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辅读:哈巴谷书

A、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巴谷书绪论

壹 哈巴谷其人

(一)名字与身分

哈巴谷这个名字除第一章一节与第三章一节外,没有在其他经文中出现。照字根(haba祂)原意为“拥抱”或“热切的怀抱”,有亲切与亲密的意味,很可能是对小孩子的昵称:抱一个儿子,“保抱”是有亲密的口吻)。但是七十士译词为Hambakaum,如为Ambakoum,照教父的解译为Abba Koum“父亲起来”(Father Rising Up),指他出生时父亲发达或有名起来。1但这样的猜测,并无任何可靠的史料依据。

由于这名字类似亚述字hambakuku,原意为花园的小树,再看第二章二节他受命将信息写在版上,如果那是泥版(clay tablet),是亚述所盛行的书写方法。那么他是否受过亚述的教育,在北国败亡时被掳至亚述。他可能是一个王子或贵族。但是这也没有历史的考据,不足置信。2

有人以为哈巴谷既不是真实的名字,可能只是一个别号或笔名,照耶柔米(Jerome)所说,这是说出作者心灵的经历,拥抱着神,与神摔跤,在信心的困惑中挣扎,因为他深爱着神,与神有亲密的相交。3

由于这名字不知其详,又没有历史的考据,就有不同的臆想与推测。有一七十士译本的古卷(Codex Chisianus),内中有一卷“拜尔与龙的故事”(Book of Bel and the Dragon)说,取材自利未支派约书亚之子“哈巴谷”(Hambakoum)。为甚么是利未支派呢?在第三章音乐批注有“丝弦的乐器”,就与圣殿利未人歌唱者相联。但是那故事的背景,为巴比伦的时代,甚至是巴比伦为古列征服之役,时间似有差别,本书内容似在586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所以甚难符合。至于原有人提出他可能是被掳的王子,是因第三章十六节“犯境之民”,七十士译词为“寄居之民”(则指被掳者)。4

另有一种说法,根据Ps Epiphanius (Devitis Prophetarum),哈巴谷在犹大之南部出生,为西缅支派的人。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取,他就逃至埃及南部Ostracine(即现在的Straki)。当迦勒底人一度撤退时(参阅及以下),他看时局稍为安定,就回到故乡。在那些被掳的人从巴比伦归回的前两年,就逝世在家。他的坟墓“至今”仍存在,在耶路撒冷西南十八哩之外(Keilah)。5

犹太拉比的传说,哈巴谷是书念妇人的儿子,就是先知以利沙曾救他复生,在列王记下第四章,又是以赛亚书第二十一章六节的守望者。6但是这确没有可靠的根据,无法置信。

近年学者大多不在这些臆想方面研究,却着重哈巴谷的身分。如果他是先知,是否他是祭司性的先知,兼顾礼仪包括歌唱等的职事,称为礼仪先知(Cultic Prophet)好似以利亚、以利沙等的典型?或者他好似耶利米,祭司出身,却担任先知的职责。也许他好似那鸿一样,在当代并无重要的身分,却将信息用写作的方法传递,是文字工作者。他不是一个口传信息的先知,而是以写作表达他信仰的逻辑,几乎有点哲学家的风度。本书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先知、诗人、哲学家。

 

1 参阅A.T. Pearson,"Habakkuk," Christianity Today, Feb. 27, 1961, 39-40, 作者并未提及教父的名字与著作。

2 Peiser's article in Mittheilungen der Verderasiatischen Gesellchaft, viii, 5ff. 为W.H. War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Commentary on Habakkuk, 3.

3 参阅A B. Davidson, The Books of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43.

4 同上,44.

5 这也是Davidson所讨论的,同上43-44.

6 D.D. Garland, "Habakkuk," The Broadman BibleCommentary, vol. 7, 246, 只是归纳以前学者猜测的见解。

(二)时代与职事

哈巴谷所处的时代环境,似与西番雅与耶利米的相仿,却比他们晚些,仍是在第七世纪。他可能也曾身临其境,看见约西亚王掀起的宗教改革。他也许目睹亚述强权落日夕阳的余辉。一度为世界霸权的帝国已在凋谢中。埃及与巴比伦正在互争雄长。犹大王约书亚成为牺牲者,洒血在米吉多的沙场。在主前605年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终于击败埃及,独自称霸。哈巴谷看着这莫测的世界风云,又看到自己国家在衰落中,一定感慨良多,心中有无限的困惑与烦恼,不知如何来面对目前峻严的现实。耶和华神是否仍继续向祂的选民以色列人施恩呢?

在犹大,宗教与道德低下,人敬奉偶像,欺压的事层出不穷,争竞与不法甚为普遍。也许这些是外邦社会普遍的现象,但看来犹大的情形也复如斯,这才惹动耶和华的怒气,外患的侵略,也可说是神刑罚的一种手段。大的灾难将临到耶路撒冷,更是先知焦虑的事。在这样的处境中,先知的职责一定十分重大。

哈巴谷必定切实注意耶和华的作为,特别在祂选民身上,这些年来,到底神怎样对待他们。在他上一世纪的先知如阿摩司、何西阿、弥迦与以赛亚,他们的工作与信息,一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注意摩西的律法,以公义的原则来判断社会的道德。对他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能将神对选民的应许,与现实的情况调和起来。神似乎放弃祂的选民。

他看世界的现状,更是疑云重重,因为他不能觉察公义的神仍在掌管这个人类的社会。在困惑之中,必须寻求正确的答案。

他的职事,是传扬神的公义。自己先要有坚强的信念,然后才可维护神的公正。他才确切地指出世人应走的路。在他先知的见解,似乎比智慧者的思想更进步,因为他更有普世主义的观念,认为神管理全世界,有道德的权能。他比其他先知更进一步看清信心与公义相连,因为他发表的高论“义人因信得生”,树立了真理的基石。

他的职事,无疑在解释耶和华在历史中的作为。祂可以暂时容忍外邦的侵略,甚至用作刑罚犹大的工具。但是外邦最后一定毁灭。审判虽从神的家起始,却最后是由于审判外邦,使以色列得以复兴。

从他的信息中,看出哈巴谷是先知中的自由思想家,或改革的先祖。他有清楚的眼光,有力的信念,紧紧地抓住神。他确是神的发言人,向以色列传公义的信息。他有敬虔的心,思想卓越,情绪激烈,属灵敏感。信息有创新力,具道德的乐观。

从他的职事中,看出哈巴谷的心路历程。他重视与神相交,因为这是最首要的信心生活。他就为这样的观念烦恼,因为他属灵的需要,却与理性的要求,有矛盾之处。但他体会一项重要的经验,理性的困惑,并不阻碍他信心的顺服。真正解决他的困难,不是环境来说明,而是信心来理解。信心就是始终抓住神,以神的信实为粮。信心就是亲近神,神的意念非同人的意念,神的道路也非同人的道路。信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是主要的钥匙,能开启真理的宝库。

贰 哈巴谷其书

(一)内容与结构

哈巴谷书在十二先知的书卷中,是简短的一卷。全书共五十六节,分为三部分,成为三章。每章的形式与内容都不尽相同。以对语开始,先知发问,耶和华答复。然后一连串的“祸哉”,为动人的责槭,最后一首很美的赞歌,歌颂耶和华的公义与救赎,以信心的凯歌作结。

第一章先知的怨言,向神发问,神为甚么不看罪恶与强暴,不加阻止与消弭(1-4节)。耶和华在答复时指向迦勒底人,说出他们的凶暴,迷信武力,成为世界之患,还不是只对以色列人(5-11节)。于是先知的困惑似乎更加深了,再向神提出圣洁与永恒怎么可容让奸恶与罪污(12-17节)。

第二章开端,先知显然在心态上有所改变,愿意以守望者的身分,登高望远,看神的作为。耶和华第二次作答是正面而且肯定,指示信仰与道德的重要,并确立信仰的指标:义人因信得生(1-4节)。然后有五首责槭(5-20节),针对侵略的暴行(5-8节),积不义之财(9-11节),凶杀的强暴(12-14节),糜烂的生活(15-17节),以及拜偶像的罪(18-20节)。

第三章以祷告耶和华,祈求复兴开始(1、2节),接着是一首赞美诗(3-15节),描述耶和华公义的显现(3-7节)。但是祂的显现究竟有甚么意义(8-11节)?祂的目的在那里?耶和华显现为拯救祂的百姓,将他们的仇敌除灭,公义终于实现(12-15节)。第十六节再提先知的震惊与惧怕。信心才是最后的答案,环境恶劣不是问题,坚定信心必然得胜,本诗以凯歌结束。

本书用语华丽而有力,有很高的诗的意境,属灵的真理很有分量。即使是理性的探索,仍有丰富的想象,使情绪十分活泼,可谓先知文学的精选。但是其中的结构问题虽为历代经学者所深究,却无法获致结论。

关于结构问题,有以下若干的论点:

(1)第一章五至十一节。这是耶和华答复先知的言词,有人认为与第二至四节先知的发问不甚连贯。这段的位置没有错误,就不是原作者的手笔,只成为编辑的按语或附加的段落。分析起来,似乎相当繁复。这必须从第二至四节开始研究。在先知首先发问的话中,罪恶暴行是在以色列,他所描述的是以色列本身的罪恶呢?还是外患的侵略所导致的呢?作者显然没有明白指出。当然第五至十一节专指迦勒底人的罪行,就可明白先知所描述的现状。

在被掳前的先知,指责以色列的罪,多预言即将来临的审判,就是神藉外患的侵略,使以色列受罚。这似乎也是哈巴谷书所强调的。但是指责外邦人的罪,预言外邦人受审判,在被掳前是比较次要的信息。虽然先知书中也屡次提说,也有专门指责外邦人的先知,如那鸿及俄巴底亚书1:。但是重点不同,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提到外邦人受罚,以色列得复兴,似乎是哈巴谷书的重点。因此对以色列本身的罪不加着重。这是作者的本意,还是后世解经家的看法,就成为难解的疑难。

基于以上问题的症结,有人认为第一章二至四节描述以色列人本身的罪恶,第五至十一节论迦勒底人为刑罚的工具,这是大多学者的见解。7
第一章五至十一节为原作者所写的,特别是指耶和华的启示,但位置不在第一章四节后,而应在第二章四节之后,因为在第二章才专提迦勒底人的骄妄与凶暴。但是这段经文在第二章四节以后,读起来并不自然。所以有人干脆否认这段是编者附加的。8还有人提议第一章五至十一节虽为作者所写的,但是在较晚的时期,在主前605年迦基米施战争之后,那时迦勒底人(巴比伦人)才兴起。9所以实况也不同了。

(2)第二章九至二十节。有人以为第二章一至八节的思想连贯。自第九节起语意重复,就没有保留的特殊价值,10理由是诗的文体不一律。内容重复,而且背景不同,也甚笼统,有的指迦勒底人,有的也许指西古提人。时代环境也有分别了。

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不再为近年学者所注意了。第二章若在第八节结束,读起来似乎也不甚完全。

(3)第三章。这是本书结构问题的焦点。反对第三章为本书的一部分大概有下列的理由:(a)这是诗的形式;(b)历史背景不同;(c)综合性的,诸多引述;(d)用语不同;(e)目的与内涵不同。11先知文学中有诗形式的,是绝少的。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的,有时诗歌出现在讲词中,如申命记,在钍鲋校如撒母耳记及士师记。历史背景可有不同的猜测,但也有互相雷同之处。在思想上,本章是第二章四节的诠释,惟义人因信得生,怎能有这样的信心,这里就有解释。本章既钍鲆和华的显现,内容当然与本书其余部分不同。至于第三章论末事,未必是较晚的思想,例如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申命记第三十三章;士师记第五章,在时间上也未必是晚期。因此,这一切是有充分的理由可加驳斥,提出异议的。

但是近年学者仍对第三章为本书原作,不能完全接受。他们看第二章二十节为自然的结语:“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第三章似乎是以后附加的。况且在死海古卷所发现的哈巴谷书,并无第三章,在古卷的现存样子,也看不见第二章以后破裂的迹象。12如果本书没有第三章,经义完全吗?读者是否感到满意?所以第三章还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于学者提出疑难,有研究的价值,既无结论,智者见智,使人莫衷一是,随意接受,反引致解经上偏差。照圣经现存的正典方式,应为最合宜的。

 

7 K. Budde, Problems of Prophetic Literature II, Habakkuk, (expositor series)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II, 117-126. A.B. Davidson,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53,W.H. War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bakkuk, 4.

8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9 K. Marti, Dodeka-propheten (1903).

10 A. Kuenen的主张,为A.B. Davidson, The Books of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54引用。

11 B. Stade,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1887).

12 W.H. Brownlee, "Further Light on Habakkuk," Bulletinof the 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No. 114 (April, 1949) 9-10.

(二)写作的日期

以上所研究的结构问题,实则也是本书的日期问题。对日期的问题有所确定,似乎应该研究本书的恶者,才能从历史的背景作一番臆断。恶者究竟是谁?

首先,恶人是犹大的富豪,他们是统治阶级的人,欺压穷人与无助者。其次是指迦勒底人,他们是以色列的外患,是侵略者。或者是指国内的暴政及国外的侵略,那么时间应为巴比伦强权兴起,犹大在约雅敬王的治理之下,时间在609-597年,609年约西亚在战场阵亡,597年犹大首次被掳,十年以后才完全败亡。

迦勒底人已经在第一章六节出现,但是第一章十四至十七节,以及第二章五至二十节所描述的,似乎不是迦勒底人,而是亚述人。那时迦勒底人还未兴起。第一章六节起,还是将要成的事的预言。亚述强权的末期(约在615B.C.),他们极尽欺诈残暴的能事。所以本书提到恶人遭报受罚,不是指迦勒底人,应是直接论亚述人。这样时间应在621-615年,是约西亚宗教改革之后不久。至于本书提说的外患是双重的,亚述的威胁是目前的现状,迦勒底的威胁是将临的未来。13

迦勒底人兴起,不是在亚述之后,而在埃及之后。因为埃及给巴比伦击败,是在主前605年,所以本书中所钍龅亩袢嘶蛲獍畹那致哉呤前<啊D敲幢臼槿掌谟ξ主前608-604年左右。14

恶人是犹大的富豪从政者及外邦的侵略者,是被掳之后的情形,这样就将本书列为被掳后的著作,好似撒迦利亚书,那就是主前第六世纪的中叶,在520年之前。这种说法多认为迦勒底人是对外邦人一个通称,并非专指巴比伦人。即使指巴比伦人,也是波斯的古列王之前,约在主前555-549年。所以论这时期,有些较早,有些较晚,很难有一致的主张。15

本书是否有可能在希腊时代写作的呢?这似乎相差得太远的日期,但有学者坚持,并且有充分的理由。哈巴谷书的写作,已经有很具体的犹太教思想出现,例如“律法”、“公正”、“圣者”,那是主前三、四世纪的常用词。第一章九节的“向东”(中译词“向前”),第十节的语译指推罗;第一章六节,第二章六节“不属自己的”,都指亚历山大东征。有人将迦勒底人译为马其顿人,第二章五节“酒”字与“希腊”一字的拼法相似。再看第三章的描述,更像希腊时代,所以将本书日期定为334-331年。16甚至在第三章的末事论的诗,看为玛加比的时代,则在主前165年左右。

综观以上的不同见解,以620年前为最可能的日期,既不会在亚述强盛的时候,可能也不致迟在希腊的时代。迦勒底人兴起,巴比伦强权是方兴未艾的时期,先知哈巴谷的信息以书写的方式来传递。

 

13 主张亚述危机的,是较为早期的学者们,A.B. Davidson, The Books of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56-57作概括的分析。

14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II, 117-126.

15 A. Lods, The Prophets and the Rise of Judaism (1937) 165, J.H. Gailey, Micah to Malachi, 54.

16 C.C. Tarrey, "Alexander the Great in the Old TestamentProphecies", in K. Budde, ed., Karl Marti zum Siebsigsten Geburtstage, 283.

(三)解经的资料

死海古卷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解经数据,值得注意。有一卷称之为Ain Feshkha,为哈巴谷书第一、二章的注释。这既是主前第一世纪的文献,自有研究的价值。可谓解经一助。

死海古卷为死海以西一个修道团体之藏书,在解经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批注中,每引述希伯来经文一节或两节,即附注:“涵义如下”。兹列举一二。在第四段第五至九行,批注第一章十节:“迦勒底人讥刺一切的保障、嗤笑他们。”特别提出迦勒底人(Chittim)。在第六段第十行,批注第一章十七节,“迦勒底人将列国的人用刀剑杀戮。”这两处特别提及迦勒底人,必有其特殊的用意。由于在玛加比书第一章一节有同一个名字出现(Chittim),是指希腊时代的犹大人。因此迦勒底人可能是通称。在另一卷中,仍是哈巴谷书注释,即指明为亚述的(Chittites of Assyria)与埃及的(Chittites of Egypt)。原来指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后的王朝(Seleucids and ptolemies)。17可见迦勒底人是巴比伦的(Chittites of Babylonia)也有可能。

其他尚有不同的译法与解释,例如第一章十七节“网”字解为“刀剑”,第二章五节“酒”字解为“财富”,第一章十一节“有罪”解为“力量”。其他在连接词或介系词等,也有增删,在涵义上有出入。

这些解经的数据不仅对词意的解释有不同的见解,也对写作日期方面有所提议。为近年学者所注意。当然过分着重,可能偏差;用作参考,确有研究的余地。古卷对希伯来文的较古书写方法,对现代研究确有贡献之处,不失为重要的数据。18

17 参阅H.L. Ginsberg, "The HebrewUniversity Scrolls from the Sectarian Cach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No. 112 (Dec. 1948) 19-23.

18 参阅W.H. Brownlee, "TheJerusalem Habakkuk Scrol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Oriental Research, No. 112 (Dec. 1948), E.R. Lacheman, "A matter ofMethod in Hebrew Paleography,"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xl (1949-50) 15-39; W.F. Albright, "Are the 'Ain Feshkha Scrolls 2 Hoax?" idid, 41-49; Millar Burrows, "ANote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nuscripts," idid, 51-56; S. Zeitlin, "The Alleged Antiquity of the Scrolls"ibid, 57-78, also,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Habakkuk, Important Discovery or Hoax?" ibid,xxxix (1948-49) 235-47, S.A. Birnbaum, "The Date ofthe Habakkuk Cave Scrol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lxviii (1949) 161-68.

(四)信息与教训

本书主要的信息为神的公义,作者的重点在维护神的公义(Theodicy)。公义是罚恶的,将罪人消灭,恶行消弭。先知在理性的困惑中,没法明白神的公义,因为恶人仍在兴盛,罪恶仍旧猖狂,但是信心的回应不是这样,从神的答案至少看出两件事。第一是时间问题。神并非不顾或纵容,而是时间还没有到。默示快要应验,虽非迟延,还要等候。第二是神的权能与目的,不是人所能明白与意会的。神的公义终于在历史的作为中彰显出来。

神的公义也是道德的法则,罪恶本身是自行毁灭的,不容忽视。征服者以迷信武力为抢夺财物欺压人们之理由,但是公义的报应是存在的,第二章八节是最具体的教训:“因你抢夺许多的国……所以各国剩下的民,都必抢夺你。”另参创世记第四章二十四节拉麦之歌:“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报应的因果必会加深。所以罪恶不必等候神公义的刑罚,它是自趋灭亡的。

惟义人因信得生。这不是对罪恶一种解决的方法,却是一种对付的途径,有力的反应。敬虔者要始终稳健、信实与忠贞,必蒙受神在他生命中赐福,使他有完美的人生。这可说是一项信心的宣告,是中流砥柱的真理。在以色列民族历史的苦难中,成为何等有力的勉励,从被掳的经验,多少次浩劫,他们都屹立得稳!

研究基督降生以前一、二百年,一直到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邪僻奸恶不法之罪恶甚多,一些虔诚的犹太人逃避到死海附近的荒漠,建立一个修道的社团称为昆兰(Qumran)。他们面对希利尼化的文化侵略,再加上外患的侵扰,于是悉心研读预言书,看先知的信息,尤其是哈巴谷的信息,甚多领受其中的亮光,明白属神的人应有怎样的信心,来应付世界的罪恶,并且忍耐等候神公义的作为。

这个修道团体究竟对新约的教会有甚么影响,无法作一个正确的评估。但是使徒保罗研究神的公义,必从哈巴谷书得着极大的帮助。哈巴谷书的“恶者”,成为保罗书信中的“众人”。“信”是接受神在基督里所赐下的恩典,以致在患难中仍有指望,始终不失望,仍旧能在神面前信实。惟义人因信得生,成为书信中重要的真理都直接或间接引述这句话)。

马丁路德重新发现保罗的话,特别在罗马书的真理 因信称义,这就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思想。保罗称义的道理,显然是进一步解释哈巴谷书。义也不再是敬虔,而是神的义加在人身上,使人有称义的地位。这是救恩的原委,哈巴谷书的名言,是救恩的重要用词与内涵。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信心的意义,在新约中所阐明的,是受哈巴谷书的影响。新约中“信”(pistis)是相信信靠(如,这也是“信实”、“忠实”,在提说神的信(如。相信与信实两者的意义,都为保罗所着重,相信基督使人称义,使人成圣,也是要信徒凭信站立得稳。人虽然失信,但是神是信实的。保罗多次提说神的信实。希伯来书的作者强调信徒要有坚持的信实:有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人了(三章中强调的“尽忠”)。

信心是经受得住任何环境的煎熬与苦难的威胁,必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先知最后的“然而”是主的信心,表现在客西马尼园:“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信心是完全的奉献与顺服!

--A1-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哈巴谷书第一章

注释

    壹 书名

    贰 信心中迷惘困惑

    叁 义人必因信得生

    肆 歌颂神信心凯旋

壹 书名(一1

“先知哈巴谷所得的默示。”

这书名概括地说明先知的预言是哈巴谷从神的启示所领受的。中译词“默示”事实上有两个字来说明,一个是“负担”,原意为“举起”。将负担举起来,表达出来,这是神的启示,是神给予的信息,向当代传出来,不但是及时的,也是切合历代的需要(Timely and Timeless)。另一个是异象,原意为“看见”,先知有先见之明,看见神给予他的启示,成为当代需要的信息。这异象是先知的信息,正如箴第二十九章十八节:“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律法和先知,是神的百姓生活的准则。异象不仅是奇特的景象,也是属灵的视野,看见神的心意。这个字在本书第二章三节再出现,也译为默示。所以本节直译出来:“先知哈巴谷的默示(负担),就是他所看见的异象(所得的默示)。”

“负担”因原意“举起”,所以有提高声音,大声疾呼,传讲神的信息之意,以致有译为“神的圣言”(oracle),可参考那鸿书第一章一节,与本节同样的标题。耶利米书第七章十六节“呼求”是同一个字,为提高声音来呼喊祈求。

所以“默示”为先知的用字,指从神来的信息。

“哈巴谷”这个名字是十分突出的,因为本书以外并未出现。照本字的原意为“抓住”,他紧紧地贴近神的胸怀,抓住神,表示他的信心。这样的解释有人认为过分灵意,所以猜测为化名或者绰号。当然,这样的猜测仍未必正确。由于这个字像亚述文,是植物的名字。也有人猜测裨史的来源,却都无法有最后的结论。

但是这里冠有先知的衔头:“先知哈巴谷”,不是很寻常的,只有哈该与撒迦利亚附带这样的衔头。阿摩司甚至否认他先知的身分,免得与当时的假先知,职业性的宗教人员混为一谈(参阅摩七章)。他先知的身分当无疑义。

多人认为这个书名标题,是以后编辑者所加注的,不属于原来的著作。但是若果没有这标题,本书的解释就十分困难。虽然哈巴谷这个名字不是太重要,却至少确定这卷书是一人的信息(或著作)。同时这书是属先知的著作,也是应注意的事。著作的性质是读者需要知道的。

如果没有这标题,从第二节开始,是一连串问题与答复,这样对话的方式,在先知书中并不普通,只在玛拉基书(约拿书也不是都用对话的方式),这样对本书的解释不无困难。

贰 信心中迷惘困惑(一2-17

    (一)耶和华有公义吗?

    (二)罪恶却变本加厉!

    (三)神是圣洁永恒吗?

(一)耶和华有公义吗?(一2-4

这是先知的呼喊,充满着迷惘和困惑。他看见峻严的现实,外患的现状,心中感到极端的失望。他不能明白为甚么神不加干豫,祂的公义在那里呢?他敢直接向神埋怨,诚实地来质问神,因为他的信心正被挑战,受着严重的考验。

“他说,耶和华阿,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2节上)

先知以问题开始。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第三节,之后只是失望的感受。他在悲哀中紧急地呼求,是哀歌的形式,在诗中屡见不鲜

“呼求”在文法中是加重语气的(Piel perfect: Intensive),可译为急切地呼求。但是“应允”是未完成式(imperfect),是继续的动作。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直译:“我曾急切地呼求你,你一直不应允……”这样就将先知紧张的心情表达出来。

神是以色列的神,祂是建立圣约的耶和华。祂必应允求告祂的人,以恩慈覆庇祂的圣民。但是现在先知没有祂垂听的表示,神的迟延令哈巴谷感到困惑。

“我因强暴哀求你,你还不拯救。”(2节下)

这里的“哀求”是未完成式,可译为继续不断地哀求。先知因强暴哀求,这强暴是指外患的侵略,尤其是迦勒底人的抢掠杀害(6节),他们的暴行使犹大的以色列人受扰不安,受害甚苦,难以忍受。有人以为那是指希腊时代希利尼文化的侵略,尤甚是类似的怨言出现在诗,是反映犹太人在希利尼化之胁迫之下挣扎。1但本书应在被掳前。

“你还不拯救。”神没有行动,仍旧保持缄默,这是先知感到迷惘的。

“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着奸恶而不理呢?”(3节上)

一连串的问题,不能明白神为甚么纵容罪恶。罪孽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罪孽而产生奸恶。奸恶原意为艰难困苦,是人性歪曲而促使的。这里是谁看见这些罪恶?是“我”还是“你”。如果是后者,应这样翻译:祢为何看见罪孽?祢为何看着奸恶?这就符合第十三节的语调:祢眼目不看:祢为何看着不理呢?如果是前者“我”,是神使“我”看见,那是罾亚与亚兰文译本的语调。根据希伯来原文,上一句神使我看,下一句神自己看,中译词是正确的。神亲自看见,甚至促使我看见,仍旧置之不理。

“毁灭与强暴在我面前,又起了争端和相畹氖隆!保3节下)

“毁灭”也指压迫、欺压,这与强暴相连,有诗译为劬劳或艰苦,这是罪孽的毒害(参阅

“又起了”也是未完成式,不断发生争端和相畹氖隆S捎谧锒瘢必有钫的事发生,罪恶也制造矛盾,制造钫,越有混乱,越可混水摸鱼,渔翁得利。这是罪恶的手段,不法的社会必有的现象。

“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4节)

这里的律法不一定指五经中成文的律法,实在指公理,公义、公正、公理都具有同样的涵义。公正的事已经失去力量,“放松”原意为“冻结”、“衰微”,失去活力,没有甚么作用与功效。完全呈瘫痪的现象。

公理也不能伸张,裹足不前,无法向前。公理已经歪曲,不能成为正直的行动。

恶人围困义人,“围困”是一种机械,如捕鸟的网罗一般,使义人上当,动弹不得。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作“征服”、“制服”,义人完全受制于恶人。

公理不但是颠倒,甚至调转方向,背道而驰,走入歧途。

综观以上数节,有关先知首次的问题,看到他以诚实的态度,提出他的困惑,也表露了他的迷惘。他的埋怨是理性的困惑,这理性并没有脱离信心,因为他的见解是有信心的观点。他也以真理为他思想的中心。这真理就是神的公义。神是公义的,祂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祂有报应的公义,罚恶赏善。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而且适得其反。神不但漠视罪恶,甚至故意纵容,这是令人费解的。

先知看见苦难的原因,罪孽导致一切的困苦。神若以公义处置,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神没有行动,要到几时呢?

(一)等到人们看见自己的罪孽而悔改,

(二)等到罪孽自趋灭亡的地步,

(三)等到罪恶的绊脚石除去,

(四)等到信心更坚定,

(五)等到神实现祂的应许。

 

1 Charles L. Taylor, "The Book of Habakkuk," The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980.

(二)罪恶却变本加厉!(一5-11

这是耶和华首次的答复,不仅没有解释与理论,也没有安慰与保证。祂却要先知面对峻严的现实,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情况好似每况愈下,罪恶却变本加厉。更坏的甚至最差的还在前面,将要发生(The worst is yet to be)。

“耶和华说,你们要向列国中观看,大大惊奇。”(5节上)

“你们要观看”,这是耶和华的命令,不是对个人,而是对群体,对以色列民族,属神的子民。他们必须有眼光,看国际情势,明白神在历史中的作为。“观看”是一种深刻的观察,有深入的认识,看明列国中罪恶的猖狂。“列国”在七十士译本,译为轻慢者,列国的人是叛逆神,亵慢耶和华的(参阅13节及

“大大惊奇”应该感到惊奇,用两个命令词,表明加强的语气,大大惊奇,惊奇而又惊奇。看到那种情形,似乎比想象的还要差,更加不堪设想,所以必然惊奇不已的。

“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5节下)

在这一时代,耶和华有祂的作为,“我现在正行一件事” 文法的结构带出继续的行动(分词Qal active Participle: Progressive idea)。神正在控制一切的事。神的事必出于祂超越的心意,极大的能力,有效的实行,奇特的情况,以致人不能相信,不愿接受,甚至感到可怕。这是需要有信心来体验,以忍耐来等候的。

“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占据那不属自己的住处。”(6节)

“看哪”在原文中,为使读者注意,那难以置信的事,是神要兴起迦勒底人“来攻击你”(希腊文译词附加的)。迦勒底人是米所波大米的居民,是巴比伦最后朝代的统治者。这朝代是尼布波勒撒(Nebopolassar),他曾联合玛代,在他儿子尼布甲尼撒的领导之下,攻取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时在主前612年。在605年,在迦基米施征服了亚述。由于当时亚述的联盟是埃及,所以尼布甲尼撒追逐埃及的逃兵,一直追到犹大的境内。从此巴比伦为世界惟一的强权,犹大也受制于迦勒底人,最后于586年败亡于他们。现在神兴起巴比伦王朝的迦勒底人,是为刑罚犹大。

迦勒底人是残忍暴躁之民,是十分凶猛与暴虐的,行动强暴而急速,“残忍”与“暴躁”两个字发音也很相似,他们凶暴的行为,表现在战争之中。他们横行各地(参阅,以掠夺的暴行为能事。占据别人的地方,统制列国,是凶暴侵略的行为,对于犹大更是无限的威胁,使以色列惊惧不已。

“他威武可畏,判断和势力,都任意发出。”(7节)

迦勒底人十分骄妄,自以为威武非凡,令人惊怕。他们是自高自大的,心不正直。他们不尊重耶和华,以自己的狂妄为“判断”,“律法”。他们以强权为公理(Might is right),所以无法无天,任意妄行,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神。

“他的马比豹更快,比晚上的豺狼更猛。马兵踊跃争先,都从远方而来。他们飞跑如鹰抓食。”(8节)

迦勒底人有马兵,是在当时最驰名的。反观犹大,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军备。他们没有马兵战车,无法在平原作战,他们只能在山区防守,正规的战争是无法应付的。

他的马比豹更快,在作战中,马的威势足使对方难以应战。从速度看,十分敏捷。从凶暴看,比晚上的豺狼更猛,因为狼专在晚间攻击羊群及家畜,迦勒底人也这样危害各地的人。

“马兵”在七十士译本没有提及,而前后也与上下文不甚连贯,因为这里只以动物为喻,没有提出军队或人群。但是上句提到马,所以下句有马兵,不算离题。“踊跃争先”原意为散开、洋溢,表明十分嚣张的样子。这动词不是常用的,却十分活泼地描写出来。他们敏捷快速的暴行,好像鹰鸟抓食一样,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都为行强暴而来,定住脸面向前,将掳掠的人聚集,多如尘沙。”(9节)

他们每个人都是行强暴的,都是具有同样凶暴的性格,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上节“他”似为单数,此处仍是单数,但有一个字指“他所有的”(his all),指每个人:“各都”,“他们各人都……”)。

“定住脸面向前”,“向前”大概是向东,这是拉丁通俗文的译词。译为“东风”,是死海古卷在第一个所存古卷的解法。2所以耶路撒冷译本(Jerusalem Bible):“他们的脸面炽热如东风。”在新英语译本(New English Bible)译作“许多脸面好似洋海波涛滚滚”是活泼的想象,却过分意译。主要的涵义指他们如风一般的急速。他们来得突然而迅速,如一阵东风吹来,吹在海岸边,将沙都吹起来。以被掳的人之多喻为尘沙,可参阅何西阿书第一章十节。那些人是那么无助,好似风中被吹动的砂石。

“他们讥诮君王,笑话首领,嗤笑一切保障,筑垒攻取。”(10节)

他们的狂妄目空一切,看君王与军事首领都是无能的抵御者,将他们当做笑柄。他们所有的保障及防御工事都是十分脆弱,不堪一击,毫无功用。

这些强暴者用土堆筑成营垒,使士兵们跳跃地前进,走近城墙来攻取。迦勒底人在围城攻取的战略是十分驰名的。他们可以这样巧妙地取胜。

有人以为这是描写西古提人作战的方法。3但此处似专指迦勒底人。

“他以自己的势力为神,像风猛然扫过,显为有罪。”(11节)

“他”仍指那些侵略者,迷信武力,完全倚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既然他们百战百胜,自然更加自信,狂妄起来,到处横行,没有道德的观念,也没有宗教的意识,自以为万能常胜,更肆意作恶。

再以迅速来描写,并以风为表征。如果将第九节“向前”译为东风,更加是前后一贯。但是“风”也可指精神方面,尤其罾亚译词为“他的心灵”。因此有人将整句话译为:“于是我的心灵沉重……在我的神面前埋怨。”因为希腊文译“神”字加上“我的”,似乎十分离题。4这里是耶和华的言词,描述外邦人穷兵黩武的活动。他们是有罪的人,他们的罪恶也是自己可以意识的,耶和华当然憎恶他们,但是容许他们,成为管教犹大的以色列人之方法。

这就是耶和华所行的一件事,兴起迦勒底人,容许他们有侵略的暴行。神在这里答复先知,使先知明白历史的意义。历史是神的启示,启示祂的公义。神甚至利用历史的因素,来成就祂的目的。那些行恶者以为他们自己的能力有这样巨大的功效。其实神若不允许,他们是无能为力的。神不过利用他们的武力,来管教属祂的子民,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但是外邦竟然迷信武力,竟然不怕公义的神,是他们自趋灭亡之途。

神的权能统管万有,祂是历史的主。以色列人受管教,是历史的因果。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外邦人得逞,不是他们的成功,是以色列的失败而导致的。这是神要先知面对的现实。

现实是峻严的、残酷的。信心并不使人逃避,而是面对。这是先知意识中难以忍受的。但是从这现实(Prophetic Realism),他要看见神的权能及作为。只是这样的体认,是十分艰苦的过程。

 

2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II. 137, AinFeshkha MS作类似的批注,参阅Taylor, Habakkuk, 983.

3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 J.B.G. Pidge, Habakkuk, 9-10.

4 Adolphe Lods, The Prophets and the Rise of Judaism, 234为Taylor, Habakkuk 984所引用。

(三)神是圣洁永恒吗?(一12-17

现在先知第二次再发问,因为神的答复显然使他更加困惑。犹大的以色列人虽然犯罪,总不能让外邦人来惩罚,因为外邦人更多罪行,而以色列人究竟是神的子民。但是神的性格仍不能使先知与现实的情况符合。神的公义是刑罚罪恶的,神的圣洁是不容污秽的,神的永恒必施行报应的。但是这些都不显明。

“耶和华我的神,我的圣者阿,你不是从亘古而有么,我们必不致死。”(12节上)

先知称耶和华为“我的神,我的圣者”,耶和华不只是以色列的神,更是他个人的神。显然地先知强调他个人的信仰。耶和华是以色列的圣者,这是先知以赛亚特别强调的。祂的圣洁在第十三节特别强调。但这里表明神是分别为圣的,祂将以色列民分别为圣,将信者特别分别出来,归祂自己。神没有将以色列人与外邦人混为一谈,祂对待他们,必有恩慈的心意。从这个信仰的观念看神的永恒,神必保守属祂的人,我们必不致死。

祢不是从亘古而有么?从这问题中,他表明了他的信念。这问题是不需答案的,因为他已经有了答案,这是他的盼望。我们必不致死,因为耶和华是永活的主,祂是永在的神。所以属祂的子民必不会被灭绝。

“耶和华阿,你派定他为要刑罚人。盘石阿,你设立他为要惩治人。”(12节下)

这两句话一方面表明他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他的意愿。他认清这项历史的事实。迦勒底人原来是神兴起,为刑罚与惩治的。这既是神所作的,神必控制这情势。他们的猖狂暴行总有一个限度,不能过分。所以他的意愿是神早日辖制他们,局限他们不规的行动,使犹大不至受害太深。这就几乎成为一种祈求,求神的保守与施恩,早日彰显祂赦罪与拯救的大能。

“盘石”是与神同义,在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一连提及六次,也可参阅诗第十八篇二、三十一节,第九十五篇一节;以及以赛亚书第三十章二十九节。

但是这样的认识又引起下列的问题。

“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行诡诈的,你为何看着不理呢?”(13节上)

你的眼目太清洁,以致不注意邪僻与奸恶诡诈。这是祢的冷漠,漠不关心?还是忍耐,容忍得过分?祢为何看着不理,这样的缄默,不垂听人的祷告

邪僻仍是与罪恶同义,奸恶是歪曲真道而偏邪。诡诈不只对人,也是对神那种叛逆。这也是先知以赛亚最憎恶的事

“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13节下)

恶人在此处必指迦勒底人,他们想吞灭比自己公义的犹大人。当然犹大人也犯了罪,但他们究竟有耶和华为他们的神,他们在失败中如肯回转,还有蒙救赎的可能,更何况他们比迦勒底人公义,尚有神的启示,以律法为准绳来度量他们的过错。在犹大人中,也不乏敬虔之辈,他们必蒙保守,成为刑罚后的余民,仍将成为复兴的核心。但是迦勒底人的罪恶却完全没有真神成为他们悔改的对象,他们又敬奉迷信武力,到罪无可恕的地步。神又在等候甚么呢?为甚么仍旧静默不语呢?这样的静默是先知感到困惑的。

先知的困惑是出于他理性与信心的冲突,现实与理想无法调协。他的信念没有明证,以致他感到十分烦恼,甚至恼怒。他需要神来解释,他切望神有行动,他想要看见事实胜于雄辩。

“你为何使人如海中的鱼,又如没有管辖的爬物呢?”(14节)

耶和华公义的主,怎可容让侵略者任意妄为呢?人们好似海中的鱼,毫无保护,也无法自卫,轻易地被网住,供宰杀与肉食。爬物也是没有防御与抗拒的力量,这些低等动物是无助的,没有管辖,是没有保护的,任意被捕捉与杀害。这里侵略者被描写为渔夫。

“他用钩钩住,用网捕获,用拉网聚集他们,因此他欢喜快乐。”(15节)

迦勒底人是战争贩子,以武力来掠取,他的战略变化多端,杀人的武器精锐,可多方获取战利品,不只是财物,更是战俘,供他们宰杀、侮辱与奴役。他们疯狂的行为是出于十分病态的心理,他们将人好似鱼一样整网打尽,就聚在一起,来欣赏他的捕获物。他所要的不是少数的,而是大量的,以这样的捕获为满足。他虐待战俘正如渔夫用钩、网等的器具(参阅。他为犯罪而欢欣,可能还表达在迷信的事上,下节就有说明。他实在尽亵渎真神为能事。这是先知无法忍受的,但是这样的事实却摆在他面前,是他无法不接受的现实。他不得不继续地正视。

“就向网献祭,向网烧香,因他由此得肥美的分,和富裕的食物。”(16节)

网表征着武力与战争,他迷信的举动,以为这罪恶是可行的。战争带给他们是权势、威武与财富。他们靠掳掠而致富,这当然是不义之财,是强盗的行为。但是他们因此有穷奢极侈的物质生活,暴饮暴食,来满足他们贪婪的身心。

向网膜拜,无历史的考据。外邦人有这样的举动,就是将剑或武器放在神庙内,供在神像前,可以敬拜。所以这里的网必指战争的武器。

“他岂可屡次倒空网罗,将列国的人时常杀戮,毫不顾惜呢?”(17节)

侵略者的掳掠是贪得无厌的,“屡次”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动作,仍旧抢夺掠取。他们杀害也是时常的,不断的行动,而且是不加顾惜的,那是泯灭人性的作法。上一句是渔夫的动作,下一句是猎人的动作,这样惨无人道的罪行,怎能见容于公义的神。他们的罪恶是必然受刑罚的,他们的罪行,是自行杀灭的途径。先知已经看到这样的罪恶,虽然他知道公义的原则,但没有实施报应,是他无法忍受的困惑。

综合本章的问答,可以看见先知信心的历程:

(一)他是在极端的困惑之中,但始终没有放弃信心。

(二)信心使他提出问题,他在等候答案。

(三)他的心中有疑惑,却不容这疑惑存在里面。

所以当他在表达的时候,可以体会到若干真理:

(一)神是公义的,恶人终必灭亡,他不怀疑这个原则,却难解决时间问题。

(二)神怎会容忍恶人存在,他不同意神的作法,却相信神的性格。

(三)信心正受考验,他自己就怕经受不起。因此他感到信心更须坚强,更应有忍耐的功夫。

(四)他的信念增强,也更加清晰。他所信的神有公义,恶人必须受罚,义者也须受代替的苦楚。

(五)神的公义是有圣洁的成分,不会容纳罪污,是有分别的能力,属祂的必蒙保守。

(六)神是永活的主,从亘古就有。信靠祂的人必不致死,有神生命的恩典,永恒不渝。

本章概要

为何?到几时?这是困惑与失望心灵的呼喊。在低沉的情绪中似乎只有埋怨的话,枯干、否定、虚空、消极的感受。但是先知还是将这些化为祷告,呼求耶和华(2、12节),他的信心没有失去,他的怀疑向神表达,他还有蒙恩的机会。因为神必垂听他的呼求,神尊重那诚实的怀疑者。

先知是从事话语职事的人,他有恩赐会表达,将思想与感受表达出来。所以这里的怨言放在祷告中,是他心路的历程,也是他工作的操练。他表达他的感受,因为情绪比思想快,而思想化为言语,是祷告必有的。如果他不能表达,才是最危险的。所以当他表达的时候,逐渐可在客观中看他的感受,才有悟性的祷告。

耶和华的答复是逻辑的,间接地分析罪恶的原因。但这却不是先知容易理解的。恶人的兴盛是神所容许的。却不是神的心意,祂不喜悦,甚至厌恶。但是公义的实施有一定的步骤。审判先从神的家起始,外邦人是神对以色列责打的杖。但以后外邦的罪人必遭除灭。只是目前仅有前半部,照现状看是每况愈下了。但先知必须面对现实,接受更不好的、更可怕的事。

神为甚么容让恶者存在呢?但是麦子与稗子只有一齐生长。如果除稗子,怕麦子也一起除去。在表面看,神甚至栽培恶者,纵容他们,但是神的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只是感受不同,结果也有分别。神的恩慈领人悔改,但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在先知第二次祷告求神指示他的疑问,是更进一步作道德的分析(5-17节)。他深信人类社会真正控制的力量,是神所鉴定的道德律。人应有道德的分辨力,因为道德的意念是神所赋予的。审判与刑罚是人所共知的,因为神是圣洁的,不能容让罪污存在。这些罚恶的行动是必然的,神是永恒的,从亘古就有,人必须在祂面前交账。但是人竟然完全不注意神的公义,是罪恶驱使他们走向灭亡之途。

先知最后将世界以海事渔业为例(14-17节),恶人如渔夫一般,肆意捕捉,并且迷信财富,向网烧香献祭膜拜,事奉玛门。但是神是公义的主,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神决不会容让他们“屡次倒空网罗,将列国的人时常杀戮”的(17节)。

--A2-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哈巴谷书第二章

叁 义人必因信得生(二1-20

这该是耶和华第二次答复的话,祂答复先知的问题、12及以下),作最后的具体的解答。但是先知必需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候神的启示。

(一)答案在高处(二1-4

“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1节上)

这是守望者的姿态,在守望所,登得高,才可看得远(参阅撒下二十四章以及

守望所通常是一座堡垒,不仅建筑稳固,而且独立高耸,离开熙攘的市区,在郊外的高处,才可有辽阔的视野,能将周围的情景与动静,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观看”在文法的构造上,又是加重的语气,又是继续的动作(Piel imperfect)。可译为“继续留意地观看”。这是等候神应有的态度。他是以祈求的心情,仰望神明确的答复。

“看耶和华对我说甚么话,我可用甚么话向他诉印!保1节下)

他不是以肉眼来看神的作为,而以心中的眼睛来看神启示他的异象。这启示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需要以心灵来体认。

他不再需要决定用甚么话向神诉冤。他已经发过怨言,提出问题,现在是等神的答复。他就知道自己所诉的冤是否合理,会否遭神的谴责。

“他对我说,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2节)

先知采取了守望等候的姿态以后,耶和华就以异象的方式向他启示,这启示的异象称为“默示”,使先知可以看见而领悟,明白神的心意。

这默示必是关乎以色列民族的前途,也是先知信心的历程。所以神就命令他说:要将这默示写下。这不是先知以口舌来传说,而是用笔墨来记录,作永久保持的信息,甚至能适用于将来的处境(参阅

这默示必须明明地写出来,字迹清楚,而且写得很大,才使人容易读。这可能是一种木板,盖有腊质的表面,用铁笔铭刻出来。这是用来公告众人的,由信差到处传递,为求普遍,也争取时间,必须一边跑一边呼喊,引人注意。大家一看,就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是当时有效的大众传播。先知传信息,也需要有这样具有效果的方法。中译本的小注“边跑边读”,是重要的原意。读得清楚,明白得彻底,才可除去困惑。

“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3节)

这默示是必然应验的,因为这是神所发动的,必然成就;神所应许的,一定实现。神的成就是有能力的,但须假以时日,仍需以信心与忍耐来等候。

有一定的日期,不是立即应验的,所以须要好好妥为保存,不致失落。迟延是需要的,连神都期盼快点应验。快要应验,可译为“急速地进行,以致完成”。这事是千真万确的事,决不虚谎。耶和华是信实的神。

“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在人以为迟延的事,在神却有已经厘定的计划与时间,并不迟延。彼得后书第三章九节是最好的解释:“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所以我们还要等候。

“必然临到”在文法的结构上是加重的语气(infinitive absolute)。“不再迟延”以反面的语法,加重肯定的意义(在希伯来的语文用法,否定可有双重肯定〔Double Positive〕的涵义)。

归纳言之,这默示应保持永远的记录,是普遍为人所明白的。既经确定,必不更改。虽假以时日,到时一定应验。信靠的人要存忍耐的盼望,未信的要受警戒,不可再因循,及早觉醒,彻底悔悟。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上)

看哪,他的心自高自大!这是对恶人的描写。耶和华要先知注意,而且作尖锐的对比。恶人的心就是这样骄妄,好像高举的眼目亵渎神。自大与歪曲是连在一起的,自高的人没有正直的心。希腊文的译词很不相同,显然希伯来书第十章三十八节引用这节译文:“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在希伯来原文,没有“迦勒底人”的字样,只有“他”指人心。“自大”在意译为“退后”,表明他没有真切地认清他的状况,以为前进,实则退后。“心不正直”,不是指“他”而指“我”,心里过不去,不顺心。亚奎那(Aqvila)另一种希腊文译词为:“看哪,对懒惰的人,我的心通不过。”也有人为使本节上下句有清楚的对比,就将“他”译为恶人,下句有“义人”,就十分明显了。这是亚兰文意译的。所以综合起来,经学家作这样的译词:“恶人生命失败,义人因信得生。”1不失其原意了。

“惟义人因信得生。”(4节下)

这是本书的中心要义,是耶和华答复的核心话。

义人是敬虔的人,不是如新约所说的完全被称义的人,但与新约有一贯思想的,“属神的人”,他是耶和华的子民。从狭义说,这义人指以色列人。从广义说,凡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在经受苦难迫害时,仍旧仰望着神。他们是余民,忠心到底,始终信实,坚强站立着倚靠耶和华。

“信”不仅相信,更加信实,坚持信仰,一心一意的始终不渝。“信”原意为“稳住”,与“阿门”的字根相同。神对人信实。人与人之间也要有信实。这是立约的用词,神的信实也促使人的信实,信守圣约,七十士译本作“真道”,持守真道,是信实的表现。“信”是稳健、可靠与忠实。这是诚心实意敬畏神,遵守祂的旨意,有义行。

“生”不仅是存活,也是有亨通、顺利、成功的生活。这字是未完成式,是有继续不断恒久的现象,引往永远。义人在审判的日子不被定罪,站立得稳。那时恶人站不稳,必遭毁灭

所以保罗引用这句名言,再加上更深的属灵涵义,罗马书第一章十七节及加拉太书第三章十一节,为救恩的要义。但是哈巴谷书的原意仍旧存在,而且其中的内涵仍有深切的意义,可供新约的信徒深思。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以这句话为主要的真理,使教会的历史改观。

 

1 C.L. Taylor, Habakkuk, 988-989.

(二)作恶者必败(二5-20

上一节所论的恶者自大不正直,现在作详细的说明。在第五节先有引言,然后依次宣告“祸哉”凡五次。

前言

“迦勒底人因酒诡诈、狂傲,不住在家中。”(5节上)

酒是诡诈的,使人亵渎,失去理性,没有智慧。酒使人狂傲,因为亵慢与狂傲是相连的。这里不但提说侵略者酗酒的狂态,也将酒人格化,将酒当作恶人,恶人与恶人为伍,狼狈为奸。

有人以为“酒”在此处似乎不切题旨,将这字改为“财富”,尤其在死海古卷第一个所存的古卷,作这样的解释。财富使人诡诈与狂傲,这是可能的说法。2

“不住在家中”也似乎在意义上不甚清楚,所以有译为“不能久住”,“不能长存”,这里恶人必早日灭绝的。如从表面来解释,醉酒的人常往外跑,侵略者也不安室,无法定居在国内,必向外发展,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财物,贪得无厌。

“扩充心欲好像阴间。他如死不能知足,聚集万国,堆积万民,都归自己。”(5节下)

以阴间来描绘贪婪的心,因为阴间容纳死人,没有一个足够的限额。死亡吞灭人的生命,也永远不会满足。阴间好似有一个扩大的口,所以是有永不满足的欲望。阴间是离去的生命。“故此,阴间扩张其欲,开了无限量的口,他们的荣耀、群众、繁华、并快乐的人,都落在其中。”

侵略者的恶欲也是这样,他们贪婪的心,不但急欲收敛财物,掠物中也包括人。掠夺万国也掠夺人命,把人当作对象一般,收集起来,堆积得高,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

(1)第一祸:侵略的恶行

“这些国的民,岂不都要题起诗歌,并俗语,讥刺他说:”(6节上)

这些国的民,是被侵略者压迫的。他们是受苦的一群。在艰困中看到迫害他们的消遥法外,不怕神,一定有最后的结局。所以他们在怀恨中,要唱歌来泄忿,作讥刺的话。

这里以三个不同的用词,说明一件事。诗歌是讽刺的歌曲(参阅。“讥刺”也是这类似的诗歌,常以譬喻的方式。“俗语”原意为“暗语”即隐喻来说出心中的忿恨,对侵略者作无情的批判。这些可说是伤痕文学,是受苦者在压迫之下的心声。先知就将这些表达出来。

“祸哉迦勒底人,你增添不属自己的财物,多多取人的当头,要到几时为止呢?”(6节下)

这是侵略的罪行,他们战争的目的,在于掠夺财物,增添自己的财富。以高利贷的方式,取人的当头,没收人所交的抵押品,用尽欺压的手段。

“当头”一字若分为两个字,就成为“厚土” 厚实的土块。这是英文钦定本的译词,不易解释。有人用这“厚”字,将当头作为“轭”,就是“多多加重别人所负的轭”,这样在涵义上比较合理。3

“要到几时呢?”神是否加以干豫?神是否阻止或禁止他们。正好似先知哈巴谷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困惑,也是一种盼望,在盼望中甚至有一项确据,有一天罪恶必然消除。

“咬伤你的岂不忽然起来,扰害你的岂不兴起,你就作他们的掳物么?”(7节)

这些可怜的牺牲者,他们无言地忍受着伤痛与悲哀,但是他们不可能长久地被压迫。有一天他们要反叛,甚至会突然起来,如蛇一般咬伤人。动物的攻击多半是为防御自己。但是在他们还未反击之前,先受攻击,先被咬伤。

这里受欺压者是欠债者,正如上节所提到高利贷的当头(参阅及以下;

“扰害你的”原意为“摇动你的”,将你从睡梦中摇醒,使你不得清静,没有安全。他们可任意掳掠,你就作他们的掳物。“扰害”因有“摇动”的意思,也可译为“颤抖”,“那使你颤抖的”再将你作为掠物,但是有一天也必成为你的掠物。报应的公义必会实现。

“因你抢夺许多的国,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所以各国剩下的民,都必抢夺你。”(8节)

侵略的罪行,已经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抢夺的必被抢夺。当时侵略的范围那么大,那么普遍,祸及万方,向各国、各城、各民都加以杀害,现在各国有剩下的民必然报复,给予侵略者严重的打击。

各国剩下的民,就是在患难中没有消灭的,他们感到有责任为已逝者报仇,因为这些受苦的灵魂自身无法申冤。但是那些余下的民,也都不是全受欺压的。有的在他国未受其害的,也必须先发制人,如玛代波斯人。他们看见巴比伦的暴行,就起来攻击这恶贯满盈的侵略者,现在那抢夺的,被抢夺了。

(2)第二祸:积不义之财

“为本家积蓄不义之财,在高处搭窝,指望免灾的有祸了。”(9节)

不义之财是罪行,这是以欺压的方法榨取人而获取的。这是侵略者建国的方法,本家是指本国。他们以这样的方法来巩固本国的经济。

他们在高处搭窝,如同鹰鸟一般,以为这样就有十足的安全。这样盗贼都没法来侵扰(参阅俄4;。巴比伦的城墙高耸,是人们所共知的。他们以为有了高墙,城内必有安全,掠夺来的财物可妥为保存。其实这样的指望,以为可以免灾的,必没有好结果。

“你图谋剪除多国的民,犯了罪,使你的家蒙羞,自害己命。”(10节)

本来想剪除各国的人民,来掠夺他们的财物。结果所图谋的,反遭致羞辱,使自己的家国受损(参阅及以下;。要剪除别人,反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动刀的,必倒在刀下。这是公义的报应,无人可以逃避与否认。但是行恶者仍不悔悟。

“墙里的石头必呼叫,房内的栋梁必应声。”(11节)

侵略者的罪行并非完全没有被注意。事实上房屋的建筑材料也可作证。这些也许取自被征服者的地方。木石虽是无言的,但他们都要抗议。他们无言的见证,成为更响亮的声音,向侵略者提出严重的抗议。

“栋梁”一词是少有的字,在旧约其他经节中没有出现,可能是横梁,为支持墙壁之用。这些木石也已忍无可忍,希伯来人心里是将这些非生物人格化,与人有一样的情绪。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四十节,耶稣也提到连石头都要呼叫,是那么有力的见证。

(3)第三祸:凶杀的强暴

“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祸了。”(12节)

侵略者以屠杀来取城,在破坏之余,再强迫奴工以血汗来建城。这城不是毁坏的城,而是侵略者本国的城。他们本国的兴盛,建筑在别国的衰败上。他们建筑本国的城邑,但是以强暴凶杀为能事。参阅弥迦书第三章十节,可以看见类似的情形。

所以侵略者在本国的建设,用的是抢夺来的财物与建筑材料,也用掳掠来的战俘奴工。

“众民所劳碌得来的,被火焚烧,列国由劳乏而得的,归于虚空,不都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么?”(13节)

在本节的语句次序,应从末句开始:看哪,这不都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么?以问句开始,是十足有力的警语。万军之耶和华才是常胜公义的战士,祂必消弭战争,除去侵略的暴行。主怎么能无止境地容让这样的暴行继续下去呢?万军之耶和华是公义的审判主,祂的作为必然显明。

战争常以火来描述,所谓战火,众民劳碌得来的财物,都在战火中焚毁了。列国曾尽力建设,耗尽一切资源,最后仍必毁坏而灭绝。这是指着侵略者自身的遭遇,因为他们曾将众民与列国劳力获取的财物抢夺过来,而自身也必这样遭受损失与灭绝。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五十八节以类似的话描述巴比伦的结局。

“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14节)

当侵略者败亡灭绝之后,耶和华的国度就要实现。这国度是普世的,浩瀚如海,而且也有深度,如水充满洋海一般。耶和华统管万有,祂有绝对的权能

这是重复以赛亚书第十一章九节的经义。哈巴谷是否引用以赛亚书的经文来说明他的愿望?但是认识神必先认识祂的公义,外邦必须灭亡,神的荣耀才可彰显。耶和华是历史的主,祂的公义审判列国,是祂在历史的作为。祂必焚毁一切迷信及欺压的罪行,将他们的武器当作烧火的木柴。然后祂公义和平的国度必要实现。

这是耶和华的荣耀,人必须认识。这样的认识(或知识)是普遍的,在全地。有海洋那样辽阔。这属灵的知识也是十分丰富的,多少的水才能充满洋海呢?丰满有余的真理洋溢在人心,在各处。这是多么深沉,深不可测,如洋海那么深。这知识也是永久的,好似海那么久长。海是不会枯竭的。

(4)第四祸:糜烂的生活

“给人酒喝,又加上毒物,使他喝醉,好看见他下体的,有祸了。”(15节)

糜烂的生活是与暴行连在一起的。可能侵略者在暴饮中,以战俘当作玩弄的对象。他们强制牺牲者饮酒,故意灌醉他们。

“加上毒物”是中译词,应解释为“忿怒”的意思,因为酒有烈性,刺激人的情绪,容易暴怒或其他失态的错事。他们灌酒,是强制性的,或带着怒气来强迫,所以是十分强暴的行为。那些被掳者被灌醉之后,一定十分失态。于是征服者就看为笑谈之数据,甚至看对方赤露的身体而发笑,露体是羞辱的表征(参阅

“你满受羞辱,不得荣耀,你也喝罢,显出是未受割礼的。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你的荣耀,就变为大大的羞辱。”(16节)

侵略者肚腹中充满的不是酒,而是羞辱。这羞辱代替了荣耀。荣耀是指荣华富贵。但是他们的荣华已经消失,不复存在。“充满”也可译为呕吐,醉酒的人呕吐,把食物都吐出来,迦勒底人也将抢夺的一吐干净,不再有甚么荣华了。在动词上是现在式 ,实在是预言不久的将来。

“未受割礼的”在意义上似不十分清楚。大多学者将这动词更改为“昏醉”,这是令人昏醉的杯以及。七十士译词也作如此的解释。4这是神忿怒的杯,由祂大能的右手传过来。右手是代表神的公义与大能。神传到他面前,他不能拒绝。现在是他自己喝醉了,喝尽神忿怒的杯。他自己失态了,有极大的羞辱。

“你向利巴嫩行强暴,与残害惊吓野兽的事,必遮盖你。因你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17节)

利巴嫩是以香柏树闻名,可作建筑之材料。大卫与所罗门王从推罗的希兰得着香柏木。据说亚述王也采伐香柏木为建筑房宇之用。他们究竟怎样破坏,行强暴,并未详细说明。可能他们用来建筑偶像的庙宇,为耶和华的百姓所憎恶。也许他们滥伐树木,使树林破坏。尤其在树林中残害惊吓野兽的事。他们也许为打猎,不惜将树林糟践,破坏生态,也是极大的罪。自然界也必提出抗议,无论是生物或非生物(参阅,都会表示不满。

他们因战争蹂躏城市,屠杀众生,滥施强暴。他们必成为众矢之的。公义的报应必临到他们,因为他们草菅人命,任意杀害;因为他们残杀野兽,杀害他们;因为他们践城市,使地荒凉;因为他们破坏生态与生命。所以他们不能逃罪。耶和华的右手已经提着忿怒的杯,命他们喝下。有人认为不仅迦勒底人有这罪行(诚如上述),甚至约雅敬也同样干罪-23)。

(5)第五祸:拜偶像的罪

“雕刻的偶像,人将他刻出来,有甚么益处呢?铸造的偶像,就是虚谎的师傅。制造者倚靠这哑巴偶像,有甚么益处呢?”(18节)

偶像是虚无的。有许多经文都特别强调这个观念(如;赛四十六章;耶十章)。

“有甚么益处呢?”益处是指拯救的能力,偶像那里有甚么功用。这里提出的偶像,用了不同的名字。雕刻的偶像,是用木石的,铸造的偶像,是用金属的。这些都是对象而已,毫无生命气息。

这些都是虚谎的师傅。这里不是指异教的师傅,如祭司先知。偶像既是虚无的,就全是谎言,毫无真实可言。但人们当作师傅,可以信靠及依赖,而竟取代永生的真神(参阅

偶像是哑吧,不能言语,也全无效能(参阅。偶像是虚无的,虚谎的,不真实的,无功效的,无价值的,只有混淆信仰,歪曲人性。

“对木偶说,醒起……对哑吧石像说,起来!那人有祸了。这个还能教训人么?看哪,是包裹金银的,其中毫无气息。”(19节)

敬拜偶像的人有祸了,因为他们的迷信,不仅自身陷在虚谎之中,也以虚谎欺诈别人。他们更没有犯罪的感觉,以致在宗教上麻木不仁,在道德上完全无能。

叫醒偶像,是极尽讽刺的能事。列王记上第十八章二十七节以利亚嘲笑那些拜巴力的说,巴力可能睡着了,你们当叫醒他。偶像睡觉,是不活动的,现在怎么叫得醒呢?偶像根本连睡觉也不可能。只有耶和华是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诗一二一篇)。

这个还能教训人么?教训就是指示与引导,有问必有答,有求告的就得应允。但是偶像完全无能。

偶像只是对象,用金银包裹的,都不是有生命气息的,更无位格可言。它本身既无生命,既不可能是生命的根源,也不能赐给生命或保护生命。但人竟然可以堕落到这样地步,完全倚靠偶像,罪恶使人愚妄无知,完全在昏暗之中,理性受歪曲,情绪受控制,行为却放荡,自趋灭亡之途而不自觉察。拜偶像的人真是有祸了。

“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20节)

这是整个诗歌的结语。在描述虚无的偶像之后,再转向耶和华。祂是多么伟大华丽,在祂的圣殿中,不受世界的罪恶与熙攘所侵。

这圣殿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神坐在高天之上,有绝对的权能,在鉴察并眷顾地上的众生。

祂的圣殿是祂的居所,是祂的宫殿,祂坐着为王,统管万有。这是祂的法庭,律法的尊严在那里,祂要秉公义审判万民,这是祂荣耀的显现之所在。人们不可任意说话或行动,必须在静默中颤抖、惧怕,存敬畏的心等候。

全地的人都当肃敬(参阅。在静默中有十足谦恭的心,等候祂恩典的启示。

让我们肃敬静默!

 

2 同上。

3 W.H. War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bakkuk, 15.

4 A.B. Davidson,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83.

本章概要

先知虽仍在困惑中,却有一种显著的转变。他振作起来,站在守望所。当他采取积极的态度,愿意切实面对实况,仰望神施恩,他就不再消极与退却。他站在望楼上观看,不再坚持他主观的成见,而愿客观地探究神向他启示的真理。他在属灵的进程上,迈进了一大步(1节)。

神是在历史之中,也在历史之上。人呢?他只是在历史之中,局限于时间与空间之内。先知受现状所困扰,因为他不能超脱环境,只有神的默示,使他看见的,是历史之上的异象(2节)。他的体认就完全不同了。

“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是神命令先知应作的事,而神的手指先开始书写了。这好似但以理书第五章所记述的,有指头显出,在粉墙上写字。这是神公义的宣判!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神的时间表,是人无法计算的。看来似乎是迟缓,还要等候。世事如生命一样,是整体的,却部分地编织,逐渐联结起来。于是这些事必然临到,快要应验(3节)。

二章四节是本书最重要的经文,有尖锐的对比,有确切的结果。迦勒底人自高自大,他们是恶人,骄妄高傲。但是义人却是谦卑而敬虔,而且坚持信仰,始终忠实。所以义人必因信得生,而恶人必因骄妄而灭亡。这是公义的原则。

当迦勒底人因酒诡诈(5节),又给人酒喝(15节)。但是真正拿着酒杯的不是他们,是神。“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16节下)。这是忿怒的杯,是恶人无法推却或逃避的。

五项“祸哉”,是五项宣判,人必须面对审判的主受刑。第一祸论战争的暴行(5节),但是牺牲者必报复,所以抢夺的,必被抢夺,公义的报应是必有的(8节)。第二祸论经济的罪恶,取不义之财,又积蓄起来(9节)。这是最不安全的,家必蒙羞,而且生活在罪愆之中,良心怎会安逸,因为墙里的石头必呼叫,房内的栋梁必应声,控告声是不绝的(11节)。第三祸仍指罪恶的暴行,是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审判必毁坏一切,人们才认识耶和华的公义(13、14节)。第四祸是责椴蛔鹑巳ǎ剥夺人尊贵的恶者,他们怎能逃罪呢(16节)?最后的第五祸是责备拜偶像的罪,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16节)。这是不可赦免的罪,不仅是属灵的盲目,也是道德的麻痹,甚至是理智的昏昧,必无可救药。

“惟耶和华在圣殿中……”全地是祂的殿,祂的殿也在天上,祂作王,也施行审判,人必须在祂面前肃敬(20节)。

--A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哈巴谷书第三章

肆 歌颂神信心凯旋(三1-19

这是一首非常华丽的赞美诗。由于第一、二章论苦难与罪恶,所以第三章似乎是额外的,却为最好的结论,从困惑至确信,从怀疑至信心。全诗共三十行,正如诗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先知的信心历程已经达到最高峰。

(一)赞美诗标题(三12

“先知哈巴谷的祷告,调用流离歌。”(1节)

许多诗常称为祷告,例如诗第十七、八十六、九十、一○二、一四二篇(参阅。所以祷告实则为赞美诗。

“调用流离歌”,除在诗第七篇有这标题以外,其他诗并未用这个调。这调实际的意义仍无法猜测。但在本诗的结尾注明“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可能伶长是演奏者或伴奏者,乐器已经注明(参阅

“流离歌”这个字原意为流浪,而且是多数字,是否着重情绪兴奋,曲调自由,好似流浪者之歌,或是吉布赛歌曲。旋律也许不十分规则,却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这祷告是先知哈巴谷的,注明出处,才可称为本书的一部分,确有许多经学家提出问题,探究其真实性。

“耶和华阿,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2节上)

这是一项恳求的声音,求神怜悯他,使他在惊惧中得着安慰。我听见,已经听闻报告或消息,内容是有关耶和华的作为。这名声也许包括神拯救以色列出离埃及,以及历史中相继救赎的事。这也可能述及以后必成的事,以及目前可怕的灾祸。在本章十六节,先知听了非常惧怕,身体战竞,嘴唇发颤,实在无法忍受战争的风声。先知也许为自身的安全而惊怕,也许因忧国之情而惶恐,也许为世界混乱而害怕。在遍地烽火中,他有说不出来惊惧的感受。他一定自感责任重大,要担任神的发言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必有敬畏的心,不能自己。

神的名声,也是神的言语或声音,神的启示必须以敬畏的心来聆听与领受。

“耶和华阿,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2节下)

这节经文两次呼求耶和华,强调圣约的关系,也着重与以色列特殊的关系。

在原文的次序十分有意义:耶和华阿,祢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求祢复兴。神的作为是显明的。1神的作为在过去已经显明,但是有更新与复兴的必要(参阅

“在这些年间”,或作“在这几年之内”。2这些年间是先知的当代,多有忧患的年月。现在求神怜悯,急速地干豫,好像昔日在埃及蒙拯救一样。这日子仍可再看见这样奇妙的救赎。七十士译词十分奇特,“在两兽之间”你必要显现。年日临近了,众人都应认识祢。3

“复兴”是更新,旧的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复兴也有活跃起来,不再在停顿与呆滞之状况之中。这是神极大的能力,是拯救的能力,你的作为必须让人知道。“复兴”是多人认识、体会、领悟的,这确是刻不容缓的事。

看一切的现状,神似乎仍在忿怒之中。祂的怒气只对祂的选民,还是向着全地万邦呢?犹大若仍在神的怒气中,只有求神的怜悯。甚么时候有怒气,甚么时候必有祂的怜悯,因为耶和华不会永远怀怒。

再看这复兴的呼求。复兴是神的工作,这工作已经发动了,但是人还需等待。神复兴的作为必有一定的目的,是祂的怜悯显明出来,祂的怒气已经转消。我们怎能符合祂的旨意,使复兴的作为早日显明,且大有功效?

 

1 W.H. War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bakkuk, 21.

2 W. Gesenius, Hebra/ische Grammatik (1909), 为A.B. Davidson, The Books ofNahum, Habakkuk and Zephamiah, 87所引用。

3 同上。

(二)耶和华显现(三3-15

耶和华曾在以色列出埃及的事上,彰显祂的大能。先知也期望神再显出祂的威荣。这首诗分成三节来钍觥R和华显现(Theaphany),在自然界,也在历史的领域中。祂显现或藉异象,或藉异梦,或藉其他的方法。

(1)耶和华荣耀的显现

“神从提幔而来,圣者从巴兰山临到(细拉)。”(3节上)

耶和华出现,是来自提幔,以东的西北地区;俄9)。“提幔”原意为“右边”、“右手”,即在南方,在犹大的东南。

巴兰山沿亚喀巴湾(Gulf of Aqabah)耸立在以东与西乃中间。在底波拉之歌,记述神从这地区帮助祂的百姓。以利亚也在此得着神的启示(王上十九章)。这是以色列宗教的发源地(参阅

神是普世的神(Eloah),但祂也是以色列的圣者,神是统管万有的主宰(这个神的名字是普世性的),而祂与以色列建立圣约,将祂的百姓分别为圣,祂是圣者

耶和华显现,为要行出神迹奇事,向以色列启示,也对全地彰显祂的大能

“细拉”是音乐的用词,在圣经的诗歌中出现有七十四次之多。原意不甚清楚。据一位学者分析,原意为“堆积”或“升高”。是否音乐突加强(forte! fortissimo!)。4七十士译词为“插曲”(diapsalma: interlude),可能是在伴奏声加高,使歌唱的利未人可以休息片刻。5耶柔米译为“永远”,有的译为“反复”,很可能相当于休止符。也许音响加大突然停止。6

“他的荣光遮蔽诸天,颂赞充满大地。”(3节下)

祂的出现,必有无限的光芒。诸天述说祂的荣耀,全地也充满祂的光辉。耶和华是何等伟大,祂的华贵与宏伟,使人歌颂与赞美,于是颂赞就充满大地(参阅

这节诗歌的形式,甚似申命记第三十三章二节,也是以对句来表达。诗意的背景是西乃山,是作者作历史的回忆。

“他的辉煌如同日光。从他手里射出光佟T谄渲胁刈潘的能力。”(4节)

神的荣耀在此更加扩张,甚至光耀好似太阳的光线,这光线从祂手中射出来,表明祂的大能。光线也有可能译为“角”,因为角在兽类,是能力的所在。光线也可联想为闪电。闪电与雷轰发出,为表明神的威荣显现。

光线是从祂手里出来,表明神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但是这样的能力常常是蕴藏的,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发挥出来。这发挥的力量似乎是破坏性的,因为这是祂公义的审判,刑罚罪恶的人们。

“在他前面有瘟疫流行,在他脚下有热症发出。”(5节)

瘟疫是致死的疾病,热症也是使人发热,逐渐不治。将两者人格化,好似随从的使者,与神同时出现。在历代志上第二十一章十六、十七节,记载大卫因核点人数自大而干罪,有灭城的使者,带着瘟疫来,击杀以色列人达七万人之多。但是这里可能仍是回忆神降灾与埃及,使法老不能忍受,屡次许以色列出离埃及,后来又反复无常,直至耶和华再降灾祸。

这是作者的愿望,降与埃及的灾病,也能降在现今的侵略者身上,让他们看见神公义的威严。他们即使不悔改,好似当时的埃及人,也必须因惧怕而减少,甚至停止罪恶的暴行。

参阅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二十四节,神的刑罚也以灾病,警戒他们。这是对叛逆的子民以色列。所以神的显现是可畏惧的,刑罚与审判是祂显现的目的,无人可以在祂面前站立得住。

“他站立,量了大地观看,赶散万民。永久的山崩裂,长存的岭塌陷。他的作为与古时一样。”(6节)

上节论耶和华显现之后,有天上带来的能力影响人间,这节是在地上所有的情况。

祂站立,是在行动中稍为停顿,好似暴风雨前一刻的宁静。祂站立,是十分坚定而且有毅然决然的心意,要有所作为。祂站立是为量大地,遍察大地的实况。“量”与“看”都具同样的意思,主在鉴察。“量了大地”在中译本小注有“使地震动”,这实则是七十士希腊文译词:“地被震动起来”,是被动的语气(参阅

“赶散万民”,也应译作“万邦都震动”,由于惊怕,万民都逃离四散,想躲避祂的忿怒。这好似秋天的情景,树叶在风中被吹落扫荡。

山岭宏伟,常被人视为永久不更变的,但是现在也被震动得起伏不定,崩裂塌陷。这是地震的现象,连稳固的也不能安定。

惟有祂的作为与古时一样,也可译为:“祂的作为是永恒不变。”7祂不改变,祂的道是永恒的。山常被喻为稳固的象征,是神的道路。但山岭仍会因地震变形,神的作为却是恒久的。

“我见古珊的帐棚遭难,米甸的幔子战兢。”(7节)

古珊不是古实,而是以东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常作抢劫的勾当。米甸也是这样。现在神的审判临到他们,在大地震动的时候,他们看了自然界反常的现象,豫料有天灾将至,就十分惊怕。

如果将这节经文上下句作为对偶的诗,可能古珊与米甸是同义字。他们原是在旷野的,米甸是在西乃的毗邻,但是古珊却在以东。但是假若古珊是古实,那就会相近。另一方面看同义的对偶句,“遭难”与“战兢”可以作为同义,也可作为前后的情事。由于古珊遭难,使米甸惊怕而战兢。因此这可有不同的解释。这两地都靠近巴兰山吗?(参3节)

这是否与出埃及的经验有关?以色列人出离埃及,在神的威荣下旅行,所行经的地方,都使当地的人惊怕,甚至专以抢掠为生的人,也深感以色列神的大能。

有人将“遭难”与“战兢”以诗境的想象重译:“古珊的帐棚裂开,米甸的幔子飞舞。”8这样确实更加活泼。

所以耶和华显现,是祂公义的启示,是可怕的,自然的现象足使人惊惧,祂在历史的环境中所行的,更是彰显祂的威严与权势。这样的描述在本诗中继续下去,说明神的大能。

(2)耶和华显现的意义

“耶和华阿,你乘在马上,坐在得胜的车上,岂是不喜悦江河,向江河发怒气,向洋海发愤恨么?”(8节)

这节经文是以问题开始:“耶和华阿,你岂是不喜悦江河……?”这是修辞的问题,并不需要有答复,因为答案已在问题本身。耶和华的忿怒是为祂公义的启示,而祂真要启示的不只是审判,更是为救赎,在第十三节就表达出来。

这既是修辞的问题,如有答复,就是“不”字。神并非不喜悦江河,向江河洋海发怒。祂在自然界的行动,如果是发出怒气,是对人类社会的。这里所描写的,可能指埃及的红海及迦南的约但河。“江河”提及两次,有人将“江河”称为更改这字的拼法(删去一个字母),就成为“山岭”,这样就与诗一一四篇三、四节的意义相同:沧海奔逃,河水倒流,山岭踊跃,而且提说的经验也同样是红海与约但河。9

耶和华骑在马上,坐在战车上,祂是战士。祂出现,就带来胜利。“得胜的车”原意是祢的战车就是胜利,这也可译为疏状词(希伯来文法称之为adverbial accusative):“祢得胜地乘着战车而来。”马与车是云彩的表象,耶和华驾云而来

“你的弓全然显露,向众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细拉)。你以江河分开大地。”(9节)

耶和华仍以战士的姿态出现,祂的弓已经上弦,随时可以射击。这里的弓箭也是指闪电与雷轰。

下半句的译词似乎不在本诗之内,提到众支派起誓等的话。有人将这句话作为五旬节的礼拜仪式中用词。所谓起誓,是申命记第十六章九至十二节的话。10闪电雷轰是否五旬节时候的气候呢?

有的经学家将众支派与誓都译为杖与弦,是弓箭手用的射箭器具。所以只好意译:你的弓全然显露,箭也在弦上待发。

在“细拉”后的一句似应在下节,因为“细拉”在诗句上告一段落。

“山岭见你,无不战惧,大水泛滥过去,深渊发声,汹涌翻腾。”(10节)

如同将弓拉开,神以江河分开大地(参阅。山岭战惧,也是地震的现象。大水泛滥是暴雨形成的。深渊是指洋海,有汹涌的波涛,可能又指红海的景况,出埃及的经验。

在中译词的小注作“向上举手”,指波涛上腾的样子。有人将这句置于下节之首。11

“因你的箭射出发光,你的枪闪出光耀,日月都在本宫停住。”(11节)

弓箭与刀枪仍指闪电,天空只有闪电发光,只是一片昏暗,因为日月都因暴风雨的密云遮盖了。

日月在本宫停住,他们因惊怕而躲藏,不敢走出来。这是自然界的情景。七十士译词十分生动:“太阳忘了升上,月亮静止着不动在本宫。”

所以本段(8-11节),以暴风狂雨的景象来描写,用闪电、雷轰及密云来形容。耶和华显现的意义在于祂的威与权能,有历史的回忆,有信心的展望。求神重复祂的神迹,施行救赎的大能。

(3)耶和华显现的目的

“你发愤恨通行大地,发怒气责打列国,如同打粮。”(12节)

神在怒气中大步在大地上行走。祂的怒气是对以色列的仇敌。这就答复了神为甚么发怒的理由

祂责打列国,好似打粮,如牛踹谷一样,将糠秕从麦穗中分出来。神也是这样将恶人分开,施以刑罚,却保守属祂的民。“责打”原意也是重压,如快齿打粮的器具。神愤怒的审判也会如此在世人身上

“你出来要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你的受膏者,打破恶人家长的头,露出他的欤直到颈项。”(13节)

这是耶和华显现的目的,祂出来为要拯救祂的百姓与首领。仇敌本为耶和华用作刑罚以色列的杖,是神容许的,却从不鼓励。但是他们过分压迫与加害,使神忍无可忍,必须采取刑罚恶人的行动。他们必被除灭(参阅

“你的受膏者”是指君王与祭司。这里可能是指一般的首领,甚至与上句“百姓”同义。或者说明神的拯救,是包括以色列祂子民的整体。

家长的头,是指巴比伦的王,他是祸首,是恶人家中的主,必须被除灭(参阅

露出他的脚,脚是根基,房屋的根基若显露,表明房屋已经倒塌。直到颈项,是在上端,可能指洪水的泛滥,水势涨起,甚至一直涨到高处(参阅。毁灭是全然的、彻底的。

“你用敌人的戈矛,刺透他战士的头,他们来如旋风,要将我们分散。他们所喜爱的,是暗中吞吃贫民。”(14节)

敌人的戈矛,刺透他自己战士的头。他们倒戈互相残杀。这种情形并不特别,可说是相当普遍的(参阅以及。互相攻击的事是寻常的事。神要作这样的事,让恶人自己攻击自己,自作自受。

“战士”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及罾亚译本是“王子”或“首领”。这个字有时可用作野外或村落,指地域。如果是地域,那么头又可指领袖。所以他们首领被除去,战争必失利,他们就完全败亡了。

“暗中吞吃”是以野兽的凶暴来描写以色列的仇敌。“贫民”实则指无辜的人。仇敌的暴行好似狂风一般,将落叶扫荡在各处。旋风有时也指罪恶的后果,例如何西亚书第八章七节说:“他们种的是风,所收的是暴风。”恶人追赶暴虐,现在他们必被追逐,自食其果。

“你乘马践踏红海,就是践踏汹涌的大水。”(15节)

这是整体的思想,表达在诗的结语。神显现在自然里,在宇宙中行动、干豫、争战、得胜。祂好似战士一样骋驰在大地与洋海。祂是得胜的君王。

祂乘马,以作战的姿态与行动取胜,践踏红海,海就分开,使以色列人安然渡过(参阅,祂践踏汹涌的大水。祂是掌管自然的主宰,祂是统管历史的主,恶人如汹涌的大水,祂却践踏他们,使他们完全灭绝。

神的道在海中,你的路在大水中。

这就是作者的心愿,往昔红海的经验可以重复,耶和华的救赎继续有效,救恩是耶和华的大能,是永远的!

综论这首诗歌的内容,就看到神从自然界至历史的领域中显示祂公义的大能。在历史中,神必须罚恶,所以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无法逃脱。神先刑罚以色列人,虽藉外邦人侵略的手,但是外邦不肯悔改,反而更加罪恶,神必转而消灭他们。这样,神的审判对以色列人不是消灭,而是炼净;不是刑罚,而是管教;不是破坏,而是保守。当外邦人灭绝之后,以色列人必得拯救。所以救恩才是神公义最后的作为。

 

4 E. Ko/nig, Historisch-Kritisches Lehrgebau/de der Hebra/ischen Sprache (1881).

5 T.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rophets, 344.

6 A.B. Davidson,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88.

7 同上,go又G.R.Driver, "Critical Notes on Habakkuk," JBL, Lxii (1943) 121.

8 C.L. Taylor, "Habakkuk," Interpreter's Bible, vol.6, 999.

9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II, 137.

10 Thackeray, "Primitive Lectionary Notes in the Psalm ofHabakkuk,"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xii (1910-11) 191-213.

11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三)信心的凯歌(三16-19

“我听见耶和华的声音,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朽烂。”(16节上)

我听见,已经听见这声音,就是报告耶和华作为的事,听见祂的名声,就有特殊惧怕的感觉(重复第二节的意义)。以上的启示,就是耶和华荣耀显现的异象,实在使人惊惧,祂真是大而可畏的神。

身体战兢,浑身发抖,惊怕万分。身体也可译为肚腹或内脏。焦急有时可形容为五内如焚。但是惧怕的心理,也会使体内的五脏变动。心理影响身体的感受。

嘴唇发颤,是一种失常的样子,无法说话,嘴唇与牙齿在震动,互相碰撞,不能控制的惧怕心理。

骨中朽烂,是指情绪方面影响内里的感觉以及

以上说明体力衰弱,无力与无助。

“我在所立之处战兢。我只可安静等候灾难之日临到,犯境之民上来。”(16节下)

由于身体的虚弱,连站立的力量也没有,腿无法支持全身的重量,所以站着更战兢不已,身心感到交瘁无力。

在这样惊惧的状态中,又怎能突然有稳定与宁静的心呢?这似乎在解释方面不无困难。但是在此处却有明显的转折点,是有关键性的转变。

“我只可……”中译词使这转变比较自然。其实原意却以肯定的语气来描述:“我愿意安静等候……”,惧怕既不能叫我镇静,我就以安宁的心来迎接这日子,这是苦难的日子,对以色列是患难,但是苦难的日子之后,是轮到迦勒底人经受灾难了。现在犯境之民会上来,他们无疑是走上毁灭之途。有的将这句话译为:“我愿安静等候那灾难之日,临到犯境之民。”12

但是读下文,这里灾难之日仍指外患侵略的日子。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17节)

“虽然”这些灾情都有可能,但在原文作:“因为”,似乎说明这些都是实情。这样悲惨的现实必须接受与面对。

无花果树不发旺,是敌人将树木都砍伐作为柴木来烧或作其他军事的目的。这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律法禁止砍伐果树,连在仇敌的地方都不可及以下)。这是维持生计最低的条件。

橄榄树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果树,因为所供应的油料不仅可作燃灯之用,也可保护皮肤,不致被阳光所炙伤。现在橄榄树也不效力。“不效力”的原意为“谎诈”,使人上当,因为果树表面来看,可以结果,实际令人失望。

田地不出粮食,因为被敌人侵犯蹂躏践踏了。所以主食没有了,又无饮料,因为葡萄树不结果,无葡萄汁(或酒)可饮用。油料缺乏,橄榄树令人失望。无花果也是重要的食料,现在都付诸阙如。严重的生计问题就发生了,这三项必需品若有供应,酒能悦人心,油能润人面,粮能养人心(诗一○四篇),生活就安定。

当敌人来侵犯,他们将圈内的羊,棚内的牛都宰杀来享用,使以色列陷在极端饥饿的状态之中。迦南美地本来是流奶流蜜之地,草原丰盛,畜牧最好,现在只有荒凉、贫穷与缺乏。

“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18节)

这节虽不是直接引述弥迦书第七章七节,在涵义上却十分相似。“然而我……”是十分加重的语气,这个“然而”又是一个重大的关键。任何环境都不能将我屈服,“然而”峰回路转,重见前面的光辉。

我要因耶和华欢欣。这欢欣是欢乐地大声喊叫,是一种狂热的欢呼,是哈利路亚的赞美。靠着耶和华而有真实的喜乐,这是胜利的群啊

耶和华是救我的神,神是救主,满有救赎的大能。祂的救恩,足使我喜乐。“喜乐”一词是礼仪用词,是跳跃甚至跳舞的动作,好似大卫王在迎接约柜时跳舞的姿态(参阅。敬虔带来的喜乐才是最美好的,这是最美的经验。13

“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19节上)

这节几乎直接引述撒母耳记下第二十二章三十四节,又与诗第十八篇三十四节相似,也可参阅申命记第三十二章十三节及三十三章二十九节。

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这力量不是体力,而是发自内里的力量:“神是我心里的力量”。“惟有那以力量束我的腰,使我行为完全的,他是神”。这内在的力量是使我在一切外面的患难与艰困之中有勇气与信心的确据。

“祂使我”可译为“祂经常使我”,祂继续地、恒常地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母鹿的蹄非常敏捷,又快又稳。快而不稳,稳而不快,还不理想。但是又快又稳又着实。母鹿的蹄,十分踏实,可在地土上看见陷入很深的蹄印。可见其稳健而坚定,强壮有力。

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在稳健的步伐中,走在高处,没有阻碍与限制,只有自由与悠闲,因为这是健壮的表现,有旺盛的生命。有神赐的力量,必然成功而且安全。

“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19节下)

有五十四篇的诗具类似的标题。这是由圣殿中管理音乐事奉的伶长(或合唱团的诗班指挥)。

有丝弦的乐器伴奏,可能先有祭司与会众用启应文的诵读方式开始,然后有诗班以音乐来应和,再有乐器伴奏。在诗第七十七篇六节,有夜间的歌曲,可能也有乐器伴奏,为想念耶和华的慈爱,历数神在历史中恩惠的作为而深受安慰。这是否也是先知所感受的呢?希西家病愈向神感恩,特别提说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瓿。这是敬拜必须有的歌颂。

所以这首信心的凯歌是为歌颂赞美神的,成为圣殿敬拜的赞美诗,在万代中传诵。

12 大多作如此的解释,参阅D.D. Garland,"Habakkuk," in Broadman Bible Commentary, vol. 7, 208-209.

13 J.G.B. Pidge, Habakkuk, 24.

本章概要

这是一首十分卓越的希伯来诗文,从先知的异象,应用在节期的礼仪,诵唱耶和华大能的救恩。这里有神在自然的显现,在历史的作为,以文学的技巧,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

这是敬拜者的祷告,没有像第一、二章那样哲学的困惑及神学的疑难,只有信仰的流露。神并不隐藏在远处,祂的显现是那么具体与真实。先知的祈祷有历史的回忆,知道神怎样在往昔施恩,甚至使用自然界的现象,来实施救赎,现在这些年间,必复兴,并重复祂的作为(2节)。

耶和华显现是非常的事,但并不是空前绝后的,以前有过,现在也会有,将来必再有的(参阅及以下。自然界的现象是巴勒斯坦的秋景,有阳光,也有暴风狂雨,江河泛滥。耶和华在大地,地就震动。祂是掌管宇宙的,陆地与洋海都在祂面前震动。这些自然界的情况,都可说明历史的情景,密云如战云,一切不安的状况,都是战争及人间的灾难,是人的罪促成的,是神的怒气摇撼的。神的公义必得胜,消弭罪恶,除灭恶者,将真实的和平带来。但是目前,在先知的异象中,灾难仍在进行,混乱还未变成秩序,这是多么艰苦的过程。

在这自然的景况中,似乎一幕一幕的历史在重演着。这里有西乃山神的显现与启示(3、4节),以色列人在旷野,遭受灾病的刑罚(5节),外患的侵扰(6-10节)。这里有基遍的神迹(11节),再回转过来,看神在红海施行的拯救,以及过约但河的奇迹(12-15节)。神的作为一直在显明祂的公义,祂有救赎的行动。

于是先知再重复他祷告的情怀,“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2节),“我听见耶和华的声音身体战兢”(16节)。他仍在惊惧之中。大地在深秋一片萧条的情景,草木残凋,果树也衰落。田地因阳光炙热而苦旱,雨水冲洗,谷物歉收,家畜死亡,灾殃是无法避免的了。这也是一幅战争的图画,战争疯狂地进行,兵士们践踏田地,蹂躏庄稼,宰杀家畜,一切都在混乱、破坏及死亡之中,没有生机与生计。

但是信心从混乱看见秩序,从破坏看到建设,从死亡等候生命。信心是向神支取力量,在悲痛中仍有盼望,因此化失望为欢乐。信心是向神始终信靠,稳步前行,甚至快如母鹿的蹄,奔驰在高处(18、19节)。这是信心的凯歌,主题是“惟义人因信得生。”

参考书目

哈巴谷书

Albright, W.F. "The Psalm of Habakkuk," in Studies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ed. H.H. Rowley. New Yor祂: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0.

Bauer, G.L.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1786.

Budde, K. Problems of Prophetic Literature, II, Habakku祂(ExpositorSeries). London: 1901.

Calkins, R. The Modern Message of the Minor Prophets. NewYor祂: Harperand Brothers, 1947.

Cohen, A. The Twelve Prophets. Bournemouth, Hants: The Soncino Press, 1948.

Davidson, A.B.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The Cambridge Bib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05.

Driver, S.R. (ed.). The Minor Prophet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6.

Duhm, B. Israels Propheten. Tu/bingen: J.C.B. Mohr, 1916.

Eaton, J.H. Obadi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The Torch BibleCommentaries). London: SCMPress, 1961.

Gailey, J.M. Micah...Malachi (The Layman's BibleCommentary) vol. 15. Richmond:John Knox Press, 1967.

Garland, D.D. "Habakkuk," in The Broadman BibleCommentary, Vol. 7.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72.

Gressmann, H. Die alteste Geschichtschreibung und ProphetieIsraels.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10.

Henderson, E.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hornapple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from 1858 edition issued by Hamilton, Adams, and Co.).

Hitzig,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Leipzig: Weldman, 1938.

Horst,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 bis Malachi (Handbuch zum AltenTestament). Tu/bingen: J.C.B. Mohr, 1938.

Humbert, P. Problemes du livre d~Habacuc. Neuchatel: Secretariat de 1'Universite,1944.

Irwin, W.A. "The Psalm of Habakkuk," Journal ofNear Eastern Studies 1 (1942), 10-40.

Keil, C.F.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vol. iv.Grand Rapids:Eerdmans, 1866.

Laetsch, T. Minor Prophets.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House, 1956.

Marti, K. Dodeka-propheten (Kurzer Handc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Giessen: A. To/pelmann, 1903.

Maurer, J.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prophetas minores, 1840.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Handkommentar zum AltenTestament). Go/ttingen: Vanderhoeck & Ruprecht, 1897.

Peiser, F.E. Der Prophet Habakkuk. Berlin: W. Peiser, 1903.

Pusey, E.B. The Minor Prophets, A Commentary, vol. 2.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 1950.

Rowley, H.H. The Zadokite Fragments and the Dead SeaScrolls. Oxford: Blackwell, 1952.

Smith, G.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New Yor祂: Harper and Brothers,1928.

von Orelli, C.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 J.S. Bank.Edinburgh: T.and T. Clark, 1897.

von Rad, G.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London: SCM Press, 1968.

Wade, W.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bakkuk.Edinburgh:T.&T. Clark, 1911.

Wellhausen, J.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Berlin: De Gruyter, 1892.

--A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张子华《末世信徒的通病》

第一讲 神的两个方法

小引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三天的时间,来查考哈巴谷书的信息;因为哈巴谷书信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大问题和大挑战。

首先,我们要明白本书的背景,然后对这些问题才能有大的认识。开始之时,讲到哈巴谷对神有了怀疑,以致心里惆怅,心灵不安。他不明白国家的光景,全国落在罪恶之中,神没有施行拯救,也没有答复他所要求的问题。相反的,神所答复的与他所想的不相同。因为神用奇妙的方法,兴起迦勒底人为仇敌,来摧毁他们的国家,先知哈巴谷不明白神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便对神有怀疑,心里惆怅和不安。

在我十五年的牧会日子中,我见到基督徒在思想中有挑战,神为什么容许有越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投在日本死了很多人?因此有人就这样问:“神阿!你到底存在吗?若果你是存在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题发生?为什么我在受试探中受痛苦呢?……”

要是我们带着一颗谦卑的心,到达神的面前查经,透过先知的问题来看,神有美好的答复。神叫先知惆怅、恐惧、不安问题,有方法去得胜,正如先知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先知不在这种环境中失去信心,仍然以神为喜乐和欢欣,这是我们应该效法的。

经文:、11

在这段经文中,叫我们明白神的道路,神用两个方法叫我们明白神的道路。神对付世界和对付每一位基督徒经历,都是常用这两个方法。在我们属灵的经历中,神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所以我们并不感到惊奇,因为神的道路本是如此。

第一个方法:神默然不语

在第一至第二节的经文中,先知哈巴谷看见国中有可怕的大事:罪恶充盈、有强暴、有奸恶;违背神的律法典章和祂的公义,因此得不到耶和华的喜悦。先知呼求神,但祂久久不答复。神似乎不答复他,神在那个环境中不作甚么事。同样,这种情形也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有人问神:为何准许这件事发生?为何准许新派神学兴起?但是神却不回答忠实子民的呼求,依然默默不语。神为何不作声呢?我不明白。

这是我们基督徒面临到的思想上的问题。很久之前,有一位很爱主的弟兄,他在经历中有了困扰,他对我说:“牧师,到目前为止我仍然相信耶稣,我知道有永生,我相信圣经是神的话,我接受圣经的教训和教义。不过在我生命中的经历,使我不明白,因为神从来未向我笑过。”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神没有向你笑过?”

他答:“有一件事我不明白,我信主后至今已经十多年了,虽然我屡次求神将一切困难从我身上取去;但是十多年来,神一直安静,没有把它拿去。因此,我一直在困难中过生活。我常在信仰上对神有了怀疑。”

弟兄姐妹,神不作声,神安静,这是祂所用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神的答复与我们所求的相反。

我们必须要学习这个方法,当我们向神祈求时,也许经过长长久的时间祂还不答复,祂若答复,却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反。哈巴谷先知求神复兴他的国家,将仇敌,不公义和强暴的事除去,使人民有安舒的日子。

似乎神是答复了问题,但神却兴起以色列人的仇敌,迦勒底人来对付他们,这是先知所难以明白的一件事。有一位弟兄,有一日他忽然觉得神离他很远;因此,他跪在神前切祷,求神复兴他,将爱人之心放在他里面。但是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不蒙神答复,似乎离神越来越远。后来神答复他的祈求,但出乎他意料之外,与他所要的刚好相反。神将他放在大试炼中,使他受剌激、受打击、遭毁坏;之后神将他抬起,给他大使命,叫他去帮助要些陷在罪中之人。可是当时他不明白神如此的答复。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神的答复可能与我们所期待的相反,或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但我们也须接受。我们是否求健康,神却将疾病加在我们身上?是否求生活上的需要,神却使我们更贫穷?是否求喜乐,享受如人生的丰裕,神却把荆棘痛苦加在我们身上……你是否尝试过呢?

我们的祈求,可能神长期不答复;我们的祈求,可能神的答复却与我们所求的刚好相反。不久之前,在我牧养的教会发生一件事,一个刚信主不久的弟兄,他太太和儿女都信了主。一日,我与一位长老去探望他。他对我说:“牧师,我是一个初出世的婴孩,我求神带领我在属灵上长进,有一个愉快美满的基督化家庭。”当时,他怀着一颗热心。接着我为他祷告,求神答复他的心愿。

这位弟兄一直等待神的答复,试想神如何答复他呢?他的一个二十四岁的儿子,大学刚毕业,在纽约工作,买了车子,租了地方住。在七五年感恩节时,他驾车回家探望父母,却不幸因汽车失事而丧命。我十五年牧会,从来没有见一次丧事礼拜比这一次更伤心,更悲惨的。虽然如此,这对夫妇经过这件惨遇后,更加在灵里扎根,信心更坚固。

神的道路奇妙,祂给我们的答复也是奇妙的,神的道路比人的道路更奇妙。敬虔的基督徒,有时也会怀疑神的道路,好像先知哈巴谷一样,不认识神的作为。当然,迦勒底人是神所兴起对付以色列人的,正如兴起未信主的人对付我们一样,这是叫人难以明白的事。

弟兄姐妹,爱神的人一定要接受这个事实。在座的弟兄姐妹,你是否多年来生病或生活困苦;求神除去,神却没有答复。在座的青年,你是否求神开路,神却向你关门呢?你向神求健康,神却将疾病加给你?做父母的祈望子女爱神,而他们却离神更远!神没有答复,你是否就对神怀疑,信心摇动,以至于迷惘?

我们到神面前亲近祂,要明白祂道路是奇妙的,我想采用著名传道人慕利钟的四个事实,作为我的结束。世界上所发生的事实,无论是个人的或家庭的,我们不明白。如果所发生的事,是不如意的,我们当如何接受呢?

一、要知道一切事情皆由神掌管。

神为何兴起迦勒底人呢?每一件事情的发生,皆由神掌管。

二、神要施行祂的神圣计划。

神有祂美好的计划在个人、在教会、在家庭中;无论是美满的,或痛苦的,都是神所计划进行的。

三、所发生的一切的事,都是神所定下的时间表。

神有一个美好的时间表安排,这个时间表是绝对的,准确的正如你所求的。

四、神要成就神的国度和神的旨意在我们身上。

一切事情的发生,最后的结果,无非叫神的旨意在我们身上成全。叫我们更加爱神,明白祂的旨意的事,更加荣耀祂。并且,叫我们更相信祂;祂的答复,叫我们更加看见祂的美意本是如此,叫我们用信心去倚靠祂。

--B1-张子华《末世信徒的通病》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二讲 义人必因信得生

经文:

在人生的道路上,发生的事情并非是我们所想象的,若遇到不如意的事发生时,对神的信实、爱、和公义就有了怀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有些是我们难以接受的。就像神若爱我,为甚么使我患癌症呢?为甚么我祈祷了许久,神仍未答复呢?为甚么神让我家中发生不如意的事呢?因此,你就开始怀疑神的爱了!哈巴谷书的开端,很诚实的告诉我们,有很多的遭遇,我们不明白神的用意。

每一个属灵的问题,都有它解决的办法。每一个试炼,神必定开出路;我们受的试炼,必不至担当不起的,神不会把难担的担子加在我们身上的。从哈巴谷书中,我们看到解决思想上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信息。我们不是讲病,乃是讲医病的方法。

我们受困扰,越受困扰就越难过;是因为我们没有用神的正当方法去解答。很多时候,我们的解答,非从神而来,而是从自己而来,哈巴谷先知如何从生活中、信仰上、惆怅里、恐惧中,再一次得到复兴呢?他用甚么方法呢?

当我们受到困扰时,应当怎样去应付呢?

(一)不要把困扰向人多讲,否则困扰就越陷越深。

(二)不要急促下结论。在我所事奉的教会,有一位姐妹是从香港来的,她到美国,很不如意。丈夫给她许多痛苦,使她很失望难过!她没有在安静中思想这问题,指望得人的同情,就随便向人讲;那知越讲心就越痛苦,越难过,一年多没有喜乐的日子。只有埋怨说:“神不看顾我”。

对于这样的事,我们必须安静等候神。

一、要思想神的公义,信实和应许

当我们来到神前,安静思想所发生的问题之时,不要思想问题的本身。一章一至十一节讲到问题的本身。但十二节忽然插入先知的一句话,这话有非常重要的属灵教训;就是想神信仰中不变的原则。神的永恒,公义,和慈爱;祂有丰的怜悯和无尽的恩典。要思想神的信仰,神不变的原则;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哈巴谷虽求解答问题,神却缄默。神为何兴起迦勒底人摧毁以色列国呢?先知不明白,但却相信,神是圣洁的、不变的、公义的,祂对作恶的人终底必施以报应。倘若我们愿意效法先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昨天讲到一对爱主的夫妇,他们所爱的儿子,因车祸而丧生。这位姐妹几乎失去理智,口里喃喃的抱怨说:“神为何如此待我?”我就劝她到休息室,为她祷告。我真不知道该用甚么话来安慰她?使她信心不至失落。若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何必再哭呢!神会帮助你的。”这样的话似乎不合情理。于是对她说:“我们所信的神,从不会做错事的。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祂不能背乎自己。祂是公义的,也是永恒的!”

当我讲到信仰的原则时,奇妙的事就发生了,她的眼泪忽然停止了。我对她讲及哈巴谷的原则,她就受感动。照样当困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最好不要思想问题的本身,要相信神不变的原则。这样,就能帮助我们了解神,对神所作的事,不再起疑惑。

二、要祷告将问题交托给神

先知告诉我们,我们对基本问题有怀疑时,要将问题交托给神,把问题带到守望台。守望台是观察军情的,守望的兵跑到上面,用远大的眼光警卫城池,今日基督徒也应当这样看守神的教会。

三、要等候从神那里寻求答案

至20)的经文中,看见神给先知哈巴谷的答案,基督徒祈祷未蒙应允,对神起怀疑是因为没有到守望台等待神的答复。先知把问题交托给神,却在守望台等候神的答复。神答复是:

第一,不必怕,迦勒底人不过是神兴起的杖,以后神会消灭他们。

第二,义人必因信得生。换言之,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但义人必因信得生。对基督徒来说,我们在世上过生活,有两条道路,须要选拣其一的:

A、信心的道路。

B、你自己理智的道路。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以自己为中心,什么事情要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方法就是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一个用信心信靠神的人,必得着神的公义;反过来说,一个不信神的人,必得不着神的公义。弟兄姊妹,你是站在那一方面?

什么是信心生活的定义呢?就是不以自己为中心,而过信靠神的生活。信心最高的表现,就是相信神的话。神的话如何讲,我就如何去行,这才是绝对信靠神的生活。

两条道路中,基督徒只可走一条,可能接受神的路,百分之一百信神;或走自以为义的路,中间的路线绝对没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的生活,有一日必要灭亡;义人必有一日胜利。

弟兄姐妹,你站在那一条路上?神对你我的要求,绝对站在信心的道路上,在一生中,过信心的生活。

我们基督徒只有一条路可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定灭亡,义人必有一日胜利。

--B2-张子华《末世信徒的通病》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三讲 苦难中的喜乐

经文:哈巴谷

当你读到本书第三章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感觉,发现先知对神的态度,与第一章的时候完全不同了。进入第三章,是喜乐的一章;先知从发问题到顺服神,他没有问神为什么。他在痛苦中有欢欣、有快乐。

在第三章里面,先知祷告的态度,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谦卑的态度

他在第二节说:“耶和华阿!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耶和华阿,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这话正可表明他的谦卑态度,他没有靠自己,没有为自己求什么。他的心思,集中在神的圣洁和伟大方面。

基督徒祷告,常缺乏谦卑的态度,甚至祈祷时向神讨价;注力集中在自己的要求上,作有条件的祷告。但,先知来到神面前,伏服在祂脚前,没有为自己求什么,也没有求神把苦难拿去;他听见神的名字,就惧怕。今日在教会中的信徒,也应该有这种态度。

二、敬畏神的心

先知听见神的名字就惧怕,但这种惧怕不是为了拜偶像献长子的害怕神,乃是事奉祂,敬畏祂而畏惧祂。

三、先知的祈求

先知祈求什么呢?他没有求神将苦难挪去。他反而祈求神说: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换言之,神既准许仇敌来攻打我的国家,乃是神的美意;愿神惩治我们之后,再复兴我们。

“这些年间”是指受痛苦,受逼迫的时候。他求在自己的国家中,成就神的旨意,他关心神的计划和神的工作,却没有关心到自己的利益和工作,但求神藉苦难成就祂的计划。

我们的祈求却与先知的祈求相反。当苦难临到时,我们会求神将苦难挪去。这种祈祷是不成熟的祈祷,也是不信靠神的祈祷。基督徒要关心神的计划和工作,当苦难打击发生时,应要祈求神“在这些年间复兴祂的作为。”求神藉着苦难,“复兴祂的作为在我身上”,除此以外,我们不应有别的关怀了。

我住的地方,离开蔡苏娟姐妹寓所不远,开车半小时可达。所以我常有机会去探她。当我进入她的暗室之后,感受到的是神,是光、是心灵的满足。她时常这样说:“我躺在床上四十多年,从无问神为什么?我只有一个问题问神:神阿,你要在我身上作什么?”

我不知在座弟兄姐妹,有没有生活上的难处?疾病的缠绕?所爱的人患了不治之症?在家中没有喜乐,夫妇是否不和?但我们来到神面前,要像先知的态度一样,求神藉这些苦难成就祂的计划。

这一次我回到香港和东南亚事奉神,曾经受过神的对付。我答应过神回来远东事奉,事后我觉得似乎对神的答复是错了,我想到环境、儿女、工作、居住的地方,师母的那一份工作,心里起了惆怅。本来在去年就要回来的,但心中一直挣扎,挣扎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然而神有方法对付我,祂用苦难加在我们身上,起初,我像先知哈巴谷一样,求神拿去我身上的苦难,我不明白神的旨意。神藉着苦难,赶我回到远东。

哈巴谷书第三章,在信仰上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章讲到神曾在以色列民族中的所作所为,神从提幔而来。先知在祈祷中,忽然想起神非常爱祂的子民,带领他们过红海,四十年在旷野,过约但河,进入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神在以色列人中施行恩典,叫先知大得安慰。

哈巴谷先知的信心,有事实作为根据,他看到神在他国家中所做的工作,给他很大的信心。因此,基督徒也应该用这个原则,想到神在我们身上所做的工作,就能克服对神的怀疑了。

有一位弟兄,忽然遭受很大的打击,精神上和物质上受极大的痛苦。因此,对神起了怀疑,他也埋怨神,说神不爱他。我对他题及神不变的原则,劝他祈祷,等候神。并问他说:“弟兄!你几时得救的?”他答:“十年前。”我再问他:“你能否将你得救的经过讲给我听?”他答:“我是个大罪人,我的得救实在是一个大神迹。”于是他把得救的大神迹告诉我,并且他一连讲了四、五个信心的经历,忽然之间就醒悟过来;睁大了眼睛,因为他已经验到神的慈爱和信实。最后我对他说:“你这次虽遭遇苦难,神没有理由不爱你的。”他答:“是啊!”

哈巴谷先知从过去的事,再从自己实在的经验,恢复了对神的信心。

一个信靠神的人,虽落在百般试炼中仍要以神乐。喜乐是神所赐给我们的,并非是我用劳力赚回来的;喜乐是神给每一个基督徒的礼物。无论落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当以神为乐。

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要失去喜乐,神是信实的。在绝对痛苦时,请采用哈巴谷先知所持守的态度,仍要因耶和华欢欣,他说:“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产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以色列人多数务农,以务农为生。虽然地里不出产,甚至牛羊也绝种了,落在这个环境中,先知对神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们的神喜乐。”这就是哈巴谷书的信息。

--B3-张子华《末世信徒的通病》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