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言
弥迦是主前第八世纪四先知之一,与阿摩司、何西阿,与以赛亚在同一时代之中。虽然时期稍有早晚,弥迦可能是最晚的一位。弥迦书在希伯来文正典,是列于第六卷,而在希腊文正典为第三卷,在何西阿与阿摩司之后,可说与年代的排列有关。虽然阿摩司应为第一位写作先知,而以赛亚可能比弥迦稍早些从事先知的工作。这四位先知中,以赛亚书被列为大先知,因为篇幅长,置于先知书之首。阿摩司、何西阿与弥迦列入小先知,因为篇幅简短。可见所谓大小先知并非指他们的重要性,而只论他们篇幅的长短。事实上,这三位先知的信息,均在希伯来正典中的“十二先知书”,作为一整部,即以后统称之为“小先知”。
弥迦常被称为农人先知,因为他出身于农村田舍,生活简朴,思想单纯,言论直率,信心热切,所以在信息中正直而公正。他不是像以赛亚那样的风度,以赛亚出身城市,又从贵族家庭出来,对都市文明,就没有弥迦那样憎恶。但是弥迦常在平民中间,生活在劳苦大众中间,就自然地关切一般人的需要。读弥迦书,深感弥迦是“民有”的先知,他是属于他们的。他是“民享”的先知,他以一般人的福乐为关怀的中心。他不但向当代说话,他的信息也适合各时代!
贰 时代与职事
本书第一章一节历史的引言,说明他是当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时候。他的职事是传有关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的信息。在亚哈斯的时期,撒玛利亚城陷落(722B.C.)。在希西家的时期,亚述的撒弭根来侵巴勒斯坦的非利士地区(尤其是亚实突),犹大必受影响(712B.C.)。另一次亚述的侵略,那是直接的威胁,为害甚深。亚述的西拿基立围困耶路撒冷(701B.C.)。这些历史事件必使先知弥迦深感需要,传出耶和华的信息。
从本书看历史的现状,并不十分清楚,虽然在信息中多少反映当时社会的情况。不义与不法的事甚多:“祸哉,那些在嵘贤寄弊锬踉熳骷槎竦模天一发亮,因手有能力,就行出来了。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你们将我民中的妇人,从安乐家中赶出,又将我的荣耀从他们的小孩子尽行夺去”。强暴诡诈充斥。宗教迷信的事普遍,败坏到极处。弥迦严责的事可与以赛亚书对照。他们二者是在同一个时期,当可断言。
根据历代志下第二十六章九、十一至十五节的记载,约坦的父亲乌西雅,曾建筑堡垒及防御工事,作适当的国防措施。历代志下第三十二章记载,希西家再巩固这些防御,有考古学发现可资左证。1这些必消耗不少财政的力量,再加上亚述贪婪的进贡财物,有增无减。在亚哈斯王的时候,这种情形变本加厉。当前犹大的经济实况可想而知,贫穷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少数资产阶级的人,为富不仁,更以欺压手段夺取,使贫者更贫,不安情形必更严重。
主前722年北国的败亡,对南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极大。在第八世纪末叶,耶路撒冷城的人口增加三、四倍。北国沦亡之后,大批难民来到南方。多处失地的人们,也只有云集在大城。西拿基立将若干犹大的城邑夺取,赠给非利士。那些城邑的人口也只有逃离,使圣城的人口更加增多。2人力过剩,工资低廉,富人更多剥削穷苦的大众。3弥迦愤慨地指责说:以人血建立锡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
在考古学若干的发现中,有些瓶罐的瓦器,在把手的柄上刻有“王”的字样,似有王室特殊的用途。日期虽不易确定,大概在希西家时代,或在西拿基立侵略之前。4在有些瓦器的柄上,刻着地区的名字,甚至有“沙斐”(Shephelah),是先知弥迦家乡的地区。那时统治阶级大权在握,极尽欺压的能事,官长屈枉正直,首领收贿赂,祭司要雇价,先知为银钱。那些瓦器说明他们的权力及奢侈的生活。
社会结构因着经济的混乱而瓦解,因为道德低落,人们互不信任:“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社会在解体的颓势中,有重振的必要。
在弥迦书说明先知职事的性质,他重振信仰与道德,至少有五大重点。
首先必须清除一切异邦的影响。弥迦书第五章十至十五节,剪除马匹,毁坏车辆,除灭城邑,拆毁保障,除掉邪术,除灭柱像和偶像。“我也必在怒气和忿怒中向那不听从的列国施报”(15节),因为异邦的迷信因素必须消除。
第二有关忧患的意识,在生产的妇人未生下来,必有短期的劬劳。那是有忧患与痛苦的经验,但是以后却带来快乐(五章)。第四章九、十节也有劬劳产难的妇人,经过苦难才蒙解救。这是弥赛亚预言。
第三是社会情形的转变,穷人可以翻身。“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赶出的,和我所惩治的。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
耶和华治理祂的百姓,不是大多数,而是少数的团体,只指贫穷人,因为富户在耶和华的会中无分拈砝准绳。只有“我民”,原被赶逐,被剥削吞吃,被带走差路、受凌辱。但是耶和华为他们伸冤。
第四是公义和平的君王,引入新的时代。这不是只怀念大卫及他荣华的日子,而是未来的荣耀。锡安是有角有蹄的,能捣碎列国。黄金时代将要来到,神的城必得以尊荣,这段预言是在第四章,与以赛亚书第二章相同。圣城成为敬拜的中心,有属灵的价值。
最后和平的景象是在第四章四节,不在圣城大都会,而在乡村,各人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与无花果树下不受惊吓,有十足的安全,一片祥和。这些话只有弥迦提及,更适合弥迦的心理与意愿。
弥迦是面迎新时代的先知,倡导民族生命的更新。当然他不只是迎接将来,也非常注意现在的责任,第六章一至八节就有这样的重点。他对现在的耶路撒冷有严厉的指责,提出他们的罪恶与错谬。他严责耶路撒冷,与阿摩司指责撒玛利亚,有异曲同工之巧妙。他有阿摩司的公义感受何西阿的慈爱论调,再与以赛亚一同道出耶和华的能力。
综如以上的分析,先知弥迦的思想表达在职事上,是神权政治,唯有耶和华是王,祂是历史的主,祂在历史中施行公义的审判,以实现祂救恩的目的。所以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首领的不义,严加攻击,不遗余力。他为被压迫的人民发出群埃他看着犹大正濒毁灭的边缘,因为真正的症结,还不是只在政治与经济的罪恶,更在宗教方面的败坏。人们离弃神,随从异教的迷信。不虔与不义常是相连的。犹大就无法逃避耶和华公义的忿怒,审判是必有的事。但是那并非说,耶和华的选民将永远沉沦。神仍要施行拯救。“救恩历史”必是以色列盼望的依据。
从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十八节起,弥迦的预言以后被人引用,挽救了先知耶利米受逼害的危险。弥迦预言耶路撒冷被毁,是否在希西家王的时代,仍有不同的说法。但弥迦的信息或在希西家王当时,或在日后希西家王在位,必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弥迦的信息,是促成希西王宗教改革的主因。5
在主前587年耶路撒冷终于被毁,人们被掳到巴比伦。他们回想弥迦的信息,不仅体认耶和华公义,也因此看到弥迦信息的另一面,就是必在历史的环境中施行拯救,再燃起希望的火焰,弥迦职事的影响是久远的。
1 Jonathan Rosenbaum, "Hezekiah~sReform and the Deuteronomistic Tradition,"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72(1979), 32-33.
2 Magen Broshi, "The Expansion of Jerusalem in the Reign ofHezekiah and Manasseh,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24 (1974), 21.
3 Hans Bardtke, "Die Iatifundien in Juda wa/hrend der zweiten Halfte des achten Jahrhunderts V. Chr." in Hommages a& Andre Dupont-Sommer, 1971, 235-54.
4 N. Naaman, "Sennacherib~s Campaign to Judah and the Date of the LMLKStamps," Vetus Testamentum, 29 (1979), 61-86.
5 A.F. Kirkpatrick, The Doctrine of the Prophets, 1915, 208.
附注: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与弥迦书
由于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十八节提及弥迦的预言,不同的见解来分析弥迦的日期及其实际的影响。
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是传记文学,大概是由文士巴录所写的。6在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的初期,先知耶利米站在耶和华殿的院内,对来礼拜的人讲传审判的信息:“我(耶和华)就必使这殿如示罗,使这成为地上万国所咒诅的”。但是耶利米将耶和华的言词讲出来,是以一种假设的条件,再照实况严加警告:“你们若不听从……不遵行……”(4节)。但是祭司、先知与众民控告他,认为他预言这殿必如示罗,这城必变为荒场(9节),并且要将他处以死刑(8节)。其实耶利米是以警告方式,呼吁他们悔改而复兴,使他们免去灾祸。就在那种情况下,有几个长老对聚会的众民提到摩利沙人弥迦,而希西家王和犹大众民,并未因他预言耶路撒冷被毁而将他治死。
首先,耶利米在此处并未引用弥迦的话,但是信息内容相同,重点相同,只能断言这是耶和华的启示,才会不约而同。
弥迦的话对希西家王的影响(可参考。希西家在病中得神医治而得延长寿命十五年(又可参考,希西家王的宗教改革,都是为挽救犹大的颓势,盼望耶路撒冷得以保全。由于以赛亚从未预言耶路撒冷被毁。可见弥迦的警戒才收这样巨大的效果。至于弥迦是否直接对希西家王那样的警告,却没有任何凭证了。
耶利米当时的警告,用意既在挽救局势,敦促悔改。他没有弥迦的预言那么肯定。弥迦的预言可能也有警告并催促悔改的用意,但言词肯定,认为耶路撒冷毁坏的事是必有的。可见二者并不尽相同。当时长老引用弥迦,救了耶利米。真实的预言是有功效的,但二者并不相连,虽然信息的内容相似,神的公义同样被阐明出来。
这里(耶二十六章)并非来确定弥迦的日期。虽然弥迦书第一章一节提到先知的工作是在犹大诸王直到希西家,却未必明第三章十二节论耶路撒冷,是在希西家王的时代。
关于所谓“锡安神学”(Zion Theology),就是认为锡安(耶路撒冷)既为耶和华殿的山,必永不动摇,圣城也永不毁坏,在诗第四十六篇六节说明(参阅其他的锡安诗:诗四十八、八十四、八十七篇等)。这在主前第八世纪已经是普遍的观念。以赛亚有这信仰的思想,7弥迦显然有修正的用意。第七世纪之后耶利米时代,修正的观念更加明显,耶路撒冷同样会被毁坏因为他们离弃耶和华。
6 Aage Bentze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vol, II, 120-21.
7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 1965, 155 ff.
叁 结构与内容
本书与其他的先知著作相似,是有若干讲词的文集,各有不同的结构与文体,未必前后完全连贯。所以学者常以各部信息的内容,臆断其历史的背景与日期,重新组合先知的思想与重点。这样分析,未必将各部分割成为断片,反而将这些尽量连结,合为整体,就成为完整书卷,也觉察其合一的信息。8
本书通常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二节至第五章十五节,第六章一节至第七章二十节。这两部开端,都有呼召:“万民哪,你们都要听,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侧耳而听”。“以色列人哪,当听耶和华的话”上)。对万民,为论说耶和华的审判在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然后耶和华救赎锡安与以色列。这是向万国的见证,耶和华的国将要来临,若存顺服的心,必定蒙恩,不然必遭刑罚。
第二部是对以色列讲的。以色列在耶和华的审判之下,无可逃避。但他们也在神救恩的应许之前。他们必须仰望神的救恩,由耶和华赐下赦免的宏恩。
这两大部分,都有耶和华的行动作结。在第一部,神在怒中向那不听从的列国施报。在第二部,神的慈怜必施赦罪之恩以赞美诗的形式)。可见每一部分都为宣讲确定的信息:耶和华公义的审判与救赎。
本书连结起来,仍成非常完整的书卷,因为在写作及编辑的计划,似乎可有三大重点:审判(一至三章),救恩(四至五章),劝勉与安慰(六至七章)
8 Johannes Lindblom, Micha Literarisch Untersucht, 1929, 9.
第一部:一章二节至五章十五节
从第一章至第五章,内容以审判与救恩为主,二者反复论述,或前后为序,或交叉托出,可说是典型的先知文学,也是本书所具备的。
在开端为向万民的呼吁,来听耶和华的见证,这是有关世界的历史,万国与权力,都是在耶和华权能的管理之下。
(一)第一章三节至第三章十二节论耶和华的审判临到以色列。祂的显现(3、4节),是多么威荣,也是带着可怕的忿怒。原因是撒玛利亚的罪恶(五节起),不仅撒玛利亚,也是耶路撒冷,这两个大城既为北国与南国的首都,也就代表两个的人民 以色列人。第一章一节提到耶和华的默示,是论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可见耶和华的刑罚,是对整个以色列民族。本段(一至三章)从撒玛利亚的毁灭起起),至耶路撒冷被毁作结。这两者一直反复交叉地重复提说,说明本段的要旨。
因此自第一章二至九节的预言,必在撒玛利亚倾覆之前(即722B.C.)。撒珥根(Sargon II)曾围困该城有三年之久,终于使城陷落,北国败亡。在以赛亚书第八章六至八节专指亚述的威胁,“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必冲入犹大。”撒玛利亚的毁灭,实在直接威胁犹大的安全。以赛亚预言是在主前734年,当以色列与叙利亚联盟,背叛亚述强权(参阅。弥迦第一章二至七节大约是在主前734年的战事与722年败亡中间。
第一章八至十六节是一首哀歌,甚至为灾祸延及犹大而哀恸,灾难已到耶路撒冷的城门(9、12节)。先知也为被掳者悲哀(16节)。耶路撒冷的败落只是迟早的时间问题。将来地土必丧失(二章),南国也必遭厄运,如北国一样(三章)在第一章十至十六节,提到迦得与以色列。迦得是非利士,至主前711年才被亚述所侵占。在本章的叙述中,迦得仍有自由。至于“以色列”,此处是指南国,可能在叙述中,不再指北国,因为北国已经败亡。所以第一章八节起,应在主前711年之前。犹大在那时已受威胁,更大的危机是在主前701年,所以先知特别在此给予警告。
第二章特别论以色列的地土。地土既为耶和华所赐,任何霸占与夺取,都是极大的罪恶,遭致神严重的刑罚(1-8节)。神的刑罚是使犹大丧失土地(4节起)。先知甚至呼召人们起来离去(10节),因为那地不再是神施恩的了。他们的叛逆,使地污秽,也因此而遭毁灭。
救恩的信息是在第十二至十三节。这两节曾被经学家视为被掳时期的编辑附加的,不算是弥迦的原著,9但是这两节有关余民聚集的事,也与以赛亚书相似。以赛亚书第三十七章三十二节:“必有余剩的民,从耶路撒冷而出,必有逃脱的人,从锡安山而来”(参阅。余民从城门出去,不是被掳之地归回。可见是被掳之前的信息。这还是与主前701年亚述侵犯的事有关。当时亚述侵略的军队在乡村田野,以致农民都得逃往耶路撒冷。现在亚述撤退之后,他们可从耶路撒冷回去,仍恢复正常的生活。可见余民是出去,不是归来。所以这两节虽然是在审判的宣告中,却仍是以希望的信息夹杂其中,有所突破,带给以色列敬虔者以安慰。在审判中有救恩,也显明神的公义中有无限的慈爱。
第三章以重点从耶路撒冷城移至其中的首领。其中有三段类似的信息,都是轻忽耶和华的治权,漠视“我民”的权益(3、5、9节)。他们所受的刑罚是遭神的弃绝。他们哀求耶和华的时候,祂不应允他们(4、7节)。他们的希望必完全落空(11节)。本章最后一节(12节),说明这些首领所管理的城(耶路撒冷)将不再存在。这样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同遭审判的宣告就此告一段落。
撒玛利亚因信奉偶像而毁灭,从此在本书中不再提及。犹大地因不义而丧失,人民必将被掳。耶路撒冷因内中的首领犯罪也将陷落。这一切都是耶和华向列国的见证。以色列在历史中降卑的经验,是一个见证,见证耶和华是历史的主,不容偶像与悖逆存在。
第三章的日期可能与第二章的相似。那时犹大地还安定,至少在外表繁荣,以致大家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么?灾祸必不临到我们”(11节)。可能的日期是在主前701年亚述危机之前。至于第三章十二节,在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十八节起提起,是否是希西家王的时期?这个问题无法解答。可能这预言在希西家时期特别引起注意。虽然本章所描述的情形,也可能在希西家王的早期中,本章与前一章的内容比较相连。
(二)第四章一节至第五章十五节是耶和华第二项见证,万国必须听呼召万民)。在本段结束时再给列国以警告,可谓最后的呼召。“末后的日子”是有关将来的事,耶和华已经开始工作了。在结构中有三次提到“万民”(或“列国”、“多国的民”)、5、11、13。锡安、8、10、11、13),余剩的民或余剩的人。在整个的论述中,叙述耶和华建立祂的治权在锡安,将分散在各处的余民作为祂能力的见证,使万国看见神的刑罚,也寻求与神和好,得以建立和平。本段也与前段一样,以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这两个京城的倾覆,作为耶和华公义的治权。耶和华重新在锡安建都,以色列受审判,是耶和华的工作,显示祂在列国中的王权。
本段的开端,是耶和华作王,治理万国。锡安成为世界的中心,耶和华治理他们,以话语训诲,使万民不再叛逆,于是真正的和平就能在地上建立。在本的结束,耶和华要清除与洁净,除去一切战争的武器与措施,除去一切的偶像。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必在政治与宗教的悖逆方面,都是因为万民不听从那从锡安来的话语,这训诲来自耶和华的圣殿(参阅及。
在本段,还有两项较为特殊的论述,要旨与文体都甚特殊。第四章六至七节先作为引言,将各别的主题道出。第六至七节上有应许,耶和华必拯救被掳的余民,使他们成为强盛的国民。将来以色列在列国中必不受威胁。在第七节下有应许,耶和华在锡安治理将来的以色列。在第一项的应许,有三大预言,指耶和华将现今的危机,转变为将来的治权,所以第四章六节起,所论述的就是以此为重点。这也成为第四章一至五节之后的转折点,因为第一至五节并未说明耶和华在锡安作王,使在列国那些被掳的余民得以归回。所以论锡安的将来,是答复第三节耶路撒冷受审判的问题。至于余民的归回,是针对第一至二章地土丧失及人们被掳的后果。
第四章一至五节与以赛亚书第二章二至四节几乎完全相同,解释起来有四种可能:(1)弥迦借袭以赛亚;(2)以赛亚引用弥迦;(3)两者皆取材于较早的预言;(4)以后编辑时加插在这两卷先知书内。没有任何资料足资证明那一个说法,但综合起来,却有这样的相联关系。这个主题在所谓锡安之歌里,即诗第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篇。这些诗歌都为庆祝耶路撒冷得胜仇敌,是否指主前701年他们摆脱亚述的威胁呢?这是另有历史的事件,如大卫胜非利土人的史迹,记载在撒母耳记下五章10这也可能是在圣殿的礼拜仪式。11耶路撒冷的重要性,是以色列人认识的,所以大卫夺取这城,使耶布斯人不能再治理12是否这给予锡安之歌特别的意义?在主前第八世纪的耶路撒冷,人们的观念已经确信耶路撒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参阅起。这个观念早就有了,但现在似乎特别强调。于是以赛亚与弥迦就将这一传统的观念加以建立与强调。
根据以上的想法,虽然两位先知都有意保留这传统,但以赛亚对耶路撒冷更为关切。在这段经文中的用词,许多也出现在他其余的信息中。13但是只认为以赛亚的原作,也有问题。弥迦书第四章四节并未出现在以赛亚第二章。弥迦书第四章四节却是十分重要的下文,“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又是以赛亚所特有的。也许以赛亚以他自己的用词来叙述耶路撒冷与圣殿的传统,再加以他自己的论调作为勉词。弥迦可能照原有的传统,完全引用,只附加一句肯定的批注。所以两者可能都有,凡认为以赛亚引用弥迦的,认为本段经文较适合上下文,经文本身也保存着较为完善。当然经文保存并不是唯一的理由。14
第四章六至八节,可与第二章十二至十三节比较,因为两者都提到余民、羊群,以及耶和华作王。这是否因在同一个时期中所作的呢?那该是亚述侵略的期间,犹大的居民四散,好似散失的群羊,逃难离去村落,避去亚述的侵犯军队。他们都在耶路撒冷,因为耶和华在那里治理,必有安全。耶路撒冷成为羊群的高台,表明这城是单独的,可与其他地方隔开,正如以赛亚书第一章八节所说的“仅存锡安城”。耶路撒冷以前是代表整个的民族。现在十个支派已经失落,连犹大也被仇敌蹂躏。大卫的国度已荡然无存。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在那里呢?
这段经文有学者认为不是指第八世纪的犹大。第七节余剩的民与第二章十二节以色列剩下的人并不相同。这里所指的是正面的,他们虽是瘸腿的,必成为强盛的民。所以是被掳归回的人们。耶利米书第二十三章三节招聚羊群中余剩的,是指被掳的人们归回(另参考以及。
第四章九至十节,弥迦似指耶路撒冷被毁的预言可以对照),人们将被迫离境所述说的)。这里的信息几乎须延至主前597年或587年,该是耶利米同时代的情形。这是否有以后编辑的加注,15极有商榷的余地。如果这真是指以色列人被掳,而后归回,那么是被掳至巴比伦。弥迦的时代究竟距离巴比伦强权还太早。但是弥迦预见巴比伦时代,并非没有可能。列王纪下第十七章二十四节,在亚述并吞北国之后,他们将巴比伦人带来,到撒玛利亚殖民。另一处更为重要,是在列王纪下第二十章十六至十八节,巴比伦特使见希西家王后,由于希西家王让特使参观犹大的宝物,以致以赛亚预言,犹大必被巴比伦掳掠。所以弥迦书第四章十节提到巴比伦,也不足为奇,未必须将经文作为被掳时期的。
第四章十一至十三节日期也有人质询,因为本章第一至五节指耶路撒冷止息外邦的攻击,是锡安之歌的主题。但是外邦的侵略应在何时呢?有人就将时期延至以西结及以后的年日,以西结书第三十八章;约珥书第三章以及撒迦利亚书第十二、十四章都是启示文学,是否第四章十一至十三节也有启示文学的格调?因此在日期上必得延至以后。16如果比较以赛亚书,历史的背景应为主前701年的危机。这样就不可能是在弥迦之后。这样说法也为若干学者所坚持。17但是他们同时提出作者的问题,因为这里代表民族主义的乐观态度,与弥迦其他信息不同,是否出于不同的来源?但是弥迦在乐观与悲观的论调都表达他的情怀,正如以赛亚那样,最后见证神恩惠的胜利,使他们在黑暗中看见亮光。
第五章一至六节再提到亚述,是否仍指主前701年他们围攻耶路撒冷呢?第一节提仇敌的围困。第一节的手法有点像第一章十至十六节,因为此处“杖”(She_bet)与审判者(Sho_pe_t)是谐音。这种谐音在第一章内例证很多。又第一章哀恸的口吻也可在若干处找到、16。此段有意警戒迷信武力的话,在第五章十至十五节再行重复。
第五章一节成群的民,“民”原作女子。在第四章八、十、十三节有锡安的民,“民”也为女子。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要归与他们。另三处上、11及都有“现在”的字样。现在已从灾难转变为权柄下、12起,都应验了第四章八节的应许。原为攻击锡安的列国必被制服。耶和华得胜,证明祂是全地的主。耶和华必被称为大。在锡安的人民要显明神治权的威荣。
从第五章五节起(5起、7、8节)有三大要项。每项都有预言“必要……”论以色列在列国中间。当亚述威胁时,以色列有力量抗拒(5、6节)。雅各的余民必能在万民中有力地存留(7、8节)。最后在第九节有应许,以色列仇敌必被剪除。
第五章十至十五节,常与以赛亚书第二章六至八、十五节相连,都是攻击迷信武力与假神。以赛亚书第十七章七、八节也类似。在第三十章十五、十六节,凡不信靠耶和华的,军事必失败。在第二十九章五至八节,神必加干豫,来除去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所以这两位先知确在主前第八世纪,在同一世代,就有雷同的信息。弥迦严责撒玛利亚信奉偶像,不仅撒玛利亚,也对犹大起)。第五章十节严责建立保障马兵。在第五章十二节信邪术的受斥,这在第三章六、七、十一节均经提说。这些必在希西家王宗教改革之前。本段,以第十五节被视为外加的。但第十五节十分重要,应属于原著。18
再将第一至五章总括地纪要。这是耶和华的治权管理万民。先知的宣告从圣殿发出,在锡安就是祂作王之处,以君王的身分审判。祂是从天上的宫廷,干豫地上的事起),施行审判(一至三章)。以及救赎(四至五章)。大君王耶和华必拯救以色列,在锡安山治理他们。从前的权柄必交还给锡安的民。以色列有新的治权,权能必延伸至地极。凡反对祂政权的,他们的货财必成为掠物,献给耶和华普天下的主。
这个治权的建立,是由于神的审判的救恩。这两者不是前后为序的:先有审判,再有救恩,而是相互矛盾的,审判与救恩同时施行,有时相辅而行,有时互为冲突的。耶和华拯救以色列的余民,显示这一民族的存在与权力是神的目的。锡安的安全不是在于其他的途径,只在于神的能力。以色列受审判,对万国是一次警告,任何迷信与不义必须摒弃,无法在耶和华的治权之下。
所以这是对万民的信息。神对以色列的审判,必延及列国。仇敌必毁灭,耶和华在锡安建立的国度,与将来的以色列都无可违反。一切迷信武力与偶像必被剪除,好似在以色列必除去一般。神在锡安的治权,是以言语与训诲,促进和平与繁荣。
9 先为 Stade 所否认 (1881), J. Wellhauson 认为是被掳以后的编辑,大多学者都接受这种主张,参阅 Leslie C. Allen, The Books of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242.
10 A. Weiser, The Psalms, 1962, 525.
11 H.-M. Lutz, Jahwe, Jerusalem und die Vo/lker, 1968, 171-77.
12 J.H. Hayes, "The Tradition of Zion~s Inviolability,"Journal of BiblicalLiterature, 82 (1963), 419-426. G.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2, 1965, 156 f.
13 H. Wildberger, "Die Volkerwallfahrt zum Zion, Jes. ii, 1-5," VetusTestamentum, 7 (1957), 62-81.
14 C.W.E. Na/gelsbach, The Prophetic Isaiah, 1878,54.
15 Y. Kaufmann, The Religion of Israel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Babylonian Exile, 1961, 352.
16 G. Wanke, Die Zionstheologie der Korachiten in ihremtraditions geschichtlichen Zusammenhang, 1966, 82f, H.-M. Lutz, Jahwe,Jerusalem und die Volker, 1968, 213-16. 却批评前者的说法。
17 A.S. Van der Woude, "Micah in Dispute with the Pseudo-prophets," VetusTestamentum, 19 (1969), 244-260.J. Lindblom, Micha literarisch untersucht, (1929).
18 J.T. Willis, The Structure, Setting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the Pericopes in the Book of Micah,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anderbiltDivinity School, 1966.
第二部:六章一节至七章二十节
本书第一部宣告耶和华显现,祂来建立治权,管理万国。第二部以审判的情景开始,是耶和华与祂的子民中间圣约建立的程序,而解决一项争端。接着谈论耶和华与以色列的关系,有关审判与救恩的事。
先向以色列呼召,要他们来听耶和华的信息。两大段落,第一段是争端,第二段是和好。两者皆以信靠与盼望来连结,从困乏失望至相信。这样的转变,不是审判之后救恩,事实上论审判只有一段,救恩的应许只在另一段。审判与救恩二者是相连的,而且也有连贯的涵义。
第六至七章是一种启应的方式。耶和华先向祂的百姓说话,“我”就应和(6节起)。接着耶和华向世人说话,又向城说话(9-16节)。在第七章一节再以第一人称单数的“我”,一直到第十节,在第八至十节的代名词,显示发言者为阴性,应为第六章九节的“城”(人格化)。所以第六章九至十六节,是有第七章十节的应和。第七章十一至十三节耶和华又向城说话,响应的是会众“我们”,直接答复耶和华。在对话中,耶和华对着这些厌烦的百姓,表现无限的忍耐,使他们有恒心等候救主。他们原是焦虑不安的起),现在可以欢乐地赞美主,因为神的怜悯赦免。
第六章一节有呼召,使以色列与自然界一同响应,争辩看耶和华对待以色列是否公平。第六章二至五节,耶和华是向那些厌烦的以色列说话,让他们看见整个的救恩历史,从埃及为奴之家出来,到应许之地,使他们认识神公义的作为。祂救赎的作为是以强调祂的权能,是以色列民族生命的基础。这是整个对说的内容。
第六章六至八节,人们对神的要求,有一种错误的见解,以为赎罪的方法,有一番夸大的献祭可以解决。但是这根本不值得注意与重视。耶和华的要求是公义,信实与谦卑。这要求接着有审判的宣告,及认罪与哀恸。两者都表明以色列人缺少公义与信实怜悯。第七章七节才有正确的态度,谦卑等候救恩的神。
这是典型的先知言论,在被掳之前极为显著,如阿摩司、何西阿及以赛亚,第三节是痛苦的激情,在第二章九节已经表达,第一章八节起有先知表达的情怀。第八节好似是何西阿的影响。19第四节起出埃及的史绩,似有申命记的用语,仍无法否认弥迦的原著。大多学者研究这段经文应在主前701年的危机时,或危机前,不同的说法,却无确定的结论。20
第六章九至十六节是耶和华审判的话,向城发言,是指耶路撒冷,也指以色列全民。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义与不忠(10-12、16节上),所以审判必不可避免(13节)。他们不倚靠神,必在众民面前受羞辱(16节)。这段经文也必在主前722年北国败亡之后,701年亚述危机之前,如果看经文中所反映的和平之象,可能在主前701年危机之后。21第九节虽有人以为指北国的情形,但似指犹大,第十六节只是回顾以前北国的恶行,作为鉴戒而已。
第七章一至十节是城的回应,好似一个妇人哀号,是悔罪的心声。人们违反公义,没有信实。他们为罪而受苦,承认这审判是公义的起)。他们不敢再发怨言,不能再厌烦,必须转变,有盼望,等候耶和华的救恩,他们唱出救恩之歌来。虽然有人以为这段经文不适合作为弥迦的日期。22甚至以为是亚哈的时代或玛拿西的时代。23但是参考第四节,应以主前701年的危机为背景。
第七章十一至十三节,神的应许再向城应许,这是他们所等候的救恩。城墙必重建,境界必开展,四散的人民必归回。那时刑罚要在世人身上。全世界都受审判,圣城(代表以色列全民)才可复兴。
第七章十四至二十节是最后的回应,神的百姓以整体的会众说话。首先他们祈求神早日实现应许,成就救恩(14-17节)。神将历史的前事再行实现,就是他们怎样蒙神拯救,出离埃及。本来他们以这事为与耶和华争辩的内容,现在他们祈求神有新的作为,向列国显明祂的大能(16节起)。第二,会众称颂耶和华,因为审判已经转变为救恩,成为他们盼望的因由(18-20节)。他们虽是罪人,应受审判,但耶和华有赦免之恩,祂不恒久怀怒,且有恩慈,所以他们在救恩中欢乐,对语在歌颂中结束。耶和华与以色列完全和好。
耶和华干豫,除灭以色列的仇敌,使救恩实现,是在多处提说,用语相似;;;,本段第七章九节也相同。以法律程序,以争辩而至顺服,耶和华使以色列从受公义的制裁,至被称义,这是救恩的原委。
虽然有人认为这段经文为指北国败亡前希望之声。24但是弥迦不会庆祝耶和华为迦密圣所的神。本书第七章八至十节以及第十一至十三节,都是指锡安,神的子民。
再概括研究这几段经文:第四章一至四、六至八节以及第七章八至二十节。第四章一至四节可能是弥迦引用早期的预言,但仍无法否认不属弥迦的原著。人们往往根据耶米书第二十六章十八节,认为弥迦专传审判的信息,甚少积极的盼望。其实先知的信息是两者兼全的,神的公义必有审判与救恩两方面。在不同的情形中,必有不同重点的信息,不可一概而论,多看上下文,才不致断章取义。弥迦必从毁灭中看复兴,从审判看到神救赎的恩典。
另一个问题必会发生:本书成为现存的形式有如何的过程。弥迦的信息在甚么时候才成为著作,虽然这是无法臆断的,但综览全书,看甚有艺术性的编排,再以重复的主题,是极费周密的心思设计的。且看余民这一主题,在第二章十二节及第七章十八节,为本书第一部与第二部两处都有的,再以第四章六节及第五章七节作为核心,在这核心周围旋转,可见作者的用意。有关罪与叛逆,在本书三部分都平均托出起)。论耶和华与以色列的关系,以羊群与牧人为喻,以圣约为两者之关系,也在本书平均论述及,又以第五章四节提到大君王耶和华的代表为牧者。
在弥迦的日子,有应许使神的子民带回京城,为胜利的先声,看第二章十二、十三节必能明白新的意义。第五章一至六节弥赛亚预言,也使后世体会其涵义与实际的应验。本书结语,常可作会众颂赞的祷告。先知的信息以后一直可有意义,能适合后世的,就具有久远的影响,给予人安慰、增强人信心,展望将来。
19 I. Willi-Plein, Vorformen der Schriftexegese innerhalb des AT.Untersuchungen Zum Literarischen Werden der auf Amos, Hosea und Micha, zuru/ckgehenden Bu/cher im herbra/ischen Zwo/lfprophetenboch, 1971. 提出弥迦书第六章二至五节可比较何西亚书第四章一至三节,第十二章二至四、七至九节。
20 T. Lescow, Micha 6, 6-8, Studien zu Sprache, Form und Auslegung, 1966,57. G. Fohrer, Introduction to the OT, 1970, 446.
21 R.E. Wolfe, "The Book of Micah: Exegesis," 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1956, 895-949.
22 O. Eissfeldt, The OT, An Introduction, 1965, 411.
23 F.C. Burkitt, "Micah 6 and 7 a Northern Prophecy,"Journ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45 (1926), 159-161, J.Dus, "Weiteres zum nordisraelitischen Psalm Micha 7, 7-20"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115 (1965), 14-22.
24 O. Eissfeldt, The OT: An Introduction 412.
肆 经文与体裁
本书列于希伯来正典中的十二先知书,经文保持得极为完整,所以不若何西阿书有甚多经文详鉴的问题。七十士译本(希腊文的标准译本),却供参考订正,比希伯来文的拉比传统的钞本显然较佳。叙利亚译本只是依照七十士译本,没有甚么特出。所以七十士译本给予的订正在若干的经文:第二章十节,第六章九节单字的分法;第二章三节,第五章一、四节,第六章十节,第七章四节在字母方面有重复或省略的可能。第一章五、九,第三章十节,第五章八点音(Pointing),有可商榷之处。字尾的问题在第二章九节及七章十九节。字句的位置可以更换的,在第二章四节及第四章八节。
死海古卷中,第一洞中有注释(Peser),解第一章五至七、八至九节,第六章十四至十六节,还有些片断。第四洞中,只有第四章八至十二节的批注,片断不全。这两种古卷称之为IQpmi(IQ14)及4Qpmi(4Q168)。
另一种古卷,来源是从Murabbaat,简称为Mur 88,是在犹大叛乱第二次的日期,这一卷小先知书从约珥书第二章二十节至撒迦利亚书第一章四节,25可供参考,对经文评鉴方面贡献不大。
在文体方面,除第一节外,其余都算是诗文。第一章十至十六节诗的形式不大明显。有些短句没有韵律(rhythmic)或对句(parallelistic)(如上、5。有些引言似乎也没有音律(如上上)。其余都是明显的诗文,而且对句很多,而且长度相同,无论计算单字、音节。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本书体裁不是纯诗文,却是散文与诗句混合,26这也应是宣讲的方式。这样可能接近弥迦口传的话。
本书文体生动活泼,也是十分清新爽直。书内语多重复,为求强调某些主题,而反复着重。有些语句似乎不大连贯,有时描绘,有时发怒,有时应许,接踵而至。他用字十分清晰,没有含糊其词。他用表象很多(如等)。他用谐音来说明预言。作者常突然有问答,就特别显著。是对谈的方式有第二章七至十一节,第六章一至八节,第七章七至二十节。他的希伯来语文非常美,极为典型。在第七章十八至十九节的祷告或诗,是十二行小时,为旧约中最难得的珍品。
25 F. Benoit, J.T. Milik and R. de Vaux, Les Grottes de Morabbaat Discoveries in the Judean desert, II, 1961, 181-205. M. Collins, "Recherchessur l~historie textuelle du prophete Michee," Vetus Testamentum, 21 (1971) 281-297.
26 Francis I, Andersen and David Noel freedman, Hosea, 1980,60-66.
伍 神学与灵训
耶和华是全地的主:“普天下的主”。先知弥迦必以当时公众敬拜的用语,向神的百姓宣告,在主前701年亚述侵略的危机中,列国的人在耶路撒冷围攻时候这城陷落,但是神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场一样。神还是控制当时的情况,使以色列转败为胜。万民无论怎样强盛,耶路撒冷的神更有能力!所以多国的民必须来敬拜耶和华,并且献上他们的货财(13节)。神向他们显现。
神的显现是描述在第一章二至四节,有地震与火焰。神起来干豫历史的事件。祂使北国的京城撒玛利亚倾覆,祂自天降临,威荣地站立在山头。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受尊崇,祂真伟大!弥迦强调对神信心与虔诚的敬拜,必须有具体的道德行为。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世上多国的民必被召来,看神公义的审判。耶和华是普天下的主,祂必在怒中,向那不听从的列国施报。
弥迦有很明亮的眼光,看见荣耀的盼望,深信耶和华必在普世施行奇事。这就是在第四章一至四节的赞美诗中表达出来。以色列人理想的生活,就是定期到耶路撒冷圣所朝圣敬拜,然后回家过着信心的生活,遵照神的言语与训诲。先知的盼望,是将这样理想的生活,扩展至万民。多国的民也都来耶路撒冷的圣殿,主必将祂的道教训我们,他们也要行祂的路。
耶和华是圣约的神,弥迦传道的犹大是以色列与雅各的家,这是圣约的用语。他们是耶和华的百姓,“我的民”、5,也有“祂的民”)。这都是耶和华的恩典,拯救他们出离埃及,进入迦南美地起)。所以他们必须虔诚地感恩与敬拜,并且负上社会道德的责任,符合圣约的要求。良善的标准已经提示,可惜没有在社会中确实行出来起起)。神的公义与怜悯没有在人的行为中反映出来,他们没有履行圣约的义务。先知有鉴于斯、9,严加责备,果敢地又热切地为公义维护。
信仰的歪曲,深为先知震惊。一般人对神的认识十分偏差,以为神只是仁慈的主,广行赦免,时常祝福,这样的观念使罪人自我安慰。他们以为神可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必拯救他们目前的困境。耶路撒冷既有圣所,神在这里居住,并赐下特别的启示,所以这城一定安全,固若金汤。在社会中宗教领袖将人们带至歧途,牧人怎可使羊群走迷呢?他们以迷信的方法,说是倚赖耶和华。他们众民也都迷信武力。真正的信心只有先知所表示的,任何虚假的宗教信仰必定哀败灭绝。
对神不忠,破坏圣约,必受咒诅,遭敌人的侵略起)。北国的京城已经陷落,南国的京城未必可以确保。神给予的打击必定来到,很快就要来临。耶路撒冷及圣殿必然毁坏。
耶和华必对违约的人施以刑罚,报应的公义是无可避免的。凡夺取地土的,违反神赐给祖业的初衷,他们的地土必定丧失。他们在应许之地不能立足、9起)。官长不听无助者的哀求,他们的哀求,耶和华不应充。人们在社会中不负责,他们在圣约的团体中也失去身分,被神从这地赶出去起、9起起)。他们不能团结,政府腐败,形罚必临到众人,参阅。
神毁灭,神也拯救,弥迦就将希望带来。神并不完全放弃,祂没有弃绝叛逆的百姓。耶路撒冷虽受审判,也必得着拯救。耶和华是牧者,祂必拯救、释放、领导起)。神的百姓常在矛盾之中。他们在抵挡外患时不倚靠神,却蒙神赐下和平之君起)。大卫家出来的君王,有神权政治的能力,能创造一个崭新的联合的以色列。
先知弥迦的神学思想是前后一贯的。第四章六节起的救恩,是以第二章十二节起的真理补充,再以第五章六节起的信息来说明。耶和华是牧人,余民为复兴的核心,是为将来被掳以后的社会先作一番准备。耶路撒冷是神得胜的地方,所以是祂治权的所在起。神权政治必然显示出来,神真伟大!
本书结语,再给予盼望,甚至成为日后被掳之民的信仰,因为耶和华的救恩必然显露,救恩历史必将更新,有新的出埃及,新的应许地,城墙重建,境界开展。神管教之后,必行赦免。神古时的应许,先对希伯来的族长,又在以色列立约的经验中重申。这在弥迦的信息,在民族历史的经验中,都有十足的说明。人们必须有信心,单单倚赖神,展望将来,怀着有福的确据。
陆 先知的礼赞
摩利沙人弥迦是一位乡下传道人,却是神的先知,为当代传出公义的信息。他有属灵的深度与道德的完整,才会仗义直言,果敢地严责人们的罪恶,由于他出身乡村,单纯而朴素的生活,使他成为十分率真的人。他择善固执,坚持信仰,使他的信息十分有力。
耶和华呼召他,使他有清楚的眼光,敏锐的头脑,生活虽平凡,思想却高超。他对事物能清晰的看见观察与分析,从自然现象到社会情况,他都能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他能关怀平民,为他们遭受欺压而怀不平,更加义怒填胸,无法忍耐。他为公义而争战:公义就是强权!他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必震撼当代的人心,甚至有久远的影响力。在一世纪后,人们仍记得他的信息,使耶利米先知的话语虽被禁止,仍得自由,并使他免于一死(参阅。这样的人往往不会随从别人,却自创一格,大有突破与更新。
当时众先知尽量取悦于听众,说耶和华赐福的话,都是平安的信息。但是弥迦是真先知,他与当代的真先知阿摩司,何西阿,及以赛亚,传悔改的道,发出警戒,预言未来的审判。他们似乎是不识时务的人,但他们才真的针对时务,宣讲神的公义,是属灵的俊杰。这样见解卓越,心灵敏感的先知,他的声音必是来自天上,是神的声音借着他发出来。他镇静而有能力,他对神忠心,对人表露受心。他充满泪水的眼,看见民族中兴的前景,弥赛亚将要来临。他确是黎明的宣告者!
弥迦是社会公义的倡导者,正像先知阿摩司一样。他们两人都严责罪恶,纠正社会道德的错谬,向富豪、对官长,也给平民,传出神的公义。但是阿摩司比较笼统,没有弥迦看得那么透彻,那么深入。弥迦也确比阿摩司有更深切的同情,正像何西阿一样。何西阿向北国传道,北国是他家乡,所以比阿摩司有更多的同情,阿摩司究竟是南方人,对北国的关切是不及的。现在弥迦有何西阿同样的处境,他是南方人,这是他的家乡。他爱国的情怀在属灵的感受中,就更加重要了。
弥迦与以赛亚是同时代的先知,所以在思想方面有雷同之处,信息也可对照比较。但是他们的背景不同。以赛亚出身上层阶级,又久居城市。弥迦却只是乡下人,生活简朴,自然对城市生活憎厌与怀疑,认为城市太穷奢极恶。这种感受是以赛亚所缺少的。以赛亚在政界活跃,对国事与国际情势的了解较多较深,他是政治家,甚至常辅导君王,有实际参政的经验。弥迦却不同,他只是一个纯粹的传道人,传公义的信息。他没有以赛亚那种高尚的气质与风度,但他生活在穷人中间,听见他们的叹息与群埃为他们发言,争取权益。以赛亚看耶路撒冷永不被侵犯,弥迦看耶路撒冷必将倾覆。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观点就有分别了。在弥迦看来,这“锡安神学”(zion theology)是站不住了,因为神若不刑罚管教,怎有救恩的盼望?历史的见证说明这事。
弥迦没有阿摩司的口才,不及何西阿的爱心,更缺乏以赛亚属灵的风度。但他具备先知的属灵卓见,有异象、有托付、有真理、有胆量,与他们一样。他们是神的发言人,站在历史的顶端,看见神在历史中的计划与作为,历史的意义在救恩。救恩历史是先知的信息。
弥迦所传弥赛亚的预言,为东方博士专找新生王的时候引用。主耶稣描述信仰对社会的影响,也引用弥迦的话。他对宗教信仰的定义,为历代教会时常引述的。他为神传的信息,有永久的价值。
诠释
壹 信息的导言
贰 时势的危机
叁 道德的关怀
肆 复兴的前景
伍 得胜的盼望
壹 信息的导言(一1-4)
(一)标题
(二)宣告
(一)标题(一1)
“当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时候,摩利沙人弥迦得耶和华的默示,论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
本书标题与其他先知书极为相似(如;;;;以及。有先知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先知的名字,得神的默示话语,并传讲的对象。
这是从约坦王起,但是照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十八节,弥迦的工作是在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但本书从约坦王提说,是否为模仿何西阿与以赛亚呢?以赛亚书从乌西雅王起来叙述,何西阿书也是相同,更提说北国的王朝。最显著的解释,是因本书的日期较迟。可能在约坦王的时期,弥迦已有少许宣讲的话,他职事的时期较迟。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标题是以后编辑者的手笔。
这里不提北国的王朝,因为先知只在南国宣讲。论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而不提犹大和以色列。他一定是以这两个城市,作为两国的代表,而且这两个城市的罪恶,是他指责的。本书一直着重城市,以城市为对象,可参第一、三、四章有关救恩的信息,以及第六章九至十六节。
弥迦是摩利沙人,这里只提他的本乡,没有提及他的家世,他家庭与社会背景就无法猜测了。弥迦似乎是相当普遍的名字,在旧约中共提八次。他不是米该雅,虽然二者的名字相同,但米该雅有父亲的名字,他是音拉的儿子米该雅。“弥迦”原意:“谁像(耶和华)”。耶和华是全能的神,是无可匹比的,但弥迦的名字与他信息并不关联。
弥迦来自摩利沙,是否即为第一章十四节的“摩利设”?约书亚记第十五章四十四节及历代志下第十一章八节为“玛利沙”,是古时的战场。那应是巴勒斯坦的西南部,在山阜地带与滨海平原之间,为犹大与非利士的边界,向南可通埃及。这也许引起先知对世局的关怀,尤其是南国的安全。
他得到耶和华的点示。照原文的排到。“耶和华的默示”在本书标题之开端。原意为“耶和华的话”,话语当然是指默示。这里不是说先知得默示,而是有神的默示临到他,正如约拿书第一章一节。
“论……”原意为“看见”,先知看见异象与启示,才传讲出来。所以这是指先知的感受,而形成的信息,信息的内容是有关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
(二)宣告(一2-4)
耶和华宣告审判,祂显现的时候,自然界会有非常的景象。第二节为四行一小段,第三、四节为另一小段,也有四行诗,这四行诗的形式,延续至第九节。
“万民哪,你们都要听,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侧耳而听。主耶和华从他的圣殿要见证你们的不是。”
本书的主题,是耶和华的治权,祂的权柄统管全地。世上的人都叛逆祂,尤其是神的子民。这里“万民”应指全世界人类,但祂现在必集中在以色列与犹大,至少也从他们为审判的起首(5、6节)。以后审判必遍及全地(10节起)。这与阿摩司书相反,因为阿摩司书开始对外邦预言,论审判必临到他们。审判由外邦至犹大以色列。现在审判是由以色列与犹大起首,延至外邦。
“万民”可指地上列邦,也可专指以色列,因为“民”的多数,可指神的子民有众支派,这样的用法也有例证可以依据;及;。事实上这个“民”字(amin)常指百姓,不常用于“外邦”。但是看下文,似乎指广大的人群,是地上的万族。
同样的语句出现在列王纪上第二十二章二十八节及历代志下第十八章二十七节,中译词为“众民哪,你们都要听。”是米该雅所讲的。这就引起学者研究的论点,以为编辑者将米该雅与弥迦混为一谈。可能这是先知常用的语句,未必需将这二者相提并论。1
“地和其上所有的”可能也笼统地指全地,整个的世界都包括在内;。所以神公义的宣告,是向全世界的列邦众民,有关以色列与犹大的审判。先知以赛亚曾有这样的宣告方式,其他的先知也有同样的宣告,可见信息有紧急的性质。事实上,先知的信息必是普世性的,即使论神的选民,也必遍及万民。
主的宣告是在祂的圣殿。“主”是权能的神,统管万有。“耶和华”是圣约的神,为以色列建立救赎的圣约。这里的圣殿不只指耶路撒冷的圣殿,而是指天上的殿,是耶和华的居所(参阅;;。在天上有耶和华的圣会。这就联想诗第八十二篇的颂词:“神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中行审判。”关于神的圣会,也在列王纪上第二十二章十九至二十八节描述。神在审判的会中,发动天地与山岭都来聆听与作证(本。
耶和华要见证“你们的不是”。“你们”既对万民说的,当然不是仅指以色列人。但显然神以选民的罪作为万民叛逆的缩影。这正如新约罗马书所说的,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看哪,耶和华出了他的居所,降临步行地的高处。”(3节)
耶和华显现,从天上的居所出来,祂必须有具体的行动,就是施行审判,毁减罪恶的人与地方(参阅;;;。
神的降临,也在其他经文中描写(参阅;;又;;,祂使自然界发生毁灭的事。
阿摩司书第四章十三节有最好的铨释:“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使晨光变为幽暗,脚踏在地之高处的。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
“众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诸谷必崩裂,如腊化在火中,如水冲下山坡。”(4节)
神的降临,必使山岭震动。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一节:“愿你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士师记第五章五节:“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动。”众山要消化,那是在诗第九十七篇五节:“诸山见耶和华的面,就是全地之主的面,便消化如蜡。”都是地震与火山爆发的现象:“地全然破坏,尽都崩裂,大大的震动了”。“大地因他震动,小山也都消化……”。“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这些都是本节的描写,“诸谷必崩裂”,火山爆发,如腊化在火中,浓浆如水冲下山坡。
耶和华从天上的居所出来,是有神秘与威严的涵义。祂步行在山岭高处,所触摸的都是恒久的表象,如山与大地。但这些恒久的已都变了形态。山岭溶化,大地变态。
先知不是仅作一番描写,而且实际预备听众或读者,要面对历史的大变迁。审判是神公义的旨意,要实行在历史里。那会是十分惊人与可怕的景象。以色列与犹大必然败亡,外邦也无法存在,神要消弭罪恶,必作清除的工作,毁坏的事是必然有的。没有毁坏,又怎可建设?
如果山岭大地都会被神触摸而消化,那么脆弱如人,受神的能力触摸,怎能站得住呢?先知在紧张惧怕之下,怎能不发出紧急的呼声呢?
1 J. Wellhausen, Skizzen und Vorarbeiten, Fu/nftes Heft,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st, mit Noten, 1892, Meir Rottenberg, BethMiqra, 78 (1979), 266-68;Delbert R. Hillers, Micah, (1984), 16.
贰 时势的危机(一5-16)
神的忿怒立即要临到撒玛利亚,外患是峻严的现实,亚述的侵略是无可避免的(5-7节),有两段四行诗十分显明:第五节述神忿怒的原因。第六、七节以哀歌形式述撒玛利亚全然被毁的惨况。灾殃无疑地在扩展中(8、9节),所以哀歌继续发出。看外邦遭灾,直至祸延犹大的城邑(10-16节)。先知在哀歌中,不断提出警语。
(一)严责(一5-7)
“这都因雅各的罪过,以色列家的罪恶。雅各的罪过在那里呢?岂不是在撒玛利亚么?犹大的邱坛在那里呢?岂不是在耶路撒冷么?”(5节)
雅各指北国,因为这是支派之统称,代表十个支派。犹大也是支派的名称,代表南国的两个支派。北国以撒玛利亚为中心,因为撒玛利亚城建为首都,偶像的罪已经成立。耶路撒冷却不然,因为耶路撒冷有耶和华的圣殿,但有邱坛,是敬奉异教偶像之处,无疑说明他们有偏离耶和华的那种罪名。犹大的邱坛与雅各的罪过成为同义字,都是指他们敬奉偶像的罪。
首城(如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常是罪恶的渊薮。如“亚兰的首城是大马色……以法莲的首城是撒玛利亚。”。
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原为选民之地,应有律法与秩序,且具宗教信仰的见证,影响列邦。但是他们反而随从外邦异教,完全失去选民的身分与见证。邱坛是迷信,已为先知阿摩司所指责:“以撒的邱坛必然凄凉……”,他所指的是北方,现在提出耶路撒冷的邱坛,岂非更加严重?在南国希西家王作宗教改革,特别废去邱坛,因为那是有柱像与木偶,一并废掉,可见迷信的事态实在严重。
“所以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田野的乱堆,又作为种葡萄之处,也必将他的石头倒谷中,露出根基来。”(6节)
撒玛利亚城必全然毁灭,荒凉得好似田野一般,而且一切废墟成为乱堆,只可供农作,不能再建造成为城市。但撒玛利亚在山上,土地肥沃,可作为种萄萄之处。但是栽种葡萄也不容易。有石头倒在那里,更难种植。石头如为作防御工事,却仍无法抵抗侵略,甚至最后败亡,遭受羞辱,连根基都露出,被毁坏,遭受欺凌。
撒玛利亚原为以色列北国的暗利王所建立,在山上造城,从开始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就是拜偶像,行邪淫,为耶和华所憎恶起)。现在的预言,可能在撒玛利亚败亡之前(722B.C.)。但是这城迭遭毁坏,甚至最后全然毁灭,是在玛可比的时期,在主前165年前,为约西弗的著作“古事记”所记录。2
照先知的预言,耶路撒冷也会像撒玛利亚一样:“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本
“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财物必被火烧,所有的偶像我必毁灭,因为是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7节)
偶像的灭,必与撒玛利亚被毁连在一起。撒玛利亚是有迷信的丑名起起起。偶像无论是木头或金属,都是雕刻过的。神必打碎与毁灭。这里“偶像”用不同的字,“财物”也是偶像,都被废除,因为偶像是无能的。
拜偶像又与妓女的雇价相连(可参阅,以为一切物质的丰富,来自巴力,不惜向巴力跪拜,离弃真神,失去贞洁,可谓属灵的淫乱。
在先知文学中,也不乏实例,将拜偶像与淫乱相提并论,城市若敬奉偶像,就成为妓女。偶像及器具多为金银,被占领军掳掠之后,用来嫖妓,也是古时战争中的实况。战利品及所掳来的财物,也可喻为妓女的雇价。
在北国,不仅但与伯特利为敬奉偶像的地方,而撒玛利亚也是异教之中心,所以何西阿书第八章六节:“撒玛利亚的牛犊。”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一斑。)拜偶像及迷信的事,确使社会道德低落,正如本书第三章九至十二节所论的。所以要使以色列人制胜敌人,必须先除掉邪术,除灭偶像。
2 Josephus, Anitiquities, xiii,,因此有人甚至将这段经文作为该时期(玛可比时期)的加插,参阅 J.M.P. Smith, Micah,Zephaniah and Nahum, 37.
(二)哀歌(一8、9)
“先知说,因此我必大声哀号,赤脚露体而行,又要呼号如野狗,哀鸣如鸵鸟。”(8节)
这是先知举哀的话与动作。他以“我”自称(正如及。耶利米为百姓中被杀的人画夜哭泣。以赛亚说:“所以我说:你们转眼不看我,我要痛哭,不要因我众民的毁灭,就竭力安慰我。”
先知举哀的动作,是赤脚露体而行(可参考以及。赤脚露体也是指被掳的实况。撒母耳记下第十五章三十节,大卫因押沙龙的叛乱,赤脚行走,又痛哭,深表内心的失望与痛楚。
赤身露体,可能是外表被剥去(参阅;及。这样衣着不整,是赤贫的可怜相,也是被掳者灾民的样子。所以就像野狗那样呼号。野狗在深夜里发出长嚎,十分凄惨的声音(可参阅。鸵鸟的哀鸣也是十分惊怕的。这里又描述一幅荒野的景象。
“因为撒玛利亚的伤痕无法医治,延及犹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门。”(9节)
撒玛利亚的伤痕无法医台,已经病入膏肓,败亡的事是先知所目击的。北国的败亡是否可以成为南国的鉴戒呢?先知将这铁一般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让他们清楚观察。如果深究北国的败亡,不难看出主要的原因。他们的叛逆,离弃真神,信奉偶像,以致道德低落,不法不义使社会完全陷于无望的状态。犹大恐也将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有同样的失败,结果一定相同。
这祸患必延及耶路撒冷的城门。“城门”与“城”同义。以赛亚书第十四章三十一节:“门哪,应当哀号。城阿,应当呼喊!”城门也是保护城市的。城门失去,全城必陷落。敌人进入城门,必是遭灾的情况(俄13)。“我民的城门”也指“我本城的人”。这里指犹大所有的居民,都将遭灾,无可幸免。
(三)警语(一10-16)
当先知在耶路撒冷听闻亚述进军至巴勒斯坦,北国告急中不能自救,终于败亡,他一定心中骜惶,立即到西南各城紧急警告,但他也知道这种颓势无法挽救。以致这些警语也成为挽歌。他从耶路撒冷起行,一直到家乡摩利沙(或摩利设迦特)。最后向犹大整体的国民发出警语。这段非常美丽的诗文,有无限悲怆的情绪。可分为四小段,每小段各有四行诗,第十节至十一节上,第十一节下至十二节,第十三至十四节,第十五至十六节。这些诗文十分秀丽,不但是挽歌的形式,韵律分明,而且用字都有双关语,为其他语文无法译出的。
“不要在迦特报告这事,总不要哭泣。我在伯亚弗拉辊于灰尘之中。”(10节)
在侵略的敌军未到之前,他们应当急速地逃跑。这曾是大卫为吊扫罗与约拿单的哀歌。“迦特”原意为“报告”,所以这二个字并用,为加重语气。迦特其实早已败落,远在先知阿摩司之前。迦特未再复原,也不与非利士其他四个城市并提(参阅;西番雅书;取利米(四十七章);撒玛利亚。“报告”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作“欢乐”。不要在迦特欢乐,因为灾祸即将来临。这样译法甚至有死海古卷为左证。3
“总不要哭泣”,似乎不是附带的,应为另一句警语,必有所指的对象,有的译作“在贝加哭泣”,贝加(Baca)在加利利河上流之北边,为耶路撒冷西南端,可通至伯利恒。诗第八十四篇六节曾经提及,只是该处照字义译为“流泪谷”。在流泪谷应该哭泣,这又是在用字上将字义与字音带出来。
“我在伯亚弗拉辊于灰尘之中。”在希伯来文中有动词的字尾为第一人称,在涵义上十分牵强。所以七十士译本与叙利亚译本,仍用第二人称,先知都在向那些人说话。“你们在伯亚弗拉要辊于灰尘之中。”伯亚弗拉究竟在那处,无法稽考。但地名冠以“伯”是常有的,如伯特利、伯利恒等“亚弗拉”原意为灰尘,所以又有字音与音义相连的字。在灰尘之所的,辊于灰尘之中。亚弗拉是否为俄弗拉?因在历代志上第四章十四节迦勒的家谱中出现,但这仍无法确定它地理的位置。
“沙斐的居民哪,你们要赤身蒙羞过去。撒南的居民不敢出来,伯以薛人的哀哭,使你们无处可站。”(11节)
沙斐究竟在何处?有人认为是沙密,4那该是犹大的城邑。赤身是未穿外衣,是被掳者的穿著,是蒙羞的样子(参阅。
“赤身蒙羞过去”另一译词:“她仍逗留在城内,没有过去。”也是以字句的文法方式,确有可能。5
撒南可能是洗楠。叙利亚译本译作“琐安”。6撒南照字源来看,可能原意为“出来”,所以“出来者”不敢出来。
伯以薛必是地名,冠以“伯”字,确实地址仍极难决定。以薛是否为亚萨呢?他们哀哭,无立足之地,因为城市被毁,已夷为平地,无法再行建设。
“马尔的居民,心甚忧急,切望得好处,因为灾祸从耶和华那里临到耶路撒冷的城门。”(12节)
马尔的地理环境仍无法确定。这城的字义或为“苦委”,或为“背叛”。前者可与下句相对。“好处”可译为“甜美”,正与苦毒作尖锐的对比。“好处”无论在亚甲又或北叙利亚文(乌格列文Ugaritic),都有“甘甜”的用意。
耶和华是坐在高天之上,在审判台上施行毁灭,灾祸从祂而来,已经到达耶路撒冷的城门。那未必指耶路撒冷已被围困,只说灾祸来到,使全城蒙受苦难,这城代表全国,犹大南国都在神的审判之下。
“拉吉的居民哪,要用快马套车。锡安民的罪,由你而起。以色列人的罪过,在你那里显出。”(13节)
拉吉在滨海平原的西南,距耶路撒冷三十哩,离摩利沙四哩。它是犹大通往埃及的要道,地位重要。根据历代志下第十一章九节罗波安王曾筑有保障。以赛亚书第三十六章二节及第三十七章八节,西拿基立曾夺取该地,且设有总部,是主前701年的战役。这里说有快马套车,可能指战争中的马兵,马车与拉吉(r-祂-sh与l-祂-sh)可谓谐音,又是诗文写作的手法。
锡安民的罪由那里出来?此处并未指明。有两种可能:他们可能以拜偶像的迷信,影响锡安民,以色列人,使他们陷于罪中;也可能他们因迷信武力而堕落。战马战车是埃及驰名的。他们依靠埃及,甘心供埃及奴役,也不肯专心倚靠耶和华。他们不信的罪行足以令神失望与憎恶。这里以色列人未必指北国,可能指所有的选民。但是提到锡安,是以锡安为选民居住的中心。因此,锡安民与以色列人实际是同义字。两句重复话,是着重这项严责的话。
历代志下第十八章十四至十六节,希西家曾向西拿基立进贡,那是在拉吉的地方。这段话是在这事之前或以后,就无法臆断了。
“犹大阿,你要将礼物送给摩利设迦特,亚革悉的众族,必用诡诈待以色列诸王。”(14节)
摩利设迦特大概在非利士的边境。有人将摩利设与迦特分开,认为礼物是指摩利设(或摩利沙),将这地当作礼物送给迦特。摩利设与另一个字的音相近(摩利沙moresheth与嫁妆me~oresheth)。这是在列王纪上第九章十六节,法老曾赐给他女儿所罗门的妻妆奁。7这里是否将这地割让为进贡之用,说明犹大因战败而遭受之损失?
亚革悉曾在约书亚记第十九章二十九节及士师记第一章三十一节提及。这是在摩利沙东北八哩,靠近亚杜兰山洞,就是大卫为逃避扫罗王追赶匿身之处。弥迦是否以这历史的背景;,警告犹大众族,已无法再逃脱这侵略的灾祸?以色列诸王的荣耀必消失,悲剧是无可避免的了。
至于“诡诈”是否另有历史的事实,不得而知,可能这是指他们以一种虚无的希望,以为可以逃避这灾祸,其实是自欺的想法。
在以色列王亚哈的时候,亚革悉已归非利士,犹大是否期望可以收复呢?其实这是不是置信的事,他们还以为受人诡诈的欺骗。8
“玛利沙的居民哪,我必使那夺取你的来到你这里,以色列的尊贵人必到亚杜兰。”(15节)
玛利沙与亚杜兰都为罗波安王所建的防守城。玛利沙与摩利沙是毗邻,必为先知弥迦所熟悉的。居民的音译为yoresh,与玛利沙的音译Mareshah有部分相同,是否有作者的用意?夺取者就是侵略的军队快要来到,战祸就无法避免。
亚杜兰离玛利沙约东北七哩,战祸延及,必须及早避难。这里的“尊贵”未必是尊贵人,可能是贵重之财物,直译为以色列的尊荣,人与财物一起想在亚杜兰躲藏。亚杜兰的历史背景在上一节已经叙述,但看来这样避难是无济于事的。
“犹大阿,要为你所喜爱的儿女剪除你的头发,使头光秃,要大大的光秃,如同秃鹰,因为他们都被掳去离开你。”(16节)
这是一幅被掳的图画。犹大将要面对这历史的浩劫,他们为这苦难而举哀,甚至将头发剪除。以色列人无论男女都蓄有长发,现在不仅剪去,并且剃得光秃,这原是律法所禁止的;;参阅;;。他们好似秃鹰一般,前额是光秃的,形状十分古怪难看,他们与异邦人无异。他们是喜爱的儿女,是国家的精英,但都被掳去,成为亡国奴,确是十分悲惨的情事。
本段作整体的分析。先承接第八、九节哀歌的主题,其中在第十二及十六节加强语调,重复第九节犹大耶路撒冷的灾祸,加插着混乱与不安,在敌人攻击的惊惧中描述。作者以各城市的名字及字音,带出一些额外的用意。从经文方面来研究,确实相当困难。诗文的写法可与以赛亚书第十章二十七至三十二节比较,甚至创世记第四十九章;士师记第五章以及申命记第三十三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巧妙,发挥希伯来诗文之隽永与秀丽。
这是先知个人的哀号:“因此我必大声哀号……”(8节)。在第十至十六节有连续的命令词:“你们要……”加重他悲哀与急切的情调。
无可讳言的,先知在本段中虽以谐音托出相对的字义,却甚少有神学思想发挥的用意。但是希伯来人心理向来看重名字的意义及联想。他这样宣讲或写作,对当时的听众或读者,比我们现代读者必更多作用,是后世的人很难体会与明白的。
本段写作日期,也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大多认为这是在主前701年左右,当西拿基立侵略耶路撒冷,若干城镇失陷。但也有其他说法。有的认为迦得不会在那时期。应该早在主前712年撒珥根的侵略。9但从整体来看,前者的主张较为合理。提到被掳的事,更为当时的实情。
先知似乎想说明犹大西南各城再无安全可言,侵略者的刀剑已经指向该处。从撒玛利亚的沦亡,看见犹大的前途,无可乐观,因为他们犯着同样错误,陷在同样的罪恶,必将遭遇同样的结局。他好像先知以赛亚一样说:“我们怎能逃脱呢?”(参阅
3 IQP Mi (14), frag, ii, 15, 参阅. J. Carmignac, "Notes sur les Pesharim," Revue de Qumran, 3, (1963), 505-38. S.J. Schwantes, "Critical Notes on Micah," 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 454-61.
4 William Dever, "Iran Age Epigraphic Materials from the Areaof Khirbetel-kom,"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40-41, (1969-70), 189. 他是根据 W. Nowack, Die Kieinen Propheten, 1922.
5 Delbert R. Hitlers, Micah, 26.
6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46.
7 参阅 J.M.P. Smith, Micah,Zephaniah and Nahum, 48,持这一见解为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2),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K. Marti (Dokeka-propheton, 1903), A. van Hoonacker (les douse petits prophetes, 1908).
8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持这看法。
9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48.
叁 道德的关怀(二1-三12)
(一)富豪的罪孽
(二)人民的公敌
(三)牧人与羊群
(四)首领的错谬
(五)锡安的末途
(一)富豪的罪孽(二1-5)
本书从这段经文有一个新的转向,先知不是笼统地对众人指责,而特别提出某些人应负道德的责任,因为他们罪过,导致国家的败亡。罪与罚是必然不可或分的。这段严责为富不仁的,肆意破坏社会道德的秩序。在文体上有戏剧性的形式。说话的有三个,先知为发言人,耶和华也说话(或由先知代言,以耶和华的口吻),以及可恶的土豪劣神。先由先知宣告罪状,历数他们的罪恶(1-2节)。宣判由耶和华:“耶和华如此说……”(3节)灾祸降与这族,负重轭无法挣脱。然后有悲惨与讥刺的哀歌,包括富豪者在祸患中悲哀(4节)。最后论他们的结局,仍是先知的声音(5节)。
“祸哉,那些在嵘贤寄弊锬踉熳骷槎竦摹L煲环⒘粒因手有能力,就行出来了。”
“祸哉”向富豪宣告,他们贪婪财利,以罪孽来获取。其实他们已经相当丰余富有。在乌西雅王在位的时期,国中经济甚为繁荣,使有些人致富。但是他们贪得无厌,更想发财得利,以致不惜欺压穷人,用尽不正当的手段。
他们晚间在嵘纤枷爰苹,图谋恶事,在天一亮,到早晨就行出来,甚至等不到天亮,就要施行(参阅。
他们作恶,不是一时冲动,无法胜过试采。他们有许多时间在图谋奸恶,可见罪孽是故意的,经过长期的孕育,是存心犯罪的举动。这既然是蓄意的,罪不可赦。看来他们是勤劳的人,甚至在嵘隙疾缓煤眯菹⑺眠。但是他们用在不正当的事上,这样劳神是否值得?他们看财利比甚么都大。“因手有能力”有译为“他们的能力就是他们的神”。1他们完全倚靠自己,无人阻止或制裁。他们更无法无天。
在希伯来人心理中,嵘鲜撬枷爰苹的场合。诗第四篇四节,人在嵘嫌τ惺〔斓幕会,心里思想,就有肃静端正的态度。第六十三篇六节,诗人在嵘纤枷肷瘢就引发赞美与歌颂。可惜恶人不肯务正,在嵘贤寄倍袷拢所以后果不堪设想。
“祸哉”是语首的惊叹,却不是咒诅。这里先知为看见恶人作奸犯科而悲恸,为他们消遥法外而哀号,为穷人在他们欺压下痛苦而悲伤。这里也必有严正的口吻,为公义的神宣告罪状,宣判、严责与定罪。这是先知常用的语气,在其他的先知著作中屡见不鲜。这种悲叹语也有引发听众或读者注意的用心,比“看哪”更为有力。
“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2节)
这些恶人的贪图意愿,就立即付诸行动。他们犯了第十条诫命,轻忽基本的人权。古时的财富最主要的是田地。田地原是耶和华所赐给的,他们代代相传,由祖先传下来,使他们可以保守祖产家业。他们靠着有限的田地产业,终年辛劳,维持生计。一旦被富豪夺取,必陷在极贫困的地步。那些恶人可能是用高利贷的方法,使穷人无法偿还债,结果只好让恶人来占据与夺取。在亚哈王的行动,夺取拿伯的葡萄园(王上二十一章)。先知何西阿也有叙述:挪移地界。以赛亚更有具体的描述:“祸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连地,以致不留余地的,只顾自己独居境内”。这是欺压邻舍的行为。先知弥迦是农人出身,他深知农民的疾苦,更看到富豪的欺压,令他爱惜,无法忍耐。
“夺取”与“欺压”,在旧约中多处将二者并用,虽然译词不尽相同,如抢夺与欺人、抢夺与欺压及;欺人抢夺也在以西结书第十八章十八节及第二十二章二十九节。
在七十士译本,加插“孤儿”的字样,是否因父亲故去,家庭在变故中遭人斯侮?所以先知必须仗义直言,为受苦者辩屈伸冤,求公义之神施行审判。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筹划灾祸降与这族。这祸在你们的颈项上不能解脱。你们也不能昂首而行,因为这时势是恶的。”(3节)
先知奉命发言,以耶和华的口吻宣告审判。神怎会视若无睹呢?恶人图谋作恶,现在神在筹划刑罚。公义的神断不会以有罪为无罪。“祸”与“恶”是同一个字,前者是物质的,施以天灾人祸作为罚恶的方法。后者是道德的失败,不能符合神公义的要求。罪恶的因,必有刑罚的果。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因为神是轻慢不得的。
这灾祸要降在这族,这族是那些欺压的恶者,可能也更扩充至整个支派与民族,指犹大国,以色列全家,审判必临到选民。这祸好像重轭一般,压在他们的颈项上,无法摆脱,因为轭实在太沉重了。这是先知书中常用的表象(参阅;;。申命记第二十八章四十八节:“铁轭”必更沉重不堪。
以前那些富豪骄傲狂妄,昂首而行,因为他们自视太高,以为他们可以恣意横行霸道。现在苦难当头,被敌人掳掠俘获,好似负轭的牛一般,他们沦为奴隶,如牲畜一般,低声下气供奴役与驱使。
“到那日必有人向你们提起悲惨的哀歌,讥刺说:我们全然败落了。耶和华将我们的分转归别人,何竟使这分离开我们。他将我们的田地分给悖逆的人。”(4节)
到那日,就是耶和华的日子,是祂施行审判,彰显祂威荣的那日子。那时已经太迟了,无法挽回的刑罚灾祸必然临到。“有人向你们这些作恶的人提起哀歌”,以智慧文学的格调,内容甚多讥刺的语气,并且以那些受罚者的口吻:我们全然败落了。
这是四行诗,哀歌的韵律十分分明。照原意译出:“败落,一切都败落了!”
耶和华取消我们的权利,将我们的分转归别人,好似一种法律的程序,作过户的手续。田地是耶和华的,祂有权赐给,也有权重新分配。但是耶和华赐给以色列的地业并未转归别人,别人夺取掳掠也只是短暂的。因此有的学者不以“耶和华”为主词,事实上希伯来文只有第三人称“他”,这里以意译的方式作“我们的田地非法转归别人。”2七十士译本的译词不同:“我百姓的分以准绳量度,无法恢复。”量度之后就分开,无法复原或复合,我百姓的名是指田地,圣经中常有类似的用词(参阅;;;。
“何竟使这分离开我们!”这是一种不足置信,却无法不接受的悲叹话。最不堪想象的,是将田地分给悖逆的人。从以色列人的想法,悖逆的是外邦人,这里是指当时的侵略者,必指亚述而言。有的将“悖逆的人”,译为“掳掠的人”。显然是神所许可的。不然怎会发生?
“所以在耶和华的会中,你必没有人拈砝准绳。”(5节)
这是哀歌的结语,但也是哀歌之前的补充话。第三节说:这时势是怎的,表明“那日”将到,灾难之日来临,但是这最末的光景,有极悲惨的事发生。恶人不仅失去产业田地,也失去权利,参加复兴后重新分地的圣会。
圣会是以色列会众聚集敬拜与分享神恩惠的场合。想当年约书亚为各支派分田的时候,有耶和华的圣会。这是具有敬拜的仪式,且共襄盛事的大会,诗第十六篇反映那种情景:“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5、6节)
关于拈淼氖拢虽是古时较为简单的方法,来确定神的旨意。但是原则在那里:“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田地被外邦人蹂_又占据,但日后他们必败亡,耶和华的子民在复兴时必得回地业,拉准绳重新建造,但是恶者必不会有分,只有义者可得耶和华的赏赐。
本段,充分表达了强烈的义怒。弥迦必站在人道的立场,为众人争取基本的人权,任何不义的事必不容纳。先知并非以革命者的身分,向众恶挑战。他只以属灵的观点,有很深的道德意念,认为历史是神公义的法场,施行罪恶的公义作为。
为争取社会公正与道德,先知必不容抢夺与欺压的事,若从新约的重点看,先知强调受托的管家职分,人不可贪婪,因为神所赐的,应该领受而且承认,更加上感恩。尊重别人的权益,使人们都可享受神的丰盛。在新约中,保罗说贪婪与拜偶像同罪,拜偶像是离弃耶和华,不忠的罪,同样应用在贪婪上。
不贪婪,却忠于神所嘱托。神所赐予的,好似田地一样,要善加利用,要为持守与建立,珍惜重视,行神所喜悦的事。
1 这种说法,有两种希腊文译本 Aquila Theodotian 的译词作为凭证。参阅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Nahum, 57.
2 Delbert Hillers, Micah, 32.
(二)人民的公敌(二6-11)
犹大的败落,是由于宗教与道德的失败。富豪的贪婪行不法的事,导致道德的失败。现在转向假先知,他们使以色列不虔,是宗教的失败。一般人当然憎厌弥迦的先知信息,但是真理才是人们所需要的。假先知是人民真正的公敌,怎可容他们存在?
本段在文体形式上也是承接上文的,主题是继续的,仍着重在罪与罚。以先知预言开始,神的圣言作结。第八至十节有一个重复的用语:“兴起”或“起来”,有命令有责备,非常生动有力。
“他们说,你们不可说预言,不可向这些人说预言,不住的羞辱我们。”(6节)
你们不可再讲预言,这是先知常受的警告,在阿摩司以前,已经有人嘱咐先知说:不要说预言。阿摩司常受警告,要他保持缄默。以赛亚也有类似的经验。在玛拿西的时期,更受这样的迫害,禁止先知的工作;参阅以及起)。以赛亚书第三十章十节足以解释这里的话:“他们对先见说:不要望见不吉利的事,对先知说:不要向我们讲正直的话,要向我们说柔和的话,言虚幻的事。”
弥迦指责两种人,为富不仁的,与迷信伪善的。这两种人往往联合起来,做各样不法的事,成为社会的毒瘤。先知认为他们的阻止是无效的。他们不住的羞辱,但并不因此得逞。
“雅各家阿,岂可说,耶和华的心不忍耐么?这些事是祂所行的么?我耶和华的言语,岂不是与行动正直的人有益么?”(7节)
“雅各家”在这里是称呼,有的是与上节连起来。“羞辱不会临到雅各家。”人们认为真先知的话不足置信,他们论灾祸的预言不会实现,不会真有羞辱临到雅各家。这是可能的译词,却大多不接受,本节还是以“雅各家”起首。
还有其他可能的意译,作为解释,“你这称为雅各家的”,“雅各家所说的话呀!”“你向雅各家这样说话!”“雅各家,这是多么重要的话!”3提出雅各家,因为雅各是神的选民,神怎么会不保护她呢?正如第三章十一节所说:“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么?灾祸必不临到我们。”这种自以为安全的感觉,使他们在神的恩典中堕落,是他们的致命伤,申命记第二十六章十七、十八节也有类似的观念:“你今日认耶和华为你的神……耶和华今日照祂所应许你的,也认你为祂的子民。”
他们问说:耶和华的心不忍耐么?祂是恒久忍耐的,所以祂决不会将灾祸降下。其实这只是一半的真理。另一半是指神的公正与公义,祂的威严与能力,怎可略呢?那些有罪而不知悔改的,还在自我安慰、自圆其说的,实在太危险了。但是神的公义,对正直的人只有益处,他们尊重神的话,听从祂的命令。审判对他们不是威胁或恐吓、却是警戒与提醒,使他们悔改,追求圣洁。神道德的要求不敢忽略,却尽力为善,行事为人端正,不必惧怕未来的灾祸刑罚。
论耶和华不忍耐,是指祂心地狭窄,神怎会如此?这字另一个意思是短少,指神的眼光短促,不从长远来看。神当然不会这样,所以那些人振振有词,认为他们的信仰观念十分正确,却因此使多人苟且因循,不切实悔改,终于遭受刑罚。假先知的贻害众人,何等可怕!
“然而近来我的民兴起如仇敌,从那些安然经过不愿打仗之人身上剥去外衣。”(8节)
其实自称为神的子民,怎能算是属神的呢?他们离弃神,已经算不得是神的子民。他们是先知何西阿所取的名“罗阿米”不是我的民。他们兴起的仇敌,作奸犯科,是以色列社会不安的主要因素,他们无恶不作,才使国内没有太平。内里的不安更使外患无法防止。那些平民,是爱好和平不愿打仗的人,受欺压,甚至被剥去外衣,为欠债当作当头,是律法不能许可的。如果取了不还的,更使穷人在晚间陷于寒冷受冻的无助情况之中起)。有一种译词,将“不愿打仗之人”译为“从打仗回来的人”。他们没有在战场上阵亡,但回来时已一无长物。但是他们受欺压,连唯一的外衣都被剥去,实在可怜之至。4
“你们将我民中的妇人,从安乐家中赶出,又将我的荣耀从他们的小孩子尽行夺去。”(9节)
欺压者将妇人从家中赶出,那些妇人很可能是寡妇,她们已经需要社会的慈善救济,但是那些恶者仍不放过,欺凌她们,她们陷于赤贫之中,家是唯一的地方,使她们还可栖身,算是她们安憩的地方,但仍被人们赶逐出来,以致无家可归,有家也归不得。
不仅寡妇,甚至孤儿,也许他们还有一些父亲遗留的产业田地,是他们的光耀,因为这是耶和华赠予先祖的。耶和华曾说:“我怎样将你安置在儿女之中,赐给你美地,就是万国中肥美的产业”。这就是“荣耀”的涵义。这也被恶者夺去,无疑犯了极重的罪。律法禁止这样不法的事。田地产业是耶和华所赐的,又是列祖遗留下来,代代相传,为最珍贵的,人人都应该珍视尊重,对寡妇孤儿更加重要,怎可任意被人抢夺?“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更是律法所规定的。所以这样的罪无可宽宥,更加严重了。
“你们起来去吧,这不是你们安息之所,因为污秽使人毁灭,而且大大毁灭。”(10节)
先知的话从指责至命令,也许他讲话的对象不再是恶者,而是其他众人,给予他们逃脱的机会,他们不需要与恶人一同灭亡。
这不是你们安息之所。迦南地原来是安息之所,是神所应许的。“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安息地,所给的产业”。迦南地就是安息,以色列人在旷野的那世代受神厌弃,神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那地因外邦人的宗教而污秽,所以他们必须被逐出。现在玷污的不是迦南人,而是以色列人,是他们的罪污。这样的罪恶污秽必被除灭,神公义审判的目的就是在此。
他们离开迦南,不是投入被掳的行列中。但他们必须离去本地,不能再在污秽毁灭之地。
“若有人心存虚假用谎言说,我要向你们预言得清酒和浓酒,那人就必作这民的先知。”(11节)
这里再论假先知的危害,他们存心虚假。他们既没有信息,只有编造谎言。只要有人供给他们酒喝,他们可以照大众的兴趣说预言,完全投人所好,迎合人们的心理。人们都展开膀臂,大事欢迎,要这样的人作先知,然而真先知如弥迦的,反而不受欢迎。这是本节经文的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先知为投人所好,专以乐观的说法,论神怎样以物质的丰裕满足人,有清酒与浓酒,物产丰富,到处滴满甜酒。这样讲法,一定也备受欢迎。
听耶利米提出的警语:“耶和华的默示你们不可再提,各人所说的话,必作自己的重担,因为你们谬用永生神万军之耶和华我们神的言语”。物质丰饶的应许在先知的预言中甚多(如;以及。但是那在复兴的时候,在耶和华施行刑罚之后。祂作了清除洁净之功夫,祂广行赦免之恩。才有这复兴的气象。虚假的谎言却不然,他们将罪恶轻易地忽略,认为神的刑罚可以免除,神必恒久忍耐,不轻易发怒,就能带来福祉与丰富的福分,完全不着重神的公义。
3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Nahum, 60.
4 Rolland E. Wolfe, The Book of Micah, 915.
(三)牧人与羊群(二12、13)
这是复兴的理想,论牧者君王与羊群国民,牧者必领羊群安然进入羊圈,得以凯旋胜利。大多学者认为这两节出自编辑者的手,为以后附加的。其原因是这两节与上文不甚衔接。5但是上述的灾祸之后,必有恩惠,也是先知信息常有的格调,不足为奇。这段的开端是耶和华发言,之后(13节),耶和华为第三人称,这种形式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更迭,也是第四章六、七节的形式,在用语方面也与那段相似。所以仍可能是原作者的,并不破坏本书的合一性。
“雅各家阿,我必要聚集你们,必要招聚以色列剩下的人,安置在一处,如波斯拉的军,又如草场上的羊群,因为人数众多,就必大大喧哗。”(12节)
雅各与以色列在此处不只是北国,而是十二支派,他们曾经分裂,现在却合为一群,安置在一处,好似以前在扫罗、大卫与所罗门的王朝。这样的合一实在是首要的。
神的招聚是多方面的,将他们分散在列国的召回,被掳的也必归来,南北更连在一起,合成一群。以色列剩下的是指余数,是劫后余生的人们。
当他们聚在一起,好似波斯拉的羊。波斯拉必是有丰富的草原,所以多产羊群。但是“波斯拉”原意与“羊圈”十分相近,可能是在羊圈中的羊,合成一群,也十分安全。6
人数众多,就成为十分喧哗嘈杂的声音,一片热闹,指繁盛的景象,但是“喧哗”一词,也可译为哀恸。他们必受外邦的欺压太久,发出呼救的声音。他们好像从埃及逃离的以色列人过红海。“他却领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旷野引他们如羊群。他领他们稳稳妥妥的,使他们不至害怕,海却淹没他们的仇敌”。耶和华是“领约瑟如领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阿。”
“开路的在他们前面上去,他们直闯过城门,从城门出去,他们的主在前面行,耶和华引导他们。”(13节)
这里可能有两幅图画。一幅是以色列人逃离被围之地。敌人已经围困,他们已无法突围。但是牧者是开路者,他可以作成突破的冲锋,冲破一切障碍,领羊群到安全的地方。从城门闯出去,甚至敌人都无法阻止或杀戮。有王在他们面前,他们可以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去,是胜利者的姿态。
另一幅图画是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被掳之地如同牢狱,他们被囚禁在其内,没有自由,更无法出来,但是神要叫他们被囚的出监牢,被掳的得释放。一切的障碍都可除去,甚至冲出城门,突破出来,耶和华是王,在前面走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得胜归回。这情景好似出埃及的经验,现在是新的出埃及。这是救恩的经文。
第二幅图画可能更加真实,被掳之事既是先知所预言的,被掳之后又如何呢?他显然以盼望为结局,救恩的盼望是先知的信息。
关于突破,不是将羊圈捣毁,而是除去障碍,更从敌人的围攻与围困之中出来。“耶和华在我面前冲破敌人,如同水冲去一般”。耶和华必在前面行,领导他们,因为这是凯旋的行列。
如果这段经文描述弥迦当时的情况也无不可,因为以色列北国已经败亡,南国也将在危难之中。神的子民分散在各处,甚需招聚、聚拢,他们需要救恩,需要复兴,需要联合,需要神在他们前面走。他们需要耶和华引导他们,行走历史的进程!
5 Albert Condamin, "Interpolations ou transpositionsaccidentelles?"Revue Biblique, 7 (1902),379-97.
6 Leslie C. Allen,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300.
(四)首领的错谬(三1-8)
先知继续指责首领的错谬,不只是宗教方面,更是政治方面,恶善好恶,渔食人民。他再从政治方面转向宗教的领袖,再指责他们的罪恶。
“我说,雅各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阿,你们要听。你们不当知道公平么?”
雅各与以色列是同义字,首领与官长也是同义的。他们都是行政的领袖。他们有责任维护公平与公义。这是回响阿摩司的信息-12、24。在本书,雅各与以色列不再指北国,而是指南国起,或指神的选民整体。
从宗教的传统来看,以色列人既为神的选民,必在神权政治的体系之下。耶和华是王,任何首领只是仆人的身分,秉承大君王公义的旨意。他们应当知道立法的精神是以神的公义为基础,司法的标准也以律法为根本。他们必须秉公办事,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结果他们颠倒是非,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在本节之首,“我说……”,必有加重语气的用意。“但是我要说……我还要再说。”七十士译本作“但是他说”,是先知引述耶和华的言词,祂耶和华还要再说,因为严责的话还未说完。这用字的含糊,也出现在以赛亚书第四十章六节。如果本节与第二章十二、十三节,“我说……”比“他说”似乎更连贯,但是内容方面呈不连贯,所以仍是疑难。7
“雅各的首领”,在七十士译本作“雅各家”,似与上文(二章)相同,而在“官长”作“剩下的人”,在第九节也有这样的更改。
“你们恶善好恶,从人身上剥皮,从人骨头上剔肉。”(2节)
这些首领大概是司法行政长官,他们枉曲正直。是非混淆。阿摩司曾论官长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公行义。在旧约多处都强调这种道德的意念(参阅;及。先知指责的有以赛亚:“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阿摩司:“你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憎恶那说正直话的”。以赛亚也曾提出警告:“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以下的描述十分可怕,以吃人肉的野蛮行为来描写这些官长残忍的欺压。剥皮剔肉,表明剥削得一无所剩,尖刻与凶暴可说到了极点。吃肉来表征残忍的欺压,在诗、箴,都可找到。下一节还有这样的描述。
“吃我民的肉,剥他们的皮,打折他们的骨头,分成块子像要下锅,又像釜中的肉。”(3节)
弥迦为人们受欺压而感到极大的同情,他爱同胞的情怀,使他更感到痛楚。他说“我的民”,好似新约中保罗的感受,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受苦(参阅起)。
在弥迦以后也有先知提及官长的残忍:“他的审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以西结描写牧者(即指官长),非但没有牧养,反而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这也是哈巴谷书第三章十四节所说的,他们喜爱在暗中吞吃贫民。
“到了遭灾的时候,这些人必哀求耶和华,他却不应允他们,那时他必照他们所行的恶事,向他们掩面。”(4节)
神公义的审判必定来到,他们遭灾,是罪的结果。那时他们即使哀求,也无济于事。他们以前对无助贫穷者哀求,向来置之不理。他们现在又怎么可以希冀神的怜悯呢?神只对义人侧耳听他们的呼求。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祂的耳朵听他们的呼求。箴第二十一章十三节: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的,他将来呼吁也不蒙应允。
神向他们掩面,表明祂完全弃绝他们。当祂用面光照亮,必有恩惠与福分;诗八十篇的重复语句)。
“论到使我民走差路的先知,他们牙齿有所嚼的,他们就呼喊说,平安了。凡不供给他们吃的,他们就预备攻击他。耶和华如此说。”(5节)
“耶和华如此说”应在本节之首,这是传信者的方式,指责社会中另一种极具影力的领袖,他们是宗教界的人士,原为社会大众所尊敬的。但是他们却“使我民走差路”,他们是假先知。
这里没有“祸哉”的字样,有人在经文评鉴的研究方面,认为这一字样是遗漏的,如果补充进去,会更通顺。耶和华如此说:“祸哉,你们这些先知,你们使我民走差路。”本节将“他们”改成“你们”,成为直接的指责。8
弥迦使这些假先知感到难堪,因为他所传的与他们的不同,或者说,他们使弥迦这位真先知难堪,因为他们所传的,使大众安心快乐,弥迦的信息大多指责与警告,听起来令人不安。一般人那有分辨的能力?只想听一些悦耳动听的话,耶利米哀歌第二章十四节谓可谓解释弥迦的话:“你的先知为你见虚假和愚昧的异象,并没有显露你的罪孽,使你被掳的归回,却为你见虚假的默示。”
弥迦提到“我民”,他再表明爱同胞的情怀,也更为那些假先知引他们走差路而愤慨。他爱羊群,但是恶牧人使他们迷失,所以他必须引他们回到义路,在神真理的青草地上,得着饱足。
假先知只为贪图肚腹与工价。他们牙齿有所嚼的,就呼喊说:平安了。他们的对象大多为富豪,他们受慷慨的施予,就极尽奉承阿谀的能力。平安是指安全舒适成功顺利。再假借神的名,听起来更加高兴。先知的工作就有这样的试探,为求名利,必须迎合人们心理。但是真先知必须秉承神的旨意,忠于职守,诚实传神的话。
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但是只为工价,就受试探凭一己的心意,从事神的工作。所以不供给他们吃的,他们就预备攻击他,只设灾祸的事。当弥迦的信息提到灾祸,也许被人家误会,以为他没有被供给工价或食物。这是假先知的态度,因为贫穷的人是无力供给他们的,所以所听见的信息只有使人惊惧。
社会的病态最严重的,还是在富豪身上,但是他们轻轻忽忽的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如果真有平安,那么先知预言的平安,到话语成就的时候,人便知道他真是耶和华所差来的。但是从古以来,先知的预言大多论争战,灾祸和瘟疫的事(参阅
当假先知得不着供给的钱财,就预备攻击。这种攻击还不只是威胁的话,可能还有更不好的行动,诬告与毁谤,使那些人成为社会的叛徒。不是他们反叛,是别人对他们的看法,足见假先知手段的卑劣。
“你们必遭遇黑夜,以致不见异象,又必遭遇幽暗,以致不能占卜,日头必向你们沉落,白画变为黑暗”(6节)
这些假先知必在神的审判之下。他们不会再有甚么属灵的经验。不再有先知,“我们内中也没有人知道这灾祸要到几时呢!”在耶路撒冷倾覆时,锡安城的长老默默无声,先知不得见耶和华的异象。
黑夜常指神降下的灾祸(参阅;以及。黑夜既是幽暗的,没有亮光,就看不清神的真理与启示,对前途一片昏黑,不知以后会发生甚么,无论预言未来的事。他们没有先知的见解,没有先见之明,还有甚么信息可传。于是他们沦为迷信,用各种邪术邪说来惑众。目头沉落,连白昼都变成黑暗。再没有光明,一直陷在黑暗之中。这些是人们可以觉察的,他们自欺欺人,怎会长久令人置信与折服呢?
“先见必抱愧,占卜的必蒙羞,都必着嘴唇,因为神不应允他们。”(7节)
先见是先知早期未发展的类型,在一般人看来,与占卜的类似,专为豫卜未来的事。所以撒母耳被称为先见,阿摩司被轻视,目为先见此处先见与占卜同列。占卜是从异邦传来的迷信,申命记律法特加禁止。撒母耳称之为邪术迷信的事。这是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他们的动机不正,方法错谬,结果令人失望与憎厌。
他们着嘴唇,或可译为“着上唇”,是举哀的动作,替代剃头的动作。在利未记第十三章四十五节:长大麻疯灾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头散发,蒙着上唇。以西结受神命令,在苦痛中不可悲哀哭泣,不可蒙着嘴唇,为丧妻而哀吊。着嘴唇,甚至有迷信的用意,免得恶灵进入身内。这里不仅是举哀,也是感到羞愧,无言可答,只有保持缄默。
因为神不应允他们,他们得不着神的启示,他们求问神,神也不会理睬他们,他们凭自己说甚么,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更证实他们的虚谎。
“至于我,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才能,可以向雅各说明他的过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恶。”(8节)
弥迦见证神的恩典,他与假先知比较,不及他们的名气与富有,但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工作也无价值可言。他只凭本身是耶和华的发言人,既不暗自庆幸,也不强调自己的能力。他知道能力是出乎神。神的能力促使他为神发言,正如耶利米所感受的:“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会忍不住,不能自禁。”
弥迦说:“我藉耶和华的灵”,他知道这默感不是偶然的,出乎神的,就有能力,也给予人们属灵的影响。耶和华的灵是向先知启示的灵。当犹大官长要与埃及结盟,先知以赛亚说耶和华的话“不由于我的灵,以致罪上加罪”。先知的话与耶和华的灵是连在一起的(参阅;;;。9
有耶和华的灵,就满有力量,也有公平。公平与公义是先知必须具备的,因为他只提倡良善,恨恶罪恶。他是在是非上十分分明,决不妥协或混淆,先知仗义直言,不会因利诱而软化,有果效的精神,面对一切。
这里的才能不是才干,仍指能力或力量。这种力量是果敢的精神,不怕反对与攻击,抵御一切的利诱与胁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弥迦的先知风度,好似新约中彼得与约翰的胆量,使耶路撒冷当局惊奇(使,见证的“胆量”,可说是使徒行传的钥字。10这也是旧约先知群所特有的。
弥迦的信息是语多指责的,因为他暴露社会的罪恶与叛逆。但是他既受命传讲神的话,不能计较人们的反对。阿摩司被赶逐,耶利米受监禁,弥迦也同样遭反对。他屹立着,以稳健的态度,像马丁路德一般,答复反对者。
这样严厉的信息必有极大的力量。当人们听见两种不同的先知的声音,他们会无所适从么?这两种信息截然不同,而且完全相反。但是弥迦的信息令人深思,唤醒人们理性、道德与现实。其中带着真挚与切慕真理的心怀。人们就不难分辨谁带着耶和华的声音。
真实的先知必须向雅各说明他的过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恶。目的不是只指责,更劝化,引导他们归向神,切实悔改。神的管教之后,就有平安的果子。在真正的后果,那是建设性的,引往以色列人真正走向复兴的路途,这才是神真实的旨意。
7 J.T. Willis, "A Note on W~mr~ in Micah"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haft, 80 (1968). 50-54.
8 Delbert Hillers, Micah, 44.
9 S. Mowrnckel, " 'The Spirit~ and 'the Word' in the Pre-exilic Reforming Prophet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3 (1934), 199-227; J. Lindblom, Prophecy in Ancient Israel, 117, n. 112;J.L. Crenshaw, Prophetic Conflict, (1971), 16, 55.
10 W.C. van Unnik, "The Christian's Freedom of Speech inthe N.T."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44 (1961/2), 466-488.
(五)锡安的末途(三9-12)
这是本章第三分段,与第一分段(1-4节)类似,形式相似,内容也相近。先指责,最后提出刑罚与审判。你们要听(1节),当听我的话(9节)。听众也相同,雅各的首领与以色列家的官长(1、9节)。两段同样是先知的言词,不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耶和华的话。本分段可谓先知信息的概要。
“雅各家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阿,当听我的话。你们厌恶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9节)
从法律的观点看,司法行政的官员必须秉公行事,公平与公义是为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样,社会的道德秩序才可维持,社会的安宁方能确保。但是他们对公平竟然厌恶,将是非完全歪曲。“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他们若尊重公义,就无利可图,为了他们一己的财利,可以牺牲公正,屈枉正事。从上到下贪污,狼狈为奸,无法无天,是先知不能忍受的。他们没有社会良心,他们连最基本的社会关怀也失去了。神怎可容让他们作恶呢?
“屈枉正直”是将直的故意弄弯曲了,这种歪曲事实是无法理论的,但是当时的法律程序竟能如此,公正是不能挽救的了。
“以人血建立锡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10节)
这些官长首领为富不仁,因为他们的财富是建造在人们的痛苦上。他们不惜迫使别人流血,甚至处以极刑,杀害之后,财产充公,其实却饱满他们的私囊。列王纪上第二十一章,亚哈王杀害拿伯,还经过法庭的程序判处死刑,然后来夺取拿伯的葡萄园。阿摩司书第五章十一节:你们践踏贫民,向他们勒索麦子,何西阿书第四章二节:行强暴,杀人流血接连不断。以赛亚书第一章十五节;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以西结书第二十二章二十七节说得最具体:“其中的首领彷佛豺狼抓撕掠物,杀人流血,伤害人命,要得不义之财。”耶利米指责的雅敬王:“惟有你的眼和你的心,专顾贪婪,流无辜人的血,行欺压和强暴。”
“锡安”与“耶路撒冷”是同义字,虽然锡安原为防守的保障,但两个地名是并用的。那是大君的京城,是耶和华的居所。但是神的荣耀,为人的罪玷污了。物质的荣华怎可取代属灵的景况泥?这圣城的建造是神的心意(参阅。但是人意的建造,甚至忽略神公义的旨意,以流血与罪孽作为人的方法,耶和华怎可容忍?
“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他们却倚赖耶和华,说: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么?灾祸必不临到我们。”(11节)
在首都里一切都有设置。法律问题可找审判的法官。宗教问题可找祭司。个人道德问题以及未来的事,可找贤人哲士。但是找他们不是那么简单,第一是钱的问题,这是最实际的关键。如果将钱投下去,法官一受贿赂,可将有罪的宣判无罪,也可将罪嫁祸在别人身上。“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司法行政的首领“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这不但是律法所禁止,甚至成为咒诅的事。
祭司是教导律法的,他们有宗教的知识可以供人求问。他们有责任审查敬拜者的资格,才准许他们进入圣所。他们必须保持圣洁,使神的事不会从俗,被人弄污。他们必将礼仪的圣洁与道德的圣洁相提并论,才可使人们信仰生活纯正,信心有行为表现。但是这种服务也同样可以商业化,不必认真,可以随意。圣所的服务也成为有利可图的事,尽可争取与取巧,迎合心理,简化手续,一切都可改变与妥协,只以利益为前提。
再提到先知,无论个人问题需要辅导,无论团体需要帮助,求问神的旨意,却非钱不可,付费第一。如果付费不足,反受恐吓与胁迫,正如第五节所说的,而且这种迷信的举动,未必真可明白神的旨意。
“他们”是指祭司先知与首领呢?还是一般的百姓?但他们凭借选民的身分,以为以色列与耶和华有圣约的关系,必有安全。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吗?灾祸必不临到我们。耶路撒冷有圣殿,有耶和华的居所,必固若金汤。他们只有这样的想法,却不注意实际的信心与行为,以为是倚赖耶和华,其实这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先知阿摩司曾说:“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先知明明指出,敬拜者若没有良善的道德,怎可蒙受神的恩惠呢?当然耶和华若真在其中,城必不动摇。但圣殿并不保证耶和华的同在。在耶利米的时代,人们甚至口口声声呼喊:这是耶和华的圣殿,却并不得着完全安全的保障。真正倚赖神,不是口舌与意念,需要有信心的行为。倚靠耶和华要有诚实的态度。你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祂仆人之话的,这人不会行在暗中,没有亮光。
“所以因你们的缘故,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12节)
先知弥迦现在要归纳起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罪恶的刑罚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刑罪不只是临到少数的罪人,是会临到他们居住的地方,整个城市,整个国家,多么严重的后果。
以人血建立的锡安,必然全然荒废,锡安曾被建造,但是,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现在拆除房屋的工作队来了,将全城的房屋全部拆除,夷为平地,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都市化为农田。
耶路撒冷是以罪孽建造的,也被变为乱堆。耶路撒冷原为耶布斯人之地,只在东南地区,以后圣殿建于北区。西南地区是一般的住宅区。但是人们以罪孽来建造,必不能持久,都要毁坏,以后耶路撒冷城果然沦陷,圣殿被焚“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神不是这样先对待撒玛利亚么?“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田野的乱堆……”
丛林是野兽出没之处,荒废的城中实况也是如此。巴比伦倾覆之后,其内永无人烟,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咆哮的兽满了房屋;;。
先知的话必使听众惧怕与惊震,好似一枚炸弹,粉碎一切,使他们如酣梦乍醒。这震动的波动维持了一个世纪,直至耶路撒冷陷落成为铁一般的事实。但是人们仍旧难以接受,所以定时炸弹必需继续爆发,最明显的是耶利米所掷下的。耶利米因为说了这样的预言,甚至有被处死的危险,于是有人还能记起弥迦的话。“当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弥迦对犹大众人预言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高处”。希西家王与犹大众人非但没有治死他,却悔改求恩。这个历史的见证挽救了耶利米。以赛亚并未这样预言,虽然他不断地警告与劝戒。但是这样信息显然无法震撼一般刚硬的心。弥迦与耶利米必须提出那么严重的信息。诗第七十九篇一节,诗人悲叹说:神阿,外邦人进入你的产业,污秽你的圣殿,使耶路撒冷变成荒堆。
这样的预言警告终成事实,不只是为犹大败亡的命运,成为后世的鉴戒。这历史的见证,也成为历代预言的声音。
肆 复兴的前景(四1-五15)
本书第四、五两章无疑是独特的,日期与作者都引起学者们不同的猜测与见解。大多将这两章分为两大文献,早期的(如、6-8以及-14),为类似以赛亚书第二部(四十章起)。后期的(如-13、8-9、15),为被掳后的著作。分析研究,在绪论部分已经论述。然而这两章予复兴的信息,确使本书的预言更为完整周全。先知传神公义的真理公义的审判之前有怜悯,之后仍有救赎的恩典。这两章经文在本书的中间,衬托得非常得当与隽永。
(一)国度与和平(四1-5)
从先知的现实观点,耶路撒冷必将败落,国家沦亡。但从先知的理想来看,那将是神权政治的中心,耶和华作王,普世全地都有和平。这可说是历代的愿望,使人欣喜兴奋,充满了希望。
在第三章,先知已经对耶路撒冷完全失望,在人治理之下,公平已被厌恶藐视,人民都走差路。这城的前途已经无可挽救。但是这并非是最后的景象。耶和华的尊荣不只由以色列来承认,也是外邦应予重视的。神的真理虽被首领官长祭司先知所歪曲压抑,但是却被普世所追寻。耶和华普世的治权必定彰显,还不仅受以色列的尊荣,也有列邦效忠的事奉。
这是一首锡安之歌,可能是在圣殿的赞美诗集中,为庆祝耶路撒冷蒙神保守,得免外邦的侵略。所以这也是十分欢乐之凯歌。这正如诗第四十六篇,“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抢,把战车焚烧在火中。”耶和华必被万邦尊崇,而以色列有万国敬拜的圣殿,就是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就更有威荣。
这首诗共有两大分段,每段有五行。第一大段是第一节至第二节上,耶路撒冷为万国敬拜的中心。第二大段是第二节下至第四节,由耶路撒冷发展至周团,将普世情况全都改变。从第二节下至第四节上构成一个圆圈,由耶路撒冷出发,再回到耶路撒冷。第四节下应为结语。但第五节加上附言,以为鼓励劝导的话。
全诗十分完整与秀丽,“万民”与“多国”一直提及,绕行在字里行间,复兴国度的主题也反复突出。耶路撒冷与锡安,战争与和平屡次提说。这国度是以耶和华神的殿为中心。
本首诗也是重复第三章的用词,雅各在第二节,刀兵的攻击在第三章五节,但在这里第三节完全消弭。真正和平不是假先知的胡言,而在这里(3、4节)在真正实现。可见第三章与本章相连,这样说法也不过分。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末后的日子”是先知的用词,常指末事论的观念,这是否是指历史的结局呢?有的认为是指不久的将来,甚至是被掳之后的复兴时期。这个用词未必是在较迟的日期,被掳之前先知的著作中也常见到。1
耶和华殿的山得以竖立,决不动摇,超乎诸山可能不是指实际的高度,因为那只有二千四百蘸0沃上。但在屡灵的涵义就不同。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的有至高的山上。撒迦利亚看见耶路撒冷仍居高位,人仰视耶路撒冷比诸山都高,因为那是地上唯一之处是神显示祂示自己,所以堪称世界的中心。2
“万民都要流归这山。”万民拥集而来,如河水的涌流,在那首锡安之诗(诗四十六篇):有一道河,这可的分泌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他们到耶路撒冷来朝圣,条条大道通耶路撒冷,他们都想来锡安的圣所,来敬拜雅各的神。这是非常的盛况,人们在敬拜之余,还想得着训诲。
“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罢,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2节)
许多国的民都想来锡安敬拜耶和华,这敬拜不再限于神的子民。这是普世复兴的好气象。外邦彼此鼓励,愿意采取集体的行动,一同朝圣,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也更有鼓舞的精神。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是令人兴奋的事。
他们敬拜的目的,主要是为领受耶和华的真理。神的话好像河流一般,从圣殿流出起;以及,越流越长,越流越远,河水所到之处必有医治的功效,欢乐生命的影响。在这里 锡安或耶路撒冷,人们可以找到公理,所以这就成为国际法庭,解决一切的争端,使公正得以伸张,正如第三节所说的。
但最主要的,这里有道德的言语与训诲,给予世界真理的依据,在第三章律法祭司与先知都失败,现在这些都全部恢复甚至更新,不仅指导神的子民向善,也给予所有的万民真理的标竿。
“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3节)
列国的争端都是以武力来解决,权力就是真理,所以穷兵黩武,政治人物都成为战争贩子。耶和华不愿意以色列有作战的力量,他们国防的设施也常不足,容易受外患所侮。但是他们有“圣战”的观念,知道他们争战的胜败在乎耶和华。以色列从来没有一次凭借本身的力量而取胜的,神也不愿他们学习战事。
但是以色列一直在列强互争雄长的情势下,他们常受池鱼之殃,多时成为外患的牺牲者。现在的情势必须改变。耶和华的王权一建立,祂公义的治权必统管天下。祂在圣殿审断列国的争端,国际和平必须建立。
这是弥赛亚国度的现象,以公义建立和平。杀人的武器,如刀枪等类不再有用途了,除非将这些改为生产的农具,犁头与镰刀。破坏的变成建设的,化乖戾为祥和。这样社会安宁,人类社会的关系和美,生活改善,才是实现神美善的旨意。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祷文的内容,岂非这里所叙述的愿望?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4节)
这是一幅佳美的田园景色,是神的子民以格言形式表达他们的意愿,这要回溯所罗门王的升平日子,从但到别是巴,由北至南,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这也在以后是撒迦利亚的弥赛亚预言:“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
葡萄树与无花果树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表象,那两种果树枝叶丰茂,结果累累,可谓日隆的国运。可以坐在树下憩息,无人惊吓,是十分平安祥和的田园生活,以色列人一直想望与向往的。这里有充分完全自由,无匮乏的自由,没有饥馑与穷乏的危险。无战争威胁的自由,不必惧怕,无惧怕的自由,因为生命得着保障。无仇恨而有的自由,神是父亲,不仅子民是兄弟,而且世界成为大的社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先知的话语是出于耶和华。在以赛亚书第一章二十节;四十章五节以及五十八章十四节也有类似的用语,这是有权威性的,所以非常有力,也非常凿实,不可更改,可以十足相信。
“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5节)
万民虽来神的殿敬拜,但是目前来看,先知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情况。万民仍拥有他们各自的信仰与宗教。别的神仍没有完全消除,信奉偶像的事也显然没有绝迹。但是这并非带给先知失望。相反地他更重视以色列的信仰,并且有责任劝导本国的民要有坚定的信仰,这信仰的见证必须持久而且广传,好像明光照耀在黑暗之中。
这是肯定的态度与立场,是以色列民必须坚持的。奉我们神的名行事,凡事遵行神道德的旨意。以色列应该固执地作朝圣的人民,向敬拜的路走去,向耶和华命令的道上直奔。这样的见证一定可以影响万民,激励他们跟上来走在耶和华的道上。以色列与耶和华立有圣约,这就是圣约的责任。
附注:本段经文的来源
由于本书第四章一至三节与以赛亚书第二章二至四节完全相同。问题就在于来源,这是以赛亚借袭弥迦,还是弥迦借袭以赛亚。或者两者都自其他数据借袭而来的。
从学者研究的历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大多认为以赛亚与弥迦并非有任何一方借袭,完全各自受默示写成的,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因为都是出于同一位神的默示。以后逐渐有不同的推论与见解。有的以为这原为以赛亚的信息,为弥迦所引用。3也有的以为这原属弥迦的著作,为以赛亚所引用。4更有人认为这段经文实际出处并无任何考掳,而两位先知都采用。5
有人以为这段经文根本不是弥迦宣讲或写作的,因为文体不同,用词不同,弥迦的使命也不同,他传的是审判的信息,耶路撒冷不可能复兴。本段神学思想不是弥迦在被掳前,而是被掳以后的信仰思想。6
有关用词方面:有这殿的山与耶和华殿的山;“审判”一词相同,“训诲”也相同。文体虽不同,因信息内容不同,格调也有差别了。
关于耶路撒冷的前途在第三章悲观,在第四章乐观,重点不同,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理想的。先知的信息必是两方面的,审判与复兴。
虽然有关锡安的神学思想,为被掳之后特别重要,但在第八世纪之前已经发展,那时还在联合王国的时期。7所以学者的假设被掳后的信息,加插在弥迦书中,这种说法仍有研究的必要。弥迦或借用,或原有的思想,都适合全书的信息。
1 E. Lipinski," B~hrith Himim dans les textes preexiliques,"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445-50.
2 A.J. Wensinck, The Ideas of the Western Semitic Concerning theNavel of the Earth, (1916), 13 ff. 22.
3 Hans Wildberger, Jesaja, 1972 强调这主张,是传统的看法。
4 E. Cannawurf, " The Authenticity of Micak IV, 1-4," VetusTestamentum, 13, 1963, 26-33.
5 最早的主张为 B. Stade, "Bemerkungen :/:berdas Buch Micha,"Zertschrift fu/n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 (1881), 161-72.
6 J.L. Mays, Mrcah, (1976).
7 S.J.M. Roberts, "Zion Tradition,"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Bible Supplement, "The Davidic Origin of theZion Traditio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oture, 92 (1973), 329-44.
(二)将来的荣耀(四6-8)
这是一段鼓励的话,尤其在情势十分不佳,而且相当黯淡的日子里,期望更新的力量与荣耀的复兴。诗的文体结构不甚规则,但仍可认办,有两小段,每段三行诗。在主题方面有羊群、君王、耶路撒冷的表象连贯起来。先以耶和华的言词开始。以后将叙述的事,从第三人称转至第二人称“你”,成为直接的对话。耶路撒冷 锡安城,以及锡安城的山是信息的中心。耶和华的王权是统管万国的,而耶路撒冷必来管理周围的列邦。耶和华必复兴祂的子民,所以信心的呼召,大家来倚靠神,神使祂的百姓从无能中得着能力与尊荣。
“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赶出的,和我所惩治的。”(6节)
本段虽为诗歌文体,但却以散文开始作为引言,为衔接第四章一节“末后的日子”。这里“到那日”就是指那日子。耶路撒冷在将来被高举,雅各神的殿大有荣耀。但是怎样才可达到呢?这理想又怎能实现呢?现在耶路撒冷仍在极低下的情况,要从失望的现在,看到荣耀的将来,必有一段过程,特别面对一群失望的人们,该怎样给予安慰、勉励与鼓舞。先知是没有忽略现实的困境。
这真是一幅凌乱的情景,以色列民好似一群赶散的羊群,有的因失散,在山野跌伤成为瘸腿,难以行走,有的散去后到处乱闯,在旷野迷失,找不到路径。有的因偏行迷途,更加无法归回。羊群们需要牧人。以色列社会已经解体,不再有团结,也失去了安全。惟有团结与安全,才是正常生活的基础。这正是主耶稣在世时所有的观察与职事。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神使祂的仆人先知,也有这样的感受。神应许祂的看顾,要招聚羊群,使他们重新联合起来,享受保护与安全。
先知以赛亚描绘出这一幅完美的图画。主耶和华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
这里提到瘸腿的羊,也是西番雅所强调的,“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
也提到“我所惩治的”,七十士译本作“我所弃绝的”,神不要的,与“赶出”是同义。有人加上“我必医治”,8可能是根据何西阿书第六章一节:“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所以这里着重的鼓励,是神复兴以色列的应许。耶和华没有离弃祂的子民,再招聚他们归回。
“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7节)
神的复兴,使软弱的,变为刚强者。瘸腿的好似老弱残兵,却成为余剩之民。余民或余数,是旧约先知书中十分重要的救恩论用词,专指耶和华保守的一小群信心坚定的子民。他们是在劫后余生之下,成为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可说是强盛之民。这里余剩之民与强盛之民二者是同义字。
以色列民因悖逆而被赶出,分散在列国万邦。他们将被掳至外地远方。但是现在耶和华要招聚他们回来,成为强盛之民。“赶到远方的”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也都是以经文评鉴的方法,更改为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字义:“疲乏的”,9“有病的”,10在涵义上,无非作十分强烈的对比,最衰弱的,也可变为最强盛的。
饿剩之民与强盛之民,这涵义原在创世记第四十五章七节,约瑟与兄弟们谈论,神怎样带他先来埃及,为要给雅各家“存留余种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这样以色列全家以后可以成为强盛之民。11“强盛之民”也有译为“众多之民”,12因为人数众多,会显出强盛的力量。
耶和华是牧者,所以祂是君王。古时君王为牧者,有牧者的形象,因为他治理,好似牧养群羊一般,照管他们也看顾他们。祂是在锡安山作王。锡安山是圣殿的所在地,祂在圣殿之中,是神权政治的性质。祂作王从今直到永远。“今时”是指拯救的时候,对先知来说,不是“现在”,必在不久的将来。
由于耶和华的言词,一直是以第一人称“我”发言。这里“耶和华”也应改为“我”:我要在锡安山作王……。13
“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必归与你。”(8节)
锡安山是羊群的高台,因为牧羊人需要有守望的高台,为要照顾群羊的安全,常常遥望,看有无野兽从四方来侵袭,或有偷羊的贼从远处来潜入。这无疑是在荒野十分突出的景色(参阅。在圣殿的山上南端,是山冈的望楼;;。
圣殿一直象征着耶和华的王权,这神权政治永远以耶路撒冷为荣华的表象,这里是万王之王的国土,有祂的国权。这样的荣华必须恢复,以色列的复兴才可带给世界和平繁荣的希望。
经文研究提议:从前的权柄可参阅以赛亚书第一章二十六节:“我也必复还……像起初一样;复还……像起先一般。”“国权”之后,在七十士译本加插“从巴比伦”,似乎建议以色列民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出来,才有真正的复兴。
8 Ernest Sellin, Das Zwo/lfprophetenbuck, 1930.
9 H. Graetz, Emendationes in plerosque Sacrae Scripturae VeterisTestamenti Libros, ed. W. Bacher, (1895).
10 J. Wellhavsen, Skizzen und Vorarbeiten, Fu/nftes Heft: Die Kleinen ProphetenUbersetzt, mit Noten, (1892)
11 R. de Vaux, "Le reste d~ Israel~ d~apres les prophetes," Revue Biblique, 42 (1933), 526-39.
12 Delbert Hillers, Micah, 54.
13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ed. K. Elliger, 作如此的修正。
(三)主神的帮助(四9、10)
这里再论王权,又叙述锡安如何在危难之中获得拯救。有三个问题连续发出,使他们看出目前的处境。先知向锡安的民呼喊,耶和华的救赎是必然的,但是目前他们仍在疾苦之中。先知在语气中,不乏责备的口吻。因为以色列民并未真正存信心仰赖耶和华。他们依靠的是君王与谋士。但是人必失败,神必得胜。以色列人必须醒悟振奋。
这两节经文,有的学者将经文的位置,转至第六节的前端。这样就使第八节的结语更加有力。14
“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彷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灭亡了么?”(9节)
“现在”不是只指他们目前的处境,而是在理论方面的逻辑,可译为“因此”,因此我要问你,有以下三个问题。
全城的人都在患难中哭号,他们看见敌人临近而惊呼,在灾祸接踵而至而恐惧。他们应该明白哭号的原因,他们更明白灾祸是耶和华降下的刑罚。他们无法逃脱,因为他们必须承受罪恶的后果。
他们的痛苦好似产难的妇人,生产的痛苦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描写及。生产之苦楚是阵痛的方式,而且一次比一次加深并且剧烈。但是生产之后就有喜乐,因为产下婴儿。但是以色列的痛楚又有甚么结果呢?这因罪恶而得来的灾祸,因祸患所带来的痛苦是该受的。这些痛苦是因你中间没有王么?君王应有智慧与能力来解救这样的困境,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谋士呢?他们会有周密的思想与计划,知道怎样防范阻止与解决,看来他们也无法帮助。
“锡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劳彷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必救赎你脱离仇敌的手。”(10节)
再呼唤锡安的民,再提说产难妇人的表征。以色列的苦难是无可避免的了。耶路撒冷城必遭毁灭,他们必被掳到外邦,到巴比伦的路是多么崎岖难行,疲乏困倦的旷野里。他们从物质便利的城市,到生活艰困的荒野,这样的转变是十分困难艰辛的事。但是这已无可逃避的现实。人的帮助是无能的,只有求耶和华拯救。但是他们若不被掳到巴比伦,神公义的审判仍未达成。所以耶和华救赎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不是在耶路撒冷,而在巴比伦;是那里被掳之地才得解救。
耶和华救赎他们,好似昔日在埃及。“救赎”一词(nsl)在出埃及记第五章二十三节;十二章二十七节。“脱离”(g'l)在出埃及记第六章六节;十五章十三节以及诗第七十四篇二节“得来”。以色列仍在温习耶和华立约的爱,历史的见证具体的给予以色列保证,知道神的救赎一定是会临到他们的。
14 J.M.P. Smith, Micah, Zaphaniah, Nahum, 91-97.
(四)国家的衰败(四11-13)
这里再论以色列的衰败,在第十一节之开端“现在”,再述现状的危机。列国都聚集攻击耶路撒冷,是先知著作中重要的论点(参阅;结三十八至三十九章;;-15)。诗也有类似的经文。锡安会被玷污,以后却蒙耶和华拯救而得复兴。
这段经文共分两小段,每小段有六行,由许多国至普天下,这是关乎万民的信息。
“现在有许多国的民聚集攻击你,说:愿锡安被玷污,愿我们亲眼见他遭报。”(11节)
许多国的民聚集来攻击以色列,这是末事的情况。他们存心来玷污锡安,因为锡安好似贞洁的女子却遭羞辱。锡安是在圣地,有圣殿,是分别为圣的。但是外邦人来侵略,蹂躏这地,就成为污秽了。这些外邦人存心破坏神的子民。他们敌挡真神,视神的百姓为仇敌。他们谋算破坏是长久蓄意要作的(参阅。神在圣山上该受赞美,但外邦人想破坏这圣山,他们定睛观望这城,要看这城毁灭,以及毁灭之后的惨状,而幸灾乐祸(参阅;俄12起)。
“他们都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筹划。他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场一样。”(12节)
耶和华要破坏那些恶者的计谋。那些敌挡者,是列国的凶手,他们以侵略为能力。他们以为耶和华完全放弃以色列民,所以任凭外邦人肆意的攻击、杀害、欺压。其实耶和华的意念,对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炼净,使他们经过管教磨炼之后可以得着复兴与更新。神的筹划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的。
祂要聚集他们,那与聚集以色列人不同,祂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场一样,准备筛谷的工作,以打粮食的铁器来打。发怒气打列国,如同打粮。巴比伦城好像踹谷的禾场。列国好似被打的禾稼,以色列要成为有快齿打粮的器具,使万国被打得粉碎。
“锡安的民哪,起来踹谷罢,我必使你的角为铁,使你的蹄成为铜。你必打碎多国的民,将他们的财献与耶和华,将他们的货献与普天下的主。”(13节)
先知以民族的骄傲,呼唤锡安的民,来执行耶和华重要的任务,将敌人践踏,踩得粉碎。以色列好像牛一般来喘谷(参阅。
提到牛的角,这不是踹谷的动作了。这是在动怒中抵触敌人的行为(参。亚哈王想听先知的预言,他希望亚兰会失败,所以假先知为取悦他而说以色列的角必击败亚兰。这只是想象,根本无法成为事实。但是现在这成为神的意念与筹划,以色列有坚强的能力,足以破坏外邦的权力,使他们被打得粉碎。那时以色列可有战利品,将他们的财献给耶和华,他们的货物产业一并奉上,献给普天下的主耶和华。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统管万有,祂是历史的主!这里以色列靠祂获胜,是圣战的观念。
亚述的西拿基立自称为“普天下的王”,15但是先知称耶和华为普天下的主(13节),祂才是全地之主。“普天下的主”在撒迦利亚书第四章十四节及第六章五节都出现,这虽是后期先知的用词,但先知的信息有共通性,而且后期先知必承接早期的观念,约书亚也称耶和华为普天下的主。这名称也许是在礼仪中的用语。16所以以色列用的赞美诗所表达的神学思想、实现在历史的环境中。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是超乎万神之上。祂的尊荣必为祂的子民所承认,他们敬拜祂,是因祂拯救他们的大能。
所以先知以古代历史的经验,鼓励以色列众民,使他们失望与诅丧之中,重新地振奋起来。他要他们面对现实,认识现今的困境。但他也提醒他们,耶和华全能的安排是奇妙的,祂要成就的,是超过人所能设想的。外邦人固然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祂的筹划;神的子民何尝明白与知道呢?但是神要使以色列人得蒙极救,将失去的复得,谁剥夺的又重新得回,财货都要从万国运来,可以献给耶和华,正如哈该书第二章六、七节所应许的。这是圣战的原则,“献”字(Herem)就是将战果献给万军之耶和华,祂是普天下的主。
15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J.B. Pritchard, (1969), 288.
16 J.A. Soggin, Joshua, 59.
(五)和平的治权(五1-6)
那段特色是作尖锐的对比,正如上段一段,以将来的荣华与现在的艰困比较。第五章一节在希伯来圣经中为第四章十四节。大多经学家认为这经文是片断,应单独解释。第五章二至四节可成小段,然后第五至六节为另一小段。前者论弥赛亚君王,后者论以色列的安全。归纳起来,这弥赛亚预言着重和平的治权。在这六节(1-6节)经文共有十三行,分起来并不平均。首先两行为断片,为灾祸哀号。然后七行论新王带来救恩,使民族蒙福。最后四行为答复人们的困惑,针对亚述带来的危机。以灾难的哀歌起首,以希望之歌作结,情调一直向上高升,成为本书中间信息(4、5两章)之高峰。
“成群的民哪,现在你要聚集成队,因为仇敌围攻我们,要用杖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
本来是锡安的民,或锡安的女子。现在是成群的民。这里“成群”是双关语,因为同一个字在下半句“聚集成队”。这可能的译词为:“你以合群为自己合成”,表明居民之多,可以成群合成。但是若分析语句的排列:“现在,你要合群,合群的民哪!”合群如果只指居民之多,涵意就很寻常。但那群不是乌合之众,可能是指军队,是军队一种编制。17
“合群”在叙利亚译本,拉丁文译本及亚兰文译本作“动员”“你要动员起来”,可能也是军事的行动,在城市告急的时候,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却不容缓。七十士译本的用字似有围困的意思,这在以下的经文,提到仇敌围攻,意义上似甚相连。另一种希腊文译本(Symmachus)即译为“受困”。这里可译为“受困的女子呀,你已经受困,因为仇敌围攻我们……。”似乎十分通顺。锡安城被围困,是主前701年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城的事,记载在列王纪下第十八章。
这次战事,对以色列民是极大的打击,王朝更受极大的侮辱,外邦人的杖,可能是指兵士所执的棍,来打击以色列审判者的脸。审判者可能是指君王,君王的脸受击打,是莫大的羞辱。这里用字也以谐音来强调其中的涵义。“杖”(Shebet)与“审判者”(Shope_t)二者发音很相近。
审判者对受审者宣判,以棍击物,为之宣判,表明法律尊严的权威,犹如今日法官所用的木锤。审判者是君王,每用权棍敲打,以示权威。现在审判者不能击杖,反被人击打,尊严扫地,羞辱到了极点。面颊被击是极大的羞辱(可参阅;;以及。在这样凌辱之下,有没有转变的可能?
“伯利恒以法他河,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2节)
伯利恒以法他为大卫王的诞生地,所以是大卫王朝的发源地。以法他是一个地区,在该地区内有伯利恒。创世记第三十五章十九节:以法他就是伯利恒,是拉结埋葬之地。(参阅。在路得记,以法他是在伯利恒境内,拿俄米的两个儿子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路得记第四章十一节将以法他与伯利恒作为同义字。
这里不提耶路撒冷,好似耶路撒冷受损害太大,只提伯利恒,以这小城来取代,因为新的统治者不是出于大君的京城。18伯利恒是那么一个小城,微不足道,却会出来一个大君王,是神差来的民族领袖,大有权柄,对一般人很难想象。“伯利恒”原意为粮食库,而“以法他”原意为多结佳果,所以都有丰盛的涵义。
新的掌权者并未指明君王的头衔,但实权在握,有无限的权权威。他不是由家族因袭而传下来的,所以根源是很特殊的,从亘古从太初就有了。如果从太初,几乎是指创始的历史。可能从此处追溯至大卫,从大卫再追溯至上古的时代。
伯利恒以“小”闻名,也是极有趣的经义。犹大诸城中为小,“诸城”原意为“成千”,如果有上千的居民,就自成一村,所以照原意:这是犹大的一个小村,人口只可以千计,甚不引人注意,却有如此伟大的掌权者。新约的应验,主耶稣的降生,正说明这件事。
“耶和华必将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等那生产的妇人生下子来。那时当权者其余的弟兄必归到以色列人那里。”(3节)
耶和华既兴起一位掌权者,以色列的苦难只不过短暂的,但是苦难并非不存在,以色列仍须经历。耶和华因以色列犯罪而施以管教,许多敌人来侵,甚至交付给敌人,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一直到妇人生子,才有转机。这必指应许的君王诞生,甚至可以与以马内利相联。这不仅指个人弥赛亚,弥赛亚在广义来说,是指以色列民族。所以掌权者的弟兄必指北国,与南国一起重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弥赛亚时代,南北联合,也是先知所期望的(见;起;以及。以色列全部联合,并且归回故土。
“他必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并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牧养他的羊群。他们要安然居住,因为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4节)
这是新王的姿态,他必起来站立,弥赛亚君王在执掌权柄的时候,是倚靠耶和华的大能。他起来站立,也表明他的坚立、坚定不移,稳健着实,是无敌的英雄。他有神的能力,自然不会失败,必然成功(参阅;。他的权威不是他本身有的,而是有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权威在于神,神的圣名是祂权力的内涵。耶和华是他的神,有特殊的关系,正如大卫有耶和华立约的凭证,保证他永远的王位(撒下七章)。
他是牧者,牧者又是君王的别称,他牧养羊群,照顾他们。先知拿单曾向大卫说保证的话:“我‘耶和华’必为我民以色列选定一个地方,栽培他们,使他们住自己的地方,不再迁移,凶恶之子,也不像从前扰害他们”。所以有这样恩慈的王,他只为谋国民的福祉,以为他们建立和平,使他们安然居住。
所以全地都尊崇这位弥赛亚君王,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声,影响之大,成为普世和平的力量。
“这位必作我们的平安。当亚述人进入我们的地境践踏宫殿的时候,我们就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攻击他。”(5节)
“平安”是君王的称号,正如以赛亚书第九章六节“和平之君”。19弥赛亚君王来到,必导入和平的时代,战事必成为过去的事。但是和平的建立不是自然而有的,还是需要经过一番争战。亚述的侵略者仍来侵犯,践踏犹大的宫殿。这些未必是王宫,而是富豪们的住宅巨厦。他们备受攻击,因为他们自以为富足,可设防御,不怕外侵,其实没有神的保护,那些房屋很快就会倒塌的。耶和华所以允许外患,就是要除去一切人为的保障,一切罪恶的渊薮。清除工作可藉外患的侵略,然后神才重新建立。
我们要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来敌挡。七、八个不一定是实际的人数,但指相当多的数目,比两,三个多,而且指着犹大有足够的首领,无论是行政的(牧者),或是军事的(首领),足以抵御外患。牧者或与首领同义,在约书亚记第十三章二十一节“族长与首领”,都是军事领袖。
这些都在亚述侵略时应验了,因为亚述果然无法得逞,耶和华保护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只要团结联合,服膺于君王耶和华的代表,必能得胜。
这位君王必作我们的平安。原意可译为他是一位平安的君王。他就是平安,几乎是平安的化身(Predicate Noun)。诗第七十二篇为君王诗,为君王祈求,并求平安(3、7节),平安有拯救的含义。在君王诗,都以制胜敌人才有公义的伸张,因而建立和平(参阅又可作左证。)
“亚述地和宁录地的关口,亚述人进入我们的地境践踏的时候,他必拯救我们。”(6节)
“亚述”和“宁录”同义,宁录在旧约中只有两处提及以及,是指巴比伦及亚述之地,宁录为巴比伦的立国者。他们必来侵略以色列的境地,但是弥赛亚必来拯救。
此节另一个翻译:亚述的剑与宁录的刀,20二者为同义字,是侵略者来犯,以色列是无法抵挡的。但是以色列有拯救者。当他们进入“我们的地”,这里并未说明是北方还是南方。“我们的地”成为通称,是耶和华的地土,不容外邦的侵略者来任意践踏与蹂躏。“我们的地”在第五、六两节成为十分重要的用词。
神的国度实现,必先消灭其他的列国,当地上的国家衰落的时候,属神的国必兴盛起来。
17 S.J. Schwantes, "A Note of Micah(Hebrew"Andrew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1963), 105-7.
18 T. Lescow, "Das Geburtsmotiv in den messianischenWissagungen bei Jesaja und Micha,"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9(1967), 172-207. esp. 197, n. 35 on.
19 Kevin S. Cathcart, "Notes on Micah"Biblica, 49 (1968), 511-14. "Micahand Semitic Incantations," Biblica, 59 (1978), 38-48.
20 Delbert Hillers, Micah, 68.
(六)恩惠与福乐(五7-9)
这段经文是民族复兴的应许,可说是双重的应许,在第七节与第八节重复提说,指余数的道理,“雅各余剩的人”是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必在列国之中:“多国的民中”有巨大的影响力。余民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温和如晨露与甘霖,指耶和华的福分;却凶猛如狮子,指耶和华的审判。前后在第四章与第五章说明。
关于余数,在第四章六至八节已经说明。“多国的民”在第四章三、十三节已经提及。第五章九节的“仇敌”,在第四章十节也曾论述,这里再加重复,第五章八节仇敌的无能,在第六章以色列得拯救,再加强神应许的能力。第四章十三节以色列的势力何等壮大,好似野牛的角,现在从野牛改为猛狮。
所以第五章的经义,与第四章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作者似以重复的语句,加强信息的内容,着重耶和华拯救以色列的能力,强调民族复兴的前景。
“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多国的民中,如从耶和华那里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不仗赖人力,也不等候世人之功。”(7节)
“雅各”是以色列民族的统称,既不只指以色列北国,也不单指在犹大的以色列人。在先知的心目中,以色列民族是雅各的后裔,是整体的,不可分开。雅各余剩的人,是在审判后余下的残民,却是复兴民族的支柱,因为耶和华向他们施恩。
他们必成为从耶和华那里降下的露水。露水比雨似乎更重要,因为巴勒斯坦终年少雨,如果不在雨季(春雨与秋雨),植物几乎会全部枯死。但是露水却经常有,而且在六月至九月,雨量最少的时候,露水特别丰余(参考。对菜蔬水果的生长帮助最大。地中海常有蒸发的水分,从天空中因气温在晚间转凉,会飘向海岸的地面,成为非常润湿的雾露。对以色列人来说,这是由神而来的恩泽,带给他们无限欢欣与兴奋。耶和华是施恩者,虽然人无法看见,却从恩惠中看见神的作为,使他们的感恩不已。
露水与甘霖,是象征以色列人。在弥赛亚时代,他们人数众多,在外邦中突然来临,迅速与突然,是令人们惊奇的。他们能带给外邦福分,将神的恩惠传递出来。他们也很可能带给外邦反攻的威势,因为他们要将外邦侵略者的力量消除。
露水与甘霖降下,是天空降下的,不是出于人力。所以神的恩惠不是人力可以促成的。人力只能将水积聚与输送,却无法自行供应。在猛烈的日光之下,各处都干旱非常。如果水源枯竭,人力就完全失效。可见人唯一可靠的,是仰赖神恩惠的安排与供给,人力本身是无济于事的。
露水与甘霖在别处有不同的涵义。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二节:“我的教训要淋漓如雨,我的言语要滴落如露……如甘霖降在菜蔬中。”诗第七十二篇六节,神的权能如“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润田地。”露水与甘霖都是指正面的力量,是耶和华的福分。以色列必须成为从耶和华那里降下的露水甘霖,带来生命与更新,成为列国的恩泽。
“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多国多民中如林间百兽中的狮子,又如少壮狮子在羊群中,他若经过,就必践踏撕裂,无人搭救。”(8节)
第二个表象不再是温和如露水甘霖,却是凶猛如狮子,狮子是林中百兽之王,对牛羊群畜是莫大的威胁。狮子为以色列的表象,自古就有(参及。创世记第四十九章九节:犹大支派是狮子。狮子是无敌的,能抵抗一切的外御。神的百姓屡被欺压凌辱,常成为外邦侵略的牺牲者,但是现在由牺牲者要成为胜利者,这是与圣战有关。耶和华护卫他们,他们既是耶和华的代表,就为耶和华执行刑罚的事,向外邦施行审判,得胜仇敌。
这里有极尖锐的对比。现状并不乐观,但将来情形完全不同。神的子民必十分强盛壮大。露水、甘霖与猛狮对比,为说明以色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但都是重大地关系世界列国的命运。当仇敌遭报的时候,完全在无助之中,无人搭救。以色列来临,会像狮子在羊群中,经过时践踏撕裂,作彻底破坏的事,执行神公义的刑罚。
“愿你的手举起高过敌人,愿你的仇敌都被剪除。”(9节)
手下垂,是指力量的失败,士气的低落。所以手举起,表明勇敢的力量重振(参阅起;起;。
以色列已经得着应许,成为野牛的角,坚硬如铁,如野牛的蹄,如铜一般坚实。但是为实现这样的应许,以色列人必须振作起来,靠神有勇气与毅力,而且必须加上极大的努力。首先自强才可巩固国防,将敌人击败。战争胜利,才可获取和平。敌人被击败退去,以色列才得着救恩,得着神全备的救恩。
手高举(见;;;;。这指余数的力量(更可参阅起;起以及起)。
这对后世的教会,也是极大的鼓舞与激励。
(七)洁净与赦免(五10-15)
这是耶和华指控以色列的罪恶,因为他们以人力自卫,忽略神的能力,以迷信取代真实的信仰。审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神的目的不是要毁灭,而是洁净。他们如蒙洁净与赦免,就因此得着神拯救的恩惠。第十五节是指神对万邦的审判。这审判就带给以色列拯救与复与。
从结构来分析,第五章七至九节既与第四章六至八节相连这段(10-15节)就与第三章一节至第四章五节有密切的关连。有一连串的指责,也附加应许的短句。有一些重复的字义:“除灭”(11、12、13节),“毁坏”与“毁灭”(10、14节),以及“剪除”、“拆毁”、“拔出”、不同的字却有同样的涵义。又有“我必在你们中问”(10、13、14节),“手中的邪术”与“手所造的”,“手”是人的恶行(12、14节),与第九节高举的手不同,形成尖锐的对比。这些都可看见作者的用意。
这几节经文,可分为两段四行诗(10-13节,各有两节),第十四、十五节为附加的,说明神的审判除去以色列罪恶的城邑,毁灭外邦侵略的力量。神的救恩完全实现,是救恩历史完整的始末。
“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从你中间剪除马匹,毁坏车辆。”
以色列寻求国防的安全。根据列王纪下第十八章二十四节以及以赛亚书第三十一章一节,希西家寻求埃及的外援,建造马兵与战车。这种寻求外援的举动,为先知以赛亚与弥迦指责,因为这是完全违反耶和华的旨意,没有重视以色列圣者的权柄。以赛亚提倡以色列孤立政策,弥迦是否倡导,没有那么具体的说明,但是教训的内容似甚相似。本章第五节起的战歌似有这样的涵义。古代近东往往以政治军事与宗教混为一谈。但是弥迦却对这样作法十分反对,他从政治军事的行动中,看不出他们有甚么真实的信仰,所以他必须提出警语,好似在诗第二十篇七节所说的: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
“到那日”,弥迦似将以前所论述的连接起来,第四章一节末后的日子,第四章六节“到那日”。这是先知在憧憬将来的日子。那将是复兴的时期,弥赛亚的时代,没有破坏与毁灭,只有建设与兴隆。但是这日子未到之前,先有准备的工作,在建设之前,先有拆毁。外邦的势力未被除净,怎有复兴?迷信的事也必须完全清除。
“也必从你国中除灭城邑,拆毁一切的保障。”(11节)
城邑与保障,在这里是同义字,作为十分相称的对比,在诗文中是如此,在散文里就不同,大多将这两词一起并用,成为“有保障的城邑”,有高墙及坚固的城门,以为防御,可阻挡外邦的侵略。但是人不可以耶和华为仇敌,来抵挡祂。当耶和华降罚的日子,祂要临到高台和坚固城墙。神为刑罚以色列,曾用亚述为祂怒气的棍,手中拿祂恼恨的杖。他们曾攻取四十六座有高墙坚固的城邑,在犹大也曾遭攻击,主前701年亚述来犯,证实弥迦的预言。21
关于以色列人在这方面的失败,受耶和华指责,在经文中甚多论述(如;;。先知特别指责以色列人依靠城邑与保障(见及。
“又必除掉你手中的邪术,你那里也不再有占卜的。”(12节)
邪术及占卜的迷信必须除掉。这里并未详述迷信实际的性质,但以这些迷信,取代向真神的信赖,必是严重的错误。各种迷信必有任何神明为力量或根源,是拜偶像的罪恶。这也是随从外邦异教的习俗,是破坏圣约的举动,违反与背叛耶和华的罪行。
在“约书”,这样的迷信是绝对禁止的。第二十二章十八节,行邪术的,不可容他存活。在“圣洁法典”(利十二至二十六章),也有禁例。第十九章二十六节:不可用法术,也不可观兆。在弥迦当时,可能这种情形很普遍。与弥迦同时代的先知以赛亚曾指责人们:充满了东方的风俗,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耶和华的百姓怎可从事这样的迷信?
“我必从你中间除灭雕刻的偶像和柱像,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13节)
先知以赛亚曾描述当时宗教的败坏:“他们的地满了偶像,他们跪拜自己手所造的”。这是以色列必须注意律法的禁条;;。律法所以这样强调禁止,是因以色列邻邦普遍的现象。弥迦早已提出警语,以色列北国败亡的主因,就在于他们敬奉偶像的罪恶:“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所有的偶像我必毁灭”。犹大如果再踏覆辙,怎可逃脱耶和华公义的审判?
雕刻的偶像,在早期的以色列社会已经有了(参考;;以及,可能以后仍旧没有除净参阅。柱像的历史更久,柱像在祭坛边,坟墓旁或在边界的地方,当作神明来信奉及,在迦南地很多,考古发现最多的在迦萨,以及尼基海岸与亚拉伯旷野。在申命记倡导圣所中心为敬拜集中的地方,就是为避免这些迷信的敬拜。“不可为自己设立柱像,这是耶和华你神所恨恶的。”(伸
外邦人以立柱表示信仰,甚至在埃及地有为耶和华筑的坛,及在边界为耶和华立柱(参阅。但这始终为异邦人的习俗,以色列人必须避免,免致陷入拜偶像之罪。敬拜真神不可与信奉异教混为一谈。事实上,先知们认为这样的罪必须摒除(参阅;;、12以及。人手所作的偶像,怎可当真神那样来跪拜呢?
“我必从你们中间拔出木偶,又毁灭你的城邑。”(14节)
木偶是指亚舍拉(根据希伯来原文),是迦南地的女神,她是天后,因为这神明是迦南地诸神明中最高的。在一个世纪之前,推罗西顿敬奉的神明,由推罗的公主耶洗别带到以色列北国,造成北国迷信充斥的宗教败坏。先知以利亚必须奋力铲除。但是亚舍拉宗教在北国已经根深蒂固,渗杂在混合宗教之中,成为北国特有的宗教特质。这是以木偶的形式,是否有人体的形象不得而知,但是一棵树,或一根柱,栽于地上,成为极为明显的表征。所以将它拔出来,是彻底铲除的办法(参阅;。根据列王纪下第十八章四节:希西家毁坏柱像,砍下木偶,可能他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发现的。
本节的“城邑”原字与“偶像”近似,可能是为与“木偶”作同义字。22如果城邑内充满偶像,这城怎可存留。将城毁灭,使城中的木偶一并毁灭,罪恶才彻底除尽。
如果“城邑”译为“圣殿之地”,23那么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因为在混合宗教的敬奉上,他们竟然将木偶放在圣殿的地区,所以神必须将圣殿毁灭,以除去一切异教的对象与表象。
“你也必在怒气和忿怒中,向那不听从的列国施报。”(15节)
当耶和华在祂的子民中清除一切的障碍,祂才进一步对付以色列仇敌的列国。犹大曾经为自身的安全设置国防,增强军事的力量,又借用迦南宗教的力量,作为他们的保障。他们完全破坏耶和华的圣约,违反神的旨意。所以神为拯救他们,必须先除去一切的罪惩与恶行,赦罪与洁净。然后他们才可以从事圣战,除去外邦的威胁。圣战的原则,在于全心倚靠耶和华,耶和华是战士,以色列必须为祂争战,也靠祂争战。先知以赛亚曾传递神的话:“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可见神首先在以色列境内,作破坏的事,除去一切不应有的罪恶与污秽,然后才可消除以色列的仇敌。圣战的意义在诗第十八篇四十七节有极明确的说明:这位神,就是那为我伸冤,使众民服在我以下的,你救我脱离仇敌,又把我高举……。这是神要作的事。
这些列国是“那不听从的”,指他们的叛逆,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统管万国(参阅;,所以神必须惩治万民,为自己的百姓伸冤,因为他们受列国的欺压太甚,耶和华不能再容忍,祂必须干豫,伸张祂的公义。
弥迦呼吁以色列人,以真实的信心归向耶和华。这种信仰是超越在国族主义之上,深信神的启示,启示神的性格与旨意,摒除一切偶像与迷信,一切伪善与自大,重新恩考正确的敬拜,不容任何世俗的因素渗入。敬拜者必须本身高强,神已向恶者施报,属神的人既蒙赦免与洁净,必然蒙福。
列国遭报,原在信息的开端,这该是本书一个重要的主题。
21 参考亚述王西拿基立的豪言,记忆在亚述的史记,有考古之碑文证明(Taylor Cylinder)。
22 Theodore H. Gaster, "Notes on the Minor Prophets,"Journalof Theological Studies, 38 (1937), 163-65.
23 L.R. Fisher, "The Temple Quarter," Journal ofSemitic Studies, 8 (1963), 34-41.
伍 得胜的盼望(六1-七20)
本书最后两章(六至七章),是有很特出的地位,因为内容方面与前几章不十分相连。在先知一般的信息中,经过指责之后,大多就宣布审判。但是这两章虽有指责,却不宣判,只以警告与劝戒的方式,促人们悔改,可见信息较为积极,盼望较为肯定。这里在体裁方面,显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采取法律的程序,耶和华仍指控以色列,似与祂的子民作对。但是另一种方式却带有礼仪的成分。圣殿准许人进入,必须要符合若干条件,似为个人发问,要得到管理者正式的答复。从整体形式来看,这是采取传统的立约条款(可参照;书二十四章及撒上十二章)。这种圣约的条款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耶和华救恩的作为,第二部分是呼召人们切实顺服,谨守圣约。从场合来说。应有两方面:法庭与圣所。于是在圣约的情况下有法律的程序,称之为“圣约的诉讼”(Covenant Lawsuit),最标准的例证在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与诗第五十篇。这通常有五大项:(一)呼天唤地作见证;。(二)耶和华使者的质询;起)。(三)严责以色列忘恩负义,提到耶和华诸般的恩惠;、18-21)。(四)未向耶和华献祭;。(五)宣判刑罚,或严加警戒起,22起),1第六章一、三、四、六节有这前四项,第八节可谓第五项,似与诗第五十篇特别相似。这段说明人们的责任,以及信仰的根本。
第六章九至十六节提说商业道德问题,以色列人在这方面太失败。这就使社会秩序受极大的危害,所以提出警语,等候灾祸的来临。这是最后的呼吁。
第七章再发哀叹的话,表达无限的失望与悲观,但其中也不乏信心的肯定。真正透露盼望的,是本书的结语。这是诗的形式,是为礼拜仪式所用的,可说是信心的凯歌。
1 J. Muilenburg,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CovenantFormulations," Veuts Testamentum, 9 (1959), 347-365; G.E. Wright, "The Lawsuit of God:A Form-Critical Study of Deuteronomy 32," Israel~s Prophetic Heritage, (1962), 26-67; H.B. Huffmon, "The CovenantLawsuit in the Prophets,"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78 (1959), 285-95; C.Westermann, Basic Forms of Prophetic Speech, 1967, 89.
(一)人们的责任(六1-5)
先知叙述这法律的案件,耶和华对以色列的指控。有一种问语的口吻:“甚么事……”(3、5节),耶和华实在已尽量使以色列蒙恩,以色列却辜负神。他们的责任是无法逃避的。先知又将耶和华的名一再重复,促听众注意,耶和华的恩惠是无尽的。
“以色列人哪,当听耶和华的话,要起来向山岭争辩,使冈陵听你的话。”
先知呼吁以色列人来听耶和华启示的话。这是神的命令,开始审断的过程。有见证者,就是山岭与冈陵,在别处经文中可以找到及。在自然的景象中,无论是生物或非生物,都参与神的工作,有时充见证者,有时报行神的刑罚,表明神公义的治权。
这里似乎不是继续前一章,而是回复信息的开端,“当听”。法律审断也是十分典型的圣约诉讼的形式,用字(rib)是文体的特色。2在先知著作中也很常见(如;、13等)。以色列人破坏圣约,所以受诉讼被审断。不过本段(1-5节)似乎并非完整的形式,因为并不包括问答。
“山岭和地永久的根基阿,要听耶和华争辩的话,因为耶和华要与他的百姓争辩,与以色列争论。”(2节)
“山岭”,在七十士译本作“众民哪”,可能为求符合第一章二节的语气。“山岭”原意为“被建立的”(The established ones),因为神建立山岭,作为地的根基,山有深根,植于大地以为支持(参考。“山岭”也有人将经文改为“侧耳听”:“地的根基阿,你要侧耳听……”,将这句话表达得更加活泼。3综合以上的译作或修订,或以“众民”为呼召的对象,或以山岭为对象:“地的根基阿,你是永久被建立的,要侧耳听……”。
争辩的话是神对祂的百姓,这是圣约的语句,是选民以色列人(参阅;起;。
“我的百姓阿,我向你作了甚么呢?我在甚么事上使你厌烦,你所以对我证明。”(3节)
这是耶和华直接向以色列说的话:“我的百姓”,仍有亲切的语气。如果是“这百姓”(如就带着憎恨的口吻了。这里虽然是责备,却有无限的关切与慈怜。神实在有最大的忍耐,是以色列无法再有甚么理由否认或借口。以赛亚书第五章四节也有类似的语调:“我为我葡萄园所作之外,还有甚么可作的呢?”神实在有很深的失望。
神发问的口吻,不是以君王或审判官的立场,而完全是父母的话。神对以色列的要求从来没有苛刻或过分严厉(参阅。祂让以色列人说出厌烦的话,但是祂的问题没有答复,因为以色列人实在无话答。
“我曾将你从埃及地领出来,从作奴仆之家救赎你。我也差遣摩西、亚伦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4节)
历史的回忆,使以色列明白耶和华的作为,从遥远的往昔,至目前的世代,中间有连续的历史,将一切前因后果作意义的解释,都是历代敬拜者弥足珍贵的,而且流传下来永志难忘。出埃及是以色列人最引为珍贵的历史回忆,也从圣约的关系,想到他们应如何忠信,符合守约的条件。圣约是神拣选的恩典,使以色列经常在神的引导与眷顾之下,所以以色列人不可忘恩负义,背约违背神。
“领出来”(helitika_)与上节“厌烦”(hel~e_tika_)是谐音,可能作者特别的用意,是以恩惠与不感恩两件矛盾的事提出来,促使以色列人注意。
神引导以色列人出离埃及,为他们预备引道者,在约书亚记第二十四章及撒母耳记上第十二章,出埃及的事必与摩西亚伦有关,因为神差遣他们,完成这样重大的使命。但是加上米利暗,更有特别的用意,可能与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的诗歌有关。米利暗是领导以色列人歌唱,她是有女先知的身分。但在早期的记载中,米利暗却没有与摩西亚伦一同提出,尤其是论出埃及的事。
以出埃及的事为以色列历史的开端,说明神救赎的恩典,是先知信息的特性;;;起;。
“我的百姓阿,你们当追念摩押王巴勒所设的谋,和比珥的儿子巴兰回答他的话,并你们从什亭到吉甲所遇见的事,好使你们知道耶和华公义的作为。”(5节)
“你们当追念”,追念历史的往事,这是救恩历史的意义,提到巴勒,约书亚记第二十四章十节,“救你们脱离巴勒的手。”这使巴勒要巴兰咒诅的话完全失效(参阅民二十二至二十四章)。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到摩押平原,已在巴勒斯坦的边界,在迦南美地进入之前,面临的危险,是遭摩押与米甸的排斥,所以神的保护与搭救,对他们十分需要。
从什亭到吉甲,是指他们过约但河,在过河之前,以色列人先在什亭。过河以后,先在吉甲安营(参阅。这是神迹的地方,使他们以后从这地名想到耶和华的恩惠与能力。
这里有神公义的作为。公义实则是“救恩”,是神救赎的恩惠。士师记第五章十一节及撒母耳记上第十二章七节,耶和华公义的作为必然显现。神救赎的作为,是为维护与保卫祂的百姓,但是以色列必须顺服与倚靠神。
2 Julien Harvey, "Le Rib-Pattern~ Requisitoireprophetique sur la rupture ed I~alliance,"Biblica, 43 (1963), 172-96; HansJochen Boecker, Redeformen des Rechts-Lenebsim Alten Testament, 1964, 101-105.
3 Julius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8; "Weha~azinu"G.R. Driver. 改为亚兰文Whit~ammenu, "and pay firm attention," Journalof Theolagical Studies, 41, 1990, 172.
(二)信仰的根本(六6-8)
这段经文有五个问题,连续发出,询问礼仪的事,究竟礼仪与敬虔孰重,信心应有如何实际的生活。先知似对礼仪中献祭的事,带着一种怀疑与反对的口吻(可参阅;。诗也有类似的话。
三节经文就讲成三小段。第一段(6节)问怎么样的事奉才是耶和华所要的。第二段(7节)进一步询问,献祭是否必须昂贵?其实任何献祭的方法,都不足以使神完全喜悦。第三段(8节)说明真实信仰之定义,性质与价值。
“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当献上甚么呢?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么?”(6节)
这里先有两个修辞的问题,其实只有一项问题,答案是反面的。神在天上,是至高的。敬拜者要对神有敬畏的心,因为神是超越的。他应有甚么条件需要符合神的要求?这是进入圣所的礼仪,可在诗第十五篇与第二十四篇找到类似的信息形式。试比较以赛亚书第三十三章十四至十六节,也极相似,是否弥迦借用以赛亚的语法?
至高的神既超越在万有之上,也超乎诸神之上。以色列怎可接纳外邦的神明。其实神明是不存在的,本来就是完全虚无的。至高的神也使人谦卑,敬拜者必自感卑微(参阅;;起以及。
这问题是否寻求祭司的答案?一岁的牛犊确实是尊贵的祭品(参阅;。牛犊可以献的,生下第八天都够规定了(参阅及。但是以色列有罪,他们应献的是赎罪祭,而不是燔祭。燔祭固然重要,全部献上,不可如别的祭可以保留祭牲其他的部分。敬拜者若真以谦卑的态度,必须有实际省察的内心。赎罪祭比燔祭更为重要。
“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么?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么,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么?”(7节)
甚么祭品是神所悦纳的呢?大量的奉献只有在所罗门王及其他君王的举动。列王纪上第三章四节,所罗门献一千牺牲作燔祭。第八章六十三节,所罗门献平安祭,用牛二万二千,羊十二万(参阅。油是附加在献祭上,数量当然不会很多。但这里仍有十分夸张的言词,“万万油河”。约伯记也有类似的夸大言词,第二十章十七节“流奶与蜜之河”。第二十九章六节“出油成河”。
他们不但献上动物祭牲,而且更加夸张,竟献长子。这是异教的习俗,摩洛宗教就有献人祭的举动。在列王纪下第二十三章十节,欣嫩子谷有陀斐特,是将儿女经火归摩洛。“陀斐特”原意为“烧祭之处”。根据列王纪下第十六章三节与第二十一章七节,亚哈与玛拿西王都曾献过自己的儿子。这种罪恶的行动,可能在早期已经存在了。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曾经成为困难的举动,因为这究竟是异教的习俗。所以神没有叫亚伯拉罕这样作,祂只想试验亚伯拉罕,看他的信心怎样。士师耶弗他却随从异邦的习俗,先立了誓言,以后又不能收回成命,将女儿献祭,神未必要他那样作。献人祭是先知所严责;;。这是律法十分严责并且禁止的。献人祭的心理,可能以为从内心的痛苦进行获取神的福分。献我身所生的,究竟是十分痛楚的。但为修功德,换取神的福分,这样是正当的么?
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心与身作尖锐的对比。但是神怎会要那样的献祭?杀害幼儿,岂非罪上加罪吗?我们知道神实在爱惜生命!
这里与以赛亚书第一章十至十七节十分相似。人想以献祭大量的方法,来换取神的福分,尤其是救赎的生命。这样是真正的热心吗?这样怎能达到圣约的恩惠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神真正需要的是人信心的生活。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8节)
这节经文应是本段的高峰,概括信仰真实的意义与价值。“世人”不是指世上一般的人,虽然也并不摒弃普世的人,这里只是指集体的个人。“个人”是单数的,却为众人的代求。第六、七节的敬拜者是单数,不是指着以色列的个人,而是以色列整体。这里“人”(adam)是与神作对比,神的能力浩大,荣耀而尊贵,人却卑微低贱,不足重视(参阅及。人在神面前必须谦卑顺服,在神的面前要敬虔与恭顺,忠信到底,不可背叛主神。
“耶和华已指示你……”,神怎样指示,似乎在此处没有具体说明,但是“何为善”可以引用撒母耳记上第十二章二十三至二十四节:善道正路,就是要以色列人敬畏耶和华,诚诚实实的尽心事奉祂,想念祂向他们所行的事何等大。先知何西阿还是以圣约的律法为标准:丢弃良善,就是违背圣约、干犯律法;参阅起;,可能弥迦的重点也是在此。
“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是道德的行为,信心的生活。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关系。公义是维护社会中彼此的关系。以色列是立约的团体,与神立约,也彼此立约,所以个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公义上。公义在反面的涵义是不欺压、不贿赂、不歪曲公平,正如阿摩司书所强调的;参阅。当归向神,谨守仁爱、公平,常常等候神。主耶稣也以旧约的道德总纲为准则:“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也是爱神之后爱邻舍的教训。
“好怜悯”是第二要项。公义与怜悯原为圣约的两大义务,神以公义与怜悯为怀,不仅是祂的性格,也显明在祂的作为。以色列人在圣约的义务中应尽的事,照耶和华公义的标准,而且要有始终不渝的忠信。“怜悯”一词可译为忠实、忠诚、忠信,神是信实的,我们也要信实或诚实,这是神对人的,也是人对神的,也是人对人的。耶和华有诸般的慈爱,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祂的诚实极其广大。但是反顾我们对祂的信实,却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此处译为“良善”,也在第6节)。以色列北国宗教与道德的失败就是在此:“无诚实,无良善”,因此社会的秩序破坏,圣约的关系解体。关于这一用词(Hesed)在整部申命记十分着重(如起。其中指爱神与爱人,神赐福表示怜悯与信实,人给予帮助,也是爱人的表现。
圣约遵守的义务是这两项,公义与良善信实,那么再进一步,就是日常生活的举动:与神同行。在神面前最基本的态度,是敬虔与谦卑。这是摩西的美德,也是先知所强调的;;赛六章及。这是圣约之民必需有的态度。“谦卑”原意为朴素无华,沉静庄重,是贤淑的女子必备的条件,是新娘在出嫁前应有的美德。这就是敬畏神应有的气质。道德必基于神的性格与旨意,与神同行,就是在道德生活上符合神旨意的要求。与神同行,能与神交往,必需反映神的荣美,这是行动正直的人。耶和华的言语,是与行动正直的人有益。
与神同行,是有真正的敬虔,正如以诺与挪亚一样,他们的信心在于与神同行;。与神同行是听命于神,完全顺服,正如撒母耳说的:听命胜于献祭,顺服胜于公羊的脂油。
如果说,阿摩司书的主题是公义,何西阿书的主题是怜悯,以赛亚书的主题是谦卑,那么弥迦是这四大先知中最后的一位,就综合这些先知的教训,作一概括的要义,是主前第八世纪先知神学与伦理的总网。
在本节:“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原意是祂紧捏双手搓着手,似乎在情绪上十分紧张,祂要将心意表达出来。以色列人主要的失败就是在此,不虔而不义,不信与不忠,自大与狂妄,离弃神,与神背道而驰。所以先知重申信仰生活的重要,宗教与道德必须相辅而行,相提并论,二者不可或缺。品德好,行为也好,内里的动机纯正,外面的生活也必端正与圣洁。
(三)最后的呼吁(六9-16)
先知再论以色列罪恶的生活与将受的审判,耶和华的言词共分为五小段,每段有四行诗。第一段神向罪恶的城呼叫(9节)。第二段严责不义之财(10-11节)。第三段耶和华击打的手(12、13节)。第四段论各项的管教(14、15节)。第五段预言不可避免的毁灭(16节)。
本段信息可能在主前701年西拿基王攻击耶路撒冷之后,与以赛亚书第一章二至九节的背景相似,对象是耶路撒冷城的居民。
“耶和华向这城呼叫,智慧人必敬畏他的名。你们当听是谁派定刑杖的惩罚。”(9节)
先知再以传信者的身分发出呼声,向这城直接说话。也许那时正有许多人赶集,或有政治或宗教的集会。他们都以欺诈的方法相待,宗教与行政人员自私又自大,而商贾们也极尽欺骗的能事。所以先知不留余地抨击,促他们醒悟。
“智慧人必敬畏祂的名”似与上下文不甚连贯。七十士译本作:“敬畏祂名的必蒙拯救。”可能只为补充或解释希伯来经文。这是一句附加语,(敬畏祂名的应该可以意会)
“刑杖的惩罚”是意译的,因为原意只为“杖”字,因单数,可译为“支派”,“派定”可译作城中聚集的,所以这里是呼叫聚集的支派与市民。4
“恶人家中不仍有非义之财,和可恶的小升斗么?”(10节)
商业道德的丧失,人们作恶,唯利是图,财物是以罪恶的方法获取与堆积的,这样的事仍层出不穷,无法遏止。
可恶的小升斗,就是阿摩司所提说的。一种是量液体的,另一种是称干货的,重量相同,却以诡诈的方法欺骗。这是律法所禁止的,利未记第十九章三十五、三十六节指明天平法码必须公平。申命记第二十五章十三至十六节禁止人用两样的法码或升斗。所以商业道德必需以一种量器为标准。
“我若用不公道的天平和囊中诡诈的法码,岂可称清洁呢?”(11节)
耶和华要以色列人自己省察,是否失去商业的良心,用欺骗的方法,而竟可消遥法外。神不能算他们清洁,就是定他们的罪、神是公义的,断不能以有罪为无罪。
“算为清洁”,或可译为“我算他们为义”,也有译为我可容忍么?耶和华容忍这样的度量方法,照拉丁文译词,还是容忍作恶的人,或者两者的涵义都有,神不能容忍罪恶存在,祂必须干豫。
“城里的富户满行强暴,其中的居民也说谎言,口中的舌头是诡诈的。”(12节)
“城里的暴发户不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财利,是行强暴的恶人。强暴的原意为不法,他们违反律法,破坏以色列社会的秩序。他们一定屈枉正直,行贿赂,控制司法行政的情形,正如本书第二章二、八节起,三章二节起、十一节所说的。
他们的恶行足以影响一般的居民,因为昔通人既受不法所惑,也学会了这种投机取巧的勾当。诡诈虚谎的事或为司空见惯的事(参考;;以及。
强暴与诡许,破坏了人们的关系,彼此在猜忌与怀疑的情况中,没有信托互尊的态度。这样玩弄权术的人更多,欺骗的事必增加。以伪乱真的情形使人无法辨认,是非不分,更使人无所适从,莫衷一是。社会的结构必无法维持,必濒瓦解的现象。
本节的强暴与谎言,都是法律的用语,尤其二者相提并论,更专指犯法的罪状。诗第二十七篇十二节“凶言”与“攻击”是相同的用词。5这更看出先知指责的语句带着相当严重的成分。
“因此我击打你,使你的伤痕甚重,使你因你的罪恶荒凉。”(13节)
申命记第二章有类似的语气,但是那里是神击打外邦人,使他们众民受击杀。现在神要击打以色列人。“你”单数实际是指整体的以色列人。他们实际受了极大的损伤,而且无法得着医治;。
耶路撒冷因以色列众人犯罪而致陷落,直至荒凉,毁灭的事,是神公义的审判。在主前701年,亚述侵略者确将城破坏,人民大受苦害。以赛亚书第一章五至七节有最具体的描述:“你们为甚么屡次脖逆,还要受责打么?你们已经满头疼痛,全心发昏。从脚掌到头顶,没有一处完全的,尽是伤口、青肿与新打的伤痕,都没有收口,没有缠裹,也没有用膏滋润。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你们的城邑被火焚毁,你们的田地在你们眼前为外邦人所侵吞,既被外邦人倾覆,就成为荒凉。”
以下再加以解释,但这种灾祸似乎专指战争说的,第十四节提到刀剑。城因战争而毁坏,成为外人非议嗤笑的对象,是极其羞辱的事。羞辱(16节)与荒凉是相连的。民族悲惨的命运无法避免,是他们自己叛逆神而招致的,所以是罪有应得的。
“你要吃,却吃不饱。你的虚弱,必显在你中间。你必挪去,却不得救护。所救护的,我必交给刀剑。”(14节)
第十四、十五节是一种咒诅的形式,表明损害丧失徒劳的感受(所谓Futility Curses)。通常在立约的关系下,若有一方爽约或违约,就须受咒诅。这种立约,大都是强国与附庸小国所缔订的。以色列与耶和华的约也是类似的条款。6约伯记第三十一章有类似的咒诅:“就愿我所种的,有别人吃。我田所产的,被拔出来”(8节)。弥迦根据先知与智慧的传统,说出违约的后果。
祭司型的咒诅,可在利未记第二十六章寻得,第二十六节提到饥荒的事:你们要吃,也吃不饱。虚弱可能是指瘟疫,再加上刀剑,是在无助之中。战争的状态是在围城的困境里,粮食的供应断绝(参阅;。
“虚弱”也许是指生产的苦楚,子女原是神的祝福,但现在不仅有生产的艰难,而且有怀孕的艰难,甚至不生产、不怀胎、不成孕,纵然养大儿女,仍有丧子之患,再加上战争刀剑,更有极大的丧亡率(参阅;的咒诅话)。这种现象使民族的力量消耗殆尽。
“你必撒种,却不得收割,踹橄榄,却不得油抹身,踹葡萄,却不得酒喝。”(15节)
撒种耕耘是极辛劳的事,但努力无非期待日后的收获。如果这希望落了空,是多么悲哀的遭遇。但这正是利未记第二十六章的一项咒诅:“你们也要白白的撒种,因为仇敌要吃你们所种的”(16节)。申命记第二十八章内,也有类似的咒诅:“你的土产和你劳碌得来的,必被你所不认识的国民吃尽,你时常被欺负,受压制”(33节)。又说明另一项:“你带到田间的种子虽多,收进来的却少,因为被蝗虫吃了。你栽种修理葡萄园,却不得收葡萄,也不得喝葡萄酒,因为被虫子吃了。你全境有橄榄树,却不得其油抹身,因为树上的橄揽不熟自落了。”
弥迦似乎未照果类收获的时期次序,因为经常是在九月收葡萄,而十月、十一月间,才是橄榄的季节。压榨橄榄是十分费力的事,但用途大,需要量也多。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们在沐浴之后,必须在皮肤上涂橄榄油,才可保持清洁与健康(参阅撖下。
关于最后的咒诅,有关葡萄的收获,也有阿摩司的论述:“栽种美好的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踹葡萄是在节日,为保存酒类,供来年所用,但这也不能自行享用了。
但是弥迦所描述的,与当时情形相距甚大。市场上供应新鲜的食物,十分充斥。田产多,市场繁忙,商贾不顾道德,用不公道的天平。他们都嗤笑弥迦,以为他在故意恐吓,却无任何事实的根据,但是这些都迟早应验了。如果是主前701年亚述侵略之后,这种情形也发生了。
“因为你守暗利的恶规,行亚哈家一切所行的,顺从他门的计谋,因此,我必使你荒凉,使你的居民令人嗤笑,你们也必担当我民的羞辱。”(16节)
先知再以撒玛利亚的倾覆,作为严重的惊告,来提醒耶路撒冷。北国的厄运,在于暗利亚哈的败坏。暗利有十二年的政绩,在撒玛利亚建都,又多加建树,使他儿子亚哈继承,有繁荣与和平。但他与推罗商业大城结盟,以儿子的婚姻作为外交之途径,娶了推罗公主耶洗别。他又能将摩押财富之国征服,这些都说明他建立了繁荣的经济。但是由于耶洗别带来之腓尼基巴力假神的宗教,与先知以利亚有极大的冲突,再加上拿伯葡萄园事件(王上二十一章),亚哈任意争夺,破坏宗教的传统,建立新的王朝,做了这些得罪神的事。
现在南国的王朝虽不若北国暗利亚哈王朝的腐败,但有北国同样的社会商业罪恶,所以也会面临同样的厄运。
城的荒凉,是耶和华对他们的刑罚。从他们受苦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罪来。他们被嗤笑,好似在伤处被人抹上盐,并且擦动,其痛楚可想而知。
本节可与第三章九至十二节比较,二者十分相似。耶路撒冷遭毁坏,是神公义的作为。神究竟是轻慢不得的。以色列成为公然的羞辱,他们甚至比外邦人受苦更多更深,因为他们在神面前有特权,也就有特别的本分。如今神弃绝他们,谁还会尊重他们,所以他们受的羞辱也特别艰难来承当。
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十五节起,提到犹大与以色列合一,好似两根木杖接连为一。他们所受的凌辱,也是彼此分担,一同承受的事。
4 注释书大都依据七十士译本与 Wellhausen 对经文评鉴的修订,译作“城中聚集的”,参阅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and Nahum 131-132, Leslie C. Allen,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and Micah, 375.
5 M.A. Klopfenstein, Die Luge nach dem AT, 1964, 157 f.
6 D.R. Hillers, Treaty Curses and OT Prophets (Biblica et Orientalia 16)(1964) 28f. K. Baltzer, TheCovenant Formulary, 1970, 10, 14f.
(四)失望与悲观(七1-7)
先知为犹大城邑的罪恶失望与哀恸。他看见不义的事充斥,刑罚的事已无可逃避了。为民族的前途充满悲观。这是以哀歌的形式,甚像诗中的许多哀歌(诗至少有三分之一应属于这种文体)。哀歌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哀歌,另一种为团体哀歌。本段经文是算为团体性的,用于礼拜的仪式,犹如诗第五、十三、二十二、三十一、五十五及七十一篇。先知显然有极重的负担,为国家作守望者。他要作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的中保代求者,为民族向神祈祷,求神再施怜悯。他也代表神,向以色列呼吁,希望他们能从罪恶中转回,或者可以逃脱刑罚。所以他很可能是在耶路撒冷圣殿传递这信息。
本段哀歌是从默想开始,为社会道德低落及颓势表示悲哀(1-4节上)。先知在神面前失望的情怀,认为这样的情势不能改变(4节下)。然后他转向听众,表示悲观的想法(5、6节)。哀歌的结东,是向神有个人的信心,作肯定的决意。这首歌既向神,又向人(如,重复表露哀恸-16、20起、23起),再表达信心、14起)。诗第五十五篇可谓最典型的例证。
本段落共十三行,约略可分为两部分,每部都以悲哀的描述,以信心的肯定作结(1-4、5-7节)。
“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1节)
“哀哉”是个人苦楚的呻吟。这里描写人切想水果,但到果园时已经太迟了,树上已光秃得很,根本没有果子可摘。他只有在失望中走开,既无葡萄,也没有无花果。这也使人联想以赛亚书第五章七节葡萄园之歌,神指望有好葡萄,却只有野葡萄。“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可见弥迦在此处,似为耶和华发言。阿摩司与保罗都称为“公义的果子”。主耶稣论葡萄树的比喻,以及保罗所论圣灵的果子起)。神一直期望祂的子民有道德的行为,与信心配合。主耶稣从到耶路撒冷,在那最后一周的行程中,从无花果树上找不到果子,可能使祂联想本处的经文。弥迦当时也受着众人的拒绝与反对。这是主耶稣受人弃绝时的感受,也是有悲叹的口气。
悲叹的是先知,也代表神。这里可说是锡安。锡安现在成为光秃的果树,荒凉的果园,再无佳美的果子了。
无花果是在初夏,最初熟的应该是在四月,而葡萄成熟却在九月。现在连葡萄都收不到,又怎可盼待无花果呢?岂不等到明年吗?这里十足反映失望的心情。
“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2节)
上一节以比喻的方式,本节则以细节说明。在以色列这棵树上没有果子,是指他们没有虔诚,而失去道德与社会的关怀。这种重复第六章八节的涵义,尤其是“怜悯”一词,原可译为“虔诚”或“忠信”,这是对神与对人的责任,是个人双重的本分。所以这里虔诚人也指信心与行为并重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已经灭尽,找不着了。何西阿书第四章一、二节说:“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也是指这些人。
正直人也没有。正直是指对待邻舍的态度,要有道德的标准,公正的行为,但是这样的人找不着,看诗第十篇八节:“他在隐密处杀害无辜的人,他的眼睛窥探无倚无靠的人……他拉网,就把困苦人掳去。”这正如弥迦书所描述的,贪图田地,占掳或霸占,屈枉正直,贿赂虚假,充满着纷争与仇恨,根本没有友善可言,但这里甚至是对待“弟兄”。弟兄原是圣约团体的分子,大家在圣约的范围内,应彼此看顾帮助,是互相的责任。但是没有正直与良善。
“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言,都彼此结联行恶。”(3节)
那些官长领袖行恶是双手的,表明他不遗余力,是竭尽所能。“双手”也可能指他们在恶事是训练有素,当然双手原是训练过的,有技能,但他们误用技术与才干来行恶,犯罪的方法巧妙与彻底。
君王原为行政首长,主持公正法治与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他们只要钱财,屈枉正直。以赛亚有类似的责备:“你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作伴,各都喜受贿赂,追求赃私”。这些司法行政官长循私收贿,以权力作为个人获利的工具。所谓位分大的,地位更高的人更任意歪曲事实,控制时间,地点,人物,来达成他权力所及的,为保着财利,满足一己的享受。
他们彼此结联行恶,“结联”可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他们好似网一样编织起来,有一种好像连络网,大家狼狈为奸,前呼后应,官官相护,一同犯罪,尽欺骗欺压的能事。另一种解释为“歪曲”,大家联合起来,一同歪曲事实,可任意定罪,不顾公正。
“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4节上)
最好的是指良善的,他们应该乐于助人,建立仁爱。正直的,原指中正不阿,爽直坦率,光明磊落,对待人也是至诚恳切,但是最好的,也不过是蒺藜。蒺藜只是带刺的杂草,两面都有锋利的尖刺,只会伤害,不受人欢迎,只有丢弃,或扔在火中焚烧(参阅。
最正直的,也不过是荆棘篱笆。“荆棘”与“蒺藜”可谓同义字,但“荆棘”是在原文中没有的,篱笆的作用是保护,现在只成为一种障碍。箴十五章十九节说:“懒惰人的道,像荆棘的篱笆。”
蒺藜与荆棘,是焚烧很快的燃料。恶人也应速速地灭亡,不可存留。恶人若不灭绝,良善在地上就没法存在。所以诗第五十五篇二十三节说:“神阿,你必使恶人下入灭亡的坑……。”(参阅起
“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4节下)
先知是守望者,在悲哀中,显出希望的心声,肯定主降罚的日子要来到。“已经”是完成的时式,可谓“预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预言的事是那么确定,虽已成就,必将应验。降罚的日子是耶和华的日子。先知是守望者,必须宣告危险的来到。但是谁都不喜欢听见警告的声音。众先知不住发出危险的信号;。人们实在太愚蠢了,“他们对先见说,不要望见不吉利的事。对先知说,不要向我们讲正直的话……。”
当耶和华的日子来临的时候,必有扰乱与不安。“主万军之耶和华使异象各有溃乱、践踏、烦扰的日子,城被攻破,哀声达到山间。”
“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5节)
在社会关系中,从疏至密,依次说明。邻舍是众人,凡在以色列社会之中,他们都是同族人,神的选民,在圣约的范围内,都是邻舍,都是朋友。密友是亲密的朋友,可谓知己,可以十分接近,听取意见,倾吐麻烦忧虑的事。比密友更亲近的,当为怀中的妻子。朋友由疏及亲,也由亲至疏。有爱弟兄的人,才会爱众人,再由亲及疏,可有完全的程序。
这些都是关心与同情的人,照说在他们身上应有希望可以寄托,有安全感,信得过他们,可从他们得着安慰与鼓励。但是看来现在并不可靠,亲密的未必可以信托,因为人心太险恶了,可能泄露不应宣扬的,也可能出卖与加害。不但朋友,连家人也是一样。
“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6节)
以色列社会的基础,在于家庭,家庭也足可维持社会安宁与安定的秩序。为求家庭的团结,第五条诫命:孝敬父母是首要的。所以为儿女的,无论幼子或成年,都对父母有恭敬的心。甚至女儿虽出嫁,应随夫家,对公婆也必须尊敬。这种伦常也许不为西方社会重视,但华夏文化既崇尚家庭制度,重视伦常,必可充分明白希伯来的心态。本节所说的,却是完全失常的现象。人的仇敌竟然是自己家里的人。
家庭的和美既建筑在良好的伦常关系上,家庭的解体必因其中有叛逆与不和(参阅;起;;。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章三十五节起,提起社会家庭反常的现象,可能是引用本节经文,论末世的情况(参阅及。
“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7节)
这节自悲观的口吻改变为乐观的语气。这也是哀歌常有的形式。例如诗第三十一篇十四节,诗人从敌人的胁迫下,发出信心的群埃骸耙和华阿,我仍旧倚靠你。我说,你是我的神。”诗第五十五篇十六节也有类似的话:“至于我,我要求告神,耶和华必拯救我”(可参考诗五、十、十三、十七及二十八篇等),都有相同的信心。
仰望与等候,实际上是信心的涵义。诗第三十八篇十五节:有“仰望”的样(参阅。这里弥迦是论先知的信心,就是等候并且盼待预言的应验。以赛亚书第八章十七节也以等候与仰望作为“相信”的同义字。先知的信心期望神的拯救,也在哈巴谷书第三章十八节可以见到。诗第二十五篇五节及二十七篇九节都曾提及。耶和华是救我的神,神必应允我。
“我的神”确是敬拜者所倚靠的,神与他有特殊的关系不可使神厌烦。我的神必弃绝恶人,这也是敬拜者所深切体会的。)敬拜者必须与神保持完好的关系。先知在黑暗的日子里,始终要高举神,成为有力的见证。
(五)信心的凯旋(七8-20)
这是先知对救恩前途的展望,作为本书的结语,确是最适当的途径,以信心的确据,将信息带至属灵的高处。这是以诗的形式,只有一个声音。所以必作礼拜的仪式之用。1
全诗共有四部分。第一部是信心之诗,为锡安所发出(8-10节;可参阅与。第二部是救恩之言,有锡安的盼望,求神的印证。神对他的选民之地土,必有神的目的(11-13节;也可参阅诗十二、五十、七十五、八十一、八十二及九十五篇)。第三部是祈祷之声(14-17节),似为引述诗第四十四、七十七及八十篇,求神应验祂的应许。最后仍以信心之诗作结(18-20节),先有赞美,再有哀歌的形式(可参阅诗九十篇)。在这全诗的形式中,有特殊的哀歌,专为团体或会众的哀歌。
全诗分为几个要点:(1)仇敌的败亡;(2)圣城的复兴(11-13节);(3)信心的祈祷(14-20节)。
(1)仇敌的败亡(8-10节)
首先,向仇敌挑战,不容他们夸耀。耶和华的管教必将来临,仇敌必跌倒,一蹶不振。以色列终得自由,仇敌必永受羞辱。
“我的仇敌阿,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8节)
先知再以锡安的立场说话,以敬拜的团体向仇敌挑战。仇敌是谁?这里是集体名词,必指以色列一切的仇敌(参阅俄12起;。
“我虽跌倒,却要起来。”信心一直在困难之下,但最后必然得胜,后期先知常有这样的信息(结三十七-三十九章及亚十四章)。
黑暗与亮光,常指苦难与安乐(可参阅;起起;。
这里还是受苦者的心声,他们仍无法起来,仍在黑暗里,敌人仍猖狂地肆虐,但他们有信心,深信耶和华必赐力量,使他重新振奋。耶和华必作他们的光。使他们可以从患难的黑暗转回。
这群受苦的人们,必须兴起,不可为失望与软弱所困,不可气馁灰心,因为神会帮助他们,只是目前的苦难,是神给予的管教,管教过去,必结出平安的果子,因此,目前的忍耐是需要的。
“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为我办屈,为我伸冤。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9节)
以色列人深感有罪,在耶和华的恼怒之下。自约西亚王在战场上阵亡以后,他过早离世,引起以色列人自觉有罪(参阅起;起)。耶和华公义的怒气,是由于以色列人的罪恶。他们也切实承认:“我得罪了他!”但是外邦人不会有这认识。他们是神击打选民的杖,他们不过是工具,却以为他们可以胜过神的子民,胜过以色列的神。这就是他们基本的错误,所以神要为以色列人辩屈与伸冤。这样说来,神的怒气不过是短暂的,当祂的管教目的达成以后,耶和华必转向以色列的仇敌。那时以色列是义者,神算他们为义,必不再有毁坏的威胁。神恼怒的,不是他们,而是外邦人(参阅起)。
耶和华将领他们到光明中。耶和华是亮光,是拯救,虽然目前他们仍坐在黑暗死荫之地;。但那只在短暂之间。
“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那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10节)
仇敌对以色列人污辱,是宗教方面,他们居然任意亵渎神,“耶和华你的神在那里?”是外邦人当作笑谈的问语,明知以色列人不仅无法回答,而且感到十分羞愧。羞愧以色列的,必受羞愧,因为耶和华必定报应。
神公义的显现是十分具体,是可以眼见的。锡安得神拯救,是仇敌能够看见的,现在他们看见了,还怎敢提出这样的疑问:你的神在那里?;
现在耶和华的荣光必须显现,这是有关他选民的命运。那时仇敌必遭报。
我必亲眼见仇敌遭报,那是带着憎恨的目光(参阅俄12、13;;。仇敌遭报,表明他们战败。胜利者将脚踏在仇敌身上,强调制胜敌人的威风。他们就成为街上的泥士,毫无功能与用处,只被践踏,卑贱而羞辱。
神的公义好似磨坊一般,慢慢转动,磨辗下去,将最小的也磨碎了。以色列的仇敌也必如此。
(2)圣城的复兴(11-13节)
这首短诗叙述得十分生动,似有许多动作,圣城的墙垣重修,飘泊在外的人归回,外邦人的败落荒凉,敬拜者却如潮汛一般进入耶路撒冷,圣城一片好气象。
“以色列阿,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11节)
对以色列宣讲,实际是向耶路撒冷城,因为城墙必须重修,那用词“墙垣”,原来只是指葡萄园的围墙,为保护之用,也表明只为私人,不能公开,也不是为供众人享用的。从传统来说,专供耶和华使用,以色列与耶和华有完善健全的关系(参阅;。重修耶路撒冷城墙,是受外邦人破坏之后必作的事。这是神的怒气之后的恩典,使以色列的命运有彻底的转变(参阅;。弥迦当时有这预言,但真正实现是日久以后,在第五世纪才有的,那时有尼希米修造城墙(约在445B.C.),距弥迦的预言几近三百年。
境界的开展,也是神的应许。在以赛亚书第二十六章十五节,神应许增添国民并扩张四境。这必然会实现。这里提到这应许,是否指以色列属灵的地界开展,使外邦人也可前来敬拜,不再局限于以色列人。但是此处可能指以色列地理的环境,或者两者的涵义都存在,下节足以说明。
“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12节)
从亚述的边界,就是大河那边,在东北地区,到埃及边界,就是在西南。从东北到西南,东西两端在先知的观念是整个的世界。
从这海到那海,那该是地中海到波斯湾。从这山到那山,是从北方的利巴嫩山,到南方的西乃山,从北至南也是极大的距离。这是包括全地(参阅;。以色列地理环境可能有那么辽阔,因为神的祝福临到他们,是新以色列的领土。
论境界的开展,仍可联想世界遍地都来敬拜,那些地方就成了以色列的境界,因为万民都要流归锡安山起;。如果预言将来被掳归回,以色列人必从东西南北归来,再云集圣城,好似境界都已开展,因为到处都有人归回(可参考;起;;起)。
这样境界的开展,必能伸展至广而远。但是上节的“境界”也可作“日子”解。如果是“日子”,则与上句重复,“日子必到,你的年日必延长。”这或可指遥远的将来。“境界”也可作“典章”解。那时律法必恢复,秩序重新建立。如果这样解释,本节的涵义就指外邦人都来归顺。这样以色列的影响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遍及全地。2
“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13节)
这地不会是迦南地,而是外邦人之地,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参阅;;。
这些居民是外邦中作恶之辈,他们行事罪恶的结果,必受审判起;;。他们的地土必然荒凉(参阅;。
外邦人之地必然荒凉,是耶和华显现的结果(参阅。在本处第十三节更接近以赛亚书所描述的,都因他们叛逆神的结果。
耶路撒冷的复兴,在于外邦的衰落,当侵略者败退时,圣城与圣地必蒙神眷佑而有新的气象。
(3)救恩的赞歌(14-20节)
这是敬拜的会众向神的祈求,好似大卫的祈祷:“求你坚定直到永远,照你所说的而行”。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王,祂是牧者,引导他们行经历史的进程,实现祂的救恩,这是救恩历史的信念(14-17节)。本书最后几节(18-20节),好像最后的赞美诗,大合唱,歌颂神。
(甲)祈祷(14-17节)
“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求你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14节)
耶和华是牧者,为旧约中熟悉的表象;诗二十三及。本书连本节也有三处提及(另两处为及。
以色列是神产业的羊群(也出现在;;。以色列是耶和华的产业,常在申命记提及。以色列凭借这样的信念祈求,深信耶和华必会供应他们的需要,向他们施恩。
他们是在迦密山的树林中,原文中有“迦密”的字样,并非指迦密山,却是丰沃之地。当然迦密地区以丰盛的牧草著名,确为羊群最好的住处。“迦密”在以赛亚书第二十九章十七节译为“肥田”(因为利巴嫩不能成为迦密山),第三十二章十五节也作同样的译词。但是迦密山虽没有圣所,在山脊却有敬拜耶和华的地方。所以译为迦密山,也有依据。3研究巴勒斯坦地理环境,多以耶路撒冷北端之狭长地带为牧羊的区域,全长有二十五哩,是丛林的高处。4
但是他们是独居的民,他们在树林中,似指他们被隔绝受忽略,指他们在历史的困境里(参考本;;以及。
他们求神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那两处是在约但河之东,牧草十分丰饶。在大卫所罗门的时代,是归以色列的版图,曾经被亚兰人所侵占。耶罗波安王又收复这失地。以后又被亚述所侵。所以这里的祈祷求神再使他们收复,可得丰富的食物,像古时一样。这正如第四章八节所说的,是“从前的权柄”,可以恢复。
这是以信心祈求救赎的恩典,正如耶利米书第五十章十九节以及撤迦利亚书第十章十节所说的。
“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15节)
先知又在期望耶和华的能力,在历史里动工。回顾过去的威荣,就是出埃及的经验。那时耶和华和以色列人出离埃及(参阅撤下;,使那些被压迫的人民得着自由,进入应许之美地。神过去这样作了奇事,现在仍必再显神迹,从艰难的环境中出来。这样恳求神显出拯救的大能,像古时一样,也是诗中哀歌特有的形式与内容(参阅起-15、14-20。
有三个代名词在本节内是值得注意的。“我”是指耶和华,祂是行奇事的神,祂在历史中的启示,是有关救赎的恩典,所以这是救恩的历史。“他们”原为“他”,指列国的整体(下一节说明出来)。好像“你”出埃及(中译词没有把“你”译出)。这里“你”必指以色列;;。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神所行的奇事,是神与他们一起出来,制胜仇敌;;。这是耶和华的显现(参阅。
“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口,掩耳不听。”(16节)
列国的败亡与羞愧,是在第十及第十三节已经描述了。现在再重述,必有特别的重点。外邦一向迷信武力,甚至可以制胜耶和华的百姓。现在看见耶和华在祂百姓所施展的大能,必大感羞愧。以前如果不是耶和华许可外邦对以色列的侵略,他们又有甚么势力?但是当神真正显现祂的威荣,外邦怎能不震惊呢(参阅?耶和华的救恩必然显明,外邦必败亡而衰落起、24起以及。在耶和华得胜的时候,祂的王权必定施展。
他们必用手口,在惊奇与惧怕中不敢说话(参阅;;;。
“他们也必掩耳不听。”他们不敢说话,也不敢听闻,因为深感神的能力浩大,如雷声震耳。
“他们必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伯。”(17节)
敌人在失败之后,必卑微地乞怜。古时的习俗是由败落的仇敌俯伏在地,来吻胜利者的脚,表示投诚降服(参阅。这种动作好似土一般。蛇的爬行,是降卑的原因(参阅;。
他们战兢地出营寨投降,也是摄于得胜者的威荣。他们在营寨中原以为可以躲藏,但最后仍是不敢不出来乞求。神使他们失败,不仅为祂的百姓以色列伸冤,也为显明祂是耶和华唯一的真神。诗第八十三篇十七、八节说:“愿他们永远羞愧惊惶,愿他们惭愧灭亡,使他们知道唯独你名为耶和华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
他们因我们的神惧怕。这也是大卫在庆祝制胜仇敌之后的描述:“外邦人要衰残,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又在诗第一○二篇十五节起这样说:“列国要敬畏耶和华的名,世上诸王都敬畏你的荣耀,因为耶和华建造了锡安,在他荣耀里显现。”
那些外邦人曾轻忽神,压迫祂的百姓,现在他们不得不惊惧(参阅。耶和华要复兴祂的百姓,先赦免他们的罪过,再为他们制胜仇敌,得着完全的自由。
(乙)歌颂(18-20节)
这是最后的赞美诗,歌颂耶和华的慈爱,为全会众同心瓿,以第一人称多数“我们”,向着“祢”耶和华神,历数神的恩惠。其中内容有两大要点。第一是神恩慈的性格(18节),第二是神恩慈的作为(19节)。最后是重申信念,支取神信实的应许。
“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怒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18节)
“有何神像你”这种语气好似诗中的颂词;参阅的诗歌)。
会众是神产业的余民,他们是耶和华的产业,但是他们是在劫后余生的人,是审判后的余数,他们有责任来从事复兴的工作,他们是以色列复兴的余数。
神饶恕他们罪恶,因为祂的性格是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这也是诗中常有的语句。施恩(原意为怜悯或信实),是神拣选的恩惠,祂的恩惠不仅赦免,也行拯救起)。耶和华神对以色列人以往的恩典,足可保证将来的福分。
“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19节)
罪孽在此处好似战败的敌人,被踏在脚下,使他完全失去力量,无法作崇。这是在旧约中特有的表象,描绘得十分活泼。
但是更生动的描写是在下半节,祂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罪好似法老军队在红海边的追逐,以后都淹没在红海的怒涛中,“他们如同石头堕到探处”。罪被投人深海,可以完全被忘却。“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
神赦免的恩典就是这样,赦免与忘记(forgive and forget)是相连的。神都不再纪念或记得以色列过去的罪恶与错失,他们就有机会重新作起。新的恩典使他们更新,更生,使他们得力,得胜。民族的复兴是耶和华的能力,也必须是以色列余民努力的目标,奋畹亩机。蒙福的条件是他们要有充足的信心,仰望神历代向以色列族长的应许,神的应许是信实的。
“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20节)
这是神圣约的慈爱,是有恒久的信实。西乃的圣约可以赓续,就是这信实的爱。回顾历史的往事,神对族长的应许何等真实与恩慈。神对他们的应许有三端:应许之地,丰饶与佳美。子孙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地上的尘土。又有充足的福分(参阅起起起)。神对亚伯拉罕应许,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从个人至家族,由家庭至国家,由国家至万民,神要将全人类连结在一起,先从以色列作起。以色列是雅各,神向他们施恩典,拣选他们为属神的子民。但是那原是对雅各个人的,在古时的伯特利。祂的诚实就是信实 圣约的爱,祂的信实何等广大!
从古时起誓应许列祖的话起,是永远有功效的。这就成为弥迦书信息的高峰。先知的话语带有信心的确据,引领人有属灵的卓见,看见神真理的亮光,照亮在圣约之民,经过时代的考验,也照亮历代的圣徒,这真理之光芒四射万方,永不熄灭,更加辉煌。
1 B. Stade, "Micha, 7, 7-20, ein Psal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23 (1903), 164-171; H. Gunkel, What Remains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OtherEssays, 1928, 115-149.
2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149-150.
3 O. Eissfeldt, "Ein Psalm aus Novd Israel,"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a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112 (1962), 259-68; KleineSchriften, IV, 1968, 63-72.
4 W.F. Albright, "A Brief History of Judah from the Day ofJosiah to Alexander the Great," Biblical Archaeologiat, 9 (1946) 2-15, esp. 8.
参考书目
弥迦书
Allen, Leslie C.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andMicah (The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6.
Alt, A. "Micha, Ges anadasmos inJuda," Interpretationes ad VT pertinentes Sigmundo Mowinckelseptuagenario missae, 1955, 13-23.
Beyerlin, W. Die Kulttraditionen lsraels in derVerkundignung des Propheten Micha (Forschungen zur Religion und Literatur des Altenund Neuen Testaments, 72), 1959.
Bewer, Julius 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l. Amos, Hosea, and Micah. (Harper~s AnnotatedBible). NewYor祂: Harper, 1949.
Budde, K. "Das Ratsel von Micha 1,"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7 (1917/18), 77-108.
---. "Micha 2 und 3,"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8 (1919/20), 2-22.
Cathcart, K.J. "Notes on Micah 5.4-5," Biblica 49(1968), 511-14.
Cheyne, T.K. The Book of Micah (Cambridge Bible forSchools and Colle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5.
Collin, M. "Recherches sur l~histoire textuelle du prophe&te Michee," Vetus Testamentum, 21 (1971), 281-297.
Copass, B.A. And E.L. Carlson. A Study of the Prophet Micah,1950.
Cross, Frank Moore. Canaanite Myth and Hebrew Epic. Cambridge,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73.
Deissler, A. "Micha vi. 1-8: Der RechtsstreitJahwes mit Israel um das rechte Bundesverhaltnis," Trierer TheologischeZeitschrift 68 (1959), 229-234.
---. and M. Delcor. Les petits prophetes. 2 Michee-Malachie. La Sainte Bible, 1964.
Duhm, B. "Anmerkungen zu den Zwo/lf Propheten:iii. Buch Micha,"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1 (1911), 81-93.
Eissfeldt, O. "Ein Psalm aus Nord Israel, Micha 7.7-20," Zeitschrift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112 (1962), 259-268.
Ehrlich, Arnold B. Randglossen zur hebra/ischen Bilbel V. Leipzig: Hinrichs, 1912.
Elliger, Karl. "Die Heimat des Propheten Micha," Zeitschrift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57 (1934), 81-152.
Fohrer, G. "Micha 1," Das ferne und nahe Wort. (Beiherfte zu Zeitschrift fu/r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05), 1967, 65-80.
Gailey, J.H. Micah to Malachi (Laymen's BibleCommentaries). 1963.
George, A. Michee, Sophonie, Nahum. La Bible de Jerusalem, 2nd ed.Paris: Cerf,1958.
Graetz, H. Emendationes in plerosque Sacrae Scripturae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ed. W. Bacher. Breslau: Schlesische Buchdruckerei,1895.
Gunekl, H. "The Close of Micah: A PropheticalLiturgy," What Remains of the OT and Other Essays, 1928, 115-149.
Hammerschaimb, E. "Some Leading Ideas in the Book ofMicah,"Some Aspects of OT Prophecy from Isaiah and to Malachi, 1966,22-34.
Harvey, J. Leplaidoyer prophetique contre Israe/l apre&s la rupture de l'allaince. 1967.
Haupt, P. "Micah~s Capucinade,"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9 (1910), 85-112.
---. "Critical Notes On Micah," American Journal of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26 (1910), 201-252.
---. "The Book of Micah",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27 (1911), 1-63.
Hyatt, J.P. "On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Micah," AnglicanTheological Review, 34 (1952), 232-39.
Hillers, Delbert R. Treaty-Curses and the OldTestament Prophets (Biblica Orientalia 16).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64.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Micah (Hermeneia).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Hitzing, Ferdinand.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ed. Heinrich Steiner (Kurzgefasstes exegetischesHandbuch). Leipzig: S. Hirzel.1884.
Horgan, Maurya P. Pesharim Qumran Interpretations ofBiblical Books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Monograph Series, 8). Washington, D.C.: Catholic BiblicalAssociation, 1979.
Jepsen, A. "Kleine Beitrage zum Zwo/lfprophetenbuch 2,"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Wissenschaft 56 (1938), 96ff.
Jeremiah, Jo/rg, "Die Deutung derGerichtsworte Michas in der Exilszeit,"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83 (1971), 330 ff.
---. Theolhacie: Die Geschichte eineralttestamentlichen Gattung (WissenschaftlicheMonographien zu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10).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1965.
Kapelrud, A.S. "Eschatology in the Book of Micah,"Vetus Testamentum 11 (1961), 392-405.
Lescow, T. Micha 6, 6-8, Studien zu Sprache, Form und Auslegung. 1966.
---. "Das Geburtsmotiv in den messianischen Wissagungen bei Jesajaund Micha,"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79 (1967), 172-207.
Leslie, E.A. "Micah the Prophet," InternationalDictionary of Bible, vol. 3 1962, 369-372.
Lindblom, J. Micha literarisch untersucht (Acts Academiae Aboensis,Humaniora VI. 2). Helshingfors:Abo Akademi, 1929.
Morgolis, M.L. Micah,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Soceity, 1908.
Marsh, J. Amos and Micah (Torch Bible) 1959.
Marti, Karl. Das Dodekapropheten (Kurzer Hand-Commenter uber das Alte Testament 13). Tu/bingen: J.C.B. Mohr, 1904.
Mays, James Luther. Micah: A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6.
Mckeating, Henry. The Book of Amos, Hosea and Micah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Milik, J.T. "Fragments d~un Midrash de Michee das les manuscrits deQumran," Revue Biblique 59 (1952), 412-418.
Nielsen, E. Oral Tradition (Studies in BiblicalTheology 11). 1962.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Handkommentar zum AltenTestament III, Abteilung 4).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2.
Proksch, Otto. Die kleinen prophetischen Schriften vor demExil (Erlauterungenzum Alten Testament, 3 Teil). Calw & Stuttgart: Vereisbuchhandlung, 1910.
Reicke, B. "Liturgical Traditions in Micah 7," HarvardTheological Review, 60 (1967), 349-367.
Renuaud, B. La formation du livre de Michee (E!tudes Bibliques). Paris: Gabalda, 1977.
Robinson, Theodore H.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14). Tubingen: Mohr 1938.
Rudolph, Wilhelm. Micha-Nahum-Habaku祂-Zephanja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13/3). Gu/ttersloh: Gu/ttersloherVerlagshaus Gerd Mohn, 1975.
Ryssel, Viktor. Untersuchungen u/ber die Textgestalt und die Echtheit des BuchesMicha. Leipzig: S. Hirzel, 1887.
Schwantes, S.J.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Text of Micah, unpublisheddissertatio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1962.
---. "A Note on Micah 5,1 (Hebrew 4.14),"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1 (1963), 105-107.
---. "Critical Notes on Micah 1, 10-16,"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454-461.
Schmidt, Hans. Micha (Die Schriften des Alten Testaments, Abeilung2, Band 2, Die grossen Propheten).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3.
Sebok, Mark. Die syrische Uebersetzung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Breslau: Preuss und Junger, 1887.
Sellin, Ernest. Das Zwo/lfprophetenbuch (Kommentar zum AltenTestament 12/1). Leipzig: Deichertsche, 1930.
Scoggin, B. Elmo. "Micah" in Braodman BibleCommentary, vol. 7, 183-229.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72.
Smith, -G.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Expositor~s Bible). New Yor祂: A.C. Armstrong, 1896.
Smith, J.M.P., Willaim Hayes and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 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Joel (International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T. Clark, 1911.
Smith, L.P. "The Book of Micah," Interpretation 6(1952), 210-227.
Snaith, N.H. Amos, Hosea and Micah. (Epworth Preachers'Commentaries). 1956.
Taylor, J. The Massoretic Text and the Ancient Versions ofthe Book of Micah, 1890.
Thomas, D.W. "Micah," Pea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1962), 630-34.
Van de Woude, A.S. "Micha 2, 7a und der Bund Jahwes mitIsrael," Vetus Testamentum 18 (1968), 388-391.
---. "Micah in Dispute with the Pseudo-prophets,"Vetus Testamentum 19 (1969) 244-260.
---. Micah Nijker祂: Callenback, 1976.
Von Rad, G. Old Testament Theology, 2 vols, New Yor祂: Harper and Row, 1965.
Von Ungern-Sternberg, R. Der Rechtsstreit Gottes mit seiner Gemeinde Der ProphetMicha. 1958.
Vuileumier, R. and C. -A. Keller. Miche&e, Nahoum, Habacuc, Sophonie (Commentaire de l' AT, xi.b.) 1971.
Wildberger, H. "Die Volkerwallfahrt zum Zion, Jes. ii, 1-5," VetusTestamentum 7 (1957), 62-81.
Willi-Plein, l. Vorformen der Schriftexegese innerhalb des AT. Unter-suchungen zum Literarischen Werden der auf Amos, Hosea, und Micha zuru/ckgehenden Bu/cher im hebraischen Zwo/lfprophetenbuch (Beihefte zum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23). 1971.
Willis, J.T. The Structure, Setting and Interrelationshipsof the Pericopes in the Book of Micah,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anderbiltDivinity School, 1966.
---. "On the Text of Micah 2, 1a-b,"Biblica 48 (1967), 534-541
---.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icah 1.2," VetusTestamentum 18 (1968), 372-379.
---. "Micah 4.14-5.5-A Unit," Vetus Testamentum 18 (1968), 529-547.
---. "The Structure of Micah 3-5 and theFunction of Micah 5.9-14 in the Book,"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81 (1969), 191-214.
---. "The Authenticity and Meaning of Micah 5.9-14,"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81 (1969), 353-368.
---.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Micah," Svensk Exegetisk Arsbok 34 (1969), 5-42.
---.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Micah Studies," RestorationQuarterly, 13 (1970), 77-90.
Wolff, Hans Walter. Micah the Prophet, tr. Ralph D.Gehrke.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1.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Hosea. tr. GaryStansell (Hermeneia).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4.
Wolfe, R.E. "The Book of Micah: Exegesis," 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1956), 895-949.
Ziegler, Joseph. "Beitra/ge zum griechischen Dodekapropheton," Nachrichtenvo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o/ttingen.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43, 345-412.
---.Sylloge: Gesammelte Aufsatze zurSeptunginta ( Mitteilungen des Septunginta-Unternehmens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o/ttingen, x).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71.
感谢主让我有机会在培灵会里,与弟兄姊妹交通,当我耐心等候信息的时候,神已经向我的心讲话,我与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旧约中一位不大着名的先知。但这信息却特别宝贵。他处于一个特别的时代,神藉着弥迦传达信息。我觉得今天的时代与先知弥迦的时代很接近,神会藉弥迦的信息,给我们今天有实际的帮助。
弥迦住在耶路撒冷一小地方,圣经翻作“摩利沙”。摩利沙离耶路撒冷南五六十华里,靠近迦特的境界,称这地方为“摩利沙迦特”。摩利沙处于犹太人与迦特的地方,故站于一处独特的地方,两处均较重视此地。它受重视的原因,并非因它有甚么了不起的地方,乃因这地对两国都有重要的值。这地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故犹大王常常南下巡视,看看这地方有没有受到威胁;这地虽小,却常常接触到大人物。弥迦出来工作的时候,没有人重视他的家乡;因为在这时候,南国北国处于特别的环境,北国物质非常丰富。当时由耶罗波安第二世在位执政,他将国家发展到非常兴盛;故此北国的人觉得甚么都可以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一点依靠神的心。而南国的一位好的君王乌西雅刚刚逝世,乌西雅王亦把南国带领得非常兴盛。而且他非常敬虔,带领犹大人亲近耶和华;但乌西雅死后,他的儿子约坦接续为王,约坦虽然未曾离开正路,但他却是一位非常软弱的王。约坦死后,亚哈斯继位,情形就有了转变;亚哈斯有本事及野心,但却没有敬畏神的心,使全国走上背叛的路。亚哈斯死后,希西家接续为王,他是一位非常敬虔的王,一开始便敬畏神,但由于百姓在亚哈斯时代离开神太远,故不能把百姓带到神面前,罪恶仍十分普遍,希西家很追求神,但臣仆却非常败坏。故此在这时候,南北国非常败坏,而此时,东方又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兴起。亚述演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久之后亚述会毁灭北国以色列;就在这时候,神在北国兴起何西阿先知,而南国神兴起以赛亚及弥迦两位先知,分别向国人说话。
按时间而言,弥迦出道较以赛亚稍迟,但可能两人有段时间曾经是同工。当年南北国非常混乱,兴起了很多先知;在先知中,真正敬畏神的可能只有少数。而在百姓中自称是先知的却有许多人,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替自己讲说话。在这时期中百姓没有敬畏神的心,而北面又有一个强盛大国来威胁。百姓中许多假先知只知为自己说话。弥迦正于这时出来工作,可以想象得到他的工作实在不容易;因为君王领袖不看重他,百姓也不接纳他,好像旷野孤独的声音,但神却与他同在,神将信息给他。在历史上很少提及弥迦这个人,除本书中,只在提及他,责备百姓及领袖;但犹大王希西家却没有伤害他,而尊重他为先知。虽然百姓想把先知忘记,但神却不容许百姓忘记先知,故此先知的信息仍然有效地讲说话。
我们看看弥迦作先知的特性,他非常忠心事奉神,虽然四周有人反对,他却忠心完成神的心意;他有几方面的特性,值得我们留意的。
(一)先知有使命感
他知道在混乱的时代,神有工作要他完成,:“先知说,我必大声哀号,赤脚露体而行,又要呼号如野狗,哀鸣如驼鸟。”神他知道百姓有实际的需要,他必须要完成神的工作。虽然工作有困难,但仍然要做;因为神的旨意,无论是在弥迦的时代,或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神给我们工作,要我们去完成,不是容易的事。神对约翰说,你要把书吃到肚里,吃的时候很甜蜜,但到肚里时却很苦;从神来的信息,许多时候,会令你感到很痛苦;传的时候不容易,但神已将托付给了你,你必须要忠心去完城。神若果今天呼召我们去工作,按照我们理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因为是从神而来的呼召和使命,我们就要去完成。
(二)我们看见先知有真正的正义感
神是公义的,如果我们从神领受信息,这信息应该是正义的,但在传达时就不容易。在弥迦严厉责备假先知,是因为假先知使民走错了路,故此弥迦要责备他们。审判的标准,乃是按照先知使百姓走错路或走正路而定;照样今天我们所传的信息是否须要看看环境,但环境不能决定我们的信息。我们须要看周围的人,但信息也不能因周围的人而决定。我们须要看自己工作的能力,和生活的环境,但这些仍不能决定我们所讲的信息;因为我们必须以是否使百姓走上正路来作决定。如果信息会使人走错了路,他便是错了。这时候要反对和责备不容易,因为已走了错路,我们可能也如此。
(三)他与百姓有真正的认同
他站在百姓的地位;百姓所遭遇的,正是他所遭遇的。百姓遇见的痛苦和欺压,这些事虽然不会临到弥迦的身上,但是他仍然站在百姓的地位,去责备那些人。,赤脚露体形容被掳的情形,他们已失去主权,没有甚么权利可言。大概他是指着亚述掳去北国以色列民的情形而言。但是弥迦的遭遇不同,他是站在百姓痛苦的地位上,与百姓有完全的认同。百姓所犯的罪和痛苦,就是他的罪和痛苦。在圣经里神所使用的领袖,都有这种心志。当百姓向神认罪祷告。他说:“我和我的百姓犯了罪。”其实,摩西没有犯罪,只不过他站在百姓的地位上进言・尼希米带领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他看见百姓犯罪,心里非常难过;便撕裂衣服,把炉灰撒在自己的头上。在神的面前认罪悔改说,“我和我的百姓犯了大罪。”尼希米愿一起受罚,如果要受痛苦,他一起受痛苦。在新约这意思更加清楚,主耶稣完全站在百姓的地位上;若不是如此,祂毋须上十字架,因为祂完全站在我们的地位。使徒保罗在歌罗西书第一章,说自己为代表教会受苦难,补满基督的缺欠。没有一位神的仆人,会觉得自己与百姓是毫无关系的;百姓的痛苦和苦难,就是他自己的痛苦和苦难。百姓的罪过,自己要承担,在百姓悔改的时候,亦带领百姓一同悔改。今天我们需要有这种认同感,大家都是基督的身体,一个肢体受苦,全体都受苦,在任何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看轻与基督徒的这种关系。
(四)他有勇气在这特殊的环境下为神工作
在这本书基本上,他责备两种人,责备这两种人都不容易,指他责备的第一种人是假先知。弥迦是先知,这些领人走错路的也是先知,现在他看见的同工走错路,他要站在神话语来责备这些假先知。责备人不是容易的事,而责备自己的同辈同工,更加不容易;而且一个人常常责备他的同辈,谁会接纳他呢?他会被孤立起来,这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所以要责备自己的同辈,需要有勇气站在神话语上;无论他是甚么人,只要他错了,我们便要责备他。在今天我们很重视被人接纳,如果被人孤立,这是很难受的;故此我们常做事与人一样,因为这容易被人接纳。无论别人做甚么事,虽然我知道不大好,我也跟他一样做,否则便不接纳。别人怎样打扮,我们也怎样打扮,为的是想别人接纳我。
弥迦亦有勇气责备百姓的领袖,“雅各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阿,你们不当知道公平么?“雅各家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阿,当听我的话,你们厌恶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今天的时代与当时不同,今天我们处于民主时代;在报纸上常看见有人骂政府官员,甚么骂英女皇或港督,都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在以前的中国,你敢骂皇帝,性命也保不了;在那个时代谁敢讲皇帝或官长的坏话,一句坏话便有生命的危险。但弥迦有从神来的启示和话语,他不但有勇气责备假先知,亦有勇气指出领袖的错误。弥迦先知态度不是自负,而有真正的谦卑,按词句而言,弥迦可能是摩利沙的长老,常常因公事往耶路撒冷。他是有地位的人,但整卷书没有提及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他只说:“耶和华如此说。”他把自己完全隐藏在神话语下,无论是显着或卑微的工作,不是表现自己,而是神的托付。他工作目标不是表现自己,不是知道我弥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人,而我只是完成神的托付,故此他是一个谦卑的人。
现在我们简单地看整卷书的重点,整卷书可以用“祸哉”来表达。因为百姓犯罪,所以神宣召刑罚和审判,当时百姓贪图物质的好处,只管贪图金钱。“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牙齿有所嚼的,他们就呼喊说平安了。”他们生活的目标就是今天,今天的人也看重物质的好处和自己的生活,前途怎样我不管,我看重今天的生活享受。神责备百姓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是非不分,没有正义的标准,“你们厌恶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没有公平正直,要的是权柄地位,我不理会合乎神的标准与否,只要我今天得到好处便好了。另外他们还有一种假冒为善的态度,看来好像很敬虔,但其实没有神的敬虔,“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他们却依赖耶和华,说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么、灾祸必不临到我们。”好像耶和华成为我们的工具,要耶和华的赐福,这是一种假敬虔。因为他们的罪过,神宣布祸哉的信息,但弥迦的信息与其他圣经的信息,永远不是消极的,如果神的百姓肯顺服悔改,神就给他们宝贵的应许。第五章预言耶稣基督的降生,在第四章提及神施恩百姓的情况。这本书提醒百姓的错误,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过错而悔改,神一定会施恩怜悯,我们需要预备自己的生活、来领受神的福气,先知的信息,对以色列百姓非常实际,照样对我们也很实际。
经文:
全本弥迦书有七章,而可分成三大段,有人把它分成四段好像特别的信息,每一段开始开始用同一样说话。中文作“你们都要听”,原文是“听阿”,意思说神有重要的信息给你,你要留心去听。,看见有这三段信息,每段内容信息都有相同,但每段的信息都有中心。第一篇信息指出神的审判,第二篇神审判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第三篇讲到美好的应许。按照文字的结构和内容,好像弥迦一次过的说话;当然事实上可能是先知在三段时间的三篇信息。但写作时经过修饰,便看来是一篇信息;但三段信息连系得很好,我们便将它看成一篇信息分成三段来看。百姓要受审判的时代,早一段时间写成的何西阿书,看见责备很厉害,先知弥迦也得了这种信息。看见信息的对象是万民,但整卷书是神对以色列或犹大所施行的审判,神对百姓的审判却呼召万民要听。这点很有意思,神在旧约先拣选以色列人,但神的计划最终不是单在以色列人身上;以色列人是神的器皿,创十二章神拣选亚伯拉罕、万民都要因他得福。林前十二章提及选民在旷野的历史,保罗说过去的教训成为我们鉴戒。今天有些圣经学者,单单将旧约看成以色列人的历史,若旧约单是以色列的历史,这些说话便没有资格放在圣经里。故此神对弥迦的教训,也是要教导后来做神百姓的人。在每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对今天教会,都有属灵实际的教训;这里虽是对以色列人说话,但宣召万民去听。
在思想神责备的信息之前,我们应该先思想弥迦信息的根基在哪里,“当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时候,摩利沙人弥迦得耶和华的默示。”原文是作“神的话临到了弥迦。”这里神的话是很具体的字,不是普通的话,乃是很具体的字。下文亦很具体指出百姓的错误,神将具体的话告诉弥迦,叫他传递给百姓。只有这时候,他才出来向百姓讲说话。弥迦是百姓的领袖,常与耶路撒冷的官员来往,他在耶路撒冷可以看见全国的情形。人必须站在那地位,才有整体的观念。在教会中我们如果是做主日学或青年部的工作,我们所关心的是主日学或青年部,其他的事便不理会;但如果你是教会的堂主任或执事会主席,你就必须关心整个教会的事情。如果你是城镇的官员,你所关心的是城镇的事,但中央官员就须要关心全国的事。弥迦好像站在中央政府中,去看整个民族,他知道十年左右,以色列国会被亚述灭亡了;他也好像何西阿先知,知道南国有同样的遭遇,若不悔改,便会灭亡!他站在百姓领袖的地位,很关心这些事情。从文字来看,弥迦工作已有多年,他已是成年人,已经观察国家很久;他知道百姓应作的事是甚么,知道百姓应走的方向。按照政治的局势、百姓的演变和自己的观察,他是应该说话的;但他没有讲过话,直到神的说话临到他。因为神的话临到他,他便站起来。虽然百姓不喜欢听,且会引起麻烦,但他不顾一切,因他所讲的话唯一的根基,是出于神。这一点值得今天的基督徒效法,我们做事和说话的根基是甚么,对前途和决定的根基是甚么?若按照人的观念,必有许多说话和意见,因今天的人十分注重理论和方法。若从心理学看人的行为,又从社会潮流看人的趋势,这些都会影响基督徒的看法。当然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但真正决定我们行动和方向的,不是从社会的潮流,不是从心理分析得来的。也不是从政治环境归纳得来的;基督徒生活的标准,乃是根据神的话语。
弥迦先知信息的权威是甚么呢?他依靠整个的力量是甚么?从这几节圣经,可以看见他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分别。这是先知站在神的地位上所看见的,在人看来他不应当说那种说话。在指出神的出现,有许多处也看见同样的话,看见在巴拉和底波拉带领百姓赞美耶和华的话。“耶和华阿!你从西珥出来,由以东地行走,那时地震天漏,云也落雨,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动,西乃山见耶和华以色列神的面,也是如此。”“愿你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好火烧干柴,又像火烧开,使你敌人知道你的名,使列国在你面前发颤。”在敌人压迫百姓的时候,看来没有盼望的时候,突然耶和华裂天而降,这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而在我们经验以外,耶和华临到我们。在人不肯承认耶和华存在的时候,耶和华会突然之间临到我们,祂的作为就显明出来。祂的出现,会改变人的处境,今天好像很多人看不见耶和华的存在,但神会显现祂的作为。另一方面,当百姓不承认耶和华的存在,敌人看不见耶和华的记号的时候,在他们没有把神划入计划内的时候,神的作为就显明出来。今天许多时候,可能环境和社会的压力,或我们心理的压力,我们在计划决定时,根本没有把耶和华计算在内。“悖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甚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我们在肉眼看不见神的时代,在人生中没有把神计算在其内,这是多么愚拙。当西拿基立围困耶路撒冷的时候,他讥笑希西家王,看情形犹大百姓没有盼望了,西拿基立不把神计算在内;他只计算自己的能力和军队,岂料当晚神的使者就把亚述大军十八万五千人杀死。如果没有耶和华的出现,百姓便没有盼望了。多少时候,基督徒何尝不是这么愚拙,因为没有把耶和华计算在内。弥迦在此要提醒百姓,耶和华要裂天而降,祂的作为是我们不能不计算在内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见耶和华一出现,祂便掌管整个局势。当暗利和亚哈作北国以色列王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在山上建造皇宫,建造房屋;于是一座很美的城便建立起来,这就是撒玛利亚城,是以色列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同是建造在山上,形势是逐渐斜上去的;四围都有路直达,故此打仗时不易防守。但撒玛利亚城是垂直的,是一座很坚固的城,敌人不容易攻破。当神一出现时,人无论怎样也没有办法对祂,且在神面前无法站立得住。“所以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田野的乱堆,又作为种葡萄之处,也必将他的石头倒在谷中,露出根基来。”以前是荒野,现在也要变为荒野,人想不到的,神便成就。神要在祂的作为中显出祂的权柄来;祂要掌管整个局势,我们不能不承认神的权能。今天有许多人不承认神的权柄,可能是看不见神作为的记号,但神要工作时,便可以看见祂的权柄。有人说,我们等了很久仍未看见神的作为,正如很多主忠心的仆人受逼迫,为甚么也看不见神为他们伸幽兀看蟛嫉兰夷降辖驳朗保提及神的权威,叫人应当接受耶稣。有一个自命聪明的人,在慕迪讲道后来见他,表示不接受耶稣,这人说这几年基督徒的收成都很差,有许多人竟然把田地卖给我;我的庄稼总比你们信耶稣的人好。慕迪看看他便说:“神审判的时候,也许不在秋天收庄稼的时候。”神有祂自己工作的时间,祂会彰显权能,也会掌管一切。
我们面对这信息,应有甚么反应呢?“万民阿,你们都要听。”虽然我们不知道神在甚么时候审判,但我们知道祂一定审判“他一切雕刻的偶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财物必被火烧,所有的偶像我必毁灭,因为是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神会向他们讨价,因为他们对神的呼召不忠心,照样今天神虽然尚未审判我们,我们也要思想是否对神的托付忠心?如果我们不忠心于神的托付,有一天神会与我们计算账目。神吩咐教会传福音给普天下人听,我们尽了本份未呢?神要我们得着从上面来的能力,然后要在耶路撒冷、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祂的见证。我们对主的托付,付上多少的忠心呢?如果我们对神的托付不忠心,我们也不能逃避祂的审判。弥迦从神领受信息,他不顾一切将神的话传达;但愿今天神向我们讲话,让我们有一个不顾一切传讲神话语的心。
经文:
在旧约中小先知书比较困难阅读和解释的,除两三本外,其余是用诗歌的体裁写成的。诗歌是艺术的作品,艺术不可以用科学来分析。诗歌主要是传递信息,而不是逐个细节分析。但不是说诗歌的材料不准确,里面有些材料很精确美丽;特别是哈该,他用的词句很好,叫你听过永不会忘记。“伯亚弗拉辊于灰尘之中。”伯亚弗拉就是灰尘的意思,在一个灰尘的城镇,辊于灰尘之中。在犹太人中灰尘是代表悲哀,这种词句读后不易忘记,但不易解释。整本弥迦书诗句很美,唱熟后不易忘记,用词精简。可惜当时百姓只顾生活,没有心存记神的话语。如果弥迦向他们长篇大论,他们会左耳入右耳出;但弥迦用容易上口的诗歌,他们不需特别专心,也会记着。今天我们传福音时,以为有些说话很重要,但听的人可能觉得不重要。我们要把重要说话精简地指出,特别在重要的场合;使听的人觉得很重要,否则就错失机会了,最近有人谈论福音传播时,指出每句话都要有内容,无用的话可必不多说。
刚才的经文指出几个重要的信息,百姓应当为他们的罪受刑罚,然后神在刑罚会显出恩典。首先我们思想百姓所犯的是甚么罪,头一个罪在“拉吉要用快马套车。”拉吉离耶路撒冷几十哩,在非利士人的边界,是几百年来犹大国重要的边防重镇。在军事上非常重要,撒母耳记及列王记均提及这里有许多马匹军队;为了保守边疆,犹大王将一切力量放在这里,靠这地方防守耶路撒冷。故此将最好军队马匹和一切的依靠,也放在这地方;可见整个百姓的信心放在军队上,神的仆人和百姓,不再依靠耶和华了。不再靠神的作为,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和方法;倘若神的百姓这时再把信心放在神那里,神也不会再帮助他们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在撒母耳记上的末章,记载神要试验百姓,激动大卫,去点数百姓,结果神刑罚他们。从经文看:“我们中间可以拿兵器的人有多少的话语中,可见大卫当时数点有多少百姓可以打仗,将盼望和依赖放在自己的军队上,故此神要刑罚百姓。弥迦时代也一样,百姓把自己的信心也放在军队上,我有能力去对抗敌人,军队能保卫国家。今天教会也落在这种试探中,在计划工作时,看自己有多少力量和方法,自己有多少经验去工作,而忽略仰望依靠神的心。
百姓所犯的第二种罪,“锡安民的罪,由你而起。”这句话很难翻译。天主教圣经翻作“锡安民犯罪的开端。”吕振中译本作“锡安民犯罪的起点。”这两个意思跟这里的不同,应作“锡安民的罪,在这里只是开端起点。”先知提醒百姓要思想犯罪的开始,以色列人在旷野亲自体验耶和华的真实,他们真知道耶和华的救恩。当百姓进入迦南后,看见迦南人所拜的神;上一代经验过神真实的,已经过去了,下一代觉得迦南人的神也不错。甚至觉得敬拜迦南人的神更好,可以打胜仗。以色列百姓渐渐忘记,他们在旷野所经验的耶和华,效法迦南人,走上拜偶像的道路。先知提醒百姓要想念犯罪的开端,不要忘记你们最初经验的耶和华。在今天我们也许经验过神的真实,未信主时我们的罪担很重,但圣灵开启我们的心,我们在神面前认罪,罪完全赦免了。经验了从罪释放的喜乐自由,与主关系非常亲密,但日子过了一段时间;罪得赦免的经验已经淡忘了,蒙恩的事已有多年了。有看见四围的人生活,他们没有经验神的真实,他们的生活也很好,做生意发达,读上很好的学校;过去的经验虽然很真实,却被环境所胜过了。单单看见别人外表的兴旺,忘记神的真实;效法四周的人生活的方式,这是多么可怕的试探。在将来信心要受到特别考验的时候,看见那些没有经历神的
人,他们的生活也很好,工作和生活,比我们还好;也许我们会忘记耶和华的真实,就会受到四围的环境所影响。以色列诚然忘记了经历神的真实,而去敬拜四周围人的神。
现在我们看他们犯罪的结果,因着他们犯罪,便受到神的击打。他们以为神的刑罚和自己所犯的罪是没有关系的,当然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不完全是得罪神。在这里先知告诉百姓,因着他们的罪,便受两方面的刑罚,头一个刑罚是被掳。“犹大阿!要为你所喜爱的儿女剪除你的头发,使头光秃,要大大的光秃,如同秃鹰,因为他们都被掳去离开你耶路撒冷快要灭亡了!在未灭亡前,神警告他们的儿女会被掳去,因这是神的刑罚。亚述王西拿基立写了一篇记录,提及自己第一次征服耶路撒冷的事:“因为犹大王希西家不肯接受我的轭,我围困了他的四十六座城并四周的村镇,我用兵马刀剑,将他完全征服;我从他的各城中,赶出二十万零一百五十人。将他们的男女老少,骡驼,全部俘掳,将希西家囚禁在耶路撒冷,如同鸟在笼中一样。”连他们的王希西家也被掳去,如鸟在笼中一样,我们不能把这看为平常;因为在未发生前,神已预言,这是神的刑罚。我们不能说这些事今天不可能发生,神的百姓不对神顺服,神的审判便会临到,在今天这种历史事实是可以重演的。
百姓所受的另一种刑罚,“以色列的尊贵人必到亚杜兰”,“尊贵”小字作“荣耀”,以色列的荣耀必到亚杜兰。当扫罗逼迫大卫,想用尽方法杀死大卫,大卫只可逃跑。有一次他差不多被扫罗的军队追上,他无法逃跑,只好走进一山洞,藏在那里,这洞的名字叫做亚杜兰。先知也是指这件事,大卫逃跑时要躲藏起来,否则会落在扫罗手中丧命;现在以色列的荣耀要到亚杜兰,照样要隐藏起来。荣耀在旧约中是很重要,荣耀基本上是神向人显现的光荣;有神的同在,一同在神的荣耀彰显。所罗门为神建造圣殿,建成后神与人同在,神的荣耀便充满这殿,结果百姓不能进入殿去;以色列人的荣耀,是神自己的彰显。神要住在百姓中,百姓可以享受与神同在的福气;但现在以色列的荣耀却要隐藏起来,像大卫在亚杜兰洞里躲藏起来一样。神没有忘记祂的选民,但神却向选民掩面,把荣耀隐藏起来。神虽然爱祂的百姓,但百姓却经验不到神同在的事实,不能享受与神同在的喜乐;虽然与神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不过与神的交通却断绝了,这是多么可怕的刑罚!我们是属主的人,当我们接纳主之后,每一个属主的人,都有圣灵在我们的生命中。人若没有圣灵在生命中,便不是属于基督的;我们有神的生命是永不改变的事实,不会因你今天做得不好便离开你。我们可以有属灵生命的事实,但却不能享受这种属灵生命的喜乐,失去与主交通的甜蜜;虽然我们仍是基督徒,但作基督徒不再成为我们的喜乐。我们是得救的人,但得救的经验不在我们的生命上发生作用了,享受不到喜乐和享受了。我们可能仍作基督徒的事,但不再觉得是享受了;基督徒不作的事,我们可能也不作,但心里会有一种错失的感觉,心里很想去做。我们可能也读圣经,与其他信徒一样,但读的时候,享受不到与主交通的甜蜜。如果我们觉得作基督徒是一种重担,享受不到与神交通的甜蜜,这是神的极大刑罚,以色列因为犯罪,会被外邦人攻破,失掉与主交通的甜蜜。
但是神虽然刑罚祂的百姓,祂仍然怜悯百姓,祂会击打,也会医治。何西阿先知也说过同样的话,“祂撕裂我们,也必医治;祂打伤我们,也必缠裹。”神永不会忘记祂的百姓,在有需要的时候,神会刑罚百姓;但又会医治百姓;有时候刑罚是神的恩典,痛苦不容易忍受,但痛苦却是福气。我们发热肚痛是不易受,但这是恩典,因为这种记号,使我们知道自己有病;如果有病在我们里面没有征兆,可能发觉此病时,便没有希望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经验因罪而来的痛苦,这是神的恩典,使我们可以苏醒过来;那么这里提及到百姓的刑罚,不论是被掳或神将他的荣耀隐藏起来,这些刑罚是直接从神而来的。以色列人所受的痛苦,不是单单因为外邦很强大,照样我们与神的交通也不是单靠环境来限制,神会直接向我们施刑罚。虽然如此,神仍向我们施恩典,因神所做的一切事,目的使我们领受祂的恩典。当大卫数点百姓犯罪后,神差遣先知向大卫说,因你犯罪你要受刑罚。我给你三样灾选择,你要落在外邦人手里被追赶三个月呢,是有七年的饥荒临到,还是国中有三日的瘟疫临到;结果大卫愿意落在神的手里,因为祂有丰盛的怜悯!我们犯罪要受神的刑罚,但我们落在神的手里,按照神的先知彰显神的恩典。“赤脚露体而行”,弥迦在耶路撒冷工作,但他责备以色列国;以色列国与犹大国多少有些仇恨,现在以色列国受刑罚,岂不是南国的人要快乐吗?但先知说自己也要受痛苦,并非因为有距离,也没有因与他们没有交通,把他们忘记。他仍然觉得大家同属一个肢体,为他们心里有极大的痛苦。百姓的刑罚和痛苦,就是先知的刑罚和痛苦;这种肢体的交通,巴不得激励我们的心。每一个主内肢体,如果落在痛苦中断不能因为大家有距离或没有交通,便没有同情的感觉。我们不可忘记那些受痛苦和受逼迫的人,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肢体。
经文:(弥迦二章)
在刚才读过的弥迦书第二章,先知指出人不看罪为大罪,只看为是当然的事;但先知却非常着重,所以在开始时,就说祸哉!“祸哉”在原文与中文的声音差不多,原文多“哀哉”,“悲哀”的意思。有很严重的灾祸临到百姓,先知心里为百姓悲哀。这是先知的使命,传出审判的信息;但是人却不接受这种令人失望的信息。听者的心里不好受,叫人失去平安不是好事;叫人心里受威胁,百姓的领袖也不喜欢审判及悲哀的信息。所以百姓领袖说:“你们不可说预言。”在混乱时代,我们应设法安定人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报纸杂志指出,最要紧的是安定人的心。凡能使人心里受困扰的话要少讲;叫人心里得安慰,士气振奋的信息可以多传。这是百姓所要听的,政治家也要听的。今天的时代也一样,我们心里只喜欢听叫人满足的信息和得鼓励的信息;而使人困扰动摇的话最好不多讲。但神的信息要振动人的心,否则不会悔改转回;今天我们喜欢的是人的信息,抑或神的信息呢?
另一方面,神呼召人叫人过分别为圣的生活。“你们起来去罢,这不是你们安息之所,因为污秽使人毁灭,而且大大毁灭。”我们要顺服神的呼召,脱离污秽的事,但百姓不肯接受;却顺从虚假,满口谎话,喝清酒浓酒说的叫人得安慰的话。令人麻醉心里舒服,对真实失去敏感。这些假先知的信息,只叫人在威胁下得假平安,叫人在真实神的话语前妥协和不认真。今天人所喜欢接受的,是那些令人得安慰的信息;神却叫人离开可憎恶的罪恶,叫百姓离开所居住的地方。神令百姓被掳到外邦,他们被掳是因为污秽了居住的地方,污秽使人毁灭!如果百姓能完成神的托付,百姓离开自己的地方,虽然是痛苦的事,但可避免再被罪恶所困扰,不再向罪恶妥协。教会在今天要讲分别为圣的信息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为人已渐渐被环境影响吸引,效法四周环境而生活。为了追求教会的合一,连公开不接受圣经真理的教会也接纳过来。如此,亦只不过仅有合一形象,实际上却违背真理和神的心意。个人生活也一样,许多人知道自己所行的,不一定有真正属灵的意义和价值;但一般人都是这样做,你若不随和,人觉得你很怪。以致我们的行为就与别人一样,使人可以接纳我们。神叫我们脱离罪恶的地方,无论生活思想上,要在这时代过分别为圣的生活,实在是一种的挑战。
百姓的罪过是甚么呢?“那些在床上图谋罪孽造作奸恶的,天一发亮,因手有能力,就行出来了。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我的民兴起如仇敌,从那些安然经过不愿打仗之人身上剥去外衣。你们将人民中的妇人,从安乐家中赶出;又将我的荣耀,从他们的小孩子尽行夺去。”他们贪图产业房屋,简单来说,那是贪心的罪,神为甚么责备贪心的罪这么厉害,因为圣经责备贪心的罪永是这么厉害的,贪心是最易使我们走上错误的罪,所以十诫中用词很精简;但“不可贪心”却提到有五次之多,可见贪心是多么大的罪,保罗说贪心与拜偶像一样,基督徒不再拜偶像,拜偶像等于否认主耶稣。当时百姓领袖有优越的地位,看见邻居的田地便很垂涎;先知形容他们晚上在床上思想,怎样得到那田地。在晚上没有人看见你所作的,而思想没有人知道,自己暗暗计划,甚至辗转反侧睡不着;想到办法后,天一亮后便去行动。把最没有抵抗力的人赶出去,甚至用自己的权力把他赶出去。亚哈王想得到拿伯的葡萄园,但拿伯说这是祖宗的产业不能给你,亚哈心里不舒服,躺在床上脸向墙,也不吃饭。我们有没有看过小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面上的表情呢?亚哈王就是这样,结果耶洗别想办法,将拿伯用石头打死,夺取这葡萄园。不惜用甚么方法,只求达到目的,这是贪心的表现。贪心的表现有甚么意义呢?为甚么神和先知责备贪心这么厉害呢?我认为贪心有两方面的意义;头一方面,代表你思想的目标是甚么。这些人在床上图谋罪孽造作奸恶,思想怎样多得房屋田地;结果被这种思想占据,思想集中的地方会影响我们的行动。许多时候我们先用思想,想得太多,然后用行为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可能不是思想多得一些田地房屋,但我们却思想多得一些物质的好处;把我们的思想放在物质享受上。香港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生活享受比很多地方更丰富;但许多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物质上的享受,越过越想多得。在商业上犯罪的都不是穷人,而是有钱人;他们已经有很多,但想得更多。希望自己的生活多点保障和依靠,将自己的思想集中在这些事情上。在教育儿女事情上也一样,我们以为多给儿女物质享受更好;上星期我与一位姊妹谈话,她家里经济很好,但家中有十多岁的孩子却不听话。这姊妹说:“他在家中想要甚么我也供应他,电视游戏机啦,计算机啦,我也买给他,他还想甚么呢?”她以为物质可以满足人的心,而实际上这孩子却在家中反叛得很。许多时候我们也有这种思想,以为物质的好处,能满足儿女的心,其实却不然。
第二方面,贪心可代表人将整个盼望放在物质上,人好像得着物质,整个人的盼望就满足了,这是多么愚拙的事,“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筹划灾祸降与这族,这祸在你们的颈项上不能解脱,你也不能昂首而行,因为这时势是恶的。”他们筹划怎样可以多得田地产业,但神也在筹划怎样刑罚他们的罪恶;而真正的筹划和盼望,不在乎你有多少物质丰富,真正的盼望乃神在你身上怎样计划。今天我们若将盼望保障放在物质上,但却没有神同在保障,神的灾祸会临到我们身上,无法逃脱。神仍然掌管我们的前途和计划,如果我们的盼望放在物质上;我们的前途一点保障也没有,真正的保障乃在乎依靠神。
百姓犯罪有两方面的结果,第一方面百姓犯罪使眼睛蒙蔽,不能分辨是非真假,但神应许会引领和教导我们。“我耶和华的言语,岂不是与行动正直的人有益么?”如果要主在我们生命中发生作用,我们就要从神的话中得到亮光;首先我们必须是向行动正直的人,正直可翻作正义公义。不义的人不会分辨是非,如果我们不义便无法神话语得到亮光。不着重正义,我们的眼睛会逐渐蒙蔽,看不出对或错,百姓就是如此,贪图房屋田地,以致眼睛蒙蔽。属灵的眼光是需要慢慢锻炼出来的;我们若顺服神的亮光,神会让我们再进入更深的亮光中。我们若遵行神的心意,会对属灵的亮光越来越清楚,分辨越光明。若果我们不遵行亮光的吩咐,那么我们所得的亮光就会越来越少。在属灵生活上,没有一件事是独立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代表我们属灵生活的过程的一部份。我们遵行神的吩咐,便在属灵上长进一步;下次看见有相似的亮光时,便更清楚明白,便容易遵行。如果今天我们得到亮光,却没有去遵行,下次就更加看不见亮光的意义来,今次我们没有遵行这亮光,下次更加难去遵行了,我们需要不断的训练和遵行。另一方面提及正义,我们不能把旧约和新约分开,旧约新约合在一起才看得清楚。亚伯拉罕被神称为义,因祂有相信的心,新约时保罗讲得更加清楚,义人必因信得生。神做正义向人显明,我们必须凭着信心来接受;在生活上有所得益,我们必须要有正义的生活。而正义的生活与信心是不能分离的;必须凭着信心和行动去接受。在属灵事情上,有许多我们可用脑袋去分析;但在更深的事情上,脑袋却领受不了。我们需要凭信心接受,凭着神的话语告诉我们;若我们单用环境或思想分析,或用科学方法分析;不错可以分析得浜茫但却不能看见里面属灵的意义。今天我们是太过依赖用理解分析,而忽略了凭信心接受圣经的教训。比如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信息,我们不可能用理智,历史或科学方法来分析的,有些事情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好像你可以用科学方法,证实耶稣在二千多年前住过耶路撒冷,你也可用历史方法,证明耶稣被罗马人,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你也可用科学方法,证明耶稣从死里复活,但你不可用科学或历史方法,证明耶稣为我钉死复活了。如果我们用信心接受,才可以看见耶稣的复活与受死,与我们的生命有关系。神言语是向正义的人显明的,只有那些用信心接受神话语的人,可以得着。今天的世代,人非常重视知识和方法,着重四周环境和权利,我们所要追求的,乃是顺服神的话语,耶和华的话只向那些行动正直公义的人,向那些有信心接受的人显明,愿神使我们有愿意接受耶和华话语的心吧。
在神给我们另外的启示,神提醒百姓,因为他们将思想,信心,集中在自己和物质上,以为有了满足,就可解决一切问题了。但神说:“雅各家阿,我必要聚集你们,必要招聚以色列剩下的人,安置在一处,如波斯拉的羊,又如草场上的羊群。因为人数众多,就必大大喧哗,开路的在他们前面上去,他们直闯过城门;从城门出去,他们的王在前面行,耶和华引导他们。”你们眼目不要单顾自己,不要单想自己的满足,因为神还有许多百姓,分散在其他地方。只有属灵的人完全归在一处,神的旨意才可成就,神的心意才得满足。我们是否只关心自己教会和地方的人呢?是否单顾基督徒的工作呢?神所关心的,乃是要招聚所有的人,不是单是我们所看得见的。
经文:(弥迦书第三章)
先知弥迦指责那些自称先知而不是先知的人,这里提及雅各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这些人站在领导上,应该带领百姓走在神的道路,但却领百姓走错了路。旧约的先知不是等于今天的传道人,虽然传道人的工作与先知一样,传讲神的信息;先知在特殊情况下,有特别的领受。为了那情况,神给他信息,他便应传讲这信息。照样今天神会为属祂的人有特殊使命,无论我们在甚么岗位,也要忠心去完成。因为在旧约时候,并不是每个先知都是全职作先知的,他有自己的职位,但神有托负的时候便去完成神的工作。所以这可应用在每一个属主的人身上,而不是单指传道人。在评判先知工作前,弥迦先指出评判的标准。“你们不当知道公平罚俊惫正应作正直的标准,比如我们平时说纯正的信仰,纯正可以翻作这个字。神对先知说,一个人要完成神的工作,他首先要知道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这卷书有几次提及这件事,神的话和启示,就是标准;先知弥迦领受神的信息,照样今天我们领受神的信息,我们应照着神标准去传讲和工作。没有别的事可以决定我们怎样行,单单是神的话。以色列官长不能因站在领导上,便有权决定讲甚么;不能因百姓需要的角度讲甚么,也不是百姓的好处来决定讲甚么。照样今天没有别的决定,我们所走的方向;不是藉着国家民族的环境和需要,不是藉着社会的风气,乃是单单信靠神的话语,这才是纯正和公平的标准。评判的第二方面标准是“恶善好恶”,你所行出来的事要符合你的标准。有些人有很好听的目标,但行出来却不一样;所讲的理想很高,但作出来与理想却不符合。神提醒百姓,最终的评判标准乃是自己的行为。主耶稣说要以人的行为定善恶,按照他所结的果子可以看见;不论这人的理想是如何大或高,也不能改变神的标准。
甚么是假先知的表现和记号呢?弥迦讲出几件事件:
1.假先知所事奉的是他自己。他们为了自己的好处而工作,无论事奉的是甚么,他们事奉的目标乃是自己。“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他们却依赖耶和华。”他们说依赖耶和华,其实只顾自己的利益。“论到使我民走差路的先知,他们牙齿有所嚼的,他们就呼喊说平安了;凡不供给他们吃的,他们就预备攻击他。”你给我有好处,我便传讲平安的信息;为了贿赂行审判,为了雇价施训诲。一个人为自己好处工作,他评判的标准是这工价能带给他多少好处;对我有好处,便越多努力工作,对我没有好处便不去工作。我们的工作不一定是为得金钱,而是为别的好处,多去工作为多得别人支持和欢迎,或多得物质的好处,如果我们以多得物质的好处工作,可以想象工作的方向和取舍时,会受这些事情影响。如果我工作目标是叫人欢迎,便多讲叫人喜欢的信息;在很多聚会我们看见有这种情形,传讲信息用自己的利害和生活决定。当然我们传讲信息不是不应得到本身的好处,使徒保罗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主耶稣也有同样的教训,工作的有应得的报酬。但如果我们用工作报酬多少,来决定工作的方向时,我们便不能忠心传递神的信息。假先知是按自己报酬和好处,来决定工作的方向。
2.使百姓走差了路。“论到使我民走差路的先知。”走差路很难解释,原文好像醉酒一样,一个醉酒的人会失去评判的标准,看事情不清楚,走路不正直了,失掉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个人有目的的时候,会想法子叫人受他的影响和控制。他会控制人的方向,叫这人失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很多异端兴起来。好像有一韩国人文鲜明,在美国创立统一教,他自己英文也说得不好,但却使许多美国人信服他,吸引许多人归信他。这些人入教后,便完全失去了理智,以为过往一切都错了,只有文鲜明的教导才对。所以要离开一切,不再承认家庭的关系,不再称父母为父母;甚至有人离开丈夫和妻子,整个心理被这个宗教操纵,失去理智。还有一教派叫做“神的儿女”,虽然人数不太多,却引起很大的害处;在香港这教派很活跃,虽然这几年间多次揭发他们的错误,但奇怪仍然有多人跟随。他们说用爱心作标准,要遵守耶稣的教训要彼此相爱,要用全心甚至身体爱对方,将整个身体给对方。因此这教派男女关系非常混乱,已经有许多年青女孩子吸引进去。人失去理智,就无法分辨是非了;失掉道德标准,把羞耻当作荣耀。若要把这些人从他们中间带领出来就要用许多工夫了。这些教派好像使用洗脑方式一样,改变你的思想,叫你整个人被他麻醉。他们的方法非常厉害,有许多人向你传递错误的道理,结果你心里自然会怀疑自己评判的标准渐渐接纳他们的错误的道理。那些道理是属灵的、或是属道德和政治的,那影响就大了,渐渐这些人麻醉自己。神所责备的先知,就是用错误道理领人走差路和麻醉别人。无论有多少人讲哪一方面的真理,如果他所讲的不合乎圣经的真理,那便错了。圣经从没有教我们用这方法领人信主,带人信主是清清楚楚的,圣经叫我们要分辨真理;我们是照神的形像做的,神的形像一个本能,就是可以分别对错。这是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人能够分辨黑白;故此我们要运用理智分别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先知常说你们这样作合理吗?你们岂不知甚么是公平吗?假先知不单传假教训,叫人走差路,他连自己也迷惑,这是相当可怜的。假先知不一定时常欺骗人,乃是他自己心智昏迷,不能分辨是非就是了。很多时候我们也这样麻醉自己,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去作,做完之后便为自己找理由作借口,多次是这样讲,有一次有位弟兄给我看一只汤匙,这是他吃饭时从一饭店偷取的,明知这是不对;但他有理由,因当天侍应生的服务态度很差。因为是侍应所给的服务很差,所以这弟兄要报复,便带走那汤匙。他觉得明正言顺地向人炫耀;况且他不止一次是这样,他觉得这是应当的,其实他自己已到不能分辨是非的地步了。“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他们却依赖耶和华说,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么,灾祸必不临到我们。”那些假先知竟然说自己是先知,还传讲摩西的律法;其实他们错了,因为耶和华根本不在他们中间,但他们仍说耶和华仍在我们中间。照样,我们奉主的名建造一所大教堂和神学院,奉主的名叫许多人出去传道,工作良好;其实所作的不合乎真理,无论我们用得多好,但却是麻醉自己,走上错误的道路。外表虽然多么兴旺和有表现,但耶和华不在我们中间,这些人可怜到连自己也不知道道路和错误。
假先知第三个记号,就是单单传讲百姓喜欢听的信息,经文中几次提及这事情;讲百姓听喜欢的话,使自己被接纳。但所讲的不一定合乎真理,我们又是否陷入这圈套呢?以为被人接纳欢迎就好呢?韩国一教会有三十万会友,这教会多么好呀!否则那会有这么多会友,讲道时有几十万人说阿利路亚,这讲道一定好。但其实若所讲的不合乎真理,照样也有成千上万的人欢迎他。异端的教训,照样也有成千上万的人欢迎。有人甚至不说是神的话照样也有人欢迎;有很多政治集会不讲及神的话语,照样亦有成千上万的人欢迎。先知为了要吸引群众,说快快乐乐的话语,这正是假先知的记号。
现在我们看一个真正的先知应有的记号,有几件事值得我们留意的。“至于我,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才能,可以向雅各说明他的过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恶。”他所传的信息,雅各家以色列家听不听是另一件事;这里的“满有”是很重要的字,原来是很重要的动词。弥迦这里说:“我被公平才能所充满。”我现在是代表耶和华传讲信息,我首先需要神的能力充满我;如果要神的力量充满,就证明我工作的能力不是自己的。力量应翻作权柄。(约壹12)“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在这节圣经是翻作权柄两个字。因为神赐下权柄给我们,所以我知道所说的话是从神来的,我知道我有神的同在,因为我有从神而来的权柄;有从神来的权柄不一定常常受欢迎和被接纳的,但我知道所讲的是对的,即使人反对不接纳,也不要紧。
另一方面,他不单只充满神的权柄,而且神让他充满公平。公平就是正义,正义的标准乃是神的话,神把权柄给了我;因为我有公平正义的标准,我才能传讲神的话语。不单有权柄公平,还有才能。“才能”翻得不大恰当,原文是作“勇气”,我有从神来的权柄和标准,我还有从神来的勇气,真正传讲神的话要有勇气。弥迦并不是很出名的人,他竟敢公开责备以色列家的首领和长官;一个寂寂无名的人,责备领袖,需要有勇气。
一个真正作神先知的人,他必须单单传讲神要他传的话,因为他有这记号,他可以向雅各家说明他的过犯,向以色列家指出它的罪恶。神要他指出百姓的罪来,他便得去传讲这信息,他不能因传这信息令百姓失望难受而不传。他管不着这些,只单单传讲神要他讲的话。如果是安慰的信息就传讲安慰的信息,如果是责备的信息,就传责备的信息。许多时候我们要传讲福音,太容易加上自己的思想;要把福音应用在社会上,我不是说福音不可以应用在社会上;但这应用离开了神的话语,便是错了。
先知的第三个记号是为欺压的人说话,这里受欺压的人不是想象中的人,乃是真正受官长欺压的人。那些长官从百姓身上剥皮剔肉,他们被欺压到不能生活。百姓的领袖以人血建城,把百姓拉来建城;若工作不满意,便鞭打百姓流血,百姓领袖贪图田地房屋,但没有人替他们讲出谋公平的话。在美国英国,他们认为工人阶级会被剥削,于是有许多人自告奋勇说公平的话。其实这些工人远超他们所得的好处,工人的福利相当大,甚至叫资本家走上破产的道路。去年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使许多国家受大损失!其实他们要求的条件不合理,政府要关掉不能出产煤的矿洞,但工会说不可以,因为关闭矿洞会使几位工人失业;明明不合理,在这情况替工人说话是不合理的。今天有许多人不理会事实,只看阶层而说话。但先知不是如此,他只为真正受欺压的人讲说话,站在真理立场上为受逼迫的人讲话。是的很少人敢为真正受欺压的人说话,我们实在需要有先知的勇气。假先知失掉神真正的喜悦,“这些人必哀求耶和华,祂却不应允他们。”神离开他们,不再听他们,虽装作敬虔的外表,也没有用处,因为神不再在他们中间。最后“所以因你们的缘故,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神要施行审判的临到百姓,假先知和真先知的道路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混乱的时代,求神让我们认定所走的方向吧!
经文:至
从第三章进入第四章,好像整个环境改变,第三章是极可怕的审判,神的审判临到祂的地方和百姓。因为既是从神而来之审判,便没有一件事可拦阻;但进入第四章后,又好像在阴天有太阳照耀。神的百姓重新蒙恩,这情况十分美好。和这是旧约预言两段非常宝贵的经文。神要在伯利恒以法他赐下一位救主,从一个黑暗可怕的情况,进入充满亮光的景况。如果按人的思想分析,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以色列将快要被外邦人毁灭,亚述国已几次攻打以色列了,再过几年北国便要灭亡了;然后再过百多年,南国也灭亡了。这些事必要发生的,故此若百姓在自己家安居乐业,根本无可能。因此就有很多人不承认书是先知的预言,说这是很后期的作品;可能是由特别激烈热爱犹大的分子就写的。对于本书的预言接受或不接受,看作可能或不可能,乃是我们对神的话语怎样看法的问题。与差不多完全一样,许多不信者将以赛亚书分成几段,四十至五十五章为一段,五十六至六十六章为一段;他们以为大概只有第一段是真的由以赛亚所写的。而其他的预言根本没有可能是以赛亚时代讲的,但奇妙的是这样的预言,不是在第二第三段以赛亚书内,乃是在第一段内。同时在词句方面,没有办法把第三与第四章分开。若把第四章挪开,第三章与第五章便不能衔接,文字的结构非常紧密,“这殿的山”,接着在第四章开始也是耶和华殿的山,无法分开。有人解释大概弥迦书是三四个人所写的,审判信息是出于弥迦的手,而安慰应许的信息,可能是很晚时弥迦门徒所写的。但是整卷弥迦书是诗歌体裁。第四章与第三章体裁结构差不多完全一样,模仿的人不可能模仿得到的。最重要的理由,到底乃是接受或不接受神藉神藉先知说的预言;真的预言是对未来预先的宣布,神可能不可能藉先知说预言呢?若说不可能,整本书约便失掉意义。如果神可能这样做,便无理由拒绝神藉先知所说的预言。
现在看整篇信息的发展方向,这里提及神的荣耀在百姓中显现出来,神向百姓施恩的根据就是神极大的恩赐。神的恩典永远不改变、“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要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赶出的,和我所惩治的;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的国权,必归与你。”余剩之民乃先知书中常常使用的,每逢百姓被审判的时候都用余剩之民,神的恩典特别保守一班百姓。神要毁坏犹大刑罚祂百姓的时候,祂总会保守一些向祂忠心作见证的百姓,圣经称之为余剩之民。当北国以色列离弃耶和华去敬拜巴力,亚哈王为巴力大发热心,逼迫那些敬畏神的人。先知以利亚,被耶洗别追赶非常灰心失望,在罗腾树下向神求死;因所有百姓都离弃耶和华,他以为只剩下他一个人向神忠心,其实不然,还有余剩之民。在压力下你我可能站立不住,是否求神接我们去呢?以利亚向神发怨言极度灰心的时候,神向祂显现说:你不要以为百姓中只有你一个人忠心,我已经在百姓中间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亲嘴的。他们没有敬拜假神,虽然以利亚不知道,但确实有七千人是对神忠心的;不单在以色列百姓时如此,在今天教会也是如此。忠心于神的百姓他们受逼迫的时候,是大会完全失落的;在人看来没有盼望的时候,神仍然保守无数七千。许多忠心的百姓在逼迫下仍对神忠心,这些忠心的人,不是有很大名望的;在世人看来是很软弱和没有影响力的人。当时以色列百姓是如此,所以神在说要招聚的是瘸腿的人,瘸腿的人是残废没有力量的人;但许多时候瘸腿的人却在神面前蒙恩,因为软弱被人轻视的人,能对神忠心。神要在他们身上显出格外的恩典来,在教会历史上我们多次看见这样情形。保罗也说:“甚么时候软弱,我就甚么时候刚强了。”甚么时候软弱,神就甚么时候与他同在,为此他更夸张自己的软弱,因为他可多得主的恩典。那些软弱的人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了,不能W抗外来的攻击和势力,不能靠自己了,他就有完全依赖主的能力了。一个瘸腿了三十八年的人,坐在水池的旁边等候得到医治,大概也等了三十多年,始终无法得到医治,这时主耶稣来问他愿否得到医治?他说愿意得医治只是没有力量,我想下池子的时候,别人总比我先下去;故此我得不到医治的恩典,耶稣随即吩付他起来。在水池旁等候的,可能有很多软弱的人,但没有那个瘸了腿三十八年的人那么可怜!他知道自己没有盼望,就在他没有盼望的时候,神的恩典就临到他。许多时候,神的恩典就临到这些没有盼望受压迫的人。恶势力以为可以完全胜过他们的时候,但有耶和华向他施恩;神能够使他成为强盛的国和强盛的民。许多时候我们在恶势力下真像一个瘸腿的人,无法抵抗罪恶的力量和势力,我们怎能去抵挡他们呢!我们用尽了人力物力,带领一个人信耶稣,但黑暗的势力转眼间吞灭整个国家,成千上万的人却失去机会,我们有甚么力量呢?在人看来没有办法,但有主站在我们一边,情况就不同。“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筛子是一平底的大盆,下面有许多个小孔,把麦子一摇,重的麦粒便会沉下去,碎的也掉下去,麦子在筛子四围撞来挤去。撒但就是这样筛彼得,把彼得摇来摇去摇到头昏,四面都是困难,今天事业失败,明天遭人反对;后天有人逼迫,彼得说我怎能应付得来呢,照样撒但也是这样对付我们,四围来攻击,使我们无法应付;不但福无重至,更是祸不单行,我们无法应付撒但的攻击。但是主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致于失去了信心。”虽然撒但要对付我们,但主站在我们这一边帮助我们。如果撒但攻击我们,我们就像瘸腿的人一样,无法抵抗;但主耶稣帮助我们,我们便不用担心。所以任何恶势力跟主交战时,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主耶稣是永远不会失败的。故此这样看来被吞灭的国家,要败在亚述和巴比伦手上,无力逃脱;但这时候神的恩典临到祂的百姓,要施恩给祂的百姓,使他们成为强盛的国。今天我们在黑暗势力下不必灰心失望;不是因为我有能力,乃是因为主站在我们一边,主的恩与我们同在。
在百姓未曾领受神的恩典前,神要百姓先面对一些事情,从提及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现在的启示,每一个信息开始都用现在这两个字。这三个现在是神要百姓对付的几件事,这三个都是苦痛的经验,是因着百姓的罪恶而引起的。神要他们先面对现在的事情和罪所带来的困难,在神面前要承认现况。若不承认而掩饰逃避这些事,便无法享受神所赐的福和神的恩典。
第一个“现在”,“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彷佛产难的妇人,是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亡了灭么?锡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劳彷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必救赎你脱离仇敌的手。”百姓要面对掳掠的事,因为罪恶,神差遣外邦掳掠他们,他们需要承认接纳这件事情。“你的君主在哪里?”事实上他们国中的君王正在逃跑,一国的王在敌国前逃跑;这对百姓而言是多么的羞辱!百姓落在痛苦之中,如同产难的妇人。今天我们面对神的对付时,有没有感觉到这事情带来之痛苦,教会面临挑战而无法对付;我们有否感到心灵里的痛苦,我们没有必要遮掩蒙蔽这事;我们是否为落在这试探中,心里感觉到痛苦。
第二个“现在”,神要百姓接受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是神定意计划刑罚。今天我们若遇见这些刑罚,就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与神的计划分开,因我们经验做每一件事不是偶然的,是有神的旨意在当中。神有一清楚完全的计划,每个人都经验过痛苦,但大家的感觉却不同。如果这痛苦是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也没有出路和盼望的;这种没有盼望的痛苦是非常难忍受的,但我们知道要经验痛苦而有盼望。这种痛苦若有更好的目标,便较容易接受。但我们经验痛苦时,是否知道这是出于神的旨意呢?如果知道出于神的旨意,我们不有会设盼望,在痛苦中可以忍受得了。没多久之前,我知道有一位姊妹在很大考验中;一个想事奉神的人,差不多要取去自己的性命。我知道她的经验,也同情她的感受,当我与她交通后,她对我说:“我现在好像看见有一点出路。”我听见之后很放心,知道她不会自杀了,她最初这么消极是因看不见有盼望。照样,我们在忍受痛苦时知道前面有盼望,知道是神的计划,有神的目的,便有盼望。
第三个现在是神为我预备盼望的原因。“现在你要聚集成队,因为仇敌围攻我们,要用杖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与的关系很亲密,不应分成两段,应在与之间加上“但是”两个字,仇敌要攻打以色列,神给他们一个报复;亚述毁灭以色列国,巴比伦毁灭犹大国,神让机会给亚述巴比伦刑罚自己的百姓。但是他们以为是自己的能力成就,没有把耶和华计算在内,他们要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意思说他们想反抗神。但是先知说,“伯利恒以法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掌权的;他的根源是从亘古,从太初就有。耶和华必将以色列交付敌人,直等到那生产的妇人生下子来,那时掌权者其余的兄弟必筛到以色列人那里。”人以为得胜控制一切,问以色列说:你所敬拜的耶和华在哪里呢?伯利恒在犹大国中是很小的城。当犹太征税时,伯利恒负担的税很少,甚至有些皇朝免了伯利恒的税;因这城太小太穷,是一处被人不尊重的地方。但却出现神的恩典,大卫是伯利恒人,耶西在伯利恒城也不是出名的人;而大卫却是耶西最小的儿子。人问耶西时,最初耶西也不敢讲出大卫来,大卫是小孩子,他有甚么力量,但神却拣选他,成为以色列最著名的王。他却是主耶稣的预表,神应许百姓在伯利恒中兴起君王,人可能看不起祂。祂无佳形美容,人看见祂时候也不尊重祂。但祂却掌管列国,祂出来的时候,百姓的盼望实现了。在强大的亚述巴比伦势力下,百姓好像没有盼望;但神给百姓有一个应许,在伯利恒出现一君王。因着这君王,神才可工作“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应许,到今天尚未成就,有一部份预言应验了。这位君王已经出来,但他尚未完全被人接纳;这福气未曾完全实现,但将来一定实现。神预言实现有一个条件,百姓要作一件事才可享受这福气,“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的神的名而行。”今天外邦人仍不肯承认主的名,不肯尊敬神的人永远是少数。我们盼望全世界人都得救。但主耶稣说不可能全人类都得救,直至万王之王出现的时候,人仍然要奉自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需要耶和华的名而行。奉耶和华的名,就是遵行耶和华的意思。例如你要向朋友借一笔钱,这朋友跟你爸爸很好,你向他借钱,他一定不肯借给你,但你可以说:“我爸爸说我可向你借一万元。”他必因你的爸爸而借给你,假如我们假传圣旨,查出来之后他一定不会借给你。照样基督徒的生活应奉耶和华的名,没有一件不是出于耶和华的,若是神的旨意我们行,不是神的旨意我们不能行。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是否都合乎神的旨意?无论心里想的,口里讲的或手所作的,我们所行的是否按照神的旨意;按我们按照神的旨意,神叫一切应许来应验。
经文:
在第五章开始神应许百姓,赐下一位拯救主;这件事是未来的,但在神眼中便好像现在的事。在祂眼中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一切皆在面前显明了。弥赛亚按照神的应许降下来了,但百姓却没有接纳祂。下面先知告诉我们百姓不接纳祂的原因,然后告诉我们不接受的结果。第六章告诉我们,百姓的态度令神作出的反应。神说:我要与你们争辩,这句话原是被控诉时,为自己辩护的。百姓在这里控诉耶和华,说耶和华对我们不够爱心,没有按照应许的,保守百姓!你没有向我们施恩。当百姓这样控诉耶和华的时候,神便向百姓争辩,神说,我在甚么事上使你厌烦,我做错甚么事你要控诉我呢。人只会经验到神丰富的恩典,又得到神的恩典是应当的;特别以色列人以为自己是神的选民,神必须要应许赐福给我们。神既是信实的,如果应许了却不赐福,祂就不是信实的神了。不管我们好不好或有否得罪神,不管我们有否遵行神的话,我们犯甚么错不要紧,但神必须要守着祂信实的应许。因此他们明明拒绝了弥赛亚,但觉得神仍须要向他们施恩。这不是圣经的教训,从摩西时代开始,申命记强调神在恩典中拣选他们,使他们在万民中作神的见证。但他们必须要遵行神的话,他们这样遵行神的话;就有丰富的恩典赐给他们,他们若违背神的话,神就惩罚他们。百姓要进入迦南地时,神吩咐百姓在进入迦南地后,要拣选两批百姓;一批百姓站在基利心山,宣布神赐福的信息,他们遵守我的话,我就会这样赐福我的百姓;另一批百姓站在以巴路山宣布咒诅的话,如果不遵行我的命令,我就会使咒诅到你们。这是神从起初讲的,百姓应当知道神的旨意,神没有说无论你们怎样行,我都向你施恩;只有顺服我的话,我才向你施恩。如果你们不顺服,我的惩罚就临到你们,故此神这样惩罚祂的百姓,并没有违背祂的应许;因百姓拒绝神预备的弥赛亚,所以百姓要受惩罚。百姓以为神向他们这样,就要施恩;神说你把你的理由讲出来,我要与百姓与以色列争辩。神向百姓施了这么多恩典,百姓却转过来拒绝神预备的弥赛亚,多么愚拙的事,神向百姓说:“我曾将你从埃及地领出来,从作奴仆之家救赎你,我也差遣摩西亚伦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你们当追念摩押王巴勒所设的谋,和比珥的儿子巴兰回答他的话;并你们从甚亭到吉甲所遇见的事,好使你们知道耶和华的作为。”你们要看看我为你们所施的一切恩典。现在你们竟忘记了,又去走错误的道路;已经有这么多证据摆在你们前面,你们仍然拒绝我的恩典。我向你们施行的审判,是否应当的呢?我们时常犯这个毛病,神今天向我们施恩,但我们却悖逆神而受苦,便忘记神所有的恩典。如果我们在受苦时承认这是神的惩罚罪恶,祂不会纵容我们,我们也许听过一种错误的教训“普救论”,意思是普世的人都得救,因为主耶稣是慈爱的主,祂不会向人施行刑罚,在神计划中根本没有地狱;人离开世界后,不会到痛苦的地方。因此神会向人施行恩典,无论人犯罪或不信,因人不是靠自己的行为得救,将来神一定会救他。指出神所作的要叫人知道祂公义的作为;神不单慈爱的也是公义的。人犯罪不能不受刑罚,神所作的一切,叫我们知道祂的公义。祂有公义的标准,祂的审判可能不在今天施行;也许不在明天施行,但祂一定会按公义的标准审判。
(一)拒绝神预备的弥赛亚(五5-6)
“当亚述人进入我们的地境践踏宫殿的时候,我们就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攻击他,他们必用刀剑毁坏亚述地和宁录的关口。亚述人进入我们的地境践踏的时候,他必拯救我们。”百姓以为自己有很大的能力,这里反映北国耶罗安第二世的态度,觉得自己军事势力很强,可以敌挡一切的敌人,靠自己力量抵挡亚述巴比伦人,他们完全忘记神的警告,没有一点依赖耶和华的心。“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多国民中,如林间百兽中的狮子;又如少壮狮子在羊群中,他若经过,就必践踏撕裂,无人搭救。”他们以为自己很有力量,像狮子在树木中一样,无人能抵抗,以色列百姓以为凭自己力量,可以胜过一切。今天人以为有力量去完成目标,我凭着双手可以创造前途,不单是不信的人如此,甚至那些自以为相信而不是信神的人也如此,以为凭自己力量去创造人间乐园;以为凭着彼此相爱,关怀社会的努力便可以成全。我们不是说基督徒不应关怀社会,但如单靠自己力量就是拒绝神。
(二)否定神在暗中的作为(五7)
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多国的民中,如从耶和华那里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不仗赖人力,也不等候世人文功。”露水是很特别的东西,是古时候不能明白的力量,大雨降下你可看见,但露水看不见,只有在平静的环境,露水才降在草上,虽然人看不见露水出现的情况,但人可清楚看见露水的果效。有些地方可能春天夏天没有雨水,在巴勒斯坦近海的地方就是不同,因为他们的葡萄园收成很好,完全靠露水。神在人身上施恩典的情形,可能用人眼睛看不到神工作的情况;但你用敬虔的眼睛观察,便可看见神工作的果效。主耶稣说天国好像一点面酵,放在面里……你看不见面酵怎样工作,但是你会看见面发起来了。神的工作也是如此,有时叫人不能马上看见工作的果效;但神恩典的工作,就好像天国一样。不是很轰轰烈烈的工作,那些轰轰烈烈的工作一定很有果效;神的工作在人心里,好像天国在人心里一样。在教会历史上我们多次看见这样情形,教会在压力底下,工作可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但神在人心里发生作用;人看不见工作的时候,教会人数加多,信主的人加多,属灵的影响力加强了,神在那里工作。古时的人不单不明白露水的工作,而且他们把这些看作神直接工作的表现。有一本犹太人解经书,他们说露水是神特别在人间工作的恩典,他们不明白露水怎样来,以为这是神直接的作为。外表很像没有甚么伟大工作,但神却在里面暗暗工作;不过我们要有属灵的眼光才可看见。以色列的百姓看见露水的工作,但却未有承认这是神的作为,他们看见百姓中复兴的工作,看见百姓在逼迫中神怎样搭救他们;不过他们看见神的恩典,却否认神的恩典。今天有很多人看见神的作为,却当作是人的工作和果效。
(三)依靠外邦的偶像假神百姓所犯的罪越发加深,依靠偶像不接受弥赛亚的工作(五12)
“我必从你中间除灭雕刻的偶象和柱像,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这些邪术、占卜和偶像却是你们手所造的,当时以色列百姓到了亚述国的首都,看见大马色的偶像,也带回去敬拜;他们说是这些神拯救我,因此要敬拜外邦神。亚哈拜巴力,耶罗波安二世敬拜大马色的神,以为偶像能帮助他们,表示他们厌弃耶和华,觉得甚么神和偶像都比耶和华好。今天人都有这心理,他们可以用任何理由证明圣经不可靠;不论有甚么理由,人立刻接受这理论,而不接受圣经的理论。其实圣经的教训,多次证明圣经是神的话是可靠的。人以为可以用其他理由来代替圣经的权威,人很容易接受自己造出来的理论和偶像,而不肯真正谦卑在神的面前。
百姓拒绝神的救恩和恩典,结果怎样?“我也必在怒气和忿怒中向那不听从的列国施服。”神讲出祂的作为,这是祂作为中奇妙事情;这里看见神的计划和人经验之间的关系,看见神在人中间作为的意义。有几件事值得我们留意的。
1.就是先知说人间的混乱情况和痛苦事情,不能够与神的工作脱节。今天人不愿接受这件事实,不愿接受这是神的作为,人若拒绝这位和平的君,地上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人若拒绝这位掌管天地万物的主,不可能有真正的次序,地上一定会混乱。人若果拒绝一位掌权者在天上,地上不可能有尊重权柄的现象。旧约时百姓因拒绝神的权柄,便落在混乱的情况中。在士师记看见百姓遇见多次的混乱,弱小的国家竟然控制神的百姓,百姓为甚么这样软弱?士师记说因为以色列中没有王,百姓不肯遵耶和华为王任意而行,所以便有这些事情临到。新约时也讲及世人拒绝耶稣的时候,地上会有混乱。在历史上多次看见这种情形,当世人公开拒绝神的时候,和拒绝神权威的时候,这世界一定会混乱。主后第七、八世纪,欧洲最混乱时,整个社会包括教会,就是拒绝神的权威的时候;如果人拒绝这位和平之君,因此地上不可能有太平。
2.地上所以变得这么混乱,因为人不肯听从耶和华的话。神向那不听祂的话的人要施行审判,世界的混乱完全控制在神手里;神给人呼召,应该悔改,遵神而行。人如果不肯听从的时候,神会允许混乱临到这个世界,世人听从与否,也决定神会否施恩给世界。
3.神工作的原则。神给人的呼召,不是按照人的领受而定。对以色列百姓是一种呼召,对不听从的列国,又是另一种的呼召。对教畏神的人是一种呼召,对不认识神的人又是另一种呼召。神没有叫那些不认识真理的人去遵行特殊的真理,神没有叫那些不认识圣经真理的人,守某些具体的圣经教训。不信的人不遵守主日不是问题,不信主的人不奉献十分之一也不是问题。但神仍给他呼召,要怎样过公义的生活,怎样尊敬创造天地的主,如果他不遵行,社会刑罚他。但对属神的百姓,神给他们另外的呼召,神呼召他们离弃偶像、占卜等。照样神今天给我们与给百姓的呼召一样,我们应按神启示的真理过生活。神没有叫我们对不明白的事负责任,但是我们知道明白的真理,我们就要负责任。神给我们的呼召是按我们所明白的,故此我们在神面前领受责任越多,我们的责任就越大。今天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我们若明白神的真理,知道甚么是敬虔正义的生活;但却没有按真理行,我们便会按我们所明白的负责任。主耶稣给我们的信息也一样,多给谁就向谁多取。我们听到神话语之后,神把祂的责任放在我们身上,我们有责任按照我们所听到的去行。听道不是单为满足好奇心或某方面的需要,或单单在知识上得到满足;我们便多得神的责任。在今天混乱的时代,我们属神的人知道明白圣经的真理,有责任将从神所领受的,在生活中活出来;叫人知道神在人间的希望和要求,求神帮助我们尽上自己的本份。
经文:
六章八节是这卷书的中心思想,许多人都很熟悉。在思想这段圣经前,我们先思想一两件事。首先这段圣经是向百姓说的,因此这段圣经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讲及救恩的问题。一个已得救恩的人,应当怎样在神和在人面前生活;一个已得救的人,他生活应有得救的表现。这人生活若与救恩不符合,他的救恩可能不受影响;但却在人面前失掉见证效用。弥迦提醒属神的人,应当怎样在地上过生活:“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这里提及三件事,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和存谦的心与神同在。其中二件是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第二件事是论及与神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若没有正常的关系,就表明他与神之间的关系一定有问题。约翰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爱看得见的人,你怎能爱不看得见的神。当然世上四周的人,都是按神的形像造的,都是我们应当爱的对象,特别是属主的人。如果我们与人之间没有正常关系,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一定受亏损。在说世人哪!原来是说人哪!这与先知所用的字不同,他在前面用了百姓很多次;但这里不用百姓了,百姓是指整个属神的百姓,是多数的名字。但先知却不用多数的字,而用单数的字,指着每一个听先知话的人,先知所给我们生活的标准,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不是对整个百姓说的。我们不理会别人的生活怎样,我自己有个人的责任;神的话向我们个别讲的,神的命令是给我个人。许多时候我们将这责任推卸周围的环境,在一个热心爱主的基督徒群体中,我们容易过圣洁的生活;但在四周冷淡不追求的环境下,只要我与他们差不多就可以了。先知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任,我应怎样在神面前尽责忠心。上面提及几件事,都是基督徒生活最基本的标准,没有太特别和新鲜,神早已把这些话指示出来。只是我们对已知道的真理未能存着顺服的态度来遵守,还要求神想要新鲜超奇的真理,要神用超然的方法,在人或教会中行事这是错误的。圣经的真理已完完全全摆在我们面前,所以神不需要用超自然的作为,祂也不必给我们超奇的启示。路加十六章提及拉撒路与财主的比喻,拉撒路在地上受苦财主享福,但拉撒路在地上过敬畏神的生活,财主却过着不敬虔的生活,他们离世后到两个不同的地方。拉撒路坐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享福,财主在阴间被刑罚受苦。财主向亚伯拉罕央求差遣拉撒路用指头蘸给他一点水,因为他在火焰中极其痛苦;但亚伯拉罕说不可能,因为你我之间有深渊阻隔。财主便对亚伯拉罕说,请你差派他到世上警告世上的弟兄,叫他们悔改。亚伯拉罕说,不必了,因为他们已有摩西的律法摆在眼前。财主说若世人看见那些从永世回来的人,他们一定会容易悔改,亚伯拉罕说如果听了摩西的话而不肯悔改,那么就算听见永世回来的人的话,他们也不肯听从。这个比喻看见神已经把祂的话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不肯顺服已听见的真理,今天我们要在神面前负应当的责任。
现在看神藉弥迦传的几个命令标准,这三件事我们简单地思想。
(一)行公义
这处公义与别处的构造不一样,例如在别处提及我们与神的关系,因信就在神面前称义。这里公义是我们在人世间过生活的标准,是公正正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标准已经在圣经里启示了。当马丁路德把这节圣经翻成自己言语时,他译成你应当遵守神的话,这个意思很直接。在今天混乱的世代中,我们听见很多意见和声音,我们很易把世人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标准。弥迦说:世人不论怎样说和怎样作,如果他所作的不合乎神的标准和神的话语,我们便有责任不去遵行。我们应当行正直的话语,按神的标准生活。一九七七年美国总统卡特就职宣誓的时候,卡特总统把手放在这节圣经上,在宣誓前他说:“我靠着神的恩典,在未来四年中行事正直,能真正行出神要我们行的标准。”在他离职时,一本杂志报导他与内阁的谈话,他表示很失望。他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应当怎样做,但在这种环境和社会中却行不通,是非常可惜的事。”在一个不尊敬神的社会里面,没有可能照神的话行得通。一百年前英国大主教汤普威廉,他见当时的首相时,首相表示应按登山的宝训来治理国家,但汤普威廉说不可能,怎么一个主教说用圣经治理国家不可能呢?汤普威廉说,登山宝训是神给属神的人生活的标准。今天我们国家的人不全都属神的,你不能用神的话来治理一个不属神的社会,这说话是很普遍。但最可惜的今天许多属神的人也不能用神的话来生活,这是多么大的悲剧和可惜的事!今天在教会和基督徒圈子里,许多时候也不能按神的标准来过生活,有许多不正义的行动,我们看见有某教会与某教会打官司,教会里有欺骗的行为。神责备百姓说:“在你们中间有可恶的小升斗么,你们仍然用不公道的天平和囊中诡诈的法码。”在社会诡诈欺骗非常普遍,但可惜在基督徒圈子中也常常发现这样。最近我与一位在市政局图书馆工作的弟兄谈话,他工作了两年多,而每周平均失书三十多本;甚至在基督教学校也有失书,为甚么如此?有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人表示,在他们营业额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三是被人所偷窃成了很普遍的事情,故此他们订价钱时也把这损失列入预算之内。有很多方面有时不是很明显的,但却有许多方面却显明是不公平的。现时地产市道较好,他们不是按成本和利润定价钱,而无理将价钱提高,除非你不买。专利的大机构,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可以定出很高的利润,这都是不公道的天平和法码;香港是这样,很多社会也是这样。人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你必撒种却不得收割,踹橄榄,却不得油,踹葡萄却不得酒喝。”因为人行事不合乎公义的标准,所以就没有工作的果效和收成。我们当然不能用物质金钱衡量,我们没有按神的标准和正直的标准来生活;我们可以很努力去工作,但得不着果效!我们用尽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得不着属灵的果效,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今天我们在教会工作,用了很多力量和忙碌,但却不见果效;有时我们看不见果效便再加点力量,但仍没有属灵的果效,结果我们越来越忙碌,便被忙碌所占据。香港的基督徒人数不算少,也许占人口的百分之三,但按整体计算可能占百分之五,就算真正基督徒只有百分之三,有十五六万基督徒,应该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又有多少呢?先知提醒我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叫我们在这社会有应该的作用,按神所启示正确的标准来生活。
(二)好怜悯
这句话很难翻译,吕振中把怜悯翻成坚贞,旧约有许多地方用这字,是神与百姓立约的慈爱,是特别的慈爱,在另外的地方显明出特别的用法,就是先知的用法。当两个探子进入耶利哥,被妓女喇合接待,喇合把他们隐藏起来和释放,喇合对那探子说话:“我今日恩待你们,神使你们占领这地的时候,你们也要恩待我。”恩待就是这个字。列王纪上记载以色列人攻打亚玛力人时,遇见坚尼人;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曾恩待以色列的人,所以百姓攻打亚玛力人,他们特别保守坚尼人不受攻击。神的仆人对坚尼人说:“我们遇见困难的时候,你们恩待我们”,这恩待就是这个字。我们将所有用法放在一起,便看见这个字有特别的意义,不是怜悯可怜的意思,而是恩待,妓女喇合不是可怜探子,而是看见神与百姓同在,所以她愿意把自己与百姓连在一起,站在同样的地位。有同情认同的心,你我之间有亲密的关系,我们今天要注重怜悯,不是看见别人可怜,因为觉得自己至少比他好一点;而是我与他站在同样的地站,因此我要完全认同他。在百姓快要被亚述灭亡的时候,神吩咐祂的百姓你们都要被敌人压迫,你们的责任是彼此认同;需要怜悯,心灵彼此同情,在灵里真正彼此关心。今天许多人不承认基督特别的地方,基督徒在今日的社会里,应有真正的彼此怜悯的心,大家是主里的人,应有真正彼此的关心同情。我们不是不关社会上贫穷痛苦的人,我们应该关心他们,但我们最主要的关心对象,乃是主自己的百姓和主自己的工作,认同关心属主的人。
(三)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谦卑是重要的字,在构造上有特别的意义,真正的谦卑乃认识自己对神完全顺服的心,不是盲目的谦卑和小看自己,不是不认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今天我们忽略了这件事,我们要在谦卑中仍有勇气,彼得和约翰被犹太官长捉去的时候,犹太官长说你们以后不准奉这人的名讲道,彼得和约翰说:“顺从人不顺从神这合理吗?”我不是不尊重在位掌权者,但我是属神的人,我站在神话语的权威上,顺服人不顺服神是不合理的事,我还会奉圣稣的名传道。我们常要有真正的谦卑,但真正谦卑的对象是神自己。我们顺服神,在人面前不计较得失;不理会别人怎样看我的成就和收获,我不忘记我在神面前的地位和收获。站在神百姓的立场我们要对神顺服,而在人面前要谦卑,但却不能顺从人不顺从神。谦卑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与神同行,与神同行很难翻出来,原文是与谁作事情,与神同行是神有权作主;我与神同行,并不表示我与神是同等地位。祂作的我跟着去作,祂走我也跟着祂走。这句话显出我们有真正的谦卑和顺服,我只不过跟着神去作,一切决定发出于祂。阿摩司书三章二节“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与神同行要与神同心。与神同心的唯一方法,就是让我顺服神的心意,而不是要神迁就我;祂是主我是仆,我只有完全顺服在祂的旨意,我喜欢就顺服;祂的旨意我不喜欢也顺服;要有这样与神同行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谦卑。今天对世界最好的是甚么呢?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经文:第七章
感谢主让我过去几天与大家分享,在今天时代,有机会思想神的话,是神的恩典。这章圣经指出神在百姓中完全的计划,可以说是百姓整个属灵生活的旅程。从他们最软弱的时候开始,直至神在他们身上完全成就。
(一)百姓现在的情况
他们落在现今境况的原因,怎样能改变他们的境况,最终使神的计划完全成就。我们不但关心以色列百姓灵程的经过,也关心对我们的经历把它描写出来。现我们先看百姓的经历,然后应用在我们身上。这里提及百姓被掳被征服时的痛苦,然后提到他们被掳后灵里的改变。“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没有一挂可吃的。”好像一个饥饿到了应收庄稼的田地,想得一点饱足,但却使他非常失望,以色列百姓到了神应许的地上,应得着流奶与蜜丰富之地;但结果他们被掳到外邦之地,一点也不得饱足。世人待他们的情况非常可怕,世人埋伏杀他们,没有一点正直和关心,以色列百姓落在可怜的境况下。这段经文分节方面,第六节有一圆圈,好像成为一个段落。但从文法构造来看,这分段不大恰当;应把这圆圈放第七节的末字,第一至第七节都是说及百姓在失望中的感觉,到八节百姓转过来向仇敌说话。“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百姓的信心完全失落,不再对人依靠和信赖了。“不要依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题说,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新约中主耶稣引用这说话在不同的情况里,描述以色列百姓在欺压中太过痛苦,所以彼此也成为仇恨;连自己最亲密的也不可以信赖了。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们的帮助,人在这情况下完全孤单,是多么痛苦可怜的生活。但到底以色列百姓还是神的选民,没有世人可以信赖帮助的时候,他们没有完全失望。“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在人看来没有希望的时候,以色列百姓心灵有一转变,知道他们不可再靠自己或世人了。只有依靠耶和华。仰望和等候在原文是同义词,事实形容两种不同的盼望等候;一种仰望说在不知道有盼望的时候,仍然存着仰望的心,这盼望不是在可以看得见的环境来的,如同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与假先知拜巴力比较谁是真神的时候,他的仆人看不见有下雨的征兆,以利亚却叫他仆人再去,一直到第七次,才看见有一片小云从海里上来。这,正显出以利工那种看不见而仰望的心;在环境看来没有神施恩的时候,仍在仰望。
(二)有把握得到所期望的神的帮助来了
我也不需再去看,很清楚坚固的信心。百姓现在有这经验,今天我们也要应验在自己属灵生活上。我们有否像以色列百姓一样,好像饥渴的人去找生命的满足;心里渴想却得不到满足,我们知道只有从神那里才得到满足。我们有否感觉心灵里枯干可怜,如同诗人在诗所说:“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但心灵里却得不到饱足,如果一个人要灵里复兴;他先要知道自己灵里的需要,知道自己心灵枯干;与神距离很远,这是我们复兴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没有觉自己灵里干渴饥饿,可能我们已经麻木了!也许我们有别的东西将这些枯干占据了,以为多作工多一点知识便可以满足了,以为在人面前多一点表现名望便满足了。但那些东西虽很重要,却不能代替我们灵里空虚饥渴的感觉。当我们知道有这需要后,就要思想有甚么能使这渴想得满足;只有回到主面前,才可以得到满足。因为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以色列百姓知道自己的罪,引致灵里空虚,罪过成为他们痛苦的原因,“我的仇敌阿!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临到我,因我得罪了祂,所以我有痛苦。”只有知道自己得罪神,才会在神面前解决心灵枯干的原因。如果我们不知道得罪神,还不会知道我们心灵枯干的原因。在整段经文内,只有这种提到百姓认罪的事实,我得罪了耶和华,便足够了,许多时我们犯了罪,那种罪咎感好像永远也除不掉。我们已悔改了,也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甚至自己责备自己;但圣经从来没有说,基督徒犯罪需要悔改和刑罚自己,我们不可以犯罪后责备自己。马丁路德在未曾明白因信称义前,他的罪担压到自己透不过气来,差不多不能生活。在罪担下非常痛苦,他脱去衣服,用鞭打自己;使身体流血,在寒冷天气,不穿衣服睡在地板上。他用膝盖爬上楼梯去神甫前认罪,爬到膝盖也出血,用尽各种方法折磨自己,但心里仍没有平安,没有罪得赦免的保障。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要为悔改而折磨自己,基督徒犯罪只可能作两件事,1.约翰壹书一章九节:“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基督徒犯罪后就应在神面前认罪,当然我们得罪了人,也当在人面前认罪。2.我们应该靠着神的恩典离开过往所犯的罪,若得罪了人应想法子补偿。圣经却没有告诉我们悔改时折磨自己,但很多时候神赦免了我们;我们却不赦免自己,明明知道神赦免了我们,仍然没有赦罪的平安!这是非常错误的思想,我们应用感恩的心来接纳神的赦免,百姓就是这样。
以色列百姓得复兴,因为他们在神面前认罪。我们应该知道使我们痛苦的原因是罪,一切的罪基本上都是向神犯的;我们应该向神认罪,我们心灵枯干空虚,因为与神之间交通有困难!我们要将与神之间的拦阻除掉,不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很多时候我们心灵有罪的题,许多时候我们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真正的原因;如果我们追求别的,也许可在那方向得到满足,但是我们在神面前仍得不着心灵的平安。大卫明白这情形,他说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心里切想渴慕神,就表达这意义出来,大卫所以心里疲乏干渴,乃是因他离开神;与神之间有拦阻,真正叫我们心灵痛苦是罪。除掉罪才能叫我们得到平安,因你是永远无法在别的地方得到满足。在登山宝训里主耶稣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故当你饥渴慕义想念神的时候,你便得到满足。如果你饥渴想得到食物享受和饱足,你就不单得不到心灵的满足。也得不到你得要的东西。我们要认清我们饥渴的真正原因是甚么?今天世人和许多人过着心灵饥渴的生活,想得的虽然也得到了,但心里却得不到满足。几年前神学院有一位姊妹找我,她哥哥尚未信主,她看见他近来心情不大好;自己不能劝导哥哥,便问我是否愿意跟她哥哥谈谈?我乐意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她哥哥到办公室找我,她哥哥谈及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这也可以代表世上大多数人的感觉。她哥哥说:“昨天晚上我闷到不得了,很孤单,于是去看电影,看过电影后,心里更加苦闷,我想与人打架,甚至被人打一顿也好。”他以为自己苦闷孤单,因为缺少娱乐;但误乐不能满足他的心,他心灵苦闷孤单是因为他远离造他的主。只有认清楚这个追求方向,我得罪了耶和华,我要追求回到耶和华的面前。当以色列百姓这样承认罪过时,神立刻给他们一个宝贵的应许。这应许在以色列历史真应验了,“以色列阿!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神应许给百姓,果然应验了,耶路撒冷要重新建造起来,城垣要重修,人要归到耶和华的面前。在我们属灵生活上,同样可以应许,在俄巴底亚书1:也看见外邦人嘲笑百姓,也毁谤神。你们既属耶和华,但耶和华存在的记号在哪里呢?你们仰望耶和华,耶和华有甚么能力帮助你们呢?百姓的失败,成了外邦人讥笑的原因,今天我们失败时,在外邦人压迫下,照样心灵枯干,生活没有目标和盼望,在人面前失去见证,你说信耶稣可有喜乐,但你一点喜乐也没有;耶稣可以给你力量,但你在试探中不能站住。我们失掉见证,在未信主的人面前羞辱神的名;但神在这里有应许,你要把墙垣重新修造,让外邦知道以色列真有神。照样今天我们在神面前认罪,神要把我们的墙垣再重新建造,使我们在外邦人面前成为有见证的人,人不会因我们缘故毁谤我们的神。神也叫百姓从亚述,埃及归回到耶路撒冷。归回与神有交通,这更加宝贵!不单在外邦人面前恢复见证,而且心灵里享受神满足的喜乐,享受与神交通的甜蜜。这宝贵的应许给神的百姓,照样今天也给了我们。
(三)百姓在灵程所作的
第一步先知道自己的痛苦,第二步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第三步要重建墙垣,回到神面前。现在我们看第四步。从记载丰富的内容,简单说是百姓向神发出赞美的声音。“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求你容他们在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巴珊和基列,是以色列最美好的牧场,水草非常丰富,是百姓最享受的地方,我们像羊群在巴珊基列享福,躺在那里赞美神的丰富。“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投于深海,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18-20)有甚么神好像祢那么有慈爱,只要我们悔改,祢就恢复与我们的交通,只要我们认罪,你就使我们灵里得满足和施恩。神向百姓所施的恩何等丰富;只要我们回到神那里,便可看见神的丰富,便要赞美神。当我们这样赞美神的时候,便看见我们心灵的改变,以色列赞美神,对外邦仇敌的态度改变了。看见百姓很轻视这班外邦人,要践踏他们如同泥土一样,但在情况便不同了。“他们必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怕。”这节经文很难翻译,但这是指出外邦人在神面前得复兴的经验,全世界的人要来敬拜耶和华。外邦人要土如蛇,意思是他们要在神面前谦卑。如同诗说,外邦人要在耶和华面前屈膝,要用嘴亲弥赛亚的脚,他们谦卑在主面前,敬拜真神。在先知弥迦的嘴里,在以色列百姓的经验里,不再是一群可厌恶应当受刑罚的人了。这些人是可怜的,需要在神面前谦卑,尊耶和华为主,需要接受主耶稣的救恩;如果我们在神面前灵里得复兴,我们不再关心报仇,而是关心到所有未信主的灵魂。有一本书叫做“为主受苦”,有许多人读过,讲到有人为主缘故关在监牢受很大的痛苦;面烂出血,还有人打他的脸。但那位弟兄说,我没有感到脸上痛苦,我感到这打我的人多么可怜;他心灵多么黑暗需要主的救恩。这是百姓的经历,他们受很多痛苦。后来在灵里复兴过来,赞美神的时候,为那欺压他们的人祷告,为所有人祈求,但愿他们都谦卑在神面前来敬拜我们的主。在今天混乱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灵里复兴的经验;我们的生命才有真正的见证,才可以带领那些在黑暗里的人,求神保守施恩我们,让祂的话提醒我们罢!
这本“弥迦书的信息”是我出版讲道集的第二十本。从一九九四年出版第一本讲道集“约翰福音的信息”迄今,一下子就过了八个年头。这期间除了出版圣经信息的书籍外,也出版过一套新旧约“圣经导读”三十六册、“牧会笔记”十三本,以及有关圣经信箱方面套书的第一本“牧师,我有问题―福音书篇”等书,目前正在计划出版“罗马书查经讲义”和“路加福音查经讲义”。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哪来的时间写这么“多”的书?每当有人这样问我,我反而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自己从不觉得自己写“多”少,只知道每天埋头苦干就是了。内人淑英常抱怨我天一亮就抱着“小老婆”不放,直到晚上要睡觉了,才想到她。这也难怪,因为每天早餐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开圣经开始研读,并且是一面读、一面整理并将之key-in进计算机。我把研读圣经的功课当作每天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这样子吧,今年三月下旬突然发觉右手臂疼痛不已。看过神经内科医生,也做过肌电图和核磁共振检查,看一九九六年五月下旬开刀治疗的颈椎是否又“凸槌”了?感谢 神的怜悯,结果是安好无恙。于是医生建议我去看复健科,诊断的结果乃是和窝在计算机前太久且姿势不正确有关系,医师严厉警告我,必须每半个小时,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小时,就必须站起来走走、疏疏筋骨。可是,又有谁会了解当看到或想到必须赶紧将所得到的数据或灵感key-in进计算机的时候,那时最容易忘我,而最容易忘记的,恐怕就是医生的嘱咐了。
我曾将出书形容是“怀孕生产”一样,那种期待要生下孩子的紧张,和终于顺利生下孩子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形容得出来的。每次写完一本经书的讲道稿,我心中的那种满足感,就唯恐大家不知道的样子,赶紧要分享这份喜悦给所认识的朋友,但却又怕人家笑我是个“傻憨憨”的牧师。因为我知道自己写的讲道稿,也不是甚么神学大作,或是甚么经典作品,只不过是一般主日礼拜时的讲道内容而已。这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的女人家生下孩子一样,送个“红龟@”向左右邻居报个佳音也就罢了,又不是出自甚么名门贵族家庭的闺秀女子,生下富贵少爷或千金一样,可大办酒席佳肴宴请亲友,实在也没有甚么值得一提的。
但是,每当从网络上看到有人传信来询问有关我所写的信息内容,以及有人来信想要知道何处可以买得到这些书时,我心中那种喜悦和兴奋,确实会鼓舞着我持续这股傻劲写下去、拼下去的毅力。
在“希伯来书的信息”乙书的“序”中,我曾提到计划先将新约尚未讲完的书信部分完成、出书,这样就可以先出整套新约的信息书。但我请教过几位先进、好友,尤其是郑廷宪教授和甘明哲君,他们都认为我按照原先新旧约经书交替讲就可以,不必先将新约讲完后才讲旧约,他们给我的意见是:只要是圣经的信息,就没有所谓“先后”或是“轻重”之别。于是我就这样决定,讲完弥迦书之后,我讲腓立比书,然后我讲但以理书,接下去会讲提摩太前书和提摩太后书。
我要感谢 神的是:自从牧会以来,我在所牧养的三间教会都曾遇到很认真的兄姊,他们有的让我知道讲道引用数据有不正确的地方,有的兄姊则让我知道他们已经先阅读过讲道要读的经文,且有的甚至告诉我他们已经先查考过一些释义的书籍。我要感谢这些用心的兄姊,因为他们这样认真,我才能改正过来错误的资料,也因为他们礼拜前的准备,让我知道准备讲道必须更认真,马虎不得。这也是我都将要讲的内容一字一字写下来后才上讲台讲道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我才知道所准备的有哪些地方引用数据错误,也才知道自己哪几个段落在释义上有了遗落。如果你觉得我最近出版的信息书比起以前出版的内容更有进步的话,这就要特别感谢台北东门教会的兄姊,因为他们经常给我这样的帮助,才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每次出版信息书,我就要感谢施家荣君和甘明哲君,这五年来有他们两位的协助,这些信息书籍的出版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出版。也要谢谢陈惠卿姊妹,她是我办公室得力的助手,有她的帮忙,这本书的出版中不应该有错误的地方才可以减到最少。许多为我出版这些书籍奉献的兄姊,我衷心地感谢你们给我这么大的支持,有大家的鼓励,让我在手臂疼痛中也得到新的力量,并且持续朝着那不可能完成的愿景前进。
主后二○○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于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
读弥迦书这本经书
认识先知弥迦
主前第八世纪有四位主要先知,弥迦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三位就是先知何西阿、先知阿摩司,以及先知以赛亚等。
我们对先知弥迦的身世背景所知的还是相当有限,在耶利米书第二十六章十八节曾提起他的名字外,再来就是弥迦书第一章一节所提供的数据,说他是摩利沙人,他的时代正好是“约坦、亚哈斯、希西家诸王相继统治犹大国期间”,也就是主前七五○至六八六年之间,他被 神呼召出来传达关于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的信息。换句话说,他要传递信息的对象,不是只有在北国以色列,而是包括了南国犹大在内,这是指整个以色列民族。这就和他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针对北国以色列,以及先知何西阿主要也是针对北国以色列不同,先知弥迦所针对的对象范围比较广阔。
弥迦,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谁能像 神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这名字的意思:
其一是指 神的子民以色列已经背离了 神的旨意,因此从他们的身上再也看不到 神的形像了。旧约圣经中还有一位在希伯来文的名字是与先知弥迦同名,也同样是先知,他就是米该雅;他的时代是以色列王亚哈。从列王纪上第二十二章就可看出,在先知米该雅的时代,以色列人民已经不喜欢听 神的话,倒喜欢听虚伪、撒谎、谄媚的话。这可从先知弥迦所传出的信息中看出,他说:“在这块土地上,所有诚实正直的人都死了,对 神忠心的人连一个都没有。人人在陷害自己的同胞。”
其二是指有谁能像 神的爱那样深?圣经的作者告诉我们,即使 神的子民一再背叛, 神还是深深地爱着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引导他们归向祂。我们看先知弥迦这样说:
“上主啊,没有其他的神能跟你相比;你赦免了劫后余生的子民。你不长久怀怒,却以不变的爱待我们,你要再一次以仁慈待我们。你要把我们的罪放在脚下踩碎,抛入海底。”
诗人也是这样描述 神的爱:
“上主慈悲仁爱,
不轻易发怒,满有不变的爱。
他不长久责备;
他不永怀忿怒。
他不按照我们的罪过惩罚我们;
他不因我们的过犯报应我们。
天离地多高,
对敬畏他的人,
他的慈爱也同样宏大。
东离西多远,
他使我们的罪离开我们也那么远。”,另外参考
当先知约拿知道 神不降灾祸给尼尼微城的人民,因而大生 神的气时,就是像诗的诗人在唱这首赞美诗歌的内容一样,表达对 神的不满。他抗议 神对外族人的爱,说 神“常改变心意不惩罚人”,因此,想用死来抗议 神这种令人无法想象得到,甚至是无法了解的爱(参考。
使徒保罗也这样诠释 神的爱,他说:“ 神对我们显示了无比的爱: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已经为我们死了!”我们可以这样了解:先知文献虽然是在谴责人所犯背离 神教训的罪,但却在谴责中也同时强烈地指出, 神是爱的 神,是满有慈悲的 神,只要人悔改归向祂,祂必定赦免人所犯的罪。
弥迦书的时代背景和先知的信息
从第一章一节所提供的诸王历史朝代背景,就可看出先知弥迦的时代,就是北国以色列在主前七二一年灭亡的时代,那时亚述帝国消灭了北国以色列,并且将人民俘虏到外国去贩卖为奴,更残酷的,是亚述帝国从邻近国家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等地迁移人民到撒马利亚等过去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各城市,因为这样的政策,导致后来这些从外地迁移入撒马利亚等地的人,与留在当地的以色列人民通婚,并且逼使以色列人民跟随这些外族人拜偶像神明(参考列王纪下第十七章)。亚述帝国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有计划性的要将以色列民族给消灭掉。我们知道这些与外族人通婚而生下来的后代,就成为后来以色列人民鄙视的对象,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不洁净的族类,不与他们相来往,这些人就是所谓“撒马利亚人”。他们与主前第六世纪末期与第五世纪时代返乡回国的以色列人民之间有极大的鸿沟(参考,甚至有彼此仇视的现象(参考。北国以色列十个支派的人民也因为这通婚的事件,后来在整体以色列返乡运动后,失去了原本多数的主导力量,改由犹大领导整个以色列民族。
一个国家的灭亡,绝对不是单纯在国势单薄、军力衰退等这种表面的问题而已,而是有其实际的社会现象所呈现出来的堕落、腐败,这才是造成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心不稳、国家趋向灭亡的主要因素。我们从先知弥迦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他一再严词谴责当代社会败坏的现象,有钱有势的人日夜都在图谋诈欺、吞占穷人的财产(参考、8―9);也看到政府官员不但没有依照 神的教训,用公义的法则对待人民,相反的,他们是“憎恨善良、喜爱罪恶”,剥削人民(参考,“用两种天平和升斗”(参考等等,而在所有这些违背社会公义的事当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在法庭上没有公正的审判(参考,就像先知弥迦指出的,当时的“官吏和法官都接受贿赂。有权势的人跟他们成群结党,狼狈为奸”(参考。
我们可以这样了解:如果政府官员没有维持公正的法律,只知道接受贿赂而办案,这样的社会就不能期待会有诚实的商人。在先知弥迦的时代也和先知阿摩司的时代一样,商人的秤是偷斤减两(参考,受伤害、被欺骗的总是那些贫困的人民。这样的社会,怎能期待人民诚实、忠心呢?很难(参考。没有诚实的社会,彼此的信任心就失去了。这样的社会,不必等敌人来攻击,自己就会先沉沦下去,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动乱瓦解(参考。过去的时代如此,今天的时代也一样。没有公义准则的社会,是不会长久存在的。
再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无论一个社会怎样恶化,敬虔的宗教心应该是一个社会最后的防卫力量。而这份敬虔的宗教心,应该由宗教领袖带头显出信仰的力量。可惜,先知弥迦时代的宗教领袖,却是带头堕落的主要人物,为了贪婪钱财,甚至违背 神的旨意欺骗人民(参考。更可恶的,是宗教领袖往往用那虚伪的宗教仪式来迷惑人民,他们以为 神喜爱的是这些繁文缛节的宗教礼仪,其实, 神并不喜爱这些,祂只喜爱人遵行祂的教训,讨厌人用丰富的祭品来掩饰所犯的罪行(参考,这样的信息在同时代的先知以赛亚、先知何西阿、先知阿摩司也都发出一样的呼声(参考、。我们可以将这几位先知的信息归纳出一个基本原则: 神所喜爱人的,就是将祂的教训落实在每日的生活中,远比进行各项周全的宗教礼仪更重要。
可分成下列几个段落
1、第一章至第三章,对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的谴责。
2、第四章至第五章,预言 神的子民将重新聚集。
3、第六章至,说明 神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的关系。
4、至20节,祈求 神的怜悯和爱。
经文:
就像我在介绍这本经书时所说的,先知弥迦乃是圣经中所谓“十二小先知”中的一位,我们可以翻开旧约圣经目录,从何西阿书直到玛拉基书等这十二本经书的作者,被称之为“十二小先知”,这十二本就通称之为“十二小先知书”。先知弥迦也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之一,另外还有先知以赛亚(以赛亚书是由好几位作者写成的,其中一位是出现在主前第八世纪)、何西阿,以及阿摩司等。这四位先知通常被称为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他们都是因为传达 神的信息,而令当代的人觉得很难受,特别是当代的领导者更是讨厌他们。先知就是这样,要传达的不是个人喜好的话语,也不是要讲那些应景的、好听的、恭维的话,而是要忠实地说 神要他传讲的话,这就像先知米该雅对当时北国以色列王亚哈所差派去找他的使者所说的:“我指着永生的上主发誓,上主对我说甚么,我就说甚么。”我们也可说这句话为先知的角色作了个最好的批注。
我曾说过, 神的话并不见得让我们听得下去,就像希伯来书的作者说的:
“ 神的话活泼有效,比双刃的剑还要锋利,连灵和魂,关节和骨髓,都能刺透。它能判断人心中的欲望和意念。没有一件事能向 神隐瞒;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们都必须向他交账。”
看,有谁会受得了那种所谓“刺透骨髓”的话?有谁能接受得下这种连灵和魂都能刺过去的话?恐怕少之又少吧!其实不仅一般人不喜欢接受 神的话,有时连先知都会拒绝传达 神的话,先知约拿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听到 神要他传达的信息时,他开始用逃跑来躲避 神的呼召,甚至到最后还想用死来抗议 神的“不公”。但 神并不接受他的抗议,还是把他从大海和大鱼中抓回来,硬是要他将 神的话传达出去,结果才发现 神的话确实很重要。因为 神的话,使整个尼尼微城的人民,上自国王,下至家禽动物都忏悔了,使原本可能带来灭亡的生命因而重生, 神怜悯了该城人民所有的罪过。这就像诗的诗人所说的:“你( 神)的话是导引我的灯,\是我人生路上的光。”
读先知的文献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它不仅是历史的文献,而且在告诉我们, 神是历史的主,在每个时代, 神都有透过祂忠实的仆人传达信息,为的是希望听到 神信息的人,有机会悔改、认罪,能因此而得到 神的怜悯。因此,我们不是要停留在主前第八世纪时代看事情,而是要透过先知弥迦的信息来想想:今天的基督徒,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和生活环境。这样读先知书才会有意义。
第一节:
在约坦、亚哈斯、希西家诸王相继统治犹大国期间,上主向摩利沙人弥迦启示有关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的事。以下的记载是上主向弥迦讲的话。
读先知的文献,很快就会发现它有一个特色,就是都会有“上主向某某人启示”(参考,或是“上主向某某人的儿子某某某启示”(参考这样的句子出现。
这一节开始就提到三个犹大王的名字,包括有:约坦,他是大约在主前七五○年至七三二年之间在位。第二位是亚哈斯,他是继约坦为犹大王,在位期间大概是从主前七三二年到七一六年。第三位是希西家王,他是在七一六年继任,直到主前六八七年为止。由于以上三位都是主前第八世纪南国的国王,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先知弥迦就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
弥迦,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谁能像耶和华”,换句话说,这名字已经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含意,就是在先知弥迦的时代,有人把自己当作神明看,偶像化了自己,却忘记自己是个人,人是有限的,且是很软弱的。而在以色列人民中,这个名字是很普遍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希望用这样的名字来提醒人注意:不要扮演 神的角色。
再者,第一节也让我们知道先知弥迦并不是仅对南国犹大传讲 神的信息,也同时对北国以色列传讲 神的话。这表示先知弥迦传讲 神的话语是以以色列民族十二支派为对象,但同时也是针对所有的世界在传达信息。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一个国家、民族是单独存在,说自己与他国、他民族无关的。
第二至五节:
2列国啊,你们要听!
世人哪,你们要侧耳倾听!
至高的上主要指控他的子民;
主要从天庭作证。
3看哪,上主走出他的圣殿;
他要降临地上,践踏山峰。
4群山在他脚下崩裂,正像蜡被火F化;
岩石倾注山谷,如同山洪冲下溪涧。
5这些事一定要发生,因为以色列人叛离 神,得罪了他。谁该为以色列的叛逆受惩罚呢?首都撒马利亚应该承担!谁该负起犹大拜偶像的罪责呢?首都耶路撒冷应该负责!
一开始,先知弥迦传出 神的信息就有很浓厚的审判味道了。我们从第二节看到“主要从天庭作证”,其实这很清楚就是如同法庭审案子一样, 神就是控告者,要控告背叛的子民的罪证。这些子民乃是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因为在第五节提到的对象包括了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这两城市分别指出北国的以色列和南国的犹大,合并起来就是整个以色列民族。 神要惩罚他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叛离”、“得罪”了 神。
请注意,当圣经在说“叛离”、“得罪” 神,意思乃是指违背与 神之间的“约”的关系。这种“约”并不是只有在拜偶像神明的行为而已,并且是社会公义生活方面的,包括违背伦理道德生活规律的。如果我们看第二至三章,就会清楚看到先知弥迦非常清楚地指出当时的以色列人民是怎样堕落;例如:他们侵占别人的土地,欺负弱势的妇女和她们的儿女等等。
以色列人民一直有个观念,天上的情形有如在地上的世界一般,天上也有法庭,在审理天使从地上查访后的报告,而 神就是判官。
在第三至四节中,先知弥迦让我们看到 神乃是创造万物的主,祂可以游走于受造的群山万岭之间,毫无困难。甚至这些高山峻岭的群山,在人的眼中看来是相当的雄伟,高不可攀,但在 神的眼中却是微乎其微的存在, 神的脚随时随地可踩在这些群山的山岭上。
第三节提到 神走出“他的圣殿”,意思是指 神并不是都住在一个地方不动。这句话也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 神并不是住在耶路撒冷圣殿,也不是住在撒马利亚敬拜的场所,只等待以色列人民献祭给祂,或是唱歌颂赞祂,不是这样。 神会四处去巡视、查看、记录,即使是在高耸的山岭上, 神也会走遍该处明察一切。
要注意的是在第二节提起“列国”、“世人”,作者呼吁的对象是指所有的世人,而不是单指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这就是先知文献的特色― 神审判以色列民族,是邀请所有的民族、国家一起来看,看 神怎样惩罚祂自己拣选的子民―以色列民族。为甚么 神会这样?主要目的是要让所有的国家、民族知道, 神乃是公义的 神,并不偏袒以色列民族。同样的,当 神以祂怜悯的爱疼惜以色列民族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呼召所有的列国、民族来看,要她们看到 神对以色列人民所受到的欺负,是怎样给予满满的爱护。例如先知约珥就传出这样的信息说:
“上主说:
在那日子,
我要使犹大和耶路撒冷重新繁荣起来。
我要召唤万国到“审判谷”;
我要因他们加给我子民的伤害审判他们。
他们曾使以色列人民分散国外,
分裂了我的土地以色列。
他们抽签决定谁拥有俘虏;
他们用男童换取妓女,
卖女童去买酒喝。”
看,审判以色列民族时,是邀集所有与以色列民族对立的族群来看 神的审判,让他们知道 神在审判自己的子民并不偏袒,而是公正的。 神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大家都知道,不可以藐视 神的审判,祂不会让无辜者受到冤屈。同样的,当以色列民族受到不公平待遇时, 神也会对这些参与审判以色列民族的族群进行公开的审判。
第六至七节:
6所以上主说:“我要使撒马利亚成为荒野废墟,成为种葡萄的地方。我要把它的城墙推下山谷,暴露它的地基。7城里所有的偶像都要被粉碎,卖淫所得的财物被烧毁;我要使所有的偶像成为废物。撒马利亚收集这些偶像当繁殖神明,它们将被敌人抢走,带到他处让当地的娼妓膜拜。”
一谈到撒马利亚城要成为废墟,很快会使我们想到主前七二一年发生的历史事实;那次是亚述帝国皇帝撒缦以色五世带兵攻入撒马利亚城,连续围城长达三年之久,后来撒缦以色五世的儿子撒珥根二世才攻下该城,并且烧毁该城,北国以色列从此灭亡,人民被掳并被贩卖为奴,这些数据详细记载在列王纪下第十七章,也就是北国以色列最后的一位国王何细亚执政的第九年。
撒马利亚城,基本上来说是一个地理位置很好的城市,因为它是建筑在一座小山丘上的城堡城市,该山丘有三百公尺高,若是论防守是非常容易的。这城是在暗利当以色列王的第十二年时,用六千块银子从一个名叫撒马的人那里买来,而在撒马利亚山建造起来的。取撒马利亚这个名字,就是用地主撒马的名字命名的。很可惜的是,暗利并没有因为建造这个城市,而提升北国以色列人民的信仰纯洁度,相反的,他是建造巴力的庙宇、神像,误导北国以色列人民去拜偶像,这才是后代子孙离弃 神越来越远的主要因素(参考。这就是这两节经文所描述的,该城内的以色列人民充斥着拜偶像的物品,这些都将成为 神审判以色列人民的证据。
我们也从这两节经文中看到当时拜偶像神明的信仰中,有两件明显的行为是一再被先知们提起的,其一就是淫乱行为。如娼妓之泛滥,因为人民认为若要有丰富的收成,就需要有更多的性行为。其二是贪图财物,也就是说拜偶像神明,所祈求的就是要得丰富的财物,也因为要得丰富的财物,往往造成有剥削贫穷人的行为出现。而这两项都是在 神眼中看为极恶劣的行为。
第八至九节:
8于是弥迦说:“我要为这事悲伤哀恸;我要赤身光脚,到处游行。我要像野狗悲号,像鸵鸟哀鸣。9撒马利亚的伤口无法治好;犹大的创伤也不能痊愈。灾难直捣耶路撒冷城门,逼近我同胞的家园。”
这两节是先知弥迦对 神惩罚北国以色列所作的响应,但也同时提到类似北国以色列的灾难也将会临到南国的犹大(耶路撒冷)。
再者,我们看到这位小先知弥迦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就是他以相当哀痛的语调,说出他要怎样为自己同胞因为 神惩罚而受到如此大的灾难,表达心中难以描述的痛苦。他所用的方式就是要“赤身光脚,到处游行”,也要“像野狗悲号,像鸵鸟哀鸣”。其实,先知弥迦也是用这种方式要告诉以色列人民, 神在惩罚祂的子民时,心中的痛苦就是这样地悲惨、哀凄。换句话说: 神惩罚自己所拣选的子民时,是相当痛苦的,因为祂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的关系乃是如同“父子”,又如“夫妻”那样的亲密。没有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在他儿子痛苦的时候,会高兴叫好;也没有一位疼爱妻子的丈夫,当他的妻子在受苦之时,会拍手欢叫,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情形。先知以西结说出 神这样的心声:“我不愿意看见罪人死亡,宁愿看见他改过而存活。以色列人哪,你们要悔改,离弃邪恶的行为!你们何必死亡呢?”看, 神并不是喜欢人一再执迷不悟地走向死亡,即使犯罪很重的人, 神还是期盼他悔改,回心转意。
在第二节先知弥迦说 神有如法官在审案;而这位审案的 神,现在是将法官的袍脱下来,赤身赤脚地跑到街上去,然后沿着街道到处嚎啕大哭,这种举动是一种极为悲伤的表示。如果我们看撒母耳记下第十五章三十节,大卫王在他自己的儿子押沙龙叛变的时候,他带着随从逃离耶路撒冷城外,就是用这种方式上橄榄山。他没有想到自己亲生的儿子押沙龙会反叛他,让他难过到极点。
第九节说撒马利亚的情况也会发生在犹大的耶路撒冷,所谓“不能痊愈”,意思是指毁灭。耶路撒冷城在撒马利亚城毁灭的一三五年后,也就是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帝国所摧毁。
第十至十六节:
10不要在迦特宣布你们已经败阵;不要让敌人看见你们流泪。伯‧亚弗拉的居民哪,在地上悲痛打滚吧!11沙斐的居民哪,你们要受侮辱,赤身露体,流亡到外国去!撒南的居民绝不能逃生。你们听到伯‧以薛的居民哀哭的时候,就知道城里没有避难的地方。12马尔的居民渴望痛苦得到解除,因为上主已经把灾难带到耶路撒冷的城门了!13拉吉的居民哪,你们要把战车套上战马,准备逃难!因为你们仿效以色列的罪行,教唆耶路撒冷犯罪。14所以,犹大人哪,你们要向摩利设‧迦特城道别;以色列诸王不能从亚革悉得到援助。
15玛利沙的居民哪,上主要把你们交给敌人;他们要攻取你们的城市。以色列的显贵要逃到亚杜兰洞避难。16犹大人哪,要剃光头,为你们所爱的儿女悲伤;要剃到跟秃鹰一样光秃,因为他们将被放逐。
这是一连串记录有关北国以色列以及南国犹大受到惩罚城市的名单,这些城市中有四个已经无法知道实际位置在何处,这四个城市就是:伯‧亚弗拉;沙斐;撒南;马尔等。
读旧约圣经出现的人名或地名,有时是有相关意义的,原因是有些城市名字,其发音是有些含意的,但因为中文无法翻译出这段经文城市名称发音上的原有韵味,所以读起来就无法想象得到。我举出一个大家甚为熟悉的台湾地名作为例子来比喻,这样就会比较清楚:
不要以为你有了“永康”的身体就能得到“保安”的生活,别想要得到“永保安康”。也不要以为你很用心准备就会为你的成绩“追分”而“成功”上榜,就算考上了最好的学校,也不一定是 神所祝福。如果不是 神赐福,人的努力即使是妻子因此而“大肚”“成功”,往后扶养孩子的日子还是会很艰辛。 神若生气,就算你住在“吉安”也是一样不得安宁,若没有 神的怜悯,就算你活得长“寿”、物质生活很“丰”富,也是会感觉活得很痛苦。
就像类似这样的语音上有双关语的作用,这段经文就是这样子的。例如第十一节的“沙斐”,原本的意思是指“美丽的城市”,现在先知弥迦是用“没穿衣服的城市”来形容它。意思是说:甚么是“美丽的城市”?就是“没有穿衣服的城市”最美丽。又例如第十三节的“拉吉”这个城市,名字的意思是“马”。原本在所罗门王时代,这是一个相当坚固的城,且是特别用来储存战马、养育战马的地方。这如果用今天的军中术语,就像是所谓“运输中心”一样。但先知弥迦却说这个运输中心原来是要提供战争军需用品的,现在却变成了提供逃亡的中心。也因为“拉吉”变成提供逃亡的捷运站,导致原本可以得到支持作战的后勤都瓦解了,国家当然就会如同第十四节所说的,不但得不到援助,而且还要准备向敌人进贡才能使战争平息下来。
先知弥迦之所以这样子说,看起来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当时的以色列人民注意,要注意倾听 神传讲出来的声音,希望他的同胞听到了之后,知道赶紧悔改认罪,归向 神,或许因此可以获得 神的怜悯而免除严厉惩罚来临。
第十六节特别提到“剃光头”,这是以色列人民表示哀伤难过的状态(参考。之所以会这样哀伤,原因就是自己的子女被卖去当奴隶。当然我们知道这些会被卖去当奴隶的,几乎都是贵族人家的子女,而其中的女子被卖去当女婢,甚至被卖去当妓女的也不少。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给我们甚么样的信息:
一、 神的话才是我们生命拯救的信息,一定要注意倾听。
先知文献中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一再呼吁以色列人民一定要倾听 神的信息。看,先知弥迦的开场白就传出这样的信息:“列国啊,你们要听!世人哪,你们要侧耳倾听!”虽然这是 神愤怒的话,还是要注意听,才会知道 神到底为了甚么生气。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旷野的时候,以色列人民因为不听从 神的引导,经常发出怨言,抱怨摩西带他们出埃及入旷野,是要他们死在旷野,甚至“快要拿石头打死”摩西,原因就是对 神的信心不够,因为他们口渴,没有水喝,以为 神已经不与他们同在,把他们抛弃了。为此, 神很生气,要摩西拿拐杖击打盘石,结果水从盘石中流出来,使以色列人民得到解渴。因此,他们就把这样的错误信仰经历,改地名玛撒为“米利巴”。诗九十五篇的作者引用这段历史经历,写成了诗歌,提醒以色列人民不要忘记,一定要顺服 神的命令,听从 神的话。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第三章七节也引用诗这段诗歌,劝勉当时的犹太人信徒,一定要听 神的话,不要硬心,像当年祖先在旷野一样,结果导致背叛了 神,那就很糟糕。
新约福音书中,我们如果读耶稣基督传讲的 神国比喻,或是他在教导群众的话语中,就会发现经常出现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有耳朵的,都听吧”十三:冢,。听从 神国的信息,就是听从 神的话语,听从 神话语的人,就是进入 神国门坎的第一要件。耶稣基督在山上宝训中有这样一句话说:
“不是每一个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天国;只有实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进去。”
耶稣基督也对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群众说:
“凡实行 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
一个人如果要遵行 神的旨意,就必须先明白 神的话,如果没有明白 神的话,怎能知道 神的旨意呢? 神的话就记载在圣经里。
从明天(七月初一)开始,我们将开始进入“读圣经写作业”的第二轮第二年的功课。我多么盼望大家会认真、确实来读。也许你现在读起来不会觉得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你一定会明白 神透过圣经要告诉你的话。这也是我这四年多来一再劝勉大家的事,也确实很用心地在教导大家明白圣经。我可以很坦白地告诉大家,我所能做的,都已经尽力了。如果还不能引起你读圣经的热心,我实在也没有办法了。我虽然不会像先知弥迦那样“赤身光脚,到处游行”地哀伤说你们为甚么不读圣经,不过,我相信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知道,我经常去演讲,就是骂不带信徒读圣经的传道者和对读圣经冷淡的信徒。我多么盼望大家会认真来读圣经,明白 神的话语,并且确实来遵行。
二、当大难来临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真实的心悔改,才能寻求 神的怜悯和宽恕。
先知弥迦在这一章第十至十六节当中,用了许多双关语的词句来形容 神的惩罚即将来临,主要就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注意,这些事会发生,且不是空穴来风。他要提醒以色列人民注意一点:不要以为有坚固的城池,就不会倒塌;也不要以为有尖锐的军事武器,就能抵挡敌人的攻击;更不要以为有够多的财富,就足够保存生命的安全,先知弥迦要告诉以色列人民,这些都会因为 神的愤怒而变成一无所有,甚至连要从旁的地方得到援助也成为泡影。
我想起诗的作者写的诗歌有这样的句子:
“君王不倚强大的军旅获胜;
兵士不靠强大的力量保命。
靠战马不能保证胜利;
马的威力救不了人。
上主看顾敬畏他的人;
他看顾仰赖他慈爱的人。
他救他们脱离死亡,
饥荒时保留他们的生命。
我们仰望上主;
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保护者。”
甚么是我们的倚靠呢?军事武器?国防力量?经济实力?这些都是自古以来一般人所公认最好的保障,但我们可有看到哪一个国家是因为这些而保存下来的?再将这些缩小范围到一个家庭来看,有哪一个家庭因为有了丰富的财力而认为生命就有了倚靠?最近的报纸传出,台湾有些财团的大老板想要在居住的豪华住宅装设当今世界最新的住家安全保护设施,就是围墙有通电设备,不会电死人,但会使人昏迷;有震撼音响,当小偷或是窃贼侵入时,突然会发出巨大响声的警报器;会造成像地震动摇般的走道,让入侵者惊吓逃跑;更绝的是,有强力的黏胶,会把闯进房舍的陌生人黏住脱身不得等等,我看到这些消息之后,一直在想:当一个有财富的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的意义又是甚么?与其拥有这些财富而居住在这样的豪宅中,倒不如财富少一些,而使自己能够随处可居、随时有亲朋好友可来访,不用担心会因为忘记关了哪些电源而导致自己被强力黏胶贴在墙壁上,或是自己不小心反而被有通电的墙壁给电住了,那种惊吓造成的身心障碍,恐怕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威胁,财富不会再是祝福,反而是一种致命的武器。
我们生命最好的保障都不是靠这些,一个真正心中有 神的人,会知道怎样获得 神的带领,这样“纵使走过阴森山谷”,也不用害怕,因为有 神与我们同在,祂会庇护着我们。
经文: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就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会灭亡,并不是单纯的有外来强权攻击而已,更不是因为天然灾害发生导致的结果,古往今来都是一样,一个国家之所以会灭亡,乃是因为该国的领导群很腐败,只知道贪污、枉法,使一个社会没有公义的准则,这样的社会很快就会引起国家的衰亡。
有些人看一个国家的灭亡,是从经济的角度看问题;有的人是从政治的问题去探讨;另外有些人是以社会的角度看病态;更有的人会从国防军事装备看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因素。但圣经中的先知并不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角度看,而是从宗教信仰的立场反省一个国家、社会的问题所在。
为甚么先知会用信仰的观点来看国家、社会问题呢?原因很简单:一个社会如果在信仰上很乱,这个社会必定不会安宁。信仰态度不忠实的社会,人民就会放纵情欲,更会对弱小贫困的人民采取欺压的手段,使社会失去公义的准则,没有是非的观念,这样的社会、国家迟早必定会灭亡,不用敌人、他族、别国的人攻打,自己也会分裂败坏而灭亡。
先知弥迦反映出来的主前第八世纪的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的情景,在第一章他就已经说出北国以色列将会灭亡,而南国的犹大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在前一讲我们提到先知弥迦针对以色列人民的问题提出指责,他说 神要审判以色列人民,原因就是以色列人民背叛了 神,对 神不忠实。先知弥迦指出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的行为相当猖獗,是引起 神相当愤怒之因。现在我们所读的第二章则是进一步地指出以色列人民的社会中,因为在信仰上的腐败,表现在社会行为上的堕落和不应该有的行为,以及当先知传讲 神的信息时,遇到人民的反应的情景。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二节:
1惨啦,那些躺在床上图谋作恶的人!天一亮,他们就做预谋的坏事。2他们要田地,就侵吞;要房屋,就霸占。没有一个人的家庭或财产是安全的。
第一节让我们很快就想起创世记第六章五节描述人类犯罪的恶行状况,是“个个邪恶,始终心怀恶念”,把这句话用来比较第一节实在是很相似。先知弥迦说这些图谋坏事的人,是连躺在床上也在思考作恶的事,天一亮,就开始他们在床上所想到要做的恶事。基本上我们有一个了解:甚么样的人才有能力图谋贪取别人的土地、房屋和财物呢?一定是那些在社会上有权势的达官显要才有办法。
第二节很清楚地指出这些作恶的人所犯的罪行。我们看到这些作恶的人所贪取的是土地、房子、财产。 神十诫的第十诫这样写着说:“不可贪图别人的房屋;也不可贪爱别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其他东西。”显然,在先知弥迦时代的以色列社会中,贪婪的风气已经盛行,才会使先知弥迦必须用严词谴责。想想看,谁有能力去贪图别人的土地、房屋,和其它财产?必定是在社会上有地位、权力的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样是主前第八世纪时代的先知阿摩司,他对当时北国以色列的社会所提出的谴责:
“以色列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贪图钱财,贩卖老实人,把无法还债的穷人以一双凉鞋的价钱卖给人作奴隶。他们践踏贫民,推开路上的穷人。父子去跟同一个神庙娼妓睡觉,污辱了我的圣名。他们竟敢在祭坛旁边,用穷人抵押给他们的衣服当床单;他们竟敢在 神的殿宇里,拿剥削穷人的钱买酒喝。”
“那些人在他们的宫里堆满了抢劫和剥削来的财富;他们不懂得甚么是公平交易。”
除了这些外,更严重的,恐怕就是他们用钱贿赂法官做出不公平的审判,为的就是贪图别人的财富,自己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以色列人民规定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因为土地是 神所拥有的,人只是管理者,这也是申命记第二十五章五至十节被称之为“利拉为特婚约法令”(Levirate Marriage)的背景,为的就是保存宗族的土地。
再看另一位同样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何西阿,他针对北国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过,传出 神严厉的信息说:
“每当我要复兴以色列、医治我子民的时候,我总看到他们的罪恶:他们欺骗,偷窃,在街上打劫;他们没想到我会记住这一切恶行;他们恶贯满盈,罪行都暴露在我眼前。”
“以色列人像迦南的商人一样不诚实;他们惯用两样的天平欺诈顾客。他们说:‘我们有钱,我们发了财;没有人敢指控我们发横财。’”
除了这些外,我想最严重的恐怕是连宗教师―祭司―也“像强盗一样,成群埋伏,结伙打劫,甚至出没在通往示剑的那条路上,谋财害命”!想想看,如果连祭司都敢做这样的事,宗教信仰已经是破产了,在他们心中, 神根本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礼仪和教导只不过是用来蒙骗人的眼目而已。但他们却是开口闭口都挂着 神的名作招牌呢!
我们也从圣经里看到在有权势的人的眼中,经常会把法令当作满足自己的器具,为了要贪图自己需要的东西也会想尽办法破坏法令规章。列王纪上第二十一章有关“拿伯的葡萄园”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以色列王亚哈,为了夺取拿伯的葡萄园,假装是要用比市价还高的价钱买他的土地,拿伯就很清楚地回答亚哈王说:“上主不准我把祖产让给你。”结果,亚哈王的妻子耶洗碧为了要满足她丈夫的贪婪之心,竟然设法收买流氓作假证控告拿伯,说拿伯说话“辱骂了 神和王”,结果拿伯就这样被拖到城外用石头活活打死。
每个时代都会发生这种为了贪财不择手段的情形,古代如此,今天更是如此。让我们最感迷惑不解的乃是:受教育越高的人,贪图不义之财的手法越细腻,并没有因为受教育越高,使人的良心越清醒,没有,反而是更加堕落,而最严重的,还会用许多看似很合理的方式,例如透过国会立法来使自己贪财的手段得到法律保障。例如:工程发包允许某种额度之下可以用“比价”方式,结果有许多应该一气呵成的工程,就这样被剪断成几个段落发包,逃避了公开发包审核的手续,偷工减料的手法就此切入来牟取暴利。贪,这是人性最大的软弱,使徒保罗就说过“贪财是万恶的根源”a),因此,他劝勉我们要过着“知足”的物质生活。
第三至五节:
3所以,上主这样说:“我计划要把灾难降在你们身上;你们无法逃避,你们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走路,因为这是你们遭难的时候。4那时人家会作诗讽刺,用你们悲惨的经验来编挽歌。他们说:
我们完全破产了!
上主拿走了我们的地产,
把田地交给抢掠我们的人。”
5所以,当上主的子民收回土地的时候,你们谁都没份。
这段经文是先知弥迦传出 神要惩罚以色列人民的信息。
第三节的“上主这样说”,这也是先知文献的另一个特色,其所要表明的是先知所传出的信息是 神讲的话,已经不是先知弥迦自己的话语(参考b,。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先知的职责就是忠实地将 神的信息传达出来,甚至因此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也必须尽忠于 神的话语,不能有增减。
再者,这一节让我们看到 神要针对以色列人民降临的惩罚,刚好与他们所犯的罪过成对照;有权势的人走起路来往往是“昂首阔步”,自以为很了不起,因为在他们的身边有许多随扈保护他们,听他们的指使。现在先知弥迦说他们再也不能昂首挺胸走路了,因为灾难即将降在他们的身上。换句话说,以前他们欺负别人,现在是 神要惩罚他们。还有,当他们遭遇到灾难时,没有人会同情他们,不但如此,还有人会讥笑他们,甚至作诗讽刺他们。就像他们以前欺负别人的时候,那些受到欺压的人,往往也是孤独地承受,因为这些有权势的人,也不允许这些受欺压者的亲朋好友接近安慰他们(参考。
第四节让我们看到 神所用的方式,就是将北国以色列这个国家交给敌人来占领,这个以色列的敌人就是亚述帝国。其实,这样的警语早在以色列人民进入埃及之前,摩西就已经很清楚地提醒过了。我们看利未记第二十六章三十三节就这样记载说:
“我要使你们遭遇战争,把你们驱散到外国去。你们的土地将荒废,你们的城镇变成废墟。”
这是当年摩西在警告以色列人民,千万不要忘记 神的救恩而去拜偶像神明,引起 神的愤怒。因为引起 神的愤怒将会失去所拥有的一切,那就是土地将会荒废,城池会成为废墟。也就是所有得到的荣华富贵,都将因此烟消云散,成为过去的昨日。
先知以赛亚曾传出 神这样的信息:
“我们的敌人要遭殃了!他们一向抢夺别人,却从来没有被人抢夺过;他们欺诈人,却没有被人欺诈过。但是等他们不能再抢夺欺诈,他们就要被人家抢夺欺诈了。”
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对以色列人民安慰的信息,但不要忘记,同样的这段话,也可用来安慰那些被欺负的弱势者,因为 神也要用同样的方法对付那些有权势者。看,先知阿摩司就曾对这些从贪婪所取得的田地,传出 神的信息指出,要让他们的田地得不到雨水的滋润,甚至连蝗虫都会来攻击那仅有的五谷杂粮(参考。先知何西阿则说 神要“叫炎热的东风从旷野刮来,把水源和井水吹干”,这样的土地必定变成毫无价值,夺取这样的土地只有亏损,一点点利益也没有。如此,我们可以看到 神惩罚这些贪婪的达官显要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将引领外国军队来进攻他们,使他们唯一的方式就是丢弃所霸占到的土地,赶紧逃难。另一种方式就是使这些土地生产不出五谷杂粮,使之贫瘠到荒废的程度,这样,所霸占到的土地不但毫无价值,且是血本无归。
第五节说出一个基本的认识:土地是 神所有,不是人自己的东西。因此,现在用诈欺、恶劣手段取得的土地,将来 神重新分配土地的时候,将不再让这些人有参与分配的份。也就是说,这些人将会成为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第六至七节:
6民众对我怒喊:“不要向我们说教!不要宣讲不吉利的事! 神不会使我们丢脸!7难道以色列人会受阻咒吗?上主已经不耐烦了吗?他真的会做这种事吗?他对行为正直的人不说仁慈的话吗?”
读第六节的经文随即会想起先知阿摩司的经验;他在北国以色列传 神的信息,但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则是想尽办法要阻止他继续传讲下去。他对先知阿摩司说:
“先知啊,你已经讲够了。你还是回到犹大去说教,让他们供养你吧!伯特利是宫廷圣殿,是国家礼拜的中心,不准你再在这里说教。”
看,祭司不准 神的先知传讲信息,原因是先知阿摩司的言论被认为“对国家是不利的”,这与先知弥迦被民众阻止传讲 神信息的理由一样,因为他讲的信息包含了“不吉利的事”在内。每个时代大概都会如此,那些既得利益的人,如果有人指出他们所犯的罪过,他们不是随即反省,而是怪罪讲真心话的人。
第七节很像假先知的话语模式,就是拿 神的恩典当作挡箭牌,说 神是个慈悲 神,不会用这样残酷的手段对付祂的选民,这种话语模式很像先知耶利米时代的假先知一样,他们告诉以色列人民, 神为了自己的荣耀和面子,绝对不会让耶路撒冷城被敌人占据,而圣殿是 神的居所, 神更不会让敌人来污秽它。所以,躲在耶路撒冷城里是安全的,特别是在圣殿中更是可靠,绝对不会有生命的危险(参考。这些假先知的特色,就是讲这种讨人喜欢听的话,因为他们是拿这些富贵人家的钱生活的。这就像亚哈王时代,他养假先知超过四百名,然后这些假先知都讲他喜欢听的话,唯一真先知就是米该雅,他根本就很不屑亚哈王的那套用钱贿赂说假预言的做法。他很清楚地表明 神要他讲甚么,他就照 神的指示讲,虽然有人事先警告他,必须要与那四百名假先知所讲的内容相同,但他还是不为所动,结果他被亚哈王命令收押在监牢里。他很清楚地告诉亚哈王,不可以出兵攻打敌人,否则他会战死沙场,但亚哈王还是不听。他喜欢听假先知所传讲的错误信息,结果真的是中枪而死。
第八至十节:
8上主回答:“你们像敌人一样攻击我的子民。军人从战场回到家里,以为可以在那里安居;你们却等在那里,从背后偷走他们的外衣。9你们把我子民中的妇女从她们所爱的家庭赶出去,并且永远抢走了我恩赐给她们的儿女。10起来,逃吧!这里不再是安居乐业的地方!你们的罪恶招来这地方的大毁灭。
这段经文是 神给先知弥迦的信息。就像我在前段曾提起先知以赛亚所传出的信息一样,同样安慰以色列人民的话语,也会用来对付那些欺负自己同胞的以色列人民之权贵者,他们俨然像弱势者的敌人一样,
第八节,外衣,这是用来御寒用的,摩西法律规定:
“你们无论借甚么给人,不可进他的家拿他要给你们作抵押的衣服;要在外面等,由他亲自把抵押品拿出来交给你们。如果他是穷人,你们不可把抵押品留到第二天;要在当天太阳下山时还给他,使他可以用那衣服当被盖。这样,他会感激你们;上主―你们的 神也会悦纳你们。”
摩西法律这样规定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如果穷到必须典当衣服时,那件衣服就是他唯一可以御寒过夜的维生工具,即使要将之当抵押品,也不可以留到隔天,必须在夜晚来临前还给他,因为他必须用来当被子。其实这条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如果有这样贫穷的人来向你借钱,你不但要借给他,也不可拿他任何东西作抵押。
现在是连当军人的从战场上回来,原本是想可以安然休息一下,如今却连他们想要安居的地方也没有,因为在他们去为国家打仗时,这些有权势的贵族已经把他的房子霸占去了,这是多么可恶的行为啊!这句“从背后偷走他们的外衣”,意思指的就是他们可以安居过生活的地方。他们不但没有感谢这些为国家安危去打仗的军人,还想尽办法侵占他们的房地产,这样的人再怎么说、辩解,都是说不过去的。
第九节,这节说出这些达官显要们的行径更恶劣;看,他们把一些家势比较软弱的家庭,当作“犒赏品”一般用来奖赏给那些升官者,结果不但没有照顾这些弱势者,相反的,还造成他们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以色列人民有这样观念:儿女乃是 神赐给敬畏祂的人的荣耀(参考。如今,这些有权势的贵族,不但没有珍惜 神赏赐给祂子民的荣誉,还将这份荣誉给毁了,要不然就是剥削贫穷人家这份贵重财产,将之当作个人所有,图利自己的需要,有些孩子甚至被当作商品般贩卖。
我们看到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弥迦已经看到以色列人民有这样败坏的行为,并且提出了谴责,可惜的是,西方的社会并没有因为圣经这样的教训而得到警告,相反的,贩卖非洲黑人当奴隶的行为却一再地被认为是合法的行径,而盛行好一段时间,这是非常羞耻的事。这也是我一再在强调的,作为传道者必须很忠实于圣经的话语,而不是去讨好掌权者、当政者之因,就是在此。
第十节,这是 神审判的结果,要让这些使贫困的人流离失所的贵族,自己尝到变成居无定所的结果;他们原本是尽一切所能地搜刮别人的土地、房屋,甚至是别人的妻儿、财产,已经这样累积起来的财富,可以使自己安居乐业地继续为非作歹,但先知弥迦说他们不但得不到所期待的,相反的, 神要加倍地重罚他们。
第十一节:
11“如果有人到处撒谎说:‘我预言你们会有喝不完的淡酒和浓酒’,他会成为民众所喜爱的先知。
这是一句很讽刺的话,说明在先知弥迦的时代,有许多假先知出现,这些假先知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一般人所喜爱听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先知弥迦指出来这些假先知所传出的信息是:“大富大贵”的信息。 神会赏赐很多财富给人等等类似这样的信息。其实,这才是败坏信仰最厉害的假话。圣经给我们的不是这种物质丰富的信息,而是让我们得到丰富的生命力,使我们在苦难的环境中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知道勇敢地活下去。可惜,假先知这种“大富大贵”的信息,一直到今天还是充斥在许多传道者的口中,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第十二至十三节:
12“以色列的残存之民哪,我要把你们集合在一起;我要把你们集合起来像牧羊人把羊群带回羊圈。你们的土地会再一次人丁兴旺,像牧场上有繁多的羊群。”
13 神要为他们开路,带他们离开流亡的地方。他们要冲出城门,重新得到自由。他们的君王,就是上主,会亲自带领他们。
先知文献有一个特色,在传达 神惩罚信息之后,都会随着传出 神怜悯、施恩的信息。这让我们看到先知信息的一个特色: 神是个怜悯的 神。祂虽然很生气且严厉地惩罚那些恶劣的子民,但祂也同时会施恩给那些在受到痛苦而哀伤悔改的子民。换句话说, 神并没有完全灭绝祂的子民,而是留下来恩典的手,期盼的就是祂的子民知道悔改,又会重建他们。这也是整本圣经的信息,如果我们从伊甸园里人类犯罪来看,直到大水后的彩虹出现,都是在说明 神是个恩典的神。
第十二节, 神要像个牧羊人再次集合祂那失散的羊群。这样的信息也出现在先知以西结的作品中,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十一至十五节这样说:
“我―至高的上主告诉你们,我要亲自找回我的羊群。牧人怎样找回失散的羊,我也要照样找回我的羊。们在暗无天日、多灾多难的时候被驱散到各地,我要从那些地方把们抢救出来。我要领们离开外国,把们集合起来,带回故土。我要领们回到以色列的山间和溪畔,在青绿的草场牧养们。我要在以色列山间的和草原上牧放们,让们在山谷间和翠绿的草场上安心吃草。我要亲自作我羊群的牧人,为们寻找可安歇的地方。我―至高的上主这样宣布了。”
这是先知以西结传出的信息,他是主前第六世纪的先知,这段信息给予当时在巴比伦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带来甚大的鼓舞。
先知弥迦的时代,是在国家濒临灭亡的情况,社会失落了公义的准则,官员贪污无度败坏了社会纪律,在那样的时代里,那些受欺压而感到生命相当无助的贫困者经常发出哀号的声音,就在那时候,先知弥迦传出 神要重新带领他们,就像牧羊人重新找回祂的羊群,照顾他们,给他们最好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就是 神要亲自当他们的君王,这才是整个信息的主题中心。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提升我们的信仰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功课。
到底基督教的信仰给我们的是甚么?我还记得小时候参加夏季学校(我们教会现在将之称为“快乐儿童营”),一次就是暑假整整两个月,到最后一天就是全体学生去远足。但远足不是去玩,是走路去布道。我们沿路一面走,一面唱歌,我至今还记得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来信耶稣,来信耶稣,现在来信耶稣,来信耶稣现在。”歌词是很简单,但我们是很热情。
直到我长大去台南神学院就读,我又学到一首新的诗歌,这首新的诗歌与当时一九六○年代咱台湾正在流行的“新剧、歌舞团”有关系,也就是咱台湾开始准备迈入轻工业的时代,每样事都在转变,变的相当快。歌仔戏要转变成为所谓的“舞台剧”之时期,这种“新剧、歌舞团”在咱台湾各地出现。台南神学院也为了要因应这样的社会转变,开始有了“福音布袋戏团”,然后学生也在酝酿筹组“福音歌舞团”,想到各地去传福音。我们用当时有一部好莱坞影片“手提箱女郎”的主题曲改编成:“来信耶稣有平安,不信你试试看,喔O,我没在骗你啦!”
“来信耶稣有平安”,这是在一九六○年代到七○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传福音的“广告词”,相当流行。我曾在七○年代于台东关山教会的快乐儿童营教小朋友唱一首“我有平安如江河”,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唱这首歌。
没错,来信耶稣有平安。可是,我们到底给的是甚么样的平安?是事事都如意的平安吗?约翰福音第十四章二十七节记载耶稣基督的话说: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把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给你们的,跟世人所给的不同。你们心里不要愁烦,也不要害怕。”
注意一下这里耶稣基督说他留给我们的“平安”是跟世人所给的不同,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们再看耶稣基督又说的另一句话:
“我把这件事告诉你们,是要使你们因跟我连结而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是你们要勇敢,我已经胜过了世界!”
看,这个世界有苦难,但如果我们与耶稣基督连结在一起,就会有平安。这很清楚地指出我们与耶稣基督连结在一起,我们会有力量胜过苦难,因为耶稣基督是胜过了苦难。这样,我们明白一件事:信耶稣基督会有平安,这样的平安是赢过苦难的平安,而不是在没有事情发生之下的平安,也不是好事连连的平安,这种平安,是发出自内心的确信、肯定,有 神作为我们生命的主,有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生命的拯救者,即使在患难中,我们也有倚靠的力量支撑着,这才是真正的平安。
先知弥迦谴责那些专门传出假信息的假先知,也谴责那些喜欢听这种假先知传出假信息的人民,这些错误的信息就是把信仰的内容停留在物质丰富的生活领域里, 神会赐给人“大富大贵”,这是非常低贱的信仰,是马路边的神明都可以得到,满足这种需要的信仰。但圣经给我们的不是这些,而是让我们在生命旅途中得到力量可抗拒苦难。
我很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台湾教会,尚且有许多传道者喜欢传讲这样的信息,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因为这不是圣经的教训,更不是耶稣基督要我们相信的信息。这也是我一再要求大家回到圣经里来认识我们的信仰的主要原因,因为真正明白圣经的教训的人,知道基督教信仰给我们的是胜过这些物质生活的诱惑,使我们的生命回到 神里,这样的信仰才是正确的。
二、扭曲 神的话,等于是拒绝听从 神的话一样,二者都是 神所厌恶。
先知弥迦严词谴责那些传讲假信息的假先知,因为他们告诉人民的信息是错误的。更不能原谅的,乃是他们故意扭曲 神的信息。但同样严重的,是大家喜欢听这种不正确的信息。我们看,这些假先知的信息就是: 神岂不是仁慈的吗?祂岂不是“不轻易发怒,满有不变的爱”吗?祂是个“不永怀愤怒”的 神啊,没关系啦!假先知的信息也像我前段所说的,传出这种“大富大贵”的信息,让大家都高兴、满足物欲生活需要的信息。但,我们都知道,假先知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民喜欢听这种错误信息的缘故,否则他们是无法生存的。这就像大家明白毒品是会害死人的东西,可是想要吸毒的人却不少,因此,虽然毒品很贵,市场却很热络,因此,才会有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也想尽办法要贩卖它。因此,大家应该认识一点:允许假先知存在的人,也会遭遇到像假先知被 神惩罚的后果。先知耶利米在谴责他那时代的假先知时,也同时对那些听信假先知话语的犹大人民提出这样的警告说:
“所以,我―上主这样告诉你:我要对付那些不是我差派的假先知:他们假借我的名预言这地方不会有战争,不会有饥荒。可是我要用战争和饥荒消灭他们。那些听他们说预言的人也要遭遇同样的结局。”a)
看,喜欢听信假先知的话的人必须要小心。这就像亚当违背 神的旨意吃了不应该吃的果子,然后推卸责任说是夏娃拿给他吃的,而夏娃又说是蛇的关系,这种推卸责任的方式是不能得到 神的怜悯和宽恕的。
我最感痛心的,乃是直到最近还听到有这样的传道者说这样的事;就是有传道者到耶路撒冷去观光旅行,带了许多橄榄树木材做的十字架回来,然后告诉信徒说:“这是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是用橄榄树的材料做成的十字架,可以放在车子上,保平安。挂在身上,有平安。”另外有传道者也从耶路撒冷带橄榄油回来,说那是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然后在为信徒祈祷的时候,用那瓶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橄榄油用指头沾油滴在他们的额头上,然后大声喊说“圣灵在你身上”。有信徒来问我说:“牧师,是不是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橄榄油比较有圣灵的力量?”我必须很郑重地告诉大家:这样的信息都是欺骗人的,不要被骗了!而传讲这样的信息的人要自己去面对 神,自己向 神交账!我必须很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耶路撒冷的东西比较有灵性,那么耶路撒冷城不会被外族人所毁灭,圣殿也不会被烧毁。因为圣殿中所用的油都是最精纯的油制成的(参考,但并没有因为这样就使圣殿平安没有毁坏,没有!直到今天圣殿还是没有重建起来,只剩下一片哭墙而已。
请注意, 神不是住在耶路撒冷,任何耶路撒冷出产的东西都不会比咱台湾出产的东西还要伟大、贵重,这样的信仰认识一定要清楚。耶路撒冷是值得去走一趟观光、访问,因为那是圣经的地理背景,看了之后,再重新来读圣经,会比较清楚其中的一些记录。除此之外,耶路撒冷的任何东西在信仰上并不能成为我们将之当作圣品的要件。心中没有 神的人,即使拥有耶路撒冷的全部也是枉然,就像一个人,如果不信耶稣基督,即使拥有钉耶稣基督的那支十字架之木材,或是包裹耶稣基督的那块布匹,也一样,除了当“古董”的价值外,其余都没有甚么意义可言,且对生命的得救与否一点干系也没有。
不要听这种乱讲保平安、圣灵会充满的信息,这些假的信息要明确地拒绝。除此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乃是要知道回到圣经里来,因为真确明白圣经的信息,才是使我们避免陷入迷惑的主要力量。
经文:
在前两讲我都一再提过先知弥迦对于主前第八世纪的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行,提出严厉的谴责。我也向大家提过,除了先知弥迦的信息外,还有同一时代的先知何西阿和阿摩司的数据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为甚么先知弥迦会提出这么严厉的谴责预言。我一再提醒大家住意一件事:先知的本职,就是依照 神所启示给他、要他传讲的话,他都一一据实地传讲出来,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或是想到要讨好当政者的需要,专门讲那些谄媚的话。因为讲这种讨好权贵者或是人民想听的话,这种先知并不是真正属于 神的先知,而是假先知。这种假先知有的甚至是属于国王的御用先知,像主前第九世纪时代的北国以色列王亚哈,就在自己的王宫里编制了四百名先知(参考;他们都是属于国王的先知,因此,讲信息只为了要讨好国王,并不会讲真实的话,更严重的乃是假先知并不会得到 神的启示,因为 神没有拣选这种人当祂的仆人来传达信息。可是这些假先知却喜欢冒用 神的名义发表预言,这才是最令 神厌恶的事。
每个时代都会发生这种假冒 神之名的假先知或是假祭司出现,他们看起来好像很有能力,甚至有的还会行奇迹迷惑众人。摩西在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进入旷野,就曾警告他们在进入应许之地迦南地时,必须要注意的是:不可只看到那些假先知所行的神迹奇事,即使真的有神迹奇事的事出现,也不要被那些景象所惑,他说:
“如果你们中间有所谓先知或解梦的人,以神迹奇事诱骗你们去拜从来没有拜过的神明,即使他所显的神迹奇事实现了,你们也不要理他;因为上主―你们的 神用他来考验你们,要知道你们是否一心一意爱他。你们要跟随上主,敬畏他;你们要听从他,遵行他的诫命;你们要事奉他,对他忠心。至于那先知或解梦的人,必须处死;因为他怂恿你们背叛领你们出埃及、救你们脱离奴役之地的上主―你们的 神。这种人是邪恶的;他要引诱你们偏离上主―你们的 神所指示的道路。你们必须处死他,从你们中间除掉这种可恶的事。”
看吧,别以为会行神迹奇事就是真先知,不是这样!因为真正的信仰不是倚靠神迹作基础的。耶稣基督就曾一再拒绝犹太人要求他行神迹给他们看,他甚至很不客气地指责那些想要看神迹的人,他说:
“这时代的人竟是那么邪恶、淫乱!你们要求神迹吗?除了约拿的神迹,你们再也看不到别的神迹了。”
请注意耶稣基督在这里所说的“邪恶、淫乱”,指的就是人对 神的信心已经失去,对 神不忠实的信仰态度。换句话说,心存怀疑的人,必须倚靠神迹才会相信的人,这样的人越是看不到神迹。相反的,一个真正心中有 神的人,对 神有绝对信心的人,他会发现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个地方,都会发现 神奇妙的作为在他的身上和生活的四周出现。犹太人就是一直怀疑耶稣基督的身份,也一再怀疑他所传讲的 神国信息,因此,即使看到了许多神迹奇事,他们还是不信,一再要求耶稣基督显个神迹给他们看,甚至想诱惑耶稣基督显神迹时,找把柄要陷害他(参考,这样的人就算是亲身经验到神迹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不会相信,也是会继续想要再看到神迹(参考。约翰福音的作者就曾很感慨地说:“他(耶稣基督)虽然在他们面前行过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难怪使徒保罗会说犹太人只在意看神迹,却没有从所看到的神迹中认识 神的救恩。多么可惜啊!
我们所读的先知弥迦之作品,也发现在他那时代中,也充斥着假先知,他们的特色就是为了要“养肚子”而说假预言,说穿了,就是把先知的工作当作一种职业,这样的先知是只要有人出钱,他就讲他们喜欢听的话,可说是专门讲讨好人的话。这就是先知阿摩司时代所遇到的情景;当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禁止他继续在撒马利亚传讲 神信息时,他就很不客气地对亚玛谢说:
“我不是你说的那一类先知,为了金钱而讲道。我是个牧羊人,也是看管桑树的农夫。但是,当我在牧羊的时候,上主亲自呼召我,要我出来向以色列人传 神的话。”
结果祭司亚玛谢因此被 神诅咒而死亡。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真正的先知,并不是随便自己想当先知就是先知,先知也不是从学习得来的。先知是传讲 神的信息,因此, 神会亲自启示祂的话给祂所拣选的仆人。若没有得到 神的启示,就用 神的名义发表任何言论,这样的人就是属于假先知。假先知可能会行神迹奇事,但不要忘记,那些话只会迷惑人心远离 神而已,对人的生命是否得救并没有甚么意义可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四节:
以色列的统治者啊,你们要听!你们本应该主持正义,2但你们反而憎恨善良,喜爱罪恶。你们把我的子民活生生地剥皮,又从他们的骨头剔下肉来。3你们吃我子民的肉,剥下他们的皮,打碎他们的骨头,像切肉下锅一样地剁碎他们。4有一天,你们要呼求上主,但是他不回答你们。他不听你们的祷告,因为你们做了邪恶的事。
在前一讲我有提过,先知在看一个社会或国家的问题,都是从信仰的角度在探讨,而不是从军事、政治、经济的立场在看。一个社会其人民如果没有敬虔的信仰,那个社会、国家很容易陷入纷乱、不安,甚至更严重的,就是失去了公义的准则。
我们读先知弥迦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在这方面有很强烈的声音,他谴责当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公义。在第二章一至二节他指出当时那些有权势的贵族、达官显要们,看到喜欢的土地、房屋,就想尽办法要侵占,也因为这样,所以“没有一个人的家庭或财产是安全的”b)。
现在,在第三章一开始,先知弥迦就说一个统治者应该有的治民准则,就是提供“正义”的原则。我们可以了解,这里所提到的“正义”,意思是指“公平”,也就是说没有特权阶级可言,大家在 神面前都受一样的对待。也就是不能让有权势的人享有特殊的待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够多的权柄,如果再给他们特殊的待遇,那对原本就已经弱势的人民来说,就更痛苦。
我们先注意一下先知弥迦在这里所提到的这些统治者,除了是指那些拥有政治、军事实权的领导者外,还有一种人是在任何社会中都很具有稳定作用的,就是司法人员。因为司法乃是维系一个社会稳定主要力量之一,如果一个社会的司法不公,那个社会要长治久安是很困难的。因为被欺负的人无法找到公平申诉的对象,这样,他就会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解决问题,而采取所谓“自力救济”的途径,最常见的方式往往是采取报复的手段,这才是造成社会失去准则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从与先知弥迦同一时代的先知阿摩司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北国以色列的法庭有这样的丑露面;他说:
“你们这些恨恶人家在法庭上主持公道,公正无私。你们欺压穷人,抢夺他们的口粮;所以你们绝不能住在自己用石头建造的楼房,也不能喝自己美好的葡萄园所酿制的酒。你们罪恶深重,罪案累累。你们压迫好人,接受贿赂,在法庭上阻止穷人得到公平的裁判。”
看,法庭上没有公道的原因,就是法官接受贿赂,这一定会使原本是应该主持公道的司法,变成了扭曲正义的黑势力。这样的司法,不但不能帮助一个社会得到安宁,相反的,乃是造成社会纷乱不安的打手。
先知弥迦指出这样的司法人员所做出来的,如同活生生地把一个人的皮剥下来,把这人的肉剁下锅里煮,也像残酷的屠夫打碎了人的骨头一样的恶劣,真的是罪无可赦啊!请注意先知弥迦提出的控诉是这样的统治者、领导者,无论他们怎么祷告, 神并不会听,因为他们不但没有帮助受冤屈的人伸冤,反而是趁机将弱势者给予宰割到体无完肤的状况, 神怎能忍受他们这种残酷的行径?不可能的。这也是圣经所要给我们的一个信息: 神一定会替受冤屈的人伸冤, 神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报复行动(参考,因为圣经所介绍我们认识的 神,乃是个公义的 神;祂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祂的子民受到欺压而不闻不问,公义的 神绝对不会这样。
第五至八节:
5先知们迷惑我的子民。给一口饭,他们就喊:“天下太平”;但是对那些不给饭吃的人,他们就以战争恐吓。上主对这类先知说:6“先知啊,太阳西沉了,你们的好日子快过去了。你们哄骗我的子民,所以你们再也看不到异象,说不出预言。”7那些巫师和占卜的人将因所预测的事没有实现而丢脸,因所求的事没得到 神的应答而蒙羞。
8至于我,上主的灵和能力与我同在。他赐给我正义感和勇气,好指责以色列人的罪。
在前一段是针对当时以色列人民的社会之领导所提出的控诉,现在则是针对宗教领袖提出严厉的谴责。这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除了政治、司法、经济、军事的力量,稳定一个社会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是宗教力量。有人说宗教乃是一个社会瓦解前的最后防线。我看到今年七月十三日自由时报一则消息,说美国总统在考虑有关“复制基因”的事,邀请参与讨论的对象不仅是医学专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更有神学家,为甚么?因为关系到人的生命问题时,这不仅仅是科学、社会、政治、军事等这些方面的问题而已,它还牵涉到更严肃的问题,就是信仰对生命的看法问题。信仰会影响到一个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念,也会改变人的生活态度,且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在这段经文中,先知弥迦提到有些先知是为了“一口饭”就说出“平安”的话,这意思就是指这些人乃是为了混饭吃而乱讲话的假先知。在前面已经提过先知阿摩司就很清楚地告诉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让他知道他并不是为了“钱”而出来传讲 神的信息。在先知耶利米的时代,南国的犹大几乎就充斥着假先知,他们也是一样乱讲话,只为了要讨好当政者。其实,每个时代都会有这种混饭吃的宗教人物出现,特别是在一个乱世不安的世代,假冒宗教人物的情景就特别严重。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先知或是宗教人物,有的人还会行出奇迹异能的事来迷惑信徒。我们看到一九九六年发生在台湾而轰动一时的“宋七力事件”、“妙天莲花座事件”等等都是。他们用甚么会“发光”的、“妙算”等等法术来迷惑信徒,以为在他们身上真的有神力出现。不要以为这些怪异的行为只出现在它宗教,不,连在基督教会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最容易迷惑人心的,就是用医病赶鬼的方式让人看了就很快傻眼了。但我们应该清楚耶稣基督所告诉我们的,他曾对那些一天到晚挂着他的名行许多神奇迹的人所说的话:
“不是每一个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天国;只有实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进去。在末日来临的时候,许多人要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曾奉你的名传 神的信息,也曾奉你的名赶许多鬼,行许多奇迹。’那时候,我要公然地告诉他们:‘我从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走开吧!’”
我必须很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的信仰只停留在医病赶鬼,这样的信仰是很初级的,因为任何宗教都有医病赶鬼的行为,而在台湾的民间宗教这样的行为更多。在台湾的民间宗教也充斥着算命和占卜的行业,这些都是信仰层面很低、没有认识真正生命的主的信仰行为,就像三千多年前摩西在警告以色列人民一样,要他们进入迦南地之后必须注意的事。他说:
“你们进入上主―你们的 神所要赐给你们的土地后,不可随从当地各民族的邪恶习俗。你们不可把儿女放在祭坛上焚烧;也不可占卜,观兆,行法术,用符咒,求问鬼神或死人的阴魂。上主―你们的 神厌恶做这类恶事的人。所以,你们往前推进的时候,上主要驱逐这些民族。你们要对上主―你们的 神绝对忠贞。”
看,在迦南地的原住民有这样的宗教行为,我们应该可以明白:越早期的社会,这种占卜、算命、行法术、用符咒等等,都是宗教信仰中普遍存在的特征,他们用这种方式在替人解答生命的问题。但圣经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在 神手中,不是在别人的手上。 神才是我们生命的主,这个基本信仰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信耶稣基督了,还会去找算命的人,还会去找那些专门在看风水的人替你占卜,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污蔑 神的神圣和祂赏赐给你生命的恩典。我在讲“希伯来书的信息”时,就曾告诉过大家,要在信仰上有进步、升华,否则,信仰就不能成为你生命的动力(请参考拙作“希伯来书的信息”乙书,第六讲“迈向更成熟的信仰”,页一三一至一五七)。
耶稣基督曾对他那时代的犹太人说得很清楚,他到这世上来,并不是为了要医病赶鬼而来,而是为了要传 神国的信息。所谓“ 神国的信息”就是以 神为中心的教训。因此,当群众四处寻找他,为的就是要耶稣基督医治他们的病时,耶稣基督随即就带着门徒离开。路加福音的作者有这样的描述说:
“破晓的时候,耶稣出城到偏僻的地方去。大家到处找他,找到了,想挽留他,不要他离开。可是耶稣对他们说:‘我也必须到别的城镇去传扬有关 神主权的福音,因为我正是为这工作奉差遣来的。’于是,耶稣到犹太各会堂传道。”
这段经文的背景是耶稣基督在医治好许多病患之后,群众拥挤来找他,他都一一地治好他们的病。但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群众,他不单为了医治而来到这世界。可是,我们却经常看到今天的教会却都是为了医病赶鬼而大发热心,甚至用医病赶鬼来见证 神拯救之爱,这样的信仰认知就是一种倒退,没有进步。我们在福音书中经常看到耶稣基督医治好病患后,若遇上了那些知道感恩和知道见证的人时,都会加上一句话:“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安回去吧。”(参考信心,是在表示人以生命的力量对 神完全的倚靠,是把自己的生命交托在 神手中的意思。而不是把人的生命交托在别人的手上,这是不对的信仰态度,也不是基督教所说的信心之意。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信心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不能看见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够赢得 神的赞许就是由于他们相信 神。”相信 神,且是绝对的相信。
先知弥迦指出他那时代的以色列人民,不但对 神的信心不足,更糟糕的是,还去找那些假先知用占卜、巫师用预测的方式,试着要明白生命是否安危,这是非常荒谬的信仰认知,因为他们是 神从埃及亲手拯救出来的,怎么将 神这样大能的恩典给忘记了呢?很可惜啊!
第七和第八节刚好呈现对比;在第七节说那些假先知或是行巫术的人,必定听不到 神响应他们的话和祈祷,因为他们是欺骗 神子民的人, 神当然不会听他们的祈祷。而第八节则是先知弥迦明确表示自己的身份― 神的仆人,有 神的灵与他同在。
在第八节先知弥迦说自己充满着“主的灵和能力”,看,真实的先知就是充满着“ 神的灵力”的人。先知以赛亚曾传出 神拣选祂的仆人时,会以祂的灵充满被拣选的人。他说:
“上主说:
看哪,我的仆人,我扶持他;
我拣选他,喜爱他。
我以我的灵充满他;
他要为万国带来正义。”
没错, 神拣选的仆人必定会充满着 神的灵力,有 神与他同在,他必定会排除一切阻碍传达信息的障碍。先知以赛亚就是被 神的灵所充满的先知,他说 神已经给他这样的灵力,并且差遣他去传信息。我们读福音书时,就会看到 神忠实的仆人祭司撒加利亚,作者路加说撒加利亚是个“被圣灵充满”的人,因此,可以传出 神拯救的信息(参考。我们也读到施洗约翰就是被 神的灵充满的人,他走遍约旦河一带地区,传悔改的信息,并且对当时统治加利利的希律王犯淫乱罪,也勇敢地谴责,并且因此被关在监狱而惨遭杀死。路加这位作者在福音书中介绍耶稣基督时,就很清楚地说耶稣基督被圣灵充满,有圣灵的能力和他同在、,许多人因为耶稣基督身上发出来的能力而得到医治。路加在介绍早期使徒出去传福音时,就是充满着圣灵的力量,这力量使他们即使站在当时犹太宗教领袖面前,也面无惧色地见证耶稣基督复活的信息,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是充满着圣灵的力量,使他们无论在何处传福音,都满有信心和勇气。
我们要注意的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并不是做起事来就都事事如意,也不是求甚么就有甚么,因为被圣灵充满的人,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见证、传扬 神拯救的信息。而要在乱世的时代里见证 神拯救的信息,往往会有生命的危险。因此,这样的人需要 神所赐给他的“正义感和勇气”,这是先知弥迦让我们明白的。与那些假先知不同的地方是:假先知乃是为了b口、金钱而乱讲,专门讲执政者、有权势者喜欢听的话,也会讲众人听了都会陶醉的话。但真正的先知不是这样;他明明知道这样讲下去,只有自讨没趣、自讨苦吃之外,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他还是要讲,这就是先知的角色和本分。
第九至十二节:
9以色列的统治者啊,听我说吧!你们憎恶正义,颠倒是非。10你们把 神的城耶路撒冷建立在血腥和不公平的基础上。11城里的官员为贿赂办案,祭司为津贴解释法律,先知为金钱占卜。虽然这样,他们还以为上主是他们的靠山。他们说:“上主与我们同在,我们不至于遭殃。”
12所以,为了你们的缘故,锡安山将像田地被翻动;耶路撒冷要变成废墟;圣殿坐落的山冈要变成荒林。
现在先知弥迦这段话又再次回到南国犹大的执政者身上;先知弥迦谴责他们胡作非为的事实。
在了解这段经文之先,我们先了解一件事,以色列人民说耶路撒冷就是“ 神的城”,意思就是这个城是 神当家的地方,是 神居住的圣殿。如果是这样, 神统治的地方必定是个公义、和平,并且充满喜乐的城市才对。先知以赛亚在预言那将来临的统治者,就是个“以公平正义为统治的基础”的君王(参考。但是,如果只知道以 神的名为城市命名,却不知道将 神所需要的公义、是非准则呈现出来,这不但不是见证 神的荣耀,相反的,却变成在亵渎 神的名一样。
先知弥迦在这段预言中就很清楚地指出南国犹大的官员之问题,就是在污蔑 神的名,因为他们并没有按照诚实来治理国家,却一再以污秽、肮脏的手段在羞辱 神的名。我们在这段经文中看到几件恐怖的行为:
一是:颠倒是非、憎恶正义(九节)。
二是:在耶路撒冷城有残酷杀戮的行为,是暗杀的行径,是非法的,没有经过公平审判的(十节)。
三是:法官接受贿赂,这是颠倒是非的主要因素(十一节a)。
四是:宗教领袖败坏了信仰基础―只知图财谋利(十一节b)。
当先知弥迦指出南国犹大官员有上述这些问题之后,随即指出 神将要毁灭这样的国家,即使他们用“ 神之城”来称呼耶路撒冷城也一样, 神根本不会在乎这城市是被他们称为“ 神之城”, 神不会因为这样,就特别同情、特赦,不会,反而是要将这样的城市给予毁灭,使之成为废墟,以免羞辱了祂的神圣之名,这毁灭的对象也包括了所谓“ 神居所”的耶路撒冷圣殿在内,都不会幸免。
还好,在先知弥迦传出这严厉的信息之后,当时的犹大国希西家王有了明确的反应;他随即有了悔改的行动,也因此, 神更改了祂原先准备进行的毁灭计划。我们在先知耶利米书中有看到这样的一段记事,就是当先知耶利米被约雅敬王审判的时候,有一位参与审判的长老替先知耶利米说话。这位长老说:
“从前,当希西家王统治犹大时,摩利沙人先知弥迦向犹大人民宣布上主―万军的统帅这样说:
锡安山将像田地被翻动;
耶路撒冷要变成废墟;
圣殿坐落的山冈要变成荒林。
那时,希西家王和犹大人民并没有处死弥迦。希西家反而敬畏上主,赢得了上主的欢心。于是上主改变心意,没有把原定的灾难降在他们身上。但现在我们要自招大难了。”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两件事:一是,希西家王还知道要听先知弥迦传出来的信息,因此,才使得南国犹大避开了当时威胁他们最大的亚述帝国。我们找不到更明确的数据,但在列王纪下第十八至二十章中,记载犹大王希西家请教先知以赛亚,并且因为听从先知以赛亚的指导,而使耶路撒冷城来自亚述的威胁得以解除。二是,这段经文让我们知道先知弥迦死后一百年,先知耶利米时代的人民还记得先知弥迦的信息,他们知道当时的国王约雅敬想尽一切办法要杀死先知耶利米,他们不但提出建言,要国王听从先知耶利米的话,而在得知国王约雅敬还是拒绝之后,就赶紧将先知耶利米抢救出来,但同一时期的先知乌利亚则是被处死(参考。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看这章经文带给我们的信息:
一、假先知充斥的社会,必定是个谎言满天飞的社会,这是因为人民喜欢听虚假不实的话,这种社会不会有安宁的生活环境。
我们看到先知弥迦在谴责当代社会充满了说假话的先知,他们都是为了要赚钱而说话,甚至对那些不给他们多一点钱的人,还会出言恐吓,这样的假先知之所以能够存在,其实就像先知耶利米所指责,是因为有人喜欢听的缘故,所以,当 神惩罚假先知的时候,喜欢听假先知传讲假信息的人也逃避不了(参考。
我们知道假先知讲话的特色,就是如同台湾俗语所说的:“看人,说人话;看鬼,说鬼话。”意思是没有甚么原则,只会讨好人。我们看耶稣基督怎样在谴责当代宗教领袖的;他说他们只会乱发誓,却不愿意讲真实的话,因此,他要求大家“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再多说便是出于那邪恶者。”他谴责他们“无论做甚么事都是给人看的”,因为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 神的存在,否则他们不会把敬拜 神、祈祷 神的圣殿变成“贼窝”。他谴责他们,只会“喜欢彼此恭维,却不追求从独一无二的 神那里来的称赞”。使徒保罗的书信中就曾告白他在传福音事工的态度:“我们不讨好人,只求取悦那位察验我们内心的 神。你们知道,我们从来不向你们说谄媚的话,也没有藏着贪婪的念头;这是 神可以为我们作证的。我们不求任何人的称赞,没有求你们的,也没有求别人的。”b―6)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件重要的信仰态度:我们是对 神负责,因为祂才是我们生命的主。我们要面对的是 神对我们生命的审判,这一点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因为 神是鉴察人内心的 神,他知道谁是忠实地将祂的信息传达出来的人,谁是挂着祂的名行欺骗之事的人, 神都非常清楚。我们要注意听的是 神忠实仆人传出真实的信息,他们传出来的信息即使不是我们所喜欢听的,也要谦卑、忍耐地接受。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有勇气对那些传讲荒谬怪诞的假信息给予拒绝,不是不好意思拒绝,而是要明确地说“不”,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任何一个社会都一样,谎言越多,互信度就越低,距离 神的国就越远。相对的,越诚实的社会,越容易使人感受到 神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诚实的态度,是祈祷最基本的要件,因为祈祷就是与 神对话。
先知弥迦很清楚地指出以色列的统治者,因为欺压人民,“憎恶善良,喜爱罪恶”,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公义的准则,因此,他们无论怎样祈祷, 神都不会响应他们的祷告。就像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的, 神清楚地知道人内心的意念,祂知道每一个人所做的事。因为没有一件事能够隐瞒得过 神的眼睛,祂察看每个人的心思意念,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说:“没有一件事能向 神隐瞒;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们都必须向他交账。”
约翰福音第九章三十一节记载那位生下来就瞎眼的人得到耶稣基督的医治之后,法利赛人坚持不相信耶稣基督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医治的那一天乃是安息日。因此,这些宗教领袖很不能接受一个没有遵守安息日规律的人,会有这种医治的能力。于是,就一再逼迫这位得到医治而眼睛明亮的人,必须否认说耶稣基督是从 神那儿来的。逼到最后,这位瞎眼得医治的人就对这些宗教领袖说:“我们知道, 神不听罪人的祈求;他只垂听那敬拜他、并实行他旨意的人。”
这里所说的“ 神不听罪人的祈求”,意思是指 神不听那些骄傲、心怀不轨的人的祈祷,因为这种人心中所想的,就是邪恶的事。这样的人祈祷, 神怎么可能垂听呢?不可能的事。当这个人说 神“只垂听那敬拜他、并实行他旨意的人”,这里所说的“敬拜” 神的人,乃是指真实的心敬拜 神的人。因为敬拜 神的人,必须以“心灵和真诚”敬拜 神。这种人也就是耶稣基督所说的,是“心地纯洁”的人,这样的人可以看见 神(参考,才能与 神保持良好的关系。
不要以为祈祷词美好、很感人,这样的祈祷词就会感动 神,不见得。也不要以为用甚么很特别的方式祈祷, 神就会听,更不要相信出名的传道者或是有地位的人物祈祷才会有功效,祈祷都与这些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 神并不看这些名号、头衔、文字、词句等等,即使人有时因为过度忧伤而祈祷不出来时,也不会影响到 神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 神知道我们的内心所经历的苦难(参考,祂清楚知道我们真实的面孔。
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就是:以真实的心祈祷,才是祈祷最基本的要件。因为祈祷乃是与 神的对话,因为有诚实的心,才能架构并且打通我们与 神之间的通路。
经文:
就像以前我们在读先知文献的时候,我曾经提起过先知文献的特色之一,就是有严厉的谴责信息,也有浓厚的希望信息,这些所谓的“希望信息”,就是指在 神严厉谴责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祂拯救的恩典,使以色列人民从被掳之地返回故乡,并且已经荒废的城镇都将再恢复往日的繁荣。
人类历史上最让人感到怵目惊心的,恐怕就是战争的影像记录;远的不说,单就离我们比较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历史,我们当中现在还有许多人都曾经历过,亲身的体验远比图片、电影纪录片、文字叙述等更直接,往往使亲临其境的人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我曾在一九八○年七月中旬到以色列去旅游,特地去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The Holocaust Martyrs and Heroes Remembrance Authority),里面建档着数以万计在大屠杀中死亡者的名单,也有许多从犹太人集中营里搜集来的各种物品,还有在第二次大战中,犹太人被德国希特勒政府执行大屠杀的记录像片。我也到过在奥地利的“茅陶森”(Mauthausen)参观过两次那座尚且还保存良好的犹太人集中营,在那里我看到毒气室、焚尸炉,以及各种进行残害人命的设施,每次看了之后都会让我心情难过好几天而无法安眠。对人类生命最大的威胁,其实并不是天然灾害,例如水灾、旱灾、地震等等,而是来自人类因为贪婪之欲而以各种名义引发的战争。大到世界大战,小至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冲突,这些都在说明人对 神创造生命的祝福,不再重视,且是用更恶劣的态度对待,那就是摧残生命,使 神创造生命之初所赏赐的“祝福”遭到污蔑,这是非常错误的。
先知弥迦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与他同期的也有一位被称为以赛亚的先知,可能就是因为主前第八世纪的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所消灭,带来以色列民族自出埃及以来最大空前浩劫的缘故,因此,这两位先知都有一个共同安慰的信息出现,这种安慰的信息充满着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有这么一天,大家都能够和平相处,而不再听到战争的声音。
为甚么先知弥迦和以赛亚都会有这样的期盼?原因应该与北国以色列和亚述帝国之间的战役有密切关系。北国以色列是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亚述所消灭的,而在这之前十二年,也就是主前七三三年,以色列北部的许多城镇就已经被亚述帝国所吞占,特别是在主前七三二年,亚述帝国皇帝提革拉‧比列色三世还将这些北国以色列的城镇与大马士革连成一线,并且直接派遣朝廷大官掌管治理。换句话说,北国以色列从祖先流传下来的土地版图缩小了许多,使得这时候的北国以色列,剩下的城市已经不多,首都撒马利亚虽然是尚且保留着,但维持的时间不久,以色列王何细亚必须每年提出相当厚重的贡礼给亚述新皇帝撒缦以色五世。这些数据我们可从列王纪下第十五至十七章中看得到。战败的国家不但要负担战争费用,还得被战胜国所剥削,人民的生计压力就更严重,有的政府甚至必须以贩卖人民当奴隶才能应付得了战胜国予取予求的需要。这样的情况不是古代才会如此,即使在今天的时代也一样,只是手法变得比较会遮人眼目而已,实际内容是差不多的。如果我们看一九九二年发生的美国攻打伊拉克之“波斯湾战争”,直到今天,伊拉克还是要为了那次的战败承担所有的代价,包括必须用石油换取食物、医药等。同样的,被伊拉克并吞过的科威特也没有好过,虽然已经因为美国和其它国家介入而恢复独立自主,国家的民生经济却是萧条到极点。
我们可以这样说:战争,没有赢家,有的,就是人民生命受到摧残,财产破损不复存在的结果。
弥迦书第四章与第五章可说是这本经书的第二部份;在第一部份,我们看的是先知弥迦对以色列达官显要们的谴责,并且很清楚地传出 神即将惩罚这些专门欺负弱小人民的官员的罪状。而从第四章开始,则是以一种新的信息出现,这信息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就是安慰的信息,也是希望的信息。在我们所读的这段只有十三节的经文中,主要是以一首诗歌为主轴,然后配合一段应许着浓厚愿景的散文,让我们看了之后,随即就会感受到先知弥迦传出的信息,对那些已经因为战争之乱感受到生命苦难的以色列人民来说,是个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段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四节:
在将来的日子,
圣殿坐落的山冈要矗立在群山之上,
被高举,超越万岭。
许多民族都要蜂拥而来;
2万国要聚拢前来,说:
来吧,我们一起到上主的山,
一起往以色列 神的圣殿。
他会指引我们该走的道路;
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行走。
上主的教诲从耶路撒冷发出;
他的信息从锡安传播。
3他要解决民族间的纠纷,
排解列强的争端。
他们要把刀剑铸成犁头,
把枪矛打成镰刀。
国际间不再有战争,
也不再整军备战。
4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园中,
在无花果树下,享受太平;
没有人会使他们恐惧。
上主―万军的统帅这样应许了。
这段诗歌和以赛亚书第二章二至四节几乎是雷同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有一位先知以赛亚也与先知弥迦同一个时代,因此,有些圣经学者感到困惑,因为不知道这首诗歌到底是谁抄谁的作品?有一个可能,就是它这原本就是已经流传在当时的诗歌,被这两位先知拿来使用作为他们传达 神祝福的信息之材料。
我们再次看到先知文献用词的一个特色,就是提到“将来的日子”。通常先知提到“将来的日子”,都是指 神拯救的来临。我们要注意的是:当圣经作者说 神拯救来临时,也意味着那是 神的审判。
建造在山丘上的耶路撒冷圣殿将成为所有万民敬拜的中心,这个思想一直是申命记作者的异象(参考、14、18、21、26、―6、11、16、16―17)。申命记作者一直认为耶路撒冷圣殿才是真正敬拜 神的地方,因为那是第一所为了敬拜 神而建造的圣殿,且建造圣殿的蓝图是从摩西传承下来的,具有相当的权威。直到耶稣基督时代,有两项被犹太人认为不可原谅的罪,其一乃是对摩西法律的藐视,其二是破坏耶路撒冷圣殿的神圣。使徒保罗就是被认为污蔑了耶路撒冷圣殿的神圣,而遭到民众当场逮捕,差一点被杀害(参考。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初次建造敬拜 神的场所的人,都会以非常敬虔、严谨,且乐意奉献的态度建造。这样建造起来的礼拜堂之背后,都会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现在先知弥迦传出的信息说耶路撒冷的圣殿将成为世上敬拜的中心,意思就是指万民将回归到 神的面前,聆听 神的话语,遵行 神的旨意和命令(第二节)。大家都以 神的话为依归,走 神指引的道路。这也就像诗的诗人所说的:“你的话是导引我的灯,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诗一一九:)
第三节,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战争,是摧残人生命尊严最残酷的手段,也是最违背 神创造人类和万物本意的行为。在战争的环境中,人的生命是最脆弱的,毫无保障可言。台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生命薄如纸。”意指只要稍微一撕就会破裂。
最近媒体报导一个震撼人心的图片新闻,就是在南斯拉夫的内战中,萨拉热窝的城市有一个父亲和他的孩子,以为敌对双方已经暂时停火,就出门到街上去买面包,但没有想到当他们跑到街上时,敌对双方又开火了,父子两个人躲藏在街道的角落,媒体记者看到他们躲藏时惊吓的脸部表情,拍下了照片,没几分钟后,这两个父子却在角落中被枪弹打死。这就是战争,在战争之下,不但带来饥饿,也带来传染病,人的生命不是被武器打死,就是被疾病缠身致死,要不然就是活活饿死。
先知弥迦传出的信息是战争将停息,“国际间不再有战争,也不再整军备战”,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日子啊!想想看,没有战争的日子,那是多么好的环境;瑞士,这是一个已经有接近两百年没有战争的国家,它一直是保持中立,全世界也承认它是个中立国,也因为没有战争,这个国家被联合国评鉴为全世界生活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但如此,长久以来,因为瑞士是中立国,因此,许多国家或地区,有纠纷要排解的时候,都是到瑞士去。只有在这个地方,人才会发现停止战争时,生命是多么可贵、美丽。先知弥迦说到因为大家都拥有 神的话语,也因此,要用 神的话语排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纠纷,也要使列强不再穷兵黩武。不但如此,还要把战争用的武器变成耕种、生产的工具。先知弥迦传出的这句话,正好说明了没有战争会再发生,只有耕种、收割的喜乐。
第四节,这一节并没有出现在以赛亚书,只有弥迦书才有,也是先知弥迦传出 神信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盼望:生命不再有恐惧,只有安详与快乐。甚么时候,人才会有第四节所说的这种生活环境?基本上有两个要件:一是每个人生活上的需要都足够,没有缺乏。二是人人都诚实、没有贪婪的心。先知西番雅提到一个没有恐惧的社会,乃是一个充满公义、诚实、足够生活所需的社会(参考。
在这一节我们看到两种以色列人民最喜爱的水果―葡萄与无花果。以色列人民经常会用四种水果来代表他们的民族,除了葡萄、无花果之外,另外两种是:橄榄和石榴。在四种水果中,葡萄和无花果乃是最被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在耶稣基督的比喻中也经常出现(参考。
第五节:
5虽然列国都膜拜并顺从他们自己的神明,但是我们要敬拜上主―我们的 神,遵从他的旨意,直到永永远远。
这一节很明显的是先知弥迦在呼吁以色列人民必须用这样坚定的态度,来表明他们的信仰告白,以表示他们对 神绝对的忠实。真正好的信仰就是像这一节所提到的,无论别人怎样膜拜他们的神明,也不论这些人的家道如何的兴旺,我们对 神忠实之心绝对不改变,这样的信仰态度才是正确的。
第六至七节:
6上主说:“我惩罚了我的子民,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要把流放各地的子民集合在一起。7我要使残存之民成为复兴的种子,软弱失散的,成为强盛的国家。我要亲自在锡安山统治他们,从今直到永远。”
这两节让我们看到先知文献中另一个特色,就是提及有关“残存之民”的信息(参考,撒加利亚。这两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先知文献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提出“希望的信息”, 神将在适当的时机,带领那些被掳到外国去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返回故乡,将他们集合起来,重新与他们立新的约。
请注意第七节所说的信息,最重要的一点乃是: 神亲自统治以色列人民。在先知以西结的文献中,则是将 神比喻成为牧羊人,而以色列人民则是 神所属的羊群。由于以色列人民的领袖们没有尽到受托的责任,就像一个不尽责任的牧羊人一样,因此,先知以西结传出 神的信息说, 神要亲自成为以色列人民的牧羊人,祂要亲自找回那些属于祂的羊群,亲自集合这羊群,牧养们(参考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先知以西结将这种牧羊人与羊群之间的关系,用这样的话语述说出 神的信息:
“‘你们是我的羊,是我草场上的羊群。你们是我的子民,我是你们的 神。’至高的上主这样宣布了。”
约翰福音的作者也以这种牧羊人与羊群之间的关系,来表明耶稣基督与所有信靠他的人之间的关系。耶稣基督就是最好的牧者,他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愿意为羊舍命。”a)以色列人民就是用这种方式在表达他们和 神之间有多么亲密的关系。
第八至十二节:
8耶路撒冷啊, 神在你那里像牧人照顾他的子民;你将复国,再一次成为首都。9你为甚么大声哀号?为甚么像产妇辗转阵痛?你没有君王吗?你的参谋都死光了吗?10耶路撒冷人哪,你们要像产妇阵痛,辗转哀号;因为你们就要离开这城,去住在荒野。你们一定会被掳到巴比伦去;但在那里,上主要营救你们,从敌人手里把你们解救出来。11许多国家联合起来攻击你。他们说:“我们来摧毁耶路撒冷吧!我们来看这城变成废墟!”12但是他们不知道上主的计划,不晓得上主把他们集合在一起是要惩罚他们,像农夫打谷物一样。
耶路撒冷,这个城是大卫王从耶布斯人手中攻打下来的,并且将之取名为“大卫城”(参考,后来被称之为“ 神之城”,是和大卫将约柜运进了耶路撒冷城有关,然后有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城建造圣殿而使该城成为以色列人民信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中心。因为有圣殿,圣殿中有约柜,象征着 神就居住在圣殿的至圣所中,因此,这里说 神在耶路撒冷,就是指 神将会继续保护该城免于沦陷在敌人手中的意思。
第九至十节,这两节让我们读起来会感受到耶路撒冷曾被敌人侵占过,且统治过。很像在主前五八六年巴比伦帝国毁灭耶路撒冷城的景况一样。先知弥迦乃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怎么会谈及主前六世纪的事情呢?这也就是为甚么有些圣经学者会认为这两节经文比较可能是后来的人填加进去的,因为在巴比伦的日子是痛苦的,被掳去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都在期盼拯救的来临。当他们读到早期先知弥迦的预言有这么一天, 神要拯救祂的“残存之民”时,就给增添上了这两节在这里。
不过,另有一些圣经学者持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当主前七二一年,亚述帝国摧毁了北国以色列首都撒马利亚后,将以色列人民贩卖到外国去当奴隶,另一方面则是同时将外国人移民到撒马利亚城来居住,特别是亚述帝国也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迁移人民到撒马利亚各城市,代替被掳的以色列人民”(参考,而我们知道先知弥迦乃是主前七五○年至六八六年之间的先知,他必定亲眼看过这幕残酷的景象而发出这样的预言,认为:如果今天亚述帝国可以将巴比伦人迁移入撒马利亚城,谁能保证未来的日子巴比伦帝国不会兴旺起来?如果巴比伦帝国强盛起来,要将耶路撒冷毁灭掉有困难吗?这些学者认为先知弥迦后来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这份预言成了事实。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真正的先知就是从得到 神启示之后,会看到一般人看不见的异象,因此才能提醒人民知道注意往后可能发生的事。而这也就是先知所以经常不被人民喜欢的原因,因为他看到的往往是以后的,更重要的,乃是先知的预言中,经常提出来的是谴责的警语,而一般人所看到的都是眼前的、短暂的,且是比较现实利益的,并不希望听到 神惩罚的信息。
第十一至十三节,这段经文的背景很可能与主前七○一年有关系,因为该年乃是亚述大军进攻耶路撒冷的时候。如果我们读列王纪下第十八章十三至十六节,就会看到这样的记载:
“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亚述皇帝西拿基立攻打犹大的设防城镇,加以占领。希西家派人到拉吉去见西拿基立王,说:‘我错了,请停止攻打吧!我愿意付上你所要求的一切。’皇帝回复要希西家送上一万公斤的银子和一千公斤的金子。希西家把圣殿和王宫宝库里的银子都送过去,又把圣殿门上的金子和包在殿门柱子上的金子都刮下来,一起送给西拿基立。”
这是发生在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也就是主前七○一年。历史学者告诉我们,希西家不仅是要赔上一千公斤的黄金和一万公斤的银子,另外以色列人民还有二十万一百四十六名被掳去当人质。
从亚述帝国来看,那是他们最得意的一刻,可以并吞以色列人民的城市多达四十六个,且俘虏这么多人民当奴隶,又可索取这么高的战争赔偿款,这是多么荣耀的一刻啊!可是,有谁会想到,就在他们最得意的时候, 神出面替祂的子民出气了。如果我们继续读列王纪下第十十八至十九章,就会看到有这样的记载:
“当天晚上,上主的天使进入亚述人的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兵士。第二天天亮,遍地都是尸首。亚述皇帝西拿基立只好撤退,回尼尼微去了。有一天,他在庙里拜祂的神尼斯洛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亚得米勒和沙利色,s杀了他,逃到亚拉腊去;另一个儿子以撒哈顿继承他作王。”
这段经文刚好说明了弥迦书的第十二节所说的,亚述帝国根本就不知道 神的计划,乃是要让它的大军集结在一起,然后好好地惩罚它,因为亚述的皇帝西拿基立对犹大王希西家说,不要被 神所欺骗,说自己可以很轻易地毁灭任何他想要毁灭的国家,他把自己当作像神明一样,这是 神最痛恨的事。
第十三节:
13上主说:“耶路撒冷人哪,去吧!去惩罚你们的敌人!我要使你们强壮,像长了铁角铜蹄的公牛。你们要歼灭许多国家,把他们用暴力抢走的财物呈献给我―天下的主宰。”
这节是先知弥迦传出鼓励的信息,主要目的是要以色列人民必须对 神有信心,因为 神将要成为他们的保护者,使他们像尖锐的武器一样,可以击溃来攻击的任何仇敌。
铁角,这是指尖锐的军队,勇猛无比的意思。
铜蹄,是指彻底毁灭敌人的进攻,甚至可以践踏敌方的军队,如同人在踩踏蚂蚁一样的容易。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有真实的信仰,才能期盼世界和平早日来临。
我们看到先知弥迦传出最美丽的信息,就是述说有这么一天,在 神的指引下,人类将不再有任何战争出现,也不会有民族之间的纠纷。更棒的是大家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的果园中休憩、安详地生活过日子。
坦白说,每次读到这段经文,我都会在心中大声说“阿们”!因为这样的景象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人间仙境之图画,也是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事。
如果你有机会到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去参观,就会看到大厦的入口处就是写着第三节这段诗歌,只不过联合国大厦所用的是以赛亚书第二章四节,经文和弥迦是完全一样。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九日,台湾第一座“二二八纪念碑”在嘉义市落成。这座全台湾第一座纪念碑上有三面碑文,一面写着“二二八纪念碑文”,一面写着“二二八纪念碑建碑经过”,还有一面就是写着我们今天所读的弥迦书第四章三至四节的诗歌,以及马太福音第五章九节:“促进和平的人多么有福啊; 神要称他们为儿女!”全台湾有许多座二二八纪念碑,却只有座落于嘉义市的这座纪念碑上有圣经的经文,为甚么?因为这座纪念碑是咱长老教会积极参与建造的。我是当时建造这座纪念碑的委员之一,当我和其他几位牧长决定要选用弥迦书这段经文时,我第一个考虑到的是这首诗歌中的“葡萄”和“无花果”,这两项水果都是以色列人民的主要水果,但在台湾人的眼中并不是最重要、普遍的水果。为了要使一般咱台湾民众看得懂圣经经文的意义,我曾想过要将之改成“芒果”、“龙眼”,也曾想过要改成“香蕉”,但我又想到这些水果都是中南部的人比较容易有感受,因为“芒果”和“龙眼”这种果树的美和果树遮荫的凉爽,必须身临其境的人才体会得出来。而香蕉虽然也曾经是台湾五○与六○年代农产品输出的代表作物,但却无法让人在香蕉果园中乘凉,因为香蕉不是高大农作植物。而“芒果”与“龙眼”树则是。后来我将“葡萄园”与“无花果树”这两处改成:“人人要在自己的园中、树下,享受太平。”“园中”,无论是花园,或是最近几年来,台湾农业朝“精致”的方向发展,出现许多果园、花园等,因此不论任何样式的园子里,只要是没有战争的日子,都可以享受着太平的喜乐,不会再有因为战争所带来生存的恐惧,这是多么美丽的境界啊!
但要享受没有战争的生活环境,就必须有真实的信仰内涵才有办法得到,否则只能一直停留在“梦境”中空留下想象而已。因为有真实的信仰时,人才会看到自己的贪婪和罪恶,才会想到必须小心谨慎,因为 神是生命审判的主,我们都必须面对 神的审判,不论我们用甚么方式来掩饰自己所犯的罪过,都无法躲避 神对人内心的鉴察,每个人都必须向 神交账(参考。当人有这样的认知时,才会明白谦卑为怀的重要性,才会明白生命真正的主乃是 神,不是我们人自己。有这样的认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纠纷、种族之间的仇恨,才会相对的减少到最低。
二、要对 神有信心,不要怀疑也不要失望, 神所应许的必定会实现。
当先知弥迦在严厉谴责以色列人民之后,他随即也传出 神宽恕、怜悯以色列人民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他让以色列人民知道: 神要再次成为他们的 神,祂要像充满着爱怜的牧者一样,看顾他们,要将失散在世界各地过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民带回家乡。这些信息对那些被掳到外国去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来说,实在是很窝心的信息,对那些生活在痛苦中而呻吟不停的以色列人民来说,有如一支强心剂般注入了生命里,那么令人感到兴奋和雀跃。
我们在读希伯来书时,就会读到希伯来书的作者记录了这段读来令人感触甚深的话:
“有些人拒绝被释放,宁愿死在酷刑下,为要得到更美好的新生命。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也有人被捆绑,被囚禁。还有人被石头击毙,被锯子锯断,被刀剑杀死。再有人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到处奔跑,忍受穷困,迫害,和虐待。这世界不值得他们居留!他们像难民一样在荒野和山岭间流浪,在山洞和地穴里栖身。这些人的信心都有着很不平凡的记录;可是他们并没有领受到 神所应许的。”b―39)
看,信仰有这样的际遇,可说是很大的挑战,但希伯来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这些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对 神的信心,希伯来书的作者劝勉当时生活在罗马帝国迫害下的基督徒,要学习这些就是致死也不改变信仰的人,因为他们是把生命的焦点放在耶稣基督的身上。耶稣基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临终的时候他说将自己的灵魂交在 神手中,这是在表示他对 神绝对的顺服,直到死也没有改变(参考。
圣经一再告诉我们,要对 神有信心,因为 神乃是我们生命的主,祂是生命的创造者,也是生命的祝福者。对 神有绝对的信心,我们才能仰望与 神和好的契机来临,也因为与 神有和好的关系,我们才能勇敢告白说: 神是我们生命的主,我们是 神的儿女,就如同以色列人民告白他们是 神的子民、 神是他们的 神一样。
经文:
在前一讲我有说过,弥迦书第四与第五章都是与“希望的信息”有关系,是先知弥迦传出 神带给以色列人民好的信息。
先知弥迦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与他同一时期的也有一位先知以赛亚,我们在这两位先知的文献中都会看到他们两位传出 神给以色列人民一个极大的盼望,就是将会有拯救者出现在以色列人民当中,带领他们。在以赛亚书第九章六至七节有这样的诗歌:
“有一个婴儿为我们而生!
有一个儿子将赐给我们!
他要来统治我们。
他将被称为:
‘奇妙的导师’,
‘全能的 神’,
‘永恒的父亲’,
‘和平的君王’。
他的王权将继续增长;
他的王国永享和平。
他要继承大卫的王位;
他以公平正义为统治的基础,
从现在直到永远。
上主―万军的统帅决意要成就这一切。”
非常明显的,这样的诗歌说出一个极大盼望的信息: 神要赐给以色列人民一位新的君王来统治他们,这位新的君王和大卫王有极大的关系,更重要的,这位君王是一位“公平正义”的君王。为甚么会这样?原因就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导阶级的人已经失去了公平正义,导致整个社会失序、杂乱无章,人民无法得到伸冤、保护,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民,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先知以赛亚带给人民最大的盼望,乃是有一位君王即将降生在他们当中,这位未来的君王将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君王。在这里,我们读到说这位君王“要继承大卫的王位”,然后,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时候,就会在第十一章一节,看到先知以赛亚继续传出的信息说:
“从耶西的残干上要抽出嫩芽;有一位新王要从他的后代兴起。”
看,这很明显的已经说出这位即将来临的君王乃是大卫家族的后裔,因为耶西乃是大卫的父亲,他的“残干”指的就是他的后代子孙之意。再继续看第四和第五节又这样说:
“他要以公道维护穷人;
他要保障孤苦无助者的权益。
他要下令惩罚罪人;
他要处死邪恶人。
他要以正义治理;
他要以信实施政。”
上述两处诗歌都是被贩卖到外邦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最喜欢吟颂的诗歌,也是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以色列人民寻求生存最大的慰藉,因为这两首诗歌都谈到 神的拯救,就是要赏赐给他们有新的统治者出现。比较特别的地方,可以从这些诗歌看出他们对大卫的怀念,因为大卫王乃是他们认为最公正的一位君王,在以色列人民心目中,他也是 神最喜爱的君王。 神喜爱的君王一定是会遵照 神旨意行事。
同样的,上述两段经文也是今天的基督教会每当圣诞节来临时,经常被引用的经文,基督教会在传扬 神国信息时,也是在告诉所有当今的世界:耶稣基督就是这位被先知以赛亚预言即将来临的君王,他已经来了。只要大家信靠他,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必定会是一个公义、和平的世界。
公义、和平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岂不就是我们在第四章三至四节读到的诗歌中所描述的―民族之间没有纠纷;国际间没有战争;人人都要在自己的园子里享受着太平的生活,生命不再有恐惧。
在我们现在所读的第五章经文中,先知弥迦再次提出这种盼望的信息;他让以色列人民听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所有被俘虏到外国去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都将会被带回故乡,重新享受着和平的生活。这对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盼望,也因为这个盼望,他们即使生活非常痛苦,也没有失去信心,不但这样,他们还会将这样的盼望继续传递下去,让他们的子孙知道:有这么一天, 神一定会实现祂的应许,赐给他们一位公义的君王来带领他们。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段经文的内容:
第一节:
耶路撒冷人哪,团结起来吧!我们被围困了!敌人在打以色列领袖的嘴巴了。
第一节开始就提到耶路撒冷城被围困的事,我在前一讲有说过,这是和主前七○一年亚述帝国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打耶路撒冷的事件有关;当时犹大国王希西家因为听从先知以赛亚的话,而使耶路撒冷城免去一次浩劫。因为 神在夜间差派天使“进入亚述的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兵士”。但在这之前,以色列人民看到整个耶路撒冷城被亚述帝国包围时,那时民心恐惧,领导阶层必定也会出现各样的声音,包括投降敌人、坚持抵抗到底等相对的论调都会出现。先知弥迦在这里传出的声音是要大家“团结起来”,要他们听从 神的声音,不要对 神失去信心。
“敌人在打以色列领袖的嘴巴”,这句话意思是指亚述在羞辱以色列人民及其领袖的意思。我们台语就有这样的形容词说“啄腼”(sian chhui-phoe),意思就是当众羞辱之意。列王纪下第十八章二十二至二十五节所记载的亚述大将对希西家王所说的话,就可看出亚述的将军怎样羞辱以色列人民:
“也许你们要说,你们所倚靠的是上主―你们的 神。可是,希西家不是摧毁了他丘上的庙宇和祭坛吗?他不是吩咐犹大和耶路撒冷人民只准在耶路撒冷祭坛敬拜那位上主吗?现在我以皇帝的名义跟你们打赌:如果希西家能找出两千骑兵,我就送他两千匹战马!其实,他连亚述军队中最小的军官也比不上,他还妄想埃及送战车骑兵来援助他!他以为我没有上主的帮助就来攻打他,毁灭他的国家吗?上主亲自吩咐我来攻击他,并毁灭他这地方。”
看,这段经文很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亚述军队的司令官是多么地嚣张和狂傲,根本就不把犹大王希西家放在眼中,他把希西家王说成“连亚述军队中最小的军官也比不上”,且说这话是当着希西家王所差派的三个使者面前说的,这等于是在“洗希西家王的脸”一样,羞辱得非常彻底。
第二节:
2上主说:“以法他地区的伯利恒啊,在犹大诸城中,你是一个小城,但是我要从你那里,为以色列选立一位统治者;他的家系可追溯到亘古。”
这一节经常在圣诞节的节期中被引用,来描述伯利恒这个小小村镇因耶稣基督降生而变得重要。马太福音第二章六节记载那几位东方的博士在回答希律王询问有关耶稣基督降生之地时,就是引用这节经文的。大卫王就是以法他人,以法他是属于犹大支族的地区,而伯利恒则是在这地区的一个小小村落。
以法他,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指“多产的”。这个地方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多产”了甚么特产,而是因为大卫王就在这个地方出生(参考,后来又因为耶稣基督降生在伯利恒这个小村落,更使得以法他这个地方名气大为增加。
人喜欢看“大”的样式、“多”的数字,但在 神眼中却不是这样;当人看为壮观、众多的时候,在 神眼中可能连瞧一眼也瞧不上。在创世记第十一章所记载的巴别塔故事就说明了这个事实。 神可以用人看为最卑微的人来拯救人,大卫就是当时连他自己的父亲也觉得并不是甚么大器之材料,更不用说以色列军队看了都会胆寒心惊的巨人歌利亚(参考,但大卫战胜了歌利亚,就像他对歌利亚说的:“你来打我,是用刀、矛、标枪,但我打你是奉上主―万军统帅的名;他就是你所藐视的以色列军队的 神。”人看外表, 神看的却是人的内心。
耶稣基督就是出生在伯利恒这个小小村落中的卑微马房里,而成长在连拿但业也十分看轻的拿撒勒这个小村镇。可是,降生在这样卑微之处的耶稣基督,人类整个历史却因为他而改变了,且还持续在改变中。
第三至五节a:
3所以,上主要把他的子民交给他们的敌人,直到那快生产的妇人生下儿子。然后,他的同胞要从流亡的地方回来,跟其余的以色列人结合。4他来临的时候,要像牧人照顾羊群;他要以上主所赐的大能、奉上主―他的 神的威严统治他的子民。他的子民要安享太平,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承认他的伟大;5a他要带来和平。
第三节我们看到先知弥迦清楚地表明,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有苦难,是因为 神的缘故,因为祂把以色列民族交给他们的仇敌。为甚么 神会这样做?如果我们读先知的文献,就会明白会有这种情形发生,乃是因为 神要惩罚以色列人民离弃祂的教训的缘故。 神用以色列人民的仇敌来惩罚他们,一直到 神差遣的拯救者来到为止。这也就是为甚么先知文献中经常会出现预言将来会有拯救者出现的原因。这里是用“生产的妇人生下儿子”,先知以赛亚则是预言说:“有一个婴儿为我们而生!有一个儿子将赐给我们!”或是在第七章十四节所说的:“主要亲自赐给你们一个记号:有闺女要怀孕生子,并要给他取名‘以马内利’。”这样的预言,表明的乃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是新生命,是重新创造的生命。
先知弥迦认为这些流亡或是被掳到外国去的以色列人民,将因为 神的拯救,重新得到机会回来聚集在一起,他们必定会有新的生命观和生活的态度。这种重新开始的样式,在使徒保罗的观念中,就如同他给基督徒所下的一个新的意义一样,他说:“无论谁,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旧的已经过去,新的已经来临。”
第四至五节,这节再次引用牧羊人和羊群之间的关系来表明,这位即将来临的拯救者,对属于他的子民的态度,就像一个好的牧者仔细地照顾他的羊群。
由于以色列民族是游牧民族,因此,牧羊人和羊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以色列人民最喜欢用来表明他们和 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神是他们最好的牧者,他们就是 神最喜爱的羊群(参考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大卫王最出名的诗歌就是诗第二十三篇,这首诗歌一开始就说:“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无缺乏。”没错,好的牧者不会让他的羊群有欠缺,也不会让他的羊群受到伤害,就像这首诗歌第四节所说的:“纵使走过阴森山谷,我也不怕灾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用杖领我,用棍护我。”杖与棍,都是牧羊人必备的工具,用来防御野兽攻击羊群。
这里所用的“太平”、“和平”,意思除了指没有战争之外,也表示着“繁荣”。可以理解的,这种繁荣是和经济有密切关系。早期社会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国际贸易之类的事务,因此繁荣必定和自然界的风调雨顺有分不开的关系,有风调雨顺的日子,人们所播种的五谷就会生产,羊、牛等牲畜才能找到青翠的草地。这样的景况,必然使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大大提升,人口滋生遍地。就像出埃及记第一章七节作者描述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寄居的日子之景况:“他们的后代,就是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很快,又多又强盛,遍及埃及全境。”因为以色列人是居住在埃及最肥沃的地方―歌珊。
第五b至九节:
5b当亚述人侵占我们的领土、冲破我们防线的时候,我们要派最强的将领跟他们作战。6这些将领要以军力征服亚述―宁录地。当亚述人侵略我们的国土时,他们会解救我们。
7在万民中,那些劫后余生的以色列人要像上主降下来的露水,像滋润草木的甘霖。他们倚靠 神,不倚靠人。8在列国中,以色列残存之民要像猛狮在森林猎取食物,像幼狮冲进牧场摧残群羊,谁也不能抵挡。9以色列要征服敌人,毁灭他们。
将穷兵黩武的国家给予挫败,这是先知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信息(参考以赛亚书第十三至二十四章,耶利米书第四十六至五十一章,以西结书第二十五至三十二章,)。但 神并没有给予祂的选民以色列人民有特权,除非他们有真实悔改的心,否则, 神对以色列人民邻近国家的惩罚,也同样会用在以色列人民身上。
在第五至六节经文中,特别指出亚述帝国将会受到惩罚,主要原因在于亚述的将领恃兵而骄,他们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毫无敌手可对抗,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更严重的,还用藐视言语讥讽以色列人民所敬拜的 神。圣经告诉我们,一个人之所以兴旺,是因为 神祝福;同样的,一个国家强盛,是因为 神要重用它。不是人可以做甚么,也不是一个国家自己有甚么能力,而是因为 神要拣选人、民族或是国家来完成祂拯救的计划。这也就是先知以赛亚传出 神的信息所说的:
“上主说:‘我要惩罚这世界,责罚邪恶人的邪恶。我要终止骄傲人的骄傲,贬低残忍自大的人。’”
看,这非常清楚, 神最厌恶的对象,就是那些骄傲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乃是心中没有 神存在的人,甚至更严重的,乃是往往以为自己就是 神呢。先知以赛亚就曾指出巴比伦帝国的皇帝有这样的心态(参考。
再者,我们从这两节经文也看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当 神要拣选人或民族、国家的时候,并不是看那对象是否壮硕、强大,我们从圣经学习到的教训是:只要有 神出手扶持,即使是最软弱的,也会变成最刚强的。圣经告诉我们,当先知撒母耳被 神差遣去拣选以色列人民第一个国王扫罗的时候,扫罗听到先知撒母耳说以色列人民渴望他出来带领时,他是这样响应先知撒母耳而说了以下的话:
“我属于便雅悯支族,是以色列中最小的。我家又是这支族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家。你为甚么对我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以色列民族在当时整个中东地带族群中,乃是非常弱小的一支,但 神却要拣选它、重用它。先知以赛亚就有这样的诗歌:
“上主说:
以色列,我的子民哪,
你虽弱小,也不用害怕。
我是救赎主―以色列神圣的 神;
我要帮助你。
我要把你当打谷机,
装上又新又利的齿;
你要打碎山岭,毁灭它们;
你要打碎小山,使它们成为灰尘。
你要把它们簸扬起来,让风吹散,
让巨风把它们刮走。
但是你要欢喜,因为我是你的上主;
你要赞美我―以色列神圣的 神。”
我们知道在当时亚述帝国是最强盛的国家,但是 神却要派出更强悍的军队打败它。任何软弱的军队,只要是出自 神的拣选,都将会变成为最坚强的队伍。
第六节的“宁录地”,这是指亚述的意思。
第七至九节说出以色列人民将来荣耀的景象,也就是 神拯救临到以色列人民身上的情景。这里特别提到“劫后余生”的词句,我说过这个词句一再在先知文献中出现,指的对象就是那些尚且活着的以色列人民,特别是那些被掳到外国去当奴隶受苦而知道悔改的以色列人民, 神将要拯救他们,并且要让他们变成最坚强的一支队伍。
先知弥迦在这里用“露水”与“甘露”来形容 神的恩典。我们知道以色列人民乃是游牧生活。在他们四处逐草而居的生活中,最期盼的就是露水或是天降甘露。因为有“露水”与“甘露”不断,就不怕干旱而导致草原枯干。只要有“露水”与“甘露”不断出现,他们就可以安心放牧牛羊牲畜,生活就没有挂虑。因此,“露水”与“甘露”表示的意义就是 神最大的祝福。
第八节的“猛狮”原本是用来形容亚述、埃及、巴比伦等帝国的(参考,现在则是用来形容以色列人民。
我们知道这样的信息对那些在面临亡国威胁中的以色列人民是相当大的鼓励,特别是在主前七○一年,当亚述皇帝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城外,用那极为藐视的语句说以色列的国王连亚述最小的军官也比不上,甚至说要让以色列人民“吃自己的粪,喝自己的尿”,这样的话怎能听得下去呢?这样污蔑到极点的话,怎能吞得下去呢?这就像台语俗话所说的给予“洗面”,意思是极尽一切侮辱之能事。但就在这时候, 神亲自差遣祂的天使出来替以色列人民出气,这些天使在夜里进入亚述军营中杀死了军队多达十八万五千兵士,这是多么令人想象不到的神迹啊!但事实是发生了。
第十至十五节:
10上主说:“那时,我要夺走你们的军马,摧毁你们的战车。11我要毁灭你们境内的城市、拆除所有的城堡。12我要消灭你们的巫术,不留下一个占卜的。13我要推倒你们的偶像和石柱;你们不再拜自己手造的东西。14我要拆除你们境内的女神像,毁灭你们的城市。15我要在烈怒下报复不服从我的列国。”
这是一段显然和前段经文完全不相同的内涵;在前段我们已经讨论过, 神要使以色列残存的子民得到最大的力量,可以击退任何来攻击它的仇敌,特别是亚述帝国。以色列人民会勇猛如同饥饿的狮子一样。但在这段经文中, 神却要把以色列所拥有的一切军事装备都拆除掉,主要原因只有一点:一个国家的生存并非倚靠军事武力,也不是在坚强的国防军备,而是在倚靠 神的带领,这点一直是圣经的教训。人喜欢用军事装备来炫耀国家的力量,圣经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虚假的现象,真正使人的心得到安宁的,都与这些没有关系,而是来自 神的话语(参考。
第十二至十四节特别提到一个基本观念:虚假的信仰才会使人相信那些虚无的东西,就是军事武力、经济能力、学识、财力、外交政治等等。我们看到先知弥迦特别提到“巫术”、“占卜”、“偶像”、“神像”等等,这些都在说明人在信仰上错误的行为表现。在当时,盛行的“巫术”、“占卜”、“偶像”、“神像”等崇拜行为并不是只有在其他民族中,而是在以色列人民中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才是引起 神极大愤怒的原因。我们在先知文献中几乎都会看到谴责以色列人民离弃 神去拜偶像的错误行为,甚至更严重的,竟然去相信“巫术”和“占卜”的事。摩西在以色列人民要进入迦南地之前,曾严厉地警告他们绝对不可以这样(参考。
但是,以色列人民似乎没有将摩西传达 神的话语记住在心里,他们还是这样。先知以赛亚就曾严厉的警告他们说:
“有人求你们,要你们问问那些口中念念有词的巫师和算命先生;他们要说:‘人总得向各色各样的鬼魂请教,为活人求问死人呀。’
你们要这样回答他们:‘要听 神的教诲和法律!切不可听从巫师和算命先生;他们所说的话对你们毫无益处。’”
把生命的主宰 神给摆一边,却把生命交托在那些自己也是人,也没有把握自己生命的算命、占卜者的身上,这可说是非常愚蠢又违背信仰的行为。特别是去询问鬼魂这样的行为,正好表示人对生命的认知非常肤浅。因为如果鬼魂能解决人的问题,它就不会死亡。圣经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引:我们生命的主宰是 神,祂是创造一切万物的主,我们要寻求的是祂的指引,而不是这些虚假的宗教行为。
第十五节,先知弥迦提到 神所要惩罚的对象,不仅是违背祂旨意的以色列人民,也包括所有拒绝听从祂旨意的人民和国家在内。换句话说, 神的审判是公正的,不会偏袒的。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段经文带来的信息:
一、只要有 神在我们生命里,最卑微的,也将成为最伟大的。
先知弥迦传给以色列人民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在卑微的伯利恒城将会出现一位伟大的统治者,这位统治者将要把那些流亡到各地的以色列人民寻找回来,并且会像一位尽心的好牧者来带领他的羊群,他要为以色列人民带来永久的和平。
在最卑微的村落会出现最伟大的统治者,在最卑微的好事上也会成就生命的大事,类似这样的例子圣经中可以继续举出许多,都在表明一个基本的信仰认知:有 神在我们当中,就算是最卑微的,也是最伟大的。
我们看到新约福音书特别提起耶稣基督降生在伯利恒城,且是降生在马房之处,成长在连以色列人民都瞧不起的拿撒勒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参考。我们也在福音书中看到耶稣基督的教训中所说的:为最微小的人所做的好事,就是为他做的(参考。他甚至告诉门徒们,说:“那为我的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那接待我的,就是接待差遣我来的那一位。你们当中谁是最微不足道的,谁就是最伟大的。”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只要是为 神所做的事,在人看来最微小的、卑贱的,也将是最伟大的、贵重的。
人喜欢看外表的事物,包括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力量的强弱等,但基督教信仰让我们知道:所有这些若不是有 神的祝福,也都将成为泡沫,很快就会消失,只有在 神祝福下的事物才会达到永远。
自今年元月开始,我在查经班呼吁参加的人每个月奉献两百元支持原住民弱小教会的事工,我也在许多地方喊出这样的信念,我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小看一件卑微的好事,更不小看每个月区区两百元的奉献,只要我们能以真实谦卑的心奉献,在 神祝福下必定会成全祂拯救的大事。
同样的,不要小看每个礼拜日带你幼小的儿子、孙子来参加礼拜天在咱教会开办的儿童主日学,这样微小的事你能做到,我深信 神国的福份就离你越来越近。如果你能够提早一个小时到教会来参加成人主日学,我也深信咱教会就会更活络,福音的事工就会更兴旺起来。
二、我们生命的倚靠不是人,也不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宗教行为,而是来自生命的主―万物的创造者 神。
圣经告诉我们 神最厌恶的事,就是看到人去占卜想了解生命的问题,去问巫师、算命的,想明白生命的未来,甚至询问鬼魂想了解生命际遇中所经历到的事等,这些行为都是 神最不喜欢、最厌恶的行为。我们从圣经中一再看到这样的警告,不仅在旧约圣经中,连新约使徒保罗的时代也一再告诉信徒必须要“长大成人”,不要再“像小孩子,中了人所编造巧妙的诡计,随着各样学风飘来飘去”。
以色列人民的经历给我们很好的例子;他们经历了亡国且多次接近灭族的惨痛经历之后,才使他们的信仰逐渐提升上来。他们将这样的信仰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主要原因就是要提醒他们后代子孙,不要再重蹈祖先所行的覆辙,若是没有这样的一再提醒,以色列民族是否还能继续存在就没有人有把握了。
我已经好多次提醒大家,我们生命的主是赏赐生命给我们的 神;祂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生命主宰。因此,要明白生命的问题,就是要问 神,不是问那些算命、占卜、行法事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原则,不要疏忽。
台湾社会在信仰态度上经常会有很怪异的行为出现,包括连赌博都会找神明来参与,像过去的“大家乐”、“六合彩”,直到今天的“公益彩券”等,都会看到媒体报导哪间庙宇有民众去寻求“明牌”,甚至有不少神明遭到它们的信徒“休弃”,原因是没有提供可中大奖的明牌号码。我们也经常看到有民众听信算命的人指引生命的方向,有的人会问和甚么生肖的人结婚会比较幸福。这个月是台湾民间习俗信仰中所谓的“鬼月”(农历七月),结婚的人很少,料理亲人出殡的事更少,原因都与传说中的地狱鬼门大开有关,但同样居住在这块岛上的我们这群信耶稣基督的人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如果真的有这种事,借着信耶稣基督可以消除这种事和对生命的恐惧,就更应该赶紧来信耶稣基督才对,生命就可以驱逐恐惧了,不是更好吗?其实,在所有这些疑虑中,就像圣经作者告诉我们的:“有了爱就没有恐惧;完全的爱驱除一切的恐惧。所以,那有恐惧的就没有完全的爱,因为恐惧和惩罚是相关连的。”没错,真正的问题就在缺少真实的爱心,才会经常担忧鬼魂来找麻烦,或是担忧和某种生肖的人结婚不会幸福。也只有贪心的人才会找神明出中奖号码发大财,这样的人是贪心的人,基本上他们心中并没有真正敬畏神明的心,因为心中真有神明信仰的人会明白:生命的倚靠并不是在财富,而是在真正的神的带领和庇护。
说到这些,很快就会想起最近所发生民进党某位郑姓立法委员事件;他因为与助理王小姐有不寻常关系,甚至传出有“养小鬼”的行为。台湾社会为甚么很流行这种询问“巫师”、“算命”,以及“养小鬼”的行为?原因就是心中没有真实认识生命的主,没有创造生命的 神的信仰。
我很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提起,希望大家都会醒悟,不要听信那些千奇百怪的宗教行为,因为听信那些不但对我们的生命没有帮助,只会带来更多的恐惧与不安。唯有更敬虔的回到生命的主 神面前,向祂祈祷,与祂交谈,跟祂保持密切的关系,则我们即使在困境的生命际遇中,也会得到力量,因为 神就是我们生命最大的倚靠。
经文:
就像我第四讲已经说过的,弥迦书第四至第五章是很特别的两章经文,因为这两章都是提到有关 神带给以色列人民“希望的信息”。我也说过“希望的信息”乃是先知文献很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有 神严厉的惩罚,但也有 神赦免的恩典随之而来。惩罚,这是为了要让以色列人民知道悔改。当 神要施行祂的惩罚时,那表示 神容忍已经到极大的极限了,如果再继续容忍下去,不但对整个祂的子民没有帮助,反而有害。但 神也是个慈悲怜悯的 神,就像诗人所说的,祂不会永怀忿怒,也不按照我们的罪过惩罚我们(参考。因此,当人在经历惩罚的痛苦中悔改时, 神会随即施行祂拯救的恩典,并且让那些在苦难中的子民得到生命新力量,重新建造新的社会秩序。这也就是第四章三至四节所说的:
“他要解决民族间的纠纷,
排解列强的争端。
他们把刀剑铸成犁头,
把枪矛打成镰刀。
国际间不再有战争,
也不再整军备战。
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园中,
在无花果树下,享受太平;
没有人会使他们恐惧。”
我们可以想想看,这个世界若是没有战争,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没有国家需要将钱用在整军备战上,则每个国家、民族都会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在社会福利和社会建设上,大家不用担心最年轻且最有生产力的青年需要去服兵役,而是去社会的每个角落帮那些需要他们帮助的人,这样的社会、国度就算不是“人间天堂”,看来也很接近了吧。可惜的是,自有人类以来,战争、彼此残杀的镜头从来不曾消失过,反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杀害的手段是越来越残酷,所谓“生化”战争的手法越来越新颖,有时听了都令人发指。
我以一九九○年代发生在南斯拉夫的内战为例;那就是塞尔维亚军队集体强暴波斯尼亚省内的民族,特别是克罗埃西亚族人有多达两万民的妇女遭到塞尔维亚军队强暴。请注意,这些塞尔维亚是属于基督教东方正教的信徒。但他们强暴的对象就是属于少数的克罗埃西亚族人,而他们都是属于回教的信徒。而强暴的手法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们在南斯拉夫联邦内,所遇到的任何克罗埃西亚妇女,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妇女,而下这道命令的,就是当时的指挥官也是塞尔维亚总统米诺塞维奇,他给的理由就是要“种族净化”。我们知道,军人若是在战场上抗命,换来的结果就是当场枪毙。因此,几乎所有的兵士都得依照军令执行。米诺塞维奇下这个“种族净化”命令,就是想让这些妇女生下来的孩子,成为克罗埃西亚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后裔而无法想到独立的事。想想看,这是甚么思想?用强暴的手段想要让另一个民族与他们无法脱离关系,这是甚么信仰啊?但却发生在信奉耶稣基督的塞尔维亚人身上,这是多么没有见证的事啊!
我经常在想一件事:如果信仰不能帮助我们对人生命的尊严多一点尊重,多一份疼惜,这样的人就是在污辱信仰。不但不能见证信仰,相反的,乃是在污蔑人所信仰的对象。
这也是为甚么在一个没有战争社会中长大的人,他对生命的认知必定会和经常发生战争之地的人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不同乃是: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中长大的孩子,他知道应该尊重生命,也会知道疼惜他所居住的生活环境。相对的,一个经常在有战争发生的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他想到的就是怎样求生存。别人的死与活已经不是他最大的考虑,更不用说甚么生态保护之类这样的名词了。
先知弥迦在第四章提出一幅美丽的世界蓝图,然后在第五章又接着预言着那些被掳到外国去当奴隶的以色列人民,将会有如同甘露、雨水一般降临在自己那原本干渴的土地上,滋润着草木和牧场,不但如此,他们将会成为相当茁壮的族群,不会再有任何敌人来侵犯他们。没有人会再去想要寻求那些虚假的神明指示生命的方向,因为大家都清楚知道:真正的 神,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耶和华 神;祂曾带领他们的祖先从为奴的埃及地出来。
现在我们所读的弥迦书第六章,这一章和第七章等这两章可说是弥迦书的第三部分。在第六章,我们看到先知弥迦将信息带回到原本对以色列谴责的言论。他提出几则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错误行为,特别是那些社会领导者,犯错的情景更严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二节:
你们要听!上主在控告以色列。
上主啊,起来吧!提出你的指控,让大山小山听听吧!
2群山哪,大地永固的基石啊!你们要听听上主的控告!上主要指控他的子民,控告以色列。
这段经文又让我们看到圣经提供给我们一个很特别的景象,就是 神开法庭审判那些背离祂旨意的子民。例如大家甚为熟悉的就是约伯记,在第一章六节就写着说:“有一天,天上的神子们侍立在上主面前,撒但也在他们当中。”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们看到 神就像一个审判官坐在正中间,两旁都是证人(参考。诗的诗人也这样歌颂着说:
“我们的 神要来临,并非默默无声。
他的前面有烈火;
他的四周有暴风。
他传唤天地作证人,
为要审判自己的子民。
他说:召集我忠贞的子民到我这里来,
就是那些用牲祭跟我立约的人。
诸天宣布 神的公义;
神自己是审判者。
神说:我的子民哪,听,我要发言;
以色列啊,我要控告你。
我是 神,是你的 神。”
神在天上召开“天庭会议”,诗人这样说:
“ 神主持天庭的聚会;在诸神的会议中行判断。”
类似这样的文献也出现在先知以赛亚的作品中,例如以赛亚书第一章二至三节说:
“天哪,地呀,都来听!我―你们的上主这样宣布:我亲自扶养带大的孩子竟然背叛我。牛认识主人,驴知道主人喂们的槽,我的子民以色列却不认识我;我的子民甚么都不明白。”
先知以赛亚说 神要呼吁天与地作证,控告祂的子民以色列背叛的行为。 神就像一位审判官在审问祂的子民,也像一位检察官,在控告那些违背与祂立过约的人。先知弥迦也以这样的场景来描述说, 神要以祂的创造来作证人,因为在这些受造物中,最坚定不移的就是大小山丘和大地。而被告的对象就是以色列人民。
再者:用天地来作证指控以色列人民,主要是因为“天地”乃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在这空间中, 神非常清楚所有的人的一举一动。 神并非随意指控,而是有明确证据可以作证的,因为以色列人民拿石头雕刻的偶像当作神明,也拿木头作神明供奉着,而这些石头和树木就是在山丘和大地上, 神随时可以传唤它们当作证人来控告以色列人民的恶行。
第三至五节:
3上主这样说:“我的子民哪,我有甚么对不起你们的吗?我曾使你们厌烦吗?尽管说吧!4我从埃及把你们带出来,从奴役的地方把你们拯救出来。我派遣了摩西、亚伦、美莉安去领导你们。5我的子民哪,要回想当时摩押王巴勒的阴谋和比珥的儿子巴兰回答他的话;要回想从什亭到吉甲那段旅程所发生的事。回想这一切,你们就明白我所做的都是为了拯救你们。”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也非常清楚是与出埃及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在圣经中,圣经的作者经常提起出埃及的历史,例如:诗第七十八篇、一○五篇、第一○六篇;以赛亚书第六十三章十一至十三节;耶利米书第二章六节;以西结书第二十章五至二十四节;何西阿书第十一章一节、第十三章四节,阿摩司书第二章十节、第三章一节等等,这些经文都在述说一件重要的历史事实: 神曾带领以色列人民的祖先走出埃及为奴之地。这些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述说这件史实,主要目的都是要唤醒以色列人民明白,当年若是没有 神亲自带领他们的祖先出埃及,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民族。换句话说:今天以色列人民还能存活着,就是因为当年 神亲自出手带他们出埃及的缘故,否则他们早就死在埃及了。因为他们在埃及为奴的时候,曾“向 神求救,呼求他帮助他们脱离苦役”的生活,“ 神听见了他们的呻吟,记起他曾与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约。他看见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境况,非常关心他们。”这也帮助我们看到一件事:与 神立约, 神永远记得,因为与 神立约,是立生命的约。这生命的约甚至可以延续到后代子子孙孙(参考。
第五节a句提到有关摩押王巴勒和比珥的儿子巴兰的事件,这是记在民数记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主要内容是在述说摩押王巴勒,因为想要打击以色列人民,使他们无法顺利进入迦南地居住,就想尽办法要用钱贿赂先知巴兰,要他诅咒以色列人民,好让摩押人能打败以色列人民。但我们知道,真正的先知并不是用钱可以贿赂的,因为真正的先知乃是只传达 神给他的信息,否则就不是忠实的先知。就像先知米该雅所说的:“我指着永生的上主发誓,上主对我说甚么,我就说甚么。”
第五节b句提到“从什亭到吉甲所发生的事”,这段历史背景可以参考约书亚记第三至第四章,这段经文记在一件很类似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经过红海的神迹,就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走过约旦河,虽然当时因为遇到涨潮,但当祭司们抬着约柜走在前头,当他们的脚一入水,湍急的约旦河的河水就随即停止流动,河水从中间分开来,使以色列人民能顺利走过“约旦河中间的干地”。然后约书亚带领全体以色列人民过约旦河之后,立刻在耶利哥城东边的吉甲扎营,并且从约旦河取了十二块石头,就在吉甲这地方竖立了石碑,然后告诉以色列人民说:
“将来,你们的子孙问起;这些石块是记念甚么的,你们要告诉他们,以色列人曾走过没有水的约旦河河床。上主―你们的 神使横在你们前面的约旦河干涸,直到你们都走过去,正像他当年使红海干涸,让我们走过去一样。由于这件事,天下万民都会知道上主的能力强大,而你们更要永远敬畏上主―你们的 神。”
这段经文很清楚,就是与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走过旷野,以及经过约旦河,然后准备进入迦南地的第一个城耶利哥之前所发生的事件有关,发生的地点就在吉甲。
另外,我们也在约书亚记第五章看到吉甲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约书亚带领所有的以色列人民施行割礼,并且也是在吉甲扎营的时候,他们在“耶利哥平原守逾越节。第二天,他们第一次吃到迦南的土产:有烤的麦穗和无酵饼。那天,吗哪停止降下,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吗哪了。从那时开始,他们吃迦南地的出产。”
从上述两份资料,我们看到吉甲对以色列人民来说是个相当熟悉的历史经验,他们除了割礼,也开始停止已经吃了长达四十年的吗哪,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件历史大事啊!可见吉甲对以色列人民来说,是相当富有历史意义的一个所在地。
第六至八节:
6我该带甚么礼物来见上主呢?我该怎样来敬拜天上的 神呢?我带最好的小牛作烧化祭献给他吗?7上主会喜欢我献上成千只的公羊,或上万道河流的橄榄油吗?他会喜欢我献上长子来替我赎罪吗?8不!上主已经指示我们甚么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张正义,实行不变的爱,谦卑地跟我们的 神同行。
我们可以说这段经文是弥迦书最重要的一段经文,特别是第八节经文,可说是整本弥迦书的中心经节。这段经文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有信仰认知上很好的教育作用。
先知弥迦在这里提到在信仰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不要想以奉献来取悦 神, 神所喜爱的事,乃是人以真实的心,确实去执行 神的教训。
如果我们注意读圣经,就会发现先知的文献中,这样的教训一再出现,例如:
“撒母耳说:
上主喜欢甚么呢?顺从他呢?
还是向他献烧化祭和祭物呢?
顺从比祭物更好;
听从胜过献上最好的的羊。”
当大卫王犯罪后,在他所写的诗歌中也有这样感慨的话描述 神所喜爱的礼物就是:
“你不喜欢牲祭,不然我就供献;
你也不要烧化祭。
神啊,我献上的祭是忧伤的灵;
忧伤痛悔的心,你不拒绝。”
另一位诗的诗人也这样写着说:
“你不要牲祭和供物;
你不要烧化祭和赎罪祭。
你却赐给我聆听的耳朵,
所以我回答说:我在这里。
你对我的指示都记在法律书上。
我的 神啊,我多么乐意遵行你的旨意!
我把你的教训谨记在心里。”
我们看先知以赛亚怎样谴责以色列人民严重的错误认知,以为献祭很多的牲祭品给 神,就会引起 神的喜悦而祝福他们,他说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他说:
“难道你们以为我喜欢你们所献的许多祭品吗?我不希罕你们献烧化祭的羊和肥畜的脂肪;我讨厌你们献的牛、羊,和山羊的血。你们敬拜我的时候,谁叫你们带这些牲畜来呢?谁叫你们拉们来糟蹋我的圣殿呢?我不要你们那些毫无意义的祭礼;我不要再闻你们所烧的香;我受不了你们月初的祭礼、你们的安息日,和你们的宗教聚会;那些礼拜都因你们的罪而失掉了意义。我实在讨厌你们月初的祭礼和各种宗教节期;它们成了我的重担,我不愿再背负了。你们举手祷告,我不听;不管你们有多少祷告,我都不听;因为你们双手沾满了血渍。”
另一位先知耶利米也这样传出 神的话说:
“我领你们的祖先出埃及的时候,我并没有命令他们献烧化祭或其他祭物。我只命令他们听从我;这样,我就作他们的 神,他们作我的子民。我要他们遵行我的道路;这样,他们就会万事顺利。”
再看看先知何西阿是怎么说的,他传出 神的话说:
“我要求的是坚定的爱,不是牲祭;我要我的子民认识我,不要烧化祭。”
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类似这样的教训很多,但好像大家甚少认真思考这样的教训,总是喜欢在奉献的事上多加着墨,特别是传道者,这是不正确。其实,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 神的赏赐。 神赏赐给我们许多才能、财富,并不是用来独善己身,是用来与需要的人分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更多人认识 神的爱和救恩,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节提到 神真正喜爱的礼物就是“伸张正义,实行不变的爱”,以及用谦卑的心跟 神同行。这也是我已经说过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义,那个社会一定会混乱、不安,很快就会灭亡,甚至不用敌人来攻打,自己就会乱得鸡犬不宁而导致整个社会瓦解。古代如此,今天的时代也是一样。没有公义的社会,就不会有长久安定的生活。
如果我们要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基督教所要见证的 神,那么用诗第一○三篇八至十二节的诗歌来表达是非常贴切的。这段诗歌是这样写的:
“上主慈悲仁爱,
不轻易发怒,满有不变的爱。
他不长久责备;
他不永怀忿怒。
他不按照我们的罪过惩罚我们;;
他不因我们的过犯报应我们。
天离地多高,
对敬畏他的人,他的慈爱也同样宏大。
东离西多远,
他使我们的罪离开我们也那么远。”
先知约拿就是以这首诗歌来形容 神怎样恩待犯罪甚重而悔改被宽恕的尼尼微城的人民(参考b)。
谦卑的心与 神同行,这是先知弥迦提出的第三个重要信仰态度。基本上可以这样了解:一个人若是知道谦卑,心中自然就会有 神。相对的,心里骄傲的人,就是心中没有 神的人(参考。如果我们认真思考耶稣基督传扬“ 神国”福音的信息,主要的意义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必须要尊主为大。这就是 神国最重要的信息中心。
先知弥迦之所以会提出这么严厉的说词,是因为当时以色列的许多贵族、王公、高级官员们,想用这种庞大且看起来隆重的国家祭典礼仪来掩饰他们的罪行,因为他们经常欺负那些贫困软弱的人民。如果我们看先知阿摩司的作品,就会更清楚当时这些王公贵族的所作所为,在 神眼中是多么地恶劣。
第九至十六节:
9敬畏上主是明智的。上主向城里的群众说:“聚集在城里的群众啊,你们听吧!10邪恶人家里的财物是以不诚实的手段得来的。他们使用两样的天平和升斗,这是我所憎恨的。11我怎能宽容使用两样天平和法码的人呢?12城里的有钱人剥削穷人,居民都是骗子。13因为你们的罪行,我已开始打击你们,使你们受重伤。14你们吃,却吃不饱,肚子仍然是空的。你们抢夺东西,却保不住;因为你们抢出来的,我要以战争毁灭。15你们播种,却没有收获;你们榨橄榄油,却没有机会使用;你们酿酒,却享受不到。16你们仿效暗利王和他儿子亚哈王的恶行,继续他们的政策。所以我要使你们衰败;人家要藐视你们,侮辱你们。”
第九节开始就说“敬畏上主是明智的”这句话,我们一点也不陌生。箴的作者就一再强调说:“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就是明智。”参考这句话的用意就是在告诉所有的以色列人民,有智慧的人,知道生命来自 神。一个人若是疏忽了 神,等于在藐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的愚蠢。
第十至十五节很清楚指出这些以色列贵族们怎样欺负贫困的同胞,他们以为没有人知道,其实,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 神的缘故,以为连 神都不会在意他们为非作歹的行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先知弥迦能够传出他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就清楚地说明 神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恶行;包括他们用两种不同的法码、天平诈欺别人,像先知阿摩司所谴责他们所做的是“抬高物价,用假法码和小升斗欺骗顾客”一样。而更恶劣的行为莫过于是这些贵族经常“找个无法还债的穷人,用一双凉鞋的价钱把他买下来作奴隶”,这种行径看了实在会令人发指。先知弥迦指出他们从不诚实得到的这些财富,都将因为战争而消失,因为 神要用战争来毁灭所有的这些东西。这使我很快想起一九七二年发生在越南的景象;当北越共产党的军队进入南越首府西贡的时候,许多有钱人惊慌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财富为他们带来的不是福气,而是把他们送进劳改营的证据。
第十六节提到两个以色列的王,其一是暗利,他是在主前八八五年至八七四年担任国王,而他的儿子就是亚哈,是在主前八七四年至八五三年担任以色列的王。在列王纪作者的笔下,这两位父子是非常恶劣的。列王纪的作者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暗利王:
“暗利比他先前所有的王犯了更重的罪,做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他像耶罗波安一样,不但自己犯罪,又使以色列人犯罪,拜偶像,激怒了上主―以色列的 神。”
大家一定对亚哈王不会感到陌生。他最出名的两件事,一是自己养了四百五十名的巴力祭司,然后在迦密山上与先知以利亚斗力,结果失败了,他的这些祭司全都被先知以利亚率领的民众杀死(参考列王纪上第十八章)。另一件事是记载在列王纪上第二十一章,就是有关他和他的妻子耶洗碧用流氓作假证,害死农人拿伯,夺取了拿伯葡萄园的事件。列王纪的作者是这样形容亚哈王:
“亚哈犯罪,做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比他先前任何一个王更甚。他犯了像耶罗波安王一样的罪还不够,更娶了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耶洗碧,并且拜巴力,他在撒马利亚为巴力建造一座庙宇,又筑了一座祭坛安置在庙里。他又竖立一根亚舍拉女神的柱像来拜。他比他先前所有的以色列王犯了更重的罪,激怒了上主―以色列的 神。”
我们从上述列王纪作者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王都是主前第九世纪的以色列王,但他们的恶劣行为却为下一代子孙留下了极坏的榜样,使以色列王国经过一百多年后,因着贪婪、不公义的带领,整个国家就在主前七二一年丧失在亚述帝国的手中,人民被贩卖到国外去成为奴隶,受尽一切的侮辱、藐视,甚至几乎带来灭族的危机。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来的信息:
一、谦卑的心遵行 神的旨意和教训,才是一个国家永远存活的途径。
先知弥迦告诉以色列人民,不要想用那些迷人眼目的宗教礼仪来掩饰他们所犯的罪行,特别是在这些宗教礼仪中,那精彩诱人的献祭仪式和摆在祭坛上那丰富的祭品,这些都不是 神所喜欢的东西,因为 神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尤其是当这些献祭的物品,都是来自贪污和用不公平的法码欺骗取来的,想想看,这样的献祭品会博得 神喜欢吗?如果 神会喜欢这样的献祭,这样的神不会是我们所敬拜的 神。
每次读这段经文,我都想起一九八六年二月发生在菲律宾的“政变事件”,当时的马可仕政府被推翻,人民选出科拉蓉女士当总统。原因就是马可仕当菲律宾总统的贪婪无度,几乎使整个国家成为最贫穷的国家。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菲律宾原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全亚洲最有经济实力的国家,但却在马可仕政府的败坏统治下,如今成为相当贫穷的国家。当他的政权倒塌,新政府进入总统的官邸后,才发现他的妻子仅仅高贵的鞋子就有三千多双,有的鞋子尚且还没有开封过。在他执政的期间,妻子伊美黛经常包机飞往法国巴黎去采购物品,生活之奢侈、挥霍之无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这样的总统会是 神所赐福的对象吗?不会的。即使他们夫妻经常到礼拜堂去参加礼拜,即使他们经常高唱诗歌,甚至在政权面临瓦解的时候,还跪下来祈祷 神的庇护,想想看, 神会听从这样的政府官员祈祷吗?不会的!菲律宾是个天主教的国家,其实马可仕政权倒塌也和天主教会有密切关系,因为在一九八六年二月改选时,马可仕政府用作弊的方式自行宣布当选连任,但天主教会则公开谴责他作弊,并且不承认他当选总统,然后菲律宾天主教会的辛总主教公开宣布拥护科拉蓉女士为该国总统。就是这样,才结束马可仕总统长达二十多年腐败、贪婪的统治。
一个贪婪的政权,不会是 神所赐福的国家,这是圣经所给我们的教训。同样的,一个只知道用宗教礼仪来欺骗人民的宗教师,只会为自己带来 神更大的诅咒,不会是祝福,这一点是今天所有基督教的传道者或教会必须要清楚明白的。宗教信仰的最基本要件,就是从诚实和谦卑的心开始,没有诚实,就不用谈信仰。因为 神所看的是人的内心,并不是看外表的行为或是宗教礼仪。先知弥迦说要“谦卑地跟我们的 神同行”,没错,要跟 神同行的人,怎能用欺骗的心?要和 神同行的教会,怎么可以不诚实呢?绝对不行!
二、别想用精彩、感人的宗教仪式来迷惑人心,或是掩饰犯罪的行为,这不会是 神所喜爱的行为。
我们看到先知弥迦严词谴责当时以色列的贵族中,有人用非常丰盛的祭品献在祭坛上,这些奉献的祭品包括最好的小牛、成千只的公羊、上万道河流的橄榄油等,看,即使在今天要这样做也是相当惊人的数目,何况是在古老二千多年前的时代,这样丰盛且贵重的祭品,如果都用在社会上,那是一大笔相当庞大的福利经费啊!如果这些贵重的祭品都是来自诚实的耕耘努力之所得,那还说得过去,而事实上这些东西就如同先知弥迦所说的,是从“侵吞”、“霸占”中,从贫困的人手中夺取得到的(参考、。想想看,以色列的王公贵族们为甚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敬拜?有这么多的祭品,绝对不会是摆着单单是为了好看而已,而是需要配搭许多繁文缛节的宗教礼仪,让人看起来就会受到感动,以为 神很喜欢他们用这种方式敬拜。 神真的会喜欢这些献祭品吗?套句台湾流行的话所说的“用膝盖想也知道”,当然不会!公义、信实的 神不仅不会喜欢,而且还会发出烈怒,因为这样的祭品简直就是在羞辱 神的神圣和威严!
这使我想起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至十六日发生在台北木栅捷运线的事件;那时台北市长黄大洲为了要竞选连任,听从幕僚的建议,赶紧处理木栅捷运线,使之赶紧修复通车,以免当时准备出来与他竞选的陈水扁找到攻击的焦点。结果不知道是谁出的馊主意,竟然去邀请木栅指南宫的法师在上述时间,连续五天在该线每个停车站作法,说是要除妖,好使捷运线赶紧通车。这件事在当时九月十三日晚上的晚报都以头条新闻报导出来。媒体报纸还说,该宫法师率领信徒一行两百多名真的就下山来除妖,这些法师还怕自己的法力不够,特别将该宫的主神吕洞宾邀请出来。我当时看了非常生气,就在他们法事做完后,随即在自立早报的专栏写了一篇“吕洞宾出巡,捷运保平安”的文章抨击政府官员这样子作弄宗教信仰,而宗教界则是与贪婪的政府官员勾结,用宗教法会来愚弄民心。想想看,如果吕洞宾真的很灵,那它就应该指出该捷运线为甚么会通不过关?为甚么会经常出状况?如果它是真的神,就应该告诉大家,哪个地方有状况,行车要小心才对,能这样做的神明才会是真的。
可惜的,吕洞宾不是这样,而是在这些欺骗人的法师作法一个礼拜后,木栅捷运线再次试车,还是一样轮胎爆了!
这告诉我们一件事:这些宗教人士是利用宗教仪式在欺骗人民,迷惑人心。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只为了要赚钱。但他们可能没想到,他们这样做,也是在污蔑他们所拜的神明。
这虽然是发生在它宗教上的例子,却是值得我们用来借镜且要小心的一件事:我们不能用各种宗教仪式,来隐瞒犯罪的行为,更不能用宗教的各项祭典礼仪来欺骗人民,因为这样做,都是在污蔑信仰的纯洁和神圣。
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许多宗教礼仪都会与奉献有密切关系,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有心存这种错误的念头,就是想透过奉献来换取 神的祝福,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想法和认知。 神根本就不欠缺我们的奉献,不论我们所奉献的是甚么。如果没有欢喜、高兴、感恩的心奉献,而是带着与 神交换条件的奉献,那种奉献不但不会带来祝福,往往得到的是更大的诅咒,这一点是我们要小心和注意的。我们要学习认识的一点:我们身上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 神的赏赐,奉献给 神,乃是表明我们的感恩。没有感恩的心,说奉献,距离是很远的。
经文:
在第六章我们有谈到先知弥迦提到以色列人民的问题,特别是 神亲自审判以色列人民, 神就像一位检察官,在法庭中对以色列人民提出控诉。控告以色列人民犯罪的内容,包括他们忘记 神就是曾带领他们祖先从奴役之地的埃及出来;控告他们想用繁文缛节的宗教礼仪,和丰盛的祭品来掩饰他们犯罪的事实;控告他们用欺骗的商业行为夺取贫穷人的财物等等。先知弥迦严厉警告以色列人民,除非他们敬畏 神,以公义的行为实践 神的爱,以谦卑的心学习 神的教训(参考,否则 神的惩罚将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这种惩罚乃是战争(十四节)。
战争,这是先知耶利米一再提起的警语(参考耶利米书二十一:、9、、。主要在说明 神会用战争的方法,将人从不法所得到的一切都收回去,让人计划累积起来的财富和所有的一切,都归于零。
古时候的战争和现代的战争方式固然相差很大,且使用的武器是完全不同,但战争的结果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生命的践踏、摧残,使人对生命不再尊重,也不会珍惜。今天的世界经常传出战争的声音,例如在中东地区的“以巴”间的冲突持续不断,随时会有巴勒斯坦人用“汽车炸弹”来攻击以色列城市的居民,而以色列军方则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有这种事件发生,马上就采取“报复”手段,有时更令人恐怖的行为,就是派出四人一组,共乘一辆吉普车,进入巴勒斯坦人家里乱抓人出来拷问,要逼他们必须供出参加“汽车炸弹”的人是谁,如果拒绝提供名单数据,就有被当场枪毙的危险。我们也看到在非洲有些国家战乱不停,而这些战争往往不是来自外国的侵略,而是自己国内不同政治派系的斗争,也因为长久不停地战争,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极为艰困之中。在那样的地方,根本就谈不上所谓累积财富,或是所谓的积蓄,因为连想要找到维持生命的食物都有困难。就像我在前一讲所提过的,在南斯拉夫内战期间发生的塞尔维亚军队进入波斯尼亚强暴阿尔巴尼亚妇女一样,残暴的行为总是在战争中发生,谈生命尊严和维护财产的问题,都会被看成是一种极为奢侈的念头。如果我们仔细看阿富汗这一年多来的情况,就是这种镜头下最好的写照。
先知弥迦在提起主前第八世纪的以色列领导者,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的以 神教训中的公义准则带领人民,也没有依照摩西法律中所规定的,要善待那些贫穷的人民,相反的,这些领导者反而是用更残酷的手段欺负那些孤苦无助的人民,因此,引起 神极大的忿怒,决定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付这些贵族、领袖。第七章一至七节就是继续在描述 神要怎样对付这些恶劣的官员和领导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经文内容:
第一至七节:
这是多么惨的景况!我像一个饥饿的人,从无花果树上找不到剩下的果子,在葡萄园找不到留下的葡萄。所有的葡萄和无花果都被摘光了。2在这块土地上,所有诚实正直的人都死了,对 神忠心的人连一个都没有。人人等着机会谋杀;人人在陷害自己的同胞。3他们都是作恶的专家;官吏和法官都接受贿赂。有权势的人跟他们成群结党,狼狈为奸。4在他们当中,就是最良善最诚实的,也跟杂草一样毫无用处。
神审判他子民的日子已经到了。这是他从前借着守望者先知向他子民警告过的。现在他们开始惊惶失措。5你们不要相信邻居,也不要信任朋友,甚至对自己的妻子说话都要小心。6儿子藐视父亲;女儿反对母亲;媳妇跟婆婆争吵;你们的敌人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7至于我,我要仰望上主;我要等候 神―我的救主。我的 神会垂听我的祈祷。
第一至二节可对照第四章四节的诗歌,先知弥迦曾说出一个以 神为生命之主的社会中,必定会是一个心灵安宁、生活丰硕的社会,因为“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园中,在无花果树下,享受太平。”可是,现在却是一个食物匮乏到饥饿的惨状,因为连要找剩余的果实充饥也找不到。
在第一节这里提到“在葡萄园找不到留下的葡萄。所有的葡萄和无花果都被摘光了”,这句话的背景必须参考利未记第二十三章二十二节,摩西的法律中有这样的规定:
“收割的时候,你们不可割田边的谷物,也不可回头捡掉落的穗子;要把这些留给穷人和外侨。上主是你们的 神。”
然后再比较一下申命记第二十三章二十四节:
“你们经过别人的葡萄园,可以随便吃园中的葡萄,但是不可把葡萄装在篮子里带走。”
这就很清楚一件事:留在田边角落或是掉落在地上的麦穗,和葡萄园中的葡萄,都必须留下来一些供给贫穷或是过路的人吃,摩西的法律这样规定,是因为以色列人民曾经在埃及当过奴隶,知道缺乏食物的痛苦,也知道外出者经常会遇到没有足够的钱买食物的困境。但是,如果连该留下来给贫穷人充饥用的食物都没有了,就可以想象得到那是一个怎样的状况了。这也就是为甚么第一节就说“这是多么惨的景况”,形容连最贫穷的人才在吃的“剩下”之食物,也找不到了,就可明白在战争之下,食物匮乏的严重性。就好像今天如果说要在垃圾堆中捡拾丢弃的食物都找不着时,就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惨状了。
第二至四节可说是在描述一个堕落到极点的社会景象,除了是大家计谋怎样残杀他人外,根本就找不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意思就是人的心里已经没有 神。就像诗第十四篇一至三节诗人所吟的诗歌所说的:
“狂傲人自言自语:
没有 神。
他们都腐败,做了可厌恶的事;
连一个行善的人也没有。
上主从天上察看世上的人,
要看看有明智的没有,
有没有寻求他的人。
可是人人偏离正路;
个个同样的腐败。
没有行善的人,
连一个也没有。”
先知以赛亚在描述他那时代的社会景况是这样说的:
“好人死了,没有人放在心上;虔诚的人去世,也没有人留意。他们死了,可以避免将来的祸患。行为正直的人因死而得安息。”
这样败坏的社会,不瓦解也难啊!特别是第三节所说的“官吏和法官都接受贿赂”时,这样的社会是不会有公义、正直可言的。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公正的司法乃是维系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条件。”要有公正的司法,最基本的要件就是法官必须清廉,而会接受贿赂的法官,就无法维持司法的公正性。而没有公正的司法,就不会有公义的社会可言,这也是为甚么摩西法律会一再禁止法官或官员接受贿赂的原因,因为接受贿赂“会使明理的人盲目,使公正的人颠倒是非”(参考,, 神最厌恶这样的人。
第五至六节,这里说出一个社会、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就是失去了彼此信任的心,更严重的乃是连自己的妻子也不可靠。为甚么会这样?这就是破碎家庭才会发生的景况,因为丈夫已经再也无法信任自己的妻子了。
第六节读起来,很快就会让我们想起耶稣基督对他那时代的人所传讲的信息,在马太福音第十章三十四至三十六节这样记载耶稣基督的话,说:
“不要以为我是带和平到世上来的;我并没有带来和平,而是带来刀剑。我来是要使儿子反对他的父亲,女儿反对她的母亲,媳妇反对她的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这段话是编排在耶稣基督差遣他的门徒出去传福音的时候,主要是让他的门徒知道,与他们接触的人们,将会因为他们所传出的 神国信息,而开始有了生命重大抉择,而这种抉择将会带来家庭亲人之间的冲突。
同样的,在先知的信息里,人如果要认真听且遵从 神仆人的教导,就会发生类似这种亲情间抉择的问题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大家寻求的是“自保”,只要能自保,就算是最亲密的家人也会彼此怀疑猜忌,甚至是互相出卖。这种景况并不是只出现在先知弥迦的时代,或是耶稣基督预言那末世来临的时候才有,在近代的中国,也就是一九六○年代至七○年代,红卫兵猖行的时代,许多青少年在斗争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但是乱了家庭人伦,也乱了整个社会秩序。最近报章媒体都会看到一则不堪入目的新闻,就是有六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到法院告自己的母亲,主要是这个母亲将一千两百万的财产登记给两个儿子。这六个女儿不仅在法庭中与母亲彼此对骂,且在走出法庭后,还继续在电视机镜头的面前互相对骂着,其中一位女儿且出手推母亲,导致这位母亲摔倒在地上。想想看,我们的时代与两千七百年前以色列人民的时代,又有甚么差别?当先知弥迦在说“女儿反对母亲”时,这样的镜头岂不就是很好的写照?
第七节先知弥迦用比较性的呼吁词句,就像约书亚在临终之前对以色列人民所呼吁的:“至于我和我的家,我们要事奉上主。”b)先知弥迦的这句话,也是在作信仰告白,他要让他那时代的以色列人民知道:当大家都这样坏事做尽时,他还是要遵行 神的教训,绝对不违背。“仰望”与“等候”都是表明有信心的态度。不会因为看不到立即性的惩罚来到,就以为不会发生,也不会因为眼前所遇到的灾难,而对 神失去了信心。
第八至十三节:
8我们的敌人不必幸灾乐祸。虽然我们跌倒了,我们还要站起来。现在我们在黑暗中,但上主要赐光明给我们。9我们曾经得罪了上主,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忍受他的烈怒。但是最后,他会替我们辩护,为我们伸冤。他会带我们进入光明;我们将亲自看到他的拯救。10那时,我们的敌人看见了,一定会觉得羞耻。他们曾经问我们:“上主―你们的 神在哪里呢?”我们要亲眼看见他们被击败,像街道上的泥土被践踏。
11耶路撒冷人哪,重建城墙的时候到了!那时,你们要扩张领土。12你们的同胞要从各地各方归回耶路撒冷。他们从东方的亚述、南方的埃及、幼发拉底河流域、大海的那边、山岭的那面赶回来。13但是,那些地方要变成荒野,因为那里的居民都是邪恶的。
这一段与前一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容;除了从第八节到二十节都是以诗歌的文体出现外,在这一段经文中再次看到先知弥迦对以色列人民鼓励的信息,他希望以色列人民会知道悔改认罪,知道目前所遇到的灾难乃是来自 神的惩罚,那些讥笑他们的仇敌,必定会被 神所消灭。这段经文也带给以色列人民新的希望,就是重建被消灭、毁坏的家园。
我们可以将这段长达十三节的诗歌分成四个段落来看,其一是第八至十节,二是第十一至十三节,三是第十四至十七节,四是第十八至二十节。
第一段诗歌中,先知弥迦提醒读者注意,北国以色列已经被亚述消灭了,而犹大正陷入危险中。先知不是要祈求 神免除灾难,而是带领以色列人民承认会有今天被敌人攻击带来的苦难,乃是因为过去的日子背叛 神的旨意,引起 神的怒气,因此,如今承受灾难是理所当然的。先知弥迦要让大家知道一件重要的信息:受苦,乃是因为得罪 神所带来的结果,并非 神没有能力拯救他们。因为以色列人民的仇敌都以嘲笑的口气在质疑他们的 神在哪里?若是有,为甚么不赶紧来打败敌人、拯救他们?先知弥迦在提醒他们,不要怀疑 神的救恩,那些讥讽他们的仇敌, 神一定会惩罚他们。
在苦难中,人难免会怀疑 神,而仇敌会利用这机会不停地在我们苦难中对着我们嘲笑,甚至是笑我们的 神没有能力拯救我们,才使我们受到苦难缠身。类似这样的经文在诗中很多,例如:
“我日夜哀哭,以眼泪为饮食;\仇敌不断地问我:\你的 神在哪里?”
“他们的凌辱把我压碎了;\他们不断地问我:你的 神在哪里?”
“我们四周的邻国愚弄我们;\他们嘲笑我们,讽刺我们。”
“为甚么列国发问:\你们的 神在哪里呢?\求你让我们看见你惩罚列国,\因为他们杀戮你的仆人。”
“为甚么列国要问我们:\你们的 神在哪里?”
类似这样的诗歌在诗中相当多。如果我们看列王纪的作者在描述主前七○一年,当亚述帝国的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城时,那种非常嚣张的态度对以色列人民所说的话,就很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亚述皇帝是以讽刺的语句对以色列人民说:“有谁救过撒马利亚脱离我的手?有哪些神明曾经从我们的皇帝手下救过他们的国家?你们凭甚么相信你们的上主会拯救耶路撒冷呢?”b―35)
第二段诗歌很清楚地说到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回归重建家园的未来愿景,这也是先知文献的特色之一―希望的信息。这段经文如果比较第四章一至二节,就会明白先知弥迦是将耶路撒冷作为敬拜 神的中心,这也是申命记作者最典型的观念,就是敬拜 神的地点只有一个地方,当然是指耶路撒冷圣殿(参考、14、18、21、26、、11、15、16)。
请注意第十一节所说的“城墙”这个词,并非指耶路撒冷城墙,而是指一般的城墙,也就是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家园之意,当然也包括了葡萄园或是羊槽在内的围墙、篱笆。
第十三节是与第十一至十二节相对的;第十一至十二节提到以色列人民的家园将重整,且耶路撒冷将再回复以前繁荣的样子,相对的,那些曾经践踏过以色列人民的国家,包括亚述、埃及和邻近国家、族群,都将因为 神复兴以色列人民的城镇,使他们居住的地方变成荒凉起来。原因是他们曾讽刺过以色列人民的 神。
第十四至二十节:
14上主啊,求你牧养你自己所选的子民!他们孤独地居留在周围都是肥沃土地的旷野。求你让他们到巴珊和基列去;求你像从前一样,在丰饶的草原上牧养他们。
15上主啊,求你为我们显神迹,像从前你带我们出埃及的时候一样。16虽然列国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他们看到你的大能力就惊吓蒙羞,掩耳口。17他们会像蛇在地上爬;他们会惊慌地跑出城堡,在上主―我们的 神面前心惊胆战。
18上主啊,没有其他的神能跟你相比;你赦免了劫后余生的子民。你不长久怀怒,却以不变的爱待我们。19你要再一次以仁慈待我们。你要把我们的罪放在脚下踩碎,抛入海底。20正如你古时候应许过我们的祖先,你要对亚伯拉罕和雅各的后代显示信实不变的爱。
这段诗歌是以祈祷的内容为主体,也是以色列人民喜爱吟唱的诗歌。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的诗歌甚多。
第十四节让我们看到圣经的作者最喜欢比喻的方式,就是以 神作祂拣选的子民的牧者,选民就是 神的羊群,牧羊人和他的羊群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分开的。以色列人民就是用这种方式在比喻他们与 神之间那种亲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节经文中,先知弥迦特别提到以色列人民是“孤独”地居住在旷野中,因为所有肥沃的土地都被强敌所占据,他们只能在旷野中求生。
巴珊和基列,这两个地方都是当时最出名的牧场。
巴珊,是位于约旦河东的地区。先知阿摩司在形容以色列那些富贵妇女时,就是用“胖得像巴珊的母牛”这句话来骂她们。先知以西结也用“巴珊的肥牛”来说明富裕的样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巴珊乃是个肥沃的地区,畜牧业很发达,才会有用“肥牛”来形容富贵人家的比喻。
基列,是个闻名的药草生产区,从药草提炼出来的香料更是远近闻名,这些香料有乳香和没药(参考。这里也是非常好的牧场,歌的作者形容在这里可以看到羊群跳跃,先知耶利米则是用基列来表示美丽宜人的景观,也是盛产农作五谷的肥沃土地。
第十五至十七节再次提到出埃及的历史经历,这也是我在前一讲已经提过的,出埃及的历史经历对以色列人民来说,是看为最重要的学习功课。他们的小孩在八岁以前就必须把出埃及记先熟读过,甚至必须会背诵,且在十岁以前必须会默写。今天的以色列军人新兵入伍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温习出埃及的历史。因为有出埃及的事实,才有以色列民族存在的今天。在他们的认知中,忘记出埃及的经历,等于是否定自己作为以色列人的尊荣一样的羞耻。
这段经文也是在响应第十节所提到的,因为敌人一再羞辱他们,问他们“你们的 神在哪里”,先知弥迦祈求 神再次如同从前带领以色列人民祖先出埃及一样,为的是要让以色列的敌人看到那种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场面,就像当年埃及和邻近族群听到 神亲自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时,都有闻之色变且丧胆的记录,就像摩西的诗歌中所说的:
“万国听到了,战栗惊惶;
非利士人为恐惧所笼罩。
以东的领袖害怕;
摩押的英雄颤抖;
迦南的居民丧胆。
恐怖和惊吓临到他们。
上主啊,他们看见你的大能;
他们怕得一筹莫展,
直等到你从奴役中拯救出来的子民
走过他们的面前。”
在约书亚记第五章一节有这样的记载说:
“约旦河西岸亚摩利诸王和地中海沿岸的迦南诸王听说上主使约旦河干涸,让以色列人民走过去,就都心惊胆战,吓得魂不附体。”
可见出埃及入迦南的神迹,确实震撼了迦南当地的族群,虽然有些族群联合起来想要抵抗以色列人民,但都失败了(参考约书亚记第九章),因为这是 神亲自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迦南,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 神的作为。
第十七节说这些抵抗 神的人将会“像蛇在地上爬”,这是引用创世记第三章十四节, 神惩罚蛇的故事背景来比喻,抵抗 神的人,会像蛇惨遭用“肚子爬行,终生吃尘土”这样严厉的惩罚。
第十八至二十节可说是弥迦书的结论。短短的三节,其实在表达的就是这本书作者先知弥迦的名字之意:有谁像 神?
先知弥迦在这短短的三节诗歌中,就是要告诉以色列人民两件基本的信仰认知: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神明可以和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 神相比;这位 神不仅是大有能力的 神,更重要的,也是第二件所要认知的,这位 神乃是一位满有慈悲怜悯的 神,有丰盛的慈爱,会宽恕祂的子民的罪,因为祂是一位信实且是守约的 神。
所谓“信实”,意思是从来不会疏忽或忘记,祂一定会依照所说的话去实行。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给我们的信息:
一、我们的 神是信实的 神,祂信守所立的“约”,会永远以慈爱对待与祂立约的子民。
先知弥迦告诉我们,这位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 神,乃是“不长久怀怒,却以不变的爱待我们”,并且将我们所犯的罪放在祂的脚下“踩碎,抛入海底”, 神之所以会这样对待我们,乃因为祂是一位信实的 神。祂不只过去对待我们信仰的祖先这样子,对我们这一代的信徒也会这样,甚至对我们下代的子孙也会继续以爱对待他们。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先知弥迦这样说是有一个基本的要件,就是有“约”的基础。因为“约”所表示的意义是和 神永不分离的关系。因此,和 神有生命的“约”,这样才能看到、听到、经历到信实的 神的爱永远在我们的生命里。
和 神立“约”,这是需要用全部生命的态度作基础,而不是一时性的,或是临时想到的,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创世记第十七章七至十四节记载 神与亚伯拉罕立生命之“约”―割礼。而在出埃及记第十二章二十一至二十八节则是记载以色列人民在摩西的带领下,用“逾越节”的方式来表明和 神有“约”,而我们知道在逾越节的背后,是 神用大能的手在表明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生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然后,我们在约书亚记第五章二至十二节记载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在吉甲又一次行割礼,表示他们重新再次与 神立“约”。为甚么会这样做?因为这群能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都是在旷野出生的新生代,他们都没有受过割礼。因此,需要再次用割礼来表示他们和 神之间有永远不分离的生命之“约”的关系。
今天,我们的教会用洗礼来表示和 神立“约”,这是基督教在表明每个信徒和 神之间有生命的“约”。另一方面,也用圣餐在表明我们和 神之间,借着耶稣基督永远紧密的结连在一起,和 神的爱永不分离。这就是今天基督教会传承了从以色列人民延续下来的“割礼”与“逾越节晚餐”,成为今天基督教会遵行的“洗礼”与“圣餐”。 神是信实的 神,祂信守所立的“约”,永远不会忘记与祂立“约”的子民,因为这“约”是用耶稣基督的生命建立的。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
“因为我确信,甚么都不能够使我们跟 神的爱隔绝。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灵界的掌权者;是现在,是将来;是高天,是深渊;在整个被造的宇宙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把我们跟 神借着我们的主基督耶稣所给我们的爱隔绝起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与 神之间立“约”的基础是生命,这代价是无法用任何其它东西、物品换取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严肃的生命态度看与 神所立的“约”,不要随便、轻视。
二、谦卑让我们看到 神的怜悯和慈爱,骄傲让我们看到 神公义的审判。
我们看到先知弥迦告诉以色列人民,他们受到惩罚是出自 神的计划,并非这些统治他们的外族人有甚么能耐或是伟大之处。因此,先知弥迦警告这些大国大族不要骄傲,也不要幸灾乐祸。另一方面,他也提醒以色列人民要知道悔改认罪,这样才是得到 神宽恕和拯救的唯一之道。
如果我们仔细读旧约先知的文献,就会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呼吁以色列人民必须悔改认罪,回到 神的面前。这些先知都会提醒以色列人民,他们受到的苦难是和他们背叛 神的教训有密切关系。因此, 神才会借着外族人的力量来惩罚自己的子民。当先知在呼吁以色列人民要悔改认罪的同时,他们也同时在警告这些被 神用来惩罚以色列人民的大国大族,不要骄傲,也不要讽刺正在受惩罚而在苦难中的以色列人民,因为并不是这些大国大族有甚么伟大的力量,或是有甚么特别之处,而是 神要用他们当仆人。先知耶利米就曾清楚指出巴比伦帝国乃是 神的“仆人”(参考。
因此,我们从这里学习到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课:当我们在各项事务上都顺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一定要记得谦卑下来,因为那是 神的赏赐,不是我们自己有甚么能耐。是 神要用我们成为祂的仆人来帮助别人醒悟过来,或是用来拯救那些在苦难中的人的需要。千万不要骄傲,因为骄傲是撒但用来诱惑我们离弃 神最快的手段。摩西曾严厉的警告过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之后,必须要记住的事就是这样说的:
“要小心,不可骄傲而忘记了上主―你们的 神。他曾经救你们脱离被奴 役之地埃及,领你们经过辽阔、荒凉、毒蛇和蝎子横行的旷野。在那干旱无水之地,他使坚硬的盘石流出泉水,给你们解渴。在旷野,他把吗哪,是你们跟祖先没有吃过的食物,赐给你们。他先以艰难考验你们,使你们谦卑,然后以美好的东西赐给你们。所以,不要以为你们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力量致富的。你们要记住,那是上主―你们的 神赐给你们力量,使你们致富的。他这样厚待你们,因为到今天他仍然信守他与你们祖先所立的约。”
摩西的这段话也是对我们今天所有的基督徒说的,也是先知弥迦用来对他那时代的大国大族说的内容一样,不要以为自己有甚么成就或能耐,是 神有美好的计划和拯救的爱,祂拣选我们,为的是要使万民因着我们而得到福气(参考。
从这里我们学习到:当我们的教会开始强壮、有力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不是我们的传道者有甚么伟大的才能,也不是我们的教会有甚么特别,而是 神要拣选我们成为祂的仆人,为的是要使更多人因着我们得到 神的救恩。因此,当我们的教会越来越有成长时,我们就必须更谦卑,也需要更多的付出,用来帮助更需要的人,这才是 神所喜欢我们做的。
弥迦与以赛亚同时作先知,他们都是犹大国先知,所以弥迦讲的很多与以赛亚相同。那时北国以色列已亡于亚述,故弥迦向犹大国提出儆告,如果你们仍然犯罪不悔改,也要如此败亡。
弥迦是主前七百多年的先知,离开现在已经二千多年,他们那时代的事与今日有什么关系;犹大国与今天的中国教会又有什么关系。但神的话,是万古常新的,虽然经过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但与我们仍一样有关系。
请读。
刚才所念这几节圣经,有一句同样的话:“当听耶和华的话”。为什么要听耶和华的话?
(一)为耶和华的话,与我们有益
(一)神的话培养灵命 申命记八章三节说:“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耶和华的话使我们灵命增长。花草树木需要阳光,水份和养料,才能生长肥美,我们的灵命也要有许多营养才生长健康肥美。我们看见别人面色不好,便说,你要吃些维他命丸。属灵的生命也要神的话作营养,才能生长得肥美。听神的话,与神有交通,能明白神的旨意,便能生活得像神。前不久读者文摘讲及电话发明家的夫人,四岁时因生病以致聋了。父母带她就医,医生说,再过几个月,还会变成哑巴。如要她不变成哑巴,只有不停止的向她讲话,不管听不听见,要不断的向她讲。也要她自己讲。若她用手势要东西吃,不要理她,要她自己开声讲话才给她。同时要找一位女教师回来,教她和弟妹一起读书。她虽然听不见,但她看见教师和弟妹的口在动着,她也会动口讲话。父母照着医生的吩咐,果然这四岁的女孩,一直到长大,虽然聋了,仍然会讲话。结婚后,连她的儿女也不知她是聋的,直到有一次她的孩子在后面叫她,她没有看见孩子的口动,所以没有回答他们,孩子们才知道她是聋的。这位太太虽然聋了,但她仍然可以过着正常的生活,是因为她不停的听别人讲话。
我们是神的儿女,要多听神的话,就可以明白神的旨意,使灵命增长。若不听神的话,属灵的耳朵渐渐聋了,不久也成了属灵的哑巴,不能与神有交通,灵命便要枯萎,死亡。所以要听神的话,神的话与我们有益。
(二)神的话,使我们的脚步稳当。 “求你用你的话,使我脚步稳当,不许什么罪孽辖制我。”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常有陷阱危险,失足便会跌倒。我们有时不但自己跌倒,同时也会绊倒人。但神的话,能使我们的脚步稳当。
1. 神的话使我们走在轨道中,“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神的话是正路,如轨道一样,走在其上,是十分稳当的。
从九龙到深圳去,有火车轨道;从山脚上太平山,也有电车轨道,车子按着轨道上走,是没有危险的,神的话是我生命的准则,走在上面,就十分稳当。
2.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神的话,不但是轨道,使我们行路稳当,也是我们路上的光,不致跌倒。
有一次,某父亲对儿子说:“你到马房里,拿些好东西来,是我送给你的。”儿子说:“天晚了,我很怕。”父亲说:“怕什么,我给你点上灯笼。”儿子拿着灯笼,父亲站在门口问:“前面有什么?”儿子答道:“有棵大树。”父亲说:“你走到树下。”儿子走到树下。父亲又问:“你看见前面有什么?”儿子答道:“前面有口井,”父亲说:“井的前面有什么?”儿子答道:“马房。”父亲鼓励说:“进去啦,你会看见你所喜爱的东西。”儿子进了马房,看见一辆三轮车,欢欢喜喜的,一手拿着灯,一手拉着那辆三轮车回来。神的话是光,我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总是照着我们。
3. 轨道是有目的的,乘火车在轨道上走,一定带你到达目的地。神的话也是如此,不是无定向的,能领我们到达目的地。神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向南”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神的话光照我们,领我们到达灵程的最高峰峰。
(三)神的话可以洁净我们的行为。 “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五旬节彼得讲道,众人听了,觉得扎心。这是因为神的话在他们有罪的心里搅动。彼得三次不认主,鸡叫的时候,彼得想起主的话,便出去痛哭,主的话,搅动着他的心,使他知罪悔改。圣经说:“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主耶稣又说:“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
有一妇人,在河边洗羊毛,羊毛放在竹箕上,箕一离开水面,水便流出来,羊毛也干净了。有一天,他正在洗羊毛,牧师经过,问她今天有没有去聚会,她说有。牧师又问,今天讲的是什么题目?她说忘记了。牧师说她没有去。她说我真的去了,我虽然忘记所听的道,但我已得饱足,如我现在洗羊毛一样,水虽流去,羊毛已经干净了。
(二)神怎样讲话?
(一)藉着祂的儿子讲话。 希伯来书一章一节说:“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主耶稣道成肉身,神藉着祂向我们说话。如果我们有问题,去请教教会的长者,他们不是找百科全书,找字典来回答你,而是打开四福音,看主怎样讲,因为没有一件事,主没有经过。
(二)神也藉着主的血向我们讲话。 “新约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亚伯的血讲什么?他的血在神面前哀告伸冤。主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我们。”所以主耶稣的血所讲的话是“赦免他们!”今天生活艰难,家庭中,婆媳中,弟兄中,主仆中,资本家与劳工,国与国,一切的争吵,都是因为没有饶恕。
当德机轰炸英国某大城的时候,该城四分之三被毁,有一间大礼拜堂,是一千三百年左右建成的,被轰后只剩下一座三百尺的高塔,有人找到两块烧过的木板,钉成一个十字架,竖在那里,在墙上写着:“父啊,赦免他们!”德人看见了,有十六个德国青年自动到英国来,用了几年的工夫,重建好这座礼拜堂。那破十字架和“父啊!赦免他们!”至今仍在。神藉儿子的血所讲的话,永远不会失效,我们可以忘记人的话,但不可忘记这话。求主帮助我们,要按耶稣基督在世为人,保持那饶恕人的心。
(三)当听刑杖的话。 在六章九节“你们当听是谁派定刑杖的惩罚。”英文本译作“当听刑杖的话。”这是说,神也藉着刑杖向我们讲话。摩西手中有杖,行过许多神迹,要摩西打在河水上,河水立即变血,打在地上,来了青蛙,虱子。摩西的杖是击打的杖,彰显神的大能。神管教我们的心,有时如果我们像法老的心那么刚硬,神就用祂的刑杖管教我们,向我们说话。
牧羊人的手杖有钩,乱走的羊,牧人便用杖钩回来,若再不听话,牧人就将羊腿打断,但打断之后,又细心包裹,在受伤期间,牧人抱着走路。牧人击打羊,乃是使羊知道牧人的爱心。倘若神用杖击打我们,无非也是痛爱我们。
主耶稣在圣殿鞭打牛羊,又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赶出鸽子。银钱、鸽子、牛羊都没有错,错在这些东西不应放在圣殿里,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在别人或者是不错,但在神的儿女是说,就是错,神就要用刑杖管教我们。
(三)最后我们应在什么时候听神的话
(一)在安静时。 如撒母耳在夜间听见神说话。那些在伯利恒野地里的牧羊人,神也在夜间来向他们报告大喜的信息。所以我们无论作工或睡觉,都可以安静地听神的话。
(二)环境嘈吵时。 如撒该在许多人挤迫的时候,爬上桑树,也能听见主耶稣说:“撒该,快下来。”
(三)在聚会时,是最好的时候。 可惜有人不抓住时机,听主话语。我有一次到一个妇女会讲道,天气很热,刚开始讲道便有老太太睡着了。
上期晨光报记载有位太太叫仆人去听道,回来问她牧师讲什么题目?她说因到会太迟听不见。太太又说,那么末了的时候,牧师也会再提他的题目哩。仆人说,未结束我便走了。
主人又说:那么,中间的一段,大概也会记得吧!仆人说:太太,不瞒你,我因为睡着了。
使徒行传十六章十四节,记载一个卖紫色布的妇人吕底亚在聚会中,因听见神的话,就得着神的恩典,全家得救。神怎样使吕底亚留心听神的话而得救恩,也能叫我们因听神的话而得救恩。
弥迦说:“当听耶和华的话。”求神帮助我们也留心听神的话。
【经文】弥迦书六章全
人与人发生争辩,是因为这二人意见不同。今天列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所以发争辩,便需要会议来解决。
争辩是什么?就是讲讲理。第三节神的意思就是说,来吧,我们讲讲理,看看这错是我、你们可以拿出证明,但我可以从天上证明是你们的错。
(一)神为选民作何事?
当时神向以色列人问这话,也是今天要向我们问的话。神曾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为奴之家。埃及人用各种方法逼迫苦待他们,他们呼求神,神就拯救他们,成为自由之民。神现在说,我向你们作了什么?我恩待你们,拯救你们,又差遣摩西引导你们,将我的道教训你们。不但如此,也藉亚伦大祭司代表百姓向神讲话,向神祷告。也藉米利暗领导你们歌唱,这都是神所预备的。今天神也向我们作了什么?藉圣经向我们说话,也要我们藉祷告向神讲话,和藉聚会领导我们歌唱。这都是神所预备的。
七节“你们当追念摩押王巴勒所设的谋,和比珥的儿子巴兰回答他的话。”巴兰是贪爱钱财的先知,但神却改变他想咒诅以色列人的话,成为祝福的话。这些都是神向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是忘记,乃是忘恩负义。
今天在座各位,我敢说,个个都比以前好。这不是神的恩典吗?先讲伯特利,一九四七年我们回到嘉林边道,因为被日军占住,电线没有留下一条,卫生设备全无,只剩下一扇门。我们入去第一晚,不能关门,我们十几人,睡在地板上。但今天,我不是夸口,只是见证神的恩典,有学生一千九百多人,以前的可怜,今天的丰富,这不是神特别的恩待吗?
再讲我自己吧,我三岁丧父,六岁丧母。我三岁时便成为孤儿。几十年前,我国重男轻女。要不是神感动我母亲,留下遗嘱,要家人不可从胡教士与石美玉医生领回两个女儿(因我还有一个姊妹。)我怎能在伯特利的创办人胡教士与石医生手中养大成人。我一回想这些,心里便存感恩的心。
当日军入香港,我们分三队返内地,当时有位三十岁的太太,有五个儿女,她的丈夫在菲律宾,父母则在大陆,因此要求我们带领她与儿女一同入大陆,其实我们没有帮助她作什么,只答应她和我们同行。但以后她因为常存感恩的心,不住恩待伯特利同工,那知她这样作,神也大大赐福给她和她的儿女。可见感恩是蒙恩的先决条件。
(二)神在何事惹你厌烦?
厌烦就是讨厌的意思,因神的恩典太多,我们不但不感谢神,反而厌烦神,你看、这合理么?
(一)是不是你来朝见耶和华? 每个小孩,总是爱找她的父母。我们学校有些老师,夫妇都是教书的,所以上课时,他们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照顾,常常在课室门口走来走去,等到一下课,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孩子们总爱妈妈抱一抱,这是天性。正如向日葵朝向太阳一样。可是当他们长大之后,就不要父母了,拒绝父母对他们的爱心,而且讨厌父母。结婚之后,更与父母疏远,不常回到父家,但父母的心,总爱看看儿女。我小时,每天晚上,定要与胡教士和石医生亲嘴问安。但长大,有时就不愿去。今天我们的灵性也是如此,我们知道要感谢神,但不愿去,或去一次,以后就讨厌神了。
圣经叫我们要长大像基督耶稣的身量,如不愿朝见祂,怎能效法祂,怎能像祂呢!
(二)我当献上什么? 我们朝见神,不可空着双手。那么我们当献上什么!才能讨神喜悦。
若我们所献上的,是照人的方法,是不能讨神喜悦的。“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么?”(七节)人心知到先赎罪,才能敬拜神。但我们常用人的方法,只献上公羊。神只有一法,我们要赎罪,单靠神的羔羊,不是靠千千万万的公羊。神要的是主耶稣的宝血,不是要我们的油河。血泉不是油河。只有神的独生子才能赎我们的罪。(不是我们的长子)我们献上的,不在乎量多,也不在乎价值高贵,乃是在乎神所要的,才蒙神喜悦。
有时我们以为将功赎罪,劳劳碌碌,东奔西走的传福音,目的不是拯救灵魂,而是要减少良心不安,这不是神所喜悦的。
有时我们又以金钱去买平安,献上金钱,如千千万万的公羊,以为可以买平安。从前我们有位同工,每月将收入的十分之二献给神,我以为他是为爱神,轻看金钱。但不久他便要离开,后来我查明他行了不义的事,心中不平安,想用金钱贿赂神,来求平安,这是人的方法。
撒母耳记上十五章二十二节说:“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神所要的只有一件就是听命、顺从。心受感动,认罪悔改,就是顺从,但这不过一次。受感动将自己奉献,这是顺从,但是不过一次。然而顺从是什么?就是说,顺从是基督徒在生活上对神存着永不改变的态度。时刻对神的旨意有敏感。
在加拿大有人变卖田地来买原子辐射的传感器(GEIGER COUNTER),去探测地下所埋藏有辐射性的矿物,这传感器很灵敏,辐射性大反应也大,他们就是按着反应的大小来工作。
今天神不喜的事,我们就要丢掉。我们对神的喜爱或憎恶,要有敏感的反应。按着神的心意去行,完全顺服。是否因当常献上一个顺服的心而讨厌神呢?
(三)要知道何为善。 (八节)我们有罪,便不能与神同行,过圣洁生活的人,才可以与神同行。何为善?就是神的公义、慈爱、圣洁。圣经说:“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又说:“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圣洁。”所以神要我们行善,来荣耀祂。
(三)神岂可算你为圣洁?
(一)“恶人的家中,仍有不义之财。”(十节)什么是不义之财?我不敢说各位有不义之财,但今天香港的教会,确有不义之财。
1. 放债取利,今天有些基督徒,甚至传道人,牧师放债取利,这些是不义之财。
2. 买彩票,二元可赚几十万,有基督徒每期都买,希望这期不中,下期中。
3. 身居校长,教员将第一个月薪金送来。虽然不是校长要他们送来,但教员送来,他便放下。因为发下第一个月薪金,便也证明这一年的聘书有效,教员是乐意送给校长的。我曾见过这种事实。
以上所说是个人的,还有教会的。
今天教会中有人办学校,孤儿院,养老院等,他们用募损筹集经费,这是对的。但用游艺会,卖物会来筹款,建筑礼拜堂就是用人的方法。在卖物会中,信徒送出来的东西,或是家中有多余不用的,或是别人有东西捐赠,自己没有,太不好意思,所以也送出一些,有几个是因为真诚奉献而奉献的呢?摩西建会幕,所罗门建殿所需用的东西,都是百姓甘心奉献的。
不圣洁的,神岂可算为圣洁呢?神要的是“行公义”。
(二)你们中间有诡诈的舌头。 (十二节)背后说人,玩弄是非,两面撒谎,这都是诡诈的舌头。“用爱心说诚实话”,神要的是“好怜悯”。
(三)十六节所指暗利的恶规是什么? 在列王记上十六章二十五至三十节指出暗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在基督徒的立场,什么是神看为恶的事?现在谨举出三例:
1. 神吩咐摩西击打盘石,使盘石出水,但摩西击打了两下,便被神指为违背神命,不尊神为圣。虽然他一生每时每刻,在神的家全然尽忠,而谦卑又胜过众人,只此一次违命,便不能进入迦南。
2. 大卫用牛车搬运约柜,牛失前蹄,乌撒手扶约柜,立即被神击杀。约柜倾跌,乌撒用手扶,这是好事,为什么神要击杀他。因为抬约柜是利未支派的祭司用肩膊抬的,神不要乌撒的俗手来办理神的事。
今天教会的事,也应该是受圣职的人办的。可是教会的长老执事,看传道人,牧师为雇工,只许他们每月讲一两次道,其余的事不用管、由长老执事来做,这就是用俗手办理神的事,是神所看为恶的。
3. 亚拿尼亚,撒非喇奉献金钱在信徒脚前,却立即倒毙。他们所奉献没有错,错在私自留下几分,就是假冒为善,这就是神看为恶的事。行恶事就不能与神同行。
今天神藉弥迦向我们说话,“我向你们作了什么?”神用慈爱牵引我们,我们还讨厌神么?你是否过着圣洁的生活?
求神帮助我们,“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愿主在我们中间,带领我们。
【经文】、
(一)为什么神要筹划灾祸降与这族?
七章一节的“哀哉”,很是可怜。
(一)因为神看以色列中没有虔诚人。什么是虔诚人?请看雅各书一章二十六二十七两节。
1. “勒住他的舌头”。虔诚人勒住自己舌头,不说谎,不诉苦,不尤人,不背后说人,不在言语上,文字上毁谤人。虔诚人只讲圣经的话,赞美神的话,造就人的话,要常讲恩惠的言语,传福音的言语。
2. 虔诚人还要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今天教会举办很多善事,如孤儿院,养老院,聋哑院等。教会应该这样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有些人借这些善事筹款,却不将款子用在善事,而放在私人的腰包里,这是犯罪。
中日战争后,联合国运了许多救济粮食给上海的慈善机关。听说有一间孤儿院的负责人,晚上用货车将救济粮食运出去变卖。把别人损赠的救济品去发救济财,这是犯大罪。
3. 虔诚人还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因为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我们的言语服装若不与世人有别,就是与世俗为友,成了世俗化。不但我们不要世俗化,也要关心我们的儿女,有没有与世俗为友。我见有些男孩子,头发好像鸭尾,裤子包得紧紧的。有些女孩子,头发装成鸟窝,衣服又短又窄,十足阿飞型。这样的世俗化,就是与神为敌。所以我们在言语、行为、服装上不要沾染世俗。圣经说,爱世界的,爱神的心就没有了。一个效法世界的人,就不是虔诚人。
圣经里有一个很虔诚的人,就是哥尼流。(徒十二)这是个模范的虔诚人。他常常祷告,常祷告就能勒住自己的舌头,不敢多说话。他敬畏神,就不沾染世俗。
(二)神对以色列人说:哀哉,你们中间没有正直的人。
什么是正直人?约伯是一个正直人,“他完全正直,敬畏 神,远离恶事。”正直人是完全人,是在神面前作完全人。
1. 神对亚伯兰说:“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大卫也说:“我在祂面前作了完全人,我也保守自己远离我的罪孽。”完全人就是按着神给我们的亮光,在各方面都有发展,才是神所看的完全人。
2. 虔诚人也是敬畏神的。摩西不按神命吩咐盘石出水,而打盘石两下,神便对摩西说,你不在百姓面前,尊我为圣。敬畏神,就是尊神为圣。今天我们所称,圣殿、圣山、圣经、圣民、圣灵,凡属神的都是圣的,故当尊神为圣。轻看神,就是“亵渎神圣”。神的仆人,称为圣品人,是分别为圣的,如果我们轻看神的仆人,就不是尊神为圣了。
教会是圣的,唱的是圣诗,读的是圣经,所以教会的负责人也是圣的。所以我们当尊重的仆人。
我习惯不将别的东西放在圣经上,因为这是圣的。但有人把香烟头,麻雀牌放在上面,这就是不尊神为圣了。
“畏”是惧伯。约伯因为儿女们在外面,他却在家献祭,因为约伯惧怕得罪神,所以在家为儿女献祭赎罪。主耶稣说:“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也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作神所喜悦的事。”耶稣本是神的儿子,但道成肉身,成为人子,在地上仍然敬畏神,行神所喜悦的事。
3. 远离恶事,与敬畏神,是一件事的两方面。敬畏神必远离恶事。
神说:“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他们不但不作虔诚人,正直人,反而作为荆棘,蒺藜。人一近我,就被我刺伤碰伤。这样就不能领人归主。主耶稣曾说过,那些荆棘使道挤住了,不能结实。如果不作虔诚人,正直人,不但刺伤外人,在教会内也拥挤人,绊倒人,叫人不长进。故此,神说:“哀哉!你们这些人。”
神说:今天教会里,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篱笆。所以我筹划灾祸降与这族。
(二)今日教会的光景
(1)“祸哉”,这祸在你们的颈项上不能解脱。耶利米哀歌一章十四节说:“我罪过的轭,是他手所绑的,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他使我的力量衰败。主将我交在我所不能敌挡的人手中。”因为我们犯罪,贪爱世界,沾染世俗,与世俗为友,故神将我们的罪如轭,缚在我身上,自己不能解脱。
有些基督徒,什么聚会都有他,但一出礼拜堂就撒谎,因为他自己不能解脱。
有人自高自大,什么都是“我”大,他的自夸成了轭,不能自己解脱。
有人贪财贪色,心如无底坑,不能填满,贪财贪色成了轭,自己也不能解脱。
我们自己不能解脱这些罪轭,惟有求神解脱。诗人说:“求你的话,使我的脚步稳当,不许什么罪孽辖制我。”
(2)倘若我们不作虔诚人,神将我们的份转给别人。
神对以色列人说:我要刑罚你,使锡安变为荒场,圣殿成为丛林。神与人亲近之地,就全然败落,将福份归与别人。
今春,我知有一牧师,转开白牌车。又有一年青牧师,初时去外国读书,后来开饭店。开白牌车不是罪,开饭店不是罪,只不过太不合牧师身份,神将他们圣品人的福份转给了别人。
以扫是长子,雅各是次子,长子有长子的名份。但以扫因贪恋世俗,便把长子的名份卖了。神将他的福份转给雅各。
扫罗是以色列第一个王,而且高人一头,没有人及得他。可是因他不顺从神的命,神就将他的国赐与比他更好的人。
神拣选犹太人,赐福给他们,但他们不信主耶稣,背叛神,神就将他们的福份转给外邦人。
今天我们的福份是:“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所以神将我们的福份转给别人,就是神要丢弃我。这真是哀哉。
主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又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就有永生。”就算我们在地上有房屋,有钱财,有势力,有地位,若神将我们的福份转给别人,那有什么益处。
“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子。”但若是我们认我们的罪,神的信实的,公义的,必饶恕我们的罪。神虽然筹划灾祸降与我们,但我们肯认罪悔改,必可挽回神的怒气,就不降下所说的灾祸了。
【经文】弥迦书第三章全(注意六节)
(一)黑夜和幽暗是什么意思
(一)神的刑罚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藉摩西降下十灾,第九灾就是黑暗之灾,埃及地三日三夜黑暗。主耶稣说:“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可见黑暗与幽暗是神的刑罚。犹大书1:十三节说:“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不知各位做父母、曾否刑罚过你们的儿女,把他放在黑房中。我十岁前,因为懒惰读书,曾被老师放在黑房中,又怕虫,又怕鬼,我大叫大哭,老师才把放我出来,在我生命中,我不会忘记这经历。神说,你必遭遇黑暗,这是可怕的痛苦的刑罚。但圣经说,在神处不再有黑暗,因为神是光,遭黑暗就是远离神。
(二)是不能作主工的刑罚 耶稣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所以遭迈黑夜,也是不能作工的刑罚,因为作工的机会过去了。神的话虽然是向以色列的首领、祭司、先知说,同时也是向今天的牧师、传道,甚至每个基督徒讲的。神给机会我们作工,为什么不作工,不作工,机会就过去了。有人过去为神作工,但后来因为犯罪,跌倒,作工的机会因此过去了。
在火车站,常常看见有些仍然很好的火车厢弃置不用,觉得可惜。信徒也是如此,若失去作工的机会,就是被神弃置。
我们喜欢青绿的树,树叶的叶绿素,藉着阳光、水分、二氧化炭等来作工,变成养,供给树的生长。倘若花草、树木、放在黑暗里,就会枯萎。所以黑夜是失去了作工的能力。
黑夜也是失去了作工的目的。我们今天作什么工,是反照神的荣耀。圣经说:“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所以在黑夜就不能将主的荣光反照出来。
(二)为什么神如此刑罚以色列人
(一)因为以色列的首领、祭司长、先知们为利混乱主道。
十一年前,有一位弟兄带着家眷从大陆出来,我曾帮助过他。有一天,我收到他的信,要我给他七千元顶一座房子。他还说,在他邻家有位热心基督徒,他要什么,教会就给什么,有一次,教会不肯给他,他便去拜偶像了。他结论也说,你若不给我七千元,我也去拜偶像。可见他是为利加入教会的。
奉献给主的牧师、传道人,也有为得利而事奉主的。有一天,有三个小孩子彼此谈论将来长大各人的志愿。其中的一个说,我长大后我要做律师。因为我父亲昨天到律师楼见见律师,便要付五百元、律师赚钱真容易。另一个说,我长大后爱做医师,去年我母亲开刀,动手术就是一千元,做医生真易发大财呀!第三个说,我长大要作牧师,牧师一周讲道一次,你看,每个礼拜日都有八个人拿钱给他。
去年有一位在大陆大学毕业的学生来香港,因为不懂英文、所以给人看门。后来他的朋友领带他信了主,那朋友便对他说,快进神学院读圣经,传道好出路呀!你看一个信主许多年的人,还有这种思想。
“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所以他们都是为钱来事奉神。我不是说,作工不应当得工价。但若为神作工,就不能贪不义之财。有人因为教会中有财主,便不敢讲真正的道理,这样就是为利而事奉主。
(二)因为他们使神的子民走差路 “你们厌恶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
1. 他们的官长,屈枉正直,颠倒是非,就是讲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理。“论到使我民走差路的先知,他们牙齿有所嚼的,他们就呼喊说,平安了。”他们以物质的丰富,来衡量属灵的生活,以为物质丰富,灵就发旺。
不错,神会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物质丰富,但约瑟在牢中,是囚犯,一无所有。但神也赐福给他,事事顺利亨通。故此不能以物质来衡量神的恩典。
也不能以收入多少来衡量牧师作工的价值。作工的能力,我们不能见的,只有神知道。在大教会里,教会有钱,牧师的薪金可能是一千五百元。但那些在小教会作工的,薪金只有一百五十元。那么我们能说拿一百五十元的作工能力,一定不及那些拿一千五百元的吗?因为薪金是人为的,不是神定的。
今天我们在地上吃喝,也要关心心灵平安。屈枉正直的,心灵那得平安。
2. “到了遭灾的时候,这些人必哀求耶和华,他却不应允他们。”平日远离神,遭灾时才祈祷。将神当作水喉一样,水荒时期才去找水喉。
A. 有人以为神好像那些行法术的人,遭灾就去找神。以色列人的先知使百姓走错路,不用真理训诲他们,神怎会听他的祷告。
B. “他们却倚赖耶和华,说: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么,灾祸必不临到我们。”他们以为神在他们当中,其实没有,有没有神同在也不知。今天许多信徒也是如此,以为心中有神,其实没有,“以为”便失去了真实。
主耶稣所说在葡萄园作工的比喻中,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为止。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得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主耶稣十二岁的那年,同父母上耶路撒冷过节,回去的时候,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有许多基督徒失去耶稣也不知,仍以为在他们中间。
以色列人的首领,祭司、先知说,神岂不是在我们中间吗?这灾祸必不临近我。但神说,你们混乱主道,使我的百姓走错路,你们必遭黑夜,必遇幽暗。
(三)那么我们怎可以脱离黑夜幽暗呢
“至于我,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才能。”要免去黑夜的刑罚,要藉圣灵。今天有许多不同的力,有人力、水力、汽力、电力,什至有原子力,但一切的力,都不及圣灵的力。因为圣灵的力是爱的能力。有爱的能力,我们就不会因利而作工。电力、原子力、人力、什么都好,们会中断或停止,但圣灵的力量是永远的、长久的、无限制的、是生命的力量。有爱的力量,就能将神的生命给别人。
“仰望耶和华……耶和华却作我光。”有神的光,便满有属灵辨别的能力,能辨是非,分真伪,就能讲出真理。充满神的灵,神的光,就能除去幽暗。
“可以向雅各说明他的过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恶。”传道人唯一的任务,是指出人的罪恶,使人知罪,就能领人归回基督。
几百年前,罗马城的圣彼得堂,门前那块方尖碑,当他们竖立这方尖碑时,要用很大的绳子拉它,但绳子一松,碑就很易倒而断,当时有个过路人看见,立即说,快取些水来,淋在绳子上,绳就会拉紧了,将方尖碑竖立了。
我们读书,预备作事,但有了才干,若没有力量,仍不能作工,只是荒费时间而已。
所以至于我,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才能,拯救人归向光明,归向耶稣基督。
【经文】
神说:“我要聚集你们。”你们指以色列人,也指今天基督徒。神要刑罚,也要施恩,因神是怜悯人的神,有恩典的神。
(一)如草场上的羊群
(1)“安置在一处”,神要将以色列摆在固定之地。固定之地约翰福音第十章称说是羊圈,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这牧人不怕危险困苦,忠心牧养羊群。雅各为拉班牧羊二十年,白日受尽干热,黑夜受尽寒霜,不得合眼睡着。诗人说,保护以色列国的,不打盹,也不睡觉。大卫对扫罗说:你仆人为父亲放羊,有时来了狮子,有时来了熊,从群中衔一只羊羔去。我就追赶他,击打他,将羊羔从他口中救出来。他起来要害我,我就揪着他的须子,将他打死。大卫作牧人,不怕危险。我们的大牧人,也是如此,甘心舍己,来拯救我们。羊群有盗贼的危险,野兽的危险,陡岩峭壁的危险。今天主的群羊,也有许多危险。但祂引领我们,这牧人看顾羊群,时刻顾念羊群。“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今天,若我们与罪恶争战,以致受伤,主必缠裹;有病,主必医治。而且“我必医治他们背道的病,甘心爱他们,因为我的怒气向他们转消。”有时忘记读主的话,做那不应做的事,明知不该做而做,违背主道,但主是慈牧,医治他们背道的病。
我们的大牧人是有大能力的,他说,没有人从我手里将他们夺去。而且把他们安置在安全之处,有仇敌来攻击,或罪恶来攻击,祂必保护。
(2)但站在羊方面,羊得着喂养,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必不缺乏。主耶稣讲过一个浪子的比喻,浪子要求父亲的家产,到远方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所有,又遇着那地大饥荒,他就穷苦起来,这就是缺乏。今天我们的灵性枯干,没有粮食喂养我们,但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就不至缺乏。
主耶稣又说过那十个童女的比喻,半夜新郎来了,那五个愚拙的童女,手中的灯,快要灭了,因为没有油。我们为主作工,有时能力缺乏,但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必不致缺乏。
伯沙撒王正大宴群臣,忽然有指头在墙上写字,他的群臣,没有一个能明白,所以就请但以理来为他解释。但以理说:这字的意思,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这就是缺乏。在工作上有亏欠,不够神所要的。但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必不致缺乏,工作能力不缺乏,工作效果不缺乏。
我出入得草吃,即得粮食喂养,因牧人领我在青草地上,和可安歇的水边,就是歇息在牧人的怀中。
我们若是主的羊,不但得喂养,也得着引导。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开路的在他们前面上去,他们直闯过城门,从城门出去,他们的王在前面行,耶和华引导他们。”牧人在前面走,有危险,他便除去。
“慢慢引导,那乳养的小羊。”我们的牧人,是慢慢引导的。正如雅各和以扫相见的时候,以扫说,我们可以起身前往,我在你前头走。但雅各说,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牛羊也正在乳养的时候,若是催赶一天,群畜都必死了。求我主在仆人前头走,我要按着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的力量慢慢的前行。我们的好牧人,是用祂的慈绳爱索牵引我们。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羊跟从牧人,必要认识牧者的声音,不然,便会走错路。羊不跟从不认识的人,这是在灵程上的大功课。如遇见不认识的人,还不逃走,就会失败。
有些声音与我们的牧人声音不同,那就是异端。若不逃开,就会陷在罪里。
跟随牧人,要紧紧的,因为我的牧者,将我安置在高处。祂要我们在世成为独居之民,与世人有分别。
(二)祂聚集我赐恩给我
神还要我们在多国的民中,如从耶和华那里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露水是什么意思?“他的恩典,却如草上的甘露。”末句)“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我必使他们与我山的四围成为福源,我也必叫时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田野的树必结果,地也必有出产。”
神聚集子民,不但作羊,也要藉他们在人群中赐人福气。“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所以我们无论到什么地方,要将神的恩典,带给众人如甘霖。
(一)甘霖是属天的 是从神而来的。今天世上有人造雨,但没有人造甘霖。所以重生的人,是从上面而生,不能冒牌。
甘霖在草是清洁的。甘霖降下是要按时的,人不能勉强。又是无声的,普遍的,这是神的恩典。神送我们到人群中,是清洁的,安静作工,是属天的,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但工作仍是在地上,使人得福。
(二)甘霖是有益的 草在地上,容易蒙灰,但甘霖降下,把小草洗得洁净,碧绿可爱。今天神放我们到人群中,作洁净的工作。
一天,一位女传道探访会友,送给她一朵白玫瑰花,放在桌上。及至离开后,那女主人,看看玫瑰花,雪白可爱,但看看桌子上面的台布,有点污秽,便拿去洗净。台布洗净之后,又觉得窗帘污秽,于是又洗窗帘。洗好窗帘之后,又觉玻璃有点污秽,便又洗玻璃。这样洗了一个礼拜,把整个客厅都洗得白净。周末,丈夫从外地回来,入门看见,以为是入错门口,因为一切都比前洁净,美观得多。今天神也要我们好像一朵白玫瑰花,放在污秽的环境中,使整个环境都洁净。
甘霖还有滋润的作用。甘霖降在地上,使地滋润,使地软和。地太硬,树根不能深入,不能生长得好。今天人心也十分刚硬,神也要我们作滋润的工作。“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又好比黑门甘霖,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一三三)今天教会有纷争,我们便要做滋润软和的工作。
植物也要靠地里的矿物质才能生长,但因地太硬。甘霖降下地上,使矿物质溶化,使植物吸取,便能生长繁茂。神要我们不但传福音,因为人人都有长处,神要我们作滋润的工作,使各人的长处溶化,成为生命的养料。作造福人群之民。
(三)神聚集子民,要他们在多国的民中,为百兽中的狮子。(弥五8)
狮子有动人的威风,亚伯拉罕在赫人面前,被称为一位尊大的王子,表明他有动人的威风。先知以利沙,虽是一个农人,但书念妇人看为圣洁的神人,也表明他有动人的威风。使徒们虽为无学问的小民,但被人一见就知道他们曾经跟随过耶稣,表明他们已有动人的威风。主被捉拿的那天晚,在客西马尼园里,当他说:“我就是”,使他们退后倒在地上,这就是动人的威风。今天神要我们有动人的威风。有基督的样式。
狮子有特别的能力,所以为兽中之王。摩西为人谦和,就能胜过世上众人。神对约书亚说,你要刚强壮胆,必无一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所罗门王求智慧,神就赐他空前绝后的大智慧。神今天要祂的儿女,在各样事情上能胜过众人,在众人中作王。“谁敢惹你?”在历史中,有几个人被称为狮子呢?
(1)马可,相传他在尼罗王八年,于亚力山大城殉道的。但在意大利有座马可堂,门前的广场上有根石柱,柱上有只铜狮,那狮子被称为圣马可狮,表明他在异教逼迫中,能勇敢为主殉道。
(2)在第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十字军与回教人争战。(RICHARD)一世领兵出战,因他的勇敢,后人称他狮子的心。(RICHARD THE LION HEART)
(3)在马丁路德改革教后,更正教徒与罗马教徒战争,在瑞典国有个年青的王,十七岁登位,三十八岁便死于沙场,他勇敢的抵抗罗马教,使今天整个北欧,如瑞典、丹麦、挪威、德国北部都是有更正教。所以也被后人称他为北方的狮子。今天神要他的儿女们,勇敢指出罪恶,有力量胜过罪恶,有权柄除去罪恶,要做强盛之民。
启示录五章五至六节,长老命约翰见狮子,约翰所见的是羔羊。主耶稣基督,先为神的羔羊,但在十字架上胜过罪恶之王后,便成为犹大支派中的狮子。今天神要祂的儿女们,性情如羔羊,工作如甘霖,地位上如狮子。有力胜过罪恶,领人离开罪恶,进入神的恩典和国度里。
【经文】
“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这是神在弥迦书中最后的一句说话。今日要思想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所行的奇事,在弥迦书中,也讲及这几件事。
(一)神作他们的倚靠
以色列人在埃及,因为神赐福人口增多,埃及人就压制他们作奴仆。他们要脱离却是不能。直到摩西起来,他是法老女儿的养子,学习很多学问,他有很好的才干。有一天,他回到以色列人中探望他的同胞,看见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就把埃及人打死埋在地里,以为没有人知道。第二天出去,看见两个以色列人争闹,他就上去和解。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像杀那埃及人么。”摩西知道这事不能隐藏,就起来逃走,到米甸的旷野牧羊。这就是人要倚靠自己,神要除去他倚靠自己的心。神用了四十年之久来训练摩西,不可倚靠自己。
犹大人倚靠马匹,车辆和保障。所以神要向他们显出第一件奇事,就是除掉他们所倚靠的。他们倚靠这一切多过神。今天教会也是以经济富裕,人才济济自夸。属灵的经历是好的,但我们不可以属灵经历夸口。摩西在西乃山上,四十昼夜,与神面对面,神亲自将十诫写在两块石版上给他・但他从山上下来,看见以色列人拜金牛犊,便怒把石版摔碎。或许你说,这是义怒,但发义怒不摔碎石版更好。故属灵的经历虽好,我们也不可倚靠。
当以利亚先知在迦密山,证明耶和华是真神,毁灭巴力先知后,使全国的民心转归向神,是以色列历史中空前未有过的胜利。但当试验临到,耶洗别说要杀他,他便逃到旷野去求死。神有能力降火显为圣,也赐给他权柄毁灭所有拜巴力的先知,难道没有能力保守他吗?但他虽有属灵的经历,一遇试验,仍归失败。
保罗有爱心、热心,有很好的属灵经历,而且被提到三层天上去,听过隐秘的言语。但他说:“我就是愿意夸口,也不算狂。因为我必说实话,只是我禁止不说,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过于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所听见的。”大使徒保罗也不敢以属灵的经历夸口,惟独耶和华才是最好的倚靠。
聚会、祷告,都是属灵的经历,但我们不要倚靠这些,不要单倚靠神的福气,要倚靠神自己。
(二)神赦免他们的罪
哥林多前书第十章讲及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时犯罪作恶,贪婪,拜偶像,发怨言,不信,因此神要他们在旷野飘流四十年,凡在埃及出生的,都死在旷野,只有出了埃及才生的,才能够和约书亚,迦勒进入迦南。他们的罪,只有神才能赦免他们。
弥迦书七章十八至二十节神说要除去他们的罪,只有神才能除罪,我们不能用金钱,功劳来赎罪。甚至天主教的神甫说能赦免你们的罪,仍是假的,人绝不可能赦罪。
神赦罪可分两方面:
(1)在人方面,是要承认罪过才得赦免。犹大后悔,知道卖了无辜的人,要把钱还给祭司长,但他没有蒙赦,是因他只向人认罪,没有向神认罪。
“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可见蒙赦罪,不但要认罪,也要悔改离罪,即行事要与悔改的心相称。
我认识一个人,在妻子以外,爱其他女子,被妻子知道之后,甚至跪在妻子面前认罪,但不久又再犯。二十五年来这样屡认屡犯。前三年。我遇见他妻子,她哭着对我说,她丈夫仍然如此。可见若认罪不离罪,必再犯罪,因为罪追上了他。
(2)在神方面,神要除去罪轭,不再记念罪,神将罪踏在脚下。当我们用脚踏在蚂蚁上,把东西放在海里,还能再见吗?神将我们的罪,投在海里,也是找不着,不再记念。
“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我们上到高山,仍可看见东离西有多远。但航天员在太空,就无法看得见东离西有多远。天文学家说,宇宙渐大,星球愈走愈远,速度也愈快,用光年作单位也不能计算。世上最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也不能计算东离西有多远,因此东离西有多远,他使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表示神永不再记念。这是神要显出第二件的奇事。
(三)神为他们建立国家
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是要为他们建国。本来以色列人曾同声说过,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但他们犯罪,没有听从耶和华,神就把他们分散天下。主耶稣再来,才将他们招聚回来,要建立神的国度在地上。但神的国度未在地上显现之前,耶和华行神迹把神的国建在我们心上。这是一个平安的国度。当一个临终的病人,要接受麻醉剂的,就不是真平安。有时内心暴躁,外面平安,也不是真平安。真平安是罪得赦免,向神向人常存无亏的良心,就是真平安。
完全顺服神,内心无争战,是真平安。比如一家庭,父亲所说的,全家一致同意,这家就有平安。若父亲所说的,母亲不赞成,家中有了两个意见,这家就没有平安。心中若有两个意见,一个是神的,一个是我的,这人便没有平安。主耶稣说:“父啊!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这是完全的顺服,是真正的平安。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将衣服交给兵丁;将母亲交给约翰,将灵魂交给神,将身体交给约瑟,但有一件事却交给门徒,你道什么?这件事就是平安。在歌罗西书三章十五节“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作主两字,英文本圣经译作“支配”或“指导”。让主的平安支配,指导我,就得真平安。
有真平安,就有喜乐。因为主耶稣叫祂的喜乐,存在我们心里。又叫我们心里充满喜乐。主耶稣又说:“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因此不但神对我们说,也要我们对神说。主还要在我们心中建立平安的国度,亲自作王。
出埃及记十九章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神说,你来归向我,以色列人也同声说,凡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愿意遵守。今天若有人要入英籍,要在法官面前宣誓,就是说一生一世都忠于英王。如以色列人所说的,凡神所吩咐的,我们都愿意遵守,这意思是一生一世忠于神。摩西在神的家也全然尽忠。我们接纳耶稣作救主,是向神宣誓,忠于祂,不出卖祂。
有些国家海关,你把钱给他,就进出不必查行李。这些海关对国家有没有尽忠呢?
去年有位同工全家到美国去,有船公司的职员来见他,请他买票向他买。我的同工便问他,如向他买,有什么利益。他说,若向他买,他可赚五百元佣金。你想这个公司的职员,忠于公司吗?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以自己利益为前提的,就是不忠于神。因我们是属神的,以神为第一,就是忠于神。我们接纳祂作救主,等于向祂宣誓,终生忠于祂。
神要我们用良善待祂,忠心待祂。若能如此,就可以感动人相信祂。许多人彰显自己,就不能为祂作见证。
让祂在我心中行神迹,除去罪恶,在我心中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