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辅读:约珥书

A、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约珥书绪论

壹 先知

先知约珥在本书之外,读者对他一无所知。他是惩羚淼亩子,家庭的出身无法详知。但是他的名字是有信心的涵义:耶和华是神,可见他有虔敬的父母。他的名字也使人联想以利亚(耶和华是我的神)。但是他与以利亚的处境不同。以利亚当代以色列人敬奉偶像,但是约珥却未这样指责。

有传统(Pseudo-Epiphanius, VitaeProphetarum)说约珥是流便支派的人,但是本书似强调犹大与耶路撒冷,可能他是那里的居民。也有传说,他是耶路撒冷的祭司,因为他对圣殿、祭司与礼仪都极为熟悉。但是参照第一章十三、十四节以及第二章十七节,他对祭司说话,或提说祭司,并没有将自己列在祭司群。

约珥似乎不是被掳之前的先知,他对百姓没有谴责,并未提起他们宗教或道德的失败。但是他知道以色列人犯了罪,受神惩治,才有这样可怕的灾祸。他相信禁食祷告的重要,外表的敬拜与礼仪是有价值的,但他不只注意外面的敬虔,更强调心灵的态度。真正的悔改是内心的,归向神必须是一心一意的。

他被称为五旬节的先知,因为他预言神的灵浇灌。但是他原来的重点,不是指普世的,只是局限在以色列人身上,而且这是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直至主耶稣复活升天之后,五旬节实现神的应许,才是为普世的救恩,有教会的见证。主耶稣十字架的救赎成就一切。

约珥似乎不算为伟大的先知,他却继承先知的工作,发挥他们早期的预言与信息。他也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真理方面有卓越的属灵见解。但是他从早期先知的思想得着亮光,并从预言中发现末世启示的真理。他使希伯来宗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确作了极大的贡献。

他是诗人,诗文清晰有力,流利秀美,隽永完美。他诗意的描述,将当时的灾情绘成十分真实的图画。在他语言文体的表达,使形式与内容十分吻合而和谐。字句的韵律尤其将情绪起伏表达得生动。这样传达的信息一定引发听者与读者心灵的共鸣。他不失为神的有力发言人,向当代传出神的话语。

约珥列在十二先知之中,因为他的信息是与其他先知有密切的关连,用词方面尤其与阿摩司相近,因此列在阿摩司书前,却不是由于时代的排列。约珥与其他先知都同被列为正典,由于此书是同样有重要的信息。

贰 日期

约珥书的日期是十分难确定的,因为本书的开端没有历史的引言。蝗灾、旱灾与外患的侵略,也无法臆料确实的日期。历代学者作种种猜测,似乎都合理,却没有结论。保守的学者大多认为约珥是被掳前的先知,甚至远在主前第九世纪。现代学者咸认较迟的日期,在被掳时或被掳后,甚至在主前第四世纪后,在第二世纪前。

(一)被掳前的日期

由于约珥书排列在十二先知书前半部,有的认为这书必在被掳之前。在希伯来正典,本书列于第二,仅在何西阿之后。在七十士译本,则列为第四卷。在一些估计之后,本书约在主前830年。有人参照乌加列文献,对照内容,认为本书特别是对付巴力假神,所以日期甚早,参阅经文为第一章八节及第二章九节。也有人提起本书的文体,与被掳后先知(哈该书、撒迦利亚书及玛拉基书)不同。更有人提出第三章所述腓尼基与非利士是犹大在被掳前的仇敌。

此外,从内容方面看,约珥着重耶和华的日子,是西番雅的信息,与西番雅同一世纪的(主前第七世纪),有耶利米。约珥的语调与耶利米十分相似。有的认为约珥应比耶利米早,因为约珥传和平的信息,是在极大的审判之前。耶利米看耶路撒冷必然败亡,审判即将来到。所以这群学者多认为在主前七世纪末,或在耶利米职事之初(因为耶利米传道一直到第六世纪在犹大被掳之时)。

(二)被掳时的日期

有人认为本书是在主前587年之后不久,耶路撒冷刚陷落,灾难当前,正如先知以西结的时候。以下是主要的理由:(1)以色列北国不再提及,王室及特殊的贵族也未提说。(2)圣殿现在成为十分重要的事,不像早期先知那样对礼仪持相反的论调。可能在那时圣殿已经被毁,他们才看到敬拜的重要。(3)呼召悔改,但并没有提出在那一方面悔改,可能着重一般性的,就是对神敬虔的事。(4)在本书虽提出外邦,却不提亚述及巴比伦。(5)神的百姓分散在各地,显然历史的浩劫已经发生。(6)文字方面似乎较迟,有许多实例可援。

(三)被掳后的日期

这一主张最为普遍,可有若干论点为左证。

(1)从本书第三章一至三节,作者对被掳的事已经看清是神的作为。这不会在被掳的时候,必在被掳之后许久才可有这样冷静的分析。现在圣殿已经重建、16。那是在哈该与撒迦利亚的时代。圣殿重建的事,是在主前515年完成。

(2)耶路撒冷内部情形,也是被掳归回的时期,长老与祭司是当时社会的首长、14。他们没有政治的独立自主,却仍可维持古时的神权政治,以祭司为首长。参考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有类似的社会结构。根据第二章七、九节,城市有保障,是否意味城墙已经重建。如果这是尼希米的工作,那该是主前445年起的时期了。

(3)当时社会的性质是敬拜的生活集团,所以社会是宗教为主的(不是政治的组织)。祭司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献祭是十分被重视的。据说素祭与奠祭是被掳后献祭的重点。这是神权政治下以祭司为主的社会,也以律法为指引一切敬拜礼仪的准则。被掳归回以后,律法备受重视。

(4)耶和华拣选以色列民族,在于救赎的恩典,又在于耶路撒冷的安全。这样耶和华的国度才可坚立。这是被掳归回以后特有的信念,在本书特别强调。

(5)有关第三章提说的外邦,也有历史的背景可以追溯。在第三章四节腓尼基的推罗西顿及非利士的四境,他们从事贸易,主要在波斯强权的末期,西顿早在主前343年被波斯王亚达薛西三世所毁。那么西顿不能再与推罗相提并论了。但是在亚历山大帝东征的时候,推罗还抵抗了七个月,非利士的迦萨也抗拒达两个月,最后全部败亡,那时在主前332年之后。第三章六节:“将犹大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希腊人”,这事不会早于第四世纪。所以如果将本书作为第四世纪前的作品,只有将第三章四至八节作为一段以后编辑时附加的。

(6)本书似引述不少早期的先知书。但是后期的先知书与约珥书也有雷同之处,如俄巴底亚书1:第十七节上,出现在约珥书第三章五节。玛拉基书第四章五节上:“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也可在约珥书第二章十一、三十一节发现。如果约珥书真的引用玛拉基书的用语,就在尼希米的时代。但是玛拉基书严责祭司轻忽献祭的事,却不在约珥书内。所以这两本书是否在同一时代,仍有可疑之处。

(7)用词方面确在后期的书卷中发现。如第二章八节的“兵器”在尼希米记第四章十七、二十三节。第二章二十节的“后队”在传道书第三章十一节“至终”,第七章二节“结局”,第十二章十三节“总意”。第二章二十节的“东海”、“西海”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八节。第二章十七节“顾惜”在尼希米记第十三章二十二节。尚有许多用词不胜枚举。

叁 解释

本书写作的场合,在于蝗灾的祸患。那似乎是空前的浩劫,是从未有过的巨变。犹大原只是一块小的地土,没有很丰足的资源。所以蝗灾及随着而来的苦旱,使犹大陷于无望的状况中。

关于蝗虫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实际的蝗灾:约珥以十分生动的描述,绘出一幅可怕的情景。在警报待发之时,蝗虫已经遍满山地,而且一遍一遍如潮水涌来。凡是蝗虫经过之处,立时呈现一片荒凉,青绿的与幼嫩的全部破坏,只剩下一些残余的枝叶,再经热风一吹,完全变为枯黄。人们在惊惧中哀号,祭司在悲痛中哀求神。先知却看清这是耶和华的刑罚与管教,急切地呼喊,敦促人们切实悔改。

(二)寓意的蝗灾:由于作者将蝗虫喻为侵略的外邦军队以及。有人认为这些不是实际的蝗虫,只是诗意的描写,只可作为寓意的解释。蝗虫是指北方来的军队。亚兰文译本首先将蝗虫四个名称作为“民族、人民、语言及国家”,却未特别表明何种民族等。犹太拉比与教会教父认为那些是亚述与巴比伦的四度侵略,每次都有专人负责:(1)提革拉沉猩、(2)撒幔以色、(3)西拿基立、(4)尼布甲尼撒。还有人以强权为主:(1)亚述与巴比伦、(2)玛代与波斯、(3)马其顿与希腊、(4)罗马帝国。也有人认为是四次波斯的侵略:(1)刚必萨斯(Cambyses)、(2)薛西(Xerxes)、(3)(4)亚达薛西奥古斯(Artaxerxes Ochus)两度来犯。

他们反对实际的蝗灾,是因为蝗灾不会随着有天象的昏暗及天地的摇撼,所以与自然的现象不合。蝗灾如喻为兵灾,必合历史的背景。

(三)末世的灾难:第一章的蝗虫是超自然的,专指末世的灾难。第二章的蝗虫是历史的,指历史的结局之前,必有大的争战,这是末世的灾难,是发生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有人认为本书是述实际的蝗灾,以后有编辑者将这事重新解释,认为这是末世启示的信息,所以应将这二者综合,从实际的灾难,发展至将来末事的情况,以强调耶和华日子的信息。

如果不是出于编辑的设计,也许作者并未将本书一气呵成。第一、二章是先有的,第二章二十八节至第三章却是以后续写的,由实际的蝗灾发展至末世的灾难,并非不可能。作者蓄意表达末世的信息,也及时发出警语,无非敦促人们悔改。同时作者将蝗虫喻为外患的军队,也至为明显,这三方面的解释,应该综合。

肆 结构

本书的结构,向为学者所注意。最早提出合一问题的,将本书分为两部。第一部为第一章一节至第二章二十七节,完全指当时受蝗灾所扰,深感耶和华刑罚之严重。第二章二十八至三十二节(即分为第三章)、及第三章(即列为第四章),是在玛加比时代会堂传出的信息。前者为诗歌,后者为散文。1凡分为两部的,有其他学者附和。2

其实问题也在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关系。这两章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耶和华的日子、10、11)。但是除此之外,第一章的灾难与第二章的就不尽相同了。在第一章灾害带来经济的穷乏,盼望不久可以消除。第二章灾害来临,以后甚至变本加厉,无法逃脱下,11下),最后的灾害必然来到。以下试分析各别的特点:

(一)在第一章先知呼召人们举哀,他们也必须哀求耶和华,表明灾祸已经来到,动词是完成式的。第二章则不然,似有更大的灾祸即将来到。现在只先提警报,也应及时悔改。所以这是宣告的,第一章是描述的。

(二)第一章描述蝗灾带来经济的困难。在第二章蝗灾没有那么清楚被提说,只以毁灭性的外患军队来到,为前所未有的下,6上)。结果第二章十七节的祷告只是笼统的,没有第一章十六至二十节的哀求那么具体。但是第二章的祷告是以神的百姓与列国的关系,是第一章的祷告没有那么远大的视野。

(三)第一章以天灾为主,描述大自然的现象。第二章论耶和华的日子,是以传统的观念,描写敌人的困扰。3所以由蝗灾推想至末后的战争,有这末事的启示,符合早期预言的末事论。

现在再回到有关耶和华日子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信息的基础。目前耶路撒冷必须面对经济的困境(一章)。这成为豫兆,耶路撒冷必被毁灭。早期预言已经阐明,现在由约珥再行强调,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第一章与第二章必须联在一起,才可看出这主题成为连串性的信息、10、11、30、31

另一方面也该注意第二章十八、十九节上,以及二十一至二十七节。这些与第一章具同样的论点,都是有关经济方面。但是在第二章二十八节以后完全不提。这样将本书分为两段,似有充分的理由。其实不然,如果注意“信心确据”的段落,就可发现其连贯性。况且第二章十九下至二十节,是末世灾祸的反面。所以第二章十七与十八节之间,真是一个转折点,不但在第二章,更在整部书卷。从人的哀歌,转至神恩惠的应许,有一个突然的转变,信心的确据就可以产生了。所以这本书有十分完美的平衡,正在本书的中间有关键。为现在的灾难悲哀,转变为神对复兴的应许,成为完全相反的对比。耶路撒冷面临的灾祸,也受复兴的前景所均衡、9-17)。在必要的时候,呼召人们归向神。在末时的必要中,神的灵浇灌,使锡安得着拯救。这两者也有平衡的论述。

本书确有两大部分,在结构方面也将要义链接起来,就是将现在与将来联在一起。在本书的开端,就有教诲性的前言及劝勉。钍鲂缘募芄乖诘谝徽滤慕诩岸章十八节。更大的架构在于耶和华亲切的启示言词共有两套,两套结语在第二章二十七节及三章十七节。从第一章至第二章二十七节,第二章二十八节至第三章二十一节之间,都有类似的钥字或主要的语句,兹分列如下:

(1)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

    宣告(说)要预备打仗

  “宣告”是颠倒次序,而“分定”与“预备”原意同为“分别”(Sanctify)。

(2)“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

(3)“耶和华的日子将到”下,31)

(4)“黑暗……”

(5)“躲避”、“逃脱”

(6)“地震天动”“天地就震动”上)

(7)“日月昏暗”“星宿无光”

(8)“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上、31下)

(9)“聚集”

(10)“列邦……我的百姓,我的产业”

以上分析,都说明本书出于一个作者。有人提出第三章似在第二章二十七节,而非在第二章三十二节,在编排上似有出入,却仍出于一个手笔。第四章十八至二十一节可能迟写,但不像是由别人写的。惟一有问题的是第三章四至八节,却不相同,但仍可解释为同一题旨,说出外邦人的罪行,并无不连贯之嫌。

关于分章,拉丁文译本只作三章,一般译本都沿用。由于希伯来文圣经在1524年印行(Bomberg's Printing)分为四章(将第二章二十八至三十二节作为第三章),保持至今。4

1 结构问题最早提出的是Maurice Vernes, Le peuple d~Israe/l et Ses esperances relatives a& son avenir deguis Les origines Jusqu a& epoque persane, 1872, 46ff. 以后为J.W. Rothstein in 1896在编译Driver书中提及'Samuel Rolles Driver, Einleitung in dieLiteratur des Alten Testaments, 333f. 在1911年Bernhard Duhm具体提出本书分为两大部分("Anmerkungen zu denZwo/lf Propheten," ZAW, 31,1911, 187.

2 Ernest Sellin, Das Zwo/lf prophetenbuch, (KAT) 12, 1922-30; Theodore H. Robinsonand Friedrich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HAT) 1/14, 1938-64; LudwigDennefeld, "Les proble&mes du Livre de Joe/l," Revue des Sciences Religieuses, 6 1926, 26-49; G.M. Rinaldi, Illibro di Joele tradotto e commentato, 1938; Arvid S. Kaperlrud, JoelStudies, 1948; D. Deden, De Kleinen Propheten uit de grondtekst vertaalden uitgelegd, (BOT 12/1) 1953; John A. Thompson, "Joel's Locuats in the Light of NearEastern Parallels," JNES, 14, 1955, 52-55;J. Bourke, "Le jour de Yahre dansJoe/l," RB, 66, 1959, 5-31, 191-212, Artur Weiser,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1 (ATD 24/1) 1967.

3 马丁路德认为第章一四至二十节指实际的蝗灾,在第二章十一,十七节指亚述的军队,不再指蝗灾,因为灾难至此已遍及全国,必是亚述与巴比伦侵略所致。参阅Martin Luthers Werke, KritischeGesamtausgabe, 1889, 13, 71f. Gerhard Krause, Studien zu LuthersAuslegung der Kleinen Propheten, (BH Th. 33,) 251.

4 Eberhard Nestle, "Zur Kapiteleinteilung in Joel," ZAW24, 1904, 122-27.

伍 语文

这里所论的是言语与文体,试将约珥书的特点指出。本书的语文是配合它的结构。每一单元的分段都有突出的用语与文体。

在本书开端,呼召人们接受训诲上),并将信息相传,传予后代,都以教导的方式与口吻,发问并比较下)。但在第一章其余部分并没有这样的语气。现在的危机有关将来的后果,所以在开始时阐明,已十足解释了。

信息的内容是在哀歌的形式中,有礼拜的仪式的性质。其中有钍龅牟糠郑如第一章四节与第二章十八节,提到灾祸频仍,最后有耶和华的怜悯使以色列得以复兴。每次先作简短的钍觯然后加以精细又活泼的描绘,接着就是礼仪的方式。两段礼仪的经文,都有举哀的仪式。第一段是呼召会众举哀,共分四小节,接着有呼求的哀声,最后以恳切的祷告作结。第二段是信心的确据,语气肯定,因神应允他们的呼求。这些哀歌形式的礼仪,记载下来,为传给后代,使人们可以遵照,正如第一章三节所说的。

第一章的哀歌,接着第二章一至十一节的描述。但这描述的话以呼喊吹角开始。耶和华的日子有了豫兆,是无可避免的日子宣告了。这与呼召会众举哀的口吻相似(参阅上-15上)。现在呼喊是为呼召人们归向耶和华。所以这里哀歌的礼仪是双重的(参阅下、15下、2上、2下、11下)。这危机却宣告末世的事,所以哀歌之后,就有切实的悔改。

第二段主要的礼仪也有类似的形式。现在神的应允给予信心的确据,情形完全相反,食物不再缺乏上),但是外患的威胁仍未消除下、20)。有两项似仍继续原有的主题、25、26)。丰足已补满先前的缺乏。于是一个新的形式带进来,就是耶和华亲切启示的言词。两段十分明显的言词在第二章二十七节,接着第二章二十八至三十二节及第四章一至十七节。可见神应允复兴的事,为使人认识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最后的行动,对耶路撒冷及对世界的列国、9-17),使“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下)。第二段礼仪的形式就以此作结,为要引向末事的宣告。

这宣告先是有关耶路撒冷蒙受救恩,在于列邦遭受刑罚。然后以讽刺的口吻呼召作战,又聚集在审判的集会。这正与第二章一至十一节描述敌人的事相对。这里也再吹角群埃是耶和华显现的迹象,参照。这就是耶和华的日子。所以第二段末事的信息在第四章十七节作结。信心的确据,以耶和华启示的言词为进展的论点。

这些文体形式的分析,以及注意其中各别的特性,无非肯定本书的合一,也看出本书结构的完美。由训诲的语气作一番劝导,就呼召会众的哀歌,有哀号与哀求。然后在吹角群吧中,再描述敌人侵犯的情景,呼吁人们悔改。最后有神的应允,给予信心的确据,以致神进而有亲切启示的言词,最后宣告战争、惩罚及救恩。在每段的论述及描绘中,都有独特的形式文体,十分秀丽与隽永。

归纳言之,本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有礼仪的方式,圣战的格调,早期预言的内容。作者热切地希冀众人能够切实明白。在早期预言的信息中,有多么重要的真理,必须重新注意,切实重视。这些信息必须成为活泼常存的道,在这样有宗教生活的社会中,不只崇尚观念与仪式,而有属灵的复兴。

约珥的言语,是受早期预言的影响,所以从他的信息中可以窥见一二。

(1)约珥常认为先知的信息是耶和华的言语,如第二章二十、三十二节,显然是引述别位先知的预言。

(2)他有时几乎直接引述,如第一章十五节(参阅下),引述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六节以及以西结书第三十章二、三节。第二章一、二节引述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十五节。

(3)有些用词似乎也从别的先知书借来的,如“脸都变色”下;参阅下),“地震天动”上;参阅。“日月昏暗、星宿无光”下;参阅。“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下、31;参阅。“耶和华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下;参阅。“或者他转意后悔”上;参阅。“北方来的军队”;参阅。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参阅、18、22。耶和华浇灌他的灵;参阅。“到那日”;参阅。耶和华“聚集万民”;参阅上)。“要预备打仗”;参阅。庄稼熟了践踏酒m;参阅。战争中多人哄闹;参阅、15。耶和华住在锡安上;参阅。耶路撒冷是圣所的城,外邦人不再从其中经过下;参阅。大山小山滴酒流奶上;参阅。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下;参阅

(4)有些词句是与原有的预言相反的,如在第二章三节下(参阅上),第三章十节(参阅

(5)有的用词也是其他先知常用的,或常有的表达方法。如为耶和华的日子哀号(参阅,为北方来的敌人提出警报。亲切的启示之后,为使人们认识他。呼唤出战(耶四十六章,四十九至五十一章以及结二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章)。

归纳言之,有三项要义在本书强调,也在其他的先知书中。(1)耶和华的日子(参阅番一,二章;赛十三章;结三十章;俄及玛三章)。(2)论列国的预言(参阅耶四十六、四十九至五十一章;结二十九至三十二、三十五章)。(3)论北方来的仇敌(参阅耶四至六章;结三十八、三十九章)。

其他两点也必须注意的:

(1)约珥的信息是针对当时的需要。耶和华有新的话语交付给他。蝗灾与旱灾使他教导当代的人重新注意以前先知论耶和华日子的预言。他劝导人们归向神,是申命记的信息,也反映在历史书中

(2)约珥虽受早期先知的影响,但他在表达方面仍有独特自由的音韵诗意(如。他独具慧眼,以十分突出的语句引人听闻与注意

耶路撒冷的人们到底对他的语言有甚么响应呢?约珥的思想有时接近祭司,用礼仪的形式,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有时约珥书会被人视为祭司文献。但是本书基本上还是先知的预言文学。他似乎受以赛亚书的影响:“你们要查考宣读耶和华的书。这都无一缺少……因为我的口已经吩咐,他的灵将他们聚集。”可见约珥肯潜心学习以前的预言,尤其是有关末世的信息。他又有智慧文学的造诣,才会有效地将真理表达出来。他有新的信息可以宣告,特别在目前的危机中,急切地发出呼喊,呼吁人们悔改。1

约珥似乎不属于那群传统派,只守成文的律法,以及遵照礼仪的形式。他属于末事论派,仍盼望着耶和华在末世有新的作为,这样的信息可从以赛亚(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及撒迦利亚(十二-十四章)看出来。约拿书的作者似乎也有这样的重点。2

1 Gottfried Quell, Wahre und falsche Propheten: Versuch einerInterpretation Bf Chr Th 46/1, 1952, 133.

2 OttoPlo/ger, Theocracy and Eschatology, 1968,45, 110.

陆 信息

本书的主题是耶和华的日子,在旧约中,约珥对这一真理作最详尽且有系统的论述。本书每一段落几乎都集中在这一主题上。耶和华的日子是指定的时候,耶和华将未来的事都实行出来,决定以色列与列邦的命运。这也说明古时以色列从事圣战的目的,使先知日后发展末世的预言。1约珥强调两个可能有的后果,耶和华的日子是以色列得蒙拯救的时机,也可能是他们完全毁坏的时候。他先将两个可能详加论述。在本书第一部分,他论述审判,耶和华领着外邦的军队来毁灭他们。在第二部分或至21)。他论述救恩,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外邦的侵略,而外邦人必遭毁灭。约珥发展这两方面的预言,他站在两者之间的门坎上,一边是预言的,一边是启示的(apocalyptic)。

约珥论耶和华的日子,因为这一主题已经逐渐被忽略了,尤其在耶路撒冷的领导阶级。犹大耶路撒冷在被掳之后复兴,由所罗巴伯开始,加以团结增进,以后又有以斯拉与尼希米的努力。对约珥来说,神并没有实现祂在历史中向以色列应许的话。2在祭司圈内,律法是主要的,但是除此以外,还有先知的预言。早期的预言认为,以色列与世上的列国之关系,不可能是完好的。虽然在被掳归回之后,耶路撒冷宗教团体,是在波斯王朝的政治构架之中,其实并不理想,不是神对以色列历史最终的旨意。尽管约珥也重视传统的敬拜及祭司的事奉,是不可或缺的、14、16,他却认为这些究竟是暂时的。耶和华神还有新的而且也是最后的行为,那就是耶和华的日子,所以他要人们重新注意。

约珥认为在他的时代,有一种紧急的需要,重新强调神特别的旨意。当时波斯帝国政治情势十分安定,犹大却无法安定。蝗灾与旱灾频仍,表明在犹大耶路撒冷的历史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变动。这足以促使首领们睁开眼睛,看前面的现实,在历史迈进中,震天动地的事要发生,耶和华的日子必定来到,先知们论这个主题,还未到彻底的地步。约珥从蝗灾看见外邦的侵犯,又强盛又无数,上来攻击耶路撒冷。在那日子,耶和华领导着那些军队。以色列人为着经济的固定而哀求神,他们看见耶和华的日子已有显著的迹象,耶路撒冷必须听见审判末日的宣告。在那日子,耶和华领着军队,是从北方来的,好似强盛的蝗虫一般,是末世的战争。现在耶路撒冷敬虔的人,自信并只以礼仪为重的人,应该觉醒了。这些都是末世的警报。从第一章转至第二章,明显地说明出来,是先知约珥所指出的。

归向耶和华,那是惟一使审判的日子变为拯救的日子的途径。归向神,是申命记神学的用语。约珥劝导以色列人“一心归向神”。这不只是遵行律法的事(虽然申命记只强调这一方面),而是切实在内心悔改。这样的劝导是一种警报的方式,宣告末世的事(参阅。约珥再承担以色列守望的职任,呼召人们悔改,因为灾祸日近。约珥没有提出以色列的罪愆所在。申命记劝导人悔改,因为以色列人偏离律法。但是这并非约珥的重点。“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可见礼仪上的悔改是不足的,必须有恐惧战兢的心。所以约珥传的信息,始终以耶和华的日子为中心。3

归向耶和华,是让神有充分的自由来作一切。神满有怜悯,祂必保证他们复兴,给予他们确据,神应允他们的祈求。这确据是有耶和华亲切的启示,分成两个阶段来实施的及28、29)。首先神供应丰富的食粮,使他们不再缺乏,实现了救恩的应许。真正的复兴也不仅是物质的,更是属灵的,神的灵浇灌下来,将以色列人成为一体,与神联合。这样就不再有任何阶级的区分。真正蒙恩的,是在锡安山耶路撒冷逃脱的人,不受那大日可畏的事威胁。耶路撒冷真正更新与蒙恩,世上的列国最后的瓦解,那是在第三章。列邦欺压无助的以色列,那种不义的罪必被刑罚。在耶和华最后的战争中,列国的命运已经在审判的地方决定了。耶和华坐在锡安,在祂的百姓方面,是审判万民的,祂是得胜的君王。以色列人本来应受同样的刑罚与审判。现在耶和华恩慈的荫下,他们找到避难所,有完全的平安。耶和华是他们圣约的神。

锡安的新气象,以及全世界的实况(三章),呈现在耶路撒冷人的面前。耶和华在以色列中间,祂应允他们,成就救恩。约珥确实由预言发展至启示末事的信息,是从耶和华的日子说起,遍及万方,且指向万物的结局。万邦毁灭,以色列得蒙救恩,永享平安,他将过去与将来作一番尖锐的对比,以自然现象作为重要的征兆,说明大而可畏的日子。他继承以前的先知,也开发末世的预言。

约珥继承早期先知的预言,他发展末世启示的真理,却与后期启示文学有别:

(一)以色列必受审判,但世上的列国必受最后的审判

(二)约珥的宣告,不是指向过去作为起点,而以现在为重要的时机。

(三)将来有神自由的行动。神必在末时显现。耶路撒冷先受毁坏,以后世上的列国要受审判、9-14)。最后耶路撒冷必蒙拯救与更新下,17)。现在以色列人先要归向神

约珥对我们今日有甚么信息?

(一)以色列人必须醒觉,不可只以遵守律法自满。他们应仰望神的怜悯,因为神有自由的行动,使属祂的人得福。我们也应期望神有新的作为。

(二)基督降世,就是成就神自由的作为,以色列的神有怜悯,能吸引万族万民,都来到锡安山,蒙恩救赎。这救赎就是主在耶路撒冷受死与复活而成就的。

(三)教会要达到救恩历史的目的,不只在敬拜礼仪上,更需心灵的觉醒与更新。

(四)现今的艰困为要提醒我们,及时悔改,重新归向主。一切灾害苦难,都为表明主的怜悯,敦促我们切实仰望祂。

(五)神在基督里领导历史的进程,是借着祂的灵浇灌众人,达成救恩更新的目的,这是新约所强调的、16-20、39以及。救恩不仅给予以色列人,也是给予凡信靠神,求告主名的,所以是普世的、万民的。我们要使万民作主的门徒。

 

1 Gerhard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2, 119-25.

2 E.O. Adalbert Merx, "Die Prophetie des Joel und ihreAusleger von den altesten Zeiten bis zu den Reformatoren." EineExegetisch-Kristusche und hermeneutisch-dogmengeschichtlicheStudie (1879), 42.

3 耶和华的日子与呼召悔改是相连的,虽然有的先知似乎没有明显论述,参阅Walther Zimmerli, Ezechiel,BK 13/2, 1969,739.

--A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珥书第一章

注释

    壹 蝗灾预告耶和华的日子

    贰 呼召归回在大日之前

    叁 求告耶和华、有新生命

    肆 审判临到选民的仇敌

壹 蝗灾预告耶和华的日子(一1-20

本书的开端没有历史的引言,所以写作日期殊难确定。但是先知的名字及出身却明列在卷首,可资研究。在信息的前面先有惊人的呼唤,宣告灾祸的来临。灾祸的实情简略却有力地描述(4节),接着就以哀歌形式,悲叹惨重的灾情(5-14节)。从第十五节起至二十节,似为其他哀歌的片断,但是主题确切,专论耶和华的日子。这是那么严重的信息,“你们要将这事传与子,子传与孙,孙传与后代。”(3节)

(一)书名(一1

“耶和华的话临到惩羚淼亩子约珥。”

这是先知书常有的格调,提到“耶和华的话”,在何西亚书第一章一节;弥迦书第一章一节;西番书第一章一节;耶利米书第一章一节也都类似,虽然中译词没有那么明显,但原有的形式都是一样。最相似的应称约拿书,都是以“耶和华的话临到……”开始,并在先知的名字,附带提起他们父亲的名字,将出身加以表明。

约珥其名,在旧约其他经文中也曾出现。撒母耳的长子是约珥也出现在,在西缅支派中有约珥,流便支派中有约珥,迦得支派中有约珥,以萨迦支派中有约珥,在玛拿西支派中也有约珥。在大卫的勇士中有约珥,在利未支派中,有约珥迷脊瘢ù上。又有约珥掌管耶和华殿里的府库。这些都是在大卫的时代。在希西家的时代,还有利未人约珥;参阅。约珥其名最多出现在历代志。这似乎是与信仰有关的命名,因为原意是“耶和华为神”。

本书约珥是惩羚淼亩子。“惩羚怼痹谄呤士希腊文译本为彼土珥(Bethuel),与利百加的父亲同名(创二十四章)。惩羚恚Pethuel)这名字的涵义不甚清楚。有人认为原意为“属神的青年”(Peti~el Youth of God)。1也有以该名字的字源来研究,是“神的引领者”,被神引领P-th-h(Seduced One of El)。2更有人以为“约珥”是匿名,与“以利亚”这一名字相同,原意为“耶和华是我的神”。附上父亲的名只是一种表征式的,并不说明出身。3

可能他来自耶路撒冷(参阅、16。他也很可能是祭司出身的

“耶和华的话”是先知约珥的信息。这是宣告神的启示,也向神呼求、19)。这里更有神直接的言词,可说是信息的转折点。但是其中有不少是先知以传信者身分,提出耶和华直接的话(“我”字第一人称)。

 

1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Lexicon in VeterisTestamenti Libros (Leiden: E.J. Brill , 1958). 786.

2 MilosBic, Das BuchJoel (Berlin: Evangelische-Verlagsanstalt, 1960), 13.

3 Abraham Kuenen, Historisch-Kritisch Onderzoek naarhet ontstaan en de verzameling van de boeken des Ouden Verbonds, vol 2 (Leiden, 1889) 68f. cf.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onObadiah and Joel, ICC (Edinburgh: T.&T. Clark, 1911), 67; Arvid S.Kapelrud, Joel Studies, UUA, 1948, 10.

(二)呼召(一23

“老年人哪,当听我的话。国中的居民哪,都要侧耳而听。”(2节上)

这呼召的形式,是引人注意,为专心听取教训,为智慧传统十分常用的口吻,促学员们留神。4“老年人”也是长老,第二章十六节“老者”、二十八节也译“老年人”。这里可能也不只指年事高的长者,而是居领导地位的长老。他们在列王时代居很重要的地位(参阅,在圣殿重建的时候,也代表以色列会众。他们在波斯宫廷中似有他们的职分;参阅。以后可能由大祭司承担长老议会的主席。5

长老之外,还有国中的居民,大概是指犹大与耶路撒冷的居民(参阅。可见他呼召的是全体的民众,也包括首长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听。

“在你们的日子,或你们列祖的日子,曾有这样的事么?”(2节下)

早期的先知常爱以问话方式来教导人;稍后如。这里是指即将来临的审判。现在先知要将以往的事来比较现在的状况。现况是不堪设想的,可说是空前的下)。神也曾在埃及降灾时有的情形:“直到今日,没有见过这样的灾。”“以前没有这样的,以后也必没有”。神使以色列人看到非常的事。耶利米哀歌提及耶路撒冷被毁时,“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就是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现在这里所提的,是指耶和华的日子,是本书特别强调的下;下,2下,23下,25上,26下,27下,28上,29下下,18上、20)。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而且是最后的,这真是非常的情景,在下面描述。

“你们要将这事传与子,子传与孙,孙传与后代。”(3节)

这事,就是有关耶和华的日子,是那么独特,是应代代相传的。申命记十分强调历史的教训、20-23;参阅。祝福与咒诅是应许,也是警戒。这是有关后世的事,必须详述及以下)耶和华的话也加以说明。这都是以后的世代应该注意的

本处经文若与申命记比较,似乎更加严重,因为这里所指的,还不是将来的世代,甚至特别说明三、四代,十足智慧文学的格调(参阅及以下)。这也可参阅诗第七十八篇的主旨,阐明救恩历史,从预言至启示文学的特性,注视末时,由现在的时代来透视。6耶和华的日子在本书反复论述,是与本章开端的几节,显然有密切的关联。凡注意文体与内容的,必不致忽略。

 

4 Hans Wolff, Hosea, (Philadelphia: Fortress,1974) 96f. 称之为Lehrero/ffnengsruf.

5 Josephus, Antiquities, 12, 133-44. I Maccabeans,. Kurt Galling, "Judentum, I, Vom Exil bis Hardrian," RGG,3, 980.

6 参阅G. von Rad, Old TestamentThe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II, 301-8.

(三)蝗灾(一4

“剪虫剩下的,蝗虫来吃。蝗虫剩下的,蝻子来吃。蝻子剩下的,蚂蚱来吃。”(4节)

蝗灾来到,成为可怕的祸患。这里将蝗虫译为四种不同的虫类,实则是指蝗虫成长之四种阶段,这是经学者公认的解释。7旧约中常用的名词,是指蝗虫完全长成,有翅翼会飞翔的,长约六公分。雌性的蝗虫产卵后,约叁1:星期,就长成蝻子,为最初期的幼虫“蚂蚱”,实则是这一类)。蚂蚱为第二期幼虫,长约贰1:、三公分。剪虫是长成的蝗虫,破坏力也最大(参阅。中文的读者容易有错觉,以为剪虫为幼虫。蝗虫只是通称,成队从其他地方飞来,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队蝗”。剪虫可能是当地的,并不合群。8由于第二章二十五节这四个名词次序不同,有人也作这样的排列,使本节完全符合,但是仍没有按长成期的次序。根据现代的知识,蝗虫应有五个生长期。9

其实蝗虫发展的次序与阶段并不重要,因为蝗灾是指神降下的刑罚,却为圣经所着重的。蝗灾是警告人们,促他们悔改。在出埃及记第十章五、十五节,冰雹所剩的树木,终因蝗灾而消灭,可见蝗虫消灭破坏的力量。有人将蝗虫四种名称喻为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四兽,解作四大强国。这四种蝗虫也作这样解释。剪虫为提革拉沉猩,蝗虫为撒缦以色,蝻子为西拉基列,蚂蚱为尼布甲尼撒。10但是蝗虫是否实际蝗灾,或为象征历史事件或人物,仍为学者辩论的课题。

研究巴勒斯坦地理环境,蝗灾大约在三月下旬,由东北部或南部飞来。如云层可笼罩大地,可达数小时之久,专吃绿叶及谷物,一扫而光。在房屋上也无孔不入,如出埃及记第十章所描述的。11本节“剩下”“来吃”共提三次,可见灾情的严重,并述毁灭的力量,实在到无可挽救的地步。所以国内经济情形一定十分衰弱,短期内无法恢复。

 

7 最初为Credner (1831) 提说,为以下的学者所赞同:Israel Aharoni, Ha_ ~arbeh (Jaffa 1919), Ovid R. Sellers, "Stagesof Locust in Joel," ASSL, Lii, 1935-36, 81-85; John A.Thompson, "The Book of Joel: Introduction andExegesis," IB, 6, 729-60.

8 Hans Wolff, Amos and Joel, (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 1977) 27.

9 Tracey Irwin Storer and Robert Leslie Usinger, General Zoology(New York,McGraw-Hill, 1957) 410.

10 参阅亚兰文意译Targum Jonathan解二章二十五节。

11 Aharon, op. cit. 393f.

(四)哀歌(一5-14

哀歌有一连串的命令词。每一个命令词必附带一些说明,加以解释,无非将灾情作一番描述,更有悲恸的语气。最后两节(13、14节),专呼召祭司,哀歌成为一种礼仪的动作,是全国举哀的情景。

“酒醉的人哪,要清醒哭泣。好酒的人哪,都要为甜酒哀号。因为从你们的口中断绝了。”(5节)

那些酒醉的人是谁呢?作者并未指定,很可能是指首领。他们因酒醉而无儆醒的态度,如不清醒,必看不清实况,就不知道哀恸。他们是好酒的人,在七十士译本并加上“因酗酒而狂欢的人”,以后那里还有甚么甜酒,那些都会断绝,因为收成没有了,那里还会有酒可酿呢?甜酒原指在葡萄园涌流的酒液(参阅。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异教的习俗有关,他们还在饮酒狂欢,其实酒的供应已经断绝,连果类收获也因蝗灾而消除了。12

“哀号”不仅在本节,也在第十一节及十三节,都是命令词,是十分哀痛的哭嚎声,令人心悸。

“有一队蝗虫,又强盛,又无数,侵犯我的地。的牙齿如狮子的牙齿,大牙如母狮的大牙。”(6节)

蝗虫来侵犯,好似一支敌军前来,所以“蝗虫”又可作“民”或指某一种民,七十士译本也作“民”。在箴第三十章二十七节说:蝗虫没有君王,却分队而出。们确似威武的军队,如歌革上来攻击,“如密云遮盖地面”。蝗虫蚂蚱上来,也不计其数;参阅、12-15)。强盛又无数,是蝗虫的特性,而其毁灭力量之大,以狮子的牙来比较(可参阅。狮子的牙是利器。这大毁灭是从北方来到,好似狮子从密林中上来。牙与大牙都是十分锋利的,而且常相提并论(参阅

“他毁坏我的葡萄树,剥了我无花果树的皮,剥尽而丢弃,使枝条露白。”(7节)

这里看见蝗虫的牙齿多么锋利,树、树枝与树皮,以及树藤都全咬坏,甚至连树皮内的树干及枝条都被咬得露白。这是多么彻底的破坏。我的葡萄树,我的无花果树,都是代表我的地。他们的生计完全断绝了,整个国家都被破坏不已。他们得救的希望已经失去了,救恩历史也到了尽头(参阅。他们甚么都消失殆尽。首长们怎可仍沉醉在酒中,何不醒来哀哭呢?第五至七节是第一首哀歌,或谓哀歌的第一段。

“我的民哪,你当哀号,像处女腰束麻布,为幼年的丈夫哀号。”(8节)

第二段的哀歌对象是谁呢?可能指全民,因为全体的以色列人都应当举哀,是通国的人民,都在悲哀之中。这里以女子的哀恸来描述。处女是未嫁之少女,因未婚夫丧亡而举哀,腰束麻布,胸间无麻衣,可以撞打而悲恸。麻布为粗布,却未必是麻质,也可能是山羊毛,呈黑色,有悲哀的象征。举哀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群体的(如

另一些女子,已有丈夫,因丈夫丧亡而哀痛。有人认为幼年的丈夫指未婚夫,所以与上文之处女同义,只以重复的方法来描述少女的悲苦。她们订婚常在幼年时举行,在法律方面照当时的规矩是成为合法的夫妻,只是嫁娶的事还未实现。所以未婚夫丧亡,使少女的希望完全破碎,这是极大的打击。也许他们俩人已在恋爱之中,死亡那残酷的现实,把他们隔开了,死别的痛苦无以复加。在耶路撒冷的人,也会有这么大的悲痛。

“素祭和奠祭从耶和华的殿中断绝,事奉耶和华的祭司都悲哀。”(9节)

圣殿的事奉受了威胁。素祭和奠祭是每日要献两次的。早祭及晚祭两次,所需用的不少。素祭是用面及酒,而奠祭是用酒。有人认为素祭与奠祭是在被掳归回以后才实行,早期献祭,并不将这两者连在一起。利未记第二十三章十三、十八节及民数记第六章十五节,十五章二十四节,二十八章三至九节,二十九章十一、十六至三十九节等都将这两者相连。可见早期献祭的条例早已成为传统。

祭司是耶和华的仆人,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必须负责圣殿的事。他们对人民宗教的需要,自然要照料,不可忽略。所以他们与首长们一样要为实况而悲哀。首长还在酗酒,根本不感事态的严重。但是祭司们在实际的工作责任上,不得不为缺乏而担忧。

“田荒凉,地悲哀,因为五谷毁坏,新酒干竭,油也缺乏。”(10节)

根据古时传统的信仰,田地都是耶和华赐给的产业。这是神的恩赐,都为成就救恩历史的。五谷、新酒和油是必有的出产,是包括神一切的恩赐。但是现在居然全都干竭了。这无疑是审判的威胁。“干竭”一词有人认为可译“蒙羞”。13这样将大地一切都人格化,荒凉或毁坏,必悲哀而蒙羞,所以第二段哀歌至此作结,使情绪特别尖锐化,可谓第一高峰。

“农夫阿,你们要惭愧,修理葡萄园的阿,你们要哀号,因为大麦小麦,与田间的庄稼,都灭绝了。”(11节)

这是哀歌第三段,现在呼召农人,他们该深感惭愧,有一种羞耻的感觉,农人没有庄稼可收,好似妇女没有生子一般,表明神的福分没有来临(参阅。神还能“留下余福”吗,这是他们的祈求。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无法那么乐观。耕田的(农夫)与修理葡萄树的,两者一起提说的,只有在另两处出现:历代志下第二十六章十节及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五节,指没有田地的农夫。田地的庄稼都灭绝了,所以必为此哀号,众人的喜乐尽都消灭。

“葡萄树枯干,无花果树衰残。石榴树,棕树,苹果树,连田野一切的树木,也都枯干。众人的喜乐尽都消灭。”(12节)

果树的结果也有次序,但是这里一连串提及的,却没有次第地有果子可收,枯干、衰残都带给农人无限的失望。收获的欢乐失去了,一切生活的乐趣也随之消失殆尽。蝗灾造成的歉收,使众民都失去喜乐。神的审判带来众人的悲哀。

“祭司阿,你们当腰束麻布痛哭。伺候祭坛的阿,你们要哀号。事奉我神的阿,你们要来披上麻布过夜。因为素祭和奠祭,从你们神的殿中断绝了。”(13节)

哀歌第四段,使群众的哀号,成为圣殿礼拜的仪式,因为举国上下都必须举哀。“当束腰”这命令词是可明了的,当然是指束麻布,中译词特别补充,痛哭哀恸是必要的。腰身以上胸,更刻苦己身。痛哭与哀号是连续的,甚至夜间披麻布,终夜举哀禁食因为圣殿的献祭被迫停止,正如第九节所说的,不再有素祭与奠祭。没有献祭,就无法向耶和华有敬拜,怎能还会有耶和华的福分呢?

“你们要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招聚长老,和国中的一切居民,到耶和华你们神的殿,向耶和华哀求。”(14节)

本节仍对祭司说的,要他们切实悔改。禁食的日子是与严肃会连在一起。所谓严肃会,就是停止一切的工作,专心求告神(参阅。参予这禁食的,不仅是长老,而且包括国中一切居民。关于禁食的事,也为其他先知所注意以及

罾亚译本附加“说”字,似乎将以下的经文(15-20节),看为他们哀求耶和华的话。如果没有附加的“说”字,向神哀求,应在十九、二十节。

从五至十四节的体裁看,这哀歌是会众的,或“呼召会众哀歌”是要会众聚集在一起,在紧急的情况下,有固定的聚会方式。旧约中不乏例证可援(如下;。王应发动呼召,长老来宣告,先知以传信者,替代耶和华发言,而以神为第一人称。

这种类似本段的会众哀歌,还有不少例子参考。这里有若干共同的特点:(一)命令词的呼召;(二)呼召的对象;(三)哀歌的原因,“因为”引入一段钍觥

在呼召时,有些类似的用词:“哭泣”、“哀号”、“痛哭”。在命令词中,有“撕裂衣袍”、“腰束麻布”、“宣告严肃会”等。其中的描述,常有“毁坏”、“干竭”、“枯干”及“灭绝”的字样。

这些哀歌总有好几段,每段以命令词开始,除本段经文外,尚有多处十分类似,例如以赛亚书第二十三章一至十四节,以及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十二至十四节。

在信息方面相似的,有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六节以及以西结书第三十章二至三节,因为这些也都为宣告耶和华的日子。

 

12 Kapelrud, op. cit.

13 Koehler-Baungartner, Lexicon, Robinson及Weiser都译为“蒙羞”Artur Weiser,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I, 因为字根十分相似。

(五)哀歌(续)(一15-20

“哀哉,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15节)

这是一个惊惧的群埃由于全地灾祸频仍,又有蝗灾,再有旱灾。这可怕的日子不是别的,而是耶和华的日子。约珥先知前曾列述灾害,现在直接道出这大日,这是本书主要的道理、11、31,诚为旧约中独特的先知书。

“耶和华的日子”除本书外,旧约中尚有七处记述。计有预言以色列的;预言巴比伦的;预言以东的(俄15)。本书(约珥书)共提五次,是预言以色列的,此外,还有预言列邦的

“日子”其实并不指时间的进度,而是指时间之内特殊发生的事,重点在形容词,好似“下雪的时候”,米甸的日子。耶和华的日子是指耶和华显现与行动的时候,其他类似的用词:主万军耶和华(使异象谷有溃乱)烦扰的日子,万军之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耶和华)忿怒的日子上)。耶和华忿怒的日子。耶和华发烈怒的日子或报仇的日子;参阅。这实在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下;参阅。这也是吹角群暗娜兆樱ㄒ16)。这是耶和华所说的日子。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的日子。综观以上经文,耶利米哀歌四段经文与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十二节是指587年耶路撒冷被毁。先知警告以色列的有八段经文上、15下、18。另外五段是对外邦的:对埃及。对以东。对歌革。对以色列也对外邦的,除约珥书外,只有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一至三节。

从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一至三节(也包括起;以及结三十章),耶和华的日子是根据圣战的传统,14再加上有关“神之显现”(Theophany)的描述。15这不但指出神忿怒的情怀,对以色列也对外邦。不过耶和华的日子原是对外邦的,因为外邦曾胁迫神的子民(参阅;士七章;。以后耶和华日子是对以色列,就是离弃耶和华的人,于是这是对耶路撒冷(如在耶利米哀歌及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十二节)。先知们对耶和华的日子有这样观念,可查考以赛亚书第二十八章二十一节,似乎将这日子遥指将来。这就将救恩历史的观念,发展至末事(审判)。阿摩司书第五章十八至二十节及以赛亚书第二章六至二十二节,就有这种观念转变的迹象。耶和华降灾在耶路撒冷,已由先知的预言说出而应验了。现在祂的忿怒必延至外邦。于是耶和华的日子,就从先知预言发展至启示信息(Apocalyticism),尤其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包括结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最明显的在约珥书全部信息。

约珥从灾祸的开始,就发觉这可能是最后审判大日的豫兆。他知道这灾祸不寻常,大有全然毁坏的趋向这无疑有碍于敬拜的事。这已是刻不容缓的,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已经逼近,蝗虫(6、7节)甚至是敌国,再加以旱灾,一切必完全枯竭与毁坏。

所以,当他宣告“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续继先知们传统的思想。人们早已知道,有以赛亚、西番雅、以西结宣布了。约珥再来一番强调。在以西结书第三十章二至三节先知为这日子哀号惊惧,正与这里约珥书第一章十五节相似。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六节下,也很与第十五节下近似。毁灭(Shod)与全能者(Shadday)两个字有谐音,以着重的语气说出。这日子尚未来到,但是正在临近,在接近的过程之中。这日子专是对犹大,好似在阿摩司书第五章十八至二十节及西番雅书第一章七至十八节。

“哀哉”常在哀歌的开端,但在旧约中有十四次,大都是与“耶和华”的圣名相连。“哀哉,耶和华阿。”这是在危机中向耶和华哀求的祷告(如;有时只译为“哎,耶和华”)。只有三次不附带称呼耶和华

七十士译本将“哀哉”重复三次,似更加强语气。有人认为这是在敬拜仪式中特有的惊叹词,似有先知的重点。16

“粮食不是在我们眼前断绝了么?欢喜快乐不是从我们神的殿中止息了么?”(16节)

他要会众承认这峻严的现实。他是用问语的方式促他们注意。圣殿中已没有素祭与奠祭,因为没有粮食上,13下)。敬拜原是一种庆祝的举动,满有欢喜快乐的情绪,因为神赐下厚恩,有救赎及其他的福分。但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不能享受与神的灵交。殿中敬拜欢喜快乐,是早期先知(如阿摩司、弥迦、耶利米)避免提说的,因为他们对礼仪持批判的态度。但是约珥却特别注意,因为他看出礼仪的功能。

“谷种在土块下朽烂,仓也荒凉。廪也破坏,因为五谷枯干了。”(17节)

谷种原在雨季前播下,这样下雨后就可滋长。但是现在干旱中,谷种撒在土块下无法萌芽,日久必致枯干或朽烂。第一章十节与十二节,树木都枯干,还有甚么谷物或果类可放在仓库之中呢?所以这些好似虚设,粮食的缺乏已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牲畜哀鸣,牛群混乱,因为无草。羊群也受了困苦。”(18节)

这些牲畜当然是指家畜,没有饲料可喂,在饥馑中哀鸣。牛群与羊群因为无牧草,到处乱闯,就形成一片哀鸿。蝗灾一过,连草都成为枯黄的乱堆,这种破坏力实在彻底,毫无生机可言。

“混乱”在七十士译本作“哭号”,这样就与“哀鸣”成为同义的对比,增加生动的描述力。

“耶和华阿,我向你求告,因为火烧灭旷野的草洌火焰烧尽田野的树木。”(19节)

在哀歌中,最后以祷告作结,其实这祷告仍是以哀歌的形式(参阅以及。火焰与干旱是主要的描写,人似乎没有甚么可求的,因为一切都已消失了。

“田野的走兽向你发喘。因为溪水干涸,火也烧灭旷野的草场。”(20节)

这节仍在重复所描述的灾情。火象征着蝗灾后的干旱,也表征神的烈怒。由于重复,更增强钍龅牧α俊R和华的日子更临近了。

 

14 von Rad, Theology, 2, 119-25.

15 J. Bourke, "Le jour de Yahve dans Joe/l,"RB, 66, 1959, 5-31, 191-212. Ladislav Cerny, The Day of Yahweh and Some RelevantProblems, Prace Z Vedeckych :!stavu/ 53 (V Praze::Nakladem Filosoficke Fakulty University Karlovy, 1948).

16 Wolff, Amos and Joel, 23.

本章概要

约珥书第一章,清楚描绘灾祸临到耶路撒冷与犹大。在可怕的蝗灾中,好似汹涌的狂浪,接二连三地冲来,不仅扫荡了田野,也带来可怕的旱灾。这双重的灾殃说明了神的刑罚(参阅。以前蝗灾曾降在埃及(出十章),现在竟在耶路撒冷。这埃及的灾殃怎会在选民身上呢?申命记宣布的咒诅实际降在以色列民族身上,多么可悲的事。所以先知目的在于劝导以色列人立即听从耶和华的声音,遵行神的律法、45

这些灾祸足以提醒人们,先知的预言即将应验。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现在不是只实现在外邦人,必实现在耶路撒冷。多么可怕的预言!救恩历史快要到尽头,但是敬拜的事怎么样呢?以色列人即使愿意悔改,却连献祭的粮食与牛羊都没有,又怎能表达呢?这是先知所关注的。

本章的中心在第五至十四节这一哀歌,但是连续的哀歌在第十六至二十节,中间以十五节作为一个连续的哀号,实在有无限隽永的美!蝗虫似乎不再是自然的灾祸,更成为历史的浩劫,因为那些好似敌国的大军(6节),说明耶和华的日子确实来到了。

在历代先知的愿望中,耶路撒冷将成为万国敬拜的地方。但是现在连以色列人敬拜都有问题,素祭与奠祭从耶和华殿中断绝,又怎么可以吸引万民来敬拜耶和华呢?

所以先知必须呼吁耶和华(14下,19上),既认识神是公义的主,祂的审判已经来到,是否仍有救赎的恩典,使他们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前,还有机会悔改,遵行神的话,而得着复兴呢?这就是先知切心要寻求的,也说明在以下的论述。

--A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珥书第二章

贰 呼召归回在大日之前(二1-17

第二章很明显的是继续第一章的信息。前后都在描绘蝗灾的情况。第一章蝗灾在旷野田间,第二章蝗灾已进入耶路撒冷城,足见灾情更加严重。事实上,国中的居民都已在受害中。圣殿及祭司也都已遭难、16及下,17)。以色列全境都在灾害之下、17-20)。蝗灾在第一章早已作通盘的描述,在蝗灾的过程中,不仅有蝗虫屡次来犯,而且在灾情之后,又遭苦旱、17、18)。可见第二章只是补充,所描写的可说是大同小异的。但是这两章的重点仍有不同之处。

(一)在第一章,灾祸已经来到,呼召会众举哀,因为他们实在陷于苦难之中。第二章蝗虫似更具体地指侵犯的敌军,日趋接近,所以发出警报,促大家警觉,刻不容缓。

(二)现在“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现在不是只举哀,更要切实悔改,归向神,所以与第一章有别。

(三)呼召悔改在第一章十三至十四节已经提及,却不及第二章十五至十七节那么紧急。

(四)蝗灾似乎不在第一章强调,早在第一章八至十八节详述。现在是新的灾害来到,外患的侵略在第二章描写。

(五)耶路撒冷城似已被列邦管辖。蝗灾似已过,现在的火焰似乎是战火,蹂躏整个的城市。

(六)耶和华似率领敌军来侵,与蝗灾不同

(七)蝗灾本来就不寻常,但是敌军的侵犯更加特别。他们好似蝗虫一般有毁坏性,而且这些军队几乎是灵界的,不只是来自异邦,因为耶和华的日子来到了。

所以第二章虽与第一章相连,但在主题方面显然不尽相同。耶和华没有直接的言词,先知只将那大而可畏的日子摆在会众面前,促他们赶紧悔改。

这里没有提说君王与宫廷,只有祭司与长老,看来是在被掳之后的时候,但是耶路撒冷城似有保障,有人甚至认为是在尼希米建造城墙之后,将日期延至更后的了。1论耶和华的日子(参照及赛十三章),也不尽相同,也说明更后的时期。

从文体结构方面看。第一节是警报的呼声,这一重点在十五节再重复“在锡安吹角”、(可参阅

从第二至十一节,先知作精细的描述,第三节上、六节上及十节上都说明这日子的豫兆显著,第十一节成为结语:“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本章与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六节相同,是吹角群暗拇笕眨也与那鸿书第一章十五节下相同: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约珥似乎重复西番雅的论调)。

敌人来侵的情形(可参阅。在第四节:“他们的形状如……”,有点像以西结书第一章十三、十四、二十六至二十八节,八章二节,十章一节,四十章三节,四十二章十一节,四十三章三节(也可参阅

第二章十二至十四节是第二段,以耶和华的言词为开端,呼吁会众悔改。他们深信耶和华恩慈的性格(13节),也希望神恩慈的后果(14节)。这些劝勉的话有点类似祭司教导律法的口吻,2也是先知惯用传信息的方式(参阅

第二章十五至十七节,又以命令词呼召会众举哀,形式与第一章相似,却重复第二章的主题。正如第一章十四节向耶和华哀求,第二章十七节也以哀求的祈祷作结。

 

1 Rudolf Kittel,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vol, 3/2, 605, Jacob M. Myers,"Some Considerations Bearing on the Date of Joel," ZAW, 74,1962, 191.

2 Joachim Begrich, "Die priesterliche Torah," inWerden und Wesen des Alten Testaments, ed. Paul Volz, Friedrich Stummer,Johannes Hempel, BZAW 66, 1936, 75-78.

(一)宣告耶和华的日子(二1-11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在我圣山吹出大声。国中的居民,都要发颤,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1节)

吹角是吹奏一种牛角,是弯曲的形状,吹角的音调不同,是一个警报的声音。所谓“大声”是那种拖长的尖锐的响声,使人易于识别。那是一种争战的号角,与吹角招聚人们守节不同(参阅。这种警报宣布敌人临近的消息,所以国中的居民听见之后感到惊惧,甚至发颤,急于避难。锡安就是圣山,在那里吹角,是向全国的居民发出的警报,事态十分严重。

“因为”作为说明的原因,实在不是敌人的来临,不像第二节下所说的,而是耶和华的日子将到。“临近”与“将到”连在一起,也是以西结书第七章七节所强调的。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至十六节也是因耶和华的日子带来最后的审判而发出吹角的声音。诗第九十八篇六至九节,也论世界受审判,而以吹角为首先的警报。

如果回忆西乃山神的显现,也有吹角与密云,人们因耶和华显现而颤抖。但是警告人们防备敌人的来临,必须吹角。敌人从北方来,表明耶和华已经临近,神必降罚于以色列人。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至十六节,也同样以西乃山神显现的事为背景,而描绘耶和华的日子,真是大而可畏的。

“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2节上)

再引用西番雅书第一章十五节下的话,几乎完全同样地描写耶和华的日子。也是阿摩司所叙述的:第五章十八、二十节“那日黑暗没有光明。”“不是幽暗毫无光辉么?”出埃及记第十章二十二节描写因蝗灾而有的黑暗。神的显现在火中、云中及幽暗中。那时山上有火焰冲天,并有昏黑密云幽暗。所以那大日来到,也会有这样的情形(参阅上)。

在乌黑的情形下,又为甚么有晨光铺满山岭。原来那是指一批人群,好像山岭上的晨光,也有以为是蝗虫受阳光之反射而似光耀。事实上乌黑(shehor)与晨光(shahar)字音十分近似。这里似指蝗虫,以下有所说明。

“有一队蝗虫又大又强,从来没有这样的,以后直到万代,也必没有。”(2节下)

这样的蝗灾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实在是非常的情景。这真是神极大的刑罚,是咒诅临到以色列人。最后的末事,在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时候发生了。

“他们前面如火烧灭,后面如火焰烧尽。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园。过去以后,成了荒凉的旷野。没有一样能躲避们的。”(3节)

火是象征着蝗灾,也表征旱灾。所以蝗虫破坏在先,好像前面烧灭一切的火。跟着就是干旱使地上余剩的树木也一同除去。前后的毁灭是可怕的。前面与后面,可指人们在灾害之中,走头无路,进退维谷。

伊甸园是最丰饶之地,土地肥沃,所以果木丰盛,但终必荒凉,好似旷野一样。伊甸与旷野成为极尖锐的对比。以西结随着以赛亚书的愿望,伊甸园是将来的希望。但是旷野变为伊甸园,只是神救赎的工作。伊甸成为荒野,是人犯罪的结果,是审判来临必有的现象。

没有一样是可以躲避的,在战争中避难,但是一切后路都已堵塞,使人无法逃脱。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的时候,人想逃脱,也是不可能的事(参阅

“他们的形状如马,奔跑如马兵。”(4节)

这是以蝗虫来描绘战马,虽不甚相似,却在敏捷与毁坏性方面也不无相同之处。“马”是一个普通的用词,指一般的马,但“马兵”是指战争时的马。两者在此处必是同义字,都是指敌国的军力,特别威武,尤其在奔跑沙场的威势中。在第七节还再重复。以马喻为军事力量,在以赛亚书屡次提说,也常指远方来的外邦,尤其是指北方来的仇敌;参阅

“在山顶侍的响声,如车辆的响声,又如火焰烧碎的响声,好像强盛的民摆阵预备打仗。”(5节)

蝗虫成群翼的嘈音,可喻为战车奔驰的响声(参考;似与这里所描述的十分相近)。作者再以另一幅画面与音响来描写,火烧干草,发出燃烧的声音,如众军士准备出战的嘈杂声音相似。“强盛的民”可能指敌军,也必指最后的争战之恐惧情景。好似耶和华自己发动的,正如耶利米书第六章二十三节描述的一幅战场的图画,这万世战争的预言,始终成为一种威胁,是先知特别强调的。

“他们一来,众民伤恸,脸都变色。”(6节)

蝗虫或强盛的军队一来到,众人必惊惧以致伤恸,好似妇人受产难之苦一样,作者以此形容耶和华的日子来临的情况。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八节:“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参阅。仇敌来自北方,也有这样的现象参阅。耶和华显现的时候,人颤抖,地溶化。这真是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的情况。

“他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乱队伍。”(7节)

敌人来侵犯,不是乌合之众,却极有训练,井然有条,秩序完好。勇士与战士应是同义字再提说),在迅速中而不混乱。这里是否仍以蝗虫为喻呢?箴第三十章二十七节曾形容蝗虫,“没有君王,却分队而出。”似很有秩序。

“各”不仅在本节,也在下一节。各别的在整体中仍守秩序,所以毫不紊乱。这似乎值得一提,因为在历史的结局之前,神的安排,甚至在历史事件每一个细节,都有神的计划,使人看清,不敢随意轻忽,必须儆醒起来,有高度的警觉,等候大日的来到。

“彼此并不拥挤,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8节)

他们的队伍始终不乱,谁也不会碰到别人,挤来挤去,或争先恐后。有这样好的秩序,这样整齐的部队,行军必十分有效,因为大家都不会阻碍,就更加迅速,勇往直前,无法抵抗。

自第六节起,七十士译本似乎作更生动的描绘。第六节提说他们众民伤恸而脸都变色。在希腊文译词可作:“他们的脸色好似烧红的锅,红得发亮,如同火烧。”足见情绪的紧张,在惊惧中而感兴奋不安的神色。第七节“不乱队伍”原意为“不弯曲”,队伍始终整齐,直行的,没有曲折。行军十分威武。第八节“拥挤”也译为离开队伍,他们不会擅自离队,保持完整。他们有兵器的负荷,却仍继续往前,毫不懈怠,足见其精神之所在。

“他们噬铣牵蹿上墙,爬上房屋,进入窗户,如同盗贼。”(9节)

他们的行动十分敏捷,很快就深入住宅地区,古时窗户没有玻璃,所以在开口处容易闯入。在每句话都似以短句作为顿挫的音响,于是韵律越转越快,直达高峰,使效果更为有力,读者的恐惧更加深了。

“他们一来,地震天动,日月昏暗,星宿无光。”(10节)

第十、十一节又迭起另一高潮,重点在耶和华的日子。这一转折点,在文法的结构上也极为明显。“他们一来”,在第六节已经有这样的语气。他们一来,也指祂来,就是耶和华来了。自然界现象就有显著的变动。耶和华的日子一到,似乎又回复混乱的情形(参阅以及,地震天动,指天地都要颤抖。3日月昏暗,已在第二节充分说明了。

参照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可作十分好的对比。在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四节曾两次提起“声音”,也是约珥书第二章五节的用法。这军队是“大国人民”(以赛亚书),“强盛的民”(约珥书)、“惊惶”(以赛亚书)、“伤恸”,原为同一用词。两书都着重“脸部”的表情。二者都提到日月星宿变为黑暗,都描述房屋受抢劫。蹦跳如跳舞一般,指仇敌之凶暴,也是这两本书所描绘的

关于先知论耶和华的日子而给予的威胁,由蝗灾看到耶和华的日子,也是这两本书的论述,只是以赛亚书并未提说蝗灾,却是战争的灾害,而约珥书第二章也以战祸为主。最后的灾殃已经无可避免,耶和华的日子在耶路撒冷实现,却成为宇宙整体的毁灭。

“耶和华在他军旅前发声,他的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强盛者。”(11节上)

这半节有三个短句,在每一短句之前有一个连接词:“因为”、“实在”,为加强惊奇的语气。提到军旅,是补充第二节“又大又强”好似蝗虫般的军队。所以这里再重复,“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尤其强调他们顺从祂的命令,不如说他们是应验了耶和华借着先知所传的话。“命”原意为“话”(参阅。神所发动的,不只是世上的列邦(6节),也是宇宙的万象(10节),甚至耶路撒冷。最后提到“强盛者”是指大而可畏的神,祂的日子也是大而可畏的(参阅

“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11节下)

这也是玛拉基书的论调。没有人可以逃脱这无可抵御的敌军。在目前的灾情下,耶和华的日子早经历代先知宣告,现在必须实现了。最后的问话不只是修辞的,甚至是实际的。人们必须面对。

 

3 B.S. Childs, "The Enemy from the North and the ChaosTradition," JBL, 78, 1959, 187-98.

(二)招聚会众切实悔改(二12-14

“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12节)

这里开始耶和华的言词,但是由先知来传递的,“耶和华说”为强调传信的权威。这是耶和华的命令,所以先知可以呼吁以色列人顺从。七十士译本加上“你们的神”:“耶和华你们的神说”,可知先知的重点了。

“虽然如此”似应放在前端,不是耶和华说,而是“虽然如此,耶和华说……”情况虽然恶劣,但在无望中仍有盼望,因为耶和华的话来到,使人有一条出路。

“耶和华说”直译为“耶和华的低语”,放在前端,在约珥书只在此处,4实在有鼓励与安慰的用意。在原文加上“现在”你们应当……时候已经到了,而且十分紧急,刻不容缓,现在应当立即悔改。但是如果依据字的排列,“现在”应在前面:“虽然如此,现在耶和华说。”

“禁食、哭泣、悲哀”是真正悔改的态度,这样才算“一心归向神”。“归向神”是悔改的动作,他们转离神的审判,转向神的拯救(参阅。归向神,就是重新面向神,这是一心一意的,或说是全心一意的,包括思想与意志,也是整个人格。5“禁食、哭泣、悲哀”是悔改的举动,也是惯有的礼仪。先知约珥确十分倡导。

“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因为他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13节)

撕裂衣服,再披上麻布,是举哀的动作。这里并没有禁止举哀的动作。这里的原意作:撕裂心肠,不要只撕裂衣服。只有空洞的礼仪,后果是不堪的。约珥这里所着重的是,各人对神的态度,必须重新在思想与意志上纠正。何西阿与耶利米用词“归回”,是促以色列人离弃迦南的偶像而归向神。阿摩司、以赛亚与以西结所着重的,是离弃一些不端的行为。6申命记也屡次强调这个意思、10)。在耶路撒冷的礼仪中,人们以为符合了律法的要求,其实在先知的话语中再行强调,大家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有人以讥讽的解释,认为以色列人为表示举哀悔改,常撕裂衣服,在衣襟上特别简单缝制,一撕就分开,到时缝起来仍旧完好。这样撕裂衣服,只是外面的动作,完全失去真义了,所以真正撕裂的,不是衣服,而是心肠。

以下是信条(下半节)。最先的例证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七节,在约拿书第四章二节也重复。“有恩惠有怜悯”也在别处提说(如等)。在用处上决不偶然,因为灾祸促人悔改,而悔改使神回心转意。在约拿书灾殃会警告外邦人悔改,而在约珥书中耶路撒冷怎可不因灾殃悔改么?神将后悔不降所说的灾,这是根据耶利米的说法、19;参阅。约拿书是否根据耶利米呢?不过在约珥书,他们是面对耶和华的日子,要归向耶和华,似有新的重点。

关于神的后悔,当然不是指祂意志的改变,祂决不会出尔反尔的。但是祂情绪的伤痛,不忍将刑罚降下,这是祂的性格。祂是有恩慈的神,看顾世人。祂的怜悯,好似父母对儿女的眷顾,关切无助者在危险之中。“不轻易发怒”是指祂长期抑压怒气,站在远距离,只抽一口深长的呼吸。有丰盛的慈爱,是表明自动的和善,经常帮助需要的人,使对方能有信托的心,完全依靠。灾祸的来到是必然的,先知已经下了断语,但是悔改仍可对神的改变有新的希望。这项信念仍有鼓励与劝勉的作用。

“或者他转意后悔,留下余福,就是留下献给耶和华你们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14节)

“或者”原意为“谁知道”,这是一种质疑的问号,为智慧文学的口吻以及。“或者”的涵义是有的(如下及。这是仰望神的自由,能扭转不可避免的劣势。这是带着希望的情怀,也在于祷告者存谦卑的心,深信神的怜悯。神既不轻易发怒,祂的转变就不是不可能的了。祂的转变在于人的转变。人的祷告是“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耶和华对外邦人有怜悯,不降所说的灾。对以色列人,也必施恩,留些逃脱的人。现在留下余福,还赐予谷物新酒与油、17以及。他们生计没有断绝,就有力量献上素祭与奠祭。他们仍可继续敬拜,神仍是圣约的主,救赎的恩典仍会施予。

 

4 参阅Hans Wolff, Hosea, 49,Friedrich Baumga/rtel, "Die formel ne~um jahwe," ZAW, 73 (1961) 277-90.

5 George Pidoux, L~hommedans L~Ancien Testament, CTH, 32,1953. 25ff.

6 Hans Walter Wolff, "Das Thema der 'Umkehr' in deralttestamentlichen Prophetie," ZTHK 48, 1951, 129-48.

(三)呼吁众人哀求恩主(二15-17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15节)

向会众指示悔改之后,再以哀歌形式,重复第一章(5-12节)的主题。但是这一次更有积极的用意。吹角不只是发出警报,警戒众人赶快逃脱或应战。这次吹角,是好似节期的宣告,要招聚众人来守礼仪,再以禁食与严肃会表明切实悔改的心迹。现在逃避的不是耶和华,而是逃向耶和华,以祂为避难所,为保障。

“聚集众民,使会众自洁,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离洞房、新妇出离内室。”(16节)

这里是一些敬拜者,他们来聚集,必须先行自洁,成为必有的准备,他们在工作上要放下离开,饮食起居也需调整,有些行为要自制(如

老幼都要算在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连妇孺也不可逃脱。新郎新娘的喜乐,在耶和华审判的时候也都止息了。他们都要出来,不得享受新婚的快乐。本来他们因新婚可以免役,不必从军,现在却不可避去。

“事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阿,求你顾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产业受羞辱。”(17节上)

事奉耶和华的祭司,是当时最重要的领导人物,是神的发言人。他们帮助会众明白敬拜的意义,也知道怎样遵守神的律法,信守神的圣约。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该以敬拜耶和华为首要的事。他们在廊子,就是圣殿前面的入口,一直到献燔祭的最主要的坛。在那里他们在哭泣悲哀之中。那地方就是以西结书第八章十六节所提的,有二十五个人背面耶和华拜天象的地方。这是很神圣的地方,是不容亵渎的。正如第一章十五至二十节所记载的,祷告引述着。

求耶和华顾惜祂的百姓。“顾惜”原意为流泪(如以及。这是一种十分关切的悲哀,几乎与“忧伤”或“后悔”是同义字。在诗的哀歌中并未出现,但在尼希米记第十三章二十二节就有类似的用意:“怜恤”(参阅;尤其是。祭司特别向耶和华提出,希望神顾念祂的百姓。

“百姓”的同义字是“产业”,耶路撒冷人是属于神的产业。有时译为“基业”7。神的百姓落在外邦人的手中,就是一种羞辱。

“列邦管辖他们,为何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那里呢?”(17节下)

列邦竟然来管辖以色列人 神的百姓,怎么不是奇耻大辱呢?“管辖”一词,也在诗第一○六篇四十一节;申命记第十五章六节及耶利米哀歌第五章八节用同一个字,也有相同的涵义。但是这字(Mashel)也可作为智慧文学的用词,可译为讥刺或讽刺。外邦人显然看不起以色列人,尤其是以色列的信仰,认为耶和华神没有能力来救祂自己的百姓。所以用讥讽的口吻问他们的神在那里。(参阅摩西的祷告,他求神无论如何要保守祂的百姓,因为这是耶和华的产业,也是祂的见证,所以神的选民不能这样受辱蒙羞。

“你的神在那里呢?”对以色列人来说,这是最难堪的问题。神的名是不可亵渎的,祂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诗人无法容忍人这样向祂讥讽所以这里的哀求,实在是有说不尽的心意。

 

7 Georges Boyer, Textes juhidiques, ARM 8, cf. Martin Noth, DieUrspru/nge des alten Israel im Lichteneuor Quellen, 18f.

本章概要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1、15节)。可说是本段最清楚的论调与情绪。其中所含有的紧急感较第一章似乎更加深切。作者吁请众人要切实在思想与意志方面改变,切实悔改。这不是只为现在的苦难祷告,更要为未来的危机 耶和华的日子切切求告神。

耶和华的日子是先知长久宣告的信息,甚至神在西乃山显现,已经预示那日子的情况。现在这信息就更加紧急了。这信息是对耶路撒冷的圣所会众的,他们是神的百姓(17节下)。问题是:在耶和华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11节下)阿摩司与以赛亚论这日子,是说没有人可以逃脱,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归向耶和华(12、13节上)。这条路不是自己的设想,或是以礼仪的方法能奏效的,惟一的只有求耶和华自由与恩慈的行动(13节下,14节上)。他们必须悔改,这里没有指出那一方面的悔改,一定是指各方面,完全彻底的悔改。

归向神,承认神的主权,看清神的心意。不再倚赖礼仪的动作,而是先知宣讲的话语,专心等候神,让神在地上的万国,显明祂的旨意。

现在只有求神向耶路撒冷重新施恩,不然就没有甚么前途。老少都需起来,与祭司一起哀求耶和华,这是以色列全会众都要努力的事。他们总是神的百姓、祂的产业,不能为外邦侵略,成为贻笑的话柄。

约珥宣告的信息,耶路撒冷就走向耶稣基督,等候祂降世。有的不这样盼待救主,仍以遵行律法,为生命惟一的途径。但是有些正等候神有自由的行动,以新的恩惠实现祂的救赎。前者终于落在列邦的管辖之下(17节下),而后者盼待神留下余福,使基督为福分,赐给世人,成就神的救赎(14节)。

论新耶路撒冷,约珥的信息十分适切。教会工作好,并不是信心的目标。救赎的道理以及救主的恩惠之外,也应想到将来的审判,所以在基督复活之后,祂升天起,等候祂的再来,更有一种紧急感。

约珥书第二章一至十七节,以色列人必须面对审判,正如启示录七个教会必须面对的危机一样。教会必须悔改,归向神(13节),不然教会的名字有可能被涂抹。但是教会悔改,或者神会转意(14节)。神的审判仍必须从神的家起首。所以撕裂心肠,归向耶和华,因为祂有恩典,有怜悯(13节)。

叁 求告耶和华、有新生命(二18-32

第二章十八节似乎是承接一章四节的钍觥;仍衷ぱ宰詈蟠蠖可畏的日子,这是先知宣布审判的信息。现在先知所传讲的仍是末事,却是救恩的确据,究竟神必怜恤祂的百姓。本章第二十八节:“以后”再带入这确据,成为完美的救赎风景画。

第二十八至三十二节,在希伯来正典中为第三章全章。自拉丁通俗文译本将这几节乃归于第二章,以后七十士译本也作这样的编排(原来七十士译本是照希伯来正典的)。这五节经文的编排,仍有不同的意见。有人将第二章十七节下至十九节,作为这三节经文的前言,成为一个整段。1也有人将第二章十七节上算起2或从第二章十五节算起。3有些学者以这五节作为补充的解释,阐明第三章十五、十六节的经义,甚至有的主张这段经文应成为本书的结语。4但是那些改排的理由似不充足。在循序阅读时,都不难察觉,且看下文的解释。

这里自第二章十八节起的分段,约略分为四小段。第一小段为第二章十九至二十节,这是一种信心的答案,给予确据。第二小段为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节,可分为三首诗。再予确据,加以勉励。第三小段为第二十五至二十七节,强调耶和华复兴的作为。第四小段为第二十八至三十二节,强调复兴的条件:求告耶和华的名。

从文体方面看,有很美的诗文。例如在第二章二十节,是十分突出的体裁。作者钍霰狈骄队被逐的情形分为三短节。第一短节有两个同义字“干旱”、“荒废”。第二短节有两个字对比:“前队”、“后队”,“东海”、“西海”。第三短节再有两个同义的说法:“臭气上升”、“腥味腾空”。这种同义的对比在第二十八至三十二节也极显著。“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仆人和使女”,“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

但是这整段经文并没有一律的诗体,几乎是综合性的,只是信息的中心要义,都以确据的言语为用词,可连串起来,成为完整的一环。

耶和华的言词有第二章十九、二十节、二十五至二十七节,然后自第二十八至三十节,仍以先知传信者的方法宣讲,此外,末事论的语气十分显著,“以后”,“在那些日子”。

在要义方面,前后也十分连接。“求告耶和华”,是解释第二章十二至十七节。第二章十八至二十节,是答复祭司的哀求(17节)。耶路撒冷得着拯救。实际上是答复第二章十八节的话。在那里有剩下的人,为耶和华所召的,他们就有责任,将信息传给后代

 

1 Karl Budde "Der Umschwung in Joel 2," OLZ, 22,1919, 105f.

2 Ferdinand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KEH1, 1881.

3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Obadiah and Joel, ICC, 1911.

4 Hans Wolff, Amos and Joel, 58.

(一)答案(二18-20

“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他的百姓。”(18节)

耶和华答复哀求的祷告。神必发热心。这是指着祂热切的心,有时指祂忌邪的情怀或忿怒的激情,这里是祂的爱,有强烈热切的关怀。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五节及撤迦利亚书第一章十四节及八章二节,神的关切使祂心中火热,急切地要为祂百姓成就大事。

耶和华的日子是神忿怒的日子,有怒火(参阅及那,现在却为耶路撒冷大发热心,施行拯救。

耶和华怜恤,这是祂的自由,是第二章十三节下至十四节上神的恩慈,祂的后悔。耶利米书第十三章十四节神不可怜、不顾惜、不怜悯。现在祂完全转意,不再如祂忿怒的情怀,好似以西结所描述的。现在神完全是肯定的,“我必怜恤他们。”

“自己的地”是耶和华赐给祂百姓的地业,这是祂的产业,所以祂的百姓与产业又是同义字,因为这产业也指祂的百姓,正如前一节(17节)所提说的。现在神必要复兴祂的子民。

“耶和华应允他的百姓说:我必赐给你们五谷,新酒,和油,使你们饱足。我也不再使你们受列国的羞辱。”(19节)

耶和华应允他们的哀求,答复祂的百姓的希冀(参阅下;。神赐给他们五谷、新酒和油,正为补充第一章描述灾害所匮乏的。但是这里没有提到素祭与奠祭。祂只使人们吃得饱足,不再有粮食断绝的现象上)。第二章十九节下,他们不再受列国的羞辱,因为那是他们以往的困苦。列国并不因以色列缺乏粮食而讥笑。问题在于以色列经受不起外患的侵略,因为那是第二章一至十一节所提及末世的战争,是耶和华的日子所有的患难。

“却要使北方来的军队远离你们,将他们赶到干旱荒废之地。”(20节上)

这节与上一节似不甚衔接,但显示耶和华有新的作为,因为祂要除去外患的威胁,使以色列人得享平安。谁是北方来的军队呢?当然不是指蝗虫,因为蝗虫大多来自东方或南方。蝗虫另有论述来交代。如果将本书写作时期作为玛加比时代,那就是希腊的暴君侵略者(玛加比贰。但是本书写作又不可能那么迟,所以不大可能是希腊,事实上希腊也不算是北方。

第二章一至十节提到强盛的民,似是耶利米及以西结所提说北方来的仇敌。耶利米所指的,似乎是历史中实际的仇敌(以赛亚也曾指“远方的民”。但是以西结所提的,几乎是超乎历史的了(三十八至三十九章可与以赛亚书十三章参照)。这是末事的现象,是启示文学中的“仇敌”,该是最后的仇敌。是否约珥书指这种权势呢?

“前队赶入东海,后队赶入西海。因为他们所行的大恶,臭气上升,腥味腾空。”(20节下)

约珥提到“前队”、“后队”是亚兰文后期的用词(参照也都是亚兰文,在表达方面不仅相同)。东海是前面,应是死海,西海是后面,指大海或地中海

“他们所行的大恶”是七十士译本的译词,因希伯来文作“大事”(中文小注)。可能原意为他们的狂妄自大,但是神必使他们全然失败。5

灾祸的威胁终于消弭,欢乐赞美的事就发生了。这就是以下的论述。

 

5 Gesenius-Kautzsch-Cowley, Gesenius~ Hebrew Grammer, 114n. “大”是指自大,参阅经文为诗第三十五篇二十六节; 三十八篇十六节; 四十一篇九节; 五十五篇十二节; 耶利米书四十八章二十六、四十二节; 西番雅书二章八、十节; 耶利米哀歌一章九节; 但以理书八章四、八、十一、二十五节。

(二)确据(二21-24

“地土阿,不要惧怕,要欢喜快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21节)

这是先知因对着答案,而发出勉励的话。耶和华已经应允他们的哀求,除去灾害,使他们得以复兴。现在他应强调的,是信心的确据,自然界要与耶路撒冷一同欢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那些仇敌行了大恶(上一节)。神的大事就是除去大恶,公义终于伸张。

“不要惧怕”在下一节(22节)再重复。“要欢喜快乐”在另一节也再重复,足见作者所强调的。

“田野的走兽阿,不要惧怕,因为旷野的草发生、树木结果,无花果树、葡萄树也都效力。”(22节)

这段主要有三小节,向地土(21节)、向走兽(22节)再向锡安的民(23节)。由自然至历史,来响应神所赐恩惠的喜乐。这里所描述的,是灾害的反面,因为神的恩惠将一切都改变了。第一章十九、二十节指旷野的苦旱,灾害好似火焰一般,烧尽一切。现在果木又结果累累,旷野有青草丛生,一片兴盛的现象。这些都是神的恩惠。果树再结果,原意是恢复生命的旺盛力,就有丰硕的果实,确保丰收。

“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神欢喜,因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23节)

他呼唤地土,因为田地曾荒凉悲哀,出产都毁坏了,现在却因复元而欢喜。他呼唤旷野的走兽,因为们曾因干渴而发喘,因无食物而哀鸣,现在草原丰饶,花果又多,就不必惧怕了。他再呼唤锡安的民,他们曾哭泣、羞惭与哀号、13、14),现在就只有快乐,因为神的恩典丰富

欢喜快乐,原指丰收的欢乐。现在雨水丰足,春雨与秋雨按时降下,地土就经常受了润泽,出产也必正常而且丰盛。第一章所描写的苦旱已经过去,可以将哀哭变为欢笑。

“锡安的民”在别处提到的是耶利米哀歌第四章二节及诗第一四九篇二节。

“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合宜”如照原意可译为“公义”。神赐下秋雨,是照着公义行事,所以这是照祂与以色列有圣约的关系(参阅,这原是合宜的。6

根据拉比的解释,“秋雨”一词也可作“师傅”,虽在上下文不甚符合,但用词有双关语的涵义,也并非没有可能。在死海昆兰集团中(Qumran Community),有“公义的师傅”这个弥赛亚的盼望,就是根据何西亚书第十章十二节及约珥书第二章二十三节。这是极有兴味的研究,虽然并无结论可言。7

提说雨水,秋雨是在十一月间,那时在秋收之后,地土需要雨水滋润,才可回复活力。春雨通常是在三、四月。这两次主要的雨季,可以保持地土的滋润,在夏天干旱的季节中不致使草木枯竭(参照

“和先前一样”神一直施恩,必不致使旱灾继续。他提到“以前”,他也要提说“以后”。神的恩惠不会断绝。

“禾浔芈了麦子,酒m与油m必有新酒和油盈溢。”(24节)

在春天有麦秋,丰收是可豫期的。在秋季有果类的收获,打成油与酒,使生计毫无缺乏,供应十分丰富。整年都有神的福分,这样信心的确据,使人们只有献上感恩,正如第二章二十六节所说:“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

 

6 Hans Wolff, Hosea, 185f. von Rad, Theology I, 374-76.

7 Ovid R. Sellers, "A Possible Old Testament Reference to theTeacher of Righteousness," IEJ, 5, 1955, 93-95. Isaac Rabinowitz,"The Guides of Righteousness," VT, 8, 1958, 391-404. Cecil Roth, "The Teacher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Prophecyof Joel," VT, 13, 1963, 91-95.

(三)展望(二25-27

“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25节)

上段经文钍鲎匀唤缁指吹南窒螅又在此处重述原有的蝗灾。那些年所损害的,现在神要补还。

关于蝗灾的情形,四个名词在此又重复,但在次序方面不尽相同。剪虫原在开端,现在列在最后。作者是否有特别的用意,似无任何迹象可以依据。但是重述四个名词,为加重语气,着重灾情之惨重,必是事实。

蝗虫被形容为大军队,又是第一章六节的涵义,似指末世战争的敌军,正如第二章十一节所描述的(参阅

“补还”是法律用词,是一种补偿或赔偿的行为(可参考,“约书”的法典中处理财产〔牲畜是财产〕损害的事)。8

“那些年所吃的”。可见蝗灾不只是短期的,而有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是经年的,也需要有几年的时间逐渐恢复。

“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节)

补还的事不只在保证,也成为事实。日后他们在丰富与饱足之后,必想到主的恩典,而献上赞美的祷告。这几乎是出于自然的感恩。他们知道耶和华是行奇事的主。“奇妙”是一种非常的事,决非人的理智所能明白的。耶和华实在行了大事

神的名在下一节也再提说。

“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7节)

这节经文的内容,是以西结及以赛亚(后半部)常用的字句,表明以色列人对神有新的认识,承认耶和华是在他们中间。在“以色列中间”也在别处出现(如。耶和华在以色列中间,继续有恩惠的作为,这是对将来的展望。

下半节也是展望的。回顾过去,他们在灾殃中几乎灭绝。但是,神的恩典是永久的,因为耶和华是永远的神。祂是“耶和华你们的神”,祂是施恩的神。9祂是与以色列建立圣约,祂必向他们信实到永远。祂是惟一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这也是以赛亚书后半部多着重的真理。祂是独一的真神。

这里有信心的承认(Recognition formula)施恩的应许(Formula of Favor),在亲切的启示(Self-Disclosure Oracle),确据的保证(Assurance Oracle)之内,足见内容的丰富。

本节再重复这句话:“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27节)。但在字句的结构上稍有不同之处。本节这句结语可作:“我的百姓必不再蒙羞,永远不至羞愧。”其重点在“不再”,这里值得注意的,也在“我的百姓”与“你们的神”,这是圣约的条款(Covenant formula):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百姓)。

本节不是结语,却为转折点,接续上面的论述,引入以下的信息,作更有力的进展。

 

8 Friedrick Horst, "Recht und Religion im Bereich des AltenTestaments," EV Th. 16, 1956, 49-75.

9 这种所谓“施恩的应许”(Huldformel: formula of favor),可参阅WaltherZimmerli, "Das Wort des go/ttlichenSelbsterweises (Erweiswort), eine prophetische Gattung"in Melanges Bibliques rediges en L~hommeur de Andre Robert, 1957, 159.

(四)应许(二28-32

“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28节上)

“以后”是一个新的开始。以往曾有蝗灾与旱灾,损害惨重,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复原。原气大伤,逐渐补还。神再施恩,又降沛雨甘霖“和先前一样”(23节)。以后要成就更大的事,比先前的“大事”(21节)更加奇妙(26节)。这是对未来的展望,神的应许必然实现,祂要行在以色列中间(27节)。

首先,神要将祂的灵浇灌,好似浇灌水与血。将灵浇灌下来,好似将心倾倒出来,好似“倾心如水”。“倾心”是倾心吐意,完全没有保留地将个人的心思意念感觉情绪倾倒,与别人分享或分担。灵还不只是心思意愿方面,更是指着活力与意志,甚且化为行动,是精神的力量所表现的。10灵是神赋予人生命的力量,是神自由的行动,却不在人自行的运用。灵是要达成大事,有历史的任务必须完成的。灵是活力,正与肉身的馊跸喾础I竦牧槭怯懈新与坚强的力量,使人得着救恩,不致再在不稳的形态之中,也不会无力遵行神的律法。所以当神的灵浇灌在凡有血气的,是指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完全给予,使人在脆弱之中,有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审判的日子快临近的时候,更需要救赎,使他得以蒙受赦罪的恩典,神为他造清洁的心,使他里面重新有正真的(坚定的)灵

约珥在这里提说神的灵是赐力量的,使人有三种特殊的能力:说预言、作异梦、见异象。这三种其实是三个同义字,着重属灵的感受。

“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28节下)

这里约珥并非以西结所说的,赐下新心与新灵,人若重新顺服,遵行律法,必蒙神这样的福分。神将祂的灵浇灌下来,也不是使祂的子民有新的生命,新的自然环境。这里的重点好似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九节所说的,使以色列家重新有生命的力量,成为先知的国度。他们并不先向万民宣告救恩的福音,却建立合宜的关系。然后再使列国得着救恩,他们却先得着特殊的灵力。

约珥似乎并非希望以色列民族有特殊的灵恩经验,好似扫罗王的经历。他着重的是先知的经历,得以见证神的能力。约珥大概不注意耶利米的话(或者他是在耶利米时代之前),因为耶利米是反对异梦的,认为那是假预言。但是在民数记第十二章六节说:先知有异象,看见耶和华向他显现,也在梦中与他说话。所以异象与异梦是正当的启示。但是神的灵浇灌下来,有新的属灵经验,却是约珥所着重的。

这是先知的经历,他可有特殊的觉察,看见新的事物,有新的见解。神的灵感动人说话。他也深信神的灵浇灌他,表明神与他同在,使他确信神的应许,体认神与他有更亲密的关系,好似耶利米论“新约”的内容,人有属灵的知识,以致人可以求告神,而神也在呼召人。

“凡有血气的”指所有的人,有时甚至也包括动物、17)。这里大概不是指全世界。11而是指以色列中每个人。约珥既强调这是神对以色列的应许,这事仍只行在以色列中间。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似在第三章二节起。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的,这里的言词是直接的,正如第二章十九至二十、二十五至二十七节。你们的儿女,老年人,少年人,指不同的人,儿女是指将来的世代,这是“以后的事”。老年人与少年人只是老幼都在内,并非只重视老年或少年(参阅。这里指着以色列中所有的人,都在神的灵交之内,有新的生活,生活中有属灵的经验。

“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29节)

这里提起仆人和使女,或男女奴仆,不仅加强这里的论述,甚至也有革命性的见解,论社会的改革。古代律法对奴仆已有设置、7、20、26、27、32),他们也能在耶和华面前欢乐。但是男奴似乎高于女奴,直到申命记的法典,才使男女平等(如等)。在先知书中,信息尤其侧重社会公义,为那些奴仆与穷人申冤(如。现在神将祂的灵浇灌人,连奴仆也包括在内。

所以第二十八、二十九节,是为应验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九节。神的灵浇灌以色列家。这是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30节)

现在宇宙的一切也有改变。“奇事”未必一定指非常的事。但是在自然界有甚么现象,无论怎样平常,却有表记,或象征,来说明某些事。这字原意为“记号”,在圣经中有时以神迹奇事来说明,就以埃及的情形来说明。以色列在出离埃及以前,神曾用灾殃警告埃及,这些也都是奇事或记号,说明神的大能。在拯救以色列人的时候,有血、有火也有烟柱。在埃及有死亡的事,在西乃山有火焰与云柱与火柱,烟云笼罩,表明神的显现与同在。这是可怕的景象,审判异邦与拯救以色列是同时的,耶和华启示的有公义与慈爱。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1节)

日头变为黑暗,似乎不是单指日蚀,因为下文说月亮变血,必是非常的景象。这必是大灾难的现象,警报耶和华的日子要来到。耶路撒冷正面对历史的危机,连自然界也有反常的事。但在这大日未到之前,神有极大的恩惠,人也有强烈的祈求(17、19节)。但切切悔改却是最重要的事。

有的经学家解释这段经文是指战争与火山爆发。战争的时候必有血有火。战云密布,战火好似云层一样笼罩大地。这也是火山爆发的现象,火浆喷出来,连日头都昏暗了,夜间月亮红得好似鲜血一般,“月亮都变为血”。这样可怕的景象,有天灾又有人祸,充分呈现了奇事,是末世的记号,预言耶和华的日子即将来到,人们怎可不儆醒惊觉,惧怕非常。12

“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32节上)

“到那时候”就是在那情形之下,以色列已经知道耶和华在他们中间,又知道神是惟一的。这位立约的神是永远信实的,祂的百姓必永不再羞愧(27节)。那时也指“以后”,当天象都变更了,大灾难成为“记号”或“奇事”。是大而可畏的日子的豫兆。新生命已经显示,人们也可与神有灵交,且有属灵的体验。所以他们有逃脱灾难的机会,神必向他们施行拯救。

约珥说这应许,必依据诗中“锡安之歌”(四十六、四十八以及七十六篇),也有以赛亚的宣告。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最后的希望。13

求告耶和华的名,通常是指敬拜,也指见证,在异教的环境中作信心的承认。这是在列国之中公然敬拜耶和华。这样必蒙神拯救,耶和华是他的避难所,无论在那里有危险,对耶和华却始终忠贞不渝。

“求告”还有进一步的涵义,那就是响应神的呼召,而愿进入神的恩典之中的,与神有十分亲密的关系。这是信心的态度与行为。14

“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32节下)

“照耶和华所说的”,是指许久已有的言词,不是新的启示;参阅

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正如俄巴底亚书1:第十七节所说的。那些逃脱的人必是存留蒙保守而余剩的人(用词不同,本书为Srir 其他为Pelitah,中译词都作“逃脱”,俄14;。他们是余数,却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

锡安山与耶路撒冷并用,原是着重圣殿的所在,而不是在于地区的划分。耶和华拯救的人,也应包括逃离耶路撒冷以外的人,这些剩下的人是散居在各地的。耶和华要召他们回来。

人向神呼求,神就向人呼召。呼召也有拣选与委派的意思。神是否重申祂拣选的恩典?(参阅撒迦利亚也强调这余数的道理,有三分之一仍必存留,他们不在灭亡的一群,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这些人似乎不是“凡有血气的”,而指凡求告主名的,在锡安山上,或被召回到圣山上的,都蒙救恩。

在七十士译本似多加意译的内容,将“剩下的人”改为“传福音的人”,他们不仅蒙神的保守,更得神的差派,他们确成为复兴民族的核心人物。

 

10 George Pidoux, L~hommedans L~Ancien Testament, CTH 32,1953, 22.

11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Obadiah and Joel, ICC, 123 主张“全世界的人”。

12 Wolff, Amos and Joel, 67, 68.

13 Th. C. Vriezen, Jahwe en zijn stad, 1962; Georg Fohrer,"Zion-Jerusalemin the Old Testament," TDNT 7, 312-18.

14 Gesenius-Kautzsch-Cowley, Hebrew Grammar, par,119k; Oskar Grether, Hebra/ische Grammatik fu/r den akademischen Unterricht, Par. 89b.

本章概要

这段全部可谓恩惠的确据,为答复他们的祈求,神应允他们。蝗灾与旱灾(第一章)终于过去,神的审判并未除掉,因此他们仍须切实悔改。从以色列目前的困境上、21-26)至将来的危机下,20、28-32),以色列人又怎么应付呢?惟一应付的办法,就是仰望神的救恩,因悔改而蒙神的怜悯,得着神的顾惜

本段的转接点是第二章二十七节,现在有神亲切的启示。一方面在目前的危机,神正在他们中间,由于神丰富的供应,祂行了大事(21节下),他们就欢喜快乐,感谢赞美,承认神守约的信实、27)。可见神的百姓必不会被灭绝。这是约珥信息的中心。在另一方面,先知的信息必成为呼召的声音,叫醒他们认清神还有恒久的心意,曾经宣布及俄17)。神将与以色列民有更亲切的交往,使他们有更属灵的体验。那是不分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的。以神的大能,他们整个百姓必得着再造之恩,也是个人蒙恩的经历(28、29节)。历史的结局在前面,整个宇宙都会有大灾难,这是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但那不只是恐惧的绝望,却有得救的盼望。凡求告耶和华的,都得救,且蒙保守。

第三十二节上是新约重要的真理,凡求告主耶稣基督名的,必定得救。使徒保罗认为这不只是局限于以色列人。“凡”是指所有的人肯承认主名的,得蒙救恩。

使徒彼得在五旬节,就引用约珥书这段经文,解释救恩的原委。在路加的观点,五旬节是末时的开端,不是结局。所以这是属灵的景况,使早期基督徒充满灵力,宣讲福音。神的大能使耶稣从死里复活,所以神再将祂的灵浇灌在信者身上,与他们有亲密的灵交。

由于主耶稣的恩典,约珥书的应许,是对世上全人类,因为旧约的应许,实现在新约的时代。约珥书的主题,也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这也是特地帮助现代的犹太人看清救恩的涵义。在基督里,神的百姓才永远不至羞愧。那在乎他们切实向主耶稣悔改。在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仍有机会,神的灵已经浇灌下来,人们都可以得着属灵的恩典。锡安山耶路撒冷之前,有了主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就有救赎的恩典,这是为全世界的。谁能逃脱最后末日的审判呢?这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各地凡肯信靠的人们

所以约珥书第二章十二节起,是劝勉也是警戒,是挑战也是命令。有信心的宣告,有救恩的盼望,有悔改的呼召,因为神有恩典,有怜悯。

--A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约珥书第三章

肆 审判临到选民的仇敌(三1-21

第三章照希伯来文正典是第四章,为继续第三章的论述,分章实在并不十分明显。信息的内容依据阿摩司书(第一章二节在约珥书第三章十六节上),以赛亚书(第二章四节下或弥迦书第四章三节下,在约珥书第三章十节;以赛亚书第八章十八节下,在约珥书第三章十七节上;以赛亚书第五十二章一节,在约珥书第四章十七节下),以及俄巴底亚书1:(第十一节在约珥书第三章三节,十七节在约珥书第三章十七节)。本章甚至也参照历代志(约珥书第三章二节下的资料)。在第三章十七节,似可见到以西结书的影响;如果将约珥书的日期算得较晚,尤其是第四至八节以及第十九节(论埃及与以东)。这些只是推断,并无明确的结论。

本章论四围的列国(2、11、12节),因为锡安山耶路撒冷得着拯救,外邦一定要败退。这是续述耶和华应允以色列的呼求,施行救恩。耶和华继续有直接的言词,在本章第一至三、四至八、十二、十七节及二十一节上。

耶和华亲切的启示,以信心的确据开始体会,应自第二章二十七节。那是一个桥梁,将过去与未来撑架起来。本章的开端“到那日”与第二章二十八节“以后”,同样是指向未来,本章信心的确据,在于认识神,祂再启示,“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17节)

本章大致可分为五段。(一)第一至三节,宣告列国万民受审判。(二)第四至八节,向推罗西顿和非利士四境的人说话,显示神报应的公义。(三)第九至十四节,再论审判,战争无法避免,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四)第十五至十七节,再述锡安的安全,在圣山上,耶和华要作祂百姓的避难所。(五)第十八至二十一节,埃及与以东必荒废,但犹大必存到永远,因为耶和华住在锡安。

经学家大多提出问题,关于第四至八节及第十八至二十一节两段经文的背景及写作时间。前者论巴勒斯坦的滨海地区的列邦 推罗西顿和非利士。后者论以色列南方的邻邦 埃及和以东。他们将写作日期视为最晚的阶段,甚至在波斯以后的希腊时代(下文再待讨论)。但是重点在于那些列国是外邦的代表,他们将以色列分散在列国,分取神的地土,所以在神震怒之下。以色列是“我的百姓”、“我的产业”、“我的地土”(2节),是在神眷佑之中。在第十八至二十一节这段经文,使读者联想以赛亚书第二十四章二十七节;以西结书第三十八、三十九章以及撒迦利亚书第十二至十四章。这些都有启示文学的意味。这里作者有意将神的百姓与列邦万民不同的命运,作尖锐的比较。

(一)列国受审判(三1-3

“到那日,我使犹大和耶路撒冷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1节)

这里继续以上(二章)的论述,“到那日”就是“到那时候”。同样的用字也在耶利米书。在耶利米的信息中,为宣告巴比伦的沦亡,除去北方的威胁,而确保犹大的拯救,耶路撒冷终于安全与安定。约珥信息的重点也在于此,因为以色列与列国的关系,引起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以后都要解决,犹大耶路撒冷最后必得复兴。

“被掳的人归回”,也可译为“从苦境转回”(参阅用词相同),在西番雅书第三章二十节及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五节有同样的用语。1

“我要聚集万民,带他们下到约沙法谷,在那里施行审判。”(2节上)

“聚集”以着重语气的结构(文法名称为Piel:Intensive stem),指审判(参阅

约沙法谷在旧约其他经文从未提及,在新约时代,只提汲伦谷,这山谷当然不是平地,而是类似河道的低洼地。2可能这是指空旷之地。四面有山环绕,可作审判之场地(2节下、20节下)。也是可作战场的(11、14节)。约沙法原意为耶和华审判之作为,所以用这名称为象征。这是最后的战争,是从北方来的军队,来敌挡耶和华的,所以是指末事的。现在耶和华带他们下来,正如神曾带他们成就祂命的(11节上)。耶和华似乎不是审判官,而是执行官,先带他们下去,然后再施行审判。

约沙法谷是否历史的回忆,就是犹大王约沙法从事战事的史实,记载在历代志下第二十章?历史原是神审判的记录,启示神公义的作为。

“因为他们将我的百姓,就是我的产业以色列,分散在列国中,又分取我的地土。”(2节下)

这些万民迫害耶和华的百姓。“我的百姓”曾在第二章二十七节下及第三章三节(参阅。第二十七节下“我的百姓”四面有敌国围困,现在这里有同样的困苦的处境。神的百姓这里必指南方犹大与耶路撒冷,也用以色列的名字。列邦首先加害于以色列人的,是将他们分散在各处。这字“分散”在旧约中不常用。诗第一百四十七篇十六节“撒霜如炉灰”,分散是撒开。耶利米书第五十章十七节“分散”的羊,把们打散。这里的分散,是“驱散”的意思,先被亚述的王将北方的以色列人驱至列邦。以后又有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掳至异地。前者发生在主前733年及721年。后者的事是在597年及586年,是将南方的人们驱散。这样征服者就将耶和华的地土掠取(参阅。这是耶和华的地土,是分给以色列人承受为业。所以外邦分取,是掠夺耶和华,这样的罪无可宽宥。

“且为我的百姓拈阄,将童子换妓女,卖童女买酒喝。”(3节)

拈阄的事是指责列邦的罪。俄巴底亚书1:第十一节,先知责备以东掳掠雅各的财物,为耶路撒冷拈阄分掳物。那鸿书第三章十节尼尼微人也有拈阄的罪行。这里侵略者以拈阄来分战俘。他们将童子卖为奴仆,换取的钱用来嫖妓。将少女卖掉,为饮酒狂欢。对这些无助的人们当作商品一般沽卖,对以色列人来说,是无可想象的。在申命记第二十一章十四节:战俘决不可为钱卖他。善待无助者是应有的道德,所以外邦人的罪,是神不能宽容的。

这节经文中译词是根据亚兰文译本。七十士希腊文译词作:“将童子卖作娼妓”,涵义就不相同。罾亚译词与亚兰文相似:“以童子作妓女的身价出售。”这些都表明他们藐视基本人权,为不法的罪行。

 

1 Hans Wolff, Hosea, 123, 从用语的历史研究,可参考Andre Dupont-Sommer and Jean Starcky, Lesinscriptions arameennes de Sfire, 128, Martin Noth, "Der historische Hintergrund derInschriften von Sefire," ZDPV, 77, 1961, 149.

2 Armin Schwarzenbach, Die geographische Terminologie im Hebra/ischen des Alten Testaments, 1954, 38.

(二)报应的公义(三4-8

“推罗、西顿和非利士四境的人哪,你们与我何干?你们要报复我么?若报复我,我必使报应速速归到你们的头上。”(4节)

推罗、西顿与非利士地区一同提及,他们是采取一致的行动,胁迫犹大人,他们仅受警戒。从历史背景来研究,那必在主前第四世纪之前,在亚历山大帝东征还未成就的时候。西顿原比推罗重要,西顿人即指腓尼基人,包括推罗人。在主前第十世纪,推罗就取代西顿的地位。在波斯时代,推罗与西顿才在同样的地位。3非利士四境应包括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迦得及以革伦(参阅。可能不仅在城市,也包括乡村。他们对以色列的危害,必得罪的报应。

在本节的开端应有“况且”的字样,表明是承接上文的。虽然学者认为第四至八节是后加的,并非原有的经文。但是这里却有非常明显的衔接点。

几个简短的问号,可说是法律程序中辩论的方式。“你们与我何干?”他们是否注意耶和华的作为,不会使神不取行动的。“你们要报复我么?”第二个问话原意为“你们向我作了甚么?”(参阅。这双重的问话,必使外邦受了震惊,因为耶和华要有行动了。神报应的行动会尽快地实现出来(参阅俄15下;

“你们既然夺取我的金银,又将我可爱的宝物带入你们宫殿。”(5节)

这是侵略者掠取金器银器,是从圣殿中夺得的,是耶和华的圣物(参阅,正如历史的记载所述的。这里的金银也可能指犹大耶路撒冷个人的财物,也应该算是耶和华的。他们掠夺了之后,就放在他们的宫殿或圣殿内。古代苏美里亚的亚甲文用词,二者都可解。4此处译作“宫殿”,可能较为恰当。

“并将犹大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希腊人,使他们远离自己的境界。”(6节)

贩卖人口是极羞辱的行为,将人当作商品,尤其可耻。他们将犹大人带走,远离他们的住处,无法归回,实在是极恶毒卑鄙的行为。希腊人在中译词有小注:“原文作雅完人”(Javan),是希腊语的地区,旧约中屡经提及等)。

“我必激动他们离开你们所卖到之地,又必使报应归到你们的头上。”(7节)

耶和华现在要施行报应,祂要用牺牲者成为报复者。本来那些被卖的人是多么无助,被卖到之地更是陌生的环境,无法逃脱,也无可投奔,求告无门。但是神为他们申冤,使他们看见报应落到那些欺压的人身上。神是施行报应者,他们先在该地无法立足,必须离开。以前是被卖的人被带去,现在是作恶事的人被赶走。

“激动”是神的行动,原意可译为“驱使”或“催迫”,所以那些人离开是不得已的。这在下一节才说明他们是怎样被驱走的。以前他们怎样将犹太人卖到远方,现在是他们卖给远方示巴的人。犹大被卖的人自身当然无法报复,他们无力作这事,也不可这样作恶。但是神报应的公义必然临到这些恶者,他们无法逃脱。

从历史背景来研究,那些作恶的外邦人,就是腓尼基与非利士人,他们曾将犹大人与耶路撒冷人卖给希腊人。以后亚历山大帝东征的时候,约在主前332年,推罗与迦萨终于无法抗拒而败亡。希腊人极会贩卖奴隶,就掳掠推罗与迦萨人,卖给远方的示巴人。

“我必将你们的儿女卖在犹大人的手中,他们必卖给远方示巴国的人。这是耶和华说的。”(8节)

“卖在犹大人手中”是七十士希腊文译词,原意是“藉着犹大人的手卖给……”。那不是说犹大人是经手贩卖人口的,而是因犹大人受屈的缘故,他们就要受应得的报应。犹大人在困苦中求告耶和华,神为他们申冤。他们的祷告好似诗第一百三十七篇七至九节:求神记念这仇,施行报复(参考俄18;

示巴人是在远方,大多是经商的人,来自阿拉伯南部,在旧约中屡经提说。他们受了希腊人的罪恶的影响,也贩卖起人口来,而他们的目标是那些滨海地带的腓尼基人与非利士人。其实西顿人比推罗人还要早遭浩劫。在亚历山大帝东征以前,西顿已经受制于波斯王亚达薛西三世(Ochus),时在343年。这些历史的报应,已经证明神的公义,这公义是罚恶的。在历史的见证中,向世人昭示。

 

3 Martin Noth, "Pho/nizier,"RGG, 5, 360-62; Walther Zimmerli, Ezechiel, 601-6.

4 Zimmerli, Ezechiel, 220, Wolff, Hosea, 146.

(三)末世的战争(三9-14

“当在万民中宣告说:要预备打仗,激动勇士。使一切战士上前来。”(9节)

这是先知的呼声,呼吁人们承担先知的工作,在万民中宣告。神的百姓要成为战士,在列国面前执行审判。要预备打仗,这也是耶利米书第六章四节的呼声:“你们要准备攻击他。”敌人已经来到攻击耶路撒冷(参阅。勇士与战士在第二章七节提说,那里是外邦来侵的敌人,现在神的百姓自己必须奋起,不可等待。

“一切战士都进前来,上前来。”这是原文所述的。进前来是为出战。上前来,是上耶路撒冷的圣山、16、18。这样的呼喊与以赛亚书第八章九、十节有些类似,只是那里只为激动外邦人。但是耶利米书第四十六章三至六、九、十节更是呼唤出战的,但激动外邦人,以色列会败亡,最后外邦也必灭绝。现在却是以色列人直接出战,执行审判,但外邦人也尽可争战的。

“要将犁头打成刀剑,将镰刀打成戈矛。馊醯囊说:我有勇力。”(10节)

这是讽刺的话,正与弥赛亚预言相违。当农具成为武器,生产的工具成为杀人的利器,杀戮必然发生。

馊醯囊说,我有勇力。表明他没有惧怕胆怯,其实他才是真正的懦夫。倚靠神的人不同,“馊醯谋厝绱笪馈保ㄑ鞘

“四围的列国阿,你们要速速的来,一同聚集。耶和华阿,求你使你的大能者降临。”(11节)

列国受催促,急速地从各处云集一处,集中在战场,那战场在那里呢?在下一节宣告。七十士译本将这些用词作为命令:赶紧……前来……聚集,看来十分有力。在拉丁文译词,将“赶紧”译为“冲出”,似乎更加紧张。亚兰文译词全都是勉词,好似中译词的语气。

第十一节下的译词甚有出入。亚兰文译作,“耶和华要破坏他们战士的力量。”中译本循希伯来文的词句,但“大能者”似嫌过强,可译为:“耶和华阿,求你将你的勇士领下来。”(参阅下;下;。有的译法,不将“耶和华”为呼求的称谓,而当作主词:“这样耶和华就可以破坏你们的勇士。”5从上下文读起来似乎较为合理。

“万民都当兴起,上到约沙法谷,因为我必坐在那里,审判四围的列国。”(12节)

这里耶和华不是战士,而是审判官,宣布罪状。神在约沙法谷登上宝座,向列国宣判,好似撒母耳记上第三章十三节所用的字“降罚”。神以全地的王的身分,降罚给万民。祂坐着为王,来审判世界下)。

“开镰罢,因为庄稼熟了。践踏罢,因为酒m满了。酒池盈溢,他们的罪恶甚大。”(13节)

这里的图画改变了,从战场至田野,由战争的毁灭至田野的庄稼,就是收获与m酒的景象,但都表征着审判。在弥迦书第四章十三节,呼喊锡安的民起来踹谷,也是从收获说到审判。

`刀是割葡萄的,葡萄已经熟透了(同一个字在“开滚”的锅,也是同样的动词)。割下葡萄来践踏,也指着刑罚。踹酒m,使酒涌流。盈溢的酒表征列国恶贯满盈。耶和华是踹葡萄酒的,祂的衣服也必沾满红色的葡萄汁,好似鲜血一样,如在战场一般。这节正如上面一样,没有指定向谁说话,但这是耶和华的宣告(2、12下,17节)。

“许多许多的人在断定谷,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断定谷。”(14节)

审判的景象,从踹葡萄又转到战场的惨状,是与耶利米有雷同的描述。战争也常是先知描绘耶和华的日子、15等)。

约沙法谷现在描写为断定谷。“断定”原意为审断的意思,与“审判”同义。耶和华的日子已经开始了

“许多许多的人”是希伯来文的原意,希腊文译本中的一种(Theodotion)与拉丁文译本都有类似的译词。但是另两种希腊文译本(Aquila and Symmachus)译作:“聚集、聚集”。七十士译本译作“哄嚷”,当然也指人多甚为熙扰(参照。所以有的译为“熙嚷、熙嚷”,也是十分生动的语调。6

“断定谷”在亚兰文译本仍作“约沙法谷”(2、12节),表明这审判的场所仍是古战场,不仅令人凭吊历史悲剧的往事,也看见神的审判临近,万物的结局在即,人们都必须迎见神 审判的主。

 

5 Wolff, Amos and Joel, 74, 80.

6 Wolff, Amos and Joel, 73.

(四)安全的保障(三15-17

“日月昏暗,星宿无光。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从耶路撒冷发声。天地就震动。耶和华却要作祂百姓的避难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15、16节)

日月星宿都变为昏暗,是预告耶和华的日子。这已在第二章三十一节描述了。这大而可畏的日子是从耶路撒冷来的。这是有神的怜悯与恩惠,因为祂顾惜,怜恤祂的百姓、18、19)。这里第三章十五节是重复第二章十节下,第十六节也重复第二章的论述。但是第十六节似乎是引述阿摩司书第一章二节上,或由耶利米书第二十五章三十节重加解释。7

耶和华从约沙法谷来到锡安山,祂是在那里要审判列国,好似阿摩司在信息的开端钍錾笈幸谎及以下)。现在耶和华在审判列国的地方,却作为祂百姓最可靠的避难所。避难所是巨石所造的堡垒,为防卫之用,敌人无法攻取,这是为以色列人所预备的。这是坚固的保障,长远为耶和华的百姓所预备的。

“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且又住在锡安我的圣山。那时,耶路撒冷必成为圣,外邦人不再从其中经过。”(17节)

信心的确据原在于神亲切的启示,首先在第二章二十七节已经述明,且有施恩的应许。以色列人应该认识耶和华是以色列圣约的神,祂的作为还不仅在他们,祂最后的目标,还是地上的列国。所以从第二章十八节,一直到第三章,都具体说明这一要义。耶和华说:“我住在锡安我的圣山。”正如以赛亚书第八章十八节。锡安山实在是“我圣所的山”(参阅俄16;。耶和华住在耶路撒冷中,但祂也实在住在祂百姓中间。在约珥,神的圣所是祂居住的帐幕。8耶和华既在锡安居住,所以耶路撒冷是圣所的所在,本身就是圣所之城。根据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二十一节,在耶路撒冷和犹大所有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是未受割礼的人,或商人(即迦南人,,或恶人,都不得从城中经过。这些人就是约珥所提的“外邦人”,可见耶路撒冷圣城的高贵。

耶和华亲切地启示祂自己,祂是圣约的神,住在锡安使耶路撒冷成为圣洁的城,不容异教的外邦人自由出入。耶路撒冷必成为圣,是圣所,不仅只在礼仪上圣洁,更在立约的关系上圣洁,成为圣约之民的避难所与保障。这一点约珥的思想更接近以赛亚书后半部。凡是真正悔改并相信耶和华怜悯的,就必明白信心是有确据的。神已经应允,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也是他们拯救的时候。所以他们敬虔的人必须在耶路撒冷恪守敬拜的礼仪,深信耶和华必在锡安居住治理,属祂的子民必享平安。

 

7 “避难所”一词的涵义,可参阅Hans-Joachim Kraus, Psalmen,342, 解释诗第四十六篇一节。

8 这一用词(shaken)是支搭帐幕或居住的意思。Arnulf Kuschke, "Die Lagervorstellungder priesterschriftlichen Erza/hlung,Eine u/berlieferungsgeschichtlicheStudie," ZAW 63, 1951, 84-86.

(五)永存的锡安(三18-21

“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犹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滋润什亭谷。”(18节)

到那日,在耶和华的日子就有两种显著的现象。耶和华审判了列邦,祂的百姓得以完全自由平安,耶和华住在锡安。此外,地土在耶和华的祝福之下就丰饶非常,物质丰富(18节),也不再有任何外患(19、20节)。这幅佳美的图画,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美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泉源是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18节下),说明地土的丰饶,是由于耶和华住在那里的原因。关于经济情形的好转,在第二章十九至二十六节已经钍觥J澄锏墓┯Σ唤龌指凑常,而且更扩大容量幅度,是神迹奇事的表显。耶和华的日子是外邦受审判而以色列获拯救的日子、9-17),现在又加上乐园的描述。耶和华不仅是他们的避难所,更有丰富的供应。这里几乎与阿摩司有同样的描绘:“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末世的盛况必包括丰收与自由,物质之丰富,将地土描写得与乐园一样,物质生活以外,还享受政治自由的生活。但是阿摩司书没有提到圣殿流出的泉源。

再看第一章五、二十节所有的悲叹,那是人们因没有甜酒而哀号。溪水干涸,草场也无草木。现在甜酒充溢,这甜酒好似歌书的“香酒”,虽然石榴酿成的香酒与葡萄酿成的甜酒并不相同,都是给人享用的。再有这里的水流与泉源涌涌,完全没有干旱的现象了。

现在奶多,牛群必极肥壮,一反以前的情况,再没有匮乏的现象,只是丰富有余。

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就汇为水流,在以西结书有很清楚的钍觯ㄋ氖;参阅以及9约珥书第三章十八节与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一至十二节在文字方面并不相似。比较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八节,涵义更不相同,因为约珥并没有撒迦利亚那么精细的描述,因为他看见活水分为两半,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虽然约珥也提到东海与西海,但是用意并不一样。

什亭谷只有约珥提及,是否现在巴勒斯坦的Wadi es-Sant?10从伯利恒向西到迦得,11如果根据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泉源从殿中,这谷就该在耶路撒冷的东边,可能与汲伦溪衔接,从犹大旷野直伸展至死海。这必是很大的山谷,可以有辽阔的视野,使以西结能看得那么远。这什亭谷也可称为“皂夹谷”(Valley of Acacias),皂夹木的树是在缺水的地方长的。可能约珥的思想中,没有注意皂夹木是制造圣殿器具的重要木料、24。为甚么提到“什亭谷”或“皂夹谷”,似乎没有作清楚的交代。但是重点是在神居住的地方,既是耶和华以色列神显出的所在,必有丰富及兴盛的生命力,这也是神奇妙的作为。

“埃及必然荒凉,以东变为凄凉的旷野,都因向犹大人所行的强暴,又因在本地流无辜人的血。”(19节)

耶和华住在以色列中间,犹大必得着政治的自由,他们能脱离主要的仇敌埃及与以东。在本章第一至三节及第九至十四节,只笼统地提说列邦。但是第四至八节提出推罗、西顿和非利士,现在也具体地提出另外两个国家。埃及一向是以色列的仇敌及以下;。以东也成为神百姓的仇敌,尤其在耶路撒冷败亡的时候,约为主前587年,他们趁火打劫,给予以色列人许多困扰(俄10-14;。所以约珥提及耶和华的日子,在神审判的列国中,埃及与以东必不得幸免。

“荒凉”一词是在西番雅书常见的、13)。这在以西结书也是常用的,在二十次以上,尤其指埃及、以东、7、9、14、15)。

他们最大的罪是敌挡神,迫害神的百姓,行强暴的罪恶(俄10),埃及的罪恶形容在列王记上第十四章二十五、二十六节以及列王记下第二十三章二十九节。

“但犹大必存到永远,耶路撒冷必存到万代。”(20节)

犹大耶路撒冷是耶和华的居所,所以在那里也必永远有神的百姓长远住着。“存”字可译为居住,犹大必有人居住到永远,耶路撒冷也是这样,代代相传。这就与“荒凉”成为相反的用词(参阅下;

耶和华在争战中取胜之后,就定居在锡安。祂的百姓也因此可以安居,他们的家园不会再失去了。这必须在耶和华的日子才可完全实现。

“我未曾报复流血的罪,现在我要报复。”(21节上)

这半节似与第十九节下衔接。耶和华看见外邦流无辜人的血,并没有免去他们的刑罚,神没有报复,现在却到报复的时候了。神也并非免去以色列的刑罚,但允许外邦人害以色列,并不许他们过分,现在神必起来报复,除去以色列的刑罚,而外邦人必受罚,无可避免。“现在我要报复。”这是七十士译本的语气。

“因为耶和华住在锡安。”(21节下)

这句话应在第二十节之后,这意思就连贯了。神住在锡安,祂也坐着为王,祂管理与施恩,祂审判与拯救。祂是永远为主的,属祂的人也必存到永永远远。

 

9 参阅Kraus, Psalmen, 343f.

10 Bewer, Obadiah and Joel曾经提及。

11 Gustaf Dalman, "Jahresbericht des Instituts fu/r das Arbeitsjahr 1908/9," PS, 5,1909, 13; Martin Noth, The Old Testament World, 89.

本章概要

选民与万民,是本段的要义,从第一章开始就有了。但是最主要的主题在耶和华的日子,选民与万民都会在灾难之中,但是神似用外邦的军队,成为祂审判的工具,对以色列难免是一种威胁。不过第二章二十节起,情形才有转机,第二章三十二节更具体地说明选民的前途。耶和华的救恩并没有离开他们。在最后一章,要旨才明显,耶路撒冷成了避难所,所以犹大耶路撒冷是此章(第三章)的中心主题,他们是耶和华的百姓,祂的产业,因为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2、3、16、17节)。

论以色列与列邦,还是指向以色列与她的神。神宣告了祂的作为,就是扭转犹大与耶路撒冷的局面(1、2、11、12及16节)。耶和华启示祂自己,使众民都能认识祂。祂的启示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使以色列自身必须认识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神住在锡安。第二个阶段,使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是审判世上的列国。祂的行动都与祂历史的目的有关,最后引出耶和华的日子。这日子是大而可畏的,有战争连在一起。所以这里有一套神权的神学,可能是在祭司群所传递的信息。耶和华在以色列中间,在祂的百姓那里(17、21节)。

在这一大日,耶和华启示祂是以色列的神,因为祂审断那些欺压以色列的外邦人,是万民(2、9、12节);尤其是指出的国家(4-8、19节),也包括地上的列邦(2、9、10节)。以色列等候神为他们申冤,有行动使列国归于毁灭。耶和华在末世的战争中,是首领也是法官。战争只是祂干豫历史的行动,所以祂必须得胜。

在这末世的战争中,世上的列国在灭亡中,但以色列却如初升的旭日,有无限辉煌的前程。他们在锡安,耶和华自己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及保障(16节)。祂的城是不可侵犯的圣所(17节下)。耶和华在锡安的帐幕,为保护圣城的安全(16、17、20、21节)。有泉源从殿中涌出,使生命繁荣,遍处都兴盛。“耶和华的殿”在约珥书只有此处(18节下)提及,并不连带提说献祭与祷告。献祭与祷告在别处都已分别提出了、14、16及。圣殿只为新生命的根据,好似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所说的。

从约珥书看神的应许,指耶和华的同在与作为,祂在锡安居住。这些都应验在基督耶稣的生平与教训之内。约珥当日看见蝗灾,而豫感耶和华的日子,成为他信息的重点。审判是不可免的。主耶稣肩负了以色列与列邦的罪,听候耶和华宣判,完全承担了,而替代着受苦。

在锡安 照新约的亮光,是主耶稣在耶路撒冷,显明了神的怜悯。主耶稣的死成为保证,神应许的新生命必然实现,主的复活就证实了这事。现在凡亲近主的必有安全与福分,不为试探所困。约珥使我们看见基督生命的能力使个人与世界都改观了。看泉源从圣殿中流出来,有丰盛满溢的生命,这是将来必成的事,而且超过人的希望

但是审判的信息仍是严峻的,锋利的`刀在耶稣的比喻及启示录、18、20以及。最后收获时用的镰刀,仍是对列国的警告。

神的话语藉着先知约珥,仍是十分重要的,为勉励并刚强众信徒,围困神百姓的仇敌已经在败退中了。

参考书目

约珥书

Baumgartner, Walter. "Joel 1 und 2," in Karl Buddezum siebzigten Geburstag, ed. Karl Marti. Giessen, 1920.

Bewer, Julius A.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Obadiah and Joel. Edinburgh: T.& T. Clark, 1911.

Bic,Milos. DasBuch Joel. Berlin: Evangelische-Verlagasanstalt, 1960.

Hitzig,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Liepzig, 1938.

Kapelrud, A.S. Joel Studies. Uppsala: A.B. Lundequist, 1948.

Keil, C.F. Biblischer Commentar uber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Leipzig, 1888.

Krause, G. Studien zu Luthers Auslegung der KleinenPropheten. Tubingen: J.C.B. Mohr, 1962.

Myers, J.M. "Some Considerations bearing on the Date ofJoel," Zeitschrift fu/r die al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74 (1962), 177-95.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2.

Procksch, O. Die kleinen prophetischen Schriften vor demExil (Erlautrungenzum Alten Testament 3). Calw and Stuttgart, 1910.

Robinson, T.H. &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Tu/bingen: J.C.B. Mohr, 1964.

Sellers, O.R. "Stages of Locust in Joel," American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52 (1935-36), 81-85.

Sellin, E. Das Zwo/lfprophetenbuch. Leipzig, 1930.

Theis, J. "Der Prophet Joel," in Joseph Lippl andJohannes Theis,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1. Bonn, 1937.

Thompson, J.A. "The Book of Joel: Introduction andExegesis," in 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729-60.

---."Joel's Locusts in the Light of Near Eastern Parallels," Journal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4 (1955), 52-55.

Treves, M. "The Date of Joel," Vetus Testamentum 7(1957), 149-56.

Weiser, A.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1.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67.

Wellhausen, J.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Skizzen und Vorarbeiten 5). Berlin: Georg Reimer, 1898.

Westermann, C. Basic Forms of Prophetic Speech, tr. H.C.White.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7.

---.Forschung am Alten Testament: GesammelteStudien. Mu/nchen: Chr. Kaiser, 1964.

---."Die Begriffe fur Fragen und Suchen im Alten Testament," Kerygmaund Dogma 6 (1960), 2-30.

Wolff, H.W. Joel and Amos, tr. W. Janzen, S.D. McBride,Jr., and C.A. Muenchow.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7.

---.Gesammelte Studien zum Alten Testament. Mu/nchen: Chr. Kaiser, 1973.

Zimmerli, W. Gottes Offenbarung. Gesammelte Aufsa/tze zum Alten Testament. Mu/nchen: Chr. Kaiser, 1963.

--A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