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佑之博士
唐佑之博士,一九二五年生于浙江鄞县,四九年来港后受浸。五二年赴笈台湾。五八年被按立为牧师,又先后于六○、六一及六七年获文学士、道学士、神学硕士(主修旧约)及哲学博士学位(主修旧约文学及神学)。
六一年任职于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七一年来港,出任为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及教授。七六年迄今,于美国金门浸信会神学院教授旧约。
序言
在旧约十二先知书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主前第八世纪的著作,即阿摩司书、何西阿书及弥迦书。何西阿书因篇幅较长,铨释方面自成一册。阿摩司书与弥迦书铨释就合订一册,便于研读。
这两位先知虽在同一时代,却早晚较有分别,信息却十分类似,都是强调耶和华的公义。阿摩司只针对以色列北国,弥迦是针对犹大南国,也包括北国。事实上是对以色列整体的民族。他们的信息,是日后先知群奉为圭臬的。直至今日,他们先知的呼声,仍十分嘹亮。
在阿摩司书铨释,每章都有概要。但在弥迦书铨释,由于分段甚难以每章为单位,概要部分只有省略。但是概要内容仍旧存在,只是列在绪论中叁 结构与内容。所以形式稍有不同,请读者注意。
弥迦书四章一至五节,因与以赛亚书二章雷同,在铨释,附注该段经文的来源。其实在绪论的结构已经论述,似有重复之嫌。但分别论述实有必要,在此特此解释。
书目中,阿摩司书参考数据太多,只能择要列出,可供读者进一步研究。
求恩主使用这册铨释,教导我们珍视真理。
阿摩司书
绪论
诠释
绪论
壹 时代背景
贰 先知生平
叁 职事
肆 信息概要
伍 文体分析
陆 著作者的文体
壹 时代背景
根据本书七章十至十七节,先知阿摩司的职事,是在耶罗波安二世的王朝(约自786B.C.-746B.C.)。在本书的开端,曾提及犹大王乌西雅。乌西雅在犹大登基,可能是在主前783年,比耶罗波安早几年。在大地震前二年,阿摩司开始从事先知的工作。撒迦利亚书十四章五节曾经提及地震。这日期虽难确定,但根据考古资料,估计约在主前760年左右,所以阿摩司工作的时期大概在那几年之内。
本书的背景是在亚兰的强权时期(参阅。在主前九世纪,以色列屡受亚兰的侵略(参阅及。但是第八世纪初叶,亚兰已经被亚述攻击,约在那时,亚兰的首都大马色曾被侵占,被亚述的首领亚达尼拉利三世(Adad-nirari III)征服。但是阿氏去世之后,强权移转至乌拉图王国(Urartu, 首领为Argtisti I, Sardur III),亚兰又恢复自由。大马色的军队进驻以色列的基列,基列以后又被亚扪所侵犯。当亚述的强权再度兴起,再与亚兰争雄,以色列才逐渐复元。阿摩司并未提及亚述。在十章五节;五章五、二十七节,六章七节,七章十一、十七节记述大规模被掳的事,可能都与乌拉图的侵有关。
在那国际情势矛盾,列强争夺的时期中,以色列是最好复兴的机会。耶罗波安二世得以取他父王约阿施的战果。在列王纪下十三章二十四至二十五节以及十四章二十五、二十八节的记载可以左证。本书第六章一节是描述那些将领们的骄傲。第六章十三节更有自豪的话,那时他们在约但河东又获致胜利。所以列王纪下十四章二十五节,耶罗波安收复失地,扩张疆土,是他的勋功伟续。他强盛的治理,经济繁荣的情况反映在本书中。
那时商业极为繁盛,国际贸易也大为发展,到处大兴土木,盛况空前,力求考究奢华及。农业与畜牧十分发达及。所以在都市中生活豪华,穷奢极恶,道德低落及,尤其是商业道德已经消失,人多以不正当的方法获取财利。社会问题丛生,为富不仁,富者更富,而穷者更穷。资本主义在畸形发展之下,土地侵占的事情迭起,是迦南人的欺诈交易手段。人为欠债卖身为奴,奴隶制度也更为沦落。社会中无助者备受欺压凌辱。司法行政以贿赂、屈枉正直,是非颠倒。社会不安情形使先知忧愤。
宗教方面,外表似极兴旺,他们献祭众多,大量奉献。守节的盛况尤其惊人。但是神压恶不喜悦,也不愿接纳他们的奉献,不想听他们歌唱弹琴的声音,因为他们没有真实的虔诚,他们的不虔带来不义。事实上,在北国的宗教中心,即伯特利与吉甲两大圣所,敬拜已经偏差,因为渗杂了迷信及混合的宗教,为先知所不容。所以从当代背景来分析,先知的声音实在十分需要,阿摩司那种严正的态度,宣布神公义的审判,是针对时代的信息。
贰 先知生平
阿摩司何时出生,何时去世,在本书内无法稽考。他以先知的身分出现,究竟是在甚么年龄的阶段,也不能臆断。但是从他锋利的言词与果敢的精神,似在壮年或气盛的青年时期。从他严责以色列的信息那么决断,相当老练,不会太年青。他担任先知的职事究竟多久,殊难答复这样的问题。
(一)出身
阿摩司是南方人,家乡在提哥亚。提哥亚是在海拔二千七百盏母咴,不易有桑树,桑树最多在一千兆笥遥ú卧耐跎鲜27;。有人以为提哥亚是伊利提基。如果这是正确的推断,阿摩司应为但族的人。1也有人以为是在南地。2但大多认为那是在伯利恒的西北部约七公里,与隐基底邻。由于阿摩司并未提到南方,甚至有人以为他虽是南方人,却久居北方。自他从伯利恒被逐后才到南方提哥亚落户。这样猜想并无确实的证据。
提哥亚在南方的沙漠地带,自然的景色必十分壮丽,以致孕育这个伟大的心灵。提哥亚以智慧闻名,可能与亚拉伯的文化有所接触,本书还可找到亚拉伯文的成语,以致提哥亚被认为是以色列与亚拉伯的文化中心,是约伯记著作的环境。这确是极富趣味的推断。
他职业的出身也极可研究,因为他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修理桑树的,似是卑微的行业,除非他拥有农场,大批栽种桑树,只督导工人。但他也是牧人,在一章一节的“牧人”不是指寻常的牧人,甚至可推测他大量牧畜群羊,专为产羊毛,是相当大规模经营的行业。在七章十四节“牧人”也指大量的牧畜,可见他的经齐状况必在小康之上。至于有人推想一章一节牧人指宗教的职任,却与七章十四节“跟从羊群”不甚符合,就不甚可靠了。3
1 H. Gra:tz, Geschichte der Juden (1853-76), I, 403.
2 T.K. Cheyne, (ed.) Encyclopaedia Biblica, II, 133f.
3 Hans Wolff, Joel and Amos, 123, 124.
(二)准备
先知在他的职事以前,已有充分的准备。在寂静的大地,空旷的山野,他必有属灵的感受与操练,深体人的渺小与无助。有时到羊毛市场,或城市各处,看到不义不法的事层出无穷,对邻邦的人民与事件也有相当的观察与认识及。他深感时势邪恶,尤其从乡镇来到城市,人们的伪善与奸诈,奢侈与纵欲,社会的道德沦落,更使他怒气胸,几乎无法保持缄默。
从他的言语中看,他有相当丰富的学识,对历史与社会环境有十分深切的认识。他在信仰的体认上也很有深度,他认识神的公义与慈爱,深感未来的审判无可避免。他观察人心败坏堕落,几乎无可救药,使他的内心如焚,有无限的忧戚。他忧国之情十分沉重。虽然他以南国的人民身分还可称为客观分析北国的前途。但是同为耶和华的选民,却必须面对未来的厄运,怎可无动于衷呢?所以神可在他内里培育先知的意识。
阿摩司成为先知,他也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他清楚感到神的呼召,使他不跟从羊群。但是他感到神的催促,好似狮子吼叫一般。他只看见耶和华威严与公义。他担任先知的职任,却否认一般人对先知的认识。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指责祭司,否认自已是先知或先知的门徒,先知的职任对他只是神的呼召!
他既来自牧野,在性情中保持那种粗犷,对都市的物质文明,持十分反对的态度。他的果敢与严厉几乎成为冷淡与保留,缺少热切的同情与关怀。那并不是说他没有属灵的敏感与信心,但他只为忠于神,忠于职守,忠于真理,却毫不妥协,大公无私,仗义直言,不徇情面,不留余地,为神的公义大声疾呼,促人们悔改归正。
叁 职事
阿摩司是以色列第一位著作先知,他的信息必大部分记录成文。他对先知运动确有极大的贡献,但是他的信息并非只在文字,原以宣讲的方式表达,而且针对当代的需要。在他的职事中,没有甚么特殊的神迹奇事,如以利沙那样影响当代的社会。他得着异象,在信息中表达出来。但是他没有异样的心理状态,他的异象是有很高的属灵境界,好似以赛亚、耶和米的先知异象一样,其中有很丰富的属灵内涵。但是他的先知著作却留传后世,传诵不已,其久远的影响必是不言而喻了。
主前第八世纪的以色列,已经注意文学的著作,以阿摩司起始,有何西阿、弥迦及以赛亚。他们先知的活动包括将信息记载成文。那时以色列的宗教也有新的动向。敬拜的礼仪固然重要,信仰的思想也逐渐为人注意与要求。先知必须以著作为己任,适应当代人心的需要。先知既深感文字的影响久远,他们必致力在流传,以求广大的读者。阿摩司必在这事上有重大的负担,值得称道。
阿摩司必不忽略宣讲的机会,因为这确实是最直接的方法。他与任何团体无关,却以个人身分向社会大众宣讲,使信息更广乏地传开。
他与早期的礼仪先知(Cultic Prophets即以利亚、以利沙等)极有分别。他虽注意民族的命运,却不直接干预政治,也没有给予政治的影响。他没有像撒母耳那样有正式的官职(撒母耳是士师)。他并不直接与君王接触,像拿单或米该雅。他只是一名公民,一直以私人名义作主的圣工。他没有参与任何组织,来执行任务。他只从事一件要务,就是宣讲神的道。
在他的宣讲中,虽然多有指责,但他爱民族的情怀仍表现无遗。他政治的意识十分敏锐,对世局的分析也甚有卓见。他解释亚述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中的力量,与各国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以色列。起初他并未明确地提说撒玛利亚败亡的危机,以后才有肯定的论调。
关于他职事的阶段,殊难确定。但照本书的结构,可有以下的假设,作为臆想:
(一)职事未开始前,他仍是提奇亚的牧人,他常旅行,在接触面增广时,他先知的意识也必增强,逐渐学习先知的职事,并且尝试从事(参阅。
(二)当他蒙召的时候,不仅他有这样的感受,也必有异象,使他心中有负担,使命更紧急。准绳已经垂下,以色列毁灭的前途实在可怕。从实际的情势看,亚述的威胁越加明显,危机日近(参阅及所以他必须立即北上。但是到了那里之后,发现任何人都不感到有危机来临,使他十分失望与惊奇。
(三)他到了北国之后,经过观察,在宣讲上作适当之准备,先论外邦的预言,用几周或数月的时间,无非说明神公义的审判无可避免。或许他等候时机,再论以色列,他们也同样不能避免神的审判。他从撒玛利亚到伯特利。他信息最严重的是在第六章,预言被掳的事。
(四)他的职事必因此受挫,他受干豫,遭威胁,被控告。他在这样的压力下,说出他蒙召的经历。他又将蝗灾及准绳的异象讲出来。最后他指明耶罗波安王违背神的信息。
(五)他虽受亚玛谢的威胁,但是祭司的干豫并不阻止先知的活动。阿摩司必仍留在北国,伺机行事。
(六)神的异象仍继续临到,地震与杀戮必会发生,举世哀恸,毁灭的事又将来临。最后有异象,说明圣所都会倾倒。无人可以逃脱,这是最后的毁灭。
(七)先知回到犹大,可能在耶路撒冷,以写作的方法,将信息记录下来,并且教导门徒,向他们传授,以资保留,不致在日后流失。在写作至以后的修订,有甚么过程,就无法稽考了。
从阿摩司整个的职事中,最主要的重点在伯特利。在那里,先知的信息是有决定性的成分。悲剧的实况已经显出,民族的厄运是无可避免的了。王位不再稳定,祭司也站立不住。这不也是早期先知所作的么?撒母耳曾抚撼君王与祭司的地位。当然那不仅是君王与祭司,而是指全国举国上下,都受威胁,都在审判之下。
阿摩司的职事与以前的先知不同,因为他对道德更加强调。其实宗教与道德二者向为以前先知所着重,只是现在似乎加上新的重点。阿摩司更加着重宗教思想,而不只是预言将来时局的发展,以及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他也十足采取智慧传统的格调,可说是将智慧传统放在先知的职事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为先知运动开创新的动向。
肆 信息概要
阿摩司书的信息,无疑在旧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阿摩司是第一位著作先知,本书内容有特殊的先知卓见,成为希伯来民族信仰历史的代表作。在信仰中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历史中,以色列民族与外邦有更多的接触,必须建立国际的关系,面对列强,更应重新强调耶和华掌管世界的治权,唯有祂,是历史的主。所以神的公义为本书的主题。阿摩司信息的对象似极为广大,有一般的人民,有特殊阶层的人们,如王族、宫廷人物。宗教人员中有祭司与先知,针对这些不同的对像,本书更需要深入浅出,呈现真理的面面观,而达到广传目的。
(一)耶和华
阿摩司强调耶和华为信息的来源。预言是耶和华所发的命令。异象是主耶和华指示的。
他提到耶和华,大多指神的行动,并不论述神学的观念。他既不论耶和华的公义与信实,也不论神的圣约与律法,只有一处,主指着自已的圣洁起誓,提及神的圣洁。他不说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多用代名词:你的神等),或他们的神。他不以任何模拟的方法来喻耶和华。这方面何西阿用得很多。阿摩司虽也以拟人说(Anthropomorphism)来说明,但却说耶和华的行动:反手攻击,定住眼目,眼目察看,手及眼都有动作。
阿摩司只提耶和华,有几处附加“主”字,“主耶和华”。或“万军之神”。大多只有“耶和华”的名,较为简单,表明单纯的虔敬。
除了耶和华以外,阿摩司不提别神的名号,不像何西阿那样多提“巴力”,只在五章二十六节提摩洛与神星。他在向外邦讲传的信息,也不提别神。他强调耶和华不仅是以色列的神,也是普世的神。这一点是十分卓越的见解,因为当时一般人的观念,以为耶和华只是多神之一,祂只保护以色列,正如巴力保护巴勒斯坦一样。巴力是自然的神明,保护迦南,可见这是从自然主义(Naturalism),发展至国族主义(Nationalism)。先知想予以纠正。
阿摩司强调耶和华是历史的主,重新建立以色列的信念。其实他将这思想扩展至外邦。不但以色列有出埃及的经验,甚至非利士人与亚兰人也有类似的经验。所以以色列人虽被拣选,仍需负责,承受神公义的审判。耶和华神在历史中拯救的事迹也有提及,只是不多。所以救恩历史,不是阿摩司信息的重点。
阿摩司深感他的信息是神直接默示的,他不是只凭借传统。他屡次提到那和华言词的威力,使他惊惧及。在每次异象叙述之前,必先提耶和华的指示、7。耶和华的话也有决定性的因素、8大多言词都有这样的传信者的公式:“耶和华如此说”、“耶和华说”或“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指责的话,多由先知加以解释。阿摩司的信息非常特色,因为都是神给予他新鲜的指示。
在本书中大多信息都是以神公义的审判为主题。这些审判的作为,都以第一人称“我”为主词:“我要降火……我必折断……我必剪除”,“我必烧灭……也必反手”,“我必压”,“我必追讨……”,“我必拆毁……”,“我必把你们掳到……”,“我必从你中间经过”,“我憎恶……厌弃……交付……”,“我必兴起一国攻击你们……”,“我要吊起准绳……”,“我必不再宽恕他们……”,“我必用刀杀戮……我必拿下他们来……我必命……我必向他们定住眼目”。这些都是审判的行动。
神的审判也发动外邦列国,成为对以色列打击的工具。在审判之后,必有居丧者的哀歌(如。耶和华审判的行为发动之前,也盼待人们有行动寻求神,因为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
先知是以耶和华为行动的主,人们是无可忍受的审判,尤其是神最后的忿怒,无法避免,除非人自行悔改。
耶和华在历史中施行审判,也利用自然界的一切,祂是自然的主,掌管雨水、旱风,各种自然的灾情,祂使地震动,使尼罗河涨起,埃及河涌上落下。祂是无所不在的主,在地上的迦密山,至地下的阴间及海底,祂都可在各处。祂的能力无尽。
神的公义促使人知罪而悔改。阿摩司的一神论是以道德为基础。道德比礼仪重要。他反对敬拜的所在,甚至予以拆毁。他厌恶以色列宗教的外表,守节、献祭及歌颂都是他抨击的,甚至遵守礼仪,本身也是干罪的事指出敬拜的罪恶)。敬拜必须有道德的行为,因为神的要求是公义或义行、诚实、端正、圣洁与谦和。神对人有道德的要求,不可干犯任何的罪-15、24、12起)。
耶和华的公义,要求人们行事正直,不仅是符合律法的规条,甚至超过律法,更应在正直中有爱心,济贫助弱,这样才算真正寻求神,得蒙生命的平安(参阅。如不能符合神公义的要求,必遭神的忿怒,而有无尽之灾殃。耶和华的日子是神刑罚的时候,无人可以逃脱,甚至以色列人也不能例外,这是耶和华向普世施行审判的日子。耶和华是道德的主,掌管世界,以道德为人类社会的秩序。
关于“道德的一神论”(Ethical Monotheism),曾有经学家认为这是阿摩司所首倡的。其实这应是摩西最早倡导,而以后式微,著作先知重新强调。阿摩司仍以摩西律法为依据,只是超越律法的精神,再加以先知的重点,以神的默示为根据,重述耶和华公义的要求。他的历史的背景研究神公义的作为,提及出埃及并进驻迦南起;,他们民族的信仰史实,起),以及他们历经浩劫,受耶和华的管教。从历史中可以看出耶和华对他们有道德的期望。神在历史的作为是公义的。为求道德的目的。归纳言之,阿摩司具体地着重耶和华与以色列民族的关系,也与地上万国的关系,都显示祂公义的治权,道德的要求。
(二)以色列
阿摩司的信息重点,在于耶和华公义的审判。耶和华说,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到了。以色列的前途堪虑及,地震的事已经预告,战争是不可免的及,以色列必被战败,君王被杀,人民被掳(在同一节经文),而且首领门先被掳去。撒玛利亚的妇女与祭司也同被掳掠,在伯特利的祭司家属更遭灾殃,妻子被辱,在伯特利与吉甲礼拜的人都受苦难。全地多人丧亡、16、17及。耶和华的日子来临,必有黑暗,没有光明,是以色列的结局。
阿摩司是否全然没有希望,以色列难道无人悔改,可有余数存留吗?事实上,他确劝勉人们要寻求耶和华得以存活,是他秉承耶和华的旨意而讲出的,再在重复)。照他所说的,似乎无人可以逃脱耶和华的审判:快跑的、有力的、刚勇的、拿弓的、腿快的、骑马的以及勇士中最有胆量的,都无法自救。那些余数的情形如何呢?你们余剩的被勾去。死亡的威胁使余剩的也难保全,只有悲哀与痛苦。所以哀歌的内容: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些都是预言以色列的将来。
以色列的现状如何?他们不知道行正直的事。先知再强调公平与公义,律法与公平如大水江河一般的滚滔,是生命的供应。可惜竟成为毒物:公平变为苦胆,公义的果子变为茵c,甚至将公义丢弃于地,可见以色列社会道德的基础完全动摇了。
以色列的罪恶,都是在于他们狂妄的态度,自以为“荣华”,实则是那种骄傲的心态,在法律的歪曲、钱财的积聚以及迷信的礼拜,都使他们在耶和华的审判之下。且看他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憎恶那说正直话的,法官收受贿赂,使无辜者受屈,穷乏人受屈枉及。人们因欠债卖身为奴仆。
早期资本主义的罪恶历历可数,有钱的富豪过着穷奢极恶的生活。他们的享乐是建筑在穷人的苦楚上。阿摩司屡次提说“义人”、“穷乏人”、“困苦人”。他们的罪过又在于淫荡、勒索、欺压。领导阶级的人享受安逸无虑的生活、13以及。
宗教生活不是寻求耶和华的旨意,而是随自己所喜爱的礼拜、守节、宴乐。这里先知指责他们宗教生活的失败,与社会罪恶相提并论。他指责他们的宗教生活,不是轻忽,而是干犯与叛逆。他们罪恶的生活,证明他们信仰的虚无,不能带给他们甚么善果。
耶和华审判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指出以色列蒙受拣选的恩典,却忘恩负义。“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神曾三次提及以色列为“我民”。本书没有说耶和华为以色列的神,却有耶和华的言词,提说“我民”,以色列虽叛逆,耶和华仍不肯放弃他们。神曾接纳他们,现在要离弃,祂虽赐他们地业,现在却赶逐他们,不容他们再在应许之地安定。但是最后的信息,却应许以色列的复兴,大卫的帐幕,倒塌之后会再建立,破坏的仍将重新建造。
(三)列邦
本书信息虽以以色列为对象,却附带提及外邦的审判。他们受审判,当然还是与以色列有关。
(甲)这些外邦是以色列的仇敌。亚摩利人是迦南原有的居民,十分强大,耶和华却为以色列而除灭他们。他们不能再成为选民的祸患。以色列人虽从万族中被选出来,然而他们独特被选,不是特权,而是责任。甚至在九章七节,以色列人不会比古实更有价值,神没有轻忽列邦。
出埃及固然是神恩待以色列,但列邦甚至如埃及与亚兰,他们虽为以色列的仇敌,仍在神的恩待之中,也有类似出埃及的经验。无论以色列早期与现在的历史经验中,他们不可自豪。神同样恩待列邦万族。
(乙)先知在宣布以色列的审判信息中,以列邦为耶和华审判的工具,没有指出那一个国家,却统称为“敌人”。在六章十四节只说“一国”兴起攻击。九章四节说以色列遭灾,是因仇敌的苦害,耶和华没有施行拯救。可能是专指亚兰,因为四章三节提“哈门”,五章二十七节提“大马色”。耶和华可以兴起列邦来攻击以色列,正好似祂曾命以色列制胜仇敌而在应许之地定居,现在却被掳到列邦。
(丙)列邦在耶和华审判之下,因为他们遭审判,是与以色列息息相关的。他们所犯的罪与以色列的相似,也是以欺压为能事、13。神以衡量以色列的公义标准来判断他们。他们的审判官不是别的神,而是耶和华真神。神也同样关切他们的命运、7、8、14、15。
阿摩司信息中论列邦,有以下若干的要点。
(A)耶和华不仅为以色列的神,也为列邦的神。所以神必以公义与慈爱对待他们,并不例外。
(B)以色列必须被掳,被逐出迦南地,正如他们怎样被引领进入那地一般。这是末事的情况,使列邦同蒙带领,同受审判。
(C)万族与以色列原在平等的地位,他们都在耶和华公义的引导之下。所以这是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公义的审判是难免的,但是拯救的机会仍旧存在。所以在新约中,主耶稣的救恩是赐给以色列,也给外邦。
神看顾贫乏无助者,在以色列,也在列邦,救恩是普世的,公义必须在各处伸张。神的选民与外邦人中间的情必须拆毁。这是五旬节的信息与实况,是今日教会必须认清的真理。
伍 文体分析
本书的文体最基本的形式有三种:(一)传信者的言词,是先知受命于耶和华,并以神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二)见证者的言词,介绍耶和华的真理,称神为第三者,引发读者注意,使听众领略。(三)观察者的言词,是报告所见的异象,在叙述方面有特殊的格调。除了这三种以外,还有不同类型之言词,再作个别的分析。
(一)传信者的言词
先知为耶和华发言,神以第一人称“我”来说话,语句中分肯定,内容也很凿实。先知在传讲时,是带着权能的。
(甲)传信者的方式,常在开端申明:“耶和华如此说”、13、16。在结语中,大多有这样的话:“这是耶和华说的”、15。五章二十七节的结语为“这是耶和华名为万军之神说的。”第七章三、六节也以“耶和华说”作结。中译词:“耶和华就后悔,说”,实则是两句,后一句是“耶和华说的”作结。这样语句较为肯定。中文译词将两句合并起来。这三处没有开端的话。从第五章四至五节以及七章十七节,是在十一项分段中,耶和华直接向听众说的:“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耶和华如此说”是向亚玛谢说的。有四段是神要先知宣告刑罚,却没有说明刑罚的原因,必须从整个信息的前后内容来看。
(乙)耶和华的圣言,在中译本也作“这是耶和华说的”,但原文不同,应译为“耶和华的圣言”(Oracle/Utterance of Yahweh)“圣言”原意为“低语”(N~um)(见,在信息的结语中,表明十分郑重的话,促听众或读者注意。
(丙)宣誓的方式也很特出:“主耶和华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耶和华指着雅各的荣耀起誓”。这说取代开端与结束的申明,而且都是是指责的话。第六章八节稍有不同,“主耶和华万军之神指着自己起誓”,不仅宣布刑罚・也说明原因,与第一章三、六、十三节及二章一、六节相似。可见宣誓的话也是强调审判的宣告,表明审判的事是无可更改的了。
(丁)宣告的方式:“听!”这是为引发注意,但没有介绍耶和华的言词。第五章一节是哀歌,.第四章一节是责备,第八章四节也是严责的话。第七章十六节要祭司听耶和华的话,第三章一节要以色列听耶和华的话,都是严责与宣判的话,是不容忽略的。
综合上述的几种文体,传信者的言词差不多有二十项,有一半是以传信者的语气,叙述耶和华直接宣告的话。神的话也以命令或叮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见证者的言词
这种言词最大的特点,是不以耶和华为发言者。这些言词有时是耶和华言词的前言,有时只是独立的,自成格调。
(甲)耶和华言词的前言,如在第三章一节:当听耶和华攻击你们的话,接着就是耶和华为第一人称的话。第四章一节与第五章一节语句也相似,但并不立即引入耶和华的话。第四章一节将听者的特性与罪状列出,以后才有耶和华起誓的话(可参阅、7)。第五章一节更加清楚,先是要他们听先知的话:“要听我为你们所作的哀歌”,哀歌之后后)才有耶和华的话)。所以宣告之后有教导,如教师之叙说,在体裁方面就不同了。
“当听这话”,这宣告在第三章十三节是耶和华说的。但看前文,先知先招聚众人,看他们的罪愆),仍有见证者的言词。
在第六章十四节有耶和华的言词,但在上文先有见证者的话,指责他们的不是。只有在第五章一、二节见证者的话,是预期耶和华的审判,以传信者的言词列在以下的经文。
在其他经文中、12、13及,先知见证他们的不义,接着有传信者的言词。第七章十至十六节先有一番争执,再有传信者的话。所以在第七章十四节,阿摩司以见证者立场表明身分,都以“我”现身说法(14节),再以第三人称,提及耶和华(15、16节),然后再以传信者的口吻:耶和华如此说(17节)。
(乙)教诲式的问话方法,也是见证者言词的风格。在第三章三至六、八节有关先知的使命。这里一连串的问话,每一项都有因有果,使听者明白灾祸是耶和华刑罚的行为,先知的行动是主发言的结果。耶和华是被提说,为真正的发动者,所以先知的宣告无可否认,他确为耶和华发言。这种以智慧者教诲的方法,发出问题,分析理由,促人思想,是有效的宣讲。
第五章二十节及第六章十二节,有成双的问话为敦促人自省。第五章十九节描述追赶的情景,第六章十二节谈牛马的活动,都是有讽刺口吻。再在第九章七节的比较方式,都有智慧文学的格调。
有时,教诲式的问话是直接的,其实这里无意要追究答语。不过这是先知认真的口吻,为引入耶和华的言词。
(丙)“祸哉”的宣告采取同样的方法:这仍是教诲的口吻,只是以相反的语调,促听者觉悟,从迷途中转向。这种教导是学道的方式,比较直接:而发问的方式为引导听者自省,发现自己迷失的情况。第六章一节宣告祸哉,指出他们的错谬,大多有分词的多数(plural participle),指他们那群人错谬的行为。第五章十八节的祸哉,接着有问语,在形式上就不尽相同了。第六章祸哉之后有结语。第五章却没有清楚的结词。
归纳言之,见证者的言词不多,只有六项:(1)四项以教诲的问话。(2)两项以祸哉的宣告。(3)这六项采取的形式极为自由。
(三)观察者的言词
先知从异象中观察神的信息,详细报导,记载在第七章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八节,第八章一至二节以及第九章一至四节。这些是阿摩司自传式的叙述,但以第三者报导的语气,只有在第七章十四至十六节。在异象的报导中,先知是受命来报导,不是他蒙召的异象(试比较;以及。耶和华将异象指示他,询问他,将用意告诉他,却没有差遣他的命令(差遣只在的叙述中,不在异象里)。
关于这些异象的报导,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每次都开始这样的话:主耶和华指示我、7及。只有第八章一节说:“我看见”。
在前四个异象可用成双的对答作为单位。第一异象与第二异象中有代求。第三异象与第四异象有耶和华问话:“阿摩司阿,你看见甚么?”前两个异象都有神的回话:“耶和华就后悔,说,这灾可以免了”。后两个异象也有耶和华简短的回话,都说:“我必不再宽恕他们”以及。但是在每个异象之后,都有耶和华的话作结。
第三种形式在第五异象,口吻与语调都不同,都是耶和华的话,而先知只以观察者的身分钍觯情形也成为十分严重,无可挽回。
异象的报导在传递时,有先知的言语,有特殊的听众,而且场合也极有关系。但先知充分表现他那种奇特的感受,与神相合非常的经验,他将这些传讲出来,一定也兴奋异常,有革命性的新见解,使他从传统中突破,面对当时的环境,传出时代的信息。
(四)各种类型言词
(甲)累进数字的说法,是智能文学的风格。阿摩司是否有智慧者的背景,虽不得而知,但采取这种方法,确是事实。“三番四次的犯罪”,由三累进至四,即先有一数字,加上一为第二数字,这种累进的算法、13以及,表明各国犯罪的情形多而又多,变本加厉,无法逃脱神的审判。这些都在耶和华的言词中,以一人称“我”来宣告。在先知信息中很少出现,可谓特殊的格调。
(乙)分词的用法(Participial style)甚多,尤其在祸哉的宣告。在第六章一、三至六节,共有七行,每行都以分词的多数字出现,描述受祸者道德行为的失败,才会遭致灾祸。第五章十八节在形式上也相似。
第四章一节有三个分词的多数字,可比较第二章七节,第三章十节及第五章十二节。在第二章七节有一连串的分词,与祸哉的宣告有类似的结构。在这几段经文中,都以分词来描述罪行,严厉地指责。
在第二章十三节,第六章八、十四节(参阅,语调不同,耶和华直接提出刑罚的威胁,“看哪”为明显的形式。
(丙)劝导与禁止,也是耶和华言词中所着重的。如第五章四、五节:“要寻求我……不要往……”正反两面的说法,再指出后果,是智慧训诲的方法,此处显然为先知所采纳。这种尖锐的对比是十分有力的语句。第五章十一节下:“我们用凿过的石头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美好的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在严责的话中,指出神的作为与人的行为,也有尖锐的比较及9可为一例)。
(丁)用字以谐音说明预言,如第八章二节的“果子”(Qeyits)与“结局”(Qets)为谐言。第六章一节列国之“首”。与第七节“首先”被掳的,是同一个字根,第六章六节“上等”也是相同的。从他们骄傲的态度,至穷奢的生活,最后遭遇可怕的厄运,都息息相关。第五章五节“吉甲”(Gilgal)与“被掳”(galoh)声音也相似。
(戊)引语连篇,也是阿摩司特有的语调。他引述他们的话来指责:“对家主说:拿酒来,我们喝吧!”“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取了角么?”“灾祸必追不上我们”。他们过分自信,“月朔几时过去,我们好卖粮……”。嘱咐先知说,“不要预言”。“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他们以为神必与他们同在,认为神不会刑罚他们。阿摩司确引用许多话以及等)。先知的方法,正好似主耶稣的话: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第六章十节在描述中的对语也极为生动。
(己)表象丰富,为说明真理。阿摩司也用智慧者的格调。这里有牧人的生涯,猛狮的恐惧捕鱼及狩猎以及农耕的经验。在山边的果园多么需要有水的灌溉,所以在想象中,有滚滚的大水与滔滔的江河多好。牛马的畜养也是他所熟悉的。在收获的季节,有装满禾捆的车重压,有打粮的铁器。巴珊草原丰饶,母牛肥胖,成为先知用以描述罪恶与刑罚。植物中有高大的香柏树、坚固的橡树,有毒的茵c。此外先知也描写少女与举哀者的悲恸“以色列民”原意为“处女”,虽指居民,也可指少女,又。
在描述中常有“如”,“如同”,“也如此”,“好像”。比较的表象很多(如、8。有的特别指明目的,有审判的威胁、20。
陆 著作者的文体
先知宣讲的信息,必著作成文,在体裁方面多劝导,但基本上仍是宣告审判。但他仍采取不同的格调。
(甲)审判的言词仍是最基本的,这是宣告性的论说,先提及罪状,有“因为”,之后有无定词(Infinitive),最后加以完成式、13-15,或分词。“因为”之后有“所以”,审判是有原因的,罪恶必有后果。耶和华的公义是有理由的。
审判的言词都很简短,但长短不一,有的比较长(如、11及-7)。有的加倍长(如以及、17)。但论外邦的预言,有三倍之长、13-15。
(乙)特殊的形式在本书也不少。有的是是严责,没有宣布审判,如四章四、五节是专指责祭司的,并带讽刺的口吻。第六章十二节指责人们将公平与公义歪曲,在前面先有问语与他们理论。
有时只宣布审判,却不指责,常以第三人称说出。他们仍怀有希望,其实毁灭是全然的。在哀歌之后说明他们的厄运。
在第三章三至六节,先以一连串的表象说明,然后在第八节说出预言的严重性。第五章十八至二十节也是连续描述耶和华的日子,表明“祸哉”的宣布是真实的。
第五章四、五节看来,先是劝导,再是警戒,最后仍成为审判的宣告。既在劝导中有生命的保证,为甚么以后竟以毁灭为威胁呢?但是信息的力量就是在此。先知一定深切体验那可怕的审判,以致他必须急切地传出,刻不容缓。
(丙)论列国的预言与异象的信息(前者为、13-15、6-9、13-16;后者为。有主要的言语,又加以重复,十分明确与有力。第四章六至十一节“你们仍不归向我”共五次重复(6、8、9、10、11节),是十分特出的方式,都为加重信息的语句,使读者注意。
综观阿摩司的文体,似乎没有传统的方法。他既未采取律法的咒诅,也无律法宣布的形式,他的语调不同,信息的内容不同。这种新颖的方式,都说明他特殊得着耶和华的默示,有新的属灵能力,所以具创新的心思与表达。不愧为先知中之先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诠释
壹 标题与主题
贰 罪恶的宣判
叁 以色列受审(三至六章)
肆 败亡与复兴(七至九章)
壹 标题与主题(一1、2)
本书正如一般的先知著作,是以历史的引言作为标题,述明先知的出身,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但是本书简明的标题应为“阿摩司的话语”,然后再解释他的话语来源、性质及对象。照原文字句的排列,先提他的身分:“提奇亚牧人中”;再述他的话语是默示,有关以色列的。论以色列,才述明那时机,犹大与以色列的王朝,可见这些有完善的层次。至于这些层次,是否以后补充的,虽无法作确实的断语,却向读者有清楚的交代。
第二节可谓本书的主题,指耶和华公义的审判。本节分上下两句。上一句有同义的对偶:锡安与耶路撒冷,吼叫与发声。下一句也有同义的对偶:草场与山顶,悲哀与枯干。所谓“同义”,是指类似的情况。上句是行动,下句是后果。吼叫是很令人震惊的,但“发声”似不够强烈,其实原意为雷轰,确惊天动地,是耶和华显现的景象。神公义的审判已经来临!
“当犹大王乌西雅,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位的时候,大地震前二年。”上)
犹大的君王乌西雅登基,大概在主前783年,他在742年才离世,只是最后若干年因病居住在别宫,不问政事,完全由他儿子的约但摄政。约但可能在757年已经实际当权了(参阅。但是本节并未提及约但,可能阿摩司的先知工作较早。试看何西阿书及以赛亚书开端,都特别提说约坦,可见一斑。所以阿摩司必比这两位先知早几年。
在乌西雅王同时,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在位。如果参照列王纪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及阿摩司书第六章十三节,耶罗波安二世正得着战争的胜利,社会安定,经济繁盛。虽然有升平的气象,在边界并非完全安靖,因为亚兰(叙利亚)与亚扪人已有侵犯的举动。
“在大地震前二年”,大地震在以后的先知著作中曾经提及,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五节可以见到。根据考古资料,可照夏琐(Stratum VI)及撒玛利亚两地的发掘,估计约在主前761年。1所以本书的日期大约在那几年之内。
关于地震,在第二章十三至十六节似乎描述同一件事。有些学者认为地震的事件之后,本书再加以补充,尤其是第七至九章的五大异象。事实上,第九章一节所描述的,似也指地震的现象。2大地震一定对先知有极大的印象,也影响他传神审判的信息,所以成为本书特殊的背景与场合,确是无可讳言的。
“提奇亚牧人中的阿摩司得默示论以色列。”(1节下)
先知阿摩司是提奇亚人,却在以色列北国传道,他工作的场所,离家乡相当遥远。提奇亚是在耶路撒冷以南(现代的地名为Hirbet Tequ_),所发现之陶器,在铁器时代或早期的铜器时代。3提奇亚离伯利恒也不远,只有七公里,是在伯利恒的西北部,有一通道(Ascent of Ziz)可到达死海的西岸,与隐基底毗邻。这地也是犹大的旷野边,向西才有耕地。照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二节,提奇亚以智慧闻名,约押从提奇亚找到智慧的妇人,带至耶路撒冷,向大卫王说项。在历代志下十一章五、六节,提奇亚有筑成的保障,为军事重镇。犹太拉比传统与中世纪经学家曾设法在北国寻觅阿摩司的家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4
犹大的提奇亚确是牧羊人理想的住处。在本书第七章十四节,阿摩司也自承为牧人。本节的“牧人”一词,只在列王纪下第三章四节出现,那是指摩押王米沙牧养许多羊的工作,每年将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给以色列王进贡。这还不止在大规模的牧羊,而且可能指祭司的职分,“牧丈”或“牧长”为宗教的职任,尤其参考乌格利古文(Ugarit)的用词。5这在本节所用的牧人(Noqed),与寻常的牧人(Roeh)不同,确是事实,可能他大量畜牧,经营羊毛的出售。
阿摩司是否为“亚玛斯雅”名字的简称,也有学者作不同的臆断。这名字的原意为“耶和华的扶持”(或保护),所以有感恩的涵义。6有人认为本节未指出他父亲或曾祖的名字,可能出身微贱。其实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在若干先知著作中,未提出先知的家系也有例可援,如俄巴低亚,哈巴谷及哈该。在此处以色列北国的君王耶罗波安,列出他是约阿施的儿子。但是南国的犹大王乌西雅,却未指明他是谁的儿子。这并不是说明他的出身不如耶罗波安。可能本书的写作未特别注意这一点。
“得默示”,是指先知属灵的经历,那是先知特有的意识,在第七章十二节祭司阿玛谢称呼阿摩司为“先见”,是同一个字。那是带着讥刺的口吻,却说明先知自身所强调的经验,他确实看见神特有的异象,作为信息的依据。
这里的用字(Hazah),有一同义字(为Roah)出现、7。这二者同样指先知的经历:“看见”,而后者却在本书中常以第一人称的用法。因此,从文体评鉴的方法来看,凡用第一用词(Hazah)的,为以后补充的资料。7其实这样说法未免武断。因为这两个用词常是相提并论的,未必可作这样的结论。第一用词既并未专指异象,所以不能将第七至九章的五异象归类在补充的后言。
“他说: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从耶路撒冷发声。”(2节上)
“他说”,似乎是另一项开始。这该指先知阿摩司,是别人提他呢?还是他自己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信息?本节是诗歌的文体,与阿摩司信息的体裁并不一致。也有人提出一项研究,这里有锡安与耶路撒冷,也不大像阿摩司的口吻。至于下半节,枯干的旱灾,并非阿摩司警戒以色列的话。因此,有的认为像约珥的预言。8但是这无法有甚么凭证,事实上,第二节作为本书的主题仍十分与全卷的内容吻合。所谓诗歌的文体,在本书其他部分也曾出现(如等)。耶和华虽在耶路撒冷发声,究竟是针对万民的,不只对犹大或以色列。
这是耶和华公义的声音,如狮子一般吼叫,正如本书第三章八节所重提的。为甚么耶和华的声音发出锡安与耶路撒冷呢?因为那里有圣所,是耶和华居住的所在(参阅诗五十篇)。而阿摩司是见证人。那么谁是会众呢?这里并未指出,但必是面对全地的人,都应恭听神大而可畏的声音,这不仅是发出森林的吼声,更是震动大地的雷声,听见的人无法充耳不闻,必在惊惧中战抖,因为耶和华真正显现了,谁能在神面前站立呢?
“牧人的草场要悲哀;迦密的山顶要枯干。”(2节下)
牧人的草场是牧人的生活范围,也是他们最关怀的。迦密的山顶是北国的森林地带,该是最丰饶的区域。如果“山顶”或译作“首领”,那么牧人与首领都可能指北国的君王。那么,悲哀与枯萎就是王朝衰落的情况了。如果这只是自然界的现象,必指耶和华的审判,使他们失去生机。这样的情形也实在太严重!耶和华是烈火,使草场林区都呈一片焦烁的荒凉。“悲哀”在何西阿书第四章三节也有类似的说法,是地土本身在悲哀之中。
这是阿摩司信息的主题,采用诗歌的形式,是否为供礼拜仪式中念诵的呢?先知的信息好似狮吼与雷轰一般,其后果会带来破坏或毁灭性的恐惧与悲哀,因为这是神的审判,不是只在于宣告,也在于行动。这正如诗人所说:主耶和华阿,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这主题也带出神的威荣,以及为神发言者的权威。这是先知针对当代的时势,也预言着未来世界的结局。本书就以耶和华的话为权威的真理。第一、二章有“耶和华如此说”,在第七至九章有“主耶和华指示我”、7。其他有“话说”的字样(如,都强调耶和华所发出的声音。
1 Yigael Yadin, Yohanan Aharoni, Ruth Amiran, Trude Dothan,Immanuel Dunayevsky and Jean Perrot, Hazor II: An Account of the SecondSeason of Excavations, 1956 24-26, 36-37.
2 地震 (Ra&esh) 也在第九章一节出现。
3 Martin Noth, "Das Deutsche Evangelische Institut fu/r Altertumswissen-Schaft des Heiligen Landes Lehrkursus 1956,"Zeitschrift des deutschen Pola/tina-Vereins, 73 (1957) 3-4;Arnulf Kuschke, "Beitra/gezur Siedlungsgeschichte der Bika', "74 (1958) 9-10,有关铁器时代的推断,参阅Paul W. Lapp, "Polestine:Known but MastlyUnknown," Biblical Archaeologist, 26 (1963) 124; Hans Joachim Stoebe, "Das Deutsche Evangelische Institut fu/r Altertumswissenschaft des Heiligen Landes,Lehrkursus 1964," Zeitschrift des deutschen Pala/tina-Vereins, 82 (1966),16.
4 Hans Schmidt, "Die Herkunft des Propheten Amos," in Karl Budde zum Siebzigsten Geburtstag,ed. Karl Marti, Beiheftezum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4(1920) 158-71. Salomon Speier, "Bemerkungenzu Amos," Vetus Testamentum, 3 (1953) 305-10.
5 Ugaritic Texts, cited in accord with the enumeration in: Corpus des tablettes en cuneiformes alphabetiquesdecouvertes a& Ras Shamra-Ugarit de 1929 a& 1939. 2 vols, ed. Andree Herdner, 1963, 55.
6 参阅 Richard S. Crips, A Critical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Amos, 1955, 10.
7 Hans Wildberger, Jesaja, 5-6.
8 Alfred Bertholet, "Zu Amos," in Festschrift G. NathanaelBonwetsch, 1918, 1-12. Artur Weiser, Die Profetie des Amos, Beiheftezu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hiche Wissenschaft, 53 (1929) 79-83.
贰 罪恶的宣判(一3-二16)
本段应分为三大分段,耶和华藉先知宣判的,有邻邦的罪恶,犹大的罪恶,最后以色列的罪恶。在每项宣判的信息中,都有共同的特点。第一,传信息的方式;第二,一般性的宣判;第三,特殊性的指责;第四,宣判的内容;第五,传信息的结语。在第一、二及五项,话句全部相同,第三、四项各别不同,但结构相像,在前半句都一样。最后对以色列宣判语,在形式与内容上不尽相同。
(1)传信息的方式:“耶和华如此说:”、9、11、13、6、16以及。除第一、二章之外,别处加上“所以”。“因为”;中译本、国语和合本并无译出)。除第五章四节以外,都指审判的信息。
这种方式是含有代表的身分来传话。在其他书卷中,耶和华是“万军之耶和华”,在耶利米书共有五十五次,哈该书内五次,撒迦利亚书内十七次。在阿摩司书中只一次。所以这种方式(Batenspruchformel: messenger, Speech formula),是文体评鉴中十分重要研究的资料,说明先知文学的特性,有这传信息的方式。
(2)一般性的宣判:“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这是以数字累进的算法,表明罪恶多而又多,真是恶贯满盈,无可宽宥。“四”可由一只手数点另一只手的四个指头(除大姆指外),历历可数。这些都是事实,自然无可推诿。这种数字的算法,原是智慧文学论述的格调,1或指自然的现象,或指信仰的经验;。圣经之外的数据也甚多。2
阿摩司用这方法,并未指出三项与四项的罪恶,事实上在每项宣判中只强调一项,可见他的重点在第四项,而三项只是笼统的涵意而已。
“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这是表明耶和华的审判是确定的,无可更改,也不能避免的。这是必然的,虽然尚来发生的后果,却是豫期的(Anticipatory imperfect)。有了这句话,以下再加以说明原因:“因为……”。所以在信息中有十分清楚的交代。
(3)特殊性的指责,都是以相同的文法结构来说明,连韵律都相似。虽然都是散文的形式,但上下句子好似诗词一样十分规律,很有力地托出。其中仍不乏对偶的用字来加强语意。
(4)在宣判中,指责各别特殊的罪孽,并且说明无可避免的刑罚,神的公义是绝对的,公正是确实的。神必不免去他们应得的报应。“我必……”这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是以无上的权威来宣告。
(5)每一次宣判的结语,都以同样的传信息方式:“这是耶和华说的。”但是有三项并不以相同的方式作结,就是对推罗,对以东,以及对犹大。但在每一项宣判,都提到降灾烧灭其中的宫殿。这是审判的火。对以色列,特别详尽,因为这是本段的中心,也是主要的信息。
归纳以上的论点,这些宣判的话有共同的方式,也有迥异的格调。对大马色、非利士,亚扪是一大类,对推罗、以东,犹大是另一类,而对以色列是独成一类的。第二类由经学家作为以后补充加插的部分,3信息方面,从审判的重点转移至罪孽,指责多过预言。对以色列的宣判,也以指责罪孽为主要的警戒语,但是警戒似乎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审判是无可避免的。在结语中,“这是耶和华说的”,在中译词与以上各项的宣判相同,其实用词不同(N~um Yahweh英译词常作Theoracle of Yahweh),是更正式的言词,常出现在先知著作中。
本书为甚么论外邦的预言?也许作者有意从外邦至犹大,再专指以色列。这是耶和华在历史的作为,说明先知的历史哲学及历史神学的重点。但是在论外邦,却不提亚述,是否故意避免的呢?这些外邦似乎是亚述侵略的计划中以先后为序,依次征服,所以将亚兰与非利士置于前端。研究埃及古物中,可以发现一些所谓“咒诅文”(Execration texts),专为咒诅外邦之君臣与人民。这是主前第十八世纪,埃及的中世纪王朝(Egyptian Middle Kongdom),在陶器上,有碗碟及水祝ǜ咴钾σ恢霖ξ骞分,直径至少有十公分),刻有战俘跪着,双手反缚在背面。文字刻在前后,从人体的颈部至膝盖,注明人名地名,都是背叛埃及的“暴徒”。在礼仪中埃及王或祭司必须将这些陶器摔破粉碎,表明那些叛徒完全消灭。这种迷信也在叙利亚等地实行。有时在外交盟约缔订时,也制有腊像,男女及牛兽,加以击打、火烧,尽各种侮辱为能事。所以阿摩司也采用这种方式,作为咒诅的对象,却不是迷信的举动。他只以先知咒榧靶判的论调,预言外邦必将在耶和华的审判之下。4
阿摩司的信息,不是只表明人对外邦的憎恶与咒诅,他是在宣告耶和华在历史中启示祂公义的旨意与作为。神的大能治理以色列与外邦,祂的真理表达在先知的信息中。
阿摩司的信息(一、二章),是否在特殊的场合中作为一种咒诅的礼仪呢?以色列有圣约的礼仪,神与祂的选民立约,而祂的选民必将重申圣约,向耶和华誓忠,就成为圣约续订的礼仪(Covenant Renewal festival)。在礼仪中,以色列人必须重新温习耶和华的救恩,也因神的公义受警戒。他们如果叛逆,就与外邦人无异,必同在咒诅之下。这是申命记第二十七章十五至二十六节所强调的,不容忽略。这里先知的信息是否有祭司的礼仪来表达呢?
根据列王纪上第十二章三十二节,为耶和华守节是在秋季,收获之后,为表明感恩。守节是在伯特利。阿摩司书第七章十至十七节,先知出现在伯特利,阿摩司确实有极好的机会,向会众宣布咒诅外邦的话。但是同时,他严责以色列的话也毫不保留地说出来,才使他们经受不起。所以这些咒诅的话是否属于礼仪的举动,似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在于信息的内容。
这些论外邦的预言,有当时历史的背景。撒慢以色三世(858B.C.-824B.C.)在位第二十一年,约在主前838年,攻打大马色的哈薛,哈薛与他儿子便哈达,不得不从侵略以色列的战事暂缓下来。那是在耶户(845B.C.-818B.C.)及约哈斯(818B.C.-802B.C.)的时代。但是大马色与非利士结盟所以这里的预言,论非利士起),是在论亚兰之后。非利士的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及以革伦之外,却未提及迦得,因为迦得原在犹大王罗波安时占据的(参阅,可能现在也不再有任何军事的价值。早被哈薛侵吞了。在本书第一章十三节,亚扪侵占基列的事,可能的数据在列王纪下第十章三十二、三节。
阿摩司预言的时候,亚兰已在衰败之中。亚兰以前在约但河东的地区征服的,在第八世纪又重新失去了。亚述在主前八百年已经征服了大马色。结果以色列得以摆脱亚兰的威胁,在耶罗波安二世(781B.C.-747B.C.)更可轻取大马色与哈马。所以那时以色列国力较为恢复,至少有一时的繁荣。
在这段预言中,自亚兰的侵犯起),至亚扪的扰害,都应将日期作为第八世纪的下半叶。本书日期大多臆断为主前760年。
论外邦的预言,与论以色列的预言(五大异象,二者有十分雷同之处。这些审判的预言以地震开始,以地震作结无人可以逃脱,连余数也无存留以及。
1 参阅Wolfgang M.W. Roth. "TheNumerical Sequence x/x+1 in the Old Testament," Va_tus Testamentum, 12 (1962) 300-11, Georg Sauer, Die Spru:che Agurs. Untersuchungenzur Herkunft, Verbreitung und Bedeutung einer biblischen Stilform unterbesonderer Beru/cksichtigung von Proverbia c. 30 Beitra/ge zur Wissenschaft vo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84 (1963). Wolfgang M.W. Roth, Numerical Sayings in the Old Testament,Supplements to Vetus Testamentum 13 (1965).
2 Cyrus H. Gordon, Ugaritic Textbook, (1965) 44 (par. 7,9).
3 Werner H. Schmidt, "Die deuteronomistische Redaktion desAmosbuches zu den theologischen Unterschieden zwischen dem Prophetenwort undseinem Sammle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77 (1965), 168-93.
4 Aage Bentzen, "The Ritual Background of Amos:16," in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8 (1950), 85-99. 关于这种咒诅文,可参阅Kurt Sethe, Die Achtung feindicherfursten, Volker und Dinge auf altagyptischen TongefaBscherben des MittlerenReiches,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Klasse 5, 1926);Georges Posener, Princeset paysd~Asie et de Nubie. Textes hieratiquessur des figurines d~evoutement du Moyen Empire 1940; John A. Wilson's translation in AncientNear Eastern Text, 328-29; Hans Wolfgang Helck, Die Beziehungen Agyptens zu Vorderasienim 3 and 2. Jahrtausend V. Chr., Agyptologische Abhandlungen 5 (1962), 49-67. AndreVila, "Un depot de textes d~envoutementau Moyen Empire," Journal des Savants (1963) 135-60. Georg Fohrer, "Prophetie undMagie,"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lische Wissenschaft 78 (1966) 25-47. esp.33, 40-43.
(一)论大马色(一3-5)
“耶和华如此说,大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上)
每项宣判都是以传信者的形式:“耶和华如此说。”这是有绝对的权威,是神自己发言,宣告审判的信息。祂的仆人先知,秉承神的旨意,奉命传信,必须果敢地仗义直言,不可含糊其词。
“三番四次”,多而又多,“三番”已经是不少了,一个整数,而现在更多,恶贯满盈了。这是以数字之方式说明之。
“犯罪”是阿摩司常用的,在旧约其余部分,这个字(Peshe)比“罪”(Hata~)与“罪孽”(Awan)少用。但是在阿摩司书中用了有十次以上、9、11、13、6。以动词的方式在本书也有两次。其他有关“罪恶”的字眼反而用得不多。罪孽或过犯(Awan)。“罪过”、“有罪的”“罪人”(字根都为Hata~)以及。这些原是指法律名词,侵害权益的罪,但是阿摩司所用的“犯罪”一词,在涵义上似乎更加严重。
阿摩司所用的,可能与箴书比较(共十二次),专指社会的道德,如仇恨、争斗、抢劫等罪。这种罪恶构成社会不安的原因。
“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因为他以打粮食的铁器打过基列。”(3节下)
审判是最后的,必不免去他的刑罚。耶和华对以色列还有挽回的余地。当先知祈求赦免,耶和华就后悔说,这灾可以免了。然而以色列仍执迷不悟,神严正地说:“我必不再宽恕他们”;神说:“我必向他们定住眼目,降祸不降福。”
这里以打粮的铁器来描写他们战争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的凶残,置人在铁蹄之下,受压被害。
基列原在雅博渡口之南,以后指约但河东整个地区。如果仅指其地位,是在以法莲山地之过界,东边与亚扪毗邻。向北应为玛拿西的地区,边界为亚兰之近邻。大概是北基列,为大马色所攻击。
大马色应为亚兰(或叙利亚)之京都,在大卫王时曾被犹大征服,在所罗门王的时代又得独立;先可参阅。在主前第九世纪,大马色时常侵犯以色列,在阿摩司的时代甚为困扰。他曾预言以色列将被掳到大马色以外之地。
“我却要降火在哈薛的家中,烧灭便哈达的宫殿。”(4节)
耶和华必降下灾祸(参阅,祂的灾祸是烈火,对以色列,也同样对外邦,因为祂必命火来惩罚以下)。火是吞灭的,必除掉首领与军事领袖。撒幔尼色三世曾描述他怎样将火扔入哈马领袖的官邸,将之烧毁。5便哈达的宫殿也是保障,所以烧灭之后,全城必定陷落(参阅。这些首领居住的地方有最好的防御,固若金汤,但不经一击,可见人的狂妄必致败落。
在大马色曾有便哈达三个王朝。第一世是在第九世纪初。他不会是以色列的亚哈王之劲敌,因为那是在第九世纪中叶(参;。这个便哈达被哈薛所杀。哈薛也自称便哈达王朝(可参阅,是与以色列的约哈斯王同时,自主前806年起至700余年(主前第八世纪)。阿摩司是否指这个便哈达,还是哈薛二世呢?哈薛二世应为便哈达四世,因为亚兰王朝以后始终以这两个名字为朝代。
这个便哈达必是侵犯基列,使先知如此气愤与憎厌,他必针对历史的实情而作咒诅之预言。
“我必折断大马色的门闩,剪除亚文平原的居民,和伯伊甸掌权的。”(5节上)
大马色的城门有门闩,必是铜铁所铸造的。这必是十分坚固的,是城门最后防守的关键。这不仅从外面无法打开,甚至在里面也是锁得十分牢靠。士师参孙想打开城门,只有将整个城门,连门扇门框门闩一齐拆下来,扛在肩上。这样门闩却被折断,是耶和华的行动。
亚文平原是在利巴嫩北面的丰饶地带,约书亚记第十一章十七节称之为利巴嫩平原。伯伊甸可能在叙利亚之北部(参阅及。以后在撒幔以色三世时被并入亚述的版图。在提革拉毗列色时(733B.C.),大马色有十六区,被划分为亚述之四个省分。
“掌权的”原意直译出来,与居民(或“居住者”)成为同义字,指其中的人们,举国上下均失去保护,好似树木一样被切除锯断,绝了生机。
“亚兰人必被掳到吉珥。这是耶和华说的。”(5节下)
亚兰人是指整个的民族必被掳去,掳到吉珥。吉珥是亚兰人原来的发祥地?还是其他地方?学者无法确定。6以赛亚书第二十二章六节提到吉珥,是与战争相连。但是它的地理环境仍无法断定。阿摩司书第九章七节提起亚兰人出吉珥,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历史中重大的事件。
这些地名有无表征性的涵义,也是值得注意的。亚文平原的“亚文”原意为“罪孽”,“伯伊甸”为伊甸之居所,或可译为“快活居”。至于“吉珥”在七十士译本为“选召”,音亦近似,但涵义不甚清楚,不足以解释。
5 Monolith Inscription 2, 89. A. Leo Oppenheim's translation, AncientNear East Text, 278.
6 William R. Harp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Amos, 20.
(二)论非利士(一6-8)
“耶和华如此说,迦萨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因为他掳掠众民交给以东。”
论非利士,以迦萨为首;因为迦萨是最重要的城市(参阅。这城在非利士最南端,接近埃及的边界。照这里经文的提示,是所来的战俘败卖出去,转运至以东,这样不尊重基本的人权,将人当作商品,是不堪设想的。根据这个动词“掳掠”,原意为“围困”,可能指他们将这些战俘囚禁起来,施以虐待,极不人道。以东有很多铜矿,需要大批工人,所以转卖运来的奴隶,是廉价的劳工,且易驱策。这些战俘奴工原是以色列人,所以更引起先知的愤恨。以赛亚书第九章十二节亚兰与非利士来自东与西,都来侵害以色列人。他们怎可逃避耶和华的审判呢?
“我却要降火在迦萨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7节)
这句重复话,在每一项宣判的词句中,第五节对大马色,现在对迦萨,以火焚烧,是战士取胜后,毁灭该地的首领权力,不留丝毫余地。
迦萨为非利士的代表,正如大马色代表叙利亚。迦萨是非利士五大要地之一,可能是最重要的,也在最南端,可通往埃及。
“我必剪除亚实突的居民,和亚实基伦掌权的。也必反手攻击以革伦。”(8节上)
亚实突在迦萨东北三十五公里,也如迦萨一样离海岸线很近。亚实基伦在迦萨与亚实突中间。以革伦的地理不甚确定,可能在亚实突之北面,离海岸线稍远。迦得并未被提及,大概在阿摩司的时代,还没有独立。哈薛曾从犹大夺取。在乌西雅王的时候,迦得是在犹大管制之下。大约在主前711年,迦得是在亚实突属下。7
耶和华的刑罚必临到他们,无论是居民或掌权的首领都必剪除灭绝。神也必反手攻击。“反手”是指祂转过来打击,神是公义的,断不以有罪为无罪,不肯轻易放过他们。
“非利士人所余剩的必都灭亡。这是主耶和华说的。”(8节下)
这是宣判中最后的断语。非利士人中有余剩的,也无法幸免,都不能逃脱。在论以色列的余数,起初还可逃脱,但是最后仍无法免去。在以西结书第二十五章十六节,又回复这里的预言。
7 Sargon's "Display Inscription," 104. A. Leo Oppenheim'stranslations,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286.
(三)论推罗(一9、10)
“耶和华如此说:推罗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因为他将众民交给以东,并不记念弟兄的盟约。”
推罗是腓尼基的商业城,却有军事防御,以保障海事与贸易。这里提及他们与以东联营买卖人口的恶事,可能也是指战俘作为奴仆,而被任意买卖。他们的罪与非利士人类似。
他们不记念盟约。“记念”一词是先知所常用的,在申命记十三次,以西结书九次,以赛亚书后半部(四十章起)九次。8“记念”指持守,不只是思想的心态。所以立约必需以积极的态度持守确保。
这盟约为甚么是弟兄间缔结的?原来古代的近东地区,结盟缔约就是建立弟兄的关系(参阅等)。此处也许指推罗与以色列之盟约,是由希兰与所罗门缔结的起)。这立约的关系先由大卫建立的。以后亚哈也与推罗联系。
这里也可能是指以色列与以东,他们原是同宗的,雅各与以扫是弟兄(参阅创二十五-二十八、三十二、三十三章;。在申命记与先知著作中,以东为以色列的兄弟;。但是以东与以色列虽为兄弟,却无立约的关系,况且他们两者早已成为仇敌。所以这里弟兄的盟约,是推罗与以色列。
“我却要降火在推罗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10节)
这里仍有同样的宣判,在阿摩司的时代还未实现这预言。那时推罗仍向亚述进贡,成为亚述的附庸国,但是那样情形并非延长很久。战火,也是神烈怒的火,终于烧灭他们的宫殿,政权失丧,主权失去,国家因此灭亡。参阅若干先知的信息,这样宣判终成事实,读以赛亚书第二十三章;耶利米书第二十五章二十二节;以西结书第二十六章十五节起撒迦利亚书第九章二节起,有类似的预言,可见先知信息的连贯与合一性。
8 参阅Brevard S. Childs, Memory andTradition in Israel,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37) 43-44.
(四)论以东(一11、12)
“耶和华如此说:以东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因为他拿刀追赶兄弟毫无怜悯,发怒撕裂,永怀忿怒。”
以东与以色列的关系恶化,是在大卫的时代,所罗门的时代。他们的争执在提亚拉巴湾的领土问题。在乌西雅的时代(就是阿摩司的工作期间),情形并未好转。犹大王似在争夺以东的领土,就是在亚拉巴湾之东面,可见以东一向与以色列人为仇。但是以东拿刀追赶兄弟,应在巴比伦征服耶路撒冷的时候,该为主前587年(参考以及俄14),犹大的难民遭受以东人逼害与杀戮。在俄巴底亚书1:十、十二节都提雅各为弟兄。约珥书第三章十九节可能也指犹大受以东之残害。如果这段经文真是指那时的情况,就是阿摩司书以后编入的,引起经学家很多的辩论。然则根据前几段论迦萨与推罗,也都提到以东,可能以东早也有这样逼害以色列人的事。
“怜悯”似指同胞手足之情,以东早就没有这样兄弟的情分,所以毫无怜悯可言。发怒的行为是恣意撕裂,也可解为在怒气中作撕裂的行动。“永怀忿怒”也可译为“继续发怒”这是叙利亚译本与拉丁文译本的词法(参阅;;;。
“我却要降火在提幔,烧灭波斯拉的宫殿。”(12节)
这段宣告,又与论大马色的相彷。提幔是一个地区(可参阅。这也是一个城市;俄9;。提幔与以东为同义字(参阅。这里没有提到城墙,因为七、十、十四节都有,译为“城内”,所以提幔可能不是一座城。
波斯拉是以东的重镇,在死海之南端,死海与亚拉巴之间,有若干经文提及(如;。波斯拉与以东一同提及(可参阅;。
波斯拉与提幔的地名与地理,却在被掳时与被掳后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这两处在以后必十分重要,但是他们的罪恶早经神憎厌,罪恶必遭刑罚,宣判是必有的,他们实在无法逃避神的公义。
(五)论亚扪(一13-15)
“耶和华如此说,亚扪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剖开基列的孕妇,扩张自己的境界。”
在前几次的宣判中,先指国家或城市,如大马色、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都在迦萨的名下),推罗及以东。但对亚扪是指明“亚扪人”,是特出的。
他们的罪恶是穷兵黩武,在战争中,剖开孕妇的肚腹,杀害胎儿,为断绝兵源,这是古时战争残酷的行为。有时这样的暴行,还不仅在绝兵源,也只是欺凌弱者,凡妇孺及弱者均被杀害,发泄凶暴的兽性(可参阅;;;;。
基列在约但河东,雅博渡口之南,为以法莲定居之处,北方为亚兰之毗邻,另一方面也是与亚扪为邻的。耶罗波安二世欲收复基列与亚扪之交界的失地,并不成功(参阅。所以阿摩司严责他们扩张自己的境界。
剖开孕妇既是描述战争的凶残,必指亚扪以武力来扩张境界。“孕妇”一词有学者改为“高山”,因为音形相似。9如果这样译法,那么这可指亚扪军队,破基列山地的防势,将高山都可裂开。也可将“高山”指坚固的营垒,都被攻破,足见战争的激烈。这样基列的防势已破,亚扪人可扩张边界,因他们原来就以这地区为他们的疆土(参阅,他们常想夺取(参阅;。因此这样经文的评鉴或修改,并不影响经文的信息,也似乎极为合理。
“我却要在争战群暗娜兆樱旋风狂暴的时候,点火在拉巴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14节)
“争战群啊痹谥幸氪仕浦刚秸中兴奋的呼喊,在攻击中群爸兴,为振奋士气,以致取胜,成为胜利的欢呼声,不乏这样的例证;;;;;。但是群耙部芍冈谕纯嘀泻敖校ㄈ;;。
战争的群俺0橐越巧,可能是下攻击令;;,或以守望者的警戒信号;。
旋风狂暴的现象,是有非常的威胁,表明耶和华显现;,祂的怒气好似旋风狂暴,落在恶人头上;;又在。
在前几段宣判的话,耶和华要“降火”,但在这里,祂“点火”来烧灭。这仍是刑罚的举动,只是用词近似耶利米书。
“拉巴”原意为“大”,是亚扪的京城,以“大”来描绘起)。京城与宫殿被毁,国力就会灭绝。
“他们的王和首领,必一同被掳去。这是耶和华说的。”(15节)
他们的王和首领,以后果真被亚述掳去,因为这是历史的事实。“他们的王”一词,有人照字音改为“米勒公”,这是亚扪人的神,那与米勒公有关的是那异教的祭司。这样更改是根据希腊文译本有“玛勒堪”,也同样有这异教之神名,可能希腊文译本依照这样的名字译出)。在列王纪上十一章五、三十二节及列王纪下二十三章十三节提出亚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而“米勒公的祭司”是七十士译本的译词。10
首领是指宫廷的官员及军事首长,如果“他们的王”指异教的祭司,那就包括全国的领导人物。他们都必毁灭。耶和华必在历史中干豫,施以刑罚,以公义审判万民,作恶者必不能逃脱。
9 “孕妇”改为“高山”,是犹大学者所坚持的,参阅Harper, A Critical and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Amos, 36.
10 Wolff,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s of the Prophets Joel andAmos, 131, 13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六)论摩押(二1-3)
“耶和华如此说,摩押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因为他将以东王的骸骨焚烧成灰。”
论摩押,仍以同样的宣判语,摩押在死海南端之东边,不仅与以东毗邻,而且死海的地形正可成为二者的分界。在边界的堡垒,正好作两个国的防御,不必互相防守或猜忌。11但是他们还是彼此为敌。依照列王纪下第三章六、七节,由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王约兰会同犹大王约沙法,来攻击摩押,并且还联络以东王(9节)。这也有圣经以外的历史考据。12
他们将以东王的骸骨焚烧成灰。为甚么这也构成那么严重的罪?因为死人的骸骨不焚毁,为保留人们的回忆,使死者仍被纪念。所以仇敌的尸体也应有适当的埋葬。古代若以火葬方式,为表明罪恶的极刑(参阅;及。
焚烧成灰,是完全而彻底的毁灭。根据亚兰文译本,摩押人将骸骨烧成石炭,为建房屋时涂墙之用。13可能这解释并非此处的原意。这里只指他们尽侮辱的能事。阿摩司并非为以东人辩护,只是为他们伸冤,人的身体不可当作物作,这是阿摩司严责主要的原因。
“我却要降火在摩押,烧灭加略的宫殿。摩押必在哄嚷群按到侵中死亡。”(2节)
本段宣判的话,也与其他相同,神要降火施以刑罚。但火对摩押更有特殊的涵义,因为他们敬拜摩洛火神,甚至使儿女经火。他们又将以东王的骸骨焚毁,所以自身必被焚毁。
加略可能是摩押的神明基抹的圣地,所以应特别提出,神的审判必临到信奉假神的人与地。这又是以战争的方式,在哄嚷群按到侵中。哄嚷不只是狂暴的人声,也指堡垒塌陷的声音,军队侵入,城池陷落,必有十分糟杂的声音,人声与刀枪杀戮声混在一起,是一幅十分可怕的战争图画。
关于加略,仍有不同的猜测,有的认为是犹大的南方,以后被摩押侵占的城市,是加略希斯略,或是亚珥,在摩押的边界;。但是这必为摩押的京城或重地,有代表性,好似亚兰的大马色。
“我必剪除摩押中的审判者,将其中的一切首领,和他一同杀戮。这是耶和华说的。”(3节)
这里不提君王,却以审判者与首领为主。审判者或为摄政者,那时也许没有王,也可能为王的别称,审判者有最高的权威,他是独裁专横的王是审判者,以弥赛亚为王,为审判者,击打以色列审判者,因为一般审判者自身应受审判。)
首领列于次要的地位,可见审判者最高,其次是行政官员与军事首长,他们也必一同被杀灭,彰显神的公义。他们被杀,是否在战争中?摩押一直顺从亚述,甘心作附庸国,所以没有发生争执,不致在战争中被杀戮。这里所说的,必指耶和华直接降灾使他们死亡。
11 Nelson Glueck, Explorations in Eastern Palestine II, 104 - 106.
12 A.H. van Zyl, The Moabites, (Pretoria Oriental Series 3, 1960), 143. 在摩沙碑文(Mesa' Inscription)第三十一至三十三行。
13 Harper, Amos, 41.
(七)论犹大(二4-5)
“耶和华如此说,犹大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厌弃耶和华的训诲,不遵守他的律例。”上)
对犹大的宣判,确超过对其他的外邦,在实质上也加强严责的口吻。
犹大的罪恶是厌弃耶和华的训诲,这训诲就是律法,指整体的律法。律例是指个别的规条,这些规条是绝对应遵守的,不可离弃。律例是绝对的律法(Hokim)(可参考。所以犹大的罪实在非常严重。
耶和华的训诲,“训诲”或作“律法”,通常可分四项涵义。(一)“训诲”是最恰当的用词,并指未成文的律法,由长老(如或先知教导的。(二)“律法”才是正确的用词,专指祭司教导的礼仪形式,为以色列人应该恪守(如;;等)。(三)这是成文的律法,为以色列人生活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如;;及所提的)。(四)整体的法典。在五经中,别处所提说的,是指整套的法规起、13起;起)。
此处“训诲”与“律例”虽为同义字,都指律法,但着重神公的原则与标准,是不容人们轻忽的。
“他们列祖所随从虚假的偶像,使他们走迷了。”(4节下)
他们随从虚假的宗教,“偶像”在此处原未提起,在别处用词是另一个字,也是原意为“虚假”用词为Hebel,即“虚空”),也有其他的用词,指“虚假”(Sheker,在下,15用Hebel,可见这两个用词是同义字)、阿摩司用“虚假”一词,使其人格化,所以在中译本附加“偶像”(旁边有小点,表明在原文中没有的)。
“随从”不是只在于膜拜,更在行为上偏差,所以这就成为十分严重的事。他们确实因受迷惑而走迷了,认不清方向。
“我却要降火在犹大,烧灭耶路撒冷的宫殿。”(5节)
犹大从列祖起,就受异教的迷惑,去随从偶像,这指忽略甚至离弃耶和华真理的话语。耶和华的审判对外邦,也同样对犹大,并没有例外。事实上,火已降在耶路撒冷,以后仍有继续的刑罚。
耶路撒冷的宫殿,不仅为王的居所,也指人民居住的中心,已经深入耶路撒冷,举国上下,谁也无法逃脱。可见这与外邦不同。外邦的权势必被灭绝,犹大不仅是权势,连民族的生命也在危险之中,耶和华对自己的选民,有更严厉的审判!
(八)论以色列(二6-16)
“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6节)
这是对以色列的宣判,这里是否指以色列北国呢?先知的信息先是对外邦,由大马色、迦萨、推罗、以东、亚扪、摩押,至犹大。现在由犹大至以色列,可说达到先知严责的目的。如果外邦因罪必受刑罚,以色列为神的选民怎可例外?他们岂不更应受罚吗?
“以色列”这一名字在阿摩司书共有三十次,十次是“以色列”起两次、16、17,有四次是“我民以色列”,一次为“以色列民”(“民”原意为“处女”,有五次为“以色列人”。有八次为“以色列家”、4、25。有两次为“以色列王”。每一名称都有作者的用意。以色列家与以色列王命运息息相关参照9、11节)。以色列家似专指北国,含有政治与宗教制度的特性等),也与列国有别。“我民以色列”必指耶和华的选民(参阅及。神对他们有特别的计划参照、17)。每提“以色列人”,多以第二人称“你们”;只有在用单数“你”)。如果提“以色列”,就以第三人称(单数)“他”,只有第四章十二节只用“你”。
看来“以色列”不是独特地指北国,也指耶和华的选民。但阿摩司在北国传道,似只指以色列北国,其实也包括南国,是指以色列民族整体。
以色列人有许多罪恶,但首先受责的应为不义与欺压。神用尽方法要挽救他们,似乎一切都无效,所以最后只有刑罚他们,因为他们责无旁贷。
以下可分为三小段:
(1)不义与欺压(6下-8节)
(2)神恩待选民(9-12节)
(3)审判必来临
(1)不义与欺压(6下-8节)
“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6节下)
这是贩卖奴隶的罪行,有时以绑票的方式;,有时以很低廉的价格,只一双鞋的代价,就可买到或卖出一个奴仆。那是以高利贷的方法,使人欠债无法还清就只好卖身。这是多么不义的恶行,令人发指。
受害人是义人,他没有越规犯法(参阅,他是穷人,实在穷苦无助,才会受高利贷所侵扰。他借了债无法偿还,只有任人宰割欺凌。
“一双鞋”可能指最低的代价,鞋也可能是指法律的行为(参阅;。欺压穷人不仅为富不仁,也以贿赂的方法由审判的官员包庇,这样更是罪不可宥了。
欠债卖身有律法的规定,却不可有欺压的事情;;。所以先知的信息严加警告起起;;;及。阿摩司不仅依据律法,有先知的意识,也具智慧者的良知,为困苦和穷乏的辨屈。
“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碍谦卑人的道路。”(7节上)
这节第一句译词稍有问题,如照原意译出:“他们将穷人踩在地上的尘土”,那不仅是一种侮辱的行为,而且也是欺压的情况。如果照中译词“垂涎”,是指他们恋慕地上的尘土,是地上的金银财物。他们任意践踏穷人,以穷人为他们的财物,不尊人权,只当货物一样,可以任意买卖。如照中译词,有灰蒙在穷人头上,是举哀的行动。穷人越受苦,恶者更可趁人之危而加以陷害,因为有利可图。14
这些作恶的人专门阻碍谦卑人的道路。谦卑人乃指穷苦的义人。他们在欺压之下,已到走头无路的地步。这正如箴第十七章二十三节所说:“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判断原为公义或义人,恶人使公义歪曲,使义人的路受阻。
这里“道路”或指生活,或指案件,都在恶人的阻碍欺凌之下。这原是律法所禁止的。
“父子同一个女子行淫,亵渎我的圣名。”(7节下)
这女子可能没有社会地位,也许是女奴隶,父子两人对她任意蹂_。有人猜想是庙妓,父子同在拜异教偶像而犯奸淫之罪。如果是女奴隶,主人或儿子与她行淫,应负责娶她,不可任意糟践。如果父亲娶她,儿子怎可侵犯?同样父亲也不可侵犯儿媳。这种淫乱泄欲的恶行,是阿摩司痛责的及。
有人认为这里并非指“同一个女子”,而是同一类的行为,父亲怎样做,儿子依法泡制,跟着做同样的下流事。15他们是否与同一个女子行淫,只要犯同样的罪,已经足够受责罚了。
这些恶行,都是亵渎耶和华的圣名。无论是不义与不洁,都为神所憎恶。圣洁法典(利十七至二十六章)以及以西结书,都强调耶和华的圣名。第八节再描述他们亵渎神圣名的举动。
“他们在各坛旁,铺人所当的衣服,卧在其上。”(8节上)
这里又是恶者的罪行,因为他们没有把当头还给欠债者。按照律法的规定,借债可以取当头,这当头往往是生活的必需品,使欠债者负责偿还债款。但是当头既是生活所必需的,有时应该归还,给欠债的仍可使用,不致受冻饿之苦。例如所当的衣服,在晚上可供欠债的取去当作被来盖身御寒,申命记第二十四章有清楚的解释(6、12、13节),出埃及记第二十二章二十五节也有规定。事实上如果欠债的是寡妇,不可取衣服作当头。但是在任何情形,衣服的当头决不可取着在晚上不还。如果不归还,使别人的身体因受冻而患病,是极大的罪,为律法所不容的。所以取别人当的衣服,作为自己铺地的被褥,是不尊重人权的行为。
“又在他们神的庙中,喝受罚之人的酒。”(8节下)
这里所提说的神庙,不是敬拜耶和华的圣殿,而是拜异教神明偶像之庙宇。迷信是罪恶。他们拜偶像也酗酒,也是放纵犯罪的举动。酒是受罚之人的罚款,更是可恶,因为穷人受欺凌,还受不义之官员以不公正的方法判他有罪,且科以罚金。穷人的权益被剥夺,生计也失去了,再肆意剥削,用这样剥削来的钱,买酒狂饮欢乐,真是令人发指。
在上半节提到坛旁,也必指偶像的祭坛。将当头的衣服铺着卧在其上,可能是斜躺来饮酒吃食,这是古时巴勒斯坦的习俗,在富户更讲究这种措施。所以这些富豪劣绅任意糟践穷人。
他们在坛旁铺衣服,很可能是与神庙的庙妓行淫。在上一节提到父子同一个女子行淫,把人家的衣服弄污,多么可恶!
他们那种不虔与不义,不洁与不仁,是先知憎恨的,因为他们得罪神,也得罪人,罪大恶极,罪不可宥。当时社会的道德那么低下,以色列民族生命已到十分脆弱的情况,如似病人已入膏肓,无可救药。神又何能拯救他们?只有公义的审判。
(2)神恩待选民(9-12节)
以色列人怎可忘记耶和华恩惠的作为,回顾历史的往事,真是历历可数,无法遗忘。神一直恩待祂的选民,不仅将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家救出来,也引领他们经过旷野艰苦的路,更带他们进入迦南美地,将迦南人逐出。神又从他们中间兴起领导与教导的人,为显明祂美好的旨意。难道这些都没有功效吗?
“我从以色列人面前除灭亚摩利人。他虽高大如香柏树,坚固如橡树,我却上灭他的果子,下绝他的根本。”(9节)
照着历史事件的次序,第十节应在本节之前,因为该节述说神领以色列人上来,经旷野到迦南地,使他们得亚摩利人之地。然后才叙述神怎样除灭亚摩利人(本节)。
亚摩利人该一名字来自亚甲文Amurru,是古代人指游牧民族的人群。在巴比伦与亚述的用词中,是指西部地区的人,这就成为一般通用的名字,指迦南地的居民。16圣经似将亚摩利人作为犹大地区的外邦人;。
亚摩利人是十分高大强壮的,一方面表明神拯救的大能,因为以色列人虽弱小,仍可靠主的能力制胜。另一方面也真是强调外邦之势力很大,不容轻忽。所以在民数记第十三章二十八节,以色列的探子从迦南地窥探之后,回来的报告说:“住那地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宽大,并且我们在那里看见了亚衲族的人。”在申命记第一章二十八节也描写“那地的民比我的又大又高,城邑又广大又坚固,高得顶天。”可见高大不只是体型,而是包括才干与文化背景。这是以色列人十分自卑且气馁的。但是神的能力浩大。亚衲族人是否与亚摩利人是同一的?他们是在希伯仑山地,以后迦勒也自动要去征服。
耶和华将亚摩利人除灭,“除灭”的动词所用的方式是指神使以色列人制胜(Hiphil),这是圣战的过程。这里“我”字代名词也有特别强调的用意,可译为“唯独我……”,神的作为是独特的。亚摩利人强壮,而以色列人衰弱,神却扶助软弱无助者,现在以色列中竟充满强暴,欺压弱者,实在使先知愤恨。
神不容恶者存在,亚摩利人虽高大如香柏树,坚固如橡树,必遭神除灭。以香柏树与橡树描写高大强壮,是一种成语的说法(参阅。但是神的除灭是彻底的,上灭下绝,从裁种根本,至收获种子,整个成长的过程都遭毁灭。在何西亚书第九章十六节及以西结书第十七章九节描述根本与果实,也是十分活泼的表象。17在亚述西拿基立攻击犹大的时候,神向以色列人保证:“犹大家所逃脱余剩的,仍要往下札根,向上结果。”参阅。
“果子”也指后裔。亚摩利人的除灭是彻底,连他们的子孙也要断绝,神降罚是除去他们的根本。这果然是历史的事实。
“我也将你们从埃及地领上来,在旷野引导你们四十年,使你们得亚摩利人之地为业。”(10节)
“我”仍以加重的语气,可译作“唯有我……”耶和华的作为在埃及与旷野。这里耶和华自己宣告,而对象是以色列,以第二人称“你们”,在宣告中完全劝勉的口吻。“领上来”就是“带出来”(在申命记,前者只一次,在;后者有二十次以上),领上来,因为巴勒斯坦是在北方,是往上的方向。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多山地,埃及是低地,所以也是向上的。这个涵义也见于在出埃及记第十九章四节;申命记第三十二章十节;诗第七十八篇五十三节,耶利米书第二章二节。
在旷野有神的看顾与引导,四十年之久,神始终是信实的,而人一直失信叛逆,他们的流浪达四十年,是应受的刑罚。
神使以色列人得地业,这也是申命记的要旨及用语;参阅;及。得地业也包括征服该地,所以亚摩利人之地是他们征服之后而承受的。亚摩利人之地也包括一切迦南人之地。
“我从你们子弟中兴起先知。”(11节上)
神曾兴起摩西为先知,但是摩西死了之后,神的工作还是继续下去,所以祂兴起先知、士师、拯救者、祭司以及君王。
神所兴起的,特别是“你们子弟”,这是指以色列人,因为神的计划在选民身上。提到“子弟”,并非着重他们年青,而是强调他们继续列祖承受神的使命为救恩的福音宣劳。这里所提的先知,是指摩西以后的所谓“礼仪先知”(Cultic Prophets),他们是撒母耳以及以利亚、以利沙、米该雅等,又是祭司,也是先知。他们没有后期先知(自阿摩司起的写作先知)那么着重话语职事,但是他们仍不失为耶和华当代的代表,为神发言,传扬耶和华的公义。
“又从你们少年人中兴起拿细耳人。以色列人哪,不是这样么。这是耶和华说的。”(11节下)
“少年人”与“子弟”是同义,为有相等的对比。神从青年中兴起拿细耳人。“拿细耳”原意为“分别”,与普通人分别出来,不饮酒,与酒分别出来,完全禁酒。在圣经中提说的是民数记第六章。这是奉献为神工的,要许愿,有相当的期限,也有终生的。最明显为终生作拿细耳人的是参孙,撒母耳可能也是一生作拿细耳人及。原来的用意可能为避免在迦南地从俗。迦南地有许多异教之恶俗使以色列人受影响,所以有些虔敬之辈努力保持圣洁敬虔的传统,以后有利甲族人完全不饮酒(参阅及。拿细耳人不喝酒,与迦南地土产有关,因为葡萄酿酒,应予避免。不碰尸体,为保持圣洁。不剃头,是不向迦南地的人随从恶俗迷信,所以蓄发。
这里先知与拿细耳人相提并论,并非说他们有相似的工作,但他们须同时保持敬虔与圣洁的传统,为耶和华作真理的见证,别具同样重要的功能,所以不容忽视。
神兴起先知与拿细耳人,但神对阿摩司的行动似乎不同。在第七章十五节,耶和华没有兴起阿摩司,却将他取出来,提拔他来作圣工,阿摩司是被选召出来的。所以他感到不同的经验,甚至他否认自己是先知。其实他作的工真是先知的职事。
这是耶和华说的,表明神作郑重的声明。
“你们却给拿细耳人酒喝,嘱咐先知说,不要说预言。”(12节)
在上一节作者以救恩历史为中心思想。神兴起工人们为传扬耶和华的救恩,这是耶和华在历史中的计划与作为。现在看来,祂的选民存心破坏历史的计划。他们故意引诱拿细耳人喝酒,破坏所许的愿。他们又威胁先知,不要说预言。在经济丰裕的情况中,以色列人再不记得旷野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他们自己在放纵中,也不想看见拿细耳人洁身自爱的端正生活。拿细耳人的奉献精神对他们是一种谴责,所以他们尽破坏为能事,除去敬虔的模范。他们也不想先知讲预言,因为预言的中心思想是神的公义,语多警戒。历代君王均向先知施以压力,不准他们说预言,有耶罗波安一世、耶洗别、亚哈起)、亚哈谢起)、约兰。众先知也屡受警告,如阿摩司本人、以赛亚、耶利米(二十章起)等。但是他们都是奉命为神发言,任遭压力也不气馁。
如果本节(12节)为一段结语,第十一节下应该作结:“以色列人哪,不是这样么?这是耶和华说的。”
(3)审判必来临
由于上述的罪行,以色列的刑罚是无法逃脱的。审判必然来到,是立即的,很快实现。灾祸的迅速,甚至快跑的不能逃脱,有力的也必失败。谁都无法自救,因为灾祸十分可怕。
“看哪,在你们所住之地,我必压你们,如同装满禾捆的车压物一样。”(13节)
“看哪!”这是宣告信息的开端,是十分严正的语气。本书有“看哪”七次,都在正式信息之开始。照原文是“看哪我……”“我”在中译词未置于前端“看哪”未译出)。另一种方式,可译为“看我”或“我在这里”(旧约有这样的语句,中译词也不明显,但在原文中十分显著,见。还有一种说法:“看哪,日子将到!”(中译词中将“看哪”也省略了,见。其他可资注意的,是耶和华指示先知看的:“看哪”、7。还有三次是指向神,以第三人称“他”,指神的作为及。只有第六章十一节译出“看哪”,其余在中译词中省略了,不能托出原文的力量。
在阿摩司用语中,“看哪”常指耶和华特殊的作为,有启示的性质,必需深加注意与思考。在五个异象中,都有这样的语气,但重点不在观察的内容,而是耶和华宣告即将有的行动。“看哪”大多是引向审判的信息。“看哪,我……”或“看我”再加分词,大多是答复人们的吁求(Oracle answering a plea)。18
现在耶和华施行刑罚,好似重量的车压物一样;及。车辆很重,装满禾捆,有许多农作物在收获的时候,压在软柔的土地上,使土壤都压得粉碎,将地面压碎,好似地震后的情景。在阿摩司第四第五异象中以收获为例,又以地震描述,都是指未来即至的审判。
阿摩司用这种表象,因为他是农人出身,所以描绘起来特别生动,那将会成为何等可怕的景象。有人将这节经文意译,在受重压之下呻吟,更加活泼地说明审判给予人慌乱与痛苦。19
“快跑的不能逃脱,有力的不能用力,刚勇的也不能自救。”(14节)
这里也许指地震,人们都无法逃脱。以往耶和华曾神奇地震撼以色列敌军之营地,使他们溃乱(参阅;;。现在灾祸却临到以色列人。
第一句“脱逃”原意为避难所,快跑的,也无法找到避难之处,这避难处似乎突然消失了。有力的也用不出甚么力量,是因惊惧慌张所致的。刚勇的是兵士们,他们曾奋勇作战,但自身难保。
“拿弓的不能站立,腿快的不能逃脱。骑马的也不能自救。”(15节)
在古时骑兵通常在一辆车上有两个,一个任驾驶的,统制马的快慢与方向,这里称之为“骑马的”。另一个专业作战,就是拿弓的。在激烈的战事中,攻守的弓剑手已经支持不下去,他自己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站立不住。骑马的看情势不对,为保自身必须弃车马脱逃,但是他怎么迅速下马奔逃?也来不及逃脱,必遭敌人杀害。他们在这样危急的局面中,进退维谷,最后仍不免一死。神的刑罚中,有谁能逃脱呢?
“到那日,勇士中最有胆量的,必赤身逃跑。这是耶和华说的。”(16节)
到那日,那是耶和华的日子,是神审判的大日。谁都想逃脱,但是这不再可能了。关于耶和华的日子,在第五章十八节还有描述。但目前最有胆量的,原意为心中坚定的,是临危不乱,十分稳定的人也无法支持下去。他们想要逃命,只好抛弃武器,而且也将护身的装备也丢掉。为要逃跑,甚至将武装卸下,既为轻便,也不想暴露自己军人身分,很多衣物都抛下,好像赤身一般逃跑。神公义的审判是无法躲避的。
“这是耶和华说的。”(N~um Yahweh)此处与第十一节的用语,与第五节、八、十五节及第二章三节不同(虽然中译词相同)。英译词常作:Oracle of Yahweh“说”字原意为“低吟”,本是一种叹息感喟的声音。这必带有无限的心意。在本书中共有二十一次,兹归类分述之。
有十三次是在信息的结尾、6、8、9、10、11、12)。三次在信息之中。五次与其他方式相连,是在信息的开端。这是先知常用的公式,最多在耶利米书(169次),以西结书也有八十五次之多。这是否为阿摩司所首倡的呢?圣经中有时叙述人的话语,也用“低语”或“低吟”一词(如、15、16以及。箴第三十章一节是智慧者的言语。可见这并非只指耶和华启示的言语。但这常在信息的结尾。先知信息常以“耶和华如此说”开始,以“耶和华说的”作结,成为传信者特殊的用词。这与另一个说法(~amer Yahweh)是并用的,似无分别。20
14 中译词在Calvin与Justi的著作,也作如此解法参阅Harper,Amos, 50.近代学者多不作此译词。
15 这是Ed. Reuss的解释(1892),参阅Harper,Amos, 51.
16 Robert Bach, " Amoriter, " Biblish - historisches Handwo/rterbuch, (1962) I, 84.
17 H.L. Ginsberg, Roots Below and Fruits Above and Related Matters,in Hebrew and Semitic Studies Presented G.R. Driver, ed. Winton Thomas& W.D. McHardy, (1963) 59-71.
18 Wolff, Amos, 142.
19 Harper, Amos, 61.
20 Rolf Rendtorff, "Zum Gebrauch der Formel ne~um Jahve im Jeremiabuch, "Zeitschrift fu/r Aie alttestamentlichWissenshaft, 66 (1954) 27-37;Friedrich Baumga/rtel, "Die Formel ne'umJahwe,"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 Wissenshaft, 73 (1961) 277-90, Claus Westermann, Basic Forms of Prophetic Speech, tr.Hugh C. White, (1967), 188-89.
第一、二章概要
阿摩司可称为先知中之先锋,因为他首先宣告耶和华是全地万民的神,祂是唯一的权能主。祂不仅是以色列的神,也是万国的主宰,所以祂审判亚兰人、非利士人、亚扪人、摩押人等。阿摩司不提别神的名号。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统管万有及普世的列国。所以无人能够逃脱祂的责罚与审判。祂要追究列邦的罪,必更查审自己的选民。
先知提出的罪行,是社会性的,尤其对弱者不义。恶者将人当作粮食来筛打,以人当商品一样买卖,杀害孕妇,宰杀未出生之胎儿,将死人的骸骨当作可利用的物质,是罪大恶极的行为。神的百姓受害是罪恶的结果,但以东王受害与基列居民被害,二者是同样遭神的憎恶。耶和华为无助者伸冤,有何等奇妙的爱,在公义的严责中,流露出来,使人深深受感。
责备的言语虽然相似,但严责以色列的话,比对外邦更重确是事实。对外邦,大多在于他们战争的凶残。但对以色列,他责备的是对无辜者不义,是在和平的时期,就更加可恶了。以色列所以无可宽恕,因为他们有历史的见证,说明耶和华的恩惠。因此他们的罪更重。
神的选民与列国的命运,决定在他们对基本人权有无尊重。对外邦的战争贩子,神向他们争战。对外邦,耶和华的武器是火,要烧毁他们一切的宫殿营垒。对以色列,神是以地震刑罚,使他们无法逃脱。神以前向列邦施行审判是以圣战的方式。现在以色列与外邦一样亵渎神,耶和华对祂自己的百姓,就不能赦免。
阿摩司在宣告审判的信息中,没有一句劝勉的话。他不给予任何希望,他所说的是最后的末事,一切只有审判的结局。事实上以色列北国确在不久完全败亡。历史的教训是严峻的。对犹大来说,应该及时悔改回转了。
这该是今日教会应注意的信息。教会面对世俗的环境,看见不法的事增多。不义怎可容忍,基本人权必须维持与倡导。社会关怀为表明神爱贫穷无助者,不可容恶者欺压。教会是先知集团,应发出时代的呼声,也需成为中流砥柱,作有力的福音见证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叁 以色列受审(三至六章)
本段仍继续作罪恶的宣判,承接第一至二章的信息,只是完全集中在严责以色列的罪恶,有精细的分析。这三章经文都是以同一个方式为开端:“当听我的话”,成为自然的分段。主要的论题是责备撒玛利亚,以后才转向伯特利,结束本段的信息,十分有次序与条理。
(一)拣选与审判(三1-2)
以色列蒙神的拣选,这就是审判的原因。他们既得着恩典,却不负责,行为与所蒙的恩不相称,使神忿怒,刑罚他们。
本小段(1、2节)是前两章的概括之内容与结语,不仅对以色列,也对地上的万族。文体与上文不同,在信息的开K有另一种严正的宣告。引入一连串的问语,以第三人称提到耶和华。
“当听耶和华的话”,不是呼吁听者接受,而引发他们注意,这也是智慧者呼吁的方式(参阅;及。这句话虽在开端,不是信息的引言,只是先知清楚地交代,“耶和华已经说了”,不能任意更改。1
在第二节,信息十分明确而紧凑,以完成式说出神拣选的作为。下一句“因此”,推理结果,提到审判的必要,用未完成式,是必有的未来。回顾第二章九节神拯救作为,是在宣判之前。神的恩惠在前,忿怒在后,施恩之后,若不悔改,必遭刑罚。
“以色列人哪,你们全家是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当听耶和华攻击你们的话。”
本节完全采取散文的形式,平铺直叙地道出。这与第一、二章不同,没有用传信者方式:“耶和华如此说”。先知却以教法师的口吻:耶和华已经说了,这是祂的作为。现在从耶和华拯救的作为说起:“你们全家是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全家应指以色列民族的整体,不分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在神的心目中,选民只有一体,不能分开。以色列成为一个国家,是在他们出埃及之后才由神所建立的。“全家”是指“全族”(参阅与。
“攻击你们”是指你们全家的人。“攻击”未必只指反面的,因为“攻击”并非动词,只是介系词,是“针对”或“有关”,与“切切相关”,所以以色列人必须注意,认真来听,不可随意与轻忽。这些话是十分严重的,耶和华已经说了,是千真万确,无法更改或否认的。
“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2节上)
耶和华向以色列全家说话,祂却要他们观望地上的万族。在万族中只选一族,这是拣选的恩典。“地上万族”也在创世记第十二章三节及第二十八章十四节出现。万族必指不同的种族。在约书亚记第七章十四至十八节“宗族”是从支派中分出来,由家室至宗族,由宗族至支派,所以那是家族,不是这里所指的种族。2
“我只认识你们”,这是神独特的恩典。“认识”的涵义是“承认”,也是“注意”,甚至是“爱”(参阅;;。这里应指“拣选”。阿摩司没有用申命记的字汇,因为申命记直接用“拣选”一词。这是神拣选的恩典;;。
“只”字在本节的前端,必是为加重语气。神的拣选是唯一的,独特的,可见这字非常有力。
“在地上万族中”,在原意也可译为“从地上万族”,因此更有拣选的涵义。这句话可以译作:“从地上万族,我只拣选你们。”
神只拣选以色列人,必有特殊的用意与目的,“拣选为事奉”(Election for Service)是必需符合的条件,以色列人必须负责,不可推诿。
“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2节下)
以色列显然没有达到神的期望;;;;,他们实际拒绝耶和华的恩典,所以神必追讨他们一切罪孽(参阅;。
“因此”是总其大成,概括地下十分肯定的结论。拣选必有责任与要求。神既“认识”,必定“审问”(“追讨”)的原意。神所查究的是以色列人行为。他们犯了罪孽(第一、二章一直用的词),是神必须追讨与刑罪的。但是这里所用的字,是指罪孽的特性,歪曲不正,反常偏邪(awan),是神不能容忍的。这里没有特别指出甚么刑罚,但是刑罚是不能免除的。
在这两节中,有一个重复用词:“一切”。这里有“一切罪孽”,“万族”指一切的种族,还有上一节“全家”,即家中一切的人。先知用词似指神的作为是整体的,祂看以色列为全家。祂看世人为“万族”,祂看选民的失败为“一切罪孽”。
先知在这里也完全以法律的程序来宣判以色列。耶和华是大法官,祂所宣判的是最后的。先知秉承法官的命令,以十分锋利的言词,对罪愆者宣告审判的话。
1 W. Zimmerli, Ezekiel, (1969) 260分为两项不同的呼召:(一)呼召听受(Leherro/ffungsruf);(二)呼召注意(Aufmerksamkeitsruf ),参阅 Wolff, Amos, 175.
2 有关家族的系统,可参阅 Johannes Pedersen, Israel,Its Life and Culture, I-II, tr. Aslang Moller (1926) 49-50, Martin Noth, The Old TestamentWorld, tr. Victor I, Gruhn (1966)63-64; Roland de Vaux, Ancient Israel:Its Life and Institutions, tr.Jogn McHugh (1961), 90-91.
(二)先知的权威(三3-8)
本段反映先知阿摩司早期的职事。他必须而临人们的质询,他究竟有甚么权威可以担任这样先知的职责?他感到耶和华对他的催迫,使他必须受命说预言。他以人、兽及鸟的表象来解说。在一般人以为十分平稳安全的境遇中,先知却提出死亡与毁灭的力量,耸人听闻。但是这从神而来的信息,怎可轻忽呢?
本段的文体很奇特,是用一连串的问话,却似乎是一气呵成的,成为一个单元。第三至五节是一小段,第六节成为一个高峰,虽然仍以问话的方式。所有问话都有假定词“若”,在第八节就不同了,问话用“谁”,直接达到说话的用意。这里的问话很难分别,究竟是指现在、过去或将来,但是前因后果十分分明,足够说出工作的必要与重要。阿摩司必须为神发言。
第七节照许多学者解释,认为是以后附加的,因为这不是问话,而是宣告,在问话中加插,很特出。3其实第六节是单独的,第八节也是单独的。可能第七节也单独,所以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不同的表达方法中,仍可看出思想的连贯。事实上第七节虽然不是问话,在开端仍以“若”字作一番假定。
这些问话也都是修辞性的(所谓Rhetorical Questions),耶和华是以第三人称提说,可见阿摩司完全是以发言人的身分说话。这些修辞式的问题是不必答复的,因为在问话中已包涵着答案,只是一连串的问题,似乎有逐渐进展的语句与思想,增加紧张的因素。这里共有九个问题,前五个以问话的记号(He),中译词以“岂”来表达,或“岂不”、“岂能”。以后一直问下来,推理中看前因后果,在第八节作最后的结语,十分合乎逻辑。第六节上稍有不同,专指果效方面。第六节下是第七个问题,再回复问号的“若”。所以第六节是有关键的,提到人的反应及神的行为。一切的答案是在第八节的结语中。最后提出:“耶和华发命”。
这段话不是宣讲式的,而是智慧者劝勉的言词。劝导听众注音意神的信息,是以预言的方式,说出在历史中必然发生的事件。先知的话实际是耶和华的信息,他有先知的权威,受命为神发言。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3节)
先知并非用深奥的道理,却谈日常的生活经验,是他自己在行动中体验的。他从桑树园中走出来,自提奇亚至伯特利,自伯特利到撒玛利亚。二人行路,若以前从未遇见过,不会一起行路。如果同行,事先必先有约会,相约壹起在旅途跋涉。他们约好之后,在某处先相会,彼此问安,而且商量定当,朝甚么方向前进,然后才可同行。“同心”原意为“相会”。二人若不相会,岂能同行呢?七十士译本作“二人若不相熟”,相熟成为知己、才会同行。有人根据这译词,将“相会”作被动词,译为“同意”,大家见面互相接纳,可以和平相处,才可同步齐进,因此拉丁文译词为“同意”:二人若不同意,岂可同行呢?这样的涵义也很清楚。4
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关系怎样呢?他们应有立约的关系,以色列必须随从耶和华,才可符合神的要求,达到祂的愿望。如果以色列离弃神,与神背道而驰,必定无法蒙福,只有遭灾!
在另一方面,先知是神呼召的,必体会神的心意。他既与神同心,必可与神同行。先知的权威来自耶和华,因为他顺从神的旨意。所以无论指以色列,或先知本身,重点在于与耶和华的关系。
“狮子若非抓食,岂能在林中咆哮呢。少壮狮子若无所得,岂能从洞中发声呢。”(4节)
这里有两个问题,都说明同一件事。狮子与少壮狮子是同义字,咆哮与发声也是同义字。狮子最凶猛的是在饥饿的时候。在树林中,动物容易躲藏,狮子不易抓食。但是一抓到小动物,狮子就发出巨大的咆哮声,一方面要吓走其他的野兽,使他们惧怕。一方面抓到食物十分兴奋而咆哮。少壮狮子力量特大,所以食欲也十分强烈。他们在洞里不甚作声,尤其抓羊,更在静默中行动,必须抓到后才发声。一发声音,表明们实际抓到了。
“若没有机槛,雀鸟岂能陷在网罗里呢。网罗若无所得,岂能从地上翻起呢。”(5节)
牧人必十分熟悉打猎的事,所以阿摩司以生动的描述方法,论行动的后果。机槛是十分简单的器具,只有一条活动的木杆,雀鸟一碰就到下来,将鸟关在里面。纲罗常可捉鸟或小动物(用词见;。鸟兽若不受诱走近,不会上当,不然陷在其中是一定发生的。动词以未完成式,是指将来发生的可能事实。可见以色列人干罪,怎可逃脱耶和华的审判?
以上五个问题(第三节一个,第四、五节每节上下各有一个),都以极简单的用语与比喻,说出明显的事实。以色列不能躲避神的审判,因为不符合神的要求,惹动了神的忿怒。甘心堕落,自投罪恶的纲罗。神若不审判,仍有罪恶本身毁灭的力量。
“城中若吹角,百姓岂不惊恐呢。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么。”(6节)
这里指城中居民的经验。城墙上有守望者观察四周的环境,看有无危险临到。当他吹角提出警告的时候,居民必感到十分惊恐,不知如何应变。由于动词“吹角”是未完成式,这个“若”字可译为“只要”,城中只要一吹角,百姓一定惊恐万分,这似乎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事。
何西阿自认先知有守望者的职位,他必须默察四处情势,发出警号;参阅;以及。阿摩司也必注意守望的责任,他是在着重事因的后果,因为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先知提到灾祸,即提耶和华,这实在是相关的。灾祸究竟不是偶然的,必是耶和华所降的刑罚。城中居民应在灾祸中有所觉醒,在哀叹中即应献上祷告,求神施恩怜悯。
所以第七个问题,一提到耶和华,是抵达高峰的格调。耶和华一直在借着先知这守望者提出警告,他们早就应惊恐了。不必等到灾祸的来到。及时悔改回转,还能得到耶和华怜悯。
“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7节)
历史的事件是与耶和华的言词有密切的关联。神没有先知的预言,决不会有甚么行动。阿摩司确认这一要点,他虽知道灾祸必将临到,但他先有责任宣讲神的信息。这也是申命记的历史哲学,先知的话语与历史的事件是互为相关的。5
神的奥秘是祂的计划,但人们无法明白,必须有智慧(参考。阿摩司可能有这样智慧的传统用语。所谓“奥秘”原意为“圈内”,即是圈内人物才会明白,局外人无法知晓。这个用词在耶利米书中译为“会” 耶和华的会中(Council of Yahweh),先知是站在耶和华的圈内,领悟神的心意,成为真正预言的内容。所以先知是圈内人物。
“指示”原意为“显露”或“启示”,神将奥秘向祂的仆人公开显示,先知就能明白。这又是智慧文学的词汇中曾以动词加重语气的方式Piel)。6足见十分重要的用词。
先知为仆人,也是申命记特别强调的,好似宫廷中的官员,是王的亲信人物。
“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8节)
本节虽是问题,却是修辞式的,而且问句在下,宣告在上,可谓相当特出。狮子吼叫是令人惧怕的,祂的出现够使人惊惧,的吼叫,更叫人害怕。但耶和华公义的怒气,好似狮吼一样。以猛狮来比喻耶和华,表明神已与人为敌,人也无法逃避神的忿怒。先知阿摩司是公义的先知,他宣讲神的信息,也好似狮吼一样。
狮子既喻为耶和华,那么本节上下两句,都是同义的对句,耶和华发命令,好似狮子吼叫一般,令人惊怕,也催促先知必须为神发言。
“耶和华发命。”原意为耶和华已将话语十足说明,祂的启示十分完备。“完成式”未必指过去的行动,只是完整的全部。所以先知必须发言。“十足说明”的“十足”也可译为“正真”,可见神的话直接了当,亳无保留,十分公正。先知说预言,也不一定指将来必成的事,此处也可指“宣讲”,正如第七章十五节。先知的托附已经显示了,他只有听命,肩负这样艰巨的工作与使命,面对着不愿听受的人们,传出神公义的声音。
3 Wolff, Amos, 181曾引用Harper, Gressmann, Theis, Robinson, Maag, Cripps, Marti, Duhm, Nowack, Sellin,Weiser, Lehming, Gese, Schmidt 等。
4 D.W. Thomas, "Notes on Noadu in Amo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7(1956) 69-70.
5 Gerhard von Rad,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and OtherEssays, tr. E.W. Trueman Dicken (1966) 208-11; Hans Wolff, "The Kerygma of the Deuteronomic Historical Work,"in The Vitality of Old Testament Traditions, (1975) 83-100.
6 Ernest Jenni Das hebra:ische Pi'el, (1968) 202-3.
(三)讨以色列罪(三9-15)
本段先宣告撒玛利亚的扰乱,是典型的预言 审判的信息(9-11节)。接着第十二节似与第十一节相连,有传信者的方式:“耶和华如此说”,虽有拯救,仍是审判的噩耗。第十三至十五节是描述神的刑罪,使房屋拆毁,只有破坏,无法再造,因为耶和华追讨以色列罪的日子已经到了。
在第一小段,阿摩司不是传信者,却差传信者出去,嘱咐他们传扬,当然所有的信息仍是耶和华的话。他嘱咐人们以目击证人身分,说出撒玛利亚的景况:你们要聚集……看见。以色列的罪已经是众目昭彰,无可否认的了(9、10节)。以后就归纳起来:“所以”(11节,也在等)。第十二节起才恢复传信者的方式(参阅及,重新强调先知基本的职责:为宣告神的公义。
“要在亚实突的宫殿中,和埃及地的宫殿里,传扬说:”(9节上)
从表面看,先知的口吻未免过分夸大,他以一个农人身分,怎可吩咐撒玛利亚的达贵当权者,派人到亚实突与埃及。他完全以讽刺口气,却以十分严厉的语调,一定是有神的能力,使他仗义直言地发言。以色列的罪恶,需要受国际的公断。外邦都应承认耶和华的公义,对以色列的罪孽应该如何处置,说一句公道话。先知先呼召非利士与埃及,要他们公然见证。在阿摩司时代,亚述尚未在列强中,当时非利士的势力却很大。况且非利士与埃及的文化已予撒玛利亚极大的影响。在建筑雕刻物上,有小孩与荷花,及有翅翼之人面兽身。这些都是考古发现可以左证的。7当然亚实突与埃及只是代表外邦。以色列的罪恶,连外邦看了都觉得震惊。宫殿中当然是指掌权者与高级的官员,要他们看见撒玛利亚上层阶段人士的腐败作为鉴戒,因为宫殿中,无论在以色列或外邦都是藏垢纳污之处,是先知要加以严责的。先知要他们观察,也要他们大声宣告,不可隐瞒。事实上外邦也不会比以色列好,只是外邦人一些罪孽是在无知中,还情有可原。但是以色列却有十足的知识,他们再犯罪,是无法宽宥了。
“你们要聚集在撒玛利亚的山上,就看见城中有何等大的扰乱与欺压的事。”(9节下)
在撒玛利亚的山上聚集,是指建城的山(单数),还是以巴路与基利心山?可能是指撒玛利亚整个地区,那是山地,所以统称为撒玛利亚的山。其实那大城的地区原为暗利王所建,在小山上只三百崭撸但三面临山,只在西面有出路,所以天然屏障为坚固的国防,以后亚述曾用三年时间才可攻取。这座城确座落在山地,东面比山高。城的最高处有四六三公尺,山峰在南面为五二三公尺,东边为六七六公尺,东北边六八九公尺,西北边为五八五公尺,可见要站在任何一方,都不易看见城内社会的实况。8
看城内有极大的扰乱,扰乱也会有惊惧的成分,那是由于战争带来的毁灭。这也是指罪恶的可怕,是累积起来多而又多,多战争与凶杀的恐惧。再加上欺压的事。由于不法,社会更加不安!
“那些以强暴抢夺财物,积蓄在自己家中的人,不知道行正直的事。这是耶和华说的。”(10节)
阿摩司确只说到反面与不端的行为。那些恶人以强暴抢夺的方法来积钻财富,不义之财是极大的罪恶。他们的罪恶好似不义之财那样,累积起来,越来越多,以致恶贯满盈。强暴与抢夺常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件事是一起作的(参阅。强暴不仅损坏别人的身体,甚至杀害致人流血。抢夺是损坏别人的财物。这两者都会使撒玛利亚的元气损伤,国力削弱。这情形使家中危害,因为在犯罪中,将迦南的异教文化恶习也带至家来。“自己家中”在七十士译本“地土”,这是国内普遍的情形,一般人失去道德的意念,不知道甚么是正直的事,更不会有甚么道德的行为了。撒玛利亚是全国的中心地带,京城的腐化情况必带至各地。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敌人必来围攻这地,使你的势力衰微,抢掠你的家宅。”(11节)
这样的预言必然应验,因为耶和华郑重地申明。凡自暴自弃的,必被人欺凌与侮辱。强盗的家必被抢掠,因为他所作的,必自食其果,罪不可宥。外邦的侵略是神公义的审判,也是管教必有的事。仇敌的围困不是局部的或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全部的、整体的,没有逃脱的可能,所有的出路都围果起来,没有出路。
由于强暴与抢掠,国势必衰,力量好似一层层地剥削去掉,成为十分单薄的实况。以色列的“家宅”是宫殿,必被抢掠,民族的生命已经消失殆尽了。
宫殿也有译为堡垒保障,保障一毁坏,安全就失去,争战一定失败。这里遭受侵略,不只是一个重镇,更是整个的国家,全部的国土。这是耶和华的土地,神自己愿加以保护。但是现在神竟用外邦人为他责罚以色列人,虽然外邦人日后必定消灭。
“耶和华如此说,牧人怎样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住撒玛利亚的以色列人躺卧在峤巧希或铺绣花毯的榻上,他们得救也不过如此。”(12节)
这里重复表明耶和华的话,必是接续第十一节的经文。虽然带来得救的盼望,但仅仅得救仍是十分危险的,更何况那些可以得救的人,竟是那些穷奢极恶的享乐者,不禁令人怀疑与失望。如果将这类人,归入在第十三至十五节中,他们只有等候审判,连得救都不可奢望。
虽然先知并非认为,得救必定无望,但他认为希望不大,而且可有的得救,成分也不大。他就取自牧羊的经验。羊交给牧人照管,牧人必须负责。如果羊被豺狼或其他动物吞吃,牧人必须赔偿。如果在狮子或豺狼口中抢回羊腿或耳朵,多少有些证据,才不致于赔偿。所以牧人在抢救时,只抢回一点点,也得抢救,总不致使他个人损失,这是多么无奈的事。
以色列得救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事,即使抢回的也是极有限的,不再是完整的了。这就是以色列的命运,他们的享受,是罪中之乐。他们躺卧,是十分散懒的生活。“峤恰笨捎腥舾刹煌的解释。据说亚述的嵊辛蕉耍嵬钒逵氆峤虐澹所以这里指他们坐在这两边,或闲躺着。9由于嵊辛蕉耍有人以为这是以表征的方法,指撒玛利亚城的两条街道,那些便在那里的居民,在街角上。这种说法比较不受人接纳。10有的认为锦绣花毯只指富豪,他们自以为安全,只是从狮子口中抢回的羊腿,极不完整。现代学者多以峤俏嵬罚花毯是指峤牛他们在嵘衔蘼厶晌栽谀且欢耍都无法逃脱审判。审判是必然的,也是全然的!
从第十三节起至第十五节,先知由撒玛利亚转向伯特利。这似乎是单独的小段。“当听这话”,在信息的开端。
“主耶和华万军之神说:当听这话,警戒雅各家。”(13节)
耶和华的圣名,冠以“万军之神”,再有“主”,后者指权能的主宰,统管万有。“万军”也指祂的权能,或指天庭的众天使,或指天上的万象 日月星辰,或指以色列的军队。神是自然之主,也是历史之主,在祂绝对的权能之中,人人都应聆听祂的话。
祂发言,是命令词,听与警戒,“警戒”原意为“见证”。因见证而警戒劝勉,是必然的过程(参阅。
雅各家是指以色列家,如果此处不是以色列全家,至少也指北国,尤其指撒玛利亚与伯特利,伯特利是主要的目标,因为伯特利与但两处,都是混合的宗教,是神讨以色列罪的所在地。
“我讨以色列罪的日子,也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坛角必被砍下,坠落于地。”(14节)
此节的开端应有一个连接词:“因为”,“实在”,下面就有具体的见证。第一,审判的事立即就将实现,“我讨以色列罪的日子”已经定规了,神不会再宽容下去。
日期已经确定,行动立即采取,就是要砍下伯特利祭坛的角。坛角是十分重要的,在报血仇时追逐罪犯,如罪犯是误杀而干罪的,他可抓住坛角,就可得保护。坛角是有保护的作用,为以色列所共知的;。但是约书的法典已有规定,如果真是罪犯,虽抓紧坛角,仍可捉去处以极刑。这就是以色列人的实况,坛角砍下,他们再没有可求护庇的地方。这是见证者应该提说的。
伯特利祭坛的罪是显著的;;及、8)。以色列宗教生活的失败,使他们不再有敬拜的生活。
伯特利祭坛的废除,也说明王室的蒙羞,因为怕特利是王的圣所。这也是百姓最后的避难所及。这刑罚是多么严重!
“我要拆毁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象牙的房屋,也必毁灭。高大的房屋,都归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15节)
他们有过冬和过夏的房屋,多么穷奢极恶的生活,耶利米书第三十六章二十二节叙述王坐在过冬的房屋,似乎在王宫的顶楼。士师记第三章二十节叙述摩押王伊矶伦,是在“凉楼”,那是过夏的房屋。所以过冬与过夏的房屋或在一个建筑物,或分开的。例如列王纪上第二十一章一节耶洗别住的,是亚哈的宫,靠近拿伯的葡萄园,必是别宫。既在耶斯列平原,气候温和,那么那宫是为过冬的。而在撒玛利亚有王宫,是经常居住的地方。
如果是在一个建筑物,过夏的房屋在楼上,现在拆毁的必是从上到下,完全除去。如果是不同的建筑物,也都全部拆除。这也包括以象牙为装饰的房屋,在亚哈时代很盛行,在耶罗波安二世又复兴了;参阅。11房屋拆除,人无定居,再没有安定的生活。神的审判是彻底的。
7 Andre' Parrot, Samarira: 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Israel (Studies in Biblical Archaeslogy 7 ) tr. S.H. Hoays, (1958) 63-72.
8 Wolff, Amos, 190.
9 Armas Salonen, Die Mo:bel des alter Mesopotamien nach Sumerisch-akkadischen Quelle, (1963) 110.
10 Harpers, Amos, 81, 引用Drusius 及 Gebhard, 是将“躺卧”一字修改为“居住”。
11 J.W. Crowfoot and Grace M. Crowfoot, Early Ivories fromSamaria, Samaria-Sabaste, 2, (1938).
第三章概要
以色列受刑罚,因为他们犯罪,不符合耶和华公义的要求。但是阿摩司真正的重点是在以色列蒙受神拣选的恩典。耶和华赐给以色列尊荣与高贵,称他们为“我的民”,又赐他们地业。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荣耀神,达不到神的愿望。耶和华说: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到了。以色列的一切罪孽,是神必追讨的(2节)。
先知用一连串的问话,促使以色列人省察(3-8节)。这是先知教育的方法,将修辞的问题一一令他们思想,又用旷野的旅行,野兽的觅食,打猎的技术,城市的生活,说明前因后果,要听见的人严重地深思神的话语,借着先知传扬出来。他郑重地申明:耶和华真的已经说话,先知不可保持缄默。耶和华必在历史中有所行动,直接干豫,施行审判,必不宽容。
当先知宣告审判的信息,这是十分艰苦的过程。且看耶利米的挣扎,保罗也感到无限的催迫,必须传福音。人是无可抵挡神的话,只有顺从。神甚至委托见证人将祂旨意的奥秘传出去,使众人接受。
以色列的罪行已经是众目昭彰,甚至连外邦人也都知道,非利士与埃及都是见证人,怎可不惊惧呢。神有报应的公义,抢夺人的必被抢掠,欺压人的必受压迫。以色列人必自食其果。
以色列还有希望得救吗?他们即使还可存在,只像羊羔在狮子口中,勉强抢救一点出来,已不是完整的了(12节)。那些享受安逸的人,实际在极端的危险之中。
先知的宣告是最后的,因为耶和华追讨以色列罪日子已经定规,行动也已确定。以色列人世俗的生活必被除去(15节),连宗教生活也必废除(14节)。以后以色列北国败亡之后,在约西亚的宗教改革,他们真的将伯特利的祭坛废除。这真应验第三章十四节的预言。
教会蒙神拣选的恩典,必须虔恭与谨慎,不可随意得罪神,生活过分享受是危险的,混合宗教是不可有的,基本人权必须尊重,社会关怀不容忽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四)严责富妇们(四1-3)
先知严厉地责备撒玛利亚的富妇们,因为她们的奢侈纵情,以致促使他们丈夫不断以欺压穷人,取不义之财,来满足她们的物欲。
这是一篇信息的开端,仍是审判的话,没有传信者的方式,而是以誓言的方式(如。誓言在申命记是正面的,应许赐予地业、23等),但本书的誓言是反面的,不是应许,而是责椋徊辉儆π淼匾档母7郑而是被逐出地业的咒诅。在阿摩司以后的先知著作,也以誓言论外邦的预言(如;等)。这里誓言之后,以第二人称,直接责备。本小段以“主耶和华说的”作结。
根据三章一节,先知是向撒玛利亚的妇女讲,对象也是对这大城说责备的话。
“你们住撒玛利亚山如巴珊母牛的阿,当听我的话。”上)
他所称呼的,是撒玛利亚城中的妇女们。她们是京城中的贵族富妇,或是宫廷中官员的夫人,或是社会里闻达者的眷属,或是富豪巨商的妻妾(参阅及。先知向妇女的讲道,并非是不寻常的(参阅。妇女在社会中无论地位高低,却具极大的影响,这影响力未必十分显著,但是妇女既是家庭重要的分子,而家庭又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她们的影响必是举足轻重的。
先知将她们描写成巴珊的母牛,可说是尽讽刺的能事。巴珊是在约但河之东面,在雅木克河(Yarmu祂)之中部与上流,南面有基列山,以橡树驰名;;。地势较高,但土地肥沃,牧草茂盛,为牧畜之佳美地带;;;;及。巴珊的母牛特别肥壮,公牛尤其孔武有力。这些妇女们养尊处优,多吃懒做,又届中年,必是体胖的人。据说肥壮母牛时时需要大量饮水,所以这里的妇女要丈夫拿酒给她们吃。淫佚粗鲁霸道凶恶,都可形容这些富妇。
“当听我话”,每在信息的前端,是十分严正的口吻,不容听者随意。先知必仗义直言,十分严肃,将神的公义表明出来。
“你们欺负贫寒的,压碎穷乏的,对家主说,拿酒来,我们喝吧!”(1节下)
这些可恶的富妇们,为满足她们的虚荣与物欲,强迫家人,尤其是丈夫作奸犯科,取不义之财,供她们挥霍。她们的丈夫可能不是官员,来榨取人们的血汗,可能只是土豪劣绅,利用社会权势,来压迫穷人。他们可能贿赂官方,不仅消遥法外,而且无往而不利,甚至利用法律的漏洞来取利。最可恶的是他们以贫寒乏者为欺压的对象,以致穷者更穷,无助无告。妇女们利用丈夫的权势,将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欺负”原意为压榨歪曲,“压碎”甚至包括暴力。她们促使丈夫用尽不端不法的方法来对付贫寒无助者,手段卑劣,行为毒辣,只求目的得逞。
她们称丈夫为家主,这是古时中东的习惯。她们不仅使唤奴仆,也驾御丈夫,为她们服苦效劳。她们对家主说:拿酒来!在原文中只有“取来”,可能包括酒类,她们不只狂饮,也大事享乐,大吃大喝,荒宴醉酒,大事浪费,只满足一时的逸乐。
“我们喝吧!”动词的原文确为“喝”,但其涵义包括“筵宴”(参阅。可见妇女们说话口气之大,狂妄的态度,令人憎恶。
“主耶和华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说:”(2节上)
审判的话以耶和华的誓言为准,可见事态的严重。在本书有类似的誓言及,其他类似的在诗第八十九篇三十五节。圣洁并非指圣所,虽然圣殿是神圣洁的表征。这也不是指神的圣名。这是指祂的威严与华丽,是神圣洁的位格。神的圣洁是不变动的,不受玷污的(35节),无法破坏的(33、34节)。耶和华的圣洁是祂绝对的神性及至高的权能,不容人有失信不忠与污秽。以誓言来代替传信者的方式,是信息更加严重的性质。
“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去,用鱼钩将你们余剩的钩去。”(2节下)
日子快到,一个新的时代来到,是将现在的事完全改变,变换一新。这在耶利米书中提得最多(如;参阅及。那新的事不是佳讯,而是败亡的噩耗。他们将被掳至外邦。钩子是用来钩走的,甚至连余剩的也不能存留,余数的希望也失去了。神的审判是彻底的。
阿摩司提起最后余剩的,也不会指子孙后代(参阅;;。如果参阅第七章十七节,以色列的败亡是立即的,在不久的将来,用鱼钩。照加尔文的解释,是一种讥刺的言语,妇女们以为自己多么尊贵伟大,以后却可用鱼钩那么微小之物提去,可见她们实在渺小。1鱼钩可能在最后才用,本来应用鱼纲,但还有剩下的少数,就用鱼钩。也有认为妇女脆弱如鱼,易于上钩被钓起。更有以亚述运送战俘的方法,将绳串起来,好似一串串的鱼一样。2这里先知可能描绘被掳递解的惨状。
“你们各人必从破口直往前行,投入哈门。这是耶和华说的。”(3节)
这是一幅被掳的图画。他们从破口出去。破口是城墙破裂之处;;。大多的情形是被敌人攻破,也有年久未修的。他们不必从城门口走出去。这里仍指妇女们直往前行,也有男人这样走出(参阅;。
妇女们出去,投入哈门。哈门在撒玛利亚东北一二○公里之外,海拔甚高,是终年积雪之地;现代的地名为“雪山”(Jebel'er Telj)。这是面向大马色,亚兰的京城(参阅。
有学者将“哈门”译为“赤露”,表明妇女们在被俘后受辱蒙羞,这是战争常有的,敌军侵占后奸淫掳掠。以色列的富妇会遭此厄运。但是现代学者甚少作这样的推测。3
1 Harper Amos, 87, 引用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46).
2 Harper, Amos, 87, 综合各家不同的解法。
3 K. Marti,Dodekapropheton (1903) 179-80.
(五)责宗教迷信(四4-13)
先知严责宗教迷信是在第四章四、五节。由于他们的迷信,耶和华就降下刑罚,使他们受管教。但是他们对神却仍然漠然:“你们仍不归向我”(6-12节)。先知在严厉的口吻中责备与警告,最后却以赞美诗作结,歌颂大能的神(13节)。所以体裁方面与内容性质并不一致,兹分析如下。
第一小段(4、5节)与上文比较衔接,第五节也有一个结束的方式。这是祭师的训诲,却提出清楚的警戒,并指明他们犯罪的行为。
第二小段(6-11、12节可单独研究),在六、八、九、十节及十一节可再分五点。每一点作结,都有同样的方式:“这是耶和华说的”。况且每一点都重复一句话:“你们仍不归向我”。每一点都是耶和华以第一名称“我”发言,对象是“你们”,可谓直接的言词。这五点条理分明,述说有层次,是一气呵成的。
从语文方面来研究,第六至十一节最与利未记的圣洁法典(十七至二十六章)相似,尤其是利未记第二十六章。这也可与申命记第二十八章,及列王纪上第八章比较。违反律法的有三重灾殃:饥馑、刀剑、瘟疲,这些是神的刑罚。这是在圣洁法典与申命记法典所列的咒诅相似。但是耶和华期望人们悔改,阿摩司书没有列王纪上第八章那么明显地表明悔改的愿望。在列王纪上第八章还特别有一项代求(33-35节)。
第四章十二节是与上文连贯的,尤其在开端有“所以”的连接词(中译本没有译出)。这里没有“耶和华如此说”,却有“如此”、“这样”来说明耶和华的作为。两次呼召“以色列阿”,可见是紧急的呼吁声。
第十三节应与第十二节连接,开端有“因为”(中译本也未译出),所以是承接上文。但是形式与内容都是赞美诗,赞美耶和华的圣名,很像列王纪上第八章三十二至三十七节。这是悔改后向神献上的赞美。所以第六至十三节由审判的信息至赞美神的颂歌并非不自然。人们在审判之下,深体自己的罪孽与神的公义,知道审判是公平的,管教也是必要的。所以在耶和华面前虔恭敬拜,承认神的作为“义哉!诚哉!”在深深痛悔之余,再体认神的伟大而歌颂。这也可以是先知自身的感受,他在宣告公义的审判后,转向耶和华,在敬仰中赞美神的圣名。
在先知预言的场合来说,第四章四、五节是在圣所之地宣讲的,或在伯特利,或在吉甲。但阿摩司主要是在撒玛利亚。有圣所的场合,才有第十三节的赞美诗。如果祭司讲律法,宣布咒诅也在这场合,所以第六至十一节五大要点依次列明,可谓明确。至于这段话有申命记与列王纪相似之处,是否与约西亚宗教改革的时期有关,只是经学家的猜测而已,不足置信。
(1)宗教的败坏(4、5节)
这里先知以祭司的口吻呼召敬拜者,完全是讥刺的性质,因为以色列人在宗教生活失败了。他们只知献祭,却不肯认罪,他们以为献祭敬拜可替代悔改,但是神不喜悦。
“以色列人哪,任你们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过。”(4节上)
在中译词的语气,似乎在辩论或说理,但在原文中,是以命令词的方式。“你们往伯特利去……到吉甲去。”这是向朝圣者呼召,要他们进入圣所来敬拜神。吉甲是以色列进迦南地就建立的圣所,有久远的历史。伯特利是耶罗波安一世在成立北国的时候建立的,也有其历史的传统。伯特利在撒玛利亚南面四十公里,但距耶路撒冷只十八公里。吉甲在伯特利东南三十公里,在约但河区的谷中。以色列人在吉甲与伯特利是实行混合宗教,不是纯粹敬拜耶和华。
本来敬拜是与耶和华相交,但是他们实际是离弃耶和华,是犯罪的行为。所以先知说,你们该往伯特利,去犯罪吧!你们该往吉甲,很多的犯罪,以致只在增加犯罪。他们犯罪,可能是在邱坛敬拜,邱坛原是拜偶像的地方,以色列人可能采取了异教拜神的方式,有时礼拜方式甚至有淫秽的举动。伯特利原是拜牛犊的“圣所”,在何西阿书中也屡次指责起)。
“每日早晨献上你们的祭物,每三日奉上你们的十分之一。”(4节下)
他们在早晨献祭是动物祭,是否是“每日”呢?照文法的构造,“早晨”如果是多数,可指每日早晨。但是早晨是敬拜者到圣所的时候,他们一来到,就献祭,看来似乎十分虔诚,但他们完全不省察犯罪的行为,就是欺压人,对人不义。况且他们献祭本身就是犯罪,或以淫乱的举动,或自食其肉,为耶和华憎恶。
到第三日他们还来献十分之一。什一奉献固然是律法的规定,申命记规定五谷新酒与油应献上十分之一。在圣所献的十分之一,是为节期中,大家守节的人一同享受的,祭司也可取他的一分(参阅、11、12、17、18。通常在守节时候才带来。这里说每三日献,是否故意夸张,还是指第三日?但是无论怎样献,若带着罪愆,是耶和华所憎恶的。
“任你们献有酵的感谢祭。”(5节上)
“你们献”是无定词(Infinitive),仍应用作命令词。你们当献感谢祭。“献”原意为“点火”,必是动物作祭品献上,相当于燔祭,不过目的是为感恩,可称为感恩祭,那就是素祭了。素祭规定不可有酵。带酵的祭是献给迦南的神。这无疑是得罪耶和华的举动。在亚兰文译本中,还加上“从暴力得来的”,可能指他们献的祭取自不义之财,更是耶和华所憎恶的。
“把甘心祭宣传报告给众人。因为是你们所喜爱的。这是主耶和华说的。”(5节下)
他们还献上甘心祭,这可能也是素祭;;。这既是甘心祭,献得乐意,是神所悦纳的。这只是对神的,不必向人宣传。但是他们大事宣扬,惹人注意,使人称赞,完全失去献祭的精神。
献祭的动机完全错误,这可能是北国特有的现象。他们宗教生活不纯粹,敬拜对象是混杂的,不专一敬奉耶和华,献祭动机不纯正。先知要纠正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先知指明:因为这是你们所喜爱的,还有甚么可说的呢?所以他们已经被定罪、宣判,这是主耶和华说的,是祂的圣言!
(2)对管教漠然(6-11节)
耶和华要将以色列从罪恶中带出来,归向祂。祂曾在过去以严厉的管教,促使他们悔改。现在仍同样以灾祸来管教,但是他们却漠然,他们仍不归向神,这实在使神十分失望。此段只提灾祸,没有明列他们的罪恶。第六至八节提到旱灾,第九至十一节提到歉收、瘟疫、战争与地震。
“我使你们在一切城中牙齿干净,在你们各处粮食缺乏。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6节)
在一切的管教中,先提饥荒。他们没有食物,才会在口中有干净的牙齿,其目的是使他们因此归向神。管教是促使以色列人悔改;,这也是申命记的要旨。归向神,是他们从罪恶中回转,切实悔改。这是一个切实的转向,本来是与神背道而驰,现在回转,不再拜偶像,却专一事奉神。这是申命记的用词,是先知著作常用的;。
从偶像转向神,必是先知劝导的重点。以后在约西亚宗教改革,也以这重点促使人们注意,甚至提到以往他们在北国伯特利的罪,是指拜偶像的罪(参阅。
关于饥荒,在巴勒斯坦是常有的现象(参阅;;;。但是全国性的,就不是经常的。这里指“一切城中”,可见情形的严重,表明是神的管教。在亚哈年问及约兰的时期,那些饥荒也是神的管教刑罚;。
“这是耶和华说的”,在这里是“耶和华的圣言”(ne~umYahweh:"oracle of Yahweh")(见及。第二章十六节更为重要的结语。另一种用语 ~aman Yahweh在第一章五、八、十五节,二章三节,七章三、六节,两者用意相似,至少在本书中似无特别的分别。
“在收割的前三月我使雨停止,不降在你们那里。我降雨在这城,不降雨在那城。这块地有雨,那块地无雨,无雨的就枯干了。”(7节)
旱灾是饥荒的主因。在收割的前三月就没有雨,如果是指大麦的收割,那是在五、六月,三个月前,在二、三月,麦子无法生长。如果前三月是指类的收割,那是在八、九月,三个月前,是在谷类收获之后。还有一种可能是指早三月,是在“春雨”的季节。没有春雨,旱灾必发生,雨水在春天是十分需要的。
雨水不仅需要大量,也需要均衡。这城有雨,那城没有,不要说田地不足雨水,连水的饮水还不足,那就构成十分严重的问题了。
“这样,两三城的人到一城去找水,却喝不足,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8节)
两三城的人没有水喝,只有去找有水的城。“凑”字原意为蹒跚而行,他们因无水,身体衰弱,但为求生,都要勉力前往,结果仍是失望。他们到了这样地步,应该醒悟过来,及时归向神,但是他们仍然漠然,不会体验神那种悲怆而温和的情怀:“你们仍不归向我”。
“我以旱风霉烂攻击你们。你们园中许多菜蔬、葡萄树、无花果树、橄榄树、都被剪虫所吃,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9节)
“我,唯神我”(以个人代名词第一人称,为特别加强语气)使你们缺乏粮食(6节)。“我,唯独我”使雨停止(7节),现在“我”,攻击你们(9节),降瘟疫(10节),倾覆(11节),一共有五项,都特别着重“我”,是耶和华降灾,为要管教他们。
旱风是炎热的东风;;;;。这种热风,会使植物变黄而枯干。
霉烂是因炎热的潮湿,使植物及食物变坏。这个用词原意为苍白,所以可指人的疾病。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文译词将“旱风与霉烂”译为热病与肝病,4但是这里主要指气候不正,干旱使植物枯萎,粮食断绝。
“城中”应译为“菜园与葡萄园”,菜园中还不仅有菜蔬,也有其他果树,葡萄园内不仅有葡萄,也有其他蔬果都被热风吹干了,或因恶劣的气霉烂了。七十士译本“增加”,你们虽然栽种菜,增加产量,都被剪虫所吃。5蝗虫之灾确是十分可怕(参阅,不仅葡萄,也包括无花果与橄榄,都全部损害。
“我降瘟疫在你们中间,像在埃及一样。”(10节上)
瘟疫像埃及一样,因为申命记形容为“埃及各样的恶疾”,“埃及人的疮……”。埃及人不容以色列民出离那城,存心叛逆神,神以瘟疫审判埃及。
“像在埃及一样”,因为瘟疲是突然降在埃及。以色列会否遭受同样的厄运?瘟疫只降在恶人身上,埃及人是恶者,以色列也是吗?瘟疫降在那些抵挡耶和华的埃及人,以色列是否也如埃及一样抵挡神呢?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以后留恋埃及的生活,仍想回去。他们现在不归向神,无疑地走回埃及,他们必受与埃及同样的灾祸。以色列人深知瘟疫是神的刑罚(参阅;。
“用刀杀戮你们的少年人,使你们的马匹被掳掠,营中尸首的臭气扑鼻,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10节下)
这是指战争的毁灭。战争、刀割;;;,与瘟疫;;常相提并论。这里战争不必指某次特别的战役,而是叙利亚经常的威胁,坚持了多年。
少年人被杀,以色列国失去精英。“少年”可译为“壮士”,他们年富力强的壮丁,为有力的军兵。马匹也是作战时必需的,既受掳掠,军力必削减。马匹不仅为骑兵所需要,也是战事必备的,现在也被掳掠。这样所余剩的都是老弱残兵,但是也都被毁灭。
战争正酣,全被杀戮,尸体在军营,没有埋葬,臭气扑鼻,必有瘟疫,多人身亡,没有被刀杀,却被灾病折磨而亡,可见灾情的严重。但是这样的管教,仍不能使以色列回转归向神。
“我倾覆你们中间的城邑,如同我从前倾覆所多玛、蛾摩拉一样。”(11节上)
耶和华的管教从自然界的天灾,已到历史的领域,这也是更大的灾祸,战争使域邑倾覆,而且神的刑罚更是超自然与超历史的,如同神刑罚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如果从历史的环境看,以色列北国是在王前721年被亚述倾覆。但是所多玛、蛾摩拉的倾覆,没有历史环境或政治因素。阿摩司离北国倾覆虽早于数十年,这是预言,是先知警告的目的。
所多玛、蛾摩拉的倾覆,记载在创世记第十九章二十五节,以后常被提及,说明神刑罚的可怕;;。这里提及,实在因为这两城倾覆太彻底了。
在本节中译词:“我从前倾覆所多玛蛾摩拉一样。”“我”字原为“神”(Elohim),在阿摩司书未有再提。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这个名字,指神的权能,祂是统管万有的神,祂以公义审判罪恶的邦国。(二)这字可在文法中用作“极级”(Superlative)是“最”大的,表明以色列被倾覆,好似所多玛、蛾摩拉的倾覆那样“最”彻底,“最”可怕。6
“倾覆”一词在本书也译作“震动”,会否指地震呢?因为地震是阿摩司所提及的,而且地震才会有这样彻底的毁灭。无论如何这里所指的灾祸,是耶和华最严重的管教,他们再不归向神,已无可救药了。
“使你们好像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11节下)
一根已在火中焚烧的柴,抽出来,没有被烧毁,这是指奇妙的拯救,是奇妙的,因为是神迹。这里着重的是在于情形:仅仅得救,不是在于程度:部分焚毁。另一处提到的,在撒迦利亚书第三章二节。
(3)预备迎见神(12节)
这是承接上文的,有关管教的警语(6-11节)。第十二节开端:“所以”,成为非常有力的用词,下面有严重的后果,耶和华必采取行动。
“以色列阿,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阿,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12节)
这是十分严正的宣告,神的行动虽是未来的,却是立即的,祂所行的是审判的事,非常可怕。“如此行……这样行”在形式上是誓言(可参阅,语句虽不同,涵义很近似。这件事必须实行,“不然……”表明一定的决心,不可更改。
“你当预备”一种命令的口吻。神的审判既是必有的,刻不容缓,就不可再因循,必需警觉起来,“预备”是要站起来,好似罪犯在宣判时站起来。这既是无可避免逃脱的事,就得面对。
“面对”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迎见神,接受宣判受刑。另一种情形是向神切实悔改,真正归向神。祂是“你的神”,祂曾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等)。祂是圣约的神,是以色列的神,神不能离弃以色列,祂是信实的,以色列也必须信实,对他的神誓忠。
(4)以歌颂作结(13节)
在这段信息中,先知看到伯特利这个受管教社会,必须转向,归荣耀给神。先知也在公义的神面前,默念祂伟大的作为与圣洁的尊名。
在本书中共有三首赞美诗及。这三首都以分词(Participle)开始,着重神继续的作为,结束的用语必是:“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见及,韵律也十分均衡,可趋一律,涵意分明。这个例证参以赛亚书及耶利米书及。
“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使晨光变为幽暗,踏在地之高处的。”(13节上)
“创”是“创造”,原为创世记第一章一、二十一、二十七节所用的,可指从无变有的创造。这里“造”为“塑造”,是艺术家及工匠制造对象。7前者可能是早期的用字,8但这里两个用词是同义,正如以赛亚书后半部所用的。
山与风是同义的对比,山是有形的,风却无形。山高耸在地,成为具体的见证。但是风,虽然看不见,却有极大的影响力。风在圣经中很少提及是神的创造。同一个字出现在诗第五十一篇十节,神创造正直的灵。这个字译为灵,不是风。但是七十士译本译为灵,所以是指人。神创山建立大地,也造人赐予生灵。9这样解释也无不可,但本节都指神创造世界(自然界),重点在神是创造者,而祂创造的作为是在偌大的宇宙。
大能的神将心意指示人,“心意”原意为计划,是将祂公义的审判宣告出来,“指示”是宣告。“心意”在七十士译本为“弥赛亚救主”,在叙利亚译本为“荣耀”,在亚兰文译本为“工作”,10在其他希腊文译本为“训诲”与“话语”。11
神不仅是创造的主,也是维持的主,祂掌管宇宙万物,能使晨光变为幽暗。无论是由白天变为黑夜,或黑夜变成白昼,在祂都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晨光变为幽暗,也许是指暴风雨快要来临。这也可能指审判的大日,白昼变为黑夜。七十士译本为“祂造白昼也造黑夜”。
脚踏在地之高处,也是指暴风狂雨及雷轰;。祂以审判者的威荣,显现在大地上,那是可怕的景象。人必须站在祂面前,迎见祂。但是在祂的面前,谁能站立得住呢?
“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13节下)
这是严肃的声音,宣称耶和华的名。耶和华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祂的作为。在以色列的救恩历史中,耶和华有特别的作为。以色列是祂的选民,他们必须在列邦中见证耶和华,他们在世界受异教文化的冲击,不被冲去,随波逐流,却成为中流砥柱。所以耶和华是祂的名,这是信心的宣告,也成为他们歌颂的内容。
4 参阅 Wolff, Amos, 210, Textualnotes, (L-L).
5 参阅 Wolff, Amos, 210, Textualnotes M.
6 Harper Amos, 101,引用Newcome, An Attempt towards an Improved Version, Metrical Arrangement, andan Explanation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36).
7 Paul Humbert, "Emploi et portee bibliques du verbe ya?sar et de ses derrves Substantifs," in Von Ugarit nach Qumran: Beitra:ge zur Alttestamentlichen undAltorientalischen Farschung, ed. Johannes Hempel and Leonard Rost, (1958)82-88.
8 Paul Humgert, "Emploi et portee du verbe ba_ra_dans I'Ancien Testament,"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3 (1947)401-22.
9 参阅Wolff, Amos, 223.
10 参阅Harper, Amos, 104.
11 参阅Wolff, Amos, 211,,TextualNote Y.指 Aquila, Symmachus and Theodotian译词。
第四章概要
上文提到以色列一切的罪孽,必有最后的审判,不仅民族的力量消失殆尽,而且它的荣华与人民也都消灭。这是民族的整体被毁灭,包括所有的人。妇女在审判之下,因为她们的责任并非少于男子,所以本章开端严责妇女,尤其是首都里显要的家庭,这些贵妇为富不仁,罪不可恕。她们必被掳赴外邦,整个国家也均被掳掠,流逐外地(参阅,在本章第二节已清楚地叙述。
从撒玛利亚的社会生活,至伯特利的宗教生活,先知十分愤慨地宣判他们的罪,并指明必有的刑罚。
在阿摩司传讲预言的时候,以色列北国还在十分兴盛的状况中。人们在表面上看,仍有很热心的宗教生活。他们向伯特利与吉甲朝圣,到圣殿献祭。以祭司教训为外衣,却伸出先知宣判的拳头来指责。以色列离弃耶和华,还说是他们所喜爱的。说起来他们有敬拜的形式,却没有敬拜的实际,先知并不反对敬拜的形式礼仪,他所指责的,是那些徒有宗教外表的人,更何况他们歪曲原有的信仰,是混合迦南的宗教,甚至趋于迷信。他们继续欺压,行不义的事。从他们的不义,看出他们的不虔。
从第四章六至十三节内容看,似在约西亚王宗教改革的情况。那时北国已经被亚述并吞而败亡了,伯特利的祭坛已拆毁。但是那预言在以后的世代十足应验,有历史的凭证,更可看出阿摩司信息的重要与X实。其实在何西阿的信息,已经斥责异教的迷信,在圣所中膜拜异教的神明。阿摩司与何西阿当时期的人,实情必然如此。
耶和华的管教是真实的,在自然界,也在历史环境中。先知这里所严责的,不是在于他们的不义,而在他们的不虔。宗教生活的失败,是最根本的原因(可参阅。
那么多的管教,那么痛苦的经验,“你们仍不归向我!”人们是否肯归向神,最后必须面对面的迎见神(12节)。谁也无法逃脱。在悔改时归向神,神是满有怜悯的主,广行赦免。若是不肯归向神,而最后必须面对祂的时候,神有审判的公义,忿怒的主!
人只爱自己,失去神的爱,人如爱神,必发生赞美的颂歌(13节)。耶和华是创造主,自然的主宰;祂是救赎主,历史的主宰。在历史中祂是审判的主,使晨光变为幽暗。祂的显现是大而可畏的,脚踏高处,施行审断。一切都服在祂大能的脚下,祂的名尊贵圣洁,祂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六)吊丧的哀歌(五1-17)
本段信息是在甚么场合传讲,似乎很难臆断。这不如第三章九节至第四章三节那么清楚。但是指责的口吻,以及为国运忧伤的情怀仍十分明显。以色列最后是无法逃脱那空前的浩劫,且看第十六、十七节三次有“一切”的字样(中译词只一次,其实“各街市上”也应译为“一切街市上”,“各葡萄园”应译为“一切葡萄园”),是指到处各地所有一切地方,都有哀号的声音,所以先知为以色列作哀歌(1节)。所以看来大概仍在伯特利或撒玛利亚。第五节提及伯特利,吉甲及别是巴。以后约西亚王曾毁坏伯特利的坛(参阅起)。阿摩司在伯特利特别遭遇困难。所以伯特利的场合可能最大。
这段大略可分为五小段,从文体形式来分析。第五章一至三节,与第三章一节及第四章一节相似,呼召人们注意。但是这里没有直接指责他们的罪,却以哀歌的形式,为以色列民举哀,但却要“以色列家”聚集来听这哀歌,使他们自己来意识未来的厄运,无法再轻忽了。
第五章四、五节是一番劝勉,现在带给他们生的希望,先知以传信者的口吻劝导,所以不再是哀歌的内容。
第五章六、八、九节,先知再呼吁人们寻求耶和华,指出耶和华的大能,所以这一小段也不是哀歌的形式。
第五章七、十至十二节,指责他们不义。第七节与第十节可说是“祸哉”的责槭(Woe oracle)。第十一、十二节历数他们的罪恶。
第五章十三至十五节,先知又继续劝勉的话。虽然通达人见这样的特势必静默不言,但先知却不可静默。他必须劝导人们求善,就必存活。这与本章第四节相同。他讲以色列为约瑟(15节),第六节也相同,可能是同时传讲的。
第五章十六、十七节是十分标准的哀歌,并且描述举哀的形式,且与第一、二节相连。可见本段第一、二节与第十六、十七节是架构,其中再有各小段的论述。
“以色列家阿,要听我为你们所作的哀歌。”
这是一项呼召的话,不是如在第三章一节耶和华的话,而是先知的呼召(如。这是教师的口吻,在训诲之前,先引发人们的注意(如;。“要听”好似耶利米哀歌哀歌的开端)。举哀的事似乎不为人注意,先知宣布起来,好像这是大惊小怪,但是死亡的事已经发生。这正如耶利米以及以西结所发动的哀歌。但是举哀者不是为别人,只为自己,这是指以色列家,或可说专指北国而言。以西结却不同,他的哀歌是为外邦,如推罗与埃及。所以阿摩司举哀,在先知群中并不独特,独特的是他要以色列人只为自己举哀。在撒母耳记下第三章三十一节,大卫命约押及众民举哀,但自己也参与。历代志下第三十五章二十五节,男女都一同为约西亚举哀,但女子主要有举哀的角色,是后世的事(参阅。
“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无人搀扶。”
这里举哀,是男子的口吻,因为他是谈论女子的跌倒,“以色列民”原意为“以色列处女”。大卫举哀是为扫罗与约拿单,因为他们跌倒了、27)。押尼珥也这样的口吻,论“你也这样倒在恶者以前”。耶利米哀歌第二章二十一节论耶路撒冷的青年人倒在刀下(可参阅。青年必指少男与少女,可见这是举哀的内容。以色列好似少女倒下,无法再起来,因为她已受了致命伤。阿摩司在此必指以色列民族的整体,不是指一些个别的青年。以西结为推罗唱出哀歌,也是指他们的整体。在其他的先知书还有不少例证(如;下;起,16以及。哀歌有时为罪而忧伤,以赛亚书第一章二十一至二十二节为耶路撒冷的不忠而悲哀。
以色列民还是处女,还在年青时,更令人心酸,好似耶弗他为他女儿举哀。以色列现在还是青春焕发的时候,但是未来的厄运已经注定了,必将躺在地上。敌人已经来侵(参阅。躺在地上,是指尸体横陈地面,无人注意,因为神丢弃了她。
她躺下,是不再起了,因为无人搀扶,任何的帮助都已失去。在耶利米书九章二十至二十一节的哀歌,有类似的涵义,所用的描述比喻不尽相同。那是被割下的禾捆无人收取。这种搀扶是指对重伤的人加以帮助,救护与看顾,好似何西亚书第六章二节。生命在最有活力,却还未充分发展成长的时候,怎样可就此了结呢?这总不应是最后的结局。
“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的城,发出一千兵的,只剩一百,发出一百的,只剩十个。”
这里再继续叙述举哀的原因,以色列家的兵源逐渐减少,国力一定削弱。城往往是家族群居之地,大家集中在那里生活,成为固定的小区;。现在专以军队的人数而论,一族有一千名兵士,在一千人中,再分为百人单位(可参阅及;;。现在他们整装出发,勇赴战场。如果有一半阵亡,只要率领的王健全,情势还可挽救。但是假若余剩只有十分之一,那就十分严重了。这里是否只指余数呢?那么应参阅第三章十二节。所余剩的那么少,国家的元气已经丧失得差不多,复兴的希望一定不会很大。这样说来,以色列的前途确是不堪设想,她的死刑已经宣告,丧钟已经敲响,沦亡的时日不会太远了。先知这样说法,必被人讥为无稽。以色列当时经济兴盛,社会在表面看来,还是极安定的。先知未免有杞人之忧,是莫须有的,但是先知是从属灵的意识中,体验神的启示,神的公义必然伸张。
“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
这是先知正面的劝勉话,也在本章第六节及十四、十五节。本节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这是一句讽刺的话,因为那是随着先知指责伯特利及吉甲的信息,认为他们不会真的寻求神,所以不可能存活的。1(二)先知劝勉他们只寻求神,不可到伯特利及吉甲寻求。这只是两种可能,以色列人必须作正确的选择。2(三)这里不是一项予盾,而是表明神的应许,为人们预备一条出路,不可再走向歧途,自趋灭亡。3有人以为第四节与第五节的话有不同的对象。本节是先知对乡村的人们说,他们肯听劝去寻求神,但是下一节(5节),却对城市中的领导阶级,他们仍至死不悟,只走向伯特利与吉甲,去寻求迷信的方法,所以他们自取灭亡之途。4
根据上列几项说法,加以分析。首先,先知讲出审判的信息,并不只对领导阶级,也是对以色列全民。这里哀歌是宣告以色列家的死亡,因此,在本节,指示一条生路,使以色列民能出死入生,这岂不是先知急切的需求?所以他需要大声疾呼地向民族整体发出。
本节是否可作为序言,然后再有以下的论述。第二、三节宣告死亡,于本节说明神的应许是生命,不是死亡。先知在此处特别是指敬拜的礼仪,是祭司型的宗教经验。寻求是指敬拜,在圣所的礼仪。但是寻求神,不是只敬拜,而是去求问先知,从先知那里明白耶和华的旨意。可能这里先知要求人们寻求神的话语。
寻求神,就必存活。除了以西结书第十八章三十二节下,都是指先知的信息。这里是说,你们若听耶和华的话,就是祂的使者所宣讲的,你们必可继续地存活,因为神的话就是生命。这一项十分有力的劝告,读者必须注意。
“不要往伯特利寻求,不要进入吉甲,不要过到别是巴,因为吉甲必被掳掠,伯特利也必归于无有。”(5节)
伯特利的圣所是有异教的影响,与先知的信息相连,是不可去的。吉甲曾是进驻迦南地的重要据点起),也由于在那里有迷信的礼仪,那地方将成为以色列人逃离的起点。他们以前从那里追来,以后将从那里出去,被掳而去。伯特利曾是神的殿,以后不再是神的居所。伯特利被称为伯亚文,是偶像的地方。“亚文”是偶像,是无有的。
别是巴也同样是有历史的背景。这是先知以利亚逃亡的地方,也是撒母耳的众子活动之处,实在是北国的重镇。那是从以法莲山地一直到犹大的南端。他到北方的圣所,不经耶路撒冷的,可从那里绕道。那里也有以东人的住处。以色列人若在那里寻求,必得不着耶和华的话,他们必再迷失下去。
“要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免得他在约瑟家像火发出,在伯特利焚烧,无人扑灭。”(6节)
现在由耶和华的言词,成为先知的劝语。伯特利要有焚烧的火。阿摩司常以火为审判的表象,在第七章四至六节,仍以火为审判的威胁。以后约西亚王果然用火焚烧伯特利。所以约瑟家不是只以以法莲与玛拿西为中心,应发展至北国以色列全体。以色列不只是北方,也指南方,更是整个民族。所以约瑟只指北国,且以伯特利为圣所。这里再指北国的败亡(参阅;。
所以约瑟的家在火的焚烧之中。约瑟家不再是撒母耳记第十九章二十一节指便雅悯为代表。整个北方是在烽火之中。神的公义在以色列北国,在历史之中,也可由自然的景象说明,这些就在以下的经文里。
“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c,将公义丢弃于地的。”(7节)
本节可能与第二至三节及第四至五节的文体形相似,仍是哀歌。有人认为应加了“祸哉”或“有祸了”的字样,这是否原来经文所具有的?5
“你们”必指以色列人,他们轻忽公平与公义,公平与公义,为阿摩司书的重点。这两个名词同时提说,在第五章二十四节及第六章十二节。在智慧文学中,这二者常同时提说。箴第十六章八节:“多有财利,行事不义(缺少公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公平)。”第二十一章三节:“行仁义公平,比献祭更蒙耶和华悦纳。”第八章二十节:“我在公义的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所以智慧可用这二者概括来说明(参阅以及。在先知文学中,这两者也是信息的重点,在阿摩司以后,有以赛亚及耶利米等。先知以赛亚认为以色列人破坏了原有的公义与公平。公义与公平原为立国的基础;是王位真正权势的依据;弥赛亚预言也以此为主要信念)。先知耶利米强调王必须施行公平和公义,必得福乐。约西亚王为困苦和穷乏人伸冤,可惜他儿子约雅敬没有这样行。所以先知以沉痛的心,为以色列的国运举哀起)。
阿摩司认为“公义”是正当的司法程序:在城门口作法庭的审断处。何西阿更明确地说明,公平是君王与祭司执行法律的事。“公平”在阿摩司的观念中,是以法律建立社会的秩序,人应站在别人的权益方面,为人辩屈,维护公平(参阅及。6
公平变为茵c,茵c是小树,枝叶宽大,在初冬时开花结果,味道若涩,常与毒物相提并论,指不敬畏神的人,被赶逐至被掳,垂死的人。这里“公平”被喻为药草,是为解救困苦受欺压的人们。但是医治的变为毒害的。公平是从神而来;参阅。但是人以善为恶,以恶为善,岂不是以甜为苦,以苦为甜吗?(参阅,也是用哀歌的形式)
公义丢弃于地,好似毁灭的大水冲掉(参阅。
这样的改变都是极有毁坏性的,因为将律法与秩序扭曲,必有相反的效果(可参阅及。
“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使死荫变为晨光,使白日变为黑夜,命海水来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8节)
本节必与第三、四节相连(正如第四章十三节与六至十一节相连,或第九章五、六节与一至四节相连)。此处提到“寻求”,以色列人没有做得对,他们到伯特利的祭坛,或吉甲或别是巴,都有迷信的成分,必无法寻见耶和华。耶和华是创造的主宰,祂在自然界施行的,必在历史中彰显。
“昴星”照字义为“群”或“堆”,这必指一群星斗。七十士译词为“一切”或“万有”。神是创造万有的。但是此处尚有“参星”。“参星”字义为“破法”,并不构成甚么用意,七十士译本为“夜星”。一般的解释为夏夜的星,而昴星为冬夜的星。7所以此处提及两种星,可能指季节的更迭。
死荫变为晨光,由深夜至黎明白昼。由白日再变为黑夜,是日夜的转变。命海水浇在地上,可否喻为乌云密集,从海水所吸收的,再倾雨在地上?使旱地成为雨水滋润之地?8
自然界的变迁运转,都是见证神造物的伟大。以“耶和华是他的名”作结,似乎是颂词(赞美诗)的形式。七十士译本加上“万军”,那么应为“万军之耶和华是祂的名”,正如第四章十三节的经文。
“祂使力强的忽遭灭亡,以致保障遭遇毁坏。”(9节)
上节是指自然界的现象,本节是看历史的状况。神的能力是无可抗拒的,因为祂使毁坏与灭亡好似火光一样照射出来,力量巨大,甚至所谓力强的,必不能抵御。人以为可躲藏与防备的保障,也同样遭受破损,无法幸免。
本节经文在评鉴上十分困难。如果照七十士译本,神命定或安排毁灭的事临到强壮者。“力强的”是坚固的地方,或可译作“坚城”。这样“坚城”与“保障”为同义的相联词,而“灭亡”与“毁坏”也是同义的。中译词“以致”是前因后果的语调,实际二者是重复的语意。“祂将灭亡带给坚强,将毁坏带给保障。”这是很均衡的诗句,可能也是原来的赞美诗。
这既是赞美诗,加插在信息中,也是十分引发人深思与响应的。
“你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憎恶那说正直话的。”(10节)
这又必须参考箴中的智慧话。恨恶责备的是畜类,甚至会死亡。义人只恨恶谎言。好流人血的,恨恶完全人。在城门口责备的,必是执行法律的,那就是严重的问题。
城门口原是城门的内侧,在过道旁可有空处,可置放坐位的嘧印S腥吮豢馗妫被告与原告可站在法官面前,还有长老来审断,其中有人专为执行传扬,来责备犯罪的人(参阅;。这人必是主审者,称为完全人,实则为审判公平完全,他是正真人,为无辜者辩屈,他是行动正真的人;参阅。所以阿摩司在这里是在维护公平。
“你们践踏贫民,向他们勒索麦子。”(11节上)
贫民为社会的无助者,应该给予同情与济助。贫民借债,别人不可向他取利息;参阅及。但是以色列人行恶,没有顾念穷人,反向他们取租及取利。他们勒索麦子,麦子可取代现款,再将麦价提高,可以取利致富。
“你们用凿过的石头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美好的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11节下)
在以色列古代的房屋,都是用土砖砌成的,容易破碎倒塌(参阅。石头建屋比较坚固,如果X过的石头经过挑选与X刻,不仅光滑美观,一定厚实,为上选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房屋必定昂贵。葡萄园“美好”,是指适当的地形位置,向阳的角落,土壤等一定也是好的(参阅。有这样好的果园及房屋,必是上等阶级的人家,但他们未必能自行享用,因为他们没有神的悦纳,而且犯罪使神憎恶,他们的财富是以不正当的方法获取的。
“我知道你们的罪过何等多,你们的罪恶何等大。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12节)
“我”是先知的自称,因为这里的发言不是耶和华。这也不再是哀歌,而且直接的指责。“我知道……”他似乎总括他们的罪状。罪过是旧约的常用字,并未指出是属于社会道德,或律法的,或礼仪的。何等大,何等多,他特别指出三种罪状。第一是苦待义人,他们是无辜者受欺压,压迫逼害,原指军事的行动,对敌而起的压迫(参阅与“践踏”相似)。第二是收受贿赂,偏袒恶人,没有公平,他们真是将公义丢弃于地。以赛亚书第一章二十三节及第五章二十三节将贿赂称为礼品,贿买人心。阿摩司用词原意为“遮盖”,是暗中塞钱,就是我们俗称为“黑钱”。这两个用词在箴第六章三十五节(赎价与礼物)。贿赂当然是不正当的。第三是屈枉穷乏人。穷乏人往往指无辜的义人,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在法律的程序中,受恶人卑鄙的手段所害,受屈枉,原意为“他们被摒弃在一旁,得不着法律的保障”。所以先知为他们鸣不平,提出抗议。
“所以通达人见这样的时势,必静默不言。因为时势真恶。”(13节)
这样的时势是罪恶的,先知弥迦也有相同的论述下)。通达人为甚么静默不言,是否因有智慧而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呢?在屈枉不公的情况下,怎不挺身而出呢?其实他保持缄默,是静候神的审判,因为人可以屈枉,却无法使神不顾。耶和华已经宣布审判,无人可以逃脱,因此智慧者不必多言,而有顺服的心,知道耶和华的道义哉,北国的败亡必在不远的未来。
本节经文相当特出,有些学者以为这是以后附加的,或应在第十二节与第十六节之间,第十四、十五节应另置其他经文之后。9至于通达人,是否另有所指?也许在排除万难面对反对的情形之下,静默不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先知所体验的,或者这是先知所困惑的事。耶利米也有这样的经验,他曾不想再提耶和华,奉祂的名讲论,但感到有烧着的火,闭塞在当中,他就会忍不住,不能自禁。
“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14节)
第十四、十五节应为第四、五节的批注,在语气方面纯粹是智慧者的思想。寻求神(4节),就是这里“求善”。不要往伯特利等地寻求(5节),在这里“不要求恶”。
求善是必需的,箴第十一章二十七节:“垦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相反地,“惟独求恶的,恶必临到他身。”智慧者有能力分辨善与恶,这里的善,也指公平而言,以律法为生活的准则。“寻求”是认真的愿望与关念,真实想得着心中所切愿的。
“就必存活”这里也是重复第四、六节,可见寻求的目标是神与祂良善的旨意,所获得的是生命的保障。况且保证的不仅是生命,更有生命的福,就是有耶和华的同在。这句话原是圣战的保证话;;;。
求善,不仅是寻求耶和华,也寻求道德的行为,指人际的关系。所以求善是敬虔与道德二者兼顾,这也是智慧书特别强调的,敬畏神,远离恶事,是约伯的良善。信心与行为并重,信心的行为,行为的信心二者是一件事。
“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公行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15节)
第十五节与第十四节是相连的,而且形成交叉的形式,第十四节善与恶,第十五节为恶与善。这样交叉的排列(Chiastic arrangement),更形成强烈的对比。善怎样建立呢?在城门口秉公行义,公平与公义是必须建立起来,有特殊的效果,才符合神公义的要求。
耶和华施恩,是大家所愿望的。诗中常有这样的呼求:求你怜恤我!或“怜恤”、“可怜”都是同一个字及。
约瑟家在第五章六节,这里提约瑟的余民,是指以色列中少数蒙神保留的人民。他们保持信仰,真心悔改,而且始终忠信,成为日后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以色列的败亡是必然的,但仍有少数的余民存留,他们复兴的愿望必永不消失。
“主耶和华万军之神如此说,在一切宽阔处必有哀号的声音。在各街市上必有人说,哀哉,哀哉。又必叫农夫来哭号,叫善唱哀歌的来举哀。”(16节)
这里又回到哀歌的形式。宽阔处是城门口的广场,或在圣殿之前,甚至在晒谷场前面,必有大广场,可供人们聚集城市中房屋林立之间,有许多狭窄的街道。在那些地方都有哀号,可见悲哀的气氛弥漫在各处。这情形不仅在城市,也在乡镇,农夫也在哀号。举哀的人是包括各阶层各地方的人们。举哀的人为自己悲痛,也为别人哀伤,甚至雇人来举哀,善唱哀歌的可能原是职业的,被雇用在丧事的场合中。所有的人都在悲痛里,似没有例外,是最普遍的情形。
“在各葡萄园,必有哀号的声音,因为我必从你中间经过。这是耶和华说的。”(17节)
在农田,有农夫在举哀。在葡萄园,有工人也在哀痛。举哀的情形不仅普遍,也极彻底。可能不仅有哀号的声音,而且也有举哀的行动,禁食,撕裂衣袍,披上麻布,将炉灰或地上的灰尘撒在头上,并且剃头,使头光秃(参阅。
那并不是说,耶和华离弃他们了,神还在他们中间经过,只是降祸不降福。神必不再宽恕他们,任意地放过他们。神的显现可能是眷顾,也可能是刑罚。所以人人都要预备迎见神,神是审判的主,祂若究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住呢?公义的神已在中间施行审判了。
1 Artur Weiser, Die Profetie des Amos, Beihegete zur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53,1929, 180.
2 Ernest Wu/rthwein, "Amos-studien," Zeitschriftfu/r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2, 1950, 10-52.
3 Franz Hesse, "Amos, 1485," Zeitschaftfu/r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8, 1956,1-17.
4 A. Alt, "Die Heimat des Deteronamiums," in KleineSchriften, 2, 269.
5 George Adam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vol. I, (19 ) 有关“祸哉”的体裁,在本章第18节中讨论。
6 参阅Alfred Jepsen, " und im Alten Testament," in Gottes Wortund Gottes Land: Festschrift H.W. Hertzberg, ed. Henning Grzf Reventlow, 1965, 78-79; Hans Heinrich Schmid, Gerechtigkeitals Weltoronung; Hintergrund und Geschichte des alttestamentlich Gerechti-gKeitsberiffes, 1968, 111-13.
7 Georg Fohrer, Das Buch Hiob, (1963) 216.
8 Saloman Speiser, "Bernerkungen zu Amos," VetusTestomentum, 3(1958) 305-10.
9 Wolff, Amos, 250.
(七)耶和华日子(五18-20)
这段经文似承接上段的哀歌(1-17节),但是在内容方面却不尽相同。以色列的命运在此处所描述的,完全在无可逃避的境地中,几乎完全无可逃避。先知究竟在何处宣讲,在撒玛利亚还是在怕特利?也不能臆断,但是下一段(21节起)指责他们敬拜的错误,可能是在伯特利,在那里的圣所旁。
在文体的形式,“祸哉”的宣告,也是在先知文学中常见的,“祸哉”之后用“多数的分词”(Plural Participle)。本段第十八节开端发出“祸哉”(中文为“有祸了”置于句子的末端),但在下半节就断了,“你们为何……”直接向他们说话,由起初第三人称改至第二人称“你们”,是智慧者的语调,在先知文学中屡见不鲜(如起;起;-6)。这里以问句口吻:“为何……”为加强这段信息的语调,在第二十节上也用这口吻。第十八节的问句是指责的,第二十节的问句是理论的。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表象作喻,说明之后来下结语(20节),无人可以逃脱耶和华的忿怒。
关于“祸哉”的文体,是先知文学的特性,表达先知那种同情的概叹。1在形式上,是在“祸哉”之后,随着有多数的分词,以表明受责的行为,这是智慧的传统说法,为教学的口吻(Pedagogical Clan Wisdom)2有人认为先知“祸哉”的宣告,是从“咒诅”的礼仪中演变而来的。这“咒诅”的宣告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申命记第二十七章十五至二十六节,有十二项的宣告,3在形式上的确与阿摩司的“祸哉”十分相似。
“祸哉”都是哀叹的口气,在原文有两个不同的字。一个通常译为“祸哉”或“有祸了”,有二十三次。另有二十次是特指某些人,某种情形之中(如;。“我有祸了”:“祸哉我……”;:“祸哉我……”),“我们有祸了”;。这里“祸哉”带着焦虑的成分,对别人有威胁性的语气。4
另一个用词通常译为“哀哉”,是惊叹语,有五十一次之多,或用于吊丧者的哀号;等)。有时是用于激励的语气(在;;中文圣经并未译出)。“哀哉”是哀歌的形式。“哀哉我兄阿!”;也类似)。以色列人中有唱哀歌的妇女,大概是用样举哀的形式。
第八世纪的先知常用这样的文体,以赛亚书中例子很多起起,15起,三十一起)。以赛亚也用智慧的语气,可参考的数据为传道书第十章十六节及箴第二十三章二十九至三十节。弥迦书也有“祸哉”的文体起)。可能受阿摩司的影响。
“祸哉”的文体既与智慧文学的语气相似,可能有教学的用意。所以在本章的的哀歌中公平与公义是先知教训的主题,在耶利米书第二十二章十三、十八节;以赛亚书第五章二十、二十三、二十四节也相似。
阿摩司用“祸哉”宣告的方式,不是他首创的。且看他曾以数字的渐进法“三番四次”,也是智慧传统的语气。所以他此处用哀歌的方式(五章),都是有口传的用法可依据,以达成教导的目的。
“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没有光明。”
先知说那些人是有祸的呢?是那些“想望”的人。“想望”原意为“贪欲”,好似贪恋食物、“贪食贪恋”、6)。这里可能是指那些破坏神公平与公义的人。他们想望耶和华的日子,本身的动机就不正当。
“耶和华的日子”在阿摩司书首次出现,但这观念早就在以色列人心中,甚至最为普遍。5“日子”不是指时间,而是着重事件。以色列人所以想望那日子,是在圣战的凯旋,外邦人被耶和华灭绝,他们得到最后的胜利。6所以耶和华的日子是宣告以色列仇敌的败亡,是“米甸的日子”;参阅士七章)。7但是阿摩司重新解释,这日子是耶和华审判的事件,对外邦人,也对以色列人、27)。那日必定是黑暗的,有灾难的,不是光明快乐的日子。
“景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或是进房屋以手靠墙,就被蛇咬。”(19节)
这里描述人如何无法逃脱耶和华所降的灾害,可称为两个故事,先有的是逃避狮子的必仍会遇见熊,另一个是到房屋内避难,被蛇咬伤。8可能只是一个故事。狮子十分凶猛,熊也并不亚于猛狮。在旷野好容易逃脱猛兽的追逐,终于进入房屋,靠墙稍透口气,却被蛇咬,蛇是人最大的仇敌;;;。这可能是牧羊人的经验,与第三章内容一样,强调不可避免的灾祸。
耶和华的日子是无可逃避的,这是可怕的审判,而且有战争的威胁。但是这战争未必是圣战,不是以色列人可以取胜的。耶和华的日子不再是得胜欢乐的场合,没有胜利与战利品,却是遭难致命的末日。这苦难是在本土,危害临到居民。即使有少数人可以逃脱,也只会像牧人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
“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么。不是幽暗毫无光辉么。”(20节)
现在的问题是修辞的(Rhetorical question),这是希冀答复者明白耶和华日子的实况:灾难与毁灭。黑暗与幽暗是“毁坏”的同义。从阿摩司起,以后的先知都依据这样的观念;;。阿摩司且以光明与黑暗作强烈的对比,也有智慧文学的意味(参阅。这里“光明”与“光辉”,常指耶和华拯救祂的百姓,从敌人中救出来;;;。所以先知以象征的文字,说明那大而可畏的日子毁灭的实况。
1 Johammes Hempel, Die althebra/ische Literatur und ihr hellenistischju/disches Nachleben, 1930, 66, Gunther Wanke, " und ," Zeitshrift fu/r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78 (1966)215-18. Richard J. Clifford,"The Use of Hoy in the Prophets," Catholic BiblicalQuarterly, 28 (1966) 458-64.
2 Erhard Gerstenbenger, "The Woe-oracles of the Prophets,"Journal ofBiblical literature, 81 (1962) 249-63, Hans Wolff, Amos the Prophets. 1788,James G. Willims, "The Alas. Oracles of the Eighth Century Prophets,"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38 (1967) 75-91.
3 S. Ma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s warship, vol. 2, 1962, 50; C. Westtermann, Basicforms of Prophetic Speech, 1967, 190-98.
4 这也是Wanke所强调的,参阅其短文217.
5 Meir Weiss, "The Origin of the 'Day of Yahweh~-Reconsidered,"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37 (1966) 46.
6 Johannes Pedersen, Israel: Its Life and Culture, I-II, 120; Siegfried Herrmann, DieProphetischen Heilserwartungen im Alten Testament, 1965, 121; G. von Rad, OldTestament Theology, 1962, vol. II, 119.
7 Klaus Dietrich Schunck, "Structurlinien in der Entwicklungder Vorstellung vom 'Tag Yahwehs,'" 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 319-30.
8 Carl Brockelmann, Hebra/ischeSyntax, 1956, 41K, 但Paul Jou/on, Grammaine de L~H~ebreu Biblique, 1947, 119q认为只是一个故事。
(八)子民遭弃绝(五21-27)
本段的特色,是以第一人称,表明耶和华的言词,神直接指责以色列的罪也以“我”来指责)。这里以审判的目的作结。先知既代耶和华发言,用的方式是传信者的言词。但是“耶和华如此说”,却没有在此处出现。第二十一、二十二节是十分标准的圣所言词,正如在第四章四、五节,都是指责以色列人在敬拜的事上失败。第二十二、二十三节是训诲的言词,尤其第二十四节更是十足智慧者的口吻。第二十五、二十六节突以散文出现,第二十七节再以诗文作结。由于圣所的言词,故推断本段信息发出,是在伯特利。这里预言被掳的事,在第七章十一节再提。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21节)
这是耶和华严责的话:“我厌恶……不喜悦……”,诗人也曾说,耶和华憎恶狂傲的作孽者,恨恶那些喜爱强暴的人,以及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在阿摩司书中,耶和华憎恶雅各的荣华。
“神不喜悦”原意为“神拒绝”,诗第七十八篇六十七节:“神弃掉约瑟的帐棚”,第五十三篇五节:“神弃绝他们。”神弃绝他们,因为他们先离弃神;。
神厌恶他们的节期,正如以赛亚书第一章十三、十四节所提说的。严肃会与宣召的大会原是敬拜的场合,但神也完全不喜悦,拒绝他们。他们在礼仪方面不洁,神不会悦纳接受他们的奉献。
“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22节)
你们即使献燔祭,燔祭是全部献上,仍不为神所重视。素祭原是附带的,附带在燔祭一起,表明尽心尽力的奉献。神仍不悦纳。素祭在此处也可能指一般的祭,或所有的祭,因以多数字出现,在他处用得甚少。
神不悦纳、不顾(22节下),祂也不听(23节下),祂完全拒绝,不愿接受。这是献祭的用词,看祭物是否蒙神悦纳。献祭经理的祭司当时应予宣告(参阅;;;;。
平安祭此处用少数字,他处多用多数字。“平安”这一用词也有“完成”的涵义,可能指在献祭中以这祭为结束奉献的行动,可见这是一套很完善的献祭礼仪,也举行很盛大的会。平安祭的牲祭肉原由大家来分享,但此处提到肥畜,是否只指献给神的?但是耶和华不顾,不再注意(这是诗屡用的如。
“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23节)
以色列人在敬拜之后就有庆祝的盛会,举行筵宴,一同欢乐,弹琴唱歌。此处“唱歌的声音”原意为噪声,有时用于战争的喧嚷(参阅;,也可作收获时的欢乐。这里是以命令词说出的:你们将歌唱的声音远离我!这是对祭司所说的?还是指整个的国家或敬拜的团体?单数是指集合的用词(如在。
他们不仅不许唱歌,而且也不可弹琴。有的译直接译为竖琴(拉丁文译本),这是一种十弦琴,是以色列最古老的乐器。1弹琴是与赞美的礼仪有关,神却不听。祂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颂赞。歌唱与哀歌相反,是欢乐的,神也憎恶。祂完全弃绝他们。
那些敬拜者并不真正敬虔,他们献祭,也缺少奉献的诚心。他们只是乘机欢乐一番,没有实际恭敬的态度,在神面前,亳无谦卑悔罪的心,没有尊敬的主权,尊主的名为圣。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24节)
歌唱与弹琴的声音不要再听了,应有公平与公义的呼声。此节是上文的结果?还是下文的开端?可能是后者,因为这是审判的宣告,是耶和华公义的启示。祂公义的作为要显露,公平也必昭彰。在以赛亚书第一章十三至十七节,公义是律法的要求,不仅在礼仪上正当,必需在道德上端正。所以上下文所提的供献,都不足以符合神的旨意,公义与公正才是神的要求。
公义如江河那样滚滚涌流,不会干涸。这究竟不是溪流,在干旱的季节会干。以色列不是曾将公义丢弃于地,使公平变为茵c吗?但是神的公义不同,永远涌流不息,公平如大水滚滚,得以灌溉地面,滋润农田,使谷成长,生命必不断滋长。这常是旧约中的信念;;。
如果这是审判的宣告,神的公义与公平来临,好似江河缺堤,淹没全地,到处都为洪水所侵,正如挪亚时代洪水之灾一样。这样的审判是最彻底的,最普遍的,毁灭是全然的,无人可以逃脱,这将是最可怕的景象。先知特别提出警语。
“以色列家阿,你们在旷野四十年,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呢?”(25节)
这里在追溯以色列的救恩历史,再论献祭的事。耶利米书第七章二十二节:“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当以色列人在旷野,动物祭牲容易准备,而素祭所需要的谷物、菜蔬、面粉、油、香都不容易有。所以耶和华对他们的要求并不甚高。四十年在旷野,他们仍没有达到神对他们的要求,以致第一代的人都倒毙在那里,没有进入安息之地。这是历史的教训,给予他们足够的鉴戒。祭物和供物既不是首要的,他们应该明白公义与公平才是神基本的要求。但是敬拜献祭的事,仍旧反映他们的信心。他们非但没有真诚的信心,甚至陷于迷信而不自拔,所以他们的罪就更严重了。
“你们着为自己所造之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并你们的神星。”(26节)
这里迷信的宗教,可能来自米所波大米,在第八世纪的亚述尤其盛行。北国受亚述的影响,必有这种信奉的行为(可参阅。这些膜拜的异教神明,是人手做成的,只是制造的对象,怎可敬奉?他们将神像米庞涡校神像头上饰有八颗星,可能与拜天象有关。2
“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这二者可能都指星象,是亚述人的宗教。这里再提“神星”,全指同一种敬拜的对象。3
“所以我要把你们掳到大马色以外。这是耶和华名为万军之神说的。”(27节)
被掳的命运成为必然的事。阿摩司向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清楚地预言,以后必会应验。他们将被掳至大马色以外,大马色是亚兰(叙利亚)的京城,是以色列历代仇敌之地。以色列曾受亚兰之怂恿,去攻击亚述。以后亚述击败亚兰,再对付以色列,使以色列终于败亡。当阿摩司预言的时候,他必已体验亚述威胁之隐忧。但本书完全不提亚述,可能在此处,大马色之外,就指亚述。
在“大马色文件”(The Damascus Document-Zadokite Document),曾引述阿摩司书第五章二十六至二十七节。解释方面强调“大马色以外”不是地理环境,而是在会众旷野寄居,这旷野就是在古伦(Qumran),而上文是指责耶路撒冷的祭司们。
耶和华是万军之神,祂是总司令,颁布命令,将以色列驱逐出境,被掳到外邦。这是祂宣判的话,无法更改、8、14。
1 Karl Hraeling, "Music in the Bible," in Ancient andOriental Music, ed. Egon Wellesz,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vol. I, 1957,283-312, (especially 296).
2 参阅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Pictures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 J.B. Pritchard, 1954图表一○四、三○五、六二五、六八四等。
3 W. Zimmerli, Ezekiel, 150.
第五章概要
先知以哀歌开端,以色列好像垂死的人,病入膏肓,大限即至,无论在伯特利或吉甲,都无法挽回这种危局,耶和华在古时所行的,以及应许列祖的福分,都不会再恢复了。
但是在幽暗中,并非完全没有一线希望的光辉。“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4节),但是这些话会奏效吗?他们必归无有,因为无人肯听这样的劝告。
先知再努力呼吁(13-15节),求善不求恶,就必存活。恶恶好善,或者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这仍在重复原有的劝告(4节)。这也是道德的呼声,难道时势真会逼得他静默不言吗?然而他还是不肯放弃。
今日教会是否也需听见同样的呼声?福音怎可转为哀歌呢?现代的先知在那里?
祸哉的宣告,再在时代的走廊响亮地发出。耶和华的日子就要来到,黑暗没有光明(18-20)。这是末事的信息,从亚述侵略的灾害,一直看到末日最后的审判。这是救恩历史的内容,是审判的信息。
耶和华万军之神在历史中,祂的公义与公平必然在审判的作为中彰显,如大水滚滚,江河滔滔,涌流不息(24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九)安逸者有祸(六1-7)
先知向安逸的人发出“祸哉”的宣告。那时甲尼与哈马两个大城,已被亚述的提革勒忱撒三世所征服。以色列王米拿现必须向亚述进贡。在主前734年,非利士人的迦特在亚述的管制下。这个时期已经预示以色列败亡的兆象。但是那些安逸无虑的人,还在梦想安全,使先知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没有为约瑟的苦难担忧。
本段是标准的“祸哉”之宣告,因为有多数字的分词(Plural Participle),并且有“所以”的字样在结语中在中译词无“所以”),就是在第七节。
以色列被称为约瑟,“约瑟的苦难”(6节下)可与“约瑟的余民”相对,是很特出的(参阅,第五章六节也有“约瑟家”。约瑟家原只指以法莲与玛拿西,为巴勒斯坦中部的支派。早于便雅悯族被认为约瑟家的代表。在阿摩司的时期,必指以色列全家,专指北国。
“祸哉”原指第三人称:那些安逸无虑的有祸了。但下一节(2节),即直接向以色列人说话:“你们”,以后都是一连串的责备都直指“你们”,也是特出的文体。
第二节提出迦特,但是在第一章六至八节论非利士,却没有包括迦特,实在值得注意。第二节在文体的突破,又提及两大重镇及迦特,也给予历史的背景。
“国为列国之首,人最著名,且为以色列家所归向,在锡安和撒玛利亚山安逸无虑的,有祸了。”
这节是针对以色列的上等阶级的人。在字句的次序上,以“祸哉”开始,指在锡安安逸的人与撒玛利亚山无虑的人。这就成为同义的对句(Synonymous Pattellelism),包括南国与北国的领导阶层的人们。阿摩司虽为南方人,但他在北方传道。他极少提到南方犹大,除在信息的开端,由列邦至犹大,再由犹大至以色列。其他信息几乎全不提及犹大,连他谈蒙召的经验,都不提南方。可能他所着重的是撒玛利亚的地位,那是北国的京城,其重要性相当于南国的锡安。
有人将锡安的名词改为“城市”,使城市与“山上”作一对心,因为第六章八节有“城”的字样。但是撒玛利亚山成为一个常用的名与。其实锡安也是山,可见二者都可称为城与山。从当时历史情形,锡安确较安全,而撒玛利亚也十分平安。因此这里同时提及,表现先知关念那两国的前途,且有极大的隐忧。1
“安逸”原意为信任,指乐观与安全,可以完全没有顾虑。这是一种自恃甚至狂傲的态度,他们很可能倚仗自己的财物。他们骄傲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居于高位,又看以为以色列为列国之首。他们以为以色列是最优秀的民族,他们在最高的民族中居最高的地位。以色列是神从万族中拣选出来,作神的子民。但是民族的伟大,不是在于伟大的领袖。
但是那些安逸无虑的领导阶层的人,狂傲自恃,以为是“人最著名”的,是以色列家所归向,所拥护的。这样的人们真的有祸了。
“为以色列家所归向”,在经文评鉴上是难题,因为七十士译本及拉丁文译本之词句十分含糊,可能对经文有误解。
“你们要过到甲尼察看,从那里往大城哈马去,又下到非利士人的迦特,看那些国比你们的国还强么?境界比你们的境界还宽么?”(2节)
甲尼是北叙利亚的大城,有人甚至认为是京城。创世记第十章十节首次提起,以赛亚书第十章九节为迦勒挪,以西结书第十七章二十三节为干尼,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在底格里斯河(或亚底结河),有的认为在哈马之北七十五哩,却都无法确定。2
大城哈马可能是在大马色之北一五○哩,为以色列之极北之边界处(参阅,原属北国的疆土,在耶罗波安二世的治下及。以后独立,又与邻国结盟对付亚述,终为亚述所并吞。
迦得是非利士五大城市中,最靠近犹大的边境。曾被乌西雅王所毁,以后为亚述所管制。3
这些地方先为亚述之提革勒沉⑷鋈世所侵,时在主前738年,近年学者多认为此处可能所指之时间更晚,为撒珥根二世的战果,他在主前711年制胜迦得,事前在主前720年征服哈马,主前717年得胜甲尼。如果是撒珥根的战功,那么这节经文是在阿摩司以后编入的。4但是这里提到锡安和撒玛利亚安逸的情形,似乎为时较早,所以第二节的时间仍是以主前738年较为可靠。
以色列在国力与道德方面不会比那些国强,那些地方的境界也不会比以色列宽。这里先知不是要那些国与以色列比,而是以色列与别国比较(中译词稍有出入)。最好的模拟是那鸿书第三章八节。首领们实在没有甚么可以自恃的,他们必须谦卑。
“你们以为降祸的日子还远,坐在位上尽行强暴。”(3节)
他们不是只在观念上,以为降祸的日子还远。他们甚至将降祸的日子挥之甚远,好似将那日子驱逐出去,故意不去想它,也不愿面对(动词是加重语气的Piel)。
他们将这日子驱之甚远,却将强暴的事带得很近,他们坐在位上执掌治权,所以这座位是暴政,暴政就是行强暴的举动,作为政治的行为。强暴之原意为致命的打击,是不法的事。他们知法犯法,尽欺压之能事,为图享受与奢侈。
“你们躺卧在象牙嵘希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羊羔,棚里的牛犊。”(4节)
这是首领以富豪的生活方式穷奢极恶。他们的衢揭怨笾氐南笱老庠欤正如第三章十二、十五节所记述的。他们舒身在榻上,过分安逸享受,也可能荒筵醉酒,无法自制。他们饮食过分讲究,羊羔牛犊都是幼嫩的肉,宰食更为美味。这里“棚里”是指特殊的牛棚,使牛犊无法行动,就可养肥,肉嫩成为上品。
先知是牧人,从他畜牧的经验中,认为羊羔牛犊除为献祭之外,只供肉食,未免太为浪费,所以他对富豪首领的过分享受,缺少忍耐。
“弹琴鼓瑟唱消闲的歌曲,为自己制造乐器,如同大卫所造的。”(5节)
这是节期欢乐的举动。弹琴是拨动琴弦,但动词的原意不甚清楚。以下的用字是“接近嘴边”,可能是铜乐器,如笋箫等类吹奏之用。参照历代志上第十五章十六节,似为伴奏的乐器,主要在于唱歌。历代志上第十六章四十二节;历代志下五章十三节,二十三章十三节提到吹号,可能还有其他乐器合奏,都为伴奏。这里描写为消闲的歌曲,只是一种消闲性的歌唱,成为糜糜之音,随意乱嚷,“唱”字原意就是叫嚷的声音,表明那些人沉迷在逸乐之中。
为自己制造乐器,“制造”可能在原意上为“设计”。在历代志下第二十九章二十七节提到大卫的乐器,历代志上第十五章十六节大卫来领导以色列人歌唱,原是为敬拜的仪式,所以在此处特别提到大卫。在七十士译词中,并无大卫的名字,希腊文译者必作经文的评鉴,而有所修订。所以在经义上出入很大,译词大略强调他们的安全感,认为他们可以享受长期的安乐,不会有甚么转变,没有危险在前面。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删去“大卫……”或将“乐器”改为歌唱的声音,但都强调以色列人享受罪中之乐,亳无忧患的意识。5
“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却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6节)
以色列人酗酒的罪行实在可怕,他们用大碗喝酒,这种碗是一种酒杯,为豪饮之用,因为容量大,也是讲究的用器,可能还酒中渗有香料,十足享乐的举动。
酒与油是奢侈的东西,但是智慧者却肆意攻击:“爱宴乐的,必致穷乏。好酒爱膏油的,必不富足”。用油抹身,为装饰与健康(参阅。这也是享乐的举动,作为筵宴的准备。
但是他们完全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当时以色列的情形似乎不为人担忧,表面看来还安定(约在738B.C.-733B.C.)其实亚述帝国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巴勒斯坦。“苦难”是在疾病的状态下,因为原意为“病患”。他们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苦难”也可译为创伤,因此有的译词为“破口”,使敌人可乘虚而入。6
“所以这些人必在被掳的人中首先被掳。舒身的人荒宴之乐必消灭了。”(7节)
“所以”还可加上“现在”,这厄运很快就来临,被掳的事是必然的(参阅。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列国之首,也必首先被掳。他们以为自己是上等人,要用上等的油抹身,他们也必在被掳的行列中,走在前面。
他们荒宴之乐是否也是指礼拜仪式中的举动呢?那一定是异教的习俗,他们在膜拜偶像中享乐,既然这样喜爱外邦异族迷信纵欲的生活,必被掳至异地,但不会再有甚么逸乐。这种狂欢喊叫的声音(“乐”之原意),必变为吊丧者的哀歌。
1 以“锡安”改为“城市”,可参阅Ernst Sellin, Das Zwo/lfprophetenbuch, 1930。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Artur Weiser,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7; Hans Wolff,Amos, 1969都有论述。
2 Martin Noth, The Old Testament world, 1966, 235, MartinusA. Beek, "Kalne," Biblisch-historisches Handwo/rterbuch, ed. Bo Reicke and Leonhard Rost,vol. 2, 922.
3 Hanna E. Kassis, "Gath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hilistine~ Society,"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84(1965), 259-71.
4 参阅A. Leo Oppenheim~stranslated article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Relating to the OldTestament, ed S.B. Prichard, 1969, 286.
5 W.R. Harper Amos, 149-50. Hans Wolff, Joel & Amos, 272-73.
6 W.R. Harper Amos, 149.
(十)大城的陷落(六8-11)
本段以耶和华起誓开始,以耶和华出令结束。第六章八节正如第三章十五节,是对大城的居民讲说的,尤其是京城中的显要达官,他们过着穷奢极恶的生活,不虔不义的恶行,令人发指,必遭审判。
耶和华起誓(可参考。论剩下的一房,剩下的人数也必死亡,连最后的余数也全毁灭。这也是本书其他部分所强调的。
在体裁方面,本段全部是散文,所以没有诗文那种对句的形式,但在变化的结构上,有不同的句子,有的是假设(9节),有的是后果(10节上),有的是联句(10节中),有的是理由(10节下)。这里的叙述似模仿第五章十九节的比喻,也以短句的方式来描绘。
第九、十节两节的叙述可成为一个单位,形式与前后完全不同,虽然在意义是连贯的。所以第六章八节可以独立,第十一节也可成为单独的叙述。第八节是先知代耶和华发言,“神说,我……”。第十一节是先知的观察,“看哪,耶和华出令……”。他仍为神发言,却指神为第三人称,指神将要行的事,以房屋为主题,也是第九、十节的重点。第八节虽强调“城”,但也提到城中所有的,有宫殿、房屋,当然也包括居民。
“主耶和华万军之神指着自己起誓说,我憎恶雅各的荣华,厌弃他的宫殿。”(8节上)
耶和华是站在审判官的立场,以法律尊严的口吻宣判。“主”是全地的主宰,有绝对的权能与威严。“耶和华”是以色列圣约的神,祂与以色列建立圣约的关系,显示祂有拣选的恩典。“万军之神”再强调祂的能力,祂是得胜的王,统管世界。在祂没有再高的权威,所以祂只有指着自己起誓。“自己”原意为“喉咙”,即生命的气息。古时人起誓,也以手抚颈项的喉咙部分。7这也表明神为严重的后果而郑重其事的宣告。
“我憎恶……”,憎恶是神要审判的原因,是一种拒绝的态度(箴书有十二次之多)。耶和华憎恶雅各的荣华。“荣华”的原意为“狂傲”,所以耶和华憎恶。骄傲在败坏以先。照阿摩司的观念,荣华为狂傲的原因,可以概括不义、奢侈与自信、15-12、21-23-6、13、14)。“雅各的荣华”是在何西阿书十二章三、四节中叙述所涵有的意义,又在阿摩司书第八章七节;那鸿书第二章二节;诗第四十七篇四节的涵义。“雅各”此处必指北国(本;等)。
“因此,我必将城和其中所有的,都交付敌人。”(8节下)
这是神的刑罚,将他们交付敌人,祂完全放弃,正如祂曾将迦萨“交给”以东。这个意思也曾在第五章二十七节及第六章十四节提说。“城”不只有是一座城,而是集体的名词,指所有的城及城中所有的一切,包括居民与财物。这里“城”也可专指京城,因为京城失陷,其他的城乡也不复独立存在。这城是“以色列的城”。
城被掳掠也在本书屡次强调起以及。
“那时,若在一房之内剩下十个人,也都必死。”(9节)
全城毁灭成为必有的事,毁灭是全然的,无人可以逃脱,就以单独一家为例,他们也不例外。
现在如果只剩一房,而这房之内剩下十个人,也许是硕果仅存的,但是他们仍不能幸免。这里不是因耶和华将他们交付敌人,可能是遭瘟疫。以下就有十分生动的问答,说明灾情之严重与死亡的恐惧。
“死人的伯叔,就是烧他尸首的,要将这尸首搬到房外,问房屋内间的人说,你那里还有人没有。”(10节上)
屋内有人因瘟疫身亡,总得有人去搬运尸体。尸体快些烧去,免致瘟疫继续盛行。这是紧急的事,也在恐惧与悲哀中进行。在搬动时,还以轻声问里面的人,看看是否还有人未曾死亡。问话的人一定自己无法觉察,或许也看不见,说不定是在晚间从事。在门间必最为隐秘,不易进入(参阅;等)。
“你那里还有人没有?”那问话是向谁呢?这是否问:“你那里还有人活着么?”可能有的还未死去,只是病得十分严重,却未断气。或者这问话是对第二个找尸首的人,那人已进到内间,所以在外的人要出声问询。
“他必说,没有。又说,不要作声,因为我们不可提耶和华的名。”(10节下)
答话的人可能是唯一存活的,因为房内都已死亡。“你那里还有人么?”是指还有尸体吗?没有。答话的人还未身亡。他不是尸首。
但那人立即惊惧地说:不要作声!好似如果有人的声音,为耶和华发现,仍不会饶过他。静默原是指敬虔的态度,因为在耶和华面前,不可作声;;;。
“我们不可提耶和华的名”(参阅;;,因为提主的名,必使主来临;,这样就必惹动祂的怒气。或者在此处表明,提主的名来祷告,也是亳无功效的事了,主的怒气必不转消。神的审判是确定的事,必不更改!
“看哪,耶和华出令,大房就被攻破,小屋就被打裂。”(11节)
耶和华审判的行动已经来到。大房小屋是否比较过冬与消夏的房屋?或者大房指以石头X过的房屋,而小屋只是美好的葡萄园。但是神对所有的居所都给予打击,或者以地震的方法,使房屋破碎倒塌,以及使墙崩裂(“打裂”的原意),都成为废墟,亳无存留,成为荒废的乱堆。
7 参阅Charles F. Jean, Lettresdiverses, 1950, 772-8, P. 237. J.M. Munn-Rankin, "Diplomacyin Western Asia Asia in Early Second Millenium, B.C.," Iraq, 18(1956), 68-110.
(十一)全然的毁灭(六12-14)
在严责与宣判之中,加插着两个修辞的问题,可谓独特的体裁,也是先知文学的特性(参阅及。于是再提公义与公平(参阅二十四)。
以下两节(13、14节)可能是在耶罗波安二世在约但河东军事优势中获胜的时候(参阅。也许阿摩司在撒玛利亚京城面对军事首领而传讲的信息。
第十三节可能冠以“祸哉”,因为这语调与第五章十七节以及第六章一节十分相似。
第十四节以万军之神为开端。“耶和华万军之神”在本书共有九次,其中冠以“主”,即“主耶和华万军之神”。其他在第五章十四、十五节。第三章十三节与第六章十四节“万军”有冠词,中译词不显明。第四章十三节及第五章二十七节:提及这是神的名。“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或“耶和华名为万军之神”。第九章五节为“主万军之耶和华”。这些都是神要说话的声明以及。在旧约中他处仅有十次;;;、16;。至于“万军之耶和华”的称谓较为普遍,在旧约中有二六七次之多。8
在本书这个称谓,重点在于耶和华为军事领袖,统率以色列军抵挡敌人。祂有全能,不仅是以色列军队的统帅,也有权统管敌军,所以这圣战的观念更加明显以及。9
“马岂能在崖石上奔跑?人岂能在那里用牛耕种呢。”(12节上)
阿摩司发出的问题,是以常识来判断。在崖石上是不适宜为骑马奔跑处。马蹄若经久在崖石上磨损,必减弱的力量。马最好在草原上奔驰,尤其是战马,拖曳战车可以聘驰,发挥最大的效能。
人也无法在那里用牛耕种,“在那里”在原文中是没有的,因此就有不同的解释。大多学者加注“海里”,10牛必在海里淹死,而且海里也根本无田可耕。如果是崖石,也无法耕田,所以这里的重点,以两个修辞的问题,说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以崖石与海作为对比,也将高山深洋作尖锐的比较,说明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先知责问以色列人,怎可将公平与公义变质?
“你们却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c。”(12节下)
公平原为社会秩序维护力量,应该有预防与医治的功效,现在人们将它变质,不仅苦涩难尝,而且有毒素,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参阅-24以及。
公义的果子原有智慧,现在成为谎话的果子。这不仅有苦味,而且有害。
“你们喜爱虚浮的事,自夸说: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取了角么?”(13节)
“虚浮的事”音译为“罗底巴”,原为约但河东,雅博之北及。有的学者认为是底壁。11可能在那里曾抵御亚们的侵略(参阅。
“角”可能也是地名(Karnaim),是在叙利亚的北部,甚至在主前732年提革哩忱丈打败亚兰之后即命名为Qarnini,可能取之于这个地名。12这仍是与亚们之侵略有关。当然“角”指世界强国的力量。以色列曾取胜于亚们,以为可以自夸骄傲,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自信。
有人认为这地名是创世记第十四章五节亚特律加宁的“加宁”,应在约但河东。在玛喀比壹书第五章二十六节有此地名。13
“耶和华万军之神说,以色列家阿,我必兴起一国攻击你们。他们必欺压你们,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的河。”(14节)
“我必兴起……”神自己要采取行动。以前曾兴吉士师为拯救以色列人。祂也曾兴起以东人哈达,作所罗门的仇敌,兴起一王剪除耶罗波安的家。现在祂要兴起一国攻击以色列。那不会是亚兰,亚兰才被战败(参阅及。但是阿摩司书中并未提起亚述,只说是“敌人”,必来围攻这地。
“他们”仍指一国,多数是因“国”是集体名词。他们将欺压以色列人,好似昔日在埃及一般(参阅。
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河,从北至南。哈马口是在利巴嫩,为北方的边界。学者们对这地方的地理位置甚多辩论,14(参;以及。亚拉巴河应在耶利哥的西部(参阅;,在约但河东。耶罗波安曾收复失地,将疆界自哈马口至亚拉巴海。现在们仍将这地界丧失,甚至北国全部败亡。
8 参阅Otto Eissfeldt, "JahweZebaoth," in Kleine Shriften, 3, 105, B.N. Wambacq, L'epithete divine Jahve Seba'ot, 1947, Gunther Wanre, Die Zionstheologieder Korachiten in ihrem traditions-geschichtlichen Zusammenhang, 1966.
9 参阅Henning fredriksson, Jahwe alsKrieger: Studien zum alttestamentlichen Gottesbild, 1945.
10 David Michaelis, Deutsche Ubersetzung des Alten Testaments, vol.I, 1772.
11 Martin Noth, Das Buch Josua, 1953, 76. Karl Elliger,"Lodebar," Biblisch-historisches Handwo/rterbuch, vol. II, 1964, 1101, Martin Metzger,"Lodebar und der tell-el-mghannije," Zeitschrift desdeutschen Pala/stina, 76(1960), 97-102.
12 Martin Noth, The Old Testament World, tr. Victor I, Gruhn,1966, 100-1;Georg Sauer, "Karnaim,"Biblisch-historisches Handwo/rterbuch, 2, 935.
13 W.R. Harper, Amos, 156.
14 Karl Elliger, "Hamath," Biblisch-historisches Handworterbuch,II, 630.W. Zimmerli, Ezekiel, 1213-14.
第六章概要
本章第一至七节是专为指责以色列领袖生活的腐败。他们穷奢极恶的生活,是从不义之财而形成的。他们粉饰太平,设法不想降祸的日子,只图目前的安乐。他们以唱歌奏乐,肆意狂欢,饮酒用油,都在自信中自圆其说,认为灾祸永不来临。他们既没有忧患意识,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正加速被掳的厄运。
这也是主耶稣宣告“祸哉”的内容,几乎以本段信息为背景,祂也是针对那些达官富豪们:“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
本章第八至十一节以房屋与荣华为基本的内容。从宫殿至民房都会遭灾,因为全城的人都被交付敌人,经过战争的浩劫,再受战后瘟疫的流行,不死于战火之下,必在瘟疫中丧生,因为毁灭是全然的,彻底的,无人可以逃脱或幸免。
这样的灾祸都是由于他们的狂傲。这荣华原是神赐的,却成为他们狂妄的原因。他们在神的恩典中彻底堕落,甚至连余民都不会存留,一房之内剩下十个人,也都必死。神的刑罚是彻底的。
第十二节说明以色列将要败亡的主因。他们歪曲公义与公平。律法不受尊重,公义不能伸张,社会秩序必定破坏无遗,怎么还会安宁呢?
因此,第十三、十四节说出他们自负狂傲必遭致灾祸。以往的得胜并不保证永久的和平。得胜只在乎耶和华。现在是万军之耶和华使一国攻击以色列,他们的败亡是必然而且全然的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肆 败亡与复兴(七至九章)
自第七至九章,是在本书中占独特的地位,因为这几章与其他部分不尽相同,而且包括不同之体裁与内容。有一系列的异象,四大异象是连续的,也是信息的核心。其中加增的有历史的叙述,关于先知蒙召的经历。在第八章的插语中,重复第一至六章的内容。第五异象之后,就有最后的信息,在宣告败亡之后,以复兴的预言作结,可谓本书的后言。
在异象的叙述中,全以自传的方式,因为都是以第一人称来描述先知的体认。阿摩司在伯特利与亚玛谢的对语,这段叙述起),可与第三章四至八节比较,说明先知蒙召与职任。
(一)异象与经历(七1-八3)
在第七章记载的异象共有三个,可能都是在伯特利宣讲的。诗文的体裁与第一、二章十分相似,都以三行诗句平衡地排列,甚为秀丽,内容方面完全是有关公义的审判。在叙述伯特利祭司亚玛谢与先知阿摩司的对语,体裁是散文的,是一段插曲。于是第四异象在第八章一至三节,继续叙述审判的异象。如在每一异象的开端:“主耶和华指示我一件事。”
第七章一至九节先有连续三个异象,在本书中十分特出。这是典型的传记方式,自传的语法(Autobiographicalmemorabilia)。以后的二个异象分别叙述,但主题都相同,都是强调以色列的结局。
在第一、二异象,先叙述阿摩司在异象中所看见的、4)。然后有先知呼求的声音(2下、5节)。再后是耶和华决定的旨意(3、6节)。每一次都有耶和华的怜悯,以致免除这样的灾殃。
但是第三异象却不同,与第四异象一样:“我必不再宽恕他们”。“不再”是使人想到前几个异象(3、6节),可见耶和华逐渐显露祂公义的忿怒。从第三个异象起,没有先知的呼求,只有耶和华的宣告。
首先两个异象,都是事件、4、5)。最后的异象也是事件。第三异象是表征。第四异象是表征,也是字音与字义的解释。
为甚么第七章十节起有插语?理由在第七章十二节及十五节。第七章十六、十七节,说明最后异象的要义,被掳是必有的事,无一人能躲避,无一人能逃脱。
从异象看季节,也是极有意义的,蝗虫之灾通常在晚春的时期,最后的耕种期。烈火可能是在仲夏,那时烈日当空,干旱非常。夏天的果子是在夏末,才会腐烂,不能久置。所以从农作的季节来解释异象,更明白先知的信息。1
(1)蝗灾
“主耶和华指示我一件事。为王割菜之后,菜又发生,刚发生的时候,主造蝗虫。”
主的指示,是要先知看见与听见。这正如在本书之开端:“得默示”的涵义。在每个异象中都有这样的话:主耶和华指示我一件事,只是在最后的异象,没有这句引言。
为王割菜,是一种人民纳税的方式,为供给军队所需要的粮草。所以第一批的收获要缴纳国库。第二批才归农民,大约在春季三、四月,正有雨水,农作物再可成长,就在那时,蝗虫飞袭,农田全都毁坏,蝗灾看来似乎是突然的,其实是有很长的酝酿期。第一次收割时,幼虫就靠吃食这些得以生长,现在已经造成灾殃。当然如果神不允许,无法成灾。主不但造蝗虫,而且容让们增长,所以蝗灾是神降下,作为刑罚以色列人的工具。
“蝗虫吃尽那地的青物,我就说主耶和华阿,求你赦免。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2节)
蝗虫吃尽那地的青物。青物是一切的植物,包括野草与树木,但也一定包括葡萄树与蔬菜水果。牧草没有,牛羊无法生存,蔬缺少,人的生计也都失去了。这就成为十分严重的灾情。
“主耶和华阿”这是祷告的呼声,也带着悲戚的哀叹。“主”是无上的,有绝对的权能,祂可以除去一切的苦难。先知的恳求,是求神的赦免。“赦免”(Salah)很可能溯源于亚甲文(Salahu),原意为“洒洗”、以求洁净,所以“赦免”有“洁除”的涵义。罪得洁除,才可将罪的刑罚消除。2
这里先知称以色列为雅各,可能追念先祖雅各,曾在伯特利看见神的显现。他无法逃避神,必须悔改。雅各的微弱是由于他道德的失败而遭致的刑罚。雅各的微弱也是在列国的眼光中,他怎能站立得住呢?在甚么情况中他才可站立得住呢?这就是先知的困惑。雅各是否能忍受这样的灾殃?但是“站立”或“忍受”原意也可译作“兴起”,七十士译本就作这样的译词:“谁会兴起雅各呢?”先知确认雅各得以复兴,必须看自己微小,切实认罪自卑,得着赦免的恩典,才可免灾而得更新。
“耶和华就后悔说,这灾可以免了。”(3节)
耶和华垂听先知的呼求,应允不降所说的灾。但是耶和华怎可后悔呢?祂的旨意可随意更改吗?祂并不一致,出尔反尔,使人无所适从?“后悔”一词,原意为忧伤的叹息。这与其说是意志的,不如说是情绪的。耶和华爱怜以色列人,舍不得他们受苦。但是公义必须罚恶,如不赦免,灾殃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耶和华公义的原则永不改变,只是人的悔改与恳求,能得着神公义的拯救。
先知曾两度恳求免灾,神也二次应允。可是以色列人并未切实回转,以致先知不能再继续祈求赦罪与免灾。
(2)烈火
“主耶和华又指示我一件事。他命火来惩罚以色列,火就吞灭深渊,险些将地烧灭。”(4节)
蝗虫侵犯田地,是一种天灾。这里提另一种天灾,那是有火降下?好像下雨一般。照原意耶和华与火相争,好似与烈火起法律的争论,这样当然不甚合理,以致引起学者的研究,有人以经文评鉴的方法,将该字改为“呼叫”,不是“争论”。神唤火降下,执行刑罚,这样较为明白。3也有人建议为“降火如雨”,是根据北叙利亚的字源,4甚多学者采纳这种说法。
烈火是否指盛夏的炎热,阳光好似烈火一般?地土晒干龟裂,甚至连有水的溪流河道等地都干涸了,包括深渊。在古代人的思想,一切水源都来自深渊,足以灌溉田地,使百物都可滋生。古代异教的神话对这也有十分怪诞的说法,尤其是迦南地赫人的传说。5深渊被吞灭,地也必全部烧毁了。这是可怕的旱灾。
“我就说,主耶和华阿,求你止息,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耶和华就后悔说,这灾也可免了。”(5、6节)
这次先知所求的,不是求耶和华赦免,而是“止息”,耶和华能不再命火降下,现在若可止息,损害与丧亡还不算严重。可能烈火之灾比蝗灾更加毁坏,因为蝗虫只吞食现有的,田地仍可再生产。但是火灾烧毁全地,连供水的泉源都干涸,没有水分,植物全部枯死,不能有新的草木与蔬。这样的饥荒会是长期的,复原更加困难。
这些灾殃不是将来的,而是目前的,所以先知的呼求一定十分急切,极力祈求。耶和华仍有怜悯,再给予他们回转的机会,所以答应他的呼求,这也可免了,神决除去,再度的施恩。
(3)准绳
“他又指示我一件事。有一道墙是按准绳建筑的,主手拿准绳站在其上。”(7节)
这个异象继续强调神公义的审判。祂是建筑师,要按准绳来建,算得十分准确,丝亳不差,公正不阿,所以铁面无私,完全按公义行事。由于下节提到吊起准绳在以色列中,所以有的解释,将墙喻为以色列,准绳喻为律法。这样的解释是寓意的,未必正确。这里的重点在准绳,是神公义的原则与手段。
主站在墙上,是遍察全地,也是在到处可众目昭彰的。祂手拿准绳,其实不是绳,而是绳所系着的铊,是铅做的,使准绳垂直而下。古代虽有重刑,将烧熔的铅倒在罪犯口中,将他烧死。但是此处铅铊不会是执行的重刑,却是量度之器具,算着千真万确。这铅也不会是刀剑,作杀戮之用,好似第九章一节所提说的。
墙如果是指城墙,既须建筑,可能是修造,必有破损之处,墙为保护之用,城破损,就失去保护的作用,所以修造是必需的。神要建造,先看实况。于是祂十分失望,经过量度,他们的罪无可宽恕,所以刑罚是难免的,神公义的审判必须施行。
“耶和华对我说,阿摩司阿,你看见甚么。我说,看见准绳。主说,我要吊起准绳在我民以色列中。我必不再宽恕他们。”(8节)
这里是问答的方式(Catechetical Style),耶和华问阿摩司,阿摩司作简单的答复,于是主再加以一番解释。这可收教导的功能,是智能的传统。6
耶和华特别呼叫阿摩司的名字,第八章二节在第三异象中也是这样。耶利米有同样的经历。神向以西结说话时,没有呼喊他的名,只以“人子”的称谓。这是神给予阿摩司确据,知道蒙召与托付。
若注意阿摩司的答语,就发现他简单却扼要地答复,只提准绳,不提墙,也不提墙上站立的主。可见他确实把握异象的中心,但是解释这异象是必要的。第一、二异象不必解释,因为所显示的已经足够说明。
神将准绳吊在以色列中。这样衡量起来,以色列人是经不起考核的。“我民”原是神对以色列人亲切的称呼,但是以色列人切实辜负神的恩典,怎能再得着神的宽恕呢?这次连先知都不敢祈求,事实上,耶和华已经清楚说明祂的态度与决定:我必不再宽恕他们。“宽恕”原意为“逾过”,神不能容让他们犯罪,祂必干豫。
“以撒的邱坛必然凄凉,以色列的圣所必然荒废。”(9节上)
邱坛原为异族敬拜神明的地方及。以色列人定居在迦南之后,利用邱坛来敬拜耶和华,有祭司经理献祭的事,历史可以考据起)。在约西亚宗教改革时,才决意废除。那时敬拜要集中,邱坛废除就有必要。邱坛废除之后,必然凄凉,因为再无人在那里经过或停留。圣所必荒废,因为以色列人将被掳至外邦(参阅。
以撒的邱坛是专指北国的,因为北国的人常去别是巴朝圣献祭,他们自承是以撒的后裔。“以撒”如照地理环境的观念,为约但河东撑伊勒与玛哈念地区。这里提到“以色列”是指约但河西。当然二者都指北国。7
以色列的圣所,可能指那在伯特利的,因为那是被称为“王的圣所”。当然这圣所以后也遭焚毁。
关于邱坛以“以撒”为名,还有其他的解释。以撒曾自建祭坛,成为邱坛的先例。“以撒”其名与“讥刺”该字近音,所以谐音成为双关语。以撒又以虔诚与温和著称,所以以色列人以为效法以撒就算虔诚,实则徒有外表,仍不能掩饰他们迷信的虚妄与恶行。8
“我必兴起,用刀攻击耶罗波安的家。”(9节下)
先知奉耶和华的命,指责以色列宗教与政治的失败。宗教方面迷信敬奉假神,所以邱坛圣所必须拆毁。政治方面不义,必遭异族的侵略,有战争与刀剑之害(参阅,从旱灾说到刀剑。这里也同样以天灾至人祸,在人祸中最大的是刀剑。王家必遭这样的大灾,也确应验在耶罗波安的后裔撒迦利雅身上,虽是内乱,以后再受外患之害(参阅。
(4)先知受逼迫
这段叙述是散文的体裁,似另有述说者。所以从这里自传改为传记。这位叙述者是否与阿摩司同赴北国传道,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以后追述的。或者阿摩司回犹大之后向别人提说,再由别人记述。这是无可稽考的。阿摩司来自南国,不肯讲耶罗波安为王;比较。
根据第七章九节起的叙述,阿摩司明显地攻击北国宗教与政治的体系,所以指责的是耶罗波安王与亚玛谢祭司。从第七章十至十一节的叙述,宫廷中大概对阿摩司在北国传道的事已有听闻。这次阿摩司直接面对亚玛谢,是他在北国传道的结果。看来他先在首都撒玛利亚,最后到伯特利。第三至六章的信息,是在撒玛利亚。也许第一章(3节起),至第二章(16节)的信息,是先知初期在伯特利传讲的。也许他的工作,在伯特利开始,最后在那里结束。
这个传记的方式(memorabile),以两个情景衬托起来及12、13),使先知自述蒙召的经历以及严责的预言更加清晰(14-17节)。第一景是祭司亚玛谢向耶罗波安王告发。第二景是他对阿摩司的警告,加以威胁性的责椋既有王为他的后台,他尽可亳无顾忌地施以压力。阿摩司在说出他蒙召奉耶和华名的权威(14、15节)。然后他以这权柄予以更严重的指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阿摩司完全不提耶罗波安的名。他责备的对象只是亚玛谢,当然包括王家!
“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说: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叛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10节)
祭司亚玛谢必负责在伯特利王的圣所一切教务(参阅。9也许北国在政治不安的情况下,当局对宗教人员,尤其是先知集团都有猜疑,甚至当时也许真有先知集团图谋革命,要推翻王朝,耶罗波安二世是属耶户王朝的,而耶户的叛变,有以利沙这个先知集团协助。图谋背叛这同一用词也应用在第七章十节。
亚玛谢提到阿摩司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阿摩司是否还有其他的信息,没有记载在本书中呢?但只看本书的信息,已经足够说明他信息的严重挑战,他们感受不起。“担当”原意是“容纳”,容器有限量,无法超过容量。所以阿摩司的话,是他们容纳不下的。
“因为阿摩司如此说,耶罗波安必被刀杀,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11节)
亚玛谢引阿摩司的话,似乎不算诬告,因为阿摩司的确提到耶罗波安,但不是单指他个人,而是指他的家。第七章九节说:我必兴起,用刀攻击耶罗波安的家。这清楚指王家,既治理国家,国民犯罪,是政权必须负责而且担当的。提到耶罗波安的家,耶罗波安为一家之主,责无旁贷,当然无可推诿。至于以色列民将要被掳,却是先知信息中屡次提及的(参阅。但是有关以色列民被掳的预言,大概是在撒玛利亚传讲的。可能在伯特利再提说。阿摩司宣讲必是公开的,他所说的,必然负责,不需祭司去告发。
“亚玛谢又对阿摩司说,你这先见哪,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b口,在那里说预言。”(12节)
祭司亚玛谢是差别人去禀告耶罗波安王,从伯特利至撒玛利亚大概有五十公哩,但王家未必立即采取行动来干豫。所以亚玛谢可能自作主张,向先知下警告。他一方面仗着王家的势力,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对耶和华的仆人有畏惧的心理。如果先知给他赶走了,也算是息事宁人。所以他在这样矛盾的情况下,设法自行处理。
亚玛谢称先知为“先见”,是尊称呢?还是带着轻蔑的口吻?撒母耳记上第九章九节说:现在称为先知的,从前称为先见。撒母耳记下第二十四章十一节提到先知迦得,就是大卫的先见。在以赛亚书第二十九章十节及列王纪下第十七章十三节,先知与先见二者并用,似乎是同义字。但是弥迦书第三章七节,将先见与占卜的并列,是被指责的。先见为求报酬,常投人所好;;;起)。可能亚玛谢以这种眼光来看阿摩司,认为他目的无非为赚钱,大可回他本地去混饭吃,不必在这里扰乱人心,耸人听闻,表面上他是劝告,实则是以威胁性的口吻加以警告。
“要逃往犹大地去!”亚玛谢的口气,是下逐客令。但用语方面可直译为“你还是自己逃往犹大地吧!”(动词再加以说明,用dative: "Flee foryourself")。犹大地为阿摩司本乡本地,当地政府肯容忍本地人,阿摩司在本地容易b口。在亚玛谢看来,先知的工作无非为求生计。如果他真要预言耶罗波安被刀杀,以色列民将被掳。北国的厄运,在南方讲了,必不会受甚么压力。在他说来,究竟先知的工作,应注意政治环境,才不致以卵击石,作无谓的牺牲。
“却不要在伯特利再说预言。因为这里有王的圣所,有王的宫殿。”(13节)
南国的先知,怎可在北国的圣城预言与指责呢?伯特利是相当于犹大的耶路撒冷,为圣殿的所在地,这里自有祭司与先知,不必有人来自南方,作先知的工作。王的圣所不但是王敬拜之处,也是他权力的掌管下督导。王自己也可经理献祭礼拜的事(参阅。
这里还有王的宫殿,王的居所,他常来此,权力所在,可以有生杀权,众人就不可得罪他,更何况南国人如阿摩司,说些可怕的话。若不及早逃走,恐怕会受严重的逼害。
“阿摩司对亚玛谢说,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14节上)
阿摩司对亚玛谢的答语中,解释他的身分与动机。首先他否认亚玛谢对他的估计与看法。阿摩司既不以先知的身分来预言,也不以预言的方法来谋生。他唯一的动机是顺从耶和华的命令,执行祂的使命。
“我原不是先知”,他本来不是先知,先知不是他的行业,他没有这样的身分。他在蒙召之前,他不是从事先知的工作。当他否认先知的行业,他表明自己有固定的职业足以维生,所以这与他从事先知的现状无关。亚玛谢完全将先知的职责当作谋生的职业,叫他回到犹大,在“那里”b口,在“那里”预言。在阿摩司看来,先知的工作不是人的意愿,先知工作的场合与地点也不是人的选择。
亚玛谢称阿摩司为“先见”,却认为他有先知的功能“说预言”。“先见”只与占卜的同列,虽然是先知的前身,究竟不及先知那么崇高。可能亚玛谢看阿摩司只在那种较低的水平。但是“说预言”,就不仅是先见,应作为先知。或者亚玛谢认为先见就是先知,以致阿摩司加以否认先知的身分。
“我原不是先知”,以前不是,现在是。但是也可能指现在不是,我始终不是先知,现在也不算。所以他否认先知的身分,是指过去,还是现在,就有不同的解释。10有人主张他否认过去是有先知的身分,理由似很充足。首先因为第十四至十五节阿摩司在叙述过去的经验,三次以“我”字,强调自身所经历的事:“我”原不是先知,“我”也不是先知的门徒(原文中有“我”字),“我”是牧人。“我”为加重语气,充分驳斥亚玛谢的话。
事实上,阿摩司不必否认他现在先知的身分,因为他既受命说预言,就不必否认了。在第二章十一节与第三章七节两次提起先知,第三章八节必指他自身先知的职责。
亚玛谢只提到阿摩司说预言(动词),并未说他是“先知”(名词),只称他为“先见”,是否指一种投机取巧的占卜者呢?无论如何,他看阿摩司说预言只为混饭吃。所以阿摩司严词驳斥。
“先知的门徒”原意为先知的儿子,“儿子”或指门徒,也可能专指这一行业的人。所以这里可能指先知群中的一个,以前在伯特利、吉甲有这一类的先知;、7、15)。那时先知有学校,不少是科班出身的先知,他们也从事礼拜的仪式,并且是受薪的,归属先知的组织,成为这种行业的工会的成员。所以阿摩司予以否认。他先知的工作是独立的,只受耶和华的差遗。他不是职业传道人,他是蒙召作神的工人!他的信息来自耶和华的启示与指引,不是从教师或先进者授业而得的。他决不以先知工作维生,他有固定的职业,根本不需要靠说预言来b口,所以亚玛谢对他的估计完全错了。
“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14节下)
“我是”指过去还是现在?在希伯来原文中并不显明,但七十士译本作“过去”,而拉丁文为“现在”。“牧人”不是指普通的牧人,而是畜牧增产者,可见他经济情形一定不差,属于小康的。他又提到他是修理桑树的。桑树是在地中海的滨海平原,或约但河岸附近的山谷。在地势低的地区,桑树特别茂盛(参阅,一年有四次收获。11修理是用铁器来剪除,果子经枝叶的修剪必更为清甜。这种工作大多由穷人来做,因为工资很低。那么阿摩司是否从事这样的工作,以说明他的清苦呢?他究竟是小康还是清贫?也许修理桑树不是他亲手工作,只是作督导的,他督工为副业,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也未可知。12总之他的生计不成问题,他不必像亚玛谢所说的须靠说预言来b口。他的生活已有着落与保障,他所以从事先知的工作,完全出于响应神的呼召,有托付向当代的以色列人,尤其在北国,传出神的信息。
“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15节)
耶和华选召阿摩司,“选召”原意为“抓取”,把他提取出来,可见这完全是神的权能。神的干豫是否使阿摩司必须放弃他牧人的职业?他的牧人生涯不必放弃,但现在他受命要暂且放下羊群,从南国北上,“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这民是在北国。可见亚玛谢要阿摩司回去,在“那里”说预言,在“那里”b口,完全有违于神的旨意。神的旨意只要先知在北方说预言,不在南方。
“对我说”,仍再重复“耶和华”,是耶和华对我说,这样的重复,有着重语气的用语,所以先知有这么肯定果敢的态度。他既受命作这职事,就决不犹豫或退却,无论环境怎样恶劣,人们的反对怎样激烈,他都不必介意与顾忌,因为他蒙召的经验是十分清楚而且确实的。
“你去……说……”双重的命令,也表明紧急的使命,不容先知等候或考虑,“我民以色列”也是说明神的关怀与怜悯,神的心多么急切!“我民”是亲切的,“这民”是忿恨的。这里神的心意是无尽的,虽然信息是审判的,但是仍为以色列的前途而关念,命令先知急速地说预言,表达神公义的审判与救恩。
“亚玛谢阿,现在你要听耶和华的话。你说,不要向以色列说预言,也不要向以撒家滴下预言。”(16节)
阿摩司已经清楚说明,亚玛谢不必对他有甚么威胁,关系重大的,是耶和华的旨意。神选召谁,传讲甚么说,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要听耶和华的话,这里有重要的信息。从第三章起,先知屡次重复这样的语句。第四章一节与第六章十三节都有“你们……说”,现在该听神的话。
“说预言”在第十五节下是“向”以色列,这“向”是正面的。但是第十六节亚玛谢不要他“向”以色列,那“向”是反面的。亚玛谢不要他反对以色列。这决不是耶和华的旨意,先知也没有这样存心。“说预言”与“滴下预言”是同义的。“滴下”原意是口i横飞,说话十分激动,情绪非常兴奋,因为耶和华的信息紧急。这是亚玛谢想加以拦阻与禁止的。以色列家与以撒家也是同义的,专指北方,这是亚玛谢特别提出的。阿摩司是南方人,不应在北方,尤其是在伯特利来说预言。亚玛谢显然有狭窄的省城偏见,又存地盘主义的观念。所以阿摩司不留情地指责。他警告亚玛谢,现在不是个人的存见,而是耶和华的旨意。他既受命说预言,必须仗义直言,毫不保留。他要说的话,既是神的话,就不能顾忌是否他们可以担当。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儿女必倒在刀下。”(17节上)
阿摩司说,这是神的话,向亚玛谢说预言,第七章九节是指耶罗波安的家,王族或执政者的命运。现在是指亚玛谢的家,祭司的结局,都是神公义的审判。当然不仅指他们的家,也指以色列全家。
妻子在城中作妓女,是敌人进城肆意奸淫掳掠,一幅战败的惨况,青年儿女倒在刀下,更是十分悲惨的现状。通常男丁被杀害,以绝兵源。现在儿子被杀,女儿也被杀,比受辱还要严重。
刀剑之害在第七章九、十一节,也在第九章一节及十节。羞辱与死亡是可怕的刑罚。
“你的地必有人用绳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秽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17节下)
“你的地”必指以色列全地,由敌人占据后来瓜分。这也指亚玛谢的地,因为祭司也有分得的田业(参阅。
以色列的地业虽是耶和华所赐的,却因他们的罪恶,以及战争流血,而成为污秽之地。现在更落在外邦人的手而玷污了。从此在这污秽之地。不可能在那里敬拜耶和华。祭司亚玛谢无法逃脱,必死在那里。许多以色列人也必遭受同样的命运。如果没有遭害死亡的,也定被掳去,离开本地。这果然成为以后历史的见证。
1 参阅Shemaryahu Talman, "TheGezer Calendar and the Seasonal Cycle of Ancient Canaan," Journal ofAncient Oriental Studies, 83 (1963), 183-84.
2 Johann Jacob Stamm, Erlosen und Vergeben im Alten Testament, 1940,57-58; C.H.Gordon,Ugaritic Textbook, 450, no 1757, 字根为Slh.
3 Wolff, Amos, 292, note:, Hendrik J. Elhorst, De profetie vonAmos, 1900. 根据诗第二十九篇七节译为“火焰”(参阅; 。
4 Delbert R. Hillers, "Amosand Ancient Parallels,"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26 (1964), 221-25. Amdree Herdner, Corpus des tablettes en cuneiformes alphabe&tiques decouvertes a& Ras Shamra, 2 vols, 1963, 2, 39-40. 参阅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二节及弥迦书第五章七节降雨露。
5 Albrecht Goetzes translation,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125-126.
6 Alfred Jepsen, "Zur Uberlieferungsgeschichte ZeitschriftLeipzig, 3, (1953-54), 269-81.
7 Adriaan Van Selms, "Isaac in Amos," in Studies onthe Books of Hosea and Amos, (Die Ou Testamentiese Werkgemeenskap in Suid-Afrika,7th and 8th Congresses, 1964-65), 157-65.
8 W.R. Harper, Amos, 166.
9 Ernst Wu/rthwein, "Amos-Studien," Zeitschriftfu/r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2(1950), 10-52; Sigo Lehming, "Erwa/gungen zu Amos," Zeitschrift fu/r Theologic und Kirche, 55 (1958), 145-69.
10 主张阿摩司否认过去是先知的有H.H. Rowley ("Was Amos aNabi" Festschrift Otto Eissfeldt, ed. Johann Fu/ck, 1947, 194-95), Richard S.Cripps (A critical and Es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Book of Amos, 1969), ErnstWu/rthwein, ("Amos-Studien," Zeitschrift fu/r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2, 1950, 10-52), Gottfried Quell, (Wahre and falschePropheten: Versuch einer Interpretatior, 1952, 139-40), E.Osty, (Amos, Osee, 1952), Antonius H.J. Gunneweg ("Erwagungenzu Amos" Zeitschrift fu/r Theologie und Kirche, 57, 1960, 1-16), Ronald E. Clements (Prophecy andCovenant, 1965, 36-37), Henning Graf Reventlow. (Das Amt desPropheten bei Amos, 1962, 16-20), Samuel Amsler, ("Amos, prophete de la onzieme heure,"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21, 1965, 318-28).
主张阿摩司否认现在是先知的:Friedrich No/tscher (Zwo/lf prophetenbuch oder Kleine Propheten, 1948), Victor Maag (Text, Wortschatz und Begriff Swelt des Buches Amos, 1951, 51), Andre Neher (Amos, Contribution a& l'e&tude du prophetisme, 1950, 20-21), Eberhard Baumann("Die Formel ne~um jahwe," Zeitschrift fu/r alttestoment lische Wissenschrift, 64, 1952, 62), D. Deten (De Kleine Propheten uit de grondtekkt vertaald en uitgelegd, 1953), Hughell E. W. Fosbroke ("The Book of Amos: Introduction andExegesis,"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761-853), Richard Hentschke (Die Stellung der vorexilischenSchriftpropheten zum Kultus, 1957, 149-52), Sigo Lehming ("Erwagungenzu Amos,"Zeitschrift Fu/r Theologie und Kirche, 55, 1958, 145-69), Rudolf Smend ("Das Nein des Amos,"Evangelische Theologie, 23, 1963, 404-23).
11 Gustaf Dalman, Arbeit und Sitte in Palastins, 1/2, 1938.
12 Ludwig Koehler, Amos, 1917, 87, Jehuda Feliks,"Maulbeerfeigenbaum," Biblisch-historisches Handwo/rterbuch, 2, 1177.
第七章概要
本章以三大异象开始,以最后被掳作结,这三个异象也都是指耶和华公义的审判。但是这里并未提说异象的时间与地点。理由没有说明,虽然读者应该明白,那是由于以色列人犯罪,他们该受刑罚。
“这灾可以免了”。这里指着免灾的恩典,但是刑罚仍旧存在,神并没有收回审判的事。主手拿准绳(7节),以后还有敌人也拿准绳“绳子”,都是表征着刑罚与灾祸无可避免。
在第一、二个异象中,先知却向耶和华呼求,第一次求赦免,第二次求止息。首次的呼求,是认清灾殃是以色列罪恶的刑罚,有了赦罪的恩典,灾殃就可以除去了。第二次所以只求止息,可能知道赦罪的恩典不能赐下,只有求神延迟刑罚。神不赦免,能否宽容呢?神说这灾也可免了。这样可怕的刑罚至少暂且得以稍缓。
为甚么先知只求两次呢?是否第二次呼求,已经看出神宽容的限度呢?第一次灾殃虽然幸免,第二灾比第一次灾难似乎更加可怕(火灾比蝗灾更甚)。这样神虽免除那灾,却没有赦免他们的罪。在第三灾中,先知不敢再求,事实上神已直接了当说出:“我必不再宽恕他们。”可见神审判的事已经定规了,无法更改。
求神免除刑罚,在旧约中可援的例证在创世记第十八章十七至三十三节。亚伯兰向神求,免除所多玛的毁灭,从五十至二十义人的条件,无法达到,终于这灾仍无可避免。神因大卫数点人数的罪施以刑罚,刑罚不能免除,却给予他选择:三年的饥荒三月的刀剑,以及三日的瘟疫。可见神的刑罚已经确定,虽然他仍有怜悯,依旧宽容,但只能宽容一时而已,这对新约的读者是否不无困难呢?主的赦免不是无尽吗?祂甚至为罪人替罪受死,所有的罪人都可得着赦免了。但是主仍站在墙上,手拿准绳,仔细衡量。看这建筑是否可以修造,还是全部拆毁。
在异象记述之后,又有插语,有关阿摩司面对亚玛谢的逼迫。阿摩司先叙述他蒙召的经历,然后再宣告审判的信息,使读者看见神给予先知权威与能力。神既选召了他,他就有充分的自由,既不受环境的限制,也不受制度的局限,更不受人意的限制。
亚玛谢向王家告发,控告阿摩司的背叛。他向先知施威胁与压力,显明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背叛者。他背叛耶和华,因为他否认耶和华使者的权益,不让先知在耶和华指定的地方传讲神的信息。控告者成为被告!
阿摩司为以色列的神作见证,不只是为他先知的职分,而是神的选召与命令,他必须顺服与听命。他没有其他的选择,也不能顾虑任何后果。这使我们想到主耶稣的话:“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5)夏果
第四异象与第三异象相似,有四点的内容,先是异象本身,耶和华的问语(2节上),先知的答语(2节中),主的解释(2节下)。之后才有先知为耶和华发言。
这个异象不同的是在开端:“我看见……”,前几个都先叙述异象的内容,但这个异象比较主观,因为先知说他看见。还有这里比表象更多涵义,以字音来解释:“夏果”与“结局”是谐音的(正如。第八章三节与第七章九节相似,表明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但不是用第一人称来说。
时间在夏末秋初,在八月左右,与第三异象时间也许很相近,因为形式相似。但是这只算作臆断而已。
“主耶和华又指示我一件事。我看见一筐夏天的果子。”
在异象中,先知看见一筐果子,是在夏天成熟的。夏天的果子是已经熟透了,在耶利米书第四十章十至十二节所用的字,与新酒与油一同贮藏。这也该是主要的食料。如果那是与酒、油一起贮藏,酒为葡萄酿成的,油是橄榄压制的,这可能是指无花果,因为这三者几乎是同时收成的。
“他说,阿摩司阿,你看见甚么?我说,看见一筐夏天的果子。耶和华说,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到了,我必不再宽恕他们。”(2节)
这个异象中,主也同样询问阿摩司,使他看得真切。然后神解释这异象的用意,夏果与结局的字音相近,其实不是出于同样的字根。“结局”属意为“剪除”,结局几乎是含有“除灭”的意思。以前先知也曾这样警告,例如以利亚与以利沙警告耶罗波安起),巴沙起),亚哈起;起),现在先知对以色列民,这是“我民以色列”,是特别指北国(参阅。
在第三异象中,耶和华已经表明,不再宽恕他们,现在再重复提说,是最后的结局了(参阅、17。以后以西结也作同样的宣告:“结局到了,结局到了地的四境。”、3、6)。
“主耶和华说,那日殿中的诗歌变为哀号,必有许多尸首在各处抛弃,无人作声。”(3节)
那日是结局的时候,诗歌变为吊丧者的哀号哭泣。这里想到殿中的诗歌,不是指圣殿,而是宫殿;以及。这里“哀号”,也出在历代志下第三十五章二十五节,为约西亚作的哀歌。
那时丧亡的人太多,连坟地都容纳不下。以致尸体到处抛弃,被野狗、飞鸟所吃,或在田地充作肥料(参阅以及。
“无人作声”,因为到处都有死亡,使人消沉与恐惧(参阅。这似乎是怕有声音,会惊动生命的仇敌,来索命作毁灭的事。这事是结局了,再没有任何希望与转机,一切都是到了尽头,毫无挽回的地步。公义的审判终于来到!
(二)指责与分析(八4-14)
这段经文是另一段插语,在第四异象与第五异象之间,正如第七章十至十七节阿摩司与亚玛谢的对语,加插在第三异象与第四异象。这段实际应继续第七章九节的论述,说明刑罚的主因,那还不只是笼统的罪,这里再作详细的指责与分析,整段可分作五小段:(一)自第四至七节有完整的审判语。(二)第八节单独地发出修辞的问题。(三)第九至十节,以“到那日”开始。(四)第十一至十二节“日子将到”。(五)第十三至十四节“当那日”。这里以“日子”为主题,指审判的日子。这与第三章起“当听我的话”有异典同工,因为提到“日子”,都先列出这样的语句:“主耶和华说”。事实上本段开始,也有同样的字样:“当听我的话”,只是在用字及内容方面,与第三至五章不尽相同。
(1)欺压穷人
这样的指责在第二章已经论述,现在再行强调在商业上不道德,增加欺压贫穷者的恶行。
“你们这些要吞吃穷乏人,使困苦人衰败的,当听我的话。”
这里的口吻甚像弥第迦书三章九节,指明听众,专指那些行恶的人。何西阿书第五章一节与约珥书第一章二节也极相似。都指这些不义者。
“吞吃”穷乏人,原意为“践踏”,照七十士译词为“折磨”。“使困苦人衰败的”,照七十士译词为“压制”。但何西阿书第一章四节为“灭绝”,以西结书第七章二十四节为“止息”。所以这里“衰败”是指他们已经到了结局与终点,必被灭绝净尽。无可存留。他们的罪恶会更加速以色列的结局。
“你们说,月朔几时过去,我们好卖粮。安息日几时过去,我们好摆开麦子,卖出用小升斗,收银用大戥子,用诡诈的天平欺哄人。”(5节)
安息日是七日一次,月朔是四个七日一次。他们不再享受节期的欢乐。月朔与安息日常相提并论及。安息日既为安息,不可有商业的往来,市场买卖也是禁止的,虽这是在以后的事,但安息日的条例应该遵守),甚至搬柴点火都不许;。这些不义的商人急不可待,不知守圣日的珍贵,反盼待这样日子快快过去,除去限制,他们就可以自由买卖了。1
粮食与麦子可能是同义的,要摆开来卖,可能是指他们打开粮袋,袋内装的有好麦,也有次等甚至劣等的,七十士译本提到各类麦子,将劣等的也渗在里面,卖好价钱。
他们不用公平的法码,在称量的时候也作弊,用小升斗,在分量方面一定不足。使买主吃亏。但是收银的用大戥子,使购买者多付。称银的通常只十一、五公分,如果超过这分量,就不算是公道的天平,而是用诡诈的法码。这样就算是欺骗,应受指责。箴书屡次严责:诡诈的天平,为耶和华所憎恶。耶和华不能允许商业的不义存在,因为这会使社会秩序破坏的。
“好用银子买贫寒人,用一双鞋换穷乏人,将坏了的麦子卖给人。”(6节)
他们更变本加厉,作起贩卖人口的恶行。穷人的身价甚至只有一双鞋的价钱,多么可怜。这里是重复第二章六节的话。
他们将劣等的麦子卖给人,是重复上一节所说的商业的欺骗与诡诈,他们惟利是图,已经到了罪恶的极端,所以先知不能再忍耐。
穷人所以这样廉价出售,是因负债的缘故。他们借债、向这些可恶的商人,就忍受高利贷的剥削,这种高利贷在本利的骤增,很快就使穷人无法偿还,只有卖身,沦为奴仆。
“耶和华指着雅各的荣耀起誓说,他们的一切行为,我必永远不忘。”(7节)
当耶和华要说严重的话,必提到起誓。第四章二节,耶和华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第六章八节,神指着自己起誓。没有谁,没有甚么比神更高、所以神只好指着自己起誓。但是雅各的荣耀呢?是指雅各的骄傲吗?事实上,耶和华就是雅各的荣耀。所以有的译词作“只要我是雅各的荣耀,我必永不忘记你们一切的行为。”2(参阅,雅各的荣耀,是耶和华赐给以色列的产业(可参阅。也有人译为,耶和华向着雅各的荣耀起誓,神是不改变的,雅各的荣耀却不能永存!3
神永不忘记他们的行为,表明祂要鉴察他们,算他们有罪,无法逃脱审判。这些都是神所憎恶的罪行。
(2)全地悲哀
“地岂不因这事震动,其上的居民,不也悲哀么。地必全然像尼罗河涨起,如同埃及河涌上落下。”(8节)
耶和华不忘记他们的恶行,刑罚是不可避免的了。地也因人的罪而震惊,地震也是人们无法忘记的事,在本书的前言标题曾经提及,第二章十三节也是指地震。但是这里的用字不同,而是震动与相同),是“颤动”。
地震时间不长,已可造成极重的灾情,为甚么这里与尼罗河及埃及河的潮汛比较呢?河流的潮汛是随月分有涨落,但河水泛滥成灾,毁灭的力量也是可怕的。
这种惨状必带给人们无限的恐惧与悲哀。在一切变动甚至失调时,甚么都成为混乱与毁灭,不会有甚么转机的希望,人就陷在极端的绝望之中,一片幽暗。
(3)幽暗痛苦
“主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日头在午间落下,使地在白昼黑暗。”(9节)
这是耶和华的日子,正如以后西番雅所描述的,这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大自然呈现反常的实况,甚至在午间日头都会落下。这种日蚀的现象,确发生在主前763年,以及主前784年(二月九日)。4现在不仅在地上举哀,在天上日头也一同悲哀,没有欢乐与赞美,只有哀歌。
“我必使你们的节期变为悲哀,歌曲变为哀歌。众人腰束麻布,头上光秃。使这场悲哀如丧独生子,至终如痛苦的日子一样。”(10节)
由欢乐变为悲哀,就将节期所穿的衣服脱下,穿上麻布,围在腰间。他们要剃头,使头光秃(参阅。根据申命记第十四章一节,只在额上剃光,为律法所禁止,因为这不是以色列人应作的,有关异教的习俗。利未记第十九章二十七节,禁止的是在头的周围剃光。但是这里光秃也许是将全头剃光。悲哀实在太大了,尤其丧独子之痛,无法弥补,绝子绝孙,岂非最大的咒诅?
这是最痛苦的日子,因为结局到了,“至终”是结局,是死亡灭绝的时候。
(4)饥饿干渴
“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11节)
再论那日子,神要“命”饥荒。“命”字原为“差遗”,但甚少如在此处的用法(Hiphil: Causative)语气十分重,是神致使或促使这严重的饥馑(旧约中只五次作“促使”的用意)。饥饿与干旱一同提及也不大多见(参阅;;及。现在的饥馑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神的话,申命记第八章三节曾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耶和华神的一切话,实在是重要的,若有人拒绝神藉先知所传的话,他们所定的刑罚,就是不再得着耶和华的话。人在危难之中想转向神,求神指示,但神不再指示他们,以致他们在迷惘中不知何去何从,在彷徨中感到恐慌与无助。
“他们必飘流,从这海到那海,从北边到东边,往来奔跑寻求耶和华的话,却寻不着。”(12节)
他们必走起来跌跌撞撞,到处找水喝,正如第四章八节找水的苦楚。他们又好似醉酒的人走得不稳(参阅“东倒西歪”),也像瞎子乱走,撞来撞去,不知向前。他们飘流,确毫无目标与方向。
从这海到那海,是从死海到地中海。好似是在地的边境及,从北边至东边也是不常这样说的,通常是从东至西,从南到北。他们在飘流中方寸已乱,漫无目标地奔跑,似乎又慌张又忙乱,为找耶和华的话。
为甚么要找呢?因为耶和华的话已经失落了,要寻出来,要找回来。但是耶和华的话已经隐藏起来,无法找到。这是最后的结局,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却遭神弃绝了,他们不能再有甚么希望被拯救,得赦免。
(5)最后灭绝
“当那日,美貌的处女,和少年的男子,必因干渴发昏。”(13节)
以色列的青年在衰落中,好似美艳的鲜花,在烈日的熏炙之下,呈枯萎的现象。少年男女在最金黄的青春中,竟然因干渴而发昏。“发昏”是先知约拿的经历,他在烈日与炙热的东风吹拂之下,感到头昏脑涨。但是他还没有到昏厥的情况,他还不住埋怨,与神理论,但是发昏时体力好似耗尽,几乎呈虚脱的现象。他们干渴,没有水喝,就会衰弱如此。
“那指着撒玛利亚牛犊起誓的说,但哪,我们指着你那里的活神起誓。又说,我们指着别是巴的神道起誓。这些人都必仆倒,永不再起来。”(14节)
这些起誓的都犯迷信的罪恶,因为指那一个神明起誓的,无疑的向那个神明效忠,所以他们迷信假神,以为这些神明有能力,就是十足背道的行为。
撒玛利亚的牛犊,实则为伯特利的牛犊(参阅。伯特利与吉甲及的罪,都得集中在撒玛利亚。在那里拜巴力与亚斯他录,是极端迷信罪恶之处,这样起誓也是罪无可宥的。“牛犊”是中译词,原文为“罪愆”,这是罪恶的行为,怎可以罪恶作誓言的依据?他们的虚妄可想而知。
现在又指着但的活神起誓,原意为但的神是起誓的依据,只要是但的神活着,就怎样怎样。但的神明可能是牛犊,列王纪上第十二章二十八至二十九节,北国在但与伯特利二地设立牛犊,供人膜拜,使以色列人离道背教。
别是巴的神道,道是指朝圣的举动。人们到别是巴去,朝圣就是一种敬奉异敬的方式。他们就凭向别是巴朝圣的神明起誓,“只要别是巴的神明活着,就……”这样起誓,当然为耶和华所憎恶。因为“道”本身就是膜拜的举动。5
在迦南敬奉异教的观念中,神明有许多,各地区都有保护居民的神明。所以他们一方面敬拜耶和华,另一方面拜迦南的神,这样宗教混合的的信奉,为先知所严责、21-23)。
这些人都必仆倒,是第四异象最后的话,以色列的结局到了。归根结底,他们最大的罪恶是信奉假神,随从异教的习俗,去别是巴朝圣。完全是离教背道的行动。所以这些人都必仆倒,永不再起,遭受最后的灭绝。
1 Ernst Jenni, Die theologische Begru/ndung des Sabbatgebotes im AltenTestament (Theologische Studien, 46),(1956), 12-13.
2 Rarl Marti, Das Dodekapropheton, 1904, 217.
3 Wolff, Amos, 328.
4 Wolff, Amos, 329.
5 Ernst Wu/rthwein, "Erwa/gungen Zu Psalm cxxxix," VetusTestamentum, 7(1957), 173-174.
第八章概要
本章开端为第四异象,与第三异象的信息可说完全相同。神已明白表示:“我必不再宽恕他们。”赦罪的恩典是不会临到了,暂时止息也已不会再等待,审判就是最后的结局。结局来到,全地必都遭灭绝,所以对着这个可怕的厄运,必有哀歌与举哀的行动。
从结局说起,至最后多人仆倒不起,是以后的话语。在第八章四至十四节描述出来。审判来到,不是地区性的,而是普世性的,因为有地震与黑暗,这是耶和华日子的来临。整个宇宙都失去常态,天上有月蚀,地上有旱灾。年富力壮,青春年华的,都无法存活,更何况其他的人呢?
先知冷静地分析,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两个,第一,社会不义,商人不顾道德,以欺骗为能力,将自己的逸乐享受,建筑在穷人的苦楚上、他们惟利是图,妄顾节期敬拜的福分。欢乐变为哀号,是必然的事。
有极严重的饥荒会来临,不只是物质的饥馑,更是心灵的饥饿与干渴。人不听耶和华的话,就是藉先知传讲的真理。以后想要寻求,虽到处奔走,慌忙地找,结果也寻不着。耶和华的话既遭轻忽,就收回不再启示与显明,这是莫大的悲哀。
在无望中,他们不向耶和华悔改,反转向异教的神明。不仅膜拜,甚至指着起誓。这样的寻求无异地更惹耶和华的怒气。这些人都必仆倒,永不再起来,以色列的结局已经来到。
世人仍在不断的努力中。从这海到那海,从北边到东边,往来奔跑寻求。但是他们寻求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先知以赛亚曾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现在已经失去良机,再找也找不到。结局已经来到。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这些话再重复从主耶稣口中说出来。那寻不见的耶和华的话,却在主的身上找到,因为道成肉身,充充满满地住在世人中间,有恩典与真理,带给世人永恒的希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三)最后的败亡(九1-6)
本段有第五异象,以及第三颂歌(5、6节)。这个异象是否与以前几个异象同时期,殊难臆断,从形式及内容看,似乎是最后的异象。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这是在耶路撒冷,1有的却以为在伯特利圣所边,2更有的猜测是在离开犹大之前。3从场合来研究,那是在新年节期,4或在他独处的时候。意见分歧,无法结论。这几异象的记述,文体相同,可能不在异象发生的时期写作的,是在以后才一并记述。在预言列国时,既提说以色列,就将异象全部列出,作为审判的宣告。颂歌部分(5、6节),可能是指伯特利圣所的毁灭。
异象的报导与以前几个大同小异及。同样以自传的方式,着重他亲眼看到的异象。不同的在于开端的话:“主耶和华指示我一件事”、7。这里只直接了当说:“我看见主……”
在其他的异象中,只将异象中的情景加以描述与解说,但在这个异象中,神命令先知要有行动,击打柱顶,打碎它。主站在祭坛边加以指挥,还是祂自行动手击打?祭坛通常与柱顶有些距离。但是既为异象,空间的距离就没有多么重要了。
在涵义方面,这最后的异象仍是与前几个是连贯的。神的审判不只对外邦人,也对以色列,正如第一章三节至第二章十六节相同。第四异象已经宣告以色列的结局到了,现在最后的异象中说明审判的后果。
“我看见主站在祭坛旁边,他说:你要击打柱顶,使门坎震动,打碎柱顶落在众人头上,所剩下的人,我必用刀杀戮,无一人能逃避,无一人能逃脱。”
在前几个异象,先知只感到主的指示,未必能看见主。但这里他看见主,而且看清主站的地方位置,可见异象更加重要了。这是说到伯特利的圣所被毁,也包括所有聚集的众人(参阅;还有。
主站在祭坛旁边,正好似有人站在墙上,位置十分重要,在语句的文法结构方面也相同。依照列王纪下第二十三章九节:邱坛的祭司是不登耶路撒冷和耶和华的坛。这坛是燔祭的坛,是在圣殿的外院(参阅。现在耶和华站在祭坛旁边,必在那高处(参阅,有伸出来的膀臂,要击打那殿。当柱顶被击时,门坎的根基就会震动,似是地震的现象及,可能也是全地的震撼。门坎是十分坚固的,以西结书第四十章六节,耶路撒冷圣所的门坎有一竿(六肘即九尺)宽,震动起来,说明地震一定十分猛烈。这样说来,灾情一定十分惨重。“打碎”一词在以西结书第二十二章十二节为“流血”,即受伤极重。在约伯记第六章九节译为“压碎”。如果看第二章十三至十六节,似描述一个情景,人们都无法逃脱,甚至快跑的、有力的、刚勇的、拿弓的……等都不能自救。即使有少许余剩的,也必倒在刀下,如鱼钩钩去一般。
在第四异象,结局已经到了。现在这是最后的情景,连一点余剩的都不存在,全部毁灭。
“他们虽然挖透阴间,我的手必取出他们来。虽然爬上天去,我必拿下他们来。”(2节)
以下就有五个“虽然”,假定的语气,显得更为有力。第一个假定是挖阴间,他们以为耶和华不会再以权能追逐他们到阴间(参阅;;。他们挖透阴间,将阴间描写为无法进入之地(参阅、12以及。但是箴第十五章十一节说:“阴间和灭亡尚在耶和华面前……”耶和华是无所不在的,人往那里逃,可躲避神的面呢?(参阅
神的手是祂的权能,远超阴间的权势(参阅。神要取他们出来,是无可抗拒的。于是他们想爬上天去,这正是与阴间相反。但是无论到那里,都无法逃脱神的审判。
“虽然藏在迦密山顶,我必搜寻捉出他们来。虽然从我眼前藏在海底,我必命蛇咬他们。”(3节)
迦密山由于地势较高,又多浓密的丛林,是可躲藏的地方。但是人可因此躲避耶和华吗?亚当在伊甸园的丛林中躲藏,神查问他:你在那里?人是无法逃脱的。
也许迦密山是指巴力的所在地,先知以利亚特别在那里向巴力先知挑战(记载在。5
但是神必搜查出来,捉拿他们,施以极刑。如果他们躲藏在海底呢?那是很隐密的地方,也是在遥远的海极。海常喻为混乱之地,海中的龙或怪兽更为神话的说法,表征着罪恶与凶猛。但是蛇也在耶和华的权下,可以咬他们,使他们受致命伤。天、地、海是人所想象的领域,但再加上地震下与海底下,似再加一度空间都是在神掌管之下。6
“虽被仇敌掳去,我必命刀剑杀戮他们。我必向他们定住眼目。降祸不降福。”(4节)
第五个“虽然”的假定,是从自然的领域,转至历史的境地。那是战败之后的情景,被征服者异族来强制掳去,到遥远的地方。也许他们在失望中,以为这样至少不致灭亡,还可以活命。但是事实上被掳还要被杀害,正如本章第一节说,“我必用刀杀戮。”
耶和华向他们定住眼目,正如祂曾向埃及定目观看,埃及军兵溃乱而灭亡。祂的眼目是火焰,烧毁一切的罪人,祂看着以色列,不再赐福,而是降祸。7
“主万军之耶和华摸地,地就消化,凡住在地上的,都必悲哀。地必全然像尼罗河涨起,如同埃及河落下。”(5节)
主是万军之耶和华,是在战场上大能大力的战士英雄得胜者(参阅。这样的称谓见阿摩司书第三章十三节及第六章十四节。这赞美诗也与第四章十三节及第五章六节相连,因为耶和华将以大能审判,要毁灭伯特利的圣所。耶和华大能的手已经抓住他们,取他们出来,拿下他们。地大震动,在神公义的怒目凝视之下颤抖;参阅。
这首赞美诗不再有欢乐的庆祝,只有在惊惧中的哀悼,是在神审判之下余民的哀歌,“杀戮”之声(2及4节)不绝,多人倒地死亡。但是这首歌与前两首及相似,称颂耶和华有无上的威严,祂是超越的神,是创造的主宰,是在世界执掌治权的,在自然界,也在人类社会中。
神摸地,使地震发生,地都消化,在其他经文中也多提说及。尼罗河与埃及河的涨溢,只是重复八章八节。
“那在天上建造楼阁,在地上安定穹苍,命海水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6节)
天上的楼阁是神的居所,但楼阁的柱子(山岳)是安放在地极。祂在天上,怎会不抓那爬上天上的人们?在穹苍上,云层里,有雨水藏在其间,祂可随意使雨水倾倒于地,甚至流入大海。祂也可使海水涌流向地面,使地充满大水。
耶和华是祂的名,祂是掌管宇宙的主,祂在其中,显现在地上,向世人,对一切的人,罪人不能逃脱,祂公义的大能彰显了。
1 Andre Neher, Amos, Contribution a& l'etude du prophetisme, (1950), 127. Rene Vuilleumier-Bessard, la traditioncultuelled~lsrael dane la prophetie d~Amos et d'Osee, (1960),72.
2 Artur Weiser, Die propetie des Amos, (1929), 42.
3 参阅Edmond Jacob, Carl A. Keller andSamuel Amsler, Osee, Joe/l, Amos, Abdias, Jonas, (1965), 239.
4 Edwin C. Kingsbury, "The Prophets and the Council ofYahweh,"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3 (1964), 283.
5 Kurt Galling, "Der Gott Karmel und die A:chtungder fremden Go/tter," in Geschichte undAlten Testament, ed. G. Ebeling (1953), 105-23.
6 约伯记十一章八至九节也有这四度空间。海所象征的力量,可参阅诗七十四篇十三节,九十三篇三至四节以及约伯记七章十二节。
7 J. Alberto Soggin, "Der Prophetische Gedanke u/ber den heiligen Krieg, als Gericht gegenIsrael," Vetus Testastamentum, 10 (1966), 79-83, Hans Martin Lutz, Jahwe Jerusalem und die Vo/lker, (1968), 190-200.
(四)复兴的前景(九7-15)
在以色列民族复兴之前,耶和华要他们知道神与列国的关系,祂恩待以色列,也恩待万邦。耶和华是历史的主。
在历史复兴的过程中,审判是有洁净锻炼的功能。神的信实必使大卫的国度恢复更新。大地的丰盛是耶和华赐福的明证。以色列被掳的必归回,重整家园,故土得以复兴,语多积极的希望。
在本书,每在异象的叙述之后,必有一番分析与解释,如第七章九至十七节及第八章三至十四节。在整体的言词中,语气不同,用语亦迥异。这里从“雅各家”(8节),转至“大卫的帐幕”。“国”上),只在第六章二节与第八章八节提说。第七节以问语方式,在本书第三章三至六节及第六章十二节也曾出现,可谓一种特色。
在第七节“耶和华说”,这节自成一个单元。第八节以“这是耶和华说的”作结,成另一单元。第九、十节必是相连的。复兴的预言自第十一节起至十五节,一气呵成。
(1)神待列国
“耶和华说,以色列人哪,我岂不看你们如古实人么?我岂不是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领亚兰人出吉珥么?”(7节)
以色列是否与列国不同呢?他们虽为耶和华的选民,并不表明他们有特权,是其他国族所不如的。主恩待世人,并不偏待。古实人实则是指埃及人,因为古实人也在尼罗河的区域,只是在南端。
神曾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也有同样的恩典临到外邦人,因为祂曾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亚兰人出吉珥。这两种人都是以色列主要的仇敌,但是在两族人早期的历史中,神也对他们有恩典的作为。非利士人曾为大卫所征服起)。亚兰人也为耶罗波安二世战败。
非利士人出迦斐托,迦斐托的地理环境向为学者所注意。根据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作迦伯多嘉(Cappadocia),申命记第二章二十三节提及,但耶利米书第四十七章四节为“海岛”,必是在滨海的地区,根据名词与考古学的资料,必在小亚细亚的南部海滨。8在主前五百年左右,以色列将迦斐托作为革哩底(这是新约用词,旧约内为基利提:;;基利提的南方,似指巴勒斯坦)。9
“亚兰人”首次出现的名称,是在主前1127年,就是提革拉忱撒一世第四年。10他们来自叙利亚的阿拉伯沙漠地带。吉珥实际的地点并不清楚,必在这偌大的沙漠中。阿摩司在第一章五节曾经提及。列王纪下第十六章九节也提及。以赛亚书第二十二章六节,吉珥与以拦相提并论。
这里先知无意否认以色列蒙拣选的恩典,只是强调神是普世的主。且看第三章二节: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也因为以色列特别蒙恩,才需负特殊的责任。耶和华以忿怒与悲怆的语气说: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到了。
(2)审判炼净
“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8节)
以色列固然不可以选民自恃,而列国,尤其是以色列的仇敌也断不可恣意侵犯以色列,雅各家与“这有罪的国”还是有分别的。雅各家通常指北国。或许有罪之国指北国,但雅各家指选民,这样的解释也不无理由。11北国不久即将败亡,不再是一个国家了,但是民族的败亡,并未全然灭绝。他们虽然被分散至各地,神的旨意也使他们在管教下学功课,使他们还有回转的机会。神的公义是灭绝,祂的信实是保守。但是公义另一方面是救赎,所以以色列民族不被灭绝,仍是神原有的心意。
“我必出令,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好像用筛子筛谷,连一粒也不落在地上。”(9节)
神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仍有祂积极的用意,这是为炼净他们,促他们更新。筛谷的表象在旧约中并不多见。谷粒不筛下去,该是好的质地(参阅下,丢弃于地是不足惜的,但他们竟将公义丢下)。但是如果这里用字是小石头(如,小石头不落下,就是不好的现象。读上下文,这里的涵义仍是正面的,因为神对待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保守,使他们仍得存留,只是他们要经过一番被筛的经验,筛谷是将筛子摇动,这必是惊怕与不安的感受。
“我民中的一切罪人说,灾祸必追不上我们,也迎不着我们。他们必死在刀下。”(10节)
他们自知有罪,就拼命逃跑,以为迅速离开,灾祸追不上他们,不仅背后没有追赶,前面也无威胁。这种自我安慰的自欺话必不攻自破,他们必倒在刀下而亡。这是耶和华的日子,无人可以逃脱,人都在审判之下,义人必被保留,筛子怎样筛动,也无法使他们落在地上。但是一切罪人是无法幸免的,他们都将被刀杀,全然灭绝,刑罚必在他们身上。
(3)重新建造
这是救恩的宣告(11节),加以说明,并强调神的话(12节),以第一人称说话,是耶和华的言词(“我心”……“为我名下”)。以下仍是耶和华自己宣布的(13节起)。所以本书作结的话十分重要。
从这预言想到历史的背景,就应追溯拿单的预言,尤其是关于大卫家的命运。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11节)
“那日”仍必指耶和华的日子,就是黑暗没有光明的日子。但是那并非全然没有希望的末时,因为以色列人仍坚持大卫的辉煌时代,只是现在大卫的帐幕已经倒塌了。以色列民族已经支离破碎,无法成为整体。
大卫倒塌的帐幕必指耶路撒冷,因为那里的城墙才可能有破口需要堵塞,正如以赛亚书第一章八节所描写的,是被围困的城邑。但是破口必须修补。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建造,像古时一样。这是追溯拿单向大卫明神与他立约的用意(撒下七章)。
邦国的兴衰,岂非神所不顾的呢?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也是历史的主,必治理万国,实现祂公义的旨意。
“使以色列人得以东所余剩的,和所有称为我名下的国,此乃行这事的耶和华说的。”(12节)
在大卫的日子,以东曾被大卫王打败,成为附庸。但是以东一直成为以色列的威胁。他们原出于同一家族,却彼此为仇,现在应归于大卫所兴建的国度。当时大卫不仅征服以东,也制服非利士、摩押、亚扪及叙利亚。这些都归以色列,而以色列为耶和华名下的国。
现在早已事过境迁,不复大卫当年的荣华。但以色列人仍佑懈葱说呐瓮,希望再恢复那时的盛况。神以祂的应许,必然信实地达成。从现状来看,大卫的帐幕都已倒塌,但是重新建造,并非不可能。
(4)自然丰饶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耕种的必接续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续撒种的。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13节)
“耶和华说”,是耶和华的言词,丰收是祂的赐福,而这物质的丰富,还是与大卫的国有关,这是弥赛亚预言。到那日子,是弥赛亚时代,大地的丰饶,自然的丰美情景,是神藉先知应许以色列人,使他们向往,憧景以色列复兴的前景。
在巴勒斯坦,耕种要在秋天的雨后,约在十、十一月之间,而收割的季节是在春季,即四、五月的时候。其中相隔有半年之久。但这里所描绘的,耕种与收割的接续,足见丰收的盛况。这虽是言过其实,但是丰收的程度可延续许久,却是难得的景象。踹葡萄的,大概在九月间,而撒种是十一、十二月,但是赶紧撒种,因为谷物生长太快,刻不容缓,收成看好,又可增加多么欢乐的期待。
利未记第二十六章五节:“你们打粮食要打到摘葡萄的时候。摘葡萄要摘到撒种的时候,并且吃得饱足。”这就是形容因遵主命而蒙福的实况。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十二节,水从圣所流出,树在每月都可结出新果。约珥书第三章十八节也是一幅乐园的画面,有何等丰饶的景象。
葡萄丰收,新酒满溢,牛羊成群,奶必丰盈。所以这里在诗情的描绘中,大山小山都流出甜酒与奶水,生命必得滋养与丰盈。
(5)被掳归回
“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掳的归回,他们必重修荒废的城邑居住。栽种葡萄园,喝其中所出的酒。修造果木园,吃其中的果子。”(14节)
这里正如第九章十一、十二节,又回到政治的现状。约珥书第三章十九至二十一节的复兴景象,可在此处应用。约珥书第三章一节也有同样的话:到那日,我使犹大和耶路撒冷被掳的人归回。整个情形转变,是必有的。
复兴是重修废墟,重整家园,修造葡萄园果木园,也是有一番新的气象。第五章十一节的威胁:建造房屋,不得居住,栽种果园,不得喝酒,那种情形不会再有了。第三章十一、十五节以及第六章八、十一节的威胁也消除了。现在只有建设,没有破坏,从破坏中复苏,在安定中求进步。
“我要将他们栽于本地,他们不再从我所赐给他们的地上拔出来。这是耶和华你的神说的。”(15节)
现在再强调复兴,不再有被掳的威胁。这里的用语可与耶利米书比较。耶和华呼召耶利米时,要他施行拔出,再裁种(参阅。耶利米书第二十四章六节,神说:我要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好处,领他们归回这地,我也要建立他们,必不拆毁,裁植他们,并不拔出。第三十一章二十八节,必照样留意将他们建立栽植。第四十二章十节,我就建立你们,必不拆毁,栽植你们并不拔出。
这是主耶和华你的神说的,成为非常有力的结语。
8 Gerald Avery Wainwright, "Caphtor-Cappadocia," VetusTestamentum, 6 (1956), 199-210, 又Friedrich Cornelius, "Genesis14," Zeitschrift fu/r die S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72 (1960), 5n, 16.
9 Robert Bach, "Kaphtor," Die Religion in Gesch chteund Gegenwart, (Handwo/rterbuch fu/rTheologie und Religsonswissenschaft, 3) (1957),. 1134.
10 Emil Forrer, "Aramu," Realbekikon der Assyrialogie, 1(1932), 131.
11 Hans Wolff, Amos, 348.
第九章概要
最后的异象仍接续前几个异象。第一、二个异象说明神还盼待以色列人悔改,以致可免除灾殃。但是祂逐失望了。第三异象已经表明神不再宽恕他们。第四异象更定规以色列的结局。最后的异象中,圣所拆毁,全国人民都将灭亡,不再有任何希望。
人们实际上无法逃避耶和华,上天下地甚至到海底,耶和华的眼、手及刀、剑,都不会放过他们。历史的终局已经到了,再没有将来的机会,人们都必须经过审判,都得站在神的审判台前。
在这异象,先知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普世主义的见解。耶和华不仅是列国的主,也从历史的境界,到自然的领域,整个宇宙在祂的权下,甚至海中的兽也屈服在祂之下。因此这首颂诗实际是审判的信息。地大震动,其中的居民都哀哭。神从天上的圣所,审判地上圣所的会众。本章第五、六节这个颂词,为本书第三首赞美诗。
第二段(7-10节),多少重复以前的信息。耶和华是历史的主,祂不容以色列妄自尊大,祂也恩待列国,与对待以色列一样。但是祂也要他们向祂负责,祂公义的要求对失败者施以审判。
本书的结论,表明以色列的结局,不是神的心意。历史证明,以色列败亡并未了结。他们即使被掳,希望并未消失,神还有新的信息,给予新的应许。救恩的末事预言必将实现,神对大卫的祝福,甚至在被掳之后仍旧有效,神的信实何其广大久长,祂挽回以色列的厄运,完全扭转整个的局势。
历史的事实都历历可数,为后世见证的,如倒塌的帐幕与破口(11节),荒废的城邑(14节),被掳(15节)。但是在另一方面有重建,管辖以色列人仇敌以东,还有丰收的田园,可怕的审判终必过去。新世界将为以色列的国运,安定与兴盛。
但是以色列还须学习顺从,这是耶和华的工作,祂先广行赦免,在审判之后,还有赦免与拯救。
重建大卫的帐幕,是死海古卷之修道团体(Qumran Community)所关切的。12新约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十六至十七节雅各的言词中,特别引用阿摩司书这段话,说明神的救恩,怎样选取外邦人归于自己的名下,基督徒团体是一种新的团体。
所以阿摩司书的结语,不只是针对当代以色列的历史处,更为预言以后救赎的实况,神要建立祂的子民,不只是以色列,更是信服基督的外邦人。信徒的国体必有神的建立与施恩。
神的公义是审判与拯救,祂所建立的必不被拆毁,所栽种的,也无法拔出。旧的老去消逝,新的取代之后必常有更新的力量。这是神的旨意,由旧约先知表达出来,使新约教会切实体认。这是神的应许,祂的信实必成全这事,切实应验,使我们蒙福无尽!
12 Herbert Braun, Qumran und dss Neve Testament, 2 (1966), 319-20.
参考书目
(一)注译
(二)概论
(三)信息
(四)经文
(一)注译
Amsler, Samuel. "Amos,"in Edmond Jacob, Carl A.Kller, and Samuel Amsler, Osee, Joel, Amos, Abadias, Jonas (Commentaire de l~Ancien Testament 11a) Nuechatel: Delachaux & Niestle, 1985, 157-291.
Baur, Gustav A.L. Der Prophet Amos erkla/rt. Giessen,1847.
Blechmann, Malke. Das Buch Amos im Talmud und Midrash.Leipzig, 1937.
Budde, Karl. "Zu Text und Auslegung des Buches Amos,"Journ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43 (1924), 46-131: 44 (1925), 62-122.
Burrons, W.O. Amos. 1898.
Canney, Maurice A. "Amos," in A Commentary on theBible, ed. Arthur S. Peake. New York, 1920. 547-554.
Cripps, Richard 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the Book of Amos. London: SPCK, 1929.
Driver, Samuel Rolles. The Books of Joel and Amos (The Cambridge Bible forSchools and Colle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5.
Edghill, Ernest Arthur and G.A. Cooke, The Book of Amo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London: 1926.
Elhorst, Hendrik Jan. De profetie van Amos. Leiden, 1900.
Fosbroke, Hughell E.W. "The Book of Amos: Introduction andExegesis," in Interpreter's Bible, 6, 761-853.
Frey, Hellmuth. Das Buch des Ringens Gottes um seine Kirche: Der Prophet Amos (Die Botschaft des AltenTestaments 23/1). Stuttgart: Calwer, 1965.
Gressmann, Hugo. Die a/lteste Geschichtsschreibung und ProphetsIsraels (vonSamuel bis Amos und Hosea).(Die Schriften des Alten Testaments 3/1. Go/ttingen, 1921.
Guthe, Hermann. "Der Prophet Amos," in HeiligeSchrift des Alten Testament 2, 30-47.
Hale/vy, Joseph. "Recherchesbibliques - LeLivre d~Amos,"Revue Semitique 11 (1903), 1-31, 97-121, 193-209,289-300, 12 (1904), 1-18.
Hammershaimb, Erling. The Book of Amos: A Commentary, tr. John Sturd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0.
Harper, William Rainey.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on Amos and Hosea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Edinburgh: T. & T. Clark, 1905.
Hauret, Charles. Amos et Osee: (Verbum Salutis, Ancien Testament 5) Paris: Beauchesne, 1970.
How, J.C.H. Joel and Amos (Smaller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0.
Hyatt, J. Philip. "Amos," in Pea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ed. Matthew Black and H.H.Rowley. London: Thomas Nelson and Sons, 1963, 617-625.
King, Philip J. "Amos," in the Jerome BiblicalCommentary, ed. Raymond E. Brown, Joseph A. Fitzmyer, and Roland E. Murphy.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8, I: 245-252.
Kraft, Charles F. "The Book of Amos," in TheInterpreter~s One 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ed. Charles M.Laymon. Nashville and New Yor祂: Abingdon, 1971, 465-476.
Kutal, Bartholomaeus. Libri Prophetarum Amos et Abdiae (Commentarii in ProphetasMinores 3). Olmu/tz,1933.
McKeating, Henry. The Books of Amos, Hosea and Micah (The Cambridge BibleCommentary on the New English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Marsh, John. Amos and Micah: Introduction andCommentary.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London: SCM, 1959.
Mays, James Luther. Amos: A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Library).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9.
Myers, Jacob M. The Books of Hosea, Joel, Amos, Obadiah, andJonah (TheLayman~s Bible Commentary 14). Atlanta: John Knox, 1959.
Osty, Emile. Amos, Osee (La Sainte Bible). Paris: Les Editions du Cerf, 1952.
Prager, Mirjam. "Amos, der Hirte aus Teqoa," Bibelund Liturgie 36 (1962-63) 84-96, 164-72, 243-55,295-308.
Proksch, Otto. Die kleinen Prophetischen Schriften von demExil (Erlauterungenzum Alten Testament 3). Stuttgart, 1910.
Routtenberg, Hyman J. Amos of Tekoa: A Study inInterpretation. New Yor祂: Washington, and Hollywood: Vantage, 1971.
Rudolph, Wilhelm. Joel - Amos - Obadka - Jona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3/2). Gutersloh: Gutersolher Verlagshaus, 1971.
Ryan, D. "Amos" in A New Catholic Commentary onHoly Scripture, ed Reginald C. Fuller, et al. London: Thomas Nelson and Sons,1969, 693-701.
Smith, Ralph L. "Amos," in The Broadman BibleCommentary, vol. 7. (Hosea-Malachi); ed.Clifton J. Allen. Nashville: Broadman, 1972, 81-141.
Snaith, Norman H, Amos, Hosea and Micah. (Epworth Preacher~s Commentaries). London: Epworth,1956.
Snaith, Norman H. The Book of Amos, 2 vols. London: Epworth, 1945-46.
Van Gelderen, C. Het boek Amos (Commentaar op het OudeTestament) Kampen, 1933.
Veldkamp, H. Paraphrase van het boek van den profeet Amos envan boek van den profeet Obadjah. 1940.
Werner, Herbert. Amos (Exempla Bibica 4). Go/ttingen: Vandenhoeck and Ruprecht, 1969.
Williams, Arthur Lukyn. Joel and Amos (The Minor ProphetsUnfolded) London, 1918.
(二)概论
Brillet, Gaston. Amos et Osee. Paris: Les Editions du Cerf, 1944.
Copass, Benjamin Andrew. Amos. Nashville, 1939.
Cramer, Karl. Amos, Versuch einer theologischenInterpretation (Beitrage zur Wissenschaft vo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51). Stuttgart, 1930.
Desnoyers, Louis. "Le prophete Amos," Revuebiblique 26 (1917), 218-246.
Engnell, Ivan. "Amos" and "Amos~bok" in Svenskt Bibliskt Uppslagsverk, vol. 1; ed. Ivan Engnell, etal. Gavle:Skolforlaget, 1948, 59-61, 61-63.
Eybers, I, H., F. Charles Fensham; J.J. Gluck, C.J.Labuschagne; L. M. Muntingh, A. van Selms, B.J. van der Merwe, and H.S. Pelser.Studies in the Books of Hosea and Amos (DieOu Testamentiese Werkgemeenskap un Suid-Afrika, 7th and 8th Congress, 1964-65. Potchefstroom: Rege-Pers Beperk, 1965.
Forrer, Gerog.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Testaments, vol 1: Die Pro-pheten des 8. Jarhrhunderts. Gu/tersloh: Gu/tersloher Verlagshaus, 1974, 22-55.
Gunning, Johannes Hermanus. De Gospraken van Amos, Leiden,1885.
Haran, Menahem. "Amos" in Encyclopedia Judaica, vol.2 (A-Ang). Jerusalem: Keter, 1971, 879-889.
Hartung, Kaspar. Der Prophet Amos, nach dem Grundtexterklart (BiblischeStudien), Freiburg, 1898.
Herntrich Volkmar. Amos, der prophet Gottes (Wege in die Bibel 4) Gottingen, 1941.
Kapelrud, Arvid S. Central Ideas in Amos (Skrifer utgitt av DetNorske Videnskaps-Akademi i Oslo, II. Hist-Filos. Klasse 2). Oslo: H. Aschehoug 1961.
Koehler, Ludwig. "Amos," Schweizerische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34 (1917), 10-21, 68-79, 145-157, 190-208.
Krause, Hans Helmut. "Die Gerichtsprophet Amos, ein Vorla/ufer des Deuteronomisten, "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50 (1932), 221-239.
Kroeker, Jakob. Die Propheten oder das Reden Gottes (vorexilisch): Amos und Hosea, (Das Lebendige Word 4). Giessen, 1932.
Lo/hr, Max, Untersuchungen zum BuchAmos (Beiheftezu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4). Giessen, 1901.
Maag, Victor. Text, Wortschatz und Begriffswelt des BuchesAmos. Leiden E, J, Brill, 1951.
Mitchell, H.G. Amos: An Essay in Exegesis. Boston:1900.
Moreno, C.A. "Amos," Theologia y Vida 4 (1963), 23-25.
Morgenstern, Julian. Amos Studies I-III Cincinnati: Hebrew Union College,1941.
Morgenstern, Julian, "Amos Studies IV", HebrewUnion College Annual 32 (1961), 295-350.
Neher, Andre. Amos. Contribution a& l~etude du prophetisme. Paris: J. Vrin, 1950.
Oettli, Samuel. Amos und Hosea. Zwei Zeugen gegen dieAnwendung der Evolutionsthorie auf die Religion Israels (Beitra/ge zur Forderung christlicherTheologie 5/4). Gutersloh, 1901.
Oort, Henricus. "De profeet Amos," TheologischTijdschrift 14 (1880), 114-158.
Schmidt, Hans. Der Prophet Amos. Tu/bingen, 1917.
Schottroff, Willy, "Amos-Das Portra/teines Propheten (I-V),"Stimme24 (1972), 113-115, 145-146, 193-196,225-227, 289-292.
Smart, James D. "Amos" in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vol. 1 (A-D); ed. George A. Buttrick, et al. Nashville:Abingdon, 1962, 116-121.
Sutcliffe, Thomas Henry. The Book of Amos (Biblical Handbooks). London. 1939.
Touzard, Jules. Le livre d~Amos. Paris, 1908.
Tweedie, Andres. A Sketch of Amos and Hosea. Edinburgh: Valeton, J.J.P. 1916.
Ward, James M. "Amos," in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ary Volume; ed. KeithCrim, et al. Nashville: Abingdon, 1976, 21-23.
---.Amos and Isaiah: Prophets of theWord of God. Nashville:Abingdon, 1969.
Wattsm John D.W. Vision and Prophecy in Amos. GrandRapids:William B. Eerdmans, 1958.
Weiser, Artur. Die Profetie des Amos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u/r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53). Giessen, 1929.
Wolfe, Rolland Emerson. Meet Amos and Hosea, The Prophets ofIsrael. New Yor祂: Harper & Brothers, 1945.
Wurthwein, Ernest. "Amos-Studien,"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2 (1950), 10-52.
(三)信息
Amsler, Samuel. "Amos, Prophe/te dela onzie&me heure,"TheologischeZeit-Schrift21 (1965), 318-328.
Barackman, Paul F. "Preaching from Amos," Interpretation13 (1959), 296-315.
Barth, Karl. Church Dogmatics 4/2, The Doctrine ofReconciliation, tr. G.W. Bromiley. Edinburgh: T. & T. Clark, 1958, 445-452.
Baumgartner, Walter. Kennen Amos und Hosea eineHeilseschatologie?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Zurich,1913.
Benson, Alphonsus." From the Mouth of the Lion', TheMessianism of Amos,"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19 (1957), 199-212.
Boehmer, Julius. "Die Eigenart der prophetischenHeilspredigt des Amos," Theologische Studien und Kritiken 76 (1903), 35-47.
Botterweck, Johannes. "Sie verkaufen den Unschuldigen umGeld,' Zur sozialen Kritik des Propheten Amos," Bibel und Leben 12 (1971), 215-231.
Bruston, Edouard. "Messages prophetiques: I. Le message d~Amos,"E!tudes Theologiques et Religeuses 7 (1932), 158-172.
Dijkema, F. "Le fond des propheties d~Amos"in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2. Leiden: E.J. Brill, 1943, 18-34.
Dumeste, M.L. "La spiritualite des prophe&tes d~Israe/l (Le message du prophe&te Amos)," La Vie Spirituelle 74 (1946), 834-852; 75 (1946), 424-37.
Fender, Marlene. "Zur Sozialkritik des Amos. Versuch einerwirtschafts und sozialgeschichtlichen Interpretation alttestamentlicheTexts," Evangelische Theologie 33 (1973), 32-53.
Feuillet, Andre. "L~universalisme et l~alliancedans la religion d~Amos," Bible et vie chretienne 17 (1957), 17-29.
Hermann, Siegfried. Die prophetischen Heilserwartungen imAlten Testament: Ursprung und Gestaltwandel (Beitrage zur Wissenschaftvo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85). Stuttgart: W. Kohlhammer, 1965, 118-126.
Howie, Carl G. "Expressly for Our Time: The Theology ofAmos," Interpretation 13 (1959), 273-285.
Humbert, Paul. "Un heraut de la justice, Amos," Revue de Theologie de Philosophie, n. s. 5 (1917), 5-35.
Hyatt, J. Philip. "The Book of Amos," Interpretation3 (1949), 338-348.
Irwin, W.A. "The Thinking of Amos," American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49 (1932-33), 102-114.
Kapelrud, Arvid S. "God as Destroyer in the Preaching ofAmos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71(1952), 33-38.
---."New Ideas in Amos", Volume du Congres, Geneve, 1965.Supplement to Vetus Testamentum 15. Leiden: E.J.Brill, 1966, 193-206.
Laridon, V. "Amos, genuine religionis defensor ac prophetainstituae socialis," Collectiones Brufenses 47 (1951), 405-410; 48 (1952), 3-7, 27-31.
Lattes, Dante. "Amos, prophete de la justice," Madregoth1 (1940), 23-31.
Leahy, Michael. "The Popular ldea of God in Amos," lrishTheological Quarterly 22 (1955), 68-73.
McFadyen, John Edgar. A Cry for Justice: A Study in Amos. New York, 1912.
Morgensterm, Julian. "The Universalism of Amos," in Essayspresented to Leo Baec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 London: East & West Library,1954, 106-126.
Mousset, Pazifique. "La pedagogie d~um prophe&te: Amos,"Catechistes 27 (1956), 267-73.
Oettli, Samuel. "Der Kultus bei Amos und Hosea," in GreifswalderStudien. Theologische Abhandlungen (Festschrift Hermann Cremer). Gu/tersloh, 1895, 1-34.
Paton, Lewis Bayles. "Did Amos approve the Calf-Worship at Bethe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3 (1894), 80-91.
Prado, Juan. Amos, el Profeta Pastor. Madrid: El Perpetuo Socorro,1950.
Randellini, Lino."Ricchi e Poveri nel libro del ProfetaAmos," Studii Biblici Franciscani 2 (1951-52), 5-86.
Rudolph, Wilhelm. "Gott und Mensch bei Amos," in ImagoDei:Festschriftfu/r Gustave Kruger, ed. Heinrich Bornkamm. Giessen,1932, 19-31.
Schrade, Hubert. Der verborgene Gott. Gottesbild undGottesvorstellung in Israel und im alten Orient Stuttgart: W. Kohlhammer, 1949. 157-63.
Smend, Ruddolf. "Das Nein des Amos," EvangelischeTheologie 23 (1963), 404-434.
Spiegel, Shalom. "Amos vs. Amaziah," in The JewishExpression, ed Judah Goldin. New Yor祂: Bantam Books, 1970, 38-65.
Steenbergen, Van. Motiv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Message ofAmo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Los Angeles, 1953.
Whitesides, R.A.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Amos. UnpublishedDisseration. Princetion, 1952.
Williams, Donald L. "The Theology of Amos," Reviewand Expositor 63 (1966) 393-403.
Wolff, Hans Walter. Die Stunde des Amos. Prophetie undProtest. Munchen: Chr. Kaiser, 1969.
(四)经文
Ackryd, Peter R. "Amos," Expository Times 68 (1956-57), 94.
Ahlstrom, G.W. "Hammoreh lisdaqah in Joel," in CongressVolume, Rome, 1968. (Supplement to VetusTestamentum 17) Leiden: E.J.Brill, 1968, 25-36.
Bartina, Sebastian. "Vivit Potentia Beer-Seba.' (Amos," Verbum Domini 1956, 202-210.
Barstad, Hans M. "Die Basankuhe in Amos," VetusTestamentum 25 (1975), 286-297.
Baumann, Eberhard. "Eine Einzelheit,"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4 (1952), 62.
Baumgartner, Walter. "Amos,"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3 (1913), 78-80.
Beck, M.A.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of Amos,"in Oudtestamentlische Studien 5. Leiden: E.J.Brill, 1948, 132-141.
Bentzen, Aage. "The Ritual Background of Amos:16," in Oudtestamentlische Studien 8. Leiden: E.J. Brill, 1950, 85-99.
Berg, Werner. Die sogemnante Hymnen fragmente im Amosbuch,Europaische Hochschulschriften 23/45. Bern: Herbert Lang,1974.
Bertholet, Alfred. "Zu Amos" in FestschriftG. Nathaniel Bonwetsch. Leipzig, 1918, 1-12.
Bewer, Julius A. "Critical Notes on Amosand,"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19(1903), 116-117.
Boyle, Marjorie O'Rourke. "The Covenant Lawsuit of theProphet Amos:13," VetusTestamentum 21 (1971), 338-362.
Bruggemann, Walter. "Amos' Intercessory Formula," VetusTestamentum 19 (1969) 385-399.
Brunet, Gilbert. "La vision de l~etain: reinterpretationd~Amos," VetusTestamentum 16 (1966), 387-395.
Budde, Karl. "Amos,"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0 (1910), 37-41.
Condamin, Albert. "Le pretendu fil &&a& plomb de la vision d~Amos,"Revue biblique 9 (1900), 586-594.
Coote, Robert B, "Amos: RHMYW," Journ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90 (1971), 206-208.
Crenshaw, James L. Hymnic Affirmation of Divine Justice: The Doxologies of Amosand Related Texts in the Old Testament (Society of BiblicalLiterature Dissertation Series 24). Missoula, Montana: Scholars Press, 1975.
Dahood, Mitchell J. " 'To pawn one's cloak,'" Biblica42 (1961), 359-366.
Devescovi, Urbano: "'Camminare sulle alture, "' Rivista Biblica 9 (1961), 235-242.
Dobbie, Robert. "Amos," Transactions of the GlasgowUniversity Oriental Society 17 (1959), 62-64.
Driver, Godfrey Rolles. "Amos," ExpositoryTimes 67 (1955-56), 91-92.
---. "Difficult Words in the Hebrew Prophets" in Studies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Presented to Professor Theodore H. Robinson, ed.H.H. Rowley. Edinburgh: T. & T. Clark, 1950, 52-72.
---. "A Hebrew Burial Custo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66 (1955), 314-315.
Eihorst, Hendrik Jan. "Amos," Zeitschriftdie fu/r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5 (1915), 62-63.
Felsenthal, Bernhard. "Zur Bibel und Grammatik," in SemiticStudies in Memory of Rev. Dr Alexander Kohut, ed. George Alexander Kohut.Berlin, 1897, 133-137. (22 Zur Erklarung von Amos.
Fishbane, Michael. "The Treaty Background of Amosand RelatedMatter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9 (1970), 313-318.
Flurival, Ephrem. "Le jour du judgement (Amos," Bibleet vie chretienne 8 (1954-55), 61-75.
Freedman, David Noel and Francis I. Anderson. "Harmon inAmos,"Bulletin of 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198 (1970). 41.
Gaster, Theodore H. "An Ancient Hymn in the Prophecies ofAmos," Journal of the Manchester Egyptian and Oriental Society 19(1935), 23-26.
Glanzman, George S. "Two Notes: Amand Os",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23 (1961), 227-233.
Gunneweg, Antonius H.J. "Erwagungen zu Amos," Zeitschriftfur Theologie und Kirche 57 (1960), 1-16.
Happel, Otto. "Am in derUrgestalt," Biblische Zeitschrift 3 (1905), 355-367.
Hesse, Franz. "Amos; 14ff,"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68 (1956), 1-17.
Hillers, Delbet R. "Amosand Ancient Parallels,"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26 (1964), 221-225.
Hogg, Hope W. "The Starting-Point of the Religious Message of Amos,"in Transaction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the History ofReligions, vol. 1. Oxford, 1908, 325-327.
Holladay, William L. "Amosb: A SuggestedSolution,"Vetus Testamentum 22 (1972), 107-10.
---. "Once More, anak = tin,~ Amos,"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492-494.
Holwerda, Benne. ...Begonnen hebbende van Mozes... (Terneuzen:D.H. Littoij 1953), 31-47 ("Da exegese van Amos").
Hoonacker, Albin van. "Le sens de la protestation d~AmosVll, 14-15,"Ephemerides Theologicae Lovanienses 18 (1941), 65-67.
Hyatt, J. Philip. "The Translation and Meaning of A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68 (1956), 17-24.
Junker, Hubert. "Leo rugiit, quis non timebit? Deus locutus est, quisnon prophetabit? Eine textkritische und exegetischeUntersuchung uber-Amos 3: 3-8," Trierer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59 (1950), 4-13.
---. "Text und Bedeutung der Vision Amos," Biblica 17 (1936), 359-364.
Kaupel, Heinrich. "Gibtes opferfeindiche Stellen im AltenTestament?"Theologie und Glaube 17 (1925), 172-178.
Keimer, Ludwif. "Eine Bemerkung zu Amos," Biblica 8(1927), 441-444.
Leeuwen, C. van "The Prophecy of the Yom YHWH in Amos,"in Language and Meaning:Studies in Hebrew Language and Biblical Exegesis (OudtestamentlischeStudien 19). Leiden: E.J.Brill, 1974, 113-134.
Limburg, James. "Amos: A Judgment withFire?"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5 (1973), 346-349.
Loewenstamm, Samuel E. "(A Remark on the Typology of the PropheticVision, Amos" Tarbiz 34 (1964-65), 319-322.
Loretz, Oswald. "Vergleich und Kommentar in Amos,"BiblischeZeitschrift, n.f. 20 (1976).122-125.
MacCormack, J. "Amos" Expository Times 67 (1955-56), 318.
Mackenzie, H.S. "The Plumb-Line (Amos," Expository Times 60 (1948-49), 159.
Malamat, Abraham. "Amosin the light of the Til BarsipInscriptions," Bulletin of 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129(1953), 25-26.
Marti, Karl. "Zur Komposition von Amos:3," in Abhandlungen zur semitischen Religionskunde undSprachwissenschaft. Wolf Wilhelm Grafen von Baudissin zum 26, September1917, ed. Wilhelm Frankenberg and Friedrich Kuchler (Beihefte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33). Giessen,1918, 323-330.
Metzger, Martin. "Loderbar und der tell el-mghannije," Zeitschriftdes Deutschen Pa/lestina-Vereins 76 (1960), 97-102.
Mittmann, Siegfried. "Gestalt und Gehalt einerprophetischen Selb-strechtfertigung (Am 3, 3-8)," Theolgogische Quartalschrift 151(1971), 134-145.
Moeller, Henry R. "Ambiguity at Amos," The BibleTranslator 15 (1964) 31-34.
Neubauer, Karl Wilhelm. "Erwagungen zu Amos,"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8 (1966), 292-316.
Neuberg, Frank J. "An Unrecognized Meaning of Hebrew DOR,"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9(1950), 215-217.
Ouellette, Jean. "Le mur d~etaindans Amos, Vll, 7-9," Revue biblique 80 (1973), 321-331.
---. "The Shaking of the Thresholds in Amos,"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43 (1972), 23-27.
Paul, Shalom M. "Amos:3: A Concatenous Literary Pattern," Journ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90 (1971), 397-403.
Rabinowitz, Isaac. "The Crux at Amos," VetusTestamentum 11 (1961), 228-231.
Ramsey, George W. "Amos A NewPerspectiv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9 (1970), 187-191.
Reider, Joseph. "DMSQ in Amos," Journal ofBiblical Literature 67 (1948), 245-248.
Rendtorff, Rolf. "Zu Amos,"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85 (1973), 226-227.
Richarson, H. Neil "A Critical Note on Amos," Journal ofBiblical Literature 85 (1966), 89.
Rinaldi, Giovanni, "Due note ad Amos," Rivistadegli Studi Orientali, 28 (1953), 149-152.
Rost, Leonhard. "Zu Amos," in Festgabefur Theodor Zahn. Leipzig, 1928, 229-236.
Rudolph, Wilhelm. "Amos," in Wort-Gebot-Glaube. Beitra/ge zur Theologie des AltenTestaments (Walther Eichrodt zum 80. Geburtstag), ed.Hans Joachim Stoebe;(Abhandlungen zur Theologie des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s 59). Zu/rich: Zeingli, 1970, 27-38.
---. "Die angefochtenen Vo/lkerspruche in Amos 1 und 2," inSchalom, Studien zu Glaube und Geschichte lsraels (Alfred Jepsen zum 70.Geburstag), ed. Karl-HeinzBernhardt;(Arbeiten zur Theologie 1/46). Stuttgart:Calwer, 1971, 45-49.
---. "Schwierige Amosstellen" in Wort und Geschichte (Festschrift fur Karl Elliger zum 70. Geburtstag), ed. Hartmut Gese and Hans Peter Ruger;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18 (Kevelaer: Butzon &Berker; Neukirchen-Vluyn:Neukircherner Verlag, 1973), 157-162.
Schmid, Herbert. "Nicht Prophet bin ich, noch Prophetensohn~ ::::: Zur Erklarung von Amosa," Judaica 23(1967), 68-74.
Schmidt, Nathaniel. "On the Text and Interpretation of Am,"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3 (1894), 1-15.
Schoville, Keith N. "A Note on the Oracles of Amos againstGaza, Tyre, and Edom," in Studies on Prophecy, (Supplementary to VetusTestamentum 26). Leiden: E.J.Brill, 1974, 55-63.
Schult, Hermann, "Amosa und die Legitimation desAussenseiters" in Probleme biblischer Theologie (Gerhard von Rad zum 70. Geburtstag), ed.Hans Walter Wolff. Munchen: Chr. Kaiser, 1971, 462-478.
Smythe, H.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mosin St. Athanasius andDydimu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n.s.1 (1950), 158-168.
Soper, B. Kingston. "For Three Transgressions and forFour.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Amos, etc," Expository Times 71 (1959-60), 86-87.
Speiser, Ephraim Avigdor. "Note on Amos," Bulletin of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108 (1947), 5-6.
Thomas, David Winton. "Note on No~adu in Amo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n.s.7 (1956), 69-70.
Torczyner, Harry. "Dunkle Bibelstellen" in VomAlten Testament. Karl Marti zum siebzigsten Geburtstage, ed. Karl Budde; (Beifete zur Zie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41). Giessen, 1925, 274-80.
Torrey, Charles Cutler. "Notes on Am;;;,"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5 (1896), 151-154.
---. "On the Text of Am;,2;," Journal of BiblicalLiterature 13 (1894), 63.
Tucker, Gene M. "Prophetic Authenticity: A Form-Critical Study of Amos." Interpretation 27 (1973), 423-434.
Vischer, Wilhelm. "Perhaps the Lord will be Gracious (A Sermon)" tr. Donald G. Miller. Interpretation 13 (1959), 286-295.
Vogt, Ernest. "Waw explicative in Amos," ExpositoryTimes 68 (1956-1957), 301-302.
Vriezen, Theodorus C. "Erwagungen zu Amos, "in Archaologieund Alten Testamnet. Festschrift fur Kurt Galling, ed. Arnulf Kuschke andErnest Kutsch. Tu/bingen: J.C.B. Mohr, 1970, 255-258.
Watts, John D.W. "An Old Hymn Preserved in the Book ofAmo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5 (1956) 33-39.
---. "Notes on the Text of Amos,"Vetus Testamentum 4 (1954), 215-216.
Weiser, Artur. "Zu Amos,"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47 (1928), 49-59.
Wurthwein, Ernest. "Amos."Theologische Literatur Zeitung 72 (1947), 143-152.
Youngblood, Ronald, "LQR~T inAmos,"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0 (1971), 98.
Zevit, Ziony. "A Misunderstanding at Bethel, Amos," Vetus Testamentum 25 (1975), 783-790.
Zolli, Eugenio. "Amosb," Antonianum 30 (1955), 188-189.
Zolli, Israele. "Note Esegetiche (Amosa), "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16 (1936), 178-183.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 阿摩司》
经文: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非常严重的时代,所以应该十分留心听神的话语。圣经里面神的道理甚多,但那一方面的道理最适合我们现在的时代呢?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又是甚么呢?在今年的培灵会当中,圣灵引导我,要我讲阿摩司书,我个人也十分需要这方面的信息。
(一)为甚么要查考先知书 阿摩司书是小先知书,到底为甚么要查考先知书呢?旧约的先知和今天新约的信徒又有甚么关系呢?因为旧约时代的人和新约时代的人,同样需要先知书的教训。无论大先知或小先知,他们都是为神讲话的,他们所讲的话没有时间性,所以对于今天新约的信徒也是适合的。
(二)神的计划和预言必定实行 我们的神是不断地做事的,先知就是讲论神要做的事情;我们的神从创造天地直到今日,不住地做事,将来还要继续做祂的事。祂所做的事是有目的和计划的,祂的计划就是要高举祂的儿子耶稣基督,祂要万口承认祂,万膝跪拜祂,神的计划一定成功的。先知书就是讲论神如何高举耶稣基督,甚么人敬畏神,高举神,神就恩待他。谁忘记神,背逆神,祂就惩罚他。我们若追求神,神必怜悯我们。神的计划是要人荣耀祂,先知所说的话,也是为了荣耀神为目的。神在每一次降下刑罚之前,必差遣先知去提醒他们。好像战争时候敌人的飞机来轰炸的时候,先有警报发出,其作用是一样的。先知就是做警报的工作,他与神有联络,他预先得到消息,神就差遣他去警告众人,叫人快快预备,逃避将来的忿怒,这就是我们今天查考先知书的目的。因为神将来有大灾难临到世界,我们若查考圣经,预备好自己,将来就有藏身之所。
(三)阿摩司的蒙召 阿摩司的时代与现今的时代很相似,当时的人只顾享受,他们藐视神,远离神。只有阿摩司得到神的默示。阿摩司书的钥节:“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这是阿摩司的心愿,因为当时有许多事情是不合神的心意。阿摩司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祭司,他没有地位。阿摩司自己说:“……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信徒,又不是牧师和传道人,神不会向他讲话,这是不对的。神愿意对那些肯听话的,顺服祂的,而又谦卑的人说话。阿摩司不过是一个牧人,又是一个农民,是修理桑树的,但神对阿摩司说话。摩西在旷野的时候,也是一个牧羊人,他十分谦卑,承认自己是拙口笨舌的,但神对他说话,将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伟大托付交给他。神寻找一个谦卑人,把重要的责任交给他。所以在犹大国中,忽然出现了一位先知 阿摩司。神托负他宣传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惩罚的信息,是许多人不喜欢听的信息。要宣传惩罚的信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或者当时阿摩司会这样想;我去宣传不要紧,但恐怕没有人听,因为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但神已托付他,他不能推却,他必须顺服。
(四)阿摩司的时代背景 当时,犹大国位于欧、亚、非三洲之中间,是交通要冲,商业异常旺盛。正是耶罗波安作北方以色列王的时候,国泰民安。当时的人,钱财丰富,就犯罪作恶。他们还以为自己做得好,神特别恩待他们,使他们国家强盛,生活丰富。许多时候,我们也会有这种想法;以为平安无事,是因为自己做得好的缘故。岂不知道神不马上施行惩罚,是因为祂怜悯我们的缘故。传道书八章十一节说:“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神断定人的罪,将来才施刑罚,是因为神的怜悯,并不因人有甚么好处。
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仍旧犯罪作恶;好像一棵外表茂盛的大树,表面好看,里面已经枯干,这就是当时耶罗波安作以色列国王的情形。阿摩司的工作十分困难,要在一个兴旺的国家中宣传惩罚的信息,传道人有时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传神的信息好呢?还是传人所喜欢的信息呢?阿摩司忠心于神的托付,要传神的信息。那时候的人,从非洲运来象牙,作为窗户、床、桌椅等家俱的装饰:“我要拆毁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象牙的房屋,也必拆毁高大的房屋,都归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还有许多仓库,满载货物和粮食。妇女们喜欢宴乐,做丈夫的尽量满足他们的挥霍。法庭中袒护有财势的人,穷人就受苦了。在宗教方面,他们一面拜耶和华,一面又拜偶像,向巴力和牛犊烧香献祭。有假先知和假祭司,他们所做的都是违背耶和华的事情,腐败到了极点。他们用偶像来代替耶和华,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他们生活富足就随便浪费钱财,还以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其实耶和华远离他们。阿摩司对他们说:“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 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他们以为献上许多牛羊,极其体面,就是为宗教大发热心,其实献祭不能代表神与他们同在。一个人做生意发了财,不一定是神赐福,或者可以说是从神的怜悯得来的。阿摩司向以色列人传道的时候,他们正是物质丰富,万事顺遂的时候,神没有与他们同在,他们都是虚假的,他们若能悔改归向神,神才能与他们同在。
(五)阿摩司通勇敢传神的信息 阿摩司作先知是十分冒险的,当北国以色列人正在献祭拜偶像的时候,阿摩司忽然从南国犹大来到以色列,勇敢地向他们斥责。阿摩司本来是犹大的伯利恒,他得了神的默示,奉了神的命令,不能不传,所以从南国走到北国去传信息。弟兄姊妹,今天你有没有听见神的声音,你若听见神的声音,就要替神发言,这样,教会就大大兴旺了。
神的工作是有神的方法,祂为甚么不在空中发声音,向人说话呢?祂要用微小的声音,向忠心为祂作见证的人,在他们的心中秘密传信息,要藉着你再把信息传给别人。当时,阿摩司得到信息,要传给外邦国家,以色列是犹大的邻国,势力甚强,随时有能力攻击犹大。阿摩司有胆量向他们传讲信息,斥责他们的罪恶。阿摩司书一章一节至二章三节,这段经文中说到外邦的罪恶和惩罚,是阿摩司代替神所讲的话。他能够有这样的胆量,是因为他看见神,神亲自对他讲话。惧怕人是足以影响我们顺服神的心,我们有没有听见神的话语?我们对亲友是否有托付,有没有把神的话语传给他们?我们是耶路撒冷城墙上的守卫者,又是发出警报信号的人,使人逃避死亡,逃避将来的忿怒。若有人听见这个信息,就蒙恩得救。若有人听了而不信的话,罪就归在他自己的头上。阿摩司是勇敢的先知,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巴不得我们都能像阿摩司一样,在邪恶的世代中,发出神的警告。
经文:至
阿摩司生在主前约七百年,与先知约拿和以赛亚差不多同一个时代,约拿在阿摩司之前约五十年。在阿摩司作先知的时候,有亚兰和罾亚国,亚兰的京城是大马色,亚兰被罾亚打败,以色列便乘机向北推进,扩展势力,收回大马色。这就是阿摩司时代的国际情形。
阿摩司至的经文中,是阿摩司对周围列邦的咒诅,宣布他们的罪状。他们以为,耶和华不过是以色列人的神,是有限度的神,外邦人不能敬拜的神,这是不对的。先知说:耶和华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祂是世界全人类的神,万民都应该敬拜祂。所以阿摩司预言到周围列邦必受罚,因为他们三番四次犯罪,不认识耶和华。我们信主的人,敬拜祂,感谢祂,祈求祂,顺从祂。那些不信主的人,不敬拜祂,不祈求祂,将来必要受罚。阿摩司说:周围的列邦违背耶和华,耶和华有一天要惩罚他们。
阿摩司书的信息,是十分有次序的。他首先对外邦人说话,其次是对以色列和犹大说话。首先责备周围列邦的罪恶,随后再责备以色列和犹大国的罪恶:“我必折断大马色的门闩,剪除亚文平原的居民,和伯伊甸掌权的,亚兰人必被掳到吉珥,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如此说,迦萨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我要降火在迦萨的城内,烧毁其中的宫殿。”随后咒诅非利士,推罗,以东,亚们,摩押等各国,最后才预言犹大和以色列必受罚。当时以色列和犹大已经分裂,以色列不能回到耶路撒冷去敬拜耶和华,他们就在北国自己的地方拜起偶像来,他们和外邦人来往做生意,又和外邦人立约,通婚。他们所拜的是耶和华神和偶像参杂一起。(今天在罾亚地方,仍然可以看见当时大庙宇的遗迹。)以色列人受了外邦人的影响,以为他们的国家如此强盛,是因为他们所拜的神灵验的缘故。因此学外邦人拜他们偶像,从此,就把外邦人的神和耶和华混杂在一起,使他们的国家成为拜偶像的国家。这是十分危险的。今天,我们虽然没有拜偶像,但是在弟兄姊妹的心中有自己的偶像,各种无形的偶像,同样存在阿摩司时代的宗教危险。
当时在犹大国的边境有几个重要的城市,有一个城名叫迦萨,是属于埃及的领土,犹大国常常受到迦萨的威胁,彼此成为世仇,所以阿摩司对迦萨有严厉的斥责。北面有大马色,是亚兰国的京城,与以色列素来不和睦。先知以利亚的时候,亚兰王惧怕以利亚的能力,可见当时以利亚是甚有权柄的。阿摩司对大马色也有咒诅的话:“耶和华如此说,大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因为他以打粮食的铁器打通基列。”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是神眼中的瞳人,外邦人逼迫他们就是逼迫神。基督徒是神的子民,若有人逼迫神的子民就是逼迫神,神要和他们算账,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现今的世代中,我们可以看见,凡善待犹太人的国家,神必恩待他们。英国人优待犹太人,神恩待他们,使我们国家富强。德国人迫害犹太人,以希待拉时代为最厉害,所以神惩罚他们,使他们国家分裂。神做事是有原则的,而且也是合理的。祂曾经和犹太人的祖宗 亚伯拉罕立过约,应许他们世世代代得巴勒斯坦地为业,他们曾犯罪得罪神,神同样对他们施行惩罚。但神纪念和亚伯拉罕立的约,恩待自己的选民。阿摩司就是以这个原则来代神说话,预言周围的列国必受罚,因为他们没有好好对待神的子民。阿摩司替神说话的时候说:“……耶和华如此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他们的周围列国有亚兰,以东,摩押,推罗,亚们等;他们都是强国。推罗本来是重要港口,也是一个商埠,曾经有先知预言过推罗将来的光景,说推罗必成为废墟。不久之前我曾到过推罗;在海边沙滩上有许多石柱,和许多大块的石头,打鱼的人在那里晒网,一片荒凉的景象,那些石柱和石头,就是从前他们的宫殿倒塌后的遗迹。可见神藉先知所说的话一点也不错。“我却要降火在推罗的城内,烧毁其中的宫殿。”神用火烧毁他们,这是澈底的毁坏。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和注意几个原则
(一)我们的神是全世界的神 我们的神是创造万物的神,全世界的人都是祂创造的,祂是全世界的神,祂管理一切。现今有一个联合国的组织,成立的时候没有好好祈祷,求救神帮助他们,所以不能实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而成为一个分国的机构,如韩国分为南韩北韩,德国分为东德西德。我们所信的主耶稣是和平之君,没有主耶稣就没有和平,我们的神是世界之神,我们的生命是祂所赐的。这个原则存在阿摩司的心中,他出来发言。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平常的人,但神命令他讲话,叫他说出外国的命运。
(二)人犯罪,自然界也必受苦 人若犯罪,影响自然界,或是风灾,水灾,旱灾,蝗虫灾等,这都是由于人与神的关系而定的。如果人能够在神的面前安份守己,一定得到神的帮助和赐福,自然天时地利的。今天,人犯的罪越来越多,地一直受影响。圣经说:那地的人犯罪作恶,神要把那些人吐出去。几天之前我到过越南,看见许多美国军队,使我发生一个感想:为甚么美国青年要跑到越南去呢?当然越南人犯罪,美国人也犯罪,神就把美国的青年从本国吐出去。因此,人的幸福与土地是很有关系的。基督徒是世上的盐,也是世上的光,若能带人归向神,使更多的人得救恩,就必然国泰民安了。
(三)人发达,不一定是得神赐福 许多人发了财就忘记了神,有了钱,满足了自己一切的享用,就慢慢地离开神了。所以主耶稣说:财主进入天国比骆驼进入针眼更加困难。阿摩司时代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物质丰富,灵性堕落。
(四)如何对待穷人 阿摩司责备以色列人说:“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以色列人没有恩待穷人,神要刑罚他们。圣经常常教训我们,要怜恤穷苦人,帮助困乏的人。我们的父亲是开设孤儿院的,他爱穷人,神祝福他。
在英国有一个青年人,名叫布拿都,本来他立志要做海外布道的工作,但当他在伦敦读书的时候;看见许多小童随街流浪,住在破屋里面,无依无靠,缺衣少食,十分可怜。他动了怜悯的心,他明白这是神给他的亮光,托付他照顾可怜的孩子们。后来他放弃了去海外布道的计划,设立了许多孤儿院。神大大赐福他,因为他有怜悯穷人的心。
神断定人的罪名,按照甚么原则呢?是要看他们是否爱犹太人,有没有为犹太人祷告。我们的神是全世界的神,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不敬拜祂,将来必受刑罚。人犯罪使自然界也受苦,若要国泰民安,就必要高举和平之君 主耶稣基督。人的发达,不一定神赐福,若有了钱财就离弃神,将来必受刑罚,我们怜悯人的心,帮助穷乏之人,任何人亏待穷人,神必定他的罪。这就是阿摩司对周围所用的原则。
弟兄姊妹;你是否爱神?承认神是我们的主宰?是否爱犹太人?是否恩待穷人?这也是今天神对待我们的原则。但愿我们都学习阿摩司,心中敬畏神,神赐他胆量,为神发言,传神的信息。
经文:至
从摩西五经中,我们看见耶和华神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迦南地。要他们把所有迦南地的外邦人赶出去,占据那地为业。但以色列人没有完全听从神的话,他们没有依照神的意思去做,他们以为得到那个地方已经满意了,何必要将外邦人赶走或是将他们灭绝呢?于是让他们周围的国家存在着,慢慢地还与外邦女子通婚,学习外邦人的坏行为,沾染外邦人的风俗,跟着外邦人拜偶像,和外邦人一样败坏。不但没有完全占领整个迦南地,反而危害了整个国家和民族。以色列人过去的事,对于我们基督徒有甚么关系呢?是有密切关系的;基督徒信了主耶稣,神的目的要我们成为圣洁的儿女,有专一爱神的心。但基督徒仍存有昔日以色列人那种危险,就是与世俗妥协。有些基督徒以为目前可以马虎一点,先享受一下世界的福乐,将来一样可以上天堂,这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神责备以色列和犹大的话,对我们基督徒有密切的关系。
(一)有次序的责备 神对人或对整个国家,有一定的原则,一定的政策,祂做事并不是随便的。神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要将迦南地赐给他们为业,是因为迦南人拜偶像,不认识神,所以神让以色列人去占据他们的地方,把他们除灭。以色列人没有听神的话,以后就受到很多的惩罚,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跟从神。在大卫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哥利亚,他是极其勇猛而又高大的人,他带兵侵略犹大,苦害犹大人。这是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把外邦人除灭的后果。后来,以色列人又被亚述人掳去,受尽多少苦,也是因为当初没有把外邦人消灭的缘故。弟兄姊妹:今天有些基督徒是与偶像妥协的,像昔日的以色列人一样。我们虽然生活在地上,但我们是属天的子民,不能与世界妥协。现今的教会有一个危险,就是学习了世界的事,与世界妥协。
有一位基督徒,到加拿大留学,很想和几位基督徒来往。心想,怎样知道谁是主内的弟兄姊妹呢?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在饭堂中吃饭的时候,看看那一个祈祷谢饭的就是基督徒了。于是他留心细看,只找到一个是祈祷后才吃饭的,他十分失望。其实那个学校基督徒很多,不祗一个,不过他们都不愿意在人的面前表示自己是基督徒。许多时候,在外邦人面前看不出我们是基督徒,因为我们的言语行动不能表示出基督徒的身份,好像已被世俗同化了,这是十分危险的,正像昔日以色列人被外邦人同化一样。当时的以东国,是以扫的后裔。以扫和雅各是兄弟,以东和以色列有姻亲的关系,以扫和雅各因争长子名份而不和,他们的后裔也不和睦。以东常常欺负以色列人,以东在神的应许中是无份的,以色列人不应和神的应许中无份的人妥协,但以色列人没有澈底对付以东。以东虽然和以色列人有亲戚关系,但他们不是在神的恩约中,不能承受神的应许。
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子,他没有承受神的约。罗得的后裔是亚扪和摩押,这都是亚拉伯民族的人。这两族人常常欺负以色列国,但不能永久占领以色列的地方,因为那地是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的子孙的。直到今日也是这样,国为他们不能承受神的应许。
阿摩司代表神说话,所以有许多“耶和华如此说”的语句,他责备周围的列国,接着就责备犹大和以色列。犹大是阿摩司的国家,犹大人当然不高兴听他责备,他一步一步地有次序发言,说到以色列和犹大的罪恶,他们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拜偶像,特别是以色列。他们不能到耶路撒冷去敬拜耶和华,就在山上设坛献祭,一面拜牛犊,一面又呼叫耶和华。他们说自己是神的选民,不过是自我安慰。有人说:我是三代的基督徒,我生在基督化的家庭,从小就是基督徒了。保罗说:我是犹太人中的犹太人,是法利赛人,是真正的以色列人,律法书我已经读过了。但是有一天,他在大马色路上遇见主耶稣。在未遇见之前,按肉体来说,保罗是真正的犹太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他遇见了主之后,在灵里才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今天有许多是冒名的基督徒,自己不清楚是否蒙恩得救,等到圣灵的光照他才知道自己的罪。
在美国有一句俗语:“牧师子,多不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与主发生关系,不管是甚么家庭背景,父亲是传道人或是牧师,都是一样,特别是牧师子女,更应该热心爱主,因为有许多福气临到他们。以色列人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是行为败坏,无形中定了自己的罪。路加福音十二章四十八节说:“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要。”这是一个原则,神给我们机会生在基督徒家庭中,若被世俗所同化,那就有罪了。这就是当时犹大人和以色列人的光景,他们被外邦人同化了,还说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神的选民。今天的教会,分开新派旧派,基要信仰是纯正的,就自己安慰自己说:我是相信全部圣经,我是相信耶稣基督的宝血能洗净人的罪……。如果没有活泼的灵命,这样自夸与我们是有损的。诗第二篇十一节说:“当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我们事服神要存战战兢兢的心,为主作见证。保罗说:‘我们要战战兢兢作成得救的工夫。”阿摩司是牧人,他没有什么学问,但是神使用他。“亚玛谢又对阿摩司说,你这先见哪,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b口,在那里说预言。”阿摩司不听亚玛谢先知的劝告,还是要发言,因为他是神所派的,不是人所派的。
(二)不守神的律法 “耶和华如此说,犹大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厌弃耶和华的训诲,不遵守他的律例。他们列祖所随从虚假的偶像,使他们走迷了。”亚摩司书二章四节至三章末了,是讲论犹大和以色列的责任。今天有许多人藐视圣经,以为一部份可信,一部份不可信,这是十分危险的。圣经是神的话语和律例,我们不能违背的,一定要完全接受的。阿摩司书二章六至七节说:“耶和华如此说,犹大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碍谦卑人的道路,父子同一个女子行淫,亵渎我的圣名。”谦卑人在古今的世代中都是不受欢迎的,人都是喜欢勇敢的有势力的人。但是谦卑人是神所看重的,昔日的以色列人,轻看穷人和谦卑人,他们看金钱过于人,为一双鞋子就卖了穷人,所以神定他们的罪。
(二)淫乱和贪污 阿摩司责备他们行淫乱;神看人的信心是与行为并行的,在他们的内心中应该知道,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不相同,口是心非,这就是羞辱神的圣名了。今天的基督徒,徒有虚名,神的名在我们身上,倘若我们的行为不检,神的名就被羞辱了,这是十分可怕的事。主曾为我们流血舍身,将我们从罪恶的世界拯救过来,而我们竟羞辱祂的名,恐怕圣灵要为我们庇恰R蛭我们在神的面前,是儿女的地位,主耶稣的血洗净我们的心,使我们成为贞洁的新妇,将来与神的儿子结婚,这是何等快乐的事情。为此,我们不敢和社会世俗妥协。
阿摩司责备以色列人,说他们取了穷人的衣服,卧在其上。今天,你所有的产业,或多或少,你所有的衣服、家具、银行存款……是否都来得清洁干净?
几年前,有一件使我感到羞耻的事;一位信徒,住在教会里面,有一天,有警察到教会来搜查,这位信徒的儿子偷了别人的东西,拿到教会里来了。在教会中搜出了贼,使我非常难过,使教会受羞辱。我们无论任何事情,任何东西,都要见得主,都要来得光明,那么,心中才有快乐。以色列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所得的东西是污秽之物,像亚干藏了可憎之物一样。
各位弟兄姊妹,我们宁愿做穷人,心中不可有亏欠。我们要立定心志,讨神喜欢。我们要手洁心清,教会才能洁净。若有洁净的教会,为主作见证才有力量。
经文:摩四章
我们都喜欢查考新约圣经,特别是保罗书信。其实新约和旧约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圣经的话都是于我们有益的。保罗说:“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神对待古时的人有根本的原则,神对待我们今天的信徒也有一定的原则,所以新约旧约圣经都应该查考。阿摩司对以色列人说:“我从以色列人面前除灭亚摩利人。他虽高大如香柏树,坚固如橡树,我却上灭他的果子,下绝他的根本。”以色列人若不悔改,神也一样刑罚他们。我们是基督徒,是神的子民,不要白白领受恩惠,将来在主面前一定要交账。我们若领受得多,将来交账更多。神为我们预备的是丰富的恩惠,我们不能白白地辜负祂的恩典。
阿摩司是牧人,对野兽甚有认识,他说:耶和华的话像狮子一样,听了不能不讲。今天的香港,有许多神学院,许多青年人去外国读神学,但传道人仍是很少。论到教会缺少传道人的问题,像昔日缺少先知一样。当日的先知亚玛谢,没有传神的信息,他要讨王的喜欢,他很有社会地位,但不是神的先知。今天教会需要怎样的传道人呢?无论地位高低,薪水多少,环境是否合适,都要传道。在苏格兰从前有一个规矩,大约两个家庭中,有一个是做传道人的。今天我成为一个传道人,能站在讲台上,真是要多谢我的母亲,多谢她的培养和祷告。各位作母亲的姊妹,你要培养你的儿女成为怎样的人呢?传道人的工作是伟大的。若在你的家庭中,能够培养一个传道人和先知出来,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或者你以为要培养一个儿女,会做生意发财,将来可以供养你,你是否有这样的念头呢?圣经告诉我们说:“你要先求祂的国和他的义,这一切都要赐给你们了。”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教会最需要的是好像阿摩司这样的人,在安静的旷野里听见神的话,出来传神的信息。从前的宋尚节博士,曾使教会大大复兴,他不要金钱地位,为神大发热心,去传扬得救的福音。你们要为儿女祈祷,求主将主的灵放在他们身上。作父母的,要在神的面前祷告说:“主阿!你要抓住他,恩膏他,使用他,我就心满意足了。”若能这样祷告,教会就大大复兴了。
神要惩罚自己的百姓,并不是乐意的。祂虽然有恩惠怜悯,但他是公义的,人若离弃祂,背逆祂,祂就不得不施行惩罚了。耶利米哀歌三章三十二至三十三节说:“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因他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这是神管理我们的原则,神带领我们走忧愁的路,这忧愁是否因你的罪而带来的呢?如果是的话,就应悔改了,因为神本来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受苦的。“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 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神的儿女受苦是有价值的,神在其中看顾我们,祂会吸引你更爱神。
阿摩司书第四章是阿摩司警戒以色列人,说到神对他们的态度,第十二节说:“以色列阿,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阿,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 神。”阿摩司看见神有威严,有荣耀,有审判,神是可怕的。以下是阿摩司警戒他们的话:
(一)妇人堕落 有人说:一个社会的兴旺,是在乎妇女的道德,这是十分重要的。又有人说:管理摇篮的手是管理这个世界的,这是不错的。我为美国的光景感到害怕,这么多的飞机、大炮、原子弹都无济于事,不能救国家。美国的家庭观念像一个旅馆,儿女走来走去,妇女们外面游玩消遣,没有好好管家,这是十分危险的。家庭中如果没有道德,是没有指望的。
阿摩司责备以色列妇女说:“你们住撒玛利亚山如巴珊母牛的阿,当听我的话,你们欺负贫穷的,厌碎穷乏的,对家主说,拿酒来,我们喝罢。”巴珊母牛是指当时的太太们,只顾消遣玩耍。好像香港的太太们,天天打麻将一样。阿摩司责备当时的妇女,长得肥肥的,好像巴珊母牛一样。他们整天宴乐饮食,今天你请客,明天我请客,有些妇女自己不满足,还怪责丈夫无用,不会赚钱供她挥霍,做丈夫的拼命去找钱,家庭就失败了。
在台湾有一位青年人,刚进入大学时,奉献为主工作,满心快乐。不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看见那青年人,从前满面笑容的,现在变得满面愁容,他对我说:“我已经改变计划,不做传道,改行教书了。”各位:他为甚么满面愁容呢?因为他打算盘打错了,原来他快要结婚,新娘子不喜欢他做传道人,因为传道人的生活苦。做传道人实在是苦的,但是有说不出的味道,也有无限的福气。我做传道工作四十年,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主。我和我的师奶在结婚前定规了,一定要服事主。顺从主没有功劳的,但是有恩惠。
当时的太太们天天宴乐,不顾家庭,把她们的家成为荒场,主耶和华说:“……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勾去,用鱼钩将你们余剩的勾去。”神的审判和惩罚是非常准确的。日子快到了,世界越危险,越要顺服神,越要传福音。
我有一个见证:我只有一个儿子,在他未出世之前,我们夫妇二人为他祈祷。他出世以后,我们一直为他祈祷,把他奉献给主。他大学毕业了,在商界中做事,有一天,他对我说:“爸爸!金钱算不得甚么,不能满足我的心,有人愿意出几千元一个月的薪水,请我做事,我都推辞,我已答应去神学院教书……。”我听见了,真是十分高兴。弟兄姊妹: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有这么多败家子,原因是他的父母没有好好为他祈祷,把神的道种放在他的心里。有许多太太们害了自己的家,没有好好在儿女的身上做功夫。若要把更多的儿女奉献给主,使神兴起更多的宋尚节来,复兴教会,使中国有更多人去传福音,怎样才能办得到呢?就有待姊妹们努力了。
(二)败坏和报应 “我使你们在一切城中牙齿干净,在你们各处粮食缺乏,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神要惩罚以色列人,使他们受饥荒。在第四章中,看见神的惩罚太大了;除了饥馑之外,还有旱灾、风灾、虫灾、瘟疫……。他们面临各样灾害的惩罚,仍然没有悔改的心。在第四章第六节、八节、九节、十节、十一节五处经文中记载:“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凡五次之多,就是说他们仍然不肯悔改归向神,最后叫他们预备迎见神,虽然以色列人不听神的话,将来还是要迎见神的。今天,我们怎样预备迎见神呢?当然是靠十字架的功劳,主耶稣已经为我们舍命,主的血洗净了我们的罪污,有圣灵在我们心中教导我们,顺从主行事,成为完全,有好的行为,使我们能欢欢喜喜迎见我们的神。
神对以色列人的惩罚;有许多是在身体上的,如饥饿、瘟疫,他们败坏,神向他们施行报应,使他们身体受苦。所以,我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主必赐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求主帮助我们身体灵性一同兴旺。我们要预备迎见神,各人心中有所预备的地方,让圣灵在我们心中随时引导,使我们的灵性生活大有改变,随时预备迎见主。
经文:摩五章
我们实在深深地感谢神,当我们查考圣经的时候,使我们觉得那感动写先知书的神,今天也同样感动我们的心窍,神自己把真理启示我们。阿摩司书第五章的主题是寻求神:“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神是忌邪的神,祂创造宇宙和万物,是要人高举祂和耶稣基督,但人却高举自己,求自己的好处,这是历代信徒的情形。阿摩司时代有许多宗教形式,他们用偶像来代替耶和华,所以神厌恶他们。但阿摩司不忍,心里难过。我们查考阿摩司书应记得一件事;就是说阿摩司所讲的是代表神所讲的话,也是代表神的心意,神的心为人的罪难过。既然神为人犯罪而心中难过,为甚么神不为人造一个清洁的心,不让人有机会犯罪呢?有些人为此而怪神,他们说:为甚么神造人时不把他造好,叫人不会犯罪,那就好了。其实,神造人造到好并不难,但神要人显出亲近神敬畏神的心,使人自己拣选,有自由的意旨,这才是高尚的人。如果人没有自由,又怎能敬拜神呢?神要人从自己的意志中定规说:“我要跟从神。”在约伯记中记载:撒但对耶和华说:约伯敬畏 神,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围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么?他手所造的都蒙你赐福,他当然爱你了,于是神为约伯拆去篱笆,将他交在撒但手中,约伯经过许多苦难,仍然敬爱耶和华。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人倘若能够经过痛苦,仍然爱神,才是一件宝贵的事。在第四章中,五次提到:“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说明神的痛苦,为人的罪难过,祂的心伤透了。祂造人的目的是要在人的身上得荣耀,结果人却使祂伤心。
(一)神为以色列人哀叹 “以色列家阿,要听我为你们所作的哀歌。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无人搀扶。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的城,发出一千兵的,只剩一百,发出一百的,只剩十个。”这是谁的哀歌?是谁在叹息?这是阿摩司代替神写的哀歌和叹息。第二节是说以色列人跌倒,不能再起,是说明他们国家的软弱。像一个处女,本来是健康美貌的,她在迦南地安居乐业,但如今跌倒了,躺在地上,无人搀扶。这是以色列过去的光景,是非常可惜的。他本来可以安居乐业,教养儿女的,但如今跌倒了。这是神用爱来观察以色列的思想,为他们哀哭叹息。“不能再起”并非永远不再起,以后神会扶持他们的,不过是以后的事了。现今犹太人仍然散居全世界,将来神要引导他们归回。
(二)劝勉以色列人寻求神 “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这是神劝勉以色列人的话,神是忌邪的神,最要紧的是人对神的关系。神并不是要以色列人快快恢复去耶路撒冷敬拜祂,乃是要寻救祂。许多基督徒没有弄清楚自己和神的关系,只知道自己是属于某某教会的。这没有甚么关系的,最主要的是属于主的,与主有关系,有联络。是否与与主同死同活,这才是最要紧的。“但你们在那里必寻求耶和华你的 神,你尽心尽性寻求祂的时候,就必寻见。日后你遭遇一切患难的时候,你必归回耶和华你的 神,听从他的话。”有一位菲律宾的华侨,他在坐牢的时候说:“感谢主!祂叫我在患难中寻求祂,摸着祂。”有一位青年弟兄,妻子离开了世界,留下一个小孩,他十分烦恼,就埋怨神说:“神不爱我了。”其实,他不明白神要藉着痛苦吸引他,使他寻求神,归向神。“寻求”二字十分重要,我们要追求他,同时要用时间亲近祂。有时候,圣灵感动我们去认罪,悔改,我们不肯,受了圣灵责备,就半途而废,不去寻求神了。申命记三十章二十节说:“且爱耶和华你的 神,听从祂的话,专靠祂,因为祂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他。这样,你就可以在耶和华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所赐的地上居住。”我们有神就有生命,有神的儿子就有生命。相信耶稣为救主,蒙恩得救之后就有这生命,这就是属神的生命。神要看顾保守的,也是我们必须寻求得着的。阿摩司所毙牡木褪牵阂陨列人自以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又说是敬拜耶和华的,但耶和华在那里呢?耶和华不在他们其中,你们要寻求他。阿摩司在旷野看守羊群的时候,心中有何感动呢?他说:“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使死荫变为晨光,使白日变为黑夜,命海水来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可见阿摩司是在暗处常与神亲近的。我们虽然是犯罪的人,自己一点功劳都没有,但这位创造天地的主宰,愿意与人亲近。阿摩司常亲近神,因为神愿意和谦卑的人来往。既然这样,我们为甚么不亲近祂呢?阿摩司再三劝以色列人寻求神,就必存活:“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 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他们说耶和华与他们同在,实在耶和华已经离开他们,祂不要他们的祭物。“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没有光明。”他们盼望耶和华的日子来到,那日子不是好的日子,因耶和华已离开他们,耶和华来是要惩罚他们,这是一个可怕而悲哀的日子,这日子来对他们有咒诅。他们还以为耶和华来为他们向仇敌报仇。阿摩司说:耶和华来是要惩罚你们。你们若现在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所以,现在就要预备,等到他来的日子就快乐了。现在就是悔改的时候了,等到主来的时候,命运就已定好了,那时候悔改已迟了,阿摩司就是这样警告他们。不久之前,中东打仗,七天之后便结束,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这是外邦人的时候快满足了,主快再来了。我听见这个消息十分快乐,但我们预备好没有?阿摩司警告当时的人,叫他们预备主的日子来到,意思是叫他们快快亲近主,就不用惧怕了。
(三)当如何寻求神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神说:我不悦纳这些,因为你们没有好好从心中跟从我。阿摩司书的钥节:“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我从来没有见过大大的复兴,我十分羡慕能看见,巴不能见到许多人在神面前认罪悔改,哀伤痛悔,倒在地上……但这是不容易的,不是人可以制造出来的,只有神在人的心中作工,才能有大的复兴。阿摩司所说的公义是甚么公义呢?“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 神。”“……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么?断乎不可。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么?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致成义。”这是神的义,是从主耶稣那里得来的,不是凭自己的善行可以做出来的。“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这是主耶稣基督的义归到我们身上。有人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一信耶稣就得着,但是人很难自己认识自己的败坏,所以主耶稣要我们寻求祂的义。主在八福中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我们让主的义作为我们的义。“因为 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公平,并圣灵的喜乐。”我们得着这样的义,结果就是喜乐。保罗说:在我里面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是对的。阿摩司说:你们寻求神,就必存活。我们把旧约的话拿到新约来对照,我们要寻求神,要得着祂,神就心满意足,我们也因此而满有喜乐。
今天,神得着你没有?你得着神没有,是否已经寻到神?你们要摸着祂,得着祂,祂也要得着我们!
经文:至
在这段文中,是阿摩司对以色列人警戒的话:以色列人觉得这信息甚为希奇,何以有祸呢?他们正在享受丰富的时候,他们是神的选民,又住在神的应许地,自觉是有福之人。这位从南方旷野来到北方的无名先知,来警戒他们,使他们甚为不服,但阿摩司受了神的托付,一定要传讲。
“国为列国之首,人最著名,且为以色列家所归向。在锡安和撒玛利亚山安逸无虑的,有祸了。”“安逸”是甚么呢?信徒有真平安与假平安,这并不在乎环境,乃在乎心灵。信徒的平安是心中与神的关系,如果与神的关系好,就算环境恶劣,他心中也是平安的。阿摩司看见这班人,吃喝快乐,心中自满,他们没有和神发生关系,他们的快乐是人与人之间的快乐。虽然他们有宗教和崇拜,国家兴盛,但先知却说:“有祸了。”换句话说:“哀哉!”这是他们不明白的。许多基督徒,常常在危险中过生活。前时我在越南,听见一个消息,北越虽然多年受无神论者的统治,但仍有四十多间教会,常有不少人聚会,他们平安吗?他们平安,他们的平安在乎看不见的神住在他们心中。世界上的人,只有基督徒有平安,有耶稣就有平安。如果外面平安,心里不平安,这就危险了。阿摩司说:“安逸无虑的有祸了。”是指明他们在犯罪中快乐吃喝,不知道大祸临头,快快悔改。主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耶稣将要上十字架,但他心中很平安,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父神安排的,他一面安慰门徒,叫他们不要忧愁,一面留下平安给他们。使我们凡属于主的人,靠主得着祂所赐的平安。“爱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么都不能使他们绊臁!保ㄊ这是真的平安。阿摩司说:“你们躺卧在象牙床上,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羔羊,棚里的牛犊。弹琴鼓瑟唱消闲的歌曲,为自己制造乐器,如同大卫所造的。”这是外表肉体的快乐,没有从神而来的快乐,所以他们有祸了。
“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却不为约瑟的苦难庇恰!保“约瑟的苦难”是甚么?约瑟幼小的时候,父亲极疼爱他,因此,他的哥哥们十分妒忌。有一次,父亲差遣他去找他的哥哥们,哥哥们谋害他,把他丢在一个坑内。后来有以实玛利人来了,哥哥们把他卖给以实玛利人,被带到埃及,约瑟后来在埃及做了大官。若干年后,迦南地饥荒,哥哥们到埃及来逃难,约瑟救了他们……。约瑟是预表主耶稣,主耶稣来救犹太人,但犹太人要钉他十字架。不知道祂就是来救他们的弥赛亚,不知道耶稣是为他们付代价。他们不体会约瑟的苦难,所以阿摩司说他们有祸了,他们不体会耶稣的痛苦,也不顾宗教的堕落。今天有些人也是这样,甚至有些新神学家,不相信主流血能使人赦罪的事。惟有蒙恩的人才知道祂流血是为了我们,才体会到主钉十字架的痛苦。
先知以赛亚说:“锡安未曾劬劳,就生产,未觉疼痛,就生出男孩。国岂能一日而生,民岂能一日而产。因为锡安一劬劳,便生下儿女,这样的事,谁曾听见,谁曾看见呢?”锡安是代表教会,锡安没有劬劳,未受难产之苦,就产生儿女来了,今天的教会也是这样。有人以为在电台上广播传福音,就有许多人归主,这是一方面的工作。但在神的国中,有一个人生产,有一个人出世,一定有人替他流泪祷告。如果信徒不肯为未信的亲友流泪祷告,实在是令人难过的事。锡安要受产难之苦,就是说一面传福音流泪撒种,一面体恤约瑟的苦难。教会要受劬劳之苦,才能有人得救。
阿摩司书第七章开始,是记述阿摩司看见五种异象,他为百姓庇牵随着又为他们祷告。
(一)主欲降蝗灾 “主耶和华指示我一件事,为王割菜之后,菜又发生,刚发生的时候,主造蝗虫。蝗虫吃尽那地方的青物,我就说主耶和华阿,求你赦免,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得住呢。耶和华就后悔,就,这灾可以免了。”蝗虫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灾害。有一次,我在美国,那时天旱,我们刚从礼拜堂出来,每一个人都抬头望天,原来是一大群蝗虫飞过,弟兄姊妹立刻祷告,求神不要让那些蝗虫落下来。因为蝗虫一到,地上一切农作物和树木都要吃光,那时,正是庄稼快成熟的时候。阿摩司在异象中看见这件事情,他为百姓庇牵马上为百姓代求,他说:“主耶和华阿,求你赦免。”我们是基督徒,是神的守望人,世人看不见将来的审判,我们因为研究圣经,知道将来一定有审判和刑罚临到,所以我们要为那些愚昧无知的人祷告。许多人正在庇窍愀鄣拿运,基督徒应负起责任为香港祈祷。如果香港的基督徒都同心合意为这个地方祈祷的话,我想,神一定保守这个地方平安的。但有些人正在打算出国,这是自私的。一个先知,他必须付上代价为地方祷告的。我们要诚心为香港祈祷,神就会把香港转祸为福。其实,何处最安全呢?美国吗?不!美国现今暴乱之事比香港更甚。神安排你在那里,那里就平安,神要你安份守己,或者因为你的见证,使香港得平安也说不定。
(二)火灾 “主耶和华又指示我一件事,他用火来惩罚以色列,火就吞灭深渊,险些将地消灭。我就说,主耶和华阿,求你止息,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耶和华就后悔,说,这灾也可免了。”神曾经用火来消灭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消灭了。因为所多玛蛾摩拉的罪恶甚重,神要惩罚他们。(参创十九章)可见火是非常可怕的,也是代表神的惩罚。阿摩司看见灾害快要临到,就为以色列人祷告,神垂听他的代求,答应免去灾难。所以,信徒为所在的地方祈祷是一种应尽的本份,神一定垂听我们的祈祷,赐下平安给我们。
(三)准绳之灾 “他又指示我一件事,有一度墙是按准绳建筑的,主手拿准绳站在其上。耶和华对我说,阿摩司阿,你看见甚么。我说,看见准绳。主说,我要吊起准绳在我民以色列中,我必不再宽恕他们。”香港有许多高楼大厦,显出工程师甚有本领。我们的神手中有一准绳,祂要量度人的道德,不是用来量房屋的。基督徒有一个准绳,就是圣经的真理,神的律法,这准绳是不可破坏的。神用祂的准绳来量度以色列。“我必用撒玛利亚的准绳,和亚哈家的线铊,拉在耶路撒冷上,必擦净耶路撒冷,如人擦盘,将盘倒扣。”神用祂的律法来量度以色列人,量出他们完全亏欠。刚说完这话,王的先知亚玛谢就来了。“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说,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叛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钡辈黄稹!保亚玛谢在王的面前控告阿摩司,这是十分危险的。后来亚玛谢又来见阿摩司,叫他离开,逃往犹大地去,不准他在伯特利再说预言。阿摩司十分勇敢,不怕王的权势,他作了一个简单的见证:“阿摩司对亚玛谢说,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阿摩司为甚么这样勇敢?因为他清楚知道神的呼召,有些传道人没有胆量传福音,是因为他们对他的选召不清楚的缘故。
(四)夏天的果子 “主耶和华又指示我一件事,我看见一筐夏天的果子。他说,阿摩司阿!你看见什么?我说,看见一筐夏天的果子。耶和华说: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到了,我必不再宽恕他们。主耶和华说,那日殿中的诗歌变为哀号,必有许多尸首在各处抛弃,无人作声。”夏天的果子是表明以色列的惩罚快到了,好像夏天的果子快要霉烂一样。
(五)用刀杀戮 我看见主站在祭坛旁边,他说,我要击打柱顶,使门坎震动,打碎柱顶落在众人头上,所剩下的人我必有刀杀戮,无一人能逃避,无一人能逃脱。”祭坛是洁净的,主站在旁边,以色列人拜偶像,主已到了最大容忍的地步了。阿摩司看见主站在祭坛边,将要杀戮以色列人,降祸给以色列人。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那在灯台中行走的,就是主耶稣。“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那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阿摩司昔日警戒以色列人。圣灵今天警戒教会,叫我们灯中时常有油,常常为主发光,主在我们中间看顾我们,保守我们,使我们在患难中有平安。“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这是阿摩司末后讲的话。感谢主,神的刑罚虽然很重,但神为他们留下余种,将来还要兴起他们。
经文:
今天我们查考阿摩司书第九章,最后的一段:论到神必再建立大卫的帐幕。阿摩司书最重要的信息;是关于神的审判,因为以色列人违背神,神差遣阿摩司出来警戒他们。第九章是说到神末后的计划,最后的计划也是最完善的,神必定亲自成就的。今日的信息也是盼望的信息,目的是荣耀神并高举主耶稣基督。我们信耶稣的人,要追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神就把一切的福份都赐给我们了。所以,一切爱主的人,只要他专心跟从主,就必定蒙恩蒙福。“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虽然神刑罚犯罪的国家,但有一部份爱祂的人,仍然可以享受福气,神不将这国完全灭绝,要留下余种,这一班爱神的人,神仍然眷顾他们。
(一)大卫的帐幕是甚么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大卫曾在神面前等候,希望为神建造圣殿。他知道自己是特别蒙恩的人,神把他从羊群中召出来,立他为以色列的君,赐他国泰民安,又应许坚定他的国直到永远。因此,大卫要为神建造殿宇,以报答神的恩典。神就打发先知拿单,告诉他说:你曾打仗,流过别人的血,不可为我建殿。神体恤他的心,成全他的心愿,应许大卫的儿子所罗门为祂建殿。神喜爱大卫,为他和他的后裔建立一个家室,是永远的,不会朽坏的。神曾和大卫立约,应许他的后裔在王位上直到永远。“他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这应许怎样成就呢?中国人和以色列人一样,十分重视家谱的。自从以色列人被分散到全世界,他们的家谱就搅乱了。犹大国即是现今的以色列国,相信现今在以色列人中很难找出那一个是属于大卫的后裔了。大卫的后裔,是作王的。找不到他的后裔怎样成就神的应许呢?“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谁是大卫的后裔呢?现今全国的犹太人找不出一个是大卫的后裔,怎么办呢?但在新约的家谱中找到了;就是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马太福音中是马利亚的家谱,路加福音记载约瑟的家谱。“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三博士有属灵的智慧,他们看见祂的星就来寻找祂。他知道有一位要成就大卫的王位的,正是他们寻找的。我们的主,是生下来作王的。“祂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 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大卫的帐幕,就是神应许为他建立的家室,他的后裔必接续他作王,直到永远。
(二)大卫永远的王位 在现今的世界中,有兴有衰,有新成立的国家,也有倒塌的王位,好像越南,三几年中换了几个元首。我们的主耶稣,祂的国权是无穷尽的,祂是永远为王的,祂的国是永不止息的,祂的王位永不罢休。主在世之时,传福音、医病、赶鬼,人民甚欢喜祂,要举祂作王,耶稣不要,反而躲藏起来,因为祂作王是神所按立的,不是人高举的。祂作王的时候还未到。主耶稣的国不像世人的国,祂的百姓都是自愿来跟从祂的,没有勉强顺从的人。祂先上十字架,戴荆棘冠冕,才升到父神的宝座,坐在父神的右边,等候一切的敌人来俯伏敬拜。主耶稣在地上的末后几天,骑驴进入耶路撒冷,许多人前行后随,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那时,尚未到祂得荣耀的时候,将来祂要再来,驾着云彩,带着权柄降临,审判万民。我们的主是生下来作王的,将来有一天,祂要实行这权柄。主说:“我的国不属这个世界。”祂的国是有永久性的。圣经从摩西五经开始至末了,都是讲论耶稣的事,一步一步地说明祂是作王的,神将自己的事情向爱祂的人讲清楚。无论在旧约或新约,寻找关于主耶稣救恩的道理,一步一步地显明出来。
大卫是神选立的王,神应许祂的后裔承受宇宙的国权。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但以色列人不承认主耶稣。他们只看旧约,不看新约,心眼蒙糊,看不见直理。神就把以色列人放在一边,把外邦人放在恩惠的地位上,承受神。这是十分奇妙的。以色列人存着不信的心回到本国,但有一天,主耶稣要驾云降临,他们要看见主耶稣手上的钉痕,就嚎G大哭,认罪悔改了。外邦人的时候快完了,主快再来了,祂来要接我们到空中与祂相遇。现今的以色列人,他们还是油蒙了心眼,他们反对主耶稣,他们之反对就成就了外邦人的福气。外邦人的时候一满足,主就再来,我们就被提到空中,主带着千万圣徒来到世界,设立大卫的王位,万国都要向以色列人跪拜。现在有许多国家仍是逼迫犹太人,因为他们定主耶稣的罪,这罪归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身上。但到了主再来的时候,那时,主要赦他们的罪,并亲自作他们的王。只有藉着主耶稣,才能应验先知阿摩司的话。
(三)大卫的帐幕与我们的关系 “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民作可信的凭据。”神要设立主耶稣作将来的王和审判官,神所设立的人就是主耶稣。你若与主和好,与他做朋友,就不必惧怕了。祂要按公义审判天下,给万民作凭据。大卫的后裔就是主耶稣,是我们的救主,将来的王。你若爱祂,与祂有亲密的交通,将来就不必惧怕了。有许多人不爱主耶稣,弃绝祂,将来就受苦了。“你们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祂,祂也必不认我们。”若能忍耐,将来必和祂一同作王,这并不是梦想,神应许的,我们必然得着。我们若不认识祂,祂也必不认识我们。诗第二篇第六节:“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神设立自己的王在锡安山,那些不信的人,将来必受审判,我们今天与他一同受苦,将来与他同享快乐。
大卫作王的时候,国泰民安,国家兴盛,大卫处理国政的时候,一个冤枉的人都没有。他作王审判百姓,不凭眼见,凭着 神给他的智慧,百姓非常蒙福。 神创造这个世界,一切计划,十分完善,祂正在我们的心中作完全的工夫,直到见他面,这是神所预备的。我们的主耶稣,藉着流血舍命,成立了天上的国家。“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 神。”这是阿摩司书的信息。大卫倒塌的帐幕重新建立,成就宇宙的大权柄。各位,我们是最有指望的人,我们与主一同走十字架的道路,与祂一同复活,一同坐在神的右边,一同掌权。我们要耐心等候,我们要快乐赞美,因为时候不多了。让我们再唱一次“荣耀归神”的诗歌,愿将一切荣耀颂赞都归给祂。阿们!
很早以前就喜欢读先知阿摩司的作品,但是从头到尾将它讲完,这还是第一次。我想和我同样经验的兄姊一定不少。当我开始讲阿摩司书的时候,就听到许多兄姊,尤其是几位长执对我说:“牧师,以前常听到有一位先知名叫阿摩司,也偶尔会听到其他牧师讲先知阿摩司的信息,但从来都没有像这次这样很有系统地、认真地读这本经书。”当我讲完这位小先知的作品时,更有好几位兄姊对我说:“牧师,像这样的先知作品,应该多讲一些,否则,我们都不知道原来先知的作品这样精彩。”也有几位兄姊特地告诉我说:“牧师,我来礼拜之前,都会先将你今天要讲的经文读过一次,这样再来听讲道,就更明白先知为甚么要讲这些话。”三年前(一九九七),我曾在嘉义西门讲耶利米书,但只讲到第三十一章,还没有讲完我就结束在该教会的牧养工作。当时讲先知耶利米的作品时,我就有着许多的感触,总觉得先知的话,不是只针对他的时代,更是对我们今天的世代。而现在讲先知阿摩司的作品时,我就发现他传达的信息几乎就是对咱台湾社会讲的一样,读起来是那样的贴切,看到先知阿摩司在指责主前七六○年代的北国以色列社会景况,就好像看到今天咱台湾社会的实况一般,几乎一模一样,心中所受到的冲击相当大。这也就是我曾对几位好友说过的:“每次准备讲道,最先受到冲击的总是自己。别以为我在讲道时常谴责别人,在写讲道稿的时候,我已经先痛骂了自己!”也许这样的心境很少信徒体会得出来吧。
从一九九三年开始,我这样将圣经一卷卷、一章章地讲,且在讲完后出书,这五年来,已经讲完且出过的书计有: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等四福音书,使徒行传、罗马书、创世记、出埃及记,以及这本阿摩司书等共九本。目前正在讲使徒保罗的书信―加拉太书,预定在七月中可以完成,然后在九月初可以出版。接下去要讲旧约先知何西阿的作品、新约使徒保罗所写的哥林多前、后书,以及旧约的约伯记。另一方面,我也正在整理耶利米书,希望能在今年底前完成。虽然距离自己的心愿―讲完新旧约圣经六十六卷―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努力,但我并不退却,将排除一切困难,继续朝这个目标前进。
很多人一再问我:“为甚么要这样讲法?”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帮助信徒明白圣经的信息,是完整的信息,不是片段的。再者,这样才能使自己回到圣经的信息里,可以避免自己陷入一个危险:把圣经的经文用来套在自己想要讲的内容。”其实,这几年来准备讲道,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圣经的了解上很贫乏,且也因为这样的讲道方式,发现自己过去对许多经文的了解并不正确,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自己书实在读得太少、太少!
这一年多来,每当站在讲坛上看到兄姊们拿着笔在他们的圣经上做记号,或是随着我提醒他们注意的经文字句在做笔记时,都会感觉到一股暖流回荡在心中,我感受到大家好像在告诉我:“牧师,我有注意在听喔!”每次看到兄姊们用心听讲的态度,和热切的眼光在响应我偶尔提出的问题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要更认真、更用心。”
今年(一九九九)元月初一开始,我在台北东门教会推动“每日读圣经”的事工,为了要帮助信徒们认真读圣经,也明白圣经的经文意义,我在周报上开辟“圣经导读”,这时才发现过去几年来一卷卷、一章章的讲道方式,帮助我在写“圣经导读”的功课上最大,也因此,我才有勇气告诉台北东门教会的兄姊们,如果他们确实认真每天读圣经,按照我给他们的读经表持续读,则每当他们读完一卷,我就出版一本“导读”的小书送给他们。预定三年后,会将新旧约圣经六十六卷读完一次,那时,我应该也可以写完全部的“导读”送给他们。如今,四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读到约翰福音,我也依照进度出版了“马太”、“马可”、“路加”等三本导读的小书了。
我要特别感谢台北东门教会的兄姊,允许我这样的讲道方式,也帮忙我将这些讲道稿的文句修饰得更容易读,并且持续不断地为出版这些信息的书奉献所需要的经费。从去年(一九九八)四月就任迄今,他们给我许多鼓励和建议,使我在写作上增添了许多信心。要感谢林信男兄和陈桂芳姊,他们夫妇为了此书的出版,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拨出时间做修稿的工作。要谢谢高雄的甘明哲君,每次都是麻烦他为我的书做最后的校正工作,他不但认真、仔细,且是为了要让我的书及早出版,几乎是加班赶工,真是感谢。也要谢谢台北大安教会的杨腾祥兄弟,因为他帮忙编辑,这本书才得以顺利如期出版。
我衷心地祈求 神,宽恕我在传扬圣经信息时造成的疏忽,以及遗漏了重要的信息,我恳求祂赦免我这方面的软弱。如果因为这本信息书对你在阅读圣经和灵修上有帮助,但愿你会将这份感谢都献给爱我们的 神。
主后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一日
于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
读 阿摩司书
阿摩司的时代背景
阿摩司书一开始就提供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历史背景:“在乌西雅作犹大王,约华施的儿子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王期间、大地震前两年。”简单的一段句子,除了“大地震前两年”没有详确的资料可寻外,南、北二国王朝的时代是相当清楚的。
乌西雅作南国犹大的王,这是在主前七九二至七四○年之间。而耶罗波安二世执政北国以色列的王位期间,是在主前七九三至七五三年。而先知阿摩司则是大约在主前七六○至七五○年间受到呼召出来传达 神的信息。他虽然是南国犹大的提哥亚人,“是个牧羊人,也是看管桑树的农夫”,却被 神呼召去向北国以色列传 神的信息,这一点也是比较特殊的地方。
耶罗波安二世,可以说是北国独立建国以来,最有成就的一位国王,在他执政之下,国势的兴盛可以说是超乎所罗门王以后的任何国王。论经济,呈现出来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论军事,列王记的作者这样描述说:“他收复了所有属于以色列的领土,从北方的哈马隘口直到南方的死海。”又说:“耶罗波安二世其他的事迹,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以及怎样收复大马士革和哈马、重归以色列版图等,一一记载在以色列列王史上。”(列王记下这让我们看出耶罗波安二世的英勇,和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同样的,一个国王能够在经济上、军事上有这样的成就,必须有相当灵活的政治手段配合,否则单单是出兵他国就会引发邻近国家的围剿。
先知以“是否遵行 神的话”看社会
但是,同样是列王记的作者,在记载耶罗波安二世的成就之时,也记了这样的一笔说:“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在位的第十五年,约华施的儿子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王;他在撒马利亚统治了四十一年。他作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仿效他先祖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的坏榜样,领以色列人犯罪。”(列王记下为甚么会这样?怎么会跟他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成就有这么大的差距?这就是先知文献中最宝贵的地方。因为先知们不是从经济、政治、军事的强弱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而是从信仰的角度在衡量一个民族、社会、国家是否遵行 神的话。如果没有遵行 神的话,这样的国家、民族即使相当兴旺,也将会受到 神严厉的惩罚,且惩罚结果是相当严重的。我们从先知阿摩司所谴责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的北国以色列社会,就可以看出为甚么列王记的作者会说耶罗波安二世“做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
“他们贪图钱财,贩卖老实人,把无法还债的穷人以一双凉鞋的价钱卖给人作奴隶。他们践踏贫民,推开路上的穷人。父子去跟同一个神庙娼妓睡觉,污辱了我的圣名。他们竟敢在祭坛旁边,用穷人抵押给他们的衣服做床单;他们竟敢在 神的殿宇里,拿剥削穷人的钱买酒喝。”
“那些人在他们的宫里堆满了抢劫和剥削来的财富;他们不懂得甚么是公平交易。”
“撒马利亚的妇女啊,要听我的话!你们胖得像巴珊的母牛。你们欺负弱者,压迫穷人,支使丈夫倒酒给你们喝!”
“你们这些人恨恶人家在法庭上主持公道,公正无私。你们欺压穷人,抢夺他们的口粮;所以你们绝不能住在自己用石头建造的楼房,也不能喝自己美好的葡萄园所酿制的酒。你们罪恶深重,罪案累累。你们压迫好人,接受贿赂,在法庭上阻止穷人得到公平的裁判。在这邪恶的时代,难怪聪明人都不讲话了!”
“你们这些人睡在象牙的床上,靠在安乐椅上享福,吃嫩牛和肥羊的筵席。你们唱新编的歌,用竖琴伴奏,像大卫一样。你们喝一碗碗的美酒,擦最上等的香水,却不为以色列的没落而悲伤。”
“亚玛谢向阿摩司说:晗戎啊,你已经讲够了。你还是回到犹大去说教,让他们供养你吧!伯特利是宫廷圣殿,是国家礼拜的中心,不准你再在这里说教。‘”
“你们这些人欺压贫困,剥削穷苦,你们听吧!你们自己说:晟袷サ慕谌湛斓愎去吧!好让我们去卖谷物。安息日快点结束吧!好让我们去做生意。我们可以抬高物价,用假法码和小升斗欺骗顾客了。我们可以用高价卖出劣等的麦子,我们要找个无法还债的穷人,用一双凉鞋的价钱把他买下来作奴隶。‘”
看,从上述的经文就可以明白北国以色列虽然在经济上非常富裕,但是,人民贪婪的情形几乎远胜过以前的任何世代。特别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不但没有存怜悯的心对待自己贫困的同胞,还用更严苛的手段欺负、榨压他们。而且在法庭中不但没有保护他们,还变本加厉的冤屈他们。更严重的是,连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也出来阻挡先知阿摩司传达 神的信息。一个社会如果富足到连 神的话都不甩、要抛弃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危险讯号啊!这也就是为甚么后来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的信息说:
“时候已经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饥荒。他们饥饿,并不是没有饼吃;他们干渴,并不是没有水喝。他们饥渴是因为听不到上主的话。这是我―至高的上主说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要到处寻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
在他的看法里,没有 神的赐福,所有的这些经济成就、军事武力的坚强、政治势力的扩张都将成为泡沫,很快就会化为乌有。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整本圣经的作者就是在见证一点:“人的生存不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说的每一句话。”(申命记b)
先知阿摩司信息的特色
先知阿摩司虽然是被列为“十二小先知”中的一位,但是,他的信息却是相当令人震撼的,因为他提出的信息跟以往以色列人民所了解的不同。例如:
一、他是首先提出“上主日子”的先知,并且告知以色列人民期盼这日子来临是等于期盼灾难降临一样。除非是悔改,否则无论到哪里去,都躲不开 神在“那日子”来临时,对以色列人民的惩罚。
以往以色列人民在期盼的“上主的日子”,是个荣耀、得胜的日子。传统上他们认为“那日子来临”时,就是万国万民都将归顺到以色列的管里之下。但是,先知阿摩司却警告他们说,期盼这样的日子的来临,会遇到的灾难就像人被鱼钩钩住一样的痛苦、死亡。他进一步提出警告说:
“等候上主的日子来临的人哪,你们惨啦!上主的日子对你们有甚么好处呢?上主的日子对你们只是黑暗,不是光明。那日子来临的时候,你们无处可逃,好比一个人刚躲过了狮子,又碰到了熊!又好比一个人回到了家里,筋疲力尽,把手靠在墙上,又被墙上的蛇咬了一口!上主的日子将带来黑暗,不是光明;那是倒霉的日子,没有一点希望。”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把传统期盼的欢喜日子,解释成灾难来临的时刻。原因是人不应该一面作恶,一面还在期待更多的赐福,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
二、在他的信息中相当突出的一点,就是信仰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见证得出他的心中有 神,就看他怎样过社会伦理道德的生活,如果在伦理道德生活上堕落,等于是在藐视 神的尊严一样。他用很强悍的语调批判那些在社会道德生活上堕落的人,认为那是麻木心灵的生活态度。
因此,在他的信息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相当强调:富人带有社会责任关心贫困的穷乏人,有权势的人必须照顾弱小、软弱无力的人。他传出的信息中,一再谴责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以及那些收受贿赂而手中却握司法大权的审判官。他们因为欺诈、收贿赂所累积起来的财富,不但对整个国家的存在没有帮助,反而是带来整个国家、社会灭亡的主要因素。
三、也是先知阿摩司信息中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他指出当那些富人到圣殿去敬拜,即使是献上许多贵重的牲祭在祭坛上,那些祭品也是从贫困的穷乏人剥削得到的。 神对这样的献祭只会感到羞耻,并且认为这样的献祭等于是污秽了 神的神圣之名。他强调实践社会公义远胜过献祭,为那些受冤屈的人伸冤,比在圣殿里唱好听颂赞的诗歌更重要。他传出 神的话说:
“我讨厌你们的节期,受不了你们的盛会!我不接受你们的烧化祭和素祭,也不希罕你们献上肥牲畜作平安祭。我不喜欢你们那闹哄哄的歌声,也不爱听你们弹奏的乐曲。其实,你们应该像江水滚滚涌流,不屈不挠地伸张正义!向溪水川流不息,始终不懈地主持公道!”
这段话可以说是阿摩司书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也是此书的中心信息。
四、先知阿摩司也是最先提出:耶和华 神不仅仅是以色列人民的 神,也是所有族群的 神,祂管理万族万民,是个无所不在的 神。在本书的开头,先知阿摩司就先对以色列四围的民族、国家提出 神审判的信息,所述说的方式都和对以色列人民所提出的控诉一样,例如:
“大马士革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迦萨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泰尔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以东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亚扪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摩押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犹大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以色列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
紧接着这个思想发展出来的,就是 神乃是个无所不在的 神。这一点在先知文献中表现得相当清楚,而先知阿摩司则是将此种信息传达得最具体;他说不论以色列人民躲到哪儿去, 神都会把他们一个不漏地找出来,跟他们算账。即使是上高山,或下到海底、阴间去,都逃不出 神的掌握。
这样很清楚,说明以色列人民和其他族群之间并没有甚么特别,不会因为是选民,与 神立有“生命之约”,就表较特别。相反的,因为是选民的缘故,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才对。很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因为选民的记号, 神这样说:“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中,我选上了你们,你们还犯了那么多的罪;正因为这缘故,我一定要惩罚。”比较和合本的译文:“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
我们可以说先知阿摩司是第一位将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的优越感分开,谈论国家大事的先知。他不认为 神只照顾以色列人民,即使他们的祖先和耶和华 神之间有立过“生命之约”。但是, 神也关心其他们的民族,正像 神关心以色列民族一样。换句话说, 神所关心的,是所有的民族,不会单单只有祝福以色列民族而已。可是,就是因为以色列民族的祖先与 神立过“生命之约”,而这代的以色列人民却将这“生命之约”给忘掉了。因此,他们将加倍受到惩罚,因为 神不能接受以色列人民如此轻视“生命之约”。
是一本反省咱台湾社会最好的信仰经书
像他这样的先知,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感到孤独,因为他的言论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差距过大。而且在社会道德生活上要求甚严,使当时的人甚难接受。可是他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主要原因是他对当时北国以色列社会的生活型态,观察的相当入微,可说几乎是无微不至,连女人“擦最上等的香水”他都闻得出来!这对今天的传道者来说,是很值得学习的功课,就是传道者必须注意社会的现象,从现象中看出 神的信息。另外一点,他的信息针对那些达官显要毫不留情,因为他不是在讲自己喜欢的话,而是忠实地将 神的信息传达出来,这一点是今天所有传道者最该学习的。
再者,对于今天的基督徒,先知阿摩司的信息确实很重要,因为他告诉我们,必须将信仰用在社会生活上,不能分开。否则敬拜方式即使再美,奉献的数目就算是很大,也是枉然,因为 神对这些都没有兴趣。 神所关心的是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秩序的建立,特别是对那些贫困的人的关怀,乃是基督徒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今天台湾经济相当富裕的社会中,我们还一再贪婪地在追求经济发展,却对贫困的原住民、农工们极尽剥削之能事,这岂不是让我们看到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的北国以色列的翻版吗?先知阿摩司的作品实在值得我们细读、反省啊!
此书可分成下列段落
一、受呼召及对以色列邻国的信息。第一章一节至二章五节。
二、 神对以色列的审判。第二章六节至五章十七节。
三、预言灾难将会临到以色列。第五章十八节至六章十四节。
四、先知阿摩司看到的异象。第七章一节至九章十五节。
经文:
旧约圣经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先知书。一般说来,先知可以分成被掳之前的先知,与被掳之后的先知。所谓被掳之前的先知,是指在主前七二一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消灭之前,例如摩西、撒母耳、以利亚、以利沙、米该雅等等。被掳之后的先知,是指在这个年代以后出现的。而圣经中大部分的作品是被掳之后的先知的作品。先知的主要任务是传达 神的话语,正如先知米该雅说的:“我指着永生的上主发誓,上主对我说甚么,我就说甚么。”(列王记上因此,先知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会用“上主说”、“耶和华 神这样说”、“ 神说”等句型,来表示先知现在要讲的话,乃是 神的话,不是他个人的意思。因此,当先知实在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 神的话有时候连先知自己都不喜欢,怎能又去传给别人听?先知约拿就是个例子, 神要他去传的话,他不喜欢,因此用逃避的方式拒绝 神的呼召。但是,当 神呼召人去传信息时,人是无法抗拒的。
再者,先知作品最重要的信息,是在告诉我们: 神在受苦的子民中,如何伸出祂拯救的手,使身陷绝望的子民获得生命的希望。
先知阿摩司,就是属于被掳之前先知中的一位,他的名字的意思是“ 神有扶持”,或是“上主承担了”。出生在南国犹大的提哥亚村,该村位于伯利恒南方大约十公里处。很特别的地方是,他是南国犹大的人,却受呼召到北国以色列去传 神的信息。因此,北国的政府对他很感冒,威胁他,人民也不喜欢他,要他离开北国回犹大去。
很少有人会喜欢听 神仆人先知的话语,当 神透过祂的仆人先知传出信息的时候,人的心总觉得像是被刀剑刺进骨髓一般的难受(参考希伯来。出名的修女特里萨说:“最宠爱人类的是 神,没有人能够和祂相比。”确实是这样, 神最宠爱人类了。可是,被宠爱的人类却常常违背 神的旨意,去做不应该做的事,使 神相当的伤心。因此,祂一再差派仆人先知出来传达信息,希望人能悔改,回到祂的面前。可是,人听不进 神的话,因此,杀害先知的事时常发生,迫害 神仆人的事件在每个时代都有。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传出的信息内容:
第一至二节:在乌西雅作犹大王,约华施的儿子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王期间,大地震前两年, 神向提哥亚村的牧羊人阿摩司启示有关以色列的事。以下的记载是阿摩司的话。
阿摩司说:
上主从锡安怒吼,
从耶路撒冷发出雷轰。
牧场的草枯干;
迦密山的青草变黄。
先知的作品开始都会有一个特点,是先介绍先知的背景。第一节告诉我们,先知阿摩司是提哥亚村的牧羊人,他也是“看管桑树的农夫”。这一节也提到先知阿摩司是在犹大王乌西雅时代受召出来传达 神信息的,乌西雅当犹大王是主前七九二年至七四○年,是在位最久的一位国王。他十六岁的时候登基接下父亲亚玛谢的王位,掌权长达五十三年,也是一位敬虔、有能力的国王。历代志的作者这样形容他:“做了上主认为对的事。在他的宗教顾问撒迦利亚活着的年日,他都忠心事奉上主;上主赐福给他。”(历代志下很可惜的是,人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忘掉 神赐福的恩典,以为自己很有能力,就骄傲起来。我们看历代志的作者这样形容乌西雅王的另一方面说:
“乌西雅王的强盛使他逐渐骄傲起来,招致他的衰败。他冒犯上主,自己进圣殿在香坛上烧香。亚撒利雅祭司带着八十名英勇的祭司跟着王,要阻止他。他们说:乌西雅啊,你没有权向上主烧香;只有亚伦后代作祭司的被分别为圣来做这事。请离开这圣地。你已经冒犯了主 神;你再也得不到他给你的尊荣了。‘
乌西雅正站在圣殿的香坛旁边,手里拿着香炉。他对那些祭司发怒,就在那时,他的额上突然出现了q疯。亚撒利雅和其他祭司都惊吓地望着王的前额。他们催他离开圣殿;他就急忙离去,因为上主已惩罚他。
乌西雅王余下的年日因这病而礼仪上不洁净,不能再进圣殿,住在自己的行宫;国家大事由他儿子约坦掌管。”
从这段史料里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的背景:国王很骄傲,且是不尊重圣殿的礼仪。这里说他自己手里拿着香炉就要献祭,虽然祭司提醒并阻止他不可以这样,但是他不听,硬是要自己做,结果马上被 神惩罚,长出q疯来。换句话说,他根本就不把祭司放在眼里,这样的行为表明出来的意义是:我是国王,要怎样就怎样,你们祭司管不着。一个社会领袖不尊重宗教的敬拜礼仪,常常是用这种方式表示轻视信仰的态度。
类似乌西雅王这种镜头也常出现在台湾的许多宗教场合,有许多政治人物会在一些大型的宗教活动中出现。他们穿着祭司礼服带头作祭祀,好像煞有一回事的样子,其实他们这样的行径所诠释出来的意义,刚好与乌西雅王所做的一样。一个国王不会守宗教礼仪的规矩,这样的国王心中不会是真的在敬神。
前面已经说过,先知阿摩司是南国犹大提哥亚的人,但他受 神呼召向北国的以色列传 神信息。作者告诉我们,先知阿摩司到北国去的年代背景是耶罗波安二世的时代,是主前七九三年到七五三年,前后在位有四十一年。而先知阿摩司传 神信息的时间,是在主前七六○年至七五○年间。这两位国王能统治国家那样久,表示在他们的统治下,国势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达到最颠峰的境况。列王记的作者分别这样形容耶罗波安二世和乌西雅的政绩:
“他收复了所有属于以色列的领土,从北方的哈马隘口直到南方的死海。”(列王记下a)
“耶罗波安二世其他的事迹,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以及怎样收复大马士革和哈马、重归以色列版图等,一一记载在以色列列王史上。”(列王记下
“乌西雅效法他父亲的榜样,做了上主认为对的事。”(列王记下
在人看来是有功绩,尤其是在耶罗波安二世治理下的北国以色列,确实是整个国家达到最颠峰的状况。但是,在 神的眼中却不一定是好的,这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看,列王记的作者分别用这样形容耶罗波安二世治理下的北国以色列,和乌西雅治理下的南国犹大:
“他做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仿效他先祖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的坏榜样,领以色列人犯罪。”(列王记下
“上主看见所有的以色列人,无论自由或不自由的都遭受很大的苦难,没有人帮助他们。”(列王记下
“乌西雅晁没有除去山丘上的神庙,人民仍然在那里献祭烧香。上主降灾给乌西雅,使他长了q疯,一生受这病的纠缠。‘”(列王记下a)
看,社会繁荣的另一个角落所显现出来的,在北国以色列是:宗教信仰和道德加速堕落,他们忘记了 神在过去曾经为要拯救他们,特别给予恩典。我们往后会看到先知阿摩司以很严厉的言词在谴责北国以色列社会景况。在他们视为伟大君王耶罗波安二世的统治下是:司法不公,官员接受贿赂,富有的人一再欺负贫穷人,人不喜欢 神的话,导致社会生活不安。以上这些都是先知阿摩司很具体指责出来的。
南国的犹大也是这样,政治、军事势力达到颠峰的境界,但是偶像崇拜也同时盛行在每个角落中,百姓沈沦于声色生活,道德纪律败坏。
先知阿摩司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传 神呼召他出来说的话,这可就不容易了。因为在一个经济繁荣,国势甚强的时代里,谁会听得下另一种声音?谁会喜欢听 神的话语?就像咱台湾,谁真的喜欢听圣经 神的话语?经济那样繁荣,社会那样有活力,谁会在意 神的话?别说是 神的话,有时连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说话也会遭到牢狱之灾呢!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说的:“在这邪恶的时代,难怪聪明人都不讲话了!”(阿摩司
第一节也提到“大地震”,我们已经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详细数据,不过很可能是如同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五节所提的:
“你们要奔逃,经过这山谷;这山谷穿过山,延展到另一边去。你们会逃跑,像你们的祖先在犹大王乌西雅时代逃避大地震一样。然后,上主―我的 神要来临,带着所有的天使一起来。”
看来那次的大地震不小,造成的伤害确实是满大的。不过,请注意,圣经的作者会用“地震”来表示 神的愤怒。例如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马太福音的作者这样形容当时的景况:“这时候,悬挂在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成两半。大地震动,岩石崩裂。”(马太福音
第二节开始记载先知阿摩司被呼召传达 神的话语。这一节也是一首诗,形容 神一出愤怒的气,即使是最为肥沃之地也会变成荒场。像原本是肥沃、翠绿的迦密山脉,如今是连青草也会变黄(枯干了)一样。这一节诗歌就是为往后经文所描述的败坏现象作总论,让我们知道,无论谁,或是哪一个民族、国家、社会,若是因为败坏而引起 神极度的愤怒,即使拥有很美的荣华富贵,也将在一夕之间变成乌有。
第三至五节:上主说:“大马士革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用残酷的刑罚虐待基列人。所以我要火烧哈薛王的王宫,摧毁便‧哈达王的宫殿。我要捣毁大马士革的城门,歼灭亚文平原的居民和伯‧伊甸的首领。叙利亚的人民要被掳到吉珥。”上主这样宣布了。
从第三节开始,先知阿摩司先提起与北国以色列来往有关的邻近国家。
“上主说”,在和合本用“耶和华如此说”,这是先知传达 神话语的模式。
大马士革,这是以色列国北部叙利亚的首都。长久以来一直跟以色列国敌对。
这里说到大马士革人虐待基列人。基列,是位于加利利以东的以色列境内,与叙利亚隔邻,土地非常肥沃,也因此常遭遇到邻近国家的窥视。列王记下第八章十二节、十三章一至七节有记载关于叙利亚在战胜以色列后,用很残酷的手段对待基列人,踩踏他们像灰尘一般。和合本圣经用“以打粮食的铁器打过基列”,形容大马士革的人“用残酷的刑罚虐待基列人”。这种“打粮食的铁器”是以色列人收割麦子的农具,在木器的末端装有尖齿,用来打麦穗分别出粗糠或是饱穗的谷粒。现在大马士革的人用这样的农具刑罚基列人,可想而知伤害之大,手段之残忍,连 神都看不下去。这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战争,也不可以如此残暴的手段对待敌对的人民,因为一般人民总是无辜的,他们手无寸铁。
再者,第三节的“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这句话,一直出现在这一章每个段落经文的起头,表示 神之所以发出极大的怒气,不是没有原因,也不是随意动怒,而是忍到无法可忍的地步了,才会这样。另外,我们也从这里看到,人犯罪, 神绝对不会漠视不管,祂一定会处罚,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要清楚记住的。
“犯罪”,这个字希伯来文的意思是“背逆”,是违背 神的教训、旨意。这教训、旨意是以立约作基础,有立约,就不是单方面的评断,而是有依据的。换句话说,这些被先知阿摩司所提起犯罪的国家、族群,之所以引起 神极度的不满,都是因为违背与 神之间的契约关系,且是一再地如此。
第四节说 神要用“火烧”大马士革王的宫殿。火,这是指战争之意。哈薛和便‧哈达,两人乃是父子。宫殿也可以看成是“城堡”之意。
先知阿摩司这段预言大马士革毁灭的事件,发生在他说预言后约贰1:十年,主前七三二年,那年亚述帝国皇帝提革拉‧比列色进兵大马士革,“把利汛王杀了,并且把人民掳到吉珥”(列王记下。
第六至八节:上主说:“迦萨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俘虏了邻国的人民,卖给以东人作奴隶。所以我要火烧迦萨的城墙,摧毁它的宫殿。我要歼灭亚实突的居民和亚实基伦的首领。我要处罚以革伦城;凡是留在城里的非利士人都要死亡。”至高的上主这样宣布了。
迦萨,这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市之一。其他四个城市是: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迦特。这些城市都是当时的国际大城,商业往来相当频繁。非利士人在先知撒母耳和扫罗王的时代就已很活跃。他们曾被大卫王征服过,且被限制只能在沿海的亚实突、亚实基伦、迦萨等三个城市生活。
这段经文提到这五个城市中的四个,漏掉了迦特。在第六节是以“迦萨”作为非利士人的代表,原因可能是因为迦萨是这五个城市中最大的,也是贩卖奴隶的中心。他们之所以惹起 神的愤怒,是因为他们把被打败的以色列人整个村落、族群全部都当奴隶卖掉,这种作法跟断绝了一个民族的命脉是相同的,因为古时候的奴隶是属于主人的财产,即使是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属于主人的。结果非利士人被 神愤怒的烈火惩罚得很厉害,因为连剩下的也都难逃幸免,这说明了从榨压别人所得到的,都将付出一切代价,且是加倍的价码。
第九至十节:上主这样说:“泰尔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不遵守跟友邦签订的条约,反而把邻国的人民放逐到以东作奴隶。所以我要火烧泰尔的城墙,摧毁它的宫殿。”
泰尔,是非尼基人的主要城市,是迦南人的后裔。这里说到“他们不遵守跟友邦签订的条约”,是因为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的时代,以及后来的亚哈王,他们都与以色列人保持相当友好的关系。列王记的作者这样说:“泰尔王希兰一向是大卫的朋友;他听说所罗门继承他父亲大卫作王,就派遣特使来见所罗门。”“希兰和所罗门和平相处,并且签订协约。”(列王记上为了促进双边的关系更密切,亚哈王甚至娶了泰尔王的女儿耶洗碧为妻(列王记上。但我们知道,圣经的作者将“约”看为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记号。因为与以色列人订约时必定会以 神作为“中保”,因此,“约”也表示人对 神的忠实。如今,泰尔因为以色列衰微就背叛所签订的“约”,且将以色列人民卖到外国去当奴隶,如同藐视 神作见证的约壹样,是 神所不允许的。
第十一至十二节:上主这样说:“以东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不仁不义,用刀剑迫害他们的亲族以色列人。他们的暴怒永不停;他们的忿恨永不止息。所以我要火烧提幔的城市,摧毁波斯拉的宫殿。”
以东,这是以扫的后裔(创世记,跟以色列人是同父异母兄弟,是很近的亲族关系。但是圣经也常常告诉我们这两个族群时常吵架,有如世仇一般彼此仇恨。从第九节可以知道,以东人也参与贩卖以色列人民为奴的事件。不过这里有些困扰,因为在先知阿摩司时代,以东是属于犹大统治区,不可能发生贩卖奴隶,或是与以色列人敌对的情况。所以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是后来在编辑圣经时附加上去的,背景是发生在主前五八六年。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消灭南国犹大、以色列人逃避战祸时,以东人不但没有伸手援助,相反的是与巴比伦人站在一起欺侮以色列人。先知俄巴底亚指出以东之所被惩罚的原因是:
“因为你残害你的兄弟雅各,
你将蒙羞,永被除灭。
敌人攻破城门的日子,
你竟袖手旁观。
外族人掠夺耶路撒冷,
把财宝分赃,据为己有,
你跟他们是一丘之貉。
你的兄弟犹大遭遇不幸的日子,
你不应该瞪着眼看。
他们灭亡的日子,
你不应该幸灾乐祸。
他们遭难的日子,
你不应该嘲笑。
我子民遭难的日子,
你不应该闯进他们的城门。
他们遭难的日子,
你不应该睁眼看他们受苦。
他们遭难的日子,
你不应该抢夺他们的财物。
你不应该站在交叉路口
捉拿逃难的人。
你不应该在他们遭难的日子
把他们交给仇敌。”(俄巴底亚书10―14节)
这首诗歌让我们看到以东真正的罪行,是对自己亲人遭遇灾难的时候,不但没有伸出援手,相反的是采取落井下石的手段,增加以色列人的苦难。
提幔,这是以东国的首都,土地肥沃,人口多,是当时中东地区相当出名的经贸城市。
波斯拉城则是以东的要寨,防御的工事做得相当坚固。如果这个城市被毁灭,以东国就无法守住。但是,即使是最坚固的城堡,也难挡 神的愤怒。
第十三至十五节:上主说:“亚扪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为了要扩展领土,他们甚至剖开基列地孕妇的肚子。所以我要火烧拉巴的城墙,摧毁他们的宫殿。战争爆发的时候,将有喊杀的声音,搏斗像狂风暴雨。他们的国王和官长都要流亡。”上主这样宣布了。
创世记第十九章三十六至三十八节告诉我们,亚扪和摩押都是罗得的后裔。说来,他们也是以色列人的亲族,但是,他们对待自己的亲人却是相当的残忍。从士师的时代起,他们就一直与以色列人敌对,曾被大卫王打败而臣服。但在所罗门王的时代恢复独立的王国,与基列相比邻,但时常入侵基列。
第十三节提到亚扪人用残忍的手段对待基列人,这种剖开“孕妇的肚子”,是一种绝种的作法,因为孕妇不但丧失了生命,她腹中的胎儿也会死去。圣经中除了这地方提起有这样残酷的手段外,列王记下第十五章十六节也记载以色列王米拿现曾在提斐萨城做过同样的事,作者说“他做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也许在古代的社会,强者对弱者往往是采取类似这样残酷的手段,可是,这样的作法是 神所无法接受的,祂必定会惩罚。
第十四节的“拉巴”,这是亚扪的首都,即今日约旦的首府安曼。他们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别人,自己要因此尝到战争带来的极大苦难,因为战争的惨状会像“狂风暴雨”摧毁他们。
第二章一至三节:上主说:“摩押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把以东国王的尸骨烧成灰烬。所以我要火烧摩押,摧毁加略的宫殿。当军队群啊⒑沤谴迪斓氖焙颍摩押人一定在战场上死亡。我要处死摩押的首领,杀尽他所有的官长。”上主这样宣布了。
摩押人也是以色列人的亲族,因为是罗得的后裔。当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后,就一直跟摩押人常有磨擦、冲突。所谓“把以东国王的尸体烧成灰烬”,意思是指他们追杀到连已经死去的人的坟墓都不放过。用现代人的说法,是指“鞭尸”。这不仅是件很缺德的事,在当时的人看来,遭到这样际遇的人,将永不会得到安宁,即使是死去已经很久了,也不会安宁,因为他的尸体被污辱了。先知耶利米曾描述巴比伦帝国将会用这种挖掘坟墓的方式,对待耶路撒冷的人民(耶利米。可能是因为摩押人这种行径被看成是非常恶劣,因此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生气的话语也特别的重。
第四至五节:上主这样说:“犹大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弃绝我的法律,不遵守我的诫命。他们被祖宗所信奉的假神勾引,离开了正道。所以我要火烧犹大,摧毁耶路撒冷的宫殿。”
这一段内容所描述的是比较特别不一样的罪行,不是为了战争中以残酷手法对待敌方,也不是因为将敌方人民当作战利品贩卖为奴隶。跟前面所提及的罪过完全不一样,此处先知阿摩司提到犹大时,所说的是宗教信仰问题。
犹大,这是属于 神亲自拣选的人民,跟北国的以色列同是雅各的后裔、亲兄弟。但是,他们却忘记了摩西颁布给他们法律、诫命。我们可以这样说,旧约圣经中的先知作品里,谈的主题就是关于以色列民族与 神之间“约”的关系。这里说“弃绝我的法律,不遵守我的诫命”,意思就是忘了与 神之间所立的“约”。忘了 神的“约”,最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拜虚假的神明。整个先知运动中,就是以这个为主题,向以色列人民提出警告,要他们回到 神的面前,承认耶和华 神就是他们唯一的主,他们是 神的子民,这也是以色列人民与 神立约的基础(利未记耶利米何西阿。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段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注意听 神忠实仆人的声音。
先知阿摩司和其他先知一样,他们受呼召出来传 神的话语,但却很少人愿意听。特别是在那时候的社会,经济景气繁荣、国势甚强的情况下,很少人会想要听 神的话语。因为 神的话并不好听,就像我们现在所读的这段经文,所提到的都是罪恶、犯行,且都是在战争底下,战胜者对待战败者的残酷手法。在当时的人看来,战胜就等于拥有对方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在内。但是,先知阿摩司却提出 神对这样的手法相当不以为然,甚至发出愤怒的声音。不过会听的人很少,甚至有人会认为先知阿摩司必定是疯了。在一个普遍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生活态度环境中,要说出完全不同的声音、论调,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先知是要忠实于 神的话, 神要他说甚么,他就说甚么。
今天在台湾这样的社会里,论经济,很繁荣;论社会生活,物质相当丰富;论教育,非常普及;论交通,很发达。有人说,这是台湾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盛世的时代。但是,我们也看到台湾最为混乱、不安的也是这个时代,也是最难传达 神话语的时代,更严重的是,连传道者也懒得要去传,甚至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传道的使命感。我们应该要注意倾听 神的话,特别是在台湾今天的时代,注意听,听听看哪一位传道者最认真在传达 神的信息的。如果有,请注意听听他所讲的,即使所说的是很难接受,也不要轻视、或忽略。因为 神的话对一个动乱不安的世代,必定会令人有这样的感受。
二、别以为慈悲的 神永远不会生气,祂会生气、也会发愤怒。
创造的 神是一位很慈悲的 神,耶稣基督所介绍给我们认识的 神确实是很慈爱的 神。圣经一再提起,耶和华 神是位“慈悲怜悯的 神,不轻易发怒,充满信实慈爱。”(出埃及记民数记诗约拿书约珥书但是我们不要因为这样,就认为 神不会发怒,也不会生气,就随己之意胡作非为。我们看到先知阿摩司传出来的信息, 神必定会数算每一个族群的过错。 神不是不会生气,会, 神是会发怒的 神,也会用很严厉的方式惩罚做恶劣之事的人。
如果我们看今天台湾社会混乱的现象,我们心中应该有个谱,就是 神不是不发怒,会,有一天,祂会像对待叙利亚、非利士、泰尔、以东、亚扪、摩押、犹大的人民一样,对待我们,除非我们以真实的悔改过来。
三、别用残酷的手段对待与我们不和的人。
我们看到先知阿摩司提出 神生气的原因,主要的都是战争胜利者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对方,使人的生命在战争的折磨下,有如雪上加霜一般,生活得更加艰困。然而,这些看来很得意因战胜所掠夺得来的战利品,都将因为 神的生气,带来 神更多的惩罚。
会用残酷手段对待弱者、战败者、失败者的人,就是对生命很漠视或轻视的人。但是我们要注意,生命乃是来自 神的创造和赏赐,任何对人的生命漠视、轻视的人,等于是用同样的态度在看待 神的创造,换句话说,这样的人已经不是在轻视弱者,而是在藐视 神的恩典了。这样,有一天,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因为 神会将他所掠夺得到的一切,加倍索取回去。
经文:
在前一讲我说过,先知阿摩司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他是南国犹大靠近伯利恒附近一个小小村庄提哥亚的人。但是他受 神呼召,却是要到北国以色列去传达 神的话,这是一项很特别的呼召,因为几乎每位先知受呼召都是传达 神的信息给自己的子民,先知阿摩司却是受呼召去传信息给别国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以色列民族虽然在所罗门王去世后,王国分裂成南、北两国,实际上他们在宗教信仰、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各方面,彼此之间还是有很密切的往来。虽然北国以色列政府已经在伯特利建造了很雄伟的“圣殿”,供作人民敬拜 神之用,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能“阻止”北国人民继续往南国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圣殿去敬拜 神。但是,北国的人民仍旧是陆续地前往耶路撒冷去,南国的人民也依旧是将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同胞一样。
虽然说以色列民族在主前第八世纪是分裂成南、北两国,但是两国人民都很努力,治理的国王在国家政事上也很用心。因此,无论是南国,或是北国,在经济、政治发展上都很突出,尤其是经济上更是有成就。可是,就在大家看好经济富裕、军事、政治势力扩张很快的时候,先知阿摩司受到 神的呼召出来传达 神的信息。当我们用心去看这位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传达出来的信息,就会发现人最重视的经济发展,在 神的信息常常是罪恶的温床和犯罪的记号。人人称赞的政治、军事力量,往往是先知信息中抨击最严厉的内容。
在前一讲中一开始我们就读到先知阿摩司指出许多国家的罪恶,它们所犯的罪过,不是一次而已,而是“再三犯罪”,引起 神的极度不满。这些国家、民族都是在军事上很有成就,经济上很繁荣中背逆了 神的教训。尤其是犹大国,使 神大大生气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弃绝” 神的法律,不遵守 神的诫命,竟然去敬拜“假神”,离开 神的道(话)。这让我们看到, 神在看一个国家、社会,不是用经济的成就,也不是从军事的力量,更不是着眼在政治的势力等,而是从该国的社会、人民是否有遵守祂的教训、诫命。这一点也常常是许多今天的政治、军事领导者无法了解的地方。先知的作品就是帮助我们看到, 神在看人的生命、社会的生态,以及国家的现象,跟我们一般人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须要学习认识 神的话,明白祂的教训,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先知文献共同的主题。而先知阿摩司提供给我们很好的信息,值得大家用心来学习与分享。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段经文的内容:
第二章六至八节:上主这样说:“以色列再三犯罪,我一定要处罚他们。他们贪图钱财,贩卖老实人,把无法还债的穷人以一双凉鞋的价钱卖给人作奴隶。他们践踏贫民,推开路上的穷人。父子去跟同一个神庙娼妓睡觉,污辱了我的圣名。他们竟敢在祭坛旁边,用穷人抵押给他们的衣服当床单;他们竟敢在 神的殿宇里,拿剥削穷人的钱买酒喝。
先知阿摩司先绕了一个大圈子,论以色列国外围的人民、国家、政府各种罪恶之后,随即就针对他受呼召去传 神信息的对象―以色列人民,向他们提出 神谴责的话。
第六节的“以色列人”,指的是北国以色列人民。这十个支派人民是在所罗门王于主前九三二年死后,因为不堪过去所罗门王统治下沉重的税赋,以及高压手段的统治,曾要求新登基的国王罗波安给予他们减轻税赋、重担。他们派代表对国王说:“你父亲所罗门使我们背负重担。如果你减轻我们的担子,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去,我们就归顺你。”(列王记上结果,新的国王罗波安不但没有减轻他们的税赋、重担,还对北部以色列人民的代表耶罗波安说这样的话:“我父亲给你们重担,我要给你们更重的担;他用鞭子打你们,我要用刺棒击打你们!”(列王记上由于罗波安决定采取更严苛统治的政策,北国十个支派的人民就决定脱离所谓的“大卫王朝”(列王记上,并且拥护耶罗波安为王,就这样“大卫王朝”正式结束。从此开始,这分裂的大卫王朝要一直到主前五二八年从被掳的巴比伦回到故乡后,才重新整合起来。这样从主前九三二年的分裂到五二八年,前后共有四百年左右,是个分裂的时代。不过,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耶和华宗教,有共同的文化、生活传统,而这些共同点所带来的力量远胜过他们在政治上的分裂,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在耶和华宗教信仰上的凝聚力是后来整个民族重新整合的主要原因。
虽然先知阿摩司起先向列国提出许多 神怒气的信息,但是我们知道那不是先知阿摩司的重点,因为先知阿摩司真正的对象是北国的以色列,他就是为了对他们传达 神的信息受呼召的。
我说过,一个国家、社会之所以会堕落,是因为人民已经忘了 神的话语,背弃了 神的教训。我们看先知阿摩司在这段话中怎样述说北国以色列人民的行径:
一、他们苛待贫穷人,把穷人变卖为奴隶,这种作为是很违反摩西法律的教训。这里说“老实人”,是指他们既没有欠债,也没有达到必须被卖当作奴隶的条件的贫穷人。旧约圣经利未记第二十五章三十九至四十二节说,贫穷人可以把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卖为奴隶,但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并且要善待他们:
“如果你有同胞穷得卖身给你作奴隶,不可把他当作奴隶看待。要让他像雇工一样住在你那里,服事你到禧年,到了禧年,他和他的儿女都要离开你,回到他自己的家族,到他祖先的土地去。以色列人是我的仆人。我从埃及把他们领出来;他们不可再被卖为奴隶。”
看,摩西法律这样明白规定,但是,他们却不将之当作一回事,更恶劣的是,为了钱,他们竟然将那些已经穷得没有钱的困苦人,用“一双凉鞋的价钱”卖为奴隶!所谓“一双凉鞋的价钱”,意思是指非常便宜的价码。债主不但没有同情心,还对已经穷乏、困苦到底的人,做出这样残忍的事,这是 神所无法允许的事。
二、在信仰上犯了奸淫的行为,这是 神所无法接受的事。注意第七节所提到的“神庙娼妓”,在迦南地的人民敬拜的神,是“生产”的巴力神明,他们认为神可以用娼妓配合使土地肥沃,生产出丰盛的五谷粮食。因此,在迦南地的庙宇里有神妓,在庆典或平时也会与祭祀的人苟合。但是,耶和华宗教的信仰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发生,因为 神是生命的创造者,能使土地肥沃、生产的也是耶和华 神。这样,第七节有可能指的是: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的敬拜行为中,也已经溶入了迦南地人民的淫乱行为,将娼妓引进敬拜的礼仪里,这样的行为在摩西的法律中是严厉禁止的(申命记。
三、用剥削得到的财物供作自己享受之用,这是 神所生气的原因之一。摩西的法律规定,贫穷人如果拿他的衣服典当,就必须在日落之前还给他,因为那是他晚上盖在身上御寒的必须用品(出埃及记。可是这些有钱人却不这样,反而是将贫穷人所抵押借钱的衣服拿去祭坛边,提供给参与祭典者欢乐时踩踏之用。而且从剥削穷人所得到的钱在敬拜 神的地方喝酒作乐!这样的行为很清楚地说明一件事:以色列人民的心中已经没有 神存在了!他们忘了 神的救恩,也忘了他们曾经在埃及受苦的日子。
第九至十六节:我的子民哪,亚摩利人虽然像香柏树那样高大,像橡树那样强壮,为了你们我还是把他们彻底消灭了。我从埃及把你们领出来,在旷野中带领了你们四十年,把亚摩利人的领土赐给你们。我从你们的子弟中拣选了先知,从你们的青年中培养了离俗人。以色列人哪,这些话难道说错了吗?我是上主;我这样宣布了。但是你们勉强离俗人喝酒,不准先知传我的话。所以我要把你们压倒在地上,压得像满载五谷的车子咯吱咯吱作响。就算是赛跑健将也逃不掉;大力士也要失去力量;军人连自己的命也难保。弓箭手站不住脚;跑得快的战士也无法逃命;骑士也不能逃生。在那一天,最勇敢的战士也要丢掉武器,仓惶逃命。”上主这样宣布了。
先知阿摩司这本书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句子,就是在开头的时候会说“上主这样说”,然后在结束的时候用“上主这样宣布了”做结语。这种句子在表明的意义就是: 神很严肃地说。不是开玩笑的,也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说了,就会追究到底。现在先知阿摩司用这样的句型传出 神的话,可以想见 神绝对不会宽恕如此恶劣的子民,因为他们是“再三犯罪”。
阿摩利人,这是指迦南地的族群。由于体型高大、强壮,看起来就会令人觉得畏惧。以色列人民起初看到他们的时候,形容他们是“巨人的后裔”,并且说他们“很强悍,他们的城又大又坚固”(民数记。但是,即使是这样人见人畏的族群,有如“香柏树”、“橡树”那样高大、强壮, 神照样彻底摧毁了他们。
第十节“我从埃及把你们领出来,在旷野中带领了你们四十年”这是很重要的一句经文,摩西颁布 神的诫命的时候,开场白就是用这句子(出埃及记,这也是先知文献中用来提醒以色列人民要记住的话语(弥迦书,在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为的是要提醒以色列人民不可以忘记 神的救恩,做违背祂旨意、教训的事。现在先知阿摩司则是一再用这句话,为的是要告诉以色列人民,他们已经忘了 神的话,忘了自己曾经被奴役、生活在痛苦、绝望中, 神大大怜悯他们,将他们拯救出来,并且在旷野中带领他们经过四十年时间,与他们订立“生命的约”。
第十一节和十二节刚好是对照句;第十一节说 神为了要带领以色列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在他们当中拣选仆人先知,也训练青年人,使他们成为“离俗人”(和合本用“拿细耳人”)。所谓“离俗”,意思是“分别为圣”。根据民数记第六章一至八节的记载,无论男女,这种人是经过许愿要“把自己献给上主”,也不能喝酒,连葡萄都不能吃。再者,他们在许愿期间不可以剃剪头发、或是触摸到死去者的尸体等等,这些都是在象征着“圣洁”的意思。当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后,因为受到迦南地民俗的影响甚深,导致社会道德生活败坏甚重。为了要在当时的社会竖立一明显的生活标帜,青年人开始有崭新的生活态度,以逼使逐渐颓废的社会有了新的气象。可是,第十二节告诉我们,以色列人民却是强迫这些许愿当“离俗人”的青年喝酒。换句话说,自己堕落不打紧,还要强迫这些有心要改革社会的青年离弃 神。而更不能原谅的是,当 神在混乱的世代中呼召祂的仆人先知出来传达信息时,以色列人民却一再设法要阻止先知们讲话。这才是整个以色列社会败坏的主要因素,因为没有先知的话,社会必定会乱,进而导致灭亡,这正是阿摩司书最重要的信息。就像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的话所说的:“时候已经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饥荒。他们饥饿,并不是没有饼吃;他们干渴,并不是没有水喝。他们饥渴是因为听不到上主的话。这是我―至高的上主说的。”
神对以色列人民所犯的这些罪恶行为,表达出祂强烈的不满,因此,从第十三至十六节, 神清楚表明要处罚以色列人民,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逃离 神审判的手,即使是最勇敢的战士也是一样。第十三节描述的景况是先知阿摩司本身由从事农作的经验所得到,就是如同一台“满装五谷的车子”碾过路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以色列国将像这样子发出“咯吱咯吱作响”的哀号声,痛苦难当。
第三章一至二节:以色列人哪,你们要听上主告诉你们的话;这些话是向你们全国人民讲的。上主曾经从埃及把你们领出来;他说:“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中,我选上了你们,你们还犯了那么多的罪;正因为这缘故,我一定要惩罚。”
这两节经文很重要,因为这里让我们清楚看见 神拣选一个人,虽然看起来是给了被拣选者有许多特别的恩典,但是,这些特别的恩典,并不是用来自己享受,更不是用来作为犯罪的借口的,而是为了要使更多的人得到 神的慈爱才对(参考创世记。因此,一个人被 神拣选,是 神特别的恩典,同时也要负起更多的责任。同样的,一个民族或是国家,被 神拣选出来,享受 神给予的特别恩典外,同时要负起相同的责任和使命,带领更多人认识 神的慈爱。如果没有这样,被拣选时所领受的特别恩典,也将成为被 神“算账”的记号。我们看以色列民族,他们是 神从“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中”拣选出来的,享受到 神给予的特殊恩典―从埃及被 神带领出来,使他们的生命重生。如今, 神将好好地跟以色列人民“算账”。因为他们滥用了 神给予的恩典,不但没有让更多的人领受到 神的爱,相反的,让更多人因为他们败坏而受到苦难。
请注意第二节所用的“选上”这个字眼,在和合本和台语圣经都用“认识”,意思就是指“晓得”(希伯来文的yoda),含有“约”的内容在里面。换句话说, 神和以色列民族之间是有“立约”关系的,这“约”不是来自强迫,而是彼此双方同意的。
第三至八节:两个人不同意,
他们会并肩走路吗?
狮子没有发现猎物,
会在树林中咆哮吗?
少壮的狮子没有抓到东西,
会在洞里吼叫吗?
如果捕鸟机没有饵,
飞鸟会被捉住吗?
没有东西碰捕鸟机,
它的弹簧会跳动吗?
作战的警号一响,
城里的居民会不害怕吗?
除非出于上主的旨意,灾祸会临到那城吗?
至高的上主要采取行动的时候,
一定先把计划告诉他的仆人―先知们。
狮子咆哮的时候,
谁不心惊胆战呢?
至高的上主讲话的时候,
谁能不传达他的话呢?
这段经文是一首诗,先知阿摩司从他的生活经验中取材作诗,描述他传讲 神信息的原因。也从这首诗,我们发现到先知阿摩司虽然是一个农夫、牧羊人,但是,他却有很犀利的眼光,看出人心的堕落和背弃 神的话的严重性。
第三节是这首诗的开始,描述 神和以色列民族之间的关系,表明 神和以色列民族之间有密切的“约”在。另外,这一节也可能在说明先知阿摩司受呼召,并不是胡言乱语,是因为有确实的证据, 神才会要他说出来。
第四节开始到第六节,都是在说明现在 神要他传讲的话都是有明确事实在,否则绝对不会如此,先知阿摩司自己也不敢乱讲。就像树林里的狮子一样,如果没有捕抓到猎物,不会随便乱出声音一般。
第七节是响应第三节所说的,先知之所以成为先知,是因为 神有“把计划告诉他”,否则先知也传不出甚么信息。先知阿摩司用这句话在表明,如果不是 神的呼召,他也传不出甚么信息来。
第八节前句和后句是相对照;前句用来描述人心的胆寒,后句用来描述先知即使对 神的话感受到害怕,也不敢不传讲,或是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 神的话。也就是说,想要阻止 神的话传出来,那是枉然的举动和想法。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段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别让我们和子孙忘了 神的恩典。
先知阿摩司对以色列人民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中,我选上了你们。”这句话也可这样翻译:“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中,我只认识你们。”为甚么 神要先知阿摩司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们是 神从埃及人手中拯救出来的奴隶啊!当他们在埃及人手中受苦、当奴隶的时候,他们曾呼求 神拯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出埃及记。 神是做了,但是以色列人民却忘了 神在他们民族中所行的这件极大的神迹恩典,忘了他们和 神之间所立的“约”,去行 神看为恶劣的事,引起 神的生气。
一个人如果忘了 神的恩典,就会随着自己的意思去行,结果很快就被引诱离弃了 神的教训。一个民族、国家也是这样,以色列人民的经验给我们很好的镜子可供反省的教材。
今天,先知阿摩司也是在对我们说话。他也在提醒我们, 神会这样对我们说:“在台湾那么多人当中,我选上了你们。” 神认识我们,因为我们与祂有立约。祂的手一直扶持着我们走过世上的旅途,甚至赐给我们许多特别的恩典,享受着耶稣基督救赎的慈爱。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忘了 神的恩典?反省看看,我们是否还记得和 神之间的约定?除了我们自己外,我们的子孙呢?
二、忘记 神的教训,就是堕落、犯罪的酵母。
我们看到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谴责以色列人民犯罪的内容,包括对贫穷人的欺负、诈骗。会做这样的事的人,就是没有将 神的话语紧紧记住在心里。因为 神的教训中很清楚地要以色列人民善待贫穷人,连奴隶都要善待。为的是以色列人民也曾经在埃及当过很长久的奴隶,最后因为哀求 神的带领,才脱离埃及人的手。但是,现在他们都把 神的教训忘了,更严重的是,还想要阻止先知传讲 神的话,以及破坏青年人许愿“分别为圣”的生活!一个人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心中已经没有 神了。一个民族会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这个民族已经不再认真学习 神的教训。一个国家会这样对待贫穷人,以及 神的仆人―先知,是因为政府的领导者已经离开 神的道路很远、很远了!
想想看,今天台湾社会有多少人喜欢听 神的话?我看是很少。牧会以来,我一直在教会中推动信徒过每日读圣经的灵性生活,就有很深的感受―不容易。我这样想:如果连基督徒都不喜欢读圣经,我们的社会又将如何听到、看到、读到圣经呢?如果基督徒都不想读圣经,明白圣经的话,那又将如何传达 神的信息呢?这样,我们岂不是变成阻止传达 神话语的人了!这是多么严重的罪过啊!如果我努力劝你们读圣经,而你们却不跟随,你们岂不是就是在阻止我传达 神话语的人了?对,就是这样!但是,请你记得这是很严重的事,千万要小心。其实,今天台湾社会这么乱,台湾社会发生许多欺压贫穷人的事件,原因之一就是基督徒没有将 神的话语普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个责任我们逃避不掉。而要将 神的话普及到每个角落,第一个要做到的事,就是基督徒先拿起圣经来读,来明白圣经的教训,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功课。因此,我请你来参加查经班,也请你随着我每天按照读经表来读圣经和写作业,这一点请不要忽略了。
经文:
先知阿摩司是南国伯利恒城附近一个名叫提哥亚村庄的牧羊人。 神呼召他到北国以色列去向以色列人民传达信息,尤其是针对北国以色列的王公、贵族们说出 神愤怒的话语,这对先知阿摩司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因为 神的信息本身已经“不好听”,若是再由外地人来传,更难令人接受。可是,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够抗拒 神的呼声。尤其是当 神拣选一个人去传祂的信息时,即使这些信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也要去传。因为 神的话是拯救的话,抗拒 神的话,等于是抗拒 神的救恩一样。 神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约拿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认识。
从第二章六节开始,先知阿摩司将 神要他传达的信息,开始针对以色列人民说出来。他提到以色列人民严重的错误,在于拒绝 神的话,并且连那些喜欢 神的话的人都给予阻挡掉,可以想象得到 神是多么地生气。先知阿摩司并不考虑以色列人民是否喜欢听,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忠实于 神的话语,将 神要他说的话,句句实在地传达出来。先知阿摩司所看到的以色列社会,富人是越来越兴旺,但相对的,贫穷人越接近赤贫。换句话说,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现象是贫富差距相当的大,而富有的人又掌控了司法。因此,连赤贫者受到剥削时,想要申诉的地方也没有,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为甚么会这样?这也是先知阿摩司传达 神控诉的信息内容,原因乃是以色列人民已经忘了 神的话,他们甚至在敬拜 神的地方也引进了迦南人淫乱敬拜神明的方式―与娼妓苟合,将摩西法律的规定都给忘得一乾二净。先知阿摩司虽然是个农夫,没有受过甚么严格训练的普通人。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受到 神呼召的人,即使是没有受过甚么高深、严谨的教育,或是出自甚么贵族背景,也会因为 神的灵感动,清楚知道他要传达 神信息之对象的问题所在。因为 神的话不需要人的装饰,也不需要人的社会价值观念来称托。来自 神的,都是最好的、最实在的,这也是我们从先知阿摩司的信息中可以看得出来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段经文的内容:
第三章九至十五节:你去向那些住在埃及和亚实突王宫里的人宣布:“你们要集合在撒玛利亚周围的山上,看看城里所发生那混乱和欺压的事。”
上主这样说:“那些人在他们的宫里堆满了抢劫和剥削来的财富;他们不懂得甚么是公平交易。因此,敌人将包围他们的城市,破坏他们的防线,洗劫他们的宫殿。”
上主这样说:“就像牧羊人只能从狮子的嘴里抢回两条羊腿或一截耳尖,在撒马利亚过奢侈生活的以色列人也只有少数能从灾难中逃脱。”至高的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说:“听啊,要警告雅各的后代:当我处罚以色列所犯的罪时,我要拆毁伯特利的祭坛;每一座祭坛的四角要被打破,倒在地上。我要拆毁他们避暑的别墅和避寒的暖阁;象牙装饰的房屋和豪华的楼房都要倒塌,成为废墟。”上主这样宣布了。
先知阿摩司在传达 神的信息中,很特色的地方就是他不是一味地讲,或是谴责而已,有时也会用很“戏剧性”的方式传达信息的意义,让听的人会有深刻的感受。看,现在他说 神要他去召集以色列邻近国家的代表来看 神怎样处罚祂的子民,这样的方式也是在告诉以色列人民, 神要用很“羞辱”的方式,使这些骄傲的子民知道他们所夸耀的成就,将从此成为羞耻的记号。
第九节这里说“亚实突”,这是非利士人的首府,跟埃及都是以色列人的仇敌。好啦,现在先知阿摩司说 神要他去呼吁非利士人和埃及人来看,看以色列人民做了些甚么恶劣的事,以及怎样遭到 神的惩罚。我们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是受尽埃及人的苦待,而在进入迦南地后,非利士人则是以色列人民最头痛的对象,彼此之间时常有打仗,他们甚至曾从以色列人的手中夺走了约柜(撒母耳记上。现在 神要这两个曾让以色列人民头痛的人民来看看他们遭遇灾难的糗事。
第十节是我们现在所读这段经文中最重要的一节。这一节也是以色列人民受到 神惩罚的主要因素,因为“他们的宫里堆满了抢劫和剥削来的财富”。这表示他们之所以富裕,并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这就像一个强盗家里堆满了所抢劫得来的财宝一样,也像海盗从别的船只掠夺而来的财富一般。这里说“公平交易”的意思,是指用“诚实”约定所该得到的数量。而在以色列的有钱势者,却做出违反“公平交易”的事。这一点在第二章六节已经提起过,他们是:“贪图钱财,贩卖老实人,把无法还债的穷人以一双凉鞋的价钱卖给人作奴隶。”这里指出以色列人民“不懂得甚么是公平交易”,也是在指责他们和不认识 神的人民、族群没有两样,这样的 神子民,不但没有为 神带来荣耀,反而是把 神给羞辱了。这样,与别的族群没有两样的以色列人民,为甚么 神要特别眷顾他们呢? 神为甚么要保护他们呢?当他们的祖先出埃及的时候,手无寸铁,也无组织的力量可以抵抗敌人的侵犯,但是 神却伸手保护他们免受灾害。如今,他们自己有了强且有力的军事力量,却做起伤害贫穷人的勾当来,这样 神怎能再保护他们呢?不会,绝对不会,不但不会, 神还要借着敌人的手来攻打他们,过来“洗劫他们的宫殿”(十一节)。
第十二节,先知阿摩司是个牧羊人,因此,他传出的信息中,也常常运用牧羊人的经验传出 神信息的意义。这一节就是典型的例子,述说以色列人将如同狮子吞食了羔羊,牧羊人能抢救回来的,也只不过是“两条羊腿或一截耳尖”而已。
从第十三至十五节,有一个字眼一再出现五次,就是“家”;第十三节的“雅各的后代”,也就是指“雅各的家”或是“雅各的家族”。第十五节的“避暑的别墅”、“避寒的暖阁”、“象牙装饰的房屋”、“豪华的楼房”,这些都是人人看为大族、强盛、富贵的记号。但也因为这些富贵的记号, 神将根据这些记号一一审判他们所犯的罪恶。
第十四节提到“祭坛的四角”,这是圣殿中特别有的设施。让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或是足以被判死罪的人,因为进入到祭坛边,摸着祭坛的角可以免受死刑之罪,这是用来象征 神拯救的恩典记号(参考列王记上。但是,当 神发出烈怒的时候,这些象征着赦罪的祭坛角,将不会发出功能,因为是 神亲自拆毁它的。
这里所谓“伯特利的祭坛”,是指北国以色列在伯特利的圣殿。这是以色列创国时,耶罗波安王为了让人民能安心地在北国敬拜 神,不会一心一意地想回去耶路撒冷,特别在伯特利建造宏伟的圣殿,有意与耶路撒冷圣殿相抗衡。因此,所有的建筑样式都采与耶路撒冷圣殿一样。
另一方面,我们也从第十五节看到,当灾难来临时,不仅圣殿将被毁坏,连过去自己用不正当手段从贫穷人手中掠夺得来的财富,也将成为废墟、乌有。即使是美丽、豪华的别墅,或是用象牙装饰的房屋都将无法幸免,化为灰烬。
第四章一至三节:撒马利亚的妇女啊,要听我的话!你们胖得像巴珊的母牛。你们欺负弱者,压迫穷人,支使丈夫倒酒给你们喝!至高的上主指着自己的圣名发誓说:“那日子一定要来,有人会用钩子把你们钩出去,正像鱼被钩住了。你们会一个个被拖到最靠近的一个城墙缺口,被扔出城外。”上主这样宣布了。
这是一段很值得注意的经文;这里提到“巴珊的母牛”,“巴珊”,是位于加利利海的东边,有广大的草原。因为土地肥沃,草原丰富,因此,“巴珊”这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肥沃,连此地的牛、羊都成长得很肥壮。摩西的诗歌中这样描述说:“他们的牛羊有挤不尽的奶汁;他们有最好的绵羊、山羊、牛群;他们有上等的麦子和葡萄酒。”(申命记当时的人们最喜欢用“巴珊的母牛”这词句来形容一个妇人的高贵、美丽、富有。现在先知阿摩司将之引用来形容这样的妇人,是指她们乃是犯罪的背后黑手。因为她们的财富乃是从欺压贫穷人得来的,她们贪得无厌,甚至连丈夫都给逼得要给她们过奢侈的生活。
注意第二节的“日子一定要来”,这也是先知阿摩司文献最突出的用语,他是将原先以色列人民所期盼的荣耀日子― 神来临的日子―重新解释为严厉审判的时刻。最特别的地方在第五章十八节,先知阿摩司甚至说不要期盼“那日子”来临,因为那“日子”不是好日子,而是 神惩罚的日子,是个天黑、地暗,灾难连连的日子。
第三节提到“城墙缺口”,意思是指撒马利亚首府将被包围、攻破,人民将会像囚犯般一排排地被带出城墙。和合本圣经和台语汉字圣经说她们将被带到“哈门”,这个字的语意不详。有的学者说是一个被带往亚述去的中途站,也有的说此字指的是“粪便”等秽物。不论如何,这是指现在高贵、美丽、富有的以色列妇女,在那灾难来临的日子,将如同被俘虏的囚犯一般地被羞辱。
第四至五节:至高的上主这样说:“以色列哪,你们到伯特利的的圣址去犯罪吧!你们到吉甲去尽量地犯罪吧!你们天天献牲祭,每隔三天奉献所得十分之一吧!你们尽管去献供饼作为感恩祭吧!你们尽管去夸耀慷慨的奉献吧!反正这些事是你们自己所爱做的!
这是一段反讽的说词,先知阿摩司用这样的语句在描述以色列人民犯罪的情形。看起来好像很敬虔的样子,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虽然有天天献牲祭、隔三天就奉献十分之一。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献祭,若是没有敬虔的内心,诚实的心意,所有的奉献都将代表着信仰上的堕落,甚至成为一种欺骗的信仰。
“伯特利”,这是北国以色列宗教中心,在这里有宏伟的圣殿可以媲美耶路撒冷的圣殿。
“吉甲”,是以色列人民纪念 神奇妙恩典的一个宗教圣地。早期约书亚带他们进入迦南地越过约旦河时, 神施行神迹,使约旦河干螅就像出埃及时代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过红海时一样。为了这个神迹,约书亚在吉甲扎营的时候,就从约旦河谷检了十二块石头堆垒成为一座祭坛,要以色列人民代代子孙知道 神怎样施行奇妙的全能之手,带他们走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约书亚记。
这里有个问题要处理,就是在第五节头一句写着:
“任你们献有酵的感谢祭”―和合本圣经或台语汉字圣经的译文。
“你们尽管去献供饼作为感恩祭吧”―现代中文译本。
照规定献感恩祭是不能有酵在祭物的里面,但是也允许用少许“有酵的饼”(利未记。因此,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以色列人民献上的饼是否有酵,重要的是他们献祭的态度已经缺乏真实、敬虔的内心,这才是问题。
无论是伯特利或是吉甲,这两个地方在先知阿摩司的时代,都是北国的宗教圣地。但是,就算以色列人民在这宗教圣地奉献的再多,若只是用奉献来夸耀自己的敬虔,或是用掠夺得来的钱作奉献祭,只是更加羞辱 神的荣耀而已,对信仰并没有任何帮助或意义可言。
第六至八节:“是的,是我把饥荒降到你们的城里,使你们绝粮的。可是你们还不归向我。在你们的农作物最需要雨水的时候,我不降雨。我在这城下雨,在那城不下雨;我使这家田地有雨,使那家田地枯干。有两三座城的居民口渴得软弱无力,到附近城市讨水喝,但也无法解渴。可是你们仍然不归向我。
从第六节到第十一节,我们看到先知阿摩司用特殊的语句说出 神对以色列人民,并不是在他们犯罪后就马上说要惩罚,或发出怒气,最早我们看到的句子是“以色列人再三犯罪”,而在第六至十一节中,一再重复的句子是“可是你们仍然不归向我”。换句话说, 神确实是在期盼以色列人民知道悔改,知道自己已经背逆了 神的旨意和教训。但是,以色列人民显然忘了 神的话语,也不记得与 神之间所立的约了。
我们知道整个宇宙万物都是来自 神的创造,因此,圣经时常提醒我们, 神会从祂所造之物中提出警语,让祂的子民能看见环境的变化,或是因为受造物的改变,看出 神的旨意,知道悔改来归向 神。
先知阿摩司现在提出他的生活经验,就是 神在每天的生活中,也在历史中提出许多的警告,要让人从这些生活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明白 神的旨意,能回归到 神的面前,悔改归正。我们看先知阿摩司提出的第一个经验是:饥荒、干旱。这是威胁到生命生存的灾难,但是人心已恶劣到极点,甚至是麻木到非常严重了。因此,即使是在严重饥荒、干旱的情况下,人心还是僵硬、不悔改。先知以利亚的时代,也是以色列王亚哈执政的时期,先知以利亚就传出这样信息说:“除非我祈求,天不下雨,也不降露。”(列王记上结果遍地大饥荒,干旱到食物严重缺乏(列王记上。干旱、饥荒的时间长达三年久,但是并没有改变亚哈王的心,他还是继续带以色列人民背弃 神,甚至自己在王宫中“供养四百五十个巴力的先知和四百个亚舍拉女神的先知”(列王记上。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心若远离了 神,就看不清楚周遭的环境变迁所要警告的信息。
第九至十一节:“我送一阵热风,烧焦了你们的五谷;我差派蝗虫,吃尽了你们的蔬菜、葡萄、橄榄,和无花果。可是你们仍然不归向我。
“我降瘟疫在你们当中,像从前降给埃及人一样。我在战场上杀死你们的青年,抢走了你们的马匹。我使你们满鼻子嗅到营中死尸的臭味。可是你们仍然不归向我。”
上主这样说:“我要消灭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像我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你们这些劫后余生的人正像从火堆中检出来的一根柴。可是你们仍然不归向我。
除了干旱、饥荒之外,现在又提出瘟疫、战争,这些都是先知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数据。这些灾难都是对人生命摧残最大的力量,不是人的能力阻挡得了,或是人的力量可以保护得到。即使在今天科技那样发达的时代,对于传染病、瘟疫,也还是束手无策。看,两年前(一九九七年)发生在咱台湾的“口蹄疫”,几乎使所有的猪只死亡殆尽。几年前发生在欧洲的“狂牛症”,也差点毁了英国和邻近欧洲国家的养牛业。一九九六年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烧毁了所有的鸡只。这些都在说明一件事实:人即使用尽所有的力量,如果不是 神怜悯,生命生存的力量是相当薄弱的。
战争对人的生命摧残更厉害,自古以来,丧生在战场的生命几乎无法可计。虽然今天的人还是尽量在设法避免战争,但是,战争的声音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世界各地还是听到战争的声音。而持续发展战争武器的情形,并没有因为抑制战争发生而减少。包括我们国家也是这样,每年投入在采购军事武器的经费只有增加,没有减少过。如果我们无法从战争对生命的摧残来反省人所犯的罪过,却在期盼 神的拯救恩典是很荒谬的想法。
这段经文中,先知阿摩司提出两件历史事件作为教材;一是出埃及的经验,因为瘟疫一再出现,使埃及人的家禽、牲畜都相继死亡(出埃及记。先知阿摩司提出这个历史事件,是要告诉以色列人民,当年因为瘟疫,使埃及人受难、痛苦,但却保护了以色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却是相反,要用当年在埃及人身上的事件,降临到以色列人民中。
二是在第十一节中所提起的事件―所多玛城和蛾摩拉城毁灭的事件。这两个城因为背弃 神的教训,堕落到连 神的使者也要凌辱,结果 神从天上降下大火烧毁了这两个城市,只剩下逃离出来的罗得和他的两个女儿。而罗得和他女儿之所以会得到机会逃离所多玛城,乃是因为 神怜悯的缘故,就像“从火堆中检出来的一根柴”。我们知道 神要毁灭这两个城市之前,还特地派天使去劝告,但是没有人想听,也没有人理会(创世记第十九章)。
“可是你们仍然不归向我”,这句话可以说贯穿了整卷阿摩司书。先知阿摩司就是受差派来警告以色列人民的使者,他告诉以色列人民,要他们看见自己已经远远离开 神的教训了。然而,先知阿摩司虽然是一再地苦劝以色列人民悔改,却都没有得到响应,这才是 神最为生气的原因。
第十二至十三节:所以,以色列人哪,我要处罚你们。正因为我要对付你们,你们快准备好向我交账吧!”
神造山也造风,
把自己的旨意告诉人;
他转白昼为黑夜,
统御治理普天下。
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的统帅 神。
这里虽然没有提起 神要怎样处罚以色列人民,但是却提醒以色列人民要准备好向 神“交账”。“交账”的意思是指“面对 神”。人要用甚么来面对 神呢?和合本圣经译文用“你当预备迎见你的 神”,这句话原本用在敬拜时,祭司传讲给所有要参与敬拜的人的话。先知阿摩司将之用在这里,是告诉以色列人民要像在敬拜 神一样,人所面对的不是那虚无的假神,而是创造的真神,祂绝对不会敷延了事。这位创造的 神,一定会按照祂与祂的子民所立的约,和祂创造的旨意重建秩序。
第十三节是一首诗歌,我说过先知阿摩司虽然是个牧羊人,但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先知。我们从他观察整个以色列社会的景况,以及提出的警语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对社会时事“很敏感”的农夫。我们不清楚这首诗是不是他自己的作品,或是从何处取材的。不过可以从诗中看出先知阿摩司警告以色列人民,别以为 神不可能做哪些事,例如要惩罚以色列人民这件事。 神要这样做,并非不能。如果 神可以造山、造风,可以转变白昼成黑夜,又有甚么事可以难倒 神的呢?没有!很可能当时的以色列人民在国势坚强、社会富裕、政治势力日渐扩张的情况下,有一种想法:以为这样坚强的国家,这么强悍的军事武力,有谁奈何得了以色列国呢?谁能摧毁它呢?这就像今天的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以为像美国这样坚强的国家,谁能对付它?但是,先知阿摩司这样告诉我们: 神生气的时候,人无论拥有甚么都没有用。人将会亲眼目睹“天地变色”的惨剧,除非人回到 神的面前,悔改归向 神。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这段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不但不会带来 神的赐福,相反的,只会引起 神的愤怒。
我们看到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的信息指出,以色列人把掠夺别人的财富堆满积存在王宫中。这些财富不但没有为他们带来 神的赐福,相反的,这些财富却引起了 神的极大的不满,甚至是为以色列人民带来敌人洗劫的灾祸。
我们必须非常小心的一点,就是明白财富多,并不一定是福气,反而有时候财富多,带来更多的苦难或灾害。尤其是财富若是来自欺骗、榨压别人得到的,那就更危险,因为这是 神不会袖手旁观允许的。甚么时候我们欺骗别人, 神很清楚知道,我们可以隐瞒人,却无法隐瞒 神的眼睛。甚么时候我们榨压别人,使自己的财富增添, 神也是非常清楚,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使别人不知道或看不出来这些险恶的伎俩,但是,我们无法躲过 神的眼目。
别看那些耀眼的财富表面,这不是圣经的教训,要看的是在财富之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这才重要。看看最近发生在我们社会非常令人难过的事,就是台湾塑料公司将含有毒素的“汞污泥”运到柬埔寨这个贫困的国家去掩埋,结果造成该国人民的恐慌。事件过程中牵扯到非常恶劣的手段,包括没有将这些有污染的泥土告知该国的政府,也没有在污染事件被揭发后,随即表示歉意,还一再设法要隐瞒事实!不错,台塑公司是发了大财,但是,这样的大财并非取之有道。而且把外国贫困国家的人民生命看得很贱,以此种的态度在处理自己赚取的财富,这是非常违背圣经教训的作法,就像先知阿摩司在这里谴责以色列人民的作为一般。我们不能说台塑公司的作法与我们无关,不,它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国家、政府、人民没有阻止它这种恶行,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出来,我们都有责任啊。如果因为台塑公司赚取很多财富,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共享这样的财富所带来的繁荣,我们就有连带责任于他们所犯的罪恶中,有一天 神生气,我们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反商,也不是反对赚取财富。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须用很诚实的态度赚取财富。而不是不顾别人的生命,掠夺他人钱财、富贵自己。
二、别让信仰成为一种表面化的行为,要让信仰成为我们生命中真实的力量。
先知阿摩司在指责以色列人民的行为中,特别提起以色列人民时常到宗教圣地―伯特利和吉甲去敬拜,且奉献许多的牲祭,看起来好像很敬虔,也很甘心奉献。但是,要注意的地方是,这些奉献的牲祭或是十分之一的所得,若是跟前面所提起的,是来自掠夺得来的,则这样的奉献简直就是在污秽 神的圣洁一样,因为那是不干净的祭物啊!
我还记得一九八九年前参与推动吕秀莲女士在推动的“净化选举运动”时,就有很多人主张鼓励信徒将买票的钱拿到教会来奉献。甚至发现有的教会在礼拜堂门口放置奉献箱,上面写着“买票、贿选的钱请奉献”。我就告诉一些同工和信徒说,这些钱根本就是肮脏的钱,肮脏的钱怎能拿来奉献呢?不诚实的钱怎可以奉献给 神呢?喔,拜托,不要这样亵渎 神啊!
真实的信仰不是在看奉献的举动或表面,而是需要从内心的更新开始,真实地依照 神的旨意行事才是。先知弥迦这样说:
“我该带甚么礼物来见上主呢?我该怎样来敬拜天上的 神呢?我带最好的小牛作烧化祭献给他吗?上主会喜欢我献上成千只的公羊,或上万道河流的橄榄油吗?他会喜欢我献上长子来替我赎罪吗?不!上主已经指示我们甚么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张正义,实行不变的爱,谦卑地跟我们的 神同行。”(弥迦书
看,“谦卑地跟 神同行”,就是依照祂的旨意、教训去行,这远比献祭的外貌行径更实在、更重要。
几年前我在台南就遇到一件至今无法忘怀的事件。有一位当时很富有的长老参加在他教会举行的圣灵降临节联合圣餐礼拜。在报告时,他告诉所有参加者说,圣餐的酒是他特地从巴黎带回来的,是最美好的葡萄酒。如果大家觉得不错,礼拜结束后,还有剩下的,请大家来喝。结果礼拜后,很多牧师、信徒都争着喝这位长老所提供的“世界最好的葡萄酒”。我很疑惑:到底是他提供的“最美好的葡萄酒”重要,还是主耶稣受难的意义重要?我不知道那些争着去喝那美味的葡萄酒的牧师是怎样看这件事,我只知道一件事:即使没有葡萄酒,只有白开水,用敬虔的心参加圣餐,比用美好、上等的葡萄酒还要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就算没有酒或水,有谦卑、敬虔的心,圣餐的恩典也会渗透我们的心灵,牢固在我们的生命中。
今天我们参与教会各样事工,就该培养这样的心境:真实、敬虔、谦卑的态度,因为这才是 神所喜悦的。
经文:
如果我们翻开以色列的宗教历史来看,就会发现自从先知撒母耳以后,以色列人民的宗教生活并没有多大的进步,从历代君王的信仰表现看当代社会和人民怎样过宗教生活,就会知道他们的信仰层次和内涵如何。虽然大卫被赞誉为一个相当有信仰的君王,但是我们知道大卫王犯罪后,以及后来自己设立所罗门为王,这都在表示他已经不再听先知来自 神的声音,而是自己在决定国家大事。大卫自己和扫罗被拣选为王,都是来自先知撒母耳抹油膏立的,这表明了他们之所以为王,不是来自人,而是 神。但是大卫王不再遵行这样的信仰传承,他自己决定拣选他犯奸淫所生下来的孩子所罗门继任他当以色列王,结果在所罗门王去世后,王国分裂成南、北二国,且后代子孙离弃 神的教训越来越远。虽然在所罗门王的治理下,以色列王国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达到最高峰,但是先知们在评估一个王朝、社会时,并不看这些,更不会看社会繁荣的景象。他们看的是领导者听了多少 神的声音,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有否依照 神的教训,以及敬拜时内心是否真实。可惜的是,这种以信仰的角度在看人生、社会现象的传承,也没有被今天的传道者、基督教会所重视。甚至连基督教会也重视金钱、社会地位。传道者争名位,也争钱。信仰的内涵越来越混浊,社会人心无法净化,这是非常可惜,也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先知阿摩司的书信是帮助今天的基督徒重新反思信仰内涵很好的一本经书。
在先知阿摩司以前的世代,我们看不到有任何先知反对敬拜 神时参杂着神妓之敬拜行为。一般人的信仰仍旧是停留在:到敬拜的地方去烧香、献祭, 神就会赐福更多产物。国家的兴盛,社会的繁荣,就是 神的赐福。当 神的日子来临时,所有敌对以色列人民的族群都将被灭亡,因为 神只喜欢祂的选民,会让祂的选民更加丰富、有余。这种信仰乃是迦南地人民信仰的特色,换句话说,以色列人民的耶和华宗教信仰已经被迦南地人民的宗教文化给同化了。如此以物质生活的需要在主导的信仰,正好与耶和华宗教信仰所要传达的信息完全不同;因为耶和华宗教信仰告诉以色列人民, 神是万物的创造者,人活着就是要倚靠祂,遵行祂的话语。这位创造万物的 神根本不需要人的献祭,也不需要人用各种祭典、敬拜礼仪来表明对祂的爱。祂要求人的是行善、公义,因为祂是慈悲、良善、公义的 神。祂要人就照样去行,这也就是先知阿摩司信息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先知阿摩司的信息看到,他一再传出 神生气、谴责的话语。这些话语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失去了公义的心,对那些困苦的人民加倍欺压,已经富有了,却还继续不断地贪婪,然后带着从剥削得到的大笔财富到敬拜的地方做献祭。但先知阿摩司则说 神根本就不接受这种污秽行为所做的任何献祭,甚至认为这样的献祭简直就是在污秽 神的圣洁。
在早期的先知运动中,有的先知会“打鼓,吹笛,弹着竖琴和七弦琴,并且受感忘形说话”(撒母耳记上,但是先知阿摩司却不是这样,他在呼召下,用相当敏锐的眼光看出社会的弊病,包括生活周遭所发生的事,以及国家大事,特别是对那些贫困且受到欺压的人民。他仗义执言,并告诉那些以剥削贫穷人来富贵自己的人, 神绝对不会轻易饶恕放过他们。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三节:听啊,以色列人,我要为你们唱一首挽歌:
处女以色列已经跌倒,
再也站不起来了!
她被摔在地上,
没有人能扶她起来。
至高的上主这样说:“以色列的城,派出一千名士兵的,只有一百名活着回来;派出一百名的,只有十名回来。”
注意第一节开始,先知阿摩司就说现在他所唱的这首诗,是为以色列人民所唱的“挽歌”,所谓“挽歌”,这是以色列人在丧礼中为死者所唱的哀伤歌曲。换句话说,这首歌是一首悲哀、生命遭遇到死亡打击、哀痛发出的声音。当大卫王听到扫罗和儿子约拿单战死的消息后,他“作了一首挽歌,下令把这首挽歌教授给犹大的居民”(撒母耳记下。在这里,先知阿摩司为以色列人唱挽歌,就是在表示以色列这个国家要灭亡了,没救了,就像一个死去的人一样,让人感到痛伤。
第二节这个“处女”字眼,在和合本和台语本都用“以色列民”,原文希伯来文就是指“处女”的意思。先知阿摩司用来形容以色列人民,在说明原本是满有青春、活泼,正值花样年龄的年轻人,应该是很有前途,且充满理想未来的人,现在却要像是夭折般的离开了人间,好像患了重病的年轻人一样,那是多么地可怜和令人惋惜啊。
另外一点,用“处女”在表示以色列人民,也是圣经作者常用的比喻方式。“处女”代表着纯洁,而 神就是她(处女)的丈夫,是不可分离的“夫妻”关系。现在这位原本属于 神的“女人”怎会跌倒呢?而跌倒了怎么没有人帮助她、扶她起来呢?莫非是因为她离弃了她的“丈夫”?莫非她有了外遇?否则她的丈夫怎么不再理会她了?
第三节说出之所以会唱这首挽歌的原因,乃是因为 神将用战争来惩罚以色列人民。这里用“千”和“百”,以及“十”的数目,跟以色列人民在管理编组上有关系(出埃及记,马可福音。战争所带来的结果是以色列人民死伤惨重的情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活着回来。
第四至九节:上主向以色列人说:“要寻找我才有生路。不要到别是巴礼拜。不要到伯特利寻找我;伯特利要变为乌有。不要去吉甲;吉甲的人会流亡。”要寻找上主才有生路。你们若不去找他,他要像一把火烧尽以色列人。这把火要烧尽伯特利的居民,没有人能扑灭。你们要遭殃了!因为你们歪曲正义,剥夺了人民的权利!
上主创造了星辰,
造了昴星和参星。
他使白昼变为黑夜,
把黑夜变成光明。
他吩咐海洋的水
倾倒在地上。
他的名是耶和华。
他使强者遭灭亡,
使堡垒被摧毁。
第四至六节是很重要的经文,因为这三节中,先知阿摩司说出一个得救的希望―寻找 神。“寻找”这个字原来是指“倚靠”、“相信”的意思,也是指对 神的呼声有回应之意。先知以赛亚对他同时代的以色列人民也传出这样的声音说:
“趁着上主可寻找的时候要寻找他;
趁着上主靠近的时候要求告他。
邪恶的人要离弃邪恶的道路;
犯罪的人要回心转意。
他们要转向上主,好承受他的怜悯;
他们要归向 神,好蒙他的宽赦。”(以赛亚书
这清楚告诉我们:“寻找” 神,就是回心转意,也是悔改的意思,而悔改也是与 神重新立约之意。圣经一再告诉我们,唯有悔改才是得到 神怜悯的途径。
寻找 神才有生路,在这章经文中一再重复提起(四、六、十四节),这也是整本圣经的中心信息。而寻找 神,并不是要到出名的宗教圣地, 神并不是住在某一个地方,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第五节说“不要到别是巴礼拜。不要到伯特利寻找我(指 神)”,伯特利,这是位于耶路撒冷以北大约贰1:十公里左右的一个村庄,雅各在逃离他哥哥以扫时经过停留过,并在夜晚睡觉时,梦见有一座天梯在他头上通往天上,“有 神的使者上下往来,他又看见 神站在他旁边,对他说话”(创世记。他醒过来后,决定将来如果还可以回来,将会以此地设立为敬拜的地方,这也是以色列人民将之视为宗教圣地的历史由来。但是,先知阿摩司曾指责过以色列人民,说他们去敬拜 神,带去的献礼并不是真实的,反而是犯罪―剥削贫穷人―得到的财物,这样不但不是在敬拜 神,而是在污秽 神的圣洁。
吉甲,长久以来一直是以色列人民看为是敬拜 神的圣地,位于耶利哥城的东边。约书亚带以色列人民越过约旦河,来到此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此用十二块石头设立祭坛敬拜 神。为的是纪念 神带领他们走过约旦河时, 神用大能的手,使约旦河像当年 神带领以色列人民走过红海时,使海水分开一样, 神带领以色列人民走过干蟮约旦河床(约书亚记。因此,它也被以色列人民看成是宗教圣地、敬拜的中心。
别是巴,也是 神向以撒显现的地方,并且在这里挖到了出水井,因此使原本与他交恶的亚比米勒来跟他签订和平条约,以撒在此建造祭坛敬拜 神(创世记。
以上三个地方都有历史上传承信仰的意义,在先知阿摩司的时代,以色列人民喜欢到这些出名的宗教圣地去献祭、敬拜 神。但是,先知阿摩司却让以色列人民知道,敬拜 神重要的不是在外表的礼仪。何况他们敬拜的行为已经参入了从当地人民学来的宗教淫乱行为,和他们早年漂流在旷野所学到的纯洁敬拜很不一样了。
寻找 神,和去出名的宗教圣地敬拜 神,这是两种事情。真正的信仰不是在看建筑物的历史传承,也不是看宏伟的建筑(参考马可福音,而是以人真诚的内心和实际的社会生活为主。也就是说,信仰和生活是连结在一起的,每日实际生活的表现,就是在敬拜 神,这也是先知阿摩司为信仰所做最佳的诠释。
第七节在译文上,现代中文和和合本用字上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你们歪曲正义,剥夺了人民的权利!”(现代中文译文)
“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c,将公义丢弃于地的,”(和合本译文)
原本 神的“公义”是甘甜的,是使人的生命得到滋润的泉源;而“茵c”,乃是一种极苦且有毒的草本植物,生长在迦南地的一种苦菜(申命记。将 神的“公义”变成“茵c”,就如同人生命的甘甜泉水变成苦菜一样,不但吃了不能下咽,即使下咽了也会中毒死亡。
第八至九节是先知阿摩司的三首赞美诗歌之一,这首诗可以看出先知阿摩司提醒以色列人民,要他们记住 神才是创造者。整个宇宙,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来自 神。人如果背弃 神,即使是建立了自己看为最为坚强的城堡,也是枉然,因为这一切都将在 神的愤怒中化为乌有。
第十至十三节:你们这些人恨恶人家在法庭上主持公道,公正无私。你们欺压穷人,抢夺他们的口粮;所以你们绝不能住在自己用石头建造的楼房,也不能喝自己美好的葡萄园所酿制的酒。你们罪恶深重,罪案累累。你们压迫好人,接受贿赂,在法庭上阻止穷人得到公平的裁判。在这邪恶的时代,难怪聪明人都不讲话了!
这段经文也是先知阿摩司这本作品中很重要的一段;提到当时的法庭,不但没有替那些受冤屈者申冤,相反地,还是成为那些欺压贫穷人的帮凶。法官没有按公义审判、断案,反而是接受有钱人的贿赂,故意冤屈贫穷人,扭曲正直人的声音。结果导致人民不敢再说甚么话,因为即使说了也是枉然。人的心中唯一可可以做的,就是静默不语。
请注意第十一节,先知阿摩司提到人从欺压、剥削得到的财物,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享受。原本 神呼召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时,给予的祝福是:
“上主要在他向你们祖先应许要赐给你们的那片土地上,使你们多子多孙,五谷丰收,牛羊繁盛。他打开天上丰富的仓库,按时降雨滋润你们的田园,使你们的事业蒙福,使你们富足有余,你们可以借给别国,而不必向别国借贷。你们若切实遵行我今天向你们颁布、上主―你们 神的一切诫命,他就要使你们在列国中居领导地位,不受支配,长治久安,永不衰败。但是你们绝不可违背他的诫命,也不可祭拜服事别的神明。”(申命记
诗的作者在形容 神的赐福时,有这样的赞美诗说:
“敬畏上主的人多么有福啊!
遵行他的命令的人多么有福啊!
你劳碌得来的够你食用;
你必定快乐,凡事亨通。
你的妻子在家中像结实累累的葡萄树;
你的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像小橄榄树。
敬畏上主的人
必定这样蒙福。”(诗
这些都说出一个最基本要件―敬畏 神,听从 神的话。
现代中文译文在第十一节说“你们欺压穷人,抢夺他们的口粮”,和合本用“你们践踏贫民,向他们勒索麦子”,“抢夺”跟“勒索”是同意义。在申命记第二十三章十九节说:“你们借钱、粮食,或其他东西给以色列同胞,不可计算利息。”因此,这里说他们用“勒索”“抢夺”,是指他们虽然借钱或财物给同胞,不但是计算利息,甚至是加倍计算利息,导致贫穷人在生活上更加艰困。很明显的,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地违背摩西法律的教训,就是在说明他们的心中早已经不再纪念耶和华 神了。他们与 神的教训相背而行,他们不敬畏 神,也不听从祂的话语,因此, 神将使他们从劳碌得来的财物归于乌有,所占有的房子,也不能居住,这就是 神的惩罚。
第十四至十五节:要追求良善,摆脱邪恶,你们才有生路。这样,就照你们说的,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才会真正的与你们同在。要嫉恶如仇,喜爱良善,在法庭上伸张正义。这样,也许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会对这国家的残存之民显仁慈。
第七、十、十二节,都提到法庭上污秽的景况,法官接受贿赂而故意扭曲事实,这样的事件是 神绝对不允许的。这些法官都是人民的长老,本来应该替人民着想,且应该是保护贫穷人民生命安全的。但是,现在相反了,他们不但没有保护穷人,却跟着强者欺压贫困的人,使他们的生命如同雪上加霜一样的加倍苦难。
第十四、十五节与第十至十三节相对句,先知阿摩司用积极且明确的语句说出: 神喜爱的是人能秉公行义,特别是在法庭上彰显出 神的公义。这样比去宗教圣地献祭,或是比在殿堂里用繁缛的礼拜仪式敬奉 神更实在。更重要的,这乃是寻求生存之道。因为如此善行,才能期盼仁慈的 神拯救他们脱离苦难的来临。
第十六至二十四节:所以,至高的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这样说:“街道上将到处有号G哀哭的声音。陪哭的人都被雇完了,只好去拉农夫充当。葡萄园里只听到哀哭的声音。这些事一定会发生,因为我要惩罚你们。”上主这样宣布了。
等候上主的日子来临的人哪,你们惨啦!上主的日子对你们有甚么好处呢?上主的日子对你们只是黑暗,不是光明。那日子来临的时候,你们无处可逃,好比一个人刚躲过了狮子,又碰到了熊!又好比一个人回到了家里,筋疲力尽,把手靠在墙上,又被墙上的蛇咬了一口!上主的日子将带来黑暗,不是光明;那是倒霉的日子,没有一点希望。
上主这样说:“我讨厌你们的节期,受不了你们的盛会!我不接受你们的烧化祭和素祭,也不希罕你们献上肥牲畜作平安祭。我不喜欢你们那闹哄哄的歌声,也不爱听你们弹奏的乐曲。其实,你们应该像江水滚滚涌流,不屈不挠地伸张正义!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终不懈地主持公道!
这段经文明显地说出 神一连串的惩罚,且惩罚的灾情情势惨重。
第十六、十七节都在说明战争带来的苦难,因为战争失败,街道上到处有人哭泣的声音,且严重到要请人来“陪哭”也找不到,因为几乎每家都有人因战争失去生命。连农夫原本应该在田里工作的,现在也得放下农务,担任“哭手”,难怪连葡萄园里也听到哭泣的哀声。人不再耕种,或是没有时间耕种,饥饿就会紧接着来临。这岂不是跟他们欺负贫穷人所带给穷困者的处境相同嘛!
这里所说的“陪哭”(和合本用“善唱哀歌”),意思是指那些专业哀哭的队伍,很类似咱台湾社会的丧礼乐队,或是民间曾流行一阵子的“五子哭墓”团。目前这种专为丧事哭泣的行业在台湾的中南部还是很流行,特别在南部都会以“电子琴花车”配上打扮得相当妖艳女歌手为死者哀哭。
请注意第十八至二十节,这是先知阿摩司最突出的信息。原本以色列人民在期盼“耶和华的日子”―指 神将以色列人民摆在最高的位置,世上万国都来归顺以色列人民。因此,这是个极为荣耀的日子,就像当年他们的祖先大卫王的国度一般。
先知以赛亚曾经预言耶和华的日子是这样的:
“日子将到,人的骄傲要被制止,人的自大要破灭;只有上主受尊崇。那一天,上主―万军的统帅要贬低有权势、骄傲自大的人。”(以赛亚书
长久以来,以色列人民一直在期盼这样的日子来到。但是先知阿摩司却说,这日子是会来到,但是却和他们所在期盼的不一样。他重新解释说,等待这个日子来临,等于是等待一个苦难的日子一样的糟糕,因为那是个“凄惨”的日子,不是光明,且连逃难、躲藏的地方也没有。而这些灾难原本在他们的了解中,是只会降临在敌人身上的,如今却要降临在以色列人民的当中。更惨的是,没有人能够逃离这个灾难,因为“刚躲过了狮子,又碰到了熊!又好比一个人回到了家里,筋疲力尽,把手靠在墙上,又被墙上的蛇咬了一口”,这两句话是流行于以色列人民的俚语,说明灾难简直是祸不单行一样,连续接踵而来。
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节,可以说是阿摩司书最重要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说出 神真正喜爱人做的事是甚么,不是献祭,也不是看起来非常严谨又盛大的敬拜祭典,甚至美妙的赞美歌声都令 神感到厌恶,因为 神不喜欢这些虚有的假象。祂所要求的只有一点:实实在在地实行 神的公义。
第二十一节的“不接受”(和合本用“不喜悦”,台语用“无欢喜”),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指“不嗅”。本来献烧化祭时,香气会上升,他们认为 神会喜欢闻这样的香气,祝福给献祭的人。但是,现在先知阿摩司说, 神是连嗅都拒绝了,因为那从诈欺、贪婪得来的钱财所奉献的祭物,已经变成恶臭味道。
第二十三节,用诗歌颂赞 神,是以色列人民敬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份,只要看圣经中诗所占的份量就可以了解,以色列人民就是一个唱歌的民族。但是,当他们在唱赞美诗歌的时候,却有人因贫困、受到欺压发出哀号的哭声,因此,歌颂的声音 神怎能听得下去呢?不, 神不听这样的声音, 神会听受苦、被欺压的人的哀声。
第二十四节是这一章经文最重要的一节,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生命的主宰 神所期盼于人的是甚么。这一节说出为甚么 神不喜欢以色列人民歌颂的声音,以及不悦纳他们献祭的香味,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按照 神的旨意、教训去行公义的事。尤其是在法庭中没有以正确的法律替受冤屈的人申冤,反而是加深了那些受到迫害者的痛苦。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的话语中,很清楚地说明, 神只喜爱他们在生活中用坚定的信仰力量,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这章经文给我们带来很好的信息:
一、没有公义的社会,就无法看到 神的怜悯和慈爱。
我们从先知阿摩司的信息中看到,实行 神的公义,不但是信仰的责任,更是作为 神选民响应 神慈爱的方式。 神并不喜欢人用献祭来表示对祂的爱, 神也不要人用看来像似隆重的礼仪敬拜祂, 神也不需要人用动人的歌声、琴声赞美祂,这些都不是祂所期待的。 神所要的,乃是人会建立公义的社会生活,因为 神就是公义的 神。公义,指的就是没有冤屈好人,也不欺压贫穷人,且对困苦的人充满怜悯的心。先知阿摩司甚至说出 神希望这样的公义力量,能像大水滚滚长流,永不停止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看看我们今天台湾社会,岂不正像先知阿摩司在谴责当年以色列人民堕落的情况吗?长久以来,台湾的司法一直遭人诟病,原因就像是一般人所流传的:有钱判生,没钱判死。虽然今天已经有了民间组织的“司改会”,但是,如果司法真的按照公义断案,根本就不需要所谓“司改会”的成立。尤其当政治案件在五○年代至七○年代一再出现时,我们看到许多冤狱的受难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灾难。在这些案件受审期间,最使我们痛心的,就是司法人员没有依照良心来审理,只为了要取得执政者的喜悦,或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冤屈了真正的良心犯。我相信,这些人即使是得到他们想要的高官爵禄,也会遭到 神的愤怒。
今天,台湾社会虽然在这种政治冤屈的事件上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因为经过许多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奋斗争取来的。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有责任在建立一个公义的社会生活环境上,尽我们的信仰责任,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用心,在信仰上是交代不过去的。
二、要回到 神的话里,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亮光。
先知阿摩司很清楚地告诉当时的以色列人民: 神不需要他们到吉甲、别是巴、伯特利等宗教圣地去寻找 神。换句话说, 神并不是居住在宗教圣地的地方, 神是个无所不在的 神,不是被“关”在某个圣殿,或是某个宗教圣地,不, 神不会受人束缚。当先知阿摩司说要“寻找 神才有生路”的时候,他是在告诉以色列人民,回归到 神的教训、旨意来,不要背弃与 神所立的约,也不要忘记 神的话语。
这对今天台湾的基督徒是很有意义的信息。我时常发现有的基督徒喜欢去寻找好看的礼拜堂做礼拜,有的人则喜欢找一间自己觉得很“温暖”的教会敬拜,我也看到有的人喜欢找一间看起来比较有“灵气”的教会等等,理由很多,也许这也是人的常情吧。但是,我在想,若是真正要找敬拜 神的地方,最好是从建立我们敬虔的内心开始,如果我们只希望找那些“感受”,而没有真实的内心,也是枉然。再者,若是要寻找敬拜 神的地方,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点,就是要知道那间教会有没有在传达圣经 神的话语。没有 神的话语,即使再美好的礼拜仪式,就算是有非常美好歌声的诗班,或是有很好的管风琴在奏乐,或是有很温馨的接待,我要说,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感受,对我们一生灵命的成长并没有帮助。因为感受很快就会过去,唯有 神的话才是长久存在。
先知以赛亚说:“草会枯萎,花会凋谢,但是我们 神的话永不改变!”(以赛亚书确实是这样,能使我们生命永远发出亮光,能够抵挡今天社会各样的试探和引诱的,就是 神的话,我们就是要寻找祂的话。
经文:
我们读先知作品时会发现一个现象:不同的先知,强调的重点不同,介绍给我们认识的 神也不一样;例如,先知何西阿很强调 神是个慈爱、怜悯、满有恩典的 神。他甚至用自己娶了一个“不贞的女人”作比喻,来描述 神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的关系。虽然以色列人民就像一个“妓女”、“不贞的女人”,但是,丈夫( 神)还是深爱着她,一再呼吁这位不贞“妻子”回来身边。而先知阿摩司就不是这样;他是一再强调, 神乃是个公义的 神,祂绝对不会把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恶轻放过去,也不会轻易的放他们干休,一定会严惩背叛与祂立约的以色列子民。但是,先知作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 神最喜爱人的,就是遵行祂的旨意去行、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神不喜爱人用虚伪的献祭来表示忏悔,祂所喜爱的是,人真心的悔改。
在前一讲我们所读的第五章二十四节:“其实,你们应该像江水滚滚涌流,不屈不挠伸张正义!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终不懈地主持公道!”这一节可以说是先知阿摩司作品最重要的中心,因为这一节说出 神就是个公义的 神,祂要求祂的子民也要这样,将公义的准则当成是生活在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信仰告白。否则,即使是到出名的宗教圣地去献祭,或是在敬拜中唱出最动人的诗歌,或是弹出最美妙的琴声,都不会使 神因此动容、减轻怒气。不会, 神还是会因为人将 神的公义歪曲,有权势者欺压贫困软弱者的行为,持续发出烈怒。
在先知阿摩司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他非常重视一点,就是信仰不是用祭典、仪式、献祭表现出来的,信仰是从生活中具体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训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将信仰真实地用在生活中,等于是在欺骗 神一样。若这样,即使人用非常严肃的祭典、礼仪献上牲祭,也是枉然,因为这不是 神所喜爱的,甚至对公义的 神来说,用欺压贫穷人得来的财富作献祭之物,简直就是在污秽 神的神圣和救赎的恩典。我们若将先知阿摩司这样的信息主轴弄清楚了,看他的作品就更容易明白。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经文的内容:
第五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以色列人哪,在旷野的那四十年间,你们何尝献牲祭或供物给我!现在你们得背起自己雕刻的偶像―撒固王神和迦温星神,一起流亡。我要把你们放逐到大马士革以北遥远的地方去。”万军的统帅 神这样宣布了;他的名是耶和华。
我们看到圣经作者最喜欢提及的一个事件,就是出埃及进入旷野的经历。对以色列人民来说,这是代代子孙无法忘记的生命故事。他们很清楚在出埃及进入旷野四十年期间,经历过没有水、食物的苦难,也曾面临敌人追兵的打击,但是 神的手扶持他们,带领他们走过那段艰辛的日子和旅途。在旷野那段日子,连水、食物都没有的时候,怎能献祭呢?能用甚么礼物献给 神表示感恩呢?没有!他们唯一有的,就是听从 神吩咐的话,也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平安地度过那段艰辛的日子和路途。
第二十六节提到“撒固”和“迦温星神”,这可能都是亚述人所敬拜的神明。在先知阿摩司的时代,以色列人民已经将这些当地人敬拜的偶像神明当作神明在敬拜。更严重的是,以色列人民亲自雕刻“撒固”和“迦温星神”偶像神明,这样的举动充分证明他们已经忘了带领他们祖先出埃及的 神,也忘了祖先与 神之间所立的生命之约。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重要的信仰基本认知:忘了 神的人,结果是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先知阿摩司传出 神的警告说,以色列人民将要因此付出最大的生命代价― 神不再保护他们,他们将因此被敌人打败,且被放逐到异邦去成为奴隶。
第六章一至八节:住在锡安享受安逸的人,你们惨啦!在撒马利亚山上自以为安全的人,你们惨啦!你们竟以为是大以色列国中的名流,受别人的敬仰呢!你们到甲尼城去看看,再到大哈马市,然后到非利士人的迦特城去考察考察。这些国家中,有哪一个不比犹大和以色列强盛?它们的领土,哪一个不比你们的广阔?你们以为大难临头的日子还不会来到;但是你们的行动正自取灭亡。惨啦!你们这些人睡在象牙的床上,靠在安乐椅上享福,吃嫩牛和肥羊的筵席。你们唱新编的歌,用竖琴伴奏,像大卫一样。你们喝一碗碗的美酒,擦最上等的香水,却不为以色列的没落而悲伤。所以,你们要首先被放逐;你们放荡宴乐的生活也就此结束了。
至高的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指着自己发誓说:“我痛恨以色列人的骄傲;我讨厌他们豪华的住宅。我要把他们的首都和里面的一切都交给他们的敌人。”
请注意,通常旧约圣经在说“锡安”是指耶路撒冷,而先知阿摩司现在是针对北国的以色列传达 神的信息。因此,第一节用“锡安”,很可能是经学教师在抄写经文时的笔误。有圣经学者认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住在撒马利亚享受安逸的人”。
我曾说过先知阿摩司的时代,是北国以色列创国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因此,人民都以为在这样的景况下,国家很安全,不必害怕敌人敢来攻击,也不必为生命担忧。但是,我一再提醒过大家,先知在评断一个社会、国家,不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着手,而是从人民在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所表现出来的信仰态度去观察、衡量。现在我们从第一节看到当时的以色列人民的想法;他们以为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很有成就,正好那时邻近的国家,不是国势衰退,就是小国林立,因此,以色列人民就自负起来,认为自己很行。但先知阿摩司指出他们真正的问题,是在信仰上堕落所导致的伦理道德的败坏,包括奢侈到“睡在象牙的床上”、“吃嫩牛和肥羊的筵席”,以及“擦最上等的香水”等等。看,这些奢侈、浪费的生活都在表示甚么呢?其实就是前面经文已经提过的,所有这些富裕、奢侈的物品,都是来自欺诈贫穷人得到的。
第五节所描述以色列人民社会生活的景况,在旧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也从这一节可以看出他们在经济富裕生活下显示出信仰堕落的严重性;他们“唱新编的歌,用竖琴伴奏”,这里所谓“唱新编的歌”,意思是在作乐中,随兴唱歌,但是这些随兴所唱的诗歌带有淫乱内容。这情形简直就跟我们今天在台湾所看到的那些达官显要、巨商富贾在政治饭局,或商场交际饮酒中作乐的情形一样!我要提醒的是,也有不少基督徒事业家也是如此!
请注意第六节,这节提到他们“擦最上等的香水”,这种“最上等的香水”原来是用最好的油提炼出来的。而依照规定,这种特别提炼的油只能在圣殿作为敬拜 神之用,不能和一般生活所使用的油混在一起,或是用在个人的身上。摩西的法律就这样明文规定:
“不可把圣油倒在常人身上,也不可应用同一处方配制同样的油。这油是圣的;你们必须以它为圣物。若有人配制同样的油,或用这油来涂抹祭司以外的任何人,他必须从我的子民中除名。”(出埃及记
看,如果他们心中还有 神的话在,他们敢这样做吗?绝对不敢!就是因为忘了 神的话,他们才敢如此嚣张,拿要献给 神最高级、最好的香油(水)涂抹在自己身上,这已经显示出他们是富裕到把 神摆在一边,或是说把自己看为重要到如同 神一样。谁会把献给 神的香油拿来涂抹在自己的身上呢?在第四章一至三节,先知阿摩司曾指出以色列贵族、富商、巨贾的妇女,她们就像“巴珊的母牛”,打扮得妖娇艳丽,甚至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财力,连最上等的、要献给 神的特制香水都拿来用在自己的身上。
以上的情形都是先知阿摩司所提出的指责,可以看出他对以色列人民社会生活和景况观察是多么地细微,却绝不是无的放矢,看,连以色列的女人所擦的香水都闻出是甚么材料,就可以想象他观察的认真、体验之深。他传出 神的愤怒,说 神是用“发誓”的语气在说话,意思是指 神要伸手“审判”了。
第八节就是 神要审判以色列人民的内容,先知阿摩司说 神“痛恨以色列人的骄傲”,同时也“讨厌他们豪华的住宅”;骄傲,是指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虽有成就,却在信仰生活上堕落,甚至严重到忘记了 神。讨厌,是指他们用诈压贫穷人所得到的财富,过着奢侈、淫乱、败坏道德纪律的社会生活。
第九至十四节:假如一个家庭还剩下十个人,这十个人也都要死亡。当死人的亲戚来拖尸首去焚烧的时候,他要对那躲藏在屋子里的人说:“你以外还有谁没有?”
那人要回答:“没有了。”
亲戚说:“嘘,不要作声,不可提上主的名。”
当上主发命令的时候,大小房屋都要倒塌,成为废墟。马能在悬崖上奔跑吗?牛能在海洋中耕田吗?但是,你们把公平变为毒药,把正义变成苦药。你们自夸打垮了罗‧底巴。你们说:“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征服了加宁。”
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这样说:“以色列人哪,我要使外国的军队占领你们的国家;北从哈马隘口,南到亚拉巴海,他们要来蹂躏你们。”
第九至十节很清楚地说到 神愤怒的灾难临到时,以色列人民将会遇到的惨状。在第五章三节曾提到战争的结果,以色列人民“派出一千名士兵的,只有一百名活着回来,派出一百名的,只有十名回来”。可是现在更严重了,连剩下的十个都不能存活,原因就是 神的惩罚除了是战争之外,紧接着战争而来的就是第四章十节所说的“瘟疫”。我们知道战争的时候,战败的国家往往没有办法处理死伤的士兵和人民。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忙着逃难,已经自顾不暇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处理死者埋葬的事。也因为这样,腐尸很容易引起“瘟疫”疾病,这也就是第十节所说的“亲戚来拖尸首去焚烧”的意思,因为焚烧尸体是防止“瘟疫”灾情扩大的方式之一。而这种惨状是严重到几乎没有人可以存活。
先知阿摩司预言敌人将会用凶猛的力量攻击北国以色列,繁荣的城市将成为废墟,因为这是他们偏离 神的道所带来的祸果。
第十二节是带有押韵的句子;马当然不能在悬崖奔跑,牛也不能在海中耕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先知阿摩司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以色列人民,怎么连这样简单、明白的事都会搞不清楚?怎么会“把公平变为毒药,把正义变成苦药”呢?换句话说,公平、正义是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公义,一个国家没有正义的法则,这样的国家、社会怎能存活下去呢?绝对不可能!
第十三节“罗‧底巴”,现代中文圣经已经有附注写着:“这地名跟希伯来语‘虚无‘发音相近。”
“加宁”,意思是“角”,在此指“列强”之意。
这样很清楚告诉我们,当以色列人民在夸耀他们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成就,在骄傲说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征服了列强时,先知阿摩司说那些都是虚无的东西,都不是实在的。因为生命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些,而可以保障人的生命的是 神,这样的认识在基督教信仰中是很重要的。
想想看,我们台湾岂不是自称为是“经济奇迹”的国家吗?岂不是常在夸耀自己的国防力量吗?但是,为甚么我们的社会让许多人觉得不安全,而需要拿外国的护照或美国的绿卡作护身符?为甚么有那么多人需要将孩子送到外国去读书呢?这和先知阿摩司在指责的北国以色列社会又差多少?我看是一样。
第十四节说“北从哈马隘口,南到亚拉巴海”,意思是整个以色列国家都包括在内,都将遭到敌人消灭。
第七章一至三节:至高的上主给我看到一个景象:他造了一群蝗虫。那时候,正当王家土地第一期的农作物已经收割,第二期的幼苗刚开始抽芽。我看见蝗虫飞来,把地上的农作物全部吃光。于是我说:“至高的上主啊,求你饶恕你的子民!他们又渺小又脆弱,怎么受得了呢?”
上主的心软化了。他说:“那么,你所看到的事免了吧。”
从第七章至九章,除了第七章十至十七节有关祭司亚玛谢的事件外,其余都是记载先知阿摩司所看到的异象。
第七章一至九节这段经文中共有三个异象,一至三节是看到一群蝗虫,四至六节看到火,七至九节是看到主站在一道刚砌好的墙边。
一提起“蝗虫”的灾难,这很快就让我们想起出埃及故事中, 神曾使用蝗虫的灾难惩罚埃及帝国,作者这样描述蝗虫带给埃及的惨状是:
“上主刮起一阵东风,袭击地面一天一夜,到了早晨,吹来了许多蝗虫。们一群群地飞来,布满全国。这么大群的蝗虫是空前绝后的。们盖住了大地;地上一片黑暗。们把冰雹没有毁尽的植物都吃光,连树上的果子也吃光。埃及全境,无论田里或树上,看不见一点绿色。”(出埃及记
有一句我们很熟的俗语:“蝗虫过境,吃得干干净净。”这句俗语可以明白蝗虫对农作物所带来的损害是相当的大,甚至是大到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不要说古代没有农药可以扑杀虫害,即使是今天科技这样发达,也往往让我们对虫害带来的灾难束手无策。这样,我们看到以色列人民将遇到的灾难,不仅是战争、瘟疫,而这次的蝗虫过境,所将带来的灾难就是“饥荒”。但是,先知阿摩司说出一个最重要,也是圣经作者最常提起的一件事:能改变 神发出怒气唯一的方法,就是悔改,寻求 神的饶恕。唯有这样,才能使 神“心软化”下来,而免除一切原本要降下的灾难。
第四至六节:至高的上主给我看到一个景象:他预备火,要惩罚他的子民。火把地底下的水源都烧干了,又开始燃烧地面上的一切。于是我说:“至高的上主啊,请停止吧!你的子民又渺小又脆弱,怎么受得了呢?”
上主的心软化了。至高的上主说:“那么,你所看到的事免了吧。”
圣经的作者通常都会用“火”表示洗涤、锻炼、纯化的意思。施洗约翰说那位在他之后要来的救主,就是要用“圣灵和火”施洗,并且“要用永不熄灭的火烧掉”无用的“糠秕”。(路加福音先知以利亚就曾祈求 神从天上降下大火,烧掉祭坛上泼满了水的祭品,列王记的作者描述 神的火“烧焦了石头和地面,烧干了沟里的水”(列王记上。现在先知阿摩司看到 神要用火来烧掉以色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这些都是他们眼中认为最安全、贵重的荣华、财富、军事、政治和经济能力。 神要把这些都烧得光光,成为乌有。
和第一个异象共同的地方,就是先知阿摩司提醒以色列人民,只要他们真的悔改, 神的心必定会软化下来。虽然 神曾经“发誓”过要严惩以色列人民,但是,祂还是在盼望他们会悔改。
第七至九节:主给我看到一个景象:我看到主站在一道刚砌好的墙旁边,手里拿着铅垂线。上主问我:阿摩司,你看见甚么?”
我回答:“铅垂线。”
于是主说:“我要挂起铅垂线,让我的子民知道他们正像一道倾斜的墙。这回我绝不饶恕他们了!以撒后代礼拜的地方一定要被拆毁;以色列人的神圣场所都要被摧毁。我要使耶罗波安王朝覆亡。”
请注意第七节和第八节的“墙”;在第七节说“一道刚砌好的墙”,第八节说“一到倾斜的墙”。“一道刚砌好的墙”正是在描述以色列人民看到自己的成就,以为现在国家很安全了,就像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坚固。古代的人建高墙来防止敌人的袭击,例如中国秦始皇兴建万里长城,但是我们看到秦始皇并没有因为这道万里长城那样坚固,而使自己的帝国长存下去。当长城建好之后,没多久,他的帝国就灭亡、改朝换代了。同样的,先知阿摩司在这里提及虽然这道墙是刚砌好的,看起来似乎很壮观的样子。但是当 神的手拿着铅垂线一量比,马上就看出有严重的问题―倾斜。换句话说,在人看来是坚固、安全的,在 神愤怒的手一出,很快就会摧毁倒塌。在第一个蝗虫灾难和第二个天上降下大火的异象,都说只要悔改,就能使 神的怒气消除,但现在第三次的异象却说, 神这回“绝不饶恕”以色列人民了。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铅垂线”,这是指盖房子时,工匠们用来作衡量之准绳。当人用铅垂线量了之后,建造起来的城墙,看起来似乎很坚固、高大、无法攻破。但是,当 神用铅垂线一量之后,马上就出现歪斜、摇摇欲坠的现象了。换句话说,必须用 神的标准来看事情,这样才会正确。 神用铅垂线衡量人所做的事,也在说明 神对人的行为作审判。
让我们来想想这段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没有 神的保护、眷顾,即使拥有刚强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也保护不了我们生命的安全。
先知阿摩司很清楚地指出,即使北国以色列拥有富裕的经济能力,坚强的军事武力,以及很灵活的政治手腕,但是,对国内贫困人民的漠视、欺压,造成的伤害是 神所无法原谅的。当有权势者把欺压人民所得到的财富用来作献祭,甚至把应该献祭给 神的圣物―最上等的香水―用来装饰自己时, 神是绝对不会漠视、轻忽这样的举动的,祂一定会拿着“铅垂线”衡量每个人的信仰生活行为,同样也会用它来衡量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当人用看得见的经济能力、军事武力、政治活力在评估一个国家、社会安全与否的时候,圣经的作者,尤其是先知的文献时常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保障是 神,不是这些来自人的手所造出来、看得见的外观景象。诗的诗人这样说:
“君王不倚强大的军旅获胜;
兵士不靠强大的力量保命。
靠战马不能保证胜利;
马的威力救不了人。
上主看顾敬畏他的人;
他看顾仰赖他慈爱的人。
他救他们脱离死亡,
饥荒时保留他们的生命。”(诗
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经历就是上述这首诗歌最好的见证;若不是 神的保护,他们早在埃及的追兵下就死亡了,或是在没有水、食物的旷野中饥渴而死。因为 神的手扶持他们,带领他们,使他们在旷野四十年的时间,“衣服没有穿破,脚也没有走肿”(申命记,然后顺利地进入富庶的迦南地。
今天,我们应该好好来深思先知阿摩司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到底我们的生命所倚靠的是甚么?看,台湾的经济岂不是很富裕吗?那为甚么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一股不安的气氛呢?政府不是常常在夸耀国军的装备多么精良吗?不是常常在炫耀又有新的武器吗?最近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是美国想要把台湾列入它的飞弹防卫范围里(所谓的“T M D”),引起中国的严重关切。有不少学者专家说,加入美国的飞弹防卫系统,我们就安全了。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美国不是在为它国着想,它只会顾自己的利益多少,随时可以因为利益的改变而改变政治立场,必要的话也会出卖台湾给中国。主前第六世纪的南国犹大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当时讨论的重点:跟埃及合作抵抗巴比伦帝国才对,或是降服巴比伦帝国,跟埃及对抗?结果就在一片讨论声中被巴比伦帝国于主前五八六年消灭了。
我们的安全保障在甚么地方?圣经告诉我们, 神才是我们的生命的倚靠,没有 神,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说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我很喜欢宗教改革运动的启蒙者,马丁路德在遇到灾难时所写的诗歌,也是圣诗三二○首第一节:
神是咱安全要塞
坚固盾牌与器械
艰难困苦迫近目前
主要助咱大得胜
暗世君王兴起,
靠他战甲计智
势力虽然凶猛
罩倚到咱面前
救主助咱大得胜
每当唱这首诗时,我都会想起在十六世纪初期那段宗教改革期间他所遇到的生命危险,以及在瓦特堡(Waterburg)翻译圣经的经验。如果没有 神的带领,圣经翻译不出来,宗教改革不会成功,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基督教会。
圣经告诉我们,创造万物生命的主是 神,只有祂才是我们生命的保障,才是在困境中最大的倚靠,认清这一点,必定会使我们的生命观改变。
二、别让丰富的物质生活,糜烂了我们信仰的良知。
我们读先知阿摩司的作品,一再看到他对当代北国以色列人民社会生活的糜烂,以及对贫困、苦难者哀哭声音的漠视,提出 神相当严厉谴责的话语。当先知阿摩司看到那些富贵的妇女“擦最上等的香水”时,他的反应很激烈,因为那是指定要献给 神才能使用的圣物,却已经被有钱的妇人拿来当作化妆的东西了。换句话说,用钱财或势力来装扮自己,视自己如同 神的心态,就是生命中已经忘掉了慈悲怜悯的 神。更严重的事,乃是这些财富是从贫穷人身上剥削得到的,却又用这种肮脏的钱财购买献祭的物品,这是非常污秽 神圣名的举动,也是信仰上堕落最大的污点。
圣经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认知:我们的能力―包括财富、学识、才能等等,都是来自 神的恩赐,不是用来自己享受的,也是为了要帮助那些在能力上困难的人,这是我们的信仰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此,帮助贫困者和弱者的需要,听他们在痛苦中发出的哀声是我们信仰上责无旁贷的使命。不要找理由,也不要找借口,要学习耶稣基督所教导我们的,即使是一杯水、一碗饭、一件衣服,也不要忽略(参考马太福音。还有,有能力的人更应该时刻想到贫困者的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十多年来,我在牧会工作中一再努力要建立一个信仰共同体的生活准则,就是踏入教会的门,贫贱富贵都一样,没有特别,也没有特权,大家学习认识自己在 神面前都是一样有罪的人,只能祈求 神的怜悯、宽恕和赐福。不要把社会上那些人看为尊贵、权势的观念带入教会里来炫耀,因为这里是信仰团体,不是一般民间社团。我们甚至应该努力把这样的信仰态度带入我们工作的场合、生活的环境中去影响他人才对。也因此,我一再坚持:不论喜、丧事,在教会里都是一样,我们是要用谦卑、敬虔的敬拜来响应 神的爱,不是用财富可以装饰出来的景观,这就是为甚么我严厉禁止喜、丧事时在礼拜堂里有特别布置的原因,为的是希望大家来到教会都一样,没有贫贱富贵的差别,更希望有能力的家庭能够体谅软弱、贫困者家庭的感受,如果连这一点我们都有困难,说我们信耶稣基督,那就先去看看他怎样说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节的“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说是用“排场”的方式在感谢 神,那就再读一次先知阿摩司在第五章二十一至二十四节所说的话吧!
作为一个基督徒,不是只在想自己,而是会随时想到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特别是贫困、软弱的人,何况我们还是在同一间教会里,同样称为是兄弟姊妹啊!使徒保罗说得好:“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贪图虚名,要彼此谦让,看别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的利益。”(腓立比书真盼望我这样的用心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也一起来学习,使咱教会成为一间真正以圣经的教训作为基准的信仰团契。
经文:
先知阿摩司可以说是一个对社会伦理、道德之生活要求甚严的人;在他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对人的宗教信仰用之于社会生活,相当重视,在他的看法里,宗教信仰绝对不能与社会生活分开,否则就没有信仰上的意义可言。他强调 神是个“公义”的 神,因为公义才能表明 神的爱。“公义”这个字,原本指的是“遵照规范”之意。以色列人很清楚,规范指的就是 神的品格。因此,对于贫困者的欺压,等于是对 神品格的侮辱,这是没有“遵照规范”去行的人才会做得出来的事。这就是为甚么在先知阿摩司传出的信息中,很容易看到他强调:人不能用宗教礼仪取代 神的“公义”,或是想用各种献祭行为换取 神的喜悦,就像他在第五章二十一至二十四节所传出 神说的话:
“我讨厌你们的节期,受不了你们的盛会!我不接受你们的烧化祭和素祭,也不希罕你们献上肥牲畜作平安祭。我不喜欢你们那闹哄哄的歌声,也不爱听你们弹奏的乐曲。其实,你们应该像江水滚滚涌流,不屈不挠地伸张正义!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终不懈地主持公道!”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先知阿摩司最中心的信息。
另一方面,先知阿摩司之所以会对道德生活要求那样的高,很可能和他在北国以色列所看到的社会景象有关;富人的贪婪,以及高官爵位者的诈欺手段,同时,他听到那些被欺压者哭诉无门的哀号,和法庭中没有公义的审判,这些都成为激起他愤怒的因素。
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弥迦,都可以说是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生活,等于在见证 神公义的先知。他们都以相当坚定的言辞和态度,认为公平的法码(规范)乃是 神对人基本的要求。也因为这样,在他们的信息中,法官贪污、收受贿赂的行为,是 神所无法忍受的事。再者,先知阿摩司的信息也告诉我们,要为受冤屈的人申冤,特别是要替那些申诉无门的人伸出援手,因为这样做就是在彰显 神的公义。
因此,公义,不单是指消极方面没有做缺德、违反伦理规范这些事而已,更有积极的一面,就是要替被欺压的人申冤,这才是公义的真实意义。
在前一讲,我说过先知阿摩司除了谴责以色列人民中那些富有的人的奢侈生活外,也明确地说到,以色列国家将面临的灾难―灭亡。他看到第三个异象―铅垂线,说 神用“铅垂线”量以色列时,所看到的是像一座即将倒塌的城墙一般。我提醒过大家要注意, 神的标准和人的标准是不同的,就像先知以赛亚说的:
“上主说:我的意念不是你们的意念;
我的道路不是你们的道路。
正如天高过地,
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
如果我们没有时刻用“ 神的标准”来反省,很容易就会因为人的堕落,和败坏的社会环境,使我们陷入在作恶之中也不清楚,或是连自己也参与了欺压贫困者而不知,那样就很糟糕。因此,时刻保持儆醒的心,是我们在信仰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的经文内容:
第七章十至十七节: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去向以色列王耶罗波安报告,说:“阿摩司在煽动你的人民,要他们背叛你;他的言论对国家是不利的。他说:‘耶罗波安要在战场上阵亡;以色列人一定会从本土流亡到国外。’”
亚玛谢向阿摩司说:“先知啊,你已经讲够了。你还是回到犹大去说教,让他们供养你吧!伯特利是宫廷圣殿,是国家礼拜的中心,不准你再在这里说教。”
阿摩司回答:“我不是你说的那一类先知,为了金钱而讲道。我是个牧羊人,也是看管桑树的农夫。但是,当我在牧羊的时候,上主亲自呼召我,要我出来向以色列人传 神的话。因此,你要听上主对我讲的话。你不准我传 神的话,不要我攻击以色列人。所以上主这样说:昴愕钠拮咏在城里当娼妓;你的儿女都要在战场上死亡。你的国土会被瓜分;你本人要死在异乡。以色列人要被赶出本土,流亡国外。’”
在前一讲我说过,从第七章至九章,这三章中除了这段经文之外,都是记载先知阿摩司看到 神给他的异象。我们不太清楚这段经文编撰在此处的原因,跟前后文都很不协调。但是,却因为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很宝贵的信息:先知在每个时代都不甚受欢迎。耶稣在他的故乡拿撒勒传福音,结果他的乡亲不但看不起他(马可福音,还想要害死他(路加福音蹋,因此耶稣感慨地说:“先知在本乡、本族、本家外都受人尊重。”(马可福音
伯特利,这个名称的由来是雅各给它取的。雅各在逃往他舅舅拉班家的途中,来到一个村镇名叫“路斯”的地方过夜,当天晚上因为“梦见一个梯子从地上通到天上,梯子上有 神的使者上下往来。他又看见 神站在他旁边”对他说话(创世记,因此,他醒来后,就用石头立碑,浇油在石头上,然后取那个地方的名字叫“伯特利”,意思是: 神的家。后来伯特利就成为以色列人民的宗教圣地。在南北分裂的时候,北国的开国国王耶罗波安一世,为了要使北国以色列人民不再怀念位于南国的耶路撒冷圣城,就将位于北国的伯特利建造成政治、宗教中心,因此,才会被先知亚玛谢称之为“宫廷圣殿,是国家礼拜中心”。
祭司,这是在帮助人认识 神,以及知道如何敬拜 神、献祭给 神的人。第十节“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这句话,意思是亚玛谢在当时是担任伯特利圣殿的大祭司。这样,祭司亚玛谢也就是北国以色列的官员,且是位阶相当高的,因为大祭司等于是代表国家主持大献祭礼仪的事务。如今他为了保有既得的利益,没有忠实地将社会堕落和犯罪的景象告诉国王,反而是派人去告诉国王,说先知阿摩司“煽动人民”,要人民“背叛国王”。这种纯粹捏造的罪名,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已经失去“ 神的公义”了。如果宗教领袖都可以用捏造的罪名来陷害人民,这样的国家、社会是很危险的,因为至少这说明了一个危险的讯息:人的内心,不再是诚实的。有一句常被提起的话说:“宗教是社会最后的良心。”现在是连宗教领袖都已经没有“良心”,那样的社会发生欺骗、榨压贫穷人,故意冤屈穷乏人,也不会是希罕的事。
第十一节很明显地让我们看到祭司亚玛谢是要置先知阿摩司于死地,因为说煽动人民背叛国王,也许国王会不在意,因国王可以知道人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像彼拉多听到犹太人领袖控告耶稣,说他“煽动”犹太人,不要向罗马皇帝“纳税”这罪名时,他还是回应这些宗教领袖说:“我查不出这个人有甚么罪状。”(路加福音但是,亚玛谢这句“耶罗波安要在战场上阵亡;以色列人民一定会从本土流亡到国外”的罪名,马上就会陷先知阿摩司于罪,因为这句话已经损害了国王的尊严,和污蔑了国王的权威,而事实上,耶罗波安二世并没有在战场上死亡,倒是他的儿子撒迦利亚继承他的王位半年后,“雅比的儿子沙龙背叛他,在以伯莲刺杀他,篡了他的王位。”(列王记下不过,先知阿摩司确实是说出这个国家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被“外国的军队占领”,人民将会被“蹂躏”,他也说过“耶罗波安王朝覆亡”的话,这都是指着灭亡之意。
前二节是打发人去向国王耶罗波安二世告先知阿摩司的状子,现在祭司亚玛谢则是反过头来指责先知阿摩司,要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南国犹大―去说教。由于亚玛谢是御用的祭司,也许在他的了解中,许多先知都是拿国家的钱替国王“预测” 神旨意的。先知以利亚的时代,亚哈王就在王宫里养了四百名先知,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国王亚哈“预测”未来的事,或是“预测” 神的旨意(列王记上。也因此,亚玛谢讥笑先知阿摩司,说他也可以回到南国谋得一官半职,成为御用的宗教师。但是,真正的先知不是这样的,是 神的仆人,不是国王的仆人,这一点在先知米该雅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明显的态度,他说:“我指着永生的上主发誓,上主对我说甚么,我就说甚么。”(列王记上
先知阿摩司很快就响应祭司亚玛谢的话,他强调不是自己喜欢当先知,也不是为了金钱才出来讲道,他原本是个农夫、牧羊人。这样的表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至少说出一点:真正的先知不是靠学习得来的,是在 神呼召下,才出来传讲 神的信息,而他所要传讲的话,是 神亲自传授给他的。换句话说,先知阿摩司并不会因为祭司亚玛谢这样讲,就打包回南国犹大,不会,因为他受呼召并不是为了b口,而是来自 神的命令。其实,先知有时候传讲的信息,不见得自己也喜欢,有时是很无奈的,先知约拿的故事就是个好例子;他在听到 神的呼召后,第一件事就是逃跑,因为 神要他传讲的话,不是他所喜欢的,他甚至用死要抗拒 神的呼召(约拿书。年纪幼小的撒母耳,听到 神的话时,不敢向收留他、教导他的祭司以利传讲 神告诉他的话,是祭司以利要他照实讲出来,他不得以才说(撒母耳记上。
第十六至十七节,是先知阿摩司回应祭司亚玛谢的结语,这两节说的都是灾祸将降临在祭司亚玛谢的家庭。本来先知阿摩司都是针对整个国家在传讲信息,现在是针对祭司亚玛谢传讲 神的话。开场白也是一样,就是要祭司亚玛谢注意听 神的话,这是先知传讲信息的特色,在说明他传讲的信息不是个人的,而是 神的命令。
第十七节让我们看到祭司亚玛谢的家庭将面临严重的灾祸―妻子将变成娼妓,儿女死在战场,国家灭亡,连亚玛谢自己也会死在异乡。这可能是因为祭司亚玛谢的妻子年轻,被外国军队抓去当“军妓”。关于这段预言的实现,我们无法找到数据可资左证,但是,主前七二一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消灭时,人民被俘虏到亚述去当奴隶(列王记下,年轻女子被抓去当“军妓”并不是新鲜事。就像在第二次大战时,日本从韩国、台湾“征召”许多妇女到各处日本军营当“慰安妇”一样。
第八章一至三节:至高的上主给我看到一个景象;我看到一篓熟了的水果。他问我:“阿摩司,你看见甚么?”我回答:“一篓熟了的水果。”上主对我说:“我子民以色列的结局已经到了。这回我绝不饶恕他们!那一天,宫廷的歌唱要变为悲伤的哀号;到处都是尸体,一片死寂。”
第八章一节的“熟了的水果”,在和合本译文用“夏天的果子”,这个字在希伯来文的发音相似,也是双关语,另一个意思是指“结局”。果子若是熟了,不用摘就会掉下来。在巴勒斯坦地区,夏天成熟的水果有:葡萄、无花果、和石榴。用“熟了的水果”来形容北国以色列被审判的时刻到了,并且强调 神绝不再饶恕,因为他们一再地犯罪,且不听从 神的仆人传讲的信息。更糟糕的是,连祭司亚玛谢都要将 神的仆人赶出去,这已经足够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了。
请注意第三节的“那一天”,我说过这是先知阿摩司最特别的信息,因为他改变了原先以色列人民所传承的观念,以为“耶和华日子”来临时,是个大喜的日子,但现在先知阿摩司传讲出来的“那一日”(耶和华日子)将是个不堪入目的惨状,因为“到处都是尸体,一片死寂”。
第四至十节:你们这些人欺压贫困,剥削穷苦,你们听吧!你们自己说:“神圣的节日快点过去吧!好让我们去卖谷物。安息日快点结束吧!好让我们去做生意。我们可以抬高物价,用假法码和小升斗欺骗顾客了。我们可以用高价卖出劣等的麦子,我们要找个无法还债的穷人,用一双凉鞋的价钱把他买下来作奴隶。”
上主―以色列的 神发誓说:“我绝不会忘记以色列人败坏的行为。我要使地震动,人人都要遭遇苦难。大地都要震动,像尼罗河的潮水涨落。到那一天,我要使太阳在中午下山,白昼变为黑暗。这是我―至高的上主说的。我要使你们的佳节变为葬礼,欢乐的歌声变为悲伤的哀号。我要使你们剃光头,披粗麻。你们要伤心得像死了独子。那将是终日悲痛的一天。
第五节说“神圣的节日”,在和合本用“月朔”和“安息日”。月朔,是古老的宗教节日,指每月的第一天。依照民数记的规定,每月的初一“要献烧化祭给上主”,献祭的内容也规定得相当清楚,且是“一年中月月如此”(民数记,按规定,这日子是不能工作的(何西阿。而安息日则更清楚了,那是神圣的日子,不能工作。看吧,他们的想法是希望这样的宗教节期赶快过去,因为要忙着做生意呢。但是,同样是这一节经文,也指出他们即使在这样宗教节日中,不但心中缺少敬虔敬拜的心,连要去做生意也是为了要诈欺呢!这样的宗教信仰,这样的礼拜态度,岂不正是 神在痛苦中要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以赛亚对以色列人民指出的:“我不要你们那些毫无意义的祭礼;我不要再闻你们所烧的香;我受不了你们月初的祭礼、你们的安息日,和你们的宗教聚会;那些礼拜都因你们的罪而失掉了意义。我实在讨厌你们月初的祭礼和各种宗教节期;它们成了我的重担,我不愿再背负了。””(以赛亚书这就是没有实在、敬虔的宗教信仰所呈现出来的态度。其实,我个人发现今天的基督徒很多人是持这样的态度在看礼拜,和教会事工的。不信的话,我们好好反省看看就知道了,包括传道者没有用心、认真准备讲道,信徒也没有耐心听圣经的话。然后都会彼此把罪责推卸给对方,不是吗?
第八至九节,这种大自然的变色、异位,所要说明的,乃是 神原先创造时的秩序、“ 神看为好”的现象失去了,甚至是颠倒了。
第十节“佳节变为葬礼,欢乐变为悲伤的哀号”,这里指的佳节,是在丰收节期,原本是在庆祝欢乐,现在却要变成悲痛的葬礼;欢乐,原来是指青年男女彼此传递爱情时唱出的情歌,现在,这些情歌将变成哀歌。痛苦哀号的声音,就如同家里有独生的儿子去世一般的难受。
这一节的最后一句,指出这种悲痛的时间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日。
第十一至十四节:“时候已经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饥荒。他们饥饿,并不是没有饼吃;他们干渴,并不是没有水喝。他们饥渴是因为听不到上主的话。这是我―至高的上主说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要到处寻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在那一天,连美丽的少女和强壮的青年也会因口渴而昏倒。那些拜过撒马利亚的偶像、向但和别是巴的神明许过愿的人,都会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
第十一节再次提到“时候已经到了”,这句子明显的指出是 神审判的时候到了。饥荒,将成为 神发出惩罚的第一步。请注意,一提到饥荒,不要忘记第九节所说的,大自然的变色、日夜颠倒等,这些也同时指着天不下雨,因为下雨乃是 神奇妙的作为(参考列王记上。再者,先知阿摩司在前面一再提及灾难包括战争,因为战争使农夫也没有时间耕种,荒废了土地。
这一节是我们所读这段经文的中心信息,这里说人会干渴,并不是没有食物、水,而是因为听不到 神的话,这就很重要了。申命记的作者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旷野四十年的共同经验,在那四十年中,没有水、食物,却因为 神的话度过那段艰辛的旅途。申命记的作者说:“上主使你们饥饿,然后把吗哪赐给你们,是你们和祖先都没有吃过的食物,以此教导你们人的生存不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说的每一句话。”(申命记耶稣在撒马利亚叙加镇的一口井边遇到一位撒马利亚的女人,在谈话间,耶稣告诉这位女人:“喝了这水的人还会再渴;但是,谁喝了我所给的水,谁就永远不再渴。我给的水要在他里面成为泉源,不断地涌出活水,使他得到永恒的生命。”(约翰福音圣经的作者就是这样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来自 神,也只有 神才是我们生命的主。没有 神,人即使有得吃、喝、穿,生命也将会面临死亡,只有回到 神里面,人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
第十二节说人到处寻找,为的是要寻找 神的信息,但是却找不着。看吧,这是多么地严重啊!想想看,我说过的,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北国的经济、政治、军事都是开国以来最颠峰的,现在却成为最糟糕的。这种最糟糕的景象,并不是他们没有钱,也不是没有物资,他们可以睡在象牙雕刻的床,擦最上等的香水,吃嫩羊、牛肉,怎么会缺乏这种使人肉体饱食的物资呢?不,不是这些,所缺乏的是 神的话!
第十三至十四节,让我们看到这种灾难连年轻力壮的少年人也无法幸免,因为实在是太严重了。注意第十三节又提及“在那一天”这属于 神审判的日子。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段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免除我们心灵生命饥渴最好的方法,就是记得用心研读圣经― 神的话语。
看,先知阿摩司很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物质生活是相当富裕的;他们睡在象牙的床上,吃嫩牛和肥羊的筵席,擦上等的香水,住在豪华的房子。但是,这些并不是一个人生命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的生命是否富足、美满,不是建立在这些吃、喝、住的基础上。耶稣曾对一个寻求他解决分割财产问题的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躲避各样的贪婪;因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财产。”(路加福音对那位田产已经相当丰富,却还只在意积存财产,且对自己生命说“慢慢享受,吃吃喝喝,过舒服日子”的财主,耶稣说在 神的眼中,这个人简直就是个“胡涂人”(路加福音。同样的,先知阿摩司就是在指责当时北国以色列那些富人,他们累积那样多的财宝还不满足,还一再地对贫困的人施压力,榨压他们的生存空间。这样的行为,不但对他们累积起来的财富没有帮助,相反的,这样的行径简直就是在污秽 神的慈爱。我说过,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自己享受,而不会用分享的心怜悯困苦人的需要,这样的人在 神的眼中是很可悲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富足并不在于这些可以数算、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财产。
我听到一则以前台东基督教医院的院长谭维义医师的故事,他前不久到台大医院跟该院八十几位医师谈话。他说自己很富有,因为他留给别人的都还在,但留给自己太太的那些珠宝都被小偷拿走了。他说几十年前,他到台湾的台东开设基督教医院,专门替人看骨科、眼科,发现东部很多骨头受伤的人,都是找接骨的师傅,跟他在美国印地安人的地区看到的很相像。他原本是志愿要到非洲的津巴威去的,后来因为有其他的人比他更早申请而失去机会,而台湾这里有人申请需要骨科医师,他就被差派来台湾。没想到他在印地安人地区学习的医疗工作方式,都成为他后来在台东行医时最需要的。 神的旨意很奇妙,让他在台东服务四十多年,现在那些因为接受他治疗骨科疾病的人的身上,都留下了他给他们的“财产”,因此,他对台大医院的医师说:“我很富有。”
我想认识谭维义医师的人都会清楚知道,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促使他到台湾(或是原本申请要去非洲)来的动机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从许多宣教师的身上看到一个共同记号:每日读圣经。勤读圣经,成为宣教师们每天生活的功课,圣经 神的话,才是他们献身在异域工作最大的力量泉源,也是他们献身去海外偏僻地区工作的推动力。
看看我们的社会,论吃,很丰富,且简直是到了暴殄天物的情况;大饭店有一客四、五千的,甚至更贵的套餐。更严重的,在国民小学时常看到小孩子将好好的一块肉、蛋,没吃就倒进垃圾桶里。论喝,许多酒店上等的好酒就要上万元。前几年,法国酒商很不解,因为台湾销售法国的高级酒,数量竟然是全世界最多的。酒商来了解后才发现台湾人喝酒的方式很令他惊讶,一瓶接近万元的酒,竟然是在几分钟内吆喝声中干杯见底。论穿,那就更不用说了,我遇到一位在卖年轻人喜爱的衣物的青年,他告诉我说,有一次卖美国篮球明星乔登的衣服和鞋子,他说在嘉义市,一件恤,每件是七,○○○元,竟然可以在一天内卖出八件。在台北市,有的父母为了替孩子买乔登签名的名贵球鞋,竟然是晚上拿椅子去排队。我不知道有谁的家里床铺是用象牙的,或是我们当中谁擦的香水是上等的,但是,我知道一点:这些都不是我们进入永恒生命的必备条件,而且可能使我们离开永恒生命的道路越来越远。先知阿摩司对他那时代的以色列人民说:“他们饥饿,并不是没有饼吃;他们干渴,并不是没有水喝。他们饥渴是因为听不到上主的话。”想想看,我们台湾现实的景况岂不也是这样吗?
去年(一九九八)三月开始在咱教会工作,我一再要求大家来参加查经班,也在今年开始,全力鼓吹大家每天读圣经,也出功课给大家做,为的就是希望大家在物质生活不缺乏的这个时刻,能够因为 神的话丰富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因为 神的话而富足,能因为懂得 神的话,明白 神的话而使生命尊贵起来,更盼望我们因为知道 神的话,一生一世紧随耶稣的脚步走天路,好使我们的生命正确地走向永恒的道路。这也是我献身传道工作的使命,也深盼你会认真参与和响应。
二、不要阻碍 神话语的传递,要帮助 神的话语广传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
先知阿摩司的时代,也是经济繁荣,军事武力很坚强的世代,但是,这些不但没有帮助人民学习谦卑、认识 神的话,相反的,他们很骄傲,以为是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这些财富、力量,因此,当有人想要学习过圣洁的生活,以避免被物欲化社会所腐蚀的时候,却受到压迫,逼这些想过圣洁生活的人去喝酒,而且还不准先知传达 神的话语,更甚的,连圣殿的祭司也参与有份,威胁先知阿摩司,要他闭嘴不说 神的话,否则要把他驱逐出境。看,这是多么严重的事啊!自己不听 神的话,已经够严重的了,还禁止别人听、传讲,甚至威胁、逼迫 神的仆人不得传讲 神的信息。但是,请大家注意了, 神不会让这样的人得逞,也不会对这样的人袖手不管,不会, 神一定会惩罚,就像先知阿摩司对祭司亚玛谢所说的,这样的人,他的家族将受到严酷的灾难。
耶稣曾对他那时代的宗教领袖说出这样谴责的话:
“你们这班伪善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要遭殃了!你们当着人家的面把天国的门关起来,自己不进去,也不让想进去的人进去!”(马太福音
这样的行为就是在阻止 神的信息传达,是很危险的。
台湾教会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件,许多有财富、有势力的信徒,不希望他们的传道者依据圣经说真实的信息,甚至是为政治犯被关在监狱的人祈祷也要阻扰。一九八○年四月,高俊明牧师被警备总部抓去关的时候,当时台东更生教会的林晴男牧师,有一次在家庭礼拜时带信徒为高牧师祈祷,结果却被该教会一位姓洪的长老当场斥责,并且又痛骂他,不准他以后再为高牧师祈祷。没有多久,林牧师离开了那间教会。我比较感到遗憾的是,竟然没有其他的长老、执事,或是会友勇敢地站出来指责这位洪长老,或是为牧师所做的申冤。
类似的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今天的时代虽然已经解严了,但是情况并没有改善。相反的,因为经济富裕,这种阻碍牧师诚实传讲圣经信息的事例却是越来越多。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如果传道者没有根据圣经传讲信息,你应该勇敢地指责他,要求他根据圣经传讲信息。然而,如果他所传讲的,是依据圣经,那么,即使是听起来很刺耳的信息,你也要学习忍耐的听。要怎样判别是否根据圣经呢?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认识圣经,除了这方式,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如果我们对圣经不熟悉,只凭自己的知识、认知,要判断是否合乎圣经的教训是不够的,甚至很可能因为我们自以为学识丰富,反而阻碍了传达 神话语呢,这才是我们要小心的地方。
经文:
读先知的书信一定会发现他们一直在努力的一点:呼吁当代的以色列人民悔改,听从 神的话。这样的努力即使是用很强悍的语句在传达 神信息的先知阿摩司也是不例外,我们看他怎么说的:“要寻找上主才有生路。”他又说:“要追求良善,摆脱邪恶,你们才有生路。这样,就照你们说的,上主―万军的统帅 神才会真正的与你们同在。”
再者,先知的作品中也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除了谴责当代社会的弊病,以及传出 神即将惩罚的信息外,也同时说出在惩罚之后, 神对他那些余留的子民会伸出恩典的手,扶持他们,并且允许再次给他们有重新获得生命的希望。这让我们看到 神的特性―祂是一位公义的 神。对于人类犯罪的事实,祂会很有耐心地呼吁祂的子民悔改、听祂的话。如果人还是一再犯罪,祂绝不会轻轻地就用“算了”一句话带过。不会,相反的,祂会很严厉地惩罚这些不听劝导的百姓。但是, 神也是个富有恩典的 神。祂看到祂的子民在痛苦中呻吟、祈求祂的怜悯时,祂就垂怜他们,赐下恩典给这些在受苦中的人民。这样看来, 神是个既有惩罚,也有怜悯的 神。
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看 神的特质, 神将祂的公义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让人类社会因为 神的公义彰显出来,使人的世界更美好,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因此,对于邪恶的行为,要给予打击,而对于善行,要给予鼓舞。这就是为甚么我们常在先知作品中,读到先知们对那些作恶、欺诈贫穷人的有权势者,都会发出严厉的怒吼声音,这是先知替受冤屈者伸张 神公义的方式。他们是站在软弱者的一边,也可以说是创造万物的 神的另一个特性―与弱者在一起。
在前一讲,我提过先知阿摩司清楚地说,在北国以色列人民,之所以会觉得生命饥渴,并不是因为找不到水喝,也不是没有食物可吃,而是“因为听不到上主的话”。这样的说法,对于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的北国以色列富裕社会来说,简直就是极大的对比和讽刺。我也说过,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人民富裕到可以睡在象牙床上,也可以吃烤乳牛、羊,以及擦最上等的香水。甚至妇女是生活过得有如“巴珊的母牛”一样,既肥胖又妖艳,人见人爱。但即使是这样,人内心的生命还是孤独、无力,缺少“生之勇气”。更糟糕的是,人民并没有因为这样富裕的物质生活,以及当时军事武力的强悍,使国家存在永不败坏的基础上,相反的,在先知阿摩司的预言中,北国以色列是将在很快的时间内崩溃。国家会被分裂、摧毁,人民将被俘虏去当奴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知阿摩司给我们一个非常清楚的答案:因为没有 神的话。所谓“听不到 神的话”,并不是说 神没有讲,也不是没有人传讲。有,只因人的心硬,听不下 神的话,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先知以赛亚为此得到 神的话说:“让这些人头脑胡涂,耳朵重听,眼目昏花,以至于看不见,听不懂,想不通;否则,他们就会回心转意归向我,而得到医治。”(以赛亚书
听 神的话,这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啊,特别是对今天台湾的基督徒来说,这样的信仰功课更重要。因为今天台湾社会的景况和先知阿摩司的时代,也就是在国王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的北国以色列之社会情形很相像、接近。如果我们没有从圣经学习到 神的话的教训,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主前七二一年北国以色列沦亡在亚述帝国的惨痛结果。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四节:我看见主站在祭坛的旁边;他说:“我要锤击圣殿的栋梁,使整个屋倒塌下来,打碎每个人的头。我要用刀剑杀死其余的人,一个也不能免,一个也逃不掉。哪怕他们挖了地洞,钻进阴间,我也要把他们抓出来!哪怕他们爬上天,我也要把他们拉下来!哪怕他们逃到迦密山山顶,我也要去搜索,把他们找出来!哪怕他们藏在海底,我也要叫海怪吞吃他们!哪怕他们已经被掳了,我也要叫敌人处死他们!我已经决定要消灭他们,不帮助他们。”
这是先知阿摩司看到的新异象,也是此书的第五个异象,提到 神将对以色列国展开连串的惩罚。
祭坛,这是敬拜 神的地方。我们不清楚这个祭坛是指以色列人民在伯特利敬拜的圣殿里之祭坛,或是在别是巴、吉甲等地的圣殿祭坛。不过, 神会出现在圣殿的祭坛边,已经可以看出 神要对那些以为只要有敬拜,就会得到平安的以色列人民发出烈怒。就像前面说过的,他们在敬拜时唱出动人的歌声、奏出好听的曲子、献上最好的祭品,但这些却都和他们平时榨压贫困人民所得到的财富有关。因此, 神要把他们从这些以敬拜当作伪装的信仰行为中毁灭。
看, 神要用锤击圣殿的栋梁,这表示将拆毁整座圣殿,因为栋梁受到那样严厉的打击,必定会毁坏。第一节说圣殿的毁坏必定使所有在圣殿里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这让我们看到,圣殿原本是人与 神最亲近的地方,是人在敬拜、歌颂 神的地点,现在却变成了 神和人“敌对”的地方。原本圣殿中的“祭坛”是可以使死刑犯得到免刑、赦罪的惟一地点(出埃及记,列王记上,因为祭坛的四边有凸起的角,上涂有献牲畜的血(出埃及记,用以表示赎罪的意思。
第二至四节让我们看到基督教信仰很重要的认知: 神是无所不在的 神。这和一般民间宗教信仰差距极大,因为民间宗教信仰的神明,通常是只管特定的地区,或是专门主管某一部门。例如在台湾可以看到的民间宗教信仰,有专门主管生育的“注生娘娘”,主管典试的“文昌君”,有专门管理土地的神明“土地公”,山有山神,河川有它的神明,地狱有阎罗王,天上有天公等等,这些都是民间宗教信仰的特色。但是,基督教的信仰说的不是这样,基督教信仰的 神,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神,是管理万有的主宰,天地和一切万物都属于祂,是祂所管理。因此,这三节经文告诉我们, 神一出手惩罚背叛的以色列人民,即使他们是逃到“阴间”,或是到了天上,深海的地方,或是高山的山顶,就算是被别国俘虏了,都无法脱离 神的手。诗的诗人这样写着:
“我往哪里去才能躲开你呢?
我到哪里去才能逃避你呢?
我上了天,你一定在那里;
我潜伏阴间,你也在那里。
我纵使飞往日出的东方,
或住在西方的海极,
你一定在那里带领我;
你会在那里帮助我。
我可以要求黑暗遮蔽我
或要求周围的亮光变成黑暗;
但对你来说,黑暗不算黑暗,
黑暗跟白昼一样光亮。
黑暗和光明都是一样。”(诗
第二节的“阴间”,这是以色列人宇宙观中的“地狱”,是地底下的世界,是那些没有得救的人居住的场所,在那儿是痛苦的(请参考路加福音。
第三节的“迦密山”,这是巴勒斯坦的一座山脉,海拔约有一千七百公尺高。整座山都长满了丛林,且有许多天然的洞穴,是隐藏最好的地点,因为丛林密布,不易寻找得到,或是被人发现。但是,就像诗人所说的,在 神眼中“黑暗和光明都是一样”。
这节也说到“海底”和“海怪”,以色列人因为是游牧民族出身,因此,对于海的观念很特别,一直认为海是属于魔鬼、撒但的居所。启示录的作者说“新天新地”来临时,以前的“海”就消失了(启示录。“海怪”,在和合本用“蛇”,是指海底的蛇。原本“蛇”在以色列人传统了解中也是极为邪恶的代表,创世记第三章就是用“蛇”代表着那引诱人犯罪的力量。
第四节是很值得注意的一节,这一节让我们了解到, 神不只是以色列人民的 神,也是以色列民族以外族群的 神。虽然以色列人民终将遭到敌人打败,并且被俘虏去当奴隶。但是,对 神来说,并没有国界、地理上的差异,因为 神是万国的 神,是人类共同的 神,因为人是从 神创造的。如果 神决定消灭一个族群,即使这个民族被敌人俘虏去了,也一样难逃灭亡的后果。
第五至六节:至高的上主―万军的统帅一碰地,
大地就融化;
地上的居民都哀号,
大地像尼罗河的潮水涨落。
上主在天上建造居所,
以穹苍覆盖大地。
他吩咐海洋的水
倾倒在地上。
他的名叫耶和华。
这是一首诗歌,是歌颂 神的诗歌,先知阿摩司用这首赞美诗歌,为的是要强化前面第一至四节所说的, 神的能力是及于宇宙、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像第四章十三节的诗歌所说的:
“ 神造山也造风,
把自己的旨意告诉人;
他转白昼为黑夜,
统御治理普天下。
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的统帅 神。”
这就是基督教在见证的 神,祂是一切万物的创造者,因此,如果祂一伸手惩罚人,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了。如果祂要审判人,人无处可逃。
第七至十节:上主说:“以色列人哪,我关心古实人,正像我关心你们一样。我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领叙利亚人出吉珥,正像我从埃及把你们领出来一样。我―至高的上主瞪着眼看这罪大恶极的以色列国。我要从地面上把它除去,但是我不会把雅各的后代全都消灭。
“我要发命令把以色列人放进筛子里,在列国中筛,把败类全部筛掉。在我的子民当中,那些说‘苦难不至于临到我们‘的罪人,都要在刀剑下死亡。”
从这段经文,我们看到先知阿摩司要表达一个基本信念: 神是万国、万民的 神,在 神的眼中,没一个族群是可以特别的,或是犯罪可以免遭惩罚的。先知阿摩司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长久以来,以色列人民一直认为他们就是 神特别拣选的族群,因为他们的祖先和 神之间订有生命之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因此就很骄傲起来,自己认为可以享有特权。确实不错,就是因为以色列人的祖先和 神之间立有生命之约,因此, 神才把以色列民族从苦难中,用全能的手把他们从埃及帝国拯救出来。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就享有特权,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犯罪啊。 神确实有赐给他们特别的恩典,为的是要使他们成为万国万民得到 神赐福的媒介(参考创世记,而不是让他们带头去犯罪(阿摩司书。
第八节“我不会把雅各的后代全部都消灭”这句话,意思是 神还是为雅各的后裔留下恩典,虽然有惩罚,但还是留了“余民”。这种“余民”的看法,在其他先知的信息中也常出现(列王记下―31,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弥迦书。
第九节提到“筛子”,这原本是以色列人民用来筛麦子用的农具,但是现在 神要用它来筛以色列人民,这也表示审判即将来临的意思,因此将会有分门别类,让坏的去除,好的可以收留起来,正如耶稣的比喻中天国的意义(请参考马太福音。
第十一至十五节:上主说:“有一天,我要重建大卫那破碎了的王国。我要修补它的城墙;我要重新建造,造得跟从前的完全一样,使以色列人能征讨残存的以东人,收复属于我的失地。”这话是要使这一切事成就的上主说的。
上主说:
那日子快要到了,
五谷生长,收割都来不及;
葡萄成熟,酿酒都来不及。
大山滴流美酒,漫过了小山丘。
我要领我的以色列民回归故土;
他们要重建破碎的城市,
永久住在那里;
他们要重新开垦葡萄园,
喝自己所酿的酒;
他们要重新经营园圃,
吃其中出产的果实。
我要把我子民种植在我赐给他们的土地上;
他们绝不会再被人连根拔起。
上主―你们的 神这样宣布了。
这是一段“盼望”的预言,如同我在前面说过的,先知信息中的特色就是对于未来有盼望,这种盼望是在惩罚之后接续来到,因为 神垂怜那些剩下的“余民”,他们在困苦中挣扎,且改进了以前的错误,并愿意接受 神仆人的劝导,因此 神施恩典的手,扶持祂的子民。
第十一节和第一节是相对句;这节说 神要“重建大卫那破碎了的全国”(请比较和合本用“大卫倒塌的帐幕”),也要“修补它的城墙”,第一节则是说 神“要用锤击圣殿的栋梁,使整个屋倒塌下来”。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圣殿的倒塌,象征着国家的灭亡,因为圣殿所代表的是,国家最后的堡垒,这可以从先知耶利米的书中出现当时南国犹大人民所说的话看出这种观念:“我们很安全,这是上主的圣殿;这是上主读圣殿;这是上主的圣殿!”(耶利米书当他们在说圣殿很安全的时候,其实是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且是除了圣殿这道最后的防线尚未被攻破外,其他的地方都已经陆续沦陷了。因此,当 神说要重建大卫的王国,以及修补它城墙的时候,意思很清楚是要使以色列人民得到复兴的机会。
第十三节又说到“那日子”,在前面所讲过的“那日子”都是指着 神发怒、生气的日子,也是惩罚的日子。但是现在“那日子”不再是这样,而是个希望的日子,是个生命重新再造的日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看,收割、酿酒都会来不及,意思是非常好的丰收,且是好到此季收成的谷子尚未晒干收入仓库中,下一季的麦子又要收割了。
第十四节可以比较第五章十一节;这里说以色列人民在“那日子”来临时,会有永久的家园可以居住,也要喝自己酿的酒。在第五章十一节则说他们“绝不能住在自己用石头建造的楼房,也不能喝自己美好的葡萄园所酿制的酒”,这是明显的对比,惩罚与祝福之间的差别。
将第十五节和第七章十一节比较,可以看出是相对句;这里说以色列人民将不再成为亡国者,或是被俘虏到外国去当奴隶,而第七章十一节曾预言他们将会被“赶出本土,流亡国外”。换句话说,在 神的怜悯下,以色列人民将可以重新开始定居生活,且能安居乐业,可以安心种植,且有收成。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来的信息:
一、 神是无所不在的 神,祂深深地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我们所行所言的一切,祂都会审判。
我们读阿摩司书到这里已经全部结束,先知阿摩司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神一定会追讨人一切所犯的罪过。因为 神是审判的 神,祂必定会为受冤屈的人伸冤,也会惩罚人所做的罪恶。箴有这样的话:“不可自行报仇,要信靠上主,他必为你伸冤。”使徒保罗也说:“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
另一方面,也是在这一章经文的开始,先知阿摩司告诉我们, 神是个无所不在的 神,不论人用甚么样的方法想要躲藏起来, 神都不会轻易放过,这是很重要的信仰认识。千万不要以台湾民间宗教的信仰认识看基督教,以为 神不知道。不是这样,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 神是无所不在的 神。先知耶利米传出 神的话这样说:
“我是无所不在的 神。没有人能躲避我,使我看不见他。难道你不晓得无论天地的哪一角落我都在吗?”
把这样的信仰观念用在我们生活中,就会清楚知道信仰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因为 神在看我们怎样把信仰落实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这样,那表示在信仰中,我们的是把 神“关”在某一个地方,祂看不到我们所做的事,这样的想法和了解是极大的错误!因为 神是一切生命的源头,祂深深知道我们的心思意念,也知道我们的所行所为。就如同圣经希伯来书的作者说的:“没有一件事能向 神隐瞒;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们都必须向他交账。”让我们随时随地反省要怎样向 神交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信仰课题,因为有这么一天,我们都要面对 神的审判。
二、只有听从 神的话,才能得到生命重新再造的盼望。
先知阿摩司虽然提出很严苛的信息,为的是要让以色列人民知道及时悔改,好让 神改变愤怒的心,而能重新施恩给以色列人民,好使他们成为新造的子民,使他们不再成为流亡各地的民族。
非常可惜的是,虽然先知阿摩司用这样严苛的话语提出警告,但是想听的人还是很少,甚至连祭司亚玛谢也阻挡先知阿摩司传 神的话语,结果在主前七二一年,国家被亚述帝国毁灭,人民被俘虏到亚述去当奴隶(参考列王记下。列王记的作者曾写下这样的记录说:
“上主曾经差遣他的先知先见去警告以色列和犹大说:‘要离弃你们的恶行,遵守我的诫命,就是我给你们祖先的法律和我藉我仆人―先知们传给你们的法律。’但他们不肯听从;他们像他们的祖先一样顽固,不信靠上主―他们的 神。………他们随从耶罗波安,不断重复地他所犯的罪,直到上主从自己面前驱逐他们,正如他先前藉他仆人―先知们所警告的一样。于是以色列人民被掳到亚述,一直住在那里。”(列王记下
看吧,听 神忠实仆人所传达的信息是多么重要啊,因为 神的话才是使人走上正途的准则。
先知阿摩司最后曾对北国以色列提出一个新的盼望―有一天, 神将重建他们的国家,使他们不再流亡国外。但是,请注意,这样的盼望也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听从 神的话,遵照 神的话去实践。如果没有如此的前提,又怎能得到这样的盼望呢?不能!同样的,今天的基督徒应该好好重新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用多少心思在了解 神的话语?我是否真正确实地将 神的话语落实在每天的生活、工作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反省,和认真的态度实践 神的话语,我们要期盼生命的再造是不可能的。惟有先落实 神的话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以 神的话作为指标,这样在我们的生命里必定会产生一股新的生命力,则使徒保罗所说的“成为新造的人”就离我们不远,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