼微居民根本不明白神的恩慈,但却像约珥书第二章十三、十四节的话:“他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或者他转意……。”神的后悔,决不是意志的,因为祂不能出尔反尔。但是祂后悔,是情绪的,祂的爱不忍那些人灭亡,祂愿意他们悔改。

本章概要

本章着重三种转变,都是扭转整个的局面。首先是约拿的转变。他原是躲避耶和华的面,背道而驰。现在他面向着神,听从耶和华第二次的话,于是就起来往尼尼微去。神给祂的仆人第二次机会,约拿就顺服了。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内容与第一次的完全一样。这命令是重复的。重复是为着重(Repetition for emphasis),看出神恒久忍耐的心,祂对背逆的仆人忍耐,祂在忍耐中仍旧存心饶恕。祂给约拿的命令,叫他作事,好似本来没有发生甚么事一样。

约拿到了尼尼微,既没有严责那城的居民,不留余地的抨击他们的罪恶;他也没有滔滔不绝地劝导他们悔改。他并没有描绘世界的毁灭,也不曾提说耶和华的名。他只直接而简赅地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也许他有解释,但经文中没有记载。这是我们的想象与推论:如果有人问他,他就会告诉他们,这是神托付他的信息,他必须传出来。

也许约拿从鱼腹中的经历,是尼尼微的居民知道的。在亚述的观念中,大鱼是海中的活物,有神话的联想,似乎是一种神明。他们迷信的观念,更引起他们对约拿的恭敬与畏惧。他的信息必须听受。

于是第二种转变是尼尼微居民。他们的悔改几乎是立即的。第五至八节,钥字是麻衣。先是居民披上麻衣,宣告禁食,信服神。再是君王个人的悔改,自卑举哀,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之后他宣布通城的禁食,不但居民,甚至包括家畜牛羊。他们的转变是立即而彻底,在这三个步骤中,先是由下至上,然后再由上至下。由居民至君王,再由君王达于百姓,连牲畜也在内。外邦人这样切实悔改的表现,与以色列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种转变是神。神的转变是尼尼微人所期望的。“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9节)。但是尼尼微人必须转变,他们不转变,不悔改,神就不能不发烈怒,祂的怒气不会转消。所以神实际上并不转变,在祂没有转动的影儿,在祂并没有改变。转动的是人。我们转向神,祂必出现确如晨光。太阳是恒星,是不动的,地球的运转才决定光暗,背向太阳就是黑夜,转向太阳白天就来了。

在这三章经文中,都以耶和华为开始,以祂为结语。第一章一节与第三章一节,“耶和华的话……”。第一章结束时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下约拿。这是结语,又是开始。在希伯来文正典,一章十七节列为二章一节。所以这节经文成为非常完美的转接点。在第二章的结尾,耶和华吩咐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10节)。第三章十节,神不把所说的灾降与他们。这是作者十分优美的安排。

第二章与第三章有类似的结构。先是沉到波浪之下。接着约拿个人的反应(4节)。他又再沉下去(5、6节)。耶和华却将他从坑中救出来(6节)。

约拿的信息是值得深思的。这世界的日子也是可以数算的,好似沙漏一般快要滴尽了。今日世界的希望在于现代的约拿,看他是否积极而紧急地传递救恩与审判的信息。现今实在是最紧急的重要关头!

(三)受责(三1011

(1)主神的恩典

“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神看见他们切实悔改,就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下。尼尼微当时真的没有像所多玛那样毁灭。神也曾这样恩待以色列。摩西曾为他的百姓祈求,因为他们拜金牛犊,存心悖逆。他求神:“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于是耶和华后悔(14节)。这是神对他的选民的态度,对外邦人也是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神的救恩是为普世万民。耶利米传神的信息说:“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恶”与“灾祸”原文是同一个字。恶会带来祸患,因为罪的本身就是毁灭性的,更何况神必要除去罪恶。这灾祸是罪招致的,也是神要除灭的,这是指审判与刑罚。这是无可避免的灾祸,除非有真实的悔改。

这样有关灾祸的预言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悔改可改变应有的结局,不再是审判与灾祸,而是救赎与安全。“主耶和华说,恶人死去,岂是我喜悦的么?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么?”新约彼得后书也有这样的话:主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第一章,水手怎样在风浪中哀求神而得保护蒙拯救,这里尼尼微也因信服神而得救恩。约拿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因背弃神,原在神的震怒之下,在危险的风浪之中。他自知有罪,应受神的刑罚受死。但是全能的神拯救他。一个蒙恩的罪人,看见别的罪人得救,应该欢喜,但是他也可能因自私而有异议,这是多么怪异的反应呢?

--A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拿书第四章

(2)约拿的怨言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

神不降灾与尼尼微,是祂的恩慈,却成为约拿生气的原因。他在尼尼微城安置的定时炸弹,恐怕不会爆发了。如果神以对待以色列的办法(出三十二章),来对待尼尼微,那简直是无法忍受的事。约拿无法接受神的恩慈这个事实。他的自私使他生气。这里作者又巧妙地以相同的字眼来描述,“不悦”也是“恶”或“灾祸”的字。尼尼微作恶而遭致“灾祸”,但是他们切实悔改,那“恶”(灾祸)就不再临到他们。他们的恶除去了,那恶却在约拿身上,因为他大大的恨恶,当神的怒气停止了,约拿的怒气却发作。多么讥刺的论述!

约拿有甚么权利来发怨言?他自己刚从灭亡中被拯救,他的心应该充满喜乐与感恩,没有怒气与怨言。在鱼腹中,他感谢神的恩慈与拯救。在尼尼微,他为神的恩慈与拯救而发怒。第二章与第四章成为十分尖锐的对比。他似乎忘记了他所身受的恩典,失去了神赦罪的奥秘,新生命对他似不再有甚么新的意义。1约拿好似那个恶仆,自己得着债主的宽恕,免去债务,却追究那欠他小额贷款的人,竟毫不悲悯。主耶稣在比喻中那样说:你不应该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么(33节)。约拿似乎完全不明白恩典的意义。

“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么?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2节)

约拿开始祷告,他的祷告不是感谢与赞美,内容完全相反。“耶和华阿”似是祷告的口吻。但是其他的话不是祷告,是信念的说明。他的宗教观念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基本的公式是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节起,在约珥书第二章十三节也类似。约珥书第二章十四节,是在本书三章九节。约拿的观念仍是以耶和华为圣约的神,祂与以色列是建立在恩典的关系上。神有恩典与怜悯,是信实的爱。神不轻易发怒,所以后悔不降所说的灾。但是这样的怜悯似乎不只在以色列,也在万国。他应该认识神是普世的主,祂的关怀也是全世界的。诗人曾说:“耶和华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这慈悲或慈爱是信实的爱(hesed),在旧约中出现多次(除先知著作以外,如在等)。这就是新约中恩典的涵义。

约拿似乎说,我既信这些观念,也必会实行出来,那么预言尼尼微城倾覆的事,岂不是只成为一种威胁而已。神到时还是舍不得刑罚,使约拿的信息完全不能实现,这是一件非常难堪的经验。这是从开始他就知道的,所以何必多此一举呢?到底应该责怪谁呢?是约拿吗?他背弃神而逃避。但是神呢?祂可以出尔反尔,有公义的性格,却没有公义的行为,一味纵容与宽恕。因此,现在是约拿有理由为甚么要逃避,为甚么不照神的旨意在第一次就听命往尼尼微去。

约拿所知道的信息只是反面的,尼尼微城必会倾覆。但是预言常是两面性的,因为那是有条件的。如果尼尼微城不悔改,不离开恶道,结局一定是灭亡。但是他们如果肯回转信服神,神也必转意不发烈怒,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这正面的,却是约拿看不见的。事实上“倾覆”一词也可译为“转变”用同一个字)。所以再等四十天,事实上只等几天,尼尼微城已经好转了。这是神奇异的恩典。

“耶和华阿,现在求你取我的命罢!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3节)

这里的主题是耶和华的恩典与约拿的性命。第一、二章也是有这主题,耶和华的恩典保全约拿的性命。现在当耶和华的恩典临到尼尼微城,约拿反而求神取他的命。他看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逃避。他现在逃避耶和华,无非想保全性命。在船上想逃生。现在当他发怒的时候,他不要性命,那才是一种解脱(参阅2

约拿求死,似乎与以利亚十分相似。先知以利亚实在为打倒巴力的崇拜者疲于奔命。他很想继续先贤者的遗志,除去异教的毒害,但是他也没有成功,不如归到他们那里以死来了结。他求死的理由是“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但是约拿只说:“因为我死了比活着更好。”约拿究竟不如以利亚,因为以利亚所作的,只有叫约拿更惭愧。耶和华拯救了约拿,但是他还是依然故我,没有真正改变。

(3)受责与受教

“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4节)

约拿的祷告现在由耶和华来答复。祷告中只有怨言,甚至强词夺理,表明他违命是应该的。更进一步他在求死,简直是撒野的行为。神先没有责备他,只以问话促他省察。他在鱼腹中,知道要感谢,现在却没有感恩的话。他知道救恩出于耶和华,神看重他的性命,他又怎可求死呢?神拯救他,为使他去拯救别人。他曾一度顺服,往尼尼微城去。但是一看见那城的救赎,他又成为一个反叛者。在第一章神让他看见大城的罪恶,他就因此背叛逃离神,不敢去。这里神让他看见大城的拯救,他却因此背叛神,向神怨言,表明他极不愿意。

神必须责备他,促他醒悟。神必须教导他,使他明白,但是教育的过程实在是艰难的。

“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5节)

这一节有三次提到“城”,中心思想就在此处。约拿出城,离开这可憎的城,可能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一走了之。他对这城恼怒,是多么不合理呀!他出了城在外面,盼望那城最后终于倾覆,而他却及早逃离,必有安全。他总是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尼尼微城。第一章他不去,第三章他去了,仍是只走了一天宣告一下。现在他又离开那城,怎可与这城共存亡呢?

他为自己搭了一座棚,是用树叶与树枝编成的,在用字方面,作者可能蓄意使读者联想住棚节,因为住棚节的棚字也是同一个字的(Sukka,。这样从身体的需要来说,白天可遮太阳,晚上可免寒气。但是他心理方面的好奇,还是要看看那城有甚么情形会发生,最好还是到时倾覆,证实他先知的信息,看见神公义的忿怒。

当耶和华以问题来答复约拿满有怨言的祷告,祂问了并不希冀约拿的回答。约拿没有顶嘴,却在行动上仍充满着怒气,他的旧性情仍在作崇。约拿仍是我行我素,不管神怎么对待他。耶和华现在也必须以行动来教导。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6节)

“耶和华神”,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与他们有圣约的关系,是掌管历史的主。神是“以罗欣”,祂有绝对的权能,全地都是祂的,祂是历史的主,也是自然的主。万物都是祂所造的。祂造沧海与大鱼,祂也造旱地及一切的生物,包括树木。祂现在安排一棵蓖麻,为补那草棚的不足,因为那棚不能使约拿避寒与避暑气。神完全为约拿预备保护的恩典。

蓖麻是在巴勒斯坦一种十分多的灌木,这是七十士译本所定的,因为希腊文字义不甚清晰。有人照亚甲文译为棕树(Ricinus Communis: Palm-christ),大约在五、六个月之内可长八贾高。有的以为是埃及的长春藤(Kiki)。有两种希腊文译本(Aquila and Theodotion)也这样译出。类似的解释也可见于另一种希腊文译本(Symmachus)以及犹太注释(Talmud),耶柔米的著作。3这种植物多在沙土长成,特别迅速的长有宽大的叶子,有四伎恚八汲ぃ可作很好的遮盖物。

约拿为这植物大大喜乐。他贪图个人的逸乐,比尼尼微得救更重要。身体的舒适使他心里快乐,除掉他的怒气。

“次日黎明,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7节)

神安排植物,原为约拿的舒适。现在为教导约拿,又安排虫子,来咬蓖麻,以致枯槁。神在自然里有绝对的权能,人是拗不过祂的。在表面看,这里又有一项矛盾。神出尔反尔,既为恩慈的安排,又有毁灭的力量。在自然界许多也都是互相冲突的,虫子比蓖麻小,却比那植物有力,可以任意摧残。那么旺盛的生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毁坏。这又怎么解释呢?这样说来,人所需要的,就是得着神的供应,也不能持久。在最需要的时候却毁坏了。这是多么大的讥刺。

这里虽译为一条虫子,可能是指一群,以单数来说明集体名词,是那一类虫子,一来就迅速破坏。神无非用这些作为实物教材(Object Lesson),促约拿醒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看看约拿关怀的到底是甚么?是谁?

“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8节)

神的无情,好似变本加厉。没有树木遮盖,而现在又是热风,使约拿更无法忍受。这东风似是沙漠的干风,在阳光之下,更加炙热,无法经受得起(这种风称之为Sirocco是沙漠特有的)。4这次他生气似乎更加厉害,没有昨天安适的经验,也许还好些。现在好像甚么都与他作对,他就更加不能忍耐。

这是他第二次求死,这次生气要比第一次更甚。他撒野的情形几乎无法收拾。这里又回到第三节,绕了一圈,又回到约拿生气这件事。他的怒气与失望,就以这样撒野作为武器,来对付一切,包括神。他的自我受了中伤(所谓Ego-Injury),就更加敏感,草木皆兵。甚么都是来敌挡他,谁都成为他的仇敌。他现在已经完全孤立,还有甚么生的意志?

“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么?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9节)

神仍继续忍耐,没有明明责备,好似第一次一样,依旧促他自省。这次神认为约拿发怒的理由更可笑,只为一棵蓖麻,比本来服事传道的工作,实在微乎其微。这样就要求死,简直太过分。但是约拿硬着颈项,居然与神争辩起来。他自认有充分的理由,他要硬到底,决不妥协,绝不低头,情愿以一死来表白。作者用讥刺的方法,到此可说是已达巅峰了。

“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10节)

神教导约拿,用三项实物教材,以蓖麻为主,再有虫子与炎热的东风。现在可以详加解释了。耶和华对约拿说: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的怒气。你爱惜这蓖麻,不过贪图短暂的安舒。它对你到底有多少价值?你对它的需要,也只是一时的,没有真正深切的关怀。你爱惜的其实不是它,而是你自己。过分的自怜是危险的。

你说你爱惜它,你连一个园丁的心意都不如。园丁还愿望小心栽种,之后又细心照顾,加水施肥,不使它贫瘠枯干。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你爱惜它,为它作过甚么?

你既没有付上任何的代价,一夜发生,使你有过享受,一夜干死,你也不可有甚么闲话。你所得到的都是恩典,领受了,感谢,失去了,就心存顺服,没有甚么遗憾,又怎么可以发怒呢?你说可以发怒以至于死,是指发怒到极点,对你有甚么益处。5

一夜发生,一夜干死,就是多么短暂,何等迅速。人生也是那么无定,没有恩典,又有甚么凭借?这样不是太冒险了吗?

“何渍饽崮嵛⒋蟪牵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11节)

尼尼微是大城,罪恶大,面积大,人口也众多(本节)。姑且不论成年的居民,单论儿童,就有十二万多人。除了大城中“至小的”,甚至还有许多牲畜,都是神所爱惜的。

幼童是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申命记第一章三十九节:“不知善恶的儿女”。希伯来的思想,右手为善,左手为恶,所以右左指善恶。6这也是以赛亚书第七章十五、十六节“弃恶择善”。通常幼童在七岁左右可分辨简单的善恶。有时善恶也未必指道德方面,也指实用方面(Pragmatic),好坏或合宜与否。如果这样幼童占人口五分之一,那么尼尼微应该有六十多万人口。如果只指更幼小的儿童,分不清左手右手的,通常在两岁左右,应占人口十分之一,那么全城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幼童并不占有重大的比例,但是神爱惜他们,他们虽然在罪恶的环境,究竟还不会分辨。神又怎能忍心毁灭他们呢?

再说牲畜,大概指家畜,或畜养的牛羊。们的生命是神赐的,也是神养活的。们因人的罪而在苦役之中。神也照样舍不得将们灭绝。

在数字的计算方面,这里是以亚兰文的字形,作“一万”解,再加上面的字是十二,合计为十二万。在古代亚述的碑文,曾记述建造宫殿有六万九千五百七十四人,看来全城人口确有相当庞大的数字。当然确实的人口仍旧无法计算,可能也没有必要。

也有人认为这里不是指幼童,因为本节的“人”字,是指一般性的。所以笼统地指尼尼微的居民。7他们犯罪,固然有良心的责备,但是有的情形却是他们不知道的,他们缺少道德的辨别力。保罗也说过:“我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恤,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而作的。”神顾惜尼尼微居民,但一定不限于十二多万人。这里的人口众多,是作者的用意。

当耶和华说完之后,约拿就没有再答话。本书的结语似乎不尽理想。但是这可能是作者的设计,似乎暗示约拿以缄默表明谦卑的受教。他不再自怜,却降服在神面前,承认自私与无知。他若真的成为神的仆人,必须捐弃己见,让神扩大他属灵的视野,看见神的怜悯更深切,祂的关切更广大,救恩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以色列,更是整个的世界,地上的万民。

 

1 A. Feuillet, "Les Sources du Livre de Jonas," RB, 54(1947) 347.

2 D. Daube, "Death as a Release in the Bible," DooumGratulatorum E. Stauffer 82-104, esp. 94-98.

3 Leslie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 Micah, 232.

4 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68.

5 “发怒以至于死”参阅D.W. Thomas, "AConsideration of Some Unusual Ways of Expressing the Superlative inHebrew," Vetus Testamentum, 3 (1953), pp. 209-24, especially 219.

6 申命记除一章三十九节外,尚有九章三十六节。他们即使不是指幼童,也可能是不成熟的成年人,心智幼稚。参阅A.D. Martin, The Prophet JonahThe Book and the Sign, 87.

7 这样说法的有Brockington, Wolff, Kraeling,Ellul, 参阅R.B.Y. Scott, "The Sign ofJonah" Interpretation, 19 (1965) 24.

本章概要

约拿的经验是在神面前受教,学习谦卑的功课。神知道人的整体,包括人的理性、情绪与意志。祂深切地认识约拿,虽然约拿恼怒争辩,神仍向他施恩。神不会感到惊奇或不满,祂仍设法教导约拿。约拿无论怎样反叛、顶撞,神总是有无尽的爱与忍耐。神的饶恕不只是七十个七次,更是无穷的。神牵着反叛的孩子,一直到那孩子屈膝跪下,虔心的认罪。

约拿发怒,他是向神生气,因为他始终认为他自己是对的。他说:“我知道……”(2节),他知道得清楚,所以不再需要恩典。他可以将神的启示来辩驳神的旨意。他会引用神对摩西的话,作为辩论的依据。他以神的话语,求拒绝神的旨意。撒但试探主耶稣的时候,不是引用圣经的话吗?这是史学家、哲学家及神学家必须谨防的危险。

约拿实在没有真正明白他先知的职事。他只知道自己要忠心,甚至牺牲。他却已经忘记最需要的恩典。他不记得神赦罪的奥秘,就是他自己经历的赦免之恩,使他的生命更换一新。其实他已体验了神诸般的恩典,他凡事都需依靠主给他的恩典,但他却没有将他所体验的告诉别人。他好像也忘记神对他的忿怒,因为他叛逆神,但是神在忿怒之后,仍有赦免的恩典。这正如诗第三十篇的作者所经历的:“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5节)

约拿求死,第一次是因他不满神的作为,神没有毁灭尼尼微城。这样他新生的经验,从死里逃生,神拯救他的事,这一切几乎是一些幻觉而已。他的生命毫无改变。神既没有断然的行动,约拿仍是一个同样悖逆的人。他以为他与神有交往,但是神却不肯听他的祷告。他认为他既是神的工人,但神却一点也不赞赏他的工作。他往尼尼微去,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但是好像白付了代价。他生命的目的似乎失去了,他还活著作甚么?

神教导约拿,好似对待约伯一样,以客观的方法来指示,其中显明祂的爱与能力。祂有能力安排蓖麻,表明祂保护的爱。祂也有能力安排虫子与热风,在约拿主观的判断中,那是没有爱的行动。如果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其中仍有爱的启示,因为提醒约拿,有关神的爱,祂爱尼尼微城中不会分辨左右手的人,甚至牲畜。这些都是神所爱惜的。约拿所爱惜的,只是蓖麻,因为这曾给他肉身的舒适。没有它,他肉身受苦,心理受困,他情愿死。这二次求死约拿似乎更加主观,越发幼稚了。只有当约拿可以脱去那样自我与主观的见解,他就能找到真正与完整的中心,是在神爱的恒久与信实。

人有罪,罪是无知,无可救药的盲目与胡涂。罪是神所憎恶的,但神却不愿罪人失落。所以祂怜悯他们,主耶稣看见群众好像羊没有牧人,也怜悯他们。神怜悯约拿,引他从无知与自我的樊笼里出来。

许多信徒犯了约拿同样的错误而不自觉。主以恶仆的比喻(太十八章),说明人得赦免,却不赦免别人。约拿自己蒙了拯救,知道感恩。但他看见别人蒙恩,却不满起来,甚至发怨言、生气。我们都多么需要神的责备与教导,好像约拿一样。

这就是为甚么约拿书没有结束,只以神问约拿的话为终结。我们当然很想知道约拿的回应。他到底是否谦卑下来,俯伏敬拜呢?还是更加生气,一走了之,再一次背弃神?但是我们又何必追究他的反应呢?耶和华最后的问题实在太大了,这不是只关乎约拿的救恩,而是涉及世界生死的问题。全世界的救恩不是比甚么都重要吗?约拿不会回答,我们呢?照主耶稣的话吧!

这最后的问话,在本书中没有答复,只有一位,祂知道神有充分和丰富的恩慈,所以祂作成救赎,为使全世界凡愿意信服神的,都能得救。

本书为先知文学,其信息是神在历史的启示。但是本书的结束,却以自然启示为重点。神所用的实物教材,都取之于自然,不仅在第四章,第一、二章也以自然界的事物来启示:风浪与大鱼。神也说明祂爱的心意,不仅祂爱惜人,甚至牲畜。一切是神的创造,祂爱惜祂所造的。这也是约伯记所能看见的真理。耶和华最后在旋风中向约伯说话,将自然界的现象,生物与非生物都呈现在约伯面前,让他看见神的爱与能力,不仅对人,更对万物。耶和华也用问语促约伯思考,最后约伯也不敢说话,只以手口,表明他完全谦卑的顺服。他也厌恶自己,因为从主观中出来,才客观地看见神的伟大,宇宙的奥秘尽在神奇妙的爱与能力之中。本书也有约伯记那种智慧文学的格调与主旨。

神向约伯启示“大”,使约伯看见自己的“小”。神也以同样的方法教导约拿。本书除第二章之外,曾有十四次提到“大”。尼尼微是大城、极大的城。神掀起大风浪上、12),神安排大鱼,外邦水手在危险中曾大大惧怕,风浪平息又大大敬畏耶和华。在第四章二节“丰盛的慈爱”,“丰盛”原意也是庞大与伟大,是大量的。第六节约拿有了蓖麻遮蔽,使他肉身没有那么受苦,他为此大大喜乐。但是神所关心的,还是大量的人口与许多牲畜(11节)。

从结构来看,本书第一章与第四章自成一组,第二章与第三章成为一组。第一章先由低潮至高潮,以风浪的危险使船上的人每况愈下。最后他们把约拿抛掉,海浪平息,他们敬拜献祭作结。第四章起初是约拿的怒气与埋怨,最后是耶和华爱与关怀来平息约拿的情绪。第二章与第三章从无望至希望,从灭亡至得救。第二章约拿在鱼腹中祷告,提到他下沉被淹没的经历,从地理的环境及属灵的情况,都是沉沦下去,一直到深处。但是神将他从坑中救出来,提拔他上来,使他可以在神面前,他就体验救恩是出于耶和华的。第三章尼尼微被宣告四十天后必倾覆的噩耗,但是他们立即彻底悔改,结果就在希望中,深信神有怜悯,他们不至灭亡。果然神没有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

从内容来看,约拿在外面的经验记载在第一、三章,他内里的经历是在第二章及第四章。第四章有神的动作与话语,就更加活泼。第二章只是约拿的祷告,是他内在的感受。虽然他也回忆当时遭难的惊险,也有相当生动的描绘,但不及第四章那么切实。

有一点是使第四章与前三章分开,就是有关生死的事。第一章水手求生的欲望太大,用尽方法脱离危险。第三章尼尼微居民求生的意志使他们不得不抉择。因为他们相信这城必定倾覆。所以他们立即切实地悔改,在紧急中刻不容缓,以图生存。约拿在第一章的记载中虽要水手把他抛下海,但他原来也因求生而违命。他不愿为道殉难,恐怕在尼尼微人们因拒绝审判的信息,迁怒于他,将他杀害,至少这是他的想象。所以他不愿往尼尼微去作无谓的牺牲。第二章他求生的愿望更强了。所以他得着拯救,兴奋心情不能自已,“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只有第四章内,约拿两度求死,显然十分奇特与突出。这是由于他理性的困惑,神学的迷惘,以及信心的危机。约拿认为神的慈爱是纵容,公义不及怜恤,神过分自由,出尔反尔,没有限度,无法臆料。人服事神,不被重视,不受尊重,又如何能完全顺服、忠心到底呢?但是以人来测度神是多么危险的事!

约拿现在好似仍旧活着,活在我们中间。我们是现代的约拿吗?

参考书目

约拿书

Aalders, G.C. The Problem of the Book of Jonah. London: The Tyndale Press, 1948.

Bewer, J.A.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Jonah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Commentary). Edinburgh:T.&T. Clark, 1951.

Bohme, W. "Die Composition des Buches Jona,"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haft, (1887).

Cheyne, T.K. Jonah, A Study in Jewish Folklore and Religion.London: K.Paul, Trench & Co., 1877.

Duhm, B. Die zwo/lf Propheten in den Versmassen der Urschrift u/bersetzt. Tu/bingen: J.C.B. Mohr, 1910.

Ewald, H.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840.

Force, M.A. Jonah Speaks. Minneaspolis: The Lutheran BibleInstitute, 1950.

Glaze, A.J. "Jonah," in the Broadman BibleCommentary, vol. 7.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72.

Henderson, E.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hornapple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from 1858 edition issued by Hamilton, Adams, and Co.).

Hitzig,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Leipzig: Weldman, 1838.

Keil, C.F.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vol. iv.Grand Rapids:Eerdmans, 1866.

Kennedy, J.H. Studies in the Book of Jonah.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56.

Knight, G.A.F. Ruth and Jonah (The Torch Commentary Series). London: SCM Press, 1950.

Marti, K. Dudeka-propheten (Kurzer Handc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Giessen: A.Topelmann, 1903.

Myers, J.M. Hosea, Joel, Amos, Obadiah, Jonah (The Layman's BibleCommentary). Richmond: JohnKnox Press, 1960.

Mitchell, H.G. and J.M.P. Smith and J.A. Bewer. A Critical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and Jonah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Commentary). New Yor祂: CharlesScribner's Sons, 1912.

Newcome, R. An Attempt towards an improved version, metricalexplanation of the Twelve Prophets Minor. London: Taliesin Press, 1836.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Handkommentar zum AltenTestament). Go/ttingen: Vanderhoeck & Ruprecht, 1897.

Perowne, T.T. Obadiah and Jonah (The Cambridge Bib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87.

Pusey, E.B. The Minor Prophets: A Commentary, vol. iii.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0.

Schmidt, Hans. Jona. Eine Untersuchung zur vergleichendenReligionsgeschichte. Go/ttingen: Vandenhoeck &Ruprecht, 1907.

Sellin, E. Das Zwolfprophetenbuch (Kommentar zum AltenTestament). Leipzig: A.Deichert, 1922.

Smart, J.D. "The Book of Jonah," The Interpreter'sBible. vol. vi. New Yor祂: Abingdon Press, 1956.

Smith, G.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ii.New Yor祂:Harpers and Brothers, 1928.

von Orelli, C.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 J.S. Bank.Edinburgh:T.& T. Clark, 1987.

Wade, G.W. The Books of the Prophets (The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London: Methuen & Co., 1925.

Wellhausen, J.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Berlin: De Gruyter, 1892.

--A5-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读 约拿书这本经书

先知约拿的故事是圣经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从小就在教会生活长大的人,几乎从幼儿开始就会听到约拿的故事,也可说是一篇百听不厌的圣经故事。大多数的人都是将注意力放在约拿怎样逃跑,以及他被一只大鱼吞进肚子里,却没有死去,这种相当戏剧性的过程;但却对约拿书所要诠释的信息往往给疏忽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其实,约拿书有非常好又独特的信息,特别是对今天的人来说,约拿书更是一本不可缺少的经书,它所涉及的范围,不仅是种族的问题,更是拯救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和深思。
约拿,这名字的意思是“鸽子”。通常“鸽子”也被用来代表着以色列民族。而在先知何西阿的比喻中,形容以色列人就像“无知的鸽子飞来飞去”,不知道自己的巢在哪里(参考何西阿书七:海。
是否真的有“约拿”这个人?是甚么时代的人物?真的有被大鱼吞进肚子吗?尼尼微城的人,上自国王,下至一般家禽动物都会跟着悔改,真有这回事吗?若是动物也会禁食,如何想象那种情况会是怎样的画面?类似这样的问题经常被提起。其实这并不是约拿书的中心问题,因为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其它经书中。约拿书之真正重要的,是探讨这本经书所带来信息的意义才是重要。

这本经书写作的年代
在旧约圣经中有两本经书,篇幅很少,但却都是大家喜爱的,除了约拿书外,另一本就是路得记。这两本经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对外国人赞誉有加,对自己以色列同胞虽然没有严词批判,但从经文记载的内容读起来,却可闻出一股浓浓的批判味道。而将这两本经书与主前第六世纪末叶开始的返国运动,以及后来写成的两本经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等对照来看,就会发现排外运动引起的族群之间对立,以及高举以色列民族独尊、圣洁等观念,就不难看出这两本小经书其实有它特别贡献和意义的地方。这也是为甚么有不少圣经学者宁愿相信这两本经书是采用古老的历史背景,写出当代的社会中,以色列人和外族人之间紧张与冲突的问题。
如果坚持这本经书的作者就是列王纪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所记载的那位先知约拿,那就是主前第八世纪的时代,也就是北国以色列王国最兴盛的耶罗波安二世的时代,从这个观点来看尼尼微城的事件,则可以理解为甚么有些圣经学者会极力强调,约拿书就是如同书中所提的,背景就是主前第八世纪的事件。因为主前第八世纪北国以色列所面对的是亚述帝国,该国正开始在崭露头角,不过尚不足以构成以色列的危机。因为当时的北国以色列国势甚强,他们看亚述,只不过是一个小邦邻国而已。
不过,有不少圣经学者是从经文所引用的文字、词句分析得知,这本经书内甚多是回国后所用的亚兰文风格,包括第一章七、九、十二节、第二章一、五、十节、第三章七节、第四章六、八、十节等。又在第三章三节所说的尼尼微“是一座大城”,这句话所用的句型是“过去式”,换句话说,在作者写书的时代,这座城已经不存在了。尼尼微城是在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伦帝国毁灭的。因此,如果用过去式形容该城很大,表明至少该书是在主前六一二年之后写出来的作品。另一方面,从古老的文献中也看到亚述帝国不用“尼尼微王”称呼国王的名号,他们用的词句是“亚述王”或是“亚述的王”,从没有用“尼尼微王”这种说法。
但是这种看法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的观点,除了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列王纪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所记载,说约拿确实是“迦特‧西弗亚米太的儿子”之外,也认为在主前第八世纪将 神的信息传给外国人,并且认为外国人也会听从先知的话语之例子,在圣经中并非没有,例如先知以利亚以利沙都曾传 神的信息给外国人,且外国人也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参考列王纪上十七:丁牵列王纪下五:啊粒,并且更重要的是,包括约拿的事迹在内,都曾被耶稣基督引用来当作教训的材料(参考马太福音十六:常路加福音四:取剩。
这种对作者的真实性之争论迄今未休。不过,我还是偏向这本经书乃是在返乡重建家园时代所写的作品,因为从经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作者努力在见证慈悲的 神,只要有人真诚的悔改,祂就会珍惜、疼爱,并且会因此而改变原先想要惩罚的计划,不论这些人是属于哪种民族,都是 神所喜爱的。因此,被呼召、拣选成为 神子民的以色列人,并不能独占 神的慈爱,而应该是分享 神的爱,这才是作者撰写此本经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经书的主要信息
约拿书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和其它先知文献不一样;通常先知文献都会提到有关以色列人或是其它国家的问题,以及 神对这些违背祂旨意的子民将采取的惩罚。但约拿书不是这样,虽然提到有关尼尼微城人民犯罪, 神要惩罚它,但却没有提起犯罪的内容,只说他们的行径是“多么邪恶”(参考一:保,以及国王下令全国人民必须“停止邪恶的行为,不做强暴的事”(参考三:罚,并没有其它更为详细的记载。更特别的地方是,这本经书是以“故事”的型态来写,而在故事中则含有很深的隐喻。
这本经书的主要内容,是在述说 神爱全人类,祂并不是只爱以色列人而已,就像先知约拿自己所说的, 神是个“慈悲怜悯的 神”;祂“不轻易发怒,满有仁慈,常改变心意不惩罚人”(参考约拿书四:保。耶稣基督也这样说:“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并且为迫害你们的人祷告。……因为,天父使太阳照好人,同样也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参考马太福音五:邸埽约拿书的作者告诉我们, 神的爱甚至及于所有的受造物,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祂所珍惜的对象。
另外,和其他先知运动所传递的信息一样,约拿书也告诉我们 神所喜爱的,是人要有确实悔改的心,无论是谁,只要是真实悔改归向 神,祂就会宽恕、赦免。这样的信息在先知文献中随处可见(参考耶利米书三:弧迹何西阿书六:担弥迦书六:怠罚。这种信息对返国后重建家园的以色列人来说,有很特别的感受,因为在那排外气氛相当热络的环境中,这种信息带给那些因为与外族人通婚而硬被拆掉分离的家庭来说,是相当温馨和安慰的信息。而对那些坚持“纯化”种族主义的以色列人来说,则有很大的冷却作用。

本书可分成下列几个段落
1、第一章,约拿蒙召和逃避 神的呼召。
2、第二章,约拿在大鱼中悔改而获救。
3、第三章,约拿顺从 神的命令,去尼尼微传信息。
4、第四章,约拿的不满和 神的响应。

--B1-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一讲:向 神挑战

经文:约拿书一:啊

旧约圣经中有两本经书都是相当脍炙人口的故事,一是路得记,另一就是约拿书。这两本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篇幅很短,但却让读者一读就想要一口气将之读完,且会让读者回味无穷的经书。只要是从小在教会长大的信徒,都会听过约拿的故事,因为这是说给小孩子听最好的故事题材之一,且往往是令人百听不厌,不但是小孩如此,大人亦然。
被列为十二位小先知中的一位的约拿,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的写法和一般先知文献的类型很不一样,原因是这本经书以故事的方式写出来,一般先知作品都是以先知传递 神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约拿书还有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他在谈 神的爱时,只谈 神的宽恕、赦免,不谈 神的惩罚,这一点也是这本经书最中心的信息。
用故事的方式写出 神要先知传递信息,这并不是没有,但例子甚少,例如撒母耳记下第十二章一至四节,记载先知拿单大卫王讲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说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家,养了许多牛羊。他的隔邻住了一个贫穷人家,只养一只小羊,这个贫穷人照顾这只唯一仅有的小羊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天有钱人家有客人来,舍不得杀自己家里的牲畜宴请客人,反而去隔邻偷了那贫穷人家仅有的一只小羊杀了请客。结果大卫王听到这里便大发脾气,说这个有钱人该死,怎么可以做这样残忍的事。拿单于是说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大卫自己。接着先知拿单开始数说大卫怎么可以把自己部下乌利亚设计杀死,然后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芭夺过来当妻子?这时大卫王才知道原来故事是针对他讲的。
但像约拿书这样,用故事的方式来架构完整篇幅之题材的,在圣经中可说是没有,而这篇故事可说是仅有的一篇。
我曾一再强调过,有些经书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述说书内所提起的时代,但内容并不是真的那样,而是在说另一个时代背景所发生的事件,作者想要对那些事件提出不同的看法。我对约拿这本经书的看法也是如此,我认为作者并不是在写主前第八世纪的亚述帝国兴旺的时代,而是借用亚述帝国的背景,在写第六世纪末叶至第五世纪中期之间,以色列人纷纷从外国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后,发生在巴勒斯坦地区排外事件。就像路得记的作者所提供的题材一样,主角是个以色列人所鄙视的摩押女子路得,嫁给以色列人,但却是个很好的媳妇,对婆婆的爱和顺服,让那些原本鄙视她的男方亲人都赞不绝口。同样的,约拿书也是用一个 神仆人先知约拿作为故事主角,说到他对外国人的排斥之重,反应出当代以色列人的心结。作者用这样的题材想表达一件事: 神并不是如同以色列人所想象的那样狭隘,而是有丰富的爱,远远超过以色列人长久以来所认识的 神。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三节:
有一天,上主向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薄澳阃尼尼微那大城去,公开斥责那里的人,因为我注意到他们是多么邪恶!”驳是约拿往相反的方向走,想逃避上主。他到了约帕港,找到一条要开往他施去的船。他付了船费,上了船,要跟船员们一起到他施去。他想,逃到那里就可以远离上主了。

约拿书列为先知文献中,主要的原因是和第一节有密切关系,因为这种“上主向某某人说”这样的句型,正好就是先知文献特有的文学形式(参考列王纪上十七:罚耶利米书一:保何西阿书一:保约珥书一:埃哈该书一:啊玻撒迦利亚书一:埃。这样的写法都在说明一件事:先知所要传讲的话语,都是 神要他传讲的,不是他个人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先知米该雅所说的一句话来说明先知应该有的态度:

“我指着永生的上主发誓,上主对我说甚么,我就说甚么。”(列王纪上二十二:剑

这句话说明了先知应该有的责任以及传递 神要他传讲信息的态度。不能有增添也不能有减少。
第一节说约拿的父亲是亚米太。在列王纪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有这样的一句话:

“这是上主―以色列的 神藉他仆人迦特‧希弗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先知所预言的。”

从这句话来看,可以很肯定地说到有一位先知名叫约拿,他是迦特‧希弗人,这地点是在加利利的附近。而若根据列王纪提供的资料来看,约拿的背景应该是在主前第八世纪,也就是耶罗波安二世的时代(主前七八六至七四六年)。
第二节是 神要约拿去对亚述首都尼尼微这个大城(参考三:玻┐讲信息,而信息的内容只有一点:就是向该城的人民“公开斥责”,要让他们知道 神已经“注意到他们是多么邪恶”。
这里仅提起尼尼微城的人“多么邪恶”,却没有详细叙述邪恶的内容是甚么。如果比较一下先知那鸿所描述的情景就会帮助我们稍微清楚一些:

“惨啦,这杀人的城市!
全城充满着欺诈和强暴;
抢劫掠夺,无休无止。”(那鸿书三:埃

简单的诗句,却说出尼尼微城的真面目,乃是如同一个杀人的城市,而且是以诈欺和强暴作为该城的记号,让人觉得该城的人简直就是个如同流氓居住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公开斥责”,这就是先知最为难的方式,也是一般人不喜欢听讲的方式。因为“公开斥责”就表示没有留下情面,要将该城的人民所犯的过错一一指责出来。可是问题来了,该城是亚述帝国首府,而北国以色列并不比亚述帝国军备武力更强,身为 神的先知到亚述去对与他国家敌对者“公开斥责”他们的罪过,这岂不是要他去送死?这岂不是要他去受难?何况尼尼微城的人胆敢这样嚣张,恶形恶状的样子,他怎能去这样的地方传 神生气的信息?何不干脆让这样的城市像所多玛蛾摩拉这两个城市一样,将之毁灭还来得比较好些?
另一方面来看,亚述这个国家并不是以色列,人民并不认识 神,去传讲 神的信息,他们会听吗?若是比较第四章二至三节所记载的来看,约拿拒绝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知道 神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要消灭尼尼微城的人民,而是要警告他们,让他们知道赶紧悔改向善。而约拿的态度则是不想让尼尼微城的人有这样的机会,在他的想法里是只有傻子才会让仇敌有机会悔改,聪明的人不但不会让仇敌有机会悔改,且是还会故意制造仇敌惹起 神更多的怒气,好让 神早日消灭他们。这是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但 神的想法往往不是像我们所想的那样,诚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上主说:我的意念不是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们的道路。”(以赛亚书五十五:罚┤嗽谙氲模都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是甚么, 神却不是这样;祂总是怜悯人因为犯罪可能带来的苦难,希望能够减少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会一再地设法让人有悔改的机会。
第三节告诉我们约拿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往 神要他去之地的反方向走; 神要他去尼尼微城,他则避走他施(可能就是指今日之西班牙西海岸的直布罗陀)。也是在这一节,作者用“他想,逃到那里就可以远离上主了”这句话来形容即使是先知也有对 神的认知错误的地方。想想看:人能逃离得了 神吗?的诗人这样说:

“我往哪里去才能躲开你呢?
我到哪里去才能逃避你呢?
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里;
我潜伏阴间,你也在那里。”(一三九:丁罚

先知是 神的仆人,他应该知道 神是无所不在的,怎么会想到要逃避到他施这个地方来躲避 神呢?如果人的能力可躲过 神的追踪,那样的 神也不会是我们所敬拜的 神。

第四至五节:
晨墒牵上主使海上刮起大风,狂风巨浪袭击那条船,船几乎被击破。创员都非常惊慌,个个向自己的神明哀呼求助。为要减轻船的载重,他们就把船上的货物抛进海里。这时候,约拿在船舱,躺在那里,沉睡着。

第四节可说是 神对约拿逃避祂的命令的回应, 神刮起大风、掀起巨浪打击约拿所搭乘的那艘船,使船几乎就快要沉没海里。圣经的作者用这样的笔法在说明一件事: 神创造的宇宙万物,都听从 神的命令。包括我们看为自然界的山川、海洋、大地等都是一样。我们可以从圣经中的约伯记等经书看到许多描述 神在整个受造的宇宙万物间的奇妙能力和作为。
请注意这一节的“刮起”这个字,跟第五节、第十二节的“抛进”等字的字根是相同的。换句话说, 神要刮起大风来掀起大海浪,就像人拿起东西抛进海里一样的轻易、简单,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第五节,对大海的惊慌、恐惧、不安,这在每个时代都一样,即使在今天科技这样发达的时代,我们对大海、特别是海浪的袭击,也是一样会有这种惊慌、恐惧、不安的感受。何况是在圣经的时代,科技没有像今天的时代那样进步,面对大风浪,且这又是来自 神的命令时,“船几乎被击破”这句话已经说明了船员心惊胆战的原因。
面对死亡的威胁,寻找神来帮忙,这现象在每个宗教信仰都会出现。古老时代的海员都会敬拜海神,就是在四十年前,大船要经过赤道的时候,传说海员都要祭拜海神,以免遇到危险。
虽然这节写着约拿在船舱“沉睡着”,但比较往后的经文显然并不是如此,应该是当 神开始掀起大风浪时,他就已经清楚知道 神找到他了,因此,他的态度是要让那些船员去忙碌,看他们要怎样对抗 神。因为他清楚知道那是没有用的,所以他并不参与将船上的东西丢掉,或是协助船员稳定船的重心。

第六至十节:
荡长发现约拿在船舱里,就对他说:“你怎么还在这里沉睡呢?起来,向你的神明求救吧!说不定他会可怜我们,救我们的命。”
洞员彼此说:“我们来抽签,看看是谁的罪恶使我们遇到这灾难。”他们就抽签,抽中了约拿。匪们问他:“告诉我们,这灾难是不是你引起的?你是干哪一行的?你从哪里来?是哪一国的人?”
约拿回答:“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 神,是海洋和陆地的创造主。”约拿又告诉他们,他正逃避这位上主。
船员听了这番话,吓了一跳,就对他说:“你做这事还得了吗?”

大家都在寻求神明帮助,显然地,这些船员所寻找的神明并没有显现出足够的能力来阻止这次的大风浪,因此,当他们看到约拿好像一点都不在乎,继续在船舱内沉睡时,船长摇醒了他,要他也向他所敬拜的神求救。
其实作者这样子的写法已经给了阅读此本经书的以色列人感到相当的汗颜!一个不认识真正创造宇宙万物的 神的船长,会在生命危急的时候,要大家赶紧寻求有能力的神拯救,这已经表示出这个船长虽然所信的不是真神,但至少他知道真正的神,是会在人遇到生命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但这个 神的仆人先知约拿,却在与他同船的人都在生命遇到危机而忙着寻求 神拯救时,唯独约拿却是毫不在乎地躺在船舱中沉睡,虽然他知道那是和他有关系,可是为甚么他不赶紧起来让大家知道,而是要等到大家都把东西丢进海里且已经造成损失和恐惧了,还得等到别人来叫他起来参与求助神明时,这时候才说出真相呢?
再者,我们也从这一节看到重要的景象:当这些水手都在寻求他们的神保护他们的性命时,约拿并没有跟从他们的举动寻求 神的拯救,因为他就是要逃避 神的拯救才会从约帕搭船逃离,也因为要躲避 神,他上船之后故意藏到船舱底下,他躲避都来不及了,当然不可能出面来祈求 神的拯救,他甚至最后还要求这些水手将他丢入海中,想用淹“死”,或是躲到“深渊”之处的方式,躲避 神要他去尼尼微城传信息的旨意。
第七节说他们用“抽签”的方式要看是谁的罪恶引起这次的大灾难?“抽签”,这也是早期宗教信仰共通的宗教行为,圣经中也一再出现用“抽签”来认识 神的旨意,例如约书亚记第七章有关亚干犯罪的事件,以及撒母耳记上第十章二十节有关拣选扫罗以色列王的经过,就是透过“抽签”产生的。当彼得和其他门徒决定在犹大死后,补上一位门徒时,最后他们就是在马提亚约瑟之中,用“抽签”的方式确定了马提亚接替犹大的门徒身份(参考使徒行传一:桑。这种“抽签”是含有宗教行为意义在里面,并不是一般在决定事务问题的“抽签”。在目前咱台湾社会也很容易在民间宗教里找到这样的现象,特别是当家中连连发生事故时,有许多民间宗教信仰者都会去庙里,透过乩童占卜执签询问他们所敬拜的神明给予启示。
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抽中了约拿。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这不是碰巧,而是 神的手在安排。圣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每一件事都有 神奇妙的安排在里面。更有意思的是: 神借用它宗教敬拜神明的方式,来启示祂奇妙的旨意,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特别注意的。这也是我一再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太随便藐视或批评它宗教的信仰,因为我们并不比别人敬虔、认真。而 神要怎样施行祂特别的启示给人,我们无法阻挡。 神会拣选以色列人的仇敌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当祂的仆人(参考耶利米书二十五:福,现在也借着这些不认识祂的船员,用他们自己敬拜神明的方式,来启示 神自己的奇妙作为。如果他们这种“抽签”是一种宗教行为,那我们就在这里看到: 神也会借着不是耶和华宗教信仰来启示祂的旨意。
第九节是很重要的一节,这里记载这些船员对约拿的一连串询问,包括了他的身份背景。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知道,到底约拿做了甚么事才会引起他的 神如此生气?
第九至十节,这两节可说是约拿的信仰告白,他知道现在已经无法逃避 神的罗网捕住了他,再怎么逃也逃不掉了。
第九节,约拿说“我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 神”,这句话在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去当奴隶之后,经常出现在以色列人的文学作品中(参考以斯拉记一:保,也因为这缘故,有圣经学者认为约拿书应该是在比较晚期,也就是以色列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返国后的作品,这是其中之一个因素。
再者,约拿在这里介绍给这些船员认识他所信靠的 神,乃是一位“天上的 神、是海洋和陆地的创造主”,然后又说他正是在逃避这位 神,这些话让这些船员听了都惊讶不已,主要原因是这些船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 神,连天和地都包了,并且还是创造的主,这实在是远超过他们所能想象的范围。而人又怎能对抗这样大有能力的 神呢?在他们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般民间宗教所敬拜的神明都是有自己的“管区”,也就是说,早期社会的宗教信仰几乎没有听说过有一位神明是天、地、海全部都属于它管理、掌控。几乎每个神明都有它的“辖区”范围,有管河川的,另外也有管土地的,或是管理山岳,还有的只管某些树木等。
这些船员一听到约拿介绍所敬拜的神是这样伟大,天地海全部都管,而又知道约拿得罪了这样伟大的神,除了惊讶与害怕之外,也开始有了反应。

第十一至十六节:
阂蛭风浪越来越大,他们就问他:“我们该怎么处置你才能使风浪平静呢?”
约拿回答:“把我抬起来,抛进海里,风浪就会平静,因为我知道是我的罪过使你们遇到这场风暴。”
即员反而拼命摇桨,要把船划到海岸去。可是风暴越来越猛,他们无法前进。接谑撬们呼求上主:“上主啊,求你不要因这人的命而以死惩罚我们。上主啊,这一切都是照你自己的意思做的。”舅低炅耍他们就把约拿抬起来,抛进海里;风浪立刻平静下来。看员都因这事而大大敬畏上主,向他献祭,并且许愿要事奉他。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这些船员与 神的仆人先知约拿之间对生命极大对比的态度;这些船员一听到约拿的 神要捉拿他、惩罚他,他们就想办法要帮助他脱离 神的惩罚。而约拿则是听到 神要惩罚尼尼微城的人民,反而不帮助,是逃跑,好让 神的惩罚能够早日降临在尼尼微。不认识 神的人,会想到要帮助人脱离 神惩罚,而 神的仆人却不想帮助人,而是想让人更快受到惩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作者已经透过这样的方法在描述当时社会的景况,对那些应该被帮助的人,以色列人的态度,甚至包括 神的仆人在内,竟是用这种“逃避”、“放弃”的态度以对,反而是那些不认识 神的人出来在想尽办法要帮助人脱离 神的惩罚,且帮助的对象还是 神呼召的仆人先知,这就是约拿书作者想要控诉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十一节,风浪越来越大,对船员以及这艘船的安全已经造成了威胁,因此,这些船员对约拿说“我们该怎样处置你才能使风浪平静”,这句话也正好说明了当代人对生命的看法:因果关系。人做了甚么错误的事,才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出来。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件事都是这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约伯记在描述约伯与他的朋友之间的对话,约伯就是在抗议这样的观念。
第十二节是约拿的回答,他很清楚知道会起大风浪是和他有密切关系,也是 神用另一种方式在呼召他。因此,他向这些船员坦诚说明,大家之所以会遇到这次的海难事件,就是因为他惹了 神生气导致的结果。因此,他建议大家将他“抛进海里”。
第十三节是很有趣的一节,也表明出这些船员对约拿介绍的 神的一种“测试”。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伟大到可以包山、包海和陆地的 神,他们都是对海有生命体验的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神,因此,他们就做了一件试验:反抗。结果是越反抗,情况反而越严重,风浪不但没有止息,而是越来越凶猛。
第十四节,这些船员在努力过后,终于发现约拿介绍给他们认识的这位 神确实真的是伟大、不可以抵抗。因此,他们赶紧改变态度。这些船员的祈祷中有两件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是恳求 神不要因约拿的事,使他们的生命受到牵连。二是明白要遵照 神的旨意行事。
值得注意的地方也在这一节,这些原本不认识 神的水手,经历过这次海上的搏斗之后,认识了约拿所介绍的这位创造天地海洋和一切万物的 神,并且告白了他们的信心,说要遵照 神的旨意行事。其实作者也是用这种方式在说明一件事: 神要约拿看到这些水手从寻求他们原有的神明拯救,到因为约拿简单的介绍,加上亲身的经历之后就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创造主,希望约拿会因此更清楚 神为甚么要差遣他去尼尼微城传 神发怒的信息之因。
第十五至十六节,这些水手知道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生命的 神确实是真的,也是不可侮慢的 神,因此,当他们告白说要遵从 神的旨意行事之后,就随即听约拿的建议将之抛进海里。果然,约拿一被抛进海里,风浪随即就停止了下来。而这些水手也因为这些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在他们心中开始有了敬畏 神的心。

第十七节:
勒馐保上主安排了一条大鱼,把约拿吞下去。约拿在鱼的肚子里三天三夜。

约拿书的作者用第三节约拿走向另一个方向、第五节约拿上船躺在船舱中沉睡,以及第十二和十五节要这些水手将他抛进海里等三种方式来说明他想尽所有的办法,就是要逃离 神,躲避 神的呼召。但当他走向另一个方向搭船时, 神让这艘船遇到大风浪,使他即使躲在船舱底下沉睡也不得安宁,且必须露出面貌被水手看出来他是个逃避 神呼召的“落跑”先知。然后当他用“死”或是“沉入深渊”的方式来抗拒 神要他去完成的使命时, 神又用鱼来阻挡他,将他紧紧地接住。
圣经的作者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人有能力躲避 神,因为 神是无所不在的 神,也是无所不知的 神,更是无所不能的 神(参考一三九:丁罚。若是有人认为可以在哪地方躲藏,逃过 神的眼目,那是很无知的想法,也是对 神的认识不够。
当 神的仆人先知约拿想反抗 神的旨意时,这些不认识全能 神的水手,却因为约拿的介绍以及亲身的经历,他们表示愿意遵从 神的旨意去行事,这样的两极化可真是讽刺到极点啊!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来的信息:

一、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想到要躲避 神,或是想要跟 神挑战。

我们看到约拿一心一意地想要躲避 神的命令, 神要他去尼尼微城传信息,他却故意“往相反的方向走”,圣经的作者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表示约拿的心是已经如同吃了“秤坨”一般,决定与 神抗拒到底了。他的这种心思显露在他故意从相反的方向走,然后搭上船后,又故意躲在船舱底沉睡,也不管海上正在刮起大风掀起大浪,他就是用“豁出去”这样的心态要与 神对抗。但是 神却用船长来把他叫醒过来,并且要他表明信仰。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是性命生死的关键时候,每个人都必须表白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背景,而在这些背景中,最重要的就是介绍自己的信仰,作者用“这灾难是不是你引起的”这句话来说明生命的灾难与福气,都和每个人所信奉的 神有密切关系。结果约拿必须表白自己的信仰,而我们发现当约拿表白了信仰之后,就已经被宣告是逃不出 神的旨意了,即使他想用抛进海里这种“死”的方式,来断绝与 神之间的关系,还是无法如愿,因为这些动作只能显示出约拿的愚蠢、无知而已,因为 神呼召一个人来当祂的仆人,并不是突然,而是早就有计划好的,就是祂需要,才会呼召。
约拿的事件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神呼召你我来成为祂的同工,必定有 神特别的计划,我们即使用了许多理由想要抗拒、推托,也是枉然,就像约拿一样,想尽办法要逃避 神的旨意,结果还是一样,不但不能得逞,有时候只会换来更痛苦的际遇而已。
一个受过洗礼的基督徒,都有过信仰告白,愿意成为 神拯救福音的同工,既然这样,就应该想尽办法完成 神所交代的使命,而不是用逃避的方式拒绝 神的呼召,那是最愚蠢的想法和念头,不值得我们学习,更不值得我们去尝试。

二、不要小看一句简单的信仰告白,即使是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 神给人认识,也会感动人的心灵。

约拿用这样的一句话:“我敬畏上主。他是天上的 神,是海洋和陆地的创造主。”以这样简单的话告白他的信仰给那些水手听时,结果那些水手发现他们所信的神明和约拿所介绍的 神,这位创造天地、海洋和陆地的 神,是完全不一样的神,因此,他们开始学习认识这位伟大的 神,并且用实际的动作验证,就是集体出力与 神搏斗,结果证实了约拿所介绍的 神确实是真的伟大,因此,他们也顺服了 神的旨意。
我经常遇到会友跟我提起这样的问题:“牧师,我想对人家传福音,可是我对圣经的认识又是那样少,怎能带领人来认识耶稣基督呢?”我们常常想要用最完整的方式说服人来信耶稣基督,也因此以为必须对圣经很熟才有可能。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因为真正感动人的心的,并不是在美丽的言词,或是动听的话语(参考哥林多前书二:埃,而是在 神的灵的感动,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除非有 神的感动,否则人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
在基督教会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感动人来信耶稣基督的,都不是那些被看为是伟大的神学家所说的神学理论,而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信徒,他们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感动并启开了人的心灵,因为在那简单的一句话中,有 神的灵在做工。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农夫带着他的即将临盆的妻子去找胡文池牧师娘,也就是当助产士的叶宝玉长老,请她帮助接生。当妻子在产房准备生产的时候,这位农夫在客厅与胡文池牧师闲谈聊天。胡文池牧师问这位农夫生第几个孩子?他回答说:“已经七个。现在生第八个。”牧师希望他不要再生了。然后就问这位农夫有没有信 神?这位农夫回答说:“信甚么都是一样,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牧师听了之后,对这农夫说:“不一样,不信的话,你礼拜天来参加礼拜就知道了。基督教所信的 神才是真正的 神。”这位农夫一听牧师这样说,果真的就在礼拜日到教会来礼拜。结果这个农夫带他一家人来信耶稣基督。这件事连牧师也不敢相信,他说自己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真的使这个农夫的家庭都信了耶稣基督,牧师很感慨地说:“这一定是圣灵做工,要靠人的能力绝对不可能!”
确实没错,人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也是很软弱的。但有圣灵的帮助,即使最简单的一句话也会成就最伟大的福音事工。传福音就是在告白我们的信仰,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告白自己的信仰,特别是在攸关性命的生死时刻,更需要做这样的告白。

--B2-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二讲:当灾难的日子

经文:约拿书二:啊

如果要说最适合以故事题材来讨论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约拿书应该是一本最好的经书。因为我们从这本经书中可以看到 神透过这些不认识祂伟大创造的族群的信仰来向约拿说话,并且透过这些不是祂的选民来阻挡约拿想要脱离 神的呼召。这些水手曾试着要抵抗 神,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约拿所说的这样伟大的创造主,连天上、地上和地底下一切万物都是 神所创造的,这样伟大的神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因此,他们想试试看到底这样的神有多伟大,是不是真的像约拿所介绍的那样伟大?因此,他们集合起来努力用划桨的方式与 神对抗,结果他们失败了。也因为失败,他们发现 神真的就是像约拿所说的那样。也因为这些水手的努力,约拿更清楚他无论怎样闪躲都无法逃过 神的呼召。
在不认识 神的人身上,也可以看到 神的启示,这一点恐怕就是约拿书的特色之一。如果将这样的认识运用在今天台湾社会,应该对所有耶稣基督的信徒来说,是个很好的启示。我们不要老是用“奇异”的眼光看待任何其它宗教信仰的人,说他们不是 神所喜爱的对象,也不要用很不屑的态度论断他们的信仰,因为 神要不要启示祂本身给这些不认识祂救恩的族群的人认识,那是 神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当我们已经认识 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恩的人,应该更要珍惜 神的爱,并且要知道当 神呼召一个人去传祂拯救的信息时,即使工作再困难,也要全力以赴,而不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我必须承认,每次读约拿书,我都有很深的罪恶感,直到现今我还是有强烈的罪恶感使我无法释怀,原因是我每读约拿书,就会想到自己的软弱,我知道如果今天 神呼召我去中国传福音,我还是会拒绝,可能会倾全力逃避这项使命。坦白说,我曾两次接到有人转自中国教会的邀请,希望我能去一趟中国教会访问,但被我拒绝了。我也接获来自中国基督徒的信,说希望获得我写的关于圣经方面的书,我的回答很简单,请他们直接向香港的基督教书房去买。我不知道为甚么我会这样?我只能说这是因为我的心中有恨,恨中国教会在世界各地的教会组织中排挤咱台湾教会;我的心中确实有恨,恨中国教会不但没有替台湾讲话,还为中国共产党政府讲话,想尽办法要将台湾教会纳入在中国教会的管理里面,这些真的让我很生气。
在一九九一年二月,我以教会公报主编的身份去参加在澳洲首府堪培拉国际会议厅召开的“普世基督教会协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大会,那年中国教会的代表也提出申请,希望加入“普世基督教会协会”成为正式会员。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教会代表都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甚至后来当中国教会已经被通过接纳申请加入之后,在选举中央委员代表时,有泰国教会的一位妇女代表表示愿意把自己代表妇女而被选为中央委员的身份,改为推选中国代表一名成为中央委员。在这种情况下,相对的,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就显得被人冷落了,甚少人关心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很可能会因此被中国教会的代表耍弄技巧,而将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更改名称,因为就在大会召开之前,来自瑞士日内瓦总部就有信传来给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说中国教会提出申请的同时,也希望咱教会将“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这个名称改名成为“中国台湾”这样的名字。我们为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也写信给全世界所有与咱总会有签订姊妹教会关系的教会。
在大会期间,咱总会的代表高俊明牧师、黄昭弘长老等人有许多次与中国教会代表丁光训韩文藻等会谈多次,都没有具体的结果。我也在那段会议期间访问过中国教会代表丁光训主教,我只问一个问题:“我们岂不都是在耶稣基督里的兄弟姊妹吗?为甚么当你的教会申请要加入成为会员教会的时候,却又要求更改我们台湾长老教会的名称呢?你可知道这个名称已经有一百多年吗?”
他很生气地说:“你应该看一看,你们的邮票上写的名称,就是‘中国’(Republic of China)字样!”
我说:“我们不都是信耶稣基督吗?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可以要求别人更改母亲给的名字吗?我们的信仰可以使我们这样做吗?”
结果丁光训主教很生气就径行离开,不再接受我的访问。我当然也很生气,直到现今还在生气。虽然他回去中国后,曾有过几次托人来告诉我,说希望我编辑的教会公报不要再报导中国教会怎样在设计并吞台湾教会的事,但我还是无法接受他的做法和态度。
这就是我的软弱,直到今天我还是很生气。也因为这样,每当阅读约拿书,都会使我想起这些故事和经验,我都会反问自己:如果今天有中国教会邀请我过去传福音,我会去吗?我想来想去,我想最后我可能采取和约拿相同的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这样的使命!我知道这是不正确的态度,可是我真的是这样地软弱,啊,真的很软弱!
 神当然会知道约拿的软弱,因此, 神透过那些不是 神选民的水手来帮助约拿,让约拿知道在不信的人当中,只要有机会让他们知道:创造宇宙万物的 神,是多么疼爱所有受造的人类、多么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类能悔改,他们就会悔改。在 神的爱里,是没有国籍的分别,也没有种族的区分,因为 神的爱,超越了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我们不能说 神的爱只在基督教里面,就像约拿不能说 神的爱只给以色列人一样。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说 神的爱只有在台湾、没有在中国教会中一样。我们应该说: 神爱所有的人,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归向祂的救恩。这也就是 神呼召约拿前往尼尼微城的主要原因。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四节:
约拿在鱼的肚子里向上主―他的 神祷告:
鄙现靼。我在遭难的时候呼求你,
你回答了我。
我从阴间的深处向你求助,
你垂听了我的祈求。
材惆盐遗捉深海,
到了海的最深处;
大水包围着我,
你的洪涛巨浪漫过我。
澄蚁耄我已经从你面前被赶走,
再也看不到你的圣殿。

第二章一开始就是描写约拿在鱼的肚子内向 神祈祷的内容,然后在结束的时候,以 神使大鱼将约拿吐出来在沙滩上作结束。不论是大鱼将约拿吞入鱼肚内,或是将他吐出在沙滩上,作者都强调一点:连大鱼也听从 神的呼召,约拿怎能逃跑抗拒 神的呼召呢?
现在约拿被大鱼吞入肚子内,没死。可能在鱼的肚子内很痛苦,因此,他向 神祈祷,而这篇诗歌就是约拿的祈祷文,也是一首祈祷的诗歌。
我们当然无法想象一个人在鱼肚内要怎样生存?也无法想象的到人在鱼肚内能活下去的镜头?我们可以理解一件事:说故事时,就不是在论细节的问题,而是着重在故事的内涵到底是甚么。作者不是要跟我们说约拿怎样在鱼肚内的情景,他是要描写一件事:这是神迹,当约拿被那些水手将他抛入大海中时,约拿原本是用这种方式来表明他以死抗议 神对他的呼召。因此,如果被抛入大海中,他可以安然死去。
另一方面,就像我在前一章已经说过的,大海是属于邪恶力量的世界,约拿也有可能想要利用这邪恶世界的力量来抵挡 神的呼召。但他这样的计划显然是失败了,因为当他被抛入大海的同时, 神已经差遣一条大鱼阻挡他的计谋―深入海底。大鱼听命于 神的指挥,将约拿吞入肚子内。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既然 神命令大鱼将约拿吞入肚子内,约拿尚且能够在鱼肚子内活着,这就是神迹。
第二节,祈祷的内容一开始,约拿就提到他正“在遭难的时候呼求” 神,希望 神能拯救他。原本 神是要他去向尼尼微城的人宣布 神即将惩罚他们,因为他们犯大罪惹怒了 神。现在 神让约拿“遭难”,我们就可以想象的到约拿一定是犯了罪惹起 神的大怒。
作者并没有描述现在的约拿所说的“遭难”是甚么内容,不过可以看到接下去的句子中提到,约拿是在“阴间的深处”向 神求助。因此可以了解他所谓的“遭难”,指的就是现在已经陷入“阴间”中受苦。
依照旧约圣经的写法,“阴间”指的就是人死后,被 神惩罚的人要去的地方。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节记载财主与乞丐拉撒路的故事,其中就描写到财主死后“在阴间痛苦极了”(参考路加福音十六:疲,路加这位作者描述财主的痛苦是因为在阴间有“火焰”,使他口舌干渴到极为痛苦(参考路加福音十六:牵。
人在痛苦中会寻求神的帮助带领,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共同有的经验。的作者也经常用这样的背景,描写人在生命苦难中寻找 神的帮助,向 神祈祷,期盼 神的救助。例如:第十八篇五至六节、第三十篇三节、第一二○篇一节等,这些诗歌都可以看到诗人在描述苦难的生命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求 神,因为 神才是人生命的庇护者。
第三节,很特别的地方是约拿提到 神将他抛进大海中,却没有提到 神差遣大鱼将他吞入肚子内,可能这首诗歌并不是原本约拿书作者的作品,而是后来添加编撰进来的。
这一节可能是引用第四十二篇七节的诗歌,诗人说 神用忧伤的浪涛淹没他,也用如洪水般的骚乱向他怒吼。我曾提过大水、大海等,在以色列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属于危害生命的力量,是不好的、残酷的、冷漠的。
约拿现在所面临的就是生命死亡的边缘,因为他已经陷入在“海的最深处”,被“大水”、“洪涛”包围着,这些词字都表示着生命正在垂危之际。
“海的最深处”,表示着苦难的严重性,好像生命已经陷入到最谷底了一样。而“大水”、“洪涛”都是象征着约拿已经无法呼吸了,死亡已经来到身边,就快夺走他的生命。
第四节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节经文,在这里约拿提到他被 神赶走,因此他“再也看不到 神圣殿”。“圣殿”,这是以色列人视为敬拜 神最重要的地方,因为 神住在圣殿里。一般来说都是指耶路撒冷圣殿说的。但在这里,应该是指 神在天上的居所。一个人若是与 神隔绝,就是无法再看到 神的面。而以色列人认为圣殿就是看见 神降临的地方。人若是与 神隔绝,等于生命陷入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中,也是表明生命已经有了危机之意。诗人用仰望 神的圣殿来表示渴望 神的拯救,因为渴望 神、见 神的面,就等于生命有了获救的希望。
这就反应出一个基本的信息:人陷入在罪恶中的时候,生命所呈现出来的反应就是痛苦。在痛苦中的人必定是一直努力在追求、渴望获得 神的拯救。以这样的观念来想住在尼尼微城里面的人民,他们也一定有很多人因为犯罪而生命陷入痛苦中,他们也在寻求全能的 神给予拯救。如果约拿在痛苦中都会呼求 神的拯救,那尼尼微城的人民也是一样会呼叫 神拯救他们。在前面我已经有提过, 神是爱的 神,真实的爱,不会有地域之分,也不会有历史的隔阂,更不会有种族、国家,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差异。只要是人,都是 神所喜爱的对象,都是 神关心、想要拯救的子民。

第五至七节:
创笏掩盖我,窒息我;
大洋完全覆盖着我;
海草缠住我的头。
滴蚁碌饺荷降母基,
来到门闩永远锁着的地方。
但上主―我的 神啊,
你从阴间的深处把我救出来。
兜蔽腋械阶约旱拿快溜走的时候,
上主啊,我向你祈求;
你在圣殿里垂听了我的祷告。

这段经文也可说是在重复第二至五节所表达的意思。
第五节提到“海草”,这个字也出现在出埃及记第二章三节、五节,和以赛亚书第十九章六节所指的尼罗河边的芦苇草。这种草很韧,不容易扯断。诗人用来形容约拿在海底被海草缠住他的头,意思是说约拿这下子差不多是死定了,他就算有很大的力气想要扯断缠住他头的海草也不可能,因为这种海草很坚韧。
第六节可说与第五节相对应。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很特别的语句―群山的根基。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山的根基是指地最深的地方,它的根部直伸到海底的深处。没有比这个地方更深之地。因为再下去就是“地狱”的地方了。因此,在这地的根基之处有“门闩”,这是区隔地狱之内外的门。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门闩”就像第五节提到的“海草”一样,这里的“门闩”好像要将约拿锁住,不让他出来一样,就像第五节提到的海草将约拿缠住不让他浮上水面一样,都是在形容生命已经发出最危险的信号。
 神怜悯约拿,将他从这种会置他的生命于死亡的海底、地的最深处把他拯救出来。换句话说,如果没有 神伸手,约拿必死无疑,因为没有任何人有这种能力可以把一个人从这样的境况中拯救出来,除了 神以外,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
第七节,这是很有意思的一节,在这一节提到约拿即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原本想尽一切办法要逃离 神的命令,如今遇到了生命危急之际,也想到要寻求 神的帮助。这也说出了人共同的生命经验,每当我们遇到生命困境时,无论所信仰的宗教信仰是甚么,就像第一章所描述的那些水手,他们都极力地向他们所信的神呼求,希望获得生命的拯救。
在这一节我们再次看到作者又提出“圣殿”,说 神“在圣殿垂听”约拿的祈祷。以色列人一直有个观念,认为 神从天上下来到世上,就是住在圣殿的“至圣所”中,祂在这里听人祈祷的声音,也在这里响应人的祈求。

第八至九节:
钒菸抟媾枷竦娜耍
已经放弃了对你的忠信。
傅是我要歌颂你;
我要向你献上牲祭,
偿还一切所许的愿。
救恩只有从上主而来!

第八节很清楚地说到:真正的神才是生命的庇护者、拯救者,如果敬拜虚无的神,这样的人必定无法获得真神的救助。约拿用这样的话在形容自己能够获得拯救,就证明他所敬拜的 神乃是真神。相对的,那些在死亡边缘无法找到拯救力量的人,是因为他们所敬拜的神是虚假的神的缘故。
第九节,这一节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所用的动词都是未来式,而从第二至八节所用的动词都是过去式。会有这样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约拿现在已经获得拯救,他在回想过去差一点就死去,因为有 神的怜悯救助,才使他从死亡的边缘中获得拯救。现在,他准备要赞美 神、歌颂 神,并且要向 神献上牲祭。
“偿还一切所许的愿”,这在中非常普遍,通常都是用在感恩的时候所说的,例如:第五十篇十四节、第五十六篇十二节、第六十一篇八节、第六十五篇一节、第六十六篇十三至十四节、第一一六篇十四节、十八节等。
这一节的最后一句“救恩只有从上主而来”,这句话可说是约拿的第二次信仰告白。第一次的信仰告白是在第一章九节,他说自己敬畏的 神,是“天上的 神,是海洋和陆地的创造主”,现在他则说只有 神才是人生命的拯救者。意思是除了这位宇宙万物的创造主以外,人别无他处可以找到拯救的门道。

第十节:
购罄矗上主命令那条大鱼把约拿吐在沙滩上,大鱼就照样做了。

这一节与第一节相对应;在第一节提到约拿在鱼肚子里向 神祈求,经过一段祈祷之后, 神垂听了他的祷告,后来命令大鱼将他吐在沙滩上。这样简单的句子却说出极大的信息,作者用这样的话在告诉我们:连鱼都听从 神的旨意、命令行事,为甚么 神的仆人连一条鱼也不如?如果连这些在人眼中并没有 神的“形像”(参考创世记一:桑,也没有 神吹入们生命中的“气”(参考创世记二:叮,们却都会听从 神的话语,就像在干旱长达三年之久而导致各地严重饥荒的年代,有只乌鸦也听从 神的命令去送食物给先知以利亚吃(参考列王纪上十七:病常;那 神的仆人为甚么会想到要抗拒 神的命令呢?当大风、大浪都听从了 神的话语时,人的心中怎样想 神的话呢?怀疑呢?或是确信而且听从呢?
大鱼听从 神的命令,将不听从而陷入苦难中寻求 神怜悯、拯救的约拿从死亡的边缘中救出来,将他吐在沙滩上。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段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灾难中不要随便寻找拯救的偏方,要记得创造万物的 神才是真正生命的主宰。

在我们所读的约拿书第二章,记载约拿被 神安排的大鱼吞入肚子内,虽然读这首诗歌好像约拿是在大海中,而不是在大鱼的肚子内,但我们应该有个观念:大鱼是可以沉到海的最深处的族类,如果约拿果真在这条大鱼的肚子内,很可能这条大鱼就是在海的深处翻滚、起浮、下沉,让约拿吃尽了苦头,使他感受到生命就像危在旦夕一样。就像他从约帕搭船想要逃往他施,去避开 神的呼召一样,他所搭的船也是在大海中起浮甚厉,连船长都说快要没命了,就在这时候,人会想到需要生命的拯救者、帮助者,作为一个软弱的人,即使是先知也是一样需要 神的救助。旧约圣经中有所谓“大先知”者如先知耶利米,也是在遇到极大困境时,他向 神呼求,与其让他这样的苦难,倒不如让他死去要来得好些(参考耶利米书二十:丁粒。出名的先知以利亚也是一样,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让 神知道他的困境是甚么(参考列王纪上十九:梗。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的际遇:遇到生命最低潮的时刻,我们甚至会想到用死来换取生命的痛苦。最近有一份统计数目出来,台湾在最近三年来自杀率攀升很多,已经进入国人十大死因的第九名。去年一年中,自杀的人数就高达三千又五十三人。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为甚么会有这么多人想到用自杀来寻求死亡之道?因为这些人发现找不到生命活下去之路,这是其中的一个情形。
另一个情形就是到处寻找偏方,希望看到明显的快捷方式可以让人看到就马上相信的“景象”出来。例如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癌症末期的病患,经常都会有人提供许多偏方,虽然有医生的药物和提供治疗的方法,但多数人还是希望寻找偏方。等到这些偏方都已经无效之后,才想到要寻找生命的源头。如果还知道找生命的源头―创造宇宙万物生命的 神,那还好。恐怕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寻找,往往去找算命的人找生命的道路,这是非常错误的。
摩西曾警告过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地之后,一定要这样记住:

“如果你们中间有所谓先知或是解梦的人,以神迹奇事诱骗你们去拜从来没有拜过的神明,即使他所显的神迹奇事实现了,你们也不要理他;因为上主―你们的 神用他来考验你们,要知道你们是否一心一意爱他。你们要跟随上主,敬畏他;你们要听从他,遵行他的诫命;你们要事奉他,对他忠心。”(申命记十三:啊常

看吧,这样的诫命在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的源头是创造宇宙万物生命的主,除了祂以外,没有门路。不要乱去寻找偏方, 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祂奇特的计划,我们要祈求 神让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能明白祂的旨意,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生命遇到困境,甚至在极为垂危之时,也会体验到 神拯救的来临。

二、 神一定会垂听我们祈祷的声音,因为祂是爱的 神,祂对人所犯的过错“不永怀忿怒”。

约拿是想尽一切办法要抵挡 神呼召的人,他公然拒绝 神的旨意,因为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就在他逃避 神呼召的过程中,遇到了生命的危险,甚至面临了死亡的威胁,就在那时候,他呼喊 神救他, 神并没有缩回祂的手,反而是伸出祂大能的手拯救了约拿。 神之所以会伸出救援的手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中救回来,主要的原因就是约拿哭喊祈祷 神,向 神求助。 神并没有因为约拿背弃祂的呼召,就生气发怒,而是一再想办法要救助他,让他明白遵照祂的旨意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
出埃及记的作者告诉我们:当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超过四百年的时间,久到连 神的名字都忘记了时(参考出埃及记三:肌剑,可以说他们简直就是背弃了他们祖先与 神之间所立的约,否则怎么可能连 神的名字都忘记了呢?这是多么严重的事啊!可是,当他们在被奴役而陷入极端痛苦中时,出埃及记的作者这样说:

“他们向 神求救,呼求他帮助他们脱离苦役。 神听见了他们的呻吟,记起他曾与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约。他看见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境况,非常关心他们。”(出埃及记二:啤龋

没错,向 神求救,虽然以色列人已经把 神都忘得一乾二净, 神并没有忘记他们,因为 神是个信实的 神,祂绝对信守与人所立的约,永远不会忘记。祂并没有因为以色列人已经把 神忘记了,且背弃了 神的诫命、教训, 神就不再理会他们。没有, 神并没有这样。因为祂是个慈悲丰富的 神,是个拯救的 神,祂不会永远记得人所犯的过错。只要人悔改归向祂,向祂认罪悔改祈求赦免, 神一定会宽恕人一切的过犯。
基督教信仰最值得我们安慰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让我们知道 神的爱一直在等待着我们来领受。只要我们真的以悔改认罪的心回到 神的面前,祂会因着耶稣基督的救恩,宽恕我们的罪。这就是整本圣经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中心信息。

--B3-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三讲:唯有悔改才能期待 神改变

经文:约拿书三:啊

犹太人瞧不起外国人,或是对外族人都用鄙视的眼光看待,这不是只有在旧约时代才如此,即使在亡国之后很长的时间,直到耶稣基督、使徒保罗时代依旧是如此。在福音书我们会看到福音书的作者也曾描写耶稣特别称赞外族人的信心(参考马可福音七:恰停路加福音七:啊梗,福音书的作者提供这样的数据,对早期教会来说有很深的意义,因为那时候的基督徒几乎都是犹太人,即使是信了耶稣基督之后,犹太人对外族人的态度仍然不存善意。如果我们看约翰福音第四章七至九节就记载耶稣基督到撒马利亚城传福音的时候,与一位妇女有过这样的对话:

有一个撒马利亚女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给我一点水喝。”(他的门徒已经到镇上买食物去。)
那女人回答:“你是犹太人,而我是撒马利亚女人,你为甚么向我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跟撒马利亚人不相往来。)

简单的一段经文记事,却说出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之间的“仇恨”还是很深。而耶稣基督会到撒马利亚人的城市去,必定有很深的意义,就像耶稣基督到外邦人居住的城市泰尔去一样。而使徒保罗在传福音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乃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歧视,即使如此,我们也看到使徒保罗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就曾用很强烈的语气说:

“基督亲自把和平赐给我们;他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合而为一,以自己的身体推倒那使他们互相敌对、使他们分裂的墙。”(以弗所书二:剑

看,把分裂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墙推倒。从这里也可看出长久以来人与人之间一再发生的问题,就是鄙视与自己文化有差异的族群,就像早期中国人把外国人当作“蕃”、“戎狄蛮夷”,这与犹太人把外族人当作不洁净的族类一样。这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约拿书并不只是如同这本书开头所说的, 神呼召约拿尼尼微城传 神的信息,而是借用这个故事作题材,为要让读者知道在外邦人当中,也有比那些自以为很认识 神的以色列人更知道珍惜 神的爱,这些外族人听到信息就接受,而且会听从 神的话。反观以色列人并不尽然都是这样。就像路得记书内在描述的摩押女子路得一样,强调的是犹太人眼中不洁净的族类摩押人,却是最懂得认同 神拣选意义的族群,不仅如此,当以色列人在强调自己是“圣洁的族群”、不像外邦人杂乱时,作者却要提醒大卫的祖先也有摩押人的血统,而摩押人却是以色列人所谓的杂乱混血的族群。
如果我们将约拿书放在今天看,就会得到很清楚的信息:许多基督徒在信仰上的认知,就像约拿书中所凸显出来先知约拿的态度,对 神的呼召一再抗拒,却对外族人悔改听从 神话语漠视,这也是我在前一讲提过的,我就是一个很典型有这种软弱的传道者,如果我今天也被 神呼召要去中国传福音,我会像约拿一样设法逃跑,我明明知道如果 神真的要我去,我无论如何躲藏都无法逃得过 神的命令,但我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逃离。这也就是我说过的,每当读约拿书,我心终究会有很深的罪恶感,其因在此。
约拿书也给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 神行神迹,这也是约拿书这本小先知文献很特别的地方,从一开始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四章的篇幅,却是每一章都有神迹出现,从第一章的 神掀起大风大浪,和用一条大鱼将约拿吞入肚子内;第二章的约拿在大鱼肚子内没有死去,而是知道悔改,然后 神命令鱼将约拿吐在沙滩上;第三章则是说到尼尼微城的人民,因为听到 神对他们生气的信息,就赶紧悔改,而且是从国王到家畜统统认罪悔改;然后是第四章提到突然间有一棵蓖麻树、虫等等,这些神迹连续不断出现,且是每一章都有神迹的记载,这可能也是约拿书这本经书最特别的地方。因此,我们也可说约拿书就是一本说 神行神迹的经书。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的经文内容:

第一至四节:
上主再一次向约拿说话。他说:薄澳阃尼尼微那大城去,向那里的人宣告我吩咐你说的话。”约拿服从上主的命令,就往尼尼微去。那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走得完。约拿进城,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宣告:“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

会有再一次,是因为第一次 神呼召约拿时,他抗拒且逃离。被 神以“灾难临身”来让他知道错误,也知道这是无法抗拒的使命,因此, 神再次要约拿尼尼微城传祂的信息。这样,我们看到 神并没有改变祂原来呼召约拿的计划,要约拿去的地点还是一样,没有因为约拿有过抗拒的前科,就改变第二次的呼召,照样要他去尼尼微城,而这城乃是他所不喜欢去传递 神信息的城市。
第二节, 神要约拿去讲上次吩咐约拿的话。上次就是第一章二节所记载的,要公开斥责尼尼微城的人民,让他们知道 神已经注意到他们是“多么邪恶”。重点有两点:一是公开斥责,另一点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很邪恶,且是邪恶到 神无法容忍的状态。而到底是怎样个邪恶法?圣经并没有说明清楚,只有说他们“多么邪恶”而已。
当圣经的作者在说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君王很邪恶时,通常都是指这个国家或君王并没有用敬虔的心敬拜 神,而是全国人民敬拜偶像,或是君王带领人民敬拜虚假的神明。
第三至四节,这次约拿是服从了 神的旨意去尼尼微城,因为他知道不能不去,也不能再像第一次那样抗拒。但若是看到最后,我们会清楚知道约拿这次并不是真的顺服,他之所以会去,实在是不得已而去,因为无论他逃往哪里去,都无法逃离 神的手。
问题是:既然说“服从”,就应该心服口服,而不是偷工减料的方式,或是迫不得已的态度,这是很不正确的。约拿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圣经作者一再强调这个尼尼微城是个大城,需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走完。比较一下第四章十一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该城的人口已经有高达十二万之多,这在早期社会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城,因此,当 神一开始呼召约拿尼尼微城传信息时, 神就提醒约拿知道该城是个大城。现在 神再次呼召约拿尼尼微城时,又提醒他一次,作者重复两次这样描写,主要目的就是要让约拿知道 神多么关心这样多人口的大城市,竟然邪恶到 神看不下去。如果 神真的要毁灭这个城市,这么多人死去,必定让人听到了都会惊讶到不敢想象。
可是约拿并不在注意这些,他只注意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尼尼微城这个大城市的死活,他并不关心。因此,应该走三天才能完成 神交代的使命的,约拿却只有走一天的路程就不再走了。换句话说:约拿并没有完成 神交代他的使命,将 神的信息传遍整个城市。不过考古学家已经在今天的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东岸的“摩斯尔”城(Mosul,此城在今年美国英国联军攻打伊拉克时,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重镇)对面发现到该城的废墟,发现尼尼微城并没有很大,城的周围大概是十二公里而已。若是要绕城一圈,应该不用花到三天的时间。这样看来,作者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样子,但主要目的乃是在说明该城很大,居民很多。
再者,这句尼尼微城“是一座大城”,这句话也有“在 神看来是一座大城”之意,若是这样,这又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认知了,因为如果约拿书并不是在主前第八世纪的作品的话,那么,这本经书很可能就是在主前第六世纪以后的作品,而主前六一二年,亚述帝国被巴比伦帝国所消灭,尼尼微城被毁灭。这样来看,作者写这故事的时候,亚述帝国已经灭亡,当然尼尼微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但在人们的口中所叙述的,就是过去亚述帝国最兴旺时代的首都繁荣的景象,就像今天大家会述说曾经是美国纽约市的指标―“双子星”大厦一样,这两座大楼当时曾经是全世界贸易、金融中心,却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被阿拉伯恐怖份子用飞机给摧毁(一般称之为“九一一恐怖事件”)。因此,作者用这句话“在 神看来是一座大城”这句话来形容尼尼微城的时候,就是要特别强调该城的繁荣、大都会的景象,连 神也看它是一个大城市。
以圣经的一贯思想来看,连最微小卑微的麻雀飞鸟, 神都会珍惜(参考路加福音十二怠叮,何况是那么多人住在该城里面, 神当然会更不舍得有人因为犯罪而连带受惩罚之累。
另外一点,第四节也提供约拿传讲的信息内容,和原先 神要他去传讲的信息有差异;在第一章二节 神是要他去“公开斥责那里的人”,让他们知道 神已经“注意到他们是多么邪恶”了。可是这里却说约拿去传讲的是:“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约拿为甚么不按照 神要他传讲的信息去讲?他为甚么修改了信息的内容?而且非常特别的地方是,他只讲一句话就没再讲其他的了,怎么会这样?确实很多疑问。但故事的精彩也刚好就在这里,都在说明一点:约拿实在很不愿意接受这项使命,因为他是很情不甘、心不愿地去做这件事。
“四十天”,我一再提醒过,圣经中有些数字并不是真确的数字,而是象征性的意义远比数字的多寡来得重要。“四十”这个数字也是其中之一,例如摩西埃及王宫“四十年”,然后在旷野他岳父叶特罗家“四十年”,然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入旷野漂流“四十年”(参考使徒行传七:啤汀樱,以色列人吃吗哪长达“四十年”(参考出埃及记十六:遥,摩西西奈山上领受 神颁布给以色列人的法律诫命,停留时间长达“四十天”(参考出埃及记二十四:粒,耶稣基督在旷野接受撒但试探长达“四十天”(参考马可福音一:迹┑鹊龋这些都在说明“四十”这个数字的特殊意义。因此,了解以色列人对数字的观念,就会发现有时数字代表着确切的数字,但往往是象征性的意义比较大。

第五节:
尼尼微城的人相信 神的话。所以他们决定要禁食;城里所有的人,无论大小,都披上麻布表示痛悔。

尼尼微城的人相信 神?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不认识 神的人民,竟然在听到 神的仆人讲一句简单的话就相信了?这怎么可能呢?这是许多人读了约拿书之后往往会提出的问题。何况他们是罪恶深重,这样的城市、如此的人民,竟然会在听到一句话之后就相信 神而知道悔改?
这一节可说是整本约拿书最中心的一节经文,也是作者想要让读者明白的一节经文,作者要告诉我们:只要有人传福音,就会有人听,而且是听得很彻底。我们看到尼尼微城的居民将悔改用行动表现出来,他们以“禁食”、“披上麻衣”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真的悔改心意。
“禁食”,在圣经中这是很严肃的信仰功课。根据摩西法律规定,以色列人每年有一天赎罪日,这一天所有以色列人都要“禁食”、“不可工作”(参考利未记十六:獭眩。后来因为要纪念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伦军队围堵的苦难、耶路撒冷城被攻陷的惨况、以及圣殿被毁坏的哀痛等(参考撒迦利亚书八:拢,这样加起来每年“禁食”就有四次之多。耶稣基督的时代,有敬虔的法利赛人为了要严格训练自己,有人每个礼拜“禁食”两次(参考路加福音十八:唬。然而,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禁食”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极度哀伤的方式(参考撒母耳记上七:担撒母耳记下一:弧⑹二:浚历代志下二十:玻以斯帖记四:病浚。
“披上麻衣”,这也是表达哀伤、难过的方式(列王纪上二十一:剩尼希米记九:埃。
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当先知约拿将 神的信息以偷工减料的方式传出去之后,尼尼微城的居民一听到,马上就以很严肃、真诚忏悔的方式认罪悔改。但相对的,在先知运动中,我们看到包括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何西阿等人都曾呼吁以色列人要悔改、认罪,却都没有得到响应,这岂不是很讽刺吗?作者就是要凸显出一个事实:不认识 神的人,会喜欢听 神的话语,且会认真思考 神的话,并且会想办法要去实践 神的话。当相对的,自认敬拜 神为生命之主的以色列人,却对 神的话陌生、听不进去,反应冷漠(参考以赛亚书六:浮迹耶利米书五:啊玻何西阿书十二:埂海。
再者,更重要的是悔改的行动不限于只有大人,而是连小孩都包括在内,是城里所有的人都一起悔改。

第六至九节:
尼尼微王一听见这消息,就离开宝座,脱下王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端向尼尼微人发出通告,说:“这是王和他的大臣颁布的命令:人、牲畜、牛羊都不可吃东西;不准吃,也不准喝。啡撕蜕畜都要披上麻布。每一个人都必须恳切地向 神祈祷,并且停止邪恶的行为,不做强暴的事。敢残怼∩窕嵋虼烁谋渌的心意,不再发怒,我们就不至于灭亡。”

如果要说神迹,真正的神迹恐怕就是这段经文,因为连所有的家畜都会听国王下的命令,禁食、披上麻衣悔改。我们真的无法想象所有的家畜都禁食不可吃东西时,会是个怎么的情景,但这并不是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整个故事的中心点就是在说明外族人听到 神的声音,那种悔改的迫切性,连牲畜、家禽都会跟随在一起。比较贴切的看法,可以从创世记第三章十八节所记载的,人犯罪之后, 神的惩罚连土地都包含在内。以这样的认识来看,当人犯罪时,有时也会利用这些家畜动物等作为犯罪的工具。如今引起 神的愤怒,敬虔、认真悔改的人,不仅自己悔改,也赶紧带这些家禽动物一起悔改。
第六节也是我们认为此经书并不是史书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历史学者会这样写着“尼尼微王”,因为尼尼微城乃是亚述的首都,亚述帝国时代没有一个国王被称之为“尼尼微王”的。但重要的是约拿书并不是在讲究史实,而是在讲究悔改的动作之真实行动样式。
尼尼微王一听到他国内人民都惧怕 神的惩罚而认真地忏悔,于是他随即有了反应,“离开宝座,脱下王袍,披上麻衣,坐在灰中”,这些动作都在说明一件事:这个不认识 神的尼尼微王和以色列人的国王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他带人民一起悔改,而不是像以色列的王带人民犯罪、离弃 神。
“离开宝座,脱下王袍”,这些动作都是指谦卑的态度。一个犯错认罪的王,就没有甚么荣耀可言,而国王的宝座、王袍,这些都是在表明国王的尊贵、荣耀,特别是“王袍”所代表的还是权威,但犯罪的人只有羞耻而已。因此,尼尼微王的这些举动刚好说明他卑微的态度。然后他跟人民都“披上麻衣”,用这种代表着哀伤的款式换取原本代表着荣耀的王袍。
“坐在灰中”,这也是古代以色列人一种表示痛心、悔改的方式。也就是把灰拿起来撒在自己的身上(参考以赛亚书五十八:矗。“灰”,是一种木材等物烧烬之后的废弃物。因此,撒灰在自己头上、身上,或是坐在灰中,都在表示自己就像已经烧毁、无用的东西,可以丢弃的。耶稣基督的比喻中曾提到已经失去咸味的盐,会被人“丢弃,任人践踏”(参考马太福音五:迹,这就是只如同灰一样,任人丢弃践踏一样的卑贱。也像施洗约翰呼吁当代的人民,要悔改,否则审判的日子一来,那些不悔改的人会像糠枇一样,被 神用“永不熄灭的火烧掉”(参考马太福音三:唬,烧掉剩下来的就是“灰”,是没有用的东西。
一个国王认真忏悔的态度到像这样子把自己当作如同“灰”一般,好像没有用的东西,这是在以色列人历代君王中怎么找也找不到的例子,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在说明:以色列人瞧不起的外邦人,却是 神最疼惜的对象,因为他们知道听从 神的话,会把 神的话当真,且依照 神的话去遵行,更珍贵的是忏悔的心意甚为明显,这才是获得 神喜爱的主要原因。
第七至八节,这位“尼尼微王”不但自己率先这样认真的态度忏悔,而且还向尼尼微城的人民发出通告,要他们都跟他一样用禁食表示忏悔。而且对象包括了牲畜家禽在内。这两节所强调的包括牲畜家禽,是在响应第五节尼尼微城人民“无论大小”统统以痛悔的心进行悔改的动作。“无论大小”就是指包含了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没有甚么生命价值的动物在内。
第八节说明了国王带人民进行具体悔改的动作,除了禁食、披上麻衣之外,还包括了:
一、恳切地向 神祈祷。要特别注意的是尼尼微城的人并不是敬拜 神的族群,但他们却在听到先知约拿传出简单的 神之信息后,反而马上知道向 神恳切地祈祷。而 神的仆人先知不停地传出信息给以色列人听了又听,他们还是不信,更恶劣的态度就是将 神仆人先知一个个杀死(参考耶利米书四十四:场矗。所谓“恳切”,是指用最真诚的态度,不是虚情假意、应付的方式。
二、停止邪恶的行为。先知文献中,通常用“邪恶行为”来形容以色列人离弃 神,去拜偶像神明。但在这里是指有关伦理道德的社会行为说的。
三、不做强暴的事。这是指抢夺别人的财产,像先知阿摩司就曾指责以色列人把抢夺得来的东西和财富堆积在自己的宫殿中,只为了要图谋自己安逸享受,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参考阿摩司书三:梗。
第九节是很有意思的一节经文,当尼尼微王向他的人民做上述的宣告之后,并不是说 神一定会赦免、宽恕他们,而是说“也许”,是用一种“恳切祈祷”的心,期盼能获得 神的怜悯。这和我们一般人在祈祷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一祈祷,就希望得到。但这位尼尼微王并不是这样,他是在恳切祈祷之后,希望能获得 神的接纳。他知道自己和人民都犯罪惹起了 神的愤怒,因此,只能祈求 神怜悯,不敢再有任何要求。

第十节:
埂∩窨吹剿们所做的一切,看到他们放弃了邪恶的行为,于是改变心意,没有把他原先宣布的灾难降给他们。

这一节可说是约拿书中所要传递的信息中心: 神是会改变的;祂会因为人悔改向善,而改变祂原本要毁灭、惩罚的计划。
再者, 神“看到”这个动词,可对照第一章二节的“注意到”,表示 神一直在期待尼尼微城的人民会有改变,因为 神在等待他们改变,好改变祂原本的计划。
“改变心意”,这句话可与第九节的“也许 神会改变他的心意”对照来看, 神果真的改变了祂原有的计划,原因就是看到尼尼微城的人民,上自国王,下至所有的家畜动物全都忏悔,且是披上麻衣、禁食、坐在灰上等这么真诚的悔改动作,若说不感动 神的心,那才是奇怪的事。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看这章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传福音必须有心甘情愿的态度,全心、全力以赴,不能随便、也不可以随己之意,将福音的信息以应付的态度看待。

我们看到先知约拿虽然是“服从”了 神的呼召前去尼尼微城传 神的信息,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他并没有依照 神要他传讲的话,传给尼尼微城的居民,而是将 神原本要他“斥责”警告的话语,故意给予恶化到“毁灭”这样的严重。另一方面,他并没有确实地走遍该城每个角落,将需要走三天的行程,只走一天就结束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并不是真实的传福音者应该有的态度。
如果我们看教会历史,真正使福音广传开来的,且能建立教会据点的,都是那些以全部生命之力投入在福音事工者开拓起来的。相对的,使福音事工衰微,并且使教会发展的力量枯萎的,往往是传道者和教会长执、信徒没有全心、全力以赴,或是用随便的态度造成的结果。
最近看到几本在介绍从外国到台湾来投入宣扬福音工作者的传记,包括有:在一九五二年从挪威台湾,并且在南投埔里奉献一生生命的徐宾诺护理师(Bjarne Gislefoss)、纪欧惠医师(Alfhild J.Gislefoss)这对夫妇,他们就是埔里基督教医院的开创者。另一位是在一九五三年来到台湾,然后一九七六年转往马祖传福音的比利时石仁爱修女(Severens, Madeleine),我都深受感动,他们都是将一生的生命奉献给咱台湾的传道者,也就是因为有类似他们这些在台湾最偏僻角落里投入福音事工的传道者,才有今天在台湾每个地区角落都有福音的据点―教会的存在。每当读到这些传记,我都会有一股很强烈的心动,也会产生一股浓厚的罪恶感,总觉得自己很懒、没有尽心、尽力在福音的事工。
传讲 神的信息是很神圣的使命,不能偷工减料,因为这是关于生命拯救的大事,绝对不能有马虎、随便的态度。读约拿书,再次提醒我不可当个懒惰的传道者,也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思传讲圣经的信息。每当看到教会历史上这些忠心的福音仆人,我都会兴起激动的念头要求自己再次向 神告白:我愿一生一世、尽心、尽力忠实于福音的事工。

二、 神是会因为人真实的悔改而改变祂惩罚的计划,因为祂是一位慈悲的 神,祂不愿意看到祂的子民堕落沉沦。

约拿传讲 神信息说:“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虽然他只传讲一天的时间,该城的人民听到了,随即有了真确的行动表明悔改。他们是用非常具体的行动表明他们真的悔改了,也因为这样, 神收回祂原本生气得要毁灭该城的计划。这也是圣经作者所要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信息: 神会因为人真实悔改的行动,改变祂原先要进行的惩罚计划,尼尼微城的事件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神是会改变的 神,祂会因为人的悔改认罪,将怒气改变成为祝福。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记载耶稣基督所讲的那位浪荡一切财产,最后在生活最落魄的时候悔改认错,回来寻找父亲原谅的孩子的比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知道只要有真实悔改的行动, 神一定会宽恕、怜悯。这也是整本圣经的信息,为的就是要我们悔改归向 神。因为慈悲的 神不愿意有任何一个人迷失、沉沦。先知耶利米曾传出 神给他的信息这样说:

“无论甚么时候,我宣布要铲除,破坏,或摧毁一个国家,如果那国家离弃罪恶,我就回心转意,不降灾难。无论甚么时候我宣布要栽培,建立一个国家,如果那国家不服从我,专做坏事,我就改变心意,取消我原先的计划。”(耶利米书十八:丁梗

彼得后书的作者也这样说:

“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的,迟迟不实现他的应许。相反地,他宽容你们;因为他不愿意有一个人沉沦,却要人人悔改。”(彼得后书三:福

没错,这正是慈悲的 神真正的面貌,祂希望所有人都能悔改,因为只有悔改才能改变 神原来因生气而准备进行惩罚的计划。大卫王在犯罪后所写的诗歌就有这句话:

“ 神啊,我献上的祭是忧伤的灵;
忧伤痛悔的心,你不拒绝。”(五十一:溃

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基督教信仰最具代表的内涵,我想用“劝人悔改”这句话来回答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悔改,不是用嘴巴讲的,也不是只有停止在心动,而是必须有具体的行动来证明才是正确的。约拿书作者告诉我们尼尼微城的居民得到 神宽恕、怜悯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国王到全国所有的人民,甚至包括牲畜、家禽都以具体的行动悔改,他们除了禁食之外,并且停止所有邪恶的事,也不再做强暴的事。
这让我们学习到重要的信仰功课:当我们在进行认罪祈祷的时候,请注意我们必须用具体行动来表明我们真的是有悔改!如果没有具体行动来见证悔改,就不能证明我们在祈祷中恳求 神怜悯、赦免是有意义的。

--B4-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四讲:慈悲怜悯的 神

经文:约拿书四:啊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旧约的 神是个残忍的 神,而新约的 神是个慈悲的 神。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很快就响应说:说这样话的人,是对圣经的认识有误解。如果我们仔细读圣经,就会发现整本旧约圣经都在细说 神的慈爱,的诗人写这样的诗在形容 神的慈爱是很令人感动的:

“上主慈悲仁爱,
不轻易发怒,满有不变的爱。
他不长久责备;
他不永怀忿怒。
他不按照我们的罪过惩罚我们;
他不因我们的过犯报应我们。
天离地多高,
对敬畏他的人,他的慈爱也同样宏大。
东离西多远,
他使我们的罪离开我们也那么远。
父亲怎样疼爱自己的儿女,
上主也怎样爱惜敬畏他的人。
他知道我们的形体;
他也记得我们不过是尘土。”(一○三:贰剑

类似这样在形容 神慈爱的诗歌实在非常多,这样的诗歌不只是才有,早在出埃及入旷野,特别是在以色列人离弃 神,去拜金牛像时, 神确实是曾发怒到极点,但随后在摩西带领所有的以色列人向 神认罪忏悔时, 神随即响应摩西的恳求,宽恕、怜悯以色列人。 神对摩西说:

“我是耶和华,是上主;我是满有慈悲怜悯的 神。我不轻易发怒,有丰富的慈爱和信实。我坚守应许,直到千万代,并赦免罪恶过犯;但是我一定惩罚犯罪的人的子孙,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三十四:怠叮

当人真正地忏悔认罪时, 神必定会显示祂的慈悲疼爱。唯有当人在骄傲、不肯认罪悔改时, 神不但难过,也会因为人想扮演 神角色而动怒。
约拿书也是旧约圣经中在论述 神慈悲的一本经书,也是在当代充斥、弥漫着一股 神会严惩外邦人和不信 神的人的言论中,出现的一本小小经书,却是震撼了当时的人心,确实令当时那些所谓的“卫道者”傻了眼。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新约福音书耶稣基督的言论,特别是读一下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一段非常出名的山上宝训,尤其是在第五章四十三至四十八节这段论及有关“爱仇敌”的部分,我们一定会发现耶稣基督当时那样的言论,听在那些保守派的犹太宗教领袖耳朵中,必定会感到相当不舒服,这也就难怪为甚么马可福音的作者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当时的人,对耶稣基督传讲的信息会有如此的反应:

“听见耶稣教导的人都很惊奇,因为他的教导满有权威,和一般经学教师不同。”(马可福音一:牛

不要说过去,即使在今天的传道者或基督徒,也是跟约拿书中所描述的先知约拿一样,往往都喜欢 神听他的意见,而不是努力学习让自己听听 神的声音。这才是先知约拿对 神不满的态度,也反应出在今天基督徒、特别是在传道者身上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可以代表 神,并且动不动就是自以为可以替 神作决定。如果 神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思行,我们不是谦卑地回来反省,而是大为生气、发怒,认为 神并不听自己的祈祷,渐而用许多方法要远离 神,先知约拿所表现出来的,其实就在我们的身上可以看的到。
约拿书最重要的就是在第四章,作者想要呈现出来的就是先知约拿心中的意念,这位书中主角先知约拿,其实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心态。第四章也是约拿书中唯一记载 神与他拣选的仆人先知约拿之间对话的一章,其它三章都没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

第一至四节:
对于这件事,约拿很不高兴,非常生气。彼以他祈祷说:“上主啊,在我离开家乡以前,我不是说你一定会这样做吗?就因这缘故,我尽了所能要逃往他施!我知道你是慈悲怜悯的 神。你不轻易发怒,满有仁慈,常改变心意不惩罚人。菜以,上主啊,让我死吧!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成现骰卮穑骸澳闫旧趺凑庋生气呢?”

第一节的“对于这件事”,就是指第三章十节所记载的, 神看到尼尼微城的人“放弃了邪恶的行为”,祂也改变了心意,“没有把原先宣布的灾难降给他们”,先知约拿生气的就是为了这件事,理由就是 神改变心意。
先知约拿生气,并不是因为 神要他去传讲的信息没有功效,反而是因为 神的信息发生了功效,才使他大为不满,这一点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为甚么会是这样?想想看,先知约拿原先希望将 神的信息传出去后, 神会依照祂交代约拿所说的,对尼尼微城的居民发怒,或是像先知约拿所传出的信息:“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三:常┛墒窍衷凇∩癫⒚挥姓庋做,反而是“改变了心意,没有把原先宣布的灾难降给他们”,这是为甚么?
我们知道 神的信息主要目的就是要人认罪、悔改,归回到祂的身边,这才是祂信息的主要中心。 神的信息固然有生气的一部份,但也有祂慈爱的一面。祂的慈爱总是在人知道认罪、悔改之后显现出来。圣经中一再提醒我们,每当人犯罪之后,知道悔改时, 神就伸出祂慈爱的手接纳悔改的人回到祂的身边。但人的问题是不喜欢听 神的话,甚至会将为 神传达信息的仆人杀害。先知耶利米就曾有多次提到这样的事(参考耶利米书七:取⒇ノ澹涵场丁⒇チ:场础⒇ゾ牛涵隆⑷十五:尽⑺氖四:场矗。因此,当有人愿意听 神的话而悔改时,可以想象的到 神会是多么高兴,怎么可能继续进行祂毁灭的工作呢?不可能!因为 神的话主要就是让人悔改,既然尼尼微城的居民从上至国王,下至牲畜动物等都已经悔改,那也是 神的话主要目的已经完成,达到目的了。这样的话,当然就不必进行原先准备要毁灭的工作。
第二节,这一节是先知约拿对 神发怒的原因,他认为 神对外邦人太慈悲了,不应该这样子。而且在他得到 神呼召时,他就已经预测 神会这样子,因此他才会逃跑,拒绝 神的呼召。
一般说来,看到犯罪的人悔改应该是要高兴、感谢 神的恩典才对,可是人的弱点是,如果犯罪的对象与我们距离很远,毫不相干的话,我们都会支持,给予悔改的机会,甚至会欣赏那宽恕、赦免犯罪的人。可是,当受到犯罪者伤害的对象若是我们的话,恐怕我们的态度就会大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当对方犯罪的手段相当残酷时,我们一定会用更严厉的方法来惩罚对方。先知约拿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这个样子;他之所以会逃往他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在他的看法里,尼尼微城的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他认为这样才是所谓公义的 神应该做的事。如今他看到 神改变心意,决定不惩罚尼尼微城的人,这当然会使他无法接受,因为与他原先所顾虑的刚好符合,但这却不是他所喜欢得到的结果。
第二节也是约拿书的重点之一,但非常有趣的是,这里的祈祷说明先知约拿很清楚了解 神的特性:慈悲怜悯、不轻易发怒,满有仁慈。就像第二章记载他在鱼的肚子内祈祷中所说的内容很相似。在第二章的祈祷文中,约拿一直歌颂着 神的救恩,让他在死亡的边缘中被拯救回来。如今他所祈祷感恩 神的这项慈悲怜悯,用在尼尼微城居民身上时,却使他感到相当无法忍受,这就是他在信仰上相当矛盾的地方。
整本圣经都在述说 神的慈悲怜悯,也是在介绍让我们认识, 神是个满有仁慈的 神,因祂是不轻易发怒的 神。圣经中像约拿书第四章二节介绍 神这种特性的经文很多,包括有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节;民数记第十四章十八节;尼希米书第九章十七节;第八十六篇十五节、第一○三篇八至九节、一四五篇八节;约珥书第二章十三节等,这些句型也是旧约圣经作者用来描述 神的典型字句。
另一件也是非常有趣的事,当约拿在述说 神是个“不轻易发怒”的 神时,相对的,他自己却是很容易发怒,看到 神改变原本的计划就发怒,然后 神差派一条虫咬枯蓖麻树时,他也是很快就发怒。这正好说明了人和 神之间极大的差异。而人真正的问题是,总喜欢把自己处理的方式认为比 神更好,先知约拿就是有这样的观念,他认为 神的处理方法不好,因此拒绝与 神合作来帮助尼尼微城的居民悔改。在他的观念中最好是将该城给毁灭,会比让该城居民有悔改而存活的机会要来得好。但 神的看法正好与他的这种看法相反。
第三节,先知约拿求死,他认为 神这样处理尼尼微城的方式,使他觉得倒不如让自己死去要来得好些。
用死来抵抗或是向 神抗议的先知,约拿并不是第一个,先知摩西就有过这样的呼求,原因是以色列人每天吃吗哪,吃了好长一段时间,吃到无法再继续忍受下去,因此,频频向摩西抱怨,而摩西也觉得这些以色列人的要求有道理,为此他发现自己无法再继续带领以色列人,因此,他向 神祈求说:“我一个人没有办法管理他们;我承受不了!如果你要这样待我,求你可怜我,把我杀了,使我不必再忍受这样的折磨。”(民数记十一:健荆┝硗庖晃幌戎以利亚也有过类似求死的念头,他曾祈求 神说:“上主啊,我受不了啦,把我的性命取去吧,我还是死掉好!”(参考列王纪上十九:常┒先知耶利米则是诅咒自己出生的日子,他认为自己出生的日子是一个遭殃的日子,甚至还诅咒那位向他父亲传达他出生信息的人,说那个人会“像被上主毁灭的城”(参考耶利米书二十:健粒。先知之所以会求死,甚至认为死比活着还要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传 神的信息中,遇到极大的挫折感,如先知耶利米是被自己的同胞拒绝,甚至误会他是出卖同胞的人(参考耶利米书三十八:常,而先知以利亚则是感到非常地孤独、无助,特别是当他传达 神的话语之后,遭到国王亚哈的妻子耶洗碧警告要杀害他(参考列王纪上十九:梗。
现在先知约拿求死,并认为死了比活着还要好的原因,是他认为 神呼召他传达信息,他照样传了,可是 神并没有依照祂所要他传讲的信息,去实行毁灭的工作,反而是展现出 神怜悯、慈爱的特性。这对先知运动者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因为 神曾透过摩西教导以色列人怎样分辨真假先知时,就说过这样的话:

“你们也许想知道怎样分辨那不是出自 神的信息。如果有先知自以为代上主发言,但他所说的话并没有实现,那么,他的话就不是上主的信息。他只是擅自说话,你们不必怕他。”(申命记十八:摹牛

对先知约拿来说,他服从 神的旨意去传信息,结果改变计划的是 神,这要叫他情何以堪啊!若是这样继续下去,以后他将无法再讲任何话语,因为大家会说他是个假先知, 神根本没有呼召他当先知,否则尼尼微城怎么没有毁灭?因此,他求死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节,这是 神在回应约拿生气的疑问, 神的这句问话,正好显示出约拿和 神之间有极大的差别;约拿容易生气,而 神则是“不轻易发怒”。

第五至八节:
从谑约拿到城外去,在城的东边坐下来。他搭了一个棚,坐在它的阴影下,要看看尼尼微城会发生甚么事。岛罄矗主 神安排一棵蓖麻树,使它长得比约拿高,树荫遮着他的头,使他感到凉爽。约拿非常喜欢这棵树。兜是,第二天清晨, 神叫一条虫来咬这棵树,树就枯死了。诽阳出来以后, 神又叫热风从东方吹过来。由于强烈的阳光直射在约拿的头上,他被晒得快要昏过去了,所以他就求死。他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这段文让我们看到约拿心中充满着强烈的矛盾,但非常清楚地打从开始,他就非常不期盼尼尼微城的人民会悔改,他希望看到的就是 神会毁灭该城。
第五节,约拿的动作与第三章三至四节所记载的相符。尼尼微城是个大城市,需要走三天的路程,但先知约拿只走一天的路程就不再走了。即使他若因为只走一天,全城的人都知道悔改,先知约拿也没有因此向 神祈求宽恕怜悯该城的人民,像摩西以色列人祈求 神赦免一样(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二:汀希。一个尽职的先知,不是只有单纯的传达 神信息而已,也会知道注意人民是否有听从 神的话语,如果没有,就要继续劝勉;若是有,则应该为人民的悔改归正,迫切向 神祈求怜悯人民所犯的错误。因此,他只走一天就不再走了,也可看出他的心意,就是要让尼尼微城的人民没有完全听到 神警告的信息而受到惩罚。
现在,当他看到 神改变心意,决定不惩罚尼尼微城的人民,他也知道 神真的会赦免怜悯该城的人民,但他还是要用“抗争”的方式,对 神表达他心中的不满,因此,他采取到城外去搭棚子,要看到底 神毁不毁灭该城。
第六至七节,这两节充分显示 神的奇妙作为,不是人的能力可以阻挡,也不是人的智慧可以理解。作者用这两节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所有万物都是 神创造,这些受造之物都顺从 神的话语。相对的,先知约拿并不听从 神的话。
 神命令一棵蓖麻树长得快又高,树荫又多。蓖麻树的学名叫“Qigajon”,在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边甚多,这种树成长很快,可长到大约有六至七尺高,叶子长大后好像瓠叶一样,因此,常被当作瓠瓜藤,其实不是。因它不是属于藤科。但可以将树枝调弯攀在棚架,这样成长出来之后,就可成为很好的遮阳树。 神既然可以命令蓖麻树很快之间成长起来,要命令该树顺着先知约拿所搭的棚子成长自然不是问题。这也是先知约拿感到非常凉爽喜欢的原因,但他却没有注意到,这是 神奇妙的作为。就如同他只传讲一天的时间,就看到尼尼微城居民上自国王、下至家畜动物都悔改的动人景象,他也没有注意到一样。
然后只隔一个晚上, 神又安排一只虫来咬这棵蓖麻树,一下子该树就枯死了。这些都是瞬间内发生的事,只有 神奇妙的作为才有办法达成,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所及。也是一样,这棵使他凉爽的蓖麻树很快枯死了,他也没有注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六节的“使他感到凉爽”,在台语版圣经译成“互伊免艰苦”;天主教思高圣经版本“消除他的烦恼”;和合本译成“救他脱离苦难”;吕振中教授的翻译是“使他免受苦”;犹太人圣经(The Jewish Bible―TANAKH The Holy Scriptures)用“and save him from discomfort”;在“WorldBiblical Commentary”翻译上,有这样的句子“and to relieve histrouble”,可是在“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的翻译上没有这句话,而耶路撒冷版本圣经则有这句“and soothe his ill-humour”。这样看来,大多数的版本都有这句描述 神想要解除先知约拿的烦恼或是苦难的话语,如此,那就更有意思了。 神在先知约拿搭棚子时,也知道他会遇到日晒的苦恼,虽然他坚持在炎热的气温下坐在棚子底下晒太阳,但 神还是疼爱他,用蓖麻树的树荫遮盖他,让他觉得舒服、凉爽。 神并没有因为先知约拿非常生气,就跟着生气, 神还是用很温柔的方式与他对话。
从第六至八节,作者用“ 神安排”、“ 神叫”等词句当作句首,表示整个事件的发生都是 神在主导号令。圣经告诉我们,当 神的命令一下,事情就发生。整个宇宙万物的创造也是这样,都是因为 神的命令而成。
第八节说 神在太阳升上来之后,随即就叫热风从东方吹过来。也因为炎热的阳光照射在头上,再加上热的东风一吹,那真是难挨,甚至快要昏倒过去,因此,先知约拿再次求死,这也是他第二次求死,第一次是在第一章十二节,他要船员将他抛入海里,那是准备以死来拒绝 神的呼召。
这一节也是他第二次明确表示“死了比活着还好”,第一次是为了 神怜悯了尼尼微城的人民,使该城原本会被 神毁灭的,现在却可以存活下去,被先知约拿认为 神做了最不应该的事。而这一次则是蓖麻树的死去又让他痛心难过,因为是棵蓖麻树的死与他的凉爽、舒服有密切关系。这让我们看到他心中确实有很大的矛盾,他一方面痛恨尼尼微城的人得到 神的关怀、怜悯,而免遭毁灭的命运,另一方面却为了一棵蓖麻树遭到虫咬而枯死,导致自己受到太阳曝晒和热风吹袭难过而想求死。

第九节,
但是 神对他说:“你凭甚么为这棵蓖麻树这样生气呢?”
约拿回答:“我怎么不可以!我气得要死了!”

从第九节开始,是 神回答先知约拿生气所说的话。 神质疑先知约拿凭甚么为这棵蓖麻树的枯死生气? 神的质疑是有意思的,因为这棵蓖麻树与先知约拿并没有甚么特别关系,即使说有,也只不过是一天的时间而已,时间相当短促。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只飞蛾经过一个晚上之后,就死去了一样,如果因此而对 神发怒,恐怕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
先知约拿以相当肯定的语句回答 神的问话,且他的回答也显示出他自认为是理直气壮。

第十至十一节:
股现鞫运说:“这棵树在一夜之间长大,第二天就枯死了;你虽然没有栽种它,也没有使它生长,你还为它感到可惜。耗敲矗我不是更应该怜悯尼尼微这座大城吗?毕竟在这城里有十二万连左右手都分不清的人,并且还有许多牲畜呢!”

这两节可说是 神对先知约拿的教训,也等于是在教训以色列人一样,因为他们对外邦人的态度,显示出他们狭隘的心胸。这两节也很清楚地指出极大的差异, 神以生命极为短促,仅只存活一夜生命的蓖麻树来提醒先知约拿,让他知道连这样的生命他都会这样疼惜、不舍它的死亡。而相对的有多达十二万人口的生命和许许多多的牲畜。这是一与超过十二万数字差距之比,其间相差的差距甚远。这是极为鲜明的对比,让听、看的人都能够很快就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特别要注意的是第十一节所提到的“十二万连左右手都分不清楚的人”,这是指儿童而言,因为他们太年幼,是尚且分不清楚是非、好坏的小孩子(参考申命记一:郑。这样,若再加上成人和妇女,尼尼微城的人口必定远超过十二万的人数一至二倍之多,另外还有数算不尽的牲畜。
第十节, 神强调先知约拿并没有为那棵蓖麻树做过任何一件事,换句话说,先知约拿只有享受蓖麻树之树荫带来的凉爽之乐,却没有为蓖麻树做过任何栽种、浇灌使之生长的工作,却因为蓖麻树枯萎死去而发出不满的声音,甚至还理直气壮的态度说自己生气都是合理,正好凸显出先知约拿的自私、无理。尼尼微城的人民和牲畜对先知约拿来说,也是这样,先知约拿是一再要求 神必须惩罚他们,这正好说出了先知约拿的无知、愚蠢。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我们是否也像先知约拿那样,对 神做出不合理的抱怨、抗议?

先知约拿一直觉得 神没有对尼尼微城发怒是错误的,他甚至用死要逼 神对该城的人民采取严厉的惩罚,因此,他特地在城外搭了一座棚子,就是要看 神怎样惩罚尼尼微城的人民。先知约拿若说有甚么理由,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如先知约拿所说的, 神是“慈悲怜悯、不轻易发怒、满有仁慈,常改变心意不惩罚人”,因为先知约拿原本就知道 神是这样的 神,他之所以无法忍受的,乃是将自己民族的历史仇恨带入了 神拯救的运动中。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喜怒,也是 神的喜怒,自己的偏好,也是 神的偏好。也就是说,他希望 神以他的标准为准,否则他就不高兴,且要用死来表明对 神的抗议。结果我们看到 神对约拿提出反问,既然对尼尼微城的人民都没有做过任何一点点善事,包括扶养、照顾,就像先知约拿对那棵一夜之间就枯萎死去的蓖麻树一样,先知约拿既然会关心蓖麻树的死,为甚么不能关心有多达超过十二万人的尼尼微城人民,以及无数的牲畜之生命?
类似先知约拿这样的心态,在每个时代的基督徒信仰态度中经常出现,我们也会像先知约拿一样,将自己从民族、国家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价值、是非准则,用来响应 神的爱。我们也会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对象,要求 神跟着我们不喜欢,甚至还会振振有词地说 神也会像我们一样不喜欢。例如我们看到今天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是这样;北爱尔兰英国移民后裔与爱尔兰人后裔之间的冲突也是这样,类似这样的例子从未间断过,也因为这样,有许多看起来原本是单纯的种族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因宗教信仰的融入而减轻或降低,相反地,却因为自己信仰上错误的认知,而把 神拉来在这种族冲突中,使族群之间原本已有的紧张更加恶化、不能兼容,不但没有帮助信仰成长,还因此使信仰披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迫 神选边站,这是非常悲哀的事。
大的事,是这样;小的事可从一般社会现象来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还记得六年前(一九九八年)杀害白冰冰女儿白晓燕的凶犯之一陈进兴,他因为在逃亡期间连续杀害并奸淫了许多人,后来在天母挟持南非武官而被捕。当他在监狱期间,因为听到福音的信息,而悔改信耶稣基督,在黄明镇牧师的手下受洗。当这件消息传出来之后,有不少基督徒无法接受,认为那简直是糟蹋了 神怜悯的恩典,有些基督徒以读者投书的方式,在报纸上写着说,如果基督教可以接纳陈进兴,那他就要放弃信耶稣基督,因为这样的基督教已经是失去了“是非”的宗教。
听起来好像很对,其实,说这样的话,正好就像先知约拿的态度一样,他就是在质疑 神怎么可以怜悯尼尼微城的人? 神应该要严厉惩罚他们才对的,因为在先知约拿的眼中以及 神的眼中,尼尼微城的人确实都是很“邪恶”,是罪该惩罚致死。可是,比惩罚更重要的,是 神看到他们悔改,而且他们是确确实实地悔改,这一点才是最珍贵的。也是这一点才改变了 神原本计划要毁灭该城的心意。
同样的,杀人、奸淫无数妇女的陈进兴,是否真心悔改?我们并不知道,因为只有 神才知道他的心思意念。但我们知道他确实有向黄明镇牧师表明忏悔之意,并且愿意接受洗礼,归入耶稣基督的名,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我们要学习先知约拿的态度吗?还是要学习 神慈悲怜悯的心,看待那些与我们不同信仰的人,以及信仰方式与我们有差异的人呢?我相信大家会跟 神学习怜悯慈悲的心对待别人。

二、我们所信靠的 神,乃是有丰富慈悲怜悯之心的 神。

先知约拿很清楚地说出 神是个“慈悲怜悯的 神,不会轻易发怒,满有仁慈”。正因为 神是这样的 神,因此,才会有耶稣基督降生在世上的拯救工作。不仅是先知约拿让我们知道创造的 神是满有丰富慈爱的 神,圣经中其它书卷中也一再介绍,让我们明白所认识、信靠的 神就是这样的 神,不但在出埃及记,也在民数记尼希米书以及先知约珥的作品中都是这样介绍。约翰福音的作者这样告诉我们 神是多么地爱我们:

“ 神那么爱世人,甚至赐下他的独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灭亡,反得永恒的生命。因为 神差遣他的儿子到世上来,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借着他来拯救世人。”(约翰福音三:俊溃

使徒保罗更进一步地介绍给我们知道,我们所信靠的 神,祂的爱是多么的伟大,他说:

“ 神对我们显示了无比的爱: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已经为我们死了!由于他的死,我们现在得以跟 神有合宜的关系;他的死更要救我们脱离 神的义愤。”(罗马书五:贰福

身为基督徒应该要珍惜这样的信仰,我们已经知道 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丰富的恩典和慈爱,祂对我们不会轻易发怒,也不会记住我们所犯的过错。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 神赐给我们这样丰富的慈爱,不是要让我们滥用,以为知道 神满有慈悲的爱,就一再做出使祂难过的事。使徒保罗曾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提醒该教会的信徒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参考罗马书六:啊保。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宣扬 神的慈爱,学习不要将自己的喜怒好恶加诸在信仰上,来衡量或判断别人的得救与否,因为这是 神的恩典,不是我们可以限定或是决定的。就像出埃及记的作者所说的, 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埃及记三十三:拢。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一至十六节,有关雇工入葡萄园工作的比喻,也说出了这样的信仰精神。

--B5-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一、概论

兄弟有机会在此培灵会中,与大家查考圣经,实在是主的恩典。我想与大家查考到约拿书,但我从没有讲过约拿书,所以请各位多多为我祈祷。亦为自己祈祷,求主使我们在此书中,得见主的光荣。现在我先要讲到约拿书的概论。

一、本书的可靠 圣经中有约伯记,但以理书,启示录不但为教外人所批评与不信,甚至教会中新神学派亦认为不可信。此外另有一书,就是约拿书,亦为他们极端反对,认为不可信。他们讥笑相信本书的人,说是太迷信了。他们以为本书只属预言而已。约拿书有四章,共四十八节,他们说:如果除了两节,则或可相信。各位,你们猜猜,他们所说的是那两节呢?就是一章十七节,这节圣经讲到神安排一条大鱼将约拿吞入鱼腹中。其次就是二章十节: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他们认为这两节太不可靠,除此两节外,其他或可相信。他们如此存心,实在是完全错误的。若是他们肯虚心研究,就可知本书的可靠,现在我可用几个证明,证明本书的可靠。

1. 约拿其人的真实性:在列王纪下十四章二十五节:“他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藉他仆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各位看到这节圣经就可知道约拿不但是先知,而且知道他的家乡是在何处,父亲叫名什么,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而他所讲的预言,又已经完全应验。所以列王纪是历史书,则约拿书也是历史书,而约拿确实是历史上的人物。

2. 主耶稣曾三次引证约拿的事实: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曾经三次引证约拿,分别记载在,和。说到那时不信的犹太人,要求耶稣显神迹给他们看,好叫他们相信主耶稣是弥赛亚,其实主在世三先多,显出许多凭扩,证明祂是神。但他们不信,始终存刚硬的心,所以主耶稣回答他们的说话很严重,说他们是邪恶淫乱的世代,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如何三日三夜在大鱼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夜在地里头。主耶稣看来,除了主自己复活的神迹之外,再无别的神迹来证明祂是神所差来的。在耶稣的宣告中,“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这是清楚的事实。所以尼尼微人要定这世代的罪。主耶稣说话是真实的是可靠的。主耶稣引证约拿,所以约拿书是可靠的。但不信的人说:主耶稣说这话的时候,祂不知是否有这事实,也不会知道后人竟将祂的话当为可靠。他们这样说是错误的,因为这话是主耶稣亲口说的,在约翰福音十二章四十九节至五十节,这段圣经记载主耶稣说:祂所讲的话不是凭自己讲,乃是凭父的命令。何况主耶稣是真神,是无所不知的,祂知到从起初一直到末后。因此,我们便可以知道主耶稣的话是真确的。

3. 历来教会对约拿书都有一致的信仰:基督教徒自古以来,除新神学派和不信的人之外。其余对本书均有一致之信仰。古时信徒,为要表明本书的真实性,欢喜将约拿的故事,尽在墙上,或其他的东西上,甚至在坟墓上,在石碑上,亦描画约拿三日三夜在鱼腹中,预表信耶稣的人,真有复活之事。有些信耶稣的美术家,对约拿一生中的事迹,尽情描写。约拿在尼尼微城外,神安排一棵蓖麻树救他脱离苦楚,他就喜乐。神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他就发怒求死等等描画出来。

所以在教会中,耶柔米约拿书作注释。古教父们不单单常讲解本书,且为本书批注,本书既然这样真实,若对本书怀疑批评,甚至攻击,就是自暴自弃。

从前有一个救世军女子,在船上布道卖圣经,有人问她,对圣经是否相信?她说:相信。那人又问她:对约拿书的事实相信吗?她回答说:相信。那人说:你的头脑太旧了,现在有许多人已经不信了。她说,我不但相信,而且将来到天堂,我还要问问约拿,当时在鱼腹中如何情形。那人说:在天堂你会找不到约拿。她觉得希奇,她说:如果没有约拿在的地方,那必是地狱。所以对那人说:好啦,如果在天堂找不到约拿,那末让你去问问他吧!故此,我们亦应认为本书纪对可靠。

4. 科学家的证明:科学家说:约拿的事情,是符合科学条件的。虽然反对者用种种解释。有人说:约拿不过在夜间作了一个梦,醒来就作本书。亦有人说:约拿书完全是假造,不是事实。又有人说:当约拿被抛在海中,另有一艘船来救他,那船像鱼一样,就说约拿被吞吃了。这种种的说法,实在是重大的错误。然而科学家却证明了洋海确实有这种大的鱼。他们说:这种大鱼,平均长有七十多尺,也有八十多尺,甚至一百尺的。这样大的鱼身,吞吃人,是很容易。因为这种大鱼气腔的面积有六百八十多方尺,人被吞在里面,实在太容易了。

专家爱马生说:有一次,一艘挪威船,经过北美洲西岸,捕得一条大鱼,那鱼是鲸鱼,长有九十五尺长,重二十九万四千磅,在巴拿马运河入口之处,可是用起重机也不能把这大鱼起上岸,只得把它拖到离岸十二哩之处,用海军飞机,放下两枚炸弹,每枚有一百六十磅,才把这鱼炸碎。

又有人在地中海发现一种大鱼,能吞吃人及大马,又可吞下船只。所以美国文学评论杂志记载说:有一个英国水手被大鱼吞了,他的朋友几经努力,经过四十八小时,才把大鱼拖上岸,破开鱼腹。他以为他的朋友在鱼腹中必定死了,怎料破开鱼腹之后,他的朋友还没有死,只是头发秃了,皮肤有些水泡。

科学家有这多事实,证明大鱼可吞吃人。何况约拿所记载的,是神安排大鱼来吞吃约拿。山东省有一牧师说:我不但相信圣经说大鱼吞吃约拿,就是圣经说,约拿吞吃大鱼,我都相信。各位,你们相信吗?凡圣经所说的,都应该相信,因为在人不能,在神都能。因为神是能使无变为有的神。

二、本书的作者 本书是约拿所写,这是毫无疑问的。犹太人的遗传记载,都说本书是约拿所写。若果精细研究本书文法与本书品德是相合的。全书用第三者的立场来写,这与希伯来人的习惯相同。可是各位或会发生一个问题,若说本书是约拿所写,为何约拿这样坦白,把不好的事实也写上去。因为本书详细记载约拿违背神命,逃往他施,后来蒙神拯救,又奉神命到尼尼微传道等,后来尼尼微人闻道悔改,神不倾覆他们,约拿就发怒,甚至求死,约拿为何自述他的错误。由此不但证明本书所记载的是真事实,而且更可证明本书乃约拿受神所默示,而作此坦白的自述。因圣经是神所默示,叫人把所有的事情毫无掩饰,和盘托出,在圣经中随处可见与此相同之事实。

约拿的籍贯,在刚才所读所说他是米亚太的儿子,迦特希弗人,生在耶罗波安王第二在位时,有人说约拿就是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后来跟随了以利亚,这说或许不可信。

但我们知道他是被掳前的先知,约在主前八百年间,这是可靠的,约拿的名义是鸽子之意,每个先知的名义,都是表明每个先知的性情。如摩西,名义是从水里拉出来。约拿的名义是鸽子,表明他性情纯良。主耶稣说:“你们要驯良像鸽。”鸽子又是传讯的,如挪亚在方舟里避过洪水的祸灾,洪水过去,挪亚放出鸽子去,也是传达外边消息。约拿本来是在旧约第一个到异邦传道的宣教师,正符合此名的名义。但可惜,他恰恰相反,没有遵从神的命令去传讯息,神差他到尼尼微城去,他却到他施去,神差他到东北,他却去西南,神要他走旱地,他却要走海洋,后来在受了神的管教之后,他还发怒求死。他不像鸽子,而是像狮子,像虎豹。

三、本书的宗旨 彰显神极大的慈爱,破除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的隔墙。犹太人的观念,以为外邦人不配蒙神的恩典。约拿之后八百年时,主耶稣来世,教训门徒,祂流血舍命救人,乃要拆毁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的隔墙。可是他们还不信,使徒彼得,在约帕虽然明明见到异象,又听到神有声音对他说。可是他仍然怀疑,仍然觉得不应传道于外邦,但神并不是如此。正如保罗说:难道神只是犹太人的神,不是外邦人的神吗?

在约拿书记载,神差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神的信息,就知道神是何等爱人。神不只爱成年人,也爱儿童,不只爱儿童,也爱及牲畜,这在约拿书末章末节可以见到。神爱人的事,直到如今。圣经告诉我们,神愿万人得救,明白真道,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各位,神如此爱人,我们有何法能领人归主?只有一法,就是要经过死,如约拿经过鱼腹中,有过死的经验,后来才可以领人归主。

四、本书的预表 本书本来有两个预表,一个预表以色列人,一个预表主耶稣。但因时间关系,今天我只说一个预表。现在我要讲到约拿如何预表主耶稣。虽然约拿违背神的命令,是一个失败的人,本来与主耶稣的完全顺服是恰恰相反。但主亲口讲,约拿如何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这样,我们就可断定约拿可以预表主耶稣。

1. 约拿是神所拣选的,预表耶稣也是神所拣选的。以赛亚先知说:“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主耶稣是神所拣选的,主降世后,在约但河受洗的时候。圣经记载:“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彷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主耶稣自己也亲口讲过:“我常作他喜悦的事。”所以主耶稣是神所拣选的,神所喜悦的。

2. 约拿被抛在海中,是自动的,是甘心的。预表主耶稣降世受死,也是自动的,是甘心的。

3. 约拿被抛在海中后,风浪就平息。主耶稣被挂在木头上,就使人得平安,这都是圣经中的记载。

4.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腹中,预表主耶稣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5. 约拿被鱼吐在旱地上,预表主耶稣得胜死亡,后死亡里复活,他不单自己复活,亦叫凡信他的人复活,亦能使信他的人复活。不但将来复活,现在就可使我们与主同复活。保罗说:“并知道祂向我们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我们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这节圣经给我们看见,主耶稣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何等浩大,就是照在基督身上所显的大能大力,复活我们。各位今天信了主的人,是否一个复活,得胜,能发光的人呢?

有一个人,在工厂作工,非常殷勤,又安份守己,所以厂主得欢喜他。在家庭中,夫妻很和好,所得的薪水,完全给家用,家庭之中,其乐也融融。后来他结交了一个不好的朋友,学饮酒赌钱。于是家用就常不够,乃典当衣物,由此家庭常常发生嘈吵。在工厂工作,也不忠心,不殷勤,因此被厂主开除。后来心中非常难过,觉得在家庭中又不和,想来想去,乃想跳水自杀。刚要去自杀的时候,经过一间礼拜堂门口,被招待入去听道,那天晚上听道受了感动信主。他正从福音堂出来,恰巧遇见他的一位朋友,道过寒喧之后,他自然不敢说,他本来要去跳水自杀。他的朋友知道他无工作做,乃介绍他到一间工厂工作。两周后,赚到一点钱,乃买些米和菜回家去。到了家中,正敲门,妻子从门孔窥见他,吓了一跳,以为丈夫回来一定又要打架了。于是把袖子抽起来,预备打架的样子,才去开门。怎料他一开了门,觉得他很温和。他反而说:现在有钱了,有米有菜了,去煮饭啦!妻子想了一想,也好,吃了饭,更有力打架了。在吃饭时,丈夫说:“我们先闭眼低头祈祷后才吃。”妻子想,如果闭了眼睛又低头,他要打我,岂不是更容易吗?于是她眼睛一个闭着,一个开着,预备丈夫一打来,就走避或还手。可是见他丈夫很恭敬虔诚地祈祷,然后吃饭,妻子甚觉奇怪。问他为何有如此大转变,简直判若两人,于是他述说经过,妻子听了很受感动,因此也信了耶稣。这是一个复活过来的人,才能为主作证,领人皈主,求主怜悯我们,使我们都有主复活的能力。

6. 约拿被吐在旱地后,就往尼尼微城传道,预表主耶稣复活后,福音就传遍了天下。在本书第三章记载约拿蒙拯救后,就被差遣到尼尼微城去传道,结果全城的人,上自君王,下至庶民,都披麻蒙灰悔改,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主耶稣复活升天时,对门徒说:“你们要往普天下去,转传福音给万民听。”“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自从主发出这命令后,福音渐渐传开,到如今世界每一角落都有主的道。福音为何能传到世界去呢?因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有新的生命,能发出不可思议的能力,正如主耶稣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们真是快乐赞美主,祂从死里复活,就能使福音传遍天下,使万民得救。各位,你和我有否尽本份,把福音传往普天下去?我们应遵守主的命令,把主的福音传开,这是你我的责任,证明我们爱主爱人。

五、本书的分段 本书只有四章,共四十八节,可分五大段:

1. 在本国时的约拿

2. 在船上的约拿

3. 在鱼腹中的约拿(二章全)

4. 在尼尼微城内的约拿(三章全)

5. 在尼尼微城外的约拿(四章全)

最后盼望各位弟兄姊妹,除了为这聚会祈祷,回去请留心读读约拿书,相信这样必有较好之功效。愿主赐福各位!

--C1-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二、在本国时的约拿

今天是培灵会第二次的聚会,我要再请各位注意约拿书的分段。一章一至三节,是讲到在本国时的约拿。一章四至十七节,是讲到在船上的约拿。第二章讲到在鱼腹中的约拿。第三章讲到在尼尼微城内的约拿。第四章讲到在尼尼微城外的约拿。可惜这次准备讲稿时太捍伲未能画出十多幅图画来,这是太可惜的。

在一章一至三节,这段圣经中,讲到约拿在本国时蒙主选召,要他到尼尼微城去传道。但他违背神的命令,搭船到他施去。

约拿其人 在未讲这段之先,我要介绍一下约拿的履历,虽然圣经没有记载,但若细心查考圣经,就可以知道多少了。

1. 他是一个资本家:从第一章三节见到约拿要从约帕到他施去,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资本家,为甚么呢?在记载:“因为王有他施的船只,与希兰的船只,一同航海,三年一次,装载金银、象牙、猿猴、孔雀回来。”这节圣经是一个大凭据,证明约拿是一个大资本家。因为往他施去,三年才来回一次,而前往他施,又是装载金银、象牙、猿猴、孔雀,这些都是贵重的物品。约拿到他施去必要准备足够三年所用的旅费,所需的旅费很大,而且又要装载贵重的东西,非是大资本家,不能作此买卖,可见约拿是一个资本家。

2. 他是一个航海家:从一章五节记载:“约拿下到底舱,躺卧沉睡。”就知道约拿是一个航海家。因为在此狂风大浪中,他仍能在底舱安睡。平常我们坐船,最惧怕一件事,就是晕船。十多年前,我从香港到安南,虽然只要两天半就可到达,然而仍然感到何等难过,但约拿居然在狂风巨浪下安睡,可见他是一个航海家,惯于在海上生活。

3. 他是一个预言家:昨天我们已经看过他在耶罗波安第二的时候,预言以色列要收复失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可惜他对胜利的才预言,对有困难的就不敢说。好像神要他到尼尼微去,他就怕了。

(一)蒙召 我们现在来看约拿书一章一节:

1. 约拿蒙召的确实:“耶和华的话临到米太的儿子约拿,说。”这节圣经,是讲到约拿蒙召的确实,有神的话,清楚临到他。自古至今一切神的仆人,都是从神方面得到清楚的呼召。如保罗说:“若没有被差遣,怎能传道呢!”又如以赛亚清楚看见神的宝座,有神荣光充满的宝座;又亲自听到神的呼召:“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神的话临到耶利米说:“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我已派你作别国的先知。”保罗说:“把我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他未出生,神已呼召他。约拿是亚米太的儿子,亚米太的名义是“真理”之意,可见约拿是真理所生的,是真理的儿子,神所选召的。正如我们有事情交托人,一定要找个亲信可靠的人才交托。是神所记选召的,是真理所生的才能结果子,并叫你们的果子常存。我们作神的圣工,要清楚蒙召,不可自告奋勇。如未清楚得知蒙召,要效法撒母耳回答耶和华说:“请说,仆人敬听。”如没有得到清楚蒙召,而去作传道人,是非常危险的。绝不能结果子荣耀神。

2. 约拿蒙召的条件:“你起来到尼尼微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这可以给我们见到约拿蒙召的条件有两个:

A. 起来 神首先要他起来。第一、起来是表示有生命。因为有生命才能起来。这是叫约拿知道自己是有生命,无生命断不能起来。死在罪中的人是无生命的,不能起来,我常常勉励我们的弟兄姊妹,有些人很努力作主工,但先要知到自己有生命才可去作工。因为你叫人信耶稣就得救,别人或问你已得救了吗?你未得救,或无把握得救,怎能带人得救呢?有了生命,才能领人归主。第二、起来,又是懊悔之意。路加福音十五章所记载的浪子,他在外面,任意放荡,浪费赀财,既耗尽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后来就懊悔起来,他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起来,就是懊悔。神叫约拿起来,也就是他懊悔过去的虚度光阴,不以人的灵魂为念等等事情。各位弟兄姊妹,今天你有否懊悔过去,你过去的光阴为了谁,有否以别人的灵魂为念,应在主的面前省察省察。第三、起来的第三个意思是准备工作。使徒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腓利听了就立刻起来,因此就带领埃提阿伯的太监归主。让我今天也效法腓利起来作主的圣工,以赛亚听闻主的声音:“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就立即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各位兄姊,你愿意答应主的呼召吗?

B. “往尼尼微大城去” 这是约拿蒙召的第二个条件。“往尼尼微大城去。”这是神要约拿对工作的地点,由神安排。神要他往东北,他不能往西南,神要他走旱地,他不能走海洋。每论旧约的先知,或新约的使徒,神都要他们绝对顺服祂的安排,如彼得要去作工,神要他和哥尼流家人,同往该撒利亚去,他就毫不疑惑,遵命前往。神又禁止保罗往亚西亚讲道,而要他往马其顿去;他就顺服圣灵的引导,勇往直前。但可惜有好些假师传,一切行动,不照神的旨意,只照自己的旨意。神没有对他说话,他这样没有得到神清楚呼召,自然他们的工作不能助人,也不能助己。我在一个地方,亲眼见到一个传道人,是教会派他到别处传道,他不愿去,但教会要派他去。虽然去了,但他一到那教会,就召集长老执事开会议,头一件事情,就说:我要多少多少薪金,如果给不来,我就立刻走。教会果然给不来,于是他就离开了,他不肯绝对顺服。

其次神差遣约拿到尼尼微大城去,是叫他对工作地点不用怕困难。

查考尼尼微城的来历,知道这城是亚含的孙子宁录所建,那时已经称为大城在约拿书也三次题到大城,而且有三日的路程,可知这城很大。原来尼尼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位于提格里斯河东,是亚述王国的首都。而尼尼微城周围有九十公里,城将有一百尺高,周围城墙上共有一百五十个守望台。城墙上可容三架汽车并列行走,这真是大城,而且要三日才能走完。尼尼微人地位高学问大,对神的话,真是会漠不关心。约拿闻主差派他到尼尼微传道,心里何等焦急,所以不肯听神的呼召,不愿往尼尼微城去。各位弟兄姊妹,主如呼召你,你不要怕困难。行道会的创办人,马得逊先生,是美国北部一个农夫的儿子。他在十七岁时,有一天,正在田间耕种,忽然被圣灵感动,觉得有很大的力量催逼他,他就往树下去祷告,后来得到神清楚的呼召,叫他不要再耕田,专心事主。并要他到从没有听闻过主名的中国传道,他完全顺服的来到中国传道,创立了行道会,时在一八九零年。

3. 约拿蒙召的目的:在第一章二节的末句话:“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这可以看见约拿蒙召的目的,神要他责备尼尼微人的罪恶。本书虽然没有清楚说明尼尼微城的罪恶,但从那鸿书三章一至四节,就可以知道尼尼微实在是一极恶之地,他们的罪恶特别的有三样:(一)充满谎诈(二)残暴不仁(三)用美丽的美女,藉淫乱诱惑人。在不多年前,在尼尼微旧址,考古家发现一些碑文,现存在美国博物院内,证明尼尼微的罪恶极大。因时间关系,无法详细讲。由此给我们知道,约拿蒙召的目的,是要他责备尼尼微人的罪恶。

(二)背命:

1. 背命的原因:“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这里给我们看见约拿违背神的命令,首先我们看看他因何缘故逃避耶和华,我们查查圣经就可知道。

A. 他没有信心 他以为尼尼微城罪恶极大,人心又刚硬,断不肯悔改的。如果他去传道无功效,倒不如不去。圣经清楚告诉我们,工作是由信心而来,信心大,工作大;信心小,工作小;无信心,则无工作。我们看看约拿第二次被差遣到尼尼微去,有何等大的效果,出乎约拿意料之外,可见凭信心工作,就有大效果。

B. 他缺少爱心 他以为尼尼微城罪恶大,应受刑罚。但神却给他们一个末后的机会,叫他去传道给他们,他应该听从神的命令。但他却缺少爱心,他觉得以色列受尼尼微人逼迫,最好不去。他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无怪乎第四章记载他传道四十天后,约拿见尼尼微全城悔改,没有遭受毁灭,他就发怒求死,这真是可惜。

C. 他惧怕艰难 他以为尼尼微城大,人口多,有一百万的人口。这样大的城,一定有困难,所以他不想去,但是神的命令,他应该听从。

D. 他只顾名誉 看看他后来怎样对神说,就知道约拿只顾自己的名誉。“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的么,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促逃往他施去。”约拿知道先知是代神发言,所讲的预言如应验,就证明是先知,就得别人尊重。如所讲的预言落空,名誉就扫地,所以神差派他去,他不去,因为他知道神有慈爱,不降所说的灾,这是他只顾名誉。

E. 他贪爱钱财 刚才讲到,他施是出产贵重物品的。证明约拿到他施去,目的是做生意。真可惜,为了做生意,就违背神的命令。

2. 背命的巧遇:在第三节第三句话说:“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约拿违背了神的命令,却来了机会。真奇妙,他一到约帕,就有船到他施。当时的交通,不是像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或一个月或几个月才有一次船来往。但他这次一到约帕,就有船往他施。如果是我们的话,真要为约拿快乐,说他遇着好机会。约拿也会如此想,甚至会大声说,哈利路亚,赞美主,给我这样好的机会。各位,是不是神的旨意呀!不要以为顺利就是神的旨意呀!我们要清楚晓得什么才是神的旨意。约拿往他施去,买了船票,要多少钱,圣经无清楚记载,但是神有美好的旨意。约拿到他施去,真是得不偿失,既遇风浪,财物损失,又被大鱼吞入鱼腹中,你想这遭遇是何等大的损失。

从前有一个智慧人,做了一个很大的棋盘,是用珠宝,镶在其中,拿去见国王。国王见此美丽棋盘很爱它,就想和他买,问他要多少钱。他说很简单,如要买是照每方格计算,这棋盘一共有六十四个方格。第一个方格一斗米,第二个方格二斗米,第三个方格四斗米,第四个方格八斗米,这样推算下去,各位弟兄姊妹,你们算算,你以为要多少米呢?我曾请两位弟兄代我算,一位弟兄算得不对,第二位弟兄算来算去,仍不够对,大概要十四亿亿斗米,哦!偌大的数目,恐怕若干农村所收的米,也无法买得起这个棋盘哩!约拿亦是这样损失,违背神的命令就有这样的结果。

3. 背命的目的:约拿违背神的命令目的是甚么?“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你们看着约拿多愚蠢,多么笨,他以为神只在以色列地,不在他施,所以他下约帕到他施去。真是愚蠢,我想许多违背神的命令的人,亦好像约拿似的。大卫在诗一三九篇七至八节说:“耶和华啊,我往那里去逃避你的灵,我往那里逃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这诗是大卫犯罪后所写的。他的经历清楚的告诉我们,无法逃避耶和华的。各位弟兄姊妹,我们应该感觉到神是无所不在。从前有一个牧师,家里有一个小孩,一次他们全家搬迁,收拾好行李,准备上车的时候。他的小孩很天真地说;爸爸妈妈,等我一等,我祷告后才走。于是他跪下祷告说:“天父啊,我现在要搬家了,请你在这里住吧,再会,再会。”各位弟兄姊妹,这是成年人应该说的话吗?我们知道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有许多人也好像约拿似的逃避主,目的去躲避耶和华。

在这三节圣经中,因时间关系,我仍然未能详细发挥,愿本书每节每句都给我们勉励。请各位为我又为你们自己多祈祷多看圣经。

明天我要讲到一章四至十七节在船上的约拿。请大家低头祈祷。

--C2-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三、在船上的约拿

昨天我们已经看过,约拿蒙神选召,差派他到尼尼微去传道。但他却背神的命令,要到他施去。今天要看他在船上到底要怎样。一个违背神命令的人,到底在他所行的道路上是否享通。在约伯记九章四节说:“谁向神刚硬而得亨通呢。”各位,约伯已经清楚答复我们,向神刚硬的人,必不亨通。根据本书十章四至十七节,又可以看见约拿所行的道路上不亨通。约拿在所行的道路上不亨通的有三样。(一)四节至五节,讲到他遭遇大风。六至十节,讲到他遭遇别人责问。十一至十七节讲到他被抛入海中。

(一)遭遇大风(4-5

1. 大风的现象:在第四第五节看见约拿在船上遭遇大风,这是当然的,门徒一离开主,就会遇着大风。看第四节就会知道,当时大风的现象。“耶和华使海中起了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这真是危险,到底是甚么呢?圣经中曾有一次记载:“东风破坏了他施的船只。”所以这或者就是东风,可知当时的风是何等大。因一人的背逆,以至全船受苦。因亚当一人的悖逆,使众人成为罪人,以至死亡,受造之物,都受咒诅,直到如今。因亚干一人犯罪,所以连累以色列人全体打败仗。这给我们看见一人犯罪,连累众人,是可等可怕。

再注意这风是怎样起的,“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这大风不是人起的,是耶和华叫它起的。诗人大卫说:“耶和华从府库中带出风来。”又说:“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大风在以色列人中吹起,使海水一夜退去,以色列人就下海走干地过红海。但大风使悖逆神命令的人,就叫他不平安。现在的世界,时常都有风波,有身体的风波,有家庭的风波,有事业的风波,这是对违背神命令的人,一个大大的教训。原来神拦阻人,常藉着人心内起了一点微波。如神藉圣灵的感动,禁止保罗在亚西亚讲道,又禁止他到庇推尼去,而叫他到马其顿去。不过,有时圣灵在人心内感动,而有些人的心实在不够敏锐,不能了解神超奇的旨意,神就用梦或异象,叫人认识神的旨意。倘人不顺服神的命令,常常可能有大事情发生。就如身受疾痛,死亡,事业失败,种种神的管教,都是神因为爱他,叫他在圣洁上有份。

在第四节末句:“甚至船几乎破坏。”其实不是破坏,如主与门徒上了船,海里忽然起了暴风,甚至船被波浪掩盖,耶稣却睡着了,门徒来叫醒了他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喇!到底他们有没有丧命?没有,结果,主救了他们。圣经的应许告诉我们,虽然经过水火,神也保守了我,在受试探的时候,神也为我们开出路。

2. 众人的态度:第五节上半节“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在此遭遇大风浪中,见到众人有三种态度:

A. 惧怕 惧怕是人犯罪后的情形,许多未信主的人,为甚么要惧怕呢?这就是从亚当而来的。亚当犯罪后,就惧怕。信主耶稣的人,因有主可靠,不用惧怕。保罗有一次,坐船遇着危险,狂风大浪催逼,得救的指望都绝了,各人都惧怕不吃饭,惟独保罗不怕,且安慰他们,叫他们吃饭。

从前有一对夫妇,丈夫是基督徒,有一次他们坐船忽然遇着大风。妻子很惧怕,丈夫非常镇静,妻子觉得很奇怪,风停后,妻子问丈夫说:“到底你为甚么不怕。”丈夫没有答她,只到厨房拿了一把刀,刺向妻子,问她怕不怕?妻子说:不怕。丈夫又问她,你为甚么不怕?她说:因为这刀是在爱我的人手中,所以我不怕,如果在强盗手中,我就怕了。我们也是这样,信了耶稣的人,有主可靠,就不用怕了。

B.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 他们不单惧怕,而且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一个人惊慌时,就会哀求自己的神,求自己的神来保护他。未信主的人都如此做,可见各人都有求神的心理。

有一个事实,发生在数年前,有一个无神派的人,与另一人一同坐船。船在航行途中,碰了水雷,船被炸开。真奇怪,信主的人纷纷跪下祈祷。这个无神派的人,平常很反对有神,但是这时他见到危险,也跟着跪下祈祷,这是真事实,是前数年的事情。

各位,由此事实,可见许多人心理上都感觉有神,水手们虽然求神,但没有效果,因所求的神是假神。

C. 将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 众人在这样的危险中,仍想凭着自己的力量智慧来救自己,所以将货物抛在海中,但无功效,因为船上虽然减轻了重量,风却不减,性命愈感到危险。各位,今天有许多人,都是如此,到了危险,虽然愿意把一切财物换取生命,结果无济于事。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各位,有主可靠的人,应该把一切奉献给主。所以要追求天上的基业,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3. 约拿的表示:在第五节下半节:“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在这样大的风浪中,约拿居然下到底舱躺卧沉睡,真是莫明其妙,水手们惧怕,他却不惧怕,水手们祈祷自己的神,他却不求自己的神,水手们把货物抛在海中,他却安然沉睡。到底他为何沉睡,其原因有三:

A. 因他思想往下 他先下约帕,继下底舱,躺卧沉睡,难道船上无处可睡吗?为何不在船面上睡,却下到底舱去睡呢?这是因为他思想向下不向上的缘故。各位,思想不可向下,要向上。要思念天上的事,不可思念地上的事。

B. 因他心中不平安 违背神的命令,心中一定是不平安的状态,这是许多人都是有同样的情形。一个人心中不平安,就想自己安静,不想与别人来往。这都是心中不平安的缘故。

C. 因他想推卸责任 大概他以为在这样狂风巨浪中,虽然如此危险情形。但他觉得神要领我到尼尼微去,我却要到他施来。船上的人不关我的事情,他们的性命,也不关我的事情,这是何等大的错误,神选召他作工,应该随时随地工作,他却推卸责任,是何等大的错误。

从前有一位中国的牧师,和一个美国牧师是很好的朋友。一次他们两人一同视察中国教会情形,他们在上海分手。那位美国牧师从河北、河南、甘肃、然后回到湖北,彼此再相会。见面时,那位中国牧师就问美国牧师说:你在中国各处教会观察,所得的感想如何?美国牧师说:很好。中国牧师说:不要客气,请你老实告诉我。美国牧师说:我老实告诉你啦,在今日中国教会所见到的,都是睡觉。有一次我在一间礼拜堂讲道,那教会本来没有多少教友,可是那教会的传道人,和一些老年教友,在我讲道时,他们都在座位里睡觉。我在台上,巴不得跑下去把他们拉起来,问他为甚么睡觉,所以我觉得很难过。

(二)约拿被责问(6-10)。在他被责问,有几点意思:

1. 在第六节讲到他他遭船主责备,“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各位,船主在这几句话当中,有好多意思,今天没有时间详细讲,船主责备他说:“你这沉睡的人阿。”各位,一个主的仆人,应该好像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被人称为至高神的仆人,永生神的仆人。但船主头一句责备的话,就是“你是沉睡的人阿。”一个神的仆人,被人称为沉睡的人,多羞辱主。各位,巴不得我们不要给外邦人责备,应该睡醒了,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总要儆醒,免得入了迷惑,这是主说的。

2. 不单船主责备他,在第七节讲到别人也追究他。用掣签的方法,掣出约拿来。从前亚干犯罪的时候,亦用此法,他犯了罪,掣签掣出他来。可见掩盖的事,没有不灵出来;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所以掩藏罪的,必不亨通,这是圣经清楚告诉我们的。

有一个人因穷,想到朋友处借钱,恰巧那朋友不在家。朋友的妻子招呼他到客厅里坐,然后她因有事情要到内室里去。客人坐下之后,看见台上有一个闹钟,很美丽。就起了贪念,把闹钟拿下来,放在口袋里,于是不告辞就走了。刚走到门口,恰巧朋友回来了。朋友见了他,很高兴,握过手,留他吃过饭才走。请他再入客厅里坐,他很骇怕,不敢进去,朋友再三请他进去,很客气倒茶给他,留他吃饭。在吃饭时,朋友很快乐地和他谈话,他却心中不平安。忽然闹钟在他的口袋里闹起来,朋友望望桌上的闹钟,不见了,谁偷去呢?他那时真觉得不好意思,把钟交回朋友,垂头丧气走了。各位,好像约拿的事情似的,被各人追究,掣把他掣出来,众人都知道,是他犯了罪。

3. 在第八节至第十节,约拿被众人审问。在第八节,众人审问他:“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那里来,你是那一国,属那一族的人。”众人问他:“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这应当能叫约拿醒悟,大胆说,这灾是因我的缘故,从前以利亚时代,亚哈王因犯罪使以色列人全地遭遇饥荒,三年零六个月不下雨。后来亚哈还问以利亚说,使以色列人遭灾的是你么?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各位,我们应该查察自己,看看遭灾是否因我们的缘故。

在第九和第十节,约拿的回答,叫我们得到很大的教训。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各位,约拿这样回答,他应觉得惭愧,他说,他是敬畏耶和华的,但敬畏耶和华是这样的么?难道敬畏耶和华的人,是逃避神命令的么?不顾别人的灵魂的么?各位,约拿说这句话,真要感到惭愧,要觉悟自己不是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

(三)约拿被抛入海中(11-17

1. 第十一至十四节,是讲到他被抛入海前的三种情形:

A. 海浪越发翻腾 多危险!遇到这样大的风浪,在海浪越发翻腾之时,众人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句话,在今天的世界是最重要。今天的世界为什么不平安?有甚么方法能使今天的世界平安呢?各位,世界不平安,是因为罪的缘故呀!以赛亚说:“惟独恶人,好像翻腾的海,不得平静。”有何法能使世界平安呢?除主耶稣之外,别无他法。

B. 第十二节讲到约拿到了此时,就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现在我很佩服约拿有这样的胆量,这样的勇敢。

C. 第十三节与第十四节,讲到那些人极力荡桨,要将船拢岸,却是不能。各人虽然知道遭遇大风浪是因约拿违背神的命令,但仍不甘愿把他抛在海中,仍想极力荡桨,要把船拢岸,但没有功效。各位,如悖逆神,除了认罪之外,无法靠自己得胜的。

2. 十五至十七节,是讲到约拿被抛入海后,就有了结果:

A. 风浪平息(15节) 约拿被抛入海中,风浪就平息,完全平息。由此可见,罪不除掉,不得安宁;把罪除掉,就得安宁。罪投在深海里,波浪就平息。亚干犯罪,使全以色列人失败,当众人用石头把亚干打死,以色列全国就平安,得胜。

B. 神得荣耀(16节) “众人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那些人就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真是奇妙,约拿也料想不到,自己被抛在海中,能使主的名得荣耀,如遵从神的旨意,顺服神,神的名就得荣耀。

C. 约拿蒙保守(17节) 约拿的性命蒙主保守。“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他的性命蒙主保守,可见神使约拿受苦,也同样用方法,用大能保守约拿。感谢主,我们不但见到神的大能,也见到神的智慧,神藉着保守约拿的性命,教训约拿。如不顺服,你看,我要叫大鱼把你吞下。鱼也顺服我,难道你还不顺服我么?今后你要顺从我了。神要约拿认罪说:“主阿!我今后愿意顺服你。”在本书第三章记载,当神的话第二次临到约拿,约拿很快的顺服神,作神要他作的工。

各位,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有时你遭遇患难,遭遇危险,是神叫你快快悔改,顺服信靠。

--C3-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在鱼腹中的约拿

今天要看约拿书第二章,昨天看到神安排大鱼吞了约拿。现在看到约拿在鱼腹中,约拿在鱼腹中到底做甚么?他没有做别的事情,他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祷告。真奇怪,在鱼腹中可以祈祷吗?我们查考圣经,知到古圣先贤,在隐密处灵交,对他们大有帮助。亚伯拉罕在橡树下与神交通,雅各在撑伊勒与天使摔跤,以利亚在迦密山求火,但以理在楼房祈祷,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恳切祷告。从来没有一个在鱼腹中祈祷,神会听他的祷告吗?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只要向神祷告,无论在旷野,在山上,在家中,或在路上,无论在甚么地方,主都是听人祈祷的。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向祂,在本书可以看到几点意思。现在请打开圣经。

一、约拿祷告的时候 究竟约拿在甚么时候祷告呢?

1. 在患难时祷告:在二章一节至二节上半节:“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神,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他在遭遇患难的时候祷告神,你们说希奇吗?约拿在神呼召他的时候,没有祈祷。到船上的时候,没有祈祷。在大风浪催逼中,不信主的人都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惟独约拿在底舱沉睡。在这样危险中不祷告,奇妙得很,他被吞入鱼腹就祷告。约拿一上船,这船就成了他的睡床;等他到了鱼腹中,鱼腹就成了他的祈祷室。所以我觉得人到了困苦患难中就要祷告。诗一百二十和一百四十二篇都是讲到患难要祷告,平安之时,人就不会祷告。

有一牧师,到乡村去看一间教会。问那教会的传道人,关于教会的情形。传道人说:很好,有一个教友非常热心,且肯帮助人。牧师又问,这人不是已开除出教的吗?他说:是的,原来他被开除出教之后,还怪教会,骂教会。后来更加犯罪,且吸上鸦片,买卖鸦片。到云南去买卖鸦片,被军队捉去,以为他是土匪,准备把他枪毙。明天就要执行枪毙,他却在前一天晚上,跪下恳切祈祷。因为明天就要枪毙,所以他很惧怕,就祈祷求神拯救。旁边守卫的士兵见他跪在地上,不知他做甚么事情,就用脚踢他,又问他说:你是疯了吗?为什么跪在地上?他说:我不是疯了。兵士说:你不是疯了,为甚么跪在地上,难道你是吃洋教饭的吗?他说:先生,我不好意思讲,如果我说是信耶稣的,为甚么买卖鸦片呢!我真感觉惭愧。后来兵士知道他不是土匪,就把他释放。他回家后,就大发热心,知神能救他,给他机会悔改,他自己热心,又感动教会许多人热心。雅各说:“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也就该祷告。”

2. 在绝望时祷告:第二节下半节说:“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这给我们看见,约拿第二个祷告的时候,是他觉得绝望之时,觉得真是绝望了。他说:“阴间深处。”他知到有一个阴间,就是他知道死亡临到,完全绝望了。我们从圣经看到死亡和阴间,是常常相题并论的。在启示录一章十八节说到主耶稣是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示录六章七至八节:“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看见有一匠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又在启示录二十章十三节:“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所以阴间和死亡,是常连在一起的。阴间有火焰,极其痛苦。我们看见财主与拉撒路,财主在阴间的情形,就知道了。但如今约拿说:“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这也表明了约拿的信心,超过很多信徒。有许多人在灰心绝望中不祷告,我们在圣经中,看到睚鲁家的人,睚鲁的女儿病重,快要死了。睚鲁来见主耶稣,求主医治,耶稣就和她同去,在半路上,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后来主耶稣果然把她的女儿复活过来了。拉撒路患病的时候,她的姊妹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阿,你所爱的人病了。”主耶稣听了他们的话,没有立刻去医治他,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后来耶稣来到马大的村庄里,马大出来迎接他,对耶稣说:“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后来主耶稣到了拉撒路的坟墓洞口,主耶稣叫他们把挡着洞口的石头挪开,而死人的姊姊马大对他说:“主阿,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吗?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么?”后来耶稣果然叫那死人复活了,并且叫他行走。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这里给我们看见,绝望的人,更应该祷告,不可效法别人,在绝望的时候不祷告。各位,你知道我们的神,是使无变为有的神吗?所以要多多祈求祂呀!大卫在诗一一六篇三至四节说:“死亡的绳索缠绕我,阴间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难愁苦,那时,我便求告耶和华的名说:耶和华阿,求你救我的灵魂。”他又说:“耶和华有公义,我们的神以怜悯为怀,必听我的祈祷。”真感谢主。

二、约拿祷告的引用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所引用的,他的祷词是引用甚么呢?如果我们看全章的圣经,很有趣,他的祷词,完全引用诗的句子。他很熟读圣经,今天没有时间把他的祷词与诗比较,他所讲的都是旧约诗的话。约拿在受苦当中,多思想到神的话。所以从约拿祈祷的引用看来,受苦是使人得益的,使人灵性提高,在诗一一九篇七十一节:“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这好像约拿一样,在鱼中多多思想神的话,在灵交中引用神的话,平日须多读圣经,在患难中才可以引用。各位,我们由此可以看见,约拿是在鱼腹中才读圣经吗?一边读,一边祷告吗?临时读圣经吗?不是的,那时他不会带有圣经在身边,就算有带,但当水手抬起他抛入海中的时候,圣经已不知在何处了。如果仍在船上,到这时候,也不知飘到何处了。纵然圣经可以得着保全,但当大鱼把他吞入鱼腹中的时候,亦已遗失。感谢主,约拿在平时能多读圣经,所以在鱼腹中,在受苦时,就想念到神的说话。祈祷时,就可以引用圣经的话。各位,不知你平时有没有读圣经,如没有读圣经,患难时就无以应用。因为读圣经,对神的话有信心。如约拿祈祷时引用神的话,记得神的话,紧紧把握着神的话。“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不过我要请大家注意,约拿的祷告,虽然引用圣经,如果详细比较,就可以知道,他引用诗的短句,没有一句是死背的,为甚么呢?因为他知道字句是叫人死的,精意是叫人活的。倘若今天信徒的祈祷,每次祷文都是读的,没有将心中的话与神交通,这样呆板的祈祷,是何等可怜。如果我们的见证,没有新鲜的,全是陈旧的,亦是何等可怜。

从前有一个传道人,常常讲浪子回头,在这里讲,在那里又讲,没有新鲜的,这太可怜了。全本圣经不知有多少好讲的,为甚么在这里讲那里讲都是一样。

有一个老年人,他在二十年前得了一个奇妙的经历,他把这经历写出来,称为蒙福的经历。有朋友来探他,最紧要的是将蒙福的见证读给朋友听,就说:“奇妙呀,真是奇妙!”读完,就吩咐他的妻子好好保存,放在楼上房间的抽屉里。有一天,又有朋友来探他,他对妻子说:“亲爱的,快把我的蒙福经历拿来。”妻子快快的跑上楼去,但是空着手下来,对他说:“亲爱的阿!你的蒙福经历被老鼠咬坏了,现在不见了。”他也就讲不出来。各位弟兄姊妹,我们在主面前常要有新的祈祷,新的见证,才可以帮助别人。

三、约拿祷告的内容 约拿祷告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点:

1. 认罪的祷告:第三节至第四节上半节是约拿认罪的祷告,希奇得很,在第一章内,约拿没有认罪。自己违背神,走自己的道路,别人责问他,仍不认罪,直到被吞入鱼腹中,才认罪。他怎样认罪呢?在第三节:“你将我投下深渊。”第四节又说:“我从你眼前被驱逐。”请注意这两节圣经,这是他的认罪,在第三节头一句:“你将我投下深渊。”各位,你觉得希奇吗?谁把他投在深渊呢?原来是水手,众水手把他抬起来投在海中,但是现在约拿不是说水手将我投在深渊,而是对神说:“你将我投在深渊。”他为甚么对神说“是你”呢?因他知道自己犯了罪,神藉水手将他投在海中,投在深渊中,这是他头一句认罪。

“我从你的眼前被驱逐。”他被驱逐至海中,又被驱逐至鱼腹中。正如始祖亚当夏娃,被神驱逐,离开乐园。甚至主在十字架上,因你我的罪,被神驱逐,被神暂时驱逐,祂在十字架上,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他暂时被驱逐。

2. 信靠的祷告:第四节下半节至第六节是讲到约拿信靠的祷告。这里亦有两句话,表明他的信靠。头一句话是在第四节的末句:“我要仰望你的殿。”第二句是第六节的末句:“耶稣华我的神阿,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一看这两句话,“我仍然要仰望你的殿。”约拿那时虽然被驱逐,在困苦当中,但仍要仰望神的殿,可见他有信靠神的心。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虽被嫉妒,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求大利乌王立一条坚定的禁令,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而且加盖玉玺,表明不能更改。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的家里,仍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的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但圣经记载,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各位,你知道这是甚么意思吗?他楼上的窗,为甚么开向耶路撒冷?因耶路撒冷有圣殿,他要仰望神的殿,一面仰望神的殿,一面祷告。好像约拿有信心信靠神似的。保罗与西拉被人下在监里,但他们却在半夜祷告唱诗赞美神,亦是同有信靠神的心。在第五节:“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还有第六节:“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各位,你们看看以上的话,就知道约拿实在有信靠神的心・山根就是海底,最低之处,最没有盼望之处。他在这种境况中,仍能仰望神说:“耶和华我的神阿,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这表明约拿有信靠神的心。

各位,我们须要有这样的信心,虽然在绝望,仍仰望神,信靠神,是无所不能的。

3. 恒切的祷告:第七节:“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约拿说他的祈祷进入神的殿,达到神的面前,他虽然是在鱼腹中,他知道他的祷告必蒙应允,必达到神的面前。这是甚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有恒切的祷告。他在鱼腹中,不是几分钟或十分钟的祷告,乃祷告到三日三夜,这样恒切的祷告。换言之,他在鱼腹中多久,就祷告多久。无怪乎他的祷告,能进入神的殿,达到神的面前。使徒们当时有一百二十人在耶路撒冷所住的一间楼房中,不是祷告一小时,或是一两天,是一直祷告十天,一直到五旬节圣灵降临。这样有恒切的祷告,无怪乎圣灵降临,有能力感动多人归主。各位,如想教会复兴,多人皈主,恒切祷告是最要紧的事。

约拿是在何时祷告呢?请看第七节头两句:“我心在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他在发昏的时候祷告。在第五六节说是什么时候呢?是“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他在发昏的时候就祷告,大卫亦有这样经验,他说:“我心里发昏的时候,我要从地极求告你。”在平安的日子容易忘记主,遇着困难进退无策时,自然会想到主,仰望主,好似以色列人一样,因受法老的逼迫,就呼求主。他们被米甸人压迫时,就呼求主,这是在出埃及纪及士师记所记载的。

各位,我们看看在抗战期间,我不会忘记当日本飞机一来,他们快快跪在地上,就祷告:“主阿,求你拯救我。”等到主救了他,平安的时候就忘记主了。但是我们要不住的祷告,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4. 约拿的许愿:在第八和第九节讲到约拿的许愿。约拿的许愿,有两个原因,他为甚么在神前许愿呢!

A. 他为别人的缘故 第八节:“那信奉那虚无之神的人,离弃他们的主。”可见约拿许愿,乃为了别人的缘故。他大概在船上的时候,看见船上的人,当被风浪催逼的时候,各人就哀求自己的神,那时约拿没有受感动,等到在鱼腹中,才想到在船上的情况,水手们之可怜,信奉虚无之神,他们不知主怜爱他们,他们离弃他们的主,他此时想到他们实在可怜。所以他在许愿中,求主给他们机会,为主作见证。

B. 他为自己的缘故 在第九节给我们看见约拿为甚么用感谢的声音献祭给主。又在此时,他一定思想到他被抛在海中,又被大鱼吞了,实在是九死一生,幸得神的恩典保全了他的性命,所以他应用感谢的声音献祭给神,这是神所喜悦的。因为“凡以感谢献上为祭,便是荣耀我。”在第九节末句“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圣经没有记载他许了甚么愿,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偿还所许的愿。你们猜猜,他必在主面前祷告主说:“主阿,在鱼腹中,你保守了我,主阿,求你使我再出鱼腹,我必为你作工,为你作见证,不敢再违背你的命令。”我相信他一定这样许愿,因为在第三章可以证明。各位弟兄姊妹,在诗三十二篇第九节怎样说呢?“你不可像那无知的骡马,必用嚼环辔头勒住他,不然,就不能顺服。”约拿如无知的骡马,起先不顺服,到了鱼腹中才顺服。好像无知的骡马,要用嚼环辔头勒住他。不然,就不能顺服,约拿真可怜。各位,你是否真的要主用嚼环辔头勒住你呢?你是否像无知的骡马吗?是否顺服神?各位,不可效法约拿,等到在鱼腹中受苦才许愿。许多时候,主或用疾病,买卖亏本,亲人死亡种种伤心的事临到你,经过烈火试验,你就会思想到神,就或许愿意遵行神的旨意。但约拿在这方面值得我们效法,就是许愿就偿还。在第三章看来,他以后到尼尼微去传道,由此知道他对所许的愿有偿还。各位,你所许的愿有偿还吗?申命记二十三章二十一至二十二节说:“你向耶和华你的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你若不许愿,就无罪。”盼望各位,你在神面前所许的愿,别人不知,只有你与神有关系,如未偿还,要快快偿还,不要如无知的骡马,不要在今天许了愿,明天就忘记了。

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如此,他染了肺病,非常危险,就在主面前许了愿,如果主医好他,就奉献作传道,后来果然好了,但他不做传道,而去做医生。各位,这是很危险的,不要以为闲事。

四、约拿祈祷的效验 第十节:“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约拿的祷告有了效验,他许愿后,就从鱼腹中被吐在旱地上,请要注意“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不是鱼自动把约拿吐在旱地上,而是的大能,吩咐鱼把约拿吐出来。但有一个问题,耶和华为甚么不吩咐鱼把约拿吐在海中?却把他吐在旱地上?这是神完全的恩典,神要拯救约拿到完完全全的地步。怪不得神不吩咐鱼把约拿吐在海中。若把约拿吐在海中的话,倘约拿不会游泳,就会淹死了。所以耶和华吩咐鱼把约拿吐在旱地上,这是神的完全救恩。

最后我要说到,鱼将约拿吐在旱地上,乃神的广行赦免,约拿是神的仆人,本份是顺服的。但神差派他到尼尼微去。他却逃往他施,这样一个顽梗的人,他能立刻认罪悔改,神就赦免他,吩咐鱼把他吐在旱地上,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诗一零“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请大家低头祈祷。

--C4-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五、在尼尼微城里的约拿

再次题醒各位,这次我所讲约拿书,多注意书内几个分段。一章一节至三节,讲到在本国时的约拿。一章四节至十七节,讲到在船上的约拿。第二章全章讲到在鱼腹中的约拿。第三章全章讲到在尼尼微城里的约拿。第四章全章,讲到在尼尼微城外的约拿。请各位弟兄姊妹,大家留心多读这几章圣经,更多为这聚会祈祷。

今天要看在尼尼微城里的约拿,但我们要分两次讲,今天讲,明天还要继续讲尼尼微城里的约拿。

现在首先要看看三章一至四节:“耶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城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约拿进了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城必倾覆了。”以前讲到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后来,他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神再差派他到尼尼微去,到底他到尼尼微去做甚么事。在第二章讲到他在鱼腹中只做一件事,他到尼尼微城去,亦只做一件事。他在鱼腹中祷告,到尼尼微则是传道,传神的话。这是多么使人希奇,他起初违背神的命令,被抛入海,又被吞到鱼腹中,这样的人,真是差不多没有用处了。但神仍使用他,这样不顺命的人,还蒙神使用,证明满有恩慈,神在他身上不失去盼望。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亦是蒙主的选召,其后中途离职,保罗起初对他很不喜悦,后来他回头专心事主,成为主所大大重用的。怪不得保罗在提摩太后书称他对保罗传道的事上有益处。约拿也是这样,回头后,往尼尼微去传道,蒙主大大使用他。感谢神!

一、约拿重受使命 三章一至二节是讲到约拿重受使命,再一次接受主的命令。在这两节圣经又使我们看见两件事。第一是重受使命的动机,第二是重受使命的话语:

1. 先说到约拿重受使命的动机,这动机又分两方面:

A. 第一是由耶和华而来的。“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约拿虽有此心愿,愿意为神作工,但现在已经没有能力,所以必须神的话二次临到他。神的话二次临到他,无非是使约拿从新得力,奋兴过来,有力去履行主的话。感谢神,因为神给约拿二次的机会,一次不听从,神的话又二次临到他,使他的灵性得复兴,能做成功神所交付他的工作。主对祂的仆人也是这样,常常用这方法。彼得三次不认主,这失败之人,能力完全失去,没有力量再作主工。但主仍是不丢弃他,后来在海边,再受主的委托,彼得从失败中再回头。被主重用,成为教会的柱石。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二章称彼得是教会的柱石,他怎样成为教会的柱石?如果主的话不二次临到彼得的耳中,彼得断不能成为教会的柱石。以利亚有一次灰心丧志,因耶洗别要杀他,他起来逃命。灰心求死,他住在洞中。耶和华叫他出来站在山上,耶和华的话,又二次临到他说:“以利亚阿!你在这里作甚么。”以利亚听了神的安慰差遣的话,正如久旱逢甘雨,心灵苏醒过来,行主所委托的使命。后来他作了三件事:膏哈薛作亚兰王,又膏宁示的孙子作以色列王,并膏亚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儿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续他。这叫我们知道作属灵工作的,许多时候,违背主命就失去工作的能力,非得主的话,复兴他的灵性不可。主在世界的时候也是这样,当他快要升天的时候,见到这群失败的门徒,就叫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见证。”感谢主!今天作主工作的人,必须要主的话二次临到他。

B. 约拿重受使命的第二个动机:是从约拿自己来的。在圣经虽然没有清楚记载,但我深深觉得,他真是一个失而复得,死而复活的人,必满心欢喜赞美主,因而要偿还所许的愿。昨天我们看到他在鱼腹中许了愿,神就吩咐鱼把他吐在旱地上,他一定存着感谢赞美神的心,一定留心听主的微声,效法撒母耳,和耶利米,约拿一定说:“主阿,你拯救了我,你再差我到尼尼微去,我必愿意做你所吩咐的话。”所以这是约拿自己的动机,我们也要常常听主的微声。

第一次大战,德国飞机向英法本国投掷炸弹,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联军受害很大。但联军并非无准备,最难解决的,是因为德国飞机的声音太小,听不见,无法防备。后来他们怎样防备呢?联军方面知道瞎子的耳朵特别灵敏。所以利用他们到边界去,专一负责听飞机的声音。一听到有飞机声,立即报告。这样后来就能抵抗德国飞机了。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这点对属主的人有很大的教训,我们要常常听主的教训,看看主有没有话语临到我们。

2. 约拿重受使命的话语:第二节“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所以约拿重受使命的话语,是神的吩咐。神这样吩咐他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神并非没有别人可以用,随时随地神都可差人去,真希奇,为甚么神一定要差他到尼尼微城去呢?我深信在以色列会中,有许多人是可以差派,为甚么神一定要差派约拿?这有一个大原因,就是主的宽容忍耐,神对约拿的宽容忍耐,好像神对保罗宽容忍耐一样,所以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各位弟兄姊妹,你们想想,有时我们悖逆主,违背了主的命令,主的话为甚么二次临到你,要你再作主工,乃是主的宽容忍耐。我们要感谢主。倘若主宽容忍耐你们,你们就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离开主,要起来为主作工。

再看神对约拿说些甚么话:“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请大家留心主所说的话,这句话与第一章第二节有点不同,主在第一次说明祂差派约拿去尼尼微去的原因:“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第一次说明原因,第二次却不再说明原因了,为甚么呢?这里给我们看见,神要约拿第二次受命,绝对顺服。主不讲明理由,原因是要他顺服。各位,今天作主工的人,也要这样,不要讲自己的话,乃要讲神的话,撒迦利亚说:“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保罗说:“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但是现在有许多人,不是传主耶稣,乃是传自己。

从前有一个老教友,信了主多年,虽很热心,到处去传道,一村过一村。但是他犯了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就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贴标语,他所到的地方,街上就贴满了标语。写着“某某人请你来听道。”每张标语都印上自己的名,这事情一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忘记。但是神不要约拿讲自己的话,要讲神的话。神对他说:“你要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可见除了传神的话,不要传别的话,今天为主作工的人,要传主的话。因为今天世人所要的是主的话,不是人的话,今天世人所渴的,不是人的话,乃是主的话。主的话,就是宝贵的圣经。各位请读阿摩司书八章十一节:“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各位,这节圣经,你有受感动吗?“人饥饥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的话最要紧,你我今天作主工的人,最紧要是把主的话给别人,把圣经的话给别人,不要传新闻或其他的话,要传主的话。今天有一实际的情形,就是那间教会如果传讲主的话,必定蓬勃兴旺,如果传世界的话,情形就不同,必成为荒凉冷落,这是实在的情形。前两三年,我在一个地方,亲眼见到许多大教会所讲的,不讲主的话,所以成为冷落荒凉;惟独一个地方,如讲主的话,就坐满了人,这是实在的情形。在此我要题醒各位亲爱的同工。我虽然来到香港不久,但深深觉得似乎受了影响,在香港的人,忙忙碌碌,每天早上起来,没有读圣经祈祷,就去做工,晚上回来,又因疲倦,看看报纸就去睡,所以香港教会如此荒凉。各位同工弟兄姊妹,要多祈祷,多读圣经,从圣经中得到了神的话语,才能帮助人帮助自己。

二、约拿遵命前往 第三第四节:“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城必倾覆了。”这两节圣经,讲到约拿听从神的话到尼尼微去。约拿第二次蒙召,不敢推辞,听从主的吩咐立刻前往。各位,你说希奇吗?这与第一章头一段比较,约拿的态度,完全不同了。现在约拿没有对主说:“主阿,我没有本事,又没有学问,真不配为你作工,请你差派别人去吧,何况我又曾经大大失败过,违背了你的命令,不听你的吩咐,不好意思再去为你作工了。我想逃到他施去,在船上遇着大风,我还不到底舱去睡,船主唤醒我,责备我,连水手也责问我,我太没面子了,还有甚么面子去传道呢?我不配作你的圣工了。还有,我在船上又被人抛入海,你安排大鱼把我吞到鱼腹中,现在我的身体经过三日三夜在鱼腹中,实在太软弱了。主阿,实在无法为你作工,请差派别人吧。”各位弟兄姊妹,约拿本来有这许多理由可以说,但他没有这样说,听了主的话,立即就去。因约拿现在受了教训,知道主是窑匠,他是泥土,难道泥土在窑匠手中,窑匠不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思去制造器皿吗?这是耶利米所告诉我们,保罗也深知明白。所以在罗马书第九章二十一节“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卑贱的器皿么?”保罗清楚这原理,所以接受主的命令,就立刻顺从,勇敢前往。在他未上耶路撒冷,明知有苦难与捆锁等着他,他仍前往。他说:“虽然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愿今天亲爱的各弟兄姊妹,亦要如此,完全顺服神。

1. 约拿遵命前往的时间:“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里可以看到约拿听了命令之后,就立刻勇敢前往。如果他不立刻前往,仍左思右想,徘徊不前,恐怕那奸恶的魔鬼,又引诱他走错路。幸而约拿听了主的命令就立刻去,这是他一个大大胜利的经历。主所重用的人,都是听主命令的,亚伯拉罕听神吩咐,要他把独生子以撒献为燔祭,神对他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他听了神的话,立刻就去。清早起来,就带他的儿子去奉献。如果等久一点,就会上了魔鬼的当。各位,在马太第七章,主耶稣说:“凡听见我话就去行的。”这意思不是慢慢去行,而是立刻去行就蒙福。

从前美国有一信徒,有一次在一个奋兴会中,大受感动,清楚蒙主呼召,要他献身作传道,他没有立刻去做,到他临死时,心很不平安,非常怕死,知道自己对不住主。不敢见主,所以临死非常难过,请牧师来见他。他对牧师说:牧师,我原是蒙主呼召作传道的,我没有从命,现在快要离世了,不知我是否得救?牧师对他说:凡真心信主的,必然得救,不过,你没有听从主,就失去许多奖赏,别人要夺去你的奖赏。各位,求主怜悯我们,以此为鉴戒,主如感动你,要你为主作工,你能遵命,就没有人能夺去。

2. 约拿遵命前往的地点:第三节下半节:“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路程。”注意:“有三日路程,”是表明约拿这次受委托,责任异常重大。因尼尼微城是大城,我以前讲过,现在再补述一些。听说伦敦城的面积有三百一十五方哩,但尼尼微城的面积却有三百五十方哩。这样看来,尼尼微比伦敦还大,可见这城多么大。至于人口方面,虽然比不上伦敦,因为在当时尼尼微约有一百万人,但却充满谎诈,残暴,用美女诱惑别国。那鸿书所讲,以他比一窝狮子:“公狮为小狮撕碎许多食物,为母狮死活物,他撕碎的,死的充满他的洞穴。”你们看看这城何等充满罪恶,城这么大,人这么恶,所以约拿的责任何等的大。各位弟兄姊妹,讲到这点,使我联想到香港这地方,面积虽不及尼尼微城大,人口却比尼尼微城多了一两倍。因为香港有二百多万人,尼尼微不过是一百多万。约拿的责任重大,今天香港有二百多万人口,你我知道责任重大吗?求主的灵感动许多这些醉生梦死的人起来为主作工吧!

3. 约拿遵命前往所传的讯息:第四节“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约拿进城走了一日,但圣经记载尼尼微有三日的路程,为甚么约拿只走一日路程。本来应走三日,现在只走了一日。各位,你们知道是甚么缘故吗?大概他是穿过直径大道,因圆周等于直径的三倍,大概当时约拿没有绕大圈,只走直径,所以能一天走完就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各位弟兄姊妹,约拿所讲的不过两句话,很简单的话,但结果是多么大。各位,我们来思想一下,这两句话,实在宝贵。约拿的话很严厉,为甚么要这样严厉,拿鸿告诉我们,尼尼微是流血的城,所以要这样严厉的话。这城很残暴,对待俘虏很恶,把俘虏斩手斩足,有的挖了眼睛,有时斩头,尸首堆积如山。不多年前,在尼尼微旧址发理石碑,碑文所记载的是与那鸿同时的王。那王的名是“巴尼帕勒”,他与王后在花园饮酒,树上则挂着所征服的以兰王头。你看他们何等凶恶。王与王后饮酒,本来已够快乐,但还对着树上挂着的别国国王的头来痛饮,可见他们何等凶恶。所以神差遣约拿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这严厉的话,实在有理。但在另外方面,也可知神有恩慈,神为甚么不差遣约拿对他们说:“再等四分钟,尼尼微必倾覆了。”或宣告说:“再等四小时,尼尼微必倾覆了。”最多也不过说:“再等四日,尼尼微必倾覆了。”由此,可以看见神的恩典,神希望尼尼微人悔改,希望这大城悔改过来。各位,神现在也是这样。保罗在罗马书说:“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神实在有恩慈,不单有怜悯,只要悔改,主必救你。

有一个人在外国一座大城里,在一间大厦的天台上,走来走去,垂头丧气,伤心难过,因为他所亲爱的妻子死去。他靠着栏干,正往下看的时候。忽然有一件事情发生,他的一个三岁大的儿子,忽然来站在他的旁边,要他抱着来看栏干下面的东西。这时,他向孩子开玩笑说:“我把你丢下去。”孩子听了笑笑,看看爸爸的脸说:“我不怕。”父亲说:“为甚么不怕?”孩子说:“亲爱的爸爸,我是在你手中,而你是爱我的,怎么会把我丢下去呢!”三岁的小孩子会这样说,那青年人,因着小孩子所讲的几句话,大受感动。起初以为神丢弃他,所以伤心难过,灰心丧志。后来知道神藉着他的儿子,说明了神的爱。愿主的灵感动我们。也知道神的恩慈,现在我们低头祈祷。

--C5-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六、在尼尼微城里的约拿

今天我要继续昨天所讲的,昨天我在这里已经讲到约拿在尼尼微城里传道。第三章一至四节讲到他蒙主的第二次呼召,他就遵从主的命令去传道。今天继续看五至十节,这段圣经讲到他所传的道大有能力,有意外的效验,这几节圣经最重要的有两点。五至九节是第一段,讲到约拿传道大有能力。十节是第二段,讲到约拿传道有意外的效果。

一、约拿传道大有能力 五节至九节见到约拿传道后,能感动全城的人,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甚至全心归向神。真奇妙,能使尼尼微全城的人,听了信息受感归向神,这几节圣经,讲到他们归向神,可以看到有几个步骤。

1. 他们信服神 从第五节见到他们信服神,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这句话应验在尼尼微每个人身上,他们听到约拿所传的信息,是这样简单,各位记得吗?约拿所传的只有两句话:“再过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所传的话虽然简单,但他们不疑惑,绝对相信,信服神。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这是为甚么缘故呢?他们相信神的话,深知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他说话岂不照着行呢?他发言,岂不要成就呢?他们这样的信服神,真是蒙神喜悦,人非有信,不能蒙神喜悦,尼尼微人确实蒙神喜悦,主耶稣在新约也特别称赞他们。主耶稣说:“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可惜今天有许多人比不上尼尼微城的人,因为现在有比约拿更大的主耶稣,他们都不信服。为甚么呢?因为他们被世界的神 撒但弄瞎了心眼,不让神的荣耀照亮他们,何等可惜。

2. 他们自卑归向神:第六节“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他们不但信服神,还肯自卑,连国王也是这样,更是难得,他没有亲耳听见约拿所传的信息,不过是由别人口中传来而已。没有亲耳听到就能自卑,真是难得,他怎样自卑呢?现在来说说:

A. 下了宝座 宝座是王的权柄所在,本来很难下来,有权柄才坐在宝座上。他是一国之尊,现在竟从宝座下来,可见他肯自卑。他虽然知道自己是一国之尊,但他知道他只不过是一个人,他自卑,如约伯说:“我是自卑的。”他更知道自己不过是灰尘一样,亚伯拉罕为所多玛祈求,在神前称自己是灰尘。大卫也说:“我是虫,不是人。”神在以赛亚书说:“你这虫雅各。”人要自卑,要看自己如灰尘,如虫。我们在主前实在不算得甚么,应当从宝座上下来,才可蒙主的恩典。路加福音第十八章记载主斥责法利赛人,不肯自宝座上下来,看自己为高贵,说自己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他多么自高,不肯从宝座上下来,但税吏却肯从宝座上下来,他自卑,着胸说:“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主耶稣说:这人比法利赛税人更义。信了主耶稣的人,也应从宝座上下来。然后蒙主赐福,甚么是宝座呢?保罗在腓立比书三章五节至六节说:“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这是保罗很好的东西,但是他说:“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为我已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我们要从宝座上下来,我们如果不下来,主就不能坐在我们的宝座上,我们如果肯从宝座上下来,主才能坐在我们的宝座上,将来方可与主一同坐在宝座上。启示录所记载的二十四个长老,表明有丰富生命的信徒,与主同坐在宝座上,所以我们如果要与主一同坐在宝座上,现在必须从宝座上下来。

B. 脱下朝服 宝座是国王的权柄,所以朝服就是国王的尊荣。本来朝服也很难脱得下来,但现在他肯脱下来,这可以看见这王是何等自卑,一个人要信主,也要脱下朝服,朝服是甚么,朝服是人间的荣耀,如不脱下朝服,就无法信主了。你要说主阿,你是我独一的神。这样才能信主。已信主的,也要脱下朝服。朝服是甚么?朝服也是我们的荣耀。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你现在在教会中求自己的荣耀,抑或求神的荣耀,要在主前省察,你要脱下朝服,去求主的荣耀,若不求主的荣耀,就不能作主工,就要失败。

C. 披上麻布 一个国王,脱下朝服,已很难得,现在再披上麻布,真是难能可贵,因为麻布何等难看。一个国王是何等尊荣,应该穿上朝服,坐在宝座上,在人看来,是非常尊荣。现在却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各位,这真是难得,他为甚么这样做,这表明他忧伤痛悔,人如果要信主,或信徒犯罪,亦应效法他,披上麻布,就是献上自己忧伤的心,主耶稣说:“哀恸之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大卫说:“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各位,不知你有没有这种经验,新约有一个妇人,以眼泪洗主耶稣的脚,趁着主在一个法利赛人家里坐席的时候,就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咀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妇人在主前这样自卑,所以主说:“你的罪赦免了。”又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D. 坐在灰中 到底灰是甚么意思,灰是表明厌恶自己,约伯也是如此,厌恶自己,坐在灰中,是有懊悔的心,一个人信主,也要这样坐在灰中,即是懊悔自己。

但怎样才可坐在灰中呢?原来要亲眼看见过主。约伯如不亲眼看见过主,就不会坐在炉灰中懊悔自己。从前,保罗在大马色的路上,预备去捆绑信徒,岂不是也是这样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蒙主的光光照后,听见了主的声音后,他就仆倒在地,坐在灰中,厌恶自己,所以各位弟兄姊妹,我们要自卑。因为“神拒绝骄傲的人,恩赐给谦卑的人。”

3. 他们都悔改:七节至九节“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甚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也未可知。”换言之,全城的人,禁食披麻布,这是古时东方的规矩,在忧伤痛悔的时候,不单人禁食披麻布,连不能说话的牲畜,也一同举哀。从表面看来,似乎很迷信,实在说,这是受造之物联同悔改之明证。“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直到如今。”这是保罗在罗马书所说,所以在这时候,尼尼微人,牲畜共同在外表上悔改。王的通告:“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路,丢弃手中的强暴。”各位,从这里可以看见一件事情,王为甚么不叫牛羊也一齐祷告,一齐丢弃手中的强暴呢?这是有原因的,以上所讲的外表悔改,牛羊应做。但祷告神,则因牲畜牛羊没有灵,所以不用们切切求告神。牲畜牛羊没有做强暴的事情,所以王没有通知牛羊丢弃手中的强暴。

今天世界到处充满罪恶,是谁弄成如此地步呢?是牲畜牛羊弄成的吗?现在世界不平安,到处都是艰难,充满罪恶,这是人类所做成的。人类犯罪,以致弄成世界不平安,王知道罪乃叫人死,所以叫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丢弃手中的强暴。他怎样祈求神我不知道,因为圣经没有记载,但他叫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丢弃手中的强暴,就可知道清楚。历史告诉我们,亚述王沙尔马尼撒二世,他约是在主前八百六十年至八百二十五年间,原来他想除灭以色列人,但到了亚特尼拉利王(主前八零八年至七八三年),与及他后来的两个王,突然不攻打以色列人,所以以色列人在那时,得收回所失去的国土,这就是列王纪下十四章二十五节所记载的。他们就是因为这些王受了约拿所传的道所感动,影响他们离开罪恶。现在有一个大问题,当时尼尼微王为甚么自卑悔改,切切求告神,离开所行的恶。我觉得圣经虽然没有记载,但他深深记得神有过两次应许的话。“应自卑祷告。”又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为甚么他们丢弃手中的强暴,也因为他记得:“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请注意在九节所说:“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当时的尼尼微人,没有得到清楚亮光,并不知道如果信靠神,自卑,悔改,能不能得神赦免,所以他们说:“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但如果肯忧伤痛悔,到底是得救的。各位,今天我们已得到了清楚的亮光,凡求告主名的,肯悔改的,主必赦免他们的罪,拯救他们。圣经里充满应许,但有不少信主多年的教友,还不清楚得救,太可惜了。有一个人,信了主几十年,天天忧忧愁愁,常常把脸拉得长长的,为甚么呢?这是因为他未得救恩的喜乐,不知已否得救。有人问他,你已经信主这许多年,你知道主已拯救你,将来可上天堂吗?他想了半天,不知所答。就说:我不知道我已经得救没有呢?想想又说:我不知到我将来能否上天堂,或者当我到了天堂的门口,主耶稣在天堂里见我可怜,就用脚把我一踢说:我可怜你这个人,可怜你年纪老。这样就把我踢进去。现在教会中,不知有多少信了主多年的教友,仍未知自己已否得救,真太可怜了。信了主仍未能解决这问题,实在太可怜。

二、约拿传道的效验 第十节可以看见约拿传道的效验,他料不到有此效验,本来神派他到尼尼微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但现在他们自卑悔改,真是意料不到,这正是给爱约拿书的人,彰显神的大慈爱,消除种族间偏见。彼得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真感谢神,从第十节我们可以见到两件宝贝的事,为何有这效验?

1. 第十节上半节“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神是常常察看人的行为的,所以神也察看尼尼微人的行为。历史告诉我们,这大城在约拿说预言的时候,即主前约八百年就应毁灭。但因为他们肯悔改,因此延长了二百多年的命运。到主前六零六年才被巴比伦王所灭。因为其后的亚述王,极其凶暴,如主前七二二年至七零五年撒尔根二世把以色列人掳去。到主前七零五年至六八一年之间,西拿基立又来进攻犹太地,所以神不得不将亚述毁灭。有一节圣经,足以做他们的批注,就是“耶和华的眼目偏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这问题是说到神察看人的行为。然而神只察看行为,就不注重信心吗?在本章第五节说到他们信靠神,有信心。现在却只讲到神察看他们的行为,没有说到察看他们的信心,是否神不注重信心呢?不是的,神两方面都注重。关于信心,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特别约给我们看见清楚的亮光。在神前是“因信称义。”倘人只靠行为,这样,基督徒就死了。但是在这里为甚么神不察看信心呢?只说察看行为呢?因为信心是给神看,行为却是给神与人看的。信心是向神显出的,行为是向人与神显出了信心。怪不得雅各强调说:“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而且他特别引证两个人,亚伯拉罕与喇合,作为我们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有行为的榜样。有许多信徒信了主多年,且是真心信主,实在蒙主拯救,罪得赦免,但没有行为,何等可惜。

从前有一只老虎,极其凶恶,见人就吞噬。如果有人经过山前,就把他吃掉。有一次这老虎却向的同伴说,凡是基督徒我不吃,非基督徒我就吃。过了几天,有一个基督徒经过山下,这老虎又把他吃了,吃来吃去,连骨头也吃完。只剩下一张咀巴。他的同伴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责问说:岂有此理,你不是说过不吃基督徒吗?为甚么又把基督徒吃了呢!说:你不清楚这件事,不错的,我是说过不吃基督徒,但我那天,见那人经过山下,我就跑下去,我嗅嗅他全身,嗅来嗅去,嗅不出有一点基督徒的气味,只有那张咀巴有一点信徒的样子。所以我连他的骨头都吃了,剩下这张有基督徒气味的咀巴。各位,所以我们不但口里称说信了耶稣,还要有行为。各位,信了主的,要有行为。施洗约翰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她撒该悔改信了主之后,就对主说:“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诈讹了谁,就还他四倍。”这是现在的信徒所应做应行的。

2. 第十节下半节有一个难题,就是有几个字:“祂就后悔。”这是一个大疑问,神不毁灭尼尼微,是因后悔。虽道神有后悔吗?请看撒母耳十五章二十九节:“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祂回非世人,决不后悔。”各位,这节圣经告诉我们,神是没有矛盾说话的。这里说神决不后悔,为甚么约拿书又说到神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呢?神永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凡事都能作。既然这样,为甚么说神后悔呢?是否神说后悔?因祂再三思想一下,如果把一百多万人毁灭了,岂不是与我的慈爱有冲突,就后悔不毁灭他们呢?不是的。现在我说一个比方:风是从东到西,有一艘船却从西往东,逆风行驶。后来这船转变方向,从东向西走。这船本来是从西向东,逆风行驶,觉得不好,所以就转变方向。各位看看,到底船改变了,抑或风改变了。其实是船改变了。人亦如此,人改变了,神也似乎改变了,所以这样就清楚知道神后悔的意思了。

从本章,特别是本节,给我们看见,神是奇妙的神,向尼尼微施行奇妙的拯救。我们以前看过尼尼微,按历史来讲,他们是淫乱、谎诈、凶暴。这样大恶的城,神向他们施行了大拯救。许多时候,我们以为人犯了罪,没有法子得救,就忘记神。其实神是奇妙的神,能施行奇妙的拯救。

有一处地方,有一个传道人到某地传道,那地方的信徒警告他,叫他小心,因为这城里有一个人,非常凶恶,这人有时一年才来一次教会,但他一来就倒乱,倒乱后就走。当这位传道人来那教会布道的时候,恰巧他又来了。但他这次没有倒乱,却安静听道。第一天听道后回去。第二天又来,恰巧那天讲的题目是浪子,聚会将完的时候,问谁愿意信主的就举手,这个凶恶的人那天也举手。而且肯到前面祈祷。他问传道人说:像我这样坏的人都可以得救吗?传道人告诉他,神是无所不能的,凡真心相信的,必然得救。后来这人完全相信,就清楚知道自己已经得救,这事件我不会忘记。神是奇妙的神,施行奇妙的拯救。

最得我要题到约拿所传的道,这样简单为甚么能感动全城的人悔改,有甚么秘诀:

(1)他遵从神的吩咐:在本章第二节我们可以看到约拿遵从神的吩咐。如要领人皈主有效果的话,亦要遵从神的吩咐。

(2)他有了鱼腹中的经历:他被大鱼吞入鱼腹中,有三日三夜,照人看来,是绝望死亡的。但神有怜悯,吩咐鱼将他吐出来,使他复活过来。旧的约拿已经死去,现在是一个新的约拿,经过死而复活的,当他到尼尼微传道,定然给许多人看见,因而受感动,这就给我们见到要领人皈主,一定要有经过死而复活的经验。这里又使我有一个感觉,约拿一次讲道就有一百万人归主,如果我们讲一百万次道,恐怕也没有一人皈主,这是因为没有从死里复活的经验,求主怜悯,请低头祈祷。

--C6-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七、在尼尼微城外的约拿

(拿四)

前两次讲到第三章,论约拿在尼尼微城传道。今天要研究第四章,在尼尼微城外的约拿。他在城外作甚么?以前说他在城里去传道,现在讲他在城外受造就。约拿书共四章,但很希奇,书中记载尼尼微城悔改,只占一章的篇幅(第三章)。但讲约拿受神造就却用了三章圣经。真奇妙,神用许多话及各种不同方式造就约拿,神安排大鱼吞了约拿,又安排一棵蓖麻,再安排一条虫子,还安排炎热的东风。换言之,神要造就约拿,藉海陆空总动员,神费这许多力气,精神,目的为要造就约拿,叫他从迷路中转回。

约拿有甚么错处呢?约拿见神后悔,不将灾祸降在尼尼微城,他就大大不悦,且甚发怒,他在态度与言语上极不满神所作的。俗语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在悔改之时,正是魔鬼也要寻找工作之机会。在第三章约拿听到耶和华二次的话:“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于是约拿便照耶和华的吩咐起来,往尼尼微城去。那时,他灵性复兴,大有能力,向尼尼微城宣告说:“再过四十日尼尼微城必倾覆了。”尼尼微人听到约拿有力量之警告信息。全城的人,从宝座上的王帝到最少的都悔改,约拿大有力量。但读到第四章,我真为他可惜,他不满神的作为,大大发怒,灰心,发怨言,与神辩理。幸而神不恼怒,用慈绳爱索牵引造就他,使他能成为合用的器皿,在本章神三次造就他,也可说他三次受神造就。

(一)论约拿第一次受神造就

1. 先论约拿之表示(1至3) 当神造就约拿时,他向神所表示的态度:

A. 嫉妒仇恨(一节):“这事约拿大大不悦,甚且发怒。”本来发怒是无法避免的,但不可轻易发怒,因圣经教训我们,“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愚昧人轻易发怒,约拿是轻易发怒,当他见神不降灾,他马上不悦,便大大发怒,他不明白神所作的。现在我要问,约拿为何发怒?他无非是因嫉妒,仇恨,这是何等大的罪,浪子之兄也是如此,他正在田里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甚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得他无灾无病的回来,把肥牛犊宰了。他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的态度所表示恰与约拿相同,当父亲出来劝他,他却数说自己的是,而责备父亲与弟弟的不是。最后,父亲再劝解他说: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所以我们理当快乐,但浪子之兄,并不如此,与父同快乐,因他心中充满嫉妒、仇恨、不满。圣经说:何处有嫉妒、分争,就在何处有纷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有见别人得好处而红了眼睛吗?或见别的教会兴旺,得救人数加增而嫉妒,忌恨吗?我们在主里不应如此。然而有人如此,妒忌别人教会兴旺。

B. 愚昧的祷告(二节):“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么?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约拿的愚昧无知。在第二节说他就祷告,看出他的愚昧无知,真不合理。那么,或者有人问,难道祷告也是愚昧无知吗?因第一节记载,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第二节记载,约拿就祷告耶和华,一面发怒,一面祷告,这岂不是愚昧无知吗?神会听发怒的人祷告吗?决不会听这样的人祷告的。圣经说:“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赛五十九-2)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有没有一面发怒,一面祷告,当以约拿为鉴戒。

约拿知道神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他如此知道是对的。他不像主在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说天国的比喻中,那领一千的仆人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也不像那领了一锭银子的仆人,他对主人说:“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约拿不像这两个仆人,他知道神有恩典,有怜悯,更是有慈爱的。他实在认识神的性情,因此更显出约拿的愚昧。他认识神是满有慈爱,神不喜悦恶人灭亡,惟喜悦恶人转回恶道。但约拿见神后悔,不降所说之灾在尼尼微城,他感到丢脸。因他以后每天仍要见尼尼微城的人。有一次,主与门徒到了该撒利亚之村庄。门徒告诉主说:“主阿!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作的么?”他们有很大理由,要毁灭该撒利亚人,他们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面子问题。各位,你们有为了面子而不顾人之灵魂吗?神原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不要因为面子之问题,轻看人之灵魂。

C. 高抬自己:在第二节与第三节,有一个字特别多的,就是“我”字,你数一数他说了五个“我”字,太多我了。他太看重了自己,太抬举了自己,讲来讲去,都是说:“我”,我如何,我如何。如浪子之兄,他回家时,没有称呼父亲作父亲,而称呼父亲作“你”。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了你这许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同朋友一同快乐,一连串的你,一连串的我,这是中了撒但的诡计,因撒但喜欢人高抬自己。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之上,我在坐在聚会之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与至上者同等。”他抬高自己。今天教会也有这种情形,我信主多年,我父亲是牧师,我自己是长老,我的儿子是执事,教会真是非我不可。总是“我。”但我们看看撒但的结局是何等悲惨,撒但坠落在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

D. 灰心失望(三节):“耶和华阿,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他灰心失望,他真愿死吗?比较第二章他在鱼腹中祈祷,可见他是不愿死的。在第二章里,他的祷告,巴不得主叫他活,把他吐出来。他现在求死,不过是一时之难过,灰心绝望,就说此话。好像有一些人,尤其是姊妹,有时遭遇难堪的事情。如被丈夫激动,就说要死,这不过是一时之灰心,后来,她便觉得死不如生。所以经上说:“忿怒害死愚妄人,妒忌杀死痴迷人。”要小心,以利亚也是如此,当他被恶势力逼害,逃到罗腾树下,也是求死。他说:“耶和华阿,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约拿也是求死之先知,也是错误,因为性命不是属自己的。性命不是属自己的,所以应为主而活,若死也要为主而死,无论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保罗有好的榜样,保罗本来感到离世与主同在,是好得无比。但又感到在肉身活着,为信徒更要紧,他说:“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叫你们在所信之道上,又长进,又喜乐。”

2. 神造就他(四节) 神怎样造就他呢?很简单,神问他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若看此经文,约拿很愚蠢无知。约拿向神发怒,但神要造就他,不是听了他的话,就立刻叫他死。或对他说:“约拿,约拿,你真是没有良心,记得你如何背逆我,我才兴起风浪,你被抛在海中,我安排大鱼,把你吞下;后来又吩咐鱼把你吐出来。你现在向我发怒,不合你的意思,便要求死。现在我不叫你活,也不要你死,而要你半生半死,或生疾病,或遇危险。”但神没有如此做,祂只说一句话,然而约拿却说了很多话。第四节“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神是何等慈爱,何等忍耐,神对每一个背逆他的人,也是如此,我们离开祂,但祂有恩典怜悯,祂待我们如待约拿一般,我们当感谢祂。

二、第二次造就(5至8节上):在这段圣经中,可以见到约拿第二次受神造就。

1. 约拿的表示 在第五节可以见到约拿的表示,他出到城外,坐在城的东边,为自己搭了一座棚,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在第四节神问他:“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他没有回答,只管到城外去,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到底如何。在这段圣经中,他有两样短处。

A. 他贪图安逸:你坐在棚的荫下,或者因为在尼尼微城太热,如暑天住在城里太热一样,就到郊外去,约拿也如此。不理会神的问话,只管自己贪图安逸。没有想到尼尼微城的许多人,如不悔改,身体灵魂都要下到地狱里,在地狱里有不灭的火。在那里比现在世界上的暑天更要热。他太顾惜自己。在主登山变像时,彼得也如此,他对主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但主没有回答,他没有说,好的,你快去搭三座棚啦,我们可以在此休息休息。主没有这样说,因祂知道要下山去救人。我们也当效法主,不要贪图安逸,要去救人。保罗说:“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因为责任已经托付我们,有许多罪人,正要等待沉沦。

B. 他幸灾乐祸:他到城外要看看那城到底如何,这是幸灾乐祸之表示。在第一章我们可以看见,当风浪如此大,他却到底舱去睡觉,他总不介意。现在他传道后,如果神将城毁灭,他就喜悦,但如今他见神不降所说的灾,他就大失所望。他到城外去看看,那时他巴不得尼尼微毁灭,我们有如此吗?我亲眼见过一位弟兄,他信主很久,但他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信。他从来不叫家人来聚会,但却与别人讲道,而没有劝妻子来听福音。有一次我问他,你妻子儿女为何不来听福音?他说:不要理她们,她们太无用,不要给她们听福音,他是何等自私,只是顾自己。

2. 约拿再受神的造就:神安排一棵篦麻树,又安排一条虫,咬这篦麻树,以致枯槁,神又安排炎热之东风。

篦麻树是一种生长很大之草本植物,叶子像葡萄树,它适合在沙地种植,不需要多水份,因叶很润,最能遮强烈之日光。神如此安排,乃要造就约拿。约拿因这篦麻树得了大安慰,怪不得他大大喜乐。神的看顾,真是无微不至,我们许多时候,无知,幼稚,软弱,欢喜背逆,但感谢我们的主,他是我们的大祭司,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神安排一条虫子,把篦麻咬死,又安排炎热的东风,可见神为约拿安排了一条不顺利的道路。在本书可以见到神有四次的安排。一是安排大鱼,二是安排篦麻树,三是安排一条虫子,四是安排炎热的东风。前两种安排是好的,后两种安排是不好的。但我们知道神的安排,都是尽善尽美的。圣经说:凡事都是为你们。又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无论是大鱼,篦麻,虫子,炎热的东风,都是出于神为要造就约拿的为人,所以各位弟兄姊妹,在好环境中要感谢神,在不好的环境中也要感谢神,神的安排一切都是好的。我们要效法主耶稣说:“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三、神第三次造就约拿(八节下至十一节):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祂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约拿背逆神,但神仍顾念他。

1. 约拿的表示 约拿的表示有两样错误。

A. 他喜怒无常:见篦麻树已死,就求死。本来他因这篦麻树欢喜快乐,现在见篦麻树枯槁了就求死,真是喜怒无常,这里说到他发昏便求死,但二章七节说,他在鱼腹中发昏的时候就祷告。但现在篦麻死了,为何不祷告呢?真可惜。各位弟兄姊妹,不要效法约拿的喜怒无常。要像保罗说:“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他还教训信徒要常常祷告,凡事谢恩。他们因保罗得着勉励。

B. 他刚硬到底:神对他说:“你因这棵篦麻发怒合乎理么?”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你们看看,约拿何等刚硬到底。还说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好像以色列人一样,在圣经中记载,他们最少有九次发怨言。出埃及记,民数记,约书亚记都有记载。在民数记十一章一节,四至六节“众百姓发怨言,他们的恶语达到耶和华的耳中……他们中间的闲杂人大起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吃黄瓜、西瓜、菲菜、恪⑺狻O衷谖颐堑男难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以色列人的记忆力很好,记得有两样东西:一是在埃及时不花钱就吃鱼。二是黄瓜、西瓜、菲菜、恪⑺猓他们的记忆力太好了,这些东西他们都记得。我的记忆力不好,譬如有人请我吃饭,吃完你问我有甚么菜,我就不记得,只说好吃或不好吃。但以色列人都记得很清楚,但他们是刚硬,他们发怨言。

2. 神第三次造就他(十节至十一节) 神造就约拿,他虽背逆,但神造就他,对他说:“这篦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是说到篦麻之来源,篦麻不是他所栽种的,但他爱惜。他真的爱惜篦麻吗?不是的,他不过要篦麻来遮头。神在此说明,他是自私,只在利益上顾自己,不顾人之灵魂。恐怕我们当中,也有人如此。在十一节说到人的数目,神藉尼尼微人之数目教训他,在此给约拿看见,尼尼微人之数目何等之多,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已有十二万多人,若将成年人计算一下,很可能有一百多万人。若与一棵篦麻树比较,差得太远了。但他看人之性命比不上篦麻树。主耶稣说:一个麻省不是卖一分银子么?若是他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但主又说:人之生命比全世界更宝贵,可见神藉人之数目来教训约拿,叫他知道人之生命何等宝贵,应以人的灵魂为念。各位弟兄姊妹,本港人口有二百多万,比尼尼微多一两倍,你是以人的灵魂为重,还是以世界为重呢?请低头祈祷。

--C7-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