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辅读:西番雅书

A、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西番雅书绪论

作者简介

唐佑之博士

唐佑之博士,一九二五年生于浙江鄞县,四九年来港后受浸。五二年赴笈台湾。五八年被按立为牧师,又先后于六○、六一及六七年获文学士、道学士、神学硕士(主修旧约)及哲学博士学位(主修旧约文学及神学)。

六一年任职于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七一年来港,出任为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及教授。七六年迄今,于美国金门浸信会神学院教授旧约。

序言

十二先知书注释的写作动机,主要有两项。首先,为纠正一般的观念。许多人以为十二先知为“小先知”,不足重视,其实先知的大小,不是在于他们的重要性,而是他们著作篇幅的大小。何况在希伯来正典中,十二卷书成为一大卷,称之为十二先知。这才是合宜的书名,而且比较贴切,正如以色列有十二支派,主耶稣有十二使徒。十二成为特选的一群。其次,十二先知书的篇幅简短,从事注释工作,较易完成。这并非舍重就轻,而是作者自知才学有限,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但既有主的托付,以信心作大胆的尝试。先学习在小事上忠心,从小做起。主若许可,在十二先知书注释完成之后,再当继续从事较长的书卷。所以殷切恳求读者的忍耐与容忍。

何西阿书注释已在年前出版。如按先知的时代背景,这六卷应属于第三部,在主前第七世纪。第二部为阿摩司书与弥迦书,因为这两卷是与何西阿书一般,同属主前第八世纪。关于本书中六卷背景,在总论略作交代,希读者注意。

再向天道书楼编辑同工们致谢,他们的辛劳必蒙主纪念。史丹理基金会供给出版的费用,他们爱主、作忠心的管家,尤其为作者深切钦佩的,愿华人信徒群起效法。使主道藉文字工作发扬光大。

恭敬奉上这部注释,求恩主使用与赐福!

唐佑之

一九八五年圣灵降临节

总论

第七世纪的先知正处身亚述的危机中,正好似第八世纪的先知面临罾亚的危机。第八世纪的先知为阿摩司(约760B.C.),何西阿(约750B.C.),以赛亚(约740B.C.)及弥迦(约735B.C.)。这四位先知中,除以赛亚外,均归类为十二先知:十二先知书在希伯来正典为一整卷。第七世纪也同样有四位先知。西番雅(约625B.C.)、那鸿(大概是同时,约在625-612B.C.之间)、耶利米(约在626-586B.C.)以及哈巴谷(约在605B.C.)。

在第七世纪早叶,从玛拿西王至亚们王,他们是迫害敬奉耶和华的人,又崇尚迷信,所以先知的信息不易听见,他们的职事也是时隐时现的,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约西亚的时代(639-625B.C.),耶利米与西番雅得以活跃在先知的职事上。从625-612年,亚述强权在衰败中,巴比伦逐渐崛起。那鸿就在那时预言尼尼微的败亡,在612年这预言果然应验。主前609年约西亚王在战场阵亡,犹大国势渐衰,历史已进入巴比伦的危机。就在那时,先知哈巴谷传出神的信息。

第七世纪这四位先知,除耶利米外,其余也都列入十二先知。他们都是耶和华的发言人,却有不同的表现。耶利米是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仍以神为中心,但在他属灵的意识中,重视人基本的权益。他的人文思想是“神本”,以神为根本的。

西番雅是一位演说家,他十足有先知讲道之能,将神的审判,尤其论耶和华的日子,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定使听众动容,心中受感,不能自已。他的讲辞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必是圣灵的能力,使神的真理那么有效地传讲出来,成为当代见证的呼声。

那鸿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信息可能用书写的方式,却比口传的更有效,直叩人们的心扉。他的诗词不仅为先知文学之冠,也是旧约著作中独特的作品。他的诗不仅华丽隽永,而且气魄浩大,看见神在宇宙中彰显的大能,也在历史的领域中显示祂公义的作为。

哈巴谷是一个卓越的哲学家,他提出信仰的问题,寻求宗教思想的逻辑。他不愿轻易接受传统的说法,他对先知的历史哲学作一番重新的检讨。他是一个诚实的怀疑者,而且以信心为大前提,来到耶和华面前寻求。神使他在探究中从怀疑到信仰,可称为信心的先知。

从第七世纪的先知信息中,作综合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知的思想有若干变迁的迹象。兹举例说明之。第八世纪先知以赛亚,认为耶路撒冷是有耶和华的居所,那就是弥赛亚国度的中心,所以锡安是永不被侵犯的。第七世纪的先知见解就不相同。耶利米甚至预言锡安必将毁坏,因为他看见犹大的宗教已经变质,成为混合的宗教,败坏无比,人们只以外表的礼仪敬拜,内心却没有改变。道德生活并未振作。耶利米与西番雅可能目击约西亚宗教改革的始末。起初一定甚为兴奋,曾几何时,改革本身露出破绽。迷信早已根深蒂固,甚难彻底更新。他们在失望之余,悲痛地传出审判的预言。

历史的情况也使先知更敏锐地看出,审判必将在可见的未来临到。神的救赎是有的,但是审判仍必须在神的家起首。外邦侵略者迟早必被审判。耶和华的日子更近了。

所以那鸿在第七世纪预言尼尼微的败亡,这果然在同一世纪实现了。至于约拿书中尼尼微城因悔改得免倾覆,就很难确定其写作日期了。

耶和华的日子在西番雅书曾经论述,在约珥书也再强调,虽然约珥书的写作日期不能确定,信息却十分凿实。

俄巴底亚书1:也与那鸿书有共同之处,只论外邦的预言。本书预言以东的败亡。神的权能在历史中,历史是神与人的对话,启示祂的公义。

西番雅书绪论

西番雅是第七世纪的阿摩司,因为他与上一世纪的阿摩司同传一个信息:神公义的审判。“耶和华的日子”在阿摩司书已经提及,但至西番雅才大为发挥,加强末世论的真理。

他与同时代的先知并肩站在时代的前哨,作耶和华忠信的发言人。他十分关切人民的宗教生活,盼待民族的中兴。但是他没有耶利米那样忧国的情怀。他也如那鸿那样看出外邦的衰败,却没有这位伊勒歌斯人表达得生动。他与哈巴谷同样体认神公义的审判,却不及这位哲学家那样深邃的信心。但是这并非说,西番雅不如同时代的先知。因为他综合的信仰观念,以及末世论的卓见,更震撼人们的心。他的信息到今日仍有极大的功效。

壹 西番雅其人

(一)姓名

“西番雅”原意为神保护或神隐藏(参阅。这是否暗示着玛拿西王五十五年的暴政,在迫害先知的环境中,人们有信心,需要神格外的保护?同一姓氏曾出现在耶利米书第二十一章一节,二十九章二十五节,三十七章三节及列王纪下第二十五章十八节(一个被巴比伦迫害的祭司)。

(二)出身

西番雅的家谱,在先知书中最详尽,追溯到上四代至希西家。希西家并未冠以王的名号,可能他的名声大,根本不需要加以批注。他是王家子弟。他的曾祖父亚玛利雅该是玛拿西王的兄弟,因无其他历史的左证,引起经学家的研究,但是这并非是不可能的。所以约西亚王应与西番雅是叔侄,年龄却相仿。先知耶利米开始先知的职事是主前626年。当时约西亚王约贰1:十一岁,在他二十六岁时有宗教改革。西番雅与耶利米同时期任先知,不仅看见这番改革,可能参与其事(参阅

他若真是出身于王家,对那环境一定很熟悉,所以他有勇气谴责他们,也指责上层阶级的人士。他对那些特殊地位的人没有忍耐,因为他们为富不仁。但是他并未对贫穷者寄予深切的同情,究竟没有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够了解他们的疾苦。

他身为贵族,又怎么会成为先知?有人从他信息中猜测,认为他是圣殿中的先知,同时也担任祭司的职位。1但是这点仍难作结论。

他特别关怀耶路撒冷,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他毫不留情地批评耶路撒冷的宗教与社会的罪恶。但是一谈到耶路撒冷城的复兴,便极兴奋。他对耶路撒冷周围的地理环境极为熟悉,更证实他是耶路撒冷的居民。

 

1 A. Bontze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II, 153; 参阅A.R. Johnson, The Cultic Prophets in Ancient Israel, 1944.

(三)时代

西番雅的时代,直接的数据在第一章一节,那是约西亚在位的时候(约在640-609B.C.)。他所描述耶路撒冷敬奉偶像的情形,应在宗教改革之前,那时还没有发现律法书(王下二十三章)。有人以为先知的工作在约雅敬的时代(609-597B.C.),却未为一般学者所接受。2

当时政治十分不安,玛拿西与亚们的暴虐,使国势日衰。外患频仍,西古提人在亚西亚西部不时侵扰,在争夺中的强权有亚述与埃及,以后又有巴比伦介入。在多变的国际情势中,犹大没有真正安定的生活。约西亚的宗教改革有双重目的,先除去一切迷信的因素,重振敬奉耶和华的信仰。在破除迷信,摒弃异教的偶像的同时,也间接除去一切外邦的罪恶的影响,又摆脱外邦(尤其亚述)的辖制。所以这宗教改革也有政治与外交的因素,独立自主是奋畹哪勘辍

可惜宗教改革不够深入,异教迷信已经在犹大太久,很难彻底铲除。在外患方面,亚述虽然衰败,犹大仍以埃及为患。约西亚在米吉多一役中身亡。埃及的势力已控制了巴勒斯坦。犹大也更加衰弱了。这些也许发生在西番雅争战之后,但他的预言却指向未来的艰苦。

关于西番雅书的时机,既在埃及势力扩张之前,那该是西古提人侵略的外患。本书并无显著的数据,但参考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十七节仅提及玛代人,可见那时西古提人未成威胁。耶利米书第四章六节提到大毁灭从北方来到,是否有可能指西古提人呢?但是历史的考据显示,那时的外患确是来自北方的西古提人。整个世界在烽火中,先知看见列邦兴衰,强权也在消长,耶和华审判的大日已经来到,以色列的神是公义的主。

 

2 J. Philip Hyatt, "Date and Background of Zephaniah,"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948, 25-29.

(四)职事

西番雅的职事,为针对当时社会的罪恶。犹大的首领在政治上腐败无能,没有公正,只有欺压与暴行、7)。领导阶层穷奢极恶。他也指责宗教的失败,人们离道背教,离弃耶和华,信奉巴力,拜天象,行淫乱。将宗教混合起来,不全心事奉耶和华,充满了迷信与邪恶及以下。他更必需除去怀疑的颓风,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民都冷漠愤世“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

从他的职事中,可以看出他有清楚的信念,充足的勇气,因为他看得清楚,说得有力。所以极力强调耶和华的日子。但是他也坚信耶和华有默然的爱,必聚集分散的,也必拯救无助者,使以色列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

贰 西番雅其书

(一)结构

本书就内容看,只有一项主题,就是耶和华的日子。在论述上似有四个相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在第一章,宣告耶和华日子的临近,有无限可怕的景象。这是包括全世界的,但特别是犹大必遭遇的大日。先知主要的对象是他自己的同胞,他的信息是针对他们的。第二个阶段是在第二章,这可怕的大日必临到邻邦,包括非利士人、摩押人、亚扪人、古实人、埃及人及亚述人。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三章一至七节。先知再回到自己的百姓中,指出他们的罪恶,使耶和华必须向他们施以罚恶的行动,彰显祂的公义。耶路撒冷必遭刑罚。第四个也是最后的阶段是在第三章八至二十节,展望将来,耶和华救赎的恩典必彰显。祂的百姓要经过洁净,才可享受平安,在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

在结构方面有若干问题引起注意。一章一节的引言,是否作者自睿或由编者附加,似乎未引起甚么辩论。第一章二节至二章三节一致认为是本书原有的,但是经文排列的次序,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以为第一章七节应在十四至十八节之后,3认为这样的论述较为通顺。“当那日”似借自阿摩司书。在第一章,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更迭,也使人猜想是编辑的手笔。4

第二章四至十五节论外邦的预言,论非利士,摩押与亚扪,古实以及埃及。有人怀疑这段经文是否有编辑者的批注。第二章七节“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似特别为犹大争取权益,有很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对摩押亚扪的口吻,似是犹大被掳时或被掳以后对外邦的反应。论古实的预言是片段,与其他给外邦的预言不统一。第二章十五节似乎不是预言,而是把历史的事实作一记录而已。

至于第三章十四至二十节,大多学者提出是被掳后的信息。因为审判已经过去,现在正期盼着复兴。至于第一至十三节必是原有的信息。

这段经文实在非常秀丽与隽永,在用词方面尤其与以赛亚书第四十章起十分相似。“应当歌唱”(14节),“不要惧怕”(16节),都是以赛亚书中的口吻。但是在另一方面,“在你中间”或“在他中间”出现在第五、十一、十二、十五、十七节,第三章全部应出于一个人的手笔。至于与其他书卷相似,最雷同的应是耶利米书。如“领受训诲”;参阅,耶和华的公义;参阅,从早起来败坏自己;参阅,恼怒,烈怒;参阅,矜夸高傲;参阅,耶和华因你欢欣喜乐;参阅,以色列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参阅

这段经文是十分富有诗意的,有许多诗句未必是本书特别应用或引述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段经文,本书的意义就不完全。因为全书的信息重点就是在此。神必得胜,国度是属于耶和华的。这也是俄巴底亚书1:的结语,更是圣经一贯的真理,甚至在新约中亦重复这项要道

 

3 O. Eissfeldt, Old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423.

4 J.M.P. Smith, Zephaniah, 172-174.

(二)信息

西番雅信息的重点,是耶和华的日子。这观念在他以前的先知已经重视了。阿摩司与以赛亚强调这大日即将来临。神必审判全世界,以色列也不能例外。阿摩司宣布这日子的情景:那日黑暗没有光明,幽暗毫无光辉。这在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节起有更深切的钍觥R陨列既是耶和华圣约之民,就有重大的责任,必不能逃避审判(摩七至九章有五个异象,专论审判的事)。耶和华的日子是大争战的日子,以色列与外邦都遭受战祸,毁灭与荒凉是必然的结果。

这战争的灾祸必来自北方,是先知们一贯的观念。阿摩司与何西阿有这样的认识,西番雅与耶利米在本世纪(第七世纪)也同样有类似的看法,因为那时西古提人的侵略正在变本加厉,好似上一世纪亚述的侵略一样。当然在这大日,以色列首当其冲,外邦也必同受战祸,甚至比以色列有过之而无不及。西番雅书特别提起非利士、埃及、亚述,也有摩押与亚扪,都一同遭毁灭。西番雅与耶利米不同的,是他没有耶利米那种伤感与关怀,因他心目中,不是以他自己的同胞为对象,看外邦,义怒填胸,所以对耶和华的审判,他似乎是一个旁观者。

西番雅也与第八世纪的先知一样,认为宗教与道德的罪恶,使耶和华公义的忿怒临到世人。他指责混合的宗教,敬奉异教,跟从异教迷信,压迫与欺诈,冷漠及实际的不信。关于欺压的事,曾一再提起来严责。这是由于不虔而引起不义的事,是先知无法容忍的。西番雅最难忍耐的,是看见人们那种因循苟且的态度,好似酒在渣滓上澄清的,无法澄清,只在渣滓上发酵,任意腐化的样子,是他们的致命伤。他说神要提着灯,在耶路撒冷巡查,并且惩罚那些冷漠的人。

西番雅严责的不只是宗教的罪恶,也是道德方面的失败。这两者原是不可或分的。神的公义是道德的,不能容忍人们向别人任意犯罪,不尊重基本的人权。耶和华憎恶外邦人以战争来掠夺与杀害,祂必施报(那鸿书特别强调的),让公义的报应实施在世上。外邦既成为以色列的仇敌,也是耶和华的仇敌,必定被神灭绝。这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是对神公义那种信念。西番雅责备以色列人道德的失败,也决不容忍外邦人道德的罪行。可能在他的观念中,弥迦的教训是很重要的,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所以他劝导说:“谦卑的人哪,你们应当寻求耶和华,当寻求公义谦卑,或者在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可以隐藏起来”。他是对犹大的以色列人说的,他对“余民”,仍寄以极大的期望。

但是耶和华的日子将成为普世的情况,灾祸临到各地各人,好像挪亚时的洪水一样。谦卑人既可寻求神而隐藏起来,逃脱神发怒的日子,余民蒙保守得拯救仍是可能的。这是先知以赛亚的观念,也影响下一世纪的先知西番雅。在第三章不仅锡安的民可以唱歌欢呼,有得救的乐歌,而且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余民不只是以色列人,也有万民,他们也可求告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的事奉k

因此,西番雅继承上世纪先知思想的贡献,从耶和华圣约的爱看祂公义的审判。审判是彻底的,却不是最后的。审判之后,仍有余民存在,他们这些余数,是民族复兴的核心,也是普世救赎的因由。阿摩司论余数只是硕果仅存的部分,好似牧人从狮子口中抢救被吞吃的羊,不致完全灭绝。以赛亚论余民是神所行的新事。弥迦论余民必成为列邦的祝福。西番雅实际上综合这些思想,论余民将治理以色列的仇敌,诚心实意事奉神、服事人,并且在神大能之下,将神救赎的福音带给万民

(三)文体

西番雅书的文体比较平庸。他的信息本身有力,有阿摩司的勇气严责罪恶,却没有阿摩司书诗文的秀美。他有何西阿的信念论述神的圣约的爱,却没有何西阿书诗词表达的那种哀怜的情调。他没有一般先知书诗文的体裁,在西番雅书中,大多的诗平铺直睿不成诗体,只是散文而已。只有在第二章四至十五节及第三章一至十三节,是真正的诗体,且有哀歌的韵律,节拍是三比二,十分严肃而且悲哀,如送殡时的哀乐。其他段落中也有诗韵,是六拍(三比三)或四拍(二比二),虽有规律,仍嫌呆板。西番雅不是诗人,却是有能力的先知。

附录:耶和华的日子

耶和华的日子,在先知的神学思想中,是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先知预言将来的末世论。但是有关这项信念的由来,究竟根据甚么传统?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耶和华的日子是溯源于以色列敬拜礼仪的历史。那是为纪念耶和华登基作王的日子。当耶和华作王,世界就和平,因为祂制胜仇敌,伸张公义,实现救赎,向祂的选民赐下福祉。所以这是以色列人荣耀的盼望。5

另一种主张,耶和华的日子不是与敬拜的礼仪有关,而是一种历史的传统,与“圣战”的信念相连。这是争战的日子,为要消除仇敌,耶和华能全然得胜。6有的看法把这两者综合,因为两者都指耶和华得胜的大能。7以历史传统为途径的(或称救恩历史的途径Heilsgeschichtlich approach)其实也根据礼仪,不过重点在支派联盟的礼仪传统。以敬拜礼仪为途径的("Myth and Ritual"approach)往往根据圣战的信念,在列王时代最盛行,逐渐发展为启示末事的信念(Ideology of Apocalyptic)。8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耶和华的日子是根据立约的传统。违约的必遭咒诅,耶和华的日子是将咒诅实行的日子。9有人接受这个解释,但加上那日子的现象,就是耶和华必然显现(Theophany),这观念应该溯源在先知之前的时代,因为这是极古的信念。10

“耶和华的日子”只在先知的著作及耶利米哀歌中论到,在先知书中共有十八处论述。这用词也稍有不同。论“耶和华的日子”共有十六处,在七卷先知书中,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六、九节;以西结书第十三章五节;约珥书第一章十五节,二章一、十一节,三章四节,四章十四节;阿摩司书第五章十八节(两次),二十节;俄巴底亚书1:第十五节;西番雅书第一章四、十四节(两次)及玛拉基书第三章二十三节。“耶和华的一个日子”在以赛亚书第二章十二节;在以西结书第三十章三节;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这两者中译词仍为“耶和华的日子”,实际应为The Day to the Lord。“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在以西结书第七章十九节;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八节,二章二、三节。“耶和华发烈怒的日子”在耶利米哀歌第一章十二节,在第二章二十二节仍译为“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发怒”应译为“发烈怒”。其他还有“耶和华献祭的日子”在西番雅书第一章八节。“耶和华报仇的日子”在耶利米书第四十六章十节。“耶和华有报仇之日”在以赛亚书第三十四章八节。“神报仇的日子”在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二节。“报仇之日”,“有溃乱、践踏、烦扰的日子”,也指耶和华的日子。

其他论耶和华的日子,有不同的用词。如“争战群暗娜兆樱旋风狂暴的时候”(原文为“旋风的日子”),在阿摩司书第一章十四节:“降福的日子”在阿摩司书第六章三节。“患难的日子”;“危难的日子”;相同的用词,但在中译本的译法不同,参阅,“降罚的日子”,“耶斯列的日子”,“埃及的日子”,其他,如“当那日”在先知书中有二百次之多。

在十八段有关“耶和华的日子”之经文,有七段是论将来必有的世界性的事件。有六段是指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事,有一种紧急感;俄1-21;。还有五段只是追忆历史的往事。耶利米哀歌第一、二章及以西结书第十三章一至九节追念耶路撒冷被毁。耶利米书第四十六章二至十二节指埃及军队在迦基米施的毁灭,时在主前605年。以赛亚书第二十二章一至十四节是回想犹大怎样逃脱西拿基立来攻耶路撒冷的危机,在主前701年发生。这样说来,这日子是历史的往事回顾,也是未来会发生的事件,必须儆醒预备。

从历史的回顾中,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对祂的子民是严重的管教,这在以色列人被掳的经验中可以体会的。这既不是礼仪的传统,也不是圣战的传统,却是历史所给予的严正的功课。

耶和华的日子可指过去,也可指现在与将来,神的审判在历史之中,为彰显神公义的作为。过去的因,才有现在的果。将来也只是现在的连续。耶和华的日子如果在过去实现了,并非以后不会再有。这日子也是连续的,一直到万物的结局,历史的终点。耶和华的日子常常是连续且反复地来的,常是很可怕,有毁坏性的,却不是最后的,一直到最后的末日。

耶和华的日子还是与战争有关,因为战争是有毁灭性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破坏的后果。神也在大自然彰显祂的威荣。所以除战争以外,还有地震及各样灾害。神是宇宙的主宰,掌管自然与历史的神。一切自然界的因素,以及历史中的经验,一切细节,都为显示神的公义,这公义表现在审判与救赎的大能中。11

5 S. Mowinckel, Psalmenstuden (1961) II, 229.

6 G. von Rad, "The Origin of the Day of Yahweh,"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4 (1959), 97-108.

7 F. Cross, "The Divine Warrior in Israel~s Early Cult," Biblical Motifs, ed.A. Altmann, 1961, 11-30.

8 这仍是此文所分析的。Ideology译为信念,因为通常的译词“意识形态”,大多用于政治理论与主义。

9 F.C. Fensham, "A Possibl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the Dayof the Lord," Biblical Essays (1966) 90-97.

10 M Weiss, "The Origin of the 'Day of the Lord' - Reconsidered," HebrewUnion College Annual, 37 (1956), 29-60.

11 其他有关耶和华日子的研究,可参阅H. Gressmann, Der Ursprung derisradischju/dischen Eschatologie (1950); L.Cerny, The Day ofYahweh and Some Relevant Problems, 1948, 1-26; A.J. Everson, The Days of Yahweh (1974) 329-337.

--A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西番雅书第一章

注释

    壹 书名

    贰 审判临到耶路撒冷

    叁 审判临到列邦万国

    肆 公义的警戒与应许

壹 书名(一1

“当犹大王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耶和华的话临到希西家的元孙亚玛利雅的曾孙,基大利的孙子古示的儿子西番雅。”

在先知书的引言中,大多有先知的家庭背景,并述明当代历史的日期。旧约中有八部书并无这样的引言,即但以理书、俄巴底亚书1:、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哈该书及玛拉基书。但以理书在希伯来正典中并不列入先知书,只在“著作”之内,可见与先知书有别,是启示文学。这七卷都不提家庭背景,却有历史时期。但是俄巴底亚、那鸿及哈巴谷也不在引言中提及历史的资料,只在内容中可窥一二。俄巴底亚论以东,那鸿论尼尼微,却有历史性的地理环境资料。

先知书的引言提及先知的父亲,在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何西阿书、约拿书及约珥书。撒迦利亚书不仅提说先知的父亲,也提祖父。但是西番雅书的引言最详细,有五代,追溯至希西家。这是为表明西番雅是出于王族,出身非凡,但也有人认为这个希西家并非那君王,只是有同名的人。这样说法不无理由,但本书引言所以追溯至希西家,必具有用意,说明西番雅尊贵的出身。

有人计算年代方面,提出疑问,因为希西家与西番雅中间有三代,而希西家与约西亚中间只隔两代。但是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作王五十五年,再加上他的儿子亚们两年,共五十七年,玛拿西在四十五岁时才生亚们。如果亚玛利雅(希西家另一个儿子)比玛拿西年长,那么他的曾孙(西番雅)与玛拿西的孙子(约西亚)年龄相仿,并非不可能。所以西番雅任先知职事,正是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这是一般接受的解释。兹可另援例证说明之。约西亚王在四十八岁已有曾孙约雅斤(参阅及以下),可见一斑。

另一个疑问,是关于西番雅的父亲“古示”的名字,“古示”如果是“古实”,似与埃及有关,因为“古实”是埃提阿伯,即现在的地名衣索匹亚(Ethiopia),那么究竟他父亲与外邦人有甚么关连,是否他母亲不是以色列人呢?但是这完全没有历史的稽考,所以无从研究。1

“西番雅”其名的原意为“保护者”,在耶利米书内为祭司的名字。同一名字(Zephaniahs即Zephaniah的繁体)也出现在其他书卷,列王记下第二十五章十八节“西番雅”,历代志上第六章三十六节与撒迦利亚书第六章十、十四节“西番雅”,是被掳归回的人。在旧约中出现另一个名字,实则是出于同一字根。出埃及记第六章二十二节“以利撒反”的“撒反”也有同名),为“西番雅”的简体,“以利”是冠以神的名,以示命名的意愿。

同一字根的名字有人名“洗非芸”,地名“撒分”。但“西番雅”原意也可作“北方”解。“西番”为北方,“雅”为耶和华的简称,表明他是属耶和华的,相对的有“巴力洗分”,北方是属“巴力”的。可见这个名字确有信心的内涵。

“耶和华的话临到……”这也是先知书引言常有的,试比较耶利米书引言,曾两次提及。可见时代的紧急,神有启示的话语,焦急地向祂的选民说明。祂选召不同背景的人,成为祂的发言人,成为当代的见证。神的话是合时的,切合当代的需要,也是无时的,向历代启示,甚至现代的人们,仍可从先知书,听见神的声音。神的话有永远的价值。

本节为本书日期作一确定的批注,似不容置疑。这既是在被掳之前,当然尚未应验先知以赛亚的预言,因他曾对希西家说:“从你本身所生的众子,其中必有被掳去……”。西番雅不是约西亚的直系,他的后裔与王室的遭遇必尽不相同。

 

1 G.B. Gray, Studies in Hebrew Proper Names, p. 262.

贰 审判临到耶路撒冷(一2-18

    (一)审判的威胁

    (二)主预备祭物

    (三)首领先受罚

    (四)那日的哀情

    (五)冷漠者有罪

    (六)神必降灾祸

    (七)大日已临近

    (八)普世的祸患

    本章概要

(一)审判的威胁(一2-6

“耶和华说,我必从地上除灭万类。”(2节)

这是本书的第一段,为主题的信息,宣告神公义的审判,共有八行诗。神的审判必临到全世界,地上的万族;也临到犹大的耶路撒冷。

“耶和华说”,这是先知常用的语句,表明神的权威,信息的严重性。通常先申明“耶和华如此说”,十分严正。在信息之后,再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有时为表明郑重,也可能是安慰,因为“说”字可译为“低语”,神有无限的心意。这里原可置于信息之后,也为郑重的申明。

本节的开端应以耶和华的行动为重点,连续的几节仍着重这样审判的作为:“我必除灭”,“我必剪除”,“我必攻击”,“也必剪除”。

“我必除灭”,“除灭”原意为阻止与消除,将罪恶带至一个最终的结局,是神的行动促成的(原文的文法是Hiphil即有causative idea)。“除灭”这一动词且重复一次,可译为“我必除灭”。重复是为着重语气,也是肯定的涵义,所以可加译“必”字。神的审判是最终的行动,不能逃避,也无可否认,是历史必有的结局。

“万类”不只是人类,而是包括一切的生物,其实是指万有。这些都是神所造的,神要将所有被造的,全部除去,祂有自由,祂也有权利,要将一切除去,好似将桌上的东西一扫而空,将所有的都从地面上扫除,不复存在。这是先知弥迦的信息及以下),是神对整个世界的行动。

“我必除灭人和牲畜,与空中的鸟,海里的鱼,以及绊脚石和恶人。我必将人从地上剪除。这是耶和华说的。”(3节)

上节所说的“万类”,现在再作详细的解释,似指所有的动物,当然以人为主。人犯罪,使万物都服在虚空之下。在洪水泛滥之时,各类动物都曾保留,不曾灭种,但是这里的审判就将成为最后的结局。

这里特别指出恶人,罪恶之辈当然是在审判之下,但是“绊脚石”是指甚么人或甚么事物呢?经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这是指审判本身,使恶人绊跌。有的解为毁坏的事,与作这样事的恶人一同败亡。也有的认为这是表示地震的后果,使地面毁坏,山石四散,成为绊跌人的石头。有的因涵义不明,就将这句删去,比较清楚。2但有人仍坚持保留这句,却将“恶人”改为“不法的人”,这是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译词。3“不法的人”与“恶人”几乎是同义字,似无争议之处。

这里再重复用“剪除”,但是用分词(Participle)的形式,似指正在进行的动作。所以“必”字附加的涵义仍旧存在,但重点在动作的过程:我“正”将人从地上剪除。审判不是只预言将来的事,也可以是指目前已有的现实。

“这是耶和华说的”与上节“耶和华说”相同,再重复,且在本来语句的次序,显然是着重的语气。

“我必伸手攻击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4节上)

耶和华伸手,是审判的动作。这在以赛亚书中屡次出现、21

耶和华要审判世界,审判台在犹大,在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在审判列国的过程中,先审判犹大,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这是在犹大的以色列人很难接受的启示,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耶路撒冷是圣殿的所在地,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所以神圣不可侵犯。耶路撒冷必永远屹立(参阅。神曾应许:“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但是早在弥迦的时候,他的预言已经指向耶路撒冷将变为田野的乱堆,与撒玛利亚一样同遭毁灭,日后也为耶利米所引用(二十六章)。

弥迦严责犹大耶路撒冷的罪恶,是在社会道德方面。但是在西番雅的指责中,特别指宗教方面,在下半节就有具体的说明。

“也必从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并基玛林的名和祭司。”(4节下)

在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的地方,竟然有巴力的偶像,许多人敬奉巴力。但是在西番雅的时代,约西亚的宗教改革已有相当的成效,巴力异教的力量已经削弱了,但还有剩下的,不是剩下的巴力,而是剩下那些敬奉巴力的人。神必将那些“巴力的余民”也全都除去,不容存在。

但是研究被掳前的情况,以色列人并未专一敬奉耶和华。巴力的异教一直有相当的势力。以利亚、何西阿及其他先知都一直反对攻击不遗余力,但是实际的果效不大。人们以敬奉耶和华为名,拜巴力为实。这是使西番雅十分痛心的事。

当然在约西亚王之前,有玛拿西与亚们,他们的恶行仍有后遗的症状,一直到约西亚宗教改革,才被有力地遏止。但是这种鬼魔的影响为时太久,根深蒂固,无法完全消除。约西亚在位的早年,已经掀起改革的事。是否在西番雅任先知的时期仍未在这事上成功呢?可能这是西番雅感到痛心的原因。

“基玛林的名”必是偶象的名,是亚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或摩洛,摩押人称之为基抹。这些敬奉异教的祭司存在,异教的罪恶必无法消除,所以神必须完全剪除。

“与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并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他起誓,又指着玛勒堪起誓的。”(5节)

这里仍是继续上节的指责。敬拜天象在玛拿西与亚们在位的时候十分普遍、21),甚至在约西亚王的时期仍有这样的现象。这是先知们屡次严责的;参阅。拜天象的情况也可在若干书卷中找到(如,大概是在房顶上敬拜,耶利米也有描述(如。北国在未败亡之前这情形很普遍。在犹大尤其与亚述交往的时候,就是在亚哈斯作王的期间,也有这种现象及以下),所以对犹大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他们既敬拜耶和华,指着耶和华起誓。另一方面又指着玛勒堪起誓。他们似乎不认识耶和华是独一的主,除祂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他们却同时事奉几个神,玛勒堪即米勒公,只是在中译词不同,在上节已经解释。他们不专一诚心实意的事奉真神,混合宗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让假神存在。本来假神是虚无的,并不存在,是人自己敬奉与信从,更证明人们的罪恶。

在上节指出“从这地方”,地方可能是祭坛的所在。因为巴力诸神是有地方及区域性的。耶和华真神却是普世全地的,怎可将假神与祂并列,这是极大的亵渎。

“与那些转去不跟从耶和华的,和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他的。”(6节)

现在先知更进一步指责另一些人,比上述的更变本加厉。他们完全离弃神,去事奉假神,他们的背道是公然的,毫无忌惮。不寻求也不访问,对耶和华不再敬拜与信奉。这确是可怕的现象。但是这已经成为事实!

 

2 将“绊脚石和恶人”删改,主要的学者为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on Obersetzt und erklart, 1982), W. Stzerk (DasAssyrische Weltreich im Urteil der Propheten, (1908),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ausgelegt, 1888) 主张为地震的景象。J.M.P.Smith, W.H. Ward, J.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p. 185-ff. 将这句全部删除。

3 参阅F. Schwally, "Das BuchSsefenya, Eine historisch, Kritische,Untor, Suchung" ZAWX, (1890), 165-240.

(二)主预备祭物(一7

“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将他的客,分别为圣。”(7节)

论耶和华的日子,以两行诗的形式分为十一段。第一段(7节)论日子的临近。第二段(8、9节下),论审判临到首领。第三段(8节下、9节上),论审判临到迷信者。第四段(10、11节上),论灾祸临到城的四角。第五段(12节),论罪人无法逃脱。第六段(13节),论人们发现自己误解耶和华真神。第七段(14节),再述日子临近的迅速。第八、九段(15、16节),论那日的可怕情景。第十段(17节),论那日人们的惨状。第十一段(18节),论全地的毁灭。

在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时候,应作甚么准备呢?“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在耶和华面前,是敬拜的举动,必须敬虔,静默是虔恭的态度(可参阅。阿摩司论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特别强调人们道德的失败,必须服在审判之下。西番雅的重点是在审判的普世性,先从耶路撒冷起始,再普及全地。两者都认为那大而可畏的日子不只有外邦的侵略,因为除战争之外,还有饥荒、旱灾及自然界的变故。这些都会带来超自然的现象。耶和华的日子是必然的,然后才可引入更新的时代。这样的信念是先知所共同具有的(参阅

“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以献祭的事比喻审判。西番雅书论述的是首次才有的。祭物是指犹大,他们成为祭牲,被宰杀,成为牺牲品。那么“客人”是指外邦的侵略者,如迦勒底人,西古提人等。4

神要将客人分别为圣,为使他们分享供物,他们若未洁净,就无法享受圣物。有人提出问题,如果客人是指外邦人,他们是只享受供献的圣物(犹大)呢?还是他们自己动手来得祭品呢?祭牲是谁宰杀?耶和华还是外邦人?5可能重点不是在此,只说明犹大为祭物,承受神的刑罚。也有解释,认为祭物与客人都指犹大,但解释就十分困难。6

关于审判,以祭物供客人享用的例证,也可在其他书卷中找到(例如及以下;参阅并新约及以下。再可参阅

 

4 主张这指迦勒底人的,有Rabbi Izaak ben Juda AbarbanelJerome, C.F.K. Rosenmu/ller, (Scholia in prophetas minores, 1836),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historicus criticus in prophetas minores, 1840), E.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translated, 1868) 认为这指西古提人的,有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 1906),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2).

5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6 Gressmann根据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C.P. Fagnani,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of the Book ofZephaniah," Old Testament and Semitic Studies in memory of W.R. Harper,260-77; C.F. Kent, The Sermons Epistles, andApocalyses of Israel's Prophets, 1910.

(三)首领先受罚(一89

“到了我耶和华献祭的日子,必惩罚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邦衣服的。”(8节)

第二段的首句是散文的形式,“我耶和华”在涵义上比较明确,也可作第三人称,不必用“祂”字,只论“耶和华的日子”。可将“我”放在行动上:“我必惩罚……”,与第二节起相同。

耶和华的日子是献祭的日子,献祭就是审判,这点曾在上节解释。“惩罚”原意是“访问”,人们既不访问耶和华,耶和华就来访问他们。只是第六节的“访问”原意为敬奉与寻求,而此处的“访问”是惩罚。这一用字是在耶利米书中常见的等)。

耶和华惩罚的是首领与王子,他们是从政者,应该对社会罪恶负责。这里并不针对君王,可能他还太年青,无法掌握完全的治权。恐怕也不是指他的众子,却是对王室的。西番雅既是出身王室的贵族,必洞悉内情,对他们失望。

那些人穿着外邦的衣服,可能与他们敬拜外邦的神有关。神不容许以色列人拿外邦的衣服。约书亚处死亚干,因为亚干取了示拿的衣服,是当灭之物及以下)。

“到那日我必惩罚一切跳过门坎,将强暴和诡诈得来之物充满主人房屋的。”(9节)

“到那日”仍指耶和华的日子,神的惩罚是针对那些信奉异教的以及在道德上失败的人。

“跳过门坎”的行动,使人联想起撒母耳记上第五章五节,那些拜大衮神的,避免碰圣所的门坎。因为这是不敬的举动。大衮曾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仆倒,头与手在门坎上折断。所以就有这样的禁忌。耶柔米(Jerome)认为这是指敬拜耶和华的不可任意践踏圣所,以表虔恭。这样的说法都是指宗教方面。7

有人着重道德方面,认为这门坎是指富豪的华厦,仆人们急速地跳跃而出,专去掠夺穷人。8也有人以为这是指穷人的门坎,土豪劣绅随意进出于小市民家中从事掠夺。9

另有解释为当时宫廷的规矩,是外邦人的习俗,进王宫不可碰门坎,必须以右脚先行跨入,可能是宫廷中外邦的卫士那种习惯(参阅10

这举动可能仍是外邦迷信的观念所导致的。门坎是恶魔的居所,不可侵犯。11所以与上节同指宗教方面。异教及习俗(包括衣着)原为律法禁止,所以先知再提出警戒(参阅申十三章、二十二章以及利十九章)。

从宗教的迷信至道德的败落,也是极自然的趋势。他们掠夺穷人,将财物充满主人的房屋。这是指王宫的房屋,可见暴政的可怕,所以仍指王室的恶行。在先知的信息中都曾加以指责及以下;、9、9、10;

 

7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191.

8 Hitzig-Steiner's Commentary (1881).

9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W.M.L. de Wette,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04), 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Prophets (1866).

10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68).

11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199-200.

(四)那日的哀情(一10-11

“耶和华说,当那日从鱼门必发出悲哀的声音,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10节)

照原文的字句次序:“当那日,这是耶和华说的。”在形式上仍与第二节与第三节相似。真正的重点仍在那日 耶和华的日子。

“听阿,有呼喊从鱼门发出!”鱼门是耶路撒冷城的入口,在城北,可能与大马色门相似,通往外出的山谷。根据尼希米记第三章三节及十二章三十九节,在古门与羊门之间,历代志下第三十三章十四节记载,鱼门是玛拿西王筑的新墙。这可能是耶利米书第三十九章一至三节的中门。鱼门必通往渔市场,是推罗渔夫送鱼来耶路撒冷城的便道

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二城实则为新建的城,称为耶路撒冷的第二区。这一区地势较低,在外患侵略时首当其冲,容易陷落在敌人手中。

“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山间不是在城外,而是城内的小阜,在南方及西南方,是圣殿及富户的住宅区,现在因城墙破裂倒塌,响声在山阜间震动有回声。耶路撒冷大遭毁坏。

“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11节)

玛革提施这一地名,无非确定其地点,有人认为是西罗亚谷,亚兰文译本作汲沦谷。也有的学者依据耶利米书第二十一章十三节,认为是指耶路撒冷的城内外,可能是这地区的工商业中心。12

迦南的“商民”,已将“迦南”地的居民作一批注。迦南常被指为腓尼基的贸易商人,他们的居民大多从商(可参阅;也包括

搬运银子的,未必只是兑换金银的,而是指一切的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前没有货币,全用金银,需要称秤。钱币还是亚述首创的,在钱币上铸出女神像,又成为异教的产物。因此,先知不仅对商人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诚实,以诡诈的手段来骗取。他们对商业交易的用币也不满意,认为是异教文化所导致的复杂与奢侈。

 

12 Merrill, Ancient Jerusalem, 291-307.

(五)冷漠者有罪(一12

“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惩罚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12节)

那时,仍是耶和华日子的危机中,神要彻底搜查,无人可以逃脱。祂好似守夜者提着灯,照明每一个角落,藏污纳垢之地都会暴露出来,不能隐瞒。没有人与物可以逃过神鉴察的眼睛。祂比征城的侵略者搜查得更加透彻(参阅。神所要惩罚的,是那些贪图安逸,漠视神公义的人。

这些安乐的人,是自满的人,没有顾忌,毫不焦虑,自以为安全。这类人在别卷书也有提及(如。这些安逸的人好似酒在渣滓上,久而久之就成为沉淀物,渐成固体,酒力失去,全无功用。他们只求安逸,对生活的旨趣,崇高的理想也不复存在,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自暴自弃,没有振作的意志,甘心堕落,无可救药。

“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他们完全漠视神满有恩典的旨意与作为,认为神不能起甚么作用。神似乎也完全不关怀人的祸福,无可作为。他们这样想,就不再有任何的信心,认为神是否存在,也不在乎。这是实际的无神论,正如诗人与先知所指责的(参阅及以下;,这样的人必受耶和华惩罚。

(六)神必降灾祸(一13

“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洹K们必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13节)

这些话似乎重复先知阿摩司的预言。人漠视神,只凭一己的力,建设等于拆毁,栽种实则破坏,一切的劳力必归徒然。在其他先知书中也有类似的预言及以下;;参阅

在先知的心目中,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建造房屋及栽种葡萄园不会有太大的功效,因为一切全都毁坏,人的努力必没有美好的后果。

(七)大日已临近(一14-16

“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的哭号。”(14节)

本段又是新的诗句,论耶和华的日子临到普天下。在语气上无疑是加强了。这个日子是大日,大而可畏的日子(可参考以及。直译出来,这大日比赛跑的还快,比得奖者更加敏捷。这日子真的临近了,临近而且迅快得几乎刻不容缓。

耶和华的日子有风声,这风声也可译为呼喊,使勇士痛痛的哭号,因为实在太可怕了。“痛痛”也可形容那日子的呼喊,那呼喊好似十分悲惨的呼啸,连勇士都会心惊肉跳,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实在太迅速了,好似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勇士虽能奔跑,却无法逃脱,无论有怎样敏捷的行动,也不能躲避。这是神审判的日子,临到遍地,临到万民,人们必须儆醒,随时准备,要预备迎见公义的神。

“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15节)

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表明神公义的忿怒,在本章十八节还再提及外,其他书卷也有说明。神的忿怒表现在自然的现象中。

这是急难困苦的日子,因为审判带来大灾难,所以连勇士都痛痛哭号。但是人们不信神,只贪图安乐,在罪中享乐的时候终于过去。在人想不到的时候,灾难来到,那只是审判的开端。

这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正如约伯记所描述的,但在那书所描绘的不是最后的审判,却是世界的现状。那在创世时的空虚混沌似乎又回复了。神的创造与救赎,原是使混乱变为秩序,现在由秩序又变为混乱,因为审判世界,使自然都变色。

这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在约珥书已有说明。耶和华的日子,有可怕的黑暗,日月因蚕蚀而无光,暴风雨即将来临,必有无限的幽冥,密云满布,一片乌黑(类似的描写见

密云乌黑的景况,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十二节也有描写,是指耶路撒冷的陷落,人民被掳至外邦。以云来形容公义的神显现等类似的描述,有五十八次以上。13

“是吹角群暗娜兆樱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16节)

先知现在转向战争的恐惧,吹角与群暗纳音,在其他书卷中描绘得甚为详尽(参;又可参阅

犹大为防御外患的侵略,必须建筑坚固的城墙及高大的城楼。根据亚述的西拿基立记载,他曾攻击希西家王,夺取了四十六座坚固城,其他保障堡垒无数。14

神的审判还不只利用外患的侵略,有战争的恐惧,而且人们不再有居住的地方,安全的处境。一切都不可靠,所以都必毁坏,没有一样是不更动与破损的。耶和华的日子从自然的现象至社会的情况,都起了极大的变迁,人完全无法来阻止与挽救,事前既不能预防,事后也无能补救。人们完全陷在一种无助与无望之中,无可奈何,这是多么悲惨的景象!神救赎的恩典不再实现,祂公义的作为只有毁坏,除灭一切的罪恶,消除一切的罪人。

 

13 Brown, Driver & Brigg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the Old Testament.

14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205.

(八)普世的祸患(一1718

“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17节)

审判的灾祸临到众人,不仅是罪人,也是整个的人类,因为全世界都在审判之下。人们慌乱地逃难走避,但是漫无目标,东闯西走,在惊惧与无助中,好像瞎眼的人走路(类似的描述见

审判确将临到全世界人类,但神并非不公平,使义人与罪人一同灭亡,事实上神还是要除灭罪人“因为得罪了我”。得罪神的,还有甚么可以获得宽宥的呢?

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参阅。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好似街上的灰尘。他们的肉也必抛弃如同粪土(参考。“肉”必指人的精力,在战场上遭杀戮,而失去生命。沙场作战中,人的生命就如粪土一样,也没有甚么价值可言。所以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审判也必除灭人的生命,一同归于灭亡。

“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18节)

在整段的结语中,先知的信息将审判的必然性与全然性,作一番清楚的交代。耶和华的日子是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不再有救赎的作为,恩典的安排。人完全服在审判之下。

人们看为最珍贵的是金银,但是那时金银的价值不再存在,完全失去效用。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十七节说,外邦人(如玛代人)只来攻击他们,既不着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外邦的侵略无非抢夺财物,但是有时财物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是神的审判,祂的目的是惩罚,“发怒的日子,赀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在公义的审判中,没有拯救。

“祂的忿怒如火……”可比较以西结书第七章十九节:“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现在连全地都必烧灭,金银财物与人当然全被除去。在第三章八节也有类似的话:审判是神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

神要烧灭全地,又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类似的信息见。神烧灭的全地,也包括“这地”。这地是否指犹大与耶路撒冷呢?全地与这地二者都是一起的,如果这地只指犹大,也应包括在全地之内,因为神的审判是普世的。

本章概要

第一章开始,就论神的审判(2、3节)。审判在范围方面来说是普世的,不仅外邦人,也包括以色列人。世界是在神公义道德的治权下。审判的目的不是毁灭,而是改变。甚至在神的公义中,仍有神无限的慈爱。审判是为使人悔改,是出于神爱的动机。事实上,审判不是只为人,也为牲畜。地上的一切都因人而受罪恶的辖制(尼尼微城悔改的时候,约拿书记述,连牲畜也披麻禁食。神顾惜的,不仅人,也连牲畜)。所以审判使悔改的人改变归正,遭毁灭的只有恶人。审判是神的圣言,以低语的方式给予安慰与警戒。这是先知所传的信息。

在审判中,神所毁灭的是这些(5、6节):(一)剩下的巴力和基玛林的偶像;(二)偶像的名号与祭司;(三)敬拜偶像与秘密信奉者;(四)不跟从耶和华的;(五)冷漠不信者。

“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12节)。神正在行动中,祂施行奖赏与刑罚。人必须向神负责,决定自己的前途。但是叛逆神的,却自以为安全。冷漠是不信的态度。他们不信耶和华会有甚么降福或降祸。结果他们是自趋灭亡,没有前途,财富被抢,房屋变成荒凉,一切建造与栽种都完全落空(13节)。

神怎样来巡查呢?当祂决意采取行动,必十分彻底,任何地方都要搜查,所有东西都要检查。这会是普遍的巡查,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没有一条路可以逃脱,没有一个方法可以抗拒,除非真正的悔改。巡查的目的是为发现罪恶,并消除一切的污秽。所以神巡查,是求世界的安宁,人们的福祉。

人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因为他们心中不怕神,他们也不愿有神来干豫。但是公义的神决不放过。

耶和华的日子终于来到(14节及以下),作者将这日子人物化,好像一个人在匆忙中赶路。他是忿怒的人,他一出现,就有困苦与急难,荒凉与凄凉,是十分恐惧的。这也是争战的日子,有吹角群暗纳音。

耶和华的日子是黑暗、幽冥、乌云的日子,暴风雨即将来到,毁坏的事必然发生,没有盼望,没有光亮。

耶和华的日子是忿怒的日子,其实神不轻易发怒,祂的忿怒是积蓄起来,祂一直忍耐,甚至忍无可忍,以致如火爆发,如水涌流,盛不住而满溢出来。

耶和华的日子是毁灭的日子,物质的损坏,土地的荒凉,一切全都破坏。这是人们遭难的日子,在无助中,失望里(参阅诗一○四篇)。在昏黑中盲目(参阅,在惊惧中杀戮(诗七十九篇)。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良心作这见证,圣经提供这事,世事也不住说明这将来的事实。无法否认。

这给予的教训是甚么呢?

(一)人们需要先知的话语,这紧急的信息促使人们警觉与准备,儆醒与谨慎。

(二)历史的趋向,越来越接近这日子,这是普世的情况。世局更催促这日子,审判是关乎万民的。

(三)神的手满有恩惠,也满有公义,这两者是在一起,分不开的。这是审判的作为,也是拯救的行动。

(四)审判来到,向重要的人先下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地位高的人首当其冲。然后遍及全地一切的人。

(五)神的公义带来救恩,只对忠信敬虔的人,悔改归正的人。天国即将实现,公义就要伸张。

--A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西番雅书第二章

叁 审判临到列邦万国(二1-15

第二章论神的审判临到万邦。在引言(1-3节)之后先论非利士,非利士在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是主要的外患,所以耶和华的审判必先临到他们。其次是摩押与亚扪,他们也是以色列的劲敌,不容忽略(8-11节)。古实与亚述也在那时常来侵犯以色列,神必不以有罪为无罪(12-15节)。

论非利士的审判,可分为两段,第一段(1、2节):对国民的呼召,命他们聚集一起切实悔改。第二段(3、4节):对谦卑人的呼召,劝他们及时寻求耶和华。

(一)聚集来受罚(二12

“不知羞耻的国民哪,你们应当聚集。”(1、2节上)

“你们应当聚集”这是大多译词的涵义,大家聚在一起举行严肃会,在神面前认罪悔改,以逃脱耶和华的忿怒。但是这个动词的意义并不清晰。这可指拾取搜集草木,作为燃料,也可作一起聚集,坚持他们的立场。他们有甚么立场可以坚持呢?难道坚持他们的羞耻吗?所以有人认为他们不知羞耻,现在必须承认羞耻,愿意蒙羞,为求赦罪的恩惠。1有的译为“要受试炼”,“要洁净自己,也洁净别人”,“要遵守律法,循规蹈矩”。2解释方面可说十分歧异。但是参考其他先知书,聚集为准备神审判的大日,及早悔改,实在是当务之急。

“不知羞耻的国民”,也可有不同的译词:“不愿受教”,3“不可爱的”,4“不守法的”,5“可憎的”,6“不寻求神的”。7

羞耻一词是根据亚兰文的字根,也是后期希伯来文及阿拉伯文的涵义。非利士人不是以色列民,所以是不知羞耻的国民,因为只有神的选民有荣耀,外邦人在以色列民的观念中是蒙羞的。但是神不偏待人,仍给予他们机会悔改。

“趁命令没有发出,日子过去如风前的糠,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你们,他发怒的日子未到以先,你们应当聚集前来。”(2节下)

耶和华降祸的命令未曾发出之前,仍有机会,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以先,在千钧一发的当儿,怎可再迟延不起来悔改呢?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好像风前的糠必被吹散(同样的形容见。这也描写世人虚无的生涯,如糠秕吹散。

耶和华的烈怒好像火烧,在旧约至少有三十三次相似的用词。所以这是十分紧急的呼吁。

 

1 H. Steiner (ed.),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byF. Hitzig, 1881.

2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3 希腊文与罾亚译本。

4 拉丁通俗文的译词。

5 亚兰文的译词。

6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translated, 1868.

7 可参阅;

(二)谦卑寻求主(二3

“世上遵守耶和华典章的谦卑人哪,你们都当寻求耶和华。”(3节上)

现在的呼召,从非利士转向以色列,从外邦转向选民。从选民之中,应该有人遵守耶和华的律法,他们是敬虔的谦卑人。他们无论在自己的地方,还是寄居在外邦,都必须寻求耶和华(参阅

世上的谦卑人是敬虔之辈(参阅。这也是以色列人的别名,以示尊称。神使谦卑人升高,但他们应当寻求祂。

“当寻求公义谦卑。”(3节中)

寻求耶和华的,必遵守祂的典章。律法就是他行事的准则,得以行在公义的道路上。寻求公义,是寻求耶和华道德的旨意,并且遵守与实行。

寻求谦卑是第二要诀。谦卑就是敬虔,在诗与箴中十分强调。他们必须有忧伤痛悔的心

“或者在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可以隐藏起来。”(3节下)

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好似暴风雨的时刻,遍地都为风雨所侵,何处可以避难呢?这又好似战争一般,到处都有危险,必须有避身之处以及。作者似乎不敢为敬虔者保证,只是一种意愿、一种盼望,求神的怜悯,使他们可以藏身,免受灾害。

(三)论非利士人(二4-7

“迦萨必致见弃,亚实基伦必然荒凉,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的民,以革伦也被拔出根来。”(4节)

“迦萨”与“见弃”是谐音,是作者的用心(可参阅及以下;。见弃是不再有神的眷顾,人口减少。

亚实基伦有久远的历史,最后仍被毁灭,而成为荒凉之地,不再为人记得。

亚实突在正午受赶逐。正午炎热,市面呈停顿现象,人们都要休息,就在那不经意的时候,灾祸就来临,实在非常意外。8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指时间的短促,不消半日,仅到正午,城被攻破,居民都慌忙中逃走。9

“以革论”与“拔根”也是谐音,同一字根,说明它也必被剪除。非利士五大名城,此处提了四个城,只有迦得没有被提及,也许在西番雅的时候,那城已不复存在(参阅

“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族有祸了。迦南非利士人之地阿,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5节)

上节只提四个主要的城市,但现在是向非利士整个的地区,就是“沿海之地”,囊括非利士全部的领土,在滨海平原的邦国(可参阅以及

基利提族实际就是非利士,为非利士的别名。根据阿摩司书第九章七节;耶利米书第四十七章四节以及申命记第二章二十三节,他们来自革哩底。他们原是野蛮族,曾占据革哩底岛,以后再移居滨海平原。10

查考大卫的生平,他的卫士是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这两者都是指非利士人。

迦南即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的地名原是“非利士”这一名字演变的。以地理环境而言,迦南确与非利士相提并论。非利士人也以贸易经商为主要的行业,所以切合“迦南”其名的涵义。

“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这句话在本节内有加插的必要,使意义明确,但在诗的形式上不甚适合,因此有人认为是有编辑者的手笔。11全节是以哀歌的文体,使这预言的信息更加有力。

“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无人居住,成为荒凉之地,这是神的刑罚,受咒诅的结果,为耶利米书中常见的。耶利米的话可概括西番雅的信息:“耶和华因你们所作的恶,所行可憎的事,不能再容忍,所以你们的地荒凉,令人惊骇、咒诅,无人居住……”

“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6节)

这里再提沿海之地,必仍指非利士。有人认为“沿海之地”应改为“革哩底”,因为这是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翻译,其实没有必要。拉丁通俗本将整句都删除。主要的意义是城市变为荒野,只有可牧羊的草场(参阅,这里只有牧羊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说明荒野的寂静,没有城市的熙攘热闹,人口减少,无人居住。

“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他们必在那里牧放群羊,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因为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眷顾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7节)

外邦人受审判,是以色列民复兴的时机。犹大家历经浩劫,剩余的人不多,但是这余民,要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犹大家被掳得以归回,甚至可承受非利士人的地业。所以这里不是指耶和华在历史中最后的审判,而是在以色列被掳以后再得复兴,可谓弥赛亚预言。

这里似乎也表明以色列对外邦的憎恶,不但对非利士,也在第九节表明对摩押、亚扪的憎恶(参阅俄19及以下;及以下;

非利士不再是贸易的国家,城市变为旷野,只可供牧羊的荒原。在亚实基伦的房屋已经无人居住,空屋只有作犹大的牧羊者偶尔的住宿。

耶和华究竟还是以色列的神,仍必眷顾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被掳归回”,也可译为“从苦境转回”。这里的重点仍在于以色列民族的复兴。

 

8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Prophets translated, 1868, F. Schwally, "Das Buch Ssefanya eine historisch-Kritische Untersuchung,"ZAW, X (1980) 165-240,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S.R. Driver, The MinorProphets, 1906, C.F. Kent, The Sermons Epistles and Apocalypses of theIsrael's Prophets, 1910.

9 A.B. Davidson's Commentary, 1896,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Twelve Prophets, 1897,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10 J.H. Breasted, History of Egypt, 261, 338, 477, W. Max Mu/ller, Asien und Eurapa, 337, 387.

11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Ed. Sievers, Metrische Studien, 8,zu Zephanja, 1907; C.P. Fagnani,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of theBook of Zephaniah," Old Testament and Semitic Studies in memory of W.R.Harper, 260-77.

(四)论摩押与亚扪(二8-11

“我听见摩押人的毁谤,和亚扪人的辱椋就是毁谤我的百姓,自夸自大,侵犯他们的境界。”(8节)

论摩押的预言(另参;赛十五、十六章;耶四十八章;及以下),及论亚扪的预言(另参,曾分别出现多次,在此处却将摩押与亚扪相提并论。

“我听见”这是耶和华的口吻,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出现在以赛亚书第三十七章四节,特别指明耶和华:“耶和华你的神听见”。神注意,使先知也能听见

摩押人的毁谤是常有的,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不乏例证可引(如;参阅。亚扪人也辱橐陨列,他们幸灾乐祸,看见以色列遭难就兴奋,在圣经中曾多次提说、30-36;撒上十一章;、12,十-十二章;及以下;及以下)。这是先知十分愤慨的事。

当外邦对犹大肆意毁谤抨击,先知就无法忍耐下去。西番雅没有阿摩司那样恢宏的气度,因为阿摩司确有很宽大的心怀,富有深切的人道观念及关怀。但是阿摩司仍以真理的立场坚持公义与公平、13,严责外邦人。

他们侵犯犹大的境界,为扩大他们自己的疆土(参阅及以下)。这当然为耶和华所不容。他们的张狂,自夸自大,原意为扩张他们的口肆意夸大(参阅;俄12以及。他们侵犯也为扩张境界,诗句的上下都有“扩大”的涵义,在形式上是有对联相同的用意(Parallelism)。

参阅民数记第二十一章二十七至三十节,在这责槭中摩押与亚扪因受咒诅,他们的罪行,尤其在以色列民身上,必然遭报。神是公义的,申冤在神,神必报应,这是旧约先知共同的信念。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都变为刺草,盐坑永远荒废之地。”(9节上)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神长远活着,有生命的权能。神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这是最严正的话。接着再申明“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照着原文字句的次序),更带着无上的权威,所以这话必定应验,是千真万确的,决不更改。

摩押与亚扪必像所多玛与蛾摩拉一般,有他们罪大恶极的败坏,也必有那样突然的灾祸与毁灭。神的忿怒必倾倒下来。所多玛与蛾摩拉二城的前鉴,一直是圣经引为最大的警戒

刺草是某种杂草,丛生浓密,足可躲藏歹徒。同一个字出现在箴第二十四章三十一节(参阅。盐坑大概在死海附近(参阅。盐常象征着荒凉与毁坏。盐坑在死海附近,有许多盐岩,无法滋生草木,成为永远荒废之地。

“我百姓所剩下的,必掳掠他们。我国中所除剩的必得着他们的地。”(9节下)

这里与第七节一样提到犹大的余民,要掳掠他们,叫他们为犹大人服苦役。他们的地既已荒凉,并无极大的价值。但这仍是先知的理想,得外邦人地业,是征服他们,使他们不再成为外患,才有真正的和平。

“这事临到他们,是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10节)

这只是一句补充语,再强调报应的公义(参阅俄15)。他们的骄傲,是妄自尊大,不信神的亵渎态度。他们毁谤神的百姓,实则是抵挡耶和华,凡与神为敌的就是以色列的敌人,必受咒诅(参阅、45)。

摩押的骄傲是他们民族的特性(参阅。骄傲是不虔,也与迷信相似。

“耶和华必向他们显可畏之威。因他必叫世上的诸神瘦弱,列国海岛的居民,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11节)

耶和华有极大的权能,有至上的威势,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甚至惊惧恐怕的(参阅。“他们”必指这两个国家:摩押与亚扪。介系词“向”,可指审判(over them)临到他们,或指攻击(against them),对待他们或对付他们,这样他们必站立不住。中译词“向他们显”,似为七十士译词:"Yahweh will appear overthem"。

“他必叫世上的诸神疲弱”,外邦的诸神其实只有名称,没有实际,因为他们都是虚无的,并不存在。“疲弱”必指无能,神使偶像的敬拜成为完全无稽的,为消弭这样的迷信。经学家认为人们不再献祭奉供物,那样诸神就疲弱了。这也是极有趣的联想。12

外邦异族的迷信消弭了,敬拜耶和华的事才可达至。普世都将接受耶和华为他们唯一的主神,耶和华就不只是以色列的神,而是万邦的神。这是先知的预言,也是历代的愿望,同样的经文见赛二章;

列国指万邦,海岛是在远方,远方遍地各国的人都敬拜耶和华。“各在自己的地方”不是指个人,而是指各别的国族,“自己的地方”是地域性的(参阅,也可指他们的圣所,不再是复数字,是单数,只有一个圣所,敬拜必须集中,只在一个圣所之内。他们所敬拜的神只有一位:耶和华主神。

 

12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C.F. Keil, Commentary onthe Minor Prophets, 1866,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五)论古实与亚述(二12-14

先知现在随着西古提侵略的向南路线,指向古实。然后向北,指向亚述尼尼微。在论外邦的审判,渐臻巅峰。

“古实人哪,你们必被我的刀所杀。”(12节)

古实是在尼罗河畔南边最前端,曾多年统治埃及,为南方最强悍的民族,可与北方的亚述相比及以下;。可能这里先知是称呼埃及,因为埃及既长期为古实所占领。亚述是当代的强权,而埃及常成为第三势力,干扰犹大的安全。

“被我的刀所杀”(参阅及以下)。也许先知以为西古提成为耶和华的刀,但是西古提人到埃及边界就折回,并未给予埃及打击。耶和华的刀却是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于加基米施(Carchemish),击败法老尼哥。以后在525年由波斯再予打击,才使埃及一蹶不振。

“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如旷野。”(13节)

亚述是北方的强国,也是当时的强权,他们穷兵黩武到处侵略,现在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参阅、21及以下)。

尼尼微曾是一城之邦,在西拿基立的时代,尼尼微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其名声之大,可在约拿书中反映出来及以下;。西番雅必定认识尼尼微的盛名。但是在先知的异象中,尼尼微不再是繁华的都市,却成为荒废的旷野,甚至成为干旱之地。尼尼微城有极好的用水供应,因为有希底结河(或底格里斯河,Tigris)在城的西北,再在城的四围筑有运河,纵横的水源十分丰富。所以城内的花园园甚多。但是神的审判来到,城必全部毁坏,运河堵塞。神可使自然界反常混乱,河水也可干涸,于是就成为十足干旱的旷野,尼尼微不仅失去昔日的光华,甚至只成为废墟,到处荒凉,是十分凄惨的景象,不忍目睹。

“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鹈鹕和箭猪要宿在柱顶上,在窗户内有鸣叫的声音,门坎都必毁坏,香柏木已经露出。”(14节)

如果那是干旱的旷野,就不会有丰盛的草原,群畜又怎会卧在那里呢?但是这里的重点不是在于旷野牧原,而在缺乏人烟的地方,“各国的走兽”应译为各类的走兽,走兽原无国族之分。13有人认为“国”是指众多,是成群的意思。14另有一种意译,“尼尼微要成为大众的牧场,各国的人都可在这里牧放群羊。”15这些解释都有可能。

鹈鹕和箭猪二者属于不洁净的动物,栖居在荒野。鹈鹕是食鱼的,不常在干旱之地,箭猪似在沼泽之地(参阅。但是这种野生动物只出没在荒凉之地。尼尼微城中特多雕像的石柱,有的可能与敬奉偶像有关,尤其是巴力的柱像。现在既完全败落破坏,就成为禽兽憩息之处。这是一片非常凄凉的景象。

在窗户内可能有猫头鹰鸣叫的声音,在门坎也有乌鸦之类的禽兽,这是房屋倒塌的荒废情况(参阅及诗一○二篇)。香柏木为房屋的建材,用作盖建殿堂华厦,现在也均呈破损败落。

 

13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14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66.

15 A.B. Davidson's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96.

(六)论遍地荒凉(二15

“这是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15节上)

这诗句是哀歌的形式,慨叹今非昔比。这原是欢乐之城,歌舞升平,繁华奢侈,人们生活在安舒之中。这城真是安居乐业的地方,有安全的保障,固若金汤(参阅

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尼尼微城一直处于优越的地位,外邦都来进贡。犹大成为亚述的附庸国,也有半世纪之久。所以那鸿书描述尼尼微城倾倒,带给以色列人多少释然的感觉,因为他们久在亚述的压迫之下。所以尼尼微可以这样骄妄、惟我独尊,目空一切。

“现在何竟荒凉,成为野兽躺卧之处。凡经过的人都必摇手,嗤笑他。”(15节下)

尼尼微城的毁坏是彻底的,实际的陷落是在主前606年,为玛代人所侵占。这地只成为野兽的居所(参

过路的人看见,只有幸灾乐祸地嗤笑,也是表明憎恨与怒气。“摇手”实际为紧握拳头,咬牙切齿地咒椋ú卧耐跎暇8;

本章概要

在神的忿怒下,谁能幸免呢?但有一条路可以逃脱,就是改变路向(1-7节)。对犹大来说,他得停下来,仔细地思考。先聚集起来,在神未发怒以前,应当聚集前来。这是寻求神的一种行动,寻求公义和谦卑(2节)。

寻求公义,就是转离不义,不再三心两意,不再信奉偶像(参。怎样转离不义,就是放弃冷漠的心,以前转去不跟从神,现在转回来,再寻求耶和华,来访问k

寻求谦卑,要转离骄傲,不可再迷信邪荡,不可再自以为是,骄妄冷漠。寻求谦卑与公义必须从速,因为时机危急,不可迟延及以下;下)。神的话最真实,耶和华的典章必须遵行上)。

寻求耶和华,认识祂的公义。寻求祂,才得着祂的赦免与恩典。寻求祂,是接受祂为主,尊重祂的治权与威荣。寻求祂,为学效祂,有祂的圣洁与义行。

先知呼喊人们寻求耶和华,这是信心的见证,这也是属神的人的职责。我们不敢呼喊,以为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但是这并非人言,是圣言,必须发出,不容我们再保持缄默了。

犹大家剩下的人有很重大的责任(7节),也是极大的福分:“我国中所余剩的必得着他们的地”(9节)。如果看环境,未免令人失望,除了审判之外,没有任何的希望。但是神的应许,使他们看见未来的福分。余民蒙保守,是神救赎计划的部分。他们是希望的见证。他们是复兴的核心。他们既有神给予的确据,就应坚持到底,信心不可减少,勇气也不可被挫

耶和华说(祂是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我指着永生起誓。”祂是永活的,永生的神听到辱橛牖侔(8节),祂的心伤痛,祂的话必化为行动,就是审判的行动,罚恶的行动,祂是忌邪的神,必除掉偶像,呼召万民都来敬拜祂。

看犹大的仇敌(8-15节)。摩押与亚扪曾侵犯他们的境界(8节),神必毁坏他们的城市,除灭他们的神。先知看他的仇敌就是神的仇敌,因为他们敌挡神,藐视祂的选民。他们自以为有神,不以耶和华为普世的神,敬奉偶像,轻忽全地的主,他们竟毁谤耶和华的百姓(10节),这就是他们严重的罪恶。但是耶和华公义的启示,目的使万民都认识祂,敬拜祂。

这也是今日文化的危害。多元的文化,是各自建立他们的神,表面上是互相包容,实际上是彼此排斥,在竞争的状态之下。他们好像古时的外邦人,自立偶像,骄傲夸大,对真神完全漠视。这种现状是需要今日的先知来纠正。

神的忿怒向着尼尼微发作(13节),因为他们迷信武力,又惟我独尊,“惟有我,除我以外,没有别的”(15节上)。那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就将变为艰苦与不安的地方,因为那地已经荒凉了。

先知严责外邦人:非利士(迦萨、亚实突、以革伦及亚实基伦)又骄傲虚妄,又战争掠夺。古实可能也犯同样的罪,必被刀杀。尼尼微是当时世界第一都市,必将倾覆,审判是不能免的。

在公义的审判声中,仍有福音的呼召。神在等待人的反应或响应。人若专心寻求神,仍有得救的希望。

--A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西番雅书第三章

肆 公义的警戒与应许(三1-20

先知从外邦的预言,看到以色列民族中兴的展望。但是再正视国内的情况,耶路撒冷城的罪状,仍难免失望。忧国之情深沉,所以只有声泪俱下,在悲叹中呼吁,切盼国人及时悔悟,神的救赎并非是不可能的。

(一)严责耶路撒冷(三1-7

在第一分段(1-7节),仍可再分为三个小段。第一小段(1、2节):严责耶路撒冷城的悖逆与不忠。第二小段(3、4节):严责官长,他们需负极大的责任。第三小段(5-7节):论耶和华的信实,也再指责选民的失败。第五节是主要的经文,六、七节是附加的,重复指责的话。

“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有祸了。”

先知责备的口吻,与以赛亚十分相似。圣城应该是清洁的,现在却污秽不堪。耶路撒冷应名副其实,是忠信的城,现在已成为悖逆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公义(在下一节就有说明),只有不义与不法,强者欺压弱者,神怎可等闲视之呢?神是公义的,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祂在审判世界以前,先审判属祂自己的子民。所以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那完全悖逆与迷信的外邦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他不听从命令,不领受训诲,不倚靠耶和华,不亲近他的神。”(2节)

这样的指责也在耶利米书第七章二十八节出现。耶路撒冷完全不听耶和华藉先知传的信息。他们充耳不闻,存心拒绝,常受先知们的苛责以及

“训诲”或译管教,神使耶路撒冷城在苦难中觉醒,不可再背逆下去。但是这样的管教,仍无法使他归正。这会使耶和华十分失望。

他不肯倚靠耶和华,不亲近神。耶路撒冷似乎用尽方法,或靠马兵武器。他们投靠外邦的权力,甚至甘心堕落,去随从外邦的神。他们就是不肯依赖耶和华,其实只有耶和华能帮助他,除主神以外,别无拯救。

先知一直呼吁以色列人倚靠耶和华,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决不动摇(参阅。可惜以色列人仍无信心,耶路撒冷拒绝听取先知的训诲,先知是他们宗教的教师,引导他们走在信心的道路上。但他们拒绝神的仆人,他们拒绝神,所以无法逃脱未来的审判。

“他中间的首领是咆哮的狮子。他的审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3节)

在耶路撒冷有两种行政首长。从政者没有尽牧者的职分来照管群羊,反而强掠吞吃。他们如同咆哮的狮子,不仅凶暴,而且贪婪。无人不受其害(可参阅及以下;

司法行政官更为腐败凶暴,他们有执法的权力,更加贪婪,好似晚上的豺狼。七十士译本作“阿拉伯的豺狼”,也有称为亚拉巴的狼。可能“晚上的豺狼”这用词最恰当,因为豺狼是晚间出没的。审判官原为弱者申冤,对无助者予以保障。但是他们妄然不顾,而且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这实在令人发指以及

“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在上下文读起来顺口与合理。但是动词的原意为“咬啃”。那些凶暴的豺狼,将抢来的牲畜吞吃,并且啃着骨头,一直到天亮。他们凶暴固然可怕,他们贪婪尤其惊人。这就是审判官的恶行。这句话难解的,还有一个否定词“不”字,似不能适用。他们啃骨,都不留到天亮,仍然在译意中没有偏差。

“他的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他的祭司亵渎圣所,强解律法。”(4节)

先知苛责行政首长之后,就指向先知群与祭司们。他们是宗教的领袖,与那些从政执法者同列于领导阶层。他们也同样失败。在西番雅的信息中,这是首次也是惟一指责宗教领袖的地方。先知应为社会中道德的楷模,但是现在这些却是虚浮之辈,弄权术耍诡诈的人(参阅及以下、11)。于是有真假先知之分,甚为混淆,鱼目混珠,以假乱真,说出似是而非的信息。

祭司是重要的宗教领袖,他们的功能是持守圣事,不可玷污圣物。利未记第十章十节特别强调,将圣的与俗的分别出来。他们如果随意,不加区分,不认真执行,不加以保持,是十分严重的亵渎的罪。他们玷污的圣物,就亵渎了圣所。

他们强解律法,这也是严重的罪。他们有责任教导律法。如有疑难或争端,他们有责任按着正意分解律法的真义。但是他们为自私与贪婪,曲解律法,强词夺理,造成极不良的影响(参阅及以下;。耶利米对祭司的评价,也与西番雅相似。祭司不是都那样肤浅与自私,但历代确有不端正之宗教人士,需要警告与纠正。

“耶和华在他中间是公义的,断不作非义的事。每早晨显明他的公义,无日不然。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5节)

先知在这里阐明耶和华公义的性格,不仅在于祂对待祂的百姓,也在于祂在自然界的作为。公义表明祂的正直与可靠,祂的行动确定而坚立。论耶和华的公义,先知群中最卓越的是以赛亚。这个信念是逐渐进展的。在以色列民族早期的历史中已有认识。在先知时代从阿摩司起,再有增进。西番雅时代有耶利米,也有显著的贡献。神断不作不义的事。神的公义有绝对的标准,祂不会失去这标准。

“每早晨”不只是历史的因素,在于时间,更是自然的现象,在于空间,好似自然界里光的运转,是有条不紊的。神在自然的规律,也运行在历史的秩序中:他出现确如晨光……)。

早晨是施行公平的时候。神怎样显明祂的公义呢?(一)以圣殿的礼拜条例与先知的教训;(二)以赏善罚恶的公义原则与作为;(三)以启示并保护先知的行动,无日不然。

“无日不然”原意为“亮光必恒久不熄”,这可以有不同的译词:“他建立公义如亮光”,“他显明公义,如亮光照亮”。1

“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这句话在整节的构造中不甚得体,因为不义的人不可与公义的神相比。所以有人将这句重新调整。“不义”改为错谬,而“羞耻”被删去。译作“‘错谬’的事是不存在的。”2这样语意固然清晰,但删减是否必要?第一节提到列国的民,他们是不知羞耻的国民虽然“不知羞耻”与用词不同),以色列人竟然与外邦人相似,这是使先知愤慨的原因。

“我耶和华已经除灭列国的民。他们的城楼毁坏。我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6节)

“我耶和华……”这是神公义的作为,祂“已经除灭”,这不是过去所作的,而是将要作的事,所以这是预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以后的历史都逐一应验(参阅、10、11)。他们的城楼毁坏,城楼是作战的保障,他们在战事上失败,因为得胜者是耶和华,不是他们外邦的侵略者,神已经施行审判了。

神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社会的现状完全破坏,住处就荒废了。下一句才提到“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通常先提城邑,再提里面的街道。所以有人将“街道”改为“田野”3但是在整个论述中,并未有大的变更。城邑荒凉是神审判的后果

神审判列邦,因为祂的公义必须消弭一切的罪恶。神也以外邦的毁坏,作以色列的鉴戒,叫他们醒觉,可以及时悔改。神先管教自己的百姓,审判先从神的家起首,甚至用外邦的侵略。以后外邦的败亡,再予以色列警戒,盼望他们真的悔悟,不可再叛逆。神在警戒中,仍给予勉励与安慰,并使他们有救恩的盼望与确据。可惜他们还不回转。

“我说,你只要敬畏我,领受训诲。如此,你的住处,不致照我所拟定的除灭,只是你们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7节)

耶和华在期盼中,以殷切的心想象:“我在想,她该敬畏我了吧!给她的管教,她也肯接受。”这里全用第二人称“你”,以后以“你”改为“他们”(第三人称):“只是他们从早到晚……”

神已经用尽各样方法,屡加警戒,以色列人应该敬畏神,一切的管教都是使他们明白神的公义,勇于接受事实而产生坚强的信心。神可以不必除灭他们的住处,他们可以体会神赦免的恩惠。“住处”也可译作“眼睛”,或“眼前”,神不致剪除他们,将他们遗忘了。

但是他们存心不悔改,从早起来就败坏自己。这是耶利米的说法(共十一次

他们在一切的事上败坏自己,不但是存心的,而且还热切的去作。这些败坏的事可能指敬奉偶像,迷信虚妄,都是耶和华所憎恶的。

这是先知最后的指责,该受管教的,神不会使他们幸免。神必须从以色列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神并不偏待人,祂是公义的主,必照着各人所行的施以报应。罚恶赏善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现在神显明祂对选民的旨意。以色列民族既为神所拣选的,神在圣约上仍必忠守,所以以色列民族整体,仍蒙神的救赎,因为这是神在历史中的计划与作为。

 

1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241.

2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3 F. Schwally, "Das Buch Ssefenya, eine historisch-kritische Untersuchung," ZAW, X, 1890, 165-240.

(二)宣告普世审判(三8-13

耶和华要救赎耶路撒冷,这个分段可再分三小段,每段有四行诗。第一小段(8节为主,9、10节为附加的经文):耶路撒冷必须等候那日子,耶和华要使列国倾覆。第二小段(11、12节):神必在祂百姓中间施行洁净及除掉罪恶的事。第三小段(13节):余民经过洁净之后,必有安乐和平的生活。

(1)列国必倾覆

“耶和华说,你们要等候我,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8节上)

照原文的字句排列:“所以,你们要等候我,这是耶和华说的。”“所以”是承接上文的,由于耶和华是公义的神,我们就可以信心盼待与期望。“等候”包括“盼望”与“信赖”。耶和华是向着以色列民说的。他们必须等候那日子,这是耶和华的日子,是公义审判的日子。神的审判不只是在外邦,也在犹大,谁能逃脱呢?现在神说的,对象是以色列民,却只对犹大虔诚的人们。他们可以等候,忍耐到底,必然得救。外邦倾覆,恶人灭亡,良善的必得申冤,耶和华要拯救他们。

“因为我已定意招聚列国,聚集列邦,将我的恼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倾在他们身上。我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8节下)

耶和华有决然的行动,祂要招聚列国列邦,不是叫他们来攻击耶路撒冷及以下;;结三十八、三十九章),而是一起服在耶和华的审判之下

神的烈怒要倾倒在他们身上。这是以西结书常用的字句(共十五次)。

“我的烈怒如火,必烧灭全地。”第一章十八节也有类似的说法。“忿怒”有时可译为“热心”,也可作妒恨。神有十分激烈的情绪,这些都是如火一般炽热,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祂的审判是全地的,公义的火也必烧灭全地,在这偌大的熔炉中,火将烧去一切的杂质,罪恶与污秽都必除净,所余剩的一定很少。以色列也被炼净,余数也少而又少。但是他们要成为复兴以色列的核心,也由他们再发展普世的救恩。

“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事奉我。”(9节)

那时,在审判的大日之后,神要作更新的事。万民的言语是污秽的,因为他们所说的,尽是夸大的话,亵渎的话。他们曾用言语求告他们的神明,讥笑敬奉耶和华的人(参阅。甚至以色列人仍没有洁净的言语。先知以赛亚说:“我是嘴唇不洁的人,也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现在他们都要蒙受洁净,包括以色列人及万民,神的救恩是普世的。

“求告耶和华的名”。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求告”不仅是敬拜与祈祷,也祈求神的能力(名字代表能力),使他们生活都蒙福。这是先知的愿望,万国都来归耶和华,都敬拜祂(参阅及以下;

“同心合意”原意为并肩同负一轭(七十士译本就译为“同负一轭”),“并肩”也应作“同一肩头”,齐心努力。(参:“他们说一样的话”;:“同心同道”;:“合一的心”。)这是先知的愿望,万国都有同一的心意敬虔地事奉耶和华,并且乐意敬拜祂。

“祈祷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从古实河外来,给我献供物。”(10节)

以色列人曾因叛逆神而被分散在列邦,他们觉醒之后体认神的恩惠,愿意再来就神,向祂祈求。那些分散在列邦的民归回,是神救赎的恩典。他们敬拜神,因为这是知恩而感恩的行动。

古实是埃提阿伯人(或衣索匹亚),是在埃及的南端,有时古实是尼罗河流域的别名。古实河即尼罗河,表明极遥远的地方(参阅。他们来自远处,可能将远方列邦的人也一起带来,合力事奉神,他们且将供物带来奉献。他们似乎成为一队朝圣者的行列,正如以赛亚书第二章所描述的,万民都要流归耶和华殿的山。

奉献供物,是敬拜神必需有的举动。这是承认耶和华是神是主,是君王,不仅是以色列的王,也是万国的主神。祂是万王之王(参阅

整节经文的涵义,是先知中心的信息,第二章十一节列国的居民在他们自己的地方敬拜耶和华。现在他们与分散的选民一同前来(参阅及以下)。

(2)余民必洁净

“当那日你必不因你一切得罪我的事,自觉羞愧,为那时我必从你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你也不再于我的圣山狂傲。”(11节)

“当那日”,那日已经宣告过,是兴起掳掠的日子(8节),是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再向以色列人宣布救恩。这该是耶路撒冷敬虔之辈,因为神要从他们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以赛亚书第十三章三节,论玛代的狂傲,这里可能指耶路撒冷领导阶层的人,官长祭司先知与军事领袖。他们自大骄妄,自以为是,不顾神的命令,不顺服神,所以神必须除掉他们,耶路撒冷才有敬虔与圣洁的社会。

耶路撒冷悔罪的人得着耶和华赦免的恩惠,他们不必再为过去的罪而觉羞愧,既蒙赦免,不必再记得了。他们悔改了,不再重复这样的罪行。常记得过去的罪,只有使悔恨的心加深,就没有必要了。

这样他们实在学了谦卑,不再狂傲,尤其在圣山,在神的面前更加谦卑。神的圣山是圣殿的所在,是耶和华的居所,敬拜的人必须虔恭。敬拜者也必须在社会中不轻视贫穷与无助者。

“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12节)

神向余民保证祂的同在,“在你中间”看顾与施恩。他们在敬拜之余,怎可忽略社会的关怀。他们不再狂傲,才会顾念别人的需要,尤其是困苦贫寒的民。这里的重点不是在市场上维持商业道德,对穷人不欺凌。也不是在法庭中维持公正与公义,对无助者不欺压。当然这些都应包括在内。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敬虔,让他们在社会的新气象中有充足的信心,投靠耶和华的名。

别的先知也有这样类似的重点,先知弥迦说:“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神看顾虚心贫穷的人;小注道出原意)。这也是主耶稣所强调的

耶和华在你中间,这也是第十五节再重复的话,神有救赎的作为。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13节)

这里再提到余民,他们既认定耶和华为主神,就有充足的能力一心向善。他们不再倚靠自己,完全倚靠主神。

不作罪孽,是指他们不再信奉偶像,偏邪迷信,不再有背道与亵渎的行为。在口舌上也不犯罪,连万民都可用清洁的言语(9节),神的百姓更有清洁的口舌,不再欺骗,也不再用诡计与谎言。

他们生活的状况也必蒙福,吃喝是在于神丰富的供应,物质食品众多,是神的祝福。躺卧是在于神平安的安排。神保护他们,使敬虔的人安然躺卧,有十足的安全。所以在生活上享受安乐,是神恩赐的福祉。这样的生活是无人惊吓(参阅以及

(三)咏唱救赎之歌(三14-20

从第三章十四至十八节,是一首完美的赞美诗,咏唱救赎之歌。赞美诗的中心在第十四至十七节,充满了救恩之乐。第十八至二十节是补充语,再说明救恩的原委,作有力的结语。

(1)锡安必复兴

“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阿,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14节)

神的救恩再临到祂的百姓,锡安应当歌唱,“民”原意为“女儿”,为使这名词人格化。那就不只是一个保障(锡安),也不只是一座城(耶路撒冷),是属神的子民。以色列是耶和华选民的名称。“以色列”在七十士译本改为“耶路撒冷的民”,使锡安与耶路撒冷成为同义字,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以下有呼召耶路撒冷的民。这些称呼都是先知极喜爱用的(参阅及以下;及以下;以及

耶路撒冷在希伯来人心里已经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早已超越地理的环境,而有属灵的涵义。耶路撒冷不仅有诸城围绕,这些卫星城镇也可称为“女儿”的“城邑”及的“城邑”,原意都是“女儿”)。因此居住的民众原意为女儿,也以城市为母地。

当外邦都倾覆,敌人都败落,神的选民就得着解脱,不再受外患的威胁,所以他们可以尽情欢乐,唱出得救的乐歌。

“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15节)

西番雅的时代犹大仍处困苦的环境中,他们有这样的憧憬。但仇敌还未赶出,灾祸频仍,这些都是神对犹大的刑罚。但这些都会过去,“已经”又是预言完成式,这些必会实现,先知有这样的信心。

这里也有一连串同义字,是上下文构成的,不是用字的本身,而是内中的涵义。仇敌是刑罚,神曾兴起仇敌,刑罚以色列人。灾祸也是刑罚。因为以色列人失败而受罚,灾祸是神给予的咒诅。现在刑罚仇敌及灾祸一并除去,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王在你中间。

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王,这在旧约是一贯的观念(参阅;俄21)。耶和华为君王,在早期以色列民族的思想中,已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得蒙神拯救,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在旷野建立王国。摩西是领袖,却不是政治的,而是宗教的。耶和华是他们的王,这神权政治(Theocracy)在那时就确立了,他们是祭司的国度,王是耶和华,以色列是祂的子民。在外邦也以神明为他们的王,如摩洛、米勒公(玛勒堪)。惟有耶和华独一的主神是以色列的王,祂是万王之王。

耶和华在他们中间,确保平安与繁荣,有救赎与复兴的恩典。

“当那日,必有话向耶路撒冷说,不要惧怕。锡安哪,不要手狻!保16节)

当那日,耶和华审判的日子过后,神的话必临到耶路撒冷(也即锡安),以同义字来重复这叮咛,给予他们勉励与安慰。

“不要惧怕”在上节也提“不再惧怕”,不过上节的“惧怕”也可作“看见”。这是亚兰文与罾亚文译本的用词。拉丁通俗文作“惧怕”,因为希伯来文两者都可解释。本节“惧怕”应是正确的用词。

“不要手狻保这是一幅画面,人在辛劳的工作中,突然想放弃不作,在失望中撒手(参阅。神鼓励以色列人永不放弃,坚持下去,神必施拯救。

“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17节)

这是赞美诗的最重要部分,再重述神的救恩;祂在你中间,神的同在是救恩的性质。神在以色列中间,一切都有保障。祂施行拯救,因为祂是战士。神为以色列人争战,必能取胜,因为公义必能得胜。“拯救”与得胜几乎是同义字。“大有能力的主”原意是战士,正如以赛亚书第九章六节“全能的神”,神是战士、英雄、元帅、凯旋者。

神在以色列中间,必因他们欢欣喜乐。以色列人复兴是神的愿望。当公义得胜,公理得以伸张,也是神所喜悦的。先知显然在展望将来,有无限兴奋的情怀。

“默然爱你”可有若干不同的解释。神的爱是那么坚强与深厚,甚至言语都不足以表达与说明。神默然的爱,人应默然来体会与领悟。4

“默然爱你”,神的爱遮掩了以色列人的罪,使他保持缄默,不愿指责,只广行赦免。5

“默然爱你”,神对以色列的计划在默然进行与实施,是人们无法觉察,难以明白的。6

“默然爱你”,另一个译词:“在爱中更新你”。以色列复兴是神的爱,希伯来文古卷作此语意。7七十士译本随从这个语意,注重以色列新生的展望,神要在他们中间行出新事

“因你喜乐而欢呼”,这是节期特有庆祝的气氛,敬拜者在耶和华面前欢欣、欢呼、歌颂神。神也响应敬拜者的欢乐。

“那些属你,为无大会愁烦,因你担当羞辱的,我必聚集他们。”(18节)

这节经文可有不同的解释。以色列人并未因无大会而愁烦,却因在严肃会中感到愁烦,因为没有罪得赦的喜乐。中译词“无大会”,是大会中止的意思,因为大会中止不能再守,因为灾祸来到,使人在惊惧中无法再恪守礼仪,感到神的福分已经离去,心中就愁烦起来。这里正如上一节有极大的对比。本来有节期的欢乐,现在却失落了。8

“担当羞辱”应作除去(或卸除)羞辱。这是七十士译词的内容,“羞辱必须除去,被击打的,我要聚集他们。”神不容仇敌再施迫害与羞辱。9

聚集他们再守节期,节期的聚会虽受阻中断,终于恢复,使他们重享欢乐。

“那些属你”,“属”字介系词原为“因”你或“从”你或“为”你,那些存心敬拜事奉神的,必得复兴,不再受羞辱,受阻拦,可以化愁烦为欢乐。

如果第十八节连在上一节,就成为附注的话。假若是属于下文,第十九节还再有补充的解释,说明以色列人复兴后的光景,“有名声,得称赞。”

(2)选民得称赞

“那时,我必罚办一切苦待你的人,又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们得称赞,有名声。”(19节)

“那时”与“当那日”是有相同的涵义。在耶和华的大日,一切以色列所遭遇的苦难都过去了。耶和华要罚办那些苦待以色列的人。“罚办”是神处置的方法,神必对付与办理,神必再恩待以色列人

赶出的与腐腿的,都是指分散的以色列人。他们无家可归或有家归不得,流浪在外,好似瘸腿的一样,走不动。也走不快,甚至寸步难行。神必施恩给这样艰苦的人。以色列被赶出,好似羊群四散,没有牧人,他们就分散荒野,神要把他们接回来。

以色列因叛逆耶和华而遭刑罚,受外邦人侵略压迫,到处受羞辱,在全地不为人所尊重。但是他们得拯救与复兴,见证就不同了。他们成为有名声的民族,而且也普遍得着称赞,因为耶和华真神与他们同在,他们得着拯救,仇敌受辱,不敢再侵犯。他们得着复兴,重新恢复宗教的生活,有欢呼的声音,从敬拜的圣所中发出来。

“那时,我必领你们进来,聚集你们。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就必使你们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这是耶和华说的。”(20节)

这节经文多少是重复上节的话。出去的要再进来,被掳的必得归回。在西番雅的时代,以色列北国已经败亡,但南国犹大仍未被掳。他所指的是将来的预言,还是目前的现状?事实上他们已经四散在列国,多人在外面流浪,神必要带他们回来。“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时候”可译为“目前”。归回之期不远,这是神眷顾的时候,不必许久地盼待(参阅

本节有两大特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由“他们”(上节)变成“你们”,更直接的向以色列启示。第二,由上节的诗文,变成散文。

本书以“这是耶和华说的”作结,正如作者开始的信息

 

4 A.B. Davidson,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96, C.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ausgelegt, 1888.

5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a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translated, 1868.

6 J. Halevy, Recherches bibligues, LeLivre Sophonie, xi, xiii, 1904.

7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257.

8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

9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本章概要

本章以“祸哉”开始,不是对外邦,而是对犹大。先知曾从耶路撒冷转向外邦,现在从外邦转向以色列民,耶路撒冷至少有七宗罪恶:(一)首领冷漠;(二)欺压穷人;(三)不听命令;(四)不领教训;(五)污秽;(六)不倚靠神;(七)不敬虔。他们是无法逃罪的。行政官员的凶暴(3节上),法官的贪婪(3节下),先知的虚浮(4节上),祭司的无知(4节下)。这些人应当知道神的公义,也明白神的忿怒,但他们却轻忽神(5节)。所以他们在神的公义审判前,是首当其冲的(6、7节)。第三章一至七节是与弥迦书第三章九至十二节相似。

再看他们的失败:(一)不认识神的慈爱;(二)不认识神的权威;(三)不认识神的性格;(四)不认识神在历史之中;(五)不认识神的心意,对祂的期望,完全辜负了。

关于世界的审判及其后果,神只向余民启示,因为他们是始终向神忠实的(8-10节)。神要他们等候那掳掠的日子。为甚么没有立即来到呢?因为神关心人们,盼望他们悔改。祂也要保守余民,这少数信实的人。

这些余民应该怎样等候神呢?存着充足的信心,在信靠中求神,怀着期待的心盼望。在神迟延的行动中,祂要信靠的人忍耐。

神的心意仍盼望万民来归祂,那是需要余民的努力。耶和华自己有行动,余民却是重要的见证人。神的恩典是以公义的方法洁净罪人,使他们口舌清洁,好求告耶和华。这是真实的敬拜,信奉惟一的真神。这是万国归神的好现象,神的选民必然从远方归回来敬拜,他们是见证耶和华公义的选民(9、10节)。

本章余民的身分有清楚的界说:(一)他们是少数,只是余剩的一小群人。(二)有谦虚的心倚靠神。(三)正直没有诡诈。(四)诚心实意事奉。(五)他们居在新时代的中心。(六)他们得着赦罪之恩;(七)他们是得赎的人们。这是第十三节简单而概括的说明。

复兴的欢呼在第十四、十五节。他们得着复兴的,就有完美的敬拜。在敬拜中有欢乐,因为他们不再受审判,因为耶和华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就除去惧怕。

当那日(16、17节),神是拯救的主,有大能的主,而且“在你中间”。爱将惧怕除去,祂“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不是神欢呼,而是蒙救恩的人欢呼,是神所喜悦的。这些人都溶化在祂的爱中。

参考书目

西番雅书

Bachmann, J. "Zur Text-kritik des Propheten Zephanja," in TheologischeStudien und Kritiken, 1894.

Bauer, G.L.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1786.

Budde, K. "Zephanja," in Theologische Studien undKritiken. Tu/bingen: J.C.B. Mohr, 1893.

Davidson, A.B. The Book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The Cambridge Bib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0.

Driver, S.R. (ed.). The Minor Prophets (The New Century Bibl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6.

Duhm, B. Israels Propheten. Tu/bingen: J.C.B. Mohr, 1916.

Eakin, Jr., F.E. "Zephaniah," in The BroadmanBible Commentary, vol. 7.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72.

Eaton, J.H. Obadi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The Torch BibleCommentaries). London: SCMPress, 1961.

Elliger, K.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 I.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50.

Fagnani, C.P. "Structure of the Text of the Book ofZephaniah," in Old Testament and Semitic Studies in Memory of W.R.Harper.

Gerleman, G. Zephanja. Lund: C.W.K. Gleerup, 1942.

Gailey, J.H. The Book of Zephaniah (The Layman's BibleCommentary). vol. 15. Richmond:John Knox Press, 1962.

Gressmann, H. Die alteste Geschichtschreibung und ProphetieIsraels.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10.

---.Der Ursprung der israelitische-juduschen Eschatologie.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05.

Halevy,J. Recherches bibliques: Le Livre de Sophanie, vol. xiii.

Henderson, E.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hornapple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from 1858 edition issued by Hamilton, Adams, and Co.).

Hitzig,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Leipzig: Weldman, 1838.

Hyatt, J.P. "The Days and Background of Zephaniah,"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7 (1948), 25-29.

Kiel, C.F.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vol. 4.Grand Rapids:Eerdmans, 1866.

Kent, C.F. The Sermons, Epistles and Apocalypses of Israel'sProphets. New Yor祂: C. Scribner's Sons, 1910.

Kleinert, P. Commentaries on Micah, Nahum and Zephaniah inLang's Bibelwerk. Leipzig: Hinrichs, 1868.

Marti, K. Dodeka-propheten (Kurzer Handc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Giessen: A.Topelmann, 1903.

Maurer, F.J. Comment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Newcome, R. An Attempt towards an improved version, metricalexplanation of the Twelve Prophets Minor. London: Taliesin Press, 1836.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Handkommentar zum AltenTestament). Go/ttingen: Vanderhoeck & Ruprecht, 1897.

Pusey, E.B. The Minor Prophets with A Commentary, vol. 7London: JamesNishet & Co., 1907.

Rice, T.T. The Scythian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57.

Reinke, J. Der Prophet Zephanja. 1868.

Robinson, T.H. and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Tu/bingen: J.C.B. Mohr, 1938.

Rowley, H.H. "The Day of the Lord," in The Faithof Israel,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56.

Smith, G.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II.New Yor祂:Harper and Brothers, 1928.

Smith, J.M.P.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New Yor祂: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1.

Stonehouse, G.G.V. and G.W. Wade. The Books of the ProphetsZephaniah and Nahum (The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London: Methuen and Co., 1929.

Taylor, C.L. "The Book of Zephaniah," The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56.

von Rad, G.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the Day ofYahweh,"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4 (1959), 97-108.

von Haonacker, A.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Wellhausen, J.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Berlin: De Gruyter, 1892.

--A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