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神学院求学期间,神的话语有数卷异常吸引我,内心切望一天要细心研读之。某学期在知名经学家Pentecost博士(后来是笔者之主修教授)的悉心教导下,使我对撒迦利亚书得着新颖的启迪。在课程进行时,他多次称呼撒迦利亚是弥赛亚之荣耀的先知,而信徒生活的样式必需对准弥赛亚的荣耀。是的,我们活着只是为了他的荣耀。
此后,撒迦利亚书成为我甚喜爱的一本旧约经卷,亦曾先后在菲律宾圣经神学院、百客里基督工人神学院教授此书,感受与亮光倍增。八三年时在旧金山华人宣道会之周间查经会中分享此书的信息,历时八月之久,获益良多,自忖“撒”书对信徒明白神管理世界之计划有博大的帮助,遂决心将历年来的讲义付印成书,愿抛砖引玉,叫属神的人更誓言为弥赛亚的荣耀而活。
在编撰拙文时,承蒙香港福音证主协会杜本文先生多次的鼓励,又得该会基教部主任陈刘玉茵姊妹及其同工们鼎力协助,使本书得以面世,笔者衷诚向他们致谢。在付梓前,承百客里基督工人神学院院长区颖宁牧师于百忙间惠赐序言,使本书增色不少。至于书内之错漏,笔者个人全负。
愿那“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的神,并其“公义的、施行拯救的、谦谦和和的”弥赛亚王,及“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将“一切的福”赐与属神的人,亦愿地上万民都尊“耶和华为圣”。
马有藻
序于旧金山华人宣道会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区序
神兴起撒迦利亚先知之时,适逄回归余民重新振奋、复修圣殿,由于先知的训勉、圣灵工作的奥妙,余民通力合作,竟能将那“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重新操作,果成神国大业!
吾人在世,人与事变幻无常,故人心不古;救人者不多,教人者多,害人者多多;撒迦利亚先知深知其境遇而未废其志向、失其异象,相反地,他却立定脚跟,与神的余民同步天路;从艰苦中、废垆里建立起来。凡处于今世这动荡社会里的人,升沉浪波间,更需要撒迦利亚先知预言的启迪,救主耶稣为仆于世的安慰,及神的国度、权能之彰显。
学长马有藻博士,殚思精研圣经多年,尤以钻释撒迦利亚书为甚,先授生徒于神学院,后笔之于书以昭明于世,此乃有藻牧师表明其为主为世之正确用心。
初期教会学人耶柔米教父,于研读撒迦利亚书后,感叹书中内容繁复而难精,今有藻牧长之文稿付梓在即,余用心细读其内容,行文流畅,神学深湛,彼伏此起,深入浅出;而全书宗旨始末一贯:“国度与权能”,高举基督,造益信众,余深受感动,惟愿有心于真道上自建者,当人手一卷,人生一乐也!
区颖宁
谨序于美国加州百客里城基督工人神学院
主降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第一章 绪论
I. 序言
A. 先知的介绍
1. 先知的兴起
旧约主要的圣职有三:(1)祭司━━人之代表,把人的需要带到神面前;(2)君王━━神的代表,把神的管理施行于地;(3)先知━━神的代言,把神的心意向人宣告或释明。
先知是神所特别兴起之人,为要对付某时代之罪恶,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乱世的警钟,神借他们的口(生命)传达自己的意旨,或藉预言,或警告,或劝诫,或斥责,使世人得闻警号,就该警惕,或作警诫。当国家守神律法时往往不见先知出现,当国家衰弱时,先知相继兴起为神代言,国势越衰弱时,也是先知工作最紧张的时期(智慧书是国家全盛时代的杰作;先知书为国家最衰微时之产品,诚为一强烈之对比)。
先知是神所兴起的人,他们各有不同的背景,也有不同的恩赐,身份有下面数点:(注1)
a、他们是平常人━━他们的性情与平常人一样(参,他们超常的地方是因他们交给不平常的神所使用,故此他们是属神的人。
b、他们是有眼光的人━━圣经内“先知”第一个名称是“先见”,指出他们不但比平常人看得远(远见),也比常人看得深(内见),他们能看得远大是因他们能看得深透。
c、他们是勇敢的人━━他们的兴起是为对付国家当时的罪恶,故他们有视死如归之勇敢,他们勇敢不妥协全因他们知道神的信息是绝对的。
d、他们是倚靠神的人━━他们知道他们服事神的能力不是靠己而是靠神而来(参。他们不怕一切反对的人或力量,乃基于他们一举一动皆在神的管治之下。
e、他们是孤单的人━━由于他们的工作、态度与立场,使得他们被孤立起来。他们不妥协的态度使他们失去朋友,甚至是他们所至爱的,然而神的同在乃是他们的安慰。
f、他们是受逼害的人━━先知们都是不受人所欢迎的。他们不但不受人尊敬,反受人攻击、逼害;主耶稣与司提反也为他们作证(参;,但他们却是神所爱的人。
2. 先知的职份
先知被称为以色列的眼、以色列的头,是因他们有特别的职务及使命。
旧约的先知有数个不同的名称,名称暗示他们的身份:
a、神人(Man of God)━━指出先知为神所拣选,顺服神的人(参;等);此词强调先知的呼召、使命与顺服。
b、先见(Seer)━━指出先知有“先见之明”,传神的异象,解释现在与传示未来(参;。此词原文roeh,强调先知的“透视”,与另一先知hozeh同义,后者强调先知在先见上的醒觉(propheticConsciousness)。(注2)
c、耶和华的仆人(Servant of Jehovah)━━指出先知为服事真神的人(参。此词强调先知与神的关系。
d、耶和华的使者(Messenger of God)━━指出先知为神所差遣者,有受托的使命(参;。此词强调先知的工作。
e、先知(Prophet)━━这指出先知为神的代言人。此字原文nabi,其字根有“上涌”、“显明”、“宣告”、“传译”等意,代神传话,启示将来。
记撒母耳是先见(roeh),拿单是先知(nabi),迦得是先见(hozeh),这三个不同的名词是各自形容先知对时代的透视力(roeh),为神的代言人(nabi)及体认本身的职份与恩赐(hozeh)。
总言之:
(1) 他们是神的代言人 先知不单是传预言之人(Foreteller),也是传神言之人(Forthteller),他们是神的器皿,代神出口,是神的传达人。
(2) 他们是神的见证人━━先知是神的见证人,他们借口传或笔述宣证神的存在、公义及对世人之要求。
(3) 他们是神的注释人━━先知把神的旨意,无论是有关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事忠实宣告或小心释明,所以他们是神言的注释家。
3. 先知的工作
先知的工作主要关乎五方面:
a、传达神旨
b、责备现状
c、警告审判
d、呼吁悔改
e、预言将来
4. 先知的时期
在以色列国历史中,先知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摩西身为以色列最伟大的先知,向百姓说出他愿望:“惟愿所有耶和华的百姓都是先知”;原译),可见先知的工作何等重大与荣耀。在旧约,先知的工作可分为五个时期。(注3)
(1) 摩西前的时期
先知的预言始于伊甸园;以诺曾预言主之再来(犹14);挪亚曾预言洪水和他子孙的结果;;亚伯拉罕被神称为先知;约伯也被列为先知;雅各曾预言十二支派将来的境遇(创四十九);约瑟的梦也是预言性;这时期的预言均是预示未来,是为预言的“胚胎时期”。
(2) 从摩西到撒母耳(出埃及至士师时期)
摩西为神特别兴起之先知;。自他起始,预言增添了新的观念。他的预言多是教训性的;以后的先知都是他的门人和他的预言之注释者。
士师时代的士师虽无先知之名,却有先知之实,但底波拉及撒母耳却被称为先知,那时神的言语较为稀少。
(3) 从撒母耳到囗传先知(口传先知时期)
自撒母耳后诸大先知相继兴起,是为先知时代;连悖逆神的扫罗也曾当过先知。
撒母耳是先知学校的创办人。在拉玛、伯特利、基比亚、基列加、耶利哥等地皆有这样的训练场所。这时之先知以利亚、以利沙等多为口传先知,鲜有著书先知出现。
(4) 著书先知时期
著书先知起初也是口传先知,直斥当时社会国家之垢病,后来把他们的信息记录下来,不但警诫当时亦感化后世,这时期的先知至玛拉基止,称为“著书先知时期”。
(5) 旧约完成至施洗约翰(两约时期)
自旧约编成后到新约时代施洗约翰,共约四百年之久无先知出现,犹太史也称玛拉基为旧约最后一名先知(玛喀比上;及至耶稣时代,施洗约翰兴起,冲破数百年之沈寂成为新约时代最伟大之先知。
附(6)新约时代之先知
旧约预言,在弥赛亚的时代预言复现(参;。主耶稣为旷古最伟大之先知;;;也是旧约预言最大之先知。此后新约先知纷纷兴起,神在教会中也放置他的代言人;;这是神给当时教会特殊的恩赐,和旧约时代一样,至新约正典成立后,先知的恩赐也停止了(参。(注4)
A. 先知书的介绍
1. 先知书的组合
犹太遗传对先知书的组合与摩西五经的组合有浓厚的兴趣,如智能书的组合仿效摩西五经,先知书也模仿摩西五经,共分为五卷:(1)第一卷(以赛亚书)是一切预言的开端;(2)第二卷(耶利米书及哀歌)论选民的兴衰;(3)第三卷(以西结书)论选民殿与国之兴衰;(4)第四卷(但以理书)论外邦国之兴衰直到弥赛亚国度之建立;(5)第五卷(十二小先知合一卷)总论以上诸先知之预言;其中三卷的教训(何西阿、阿摩司、弥迦)与(1)以赛亚同;中三卷(俄巴底亚、哈巴谷、西番雅)与(2)耶利米同;再三卷(约珥、约拿、那鸿)与(3)以西结同;末三卷(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与(4)但以理书同;而全部皆论以色列国的过去、现在、并将来的境遇。(注5)
2. 先知书的分类
a、按长短分
先知书共计十七卷,习传分为二类,即大先知书与小先知书;大先知书为较长之先知书,而小先知书则为较短。按表面看,这分法似颇不合实际,因大先知书中之耶利米哀歌只得五章,小先知书中之撒迦利亚书则有十四章之长;但耶利米哀歌因是耶利米书的附录,且内容也有预言,故列在大先知书内,而犹太人传统却把但以理书放在历史书内。事实上按篇幅计,任何一本大先知书都比所有小先知书合起来长。先知书按长短分为“大先知”与“小先知”二类,在主后第三世纪奥古斯丁(Augustine)与第四世纪耶柔米(Jerome)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后来这分法被拉丁教会普遍采用,而小先知十二卷合并为一卷,早在180 B.C.时旁经便西拉智训可见。兹将大小先知书列表如下:
表一
| 大先知书
| 小先知书
|
| 共五卷
| 共十二卷
|
|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1:
约拿书
弥迦书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
b、 按时期分:
这十七卷先知书是多年的作品,前后共逾四百年。圣经把五卷先知书按年代先后排列,却把十二卷不同年代的小先知书放在国的次序,这次序是按外邦国兴盛期的分法:(1)亚述时期(共七卷,亚述时期中以俄巴底亚为最早,但何西阿最长,故先排);(2)巴比伦时期(共二卷);(3)波斯时期(共三卷);兹表述如下:
表二
| 大先知
| 小先知
| ||||||
| 希西家
| 约西亚
| 西底家
| 约雅斤
| 约雅敬
| 亚述时期
| 巴比伦时期
| 波斯时期
|
| (一卷)
| (一卷)
| (一卷)
| (一卷)
| (一卷)
| (七卷)
| (二卷)
| (三卷)
|
| 以赛亚书
| 耶利米书
| 耶利米哀歌
| 以西结书
(年龄较大故先放)
| 但以理书
(年龄较小故后放)
| 何西阿
约 珥
阿摩司
俄巴底
亚
约 拿
弥 迦
那 鸿
| 哈巴谷
西番雅
| 哈 该
撒迦利亚
玛拉基
|
另一把大小先知书按时期的排列法如下:
(1)被掳前先知书(也称王国时期先知书)(共十二卷)
(2)被掳时先知书(共二卷)
(3)被掳后先知书(也称归回时期先知书)(共三卷)
兹将此法列表如下(按圣经次序):
表三
| 被掳前先知书
| 被掳时先知书
| 被掳后先知书
|
| 共十二卷
| 共二卷
| 共三卷
|
|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1:
约拿书
弥迦书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
c、 按地理对象分
十七卷先知书均有明显的地理对象,一些是对本国百姓所释放的信息,一些乃对外邦国家所传的警诫,兹藉表代述(按年代先后排):
表四
| 对以色列国
| 对外邦国
| ||||||
| 北国
| 南国
| 余存
南国
| 被掳
百姓
| 归回
百姓
| 以东
| 尼尼微
| 巴比伦
|
| 何西阿书
阿摩司书
| 约珥书
以赛亚书
弥迦书
| 以赛亚书
弥迦书
西番雅书
哈巴谷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 俄巴底亚书1:
| 约拿书
那鸿书
| 但以理书
|
| 注:一些先知书跨越多个时代,故可属多对象之作品
|
d、 按年代分
按年代之分法是把先知书放在其著作的世纪内,这分法把一些同时代的先知书放在一起,表述如下:
表五
| 公元前
九世纪
| 公元前
八世纪
| 公元前
七世纪
| 公元前
六世纪
| 公元前
五世纪
|
| 900-
800B.C.
| 800-
700B.C.
| 700-
600B.C.
| 600-
500B.C.
| 500-
400B.C.
|
| 共二卷
| 共五卷
| 共二卷
| 共七卷
| 共一卷
|
| 俄巴底亚书1:
约珥书
| 以赛亚书
弥迦书
何西阿书
阿摩司书
约拿书
| 那鸿书
西番雅书
|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哈巴谷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 玛拉基书
|
另一按年代之分法可以它们著作日期之先后排列,这样可清楚看到他们著作的先后:
表六
| 先知书
| 日期
| |
| 著书日(书成时期)
| 蒙召日
| |
| 1.俄巴底亚书1:
2.约珥书
3.约拿书
4.阿摩司书
5.何西阿书
6.弥迦书
7.以赛亚书
8.西番雅书
9.那鸿书
10.哈巴谷书
11.耶利米哀歌
12.以西结书
13.耶利米书
14.但以理书
15.哈该书
16.撒迦利亚书
17.玛拉基书
| 840B.C.
830
750
750
710
690
680
620
610
606
585
570
560
536
520
475
425
| 845B.C.
835
783
750
760
735
740
640
650
610
626
593
626
606
520
520
435
|
| 注:日期均作简,或择近大事日期,以便易记。
|
3. 先知书的性质
先知书所载之信息均是双面性的(亦称为“预言之双指性”),按对象言,(1)首要以当时百姓之景况为准;(2)并与将来之世人有关。先知书乃历史时代之产品,为针对那时代国中之弊病,譬如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国家政治管理方面、宗教生活状况方面,先知均以神之律法为谋对之准绳。在斥责弊病时,先知的信息多涉及将来的事,指出在弥赛亚国度内才有最完善的国政与民生实现。
按内容言,(1)宣判(Judgement)━━责备罪恶之昭彰;(2)安慰(Comfort)━━训慰真神之慈爱;先知书的内容总不离这两方面的范围,一是宣告审判,一是宣告安慰;而总是先审判,后安慰;这是先知书一贯的主题。先知首论国家不断背离真神而招神之责罚,再宣告责打后,神如慈母般伸出疼爱之手抚摸伤处,安慰自己的选民,并以将来弥赛亚国度之显现,作为最高安慰之焦点。
4. 先知书的内容
先知书的内容论神借着先知的笔,传达他管治选民国及全地之旨意,故所述者时而论及选民,时而论及异邦,内容要题有下列数点:
a、 对选民之警教━━把神之警告或责备宣明,使他们能分辨是非,弃恶择善,使他们知道若不悔改,日后之受罚不是无缘故的。
b、对选民之复兴━━选民虽屡屡犯罪,却仍是选民,此与神无条件的选择有关,故神必眷顾其民,责打后使他们复兴,驱散后使他们归回。
c、 对弥赛亚之来临━━神复兴选民之大计与弥赛亚之来临有极密切之关系;选民虽能归回,若无一公义有权能之领导者掌政,他们之复兴与归回终必化为乌有;故应许给他们弥赛亚━━神的受膏君,借着他的政权使选民与万族得福。
d、 对神国度之建立━━先知论述神的国度必会取代选民的国度,也取代地上万国之国度;因这国度是以公义和平建立,而期限亦为永远性;这国度必藉弥赛亚建立,在他的政权下必得见太平盛世之现象,实现天国于人间。
e、 对外邦国之审判━━外邦国必须明白他们的存亡与地上之“中心国”━━以色列━━有极密切的关系,他们将来的审判皆因对神的选民国有仇恨之表现;由此可见外邦国得福与神的选民有关(参a),外邦国得咒诅也与神的选民关连b)。
5. 先知书的文学
先知书内之叙事为一文学杂锦,圣经内其他书卷均无如此丰富之文墨,观其文学之使用,先知书内之叙事含有异象、喻言、寓言、明喻、隐喻、谜谕、箴、象征行动、象征名字、直述、预言、史实、宣讲、拟人、夸饰、伴名、换喻、类名、哀歌、预表、诗文、散文等等,蔚为奇观;因其文学之广博,故研读时较为艰深。
6. 先知书的神学
先知书内的信息实是承先启后的神学,对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类言,先知书的神学是继续性与扩展性的;对新约的思想及神学言,它是启迪性和完全性的;新约的神学都要以先知书的神学补充才能明了(如禧年国)。在圣经神学的研究中,先知书的神学为首要的,其神学主题包括下列五方面:
a、 神的王权(Sovereignty of God)
先知书内极表彰神为统管万有的神,以色列要服在神的王权下,外邦国同样也要学习这功课;此点从先知书责备以色列国及外邦国的信息可见。
b、 国家社会的道德律(Moral Foundation of Israel)
先知的信息多针对当时国家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如贵贱贫富之悬殊,宗教道德之沉沦与破产,先知们多大声疾呼斥责。
c、 审判与安慰的平衡(Balance of Judgement and Comfort)
先知的神学是双方性的,一面宣告选民因罪,神必施审判,不能逃避;一面宣告神因与选民立约,他必施恩怜悯,眷顾百姓,复回国度。
d、 过去现在与将来(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先知不但宣告过去的罪、现在的罪,也宣告将来的结局;在过去选民屡屡犯罪,在现在虽面临神的管教仍怙恶不悛,将来的审判必不能逃脱,但他们毕竟是神的选民,神责打后也给他们敷治,爱呵他们。
e、 弥赛亚的国度(Messianic Kingdom)
神将来的眷顾是借着他的仆人弥赛亚施行的,弥赛亚为大卫之后裔,又得圣灵所充满,在选民当中复兴他们的国度,并作他们的王,以公义恩慈管理他们。
II. 撒迦利亚书的介绍
A. 撒迦利亚其人
选民回国之初(指被掳归回),百废待举。当时民心涣散,失望与失败之阴影笼罩每一角落。圣殿的根基虽仍在,但四周荒凉,圣殿之工未竟,此时很需要有属灵领袖带领百姓敬拜事奉神,撒迦利亚乃应时而生的领袖。
“撒迦利亚”是一个普通名字,在旧约中就有三十一人同此名(注7)。此名意为“神必纪念”;与耶利米、以西结同是出身祭司家庭,是亚伦后人,又作族长故他是集祭司、先知、族长三职于一身(注8)。他父名以利家(意“神的赐福”)、祖父为易多(意“指定之时”),父子孙三人的名字连合起来,便像一篇信息:“到了指定的日子,神必纪念他的选民而赐福”(注9)━━或许这亦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吧!
他或生于巴比伦;;,而与首批余民归回。当尼希米为省长时,他继父任为当时祭司长之一。犹太遗传(他勒目)补述他与哈该、玛拉基、以斯拉均为犹太人公会议员。(注10)他与哈该同时蒙召(520B.C.),但他事奉时间较长,约近五十年。初期教父皆记撒迦利亚得享寿终,唯另一教父(Epipharus)史记,撒迦利亚在约亚斯手上受苦(参;,但这将先知的祖先混淆了。(注11)
B. 撒迦利亚其书
1. 作者的问题
大部份保守派学者(如C.H. Wright, Hengstenberg, Keil, Pusey, Feinberg, W. F. Albright,E.J. Young, R.K. Harrison 等不赘),均认为本书全部是先知撒迦利亚的亲笔杰作。其他批判学者步1644年Hugo Grotius 的后尘,则认为本书之后半部(九至十四章)是出自他人的手笔(如Eichorn, A. Weiser, Geserius, Vatke, S. R. Driver, Knobel, ICC, 旧约释义全书等不赘)。他们认为前部与后部在神学、文学、历史及重点等各方面均不相同,如后者没有“天使”、“作者的名字”、所罗巴伯及约书亚的名字之出现;又缺乏有日期的预言、圣殿重建炽旺的鼓舞等,故应是别人的补着附于前部之后,成为本书。(注12)
关于撒迦利亚是作者的论据,可从两方面指出:
a、 内证
(1) 与都表明这书的名字即作者的名字。
(2) 作者有祭司身份,但他十分注意圣殿与祭司,并不提祭牲与奉献,反而多注重道德生活,这正是复兴时期以色列宗教的特性(注13)。被掳归回后,他们着重敬拜的意义,不重其形式。
关于九至十四章与一至八章同为撒迦利亚所写的理由:(注14)
(a) 两部份所写的弥赛亚并无基本上的差异。
(b) 两部份皆重福音的现象,表达出他是传福音的先知。
(c) 两部份皆语言纯净,不带亚兰文语法。
(d) 两部份皆出现一些特殊说法,如:来往经过,这是耶和华说的、8)第一部份出现十四次,神的保守被描写为耶和华的眼睛九)......,其他如说法类似之处与。
(e) 书中以色列与犹太两家被认为是一个,亦适合于撒迦利亚的时代、13,十、6、7)。
(f) “希腊众子”一词以其为当时强国,然而对希腊之预言,是说其失败而非胜利,因此先知才呼吁被掳者归回,由此看来,此情势适于撒迦利亚时代,而非较晚的时代。
(g) 至于说本书前、后两部风格不同,很可能的解释是作者在不同时间完成。
(h)说本书前后立场不同,是因为前半部着重当时的事件━━特别是圣殿的重建,后半部则着重将来弥赛亚的降临和国度等。
b、 外证
凡不以九至十四章为出于同一作者的学说,说法太多,如出于主前二世纪、六世纪、八世纪,戴阿多奇(Diadodii)时代、马喀比时代、被掳前......等。这些意见如此分歧,证明本书为撒迦利亚所写之外,并未找到任何满意的解答。(注15)
2. 日期、地点与读者
a、 日期
(1) 一至六章:在大利乌利王第二年(520B.C.)写成。
(2) 七至八章:在大利乌王第四年(518B.C.)写成。
(3) 九至十四章:在518B.C.后写成,但无明确资料,可是从内容性质及文学的精湛,这必是作者晚年时的作品。(注16)
b、 地点
本书在耶路撒冷着成,因那是他尽先知职份的所在地。
c、 读者
为当时主前第六世纪末(536B.C.)首批归回圣地的犹太人。
3. 目的与主旨
a、 目的
本书之主要目的在鼓励被掳归回的选民重建圣殿。
(1) 神为锡安大发热心,神已帮助建殿,故人当为锡安热心。
(2) 建殿工作虽有困难如大山,但必解除,且建殿工作必完成。
(3) 由于预言中的弥赛亚即将来临,故更应加速完成建殿。
b、主旨
“重建”━━圣殿之建筑物与圣民的宗教信仰,进而导致过成圣的生活
4. 结构与简纲
表七
| 章别
| 内容
| 主题
| 时代
|
| 一至六
| 八异象
| 重建圣殿
| 在波斯
|
| 七至八
| 四信息
| 及圣民
| 统治下
|
| 九至十四
| 两默示
| 弥赛亚及
其国度
| 在希腊、罗马及复兴的罗马统治下
|
5. 特征
圣经各经卷自有独特之处,撒迦利亚书则约有下列各要点:(注17)
a、 所有预言皆注明说讲出来之日期。
b、 多以第一人称(first person)表达神的启示。
c、 充斥异象,虽阿摩司早已应用,但撒迦利亚远越众人。
d、 文笔较少用诗体文学格式,反多采散文风格。
e、 天使之工作尤其明显。
f、 异象之意义多有立时之解释。
g、 祭司地位比其他先知书更显著。
h、 多用前人之思路或语句,兹列表代述:
表八
| “撒”
| “耶”
| “哀”
| “赛”
| “结”
| “弥”
| “哈”
| “摩”
| “该”
| “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
━
━
|
━
━
4.4
━
6.8
━
━
━
━
4.2
| 2.20
━
━
━
━
2.4
2.18
| 4.11
━
5.24
━
| 2.5
━
|
|
C. 撒迦利亚其时代
以色列在巴比伦为奴七十年期满(参拉一),神再恩待他们,让他们重回自己的家乡,恢复独立的生活,重建圣殿。此时巴比伦已陷在波斯国的手里(539B.C.)。神如先前般藉先知哈巴谷所言,那残虐以色列的亦受神所罚(参。神于是逐步借着波斯元首古列王向选民国施恩。(注18)
归回后的翌年(535B.C.),他们已把殿的基石安放,那时举国上下欢呼雀跃,悲喜之声混集一片,传至远方(参,那是复兴的景象;可是事情并非顺利乐观,反对建殿者诸多阻挠终于成功,建殿伟工霍然停顿,凡十五年之久(参。
这十五年内,神忍让他们,要他们自己看到只顾自家而忘记神家的属灵光景,待他们属灵上的心情预备好后,神才兴起先知来激励他们。换言之,神用上十五年的光阴预备他们,再兴起先知当头棒喝,立奏功效。
当这十五年过去,即到了520B.C.的时候,也即是大利乌王第二年之时(大利乌王在522B.C.九月登基)(注19),神兴起两名先知,先后(同年内)蒙召━━哈该与撒迦利亚,挑旺垂头丧志的民族,慰抚沮丧的领袖;而所罗巴伯和耶书亚则是政治上的领袖。事实上,撒迦利亚的信息是有关政治性(如第一、二、三异象及两默示)及宗教性的(如第四异象及四信息),叫百性得鼓舞,重建圣殿,安稳在神之应许中。固然整个以色列的前途,在政治与宗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
D. 撒迦利亚其信息
1. 在圣经末世论甚浓的数本先知书中,如以西结、但以理、撒迦利亚和新约的约翰,只有撒迦利亚是在本土向本国人说预言。
2. 他的信息为称为旧约中的启示录,也是小先知书异象最多的一卷,很多象征性的表达。M.Luther说本书是先知书“预言的模样”(Der Ausbund derPropheteu),G.L.(注20) Robinson 称之为旧约中最多弥赛亚预言,及最具备启示文学特征的书卷。(注21)
3. 他的书有三个信息重点:
a、 神赐弥赛亚的工作━━强调其身份的工作
b、 鼓励加速建殿,以预备弥赛亚之来临。
c、 预言以色列将来的遭遇。
第一章 书注
1. Clovis G. Chappell, And the prophets,Abingdon, 1946,
pp.10-15.
2. R. L. Harris, G. L. Archer, B. K. Waltke,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I, Moody,1980, p.275.
3. 增修订雷文着旧约入门,信义宗联合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
216-217页;及贾玉铭着上引书第1820-1821页。
4. 有关预言于新约书卷着成后便终止论,参J.F. Walvoord, The
Holy Spirit, Zondervan, 1970(7th), pp.178-179。C. C. Ryrie, The Holy Spirit, Moody,1965, p.86. M. F. Unger, The Baptism And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Moody, 1974,pp.140-142。M. F. Unger, NewTestamnet Teaching On Tongues, Kregal, 1971, pp.93-98。J. Dillow, Speaking In Tongues, Zondervan, 1975, pp.112-116。S. D. Toussaint, "First CorinthiansThirteen and the Tongues Question", Bibliotheca Sacra, October, 1962,pp.312-314
5. 贾玉铭着圣经要义卷三:大先知书,弘道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
1821-1822页。
6. H. E. Free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Prophets,
Moody, 1968, pp.136-137.
7. T. M. Mauch, "Zechariah",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IV, Abingdon, p.941.
8. 经学家J. S. Baxter说,由归回至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焚整
段时期中,以色列的领袖均是祭司阶级的人(参杨牧谷着圣经研究,第四集,种籽出版社一九七九版第315页)。
9. 苏佐扬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七六版第83页。
10.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79, p.1.
11. H. G. Mitchell,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1, p.83.
12. 读者在这方面欲知更多具体的举例,可参旧约全书释义第13-14
页。又关于否认后半部是原来作者手笔的历史过程及逐点的反驳,可参T.Laetsch, The minor Prophets, Concordia, pp.404-406; D.Baron, pp.261-282。
13. 唐佑之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第10页。
14. 杨以德(E. J. Young)原著旧约导论,道声第312-313页。
15. 同上注第314页。
16. J. W. Watts 原著(萧维元译)旧约教训综览,香港浸信会出版
社一九六五版第277-278页。
17. ICC, pp.98-104。
18. 在著名的古列碑柱(Cyrus Cylinder)之碑文中可见古列是一
个宗教观念极浓厚的君王,只是他的宗教观是包罗万有的。各征服国的神都成为他的神。他认为在出征时愈多“帮手”愈隹,故他国内各国神像都有一席位。参J. A. Thompson, The Bible and Archaeology, Paternoster, 1963, pp.174-180。
19. 据考古学家在伊朗Behistan地之峭壁找出甚多碑文(是为著名
之Behistan Inscription),其内指出大利乌的惯例是特准其征服的人有自己的庙殿及宗教。当时大利乌对犹太人亦具好感。参E. Cashdam,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ed. A.Cohen, Soncino Press, 1948, p.89。
20. 引自C. L. Feinberg,p.5。
21. G. L. Robinson,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V, Eerdmans, 1939, p.3136.
第二章 以色列的复兴:复兴的远景
至
I. 序言
撒迦利亚书的要义是以色列人必得复兴,这是神的心愿,更是他的选民日夜的盼求。当神的弥赛亚出现时,就是以色列复兴的时候,难怪以色列每日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日子”(参来到。
所以,神先让撒迦利亚看见异象,先以异象产生安慰与鼓励的功用,叫撒迦利亚以此安慰及训诲当时的人,奋力起来重建圣殿。以备弥赛亚的来临,复兴万事(参。这些异象共计八个,每个皆与以色列自立国后,至进入神的荣耀国度前之遭遇有关,故此亦称为预言异象,而总主题可称为“以色列的预言史”。
II. 历史的警诫
本书的首六节是全书的引言及主旨,将读者带入历史的走廊,回顾神对选民心情的流露━━原来是忿怒情感的表达,在这短短数节中,神对选民公义的要求一览无遗,也是作者本身的心声。
A. 卷首引言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作者落笔时先将著书的历史情况向读者交代,并顺序自我介绍。
那是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即主前520年),亦是以色列余民从被掳之地归回原处达十五年左右的时候。此时他们重建圣殿的心志从火热至白热,亦从白热到冰结。就在他们对重建圣殿的神圣使命奄奄一息时,神兴起了他的仆人撒迦利亚,透过他的生命复兴他们。
撒迦利亚一开始就劝百姓诚心悔改,离开他们祖先的道路,审察以前先知的教训。
B. 卷首信息
1. 过去的历史━━惹怒
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
神借着撒迦利亚向选民指出,他们当初国家败亡及被掳(586B.C.)的主因:不听先知的警诫(参a,如,(注1)不顺服神b),不遵律法的要求,所以神向他们的列祖大大发怒(原文作“以怒而怒”,这是犹太人显出强烈程度的形容词),(注2)此亦是神对当代人极大不满的表示。
2. 现在的劝告━━回转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你们的列祖在那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的列祖么?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他已照样行了。
“所以”是承先的劝告,神自称“万军之耶和华”(指以极大的权柄而作出的吩咐)要撒迦利亚在二方面劝诫他们:(1)积极性的━━“要”,要转向神(转向,Shub)是希伯来文的格调,指“悔改”,如希腊文的metanoeo,这呼唤百姓悔改的格式是早期(如;珥12-13;;及后期(如本处,先知们所惯用的。(注3)(2)消极性的━━“不要”,不要效法列祖不肯听从前先知们(如赛五十五;;结十八;;;;等)的劝诫。
神再以三个问题反问当时的人:
(1) 列祖何在a)?暗指他们早因不听话而遭审判。
(2) 先知何在b)?先知不能长活而常给他们劝诫。
(3) 列祖有受神之言语律列(透过先知的阐释及运用,如;;;;所定的罪么a)。(“临到”带有“追及”即带审判追上之意;参;。(注4)此问题的原文结构要求肯定(“有”)的回答(与前两问题一致)。在受审判时,他们的列祖亦承认他们受罚是“罪有应得”b)(本节“定意”,Zamam指带审判之刑罚,参。(注5)
历史的教训是严峻的,却也是十分珍贵的,列祖的经验可成为当时人的鉴戒,免重蹈覆辙(参。
III. 安慰性的异象
卷首史训完结后,神给撒迦利亚看见不同的异象,开他的眼界,透过他放大以色列人的视野,使他们更清晰地看到神在历史中的计划━━那是神权能的复现,以色列国度的复兴,神计划的成全━━叫听众与读者完全降服神的引导,内心的安慰无法形容,故这八大异像是复兴的异象,也是安慰的异象。(注6)
A. 第一异象:在洼地榴树中的骑马者
1. 异象的情况
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同年(蒙召年)三个月后(细罗特月,即巴比伦之十一月)(注7),神次第将以色列将来的遭遇和盘托出,启示先知,安慰百姓,鼓舞重建神殿。
当夜撒迦利亚在异象中看见有骑红马者在洼地之番石榴林中出现,并有多名骑马的随员替他行事。从下文的对话看、13、14)这骑红马的“一人”就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他就是那“与我说话的天使”、14),耶和华的使者,也是俗称“解释天使”)(注8),而番石榴树则是以色列国的象征。(注9)如今在异象里,撒迦利亚看见处卑微的(在洼地中)(注10)基督站在以色列国中,象征他仍在以色列中掌权(红色马正表征得胜、掌权)。
撒迦利亚看到这情景,对这骑士呼叫“主啊”。此言并非指撒迦利亚的谦卑,自处奴仆地位,而是他感觉面前的“一人”是神的临格,故称他为主,并询问“这是”(指红骑士背后的马队)有何作用。那人回答他说那些马队是奉神差遣事奉神的,在世上“走来走去”(意“巡逻”,参回来报告全地一片平静。(注11)
这是一个极富安慰性的异象,当主在以色列中掌权时,全地都平安稳妥,享受清和。
2. 安慰的预言
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你恼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在安慰异象的背后,神还加上安慰的预言,叫当时百姓兴奋若狂,不能压抑。
a、 神之使者的哀求
这些预言的启发来自耶和华的使者、神的弥赛亚:他以神惩罚以色列败亡七十年为基础,向神求怜悯施恩(参。(注12)
b、 神之使者的吩咐
于是神以“美善”(raham,意“恩慈”)与“安慰”(nahem,意“低慰”)的话回答,并吩咐撒迦利亚传开a)。这美善安慰的话共有七个特点,成为一个甚完整的安慰(神是训慰师!)
(1) 大发热心b)━━“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神充份地表露他爱选民的激情(参;。(注13)
(2) 恼恨列国━━“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列国真有安逸吗?若然,那只是粉饰的太平,它们被罚已是铁定之事,此时的另一先知哈该亦早有相同的预告(参。
(3) 重回耶京a)━━“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神的荣耀再回耶路撒冷本是先知书一贯的预言。(注14)
(4) 圣殿复建b)━━“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对当时的选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可是全部的应验却要等到禧年国(参结四十一四十二;。
(5) 城市必建c)━━“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耶路撒冷是禧年国都(参,它被建造显示弥赛亚早日来临执掌王权。
(6) 城邑发达a)━━“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在归国时代,这预言亦有部份应验;真实的应验还待未来。
(7) 坚定拣选b)━━“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拣选”(bahar,意“检定”、“验定”)一字及本节可算是整段安慰预言的高峰;神的应许必不落空,神的选民应安心信服。
B. 第二异象:四匠打四角
第一异像是八大异象的前言与要旨,其他的异象均与首异象发生关系,是首异象某主题的详解,可见神启示的真理是前后相合的,也必须作纵横的观察才能达到全面性的认识,兹列表说明之:
表九
| 第一异象
| 其他异象
|
| (1)大发热心b)
| 第六、七、八异象
|
| (2)恼怒列国
| 第二异象
|
| (3),(5),(6)重回耶京,城市重建、城邑发达a,c,17a)
| 第三异象
|
| (4)圣殿复苏b)
| 第五异象
|
| (7)坚定拣选b)
| 第四异象
|
第二异象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列入第二章,是关乎四角及打破四角的匠人。
1. 首次异象与对话
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撒迦利亚又见异象,有四角出现,并得天使解释,这是打散选民国的角。
“角”在圣经中惯指力量或可表国度如中文之“角力”、“摔角”),尤是军事力量(参;;;;;,亦代表国家(如;“四角”按天使的解释,是打败分散以色列的国家。但他们究竟指那些国家?主要解说有三:
a、从地理环境看━━
东是亚摩利人、亚扪人
南是以东人(或及埃及人)
西是非利士人、腓尼基人
北是撒玛利亚人
━━他们也是反对与拦阻以色列重建圣殿的外邦国。
b、从数字象征看━━“四”指全地,四角遂指凡逼害以色列的国家,即以色列仇敌的总和。(注15)
c、从历史时期看━━四角是指直接或间接败亡以色列的外邦国,即巴比伦、波斯、希腊及罗马,此法与但二、七、八章的叙述切合。(注16)
2. 再次异象与对话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我说,他们来做什么呢?他说,这是打散犹大的角,使犹太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先知再看,见四匠人出现,打掉四角。“匠人”(harashim,意“技工”,尤指拿铁锤者,如,故匠人是打角之人,像举起大铁锤向下砰击,叫角不再存在。(注17)
这四匠人亦引起解经家不同的揣测,主要解说有五:
a、 他们是指以色列中四名一神主义的倡导者:“大卫之子弥赛亚”;“约瑟之子弥赛亚”;“以利亚先知”和一位“公义祭司”(可能是麦基洗德)━━此说是犹太人之传统(如Sukkah 52b)。(注18)
b、 他们代表重建圣殿的技工━━故他们是代表其他重建圣殿的人(于是这异像是独立的,与四角异象全无关系)。
c、 他们代表犹太复兴民族的四个人物,即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和所罗巴伯。(注19)
d、 他们代表神超自然的能力或工具。(注20)
e、 这“四匠人是谁”固然与“四角是谁”产生关系。赞同a解说的,在此便难自圆其说;赞同b解说的,便说四匠人是以色列仇敌国内自相残杀的人;(注21)若以c解说为正确,这四匠人便指在历史时代内,以色列的四大仇敌,逐一被来者倾覆,但他们是那几个国家,仍有不同的臆测,如:
(1) 亚述;巴比伦(巴比伦灭亚述,巴比伦便是匠人,余类推);波斯;罗马(如T. Laetsch)。
(2) 尼布甲尼撒;古列;甘拜斯;亚历山大(如C. H. H.Wright)。
(3) 亚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如C. l. Feinberg)。
(4) 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据此意见,罗马在后来被源自罗马之敌基督(即的第四怪兽)所吞灭(但此说将第四匠人变成“自相残杀”了)(如D. Baron)。
(5) 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而罗马则被第四匠人即神的弥赛亚所毁灭、44;(如M. F. Unger; G. C. Luc祂)
C. 第三异象:量度圣城
1. 异象的情况
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我说,你往那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与我说话的天使去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周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撒迦利亚看见一位手拿准绳的人预备量度圣城,他是下文的天使(虽有别的解说)也是上文指的天使、19)及“耶和华的天使”,亦即道成肉身前的弥赛亚。他前往量度圣城,这是重建前的准备行动。在进行时,另一位天使到他面前,于是吩咐他去告诉那少年人a,此节首字加“他”字,成为“他对他说”,即弥赛亚吩咐天使告诉少年人),神必保守圣城。
先知被称为“少年人”(Naar)(注22),暗示他需听命顺服,神的吩咐包括三方面的应许:
a、 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b)━━这是丰盛繁茂的应许(人民牲畜甚多),是胜利后的情况,而非国家败亡受蹂躏后的情形;而城市不需城墙,表示太平盛世,不用城墙作防御敌人之途(这应许在历史上尚未应验,仍待弥赛亚在地上作王时才完全实现;参八十年后的尼希米要将城地分配,勉强百姓入城居住)。(注23)
b、 神必作耶路撒冷的火墙(中译“火城”)a)━━此时神也加入弥赛亚的应许,保证耶路撒冷必成为火城,即坚固之城(参。
c、 神作圣城的荣耀b)━━这是神与其子民同在的应许。
2. 安慰的预言
耶和华说,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看哪,我(或作他)要向他们抡手,他们就必作服事他们之人的掳物,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锡安城阿,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要来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他(原文作他)的子民。他(原文作我)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他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凡有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他兴起,从圣所出来了。
与第一异象般,在此异象的末了,作者附录一段鼓励安慰性的预言。这段劝勉分别由神及弥赛亚(注24)发出,合共七点:
a、 归回原处━━以色列因犯罪而分散在四方,特别在北方的巴比伦,如今可归回原处,因为神必会惩罚列国,故要“逃脱”,免遭池鱼之殃。这句话尤对那些不愿归国的人发出。
b、 惩罚列国━━神惩罚列国时就是显出荣耀时(亦有人将之解作弥赛亚之诞生),因他们“摸”(nogeca,意“触摸”、“打击”;“瘟疫”一词源自此字根)。(注25)神的“瞳人”以色列,神必会特别保护其选民。
c、 由仆转主━━神会向以色列的仇敌抡手,叫本是敌人掳物的以色列人(先前服事列国),由奴仆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拥有掳物的得胜者。
d、 有神同在━━这是极可喜的应许,神不再离开他们,“以马内利”与他们永同在(参;;。
e、 多国归附━━“归附”(Nilwu,意“归属”,即“利未”之意);此应许在旧约多处出现(参;;。(注26)
f、 收回圣地a)━━虽万国归附神,但神对以色列的应许永不改变。他必将他的地,那分别为圣之地收回作自己的份(参。以色列是神的产业,此点在旧约中是一个极宝贵的应许;。
g、 坚定拣选b)━━神多次向选民宣告他与他们所立的恩约,叫选民蒙福报恩。
因此是一句结语:全地当肃静,因为神从其圣所出来,准备执行上文的应许了。
D. 第四异象:约书亚戴洁净冠冕
在第一异象里,先知看到神临到耶路撒冷城外;第二异象将先知带入城中;第三、第四异象则把先知带入圣殿的院宇内。(注27)这异像是将上异象中最后的应许加以详细的阐释。在上文神坚定他给耶路撒冷的拣选,如今则以象征行动说明之(注意与的“拣选”一词。)
这异象的背景牵涉以色列被拣选的目的━━成为神在地上的国度,是祭司的国度,然而那祭司的功能已经失去,因为他们不洁净,故不得回复,如以西结先知所言。虽以色列必蒙恩(如前三异象所言),但在蒙恩前需先蒙洁净,这正是本异象的重点。
1. 异象的情况
天使(原文作他)又指给我看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约书亚的右边,与他作对。耶和华向撒但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前面。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我说,要将洁静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们就把洁静的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华美的衣服,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
在这异象中,大祭司约书亚扮演主要角色。先知看到一个森严的法庭,而约书亚在耶和华使者(弥赛亚)面前站立(虽“站立”在多处是指事奉之意,如;;;但此处则应是纯指站着),像是被告的犯人般(如;;。撒但则以控官的身份(右边的位置,参;与他“作对”(“撒但”一字的动词),指控他身负罪恶,不配为神人之间之代表。(注28)
约书亚之“污秽”(Tsoim,意“便溺之秽”)如何起始,学者们有六种不同的解说:
a、 犹大传统解说因他的后裔娶了外邦女子为妻(参,故成了污秽(如Targum, Rashi, Kimchi);但这件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后,不应在此时控告约书亚。
b、 约书亚穿的是披麻蒙灰为城哀哭的衣服,不是秽衣(如Jerusalem Bible);但此说不合上下文。
c、 约书亚穿的是罪犯之衣服,表示他曾犯了滔天大罪,但这毫无历史根据。
d、 约书亚沾染巴比伦人拜偶像的罪。
e、 约书亚忽略了重建圣殿的工作。(注29)
f、 约书亚是祭司,他代表本是祭司国度的以色列国,但以色列过去的历史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历史(参结十五至十六),但因他仍是神所拣选的国度,神施洁净性的管教,使他们能回复起初蒙召的目的与功用。
现在神以法官的身份“责备”(gaar,本意“斥责”,但此处意指“拒绝”、“反弃”)(注30)撒但,即禁止他控告约书亚,并以一句谚语对他说:“这(指约书亚代表的以色列国)不是火中抽出来的柴吗?”;,换言之,神不容许撒但续向以色列作对,因以色列已是够受的了。以色列在被掳的经验中,像经历火般的试炼,成为劫后余生、仅仅脱逃的人民。(注31)
那时约书亚(代表以色列国,称“集体人格”,以一代表全体)身穿污秽衣服,有辱大祭司身份,工作必定不当与不足,所以弥赛亚(“使者”)以法官的权柄吩咐其余天使脱去约书亚污秽的衣服,表示约书亚脱离罪恶及蒙恩赦a),并换上“华美”(意“洁净”)的衣裳,才可以从事祭司的工作b),还要戴上祭司的“冠帽”(tsanif,祭司头冠,参、39,后来君王亦用,参;暗示祭司与君尊的身份重回以色列国中)a),以示职位重登,以色列要回复先前被拣选成为祭司国度的地位,而弥赛亚在旁站立,表示见证整个过程b)。
2. 安慰的预言
耶和华的使者诰诫约书亚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若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命令,你就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我也要使你在这些站立的人中间来往。大祭司约书亚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当听(他们是作豫兆的)。我必使我仆人大卫的苗裔发出。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这异象的格式与上文相若,亦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继附一段实际的勉语,这勉语是预言性质,分“诰诫”(varyaad,意“警告”或“指控”,如;(注32)及应许两部份,合共七点:
a、 管理神家a)━━以色列当遵守神的律法,就可以代替神“管理”(tadhin,意“治理”,特别指“惩罚性”,如;或“保护性”方面的管理,(如;他的家(以色列国称为“神的家”)(注33)。此点必使以色列人获得无限的鼓舞与振奋。
b、 看守院宇b)━━并可以“看守”(tishmor,意“看顾”,如;或“守望”,如(注34)神的殿,不叫人亵渎之(如主后来洁净圣殿的作为)。
c、 自由敬拜c)━━可在这些站立的人(指服事神的天使,在异象中,天使具有人的形象)中来往,即参与天使们自由地敬拜、无惧地接近并与他们一同事奉神。
d、 苗裔发出━━约书亚与其余的祭司,就是作“预兆的”(Mophthim,意指“将来事物之预表”(参;(注35),指祭司们为以色列祭司国度的标志(他们的出现表示祭司国度要恢复了)。神又必使他的仆人(“我的仆人”亦是弥赛亚之名称,参;称“苗裔”(zemach,英译shoot,“大卫的”是补字)出来,这是弥赛亚来临的应许(参;。(注36)
e、 立定石头a)━━神应许在约书亚面前选立(将“所立”译作“选立”)石头(“石头”亦是弥赛亚之名词,参;;(注37),在“那”(补上这指定词)(注38)石头上有七眼,象征全知,也指出石头带有神的属性(犹太传说七眼代表归回时代的七大领袖:约书亚、所罗巴伯、以斯拉、尼希米、哈该、撒迦利亚及玛拉基)。(注39)
神应许给约书亚一块全知的石头,这石头代表弥赛亚,这也是但以理预言那打碎列国的石头,藉此叫约书亚安心,神的国度必然建立。
f、 除掉罪孽b)━━神亲自雕刻这石头(指神亲自引导弥赛亚,使他完成神的救赎伟工),并在一日之间除掉罪孽。
这“一日之间”有五个不同的解说:
(1) 指短暂之时。
(2) 圣殿完成之日(或圣殿奉献日)。(注40)
(3) 犹太人七大节期中之赎罪日。(注41)
(4) 主钉十架那日。(注42)
(5) 在弥赛亚国度成立前的日子,即以色列全国性悔改日,然后引进禧年国(参下文。(注43)
g、 平安丰盛━━“当那日”(旧约常用之词汇,统称“耶和华的日子”,分审判及福气两部份,此处是论祝福即禧年国部份,此时是描绘弥赛亚时代的气象)(注44)。神便赐平安丰盛给以色列,坚定拣选之福乐(参;。
E. 第五异象:金灯台及两橄榄树
第五异象与上异象亦有颇密切的关系;上文为一幅以色列重建作祭司国度的异象,此次则指出祭司国度的中心━━圣殿━━必得重建。上文主要是鼓励约书亚在重建圣殿时不要灰心,此次却是帮助所罗巴伯在复建时勿要绝望。(注45)
1. 异象的情况
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他问我说,你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上有灯盏,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旁边有两棵橄榄树,一棵在灯盏的右边,一棵在灯盏的左边。
先知经历首四异象后,精神极为疲惫而睡着了(或可能因得着莫大的安慰,故安卧在神的应许中熟睡了)。先前与他说话的天使(即弥赛亚)前来唤醒他,他举目一看,见有一“金灯台”(menorah,七柄形的,象征以色列国,(注46)非指教会)(注47)。灯台之每柄各有七“管子”(mutsaqoth直译“倒之器皿”,即pourers;有译作“嘴唇”),共有四十九管子,连接至灯台顶上,悬在不高之半空中的一油盏(名gullah)上。灯台两旁橄榄树的橄榄枝自动注油入此油盏内,再流进连接灯台的各管子中(主张有四十九管子的学者如Baron、Feinberg、Cashdan、Leupold、M. F. Unger、唐佑之等;只有七管的有ICC,希腊与拉丁译本为代表)。
这是一个特别的灯台,管子之多前所未有,象征光明与丰富。关于这众多管子的“怪形”,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解说:(1)将b的“每盏”译作“七盏”,灯台有七管连接到橄榄树上去,故这灯台是常见的那类“如Kimchi、Von Orelli);(2)管子译作“嘴口”,故每盏灯有七嘴囗,以放灯蕊,所以这是一座光明灿烂的灯台。(注48)C. L. Feinberg称,原文的结构与词汇即每盏七管,共四十九管的这类结构非无前例(参。(注49)
2. 安慰的预言
a、 有关金灯台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与我说话的天使回答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殿或作石)。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如先前的经历般;,先知莫名异象之妙,于是向天使查询;天使故意拖延回答,非显神秘,而是加强重点。原来这异像是特为所罗巴伯而设的。神藉先知的囗传递信息给所罗巴伯,要他在指挥重建圣殿事宜上该认识一个属灵原则:凡属神的工作非靠“势力”(Chayil,意“军事力量”,如;或“才能”(Koach,意“人力”,如;,而靠神的灵方能成事。
天使续说,大山(指建殿的拦阻(注50),非指外邦国(注51))必成为平地a);重建必成功;他(指所罗巴伯)必搬出石头,置放于殿顶(这是重建的最后一步),以示全部工作完成。那时必大声欢说感恩的话b)。
上文的话虽是对所罗巴伯说的,但先知亦蒙神给予三方面特别的预告:
(1) 神的手必亲自引导所罗巴伯,完成建殿工程;
(2) 这日(重建圣殿的工程)没有人敢“藐视”(Baz,亦意拒绝,抵挡)?
(3) 所罗巴伯所搬的石头就是那有七眼的“那块”(注52),表示神的眼目遍察全地,他早已看见所罗巴伯欢喜地拿着线铊,这是圣殿重建完成之时,他拿着量准的仪器,巡视并确定重建圣殿之全部竣工。
本段说明金灯台的存在是表示圣殿必先存在,神藉这异象安慰先知,透过他鼓励及坚固建造的人。
b、 有关两橄榄树
我又问天使说,这灯台左右的两棵橄榄树,是什么意思。我二次问他说,这两根橄榄树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边,是什么意思。他对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说,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
撒迦利亚还有一点疑问要弄清楚的,就是在灯台旁的两棵橄榄树究竟代表什么。天使正要回答,他又迫不及待地问(“二次问”另一问题:这两棵橄榄树上的枝(shebbalay,意“满了子的枝”,在左右两个金咀旁边正把金色油倒进去的作用又是什么直译),即是枝上的橄榄正在将油倒进灯台顶上的灯盏(gullah),再由灯盏经过四十九管子流入各金灯内(参。
天使澄清先知发问的动机后,便告诉他,两棵橄榄树就是象征站在普天下主旁的两个受膏者。
“普天下主”一词是预指“神是全地之王”的意思(参;。这固然在弥赛亚国度建立时才实现。在次经中(犹滴,此词用作形容尼布甲尼撒王的威武,但至先知撒迦利亚时,他的国度早已埋在灰尘中了,故这词现今用作神的代名词是最合适不过。但这两个受膏者(直译“油之子”意带有油,即圣灵的能力与特征)究竟是谁,经学家亦有甚多臆测,主要有六:
(1) 他们代表旧约━━即律法书与先知书(旧约的二分法);
(2) 他们代表旧、新约;
(3) 他们代表摩西及基督;
(4) 他们代表基督的神、人两属性;
(5) 他们代表哈该及撒迦利亚;
(6) 他们代表神的两特使约书亚及所罗巴伯(因他们二人是祭司与君王的后裔,故象征祭司与君尊的身份归回以色列了)。(注53)
在本异象的意义及全书的背景下看,第(6)解释是正确的。先知所见就是重建圣殿及圣民的两大领袖━━约书亚及所罗巴伯━━事奉神时所需的力量,非人力(势力才能)而是灵力。灵力的支取在乎油(圣灵)的供应,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应许,他们必得着神灵之助,建殿工作必得完成;故此,这异象亦带来莫大的鼓舞,尤其是对督工的领袖所罗巴伯。
F. 第六异象:飞行之书卷
先知八异象中的最后三个,在性质上是审刊性的,与先前的并不相同。迄今先知的异象主要是安慰性的,着重四大主题:(1)以色列国度的恢复;(2)仇敌的歼灭;(3)国内宗教生活蒙洁净;(4)为神发光的见证与事奉重新振作起来。但这些应许实现前,神对付罪的公义必先彰显:(注54)以色列本国的罪、外邦的罪、全地的罪,这是后三异象的主题了。
第六异象继承上文四、五两异象的主题,第四异象遥望以色列回复祭司与君尊国度的建立,这要在弥赛亚于全地掌国权之时才实现。第五异象则遥望以色列在弥赛亚掌国权的国度下,才能恢复为神发光的使命。这两大应许实现前,以色列的罪必先除净,否则污秽的选民断不能承受国土;所以第六异象便着重以色列个人性的罪需除灭;第七异象却着重神审判国家性之罪的方法;第八异象则论全地性的罪受审判;这样,弥赛亚国才建立起来。
1. 异象的情况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一飞行的书卷。他问我说,我看见什么。我回答说,我看见一飞行的书卷,长二十肘、宽十肘。
先知举目看见一“飞行中”(aphah,进行中,动态)的巨型书卷,长宽20x10肘(30尺x15尺),上下两面(上这面、上那面)充满咒诅的字句,“书卷”在圣经词汇中象征审判(参,故飞行中的书卷便象征审判速临及不能规避。
书卷的大小与旷野的帐幕、圣殿的殿廊及至圣所相同,所以引起不少经解家的意见:(1)这审判是按照神立约的标准,先到神的家(指殿)(如Baron, C. H. H. Wright, Hengstenberg, Chambers 等主张);(2)审判是按照神的圣洁量度出的(Keil, Feinberg);(3)由这书卷的大小,可见这审判的性质与来源━━审判是因神的圣洁受藐视,故由神的宝座(内殿)发出。
2. 天使的解释
他对我说,这是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凡偷窃的必按卷上这面的话除灭;凡起假誓的必按卷上那面的话除灭。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使这书卷出去,进入偷窃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必常在他家里,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了。
天使指及的那位,即弥赛亚)告诉先知这飞行书卷的意义,原来这是“发出”(Yatsa,带执行审判之吩咐的含义)(注55)遍行地上(指犹太地,因下文说律法之咒诅是发给活在律法下的)(注56)之咒诅(参上;上),尤是指巴力斯坦约所言的咒诅。(注57)
于是天使从律法中选两例,说明活在律法下的人怎样受咒诅:(1)凡偷窃的;(2)凡起假誓的。这两罪就是破坏十诫的第三及八诫的选例。G. C. Luc祂说这两条例是法版左右两边中间的条文,故代表整个律法。(注58)
Baumgarten称这两条选例亦是主耶稣基督在世上所说律法的总纲:爱神与爱人的总结━━偷窃便是不爱人如己;起假誓的等于不尽心、性、意的爱神。(注59)故此,此等罪人就是破坏神的律法者,他们必按咒诅而受审判,被“除灭”(Naqah, 意“除净”)。
神在此加以补充;或是天使转达神的警告),他必将审判降临那破坏神律法者的家,住在(中译“常在”)他家中(意即审判必不离开那家),叫全家“毁灭”(Killattu, Piel式字是强烈动态词,意全部毁坏,夷为平地),显示不遵守神律法的严重性,也指出咒诅的效力在罪恶的所在施展出来,使恶人不能逃脱。
关于这方面的警告在历史上有无应验亦是学者们所关注的。他们的意见有四:(1)这只是严重的警告,不用找历史应验(如H.C. Leupold);(2)在当时应验,如该一章所言(Dods)或如所言(Fausset);(3)在主再来前应验(H. A. Ironside, D. Baron);(4)先在先知当时,后在主再来前,即指在进入禧年国前,以色列地必全然洁净,圣地成为“圣”地,这亦是其他先知书所论及,在弥赛亚国度建立时之大除净的情形。先知在异象中常从当时直看到末世的情况(参等)。(注60)
G. 第七异象:量器中之妇人
1. 第一次看见与解释
与我说话的天使出来,对我说,你要举目观看,见所出来的是什么呢。他说,这出来的是量器。他又说,这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
先知又看见一件东西现在他眼前,他莫名其妙,于是向天使询问何解a)。天使说那是一个“量器”(ephah),是犹太人最大量度固体对象的容器,约现代可盛八加仑对象(学者的计算由4 1/2至10 1/4加仑不等)。
天使续说这容器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注61)b)。从上文可见,这“遍地”仍指犹大地,而量器是一个象征,大量器代表罪大恶极,滔天满盈,审判正在眉前。
2. 第二次看见与解释
(我见有一片圆铅被举起来)这坐在量器中的是个妇人。天使说,这是罪恶;他就把妇人扔在量器中,将那片圆铅扔在量器囗上。
先知再看,见量器中有妇人坐着,又有一片极大的圆“铅”(taleut,重约110磅)被举起来,放在量器的囗中,使里面的妇人不能出来。
“圆铅”是犹太人最重的器物,现今将量器紧紧封闭,叫在内的妇人被扔倒(加“倒”字,即摔倒),动弹不得。这妇人是谁?主要见解有四:(1)代表十个支派(如kimchi);(2)代表全地罪人(keil);(3)代表以色列商业社会上的罪(如Baron, Wright, Von Orelli, Meyer, Laetsch, Unger,即是“拜金牛的罪”、“玛门的罪”);(4)代表以色列国(参(Chambers, C.L.Feinberg)━━这是拟人修辞法,以罪作人。如今,以色列罪恶满盈,必受罚不可(“罪”字在原文是阴性字,用妇人来象征它是最自然不过的(注62),况且希伯来文喜用阴性词汇代表抽象的观念)。(注63)
3. 第三次看见与解释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两个妇人出来,在他们翅膀中有风,飞得甚快;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他们将量器抬起来,悬在天空中间。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他们要将量器抬到那里去呢。他对我说,要往示拿地去,为他盖造房屋;等房屋齐备,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地方。
此时先知看到有两妇人出现,各具大翅膀,有力展长途飞行,如鹳鸟之翅膀般。他们二人将载有妇人的容器抬起,飞在空中,直抬至示拿地a)。
这二妇人是谁?代表何人?经学家有数个解释:(1)他们二人代表二支派(犹大与便雅悯)(因量器中的妇人代表十支派,如Kimchi);(2)他们代表二个罪恶势力,一是社会上的罪恶,一是代表宗教方面的,即是官方及祭司。二势力联合起来,叫整个国家败坏了(如Baron);(3)犹太人传统将此二妇人解作犹大的二大罪:假冒为善及骄傲,现与罪恶(量器中之妇人)三罪同被贬至反叛神的起源地去(如Cashdan);(4)他们二人代表神执行审判的工具,在末世时将犹大带到示拿地,那是古时反叛神国度建立的起源地(参;如今犹大象征性地被带到一个境况去(非地理境地),以示全国性、及为期颇久的反叛神,招惹神最后性之除净式的审判(如C.L.Feinberg, Chambers, Keil, H.C.Leupold, Baron, Pusey, Unger;但此说解释b时━━“为他盖造房屋......自己的地方”━━甚为牵强,况且以神将以色列人的罪罚回到罪的发源地似乎不算是除净罪的方法);(5)他们代表亚述与巴比伦,是神审判犹大的工具,将犹大掳至示拿地去(即巴比伦及亚述一带境地),叫犹大在示拿地经历一颇长久之为奴的时期(建造房屋,安顿在自己所建造的地方;参b)。神用此方法旨在管教、炼净他自己的选民。此点在历史上早有应验,如今选民能归回自己的地方,又着手重建圣殿,表示神恩复临他们,他们蒙洁净了(如第四异象中约书亚除去污秽衣服)(见TOTC),罪归回原处(“示拿”在圣经中一贯代表反叛神之罪的起源地)等待神将来彻底性的清除(参启二十)。
最后的解释虽是回顾历史(指国亡被掳,同时虽然异象中的事迹多是往前看的),但在启示文学中,异象的经验具有颇大的流动性,时而历史,时而末世;时而当时,又时而将来。但在回顾中亦向神等待肃清罪恶之时刻的来临。
以整个异象来看,先知看见自己国家被罚至被掳之地,原来是因为国家罪大恶极(大量器],难逃神的怒气(大圆铅)),神用罪惩罚罪(三妇人皆同样代表),亦即以外邦国罚他们(如哈一的预言)。(注64)
H. 第八异象:在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
最后的异象与上章的双审判异象产生极密切的关系;在第六异象中,以色列个人的罪遭受审判;在第七异象中,以色列国家性的罪遭受审判;而如今在这最后的异象中,全地的罪亦遭受审判,这是以色列国度复兴的前奏。
最后异象与第一及第二异象在主题上亦相当衔接。在首异象中,神的审判工具(众马)四出巡查地上的情形,回报当时是安静平稳,但后来却并非如此(见第二异象)。在此异象中,神的选民陆续受外邦国的侵略,可是外邦国同样被打败,如今在末了的异象内,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国逐一被神的审判所铲除,于是以色列的国度复立了。
1. 异象的情况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先知看见四辆车从两山中出来,车轮的套马(“马”是复数字,旧约时每车轮套四马)各有不同的颜色:红、黑、白、斑四色。
这两山究竟何指?学者们的意见颇分歧,解说有七:
(1) 象征神审判世界的两大基本代表,当时是约书亚与所罗巴伯,后来是教会与政权(如Chambers)。
(2) 象征神天上的居所(TOTC, ICC, Baron;Baron一方面称两山是耶路撒冷城内外的两山,一面称之是象征神天上的居所)。
(3) 象征神两方面(即全面性)的保护(Hengstenberg)。
(4) 象征神奥秘的意旨(藏在两山中)(Cobir)。
(5) 象征律法与先知(M.Luther)。
(6) 象征神强力服役他的工具(H.C.Leupold)。
(7) 指出神审判的地点(Baron)。
“两山”字之前有定冠词,特指某两座山。这两座山对读者来说是熟稔的,故不用解释是那两座山。从地理境域看,这两山必是读者所住耶路撒冷附近的两山,一是锡安山,另一是橄榄山,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
为了免去读者的误会,作者补充那些山是铜山(中漏译“些”字,参其他译本有“些”字,如泰文)。“铜”在圣经象征学中一贯代表“审判”之意(如铜制的洗濯盆、燔祭坛、旷野中的铜蛇),既然两山是铜山,代表审判,故这从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就是为审判而来。而它们从两山中的谷地出来,那正是约沙法谷(意“神的审判谷”)的所在(约沙法谷是旧约中多处预言最后审判邦国的所在地。参、16;。
有了这些前题,四车轮究指什么便较易下定论,然而学者们仍有各种见解,主要有二:
(1) 它们代表四个大国(如但七的预言,参所谈的四角)据犹太拉比遗传,它们的颜色也代表四大外邦国。红色指巴比伦;黑色代表波斯;白色代表希腊;斑色代表罗马。(注65)(主张此解说的学者有Baron, Pusey, wright, Kelly等)。
(2) 它们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车轮是“战车”,参“四”代表“全地”)代替神分别向以色列全地的仇敌施行审判(参。而红黑白斑分别指战争及战争的结果:流血(红)、死亡(黑)、胜利(白)、瘟疫(斑),故这异象充满“火药性”的气味,这是一个审判速临的紧张场面。
2. 天使的解释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他们就照样行了。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先知不明所见,解释天使便先告诉他四车轮的身份,后告之他们的使命:
a、 四车轮的身份━━天使说四车轮是天的四风,本在普天下的主面前事奉(“面前”前有“站立”字,意“侍立”,参,现今出来为他服役。
“天的四风”有三解说:(1)代表神审判的能力(如;;;(如C. L. Feinberg, Keil)。车轮行动迟缓,故需风力催它们运行迅速,叫神的审判速临(如H.C.Leupold);(2)代表全地(“四”指四境,即全地之意)外邦国的国君(如Cashadan);(3)指天使(“风”字该译作“灵”字,因风不是侍立在神面前的使者而天使才是,参;;;;;,他们如风般出外为神服役(参,一零如Baron,Pusey, Unger)。
b、 四车轮的使命━━四车轮各有使命:(1)往北方去的是黑、白两套马车轮a);(2)往南方去的是斑马车轮,即是壮马车轮(注66)b-7a)。
“北方”指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地。这些外邦国是以色列的世仇,现今神吩咐其仆役向他们施行审判。在历史上亚述及巴比伦早已败亡,如今还在的只有强国波斯,故这异象给当时的读者带来莫大的鼓舞,因为神必在列邦国中彰显他的公义,及拣选与保守以色列的恩典。
“南方”则指埃及,这是以色列的另一世仇,在此时亦受神特派使者的审判。
旧约撒迦利亚书马琐拉版本没有记载红马到那里去;东方及西方亦没有车轮受命前往,因为西边是地中海,东边乃是亚拉伯旷野,所以两边在先知时代对以色列没有危险(Laetsch, 437, MFU P.106),也因这个原因使其他学者认为马琐拉版本在此处该加上补句:红马往东方去,白马往西方去(“随后”改作“往西方”,如Jerusalem Bible, New English Bible,叙利亚,Aquila等译本),(注67)但这样增添原文的原则是极度主观及危险的。
四轮照天使所吩咐的全部出去,在遍地走来走去,执行当执行的审判。它们(“and they”指四车轮,如Unger, Laetsch, TOTC)有点迫不及待地要“冲出去”(Wayevageshu,意retively eager,“蛮莽地”如;在遍地施行审判,天使遂对它们说:“只管去吧!”于是它们就照样行了(自译b)。
天使在此时特别指出往北方去的车轮所执行的任务,在北方安慰神的心。“安慰”(henihu是使动词,意“叫平静”、“叫止息”),“心”(ruah,意“灵”,与“止息”字并用时可译作“怒气”,如;;;如Leupold, Unger, Baron, Laetseh, Pusey, Henderson);所以“安慰他的心”意指“止息了他的怒气”(如。这里天使所言是一个特别的宣告,他指出神特别为其选民之故审判北方的仇敌,以正神的公义。巴比伦过去酷待神的选民,如今神替它伸正义(参。
最后异像是一幅神得胜的异象;以色列的仇敌(以南方及北方作代表,此是旧约惯用之代表)全遭歼灭,这是以色列国度复兴的前奏。这异象对当时及日后的选民产生莫大的安慰与鼓舞。神是公义的,亦是保护他拣选之民的神(参等不赘)。
总结:
于是八异象分别指出神如何爱护眷顾及复兴他自己所拣选的以色列,虽他们遭受外敌之侵侮及自身的污秽,但仍以永远的爱(参纪念他们,赐恩与他们,恢复他们被拣选时之身份与地位,又复兴他们的使命与任务,叫他们忠心矢志不移地事奉神。
所以八异象合为一篇信息,是一个以色列预言史的鸟瞰,从先知的时代直至弥赛亚建立国度时(注意多次预告“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如;整体说来,八异象信息可分作八点,每异象一点:(1)从“外邦人日期”至国度重建;(2)外邦人日期时的动态;(3)神藉其弥赛亚建立国度;(4)国度建立前之“属灵重建”;(5)以色列在神计划中的地位;(6)以色列个人性之罪的审判;(7)以色列国家性之罪的审判;(8)以色列仇敌之罪的审判;附(9)国度建立时,国君掌权时的情形。
IV. 象征性的动作
随着最后异象,先知看见一个象征的动作,这动作连接最后异象的信息:以色列之仇敌受了审判,于是国度可建立起来(这也是后来犹太人及门徒所关注的问题,参。(注68)
先知看完异象后,他蒙神嘱咐,以操作表达一件将来的事实━━以色列的仇敌消灭,国度建立、国君掌权时的情形。所以这是一个“预言性的动作”(如八异像是“预言性的
异象”),结束八异象所带至此时的情形:神的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世上的国成了我们的主和他的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远”(参。
随着异象便是动作,这两者主题上亦有点关系,以致不少学者认为本象征动作原是第八异象的一部份(注69)。Fausset甚至称本段为第九异象(注70)。可是如H.C. Leupold所言,本段缺乏很多异象的特征,如解释天使,举目观看等,而先知只是受嘱去办理一件富有象征性的事。(注71)
A. 神的吩咐
1. 制冠戴冠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取这金银作冠,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
神的话临到先知,吩咐他办两件事,这格式与八异象有别且是“当日”要办的事,可见这并非在异象中的吩咐:
a、 到约西亚家中会见自巴比伦来的三人,取他们带回的金银(即礼物,可见他们受托带回重建圣殿用的礼金),制作一个冠冕a)。
“冠冕”(ataroth)是复数词,但“戴”与“头”却是单数字,引致批评家增删版本的字句,说此处应加“一冠冕为约书亚而作,另一给所罗巴伯”两句,可是这复语词亦可解作“伟大”、“尊重”(如“神”字)之意(如他尔根译本),或可解作一个带有双重目的的冠冕(Composite Crown)(如。
b、 将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b)(有学者称这冠冕本戴在所罗巴伯头上,所罗巴伯因被加冕之事,给波斯的秘密警察逮捕,从此失踪,后人将这段窜改,读成冠冕是加在约书亚头上,(注72)但此说太无稽,不堪接受),这动作是一个象征,以约书亚的身份及被加冕之行动,表征一些将来要发生的事。约书亚是祭司,他当然知道祭司与君王之身份有别,定不愿被加上皇冠,僭越了为王的地位,况且在本国史中的乌西亚亦因此事受罚(参,(注73)可是他亦知道祭司的职位是作兆头的,带有预表性的意义,所以他接受先知的加冠,静候神旨意的显明。究竟这动作代表什么,在下文便分解。
2. 宣告预言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神要先知借着带冠冕之动作向约书亚作多项预言性的宣告:
a、 苗裔从本处长出a)━━先知向约书亚宣告,叫他明白他的操作表征将来“一人”的行为:(注74)
“看哪,有一人称为苗裔的......”(自译),这“苗裔”(弥赛亚的名称,参亦是旧约壹贯的称呼)要在本处长起来。
“本处”(Mittaehtaw,意“在他之下”━━不一定指他卑微的出身,如T. Laetsch,M.F. Unger,唐佑之━━亦可解作“自己的原地”,参如H.C. Leupold,C.L. Feinberg)指以色列国,大卫的王系(参,或甚至指他的出生地伯利恒城(如Chambers)。
b、 苗裔要建造神的殿b-13a)━━苗裔长起来后的使命,其一就是要建造神的殿,这使命覆述了二次,以示责任重大。
“神的殿”非指当时已在建造中的殿(因那时圣殿正在进行,重建中的圣殿是所罗巴伯完成的,参,若然,那还要等候苗裔长大起来,因此那些认为这是指当时之殿的学者,便被迫将苗裔解作所罗巴伯(如Kimchi, Cashdan),或被逼将“殿”解作属灵的殿,即是旧约中的教会(如Laetsch,H.C.Leupold),但此举更难与有关苗裔之其他经文和谐,亦不能解释“长出来”是需要的,故本节是指弥赛亚国度内之殿(参结四十━四十二;(M. F. Unger)。因为建殿工程本已承诺了所罗巴伯完成的(参可是弥赛亚的建造是指将来另一殿的建造。
c、 苗裔必担负掌王权的尊荣b)━━“尊荣”(hodh,意君王的尊荣,如或属神的尊荣,如;是属(“担负”)那坐在位上(祭司从不坐下的)掌王权的弥赛亚。这样,弥赛亚在建造神的殿时,亦是他执掌王权之时(参。
d、 苗裔在王及祭司两位分上筹定和平c)━━这苗裔原来是一身兼两职,是君王又是祭司(如麦基洗德般),凭此,(运用两职之治权力)筹定和平(如Hengstenberg, Keil, Wright, Von Orelli, C.L.Feinberg, W.Keller)。
“筹定”(atsath是名词,意“谋略”、“辅导”、“策划”,参的“策士”是同根字,中译将之变成动词)━━词在旧约,常表达“互相和合的意见”之意(如;;;,(注75)也许暗示两职互相表达和合的意见,以和平成为结果(参弥赛亚亦称为“和平之君”)。
在旧约中,祭司与君王彼此间之意见常不归一,但在弥赛亚国度内,此不和谐的现象不再复现了。
B. 弥赛亚的补语
因的“我”是弥赛亚的自称,可见他在神吩咐的某处上,介入他的补语。既然并非预言,此处可作他插入之补语(弥赛亚介入神的讲话中,是旧约常见的特征,在本书内已有多次实例,参。在其他地方,在同段中说话者突然改变亦是没有先兆预告的,如,诗人对百姓,,立即转为神向百姓)。
1. 关乎冠冕
这冠冕要归希连(就是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纪念。
约书亚戴冠之事为时短暂,亦不为多人看见,所以天使吩咐这冠冕要放在神的殿内作为“纪念”(zikkaron,与先知之名同字根),一来多人可观望而忆及或知悉约书亚被冕之经过与含义,二来可作永久性的提醒,提醒他们复兴的盼望与应尽的责任。此举是“由”(中译作“归”)三代表人负责进行,不是要纪念他们的献金(如Laetsch),若然便小题大做了,可能别人的献金犹胜他们呢!因他们也促成约书亚象征性之动作,故也间接纪念他们的“贡献”(注76)。但他们此时的名字与先前不完全一致(因古人常有几个不同名字的):希连(可能是原名,意“力量”),亦称为黑玳(意“主的世界”),多比雅(无别名,意“神的善的”);贤(意“恩惠”,原名“耶大雅”,意“神知道”)━━这节的名字可能代表他们的特性。(注77)
2. 关乎将来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 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
冠冕放在殿中是一件历史性的对象,预指将来弥赛亚为君王与祭司两职合在他一人身上,这时远方的人会来建造圣殿(建造圣殿如上文所言,是指将来的殿)。
“远方的人”在旧约词汇中虽惯指外邦的人(如,但有时亦称那些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为远方的人(如,因本节是论及重建弥赛亚圣殿之事,故这是预言将来分散在各地的选民被招聚回来,在“祭司之王”所掌权的国度内敬拜神(参,13-14;此时固然外邦人也来殿中敬拜那全地之王、普天下的主(参;;等),那时他们如撒迦利亚所言,必会认识“我”(弥赛亚)了。
在最后结语中,弥赛亚(或许是先知)给他们一个教训,若他们听从神的话(彷,他们必能享受归回朝拜神的恩福(这是旧约惯说的预言,听命的必蒙恩,不顺命的必不能归回在神殿中敬拜神;所以对他们来说就不成就)(注78)。
第二章书注
1. 此时被掳前的先知书已被认为正典,参Joyce G.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Commentary, IVP, 1972(C), 1974, p.90.(以下凡指此书时皆以TOTC符号代之)。
2. Davi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p.10.
3. M.F.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Messiah's Glory,
Zondervan, 1963(C), 1970, pp.2-23.
4. 同上书第24页。
5. 同上。
6. 有学者将之分作十个异象,即第二及第五各分为两异象,如苏佐
杨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六七年版和85页。
7. M.F. Unger称,在末世预言学中,凡以外邦君王日期作该书之
时代背景的方式,乃表示“外邦人日期”(参开始了(参上引书第18页)。
8. 唐佑之则称他是天使长,见唐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一九八
0年版第30页。
9. 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如C. L. Feinberg, MinorProphets,
Moody, 1952(C), 1976, p.27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19.
10 “洼地”(Metsulah)是指深谷地,如(或指耶路
撒冷中之汲仑谷,如Von Orelli, p.313;C.L. Feinberg, p.20;TOTC, p.95)。他勒目称Metsulah代表巴比伦(E. Cashdan,"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Sconciro Press, 1948, p.273);Baron则说它代表波斯(上引书第25页);T. Laetsch却解说代表绝望、痛苦、恐惧(The Minor Prophets,Concordia, 1956(C), 1970, pp.409,411)。
11. 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大利乌登基后(522B.C.)便开始肃清国内
的反叛份子,至此时(520B.C.)整国平静(TOTC, p.96)。
12. 有人将七十年作一象征数字,代表神的审判,如,
TOTC, .97)。
13. “锡安”在以色列选民中成为大卫宝座的象征,神在那里设立他
的居所(参;(TOTC, p.19)。
14. 参。此预言在神的计划中有待将来当弥赛亚在地上掌王
权时才能充分地应验(参(M. F. Unger上引书第32-33页)。
15. 如唐佑之着上引书第二十八页;T. Laetsch, p.416;TOTC,
p.104.
16. 这初是教父的注释。近代学者如C. L. Feinberg(上引书页298)
亦赞同。TOTC(页105)将四角统指巴比伦,下文的四匠则通指波斯。M. F. Unger称这“四角”不能统称欺侮以色列的外邦势力,而是与前先知(如但二、七)的预言一致,特指四外邦国,也是“外邦人日期”的代表国(见氏着上引书37-38)。
17. 下半节可译作:“这是那(eser)打散犹大的角,叫犹大
人不敢抬头的匠人,于是(连接词用法,非相反词用法如中译“但”),这些匠人来“威吓”(lehacherid,意“压碎”)列国,“打掉”(leyadot,意“摔倒”)他们的角(虚点字是补字)。
18. Cashdan, p.276.
19. 苏佐扬着,上引书第88页。
20. H. G. Mitshell, "Zechariah",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2, p.134(此后凡用这书时皆以ICC符号代之)。
21. 如唐佑之着,上引书页29。
22. 此字在旧约用来形容初生之婴儿(如;;撒上四
21),约贰1:十岁左右的年青人(如;或约贰1:十八岁的“少壮派”,。
23. TOTC, p.106.
24. “我”字是弥赛亚的自称;的小字“他”字是错补字;
的“他”是错译,该用小字的“我”字。在其他译文中如泰文便将“我”字作主词了。
25. M. F. Unger, W. White, ed. Nelson's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Nelson, 1980, p.434.
26. 此节有二个基本解释:(1)这是预指教会时期,福音广传时的情
形(可是此说便需“灵解”了);(2)这是指弥赛亚(即上文中有神同在时)时代的情形,也是亚伯拉罕约应验之时,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27. TOTC, p.112.
28. T. Laetsch, p.422.
29.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67.
30. D. Baron, pp.91-92.
31. 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如H. C. Leupold谓),约书亚从巴比伦出
来,如同火中抽出来的一把柴般,他的祖父西莱雅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杀死;,父亲约萨答被带到巴比伦为奴,故那些能经历为奴之地获归国者,其命运如同“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般(参氏着上引书第69页)。
32. H. C. Leupold, p.74.
33. 如Cashdan, p.28;C.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C), 1979, p.49及T. Laetsch, p.424均将“家”作“殿”解。
34. M. F. Unger & W. White, p.207.
35. D. Baron, p.106;M.F. Unger, p.64.
36. 有学者将这苗裔指作所罗巴伯,如Cashdan, p.282;旧约释义
全书,三一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十页。
37. 其他的解说有五:(C. L. Feinberg, MirorProphets, p.287
有九个解说)(1)指大祭司胸前的乌明及土陵(如Kimdi, Baungarten, ICC);(2)指神国重建的象征(如Keil);(3)指选民国(Hengsterberg,Kohler, Gaebeleins);(4)指重建圣殿的基石或祭坛(如Von Orelli);(5)指重建圣殿时的石质材料(如Hoffmann)。
38. 一些译文如泰语在此处有些指定冠词。
39. Cashdan, p.282.
40. Ibid, p.283.
41. 如Laetsch, p.426.
42. 如H. C. Leupold, p.80
43. 如C. L. Feinberg, p.53;D. Baron, p.119;M. F. Unger,
p.67;G. C. Luck, p.43.
44. 犹太传统称(Yoma,大祭司在赎罪日的祭祀工夫完毕后
便回家,与友人举行厌祝会,以示罪得赎了,当快活过日子。这喻作禧年弥赛亚国度内之喜乐、平安(参D. Baron, p.122)。
4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55.
46. 如Cashdon, p.283;C. H. H. Wright, p.91.
47. 如H. C. Leupold,pp.85, 88;T. Laetsch, p.428.
48. 如TOTC, p.120.
49. C. L. Feinberg, p.57。参H. C. Leupold, p.84;T. Laetsch,
p.427。
50. 如C. L. Feinberg,p.60.
51. 如犹太传统,及H. C.Leupold, p.89;Cashdan, p.285。
52. 唐佑之着上引书第39页同感。因的“眼”是补字,其他学
者将“七”指作七盏灯,故七盏灯代表神的眼睛遍察全地(如Cashdan, p.285);另有将“泉”字补上,“遍察”译作“流遍”,整句译文是“这是神的七泉,流遍全地”,此示神救恩之泉先为选民凿开(参;继而滋润全地(如TOTC,p.123),但后两解说皆不能解释的含义。
53. C. L. Feinberg, p.64.
54. 同上书第65页。
55. 同上书第66页。
56. 同上书第67-68页。
57. M. F. Unger, p.86.
58. G. C. Luck, p.53.
59. 引自D. Baron上引书第146页。参E. W. Hengstenberg, loc. Cit.
60. C. L. Feinberg, p.69.
61. 此节直译:“这是他们的出现在遍地”,即“这是他们在遍地的
出现”。“他们”指“偷窃者”,或“起假誓者”等恶人。“形状”(ayin)意“出现”或“样式”,如;;、16、22、27;如C. L. Feinberg, p.71;H. C. Leupold, pp.104-105;J. P. Green, The Interlinear Hebrew English Bible, III, APA, 1978,p.2163;T. Leatsch, p.432等主张。其他学者如TOTC, p.128将之改作“罪过”(enam),故中译“恶人”,并以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等作支持;全节意即“他们是遍地的恶人”。参C. L. Feinberg, pp.71-72的反对。此处说量器就是恶人的样式(即“象征的形象”,语见T. Laetsch, p.432)。
62. 旧约释义全书第11页。
63.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295.
64. 非如H. C. Leupold称“罪不能罚罪,罪只协助罪逃走,所以此
处解说他们务要谨慎重建,恢复圣殿”(见氏着上引书第101页。参T. Laetsch, p.434)。
65. Cashdan, p.290.
66. 斑马即壮马,是据的解释(参M.F. Unger, p.105, Baron,
p.181)的开始有连接词,可译作“即是”,全句意是“有斑马的往南方去,就是壮马出去”。H. C.Leupold, pp.114-116却说此处共有五套马,但只有四套马车出去执行审判。
67. 参TOTC, pp.131-132;Cashdan, p.291等主张。
68. 这次序亦是旧约多处的预言(参;,
;如M. F. Unger,p.109)。H. C. Leupold称八异象共分二段落,以四异象为一组,每组之结束为一象征性动作,这动作均以苗裔之出现为中心主题。故此今次之动作与上组的成为一模式(pattern)(见氏着上引书第119页)。
69. 如TOTC, p.132。
70. 引自H. C. Leupold,p.120。
71. 同上书第119页。
72. 旧约全书释义第11页。
73.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82.
74. H. C. Leupold, p.123.
75. M. F. Unger, p.114.
76. 犹太传统(Talmud Mishnah, Middoth称该冠冕用金链挂
在殿廊顶的梁木上,好让每日出入的祭司皆可目睹(参Cashdan, p.293)。
77. M. F. Unger, p.117.
78. D. Baron, p.205.
第三章 以色列的复兴:从悲哀到欢乐
至
I. 序言
在撒迦利亚书的序言内,先知强调悔改回转向神的劝告。悔改是复兴的门径,随后他借着八异象将以色列将来的遭遇向当时的读者宣布。如今他透过一件发生在八异象二年后之事,再向读者预告以色列的将来。
撒七、八两章是历史轶事,可是在内容性质方面亦布满有关以色列末世时之预言,此类末世预言非以“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象征格式表达之(如一至六章),而是以平铺直叙之“预言文学”(prophetic literature)的流文格式表达出来。(注1)
这两章的预言是因一个问题而产生的,这问题与以色列的将来表面似毫无关系,可是在细观之下便发现,这轶事与本书的预言主旨大有关系,因这历史的主题关乎以色列的灭亡,故此在先知的处理中必涉及以色列的复兴。
II. 历史背景
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那时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色和利坚米勒,并跟从他们的人,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并问万军之耶和华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么?
先知将其信息的年日准确地定下,那是大利乌王第四年基思流月(巴比伦月历名称,相等于现代的十二月)初四日,此时是主前518年。二年前,先知从神那里领受八异象,并作了一件象征性的动作,重建圣殿伟工已复始了,还有二年便将竣工(参。
那时从伯特利有一代表团来到耶路撒冷圣殿所在,志在“恳求”(lehalloth,意“抚摸面脸”)神恩,并询问祭司(约西亚和其他人)及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有关在五月间哭泣斋戒之事。
在原文方面缺乏主词,首字为动词“打发”,故引起不同学者的解释:
(1) 有学者按“伯特利”字意将此词指作“神的殿”,意指这是在殿中朝拜的人来探询哭泣斋戒之事是否该持续(主张这见解的Kimchi, Hengstenbug, Cashdan, KJV)。
(2) 以大利乌为主词,故此行人是波斯王的特使,这个见解因他们的巴比伦名字而获得支持(如Lipiash)。
(3) 主词是复名字━━伯特利沙利色(Bethel-Sharezer),他打发其特使利坚米勒(另一复名词,参;;前来圣城探询禁食守节的事。这些复名字是巴比伦文字的特点(参(考古学家在耶城附近发现甚多同名的举例,鉴定是约主前540年流行的(支持此说有TOTC, NEB, J.P. Hyatt,旧约释义全书等)。
(4) 以犹太人为主词,意谓他们打发代表团到伯特利去(如七十士译本,Rashi及一些犹太学者)。
(5) 以伯特利为主词,此说以城市代表居民(如,打发特使团(已沿用巴比伦名字者)至耶京(RSV, ARV, JB, Baron, Feinberg, Chambers, Wright, Unger, Leupold,Laetsch, Pusey等代表人)。
伯特利在耶罗波安时代是一个偶像中心(参,至国家灭亡后才停止崇拜外邦各神,这时他们经历了国家破亡的惨痛,故常遵守一些纪念亡国时的特别事迹。如今他们听闻圣殿重建之工如火如荼,城市亦开始渐有起色,各处生气蓬勃,于是便派人前来探询,是否仍需保持哭泣斋戒,纪念以前国家的惨事。
在本段撒七至八两章中,当时的犹太人特别纪念五个国家悲剧,在这些日子中禁食悲哀(注意这是按月份排,非年日,若以年日排列,其程序应该是第五项为首)其顺序如下:
(1) 主前586年4月9日━━城被攻破(参;。
(2) 主前586年5月7日;━━圣殿、皇宫及全城被焚毁(参。
(3) 主前586年5月10日;━━同上(参(事实上,耶路撒冷从5月7日至5月10日都在火海中,参;。
(4) 主前585年7月3日━━省长基大利被杀(参;。
(5) 主前588年10月10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十八月后攻陷圣城(参;。
III. 神的回答
他们的问题启动了神透过先知传给代表团(亦给其他犹太人)四篇信息,首两篇为消极性的,后两篇乃光明积极性的。它们的性质分别为责备、警告、复原及保证或安慰。
A. 第一篇信息:责备━━悲哀非主悦━7)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说,你们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么?你们吃喝,不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么?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藉从前的先知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么?
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在本书这二章内只是序言,作者乃藉之“借题发挥”,因他随后的说话是给全国的,非单给代表团的。(注2)
在神给先知的回答中,他指出在别处亦出现的一个原则:神喜爱听命胜过献祭。以色列人在遵守纪念国家沦亡之日期、事迹时,他们只强调外表的哭泣或禁食,却忽略了出自心灵的忏悔;他们的悲哀是为了家破人亡,是为“果”而伤痛,而非为了神的审判━━“因”而悲伤。(注3)这是神不喜悦的。
所以神以三个问题责备他们:(1)他们的悲哀非向神所发出的;(2)他们的生活是为己而非为神(参;(3)他们悲哀之初因乃是在国亡之前(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他们(国家)不听那时先知的话语而有今日国破家亡的情形。这三个问题显露他们如今应前车可鉴,当听现时先知的话,要醒悟过来为神而活(彷的主旨)。
B. 第二篇信息:警告━━民散因其恶
1. 神的吩咐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撒迦利亚说,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
本段可说是的代表,是解释现况形成的原由,也是警告不回头者的结果。过去神曾多次吩咐选民(如;;;;;(1)按“至理判断”(meshpatemeth,意按实情判断非按人情,如;;。(2)以慈爱怜悯待弟兄(如。(3)不欺压寡妇孤儿寄居者和贫穷人(如;;。(4)不可谋害弟兄。
2. 民的悖逆
他们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使心硬如金钢石,不听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然而他们却不听从,扭头反抗(如牛扭转头来,不愿负轭时的情景,参;,心硬顽梗(头、耳、心),不听律法与先知的话(“先知的话”是神灵的工作,与律法等量齐观,地位相若),结果神大发烈怒(参,向他们施行审判。
3. 神的审判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相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
本段引证末句论及神的烈怒,结果有三(1)神不再听他们的呼求(其实他们早有其他先知所给的警告,如;;(2)他们分散在列国中(归回者还算少数,其余的仍散布在列邦国中);(3)“巴力斯坦地”(意“美地”,本节说是“美好之地”。如;成为荒地(最后一点可能是先知感怀性的补语)(注4)。在归回时期,巴力斯坦地逐渐有人垦荒种植,这是神开始施恩的象征,也是日后更大复原的预尝,只要他们肯听律法和先知的话。
C. 第三篇信息:复原━━耶京必复兴
1. 神的保证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为他火热,向他的仇敌发烈怒。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为年纪老迈就手拿拐杖。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玩耍。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到那日,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为希奇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从东方、从西方,救回我的民;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 神,都凭诚实和公义。
先知后二篇信息产生极大的安慰,叫当时的选民甚得鼓舞、喜乐,因为神向他们保证施恩,这是以色列复原与振兴的保证。
按格式言,撒八章共记有十句“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6、7、9、11、14、19、20、23),故令学者们呼之为“撒书的十诫”(注5)或“十个神喻”(注6)。可是从“临到”这词的用法,撒八章亦可分为两篇信息。两篇内容皆充满安慰之言及保证复原的应许。
第三篇信息的保证与第一异象有甚多共同之处,可分七方面:
a、 神必为锡安极其火热a)━━这亦是神在二年前向先知申告的保证,神为锡安大发火热(参。这种火热是因神与选民所立的约而生发出来的(“火热”一词首次出现在摩西之约中,参;,亦是他属性的表现(如。(注7)
b、 并向仇敌发怒b)━━神的火热与震怒常并列一起(如;;,如今向以色列的仇敌表达出来(中译的补字可能由之意而来)。
c、 重回耶京━━神保证重回锡安,并住其内(圣殿必要建毕才能成就,参,这样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如因神是真实的神),其上之山亦称为“圣山”(因神拣选了它为圣殿之地点)。此方面的保证申证先前在的话。
d、 耶京必平安喜乐━━耶路撒冷有神同住时必国泰民安、丰盛发达(参。神以一幅年老及年幼安闲逸乐的图画,预告将来的情形(次经玛喀比前、11亦同样描述此时的情形)。(注8)
e、 神是无所不能的神━━神续向选民保证,“到那日”时,以上所言的必成就。“这事”(尤指上文的国泰民安)在归回者(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yippale,意“困难”,如,但在神眼中也看为难么?这是神的反问,答案固然不用宣告,因太明显了。这是作者文学技巧上的一种表现。
f、 神必从各处救回他的选民━━这“救回”包括招聚、保守、眷顾他们,使他们平安返抵“神的圣地”,神的城邑,神的圣山。神招聚分散的子民归回,是旧约末世论中的一个要题,亦是神的选民将来蒙恩的一个保证(如;;。
g、 神必作选民的神━━这是旧约福中之福(参;;;;及,亦是神选召以色列至终之目的。此时,以色列凭诚实和公义作神的子民后半句是指选民,非指神)。(注9)
一些学者主张本处的预言在教会时期便应验了(如Wright, Keil, Pusey, Laetsch, Leupold),但本段的重点必须在弥赛亚掌王权时才能完全应验。犹太人在主前536年归回本土,那只是象征性及部份性的应验。至于此处预言的各细节必要待将来才满验,支持此解说的有数个基本理由:(注10)
(1) 536年的归回是部份与单方面的(非四面八方)。
(2) 本书中仍有多处等待将来应验的预言(如。
(3) 只有在主后70年耶城被毁后,犹太人才正式分散在外邦列国中。
(4) 以色列人的归回是极大规模的,是普世性的。
(5) 撒书本处的预言与其他大小先知书中同类预言所等待的时期是一致的(如。
2. 神的劝勉
神保证式的预言发出来,随即“打铁趁热”劝勉他们当努力建殿,在此处神以过往及现今两情况作对比,藉此唤醒他们爱神殿的热忱。
a、 以前的情况:解释困苦之因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当建造万军之耶和华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说的话,现在你们听见,应当手里强壮。那日以先人得不着雇价,牲畜也是如此。且因敌人的缘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众人互相攻击。
首点之对比指出立根基之日,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立基之日”是拢统说法,因此时不是主前535年立根基之时,而是518年恢复重建的时候)的话他们听见了,故应当手壮继续作成该作之工。
那时(“那日以先”指圣殿怠工之时,即主前535-520年时),他们忽略续建圣殿,导致神不降福于他们的生活,致他们生活困苦(参,9-11,仇敌窥何,伺机攻击,平安失落,困苦流离。
b、 现今的保证:保证日后蒙福
但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这余剩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犹大家和以色列家阿,你们从前在列国中怎样成为可咒诅的,照样,我要拯救你们,使人称你们为有福的(或作使你们叫人得福);你们不要惧怕,手要强壮。
因为他们恢复建殿,神于是向他们发出三大“另眼看待”的保证。
(1) “平安撒种”a)(原文作“平安的种子”,指太平时代所撒下的种子,故本句可指撒种时的情形及时代);(2)享受种植之果b);(3)从被咒的情况改为蒙福的境地;(参;故此可胆大作工完成建殿。
c、 实时的行善:蒙福的途径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列祖惹我发怒的时候,我怎样定意降祸,并不后悔;现在我照样定意施恩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家,你们不要惧怕。你们所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囗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谁都不可心里谋害邻舍,也不可喜爱起假誓;因为这些事都为我所恨恶;这是耶和华说的。
神再以一个对比继续劝勉他们:以前他虽曾向列祖发怒(指国亡与被掳),现今定意施恩,可是蒙恩的途径亦有四点;两点积极性,两点禁戒性(1)对人要诚实a);(2)判事要按理,务要和睦解决b);(3)对人不可心存不轨a);(4)对神不可背誓b)。此处的劝勉类似上篇信息的一部份。在结束时,神申述这些事(指二点禁戒的事)皆是他甚憎恶的,所以务必禁行。
D. 第四篇信息:改观:忧伤变欢乐
严格说来,最后的信息才是回答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
1. 回答问题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和欢乐的节期;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此段说明所有悲哀的节日都会变为欢欣的节期(如;,因为神会回到锡安,住在其中,作选民的神,然而他们必要喜爱“真理”(代表“律法”,即对神之信仰方面,中译“诚实”)与“和平”(代表“和睦”,即与人相处的生活方面)。
2. 重申应许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国的人,和多城的居民来到;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族原文作方言),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 神与你们同在了。
在上文那里,先知已预告将来外邦列国必会前来投靠以色列的神,现 今在此处神再申述这主题(也是众先知多处的主题,如;构成本书第一大部份的结语。(注11)这预言结语可分二点:
a、 列国到耶城恳求神恩━将来(下文是神与选民同在之时,即以色列国在弥赛亚掌王权时,非象征天国福音传遍的时代,如Pusey, Henptenburg, Wright, Jerome等主张)世界各国皆前来耶路撒冷,寻求神恩(这是罕有之举,在历史中,各国大部份都与以色列为敌),即是说此时他们皆顺服神的权能,而以仆人的态度到神的居所中敬拜他。
b、 耶和华必与选民同在━━那时外邦列国必多人前往耶京敬奉神。“十个人”代表“全部”或“无数”之意(如;;;;;;此处不能按字面解释,因十个人如何拉住一个犹太人的衣襟呢?况且“拉住衣襟”亦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注12)(“拉住衣襟”指“要求庇佑”或“分享恩惠”之意,如;;(注13),因在这时候神与其选民永远同在了,也是以马内利具体与永恒地实现(参。
第三章 书注
1.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Press, 1965 (C),
1979, p.89.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23表同感。
3. C. L. Feinberg, p.94;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4. D. Baron, p.224.
5.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41;E.Cashdan,p.297.
6. 旧约全书释义,三一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12页。
7. Joyce E. Baldwin, "Zechariah,"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antary, IVP, 1972(C), 1974, pp.102,149(以后此书简称TOTC)。
8. 引自C. L. Feinberg, p.103;Eli Cashdan,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ed. A. Cohen, Soncino Press,1948, p.298.
9. TOTC, p.150.
10. M. F. Unger, p.138.
11. TOTC, p.156.
12. 犹太传统所谓这个被拉衣襟的犹太人就是弥赛亚,如Peshitta
译本,Rabbathi, 引自D.Baron, p.255。
13. C. L. Feinberg, p.114.
第四章 以色列的复兴:从亡国到复国
至
I. 序言
撒九至十四章是旧约预言的精萃,是“预言中的预言”,亦是弥赛亚预言的骨髓。在这六章中,神透过先知向选民预告他如何应验上文━━与以色列同在的应许。神将选民带至一个时代内,在那时(即大小先知中多处预告的“在那日”、“到那日”,那是借着弥赛亚复兴以至列国的时代),所有关乎神与选民同在的应许,全部皆应验。
这下半部共六章的篇幅分为二个默示。每三章一段默示,每段默示各有46节,在文学上是两篇呕心呖血的杰作。(注1)
“默示”(massa)原意“举起”,却有多方面的涵义(1)恐吓性的圣言(oracle)或预言(Prophecy)(参(如Lowe);(2)恐吓性的宣告(utterance)(如Hengstenberg);(3)一个使人心情极其沉重的预告。
在主题方面,这六章篇幅分成二大主题:首三章(九至十一章)主论弥赛亚,后三章(十二至十四)却论弥赛亚的国度。首部预告弥赛亚的国权及生平,次部论以色列的被救与被举。前者论弥赛亚的遭遇与结果,后者则论以色列的遭遇与结果。简单说来,并以新约启示为辅证,前段是有关弥赛亚第一次来临,后段却关乎他第二次再临。按本书上半部之主题的关系方面看,这后六章与前八章的末世观是前后一致的。M.F. Unger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个图析:(注2)
图一
八异象
━
B.C. “撒”
606 520 灾难期 弥赛亚国度
九至十四章
按逐章论,每章主题可分述如下:
1. 弥赛亚其国权(九章)
2. 弥赛亚其福祉(十章)
3. 弥赛亚其被弃(十一章)
4. 以色列的被救(十二章)
5. 以色列的被炼净(十三章)
6. 以色列的被高举(十四章)
II. 第一个默示:(九━十一)
弥赛亚的来临与遭遇
A. 弥赛亚来临前的情形
第一个默示是关乎神的弥赛亚之来临。在他出现前,神预先宣布当时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列)的遭遇。
1. 与外邦国有关的事件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火烧灭。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a、 叙利亚a)━━神的默示在哈得拉地的大马色和附近的哈马。“哈得拉”(原文是由二字组合的;hadh,意“硬”;及rakh,意“软”)。此名字从未在圣经中出现,故引起各界学者的臆测。
(1) 象征性名字,指波斯(如在的耶路撒冷亦称为“亚利伊勒”)对耶路撒冷的政策软硬兼施(如Hengstenberg, Keil, Chambers, Henderson, H.C. Leupold等主张)。
(2) 象征性名字,指弥赛亚;因他对以色列柔和,满有恩典,对外邦人则强硬待之,常施审判(Kimchi, Cashdan及大部份犹太传统)。
(3) 不知名的一城市(Pusey, Laetsch, C. L.Feinberg)。英国亚述学者Rowbinson爵土在一些亚述碑文中找出有关这城市(称Hatarika)的记录,其地点在叙利亚境内,介乎哈马与Riblah之间。(注3)
第一个受神报应的外邦境地就是被叙利亚国(古亚兰国)。这国主要城市是大马色及哈马。哈马是北叙利亚首屈一指的城市,后来被安提阿伯以彼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将城改为自己的名字(Epiphania)。在主前333年新兴的希腊大将亚历山大挟歼灭波斯余威,在班师时以庞大的军力轻而易举地攻取了叙利亚国。
在提及大马色所受的审判时(因为大马色为较重要的城市,它的命运也预表了哈马的存亡),先知插入一句极度激昂澎湃的话“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因为神的审判是那么的正直、公义而严厉,全地的人都要仰望神,因那是神彰显他爱顾选民的时间了。
b、 腓利基b-4)━━循着吞没了叙利亚的势力,亚历山大又于主前332年沿地中海东北岸挥军直扫,攻占了腓利基境的各小国,以推罗西顿为代表。
推罗在三方面闻名当世(1)智慧;(2)坚固城市,因推罗是建在天然的岩石上,靠山面海,以赛亚称之为“海中的保障”,城墙高达150尺,长2640尺,墙厚27尺,后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72年用了13年时间也攻之不陷,结果仍是呜金收兵。(3)极其富有、金银堆积如山(参,故自命非凡。
然而在主前332年时,亚历山大围攻石城推罗,久攻不下(此时推罗已逐渐迁至离岸只半里的小岛,称之“新推罗”,四面环海,坚固异常,故嚣张更甚),亚历山大灵机一动(参“神的智慧临到,主必赶出”,将旧推罗铲为平地,以木石建筑一座大桥道,直捣新推罗(逐字应验的预言),前后只花七月的功夫便轻取该城。(注4)
c、 非利士━━亚历山大挟战败推罗西顿的余威,乘势南下,陆续灭了非利士一带的小城国(City States)(以五大城国作代表以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另一城迦特在此时已因乌西亚王的战役而被消灭了)(注5)(另有学者却称作者故意遗漏一城,而用“四”城表示神全地性的审判)。(注6)在亚实突“私生子”(Mamzer, 有数个意义(1)本意“污秽的人”,如Gesenius, A. B. Davidson, 或(2)婚外之子,参如VonOrelli, Chambers, Pusey, Cashdan及一些犹太传统,或(3)外族人,如LXX,Kimchi, KJV, ASV)代替本土居民,意描绘完全的毁灭。非利士人吃喝拜偶像之祭物的恶习被清除a),此亦是一种完全毁灭的描述。
可是神对他们特别开恩(这时已远超亚历山大的时代了),将来他们必成为“余剩的民”(如以色列的余种般),将属以色列的神,他们必成为犹大中的“族长”(alluph,意“族君”tribe prince),亦如耶布斯人(耶布斯是耶路撒冷的古名)进入及共享神给予以色列的鸿恩中。
2. 与以色列有关的事件
我必在我家的四周安营,使敌人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在亚历山大灭亡那一带的小城国时,先知预告神如何保守他自己的选民。在历史上,这节又有甚奇妙的应验。
事缘亚历山大攻打推罗时,他曾向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求物质上的支援。大祭司耶杜亚(Jaddua)拒绝他的要求,并向亚历山大宣称他仍是效忠波斯的。亚历山大勃然大怒,立誓灭了非利士后便来攻取耶路撒冷。因此当亚历山大灭了迦萨的消息传到耶京,耶杜亚与民众迫切在神面前求恩,待兵围耶城时,耶杜亚与各祭司穿上整齐洁白的礼服在城门囗迎待,百姓随后列队欢迎,并展示但以理书内有关亚历山大必胜的预言,结果亚历山大盛怒全消,并在耶路撒冷殿中献祭礼拜,这样犹太人蒙神保守,免受他的蹂躏,神的预言何等准确。(注7)这事件亦预兆了将来在以色列极危难时,神必会再次保守及拯救他们。
B. 弥赛亚来临后的情形
先知越过亚历山大的时代,而引入了弥赛亚来临时的情形(因上文是弥赛亚说话[我字]),他并将两人作一对比:亚历山大是流血之王,弥赛亚是和平之君;前者是侵略列国的人,后者是向列国讲和平的人;亚历山大的管理是有极限的,弥赛亚是超越时空的。
1. 弥赛亚的来临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弥赛亚的来临是一件大喜的讯息,对以色列来说更是极大喜讯,因为弥赛亚是他们久待来临应许的王。对亡国后多年的犹太人,这是一件喜出望外的预告,只求他早日来临。
先知先描述这位王的特征才预述王的工作。在三方面,他说王是(1)公义的━━王本性公义,所以处理万机时亦以公义为准则,回应先知书多处的描述,如;。(2)拯救的━━王的来临是为拯救以色列人,挽回他们所丧失的国权与国土。(3)谦和的━━原文(ani)本意谦卑,附意顺从,显出王对神的敬虔与顺服。这谦顺的态度表显于他宣布为王时的样式,又骑着驴驹(此句前加“又”字)。“驴”是和平的动物(参。弥赛亚所驾驽的非威风的白马(参,而是不出众、无场面的驴,这样式颇配合主弥赛亚首次来临时的情形(如“马棚”境况、待人接物,参。
2. 弥赛亚的国权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战争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你们被求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作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呐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高举云云或作在他的地上发光辉)。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a、 国权实施的畴域━━弥赛亚既是王,他实施国权是太平天国的国权。(参,领域是全地。凡是战争的武器他都毁灭(非如Hengstenberg及Keil解作以色列亡国),因他带来全地太平(如。回顾历史已是应验了,而仍待将来的应验(否则只能将灵解化,作为福音传遍的一类形容词句),所以这两节中便间隔了整个教会的时期,因教会时代结束时便是主再临时,那时便会应验了。
b、 国权实施的基础━━弥赛亚成为王全因他能将自己牺牲给以色列人,先完成救赎进而作全地之王。他的献身遂成为日后为王的基础,这为国捐驱是为神与选民立约的凭据。
神要释放拯救锡安,全因这立约的血之故,究竟这流血之约是指那方面,主要解说有三:
(1) 指新约(参;━━据此论,这约是指拯救、释放方面,故应是指新约而非摩西的约,因摩西的约是在出了埃及后才成立的,亦是有关肉身方面的拯救,而非属灵方面。
(2) 亚伯拉罕约(参━━据此说,神与选民立约的起点就是与亚伯拉罕立约时的血约,后来在摩西的约内更具体地显出这约的延续(如TOTC, ICC为此说代表)。
(3) 指摩西的约(参━━(如Laetsch, M.F.Unger,Chambers, Pusey, Baron, Wright, C. L. Feinberg等主张)。
此约如上文评论,是有关肉身方面的拯救,非属灵方面;但摩西的约是双面性的,先是回顾性,纪念神的拯救(出埃及),亦是前瞻性,仰望神另一次更大的拯救,是灵魂方面;是故以色列人每日献祭给神时,他们有往后看也有向前看。在最后,神借着先知耶利米将原来的约(亚伯拉罕之约)发展至一个地步,以弥赛亚的死完成这救赎伟工,带来多面性的释放━━先是属灵,再有政治,后有宗教两面救赎的合一。
此时作者以以色列人被掳(大概指主前586年的事)及被在囚中(无水井是古时囚押罪犯之监牢,如两件事来举例,指出弥赛亚的死带来释放的效果,(注8)同时也说明主前536的归回,全因神与选民间有立约关系之故。神从被掳之地释放他们,要他们归回故乡复国建殿,以备弥赛亚在其中执掌王权。
c、 国权实施的条件━━弥赛亚王来临要建立的国度是因神与选民间有契约关系之故,而国度建立之条件需要选民(用“有指望的被囚人”作描述,“有指望的人”原文hattigwah前有定冠词,指明是一种有特殊身份的人。希伯来文圣经“盼望”字前有定冠词,只此出现)(注9)转回保障,如此神必双倍(“双倍”称为“长子倍数”,因以色列是长子,源自祝福他们。
d、 国权实施的情形
(1) 战胜仇敌━━上文所论乃应许之言,如今作者以“因为”(ki介绍神如何祝福他们。在此作者以极优美的文笔书写神如何为他的选民争战,叫他们吞灭仇敌,践踏弹石(即是将仇敌的“子弹”也践踏在脚下),又如凶猛的狮虎,撕碎仇敌,吃喝他们的血肉(参,而仇敌之血又如溅满祭场的血般,这是一幅狂胜的描绘,凡敌挡神的,结局也必如此。
在本段经文内,先知提及神激发其选民去攻击雅完人(即希腊人),这是预言,非历史(一些学者如ICC据此遂说撒书后部份是玛喀比时代的作品),但考古学家考证,此时巴力斯坦与希腊人已有贸易上的往来了。然而,本段所述的实在神奇得很,按历史上言,本段预言玛喀比时代,犹太人与西流古期(主前168-104年)斗争时,如何蒙神保护得胜的经过。(注10)
在末世预言下看(参下文,本段又是预告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前选民战敌蒙恩的经历,亦是所谓“灾难时期”后期的遭遇,这是预言特征之一,称作“预言的双指性”(Double-reference)或“预言的两景性”(Two-views),一指接近的时代,是为近景(near view),另指末世的时代,是为远景(far view),这两幅景象均在同一预言内发生,如看山景般,两峰相隔表面看似不远,近看才知:原来有山谷处其中。这两峰可比作这两时代,一是先知所看近景的玛喀比时代,一是先知遥望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的时代,当中隔有整个教会时期,这真是预言特色之一。
(2) 建立太平━━“当那日”是旧约神学的一个特殊名词,尤是大小先知书内主要神学命题之一,是指选民受祸(如;;番一至二或蒙福的时代(如;;;。按本处上下文看,这是指选民蒙恩的时候。那时神拯救他们,如宝石般将他们高举在“他的地”以上,神恩何大,荣美何盛(参。在此时一切都是丰富喜乐与充满活力的(以“五谷”、“少男”、“新酒”、“处女”等描述之,参;。
从末世论立场看,本章(撒九章)可作如下的图解:
图二
“撒” 灾难时期 弥赛亚国度
C. 弥赛亚所赐给的福祉
上文作者预告了神的恩慈与荣美是何等丰盛,这等福址包括战胜仇敌及建立太平盛世之时代,如今他再加以详细宣告出来。
1. 福祉从祈求来
当春雨的时候,你们要向发闪电的耶和华求雨,他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使田园生长菜蔬。因为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作梦者所说的是假梦,他们白白的安慰人,所以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
作者对农作物为主的国民,说话时便引用他们熟习的背景加以举例。在春天时,他们为了农作物而求雨,叫菜蔬生长,所以福祉是经祈求来的,而非自然降下的。
先知指示降雨的是耶和华神,而非(1)“家神”(teraphin,字源学家Gesenius称这字从亚拉伯文tarafa演变而来,意“居住”。另一字源学家Davidson则称从rafa’来,意“乳养”。考古学家Albright却说此字源自rafah,意“散懒”,各说莫衷一是。叙利亚译本将此字译作“询问”,这与“祈求”字根相同,可算是最可靠的字源了。考古学家在1925-1931年于Nuzi城找到一万二千块瓦片碎文,称NuziTablets,内记凡有家神者则成为一家之主,有权分配产业,参记拉结偷盗父亲拉班的家神像的故事)(注11)。家神为巴勒斯坦居民家中所存留的偶像,大如人形,供庙殿用(参,小则可藏在身内,供家庭用(如,用途是指示奉拜者该作或不作的事(参。扫罗曾一度禁戒人奉拜家神(参,但在南北国分裂初期及归回时期,仍见以色列人敬奉此偶像。(2)卜士━━此等人为解梦家,藉此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摩西早预言先知的出现便取代这些虚假的人士(参。(注12)(3)作梦者一此等人称说他们在梦中得了神的吩咐,藉此行骗及迷感人(参。
这三等人所言皆是虚空及虚假,以至百姓如无牧人的羊群般,流离失所。多年前摩西的祈祷至终将在好牧人身上完全应验。
2. 福祉从神之怒气来
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我必惩罚公山羊,因我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就是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
因为百姓缺牧人之故,所以神便向他们的领袖(“牧人”是复数字,在旧约虽常指王的身份[如;],但亦可指有权柄的人[如;],此字代表他们是不同等级及权柄的领袖)发出怒气,这怒气是义怒,是惩罚性、伸展公义性的(参等)。
“牧人”究指“犹太领袖”(如Baron)或“外邦领袖”(如C.Feinberg, ICC),解经家意见颇分歧。虽然“牧人”惯指以色列国内的领袖(如耶二十三;结三十四),但亦有指外邦国的首领的(如;。在三方面可见本节的牧人应指外邦领袖:(1)当时先知的背景━━他们在此时并无政府之权柄存在,故“牧人”当指外邦首领。(2)本节的下文━━作者称神一方面惩罚“公山羊”(惯指外邦王),另一面又看顾自己的羊群(一个对比)。(3)从逻辑上━━既然以色列受苦是因无牧人之故(即无领袖),所以神要罚之牧人定非犹太领袖。
先知的眼目先注视选民无首领牧养他们的窘境,再进而转向那些侵侮选民国的领袖们,并向他们宣告神的惩罚,因神看顾自己百姓的时候到了,神必使自己的百姓勇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骏马(“骏马”是单数字,字的尾巴有“他的”二附属词,即“他的骏马”,指出选民如同神的一匹骏马,威武无比)。这是预言,亦是保证,是神坚立以色列的时候临到了。神的恼怒一发作,那些进侵以色列的外邦国必性命难保。
3. 福祉从弥赛亚来
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残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们必争战,因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骑马的也必羞愧。我要坚固犹大家,拯救约瑟家,要领他们归回,我要怜恤他们,他们必像未曾弃绝的一样,都因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我必应允他们的祷告。以法莲人必如勇士,他们心中畅快如同喝酒,他们的儿女必看见而快活,他们的心必因耶和华而喜乐。我要发咝声,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的人数必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我虽然(或作必)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纪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我必再领他们出埃及地,招聚他们出亚述,领他们到基列或利巴嫩,这地尚且不彀他们居住。耶和华必经过苦海,击打海浪,使尼罗河的深处都枯干;亚述的骄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权柄,必然灭没。我必使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一举一动,必奉我的名,这是耶和华说的。
过去以色列常受外邦人侵欺,将来他们会有自己的牧人-神的弥赛亚率领他们,这是神眷顾他们最稳妥的方法,这弥赛亚是如何的领袖,先知现今以三名称细说之。(注13)
a、 弥赛亚的特性
先知描写神的弥赛亚具有三方面的特性(1)“房角石”(pinnah)━━指出弥赛亚具有异常稳固的权能,如房子之基石般稳牢。(2)钉子(yated)━━在政权方面,弥赛亚如帐棚营幕最稳固的依靠,就是那扎稳营棚于地面上的木桩钉。(3)争战的弓(gesbet)━━在军事方面指出弥赛亚是一个可靠及得胜的王(解释经文共参;;;。
本节原文是“从他而出房角石,从他而出钉丁,从他而出争战的弓,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有线于下是补字)。这“他”是谁?有说“他”是弥赛亚(如Wright、Von Orelli),亦有将“他”指作犹大(如C.L. Feinberg, H.C.Leupold, Hengstenberg)。从下文看,本节应是说从犹大出来的弥赛亚是一个稳固坚定的得胜者,从犹大出来一切掌权的人。
“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是一句极其困感的话。表面看来,这是指选民中那些归附弥赛亚的人,在弥赛亚的帅领下,带给犹大家胜利、安稳、丰盛,一切皆由于弥赛亚作他们牧人之故(如Baron, Lange, TOTC, Targum, Cashdan)。但是这句话可能另有所指,根据如下:
(1) “掌权者”(noges),意“欺压者”或“强暴者”,在此字译作“暴虐者”。此字之用途可参;(如C. Feinberg, Keil, Hengstenberg, M. Unger, ASV, KJV等主见,H.C.Leupold称这字从不用在好的方面,亳无例外。(注14)但仍有其他学者坚说此处是唯一的例外。)(注15)
(2) “而出”(yese)配上前置词“min”便带有被赶出去之意(如M.F. Unger)。
(3) “一切”(kol,“所有”)及“一同”(yadhaw,中译本漏译)指出所有欺压以色列的君王均一同被赶逐,因弥赛亚出现,成了选民的“战马”及“争战的弓”,在他统帅下,胜券在握(见下节)。
由此观之乃预言犹大家的人必成勇士,因弥赛亚作他们的石、钉、弓,叫一切欺侮他们的人同被赶逐,捷胜连报。
b、 弥赛亚的福祉
从弥赛亚而来的胜利及随胜利而来的福祉共有七点:
(1) 战胜仇敌━━此节开始有连接词,其作用是结果性的连接词(inferential waw),可译作“于是”,于是他们(指犹大家)必战胜仇敌,因神与他们同在。
(2) 必蒙怜恤━━再且神将南(犹大)北(约瑟)两个国联合起来,叫他们归回神的保护下,享受神的怜恤,因神听了他们的祈求。
(3) 刚强喜乐━━以法莲(代表北国,亦可代表全国)必刚强起来,因神眷顾他们,所以异常喜乐。
(4) 子孙众多━━神向他的选民发出聚回的声音,先知以黄蜂群出往来的“声音”(sharag,参形容选民“人多势众”。他们该归回了,因神救赎了他们,所以在神的恩典中,有质的改变、11-12),亦有量的增进。
(5) 丰盛归回━━奇妙得很,他们在列国分散的境况中,竟然人丁旺盛,这固然是神格外及暗中向他们施恩(参;。先知以历史上两次的归回(由埃及、亚述即巴比伦)预告将来他们会有一次更大的归回,并说整个巴勒斯坦(以最东北及中北的境界形容之)亦无处可容纳这么多的归侨(参。(注16)
(6) 报仇雪恨━━神以过去的历史向他们发出将来的保证,洗脱一切仇敌的欺压及奴役他们的困苦(“苦海”指红海,即埃及[西南方],亚述[东南方]均代表过去以色列为奴的经历)。
(7) 必得坚立━━神最后的保证是给他们一个依靠神的心,全国坚固,生活举止均以神为中心,从新约的启示看,这要等候弥赛亚第二次降临时才能应验了。
D. 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
撒九至十章主要是论到选民蒙恩的经过与结果,撒十一章却是指出为什么他们不能早日蒙恩的原因,全是他们弃绝了那“生下来的王”━━他们的弥赛亚之故,故此本章就道破撒九至十章之恩泽要延后才能降下来之主因。(注17)
1. 弥赛亚被弃绝后的结果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隹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旦河旁的丛林荒废了。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a、 以色列被毁的描述
作者透过希伯来文两个文学技巧,很生动地书写以色列被毁的情形。他以极美的诗歌体裁,描绘一帧巴勒斯坦地被蹂躏的图画,他又以“倒置法”描述之,即先述其果,再说其因(如创十与十一章的记述也是果因颠倒写成法)。(注18)
不少学者对这段选民国被毁的描述采取数个不同的解释立场:
(1) 是描绘性的叙述,并无历史上的应验(如H.C. Leupold)。
(2) 已在主前586年应验━━故本段是回顾性,而非预言文字(如一些犹太学者的主张)。
(3) 在玛喀比时代应验━━此说注重近景(near view)亦倡导撒书后半部(九至十四章)是本时代的作品。(ICC, TOTC, 旧约释经全书)。
(4) 主后70年应验━━因在历史上,本段与弃绝弥赛亚为牧人有关,并无庸续性。(注19)(在应用上才有),亦非如有人说这与当时背景毫无意义,因这是预言,在当时无人预知在何时发生,故仍有意义,否则所有预言皆与当时绝无关系了。故此说是准确的(如C.Feinberg, Keil, Laetsch, Cashdon等)。
作者以巴勒斯坦地参天的丛林(如黎巴嫩、巴珊)代表国土(如Keil, Wright, Von Orelli)有学者将黎巴嫩寓作圣殿、香柏树、松树、橡树等寓作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君王,如Kimchi, Baron, Pusey, G. C. Luc祂),现全毁坏荒废了,这是因他们拒弃弥赛亚(见下文)而产生的后果。
b、 以色列被毁的原因
以色列被毁,但原因何在?神要先知将其活演出来。他要撒迦利亚扮演一个牧人的角色,并吩咐他牧养一群羊,而羊至终会被宰的,故称为“将宰的羊群”,又告诉他这羊将来的遭遇(参。
跨越先知的时代,达到弥赛亚出现为以色列牧人的时候。先知以羊群比作以色列国,在此时出卖以色列的是国家的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文士、祭司等,因他们不要弥赛亚作他们的牧王,反说“我们只有该撒”(参。他们本应忠诚的牧养羊群(“牧养他们的”),不应出卖之(“并不怜恤他们”),但他们卖了后还说“感谢神”,因他们根本没有罪愆的感觉,反而因获利而沾沾自喜,并且还说称颂神那样的虚伪属灵话,又说“因此成了富足”。
买者在当时是罗马人,他们后来将羊宰杀了(主后70年的时候),他们如此行还以为天经地义,不是犯罪的事(参。以色列首领的恶行,令人发指,下文审判的定局是可测之事了。
c、 以色列被毁的定局
不但以色列的领袖不怜恤百姓,神也不怜恤他们,将他们交付各人的邻舍(即放弃他们之意)并交付他们的王(指弥赛亚时候的该撒)的手中,叫他们遭受国家被毁的审判(主后70年那次国家灭亡时约有一百一十万犹太人丧生)。(注20)
2. 弥赛亚被弃的预言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干枯,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承接的吩咐,作者遂扮演牧人起来,他扮演一个带预言的角色,执行将来弥赛亚的使命,演出了弥赛亚的遭遇,同时他亦将以色列对弥赛亚来临的态度演出来。此外共有二次象征性的表演,每次皆预告国家将来的遭遇(有学者谓此处是异象里的寓言,先知并没有实际地扮演牧人的角色,如H.C. Leupold, S.R. Driver, E.B.Pusey)。
a、 首次象征性行动(“于是”)
(1) 折断荣美杖
于是撒迦利亚拣选群羊中最困苦的羊,以示他们的苦境,并手拿二根牧杖,称一根为“恩荣”(荣美的恩典,包括怜恤、慈爱、看顾等等;中译“荣美”),另一根为“联索”,指国家的团结或合一的联系,这本是弥赛亚的工作,将恩慈及合一赐给那被外族铁蹄统辖的选民国,只要他们肯接纳他为他们的弥赛亚王。
可是在简短的“一个月”内(短暂之意),先知牧养的工作竟遭白眼,结果他决定“除灭”(wa'akehid意“放弃”,如;。先知可能因羊群太大而请了三名助手协助牧顾之工作(先知作起大牧人来,参,可是这三人必定在工作上不忠职守,屡劝不改,使先知厌烦他们,但他们对先知的态度也不分伯仲(“憎嫌”原文bahal是“反胃”之意),以致先知决定放弃他们。
先知放弃三个牧人是一个历史动作,但这动作是表明将来一件更大的弃绝,故此这三牧人亦具有预表性的涵意,但他们究竟预表什么人?在此方面经学家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超越45种以上。(注21)他们的解释与他们视撒书后半部的写作日期有关:(1)主张本部份是玛喀比时代的作品者便在此时期内找出三人来作这三牧人(如ICC)。(2)其他的解释则各展其能,五光十色,有说“三”字是象征性字眼,意“完全”,(如TOTC),不用找历史人物;亦有学者从旧约至两约间各找人物充配这三位牧人,诸如摩西三兄妹,撒迦利亚、沙龙、米拿现等不赘。普通保守派学者将三牧人预喻在弥赛亚出现时以色列国的三种领袖:宗教方面的(如法利赛、文士、撒都该等)、祭祀方面的(如祭司长、祭司、利未人)及民政方面的(如长老)。据福音书记载,就是此等人商议除灭耶稣的(如;。
为了表明他的放弃,先知就折断那“荣美杖”,这操作表征神与万民所立的约此时废弃了,这约在圣经内并无记载,但其意在旧约中多处出现,这约的正面说明神在选民间立了保护他们的约定(如迦;;;反面说这约亦指神禁止外邦国侵侮他的选民。如今此约除去,表明神放弃其选民,任由外邦国攻取他们。那时,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指羊群中接受先知牧养的,即旧约常提及的“余民”(注22))便坚信神言出必行了。
(2) 折断联索杖
先知回去向羊的主人收取牧养的工作(原来先知起初是向他们找份牧养工作的。关于先知如何牧顾群羊的动作,作者在开始时没有和盘托出,只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透露故事所需资料,而构成一全完的事迹),旨在试验他们对他的工作有何评价a)。先知如此行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预表将来犹太领袖对弥赛亚的意见与态度。
于是羊主给了他三十块钱b),这是律法中赔偿被牛触死之奴仆的价钱(参。据考古学家考证,以三十块钱作为工资亦是一个极度侮辱的表记,(注23)可见他们视先知的工作,只有死奴的价值,神于是吩咐先知将他们认为美好的工价丢给窑户,先知在神的殿中就照做了。
为了表示这动作是一个很严重的放弃,先知将第二根杖折断,藉此表明神废弃以色列全国的“联谊”(hahokelim意“联合”),即神让他们兄弟分裂,国家败亡(应验的预言)。
关于先知在神殿中将三十块钱丢给者窑户这件事b),学者们有几个不同的解释
(1) “窑户”(yotser)应改作“殿库”(Ostar)━━先知是将三十块钱放在殿库内(主张此见解的有TOTC, Cashdan,C.C.Torrey,叙利亚译本等)━━但此解释不能与的记载和谐。
(2) “窑户”该是“火窑”━━先知将钱丢在火窑中,将金器银器溶成金块银块,作为工资或各类交易时的基本钱币单元(如Laetsch,七十士译本,拉丁通俗本,Symmachus译本等)━━同第一见解,此法不能解释太二十七之记载。
(3) “丢给窑户”是一句流行之俚语,与“丢给狗吃”类同,表示一种完全卑视放弃的态度(如H.C.Leupold),但此语的用法无从考据,亦不能解决太二十七章的问题。
(4) “窑户”是不净的地方,在殿院外面(参;。先知所行乃表示他视三十块钱是不洁净的,故弃之于地(如Hengstenberg)━━但此说需假设窑户处在殿的外面。
(5) 当时窑户正在殿中工作(因窑匠惯常来往圣殿,更换破旧的锅碗及各类献祭用具,参撒;如Baron,TOTC, P.185),先知将钱丢给窑户,因他代表各阶层中最低下的一种,而在殿中丢给他是一种公开弃掉的表示(如Baron, Keil, Wright, C.L.Feinberg, TOTC)
结论:
先知在圣殿中把钱丢在地上(表示卑视放弃),后来祭司拾起银钱来,但他们不敢将钱放在库中,于是买了窑户拥有的一块田地(可能亦因该处置有甚多的破碗瓦器之类,故称为“窑户之地”),故此先知的钱遂“丢给”(el, 达到),即终于到达窑户的手中。(注24)
另一问题则与有关,表面看来,撒书所记与马太所提似相互矛盾,经学家的释法可分五类:
(1) 马太弄错了(因抄本错),撒迦利亚之缩写名字是Zriou,耶利米的是Jriou,故文士抄写时可能因不小心而弄错了,后来马太将撒迦利亚书之记载放在耶利米书内(如Baron, Leupold, Keil, Wright, Luther, Augustine等主张)。
(2) 一些抄本没有提耶利米之名字,只说“这就应验先知的话”。马太撰着其福音书时据自其他抄本,故弄错了(如叙利亚译本)。
(3) 撒迦利亚的资料是从耶利米书或从次经耶利米书信来,故马太将原来讲者的名字写上(如Origen, A. Plummer, Hengstenberg, A. Edersheim)。
(4) 按古犹太传统,先知书排列的次序是以耶利米书为首(次为以西结,再次是以赛亚,才排其他),这方式的编排在多处抄本中出现。马太将先知书的首本作全套作者之代表,故撒迦利亚书的记载遂归给耶利米了(如Lightfoot, Scrivener, Wright, M. F. Unger, C.L. Feinberg)。
(5) 马太将耶利米及撒迦利亚两书的数据合成一处经文,而将出处归给两者间较著名的耶利米(此合并法如;(如ICC, Laetsch, G.L.Archer, Hengstenberg与Edersheim之另一释法)。
b、 再次象征性行动(“又”)
(1) 嘱取愚牧器具
先知又蒙吩咐,再次扮演牧人,现今演作愚昧的牧人(“愚昧”ewili字根意“硬皮”,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或任务毫无感情,毫不在意(注25)及恶毒(注26),参(这里注意,愚昧牧人并无特殊“器具”,原文Keli具有包括性的含义,如竿、杖、囊袋、乐器,他成为愚昧只在心中愚昧,不懂得牧养,故称愚昧)(注27),他如何演出,撒书没有记载,但神借着他的扮演,预言将来会兴起一个愚牧,亦是恶牧,以示神因他们藐视先知(代表弥赛亚)的后果。神自己解释先知的象征动作所表示的意义,这将来要出现的愚牧不一定是大希律(如Kimehi, Henderson之主张)或亚基帕(如犹太传统释法),或是从玛喀比至主降生时以色列的国家领袖(如ICC, LOWE)或罗马帝国(如Wright),或敌基督(如Baron, Jerome, Pusey, Unger, Feinberg),而是任何一个自称弥赛亚降生前至主后70年时国家倾覆前的国家领袖(如Hengstenberg)。因本段前文是论到弥赛亚被弃之后果的预言,作者并利用一连四个同字母(Alliterated)的动词(以“n”为首,即中文四个“不”字的动词),描述此人丧心病狂之行为,最后连羊的蹄甲也撒裂,目的在寻找最后一囗羊肉,可见此人不顾羊群生死的毒辣手段。
(2) 宣告坏牧人之祸
“无用的仆人”(“无用”haelil,意“无价值”、“无用途”,多指偶像方面,参;、20;;;;就是“愚昧的牧人”。上文是论到他的本性及工作,现今则论到他的本性与该受的审判。
“膀臂”代表身体的力量,也代表牧人带领的责任。“右眼”代表全身的智慧,也代表牧人对群羊的看顾,现今全然受判,代表完全灭亡。
III. 等二个默示:(十二━十四)
弥赛亚国的来临与建立
第二段默示与前段在主题上有甚多异同之处。前默示(九至十一章)主要是论弥赛亚;此段(十二至十四章)则论弥赛亚的国;前段论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被弃;此段却论弥赛亚来临后的另一种遭遇━━被纳。前者的预言在弥赛亚首次来临时已蒙应验;后者则要在他再次来临时才应验。前段预言弥赛亚国不能建立之因,后段则论弥赛亚国度的建立之经过与后果。
A. 弥赛亚国建立前的事迹
━
1. 以色列被围与被救
(第一次描述)
a、 神论以色列的默示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第二默示是有关以色列国的前途(对比第一个默示是论外邦受罚的经过)“论”字原文ne'um,意“叹息”,似乎说出神对第二段默示有无限的心意(注28)。先知用三个行动分词(Participle, 作用为指出该词之赓续性)(注29)描写这默示出自铺张诸天、建立地基及造人心灵的神。首二点指出:万有皆因神的权能托住而得存立(如, 最后一点指出神不断地管理人心,故此,这默示是宇宙性的、普世性的,而全地的动态都不能脱离与以色列的关系,因以色列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b、 神救以色列的保证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材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蓬,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当中的一句“这默示也论到犹大”在原文方面可有二种译法:(1)如中译(这是正确的译法);(2)如中译的小字,暗示犹大也被逼加入攻击耶路撒冷的国际兵团(如传统犹太学者之解释),这亦是多数极端经评家的解说。━━先知开门见山道出默示的内容,这时期不能指在历史中应验了(非指在巴比伦时应验,如Ewald,或指玛喀比时期,如Wright),原因有三:(1)本段中多次用“那日”一词;这是旧约大小先知所预言的一个特殊情形,是弥赛亚掌权前后的情形。(2)从“四周列国”、“列国”、“万民”等词句多次出现,可以否定这是指玛喀比时代的情形。(3)从下文可见本段所论的是有关相同时期的事,还待将来的应验。本段论及这是“那日”的时候(bayyom kahn,、6、8-9、11等),及“那日”要发生的事。
“那日”是大小先知书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是关乎二方面的预言;(1)外邦国受审判的时候,亦是以色列受熬炼之时;后者称为“雅各的灾难”,亦俗称“灾难时期”,(2)外邦国蒙恩时,亦是以色列国度建立时,此段时期俗称“禧年时期”。在本处前只有一处记载这日子的情形,即是指以色列及外邦人蒙恩的时候。总言之,“那日”可分二部份,一指灾难时期“如;一指国度时期(如,每部份亦可称为“这日”或“那日”,只有上下文才可助澄清该指那部份。
从内容看,本段是指在灾难时期外邦人围攻以色列的时候,按圣经预言,此时以色列备受极猛烈的攻击,但神却向他的选民发出保护的保证,共七方面:
(1) 叫敌昏醉━━在圣城被围时(接近战争的末期,也是灾难时期的末期),神使合攻它的列国成为“皆醉的杯”。此词是旧约的俗语(如;;;参,意指神将盛在杯中的审判倾倒下来,叫喝者昏醉无力抵挡。在此时,作者附上这默示亦是有关犹大的(暗示以色列南北国的人已蒙抬聚在巴力斯坦,联合抵抗列国强敌,亦有不多学者如Cashdan, Kimchi, Jerome解作在此时犹大加入外邦战围,向“自己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围攻,但此说凭据不强)。
(2) 叫敌受伤━━那时耶路撒冷如同极大的盘石,凡触之皆受重伤,此保证尤胜第一点。上文只指出仇敌毫无招架之力,此处却说他们必受重伤。
(3) 叫马眼瞎━━马军在古时是最有力的“武器”,如今神叫他们(马及兵)惊惶、颠狂、眼瞎(参,意谓最强力的军火也变为无能。
(4) 叫神得荣━━这时以色列的领袖(族长)必承认他们的得胜是因神以超人的能力赋予他们之故,本节是指选民的胜利是神迹性的。
(5) 叫民如火━━选民蒙神赐予特殊恩典,使他们如烈火对干柴般,轻而易举烧灭仇敌。现今作者写他们不仅只在防御与守卫,再进而化守为攻,使列强都在烽火之中受灭亡。
(6) 叫弱变强━━神拯救的对象是先弱后强的。他先拯救在远处、无自卫能力的(帐棚之地,他们的心情较易战竞,再者,城外各地也是敌人先争夺之地,也会先失守),免得耶京(大卫家)的居民自命不凡,满以为是神居所的百姓(“圣城之民”,大卫家和耶路撒冷居民是同义字,“和”字该译作“就是”),便以为必先蒙拯救,而会轻视其余地方的百姓(“犹大”字指其余之民)。
神亦必保护圣战中软弱者,使他们如大卫(之英勇),如神(的大能),如在历史中带领他们的弥赛亚(非如一些学者根据自七十士译本将“神”解作天使)。
(7) 叫敌灭绝━━本节再次坚定以上的保证,但亦透露神定意灭绝以色列的仇敌,与保护及拯救他的选民。
这七方面的保证足以坚固选民的信心,叫他们努力建殿,迎待弥赛亚降临,重建国度。固然有学者(注30)将这一连串的保证用在教会方面,如“重石头”即教会;“族长”a)即教会的领袖;“火盆在木柴”b)指福音摧毁异教;指教会没有贵重的分别(城市的信徒不能胜过乡村的);说婴孩的祷告足以保护教会等。这些灵解法完全超脱圣经作者的原意,不能接纳。
c、 神救以色列的途径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救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作他,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此处先知从上文所论有关军事政治性的拯救转而论属灵的拯救;也可说若要有军事性的拯救,选民中必先需有属灵上的悔改、蒙恩、赦罪、救赎。本段经文与发生颇富连接性的关系。
先知记录神在此时(即以色列被围攻,军事上危机四伏时)必拯救他们,这拯救是经历三方面的过程:
(1) 圣灵的浇灌a)━━在这危急的关头,神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参浇灌给以色列民(大卫家)。人的悔改全在于圣灵的工作,这是圣经一贯的原则,故此时神将圣灵大大地浇灌给他们,使他们向神恳求赦罪之恩,这时正是;;;等预言之应验。本处论及悔罪的能力方面。
(2) 被扎者的显露b)━━以色列蒙神赐悔改的灵后,他们立时为“国家性”的罪悔悟,那是有关他们国家以前弃绝并钉死神的弥赛亚那件事;故本处经文论及悔罪的原因方面。
此时以色列必昂首仰望他们所扎的弥赛亚(参;;。“仰望”(nabhat)指肉眼的看见(如或属灵的内见。若此处是指肉眼的看见,那就暗示此时主在天上,准备率领天军回来抢救他们,挽回他们的国命。
有些学者将被扎者解作一群为神殉道的敬虔者(非弥赛亚),大概在波斯时期(即撒书下半部着成日期)为信仰捐躯的人。但“扎”字(daqaru)虽曾译成“侮辱”(如七十士译本)或“耻笑”或“亵渎”(如H.C.Leupold),可是它在旧约十一处出现的地方,没有一次译作“侮辱”或“耻笑”,而这字直意“刺死”(如译作“刺透”),其意与以赛的“鞭伤”(meholal)具有同等的涵义。其他经文如;;;;;;等皆译作“刺透”。(注31)拉丁通俗本正确地将之译作“扎伤”或“扎死”(Confixerunt)(注32),故从这字的用途可见被扎者必是以色列国当年所扎死的弥赛亚。现今他们在国危时仰首祈望弥赛亚的赦免与拯救。
(3) 全国性的悔改c-14)━━本段重点在悔罪的证明方面,先知在三方面指出以色列此时真诚为罪的哀痛:
(i)他用哀悼独生子及长子之悲痛,表达他们为罪之痛悔,以显其真诚的悔罪(参;。
(ii)此外,他又借着以前一次全国性的大悲哀,用以形绘当时选民为罪之哀痛,那是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与埃及王尼哥交战而丧命之历史,是时以色列全国为痛失一贤君而在哈达临门举行极大的国哀(参,可是旧约却未记录这次在哈达临门之大哀悼场面,学者们逐有四种揣测:
(a)撒迦利亚根据一错误的传说记载这事,故以讹传讹,造成本句的错误(如一些批评派的主张)。(注33)
(b)“哈达”与“临门”是迦南地两暴风之神的名字(参,也是亚兰人及希腊人常向之认罪哭泣的神(参(如旧约释义全书)。
(c)哈达与临门为两英勇君王之名,他们为国捐躯,致全国举行盛大举哀(如他尔根译本)。
(d)据耶柔米考究,哈达临门为一小村落,处迦南地米吉多城之东南约四哩。相传约西亚受创后负伤到此毙命,后来全国为他举哀,这一传说亦传至撒迦利亚的时代,只是旧约历史书的作者不觉得有此需要记录下来(但后来如历代志编着时,因为这盛大的哀悼乃一件每年纪念的事迹,是故记载于内,参(注34)(这是一般保守派学者的解释,如Leupold; Laetsch;Unger等)。
(iii)作者以人人悔改,没有例外(男女单独地各在一处),显出此次的悔改是全国性的,先知以五家代表全国(a)大卫家(代表王族),(b)拿单家(代表先知,如C.L. Feinberg),(c)利未家(代表祭司),(d)示每(代表“杂务祭司”,参,(e)其余的人。
另有学者(如Keil, Leupold, Unger)称拿单亦代表王族,故王族二家、祭司二家及其余的百姓皆独自为罪哭悔。犹太传统记真诚的悔罪需男女分隔、各自哭泣的(Sukkoth 51b, 52a)。(注35)
2. 以色列被炼净
上文先知论选民各自为罪悔悟,现今他透露神如何赐下赦罪之恩给他们,及指出选民因某一项罪而将大受熬炼。
a、 选民罪得赦免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我必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纪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什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1) 赦罪之泉源━━当选民为罪悔泣时(“那日”与的时期相同),神为他们开了一个洗涤罪污的泉源(以示大幅度的赦免),洗除一切罪污。以色列七节期中之赎罪日所引出的预表,在此时得到全部的应验。
(2) 虚假之灭绝━━以色列灭亡主因之二乃是他们敬拜偶像与听从假先知,此时一切的虚假皆除灭。作者指出偶像、假先知及控制假先知的污灵均全部灭迹中译本在“先知”字前补上“假”字是正确的,36因从上下文如他与污灵在一起,说假预言,哄论人等处,可见他不是真货!)。Unger说本节是圣经中唯一说明在弥赛亚国度内污灵受绑的经文。(注37)
先知再进一步预告此时说假预言者悲惨的遭遇,连他的亲生父母(已假设他们是信神的敬虔者)也大义灭亲的要将他处死。父母之敬虔在此时显出达到高峰的境界(参;论假先知要受死刑之罚)。
在这时,假先知再不敢以传统先知外表的衣观愚人惑众,又极力否认是先知;待人问起他“臂上”(ben yadhekho,意“两手之间”,亦可译作“胸部”)的伤痕时(为了要装作他是真先知,一些假先知打伤自己,以示先知常为罪懊悔而自伤己身的本色!有些学者如Wright, Keil则说假先知在拜偶像时刺伤自己,藉此进入一种宗教疯狂状态,如所言,他必否认这是因悔罪而自戕己身,只佯称是给亲友弄伤的“亲友”(asher,意“爱人”)虽可指拜偶像的人,意即爱偶像,参;(如Leupold),但此处该指“家人”(如ICC)。
在末世论的角度下,本段是指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时的宗教情况(“那日”),而非在选民归回后的宗教情形,因他们在归回后虽再无拜偶像的表现,然亦没有显出真诚悔改的生活(参玛拉基书),他们需要重,才能进神的弥赛亚国。
b、 选民受熬炼
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论时间言,本段不应在上文之后,但因启示文学特征之一,就是其启示的主题流动力(fluidity)极大,反来覆去,时而按时序表达,时而超时序、按作者的论据引述之;如Feinberg称:“正如是与上文作一对比;此处亦与前题作一对比。上文论假先知,本段论真先知;假先知在“那日”时被灭绝,真先知在出现时受弃绝。(注38)
作者早已预告选民将会弃绝神给他们的弥赛亚,以及弃绝的后果,15-17),在本段内作者又再预告选民弃绝这“赦罪泉源”(弥赛亚)的后果,故这里重复预告主弥赛亚在世上时最后的遭遇。
(1) 牧人被击打━━在上文数节中,先知预言弥赛亚被弃绝是选民国的行径,本段却说是出自神的击打,这两者并无矛盾,因这是从两个不同的眼光来看(参;。
先知现今透露弥赛亚被击打原来是神的主动。神吩咐“刀剑”(代表审判,参去完成他的旨意。受击打的是“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前者与的“牧人”同指弥赛亚;另一词“我的同伴”(Amithi,字根意“结合”、“联结”,意“我的兄弟”,与“我的亲属”同义。这字除此处外只在利未记出现共11次,如究指何人,经解家亦有各种说法。
希伯来人大家Keil说,此字的用意指“同伴”,拥有“我”的性情。若“我”字是指神,“同伴”必是弥赛亚无异。(注39)再者,“和”字在此具有解释性的用法(称waw explication),可译作“就是”。故这两句名衔可代表弥赛亚的两种性情:人性(牧人)及神性(同伴)。
此处神主动地使弥赛亚受鞭伤(参,10),也叫羊分散(参,由主后70年全国大分散始)。羊分散后,神却反手加在微小者身上。“反手”(注40)(waheshibotic yadi)意“管教”,惯指审判方面,参;(如Leupold主张);亦可指恩眷与拯救方面,参(如Feinberg, Keil, Pusey, Cashdan, Wright,Laetsch, Baron等)。亦有学者(如Unger, TOTC)则解说神击打弥赛亚,将羊分散后,现今转打“微小的人”(hazoerins)即余民,亦是的“困苦的羊”。最后的解释是正确的,因本段的主题是论“责打”,而非“爱”的方面。而且“反手”在圣经中一向指“打”。“余民”在旧约惯指敬虔的选民,现今神虽责打他们,但他的慈爱永不离开他们(参;,叫他们在羊分散的期间(从主后70年至国度建立)亦多方多次备受神的保守。
(2)羊群被剪除━━牧人被击打后(即十架之经历),(注41)羊群遂分散,亦将要受神的审判(根据拒绝牧人的罪,参。选民国(“全地”)(注41)大部份(三分之二)受审判,(注42)小部份(三分之一)则存留(即“余民”留存)(参。有人说三分之二即全地三分之二的犹太地,三分一即启示录第七章之十四万四千见证人,(注43)但此说只是猜臆。此处预言的重要非在表示数字的准确,而在多少方面的表达(如则称十分一存留;又参。
(3)余民被熬炼━━横跨整个教会时期而进入“雅各灾难的时期”,即俗称“灾难时期”。自羊群被分散后,神的选民漂流列国(应验申二十八的预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余民历尽诸般的熬炼,至灾难期的末时,他们受列国的蹂躏,在国命岌岌可危时,他们蒙神浇灌那叫人恳求的灵,他们便带悔罪的心仰望那位昔日被他们国家扎死的弥赛亚,神遂为他们再开赦罪的泉源,洗涤他们的罪,恢复神与选民那先前所订立约的关系(参;;。
本段可图析如下:
图三
a b b-9
+ 70AD 灾难期 禧年国
十架时 耶京亡
3. 以色列被毁与被救
(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写与的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围时的情形。可是前段着重在神拯救的保证方面,而本段出则显出神如何具体地拯救他们。上文看不到选民国的危急,本段则活生生地启露出来。
学者们对本段及下段采不同的解释:
(1) 因本段缺乏任何历史的证据及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将全章灵解,指作是神的子民或教会,在历代历世备受反对者逼迫,但至终胜利,这是大部份无千禧年末世论者的立场(读者若有兴趣,可参T. Laetsch的灵解天才,(注44)可配称裴罗(Philo)再世,蔚为奇观!其他学者在此处追随灵解之路者不乏其人,如Keil,Wright, Hengstenberg, Pusey, Leupold, Henderson等)。
(2) 本段如灵解者所言,在过毫无史证,但这是预言,不需在史实上找应验,况且神是神迹的神,一切预言皆可按字意应验,这是有千禧年末世论者的解释。
a、 弥赛亚再临前的情形:耶京被毁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据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续上文的情形。这时耶京被攻陷,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罪恶显露无遗。本节也显出以色列的仇敌早有歼灭他们的存心。
一些学者将本段指作巴比伦灭犹大(主前596年)或罗马毁耶城(主后70年)的事迹,可是尼布甲尼撒王与提多将军,两者皆非万国的首领,而两次城毁均没留下一半居民。B.W. Newton称,“万国”非指世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同到来之意,而是指他们政府的参与或是代表的兵团。(注45)
b、 弥赛亚再临时的情形:耶京被救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亚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住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榨,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囗中溃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1) 弥赛亚救主的降临
(i) 降临之情形━━在这选民国命危在旦夕的关头,又因他们全国性的恳求神恩(参,神遂“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参。于是他亲自出去与各国争战。神是战争的神(参,在为选民争战上,神经验丰富。他从天而降(应验以赛亚的呼求,参,脚踏橄榄山(这山名在旧约此处首现,应验,叫这山四方分裂,形成一极大的山谷,延至亚萨,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a)(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是一个约四百尺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势有神迹性的变移,否则逃命是不可能的)。(注47)
“延至亚萨”一语亦引起学者们表达不同的意见:
(a)将“亚萨”(Azal)改为“极近”,“延至亚萨”遂变成“直达很近的地方”,即容让逃难者易觅躲藏地(如Jerome,Synmachus, Wright, Dods)。
(b)“亚萨”即的“伯以薛”(Beth-Azel)(如Pusey, Keil, Leupold, Laetsch)。
(c)“亚萨”指一当时极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现今遗址不明(如Feinberg之主张)。
当神降临时,“一切圣者”与他同行b),这一切圣者是谁?
(a)有说他们是天使(Leupold, Henderson, TOTC, Wright, Keil, Von Orelli, Chambers等)。
(b)其他说他们是天使与圣徒(参(如Feinberg,Unger)。此说较为准确。
圣经虽没有说明神的降临是否带给选民国胜利,但结果是那样明显,故作者不用赘述,因争战对神来说是“小儿科”了。
神降临后(预写法)的世界是前所未见的,先知在此处提出两个特点(其他的特征参大小先知书各卷的记载):
(a) 三光退缩━━当“世界之光”在地上时,光的供应源源不绝,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类光体也必退缩(参;;;。“退缩”(yiqqaphea)意“溶化”(Keil)或“暗淡”(Hengstenberg, Baron)或“缩短”(Kimchi)或“衰微”(BDB)。此字在皆译作“凝结”,故是较准的意义。这时世界的三大光体凝结起来,好像披了一层厚厚的物质如牛奶面层的奶油(参,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缩在内般。“这时候”(中译“那日”会产生误解,原文是“一日”ehadYom,即是三光退缩之日,可译作“那一日”或“这时”)的光不像白昼的光,亦非黑夜时星月之光,而是像到了“傍晚”(ereb,中译“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间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体与世界惯见的那种光(参,但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的译句需加数字进去才免误解;“白昼的光,黑夜的光,而是到了傍晚才有的光”,字下有点是补字)。
(b) 活水长流━━在弥赛亚降临后,从耶路撒冷(即神的宝座,参;;有活水不绝地流出,滋润选民国土,注入东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去,长年如是,畅流无阻,绝不枯竭,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应源源,不需储藏。
(ii)降临之目的━━弥赛亚神降临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独一无二的(只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他是神)(参;等的应验)(应验主祷文之“愿你的国降临”)。
当神作全地之王时,其掌管万国的枢纽地(即应许地,“全地”具有约束性的涵意,指选民地,如Feinberg, Leupold, Chambers。亦有学者将之解作全世界,如Unger,Cashdan。因下文论述的地理似乎特指神的产业地经历改容,故第一解释较合),多处产生极大的变动:
(1) 选民地从迦巴至临门会变成“亚拉巴”(“亚拉巴”是犹大地最大的平原,由黑门山贯穿加利利海直至红海,号称全地最大的深谷地。(注48)要知加利利海是海拔下652尺;而死海则是1300尺,(注49)其陷度之深另人咋舌)字意“平原”,此处是一个相关语,即由迦巴(耶路撒冷东北六哩)至临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横贯耶京约四十哩之地均变成平原。迦巴乃犹大支派所分之地,是最北的一城镇(参,而临门则是最南方之城,故“由迦巴至临门”可作“由南至北”之意(如Leupold);现今由南至北之地理形势皆有变动,叫耶京更突出a)。
(2) 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参;,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尺(Westminister Historial Atlas),现今附近夷为平原,更显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围由北门便雅悯(参;称之为“中门”,亦即之“以法莲门”)至第一门处东北(即古门,参至西北边的角门(参;至南的哈楠业楼(有说是东北,如Unger, Laetsch)至东南边王的酒酢等处皆拥高地势,有“高处不胜寒”之感b),可是人在其中却安居乐业。神当初因人犯罪而加上的咒诅(创3)现今也拿掉了(参。此“咒诅”(harem)亦涉及无人能居方面,亦指不再遭毁灭之意,此时可充满乐居之圣民。(注50)
(iii)以色列仇敌的被歼本段在时间次序上接连该节,这是因为“一枝秃笔不能写两件事”之故。按以色列被围攻事是处在战役之首期,而本段则是后期。(注51)
(a)仇敌的灾殃━━神解救选民的危难透过三个方法,他先用“灾殃”(maggaphah,意“瘟疫”,如;攻击仇敌,叫他们肉体“消没”(hameg,意“腐化”,是指“活着的死”,这是一件神迹性审判以色列的仇敌。
(b)仇敌的内哄━━神又使用内哄之法叫仇敌自相残杀,这亦是一件神迹性的审判,是神主动的(参。
(c)仇敌的败亡━━神最后以犹大作为灭敌的途径,以收聚胜利品表征完全的胜利,又以牲畜受灾殃形容仇敌彻底的败亡。
B. 弥赛亚国建立的情形
在全书最后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来敬拜大君王为结束,表示国度已建立,神的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参。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图画。
1. 万民来朝拜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以色列的仇敌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们称为“剩下的人”(参,在此时亦来年年参加敬拜大君王,并守住棚节;参。此时提出这节日是极富意义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时要全地人上来耶京朝拜弥赛亚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张此处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处按字直解亦不算难,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国的代表人,因以前以色列人本身也不是全体去守节的(参;。(注52)
住棚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回顾性(retrospective),纪念选民在飘流时期蒙神保守,是时他们住在帐棚内,随地迁移,每处蒙神恩顾。另一是前瞻性(prospective),遥窑将来他们在自己地方(应许地)享受不需迁居搬移的安息。在以色列七节期中(利二十三),此节期亦表征弥赛亚国建立之时。(注53)
在大君王统治全地时,若不顺服而上耶京敬奉他(守节代表顺服,亦代表对神的感恩),可谓胆大包天,神也不会轻看此事,以无雨赐下他们地土代表惩罚(无雨降下是审判工具之一,参;。在古时各国皆以农业为主,雨水是不可缺少的,旱灾的滋味与痛苦他们早已饱尝,再者,如Laetsch言,雨代表神的祝福,(注54)故此警诫对当时的背景颇具威力。
埃及是以色列最早及最大的仇敌,国家每年雨量胜越其他,(注55)他们有此靠山便可能不照大君王的吩咐而前来朝拜,在此时给先知特别抽样加以警告,顺便也警示其他国家。
2. 选民重为圣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国度建立时、各处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动a)。圣殿内的物体(锅代表俗物,碗代表圣物)不再有圣俗之区别了b)。
此时各方面的生活表现皆显为圣:民众的(马的铃铛)、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a)(连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献祭煮肉的用途,这可能因朝圣者太多之故!!)。
从消极角度看,此时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参;的存在。Leupold称他们为不配入神国之神的子民。(注56)如在新约时,被称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迦南人”(kenaeni意“商贸之人”;参;,原指在沿海一带在贸易上与选民接触的迦南人, 后来此语用作形容那些以狡诡欺骗之法在朝圣者身上发财的人(参耶稣洁净圣殿之事),故这是一个多隐喻的字汇,亦可暗指在此时的崇拜是最纯朴的人。可见这时在弥赛亚之国度内,一切都是分别为圣的。全国百姓都是祭司,完成神选立以色列国的目的(参。
本书最后一章开始是黑暗、绝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结束时却是光明、圣洁、以色列再度分别为圣,皆因其弥赛亚为王之故。甚愿地上的人都“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第四章 书注
1. H. G. Mitchell, "Zechariah,"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1, p.218(以后简称此书为ICC)。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51.
3. M. F. Unger, Israel and The Armeans ofDamascus, Baker,
1957(C), 1980, p.166.
4. 关于此方面的细论可参H. W. Armstrong, The Proof ofthe
Bible, Ambassador College, 1958, pp.6-20。
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Press, 1965(C),
1979, p.123;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Kregal, 1918(C), 1972, p.294.
6.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69.
7. 关于这次事件的详情,参Josephus, Antiquities, IX,8, 3-
5.
8. 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91.
9. D. Bron, p.323.
10. H. C. Leupold, pp.178, 182-183.
11. J. A. Thompson, "Nuzi," The New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 ed. E. M. Blaiklock,R. K. Harrison, Zondervan, 1983, p.342.
12. TOTC, p.171.
13. R. K. Harrison, "Zechariah,"Zondervon's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 ed. M. C.Tenney, Zondervan, 1976, p.1046. 有学者将这三名字解作玛喀比家族的三勇士,即马提亚的三儿子,见旧约释义全书,第17页。
14. H. C. Leupold, p.195.
15. 如D. Baron, p.299(但此人在第355页内却说这样的解释是违
反希伯来文法的);T.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ophets, Concordia, 1956(C), 1970, p.463.
16. 参D. Baron, pp.366, 369,估计历代犹太人归回圣地的人囗及
地土的扩张。
17. C. L. Feinberg, P.1530.
18. 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 Moody, p.32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58表同感。
19. 如唐佑之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年版第81页。
20. M. F. Unger, p.194.
21. 参D. Baron, p.393-399;ICC, .p.303-308引列各派学者的释
法。
22. D. Baron, p.402.
23. Thomas J. Finley, "The Sheep merchantsof Zechariah 11,"
Grace Theology Journal, Vol. 3, No 1, Spring,1982, pp.51-65.
24. M. F. Unger, p.199表同感・详研此问题,参M. F. Unger,
pp.199-200。
25. H. C. Leupold, p.220.
26. D. Baron, p.414.
27. C. L. Feinberg, p.165.
28. 唐佑之着上引书第90页。
29. 如Baron, p.425;C.L. Feinberg, p.171;Hengstenberg,
p.55, H. C. Leupold, Keil。
30. 如T. Laetsch 上引书第479-481页提出甚多超人意料的灵解举
例。
31. M. F. Unger, p.216;T. Laetsch, p.483.
32. C. L. Feinberg, p.179.
33. 如ICC, p.331。
34. 参TOTC, .193。
35. 同上,第194页。
36. ICC, p.337. 旧约释义全书则谓“假”字是误加上去的,见第19
页。
37. M. F. Unger, p.225.
38. C. L. Feinberg, p.189.
39. Keil, p.139; Baron, p.476表同感。
40. 唐佑之在上引书第101页一面将“反手”解作“抚慰”,一面解
说余民受害。
41. C. L. Feinberg, "Zechariah,"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ed.
C. Pfiffer, E. Harrison, Moody Press, p.910.
42. G. C. Luck 称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时,约有一百五十万
犹太人死在刀下、饥荒或瘟疫。见氏着上引书第114页。
43. 如苏佐扬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第94页,及
M. F. Unger上引书第236页。
44. T. Laetsch, pp.494-506.
45. 引自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194,1983年黎巴嫩
贝鲁特事件的“各国”参与,那只是数百兵士代表。
46. T. Laetsch, p.493.
47. N. Glueck, The River Jordon, Philadelpheia, 1936, p.3.
48. Denis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NY,1956,
pp.210-216.
49. D. Baron, p.514;TOTC,p.204.
50.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343.
51. Ibid; M. F. Unger, p.265;D. Baron, p.520.
52. 有关此节期在犹太人中重要的地位,参D. Baron着上引书第
521-528页。此段的介绍异常具有价值。
53. T. Laetsch, p.503.
54. J. H. Breasted, A History of Egypt, NY:Scribner, 1969,
pp.7-8.
55. H. C. Leupold, p.277. M. F. Unger, p.270表同感。
重要数据
| 要旨:
| 启示神未来要借着弥赛亚拯救人,让神的子民有盼望。
|
| 作者:
| 撒迦利亚
|
| 写作对象:
| 从巴比伦被掳归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各地神的子民
|
| 写作时间:
| 公元前520至518年(1至8章)、公元前480年左右(9至14章)
|
| 背景:
| 被掳的犹太人已从巴比伦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但工程遭阻挠和拖延。哈该和撒迦利亚劝勉百姓面对自己的任务,鼓励他们完成重建工程。
|
| 钥节:
|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
|
| 主要人物:
| 所罗巴伯、约书亚
|
| 主要地方:
| 耶路撒冷
|
| 特色:
| 小先知书中最多提及弥赛亚和最富启示性的书卷。
|
| 概说:
| 未来是一个未经探测的大海,充满着未知的人和事,是欢乐抑或恐惧、安舒抑或痛苦、爱眷抑或孤独,无人知晓。有些人惧怕将来,怕邪恶埋伏在阴影里。有些人则求仙问卜,拼命地想找出未来的秘密。但是知道未来之事的只有神和得到神某些特别启示的先知。先知的基本任务是宣讲神的话,指出人的罪,说明罪的后果,并叫人悔改顺服神。以利亚、以利沙、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何西阿、阿摩司和其他许多的先知,皆忠心地传讲神的信息,不理他人的拒绝、嘲笑和迫害。神不时给他们异象预言未来的事。
撒迦利亚书属小先知书,在旧约圣经的尾部。撒迦利亚、哈该和玛拉基被称为被掳后的先知,在少数被掳归回、重建圣殿和国家的犹太余民中工作。撒迦利亚像哈该一样,鼓励百姓完成重建圣殿的工作。不过,他的信息远不只讲到具体的城墙,也不只提到当代的问题,而是以惊心动魄的启示性形像,详细地讲述弥赛亚 神要差祂到世上来拯救百姓,并作全地的王。撒迦利亚书是最重要的先知书中之一,它详细地讲论了许多后来在耶稣基督身上应验了的有关弥赛亚的事。他说圣殿的重建只是在旧时代结束时,为进入弥赛亚时代所作的第一个铺垫。他对被掳归回和流亡异地的犹太人宣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他们的王就要来了!
耶稣是弥赛亚,是神应许了的以色列的伟大拯救者。我们比撒迦利亚时代的听众优越,可以回顾主基督的工作和使命。查考撒迦利亚的预言,就会看到在基督降世的五百年前,对祂一生所作的详细描述,你会对信守诺言的神肃然起敬。不过,书中也有些尚未应验的未来信息 基督在末世的再来。所以,阅读撒迦利亚书时,要思考神应许的含义。我们的王来了,祂要作王直到永远。
神掌握未来,我们或许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刻,但是只要信靠神,我们就有安全感。阅读撒迦利亚书,加强对祂的信心,惟有祂是我们的盼望和保障。
|
大纲
| 一・重建圣殿时讲的信息(1-8章)
1. 撒迦利亚夜间所见的异象
2. 撒迦利亚说鼓励的话
| 撒迦利亚鼓励百姓除去生活中的罪,继续重建圣殿。他的异象说到神对以色列仇敌的审判,对耶路撒冷的赐福,神子民保持洁净的必要 避免假冒为善、肤浅和犯罪。他的异象让百姓有盼望。我们也当仔细遵从这些吩咐,保持洁净,直到基督再来。
|
| 二・圣殿重建后的信息(9-14章)
| 撒迦利亚的信息除了让百姓得到鼓励和盼望外,也提醒他们神的弥赛亚国度不会在圣殿完成的时候立刻开始。大君王要在神审判以色列的仇敌后才到来。在体验到弥赛亚国度的祝福之前,神的子民会面对许多的艰难。同样,在进入基督的永恒国度以前,我们也会面对很多的忧伤、失望和痛苦。
|
重要主题
| 主题
| 解释
| 重点
|
| 神的心火热
| 多年来,神一直藉先知教导百姓不要跟从那些剥削他们、毫不关心他们的假先知和领袖,但百姓拒不听从,惹神发怒。不顺服神是他们受困扰、遭厄运的原因。神太渴望百姓对祂敬虔了。
| 神渴望我们对祂敬虔。要避免像以色列人那样败亡,就不要步他们的后尘 弃绝神、随从假教师,或领人走入歧途。要回转归向神,忠心地顺服祂的命令,并要确保导人走上正路。
|
| 重建圣殿
| 犹太人获准从被掳之地归回故土重建圣殿,但工程处处受阻,令他们灰心丧气。撒迦利亚鼓励他们;神必保护祂的工人,并藉祂的灵赐他们力量去重建圣殿。
| 百姓正在旧时代的尾声中上演神奇妙剧的第一幕,这比重建圣殿更存亡攸关。凡相信神的人都要完成祂的工作。要作成神的工,我们要有圣灵的帮助,神也必以祂的灵赐力量给我们。
|
| 大君王快来
| 弥赛亚来,既要拯救百姓脱离罪恶,也要作王。祂要建立祂的国度,征服一切仇敌,统治全地。有一天,万物都要伏在祂慈爱和大能的脚下。
| 弥赛亚先来作仆人,为我们的罪而死。祂再来时要作胜利的王。那时,祂要把和平带到整个世界。现在就顺从祂的领导,预备迎接这位大君王凯旋归来吧。
|
| 神的保护
| 在撒迦利亚的时代,有人对抗神的计划。他预言未来的日子有苦难,但是神的道却存到永远。祂没有忘记祂跟百姓所立的约,祂看顾祂的子民,并要拯救他们脱离世上所有欺压他们的强权。
| 虽然邪恶仍然存在,但是神无限的慈爱和亲自的照顾,在世世代代中已向我们显明。祂信守承诺。即使我们的身体会遭毁灭,但只要我们爱祂、顺服祂,就绝对不用担心永世的归宿。
|
撒迦利亚
大约在公元前520年被掳归回后,作犹大人的先知。
| 时代背景
| 犹大人被掳归回,重建圣殿。但工程受阻暂停,百姓也不再事奉神。
|
| 主要信息
| 撒迦利亚像哈该一样,鼓励百姓完成圣殿的重建工程。他说有一位王要来,终有一天要建立祂永久的国度。他的异象让百姓有盼望。
|
| 教训
| 即使在令人灰心沮丧的时代中,神仍然完成祂的计划。祂保护我们,引导我们;我们要倚靠祂,信靠祂。
|
| 同时代的先知
| 哈该(约在公元前520年)
|
撒迦利亚的异象
| 经文
| 异象
| 意义
|
|
| 撒迦利亚看见神的使者向神报告,欺压犹大的各国过着安逸无忧的生活。
| 以色列人在问:“神为甚么不惩罚罪恶?”犯罪的民族可能兴旺,但不会直到永远。神必将他们应得的审判加给他们。
|
|
| 撒迦利亚看见四只角,代表欺压并驱散犹大和以色列的四个世界强国。他又看见四个匠人,他们要打掉那四只角。
| 神按自己的应许行事。邪恶的民族执行了神的旨意,惩罚了祂的百姓后,神必因他们的罪而除灭他们。
|
| 2章
| 撒迦利亚看见有一个人量度耶路撒冷城。这城将来要挤满人,神要亲自作它的城墙。
| 耶路撒冷城在神未来的国度里必得重建。神信守诺言,必保护祂的子民。
|
| 3章
| 撒迦利亚看见大祭司约书亚站在神面前。他污秽的衣服被脱去,换上洁净的衣服。神不受理撒但对他的控告。
| 大祭司约书亚的故事,描绘他那犯罪的污秽衣服怎样被换上神公义洁净华美的衣服。基督已取去我们的罪,给我们穿上神的义(参;。
|
| 4章
| 撒迦利亚看见一个灯台,油源源不绝地供应,使灯点燃不熄。这图画提醒百姓,惟有靠着神的灵才能成事,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与才智。
| 神无限量地把祂的灵赐给人。人的努力不能改变甚么,神的工作不是靠人的力量成就的。
|
|
| 撒迦利亚看见飞行的书卷,代表着神的咒诅。
| 各人皆要按神的道与祂的灵受审。这一段经文针对的是各人的罪而不是全族的罪。各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可推诿。神的咒诅是毁灭的记号;所有的罪皆要受审判、被除掉。
|
|
| 撒迦利亚看见在量器中有一个妇人,她代表列国的罪。天使把她封在量器中,送回巴比伦。
| 在前一个异象中,各人的罪受到审判;现在罪要从社会中被除去。必须将罪根除,国家和个人才能被洁净。
|
| 6章
| 撒迦利亚看见四辆车套着四匹马的异象。马代表神对世界的审判:一匹马被派往北方,犹大大多数敌人是从这个方向来的;其他的马巡行全地,照神的命令,随时执行审判。
| 审判要依神的吩咐,照祂的时间临到欺压神百姓的人。
|
<>先知撒迦利亚的信息也与重建圣殿相关
1:1 撒迦利亚是在犹太人被掳时期在巴比伦出生的,公元前538年他回到耶路撒冷,当时他是一位年富力强的青年。波斯王塞鲁士在公元前539年打败巴比伦后,下诏准许所有被掳的犹太人归回故土,撒迦利亚和哈该是第一批归回犹大的人。撒迦利亚是先知又是祭司,他与先知哈该在同一个时期开始事奉工作(公元前520-518年)。他在哈该最初发出预言以后两个月,第一次宣讲预言。撒迦利亚和哈该一样,鼓励百姓继续重建圣殿,当时工程已停顿了将近十五年。他指责百姓的灵性麻木,因仇敌的压力而灰心,又因新的圣殿根基规模小而失望。今天我们若忽略灵性建设上的优先事项,也同样不能成全 神的旨意。
<>无论是选择祖宗和传统,还是选择自己所行的路,最重要的……
1:2-6 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孩子会变得象父母一样。不过,在这一段经文里,神警告以色列人,不要效法他们的列祖,因为他们的列祖不顺服神,自食其果,终于受到神的惩罚。我们在神面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既不要被自己的传统或环境所限制,也不能以此作为犯罪的借口。我们所做的事是自己选择的,归向神、信从祂也是自己决定的。
撒迦利亚
<>神定意行的事,绝不会食言,这与我有何关系?
1:5-6 在以色列人被掳的百多年前,神借着祂的众先知所说的话,照样适用于撒迦利亚的时代,就是对今天的我们也非常适切。神的话存到永远,我们理当研读、查考,并活用圣经中留给我们的教训。要学习神的话语,使我们能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神的异象中出现的马象征甚么?
1:7-17 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这个人是耶和华的使者。马和马的颜色都是神介入世界管治的象征。对于各种颜色的意义虽难以确定,不过红马常常与战争有关连,白马则代表胜利。
<>神永远顾念祂的子民,你看
1:11 耶和华的使者看到地上的各国都安息平静,惟以色列仍然被欺压、受藐视;但是神正部署要改变这状况,祂释放祂的百姓,容许他们归回本国,重建祂的圣殿。
<>先知预言以色列人要被掳七十年,结果真是七十年
1:12 七十年是神下令以色列人留在被掳之地的年数(参;。这期限已到,耶和华的使者求神采取行动,成全祂所应许的,让祂的子民回耶路撒冷。
<>艰难中,有从神而来的安慰,还有甚么比这更温暖人心呢?
1:13 神的子民被掳到巴比伦受惩罚七十年,不过在这一节,神说出了安慰和保证的话。神应许只要我们归向祂,祂就医治我们(参。当我们受伤害,生活担子很重时,只要归向神,祂必能医治、安慰我们。
<>看见列国加害过分,为何神却无动于衷?
1:15 外邦列国加害神的子民超过了祂的定意,祂并不是没有力量阻止他们,而是使用这些国家来惩罚犯罪的百姓。当列国竟想消灭以色列这个民族时,神就要干预了。
撒迦利亚的异象
<>四只角、四个匠人代表了
1:18-21 这四个角是欺压以色列人的世界四大强国 埃及、亚述、巴比伦和玛代波斯。这四个匠人是神用来推翻以色列之仇敌的国家,神兴起他们来惩罚欺压以色列的国家。
<>准绳是……
2:1 手拿准绳之人象征百姓归回、重建耶路撒冷的盼望,他要量出根基的四界;参。
<>有家不能回和有家不回,两者的区别不言自明……
2:6-7 许多被掳的犹太人没有归回耶路撒冷,他们选择留在巴比伦,贪享当地的财富和安全。但撒迦利亚叫他们要快快地离开那里。这是一个紧急的呼吁,因为巴比伦快要被毁灭了,而且巴比伦那侈靡的习俗,会使神的子民忘记将属灵的事摆在首位。可惜大多数的以色列人不听警告,仍然留在巴比伦。
<>神看子民如祂眼中的瞳人,我们怎么看其他弟兄姊妹
2:8 在神的眼中,基督徒非常宝贵(参,是祂所爱的儿女(参。所以亏待任何基督徒就等于亏待神。耶稣曾告诉门徒,说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祂;我们不理或凌辱别人,也就等于不理或凌辱祂(参。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怎样对待弟兄姊妹,也就是怎样对待神。
<>神住在百姓中间,是指末世吗?
2:9-12 “我”可能指弥赛亚而言,祂在末后要审判所有欺压神子民的人。神应许要住在祂百姓中间,必有多国的人认识祂(参;。
<>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 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难道应验了?
2:11-12 神没有忘记祂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亚伯拉罕是以色列民族之祖,神应许他的后裔要福泽全人类。自从弥赛亚耶稣降世以来,这个应许就应验了 万族皆借着祂而来到神面前。
<>3:1 在以色列的余民回到耶路撒冷、开始重建城墙的时候,约书亚是大祭司(参,12;。
<>“污秽的衣服”,我今天是脱去了它还是仍然穿着?
3:1-3 撒但控告代表以色列民族的约书亚。撒但的控告准确无误,约书亚的确穿着代表罪的“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但是神显出祂的怜悯,祂说,尽管祂的百姓有罪,祂仍要拯救他们。撒但常常在神面前控告人犯了罪(参,完全不明白神对信祂之人所施的怜悯和赦免是何等浩大。这个控告人的撒但到最后必被毁灭(参,而每一个相信耶稣之人都必得救(参。我们要作好准备,求神脱去我们罪的衣服,穿上祂华美良善的衣服。
<>千钧一发!犹大陷在“火中”,这时候
3:2 神借着火的大试炼来惩罚犹大,但是祂在全族尽毁以前拯救了他们,就好像“从火中抽出一根柴来”一样。
<>脱去、穿上,是完整的过程,如果只脱去了没穿上,可就……
3:2-4 撒迦利亚的异象生动地描绘出人是如何领受神怜悯的。我们没有做甚么,是神脱去我们污秽的衣服 罪,并为我们预备全新的、洁净的、华美的衣服 神的圣洁和公义(参;;。我们惟一要做的是悔改,求神赦免。撒但也许会使我们觉得自己污秽、不配来到神面前,但请记住,基督洁净的义袍使我们配来到神面前。
<>约书亚,到底有几个约书亚?
3:5-7 约书亚的希腊文名字就是耶稣,是耶和华施行拯救的意思。这里的大祭司约书亚跟约书亚记里的勇士约书亚是两个人,不过,他们都是弥赛亚耶稣的预表。
<>祭司是以色列人的中保,大祭司基督是所有信徒的中保
3:7-10 以色列人被掳以后祭司制度就中止了,所以在归回本土之后他们需要恢复这制度。在撒迦利亚所见的这个异象之中,约书亚受立为大祭司。大祭司的职责之一是在赎罪日献上祭物,为全民赎罪。大祭司是神和以色列全族的中保,所以,代表着将要来临的弥赛亚(参。弥赛亚来临后要完全改变神对付百姓之罪的方式(参,耶稣这位大祭司将祂自己一次献上为祭,永远除去了我们的罪。在新制度下,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祭司,要将自己圣洁无瑕的一生献给神(参;。
<>大卫的苗裔 石头 七眼……
3:8-9 这里所说的苗裔是指弥赛亚。“有七眼的石头”的意思不清楚,可能是:(1)这苗裔本身是圣殿的基石;(2)这块石头是摩西为给百姓水喝而击打出水的盘石(参;(3)教会是更新了的属灵祭司(参。这两节经文在几百年以后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神说要在一日之间除掉那地的罪孽,基督“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努力除去自己的罪,只能让神借着基督,把我们一切的罪都除去。
<>生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何等美好,我渴想……
3:10 神应许当基督作王的时候,每一个基督徒都会有自己的安乐窝(参。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是平安和富庶的象征。
<>金灯盏、金灯台,这异象好熟……
4:1 金灯台上的灯盏、七灯及每个灯的七个管子代表灯油源源不绝的供应;橄榄榨的油放在灯盏里,用灯芯点燃发光,表示神的能力会从那灯光显明出来。两棵橄榄树代表祭司和君王的职务。
<>神交托重任,祂也必提供资源
4:6 神赐所罗巴伯重任,叫他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参拉3;2,8;;;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在道德与灵性上鼓励百姓,劝他们恢复重建圣殿的工程。此时所罗巴伯看到重建工作正付诸实施。重建圣殿的工作快要完成时,这两位先知鼓励所罗巴伯,告诉他百姓灵性的麻木以及外族的欺压将要永远被清除。
<>势力和才能,都是人依重的,神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4:6 许多人认为,人要立足于这个世界就必须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不挠。但神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这句话的重点在“倚靠我(神)的灵”。惟有靠着神的灵,才能完成有永远价值的事。从被掳之地归回的人实在软弱,他们受仇敌骚扰,疲倦、穷困、灰心。但是神实实在在站在他们一方。让我们为神而活,一点也不倚靠自己的力量与才能,只一心一意倚靠神,并且靠圣灵的大能工作!(参
<>圣殿何年竣工?
4:9 重建圣殿的工程于公元前516年完成(参。
<>我为神做的工作,和别人的比起来是不是不够好,不够漂亮……
4:10 许多年纪较大的犹太人,因新建的圣殿不及所罗门王建造的圣殿宏伟壮丽而感到失望。但是更大更美的,未必总是更好的。我们为神所做的工作,在当时看来可能微不足道、意义不大,但祂所看重所喜悦的是做得对,并非做得大。为免虚有其表,我们就要在小事上忠心,从现在开始,竭尽所能去做,坦然把工作的结果交给神。
<>这两位受膏者是指
4:14 这两位受膏者可能是约书亚和所罗巴伯,他们专心执行这个特别的任务。在大灾难的时候,也有两位见证人起来说预言,向各国传道。他们会被杀,但又会复活。
<>飞行的书卷、量器中的妇人,代表了
5:1-9 飞行的书卷审判违背神律法的人,尤其是偷窃和起假誓的。在量器中的妇人是罪恶的化身。所以这两个异象说明,罪恶不单要受到严厉的处罚(飞行书卷的异象),并且要被除灭(量器之中的妇人之异象;。
<>神要除去地上一切的罪,将来……
5:9-11 量器之中的妇人,被带到象征拜偶像和邪恶中心的示拿(即巴比伦),这是罪与邪恶将从以色列中除去的一幅图画,也是将来罪孽会从全地上被除去的景象。主基督受死时,祂除去了罪的权势与刑罚。我们信靠基督的赦罪,祂就除去我们罪的刑罚,使我们在生活中有胜过罪的力量。主基督再来的时候,祂要除去地上的一切罪,使人永远过平安稳妥的生活。
<>四辆车 审判的天使?
6:1-8 这里的四辆车跟第一个异象中的四个骑马的人相似,这四辆车同样代表神审判全地的四位天使。
<>黑马往北方去,难道是要审判那儿的人?我罪如此的多,我怕……
6:8 黑马往北方去,在那里执行神的审判。神向罪并向恶人发怒(参,祂施行审判,表明祂的震怒。我们喜欢专注神的慈爱与怜悯,但同时祂也是公义的神,公义与审判是祂性格的一部分。如果在我们生活中仍有尚未承认的罪或习惯性的罪,我们就要向神认罪,并离弃罪恶。认罪引出神的怜悯,不肯悔改只会招惹祂的审判。
<>君王作大祭司,身兼二职的能是谁?
6:9-15 这个异象指向弥赛亚,祂既是君王,又是祭司。无论在列王时代,或是被掳归回以后,犹大都是由君王和祭司统治的。君王掌管政务,大祭司则管理宗教事务。但君王和祭司往往败坏犯罪,所以神告诉撒迦利亚,将有一位称职的要来治理全国,他既作君王,坐在君王的位上,又作祭司,坐在祭司的位上。这种组合在当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神的应许也不一定必成就,其中的关键就在
6:15 神有些应许是附有条件的,要得到祝福,就要顺服神。重建圣殿的工作需要完全顺服神,小心翼翼地跟从神的指示。这样,神就保护祂的百姓。反之,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地委身于神,就得不到神的赐福。我们恒久不倦地顺服神,就会得到神大大的赐福;断断续续地顺服神,就不要期望得到恒久的福气。
<7章>禁食与否真是很重要的吗?神说
7章 犹大人被掳后在每年八月(公历)为耶路撒冷的陷落禁食,到大利乌在位第四年时(公元前518年),已有七十年了。这时耶路撒冷的重建已经完成,百姓就来问圣殿的祭司和先知今后要不要继续禁食。神没有直接答复这个问题,反而告诉他们行公义、好怜悯比禁食更重要。祂要求祂的百姓真正地公平待人,并且怜悯软弱的人。
<>神不看重形式,祂看的是人心。我看我心……
7:5-7 以色列人失去了爱神、与祂建立良好关系的热诚。撒迦利亚告诉他们,尽管他们禁食,却非真正敬拜神,也没有真正的悔意。他们被掳以后的禁食,并没有想到神,也未追想当初导致被掳的原因。你去教会、祷告、与其他信徒相交,只是习惯,还是出于真心呢?神说没有诚意去认识祂、爱祂,这种敬拜的态度会使人败亡。
<>7:7 南地在犹大的南方。
<>神说话我若不听,我呼求祂时祂也会不听,这……
7:11-12 撒迦利亚向百姓解释,他们的祖宗硬起心来,自招神的震怒。人无论犯甚么罪,第二次再犯都会来得更自然,因为心刚硬了。不理或不听神的警告会使我们犯罪的心一次比一次刚硬。读圣经并将神的话应用在生活上,对神话语的触觉和顺服,会使我们的心软化,使我们能按照神的标准生活。
<>“诚实的城”、“圣山”是……
8:3 有一天基督要掌权,全地要成为祂的国度,属他的人都要与他同住。这个真理应激励我们盼望弥赛亚掌权。
<>这城中怎么尽见到老人和孩子,这是……
8:4-5 在灾难的年代里,年老的和年幼的往往最先遇难。但在这异象里这两种人极多,满街都是,他们如常生活,这情景正是神的新天新地中升平繁荣的景象。
<>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你真的相信吗?
8:6 在被掳的人中,只有一小群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他们就是余剩的民。他们要重建耶路撒冷圣殿,要在那里挣扎求存,又常常遇到敌国的攻击,他们变得灰心了。他们很难相信有一天神会在这城里亲自掌权,这块土地会享有极大的平安和繁荣。我们的神是全能的,祂无所不能。我们遇到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绝望的处境时,要记住“在神凡事都能”(参。
<>神的应许鼓舞人心
8:8 神要重新与犹太人立约,祂要充满整个群体,与他们同在。赦罪和回归的应许临到所有神的百姓,不论他们住在哪里。(有关这应许,请参;;;;;,33。)
<>不能只坐着听讲,还要行动!行动!
8:9 神要给建殿工人一点压力,让他们行动起来。对先知鼓励的话,在这个时候他们不仅是听见,而且要去做。我们需要听神讲些甚么,祂一指出方向,我们便要强壮起来,去做神要我们做的事。
<>开始圣工就不要停顿,半途而废岂能荣耀神?
8:13-15 神和祂的先知催促百姓完成建殿工程,已超过十五年了。这里,神再次用将来的异象鼓励他们。我们怠慢不前时可找出许多理由来,如别人不响应;自己的体力、情感上枯竭;同工们不合作;工作乏味、太难,或者不值得去努力等。神对将来的应许现在就应成为我们的鼓励。祂知道我们辛劳的结果,因此给我们一个对将来的展望,来帮助我们继续为祂效力。
<>说诚实话,公平公正,就使人和睦,反之一定起纠纷,不信?
8:14-17 神应许给祂的百姓丰富的奖赏,向他们肯定,尽管他们要忍受惩罚,祂仍不会改变祝福他们的心意。但祂也说百姓有应该尽的责任。神是信实的,我们也必须负起责任来:说诚实话,履行公正,使人和睦。我们若希望神做祂那方面的事,我们就要尽自己的本分。
<>万国都来寻求耶和华,这是多么动人的图画……
8:19-22 总有一天,百姓为罪的禁食将变成欢宴与快乐。万国都要“寻求万军之耶和华”。这是神的应许。
<>神的子民终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8:23 过去,耶路撒冷常常被邻国咒诅,受尽藐视,城中居民罪孽深重,神便任由他们被敌人抛来抛去。但撒迦利亚说,耶路撒冷到最后将成为圣地,全世界都因她的百姓向神回心转意而高度尊敬她。别国百姓将看到神如何奖赏祂忠诚的百姓,令他们也想要加入这蒙福的行列。
<9章>先知发出的预言,这样熟悉?在何时应验的呢?还有呢……
9章 哈得拉大概是亚兰北部的一个城市。本卷书最后六章所记载的信息是撒迦利亚晚年时发出的。这些信息指向弥赛亚和祂的再来。这些预言部分在弥赛亚第一次来临前,或许是在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已应验了;部分则是在弥赛亚在世上时应验的;其他的将会在祂再来时应验。亚兰、非利士和腓尼基,这些欺压锡安的国家将要被辗灭。应许中的锡安君王第一次是像仆人一样骑驴驹而来,但第二次来的时候,则是有权威的君王和审判官。
<>这四个城市的命运如何?
9:5-7 撒迦利亚提到非利士的四座重要城市,因为他们犯下大罪和拜偶像。亚实基伦、迦萨和以革伦会遭毁灭,亚实突将被外邦人占领。那些残留的人便融入以色列,成为一个新的支族,如同耶布斯人一样。大卫攻克耶路撒冷时,并没有消灭耶布斯人,而是把他们纳入犹大族中。
<>个人的问题、教会的问题都不足畏,因为,神说祂必亲自看顾祂的家
9:8 撒迦利亚之后过了几个世纪,安提阿古四世侵占了以色列。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多彻底摧毁了圣殿。因此,这个应许应该是根据百姓顺服的情形、有条件的应许。然而,总有一天,神的百姓将不再担忧敌人的入侵(参。
<>耶稣骑驴驹不觉羞愧,我们却要和人比车、比房子、比名校……
9:9 耶稣骑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参一事早在五百多年前先知就预言了。耶稣来到世上,使预言应验,照样祂再来的预言也一定会应验。我们要时刻作好准备,等候祂再来,因为祂会随时回来!
<>和平之君,君临天下,情景是……
9:10 以法莲是北国以色列的别称。那里有两座山,远望两山似乎相连,但近观中间有道大山谷,它们实际上距离很远。许多旧约预言也谈及这个情形。第9节清楚地指向基督的首次来临,第10节是指祂的再来。那时万国都听从基督,祂要君临天下,万膝要向基督跪拜,万口要承认祂是主(参!
<>立约要流血,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洒血立约,我怎能不珍惜这约?
9:11 旧约时代的契约是用血来封印确立的,就像我们在合同上签字一样。旧约是以祭牲之血来封印,预指基督会在十字架上流血签字确定神与其百姓的新约。由于神与这些百姓立了约,所以祂把他们从被掳生涯中释放出来。
9:14-17 所罗门政权之后,王国分成北国以色列(或称以法莲)和南国犹大。这里先知预言,以色列南北两国总有一天会统一。本章前一部分是说神如何帮助百姓避免战祸;在这里神阐明在战争无法避免时祂会出来帮助百姓。犹太人会胜过希腊人,这也是神的百姓在末后最终胜过邪恶的象征。
<>众人如羊流离,我们这群基督的羊,也有迷失的时候……
10:2 我们常把金钱、权力、名誉或成就变成偶像,并指望它们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安全。但这些偶像又怎能供应我们的真正需要呢?相信偶像着实愚蠢,让我们专心信赖神对我们未来的应许吧!
<>以色列人所有问题的答案在于弥赛亚,我们呢?
10:4 在基督降世前五百多年,撒迦利亚就发出预言,称基督为房角石(参、钉子(参、战争的弓和有所行动的掌权者(参;。弥赛亚必强盛稳固,得胜有余,可信可靠,全智全能,祂就是以色列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弥赛亚能实现神对其百姓的应许。
<>神的百姓必聚合在一起,可这么多宗派、团体……
10:6 犹大家是指南国,约瑟家则指北国。从约瑟的儿子以法莲而来的支派是北国各支派之首。神总有一天要让所有的百姓聚合在一起。这一节讲到神联合犹太人(参,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自公元前722年被掳之后,北国以色列的百姓已完全被异族同化了,要南北两国统一绝非人所能做到的,只能出于神的手。
<,12>一举一动都奉神的名,这是神的命令
10:6,12 神应许加添祂百姓的力量。我们跟神的关系亲近,祂的灵便使我们能够遵行神的旨意,哪怕障碍重重。我们若远离神,力量的源泉就被切断了。
<>神再领百姓出被奴役之地,主也领我们……
10:10 这幅从埃及和亚述归回的图画,象征百姓将从所有散居的国家归来。埃及和亚述勾起了百姓作奴隶和骨肉分离的回忆。
<>在我渡过生命中的苦海时,也能感到有神在我身旁么?
10:11 苦海是指红海,就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时神奇地走过的海。以色列人会继续得到神奇妙大能的保护,就像他们再次从埃及和其他地方归回一样。
<>待宰的羊 可怜的一群,千万别属于他们当中的一员……
11:4 神让撒迦利亚作个牧人,专门牧养肥壮待宰的群羊。弥赛亚将在政治和属灵生活混乱的时期来牧养属神的百姓。这些肥壮待宰的羊代表神的百姓,他们贪婪,恶欲满心,正等神的审判到来。
<>两种牧羊人,耶稣也用过这种比喻
11:4-17 这里,神让撒迦利亚去充当两种不同角色的牧人。第一个牧人显示他所牧养的百姓如何拒绝神,神也将如何拒绝他们;第二个牧人显示神如何将其百姓交给邪恶的牧羊人,参结34章)。
<>没有了牧人,羊群就失去保守,四散开了……
11:7 撒迦利亚拿了两根牧杖,取名为“荣美”和“联合”。他折断第一根“荣美”杖,显示神跟百姓所立的恩典之约已毁。他折断第二根“联合”杖,显示犹大和以色列之间的情谊已破裂了。
<>竟要灭三牧人?为何?
11:8 三个邪恶牧人的身分不详。神知道他们不适合牧养祂的百姓,所以除掉了他们。
<>给牧人三十块钱,甚么意思?
11:12 给这位牧人三十块银子是一种侮辱。这是付给被牛角顶死之奴隶的价钱(参,也是犹大出卖耶稣所得的银钱(参。无价的弥赛亚竟以奴隶的价钱被卖掉了。
<>把钱丢给窑户,是施舍吗?
11:13 陶匠是社会最低下的阶层。“美好的价值”不过是讽刺的说法,因为其价值微不足道,甚至可轻易丢给陶匠。意味深长的是,犹大卖耶稣的三十块银子被退回圣殿后,也用来买了一块窑匠的地(参。
<>神的百姓分裂,因为联合的杖被折断了……
11:14 由于百姓拒绝弥赛亚,神也拒绝他们。这便是撒迦利亚折断“联合”之杖的象征。撒迦利亚之后不久,犹太人便分成很多派别:法利赛、撒都该、爱色尼,希律党和奋锐党。这些派别之间的不和,是导致公元70年圣殿遭毁的关键因素。
<>无用的牧人,今日的教会里也有的呀……
11:15-17 以色列不仅拒绝真正的牧人,更接纳一个无德无能的牧人。这个牧人只顾自己、不顾羊群,不保护且毁灭羊群。他相信自己的军力(膀臂)和智慧(右眼),所以他被定罪是应得的,神正要毁掉这两样东西。
<>恶牧人遭惩罚的预言应验了吗?
11:17 领袖不能全面地照顾神的百姓,对百姓来说是个大悲剧。神要领袖负起对百姓的特别责任。新约告诉教会领袖:“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如果神把我们放在领导的位置上,要谨记在这位置上也要负极大的责任。
<12章>12章 本章刻画了对耶路撒冷百姓的最后围困。
<>惊慌、癫狂……攻击神百姓的人要被惩办……这一场战争?
12:3-4 这是预言耶路撒冷未来的一次大战斗。有人说这是哈米吉多顿大战,也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大战役。与神的百姓为敌的人不会永远取胜。最后,邪恶、痛苦和压迫将一次过彻底被消灭。
<>大人物比小人物高明,城里人比乡下人优越,但神的看法是
12:7 城市往往影响其周围乡村的发展。这一次,犹大的乡村 “帐棚”却比耶路撒冷先得好处,令耶路撒冷不至骄傲。不要认为我们必须先向“重要人物”如明星、大商人、政治家、革命先驱等布道,基督来是“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甚至是颓废潦倒的人。我们要小心,千万不要在灵性上骄傲,免得像耶路撒冷一样,在明白神旨意的事上变得最迟钝。
<>神应许降下圣灵,你有没有感到?祂在你心中吗?
12:10 基督复活后五十天(参徒2章),即五旬节时圣灵降临。撒迦利亚称圣灵为“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正是这灵证明我们有罪,向我们启示神的公义和审判,并在我们祷告的时候帮助我们。“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求神让祂的灵充满我们。
<>神的独生子被刺、被杀,以色列有多少人悲哀?今日呢?
12:10-14 最终所有人都要认识到那位被刺、被杀的耶稣真的就是弥赛亚。将来人必被唤醒,为罪伤痛,并真正复兴。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将清楚地被启示出来(参;。
<>哈达临门这个地方……
12:11 哈达临门可能是指约西亚王被杀的米吉多平原一带。人们曾为约西亚的死大大悲伤(参。
<>基督的血不会白流,有一日
12:12-14 全以色列,包括君王、先知、祭司和百姓都一同悲哀。每一家都沉浸在悲哀之中。丈夫和妻子各在一处悲伤难过。
<13章>神的恩典像清泉,喷涌不息,长流不止,我可渴慕这活水?
13章 神的怜悯、赦免和洁净的能力源源不绝。经文中出现的泉源就像那涌流不尽的泉水,从圣殿流出(参,象征神不止息的赦免。耶稣说祂是活水(参约4章),充分地表达了当中的意思。你在灵里干渴吗?你需要神的赦免吗?喝这活水,求耶稣赦免救赎吧。
<13章>谎言破灭后,散布谎言者会脚底抹油
13章 本章描绘出世界末后的景况。新时代要开始,神必须有一次大清除,所有的邪恶都要被除灭。偶像将被废除,假先知将自觉羞愧,不再迷惑神的百姓。
<>神看顾微小的弱者,今日的教会有没有关顾弱势群体?
13:7 耶稣在被捕之前,引用了这节经文,来指自己和门徒(参,祂一早就知道门徒会在自己被捕时四散。那“剑”是指置基督于死地的军事力量。
<>三分之一仍存留,说的是过去还是将来?
13:9 这三分之一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无论何时,就算全国都反对神,也总有一些人仍然信靠跟随祂。这些“余民”在困境中饱经锻炼,像金银经过烈火冶炼一样。要成为少数顺服神的“余民”,我们一定要一心顺服祂,不管其他人如何。或许试炼频生,灾难频仍,但我们必能像经过火冶炼的金银,纯净得更像基督。
<14章>哇,真过瘾!像看科幻电影 不过,真要身临其境的话……
14章 本章展示了弥赛亚在全地的最后胜利和对神的百姓的统治。但是这些未来事件的时序并不清楚,这显示神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治理百姓。我们当留意事件的发展,看看事情如何一一揭晓,神为祂的百姓已准备了一条出路。
<>主再来的日子说了两千年了,不会就让我碰上吧……
14:1 读圣经使我们不断受到鼓舞去仰望主的日子。假如真确地知道几时是主的日子,你会怎么样呢?你会过不同的生活吗?基督随时都会回来,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学习圣经,坚定地活在祂的旨意里,在顺服和灵命上作好准备,迎接祂再来。
<>橄榄山,主耶稣讲道的地方
14:4 在橄榄山上,耶稣跟祂的门徒谈到末世的事情(参太24章)。同是在这座山附近,天使曾应许说:“他(耶稣)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参。
<>“一切圣者”,他们是
14:5 惟有神的百姓得以逃脱神的惩罚(参。在混乱的日子里,神深知谁是祂的百姓。(关于乌西雅王年间的大地震,请参注释。)
<>14:8 东海和西海分别指死海和地中海。
<>耶路撒冷的高升表现了……
14:10 耶路撒冷被尊为神的城,是世界敬拜的焦点。她的高升,形像化地表现了神最高的权力。
<>这里只提到住棚节,其他呢
14:16 在弥赛亚的王权统治下,庆祝住棚节是惟一合宜的庆典,因为逾越节的真义在基督的死中得到了成全;赎罪日在领受基督的拯救时已成全了;初熟节在基督复活里面应验了;圣灵已在五旬节时降临。住棚节的盛典是感恩的庆典,庆祝主已得回人类的灵魂,是一场丰收,耶稣也曾暗示其中的快乐(参。
<>“归耶和华为圣”,不是戴在大祭司的冠冕上的吗……
14:20-21 将来,最普通的物品像马的铃铛和煮肉的锅,都会成为圣物。这个重建了的、神圣的耶路撒冷,跟残垣败瓦的城墙、艰难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天神要使百姓对圣城的美梦成真。神仍然要为我们行大事,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参,只要与祂同行,我们每天都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当那日,在耶和华的殿中,有没有我、你、他……
14:21 这是撒迦利亚向忍受艰难困苦的百姓的讲话。这些百姓人丁稀寡,又受到邻邦的扰乱,加上他们看见重建的圣殿不甚宏伟,就心灰意冷,对敬拜冷淡下来。但神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祂答应要复原他们的土地、城市和圣殿。跟其他先知一样,撒迦利亚把关于现在、不远的将来并末后的预言融会在一起,全部展现在一幅画面上。他的信息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盼望在于统管世界的神和弥赛亚。
一 前言
撒迦利亚书是十二先知书最长的一卷,有十四章,共二一一节。何西阿书虽也有十四章,只一九七节,少十四节,在第五世纪,耶柔米(Jerome)称本书为十二先知中最长最难解的书卷。1在中世纪,有两位犹太学者特别提说本书难解之处,认为解经家都无法解释,犹如梦境一般,必须有公义的师傅,始能解明。2
本书解释的困难,并不抹煞其重要性。马丁路德称本书为先知之典型(Der Ausbund der Propheten)。事实上,若细心研读,必可觉察本书受其他先知之影响极大极深。同时本书既为被掳之后的先知,有其客观的环境因素,必然有其限制与发展。3本书的重要性,不仅传出复兴的信息,而且内中有最重要的真理,首先是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其次是论耶和华的日子,在审判之后有拯救,在苦难之后必更新与中兴,导入荣耀的境界。
本书弥赛亚预言,确为新约神学必有的真理,尤其本书九至十四章,在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苦之事,引述最多。本书对启示录之影响也极大,是新约学者必须付以十分的注意,无法忽略的。4
1 J. Steinmann, Saint Jerome, tr. R.Matthews, 1950, 298.
2 T.W. Chambers, Zechariah, tr. P.Schaff, 1874, 7.
3 E.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theOld Testament, III, 1875, 264.
4 P. Lamarche, Zacharie, i-xiv Structure, Litteraire,et Messianisme, 1961, 8-9.
二 先知
撒迦利亚其名原意为“耶和华顾念”。这名字在旧约中极为普遍,尤其是被掳之后的时期内,有不少祭司和利未人有这名字,有人统计有三十个人左右。5其中为人熟悉的,分列如下:
(一)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在约阿施王的命令下,在圣殿内被石头打死,因为他严责犹大的背道,预言神的审判在他们身上(记载在。将在主前第九世纪初业(约阿施王在位的时期为837-800 B.C.)。主耶稣提到巴拉别的儿子撒迦利亚;参阅。是先知群中最后一位殉道者。
(二)北国以色列的一位君王,为耶罗波安二世之子,仅登基六个月,以后被刺死,时在745年(参阅的经文是在。
(三)耶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与祭司乌利亚,为以赛亚选为见证人,证明他写上“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是写在一块大牌上(记载在。)
(四)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在犹大约于520年奉命说预言、传信息。撒迦利亚为比利家的儿子易多的孙子。在别处,他是易多的孙子。在那两处称为易多的孙子,其实原文只是“后裔”而已,甚至也可译为“儿子”。
撒迦利亚的父亲是比利家,还是易多,这一问题有不少的辩论。耶柔米以寓意的方法(Allegory)解释,易多为他在属灵的父亲,而比利家只是他肉身的父亲。6有的认为比利家是父亲,在他幼年时去世,所以由他祖父易多来抚养,因为希伯来文“儿子”可作孙子或后裔。7当然这也只是猜测而已。耶路撒冷圣经(Jerusalem Bible)将“比利家的儿子”作为以后附加的,应以括号标出。许多学者认为比利家这名字,与以赛亚书的见证人耶比利家相混。8但是耶比利家比那位比利家早三百年,又怎样解释呢?
有一份伊比芬尼钞本(Codex Augustanus)谓,撒迦利亚被北国约阿施王杀害,在亚兰文译本中,特别加注先知撒迦利亚,易多的儿子殉道。9但这位殉道者,照耶柔米等人说,是耶何耶大的儿子。有人以为在年代方面可能相混(Anachronism)。10
有人将本书分为两部,第一部(1-8章),作者是易多的儿子撒迦利亚,而第二部(9-14章),作者为耶比利家的儿子。那么耶比利家实际为比利家。11但是第九至十四章如果是以后写的,耶比利家又怎么会与比利家同名呢?根本二人毫无关系可言。于是有人认为此处应有两个撒迦利亚,甚至是父子。12
有人认为第九至十四章是在希腊时代写作的,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可能是假名。13可见撒迦利亚的父亲仍无法确定。
撒迦利亚是祭司或利未人,是有根据可寻(在、16),也是在易多家为家主,处首领的地位。他好似以西结一样,以祭司家庭出身,却蒙召为先知。14
关于撒迦利亚的时代。有人认为他已年高,才从巴比伦归回,有先知的恩赐,预言约书亚大祭司及所罗巴伯省长要负责以色列历史的转变。15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撒迦利亚那时还是青年(参阅有用字“少年”。16那既是被掳以后才归国定居的时候,一直等到大祭司离世。在本书曾提到有人来自伯特利,问询禁食的事,那时可能是在520年,大利乌王第四年。
撒迦利亚是一位先知诗人,他的名字出现在希腊文书中的诗(一三七、一四五至一五○,在拉丁文译本为诗一一一及一四五篇)。罾亚译本,一二五、一四五至四八篇均有撒迦利亚其名,可见一斑。
本书并无任何数据,译述先知本身的生平。但他是位祭司,似可确定,因为他十分关怀圣殿的重建,也很重视大祭司的职责,正如第三章中第四异象所提示的。他向约书亚保证神的同在,罪孽得蒙赦免。圣殿早已毁坏,也许久没有祭司供职,然而撒迦利亚坚信祭司职责的必要,使众人可以与神相交,仍可敬拜万军之耶和华。他看见那荣耀的将来,有两位受膏者,一位是官长(或君王),另一位是祭司,是两职合成的朝代。17这就好似以西结这位祭司先知一般,着重地土得洁净,污秽全都除净,得着神完全的拯救-11)。
在撒迦利亚讲解异象之后,许多用语都采纳被掳以前的先知。但是他不只是引证,更有其独特的用语与用意。他用一连串劝勉的命令词:“你要宣告……”“你们要逃回”“应当欢乐歌唱”“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
撒迦利亚也不只是以被动的态度观察异象,他实际介入在其中,他慨叹、发问、提议。他要人静默,使我们想起哈巴谷书第二章二十节:“惟耶和华在祂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祂面前静默。”
他提到“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在阿摩司书。人在无花果树与葡萄树下向往和平,在弥迦书第四章四节(参阅。有人找出本书有二十处以上的经文,都可溯源于被掳之前的先知,从何西阿书、以赛亚书、阿摩司书及弥迦书,这些都是在第八世纪,他也引用在他之前的先知耶利米与以西结。18撒迦利亚是典型的祭司,在没有圣殿与礼仪的期间,他与当代的祭司群,必潜心研究律法,以致他们自行预备可执行教导的功能,解释律法的种切;参阅。
在本书的日期,说明撒迦利亚与哈该是同时的,相差只一个月。本书最后的日期为主前518年12月7日。可见二者的历史背景是相同的。撒迦利亚第一要任,是鼓励众人早日完成圣殿重建的大事工。
以上都不是撒迦利亚直接引用其他先知的话,却重述他们信息的用语与要义。
有些用词与其他先知相似的列下:一章十二节的七十年(可参阅。一章十五节神恼怒列国(可参阅以及十章起的信息)。一章十六节(与相似,但更接近。)二章四节(可谓耶该节以及及。)二章五节(似与相似,参阅及。二章六节下(与相似。)二章八节差遣(也与相似。)二章九节抡手(与相似。)二章十一节的多国(在;。)二章十二节神拣选耶路撒冷(在。)六章十二节(可参阅六章八节(可参考。)七章九节起(可参考;;;;。)七章十一节“肩头”(可参考。“塞耳”(可参阅。八章三节诚实的城(是“忠信之邑”)。八章七节(与。八章十九节(可参考。八章二十节起(可参考。八章二十三节(参考。以上至少有十九处之多,有其他先知书为依据。
5 T.M. Mauch, "Zechariah," Interpreter'sDictionary of the Bible IV, 941-43.
6 S. Bullough, Catholic Commentary on theHoly Scriptures, 689.
7 E.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theOld Testament. III.
8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82, T.M. Mauch, "Zechariah,"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Bible, IV,942, D.R. Jones,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62, 54.
9 H.G. Mitchell, op. cit., 83.
10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Prophecies, 1889, viii.
11 A. Bertholdt, Einleitung in das Alte undNeue Testament, 1874.
12 O. Eissfeldt, 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435.
13 E. Sellin, Die Zwolf Propheten, 1929,478-79; F.Horst, Nahum bis Malachi, 1954, 217.
14 R.A. Mason, The Book of Haggai,Zechariah, and Malachi, 1977, 27.
15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Prophecies, xvii-xviii.
16 J.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TwelveProphets, tr. J. Owen, V, 61, M. Luther, Minor Prophets III,Zechariah, 26, T.W. Chambers, Zechariah, it. P. Schaff, 1874, 6.
17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tr. D.M.G. Stalker, 1965, 287.
18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02,101, 102.摘录如下:
(一)一章四节: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参阅
(二)一章六节: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祂已照样行了。(参阅 ) (三)一章十七节: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参阅
(四)二章十三节: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参阅
(五)三章二节: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参阅
(六)三章十节: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参阅
(七)八章八节: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参阅(八)八章十二节:地土必有出产。(参阅
(九)八章十四节:我定意降祸。(参阅
三 日期
本书前半部(1-8章),日期十分明确地列出。第一个时期是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那应为主前520年10月。在哈该书与本书,共列有七个日期,只有月份,没有日子。罾亚译本却有“该月的初一日”,是否正确,似不甚重要。无论如何,大利乌第二年八月,是撒迦利亚工作的开始。那是在哈该书最后讲词前一个月。第二个日期为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即主前519年2月15日。这样看来,撒迦利亚所得的八个异象,均在一个夜晚。但是,有的学者认为,这节是出于编者的手,是以第三人称述出,而异象都以第一人称蠲鳌1这些异象虽成一个系列,却有不同的来源。2但也有人认为,第一章七节至六章十五节,应为一个完整的信息。3
第三个日期是在第七章一节,这也是最后提说的:“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那是相当于主前518年12月7日。撒迦利亚论末事伦理的信息,是解释禁食真正的意义(7-8章),大多的简短的信息组成(而且都加注:“耶和华如此说”、7、9、14、18、20),时间必有数月甚至数年。
从第八章转至第九章,不再有日期列出。事实上第九至十四章根本没有表明的日期,也不再提说撒迦利亚的名字。时间改变了,没有大利乌王的名字,也没有任何的王列明。圣殿已经建立了。在第十章一至三节上,严责牧人。第十一章四至十七节,先知为被弃的牧人。第十三章七至九节有“我的牧人”。自第一至八章和平的日子,现在转至第九至十四章是战争的日子。
有关本书第九至十四章的日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撒迦利亚是耶比利亚的儿子,应为主前第八世纪。有的认为这是耶利米的作品(参阅,那么就是主前第七世纪的了。还有的虽主张本书的合一性,都是在主前第六世纪,但将第九章一至八节置于亚历山大帝东征巴勒士坦,则为主前333年。即主前第四世纪末叶左右。
有的将第九章至十四章分成不同的日期。第九至十章为约西亚王的时期,第十一章为犹大败亡的时候,第十二至十三章为早期被掳之时期。第十四章因有启示文学的意味,是被掳时代的末期。4更有人将第九章在第六世纪中叶,第十章在后期,第十一章一至十七节及十三章七至九节在末期或第五世纪早期,第十二章一节至十三章六节在第五世纪上半期,第十四章在主前457至425年。概括言之,第九至十四章为撒迦利亚的学生所著作的,在第六世纪末或第五世纪之始。5这是否准确,仍无证据。
1 W.A.M.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Studien zur Uber Lieferungs geschichte der fruhnachexilischenProphetie, 1967,P.R.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1968.
2 Rex Mason, The Book of Haggai, Zechariahand Malachi, 1977, 35.
3 J.D.W. Watts, The Book of Joel, Obadiah,Jon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1975, 314.
4 B. Otzen, Studien U:ber Deutero-Sacharja, 1964, 212.
5 P. Hanson, The Dawn of Apocalyptic, 1975,324, 334, 353, 368, 400.
四 合一
论日期问题,必涉及全书的合一性。这是在旧约研究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在1638年,英国剑桥有一位虔敬的学者指出,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九节,所引用的是撒迦利亚书第十一章十二节,却指明为耶利米所著的。所以认为耶利米是撒迦利亚书第九、十、十一章之真实作者。6从第九章起,既不提撒迦利亚,就不必作为撒迦利亚的信息。何况有人以为其中的信息比被掳时期早。7有人以为第十章十一节亚述的骄傲降卑,埃及的权柄减没,应在撒迦利亚之前。8
有人将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分成九大段:第九章;第十章一至二节;第十章三至十二节;第十一章一至三节;第十一章四至十七节及十二章一至九节;第十二章十节至十三章六节;第十三章七至九节,第十四章。这九段各有不同的日期,撒迦利亚只是收集后加以编篡。9
在1792年起,才有学者认为第九至十四章为撒迦利亚之后的著作。第九章的日期为亚历山大帝的时候,而第十四章更在依比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的时代,应为主前第二世纪。10有人将第九至十四章的日期,在底多基战争(the Wars of Diadochi)的后半期,在主前306至278年之间。11在十九世纪已有十分普遍的研讨,甚至有人统计,竟有一百零三位学者持不同之主张。12
关于本书的合一性,近年来研究的性质多从文体、历史及神学的途径。1961年赖默契(Paul Lamarche)主张只一位作者,在主前500至480年左右,以四大主题论神国最后的胜利。耶和华的日子就有弥赛亚君王出现。四围的邻邦以及犹大耶路撒冷必被审判,受战争而炼净。偶像的敬拜必停止,耶和华必受普世的人在耶路撒冷敬拜。13鲍德懿(Joyce Baldwin)受赖氏的影响,也坚持一位作者,她更认为这位作者即为先知撒迦利亚。14
近年有学者用计算机来研究语文用法的统计,将本书分为四大段:
第一组甲 第一至四章,共八四三字
第一组乙 第五至八章,共八九八字
第二组 第九至十一章,共六四二字
第三组 第十二至十四章,共七三九字
他们找出句子的长短,字的音节与长度,用字与其他书卷比较,尤其是与以西结书比较,认为第八章与第九章中间,并无间断。15
梅逊(Rex Mason)将本书第一至八章与第九至十四章两大部加以比较,有五项共同的重点:(一)安传统之重要;(二)社会得着神的洁净;(三)普世主义为中心;(四)新时代必有新领袖;(五)根据早期先知的信息。但在相同之中,仍有不同之处,显示第九至十四章出自后人的手。16
漆尔智(Brevard Childs)从正典的研究,作以下之推断。本书三大段均有不同之处:第一至八章,第九至十一章及第十二至十四章。但是在基本上,第九至十四章不可作为后半部来编着。从第九章一节与第十二章一节看,均有不同的来源,所以这是分明的两段。第九至十四章既无意随从第一至八章的形式,也并非为解释前段之附言,更无预言与应验之关联。在列入正典的时候,可能以这三大分段依次接纳。17漆氏认为本书可分两段至三段,仍有权威性,不容置疑。前后都强调:(一)新耶路撒冷没有城墙,却有神的保护。(二)将来圣地必恢复繁荣,如乐园那么丰美。(三)圣约的应许必然应验(四)第五章三节之咒诅,在第十四章十一节已经除去;(五)神对外邦的审判,列国也必回转。(六)被掳的必被聚集;(七)新时代必有新的崇拜与礼仪(八)神的灵必浇灌、洁净与更新;(九)弥赛亚必谦卑地出现。
漆氏提出本书两大分段中不同的词汇,但编辑是一致的,所以仍可看出本书的合一性。18在近年的学者中,尚有两位极力主张本书出于一位作者。庄氏(D.R. Jones)认为本书第九至十一章是一位先知自传的著作。他可能居住在大马色附近,也在北国以色列的漂泊无定的一群。19另一位是安克雷(P.K. Ackroyd)认为第九至十四章的历史背景并不十分明显,不可因此否认其合一性。作者在取材方面可能较为自由,但所传的信息却前后贯通,可见它与第一至八章是合一的。20
凡主张合一的,有的认为这两部(1-8章及9-14章)确可分开,可能是作者分在两个时期著作的,必有不同之处。但在基本上仍是相同的。作者一方面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在另一方面仍关切以法莲,却将大卫的王位置于两者之间,连接起来,仍十分紧密。21有的认为这两部未必出自一个人的手,但仍是合一的。22至少这十四章都合成一卷,在死海古卷中,也是整卷,并无拼凑的迹象,足资说明。23
6 H.G. Mitchell, The Books of Haggai andZechariah. 251ff.
7 F.C. Eiselen, The Prophetic Books of theOld Testament, 1923, 560.
8 Richard Kidder, A Demonstration of theMessiah, I-III, 1700, 199. Otzen, op. cit., 14.
9 A.B. Flugge, Die Weissagungen welche byden Sehriften des Propheten Sacharjos beygebogen Sind 1784, Mitchell, op.cit., 245.
10 H. Corrodi, Versuch einer Belauchtungder Geschichte des Judenische und Christ Lische Bibekanons, i, 1792, 107,J.G. Eichhorn, Einleitung in das Alte Testament, 1824.
11 B. Stade, "Deuterozacharja, EineKritizche Studie,"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1(1881) 1-96, 2(1882), 151-72, 275-309.
12 George L. Robinson, The Prophecies ofZechariah, 1896.
13 P. Lamarche, Zacharie i-xiv: Structure, Literaire, et Messianisme, 1968.
14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80-81.
15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171, 172. 提及以色列科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Haifa, Israel)研究的学者有Y.T. Radday, D. Wickmann.
16 Rex Mason, The Use of Earlier BiblicalMaterial in Zechariah 9-14: A Study in Inner Biblical Exegesis, (Doctoral thesis for theUniversity of London, 1973)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1977, "The Relation of Zechariah 9-14 to Proto-Zechariah,"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Wissenschaft, 88(1976) 227-238.
17 B.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as Scripture, 1979, 480.
18 Childs, op. cit., 483.
19 D.R. Jone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Zechariah IX-XI"Vetus Testamentum, XII, 1962, 241-259, Haggai,Zechariah and Malachi, 1962, 117-118.
20 P.R. Ackroyd, "Zechariah,"Peak'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eds. M. Black and H.H. Rowley, 1962, 651.
21 W.E. Barnes, Haggai, Zechariah andMalachi, 1917, xviiif.
22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69, 提及主张合一的学者有C.H.H. Wright(Zechariah and HisProphecies, 1979), E.B.Pusey(The Minor Prophets, VIII, Zechariah, 1907), W.H. Lowe(TheHebrew Student's Commentary on Zechariah, 1882), A. van Hoonacker("Les Chapirres IX-XIV du Livre Zecharie," Revue Biblique, 21902), W.F. Albright("Book Review onIntroduction to the O.T. by R.H. Pfeiffer," Journal of BiblicalLiterature. 61, 1942, 121-126), E.J. You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1949), J.Rodderbos(De Kleine profeten, III, 1935), R.K. Harrison(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1970).
23 Ackroyd, op. Cit., 651.
五 文体
本书文体主要是采取散文,诗文多在第九、十章。有劝勉的言词,异象的描述,表征的行动,圣言为先知的信息。
本书与哈该书不同,大多是以第一人称发言。有时却不够明显,似为第三人称,如第一章七节、第七章一节,似乎是编者的附加言词,才不用第一人称。有人认为撒迦利亚与以西结有雷同之处。1
预言以异象的方式,撒迦利亚书竟有六章之多。这也是先知教导特殊之方法。阿摩司也用同样的写作文体。异象实际是“预言”的同义字。“异象”并非使先知有怪异的经验,却以十分具体的属灵的见解,将真理阐明了。
异象的描述,原有诗词之美,但撒迦利亚却以散文述出,仍不失诗文之韵律。譬如在第一章十节;第二章五节;第四章七节;第八章十二、二十节,都有诗歌形式的对句。
本书最为学者注意与辩论的,是有关启示文学的格调。自第九章至十四章,有不少类似启示文学的体裁。但是何谓启示文学?这就成为重要的论点。大多学者认为启示文学有两大特点:(一)极富想象;(二)引用早期的预言。2有人认为撒迦利亚书从预言至启示文学,自从以西结书开始,旧约的但以理书与新约的启示录都有雷同之处,将历史的解释,成为阶段,阐明意义,引至永恒。3这里夜间的异象,由晚间至子夜再引进黎明,是撒迦利亚异象的特性。4
有人认为启示文学的体裁是次要的,而主要的是其中的内容包括末事的预言。这是被掳以后发展的情形,就是以先知的异象与当时首领之冲突。在第二圣殿建成之后,祭司取领导的地位,他们要统治与控制当时的政事。这就引起先知的失望。从先知的观点看,耶和华必在宇宙的秩序中建立祂的治权,祂为百姓作元帅,争取胜利。这必包括社会的因素与文体的特性。5文体实在非常重要(罗五)。
也有人认为启示文学所着重的,是异象与解释的天使,这是本书的特性。启示文学也十分注意新旧的两个时代,是本书所具有的论述,关于末事论,是早期先知的预言,在本书再加以解释,也是启示文学特别的贡献。6
启示文学既有预言文学的背景,也受智慧文学的影响。凡主张后者的,就不易看到本书确有这样的特性。7但本书文体是否确有启示文学的格调,即使没有明确的答案,但第九至十四章仍多少具有启示文学的特性。
事实上,除本书第九至十四章以外,前半部也有启示文学的体裁。在第一至六章,有动物的表象,如马匹、角等。又有数字的表征,如数字的二、四、七,尤其“七”有多次出现。在第一与第八异象中的马,在新约启示录中也描述。“要到几时呢?”,在启示录第六章十节也出现这样的问句。量城,启示录第十一章一节起及第二十一章十五节再重复。本书的灯台起),是启示录中教会的表象。橄榄树与灯台,以及全地的主,又在启示录第十一章四节论述。妇人代表罪恶,角表征权力,是启示录第十七章的主题。七眼,在启示录代表神的灵。
其他有关历史的情景,反映末事,在本书屡见不鲜。有地震,月蚀,及哀号,可在以赛亚书论审判的言词中见到。以赛亚曾提耶路撒冷得拯救。在撒迦利亚书重复。末后的战争,也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八、三十九章的战争提说,足见撒迦利亚从先前的先知得着信息,再反复述说,作为末后的预言。这些可说综合预言与启示文学的大成,值得研究。8
1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98.
2 J.M. Schmidt, Die ju/dische Apocalyptik die Geschichthte: hrer Erforschung von denAofa/ngen bis Zu den Textfunden vonQumran, 1976, 他引用Hermann Schultz(Old Testament Theology, I, 1898, 421). 认为启示文学是逐渐发展而成的预言。
3 Robert North, "Prophecy to Apocalypticvia Zechariah" in Vetus Testamentum Supplement 22(1971) 53.
4 H. Gese, "Anfang und Ende derapokalyptik, dargestellt am Sacharjabuch," Zeitschrift fu/r theologie und Kirche, 70(1973) 24, 37.
5 Paul Hanson, The Dawn of Apocalyptic,1975, 26-27,250.
6 S. Amsleer, "Zacharie et L~origine de L~apocalyptic," Vetus TestamentumSupplement, 22(1971) 231.
7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tr. D.M.G. Stalker, 1965, 303.
8 G.E. Ladd, "Why not Prophetic-Apocalyptic?"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lxxvii, 1957, 192ff.
六 结构
本书段落十分分明在绪论,即有三大分段:异象,信息有关禁食的礼仪,末后的预言有两段(9-11章以及12-14章)。从呼吁悔改的前言,至最后万民都来敬拜耶和华,作为结语。这与旧约的但以理书及新约的启示录的内容十分相似。大多学者认为本书各部都不一致,似各有背景与场合,不一而足。自第一至八章,大多认为是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但问题在于第九至十四章。
关于第九至十四章的结构,有人认为全在所谓交叉的形式(Chiastic Pattern)。在表面来看,事件似乎颇为混乱,次序不整齐。主题又突然间改变,甚有研究之价值。1交叉的形式,是以甲乙乙甲,构成一个弧形,这在形式与内容上使读者可以寻味,秀美至极。兹从撒迦利亚书前半部之若干经节,可作例证说明。
第二章二至四节与第四章二至六节,描述锡安山为全地之中心,圣殿是神管理的中枢。所以这两段是列为“甲”。从第二章七节起,描述耶路撒冷实际的颓势,人民骄妄迷信以及崇尚物质,必因耶和华的威严而惧怕。从第三章一节至第四章一节,都成为“乙”的部分,最后回复到以色列原有的荣耀。所以可有这交叉的形式:甲、乙、乙、甲
甲、第二章二至四节
乙、第二章五节起
乙、第三章一节至第四章一节
甲、第四章二至六节
另可从先知何西阿书采取交叉形式的钍觯
以法莲为我所知,以色列不能向我隐瞒(甲)
以法莲哪!现在你们行淫了,以色列被玷污了(乙)
他们所行的使他们不能归向神, (乙)
因有淫心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不认识耶和华(甲)
本书第九至十四章,似有极明显的交叉形式:
甲 邻邦的审判与救恩
乙 大君之莅临与素描
丙 以色列的战争与和平
丁 敬奉偶像与审判a)
丁1 偶像与假先知
丙1 以色列的战争与和平b-
丙2 以色列的战争与和平
丙3 以色列的战争与和平
乙1 牧人见弃
乙2 被刺的为神的代表
乙3 牧人被刺人民经过试验归向神
甲1 万邦的审判与救恩
这交叉形式自甲移转至乙与丙,然后再回到甲1,这样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图画或一切活跃的方向,完成他的一套完整的途径,更是父神的计划(参阅P. Lamarche, op. cit., 112-113)。
以上用交叉形式来分析本书的结构,有人会提出质询,尤其是注有“乙”的四段经文。第九章九至十节与第十一章四至十七节,当然不能视为同一的经文。但是古时确有君王,被视为牧人,如大卫王与牧者是一体的,或说以牧人来取代王的地位,只是独特地以艰难的立场,坚持己见,达成爱护人民的目的。事实上,第十二章论大卫王,集中神对他全家的期望,所以第九至十四章应视为完整的设计。
这种结构有点与以赛亚书第四十至五十五章相似。那里是以仆人为主题,然后将主题加以发挥而且进展,又折回重述原有的内容,每次都有新的见解,合成十分完整的论述。撒迦利亚也有异曲同工之巧妙,因为其中以弥赛亚为主题,反复论述,到本书的结束,以臻十分完美的巅峰。
本书结构实在非常周密,从历史的钍鲋校不时发出先知灵感的火花。作者以历史的往事,看历史整体的发展,有神公义的启示。他又以战争的情况描述耶和华的大能,又以农夫牧人的表象来说明耶和华的恩慈。这就构成启示文学的画面。耶路撒冷是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是本书的要义,这属灵的首都有最大的苦难,最后也有最大的荣华。当罪恶猖獗到极点的时候,历史必有最后的结局,神的公义达成至终的目的。2
关于交叉的形式,已在上述列表说明,在本书第二部(9章起)固然十分明显,其实在第一部的八大异象(1-6章)十分规律,大多以“甲乙乙丙丙乙乙甲”的形式。在神学思想以第四、五异象中已达高岭。同时神的目的逐渐达成,有使者巡查全地。末事论虽不及第二部那么着重,但救恩的道理却是并重的。在主前520年的历史情景似局限了当时历史的实况。圣殿与圣城的重建,列国的力量必被分散而失落,以及耶和华的公义除罪洁净。这些都是屡次强调的。神所应许的首领,是将行政官长与宗教人员,结合起来,使祭司有行政管理的能力。这些都是出于神。但是否必需人付受苦的代价,却并非为本书着重的。这里只说神是掌管一切的主。
在第一章一至六节,先知呼吁人们听受以前先知的信息,在第七章四至十四节及第八章九至十七节再重复,而这些也都是以交叉的形式。第八章二十至二十三节,大家都群集到耶路撒冷万军之耶和华面前敬拜,万民能与神的选民在一起敬奉神。这也是第十四章十六至二十九节的主题。这样岂不前后贯通,有合一的主题,更说明结构的完整?再看论列国的经文,以耶路撒冷与锡安起首,又回到锡安与耶路撒冷(17节)。这是一个交叉。“手里强壮”“手要强壮”(13节),前后一贯。然后第十章十、十一节:“埃及……亚述”,“亚述……埃及”,又一个交叉。在第十四章一至十五节,从一连串的灾难(1-6节)说起,最后却有满足的喜乐(7-14节)。
可见本书结构最大的特点,是交叉的形式。这是本书作者所用的文体,将主题都连贯起来,说明神公义的报应,以及祂恩惠的神迹。以相等的对比与明显的比较来表明,先知当时的情景,也是末后的状况。两者的联络,在于悔改的必需,审判的必要,怜悯的赓续,最后的弥赛亚达成祂的目的。
1 P. Lamarche, Zacharie IX-XIV, Structure Literaitreet Messianisme, 1961.
2 H. Thielicke, Theological Ethics, I,1968, 439.
七 经文
本书第一章至第八章,如哈该书一般,希伯来经文是保持得相当完整的。但是有些字义的困难,如第二章八节及第五章六节。在第六章六节的起首,似有遗漏之处。第一章七节又多了一个字“说”。在死海古卷的发现中,只有撒迦利亚书的断片第一章一至四节,所以只有从一些译本中研究与评鉴。1其实第一至八章的经文,仍应以希伯来的传统经文(Massoretic Text)为准。
撒迦利亚书正如耶利米书一样,常有这样的字样:“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但本书有时是以第三人称,如第一章一节及七节,又第七章一、八节,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有人就认为这是编者的手笔。2编者在汇集先知的讲词,加以附注,以资说明。又第一章七节“就是细罢特月”。第三章四节使者的吩咐。第五章六节的量器,都有可能是编者加以说明的。其他还有若干的例子,如第一章八节“又有红马”,在前半节已提红马,此处是否反复?第五章九节:翅膀中有风,第四章十二节再描述金灯台,都有可能是附加的。第一章十九节的“以色列”,第六章十一节的“约书亚”取代了所罗巴伯。这些也有可能是编者所加以说明的。当然这种说法智者见智,不必有一定的结论。
第九章至十四章的问题比较多。有些诗歌的用字本来就不易解释。于是在译本中,就有不同的译词。例如第十一章十三节,“窑户”,在罾亚文译本为“钱库”,在七十士译本为“火炉”,耶柔米(Jerome)译为“雕刻”。第十二章十节在各译本就不同,因为这节经文不易明白。其实根据评鉴的原则,难解的往往是原来的,易懂的往往是译本加以解释的,未必完全忠于原文。3
早期译本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少,这问题不那么简单。如果忠实照原文译出,意义未必十分清楚。如果将各种译本与希伯来传统经文对照比较,是有效的方法。4
七十士译本所依据的不是传统的经文,还要更早期(Pre-Massoretic Hebrew Text),所以许多动词的方式都不同(如时式数目等),字数也不一样。与传统的经文很有差别。因为在元音的处置不同,传统经文之前是没有元音点(Vowel Pointing),含义的出入就很不少。在死海古卷中,有撒迦利亚书的希腊文译词,与传统的经文,反比七十士译本接近。5这真是十分值得研究,这经文可能是极力从希伯来原文中撮取原意。
罾亚文译本原则上虽照希伯来文,却参考七十士译本,自然在译词上出入很多。拉丁通俗文译本是四世纪的产物,尽量依照希伯来文,受七十士译本的影响不多,尤其在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
亚兰文译本原是口传的,许多并不直译的经文与传统经文必有出入,错误甚多,并非原有经文的问题,这也是解经家必需了解的。
近年来,由于考古的发现,对闪系语文的比较研究也大有进展。同时一般学者对希伯来文的知识仍未臻完善,值得推讨之处甚多。早期的译本都很重要,但不能仅照译本而删增与修正,这在评鉴上仍有相当繁复的问题。希伯来的传统经文(Massoretic Text)的价值似乎更加肯定,因为在研究各种译本,尤其是七十士译本,更有肯定传统经文的可靠性。6
在注释书中,对经文评鉴最详细的,仍为圣经评释(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Zechariah, by H.G. Mitchell, 1912),虽然许多评鉴的仍有问题,无法有最后的结论。
1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1972, 82.对经文评鉴有研讨的是 E. Lipinski, "Recherches sur Le Livre deZecharie, "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25-35, A. Petitjean, Les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L. Ringnell,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1950.
2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1912, 84, 85.
3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82, Note 1 "Difficilior Lectio potior," formulated by J.A. Bengel(1687-1753).
4 T. Jansma, Inquiry into the Hebrew Textand the Ancient Versions of Zechariah, IX-XIV, 1949.
5 D. Barthelemy, Les Devanciers d~'Aquila, 1963, 170-178 提出的经文有、4、13、14,、16、17,-7,、23,.
6 D. Winton Thomas, "The Language of theOld Testament," Record and Revelation ed. H.W. Robinson, 1938, 401.
八 教训
本书在旧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下列几个主题:
(一)犹太宗教运动
撒迦利亚与哈该同为复兴时代的先知。他们掀起一项宗教运动,就是以后称为犹太教(Judaism),他们是创始者。他们同样着重圣殿的重建,不能与撒玛利亚人为友。他们要保持犹大的传统,有纯粹的血缘、文化、宗教,与外邦人是分别的。
重建圣殿的动机,是恢复希伯来宗教的传统,恢复敬拜的礼仪,保持神选民独特的身分,是始终如一的敬拜者。当时哈该看到大利乌王就位后政治的动荡,波斯帝国各处有叛乱,他看这是弥赛亚王来临的征兆。以色列民族将要得着完全的复兴,圣殿必需立即建起,刻不容缓。但是不久,大利乌王就平息了叛乱,以色列的政治独立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了。这无疑带来很大的失望。于是撒迦利亚再发出复兴的信息,认为弥赛亚的时代虽未来到但必不远。耶和华兴起所罗巴伯与约书亚,将弥赛亚的国度引进至耶路撒冷所以撒迦利亚不比哈该逊色,他仍不遗余力,极力鼓吹宗教复兴,一切都应重建;圣殿之重建最为重要。
当哈该与撒迦利亚看着重建的圣殿,犹太人在其中敬拜,他们在感恩之余,充满了无限的盼望。他们不容撒玛利亚人,认为只有犹太人独特的可享受弥赛亚时代的福乐。犹太宗教运动在一方面排斥异己,另一方面仍信救恩是为普世的,只是必须透过犹太的选民。
(二)耶和华的启示
在本书若干处,说明撒迦利亚仍如被掳之前的先知,感到耶和华直接向他启示。同时他也体会到与以前先知不同之感受。耶和华是超越的神,与人还是有相当遥远的距离。神的启示似需经过中保(参阅赛6章)。在撒迦利亚书中,启示是以异象的方式。在被掳以前的先知中,除阿摩可以外,异象比较少。神都是直接向他们启示。但是撒迦利亚看见异象,是有解释的天使等,参阅。这样的经验确是十分独特的,但这正说明被掳之后的先知有如此不同的意识。在本书一至六章特别显明。在九章以后“异象”不再提说,而是“信息”,但都是以末事的情况,所以本书称为旧约中最有末事预言,最有启示文学意味,而且最有弥赛亚盼望的信息。神坐在高天之下,继续向先知启示与嘱咐,为当代及以后的世代传话。
(三)天使以及撒但
耶和华是超越的神,撒迦利亚的异象需要解释的天使。这是本书十分特出的景象,甚至连但以理书中天使的工作都没有那么显著。1在本书,天使经常出现等),称为耶和华的使者,不仅一位,有好几位,先是以骑马者的姿态出现,又以工匠出现,还有另一位天使。在第三章四节,使者还各有使命从事类似祭司的工作。
在每个异象中,天使都向先知说话,只有在第四异象中,稍有不同。他们甚至充当中保,各尽各职,成为服役的灵。在第四异象中,有天使也有撒但。撒但好似也是天使中一员。他是专为控告人的,在本书与约伯记一样。在历代志上第二十一章一节,撒但又激发大卫起骄妄的心数点军兵,为耶和华憎恶。事实上,不是撒但激动他,是神激动他。可能神看大卫有犯罪的意向,就任凭他。可见撒但专作破坏的事。所以新约的观念中,他是堕落的天使,是与属神的人为敌。
但是天使与撒但在被掳之后的著作中出现的,说明灵界实际的存在。撒迦利亚书的天使论与撒但的事,对旧约研究是重要的贡献。
1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1912, 103.
(四)弥赛亚的预言
弥赛亚的时代,在撒迦利亚书比在哈该书更为明确。所罗巴伯与约书亚都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即为弥赛亚。约书亚是生在新的时代,成为新社会的宗教领袖,在所罗巴伯王座的右边。所罗巴伯是弥赛亚君王。所以祭司与君王成为神所委派的领袖,他们必紧密地合作,谋求以色列社会的福祉。
有关弥赛亚的时代,撒迦利亚比哈该多提外邦人蒙福(比较及。撒迦利亚很可能是取自以赛亚下半部的数据等)。犹大将来要居特出的地位。哈该也看出在那时代再没有污秽在犹大。这一点撒迦利亚书有两处说明、5-11,及。神必除去犹大的罪污。撒迦利亚所强调的新时代,有道德的特性,是哈该书中所付诸缺如的(参阅。
弥赛亚的预言是有关国度的复兴与建立。本书不再提以色列北国及十个支派。虽然第一章十九节曾提起以色列,只是以神选民的整体,并非着眼于北国。作者仍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弥赛亚必须恢复大卫的王朝,因此所罗巴伯更重要了,因为他是出身大卫家的。
弥赛亚的国度是有一片升平的景象,这也是以赛亚书十分强调的,百岁死的仍算孩童。这就与撒迦利亚书第八章四、五节相似,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必有男孩女孩玩耍。看第十二节,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所以这些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19节)
有关弥赛亚的盼望,不是仅为预言,实在有道德的教训。这也是撒迦利亚远胜哈该的原因。他传耶和华的话,直接了当地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他要以色列人切实离弃列祖的恶道恶行。在异象中,他看见罪恶的权势终必除灭(第二异象,终必离去(第六、七异象:5章),神必广行赦免与加力(第四、五异象:3、4章)。
这也是耶和华教导列祖的,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他是强调忠信、公正与诚实。在第八章十九节: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这样正好在第三章十节预言弥赛亚时代,他们大家都在平安中,各人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
归纳言之,弥赛亚的预言,以圣殿为中心,有敬拜,也必需有德行。耶和华的公义必然彰显,罚恶赏善。神有道德的权柄,统管普世。
耶路撒冷与神国的关系,成为一条线,贯通全书。神来到耶路撒冷,住在圣殿,是表明祂是在圣民中间,他们是祂所拣选的。当全地都服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耶路撒冷必屹立。
圣殿表征神的国,在那里有主的座位,一切敬拜的礼仪都是说明并宣告这弥赛亚的国度,一同庆祝与欢乐守节。
弥赛亚的国度,由神的灵来促成,一切仇敌必败退,且有灾难临到他们、15),真正的胜利与平安才来到。
耶和华的日子必导入弥赛亚的时代。那日是大日,好似每年的住棚节,都是承认主是全地的王,且盼待那荣耀的新时代即能来到。许多牧人(首领),原为阻碍国度的,都必除灭。神自己要牧养群羊(11章)。
那日,有救恩的泉源,除去一切罪污,除灭一切迷信,子民经过炼净,就求告主名(13章),万民都来敬拜(14章)。
弥赛亚预言之释义
在基督教的纪元开始,撒迦利亚书若干经节,就有弥赛亚的释义,指向主耶稣基督。在祂被卖的那一夜,主带着门徒到客西马尼园,对他们说:“你们都要跌倒了,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主耶稣以自己为被击打的牧人,是教会的解经家所一致公认的。2早期教会可能从旧约若干经文中摄取特殊的要义,其中包括撒迦利亚书,就影响新约的作者。撒迦利亚书第九章九节,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五节及约翰福音第十二章十五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一章十三节,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九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三节,在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二十四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十节,在约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七节及启示录第一章七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三章七节;在马可福音第十四章二十七节引用。其他还有类似引用之处,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三章十三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五节。约翰福音第七章三十八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八节。约翰福音第二章十六节,引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二十一节。在新约中还有其他经节,可能受撒迦利亚书之影响,并以弥赛亚预言来解释。3
撒迦利亚书的弥赛亚预言,不仅为新约作者所解释,而且也在早期教父的著作中论述。耶柔米(Jerome, 331-419)著作“五小先知注释”(亚、玛、何、珥及摩),写作日期为406年,撒迦利亚书铨释十分详尽,共有三册,引用他人著作甚多,有俄立根等(Origen, Hippolytus, Didymus of Alexandria.and Appollinarius)其中狄抵魔(Didymus)五册的撒迦利亚书注释,于1941年在埃及的都拉(Tavra, Egypt)发现。4耶柔米的著作,每节经文,先将希伯来文译出,作历史的释义。又将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文译出,作属灵的解经。他对撒迦利亚书多作寓意的解法。例如撒迦利亚书一章八节骑红马的,作为基督道成肉身。第一章十八节四角解释为哀、乐、怕、望四种情绪。5
有人即使以历史与文法来解释,仍不免以属灵的解法,多用灵意。如骑马者是人,又是耶和华的使者,认为耶稣道成肉身,原为神的儿子。6
另一方面,有些解经家否认撒迦利亚书有关弥赛亚预言。他们认为这位将来的君王,只是指着先知当代的历史人物。撒迦利亚随着哈该的见解,承认所罗巴伯是恢复大卫王朝的弥赛亚。7但也有人认为,撒迦利亚虽认所罗巴伯为弥赛亚,只指他是圣殿的重建者,没有甚么政治与军事的意义。真正弥赛亚应指将来。8在解释第九至十四章务要谨慎,免得过分强解。例如第九章九节起不可单独处理,看上下文,涵义并不十分明确。第十章四节的房角石、钉子和争战的弓,指将来的掌权者,作者的用意也不很清楚(注九)。我们确有危险,过分解释,可能会偏差。例如在第十三章六节:两臂中间的伤,多人解释为主耶稣手上钉痕的伤。9
近年来,解经的学者又重新注意旧约中弥赛亚预言,尤其注意新约作者及死海古卷引用的原则。托德(C.H. Dodd)特别选出十五段经文,为旧约重建的经文,也为新约早期教会应用,成为神学的基础。这些经文不是在新约引用时才有意义,在旧约本身的涵义就十分重要。10托德只能注意旧约经文本身。以后的学者更进一步看见这些经文有代表性,又可从死海古卷来比较,取其中心的要义。11
近年,北欧的经学者,注重礼仪的解释,不仅这样解释诗,也有旧约的其他经文,包括撒迦利亚书第九章九至十节。12以色列在新年守节,重申圣约,认君王为耶和华的受膏者,宣告为神的儿子,从此可以看见神治理万民的权威。这是弥赛亚的预言,以敬拜的礼仪来解释。先知的信息,以礼仪的言语传出,也无不可。13
其他不同的解释,有的着重撒迦利亚书体裁表达的思想。本书多用交叉的形式,证明九至十四章是合一的,有一贯的真理,这是作者表达被掳以后弥赛亚盼望的观念,十分类似以赛亚书下半部的“仆人之诗”。14所罗巴伯这位历史人物,确影响作者对弥赛亚的观念。他是将来的君王,他是好牧人,却被人们所弃绝。他是耶和华的代表,被刺,成为被击打的牧人。可见弥赛亚必须是历史人物,在末时显现。
从本书第九至十四章,可有七段经文说明这位牧人君王。第十三章七至九节,牧人被击打,羊就分散。第九章十六节,羊群蒙拯救,他们却不感恩。第九章九、十节,看哪你的王。第十四章四节,耶和华的日子。第十一章十二节,三十块银子的代价。第十二章十节,他是那被扎的。第十四章二十一节,不义者从圣殿被赶逐。15
在死海古卷中,弥赛亚的盼望是在于时代,不是君王。在撒迦利亚书中,强调那日子来到,连外邦人都可参予敬拜,与选民相同。但是在死海古卷中,对外邦人可参予敬拜的事,仍无法想象。当然只有在基督教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看出救恩是普世的,不只限于以色列人。
研究旧约经文对新约的意义,实在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当时处境中有无任何历史的意义?第二,新约怎样实际应用旧约的经文?第三,怎样应用现今历史的环境?耶稣既引用撒迦利亚书,为阐明祂的使命与工作,证实祂信心的体认。早期教会又以这些经文解释主耶稣的生平、受死与复活,必有普世可以明了的真理。譬如第九章九节,可以解释主耶稣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城,是以一位凯旋君王的姿态,却以谦和的精神,表明神的国有特殊的权威。(这是;的重点)。耶和华的日子在撒迦利亚书第十二、十四章十分强调。有四大要项值得思想:得胜改变敬拜与圣洁;神得胜罪恶,改变世界;万民敬拜;圣洁成为普世的实况。
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弥赛亚预言是有关生命之深度与高度。主耶稣可取之为祂使命的描述。这不仅可以成为普世的真理,也可以应用在个人属灵的知识,对圣经信息,有完整的认识。16
2 F.F. Burce, New Testament Development ofOld Testament Themes, 1968, 104.
3 C.H. Dodd,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1953,64-67.
4 J.N.D. Kelly, Jerome: His Life, Writings andControversies, 1975, 292. L. Doutreleaus, Didyme L~'Aengle sur Zacharie, 3, vols. 1962.
5 Kelly, op. cit., 291-94.
6 A.C. Gaebelein, Studies in Zechariah, 1905,10-11.
7 H.G. Mitchell, op. cit., 104.
8 Rex Mason "The Relation of Zech, 9-14 to protoZechariah,"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88(1976) 227-239.
9 F.F. Bruce, New Testament Development, 1968,114.
10 C.H. Dodd, op. cit.,引用Rendel Harris, Testimonies, 1916, 1920,又 D.M. Smith, Jr. "The Use f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Newand Other Essays," Festschrift for W.F. Stinespring, ed. J.M.Efired, 1972, 28-29.
11 F.F. Bruce, Biblical Exegesis in theQumran Texts, 1959.
12 Helmer, Ringgren, The Messiah in the OldTestment, 1956.
13 E.F. Bruee, New Testament Development, 102.
14 P. Lamarche, Zacharie, IX-XIV, 1961, W. Harrelson, "Reviewof Zacharie, IX-XIV by Paul Lamarch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2(1963) 116.
15 F.F. Bruce, New Testament Development, 18.
16 H. Cunliffe-Jones, A Word for Our Time, 1973, 6,19, 24.
九 内容
本书内容,可用两种文学类型来包括,异象与信息。在本书开端有前言之后,就有这两大类型的进展。
(一)前言
前言仅为六节经文,说明本书的日期与先知信息的重点。以色列在他们民族信仰的历史中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拒绝早期先知的劝告与警语。在以前的世代,人们已经历受神审判的公义。现在不可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他们必须悔改,转向神(Shuv),转向,是指地理的,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这是属灵的,他们必须转向神,澈底悔改,向神求告。这也是道德的,他们必须归正,有信心,也要有信心的行为,回头离开恶道;遵守耶和华的言语与律例。
本书实在是希望之言,因为先知并未一味的指责,却予他们生命的盼望。耶和华是施恩的主,祂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神转向他们,必施怜悯与恩惠。
最后先知以修辞的问题:“岂不临到你们列祖么?”历史的经验已经十分明显,不容他们一再忽略。耶和华是信实的神,祂的真理与作为,先知以传信者的身分,必需将信息传出。
(二)异象
前言如将舞台搭好,在其上,就有戏剧性的异象次第演出。异象不是撒迦利亚所特有的,在他以前的先知也有类似的经历,记载在先知的著作中;赛6章;;。在写作先知之前,也有异象的记载(王上22章)。先知从异象中接取信息,也是确实的经验。所以“异象”是属灵的见解,成为先知信息的另一个用词,出现在先知书引言的前端;;俄1节),通常称之为“默示”。可见撒迦利亚,也有这样先知的传统,将异象记下,成为重要的信息。1
异象在开端有日期,但在本书其他经文并未注明。第七章一节且说明一切异象似都在一夜之间,可见全部异象都是合一的,有一贯的真理。
异象是否为梦境呢?如果是发梦,通常一夜之间,每人有四个至六个梦,算是正常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梦境都有色彩的。异象与梦境很相像,但不都相同的,值得研究。2在本书,有的异象似在巴比伦,还没有回到巴勒士坦故土。有的一定是在归回之后,却在建造圣殿之前上、10-14。3
解释异象,不仅体会神的启示,也有其历史的意识。以撒迦利亚书第三章为例。在那里记载的第四异象与其他的异象不同,但是这在所有的异象中仍是连贯的,特别有关礼仪的洁净,确反映当时宗教的情况,在前一异象专论耶路撒冷圣城的建造,此处与建造圣殿仍有密切的关系。这就可以联想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的异象,圣殿与圣城也是相连的。以西结必照实际的情形,再加上理想,绘出理想的圣殿。撒迦利亚也有异曲同工之巧妙。异象使人体会神的启示是超越人的理想与想象。从第一异象到第四异象都是动态,但第五异象则不同,是静态的,灯台与橄榄树。然后第六、七异象不是在地上,而在半空,飞卷与容器都在高空上,似又是一个新的转变。
异象中先知所见的,除第五异象外,都有动作,表明神在行动,历史在进程中。即使是静态,在第五异象中所有的,仍是表征着神的同在。这些不同的表象,大多有动作,也有状况,都有极丰富的涵义,使先知反复思想,领悟之后,就传讲出来。
异象中还有一个特质,是关乎“全地”的(Kol-ha~ares)。在八个异象中有六个都与全地有关。第一异象,骑者巡行全地,第二异象的四角指地上万族。第五异象耶和华的眼目偏察全地。第六异象中飞卷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第七异象中的量器,是恶人在偏地的状况。第八异象的景象与第一个相仿,也是偏地的。这些都是普世性的,因为神是全地的主,祂统管万有。
所以异象有三大特质,一切的事发生都在过渡的情况中,一切都在行动中,而且都在全地艽ΑR煜蟠来十分重要的神学思想。公义的神必须除去罪孽,人的过失与污秽若不清除,社会的领导能力无法组织起来,复兴就无法实现。这也使先知提醒社会中的人们,要复兴,重新组织,在于信心的重振。
耶路撒冷当然是异象的中心,但是撒迦利亚书的异象中,神不能局限在圣殿内,耶和华也不只在圣城居住。祂自己要成为火墙,围绕整个的城,有了“火墙”,就不再需要人为建筑的城墙了,先知属灵的视野又扩大了。
圣洁也是异象中特别指示的,耶路撒冷的圣殿在520年仍是一片荒凉,本身已经沾污,又怎可在那里有洁净的礼仪?大祭司约书亚必须得着洁净,整个“祭司的国度”也应洁净,而大祭司约书亚只是全国的代表而已。新的社会才可承受新的使命,将神的救赎恩典,带至艿亍U馐且和华在历史中的计划,祂必先复兴以色列,然后才藉他们施行普世的救恩。
在这复兴的信息中,撒迦利亚书的异象必须与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互相参照,因为那里也是复兴的计划(所谓: Verfassungsentwurf ofEzekiel)。4兹将以西结与撒迦利亚二者比较:
(1)耶和华复兴的行动有甚么范围?以西结的答案很清楚:耶和华的灵降在我身上,祂把我带到以色列地下)。一切的事只发生在以色列地。乐园的复得也只在以色列地(47章)。撒迦利亚则不然,他认为神的行动在艿兀是宇宙性的。
(2)新秩序怎样开始?以西结没有清楚的说明,可能在于理想的圣殿。撒迦利亚不只在圣殿的重建,而那圣殿不是理想的,而是实际的。况且新的秩序必须由神来发动,再由祂所委派的人们来执行。
(3)新耶路撒冷是怎样的情况?以西结有十分具体的描述。这城是四方的,各方有四千五百肘。每方有三个门,那城有城墙四围环绕的。
撒迦利亚的观念却不同,在他以为任何量度都不适当,有墙的城也不合宜。耶路撒冷好像没有城墙的乡村,因为人口过多。
(4)耶和华怎样在复兴的圣城?以西结认为耶和华的荣耀必回来。神对以西结说:“人子阿,这是我宝座之地,是我脚掌所踏之地,我要在这里住,在以色列人中直到永远。”。这地无疑是指望殿。耶和华的荣耀要进入圣殿,这是神同在的场所。
撒迦利亚却不认为耶和华只在圣殿中,在第三异象中。耶和华的同在要更加广大。“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5)祭司制度怎样恢复与更新?以西结认为撒督人要成为祭司的领导核心起)。他们负责洁净新的圣殿。撒迦利亚不提撒督人或利未人,只以大祭司约书亚为中心,他在天上的圣会中得着洁净,代表全国的人民,因为以色列是祭司的国度。
(6)祭司制度应怎样组织?以西结似乎注重祭司集团,没有首领。撒迦利亚也承认有祭司集团,却集中于大祭司,这样的组织有了次序,才可有一定的系统,井然有条。这在异象中不明显,在信息中十分清楚。
(7)新的社会怎样管理?以西结似乎不再注意大卫的王朝,所以政治因素不再存在,只有礼仪的因素。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并不希冀王位的恢复,只有供职的祭司在礼仪上尽责,由他们领导百姓。
撒迦利亚的理想不同。在第五异象中,有两棵树代表两个受膏者。再看第六章九至十五节,显然是有两职,即政治与宗教的领袖,他们的职责如何分配?比重怎样?都没有说明,却需有两职的领袖。
(8)被掳后社会若有扰乱的秩序应如何处理?以西结认为新社会不再有甚么扰乱,“以色列家和他们的君王必不再玷污我的圣名”“他们不可挨近死尸沾染自己。”。“不可”或译为“不会”,他过分将以色列复兴的社会理想化。
但是撒迦利亚却比较实际。第六异象飞卷是宣告咒诅,凡在宗教或道德失败的,仍必受刑罚。以色列社会虽在复兴的过程中,仍需洁净,依旧应受警戒。
归纳言之,撒迦利亚认为复兴的工作决非易事,不能过分理想,仍需面对现实,善自处理。异象中有所指示,也带出信息,还需要以色列人好自为之,靠着耶和华的恩典与能力。
1 S. Amsler, "La parole Visionmaire desprophetes," Vetus Testamentum, 31, 1981, 359-363, K. Freer, A Studyof Vision Reports in Biblical Literature, 1975,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F. Horst, "DieVisionsschilderungen der alttestamentlichen Propheten," EvangelischeTheologie, 20, 1960, 193-205, B. Long, "Reportsof Visions Among the Prophet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5,1976, 353-365.
2 A. Rechtschaffen, P. Verdone, J. Wheaton,"Reports of Mental Activity During Sleep," Canadi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Journal, 8, 1963, 409-414; E. Kahn, William fisber, J. Barmack,"Incidence of Color in Immediately Recalled Dreams," Science 137,1962, 1054-55, C. Padgham, "Colours Experienced inDream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 1975, 25-28; A Rechtschaffen, W. Offenkrontz, "Clinical Studies ofSequential Dream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8, 1963, 497-509.
3 K Galling, "Die Exilswende in derSicht des Propheten Sacharja," Studies zur Geschichte Israels impersischen Zeitalter, 1964, 123ff. L. Ringnell, Die Nachtgeschichte desSacharja, 1950, 243, H. May, "A Ke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Zechariah's Visio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7(1938) 173-184, G. Wallis, "DieNachtgesichte des Propheten Sacharja, Zur idee einer form," VetusTestamentum Supplement, 29, 1978, 377-391.
4 H. Gese, Der Verfassungsentwurf desEzekiet(Kap. 40-48)traditions geschichtlish untersucht, 1957, W. Zimmerli, Ezechiel, 1969,977-1249, L.Levenson, Theology of the Program of Restoration of Ezekiel 40-48, 1976. C. Mackay, "Zechariah inRelation to Ezekiel 40-48," EvangelicalQuarterly, 40(1968) 497-510.
(三)信息
在异象中有信息(Oracles)。在异象后又有信息,汇集在第七、八两章,在异象中的信息,有不同的解释及警戒劝勉,有时甚至具哀歌的形式。在异象后的信息语气不同,从哀叹转为庆祝的欢乐,也有更多积极的劝勉。第九至十四章又有两大信息,由复兴至荣耀。这些有浓厚的启示文学之意味,而第一至八章是纯粹的先知信息。
(1)异象中的信息
(甲)信息(Oracles)并非在每个异象之中。第二、六、七异象中并无特殊的解释。有的异象本身即可自行解释,或者作者以为没有解释的必要,却构成后世神学上的困难。大体的意义可以明白,细节却有难解之处。
(乙)在异象中的信息,大多为解释或纠正,有时也表明对异象的响应,例如在第一章十四至十七节。在第十三节已经有了耶和华的答复,祂曾用美善的安慰话。但是先知还想进一步明白,所以有耶和华再说的话。
第四异象有关祭司得着洁净的事。然后有先知的话在第三章六至十节。在第三章六、七、九节有一段。第八节有关“苗裔”的身分,将祭司与大卫王朝相连起来。
第四章的异象中加括两段的信息及8-10)。第一段所罗巴伯比约书亚重要。第二段论所罗巴伯为圣殿的建造者。两者都为澄清观念并集中注意力。所有的异象都着重复兴,但各有重点与用意,以信息加以说明。
(丙)信息多为异象中的回应。第一异象有两段,第三异象在第二章六至十三节,第四异象也分为两段。第五异象,信息在其中(即、8-10,又。在第八异象,信息在后面(即、14,又在12-13。)
(丁)在这些信息中似有一个共同之处。异象的中心人物为祭司,信息的焦点在君王,同时也注重先知的身分与角色。圣城耶路撒冷成为祝福之地,也是信息特别注重的。
(戊)异象与信息是连续的因素。例如在最后的异象中有四风,在第二章六节也有“四方”或“四风”(那是第三异象)。异象与信息中的表象,可在其他的先知著作中找到,尤其在以赛亚书。锡安好像女子,欢乐歌唱。沙漠地有涌泉。这些都说明撒迦利亚书信息是典型的先知语调,他也必受早期先知的影响。
(2)异象后的信息(7-8章)
第七、八两章的信息有显著的不同,可分为三段:第七章一至十四节,第八章一至十七节以及第八章十八至二十三节。第七章以日期开始,即记载有人来问询关于禁止的事。第八至十四节的答复,有典型的被掳前先知的劝导,因为这里着重耶和华的审判。
第八章一至十七节一致否定的口气。耶和华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祂要住在耶路撒冷。圣城将有多人居住,复兴的情形十分荣华,神使在外的人民归回。在第八节之后又可分为两段(9-13节以及14-17节。),情形以前不好,现在一定好转。在这里再论蒙福的条件,必须喜爱诚实。以色列人在外地的必归回,在外地的异族人也都来耶路撒冷。一个犹太人要应付十个外邦人,因为他们要寻求耶和华,需要神选民的帮助。
在这两章经文,信息比较直接。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可参阅,关切公平的事可参阅,注意适当的礼仪,可参阅。在新圣城中的人、12、13、23),是应注意敬拜的事。这以耶路撒冷为主题的,也可在以赛亚书寻见,这是犹大的荣华。
综观本书第一至八章,异象是主要的,信息是其次的。第七、八两章应为第一至六章的附录。第一至六章先知是一位异象的先见,观察与领会。第七至八章,先知才宣告与解释,正如阿摩司一样。撒迦利亚与哈该有别,因为哈该没有异象只有信息。所以撒迦利亚有异象与信息,他先知的职事似乎更加重要了。
(3)两大默示信息(9-14章)
第九章开始,不再有历史的日期,不再有历史的人物(约书亚,所罗巴伯,大利乌,连先知撒迦利亚的名也付诸阙如)。这里不再有异象,也没有解释的天使。第一至八章是和平的景象,而第九至十四章却有一片战争的情势。这些都是迥异之处。但是这两部(1-8章及9-14章)并非没有相同之处:(甲)耶路撒冷锡安的地位(乙)社会得洁净。(丙)万国都在神的国度之中,治理之下。(丁)引用以前的先知,引用起。,引用,引用结38-48章)。
第一默示的信息,在第九至十一章,描述耶和华的审判是对以色列人,藉着外邦的权势。但是这种世界的权势终必失败。这是一段审判与救恩的信息。这里的预言是对哈得拉地大马色、哈马、推罗及非利士的诸国家。神的审判现在不再藉着外邦对待以色列人了。审判必临到以色列的邻邦,就是以色列许久的仇敌。神再重新眷顾祂的子民,保证看顾他们(8节)。以色列的救赎是由于救主的来临,他是有帝王之尊,荣耀郄谦卑地莅临,宣告者必大有欢乐。他是弥赛亚,有四大特性:公义(也可译为凯旋)、救赎、谦和、以及和平。他是大能者勇士,也是建立和平的君王。
第九章十三至十七节是一则附录,再激发众子,攻击希腊。希腊可说是暴虐者的代表。但是以色列人似乎需要继续争战,耶和华仍是战士将军,为祂的选民取胜。但祂也是牧人,牧养祂的子民,有无限恩慈。
第十章一、二节似是一段简短的信息,重点在于恩慈的神供给物质与属灵的恩惠。降雨有丰收;除去迷信,使他们有属灵的丰富。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第十章三至十二节是另一篇信息,从胜利至完全的复兴,是弥赛亚来临必有的现象。弥赛亚以房角石、钉子及争战的弓来表征,有稳固与坚定,有能力与威武,耶和华是自然的主(1节),是历史的主(2-12节)。在自然里,祂广施恩惠。在历史中,祂施行救赎。
第十一章不是一篇完整的信息,却有先知所特有的宣讲方式。先是呼召人唱哀歌,为世上权势者败落而举哀。当然这是带有讥刺的口吻。第四至十四节以寓意或隐喻的方式,强调群羊的哀情。甚至弥赛亚被弃绝。神自己只有起而担当牧人的职责。这样就重复第九章十六节拯救看顾群羊的主题。
第十二至十四章最富有启示文学的意味,甚至有人认为第九至十一章是描述主耶稣首次降世为人。第十二至十四章是主再来的信息。启示信息主要在第十二章一节至十三章六节及第十四章。其中加插一段简短的信息,仍有启示文学的意味。
在第一段的信息,是第十二章一至十四节,最后万世的战争仍旧无法避免。但是这在宇宙更新的时代未到之先,万族再来围攻圣城,其实他们这次来,不是再为耶和华所准许的了,所以神立即干豫,使外邦完全败亡。
神立即赐予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是首领与百姓,都仰望那被扎的。以色列人因叛逆而丧亡,有极大的悲哀。看来他们的悲哀是真实的悔改。耶和华仍怜悯他们,使他们蒙受救恩。
第十三章一至六节是真实的洁净,有救恩的泉源为他们开放。他们需从迷信与宗教的虚妄中出来。以色列民族整体的洁净是必需的。
第十三章七至九节再论洁净。牧人被击打,羊群分散。忠信者仍受逼害与死亡。但是神的公义仍完成应有的工作,那是熬炼的功夫。有余民经过苦难仍得存留,他们必求告主名,神必应允。于是耶和华重申圣约,施行救恩。且读圣约的条款:“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第十四章一至三节钍鲎詈蟮氖だ,是耶和华的日子,争战后有审判。审判在第四节至七节,是弥赛亚来临,在橄榄山头。他的显现必有地震与自然界的变化。他来与一切圣者同来,拯救子民,毁灭敌人万民,他要作王。
在第八节至十五节,弥赛亚国度永远坚立,他是绝对的君主。第十六至二十一节耶路撒冷为普世敬拜耶和华的中心。以色列一切都圣洁,是祭司的国度 神的国度在地上!
前言(一1-6)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本书的开端,正如其他一般的先知书,有历史背景为卷首语。日期为大利乌王第二年,与哈该书同时。在此处大利乌没有王的称谓,是中译本附加的。但在他处(如;都称大利乌为王。“大利乌”除此处之外,还有在哈该书第二章十节。
“大利乌王”一致认为是Darius Hystaspes, 第二年应为主前520年。哈该的信息是在该年七月及九月,那么撒迦利亚的,正在这中间,八月。八月(在称为“布勒月”。八月的那一日,这里没有提及。也许是有意的(如在,也有可能“月”是指月朔,因为这字常指这日子(如在起)。在罾亚译本,列出八月初一日。这是否在经文流失呢?在第一章七节,特别提出日子,所以流失的可能是有的。
本书的日期,先是月份,然后是年代。哈该书先列年代,再提月份及日子,可见有不同之处。
“耶和华的话”可说是先知书的必有之方式,强调先知的职事,而这职事是出于耶和华,这是话语的职事。(同样的方式也出现在。)在第一章七节及第七章六、八节有类似的话,似嫌重复。但是如果细察撒迦利亚的背景,可以了解这句重复的语句。“先知哈该”,作者不必强调他的身分,他是先知,无需解释。但是撒迦利亚却不然,他是先知撒迦利亚,却先说明他的出身,从家庭的背景说起: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他原为祭司,但现在又受命为先知,所以有强调先知职位的必要。先知必有耶和华的话。
家庭的出身,就得参考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以斯拉记有两处,撒迦利亚是易多的儿子。但是“儿子”通常可作“后裔”,即指孙子,或曾孙。1再参照尼希米记第十二章十六节,易多族有撒迦利亚。撒迦利亚是归易多族的家系。这里尼希米记载祭司与利未人的家谱,重点全在于祭司的出身。这些祭司的家系是指被掳在外邦的人们。
“撒迦利亚”其名为“耶和华必纪念”,主所纪念的,是那些被掳的以色列人,祂继续地眷顾他们,向他们施恩。这位复兴的先知,为宣告以色列民族复兴的信息。复兴是神的应许,但是“撒迦利亚”这一名字并非独特,因为这似乎是很普通的名字。(可参阅绪论)在历代志上,就有五个人,具同样的名字,都在大卫的时代及中译词为撒迦利都为撒迦利亚,其他在撒迦利雅是亚玛谢的儿子。提及希西家王是撒迦利雅的外孙。)在以赛亚书的撒迦利亚是祭司,是耶比利家的儿子。耶比利家与比利家二者的名字相似,但前者是在主前第八世纪。所以此处清楚指出撒迦利亚的家庭背景及出身,显然有明确的用意。他出于祭司的家系,却蒙受神的呼召,担起先知的重任,有耶和华的信息。
“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2节)
第二节应为信息的开端,但读者可以发现,开端是在第三节。耶和华是发言人,“你们”是对象,必指以色列人,在第三节才指明。
“你们列祖”,似乎是纯然客观的,不若先知以赛亚那么直接说出,耶和华曾说,“我向我的百姓发怒。”但是此处先知撒迦利亚是在回顾历史的往事,耶和华曾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教导列祖,只是他们不肯听从,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参阅。这是与被掳时期的先知十分相似。耶利米说:“自从你们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每日从早起来,差遣他们。你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硬着颈项行恶,比你们列祖更甚。”。以西结书第二十章也有类似的指责:“你当使他们知道他们列祖那些可憎的事。”(4节)“主耶和华如此说,你们的列祖在得罪我的事上亵渎我。”(27节)。
此处撒迦利亚提起列祖,似有双重的目的。一方面他为分析以色列的历史命运,看到耶和华公义的审判。另一方面,他要当代的人们有前车之鉴,应当警觉,不可再犯同样严重的错误。以往以色列人的列祖曾拒绝先知的信息,现在他们就不可再轻忽先知的警语。
在第五节,作者似再补充本节的涵义:“你们的列祖在那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可见这两句修辞的问语(Rhetorical Questation)列祖早已逝去,先知也已过去。但是耶和华是永活的主,祂的公义并未消失,祂公义的信息要后世的先知继续传出,继往开来,为当代的见证人。
所以第二节至少说明三点:(一)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的关系;(二)先前的世代与现今的当代是赓续的;(三)当代的以色列应向耶和华的责任,虽然神并不永远怀怒。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3节)
现在先知受命对以色列人讲述信息,他必须“说”,因为耶和华已经发声说话了。“说”字多次出现(4、14、17,可译为“宣告”(如14节之中译词)。
“耶和华如此说”是先知的常用语,强调先知发言的权威,是出于耶和华,必有能力,使听者不可轻忽,必须十分虔恭,严谨地听受。
“你们要转向我……”这是命令词,类似的话也在以赛亚书:“你当归向我。”神必施行救赎。“转向”或“归向”都是指悔改。以色列人必须在为罪的忧苦寻求神。约珥书第二章十二节说: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因为祂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神后悔,不是意志的,而是情绪的。祂忧伤,为以色列的失败哀痛。祂等着他们转向,使祂可以转向他们。
要转向耶和华,必转离他们的罪,重新寻求神,在祂面前重新振作,一切都重新作起。事实上,耶和华并不转向,祂没有转动的影儿。转动的是悔改的以色列人,好似地球转向太阳,又可恢复光明。
恳求耶和华归向他们,是以色列人在被掳的困境中的心愿。“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拯救我们的神阿,求你使我们回转。”神转向他们,但他们必归向祂。
转向耶和华,还不只一个心愿,也应有实际的行动。这是早期的先知所着重的:“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神对以色列人有道德的要求(4节、19)。
“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4节上)
这仍是历史的回顾。列祖是在被掳前的以色列人,他们有先知的劝导,只是他们不肯听从。从前的先知也只指被掳前之先知,如耶利米。最具体可引述的有耶利米书第十八章十一节:“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恶道,和所作的恶。”“我从早起来,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去说: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恶道,改正行为。”所以耶利米一直要以色列人离开回转,道与行为是指他们的道德生活的缺欠与偏差。在以西结书也多次劝导以色列悔改:“回头离开”。在第三十三章十一节有先知大声疾呼的话:“以色列家阿,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这是神藉着先知的呼声。本书撒迦利亚似乎发出同样的声音,吁求以色列人,悔改。但是他得着的反应,似与被掳前先知同样遭受拒绝。
“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4节下)
在被掳前,以色列人就这样悖逆耶和华。耶利米说:“他们却说,这是枉然,我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各人随自己顽梗的恶心作事。”“然而你们没有听从我,竟以手所作的惹我发怒,陷害自己。”“只是你们没有听从我,也没有侧耳而听。”在历史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的评语:“但神仍遣先知到他们那里,引导他们归向耶和华,这先知警戒他们,他们却不肯听。”“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他们却嬉笑神的使者,藐视祂的言语,讥诮祂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祂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这是以色列败亡的主因,是历代志的作者感叹的话。撒迦利亚书又再提“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强调耶和华话语的真实。
“你们的列祖在那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5节)
列祖与先知都已逝去了,但神的话语永远长存,这必是先知所强调的。这原是修辞的问题,并不希冀答案的。但是如果有答复的,那该是说出他们的消逝。列祖在那里呢?有的被掳而去,有的已经离世了,我们再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现在只有后世的人来说:“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但是先人的罪孽要后世的人来担当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先知所着重的,却是当代的人,不可效法列祖,不能再重复他们的过失。
这个问题使人联想以赛亚书:“其实那欺压者的暴怒在那里呢?”以色列人因自己的罪而遭外邦的压迫,而被掳到外邦。问列祖,先问欺压者的下落,二者都必在耶和华的烈怒中消灭了。这是早期的解经家所持之解释。2但是看下文,论先知的下落,仍必指先知向列祖所提及的警语,而二者都必过去,神的话才永远长存。
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先知是指假先知,他们与列祖都一同消失。3这样说法与下文不符,因为众先知是神的仆人,不会包括假先知的。
根据亚兰文的译本(Targum),第二个问题似乎是人们所说的。如果问列祖在那里,他们当然已经离世,但警戒他们的先知能永远存活么?不是也一样会过去。4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先知与列祖同样是必死。如果说死亡是罪的刑罚,那不该是先知所遭受的,因为他们受命于神,为神的工作劳力,有灵感与新力量,但是他们并非可以永远存活的。惟有神是永存的,祂的目的也是永远的。这在下一节就有说明。5
“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列祖么?”(6节上)
神的言语是永存的,祂的话是在律例之中,藉着先知临到列祖。此处言语似乎是人格化,如诗第一四七篇十五节:“祂发命在地,祂的话颁行最快。”这律例是施行审判的,不再是为教导人的了,好似本书五章四节的书卷,发行出去,施行审判的事。
“临到”列祖,是十分严重的情形,因为“临到”原意为“击打”如击打仇敌。列祖果然无法逃脱耶和华的审判。
“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祂已照样行了。”(6节下)
结果,列祖们在灾祸中,真的看见神话语的真实。众先知真的有力量促使他们悔改。“回头”、“归回”、“转向”都是指悔改,是本书卷首语的钥字,道出主题(The Key thematic word),是旧约重要的用词。6他们所以醒悟,是因他们被击打。他们警觉过来,他们以色列人原是在圣约之下,当他们违约,神怎可当他们为无罪呢?耶和华立约的神给予他们蒙拣选之福的条件。现在有攻击的事临到;参阅,这是圣约中咒诅的条款,用字相同,7正如申命记的形式。
列祖的回转,只是一种心理中的觉醒,体认耶和华的公义,耶和华已经定意实施祂的审判,无可挽回。但是他们的回转,已经给予后世一种鉴戒,促他们悔改,并使他们怀有希望,知道复兴不是不可能的,耶和华必定转向他们,救恩必成为事实。
耶和华怎样转向他们呢?在第一章十六节:“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八章三节:“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以色列人必从巴比伦归响应许之地,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审判是神定意按列祖所行的施行刑罚。救恩也是神所定意要照祂的旨意施行出来,荣耀的复兴必成为事实。
有一论点为解经家所提出的,是关于本节下的“他们”。“他们”是谁?是“你们的列祖”?还是“你们”这些听众?有的版本作“你们”。8你们该从列祖的经验,明白神定意的作为,感到耶和华的作为义哉诚哉。9
这一节的语句是否积极的希望,等候复兴?还是消极的承认,知道审判是无可避免的?有的解经家将这段经文(包括亚1章),与历代志下第三十章作对比。10二者都着重列祖回头转向神。但是历代志下第三十章,是地域性的涵义。以色列人应回头归向耶和华,回到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并住在那里。他们是从被掳之地归回。这也是撤迦利亚书的用意,只是重点不尽相同,而且此处是直接的命令。二者也都是指着历史的往事,只是历代志似乎转为消极。撒迦利亚是从消极转为积极。列祖与先知都必过去,但是神的言语和律例却是永存的。历代志的语句经过十分审慎的写作,而撒迦利亚只是先知直接的言词,未曾经过修饰。第三节给予劝言之后,第四节加以警戒,然后第五、六节着重先知的话语及其能力。11
1 W. Rudolph, Haggai-Sacharja 1-8/9-14-Maleachi,1976, 76.
2 Hinckley G. Mitchell, A Critical and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所引述的有Theodore of Mopsarestia, Quae SupersuntOmniid, ed. Wegnern(1834), Joh. Drusius, Commentarius inProphetas Minores XII, (1627) Joh, Marck, Commentarius in duodecim Prophetas Minores, (1784).
3 同上,(Mitchell)作者提出耶柔米(Jerome)的说法。
4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prophetes(1908) 为Mitchell所引述,见同上(H. C. Mitchell), 112.
5 Rudolph, Haggai-Sacharja-Maleachi, 1976, 69;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Studien zur :!berlieferungsgeschichteder fru/hnachexilischen Prophetie) 1967, 100.
6 W. Holladay, The Root Subh in the Old Testament, 1958, 262-263.
7 用字为nsg, “击打”是原有的涵义。
8 K. Elliger & W. Rudolph, BibliaHebraica Stuttgartensia, 1961, p. 1064 Critical Apparatus.
9 Peter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1968, 202-203,(n. 107) Rudolph, Haggai-Sacharja-Maleachi, 70; A. Petitz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Un programme de restauration pour la Communaute juive apres& L~exile, 1969, 49.
10 W. Beuken, Haggai and Sacharja 1-8, 1967, 111.
11 David 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1-8, 135-136, n.18.
壹 复兴的八大异象(一7-六8)
从第一章七节至第六章十五节,有八大异象。有的十分简短,有的却比较详细。这些异象必是互相关联的,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至第三异象论被掳归回的事。第四、五异象的主题,为耶和华的受膏者(3-4章)。最后三个异象,论罪恶的所在,再加上一项补充语,专指犹大之首长
(一)第一异象:使者在坐骑(一7-17)
“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说:”
此处如同本书的开端,先列日期,是在同一年的十一月,在三个月之后。细罢特月是巴比伦历法的名称,九月是基思流月。那时当撒迦利亚预言的日期,是大利乌王的朝代,但是波斯仍沿用巴比伦历法。迦南的历法却没有提说。犹太早失去国家的独立主权,他们完全在异邦统治之下。但是在这外国的处境之中,以外国语文的影响之下,看见耶和华神的工作,究竟神是在管治普世的权能中。祂是万国的神,是历史的主!
那该是初春的时节,相当于二月,仍在雨季,但气候已经转暖,可以在户外活动了。
参照哈该书,圣殿重建的开始,是在六月二十四日,哈该曾在九月二十四日两次得着神的话。看来“二十四日”必是重要的日子。先隔三个月,神的话临到他们,处理圣殿与敬拜的事。又隔两个月,由神再给予异象,使他们看见复兴的前景。
“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8节上)
先知在夜间看见异象,“夜间”有冠词,可译为“今夜”,可能他钍龅氖焙颍指着确定的日期,这是真实的经验。他在观看,必指异象。但是异象只指这个?还包括其他所有的异象呢?这些异象是在梦中看见的呢?还是在清醒时所看见的?他的感受是真实的吗?那就不会只是幻觉。到底这些异象是可靠的吗?在阿摩司的经验中,耶和华向他指示起)。耶利米是神的问语中留心观看,并且确实看见那些异象起)。以西结感到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使他看见非常的景象(8章起)。
但是夜间的异象是否十分清楚?还是在蒙中看见呢?晚间的异象甚至只是日间的幻想,成为假先知捏造的谎言,所以被掳之前,先知们提出警语,叫人们不可受欺,因为黑夜是不见异象的。但是被掳后,先知的异象有时是在晚上,撒迦利亚是一例。但以理也在夜间看见异象,如在梦境,再述说出来(但7章起)。
在异象中,先知看见一个人骑着红马,这个人是谁呢?作者没有交代清楚,可能是指“与我说话的天使”(9节)。第二章一节也有类似的描述,第三章一节直接提说天使。但是天使似乎是站着,站在番石榴树中间(10节),并不骑在马上。天使站着,似在耶和华面前待命。
“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8节下)
这似乎是从事战争的马队(参阅;;,但是这里没有动作,只有静态,所以重点是在那地点景色的描述。
这是在洼地,可能指汲沦谷,在欣嫩谷毗邻。也可能指城内的低洼地带。另一个可能性是王园,在王的花园,可栽植这类番石榴树。七十士希腊文译词为阴处,即在岚影之下,必有高山之处。七十士译本将“番石榴树”译为“山岚”(horeon)此处先知是否指实际的场合,或只是异象中的情景。有人将这洼地作为洋海的深阔,指多水之处,植物丛生,为迦南神话中的乐园,为神明的住处,1可能不是此节经文的解释。但是低洼地带必潮滥甚至有水泽,便于植物的滋长。有水泉,可栽种许多树木。
“番石榴树中间”,不仅是几棵树,可能有一个小树丛,高度仅八罩下,树叶常青,开小白花,芬芳仆鼻,为希伯来人十分喜爱的野生植物,是他们期待的弥赛亚时代丰茂的果木(参阅及。番石榴树叶与棕树枝,都可采下作搭住棚节的帐棚之用(参阅。在利未记第二十三章四十节,以色列人摘柳枝搭棚,为保留番石榴树与橄榄树。但巴勒士坦遍处都有这类树木,在山坡及河边,十分众多,而且茂繁。番石榴树长于低地,似象征以色列民族的地位虽然低下,却有馨香的见证。
这里的马匹有三种颜色,究竟有甚么涵义?通常马有五种颜色:黑、白之外,还有栗色、棕色与深红。在第六章有四种颜色,这里有三种。在波斯,白马为拖曳宗教礼仪之对象,有圣洁的涵义。在圣经中白色指胜利,红色指战争流血,黄色指红白之间的混合。
还有若干不同的解释。有人以为三种颜色,是日出之色彩,撒迦利亚为祭司,每日必在日出之前献早祭,常看天空在日出之前有密云,形状如马匹再加上各样的颜色。又因番石榴树在圣殿之东侧,可以构成这幅异象的画面。每日在日出时导入崭新的日子,救恩与胜利是以色列民族历史的黎明,又有番石榴常春的青绿,是生命滋长的象征。2
有人解释这三个颜色,表征宇宙的三种领域:天、地与海,但是海的颜色不是红、黄、白,所以难免牵强。3
有人采取阿拉伯格言的说法:白色为福分,黄色为敏捷,红色为恒久。这些象征似乎与此处的涵义无甚关联。4
更有人认为马的颜色表明三个不同的地区:东北有巴比伦亚述波斯;西南有埃及与沙漠地带;居中为巴勒士坦,即亚洲、欧洲与非洲,仍不足说明此处的信息,虽然在第十一节有“艿亍庇搿叭地”。5
看来这些或以寓意或以表征的解释,都并不十分贴切。可能将马的颜色描写出来,着重这些是真正的马,不是一种想象。马既是与战争相连,有流血的争战,也有争战之后的安宁,或有胜利短暂的情景,或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状态(黄色),正是当时世界的局势,这是“全地”普遍的现象。
骑马的只有一人吗?他身后有其他的马,可能也有骑者,仍有备战的用意。
“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甚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9节)
先知虽然不明白他所看见的异象,在被掳以后,先知似乎不能直接领受神的信息,他们需要有天使解释,说明真实的涵义(参阅。在以西结书中,解释的先知似乎是很熟悉的(参阅起起)。在本书,解释的使者必负十分重大的责任、5。)天使明确地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没有他的解释,异象的信息并不清楚。
当先知称呼他“主阿”,只是尊称而已。
“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艿刈呃醋呷サ摹!保10节)
那站在那里的,就是骑着红马的,是否就指这天使呢?这是奉差遣的,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这些骑不同马匹的,是奉耶和华差遣,他们受命来从事巡逻的工作,细察地上的实况。“在艿刈呃醋呷ァ笔巧袷拐叩墓ぷ鳎撒但自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使者是被称为“神的众子”,在耶和华面前侍立,是天上的圣会。(在王上22章及赛6章也有描述。)但是本处(10节),似乎不是天上的圣会,而是天使在地上的工作。
经学家以为巡逻者既骑不同颜色的马,可能有不同的使命与任务。6在巡行时有的也许执行争战与灭命的事,7但是他们在巡行全地再行报告之外,似乎并不附带其他任务。也许他们走向不同的地域,方向不同,东、南与北,因为西边是海,不包括在内。第六章甚至说明方向。这就是在解释马的颜色,有人作这样的说法,不无理由,虽然仍有商榷的必要。
“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艿刈呃醋呷ィ见全地都安息平静。”(11节)
使者显然是在领导的地位,向那些骑士索取报告。这天使或是只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那位,或是骑着红马,却站在那里,没有行动。在他身后还有三种颜色不同的坐骑,他们有巡行的动作,回来报告。
现在他们的报告,见全地都安息平静,如那洼地一样。“安息平静”原来只一个字,指没有战争与任何军事行动。没有战事,就有平安(参阅“安居无虑”)。这与战争是相反词,安静、平安的涵义(参阅;;。耶和华是战士,祂必不静默息声在刀剑入鞘,才安靖不动。现在先知撒迦利亚听见的,是全地不在战事的状态。
从这一异象,来分析当时的历史实况,就会提出下面的问题。那时波斯帝国已将所有的敌人都制胜克服,所以就有了和平吗?以色列人在巴比伦权下想争取自由,现在早已得到古列王的准许,得以归回故土,是否从此可得安宁?但是在第十二节仍提被掳的事,可见安宁固然是以色列人所愿望的,但是实际并未达到。这样说来,外邦只是在粉饰太平,其实全地并不平静。
“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阿,祢恼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祢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12节)
这里天使哀叹的话,说明地上并无真实的平安。他看到这样现象,感到失望,他是为以色列人发出哀求。“到几时呢?”是个人哀歌或团体哀歌的语调(可参阅是团体性的是个人的性质),这常在圣殿中敬拜时的祷语,所以这也成为祭司的用语。诗第七十九篇八节:“求祢不要纪念我们先祖的罪孽,向我们追讨,愿祢的慈悲快迎着我们,因为我们落到极卑微的地步。”这正是说明撒迦利亚当时的情形。
“要到几时呢?”既是哀歌的修辞,那并不需要得着答案。事实上这里已经指出确定的期限,“已经七十年”。如果准确的计算,自586年败亡,至今520年。尚不到七十年,但这已近乎约略的整数。神怎么还不施行怜悯呢?怜悯是咒诅的相反词,神的咒诅应该止息了。犹大的败亡虽在586年,但巴比伦实际准备攻取,是在三、四年前,他们先围困耶路撒冷城,所以他们这七十年五月,七月禁食,是为纪念神公义的审判。在耶利米书“耶和华如此说,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之后,我要眷顾你们……”
但是耶利米的七十年,重点在巴比伦强权的期限,因为新巴比伦是在主前612年兴起,至539年败亡,约七十年。撒迦利亚的七十年,是指犹大受辱被掳。先知似乎说七十年是一个整数,如果再无转机,要等到几时呢?这是天使的话所表露的焦虑。
本节除了时间之外,是在于空间,那是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可见这里所关切的,不只是圣殿被毁未曾重建,更是整个城市及邻近的地区,甚至囊括犹大全地。犹大的城邑是重要的,那是坚固城,扰乱从北方出来,要使犹大城邑变为荒凉。但是城邑的复兴是必然的,“你要极力扬声,扬声不要惧怕,对犹大的城邑说:看哪,你们的神!”这是向耶路撒冷所报的好信息参阅。本书第七章七节说:“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路撒冷将来必有代表性的人们住在其内,首领们该都住在那里。
这样看来,耶和华恼怒不会长久,七十年过去了,神的怜悯必将来到。
“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13节)
耶和华就用好话来安慰天使,但是这并非在异象可以看见的,是否他能听见神的话语呢?也许是天使向他解说一番,但他真正体验的,是以下的异象,有画面、有动作、有进展,给予他具体的解释,使他能全然明白。
美善的话也可译作怜恤的话,天使求神的怜悯,神就给予怜恤。这也是欢悦的话,有鼓舞的作用。但是这些话主要的目的在于安慰。“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
“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安心里极其火热。”(14节)
现在天使不仅向先知解释,而且命令他:你要宣告。宣告就是第四节的呼叫。这是先知的职责,应扬声宣讲神的信息。在以赛亚书第四十章,锡安好似一位先知,受命喊叫,喊叫甚么呢?扬声甚么?“看哪,你们的神!”(6、9节)主耶和华是大能的战士,为祂的子民复仇。祂对待他们,如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那失落在异邦的,好似迷失在旷野,要将他们带回,抱在怀中,慢慢引导,使他们可以归回故土。
耶和华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这样的话在被掳前的希伯来先知文学中并不常见。在本书第八章二节曾经重复,约珥书说耶和华的热心是在于怜恤。以西结书说,耶和华为祂的圣名发热心。耶和华的热心有时译作“妒嫉”,真实的涵义是忌邪与嫉恶,因为这是神的公义,正面是怜悯与救恩,反面是忿怒与刑罚。8
耶和华向锡安施怜悯,使归回的人们有物质的供应,仓里有b种,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要结果。
“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15节)
耶和华的热心,向耶路撒冷施怜悯,对外邦却表明祂的恼怒。以前以色列人犯罪,违背神,神必须施以刑罚,加以管教,甚至藉列国外邦的手,来对付祂的子民,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但是列国的行动太过分,他们因此狂妄,迷信武力,肆意加害,尽侵略与压迫的能事。这样怎可见容于公义的神?“迦勒底的闺女阿,你要默然静坐,进入暗中,因为你不再称为列国的主母。我向我的百姓发怒,使我的产业被亵渎,将他们交在你手中,你毫不怜悯他们,把极重的轭加在老年人身上。你自己说,我必永为主母,所以你不将这事放在心上,也不思想这事的结局。”他们的结局是帝国的倾倒败亡。耶和华对以色列却不同:“我离弃你不过片时,却要施大恩将你收回。我的怒气涨溢,顷刻之间向你掩面,却要以永远的慈爱怜恤你,这是耶和华你的救赎主说的。”
列国怎可在安逸中?他们以胜利者自居,使以色列服在他们的强权下,穷兵黩武,对弱小民族加害,他们粉饰太平,但是他们的安逸只是短暂的。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16节)
先知再作严正的宣告,用这方式作为声明:耶和华如此说。有三大要项依次列出。第一,耶和华要转回,祂要祂的百姓转回,祂就归向他们(3节)。在以赛亚书有十分生动的描述,耶和华回到锡安,有凯旋的行列,行经旷野的道途起起)。耶和华的归回,是表明祂仍继续施恩,仍施怜悯。
第二,“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圣殿重建,是哈该主要的信息,撒迦利亚既是同时代的先知,也必以此为重点。圣城的恢复,从圣殿重建做起。
第三是重建耶路撒冷城,准绳拉起来,为重建的最初步骤,先作量度,再可建筑,准绳在圣经中有两种相反的涵义:建设性的与破坏性的两样可能。“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的城墙,祂拉了准绳,不将手收回,定要毁灭,祂使外郭和城墙都悲哀,一同衰败。”以赛亚书有更象征的涵义:“耶和华必将空虚的准绳,混沈的线铊拉在其上。”但是准绳有其正面的涵义,“木匠拉线,用笔画出样子是准备大兴土木了。”耶利米书说的最具体:“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准绳要往外量出,直到迦立山,又转到歌亚。”这里的准绳为建城而用的。在第二章一节再提准绳,实际作建城的大工。虽然在那里的准绳(Hebel)与此处(qawh)不同。
“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安、拣选耶路撒冷。”(17节)
这些正可说耶和华美善的安慰话。本节必继续上节的信息,但也可算为另一个重点。在第十四节:你要宣告,在本节:你要再宣告,是重迭的,也是连续的。这里只有应许,不加理由说明,事实上也没有这样必要。
第十二节“犹大的城邑”,至本节“我的城邑”。神热切的关怀更加明显与深切。
“丰盛发达”原意为丰满得流溢出来,好似田野的丰盛一般。约珥书第二章十九节:五b,新酒与油到处充斥,流出,使他们饱足。第三章十八节:大山滴甜酒,小山流奶子,犹大溪河都有水流。以山野喻为城邑,无非说明神丰富的供应。
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是以赛亚书第四十章的话。“安慰”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作怜悯,与第十二节的用字相同。
耶和华要拣选耶路撒冷,这是与神拣选大卫家有相同的涵义。神拣选大卫家是在撒母耳记下第七章,但也出现在撒母耳记上第十章二十四节,第六章八节、九节、十节;诗第七十八篇七十节。撒迦利亚是唯一的先知,论耶和华拣选耶路撒冷。9在列王记上(11章)也强调同样的恩典“我因仆人大卫和我在以色列众支派中所选择的耶路撒冷城的缘故。”(32、13节)。“向耶和华所选择的城,与我为祢名所建造的殿祷告”。“耶和华所选择立祂名的耶路撒冷城。”
所以本节有十分丰富的用词,神的城邑福分满溢,神的城有祂的安慰,蒙祂的拣选,不仅说明神的怜悯与恩典,也见证神的施予及作为。
从第七节至十七节,有天使的哀叹,有耶和华的安慰。两项信息应该宣告,有应许的宣告,先予理由,再有行动,重建圣殿,重建圣城。第二项是救恩的宣告,特别说明耶和华拣选的恩典。在应许的信息中,耶和华向列国发怒,在救恩的信息中,耶和华向以色列表明怜恤,心里极其火热。
1 R. Clifford, The Cosmic Mountain inCanaan and the Old Testament, 1972, 48.
2 J.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Diegrundlegende Scheidung von Judentum und Heidentum, Eine Kritische Studie zumBuche Haggai und zur ju/dischen Geschichte im ersten nachexilichen Jahrhundert, 1908.
3 M. Bic,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1964, H. Gese,"Anfang und Ende der Apokalyptik dargestellt am Sacharja buch, Zeitschriftfu/r Theologie und Kirch, 70(1973) 20-49.
4 M. Ensminger, Horse and Horsemanship,1977, 100.
5 H. Gese, "Anfang und EndeApokalyptik," 34-35.
6 Benjamin Blayney, A New Translation ofthe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1797; A. Ko/hler, Die 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1860-65); C.F. Keil, Biblischer Commentar u/ber die Zwo/If Kleinen Propheten, (1873).
7 Ko/hler,Die 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1860-65).
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1972, 101-103;A. Petitjean, Les Orae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79-81.
9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71.
(二)第二异象:四角与四匠(一18-21)
“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
第二异象,在希伯来的正典中,列为第二章。七十士译本列在第一章末端,可能认为这是第一异象的赓续。耶和华恼怒列国,第二异象才给予解释。第一异象不易解释,因为内容较为繁复,有天使哀叹的话,又有信息作为耶和华的答复。但是第二异象并未将第一异象作充分的解释,既无给予日期,不若第一节、十七节详述,在钍龇矫嬗窒蛹蚨獭?赡苷馐怯氲谝灰煜罅续的,不必单独研究。但如仔细思考,仍有它的独特性。
“我举目观看。”不仅在此,也出现在第五章一节及第六章一节。先知所看见的,不像第一异象中有人物、动物与植物,这里只有一种对象:四角。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值得注意:
(一)动物的角,四角应为两对1
(二)祭坛的四角,为特出易见的2
(三)地面的角形石块3
(四)头盔的四角4
在此处的角,为政治与军事的力量(19节),也象征各国的权力,如摩押的角,又可指以色列支派的力量,如申命记预言约瑟的命运:“他为牛群中头生的,有威严。他的角是野牛的角,用以抵触万邦,直到地极。这角是以法莲的万万,玛拿西的千千。”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甚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19节)
角是权力,是表征国家的力量,政治强盛,军事力量壮大,足以打散神的子民。这里四角不仅打散犹大,也打散以色列。如果毁灭以色列的是亚述,毁灭犹大的是巴比伦,但那只有两个国家,怎可有四个呢?所以经学家集中在巴比伦,因为亚述也是被巴比伦所征服,巴比伦那时强盛,他的权力已达四方,尼布甲尼撒自称为雄居四方的霸王(King of the four quarter)。5希伯来人看数字“四”为整体,所以巴比伦当时拥有的力量,足可使犹大南国及以色列北国全然败亡,其威势可想而知。
本书有四骑士,有四车辆。这是耶和华的公义,使以色列人分散在天的四方。所以四角还不仅指巴比伦,更指外邦权势的整体。
犹大与以色列二者并提,是因南北国都是神的选民。但是第二十一节只提犹大,不再提起以色列。可能作者将以色列人包括在分散的犹大人中间。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20节)
耶和华又指出四个匠人,似没有假那使者的媒介,是直接的启示。匠人只为制作金属的用品。以西结书有同样的用词,中译词不甚清楚,译为“善为杀灭的畜类人”,其实“善为”原意为技巧,即从事杀灭的人甚有杀人的技术。这里又提出四个匠人,是实际有四个?还是以“四”为一个整数?此处并无任何解释。如果四角指四个国家的权势,那么四个匠人会否指四个人物,这也是有的解经家所猜测的,6然而这也只是猜测而已,没有最后的结论。
“我说,他们来作甚么呢?祂说,这是打败犹大的角,使人不敢猛贰5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21节)
这些强权打败犹大的角,毁灭他们,使他们在战败之后,俯首就擒,貌黄鹜防础R陨列人制伏米甸人,使米甸人不敢再抬头(记载在。)诗第八十三篇二节,仇敌喧嚷,恨你的闷鹜防矗准备挑战。犹大曾战败,投降于外邦,承受极大的羞辱。但是伸冤在神,神必报应。现在神藉四个匠人,打败那四角,公义终于伸张。
以色列人被外邦侵略,犹大终于败亡于巴比伦的权力之下,但是最后受辱的不是犹大,而是巴比伦,巴比伦的角打散犹大,而巴比伦的角终被匠人打掉。公义的报应终于临到恶者。
有的解经家将四角作为祭坛的四角,祭坛的角原予人们保护。但以色列在宗教方面失败,保护他们的,反成为打击他们的。现在复兴来到,匠人必须打掉祭坛的角,重新做过,重建他们的信仰与敬拜。这样解释也甚有兴趣,但四角指侵略的外邦,仍较为合理,7虽然有的指四位天使。
这一异象仍应回溯第一章十五节的话。列国的责任仍是耶和华所追究的。列国干犯了国际的道德,他们不能在安逸中自行贿赂良心,苟且偷安,神要追讨他们的罪。耶和华仍统管万有,祂有道德的权能。
1 R. Good, "Zechariah's Second NightVision(Zech 2,1-4)," Biblica, 63,1982, 56-59;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 bisMaleachi, 1964,222; C. Jeremias,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Untersuchungen zu ihrerStellung im Zusammenhang der Visionsberichte im Alten Testament und Zu ihremBildmaterial, 1978, 131.
2 B. Halpern, "The Ritual Background ofZechariah's Temple Song,"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0(1978) 177-178.
3 W. Rudolph, Haggai-Sacharja 1-8/9-14-Maleachi, 1976, 82.
4 David 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1-8, 1984, 162.
5 Keilinschriftliche Bibliothek, iii,1, 108f, 2, 96f.
6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Prophecies, 1879,认为四个匠人是尼布甲尼撒(征服亚述)、古列(征服巴比伦)、坎伯西斯(Cambyses征服埃及)、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拉比的解释可参阅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Prophecies of Zechariah, tr. A. M'Caul, 1837, 综合拉比各派的说法,四个匠人为弥赛亚、大卫的后裔中一位、以利亚及“公义的祭司” 。
7 Charles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1965,32, 33.
(三)第三异象:准绳量圣城(二1-13)
“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
第三异象可说是另一个新的开端,因为这与前两个异象不同,虽然语句与格调相同,但内容迥异。这里有同样的方式:我又举目观看……这次他看见的是一人手拿准绳。“准绳”是用两个字结构成的,直译应为“量器”(hebel middah)。在圣经唯一的用词,只有此处出现,其他“准绳”用词不同(如本及,是一种绳子或杆子。所以此处用词不易解释。这一量器为划分地界之用,前一个字(hebel)常单独地出现,在阿摩司书为“用绳子量了”,“拉准绳”,为将地业转归别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准绳量器,专为划分地段之用。1
再看这一人究竟是谁,是否第一章“与我说话的天使”?大多解经家都作这样的解释,第一章八节那骑红马的也只说他是“一人”(参照。
“我说,你往那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2节)
先知常向天使发问:“这是甚么意思?”“他们来作甚么呢?”这次他不是要使者解释甚么意思,而是甚么行动。在发问中,已有显著的进步,比较容易领悟异象的内容。
那人就直接了当地回答说:去量耶路撒冷。计算面积的方法,是以长度与幅度为准,这是以西结书常用的方法(40-48章)。本书第五章描述飞行的书卷,也以长度与幅度来计算。约拿书钍瞿崮嵛⒊堑拿婊,似乎只有幅度,要用三天的路程,也许是周围,不只是直径。
量耶路撒冷,主要为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根据以西结书及起),圣城的幅度为五千肘,长度为二万五千肘。撒迦利亚可能是受以西结异象的影响,二者都着重神所启示的涵义。耶路撒冷必须复兴,圣城须要重建。2
耶路撒冷城的重建,对有些以色列人,是当务之急。他们一定记得先知阿摩司多么强调防范撒玛利亚人,因为撒玛利亚人罪恶充斥,异教之风气更甚。所以大卫的帐幕建立起来,堵住其中的破口,使撒玛利亚的罪恶无法侵入。从物质生活的安全,城墙也有防范作用,可阻止偷盗等情事发生。先知哈该认为建造圣殿第一,但是可能有些人主张,先修城墙,再建圣殿。可能有这些可能的歧见,使撒迦利亚问使者实际的动机与动作是甚么,会否带着一种焦虑的心情来问:你往那里去?他想知道圣城的前途如何。3
“与我说话的天使去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3节)
第一节的“一人”,必是那位“与我说话的天使”,因为他说完他行动的目的(去量撒路撒冷)就去了。就在那时,出现另一位天使迎着他来。在七十士译本作“站”。那就是说,另一位天使迎着来的时候,“与我说话的天使”还站在先知旁边。“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也在第三章五节出现。他站在那里为先知解释异象。
“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4节)
“你跑去……”这是否表明紧急的行动,这件事情太重要,刻不容缓,所以立刻采取行动,动作非常敏捷。
谁是这少年人?他似是手拿准绳去量耶路撒冷城的那人。如果这样,这人就不是与我说话的天使了。不然少年人出现有些太突然。但此处至少有四个人,除先知以外,一个少年人,一个“与我说话的天使”,还另有一位天使。现在就有两个可能。“一人”是少年人,拿准绳去量耶路撒冷,“与我说话的天使”只站在那里,向先知解释,也督导少年人行动。由于“少年”常指下属,受上面的指示与督导。另一种可能,一人是指“与我说话的天使”,他手拿准绳要去量耶路撒冷,但这工作不是自己作,将交给“少年人”去做。但是少年人还未执行任务以前,即刻受阻,因为另一位天使叫这个“与我说话的天使”快去阻止那少年人。耶路撒冷重建的事,需要重新考虑。
以下是异象中的信息:
(一)耶路撒冷无需城墙,有了城墙,反而有了局限,要像无城墙的乡村。乡村没有范围与地界,所以面积广大,不但可以耕种畜牧,而且可以居住。这个用词“乡村”(perazot)是多数字,在圣经中只出现三次,除此处之外,还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八章十一节及以斯帖记第九章十九节,都可译为“无城墙的乡村”,有很空旷的田野处附有住屋。这用词的相反应为“坚固的城邑”(happrazi)。
(二)这里不但有人居住,而且人民与牲畜甚多。人与动物居住的地方,是很繁荣的(参照。4当耶路撒冷毁灭时,“这城的居民,连人带牲畜都必遭遇大瘟疫死亡。”;参阅。所以复兴也必将人与牲畜一并居住在那地方以及。撒迦利亚集中复兴的应许,只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广泛的包括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在撒迦利亚的异象中,整个民族的复兴,只以耶路撒冷城为中心。
(三)人民和牲畜甚多,是复兴的好现象,只是“城市”,怎能容纳得下?“至于你荒废凄凉之处,并你被毁坏之地,现今众民居住必显为太窄……”“你要向左向右开展:你的后裔必得多国为业,又使荒凉的城邑有人居住。”可见耶路撒冷城恢复时,不只恢复旧观,更有扩张之可能,都市计划自然完全不同了,应该重新考虑与设计。
“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5节)
这里的信息应继续上一节的:
(四)耶路撒冷没有城墙,并非就失去保障,无法有安全的防御。那时大多城邑都有城墙,怎可没有这样安全的措施呢?但是耶和华亲自保证,甚至有更安全的安排。祂自己要成为火城,保护全城的四围,那才是最完善的。我们的神是烈火,在申命记以及新约中希伯来书引述的及。在伊甸园东边门口有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因为神在园中,祂是烈火,施行审判与毁灭,也给予保护与防范。这是圣城所需要的,神在此已经应许。
(五)耶和华是圣城中的荣耀。神的荣耀在圣城中,因为祂是在圣殿,圣殿是祂的居所。在以西结书中,神的荣耀曾经离开圣殿,但以后又再回来(43章)。神的荣耀就是表征神的同在,耶和华要永久在圣城之中。
神的荣耀是属灵的,若有物质的形态,火是最具体的,炙热无可就近,又光亮令人眩目。以色列过红海,走旷野的路,都有火柱在夜间引导。在阳光之下,火不那么显明,就成为云柱。这些都是耶和华荣耀的显现。
火是最好防御的保障。牧人在旷野看守羊群,在幽暗处看不清野兽来侵袭。在寒冷中,羊群也无法安憩。牧人点燃营火,不仅使他们与羊群取暖,也可使野兽只远远眺望,无法走近来。这是那么一幅完美的图画,看见火城的功能。
依照以西结的理想,耶和华的荣耀只在圣殿之内,但此处撒迦利亚却将“神的荣耀”这一观念扩大了,应在圣城,不仅在圣殿。这个异象已经使人们属灵的眼界增广,城墙的重建尚嫌狭窄,新耶路撒冷完全不同。
每个异象重点不同:第一异象在于普世,第二异象在于列邦,第三异象在于圣城。复兴的焦点在耶路撒冷。
“耶和华说,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6节)
这是第三异象之后的信息,有紧急的呼召。有一个重复的呼召声(hoy),这个用词常指祸患的来到,译为“祸哉”。但此处只是大声的喊叫,有紧急的口气。有的作“听呀!”、“听!”5同样的意义在以赛亚书第十八章一节(唉!)第五十五章一节及耶利米书第四十七章六节,都是指极为兴奋的呼喊,在中译本多处就省略了。
接着是“逃回”,这是圣战的群埃嚎焯樱】熳撸6耶利米书第六章一节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呼召人们逃离。7“便雅悯人哪,你们要逃出耶路撒冷,在提哥亚吹角,在伯哈基琳立号旗,与大毁灭,从北方张望。”那时是逃脱北方而来的侵略,现在撒迦利亚也要人们逃走,自北方被掳之地逃离。以前他们无法逃离,现在情势已经转改,巴比伦自身已经败亡了。波斯强权允许以色列归去。耶路撒冷有一番新气象,快逃离吧!不可坐失良机。
“北方之地”在本书中不仅第二章六节,也在第六章六、八节。这是指巴比伦,但是巴比伦是在犹大的东边,不在北方。这是否只作为表征的用词呢?8最好的答案在耶利米书。以色列的仇敌来自北方。被掳的人归回,也自北方返来。9所以北方通常称之为被掳之地,以巴比伦为主要的仇敌。
如果以色列只从北方逃回,又提说他们是被神分散在天的四方呢?但是耶利米虽指定北方,来说到地极各方。神不仅将以色列人从北方之地领上来,也领他们从各国上来(16、23章等)。风向有四方,神的力量也无远弗届,将分散的人都带回来。
“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7节)
这节与上节是连起来的,是下半对句。北方之地是巴比伦人居住的地方,与他们同住的以色列人是一切被掳者。
巴比伦与锡安同为人格化,而且以女性的称谓,她们都是女子,女子是表征居民(参阅;;赛四十七)。巴比伦大城原如尊贵的富妇,现在已遭羞辱。锡安是被掳的女子,原来极为卑贱,现在要替代巴比伦的尊贵,是神使她升高。但是她必须逃脱。锡安当然指以色列民。耶和华保护她,用手影遮蔽,“又对锡安说:你是我的百姓。”
“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8节)
这又是另一段信息的开端。在神显出荣耀之后,是指在祂显现之后,神就要差遣使者执行任务。如果这是耶和华的言词,似应说明“我”显出荣耀,差遣“你”去列国,可见这里不是耶和华直接的言词。中译本加上“惩罚”两字,却并不是原意,神并没有差遣先知作惩罚的工作,先知只是提醒与警戒,责备与劝导。他必须向掳掠他们的列国提出警告,谁都不可轻易触犯你们,触犯你们的,无异是触犯“我”眼中的瞳人。“他”字应改为“我”。10
眼中的瞳人是最敏感的部分,不可轻易触犯,更无法加害,因为这有很自然而且最完善的保护。耶和华的眼目懿烊地,祂尤其保护以色列不被伤害,所以耶和华是不能容让外邦人任意加害于祂的百姓,祂的保护是无微不至的。
神要先知这样严重警告列邦,是有十分的必要,因为巴比伦的凶暴是可怕的(赛47-49章有多处的描述。但是抢夺的必受抢夺,掳掠的必被掳掠,。
提到神的差遣,撒迦利亚并未被差至列邦。可能这情形与耶利米的相仿。耶利米被神立为列国的先知,但是他传道的对象只是犹大人。其实先知的职事,既传递神的信息,其影响怎会局限在以色列呢?
“看哪,我要向他们抡手,他们就必作服事他们之人的掳物,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9节)
先提耶和华的眼目,现在提到祂的手。祂的手一挥动,就发挥巨大的力量。这是以西结的说法:耶和华伸手攻击。祂一抡手,埃及人就都战兢惧怕参阅。以前掳掠以色列人,为胜利者服苦,现在的情形完全相反,他们这些侵略者要受苦了。这实在是公义的报应。
这些预言必须成为事实,不然先知的权威就不被尊重。这些日后应验的话,足以证明“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参阅有关先知权威的印证)。
第八、九两节可说是应许的信息。以色列的敌人必须败亡除灭,才可使选民真正复兴。先知也确认,应许的信息无论传得多么生动,但是人们现在仍在艰难之中,他们会否完全接受呢?他们可能还在观望之中,他们还在疑信参半的状态,等着这些预言真正成为实际。这是先知的苦闷,他们必须有恒忍的心。
“锡安城阿,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10节)
在第六、七节有连串的命令词:要逃回……应该逃脱。现在又有一段以命令词起首:应当欢乐歌唱……再以命令词作结: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锡安再成为人格化的对象。她本来应当逃脱,现在却可歌唱,就应当赞美。这类似的诗句也出现在以赛亚书:“锡安的居民哪,当扬声欢呼,因为在你们中间的以色列圣者,乃为至大。”“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阿,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这些与“登基诗”十分相似,那是在圣殿中咏唱的,庆贺耶和华如君王登基一般(诗中所谓“登基诗”Enthronement Psalms如99篇等)
锡安好似妇女一般,擅于歌唱,或感恩之乐歌,或苦难中的哀歌。现在她唱的是欢乐的歌,是迎接耶和华莅临圣城。现在圣殿正在兴建,礼拜的仪式即将恢复,耶和华来住在当中,多么感奋的事。在本书更有清楚的应许: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华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又说:“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都凭诚实和公义。”
“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祂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11节)
这将是空前的复兴,圣殿重建,敬拜的礼仪恢复,不仅在圣城有一番新气象,而且会有新的神迹发生。万国都来归附耶和华。这完全是意料不到的,因为列邦一直敌挡耶和华。诗第八十三篇二至八节,就是悲叹外邦结盟抵挡神,加害神的百姓。但是这种情形必然改变,外邦人甚至要事奉耶和华,与祂联合。神说:“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可见那不只是撒迦利亚的愿望。
但是以赛亚所说的万民,撒迦利亚却要使他们成为一种百姓,都将作神的子民,于是耶和华的圣民,就不只是以色列人。救恩必遍及万民,神要住在你中间,是在锡安那里,只是锡安不只是神子民的圣城,而成为普世人们的圣城与圣所。
这样神迹产生,再次证实先知的职责,他确实为神所差遣,这些预言都是真实的。
“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祂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12节)
当耶和华的救恩普及万方万民,犹大仍未失去她的独特性。犹大被称为“圣地”,是耶和华的分 祂的产业,耶路撒冷是耶和华特别拣选的。
以色列承受神的地土;;;。以色列是耶和华的产业。锡安尤其是归属神的,是万军之耶和华的山 圣山。神的恩典如果要遍及万国,仍以犹大为起点,以耶路撒冷为中心。
犹大是圣地,是耶和华的分,独特的产业,在万国之中是出类拔萃的,卓越与超然的。耶路撒冷是犹大的京城首都,又是圣殿的所在地,耶和华再拣选,无非重申祂与大卫所立的约。这是永约,神必信实地守约,祂的拣选也不能改变,更不会废除,必永远竖立。
耶和华拣选耶路撒冷,连撒但都无法控告,反受责备,因为这拣选的恩典,确保必有的复兴。
“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祂兴起,从圣所出来了。”(13节)
从这命令词的语调,可联想两段类似的经文。“惟耶和华在祂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将祂的客分别为圣。”西番雅提出耶和华的日子,就是神要显现的那日子。这也是撒迦利亚的重点,因为耶和华兴起,从圣所出来,施行审判,也施行救恩。
这三位先知都看见耶和华显现的威荣(哈巴谷有过之无不及),要求全世界人类(凡有血气的)都要有回应。大家都当静默。
在上一节提圣地,在这一节提圣所。耶和华先重回圣地,回到祂的居所。然后再从圣所出来,有所行动。
所以从第六节至十三节,可说是一气呵成,他们必须逃脱被掳之景况,逃回本地,是圣地,神所拣选的地方。在圣所,耶和华居住的地方,欢乐歌唱,称颂主的圣名,感谢赞美神的宏恩大爱。他们也该静默,虔恭敬拜。他们必须先寻求耶和华和祂的同在,其他一切都会加给他们了。重建圣殿,重建圣城,是当务之急!
1 D.L. Peterse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68.
2 D. Petersen, "Zechariah's Vision: A TheologicalProspective," Vetus Testamentum, 34(1984) 195-206.
3 K. Marti, Der Prophet Sacharja derZeitgenosse Zerubbabels, 1892.
4 C. Jeremias, Die Nachtgesichte desSacharja, Untersuchungen zu ihrer Stellung im Zusammenhang der Visionsberichteim Alten Testament und zu ihrem Bildmaterial, 1977, 171.
5 D.L. Peterse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72.
6 Peter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1968, 179,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Studienzur U!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r fru/hnachexilischen Prophetie, 1967, 317-320.
7 R. Bach, Die Aufforderungen zur Fluchtund Zum Kampf im alttestamentlichen Prophetenspruch, 1962, 15-50.
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1972, 108.
9 B. Childs, "The Enemy from the Northand the Chaos Tradition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78,1959, 187-198.
10 E. Roberston, "The Apple of the Eye'in the Masoretic Tex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138, 1937,57-59.
(四)第四异象:大祭司复职(三1-10)
“天使又指给我看,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约书亚的右边。”
第四个异象,似乎与前三个异象不同。在前面的异象开端的话“我举目观看”,但此处不再出现了。通常都有问语,这里也没有重复。有些现象好似不甚明显,需要一番解释,但是这个异象比较明显。再说这里耶和华的使者没有向先知怎样解释,只给他看见这些现象而已。有的经学家提出这个异象的日期以及写作日期,是否与其他异象相隔时日,甚至有的怀疑这是否确实为先知撒迦利亚本身经历的异象。1当然这些疑问无法有完全可靠的答案。
但是第四异象确为一个新的开端。前三个异象着重以色列从被掳之地蒙拯救,神使他们扩张,且有物质的福分赐给他们。自第四异象起,重点在于神权能的灵作进一步更新的工作,使他们内里得着洁净,罪得赦免。这是神救赎的进展。
本章(3章)主要有两大分段:(一)第四异象,是有象征性的动作(1-5节)(二)解释与应用之信息(6-10节)。异象的重点有三端:(一)神拣选以色列,必不变更。(二)神罚恶的公义,仍是严厉的。(三)神的仆人“苗裔”,必完全除掉罪孽。
“天使”是中译词,但原文作“他”,他是谁,并未说明,所以中译词虽为意译,确有必要。“他”是“与我说话的天使”。但第一章二十节“耶和华又指EEE给我看。”如果看本书的整体,这些都是耶和华的启示,但似乎祂必藉祂的使者来指引先知,并加以解释。
这里有三位出现:大祭司约书亚,耶和华的使者,以及撒但。由于约书亚与撒但在异象中首次出现,就应对他们有所认识。
(一)大祭司约书亚,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异象之中。从本书、哈该书、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之各项记载,约书亚为约萨达的儿子,约萨达是西莱雅的儿子。在主前587年耶路撒冷被毁时,西莱雅是当时的大祭司。他被巴比伦王在哈马地的利比拉被杀。他的儿子约萨达被掳至巴比伦。因此约萨达的儿子约书亚,在巴比伦长大。在归回故土时,约书亚以大祭司的身分,与所罗巴伯一同回去,他们二人都是世袭的。所罗巴伯是大卫家的,所以他任省长,必对以色列人有特别的意义,他们二人都是以领袖身分兴建圣殿,而约书亚既为大祭司,必首当其冲来肩负重建圣殿的重任。大祭司的身分,在被掳归回时期,必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受人尊重。
(二)撒但是旧约中甚少提及的名称。非利士人的首领称大卫为“敌人”,原文为“撒但”。列王记上第十一章十四节及二十三节的“敌人”,也是用“撒但”一词,民数记二十二章二十二节“敌挡”一词,原意为“撒但”,他是耶和华的使者,可见“撒但”的原意为“敌人”,在旧约中有三处经文可能为撒迦利亚书第三章一节“撒但”最好的释义:
(甲)“愿你派一个恶人辖制他,派一个对头站在他右边。”“对头”就是用“撒但”这个名词。此处在撒迦利亚的异象中,撒但站在右边,成为主控的律师,有法律之功能。
(乙)历代志上第二十一章一节:“撒但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激动大卫数点他们。”类似的经文在撒母耳记下第二十四章一节:“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就激动大卫,使他吩咐人去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综合研究起来,耶和华的怒气,允许撒但激动大卫。(试参阅耶和华竟然允准谎言的灵进入假先知口中。
(丙)约伯记第一、二章,有撒但,在耶和华的会中,向神挑战,要证明约伯的虔敬有纯正的动机。撒但专司控告,态度是反面的,常唱反调,持批判的态度,存心与属神的人作对。
再看耶和华的使者,他虽在前三个异象中出现,但他的功能在此并不与先前的相同。他既不为先知撒迦利亚作传译或解释的事,也不将异象与真实的世界作为桥梁。这位使者完全在异象之中,只让先知来观察。他在这司法的场合中是有权的执行人。约书亚与撒但都是站在他面前。这位使者特别来应付撒但的控告,他也指示约书亚更换衣袍的事,而且他也来实际执行。他成为耶和华的代表,授权执行,耶和华是否在场呢?2第二节似乎是耶和华的言词由使者代言。
所以耶和华的使者是法官,撒但是原告,约书亚是被告,完全一幅法庭的情景。
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不只是他站立的位置,更可能指他的职位,因为祭司站着事奉神与服事人(可参考;;;。
如果他站着,只是在司法的程序中,也有同样的语法,出现在民数记;;;。)
研究此处的异象,似乎是从祭司的职任从事的时候,而受控告,而成为法律的场合。这似乎是在圣所之中,在大祭司正在供职时,撒但出现来向耶和华的使者控告,于是情景改变了,在审判这案件的过程中,约书亚得到赦罪与洁净的恩典,他祭司的职位仍可维持,而且更得尊荣,因为这是神的拣选。
“耶和华向撒但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2节上)
这是耶和华直接的言词,还是祂的使者以祂的口吻发言?如果是直接的言词,不必再说:“耶和华责备你。”所以看来,仍是耶和华的使者成为神的代言人。
“耶和华责备你!”这是十分严正的口吻。“神斥责他们”,是指列邦受神公义的斥责。神斥责外邦,祂责备骄傲人。耶和华的责备是带着权能的,因为祂怒气一发,谁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呢?。神的斥责必除掉。
耶和华斥责撒但,可能不是他的诬告,撒但的控告应有根据,约书亚确不得站立在耶和华面前供职,因为祭司不可穿着污秽的衣袍。可见被控各项必是正确的。但是耶和华责备的,不是否认控告的内容,而是憎恶控告的态度,尤其轻忽并藐视耶和华拣选以色列的恩典。
耶和华拣选耶路撒冷,祂拣选以色列民族,使他们成为圣洁的国民,祭司的国度。可见约书亚是大祭司,只是集体的人格(Corporate Personality),他代表以色列整体。以色列在祭司的职分上失败了,有辱耶和华的圣名。撒但可有充分的理由,只是主耶和华拣选的恩典,推翻他的控告。
约书亚既是代表的人物,就不是他个人的成败与得失,全在乎整体民族的兴衰。也只有在以色列民族得到洁净,罪恶得以赦免,祭司的功能才可恢复,中保的尊荣又可重新建立。这样世界全人类才可得着神的拯救。这是耶和华在历史中施行的计划,使救恩遍及万邦。
耶和华的拣选,是有绝对的权能,撒但无可提出反对。祂的拣选是出于恩典,更无法为撒但所体认。神的拣选是恒久的,永不改变(“拣选”一词为分词Participle有继续不断的持久性)。这拣选的恩典是恒久常新的(参阅以及。有人译为“耶和华重新拣选耶路撒冷。”3神并不重新拣选,因为祂一次而永远作成祂拣选的计划。祂拣选,完全出于爱的动机。申命记尤其强调,神拣选以色列,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因神应许列祖的,必永远坚立,决不改变,都是因为爱的缘故。
神拣选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有圣所,是耶和华的居所。这个重点再强调祭司的职份。拣选的恩典,确保救赎的福分,正如罗马书第八章三十一至三十四节:“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新约有主耶稣作成救赎的功夫,必然更具体了,但旧约中,神的救恩已有拣选为实据。
“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2节下)
这句话先出现在阿摩司书。以色列很可能像所多玛蛾摩拉一般遭神倾覆毁灭,因为他们都犯了罪。但是神对他们有怜悯,仍希冀他们回归向神。
神的刑罚如火一般要烧毁那根柴,但柴从火中抽出来,还未全部焚毁。在神的恩典下仍可保存。其次,柴经火的焚烧,仍被抽出,即使未被烧毁,却已受了极大的考验,这考验是十分严重的,神有救赎的恩典:“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碓谀闵砩稀!保ㄈ。这是以色列民族历史的经验。再看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一定很不干净,又有烧焦的味道,色泽也很难看。以色列经过历史的浩劫,知道是神所给予的刑罚,不再荣美,需要神进一步的恩典。
这可使读者联想何烈山上烧淼木<(出3章)。荆棘虽被烧恚却没有烧毁。这不仅说明神强烈的公义与慈爱,也道出“余数”的涵义。以色列经过审判仍得以存留,就成为少数的“余民”,要成为民族中兴的核心。
“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3节)
约书亚身为大祭司,竟然穿着污秽的衣服,确是十分严重的罪孽。神若看见污秽,必然离开
“污秽”是极其肮脏不堪入目的,如粪便等类的东西,如以赛亚书所描述的。这里当然是指着罪而言的,但指甚么罪呢?有的认为以色列人与外邦女子通婚,使身分玷污了如穿着污秽的衣服(参考。4大致说来,专指以色列人离道叛教的事,他们离弃神,受世俗影响与沾染。
污秽的衣服是罪犯的囚服吗?有人以罗马的惯例为证。5但是这并非犹大的习俗,所以不足为证。这衣服应为大祭司的衣袍,既以约书亚代表以色列,所以这里以色列的罪,如祭司的污秽衣服一样,不得再在耶和华面前供职,以色列不再是祭司的国度,因为祭司必须有完全的圣洁。
“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4节)
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众天使,这些天使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参阅。将污秽的衣服脱去,就是脱去罪孽,这是象征性的举动,也表征称义的举动。罪人的地位更换至义人的身分。
罪孽原指道德方面的,但也指属灵的生命与事奉的资格。大祭司必须带着胸牌起),他要担当干犯圣物条例的罪孽。民数记也有类似的警语:大祭司必须一同与本族的民担当干犯圣所的罪孽,担当干犯祭司职任的罪孽。
祭司约书亚必须为众民担当干犯的罪孽。可见他自己无法摆脱,必须倚仗天使们为他除去。这是以色列民整体的责任,只有求赦免与洁净。
污秽的衣服必需除去,才可穿上洁净的衣袍。以色列人干犯祭司的职位,因为他们也干犯圣所的罪孽。所以圣殿被毁,被火烧灭。重建圣殿,好似再穿上洁净的衣服。他们所穿的,还不仅是洁净的,更是华美的,他们的尊荣必再恢复。
这华美的衣服,是大祭司的礼袍,而且专在大节期所穿的。这是圣袍,圣服是可为耶和华供祭司的职分。利未记第八章七至九节,描述祭司衣袍的全套,可能也是撒迦利亚书第三章四节的用意。衣服是多数的,可见不只是一件外面的圣服,而是一套衣着,包括大祭司的冠冕,在下一节说明。这里所说的“华美的衣服”,只有在以赛亚书出现,中文译词为“吉服”,象征着圣洁、荣耀与喜乐。以色列民复兴之后,也该有这些特质。
“要给你穿上…”动词为加重语气,表明十分郑重其事,也给予确据,是必定实行的事。
“我说,要将洁净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们就把洁净的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华美的衣服,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5节)
“我说”,是先知第一人称指他自己。他现在也参予其事。他不再是一个观望者,默察异象中的情景,他现在是一个代求者,表明他的愿望。6最近似的例证为以赛亚书(6章)先知的经历。以赛亚书第四十章六节:“你喊叫吧!有一个说:我喊叫甚么呢?”这也是以色列后期预言信息中的特性。7
经文评鉴可将“我说”(waomar)改为“他说”(wayyo~mer),似有充分的理由。第四节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脱旧衣,穿华服,第五节“他说”,他再继续吩咐他们为他加冠。或是使者继续的吩咐,或是先知积极的参予,象征的动作继续进行。
冠冕当然指大祭司所戴的,但用字方面有所分别,此处所用的(sanip不是常用的misnepet),与以赛亚书的“华冠”相同,华冠配“吉服”及华服(24节),似乎极为恰当。只是以赛亚所描述的是相反的,锡安的荣华被剥夺了,现在撒迦利亚的异象是回复,是复兴。同样的用词在以赛亚书第六十二章三节再出现:“你在耶和华的手中要作华冠,在你神的掌上必作为冕旒。”“冕旒”一词为此处的冠冕。这是有君王之尊。
用字不同的原因何在?可能此处所用的不专为大祭司所戴之冠冕,而是头饰。通常用的一词,专指大祭司就任时的加冕。现在大祭司约书亚并非承受新的任务,也不是就任新职,只是得了洁净之后,恢复他原有的祭司的职份。可见此处真正的重点在洁净。大祭司个人应有洁净的经历,民族整体也是如此,再成为祭司的国度。
大祭司更换衣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就职典礼(出29章及利8章),另一种是赎罪日(利16章)。撒迦利亚书第三章应作怎样的解释?适当以上那一种场合?值得研究。
大祭司就职典礼中,他应穿着的圣服,详列在出埃及记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章以及利未记第八章,内中包括外袍、腰带,以弗得及佩戴以弗得的服装,胸牌、及冠冕。大祭司先洗头,才献祭。要有油与血洒在大祭司的身上及衣袍。比较撒迦利亚书第三章,内中没有洗涤及献祭,可见不是大祭司就职典礼。
在赎罪日,大祭司的衣袍及洁净是主要的重点,大祭司在进入圣所时,还要再更衣(23、24节)。但在撒迦利亚书第三章,只提华美的衣服,但未提及洁净的礼仪及献祭,也没有提到祭司衣服主要的四件。可见也不是在赎罪日的场合。
冠冕却为撒迦利亚所强调的,因为冠冕是说明特殊的身分。8这身分也代表特殊的责任,需担当众民的罪孽,这样他必须为众民代求与承受,在神面前得洁净、蒙救赎,有神的喜悦。可能这是撒迦利亚书的重点:祭司的职任,约书亚是这样,以色列民族的整体也是如此。敬拜与洁净的礼仪必须恢复,全国都需有这番过程,才承受祭司中保的重任,向普世遍告救赎的福音。
从这个异象,看祭司的职任,明白以色列民族的重建。撒迦利亚与以西结不同。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重要的领导人物是“王”或首领(Nasi),不是祭司。所以撒迦利亚似乎为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祭司虽具领导的作用,其实只是代表性的,因为他要为全国的人民负责,得着洁净,恢复祭司的职份,才可真正从事复兴的工作。
“耶和华的使者诰诫约书亚说:”(6节)
第四异象有两个回应,第一个回应是在第六、七、九节,约书亚要听从耶和华使者的诰诫。第二个回应是在第八节,重点指向所罗巴伯。这两个响应都对异象作进一步的解释,也准备启示以后的异象。第十节作一结语,并憧憬将来的兴盛。
这仍是法庭的情景,耶和华的使者诰诫约书亚。“诰诫”一词可译为“见证”,是“呼天唤地见证他们的不是”。在这里不是指控,而是警戒,予以劝导,使对方不再在污秽与罪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圣洁。最主要的还是听命,遵行主的道,这样可以继续承受使命,并且担任重大的工作,从事中保的要务。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若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命令,你就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我也使你在这些站立的人中间来往。”(7节)
以使者的方式发言:“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是先知的口吻,劝告约书亚要将真实的信心讨诸行动。“你若”以一种假定的语气,可说是“条件”的。如果符合这些条件,必能得着神的福分。这里有两个“若”,同时“遵行”与“谨守”两个动词也十分着重。“遵行”可谓是申命记的语调。9神的道,是在个人道德的生活与对主的敬虔。这是在神面前作完全人。谨守神的命令,是符合神的要求,照着神的吩咐及律法而行(参,不去随从那些可憎的恶俗而玷污自己遵守神所吩咐的,有时也需付代价,却不可怀疑与怨恨(参。“命令”一词有时也指承接圣职供祭司的职分,办理圣所的事。在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内,“命令”是指祭司作守望的工作,细心观察进入圣殿的人们,用眼看,用耳听,并要留心殿宇,和圣所出入之处,不让不敬虔的外邦人进入。祭司与利未人也必须分辨,是否可以获准在圣所事奉,只限于撒督的子孙,因为他们是神所特选的。10
所以这里撒迦利亚的重点,可能仍在祭司的职责,因为约书亚是大祭司,他所代表的以色列人,是祭司的国度。现在耶和华所赐下的,也都是祭司的职任。
你“不仅”可以管理我的家,“而且”可以看守我的院宇。在语法上特别强调双重的职任为特有的福分。在用字方面“你”也是加重的,说明神指定与命令:“你,唯独你”。
“我的家”是指神的殿么?这该是本书特别强调的,这可能指犹大家及以色列家,本书也有提及、19)。看上文,似乎此处专指神的殿,因为在那里供祭司的圣职,而且也与“院宇”同义,成为对句。院宇一定是指圣殿的内外院。
“管理”一词原意为“审断”。祭司利未人与审判官并列,使众百姓可以向他们求问法律公正的案件。在以西结书,祭司竟可站立判断争讼的事,可见他们管理的范围不仅是圣事,也包括民事。
看守院宇,必是注意一切进入圣殿的人们,看他们是否纯然为敬拜而来,不会有任何亵渎或轻慢的举动,这的确需要有严谨的态度。
他也可以在这些站立的人中间来往。“站立”一词根据文法(Hiphil participle),可以译为“引导者”或“首领”。这是否指天上的圣会中天使。11这是表明他有十分尊贵的身分。犹太的释经者家根据亚兰文译本,认为“站立的人”为撒拉弗。12可能这里强调的是指祭司的特权,可以进到神面前,好像天上的使者一般。这是站在耶和华的会中,得以听见并会悟祂的话(参。
“大祭司约书亚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当听(他们是作预兆的)。我必仗我仆人大卫的苗裔发出。”(8节)
第一个回应的信息在上节告一段落,着重祭司的职任,尤其是大祭司的职责在被掳归回后更为重大,但身分却十分尊贵与荣耀,却有很大的权柄。
现在第二个信息,并不附带任何条件,却有应许,是有关弥赛亚的盼望。
这是对约书亚与他的同伴祭司群所吩咐的。大多经学家认为这些都是祭司,13而且以大祭司为他们的首领,看来都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坐在大祭司面前。
这里特别说明:“他们是作预兆的”。“预兆”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为解释预兆的,他们有先知的功能。这个词在诗第七十一篇七节中译词“为怪”,即十分怪诞,可能异乎寻常。但是在以西结书:耶和华立先知作以色列的预兆;先知说,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这样说来,这些祭司都来自被掳之地,他们本身成为见证,成为预兆,以证实神信实的应许及赦恩的确据。14他们也可能成为预表,预表将要来到的那位,就是仆人大卫的苗裔(参阅;。
那位是弥赛亚,以两个名称来说明。一个名称是仆人,另一个名称是苗裔。有关仆人的章节,在以赛亚书第四十二章一节;第四十九章三、五节;第五十二章十三节;第五十三章十一节;以西结书第二十四章二十三、二十四节。有关苗裔的经文,在以赛亚书第四章二节;耶利米书第二十三章五节;第三十三章十五节以及撒迦利亚书第六章十二节。但是约书亚与他的同伴又怎么可成为弥赛亚的预表呢?他们不仅在中保的地位,而且也表征救恩,约书亚与他的同伴祭司群是代表以色列祭司的职位,但他们为罪孽所污秽,却蒙神的洁净。他们好似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不受审判所灭,这恩典的神迹足以说明这一切。15
苗裔是所罗巴伯,这是犹太拉比的解释,在撒迦利亚书第六章十二节,弥赛亚是将祭司与君王两种职分综合在他身上。16亚兰文也将这两种身分综合起来,只是将第六章十二节与第三章九节一起相连,这苗裔不是所罗巴伯,而是约书亚。17但是所罗巴伯与约书亚都为当代的人物,这苗裔还未来到。关于这两位的功能在第六章还再加以说明。
所罗巴伯是来自大卫家的,且在哈该书第二章二十三节,即该书的结语特别提及,确为极有力的说法。但是真正的重点还在“苗裔”这一用词上,有以下几点足资重视。
他被称为仆人,以耶和华为乐,遵行神的旨意,实行普世的救恩。他是苗裔,是逐渐生长的,正如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二节所描述的。他是大卫家的,照耶利米书第二十三章三节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他是有神性、为耶和华发生的苗,必华美尊荣,这枝子必结果实。他是祭司,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
此处,“苗裔”未有冠词,已成为专门名词,专指弥赛亚,自以赛亚起,至耶利米,都是用这名词为弥赛亚的另一名称,他真正的工作,在此处并未说明,却在下一节说出:除掉这地的罪孽。
“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9节)
本节的隐喻“石头”,与上节“苗裔”,似乎不甚相连,因此有将第九节上置于第七节之后,18或在第十节之后,19但是从经文评鉴的方法看,并无根据。
“石头”可大可小,普通的或珍贵的,在用途上也不一,或作建造圣殿之用,或作装饰,甚至微小的宝石,只为装饰在胸牌上,作为大祭司必须佩带之饰物。20
有人认为这石头是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就不致太小,或是准绳的线铊,21祭坛,22圣殿的根基石,象征着神的国。23这是复兴的以色列,成为神国的核心。24圣经中也不少经文以“石头”为弥赛亚;;;再可参阅新约的经文:;;;。
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弥赛亚为石头,是根基石、宝贵的房角石,是可以信靠的。这也可成为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这石头是非人手凿出来的,足以打碎一切地上万国的权势,逐渐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由于撒迦利亚书的信息是以色列人复兴,重建圣殿,石头为建筑必有的。但本章(3章)是着重祭司的职任,所以可能仍指小块的宝石,在祭司的胸牌上。出埃及记曾提说有胸牌上凿刻:“归耶和华为圣”。这里也有七眼,是雕刻出来的。
“七眼”,也可译为“七面”,原文作“眼”,但“眼”也可作不同的解释。“地面”,原意为“地眼”;吗哪以外,在我们的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这吗哪彷佛芫荽子(民十一六)。眼前看起来,是指外表。箴:酒在杯中闪烁,原意也作酒光如眼睛的闪烁。“光耀的精金”,原意为“精金的眼睛”,即如眼光一般的闪烁。有人将“眼”译为“众源”,七眼就是有七个泉源,涌流不息,也使苗裔不断生长。25
“眼”在圣经中常喻为智慧,七眼是指神的全智全能(可参阅;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9节下)
神是全智的,祂懿烊地,但先着眼在“这地”,定是指犹大地。祂要除掉这地的罪孽。“除掉”是一项断然的行动。只在一日之内,不必再有每日的赎罪祭。这次是一次而永远的成就了救赎。这一日必指赎罪日,是一年之内的大日子。如果以新约的观点看,这一日在各各他,必更有启示的意义了。
这“一日”还不仅是赎罪日,更是末后的日子,就在下一节说明:“当那日”,是末事。
“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10节)
“那日”有人译为“同一日”。26在圣经中,是指末日,或末后的日子,以色列民复兴的日子(详述于本书12-14章)
苗裔已经长成大树,结果ΑH嗣遣坏饱享丰富,也有安定繁荣,生活在安乐之中。无花果与葡萄树都象征以色列民族,现在枝叶茂繁,人们可以在树下憩息,有充分安全的保障。
“从但到别是巴的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这是描写在所罗门的日子,也是人们向往弥赛亚的时代。
弥迦书第四章四节,人们愿望有和平的日子,不再有战争。“人人都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
所以本章的结语,预言将来的平安,是以救恩为依据的。先有洁净,除掉罪孽,才有和平与繁荣。大祭司的罪孽除掉(1-5节),全民的众罪也都在一日之间除掉(9节)。新的社会就建立起来。
这是指以色列复兴的现象,他们从历史的浩劫后留有余生。经历被掳之羞辱后,归回重新恢复选民原有的尊荣。他们原是祭司的国度,必须回复。他们是圣洁的国民,再蒙救赎,再得洁净。如今他们重新承受祭司的职任,站在中保的地位,吸引万民都来归向耶和华。神的国必降临在他们中间。
1 C. Jeremias, Die Nachtgeschichte desSacharja, Untersuchungen Zu ihrer Stellung im Zusammenhang der Visionsberichteim Alten Testament und zu ihrem Bildmaterial, 1977, 201-203.
2 E.B. Pusey, Minor Prophets, vol. II,353. 主张耶和华在场。
3 C. Von Orelli, The Twelve MinorProphets, tr. J.S. Banks, 1893, 324.
4 D. Kimchi, Commentary on Zechariah, tr.A. M'Caul, 27.
5 C.F. Kei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J. Martin, vol. II, 1889.
6 N. Tidwell, "Wa~omar(Zech and the Genre of Zechariah~s Fourth Vision," Journal of BiblicalLiterature, 94(1975) 352.
7 D. Petersen,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1977,20-21.
8 M. Haran, Temple and Temple Service, 1978,174.
9 M. Weingeld, Deuteronomy and theDeuteronomic School, 1972, 333.
10 J. Levenson, Theology of the Program ofRestoration of Ezekiel, 40-48, 1976, 146-147.
11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07也见E.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III, 1875, 264.
12 E.B. Pusey, The Minor Prophets, vol.II, 1886.
13 W. Rudolf, Haggai and Sacharja 1-8/9-14-Malachi, 1976, 99, J. Baldwin, Haggai,Zechariah, Malachi, 1971, 116.
14 D.L. Peterse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09.
15 C.F. Keil, The Twelve Prophet, tr.J. Martin, vol. II, 1889, 259.
16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Prophecies of Zechariah, tr. A. M'Caul, 1837, 37, 38.
17 The Targum of Jonathan为上述该书译者A. M'Caul所附注,p.38Footnotes.
18 Jerusalem Bible
19 New English Bible
20 A.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Un programme derestauration pour la communautejuive apre&s L~exile 1969, 179.
21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 Propheciesof Zechariah, tr. A. M~Caul, 1837, 38.
22 C. Von Orelli,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tr. J.S. Banks, 1893.
23 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OldTestament, vol. IV.
24 A.C. Gaebelein, Studies in Zechariah, n.d.(无出版日期)
25 E. Lipinski, "Recherches suv Le Livrede Zacharie," 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25-29, 又G.H. Dalman "Arama/isch-neubebra/isches Handwo/rterbuch, 1922, p.311b.
26 Lipinski, 同上
(五)第五异象:灯台与两树(四1-14)
“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
第五异象在开端又有不同的钍觯因为那与先知说话的天使,又再直接对待他,向他说话,为他解释。这不是第四异象的情形。在那异象中,天使在天上的圣会,并没有对先知作甚么或说甚么,只让先知在旁观察。现在天使显然恢复他原有的功能,来照顾先知,给予神的启示。
天使来叫醒他,是他在沉睡中么?看本节下半句,“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既是“好像”,就不是实际在睡觉。先知可能因前个异象的情景,陷入沉思之中,突警觉过来,发觉天使又要向他说话。或者他受异象的刺激,使他神不守舍,在精神恍惚之中,有天使在旁都不立即发觉。先知一定在特殊之心理状态之下,心灵尤其是受特殊力量的冲击,似乎对他当时的处境不大敏感与警觉。他好似尚未准备,来接受另一个新异象。
“叫醒”原意是“激动”,是激发人要有行动,这也是在但以理书的用词。
第四异象,以色列是祭司,恢复他们的事奉的职任。第五异象,以色列要成为外邦人的光,履行宣教的重任。
“他问我说,你看见了甚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上有灯盏。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2节)。
这是与第一至第三异象相彷,先知看的时候,就见不同的人物与事物。他曾看见了一人骑着马,看见有四角,看见一人拿着准绳。现在他看见一个灯台。天使也先以发问的口吻:你看见了甚么?在第六异象也是这样。天使先引起他的注意,再向他解释。
灯台是纯金的,在出埃及记第二十五章钍鼋ㄔ旎崮皇痹详细提说,用精金作灯台。精金就是纯金,但在用字上似乎特别强调礼仪的洁净,不仅是金属的成分而已。1如果从金属的成分来分析,表明这金子是足金,不渗杂有其他金属,于是从物质表征属灵的涵义,也是以色列人十分注意的事,特别在钍錾锨康鳌>金必须经过锤打,必更加坚固、更有价值。在所罗门建殿时,灯台也必须是精金的。其他对象以金包裹,用词“金”也表明是锤打过的(sagur),在第六章屡次提及(中译词并未直译)。但此处撒迦利亚的钍觯既未引用出埃及记“精金”(zahab tahor)也没有用列王记的“金”(锤打过的金子zahab sagur),可能认为这是人们所共知的,中译词特加以“纯”与强调原意“一切全是”金的,仍可符合原有的观念,这是精金,纯粹的成分,是十分珍贵的。
在灯台顶上有灯盏。这灯盏是可盛有燃料 油(参阅盛油的金罐)。这灯盏有灯芯浸在油中,并不全部默燃,共有七个,所以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整个灯台共有七个管子,2但也有的认为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应该共有四十九个管子。3照经文的记载,后者的解释较为准确,更何况有其他经文可以左证。(譬如手脚都是六指,共有二十四个指头,以倍数计算;记载相同)。因此,四十九个管子,在供应上可谓方便而迅速。
关于“管子”这一用词,只有在列王记上第七章二十四节,描写在铜海之下,有野瓜的样式,每肘十瓜,共有两行,这些是“管子”,原意为“狭道”。可能灯芯置于这狭道的管子上面,可供点燃发光。4在1969年考古发现,在Tel Dan那里发掘出土的灯盏,与撒迦利亚所描述的十分相似,被鉴定为早期的铁器时代,又与从Taanach出土的灯台相似,该出土的古物鉴定的年代为主前1300年左右。5
撒迦利亚异象中的灯台,与出埃及记(25章)所描述的,似乎并不相同。在出埃及记,灯台有座、干、杯、球与花。座与干并不在撒迦利亚书第三章里提及。枝子可能是“管子”,但只有六个枝子,两边各三个,中间的干加起来,共七个,可置七个灯盏。但在撒迦利亚就有七个管子,好似七个枝子一样。出埃及记的钍鲋校六个枝子上各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这些也在撒迦利亚书中未曾提及的。可见这与出埃及记钍龅幕崮恢械铺ú煌。
灯台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意义却是相同的。灯台是在会幕的圣所里面,成为见证的表征。以色列在列邦之中要成为见证,以色列就是灯台。6以色列民在万邦之中,如同利未族在以色列全家。7以赛亚书特别强调这项见证:“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万国要来就你的光,君王要来就你发现的光辉。”
在犹太拉比的解释,七盏灯的中间一座,象征着神的首位,联络两边的灯盏,结合成完整的光体。8
但是在新约中,主耶稣有更清楚的阐明。祂是世上的光,信徒是世上的光;。在主里面有光明,信徒在世上好像明光照耀,灯台是弥赛亚,是救主基督,是世上的光。
“旁边有两棵橄榄树,一棵在灯盏的右边,一棵在灯盏的左边。”(3节)
以前在会幕圣所中的灯台,油料须由以色列民自由乐意的奉献,由祭司负责经理这灯。所以亚伦家必须负责来照料。但是在这里,撒迦利亚看见供应油料,不必倚赖众百姓的奉献,有两棵橄榄树直接供应。
一般都译为“旁边”,也可译为上面。灯台的灯盏在顶上,如果橄榄树在供油,能居高临下,流在灯盏上更为方便。但是既有管子,接通在旁边的树,可能并无困难。
通常,燃料的油是经过一番炼净的过程。要有清橄榄油,灯火才可明亮。但是现在连炼油的过程也可省去,直接供应,是立即的、经常的、同时的、不停的、无尽的、恒久的、丰盛的。这样几乎不需要人力,可见需要的殷切,供应的迅速,都有丰富的涵义。
关于这两棵树有甚么表征的人物,在第十一节起,先知与天使的问答中,尚有解释。
橄榄树除供油以外,还有甚么作用呢?橄榄树向以树叶繁茂著称,两棵在灯台两边,几乎可将灯台遮掩起来,但是灯光必定仍可透出。如果在灯台上侧,并不遮掩灯光。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甚么意思?与我说话的天使回答说,你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4、5节)
先知向天使问话,是本书先知的经验,在第一章九、十九节,都这样的发问。“主阿”只是尊称,与称呼神的不同(对神称~Adonai, 对天使尊称为~Adoni),先知需要天使为他解释。
但是天使在答复以前,先再向他发问:你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么?这样的发问是多余的么?在第一异象中,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在第二异象,他就直接答复。在这里天使再发问,是否诧异先知的无知。他认为那么简单的事不需要解释。灯台的涵义早在建造会幕时说明了,有传统观念的以色列人应该明白,还需要解释吗?
先知说:主阿,我不知道。他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也许他对灯台的涵义已经明白,但想知道这异象是否给予新的启示,必有新的意义需要体认。灯台既与以前的不同,会有新的涵义,灯台旁有橄榄树,也是前所没有的,这又有甚么涵义呢?
或者,先知看见一连串的异象,其启示的内容不同,而启示的涵义是否相同?这也是先知必须明白的。
“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6节)
天使对他说的话,不是神对先知的指示,却是祂对所罗巴伯的。但是这必定为神的心意,要藉着先知来指示所罗巴伯,赐他安慰与鼓励。所罗巴伯是行政的首长,现在圣殿重建是当务之急,必须立即与大祭司约书亚携手合作、共襄盛事,刻不容缓。
重建圣殿的事,可说是千头万绪,不如从何做起,这是需要圣灵的能力,人力是无济于事的。重建的工作已经开始,必定要完成这一个大工程。
“不是倚靠势力。”势力原意为军事的力量,军事有武器,但主要在军事人数的众多。在所罗门建殿的时候,实在大为动员,三万人每月轮值服苦,七万人扛茫八万人凿石,督工就有三千三百人。“势力”指体力;,也指才力(“才干”或“贤德”,如及;,更指财力;。在基本的涵义上是“军力”;。
“不是倚靠才能”,“不是”再重复,表明十分着重的语气,再予否定,强调反面的因素,使正面的更有意义。这里的“才能”仍指人力,是体力;;。这也指财力或经济能力(加。可见势力与才能二者原意不同,在此处只是成为同义字,重复加强语气。
“倚靠我的灵”,神以祂的灵创造世界,成为巨风,只是从神鼻中的气发出,红海的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垒,海中的深水凝结,再将水吹得散开涌流,海就将埃及的追兵淹没;;前者为摩西之歌,后者为大卫颂美之歌)。在以西结书(37章)的异象,神的灵如大风,使枯骨复生。神的灵也有能力使重建圣殿的事完成。
以灯台为例,灯台本身无论外表美观,坚固贵重,功能完美,加果没有油,仍旧徒有外表,不能发光。圣灵是油,有膏抹的功用,先知祭司与君王就任,要经过受膏的礼仪,表明他们有圣灵的同在与能力。圣灵如油一般,有医治的能力,抹油在伤处,可得医治(参阅。圣灵好似油一般,不仅可以点燃发光,也能温暖并加以力量,且可装饰与润泽。圣灵为一切的根源与能力,灯台是最好的表征,说明圣灵的功能。
“大山哪,你算甚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7节上)
自本章第六节下至第十节上,有些解经家置于第十四节后。9理由为这几节经文是后加的。10其实这并无确实的明证。
圣殿重建的事是政治领袖所罗巴伯与宗教领袖大祭司约书亚共同合力发动及从事的。但是祭司群在建造的过程中效力不多,他们是在建成之后,建立敬拜的制度与礼仪。所以重建圣殿,重心在所罗巴伯,而不是在约书亚。在第四异象,祭司职任必须恢复,但是在恢复以前,祭司职任的地方与场合先得建立,还得仰仗政治的力量。政治如果只是人力,成功的因素不大,惟有倚靠神的灵才能成事。所以第五异象,集中在所罗巴伯。
大山表征的常是国度或权势,但是这里未必是指波斯帝国。11可能也不是指参巴拉,12虽然参巴拉曾施以压力阻碍,也不是指任何敌挡的力量。13这里指一切的困难与阻力,未必特殊指明。但是任何艰难,却可由圣灵迎刃而解。
“你算甚么……你必成为平地。”在这里“你”是指谁呢?指一切阻碍的人,那么“大山”与“平地”似乎都人格化了。或者说以大山与平地来喻人力,人力只可看为困难危险,圣灵的能力却化险为夷,大事化小事。有人以为“你”指约书亚,他本身无能为力,与所罗巴伯相比,只是平地与高山而已。他还得仰仗政治的权力,因为神的灵特别与大卫家同在,所以所罗巴伯还不只是政治的力量,更是弥赛亚的代表,弥赛亚是出自大卫的后裔。从另一方面看,约书亚原与所罗巴伯同心建殿,所以可能指那撒玛利亚的首领,他若与所罗巴伯相比,无疑是平地与高山,他又怎可成为高山,恣意阻拦呢?14无论怎样解释,此处只是作尖锐的对比,未必有特殊指明的人物或事件;只是说明所罗巴伯有圣灵的能力,无人可以与他抗衡。
“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7节下)
所罗巴伯既负责重建的事,搬出一块石头,可能是第一块,象征性的表明实际建殿的动作,是一种仪式,开始动土或动工的举动。15参考哈该书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这该是大利乌王第二年,即主前520的9月24日,追想到主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从今日起,我必赐福给你们。”所以百姓均可欢呼。但是此处石头放在殿顶上,似乎到完工的阶段,该是奉献的典礼了。可能仍是指圣殿根基奠定的时候,照以斯拉记起)记载他歌颂赞美呼喊。
“恩惠、恩惠”可有不同的译词与解释。这一用词也有荣华秀美的意思,也可指蒙神悦纳,使人欢乐的涵义。这不但可指圣殿,也可指建造圣殿的主持人所罗巴伯,在诗四十五篇,所谓“君王诗”(Royal Psalm)中,赞扬君王说:“你比世人更美,在你嘴里满有恩惠,所以神赐福给你,直到永远。”(2节)君王诗也可称为弥赛亚诗,因为君王预表弥赛亚。所罗巴伯是弥赛亚的代表。
但是这里,仍是赞扬圣殿的荣美,看见圣殿,有神赐福的明证。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8、9节)
这是从第六节起第二篇信息,在形式上与第六章九节相彷(又。这是耶和华直接的启示,并没有藉天使向先知解释。正如在第四异象(3章)中指向大祭司约书亚,现在就专指所罗巴伯。
这是对建造者一项极大的鼓励,教导他们绝对不可灰心,因为是神的恩惠在所罗巴伯的身上,也赐给他能力。“所罗巴伯的手……他的手”。在原文中“手”放在前端,表明着重的语气,“手”是能力,也是工作,他怎样开始,必怎样完成。这有历史的见证。
圣殿重建,是否必须再立根基呢?在587年圣殿被毁,但根基是否也全毁灭了呢?重建圣殿,有两次记载提到重立根基。哈该书第二章十八节及以斯拉记第三章六节的用词(yasad)都可译为建造,即重新建造的涵义。在历代志下第二十四章二十七节有同一用词,通常译词为“重修”或“重建”。重建圣殿其实在538年归回时已经开始,只是受了“犹大和便雅悯的敌人”阻挡,由波斯王勒令停工,至大利乌王第二年(520 B.C.)再恢复,都记载在以斯拉记第四章。
这里提到所罗巴伯的手立根基,可能不在这奠基的事,而是重建的事。从真正重修是那年的六月,至大利乌王第六年(516 B.C.)的十二月完成,全部为时四年半。所罗门建造圣殿,用了七年半。重修大都是将被火焚烧的修复,所需的主要是木料,不是石头。所谓根基石头,是否只表明动工的事?16
先知再见证他有来自耶和华的权威:“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这在第二章九节、十一节以及第六章十五节,也有同样的声明。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懿烊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10节)
当时有些人对重建圣殿的事持怀疑的态度。他们虽然有这愿望,但信心不足,认为这事很难成功(参阅。他们以为即使成功,比较以前所罗门的圣殿,也真是抚今追昔,“看如无有”下)。当然他们看见所罗巴伯正能手拿线铊实际督工,仍有欢喜的心来接受这个惊人的事实。
关于线铊,在希伯来文作“铅石”,“铅”虽也在民数记提及,但成为线铊,重量不足。“线铊”一词其实是根据希腊文、拉丁文及亚兰文的译词。有一英文版本(New English Bible)称这为“分石”(the stone called Separation),是根据罾亚译本。17这块石头是为表明分别为圣归于神。所以耶路撒冷本(Jerusalem Bible)译为“拣选之石”(The Chosen Stone)。这必是为建筑之工程记录,而非线铊。这记录可能是石版的样式,据说在巴比伦时期甚为盛行。18
“七眼”在第三章已经提及,这里再提,是否与七盏灯有所关联?灯既表征神在殿中居住,祂的同在给予复兴的确据。祂的看顾是随时随地的,耶和华的眼睛懿烊地。如果以“眼睛”译为“泉源”,有七个泉源,又完整也美善的“七”数字,能涌流全地,福泽必在遍处。这是生命的活水,神的子民带到世界各地,也是极美的释义。19
耶和华的眼目懿烊地,正如箴说:“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祂都鉴察。”(参阅。
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神的没有(参起)。神注目观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脚步。
耶和华的眼目是刑罚恶人的,“我必定住眼目,降祸不降福。”。“我眼必不顾惜你,也不可怜你。”;参阅。但是耶和华的眼目也是眷顾施恩的。
神说:“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戒你。”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祂的人,和仰望祂慈爱的人。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四节有耶和华的话:“我必看顾(原意为‘我必睁眼看’)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
最切合解释此处下)的,是历代志下第十六章九节:“耶和华的眼目懿烊地,要显大能帮助向祂心存诚实的人。”“神的眼目看顾犹大的长老,以致总督等,没有叫他们停工,直到这事奏告大利乌,得着他的回谕。”他们终于可以自由地重建圣殿。
这个异象中的灯光,象征着耶和华的眼目,也表明祂的同在。祂的脸光启示着眷顾与施福。民数记第六章二十五节亚伦的祝福:“愿耶和华使祂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诗人的祈求:“耶和华阿,求你仰起脸来,光照我们”等)。所以耶和华的脸以及眼目,都是光,照明与施恩,将救恩广被祂的子民。
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照早期的学者如腓罗(Philo)及约西弗(Josephus)的说法,为七大行星,是近年德国经学家所采取的。20可能“七”只是完全的数字,与“二”作对比,两棵橄榄树,两根橄榄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边,两个受膏者,他们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主有七眼,完全智慧,最完美的,祂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主,祂是救赎主!
“我又问天使说:这灯台左右的两棵橄榄树,是甚么意思?我二次问他说:这两根橄榄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边,是甚么意思?”(11、12节)
先知既明白灯光的象征,为甚么还再发问呢?两棵橄榄树一定代表甚么人物,但是他无法确定。
两棵橄榄树已经提说,但是两根橄榄枝与两个油管的金嘴没有提起,现在先知的问题之中,这一定是橄榄油从树枝流出,通到灯台的管子,并将油料可以贮藏起来。以作经常的供应。这样说来,灯台不能象征主耶和华,因为灯台不是自足的,需要油的供应。这是象征以色列的国度。这两棵树、两根枝,才是两个主要的人物。为神传递油料的供应,或说能源的供应,能源是在神,他们是油的供应者,是受膏者(14节)
“金色油的金嘴”,好似这问题中,十分强调“金”。照一般的译词,可能给予读者的印象,橄榄油倒出来是金色的,因为橄榄油越纯正,色泽如黄金一般。事实上,作者好似有意将第二节的“纯金”,与此处的金色油与金嘴,作反复的钍觯强调尊贵的成分。
橄榄枝的“枝条”,与“穗子”同义(shibbaleth此字在;;及。可能这是可榨油质的。这样,先知在异象里,实在看得很清楚。
“他对我说:你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说,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13、14节)
天使一定十分诧异先知的无知,在这个异象里,他第二次这样发问,先知又同样回答。这样的记述是否多余呢?可能作者有意赘述,为着重以下重要的答案,成为异象解释的主题。
首先,这两棵橄榄树的确是指人物,以橄榄树喻人物,在圣经中屡见不鲜,尤其以个人作为犹大,以色列的代表。“他的枝条必延长,他的荣华如橄榄树。”“从前耶和华给你起名叫青橄榄树,又华美又结好果子。”“至于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榄树,我永永远远倚靠神的慈爱。”“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又像橄榄的花,一开而谢。”以“经文或指以色列的社会,或指他们个人,除了约伯记那节之外,都是正面表征华美、茂盛与尊贵。
“受膏者”原意为满有膏油的人。此处为“膏油之子”(Sons of Oil),指君王或祭司(少数先知也受膏,如以利沙)受膏承受重要的职分。他们由神承受丰盛的恩惠,以油来表征丰盛,正如神的福分以五b、新酒与油来说明;。
关于受膏,大祭司就职必有这项礼节,但是所罗巴伯虽有君尊的家系,但被掳之后归回,再无君王的制度,他也不再如以前列王一般受膏就位了。他是省长,波斯宫廷不会给他膏立。通常解释这两个受膏者是约书亚与所罗巴伯,似乎“受膏”就不一定是必有的礼仪,只在涵义。
受膏者是弥赛亚,但弥赛亚视为人物,不是两个,只是一位。可见他们只是弥赛亚的代表,不是弥赛亚本身。
他们两位是站在主旁边,好似橄榄树在灯台两旁。这样解释,似乎将灯台作为主耶和华。但是灯台自身并不发光,诚如上述,不是耶和华。以色列整体是灯台,灯台需要橄榄树供油而发光,而橄榄树的成长也需要光,不是灯光,而是日光。由日光而生长,成长之后可供油,而产生光。这些都需要主诸般的恩惠。
两位受膏者是伺奉耶和华的,耶和华是普天下的主,祂是一切恩惠的来源。
1 C. Meyers The Tabernacle Menarah, 1976,55n, 133.
2 C. Von Orelli, The Twelve MinorProphets, tr. J.S. Banks, 1893;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Prophecies of Zechariah, tr. A. M~Caul,1837.
3 C.F. Kei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J. Martin, vol. II, 1889, 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1919, Charles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Study of Zechariah, 1965, 56, 57.
4 R. North, "Zechariah: Seven SpoutLampstand," Biblia 51, 1970, 183-206.根据 K.Mo/hlenbrink, "Der Leuchter im fu/nften Nachtgesicht des ProphetenSacharja," Zeitschrift des deutschen Pa/lastina-Vereins, 52, 1929, 285.
5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21.
6 A.C. Gaebelein, Studies in Zechariah, n.d.(无出版日期)45.
7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Prophecies, 1879, 91.
8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Prophecies of Zechariah, tr. A. M~Caul1837,41.
9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37ff. 这是根据New English Bible经文的编排。
10 W. Beuken, Haggai and Sacharja 1-8, Studien zur U!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r fru/hnachexilischen Prophetie, 1967, 260ff. A. Petitjean, Lesoracles du Prto-Zacharie Un Programme de restauration pour La Communaute juive apre&s L~exile, 1969, 229-230.
11 E.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theOld Testament, vol. IV, 1875, 138, C.F. Kei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tr. J. Martin, vo. II, 1889.
12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Prophecies of Zechariah, tr. A. M'Caul, 1837.
13 A.C. Gaebelein, Studies in Zechariah, n.d.(无出版日期)
14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39-240.
15 A. Kapelrud, "Temple Building, A Taskfor God and Man," Orientalia, 32, 1962, 56-62; R. Ellis, FoundationDeposits in Ancient Mesopotomia, 1968, 20ff. B. Halpern, "The RitualBackground of Zechariah's Temple Song,"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0,1978, 167-180; A. Petitjean, "La mission deZarubabelet La reconstruction du temple, Zech," Ephemerides Theologicae Lovanienses, 1966, 40-71; D.L. Peterson, "Zerubbabel and Jerusalem TempleReconstruction,"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6, 1974, 366-372.
16 参阅J.Baldwin, Haggai and Zechariah, Malachi, 1972, 52.
17 G.R. Driver, "Babylonian and HebrewNotes" in Die Welt des Orients, II, 1954, 22.
18 参阅Ellis,Foundation Deposits, 1968, 104.
19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23.
20 F. Horst,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 bisMaleachi, 1964,C. Jeremias,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Untersuchungen zu ihrerStellung im Zusammenhang der Visionsberichte im Alten Testament und zu lhremBildmaterial, 1977, 180-185.
(六)第六异象:飞行的书卷(五1-4)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一飞行的书卷。”
上一个异象是在以色列的政治现状,这一个异象是以色列的社会状况。第六、七两个异象,都是有关不法的罪恶。政治首领主要的功能,在施行法律公正。君王也是审判者。其实祭司也有审断之功能(本以及。先知常预言公义的治理(如;。可见公正公义是多么重要。
在钍龅目端,与第一至第三异象十分相似:“我又举目观看”。这次也看见一个飞行的书卷。这是卷轴,不是书册,也并非经卷(Codex),经卷是手抄的书册,但是这可能是编本,不是成卷的。这不是卷起来成轴置于一处,而是摊开着在空中飞行。这就成为一旗面旗帜,在高空飘扬,目的为给人看见,并且诵读的。
在被掳之后,以色列人重新注重宗教教育,尤其在教导律法的事上不遗余力。这飞卷可能是一些律法的记载,使人反省并且知罪悔改。但是这里与其劝导,不如说是宣告罪状,甚至宣判,神所启示的公义,断不以有罪为无罪,人们必须正视。
“他问我说:你看见甚么?我回答说,我看见一飞行的书卷,长二十肘,宽十肘。”(2节)
天使为引起他注意,特别问他,看他是否观察得清楚仔细,先知所看见的那飞行的书卷,连面积都说得出来。长二十肘,即有三十眨可能只指卷面的上端。在古兰(Qumran即死海古卷之处)的以赛亚书卷长约二十四兆笥遥宽十一眨比较长的一卷。1通常书卷的长度为幅度的三十倍,但这飞卷比例为二比一,即长度仅为幅度之二倍,可说这是很不寻常的。其不寻常之特点有三项:(一)比例特殊;(二)展开或摊开着并不卷起;(三)在空中飞翔。可说都是十分奇特的。
这面积值得注意的,是圣殿中的圣所也有同样的尺寸(参阅。2又有所罗门的廊下也是同样的面积
这面积既与会幕与圣殿有关,是否有特别的意义?有的经学家认为这是指审判,因为在神权政治之下,圣约的民需在耶和华面前负责,接受公义的审判。3
如果读下文,这一异象中既历数以色列宗教与道德的罪恶,必是审判的信息。在书卷上写满罪状,所以不能卷起来,不然又怎么能看得清楚呢?可见神启示这异象,可谓用心良苦。
“他对我说,这是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凡偷窃的必按卷上这面的话除灭。凡起假誓的,必按卷上那面的话除灭。”(3节)
在前几个异象中,只有祝福,没有咒诅。但是使人蒙福的,必须符合道德的条件。如果违背神的旨意,福分必无法获得的,而福分的反面就是咒诅。
这里提到的咒诅(~alah)与书卷(Megillah)字尾的音相同,似为写作者有意凑合的。书卷就是咒诅,飞行在遍地,使咒诅带到各处。咒诅究竟有甚么特性,可从几段经文中求解。
首先,在士师记第十七章二节,钍鲆桓鲆苑莲山地的妇女失窃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就发出咒诅。她也不知道咒诅谁,只咒诅那偷窃者。不料取钱的是她自己的儿子。儿子因母亲咒诅而不得不承认。结果他母亲向他祝福,使咒诅除去。可见咒诅未必一定知道或确定对象(参阅及咒诅原是发誓。)
在民数记,咒诅的涵义就有些不同。妇人若被疑有不贞的事,应喝苦水,并起誓发咒。如果她真的生病消瘦,表明实在有罪。如果清洁,可免这灾,且要怀孕。祭司要写咒诅的话,将所写的字抹在苦水里。可见咒诅正式写上,成为法律的条文,并可确认咒诅的对象。参考列王记上第八章三十一节,起誓是在圣殿的坛前,非常正式而严重。
第三个例证,是有关乎立约的关系。亚比米勒王与以撒起誓立约,同一个字,此处不作“咒诅”,而是“起誓”。如果破坏这约的,故意违约的,必受咒诅,以西结书也具相同的涵义。
在申命记第二十九章“起誓”这字共享九次。在第十二、十四、十九节直接与立约有关,所用的字在撒迦利亚译为咒诅。第二十节即译为咒诅,第二十一节说“必照着写在律法书上约中的一切咒诅,将他从以色列众支派中分别出来,使他受祸。” 通常来说,这是“约的咒诅”(Covenant Curse)。在第二十八章,就是一连串咒诅的宣告“……必受咒诅”(16、17节),详细的咒诅情形,钍鲈诘诙十至六十八节。撒迦利亚书第五章四节,咒诅进入人的住处,正是申命记的话:“你建造房屋,不得住在其内。”
这书卷共有两面,正如法版是两面写的参阅;;。
这里指出两种罪,一种是起假誓,似指宗教方面的罪,妄称神的名。另一种是偷窃,似指道德方面的罪,侵犯基本人权。可见二者代表律法一切的禁条。
“除灭”,在译词上有时作“剪除”,不再在约的权益之下,失去应有的身分,丧失地位。这是十分严重的后果。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使这书卷出去,进入偷窃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必常在他家里,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了。”(4节)
在前一节,咒诅要发出行在遍地,这咒诅是神宣判的话。神的话好似仆人一般出差,执行神的工作;。既然这咒诅是与圣约有关,就只对以色列人,尤其是在犹大地的以色列人。“遍地”是否只指犹大地呢?在第二章六、七节,犹大的以色列人。有些人与巴比伦同住,在巴比伦。有些人已被分散在天的四方。这样“遍地”的范围就更广了。
这咒诅的情形相当严重,因为要进入罪人的家,做澈底破坏的工作。连房屋带建屋的材料 木石都完全毁灭。
这里提出最基本的问题,以色列人是否真实履行神圣约的要求,这是在早期的历史中,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律法。这宗教的传统必须持守,不容更改或忽略。同时这异象是切实揭露当时犹大的情况,社会中的罪恶层出不穷,有不虔,也有不义,而且两者是相连的。第四、五异象都是有关以色列的首领,现在第六异象似对付以色列的众人,是民族的整体,在宗教与道德的事上都失败了。
当耶和华在以色列人中作复兴的事,要他们建立新的社会,破旧的、污秽的、罪孽的一切必须除灭。
这异象对当时管理司法行政的人,也有一种鼓励,他们秉公行义,是遵行神的旨意。神公义的审判是无法逃避的,罚恶的事一定要执行,即使在个人的私生活中,神仍有干预,他的家都被毁灭,人不可推说无知,因为书卷很大,众目昭彰,又飞行在高空,无远弗届,所以人无法推诿与逃避。罪人必须面对审判的主。
1 E. Wu/rthwein, The Text of the Old Testament, 1957,8.
2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CriticalCommentary), 1912, 169,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His Prophecies, 1879, 107.
3 E.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theOld Testament, vol. III, 305.
(七)第七异象:妇人在量器(五5-11)
“与我说话的天使出来,对我说,你要举目观看,见所出来的是甚么。我说,这是甚么呢?他说:这出来的是量器。他又说,这是恶人在艿氐男巫础!保ㄎ5、6)
这个异象与第二异象相似,在开端由天使指示,以后先知在答复时,仍以问题来应对,表明他的无知。于是天使照他所能看见的,向他解释,使他明白。
这是量器,为装干粮的,如b物、面粉或其他物品。量器或为金属、或为织物、或为陶瓦。这是量度之器,为三分之二“蒲式牛”(Bushel),通常一蒲式牛为四斗左右,约为36.5公升(Liters)。1在路得记,路得拾取麦穗有一伊法,伊法就有这样重量。利未记第五章十一节赎罪祭,加上的素祭为伊法十分之一。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十七节穗子有一伊法,所以伊法是公道的法码或公平的升斗(参阅;;;;及。但是这里与其说是量器,不如说是容器,容纳那罪恶化身的妇人。
这量器是恶人在艿氐男巫础!岸袢恕痹意为罪孽,就是在第三章四节所提说的。大祭司有罪孽,需要除去。大祭司也代表以色列民,他们的罪孽需要除去。但是罪孽仍在艿兀仍旧污秽(参阅此处指一切都沾污不洁)。
中译词“恶人的形状”。实则“恶人”或作“形状”。希腊文译本与罾亚译本都如此译出,因为“罪孽”(即恶人)与“形状”(原来为“眼睛”)两词在字形上相差甚少。2量度是一个形状,形状是看得见的。量器既是升斗法码,即指商业道德,社会公正,所以若不正不义,可用量器来象征。所以中译词将量器的涵义加注,也无不可。主要的用意是指罪孽的具体,使人无法忽略与否认。
“(我见有一片圆铅被举起来)这坐在量器中的是个妇人。”(7节)
在这量器中,坐着一个妇女,量器怎么又那么大?但是这里都是象征。因为妇人成为罪恶的象征。这个表象可能是根据创世记第三章的传统解释,妇女是罪恶的根源,因为她首先受引诱而犯罪。所以新约提摩太前书第二章十三至十四节:女人先被引诱而陷在罪中。
另一说主张量器是表征异教的庙妓,所以妇人为罪恶的化身,尤其量器应被带至示拿。示拿是巴比伦,是异邦,有宗教与迷信罪恶。3他们根据第八节“罪恶”一词的涵义。
这里的圆铅好似用作量器的盖子,当这盖子举起掀开,才可看见有坐着的妇人,可见这妇人是隐秘的。罪也是这样不愿公开。但是问题在圆铅的功用,因为通常圆铅不作此一用途。下节再提圆铅,似仍指盖子,可能是当作一种秤铊。
“天使说:这是罪恶,他就把妇人扔在量器中,将那片圆铅扔在量器的口上。”(8节)
罪恶(Risah)可应用在礼仪的不洁,尤其是指异教的成分,如在玛拉基书,所谓“恶人”(用同一字)指不事奉神的人。但是罪恶一词也指道德的失败,如申命记及,专指不义不正直的行为。以西结书,也有同样的涵义。
圆铅在此处又是作为盖子,使妇人在量器内囚禁,无法脱逃。它既是一种类似秤锤,重量是为镇压妇人的,可能也是表征罪恶,尤其是商业的罪恶。
有人认为圆铅是一种重量,应为108.29磅。4这是相当沉重的,圆形的铅盖在量器上,使里面的妇人只好坐着,完全动弹不得。这罪恶可能是遗留在巴勒士坦,但更可能的是在被掳之地。当他们以色列归回故土的时候,罪恶也随着乘虚而入,所以必须严加防范,并应立即遣返原处。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两个妇人出来,在她们翅膀中有风,飞得甚快,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他们将量器闷鹄矗悬在天地中间。”(9节)
从以上的钍觯天使对量器中的妇人,并无详细的解释。但是看来异象的要义,在于量器的动向。有两个妇人把这量器迅速地米摺
在量器中的妇人,表征罪恶,或指以色列民的罪恶,或指个人的罪恶,或指犹大地及耶路撒冷的罪恶,或指各地甚至艿氐淖锒瘢这妇人就是罪恶的化身。这里两个妇人是否仍指罪恶,是撒但的使者。5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两个是耶和华的使者,负责将罪恶除掉,正如第四异象,他们负责脱去约书亚污秽的衣服。6无论是撒但的使者,或是耶和华的使者,都是超自然的,所以这里描述的,她们有翅膀,是半人半动物的,在古代近东的传说神话中常提说这种奇特的形象。此处是否特别强调这两个妇人也是迷信罪恶的表征。7她们的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这种动物在律法中也是不洁净的;,但可以高翔,在天地之间飞行。
看来这两个妇人必与在量器中的妇人有关,既因为妇人,也许有同样的表征 罪恶,但是她们又不同,因为在量器中的妇人没有翅膀(至少没有提说),是在静止的状态,坐在那里。这两个妇人却飞行自如,在动态中。她们是否有保护的作用,呵护着量器的妇人?无论如何,她们在执行任务,将量器带走。
“在天地之间”也许是指高度,耶利米书“空中的鹳鸟”,飞翔在高空。这也可能指幅度,在天地之间,是在全地,辽阔的空间。鹳鸟随着季节移居。
这是十分生动的描述。她们翅膀中有风,更为敏捷迅速。中译本特加注“飞得甚快”。也可说是象征的行动。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他们要将量器玫侥抢锶ツ兀克对我说,要往示拿地去,为她置造房屋。等房屋齐备,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地方。”(10、11节)
罪恶必须除去,那两个妇人将量器迅速地米摺L焓垢嫠呦戎,量器的去向是示拿地。示拿是巴比伦,首次出现在创世记。以后有六次出现在圣经中;;以及此处。在七十士译本,罾亚译本及亚兰文译本中,“示拿”以巴比伦或“巴别”(Babel)取代。巴比伦是被掳之地,也表征着分散之地,因为人们的言语变乱而分散,是叛逆之地,不愿信靠真神,却自行发明宗教、制造偶像、创导人本主义(创11章),所以示拿是罪恶之地。让罪恶归回至罪恶之地。
有人以为量器没厥灸茫是指以色列被掳至巴比伦。但是被掳的事是过往,异象是有关将来的事。也有人以为这是指以色列人将来居住之地,只用过去被掳之地为名,正如本书第十章十一节提到将来的侵略者,以亚述与埃及为名。这里是否指将来被掳的事?8可能“示拿”不是在于地理的名字,而藏象征的意义,它表征罪恶不虔之地。以色列从被掳之地归回,不可将罪恶再带来,应该送回去。这样以色列才可成为圣洁的国民。
两个妇人不但负责将量器没厝ィ而且到了目的地,还要造房屋把他安置。在示拿地要盖住屋,可能类似巴别塔的形式(ziggurat曾有考古学的发现,巴别塔的形式可能与这种类似)。这是异教的庙宇,将罪恶安置在那里。“安置”一词不仅是被动词,而且也有加重语气的形式(Intensified Passive),似乎说明这量器,像巴比伦的诸神,是完全虚无与无能的,偶像本来就是无用的,需要人来安置。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就不同,那是耶和华的居所,有祂的同在。但祂不是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这只是人们敬拜的地方,在那里人可以体会祂的荣耀与恩惠。
将量器安置在自己的地方,甚么是“自己的地方”,有的译为“底基”(on its base),是放置偶像的位置。这是一种铜制的盆座,在耶路撒冷陷落的时候,巴比伦王就掠去,成为偶像的坛基。这圣物以后在偶像庙中被污秽了。在以色列从被掳之地归回的时候,有的圣物归还。但这坛基没有送回,现在让这量器放在那里吧!
罪恶化身的妇人坐在量器内,又被米摺?杉罪恶可以被囚禁在一处,可以被移动。全能公义的神可以予以限制。神看安逸的列国,就十分恼怒,所以祂容让罪恶被遣走,安置在自己的地方,可以安逸了。这安逸表示罪恶的无能,它不能再在神的子民中间有甚么扰害。当罪恶似乎在个人或社会中始终存在的时候,神一定要对付与处理。
耶和华始终信实,祂可将罪恶遣走。“东离西有多远,祂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耶利米也有同样的信息,强调神立永远的约,必不离开他们。以西结书中神应许洁净他们,赐给他们新心与新灵。神要复兴的以色列,使他们成为圣洁的国民,必除掉一切的罪恶与污秽。
1 S. Marenof, "Note concerning the Meaningof the word 'Ephah' in Zechariah,," American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48, 1931-32, 246-267.
2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28.
3 H. Mitchell,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Jonah, 1912, 173-174.
4 F. Brown, S.R. Driver & C.A. Briggs, Hebrew-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Testament, 1907.
5 A. Ko/hler, Die 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1860-65.
6 W. Neumann, Die Weissagungen desSacharja, 1860.
7 C. Jeremias, Die Nachtgesichte desSacharja, 1977, 200.
8 E.W. Hengstenberg, Christology of theOld Testament, vol.III, 308.参阅Charles Feinberg, God Remembers: A Study of Zechariah, 1965, 73.
(八)第八异象:战车在四方(六1-8)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
这个最后的异象没有特别的引言,与前一章的钍鱿嗤:“我又举目观看……”这也与第二、三异象的开端相同。但是第六、七异象钍霰冉霞虻ィ直接说出看见的事物。现在的钍鎏岬接猩剑再有车有风,较为复杂。
这个异象与第一异象十分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在第一异象中只有马没有车。骑马者提供报告。这个异象里,骑马的只驱马往不同的方向,有行动却没有话语。所以先知在观察中急待天使的解释。第一异象是骑马的在深谷中树荫下,而这个异象是在两山中间,比较有清晰的情景可以观察。前者是在晚上,有人认为后者可能是在日出的时光,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导入,这是犹大的黎明,也是世界在破晓时分。神在历史中的计划必定实现。1
在这异象中,特别有车辆。车辆在古代以色列,只是君王与尊贵者的交通工具;及。车辆可供战事需要,为战车,也有礼仪的涵义,耶和华成为战士;。车辆常有表象的涵义:耶和华的车辇像旋风;。这个异象中车辆也与风相连,表明神的威荣。车辆也与神的显现有关,“神的车辇累万盈千,主在其中,好像在西方圣山一样。”
两山是代表天的门,正如第五节说,是在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那山是铜山,两座山都是铜山。铜可有不同的解释。当日出的时候,阳光好似铜色那样照耀明亮。另一种解释,是参照巴比伦迷信的说法,太阳神是从两山之间出来。2还有解释为圣殿入口处的两根铜柱,象征着两座高山,护卫神的同在。铜比铁更为坚硬,可作防御之用。神保护,给予安全。
以上的解释都可综合,只有神话部分不会是作者的用意。但两山之间由太阳神出没之处,也不无意义,因为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前,确有膜拜太阳神的迷信罪恶:“向日头所献的马废去,且用火焚烧日车。”,他们的迷信也与马及车有关。现在耶和华神正式以车辆与马匹从两山中间出来。他希冀人们体认耶和华的威荣,祂的显现指示历史的进程。
“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2、3节)
关于各种不同色泽的马匹,在第一异象已经描述了。但是在那里并没有黑马,至于黄马是否与此处有斑点的壮马相同,也有不同的见解说法。在拉丁文译本与罾亚文译本作斑点的马。希腊文译本有两个形容词:“斑点”与“色彩”。在此处“斑点”用另一个字,是同义的,另一个字是“光泽”或“强壮”。所以译为“有斑点的壮马”,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斑点”也可译为“灰色”,因为灰色是黑色与白色之间的,创世记同一个字译为有“花斑的”。亚兰文译本在这异象中译为“浅色”。一般认为第一章八节的“黄马”不甚恰当。但是希腊文译本作“金黄色”。3启示录中译词为“灰色”,实则为“浅黄”,是否引用撒迦利亚书第一章八节?4
解经家认为第一章八节先提红马,然后红马、黄马与白马并列。在此,红马也应单独在一边,然后黑马白马及灰马(即有斑点的壮马)。理由是红马似在指挥的地位,骑红马的是发号施令的,所以在此处(6章),其他的马都有行动,但是不见红马去到甚么方向。所以有的主张第一异象与第八异象(6章),是相同的,只是多加车辆与方向。5但是在第七节的壮马与第六节的有斑点的马似乎不是同一的,那样不是成为五种马了?况且第一章八节红马,又再提红马,是否同一马匹,还是分开?都未交代清楚,所以需要将经文重新修改,涉及经文评鉴问题,似乎相当复杂,并无结论可作。
再从颜色的象征来研究。第一章八节红色、黄色、白色可指战争与和平的表征。那么第六章二、三节仍可与战争和平有关,黑色表征死亡,斑点或作灰色可表征饥荒与瘟疫。另一种说法,第一异象是表征落日,而此一异象(6章)表征黎明的日出。前者落日之后由黄昏转黑夜,那是夜间的异象,白色为月亮的光辉。后者在黎明前后,有一线曙光,逐渐东方发白,日出之后,阳光普照,间或阴云流荡,成为有斑点的灰色,再转明朗的白天。从自然的景象看,深体神在历史的情势中干预、显示祂的作为。6
以车辆与战争相连,是旧约的思想。在第一异象中,有马无车,因为坐骑者为巡行。在最后异象(此处6章)不是只为巡行了,有战争的状态。尤其再看出处,由铜山出来,是耶和华公义的审判,在历史中实行。所以战争的图画似乎更加明确,而不仅日落日出的情景了。
这里是四马四车,有四风,也可说有四方:南方、北方与艿亍@史在演进中,而神的审判是普世的!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甚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4、5节)
先知再问同样的话,“这是甚么意思?”。先知并非没有看见马匹与车辆,但他不明白一切的表象,需要天使指示。
天使的答复,在第一异象中,重点在马,现在的中心是在于车辆。这些车辆是风,四辆车代表四面的风。大多引用诗第一○四篇四节,“以风为使者”,有人将四风解为四个天使,7但大多不能接受。8可能应引用的是诗第一四八篇八节:“成就祂命的狂风”,风是神公义的能力。为施行全地的审判。“我要使四风从天的四方刮来……将他们分散四方。”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四个车辆不是四风的代表,却表明神的力量,也以风的表象,来说明车辆的疾行。9
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全地都是属主的,普天下一切也都在祂的管治之下。世界是整体的,神的能力要实行在地上也是整体的,祂的行动也是整体的,那些马匹及车辆也以整体的行动,执行神嘱咐的任务。
“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6节)
黑马象征着死亡,这车往北方去,北方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巴比伦亚述在历史中常来侵略以色列(参阅;。
白马跟随在后,似也向着北方。如果白马象征着胜利,神要为以色列取胜,以除去北方的威胁。所以在北方有安慰(8节),可能有这用意。
有些解经家认为白马的方向是向着西,因为“在后”可作“向海”,只在原来的字多加一个字音。10事实上此处只提北方与南方,未提西方与东方。如果白马是向西,向海,就向着小亚西亚而至欧洲,曾经是以色列分散移居之地,有这可能。由于解经家认为四部车辆成为四风,必有四个风向,那么红马应向东方。耶路撒冷本(Jerusalem Bible)与现代英文本(New English Bible)都有这项译注。11
有斑点的马向南方,南方大概是指埃及。斑马如果是象征杂色的,是时战时和,常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以色列的历史中,北方的威胁与南方的扰乱,常使以色列极为不安。埃及在犹大国败亡前,曾常与巴比伦争雄,受害的是以色列。
“壮马出来,要在艿刈呃醋呷ァL焓顾担你们只管在偏地走来走去,他们就照样行了。”(7节)
壮马并非另一类,照着第三节,壮马是有斑点的,但有斑点的已有确定的方向 向南。可见壮马是指所有的马,“壮”只是一个形容词,描写他们的强壮,奔驰快速。所有的马都在艿亍K们这样做,是受命令而遵行的。在第一异象中的情况是这样,这里最后异象也相同,都是由天使指引,奉命于神的。
有人认为壮马是指红马,因为经文本身并未提及,12加尔文也作这解释,所以多人接受这个说法。又有人以为四方指四马车,黑马、白马、斑点的马及壮马,还有红马只在坐镇。13
当这些马车在艿刈呃醋呷ィ似乎有急切的心要立即执行任务,散布审判。神要建立的国度是普世的,不是只有以色列。所以祂的审判也是普世的。看来使者一定明白这个普世性的使命,他才会这样命令。壮马出来,“要”在偏地走来走去,“要”字确有急切的态度,再有天使的命令,更有紧急感。
在天使的命令词,是双重的命令:去!走!可译为:“你们要去,走在艿馗鞔Α!本透托出紧急的意味。
“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8节)
天使的呼叫是大声疾呼作重要的宣告。这种宣告也类似战争的群埃ㄊ克10、13;。)耶和华不能忘记祂百姓之疾苦。他们曾受北方凶残的侵略与压迫,现在是施报的时候了。
那往北方去的,就是黑马的车,如果白马跟随在后,也同样朝这方向去。审判要施行在北方。神的怒气已经发作,当北方受了报应,怒气就可以止息。
“安慰我的心”,“心”原意为金或风,也可作怒气。“安慰”可作宁静,或静上,怒气静止了,就不再发作。神的怒气就此停止。14
以“心”或“灵”为怒气,这样用法在圣经中屡见不鲜(在;;以及。此处是使心灵镇静或安定,是怒气的止息。)怒气止息后就心平气和了。这是闪系文字的特质,骆驼蹲下,在阿拉伯人的说法是一种松驰或懈怠的姿态。这里的涵义正是如此(参阅;是“居住或放置”的意思。神的命令若是执行了,也可使仆人安心。
归纳言之,神的怒气若不发作,必不止息。当审判施行了,神才可停止祂的忿怒。当欺压选民的外邦人受了刑罚,被除灭之后,神才可得安慰,而祂的仆人也可安心,因为救赎临到属神的人。
1 H. Frey, Die Botschaft des AltenTestaments, 24, Das Buch der Kirche in der Weltwende, 1963, 52, 91,F. Horst,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14,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Maleachi, 1964, 218, 236, G. von Rad,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 1965, 287.
2 H. Frankfort, Cylinder Seals, 1939,XIXa; J.B.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Pictures, 1954, 683, 685.
3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38-139.
4 R.H. Charles, Revelation of St. John, 1920,169.
5 M.D. McHardy, "The Horses inZechariah" in In Memoriam Paul Kahle,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ur die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968, 174-179.
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31, 138-139,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 1962, 287; E.D.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 bis Maleachi,1964, 218, 236.
7 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Zechariah, 1919, 461.
8 Charles Feinberg, God Remembers: A Study of Zechariah, 1965, 78.
9 C.F. Kei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J. Martin, vol. II, 1889, 286.
10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31.
11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Maleachi, 1964, K. Elliger, Das Buch der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7.
12 L. Rignell, Die Nachtgesichte desSacharja, 1950.
13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116.
14 同上117.
贰 约书亚加冕表征(六9-15)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9、10节)
这是在八大异象之后,先知受命应作的事。现在又再回到有关大祭司约书亚的职任。此处通常有两篇信息:第十至十一节约书亚祭司的冠冕。第十二至十三节又是所罗巴伯重建圣殿的任务。最后的结论在第十四、十五节,证实耶和华必得成就。
第九节仍是先知领受耶和华启示的话语,是直接对先知说的,不需要天使来传递或解释。他的任务主要是去收集金银,为制作大祭司的冠冕。有三个人是主要献捐的。但是只知道他们是在被掳归回者的群中,却无法知道他们的背景。约西亚大约是祭司,他父亲西番雅是否在耶路撒冷被毁时被杀的那个副祭司(参考,不得而知。
“取这金银作冠冕,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11节)
这是大祭司的冠冕,在第四异象中已经提说,此处更是十分重要的事。但是难解的,却在“冠冕”一词为多数字,如果照有些古卷用的单数字就简单了。冠冕只有一个,因为大祭司只有一人担任。
冠冕是多数,可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东方的冠冕是有好几层的,将这些装饰都拼凑起来。有些冠冕有不同的金属混合制成,也用多数字来说明。启示录第十九章十二节,这位主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其实那冠冕是用多种金属与装饰合成的,十分华丽贵重。
(二)多数不是指量,而是指质,希伯来语文无“最高级”(superlative form),以多数表明华贵。神为以罗欣(Elohim)也是多数。但这些多数字的动词仍是单数。这里的冠冕也是以单数的动词来说明。
(三)这是以阴性的多数,再可强调其中特殊的质量,有圣洁、神秘与尊贵的涵义。在希腊文译本与拉丁文译本仍用多数,但罾亚文译本却用单数。15
(四)多数大概指两个冠冕,一个为大祭司约书亚,另一个为所罗巴伯,因为他也应加冕,他有帝王之尊,是大卫家出来的。16也有人主张只有约书亚被加冕,因为他是君尊的祭司,在位上掌王权。又在位上作祭司(13节)。17
分析以上的论述,最可能的解释是“冠冕”虽有多数的形式,实际是单数,冠冕只有一个。如果用多数,只强调具华贵的性质(Majestic plural)。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马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12节)
大卫的苗裔在第三章八节已经提及,但此处的重点似可参阅耶利米书,因为在那里也特别提到苗裔会长起来。成长的过程是神所设计安排或供应的。树木怎样成长,房屋也同样建造,成长与建造似是相提并论的事。这苗裔是指弥赛亚,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也有类似的话)。所以这位成长起来,行公义在于他建造圣殿。
这里似乎再指所罗巴伯,他是大卫的后裔,他承担以色列行政的重任。他必须认清使命,将重建圣殿的事放在最优先的次序上。当约书亚成为君尊的祭司,大祭司有君王之尊,那么所罗巴伯是以色列的君,成为祭司的君王,因为他负行政责任,但是必须从事宗教的发展,以重建圣殿为己任。
再看这苗裔在本处长起来。弥赛亚必来到,并不是有旺盛的生命。他好像根出于干地。这可指被掳者的归来。他们历经艰苦困难,却为完成主的旨意,在故土从事中兴的工作。所罗巴伯所经历的艰难必可想而知。但是他既认清使命,建造耶和华的殿,神就使他尊荣、有王权,又有祭司的职位。可见他地位的重要了。
“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13节)
“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两次出现,似嫌重复。罾亚译本将第十二节末句删去,希腊文译本删掉第十三节首句。其实第十三节既是另一段开端,与第十二节是分开的,可见第十至十二节是一单元,第十三、十四两节自成一个单元。18
君王或政治首领以属灵的事看为重要,是值得称道的,他必得尊荣。地上的王有尊荣。他在位上不仅治理,他也在位上作敬拜的事,成为祭司。本来政治与宗教 君王与祭司是完全分开的。但是现在却有理想的综合,在君王与祭司的两职之间。这样他们不但合力建造圣殿,而且也同心建立两职的协调与合作,二者可以互相协助,可说是被掳归回后最大的成就!这是和谐的关系,使两者都在神和平的计划之内。在列王时代,君王憎恶祭司,祭司也对君王不满,前者是权力之争,后者是属灵之差距。于是二者都互相猜忌,暗地嫉妒,彼此敌视。其实他们既同为神的工人,就应体认神的计划,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们两者都需要互助来促进和平。
“这冠冕要归希连、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纪念。”(14节)
在第十一节这冠冕要戴在大祭司约书亚头上,但是此处说这冠冕只是作为纪念,放在耶和华的殿中。可见戴在头上只是短暂的象征性的动作。
再研究冠冕的用词(~ataroth-atara)原意是王冠,只为君王的,虽然这是华美的冠冕,却不是给祭司来使用。祭司的冠冕是“祝圣”用的(或称“就职”的冠冕)crown of consecration.第三章五节的冠冕实际是“头饰”。
经学家仍认为冠冕可能有两个,祭司与君王(即行政长官)各有一个冠冕。但是也有可能,冠冕只有一个,却先在祭司头上加戴,然后在首长头上加冕。同一的冠冕作两种的用处,依次加冕,两者兼顾,因为两者必须注意,这是受命于耶和华的。
这冠冕要归希连,希连就是黑玳,可能是别号,在古代以色列极为普遍。例如乌西雅王的别号是亚撒利雅(王下15章参照代下27章)。希立,但另一个名为黑玳,都被称为尼陀法人。黑玳这个名可能较为正式。同样西番雅的儿子约书亚,有另一个别号“贤”,可能是匿称,“贤”原意为恩惠或恩慈,是否他有善于接待人,好客的豪情,所以先知应到他们家里去取捐献的金银(10节)。另一说是“贤”为圣殿职份的名称,专司管理金银的,是亚兰文的用词。19
作纪念在圣经中也有例可援,例如在出埃及记,取“赎罪银”作纪念,民数记献燔祭和平安祭也要吹号,作为纪念。20所以这里以冠冕作为纪念,放在圣殿之中,为使人看见,就可联想其中特别的意义。这是弥赛亚预言,还未实现,却有具体的凭证。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15节)
远方的人是指在远方被掳之地的人们,他们现在还未回来,但以后仍会归回的。他们有责任来建造耶和华的殿,正如上述的四个人,他们也是从远方归回的。
他们这些远方的人虽在被掳之地,仍蒙耶和华眷顾,在异邦甚为发达,经济丰余,他们有力量来为圣殿重建的事来奉献,他们也实在乐意捐助,共襄盛举。他们这样顺服命令或劝导,也是神的旨意。圣殿建造的事更加具体,有望完成。21
“远方”也可译为“远近”(如在;;;等)。远方的人也不一定只指分散的犹太人,可能指万国,万国都要来敬拜耶和华,建立敬拜的事,无疑是建立圣殿。这是弥赛亚预言的重点。如果只指分散的犹太人,也切合余数的道理。这些余数成为复兴以色列的核心。
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这方式曾出现在第二章(9、11节)。耶和华要对付以色列的仇敌(9节),要与以色列建立新的关系(11节)。在建造圣殿的事上,有适当的领袖及此处
最后的结语,仍以假定的语气提出条件,“你们若留意听从”。接着就有应许,给予确据,建殿的事必然成就。
15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33; 强调冠冕的特质参阅E. Lipinski, "Recherches SurLe Livre de Zacharie," 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25-55; F.D. Kidner,Proverbs, 1972, 60, footnote 2.
16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 Propheciesof Zechariah, tr. A. M'Caul, 1837, 57.
17 M.F. Unger, Zechariah, 1963, 112.
18 A.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echarie, 1969, 289.
19 A. Demsky: "The Temple Steward Josiah ben Zephaniah,"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31, 1981, 100-102.亚兰文Lehen, 与亚述文Lahhinu近似。
20 B.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1962,66-72, 有关“纪念”(Zikkaron)的解释。
21 Dennett, Zechariah the Prophet, 71.
叁 禁食与德行问题(七1-八23)
(一)禁食的日子(七1-6)
“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
本章的开端注明日期,是本书第一至八章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列有日期。这是距异象有年余的时间,距先知的工作两年。在用语上相似,稍有不同,只与第一章一节比较。在那里,只列月份,未用月份的名称。但与第一章七节相同。在第一章一、七节只提大利乌,没有王的称谓。这里有王的头衔。以色列对王的称谓,只以自己的国家为主,耶和华是他们的王,大卫家出来的王,都是耶和华的代表。但是现在,他们这种观念已经除去。以色列没有政治主权的独立。外邦王当然不会是耶和华的代表。“王”只是政治观念中的名称,不再有信仰的内涵。至于外邦的宗教迷信来解释,认为王是神明的化身。这是在以色列人的观念所没有的,也是不堪设想的。
基期流月既是被掳之地犹太人应用的名称,他们回到耶路撒冷,仍旧沿用。这是主前518年。如果月朔是初四,则这里初四、实际是初七,即照计算为十二月七日。1
“耶和华的话”常在信息的开端,作为明确的分段,但在7章曾有三次,先在1节,然后在4及8节)。有时不在于分段,只是重复提出,表明着重的语气:“临到我”。此处将撒迦利亚的名,来替代“我”字,似乎第三者的钍觯ㄒ1及此处。可能在提名的章节,才是主要的分段。所以第七章开始另一大分段,八大异象之后,有第七、八两章之间隔。
“那时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色和利坚米勒,并跟从他们的人,去恳求耶和华的恩。”(2节)
沙利色是人名,而伯特利是地名,因此中译词为“伯特利人”打发这两个使者。有人认为“伯特利”应译为神的殿,因“伯特利”的原意(Beth-El = The House of God),可作这样的解释。2但是有人只当作地名,因为伯特利虽有这涵意,却从未用作神的殿。神的殿有五十次为“以罗欣之殿”(Beth ~Elohim or Beth ha ~Elohim),有二百五十次为“耶和华的殿”(Beth YHWH)。事实上,被掳之后,伯特利并未成为整个民族的宗教中心,伯特利的重要性早已失去。所以伯特利这一地名并无特殊的意义,而是那地曾有人打发使者去探听敬拜的真义。根据以斯拉,尼希米,伯特利以前的居民,与在巴比伦被掳的人,一同归回故土。可能伯特利城重建,所以有人认为有需要到耶路撒冷去询问,因为他们对敬拜的事不熟悉。他们可能是在外地出生的,他们的名字是外邦的。
这就产生另一种说法,认为伯特利沙利色为一个全名。3“伯特利”只是这全名的部份而已,也许是表明他原是伯特利人。第二个人名利坚米勒,这也是全名,虽然“米勒”原是“王”,但不作“利坚王”,而是利坚米勒。
伯特利沙利色若为全名,可能以耶利米书尼甲沙利薛为例,“尼甲”也是外加的。在巴比伦的泥版及“依利分帝尼芦纸”(Elephantine papyri)的公文中有例可援。4巴比伦似有类似的名,与“伯特利沙利色”极为近似。5可能他是由巴比伦的犹太人派来问询有关禁食的事。禁食是在五月、七月。但来问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了。数月的间隔可能是因旅程(从巴比伦到耶路撒冷的旅程)耽误了。如果人来自伯特利,就不可能有那么久的匮印
利坚米勒是全名。“米勒”可能是名字的一部分,例如拿单米勒,以伯米勒。但在乌格立文件,(Ugaritic Document)有“米勒”字样的名字,都为王的发言人。6在耶利米书有“拉墨”其名。罾亚译名即为Rag-mag, 与“利坚”Regem相同,是亚述用词,为王之代表交涉军事或外交的任务,是以使节的身分。
以上虽无结论,但他们似来自巴比伦,为被掳以色列人的代表,是较为可靠的解释。这些以色列在外邦已到领导者的地位,有甚么官职,波斯宫廷,更多有以色列人。他们对以色列复兴的宗教生活有所问询,为的可以遍告分散各地的犹太人,让他们的信仰有所依据。他们来找先知给予他们教导,来恳求耶和华的恩,指他们敬拜与献祭的事(参考。“求恩”大都以遵行敬拜礼仪为求恩的形式与实际,玛拉基书就强调这事。恳求神的恩,也是同样的涵义;;。
恳求神的恩,所以与敬拜献祭的事有关,因为这样是求神的悦纳,讨神的欢喜。这是求恩情、求恩。可见重建圣殿,对敬拜的事,形式与内容都需了解。
“并问万军之耶和华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么?”(3节)
当他们有困难或疑难,极需要明白神的旨意。他们就来问祭司与先知,因为祭司与先知是以色列社会中的领袖。此处没有说明他们怎样向祭司求问,也没有祭司的答复。但撒迦利亚以先知的身分,曾作具体的解答。第七、八两章全部为研讨这些事。
在问题中,“我”历年以来,我而不是我们,发问的人有两个,那么这个“我”,代表谁呢?可能只是发问的口吻,但也可能是一位首领,有这两个代表。这两个代表可能是为众民发问的。
五月是耶路撒冷及圣殿被毁的月份。列王记下第二十五章九节注明为五月初七日,耶利米书的日期为五月初十日。所以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五月为国难的月份,应以哭泣悔罪与斋戒的礼仪。
他们发问的用意,还不只在礼仪方面,因为他们期望着民族复兴的转机,如果圣殿可以建立,被掳的人归回,重新恢复敬拜,那么刑罚的日子已经满了,这样纪念是否仍旧继续呢?还有意义吗?
五月为斋戒月,是在七月赎罪日之外的严肃之礼仪。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说:你们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么?你们吃喝,不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么?”(4-6节)
自第四至七节,先知作首次的答复。万军之耶和华是第三者,由先知传话。那两个使者来问祭司和先知,祭司没有作答,而先知群中只有撒迦利亚负责来答复。他秉承神的旨意,向众民与祭司传讲禁食的真义。
国内的众民原意为这地的众民,当然是指以色列人,因为他们是有耶和华的地土为他们的产业。“这地的百姓”,是指犹大地区的以色列人,可能此处也是同义。7
在问题中,他们只提起五月,但是撒迦利亚答复时,却也提到七月。照耶利米书及列王记下的记载,巴比伦所派任的省长基大利被暗杀,引起统治者的报复,人心惶惶,看到神的刑罚更重的临到。所以七月也列在禁食的月份。由于禁食是礼仪的事,祭司需要明白。他们负责教导百姓有关律法与礼仪;;。所以先知的信息必须向祭司解说。
禁食的事他们已经实行许久了。在第三节他们说“历年”,是“多年”的意思,这里(5节)说七十年,许久这样做,他们可能已经十分厌烦了。这就完全失去纪念的意义。于是先知指明他们基本的错误。
第三节的问题提到哭泣与斋戒,在此处的答复中是禁食与悲哀。在用词方面不同,虽然在一般的涵义似乎相差不多。8首先,哭泣与斋戒是笼统的。哭泣不一定是礼仪的,如果是礼仪的,可能是异教的习俗,更有危险。无论哭泣或悲哀,都是应在耶和华面前,“刻苦己心”。在律法中,只有赎罪日应禁食。其他只在有必要时倡导,却不是经常的事。例如在约珥书中所提及的,当时以色列因灾祸而向耶和华呼求,他们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悔罪哀告。这不是经常举行的。先知所提的禁食,不是完全不吃喝。但吃喝必须限于律法的规定,有些不可吃,不是都不吃。
禁食真正的用意在于悔罪或灵修,灵修中求耶和华的同在。这是呼求神,向神祷告的举动。所以耶利米传神的话:“他们禁食的时候,我不听他们的呼求”。以赛亚曾警告以色列说:“你们今日禁食,不得使你们的声音听闻于上”下)。又说:“你这可称为禁食为耶和华所悦纳的日子么?”(5节下)。
这是真正悔罪的行动: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禁食与哭泣(悲哀)与撒迦利亚相同。但是禁食不应当作每年的斋期。所以在第七节说明理由。
禁食既为悔罪,不是只为受罚而感伤痛,这是向神作的。如果只是自责,并不算是真正对神,这样的礼仪就完全失去意义了。9
吃喝的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应该是身体的需要。忽略了未必可取。但是如果吃喝的事只为自己,就不适当了。以后在新约中曾有使徒保罗的话:或吃或喝,无论作甚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吃喝如此,禁食更是这样,怎可不加谨慎?
所以真正的用意,不要只徒有外表,外面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内容的实际最重要。悲哀的动作不只在撕裂衣服,而在撕裂心肠。
这是以色列人应当知道的,因为耶和华曾在历代藉着先知们宣告、讲解。所以他们无法强辩或推诿。在被掳以前,他们曾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经过那么可怕的刑罚,那么严重的历史的浩劫,他们应该醒觉了。
1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7972,29, 141.
2 W. Rudolph, Haggai-Sacharja 1-8/9-14-Maleachi, 1976, 135-136.
3 P.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1968,207,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81.
4 W.F. Albright, Archaeology and theReligion of Israel, 1956, 169.
5 J.P. Hyatt, "A Neo-Babylonian Parallel toBETHEL-SAR-EZER, Zech.,"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6, 1937, 387-394.
6 C.H. Gordon, Ugaritic Textbook, 1965,1010 Lines 1, 2.
7 E. Wu/rthwein, Der am ha~arez im At, 1936, A. Petitjean, Les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307.
8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285-286.
9 W. Rudolph, Haggai-Sacharja 1-8/9-14-Maleachi, 1976, 144,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314.
(二)先前的预言(七7-14)
“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藉从前的先知所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么?”(7节)
这应是升平的时期,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南地与高原曾经成为荒废之地,现在应有许多居民,正是百物待兴,有和平的日子。原来是在被掳之前的先知所有的环境,那时如果人们肯听受,也不会发生以后的灾殃。10这是撒迦利亚第二次提“从前的先知”(第一次提及,是在。看那荒废之地,南地是从迦萨之南,从别是巴到死海,成为三角地带,以加低斯巴尼亚在南端。它的荒废不只因自然的环境,也因战争所破坏。至于高原,在山上有橄榄树与桑树,在山谷有b类,都是神所赐的丰富,却因战争而遭破坏,没有甚么出产了。这些地方极需要重建与复兴。
这里没有提到北国的地土,完全以南地为主,且以上节七十年的时期。七十年在第一章十二节已经提及,可以计算。
再比较第七节与第十四节。先前的时代曾有神的管教,现在应该已经恢复而得更新。但是现在如果仍不切实悔改振作,以后又会被分散在异邦,而在本地只有荒废。这样的警告不得不注意。
“耶和华的话人临到撒迦利亚说: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8、9节)
这是第二篇答复的信息。先知再将从前的先知重复说出他们道德的教训,有一连串的命令词,恺切劝导,使他们导入正道。
要按至理判断,这是司法的公正。最好的解释,应引用耶利米书第二十二章三节:“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施行公平和公义,拯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人的手,不可亏负寄居的孤儿寡妇,不可以强暴待他们。在这地方也不可流无辜人的血。”耶利米与撒迦利亚的经文都同样以传信者的宣告开始,先作正面的劝导,再作反面的禁止。都是用智慧文学的格调,为励志的目的。11
公义与公正,是圣约必具备履行的条件。真正的公义必须恩慈慷慨,谦卑
慈爱怜悯,又是圣约履行的条件,也是忠贞信实的涵义,可指夫妇、友朋的关系;;。何西阿书第四章一至三节,先知责备以色列人无诚实、无良善,不认识神。他劝导他们谨守仁爱、公平,前者为信实与怜悯,后者为公义。撒迦利亚从先前的先知汲取属灵的真理。弥迦书劝导人们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10节)
先有正面的劝导,现在再加上反面的禁止。出埃及记已经列出,再由先知加以解释;;。寡妇与孤儿本是无告者,在经济上贫困,在社会中低微,容易遭人唾弃与欺凌。
寄居的是外地人,不仅受歧视,而且在经济上无保障,职业上又不能享受平等的权利。贫穷人受别人轻视,尤其受富豪者欺压。神的百姓若真要行公义,不仅不可有任何不义或不公正的事,而且应有友好乐助、慷慨助人的精神,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
还有一项禁令,就是不可谋害弟兄。在第八章十六、十七节再提同样的罪,专指法律上的不义之行。此处也同样劝止与警告。
这些都是道德的要求,却与虔敬有关。道德与虔敬有别,但虔敬的人必有道行。有信心,必有行为。神所顾念的,人不可忽略(参阅;;。
“他们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使心硬如金钢石,不听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11、12节)
先知宣讲之后,结果如何,现在可以深加思考。他们都不肯听从。这是以往的情形,这种情形会否再重复呢?撒迦利亚身为先知,一定十分敏感听者的反应。所以他不厌其烦地详加描述。首先他用身体的动作,他们扭转肩头。这是悖逆的举动,好似牲畜不肯就范,不愿背上重轭(参阅;、27;;。他们又塞耳不听,表明故意不愿听,充耳不听。“塞耳”原意为“重听”听不进去,听不下去,故意不听,当作耳边风。12
除了悖逆的背与拒绝的耳,还有坚硬的心,心地硬化,不愿接受。心硬如金钢石,实在顽固不化,真是铁石心肠。以西结称之为“石心”,耶利米称之为恶心,顽梗的心。以西结书描写额头比铁石更硬,是这里的用意。
古代以色列人的观念,认为心是意志与道德良心的所在,如果刚硬不化、刚愎自用,这是十分危险的。
他们不听律法,这律法是否专指圣经中以色列所接受的规条,敬拜神,遵守一切有关敬拜的条例?也可能只指教导。“律法和先知”是一个固定的用词,不仅表明这两种都是神启示的真理,由他们传出;而且也以不同的类型,对以色列人施以教育。如教导,只指先知的信息,由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使先知有当传的信息。
这里的律法,似乎只是规条与敬拜的条例,至于悔改的道,怎样将信心与行为配合,道德与宗教相辅而行。那就是先知的话,是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先知所说的。这里特别提出神的灵与祂的话,可谓十分着重的语气。13尼希米书也有类似的话:“他们却行事狂傲,不听从你的诫命,干犯你的典章,扭转肩头,硬着颈项,不肯听从。但祢多年宽容他们,又用灵藉先知劝戒他们,他们仍不听从。”可知先知传道的权威十分重要,有神的灵特别教导,与感动。所以他们的信息十分严重,凡拒绝先知的话,就是拒绝神!
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怒气是十分强烈的用词(参阅,神的怒气一发作,就有咒诅,降在地上。耶和华的怒气,使以色列的财产损失,将他们分散,被驱逐至列邦。使以色列的地土全然荒废。但是在撒迦利亚书,只有耶和华的烈怒,没有提到后果。以色列已经从历史中看见神公义的作为。所以先知也再不需要详加解释了。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13节)
神呼唤,他们不听,这是以色列的叛逆。他们呼求,神不听,这是以色列的刑罚。这是圣经中常有的口吻。且看箴:“那时你们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的寻找我,却寻不见。”在主前第六世纪的先知也有类似的警语。“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下)“他们虽向我耳中大声呼求,我还是不听。”下)
这节经文可有两种方式的综合。这是圣约的方式,又是祭司论救恩的语调。14祭司的口吻(在耶11章)也极明显。但是,这确如圣约的条款,着重两造双方的关系。“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所以这相互的关系,在于彼此的了解、接受与响应。
这里也是很美的文体,是交叉式的(Chiastic form):我 他们,他们 我,表达了报应的意义,前因后果有一定的逻辑。
“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认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14节)
这里耶和华的言词,继续以第一人称“我”,表示神直接说话。旋风表达神忿怒的行动。耶和华曾藉异族的侵略,他们来如旋风,将以色列人分散。地上的居民好像碎一般,被旋风吹去,因为他们拜奉偶像是虚无的。恶者必受以色列除掉。好像旋风把他刮散。
现在以色列人好似种子一般在地上,被风吹起,散落在各地,到素不认识的万国之中。这里是指万国,别处也指偶像:素不认识的别神;。还有素不认识的国民,素不认识的地。
“认识”原指圣约的关系,15所以若到素不认识的地方,是失去保障,没有社会地位。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地就是这样的情况。分散是神的刑罚,被掳的事说明神的审判。申命记第二十八章六十三至六十八节是圣约的咒诅。分散在万民,不得安逸,不得落脚之地,性命难保,完全缺乏安全。
还有,咒诅临到他们的地,使地荒凉,这原是美好之地,这是神立约的恩惠;,是丰富多果之地。但是这地现在已经荒凉,恩惠也失去了。
先知从禁食的问题,谈到问题的症结,以色列人的失败与审判。现在他要他们回顾历史的往事,重新振作,而有悔罪的意向,只有切实认罪,才得赦免之恩,且有将来的盼望。所以切实运行律法,在日常生活中有信从的心,还是首要的。这样看来,禁食的日子不重要,形式与礼仪更加次要,真实的虔敬才是最主要的要求。
10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148-150.
11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44-146. W.Richter, Recht und Ethos, 1966, 41-67, esp. 59.
12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47.
13 S. Mowinckel, "The Spirit and theWord,"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3, 1934, 199-227.
14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129-132.
15 H. Nuffmon, "The Treaty Background ofHebrew Yada," Bulletin of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81.1966, 31-37.
(三)应许的十诫(八1-23)
(1)五项简短的信息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锡安心里火热,我为他火热,向他的仇敌发烈怒。”
这是另一分段的开端:神的话临到先知,接着有传信者的方式:耶和华如此说。在第八章十八节也有,可见本章可分为两分段。但是这些都并非主要的大分段,因为没有明显的转变点,虽然信息的内容有了转变。先知的重点由前一章神的忿怒,至本章神的爱顾。其中有一些诗句组合的不同的讲章,给予听者(或读者)安慰与勉励。
本章第一至十七节至少有三个讲章:(一)自第一至八节;(二)自第九全十三节;(三)第十四至十七节。至于第十八节至二十三节是另外的段落。有的认为第一至六节为原有的,第七、八两节后加的。第九至十三节为利未人的讲章。然后第十四、十五节以及第十六、十七节是后加的。1其实第七章与第八章是一个整体,不同的讲章都可配合在一起,却似一气呵成。
神为锡安心里火热,是在第一章十四节已经提出。火热的心可译为嫉妒。原意“火热”,可能与阿拉伯文的字义有关:焚烧得通红,甚至发黑,或被染料改变成为这种强烈的颜色,那是指十分深沉的情绪,希腊文也有类似的涵义,如热水浇沸,在滚热之中,当然也是指情绪方面,2这可能指热切的爱,也可指强烈的恨。有了这样情绪,必化为行动。
神心里火热,而在约书中(The Covenant Code)说明;,专指耶和华与以色列的关系。以色列人是归属于神,不能属于任何其他的神明,禁止信奉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第三条诫命)。耶和华说:“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中文译词为“忌邪”可谓最好的用词。神不能容许属祂的人心偏向邪,应该全心爱祂,因为神的慈爱是伟大而强烈的。
圣约的关系在申命记特别着重:“耶和华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参阅。耶和华的怒气是向不敬畏祂的人,偏离祂的人。在新约希伯来书,也受旧约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这一点。
以西结书论神的忿怒,要降在不信实的犹大。灾祸来到,是审判,出于耶和华的热心,就是忌邪的心。先知以婚姻的比喻,说明神与以色列的关系,但是以色列人不忠贞,使神忿怒与忌恨。当以色列受罚的时候,神虽允许外邦侵略他们,但他们加害过甚,耶和华不能忍耐,祂真发愤恨如火,要对付外邦人。这样耶和华才显为大、显为圣,“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火热是嫉妒,这是用恋爱的经验,婚姻的关系。耶和华如男性,锡安、耶路撒冷常被称为“女子”,正如新约的雅各书也用这样的说法:“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是恋爱至于嫉妒么?”。那是与箴有相似之处:“人的嫉恨成了烈怒”,说明这种强烈的情绪。箴第二十七章四节:“惟有嫉妒,谁能敌得住呢?”;“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3
在以赛亚书(40-66章),耶和华是战士,报仇者,救赎主,都表露祂热切的爱,强烈的嫉恨,为保护以色列人,充满着慈怜。约珥书说:“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祂的百姓。”
在本书,耶和华为耶路撒冷心中火热,因为这是祂拣选的城。祂再以慈悲待以色列,重新强调立约的关系。这里可谓第一章十四节的诠释,再着重耶和华火热的心及对外邦的忿怒。祂的爱那么强烈,不能没有行动。4
“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3节)
正如第二节为第一章十四节的诠释,这节重复第一章十六节的信息:“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在第一章,重建圣殿是重点,但此处“要住在耶路撒冷”。这又重复第二章十节的应许:“锡安阿,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圣殿是耶和华的居所,但祂的同在不限于那人手所造的殿。
耶和华再回到耶路撒冷,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这是祂的信实,也要求以色列的信实,所以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或信实)的城。在以赛亚书,耶路撒冷成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以色列人不可再离道而受罚。诚实和公义必成为耶和华和以色列立约的关系。
至于圣山,可引述以赛亚书与约珥书,是神所居住的所在,这是圣约,不容玷污,所以只有以色列虔敬忠信的敬拜者,外邦人就是那些不虔不义的人,不再从其中经过。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为年纪老迈,就手拿拐杖。”(4节)
耶路撒冷成为诚实(忠信)的城,市内的情况就有一片好风光。回忆这城陷落的情况,在586年的国难,老年人与少年人都在街上躺卧受苦。有些人被掳至外邦,等可以归来时,已垂垂老矣。但是他们不怕辛劳,仍愿费时三月,受旅途之劳顿,归来故土,他们的老境堪慰,因为他们老年人备受欢迎与尊敬。他们的经验与阅历,足可成为多人的借镜与楷模。他们坐在城的街上或广场(原文rehobot为广场),听取别人的报告,解答人们的疑难问题,给予辅导与忠告。从前的先知与智慧的贤者也常在广场与街市口施教传道。但在战争的时候,那些地方死伤甚多,情况殆危也有悲惨的事发生,使人们痛哭举哀(参阅;;。现在仍有同样的地点,却有不同的情况,一片祥和的气氛,人们都十分乐观、快乐,前途充满着希望,因为耶和华的应许已经在实现中,复兴正在次第地表现出来。
这些老人虽然年纪老迈,体力衰败,必须手拿拐杖。但是他们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日渐更新,感到他们仍在国家重建中有所贡献,稍尽棉力,给予年青的人们鼓励,使居民们重燃希望的火花。
“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玩耍。”(5节)
老人与孩童原是最弱的居民,他们都需要照顾,是社会的负担。但是在复兴的时代,情形完全不同,现在只有和平与繁荣。长寿与多子多孙,是旧约神权政治(Theocracy)有福的现象;;;。
老人与孩童,是包括全部的居民。没有夭折的婴孩,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老年在休息,孩童在玩耍,岂不是一幅升平的图画?城内生活安定,不会为衣食忧虑,不会嫌老人与孩童累赘,这种佳况多么使人憧憬。性别的偏见在这里也不存在,不是只说老先生与孩童,特别指出年老的男女,又有男孩女孩,所有的人都包括在福分之中,大家都和平相处,一同在和平的环境中。
当圣城重建,人口增加,孩童在街上玩耍。这也是先知耶利米的希望的信息,感谢欢乐的声音从其中发出,他们的儿女要如往日,他们的会众坚立在神面前。,此外还有、23-30。尤其在: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5
这些事是在“将来”,现在还未完全实现,这是重要的应许,“将来”这一用词也是在耶利米书屡见不鲜。6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到那日,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为希奇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6节)
“到那日”有人认为可以省略,因为这是继续以上的论述,在第四节已经有“将来”的字样。7在第十节“那日”比较具体,特指重建圣殿之前,为作尖锐的对比。但是在先知文学中,“到那日”这样的预言常指将来。
“希奇”应为本节的钥字。耶和华要行大事,行奇妙的事,常在旧约中提及(如“奇妙”)。奇妙的事是难成的事,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从人的观点看,耶路撒冷的复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时以色列人极其馊酰他们无力来振兴重建,他们的信心不足,对神的工作也没有把握,所以神必须给予他们鼓励。8
先知受命振奋余民的心,不要以为这些事太希奇,简直无法达到实现的地步。在人以为希奇难行的,在神却不以为希奇,一定可以达成。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是耶和华的低语(n~umYHWH),充满着温柔的安慰的心意,给予他们确信的依据。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从东方、从西方,救回我的民。”(7节)
“我要……救回我的民。”这里的拯救必指救他们从被掳之地出来。正如耶利米书,以及的话。“我救赎了你,我曾题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赛四十三l)“要领他们归回。”
这些是“我的民”,是圣约的内容(8节),以色列是神拣选为特殊的子民。他们虽曾分散各处,仍可召聚回来。
从东方,是指巴比伦在东北,但是从西方,罗马帝国那时还未成为强权,似指将来的事。但是东方西方未必完全指固定的地区。东西两方实际是四方(如南方与北方实则指四方)。
“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都凭诚实和公义。”(8节)
神要从东西南北各方,将分散的以色列人带来。以赛亚书说:“我必领你的后裔从东方来,又从西方招聚你,我要对北方说:交出来,对南方说,不要拘留。将我的众子从远方带来,将我的众女从地极领回。”
耶路撒冷是耶和华拣选祂居住的地方,祂的恩惠的安排,也要使他们住在那里,神赐他们最大的福分,是恢复圣约的应许;;。
以色列是“我的民”,“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这是圣约的条款。这不是新的圣约,而是旧的加以更新与赓续。如果这是新的,只加上新的重点与力量,证明更加有效,正如耶利米书所提的新约(31章)。这圣约有新的成分,因为有诚实和公义。
诚实和公义又是圣约的用词,“诚实”为信实,神的慈爱永远长存,决不更改,好似婚约壹般,双方誓忠,应用在圣约上。这里“诚实”是指真实(原词的涵义~emet),也在第八章三节。何西阿书以婚姻的盟约作为例证:“以诚实聘你归我。”这关系必永远坚立。
(2)两大应许与劝勉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当建造万军之耶和华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说的话,现在你们听见,应当手里强壮。”
第七章九至十四节论以色列受羞辱、遭国难,因为他们是在耶和华审判之下。第八章九至十三节是从历史背境中展望将来的复兴。第七章着重道德的劝导,不可欺压,应有慈爱与怜悯(9、10节)。第八章着重属灵的安慰,“你们不要惧怕。”(13节)“应当手里强壮。”(9、13节)。
在传信者的方式后,就提到圣殿的重建。这里没有提起重建圣殿最初的意念(拉3章)。现在专以哈该与撒迦利亚合力倡导的成效。这里特别引用哈该书。
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是谁呢?除了哈该与撒迦利亚以外,其他先知并未提及。本书以及提到从前的先知,也仍嫌笼统。如果在以斯拉记探讨也只提这两位,可能还有其他先知,只是没有提名。在这两位之中,哈该占更重要的地位,他的信息在撒迦利亚有不少重复的,尤其是哈该所说鼓励的话
“应当手里强壮。”是勉励作战勇敢;,鼓舞士气,支持重大的任务,以底于成。“你当刚强。”这里再重复这项劝导。
“那日以先,人得不着雇价,牲畜也是如此,且因牧人的缘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众人互相攻击。”(10节)
那日是指圣殿重建的日子,主前520年之前。那时经济的情形远不如现在,不仅贫穷之极,而且也十分不安靖。自巴比伦毁坏犹大之后,人民牲畜都已遭殃受苦;。一切都在十分荒废与不景的状态。连农作物也歉收,自然界现象没有神的祝福,因为神不再眷顾他们,没有和平与安定。
当时撒玛利亚想来插手介入他们的重建,既遭拒绝,就成为他们的仇敌,横加阻碍与捣乱。“敌人”(sar)一词是指敌对的异族人,包括破坏圣所,将以色列人掳走的征服者;;。
“出入”常指军事行动;;。这也可能指一般性的社会往来(参阅。这也可指占领军在境内肆意蹂躏,尽扰乱之能事。
但是内里的不安更加危险,不仅穷困,使人与牲畜都没有食物,而且社会中众人都互相攻击,纷争迭起,误会猜忌、憎恨、报复,情形十分恶劣。
人得不着工价,不仅得不着,得工钱的,装在破漏的囊中,完全不经用,食不饱,穿不暖。牲畜原可出租作农事,也无人雇用。穷困如此,庄稼一定很不景气。如果比较,当应知道情形已经改善,可以相信神的福分来到。
“但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11节)
“如今”已有转机,当大家肯全心建造圣殿,这是向神奉献的心,神已经悦纳,所以悔罪相信,可将情势转变。
这是一节十分简短的经文,连动词也没有(中译词“待”字是加上去的)。这又是圣约的条款方式,因为以下两节仍宣告祝福的话。9再看“但如今”是副词(adverb),是耶和华回心转意的行动,没有动词,却有十分着重的语气。10再加上结束的语句:耶和华说的,即“耶和华的低语”,更说明祂对余民的应许。
“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这余剩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12节)
现在这情况正与第十节相反,农事的兴盛使经济就改善,情势也改变,本来没有平安,现在他们可以平安撒种,再不被扰害。平安还不仅指情势与环境,也可指农事的顺利。葡萄树的种子撒下,必得顺利生长,以致结果累累。11
本节经文与哈该书第一章十节十分相似,只是哈该书是相反的。天不降甘露,地就无法长出土产。现在有甘露,地土必丰饶,多有土产。是圣约的福分,记载在五经内;,也在先知书内。哈该书也作这样的应许
这地土原是神所赐的,为神应许约书亚的,现在由余民来继续承受。神怎样鼓励约书亚要刚强壮胆、9、18),现在先知对以色列人也这样鼓励下),“这地土原是流奶与蜜之地,在这肥美的地土,充满各样美物的房屋,凿成的水井、葡萄园、橄榄园,并许多果木树。”。
“犹大家和以色列家阿,你们从前在列国中怎样成为可咒诅的,照样我要拯救你们,使人称你们为有福的。你们不要惧怕,手要强壮。”(13节)
过去的咒诅与现在的祝福,成为极尖锐的对照。“怎样……照样”在第一章六节与第七章十三节,成为极有力的语句。以色列人受神咒诅,就在列国中被轻视羞辱,耶利米曾看这被掳的事为咒诅。神将以色列交出来,在天下万国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刺咒诅(参阅。但是现在神要将他们拯救出来。
神要赐福给他们(12节),他们也要成为列邦的福分(20节起)。祝福与咒诅是申命记第二十八章的主题,这里的用语也相仿,仍是以圣约为基础,圣约中述明福与祸都是有条件的。
这是对犹大家与以色列家,是全部的选民,包括北国与南国。耶利米书中,先提以色列,再提犹大,以以色列为首。但是后期他预言复兴,仍是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在以西结书,以色列家与犹大家似不分先后次序,不分彼此,但是合一是必要的,他并以耶路撒冷为唯一的首都。但是撒迦利亚以耶路撒冷为中心,而且视为万国敬拜的所在。他也以犹大家为首,事实上,神复兴的工作确以犹大家为优先。
“不要惧怕”不仅给予鼓励,也是圣约的确据,因为圣约既经赓续,就没有甚么可以畏惧的了。这是祭司的话,尤其为圣战而鼓舞士气的。“手要强壮”再重复第九节的话,可以勤奋作工,完全在复兴的道途上。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列祖惹我发怒的时候,我怎样定意降祸,并不后悔。”(14节)
在以上的论述,从咒诅至祝福,这是极大的转变。现在又是另一段信息,仍旧有比较、有应许,也有劝导的话。再提过去,看到神刑罚的原因,被掳的事是耶和华定意的。耶利米书第四章二十八节说:“我言已出,我意已定,必不后悔,也不转意不作。”(参阅;。撒迦利亚用类似的语调,为神发言。
在第一章信息的开端,先知即指向列祖,他们始终没有离开恶道恶行,所以就惹动神的忿怒。神发怒在本书第七章十二节已经清楚说明,这是耶利米的信息以及。本节与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十二节比较,神降罚给以色列,以后降祸与巴比伦,都是祂定的意,不能改变,是无可否认的。
耶和华所定的意不能改变,祂从不后悔。在意志上祂决不出尔反尔。在情绪上祂会后悔,毕竟祂舍不得属祂的子民受苦。这里是指祂的意志,是无可更改的,并不后悔,必照着祂所定的来执行。
“现在我照样定意施恩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家,你们不要惧怕。”(15节)
现在祂定意施恩(参阅12、13节)。“神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我必欢喜施恩与他们……”“神要赐福与你,比先前更多。所以再安慰他们,不要惧怕。”
施恩给耶路撒冷,因为这是耶和华的居所的地方。神施恩给犹大家。此处不提以色列家。神复兴以色列人,还是从犹大家作起。这里专提到犹大家,是否因神曾与大卫家立约呢?列祖早已破坏了圣约,立约的事还得重新作过。神已经应许了,必照着实现。
“你们所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口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16节)
道德的训诲是以信仰为前提,看神的作为,再应用于信心的生活中。首先,耶和华曾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家拯救出来,然后颁布律法给他们。恩典第一,以后就有律法,律法仍是恩典的途径。这是神与以色列立约的关系上所有的要求。
在第七章九、十节的简短规条,与这里十分相似。先有两项禁令,再有一项正面的劝导。这里先有两项正面的劝语,然后才有禁止的话。
与邻舍说话诚实,互相信赖,才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为可靠的行为,使大家没有诡诈,一切来往就单纯了。不仅有诚实,也需要有公义,正如神的性格一样。
城门口是法庭的所在(参阅;;;起)。审断的事必须公平,但要根据诚实,才没有曲枉的事。这样社会才有真的安宁,和睦才可促成。
说话诚实,才不作假见证陷害人,因为这是第九条诫命。诚实或真实在本章除此处曾三次提及(3、8、19节),可见其重要性了。耶利米书第九章四节及诗第十五篇二至三节特别提出,所以不容忽略。
“谁都不可心里谋害邻舍,也不可喜爱起假誓,因为这些事都为我所恨恶,这是耶和华说的。”(17节)
本节上与第七章十节下相似,心里谋害是一种隐而未现的罪,但这是存心干犯的。
甚么是假誓?是否指假见证?大概提出的罪是这样,明明虚谎,却仍起誓,那是罪上加罪。出埃及记第二十二章八节起,邻舍的牛驴有死亡,受伤,或偷窃,都是应负责的,但为逃罪,以致起誓,表明他没有责任。但是这不能逃避神的审判。起假誓是破坏律法的系统,所以必须严加禁止。
耶和华憎恶这些事:说话不诚实,审断不公平,计谋不正当,起誓不诚实。耶和华断不能以有罪为无罪,恨祂的,神必追讨他的罪。现在耶和华是恨恶者及先知书如以及。凡这样行的,耶和华必恨恶。
凡不行义的,必会为神所恨恶(参阅。人们必须遵守神的律法,因为律法表露了神的性格与旨意。可见伦理有宗教为基础。不虔者必不义,义者必有敬虔的心,先知在此处完全不提禁食的事,信心的德行比甚么都重要。
(3)三段盼望的言词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和欢喜的节期,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先知将以色列过去的咒诅与现在的祝福论述得清楚之后,第七章三节有关禁食的问题已经自行解答了。神已经施恩,新的日子也来到了。一切从头开始,重新做起,应有新的心态,怀有新的希望。
第七章三节提到五月的禁食,第五节将五月七月的禁食一同提及。四月七日城墙破裂,被敌军攻破,城市陷落几为既成事实,果然五月城就沦陷了。七月为纪念基大利被杀,但十月初十日,尼布甲尼撒开始围城;。所以大家为纪念这些国难的事件而禁食,为民族的厄运悲哀。但是神的拯救来到,这些悲哀的日子将变成欢乐的节期。这也是耶利米所预言的。“我的百姓要因我的恩惠知足。”(14节)。欢乐的泉源必不枯竭,因为神自己是源头,喜爱诚实与平安的,也必为神所喜爱,所以必蒙福分。
在第十九节第一段言词后,第二段为第二十节: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国的人,和多城的居民来到。”(20节)
本章每一分段都是有这传信者的方式开始: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作为严正的宣告。
“将来”可作预言,只指未来将发生的事,或在过去已经有过,而以后还要再发生。12在第二章十一节: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那时”必指将来,未来将要实现的理想。耶路撒冷将要成为万民前来朝圣,敬拜耶和华。这将是十分欢乐的日子,和平的景象,热闹的场合,真正复兴的实况。;参阅;。)这必是传统的盼望,成为重要的预言。13
这里所说的,不是个别的外邦人,而是整体的,群体的,大家一同拥来,为的是敬拜耶和华。这确是先知的理想,是历代的愿望。在亚伯拉罕蒙召的时候,他得着神的应许,万族都必因他得福。以色列是他的后裔虽因犯罪而惹动神的忿怒,以致犹大与耶路撒冷都受苦难。但是他们必得救恩,是神的旨意,是祂在历史中要实现的计划。这是先知能够看见,而且奉命传扬的信息。
“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21、22节)
这城的居民到那城去鼓励,要他们也一同去寻求耶和华。他们不但是寻求者、敬拜者,而且他们也成为见证者,他们还有一种紧急感,“我们要快去!”他们的行动是立即的,刻不容缓,令人兴奋。
这段经文可比较以赛亚书第二章一至四节:万民与列国,“流归”与“快去”,都是走向耶路撒冷与锡安,去寻求耶和华。这种情形可能由少数人发动,逐渐有人响应,积少成多,好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好似滴水成流,汇为巨大的洪流。朝圣者成为大群。14
寻求耶和华,或恳求耶和华的恩,都是指他们得以进入耶和华的殿,就敬拜祂。照第二章十一节所说的,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他们虽是外邦人,但也可以如以色列人一样,进入神的圣约之中。救恩不是只为以色列,也为普世的人。
研究撒迦利亚的信息,他多时是责备外邦的,虽然也说出神的计划,连外邦人也在救恩的范围之内。但是这有一定的步骤。先是以色列人的归回,使耶路撒冷重新修建,不是只在物质上,更是有属灵的性质,这样就为外邦的朝圣者铺路,使他们日后也可以来。耶路撒冷必须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不再是以色列那种国族主义的虚荣,而是真正有恢宏的风度,接受列国万邦。耶路撒冷是耶和华选择为祂的居所,所以万族的人,只有来朝圣,才可寻求耶和华的恩。这种观念连东方博士也明白,他们从远方跋涉而来,为寻找新生王。当然在新约的信息中,耶路撒冷不只是地理的涵义,神的同在也不能局限在物质与空间。主耶稣道成肉身,死后复活升天,说明这一切。但新约的观念仍出自旧约,只是超越地理,超越空间,甚至超越时间。所以朝圣的观念一直存在着。15
撒迦利亚的信息,比较以赛亚书第二章(弥4章),还有不同之处,在于更细腻的描述,从这城到那城,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这不仅指十分普遍的现象,也说明由分散至集中。分散原为神的刑罚,以色列曾分散在万国中,神要召集他们回来。万国也分散,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无法建造巴别塔(创11章)。但现在他们都集中起来,一同敬拜耶和华。
末段的信息在最后一节: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拉住一个犹太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23节)
“在那日”是末事的日期,如果是多数,更着重语气,就是“在那些日子”,先知引听者与读者展望荣耀的将来。在本章,“到那日”(6节)是指将来,“在这些日子”中译词为“现在”(9、15)是指现今。“在那些日子”是更有展望将来的意念,可见先知十分着重时间的观念。历史与预言确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连在一起,等候神的国度来临。
这里有十个人,数字是整数,所以指所有的人,是全体。一切外邦人,无论他们是甚么国籍,种族及文化的人,都需要犹太人的帮助,带他们去敬拜神。他们是从诸族中出来,“诸族”可作“不同语言”的人。他们的背景不同,但需要却是同一的,所以可以走在一起,同往耶和华的殿去。
“拉住”(hzq)在本节出现两次,他们拉住每个犹太人,并且抓住他的衣襟说。根据民数记第十五章三十八节,以色列的衣边上要作Z子,在上面钉着经文的带子,使他们佩带起来,不会忘记耶和华的命令。可能外邦人一看见这样的衣饰,就会认出犹太人的身分,所以可以拉住他的,求他们带着去敬拜耶和华。
一个犹大人,由十个人拉住,好似是比例的说法,或说,多数拉住少数。如果十个人解为全体所有的人,那么“一个”应译为“每个”较为妥当。其实“一个”或“每个”仍是指整体,是集体名词(Singular gentilic)。但是“每个”还可有个别性,尤其是犹大人既是复兴的子民,就有个别的责任。他们各人都应负责带领不同的人们朝见神。
这里也有非常的现象。那些外邦人是不同语言的人,然而犹大人竟然可以懂得他们的话,虽然他们需要犹大人帮助,不一定需要很多的话,也许手势也可表达。他们所说的话可归纳起来:“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本节下)
“犹大人”在先知书中并不多见。除此处以外,只有在耶利米书。当然在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两书中很常见,他们是复兴的以色列人。他们有神的同在。神的同在也是信心的见证,连外邦人也懂得。如在以赛亚书第四十五章十四节说外邦人来归顺,承认说:“神真在你们中间,此外再没有别神,再没有别的神。”
他们提到神,这是“以罗欣” 权能的神,普世的神,只有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万国敬奉的真神。
1 W. Beuken, Haggai-Zechariah, 1-8, 1967, 156-183.
2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101-102.
3 H. Brongers, "Der Eifer des HerrnZebaoth," Vetus Testamentum, 13, 1963, 269-284, A. Petitjean, Les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267-368.
4 A.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79-81.
5 R. Mason, The Books of Haggai, Zechariahand Malachi, 1977, 69, A.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echarie, 1969, 69.
6 这所谓“将来”(od)的应许,在W. Beuken, Haggai-Zechariah 1-8, 1967, 176-177.有很好的论述。
7 P.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213n,137.
8 同上(212)作者认为撒迦利亚是在犹豫中,仍缺少信心(a Word of hesitation thatexpresses an undertone of lack of faith)
9 W. Beuken, Haggai-Zechariah 1-8, 1967, 162-164.
10 H. Brongers, "Bemerkungen zum Gebrauchdes adverbiaien 'wattah'im AT," VetusTestamentum, 15(1965) 289-299.
11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A Critical & ExegeticalCommentary, 1912, 214, 他接受J. Wellhausen 的解释:Die Kleinen Propheten, 45, 187.
12 E. Lipinski, "Recherches sur Livre deZacharie," 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42-46. A. Petitjean, Lesoracles du Proto-Zacharie, 1969, 425-426.
13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179; W. Rudolph, Haggai-Sacharja 1-8/9-14-Maleachi, 1976, 152.
14 V. Turner, Image and Pilgrimage inChristian Culture, 1978.
15 D.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1984, 317. J. Baldwin, Haggai,Zechariah, Malachi, 1972, 155-156.
诠释(卷下)
撒迦利亚书下半部(9-14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九至十一章及第十二至十四章。这两大分段可谓十分平均,第九至十一章,有四十六节;第十二至十四章,有四十四节。前者,论以色列毗邻的列国被攻击;后者,论耶路撒冷本身受列国之攻击。第九至十一章,论被掳者得自由,归回故土。第十二至十四章,却不提被掳者归回的事。前者论牧者的形象,却是在后者所缺如的。第十二至十四章,十分强调痛切悔改,得着洁净,而有成圣的实况。第九章九至十节,新王必出现,但第十二章之后,提到“被扎者”,牧人被击,没有新王的形象。在第九至十一章,列国都被打败,但第十二至十四章,有些国家却因归向神,而得复兴。
在文体的形式上,第九至十四章是有交叉的设计(Chiastic Pattern),以审判与救恩开始,同样以审判与救恩作结。描述君王、、牧者,再以不同方式在第二段重复,以先知取代君王,再回到牧者的形象。另强调战争和平又在第十二章重复,在第十四章(1-15节)再论述。所以全部以三大循环来运转,构成十分完善的图画。
第一篇章(九1-十一17)
(一)耶和华的国度在外邦(九1-8)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
“默示”(massa)原意为负担,单独用法在此处(“耶和华的默示”)与第十二章一节外,只在玛拉基书第一章一节。但这用词却在旧约中多处出现,有六十余次之多,大多是将耶和华的话作为默示或负担,主要的涵义是指“信息”,如以赛亚书(13-23章)分别论各国的“默示”,如默示论巴比伦等。
“负担”大致为主人对仆婢或下属交付的差使责任,要他们来承当。承受者完全是被动的,应命而遵行,不容推辞与卸脱,也无选择的余地(参阅;。凡承受使命与嘱托的,如同运输工人肩负与交卸,又如外交使节传递自己国家的公文,必须忠实执行或传递,不可更改。
“默示”含有紧急的意味、严正的立场,重要的文件,先知必须传递,应当澈底执行这传递的任务。1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这该是极北的地区,在旧约中其他各处皆未提及,但曾在发现的亚述文献中,是在主前八世纪中叶的史事,有一地名为Hatarikka, 曾为亚述所侵略。2
哈得拉地应为哈马口之北。此处如用意译,可作:“耶和华的话语为默示,论哈得拉,专指大马色。”大马色为罾亚之首都,是以色列人长久的仇敌,残忍危害他们。这里是指责?还是激励?并未清楚说明。但是先知预言罾亚必然全心归顺主。
本节以下有较为清楚的解释。世人(Adam)与罾亚或亚兰(Aram),在希伯来文的字形上相似,甚至可以译为罾亚。以色列各支派固然应该归向神,但是世人或罾亚人也同样仰望耶和华。
“眼目”(eyn)一词又与“城市”(are)相似。这里是否指一切城市都仰望耶和华呢?他们仰望神,是指他们归顺神,但以下是论外邦因耶和华惊惧,他们并未实际敬拜仰望神,况且人似乎恒常地不愿仰望神。所以与其说他们仰望神,不如说神看顾他们。耶和华的眼目看顾着他们。这也是很好的解释。3
由于大马色被称为“罾亚之目”,似与以上提说大马色有关。4但是这在原意并无改变。世人以罾亚大马色为首,与以色列一样,大家都应专心仰望耶和华,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神,掌管整个的世界,不仅对以色列各支派,也对大马色等一切外邦。5
“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2节)
哈马可谓应许地的边界;;,在阿摩司的时代算是一个大城,在阿立坡(Aleppo)与大马色之间的重要通道。
推罗与西顿,是腓尼基的城,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二城是多数,但是智慧只指单数,这就引起不同的解释。有的以为智慧只指西顿,而推罗有财富,二者自豪之处不同,“大有智慧”是应列于下节。6西顿是在政治上有成就,推罗在经济上有繁荣。
虽然推罗西顿为两个城,但动词是单数,可能将这二城视为一体,一个完整的单位,因为二者常相提并论。下节只提推罗,也不是除去西顿,仍是二者在一起,这是圣经学者习惯的用法。
“大有智慧”,未必是单数,可能是阴性多数的原有形式。7更何况七十士译本与拉丁通俗文译本都以多数字译出,可见一般。
读下文,就可明白这整段经文仍以耶和华公义的审判为主要的信息。
“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3节)
推罗不仅为自己设置防御,而且谋取财富,但是他们仍无法逃脱神的审判。
作者以十分巧妙的方法用谐音来着重信息的要义。推罗(sor)与保障(Masor);积聚(Sever)与尘沙('Jer);街上(husoth)与精金(Haras),都设法强调语气。
推罗虽以智慧著称,但是过分骄妄,为先知们所指责。“推罗本是赐冠冕的,他的商家是王子,他的买卖人,是世上的尊贵人;遭遇如此,是谁定的呢?是万军之耶和华所定的,为要污辱一切高傲的荣耀,使地上一切的尊贵人被藐视。”以西结书起)有更生动与具体的描述,他们有智慧有财富,就心高气傲,竟然居心自比神。
他们的财富的确惊人,数量很大,好似尘土一般。尘沙是在天气干燥的时候,而泥土却在潮湿的时候,所以无论晴雨,沙尘与泥土必比比皆是。他们财富也那么多,几乎是遍地黄金。“推罗”原意为盘石,他们的防守之事尤其完备,地势又居高临下,可说固若金汤,但是他们在神的审判之下,必都归毁灭。
“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人烧灭。”(4节)
公义的主必施行审判。“权力”可能指财富,神将他们的财富全都扔在海中。“权力”也可指军队,使他们全军覆没,好像埃及的军队被覆没在红海之中。这样他们海上的权力全都消灭了。
至于被火烧灭,可参阅阿摩司书:审判的火降在推罗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
在主前722年,推罗在亚述军队围困五年之后终被攻陷。尼布甲尼撒曾围困推罗达十三年之久,至572年才撤退(参阅。以后波斯曾攻取推罗,希腊的亚历山大也曾打败他们的抗战,攻入后十分残忍,杀灭许多首领,并掳多人为奴。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证明神公义的审判。
“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5节)
非利士人听见推罗的毁灭就大受惊惶,尤其是以革伦,是在这四大城市最先受祸的,她虽在极北端的地区,竟首当其冲,令人难解。撒迦利亚必定知道阿摩司的预言的重点,因为在阿摩司书曾经提及亚实基伦与以革伦受灾祸。这次,是迦萨而非亚实基伦丧失他们的君王,是亚实基伦而非亚实突的居民遭受毁灭。
这里没有提到迦得,可能已与犹大合并了。在亚历山大东征的记录中,并未提及亚实基伦,以革伦与亚实突。但是迦萨的情形记载甚详。迦萨原有极坚强的防御,正如推罗有天然的屏障一样,但二者都无法抗拒亚历山大的攻击。经五个月的抵抗,终于战败,君王被杀。当时约有一万居民被屠杀,其他都沦为奴隶。
在本节文法的结构上,有极巧妙的描述,直译出来,可有以下的语调。亚实基伦看见,让她惧怕吧!迦萨看见,也由她痛苦,好似产难的疼痛。这两句话都是一种口气“让她”(Jussive)。对以革伦,她的盼望必沦为失望,自找羞辱。
参考尼希米记第十三章二十四节,那时的杂婚情况使他们都说混乱的方言,因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等通婚。亚实突是在撒玛利亚毗邻。所以就有第六节的描述。
“私生子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6节)
“私生子”一词只有在本处与申命记出现。照犹太拉比的解释,是指乱伦所生的,正如亚扪人与摩押人。8但是杂婚的因素最大,使种族与文化语言都混乱了。中译词注有小字“或作外族人”,是根据\罾亚译本、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亚兰文译本以及拉丁通俗文译本。
有关非利士人的骄傲,是指他们的狂妄,尤其是他们妄自尊大,而且过分着重他们外面的荣华,以赛亚严责迦勒底人的狂妄,以西结斥责埃及的骄傲,何西阿责备以色列的骄傲。骄傲无疑是罪恶;;。非利士人的骄傲是指他们夸耀国家及政治之独立主权,但他们很快就会消失。
在本节,主说“我必”,主直接的干预,必使历史大大改观。非利士人不仅受审判,却得到神的拯救,使他们也有余民,且归入在神的名下。这可说是盼望的信息。
“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7节)
非利士人是敬奉异教的神,他们吃祭偶像之物,是带血的肉,和可憎之物(参阅及。这样他们怎可与犹大人来往,因为这是神的子民完全禁忌的,所以神为他们除去,使他们也蒙洁净。
拜祭偶像之物是可憎的,尤其是指不洁净之动物的肉,如狗肉、猪肉及老鼠肉等。对虔敬的犹太人简直是十分可怕之物;;等)。这些可憎之物必须除去。
这样他们可以成为余民,与犹大人同归属于耶和华。以前以革伦、亚实突及迦萨原是归属犹大的,必像在犹大中的一族,“族长”应译为一族,一族以千人为单位,当然余民不止千人,且有族长管理,他们仍有自主的权利。
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耶布斯人原为耶路撒冷的居民,当大卫攻取那城,并不杀灭他们,却使他们与犹大人同化,归属他们;。
这里似乎回向第二章十一节的话:“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参阅。这使以色列人从狭窄的国族主义出来,重视普世的救恩。以色列的仇敌都将化敌为友,因为神的救恩也可临到他们,使他们改变,与犹太人一同成为耶和华的子民。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8节)
耶和华的话如同凯旋的军队,进入耶路撒冷圣城。“我家”必指圣殿,但可能有更大的范围,包括整个的地土(正如起及。)从此异族的军队不可再践踏犹大的地土,因为耶和华自己守卫(参阅,强权也无法来侵占,因为有祂的眼目来看顾(本章1节也有这涵义)。
“安营”是军事名词,军队停顿在那地方驻防。四围安营是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营;;;。这样就阻止了敌人来侵。
此处与第七章十四节十分相似:“甚至无人来往经过。”“任意往来”是相同的语句。暴虐的人不再经过,这也有历史的见证。根据约西弗的“古事记”(Josephus~ Antiquitiesof the Jews XI,,当时亚历山大帝要犹太的大祭司耶杜雅(Jaddua)进贡。大祭司为不破坏与波斯王大利乌王的谛约,不肯遵行。亚历山大在征服推罗,制胜非利士的保障之后,就要大事进攻耶路撒冷。那时大祭司就发动耶路撒冷居民向神献祭,并求神拯救,他在梦中得神鼓励,从城中出去迎接希腊的军队。亚历山大看见祭司全副礼服及圣物之装备,说是在梦中曾见的情景,于是不敢向耶和华的百姓作任何的逼害,以致圣城与圣殿全都得以保全。
耶和华亲眼看顾,语句也与第四章十节下相似。神的眼目看顾与保护祂的子民。
本段,是本书第二部的开端,说出两项重要的事实:(一)耶和华的得胜是必然的。(二)祂的子民已许久与祂隔绝,现在祂必带他们回来。
这是末事论的要义,外邦的地都必归于神,成为属于耶和华的地土。许多国的民也要进入耶和华的圣约。这就与本书第一至八章的要义相连,神的救恩不只是在以色列,也普及列邦万民。神的得胜,不只是制服他们,更洁净他们。非利士人可有盼望,可蒙洁净,万国也必可蒙受同样的福分。9
1 P.A.H. de Boer, An Inquiry into theMeaning of the Term Massa, 1948.
2 J.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Text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1955, 282, 283.
3 E. Zolli, "EIN ADAM," VetusTestamentum, 1955, 90-92.
4 R.C. Dentan, "Zechariah"Interpreter's Bible, VI, 1093.
5 M. Dahood, "Zechariah, 'EN Adam,"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25, 1963, 123, 124.
6 Paul Lamarche, Zechariah IX-XIV, Structure Litteraireet Messianisme, 1961, 37.
7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251.
8 S.R. Driver, "Vocabulary of OT. VIII,"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36(1935), 300.
9 R.A. Mason, "The Relation of Zechariah9-14 to Proto-Zechariah," Zeit-So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Wissenschaft, 88(1976) 227-39.
(二)看哪荣耀的新王莅临(九9-10)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那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这是本书后半部最熟悉的经文,在文体上,是一种进殿的礼仪文,是以呼召开始,要耶路撒冷城歌唱欢乐,大声高呼,因为她的王即将莅临(参阅;。
这是论末事的经节,尤其采纳第八世纪先知的用语以及。这也有新年节期的庆词,以及对犹大的应许语
人民欢呼迎接君王的莅临,是有礼仪的形式。但是这里的情形特殊,因为王骑着驴驹,可谓十分谦卑的姿态,通常是骑马,表明英勇的战士。有人以为这里描述,可能使人联想,大卫王在押沙龙叛乱之后亡故时,回耶路撒冷的情景。1
在耶和华治理罾亚、腓尼基与非利士之后,这王就来临耶路撒冷,他有否参与战争而获胜呢?经文中并未提说。
这里对王的描述只有三个用词:“公义”、“拯救”、“谦和”。公义是指他与耶和华的关系,与百姓的关系,表明他信守耶和华的圣约。他以公义治理,表明他看顾贫穷者。这样的善行必有雨水沛降,使百姓丰盛,且有和平
“施行拯救”是指耶和华的作为,或是耶和华藉他所作成的工。“君王不能因兵多得胜,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靠马得救是枉然的,马也不能因力大救人。”这里也同样强调,救恩是出于耶和华。王有神的帮助,而获得救恩。他因守约而秉公治理。
他是谦和的,毫无骄傲与狂妄。这是弥赛亚所特有的态度,柔和谦卑,好像摩西的温和,也像仆人受苦时那种的忍耐。
新约的读者,大多认为马太与约翰两部福音书,引用本节经文,其实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五节,引用的是以赛亚书第六十二章十一节。约翰福音第十二章十五节,论述方面更加自由,先从安慰的语句“不要惧怕”开始。在逾越节时,必有多人骑驴到耶路撒冷城来朝香,似乎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或者这是一节十分熟悉的经文,以致犹太人可以脱口而出,不必特别说明是引述的。2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10节)
本节有三大要项:(一)王必除灭一切有关战争的工具利器,因为这是末事的现象,战争必定止息。这里解除武装的举动,包括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其实南北两国的政体早已不复存在。可能作者的用意再次提醒,南北二国原为一个国家,在复兴的时候是完全合一的了。同时真正的和平不只使以色列人受益,也是万民都得恩惠。这里的思想与用语,是从早期先知的影响(如;;;。)
(二)王必向列国讲和平。和平是因他公义而建立的。在上节说王是公义的,这也指他是得胜的王。他不是以战车、战马、战弓来取胜,他的公义足使仇敌败退。有了公义,才可建立和平。这是弥赛亚预言中最主要的内容(如起)。和平也是万民历代的愿望及。和平是福分,这福分不仅在以色列,也要伸长至列国万民,因为耶和华的救恩是为全世界的人们。
(三)他统治普世的权力,因为耶和华所设立的王是普世的。:“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但是诗人的思想与先知撒迦利亚不同,因为撒迦利亚已经看到外邦人在新的国度中之地位。诗人只认为外邦仇敌仍受羞辱。可见先知并不依照诗人的理想,弥赛亚作王时,所有的列国都可共享和平。
诗第七十二篇八节的用字不同,“执掌权柄”原意为“践踏”,将仇敌践踏,制服他们。但是此处的“权柄”就是治理。3
本节说“大河”是幼发拉底河,圣经译词为伯拉大河。这是一般学者的主张。4但也有认为是指圣城之河水,含有属灵的意思(参阅;;。5可能这不再是地域性的,早已超过地理的限制。
因此,第九、十两节是教会重要的见证,看见主耶稣照着撒迦利亚所预言的,凯旋地进入耶路撒冷,表明他的理想确是弥赛亚的,耶和华的治权是和平的,也是普世的。
此处确可使本书有一完满的结束,但是先知的信息似乎还要再进一步论神救赎的计划,以致这主题还在第十一章四至十七节继续论述。
1 D.R. Jone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Zechariah, ix-xi,"Vetus Testamentum, 12(1962)241-59.
2 Rendel Harris, Testimonies (1916) 又C.H. Dodd,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1952.在死海古卷中,有IQM, 语句与九节十分相似。
3 C.A. Briggs, Psalms, vol. 2, 1907,134, 138.认为诗系抄录撒迦利亚书。但Artur Weiser, Psalms, 1962,502-504. 认为撒迦利亚书引述诗。
4 S.R. Driver, "Vocabulary of OTVIII,"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26, (1935) 242.
5 A.R. Johnson, Sacrol Kingship, 1955,9.
(三)让被囚者尽早得自由(九11-17)
“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
这是希望的信息,向锡安的民,特别是对被掳归回耶路撒冷的人们。圣约是用血订立的,所以圣约的血就更有意义,是以献祭的血使圣约有效,如亚伯拉罕的约,摩西的约,在会幕中每日献祭,表明继续的更新,作为续约之用。除此处之外,“立约的血”只在出埃及记第二十四章八节。在主耶稣设立晚餐时,曾特别提及,祂受死流血就更有意义了。
耶和华要释放被囚的人,是完成式的动词(Perfect tense)表明这事必立即成就,预言那样肯定,必然实现(所谓Prophetic Perfect: Perfect of certainty)
“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可能联想约瑟的经验,也被兄弟扔在坑中。古时囚犯常被监禁在干涸的井里。这里无疑是指以色列人被掳的状况。但是神拯救他们免致死亡。“从无水的坑”,在有些钞本中是没有的。有的认为这种说法较为牵强,不甚自然。犹太人将“坑”(bor)解为“埃及”,可能并不十分正确。6
“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12节)
昔日希伯来族长约瑟怎样被扔在坑中没有死亡,照样以色列人虽被掳,成为被囚的,必仍有指望。他们必从祸坑里从淤泥中被拉上来。他们有指望,因为耶和华没有把他们丢弃,仍旧救赎他们,使他们回到保障,得以安全。约珥书第三章十六节说,耶和华是他们的保障。
耶和华要加倍赐福,“加倍”原指头生的特权,是指悲痛之后补偿的喜乐。“加倍”未必指数量,而是指性质,表明十分多,无法胜数,多而又多。有时指受罚与管教;,但赐福也会那么丰富。这里所指的福分,可能指人口的增加,也指一切物质与属灵的福分,神使他们得以复兴。
有关保障,不是只作军事的防御,也指坚固的城,可参阅撒迦利亚书: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锡安”原只是保障,以后由军事据点,扩展至宗教与政治的中心,以致“耶路撒冷”与“锡安”成了同义字,是耶和华的圣城,有祂居住的圣所。
“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13节)
先知以耶和华言词的口吻,作大胆的隐喻,来描绘神的武器。耶和华是战士,祂是大能的,祂永不解除武装。这里都是圣战的语调。南国犹大,北国以法莲,虽早已分开,仍是神所使用的弓与箭。他们是神主要的武器,好似勇士的刀。耶和华是大能的勇士,祂是全能的神“全能”原意也为勇士)。
“众子”指居民,锡安的居民要去攻击希腊的居民,希腊原文作“雅完”,原属雅弗,是雅弗的儿子。以西结书提到雅完,是从事贸易的人。是非常遥远的地方。
耶和华激发他们,即唤醒他们,以能力充实他们,使他们有力来攻击希腊人,在主前175至163年玛可比战争,确有耶和华的大能,使他们抵挡希腊的侵略。
雅完在此处代表列国,无法侵略神的百姓。相反地,属神的子民在耶和华得胜的凯旋中,得享一份喜悦与兴奋。7
“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祂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14节)
耶和华显现(Theophany)是以暴风狂雨的景象来描述(参阅;诗29篇;。暴风好似号角的吹奏,吹角可指战争或指宗教的礼仪,譬如在安息日时,就有吹角来宣告。这段经文可比照以赛亚书,吹角为集合耶和华的百姓齐来敬拜。
南方的旋风,因为西乃山之南,常是耶和华显现之地(参阅、15、18)。南方常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暴风未必都带着雨,所以旋风只将尘土吹起,这也是沙漠地带常有的。8
闪电是耶和华的箭,这就成为十分可怕的情景,又是一幅战争的图画(参阅、11)。
耶和华显现,是表露祂的忿怒,祂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祂的审判必然急速而行,好似闪电与旋风,所以无人可以逃避。这是祂公义的作为,在历史中施行,却以自然的景象来说明,更加生动活泼,事实上祂是自然与历史的主宰,这二者都启示祂的公义。
“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群埃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15节)
神以大能的战士,为祂的百姓取胜,为保护他们,免受敌人的杀害。相反地他们可吞灭仇敌。“吞灭”常指野兽将掳来之物吞吃,好似狮子吞吃弱小的动物。外邦曾像狮子一般吞吃以色列。现在是以色列人吞灭外邦的仇敌了。在何西阿书第十三章八节,耶和华好像狮子一般吞灭恶者,凡与神为敌的,都会有这样的结局。民数记记述巴兰的话:以色列好像公狮,未曾吃野食,未曾喝被伤者之血,决不躺卧。
耶和华的百姓,不仅有神的保护,也有祂得胜的能力,像狮子一般吞吃仇敌,并且践踏他们,好像踏在弹石。弹石原是敌方射击他们的,非但无法射中,遗落在地,比比皆是,以色列军队在前进时,只是践踏而过。这就成了仇敌的命运。
他们喝血,好似喝酒一般,并且加同饮酒庆祝战功一般,大声喧哗(参阅。这仍是圣战的图画。
仇敌现在如同燔祭的牲畜,放在坛上,他们的血盛满在碗内,然后撒在坛的四角,正加利未记所记载的。这是圣战的涵义,因为将战利品与仇敌好似祭牲放在燔祭坛上,全然奉献给神。
有人将这节经文作不同的解释。这里喝酒,并不喝血。喝酒为庆祝胜利,在庆祝中他们敬拜神,也献祭感恩。他们消灭敌人,却并不真的吞吃敌军,喝他们的血。9
“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祂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祂的地以上。”(16节)
当那日,是末事的情况,耶和华神必看祂的民如群羊。这就是神的圣民在圣约关系中的地位。耶和华好似牧者去寻找与聚集羊群,并且牧养他们。以色列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场的羊。神对这些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也这样拯救并看顾他们。
他们在神眼中那么珍贵,好似冠冕上的宝石,在神的地土上发出光辉。中译词“高峰”是该字的原意,高峰如旗帜。但是在冠冕上的宝石发光了。10
冠冕(nezer)的字根(nazar)是“分别”、“成圣”,不仅君王有冠冕,而且大祭司也有冠冕;。当以色列恢复祭司的职分,甚至有华冠戴上。以色列再恢复他们的荣华。
“祂的恩慈何等大,祂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17节)
神的恩慈,是旧约重要的信念,“敬畏你、投靠你的人,你为他们所积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慈是何等大呢!”“他们纪念你的大恩,就要传出来,并要歌唱你的公义。”祂的荣美常在弥赛亚预言中,君王比世人更美,是有弥赛亚盼望的涵义。“你的眼必见王的荣美。”
如果看上节,提到祂的地与祂的民。地有祂的恩慈,民有祂的荣美。事实上,地与民是分不开的。当地土得着神恩慈的供给,出产丰富,五b新酒,都使人们丰足,尤其少年男女既为民族的精华,必十分建壮,兴盛不已。“建壮培养”原意为“结果”,他们不但使种族延续,而且很精壮优秀。可见这里有物质与属灵的福分。
6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282.
7 D.R. Jone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Zechariah ix-xi,"Vetus Testamentum, 12(1962) 248.
8 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1957,65, 66.
9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260, J. Baldwin, Haggai,Zechariah, Malachi, 1972, 169-170.
10 L. Kohler and W. Baumgartner, Lexicon in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200.
(四)先知谆谆善诱的劝导(十1-2)
“当春雨的时候,你们要向发闪电的耶和华求雨,祂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使田园生长菜蔬。”
这是以勉励的语调,从现在的颓势,比较末时的救恩。在第九章的结尾,论将来以色列要成为冠冕上的宝石,光芒四射,地土会有丰盛之五b与新酒。但要有这样的丰盛,首先必有雨水,雨水是从耶和华而来。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他们受试诱去拜巴力,因为据迦南人说,巴力是赐雨水的。现在不再提到巴力,却另有假神,在以西结书第二十一章二十一节,是一种求问的神像。所以先知劝导他们切不可求问假神,应向耶和华求。
这是春季,时有春雨下降。春雨是在三、四月之交。在旧约中只提到两种雨,春雨与秋雨;;。他们新年时节,应是秋雨的季节(参阅
发闪电,是带雨的云彩(参阅c。耶和华不仅是历史的神,也是自然界的主宰。祂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为众人”或译“为他们”,是希伯来文的代名词。这字也可译“粮食”,1确可解释,有雨水,始可生出五b来。
“甘霖”不是小雨,却是大雨,但不是暴风的狂雨而已。雨水充沛,足可供给果园与农田,却不会像狂雨那样成灾,实在是十分需要。雨水缺少,是灾祸的现象,在大灾难时期有的,可见神的福分是春雨,像滋润田地的甘雨。
在本书第九章十一节“无水的坑”是指被掳的现象,现在看到另一面,有丰沛的雨水,表明神降下属灵的福分。作者看饥荒是过去的事(参阅,现在期待的是救恩,丰富的供应,使人毫无缺乏。
“因为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作梦者所说的是假梦,他们白白的安慰人。所以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2节)
上节论祈求带来福分,此处述迷信招致灾祸。“神”就是家中的神像,在士师时代是为占卜所用的,在扫罗王的时候特别禁止,在主前第八世纪仍旧没有废除。卜士也与这些有关,预卜未来,都为以色列的神所憎恶,予以严禁。以色列不需要这些迷信,因为以色列有神所差遣的先知起)。
作梦的,是指一些假先知,假借作梦,以谎言惑众。梦原为神启示的方法,雅各约瑟均有这样的经验。但以后少用,因为这已被人误会与滥用。那些人根本不认识神,却以神奇或神秘的方法欺骗,为神所憎恶,因为这些都是虚假、虚无的。大凡用说梦的,多以甜言蜜语,使人得着一时的安慰与欢乐。然而这既然没有内容,自然不会有甚么有益的后果。
所以人们既无人领导,就像无牧人而走散的羊群。他们漂流无定,漫无目标,偏行己路,必然迷失。有人领导,反而更入歧途,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向,就受极大的苦楚。
牧人在古代的近东,常指政治的首领(可参阅。)在埃及文献中,也多以君王为牧人。雅各称神为牧养他一生的主。当摩西求神赐下一位继承者,可以引导以色列人,免得耶和华的会众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可见牧人的形象十分重要。诗与先知文学中,也不乏这样的牧人形象(诗二十三篇;,期望神赐下公义的君王;;。以西结以整章经文,描述牧人的主题,是期待大卫家出身的王,是理想的牧人。
他们如羊流离,“流离”原意为拆除帐幕,在旷野起行,这是一种自动的行为,并非是强迫的。羊流离,是他们不要牧人,因为以色列人既离弃耶和华,又离弃他们的王,才会落到这样地步,简直是自讨苦吃,受苦是指他们被掳的苦楚。
1 Lhm“为他们”,在耶路撒冷译本Jerusalem Blble 作“粮食”。
(五)犹大以色列期望复兴(十3-12)
“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我必惩罚公山羊,因我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就是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3节)
耶和华的怒气在那些首领身上,就是以牧人与公山羊为首领。有人以为这些是指外邦的统治者,但无论是指本国的首领,或外邦的官员都是压迫者。2
以牧人喻为首领,他们受责,因为他们非但不照顾羊群,反而加害于他们,杀他们当作食物,残忍至此,为先知所严责;。
山羊在以赛亚书第十四章九节,“阴魂”与“公山羊”同一个字为在世的首领,在耶利米书指首领,领导羊群的。
耶和华对首领是惩罚,对百姓是眷顾,因为他们是祂自己的羊群。这些羊群在惊惧中无人领导,他们也不愿受导引,现在一定会有改变,甚至成为活泼又勇敢的骏马,而且是阵上的骏马,大可出去应战,使敌人败退。
这是犹大家,为甚么不像在第六节,将约瑟家也包括在内?犹大家确在第十二至十四章内常提,在那里不再提约瑟家。所以有人认为“犹大家”是以后附加的,3但是被掳归回之后,犹大家确是主要的。
“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4节)
这里有三个不寻常的隐喻,都是指首领的,房角石是用作首领的(在及。)房角石有稳固的力量,且能联络各部门,成为完整的结构,因此喻为好的首领。新约将这旧约的用词房角石,看成为弥赛亚预言。彼得前书第二章五至八节是引用以赛亚书第二十八章十六节;诗第一一八篇二十二、二十三节以及以赛亚书第八章十四、十五节。彼得说,接受基督的必极为宝贵,但是对不信者,房角石就成为绊跌的石头。在使徒行传第四章十一节,彼得指在公会里拒绝主耶稣,他们离弃房角石主耶稣。以葡萄园的比喻,表明人们不接受主。在罗马书,以此描述以色列人拒绝福音。路加福音耶稣用葡萄园的比喻,引用诗第一一八篇二十二节,也可使我们联想但以理书第二章三十四、三十五节一块非人手凿成的石头。4
钉子是为支撑帐篷之用。这也可指帐篷之内悬挂器皿之用。
以钉子作为弥赛亚之称谓,是指他是支持民族的力量,他不是那种不忠的牧人,无法处置公山羊的压迫。他来为重建大卫倒塌的帐幕(参阅,以赛亚书论大卫家的事,特别用同样的表象,以利亚敬要像钉子钉在坚固处,在他父家荣耀的宝座。这成为弥赛亚永远治权的说明,他的国权是永永远远的。
争战的弓,是提及弥赛亚得胜的能力,祂是战士,常胜的将军。他的箭锋快,射中王敌之心,万民仆倒在他以下起)。他在许多国中,打破仇敌的头
一切掌权者,不再是那些暴虐的人,而是从犹大中的首领,他们是将来的掌权者,是从弥赛亚而出来的。
“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践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们必争战,因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骑马的也必羞愧。”(5节)
他们是一切掌权者,是来自犹大家的,好似勇士一般,奋勇出战,将仇敌践踏在泥地上,“仇敌”原文中是缺如的,但根据弥迦书第七章十节:仇敌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仇敌被践踏,是他们服在胜利者的威力之下,遭受凌辱。但也可能是因死亡而陈尸在街上,被征服者的军兵践踏而过(参阅;,现在是追述以色列胜利的威荣。在第九章十五节: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
他们争战所以能够得胜,是由于耶和华与他们同在,神加力量给他们,使他们有争战的勇气。骑马的敌人们虽会打仗,终于败在以色列手中。他们感到羞愧,也含有惊惧的情绪,因为他们万料不到会落到这样地步。他们明明知道以色列人是不会打仗的,却有这样的战果,因此他们更感到这样的失败是异乎寻常的,羞愧的心更加无法忍受。在受辱之余也感到困惑,无法解释,更有无限之懊丧与失望,甚至这些异教的外邦人,也不能不承认,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与以色列人同在!
“我要坚固犹大家,拯救约瑟家,要领他们归回。我要怜恤他们,他们必像未曾弃绝的一样,都因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我必应允他们的祷告。”(6节)
这里有神的应许,应许是双重的,而且以交叉的方式(chiastic)述说,尤其生动:“我要坚固犹大家,约瑟家我要拯救。”这种交叉的方式是“甲乙 乙甲”:“我要坚固”与“我要拯救”是对比的,中间是“犹大家”与“约瑟家”。犹大与约瑟指南北二国,是以色列民族的整体,必蒙神的救恩,归回再得复兴。
“归回”一词也有双重的涵义,又有“归回”,也有“安定”的意义,即“归回而安定”。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只着重“归回”,而罾亚译本作“安定”(re-instate or place)。拉丁文译本与亚兰文译本似照希伯来文用词双重的涵义译出。5
神怜恤他们,不再像以前弃绝他们,耶和华仍作他们的神,恢复与他们立约的关系。试比较第七章十三节:耶和华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现在的情形完全相反,因为耶和华必应允他们的祷告。
他们的祷告,必是呼求神拯救。耶和华必垂听了,并且应允他们,向他们实现救赎的恩典,使整个民族重新得以复兴。
“以法莲人必如勇士,他们心中畅快如同喝酒。他们的儿女必看见而快活,他们的心必因耶和华喜乐。”(7节)
以色列民族得以复兴,实在是件神迹,因为犹大家与约瑟家这样分散,要招聚归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北国约瑟家,早在主前722年败亡,被亚述遣至远方各地。所以十个支派经过长期的分散,已经无法集合了。
这里以法莲人并非指以法莲支派,而是北国所有的人,正如约瑟家为北国的通称。他们不仅得以归回,而且强盛有力,如勇士一般。本章第五节提说犹大家必如勇士,现在约瑟家也是勇士,大家不约而同,都在圣战上齐心努力,获取胜利。这是先知们屡述的预言;。
他们饱享救恩之乐,不仅他们享受,而且也有他们的儿女,可见这样欢乐的情形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的。儿女的心喜乐,在动词的文法可译作:“让他们的心因耶和华喜乐吧!”这种语法(Jussive)表明一种自动兴奋的情怀。
所以,以色列全家在欢乐中,而且成为世世代代恒常的欢乐。他们看见神的作为,尤其在历史中所彰显的大能,感到惊喜。他们喜乐的根源在于耶和华。“因你耶和华藉着你的作为叫我高兴。我要因你手的工作欢呼。”。
“我要发嘶声,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的人数必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8节)
耶和华是牧者,祂聚集羊群,会发出嘶声,是呼唤的声音。神已经救赎他们,现在要将他们聚拢在一起。
救恩另一个特质是“增加”,可见这是质的改变,也是量的增进。人数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可使人联想到创世的情景。神的命令是要万物生养众多。神的祝福也有如此的应许。祂曾这样应许亚伯拉罕。
在第三节起,耶和华的言词常是直接的,以第一人称“我”,中间也有先知称耶和华为第三人称。此处又是“我要”,语法(Jussive)也可译为“让我发嘶声……”,是神自己有决然的行动。“缮”是牧人的呼喊,诚如上述,或指口头发出的声音,但这里用字原意为“管子”,实际是管乐,或以芦苇或以竹管作成笛子吹奏。士师记第五章十六节:听群中吹笛的声音,也是招聚羊群的声音。
以赛亚书第六十二章十二节是本节最好的诠释:“人必称他们为圣民,为耶和华的赎民。”
“我虽然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纪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9节)
神使以色列人分散在各国,是过去的事,不会是现在,因为现在是复兴的时期。经学家认为“播散”一词改成完成式(Perfect),神曾经播散他们,现在是招聚他们的时候了。
那是十分惨痛的历史经验,当他们被分散在远方,他们痛定思痛,想到神公义的作为,只有服在神大能的权下。神的刑罚是公平的,因此他们更感到自身的亏欠,而深感悔改的心意,再求耶和华的怜悯。
此处在用字上似有可推敲之处,“播散”原意为播种,农人播种的目的,为使b物增长,期待着收获。同样这是神的目的。神惩罚他们,虽把他们分散在列国,却无意将他们毁灭。相反地,仍要保守他们,达成祂在历史中的目的。他们虽在远方,仍旧纪念神,所以神发缮在呼喊他们,他们如同羊群一般,可以认出牧人的声音。
他们自己可以存活,也使儿女存活(Hiphil or Piel希伯来文的文法有如此的建议)。他们这些散居的犹太人(Diaspora)终必归回。希腊文译词,他们不仅使儿女存活,而且生儿养女。6有的英译本(如Jerusalem Bible)再修订,译作:“他们必教导他们的儿女。”
“我必再领他们出埃及地,招聚他们出亚述,领他们到基列和利巴嫩,这地尚且不够他们居住。”(10节)
埃及与亚述是通称为列国的代表。埃及当然指以前以色列出离这为奴之家,出埃及的经验,是先知都注意的史事;。
亚述常被指为东北地带,就是被掳者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包括巴比伦与波斯。本节是埃及与亚述,下一节是亚述与埃及,又是交叉的方式:甲与乙,乙与甲。
以色列必须从列国归回,他们归回之后,在基列和利巴嫩居住。基列是在约但河东,利巴嫩在巴勒士坦的北端,将这二地纵横来计算,是指巴勒士坦的全境,范围很大。这原是亚伯拉罕的约中所应许的。也是神与以色列立约的内容,更是神与大卫立约的应许;。
那么大的区域,却不够他们居住,因为人口膨胀,也是复兴的现象。以赛亚书第四十九章二十至二十一节有这样的话:“这地方我居住太窄,求你给我地方居住……”扩张是不已的。
“耶和华必经过苦海,击打海浪,使尼罗河的深处都枯干。亚述的骄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权柄,必然灭没。”(11节)
“耶和华”是译者加注的,原文中只有“他”字,有人改为“他们”,专指归回的犹太人。但是他们若无耶和华的率领,无法经过。所以“他”作“耶和华”,在经义上必无错误,何况他可击打海浪,更指神的作为。
“苦海”是其他经文中所无法找到的,于是有人根据以赛亚书第十一章十一节“埃及”之原意为“埃及海”。神击打海浪,埃及的红海就分开,尼罗河是埃及主要的河流,为生命所赖之处,竟成为枯干,使以色列出离时,完全没有拦阻。
亚述的荣华,向来为古代闪族所称道的,他们的骄傲或高升,必至卑微,升高的(“骄傲”原意),必至降卑。埃及以权势著称,也必灭没。“灭没”原意为“离开”。亚述(~assur)与“灭没”(yasur)为谐音,“亚述”在句首,“灭没”在句尾,首尾两处以谐音衬托,十分生动。
地上的权势都必衰微,自大的降下,荣华与权势都会消失殆尽,不复存在。这些列国与神为仇,又怎能站得住呢?他们前后依次的败亡是必然的事,惟有神的国与神的民永远长存。
“我必使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一举一动,必奉我的名。这是耶和华说的。”(12节)
第六节:“我要坚固”,在本节,“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这再强调他们归回时的景况,他们现在可以行动自由,“一举一动”原意为走上走下,正如第一章十、十一节:“走来走去”。(参阅。奉主的名行动,也可能是指他们偏行各地见证主的名,传扬弥赛亚的救恩,成为耶和华的祭司,从事中保的工作。
“举动”,原意为“行走”,但稍为“改动”(yithhallaku改yithhallalu),即成为“荣耀”,这也极切合要旨。7归回之民或因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因惊奇而归荣耀予神。他们或因尊崇神而以祂的圣工为荣。
所以本章(10章),弥赛亚为牧人君王,祂必为自己的选民,就是祂圣约之民,作成奇妙的救赎。“这是耶和华说的。”多么确切的结语,十分肯定,一定可以实现,好似盖有印章,签署得十分明确,是无可置疑的。
2 D. r. Jone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 Zech, ix-xi," VetusTestamentum, 20, 1970, 25-55.
3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288.
4 F.F. Bruce, New Testament Development, 65-66.
5 T. Jansma, Inquiry into the Hebrew Text and the Ancient Versionsof Zechariah, ix-xiv, 1949, 87.中世纪的犹太学家都作如此的解释:Aben Ezra, Kimchi, Abarbanel等。参阅M.F. 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Glory, 1963, 181.
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76.
7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266; M.F. 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Glory, 1963, 185.
(六)对暴虐者高唱讥刺歌(十一1-3)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
先知在呼喊利巴嫩高山,那常象征着荣美与坚固。利巴嫩在巴勒士坦北端之边界,有一万四千罩高度,终年积雪,被称为皓白者,如白头老翁。
开门迎入,是表示不再防范与保卫,不再抵抗与拒绝。利巴嫩已经失去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以致任凭侵略者毁灭的力量。火一侵入,必将香柏树烧毁。
香柏树是坚强与贵重的树木。在以西结为王宫之象征。这是万树之王,十分骄傲地屹立着、12;。当斧子砍伐时,竟会完全砍下,因为香树有时也象征异邦的权势,或指不倚靠真神的以色列(结31章,赛10章)。
“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2节)
如果香柏树无法站住,松树与橡树怎可不被毁灭呢?所以香树毁灭,对其他树木有很大的威胁。他们为自己的厄运而悲哀,茂盛的树木虽然枝叶丰茂,也经不起考验,都必倾倒。
也许这里的树木有所指明其中所包涵的意义。如果说香柏树指君王,这里的佳美树,可能指官长首领;;;。“佳美”一词原指“宽广”、“伟大”、“有能”(参阅;;。
“巴珊的橡树”可能有更广的涵义。巴珊是在约但河东之北部边界,是在利巴嫩山地下之盆地,往南可到基列;。以色列人从噩王那里夺取,归玛拿西半支派居住。巴珊地有很多橡树;,草原甚丰,所以畜牧很多;;。巴珊的橡树哀号,是因风吹过树叶而发出的,因为茂盛的树木已经倒了。
茂盛的树木原指树叶之多,密密树丛,好似不能穿越。这可能是指他们防御之周密,使敌人无法攻入。这样的树可作高墙;,可作坚城;;。但是仍旧站立不住,已经倒了。
“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但河旁的丛林荒废了。”(3节)
“听阿”与上节“哀号”,都是以惊叹的口吻,述明悲哀的原因与理由。从第一节至本节是以哀歌的形式,针对各国政治的领袖而说的。作者所用的表象,有树木、牧人以及狮子,预言的审判是无可避免的了。
本节可溯源于耶利米书。牧人是外邦的君王,他们的荣华必被毁坏,因为主耶和华使他们的草场变为荒场(35节)。草场是指他们的国家。那草场原是荣华的,因为草原丰盛,但是历经烈日如火的炙晒,以致晒得枯干,被火烧过一般(1节),全部毁坏了。
第二个表征,由牧人至狮子,狮子指暴虐的外邦君王,为耶利米与以西结所强调。少壮狮子本来需要大量的食物,们原在约但河的丛林躲藏并觅食。约但河每在春天必有涨溢的河水,因为黑门山的积雪正溶解,成为大量的溪流冲下来。由于水份多,树木必十分茂繁,成为十分稠密的树林。只是现在树木部已荒废了,狮子既无法藏身,而且也不能找到食物,以致咆哮的声音成为哀号。
第十一章一至三节是上下文的衔接点,可算是上章的续论,也是本章内容(4-17节)之绪论。在钍龅男问剑与第九章一至六节有些雷同。在第九章,以三个地名为主:哈得拉、推罗,及非利士,都在外邦。在这里三个地名:利巴嫩、巴珊及约但,都在以色列。他们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灾祸的由来。耶和华实际上是他们的审判者。
在表征的用语上相同的,有耶利米书第二十五章三十四至三十八节;以赛亚书第十章三十四节;以西结书第二十七章五至六节。三种大树:香怕树、松树、橡树,都是表征骄妄的君王,他们都被毁灭,这就使牧人与丛林中的狮子哀号。有人以为骄妄者不是君王,而是祭司群。1如果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那就在较晚的时间,是在圣殿重建之后,祭司不忠于职守,反在社会中专横地管理,以致遭神忿怒的审判。
本段诗文结束之后,远有两段在第十一章十七节及第十三章七至九节。主题都是一样,强调主耶和华得胜,使祂的百姓欢乐。这位万王之王要莅临,建立普世的国度。但是现今仍有阻碍与困难。
1 Paul Hanson, The Dawn of Apocalyptic, 1975, 347.
(七)为牧人受弃绝而慨叹(十一4-17)
这是一段重要却难解的经文。主题是在领导者的艰苦。好的领导者必谋求众人的福祉,必摒弃不义,促进和谐平安与福乐。但是在先知的论述中,这样的领导者,必遭受憎恨与厌恶。
这里以牧人与羊群为表象,可将第九章十六节;第十章二、三、八节以及第十一章三节比较,似与以赛亚书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仆人”的要旨相同,不但主题明确,钍龅哪勘暌睬逦。
本段可分为三小段:(一)耶和华给予最后的机会(4-6节)。(二)好牧人必被弃绝与轻忽(7-14节)。(三)愚昧的牧者来取代工作(15-17节)。
“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4节)
这里先知在耶和华面前受命,从事牧养的工作。这牧养的工作是否包括行政的责任,就是宗教与政治的工作混为一谈?2这也可能只作为表征性的,并非实际的职位,只将信息带出来。3后者的说法可能凿实,因为先知的工作常以不同的表象来说明,例如耶利米书第一章十节:“拔出毁坏以及建立栽植”。又喝神忿怒的杯。
这是预言的信息,以表征的语言或动作,说明先知的职任,也必须牧养那些羊群,而羊群的结局,将被宰杀,是在不久的将来。牧养原意应为照顾、饲养、引领、看管(诗23篇)。牧人与羊群的关系,是在约的条件之下,但是以色列虽为牧者耶和华的羊群,却因干罪,而必遭宰杀与毁灭。
“将宰的群羊”也在诗第四十四篇二十二节有类似的用词。耶利米书第十二章三节,将宰的羊,叫他们等候杀戳的日子。耶和华的审判必在以色列人身上。
“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5节)
“买他们的”是指外邦侵占者,将被掳者当作货品一样取利,好似买羊来,宰杀以食肉出售。“他们”为阴性,是母羊,原为生育所畜,并非专被宰杀供肉食的,却遭侵略者如此残害。但是更令人发指的是那些“卖他们的”,是犹太的首领们,滥用职权,竟图利出卖他们,欺压他们,只为中饱自己。
那些可恶的人还要口口声声赞美神:“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这无疑是一种讥剌,他们为富不仁,怎会是耶和华赐福的呢?相反地,他们必遭耶和华的咒诅,因为他们不忠于职守,没有真正牧养那些群羊,给予羊群安全与保护。况且他们竟然毫无罪愆的感觉,真是可恶之至。
“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6节)
这地的居民是指以色列的民,他们备受压迫与欺凌,像将宰的群羊。但是耶和华都不怜恤他们,似乎令人费解。有些解经家就以为这节经文是外加的。但是这可能是先知所能理解的(4节),认为群羊将宰的命运已无法更改。耶和华并非不怜悯,尤其看下一节(7节),耶和华甚至要亲自牧养那些群羊,可见神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只从历史的实况看,以色列民确被弃绝,却不致绝望,神的拯救还在前面。4
羊群都被宰杀,固然是牧人的错谬与恶行,也是说明群羊的衰弱。以色列人被逼害遭毁坏,是首领的罪,也是众人的过犯,神藉着历史的环境来管教他们,甚至藉外邦的侵略者加害于他们,也不是偶然的,都是出于神公义的作为。他们本国的君王首领没有保护他们,反而逼害他们。邻邦(邻舍)的外地人更对他的暴虐,不遗余地。如果耶和华不拯救他们,他们就完全没有希望。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7节)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先知明白耶和华托付他的心意,耶和华对群羊仍旧没有放弃,继续怜悯他们。所以先知是明确的宣告: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这是责无旁贷的事。
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最困苦”是一种译词,是其中特别受苦的。5有的译为“实在困苦”,着重他们受苦的实况。6七十士译本的词句为“买卖的羊”,即遭商业买卖,以供屠场宰杀的。7
“困苦”一词原指敬虔者,他们信守耶和华的约而有忠贞的态度(参阅;;。这里指以色列中的一般人,因为他们都在困境之中。
先知为牧人,要手持两根杖,杖为牧人从树上折下坚强的枝子,为驱野兽之用,所以目的为保护群羊。“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
这两根杖是牧人领导的主旨。一根称为“荣美”,是指恩慈与完美,是耶和华的特性(参阅。耶和华亲自为牧者,看顾群羊。这是圣约的祝福,是耶和华为祂选民预备的。
另一根称为“联索”,是爱的连结,好似慈绳爱索,将以色列人系在一起,尤其因南北二国以前是分裂的,必须再连在一起,不可再分开。所以,这里的涵义是合一,相合成为一体。好牧人必将群羊带在一起,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参阅。这里,也可联想,也提到两根木杖接连为一,在手中成为一根(17节),专指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完全相合成为一体。
“这样我牧养了群羊。”此处再强调牧养的功能,为将群羊连为整体的民族,为耶和华所眷顾的,不容拆散与毁坏,也不可再让首领(恶首领)充牧人,作破坏的工作。
“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8节)
“一月”究竟指怎样的日期呢?有不同之说法,归纳起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一个月只是短期,为时不久。(二)一月有三十天,每日为一年,共计有三十年之久。(三)为时十分久长,无法作准确的计算。8
但是此处最大的问题不在时期,而在人物,因为“三个牧人”至少有四十种不同的解释,9使人莫衷一是。由于“三个牧人”有冠词,必专有所指,足见这数字不是只为象征而已。
有人认为这三个牧者是指被掳前的犹大三个君王,即约雅敬,约雅斤及希底家。10大多学者认为这三个君王应在西流基时期(The Seleucid Period, 198-140 B.C.),即在西流基四世起的三王(Seleucus IV, Heliodorus,Demetrius)。11另有的说法认为三个王是安提古王朝的(Antiochus IV, Antiochus V,Demetrius)。12
有些学者认为三王是在主前二世纪的大祭司,因为他们在耶路撒冷当地为主要的首领。好牧人为俄尼亚三世(参阅玛可比二起),但有三个大祭司是以贿赂的方法获取职分的(Jason, Menelaus, Alcimus)。13
也有认为玛可比时期的三个牧人,犹大玛可比(Judas Maccabaeus)是好牧人,他为犹大争取自由之后,即除去三个背道的祭司(Alcimus等),记载在玛可比一书第四章四十二节(参阅。14
这里的预言是否指那么晚的时期呢?从主前第四世纪至第二世纪,犹大的历史确无充分的资料,以致构成研究与解释的困难。
确定这三个牧人,既是困难的事,有人转向另一种解释的方法,认为这是指三种重要的领袖:祭司、教师(教法师)及行政长官。15有些人仍认为“三”是表征“完全”的数字,尤其是启示文学的特性,可将但以理书第七章八、二十四节左证。
“我的心厌烦他们。”不能再忍耐下去,好似以赛亚提到耶和华的心情起)。他们也憎嫌。“憎嫌”一词只有在此处,为旧约唯一的用词。黑暗是必恨恶光的。在箴有一用词是类似的。“漆黑的黑暗”。
这里似乎解释了第六节的话,为甚么神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憎嫌神的仆人,就是憎嫌耶和华神。
“我就说,我必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9节)
群羊就憎嫌牧人,牧养的工作是无能为力了。三种灾祸就必临到。他们必在审判的咒诅之下。死亡的是指死于饥荒与瘟疫。丧亡是指死于战乱,在侵略者的手中,也可能因自相残杀而遭致的,彼此相食。
牧人不再照顾,群羊与牧人的关系就断绝了,以色列不再在耶和华的圣约之中,圣约是完全被破坏了。这在下一节再予说明。
“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10节)
首先,以色列失去耶和华恩惠的约,不再有祂的荣美。以色列不再有德政的治理者,给予他们安全的保障。神所废弃的,是与以色列的约。但是此处是神与万民所立的约,是指甚么呢?可能有两种解释。万民是指分散万国的以色列人,并不包括外邦人(如;。16另一种解释,万民是指万国的人民,因以色列而蒙福。例如以赛亚书第三十六、三十七章所说的,耶和华也与万国立约,不准他们伤害以色列人。他们这样作,为保全以色列人。日后以色列真能有复兴,必愿将恩泽带给外邦,使万国都能蒙福。17
以色列在万国中应有荣美的见证,他们也因此使万国带入耶和华的恩惠之中。现在荣美被破坏了,耶和华对万国的恩泽,也必完全废弃了。
牧人折断牧杖,完全停止他的工作,卸脱他的责任,他就置群羊于不顾,那是羊厄运的开始。以色列被掳,已经看见神放弃他们,不再顾念他们。现在由归回的被掳者来细察,发现神再弃绝他们,是多么可悲的事,这也使先知悲哀不已。
“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11节)
本节再回到第七节,提到这些困苦羊。约已经废弃了。“废弃”是完全破碎支离,不能完整;;是以背约而废弃),这样圣约就不再有效,归于无有;。
这些困苦羊看出牧人既已失败,他们必遭宰杀,是无可逃避的命运,认为这是出于耶和华。照希腊文译词,那是贩羊的人之想法,他们知道这些羊可以宰杀,因为牧人不再照顾,正合他们的心意,就认定这是耶和华所安排的,不禁沾沾自喜,如第五节所说的,甚至称颂耶和华。其实这是极大的悲剧。
“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12节)
牧人虽然失败,没有尽责,仍想求得工价。他向谁求呢?向羊贩子。但是他也自知没有好好尽责,所以在要求时口气没有那样肯定:“你们若以为美……不然就罢了。”结果那些贩卖群羊的,还是给了他三十块钱,是相当于希伯来奴仆的身价(参阅。
三十块钱是否在众人所估定的算为美好的价值呢?在下一节似乎证实这件事,在尼希米以前的省长,曾索四十块钱交税,是百姓不堪忍受的重担。但从另一方面看,三十块钱既只是奴仆的身价,自然是对牧人一种轻视的计算。可见这有讥刺的涵义。根据罕莫拉比法典(The Law of Hammurabi),牛若撞死人,赔偿半弥拿银子,若是撞死奴仆,只赔三分之一弥拿。一弥拿可折五十块钱。18这样说来,希伯来奴仆的身价已经是增加了。但仍是降低价值,这是无可否认的。
“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13节)
窑户是与圣殿的库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圣殿的库房有两种功能,一种是为收纳什一奉献与礼金;;。但另一种也可充个人的“银行”(玛可比二起)。窑户常须为圣殿制作献祭用的器皿。所以窑匠也是属于圣殿供职的人。先知耶利米特别被神差遣去到窑匠家去观察,且到圣殿附近去买窑匠的瓦瓶。
关于窖匠(yotzr),常与圣殿的库房(~otzr)相连,用字也相似,引起学者们的研讨。“窑户”原意也可作银匠,专为铸造银器的。例如亚伦曾将百姓的金子取来,铸成金牛犊,“铸”宇也与“窑匠”相同、24)。又圣殿中供职的官员也以此字为衔头的。19有人更将这样的说法,来解释“美好的价值”有讽剌的语调。士师记第十七章四节,二百舍客勒银子交给银匠,铸成一个像。现在只有三十舍客勒,至多只能铸成一个小像,岂不微乎其微呢?20
这节经文无疑使人联想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九至十节,犹大卖耶稣,得了三十块钱,结果他因内咎自杀身死,祭司拾起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使徒行传也钍鲇檀笞鞫竦墓ぜ勐蛞豢樘铩T谂注中列出诗第六十九篇二十五节及一○九篇八节。在马太福音提起是应验耶利米书,实际为撒迦利亚书。这是当时犹太人解经的方法,为弥赛亚预言的应验。21
这是拉丁通俗文译本,才提及耶利米的预言。罾亚译本只提预言,即先知的话,并未指明那一位先知,至于耶利米,可否是耶利米书第十八章二节及十九章十一节?根据犹太拉比的传统(Talmud Tradition),耶利米是列于先知之首,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22
“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14节)
那弃绝耶和华牧者的另一个后果,是失去合一,所以第二根杖必须折断。犹大与以色列失去弟兄的情谊,自从主前325年,撒玛利亚人再重新住在北国的地界,自建圣殿在基列心山,为与耶路撒冷完全分开,说明了这历史的背景。23
南北分裂必不是耶和华所喜悦的,神不仅收回祂的恩慈,使第一根杖折断,也无意再促他们合一,连第二根杖也折断了,因此完全不再向他们施恩。
情谊(Ha~ahawah)在七十士译本作“产业”(当作Ha~ahuzzah),可能“情谊”较为正确。有情谊的仍会破裂,所以神不再维持他们,只有废弃与折断。
这里显然是告一段落。在下节起提及神另兴起一个牧人,必是历史中的人物,带给以色列很大的阻碍。有人认为应与第十三章七至九节相连,尤其是第十三章七节的牧人是否就是第十一章十五节的愚昧牧人?可能并不完全相连的。24试看第十五至十七节本身的论述。
“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味牧人所用的器具。”(15节)
愚昧牧人是道德败坏的人,轻忽神的命令者。在旧约中,尤其在智慧文学中,所谓愚昧,是指道德失败的人。箴说,愚昧人藐视智慧与训诲。
牧人的器具,可能指牧杖,笛。有了这些为要发挥牧人的功能,保护羊群。但是事实上,这愚昧的牧人根本没有兴趣,真正从事牧人的工作。
关于这愚昧的牧人究竟是谁呢?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多利买四世(Ptolemy IV: Philopator在222 B.C.年继承王位)。25又有人认为自玛可比时代起以色列的首领26一直可至敌基督者。27这必是历史的人物,但确定却不无困难。
“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16节)
这是用预言的方式,论一个愚昧的牧人,没有提愚昧,却是指恶牧。在用词方面,仍采取以西结书牧人的形像与功能。
先论这牧人不看顾丧亡的羊。“丧亡”是指那些离群的羊因受寒冷或被野兽侵袭,他竟然毫不注意。其次是说他不寻找分散的,“分散”是指那些迷失的。这是以阿拉伯文的字源研究。在希伯来文的原意为“幼小”。可能幼小的羊容易失落。受伤的不医治,“受伤的”原意为“破碎的”,可能是指断骨的伤损,需要包裹与矫正。
现在又从正面来钍觥!扒孔车摹痹意为“站立的”,说明体健的羊,他不牧养,“牧养”或译为“喂养”或“养活”;。肥羊的肉拿来享用,又撕裂他的蹄子。“撕裂”是以强烈的语调钍龅模可译为“暴力来撕裂”,可谓残忍之至。
“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干,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17节)
这是主向无用的牧人所说直接的言词,是对他面对面所发出的。“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的恶者,你有祸了!”“无用”是指馊跷弈堋⑹О芏没有价值的。他是愚昧的牧人(15节)。神兴起他,原籍他来管教以色列人,但是他本身又是恶者,现在是他应承受刑罚的时候了。
当主宣布灾祸时,又转为第三人称,不再称“你”。在语气上是“容让”的意思:让刀临到他的膀臂与右眼。牧人以膀臂来持杖牧放羊群,所以膀臂必须有力。牧人也需要眼睛观察草原,看管羊群,眼睛必须明亮。但刀砍伤手臂,使手臂好似枯干的树枝一样,等于虚设。眼睛受伤,就昏暗不明,终于完全盲目,毫无视力;。
以色列与外邦都同样缺少真正的领袖,所有的牧人都愚昧与无用。当主耶稣自承是好牧人,祂深切知道牧人们的失败。
2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KurzgefassterKommentar, 1908.
3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07.
4 H.G. Mitchell,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ggaiand Zechariah, 1912, 304.
5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10.
6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1868, 421.采取亚拉伯文Kun为to be,是一些解经家所持有之主张如Kimchi, Sarchi, Starr, De Witte, Ewald.
7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此译词,J.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80. 原为W. Nowac祂采取(Die Kleinen Propheten,Handkommentar, 1903, Duodecim Prophetae in Kittel's Biblia Hebraica, 1906).
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80.
9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6.
10 W.E. Barn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1917, 86.
11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4, 307.
12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 Prophecies, 1879, 313.
13 W.O.E. Oesterley. A History of Israel, II, 1932, 258f.R.H. Kennett, "Zechariah," Peake's Commentary of Bible, 1919,581.
14 M. Treves, "Conjectures Concerning the Date and Authorshipof Zechariah ix-xiv," Vetus Testamentum, xiii, 1963, 196-207.
15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68,442.
1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784.
17 C.F. Kel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 J. Martin,vol.II, 1889, 366.
18 J.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Testament, 1955, 175.
19 C.C. Torrey, "The Foundry of the Second Temple atJerusalem,"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5, 1936, 256.
20 M. Delcor, "Deux Passages Difficiles: Zecharieet," Vetus Testament, 3,1953, 74.
21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 1906, 259.
22 M.F. 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1963, 201.
23 K. Elliger, Das Ba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7, 193.
24 R.C. Dentan, "Zechariah," Interpreter's Bible, VI,1109.
25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06, 315.
26 W.H. Lowe, The Hebrew Student's Commentary on Zechariah, 1882.
27 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1919.
第二篇章(十二1-十四21)
第十二至十四章又成另一大段重要的信息。“那日”这字样在三章之内重复有十六次之多。最后在第十四章更以十分生动的描述,将启示的异象绘出,神永远的国建立在地上,万族都来向祂敬拜。神的救赎是普世的。
(一)耶路撒冷的欢乐(十二1-9)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都集中在耶路撒冷,分散在被掳之地的都要归回。耶路撒冷城被列国围困,以致居民过多,情势危害,以致他们不得不放弃抵抗的决志。结果耶和华亲自干预,敌人们转胜为败,那时人们才认清是耶和华保卫这城,可以取胜。耶和华不仅使耶路撒冷得着拯救,也将权能遍及全地,十足启示文学的语调。这种特有的文体使我们可以循此解释的途径,本段大多以对句列出,第一节为序言,第九节为结语,排列井然有条,条理分明。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默示”一词又为另一段信息的开端,正如第九章一节相似。这是相当于“耶和华的话”。“以色列”只在此处提及,以下的论述不再出现这一名词,是否全部只指北国,但很可能是指以色列民族的整体。“以色列”在第十一章十四节只指北国,但是第十二至十四章内,犹大与以色列不再区分。以色列是耶和华圣约的选民。
本节下是赞美诗的形式,也许只是圣诗的片断,却强调耶和华是世界的创造主。(这里的话好似;。)耶和华铺张诸天,这是祂的大能。建立地基,这是祂的大能加上权威。造人心灵,这是祂的权能又加上全智。祂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知不在的主神。
这些动作都以“分词”(Participle)的形式,着重在恒常与继续的作为。这是从自然的领域说起,目的在于神在历史中救赎的作为。从自然至历史,从创造至救赎,或者可说从救赎最后的作为,在宇宙中施行更新的工作。1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2节)
耶路撒冷是令人昏醉的杯。杯原为神给予人们的“分”,如救恩的杯,内中充满着救恩的福分,福杯满溢,有无限的福分。相反地有的是忿怒的杯,是神降祸给罪恶的人。耶路撒冷曾喝这样的杯,以至喝尽;参阅。但是这样的杯现在已经挪开了。这杯要转向外邦人,由他们来喝,使他们昏醉。
昏醉原意是“摇动”,因醉酒无法站稳,东倒西歪。这是指外邦人,就是四围列国的民。他们起初因胜利狂欢而酗酒,现在是神忿怒的杯使他们昏醉,这是他们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的情况。
当时耶路撒冷在被围困之下,但围困者应承接这昏醉的杯,他们无法逃避耶和华的忿怒。这是论犹大的默示,有些古卷就删去,因为犹大与耶路撒冷是一样的,都在被侵略之情况。
“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3节)
耶路撒冷成为一块重石头,大家(列国)想集群力来举起,他们想搬起,在过程中就受了重伤,以致不得已放弃这举动。
这是列国的企图,是地上强盛的民,穷兵黩武,想来攻击耶路撒冷。他们自行聚集(Niphal: reflexive force),以后又自行受伤(仍是同样的Niphal Reflexive),可见他们自行努力,却自食其果。重伤是严重的程度(又在文法中Infinitive absolute表达出来)。
“那日”(也在、8、9、11、4、8、9、13、20、21),以及“万民”、12、14、16、17、18、19),都是有末事论的涵义。耶路撒冷被拯救必是末事论的要旨、7、8、9、10、11、12、14、16、17)。
“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4节)
这是耶和华直接的干预,尤其是处置战争的事,这里以“马”为中心,因为马是以色列敌人的力量,他们的马兵十分凶猛,无法使以色列抵抗。但是耶和华的能力强过一切,两次述及我要击打:击打一切马,使他们惊惶;再击打一切马匹,使他们瞎眼。
击打马,也必打倒骑马的,马匹惊惶,似乎到瘫痪的情况。癫狂是一种完全无助的惊惶。当马匹瞎眼乱冲,骑马的更在惊惶中失去常态,好似疯癫的人一样。这幅战场的图画非常生动的描绘出来。侵略者必到这种可悲的地步,以色列蒙保护,在战争中得拯救,重获胜利,得享和平,因此有真正的复兴,完全是耶和华的作为。
“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5节)
犹大的首领看出,居民是真正的能力,而能力出于万军之耶和华。“首领”原意为“千”,即以千人为单位,如千夫长。他们在治理中,心里真有这样的信念,倚靠耶和华必有能力。
这里特别提出犹大的族长,因为犹大有忠信的榜样,所以犹大的族长就有代表性,可供人们效法,有信心,才有倚靠的心,而产生能力。
七十士希腊译本与亚兰文译本词句稍有不同:“让我因耶路撒冷的居民感到满足,因为他们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
“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在本处,就是耶路撒冷。”(6节)
由于犹大的信心,他们的族长就有特权来处理列国的民,为耶和华执行公义的审判。这里有两个表象,一个是火盆,另一个是火把。火盆是盛有炭火的容器,火盆为引火所用。火把是在禾捆中,禾稼可能太干,容易砘穑所以这也是可作引火之用。他们为要烧灭四围列国的民。
犹大虽成为烧淼幕穑使四围列邦的民毁灭,但他本身却十分安全,耶路撒冷人仍住在本处,完全不受侵扰。这也是众先知所强调的(如;。及。)
“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7节)
犹大是大卫家,以耶路撒冷为中心,但此处似乎截然分为二者。原来大卫家的荣耀向来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京城,为政治的中心,有王宫及宗室,有极大的荣华。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就以此为荣。但是犹大的帐棚不只在耶路撒冷,也在耶路撒冷城之外。耶和华的保护当然也是在犹大的全家。
在耶路撒冷城外的犹太人,当然不及城内的人那么享受名声与安全。他们在外面是在乡下村落,既不能充分保护自己,也比较暴露在外面的环境中,容易遭受危害。所以神特别关心,而且优先照顾。
但是以色列仍将希望放在大卫家,耶和华在他们身上也必实现与实验圣约的应许。这里先知似在提出警语:城中的人不可轻视乡村的人,大家都是犹太人。
“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馊醯谋厝绱笪馈4笪赖募冶厝缟瘢如行在他们面前之耶和华的使者。”(8节)
“那日”在本节应有两次,另一次在中译本没有出现,实则在第二句:“那日他们中间馊醯摹…”重复是在着重的语气。表明以色列人的愿望,等候那日的来临。
上一节强调耶和华拯救犹大整体,不只在耶路撒冷城及大卫家。现在又回到犹大的中心,耶路撒冷的居民仍是居首要的地位。“保护”一词原意为遮盖,好似鹰鸟的翅翼覆盖在上,保谨雏鹰。但这也可着重神的保证专注在他们。这是指犹大的余民。神特别保护他们,使他们成为复兴民族的核心。
他们中间馊醯模是指余民中有的因惧怕而站立不起来,或衰弱得无法振作,他们甚至仆倒(这动词的原意,;,却可像大卫那样的刚强,大卫是常胜的将军。
大卫家的人们都好似神的使者一样。这里“神”(Elohim)应译为“天使”,七十士译本就作这词。神在使者身上显出祂的威荣,所以他们真是耶和华的使者,在他们面前显现,引导他们,使他们跟随,成为他们的楷模。
“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9节)
这里神又以第一人称“我”,作为直接的言词,耶和华的行动已经确定,无可改变。祂无法再容让异族的人任意陷害选民的安全。“定意”原意为集中注意力,专一地向着既定的目的采取行动,决不迟缓。
原来,前来攻击耶路撒冷的,有多国的民,这里“各国”亦可译为“列国”或“所有的国家”。他们的目标是耶路撒冷,或说他们以神为攻击的目标,他们存心抵挡耶和华,耶和华必对付他们,使他们尽行灭绝。
所以本节是本段的结语,以最后的得胜为终局,因为这是神在历史的作为。在本段先以信息的开端署以标题“默示”,然后来宣告四围列国的厄运(2-4节)。胜利是必须藉着犹大而促成(5-7节),因为神的保护在耶路撒冷(8节),所以凡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必遭灭绝(9节)。
这可作为锡安之歌(可参阅诗2、46、48、76篇。)在以赛亚书也十分强调锡安的安全与荣华。耶和华必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1 R.A. Mason, "The Relation of Zech, 9-14 to Proto-Zechariah," Zeitschrift fu/r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haft, 88(1976) 227-39; Zechariah, 115.
(二)耶路撒冷的哀哭(十二10-14)
这段与前段正是十分尖锐的对比。前段因胜利而欢乐,这段却因城中有被扎的而举哀。大卫家与耶路撒冷的居民,需要耶和华给予他们确据,他们要有新的心灵、新的洁净及。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10节)
耶和华赐给确据,保证他们恩惠,神所赐下的恩典与恳求的灵。恩惠也是怜悯,是以色列人需要悔改而得赦罪的恩典。他们必需有痛悔的心,忧伤痛悔的心是神不轻看的。“恳求的灵”也指求赦罪的心灵。
耶和华施恩的对象,是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复兴是从他们开始。他们必仰望我(耶和华),这是希伯来文的原意,也为七十士译本、罾亚译本、亚兰文译本、拉丁文译本所遵循的。有些手抄本不作“我”,而是“他”,“他”是指“被扎的”。有的索性将二者综合,如国语和合本作“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这也是英文新译本(New English Bible)的译词。唯一支持这种译词的,为主前第二世纪另一种希腊文译本(Theodotian),可能是受约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七节的影响。2
“我”若不是耶和华,而是指“他”,就是那被扎的,那么又指谁呢?有人以为有两个可能的猜测。一个是大祭司俄尼雅三世(Onias III),是在主前170年被刺的。另一个是西门玛可比(Simon the Maccabee),在主前134年被谋杀的。两位都是历史中的人物,但时期实在太晚。3“我”是指耶和华,则“他”是神的代表,应验在主耶稣身上,为众所公认的预言,为加尔文所强调,4也是一般学者所认可的。5
“扎”字在希腊文的译词为“羞辱”,在亚兰文译词为“弃绝”,有人以为“扎”字的涵义是亵渎,但这两个字完全不同(前者daqar, 后者为naqab, ,6耶路撒冷的居民应为这件罪恶的事痛悔,所以有极大的悲哀,大为举哀。
丧独子,是旧约中描述的最大的痛苦(参阅,丧长子之痛,也是旧约中所描述的,在埃及第十灾,头生的都被灭绝,埃及遍地有极大的悲痛,使以色列难忘的事。
他们举哀表明悲痛,是为罪深悔,切求饶恕。弥赛亚是受苦的仆人,担当我们的痛苦,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11节)
这里再重复钍鲆路撒冷的大悲哀,可见事态的严重。这如同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在英文修订译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为人物,但一般解释为地方。耶柔米(Jerome)将哈达临门作为“罗马尼”(Rummane),离耶斯列不远,由于他在伯利恒居住多年,也许熟悉该地区之地理环境。但是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临门”(Rimmon)确有其地;。在列王记下第五章十八节,临门是异教的神明,有临门庙。也有人以为临门为巴比伦神明“搭模斯”另一个名字。7在以西结书第八章十四节,妇女们为搭模斯哭泣,是每年的礼仪。8
在北罾亚发现的泥版(Ras Shamra tablets),记载有关迦南宗教的礼仪中,哈达为闪族风暴之神。9在撒母耳记下第八章三节,“哈大底谢”其名的意思为“哈达是我的帮助”。在古代迦南的神话中,哈达因他儿子哀里英(Aleyin)死于魔得(Mot死神)手里而哀痛,以后为复仇,将他儿子与死神都带回生命。这就成为每年的礼拜仪式。可能这是以色列人所熟悉的事。先知在此处特别提及,促使他们悔改,因为他们可能曾敬奉过这样的异教。有人猜测在被掳之后,以色列人为纪念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阵亡的事,而将异教混在一起,正如圣诞原为异教之影响,而作为基督徒守的节日。在历代志该书编辑时,约西亚王仍为以色列人纪念与举哀10
另一个解释的问题,发生在亚兰文的译词:如为亚哈王与约西亚王举哀。亚哈王是暗利的儿子,为他泊临门(Thabrimmon)之子哈达临门所杀。约西亚王是亚扪的儿子,为埃及法老王哈古拉(Hagira)所杀。11有人认为亚哈是被哈达临门所杀,哈达临门是历史的人物。这当然与列王记上第二十二章三十四节不同,而且此处在撒迦利亚书悲哀的是哈达临门。米吉多为约西亚阵亡的地方,为他举哀,所以悲哀是为亚扪,不是哈达临门。12
由于在下文再提到大卫家的悲哀(参阅10节及。大卫曾为扫罗与约拿单悲哀,也曾为押沙龙悲哀,所以可能是一种国家的礼仪,尤其是由王来遵行。13
这悲哀既因扎人而感罪惩,那被扎的人是耶和华的仆人,只有澈底悔罪,才可蒙赦免。
“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12节)
这悲哀的情况是普遍的,不仅在耶路撒冷,也在犹大境内。一家一家各自承受这种悲痛的经历。这是普遍的,没有一家可以避免,可以逃脱。但在各家中,最重要的是大卫的家,是王室,耶和华曾应许大卫家有永远的王位。但是现在没有福分,只有咒诅,所以王室更加感到悲痛。
大卫有一个儿子名为拿单,所以拿单家;也是王室。拿单家与大卫家是王室的代表,父家怎样有悲哀,儿子的家也同样有悲哀,无人可以幸免。
悲哀是个别的,也是单独的,无人可以分担,虽然亲爱如夫妇,也得分开。所以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各人担当自己的罪,承受自己的后果,而只有独自悲哀。
悲哀不只是懊悔以前的错失过犯,也是有真实的悔改,恳求耶和华的恩慈赦免。真实的悔改是神赐予的恩典(参阅10节)
这里同样的语句反复钍觯也是先知加以强调,引发读者注意的。
“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13、14节)
王室是政治的家庭,然后是祭司的家庭,是宗教方面的职责,但他们的情形也一样,因为他们也切实需有真正的悔改认罪,有极大的悲哀。
示每是利未的儿子,他们与父家一样,承受罪的后果,应有真实的悔罪。
王室的家庭与祭司的家庭都需切实认罪,真正悲哀。其余的各家也是一样,都不例外,不可幸免。
男女分开各自承担罪恶的痛苦,独自认罪悔改是需要的,因为这是个人的事。同时照犹太拉比的规定,男女不可在一起举哀,必须分开。这也解释了这里的经文。14
2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93.
3 W.O.E. Oesterley, A History of Israel, II, 269.
4 J. Calvin, Commentary on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II,1847, 242.
5 A.F. Kirkpatrick, The Doctrine of the Prophets, 1906, 472.
6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37.
7 D.R. Jone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1962, 85.
8 J. Pederson, Israel II, 1940, 473, F.F. Bruce, This isthat, 1968, 111.
9 H.H. Rowley, The Re-discovery of the Old Testament, 1945, 49, J. Pritchard, Documents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1958, 133.
10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93.
11 T. Jansma, Inquiry into the Hebrew Text and the AncientVersions of Zechariah, ix-xiv, 1949, 118.
12 M. Delcor, "Deux passages difficiles: Zacharieet," Vetus Testamentum, 3,1953, 67-73.
13 F.F. Bruce, This is That, 1968, 112; P.R. Ackroyd,"Criteria for the Maccabean Dating of the Old Testament Literature," VetusTestamentum, 3, 1953, 130.
14 Sukkoth, 51b, 52a.
(三)迷信与虚谎除尽(十三1-6)
本段自第十三章一至六节,但第一节可能属上段,即在第十二章的结尾,作为结语。本段整个重点在洁净,是神开的泉源,洗除一切的罪污。偶像、假先知及污秽的灵必须除去,所以这是末世救恩的信息,用词上是祭司的礼仪所常见的,这泉源事实上是“除罪水”,或称之为洁净污秽的清水(参阅、13、20、21;。凡在礼仪上不洁净的,都需洁净;。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
这是祭司的用语,却是先知强调的,有以西结书及本书大祭司的衣袍除去为求洁净。)第十二章十节悲哀为罪悔改,是在那日;同样在那日,开泉源为洗除罪恶成为十分强烈的对比。
罪恶是指人道德的失败,不合神的标准(hatta~t原意为不中的)。污秽(nidda)是指礼仪的不洁,常指身体方面的。这是先知以西结所常用的词。拜偶像既与犯奸淫相同,所以是污秽的,干犯神的圣洁。
撒迦利亚对泉源的观念,可能是受以西结的影响。以西结书(47章)描述生命的水流,是从祭坛下流出来,且有医治的功效。所以在本书也提及活水的涌流。水有洁净的功效,神的恩典对这充满罪的世界施行赦免与更新。
“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我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纪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2节)
耶和华曾藉先知责备以色列人敬奉偶像。神必除灭偶像的名。偶像是虚无的,怎么会有名呢?“名”是代表性格与位格。但是敬奉的人将偶像当作活的,且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犹如孩童将玩偶当作人一样。现在神加以禁止,使人不再拜偶像,也不再将偶像当作活的有生命之神明。“名”也代表“实际”,偶像既是虚无的,就没有实际可言,这就除去一般人对偶像虚假的认识,除去他们对偶像所有的假想与推侧的事。偶像的事也全部忘记,不再被纪念。
其次提到假先知,他们假借神的名义胡说“预言”,其实全部是虚构的谎言。“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他们既不是出于神的灵启示而得的,就不是出于圣灵,而是污秽的灵。污秽的灵在新约的福音书常提及,旧约中只有此次出现。
偶像、假先知及污秽的灵常是连在一起。在亚哈王与王后耶洗别的时候,他们敬奉偶像,有巴力四百五十个先知,都有谎言的灵,进入假先知口中。这是耶和华特别藉先知给予敬警告,促以色列人谨防的、20、24;,此处撒迦利亚再予警戒,也给予救恩的确据,神要使以色列人脱离这些虚谎。
“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剌透。”(3节)
假先知必为人所不容,在以色列人不可有这样的先知,假托耶和华的名说预言,甚至家庭都不能容有这样迷信与虚假。以色列人必须爱神,为祂的荣耀有热切的心拥护,而且有切实悔改的心痛改前非。如有假先知,连生他的父母都不可让他存活。必须治死(参阅。
这是有前例可援。当非尼哈看见有人娶米甸女人,表明他有敬奉异教的意向,就将他们身体刺透至死,不容他们存活。任何迷信与异教敬奉者,都应如此处置。
“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4节)
这里仍继续论假先知。那些冒充先知的人,在穿着上模仿先知,好似以利亚那样穿着毛衣,使人有错觉,以为他是真先知,就听信他的谎言。
当这些假先知说预言的时候,他们捏造谎言,说有异象向他启示,他们有特别属灵的经验,有特别的感受与见解。但是这是可羞愧的事,正如先知弥迦说:“先见必抱愧,占卜的必蒙羞,都必着嘴唇,因为神不应允他们。”。耶利米也曾说:“你的牧人要被风吞吃,你所亲爱的必被掳去。那时你必因你一切的恶抱愧蒙羞。”。
“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5节)
假先知必须承认他自己本来的出身,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人而已。从小就属别人所有,有人就认为他是奴仆。但是译词不同,有的译为“人教我看守牛羊”(英文钦定本)。英文修订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土地为我所拥有。”因为他不被人拥有,而他拥有土地。耶路撒冷译本(Jersalem Bible)作:“土地是我谋生的途径。”英文新译本(New English Bible)作“我从小就喜爱这地土”,那是将“拥有”的一词改为喜爱(K-n-n改为K-n-~)。七十士译本的译词为“由生育”(Egennesen)是否与巴力宗教着重生育有关?1
“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有甚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6节)
两臂原意为两手,但“手”就是“臂”。2两臂中间或指胸膛或背,他为甚么会受伤呢?可能是拜假神而割身受伤的,正如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祷告前,看见那些假先知的行动,用刀枪自割自刺,直到身体流血。这种行动在异教礼仪与习俗也很普遍。3
这是亲友家中所受的伤,“亲友”可译为“亲爱的”或“情侣”,与拜偶像的情形有关,正如何西阿书第二章七节:“所爱的”(参阅。
关于这节经文作为弥赛亚预言的解释,有若干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并无关连,不可作如此的解释,尤其在上下文看来,因为那原是指假先知。4但是有人以为这是指主耶稣的预言,耶稣虽为弥赛亚,祂却被人视为假先知。5
如果这是弥赛亚预言,亲友家是指弥赛亚的本乡人弃绝他。
1 B. Otzen, Studien U!ber Deutero-Sacharja, 1964, 266,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280.
2 J.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131,"Ugaritic Myths and Legends," 2, III, A.B.A. "Strike the back ofPrince Yamm, between the arms of Judge Nahar,"
3 R.C. Dentan, "The Book of Zechariah," Interpreter'sBible, 6, 1956, 1101.
4 C.H. Dodd,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65, F.F. Bruce, NewTestament Development, 114.
5 M.F. 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1963, 228.
(四)牧人被刺有余民
“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
论牧者的主题,又重复第十一章的内容。在第十二、十三章作者虽论首领的问题,但并未用牧人为表象。现在耶和华命刀剑来攻击牧人,羊群因无牧人就四散,遭遇极大的试炼与损失。那时他们才真正思考耶和华子民的身分。所以本段几节经文(7-9节),是一颗宝石,集中第十二、十三章之精华,而发出异彩。6
有人认为这段应在第十一章十七节之后,正如申命记第十三章,耶和华神要求以色列百姓谨守律法,对假先知必须十分严厉,而且警戒人不可随从亲友而偏邪,所以此处也作同样强调的警语。7
“刀剑哪,应当醒起,攻击我的牧人。”这句话可在另一历史文献发现,为引用此处的经文,这文献是“大马色撒督之圣约”(Zadokite Covenant Documentof Damascus)。8
“我的牧人”不是普通的领袖,而是神特别施恩给祂的百姓。“牧人”与“同伴”在字根上是同一的,也是作者的用词,有文学的技巧,也强调信息的重点。“同伴”或可译为“邻舍”(参阅,就是十分相近的人,“牧人”与主相近,他是好牧人,是神所差遣的弥赛亚。
“攻击我的牧人”几乎可以联想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十节:“耶和华定意将他压伤。”牧人受攻击,羊就分散。羊群是神的子民,正如以西结书三十四章所提说的。在被掳的时候,以色列人没有领袖,就都四散。微小者也同样受害。“微小者”在耶利米书为“卑微”,“降卑”,在旧约中共有这三处。这或指“牧童”(英文新译本New English Bible)或指小羊。9
这些都十足应验在主耶稣身上(路22、23章)。在祂受审时,门徒四散。在祂钉十字架时,仍有少数忠信者在祂旁边,他们是微小者。神保护微小者,虽然他们也与牧人一同受苦。10
刀剑是审判的表征。这是耶利米书所着重的:刀剑,瘟疫与饥荒、15、18。以西结再加上恶兽。在以西结书第二十一章一至二十一节是“刀剑之歌”,预言犹大被审判。这里的刀剑是对付君王,首领与祭司,他们原应作耶和华的代表,结果因他们受审,百姓就在艰苦患难之中。在新约中,也提到神的百姓受难,教会必在灾艰之中。
“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8节)
这全地不是指全世界,而是指耶和华地土,神百姓的所在。三分之二原为“二口”,即两部分或三分之二(参阅“多一份”,“加倍”。)在以西结书所提到的是三分之一被毁灭,不是多数,但此处多数“三分之二”被剪除,似乎更加严重。
在另一方面看,这里强调的是余数的道理。这也是旧约中特别强调的。神公义的审判是毁灭的力量,但是那并非全然的,仍将保守少数人成为余民。他们忠信于神的圣约,有充足的信心,肯虔心悔罪。神对他们仍有恩惠,必保守他们,使他们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
“余数”或“余民”在先知书中十分强调。阿摩司书第三章十二节:牧人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第四章十一节: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以赛亚书第六章十三节,树被砍伐,树不子却仍存留。以西结书第六章八节:在分散列邦中,还有剩下脱离刀剑的人。耶利米书第二十三章三节,羊群中所余剩的招聚出来。约珥书第二章三十二节: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弥迦书第二章十二节:招聚以色列剩下的人。在本书所提三分之一也是余数或余民,是耶和华保守的恩典。
“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9节)
这三分之一余民,是仰望那被扎的,并为此痛悔的。他们是蒙神开的泉源洗除罪孽的。他们必须经过火的试炼,好像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他们的污秽必须洁除;;起,。
他们经火受熬炼,好似银子一般。熬炼的目的是为除去污秽与杂质,在钳锅中炼,是须要有烈火在底下。银质的溶汁就逐渐有杂质浮到表面。炼银者以忍耐等候,且轻柔地除去这些。甚么时候可决定银液实在完全纯净了呢?要等到看见熬炼者的脸庞清晰地在溶液的表面。神的百姓真正能反映神的荣美,这些余数才真可发挥神赋予他们的使命。(参考的经文有;;;及。
试炼金子也有同样的过程。熬炼是为炼净,但试炼是要测验与查究精金的品质(如在;;;。以色列人也必须经过这样的考验;参阅新约,。他们经过这样的熬炼与试炼之后,就成为民族的精华,是神国度的精英。
他们必求告神的名,真正认识耶和华,明白祂的心意,信靠祂,恳求祂的恩惠。神的应允是在于承认他们是祂的子民,他们也承认祂是神。“我……他们”完全在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圣约的条款,圣约曾经被破坏,现在又重新建立起来。
所以神救赎在这里实现出来了,余民是耶和华的子民。“我的子民”是十分亲密的称呼,有十足的恩典,显明拣选的爱。余民最大的责任,是为见证神的救恩,并且传扬祂:耶和华是我们的神!祂是我们的牧者!这是应和以赛亚救赎之歌:“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
6 S.B. Frost, Old Testament Apocalyptic, 135f.
7 D.R. Jone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 Zechariah ix-xi," VetusTestamentum, 12(1962) 251.
8 参阅F.F. Bruce, This is That, 103.
9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282.
10 R.T. France, Jesus and The Old Testament, 1971, 103f,107ff.
(五)胜利与荣耀恒久(十四1-21)
最后一幅景象,是战争与和平。当战争到达最后关头,胜利在望。但是那确经过一番十分艰难的奋斗。耶路撒冷原来是战败的,财物消失殆尽,荣华全被剥夺。圣城为列国众矢之的,他们来敌挡耶和华。一半居民被掳,另一半遗留的,也备受苦难。人的力量似乎已经发挥无已,但是这幕戏剧已可终结。现在耶和华出来干预,地震与自然界的摇撼,日夜晨昏颠倒,将时序混乱。所有的仇敌都因饥荒灾祸而灭亡,耶和华必得胜,而在耶路撒冷作王。这是本章的第一段。
(1)争战的日子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们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
这里是末事论的钍觯但不是如寻常的用词:“耶和华的日子”。在原意应译作:这日子已经临近,是为耶和华而有的,是耶和华行动的时候了!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在于“临近”,而是在于“为耶和华”。这是为耶和华而有的日子,不是应许,而是警戒(参阅。审判确实是从神的家起首的(参阅;及。
在这日子来到之前,罪恶可能更加猖獗,似乎恶者得了胜,其实耶和华在实现平安之前,先施以审判与管教。祂的公义若不彰显,平安必不能临到。在这患难的日子,选民的余数是减少了,他们更急切地仰望救主来到。
现在,耶路撒冷仍在危难之中,这城还未被敌人攻破之先,掳掠的事已经发生了,而且列国攻击这城的恶者,就在城里抢了即分赃,真是一种强盗的行为。
“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2节)
万国有这么大的威力来攻击耶路撒冷,是耶和华所许可的,好似神加以鼓励,甚至主动地聚集他们。神用第一人称,显然也证明历史的事件,若没有神的许可,怎会发生?神所以应许这样,是祂在历史中的计划,祂要利用万国来管教祂的子民,虽然最后的审判仍将落在外邦身上。
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不只在本书、12、16),也在其他的先知书(如;;。在新约中可参阅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启示录
这是十分严重的浩劫。城被攻取,是战争的目的(参阅;;;。
房屋被抢夺,是抢劫与掳掠的方法,将财物一扫而空,是战争必有的现象;;;。
妇女被玷污、被蹂躏、强暴、肆意侮辱;;。
城中一半的居民居然成为战俘被掳去,可说是极多的人数,现在所剩下的只有六分之一(两个三分之一)(记载在。)他们留在城中,不容再被杀害,因为耶和华要保守这些余民。
所以第十四章一至二节,正与第二章八至九节相反。城不被保护,失去和平,耶路撒冷城在浩劫之中。这是圣城常有的现象,在主前701年受亚述的西拿基立攻击。先知弥迦看耶路撒冷好似一块耕田,也为耶利米所预言。以西结尤其看见玛各与歌革的争战,也危及圣城(38、39章)。圣城被攻击也屡在诗中论及(2、46、47、48 . 93 . 96 . 97 . 99篇等)。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3节)
耶和华出战,是“与”那些国争战,照文字(be)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与”即“偕同”,耶和华是藉那些列邦来攻击耶路撒冷,施以审判与刑罚。另一个可能是指“向”那些争战,是为以色列伸冤。早期教父(如Cyril, Theodoret, Eusebius)认为耶和华与那些国一同攻击耶路撒冷。现代学者多认为耶和华向那些国争战,为以色列要回公道。两者可能都有。1起先是神攻击犹大,以后为犹大争胜,因为神从前稍微恼怒以色列民,他们就加害过分。
好像从前争战一样,直译出来,好像那一次争战的日子,又回到本章第一节的话,是神曾聚集万国来攻击耶路撒冷。只是现在耶和华是在以色列这边,好似他们过红海,他们在无助中看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他们只管站住,看耶和华向他们施行救恩。这也是约书亚的经验,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为你们争战的,是耶和华你们的神。”神直接在战争中干预,使西西拉和他一切车辆全军溃乱,使巴拉得胜。以色列人与摩押与亚扪人争战,利未人雅哈悉鼓励他们说:不要因这大军恐惧惊惶,因为胜败不在乎你们,乃在乎神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4节)
在前几节在程序上似先是列国攻击耶路撒冷,以后圣城被围又被抢掠,最后耶和华干预,才转败为胜,重新获得和平。
现在有更浓厚的启示文学色彩。主降临并显现在橄榄山。橄榄山是圣经中首次提说的,旧约中另一处是在撒母耳记下第十五章三十节大卫上橄榄山。中文译词的“山”是附加的,可能是正确的。有人认为他登橄榄树丛的山坡,看上下文有这可能。橄榄山是在城东,由汲伦谷隔开南北二部,全长只二哩半。这山是比圣殿高,所以东边的景色完全遮去了,而且是山坡很难行之地,从城中逃离,大多无法操此路径。这是说明本节的内容,确有极大的谷。主耶稣说移山的事,可能是指这山。主耶稣在橄榄山升天,照天使所说的,祂怎样升上去,也必照样来,仍来到这橄榄山。所以这山更加重要。
祂的显现全是自然界非常的现象,因为山谷不仅震动,甚至挪移。主的降临,是为审判,而审判也是一种分开的情景。
“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5节)
“你们要逃跑”,但在希腊文译本与亚兰文译本为“受阻止”。以下尚有两次提及这一用词,希腊文都作“受阻止”,而亚兰文在以后两次却译作“逃跑”(即中译“逃避”)英文修订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将“我山的谷”受阻上,表明山谷并未挪动。2
“我山”是多数,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山谷被阻止可能是指汲伦谷。“亚萨”只是名称的音译,却无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亚萨,(Azel)稍为修改,就成为“其边缘”,指谷的东边。3
山谷除汲伦谷之外,有人认为是欣嫩子谷。4另有人认为受阻的不是山谷,而是谷中的水泉。所以汲伦谷的基训河,5这又是另外一种可能。
但这里所说的,似是指山谷的移动,以致在东边开了一个山谷,将汲伦谷的通道阻止了,就成为耶路撒冷出城可逃离的路径。那是一次大地震,是在乌西雅年间,为阿摩司书第一章一节提说,约在主前第八世纪中叶。那一定是十分可怕的大灾难,常被人提说,因为阿摩司为此建立他的末事论。
“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在希腊文译词中改为“你的神。”当祂降临的时候,有一切圣者,就是天上的诸军仆役陪同。历史将有这终局。
(2)新耶路撒冷
这里有一连串启示文学的描述,如第六、八、九、十节。季节要变更,活水长久供应,神的国要实现,耶路撒冷城必雄居高位。新的圣城地界也扩大了,有一番新的气象。
“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6节)
这节经文的涵义不甚清楚,是否如西番雅书以及阿摩司书所说,黑暗没有光明?有人将光(~or)改成火焰(~ur),火焰是炎热的意思,这样在气候方面有调节,正如挪亚的约,有寒暑与昼夜之分。这是自然界为适合人类生存而调节的。但是这已是末时了,神不必再继续祂的应许,因为一切因罪而有的咒诅已经挪去。
在末时,地上的光不是由三光而来,不需日光、月光与星光,因为神的荣耀就是永久的光,永不熄灭。
总之,这里必指宇宙有极大的变迁。
“在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7节)
那日是一个独特的日子,十分特殊,是人们无法臆断不能推测的,只有主知道,是祂所深切明白的,别人无从知道。这是神的计划之内,实现祂权能的作为。这日子的特性,在于自然的现象。时间不能再以昼夜来区分与计算。日光既无从作为白昼,也不再反射在月光与星光,日光的效能已经完全失去了。所以既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
那日为大,无可比。那日也是一个继续不断的日子(赛人;。
到了晚上,不是寻常在幽暗时到夜晚的时光,而是一天的结束,或说耶和华的日子到了最后的阶段。这日子结尾的时刻,竟出现光明。这光明是耶和华的荣耀彰显出来是世上的真光,正如主耶稣在世时所解说的。
那审判的黑夜将要过去,公义的刑罚也快消失,那时荣耀的王要来到。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祂的显现将说明一切的事。这确将实现在主再来的应许。祂必再来,是历代圣徒所愿望的。在旧约中已经预言了。
“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8节)
那日必有丰盛的水流,是物质的供应,也是属灵的供应。水量丰足,往往是以色列人的梦想,现在要成为事实。他们本来有基训河的水,可流至西罗亚的溪流,但只是缓流的水,原不足供给耶路撒冷居民的需要。他们等候季节性的雨水,从东到西,也只有流入死海与大海(地中海)。以西结异象中的水流,从圣所出来,只向东注流。但河流所到之处,必有丰饶的地土,可有丰富的特产。但是此处撒迦利亚在想象中,却是在干旱之地有丰足的水源。
活水是指生命的新鲜丰富的力量,因为水是涌流不息,不会干涸的;。神是活水的泉源。耶利米以耶和华的口吻,或说耶和华藉耶利米斥责以色列人:“我的百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参阅。
耶路撒冷真成为乐园,水源充足,甚至到处水流,可向东西流入前海(死海)与后海(地中海)。水不仅在冬天有,甚至夏天在干旱的气候中仍不缺乏,诚然是神的福分。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9节)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全地只是指巴勒士坦,因为下一节就将全地划了界线。但是这似乎还有更广的地界(可参考本;。)如果看诗第二篇五、六节;第七十二篇八至十一节;以赛亚书第二章四节,第五十四章五节,全地也指整个的世界。
耶和华是独一无二的,祂是独特的,无可匹比的。(参考的经文有;;;。)
祂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祂是绝对的主,所以接受万族万民的敬拜。祂的名是独一的,只可奉祂的名,尊祂的名,祂是天下人间唯一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这个要义是在申命记第六章四节称之为“肃穆”(Shema),此处再经强调,神要在全地,普天下作王,这是末事的信息。以赛亚书中也再强调说: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神。这是信仰的要义,是神学的信念与立场。独一的神,使真理有绝对的权威,牢不可破,经得起时间及一切的挑战。
“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m。”(10节)
耶路撒冷有众山围绕保护,但是到那日没有那么需要了,因为耶路撒冷城来管理全地,仍居高位,是世界的中心,统管万国万民。
迦巴在耶路撒冷东北六哩的地区,为犹大北部的边界;。从迦巴到临门,是由犹大之北朝南。临门或称音临门;参阅,“临门”原意为番石榴,可能为番石榴盛产之地,离耶路撒冷西南有三十五哩,是山地阜陵地带,直到犹大的南地。
便雅悯门是指向便雅悯,为城墙的东北角,第一门之处为北边的方向,到角门是在西边的地界,所以由北至西。
哈楠业楼为城墙的北端,王的酒m是在南端靠近王池及王园。所以由北至南。以上都是将东西南北全部包括在内,是指耶路撒冷的全城。这圣城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只是地理的,也是宗教的。
“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11节)
耶路撒冷是否曾像迦南地的诸城遭毁灭被咒诅呢?在约书亚征服迦南各城时,那些地方被毁灭,因为他们在咒诅之下。耶路撒冷在被掳前也遭同样的命运,多人灭亡,多人被遣至外地,城被焚毁,雅各成为咒诅,以色列成为辱椋ㄈ
照本书及,被掳之后耶路撒冷城的人口稀少。在尼希米时代,情形仍是这样,犹太人需被鼓励,去住在圣城起。
先知撒迦利亚追述圣城的情形,确令人失望。但是整个情势必须改变,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这是先知们所强调的预言,复兴在望。安然居住,是否有城墙保护,已经不是问题。耶和华在其中有极大的荣耀。
“安然”居住,“安然”原意可译为信靠(batah)。那些居住的人有信靠神的心,确信神的恩眷与保佑,以致内心坦然,毫无顾虑与惧怕。耶路撒冷城真是名符其实,是和平之城,在内中有十足的平安。
(3)侵略的结局
这是圣约中的咒诅语,咒诅这些攻击耶路撒冷的侵略者。灾殃必临到这些列国的人,他们的结局必自趋灭亡,公义的神也不容他们!咒诅的话可能在每年的新年节日所念诵的(参阅;。这就成为启示文学特有的格调(可参阅;。)这些侵略者在想逃脱的慌乱中互相残杀(参阅;。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
“灾殃”原意为“击打”,正如以西结书第二十四章十六节的“取去”,是神所降的刑罚,或指灾病,如非利士人所遭受的,或指杀戳;。灾殃是有末事启示的性质,是神的忿怒,也是弥赛亚来临前必有的。
这里“攻击”是以完成式,表达是十分肯定的事(Perfect of Certainty),必会发生而无可避免的。这是一种灾病,会使全身病患,而且十分迅速(参阅;。患者立即消瘦,皮肉腐蚀,只剩一具骷髅的样子。
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人是集体的,但作者用单数,是描写个人的灾病,似乎为强调个别的病情,十分澈底受苦的实情。肉必消没,是指创伤之处溃烂范围扩大,以致都渐腐蚀。无力再作强暴的事。他们的舌向来亵渎耶和华的名,现在已经溃烂不堪。他们的眼充满凶暴,要猎取以色列民的性命,已经枯干失明。在列王记下第十九章三十五节,希西家王治理下的耶路撒冷,当时曾遭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困,耶和华在一夜之间,杀了他们十八万五千人,可能是这样的灾病瘟疫。可能这里所指的,是类似的刑罚。
“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13节)
这是耶和华审判的大日,那些仇敌们大大的混乱,原意指他们大叫乱喊,非常失常。或者是乱闯直撞,失去常态用同一词意。)在慌忙混乱之中,人们想逃脱耶和华的刑罚;。这是耶和华干预的作为,为祂的百姓伸冤;;。
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在原意上是他们极大的扰乱全出于耶和华。神在背后,管治历史,因为祂是历史的主。历史每一个事件决不是偶然产生的,必有神的作为。那扰乱是神的刑罚所招致的,情势非常可怕,大家都想立即逃避躲脱,于是为求自己本身的生存,不惜杀害除掉别人。所以这是互相残杀的暴行。这正如士师米旬带三百人去袭击敌人营地,敌人在慌乱与惊怕中,到处乱窜,用刀互相击杀。约拿单在攻击非利士人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耶和华要除灭列邦的势力,使他们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他们彼此相食,互相残杀,在本书(撒迦利亚书)第十一章九节,也有说明。
“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14节)
上述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人,先受灾病(12节),再受战乱(13节)。现在,再加上犹大的余民,在保卫耶路撒冷的神圣战争中反攻,致仇敌于死地,列国的人完全失败,且丧失一切的财物。
以色列人怎样收聚,收聚也可“取去”,或可作为“扫除”:各国的财物,就是金银衣服,必被扫除,好似废物一样。在本章第一节,以色列人的财物曾被抢掠,落在敌人手中,现在当那些敌人败退,这些财物又可夺回了。或者那是一幅战后的惨况,一切金银衣服都成为垃圾,必须清除。6
“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样。”(15节)
在敌人的营中,有这些牲畜,原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但是当他们想逃离时,却无法使用,因为牲畜也同样遭灾。本来根据圣战的原则,人与牲畜应全然杀灭、21)。亚干取了当灭之物,被石头打死,包括他的儿女、牲畜与财物。这是神的咒诅落在他们身上,无一可以幸免。
牲畜遭受灾殃,与那灾殃一样,就是十二节所说的。这里是指攻击者侵略的后果,他们完全失败,完全灭绝。以色列人获胜后,能得着列国的财富,是有关末事的预言。列国的财宝随着敬拜者带来;。侵略者以后将成为敬拜者。不来敬拜,必再受刑罚,是本书的结语。
(4)万国来朝圣
本书最后的结语,可分为两小段:(一)万国前来耶路撒冷朝圣,来守住棚节(16-19节)。(二)末事是一切都分别归耶和华为圣(20-21节)。这些应是外邦中的余民,他们肯来敬拜的,必成为耶和华国度的百姓,可以免受一切的灾害。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
这些原来是外邦的侵略者,曾来攻击耶路撒冷的,现在既未被战死,得以保留性命,就成为另一种余民。余民就不只是以色列人,外邦人也有。以色列的余民是真正悔改信神的,外邦人可能也是如此。他们不再信奉偶像,而皈依耶和华,他们现在竟然成为敬拜者。
“剩下的人”是单数,“上来”这动词是多数字。可见这里指着敬拜者是有他个人自己的抉择。但同心的人就必结合在一起,他们是有共同的目标。
他们每年都上来敬拜。“年年”即年复一年,一年过去,另一年来临,他们以敬拜耶和华为乐,时时等待这佳节的日期,使他们以敬拜为生活之中心,目标,这是值得称道的事。
他们敬拜大君王,祂是普世大有权能的王。祂是独一的王,有绝对的权能,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本章9节)。他们怎样敬拜?来守住棚节。
住棚节可能是最古老的节期,在以色列早期的社会中已经有了(参阅;。为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的日子,是“朝圣”的节期。这是庆祝主的权能与供给五b。所有的人都可守节,包括外地人。在被掳归回之后,仍极重要;。尼希米记说明这节为b物丰收而感恩,也藉此机会宣读律法,众人必须听受。圣约重申,神的子民再得蒙恩。连外邦人也可包括在内,同在圣殿敬拜耶和华。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名是最尊贵的圣名(参阅;。
旧约的节期,都在新约中应验了,只有住棚节仍在应验的过程中。这是收藏节,神的子民仍未完全被招聚在一起。这节期;,仍展望面前,直到“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
“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17节)
当耶和华是全地的大君王,管理万国的治权之下,万族万民必须向祂敬拜,敬拜是在耶路撒冷,所以他们都得来朝圣。新约启示录第二章二十七节清楚地说明:主必用铁杖辖管列国,祂必严格地执行公义。
凡不来敬拜的人,那是单数,指人民或国家的代表,然后“万族”是多数,指国族的整体。“族”原为“家”,指一宗或一支,指以色列的支派;;。但是在广义方面,指民族或国家,尤其是指外邦;;;。
无雨的干旱,在第九章十一节至第十章一节有论述。雨水常象征着兴盛与丰富。在第十三章一节,有水泉可洁净罪恶,第十四章八节有活水的河流,使耶路撒冷城完全改变。不敬拜的,必无雨降在他们地上。雨象征水,洒水是被掳以后住棚节的礼仪。祭司从西罗亚池取水,带到耶路撒冷的圣殿,洒在祭坛上,常以此在夏天枯旱中求雨。不敬拜,没有洒水的礼仪,没有求雨的祈祷,生命就没有供应与保障,所以他们应当切实悔改,归向神,前来敬拜。
“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18节)
这里特别提出埃及,因为埃及与巴勒士坦不同,不全靠雨水。他们有尼罗河,可有经常供水。然而尼罗河照样会干涸,以致田地没有灌溉,干旱之下,必有很大的饥荒,正是约瑟所预言的七年。其实尼罗河仍靠非洲内陆的雨水,由河道注入。神可使气候转变,影响甚大,也极广,包括埃及,也普遍至外邦。
提到“这灾”,必使人联想出埃及前,埃及所有的十灾。耶和华是有权能的神,灾是祂行权能的表征。在本书第十四章十二节特别提出这灾。
这里特别提出埃及,不仅埃及的历史对以色列的关系重大,而且埃及几乎成为外邦人的代表,在神的救恩历史中有重要的角色。神的公义必遍及万邦。以色列如被弃绝,外邦人有蒙恩的机会。罗马书第十一章二十二节:“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使徒保罗在此处,以“你”称外邦人。外邦人的救恩,是神所设计的,但是万族的人必需先认识耶和华,并且敬拜祂。信奉这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不然必受公义之神的刑罚。
“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19节)
耶路撒冷是全地敬拜的中心,这是先知发出的愿望。以赛亚书(2章)及弥迦书(4章),都表露了这样的愿望: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峰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上来敬拜是一种极光荣的权利与福分,也是一种极严厉的责任与本分。所以不来敬拜,不来守节,尤其是不守最重要的住棚节,必受刑罚。
埃及并非唯一受罚的国家,所有的万族与列国也包括在内,没有例外,可见公义的审判是多么严重!
但是再转向耶路撒冷,看到神子民的复兴,必有十分兴奋的情怀。
住棚节不仅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期,也是新年主要庆祝耶和华登基作王的荣耀。以色列人以及一切外族的人,必须拥戴耶和华为全地的大君王,敬拜祂!
这是先知的盼望,在第八章二十至二十三节,也有同一幅图画,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都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坛前的碗一样。”(20节)
这是末事的情况,一切都成为圣洁。以色列是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在第三章的异象中,祭司已经被洁净,再供神使用,神为他换上圣洁与华美的衣袍。这不只是对祭司个人,实际是以色列整体的民族。
“归耶和华为圣”是在大祭司亚伦的精金版上,系在他的冠冕上。所以以色列民族的生命上始终保持这崇高与尊贵的身分;。
“当那日”是在末事的时候,当神完全统治全地,弥赛亚君王执掌权柄,一切都必蒙恩惠,成为圣洁,不仅是人,也包括牲畜,连马都要成为圣洁。在日常的生活中,连用具、器皿都成为圣洁。
马原为作战所用,既在战争,常接触尸体,可说常沾污秽。这样的牲畜可得洁净,因为这是末后的事。殿内的锅,原是为敬拜者煮食之用,也有平安祭的祭肉分食时需要烹饪。那也不免有沾污的可能,但是这也同样可以成为圣洁起;。那会圣洁如同祭坛前的碗,只装祭牲的血,是分别为圣的,最为洁净。
“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21节)。
耶路撒冷和犹大,是指整个圣地,无论在那里,都有圣洁的生活。那时无圣俗之分,洁净的与不洁净的不再有甚么区别,全部都归耶和华为圣。
这是神的治权:“以公义审判贫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戳恶人。公义必当祂的腰带,信实必当祂胁下的带子。”。以色列人既是神的选民,必见证耶和华的圣洁,因为他们是圣洁的民,当然不可与迦南人混杂。
迦南人或称为贸易商人(参阅。这些商人不一定是那一个,那一族的人,他们只求财利,尤其想在圣殿中敬拜人身上取利。但是他们无法获利,圣殿中不可有作买卖的人,那里是完全的圣洁(参阅。
耶和华是君王,在个人,在国族,在普世,当一切都归耶和华为圣,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不再存在。喜乐与和平是最后的现象。
1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200.
2 Taeke Jansma, Inquiry into the Hebrew Text and AncientVersions of Zechariah ix-xiv, 1949, 131.
3 音译为“亚萨”,是英文钦定本(Authorized Version)的译词。
4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8, R.C. Dentan, "The Book ofZechariah," Interpreter's Bible, VI, 6, 1111.
5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43.
6 NEB(New English Bible)译作: "and the wealth of the surrounding nations will be swept away."
参考书目
I. Commentaries{\LinkToBook:TopicID=207,Name=I.Commentaries}
II. Monographs and Books{\LinkToBook:TopicID=208,Name=II.Monographs and Books.}
I. Commentaries
Ackroyd, P.R. "Haggai." In Peak's Commentary onthe Bible. Rev. ed. Edited by M. Black, et al. London: Nelson, 1962, pp. 643-45.
Adamson, J.T.H. "Malachi." In The New BibleCommentary. 3rd ed. Editied by D.Guthrie et al. London: Inter-Vars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
Amsler, S. Aggee-Zecharie 1-8. Commentaire de l~AancienTestament ii. Neuchatel: Dalachaux & Niestle, 1981.
Andre,T. Le propheteAggee. Paris: Fischbacher, 1895.
Asada, Eiji. The Hebrew Text of Zechariah. (No publisher) 1899.
Baer, S. Liber duodecim Prophetarum. (No publisher), 1878.
Baldwin, J.G. Haggai-Zechariah-Malachi. Tyndale Old TestamentCommentaries, London: Tyndal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1972.
Barnes, W.E. Haggai and Zechariah. Cambridge Bibl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17.
Beuken, W.A.M. Haggai-Sacharja 1-8. Studienzur U: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r fru/hnachexilischen Prophete. Assen: Van Gorcum, 1967.
Bewer, J.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2.Harper Bible. New Yor祂: Harper and Brothers, 1949.
Bonnandie&re,A.M. Les douze petits propphetes. Bibl. Augustiana. Paris: 1963.
Brandenburg, H. Die Kleinen Propheten. Vol. 2. DasLebendige Wort, 10. Basel/Giessen: Brunnen, 1963.
Brockington, L.H. "Malachi." in Peake's Commentaryon the Bible. Rev. ed. Edited by M. Black, et al. London: Nelson, 1962. pp.656-58.
Burger, J.D.F. Le Prophete Zacharie. (No publisher), 1841.
Calvin, J. Praelectiones in XII Prophetes. Amsterdam: 1667. Eng. tr.: Commentaries o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Vols. 4. and 5.Translated by John Ow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0.
Cappellus, L. Commentari et Notae Criticae in VetusTestamentum. Amstelodami: 1689.
Cashdan, E., et al. The Twelve Prophets. Edited by A.Cohen. Soncino Bible, London: Socino, 1948.
Chary, T. Aggee-Zacharie-Malachie. Sources Bibliques. Paris: Gabalda, 1969.
Collins, G.N.M. "Zechariah." The New BibleCommentary. London: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1953.
Coppens, J.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Paris: Bruges, 1950.
Deden, D. De kleine profeten. Boeken van het OudeTestament. Roermond-Maasei祂: Romen & Zonen, 1953-56.
Deissler, A. Zwolf. Propheten. Die Neue Echter Bible 4.Stuttgart:Echter, 1981.
Deissler, A. and M. Delcor. Les petits prophetes. Vol.2.La Sainte Bible, Pirot-Clamer 8. Paris: Letouzey & Ane, 1964.
Dentan, R.C. "The Book of Malachi." Interpreter'sBible, Vol 6. Nashville: Abingdon, 1956, pp. 1115-44.
De Villers, D. "Malegai." In Bybel met verklarendeaantekeninge. Vol. 2 Cape Town: Verenigde Protestantse Uitgewers, 1958.
Dods, Marcus. The Post-Exilian Prophets: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Handbook for Bible Classes). Edinburgh: T.& T. Clark, 1879.
Drake, W. "Haggai and Zechariah." The Speaker'sCommentary, 1876.
Driver, S.R. The Minor Prophets II (The Century Bible). New Yor祂: Oxford Press, 1906.
Duhm, B. Ammerkungen zu den zwo/lf Propheten. Sonderndnuck aus de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GiessenRickei'sche, 1911.
Dummelow, J.R. ed. A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London: Macmillan, 1944.
Edgar, S.L. The Minor Prophets. Epworth Preacher'sCommentaries. London: Epworth, 1962.
Elliger, K.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2. Das Alte TestamentDeutsch. 7th ed.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75.
Feinberg, C.L. God Remembers. Wheaton, Illinois: Van Kampen Press, 1950.
Forberg, E. Commentarius in Zachariae vaticintorum partenposteriorem. (No publisher), 1824.
Frey, H. Das Buch der Kirche in der Weltwende: Die kleinen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Die Botschaft des Alten Testaments. 5th ed. Stuttgart: Calwer, 1963.
Gaebelein, A.C. Studies in Zechariah. New Yor祂: (No publisher), 1904.
Gailey, J.H. Micah to Malachi. Layman's BibleCommentaries. London: SCM, 1962.
Gelin, A. Aggee, Zacharie, Malachie. Bible de Jerusalem. Paris: Cerf. 1973, pp.1385-1401.
Goddard, B.L. "Malachi." In The Biblical Expositor2. Edited by C.F.H. Henry. Philadelphia: Holman, 1960.
Hesse, F. "Haggai." In Verbannung und Heinkehr. Festschriftfu/r W. Rudolph. Edited by A.Kuschke. Tubingen: Mohr 1961, pp.109-34.
Hitzig, F. Die prophetischer Bucher des Alten Testaments. 3rded. Lepzig: Hirzel,1863.
Hitzig, F. and H. Steiner. Die zwo/lf klenine Propheten. Kurzgefasstes Exegetisches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Leizig: Hirzel, 1881.
Hoeke, P. van. Ontledende Uytlegging over de drie laatstePropheten, Haggai, Zacharia en Malaechi. 2nd ed. Amsterdam: Leyden, 1731.
Hoonacker, A. van.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EtudesBibliques. Paris: Gabalda, 1908.
Horst,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2 Handbuchzum Alten Testament. Tu/bingen: Mohr/Siebeck, 1964.
Jamieson, R., Fausset, A., and Brown, D. CommentaryPrac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Repr.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1.
Jepsen, A. Das Zwo/lfprophetenbuch. Bibelhilfe fur die Gemeinde. Lepzig: Scholessmanns, 1937.
Jones, D.R.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Torch BibleCommentaries. London: SCM, 1962.
Junker, H.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II. Die HeiligeSchrift des Alten Testaments. Bonn: Hanstein, 1938.
Kaiser, W.C. Malachi: God's Unchanging Love. Grand Rapids: Baker, 1984.
Keil, C.F. and F. Delitzsch.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10: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by J. Martin. Rep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Kohler, A. Die nachexilische Propheten. (No publisher), 1965.
Koole, J.L. Haggai. Commentar op het Oude Testament.Kampen: Kok,1967.
Kuiper, A.K. Zacharie IX-XIV. (No publisher), 1894.
Laetsch, T. The Minor Prophets. Bible Commentary. St.Louis:Concordia 1956.
Lange, J.P. A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 Vol. 14: Th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by and edited by P. Schaff. New Yor祂: Scribner, 1874.
Lapide, C. Commentaria in XII Prophetas. Antwerp: 1625.
Lattery, C. The Book of Malachi.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35.
Leupold, H.C.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Columbus: The Warburg Press, 1956.
Marck, J. Haggaeum Zacharjam et Malachiam. LugduniBatavorum: L.Luchtmans, 1702.
Marti, K. Das Dodekaprophete. Kurzer Handk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Tubingen: Mohr, 1904.
Mason, R. The Books of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Cambridge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Mitchell, H.G.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Haggai and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 T. Clark, 1912,repr. 1961.
Moor, J.C. de. De profeet Malaechi. Amsterdam: Kirberger and Kesper,1903.
Moore, T.V.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Malachi. Geneva SeriesCommentary. London: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0. Repr. of Prophets of theRestoration. 1856.
Morgan, F.C. Haggai: A Prophet of Correction and Comfort.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35.
Notscher, F. Zwolfprophetenbuch. Echter Bible. 2nd ed.Wurzburg:Echter, 1957.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Handk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3rd ed.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2.
Orelli, C. vonj.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by J.S. Banks. Edinburgh: T.& T. Clark, 1897.
Perowne, T.T.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Cambridge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1.
Pressel, W. Commentar zu Schriften der Propheten Haggai,Sacharja, und Maleachi. (No publisher), 1870.
Pusey, E.B. The Minor Prophets (1885). Repr. Grand Rapids: Baker, 1958.
Reinke, L. Der Prophet Maleachi. Giessen: Ferber~sche Universitatsbuchhandlung, 1856.
Reuss, Ed. La Bible, traduction nouvelle avec introductionset commentaires. 3 vols. Paris: 1879.
Ridderbos, J. De kleine propheten III. Korte Verklanringder heilige Schrift. Kampen: Kok, 1952.
Riessler, P. Die kleinen Propheten oder das Zwolfprophetenbuch. Rottenburg, Badaer, 1911.
Rindaldi, G. and F. Luciani. I profeti minori. Vol. 3 LaSacra Bibbia. Rome: Marietti, 1969.
Robinson, G.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Grand Rapids: Baker, 1952.
Rosenmuller, E.F.C. Scholia in Prophetas Minores. (No publisher), 1836.
Rothstein, J.W.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Stuttgart: (no publisher), 1910.
Rudolph, W. Haggai, Sacharja 1-8, Sacharja 9-14, Maleachi.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Gutersloh: Mohn, 1976.
Schep, J.A. De Profeet Maleachi. De Bijbel toegelichtvoor het Nederlandse Volk. Kampen: Kok, n. d.
Schumpp, P.M. Das Buch der zwo/l/f Propheten. erders Bibelkommentar. Freiburg: Herder, 1950.
Sellin, E. Das Zwo/lfprophetenbuck.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3rd ed.Leipzig:Deichert, 1929-30.
Smit, G. De kleine profeten III: Habakuk, Haggai,Zacharia, Maleachi. Text und Untersuchungen. The Hague: Wolters, 1934.
Smith, R.L. Micah-Malachi. Th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aco: Word, 1984.
Smith, J.M.P.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Book of Malachi.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rugh: T.& T. Clark, 1912,rep. 1961.
Smith, G.A. The Books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II.The Expositor's Bible. Repr. Grand Rapids: Baker, 1943.
Stock, R. and S. Torshell. Malachi. Nichol's Series ofCommentaries. Edinburgh: Nichol, 1865.
Thomas, W.D. "Ihe Book of Haggai." In Interpreter'sBible. Vol. 6. Nashville: Abingdon, 1956, pp. 1035-49.
Umbreit, E.W.C. Praktischer Commentar u/ber die kleinen Propheten. Hainberg: Perthes, 1846.
Unger, M.F.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3.
Van Andel, J. De kleine profeten. 2nd ed. Kampen: Bos, 1905.
Verhoef, P.A. Malaechi. Commentar op het Oude Testament.Kampen: Kok,1972.
Vuilleumier, R. Malachie. Commentaire de l~Ancien Testament. Neuchatel: Delachaux & Niestle,1981.
Wellhausen, J.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 und erklart. 4th ed. Berlin: De Gruyter,1963.
Wiseman, D.J. "Haggai." in New Bible Commentary, 3rd.ed. London:Inter-Varsity, Grand Rapids:Eerdmans, 1970, pp.781-85.
Wolff, H.W. Haggai. Biblische Studien. NeukirchenBuchhandlun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51.
Woude, A.S. der. Haggai, Maleachi. De Prediking van hetOude Testament. Nijker祂: Callenbach, 1982.
Woudstra, M.H. "Zechariah." in The BiblicalExpositor, Vol. II. Philadelphia: The Holman Co., 1960.
Wright, C.H.H. Zechariah and His Prophecies.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889.
II. Monographs and Books
Ackroyd, P.R. "The Book of Haggai and Zechariah I-VIII." Journal ofJewish Studies, 3 (1952),151-56.
---.Exile and Restoration. 2nd ed. London: SCM, 1972.
---."The History of Israel in the Exile and Post-Exilic Periods," in Trad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Editedby G.W. Ander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320-50.
---."Some Interpretative Glosses in the Book of Haggai." Journalof Jewish Studies, 7(1956),163-67.
---."Studies in the Book of Haggai." Journal of JewishStudies 2(1951), 163-76; 3(1952) 1-13.
---."Two Old Testament Problems of the Early Persian Period."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7(1958), 13-37.
Albright, W.F. The Biblical Period from Abraham to Ezra: An Historical Survey. New Yor祂: Harper & Row, 1963.
Allison, D.C. Jr. "Elijah must come first." Joum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3, (1984), 256-58.
Allrik, H.L. "The Lists of Zerubbabel (Neh. 7 and Ezra 2) and the Hebrew Numeral Notation." Bulletin of American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136(1954), 21-27.
Andersen, F.I. "Who Built the Second Temple?" AustralianBiblical Review 6(1938) 1-25.
Bauer, H. and P. Leander.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r hebra/ischen Sprache des AltenTestamentes. Repr.Hildesheim:Olms, 1965.
Bentzen, A. "Quelques remarques sur le mourvementmessianique parmi les juifs aux environs de l~an 520 avant Jesus-Christ." Revue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religieuses, 10(1930), 493-503.
Beyse, K.M. Serubbabel und Konigserwartungen der ProphetenHaggai und Sacharja. Stuttgart: Calwer, 1972.
Blenkinsopp, J. A History of Prophecy in Israel. London: SPCK, 1984.
Bic, M. Die Nachtgeschichte desSacharja. Neukirchen: Verla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64.
Bloomhardt, P.F. "The Poems of Haggai." HebrewUnion College Annual 5(1928), 153-95.
Boecker, H.J. "Bemerkungen zur formgeschichtlichenTerminologie des Buches Maleachi."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liche Wissenschaft 78(1966), 78-80.
Botterweck, G.J. "Jakob habe ich lieb-Esau hasse ich." Bibelund Leben 1(1960), 28-38.
---."Ideal und Wirklichkeir der Jerusalemer Priester, Auslegungvon Mal.,." Bibel und Leben 1(1960), 100-109.
---."Schelt-und Mahnrede gegen Mischeheund Eheschedung, Auslegung von Mal., 10-16. ." Bibel und Leben 1(1960). 179-85.
---."Die Sonne der Gerechtigkeit am Tage Jahwes, Auslegung vonMal.l." Bibelund Leben 1(1960), 253-60.
Braun, R.L. "Malachi: A Catechism for Times of Disappointment." Currentsin Theology and Mission 4(1977), 297-303.
Bright, J. "Aggee: Un exercice en hermeneuitique." Etudes theologiques etreligieuses 44(1969), 3-25.
---."Haggai among the Prophets:Reflections on Preaching from the Old Testament." in Faith to Faith. Festschriftfor D.G. Miller. edited by D. Hadidian. Pittsburgh Theological MonographSeries. Pittsburgh: Penwick, 1979, pp. 219-34.
---.A History of Israel. 3rd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1.
Brockelmann, C. Hebra/ische Syntax. Neukirchen: Kreis Moers, 1956.
Buccellatti, G. "Glki Israeliti di Palestina al tempo dell~esilio." Bibbia e oriente 2(1960), 199-210.
Budde, K. "Zum Text der drei letzten kleinen Propheten."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26(1906), 1-28.
Caquot, A. "Breve explication du livre de Malachie." PositionsLutheriennes 17(1969), 187-201; 18(1970), 4-16.
Chary, T. Les prophe&tes et le culte a& partir de l~exil. Paris: Desclee, 1955.
Clark, D.J. "Problems in Haggai." Bible Translator 1(1983), 432-39.
Clark, D.G. Elijah as Eschatological High priest: An Examination of theElijah Tradition in Mal.NotreDame, In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1975.
Collins, J.J. "The Message of Malachi." The BibleToday, 22(1984), 209-15.
Cross, 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Judean Restoration."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6(1975), 4-18.
Dalman, G. Arbeit und Sitte in Palastina 7 vols. Repr.Hildesheim:Olms, 1964.
Dandamaev, M. Persien unter den erstem Achameniden (6 Jahrhunderet v. Chr.). (No publisher), 1963.
Deddens, K. Maleachi~s Dialogen. Goes: Oosterbaan & Le Cointre, 1970.
Deist, F.E. Die dag sal brand. Cape Town: N.G. Kerk Uitgewers,1976.
De Vaux, R. "The Decrees of Cyrus and Darius on the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In The Bible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Translatedby D. McHugh. London: Darton, Longman & Todd, 1972. pp. 61-96.
Devescovi, U. "L~alleanzadi Jahwe con Levi." Bibbia e oriente 4(1962), 205-18.
Dumbrell, W.J. "Kingship and Temple in the Post-Exilic Period." ReformedTheological Review 37(1979),33-42.
Ehrlich, A.B. Randglossen zaur hebraischen Bibel Repr.Hildesheim:Olms, 1969.
Elliger, K. "Maleachi und die kirchliche Tradition."In Tradition und Situation: Studien zur alttestamentlichen Prophetie. Festschrift fur A. Weiser. Editedby E. Wurthwein and 0. Kaiser.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63. pp. 43-48.
Eybers, I.H. . "Haggai, the Mouthpiece of the Lord." TheologiaEvangelica 1(1968), 62-71.
---."Malachi: The Messenger of the Lord."Theologia Evangelica 3(1970), 12-20.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according to Haggai andZechariah." In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Edited by W.C.van Wyk. Potchefstroom: Pro Rege, 1975, pp. 15-26.
Fischer, J.A. . "Notes on the Literary Form and Message ofMalachi."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4(1972), 315-20.
Fleming, J. "Thoughts on Haggai and Zechariah."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3(1934), 229-35.
Freeman, H.E.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Chicago: Moody, 1969.
Frey, H. Das Buch der Kirche in der Weltwende: Die kleinen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5th ed. Stuttgart: Calwer, 1963.
Galling, K. Studien zur Geschichte Israels im persischenZeitalter. Tu/bingen: Mohr, 1964.
---."Serubbabel und diue Wiederaufbau des Tempels in Jerusalem."In Verbaznnung und Heimkehr. Festschrift fur W. Rudolph. Edited by A.Kuschke. Tu/bingen: Mohr, 1961. pp. 67-96.
Gelin, A. "Message aux pretres(Mal." Bibleet Vie Chretienne 30(1959), 14-20.
Gelston, A.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Temple." VetusTestamentum 16(1966), 232-35.
Grosheide, H.H. Israel na de Babylonische ballingschap. Verkenningen Bezinning. Kampen: Kok, 1979.
---.De terugkeer uit de ballingschap. Exegetica. The Hague: Uitgeverij van Keulen, 1957.
Guglielmo, A. de. Disseertatio exegetica de reditu Eliae(Mal.. Jerusalem: 1938.
Halevy, J. "Le prophe&te Malachie." Revue semitique 17(1909), 1-44.
Halpern, B. "The Ritual Background of Zechariah's TempleSong."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0(1978), 167-190.
Heigel, M.P. Mal~ak Habberit sive de Angelo Foederis. Jena: Literis Samuelis Krebsii,1660.
Herranz, A. "Dilexi Jacob, Esau autem odio habui." EstudiosBiblicos 1(1941), 559-83.
Holtzmann, O. "Der Prophet Maleachi und der Urprung desPharisazerbundes." Achiv fur Religionswissenschaft 19(1931), 1-21.
Jagersma, H. "The Tithes in the Old Testament." InRemembering all the Way......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21 Lieden: Brill, 1981, pp. 116-28.
Koch, K. "Haggais unreiunes Volk."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9(1967), 52-66.
Krause, G. "Aller Heiden Trost: Haggai." In Solange es "Heute" heisst. Festschrift fu/r R. Herrmann. Berlin 1957, pp. 170-78.
Kroon, J. "De wederkomst van Elias." Studien 131(1939), 1-11.
Kruse-Blinkenberg, L. "The Book of Malachi according to Codex Syro-Hexaplaris Ambrosianus." Studia Theologica 21(1967), 62-82.
---."The Peshitta of the Book of Malachi." Studia Theologica20(1966), 95-119.
Lagrange, J.M. "Notes sur les propheties messianiques des demiers prophe&tes." Revue Biblique 25(1906), 79-83.
Lipinski, E. "Recherches sur le livre de Zacharie." VetusTestamentum 20(1970), 25-55.
Mackenzie, S.L. and H.H. Wallace. "Covenant Themes inMalachi."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5(1983), 549-63.
McEvenue, S.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Judah from Cyrusto Nehemiah."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3(1981) 353-64.
Malchow, B.V. "The Messenger of the Covenant in Mal.." Journal ofBiblical Literature 103(1984), 252-55.
Marshall, J.T. "The Theology of Malachi." ExpositoryTimes 7 (1896), 16-19, 73-75, 125-27.
Mason, R.A. "The Purpose of the 'Editorial Framework' ofthe Book of Haggai." Vetus Testamentum 27(1977), 413-21.
May, H.G. "'This People' and 'This Nation' in Haggai."Vetus Testamentum 18(1968), 190-97.
Michel, W.J. "I Will Send You Elijah." The BibleToday 22(1984), 217-22.
Miklik, J. "Textkritische und exegetische Bemerkjungen zuMal.."Biblische Zeitschrift 17(1925), 225-37.
Miller, J.H. "Haggai-Zechariah: Prophets ofthe Now and Future." Currents in Theology and Mission 6(1979), 99-104.
Nikel, J. Die Wiederherstellung des judischen Gemeinwesensnach dem babylonischen exil. Biblische Studien. Freiburg im Breisgau: Herder, 1900.
Noordbeek, E. Verklaringe der Prophetie van Maleachi. Workum: 1716.
North, F.S.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Haggai."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68(1956), 25-46.
Petersen, D.L.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Missoula, Mont.: Scholars Press, 1977.
Petersen, D. "Zechariah's Visions: A TheologicalPerspective." Vetus Testamentum 34(1984), 195-206.
---."Zerubbabel and Jerusalem Temple Reconstruction." 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36(1974),366-72.
Pfeiffer, E. "Die Disputationsworte im Buche Maleachi."Evangelische Theologie 19(1959), 546-68.
Renker, L. Der Prophet Maleachi: Ein Beitrag zurBedeutungsgeschichte von tora im Alten Testament. Freiburg: Heider, 1979.
Sanger, M. "Maleaqchi: Eine exegetische Studie uber die Eigenthumlichkeitenseiner Redeweise." Dissertation, Jena, 1867.
Sauer, G. "Serubbabel in der Sicht Haggais und Sacharjas."In Das ferne und nahe Wort. Festschrift fur L. Rost. Edited by F. Maass.Berlin:Topelmann, 1967. pp. 199-207.
Schottroff, W. "Zur Sozialgeschichte Israels in derPerserzeit." Verkundigung und Forschung 27(1982) pp. 46-68.
Seybold, K. "Die Konigserwartung bei den Propheten Haggaiund Sacharja." Judaica 28(1972), 69-78.
Siebeneck, R.T. "The Messianism of Aggeus and Proto-Zecharias." 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19(1957),312-28.
Skrinjar, A. "Angelus Testamenti." Verbum Domini. 14(1934), 40-48.
Snyman, S.D. "Antiteses in die boek Maleagi." Ph. D.diss. University of Pretoria, 1985.
---."Chiasmes in Mal.." Skrif en Kerk (Jan. 1984) 17-22.
---."Haat Jahew vir Esau? (~n Verkenning van Mal. 1. 3a)" NederduitseGereformeerde Teologiese Tydskrif 25(1984), 358-62.
Spoer, H.H. "Some New Considerations towards the Dating ofthe Book of Malachi."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20(1908) 167-86.
Steck, 0. H. "Zu Haggai."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1971), 355-79.
Steinmann, J. Le livre de la consolation d~'Israel et les prophetes du retour de l~exil. Lectio Divina. Paris: Cerf, 1960.
Stenzel, M. "Das Dodekapropheten in ::berzetsungswerken lateinischer Schriftstellerdes Altertums."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9(1953), 81-92.
Stuhlmueller, C. "Sacrifice among the Nations."The Bible Today 22(1984), 223-25.
Townsend, T.N. "Additional Comments on Haggai II 10-19." VetusTestamentum 18(1968), 559-60.
Valeton, J.J.P. "Maleachi~s Prediking." In Oud-Testamentische Voordrachen.Nikmegen: H. ten Hoet, 1909. pp.221-60.
Van Selms, A. "The Inner Cohesion of the Book of Malachi."In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Edited by W., C. van Wyk.Potchefstroom:Pro Rege, 1975. pp. 27-40.
Vitringa, C. "Dissertatio de Malachias." In ObservationesSacra. 6, cap. 7.
Waldman, NB. M. "Some Notes on Malachi 3.6, 3.13 and Ps.42: 11."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3(1974), 543-45.
Wallis, G. "Wesen und Struktur der Botschaft Maleachis."In Das ferne und nahe Wort. Festschrift fu/r L. Rost. Edited by F. Maass. Berlin: Topelmann, 1967. pp. 229-45.
Waterman, L. "The Camouflaged Purge of Three MessianicConspirator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3(1954), 73-78.
Wendland, E. "Linear and Concentric Patterns in Malachi."Bible Translator 36(1985), 108-21.
Whedbee, J.W. "A Question-Answer-Schema inHaggai 1: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Haggai." In Biblical and Near EasternStudies. Festschrift for W.S. LaSor. Edited by G.A. Tuttl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pp. 184-94.
Wolf, H. "Desire of All the Nations in Haggai:Messianic or Not?"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Theological Society 19(1976), 97-102.
Wolmarans, H.P. "What Does Malachi say about Divorce?" Hervormdeteologiese studies. 22(1967), 46-47.
Woude, A.S. van der. "Der Engel des Bundes." InDie Botschat und die Boten. Festschrift fur H.W. Wolff. Edited by JorgJeremias and L. Perlitt.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1981. pp. 289-300.
Wright, J.S. The Building of the Second Temple. London: 1958.
经文:
“神的荣耀”在以色列民族,和教会历史中的事实,都成为我们属灵的感受。撒迦利亚书通常被称为小先知书,这非因先知有大小之分,只是指书的篇幅长短而言,对信息及内容的重要性并无影响。撒迦利亚书在小先知书中最长,共十四章,内容主要分作两大段:即一至八章及九至十四章。前者属先知文学,亦即预言文学;后者则属启示文学,其内容与旧约但以理书,和新约的启示录有点相似。在这宝贵的书卷中,以不同的重点和方法表达出神奇妙的启示。
现在我们先看一至六章的八个异象,这些异象可作为教会更新的指导。在培灵会期间,我们会注意这八大异象,同时更特别注重启示文学中末世的预言。
每当研究启示文学的预言时,有两件必须注意的事:即预言的历史背景,和先知信息的特点。这样可看出神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信仰的经验,然后我们便可应用于今日教会的需要,并知道自己该作些甚么。
在旧约的先知书中,除了几部以外,大都有详细的历史背景。我们不要以为那些信息只属于神对以色列人古老的启示,事实上这些启示是永远常新的。因为神不但在以色列民族,世界历史,每一个民族及历代教会之中;更在个人生中让我们能认识祂、相信祂、并亲自听见及知道祂对我们的旨意。因此读旧约的历史书、先知书时、基督徒必须要有历史的认识,不但对过去的历史有所认识,更应注意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中,神要我们作些甚么。这带给我们基督徒一种紧急感,知道还有不多的时间,那要来的就来了;若有人不爱主,这人是可咒可诅的,因为主再来的日子近了。面对这时代我们要有紧急感,快点起来为主作工;因为神给我们时代的使命感,好像先知撒迦利亚一样。
撒迦利亚是以色列人被掳归回时代的一位先知,虽然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当他们不爱神时,神的公义还是向他们彰显,要临到他们,可是以色列民族败亡,甚至被掳到外邦,而整个民族陷于瓦解。人失败了,但神永不失败!祂是信实的,正如经上所记载的。以色列败亡七十年后,民族还要复兴,那些归回的人,“崇拜”是他们第一件注意的事,圣殿必须重建。耶路撒冷和民族的重建中,崇拜必须先恢复,见证的事重新建立起来。他们重新要得着神的恩惠,注意神托付他们的使命。撒迦利亚与哈该是复兴的先知(还有较后期的玛拉基),因此我们通常都把哈该与撒迦利亚相提并论。他们特别注重圣殿重建。这是波斯王大利乌在位的时期,即主前五百二十年。哈该回到耶路撒冷时,年纪老迈,他曾见过从前的圣殿,因此极了解当时群众的感受。想到神的管教,历史的苦难和民族的忧患;他便安慰当时的百姓,说将来的殿的荣耀要远胜过旧日的。虽然没有所罗门建的那么荣华,但属神非物质而属灵的荣耀是永远的,内在的;所以哈该与撒迦利亚都把握着这重要的意义。哈该这位年老的先知,讲的信息似乎没有多大收获,却是能直接简单而有力的说出。年青的撒迦利亚可能是生长于外邦,从没有见过旧日的圣城和圣殿,因此撒迦利亚书的信息与哈该书不同。它充满属灵的魄力,想象力,更有属灵的理想,把神的信息,更有力和美丽地表达出来。神分别用哈该,撒迦利亚,我们若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那么我们必能得着神的信息,作这时代的见证人。
先知信息的特点是非常注意历史的意识,神藉着历史把祂的心意表达出来。没有一件历史事实是未经神许可的,因祂更在历史之上统管万有,把祂的公义慈爱表达出来。历史具有跟续性,非偶然产生的;是一种历史的因果,正如将来要承受过去和现在的后果,因此你我都要负起历史的责任。若今天我们在主面前尽心竭力,为明日教会的属灵光景,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先知所有的感受了。
在先知书中很注重两件事情。信息一词在翻译上用不同的方法,有不同意义。它可以作“话语”解,本来是负担之意,有时是默示,神把负担放在先知身上,先知把这托负带出来,神托负我们,一如先知属灵的感受。第二方面,有时是“默示”,是指看见的异象之意。先知不但有特别的见解,且看见和体会别人所不能的。
异象是异乎寻常的事,神以超自然的方法使人看见异象,但有时并非如此,甚至只是以生活日常的经验使人有属灵的感受。说:“没有异象,民便放肆。”其实异象在这里是指先知的话语。如果我们没有神的话语,将必变得堕落、马虎。神有时要我们看见特别的景象,但有时给的只是属灵的感受,使我们在神的话语上下功夫,体会祂的心意。神使先知看见,明白,且去传扬见证,更要顺服;你我也需如此。
经文中有两处不同的表达,一句是“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另一句是“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这两句话看来差别不大,实则大有不同;前句是表明神是非常严正,严肃、严厉,且带着权威,有绝对全能的力量和命令,人必须要谨慎且敬畏地领受这一项正式公义的宣告。“这是耶和华说的”一句即不如前者,“说的”在翻译上是一种叹息,极轻微的声调,充满了温柔怜悯,有时甚至带着安慰,也像悲怆的叹息,表示神非常失望,难过,因为祂的选民失败了!这属神的人却没有注意神的话语,没有追求祂的道,不能符合祂对我们的要求,这便是耶和华的叹息。当我们读完先知书的时候,我们也该有同样的感受;求神怜悯并感动我们的心,叫我们与主有同样的心,而且通过信心付诸行动。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神不需要转动,只有人需要。正如那浪子与父亲背道而驰,直至他醒悟后,才返回父亲的怀里。何西阿先知带着泪和叹息大声疾呼的说:“来吧!我们归向耶和华。”(归向就是悔改之意)。当以色列人归向神时,神就如晨光出现,神不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如果信徒感觉神遥远,抽象的话;问题不在神,而是我们需要转向祂而已。
“你们要回头离开,”我们要离开,回头,和转回。这是第一篇信息或者是全书的序言。他们的列祖和先知在哪里呢?人会过去,神的仆人亦然,但神的工作却永远长存。培灵会已是五十一届,五十年间有多少神的仆人在传神的信息;有的已成过去,但神的话语,工作不会过去。今天你我亦将过去,但凡遵行神旨意的仍永远长存。让我重复这点,我们必须要对历史负责,向神及以后的人交代。这就是神所告诉撒迦利亚的。
(一)四匹马的异象(1-8)
现在我们正式来看第一个异象(第八节)。“我夜间观看”,这是一个晚上的景象,若注意先知书的内容,在被掳以前,异象不在晚上而在白天。所以连先知对晚上的异象也感到疑问。自被掳以后,撒迦利亚或但以理却特别注意晚间的异象。因为神要有黑夜的信息,要提醒先知们在历史的黑夜中,在神的光中,看见亮光。同样我们也要注意黑夜的信息,处境,以致在夜间所该看见且要作的事。自亚当夏娃犯罪后,那一夜的黄昏,人类历史便陷入罪恶,无知痛苦的漫漫长夜中,而这正是整本圣经要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当以色列人在埃及地时,因埃及王的阻拦,便有了黑暗之灾;但在以色列人居住之地,却有亮光,这表明世界都在黑暗中,以赛亚书说:“在阿拉伯的旷野,有人声说,守望的人夜里如何?”黑夜是否会过去呢?记得主耶稣来到这世界时,并不如现在圣诞节那么富美丽的传奇性。事实上,神的儿子降生在伯利恒的晚上,那明星 人类历史希望之星,升起了;光来到世界,但世界的人因犯罪不爱光,倒爱黑暗。主耶稣曾说:祂是世界的光,跟从祂的就不在黑暗里走。但以后的人却把祂钉在十字架,那时从午正至申初,遍地都黑暗了。人类只有在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那天,才有了早晨。我们现正等待另一个早晨,主耶稣从天降临的那个荣耀的早晨,但现在还未到。在启示录中,约翰看见荣耀的人子,祂的面貌如烈日放光;当这荣耀的人子,行走在金灯台之间,表明了教会仍在历史的黑夜之中。我们一直在守主的晚餐,是黑夜的守望者;正如先知撒迦利亚,又如耶路撒冷的祭司们,按着更次守夜,静待天亮。忍耐、忠心、信心、恒心、直至东方发白,号角传来之时,耶路撒冷之圣殿就要献上早祭。这是当时历史的背景,不单是犹太教会的习俗,也给我们一幅活泼的图画。我们都是黑暗中的守望者,都不能昏昏欲睡,要像满了油的聪明童女,需要儆醒。在历史长且深的黑夜中,我们怎能睡觉呢?因此彼得曾说:“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我们必须谨慎自守,儆醒祷告。”你我都是黑夜中的守望者,正如撒迦利亚,他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低地,山谷的地方,或许有象征的意义,今天我们都活在山谷的地方,是潮湿且阴暗,我们都在这环境中,世人都没有希望,但我们仍有。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高山白云和阳光,我们的帮助从何而来?我们要举目往上看,因为我们的帮助从耶和华而来。
再者,番石榴是极矮小的树木,其味却幽香。我们在这世界,环境也该如此,不能随波逐流,要成为中流砥柱;见证主,发出祂的香气。虽然不显著,威武,但却有地位,价值。基督徒就是如此卑微,平凡,但却又是伟大;因为神的生命,在我们身上照常显大。
这人就站在那里,在他背后,还有数匹马,有红、黄和白色的。有注重末世预言的人解释们颜色所带有的属灵意义。其中易产生过份的危险,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红”是代表鲜血、争战、“白”是纯洁、得胜、“黄”在中文该翻为混杂,即斑点,不红不白。这些马是表明世界在烽火中,没有太平安全,战争是末世的现象。
于是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甚么意思呢?”“主阿”在这里不一定是道成肉身以前的基督,但最少也是尊贵的称呼。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什么意思”。十一节:“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世界在烽火之中,矛盾地是安息平静。外表看来,世界是繁荣平静;却又是混乱,充满争战。人在外面粉饰太平,实在却没有一点平安。在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中,都提及假先知,他们都说平安的话,其实不然。爱听那些轻描淡写,旁敲侧击、轻松幽默的话,这并非听道的态度,神的信息是严厉及有份量的。求神怜悯、赐福教会的讲台,不要逃避现实,不能以信心的眼光,来否认混乱的事实。先知的信息常常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两者皆需注意。因此神极其恼恨。“万军之耶和华阿!你恼恨耶路撒冷要到几时呢?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那些作恶的外邦人,他们还在享受,以为是平安的生活。若研究历史,可知当时波斯在政治上不安,人却在那里粉饰太平。我们不能如此,要有先知的眼光,作为当代的见证人,传道者,见证神的公义,传审判末世的信息。
耶和华就是美善的安慰者。(十三节)安慰与怜悯同义,是神内心的叹息和焦急,而且说到耶和华神“心里火热”,又说神“不单安慰锡安,也拣选了耶路撒冷。”我们可见神是怜悯的,是心里火热的,火热是忌邪之意,祂火热即击打那些作恶者和仇敌们。在以赛亚书中说你们要安慰我的百姓,对锡安说安慰话。安慰有两个字,一是指神有迫切说不尽怜悯的心赐;另一个是摸到他们的心意。我们的主就是这样,作为教会工人的也该如此。我们是守望者,不单看见,还要见证我们的神 是满有怜悯、安慰的神,更要摸到人的心。今天有许多人在痛苦之中,神要我们用温柔的手来包裹破碎的心灵。我们有安慰的功能,更可治邪,我们不能与世界同流合污,不能妥协。神的心如何,我们也要如何。我们必须像神一样恨恶罪恶,总要心里清清洁洁的,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今次研经的总题是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最重要者是在个人的读经生活。“成圣须用工夫”,多读这卷书,藉圣灵的光照可领受更多。
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是神的心意和目的,这也该是我们的心志。神的荣耀显现在教会中,如同在以色列一样。我们因此而复兴、更新,并能见证,使多人归主。这该是我们的异象和愿望,而个人也因此得着更新。记得神的荣耀曾显现在旷野的会幕,所罗门的圣殿,敬拜者的场合等,我们若信靠顺服,祂的荣耀就必彰显。主耶稣曾说:“你们若信,就必能看见神的荣耀”,求主帮助我们不足的信心,从祂的话语中,看见祂的荣耀并教会的更新。
(二)四角的异象(一18-21)
这段经文在古卷中该属第二章,是第二个异象 神的审判。“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角在圣经中常象征力量,特别是指军事力量。古时迫害以色列的外邦人,都是穷兵渎武之辈,战争繁复,迫害着神的百姓。先知哈巴谷怀疑神的公义是否彰显,实有疑问。当时以色列面临被掳,他眼见外邦人,在迫害神的选民,而感到不明白。但我们从撒迦利亚书中便可得着答案。
有人以为四角所指的,是东之亚摩利人,南之以东人,西之非利士人,及北之撒玛利亚人。也有按但以理书解作比巴伦,玛代波斯,希腊和罗马四帝国。然而圣经既没有明说,就要避免人意的解释;尤以预言,有人常勉强逐一解释它如何应验,就会产生不少错误。我们必须注意经文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后者更是信仰的内容,在研究旧约时,尤为重要。这里的四角是指异邦罪恶权势的总合,即整个世界的属世权势。
“于是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甚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十八十九节)这些都是要迫害神选民的人,属魔鬼的力量。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二十节)解经家中有以为四匠人,即四个弥赛亚 属神的人战胜属世者。但若以经解经来说,按“善于杀灭的畜类人手中。”这一句话明显是指那些外邦人,罪恶的人。其中“善于”一词与工匠同义。因此匠人并非神的代表,乃是指外邦的势力。换言之,罪恶互相争竞,残杀,或许神降罚以致罪人恶人自相毁灭;这就是神对以色列人要说的话。那些陷害他们的,看来像很厉害,恐吓使他们抬不起头来;然而神是历史的主宰,祂要藉历史表达祂公义的审判。罪恶一定会败坏,祂的儿女不应失望,心怀不平;因历史本身就是审判。现代流行述语:“历史的危机。”其中危机一词在英语(crisis)原文上意即“审判”。历史每件事都在说明神的审判,我们所见的是局部和片断的,因此感到不清楚。
神允许外邦人陷害祂的儿女,是因为他们失败,该受管教和公正的责罚。其中有一项原则 在神家中就该接受祂的审判:“审判是从神的家起首,跟着是外邦人。”按这原则就可解决先知哈巴谷的疑问。此点在阿摩司书中也有说明。今日的教会也该认识这真理,正如在启示录中,神审邻世界以先,也先审判教会(启二至三章)。七个教会中,非拉铁非和士每拿分别是传福音和受苦的教会;他们不需要受审判,神且要特别看顾。信徒常以为不用受审判,因早已蒙恩得救,不在神的震怒之下。但圣经明说信徒要受审判,因为神的儿女在恩典中堕落,没有长进,不受审判将必继续堕落。为此信徒在世仍遭受患难,连罪恶的势力都能打倒他们。
同时,我们也把传福音看得太容易,以为主耶稣既已成就十字架的功劳,单是信便可以了。好像是给他面子,所以随便的相信和随便过生活。教会之所以要受审判,是因神的恩典太宝贵,而又不需代价的白白得着,我们并没有珍惜它。以色列也是如此,至今他们经过数次历史浩劫 耶路撒冷陷落,圣殿拆毁,民族败亡。因着神的审判,教会要复兴,除非澈底悔改,否则必受审判。
在这异象中,神特别教导撒迦利亚,也叫以色列人知道,神是信实的,外邦人也终必受审判。这是以色列信仰经历所学习的功课 先受审邻,然后要审判人。圣经很着重这个意思。我们将必与主作王,一同审判世界,这固然是将来的事,现在我们也要做审判的工作,教会传福音,就是审判世界。传福音不可随便,不该注重人的兴趣,以诙谐的方法作为吸引,而根本没有使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传福音当以圣经为原则,要传审判的信息。在教会历史中的大复兴,所传信息的内容都是带着审判的。一次爱德华先生讲道时说,若罪人落在永生神的手中是极可怕的,很多人紧抓所坐的椅子,迫切的请他帮助,好像害怕立即就要下到地狱去似的。今日传福音最大的错误是,只注重方法,不重视信息。然而要传审判的信息实在不容易,因为我们要先受审判 受罪的责备和悔改;然后才懂得带着眼泪,给别人传审判的信息。这是第二个异象。
(三)准绳的异象
第三个异象是解释第一章十六节,“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是神的应许和愿望。我们战兢的仰望祂,就必看见祂要在我们身上所作的工。
神要先知量度耶路撒冷,然后跑去告诉那少年人 少年是指属灵感受的程度,意思是要先知看见圣殿复兴的现象,让他晓得自己当作的事。圣殿重建时是这样,在主前的五八一年,耶路撒冷城陷落,圣殿被毁,以色列人在被掳的人群当中。虽然他们是神的选民,因罪也要受审判,这是神的公义;并且在神的计划中,审判是从神的家开始。被掳至异邦的以色列人,深切痛悔,感到过去先知的话都是真实的。耶利米哀歌三章中,详细描述以色列人遭受酷劫的悲惨境况,但又说相信他们并不永远毁灭,人纵然失信,但神却是信实的,神仍按祂救恩的计划,祂不会后悔祂的拣选,以色列不会灭亡,因神恩典广大。果然在五三八年,巴比伦败亡,波斯王古列允许以色列人归回,且在故土上重建。当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城,第一件事要在圣殿旧址筑起祭坛;但十八年后圣殿还没有被建成,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便起来,鼓励他们。主前五二零年,哈该说:“你们要省察你们的行为,你们自己住在天花板的房屋,神的殿却仍荒凉。”他的信息得着反应,他因此不再责备且鼓励他们刚强,充满希望,因为圣殿的荣耀将远胜旧者。圣殿果然大约在主前五一五年建立起来,这殿通称第二圣殿或所罗巴伯圣殿。这并非表示他们可以一劳永逸,在尼希米的时代(即主前四四四年),因为城墙还没有修好,尼希米奉神的命令,经过百般的艰难,建造了耶路撒冷城的城墙。圣城的城墙是必须有的,我们也须注意这真理,我们要建立个人,家庭以及教会的城墙。要不然,教会将成为社会社团,不但失却影响社会的力量,反受世俗势力的入侵,教会便失去属灵的功能和性质。家庭与个人也是如此,要让神管理我们,就不要让罪恶,轻易进入我们的城墙。
很奇怪,在第二章却说不用城墙 “像设有城墙的乡村一样”。这似乎与以上所说的显得有点矛盾,城墙是需要的,但并非最完美和理想,城墙实在不是神的理想。让神使我们属灵的眼睛扩大,逐渐长进,由有城墙至没有,当时以色列人势力脆弱,没有能力抗拒外邦人和撒玛利亚人,尼希米曾竭力地劝以色列人,要分别为圣及守安息日,不要与外邦人混在一起;然而在每次尼希米离开后,他们便失败。竟然没有人喜欢居住在耶路撒冷,在被掳以前,这京城是宗教、政治及经济的中心;被掳以后,圣殿与城墙都重建了,却没有人居住。结果尼希米命令,每族十丁抽一,要他们居住其中。从这异象中可看出教会的更新,一如圣殿和城墙的重建,都是要注重质与量。撒迦利亚人看见耶路撒冷城满了人居住,就像没有城墙一样。
“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神的荣耀,祂自己的同在,作为我们个人,家庭及教会最完美和理想的城墙。这是神的计划。就历史研究,尼希米记指出耶路撒冷城墙的构造是不错的,但仍有过份狭窄的民族主义缺点。比方说,他们不愿与有混杂血统的撒玛利亚人来往,种族的歧见一直没有打破,在主耶稣的行程中,祂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而且在那里传道。教会建立以后,腓利也下到撒玛利亚去,把传统狭隘的观念完全打破。主耶稣来,除掉这种败坏的态度,他会不遗余力地责备那些犹太教的人。今日我们虽然应当分别为圣,对于教会之间,教会与机构及宗派之间的城墙,我们需要排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建造城墙,目的只在抵御罪恶的势力,非为自我孤立,明哲保身。但这不表示中国教会不需要宗派的存在;标榜属灵而排斥宗派者会极错误。我们所不需要的,只是宗派主义那种自以为义的城墙。过份着重城墙就容易漠视他人的需要,特别今天在大城市的环境下,常有不愿与人接触,过于谨慎小心的危险,福音的见证,因此不能顺利带出来;真正的城墙是非人为的,有神的荣耀在里面。神的保护才是最好的,祂不会任由外邦人欺每祂眼中的瞳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祂要成为我们的火墙;祂是公义的,也表明了祂的热心;必定成就这事,祂看顾和恩待我们。火也是忌邪之意,又代表祂的爱,亮光和温暖;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城墙,同时,又有神的荣耀居住在其中。
我们读到神的荣耀曾在以色列人的会幕中,在圣殿上,但在以西结书中,有一幅极其悲惨的图画(结九、十章),神的荣耀离开以色列。以迦博(参因为拒绝神,(结九、十章)说神的荣耀,舍不得离开,从基路伯上升,慢慢移至圣所的门口,殿的东门,继而停留在城东的山上,再三等候,直至以色列人不肯悔改时,才真的走了。今日神对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软弱了,神的灵会舍不得走,流着眼泪带着叹息,一直等待着我们悔改。在结四十三章,我们看见神的荣耀再次回来,神不会永远丢弃我们,我们悔改之时,是在欢乐歌唱以前,又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祂升起,从圣所出来了,正如所说:“我的名永远在那里,我的眼,我的心在那里。”神的名在我们身上,好像倒出来的香膏,没有其他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祂的名就是奇妙,祂与我们同在,看顾的眼和开怀的心,常在我们身上。我们应当静默无声等候神。
这一段经文中,第二、三个异象分别出现于第十五、十六节。今天我们要看的第四个异象,则在第十七节 “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在前三个异象中,是要以色列人特别注意历史的苦难,他们从苦难中看见神的恩惠。这是两方面的 是公义与慈爱,也是惩罚与拣选。第四个异象,是要他们更看出自己,同样教会也可以在神面前看见自己的光景 因此,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神是公义的,所以当教会失败,软弱和退后时,神一定要管教,但祂并不丢弃属祂的人,祂要保护他们,如同眼中的瞳人。罪恶必须消除,而最重要者,还是我们必须有属灵的眼光,得见神的作为。不论在任何环境,不可失望、灰心,要知道神是奇妙的主;即使处身在低洼的山谷中,我们还须抬头仰望神,因为祂必向我们施恩。在第三个异象的末了,先知要以色列人低头静默敬拜。敬拜是首要的,不然我们就没有好的领袖和事奉。因此,在第四章中,特别看到祭司的工作,自被掳归回,以色列人中有两个领袖。所罗巴伯是政治的领袖,大祭司约书亚是宗教的领袖;此外还有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同期工作。
第三章记载的第四个异象中,主要的人物是大祭司约书亚。这异象好像是一个法庭,神是审判官,历史每一件事,都与神的审判有直接的关系。历史中的危机,都在表明神公义的审判。审判者是神,撒但是原告,大祭司约书亚却是被告。当约书亚被起诉时,神责备撒但,这并非说撒但的控告没有凭据,身为大祭司的约书亚该是洁净的,不但是内在,更需要外表的洁净。不过经文告诉我们,他穿着污秽的衣服,他就没有资格事奉神。这样看来撒但的控告是有凭据的,但神责备的却是撒但。对于认识撒但,新约比旧约解释较为清楚,旧约只有约伯记曾提到撒但,其次本书也有提到;撒但受责备是因为不尊重神的心意。的控告虽然是对的,约书亚实在是犯了不洁的罪,但神的心意,却要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所以神要责备撒但。神有拣选的恩典,这非撒但和一般人所能明白的。神的工作,要藉祂工人表达出来;所以尊重神的,就必须尊重神的心意,和神的工作,特别是祂的工人,因为他们是神的代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以色列本是神所拣选的;在创世记中,特别强调神的拣选,而出埃及记对神拣选的恩典,有更透澈的说明。神说:“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神拣选以色列的目的,并非因他们的民族优越,有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的遗产。他们本是一个弱小落后的民族,居于中东的一隅,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实没有可值得拣选的地方,唯一的原因,是神的恩典。我们得蒙拣选,亦并非因我们有甚么好处,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今天我们在神面前成为何等样人,都是神恩典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神,并祂的工作,心意,和祂的工人。若不然,我们必像撒但一样,受到责备。
大祭司约书亚独自面对审判,并非因他罪大恶极,乃因他是全以色列会众的代表;这是希伯来人的思想,称为积聚人格。换言之,约书亚是神的仆人,他失败,就要受到责罚和审判;因为审判是从神的家起首,他要代表全以色列受审判。神在公义中还充满无限慈爱,神说约书亚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也包括全以色列)。神是烈火,故公义的审判,要临到以色列。神是信实的,祂的恩典不改变,祂有无限的怜悯,祂是守约施慈爱的主,以色列像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阿摩司书四章十一节也有同样的说法。阿摩司是主前第八世纪以色列第一位写作的先知,是四位重要先知之一(即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及弥迦),神分别使用他们。身为南方人的阿摩司,是向北传道,何西阿亦向本身的北方人传道,而生于皇宫贵族的以赛亚,则向自己南方人传道。相反的,弥迦是在乡村长大的,他仍用不同的方法,把神的真理表达出来。阿摩司讲说公义责备人,极其严厉。何西阿身为北方人,是慈爱的先知,心存爱同胞之心,流泪,叹息地传神的爱。以赛亚出身贵族,有特别的风度;弥赛却是乡下人,说话极率直。以赛亚重圣洁,弥迦总汇三者之内容。他说神要求我们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我们读圣经,须下功夫。神的启示是一贯的,我们若能了解这四位先知的信息,就能明白其他先知所传的,能以经解经了。“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这句话,可使我们联想到传公义的阿摩司。不过神在公义中仍有怜悯,如果人肯悔改,就可以获得神的怜悯。审判中有一个极重要的信息是“余数”或称“余民”。神实在舍不得灭绝所有的人,甚至是外邦人。神盼望人悔改,所以在先知书中,说出“余数”的真理。这些人都是敬虔的,而且是切实悔改的以色列人,他们有真信心仰望神,其中更有外邦人的余数。圣经中明说,若外邦人肯悔改,神也照样让他们蒙恩得救。因此,我们不该有狭窄的思想,以为以色列人必得救,倘若他们犯罪,照样是会灭亡的。当他们不接受神拣选的爱时,就会在恩典中堕落,神只得把他们放弃,这是极重要的真理。
我常感觉中国教会,受许多不大正确的观念影响。比方我们非常强调一种意义,旧约是律法时代,新约是恩典时代;时代的真理是正确的。但我不同意以上所说,因为旧约也有恩典,恩典与律法是相辅相承的。若我们相信神的启示是合一的话,就不能以此划分新旧约,当我们读新约时,必会想起律法,就如约翰所说,律法是藉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从耶稣基督来的,这是非常宝贵的真理,先律法,后恩典,没有人能靠律法称义。但旧约,我看恩典还是在律法之前,神先有拣选,是以色列的恩典,然后才叫他们爱神。如在出二十章,传十诫以前神说,我是耶和华的神,曾把你们从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来。出埃及完全是神的恩典,以色列人并没有作甚么,是白白得着的。新约保罗在以弗所书前三章说恩典,神的拯救,基督把其中的墙拆毁,使我们能到父神的面前。然而在四章一节说:“你们既然蒙恩,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这是律法,律法中有恩典,恩典中亦有律法。保罗好像不着重律法,因为是针对犹太人以为行律法可以得救。对于西方的思想,就受到希腊的影响,而中国教会的传统,则受宣教士的影响。犹太人具有希腊影响的西方思想,所以对新约比较旧约明白,东方人较容易了解旧约,但可惜跟随了西方人的路线,好像要跟犹太人一样;先进入了律法,然后又从律法中出来,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在旧约中其实有无限的恩典,神白白把救恩给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他们出来,完全是无条件和无须付代价的。我们若不重视恩典,恩典就变得太随便了。我们虽然不好,神却仍旧爱我们。因为各人都有软弱,会随便马虎,以为自己已蒙恩得救,就放纵自己,这是非常危险的。神的恩典每每赐给我们,也附带有条件的;条件是我们要信靠顺服,并且接受祂,不然,祂的恩典不会临到我们。
中国教会也很喜欢讲预定论。我们得救都是神所预定的,不能得救的人也是神预定的,这种思想完全错误。神预定所有人得救,不得救的,是他个人不愿意得救。圣经早已说明,我们个人,家庭以及教会,在神面前都要负责任,这就是“余数”的道理。神愿意恩待每一个人,神爱世人,所以拣选以色列,给他们差传的工作,作全世界的宣教士。在赛四十二章说以色列是神拣选的仆人,他们要成为众民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所有的人都在神的爱中。神有自己的方法,祂先拣选以色列,然后由他们把恩典带出去。这也是教会的真理,神拣选我们,要我们把恩典带出去;若我们失败,神的审判就从祂的家起首。但不是每个人都失败,我们会先受警戒,好叫我们悔改,作敬虔的人,我们好像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一样,悔改后,我们这些“余数”,将成为复兴的核心;教会的复兴,就是从这些肯切实悔改的人起首。
当时,以色列要有大祭司,我们的大祭司是主耶稣。祂没有犯罪,祂岂不是不会有约书亚的不洁问题吗?事实上以色列全族,都是祭司的国度,这思想在新约也有,彼得前书二章九节说每个信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在教会历史上,曾把人分作圣品与俗品,这并非圣经的真理;明白真理的人,都知道每个信徒都是君尊的祭司。马丁路德改教时,也重视这真理。但近年来,全世界教会都有一种趋向,在信徒运动声中,以为平信徒可作任何职事,因此就漠视专职的传道人,这一点实在是错误的。不懂敬拜,是今天教会最大的问题;缺少等候及个人灵修,自然不可能在团体中有好的敬拜。今日的牧师、传道人及干事因事务太忙,以致缺少了祷告等候的时间,甚至长执们也是如此。主日崇拜只是象征式,在教会举行过,来参加崇拜的人,也得不着甚么。须知道祭司的工作是献祭与奉献,热心的信徒只注重事奉,而缺乏真正的敬拜,诗班更鲜有做到带领会众赞美神,更甚者,是常听道而不行道的,甚至有人人连听道也不会。二百年前福音传到中国,神兴起不少奋兴布道家,中国教会虽未因重敬拜仪式,而忽略圣经话语,然而却常停留在道理的开端。布道家的信息虽好,他们却没有栽培的恩赐,以至不能帮助中国教会在神的话语上建立。一般人听道的程度,是易的,喜欢故事、见证、笑话一类轻松愉快的;却没有在神话语上下功夫,这是教会的重大损失。到教会听道的人太多,却缺少行道的人;听道的人,只喜欢听外来的讲者,而忽略了自己的牧者。反观旧约祭司是教导神话语的人,他们多不解释,只直接地告诉人,今天中国教会,极缺乏神的话语;讲故事在讲道中虽然有此需要,但也有取代神话语的危险。好的敬拜,要安静等候,不单听人讲,也要自己去领受。祭司不随便解释神的话语,但常见人在布道会中,说太多而不正确的话,忽略了神话语本身的功效。祭司且有医治的责任,除了敬拜,奉献和带领别人,还要安慰帮助有需要的人。此外,祭司要把人带到神面前,祭司必须清洁,正如约书亚要换上华美的衣服,戴上洁净的冠冕,准备作神的工。今天我们有很多重要的责任,使命等待着,但必须先洁净,而且要有祭司型的属灵经验。“万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若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命令,你就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我也要使你在这些站立的人中间来往。”要管理神的家,必须先管理自己的家,热心的信徒,却没有使自己的家荣耀神。我们需要先自洁,然后才能管理神的家,且在神的使者面前来往。
有三点我们要注意的:
第一,“我必使我仆人大卫的苗裔发出”,苗裔即树枝,不像柴被砍下,大卫的苗裔是指弥赛亚,但教会是弥赛亚的团体,这说明我们有君尊的身份。
第二,“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又说要雕刻这石头,石头像摩西说的,耶和华是盘石,或彼得所说的,我们都是活石。七眼,表明神的看顾,祂是无所不知,奇妙的神,祂把智慧赐给我们。
最后,“你们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意味着不再有战争苦难,我们都在永久的平安中。现在还有许多人没有在平安中,这是我们的失败和忽略,因为仍穿着污秽祭司的衣袍。神的工作已成就,把罪人提升至义人,祂使我们因信称义,但请注意,千万不可在恩典中堕落,求神兴起我们,管理神的家,在神使者中蒙恩更深。
今天我们要思想撒迦利亚所看见的第五个异象。第四章第一节说:“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看完第四个异象之后,撒迦利亚处在一个非常深切的属灵感受中,他的生命溶化在异象里面,可是神还有进一步的启示,还有更重要的真理。于是便叫醒他,问他说:“你看见了甚么?”记得耶稣曾经有一次问一个瞎眼的人说:“你看见甚么?”那瞎子因为得到耶稣的医治,非常兴奋,忙说:“我看见了!”只是他所看见的仍不清楚,他看见人好像树木一样,而且行走,他虽然开了眼,但所看见的并不正确。今天在神的教会内,你和我也好像瞎眼的一样,看得不清楚,不准确,不澈底。我们真要求问主说:“这到底是甚么意思呢?”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自圆其说,乃要像撒迦利亚一样,求主给我们解释明白。
撒迦利亚所看见的这异象,和前面的异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章圣经的主要人物是所罗巴伯,前一个异象即第三章内,主要人物则为约书亚,这二人同是被掳归回的主要人物。大祭司约书亚是当时属灵的领袖,而所罗巴伯则是行政的领袖,是个省长。在第四章末了的地方,天使问撒迦利亚说:“你知不知道这两根橄榄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边,是甚么意思?”撒迦利亚回答说不知道,天使便告诉他,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这两位受膏者,就是大祭司约书亚和行政领袖所罗巴伯,为甚么两人这么重要呢?原来约书亚在第四个异象中,是代表以色列整个的民族,因为以色列是祭司的国度,神要藉他们把福音的计划带给普世,但以色列人失败了,他们祭司的外袍污秽了,所以神责备他们。虽然如此,但神并没有丢弃他们,神要洁净大祭司约书亚,要他诚心实意的做大祭司的工作,在洁净之后再蒙差遣。但这个异象还未讲完,第五个异象便是更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出现的人物,虽然只是行政首长所罗巴伯,但他却是非常重要。
所罗巴伯的重要,是接续第四章所讲到大卫的苗裔,大卫的子孙,这和弥赛亚的预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神曾和大卫立约,应许他的家有永远的王位,可是自所罗门以后,国家便分裂为二;十个支派在北国,由耶罗波安统治。他们和大卫的系统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他们国内政治混乱,而且速速败亡。但南国的两个支派,就是犹大和便雅悯的支派就不同了,神始终保存犹大支派大卫家里面的人;甚至到被掳时期,还是大卫家的人。后来到波斯王让以色列归回的时候,设巴萨仍然是大卫家的人,至于所罗巴伯,他是撒拉铁的儿子,撒拉铁是约雅敬的孙,换句话说,所罗巴伯就是约雅敬的曾孙,还是大卫家的人,一直到弥赛亚,仍然是属大卫家的。由此让我们看见神的信实,和祂奇妙的保守。弥赛亚必须是君王,这是先知以赛亚的预言中所非常着重的。弥赛亚既然是君王,是祭司,有荣耀的身份,我们接受了祂的生命,相信祂的人,也同样有君尊的身份,也同样是君王,是祭司,这是第四和第五个异象的主要意思。
跟着第四章第二节:“他问我说:你看见了甚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上有灯盏,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灯台是在会幕和圣殿内的,一个纯金的灯台,是纯粹而且尊贵的,教会是灯台,它应该有圣洁和尊贵的地位;如果我们查考出埃及记,便知道金灯台是用一块金子造成的,这表示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直正的教会是合一的;有一样的信仰,一样的见证。当然,金子要变成纯金,必须经过锤打,那就是说,教会也必须经历许多的操练。
基督徒的生活,是一种操练的生活。我们要在敬拜上操练,敬拜的真义,就是体会神的同在,不是单在外表仪式的聚集,乃要体会神与我们同在,从而起敬畏的心,这经验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我们要在主面前预备,等候,让神向我们显现,引导我们,这是一种不断的操练。另外,我们要在祷告上操练,我们是祭司,是负责清理灯台的,灯台清理干净,加上油之后,才能发光,照亮他人。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祷告,操练祷告,教会怎么会有生气呢?因此我们务必在敬拜和灵修的生活上操练自己。还有,我们的事奉也必须经过操练,这事奉并不单指工作上的事奉,还有心灵的事奉,敬拜的事奉,生活的事奉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操练。很多时候我们说事奉神,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表现自己的才干而已,并不是真的服事神。教会里面如果产生问题,往往是那些最热心的弟兄姐妹,有事奉的弟兄姐妹产生的,原因是各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祷告,缺少灵修,缺少弟兄姊妹的相交而形成的。也有不少信徒,在主日没有敬拜,他们有太多的事奉,以致没有在神面前安静等候。美国一位很出名的哲学家曾说,今日教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后排的基督徒太多了。甚么是后排的基督徒呢?就是那些袖手旁观的信徒,是一位旁观者,不参与任何工作,甚至可以迟到早退,这是后排的基督徒,不过,我也发现很多有事奉的人坐在后面,因为他们要做招待或别样的工作,所以坐在后排,但他们没有多的领受,没有好好的敬拜,奉献,结果完了聚会依然故我,在属灵方面没有长进,最热心的人也不长进,教会的毛病便是在此。我们要好好做祭司的工作,整理灯台,灯台本身并不能发光,但这里说有七盏灯,七个管子,加起来便有四十九个,可以让油能正常不断的供应。我们需要在神面前领受恩典,能力,才可以发光。
撒迦利亚并不明白这异象的意思,万军之耶和华便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根据撒迦利亚书本来的字眼,势力是指军事和政治的力量,我们可以简称它为“人力”,即人的力量;才能原来是指财力,物力,那就是说,不是倚靠人力,不是倚靠财力,乃是倚靠灵力,这是个很重要的真理。保罗也曾说,所有的事都本于神,依靠祂而归于祂,如果我们的工作不是出于神,神不会负责,即使我们很热心很努力的做,我们所建造的不是灵宫,只是巴别塔而已。
今天我们看见差传的工作很兴旺,但我们不要犯上西国教会宣教工作的错误,他们把本末倒置了。我们做神的工作,必须有三方面的力量,就是灵力,人力和财力,但他们却把财力放在第一,开宣教会议的时候,最主要是大家捐钱,然后便找人,找到之后便发展工作,到宣教士或工作人员写信回来作报告时,才说要祷告,这是本末倒置了。钱不是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了钱,但不一定有合适的宣教士,有合适的宣教士,也不一定能有效的做宣教工作;我们应把圣灵放在第一,惟有耶和华的灵,方能成事;有了灵,便一定有人,因为圣灵会差遣合适的工人,至于金钱,在神眼中实在是微乎其微的。同样,我们若单在宣教工作上捐钱,这也不表明我们是真正关心宣教的工作,我们乃要在神面前等候,让神来差遣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好像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一样,不晓得自己就是那燔祭的羊羔。我们常祷告求神差派工人,但我们自己却不准备应神的召,这样的祷告是空洞的。我们是祭司,应该随时蒙洁净,随时接受操练,又随时蒙差遣。
跟着的圣经说,撒迦利亚看见有一块石头在殿顶,这和第四个异象中冠冕栽在人的头上的象征很相似,这石头不单像冠冕栽在殿的顶上,而且要成为地的根基,让神的恩典藉着这些工作得以完成。谁能藐视这件事为小呢?虽然开始时不为人注意,但圣灵的工作一直在发展,而且非常伟大。只有当我们真正做主的工作时,神的恩典就带出了。今天,教会是金灯台,我们需要神的灵不断供应我们,使我们能在夜深黑暗的时代中,为神大发光明。还有,为甚么说约书亚和所罗巴伯二人是受膏者呢?我们说受膏者的时候,不是指弥赛亚吗,不错,弥赛亚意思即受膏者,但我们知道大祭司是要经过按立的,就好像有首诗形容把油倒在亚伦头上,一直流到他的胡须,衣襟,油是表示神的能力,我们也必须这样。另外,君王也是要受膏的,所以这里提到受膏者,是表明神把权授与他们,要他们做神的工作。今天,我们是君尊的祭司,也是君王的身份,神的灵浇灌我们身上,所以教会应该注重圣灵的工作,让神的灵在我们身上发生功效。
撒迦利亚书六章九至十三节:“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取这金银作冠冕,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这里提到在被掳的人中找三个人,他们把金银带来,带到约书亚的家里,约书亚大概是在巴勒斯坦的地方。当犹大国败亡的时候,整个以色列国的民族,包括北国的以色列和南国的犹大,都分散在各地,有的是在被掳的地方,有的则流落在巴勒斯坦,神要叫他们两方面的人,都联合起来合而为一。怎样合一呢?就是叫被掳的人回来,但不可空手回来,他们在被掳的地方,虽然身份是奴隶,但是在巴比伦做生意,经济环境也不错,所以这三个代表被掳的人,将奉献的金银带到耶路撒冷来,交给约书亚;然后用这些金银作冠冕,不是作一个,而是作好几个冠冕。关于冠冕的解释,请各位再留意一件事,就是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我们在神面前一定要有好的奉献,但奉献的目的是为甚么呢?是不是为教会的经费,传道人的生活,传福音的事工呢?这当然是,但最主要的,是为彰显神的荣耀。在这里,冠冕这字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怎样可以做多个冠冕呢?而这些冠冕又戴在谁的头上呢?原来不是戴在几个人的头上,乃是戴在一个人的头上,他就是大祭司约书亚,因为约书亚代表整个以色列民族。那么为甚么是多数呢?原来这是希伯来语文文法的方式,多数是表示华丽、伟大的意思。有时圣经记载神说:“我们”,这就是三位一体的道理,大部份是指三位一体,但有时不一定是。我们必须真正明白圣经用字的意思。
约书亚为甚么要戴冠冕呢?这是表明他祭司的工作是荣耀的工作。圣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甚么是两职呢?就是君王和祭司的职份。以色列民族是君尊的祭司,我们信徒也有君尊的职份,我们要尊重祭司的职份,好好的敬拜神,并要教导律法,做医治的工作,把人带到神的面前。传福音是祭司的工作,差遣也是祭司的工作。只可惜我们常对祭司有错误的观念,以为单有外表的敬拜便足够了,旧约时代也的的确确是这样。我们知道,旧约时代有些祭司,单单注重外表的形式,没有注重属灵的光景,所以神便兴起先知,特别是作早期写作的先知,如阿摩司、何西亚、以赛亚、弥迦等,这四个先知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他们非常反对祭司型的宗教,他们说如果单有外表形式的宗教是没有用的。我们可以注意这些先知的信息,阿摩司说,我连先知都不算,因为我本来就是耕田的农人;最要紧是得到神真正的差遣,得到神的命令,将神的话传出去。在先知里面,大概祭司型的宗教都带着反对的态度,甚至在耶利米的时候,当犹大王约西亚改变宗教,修理圣殿之时,很多人去敬拜神,外表看来好像很好,但耶利米觉得,如果他们在内心没有悔改,外表的敬拜还是没有用的。耶利米书第七章开始,便记载耶利米站在圣殿的门口,传讲耶和华的话,他说:“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这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他他提醒百姓,不要以为来到耶和华的殿便可以蒙福,表面看来好像是这样,但如果他们内心没有悔改的话,照样会灭亡,果然他们是灭亡了,这是多悲惨的收场。可是,当我们读以西结书的时候,便发现他重新注意祭司型的宗教。为甚么呢?因为当时他们没有圣殿,没有敬拜。是不是他们不应该敬拜,不需要圣殿,不需要仪式呢?不是,他们实在需要,但是他们不能单单注重外表,还要注重内心,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被掳归回之后,祭司的宗教,有先知信息,而先知的信息也有祭司的重点,这是今天我们华人教会应走的路线。
有时我们太注重先知的信息,我们喜欢听道,希望读经之时有亮光,而不大注重形式,其实形式是应该注重的。我们知道,教会是无形的教会,是普世的教会,我们不要分宗派、中外、地点、时间,凡是蒙恩得救者,无论是在哪里,是属于哪一个团体,在哪一间教会,都是一样的,因为身体只有一个,教会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地方教会的真理,教会一定是有地方性的,是有形有体的,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为甚么基督要来到世间,道成肉身呢?因为要让人具体的,真实的看见神,正如约翰壹书所说,这生命之道是我们亲眼看过,亲手摸过,是亲身经历过的。现在主耶稣已经复活升天,他是不是就没有身体呢?不是,他还有身体,就是祂的教会,教会是继续的道成肉身,有形有体,很真实的把神的道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今天便要注重形式,组织,系统,好像旧约时代祭司所做的一样,我们也要照着规矩一样一样的去做。
有些人说,我们甚么都不要,礼拜堂不是教会,我们不需要组织,而宗派更是罪恶。其实我觉得,今天我们中国的教会需要宗派,没有宗派是注重人,不是注重神的工作。教会如果有属灵的人在带领,那就很好;但如果这人一旦过去了,或者他所作的,令人失望的话,教会便分裂了;但宗派的情形就不同,神的工人会过去,但是神的工作不会过去。我们做神的工作,不单要想到今天,还要想到明天,如果单有几个热心爱主的信徒聚集在一起,那是不够的,地上的教会,是继续把神的道彰显,成为肉身的,宗派曾经成为历史上的必须,有它的价值。可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教会受了一种影响,认为宗派不属灵,组织不属灵,形式不属灵,到底是否真的不属灵呢?可能是不属灵,但如果没有这些,是否便属灵呢?也不一定。我们圣餐擘饼的时候,为甚么预备有饼和杯呢?这不是形式吗?我们为甚么不单闭上眼睛,有人领导我们吃饼和喝杯,而不预备饼和杯呢?我们需要形式来帮助我们属灵的感受。当然,如果我们单有外面形式和象征是绝对不够的,如果单注意外表的祭司组织是绝对错误的,但如果我们只讲属灵而不把神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错误。华人教会没有充份的长进,我看这也是原因之一。我们需要先知的话,也要有祭司的重点,我们的教会要平衡,不要偏离左右。教会的路是甚么呢?是十字架的路,有人说,我们从使徒行传去看教会的路,又有人说,我们应该回到耶路撒冷的路,也有人主张教会走回安提阿的路,但这不是回复,因为神在历史中一直往前走,直到主耶稣基督再来的。
撒迦利亚书七章一到七节和八章十八到二十三节中,记载从伯特利有人来问,怎样才是正常的属灵生活,是不是需要禁食、祷告呢?我们需不需要在五月和七月禁食呢?在摩西和律法书里面,七月是个重要的月份,七月初一是吹角节。吹角节以后,各人要集中耶路撒冷守节;七月初十是赎罪日,各人要悔改,禁食祷告。大祭司要进到至圣所,为自己和众百姓赎罪,之后就是过住棚节;特别纪念他们在旷野寄居的日子,怎样得神眷佑。只可惜当时圣殿已被毁,他们被掳至外邦地方,想到自己民族遭遇空前的浩劫,便更觉需要禁食祷告,哭泣痛悔。除七月之外,五月也要禁食,因为五月是记念圣殿被毁的日子。另外,四月是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军队攻破;十月是整个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围困,所以他们在四、五、七、十月都要禁食。但现在他们却问,到底需不需要禁食,因为禁食好像是礼仪,是祭司型的属灵生活,到底现在还有没有这个需要呢?
撒迦利亚便回答他们,说礼仪固然需要,但更重要是先知的话,除了仪式外,我们还要有真正悔改的心。这样,禁食的日子就必成为犹大家欢乐的日子,因为经历痛悔之后,神就赐我们欢乐。就如历代志记载希西家王在献燔祭以后,就有非常欢乐的现象。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欢乐,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献上燔祭。旧约内有三个祭是我们每天都必须献的,就是燔祭,把自己完全的摆上;平安祭,和人和神有平安的关系;素祭,就是感恩的祭。神不单要求我们有形式上的禁食,献祭,更要紧是内心真诚的悔改,这样才会带来欢乐的光景。同样,个人的复兴,教会的复兴,都是悔改而来的;当人肯切实悔改之时,神的福气便马上临到他们。韦尔斯在大复兴之前,社会情况非常低落,酒吧门庭若市,教会则冷冷清清,但是自从有几个人在神面前肯切实认罪,复兴就来了,教会突然多了许多人聚会,甚至酒吧也要关门,因为所有人都到礼拜堂;法庭、警察、监狱也不需要,整个社会好像脱胎换骨一样翻新过来。人主动来寻找基督,就像当日人主动去找犹太人,说:“我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他们要和犹太人一起去敬拜神。今天,香港教会有没有这样复兴的光景呢?
跟着我们来看第八章,特别注意七、八两节,在这里,我们看见神招聚祂的儿女,祂要拯救各处的人,成就祂恩惠的约,这约就是神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神的子民。这是教会更新的异象。十四、十五节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列祖惹我发怒的时候,我怎样定意降祸,并不后悔。现在我定意施恩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家,你们不要惧怕。”耶和华是一位定意的神,祂有一定的旨意,绝不会出尔反尔;祂是信实的,祂说施恩给人,便施恩给人,因为祂是慈爱的神,但祂也是公义的神。祂定意刑罚犯罪的人,决不后悔。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看见神的后悔,就如神在挪亚的世代中后悔造人,当尼尼微城的人悔改时,神便后悔不降灾祸与他们。到底神会不会后悔呢?祂又为甚么要后悔呢?其实这只是用字方面的问题,神的后悔不是意志的,乃是情绪的,那就是说,神绝不会改变祂的意思,也不会懊悔祂所做的事,只是在情绪方面,神真的觉得后悔了,因为祂内心难过忧伤,如同父母在对子女失望时讲出后悔的话。
不过,神的恩典也是带有条件的,从一方面看,神的恩典是白白的,无条件的赐予,不须我们付任何代价;但另一方面,神的恩典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不悔改,神的福气便不能临到我们。神定意降祸,定意施恩,一切的权都在祂手中,绝不能更改。我们常说,祷告能改变一切。不错,祷告是有改变的力量,但祷告不是改变事情,只是改变人,神的旨意定了,不能更改,祷告只能改变人;就像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一样,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神的意思。
上文第六章讲到,有三个人带着金银从巴比伦来,他们要把这些金银,就是很多人的奉献,交给西番雅的儿子贤,或称为约西亚。这三人是被掳去巴比伦的人,而约西亚则在本地,没有被掳,他们都一同齐心合意的兴旺神的工作,要把金银做成冠冕,戴在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约书亚是以色列众民的代表,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祭司。之后,这冠冕要归约西亚和带来奉献的那三个人,意思是将尊荣归给奉献者。并要把这冠冕放在圣殿里作纪念,让大家在敬拜时常看见,好提醒他们一个以色列的敬拜者有怎样的身份,使他们不单想到自己的尊贵,更想到弥赛亚君王,因为只有弥赛亚才配称为尊贵荣耀的王。同样,基督是教会的头,尊荣都是属于祂的,当我们把尊荣归给祂时,我们也得着尊荣。
跟着我们看八章十二节,那里说:“我要使这剩余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这个剩余的道理非常重要,前面第三章提过,约书亚好像是从火中抽出的一根柴,余数就是指少数敬畏神,肯切实悔改的人,这少数人,或称为余数,便成为以色列民复兴的核心。这好比一个倒置的三角形,上面是很宽的,但慢慢愈来愈窄,最后只剩下一点。神本来是要拯救世界上所有人类的,但因为人堕落失败,所以神就无法广泛施恩给普世的人,祂只拣选了以色列民族;但以色列民族中,也不是所有都是虔诚的,结果就只剩得一小撮的余数。而最后唯一的余数,就是主耶稣基督;这冠冕就是要留给这余数的余数,因为只有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第九章九至十二节便形容这位王怎样骑驴进入耶路撒冷,从四福音记载中,我们知道祂此行是要为人类的缘故,上十架牺牲,担当世人的罪。祂的死,就像一粒麦子埋在地里死了,然后结出许多子粒来,这个本来是三角形的顶点,现在又逐渐扩展,而且愈来愈宽,神把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教会。
耶稣是尊贵的王,祂有尊贵的冠冕,权柄,可是祂到世间来的时候,却成为一个最卑微最贫穷的人。祂自己也明说,祂不是要接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祂在上十架的前一夜还替门徒洗脚,服事他们,把爱的榜样留给他们。耶稣既然这样,我们岂不也要这样吗?我们是神的儿女,应该有尊贵感,可是我们在神面前也要存心卑微,学效耶稣一样,作个服事人的仆人。耶稣连门徒的脚都洗了,我们岂不应当照样行吗?今天,只有基督是教会的主,我们都是仆人,牧师传道也不是主人,只是神的仆人,换句话说,教会是一个仆人的团体,我们要在神面前尽心事奉。以赛亚先知讲及弥赛亚预言的时候,前半部介绍祂是位很尊贵的君王,从大卫家出来的;但后半部却介绍祂是个受苦的仆人,有几首著名的诗都是从这个角度来描写的。四十二章描写这仆人有神的灵与祂同在,祂要做传道的工作,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祂要将神的公理传于外邦。祂的职分是先知的职分。四十九章二节形容这仆人好像箭藏在箭袋里,要隐藏起来,但当他出来的时候却很锋利,为甚么呢?因为祂要成为耶和华的口,成为神的发言人,祂的工作是先知的工作。第三首仆人之诗,形容祂受逼迫,遭鞭打,但是祂毫不在乎,因为祂要执行神的使命,所以祂求神给祂一个受教者的舌头,让祂用言语扶助软弱的人。在这里,祂的工作是先知和祭司合并的工作。至于第四首仆人之诗,是从五十二章末了开始,直至五十三章,先知叹息说,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这位仆人看见很多人像羊走迷了路,心里难过非常。祂是一位常经忧患,多受痛苦的主,但是祂受的鞭伤,使我们得医治,祂受的痛苦,使我们得平安。祂是祭司,又是代罪的羔羊,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换句话说,祂不但是祭司,也是祭品,把自己完完全全,毫无保留的献给神,于是成就了得救的根源。所以耶稣不单说要服事人,他还说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祂在设立圣餐的时候,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约是用血来立的,耶稣为我们成就了恩惠的约,我们若不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就与祂的生命无份。我们的王已经来过,这是历史的事实,但是祂回去了,不过祂还要回来;历史上每一件事实都在告诉我们,祂快要再来了,让我们预备好自己,迎接这荣耀的王。
我们从第十章的信息中,可以看见神对祂子民以色列人,和对全人类的心意;让我们看见弥赛亚是拯救者,要拯救以色列民,更要拯救全世界的人。当以色列人在苦难中的时候,他们需要神施恩,赐下甘霖,解决他们物质的生活;但更紧要的,是属灵生活的需要,当神看见祂的羊流离失所,没有牧人的时候,便心里哀痛,因此,弥赛亚要亲自成为他们的牧人,主耶稣要成为人类的善牧,牧养他们。
首先我们注意第四节,这里有几个特别描写弥赛亚的象征的词,有房角石、钉子,和争战的弓。旧约非常着重建造的事,他们建造会幕、圣殿来敬拜神。圣经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是创世记十一章所记载的建造巴别塔,它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是人文主义的表现,人不需要神,他们自己兴建巴别塔,结果他们失败了,巴别塔被拆毁,无法建成。虽然这是古代所发生的事,但时至今日,人类仍是在建造自己的巴别塔。另一个可能,就是彼前二章所说的建造灵宫,凡蒙恩得救的人,都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所以我们如果不是建造灵宫,便是建造巴别塔。别以为教会的事工当然是建造灵宫,如果我们倚靠自己,可能在教会中也建造巴别塔。真正的灵宫不是用泥土或砖块建造的,而是用活石,就是用我们的生命来建成的,这灵宫就是教会。教会的功能是要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而二者的重点又各有不同,使徒主要是作广的工作,传扬福音,使人得救;先知主要是作深的工作,造就信徒,培育信徒。教会需要一面传福音,增加得救人数,同时也要有深度方面的长进,不能老是停留在道理的开端,我们要在神的话语上扎根,下功夫。今天中国教会对神的话仍然认识不够,一九四九年大陆解放,很多布道家和有名的传道人都到了香港,所以港九便起了一个空前的教会复兴;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可以很冷静很仔细的回顾一下教会的进展,不错,这三十年来,人数是加增了,教会的活动也多了,但可惜信徒仍很少注重神的话语。一直以来,香港教会都有一种现象,就是信徒只喜欢听道;听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讲不同的道。甚至在同一教会内,每主日都换不同的讲员,这本来是好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情况下,接受不同的神的话语;可是,这并不是正常的现象,信徒真正得到神的恩典,是在教会的牧者身上,因为他知道信徒的需要,能按时分粮。有的信徒说,我们的牧者没有供应,为甚么呢?因为我们听道有问题,我们爱听一些浅白的,有趣的,还要诙谐一点的道;如果讲得分量太重,我们便听不下去,觉得太枯燥,太艰涩。结果我们所喝的不是有营养的奶,而是放很多糖的水;喝起来虽甜,但没有多少营养,我们真需要在神的话语上下功夫,有了好的根基,然后再在上面建造。
第二样提到的是钉子,钉子就是桩。搭帐棚的时候,帐棚的绳子要绑在木桩上,这样帐棚的根基才得稳固。以赛亚书五十四章给我们看见一幅非常活泼的图画,我们要把帐棚扩大,将绳子拉长,将钉子,即桩打得稳固,这可以说是传福音的异象,差传的异象,或教会增长的异象;只有我们的生命在弥赛亚里面,才得稳固,才能真正建立起我们的帐棚。
第三是争战的弓,英国一位文学家曾说:弓在神手里就是恩惠的记号,在人手里便成为争战的武器。圣经第一次出现弓形的样式,是在创世记第九章内。当挪亚从方舟出来,抬头看的时候,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这是神恩惠的记号,和平的记号,表明神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虹是美丽的,多姿多采的,基督徒的人生也是一样,能带给世界希望和快乐,这是教会应有的见证。只可惜它落在人手中的时候,便成了争战的武器;旧约圣经多次提到神为争战的弓,祂称为万军之耶和华,使我们想到旧约非常着重圣战,意思是我们要为耶和华争战;要靠耶和华而争战,我们的耶和华是万军之耶和华。今天,教会是个争战的教会,我们要与罪恶宣战,而这场争战是没有终结的;教会如果太安稳,信徒如果太安逸,便是有问题,我们必须争战。启示录记载最后有哈米吉多顿的大战,这是一场包括地上,天空,以至整个宇宙的激烈战争;但弥赛亚是得胜的君王,祂是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跟着我们看第十章的下半段,这里我们看到出埃及的经验,我们知道以色列人曾从埃及为奴之地出来,这是第一次的出埃及,而这里所记载的,是第二次的出埃及。以色列人被掳至外邦,现在从外邦之地出来,这是第二次的出埃及。至于第三次的出埃及,是耶稣登山变像时,和摩西以利亚谈论去世的事,中文圣经的去世,原来就是出埃及,意思就是耶稣为我们钉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这是个出埃及的经验。还有一次出埃及,就是当主再来拯救我们之时,我们再也不属于地上,这一切都要成为过去,这也是出埃及。在这里我们看见神的作为和计划,神只有一个心意,就是与人来往,亚当夏娃虽然失败,但神没有失败;神叫亚当夏娃教他们的儿子敬拜,后来,希伯来的族长也敬拜;会幕、圣殿就是人敬拜神的地方,而敬拜的意思,就是体会神的同在。耶稣基督到世间来,圣经称为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接着我们来看第十一章,这章给我们看见的,都是些灰暗的,悲惨的图画;前面三节是牧长的哀歌,跟着讲到羊没有好牧人。这里提到三个牧人,到底他们是谁呢?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这三个人;所谓牧人,就是领导羊群的人。在以色列的国家内,有三种领导的人,就是君王、祭司、先知。君王是治理人民的,但人作王常常会有问题,我们看见到王时代的混乱,他们怎样不遵从神,不效法他们的列祖,所以君王失败了。祭司只注重外表的形式,没有实际属灵的生命,所以也失败了。先知本来是传神的信息,是以色列的良心,但他们却讲些不负责任的说话,他们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所以先知也失败了。这是不是今天教会的问题呢?教会的失败主要就是传道人的失败,是神的工人有问题,传道人太注重名誉,钱财,没有在属灵方面追求。今天教会若要进步,若要更新,传道人首先要在神面前悔改,而信徒、长执也要为传道人祷告。很多时候,信徒袖手旁观,带着观望、批评、论断的态度;结果教会里就有了恶性循环,信徒不尊重神的工人,长执们要控制传道人,甚至是讲台。这样,传道人便觉得连一点尊贵的身份也没有,于是便懒散下来,或者是注重世俗了。所以教会若要复兴,我们所有的人都要悔改。因为教会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很可惜今天教会与教会之间,弟兄姐妹之间,传道人与信徒之间,起了争竞;其实我们是一家的人,怎么变成仇敌呢?求主怜悯我们。
神的心非常难过,因为他的百姓好像没有牧人的羊群一样。牧羊人有两根杖,一根叫做荣美,一根叫做联索,译得好一些,就是一根称为杖,一根称为竿。杖是责打的,也是驱散野兽的;而竿是引导走错路的羊群的。这里提到两根杖,荣美是表明神的恩惠,是神恩惠的约,但我们既然背约失信,所以神只好放弃。另一根联索,是联合的意思,以色列人南北二国要联合起来,可是失败了。今天教会应当联合起来,但我们却失败了,神怎能施恩给我们呢?所以神说:我要兴起一个坏的牧人,一个无知的牧人,不会牧羊,不会引导,只会陷害,使羊遭受祸害;结果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膀臂表示有力量,而右眼则表明看顾,也是智慧,结果,他甚么都没有了。今天,教会需要牧人,需要有恩赐又有忠心的牧人,真正作牧养的工作。
另一方面,百姓本来就没有仰望神,也不尊重神,甚至不尊重神的牧人,他们给他们的牧人三十块钱,以为这是美好的价值,其实这只是一个奴仆的价钱,所以神吩咐撒迦利亚要将这三十块钱去给窑户。我们注意第十二章十节:“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以往我们太蔑视神的教会,神的工人,神的工作,如今我们必须仰望祂,因为有一天我们要面对面的见祂,到时我们抱怎样的态度呢?所以趁着还有今天,让我们靠着主的恩典,切实悔改。
教会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神面前的心愿,就是让神的荣耀彰显出来,不是自己得满足,而是让主的心得到满足。撒迦利亚书的精要,就是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前半部我们看到八个异象,是论及教会更新的异象,是从以色列民族历史信仰的经验来看教会的真理,也应用到我们身上;后半部我们看见撒迦利亚将这些真理概括起来,不但想到过去,想到现在,也想到将来。基督徒也要学习这个功课,我们想到过去就感恩,想到现在要审查,想到将来要盼望,因为神有说不尽的恩赐。
今天我们看撒迦利亚书十三章,第一节说:“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十四章八节又说“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泉源和活水象征神的生命,属灵的恩典,圣灵的工作,这是我们必须体会的。神是我们一切的泉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先知书特别把外邦人的泉源和以色列人的泉源作个强烈的对比。何西阿书十三章十五节讲到外邦人的泉源是会干的,因为他们没有继续的供应;耶利米书五十一章说外邦人的泉源是会枯竭的,但以色人的泉源却不会,因为耶和华是他们泉源。但可惜以色列人没有完全倚靠神,所以在耶利米书二章那里,先知特别责备以色列人做了两件错事,就是离弃了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一个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这是个非常严重的警告。我们常为自己建筑水池,想到经济的力量,物质的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真正的泉源却是在神那里。我们常说:“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这话对一个没有信主的人来说,是非常恰当的,当他们到了尽头之时,如果肯接受福音,神的工作便开始,但这句话只能用在福音事工上,却不能应用在信徒的生活中。我们不能靠自己的方法,努力去做事,到没有办法时才求神怜悯,我们应该一开始便倚靠神。
如果我们要求长进,对神便要有深度的认识,以西结书四十七章描写在圣殿祭坛里面,流出一股活水来,这水愈流愈长,愈远,愈广,愈深,到底有甚么意思呢?从新约的观点来看,它代表我们教会的复兴,教会更新的异象。耶稣基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恩,为人流出一股生命的活水来,叫人可以靠祂而得着丰盛的生命。这活水是从十字架的祭坛流出来的,起初很浅,只能到踝子骨;彼得和约翰曾在圣殿的美门口那里,用耶稣基督的名医好一个瘸腿的人,他的脚和踝子骨便立刻健壮,蹦蹦跳跳的赞美神。然后水往上涨,直流到膝盖那里,表示我们与主同行,过祷告的生活;之后水流到腰那里,腰表明事奉,是束腰和争战,我们不但祷告,更有力量与主同工;最后这水把整个人盖过,不能走动了,只能游过去,这表示我们完全藏在神的爱和圣灵的大能中,完全被圣灵充满,与神同在,与神合一。撒迦利亚所讲的泉源和活水,也有同样的意思。
跟着我们看十三章二节至九节,这里又重复提到牧人的事,就是指到君王、祭司、先知那些领导人物,他们都失败了。大卫虽是个好君王,但在道德方面也有污点,所罗门在晚年也失败,分裂以后,北国几乎没有一个好王,南国的君王大部份也是不好,有的虽然好,但也只是短暂的,结果还是失败。祭司们也失败,他们把偶像与真神的敬拜混在一起,沾染污秽,没有圣洁。先知们也是失败,他们轻忽地医治百姓的损伤,虚报平安的信息,即使有些好先知,忠心传神的活,但是百姓却掩耳不听。总括来说,旧约没有一个先知,祭司或君王是成功的,他们统统失败了。所以神要为他们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神要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再没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今天,教会最迫切需要的,便是牧师。无可否认,有些传道人牧师,不一定是蒙主选召的,所以他们传道的职分被人诽谤。求神怜悯我们,我们所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蒙召的牧者。可是,教会的弟兄姊妹也不能专靠牧师一人工作,牧师的职责,是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至于其他的事务,便应该由长老执事,或弟兄姊妹们来分担。不过,初期教会还给我们看见一个很好的榜样,司提反和腓利,本来是管理饭食的执事,但结果他们都做了传道工作,司提反因传福音而殉道,腓利则到撒玛利亚传道,后来更带领埃提阿伯的太监信主。所以我们看见,牧师固然要关心信徒的需要,作牧养的工作;而信徒也应该参与,如果在属灵方面有长进的,也应当担负牧养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都要一同起来,关心教会的工作,特别是关心弟兄姊妹属灵的需要,真正的关怀每一个人。圣经说,当牧人被击打,羊群就分散了,主耶稣被击打时,羊群不都是分散了吗?如果教会的牧师被击打,那么信徒不都是成为可怜的分散的羊吗?今日,魔鬼常利用他的使者来击打教会的牧人,为的是拆散教会,我们要小心,不要成为撒但利用的工具。第七节说,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如果我们不去照顾那些软弱的小羊,神便要亲自的照顾他们。
我们曾经讲过余数的道理,这里又再次提到余数,第八节说:“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今天教会也需要熬炼,如果我们真正敬畏神,神必把工作托付我们;如果神使用我们,祂一定要熬炼我们,因为我们的渣胩多,不够纯净,所以要经过神的熬炼,这就是为甚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疾病忧伤困苦等事。神熬炼我们,为的是洁净我们,叫我们在洁净之后可以为神所用。玛拉基书三章形容神像一位熬炼金子的工匠,坐在炉子旁边,有时火比较慢,但有时又会很猛,甚至是我们难以忍受的痛楚,神虽然舍不得,但是火若不猛,渣氡阄薹ǜ∑鹄矗渣氩怀净,我们便仍不纯净;所以神在我们旁边,非常忍耐的熬炼我们,直到把渣氤掉。金子和银子的表面纯净到好像一面镜子的时候,祂才住手,那就是说,直到我们能反映祂荣耀的形象为止。今天,我们若要为神所用,也必受祂严厉的熬炼。
十四章一到三节讲及最后的争战,我们记得有歌革和玛各的争战,有哈米吉多顿的争战,世界所有的罪恶都要消灭,耶和华要为我们争战,我们的主是一位得胜者。第四节说:“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这橄榄山是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地方,是日出之地,黑夜快将过去,公义的日头快要上升,耶和华的日子要来到,这不是光明的日子,对罪恶的人来说,这是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必没有光,三光都要退缩;但是对我们信靠神的人来说,到了晚上才有光明,因为黑夜快要成为过去,早晨就要来到。主来的时候,地大震动,山谷要分开,主耶稣要和一切的圣者同来,这是祂的恩典。
最后,我要提到两件事情,第一是住棚节,十六节说我们最要紧是守住棚节,“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他们本来是攻击耶和华的外邦人,可是外邦人中也有余数,凡是信靠神的人,都要敬拜耶和华。这里特别提到守住棚节,是因为住棚节尚未完全应验,我们知道逾越节已经应验了,耶稣就是逾越节的羊羔;五旬节也应验了,因为五旬节时教会被建立起来;但是住棚还未应验,今天我们还居住在地上,要等候有一天神的帐幕永远住在人间,我们需要住棚节的实现。而今天我们最要紧的,是学习敬拜祂,在教会,在家庭,在个人的生活中好好的敬拜祂。这里有很清楚的敬拜仪式,中文圣经用大字把它标明出来,就是“归耶和华为圣”,这里说连马也归耶和华为圣,耶和华殿内的锅,都要像祭炉前的碗一样。马本来是打E的,但神也可以叫成为圣洁,锅是耶和华殿中最污秽的器具,但现在要像祭炉前的碗一样的圣洁。在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就是不再有犯罪和污秽的人。启示录最后一章说,主再来的时候,污秽的仍旧叫他污秽,圣洁的仍旧圣洁,所以我们现在便要圣洁,否则到主再来时就太迟了。我们要过圣洁的生活,要归耶和华为圣,好像新妇装备整齐,欢欢喜喜的迎接祂一样。
第二章 以色列的复兴:复兴的远景
至
I. 序言
撒迦利亚书的要义是以色列人必得复兴,这是神的心愿,更是他的选民日夜的盼求。当神的弥赛亚出现时,就是以色列复兴的时候,难怪以色列每日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日子”(参来到。
所以,神先让撒迦利亚看见异象,先以异象产生安慰与鼓励的功用,叫撒迦利亚以此安慰及训诲当时的人,奋力起来重建圣殿。以备弥赛亚的来临,复兴万事(参。这些异象共计八个,每个皆与以色列自立国后,至进入神的荣耀国度前之遭遇有关,故此亦称为预言异象,而总主题可称为“以色列的预言史”。
II. 历史的警诫
本书的首六节是全书的引言及主旨,将读者带入历史的走廊,回顾神对选民心情的流露━━原来是忿怒情感的表达,在这短短数节中,神对选民公义的要求一览无遗,也是作者本身的心声。
A. 卷首引言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作者落笔时先将著书的历史情况向读者交代,并顺序自我介绍。
那是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即主前520年),亦是以色列余民从被掳之地归回原处达十五年左右的时候。此时他们重建圣殿的心志从火热至白热,亦从白热到冰结。就在他们对重建圣殿的神圣使命奄奄一息时,神兴起了他的仆人撒迦利亚,透过他的生命复兴他们。
撒迦利亚一开始就劝百姓诚心悔改,离开他们祖先的道路,审察以前先知的教训。
B. 卷首信息
1. 过去的历史━━惹怒
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
神借着撒迦利亚向选民指出,他们当初国家败亡及被掳(586B.C.)的主因:不听先知的警诫(参a,如,(注1)不顺服神b),不遵律法的要求,所以神向他们的列祖大大发怒(原文作“以怒而怒”,这是犹太人显出强烈程度的形容词),(注2)此亦是神对当代人极大不满的表示。
2. 现在的劝告━━回转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你们的列祖在那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的列祖么?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他已照样行了。
“所以”是承先的劝告,神自称“万军之耶和华”(指以极大的权柄而作出的吩咐)要撒迦利亚在二方面劝诫他们:(1)积极性的━━“要”,要转向神(转向,Shub)是希伯来文的格调,指“悔改”,如希腊文的metanoeo,这呼唤百姓悔改的格式是早期(如;珥12-13;;及后期(如本处,先知们所惯用的。(注3)(2)消极性的━━“不要”,不要效法列祖不肯听从前先知们(如赛五十五;;结十八;;;;等)的劝诫。
神再以三个问题反问当时的人:
(1) 列祖何在a)?暗指他们早因不听话而遭审判。
(2) 先知何在b)?先知不能长活而常给他们劝诫。
(3) 列祖有受神之言语律列(透过先知的阐释及运用,如;;;;所定的罪么a)。(“临到”带有“追及”即带审判追上之意;参;。(注4)此问题的原文结构要求肯定(“有”)的回答(与前两问题一致)。在受审判时,他们的列祖亦承认他们受罚是“罪有应得”b)(本节“定意”,Zamam指带审判之刑罚,参。(注5)
历史的教训是严峻的,却也是十分珍贵的,列祖的经验可成为当时人的鉴戒,免重蹈覆辙(参。
III. 安慰性的异象
卷首史训完结后,神给撒迦利亚看见不同的异象,开他的眼界,透过他放大以色列人的视野,使他们更清晰地看到神在历史中的计划━━那是神权能的复现,以色列国度的复兴,神计划的成全━━叫听众与读者完全降服神的引导,内心的安慰无法形容,故这八大异像是复兴的异象,也是安慰的异象。(注6)
A. 第一异象:在洼地榴树中的骑马者
1. 异象的情况
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同年(蒙召年)三个月后(细罗特月,即巴比伦之十一月)(注7),神次第将以色列将来的遭遇和盘托出,启示先知,安慰百姓,鼓舞重建神殿。
当夜撒迦利亚在异象中看见有骑红马者在洼地之番石榴林中出现,并有多名骑马的随员替他行事。从下文的对话看、13、14)这骑红马的“一人”就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他就是那“与我说话的天使”、14),耶和华的使者,也是俗称“解释天使”)(注8),而番石榴树则是以色列国的象征。(注9)如今在异象里,撒迦利亚看见处卑微的(在洼地中)(注10)基督站在以色列国中,象征他仍在以色列中掌权(红色马正表征得胜、掌权)。
撒迦利亚看到这情景,对这骑士呼叫“主啊”。此言并非指撒迦利亚的谦卑,自处奴仆地位,而是他感觉面前的“一人”是神的临格,故称他为主,并询问“这是”(指红骑士背后的马队)有何作用。那人回答他说那些马队是奉神差遣事奉神的,在世上“走来走去”(意“巡逻”,参回来报告全地一片平静。(注11)
这是一个极富安慰性的异象,当主在以色列中掌权时,全地都平安稳妥,享受清和。
2. 安慰的预言
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你恼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在安慰异象的背后,神还加上安慰的预言,叫当时百姓兴奋若狂,不能压抑。
a、 神之使者的哀求
这些预言的启发来自耶和华的使者、神的弥赛亚:他以神惩罚以色列败亡七十年为基础,向神求怜悯施恩(参。(注12)
b、 神之使者的吩咐
于是神以“美善”(raham,意“恩慈”)与“安慰”(nahem,意“低慰”)的话回答,并吩咐撒迦利亚传开a)。这美善安慰的话共有七个特点,成为一个甚完整的安慰(神是训慰师!)
(1) 大发热心b)━━“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神充份地表露他爱选民的激情(参;。(注13)
(2) 恼恨列国━━“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列国真有安逸吗?若然,那只是粉饰的太平,它们被罚已是铁定之事,此时的另一先知哈该亦早有相同的预告(参。
(3) 重回耶京a)━━“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神的荣耀再回耶路撒冷本是先知书一贯的预言。(注14)
(4) 圣殿复建b)━━“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对当时的选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可是全部的应验却要等到禧年国(参结四十一四十二;。
(5) 城市必建c)━━“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耶路撒冷是禧年国都(参,它被建造显示弥赛亚早日来临执掌王权。
(6) 城邑发达a)━━“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在归国时代,这预言亦有部份应验;真实的应验还待未来。
(7) 坚定拣选b)━━“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拣选”(bahar,意“检定”、“验定”)一字及本节可算是整段安慰预言的高峰;神的应许必不落空,神的选民应安心信服。
B. 第二异象:四匠打四角
第一异像是八大异象的前言与要旨,其他的异象均与首异象发生关系,是首异象某主题的详解,可见神启示的真理是前后相合的,也必须作纵横的观察才能达到全面性的认识,兹列表说明之:
表九
| 第一异象
| 其他异象
|
| (1)大发热心b)
| 第六、七、八异象
|
| (2)恼怒列国
| 第二异象
|
| (3),(5),(6)重回耶京,城市重建、城邑发达a,c,17a)
| 第三异象
|
| (4)圣殿复苏b)
| 第五异象
|
| (7)坚定拣选b)
| 第四异象
|
第二异象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列入第二章,是关乎四角及打破四角的匠人。
1. 首次异象与对话
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撒迦利亚又见异象,有四角出现,并得天使解释,这是打散选民国的角。
“角”在圣经中惯指力量或可表国度如中文之“角力”、“摔角”),尤是军事力量(参;;;;;,亦代表国家(如;“四角”按天使的解释,是打败分散以色列的国家。但他们究竟指那些国家?主要解说有三:
a、从地理环境看━━
东是亚摩利人、亚扪人
南是以东人(或及埃及人)
西是非利士人、腓尼基人
北是撒玛利亚人
━━他们也是反对与拦阻以色列重建圣殿的外邦国。
b、从数字象征看━━“四”指全地,四角遂指凡逼害以色列的国家,即以色列仇敌的总和。(注15)
c、从历史时期看━━四角是指直接或间接败亡以色列的外邦国,即巴比伦、波斯、希腊及罗马,此法与但二、七、八章的叙述切合。(注16)
2. 再次异象与对话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我说,他们来做什么呢?他说,这是打散犹大的角,使犹太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先知再看,见四匠人出现,打掉四角。“匠人”(harashim,意“技工”,尤指拿铁锤者,如,故匠人是打角之人,像举起大铁锤向下砰击,叫角不再存在。(注17)
这四匠人亦引起解经家不同的揣测,主要解说有五:
a、 他们是指以色列中四名一神主义的倡导者:“大卫之子弥赛亚”;“约瑟之子弥赛亚”;“以利亚先知”和一位“公义祭司”(可能是麦基洗德)━━此说是犹太人之传统(如Sukkah 52b)。(注18)
b、 他们代表重建圣殿的技工━━故他们是代表其他重建圣殿的人(于是这异像是独立的,与四角异象全无关系)。
c、 他们代表犹太复兴民族的四个人物,即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和所罗巴伯。(注19)
d、 他们代表神超自然的能力或工具。(注20)
e、 这“四匠人是谁”固然与“四角是谁”产生关系。赞同a解说的,在此便难自圆其说;赞同b解说的,便说四匠人是以色列仇敌国内自相残杀的人;(注21)若以c解说为正确,这四匠人便指在历史时代内,以色列的四大仇敌,逐一被来者倾覆,但他们是那几个国家,仍有不同的臆测,如:
(1) 亚述;巴比伦(巴比伦灭亚述,巴比伦便是匠人,余类推);波斯;罗马(如T. Laetsch)。
(2) 尼布甲尼撒;古列;甘拜斯;亚历山大(如C. H. H.Wright)。
(3) 亚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如C. l. Feinberg)。
(4) 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据此意见,罗马在后来被源自罗马之敌基督(即的第四怪兽)所吞灭(但此说将第四匠人变成“自相残杀”了)(如D. Baron)。
(5) 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而罗马则被第四匠人即神的弥赛亚所毁灭、44;(如M. F. Unger; G. C. Luc祂)
C. 第三异象:量度圣城
1. 异象的情况
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我说,你往那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与我说话的天使去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周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撒迦利亚看见一位手拿准绳的人预备量度圣城,他是下文的天使(虽有别的解说)也是上文指的天使、19)及“耶和华的天使”,亦即道成肉身前的弥赛亚。他前往量度圣城,这是重建前的准备行动。在进行时,另一位天使到他面前,于是吩咐他去告诉那少年人a,此节首字加“他”字,成为“他对他说”,即弥赛亚吩咐天使告诉少年人),神必保守圣城。
先知被称为“少年人”(Naar)(注22),暗示他需听命顺服,神的吩咐包括三方面的应许:
a、 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b)━━这是丰盛繁茂的应许(人民牲畜甚多),是胜利后的情况,而非国家败亡受蹂躏后的情形;而城市不需城墙,表示太平盛世,不用城墙作防御敌人之途(这应许在历史上尚未应验,仍待弥赛亚在地上作王时才完全实现;参八十年后的尼希米要将城地分配,勉强百姓入城居住)。(注23)
b、 神必作耶路撒冷的火墙(中译“火城”)a)━━此时神也加入弥赛亚的应许,保证耶路撒冷必成为火城,即坚固之城(参。
c、 神作圣城的荣耀b)━━这是神与其子民同在的应许。
2. 安慰的预言
耶和华说,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看哪,我(或作他)要向他们抡手,他们就必作服事他们之人的掳物,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锡安城阿,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要来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他(原文作他)的子民。他(原文作我)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他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凡有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他兴起,从圣所出来了。
与第一异象般,在此异象的末了,作者附录一段鼓励安慰性的预言。这段劝勉分别由神及弥赛亚(注24)发出,合共七点:
a、 归回原处━━以色列因犯罪而分散在四方,特别在北方的巴比伦,如今可归回原处,因为神必会惩罚列国,故要“逃脱”,免遭池鱼之殃。这句话尤对那些不愿归国的人发出。
b、 惩罚列国━━神惩罚列国时就是显出荣耀时(亦有人将之解作弥赛亚之诞生),因他们“摸”(nogeca,意“触摸”、“打击”;“瘟疫”一词源自此字根)。(注25)神的“瞳人”以色列,神必会特别保护其选民。
c、 由仆转主━━神会向以色列的仇敌抡手,叫本是敌人掳物的以色列人(先前服事列国),由奴仆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拥有掳物的得胜者。
d、 有神同在━━这是极可喜的应许,神不再离开他们,“以马内利”与他们永同在(参;;。
e、 多国归附━━“归附”(Nilwu,意“归属”,即“利未”之意);此应许在旧约多处出现(参;;。(注26)
f、 收回圣地a)━━虽万国归附神,但神对以色列的应许永不改变。他必将他的地,那分别为圣之地收回作自己的份(参。以色列是神的产业,此点在旧约中是一个极宝贵的应许;。
g、 坚定拣选b)━━神多次向选民宣告他与他们所立的恩约,叫选民蒙福报恩。
因此是一句结语:全地当肃静,因为神从其圣所出来,准备执行上文的应许了。
D. 第四异象:约书亚戴洁净冠冕
在第一异象里,先知看到神临到耶路撒冷城外;第二异象将先知带入城中;第三、第四异象则把先知带入圣殿的院宇内。(注27)这异像是将上异象中最后的应许加以详细的阐释。在上文神坚定他给耶路撒冷的拣选,如今则以象征行动说明之(注意与的“拣选”一词。)
这异象的背景牵涉以色列被拣选的目的━━成为神在地上的国度,是祭司的国度,然而那祭司的功能已经失去,因为他们不洁净,故不得回复,如以西结先知所言。虽以色列必蒙恩(如前三异象所言),但在蒙恩前需先蒙洁净,这正是本异象的重点。
1. 异象的情况
天使(原文作他)又指给我看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约书亚的右边,与他作对。耶和华向撒但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前面。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我说,要将洁静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们就把洁静的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华美的衣服,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
在这异象中,大祭司约书亚扮演主要角色。先知看到一个森严的法庭,而约书亚在耶和华使者(弥赛亚)面前站立(虽“站立”在多处是指事奉之意,如;;;但此处则应是纯指站着),像是被告的犯人般(如;;。撒但则以控官的身份(右边的位置,参;与他“作对”(“撒但”一字的动词),指控他身负罪恶,不配为神人之间之代表。(注28)
约书亚之“污秽”(Tsoim,意“便溺之秽”)如何起始,学者们有六种不同的解说:
a、 犹大传统解说因他的后裔娶了外邦女子为妻(参,故成了污秽(如Targum, Rashi, Kimchi);但这件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后,不应在此时控告约书亚。
b、 约书亚穿的是披麻蒙灰为城哀哭的衣服,不是秽衣(如Jerusalem Bible);但此说不合上下文。
c、 约书亚穿的是罪犯之衣服,表示他曾犯了滔天大罪,但这毫无历史根据。
d、 约书亚沾染巴比伦人拜偶像的罪。
e、 约书亚忽略了重建圣殿的工作。(注29)
f、 约书亚是祭司,他代表本是祭司国度的以色列国,但以色列过去的历史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历史(参结十五至十六),但因他仍是神所拣选的国度,神施洁净性的管教,使他们能回复起初蒙召的目的与功用。
现在神以法官的身份“责备”(gaar,本意“斥责”,但此处意指“拒绝”、“反弃”)(注30)撒但,即禁止他控告约书亚,并以一句谚语对他说:“这(指约书亚代表的以色列国)不是火中抽出来的柴吗?”;,换言之,神不容许撒但续向以色列作对,因以色列已是够受的了。以色列在被掳的经验中,像经历火般的试炼,成为劫后余生、仅仅脱逃的人民。(注31)
那时约书亚(代表以色列国,称“集体人格”,以一代表全体)身穿污秽衣服,有辱大祭司身份,工作必定不当与不足,所以弥赛亚(“使者”)以法官的权柄吩咐其余天使脱去约书亚污秽的衣服,表示约书亚脱离罪恶及蒙恩赦a),并换上“华美”(意“洁净”)的衣裳,才可以从事祭司的工作b),还要戴上祭司的“冠帽”(tsanif,祭司头冠,参、39,后来君王亦用,参;暗示祭司与君尊的身份重回以色列国中)a),以示职位重登,以色列要回复先前被拣选成为祭司国度的地位,而弥赛亚在旁站立,表示见证整个过程b)。
2. 安慰的预言
耶和华的使者诰诫约书亚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若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命令,你就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我也要使你在这些站立的人中间来往。大祭司约书亚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当听(他们是作豫兆的)。我必使我仆人大卫的苗裔发出。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这异象的格式与上文相若,亦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继附一段实际的勉语,这勉语是预言性质,分“诰诫”(varyaad,意“警告”或“指控”,如;(注32)及应许两部份,合共七点:
a、 管理神家a)━━以色列当遵守神的律法,就可以代替神“管理”(tadhin,意“治理”,特别指“惩罚性”,如;或“保护性”方面的管理,(如;他的家(以色列国称为“神的家”)(注33)。此点必使以色列人获得无限的鼓舞与振奋。
b、 看守院宇b)━━并可以“看守”(tishmor,意“看顾”,如;或“守望”,如(注34)神的殿,不叫人亵渎之(如主后来洁净圣殿的作为)。
c、 自由敬拜c)━━可在这些站立的人(指服事神的天使,在异象中,天使具有人的形象)中来往,即参与天使们自由地敬拜、无惧地接近并与他们一同事奉神。
d、 苗裔发出━━约书亚与其余的祭司,就是作“预兆的”(Mophthim,意指“将来事物之预表”(参;(注35),指祭司们为以色列祭司国度的标志(他们的出现表示祭司国度要恢复了)。神又必使他的仆人(“我的仆人”亦是弥赛亚之名称,参;称“苗裔”(zemach,英译shoot,“大卫的”是补字)出来,这是弥赛亚来临的应许(参;。(注36)
e、 立定石头a)━━神应许在约书亚面前选立(将“所立”译作“选立”)石头(“石头”亦是弥赛亚之名词,参;;(注37),在“那”(补上这指定词)(注38)石头上有七眼,象征全知,也指出石头带有神的属性(犹太传说七眼代表归回时代的七大领袖:约书亚、所罗巴伯、以斯拉、尼希米、哈该、撒迦利亚及玛拉基)。(注39)
神应许给约书亚一块全知的石头,这石头代表弥赛亚,这也是但以理预言那打碎列国的石头,藉此叫约书亚安心,神的国度必然建立。
f、 除掉罪孽b)━━神亲自雕刻这石头(指神亲自引导弥赛亚,使他完成神的救赎伟工),并在一日之间除掉罪孽。
这“一日之间”有五个不同的解说:
(1) 指短暂之时。
(2) 圣殿完成之日(或圣殿奉献日)。(注40)
(3) 犹太人七大节期中之赎罪日。(注41)
(4) 主钉十架那日。(注42)
(5) 在弥赛亚国度成立前的日子,即以色列全国性悔改日,然后引进禧年国(参下文。(注43)
g、 平安丰盛━━“当那日”(旧约常用之词汇,统称“耶和华的日子”,分审判及福气两部份,此处是论祝福即禧年国部份,此时是描绘弥赛亚时代的气象)(注44)。神便赐平安丰盛给以色列,坚定拣选之福乐(参;。
E. 第五异象:金灯台及两橄榄树
第五异象与上异象亦有颇密切的关系;上文为一幅以色列重建作祭司国度的异象,此次则指出祭司国度的中心━━圣殿━━必得重建。上文主要是鼓励约书亚在重建圣殿时不要灰心,此次却是帮助所罗巴伯在复建时勿要绝望。(注45)
1. 异象的情况
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他问我说,你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上有灯盏,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旁边有两棵橄榄树,一棵在灯盏的右边,一棵在灯盏的左边。
先知经历首四异象后,精神极为疲惫而睡着了(或可能因得着莫大的安慰,故安卧在神的应许中熟睡了)。先前与他说话的天使(即弥赛亚)前来唤醒他,他举目一看,见有一“金灯台”(menorah,七柄形的,象征以色列国,(注46)非指教会)(注47)。灯台之每柄各有七“管子”(mutsaqoth直译“倒之器皿”,即pourers;有译作“嘴唇”),共有四十九管子,连接至灯台顶上,悬在不高之半空中的一油盏(名gullah)上。灯台两旁橄榄树的橄榄枝自动注油入此油盏内,再流进连接灯台的各管子中(主张有四十九管子的学者如Baron、Feinberg、Cashdan、Leupold、M. F. Unger、唐佑之等;只有七管的有ICC,希腊与拉丁译本为代表)。
这是一个特别的灯台,管子之多前所未有,象征光明与丰富。关于这众多管子的“怪形”,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解说:(1)将b的“每盏”译作“七盏”,灯台有七管连接到橄榄树上去,故这灯台是常见的那类“如Kimchi、Von Orelli);(2)管子译作“嘴口”,故每盏灯有七嘴囗,以放灯蕊,所以这是一座光明灿烂的灯台。(注48)C. L. Feinberg称,原文的结构与词汇即每盏七管,共四十九管的这类结构非无前例(参。(注49)
2. 安慰的预言
a、 有关金灯台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与我说话的天使回答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殿或作石)。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如先前的经历般;,先知莫名异象之妙,于是向天使查询;天使故意拖延回答,非显神秘,而是加强重点。原来这异像是特为所罗巴伯而设的。神藉先知的囗传递信息给所罗巴伯,要他在指挥重建圣殿事宜上该认识一个属灵原则:凡属神的工作非靠“势力”(Chayil,意“军事力量”,如;或“才能”(Koach,意“人力”,如;,而靠神的灵方能成事。
天使续说,大山(指建殿的拦阻(注50),非指外邦国(注51))必成为平地a);重建必成功;他(指所罗巴伯)必搬出石头,置放于殿顶(这是重建的最后一步),以示全部工作完成。那时必大声欢说感恩的话b)。
上文的话虽是对所罗巴伯说的,但先知亦蒙神给予三方面特别的预告:
(1) 神的手必亲自引导所罗巴伯,完成建殿工程;
(2) 这日(重建圣殿的工程)没有人敢“藐视”(Baz,亦意拒绝,抵挡)?
(3) 所罗巴伯所搬的石头就是那有七眼的“那块”(注52),表示神的眼目遍察全地,他早已看见所罗巴伯欢喜地拿着线铊,这是圣殿重建完成之时,他拿着量准的仪器,巡视并确定重建圣殿之全部竣工。
本段说明金灯台的存在是表示圣殿必先存在,神藉这异象安慰先知,透过他鼓励及坚固建造的人。
b、 有关两橄榄树
我又问天使说,这灯台左右的两棵橄榄树,是什么意思。我二次问他说,这两根橄榄树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边,是什么意思。他对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说,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
撒迦利亚还有一点疑问要弄清楚的,就是在灯台旁的两棵橄榄树究竟代表什么。天使正要回答,他又迫不及待地问(“二次问”另一问题:这两棵橄榄树上的枝(shebbalay,意“满了子的枝”,在左右两个金咀旁边正把金色油倒进去的作用又是什么直译),即是枝上的橄榄正在将油倒进灯台顶上的灯盏(gullah),再由灯盏经过四十九管子流入各金灯内(参。
天使澄清先知发问的动机后,便告诉他,两棵橄榄树就是象征站在普天下主旁的两个受膏者。
“普天下主”一词是预指“神是全地之王”的意思(参;。这固然在弥赛亚国度建立时才实现。在次经中(犹滴,此词用作形容尼布甲尼撒王的威武,但至先知撒迦利亚时,他的国度早已埋在灰尘中了,故这词现今用作神的代名词是最合适不过。但这两个受膏者(直译“油之子”意带有油,即圣灵的能力与特征)究竟是谁,经学家亦有甚多臆测,主要有六:
(1) 他们代表旧约━━即律法书与先知书(旧约的二分法);
(2) 他们代表旧、新约;
(3) 他们代表摩西及基督;
(4) 他们代表基督的神、人两属性;
(5) 他们代表哈该及撒迦利亚;
(6) 他们代表神的两特使约书亚及所罗巴伯(因他们二人是祭司与君王的后裔,故象征祭司与君尊的身份归回以色列了)。(注53)
在本异象的意义及全书的背景下看,第(6)解释是正确的。先知所见就是重建圣殿及圣民的两大领袖━━约书亚及所罗巴伯━━事奉神时所需的力量,非人力(势力才能)而是灵力。灵力的支取在乎油(圣灵)的供应,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应许,他们必得着神灵之助,建殿工作必得完成;故此,这异象亦带来莫大的鼓舞,尤其是对督工的领袖所罗巴伯。
F. 第六异象:飞行之书卷
先知八异象中的最后三个,在性质上是审刊性的,与先前的并不相同。迄今先知的异象主要是安慰性的,着重四大主题:(1)以色列国度的恢复;(2)仇敌的歼灭;(3)国内宗教生活蒙洁净;(4)为神发光的见证与事奉重新振作起来。但这些应许实现前,神对付罪的公义必先彰显:(注54)以色列本国的罪、外邦的罪、全地的罪,这是后三异象的主题了。
第六异象继承上文四、五两异象的主题,第四异象遥望以色列回复祭司与君尊国度的建立,这要在弥赛亚于全地掌国权之时才实现。第五异象则遥望以色列在弥赛亚掌国权的国度下,才能恢复为神发光的使命。这两大应许实现前,以色列的罪必先除净,否则污秽的选民断不能承受国土;所以第六异象便着重以色列个人性的罪需除灭;第七异象却着重神审判国家性之罪的方法;第八异象则论全地性的罪受审判;这样,弥赛亚国才建立起来。
1. 异象的情况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一飞行的书卷。他问我说,我看见什么。我回答说,我看见一飞行的书卷,长二十肘、宽十肘。
先知举目看见一“飞行中”(aphah,进行中,动态)的巨型书卷,长宽20x10肘(30尺x15尺),上下两面(上这面、上那面)充满咒诅的字句,“书卷”在圣经词汇中象征审判(参,故飞行中的书卷便象征审判速临及不能规避。
书卷的大小与旷野的帐幕、圣殿的殿廊及至圣所相同,所以引起不少经解家的意见:(1)这审判是按照神立约的标准,先到神的家(指殿)(如Baron, C. H. H. Wright, Hengstenberg, Chambers 等主张);(2)审判是按照神的圣洁量度出的(Keil, Feinberg);(3)由这书卷的大小,可见这审判的性质与来源━━审判是因神的圣洁受藐视,故由神的宝座(内殿)发出。
2. 天使的解释
他对我说,这是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凡偷窃的必按卷上这面的话除灭;凡起假誓的必按卷上那面的话除灭。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使这书卷出去,进入偷窃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必常在他家里,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了。
天使指及的那位,即弥赛亚)告诉先知这飞行书卷的意义,原来这是“发出”(Yatsa,带执行审判之吩咐的含义)(注55)遍行地上(指犹太地,因下文说律法之咒诅是发给活在律法下的)(注56)之咒诅(参上;上),尤是指巴力斯坦约所言的咒诅。(注57)
于是天使从律法中选两例,说明活在律法下的人怎样受咒诅:(1)凡偷窃的;(2)凡起假誓的。这两罪就是破坏十诫的第三及八诫的选例。G. C. Luc祂说这两条例是法版左右两边中间的条文,故代表整个律法。(注58)
Baumgarten称这两条选例亦是主耶稣基督在世上所说律法的总纲:爱神与爱人的总结━━偷窃便是不爱人如己;起假誓的等于不尽心、性、意的爱神。(注59)故此,此等罪人就是破坏神的律法者,他们必按咒诅而受审判,被“除灭”(Naqah, 意“除净”)。
神在此加以补充;或是天使转达神的警告),他必将审判降临那破坏神律法者的家,住在(中译“常在”)他家中(意即审判必不离开那家),叫全家“毁灭”(Killattu, Piel式字是强烈动态词,意全部毁坏,夷为平地),显示不遵守神律法的严重性,也指出咒诅的效力在罪恶的所在施展出来,使恶人不能逃脱。
关于这方面的警告在历史上有无应验亦是学者们所关注的。他们的意见有四:(1)这只是严重的警告,不用找历史应验(如H.C. Leupold);(2)在当时应验,如该一章所言(Dods)或如所言(Fausset);(3)在主再来前应验(H. A. Ironside, D. Baron);(4)先在先知当时,后在主再来前,即指在进入禧年国前,以色列地必全然洁净,圣地成为“圣”地,这亦是其他先知书所论及,在弥赛亚国度建立时之大除净的情形。先知在异象中常从当时直看到末世的情况(参等)。(注60)
G. 第七异象:量器中之妇人
1. 第一次看见与解释
与我说话的天使出来,对我说,你要举目观看,见所出来的是什么呢。他说,这出来的是量器。他又说,这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
先知又看见一件东西现在他眼前,他莫名其妙,于是向天使询问何解a)。天使说那是一个“量器”(ephah),是犹太人最大量度固体对象的容器,约现代可盛八加仑对象(学者的计算由4 1/2至10 1/4加仑不等)。
天使续说这容器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注61)b)。从上文可见,这“遍地”仍指犹大地,而量器是一个象征,大量器代表罪大恶极,滔天满盈,审判正在眉前。
2. 第二次看见与解释
(我见有一片圆铅被举起来)这坐在量器中的是个妇人。天使说,这是罪恶;他就把妇人扔在量器中,将那片圆铅扔在量器囗上。
先知再看,见量器中有妇人坐着,又有一片极大的圆“铅”(taleut,重约110磅)被举起来,放在量器的囗中,使里面的妇人不能出来。
“圆铅”是犹太人最重的器物,现今将量器紧紧封闭,叫在内的妇人被扔倒(加“倒”字,即摔倒),动弹不得。这妇人是谁?主要见解有四:(1)代表十个支派(如kimchi);(2)代表全地罪人(keil);(3)代表以色列商业社会上的罪(如Baron, Wright, Von Orelli, Meyer, Laetsch, Unger,即是“拜金牛的罪”、“玛门的罪”);(4)代表以色列国(参(Chambers, C.L.Feinberg)━━这是拟人修辞法,以罪作人。如今,以色列罪恶满盈,必受罚不可(“罪”字在原文是阴性字,用妇人来象征它是最自然不过的(注62),况且希伯来文喜用阴性词汇代表抽象的观念)。(注63)
3. 第三次看见与解释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两个妇人出来,在他们翅膀中有风,飞得甚快;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他们将量器抬起来,悬在天空中间。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他们要将量器抬到那里去呢。他对我说,要往示拿地去,为他盖造房屋;等房屋齐备,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地方。
此时先知看到有两妇人出现,各具大翅膀,有力展长途飞行,如鹳鸟之翅膀般。他们二人将载有妇人的容器抬起,飞在空中,直抬至示拿地a)。
这二妇人是谁?代表何人?经学家有数个解释:(1)他们二人代表二支派(犹大与便雅悯)(因量器中的妇人代表十支派,如Kimchi);(2)他们代表二个罪恶势力,一是社会上的罪恶,一是代表宗教方面的,即是官方及祭司。二势力联合起来,叫整个国家败坏了(如Baron);(3)犹太人传统将此二妇人解作犹大的二大罪:假冒为善及骄傲,现与罪恶(量器中之妇人)三罪同被贬至反叛神的起源地去(如Cashdan);(4)他们二人代表神执行审判的工具,在末世时将犹大带到示拿地,那是古时反叛神国度建立的起源地(参;如今犹大象征性地被带到一个境况去(非地理境地),以示全国性、及为期颇久的反叛神,招惹神最后性之除净式的审判(如C.L.Feinberg, Chambers, Keil, H.C.Leupold, Baron, Pusey, Unger;但此说解释b时━━“为他盖造房屋......自己的地方”━━甚为牵强,况且以神将以色列人的罪罚回到罪的发源地似乎不算是除净罪的方法);(5)他们代表亚述与巴比伦,是神审判犹大的工具,将犹大掳至示拿地去(即巴比伦及亚述一带境地),叫犹大在示拿地经历一颇长久之为奴的时期(建造房屋,安顿在自己所建造的地方;参b)。神用此方法旨在管教、炼净他自己的选民。此点在历史上早有应验,如今选民能归回自己的地方,又着手重建圣殿,表示神恩复临他们,他们蒙洁净了(如第四异象中约书亚除去污秽衣服)(见TOTC),罪归回原处(“示拿”在圣经中一贯代表反叛神之罪的起源地)等待神将来彻底性的清除(参启二十)。
最后的解释虽是回顾历史(指国亡被掳,同时虽然异象中的事迹多是往前看的),但在启示文学中,异象的经验具有颇大的流动性,时而历史,时而末世;时而当时,又时而将来。但在回顾中亦向神等待肃清罪恶之时刻的来临。
以整个异象来看,先知看见自己国家被罚至被掳之地,原来是因为国家罪大恶极(大量器],难逃神的怒气(大圆铅)),神用罪惩罚罪(三妇人皆同样代表),亦即以外邦国罚他们(如哈一的预言)。(注64)
H. 第八异象:在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
最后的异象与上章的双审判异象产生极密切的关系;在第六异象中,以色列个人的罪遭受审判;在第七异象中,以色列国家性的罪遭受审判;而如今在这最后的异象中,全地的罪亦遭受审判,这是以色列国度复兴的前奏。
最后异象与第一及第二异象在主题上亦相当衔接。在首异象中,神的审判工具(众马)四出巡查地上的情形,回报当时是安静平稳,但后来却并非如此(见第二异象)。在此异象中,神的选民陆续受外邦国的侵略,可是外邦国同样被打败,如今在末了的异象内,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国逐一被神的审判所铲除,于是以色列的国度复立了。
1. 异象的情况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先知看见四辆车从两山中出来,车轮的套马(“马”是复数字,旧约时每车轮套四马)各有不同的颜色:红、黑、白、斑四色。
这两山究竟何指?学者们的意见颇分歧,解说有七:
(1) 象征神审判世界的两大基本代表,当时是约书亚与所罗巴伯,后来是教会与政权(如Chambers)。
(2) 象征神天上的居所(TOTC, ICC, Baron;Baron一方面称两山是耶路撒冷城内外的两山,一面称之是象征神天上的居所)。
(3) 象征神两方面(即全面性)的保护(Hengstenberg)。
(4) 象征神奥秘的意旨(藏在两山中)(Cobir)。
(5) 象征律法与先知(M.Luther)。
(6) 象征神强力服役他的工具(H.C.Leupold)。
(7) 指出神审判的地点(Baron)。
“两山”字之前有定冠词,特指某两座山。这两座山对读者来说是熟稔的,故不用解释是那两座山。从地理境域看,这两山必是读者所住耶路撒冷附近的两山,一是锡安山,另一是橄榄山,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
为了免去读者的误会,作者补充那些山是铜山(中漏译“些”字,参其他译本有“些”字,如泰文)。“铜”在圣经象征学中一贯代表“审判”之意(如铜制的洗濯盆、燔祭坛、旷野中的铜蛇),既然两山是铜山,代表审判,故这从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就是为审判而来。而它们从两山中的谷地出来,那正是约沙法谷(意“神的审判谷”)的所在(约沙法谷是旧约中多处预言最后审判邦国的所在地。参、16;。
有了这些前题,四车轮究指什么便较易下定论,然而学者们仍有各种见解,主要有二:
(1) 它们代表四个大国(如但七的预言,参所谈的四角)据犹太拉比遗传,它们的颜色也代表四大外邦国。红色指巴比伦;黑色代表波斯;白色代表希腊;斑色代表罗马。(注65)(主张此解说的学者有Baron, Pusey, wright, Kelly等)。
(2) 它们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车轮是“战车”,参“四”代表“全地”)代替神分别向以色列全地的仇敌施行审判(参。而红黑白斑分别指战争及战争的结果:流血(红)、死亡(黑)、胜利(白)、瘟疫(斑),故这异象充满“火药性”的气味,这是一个审判速临的紧张场面。
2. 天使的解释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他们就照样行了。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先知不明所见,解释天使便先告诉他四车轮的身份,后告之他们的使命:
a、 四车轮的身份━━天使说四车轮是天的四风,本在普天下的主面前事奉(“面前”前有“站立”字,意“侍立”,参,现今出来为他服役。
“天的四风”有三解说:(1)代表神审判的能力(如;;;(如C. L. Feinberg, Keil)。车轮行动迟缓,故需风力催它们运行迅速,叫神的审判速临(如H.C.Leupold);(2)代表全地(“四”指四境,即全地之意)外邦国的国君(如Cashadan);(3)指天使(“风”字该译作“灵”字,因风不是侍立在神面前的使者而天使才是,参;;;;;,他们如风般出外为神服役(参,一零如Baron,Pusey, Unger)。
b、 四车轮的使命━━四车轮各有使命:(1)往北方去的是黑、白两套马车轮a);(2)往南方去的是斑马车轮,即是壮马车轮(注66)b-7a)。
“北方”指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地。这些外邦国是以色列的世仇,现今神吩咐其仆役向他们施行审判。在历史上亚述及巴比伦早已败亡,如今还在的只有强国波斯,故这异象给当时的读者带来莫大的鼓舞,因为神必在列邦国中彰显他的公义,及拣选与保守以色列的恩典。
“南方”则指埃及,这是以色列的另一世仇,在此时亦受神特派使者的审判。
旧约撒迦利亚书马琐拉版本没有记载红马到那里去;东方及西方亦没有车轮受命前往,因为西边是地中海,东边乃是亚拉伯旷野,所以两边在先知时代对以色列没有危险(Laetsch, 437, MFU P.106),也因这个原因使其他学者认为马琐拉版本在此处该加上补句:红马往东方去,白马往西方去(“随后”改作“往西方”,如Jerusalem Bible, New English Bible,叙利亚,Aquila等译本),(注67)但这样增添原文的原则是极度主观及危险的。
四轮照天使所吩咐的全部出去,在遍地走来走去,执行当执行的审判。它们(“and they”指四车轮,如Unger, Laetsch, TOTC)有点迫不及待地要“冲出去”(Wayevageshu,意retively eager,“蛮莽地”如;在遍地施行审判,天使遂对它们说:“只管去吧!”于是它们就照样行了(自译b)。
天使在此时特别指出往北方去的车轮所执行的任务,在北方安慰神的心。“安慰”(henihu是使动词,意“叫平静”、“叫止息”),“心”(ruah,意“灵”,与“止息”字并用时可译作“怒气”,如;;;如Leupold, Unger, Baron, Laetseh, Pusey, Henderson);所以“安慰他的心”意指“止息了他的怒气”(如。这里天使所言是一个特别的宣告,他指出神特别为其选民之故审判北方的仇敌,以正神的公义。巴比伦过去酷待神的选民,如今神替它伸正义(参。
最后异像是一幅神得胜的异象;以色列的仇敌(以南方及北方作代表,此是旧约惯用之代表)全遭歼灭,这是以色列国度复兴的前奏。这异象对当时及日后的选民产生莫大的安慰与鼓舞。神是公义的,亦是保护他拣选之民的神(参等不赘)。
总结:
于是八异象分别指出神如何爱护眷顾及复兴他自己所拣选的以色列,虽他们遭受外敌之侵侮及自身的污秽,但仍以永远的爱(参纪念他们,赐恩与他们,恢复他们被拣选时之身份与地位,又复兴他们的使命与任务,叫他们忠心矢志不移地事奉神。
所以八异象合为一篇信息,是一个以色列预言史的鸟瞰,从先知的时代直至弥赛亚建立国度时(注意多次预告“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如;整体说来,八异象信息可分作八点,每异象一点:(1)从“外邦人日期”至国度重建;(2)外邦人日期时的动态;(3)神藉其弥赛亚建立国度;(4)国度建立前之“属灵重建”;(5)以色列在神计划中的地位;(6)以色列个人性之罪的审判;(7)以色列国家性之罪的审判;(8)以色列仇敌之罪的审判;附(9)国度建立时,国君掌权时的情形。
IV. 象征性的动作
随着最后异象,先知看见一个象征的动作,这动作连接最后异象的信息:以色列之仇敌受了审判,于是国度可建立起来(这也是后来犹太人及门徒所关注的问题,参。(注68)
先知看完异象后,他蒙神嘱咐,以操作表达一件将来的事实━━以色列的仇敌消灭,国度建立、国君掌权时的情形。所以这是一个“预言性的动作”(如八异像是“预言性的
异象”),结束八异象所带至此时的情形:神的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世上的国成了我们的主和他的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远”(参。
随着异象便是动作,这两者主题上亦有点关系,以致不少学者认为本象征动作原是第八异象的一部份(注69)。Fausset甚至称本段为第九异象(注70)。可是如H.C. Leupold所言,本段缺乏很多异象的特征,如解释天使,举目观看等,而先知只是受嘱去办理一件富有象征性的事。(注71)
A. 神的吩咐
1. 制冠戴冠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取这金银作冠,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
神的话临到先知,吩咐他办两件事,这格式与八异象有别且是“当日”要办的事,可见这并非在异象中的吩咐:
a、 到约西亚家中会见自巴比伦来的三人,取他们带回的金银(即礼物,可见他们受托带回重建圣殿用的礼金),制作一个冠冕a)。
“冠冕”(ataroth)是复数词,但“戴”与“头”却是单数字,引致批评家增删版本的字句,说此处应加“一冠冕为约书亚而作,另一给所罗巴伯”两句,可是这复语词亦可解作“伟大”、“尊重”(如“神”字)之意(如他尔根译本),或可解作一个带有双重目的的冠冕(Composite Crown)(如。
b、 将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b)(有学者称这冠冕本戴在所罗巴伯头上,所罗巴伯因被加冕之事,给波斯的秘密警察逮捕,从此失踪,后人将这段窜改,读成冠冕是加在约书亚头上,(注72)但此说太无稽,不堪接受),这动作是一个象征,以约书亚的身份及被加冕之行动,表征一些将来要发生的事。约书亚是祭司,他当然知道祭司与君王之身份有别,定不愿被加上皇冠,僭越了为王的地位,况且在本国史中的乌西亚亦因此事受罚(参,(注73)可是他亦知道祭司的职位是作兆头的,带有预表性的意义,所以他接受先知的加冠,静候神旨意的显明。究竟这动作代表什么,在下文便分解。
2. 宣告预言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神要先知借着带冠冕之动作向约书亚作多项预言性的宣告:
a、 苗裔从本处长出a)━━先知向约书亚宣告,叫他明白他的操作表征将来“一人”的行为:(注74)
“看哪,有一人称为苗裔的......”(自译),这“苗裔”(弥赛亚的名称,参亦是旧约壹贯的称呼)要在本处长起来。
“本处”(Mittaehtaw,意“在他之下”━━不一定指他卑微的出身,如T. Laetsch,M.F. Unger,唐佑之━━亦可解作“自己的原地”,参如H.C. Leupold,C.L. Feinberg)指以色列国,大卫的王系(参,或甚至指他的出生地伯利恒城(如Chambers)。
b、 苗裔要建造神的殿b-13a)━━苗裔长起来后的使命,其一就是要建造神的殿,这使命覆述了二次,以示责任重大。
“神的殿”非指当时已在建造中的殿(因那时圣殿正在进行,重建中的圣殿是所罗巴伯完成的,参,若然,那还要等候苗裔长大起来,因此那些认为这是指当时之殿的学者,便被迫将苗裔解作所罗巴伯(如Kimchi, Cashdan),或被逼将“殿”解作属灵的殿,即是旧约中的教会(如Laetsch,H.C.Leupold),但此举更难与有关苗裔之其他经文和谐,亦不能解释“长出来”是需要的,故本节是指弥赛亚国度内之殿(参结四十━四十二;(M. F. Unger)。因为建殿工程本已承诺了所罗巴伯完成的(参可是弥赛亚的建造是指将来另一殿的建造。
c、 苗裔必担负掌王权的尊荣b)━━“尊荣”(hodh,意君王的尊荣,如或属神的尊荣,如;是属(“担负”)那坐在位上(祭司从不坐下的)掌王权的弥赛亚。这样,弥赛亚在建造神的殿时,亦是他执掌王权之时(参。
d、 苗裔在王及祭司两位分上筹定和平c)━━这苗裔原来是一身兼两职,是君王又是祭司(如麦基洗德般),凭此,(运用两职之治权力)筹定和平(如Hengstenberg, Keil, Wright, Von Orelli, C.L.Feinberg, W.Keller)。
“筹定”(atsath是名词,意“谋略”、“辅导”、“策划”,参的“策士”是同根字,中译将之变成动词)━━词在旧约,常表达“互相和合的意见”之意(如;;;,(注75)也许暗示两职互相表达和合的意见,以和平成为结果(参弥赛亚亦称为“和平之君”)。
在旧约中,祭司与君王彼此间之意见常不归一,但在弥赛亚国度内,此不和谐的现象不再复现了。
B. 弥赛亚的补语
因的“我”是弥赛亚的自称,可见他在神吩咐的某处上,介入他的补语。既然并非预言,此处可作他插入之补语(弥赛亚介入神的讲话中,是旧约常见的特征,在本书内已有多次实例,参。在其他地方,在同段中说话者突然改变亦是没有先兆预告的,如,诗人对百姓,,立即转为神向百姓)。
1. 关乎冠冕
这冠冕要归希连(就是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纪念。
约书亚戴冠之事为时短暂,亦不为多人看见,所以天使吩咐这冠冕要放在神的殿内作为“纪念”(zikkaron,与先知之名同字根),一来多人可观望而忆及或知悉约书亚被冕之经过与含义,二来可作永久性的提醒,提醒他们复兴的盼望与应尽的责任。此举是“由”(中译作“归”)三代表人负责进行,不是要纪念他们的献金(如Laetsch),若然便小题大做了,可能别人的献金犹胜他们呢!因他们也促成约书亚象征性之动作,故也间接纪念他们的“贡献”(注76)。但他们此时的名字与先前不完全一致(因古人常有几个不同名字的):希连(可能是原名,意“力量”),亦称为黑玳(意“主的世界”),多比雅(无别名,意“神的善的”);贤(意“恩惠”,原名“耶大雅”,意“神知道”)━━这节的名字可能代表他们的特性。(注77)
2. 关乎将来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 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
冠冕放在殿中是一件历史性的对象,预指将来弥赛亚为君王与祭司两职合在他一人身上,这时远方的人会来建造圣殿(建造圣殿如上文所言,是指将来的殿)。
“远方的人”在旧约词汇中虽惯指外邦的人(如,但有时亦称那些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为远方的人(如,因本节是论及重建弥赛亚圣殿之事,故这是预言将来分散在各地的选民被招聚回来,在“祭司之王”所掌权的国度内敬拜神(参,13-14;此时固然外邦人也来殿中敬拜那全地之王、普天下的主(参;;等),那时他们如撒迦利亚所言,必会认识“我”(弥赛亚)了。
在最后结语中,弥赛亚(或许是先知)给他们一个教训,若他们听从神的话(彷,他们必能享受归回朝拜神的恩福(这是旧约惯说的预言,听命的必蒙恩,不顺命的必不能归回在神殿中敬拜神;所以对他们来说就不成就)(注78)。
第二章书注
1. 此时被掳前的先知书已被认为正典,参Joyce G.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Commentary, IVP, 1972(C), 1974, p.90.(以下凡指此书时皆以TOTC符号代之)。
2. Davi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p.10.
3. M.F.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Messiah's Glory,
Zondervan, 1963(C), 1970, pp.2-23.
4. 同上书第24页。
5. 同上。
6. 有学者将之分作十个异象,即第二及第五各分为两异象,如苏佐
杨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六七年版和85页。
7. M.F. Unger称,在末世预言学中,凡以外邦君王日期作该书之
时代背景的方式,乃表示“外邦人日期”(参开始了(参上引书第18页)。
8. 唐佑之则称他是天使长,见唐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一九八
0年版第30页。
9. 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如C. L. Feinberg, MinorProphets,
Moody, 1952(C), 1976, p.27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19.
10 “洼地”(Metsulah)是指深谷地,如(或指耶路
撒冷中之汲仑谷,如Von Orelli, p.313;C.L. Feinberg, p.20;TOTC, p.95)。他勒目称Metsulah代表巴比伦(E. Cashdan,"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Sconciro Press, 1948, p.273);Baron则说它代表波斯(上引书第25页);T. Laetsch却解说代表绝望、痛苦、恐惧(The Minor Prophets,Concordia, 1956(C), 1970, pp.409,411)。
11. 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大利乌登基后(522B.C.)便开始肃清国内
的反叛份子,至此时(520B.C.)整国平静(TOTC, p.96)。
12. 有人将七十年作一象征数字,代表神的审判,如,
TOTC, .97)。
13. “锡安”在以色列选民中成为大卫宝座的象征,神在那里设立他
的居所(参;(TOTC, p.19)。
14. 参。此预言在神的计划中有待将来当弥赛亚在地上掌王
权时才能充分地应验(参(M. F. Unger上引书第32-33页)。
15. 如唐佑之着上引书第二十八页;T. Laetsch, p.416;TOTC,
p.104.
16. 这初是教父的注释。近代学者如C. L. Feinberg(上引书页298)
亦赞同。TOTC(页105)将四角统指巴比伦,下文的四匠则通指波斯。M. F. Unger称这“四角”不能统称欺侮以色列的外邦势力,而是与前先知(如但二、七)的预言一致,特指四外邦国,也是“外邦人日期”的代表国(见氏着上引书37-38)。
17. 下半节可译作:“这是那(eser)打散犹大的角,叫犹大
人不敢抬头的匠人,于是(连接词用法,非相反词用法如中译“但”),这些匠人来“威吓”(lehacherid,意“压碎”)列国,“打掉”(leyadot,意“摔倒”)他们的角(虚点字是补字)。
18. Cashdan, p.276.
19. 苏佐扬着,上引书第88页。
20. H. G. Mitshell, "Zechariah",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2, p.134(此后凡用这书时皆以ICC符号代之)。
21. 如唐佑之着,上引书页29。
22. 此字在旧约用来形容初生之婴儿(如;;撒上四
21),约贰1:十岁左右的年青人(如;或约贰1:十八岁的“少壮派”,。
23. TOTC, p.106.
24. “我”字是弥赛亚的自称;的小字“他”字是错补字;
的“他”是错译,该用小字的“我”字。在其他译文中如泰文便将“我”字作主词了。
25. M. F. Unger, W. White, ed. Nelson's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Nelson, 1980, p.434.
26. 此节有二个基本解释:(1)这是预指教会时期,福音广传时的情
形(可是此说便需“灵解”了);(2)这是指弥赛亚(即上文中有神同在时)时代的情形,也是亚伯拉罕约应验之时,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27. TOTC, p.112.
28. T. Laetsch, p.422.
29.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67.
30. D. Baron, pp.91-92.
31. 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如H. C. Leupold谓),约书亚从巴比伦出
来,如同火中抽出来的一把柴般,他的祖父西莱雅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杀死;,父亲约萨答被带到巴比伦为奴,故那些能经历为奴之地获归国者,其命运如同“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般(参氏着上引书第69页)。
32. H. C. Leupold, p.74.
33. 如Cashdan, p.28;C.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C), 1979, p.49及T. Laetsch, p.424均将“家”作“殿”解。
34. M. F. Unger & W. White, p.207.
35. D. Baron, p.106;M.F. Unger, p.64.
36. 有学者将这苗裔指作所罗巴伯,如Cashdan, p.282;旧约释义
全书,三一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十页。
37. 其他的解说有五:(C. L. Feinberg, MirorProphets, p.287
有九个解说)(1)指大祭司胸前的乌明及土陵(如Kimdi, Baungarten, ICC);(2)指神国重建的象征(如Keil);(3)指选民国(Hengsterberg,Kohler, Gaebeleins);(4)指重建圣殿的基石或祭坛(如Von Orelli);(5)指重建圣殿时的石质材料(如Hoffmann)。
38. 一些译文如泰语在此处有些指定冠词。
39. Cashdan, p.282.
40. Ibid, p.283.
41. 如Laetsch, p.426.
42. 如H. C. Leupold, p.80
43. 如C. L. Feinberg, p.53;D. Baron, p.119;M. F. Unger,
p.67;G. C. Luck, p.43.
44. 犹太传统称(Yoma,大祭司在赎罪日的祭祀工夫完毕后
便回家,与友人举行厌祝会,以示罪得赎了,当快活过日子。这喻作禧年弥赛亚国度内之喜乐、平安(参D. Baron, p.122)。
4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55.
46. 如Cashdon, p.283;C. H. H. Wright, p.91.
47. 如H. C. Leupold,pp.85, 88;T. Laetsch, p.428.
48. 如TOTC, p.120.
49. C. L. Feinberg, p.57。参H. C. Leupold, p.84;T. Laetsch,
p.427。
50. 如C. L. Feinberg,p.60.
51. 如犹太传统,及H. C.Leupold, p.89;Cashdan, p.285。
52. 唐佑之着上引书第39页同感。因的“眼”是补字,其他学
者将“七”指作七盏灯,故七盏灯代表神的眼睛遍察全地(如Cashdan, p.285);另有将“泉”字补上,“遍察”译作“流遍”,整句译文是“这是神的七泉,流遍全地”,此示神救恩之泉先为选民凿开(参;继而滋润全地(如TOTC,p.123),但后两解说皆不能解释的含义。
53. C. L. Feinberg, p.64.
54. 同上书第65页。
55. 同上书第66页。
56. 同上书第67-68页。
57. M. F. Unger, p.86.
58. G. C. Luck, p.53.
59. 引自D. Baron上引书第146页。参E. W. Hengstenberg, loc. Cit.
60. C. L. Feinberg, p.69.
61. 此节直译:“这是他们的出现在遍地”,即“这是他们在遍地的
出现”。“他们”指“偷窃者”,或“起假誓者”等恶人。“形状”(ayin)意“出现”或“样式”,如;;、16、22、27;如C. L. Feinberg, p.71;H. C. Leupold, pp.104-105;J. P. Green, The Interlinear Hebrew English Bible, III, APA, 1978,p.2163;T. Leatsch, p.432等主张。其他学者如TOTC, p.128将之改作“罪过”(enam),故中译“恶人”,并以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等作支持;全节意即“他们是遍地的恶人”。参C. L. Feinberg, pp.71-72的反对。此处说量器就是恶人的样式(即“象征的形象”,语见T. Laetsch, p.432)。
62. 旧约释义全书第11页。
63.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295.
64. 非如H. C. Leupold称“罪不能罚罪,罪只协助罪逃走,所以此
处解说他们务要谨慎重建,恢复圣殿”(见氏着上引书第101页。参T. Laetsch, p.434)。
65. Cashdan, p.290.
66. 斑马即壮马,是据的解释(参M.F. Unger, p.105, Baron,
p.181)的开始有连接词,可译作“即是”,全句意是“有斑马的往南方去,就是壮马出去”。H. C.Leupold, pp.114-116却说此处共有五套马,但只有四套马车出去执行审判。
67. 参TOTC, pp.131-132;Cashdan, p.291等主张。
68. 这次序亦是旧约多处的预言(参;,
;如M. F. Unger,p.109)。H. C. Leupold称八异象共分二段落,以四异象为一组,每组之结束为一象征性动作,这动作均以苗裔之出现为中心主题。故此今次之动作与上组的成为一模式(pattern)(见氏着上引书第119页)。
69. 如TOTC, p.132。
70. 引自H. C. Leupold,p.120。
71. 同上书第119页。
72. 旧约全书释义第11页。
73.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82.
74. H. C. Leupold, p.123.
75. M. F. Unger, p.114.
76. 犹太传统(Talmud Mishnah, Middoth称该冠冕用金链挂
在殿廊顶的梁木上,好让每日出入的祭司皆可目睹(参Cashdan, p.293)。
77. M. F. Unger, p.117.
78. D. Baron, p.205.
第三章 以色列的复兴:从悲哀到欢乐
至
I. 序言
在撒迦利亚书的序言内,先知强调悔改回转向神的劝告。悔改是复兴的门径,随后他借着八异象将以色列将来的遭遇向当时的读者宣布。如今他透过一件发生在八异象二年后之事,再向读者预告以色列的将来。
撒七、八两章是历史轶事,可是在内容性质方面亦布满有关以色列末世时之预言,此类末世预言非以“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象征格式表达之(如一至六章),而是以平铺直叙之“预言文学”(prophetic literature)的流文格式表达出来。(注1)
这两章的预言是因一个问题而产生的,这问题与以色列的将来表面似毫无关系,可是在细观之下便发现,这轶事与本书的预言主旨大有关系,因这历史的主题关乎以色列的灭亡,故此在先知的处理中必涉及以色列的复兴。
II. 历史背景
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那时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色和利坚米勒,并跟从他们的人,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并问万军之耶和华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么?
先知将其信息的年日准确地定下,那是大利乌王第四年基思流月(巴比伦月历名称,相等于现代的十二月)初四日,此时是主前518年。二年前,先知从神那里领受八异象,并作了一件象征性的动作,重建圣殿伟工已复始了,还有二年便将竣工(参。
那时从伯特利有一代表团来到耶路撒冷圣殿所在,志在“恳求”(lehalloth,意“抚摸面脸”)神恩,并询问祭司(约西亚和其他人)及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有关在五月间哭泣斋戒之事。
在原文方面缺乏主词,首字为动词“打发”,故引起不同学者的解释:
(1) 有学者按“伯特利”字意将此词指作“神的殿”,意指这是在殿中朝拜的人来探询哭泣斋戒之事是否该持续(主张这见解的Kimchi, Hengstenbug, Cashdan, KJV)。
(2) 以大利乌为主词,故此行人是波斯王的特使,这个见解因他们的巴比伦名字而获得支持(如Lipiash)。
(3) 主词是复名字━━伯特利沙利色(Bethel-Sharezer),他打发其特使利坚米勒(另一复名词,参;;前来圣城探询禁食守节的事。这些复名字是巴比伦文字的特点(参(考古学家在耶城附近发现甚多同名的举例,鉴定是约主前540年流行的(支持此说有TOTC, NEB, J.P. Hyatt,旧约释义全书等)。
(4) 以犹太人为主词,意谓他们打发代表团到伯特利去(如七十士译本,Rashi及一些犹太学者)。
(5) 以伯特利为主词,此说以城市代表居民(如,打发特使团(已沿用巴比伦名字者)至耶京(RSV, ARV, JB, Baron, Feinberg, Chambers, Wright, Unger, Leupold,Laetsch, Pusey等代表人)。
伯特利在耶罗波安时代是一个偶像中心(参,至国家灭亡后才停止崇拜外邦各神,这时他们经历了国家破亡的惨痛,故常遵守一些纪念亡国时的特别事迹。如今他们听闻圣殿重建之工如火如荼,城市亦开始渐有起色,各处生气蓬勃,于是便派人前来探询,是否仍需保持哭泣斋戒,纪念以前国家的惨事。
在本段撒七至八两章中,当时的犹太人特别纪念五个国家悲剧,在这些日子中禁食悲哀(注意这是按月份排,非年日,若以年日排列,其程序应该是第五项为首)其顺序如下:
(1) 主前586年4月9日━━城被攻破(参;。
(2) 主前586年5月7日;━━圣殿、皇宫及全城被焚毁(参。
(3) 主前586年5月10日;━━同上(参(事实上,耶路撒冷从5月7日至5月10日都在火海中,参;。
(4) 主前585年7月3日━━省长基大利被杀(参;。
(5) 主前588年10月10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十八月后攻陷圣城(参;。
III. 神的回答
他们的问题启动了神透过先知传给代表团(亦给其他犹太人)四篇信息,首两篇为消极性的,后两篇乃光明积极性的。它们的性质分别为责备、警告、复原及保证或安慰。
A. 第一篇信息:责备━━悲哀非主悦━7)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说,你们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么?你们吃喝,不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么?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藉从前的先知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么?
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在本书这二章内只是序言,作者乃藉之“借题发挥”,因他随后的说话是给全国的,非单给代表团的。(注2)
在神给先知的回答中,他指出在别处亦出现的一个原则:神喜爱听命胜过献祭。以色列人在遵守纪念国家沦亡之日期、事迹时,他们只强调外表的哭泣或禁食,却忽略了出自心灵的忏悔;他们的悲哀是为了家破人亡,是为“果”而伤痛,而非为了神的审判━━“因”而悲伤。(注3)这是神不喜悦的。
所以神以三个问题责备他们:(1)他们的悲哀非向神所发出的;(2)他们的生活是为己而非为神(参;(3)他们悲哀之初因乃是在国亡之前(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他们(国家)不听那时先知的话语而有今日国破家亡的情形。这三个问题显露他们如今应前车可鉴,当听现时先知的话,要醒悟过来为神而活(彷的主旨)。
B. 第二篇信息:警告━━民散因其恶
1. 神的吩咐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撒迦利亚说,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
本段可说是的代表,是解释现况形成的原由,也是警告不回头者的结果。过去神曾多次吩咐选民(如;;;;;(1)按“至理判断”(meshpatemeth,意按实情判断非按人情,如;;。(2)以慈爱怜悯待弟兄(如。(3)不欺压寡妇孤儿寄居者和贫穷人(如;;。(4)不可谋害弟兄。
2. 民的悖逆
他们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使心硬如金钢石,不听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然而他们却不听从,扭头反抗(如牛扭转头来,不愿负轭时的情景,参;,心硬顽梗(头、耳、心),不听律法与先知的话(“先知的话”是神灵的工作,与律法等量齐观,地位相若),结果神大发烈怒(参,向他们施行审判。
3. 神的审判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相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
本段引证末句论及神的烈怒,结果有三(1)神不再听他们的呼求(其实他们早有其他先知所给的警告,如;;(2)他们分散在列国中(归回者还算少数,其余的仍散布在列邦国中);(3)“巴力斯坦地”(意“美地”,本节说是“美好之地”。如;成为荒地(最后一点可能是先知感怀性的补语)(注4)。在归回时期,巴力斯坦地逐渐有人垦荒种植,这是神开始施恩的象征,也是日后更大复原的预尝,只要他们肯听律法和先知的话。
C. 第三篇信息:复原━━耶京必复兴
1. 神的保证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为他火热,向他的仇敌发烈怒。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为年纪老迈就手拿拐杖。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玩耍。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到那日,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为希奇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从东方、从西方,救回我的民;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 神,都凭诚实和公义。
先知后二篇信息产生极大的安慰,叫当时的选民甚得鼓舞、喜乐,因为神向他们保证施恩,这是以色列复原与振兴的保证。
按格式言,撒八章共记有十句“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6、7、9、11、14、19、20、23),故令学者们呼之为“撒书的十诫”(注5)或“十个神喻”(注6)。可是从“临到”这词的用法,撒八章亦可分为两篇信息。两篇内容皆充满安慰之言及保证复原的应许。
第三篇信息的保证与第一异象有甚多共同之处,可分七方面:
a、 神必为锡安极其火热a)━━这亦是神在二年前向先知申告的保证,神为锡安大发火热(参。这种火热是因神与选民所立的约而生发出来的(“火热”一词首次出现在摩西之约中,参;,亦是他属性的表现(如。(注7)
b、 并向仇敌发怒b)━━神的火热与震怒常并列一起(如;;,如今向以色列的仇敌表达出来(中译的补字可能由之意而来)。
c、 重回耶京━━神保证重回锡安,并住其内(圣殿必要建毕才能成就,参,这样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如因神是真实的神),其上之山亦称为“圣山”(因神拣选了它为圣殿之地点)。此方面的保证申证先前在的话。
d、 耶京必平安喜乐━━耶路撒冷有神同住时必国泰民安、丰盛发达(参。神以一幅年老及年幼安闲逸乐的图画,预告将来的情形(次经玛喀比前、11亦同样描述此时的情形)。(注8)
e、 神是无所不能的神━━神续向选民保证,“到那日”时,以上所言的必成就。“这事”(尤指上文的国泰民安)在归回者(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yippale,意“困难”,如,但在神眼中也看为难么?这是神的反问,答案固然不用宣告,因太明显了。这是作者文学技巧上的一种表现。
f、 神必从各处救回他的选民━━这“救回”包括招聚、保守、眷顾他们,使他们平安返抵“神的圣地”,神的城邑,神的圣山。神招聚分散的子民归回,是旧约末世论中的一个要题,亦是神的选民将来蒙恩的一个保证(如;;。
g、 神必作选民的神━━这是旧约福中之福(参;;;;及,亦是神选召以色列至终之目的。此时,以色列凭诚实和公义作神的子民后半句是指选民,非指神)。(注9)
一些学者主张本处的预言在教会时期便应验了(如Wright, Keil, Pusey, Laetsch, Leupold),但本段的重点必须在弥赛亚掌王权时才能完全应验。犹太人在主前536年归回本土,那只是象征性及部份性的应验。至于此处预言的各细节必要待将来才满验,支持此解说的有数个基本理由:(注10)
(1) 536年的归回是部份与单方面的(非四面八方)。
(2) 本书中仍有多处等待将来应验的预言(如。
(3) 只有在主后70年耶城被毁后,犹太人才正式分散在外邦列国中。
(4) 以色列人的归回是极大规模的,是普世性的。
(5) 撒书本处的预言与其他大小先知书中同类预言所等待的时期是一致的(如。
2. 神的劝勉
神保证式的预言发出来,随即“打铁趁热”劝勉他们当努力建殿,在此处神以过往及现今两情况作对比,藉此唤醒他们爱神殿的热忱。
a、 以前的情况:解释困苦之因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当建造万军之耶和华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说的话,现在你们听见,应当手里强壮。那日以先人得不着雇价,牲畜也是如此。且因敌人的缘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众人互相攻击。
首点之对比指出立根基之日,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立基之日”是拢统说法,因此时不是主前535年立根基之时,而是518年恢复重建的时候)的话他们听见了,故应当手壮继续作成该作之工。
那时(“那日以先”指圣殿怠工之时,即主前535-520年时),他们忽略续建圣殿,导致神不降福于他们的生活,致他们生活困苦(参,9-11,仇敌窥何,伺机攻击,平安失落,困苦流离。
b、 现今的保证:保证日后蒙福
但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这余剩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犹大家和以色列家阿,你们从前在列国中怎样成为可咒诅的,照样,我要拯救你们,使人称你们为有福的(或作使你们叫人得福);你们不要惧怕,手要强壮。
因为他们恢复建殿,神于是向他们发出三大“另眼看待”的保证。
(1) “平安撒种”a)(原文作“平安的种子”,指太平时代所撒下的种子,故本句可指撒种时的情形及时代);(2)享受种植之果b);(3)从被咒的情况改为蒙福的境地;(参;故此可胆大作工完成建殿。
c、 实时的行善:蒙福的途径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列祖惹我发怒的时候,我怎样定意降祸,并不后悔;现在我照样定意施恩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家,你们不要惧怕。你们所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囗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谁都不可心里谋害邻舍,也不可喜爱起假誓;因为这些事都为我所恨恶;这是耶和华说的。
神再以一个对比继续劝勉他们:以前他虽曾向列祖发怒(指国亡与被掳),现今定意施恩,可是蒙恩的途径亦有四点;两点积极性,两点禁戒性(1)对人要诚实a);(2)判事要按理,务要和睦解决b);(3)对人不可心存不轨a);(4)对神不可背誓b)。此处的劝勉类似上篇信息的一部份。在结束时,神申述这些事(指二点禁戒的事)皆是他甚憎恶的,所以务必禁行。
D. 第四篇信息:改观:忧伤变欢乐
严格说来,最后的信息才是回答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
1. 回答问题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和欢乐的节期;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此段说明所有悲哀的节日都会变为欢欣的节期(如;,因为神会回到锡安,住在其中,作选民的神,然而他们必要喜爱“真理”(代表“律法”,即对神之信仰方面,中译“诚实”)与“和平”(代表“和睦”,即与人相处的生活方面)。
2. 重申应许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国的人,和多城的居民来到;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族原文作方言),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 神与你们同在了。
在上文那里,先知已预告将来外邦列国必会前来投靠以色列的神,现 今在此处神再申述这主题(也是众先知多处的主题,如;构成本书第一大部份的结语。(注11)这预言结语可分二点:
a、 列国到耶城恳求神恩━将来(下文是神与选民同在之时,即以色列国在弥赛亚掌王权时,非象征天国福音传遍的时代,如Pusey, Henptenburg, Wright, Jerome等主张)世界各国皆前来耶路撒冷,寻求神恩(这是罕有之举,在历史中,各国大部份都与以色列为敌),即是说此时他们皆顺服神的权能,而以仆人的态度到神的居所中敬拜他。
b、 耶和华必与选民同在━━那时外邦列国必多人前往耶京敬奉神。“十个人”代表“全部”或“无数”之意(如;;;;;;此处不能按字面解释,因十个人如何拉住一个犹太人的衣襟呢?况且“拉住衣襟”亦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注12)(“拉住衣襟”指“要求庇佑”或“分享恩惠”之意,如;;(注13),因在这时候神与其选民永远同在了,也是以马内利具体与永恒地实现(参。
第三章 书注
1.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Press, 1965 (C),
1979, p.89.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23表同感。
3. C. L. Feinberg, p.94;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4. D. Baron, p.224.
5.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41;E.Cashdan,p.297.
6. 旧约全书释义,三一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12页。
7. Joyce E. Baldwin, "Zechariah,"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antary, IVP, 1972(C), 1974, pp.102,149(以后此书简称TOTC)。
8. 引自C. L. Feinberg, p.103;Eli Cashdan,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ed. A. Cohen, Soncino Press,1948, p.298.
9. TOTC, p.150.
10. M. F. Unger, p.138.
11. TOTC, p.156.
12. 犹太传统所谓这个被拉衣襟的犹太人就是弥赛亚,如Peshitta
译本,Rabbathi, 引自D.Baron, p.255。
13. C. L. Feinberg, p.114.
第四章 以色列的复兴:从亡国到复国
至
I. 序言
撒九至十四章是旧约预言的精萃,是“预言中的预言”,亦是弥赛亚预言的骨髓。在这六章中,神透过先知向选民预告他如何应验上文━━与以色列同在的应许。神将选民带至一个时代内,在那时(即大小先知中多处预告的“在那日”、“到那日”,那是借着弥赛亚复兴以至列国的时代),所有关乎神与选民同在的应许,全部皆应验。
这下半部共六章的篇幅分为二个默示。每三章一段默示,每段默示各有46节,在文学上是两篇呕心呖血的杰作。(注1)
“默示”(massa)原意“举起”,却有多方面的涵义(1)恐吓性的圣言(oracle)或预言(Prophecy)(参(如Lowe);(2)恐吓性的宣告(utterance)(如Hengstenberg);(3)一个使人心情极其沉重的预告。
在主题方面,这六章篇幅分成二大主题:首三章(九至十一章)主论弥赛亚,后三章(十二至十四)却论弥赛亚的国度。首部预告弥赛亚的国权及生平,次部论以色列的被救与被举。前者论弥赛亚的遭遇与结果,后者则论以色列的遭遇与结果。简单说来,并以新约启示为辅证,前段是有关弥赛亚第一次来临,后段却关乎他第二次再临。按本书上半部之主题的关系方面看,这后六章与前八章的末世观是前后一致的。M.F. Unger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个图析:(注2)
图一
八异象
━
B.C. “撒”
606 520 灾难期 弥赛亚国度
九至十四章
按逐章论,每章主题可分述如下:
1. 弥赛亚其国权(九章)
2. 弥赛亚其福祉(十章)
3. 弥赛亚其被弃(十一章)
4. 以色列的被救(十二章)
5. 以色列的被炼净(十三章)
6. 以色列的被高举(十四章)
II. 第一个默示:(九━十一)
弥赛亚的来临与遭遇
A. 弥赛亚来临前的情形
第一个默示是关乎神的弥赛亚之来临。在他出现前,神预先宣布当时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列)的遭遇。
1. 与外邦国有关的事件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火烧灭。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a、 叙利亚a)━━神的默示在哈得拉地的大马色和附近的哈马。“哈得拉”(原文是由二字组合的;hadh,意“硬”;及rakh,意“软”)。此名字从未在圣经中出现,故引起各界学者的臆测。
(1) 象征性名字,指波斯(如在的耶路撒冷亦称为“亚利伊勒”)对耶路撒冷的政策软硬兼施(如Hengstenberg, Keil, Chambers, Henderson, H.C. Leupold等主张)。
(2) 象征性名字,指弥赛亚;因他对以色列柔和,满有恩典,对外邦人则强硬待之,常施审判(Kimchi, Cashdan及大部份犹太传统)。
(3) 不知名的一城市(Pusey, Laetsch, C. L.Feinberg)。英国亚述学者Rowbinson爵土在一些亚述碑文中找出有关这城市(称Hatarika)的记录,其地点在叙利亚境内,介乎哈马与Riblah之间。(注3)
第一个受神报应的外邦境地就是被叙利亚国(古亚兰国)。这国主要城市是大马色及哈马。哈马是北叙利亚首屈一指的城市,后来被安提阿伯以彼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将城改为自己的名字(Epiphania)。在主前333年新兴的希腊大将亚历山大挟歼灭波斯余威,在班师时以庞大的军力轻而易举地攻取了叙利亚国。
在提及大马色所受的审判时(因为大马色为较重要的城市,它的命运也预表了哈马的存亡),先知插入一句极度激昂澎湃的话“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因为神的审判是那么的正直、公义而严厉,全地的人都要仰望神,因那是神彰显他爱顾选民的时间了。
b、 腓利基b-4)━━循着吞没了叙利亚的势力,亚历山大又于主前332年沿地中海东北岸挥军直扫,攻占了腓利基境的各小国,以推罗西顿为代表。
推罗在三方面闻名当世(1)智慧;(2)坚固城市,因推罗是建在天然的岩石上,靠山面海,以赛亚称之为“海中的保障”,城墙高达150尺,长2640尺,墙厚27尺,后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72年用了13年时间也攻之不陷,结果仍是呜金收兵。(3)极其富有、金银堆积如山(参,故自命非凡。
然而在主前332年时,亚历山大围攻石城推罗,久攻不下(此时推罗已逐渐迁至离岸只半里的小岛,称之“新推罗”,四面环海,坚固异常,故嚣张更甚),亚历山大灵机一动(参“神的智慧临到,主必赶出”,将旧推罗铲为平地,以木石建筑一座大桥道,直捣新推罗(逐字应验的预言),前后只花七月的功夫便轻取该城。(注4)
c、 非利士━━亚历山大挟战败推罗西顿的余威,乘势南下,陆续灭了非利士一带的小城国(City States)(以五大城国作代表以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另一城迦特在此时已因乌西亚王的战役而被消灭了)(注5)(另有学者却称作者故意遗漏一城,而用“四”城表示神全地性的审判)。(注6)在亚实突“私生子”(Mamzer, 有数个意义(1)本意“污秽的人”,如Gesenius, A. B. Davidson, 或(2)婚外之子,参如VonOrelli, Chambers, Pusey, Cashdan及一些犹太传统,或(3)外族人,如LXX,Kimchi, KJV, ASV)代替本土居民,意描绘完全的毁灭。非利士人吃喝拜偶像之祭物的恶习被清除a),此亦是一种完全毁灭的描述。
可是神对他们特别开恩(这时已远超亚历山大的时代了),将来他们必成为“余剩的民”(如以色列的余种般),将属以色列的神,他们必成为犹大中的“族长”(alluph,意“族君”tribe prince),亦如耶布斯人(耶布斯是耶路撒冷的古名)进入及共享神给予以色列的鸿恩中。
2. 与以色列有关的事件
我必在我家的四周安营,使敌人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在亚历山大灭亡那一带的小城国时,先知预告神如何保守他自己的选民。在历史上,这节又有甚奇妙的应验。
事缘亚历山大攻打推罗时,他曾向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求物质上的支援。大祭司耶杜亚(Jaddua)拒绝他的要求,并向亚历山大宣称他仍是效忠波斯的。亚历山大勃然大怒,立誓灭了非利士后便来攻取耶路撒冷。因此当亚历山大灭了迦萨的消息传到耶京,耶杜亚与民众迫切在神面前求恩,待兵围耶城时,耶杜亚与各祭司穿上整齐洁白的礼服在城门囗迎待,百姓随后列队欢迎,并展示但以理书内有关亚历山大必胜的预言,结果亚历山大盛怒全消,并在耶路撒冷殿中献祭礼拜,这样犹太人蒙神保守,免受他的蹂躏,神的预言何等准确。(注7)这事件亦预兆了将来在以色列极危难时,神必会再次保守及拯救他们。
B. 弥赛亚来临后的情形
先知越过亚历山大的时代,而引入了弥赛亚来临时的情形(因上文是弥赛亚说话[我字]),他并将两人作一对比:亚历山大是流血之王,弥赛亚是和平之君;前者是侵略列国的人,后者是向列国讲和平的人;亚历山大的管理是有极限的,弥赛亚是超越时空的。
1. 弥赛亚的来临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弥赛亚的来临是一件大喜的讯息,对以色列来说更是极大喜讯,因为弥赛亚是他们久待来临应许的王。对亡国后多年的犹太人,这是一件喜出望外的预告,只求他早日来临。
先知先描述这位王的特征才预述王的工作。在三方面,他说王是(1)公义的━━王本性公义,所以处理万机时亦以公义为准则,回应先知书多处的描述,如;。(2)拯救的━━王的来临是为拯救以色列人,挽回他们所丧失的国权与国土。(3)谦和的━━原文(ani)本意谦卑,附意顺从,显出王对神的敬虔与顺服。这谦顺的态度表显于他宣布为王时的样式,又骑着驴驹(此句前加“又”字)。“驴”是和平的动物(参。弥赛亚所驾驽的非威风的白马(参,而是不出众、无场面的驴,这样式颇配合主弥赛亚首次来临时的情形(如“马棚”境况、待人接物,参。
2. 弥赛亚的国权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战争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你们被求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作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呐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高举云云或作在他的地上发光辉)。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a、 国权实施的畴域━━弥赛亚既是王,他实施国权是太平天国的国权。(参,领域是全地。凡是战争的武器他都毁灭(非如Hengstenberg及Keil解作以色列亡国),因他带来全地太平(如。回顾历史已是应验了,而仍待将来的应验(否则只能将灵解化,作为福音传遍的一类形容词句),所以这两节中便间隔了整个教会的时期,因教会时代结束时便是主再临时,那时便会应验了。
b、 国权实施的基础━━弥赛亚成为王全因他能将自己牺牲给以色列人,先完成救赎进而作全地之王。他的献身遂成为日后为王的基础,这为国捐驱是为神与选民立约的凭据。
神要释放拯救锡安,全因这立约的血之故,究竟这流血之约是指那方面,主要解说有三:
(1) 指新约(参;━━据此论,这约是指拯救、释放方面,故应是指新约而非摩西的约,因摩西的约是在出了埃及后才成立的,亦是有关肉身方面的拯救,而非属灵方面。
(2) 亚伯拉罕约(参━━据此说,神与选民立约的起点就是与亚伯拉罕立约时的血约,后来在摩西的约内更具体地显出这约的延续(如TOTC, ICC为此说代表)。
(3) 指摩西的约(参━━(如Laetsch, M.F.Unger,Chambers, Pusey, Baron, Wright, C. L. Feinberg等主张)。
此约如上文评论,是有关肉身方面的拯救,非属灵方面;但摩西的约是双面性的,先是回顾性,纪念神的拯救(出埃及),亦是前瞻性,仰望神另一次更大的拯救,是灵魂方面;是故以色列人每日献祭给神时,他们有往后看也有向前看。在最后,神借着先知耶利米将原来的约(亚伯拉罕之约)发展至一个地步,以弥赛亚的死完成这救赎伟工,带来多面性的释放━━先是属灵,再有政治,后有宗教两面救赎的合一。
此时作者以以色列人被掳(大概指主前586年的事)及被在囚中(无水井是古时囚押罪犯之监牢,如两件事来举例,指出弥赛亚的死带来释放的效果,(注8)同时也说明主前536的归回,全因神与选民间有立约关系之故。神从被掳之地释放他们,要他们归回故乡复国建殿,以备弥赛亚在其中执掌王权。
c、 国权实施的条件━━弥赛亚王来临要建立的国度是因神与选民间有契约关系之故,而国度建立之条件需要选民(用“有指望的被囚人”作描述,“有指望的人”原文hattigwah前有定冠词,指明是一种有特殊身份的人。希伯来文圣经“盼望”字前有定冠词,只此出现)(注9)转回保障,如此神必双倍(“双倍”称为“长子倍数”,因以色列是长子,源自祝福他们。
d、 国权实施的情形
(1) 战胜仇敌━━上文所论乃应许之言,如今作者以“因为”(ki介绍神如何祝福他们。在此作者以极优美的文笔书写神如何为他的选民争战,叫他们吞灭仇敌,践踏弹石(即是将仇敌的“子弹”也践踏在脚下),又如凶猛的狮虎,撕碎仇敌,吃喝他们的血肉(参,而仇敌之血又如溅满祭场的血般,这是一幅狂胜的描绘,凡敌挡神的,结局也必如此。
在本段经文内,先知提及神激发其选民去攻击雅完人(即希腊人),这是预言,非历史(一些学者如ICC据此遂说撒书后部份是玛喀比时代的作品),但考古学家考证,此时巴力斯坦与希腊人已有贸易上的往来了。然而,本段所述的实在神奇得很,按历史上言,本段预言玛喀比时代,犹太人与西流古期(主前168-104年)斗争时,如何蒙神保护得胜的经过。(注10)
在末世预言下看(参下文,本段又是预告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前选民战敌蒙恩的经历,亦是所谓“灾难时期”后期的遭遇,这是预言特征之一,称作“预言的双指性”(Double-reference)或“预言的两景性”(Two-views),一指接近的时代,是为近景(near view),另指末世的时代,是为远景(far view),这两幅景象均在同一预言内发生,如看山景般,两峰相隔表面看似不远,近看才知:原来有山谷处其中。这两峰可比作这两时代,一是先知所看近景的玛喀比时代,一是先知遥望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的时代,当中隔有整个教会时期,这真是预言特色之一。
(2) 建立太平━━“当那日”是旧约神学的一个特殊名词,尤是大小先知书内主要神学命题之一,是指选民受祸(如;;番一至二或蒙福的时代(如;;;。按本处上下文看,这是指选民蒙恩的时候。那时神拯救他们,如宝石般将他们高举在“他的地”以上,神恩何大,荣美何盛(参。在此时一切都是丰富喜乐与充满活力的(以“五谷”、“少男”、“新酒”、“处女”等描述之,参;。
从末世论立场看,本章(撒九章)可作如下的图解:
图二
“撒” 灾难时期 弥赛亚国度
C. 弥赛亚所赐给的福祉
上文作者预告了神的恩慈与荣美是何等丰盛,这等福址包括战胜仇敌及建立太平盛世之时代,如今他再加以详细宣告出来。
1. 福祉从祈求来
当春雨的时候,你们要向发闪电的耶和华求雨,他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使田园生长菜蔬。因为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作梦者所说的是假梦,他们白白的安慰人,所以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
作者对农作物为主的国民,说话时便引用他们熟习的背景加以举例。在春天时,他们为了农作物而求雨,叫菜蔬生长,所以福祉是经祈求来的,而非自然降下的。
先知指示降雨的是耶和华神,而非(1)“家神”(teraphin,字源学家Gesenius称这字从亚拉伯文tarafa演变而来,意“居住”。另一字源学家Davidson则称从rafa’来,意“乳养”。考古学家Albright却说此字源自rafah,意“散懒”,各说莫衷一是。叙利亚译本将此字译作“询问”,这与“祈求”字根相同,可算是最可靠的字源了。考古学家在1925-1931年于Nuzi城找到一万二千块瓦片碎文,称NuziTablets,内记凡有家神者则成为一家之主,有权分配产业,参记拉结偷盗父亲拉班的家神像的故事)(注11)。家神为巴勒斯坦居民家中所存留的偶像,大如人形,供庙殿用(参,小则可藏在身内,供家庭用(如,用途是指示奉拜者该作或不作的事(参。扫罗曾一度禁戒人奉拜家神(参,但在南北国分裂初期及归回时期,仍见以色列人敬奉此偶像。(2)卜士━━此等人为解梦家,藉此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摩西早预言先知的出现便取代这些虚假的人士(参。(注12)(3)作梦者一此等人称说他们在梦中得了神的吩咐,藉此行骗及迷感人(参。
这三等人所言皆是虚空及虚假,以至百姓如无牧人的羊群般,流离失所。多年前摩西的祈祷至终将在好牧人身上完全应验。
2. 福祉从神之怒气来
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我必惩罚公山羊,因我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就是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
因为百姓缺牧人之故,所以神便向他们的领袖(“牧人”是复数字,在旧约虽常指王的身份[如;],但亦可指有权柄的人[如;],此字代表他们是不同等级及权柄的领袖)发出怒气,这怒气是义怒,是惩罚性、伸展公义性的(参等)。
“牧人”究指“犹太领袖”(如Baron)或“外邦领袖”(如C.Feinberg, ICC),解经家意见颇分歧。虽然“牧人”惯指以色列国内的领袖(如耶二十三;结三十四),但亦有指外邦国的首领的(如;。在三方面可见本节的牧人应指外邦领袖:(1)当时先知的背景━━他们在此时并无政府之权柄存在,故“牧人”当指外邦首领。(2)本节的下文━━作者称神一方面惩罚“公山羊”(惯指外邦王),另一面又看顾自己的羊群(一个对比)。(3)从逻辑上━━既然以色列受苦是因无牧人之故(即无领袖),所以神要罚之牧人定非犹太领袖。
先知的眼目先注视选民无首领牧养他们的窘境,再进而转向那些侵侮选民国的领袖们,并向他们宣告神的惩罚,因神看顾自己百姓的时候到了,神必使自己的百姓勇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骏马(“骏马”是单数字,字的尾巴有“他的”二附属词,即“他的骏马”,指出选民如同神的一匹骏马,威武无比)。这是预言,亦是保证,是神坚立以色列的时候临到了。神的恼怒一发作,那些进侵以色列的外邦国必性命难保。
3. 福祉从弥赛亚来
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残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们必争战,因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骑马的也必羞愧。我要坚固犹大家,拯救约瑟家,要领他们归回,我要怜恤他们,他们必像未曾弃绝的一样,都因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我必应允他们的祷告。以法莲人必如勇士,他们心中畅快如同喝酒,他们的儿女必看见而快活,他们的心必因耶和华而喜乐。我要发咝声,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的人数必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我虽然(或作必)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纪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我必再领他们出埃及地,招聚他们出亚述,领他们到基列或利巴嫩,这地尚且不彀他们居住。耶和华必经过苦海,击打海浪,使尼罗河的深处都枯干;亚述的骄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权柄,必然灭没。我必使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一举一动,必奉我的名,这是耶和华说的。
过去以色列常受外邦人侵欺,将来他们会有自己的牧人-神的弥赛亚率领他们,这是神眷顾他们最稳妥的方法,这弥赛亚是如何的领袖,先知现今以三名称细说之。(注13)
a、 弥赛亚的特性
先知描写神的弥赛亚具有三方面的特性(1)“房角石”(pinnah)━━指出弥赛亚具有异常稳固的权能,如房子之基石般稳牢。(2)钉子(yated)━━在政权方面,弥赛亚如帐棚营幕最稳固的依靠,就是那扎稳营棚于地面上的木桩钉。(3)争战的弓(gesbet)━━在军事方面指出弥赛亚是一个可靠及得胜的王(解释经文共参;;;。
本节原文是“从他而出房角石,从他而出钉丁,从他而出争战的弓,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有线于下是补字)。这“他”是谁?有说“他”是弥赛亚(如Wright、Von Orelli),亦有将“他”指作犹大(如C.L. Feinberg, H.C.Leupold, Hengstenberg)。从下文看,本节应是说从犹大出来的弥赛亚是一个稳固坚定的得胜者,从犹大出来一切掌权的人。
“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是一句极其困感的话。表面看来,这是指选民中那些归附弥赛亚的人,在弥赛亚的帅领下,带给犹大家胜利、安稳、丰盛,一切皆由于弥赛亚作他们牧人之故(如Baron, Lange, TOTC, Targum, Cashdan)。但是这句话可能另有所指,根据如下:
(1) “掌权者”(noges),意“欺压者”或“强暴者”,在此字译作“暴虐者”。此字之用途可参;(如C. Feinberg, Keil, Hengstenberg, M. Unger, ASV, KJV等主见,H.C.Leupold称这字从不用在好的方面,亳无例外。(注14)但仍有其他学者坚说此处是唯一的例外。)(注15)
(2) “而出”(yese)配上前置词“min”便带有被赶出去之意(如M.F. Unger)。
(3) “一切”(kol,“所有”)及“一同”(yadhaw,中译本漏译)指出所有欺压以色列的君王均一同被赶逐,因弥赛亚出现,成了选民的“战马”及“争战的弓”,在他统帅下,胜券在握(见下节)。
由此观之乃预言犹大家的人必成勇士,因弥赛亚作他们的石、钉、弓,叫一切欺侮他们的人同被赶逐,捷胜连报。
b、 弥赛亚的福祉
从弥赛亚而来的胜利及随胜利而来的福祉共有七点:
(1) 战胜仇敌━━此节开始有连接词,其作用是结果性的连接词(inferential waw),可译作“于是”,于是他们(指犹大家)必战胜仇敌,因神与他们同在。
(2) 必蒙怜恤━━再且神将南(犹大)北(约瑟)两个国联合起来,叫他们归回神的保护下,享受神的怜恤,因神听了他们的祈求。
(3) 刚强喜乐━━以法莲(代表北国,亦可代表全国)必刚强起来,因神眷顾他们,所以异常喜乐。
(4) 子孙众多━━神向他的选民发出聚回的声音,先知以黄蜂群出往来的“声音”(sharag,参形容选民“人多势众”。他们该归回了,因神救赎了他们,所以在神的恩典中,有质的改变、11-12),亦有量的增进。
(5) 丰盛归回━━奇妙得很,他们在列国分散的境况中,竟然人丁旺盛,这固然是神格外及暗中向他们施恩(参;。先知以历史上两次的归回(由埃及、亚述即巴比伦)预告将来他们会有一次更大的归回,并说整个巴勒斯坦(以最东北及中北的境界形容之)亦无处可容纳这么多的归侨(参。(注16)
(6) 报仇雪恨━━神以过去的历史向他们发出将来的保证,洗脱一切仇敌的欺压及奴役他们的困苦(“苦海”指红海,即埃及[西南方],亚述[东南方]均代表过去以色列为奴的经历)。
(7) 必得坚立━━神最后的保证是给他们一个依靠神的心,全国坚固,生活举止均以神为中心,从新约的启示看,这要等候弥赛亚第二次降临时才能应验了。
D. 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
撒九至十章主要是论到选民蒙恩的经过与结果,撒十一章却是指出为什么他们不能早日蒙恩的原因,全是他们弃绝了那“生下来的王”━━他们的弥赛亚之故,故此本章就道破撒九至十章之恩泽要延后才能降下来之主因。(注17)
1. 弥赛亚被弃绝后的结果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隹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旦河旁的丛林荒废了。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a、 以色列被毁的描述
作者透过希伯来文两个文学技巧,很生动地书写以色列被毁的情形。他以极美的诗歌体裁,描绘一帧巴勒斯坦地被蹂躏的图画,他又以“倒置法”描述之,即先述其果,再说其因(如创十与十一章的记述也是果因颠倒写成法)。(注18)
不少学者对这段选民国被毁的描述采取数个不同的解释立场:
(1) 是描绘性的叙述,并无历史上的应验(如H.C. Leupold)。
(2) 已在主前586年应验━━故本段是回顾性,而非预言文字(如一些犹太学者的主张)。
(3) 在玛喀比时代应验━━此说注重近景(near view)亦倡导撒书后半部(九至十四章)是本时代的作品。(ICC, TOTC, 旧约释经全书)。
(4) 主后70年应验━━因在历史上,本段与弃绝弥赛亚为牧人有关,并无庸续性。(注19)(在应用上才有),亦非如有人说这与当时背景毫无意义,因这是预言,在当时无人预知在何时发生,故仍有意义,否则所有预言皆与当时绝无关系了。故此说是准确的(如C.Feinberg, Keil, Laetsch, Cashdon等)。
作者以巴勒斯坦地参天的丛林(如黎巴嫩、巴珊)代表国土(如Keil, Wright, Von Orelli)有学者将黎巴嫩寓作圣殿、香柏树、松树、橡树等寓作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君王,如Kimchi, Baron, Pusey, G. C. Luc祂),现全毁坏荒废了,这是因他们拒弃弥赛亚(见下文)而产生的后果。
b、 以色列被毁的原因
以色列被毁,但原因何在?神要先知将其活演出来。他要撒迦利亚扮演一个牧人的角色,并吩咐他牧养一群羊,而羊至终会被宰的,故称为“将宰的羊群”,又告诉他这羊将来的遭遇(参。
跨越先知的时代,达到弥赛亚出现为以色列牧人的时候。先知以羊群比作以色列国,在此时出卖以色列的是国家的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文士、祭司等,因他们不要弥赛亚作他们的牧王,反说“我们只有该撒”(参。他们本应忠诚的牧养羊群(“牧养他们的”),不应出卖之(“并不怜恤他们”),但他们卖了后还说“感谢神”,因他们根本没有罪愆的感觉,反而因获利而沾沾自喜,并且还说称颂神那样的虚伪属灵话,又说“因此成了富足”。
买者在当时是罗马人,他们后来将羊宰杀了(主后70年的时候),他们如此行还以为天经地义,不是犯罪的事(参。以色列首领的恶行,令人发指,下文审判的定局是可测之事了。
c、 以色列被毁的定局
不但以色列的领袖不怜恤百姓,神也不怜恤他们,将他们交付各人的邻舍(即放弃他们之意)并交付他们的王(指弥赛亚时候的该撒)的手中,叫他们遭受国家被毁的审判(主后70年那次国家灭亡时约有一百一十万犹太人丧生)。(注20)
2. 弥赛亚被弃的预言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干枯,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承接的吩咐,作者遂扮演牧人起来,他扮演一个带预言的角色,执行将来弥赛亚的使命,演出了弥赛亚的遭遇,同时他亦将以色列对弥赛亚来临的态度演出来。此外共有二次象征性的表演,每次皆预告国家将来的遭遇(有学者谓此处是异象里的寓言,先知并没有实际地扮演牧人的角色,如H.C. Leupold, S.R. Driver, E.B.Pusey)。
a、 首次象征性行动(“于是”)
(1) 折断荣美杖
于是撒迦利亚拣选群羊中最困苦的羊,以示他们的苦境,并手拿二根牧杖,称一根为“恩荣”(荣美的恩典,包括怜恤、慈爱、看顾等等;中译“荣美”),另一根为“联索”,指国家的团结或合一的联系,这本是弥赛亚的工作,将恩慈及合一赐给那被外族铁蹄统辖的选民国,只要他们肯接纳他为他们的弥赛亚王。
可是在简短的“一个月”内(短暂之意),先知牧养的工作竟遭白眼,结果他决定“除灭”(wa'akehid意“放弃”,如;。先知可能因羊群太大而请了三名助手协助牧顾之工作(先知作起大牧人来,参,可是这三人必定在工作上不忠职守,屡劝不改,使先知厌烦他们,但他们对先知的态度也不分伯仲(“憎嫌”原文bahal是“反胃”之意),以致先知决定放弃他们。
先知放弃三个牧人是一个历史动作,但这动作是表明将来一件更大的弃绝,故此这三牧人亦具有预表性的涵意,但他们究竟预表什么人?在此方面经学家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超越45种以上。(注21)他们的解释与他们视撒书后半部的写作日期有关:(1)主张本部份是玛喀比时代的作品者便在此时期内找出三人来作这三牧人(如ICC)。(2)其他的解释则各展其能,五光十色,有说“三”字是象征性字眼,意“完全”,(如TOTC),不用找历史人物;亦有学者从旧约至两约间各找人物充配这三位牧人,诸如摩西三兄妹,撒迦利亚、沙龙、米拿现等不赘。普通保守派学者将三牧人预喻在弥赛亚出现时以色列国的三种领袖:宗教方面的(如法利赛、文士、撒都该等)、祭祀方面的(如祭司长、祭司、利未人)及民政方面的(如长老)。据福音书记载,就是此等人商议除灭耶稣的(如;。
为了表明他的放弃,先知就折断那“荣美杖”,这操作表征神与万民所立的约此时废弃了,这约在圣经内并无记载,但其意在旧约中多处出现,这约的正面说明神在选民间立了保护他们的约定(如迦;;;反面说这约亦指神禁止外邦国侵侮他的选民。如今此约除去,表明神放弃其选民,任由外邦国攻取他们。那时,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指羊群中接受先知牧养的,即旧约常提及的“余民”(注22))便坚信神言出必行了。
(2) 折断联索杖
先知回去向羊的主人收取牧养的工作(原来先知起初是向他们找份牧养工作的。关于先知如何牧顾群羊的动作,作者在开始时没有和盘托出,只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透露故事所需资料,而构成一全完的事迹),旨在试验他们对他的工作有何评价a)。先知如此行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预表将来犹太领袖对弥赛亚的意见与态度。
于是羊主给了他三十块钱b),这是律法中赔偿被牛触死之奴仆的价钱(参。据考古学家考证,以三十块钱作为工资亦是一个极度侮辱的表记,(注23)可见他们视先知的工作,只有死奴的价值,神于是吩咐先知将他们认为美好的工价丢给窑户,先知在神的殿中就照做了。
为了表示这动作是一个很严重的放弃,先知将第二根杖折断,藉此表明神废弃以色列全国的“联谊”(hahokelim意“联合”),即神让他们兄弟分裂,国家败亡(应验的预言)。
关于先知在神殿中将三十块钱丢给者窑户这件事b),学者们有几个不同的解释
(1) “窑户”(yotser)应改作“殿库”(Ostar)━━先知是将三十块钱放在殿库内(主张此见解的有TOTC, Cashdan,C.C.Torrey,叙利亚译本等)━━但此解释不能与的记载和谐。
(2) “窑户”该是“火窑”━━先知将钱丢在火窑中,将金器银器溶成金块银块,作为工资或各类交易时的基本钱币单元(如Laetsch,七十士译本,拉丁通俗本,Symmachus译本等)━━同第一见解,此法不能解释太二十七之记载。
(3) “丢给窑户”是一句流行之俚语,与“丢给狗吃”类同,表示一种完全卑视放弃的态度(如H.C.Leupold),但此语的用法无从考据,亦不能解决太二十七章的问题。
(4) “窑户”是不净的地方,在殿院外面(参;。先知所行乃表示他视三十块钱是不洁净的,故弃之于地(如Hengstenberg)━━但此说需假设窑户处在殿的外面。
(5) 当时窑户正在殿中工作(因窑匠惯常来往圣殿,更换破旧的锅碗及各类献祭用具,参撒;如Baron,TOTC, P.185),先知将钱丢给窑户,因他代表各阶层中最低下的一种,而在殿中丢给他是一种公开弃掉的表示(如Baron, Keil, Wright, C.L.Feinberg, TOTC)
结论:
先知在圣殿中把钱丢在地上(表示卑视放弃),后来祭司拾起银钱来,但他们不敢将钱放在库中,于是买了窑户拥有的一块田地(可能亦因该处置有甚多的破碗瓦器之类,故称为“窑户之地”),故此先知的钱遂“丢给”(el, 达到),即终于到达窑户的手中。(注24)
另一问题则与有关,表面看来,撒书所记与马太所提似相互矛盾,经学家的释法可分五类:
(1) 马太弄错了(因抄本错),撒迦利亚之缩写名字是Zriou,耶利米的是Jriou,故文士抄写时可能因不小心而弄错了,后来马太将撒迦利亚书之记载放在耶利米书内(如Baron, Leupold, Keil, Wright, Luther, Augustine等主张)。
(2) 一些抄本没有提耶利米之名字,只说“这就应验先知的话”。马太撰着其福音书时据自其他抄本,故弄错了(如叙利亚译本)。
(3) 撒迦利亚的资料是从耶利米书或从次经耶利米书信来,故马太将原来讲者的名字写上(如Origen, A. Plummer, Hengstenberg, A. Edersheim)。
(4) 按古犹太传统,先知书排列的次序是以耶利米书为首(次为以西结,再次是以赛亚,才排其他),这方式的编排在多处抄本中出现。马太将先知书的首本作全套作者之代表,故撒迦利亚书的记载遂归给耶利米了(如Lightfoot, Scrivener, Wright, M. F. Unger, C.L. Feinberg)。
(5) 马太将耶利米及撒迦利亚两书的数据合成一处经文,而将出处归给两者间较著名的耶利米(此合并法如;(如ICC, Laetsch, G.L.Archer, Hengstenberg与Edersheim之另一释法)。
b、 再次象征性行动(“又”)
(1) 嘱取愚牧器具
先知又蒙吩咐,再次扮演牧人,现今演作愚昧的牧人(“愚昧”ewili字根意“硬皮”,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或任务毫无感情,毫不在意(注25)及恶毒(注26),参(这里注意,愚昧牧人并无特殊“器具”,原文Keli具有包括性的含义,如竿、杖、囊袋、乐器,他成为愚昧只在心中愚昧,不懂得牧养,故称愚昧)(注27),他如何演出,撒书没有记载,但神借着他的扮演,预言将来会兴起一个愚牧,亦是恶牧,以示神因他们藐视先知(代表弥赛亚)的后果。神自己解释先知的象征动作所表示的意义,这将来要出现的愚牧不一定是大希律(如Kimehi, Henderson之主张)或亚基帕(如犹太传统释法),或是从玛喀比至主降生时以色列的国家领袖(如ICC, LOWE)或罗马帝国(如Wright),或敌基督(如Baron, Jerome, Pusey, Unger, Feinberg),而是任何一个自称弥赛亚降生前至主后70年时国家倾覆前的国家领袖(如Hengstenberg)。因本段前文是论到弥赛亚被弃之后果的预言,作者并利用一连四个同字母(Alliterated)的动词(以“n”为首,即中文四个“不”字的动词),描述此人丧心病狂之行为,最后连羊的蹄甲也撒裂,目的在寻找最后一囗羊肉,可见此人不顾羊群生死的毒辣手段。
(2) 宣告坏牧人之祸
“无用的仆人”(“无用”haelil,意“无价值”、“无用途”,多指偶像方面,参;、20;;;;就是“愚昧的牧人”。上文是论到他的本性及工作,现今则论到他的本性与该受的审判。
“膀臂”代表身体的力量,也代表牧人带领的责任。“右眼”代表全身的智慧,也代表牧人对群羊的看顾,现今全然受判,代表完全灭亡。
III. 等二个默示:(十二━十四)
弥赛亚国的来临与建立
第二段默示与前段在主题上有甚多异同之处。前默示(九至十一章)主要是论弥赛亚;此段(十二至十四章)则论弥赛亚的国;前段论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被弃;此段却论弥赛亚来临后的另一种遭遇━━被纳。前者的预言在弥赛亚首次来临时已蒙应验;后者则要在他再次来临时才应验。前段预言弥赛亚国不能建立之因,后段则论弥赛亚国度的建立之经过与后果。
A. 弥赛亚国建立前的事迹
━
1. 以色列被围与被救
(第一次描述)
a、 神论以色列的默示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第二默示是有关以色列国的前途(对比第一个默示是论外邦受罚的经过)“论”字原文ne'um,意“叹息”,似乎说出神对第二段默示有无限的心意(注28)。先知用三个行动分词(Participle, 作用为指出该词之赓续性)(注29)描写这默示出自铺张诸天、建立地基及造人心灵的神。首二点指出:万有皆因神的权能托住而得存立(如, 最后一点指出神不断地管理人心,故此,这默示是宇宙性的、普世性的,而全地的动态都不能脱离与以色列的关系,因以色列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b、 神救以色列的保证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材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蓬,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当中的一句“这默示也论到犹大”在原文方面可有二种译法:(1)如中译(这是正确的译法);(2)如中译的小字,暗示犹大也被逼加入攻击耶路撒冷的国际兵团(如传统犹太学者之解释),这亦是多数极端经评家的解说。━━先知开门见山道出默示的内容,这时期不能指在历史中应验了(非指在巴比伦时应验,如Ewald,或指玛喀比时期,如Wright),原因有三:(1)本段中多次用“那日”一词;这是旧约大小先知所预言的一个特殊情形,是弥赛亚掌权前后的情形。(2)从“四周列国”、“列国”、“万民”等词句多次出现,可以否定这是指玛喀比时代的情形。(3)从下文可见本段所论的是有关相同时期的事,还待将来的应验。本段论及这是“那日”的时候(bayyom kahn,、6、8-9、11等),及“那日”要发生的事。
“那日”是大小先知书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是关乎二方面的预言;(1)外邦国受审判的时候,亦是以色列受熬炼之时;后者称为“雅各的灾难”,亦俗称“灾难时期”,(2)外邦国蒙恩时,亦是以色列国度建立时,此段时期俗称“禧年时期”。在本处前只有一处记载这日子的情形,即是指以色列及外邦人蒙恩的时候。总言之,“那日”可分二部份,一指灾难时期“如;一指国度时期(如,每部份亦可称为“这日”或“那日”,只有上下文才可助澄清该指那部份。
从内容看,本段是指在灾难时期外邦人围攻以色列的时候,按圣经预言,此时以色列备受极猛烈的攻击,但神却向他的选民发出保护的保证,共七方面:
(1) 叫敌昏醉━━在圣城被围时(接近战争的末期,也是灾难时期的末期),神使合攻它的列国成为“皆醉的杯”。此词是旧约的俗语(如;;;参,意指神将盛在杯中的审判倾倒下来,叫喝者昏醉无力抵挡。在此时,作者附上这默示亦是有关犹大的(暗示以色列南北国的人已蒙抬聚在巴力斯坦,联合抵抗列国强敌,亦有不多学者如Cashdan, Kimchi, Jerome解作在此时犹大加入外邦战围,向“自己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围攻,但此说凭据不强)。
(2) 叫敌受伤━━那时耶路撒冷如同极大的盘石,凡触之皆受重伤,此保证尤胜第一点。上文只指出仇敌毫无招架之力,此处却说他们必受重伤。
(3) 叫马眼瞎━━马军在古时是最有力的“武器”,如今神叫他们(马及兵)惊惶、颠狂、眼瞎(参,意谓最强力的军火也变为无能。
(4) 叫神得荣━━这时以色列的领袖(族长)必承认他们的得胜是因神以超人的能力赋予他们之故,本节是指选民的胜利是神迹性的。
(5) 叫民如火━━选民蒙神赐予特殊恩典,使他们如烈火对干柴般,轻而易举烧灭仇敌。现今作者写他们不仅只在防御与守卫,再进而化守为攻,使列强都在烽火之中受灭亡。
(6) 叫弱变强━━神拯救的对象是先弱后强的。他先拯救在远处、无自卫能力的(帐棚之地,他们的心情较易战竞,再者,城外各地也是敌人先争夺之地,也会先失守),免得耶京(大卫家)的居民自命不凡,满以为是神居所的百姓(“圣城之民”,大卫家和耶路撒冷居民是同义字,“和”字该译作“就是”),便以为必先蒙拯救,而会轻视其余地方的百姓(“犹大”字指其余之民)。
神亦必保护圣战中软弱者,使他们如大卫(之英勇),如神(的大能),如在历史中带领他们的弥赛亚(非如一些学者根据自七十士译本将“神”解作天使)。
(7) 叫敌灭绝━━本节再次坚定以上的保证,但亦透露神定意灭绝以色列的仇敌,与保护及拯救他的选民。
这七方面的保证足以坚固选民的信心,叫他们努力建殿,迎待弥赛亚降临,重建国度。固然有学者(注30)将这一连串的保证用在教会方面,如“重石头”即教会;“族长”a)即教会的领袖;“火盆在木柴”b)指福音摧毁异教;指教会没有贵重的分别(城市的信徒不能胜过乡村的);说婴孩的祷告足以保护教会等。这些灵解法完全超脱圣经作者的原意,不能接纳。
c、 神救以色列的途径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救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作他,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此处先知从上文所论有关军事政治性的拯救转而论属灵的拯救;也可说若要有军事性的拯救,选民中必先需有属灵上的悔改、蒙恩、赦罪、救赎。本段经文与发生颇富连接性的关系。
先知记录神在此时(即以色列被围攻,军事上危机四伏时)必拯救他们,这拯救是经历三方面的过程:
(1) 圣灵的浇灌a)━━在这危急的关头,神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参浇灌给以色列民(大卫家)。人的悔改全在于圣灵的工作,这是圣经一贯的原则,故此时神将圣灵大大地浇灌给他们,使他们向神恳求赦罪之恩,这时正是;;;等预言之应验。本处论及悔罪的能力方面。
(2) 被扎者的显露b)━━以色列蒙神赐悔改的灵后,他们立时为“国家性”的罪悔悟,那是有关他们国家以前弃绝并钉死神的弥赛亚那件事;故本处经文论及悔罪的原因方面。
此时以色列必昂首仰望他们所扎的弥赛亚(参;;。“仰望”(nabhat)指肉眼的看见(如或属灵的内见。若此处是指肉眼的看见,那就暗示此时主在天上,准备率领天军回来抢救他们,挽回他们的国命。
有些学者将被扎者解作一群为神殉道的敬虔者(非弥赛亚),大概在波斯时期(即撒书下半部着成日期)为信仰捐躯的人。但“扎”字(daqaru)虽曾译成“侮辱”(如七十士译本)或“耻笑”或“亵渎”(如H.C.Leupold),可是它在旧约十一处出现的地方,没有一次译作“侮辱”或“耻笑”,而这字直意“刺死”(如译作“刺透”),其意与以赛的“鞭伤”(meholal)具有同等的涵义。其他经文如;;;;;;等皆译作“刺透”。(注31)拉丁通俗本正确地将之译作“扎伤”或“扎死”(Confixerunt)(注32),故从这字的用途可见被扎者必是以色列国当年所扎死的弥赛亚。现今他们在国危时仰首祈望弥赛亚的赦免与拯救。
(3) 全国性的悔改c-14)━━本段重点在悔罪的证明方面,先知在三方面指出以色列此时真诚为罪的哀痛:
(i)他用哀悼独生子及长子之悲痛,表达他们为罪之痛悔,以显其真诚的悔罪(参;。
(ii)此外,他又借着以前一次全国性的大悲哀,用以形绘当时选民为罪之哀痛,那是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与埃及王尼哥交战而丧命之历史,是时以色列全国为痛失一贤君而在哈达临门举行极大的国哀(参,可是旧约却未记录这次在哈达临门之大哀悼场面,学者们逐有四种揣测:
(a)撒迦利亚根据一错误的传说记载这事,故以讹传讹,造成本句的错误(如一些批评派的主张)。(注33)
(b)“哈达”与“临门”是迦南地两暴风之神的名字(参,也是亚兰人及希腊人常向之认罪哭泣的神(参(如旧约释义全书)。
(c)哈达与临门为两英勇君王之名,他们为国捐躯,致全国举行盛大举哀(如他尔根译本)。
(d)据耶柔米考究,哈达临门为一小村落,处迦南地米吉多城之东南约四哩。相传约西亚受创后负伤到此毙命,后来全国为他举哀,这一传说亦传至撒迦利亚的时代,只是旧约历史书的作者不觉得有此需要记录下来(但后来如历代志编着时,因为这盛大的哀悼乃一件每年纪念的事迹,是故记载于内,参(注34)(这是一般保守派学者的解释,如Leupold; Laetsch;Unger等)。
(iii)作者以人人悔改,没有例外(男女单独地各在一处),显出此次的悔改是全国性的,先知以五家代表全国(a)大卫家(代表王族),(b)拿单家(代表先知,如C.L. Feinberg),(c)利未家(代表祭司),(d)示每(代表“杂务祭司”,参,(e)其余的人。
另有学者(如Keil, Leupold, Unger)称拿单亦代表王族,故王族二家、祭司二家及其余的百姓皆独自为罪哭悔。犹太传统记真诚的悔罪需男女分隔、各自哭泣的(Sukkoth 51b, 52a)。(注35)
2. 以色列被炼净
上文先知论选民各自为罪悔悟,现今他透露神如何赐下赦罪之恩给他们,及指出选民因某一项罪而将大受熬炼。
a、 选民罪得赦免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我必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纪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什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1) 赦罪之泉源━━当选民为罪悔泣时(“那日”与的时期相同),神为他们开了一个洗涤罪污的泉源(以示大幅度的赦免),洗除一切罪污。以色列七节期中之赎罪日所引出的预表,在此时得到全部的应验。
(2) 虚假之灭绝━━以色列灭亡主因之二乃是他们敬拜偶像与听从假先知,此时一切的虚假皆除灭。作者指出偶像、假先知及控制假先知的污灵均全部灭迹中译本在“先知”字前补上“假”字是正确的,36因从上下文如他与污灵在一起,说假预言,哄论人等处,可见他不是真货!)。Unger说本节是圣经中唯一说明在弥赛亚国度内污灵受绑的经文。(注37)
先知再进一步预告此时说假预言者悲惨的遭遇,连他的亲生父母(已假设他们是信神的敬虔者)也大义灭亲的要将他处死。父母之敬虔在此时显出达到高峰的境界(参;论假先知要受死刑之罚)。
在这时,假先知再不敢以传统先知外表的衣观愚人惑众,又极力否认是先知;待人问起他“臂上”(ben yadhekho,意“两手之间”,亦可译作“胸部”)的伤痕时(为了要装作他是真先知,一些假先知打伤自己,以示先知常为罪懊悔而自伤己身的本色!有些学者如Wright, Keil则说假先知在拜偶像时刺伤自己,藉此进入一种宗教疯狂状态,如所言,他必否认这是因悔罪而自戕己身,只佯称是给亲友弄伤的“亲友”(asher,意“爱人”)虽可指拜偶像的人,意即爱偶像,参;(如Leupold),但此处该指“家人”(如ICC)。
在末世论的角度下,本段是指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时的宗教情况(“那日”),而非在选民归回后的宗教情形,因他们在归回后虽再无拜偶像的表现,然亦没有显出真诚悔改的生活(参玛拉基书),他们需要重,才能进神的弥赛亚国。
b、 选民受熬炼
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论时间言,本段不应在上文之后,但因启示文学特征之一,就是其启示的主题流动力(fluidity)极大,反来覆去,时而按时序表达,时而超时序、按作者的论据引述之;如Feinberg称:“正如是与上文作一对比;此处亦与前题作一对比。上文论假先知,本段论真先知;假先知在“那日”时被灭绝,真先知在出现时受弃绝。(注38)
作者早已预告选民将会弃绝神给他们的弥赛亚,以及弃绝的后果,15-17),在本段内作者又再预告选民弃绝这“赦罪泉源”(弥赛亚)的后果,故这里重复预告主弥赛亚在世上时最后的遭遇。
(1) 牧人被击打━━在上文数节中,先知预言弥赛亚被弃绝是选民国的行径,本段却说是出自神的击打,这两者并无矛盾,因这是从两个不同的眼光来看(参;。
先知现今透露弥赛亚被击打原来是神的主动。神吩咐“刀剑”(代表审判,参去完成他的旨意。受击打的是“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前者与的“牧人”同指弥赛亚;另一词“我的同伴”(Amithi,字根意“结合”、“联结”,意“我的兄弟”,与“我的亲属”同义。这字除此处外只在利未记出现共11次,如究指何人,经解家亦有各种说法。
希伯来人大家Keil说,此字的用意指“同伴”,拥有“我”的性情。若“我”字是指神,“同伴”必是弥赛亚无异。(注39)再者,“和”字在此具有解释性的用法(称waw explication),可译作“就是”。故这两句名衔可代表弥赛亚的两种性情:人性(牧人)及神性(同伴)。
此处神主动地使弥赛亚受鞭伤(参,10),也叫羊分散(参,由主后70年全国大分散始)。羊分散后,神却反手加在微小者身上。“反手”(注40)(waheshibotic yadi)意“管教”,惯指审判方面,参;(如Leupold主张);亦可指恩眷与拯救方面,参(如Feinberg, Keil, Pusey, Cashdan, Wright,Laetsch, Baron等)。亦有学者(如Unger, TOTC)则解说神击打弥赛亚,将羊分散后,现今转打“微小的人”(hazoerins)即余民,亦是的“困苦的羊”。最后的解释是正确的,因本段的主题是论“责打”,而非“爱”的方面。而且“反手”在圣经中一向指“打”。“余民”在旧约惯指敬虔的选民,现今神虽责打他们,但他的慈爱永不离开他们(参;,叫他们在羊分散的期间(从主后70年至国度建立)亦多方多次备受神的保守。
(2)羊群被剪除━━牧人被击打后(即十架之经历),(注41)羊群遂分散,亦将要受神的审判(根据拒绝牧人的罪,参。选民国(“全地”)(注41)大部份(三分之二)受审判,(注42)小部份(三分之一)则存留(即“余民”留存)(参。有人说三分之二即全地三分之二的犹太地,三分一即启示录第七章之十四万四千见证人,(注43)但此说只是猜臆。此处预言的重要非在表示数字的准确,而在多少方面的表达(如则称十分一存留;又参。
(3)余民被熬炼━━横跨整个教会时期而进入“雅各灾难的时期”,即俗称“灾难时期”。自羊群被分散后,神的选民漂流列国(应验申二十八的预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余民历尽诸般的熬炼,至灾难期的末时,他们受列国的蹂躏,在国命岌岌可危时,他们蒙神浇灌那叫人恳求的灵,他们便带悔罪的心仰望那位昔日被他们国家扎死的弥赛亚,神遂为他们再开赦罪的泉源,洗涤他们的罪,恢复神与选民那先前所订立约的关系(参;;。
本段可图析如下:
图三
a b b-9
+ 70AD 灾难期 禧年国
十架时 耶京亡
3. 以色列被毁与被救
(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写与的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围时的情形。可是前段着重在神拯救的保证方面,而本段出则显出神如何具体地拯救他们。上文看不到选民国的危急,本段则活生生地启露出来。
学者们对本段及下段采不同的解释:
(1) 因本段缺乏任何历史的证据及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将全章灵解,指作是神的子民或教会,在历代历世备受反对者逼迫,但至终胜利,这是大部份无千禧年末世论者的立场(读者若有兴趣,可参T. Laetsch的灵解天才,(注44)可配称裴罗(Philo)再世,蔚为奇观!其他学者在此处追随灵解之路者不乏其人,如Keil,Wright, Hengstenberg, Pusey, Leupold, Henderson等)。
(2) 本段如灵解者所言,在过毫无史证,但这是预言,不需在史实上找应验,况且神是神迹的神,一切预言皆可按字意应验,这是有千禧年末世论者的解释。
a、 弥赛亚再临前的情形:耶京被毁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据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续上文的情形。这时耶京被攻陷,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罪恶显露无遗。本节也显出以色列的仇敌早有歼灭他们的存心。
一些学者将本段指作巴比伦灭犹大(主前596年)或罗马毁耶城(主后70年)的事迹,可是尼布甲尼撒王与提多将军,两者皆非万国的首领,而两次城毁均没留下一半居民。B.W. Newton称,“万国”非指世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同到来之意,而是指他们政府的参与或是代表的兵团。(注45)
b、 弥赛亚再临时的情形:耶京被救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亚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住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榨,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囗中溃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1) 弥赛亚救主的降临
(i) 降临之情形━━在这选民国命危在旦夕的关头,又因他们全国性的恳求神恩(参,神遂“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参。于是他亲自出去与各国争战。神是战争的神(参,在为选民争战上,神经验丰富。他从天而降(应验以赛亚的呼求,参,脚踏橄榄山(这山名在旧约此处首现,应验,叫这山四方分裂,形成一极大的山谷,延至亚萨,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a)(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是一个约四百尺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势有神迹性的变移,否则逃命是不可能的)。(注47)
“延至亚萨”一语亦引起学者们表达不同的意见:
(a)将“亚萨”(Azal)改为“极近”,“延至亚萨”遂变成“直达很近的地方”,即容让逃难者易觅躲藏地(如Jerome,Synmachus, Wright, Dods)。
(b)“亚萨”即的“伯以薛”(Beth-Azel)(如Pusey, Keil, Leupold, Laetsch)。
(c)“亚萨”指一当时极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现今遗址不明(如Feinberg之主张)。
当神降临时,“一切圣者”与他同行b),这一切圣者是谁?
(a)有说他们是天使(Leupold, Henderson, TOTC, Wright, Keil, Von Orelli, Chambers等)。
(b)其他说他们是天使与圣徒(参(如Feinberg,Unger)。此说较为准确。
圣经虽没有说明神的降临是否带给选民国胜利,但结果是那样明显,故作者不用赘述,因争战对神来说是“小儿科”了。
神降临后(预写法)的世界是前所未见的,先知在此处提出两个特点(其他的特征参大小先知书各卷的记载):
(a) 三光退缩━━当“世界之光”在地上时,光的供应源源不绝,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类光体也必退缩(参;;;。“退缩”(yiqqaphea)意“溶化”(Keil)或“暗淡”(Hengstenberg, Baron)或“缩短”(Kimchi)或“衰微”(BDB)。此字在皆译作“凝结”,故是较准的意义。这时世界的三大光体凝结起来,好像披了一层厚厚的物质如牛奶面层的奶油(参,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缩在内般。“这时候”(中译“那日”会产生误解,原文是“一日”ehadYom,即是三光退缩之日,可译作“那一日”或“这时”)的光不像白昼的光,亦非黑夜时星月之光,而是像到了“傍晚”(ereb,中译“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间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体与世界惯见的那种光(参,但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的译句需加数字进去才免误解;“白昼的光,黑夜的光,而是到了傍晚才有的光”,字下有点是补字)。
(b) 活水长流━━在弥赛亚降临后,从耶路撒冷(即神的宝座,参;;有活水不绝地流出,滋润选民国土,注入东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去,长年如是,畅流无阻,绝不枯竭,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应源源,不需储藏。
(ii)降临之目的━━弥赛亚神降临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独一无二的(只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他是神)(参;等的应验)(应验主祷文之“愿你的国降临”)。
当神作全地之王时,其掌管万国的枢纽地(即应许地,“全地”具有约束性的涵意,指选民地,如Feinberg, Leupold, Chambers。亦有学者将之解作全世界,如Unger,Cashdan。因下文论述的地理似乎特指神的产业地经历改容,故第一解释较合),多处产生极大的变动:
(1) 选民地从迦巴至临门会变成“亚拉巴”(“亚拉巴”是犹大地最大的平原,由黑门山贯穿加利利海直至红海,号称全地最大的深谷地。(注48)要知加利利海是海拔下652尺;而死海则是1300尺,(注49)其陷度之深另人咋舌)字意“平原”,此处是一个相关语,即由迦巴(耶路撒冷东北六哩)至临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横贯耶京约四十哩之地均变成平原。迦巴乃犹大支派所分之地,是最北的一城镇(参,而临门则是最南方之城,故“由迦巴至临门”可作“由南至北”之意(如Leupold);现今由南至北之地理形势皆有变动,叫耶京更突出a)。
(2) 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参;,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尺(Westminister Historial Atlas),现今附近夷为平原,更显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围由北门便雅悯(参;称之为“中门”,亦即之“以法莲门”)至第一门处东北(即古门,参至西北边的角门(参;至南的哈楠业楼(有说是东北,如Unger, Laetsch)至东南边王的酒酢等处皆拥高地势,有“高处不胜寒”之感b),可是人在其中却安居乐业。神当初因人犯罪而加上的咒诅(创3)现今也拿掉了(参。此“咒诅”(harem)亦涉及无人能居方面,亦指不再遭毁灭之意,此时可充满乐居之圣民。(注50)
(iii)以色列仇敌的被歼本段在时间次序上接连该节,这是因为“一枝秃笔不能写两件事”之故。按以色列被围攻事是处在战役之首期,而本段则是后期。(注51)
(a)仇敌的灾殃━━神解救选民的危难透过三个方法,他先用“灾殃”(maggaphah,意“瘟疫”,如;攻击仇敌,叫他们肉体“消没”(hameg,意“腐化”,是指“活着的死”,这是一件神迹性审判以色列的仇敌。
(b)仇敌的内哄━━神又使用内哄之法叫仇敌自相残杀,这亦是一件神迹性的审判,是神主动的(参。
(c)仇敌的败亡━━神最后以犹大作为灭敌的途径,以收聚胜利品表征完全的胜利,又以牲畜受灾殃形容仇敌彻底的败亡。
B. 弥赛亚国建立的情形
在全书最后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来敬拜大君王为结束,表示国度已建立,神的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参。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图画。
1. 万民来朝拜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以色列的仇敌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们称为“剩下的人”(参,在此时亦来年年参加敬拜大君王,并守住棚节;参。此时提出这节日是极富意义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时要全地人上来耶京朝拜弥赛亚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张此处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处按字直解亦不算难,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国的代表人,因以前以色列人本身也不是全体去守节的(参;。(注52)
住棚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回顾性(retrospective),纪念选民在飘流时期蒙神保守,是时他们住在帐棚内,随地迁移,每处蒙神恩顾。另一是前瞻性(prospective),遥窑将来他们在自己地方(应许地)享受不需迁居搬移的安息。在以色列七节期中(利二十三),此节期亦表征弥赛亚国建立之时。(注53)
在大君王统治全地时,若不顺服而上耶京敬奉他(守节代表顺服,亦代表对神的感恩),可谓胆大包天,神也不会轻看此事,以无雨赐下他们地土代表惩罚(无雨降下是审判工具之一,参;。在古时各国皆以农业为主,雨水是不可缺少的,旱灾的滋味与痛苦他们早已饱尝,再者,如Laetsch言,雨代表神的祝福,(注54)故此警诫对当时的背景颇具威力。
埃及是以色列最早及最大的仇敌,国家每年雨量胜越其他,(注55)他们有此靠山便可能不照大君王的吩咐而前来朝拜,在此时给先知特别抽样加以警告,顺便也警示其他国家。
2. 选民重为圣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国度建立时、各处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动a)。圣殿内的物体(锅代表俗物,碗代表圣物)不再有圣俗之区别了b)。
此时各方面的生活表现皆显为圣:民众的(马的铃铛)、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a)(连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献祭煮肉的用途,这可能因朝圣者太多之故!!)。
从消极角度看,此时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参;的存在。Leupold称他们为不配入神国之神的子民。(注56)如在新约时,被称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迦南人”(kenaeni意“商贸之人”;参;,原指在沿海一带在贸易上与选民接触的迦南人, 后来此语用作形容那些以狡诡欺骗之法在朝圣者身上发财的人(参耶稣洁净圣殿之事),故这是一个多隐喻的字汇,亦可暗指在此时的崇拜是最纯朴的人。可见这时在弥赛亚之国度内,一切都是分别为圣的。全国百姓都是祭司,完成神选立以色列国的目的(参。
本书最后一章开始是黑暗、绝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结束时却是光明、圣洁、以色列再度分别为圣,皆因其弥赛亚为王之故。甚愿地上的人都“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第四章 书注
1. H. G. Mitchell, "Zechariah,"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1, p.218(以后简称此书为ICC)。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51.
3. M. F. Unger, Israel and The Armeans ofDamascus, Baker,
1957(C), 1980, p.166.
4. 关于此方面的细论可参H. W. Armstrong, The Proof ofthe
Bible, Ambassador College, 1958, pp.6-20。
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Press, 1965(C),
1979, p.123;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Kregal, 1918(C), 1972, p.294.
6.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69.
7. 关于这次事件的详情,参Josephus, Antiquities, IX,8, 3-
5.
8. 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91.
9. D. Bron, p.323.
10. H. C. Leupold, pp.178, 182-183.
11. J. A. Thompson, "Nuzi," The New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 ed. E. M. Blaiklock,R. K. Harrison, Zondervan, 1983, p.342.
12. TOTC, p.171.
13. R. K. Harrison, "Zechariah,"Zondervon's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 ed. M. C.Tenney, Zondervan, 1976, p.1046. 有学者将这三名字解作玛喀比家族的三勇士,即马提亚的三儿子,见旧约释义全书,第17页。
14. H. C. Leupold, p.195.
15. 如D. Baron, p.299(但此人在第355页内却说这样的解释是违
反希伯来文法的);T.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ophets, Concordia, 1956(C), 1970, p.463.
16. 参D. Baron, pp.366, 369,估计历代犹太人归回圣地的人囗及
地土的扩张。
17. C. L. Feinberg, P.1530.
18. 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 Moody, p.32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58表同感。
19. 如唐佑之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年版第81页。
20. M. F. Unger, p.194.
21. 参D. Baron, p.393-399;ICC, .p.303-308引列各派学者的释
法。
22. D. Baron, p.402.
23. Thomas J. Finley, "The Sheep merchantsof Zechariah 11,"
Grace Theology Journal, Vol. 3, No 1, Spring,1982, pp.51-65.
24. M. F. Unger, p.199表同感・详研此问题,参M. F. Unger,
pp.199-200。
25. H. C. Leupold, p.220.
26. D. Baron, p.414.
27. C. L. Feinberg, p.165.
28. 唐佑之着上引书第90页。
29. 如Baron, p.425;C.L. Feinberg, p.171;Hengstenberg,
p.55, H. C. Leupold, Keil。
30. 如T. Laetsch 上引书第479-481页提出甚多超人意料的灵解举
例。
31. M. F. Unger, p.216;T. Laetsch, p.483.
32. C. L. Feinberg, p.179.
33. 如ICC, p.331。
34. 参TOTC, .193。
35. 同上,第194页。
36. ICC, p.337. 旧约释义全书则谓“假”字是误加上去的,见第19
页。
37. M. F. Unger, p.225.
38. C. L. Feinberg, p.189.
39. Keil, p.139; Baron, p.476表同感。
40. 唐佑之在上引书第101页一面将“反手”解作“抚慰”,一面解
说余民受害。
41. C. L. Feinberg, "Zechariah,"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ed.
C. Pfiffer, E. Harrison, Moody Press, p.910.
42. G. C. Luck 称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时,约有一百五十万
犹太人死在刀下、饥荒或瘟疫。见氏着上引书第114页。
43. 如苏佐扬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第94页,及
M. F. Unger上引书第236页。
44. T. Laetsch, pp.494-506.
45. 引自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194,1983年黎巴嫩
贝鲁特事件的“各国”参与,那只是数百兵士代表。
46. T. Laetsch, p.493.
47. N. Glueck, The River Jordon, Philadelpheia, 1936, p.3.
48. Denis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NY,1956,
pp.210-216.
49. D. Baron, p.514;TOTC,p.204.
50.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343.
51. Ibid; M. F. Unger, p.265;D. Baron, p.520.
52. 有关此节期在犹太人中重要的地位,参D. Baron着上引书第
521-528页。此段的介绍异常具有价值。
53. T. Laetsch, p.503.
54. J. H. Breasted, A History of Egypt, NY:Scribner, 1969,
pp.7-8.
55. H. C. Leupold, p.277. M. F. Unger, p.270表同感。
先知撒迦利亚诞生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的晚期。他的名字含意是:神所纪念的人。显然在神选民中这是极普遍的一个名字,因为旧约中还记录了好几个同样名字的人。这是多美的一件事啊!即使我们忘记或不信神,他却仍然纪念我们!
撒迦利亚出身于祭司世家。圣经记载他的祖父易多是跟随犹大的王子所罗巴伯,和约书亚,一同回到他们已成废墟的祖国(参见;的人之一。他的父亲比利家可能在他尚年幼时就去世了,撒迦利亚是由祖父一手抚养长大的;因此有些地方提到他时,说他是易多的儿子。从早年开始,这个孩子小小的心灵就受到了祭司制度里诸多遗传和习俗的熏陶。
第一批被掳的人返回巴勒斯坦,是在我们这个故事开始之前二十年。当时绝大多数的犹太人已经习惯了异地富庶的土地,并不急切想重返故土。只有大约五万人甘愿冒横越沙漠的危险,和重建祖国的艰辛,回到巴勒斯坦。但毫无疑问的,这些人都是犹太民族的精华,他们愿意为国家的尊严而努力。
这些返国的余民中,可能大多数回到他们祖先世居的地带,只有极少数人在已成一片焦土的耶路撒冷安顿下来。耶利米哀歌一书中,曾用呜咽的语调描述这座他们先祖七十年前离开的城,如今的情景;四周荒凉的景象,益增人们心头的酸楚。
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
他将以色列的华美,从天扔在地上,
在他发怒的日子,并不纪念自己的脚凳。
主吞灭雅各一切的住处,并不顾惜,
他发怒倾覆犹大民的保障;……
他像火焰四围吞灭,将雅各烧毁。
他强取自己的帐幕,好像是园中的窝棚,
毁坏他的聚会之处……(哀二l~3,6)。
这一小群穷困的人就在废墟中定居下来;他们花了一些时间来为自己建造住处,并且设立祭坛,守各种宗教节期和礼仪,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他们在被掳之地所不能作的。当他们将新圣殿的根基奠下时,往昔的哀哭瞬间被喜悦的欢呼所取代。
这是一个美丽的黎明,可是它很快又被乌云遮蔽;因为这些返国之人的仇敌前去上告波斯王亚达薛西,这位篡夺王位的昏君竟不尊重古列的命令,而下令犹太人停上建殿工作。如此一停就是十五年(拉四)。就在十五年将结束时,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鼓励他们的同胞,再兴建殿之工。在这段期间,政治局势已有所变动;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盼望新推翻亚达薛西王,而登上王座的大利乌王能同意犹太人的计划,因为大利乌王是个一神论者,对于恢复宗教的纯净极为热心。稍后果然证明大利乌支持他们的建殿工作(拉五;。
然而先知们遇到的最大难处却是来自犹太人本身。他们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当时他们自己住在有天花板的房子中,却一任神的殿荒凉。
首先是哈该出来说话。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哈该指出这个国家正在遭受的灾难――天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产;干旱临到地上、山冈、五b、新酒、和油,并地上的出产、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劳碌得来的;他吃却不得饱,喝却不得足,穿衣服却不得暖;得工钱的却一无所积,好像把钱装在破漏的囊中――这一切都是因他们放纵和懈怠的结果。他说,“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么?”。
“那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都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和先知哈该奉耶和华他们神差来所说的话;百姓也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耶和华的使者哈该奉耶和华差遣对百姓说,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耶和华激动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之百姓的心;他们就来为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神的殿作工;这是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接下去的一个月(七月),神借着哈该的口向他们发出鼓励的话,预言新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那不只是银子、金子的荣耀。他是万国所羡慕的;由于他的来到,将替这殿带来永恒的意义(该二l~9)。
一个月之后,“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撒迦利亚”。可能耶和华的话一直在这世上运转,好像空中的无线电波;但需要一个指定的、预备好的心去接收,并且传达神的信息。当然对先知而言还不止这样。他们在圣灵的感动下说话。当使徒说到分别善恶时,他是指对身体的每一种感受,人的灵都会产生一种反应。因此这种感觉多少是正确的。但愿我们追求这种敏锐的、被圣灵所触摸到的感觉能力!
撒迦利亚在说他的预言之前,先传达一个温和的信息。他并没有轻易放过他们旧日的罪:“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这个不愉快的记忆犹新,那些记号仍然鲜明;但他立刻语气一转,提到神的怜悯和慈爱:“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神无限的爱,从未向任何回头的浪子隐藏;当人回转并到他面前时,他总是赐下这一类的信息。在这方面,神的爱远远超过人的爱。即使我们的主在浪子的比喻里,也未描述那个浪子的父亲差遣使者到遥远地方,向他那坐在猪栏里的儿子传达赦免的信息;然而天父却这样作了。你可曾听见原野传来的钟声?“回转吧!回转吧!”当你距离天父还远的时候,他就看见了你,并动了慈心,他要跑过来抱住你的脖子,连连亲吻你,一如从前那样看待你。他不再记你的罪了。
惟一当戒惧的是,不要叫神的呼召枉然。“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尽管神的选民已受尽折磨,但可悲的是,前一代的刚愎顽梗似乎一再出现于这一代。每一个世代都坚持要试试他们自己的艰苦经历,而不肯接受前人经验的警告。
“你们的列祖在那里呢?”他们曾悖逆、犯罪,并在神的审判下离世。“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虽然那些曾传达神话语的口,已在死亡中沉寂,但话语本身仍存留,并且有一种永恒的能力。“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列祖么?”他们承认他们的灭亡是咎由自取,于是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他已照样行了”。
结论是清楚、强而有力的。先知可以死去,但神的话永远存留。天地都要废去,神的话一句也不落空。人的身体一如青草,人的荣耀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耶和华的话永不消灭,且要存到永永远远。
过去的一切预言――不管是将临到犹太人的灾难之警告,或因耶稣降临而实现的应许――都一 一应验了,这更证明“从神出来的话没有一句不带着能力”。让我们以更虔诚的心来面对他的邀请,警告,应许,用这些来规范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记住这些都是“万军之耶和华”的确切话语。
在本段六节经文中,“万军之耶和华”的称号出现了五次。对于这三位放逐后期的先知而言,用这名衔称呼神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虽然犹太人看见敌军已兵临城下,践踏了他们的乡野,他们仍确信神有更庞大的军力;一切自然的力量,人的意志,看不见的死者之国度,和空中一切执政掌权的――天使,撒拉弗,基路伯,都在他的指挥之下,随他的意思出来,或去,或作这作那。神的儿女们啊!当仰面望天,你们的父就是那伟大的君王,他统治着“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你们作他的诸军,作他的仆役,行他所喜悦的,都要称颂耶和华……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自从上一次的异象之后,已过了三个月,到了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那时树木已开始发芽,撒迦利亚说,“我夜间观看。”他看见甚么?
如果我们采用某位解经家的说法,就可以想象在这位先知住宅不远处。有一个青翠的山谷,长满了番石榴树,其中有小溪流过。他常在那里安静祷告,就如我们的主多次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榄树旁退隐祷告一样。我们相信他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回来以后,一定常常来到这块绿荫浓密的j地,向神倾吐他的心意,说出稍后耶和华的使者所说的那样的话:“万军之耶和华阿,你憎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
在大自然的空旷地方向神祷告是极愉悦的;辽阔的穹苍象征了永恒和不变,四围的天籁好像交响乐;微风穿过树叶,波浪轻拍岸边,这些声响与祷告的声音形成了美妙、和谐的音乐。
置身于番石榴树中,有特别的意义。番石榴树是一种平凡的树,在花色和香味上都无特别之处。它们是波斯和亚述国的土产。以斯帖原先的名字“哈大沙”,意思就是番石榴。对那些从北方被掳之地返回的人来说,这树具有特别的意义;它的平庸姿色象征了选民悲惨的处境,他们再也不能媲美枝叶茂盛的香柏,或巨根盘绕的橡树;他们只像卑微的番石榴,虽然四季常青,却只是一种毫不显眼、平凡无奇的植物。许多信徒就像番石榴。他们心无大志,眼睛也不往上看。他们不准备作任何大事,或他们看来奇妙的事。他们依然故我,好像断奶的孩子;他们指望从神那里得着更多的赐予。
那天晚上,撒迦利亚以为自己站在他心爱的j地,四周围绕着番石榴。他看见树中间“有一人骑着红马”,他的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整个山谷因着这些神秘的人、物而生动起来。毫无疑问的,先知每次来往这里,或跪下祈祷时,他们就已经在那儿了,只是以前他的眼睛未打开,未能看见他们。啊!许多时候我们的眼睛也是如此,以致看不见神的天使四围安营要搭救我们。沙漠中的水泉就在不远处涌流,而我们像以实玛利一样,饥渴万分却看不见咫尺之外的水源。千山上布满火车火马,但我们却像以利沙的仆人一样,惧怕颤抖,好像无人保护我们,使我们脱离敌军的追捕似的。荣耀的神正环绕我们,一如闪着银光的护城河环绕着一座城池;但是只有被膏的眼才能瞥见他的庇护。
很自然地,这景象激起了先知的好奇心,他急欲知道这属天异象的含意。“我说……主阿,这是甚么意思?”这问题是向一个属天的朋友和导师发出的,长久以来撒迦利亚一直与他保持着交通。他常常称呼他是“与我说话的天使”,19;~5;;。这位天上的访客和第十二节里“耶和华的使者”是有区别的,后者,必然是指“立约的天使”,就是我们的主自己;那些骑马的要向他提出报告。
对于个别的圣徒而言,这也是极大的安慰,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置于守卫天使直接的看顾之下。神现今仍然差他的天使看护、保守我们。他仍然差天使在我们前头,要带我们到他预备的地方。他那解释的天使仍与我们谈话,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
这位圣洁的仆人多年来一直在番石榴谷中祈祷,倾吐心意;虽然他可能很少得到答复,但不久之后,那不可见世界的幔子要落下来,那时受膏的眼睛被打开,得以看见神的使者奉差遣,在这世界中来往穿梭,服事信他的人;涤清的耳将听见天使的交谈,他们或讨论人的事,或谈及基督为神儿女代求的事项。“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他走来走去的。”这位先知凝神细听,他听见骑马者向总指挥提出的报告:“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当时全地上正处于和平状态。新兴的古列帝国刚刚巩固好基础,其继承者在强有力的统治下,结束了覆亡的迦勒底帝国所加诸人民的各种痛苦和灾难。
在四邻和平、富强的国家环绕之下,归回的余民之凄凉贫困的光景,与之成为鲜明的对比。按说,如果说世上有一个地方应该是苍翠、发光的,那必然是耶和华为自己所拣选的山丘;然而,它却是荒凉的。这个骇人的对比促使立约的使者向耶和华恳求,要他向这些他带领从异国返回的民,彰显他的大能。“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阿……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
这是一个美丽的缩影,使我们得以一瞥我们主从他那永不改变的麦基洗德祭司职分中发出的代求。信徒已从他的亚伦职分上看见他,他以自己为祭物,除去人的罪;如今我们又看见他在麦基洗德的等次之后,永远作大祭司,这是何等的安慰!没有开头的年日,没有结束的时间,他始终作我们的大祭司,在天庭为他的子民代求。“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他那不断的代求,将带给我们何等的福气啊!
“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似乎父己经听见了子的祈求,就透过与撒迦利亚说话的天使传递他的回答,并要求这位先知立刻向百姓作紧急的宣告:“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
接下去又宣告神更多的心意:他恼怒列邦,因为他们所作所行超过了他的命令;他已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他的圣殿必重建;准绳也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犹大诸城仍是他的城,它们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那些听见撒迦利亚传信息的人,岂不是萌生新的勇气去面对敌人吗?如果神与他们同在,有谁能敌挡他们?如果天使四围安营保护耶路撒冷,那么她自废墟中重建,岂非意料中事?神返回他的城,其意思是说,这城将重拾往日的美丽,成为全地羡慕、喜悦的对象(见诗四十八)。
读者中是否也有人曾为神的殿(不管是普世教会,或个人事奉的工厂)荒凉而叹息哀哭?是否有人像撒迦利亚那样等候了十五年之久?他们是否也有祷告的番石榴谷地?他们是否在遍他堕落的环境中坚定不移?如果他们能听见这美善的安慰话,他们将多么感谢、快慰!因为任何人若像这样祷告,他们只不过是在回响那位天上伟大代求者的祈祷,结果必使神用怜悯来回应。什么时候神将他教会的光景放在他子民心上,使他们为教会忍受生产之阵痛,什么时候他的大能工作就要展开。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一直经历着深沉的哀痛?许多经历苦难的人都一再强调神的磨炼。即使过去的服事徒然无力,你的家荒凉,你的心忧伤,不要丧胆!要喜悦,因为有一位长久活着的主正为你代求。耶稣已将你置于他的手掌中。你的忧伤之处显在他面前”。他要用美善安慰的话与你交谈。他说,“背道的儿女阿,回来罢,因为我作你们的丈夫”。“我必医治他们背道的病,甘心爱他们,因为我的怒气向他们转消”。“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第二个异象充满安慰。前一章里那美善安慰的话仍继续着,好像一首摇兰曲的甜密尾音仍荡样在空中一样。
当这一小群归返的余民紧张地望着四周强盛的诸帝国时,他们心中充满警戒。他们如何与列强共存?这些强敌包括比施兰,米特利达,他别,和他们的同党,就是尼布甲尼撒在撒玛利亚安置的列国;省长利宏,书记伸帅,都正打算要影响大河以西的诸王,以迫使建殿工作停止。在这样的反对势力下,建殿工作已停止了十五年之久。犹太人非常担心,他们重新提出建殿的要求可能仍旧会遭到同样的反对。因此,这位先知在异象中所见的,相当符合当时的情景:“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
在犹太人的语言里,“角”很自然地代表了压迫者和敌对者的势力与骄傲。诗提到,大牧者使他的羊群“脱离野牛的角”。但以理说到角与圣民争战,并且胜过他们,直到圣民得国的日子。这些敌挡神子民的人被形容是野兽的角,正攻击着无辜的羊群;羊一无反击能力,只有四散逃逸。
“四”这个数目提醒我们一处范围的四个重要点,并指明无论百姓逃到何处,那里都有仇敌,他们已誓言要拦阻神的百姓重新复国的计划。在北方有迦勒底,亚述,撒玛利亚;在南方有埃及和亚拉伯;在西方有非利士,在东方有亚扪,和摩押。或许神的灵已越过这些,看到四个外邦帝国,他们已占据“外邦的时代”,他们就是但以理异象中的四个巨兽,一个一个从海上相继而来。
不仅是巴比伦与波斯相继崛起,后来又有希腊与罗马帝国兴起,以及欧洲新兴的王国接踵而至。他们就是诗第二篇所描述的世上之王,他们一齐起来,招集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
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梆,
脱去他们的绳索。
我们绝不可忘记,是神自己将权柄赐给世上掌权者。他在以赛亚书里说,“我向我的百姓发怒,使我的产业被亵渎,将他们交在你手中”。在但以理书中,他揭去了幔子,让人看见世上的君王不单单代表属血气的,并且代表毁谤而有势力的灵,要激动神的子民。只要神的百姓向神忠心,完全顺服他,他们就毋需惧怕任何反对的势力;然而一旦使他们与神联结的这个凭借有了漏洞,一切邪恶的势力就会倾巢而出,竭尽全力来折磨他们,直到他们受够责罚,重新拾回最初的爱为止。
如果我们问,现今正在蹂躏教会的四个角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就是神甫制,属世界,基督教科学派,和通灵术。
神甫制,它以神父取代永活的救主;以仪式取代信心;以弥撒的献祭代替那在十字架上已完成的祭。它已被告解制度所腐化,并且使许多国家受到其影响。
属世界,我们的主又称它为情欲,就是要得着其它东西的欲望;这种属世的欲望会与我们心中原已撒下的种子竞争,使它无法开花结果。
基督教科学派,它假藉基督教之名,实际上却在抽离它许多重要的教导,而将罪当作幻觉,将罪的刑罚视为一场道德的梦。它否认代赎的功,以及耶稣基督真正的本性;又教导人将罪、病痛、死亡,看作是错误的想法,而不是错误的行动。
通灵术,将基督贬低为一种媒介,借着诸灵的助力来行神迹奇事。
我们观看这些正在侵略、腐蚀现今教会的恶魔,就禁不住要像先知那样说,“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有时我们抬眼观看,却发现已陷身重围,四周尽是敌对、威吓的势力。回想一下历代以来为神作见证的那些殉道者,他们可以像大卫一样说,“有许多公牛围绕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他们向我张口,好像抓撕吼叫的狮子。”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见了四角的异象。
然而还有更深的含义在后头;这位先知说,“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我们需要神的手明确指出我们得救的确据。“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阿,求你开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耶和华开他的眼目,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
对巴比伦而言,“匠人”是指古列;对波斯而言,“匠人”是亚历山大;对希腊而言,“匠人”是罗马;对罗马而言,“匠人”是高卢。各国的“匠人”各异,都是残忍严苛的,但对于他们的工作而言,却是恰如其分的。司布真(C・H・Spurgeon)论到这段经文时曾说“我们不能用一个刀片去打开牡蛎;某些工作是需要力气而不需要精微工具的。神不会找一个店员或建筑师,或一位绅士去砍掉巨角;他乃是找一个工匠来。这项工作,需要的人有手劲儿,用他的铁槌一槌打下去,或者用他的力量劈开巨木。我们不要畏惧神的工作;当角看起来如此可怖难缠时,匠人自会前去对付他们。”
主知道到何处去找他的仆人,当他命定的时刻来临时,工匠也已预备妥当。“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神的儿女啊!你四周有许多角,要将你打散。年复一年,他们摧毁你的计划,带给你许多辛酸血泪。但大能的天父知道,他们所作的已超过他原先要惩罚你的本意,因此他恼怒他们,决心要对付他们。他有能力作到这一点;因为他已发誓任何敌对你的武器都不得昌盛,每一个论断你的舌头都将受谴责。一旦神对你的管教完成了,他就要停止管教,正如烈火一旦炼尽了杂质,就要熄灭一样。神说,你们要得安慰,要得安慰。“我离弃你不过片时,却要施大恩将你收回。我的怒气涨溢,倾刻之间向你掩面,却要以永远的慈爱怜恤你;这是耶和华你的救赎主说的”。
撒迦利亚书第二章
撒迦利亚得到第三个异象。“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
这是很自然的景象。可能当时耶路撒冷到处都有测量员,正忙着替新的街道与城墙绘地图。
重建的计划已初具规模,但主要地点的遗址仍是一片废墟。特则是城墙,只剩下一堆碎石。不管怎样,百姓的民族心已被唤醒,他们渴望重建祖先留下的城市。那些手拿测量绳的年轻人,正是这样精神的写照。
“我说,你往那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似乎他要限定这个城市未来的疆界,指明城墙的方向和位置。他似乎这样自言自语:“到此为止!这城的边界就定在这里。不管它将来加何发展,都不可越此界限。”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常常替神的城之发展定下界限,而这界限完全不是神所要设下的。
圣礼主义者拿着准绳前来,坚持洗礼就是那条界限;凡是受过洗的,不管是基督徒,罗马天主教徒,或希腊正教徒,都包括在神的城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拒绝接纳贵格会和救世军的成员。他们稍微修改了古老的训令,说,“你若不受洗,就不能得救。”
悲观主义者拿着准绳前来,将神的城之界限尽可能画得最狭小。他们振振有辞地引用经上的话,“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或者“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有的时候他害怕自己进不去;但大半时候他是在怀疑除了自己,别人恐怕都进不去。这种人可能是灵里沮丧,看不见神在这世上的各种作为,而产生悲观的看法――正如以利亚,他曾以为当时忠于神的人只剩下他一个。
盲信者拿着准绳前来,他坚持城墙必须符合他的尺寸,必须遵照他的信念。我们知道有些人就是如此吹毛求疵,过分挑剔,常常作一些无谓的区别,排除一切与他意见不一致的人。他们替未来的居民界定的空间相当狭窄,为圣城定的疆界十分有限。
实验主义者拿着准绳前来,他认为任何人若没有经历和他一样的疑惑,惧怕,狂喜,释放,洁净,就不能算作是基督徒。他坚持任何人要进入这城,必须在属灵生命上经过一定的步骤和次序。
普救派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将城墙围绕着整个人类而建,在他们的疆域里,容纳了人类社会的每一分子。
其实定下界限、坚持观念,都不是我们的事。这些奥秘是属于主的。在一方面,他知道那些自称为基督徒的是否是真基督徒;另一方面,也只有他能鉴定那七千个未向巴力屈膝的人。有一次,一位使徒问道,“主阿,得救的人少么?”耶稣的回答似乎避开了他的问题,“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衡量城界的不是我们,我们所当作的乃是努力进去。
又有一位天使来,对与先知说话的那位天使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就是手拿准绳的那位),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没有必要去画定界限,因为这城命定要超越一般的范围,成为一个大得无法用城墙限制的城。集中在这神圣中心的居民将多到溢出一切界限之外。
这是指得救的人而言。我们无权将任何不认识神,不顺从主耶稣福音,只喜爱黑暗、不喜爱光的人包括进去,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恶的。但除了这些人,将来必有一大群人从各邦,各族,各民出来,他们好像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众多,足以补偿救赎主所受的劳苦,足以满足神心中对人的大爱。然而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如果圣城没有城垣,岂非不设防城市,任敌人长驱直入?它如何防御敌军或破坏者的入侵?假使敌人说,“我要上那无城墙的农村;我要到那安静的民那里,他们都没有城墙,无门无闩,安然居住。我去要抢财为掳物,夺货为掠物”,那怎么办?以色列将面临何等处境?但紧接着答案就出现了。“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这个比喻可能取自营火,猎人们在夜晚常常围坐在一起,升起熊熊营火,以吓退林中的野兽。想想它的含义!没有任何毒害,或入侵者,能够突破火网;神的同在就如坚强的堡垒,能摧毁一切世上或地狱的势力。
这是每一个信徒都可享受到的喜乐。尽管他们没有任何财富,世界的影响力,或权势围绕保护,但他们绝对安全,因为神的警戒线牢不可破,将他们围在里面。神就是他们的城墙。确实,住在一个不设防、没有城墙的城里更好,因为这样我们就能更认识、更倚靠神的永远同在。使徒保罗也有同样的思想,他以软弱、缺乏,为基督的缘故受逼迫、伤害而喜乐,因为他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你是否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在你和贫穷、不幸、不敬虔的同事、假弟兄的攻击之间,没有任何护蔽物?不要胆怯!你仍然可以住在神吞灭的火中,被他的永火所围绕。他曾宣告,“凡为攻击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凡在审判时兴起用舌攻击你的,你必定他为有罪”。这样的人可以像大卫那样宣告:“虽有成万的百姓来周围攻击我,我也不怕。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要记住,神挡在你和一切仇敌之间。有些人把环境放在他和神之间;但智慧的人是把神放在他和环境之间。是的,虽然我们好像赤身在这世上,夜幕降临时仍一无遮蔽,但我们就如同置身警卫森严的皇宫里一样安全。被剥夺掉一切世人看为重的东西,对我们而言无啻是一件蒙福的事,这样我们才能全心全意依靠神。除非我们一无所有,否则很难发现他的丰富。
接下去有三个呼吁:
一、针对被掳之民(6~7节)。当时尚有极多的犹太人留在巴比伦,神针对他们发出了这个邀请:“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这段话包含两层意义。一方面是对返回之民提供保证。神会立即伸手保护他们,就如人保护眼中的瞳人。另一方面,又对那些继续逗留在巴比伦的人提出警告。神已经向那罪恶的城市抡手,那是给列邦的记号,要他们来掠取这城作掳物。
基督徒阿,你是否仍滞留在巴比伦,一任世俗的观念淹没你,世代的灵影响你?请听神的吩咐,他要你起来,离开。不要夸口说你可以随波逐流而不致受世俗污染。征服者的铁骑对犹太人和巴比伦人都是一样的,将毫不留情地全部踏毁。你可能仍是神的儿女,但如果你不肯与世人分别,你就会和他们一样遭受必然临到的祸患。
想到我们的灵魂在神手中,好像瞳人那样受到保护,这是何等的安慰!因为身体所有的器官,没有一个像眼睛那样受到细心的护卫。强壮的前额骨,眉毛,睫毛都可防止尘埃入侵,眼皮可以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泪腺可以不断分泌泪液洗涤眼睛的表面部分――这是何等奇妙而精密的保护系统!我们在神那里也有同样的安全系统。他随时警戒,要保护、捍卫、洁净我们。“我必时刻浇灌,昼夜看守,免得有人损害。”
二、针对锡安(10节)。锡安的女子可能流散各处,坐在灰烬废墟里;但她要欢喜歌唱,因为耶和华已经声明,愿意分担她的愁苦,帮助她的儿女,吸引列国来归向他。“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们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她毋需城墙,堡垒,华丽的建筑,因神自己住在她中间。当神将帐幕架在人中间,与他们同住时,他就抹除一切眼泪,不再有哀嚎哭泣;只有喜乐的歌声。有时基督徒也可以看到这异象。他明白既然神来到他的事工里,这事工就不再是他的,而是神的,他自己不过是一个工具。神安慰人,教导人;神使一切遭破坏的得恢复;是神在建耶路撒冷的城墙;神成就美事好叫锡安得快慰:神吸引百姓,使他们不是与一群会众,一个教会,一位传道人联合,而是与主联合,成为属他的人。他不只是环绕的火城,也是其中的荣耀。
三、针对属血气的(13节)。圣经中有时描述耶和华在睡觉(并不是因他疲乏或疏忽,因为他保护着我们,他从不打盹或睡觉),是为了说明他明显的冷淡。通常这种情形都是在锡安自己打盹时发生的。神的能力和温柔永不会改变,但是当他的子民不信他,冷落他时,他往往暂时止息了他的活动。
一旦教会觉醒悔改,谦卑,祷告,神就醒过来。先知撒迦利亚和哈该激励那些被掳归回的人,说神已经醒来――那并不是说,他一直在沉睡。
当神兴起时,凡有血气的都当静默,以虔诚,期待,谦卑顺服的心在他面前。“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他兴起,从圣所出来了”。“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因为我的盼望是从他而来。”
撒迦利亚书第三章
从以斯拉记里,我们知道随从所罗巴伯返国的被掳之民,包括了约书亚和四千二百八十九位祭司。但是这些祭司的光景很悲惨,先知玛拉基曾有详细描述;他指出他们的败坏与当初非尼哈(利未人的家长)所代表的祭司身分成了极可悲的对比。
他们藐视神的名。他们毫无顾忌地将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祭物献上。他们说耶和华的桌子是污秽的,其上的食物是可藐视的。他们甚至认为祭司的职务烦琐可厌,并嗤之以鼻,把抢夺的,瘸腿的,有病的,拿来献上为祭。他们偏离正道,使许多人在律法上跌倒。接着玛拉基以大胆的笔调描写一位高贵的祭司曾因他忠于神的热诚,而使他的百姓得免灾祸,他和他的后裔并得到永远当祭司职任的约(参
“我曾于他立生命和平安的约;我将这两样赐给他,使他存敬畏的心,他就敬畏我,惧怕我的名。真实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里没有不义的话;他以平安和正直与我同行,使多人回头离开罪孽”。
审判临到祭司时,全体祭司都受到谴责:“所以我使你们被众人藐视,看为下贱,因你们不守我的道”。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时他们已经摒弃了维持祭司制度的许多规定;因此他们既没有袍子,也没有器皿,或在神殿举行仪式所需的装备。在这种光景下,撒迦利亚在异象中看见大祭司约书亚以及他面前的同伴,是极适宜的:“天使又指给我看,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他头上没有高冠,也没有任何代表他职位的记号;然而他污秽的衣服却表明他的疏忽职守。至少这个描述反应了当时对于祭司职位的一般看法;甚至我们或许会问,如果祭司都配不上他们所受崇高的呼召,那么重建圣殿又有何用呢?
过去曾有一些时候,所谓基督教会各种派别的领袖也落入同样的光景;神殿中的敬拜流于草率敷衍;人们宗教的热忱被对运动、享乐、物质享受、宗教导师的兴趣所取代;敬拜失去合宜的礼仪,祈祷失去虔诚的心,音乐失去品味,建筑破旧萧条――到处都是尘埃,蜘蛛网。这种情形同样可以被形容为:祭司穿着污秽不堪的衣服。
然而这些话里岂不是还包含着更深的意义?想想天使的话,“大祭司约书亚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当听,他们是作豫兆的。”这岂不是指,他们代表一切被召作祭司的人;要“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我们一生中,是否也有许多次觉得不配作这神圣的事工?可能是傍晚时分,一家人聚在一起祈祷时,我们犹豫不决,不想打开圣经,或不想开口祷告,因为白天发生的一些事缠累了我们的心,或搅乱了里面的平安。也可能是主日早晨在神殿中,我们坐在习惯的座位上,脑里却一幕幕闪过许多回忆,或热衷的嗜好,赚钱的方法,这些都不是自称为基督徒的我们所当有的;因此我们的心再度责备我们。或者我们登上讲台,上主日学,与同工来往,这时突然有一些骄傲、不洁的思想浮现,或者作出一些愚昧的事,以致我们感受自己根本不配站在死人活人中间,作神的使者。这些时候,我们都像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裳。
当我们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时,这种羞渐的感觉益发强烈。“天使又指给我看,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在世界微弱的光里,有许多事情可以马马虎虎通过;但在那纯洁的脸所发出的明光照耀下,这些事就要受到严厉的责备。阴暗的冬日里,我们所穿的衣裳即使有污点,也还可以过得去;一旦春天将临,它们就禁不住明媚春光的照射而显得污秽不堪。家居生活中,我们衣饰比较随便;但到了特殊场合,如果仍不修边幅,就要遭人侧目。我们拿自己和自己比,或和别人比,常常会自我安慰说,我们的灵魂也不见得特别败坏啊!但这是在黑暗里的辩词。当神宝座所发出的强光照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就要像约伯那样喊道:“我若用雪水洗身,用碱洗净我的手;你还要扔我在坑里,我的衣服都憎恶我”。
约书亚的感觉,就和以赛亚经历他一生中最大关头时的感觉一样。虽然以赛亚是一个先知,被义人敬重爱戴,为恶人所厌恶,但看见耶和华坐在他崇高的宝座上时,他的灵立刻发出这样的呼喊:“祸哉,我灭亡了。”他应该是以色列人中最有理由可以逃避灭亡的人,但他却是第一个承认自己罪的人。越伟大的圣徒,越肯认罪。所得的光越大,所显明黑暗的范围就越广。我们越多认识神,就越多忏悔。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当作什么?放弃我们的祭司职分?停止神所赐给我们的事工?不!要继续站在使者面前。他知道一切――我们不必畏惧他的锐利眼光――他仍以无限的爱爱着我们。他有能力涂抹我们的过犯,并将新的、洁白的义袍披在我们身上。
就在这时刻,我们的大仇敌撒但就要对我们全力进攻。“撒但也站在约书亚的右边,与他作对。”自从撒但被逐离开最初的地位之后,他就成了神的对头,他憎恶善事,四处控告弟兄。他发现人的性格上有何缺点,就倾全力攻击;看见圣徒有何隐藏的缺点,就站在屋顶上大声宣扬出来;人有丝毫不忠、懈怠的迹象,或掺杂的动机,他就在神的使者面前炫耀夸口。他冷酷无情,心硬如铁。想想他对我们怀着的那种深仇大恨,就令人觉得可怕。
我们祷告的时候,他就立刻侦察出其中所隐含的疑惑,或我们已一再重复使用的祷词,或缺乏热诚的意愿。他会嗤之以鼻,对神说,“你听见这人的祷告没有?难道这就是你所赎回的人发出的声音吗?”
我们为神作工的时候,他在一旁严阵以待,密切注意我们是否想炫耀同工,沽名钓誉,或利用十字架当作进身之阶,只求自己的尊荣,而不求主的荣耀。撒但附耳说,“难道这就是你所拣选的仆人对你献上的服事吗?”
我们擘饼时,在他那奥秘大爱之前,内心若稍有冷淡,撒但就拍手称庆,揶揄那位新郎说,“瞧瞧你的新妇,表情这么冷漠,一点反应都没有!”基督深以为苦,他早就注意到了,但谁愿意别人用最绞痛你心的事来嘲笑你呢?
当我们像约伯那样,以忍耐和高贵的态度面对试炼时,撒但又会暗示说,我们这样作是出于自私的动机――“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
如今,撒但只能透过基督身子的肢体,才能接近神的儿子;但他绝不放过任何攻击他的机会,他不断地向他控诉他的肢体。
我们再注意看这位立约天使的代求和回答。这回答是立刻的、不求自来的。约书亚还未开口说,“保护我!”他那位信实的朋友和保惠师就以庇护的确据围绕他,并且止息了反对者的声音。撒但啊,主要责备你!他曾以亚伦的祭司身分死了;但如今他以麦基洗德的祭司身分长远活着,为我们代求。当仇敌的炮火对准我们时,他就以代求的网将他掳住,使他无法再伤害我们。在我们尚未呼求之前,他就早已应允。在我们尚未了解到敌人的控诉是多么凌厉诡谲之前,他已代我们驳回。主告诉彼得,撒但将筛他像筛麦子的同时,也告诉他,他将为彼得代祷。
代求是基于拣选的恩典。因为他说,“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他拣选耶路撒冷以前,一定已经预先看见了她将来的光景,她的退后和悖逆,她的污秽衣裳,她的伤口和肿痛之处;然而他不顾这一切,仍然拣选了她。因此,他绝不会因为仇敌对他的控告或毁谤而丢弃她。他拣选她以前,已知道他最糟糕的光景是什么;在他永恒的明光中,没有一件事是他未曾明察清楚的。撒但无法提出任何控诉是神未曾在他预知的天平上秤量过的。他作最后选择之前,已经预知了人最糟的光景。
我们可以将盼望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当我们为最近的失败烦恼,为自己狡猾、卑鄙的行动懊丧,为自己不洁的情欲羞愧时,我们可以翻开这一类的经文,教导我们早在世界的根基立定之前,我们已在基督里蒙了拣选,他已预知一切。如果神现在弃绝我们,就有损于他无所不能的属性。仇敌啊!你无法向我的主控告他所知以外的事;而且尽管我有这些污点,他仍然爱我,并且爱到底。
另外,这代求已完成,无法再收回。比喻里接下去的话非常肯定:“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譬如你一早上坐在书桌前,回答信件,整理纸张、文稿,把大部分没有必要保留的纸片扔进壁炉里烧毁。这样工作了一两个小时之后,你突然发现刚刚扔进炉中的一堆废纸里,有一张支票,或一封重要的信,或一篇你费时甚久才完成的文章。你立刻冲到火旁,将那片纸头从火焰中抽出来,但它已变了样!它已被烟熏得焦黄,四角被烧得卷缩起来,好几处已有了裂缝――这就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如果你未察觉它的价值,你还会奋不顾身将它抢救出来吗?你冒着被灼伤的危险将它救出来之后,还可能再将它掷回炉中烧毁吗?耶和华将以色列从巴比伦救出来,花费心血、时间照顾她之后,他还可能在最后将以色列摧毁吗?他已经作到这地步,一方面证明他的爱,一方面证明这爱将永远继续下去。
这是何等的安慰!回顾我们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自己曾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躲开了那导致其它人毁灭的危险。我们曾与人同流合污,参与那不知不觉中使许多人毁灭的勾当;然而尽管我们被烧得焦黑,我们还是逃避了最终的结局。我们是从火中抽出来的炭。这种插手介入的行动只有一个恩慈的意义,就是他存留我们,是为了更崇高、更有价值的目的。不管撒但如何毁谤、攻击我们,神都要使用我们成就他国度的荣耀――因为他看见了撒但所未见到的,那就是我们忧伤痛悔的心,和服事神的热诚。
玛挪亚的妻子理直气壮地对她那胆怯而害怕的丈夫说,“耶和华若要杀我们,必不……将这些话告诉我们。”过去的一切都是信心的证据。神好像是一位投资者,肯投下大笔资金在一项企业上,虽然目前看来似乎无利可图,但他绝不轻言放弃。他坚持下去,直到局势扭转,转亏为盈。神是否也曾将你从狮子的口,或地狱的边缘拉回来?那足以证明他关心你。让撒但逞其威风吧!神不会违背他自己,他不会对撒但的话唯唯诺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
撒迦利亚书第四章
犹太人自巴比伦返国之后,面临的是重重困难:邻近居民的反对,资源的缺乏,领袖的不称职。特别最后一项是最严重的问题。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裳,所罗巴伯重建圣殿的决心也动摇了。他的手曾立下这殿的根基,但没过多久,这项工作就停顿下来。他的血管中流着君王的血,但可悲的是,他缺乏王子的魄力和信心。建殿的工作受到极大拦阻,甚至有一阵子完全停了下来;四周荒废的景象,和堆积着尚未使用的建材,都说明百废待兴的景象。可能百姓之间已起了疑心,甚至以口相传,认为只要在所罗巴伯的领导下,就绝无改进的一日。
艰难阻挡就好像一座大山,隔在返回的余民和他们的目标之间。正如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平原的居民而言,它看来似乎是一片拦阻,实际上它却有防御作用,能将入侵者和北方的异族拦住;同样的,这些摆在余民面前的难处也是如此。
就在这个关头,为了再度向他们保证,天使又来对撒迦利亚说话,唤醒他,好像将一个人从睡梦中唤起来一样。天使并未故意低估眼前的困难,他只是带来一个希望的信息。虽然所罗巴伯缺乏领导才能,但事情的成功不是倚赖他,而是要靠神的大能,神要借着所罗巴伯成就他的旨意。“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
天使接着又以清晰而坚定的口气,进一步向撒迦利亚保证,神要透过大卫家的后裔应验他的话。“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的根基;他的手必完成这工。”这位先知将以何等的喜悦眼光来看待圣殿目前的光景,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又以新的毅力去忍受那些曾见过旧殿尊荣的老人之批评,他们不相信圣殿还有恢复往日光采的一日。先知己经看到犹大的王子站在阳光普照的空中,手要拿着线铊,在周围民众的欢呼声里,将石块安在殿顶。更奇妙的是,他看见耶和华有七个眼睛,代表他视力的完美,正偏察全他;见到所罗巴伯手中的线铊,就欢喜。我们在此暂停一会儿,来思想神是如何喜悦人为他作工,并且当他们的劳苦得到冠冕为奖赏时,他也与他们一同欢乐。
为了使先知更明白神的意思,神又给他一个灯台的异象,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个灯芯。它本身没有发光的功用;它只能冒烟,烧焦,燃烧。充其量它也不过是界于灯盏里的油,和燃烧着的火中间的媒介。因此所罗巴伯可能就像灯芯那样软弱、容易屈服,但只要他的灵被神的火点燃,不断饮于恩慈的圣灵,他的缺点就无法阻碍他去完成神呼召他的事工。
先知在异象中所见的灯台,形状显然和圣殿中的灯台一致。在最上面有一个碗或灯盏,装满金色的油,里面浸着灯芯,可以将油引来燃烧,照亮整个屋子。从中央有七个灯伸展出去。根据修正译本,每一盏灯都有七个管子通向中央,所以一共有四十九个管子。每一个烛台两旁都有一棵橄榄树,树中心流出的油可以借着一个金色的管子,不断流到灯盏里;因此即使灯盏的容量有限,它仍然可以不断供应灯的需要。
就犹太人而言,这个异象的意义是很明显的。灯台就代表犹太人,这许多的灯和里面珍贵的资源说明他们在神的思想里是完美的,宝贝的。他们的功用是在黑暗的势力之下,将神智慧的光照在这世上。为了帮助他们完成神的使命,神源源不断地将他永存的资源透过金管子流给他们,这管子一个代表祭司约书亚,一个代表所罗巴伯。因此,这两人只是神用作连络的器皿。以色列人的使命不是靠他们实现,而是靠神的灵藉他们而实现。他们两人可能软弱无力,缺乏才干,但有一个活的泉源,要永不止歇地将所需的油供应给他们。
对我们而言,这异象也一样充满教训,激励和警告;如果我们留心,也能从其中蒙福。
启示录第一章里,曾用七个照明的金灯台来比喻教会在现今世代的工作。这比喻可以教我们怎样将撒迦利亚的异象运用在我们身上。虽然天尚未破晓,黑暗仍笼罩大地,但神已呼召他的子民要“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让我们认清神所托付我们的重要工作;不管是要我们作家里的蜡烛,或街灯,或房里的灯,我们都当留心,不要将光藏在斗底下,免得别人绊倒毁灭。我们很少留意或感激黑夜里的灯光,因为没有它们,我们简直动弹不得。虽然今世之子不承认教会对他们的好处,但若少了教会所发出的三重光芒――信、望、爱,这世界不知会成什么样子。
盛满油的金灯盏象征救主和他子民的关系。“神本性一切的丰富,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圣灵的丰富好像潮水满溢,住在他的本性里。我们很难想象圣灵的丰富中有任何一部分是不包括在我们恩慈的主里面的,或者基督徒所需的任何一种美德是没有丰丰富富的住在主里面的。一切的丰富都“有形有体”的住在他里面。他是智能和知识的灵,他是安慰和力量的灵,他是认识神、敬畏神的灵,“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神的儿女啊,好好思想这句话,并活在它里面――一切智能和知识的宝藏都藏在基督里;他是神无限资源的海洋,我则可以永远靠在他的岸边,让他以无穷尽的恩典滋润我们。
天使又对撒迦利亚解释,灯台左右的两棵橄榄树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如果这表记最初是指犹太人国家生活中的君王和祭司制度,那么运用在我们身上时,就代表了主和他子民之间的君尊和祭司关系。他是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的,他既是至高神的祭司,也是撒冷王。如果他只是我们的亚伦,用他的血使我们与神和好之后,他就退到至圣所,为我们代求;但幔子仍然原封不动地在他身后落下,他没有能力将我们引荐进入至圣所,使我们留在那里;他也无法赐给我们得胜的君王生活,使我们有能力抵挡罪,以永远的美德胜过罪。然而,基督既是祭司,也是君王,因此他不仅带我们到神面前,更使我们在天上与神同坐。
是的,朋友,我们可能只是一条灯芯,自己无能为力,只会冒烟,烧焦,焚毁;在火焰中毫不引人注意;没有得到任何报酬或感激。但让我们浸在基督耶稣的丰富里,住在他里面,深深进入他供应的泉源里;这样,他荣耀本性所发出的光将透过我们,照亮其它的人。
可以想象这个异象对于那些站在废墟中的余民,是何等的安慰。重重拦阻似乎像大山一样,挡在他们和待完成的事工之间。但现在他们明白,那些难处不过是管道和工具;神已经预备要成就他们的工作。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圣灵;圣灵无穷尽的丰富要倾倒、浸透他们,正如油从两棵橄榄树流下,倒入、流经那金色的管子一样。
我们常常受到显而易见的困难所威胁,使我们不禁呼喊:“大山阿!”有时我们又感到自己的渺小,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如何能保持鼎盛的光景?如何遵从属天的异象?如何维持下去?圣经说但以理持续到古列元年,这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毅力啊!如果我们从现在起要再活二十年,三十年,或五十年,而这世界的灾难、需求、震惊之事,丝毫未因新郎来的日子渐近而减少,那么我们还能持续到最后吗?当主再临的黎明尚未来到之前,我们的灯是否就熄灭了?我们外体一天天毁坏,内心可是日益更新呢?
这使我想起我和我的灯芯之间的一段对话。它已经为我服务了一段时日,在我阅读时静待一旁。我觉得很惭愧,竟然以前没有注意到它这项不显眼的服务。于是我对灯芯说:
“谢谢你这几个月来对我的服务。”
“我为你作了什么?”
“你不是照明了我的书页吗?”
“不!我没有,我根本不能发光,不信你试试看,把我从油里拿出来,我很快就会熄灭的。我自己无法燃烧,是我里面的油使我燃烧。照亮你的光就是这样来的。至于我,只不过是介于盏中的油和我顶端的光中间的媒介而已。瞧瞧我已烧成焦黑的顶部,它正逐渐损毁,但灯却会继续发光。”
“难道你不害怕烧尽的一日?看看你!只剩下几寸长了!等这几寸灯芯烧完之后,你还能发出光亮吗?”
“只要油继续供应,只要有一只手不时除去烧焦的边缘,修剪我,露出新的一角,我就毋需害怕。我所需要的只有两项:油和修剪。给我这两项,我就能一直燃烧到最后。”
“谢谢你,可敬的老师”。我离开时说,“你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只要我住在基督里,在他里面有一切的丰富资源,我就能持续下去。只要神的手,以无限的体谅和温柔,用金剪除去残渣和败坏,修剪我,使我能结果子,我就可以进入他的安息。”
我们中间有些人以为,灵魂可以借着圣礼,奋兴大会,或通宵祷告,而累积许多恩惠。但这不符合灯芯的教训。它不贮存,不累积。它时刻面临耗尽、枯竭的边缘,但又不时得到供应。我们的生活也当如此――每一刻都倾尽所有,而从不怀疑下一刻的供应。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耶稣对未来的事总是心存忍耐。作主的工时也当全力以赴,将它当作你最后的服事。你不能使神耗尽一切;你的事工必定会完成,但不是倚靠你的努力或才能,乃是依靠他的灵。
时时刻刻,我蒙他爱保守,
时时刻刻,从上面得生命;
仰望耶稣!直到荣光照耀,
时时刻刻,主啊,我属乎你。
这个异象也包含一个对我们的警告,不可轻忽错过。我们必须谨慎地住在基督里,好叫他也住在我们里面;总是承认他的君尊地位,而谦卑顺服;总是安息在他的祭司身分中,使我们得与神和好。借着顺服和相信,我们与神的交通得以继续、加强。每一次我们遵行王的命令,即使那与我们本性的欲望相背,仍照行不悖;每一次我们回到我们的大祭司面前――这亲密的交通就会使我们与他的性情有分。
原谅我一再强调这一点。因为这个比喻极宝贵,灯芯如何联结于橄榄树的源源供应,就象征着我与主的关系。金油如何不停地通过灯芯达到火焰,同样的,复活之主的恩典也透过我们的信心,达到与神相交的光辉美丽之生活中。神的火啊!你将燃烧到永远;我们的灵就是你的蜡烛;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借着内住的圣灵才能得着力量;并且因着信,基督得以住在我们心中。
我们必须期望基督会使用他的金剪。我们不要逃避它。当他似乎牺牲了我们一些宝贵的东西,除去我们本性中一些必要的部分时,他实际上只是在剪除焦黑、损毁的残渣。要信靠他。他所剪除的只是烧焦的部分,会损坏其余部分的见证。将它除掉只有好处;但为了整个事工着想,他只动用金剪。难道你不信任那双持金剪的手吗?那上面仍带着加略山的钉痕。
另外也当留心,不要让任何东西阻塞了金管子,这管子就是指你对他之仁慈的顺服,和你对他祭司身分的信靠;不然金色的油就无法流入。它们很快会因疏忽,怠惰,误用,而不再流通。
不要因为你通向完美基督徒生命之过程进展太缓慢而忧虑。如今是从小处着手的时刻,是奠定根基而不是安装殿顶的石块;是测量基准线,而不是大声欢呼“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的时候。但仍要存喜乐的心,耶和华的七眼正在察看他的工人和事工。他遍地观看,最后将慈爱的日光停留在他事工的进展上。你所献身的事工,他必成全;他绝不丢弃他手所作的工。
撒迦利亚书第五章
接下去的三个异象,被“出来”这词清楚的连接起来。“这是出来(中文圣经作“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这出来的是量器”;“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六l)。似乎神允许撒迦利亚站在神所处理各事的中间,让他看见神在他子民和这世界的道德方面管理的结果。
一、飞行书卷的异象。先知在异象中看见一张巨大的纸或展开的皮卷,是准备用来书写的,正缓慢地飘在空中。它似乎在盘旋,好像猎食的鸟盘旋飞翔在犁过的田地上空。它的面积是三十尺长,十五尺宽,约等于圣殿门廊的大小。书卷上面是律法的咒诅;一面是针对偷窃的人,另一面是针对起假誓的人。
我们前面说过,神已回到耶路撒冷,他要成为火墙环绕这城;圣殿必重建起来,祭司制度也必恢复;但百姓必须明白,神这样接近他们,原是何等严肃的事。如果他预备要保护他们,抵挡他们的仇敌,他必然要先从他们中间除去违犯他律法的人。
显然这个刚刚成型的小区正受到这两种罪的咒诅。人们虚伪诈欺。他们一有机会就占人便宜,然后再用巧言粉饰。这是商业社会共有的现象,今日的纽约、伦敦如此,当日新恢复的耶路撒冷也是如此。但神总是要对付这罪;因为如果允许它蔓延,整个社会将受害匪浅。今日这书卷仍然在世界各贸易中心盘旋,神的咒诅仍然会落下来。
这里用很生动的比喻来描述咒诅的结果。似乎过了一阵子,飞行的书卷停在一些房子上。它们都是外表华丽光鲜的房子,房子的主人享有盛名,家里时常高朋满座;然而这些房子被清楚指明是盗贼或说谎者的家。“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使这书卷出去,进入偷窃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
然而,异象还未完,神的对付也未了。天使继续说,“必常在他家里,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似乎从咒诅降下的那一刻起,整个房子的建材都开始瓦解;房子的主人可能喊道:“这房子好像得了瘟疫。”
这些话曾经多么可怕地应验在我们所认识的人和家庭上啊!似乎灾难骤然临到一个家中。苦心积存的财富化为乌有;儿女变得顽劣不堪,令人心痛愁烦;一家之主的名声扫地。“灾病若在房子里发散,这就是房内蚕食的大麻风,是不洁净。”无人能忍受这咒诅。它侵袭着他的每一部分,好像白蚁逐渐啃蚀掉整件家具。他似乎被命令去听,正如约伯一样,听四周使者不断发出的声音,宣告他们留下的目的只是在传达那不可补救的灾难,木头石块都将毁灭净尽。啊!何等可怖的景象!
二、量器的异象。与先知说话的天使,再度引导先知向空中观望。他看见另一个生动的表号。一个量器从空中出来。“我说,这是什么呢?他说,这出来的是量器。他又说,这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我们知道当时的犹太人已经很擅长贸易商贾之事,他们也一直沿用古希伯来的干量器,大约等于一个蒲式耳,约为七个半加仑。
量器的盖子很快被揭开了,有一个妇人坐在量器中。“天使说,这是罪恶;他就把妇人扔在量器中,将那片圆铅扔在量器的口上。”这岂不是说明,犹太商人的商业行为藏污纳垢,并且与邪灵有某种关连存在?
许多时候,人们也会关上他们的保险箱,或者贮藏室的门,似乎是将园铅盖在量器口上。他们想躲避最亲近之人的眼目。他们想逃避神的面。
这时候,又有完全不同的景象出现。“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两个妇人出来,在他们翅膀中有风,飞得甚快;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他们将量器抬起来,悬在天地中间。”鹳鸟是一种候鸟,翅膀又长又宽。耶路撒冷和巴比伦之间的距离相当远;因此这两个妇人的翅膀必须像鹳鸟那样强壮有力。正如两个受膏者站在王旁边,作他的助手一样,这两个妇人也是在帮助他成就扫除邪恶事物的旨意。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他们要将量器抬到那里去呢?他对我说,要往示拿地去,为他盖造房屋;等房屋齐备,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地方。”巴比伦地处遥远,是悖逆神、拜偶像之人的座位。那里是邪恶之源,对神的选民而言,能离开巴比伦,重回应许之他,是何等大的拯救!
这实在是我们的安慰!恶势力固然猖狂,但当神代表他的百姓起身时,邪恶必被一扫而光。你是否因恶势力而叹气哭号?你是否渴望那长期折磨你生命的可怕势力被消灭?让这异象激励你。抬起你的双目,看那如鹳鸟的翅膀,正带着风快速前进,去完成神的命令。只要你愿意,神必然会解救你,给你自由。
成千上万的人都曾经有过被神从某种形式的罪拯救出来的经验,这罪就像咬住保罗手的毒蛇,最后掉下来,而他们得到圣灵更完美的内住。英国神学家傅勒彻尔(Fletcher)在信主很久之后,才进入这经历中,他将罪踩在脚下,并且宣告说,除非我们有一天借着圣灵的内住,脱离了罪的权势,否则我们绝不可自以为满足。韦斯利(Wesley)曾如此说到哈利伯顿(Halyburton):“这位神仆有的时候还是会退后,从他所得的荣耀释放里,跌入恐惧的灵里,和罪的捆绑中。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住在基督里,他没有全心忠于他;他使那赐他自由的圣灵担忧。”韦斯利的话指明:只要我们住在基督里,让他成为我们生命的光,我们就能被拯救脱离罪和黑暗的权势。你若住在基督里,就要看见你生命中一些实际的恶被扫除出去。
三、车的异象。这是一个有关保护和拯救的异象。有四辆车从环绕耶路撒冷的群山中间出来。每一辆车都有不同颜色的马,分别代表驾车者的不同使命,他们正兼程赶往当时蹂躏犹太民族的列国。“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
有两辆车朝着巴比伦所在的北方驶去;其中黑色的马代表失败和绝望,白色的马代表征服者的胜利,而巴比伦将倒在尘埃中――这预表可能在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兴起时得到了应验。
有斑点的壮马朝南方去,代表混合的经历―― 一部分是灾难,一部分是兴旺――这些将临到位于圣地南方的埃及。壮马拉的这辆车要在遍他走来走去,其使命是巡逻和防卫。如同撒但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同样的,神的战车也来回巡行,要拯救他的圣徒。
这是何等安慰的异象!它清楚教导:一旦隔在神和人之间的罪被除去,神就要作他们的保护者:攻击他们的武器必变为迟钝,论断他们的舌头必受责备。他们的仇敌有祸了!这个隐喻描述神的灵在无声中将仇敌击溃,而神的选民总是住在他大能的庇护里。“他们就必安居在旷野,躺卧在林中”。
在这些奇妙的异象之间,出现一个有趣的插曲。远从巴比伦,就是大多数犹太人仍居住的地方,来了三个代表,到耶路撒冷;他们带着金、银为礼物。显然是捐献给那一小群回国的余民,用来帮助建殿的工作。可悲啊!今天仍有太多的基督徒是用这种方式作神的工。他们自己不投身事奉,却随时准备好对那些肯牺牲一切舒适生活献身事奉的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带来礼物的人是黑玳(第十四节里称他为希连),多比雅,耶大雅,他们由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又称为贤)接待。
神指示撒迦利亚去取金、银,并作成冠冕,然后在公开的场合,或者还有简单仪式,将这冠冕戴在大祭司约书亚头上。
这个行动具有深远的意义。长久以来,以色列人因出于嫉妒,始终将祭司权和王权分离。当乌西雅王因与祭司争论,一气之下自己拿起香炉要烧香的时候,他额上忽然生出大麻风;这证明两个职权之间的区分是多么严格,一旦僭越会造成何等可怕的后果!然而,此处这位受命的先知,借着一个明显的、象征性的行动,将这两种职分合并在一个人身上。“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荣美,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这是指着弥赛亚说的,两职是指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一、留意对主耶稣的称呼――“苗裔”。大卫家好像一棵枯萎的树,只有根仍存留;但从这渺小、不起眼的根,要生出一根枝子,最后蔚然成为一棵高贵的大树,使王室的记忆和影响力永垂不朽。这个比喻使我们立刻想到其它先知书中类似的说法,都是用来预表“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太一l)。以赛亚说,“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到那日,耶和华发生的苗必华美尊荣。”耶利米也记载,“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新约撒迦利亚的诵歌充满了喜乐,因为他知道预言已经应验,他或许用清晨的日光来代替苗裔,我们可以把他的话换成另一种方式来说:“苗裔从高天临到我们”(参。
当约瑟和马利亚离开加利利的拿撒勒,到大卫的城伯利恒去报名上册的时候,大卫家似乎已到了最低潮的时刻,因为他们两人都是大卫的后裔。他们找不到客店;新生的婴孩只能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这对贫穷的夫妇甚至无力购买穷人的祭物,只能用一对鸽子,让作母亲的拿到殿里献感恩祭。然而,从那个本源里发出了枝芽,长成茂盛的树,其枝子延伸到世界的极处,其果实带给一切人类生命和福分。
根本身的丰富可以通过枝子,结成美丽的果实,落入旅人的手中;同样的,耶稣就是那蒙福的导管,连结了神的丰富和人的需要。我们以极大的喜乐坐在他的树荫下,享受他那甜美可口的果实。
二、基督集合了祭司与君王的职分――“他必在位上作祭司。”人本性中就需要祭司。人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罪和污秽,所以不管在那里扎营,都会在附近筑一座坛;并且从同伴中选出一人,使他免于日常生活的职责,专心担任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和祭司。这也是为什么米迦对那个犹大族的利未人说,“你可以住在我这里,我以你为父为祭司;我每年给你十舍客勒银子,一套衣服,和度日的食物”。
如果有人要找证据证明人类的共同性,不妨提到全世界普及的庙宇和祭坛,因为这证明全世界的人都一样――他们知道自己是有罪的,所以极欲借着一些方法来接近、取悦那全能的一位。
借着祭司制度,并耶稣基督,神满足了普世之人心中的需求。确实,世上最高的宗教必须一方面使人意识到自己的罪,一方面启示一位仁慈、信实的祭司,代表神行事,可以为罪人献礼物和祭物,并宽恕人的无知和过犯。
另外,人也需要君王。神曾定意他要自己作以色列的王,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这样他们不致“像列国一样”,而作他特殊的选民。但是他们顺从天然的怂恿,去对撒母耳说,“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人都需要领袖――一个他可以崇敬、服从的人;他可以从领袖那里得到不容置疑的命令,使他里面钦佩别人的心得到满足。从前以色列人没有王,每个人可以行他眼中看为对的事;这使他们得不到满足和兴旺。
耶稣在受审时,他的王权受到特别的强调。狂风暴雨就是以此为目标直扑而来。彼拉多向他自称为王的声明提出挑战:“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你说的是。”加在他身上褪色的紫袍,他手中的杖,跪在他面前的人,戴在他头上的荆棘冠冕,都是对他的声明所作的无情嘲弄。他们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时,又在他头以上钉一个牌子,写着“犹太人的王耶稣”。
他进入荣耀之后,仍然是祭司和君王。他如今不再是亚伦,而是麦基洗德,是我们的救主。作为亚伦,他作成赎罪的工;但作为麦基洗德,他已经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
作为祭司,耶稣用他的血为我们赎罪;作为君王,他代表我们施行权柄。作为祭司,他使我们不安的良心得以平静;作为君王,他将自己得胜的生命注入我们里面。作为祭司,他把我们带到神面前;作为君王,他将我们的仇敌践踏在脚底下。我们要从这两方面来思想我们的主,这是无比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得到他十字架和受难带来的一切好处;另一方面,又蒙受了他复活和坐在神右手边所带来的一切福分。你的基督徒生活软弱无力,是否就是因为你仅仅在加略山的光中看他,却未像司提反那样,看见他以祭司和君王的双重身分坐在至高者的右边?我们为这羔羊感谢神;但是神的儿女啊!要欢喜快乐,因他正坐在宝座上!他流血,承担了你犯罪的刑罚;只要你完全顺服、忠心于他的王权,以他为你的王,你的主,他就要救你脱离罪的权势。一旦你绝对信靠、顺服他,他就要负起责任来成就你最终的救恩。
如果你里面有某种罪在敌挡你,至少,他有能力对付。如果他拯救的大能在你身上似乎受到了限制,产生不出果效,只要你愿意知道,他很快会让你觉察到,那是因为你没有顺服他,尊他为王。他坐在宇宙的宝座上施行统治;因此他拥有一切的权柄和能力。他也必须坐在你心里的宝座上管理统治,所以他要将拦阻他的一切反对和障碍除去。“神……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
这是何等奇妙尊荣的话!他坐在宝座上,永远为君王,为祭司。让一切受造物都起立,惟独他坐着。他坐在那里是因为他本身的尊荣,因为他中保的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他知道他的仇敌将被践踏在他脚下。亚伦等次的祭司是一日日站在那里,献同样的祭,却无法除去我们的罪;然而他“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祭司统治曾为人类带来无限祸害。透过任意妄为的独裁者,那些主教,祭司所施行的统治往往是极其偏执、善变、无情的。除非这世界顺服主耶稣的管理,认识到真正的和平是从他那合并的双重职分发出,否则这世界将永无宁日。
三、基督以祭司和君王的身分建立神的殿――这个保证已经是第二次,但它第一次对那一小群被掳之民说出的时候,所带给他们的安慰是难以言喻的。他们的圣殿遗址只是一片焦土。他们怎么可能再面对这一堆废墟心生盼望?然而这一段话深深触着了他们的心。当启示的手将幔子掀开时,他们看见一位比约书亚和所罗巴伯更伟大的人,要与他们同工,肩负起他们劳苦的代价。他们有了新的能力和勇气工作,因为他们知道是与神同工。有什么难处或仇敌能拦阻他右手所作的工呢?
这岂不也是我们今日的写照?虽然我们距离建殿的时代已久远,但我们仍可能建一座属灵的家,就是得救之人的殿。然而,有的时喉看来这项工作好像永远无法完成。未完工的墙隐藏在鹰架(注:砌外墙时临时搭的工作架,俗称‘交手架’)后面;初成型的样式在尘埃和烟雾中模糊不清;似乎在进行每一个步骤之前,都会遇到拦阻和失败,我们不禁心灰意冷。这工程到底有没有完成的一日?它真值得我们付出这么大的血汗和泪水吗?我们为何不停工歇手呢?
然后我们会明白,我们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重要,缺了我们就无法成事;我们不过是雇工,尽了力就可以了,神才是那主要的建筑者。所以保罗说,“我们是与神同工的;你们是神所耕种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读者中若有人因教会或所关心的人带来的难处而心灰意冷,盼望你抬头看那君王和祭司,他手中拿着铲子,你可以确信他终将成功。你或许不知道他在作什么,他如何用这些器具。你可能作的超过你所知道的;他要为所雇用的人负责,不管是雇你打根基,或上房梁。不要丧志或离他而去,免得他不得不用别人去成就你已开始的工。
金子的冠冕将被搁置一旁,直到圣殿完工之日,那时就要将冠冕放在殿中,一方面纪念那一群代表,一方面保证,那些远在异地的人终将返国,助余民一臂之力。
历世历代以来,属灵的殿正不断兴起,参与其工的人包括犹太人,外邦人,被囚的,自主的,享有特权的,似乎在救恩之约以外的。“你们应当纪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如今……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19~21)。
撒迦利亚书第七、八章
犹太人在被掳期间,一年有四次禁食。他们特别纪念四个黑暗的月份。十月是纪念耶路撒冷第一次被围困;四月是耶路撒冷在西底家统治下被攻破的日子;五月则是纪念神的殿被烧毁:七月是纪念基大利被杀,这事件导致了余民的离散。
犹太人的年历中充满了痛苦的回忆,国家生活笼罩在忧郁烦闷的阴影下;显然纪念这些特别的日子乃是他们严格的义务。
从被掳之地返国后,他们仍然谨守着这一年四次的禁食。有些在伯特利安顿下来的人开始想到,既然圣城已从灰烬中兴起,逐渐恢复她原有的兴旺和美丽,而他们仍穿麻农,将灰蒙在头上,岂不是不合时宜吗?他们过去的忧愁既然已缓和,甚至转为喜乐,那么继续禁食举哀就显得不实际,甚至虚伪了。虽然他们的哀悼、感伤在巴比伦很适用,但在他们列祖的土地上就格格不入了。因此这些人推派代表到神的殿,征询祭司和先知的意见;他们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么?”。
这是一个相当合理的问题,是由一些高贵的人所提出,他们觉得如果禁食举哀不是在表达内心真正的情感,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讨神喜悦。保持一个过去用来代表忧伤、悔改,而现今已徒具形式的仪式,是一无用处的。我们的属灵生活第一要素就是诚实――绝对不可作违心之言,或作不实在的事。如果你觉得某种形式已丧失了它过去代表的经验和意义,就不要为了形式而持守形式。没有一件事比固守住某种已丧失火花、亮光的仪式,更能使灵魂僵化了。把它们弃之如敝屣吧!
撒迦利亚对此问题分别作了四个回答。“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四度临到他。
第一个回答。他提醒百姓,这些禁食的仪式是他们自己设立的;他暗示他们,既然他们创立了这仪式,他们也可以选择废止它。他进一步指出,与其指定禁食的行动来满足整个国家情感上的需求,还不如专心思想古代先知的话语:“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藉从前的先知所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么?”设立禁食的条例,谨守外在的仪式,要远比谦卑在神面前、顺服他的命令容易得多。
第二个回答。先知说,不管他们因禁食而作些什么,或不作什么,至少他们必须将真正的宗教精神具体表现出来,这是至为紧要的。“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这是神对他们列祖说的,现今又对他们说。他们列祖却硬着心肠,不肯听耶和华的呼吁,所以他也不再听他们呼喊。他好像旋风将他们吹散到荒郊野地。在此先知撒迦利亚恳求那时代的百姓,不要效法他们祖先的迟钝和悖逆;这样他们才能逃脱列祖的命运,没有任何灾祸能阻碍这个国家的复兴,或使它重陷悲惨荒凉之境。
第三个回答。撒迦利亚接着述说这个蒙拣选之城即将有的兴盛。耶和华已返回那里居住,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锡安必称为圣山。街上必充满年老的男女,有的因年纪老迈而手持拐杖。男孩女孩嬉耍的笑声说明了那时代的兴旺和太平。从东到西,余民络绎不绝地归回,使原先荒凉之地又恢复生机。“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这余剩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
在这一切应许之后,先知再一次提出呼吁――每个人要与邻居说诚实话;在城门口按至理判断;远离一切耶和华所恨恶的事。所有关于兴盛的异象都是在提醒神的选民,神不再纪念他们的罪了;因此他们不必再哀悼过去,他们应当活在爱与光明之中。
这一直是神所用的方法。他的管教极严厉。如果我们亵渎他的名,玷污他的殿;如果我们与不敬虔的人同流合污,拜假神;如果我们的手被世界的染缸沾染――我们就会像以色列人一样被掳去,直到七十年的时限满足。但是当我们肯接受他严厉的管教,真心真意的回到他面前时,我们先前的地位就得到恢复;神的手要擦去我们的眼泪,他吩咐我们不要再为过去自怨自艾,他不再纪念我们的罪,我们可以尽管接受他的慈爱。
他如此对待悖逆、犯错的儿女之方法,实在奇妙无比,超过人所想所求。需要赦免的事是这么多,但他“照他丰富的恩典”完全赦免了,彻彻底底宽恕了。这在他说来一点也不希奇!这恩典与他恩慈的本性毫不相背!他自然而然将他的恩惠流露出来。他只是将心中澎湃的爱倾倒而出。“耶和华如此说,到那日,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为希奇么?”他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他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
最后的回答。撒迦利亚替未来描绘出一幅愉悦的远景,这理想仍未完全实现;但有一部分在复兴的历史中已经应验。“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和欢乐的节期;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这是一个受欢迎的转变。我们一点也不惊奇神这样显露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我们对于黑暗年日和灾难的记忆是很短暂的。痛苦的回忆很快会从记忆中褪色。我们不喜欢回忆的事,就扔进遗忘的匣子中;但是就像海洋永远会交出它的死人一样,这些记忆绝不会就此湮没消失。但此处强调的是,这些曾一度代表内心深处悲伤的仪式,从此将转变为欢乐的节期,从前临到他们的事件,如今成为无尽的祝福,不当再对它们作错误的诠释。它使我们想到光谱中的黑线,代表太阳系中一些尚未被人类探究明白的要素。当天文学家了解了它们的意义时,他们是否会为它们觉得遗憾?不!他会认为它们具有难以描述的珍贵价值。
我们探究这种情感转变的过程,就会进一步得窥神的思想。他定意要向他的百姓保证,将来当他们看见他如何真正对待他们时,他们就会发现过去黑暗的日子己成了他们欢乐日子的起源;因为透过那段岁月,他们认清了自己,离开他们的罪,并且得到那些能使世人敬重的美德。
再来思想这些闪耀发光的预言:“犹大家和以色列家阿,你们从前在列国中怎样成为可咒诅的,照样,我要拯救你们,使人称你们为有福的。”接着是:“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国的人,和各城的居民来到;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候中出来,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13,20,23节)。
这些预言已经奇妙地应验了。在异教敬拜盛行的黑暗时刻,当普世最先进的国家都屈服于拜偶像、不洁净的事时,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会堂好像明光照耀,说明神本性中合一与属灵的真理,以及饶恕的必要性,和神家的神圣。在许多外邦城市中,都有为数可观、来自外邦家庭的虔诚人进入犹太人的会堂。人类的救主,以及教会最初的肢体,都是出自犹太国。我们的新约和旧约圣经也是犹太人保留下来的。圣灵也是在耶路撒冷一个犹太人节期中降下,开始他大能的工作。在所谓的“基督徒世代”中,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一方面迫害神的选民,一方面却又拉住他们的衣襟,与他们一同前往神圣的殿中,采用他们对神的观念,使用他们的圣书,并且用对自己先知、圣徒的同等敬意,去尊敬选民的先知、圣徒,和赐律法者。
相信有一天,或许就是不久的将来,犹太人将承认耶稣,以悔改,信心,和爱心仰望他;那时他们将更受到世上列国的追随,被视为惟一真正宗教的代表和教师。圣经已清楚预言了这日子;各方面的迹象更使我们确信众先知所预言的将要应验。
然而我们不可忘记,普世对犹太民族的尊敬是从他们被掳于巴比伦时开始的。在那之前,他们与神的关系起伏不定,深深受到周围民族的不洁影响;他们在为自己的信仰辩护时,还不时想到要取得异邦的好感和信任。围绕锡安的高地充斥着偶像的庙宇,同样的圣礼由基抹、摩洛、亚斯他录等假神的祭司来执行,在这种情形下,列国怎么可能对犹太民族心存尊敬呢?
但被掳事件扭转了整个局势。他们深入多神教的腹地,并且在那里植入了世界上最严谨的一神论。悲恸使他们中间萌生出最高贵的经文,迫使他们紧紧依附着神圣的正典。他们被人赶逐,就投入神的怀抱。他们被剥夺了在殿中举行仪式的权利,就不得不倚靠属灵的实际。以色列对这世界能产生影响力,必须归功于圣殿被毁所带给她的痛苦经历。如果她够聪明的话,就会将那段绝望的日子当作得能力的纪念日。阳春三月时,农夫或许会望着空的b仓黯然神伤,因他已将所有贮存的种子拿出,撒在泥土里;但是四月来临,田里长出一片嫩绿的玉米苗,他不禁以欣喜的心情回想到那段黑暗的冬日,认为那是他丰收的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就能明白有一个永恒的原则在作工,圣灵也在别的地方运行此原则:“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我们都有黑暗、悲伤的日子。或许神拒绝了我们一个渴望得着的请求;或许我们或亲人遭遇危及生命的灾难、疾病;或者我们对某人的信任被滥用。我们在日历上画下黑色的记号,每年到了这段日子就会哀悼或悲伤一番。这是很自然的;自哀自叹的眼泪,神并不责备。我们坐在峭壁上,望着海浪扑打岩岸,懊悔过去某一个令人神伤的日子,渴望听闻平静温柔的声音,这是人性自然的流露;我们的心情也像约伯的独白所表达的那样:
愿那日变为黑暗,
愿神不从上面寻找他,
愿亮光不照于其上。
让黑暗和死亡的阴影自怨自艾吧!但这绝对不是我们最后的行动。或许在我们生命的黄金夕阳下,我们将看见生命真正的意义;当各个片断逐渐凑合起来,成为一幅完整的拼图时,我们将为一生中最阴暗的那段日子感谢神;只要那段日子不曾沦入罪恶中,我们就可以在天上以欢宴喜乐永远纪念那日。我们将发现,明光是从黑暗中发出,喜乐是在愁苦里诞生;我们也是由试炼出来,进入神所赐之福地。
神对你的热切渴望说“不行!”的那日,正是你脱离婴孩期,开始独立成长茁壮的日子。当乌云遮蔽住你一切盼望的时候,也是你初度发现永恒的星光闪耀在你天际的一刻。你心爱的约瑟被带走卖至远方为奴的那日,也是他后来在埃及地得享荣华富贵的开端。你被迫停下繁忙日程的时刻,能使你像保罗在狱中一样,得以更深刻思考耶稣的本性。因此,当你认识到他是你惟一的供应者,正坐在天父的右边,享有属天的荣耀时,你的心必然得到安慰,并且这世界也要因你得益处。
要胆敢相信这一切;胆敢预期眼泪将要带来的福祉;敢于活在今天,因为明天这一切都将过去。神以无限的爱爱我们。他未曾留下一样好处不给我们。他必然在眼泪里奠下根基,将来要从那要滋生出永恒的荣耀。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
本章余下的篇章,在用词上有一点改变,原先“耶和华的话”变成了“耶和华的默示”。这词提醒我们,下面将论及要临到列国的灾难。可能先知在宣告这些默示以前,这些事就已经沉重地压在他心上有数年之久。至少,稍早的“异象”,和后面篇章的“预言”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其间的差异甚至导致某些人怀疑后面的篇章是出于另一位作者之手。但这种观点只是根据内部的证据,一旦面对有关本书作者的一致性等强而有力的外在证据时,它就站不住脚了。
撒迦利亚写下这预言时,返国的百姓在重建圣殿上遭遇的困难已经解决;但他们仍受到周围列国的压迫,包括北方的推罗,南方的亚实基伦,迦萨,和以革伦。因此先知预言他们强盛而充满敌意的邻国将被扫除,对犹太人而言实在是一大激励。虽然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赶出她,用火将她烧灭。这灾难也要临到大马色(亚兰的首都)和哈得拉,并且向南延伸,直到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他们看见灭亡将至,不禁战栗惊恐。神的使者要用大能保护他的选民;非利士人就像幼狮,到口的腊物转眼间被夺去。“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这些预言几年之内就因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一 一实现了。推罗,亚兰和沿海的古老城市,包括非利士诸城,都在亚历山大的大军横扫下倾倒毁灭。但他在来回途中,都存留了耶路撒冷,因为他曾在梦中受到警告,不得接近那城;并且有一群祭司和利未人也曾对他提出严重的警告。
接着先知又发出一个甜美的预言,好像天使的诗歌;马太福音告诉我们,这预言在耶稣受死之前不久进入耶路撒冷时就应验了。“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先知的话多么崇高,其强调的事实是:这位施行拯救的王是谦和的;他不是骑着威风凛凛的战马,而是一只小驴驹;他不需要用战车和弓来消灭敌人;他乃是向敌人讲和平,好像他面对波涛的海洋举起双手祝福,一霎时海面就变得风平浪静。
接下去是奇妙的应许,也就是本章一开头所提到的,“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
在东方各地,由于常遭旱灾,人们往往在坚硬的岩石上凿蓄水池,以贮存水作为干旱时用。这在巴勒斯坦是极普遍的现象。他们“为自己凿出池子”。当池子空的时候,他们就拿来作其它用途,也可以用来藏身,逃避非利士和邻国的侵略。先知预言中提及的就是这种无水坑;他似乎是指,以色列将被迫藏身在一些黑暗、干涸的无水坑中,整日提心吊胆,深恐被仇敌发现,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
每一个世代中,都有神的子民被囚。你或许已陷在这世界的恶者所张设的网罗中。你无心留在那里,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正如林中的野兽,漫不经心地向低j处走,却突然发现自己已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中。或许你开始时保持无瑕疵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度过早年岁月,有一天忽然警觉到你已和一些不当来往的人有了牢不可分的关系。你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他们不断骚扰你,试探你――但你已无力摆脱他们。似乎恶者的灵已经套住你;不一定真正套住你的灵魂,但至少已套住了你的家和你所处的环境。
或者你已被恶者所俘掳。你的儿子身分仍然是不可置疑的;在较佳的时刻中,神的灵清楚向你见证你是重生过的人;你也强烈关心别人的灵魂,有时甚至被神使用去唤醒或安慰别的灵魂。然而在一段漫长而悲哀的经历里,你似乎成了大仇敌的俘掳。在情欲的狂风暴雨侵袭下,船身倾斜,海水涌进,以至于不可能再过圣洁的生活,只有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
或者你陷入极深的沮丧中,意志消沉;有些人可能是因疾病引起,有些人则是因为将眼目从基督身上移开,而去注视风和浪。当他爱的光芒隐而未现,许多时候你觉得不能相信任何事物,只有你自己的黑暗思想笼罩你。神的儿女有时情愿选择死荫的幽谷为居处,然后用疑惑,忧愁,失望去建造房屋,而实际上盖出来的房子却像一座监狱。他们嗜好阴暗的色彩,低沉的声调,并且似乎沉溺于忧郁中而引以为乐。
被囚而有指望。他们必然有蒙拯救的盼望。他们最后必像彼得那样,有天使陪伴,步出牢房。黑暗的光景无法永远囚住神的儿女,正如乌云无法锁住阳光。他们是属于光明和白日的;虽然他们看不见“盼望”正站在附近,等候神的信号去打开监牢的门。一个囚犯若被判重刑,又缺乏有力的朋友为他的案子奔走活动,当他沿着铜墙铁壁迈向自己的牢房,听见一扇扇沉重的门在他身后砰然关上时,他很可能就此放弃最后一丝希望。但如果他是被人诬陷,他的妻子和朋友正全力设法挽救他的案子,还他清白,那么即使他被手铐脚镣锁在警备最森严的狱中,一年一年度过阴暗的岁月,他仍是有指望的囚徒,早晚必有重见天日的机会。神所有的儿女都是如此,被囚而仍有指望。
他们的指望是根据那约的血。“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时,那约是用几种牲畜混合的血来证明的,所杀的牲畜包括一只三年的母牛,一只三年的母山羊,一只三年的公绵羊,一只斑鸠,一只雏鸽。许多年之后,摩西在西乃山上担任神和以色列民的中间人,由于当时祭司制度尚未建立,他就差少年人将牛犊献作燔祭和平安祭。摩西将一半的血洒在坛上,一半洒在百姓身上,说,“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同样的,新的约借着耶稣的血确立了。他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为此他作了新约的中保”。神羔羊所流出的血,指明神和基督所代表的教会(就是凭着信成为他奥秘身体的)建立了新的约。在神这方面,他应许要作我们的神,将我们当作他的子民;在我们这方面,基督已代表我们应许说,我们将成为属他的民,为他的工作发热心。这约将一切相信耶稣的人都包括进去了。只要你相信他,愿意永远属他,你就可以被纳入这约。当你领受圣餐,将怀举至嘴边时,不要忘记神和你之间已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不是因着你的好行为,而是因他儿子的缘故。那位大牧人,经过永约的血,已从死亡中被带了回来。
神因立约的血,而将被囚之人从坑中救出。那血使他必须介入他们的事。不管他们在何处,他们监狱的墙多么坚固,神都必须救他们出来。为使他们得安慰,他已经起誓要实现他的话。他将从天而降,乘着旋风而行,将他们从恶者的捆绑中拯救出来。
设想有两个情谊深厚的朋友,其中一个在旅行中遭土匪绑架,土匪放出消息,若不付出巨额赎金,他们就要撕票。你想他的那位知心好友会待在家中,悠哉游哉享受他的自由,而不顾他朋友的生死吗?不!这是难以想象的!他一定到处奔走求告,用尽各种办法去救他的朋友。神也是这样,不论临到我们的灾难如何复杂,他受到圣约的限制,必然不遗余力地要将我们救出牢狱。
旧约有一个例子是最佳的说明。以色列人在征服迦南地时,基遍人曾上来,用诡计与以色列人立约。三天之后,基遍人的谎言被揭穿,但以色列首领说,“我们已经指着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向他们起誓;现在我们不能害他们。”后来基遍遭五王围攻,他们向以色列求援,以色列人依据先前的约,立刻派兵驰援,解救了基遍。神的儿女啊,你若尊耶稣为王,他一定会拯救你。被囚而有指望的人哪,看啊!王已经来临,他就是公义,因此他必带来救恩。
我们中间有些人尚未被救出来,这岂非没有原因呢?我们当然愿意被救,却未预备要付代价。我们没有遵行神的命令,尚未冠耶稣为我们心灵和生命的王。我们盼望他作我们的救主,却不打算接纳他为王。这是我们的错误;神已经高举他为王,为救主;他是第一个仁义王,在此之前,他是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只有当我们口里承认耶稣是主时,我们才能得救。
但不要惧怕他。他的步履是轻柔的。他是谦和的,骑在驴驹上。没有傲然前进的骏马,没有迎风招展的旗帜,没有光鲜华丽的车队。谦和的像一个孩子――你的王就在这里。他来临之前,一切障碍都瓦解,正如春天降临时,冰块逐渐融化,让受困的船只自由航行一样。
这王讲和平,但他也使用所释放的子民,作为争战的武器。“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这是第一个例子预言马加比对抗亚历山大继承者安提阿哥(Antiochus)的战争,下面的话语即是指这场争战:“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但它还有更深的含意,可以运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耶稣先拯救我们,然后我们就能成为勇士手中的箭。
被囚而有盼望的人啊,抬起你的头!你的救恩已从锡安发出。转向你的倚靠吧!仇敌已被赶逐。不要再惧怕他的攻击。住在神的爱和照顾中,藏身在他公义的堡垒里,住在他圣约的庇护之下。
在结束本章时,我们心中必然感觉到这章经文包含了一种尚未发觉的深刻意义,有待将来进一步的挖掘,而现今我们无法预知。末了的几节经文告诉我们神将为他子民作的事,“显现在他们以上”,“保护他们”,“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我们读到此,不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之选民所反映出他的良善和美丽――我们必然感觉当那日子来临时,他将要更明显、更得胜地介入,他要实际施行管理,他的疆域从海边到海边,从河川直到地极。如果这样的推测属实,那么本章就和撒迦利亚书最后一章描述的情景密切相关,它可能就在我们面前,只等待幔子升起,将后面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
撒迦利亚书第十章
从人的肉眼看来,由地球到每个星球之间的距离似乎没有多大分别;但事实上,这中间的差别可能达数百万哩之遥。同样的,预言也是如此。先知看到的是基督的灵在他里面所显示的时间。他描述所启示给他的伟大事实,但他无权宣告父神心目中所定的期限和时日。他看见大山的范围,但有待我们自己去发现那界于现今与未来,界于基督第一次与第二次降临之间的绵延山谷。因此我们知道,先知将他眼前所看见的各事物组合在一起,而事实上它们在人类历史上是属于不同的阶段和时期的。如果预言要成为忠信、有耐心之人的激励,先知这种作法是必要的。
我们已在前一章里看到这一类的例证,在那里,基督卑微的降临,马加比的争战,和全章末了以色列人的蒙拯救之预言,都被放在一起,似乎这些事是同一时期发生的。这种分类法并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的主也只是用一个逗点来划分基督徒的时代(参考和。
本章和下一章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同样的事实。第一节嘱咐我们要求告春雨,就是那将结束现今世代的五旬节,使徒彼得描述那是“从主面前来到”的“安舒日子”。彼得告诉我们,当犹太人悔改,返回神面前时,神从创世以来借着众先知所预言的时刻就必到来,那时万物都要复兴。本章余下的部分也可以解释作是在论及同样的事。
然而,接着先知又论到圣殿二度被罗马皇帝提多(Titus)毁灭的事,和百姓的拒绝真牧人。第十三章也有类似的情景,记载选民由最后的自洁如何迅速地觉醒到已有刀剑兴起,攻击大牧人,就是万军之耶和华的同伴。如果我们未察觉这相同的原则,就很难明白耶和华最后有关耶路撒冷覆亡的那段话。他由一个时代的结束谈到另一个时代,用的那是同样的句子;他只用一个现在式的句子论及外邦人的时候满足之日,但却让我们看见这中间有极大的一段时间鸿沟。
将这原则铭记于心,我们就能毫无阻碍地从这几章经文中得到帮助和教训。到末日的时候,我们将能准确地看出这些经文在神永恒的管理中所具有的各别位置。
先知呼吁百胜求雨之后,接下去生动地描述了神将为他百姓成就的事――这些应许有一部分在马加比犹大(Judas Maccabaeus)对抗安提阿哥时应验了。“……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接着描述他们如何胜过敌人,将仇敌践踏在街上的泥土中。在那短暂而荣耀的阶段里,这描述确实应验了,希伯来人曾短暂地发出纯真的光芒。但先知接着将约瑟家与犹大家并列,说到百姓将再度从地极被带回来,最强的国家要在他们面前卑微;虽然应许之地北自利巴嫩东至基列,但尚且不够他们居住。这段话使我们感觉在他的异象前面,似乎有一些更伟大的事尚待完成,那时神要将他的百姓从世界各角落召回,重新住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8节)。
现今的世代,我们可以看见犹太民族好像种子,撒在世界各地。“我虽然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纪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
神的古代选民在被掳的七十年间,曾先后被分散到帕提亚,玛代,米所波大米,加帕多家,本都,旁非利亚,弗吕家,埃及,吕彼亚,罗马,革哩底,和亚拉伯各地。他们不论到大罗马帝国的那一个角落,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就国家生活而言,他们似乎即将在列国之间被埋没消失,但他们就像工人秋天撒进田畦的种子一样。他们建立自己的会堂,在大城市的角落里兴旺茂盛,传播神的观念,维持崇高的伦理标准,对早代福音的传扬出去有极大的贡献。
如今犹太人仍像种子被撒在世上列国中间。但他们仍然存活,并且有一日要与他们的儿女归回。春天必然来临,发芽、收割的日子接踵而至。苦难虽像狂波巨浪席卷他们,但全能的神将跨越惊涛骇浪而来,他要喝令风浪止息,将海水吸干,把犹太人拯救出来,好叫他们重新住在他应许他们祖先的土地上。
初代的信徒情形也类似。他们是五旬节所结出的果子,在压迫者的巨掌之下,他们被迫离开耶路撒冷教会的庇护,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春季撒下的种子产生了惊人的结果。教会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冒了出来,胜过原先百倍。虽然耶路撒冷的信徒减少了,但世界各地却又出了金黄的庄稼。
整个教会历史就充满无数的例证,说明神撒种的果效。我们的主曾说过,“我父是栽培的人。”他用双手实行撒种的工作。经过尼罗,德修(Decius),戴克理先(Diocletianus)等皇帝的迫害,天国宝贵的种子深深地种在那痛苦、死亡的黑暗洞穴中。庄稼的主固然会哀哭,因为他所珍贵的种子被撒在地上了。它被埋在地里,但有一天要结出千百倍的子粒来,遍满全地,叫那些迫害者不得不噤声、战兢、最后,独裁的帝王不得不停止杀戮,因为殉道者只有使基督教会的根更深更牢地扎在帝国的土地上。殉道者的血成了教会的种子。
近代我们也可看见不少的例子。乌干达的殉道者产生了今日的三百个基督教会。无数前往印度,缅甸,中国,非洲传道的宣教士,在孤独、失望、卑微中葬身异乡,落在地里死了,许多是因营养不良或遭暴力而丧命――但他们结出新的子粒来,使救恩临到这些地方。
可能读者中神的儿女有许多已知道撒种的意义,因为他们也曾落在地里死了。也许是那个偏僻的村庄(你的朋友说你的一生就埋没在那里),也许是地位(根本没有权力),也许是那个使你受尽折磨的病床,也许是那个要你去从事卑微工作的命令,也许是那个要你离开家庭、朋友、成功的事业,去作一个默默无闻之人的呼召――这一切都是墓穴,充满黑暗和死寂,神要在这里种下他的子民;但他们不一定是永远住在那里,而是要生出更多的果实来。你必须经历各样不同的生活。你的祷告和周济将被神纪念,但那日子来到时,将显明你的生命经历是何等奇妙,你再也不是孤独居住了。
撒种即意味着死亡。“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我们必须预备好去死,不只是向我们的罪、所沉溺的恶习死,也是向着我们用来讨好神的方法、我们的感情生活、我们服事神时的自满、我们所投入的精力和热情而死。当一粒小小的麦子发现土里的化学成分开始袭击它,撕裂它的外壳,剌入它的中心部分时,它一定感到极端的孤独和绝望。它必须放弃原先美丽的外表,敏捷的本性,和秘密的灵魂,这是何等可悲啊!死亡并非易事。特别是过程被延长,自我的力量一片片被瓦解时,这种感觉是难以忍受的。
撒种也意味着黑暗。有好几个月之久,种子躺在黑暗中,不见天日。盖恩夫人(Guyon)曾述说她如何在冗长的岁月里失去了从神来的喜乐,然而就在那时,她被带到神面前。这是一种奇特的经历;“神除去一切能使我们感受到他恩典的感官经历,一切为他工作的能力,挪去他美德所发出的亮光。”但这个灵魂并不会从神身边远离而去,因为当他经过黑暗的幽谷时,神一直在他左右;他正一步步迈向耶稣坟墓的深处――口中没有诗歌,心中没有狂喜,原先盼望和安慰的源头也不再发出任何亮光照在他身上。
撒种意味着孤单。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好结出更多的子粒来。死亡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单独来到世上,单独死去。神或许会伸手触及你的朋友,结果你因误解而被迫与朋友分离;他或者涉入你的家庭生活,结果你最爱的亲人被召离开你;或许他介入你的教会关系中,使你遭受谴责,被迫离去。然而任何人若为基督的缘故,舍弃他的兄弟姊妹,父母,儿女,没有不在永世获得百倍报酬的。
但神并未忘死埋下的种子。妇人岂能忘记他吃奶的孩子呢?农夫岂会忘记他忍痛撒在田亩间的种子呢?神岂能忘记那些为了他的缘故轻看自己生命的人呢?他们是他的人,日子将到,神要看他们为最宝贵的产业。
何西阿书里提到,天要向神呼喊,地向天呼喊,五b、新酒和油向地呼喊;透过这些呼求,神要将他的子民种在地上,怜悯他们,并且说,你是我的民;他们也要对他说,你是我的神(参何二章)。“亚伯拉罕虽然不认识我们,以色列也不承认我们,你却是我们的父;耶和华阿,你是我们的父;从万古以来,你名称为我们的救赎主”。
当特定的时刻来临,埋在地里的种子听见春天的呼唤,就破壳而出。那命令拉撒路出来的声音,一直响彻到地的深处。在坟墓里的人听见神话语的声音,就走出来。先知以西结的异像是多么美丽,将他们引入春天的蜕变中:“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气息就进入骸骨,骸骨便活了,并且站起来,成这极大的军队。”
是的,被埋的种子啊,神并未忘记你的工作和你对他的爱,以及你如何服事众圣徒,虽然你的服事并未得到世界的赞赏。你的复活已得到保证。你也许不能发现你将穿上的那有用的身体。神要给你一个讨他喜悦的身体。得胜的生命将吞吃死亡,神要擦去你一切的眼泪。
那新生命是从神来的。“他们必……纪念我……都必存活。”耶稣说,凡相信他的将因他的死而活。如今,相信就是接受。我们若接纳那位复活与生命的主,就得着死后的生命。借着与耶稣联合,我们就能直接从神那里获得先前我们所寻求的一切。
我们不再是靠自己而活、而工作,乃是神透过圣灵在我们里面活,在我们里面动工。如此与日俱增,我们就越享有他的丰富。我们可以荣上加荣,如同主的形状(参。我们活在神的生命里,他是生命的主,我们就一无所缺。神本性一切的丰富,都充充满满的住在基督里了;我们与基督联合,就一无缺乏。
你或许已被埋在埃及,但神走在你面前,他要击退海浪,叫大河干涸。只要你凭信心跨出脚步,他就要坚固你,使你一举一动都奉他的名。
谁能评估这结果?一粒麦子可以结出五十颗子粒来;而这五十颗子粒,每一颗可以再结出五十粒来。以此类推,不要多久就能达到数万粒。你所摆上的眼泪,祷告,劳苦,神要厚厚报答。抬起眼目观着!他们正聚集前来;你的儿女要从远方归来。最弱的要繁衍众多,最小的要成为强国,因为耶和华在他的时刻里,要加速成全这事。
撒迦利亚书第十一章
若将这两段经文并在一起读,就能看出它们奇妙地预言了弥赛亚对他羊群的事工;其中有一群羊是他的选民。另外他提到,还有一群羊,不是这圈里的,他们也必被领来,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见。
早在犹大以三十两银子出卖这位真牧人之前五百年,同样的情景就已经发生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了。预言包括行动和言词;圣灵常常引领先知将他们心中对于未来的概念,用行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当时犹太人似乎陷于特别不幸的光景。约书亚和所罗巴伯都已去世,继任的领袖和祭司性情极为暴戾。他们用火烧利巴嫩的门,用斧子砍倒巴珊的橡树。他们为取羊毛而杀戮羊群,百姓成了他们扩充自身财富声望的掳物。“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他们彼此相攻,富人欺压穷人,官长和王以暴力、不公平治理这地,弱者成为强者的刀上俎。
就在这样的光景下,撒迦利亚蒙召,去作耶和华困苦羊群的牧人。虽然他不知道以色列人是否会承认他的权柄,但他强烈感觉到神的呼召,于是他就牧养这一群将宰的羊。
他手中拿着两根杖,―根是棒子,用来击退野兽;另一根是弯曲成钩状的手杖,用来拯救陷于坑中或灌木丛里的羊。其中一根杖称为荣美,另一根称为联索。这就是大卫早年在他的诗歌中所说的“杖”与“竿”,它们代表了神一向对待他羊群的态度。他永远以丰富的恩惠对他们,用慈绳爱索将他们与他联结在一起,也使他们彼此联结。
三个牧人可能分别代表祭司,先知,和君王的职分;他们有亏职守,未能尽到在饱受困扰的土地上重建新秩序的责任。神的心和三个牧人之间也有一些磨擦和不睦,“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
撒迦利亚曾短暂尝试要求以色列回到他们的真牧人那里,但旋即放弃了这项尝试,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于是他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似乎神温柔的爱终因他们那固执的骄傲和偏行己路而收回。那些仰望他的困苦羊群看见他如此作,就知道他是照着耶和华的话而行(11节)。
接着最严厉的试验来了。这位先知向百姓提出挑战,要他们评价他的事奉,照他所当得的付出工价。“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圣殿中,他手里拿着剩下的一根杖,面对那些徒有祭司名分却缺乏祭司心肠的人。他们以轻视嘲弄的态度,将三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奴隶的代价――掷给他。他们似乎如此说,“拿去吧!神的先知。你的服事就和那些最低贱的劳工一样,对我们的社会毫无用处!”这对于一个满怀慈心,舍弃自己,用祷告和眼泪服事他们的人,是何等残酷!“丢给窑户!”里面有声音说;至于百姓,他们要落入统治者手中,就是那吃肥羊,撕裂羊蹄的人――这预言在安提阿哥和大希律时代终于应验了。
先知接着又折断另一根杖;象征犹大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兄弟关系之决裂,后来它果然实现了。今日这种破裂的关系依然明显存在。今日我们中间的犹大人都是犹大和便雅悯的后裔;但是另外十个支派的人呢?
下一段(15~17节)进一步提到安提阿哥的恐怖统治,他对犹大人的残酷手段激起了马加比家族及其跟随者的兴起抗暴,产生了举世闻名的信心和英勇之举。
五个世纪过去了,耶和华最后一次尝试唤回他迷失的羊,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因此耶稣被差,离开父怀,充满着真理和爱来到世上,要招聚在密云黑暗日子失散各处的羊。他开始他的事工时,他们真像待宰的羊一样。那在四十年之内,横扫锡安山头的灾难和毁灭之暴风雨,已经逼近,它的阴影开始投射在百姓身上。如果他们承认并接受他恩慈的职分,这场杀戮即可避免。好牧人可能以他恩典的杖和慈爱的竿,将他的羊群带离危险之地,并实现以西结的预言:“我必在美好的草场牧养他们;他们的圈必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他们必在佳美之圈中躺卧,也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场吃草。”但他们拒绝他。他像母鸡要招聚小鸡,但他们不肯。因此他不得不折断他的杖和竿,因他们的罪而离弃他们。他不得不放弃努力,弃绝圣殿,说出那预言灾难的话:“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预言可能是指撒迦利亚书最后一章所描述的那个时期。耶稣离开圣殿的那一刻,耶和华要拯救以色列全国的最后努力遭到拒绝,审判终于临到以色列。
在此关头,这个国家受到挑战,去评估这位救主的事工之价值。犹大和祭司之间达成协议:“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祭司所出微不足道的价钱,和马利亚名贵的香膏成了强烈的对比;然而弥赛亚就是被这一点点钱出卖、背叛,并被处死。
好牧人被他自己的羊拒绝,遭到他一心要拯救的选民所遗弃,他就独自前去面对刀剑。那不是该亚法的剑,或众祭司的剑,也不是彼拉多的剑,或罗马人的剑――乃是因以色列人的罪,和这世界的罪所遭致的公义审判的剑。他虽然身为犹太人,但他也是人子,末后的亚当,是从天上来的主――这些名称就如许多冠冕,戴在他头上。他代表整个人类进入刑罚里。他听见殿中有声音响起,“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
那刀剑曾在基路伯手中闪闪发光,守住伊甸园的大门,封锁前往生命树的一切通路。它是正义之剑,用死亡来报应悖逆之罪。几千年以来,它一直待在剑鞘中,神应许当人因犯罪所破坏的义得到恢复时,他就会再度施慈爱与人。但这剑不能永远沉睡在鞘里。神的应许必须应验,他的保证绝对可靠;因此日子满足的时候,耶稣被差来作中保,代人付上罪的代价,显明神的义,并且使相信耶稣的人得以称义。
当我们的主在客西马尼园中被捕之后受审,最后被钉十字架时;当他的心因无可言喻的哀伤而破碎时;当兵丁拿矛刺入他肋旁时――这一切外在的景象发生的同时,神公义之剑觉醒了,这剑一直刺入他内心深处:“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无法识透十字架极深的奥秘,也无法明白这位大牧人因背负我们的罪所忍受的痛苦。我们很难理会人类的罪孽如何转移到一个无瑕疵的代罪者身上。但我们读描述基督受死的经文时,必然会明白一个事实:他满足了人触犯律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此人不必再付了。主自己在客西马尼园门口所说的话清楚显明这一点。我们相信剑已刺入他心中,从此它要永远沉睡。律法再度得到尊荣和恢复,这是堕落之人所无法作到的。不管我们多么推崇基督的死,将他的死作为忍耐和舍己的典范,我们必须记住,他代替我们作了我们自己永远作不到的事,那就是满足并尊重了神律法的要求。
留意耶稣如何引用这段对剑的吩咐,是很有意思的。先知直接从神口中听到:“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同伴。”但在耶稣的思想里,刀剑不单单是一个沉默的、没有生命的物品,而且也是父手中的工具。他如此引用神的话:“我要击打牧人”不是神本性的一种态度或属性(例如公平或公义),促使刀剑出鞘,刺入他的心。他越过这些次要的原因,直接进到父面前,明白这杯是父所调合的,十字架是父安排的,刀剑是父所挥舞的。这使他能够以顺服的心志去忍受他那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痛苦。
神的儿女啊,我们可以从这里学到功课。人可能替你带来无穷烦恼和麻烦,但不要认为你是他们野心之下的掳物,好像被狂风吹得四处飞舞的落叶;要勇于相信,神所应许的必然临到,在人一切的诡计和阴谋中间,都有神的目的和旨意。
对这位受难者的三个称呼,指明了十字架所具有的无限意义和价值。
我的牧人。所强调的是“我的”。似乎耶和华要将他自己拣选的牧人与人所选出的牧人作一对比。神已经,并且仍然在,从人类的家庭中吸引一批人出来,他们与神的儿子有特别亲密的关系,并被他的圣灵所充满;他们被算作是他的羊,并归他牧养。他们是属于父的,但父已将他们赐给子,因为基督自己如此说:“他们本是你的,你将他们赐给我……并且相信你差了我来。”他们与其余的人不同,因为他们听见牧人的声音,认识他,并跟从他。这些人能够立刻享受到他的照顾牧养。他引领他们越过荒郊野地,以青草喂养他们,使他们安歇在水边;他指引他们穿通黑暗的隘路和危险的深谷;用杖和竿护卫他们,免于狮子野熊的侵袭;即使在荣耀的地带,仍然继续作他们的牧者。他们紧紧跟随他,一步步更深进入永恒的中心,在那里他们将初度看见那涌流不息的生命之泉。
主被卖的那一夜,他心中也存着牧人的思想。当犹大和捉拿的人来到时,他挺身而出,挡在那群人和他胆怯的门徒中间,说,“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他若是雇工,看见狼群来袭,必然弃羊而逃;但因为他是神的牧人,就挺身站在他的羊和灾难中间,正如每一个黑暗的时刻,他向我们所作的一样。
我们可以向耶稣呼求,因为他是神的牧人,代表神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身负维护神荣耀的责任。我们每次向他呼求帮助,都可以提醒他,他是神信实的保证人。他必须将神会对我们行的事行出来。
我的同伴。我们的主在楼上房间引用这段经文时,他尚未读到这几个字就停住了,并且起身离去。但他省略这些,并非因为他有所犹豫。他知道他是耶和华的同伴,否则他就不会用“我们”一词将父与他包括在一起。“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他并不将与神同等作为强夺的奖赏。并且他是耶和华同伴的这个事实,使他的死更具有无限的价值。人不能赎回同伴;只有那位至高赐律法者,能够代人受违背律法所应得的刑罚,使人得到恢复。
当然“同伴”和“众军”之间是有差别的。神是“万军”之主,他统领天上,地上,和海里的一切;但他只有一个同伴。天使和大自然无法代行救赎之功――他必须亲自去作;所以他就以人子耶稣的身分行了救赎大功。
这人。“这人是我的同伴”(中文圣经无“这人是”数字)。他的眼泪,忧愁,所受死亡的痛苦,都流露出他的人性。这些使他显得多么真实,多么温柔,与我们多么接近!当他被挂在两个强盗中间时,没有人像他那样身负如此重的罪。透过这个垂死的“人”,我们得以与神和好。鸿沟己搭上桥梁,裂罅已经弥补。借着这“人”的恩典,我们如今能接受他丰丰富富的恩典,从今直到永远。
要留心你如何对待这位蒙福的“人”。现今人们仍旧以三十两银子的代价出卖他;将他的宝血践踏在脚下;轻看他的恩典。他们仍然将他珍贵无比的事奉看作一无所值。但愿他们盲瞎的眼有一日能打开,看见站在外面叩门的人子那无与伦比的荣耀和美丽。
牧人被带走时,他的门徒就四散分离。他已预先见到这一点:“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看起来接下去的黑暗时刻中,神的手似乎在敌挡他们。但谁能述说那将临到选民的灾难呢?然而门徒只是哭泣片刻,他们的眼泪很快就要转成欢笑。但犹太人却要在灾祸下屈服,四十年之内,他们的国家倾覆败亡,南国北国都从世上被剪除,幸存的余民从那时起都在火焰中饱受历炼。他们无法脱离灾难,除非有一天他们承认耶稣是他们的牧者,让他牧养他们,并且谦卑下来,成为他草场上的百姓,和他手中的羊。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十三章
本段经文开头的话异常严肃,似乎要向我们强调,说这话的必然要实现他即将展现的各事。“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这现像是指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为时不远,那时犹太人将悉数返回他们的国土,但他们心中仍然不信。确实,有人认为他们可能将与但以理书第九章第二十七节所预言的那位敌基督联盟。为了某种我们无法明了的原因,现今世上仍有许多国家仇恨犹太人,“万民聚集攻击耶路撒冷”(第3节,另译)。但他们的联盟必然被接踵而至的灾难所瓦解。有三项默示论到他们:
“我必使耶路撒冷……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2节)。
“我必使耶路撒冷向……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3节)。
“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把在禾捆里”(6节)。
紧接着就是一项保证(下一章将有更详细描述):在那可怕的日子,耶和华必拯救,也必保护他们(7~8节)。他们长期拒绝的弥赛亚,将在他的新妇――教会――陪伴之下,出现在云中,对他的弟兄提供支持,正如约瑟当年出面资助他亲兄弟一样。他们看见他坐在大能者的右边,又在云中从天而降时,就不禁想起以赛亚的诗歌;那时他要在胜利中将死亡吞没,把他百姓的耻辱从世上抹除。“看哪,这是我们的神;我们素来等候他,他必拯救我们,这是耶和华,我们素来等候他,我们必因他的救恩欢喜快乐”。“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们”。那时主耶稣要用他口中的气息,击杀一切不法之人。本段经文所记载的严厉威吓,到那时就实现了:“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我们再从另一面,来思想犹太人所要面临的事:
“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11节)。
“那日必从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
“那日我必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
一、极大的悲哀。留意这里语气的肯定:“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先知口气中毫无一点犹豫。他像保罗说那句话时一样坚定:“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今日前往以色列旅游的人,徘徊在耶路撒冷街道上,或参观犹太人古老的哭墙时,就会感受到他们的悲哀。耶路撒冷将有极大的悲哀,不是因将圣地遭异族蹂躏,不是因为历史上饱受的耻辱,不是因受尽种族仇恨的痛苦;而是因为他们拒绝弥赛亚,他曾在这些街道上被赶逐,并被钉在城外的十字架上。
悲哀的比喻。“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当时他们的贤君约西亚则死在埃及人的箭下,他是从希西家登基,到以色列亡国期间,惟一清明的君王。耶利米为约西亚哀哭,歌唱的男人女人都悲悼逝去的王。当王家的灵柩车队驶过耶路撒冷街道时,全国笼罩着一片忧伤哀恸,这是以色列立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但这只不过稍稍象征着末了以色列人仰望他所拒绝的主时,全国将要发生的悲恸。
这里有另一个隐喻。他们的悲哀好像父母丧失独生子,他们的愁苦有如丧长子;这种锥心之痛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但在东方国家――特别是希伯来家庭――尤甚。有一日耶路撒冷将充满这样的悲哀,正如当年埃及人将丧失长子而哀哭。
这悲哀的普遍性。王宫中从高至低――因为拿单此处代表大卫家最年幼的儿子;祭司中由上到下――因为示每代表最低微的祭司;所有剩余的人都因悔恨而俯伏悲哭。我们可以想象像那种惊人的情景――全国上下都捶胸顿足,为罪痛哭悔恨!
这悲哀也是孤独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悲哀到一程度,就会想到独处。它使人心无旁骛;由于整个心思都集中在所悲哀的对象上面,无暇顾及其它事物。所以马大在拉撒路死后,起身离开一群来哀悼的朋友,匆匆出去的行动,并未使他的朋友惊讶。他们轻声低语:“这是很自然的,她想要独处一阵子;她一定是自个儿到坟墓那里哭泣。”同样的,这些悲哀的人也情愿孤独自处。每一个人都觉得这事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自己要负责任;每一个人都认为是自己钉死了弥赛亚,而带着悔恨向他认罪。“我有罪了;我刺穿了他的手和脚;我是最不堪的人,我是罪人中的罪魁。”
这悲哀是因看见耶稣代人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他们必仰望他,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他悲哀。”毫无疑问的,当耶稣所爱的门徒站在十字架旁边,看见兵丁用矛刺入主的身体,有血和水流出来的一瞬间,他突然被圣灵提醒,明白这段经文已经得了应验。
神的灵也常常用这方法光照、打破我们刚硬的心。我们的心是在耶稣破碎的心上被打破,在看见他被刺时也被刺入,仰望他时感到悲哀。
这悲哀有两种―― 一种对死亡,一种对生命。前者是想到我们的罪所遭致的刑罚;后者是想到我们所得罪的那人。前者大部分是自私的,只畏惧笞人的鞭子和炙热的火焰――一旦刑罚停止,这种恐惧就消失了。后者完全不顾及自身的后果,只为那曾给耶稣的心带来如许多痛苦的罪而羞愧、悲哀。
寻求赦免的罪人常常会以为,他们必须带着某种程度的悲哀前去,作为被救主接纳的条件。他们认为只要他们为罪感到相当程度的悲哀,他们才能将眼泪当作蒙救赎的代价,和蒙救恩的缘由。但我们永远无法为罪悲哀到“足够”的程度。若等待有这么一日,那真是遥遥无期。如果想等泪瓶盛满之后才前来,就会一直拖延下去。此外,有一个属灵的原则必须记住:除非我们看见耶稣,被他的爱所包容、接纳,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对罪有正确的感觉。来到他那里之前不需要眼泪,悔改相信之后才需要。那位有罪的妇人得到赦免之后,才用他的眼泪洗救主的脚。耶稣转过身看彼得之后,彼得才出去痛哭。我们必须带着自己的本相到基督面前,不必试着了解罪是甚么,不必要求自己有足够的悲恸;只要相信他,接受他已完成的大功;然后,我们的悲哀自然会泉涌而出。最初仰望他救恩的眼睛可能是干的,但很快它们就会泪水盈盈。第一个行动大多数是出于理性,但最后的行动必充满感情。当我们仰望我们的罪所剌伤的主,我们就会悲哀,如丧独生子;就会愁苦,如丧长子。
让我们分清楚悔改与懊悔的区别。前者是出于意志,后者是出于心愿。我们悔改时,就转离罪,归向基督;我们像彼得那样触及他的目光,我们就懊悔,出去痛哭。悔改是一刻间毅然决然的行动;懊悔则伴随我们到天上的大门旁,使我们在永恒的亮光照耀下无以遁形。
这悲哀是从圣灵产生的。“我必将那施恩……的灵,浇灌……”。使人知罪,是圣灵特别的工作。他用真理作宝剑,直刺入人的灵与魂,连骨和骨髓都能剖开。他特别将主耶稣受苦和代死的真理,显明在人的良知面前,指出这样一位圣洁、怜悯、慈爱的救主竟遭到拒绝,如此直到人心开始领悟到自己的罪,而融化在主面前。
二、打开的泉源。五旬节那日,彼得指出这些清洁的溪流。“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是的,彼得说,“你们各人”,每一个人。只要悔改,归向主,你们的罪就被洗清。耶稣基督的血能洗清一切的罪。如果公牛和山羊的血,牛犊的灰烬,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能使肉体得洁净,那么基督的血更要借着永生的灵,将你的良知洗得洁白如雪。
这时代如何开始,也如何结束――惟一的差别是,开始时只有几千人踏入那泉源,最后却是整个国家,包括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都要在那里被洗清洁。到那时,彼得在所罗门廊下所说的话就都应验了,以色列人要悔改归回,她的罪污将被洗清洁,那时万物要复兴,“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众先知的口所说的”。
三、偶像被灭绝。偶像的名将从这世上被除灭,假先知与污秽的灵也被扫除。对神而言,单单赦免还不够,他还须对付导使他百姓退后、悖逆的根源。因此,他要严厉对付偶像,假先知和恶者。
这种激烈彻底的行动可借着下面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假定有一对虔诚的父母,最近刚为他们的罪悲哀悔改,并蒙拯救;他们的儿子突然感觉蒙召去担任先知的角色。然而他却是假先知,他鼓励百姓到他那里,探查他们中间偷窃和谋杀的罪,他又呼求雨水降在久旱干裂的土地上,或向病人行神奇的仪式,叫死人起来。这些消息传到他虔诚的父母耳中,他们情愿失去这个儿子,也不能让他在他们家中作不荣耀神的事。“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刺透。”这强烈印证了一个事实:犹太人终必会面临绝对的转变,那时他们对神的忠心将远胜过他们对儿女的爱。
由于反对偶像和假先知的情绪非常炽热,以致那些利用百姓,向他们施骗的假先知开始自觉羞愧,不敢承认自己的身分。“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当时毛衣是众先知共同的衣饰,好叫人一眼认出他们的身分。
如果百姓有人怀疑某人是先知,他一定立刻说他们认错人了,他根本不是先知。他因畏惧那些人的愤怒,并为了保住自己一条命,就会不计一切来逃避这指控。“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
如果这些人一再追问,并发现他身上印有先知的记号,他就推托这痕迹是在亲友家受伤留下的,而不敢承认他确是先知。“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什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常常有人认为这句话和对答,与基督手上的钉痕有关连。其实这不是本段经文的用意。这里只是在显明假先知所行的恶,以及他们所遭致的强烈反对。那些被怀疑是假先知的人将不惜一切代价来逃避人的怀疑。当然,最后必然有拯救。如果神预备为他古代的选民成就如此美好的工作,那么他必然也要打破我们的偶像,洁净我们,因为我们也是属他的民。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我们不可能认为,这段奥秘崇高的预言已经应验了。无论是马加比的事迹,或耶路撒冷被提多大帝的铁骑横扫史实,都没有充分应验这预言的细节。世界各国何时聚集一同攻打耶路撒冷?橄榄山何时分裂为二?在犹太人饱经忧患的历史中,他们何时曾收聚敌人的掠物,包括金,银,衣服?当然,我们可以用隐喻或灵意的解释来看这些预言,但这样作可能会使整个预言性质的经文丧失它原有的力量和价值。既然有关主卑微降世的预言都一一实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隐喻或比喻来看待有关他二度再来的预言呢?根据先前的预言如何一 一应验,我们理所当然可以期待有关未来的预言也要一 一应验。新耶路撒冷城必然要照着先知预言的兰图上每一个细节,被建造起来。
因此,依照先知的描述,我们知道日子将到,那时世上列国将聚集,与不信的犹太人所占据的耶路撒冷争战。我们毫不怀疑撒迦利亚此处预言的,就是以西结所描述的同一事件,说到北方列国将前来,攻击这“脱离刀剑从列国收回之地……又攻击那住在世界中间,从列国招聚,得了牲畜财货的民”。
起初,这项攻击似乎相当成功。“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在烈怒的大军横扫之下,无一物能幸免于难。然后耶和华要向他的民显现。“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约翰提到同一事件时说,“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
我们无法怀疑,到那日被拒绝的主将实际显现。他在肉身的日子如何站立在人面前,将来他也要同样站立。“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换句话说,当日在橄榄山上那两个出现在门徒身旁,穿着白衣的人所说的话,必然有实际应验的一日:“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到那日人必说,看哪,这是我们的神;我们素来等候他,他必拯救我们,这是耶和华,我们素来等候他,我们必因他的救恩欢喜快乐。耶和华的手必按在这山上;摩押人在所居之地必被践踏,好像干草被践踏在粪池的水中”。
约瑟在他的弟兄身陷困境时,出面表露他的身分;犹太人也是在极端困苦中前来向他们所拒绝的主求助。当年埃及那动人的一幕,也将在未来重现,到时候曾长期被拒的那兄弟,将对他肉身的弟兄说,“我是耶稣,是你们的兄弟,你们曾弃绝我,把我交给彼拉多治罪;现在神差我来,是为了拯救你们”(参创四十五l~15)。
神的选民认出他们伟大的救主之后――他就要拯救他们。他使橄榄山裂开为他们打开一条逃脱之路,正如当年红海裂开让他们逃生一样。“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又有地震(5节);太阳转为黑暗,月亮变成血;宇宙中各种迹象显示,它正处于产难中,一个新的时代即将诞生――神要摧毁那笼罩着万民的幕,裂开罩着众国的幔子。他将在胜利中吞灭死亡,擦去人脸颊上的泪水;他要从地上除灭他百姓所受的灾难;因为耶和华曾如此应许:“到了晚上才有光明。”先知这话多么感人、饶富意义!这是以色列历史上一个冗长、多风暴的日子。因为密云已遮盖了她的国家生活,遍地可见闪电和暴雷;但地平线却露出一线亮光,它将逐渐扩大,直到将黑暗完全驱逐为止。太阳要再度露脸,将温暖耀眼的光洒遍全地。“到了晚上才有光明。”
我们是否能活到亲眼看见那晚上,尚不得而知。但近年来许多迹象证明我们正在接近历史上这个关键时刻。一些高贵心灵所面临的绝望景象;人们对于享乐的追求和l溺;家庭制度和宗教组织的松散和瓦解;反犹太人的情绪高涨;以色列人重建国家――这一切都说明,这预言应验的日子近了。我们研读近代史,就能看出犹太人公开与他们的弥赛亚相见的时机已露出了端倪。
研究这预言的学者指出,我们正在接近外邦人的数额满足的时刻,那时神的选民要恢复他们国家的特权,在世界面前作神的代表。“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那一天来到”、42)。
主降临的那日,犹太人的土地显然会有改变。有活水出来,流向东边和西边;他们四周的国家,北自迦巴,南到临门,都要降到亚拉巴的位置;耶路撒冷却要居高位;他们的咒诅将被除去――当然这可能是比喻的说法,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怀疑,第五节所记载的情景,将产生这些地理上的变动。
圣经多处强调,犹太人要在最后的争战中获胜。我们从以西结的异象得知,以色列人将用敌人的武器作木材烧火,所以他们不必再去林中寻找木材;他们将指定一批人,专门负责埋葬成堆的死人。这里的经文也说到,犹大在耶路撒冷争战时,耶和华要大大忧乱敌人,使他们自相残杀;以致犹太人掳获了许多金银、衣服。
这景象就是主所爱的那位使徒,用他细致的笔触所预言的事:
“我观看,见天开了;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称为诚信真实;他审判争战都按着公义。他的眼睛如火焰,他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又有写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神之道。在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细麻衣,又白又洁,跟随他。有利剑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并要踹全能神烈怒的酒酢。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我又看见一位天使站在日头中,向天空所飞的鸟,大声喊着说,你们聚集来赴神的大筵席;可以吃君王:与将军的肉,壮士与马和骑马者的肉,并一切自主的,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的肉”。
因此,所有以色列人将得救。以法莲不再羡慕犹大,犹大也不再恼怒以法莲。耶和华的山,将建立在众山之顶,万国都要涌问它。圣城将要兴起发光,因为她的光已经来到,耶和华的荣光正光照她;以赛亚书第六十章的预言将得着荣耀的应验。
看哪,神借着许多先知,特别是撒迦利亚,宣告到地极:“看哪,耶和华……对锡安的居民说,你的拯救者来到。”
住棚节是希伯来人节期中最欢愉喜乐的一个。它是为了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住帐棚中的那段经历。古代有明文规定:“你们要住在棚里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里;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
这日子定在秋收之后。“你们收藏了地的出产,就从七月十五日起,要守耶和华的节七日;第一日为圣安息,第八日也称为安息。”但第一日的圣安息,他们要收集棕树枝,与茂密的枝条和河旁的柳枝。这是何等欢乐的场面!一年的劳苦止息了,玉米收藏在b仓中,酒和油也贮备妥当,田地收割之后,正在阳光下享受安歇。百姓从各地前来,聚集在他们祖先的城市里。他们为自己搭棚,“百姓出去,取了树枝来,各人在自己的房顶上,或院内,或神殿的院内,或水门的宽阔处,或以法莲门的宽阔处搭棚”。
在先知撒迦利亚敏锐的眼中,这景象再度出现,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所描述的相类似(参;。惟一的差别是,他从这欢乐的日子中预见所聚集的民不单单是犹太人,也有列国的代表,从各地而来,说着各种语言。“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我们不必认为,古代之约所规定的筵席一定要实际上得到恢复,但古时住棚节城中洋溢的那种愉悦,轻松,安适,却将代表这世界的属灵生活之特色,而全世界的焦点也将集中在这“所爱之城”上。
希伯来众先知所见的异象,都有一共同的结局:耶路撒冷再度成为这世界的宗教枢纽。曾有一度,示巴女王和列国虔诚的访客,来聆听所罗门的智慧话。五旬节那天,耶路撒冷街道上充满世界各地的语言,从各地来的人涌进大街小巷。就属灵方面而言,从那以后,将眼目转向耶路撒冷人要远多过转向罗马人;基督的福音广传之后,整个宗教思想的主流开始导向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但这些观念并未完全应验众先知在圣灵默示下所说出的预言。他们说到,成群的骆驼将带来东方的旅客,他施的船只则带来西方的旅客。络绎不绝的朝拜者将穿过宽敞的门,涌入这城,把各国的财富也带进来。这城不再是被弃绝、憎恨之地,反而有永远的荣美,成为历代之人的喜乐。
即使在此太平岁月,公义遍布全地,救恩漫延至列国时,仍有一些人执意反对。千禧年时世人倾向公义,纯洁,可爱,和美好的事。现今空中充满各种掌管黑暗世界的邪灵;到那日,空中要充满基督和他的圣徒,他们将以公义,节制,和平治理这世界。但,即使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仍有一些人因心中的恶而叛逆,拒绝顺服以色列的神。“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必用这灾攻击他们。”
神会根据当地的环境所选择的刑罚方式。显然,天不降雨,对埃及不是惩罚,因为埃及地的富饶全仰赖尼罗河。但神说,埃及也不能逃脱,因神必用“旱灾”攻击他们。神不宽容任何罪;但他知道如何将他的手放在我们最脆弱的部位。就在那里,他触摸我们,好叫我们迅速悔改。我们会哭喊道:“啊!只要换一个地方,我就能忍受!偏偏那是我最不堪一击之处!”
在此关头,有一线曙光照向未来的世代,它满有美丽和圣洁。我们都知道,大祭司在他的额上都戴着一个金牌,刻着“归耶和华为圣”数字。他要用一条兰细带子,将这牌子系在额上,这样使以色列人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见。但此处先知看见,在马的铃铛和日常用的器皿上也刻有同样的字。“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
圣洁代表三件事:脱离罪和不义;虔诚敬拜神;一日日更像他,这也是接受他住在我们心中必然的结果。因为圣洁不是遗传来的,也不是人本性所原有的;我们被神拥有、被神充满多少,我们就有多少圣洁。被神充满最多的人,就是最圣洁的人。这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差别,前者的“圣洁”一词是指谨守一切古老的律法,后者则可以运用在任何平凡的人身上。
我们在这里首先看到,圣洁与世俗的分野废止了。有些人很小心他将宗教与日常生活关心的事划分开来。例如他礼拜天很虔诚地去会堂敬拜,但如果你平时在他的画室或饭厅提到神的名,他一定大吃一惊。他可能目瞪口呆地望着你,似乎说:“每一件事都各有适当的地点和时间,但现在和此处可不适合提神的事。”对这一类人而言,“耶和华为圣”这话只有大祭司和会堂能提起,绝对不可以出现在马的铃铛或日常器皿上。当然啦,对他而言马僮和女仆绝对无权使用如此神圣的称呼。
新约的教训并未在圣职与世俗职分,洁净与不洁,圣洁与平凡中间,截然划分界限。新约吩咐我们,无论作任何事,不管是吃是喝,都要奉主的名作,并将荣耀归给神;。
此外,我们来探查基督教会真正的本质是甚么?
一、它带给我们新生命。我们是基督徒,并非因我们誓守某种信条,或从事某种外在的活动;乃是因我们接受了永远的生命;这生命是从父来的,借着主耶稣赐给我们。人如何能限制这生命的彰显呢?一朵花能依命行事,编织花瓣或吐露芬芳吗?沼泽地的小生物能够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换一个样吗?从神来的生命岂不是丰富而多变化的吗?我们必然从日常言行举动中流露出里面神的生命――不管平日也好,星期天也好;在厨房,商店,或教会里也好。如果你拥有那至圣者的生命,就自然会成为你个性的特点,塑造、影响你的一举一动。
二、基督徒的生命是奉献给基督的。除非我们尊基督为我们的审判官,执法者,君王,并矢志顺服他,事奉他,否则我们没有权利称自己为基督徒。但如果我们只将信仰局限在某些日子,地点,和行动上,我们必然是将他排除在我们所建立的藩篱之外。若用时间来衡量,我们至少有七分之六的时间将基督排除在外,不让他管理。有哪一个奴隶的主人愿意他的所有权被如此瓜分?他岂不是要为他完整、绝对的拥有权而付出代价吗?那么我们怎么有权认为我们的主人基督会满足这种安排――只让他接受部分的主权呢?
三、这世界需要一个完整、没有残缺的虔诚生活。我们从事宗教活动时(不管是私下的灵修或公开的敬拜),世人看不见我们。因此它不知道我们如何为罪悔恨,如何热心追求一个公义、高尚的生活,如何勤作主工。如果我们不在世人所明白的事上证明我们的信仰,他们很自然的会认为宗教只是一个不实际的梦想,是出于童稚的迷信和情感。我们必须向世人作见证,在世人能了解的事务上活出基督的生命来。如果我们能比别人更有忍耐,诚实,真诚;如果我们的正直是被我们所无法了解的动力所驱策――那么今世之子就会承认,我们确是与某种生命和力量的源头相连结,只是他们不明白那源头是什么。
为了以上的原因,我们必须拒绝在神圣和世俗事务之间维持虚假的界限。这世上只有对的事和错的事。错的事必须排除在我们的生命之外;但一切对的事都是神圣的。一切能作的事,都可以为基督作,为他作的事就是神圣的。照顾马匹的男僮,拿着家用器皿的女仆,握着笔的职员,拿着工具的机械师,手持登山杖的响导,背着照相机的艺术家,都能知道这神圣的字是刻在他的额头,和他的工具上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进入工作场所时,都可以感觉自己是在这里事奉主,就像我们进入圣殿中,在神的祭坛前事奉一样。
过去一度属世俗的事,也可以献给基督而成为圣洁。犹太人曾被禁止拥有马匹。圣经作者曾以含泪的声音记述所罗门将马带出埃及,以此作为所罗门堕落的表征。诗作者说,“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题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马常常与众王的骄傲、华丽相关连,常使人联想到出于血气的帮助,因此犹太人被禁止有马匹。但此处马匹受到特别的接纳与承认。它们被包括在先知对未来福气的预言中。请留意,“归耶和华为圣”这句话如今是刻在马的铃铛上,马一行走,它们就发出悦耳的声音。
这是何等生动而有意义的一个功课!
在人类信仰的操练历程中,犹太教和其特殊的日子,地点,人物,都占有一部分地位。但那只是人类孩童阶段的学校,我们一旦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可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都必须被迫离弃一些看起来很天真无邪,却会阻碍我们成长的事。神若不用禁止、分别、离开的方式,就无法教我们明白何谓圣洁。然而一旦这个功课学会了,利未的律法就可废止;耶稣来了以后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马匹一度被禁止使用,如今在这里却和祭坛上的碗,以及殿内的锅一样,刻上了亚伦及其子孙额上所戴的那句荣耀的话。
中世纪时,有些虔敬的信徒不敢娶妻生子,他们恐怕对婴孩的照顾和对妻子的爱,会妨碍他们与神的亲密关系。但他们这样作,是误会了基督的意思;忘了基督也曾赴迦拿的婚宴;他们未能明白:神最初创造的一切,没有一样是凡俗的,不洁的。其实顺从心中和本性里的原则是更美的,更像基督的;只要我们定意让神管理我们,在最亲密的关系上刻上“归耶和华为圣”的字句。
人的娱乐也是如此。与同侪朋友交往,玩乐,并不是错的事。只要你能在棒球、网球、玩琴、帆船、雪橇上,刻出“归耶和华为圣”的字句。若有任何事,你不能为它祷告,就不要去碰它!一切东西都是美好的,都不必拒绝,我们都可以用感恩的心领受;因为它已经被神的话语和我们的祷告分别为圣了。
同一原则也适用在享受大自然,艺术,音乐,雕刻,摄影,或绘画的事上。真正的圣洁并不是指家徒四壁,刻苦己身。神在大自然中的一切工作都是美丽无比的。
将马匹纳入你的生活型态里,每当马转动颈项前进时,就提醒你“归耶和华为圣”。
另外我们也要留意,必须将我们一切的生活维持在圣洁虔诚的水平上。当然我们也可以借着将一切事都当作世俗的,来抹灭世俗与圣洁的分野;但这样作一定会亵渎我们的生命。涂抹分野的过程不是“全部拉下”而应该是“集体提升”。因为耶和华的殿必须建在“山顶上”,列国齐涌向它。不是将圣殿拆毁,而是将其它一切地方变成祷告、敬拜的场所。这样我们才能一生住在耶和华的殿中。
除非我们将特殊的时间和日子分别出来献给神,我们无法一直保持圣洁。除非我们时常进入内室,向暗中察看的父祷告,我们无法在同伴之间保持洁净的灵和纯正的信仰。除非我们有祷告的变像山,我们不能作一切荣耀神的事工。除非我们喜爱并勤读圣经,我们无法以虔诚的灵读其它的书。我们也不能将日常的器皿当作祭坛前的碗;除非我们用圣洁的灵去使用它。“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各种铃声响起。早晨闹钟的铃,学校上课的铃,工厂开工的铃,商店叫人的铃,访客的门铃,推销员的铃,婚礼教堂的铃,脚踏车警告路人的铃。许多时候我们以冷漠,不耐烦,或睡眼惺松地去回应这些铃声;有时因为清梦被扰而忿恨生气。但是让我们在这些铃声里听出神呼召我们去作的事工;让我们以活泼的态度回应,仰望他赐恩典和力量,使我们得以成就他要我们作的事,并且知道每一件事都刻有亚伦额上的那几个字:“归耶和华为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