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辅读:那鸿书

A、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那鸿书绪论

那鸿书与俄巴底亚书1:,在十二先知书中,是专论外邦的预言。俄巴底亚书1:论以东的败亡,而那鸿书论尼尼微的陷落。两者都以先知的历史哲学,论述神的公义。这两卷书虽论外邦,仍与以色列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神在历史中所启示的救赎恩典,以祂公义的作为实现出来。

壹 先知

那鸿其名在旧约中除本书外从未出现过,只有在历代志上第四章十九节有“拿含”,以及其他相似的字根。在新约路加福音第三章二十五节有拿鸿,也出现在腓尼基的碑文中。1“那鸿”原意为“安慰者”,但是他似乎只为尼尼微的厄运悲叹,他只是间接地带给以色列人安慰,因为以色列受亚述之危害已经太久了。

那鸿是伊勒歌斯人。这地名也是只在本书出现,近代学者大多认为是在犹大南部,离弥迦的家乡不远,虽然由于他熟悉尼尼微城,很可能是北方人。更何况迦百农曾称为那鸿城。但看历史的背景。他是南方人。2

他的职业不详,但是本书的诗文那么美丽,又有礼仪的用途,是否为祭司出身,无法臆断,只能说有这可能。

从本书看他的性格,他是一个热切的爱国者。他有深切爱同胞的情怀,看到自己的国民在长期列强之压迫下受苦,使他真是有无限的愤慨。他充满了公义的怒气,不能忍耐敌人的猖獗,尤其是亚述的侵略者。他切望尼尼微城早日服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

他有十分敏感的观察力,大自然的一切景象,都是神公义的显示,所以海洋、高山、风雨、河流、云雾都是神忿怒的表征。他是诗人,有属灵的感应力,又有诗情的激发,能活泼地描绘出来。圣洁的神必干豫人类社会的活动,罪恶必须消弭,公义才可伸张。

在他的信息中,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尼尼微城的倾覆。信息中只有神公义的忿怒,没有慈爱的怜悯。尼尼微的命运已经注定,甚至连悔改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比较约拿书,正好相反,因为在约拿书,尼尼微也是神所眷顾与爱怜的。所以约拿那种偏狭的民族主义思想受了谴责。但是那鸿具同样偏狭的观念,却是他属灵的感受与情操。

那鸿很可能是与耶利米同时代的,但耶利米所表现的先知意识,就有极大恢宏的风度。他们同样爱国家,耶利米为审判而哀哭,那鸿为审判而兴奋。其实外邦的罪恶,也是犹大的罪恶。虽然犹大没有外邦作侵略的罪行,但迷信背道及社会罪恶都是一样。那鸿似乎看不见自己百姓的罪恶,却看着外邦因罪受罚感到痛快,没有仰望神赦免的恩典。他只认为外邦倾覆,是以色列复兴的良机。历史的事实确是如此,但那鸿所代表的先知型,还是比较传统与守旧的,没有以后那些先知有那么广大的普世主义的思想。看他写作的时机,也许对他的感受有所认识。

 

1 A.B. Davidson,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1.

2 J.M.P.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Nahum, 285-286.

贰 时机

本书引言既没有历史的背景,只可从主题着手研究。这是专论尼尼微倾覆的信息,故必在这历史事件之前发表。尼尼微是在主前612年败亡的,但本书第三章提到挪亚们(或底比斯,Thebes)的陷落,似在主前663年。所以若作简单的推测,本书必作于663-612年。这是亚述帝国的危机。

亚述帝国的兴起,是在提革拉忱丈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在位的时候(745-725B.C.)。那时亚述控制肥沃的月湾(Fertile Crescent),从南方波斯湾,向北至两大流域的山谷地带,向西至地中海,再朝南到海滨平原迦萨。当罾亚联合北国以色列来对付犹大,犹大求援于亚述,亚述先制服罾亚,再征服以色列。于是犹大成为亚述的附庸国,甚至其他在巴勒斯坦的小国家,如亚扪摩押与以东,也在亚述统治之下,所以亚述雄据在列强之上,甚至埃及也屈居下风。这种盛况维持到亚述巴尼伯(Ashurbanipal)。他曾在640年击败巴比伦,巴比伦的势力却逐渐在增长中。亚述内政方面也有衰弱的现象。

在以后的继承人亚述伊体拉尼(Ashur-etil-ilani)简短的统治期内,巴比伦崛起(626B.C.),巴勒斯坦附庸国的背叛(625B.C.),以及同时期玛代人的强势,再加上北方来的西古提的侵略巴勒斯坦,都予亚述直接的威胁。以后在614年亚述古城(Ashur)败于玛代。联军于612年8月又轻取尼尼微城。那时尼尼微为亚述的首都。

尼尼微城的城墙有八哩,占地1,850亩(约289平方哩),可谓是亚述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奇迹。城内有女神庙,宝藏甚多。所以尼尼微城的败亡,是历史的重大事件,出乎人意料之外,本书作详尽的论述。

犹大在约西亚宗教改革的情况之下,国内情势看好。但是犹大在玛拿西昏君的治理时间太久,以致迷信偶像之风总无法完全除去。同时外患的威胁仍历久未衰,犹大始终在外患的阴影下不安,先知的意识中仍有无限渴求,仰望神的怜悯。惟有外邦的压迫者败亡,犹大才有真实获救的可能。所以那鸿盼望着仇敌的败亡,犹大必须复兴。

叁 体裁

本书体裁是极美的诗文,不仅是先知文学中独特的,甚至在全本圣经中也是无可匹比的。内中有赞美诗,质询词、19),宣告祸哉的言词,传达者报信,讥讽的言词,辩论的言词及以下;,以及哀歌、19)。

本书诗的意境十分美(如,描写尤其活泼生动及以下;及以下)。作者描绘敌人迅速与凶暴的行动,有声有色,是目睹者的见证。经学家描述本书:“文字华丽而有力,更兼有韵律之美,使人听闻战车的奔驰,马匹的踢跳,历历如在眼前。”3

第一章二至十节的离合诗,以字母排列在每行首字,虽不完整,仍可窥见其优雅之处。有些字好似琴键的跳动铿铿作响,尤其隽永秀丽,重复加力(如。许多冠词省略(全书仅有冠词十四次),十足诗歌的形式,摆脱了散文的拘谨。所以本书有诗的形式,有诗的表情,有诗的意象,其美艳之处无法胜数,是希伯来文学的上品佳作。

 

3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II, 268.

肆 结构

本书在第一段,完全论述耶和华施报的忿怒。大自然都显示神公义的审判,却为信靠祂的人预备避难所。第二段,论外邦的罪恶(尤其是指尼尼微),却给予犹大的安慰与盼望,深信耶和华必拯救他们。其余的部分只有一个主题,论尼尼微城的倾覆

在这主题下,显然有两段主要的资料:(一)第二章三至十三节;(二)第三章一至十九节。在第一段有十分生动的描述,尼尼微城遭受攻击,终于被掳,妇女哭泣,兵士逃跑,城内财宝被掠,最后以哀歌作结。尼尼微以往的暴虐掳掠,导致目前的荒凉与毁灭。在第二段,直接向荒凉的城说话,历数他过去的罪行,追想以往对列邦的欺诈,现在成为万国的讥刺,他该看挪亚们的倾覆,那种陷落后的惨状,结果有火与刀剑毁灭她,居民如蝗虫般四散。尼尼微城的毁灭也将是最后的、全面的。

在结构方面,显然以不同的文体来编织。第一章以离合诗开端,是一首赞美诗,宣告对耶和华的信仰。但是这首离合诗并不完整,如果将第一章至第二章二节全部重新组织,才可成为整体。所以曾有学者在这一方面努力。4却不为近年经学者所注意。有人甚至以为第一章为以色列被掳以后所写作的,因为离合诗本身只有技巧,却失去活泼与生气,无法与本书其他部分相比。5

关于第一章与第二、三章的差异,一直成为辩论的中心。在文字与体裁方面确实不同,第一章不及第二、三章那么整齐。从历史背景来看,第一章也不明显,第一章十五节“那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是否指西拿基立,殊难确定。第八节实指尼尼微,第十一节“从你那里”也不清楚。所以历史背景并无具体的说明。再研究神学思想,也与一般先知文学不同。例如阿摩司与弥迦,以耶和华显现的情景起始。但是本书却以末世论的诗体(Eschatalogical Poem),先作信仰的宣告。

所以有人以为本书主要的部分,是哀歌的形式,神学思想是以后编者附加的,有点类似以西结书的体裁。但是这是无法作为研究的结论。

也有人将本书结构,分成几个阶段。先有四首诗论尼尼微即将败亡的情况-12、7-15上,15下-17)。然后再加第一章十一、十四节,第二章十三节以及第三章五至七节。在尼尼微城败亡之后,再加上第一章十二、十三、十五节以及第二章二节。最后再加第三章十八、十九节作结。本书第一章一节是十二先知书的编者的批注,作为本书的标题。这是近年学者的主张,6是否正确,仍须经过长期的研究。

归纳言之,第一章由于结构与文体不同,引起不同的猜测。第一章十二、十三节及第二章二节有关犹大复兴的事,也似乎与上下文不甚连贯。但是重新组织本书是否必要,无法定论。本书照现存的结构,并不混淆,应为读者认识的。

 

4 G. Bickell, Beitra/ge zur Semitische Metrik, 1894.

5 J.M.P. Smith, Nahum, 270-271.

6 Alfred Halder, Studies in the Book of Nahum (1947).

伍 神学

本书的神学思想,确为希伯来宗教的经验,是民族历史信仰的基础。那鸿与其他的先知一样,是向当代的以色列人传讲信息的。他要向他们解释历史的意义。亚述强权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横行各处,使众生涂炭。这样的苦难问题又怎样解释呢?这个世界的主宰是谁呢?仍是公义全能的神吗?这问题曾是哈巴谷提出的,也是诗人与智慧者引发读者深思的,那鸿不谈犹大自身的罪恶,却针对亚述的恶行。公义的神必然忿怒施报。所以在表面看,那鸿似乎只发挥偏窄的民族主义。实际上他是以最基本的信仰,传出普出性的信息,说明神在历史中启示祂的公义。

(一)耶和华的性格

本书主题是为维护神的公义(Theodicy),作者引读者看见两方面的真理:当代世界的现状,应有甚么属灵的见解?真实的属灵见解,在于认识神在那情况中实际的作为。第一章离合诗的形式与赞美诗的内容,就是为宣告这样的信仰。

耶和华是忌邪的神(2节),这是祂自承的,正如出埃及记第二十章十诫中第一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神不能容纳异己,神是独特的,祂的爱独特,祂要求人们对祂也有独特的敬畏与忠贞。祂是施报的神,祂有报应的公义。因此祂向仇敌怀怒施报。祂有忿怒,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

在另一方面,耶和华不轻易发怒,祂有能力,也有丰富的怜悯。如果祂发忿恨烈怒,谁能当得起,站得住呢?但是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那些投靠祂的人(7节)。

(二)历史、公义、审判

从自然界,看见耶和华大而可畏的作为。在历史里,祂的公义更具体地彰显在审判的作为中。以祂的性格,人就知道祂有绝对的权能,统制整个世界的历史。人类社会中,必须有道德律来管理,正好似自然界有自然的定律。

那鸿强调耶和华的烈怒,对待在祂看为有罪的,祂的仇敌,图谋邪恶的,迷信的,恶人、侵略者、流人血的城、谎诈、强暴、掠夺者、行邪术诱惑者、骄妄者、行恶者。这些都使祂忿恨,施行审判。

亚述只以权力制胜列国,抢夺与掳掠,不尊重人权,他们权力的结构必然瓦解。亚述的神明与庙宇不能救他们;参阅及以下及以下)。亚述的败象,是一面镜子,照出罪恶必受刑罚的真相。穷兵黩武,战争贩子的野蛮行为,必被灭绝。

这是神在历史中公义的审判,是祂启示的作为。这是先知以现实的方法与观点(Prophetic Realism),说明神的行动。这里所说的,指整个民族(亚述)遭报,复兴是犹大整个的民族,不是个人的,因为个人是在民族的整体中。

战争是历史的现象,却没有力量解决历史的问题。挪亚们(底比斯)被亚述所败,亚述却为巴比伦击败,又有玛代、波斯……这些恶性的循环,有数不完的历史的悲剧,神的审判才是惟一的答案。

(三)世界观、国家观

虽然有人认为那鸿只有狭窄的国家观,其实本书提到犹大,只几节经文下,15以及。本书针对亚述,实在作者所关切的,是全世界人类的命运。一个国家可用权力来统制另一个国家,使受制者失去自由,那就是设恶计攻击耶和华,是耶和华的仇敌,必遭报应。

耶和华为列邦申冤,因为他们受亚述奴役,是神所不能容忍的。耶和华才是掌管各国命运的主宰,使他们信奉假神的事全归徒然(参阅及以下。神实在顾念世界各国的人,但要犹大成为报好信息传平安的人,犹大是福音的使者,向列国见证耶和华救赎的恩典(参阅下)。

所以那鸿为全人类的福祉发言,以神的权能,说明道德的秩序为世界的需要,这是普世主义的思想。如果说,那鸿的国家观是以以色列为中心,他的国家观以神的国度为基础与总结,以色列的神是耶和华,以色列的国是神国的部分。凡与以色列为敌的,就是耶和华的仇敌。以色列是传扬神福音的,这是弥赛亚的信息。

陆 目的

本书目的,为说明神的公义、审判必临到外邦,尤其是尼尼微,亚述是外邦异教的代表,罪恶的化身,必须灭绝净尽。

由于本书体裁之突出,使人研究本书是否有特别的用途。作者是否因预言尼尼微城倾覆的事,作为感恩的诗歌颂赞神,或可用作战争用的军歌,以鼓励士气。在死海古卷中有这样的解释。7

于是经学家在联想中研究,有一个假设,认为这本书有可能是礼仪用的诗歌,专供在礼拜仪式中咏唱,歌颂耶和华得胜的大能。第一章的离合诗可能有这样的用途,第三章一至七节可能成为另一首礼仪的诗歌,甚至其他哀歌,也可以充礼拜诗。

这是基于两种假想。第一,本书不是为传讲的,对象既为尼尼微城、亚述人,又怎能有机会向他们直接口传呢?所以这本书不是口传的,而是书写的,是著作,不是记录。以后可充礼拜的仪式之用。第二,这本书如果为礼拜之用,那鸿是否为祭司出身,好像耶利米一样?那鸿是集祭司与先知两种职分于一身,是祭司型的先知(Cultic Prophet)这两个假想虽无结论,但可能是有的,这样想法尤其为近年学者所坚持。8

7 John M. Allegro, Qumran Cave 4 (1968).

8 B.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theScriptures, G. Fohre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 S.J. DeVries, "The Acrostic of Nahum in the Jerusalem Liturgy," VT, xvi (1966) 476-81.

--A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那鸿书第一章

注释

    壹 书名

    贰 耶和华显现

    叁 公义的宣判

    肆 尼尼微倾覆

    伍 尼尼微倾覆(续)

壹 书名(一1

“论尼尼微的默示,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鸿所得的默示。”

在这引言中,有作者的名字,他的家庭背景,所传的信息以及本书的内容。在先知著作中,与这卷书雷同的有约珥书、俄巴底亚书1:、约拿书、哈巴谷书以及玛拉基书,都没有提及当时历史的背景。那鸿在旧约中是惟一有双重标题的书卷,先是“论尼尼微的默示”,再一个标题提到默示的书卷(“书卷”一词中译本并未列出)。

“论尼尼微的默示”,本书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预言尼尼微城的倾覆。这样的标题在以赛亚书是常见的

“默示”大多译为负担,是信息的负担,七十士希腊文译词为“话语”,罾亚文译词含有艰苦的经历,必指受启示的体验,这是神的圣言。

这是一卷默示录。“书卷”是那鸿书特有的用词,可能这信息不是传讲的,而是书写的,以文字载道。1这里的“默示”不是负担,而是“异象”,或“看见”,是体会神的启示。以赛亚书与俄巴底亚书1:(1节)也以这“默示”为先知的信息。哈巴谷书的标题为“负担”,在第二章才用这个字。

“那鸿”这名字在旧约中是首次出现的,字根相似的有尼希米,尼宏,同一节内尚有拿哈玛尼等。原意为“同情”或“安慰”。这是否他的本名,还是他的职事?他带给以色列人安慰的信息。他们的仇敌尼尼微败亡了,就使以色列享受真实的和平。

“伊勒歌斯”这一地名很难确定,有四处可以推测。(一)Al-Kush,是在尼尼微城之地,有那鸿的坟墓为古迹。这样推断,那鸿是北国人,在撒玛利亚陷落后,被亚述人迁至该处。(二)在加利利地区,甚至有人指定为迦百农。但是本书对北国的复兴完全无词组只字。(三)在犹大南部,约但河外。有希腊文古卷,甚至提说那鸿是西缅支派的人。(四)属弥迦的故乡,这是根据本书文体来臆想。弥迦书体裁极美,本书诗文尤其秀丽。以上所论都无法有所结论,可能这些猜测都没有必要,因为都不足取信。2

引言中两个标题,那一个是原来的?可能是第二个,因为第一个说明信息的内容,甚少是标题,倒是说明出处及作者是有这必要。但是本书主题列于开端,使读者明白,即使是出于编者的手,仍是有其用心的。

 

1 E.B. Pusey, The Minor Prophets, with a Commentary 1865;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66.

2 J.M.P.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Nahum, 285-287.

贰 耶和华显现(一2-10

本书的首段是离合诗(Acrostic poem)的片断,有十五行,每行的希伯来文字母顺序在首句的第一个前缀。以一连串生动的描述与意象,说出神的忿怒,也促使信靠神的人有信心与盼望,始终不渝。本段自第二至十节,共有九节。但是起初并未提及尼尼微,至第九节才论述。

(一)施报的神(一2-3上)

“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忿怒。向他的敌人施报,向他的仇敌怀怒。”

耶和华是忌邪的神,祂的性格曾有多处论述(例如:。祂热切的爱就是不能容纳异己的因素。“嫉妒”一词原有热切的涵义,但是也有排斥异己的态度,所以中译词“忌邪”可谓是最好的译词。祂是公义的神,罪恶必须有报应与罚办,因为神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神报应的公义在圣经中多处论述以及。神以祂的公义看罪恶必有大忿怒,这是罚恶的公义,祂的义要除去罪恶,除去作恶的敌人。

“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3节上)

上节论述神的忿怒,这里描述祂的慈爱,祂不轻易发怒(参阅及以下;及以下;。神有无限的怜悯,祂有极大的忍耐,不将怒气随意地发出。因为祂大有能力,有自制的能力。

祂是何等伟大的主,祂大有能力,表现在丰盛的慈爱中。但是神的慈爱并非除去祂的公义,有罪的必被定罪,赦罪是有的,罪仍是神所憎恶的。

(二)威严的主(一3-6

“他乘旋风和暴风而来,云彩为他脚下的尘土。”(3节下)

这一诗句实际是离合诗的第二行。第一行是:“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大有忿怒。”这里是耶和华在自然界显现,大地起了极大的变化及以下;及以下;及以下)。祂经过有云彩成为祂脚下的尘土,是十分美的形容。云彩常表征神的荣耀,神荣耀的显现,有谁能不畏惧呢?然而先知仍看耶和华的慈爱与怜悯,有无限敬畏的心怀。

“他斥责海,使海干了,使一切江河干涸。巴珊和迦密的树林衰残,利巴嫩的花草也衰残了。”(4节)

这里有离合诗的第三、第四两行。耶和华是创造的主宰,祂可随自己的心意行事(参阅。在迦南的神话中,江河与海都是神明掌权的,但是耶和华才是自然的主,一切都在祂的掌管之下,任何迷信的观念都失去效能。

再看巴勒斯坦的地理环境。巴珊是约但河东最富饶的地区,尤其是有丰盛的牧草,是最好的牧场,树木也茂盛。迦密山与利巴嫩山区才是森林与花木众多的地方。为甚么那些地方的花草树木都会衰残呢?因为那地苦旱,旱灾的可怕,使巴勒斯坦有无限的隐忧,再加上叙利亚的统制并肆意的破坏。巴珊在东边,迦密临海在西部,利巴嫩在北方,几乎包括整个巴勒斯坦,都在神的咒诅之下荒凉。神的忿怒在自然的领域中,就呈现凋残,祂的怒气在历史的环境里,就有战争与毁坏。祂的怒气在审判全世界,这将是可怕的景象,无人可以躲避与逃脱。当神采取行动的时候,谁能站立得住呢?

“大山因他震动,小山也都消化。大地在他面前突起,世界和住在其间的,也都如此。”(5节)

在古时的思想中,山是地的柱子。当耶和华发烈怒时,就会震动颤抖而消沉(参考。地震与火山爆发都是非常的景象,是神显现的实况。

大地在祂面前起伏,是严重的地震,突起再下去,就全部破坏,成为荒废之地,不再有牧草,粮食也断绝,生计就全都失去了。

所以世界和住在其间的,无论生物或非生物必定无法安然定居。从自然界想到人类社会,从物质的宇宙想到社会道德的境界,一切都归于虚无。世界只有一个,在整个宇宙中,神是惟一的主。不顺从自然律,必有混乱;不遵循道德律,必然失调,没有秩序。神的审判必临到世界,而罪恶本身就有自行破坏的力量。

这节经文是离合诗第五、第六行。作者的思想逐渐从自然转向历史,在人类社会中,罪恶若不消弭,必无法建立秩序。

“他发忿恨,谁能立得住呢?他发烈怒,谁能当得起呢?他的忿怒如火倾倒,盘石因他崩裂。”(6节)

这节经文又是离合诗中的两行,第七与第八行(类似的经文见;也可参阅。任何个人或国家,都不可以在祂忿怒之中站立得往的。诗人也曾这样说:“主耶和华阿,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祂的忿怒如火倾倒,祂是烈火,以火来表征神的忿怒,也在圣经中多处出现(如。火也象征神的圣洁,有炼净的功能,去尽一切的污秽杂质。

盘石崩裂(也可参照,神的烈怒发出,必有灾祸发生,大地震动,自然界受了破损。神的显现是可怕的。

这里的盘石可能不只是自然的景象,必指城墙城门,甚至城堡,都建立在盘石之上。所以盘石崩裂,指城墙与城门倒塌,整座城都破损败落,或因地震,或因战争,天灾人祸,不一而足。

(三)恩慈的父(一7

“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那些投靠他的人。”(7节)

这是离合诗的第九行及第十行之半。作者现在强调耶和华另一方面的性格。神的怒气对恨祂的人发作,但是对爱祂听从祂的,却有无限的慈爱及以下)。在西番雅的时代,正是亚述强盛的情况之下,以色列人似乎看不见神的恩惠,但他们必须有信心仰望,忍耐而且盼望(参阅、7、9、34。当他们不能看见盼望实现,就转向神,求神的保护。耶和华本为善,善是指祂的恩慈。

耶和华是人在患难中的保障;以及

耶和华认得那些投靠祂的人。祂认得,表明祂关怀与眷顾,祂向他们表露父亲的爱。投靠祂的人不是陌生者,是神的儿女。

(四)审判的王(一8-10

“但他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又驱逐仇敌进入黑暗。”(8节)

这是第十行的下半及第十一行诗。这节经文似不完全,因为只述耶和华的忿怒与审判,没有提及以色列蒙拯救。可能这是作者存心的设计。

涨溢的洪水是有毁坏的力量。神不能容忍恶人存在,必毁灭他们。有人认为涨溢的洪水是指侵略尼尼微的军队(参阅3但是重点在于耶和华的威势,使仇敌站立不住。也有人将上节的下句连起来:当洪水涨溢的时候,神认得那些投靠祂的人。4但“尼尼微”就放在“仇敌”的字样下,在涵义上并无十分大的差别。

驱逐仇敌进入黑暗,说明仇敌被赶到走投无路的惨状。这是神赶逐他们,但在文法结构上,“黑暗”也可作为主词:黑暗驱逐仇敌。5也是十分生动的绘述。但是神还是行动者。“黑暗”必指痛苦、艰难与毁灭绝望。赶逐或驱逐的行动,是神审判的作为。看上下文,仇敌必指尼尼微,也指一切外邦人,他们抵挡神,压迫属神的百姓,为神的公义不容。

“尼尼微人哪,设何谋攻击耶和华呢?他必将你们灭绝净尽,灾难不再兴起。”(9节)

这节在离合诗中占有三行。末句在第十二行。首句与次句在第十三、四行。

作者直接呼唤神的仇敌,设谋攻击耶和华(参阅:“设谋加害”),真是天大的笑话。人那里有力量来攻击神呢?那是注定失败的,但是人就是那么猖狂与骄妄!神必向祂的敌人施报,神必采取必要的行动。

神要着手来将仇敌们尽行灭绝。“灭绝净尽”也在其他书卷可以发现

这样灾难不再兴起,神不需要再次施报,因为仇敌已经灭绝了。有人认为这是对犹大的应许,北国以色列已经被亚述并吞,不会有第二次的浩劫临到他们,因为亚述快要败亡了。神的审判与刑罚只有一次,不会再次临到。神向仇敌施报也是一劳永逸的。

由于离合诗的排列,末句在前面,所以本节的内容可作这样的次序:“灾难不再兴起,神已将你们灭绝,你可设何谋攻击耶和华呢?”

“你们像丛杂的荆棘,像喝醉了的人,又如枯干的碎全然烧灭。”(10节)

这是离合诗最后一行,在经义不十分清楚,尤其是提到喝醉的人,有解释的必要。

荆棘的碎是供焚烧的,神是烈火,祂公义的忿怒好似烈火一般,将这一切全部焚烧,而且烧尽。他们已经成为干柴一样,经不起烈火的焚烧。但是如果有水分呢?甚至好像人大量喝酒,到酩酊大醉的地步,这样吸收液体,仍无济于事,干得碰到火就烧尽了。

提到荆棘杂草供火焚烧,也是有其他经文是可解释的

有人解释“喝醉的人”是失态的样子,杂草荆棘缠绕在树丛中也十分不规则,失去常态,但是火一烧着,仍全部被毁,这也是很合理的解释。6

本段论神审判的作为,大多以烈火为例,也比作涨溢的洪水,水火都是神审判的方法,使恶人无法逃脱。审判是神在历史中公义的作为,为要消弭罪恶,使公正伸张,祂的选民得着救赎。

 

3 C.F.H. Rosenmu/ller,Scholia in Prophetas Minores, 1836,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E. Henderson, The Book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1868.

4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ausgelegt, 1888.

5 这也是七十士译文,拉丁通俗文及罾亚文的译词,为若干解经家所接受,如Maurer, Henderson, Newcome,Davidson, Happel.

6 Simon J. De Vries, "The Book of Nahum," TheInterpreter's One 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ed. C.M. Laymon, 1971,492.

叁 公义的宣判(一11-15

    (一)恶人必遭报

    (二)报信传平安

(一)恶人必遭报(一11-14

第一章十一至十五节虽成为一段,但内容方面比较复杂,次序方面也有困难。第十一至十四节似是补充语,加插进去。第十二、十三、十五节是以礼仪的言语为重复主题(Liturgical Refrains),为礼拜的仪式中诵读的。

“有一人从你那里出来,图谋邪恶,设恶计攻击耶和华。”(11节)

“有一人”这是谁呢?必是指亚述或尼尼微的首脑人物,西拿基立是当代的强人。但是那人是谁并非最重要,而重点是在于那侵略者,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亚述或尼尼微,他们出来要攻击耶和华,就是攻击耶路撒冷 耶和华的居所。

邪恶与恶计,不只是道德的,更是政治与军事的,他们肆意破坏耶和华的百姓,这是尼尼微毁灭的主因。

“耶和华如此说,尼尼微虽然势力充足,人数繁多,也被剪除,归于无有。”(12节上)

“耶和华如此说……”这是严正的宣告,神正视外邦的侵略,祂就说出祂公义的作为,信祂的人必靠祂夸胜。

尼尼微势力充足。“充足”原意为“完全”与“壮大”,但在神看来,是多么渺小。“人数众多”,如同涨溢的海水一般,必随着潮汛而退去。旧约中没有“潮汛”的观念,因为巴勒斯坦的海岸潮汛太小,不为人注意。但是在描述中,即使有众多的人数,好似“众水”一段,也必归于无有。多的变无,力量壮大的必被削减至全部剪除。

“犹大阿,我虽然使你受苦,却不再使你受苦。”(12节下)

现在神向犹大有直接的对语(参阅。耶和华一直需要纠正犹大的错谬,因为犹大自以为是神的选民。却不大愿意受神的管教。但是管教是必要的。现在神对犹大只有安慰与鼓励,我曾使你受苦,但是苦难是会过去的,神不再使犹大受苦了。这就使读者联想到以赛亚的信息:“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又向他宣告说:他争战的日子已满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他为自己的一切罪,从耶和华手中加倍受罚”。神将毁灭尼尼微,使以色列人在犹大不再受外患的威胁。

“现在我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他的轭,扭开他的绳索。”(13节)

这节是上节的连续,继续论述神公义的作为。轭也可译为“杖”,神责打的杖要撤去,“颈项”是中译本加添的,如果是“颈项”,当然是轭。责打的杖是主人用来管辖奴仆的,强迫他服苦。但是压迫的事必然过去,因为神已经为犹大申冤了。

如果这是轭,绳索为绑住两边,使轭不会在两边脱落,现在的轭已经折断,绳索也已经扭开,犹大就获得完全的自由(参阅

“耶和华已经出令,指着尼尼微说,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14节上)

耶和华以君王之尊严颁布命令,祂要毁灭亚述,完全除去尼尼微。耶和华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全世界列国的命运都在祂掌握之中。

尼尼微名下的人必不留后,照原意,这名声无法再传下去。这里是用播种的表象,种子播下,必可滋长。播种也是极广大的,到处都撒到。但是他们人口减少,因为灾害使他们丧亡惨重。量的减少,甚至完全消灭,就无法有所增进,尼尼微、亚述的名声快要消失了,不会再有甚么影响力。

“我必从你神的庙中,除灭雕刻的偶像和铸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归于坟墓。”(14节下)

外邦的侵略者每在占领一个地方后,必将当地神庙拆毁,将神像除去,尽亵渎的能事(参阅及以下。现在尼尼微败亡,他们的神像应被除去了。这对他们当然是极大的羞辱。

“我必因你鄙陋使你归于坟墓”可有不同的涵义。“鄙陋”指神庙,那毁坏的地方以后成为坟地,使尼尼微人尸体横陈在那里,“坟墓”亦可译为“被处死刑”或埋葬,是他们的死地(参阅

“鄙陋”可译为“卑微”,毫无价值可言,甚至有人译为“粪堆”。7所以可译作:“使你的坟墓成为羞辱”。8

7 G. Bickell, Die Hebrische Metrik, Z.D.M.G. 1880.

8 G.A. Smith, The Books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II,104.

(二)报信传平安(一15

“看哪,有报好信传平安之人的脚登山说:”(15节上)

本节列入第二章一节,与以赛亚书的钍鍪分相似。登山是报信的地方及以下。报好信的内容是尼尼微的败亡,现在正可传出真实的平安。平安也有兴盛与自由的涵义。这传信者以何等欢乐兴奋的声音,向世界遍告救恩的佳音。

“犹大阿,可以守你的节期,还你所许的愿罢。因为那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他已灭绝净尽了。”(15节下)

这是传信者的话,呼召犹大来守节,因为敌人已经败亡了,大家可以欢乐地来敬拜,并且来还愿。当民族在危难中,人们为求安全得以逃生,急切地求告神施予保护与救拔的恩典,一定不住地祈求许愿。现在是该感恩还愿的时候。

恶人是欺压者或毁坏者,现在他自身难保,终于不能逃脱神的审判。他们已经无力再施以压迫的事,不会再从选民中间有甚么扰害的事,因为神已经把他灭尽了。

关于那恶人是谁?可能是第一章十一节那人,专门图谋邪恶,设恶计攻击耶和华,再使人想起西拿基立或亚述的一位君王。他们都恶贯满盈,终于被神的公义消灭,完全被剪除了。

所以本节与第十二、十三节相联,向着犹大受苦的百姓给予安慰的信息。

本章概要

第一节为本书的标题,不但说明先知职事的范围,也指出预言的限制。他是论尼尼微的前途,因罪必遭毁灭。神是普世的主,也掌管亚述的命运。神的磨坊正徐缓而坚定地磨碾着,必压碎一切的糠秕与稗子。但是那鸿似乎不责备犹大的罪,他们与尼尼微一样在罪恶中。外邦人犯了罪,以色列人虽是神的选民也犯了罪,应受罪的刑罚。众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看耶和华的性格(2-10节)。祂是自然的主,祂的大能彰显在自然界。祂也是历史的主,掌管道德的世界。耶和华有忿怒,但祂却不轻易发怒。祂有丰盛的慈爱。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那些投靠祂的人(7节)。

尼尼微毁灭,无疑对犹大是盼望的信息(12、13节)。这里是回响先知。犹大的苦难不久就会过去,“现在我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他的轭,扭开他的绳索”(13节)。选民的救赎是在外邦人败亡的时候。

所以犹大可以守节庆祝,“因为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他已经灭绝了。”(15节)

--A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那鸿书第二章

肆 尼尼微倾覆(二119

这是一首长诗,主题为尼尼微城之陷落,有活泼的描绘,也是一幅非常悲惨的战争画面,令人心悸。全诗大致分为五段。第一段宣告耶和华罚恶的目的,也以讥刺的语气建议尼尼微城防守;有的经学者认为应将包括在内)。第二段钍瞿崮嵛⒊鞘芄セ鳎ǘ3-5)。第三段城内的毁坏。第四段论述亚述的无助。第五段毁灭的彻底。第二章二节似与第一章十五节连在一起,论雅各的复兴。为解释经义,可附在第一节之后,作为称语。

(一)备战防守(二12

“尼尼微阿,那打碎邦国的上来攻击你。你要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大大勉力。”

这是直接向尼尼微城呼喊的话。以前尼尼微怎样上来攻击以色列,现在另有侵略者,那打碎邦国的也上来攻击尼尼微,这是报应的公义,临到作恶者。

“打碎列国”也是耶利米的用词,战争本来就是尽力破坏,极力灭绝的。尼尼微一直这样穷兵黩武,现在受到玛代的攻击。尼尼微已经失去世界第一强权的地位,强中还有强中手,尼尼微打碎别国的,也该被打碎。

这是尼尼微防守的时候。他们会进攻,防守却不容易,看守保障,还要防守道路,不让敌军推进。但是士气比甚么都重要,腰挺直,必须有勇气才可强壮,实力要保持,坚持到底。从本章十节的钍觯尼尼微的士气无法保持,“人心消化,双膝相碰,腰都疼痛,脸都变色。”这样必定失败。作者明知尼尼微无法支持,这些话只是一番讥讽,因为下一节的补充语,说明了他的愿望。

“耶和华复兴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因为使地空虚的,已经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虚,将他们的葡萄枝毁坏了。”(2节)

尼尼微的败亡,才带来以色列的复兴。耶和华要复兴雅各的荣华。“荣华”与“葡萄枝”二个字,只差一个子音,所以这里成为双关语。创世记第四十九章二十二节雅各的祝福语,预言约瑟的荣华,在于多结果子的树枝(类似的比喻见

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雅各就是以色列,二者是同义字;但是有时雅各专指犹大;俄18)。这里雅各与以色列应有分别,可能有这样的区分。

但是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迭遭外族的侵略,使地空虚,那破坏者曾破坏了他们,曾毁坏他们的葡萄枝。这葡萄枝若是“荣华”,那荣华早已失去了。现在因那毁坏者被毁灭,犹大必得复兴,重新恢复他们的自由与尊荣。

(二)敌军凶猛(二3-5

“他勇士的盾牌是红的,精兵都穿朱红衣服。”(3节上)

盾牌是金色的,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红色的鲜血,甚至有血溅在盾牌上,以致盾牌是红的。战事正酣,凶猛与残忍的相杀,其惨状可想而知(参阅。古代战事的军装,亚述是穿蓝色的及以下),但是巴比伦与玛代是穿红制服(参阅。所以这里不是指尼尼微的军人,而是进犯尼尼微的玛代军人。他们是精兵,也可能指军队的领导者,也可统称为一般军人,穿着鲜色的贵重服装。

“在他预备争战的日子,战车上的钢铁闪烁如火,柏木把的枪,也抡起来了。”(3节下)

战车也与盾牌一样,亮晶晶地反射着阳光与鲜血,正如闪烁的火一般。这是早就准备的军队战车,侵略的计划十分周全,战略也经详细地研究,所以必有取胜的决心。

“柏木把的枪”的中译词,是根据希伯来文及希腊文译词,“枪”是附加的(中文译词旁边有点,不在原文中)。“柏木”似有奇特的用法。有的将这字译作“争战者”。所以这句话译为“争战者浑身震动”,表明勇气十足,精神抖擞,兴奋异常,准备进攻。1

“车辆在街上急行,在宽阔处奔来奔去,形状如火把,飞跑如闪电。”(4节)

车辆是指战车,在空旷之地横行直冲。在街上或广场(所谓宽阔处)都在城内,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中译本有小字注明“城外”(参阅以及。主张这是指城外的甚多。2

形状如火把,因为战车很光亮,且因飞跑,就像火把一般,又如闪电一般,真是十分生动的描绘。

战车的奔驰,已成为疯狂的现象,“奔来奔去”所用的动词是特别着重语气(Piel stem: Intensive),所以可能为十分疯狂的奔驰,使人胆丧。这就是一幅可怕的战场图画。在战场上,还有甚么人性,人们好似中了魔一般,肆意凶杀,像野兽般搏睿不杀的,必被杀。所以人们都是疯狂地发着兽性,残忍到极度,罪恶猖狂,完全是一片混乱凶杀的场面。

“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贵伲他们步行绊跌,速上城墙,预备挡牌。”(5节)

“尼尼微王”是译文中加上的,虽也有可能指进攻者,但上下文看来,“防守者”比较是作者的用意。这已经是十分危急的情势,敌军来攻,势如破竹。他急速地招聚他的贵傺芯慷圆摺9偈蔷事的首领,但是情势方面刻不容缓。他们在慌忙中,又有极大的惊惧,走路都易绊跌。惊惧之外;也太疲累了。他们上了城墙,预备抵御的方法。

尼尼微城向来是十分坚固的城,固若金汤。据历史的考据,城墙上可容几辆战车同时并进。这样坚固的防守仍不堪一击。挡牌也可译防御工事,是可移动的保障,兵士藏在其中,山有顶,四周都有坚壁,使敌军无法攻上城墙。通常攻城者或从城门攻入,或从城墙的破口潜入,或从城墙爬上去消灭守军。战事正激烈进行,任何方法都无法阻止敌人。有人认为挡牌可能是一种机械性的器具,3看来仍无力挡住敌人的进攻。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

这究竟指那一次的战役?尼尼微遭受攻击,主要有三次:巴比伦、西古提,最后是玛代。一次比一次凶猛,战略必变本加厉,尼尼微终被攻陷。

 

1 J.M.P.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Nahum, 315.

2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E. Henderson, The Book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1868,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ausgelegt, 1888, J. Wellhausen, Die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2,A. Jeremias,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K. Marti, Dodeka-propheten, 1903,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1906.

3 A.B. Davidson,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28.

(三)城内失守(二6-9

“河闸开放,宫殿置弧!保6节)

尼尼微原座落在西底结河之东北,河闸不是城门,却是引水入城之水闸。一方面可供护城河的水,以为防守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供应城内的用水。现在或因敌人从城墙破口攻入,破坏水闸,或因防御工事不慎而破坏了水闸,结果水流成灾,甚为严重,甚至宫殿也被冲没了。

这城既在河岸,城墙必在水道,城门若被破坏,也很可能将水闸也破损了,于是全城成为河泽。照考据所得,尼尼微城实际距河岸至多只隔二哩半,而接近水面有一千八百亩之多,平时防洪的工程不成问题,战时就会顾此失彼,洪流泛滥无法遏止。

宫殿的根基先遭河水冲激,根基既被冲去,宫殿也必掩没在洪流之中。王家的安全也因此失去了。

“王后蒙羞,被人掳去。宫女胸,哀鸣如鸽,此乃命定之事。”(7节)

“王后”一词仅为意译,因为Huzzab的原意无法确定。这可能是王后的名字,也可能是她的称号。由于上下文的经义,这似指王后。她被敌人所掳,被剥去华服衣裳,是使她蒙羞的行动。

有人以为这是指尼尼微城的神明,是女神,城被攻取。保护这城的神明必受羞辱。这样解释,宫女就指敬奉女神的女祭司,就有举哀的动作。4

以鸽子的哀鸣来描写,也是十分动人的描述(参阅以及。亚述文鸽子(Summatu)原意为举哀者。胸也是举哀的行动,可参考路加福音第十八章十三节,二十三章二十七节。

尼尼微的荣华消逝了,因为护城的女神被掳去了,神像的装饰除去,成为赤裸的神像,显出丑像(参阅

“尼尼微自古以来充满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现在居民却都逃跑。虽有人呼喊说,站住站住,却无人回顾。”(8节)

尼尼微城自古以来有长久的和平。那是不可侵犯的城。“自古以来”原是在亚兰文译文中。这城如同聚水的池子,可能有双重的涵义:(一)人口众多,好似水满了池子一般,所以“充满人民”是中译本加注的。(二)平静安逸,好似水池一样,静若止水。这是蓄水池的水,不是河岸的水。并不流动。但现在池子有了破口,会流出来,全部失去。

现在水池决裂,水流冲出,众民的逃跑也是这样的情形。他们逃跑,只在慌乱中,漫无目标,这样十分危险。很可能向着敌人的进攻路线冲去,必遭杀害。所以有人大声阻止:站住!站住!看来不会有谁注意,听受劝告。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参阅

“你们抢掠金银罢,因为所积蓄的无穷,华美的宝器无数。”(9节)

现在作者对侵略者说,“你们抢掠金银罢!”城市的金银很多,都是居民遗留的。他们为逃命,那里还会顾到那些身外之物。

那里所推聚的金银太多,不计其数。他们原来也是抢夺来的,可谓是不义之财。他们强盗的行为现在受了报应。抢夺的,必被抢夺。

华美的宝器是些甚么?是否也包括一些器皿,甚至在庙宇中的器皿圣物?这些都如垃圾一般,供进城的征服者任意夺取。

这是一幅陷落后的景象,一片凌乱。到处都是废墟,在废墟堆中却有无数的宝物。人的生命却无法保全,财宝更是如同灰尘粪土一般。这里钍龅模是慨叹的话,也是十分悲哀的口吻。罪恶的收场如此,甚至连旁观者,都感到无限的辛酸。

 

4 Jastrow, Religious of Babylonia and Assyria, 202-206, J.M.P. Smith, Nahum,321.

(四)抵御无力(二10-12

“尼尼微现在空虚荒凉,人心消化。双膝相碰,腰都疼痛,脸都变色。”(10节)

尼尼微城终于陷落了,一片荒凉的情景(参阅。“空虚”与“荒凉”是同义字,将这两个同义字重迭起来,更加深凄凉的状况(参阅。这样的情形是突然发生的,好似伯沙撒王遭遇的事,一夜之间,巴比伦帝国就倾覆了

人心消化,双膝相碰,因为他们在极度的惧怕之中。腰都疼痛,是难产或产难之痛苦。腰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在惧怕中失去力量,感到浑身无力。

“脸都变色”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脸色涨红,因为感到十分难堪5另一种说法是脸上的血色褪去,变成灰白,甚至因惧怕成为土色(参阅:“无光”)。所以脸上失色可能是较正确的解释。人们已经完全失去常态,这是失败者或战败者的悲哀与痛苦。

“狮子的洞和少壮狮子]养之处在那里呢?公狮母狮小狮游行无人惊吓之地在那里呢?”(11节)

这里是用修辞的问题(Rhetorical Question),并不希冀甚么答复。狮子是表征亚述的,因为亚述有力量又甚凶暴。他们的城好似狮子的洞,专将掠来的兽,放在洞内,供他们玩弄吞吃。狮子也是亚述引为光荣的象征,表征他们的国运。在亚述的王宫里,甚至饲养狮子,以色列也常以狮子为仇敌的象征(参阅

少壮狮子更是凶猛与贪婪的表征,在他们]养之处,必是残杀许多畜类的地方。这就是尼尼微城的内情。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毁灭,这些凶暴残食的现象都消失了吧?

公狮母狮小狮出没之地,本是尼尼微城的写照。他们毫无忌惮地进行、行动。但这种情形也不会再有了。无人惊吓,是人无法吓他们,他们只有使人惊惧。这句经文本身的意义不十分清楚。但似乎强调他们的凶猛与骄纵逐渐都不见了,因为这城的毁灭,那凶暴罪恶的情形怎么能继续存在呢?下节只是补充的话,说明他们尼尼微城中亚述人的罪行。

“公狮为小狮撕碎许多食物,为母狮掐死活物,把撕碎的掐死的充满他的洞穴。”(12节)

这里再用表象的言语,说明亚述的凶暴罪行。公狮可作亚述王,小狮为他的贵佟K们每逢战败任何国家任何地方必大肆抢劫掳掠,将许多宝物放在王宫与庙宇。这些是他们的洞穴。他们将掳来的战俘,包括妇孺,也任意虐待,供他们奴役。

至于列国的财物,更不计其数。这些是多少人辛劳所获得的,但都落在他们手中。现在他们的洞穴已经被毁坏了,他们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

 

5 O. Happel, Das Buch der Propheten, Nahum (1902),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E. Kautzsch, Die Heilige Schrift der AT, C.F. Kent, TheSermons, Epistles and Apocalypses of Israel's Prophets, 1910.

(五)毁灭彻底(二13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13节上)

照原文钍龅拇涡颍骸翱茨模∥矣肽阄敌。”然后“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类似的宣告见;以及。亚述的诸军,怎样能付耶和华的万军?神要攻击他,他必站立不住。

“必将你的车辆焚烧成烟,刀剑也必吞灭你的少壮狮子。我必从地上除灭你所撕碎的,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13节下)

火与刀剑是神审判的手段。火要将战车焚烧,烟气腾腾,完全烧毁。刀剑必吞灭少壮狮子,无论多么凶猛,被刀剑所灭,就全消灭了。

撕碎的原是一些牲畜,供狮子来吞吃。这里必指战利品及俘获的人与物。神要申冤,将强者除去,亚述尼尼微的威势全都消除了。

“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也许他们还有谈判和解的使节,但是和谈早已破裂失败。所以呈现一片死寂,没有声音,只有一片烟雾,被焚之物还冒着烟。刀剑之下只有死亡,一切活动停止了,话语止息了。死寂缄默,充满死亡。

尼尼微的命运注定了,亚述的国运到了悲惨的结局。这是耶和华说的,祂的圣言,祂的低语,祂的启示。

本章概要

本章简短的篇幅,却有十分美丽的诗歌,虽没有第一章那种以字母排列的离合诗,但诗文的内涵生动,描写活泼,可以与旧约中若干精选的诗歌并列,如底波拉之歌(士五章),扫罗的挽歌(大卫追悼扫罗与约拿单之哀曲,。这必是本书的一部分,因为与上下文连贯,而且用语及文体相同。

本章二节再发出希望的心声,耶和华选民的荣耀必然恢复。虽然作者观察现状,不会没有一种悲怆的情怀,但是乐观是必须有的。从信心的观点看,空虚荒凉之地再有繁荣与丰盛。

从尼尼微城被攻击(1-5节),至逃亡被掳(6-11节),作者生动的描绘中,是否带有那种兴奋与欢欣呢?可能他记得亚述怎样在巴勒斯坦,尤其在以色列北国那样节节胜利,以征服者的姿态,尽杀戮抢夺的罪行为能事。这些情形都同样会落在尼尼微身上。看真理的解释,这段经文中没有很丰富的灵训。但是罪恶的结局,神公义的审判,却真实地说明出来,报应的公义是必有的,历史的因果律是存在的。先知在兴奋之余,仍在思想中盘旋着这个公义的原则,再历数尼尼微的罪。

尼尼微好似狮子,狮子是亚述的表号。他们以前多么凶猛贪婪。但是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13节)。他们的厄运无法逃脱,他们的丧钟已经鸣响了。焚烧,吞灭,除灭……一切都必归于乌有。

--A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那鸿书第三章

伍 尼尼微倾覆(续)

第三章也是一首长诗,共分为六段,预言尼尼微城的毁灭。第一段再述该城的强暴及陷落(1-4节)。第二段论陷落的城为列国所不齿(5-7节)。第三段论尼尼微蹈挪亚们的覆辙(8-10节)。第四段宣布尼尼微的厄运(11-13节)。第五段说明尼尼微必致败亡的原因(14-17节)。第六段以哀歌悲叹尼尼微败亡的悲剧(18、19节)。

(六)强暴者亡(三1-4

“祸哉,这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抢夺的事总不止息。”

“祸哉”是一种惊叹,不是一项威胁语(参阅、15)。

这流人血的城(参阅。在古时,首都是代表该国的。尼尼微是亚述的京城,是充满暴力的,十足代表亚述帝国。

那真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谎诈是外交的政策,以手段制造国际间的矛盾,培养他自己的权力。强暴就是以战争夺取各国的财富。

战争的目的在于抢夺,所以完全是强盗的行为,这样的罪行总不止息。

“鞭声响亮,车轮轰轰,马匹踢跳,车辆奔腾。”(2节)

作者又以想象在描绘侵略者进攻的军队,战车迅速飞驰而来,马匹在鞭策之下踢跳,使车辆更加威武地奔腾。

这些战车在古代石头铺成的街道上,必成为十分喧哗的声音(参阅。征服者如此猖狂的来侵犯,如入无人之境。罪恶者在这种情形之下,竟然没有反抗的力量,连保护自身的安全,也无能为力。实在令人慨叹。

“马兵争先,刀剑发光,枪矛闪烁,被杀的甚多,尸首成了大堆,尸骸无数,人碰着而跌倒。”(3节)

“马兵争先”是很活泼的译词,但在原意上并不清楚。有几种可能的译法。“马兵使马匹向上跳跃”,1“马兵在马匹上直立”,2“马兵奔驰如火焰一般”,3“马兵在马上凶猛,使马嘴直冒唾沫”。4在原文中是没有动词的,却以动词的分词作为形容词,来形容“马兵”。“那催促马匹向前的马兵”(参阅

刀剑因转动而发光,枪矛舞动,成为闪烁的光亮,那些刀枪好似镰刀一般,将禾稼割倒在地,那麦实际是生灵,被杀的甚多。

尸首太多,堆积成堆,军队任意践踏,在尸首上奔走,有时甚至绊跌。一幅十分可怕而可悲的战场图画。

“都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惯行邪术,藉淫行诱惑列国,用邪术诱惑多族。”(4节)

亚述的外交好似妓女的诱惑,正如妓女的美貌来吸引,亚述以许多物质的力量诱惑别的国家,让他们上了圈套而不自觉,终于如陷泥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淫行常指敬奉偶像的迷信举动。亚述以宗教的方法引诱以色列及其他国家陷在罪恶之中。以色列就有一个实际的历史事件。当罾亚与北国以色列来胁迫犹大联盟,来对付亚述,亚哈斯王投靠亚述,虽然一时幸免于战祸,但必须与亚述结盟,并采纳亚述的宗教,所付的代价实在太重大,真是得不偿失(王下十六章)。

邪术与淫行都属于迷信与属灵的背道,也指贸易与外交的诡诈与欺骗。邪术是巴比伦特别发达的,亚述一定也有这样的迷信。

“诱惑”原意为“卖”,即卖为奴隶,这是亚述对多族的罪行,使人们因宗教迷信而陷入罪中,甚至沦为奴隶,供亚述主子任意驱使,终于走向灭亡之途。

亚述的罪恶,危害别人,使别人受辱,也必使他自己自食其果。日后他所受的羞辱实在很大,他必沦为娼妓那样下贱。

 

1 John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Breiteneicher, Ninive und Nahum, 1861.

2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3 Rabbi David Kimchi的意见,参阅J.M.P. Smith, Nahum, 336.

4 J. Harlery, Recherches bibligues, xiii,Le Lavre de Nahum (1904).

(七)列国不齿(三5-7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我必揭起你的衣襟,蒙在你脸上,使列国看见你的赤体,使列邦观看你的丑陋。”(5节)

先知的语气与第二章十三节首句相同,以耶和华的宣告,神与亚述为敌,祂必施以报应。

本节仍继续以妓女为隐喻,予以羞辱。揭起衣襟蒙在脸上,是奸淫者所受的刑罚及以下;。据说这也是亚述对待妇女战俘的方法。5衣襟指长袍的下摆(参阅

“使列国看见你的赤体”,神要在列国面前,暴露亚述的丑态,因为他们的罪行,羞辱别人,自己必蒙羞。这是公义的报应。

“我必将可憎污秽之物抛在你身上,辱没你,为众目所观。”(6节)

“可憎污秽之物”有三种可能的解释。这是指粪土丢在街上的,为污秽之物。这也可指战事中的尸体,被弃在街头,也为人们掩鼻的。这更有可能是偶像之物,甚至有人意译为“我必将你葬埋在偶像之下”,可能与原意出入太大。6但是指偶像,可能很大,因为偶像无用,只成为可憎污秽之物。这将成为公开的羞辱,众目昭昭,使别国都受警戒,因为这是信奉偶像的结局。

“凡看见你的,都必逃跑离开你,说尼尼微荒凉了。有谁为你悲伤呢?我何处寻得安慰你的人呢。”(7节)

这是尼尼微城陷落之后,人们经过这城,已看见那种败落荒废之地。在惊怕中,也感到不祥,所以就急速地逃离,不愿在这咒诅之地逗留。

尼尼微荒凉了,他诚然成为一堆废墟,有谁会为他凭吊呢?别人只以憎恶的态度来看这荒凉的城,想到这城以往的荣华,完全建筑在罪恶上。多少生灵涂炭受害,复仇的心更加尖锐,非但不会寄以同情,反而认为自作自受,罪有应得,为仇者快。但有谁会为他悲伤。所以这是一个修辞的问题,不需要回答,或以否定的答复来表示。

又有一个修辞的问题:“我何处寻得安慰你的人?”任何地方都寻不见。这是指丧礼中可以雇用人来举哀。但是人们看到尼尼微的情景,都急速地逃跑离开,谁也不愿逗留,连可雇用举哀的人都找不着。这是多么凄惨的情形,但是罪的后果就是这样。尼尼微曾看见许多城市在他A暴行下陷落,他却幸灾乐祸,抢掠一切的财物,完全没有一点同情心,现在他自己也遭遇同样的命运。

 

5 Birch and Pinches, The Bronze Ornaments of the Palace Gavesfrom Balawat, C2 and 3, J6.

6 Paul Kleinert, Commentaries on Micah, Nahum and Zephaniah (in Lange's Bibelwerk 1868).

(八)前车可鉴(三8-10

“你岂比挪亚们强呢?挪亚们坐落在众河之间,周围有水,海作他的濠沟,又作他的城墙。”(8节)

挪亚们是大城,有极坚固的营垒,以后终于败亡陷落,尼尼微比他更强吗?也一定无法逃避厄运。

“挪亚们”直译为“亚们”之挪,亚们是挪城的神明,这是临海的城,距离挪弗(Memphis)之南四百四十哩,为埃及的名城,北端只相距一四○哩,在第十九朝代(1580-1205B.C.),挪弗曾为首都。挪城离此不远,可能是一个重镇。耶利米书第四十六章二十五节挪的亚扪,以西结书第三十章十四至十六节也特别提起挪弗及挪,可见挪城的重要性。大多数经学家都认为挪城即底比斯(Thebes),在尼罗河的东岸,对岸有庙宇及坟地,是历史的名迹。

水是它天然的保障,在防守上一定十分巩固,其中的居民一定也凭借这样的保障。其实那城却是不堪一击,以后还是很快湮没在历史的废墟之中。

“古实和埃及,是他无穷的力量。弗人和路比族是他的帮手。”(9节)

根据历史的考据,古实曾一度统治埃及,这是在第二十五朝代(712-663B.C.),那时挪城是首都。所以古实与埃及相提并论。

弗人和路比族都曾出现在创世记第十章。弗是含的第三子。他们曾在推罗,又与埃及有关。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八章五节弗人与歌革有关,在以赛亚书第六十六章十九节,弗人称为善勒(Pul与Put相似),且与路德、他施有关。在七十士译本中,弗为吕彼亚。路比族可能与创世记第十章十三节的利哈比(Lehabim)是同义字。

他们怎么能成为埃及的帮手呢?可能是贸易上的交往,使埃及的财富增多。但是财富增多,国防增强,仍无法避免历史的浩劫。

“任他被迁移,被掳去。他的婴孩在各市口上也被摔死,人为他的尊贵人拈睢K所有的大人,都被链子锁着。”(10节)

这样的名城被掳,居民成为奴隶。婴孩被摔死,这是古时战争中最残酷的举动。为灭绝兵源,敌人每将男婴摔在墙上或岩石,使他们脑浆四溅,惨不忍睹(参阅。有时敌军甚至剖开孕妇的肚腹,使胎儿一同死亡

那些尊贵人是贵伲但现在沦为奴隶。人们以拈阄的方法把他们当作对象一样分开,占为己有(参阅以及俄11)。那些人,所谓“大人”也是指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成为战俘,被链子锁着拖走。

(九)厄运频仍(三11-13

“你也必喝醉,必被埋藏,并因仇敌的缘故寻求避难所。”(11节)

这是神的忿怒,人因罪喝下神忿怒的酒,甚至醉倒(参阅;俄16;及以下;。“埋藏”的含意不十分清楚,有人译为“晕厥”,因惊怕而浑身无力发昏(参阅。有人认为“埋藏”是有被轻视的意思,7但持这样解释的甚少。

他因逃避敌人,要寻求避难所。他们以前专追赶别人,好似猛狮追逐别的小动物一般。现在他们被人追逐,成为惊弓之鸟,到处逃遁,设法避难,却找不到避难之处,经常处在惊恐之中。

“你一切保障,必像无花果树上初熟的无花果。若一摇撼,就落在想吃之人的口中。”(12节)

这里的保障,必为防守之要口,为阻挡敌军进攻的,可能不是指城门。但是这只像初熟的无花果,成熟之后无法久留在树上。所以稍经摇撼,就会掉落下来(参阅。这保障也经不起摇撼、震动,都会纷纷如果实落下,供人吞吃。

“你地上的人民,如同妇女,你国中的关口,向仇敌敞开,你的门闩,被火焚烧。”(13节)

灾难来到,连防守尼尼微的将士都失去男子汉的勇气,好像妇女一般的讶酰ú卧娜

城门被焚,烧着门闩,城门必无法再关紧,不但城门,连关口,或最重要防线的入口,还不能紧密地关住。于是仇敌看见这些敝开的口子,必十分惊喜,因为不致自破,使他们不劳而获,举手可取,实在太轻易了。

他们的败亡,显示神公义的能力,使他们完全失去勇气,失去力量,没有保障,没有避处,时机已经成熟,好似审判已经如敌人来到,敝开的入口,敌人可以长驱直入。

 

7 O. Happel, Das Buch der Propheton Nahum (1902), A. vo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 (1908).

(十)败亡原因(三14-17

“你要打水预备受困,要坚固你的保障,踹土和泥,修补砖窑。”(14节)

尼尼微已经成为困兽,仍作最后的自卫与挣扎。为了防守,用水问题一定得解决(犹大也曾因战时贮水,可参阅。供水充足,他们还可维持一时的安全。

要坚固保障,还得重修与建造。缺口必须堵塞、填补,城墙到处都需加厚,使其坚固,经得起炮火的袭击。修补砖窑,再作砖来供建造之用。在巴比伦与亚述,砖石的制作一向驰名,砖土先经太阳晒干,再加烧烤,所以砖石十分坚实,但是这些都无补于事,到时仍被仇敌打倒,使他们可以长驱直入。

“在那里火必烧灭,刀剑必杀戮你,吞灭你如同蝻子,任你加增人数多如蝻子,多如蝗虫罢!”(15节)

人的劳力是徒然的,一切防守的工事无济于事。火与刀剑是毁灭的力量(参阅及以下;

据传亚述王闻知敌人已破城而入,遂自行纵火将这城焚毁,也有传说,经三年防守终于失败,河水涨溢,将城墙冲毁,他就引火自焚。8

蝻子与蝗虫之灾在约珥书有详尽的论述。它们毁灭的力量十分可怕。“任你加增人数多如蝻子!”也许指军队的增多,防守的力量无论怎样增强,都于事实无补。

“你增添商贾,多过天上的星,蝻子吃尽而去。”(16节)

商贾增加,财富增多,使国防增强,商贾的数目甚至比天上的星还多,照说可解当时的困难。但是蝻子一来全都吃尽而去。那些侵略者将尼尼微捣毁之后,只抢掠财宝,便呼啸而去,无意将这荒废的城重建,这大城最后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不会再有复兴的希望。

“你的首领,多如蝗虫,你的军长,彷佛成群的蚂蚱。天凉的时候,齐落在篱笆上,日头一出,便都飞去,人不知道落在何处。”(17节)

“首领”有不同的解释,因为这字在别处并未出现过。可能的译词有下列几种:(一)贵伲9(二)战士,10(三)守卫,11(四)征税官,12(五)赶鬼者,13(六)文士。14原因是这字原来是亚述的语文,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军事首领,也许与宗教有关,类似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二十七节的“军长”(字根有些近似)。15

战士或文书成群,设防的事定是十分周密,他们人数之多,如蝗虫一般。他们的“军长”(可能与首领同义),也多得不可胜数。

天凉的时候蚂蚱不能有很多的活动,只云集在篱笆处,一有阳光,有了日头的热气,又活动起来。这些军事领袖在战时也是如此不安。最后却不知他们的去向。他们或弃阵逃跑,流亡在异地;或临阵战死,“人不知道落在何处”,他们也都这样消失了。

从第十四至十七节,尼尼微最后的希望都消失了!

(一)城内的设置毫无功效,用水供应充足,结果也枯竭。砖泥修建也不能使保障屹立。

(二)防御的工事全部废弃。人为的设防被破坏了。神的怒气把个人与国家一并灭绝。

(三)集合的力量终归徒然。商人的财富失去,兵士的力量耗尽,首领的计谋完全失效。

一切都失落了,甚至都不知失落在那里(参阅以及

尼尼微败落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好似落下的尘埃。这是神公义的启示。

 

8 Smith, Nahum, 349.

9 Rash,为Rabbi David Kimchi引用。可参阅E.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1868),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ausgelegt (1883).

10 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66).

11 Knabenbauer, Commentary in prophetas minores (1886) J. Holery, Recherchesbibliques, vol, xiii, Le Livre de Nahum; C.F. Kent, The Sermons,Epistles and Apocalyses of Israel's Prophets (1910).

12 B. Duhm, Die Zwo/lf Propheten in den Versmassen der Urschrift u/bersetzt (1910).

13 Paul Haupt, "Notes on the Book of Nahum," JBL, xxvi (1907) 1-53.

14 Smith, Nahum, 351.

15 亚述字源dupsarru, tupsarru参阅Smith, Nahum, 351-352.

(十一)哀歌悲叹(三1819

“亚述王阿,你的牧人睡觉,你的贵侔残,你的人民散在山间,无人招聚。”(18节)

这是哀歌的形式,悲叹尼尼微城的厄运。先知似向亚述王悲叹地宣告:你的牧人,就是首长们死亡了(参阅以及

贵侔残,贵偈蔷事领袖,他们也在静止的状态中,不能再活跃。这种安歇,当然不是安逸或安乐,而是动弹不得,几乎与上列的“睡觉”同义,也受了死亡的辖制。睡觉与安歇都指死亡(参阅

牧人与贵侔括所有的领袖,后者为军事方面,而前者为行政首长,小至一城之首领,大可指一国之君。他们死亡,一切都全部解体。

人民散在山间,是因城市战乱,他们在外流逐。他们那似羊群,牧人既离弃他们,他们就四散在各处(参阅。这将是最后的情景,无可挽救。

“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你的伤痕极其重大。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19节)

尼尼微城的破损是无可弥补的了。伤痕可指国家元气的损失(参阅以及。有时也可指个人。类似的话也可在耶利米书中寻见:第十章十九节,第十四章十七节,第三十章十二节,第四十六章十一节。

人们看了拍掌,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可参阅。那些人所以有这样兴奋的态度,因为感到公义已经伸张,神已为他们申冤,报应的事已经实现。

亚述的恶行,曾在许多邦国与人民中循环。这恶似乎永远没有过去。但是尼尼微败亡,使这恶性的循环得以中断,从此以后,罪恶不得再张狂。这是最后的事。

西番雅书以“最后”作结。

本章概要

本章以“祸哉”开始,以责榈奈侍庾鹘帷D崮嵛败亡的景象继续描绘,那些毁灭的情形是全然的,最后的,再无恢复的可能,没有复兴的希望。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5节)这句话是第二章的结语,在这里再重复。这不是先知偏狭民族主义的论调,好似神只偏待祂的选民,而敌对外邦人。罪恶才是与神为敌的,不拘是以色列人,或外邦人。

尼尼微是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抢夺的事,总不止息(1节)。他们惯行邪术,藉淫行诱惑列国(4节)。先知从信仰的立场,以道德的敏感来看,只知道圣洁的神是无法容忍的,祂来了,徐缓而稳健地走来,施行审判,祂是神,是万军之主耶和华。

先知显然有申命记信息中那种信念,是先知的历史哲学,是神学对历史的剖析。公义使万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良善必有成功的结果,蒙神赐福。罪恶必招致灾祸与困苦(参阅申二十八章)。

关于尼尼微的命运,约拿书似有不同的解释。其实公义的原则仍是相同的,悔改是惟一的途径得着赦免的宏恩。凡不悔悟的,必然灭亡。预言的应验基于这样的条件。

参考书目

那鸿书

Adler, M. "A Specimen of a Commentary and Collated Text ofthe Targum to the Prophet Nahum,"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7 (1895), 630-657.

Arnold, W.R. "The Composition of Nahum:3,"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21 (1901), 225-265.

Bickell, G. "Die Hebraische Metrik," Zeitschrift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1880.

Budde, K. "Das Hebraische Klagelied,"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4(1883).

Buhl, F. "Einige textkritische Bemerkungen zu der KleinenPropheten,"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5 (1885), 74-84.

Daglish, E.R. "Nahum," The Broadman BibleCommentary, vol. 7.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72.

Davidson, A.B. The Book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The Cambridge Bib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0.

Driver, S.R. (ed.). The Minor Prophets (The New Century Bibl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6.

Duhm, B. "Anmerkungen zu den Zwolf Propheten, V. BuchNahu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1 (1911), 100-107.

---.Die zwo/lf Propheten in den Versmassen der Urschrift u/bersetzt. Tubingen: J.C.B. Mohr, 1910.

Ewald, H.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840.

Greve, E.J. Vatininia Nahumi et Habakkuk, editio metrica, 1793.

Haldar, A.O. Studies in the Book of Nahum. Uppsala: Lundequistska Bokhandeln,1947.

Halevy, J. Recherches bibliques: Le livre de Nahum, vol. xiii, 1904.

Happel, O. Das Buch der Propheten Nahum, 1902.

Henderson, E.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hornapple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from 1858 edition issued by Hamilton, Adams and Co.).

Hitzig,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Liepzig: Weldman, 1938.

Haupt, P. "The Book of Nahum," Journal of BiblicalLiterature, 26 (1907) 1-53.

Keil, C.F.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vol. 4.Grand Rapids:Eerdmans, 1866.

Kent, C.F. The Sermon, Epistles, and Apocalyses of Israel'sProphets. New Yor祂: C. Scribner's Sons, 1910.

Kleinert, P. Commentaries on Micah, Nahum, and Zephaniah inLange's Bibelwerk. Leipzig: Hinrichs, 1868.

Mahler, E. Untersuchung einer in Buche Nahum auf denUntergang Nineves bezogenen Finsterniss. Leipzig: G. Pock, 1886.

Marti, K. Dedoka-propheten (Kurzer Handc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Griessen: A.To/pelmann, 1903.

Maurer, F.J.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Hand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Go/ttingen: Vanderhoeck & Ruprecht,1897.

Milhelic, J.L. "The Concept of God in the Book ofNahum," Interpretation, 2 (1949), 199-207.

Parrot, A. Ninevah and the Old Testament (Studies in BiblicalArchaeology, No. 3). London:SCM Press, 1955.

Pilcher, C.V. Three Hebrew Prophets and the Passing ofEmpires. London: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931.

Reinke, J. Zur Kritik der alteren Versionen des ProphetenNahum, 1867.

Robinson, T.H. and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Tu/bingen: J.C.B. Mohr, 1938.

Smith, J.M.P.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Commentary). New Yor祂: CharlesScribner's Sons, 1911.

Stonehouse, G.G.V. The Books of Zephaniah and Nahum (The WestminsterCommentaries). London: Methuen,1929.

Taylor, C.L. "The Book of Nahum," in the Interpreter'sBible, vol. 6.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56.

--A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