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佑之博士
唐佑之博士,一九二五年生于浙江鄞县,四九年来港后受浸。五二年赴笈台湾。五八年被按立为牧师,又先后于六○、六一及六七年获文学士、道学士、神学硕士(主修旧约)及哲学博士学位(主修旧约文学及神学)。
六七年任职于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七一年来港,出任为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及教授。七六年迄今,于美国金门浸信会神学院教授旧约。
总论
复兴先知之著作
在旧约中,复兴时期的先知为哈该、撒迦利亚及玛拉基。他们是在被掳归回的时候,向以色列传扬耶和华的信息。哈该与撒迦利亚是同时期的,约在主前520年,他们信息的重点,在于重建圣殿,憧憬复兴的前景。玛拉基较迟,可能在以斯拉与尼希米的时期,圣殿早已重建,但宗教状况不佳,以色列人对神复兴的应许发生怀疑,缺乏信心,在敬拜上只是外表的礼仪,先知再加以警戒,耶和华是公义的神,祂是轻慢不得的。
(一)复兴的背景
在被掳以前的先知,以色列民族的败亡,已经是朝不保夕,急速地将被掳掠。虽然他们仍怀着盼望,深信耶和华最后必得胜利,但在目前的困境中,是有极端的危险。这些先知成为当代的守望者,警戒将至的灾难;;;;。从阿摩司起,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都得接受灾难的信息。火必焚毁耶路撒冷,撒玛利亚的结局已将临到。以色列人好似狮子吞食中的掠物,被撕碎,遭肉食,无法逃脱。光已经熄灭了,地土必然荒凉,洪水泛滥、已经涨到颈项。虽然犹大在希西家王的改革下,已从颓势中挽回。但玛拿西暴政的统治,又沦落在迷信与罪恶之中,直至约西亚王再次的改革,从表面看,这是更澈底的革新。但实际上罪恶的积习太深,曾几何时,人民又深陷于异教的恶行里。在约西亚于战场下阵亡之后,国家的衰败每况愈下。终于在587年圣城陷落,圣殿被毁,国家就此败亡了。
从旧约的历史看,从摩西至基督,有无限沧桑的经验。出埃及时,神曾恩慈地向以色列启示。以后似乎一直有衰落的现象。改革是有的,常无法持久。在整个的悲剧中,重复看历史的因果:被拣选、蒙福分、背圣约、叛逆神。南北二国相继沦落败亡,一蹶不振,在神的审判之下,再也无法恢复民族独立自主的尊荣。他们好像野葡萄一样,长得很不正常;,这样的树木一定倒下。以后灾殃频仍。圣城另一次浩劫,是在主后70年,再遭掳掠,又预言末时最后的审判(太二十四章)。被掳的事,对以色列与犹大,真是“耶和华的日子”。
圣城的浩劫是在597年开始(所谓第一次掳掠),至587年被毁(第二次掳掠)。还有583年因巴比伦委派的基大利被杀,酿成第三次掳掠。在以色列人的感受中,民族的生命完全死亡了。他们已成枯骨,希望也已消失殆尽了(结c。从人的观点看,他们再也没有甚么可依据的盼望,但是以西结却看见一幅复兴的异象,复活竟然成为必有的现实。耶和华要再造祂的子民,并将分裂的两国再度联合起来,在大卫家的领导之下,圣殿重新建立(结c七章)。拣选与圣约,在以赛亚书第二部(四十至四十八章)早有预言。这位伟大的救赎主,要将以色列当作祂的仆人,雅各是祂所拣选的,所以他们不必害怕。祂为自己的缘故,要涂抹他们的罪污,计划他们归回故土,重建圣殿。波斯王古列虽为外邦人,也可被耶和华用作他的受膏者,为成就祂的目的。他们突然发现这位无比的神可以饶恕他们过去的罪恶,实现他们现在的救恩,并且预示地们将来的荣耀。天地都要见证:耶和华爱他们(赛。
这就是先知的信息。以色列历史展开新的一页,就是在539年,古列经过二十年的征服列国的生涯,以新世界帝国君王之尊,凯旋进入巴比伦大城。巴比伦在562年尼布甲尼撒王离世之后已在衰败中。六年之后,他的继承者被尼布尼多逐出,而夺取了王位,引起许多反对的势力,使他在552年规避到亚拉伯,由他儿子伯提撒沙来当政。那时波斯王室中的古列,不仅在本国获取了王权,也趁玛代内部之分争,而轻取那国的政权。从此,玛代波斯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他的权力扩展至亚美尼亚(Armenia)与革巴多西亚(Cappadocia)。他征服了整个小亚西亚及希腊,更向东到达百底亚(Parthia)与阿富汗(Afghanistan)。事实上,版图之大在当时是空前的。甚至以拦(Elam)以及亚述国都已向他降服。巴比伦完全是孤立的地位。终于在539年10月,为古列的帝国所征服。
这样的局势以后果然影响犹太人,记载在以斯拉记第一章一节至四章五节。照第一章二节所说,古列承认:“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哉,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祂建造殿宇。”在“古列纪念柱”(Cyrus Cylinder)上的文献,可看出这样的说法,记述他征服巴比伦之后,重建圣殿,恢复别族的信仰:“求诸神因我恢复他们的圣所,垂听我每日祷告而施恩……”1其实他只是为政治的目的而给予宗教的赞助。但是对犹太人来说,确是一项鼓励。他们可以返回故土,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并且收回一切被尼布甲尼撒掳去的器皿。以斯拉记列出归回者的名录(二章)之后,即重修祭坛。献祭的事竟然在圣殿的废墟上恢复。以后又得着古列王的准许,运来许多木材,重建圣殿的事终于开始了。
可惜重建的进度太慢。有些混杂的人,他们想与犹太人合作共同建造,以争取政治的便利。当时犹大的领袖所罗巴伯与约书亚立即拒绝妥协,因为若不抗拒,无疑接受宗教的背道与道德的堕落。于是敌对的情形足以阻止重建的工作,圣殿仍是一片废墟,直到主前520年(参阅。
古列于530年在战场上阵亡,他正与野蛮民族来东北的进犯,那时他还未曾完成交通建设,军队调动的系统还不完善,但是他开明的作风确实甚负盛名。根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著述,古列为波斯的国父,因为他以慈悲为怀,专为人民谋求福祉。2他的儿子康比西斯(Cambyses)却是个暴君,十分顾忌对他王权威胁的势力。结果他还是被他兄弟巴底雅(Bardiya)刺死,(有一说,他是被逼自杀的)因为这位兄弟甚得民心。康比西斯最杰出的成就,是征服埃及,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在522年,在他从衣索匹亚(或埃底阿伯Ethopia)回来的途中,闻说冒充他兄弟巴底雅的人篡夺王位,发生在东部。细节不甚清楚,有人甚至以为是他自杀身死。当时既无直接的继承人,大利乌原是书珊的省长之子,是在康比西斯手下的将领,随即就夺取了王位,那时康比西斯的军队正好途经巴勒士坦,掠去许多财物,造成贫穷的现象,可能就是哈该所指出的起)。
康比西斯死后,许多叛变的事就应运而生。大利乌王首先要除尽巴底雅残余的势力。在522年9月,在各地仍有战事,从伊朗到东部,从小亚西亚至西部,从埃及到南部,这些都记载在石碑上,在伊朗的毕希斯登山崖(Behistun cliff)可以发现,在左边有大利乌王的像,脚踏在加大玛(Gautama: pseudo-Bardiya)俯伏的身上。3究竟甚么时候才止息这些叛乱,有不同的说法(参阅。但大利乌建立他的王朝,是在520年左右。那时哈该与撒迦利亚,奉耶和华的命传信息。
这两位先知对当时时局的感应怎样,殊难臆料。但在他们以前的先知常在历史的危机发言,那么波斯的情势是否也在这两位先知的意念中呢?有的学者认为如此,4但他们应该在十八个月以前发言,因为那时的情形更为重要,实在从他们的信息中,并无任何迹象。但是列国的纷扰只有使犹大更警觉神公义的审判。波斯国的不妥,也许引起人们想起阿摩司时代的大地震及。耶和华在万民中施行审判,是否引起先知的愿望,大卫家的政权还要恢复。如果这位弥赛亚要来,圣殿必会欢迎他。先知以西结曾看到这盼望,圣殿必须重建,现在就得采取行动。
但是在幼发拉底大河那边的总督省长们,他们是亲波斯政权的,就强调古列批准的重建计划,向大利乌来建议。有一项文献,在伊克巴德那(Ecbatana)发现。内中记载的,大利乌非但不可禁止,两且应积极地给予物质的援助。大利乌对这事一定十分重视,因为他常感到任何对本国的政权有所威胁,就不可任其发展,看来他并没有怀疑犹太人,对尼希米在耶路撒冷所为的,并不反对。关于所罗巴伯以后的情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似乎以后没有继承他的人,是否波斯政权对他有所顾忌?至少犹大人对他的期望太高,引起波斯的猜忌,也未可知(参阅;起)。但是无论如何,圣殿还是继续地在重建的过程中,最后于516年完成,似乎没有遭受波斯的反对,没有历史的资料足可稽考,但圣殿建成却是事实。5
从圣殿建成之后,一直到以斯拉的时代(515-458 B.C.),只有两件分开的事件,记载在以斯拉记第四章六至二十三节。那是在大利乌王时代的一些有关国际关系的。首先,他曾组成建筑公路的工程,使王家旅行的路程可减少很多(好似撒迦利亚描述马队巡逻遍地一段)。第二,大利乌面对希腊权力的兴起,使世界首领们的注意力转向西方,果然希腊继波斯之后成为强权。那时希腊与近东已有贸易的交往。事实上,主前二千年就有这样的贸易,但以后发展更多。但是波斯与希腊的冲突,确将大批的亚洲人带到希腊本土。所以那时已经提到希腊,在圣经的书卷中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参阅。
犹太的历史总是与强国有关,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自主。主前第五世纪时,撒玛利亚的官员向他们征税太重,超过他们的收入,又向他们个人征税。他们又屡受控告,说他们当地的政府太集权,这是在亚哈随鲁王,亚达薛西王的时候。犹太人既无法自行申辩,只感到他们十分无助。他们对将来不敢寄以希望,民心低落,宗教与道德的情形都差,尤其是在玛拉基书中反映出来。
先知并非没有给他们看到一幅光明的画面,其实他们所给予的,是一种久远的见解,一直向前展望。甚至在新约,仍看见这荣耀的盼望。基督终于降世,两且祂还要再来,实现祂最后的国,指着甚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只是需要详细察看这些事(参阅。
1 J. Pritchard, Document of Old Testament Times, 1955, 93,94,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315, 316, J.A. Thompson, The Bible andArchaeology, 1962, 174-180.
2 Herodotus III, 89, 214(Penguin Classic Edition)
3 J.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in Pictures, plates,1954, 249, 250.
4 J. Bright, History of Israel, 1960, 355. D. WintonThomas, "Haggai," Interpreter's Bible, VI, 1039.
5 P.R.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1968, 165.
(二)圣殿的意义
哈该与撒迦利亚基本的任务,是在鼓励人民重建圣殿。这就引起一个问题,在当代他们的信仰思想是甚么?先知的工作,本来不是为发动建造圣殿的事。先知拿单当时曾准许大卫的继承人建殿,在拿单的眼中,耶和华的显在,圣殿还不如帐幕那么具体,因为帐幕可以移动,更有自由表明神与人的关系,神可常在会幕和帐幕中行走。至于礼仪方面,在会幕与圣殿,是没有甚么分别,虽然圣殿是固定的建筑,并不因此影响敬拜的性质。
关于献祭的价值,常引起人们的研究。在第八世纪的先知信息中,强调赦罪的恩典不是在于礼仪,而在于悔改归主,有良善的行为(参阅。献祭的只能对付外面的罪,而不是内里的罪。以色列人只是以礼仪的外表,看到从外表至内里切实与神和好的经验。6个人得着赦罪的恩典,并非一定要有献祭的行动。有些诗甚至认为献祭并非神所要求的。先知在被掳时特别强调,耶和华并不只在圣所,甚至在被掳之地;。但是圣殿的重建,最基本的原因,不只在礼仪,如果参阅诗第五十一篇十六、十七节,可有这样的答复。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的观念,锡安是一个重要的地名,有很丰富的涵义。这个地名首次出现在大卫攻取耶路撒冷事件的记载中。锡安山成为大卫王权的象征,大卫的王位是永远的,因为他的朝代永久不衰的。这就与弥赛亚盼望有所连贯的。当耶和华拣选锡安为祂居所,这圣所要永远分别为圣。锡安山是神所爱的,祂拣选锡安山为圣所,是建立永存之地。虽然天上的天还不能容纳祂,神却在地面上一座特殊的山建祂的居所,称为祂名下的殿,使祂的名得以传扬。无怪乎在耶利米当代的人,都相信圣殿一定不会毁灭。但是圣殿还是被列国的人毁灭了,这一定是神所容许的。他们亵渎神的名,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圣殿被毁之前,耶和华的荣耀已经离开圣殿了(西。
可见圣殿必须重建,因为耶和华的荣耀必须恢复。列国的人以为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不会因以色列人被掳到外邦而消失,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二十八节记述耶和华的话:“我的圣所在以色列人中间,直到永远,外邦人就必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为圣的耶和华。”以色列人必须知道,神的拣选是不会后悔的。耶和华万军之神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神必再拣选耶路撒冷。
在以西结的思想中,圣殿与圣约贰1:者是相连的,“我要与他们立平安的约,作为永约。我也要将他们安置在本地,使他们人数增多,又在他们中间设立我的圣所,直到永远。”(结c。其实当这信息传出的时候,圣殿还在废墟中,在外面看,毫无任何迹象,说明神再与他们同在,使他们得以复兴。当先知哈该劝导人们重建圣殿,工程一开始,他就立即保证说:耶和华与你们同在,而且以耶和华的口吻说:“我与你们同在。”。可能当时人们怀疑,神是否仍与他们同在。以西结看见耶和华的荣耀会回到耶路撒冷,但也看见有圣殿来迎接k。圣殿的建成,完全是神的灵工作,不是出于人力。耶和华管理万国的事,而由哈该与撒迦利亚来激发起来的。圣殿得以建成,可说明所罗巴伯是神合用的器皿。所以这就是一个明确的记号,圣约是已经赓续了,没有中断。撒迦利亚是在回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有摩西与约书亚,得看神的同在。这古时的应许必然实现。
为甚么圣殿是必需有的呢?当弥迦宣布耶路撒冷即将毁坏,他立即描述新的圣殿,这圣殿的山必超过诸山,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听见神的道,因这道为世界带来和平;参阅。在这末后的日子,耶和华的殿必再建立,弥赛亚的盼望就要实现。在以赛亚书第四十至五十五章,耶路撒冷经过刑罚之后,圣城与圣殿必再建立,有极大的喜乐。圣城的复兴,人们必因神作王而欢欣、7)。圣殿的重建,是引入弥赛亚时代必有的条件。玛拉基宣布,耶和华忽然来到祂的圣殿。
圣殿的重建,是信心与奉献的行为。这是一种象征,将过去与现在连结起来,神的圣约必赓续下去。圣殿象征神的目的。主耶稣以祂的身体喻为圣殿,拆毁了仍必重建;。信徒是活石,建立成为灵宫;。
6 I.H. Marshall, Kept by the Power of God, 1969, 17.
(三)弥赛亚预言
在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救恩的道理已经十分具体。他们经验出埃及蒙拯救,又进入迦南美地。在与异族人争战中,有拯救者引领他们,使他们得着胜利。所以这些救恩的事(如及,成为若干诗的主题,以后是诵唱的赞歌,是历代传诵,经久不忘的记忆。有两项传统的思想:(一)深信将来必有平安与富足。(二)深信拯救者,必为神差派,以神迹奇事的方法,拯救以色列人。
关于后者,是历代的愿望,也看见神给予恩赐,在士师身上,甚至君王扫罗,也在这些恩赐领袖之中。这就使人联想到以后大卫家王位赓续的基础。先知拿单的应许:“你的家与你的国在我面前必永远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以后再予重申,有圣约的关系。也许多时被人认为这纯然是民族的,还没有普世的范围。诗的作者感到欢欣,因为未来的君王必从神得着权柄,统管列邦,在遍地建立神的律法与公义。当他将仇敌打败,公义与和平必然兴盛,神的国度就要实现。自然界也大量供人食物,导入有福的时代、9-11、16)。
被掳以前的先知,往往无法给予十分乐观的画面,因为他们强调向主效忠的事,却不能希冀圣约的福分,被掳的事是必有的。但是在被掳的经验中,以色列就谦卑起来,肯真正悔改与顺服,以致怀有希望,等候神拯救的日子。况且,先知预言的君王,似乎是超人。他公正的治理,是万民所向往的。他的政权之下,不仅贫穷卑微的人得着权益,连牲畜都有保障,不再彼此残害起)。耶利米遭受他当代的人们反对,因为他们只有虚假的乐观,给予人们乐观。但是他仍坚持将来的王是来自大卫家的,是公义的苗裔。他的名字为“耶和华是我们的义”(参阅耶二十王5、6。至于王有中保的角色,那是被掳之后才发展的。
古列要派犹大的省长,来引导归去的人起),有所罗巴伯,他原是约雅斤的一个孙子,由他在复兴的故国中处领导的地位,使人们对大卫家王位的恢复,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哈该甚至宣告他为耶和华所拣选的,并且授权为印。在撒迦利亚看来,他不仅要完成圣殿重建的事,甚至成为两大受膏者之一,站在全地之主旁边。另一位是大祭司约书亚,在第三章八节与六章十二节,就是耶利米所指的苗裔,有中保的功能。官长与大祭司,是以色列传统的领袖,对弥赛亚观念为有创造性的贡献。
在被掳以后的先知群,只有撒迦利亚书第九章九、十节,较为明显地论未来的君王。这首凯旋的诗歌,是取自雅各的福分中的形象,也采取诗第七十二篇的内容。他不是像一般的君王显赫与威风,以得胜者的姿态,雄纠纠地骑着骏马而来;他竟然十分谦和地,骑着驴驹来与当地的贫民认同。耶和华维护他,解除万国的武装,让他来治理全地。他是万世全地的君王。
有关荣耀的盼望,这不仅是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的主题,也是救恩的应许。有早期诗歌,描述战场的情景。他们曾受灾祸,如在埃及的奴役,以及巴比伦的掳掠,也特别提及领袖受弃绝的事情,他甚至被杀,最后却引起极大的惊异。胜利必可获取,武器终归废除,人力究竟不足。以后地大震动,宇宙都大为改变。所罗巴伯看见,他被拣选,是有特殊的后果。
撒迦利亚看见耶路撒冷城周围环境的变迁,连宇宙的现象也有改变,日夜的更迭停止了。神的干豫结果带来久长的和平与繁荣。
在他们想望等候的期间,玛拉基是当时的先知,他深信结局已经临近,虽有最后的使者加以警戒,预备主来的道路,但是破损之处仍多,尤其如火一般无法逃脱。以色列不是因袭下来的作圣约之民,因为凡亵渎神的,必定灭亡。在犹大耶路撒冷中道德的失常,必须承受公义的审判。只有真正与神联合的人才得拯救。因此,玛拉基纠正那些纯民族主义的观念,同时又说明,和平与繁荣还不会实现,一直到耶和华亲自干豫历史的时候。神要在以色列以及万国中执行公正,赐福给义者,只有他们才蒙神保留与保守。
旧约的结语,就在严肃与希望的论述中阐明了。这希望的实现,还要有很长的启示的历史,直到拿撒勒人耶稣在祂的生平中,才归纳了先知的预言,实现了弥赛亚的盼望。
哈该书绪论
一 哈该其名
在被掳之后的以色列,有从巴比伦归回的人群,以及留存在应许之地的居民。他们有行政与宗教的领袖,但是自被掳之后,一直没有听见先知的声音。终于在主前520年六月初一日,神再实现祂的应许,为祂的子民兴起一位先知,来传达祂的命令。哈该是被掳之后第一位先知,有这样的福分与责任。
哈该的先知职任与功能,有清楚的阐明。他被称为先知,有七次之多。在圣经中同名的共十一次、12;都附有先知的头衔)。他显然无需再有甚么简介了。在当时耶路撒冷的社会中,他是有相当的名望。他是耶和华的使者,在本书中是有权威传扬神的话。他主要的任务,是勉励官长与百姓重建圣殿。人民都响应他的呼吁,接受他的信息上),足见他确有耶和华真先知的权威。
除了他是先知之外,其他似无甚数据可资稽考。我们也无意为他来写传记。关于他的家世出身,出生的地点,生平的概略,以及离世的年岁等,都在书中没有提及,正如俄巴底亚及哈巴谷一样。
哈该其名原意为节期(Hag)。在创世记第四十六章十六节与民数记第二十六章十五节,中译名为“哈基”,是迦得支派的人。在撒母耳记下第三章四节,大卫的一个妻子为“哈及”。历代志上第六章三十节,示米亚的儿子是哈基拉,这些都是以“哈该”为字根。这名字的音大概是正确的,因希腊文译名为Aggaios, 拉丁文为Maggareus or Aggaevs。1耶柔米与若干近代学者认为“哈该”其字之字尾(ay)是形容词,如巴西莱(Barzellai),此处可译为“节期的”(Festal),也许他是在节日出生的。与他名字有类似的形式,如在以斯拉记第十章十五节“沙比太”(Shabbethai),原意为安息日的,可能他是在安息日生的。哈该其名也出现在亚兰文中,例如在伊兰芬丁的贝壳明训的文献中,有一封书信,是外邦人向犹太人问候:“致我弟兄哈该,你的兄弟雅豪”。2在希伯来的印记,腓尼基及南阿拉伯之文献中,也都有哈该其名。3
有些学者作若干臆料,可能不甚可靠,却饶有兴趣。他们将哈该其名改为哈该利亚(Hagariah),“耶和华束腰”,推测的方法是根据撒迦利亚原为撒该。4
由于有关哈该的生平资料十分短缺,哈该又可译为“我的节期”,这就使若干学者认为,“哈该”与“玛拉基”同样为表征的名字,认为作者是佚名的。第一章一节是月朔,第二章一节又是住棚节的第七日。第二章十八节,正是圣殿奠基的日子,都是节期,所以以此为名。5但是这种说法未必可靠,因为这究竟与玛拉基不同。哈该书的历史背景十分清晰,一定是有哈该其人,至多哈该为他的姓氏,这是保守派学者所公认的。6
哈该工作的时期可以确定,因为本书的信息,皆有明确的日期。他工作的时期很短,所有的信息都是在大利乌王一世(即521-486 B.C.)之第二年,应为520年。根据巴比伦文献所提示的,都是以月朔计算,是将旧的阴历及裘理古历(Julian Calendar),就可以有正确的算法。7所以哈该书内一切的信息,都可有确实的日期:
六月初一日,主前520年8月29日
六月二十四日,主前520年9月21日
七月二十一日,主前520年10月17日
九月二十四日,主前520年12月18日
以上的日期都为大多学者所接受。8
照一般解经者所主张的,哈该是祭司家出身的。可能在巴比伦出生,却在青年时归回耶路撒冷,他亲眼看见圣殿重建,以后他死后葬在祭司的坟地,有十足之哀荣。9有些学者甚至将若干诗,归入哈该与撒迦利亚著作的作品中。如诗第一三七、一四五至一四八篇,在七十士译本中的各诗有标题述明。在拉丁文译本有第一一一、一四五及一四六篇,在罾亚文译本有第一二五、一二六、以及一四五至一四八篇。哈该与撒迦利亚或从希腊文译本中再加修正,甚至也修正希伯来经文,而产生拉丁文及罾亚文的译本。但是如果细察诗第一一一、一二五、一二六篇,又无法作这样的归类。
从哈该书第二章十二至十四节看,哈该好似是祭司,因为他特别注意礼仪的程序:但是他又好似是管理祭司的,自己不是祭司。根据希伯来的传统,哈该不是祭司,而是先知,因为他祭司的身分并不清楚。10哈该虽十分着重礼仪,但他不是如以利亚那种“祭司先知”(Cultic Prophet)。祭司先知与著作先知究竟是不同的。11
哈该的先知职事的时期虽然不久,他信息的记录不长,仅稍比俄巴底亚长些,为旧约书卷中第二简短的书。但是他的重要性并不容忽视。在那时人们充满失望与属灵低落的情形,他却单纯而热切地向人民传道,让他们振兴,再仰望神所应许的福分。在他鼓励他们重建圣殿的信息,哈该给予他们新的属灵之目标,使神的百姓没有在历史的危机中消沉。12
1 M. Noth, Die israelitisch Personennamen im Rahmen dergemeinsemitischen Namengebung, 1980, 36ff.
2 J.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1944, 491.
3 F. Vattioni, "I sigilli ebraici," Biblica 50(1960) 360. F. Benz, Personal Names in the Phoenician and PunicInscriptions, (Studia Pohl 8) 1972, 307, W.W. Mueller.
4 von. Walter W. Mueller "Altsu/darabische Beitra/ge zum Hebraischen Lexikon,"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5(1963) 304-306, especially 308; Pritchard, AncientNear Eastern Text. 492, 548-49.
5 T. Andre,Le Prophe&te Aggee, 1895.
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7 R.A. Parker and W.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B.C.-A.D. 75,1956, also H.H. Grosheide, Ezra-Nehemic I, 1963, 112-13, J. van Goudoever, BiblicalCalendars, 1959.
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29.
9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引用 Dorotheus and Hesychius.
10 Beyse, op.cit., 50-51.
11 T. Andre,Le Prophe&te Aggee, 13-18.
12 J. Lindblom, Prophecy in Ancient Israel, 1963, 421.他不赞同那种说法,认为被掳后先知在预言方面已经低落了,参阅W. Nowack, Die KleinenPropheten, 1922, 311.
二 作者考证
本书四段简短的信息,是先知哈该所传讲的,日期确定地列出,并且都强调先知是神启示的中保。这些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口传的信息与记录写作的,是否完全相同,就引起学者的注意。1有的研究本书编辑的性质,认为哈该书与撒迦利亚书,原为圣殿史记的一部分。撒迦利亚负责最后的校正。2也有人主张哈该书只为圣殿的记录,并非哈该所写的。本书所强调的是预言的背景,只为预言的历史作一番交代而已。在第一章一节;二章一、十、二十节都列有日期,第一章十二节如以钍觯第二章十三、十四节只是简短的引言,两且这些经文皆以哈该为第三者,问题在哈该除口传外,是否负责写作?本书现有的,是否为原来的形式?3
凡否认哈该为哈该书作者的,有下列的理由:
若从本书历史的性质看,哈该不可能是作者。本书与其他先知书不同。先知书只记载预言的信息。但是哈该书不仅有信息,也有信息传扬之后而有的后果,对听者的影响,听者的响应与行动。哈该是以第三者的称谓,表明是别人提说的。这样说来,先知本人不是本书的写作者。还有若干理由可资说明:
(1)哈该的名常冠以“先知”的头衔、12。哈该自己不会常自称先知。当别人提到他,不仅提说他是先知,而且强调他有先知的地位,是以传信者的身分传讲:“耶和华如此说……”
(2)神的话常“藉”哈该,而不是“临到”他。(参阅be yad)
(3)信息的排列,似乎也不是先知哈该自行写作的,这样循序,必是极费心思的设计。4
有人虽否认哈该为本书的作者,却必须承认他的信息是原有的。哈该的信息经过编辑的手法,仍保持哈该的口气语调,没有失真。
编者可能只知道信息的日期,却不十分详知当时历史,尤其是大利乌王朝的实况,所以提到所罗巴伯为弥赛亚王的事,并没有强调神复兴以色列的应许。本书的写作或在圣殿重建的当时,或在重建之后不久,所罗巴伯仍未消失之前就是了。
关于本书作者,有若干推测。有的认为是哈该的同工或门徒,那些他亲信的人为要强调哈该的重要,尤其在圣殿重建的事上,哈该是主要的人物,而不是撒迦利亚,不可以撒迦利亚来取代哈该。5
在哈该第三次信息,撒迦利亚已经在先知的职事中(可参考,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即520 B.C. 10月间)。在旧约中,人们不提他们的前辈或同代的人,试看以赛亚,何西阿与弥迦书,可见一斑。耶利米与以西结也都完全没有提到对方。所以哈该不提撒迦利亚,也不足为奇了。6
有人认为在先知哈该以后一、二百年,有编辑者将信息加以整理并附注日期。这有点像历代志,将一切日期加以排列。7但是以历代志来比较哈该书,其实也有赞同与反对的意见。8事实上,哈该书既为先知文学,应该与申命记与历代志更为相似。9
又有人以为哈该书与撒迦利亚第一至八章既同样强调圣殿重建,可将二者列为同一的著作,最后编者应为撒迦利亚,诚如上述。10但是有关圣殿的记事,后世的人本来知道得十分有限,可能唯一可依据的是哈该书,除哈该书第一章十五节上,其也一切日期可谓十分具体。
至于哈该与撒迦利亚书的编者,可否也是编辑历代志的,是十分有趣的推测,但只是推测而已。
保守派学者认为哈该是唯一的作者。11哈该可用第三者的立场传出信息,使信息更加客观。12其用心可比较有些先知用第一人称,是从另一方面着重耶和华的信息,如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及撒迦利亚。
哈该书作者的考证问题,最有力的还是在日期。这十足说明圣殿重建的前后过程,说明先知秉承神的旨意而有力地传出信息。圣殿重建究竟不是人的工作,而是神自己发动的。哈该站在那么重要的地位,实在不容忽视,哈该是作者,因为这些是他的信息,他或许像耶利米一样,有门徒充他的文士书记。那么即使用第三者的口吻,确可有所解释了。13
1 P. Ackroyd, "Studies in the Book of Haggai," Journalof Jewish Studies, 2(1951) 163-76.
2 A. Klostermann,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1896, 212ff.
3 J.W.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Die grvndlegendeScheidung von Judentum und Heidentum, 1908, 34-41. Ackroyd, op. cit., 2, 12, 152.
4 C.F. Kell & F. Delitzsch, Minor Prophets tr. J.Martin, (1978reprinted). D. Winton Thomas, "The Book ofHaggai," in Interpreter's Bible. 6, 1956, 1035-49. D.R. Jone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1962.
5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1922, H.G. Mitchell, A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A.Deissler & M. Delcor, Les petitis Prophe&tes, 1964.
6 J. Bright, The Kingdom of God, 1953, 106; C.J. Goslinga"Het geheim der Verwachtung van Davids Koningschap," GereformeerdTheologisch Tijdschrift 57, (1957) 6-21.
7 P. Ackroyd, "Studies in the Book of Haggai," Journalof jewish Studies, 2(1951) 163-176, 3(1952) 1-13;"The Book of Haggai and Zechariah I-VIII," Journalof Jewish Studies, 3(1952)151-56; "Haggai," in Peake's Commentary onthe Bible, rev. ed. M. Black, et al, 1962, 643-45;Exile and Restoration, 1968, 153-70.
8 D.N. Freedman, "The Chronicler's Purpose," 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23(1961) 436-42, P.F.Bloomhardt, "The Poems of Haggai,"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5(1928) 153-95, esp.156. F.S. North,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Haggai,"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Wissenschaft, 65(1956) 25-46.
9 W.A.M. Beuken, Haggai-Sacharja, 1967, 28, 35, 又认为历代志常采取申命记的用词,所以二者也无法作太明显的区分。
10 A. Klostermann,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s, 212ff.
11 J. Ridderbos, De Kleine Propheten Haggai, Zacharia, Maleachi, 1935;E.J. You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49, 267-69; G.L. Archer, Jr., A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1966, 407-408;H.E. Free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1968, 326-32.
12 O. Eissfeldt, The Old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r. P. Ackroyd, 1965, 426-29.
13 J.L. Koole, Haggai, 1967, 5-10.
三 全书合一
哈该书是那么一卷简短的书,如再质疑全书的合一,就几乎成为无稽之谈。本书有四项信息,前后有序,也必有其真实性。但是有人提出第二章二十至二十三节第四段的整段,在第一章十三节若干字句的重复,也在研究的范围。1
第二章十至十九节的真实性也有被质疑的,甚至有人以为九月二十四日,不是在大利乌王第二年,而是第一年。这年代是一般学者不认为是问题的。2
学者们大致提出本书两段经文:(一)第一章一至十一节;(二)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第一章一至十一节似有若干问题,尤其是第五至十一节似乎多有重复,第五至六节,与第七、九至十一节相似。所以有人认为第一章一至六、八节为哈该的回忆录,而第一章七节,九至十一节为别人编辑的。3有人从此推断,认为第一章二节,四至八节讨论问题,以救恩的应许作结,而第一章九至十一节则为片断,并不完整。在这段信息中,对象也不同。第一章二节,四至八节的对象,是存留在当地的犹太人,他们怀疑圣殿重建会立即动工。但是第九至十一节的对象,是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的,他们回到故土,重整家园,忙于建造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将圣殿重建的事在第一。4
其实自第四节至八节也有问题,因为第五节与七节似在思想与用语中有重复之处。从结构的分析来看,也许在于写作的用意不同。
除第一章一至十一节之外,诚如上述,第一章十三节也有问题。首先,在整个论述中,这节似是破坏或中断作者的用意。而且“我与你们同在”这一应许似是多余的重复,可参照第二章四节。再说本节又似乎在重复上一节(12节)。况且此处哈该不是被称为先知,而是耶和华的使者。5
第十三节实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里有官长与百姓的态度,响应耶和华的话,他们现在不必惧怕(12节),却有信靠的心得着安慰。在第二章四节,鼓励的话需要重复,使他们可以刚强壮胆,而奋勇作工。第十二节下与其说是先知的信息,不如说是他的使命。6至于先知被称为耶和华的使者是不乏例证的,如历代志下第三十六章十五、十六节;以赛亚书第四十四章二十六节。所以本节的真实,不可否认。
学者们将第一章十五节作为单独的一节,与以下的经文较为衔接,应视为第二章的第一节,正如七十士译本、拉丁古文本,通俗本以及罾亚译本。在本节两次注明日期,可分为两半,第十五节上仍为第一章,而第十五节下却应归在第二章内。这可能是合理的分法。
如果将第一章十五节上作为第一章的结束,似乎应有清楚的日期。是否应将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移至此处(15节下)?或可将大利乌王第二年,作为第十五节上及下两处的日期。这样,第一章十五节至二章一节可作:“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5节上)。“大利乌王第二年七月二十一日”(15节下接。这是英文现代译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及国际新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经文。
本书合一性的第二项问题是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因为这段经文与上文(10-14节)不甚衔接。在第二章十四节“这百姓”似乎不是指以色列的余民,可能指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想参与重建圣殿的事,却是犹太人大为阻止的。所以大利乌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为犹太人作为犹太教诞生日。那在六月二十四日所讲的信息;即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所记载的,应列在第一章十五节上之后。7这种说法获得若干学者的同意,认为那是六月的,那第二章二十节应为九月。哈该的信息应在第二章十四节作结,以下的那段应在第一章末端。第二章十五节至二十三节应有祝福的应许,比较恰当。8因此,六月在第一章十五节上,第二章五节上,六、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节上,都可成为作者重复的语句。实际上本书的合一性并未因此破坏。9
1 W. Bo/hme, "Zum Maleachi undHaggai,"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1887) 215-16.
2 T. Andre,Le prophe&te Aggee, 1895.
3 P.R. Ackroyd, "Some interpretative Glosses in the Book ofHaggai,"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 7(1956) 163-167.
4 O.H. Steck, "Zu Haggai,"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haft,83(1971) 355-79.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4; W.A.M.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K. Elliger,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75.
5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1943, E. Sellin,Das Zwo/lf. Prophetenbuch, 1929-30, D. Deden, De Kleineprofeten, 1953-1956. Horst, op. cit. 根据W.A.M. Bauken, op. cit., 45. 第十三节必为外加的。
6 A.S. Van der Woude, Haggai, Maleachi, 1982.
7 J.W.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1908.
8 I.H. Eybors,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according toHaggai and Zechariah,"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1970-71, ed. W.C. van Wyk,1975, 15-26, esp. 19; C. Kuhl, Die Entstehung desAlten Testaments, 1960, 218.
9 W. Harrizon,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947, A. van Selm,"The Inner Cohesion of the Book of Malachi," Studies in OldTestament Prophecy, 1970-71, 27-40.
四 文体特性
本书的文体,是学者难趋一致的,因为有的认为本书是散文的体裁,平铺直睿没有甚么秀丽的文句,可能过分忽视哈该的重要性。1但另一种说法完全相反,认为本书完全采诗文的形式,有十分完善的音律。2可能后者的较为有理。兹列举若干例证:
第一章三节的音律为三:四;第四节为三:三:三;第五节为四:四;第六节为四:三;三:三;二:二;第七节为三:四;第八节为二:二:二;第九节为四:四;四:四:四;第十节为二:三:三;第十一节为三:四;四:四;四:三等。每一节有二短句,每短句三拍,那就写作三:三;每一节有三短句,每短句为二:二:二,即每短句为二拍。
在哈该书,不是都可有这样的诗韵,有些确是散文,但散文有诗的韵律,先知著作大多都是这样的形式,那不仅有韵律,也有其他的诗体,如上下的对句(Parallelism)。有一种诗的交叉形式(Chiastic form),可在本书四处找到,即第一章四节,九节;十节以及第二章二、十三节。在文法的用法,有连串的分词(Infinitive absolute),将动词以清楚与生动的涵义表达出来(如。在对语中(Dialogue),尤其采取有诗韵的散文,如玛拉基书一样(可参阅、9。3
本书以谐音,将信息的内涵表达出来。如人们离开圣殿而“毁灭”(hareb),神继续降“旱灾”(horeb)到地上。
作者在用词方面十分谨慎,而且将重要的用词反复,为使人的注意,有命令词:“省察”,“刚强”“作工”。他常引用先前的先知:如;(参阅;;)(可参阅。
本书多次有“传信者的形式”(Messenger formula):“耶和华如此说”。他是始终以神的发言人,将神的呼声发出来。他是耶和华的使者、传信者,将信息传得清晰与全备。“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不仅在信息的开端,也在结语、23),有时在中间加插,都是显得十分有力。信息中常有三次:(一)撰词;(二)响应,然后(三)救恩的应许。第二回合同样以撰词、回音,以及得胜的保证。所以本书似乎十分均衡,有“审判的言词”,必有“救恩的宣告”。4
哈该可能在传信息时,是采取诗歌的形式,但记录下来,就成为散文,就是我们现有的经文,这不仅是哈该的文体特性,许多先知著作,大都如此。
1 K. Marti, Das Dodekapropheton, 1904. Ed. Reuss, LaBible, traduction nouvelle avee introductions et Commentaires, 1879.
2 I. Engnell, Svenskt Bibliskt Uppslagwerk, 为A. Bentzon 引用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2vols. 1958,n.3.
3 C. Westermann, Vergieiche und Gleichnisse im Alten und NevenTestament, 1984, 75.
4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31.
五 经文评鉴
本书的经卷保持得很完整的,虽经时许久,仍未有任何破损,所以经文是没有特别需到整理之处。但是由于有不同之译本,从译本的用词方面,可以看出若干经节及字义之不同,可作评鉴的资料。
七十士译本,大致与希伯文的传统(Masoretic Text)相同。经文排列稍有不同。第一章九、十节合并在一起。第一章十五节是列在希伯来文第二章一至二节前,因此第二章一节即第一章十五节。第二章就有二十四节了。第二章十五节(希伯来文十四节),又在下一节之首。字数增加,因为在动词方面用字较多。5有些译词稍有出入。第一章一节,十四节以及第二章二节(七十士译本为:“犹大省长”,在希伯来文中只是“犹大支派”。第一章八节“取木料”,在七十士译本为“砍木料”。其他也稍有出入。6但大致说来,七十士译本是依照希伯来文的经义。
罾亚文译本,大致是受亚兰文译本与七十士译本的影响,也保持这译本特殊的风格。第一章一、十四节,第二章二、二十一节,七十士译本为“犹大省长”,而此处都译为“犹大首领”(rb),是与亚兰文译本相同。第二章十节希伯来文为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但七十士译本作“藉着”哈该传出来,亚兰文译本也相同,罾亚文译本就根据这两者。再看第一章二、四、六、九、十、十二节以及第二章二、六、七、十六、十七节稍有增添,与七十士译本相同。
亚兰文译本在后先知书(即以赛亚至玛拉基书),经文评鉴的问题很多,但哈该书未必尽然。7亚兰文译词仍是多照希伯来文的传统,可从现行的最新希伯来文圣经(Biblia HebraicaStuttgartensia, Edited by K. Elliger and W. Rudolph, 1968-1977)经文评注十分符合,尤其见第一章六、七节,十节上,十一、十二、十五节;第二章二、四、五、十五、十六节;十七节上,十八、十九、二十二、二十三节。不同之处仍有若干,例如第一章十三节“使者”,改为“先知”。第二章二十三节“我拣选了你。”改为“我乐意悦纳你。”
拉丁通俗文译本更改得并不多,大致与希伯来文传统相同,有些稍有更改,加第一章二节、四节、十二节,在中文译词比较,几乎无法提出迥异之处。其他如第一章九、十、十一节,也都照现行的希伯来文圣经的经文评注。
在圣经评释(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Zechariah, by M.G.Mitchell, 1912),哈该书经文评鉴中,提出二十八项,只有第一章五、六、七、十四节;第二章三,四、十二、二十三节没有提出问题。8所提的问题大多只是批判而已,并无十足的凭证,未必可以取信。9
5 J.M.P.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of Malachi, 1912对哈该书有所评论。
6 第一章九、十一、十三、十四节;第二章一、三、五、六、七、九、十四、十五、十七、十八节(在七十士译本,第二章部分为、6、7、8、10、15、16、18、19节)
7 A. Sperbre, The Bible in Aramaic III: The Latter Prophetsaccording to Targum Johathan, 1962, xi.
8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2-35.
9 P.A. Verhoef, The Books of Hagggai and Malachi, 1986, 18.
六 结构分析
本书的结构十分分明,约略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自第一章一至十五节上。第二段自第一章十五节下至二章二十三节。兹分述如下:
第一段:(一)命令重建圣殿
本段结构先以第一、二节为一般性的引论,再有特别应用的信息(3-11节),促使首领与人民听从耶和华的话,尤其注意时机与处境。
第一节包括四大要项:(一)传信者的形式:“耶和华的话临到。”(二)时间在大利乌王第二年。(三)对象是所罗巴伯。(四)耶和华的话,藉着先知哈该,有这适当的启示之中保。
第二节有三个短句:(一)耶和华如此说。(二)这些百姓说。(三)重建圣殿的时候还未来到。
第三、四节可谓重复第二节的内容,但同时又介绍一件新的信息,可注意对句:“耶和华如此说”,“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这是一组。“时候还未来到。”,“你们的时候吗?”这是又一组。“这些百姓”,“这殿”。论时候,“重建”与“居住”也成对比。“耶和华如此说:”,“这些百姓说。”。“天花板的房屋”对比“这殿仍旧荒凉”。第三、四节归纳起来,有三点:(一)耶和华藉哈该说:(二)这是住天花板的房屋吗?(三)这殿仍旧在荒凉中呢!
第五、六节也与上文相连。这殿荒凉(4节),所以百姓的情况很差(6节),结果需要没有得着,在十分失望挫折之中:(一)你们撒种,(二)吃不着,(三)喝不着,(四)穿不暖,(五)破漏的袋装不住工钱,一切都归虚空,徒劳无功。
第七节及第九至十一节,可与第五、六节十分相似,仍是论历史的前因后果,第十、十一节由一般性移至特殊的情况。
第八节在结构方面来说,可谓有其独立性,也是本段主要的重点。耶和华的信息,在此间表现无遗。上高山,取木料,重建这殿。这样作,才可使神得尊荣,得悦纳。
兹将第一章一至十一节归纳起来,在结构上可有以下若干的特色。有同义对比,正反对比,交叉形式(4、9、10节)。动词以“分词”加重语句(Infinitive absolute)在第六、九节;对语方式如玛拉基(4、5、9节),谐音在用意上不同(4、9、11节),钥节屡次重复,加“说”、“话”、“时候”(2、4节),房屋(2、4、8、9节),建(2、8节)等。
此处特别注意的,是以圣殿为当时最重要的处境(2、4、9节)。但是圣殿竟然仍旧荒凉,而人民却住在天花板的房子。这种尖锐的对比,在先知哈该呈现出来,更使人可以警觉与改正。
第一段:(二)接受先知劝勉上)
这里说明哈该的信息,并非没有功效,耶和华藉着祂的话和祂的灵,感动首领与百姓的心,使他们兴起,愿意动工重建圣殿。时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这段共有五句话,兹依次道出:
第一、二句(12节),耶和华的话得着双重的回应:(一)首领百姓顺从主。(二)他们敬畏耶和华。
第三句(13节),专论神的话语,以及他要讲的内容。这里强调哈该先知的功能。他说,以传信者的身份,照着耶和华所给的使命。先知的话竟与神的话相同。
第四、五句(14、15节上)连在一起,神的灵感动他们,他们就开始动工。动工的日期曾经列明(15节上)。
有几点值得注意,应予指出。首先,第一、二句话的主词是首领与百姓。他们的响应是特出的,但是发动的还是神自己。神的话,就是先知哈该照神的命令,又有圣灵的感动。人们的响应有三方面:听从、敬畏、及事奉工作。原文将三个字关连起来:传信者(maL~a祂)、信息(MaLakut)、及工作(meLaKa),都在第十三、十四节。
这段信息,已经触及主调,发出预言之声,响澈遍地,击在人心之内,发生共鸣。
第二段:(一)应许圣殿的荣耀下-
第一句(15下-包括五个短句:(一)耶和华的话临到。(二)在准确的日期。(三)藉先知哈该。(四)向首领与百姓。(五)有特殊的信息:(1)谁见过圣殿先前的荣耀?(2)现在的情形如何?(3)在你眼中看作无有么?
从第一至第四短句,动词与第一章一节可以对比。第五短句的第一、二项是正反的对比,以先前与现今对照,两者都着重外形,新的圣殿现今的外形并不佳。
第二句(4节上中),是命令首领与百姓刚强,留意,工作。“现今”是与第一章五节相同,介绍一项新的说明。“要刚强”重复三次之多,与第一章四节相连,耶和华曾多次激动首领与百姓的心。
第三句(4下-5节),有三个短句,以神的命令起首,给予应许。(1)保证神的同在(4节下)。(2)神的干豫,是由于人民在过去的实况(5节上,中),(3)劝他们不必惧怕(5节下)。
这里有介系词,加上第二人称多数(与你们),在你们中间。在此处又有话语,是含有圣约的应许,并且得以保存。
第四句(6、7节),又有五个短句,耶和华为他们重建圣殿而行大事:(1)摇撼大地。(2)震动万国。(3)万国珍宝运来。(4)将荣耀充满这殿。(5)最先应有“耶和华如此说”。这一切都是神自己发动的,以第一人称“我”,及钥字“震动”。
第五句(8节)。神所以为圣殿可以发动,因为一切物质的财宝都是祂的。
第六七句(9节),描写神行动的后果:这殿将来的荣耀要大过先前(第六句)。神必赐下平安给这地(第七句)。
这段所着重的,是神的话语、应许、与行动。“祂说”(原文有两个字~amar与num),共有八次。论圣殿的比较,也有三个阶段:先前、现今、与将来。
第二段:(二)赐福悔罪的百姓
第一句(11节),只列日期与传信者的方式。
第二句(11-13节),有五个短句:(1)介绍耶和华的话。(2)向祭司要求。(3)至(5)要求祭司注意洁净之礼仪,分别圣俗。
第三句(14节),国家若沾污,人民凡接触之物都成污秽,不洁净。
第四至七句(15-17节)为一单元。他们过去确实不洁,都因罪污所致,这就表明为甚么神不能悦纳他们。
第八至十句(18-19节)。从现在起,神要赐福给他们,因为神赐下饶恕的爱。
有几个要点应予注意:(一)耶和华的话不再是藉着先知及,而是临到哈该(此处及。(二)对祭司的要求,认为他们有权威,负责从事教导的工作(参阅。(三)第二句(11-13节),礼仪的律法必已存在。(四)第三句(14节),这百姓,这国家,都是神对子民的失望。(五)人们应考虑圣殿重建之前及以后,圣殿曾经荒凉,现今的情形正如先知所描述的。(六)第一章二至十一节称圣殿为这“房屋”,现在称为圣殿,在第四句(15节)。(七)先知与祭司以对语的方式说话。
第二段:(三)耶和华的拣选
第一句(20节),传信者的方式与日期。
第二句(二十一至二十二节)有以下的短句:(一)耶和华对所罗巴伯的信息。(二)信息的内容是耶和华为所罗巴伯有所行动:(1)震动天地。(2)推翻王座。(3)拆毁异邦。(4)倾覆战车。(5)马兵均在战争中阵亡。
第三句(二十三节):(一)万军之耶和华将有大能的作为。(二)祂要拣选仆人所罗巴伯。(三)以他为印。(四)神拣选的旨意在第三、四短句,就形成一个交叉的形式,正如第一章四、九、十节一般。
七 历史背景
哈该的预言,在历史的背景来说,是巴勒士坦的犹太社会的复兴。1这个时期应自539年开始,古列经过二十年的战争生涯,自行建立新的王国,以得胜者姿态进入巴比伦。
这样的世界情势,对神的百姓有极大的影响(记载在。2在第六章三至五节,是以一种历史文献的方式,多以王的决策,记录下来,在王室的档案中。这里曾记有圣殿的事,圣殿必须重建,成为可以献祭之地,一切建筑费用由王室的国库支付。凡尼布甲尼撒从圣殿掳去的金银器皿,全应归还原处。另一项报告,3记载古列不仅命令圣殿重建,并准许犹太人归回巴勒士坦。有些人情愿仍在巴比伦定居,4但他们必须为重建圣殿而捐献。在以斯拉记第一章七至十一节,记述圣殿中被尼布甲尼撒掳去的金银器皿都应归还,由当时犹大省长设巴萨薛巴布撒经手,他也是犹大王室的人。5
圣经记载又有“古列纪念柱”(Cyrus Cylinder)记载王凯旋进入巴比伦,重建圣殿,恢复宗教。所以他允准犹太人归回巴勒士坦,使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敬拜的礼仪,委派他们王室的人严格执行。6
在设巴萨领导之下,归回者就想着手重建圣殿,先从事奠基的工程;参阅;。燔祭坛也重新建成了。
有一个历史的问题,是有关设巴萨与所罗巴伯这二位首领的关系。7在以斯拉记第三章六至十一节的记载,奠基的工作是所罗巴伯完成的(参阅。但是在以斯拉记第五章十六节,这由设巴萨所作成。如果参阅以斯拉记第三章六至十一节,这两人工作可能是前后继续来作一切兴建的事。可能由设巴萨先开始,但许多工作没有完成,由他的继承者来赓续。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进行得很为徐缓,所以哈该书所反映的实况就是如此。
那时世界情势还算不错,在538至522年,古列由他的儿子康比西斯(Cambyses 530-522)继承,他最大的功迹,是征服埃及,归入波斯帝国。在他从衣索匹亚(圣经中里为埃提亚伯)的归程中他就离世,是谋杀还是自杀有不同的说法,8时在主前522年7月。由于他没有直接继承人,由一位官员之子大利乌,是王室中旁系的亲属来承接王位,也有历史考证的依据。9
康比西斯离世之后,帝国多处就有不少叛乱。大利乌究竟化费多少时间才平乱,有不同的说法。根据白锐德(John Bright)的猜测,差不多在520年的秋后,他(大利乌)的地位才算巩固。10大利乌自己的记录,在一年之内,就平息了叛乱,最后的叛乱者是尼布甲尼撒四世,在巴比伦发动。这是在“俾希斯敦碑文”(Behistun Inscription)所记述的,在碑文中并加注在以拦(Elam)的叛乱,为西古提人之乱,时间在520至519年间。11当时局势的混乱,并未在哈该书与撒迦利亚书中反映出来。但是那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可能在哈该书第二章六、七节,二十一、二十二节多少有些影射国际不安的情势,也未可知。12哈该主要的心思是在百姓忽略圣殿的重建,已遭致圣约的咒诅,从历史传统的观念中,圣战是在耶和华的日子,关系大卫的王朝。在哈该的预言中,确看不见百姓中有甚么争闹的事,13但他们对弥赛亚的盼望似乎也没有那么热切。那里情形确使先知有无可言状的紧急感,那是从神而来的默示,承接历代先知的信息与重点。14
那些外在的环境,必带给犹太社会若干年的困难与艰苦。一般犹太人在巴比伦,对古列的许可反应不够热烈;因为,只有少数人肯回去,而且还是分批的,不是集体的行动。所以在522年犹大的人口总数,包括原留居的,总共也只有二万多人。15耶路撒冷在七十五年后,人口仍旧稀少,大多地区仍是一片荒芜。
这些归回的人正经历着艰苦,贫乏与不安,他们在故土竟成为客居的异乡,一切得从头做起。旱灾与歉收接踵而至。他们的邻居,那些撤玛利亚的显贵,对他们公开仇视。他们与留居当地的人相处并不和美,因为当地的人并不与他们分享权益,可能在第二章十至十四节有这种情形存在。16
犹太人有权重建圣殿,既有古列准许在案,又有大利乌的赞同。一切费用都由波斯王室的国库支付。大利乌禁止达乃党(Tattenai)阻碍这事,有官方的文献足资考证,在伊克巴大那(Ecbatana)发现。17圣殿重建总算平安地进行,终于在515年3月完成。以后的事,尤其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情形如何,圣经中却没有记载。
有两件事却是十分重要的,所罗巴伯与约书亚的历史背景与角色,为作者所强调。另外,犹大成为一个省分,也有确实的日期。18
所罗巴伯与约书亚是同时成为首批归回的,是在古列年间(可参阅。整批人名列在以斯拉记第二章与尼希米记第七章。他们两人是领导人物,时间在537年。那时他们都没有头衔与特殊的名义。19(可参阅。
在哈该书第二章十至十四节以及第二章二十至二十三节,所罗巴伯与约书亚都同时提及。约书亚虽被称为大祭司,但他似乎没有所罗巴伯那么重要。可能那时大祭司工作仍不十分确定。但在以斯拉记第三章二节,约书亚是在撒迦利亚之前,因为有关重建神的祭坛,是纯粹宗教的活动。20
520年以后,所罗巴伯的事迹不再提及,也许他没有继承人,波斯政权可能也有顾忌,不想再有所罗巴伯那种“省长”的职责,也未可知。21此后,犹大发展神权政治的体系,约书亚有继承人一直至尼希米的时代。
另一个问题也值得研究的,是“省长”这一名称,用在所罗巴伯身上等)。“省长”一词原为Peha, 是近东国家的官职,但官职不十分确定,用处及涵义较广。22例如在以斯拉记第五章三、六节及第六章十三节用于“达乃”,是指他为副省长,在以斯拉记第五章十四节及哈该书第一章一节仍为“省长”。有人认为在尼希米的时代,犹大才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分。23从所罗巴伯至尼希米之间,是否一直有省长的职分,也有不同的说法。24有的学者认为这官职是代表性的,当时犹大不是一个省,只隶属在撒玛利亚省,那么所罗巴伯是在撒玛利亚省长的属下。25
也有人认为犹大省一直是单独的行政区,甚至在设巴萨与所罗巴伯的时代。26哈该屡次提及所罗巴伯是犹大省长,另在没有官衔),表明地实在有行政的职权。27
在当时被掳归回的社会中,这些领袖看到人们缺少事奉耶和华的热心,在物质生活中尤其缺少,他们的希望失去,信心也消沉。哈该蒙召,要奉主的名,将重要的信息传给当代的人,实在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1 J. Bright, A Histoy of Israel, 3rd ed. (1981) 36-72, Beyse, Serubbabel und die Ko/nigserwartungen der ProphetenHaggai und Sacharia, 1972, 14-28, New Atlas of the Bible: Judahas Part of the Persian Empire, 1969, 105-11. J. Blenkinsopp, A History of Prophecy in Israel, 1984,225-80.
2 W.A.M.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14.
3 Bright, op, cit, 361n 43, C.C. Torrey, The Chronicler'sHistory of Israel, 1954, R.H. Pfeiffer, Introduction to the OldTestament, 1941, 823-24.
4 F.W. Albright, Biblical Period, 87, Beyse, op. cit., 34.
5 Bright, op. cit, 361.
6 K. Galling, Texbbuch zur Geschichte Israels, 1968, 84, E.J.Bickermann, "The Edict of Cyrus in Ezra I," Journal of BiblicalLiterature 64(1946) 249-75, L.Rost, "Erwagungen zum Kyroserlass," in Verbannung und HeimkehrFestschrift W. Rudolph, ed. A. Kuschke, 1961, 301 307.
7 T.V. Moore, A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Malachi, 1960, 56,Grosheide, Ezra-Nehemiah, 1963, 1: 78-79; idem, "Zerubbabel," GereformeerdTheologisch Tijdschrift, 48(1948) 65ff, idem, De terugkeer uit de ballingschap, (Exegetica, 2/4)1957. Beyse, op. cit., 23-28.
8 J. Bright, op. cit., 369.
9 Bright, Loc. cit.
10 Bright, Loc. cit.
11 Behistun Inscription, Col. 4, Lines 4-5, 60, R.T. Hallock,"The one year of Darius I,"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9(1960) 36ff.
12 A.S. van de Woude, Haggai, Maleachi, 1981, K.M. Beyse, op.cit., 35, 54, 103.
13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4, Beyse, op.cit., 35, 56.
14 Th. C. Vriezen, Hoofdlijen der Theologie van het OudeTestament, 1974, 206, An Outline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970,188-92. R.T.Sicbeneck, "The Messianism of Aggeus and Proto-Zacharias,"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19(1957) 312-28. esp. 313.
15 F.W. Albright, Biblical Period, 87, 110-111, 180.
16 H.H. Groosheide, Israel na die Babylonische ballingschap, 1979.
17 Bright, op. cit., 872, Beyse, op. cit, 42-45.
18 Beyse, op. cit., 1-49, H.H. Grosheide, "Zerubbabel," GereformeerdTheologisch Tijdschrift, 48(1948) 65ff. 所罗巴伯在哈该书第一章一、十二、十四节,二章二、四、二十一、二十二节;撒迦利亚书四章六、七、九、十节;以斯拉记二章二节,三章二、八节,四章二、三节,五章二节;尼希米记七章七节,十二章一节、四十七节;历代志上三章十九节等。他是撒拉铁的儿子,那是王家的子弟,算起来是约雅敬第三子之儿子,根据历代志上第三章十九节他是炒笱胖子。其实撒拉铁是长子,没有儿子,所罗巴伯称为撒拉铁的儿子,只是表明撤拉铁是第二代,他是第三代,也是长孙。可参阅W. Rudolph, Chronikbu/cher, 1955.他被称为撒拉铁的儿子(在、14;;。
约书亚在旧约中曾有十一次被称为约撒答的儿子、14;;;;又;。根据历代志上第六章十五节,约撒答被掳至巴比伦,大概在585至566年左右,约书亚出生。看历代志上第六章三至十五节及历代志下第三十一章十节,他应为亚伦及撒督的子孙,所以可作大祭司。在哈该书与撒迦利亚书,约书亚为大祭司,在被掳后的犹太社会中掌管宗教事务。在被掳归回中有四大祭司家庭,均称为约书亚的后裔。参阅K. Galling, Studien zur GeschichteIsraels im persischen Zeitalter, 1964, 135.
19 K. Galling, "Syrien in der Politik der Achaemeneden," Archiv fu/r Orientforschung, 36(1937) 7ff, "vonNaboned zu Darius," Zeitschrift des d'evtschen Palastina-Vereins, 70(1954) 4-32, "Serubbabel und der Wiederaufbaudes Tempels in Jerusalem," in Verbannung und Heimkehr, Festschrift W.Rudolph, ed. A. Kuschke, 1961, 67ff. Grosheide, op. cit., 85.
20 Grosheide, op. cit., 113.
21 A.T. Olmstead,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1948, 142,认为他是政治犯而被处死刑, 但G. Ho/lscher, Geschichte der israelitischen undJudischen Religion, 1922, 124及大多学者认为他在圣殿完成后不久就谢世。
22 F.C. Fensham, "Peha in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Studies In theChronicler, 44-52.
23 M. Avi-Yonah, "When did Judea become a consular Province," IsraelExploration Journal, 23(1973) 209-13.
24 A. Alt, "Die Rolle Samarias bei der Entstechung des Judentums,"in Festschrift Otto Procksch, 1934, 5-2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Malachi, 1972.
25 Koole,
26 Grosheide, Ezra and Nehemiah, 79, 82-83.
27 根据Blenkinsopp, op. cit., 227耶路撒冷与犹大地区成为单独的省分,与罾亚、撒玛利亚、米吉多等,都属同类的行政区。
八 信息概要
哈该书的信息有三大要项,是有关耶和华神,圣殿,以及未来的受膏者。
(一)耶和华神
哈该与被掳前的先知相同,着重耶和华神的话语与作为。先知的信息基本上等于耶和华的话语。哈该书强调神的启示,以不同的说法,至少有二十九次之多、5、7、8、9、12、13、6、7下、8、9上、10下、11、13、14下、15、17下、18、20、23)耶和华的话“临到”(haya)有四次下、20)。在其他先知书也有同样的用词(在、11、13、21、26等;、21、26;、8等)。这些都无非说明神的启示是真实的,也是客观的,不是从先知心中自行产生的。先知必须领受,然后表达出来(前者为el后者为beyad:“藉着”)。哈该接受神的信息,传讲出来,都附注确定的日期,表明这些话语不是先知杜撰的。
在哈该书,耶和华的话语,就是神所说的(有两个用词~amar与neum,后者可译为“低语”),是祂的声音。先知是传信者,将神的话,就是他所领受的信息,转达给众人。哈该表明的信息中,神是一切能力的根源,是管理天地一切的诸军,祂是全能的主。1这是本书最主要真理的基础。他指责首领与百姓,因为他们忽略重建圣殿的事,显为有罪。干旱与歉收是神的审判。人们既忽略圣约的关系,就是对神应尽的责任,他们当然无法逃避神的刑罚。顺服耶和华的命令是信心的行为,坚信神必向他们施恩,只要他们真正愿意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
神是发动者,祂发动使者先知向人们传信。祂应许首领与百姓恩惠的同在,要他们知罪悔改,有敬畏的心。祂要激发他们动工修造圣殿,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
在第二章六至八节,哈该说出耶和华为祂子民建造圣殿而有的作为:祂要震动万国,将列国的财宝带来。祂要将荣耀充满圣殿,万国都在祂支配之下。
第二章二十至二十三节,神所拣选的印,是所罗巴伯。为建立祂的威荣,祂要拆毁万国的权力,倾覆马兵战车,都在战争中倒下。
哈该的信息以神为中心,所以有人民具体的响应。他们听从耶和华的命令,服在祂大能的手下,照着祂恩慈的美意行事。
1 J. Baldwin, "Additional Notes on' the Lord of Hosts,'"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44-45.
(二)圣殿
重建圣殿的劝语,主要是在第一章八节,在一连串的命令,最后强调“建造这殿”。为甚么建殿是那么重要的事呢?
在以色列的历史中,先有会幕,以后有圣殿,表明神在祂的百姓中,与他们同在。在用词方面有两个:居住(yasab)与安定(saken)。神在圣殿中居住,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永久的情况。那是神自行的显示,与祂的子民交往。方老(G. von Rad)说出圣殿有两种,居住的殿与显现的殿,可见与古代近东的庙宇有别。2这是圣殿真正的意义,神的同在,是在一切敬拜的礼仪行动之中,祂也藉此,向祂的子民显现与启示。3
在列王记上第八章十至十三节,有显现与居住的字样。祭司因有耶和华的荣光充满全殿,有烟云,他们就从圣所中退避。所罗门说:“耶和华曾说,祂必住在幽暗之处。我已经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为你永远的住处。”(12、13节)
耶和华居住在圣殿中,并不局限于这建筑物内。试读所罗门的祷告,他曾发出修辞的问题(Rhetorical Question):“神果真住在地上么?”答复是: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是你居住的,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耶和华在圣殿中居住,祂又住在高天之上(参阅及。这是在于申命记的用意,神以祂的名住在殿中。这是在出埃及记第四十章三十四至三十八节的思想,是祭司神学的重点,神以祂的荣耀充满在会幕,这就表明是祂在圣所居住的涵义了。4
神在圣殿中与敬拜的人同在,是在于这信心的观念,神与祂子民有圣约的关系。属神的人必须有信心与顺服,奉献与敬拜。神居住在圣殿中,不是一种保证,祂一定与他们同在,尤其当他们毁约,不从罪恶的行为转离(参考。耶利米曾警告百姓不可信那种欺骗的话:“这是耶和华的殿、耶和华的殿、耶和华的殿。”;参阅。以西结见证耶和华的荣耀实在离开圣殿。在587年的浩劫,更证实这无可否认的事实,神可以也将要离弃祂的圣殿。神与祂百姓的关系,不是主要在圣殿及圣殿的敬拜,最主要的在于他们活泼的信心与真实的顺服,听从祂的话,切实遵行,那时耶和华的殿才真是成为祂恩慈显现的所在。
哈该强调圣殿的重建,也着重在这些观念上,人与神有属灵的关系,实在是最首要的。这就是为甚么他指责他们不重视敬拜的事,没有将神的殿放在第一、9)。神的尊荣是最重要的,祂有美好的旨意,要与他们同在。当他们真的听从神的话,顺服,敬畏与奉献,神的应许必会实现。在被掳之后的社会真实的危险,是他们已经习惯没有圣殿,以为他们的信仰完全属灵化。哈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讲他的信息,劝导人们一定要信守圣约,有属灵实际的情况,再将圣殿重建,确立组织与外在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信仰。他是攻击那种似乎超越,实际不健全的观念。5哈该认为神居住在祂的殿,是神实际愿意与祂的百姓同在与相交,正如第一章八节神的话:“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神的目的,要藉着这圣殿而彰显祂的荣耀,并赐下平安,平安是与恩惠相提并论的。
论哈该的信息,有关圣殿的神学思想,必须注意继续与断续两方面,6这两方面是有关预言与应验的历史。这里就将应验的事,分成若干阶段来说明。
(1)圣殿从发动兴建至完成,共费时四、五年。但是最早先由大利乌准许,大利乌再追认(拉六章),由亚达薛西来认可。这圣殿在新约时代由希律王来扩建及装修,以后确比哈该时代更为宏伟,是先知当时无法设想的(参阅。
(2)当主耶稣降世,已经实现了这预言,但是应许真正完全的实现,还得等到主耶稣再来。那时我们要得的是那不能震动的国。那时列国的荣华必都归于乌有。在新耶路撒冷,耶和华要与祂的百姓永远居住。7
(3)基督第一次降世,至教会建立起来,都是应验这些预言。但只有基督才是旧约圣殿的实况与目的。这可看歌罗西书第一章十九至二十节:“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祂里面居住,既然藉着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祂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在基督里,也藉着祂,使教会与信徒都成为神的殿;;。
2 G. von Rad, "The Tent and the Ark," in The Problemof the Hexateuch and other Essays, tr. E.W. Trueman Dicken, 1966, 103-24, Old TestamentTheology, tr. D.M.G. Stalker, 1962,ff. R.E.Clements, God and Temple, 1965, 58, 92, 116ff.
3 Th. C. Vriezen, An Outline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240.
4 Vriezen, op. cit., 207-209.
5 M. Schmidt, Prophet and Temple, 1948. 192ff.
6 J. Bright, The Authority of the Old Testament, 1967. 201-12, P.A. Voeh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Testaments," in NewPerspectives on the Old Testament, ed. J. Barton Payne, 1970, 280-303.
7 P.A. Voehof, "Eschatological Preaching," NederduitseGereformeerde Teologiese, Tydskrif, 21(1980) 80-86.
(三)末事论
圣殿重建,与神拣选的应许有十分紧密的连系。神要拣选一个受膏者,作为祂的印。那必须来自大卫家的。所罗巴伯的角色,不只是在历史性的,必有末事性的涵义,神对大卫家的应许必有应验(撒下七,二十三章)。
从历史的意义来研究,犹大的君王必须与耶路撒冷的圣殿有紧密的关系。这种神学思想的背景,就是神的拣选是有双重的涵义。耶和华拣选锡安山为祂地上的居所,祂的永约与大卫及大卫后裔所立的,是为祂的选民;诗二、十八、二十、六十七至七十二、七十八、八十九、一三二篇等,也应包括四十六、四十八及七十六篇左右)。8
哈该的预言中,有关受膏者的身分,应该如何确定呢?有人认为哈该与撒迦利亚的弥赛亚盼望并未实现。大卫的王位没有再行建立,应许也没有实现,黑夜并未到达黎明。9哈该的预言之后,撒迦利亚只出现不久又告消沉了。关于所罗巴伯的预言,并未实现,因为所寻求的合法君王并不出现,这是否指往“神的儿子”?祂曾蒙拣选,以后得着权柄,要统管世上的列国(参阅诗二,一一○;;;来一章)。
所罗巴伯应该是基督的预表,以后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实现。但是所应验的,与其说基督第一次降世,不如说真正的应验,在基督再来的时候。这该是历史最后的阶段,基督将完全在历史中干预,应验的历史是救恩的历史,从基督在十架代死看起,直展望到将来完全的救赎(参阅;及。
哈该将所罗巴伯如何预言成将来的弥赛亚?这是学者们仍无法解答的问题。在撒迦利亚书则不然,读第三章八节及六章九至十五节,解释就不同。照他所说,所罗巴伯已经实现了弥赛亚的预言,因为他是大卫家的后代(参阅;。
如果圣殿的目的是清楚的,是专预言弥赛亚。那么所罗巴伯应有同样的涵义来代表基督。万国的国民都来朝圣,将珍宝带来(参阅,以及20-23节)。
哈该论福分与咒诅,在涵义上并不模糊,因为圣殿重建,救恩的时候就可以宣告了。10
我必与你同在。”这是弥赛亚的预言,因为这是“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哈该书所说的平安,就是“和平之君”。哈该书的“灵”,就如耶和华的灵,必临到弥赛亚。
这样说来,哈该的末事论就有特别的性质,万民来朝圣敬拜,必是圣战的道理,因为他们的礼物,应该是战利品,不是献给以色列,而是献给圣殿之用。
8 J. Bright, "Aggee: un exercite en hermeneutique,"Etudes theologiques et religeuses, 44(1969) 13.
9 J.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 372.
10 F. Hesse, "Haggai," Verbannung und Heimkehr,Festschrift W. Rudolph, ed. A. Ruschke, 1961, 109-34.
九 内容大纲
哈该书是十二先知的第十卷,共两章,有三十八节。内容主要为四项信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将先知的勉语记录下来,为劝勉人们立即重建圣殿。每段信息都有确实的日期、以及传信者的方式。
本书大纲可分列如下:
(1)命令重建圣殿,人民立即回应上)
(2)应许圣殿荣耀下-。
(3)赐福悔罪信徒。
(4)拣选所罗巴伯。
内容已在结构分析中详述,但有些要点仍有重述的必要。在月朔的节日,先知指示所罗巴伯与约书亚,行政首领与宗教领袖怎样重振被掳归回的社会,圣殿不可再荒废下去,必须重新建造。人民似乎只以物质享受为主,他们应该将神的殿列为最优先应注意的事。过去十六、七年的轻忽,使主刑罚他们,降下不少天灾,无非提醒他们应该警觉,应该先求神的国(参阅。信息传出之后,仅二十四日,首领与人民都积极响应先知的劝导。
在哈该首篇信息之后,约过七周,就有他第二篇信息为首篇下至为第二篇);那时实际的建殿工作已经进行了四周,所以哈该需要鼓励他们,更应奉献他们,专心工作,神应许供给也们一切物质的需要。这次重建的圣殿,在外表未必比所罗门的圣殿豪华,但将来的荣华,却比先前的大。神不仅有这样的应许,而且也实际与他们同在,并且使外邦人将宝物带来,来点缀耶和华的殿。
第三篇信息,耶和华的话临到哈该,要他从祭司得着答案,有关礼仪的洁净问题。圣殿若不重建,一切都是污秽的,他们所献的也不洁净。但在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哈该应许将来必比过往的好。“从今日起我必赐福给你们。”这是信息的中心要义。
最后的信息是针对所罗巴伯的,与上一篇同一日讲出。这将是末事的情况,宇宙与列国都必动摇(参阅。这是耶和华的日子,有战争与政治的混乱成为前奏,所罗巴伯要首当其冲,成为神当代特选的代表治理全地(参阅。所罗巴伯要戴有神权柄的印,系在右手,执行神在历史的计划。
诠释
壹 重建圣殿的命令
贰 官长百姓的响应
叁 圣殿荣美的应许
肆 礼仪圣洁必蒙福
伍 耶和华拣选的印
壹 重建圣殿的命令(一1-11)
“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华的话藉先知哈该,向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说:”
本书历史的前言,如同其他先知书(如;等),将日期述明。这是散文的体裁,如耶利米书的引言。但是所谓引言,并非全书的引言,只为述明信息的日期而已。在此处只指第一段信息,以后的信息另有日期。
早期的先知书,都述明以色列与犹大诸王的名字,如阿摩司书一章一节:“当犹大王乌西雅,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位的时候……”。现在哈该的时候,以色列早已败亡,犹大也已败亡。那时是以色列人从被掳之地归回犹大,在复兴时期第一个先知的声音。在此处只有述明外邦的王,因为波斯是当时世界的强权,所以为重要的历史日期,提出大利乌王第二年。
这个大利乌王大概是大利乌王一世(Darius I Hystaspis)。他在位是在主前522至486年。他是波斯的王,根据“古列纪念柱”(Cyrus Cylinder),其上的文字称他为“全世界的大君王,为巴比伦的大君,苏美里亚的王,亚甲的王,全地四方的大君王”。1
根据史事的稽考,在主前522年,康比萨斯(Cambyses)从远征埃及回来,有一个名葛莫德(Gaumata)篡夺王位。康氏因政变的事,被谋杀或自杀身亡。那时有一个军官大利乌,他以皇家的背景,将葛氏推翻,除去一切叛乱,而接取王位。2所以大利乌王第二年,是在主前520年。
在大利乌王第二年,还是他在位早期,情形还算安靖。所以在犹大掀起重建圣殿的运动,没有引起统治者甚么异议。在以斯拉记第三章的记载,曾提到第二年,大概就是那时,因为那里就提起重建圣殿的事。其实那时只是恢复敬拜与献祭的事,只在月朔与一切圣节(5节)。可见哈该在初一日传讲信息,是在敬拜献祭的场合。每月初一日是特别的日子。民数记第二十八章十一至十五节提起月朔。以西结书第四十六章六至七节也是提到月朔献祭的事。月朔也特别有关王室的敬拜;;。月朔(初一日)有时也与安息日相提并论;以及。诗第八十一篇三节,月朔是庆祝的日子,好似安息日一般,专为敬拜神。哈该开始传讲信息的时候,圣殿还没有重建,但是献祭的事已经恢复。哈该感到重建圣殿的事十分孔亟,必须立即进行。
如果六月初一日“月朔”有节期的意味,那么“哈该”原意也是节期,在谐音与字义上必更有意义。节日的礼仪必然恢复,哈该的先知职事就更重要了。耶和华的话,在一般的情形是“临到”先知,但此处是“藉着”他,如果直译:“藉着先知的手”,他就成为中间人或中保。但是真实的涵义在于他传递的功能。他不是只在接受神的话,而是将神的话传出来,是非常特殊的说法。
哈该传道的方法这样确定,不是接受之后再传出去,而是直接传递。日期也十分明确,同时对象又是一定的:所罗巴伯与约书亚。这两个人在本书及也都是相提并论的,而且所罗巴伯在约书亚之前,两人都极重要,足可断言。
所罗巴伯为大卫的后裔,因为他是犹大王约雅斤的孙子(约雅斤被掳至巴比伦,有为依据。)但是他又是犹大省长,他究竟是否为波斯宫廷派任的行政长官,就成为多人辩论的问题了。考古发现中有不少印章,为被掳以后的省长名字,对这官职并无清楚的解说。3所罗巴伯那省长的官职可能是临时的,只为官方准许的重建圣殿的管理者。犹大也许不是一个省分,在波斯的时代,只隶属于撒玛利亚省,算为一个分区而已,所以就无省长的官职了,只是区域的长官。4所罗巴伯在犹大人眼中总是行政长官,他又是大卫家的,似乎是大卫家王位的赓续,确带给他们弥赛亚的盼望。
约书亚是大祭司,当然是可靠的数据,因为他父亲约撒答曾被掳至外邦。约撒答的父亲是西莱雅大祭司,为知名之士,在犹大败亡的时候,主前586年,正在大祭司任内。
先知哈该以这两位为主要的对象,根据他们的家谱与职份,都是被掳归来的社会中领袖,是有代表性,代表新社会的群体。在以斯拉记第三章一至十三节,所罗巴伯与约书亚率领人们归回,是在古列王的年间。归回的人名都列在以斯拉记第二章与尼希米记第七章,人名方面有些不同混渚,但是这两位领导人物始终清楚列出,没有差错。在次经中(I Esdras 3-4)曾提及所罗巴伯在大利乌王一世时,仍居巴比伦,又说在古列王时期也在那里,不及圣经中以斯拉记那么明确,但他是历史人物,当无错误。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2节)
信息的开端有传信者的方式(Messenger formula),信息是神所命令的,不是出于人的传讲。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是圣约的神,祂是全能的,无敌的将领,率领万军制服一切恶者,这一称谓在旧约中有三百次之多,其中约有二百四十七次在先知书。哈该书中有十四次,撒迦利亚书有五十三次,玛拉基书有二十四次。这三卷篇幅不长,已有近百次之多,可见复兴时期(被掳归回)的先知常用这一称谓。
耶和华为万军之神;。如果万军只指以色列的军队,似不是有力的见证。以色列军队并非是常胜的,他们倚靠耶和华,但经文中反不提这个名号(参阅。万军之耶和华的约柜甚至被掳至外邦,以致以后只提神的约柜。可见万军之耶和华这一名称,没有狭窄的国族主义的色彩,所谓“万军”,也不是只指以色列的军队。
从创世记至士师记,从未提及这一名号,最先提说的是在撒母耳记上第一章三节。以利加拿到示罗去敬拜神,祭祀万军之耶和华。这也在哈拿许愿的祷告中,以后是提到约柜(四章四节)。为甚么是在那时以示罗的传统?这就无从解答了。
根据死海古卷中的撒迦利亚书,是希腊文译本,将万军之耶和华译为“天上诸军之主”,那座万军是指天使天兵了。5天使群以金色基路伯来代表作为象征,护卫约柜。耶和华在施恩座。大卫将约柜运回耶路撒冷,就奉万军之耶和华的名祝福众民。他祷告的时候说“愿人永远尊你的名为大,说万军之耶和华是治理以色列的神。”从此,这一尊名常与耶路撒冷城相连。“我们在万军之耶和华的城中”。先知在圣殿中看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圣殿是在耶路撒冷,荣耀的王要进来圣城,诗第二十四篇就是宣称耶和华为有能力的将领,祂是万军之耶和华。但是有时这一名号与耶路撒冷城无关。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为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热心。以利沙向北国传道奉神的名是指着永生的万军之耶和华起誓。先知阿摩司向以色列北国传神的话,论主万军之耶和华摸地,使地震动(九章五节),又施行审判,将他们掳至外邦。
“万军”也可指天上的众星。万象是万军也再提“万象”。)在被掳时及被掳后,不再有约柜与圣殿。“万军”就成为宇宙性的范围。6近年学者认为“万军”之观念在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解释。7又有人认为“万军”既是阴性多数字,只作“权力”解,应译为全能的神,祂有一切的权能,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在天地之间,又在高天之上,祂的权能是无穷尽的。8
“这百姓说”,是指以色列人。“我的百姓”是神对他们亲密的称呼。“这百姓”就不然,是一种谴责的口吻。
他们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这是很现实的看法。事实上,他们的确有太多的事没有做。百物待兴,不知从何做起。他们要忙于生计,自顾不暇,那有余力来建造圣殿呢?
在他们属灵的观念里,先知以西结说出圣殿的异象(40-43章),并没有提说由人们来建造,新的圣殿完全由神设计与建造的。人若插手,反而破坏神的工作,使末事的盼望破坏了。9所以人们千万不可多此一举,自以为聪明,反而弄巧成拙。
“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么?”(3、4节)
上节耶和华的话是引用一般人的说词,似乎他们很有理由,其实这是矛盾的话。他们认为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现在神责问他们,难道他们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屋已经到了时候吗?
天花板的房屋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以木板作房顶(列王记上六章十五章的“棚顶”),另一种是指香柏木板作为墙壁的表面。10这里是作十分强烈的对比。这一边十分讲究美观的房屋,那一边仍是圣殿的废墟、荒凉凌乱。
圣殿荒凉,仍是一堆废墟,是在主前587年焚毁的;,。耶路撒冷街道好似荒场一般,急待修复。整顿起来,应该先重建圣殿。
“你们”是在加重语句的口气,两次重复,更加着重。如译出来可作“你们”要住在天花板的房屋,对你们真是时候吗?神无意要人们住在破漏无房顶的屋子,但祂不愿人们忽略圣殿。他们应该注意优先的次序。先重建圣殿,然后再造自己居住的房屋,两者都不能因陋就简,都要造得好,只是次序有先后,不可将本末倒置。
“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5节)
第四节耶和华所发的问题,并不希冀有所答复,因为这是修辞的问题(Rhetorical Question)不必作答。现在祂要直接命令,有一种非常严正的态度。
“要省察”在本书中出现好几次(在。这是有责备与警告的话在后面。“省察”是指细心思想,详加视察与分析。摩西说,“我今日所警教你们的,你们都要放在心上。”省察是放在心上,不可等闲视之,应当郑重其事,十分认真与谨慎。省察的是当时的情势,可否随意推辞?可否自圆其说?可否自找理由?可否逃避责任?
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你们所作的是甚么?为甚么?为谁辛苦为谁忙?经过思想之后,就有自知之明,确认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失败、自己的轻忽。
照说,神拯救他们,脱离被掳的捆绑,得以自由。神带他们归回,必赐他们一切物质的丰盛,与心灵的满足。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甚至适得其反,不禁令人失望。物质环境中,看不见神的福分,正好是反省与深省的时候,要省察你们自己的行为!答案不难寻见。
“你们撒的种多,收的却少。你们吃,却不得饱。喝,却不得足。穿衣服,却不得暖。得工钱的,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6节)
如果他们可以住天花板的房屋,似乎不致那么穷困。首先,这里所说的,是指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物价高涨,工钱好似装在破漏的袋中,很快地消耗殆尽了。这里又可能指着他们在物质生活不满足,正如阿摩司书第八章十一节: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这里先知好似说:你们建造房屋,却得不着真正的安全。
所以这里与其描述实际的情形,不如说是一种咒诅,好似在申命记第二十八章三十八节:“你带到田间的种子虽多,放进来的却少,因为被蝗虫吃了……”:“他们吃,却不得饱;行淫,而不得立后,因为他们离弃耶和华不遵祂的命。”这些都是咒诅的话,是圣约所具有的条款。11但是值得注意的,所用的动词是过去词,如“去找水,却喝不足”。这些咒诅不是警戒的话,呼吁他们悔改,而是追忆历史的往事,确有事实例证。12犹大败亡的事足可证明,以色列人背约,而遭受咒诅。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这是耶和华说的。”(7、8节)
这里再重复第五节的话,但是重点不同。第五节省察,在心中仔细考查过去的行为。现在的省察,是在心中确实定意上山取材,作建殿的工作,不容迟延,应该切实在决意中有行动。
先知并没有指明人们应该悔改,却以正面与积极的行动来证明,他们确实应该回心转意,不再冷漠,漠不关心,可见这以行动来表明他们悔改的心。这正如主耶稣的比喻中,说葡萄园主人的小儿子,原先不肯去工作,以后自己懊悔而去了。
犹大地多山,树木很多,尼希米记第八章十五节记载,橄榄树、番石榴树及棕树很多,所以可供建屋之用。这里不提石头,因石头到处有,不必特别搬运。木料支持住石墙,可免地震的损害(参阅。建殿的木料常感不敷,还需外地运来。这些都是极浩大的工程,需要动员很多任务人,所罗门建殿时,动员多少人。此处哈该希冀大家自动出来从事这重建的工程。
重建圣殿使神因此喜乐,好似献祭蒙神悦纳,所以喜乐是悦纳,神接受他们的奉献;;;;;;。
神而且得着荣耀,此处是指人荣耀神(参阅;。耶和华的荣耀,常指神在敬拜的礼仪中显现,在圣所与敬拜者同在。祂在圣殿之中,以西结书第十章十八节,耶和华的荣耀如何离开圣殿,离开以色列。以后这荣耀又如何回来,再在圣殿中居住。但是哈该所说的,似指耶和华的威严与权能。圣殿重建,耶和华的威荣才真的恢复。
这是耶和华的应许,重建圣殿,必蒙神的悦纳,必显现祂的荣耀。这段话就此结束,有结语:“这是耶和华说的。”原意为:“耶和华低语”,表明祂的心意。有时安慰,有时谴责,有时保证,都有祂无限的心意。
这是弥赛亚的盼望,耶和华的荣耀必导入一个新的时代,开创新的纪元,以色列人都这样盼待着。
“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这是为甚么呢?因马我的殿荒凉,你们各人却顾自己的房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9节)
这节经文实际应与第六节衔接,不仅意义相似,而且文法的结构也是相连的(无定词Infinitive absolute往往是与前面的动词,成为一连串的动作或情况)。但是若仔细研究,这两节并不相同。第六节是在栽种、吃喝、衣着及赚钱。但是本节是期待(用无定词Infinitive absolute)与后果(用完成式动词)。这里没有特殊的行动,只是一般的期望。以色列人原来抱着极大的希望,正如以赛亚书第五十四章十二节他们得着神的应许:“我必以彩色安置你的石头,以蓝宝石立定你的根基,又以红宝石造你的女墙,以红玉造你的城门,以宝石造你四围的边界。”这是以表象的言语,对那些被掳归回的人应许,使他们享受一切的丰盛。但是这些荣耀的将来,至今仍未实现。
经济衰退,一般人收入并未增加,反而减少。物质的丰富,在于属灵的佳况,忽略神的殿,怎会不穷困呢?(参阅。应当知道一切美物都是神所赐的。
家与殿是有密切的关系,神的殿荒凉,人的家也不可能兴盛。顾到家的怎么会消失呢?是神在背后鉴察,祂也采取行动。但是我们不可单顾自己的家。
“你们各人却顾自己的房屋。”在中文有小注:“顾”原文作“奔”。原来可这样翻译:你们奔跑,各人到自己的房屋。那就是说:你们奔走忙碌,各人只为自己的家,对神的家却置之不理,这是神不喜欢的。
“所以为你们的缘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产。”(10节)
所以这是你们应负责的,无法推诿,不可佯作无知,因为神的手已经向他们施行审判,农作物收成不佳。他们应该明白,为甚么在收割的前三月,神使雨停止,又以旱风霉烂攻击他们,菜果被剪虫所吃,这是阿摩司所描述的
甘露十分重要,尤其在八、九月,正在成熟的b类不致被炎热烘干,没有汁浆而枯干。所以土产要有丰收,要靠天上降下的甘露。
“我命干旱临到地土、山冈、五谷,新酒和油,并地上的出产,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劳碌得来的。”(11节)
干旱(horeb)与荒凉(hareb)两个字音十分近似,可能作者有意以谐音说明信息的内容。圣殿荒凉,人就只好期待着神的刑罚,地上干旱,树木枯干,粮食缺少,生计断绝。不在心灵敬畏神的,怎可希望神在物质上赐福呢?
这里的描述,由植物至动物,再至人类,都会遭灾,以致人一切的努力都归徒然。干旱不仅无水,也表明地土失去生产力,动物没有生殖力,繁茂兴盛的现象都不可能有了。
这都是说明神的怒气,因为祂的公义是罚恶的,祂断不以有罪为无罪。人的劳碌又有多少效果呢?人手也指人力,人力本是十分有限。
有人以为本章四至八节是先知对那些留居在本地的犹太人的,而第九至十一节是对被掳归回的犹太人。13其实这样区分是不可能的。先知主要的对象,仍是从巴比伦归回的犹太人,但当地的人也包括在内中,并无分别。14
本章第二至十一节在文体上十分丰富生动,有先知的格调,修辞式的问题,引述其他之言语,先知所用的口吻是耶和华直接的言词。信息的重点仍以复兴为要义,但是复兴必须从重建圣殿作起,历史的经验,使他们明白咒诅是甚么,那败亡的惨痛,应该学会了管教的功课。现在他们有危险再受咒诅。神已经预备了历史的环境,波斯政权允准他们重建圣殿,可说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之下,再不好自为之,只坐失良机,后果是十分可虑的。
1 J.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Testament, 1969, 316.
2 A. Olmstead,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1959, 107-108, J. Bright, AHistory of Israel, 1981, 369-370, M. Dandamaev, Persienunterden erstn Acha/meniden, 1963, 108-214.
3 P. Ackroyd, "Archaeology, Politics and Religion: The Persian Period,"The Iliff Review, 39, 1982, 10-11; O. Leuze, DieSatrapieneintelung in Syrien und im Zweistromland von 520-330, 1935, 18-19,E. Stern,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Land of the Bible in the PersianPeriod, 538-332 B.C.E., 1973 English tr. 1982, 214;N. Avigad, Bullae and Seats fom a Post-ExilicJudean Archive, Qedem,Monographs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HebrewUniversity, 4, 1976.
4 A. Alt, "Die Rolle Samarias bei der Entstehung desJudentums," Klernen Schriften, vol. 2, 1964, 316-377, M. Smith, PalestinianParties and Politics that Shaped the Old Testament. 1971, 193-201.
5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44-45.
6 B.N. Wambacq, L~epithe&te Divine Jahve Seba~ot 1947.
7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tr. D.M.G. Stalker1962, 18f.
8 O. Eissfeldt, "Jahwe Zebaoth," Miscellanea AcademicaBerolinensia II, 2, 1950.
9 R.G. Hamerton-Kelly, "The Temple and the origins of Jewish Apocalyptic,"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12.
10 O.Steck, "Zu Haggai,"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Wissenschaft, 83,1971, 362, 译为“屋顶”; P. Ackroyd, Exile andRestoration, 155, 译为“墙壁”。
11 D. Hillers, Treaty Curses and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1964,28.
12 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190-191.
13 O, Steck, "Zu Haggai,"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83, 1971, 355-379.
14 J. Whedbee, "A question-Answer Schema in Haggai 1: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Haggaill," in G. Tuttle, ed. Biblical and Near Eastern Studies, 1978,184-194.
贰 官长百姓的响应(一12-15)
“那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都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和先知哈该奉耶和华他们神差来所说的话,百姓也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12节)
先知哈该奉命传道,主要的对象是政治领袖所罗巴伯,和宗教领袖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这些人是余民,他们的归回是神的应许。参阅以赛亚的信息,他曾在圣殿的异象中,明白余民是神的保守。他儿子的名字“施亚雅述”,意思是余民必归回,这是主要的信息。他们的归回,不是只在外表上,因为心灵的归回就是悔改,切实地归向神。现在他们都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
他们还是尊重先知的权威,因为先知既为神所差遣,奉命传神的信息,当然必须珍视,不敢轻忽。耶和华的话是申命记的用词,神愿意施教,训诲,但他也希冀人们听从与遵行。听从祂的话是表明遵守祂的约。15这是十分郑重的事。
他们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因为他们不敢轻忽,知道神罚恶的公义。敬畏神是有两种涵义,在智能文学中(如箴、约伯记等),敬畏是有道德的性质,因敬畏神的人远离恶事。但在申命记的观念,敬畏是敬拜的礼仪方面,有敬虔的态度与行动。16
“耶和华的使者哈该,奉耶和华差遣对百姓说,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13节)
哈该是耶和华的使者,除此处以外,是其他别的经文所没有的。以赛亚曾提神的仆人是祂差遣的使者。以色列人是神的仆人,不可再耳聋眼瞎,最后总该有回应了。
耶和华的使者,常指天使。于是有人将这节经文译作:“哈该说,耶和华的使者奉差遣对百姓说……”17这是可能的译法。在撒迦利亚书中,确有使者为先知解释异象,但是哈该书并未提及天使。
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这常是祭司的言词,特别是救恩的信息。18常为保证的言语,使人有信心的确据,是在其他的先知书中可以发现:
“雅各阿,不要惧怕……因我与你同在。”。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
“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
神与人同在,还不只是保证安全的话,而且这也含有祂恩慈的行为。例如:“因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上)“我与你同在……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我必与你同在,我必领你……招聚你。”耶和华以行为来保证!
“耶和华激动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之百姓的心,他们就来为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神的殿作工。这是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4、15节)
在第十二节看见哈该的信息发生功效,众人都愿意听从耶和华的话。但是真实的行动,还得再由神做进一步的工作,祂激动他们的心,神曾激动玛代人从事战争。他曾激动亚述人攻击以色列,激动非利士人攻击犹大(约兰王)。现在神激动这些余民来兴建圣殿的工作,必更加积极。
他们为耶和华的殿作工,“为”字或译“在”(be),好似圣殿的外壳仍旧保存,他们进行的是修复的工作。这样解释也有理由。19
那时是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距原有的信息共相隔二十二日(参阅。如果参考第二章十节,那是九月二十四日。有人以为此处应为九月,不是六月。但是也有的认为六月是开工的奉献典礼,而九月才正式动工。六月是农忙的月份,果园收获,与田间收割,工作十分繁重,而且紧急。他们必须忙完这些,才可开始参予圣殿重建的事。但是有二十几天忙碌,至六月下旬,农忙应该可告段落,所以六月二十四日开工,并非没有可能。20
哈该的信息所以有那么迅速的响应,是神亲自动工的效果。但是哈该以圣约为他信息的重点,而且也以祝福与咒诅为条件,使人们看见前因后果,在历史的经验中已经证实,所以不敢随意轻忽,重建的事虽极为艰巨,却已经发动了。神的福分必在前面。
15 A. Fenz, Auf Jahwes Stimme ho/ren, Eine biblische Begriffsuntersuchung, 1964, 由W. Beuken, Haggai-Sacharja 1-8, 1967, 33-34引用,可参阅整段的论述31-49.
16 J. Becker, Gottesfurcht im Alten Testament, 1969.
17 H.L. Ellison, Men spake from God, 1952, 120-121.
18 Begrich, "Das priesterliche Heilsorakel,"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Wissenschaft, 52, 1934, 81-92称之为Beistandsformel, 即保证之言。
19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43.
20 J.W.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1908, 提议第一章之后,由第二章十五至十九节衔接,较为自然。
叁 圣殿荣美的应许(二1-9)
“七月二十一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你要晓谕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说:”
七月是住棚节,在二十一日,应是节期的末后几天(可参阅,那时大多会众集中在一处,向耶和华献火祭。以西结书说明这节自七月十五日起,守节七日。现在一定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建圣殿的事上。当时必有所罗巴伯与约书亚在场,对会众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样大庆必有王室的参予、15)。现在他们俩人以首领地位出席,就有空前的盛况。耶和华的话临到哈该,要哈该向他们以及这些归回的余民,作重要的宣告,而且语多勉励,要他们不可失望,在建殿的事上再接再厉。
由于第二章一节只有月份及日期,没有年份,自应照第一章十五节,仍是同一年:大利乌王第二年,即主前520年。因此有些解经家就将第一章十五节列于第二章之首。有的认为七月为大利乌王登基的时期计算为第七个月,应作三年。1也有认为第十五节应与第二章一节分开,因为不算是同一件事。2
“你们中间存留的,有谁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呢?现在你们看看如何,岂不在眼中看如无有么?”(3节)
当时可能有些虔敬的老者,他们曾经见过以前的圣殿,仍记得那种华丽与宏伟,所以引起无限的感慨甚至伤感。也有些人可能参予首次发动重建的事,就是他们刚从巴比伦归回,特在主前538年,但是这件事诸多阻碍,没有建成(参阅。所以这两种人都十分失望,现在虽兴建的工程在进行着,仍不免消极,对现实既不满意,对将来也不怀希望,他们极需要先知的鼓励。
重建的圣殿一定较为逊色,因为材料不足,也谈不上讲究,他们无力聘请外国的技师,不像所罗门那样愿斥巨资,所以许多装置设备没有用金包裹(参阅,这殿从前的荣耀,大概是指外表的华丽与壮大。但是正确的观念:荣耀是耶和华的同在。人们可否只以圣殿的外表,来联想内里的荣华?所以先知必须详加解释,使他们超越物质的观念,而看到属灵的内涵。如果肉眼所见的是“无有”,但是属灵的眼光,所看到的价值应当完全不同。这是先知撒迦利亚的话: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小的开始,仍能成就大事,因为倚靠神的灵,方能成事
“耶和华说:所罗巴伯阿,虽然如此,你当刚强。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阿,你也当刚强。这地的百姓,你们都当刚强作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4节)
哈该传耶和华的话,再分别向政治的领袖所罗巴伯与宗教领袖约书亚劝导。以领袖为首,再向当地的百姓。每次哈该都向这两位领袖之外,再向“剩下的百姓”。现在向“这地的百姓”,可见这不只是由外地归回的人民,并包括当地原有的居民,他们没有被掳到外邦,他们一直留居在本地。圣殿毁坏之后,他们也任其荒废。现在哈该与撒迦利亚都登高一呼,重建圣殿的事是人人的责任,无可推诿,所以都要参与。先知一定要他们澈底地负责,动机正确,信心坚定,才有工作的力量。他们必须刚强。这是大工,必有群策群力的作用。
“因为我与你同在!”这给予确据的保证话,在第一章十三节已经提过,现在再重复,更加有力。这是救恩的圣言,原为祭司的宣告,现更强调,尤其是第一人称“我”是加重语气的。在这一连串的命令词,“当刚强”,反复题出,也是显出神的心意,使他们百折不挠,始终不可灰心,再接再厉,努力作成这事。
“这是照着你们出埃及我与你们立约的话,那时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你们不要惧怕。”(5节)
你们不要惧怕,在第一章十三节的批注中已经提过,再重复必有着重的用意,因为神的同在常与惧怕有关。不要怕,因为我与你们同在。神的同在除去惧怕。
“我与你们同在。”“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是有相同的涵义。在用词方面都表明继续不断的动作,神的同在是恒常的(Hebrew participle denotescontinuous action)。这在住棚节的场合说出,可能更有意义。耶和华住在帐篷里,正好似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一直在帐棚中居住一样。“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里,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这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验,他们蒙受耶和华的拯救,也接受神立约的恩典。“他们必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是将他们从埃及地领出来的,为要住在他们中间,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
“立约”的“立”字在希伯来文为“切”或“刻”,因为约是两造的,但此处没有“约”字,只有“话”字来取代,更是表明圣约是神的圣言,是祂的启示。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池沧海与旱地。”(6节)
经过一番安慰与确保之后,这里更加强语气,以耶和华直接的言词,说出祂将要采取的行动。
“过不多时”有若干不同的译词:“再等一下,很短的时间”这是照字面译出。“等一等,只一会儿的短暂间。”3“再一次,立即就可实现。”4英文新译本(New English Bible)作:“还有一件事”(One thing more and that a little thing)“只一件小事而已”是加注的。在旧约的经文中,有些是带着末时的意味,如诗第三十七篇十节:“还有片时”,“再过片时”;,“还有一点点时候”。新约可参考的经文在以及
“我必震动”,这动词是继续不断的动作(希伯来文法的分词Participle)。地震是表明神的干涉,是祂直接的行动。主前第八世纪曾有一次大地震,带来重要的信息及。以赛亚曾提起这事。其他先知也曾提说,地震常是突然发生的,事前既无警告,当时又不能逃脱。这是可怕的景象,因为耶和华要显现,整个宇宙都震动而摇撼。这是无言的宣告,说明耶和华已经行动,为祂的百姓维护,要建立他们的生活,生活在圣殿的兴建中。
“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7节)
震动大地,主要是在震动万国,这样万国的财宝会集中在圣殿,使圣殿有极大的荣美。
神怎样震动万国?祂先震动波斯帝国,波斯王康比萨斯逝世,引起王位之争夺。哈该是否一个发动政变的人,5还是他只以一个宗教家的见解,看这些成为圣战的现象,神要干预世界列强的政事?但是这确为末时的事,可能哈该在期望这日的来临。过不多时,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神的子民得赎日子就将来到。
波斯的政变,发生在522年左右,使先知注意这是耶和华的行动,这里且有神直接的言词更加可以证实。在以赛亚书有类似的信息。第二章是指新耶路撒冷与新的圣殿,带给列国的希望。六十章更强调列国回来敬拜献祭,就此止息战争,和平从此建立。
这是有历史的明证,在巴比伦被波斯征服之后,以前从耶路撒冷掳去的圣物,可以归还(记载在。除了归还的珍宝以外,还有更多的运来,可供圣殿的装饰。
“万军之耶和华说,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8节)
在所罗门时期,黄金甚多,以致银子极不珍贵。在第六世纪,波斯是世界的强权,必拥有极多的财宝,耶和华的安排,使财宝运来。根据以斯拉记第六章八至十二节,波斯王降旨,从河西的款项中,急速拨取贡银,作他们兴建圣殿的经费,究竟金子与银子原都是神的,神有权取回。以后在新约时代,希律王也斥巨资建造圣殿,圣殿的宏伟,是神的荣耀。
耶和华说金银都是祂的,祂具所有权,当然祂有自由可以使用。金银不是为个人积钻堆紧的,只为神国圣工的需要。
参考撒迦利亚书,金银来自巴比伦,那是出于自由乐意的捐献。但是此处哈该似乎不是着眼于个人的捐献,而是着重神的干预,使圣殿重建时财源滚滚而来,好似出于自然,不是由于人力。
在哈该看来,圣殿的兴建是神迹,并非不需假以人手,而是远超人力所能成就的。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9节)
圣殿重建,并不比第一次的逊色,因为有更大的荣耀。这似乎不再在外表与物质的标准上。如果所罗门圣殿有更多金银,在这次重建的工程方面,多用金银也并非不可能,因为神可供应。但是真正的荣美不是物质的,而是属灵的。有神与他们同在。耶和华是他们的荣耀。
这里可与撒迦利亚书作对比。撒迦利亚书第八章十二,十九节提说和平,这里也有神建立的平安。圣殿重建,不仅带来敬拜而有的和平,也在生活的环境中有和平。“在这地方”是指圣殿(可参考。
平安(Salom)一词,是否为缅怀圣殿的建立者所罗门呢?因为所罗门原意就是平安,所以有平安王之称。平安也与耶路撒冷有相同之意义,圣殿建立起来,圣城也必因此兴盛。
平安在此处是否指没有战争而有的安靖?还是物质的丰富?可能在属灵方面的安乐,这是被掳归回之余民最大的需要,他们一直在不安中,为前途担忧,因为现实令他们失望,以致对前途不敢乐观,其实他们的问题在重建圣殿的事上。
1 M.L.Rodkinson, Babylonian Talmud, vol.4 "RoshHashana," 1918, 4-5.
2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Word Bible Commentary, 32), 1984, 155.
3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47.
4 Ralph, L. Smith, Micah-Malachi, 1984, 156.
5 P.F. Bloomhardt, "The Poems of Haggai," Hebrew UnionCollege Annual, 5, (1928) 153-159, L.Waterman, "The Camouflaged Purge of Three Messianic Conspirators,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3(1954) 73-78.
肆 礼仪圣洁必蒙福(二10-19)
“大利乌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10节)
这里的日期再引起若干的猜测。首先,这是本书第一次提说,这日期(九月二十四日),在第二章十八节以及二十节再提。但是这并非甚么特殊的节期,有甚么敬拜的礼仪。二十四日倒在第一章十五节提过,那时是六月,可说整整三个月,圣殿重建的工作还在进行着。
耶和华的话临到哈该,而不是藉着哈该来传出(参阅,也不是奉命传讲。这是否有甚么特殊的意义?此处似乎哈该只向少数人讲,又,尤其是以祭司的团体为对象。
有人将这段信息,移至保持原状,却将下一段(15-19节),移至第一章十五节之后。6但是此处两段在一处,较为自然。
撒迦利亚的工作在同年八月开始,比九月稍早,但是无法得着合理的推论,可以反映这段经文的重点。
圣殿重建,既为恢复敬拜与献祭的礼仪,现在圣殿尚未建成,但这些应该注意的事必须研究,不容忽略,这应是先知从神所领受的信息。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要向祭司问律法说:若有人用衣襟兜圣肉,这衣襟挨着饼,或汤,或酒,或油,或别的食物,便称为圣么?祭司说,不算为圣。”(11、12节)
耶和华嘱咐先知传讲话语,也命令祭司解释律法,尤其是有关礼仪与敬拜的事。“他们要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他们要把香焚在你面前,把全牲的燔祭,献在你的坛上。”这是祭司的职责(可参阅;;。)
祭司中也分别负责不同的典章。利未记第十章十至十一节论亚伦家系的祭司,负责将圣的与俗的,洁净的与不洁净的分别出来,并教训一切以色列人。申命记第十七章八至三节论利未族的祭司负责审断争讼的事,尤其是难断的案件。此处有关圣俗的事,是亚伦家系的祭司之职责。
如果祭司在他们的职责上不忠,不负责,也要受律法的制裁。“其中的祭司强解我的律法,亵渎我的圣物,不分别圣的和俗的,也不使人分辨洁净的和不洁净的……我也在他们中间被亵慢。”可见这是极重大的责任,在哈该书第二章十一至十四节有关圣俗与洁净的事,祭司必须作明确的答复。7
圣与俗,是否即为洁净与不洁净?申命记加以说明、21)。以色列归耶和华神为圣,所以可憎的物,就是不洁净的食物,都不可吃。凡洁净的就可以吃,因为他们是圣洁的民。洁净的可以保持圣洁的性质,但不洁净的是俗的,而且会传染,使人沾污,而成为不圣洁。8
环境应保持圣洁,不可污秽,首先在圣殿,其次在圣城耶路撒冷。当耶路撒冷圣城陷落,圣殿被毁时,全部都污秽了上;结8章)。事实上在城被围困的时候,流血的事已经发生(哀4章)。照以西结书第八至九章,耶和华的荣耀已经受了亵渎,因为在圣殿中,居然有拜偶像的事。圣所与祭坛都沾污了。现在重建圣殿,要保持圣殿的洁净,在这事上必须认真。
归纳言之,向祭司问律法,只指有关圣洁的条例,是律法的一部分。这律法也可作教诲,是祭司需要解释而教导他们的,使他们真正应用在生活之中。或者说,这是祭司照着神的心意,指示人们信心的生活原则或生活方式。这里尤其说规条,不如说精神,律法不是字句,而是在精意。9
圣肉是献祭的肉,已经分别出来,成为圣洁。有关赎罪的祭牲,祭司只可在圣处吃,凡摸这祭肉的要成为圣。在第七章十一至二十节再详为说明,尤其在十九节下,平安祭的肉,凡洁净的人都要吃。祭司经过烧烤之后,赎罪祭是祭司可以吃,平安祭或乐意祭是敬拜者可以享用的。但最要紧的,必需在圣处吃,不可任意携带。
现在的问题是兜着圣肉的衣襟,也带其他的食品,那些食品接触圣肉,是否可成为圣。圣的能否传染给其他的对象?凡挨近祭坛或圣具的都可成为圣也可相同的含义)。但是可以挨近这些的只有祭司,别人不能挨近,就无法成为圣洁了。
再论衣襟,只有祭司的衣袍才是洁净的,因为祭司的衣袍在圣处洗净,但是一般人的衣服没有洁净的过程,就不洁净。所以即使没有其他食品,用普通的衣服兜着圣肉,就不能保持祭肉的圣洁。所以祭司的答复是否定的:“不称为圣。”似乎没有甚么商榷的余地。这里说“有人”,大概不是指祭司,只是普通人。可能祭司制度在这里强调,圣殿与祭司的制度,必须为以色列所尊重,不可轻慢。
“哈该又说,若有人因摸死尸,染了污秽,然后挨着这些物的那一样,这物算污秽么?祭司说,必算污秽。”(13节)
接触圣的,除祭司以外,一般人不会有机会因此成圣。但是接触不洁净的,即被玷污,原来污秽是可传染或感染的。人摸了死尸,不洁净自己的,就玷污了耶和华的帐幕,除非有水除去污秽,如不洁净,这人必从以色列中剪除,可见事态的严重。10
人可玷污,物也同样成为不洁净,成为污秽,这是祭司可以肯定的。
哈该在谈论这事,圣殿还未建成,祭坛一定已经立定,是否也已成为圣洁,不然,照以西结书第四十三章,祭坛仍未洁净。所以这里的问题实在是有关键性的。特别是在下一节就有明确的用意。
“于是哈该说:耶和华说,这民这国,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都是如此。他们在坛上所献的,也是如此。”(14节)
这民这国,如指以色列,如在第一章二节“这百姓”,是神不满意的口吻,因为以色列是“我百姓”,“这百姓”现在被神弃绝了,正如以赛亚书第六章九节等的经文所提示的。
这民这国会否指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想参与重建圣殿的事,但所罗巴伯等人拒绝了他们,他们就百般阻挠,在第四节“那地的民”是指他们,与犹太人有别。他们既与外邦人联姻,与异族的文化沟通,又采取混杂的宗教,所以他们是污秽的,不能算为圣。11
这民与这国是指犹太人,但是并非那些从被掳归回的犹太人,而是遗留在当地,没有他迁的。他们在被毁的城市,被战争沾污的人们,他们不算为圣,是污秽的。但是将这两类人分开,似乎也不公平。留居在当地未必是次等的,被掳归回的又怎可算为圣呢?他们在污秽的外邦人之地那么许久,也应算是污秽的。
“这民这国”未必有反面的涵义,“这殿”,“此日”,并非是反面的。“国”仍可指神的子民,指犹太人。12“国”一词(goy)虽多时指外邦人,也指以色列人。13
归纳言之,这民这国是指犹太人,不分留居的及归来的,也可包括北方的以色列人,虽然这是次要的,但在神看来,北国与南国是一个整体,是“这国”,其实被掳之后,“国”不再存在,他们不再有政治的主权,但是神的国永不废去。
这里提到三项“也是如此” 必算污秽,不算为圣。首先是这民这国,其次是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第三是他们在坛上所献的。关于这民这国,已在上述的研讨,他们是神的子民,是犹太人,并不与撒玛利亚人混杂。按说他们本身不算污秽,他们沾污是其他的原因。
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该是指农产品,农业品出于地土,是有神的施恩与祝福,怎可算为污秽?所有农业产品本身也不得算为污秽,除非手不洁净,他们人不洁净,才会使手的工作污秽。这似乎也不是理由。
他们在坛上所献的不洁净。通常敬拜者将祭品带来,由祭司宣布洁净或不洁净,不洁净的是不可献的,祭司也必不愿经理。因为这样的祭是耶和华不悦纳的。如果献祭者不洁净,他手的工作不洁净,祭品也就不洁净了。但是此处的用意似乎不在这些,可能真正的症结是在祭坛。祭坛若未奉献洁净,就有问题,祭品放在上面,因此污秽,如果献的是素祭,农产品就不洁净,如果是祭牲,他们手下的工作包括畜牧不洁净,祭牲也不洁净了。献祭者持着不洁净之物必沾污。
在建造圣殿的过程中,首先注意的是祭坛,看来祭坛虽早就重建使用,却没有真正洁净,才会有那么多问题。
“现在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耶和华的殿,没有一块石头垒在石头上的光景。”(15节)
本节开始:“现在”,就成为另一段信息的语调。自第十五至十九节,神的福分应许必来到,但是在过程中。试比较第一章五节:“现在”,两者的情形完全不同,有人以为此处的经文应列于第一章十五节之后,时间是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4如果根据第二章十节与十八节,时间应为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在三个月之后,“此日”应指这日子,事实上这段经文与第一章截然不同。第一章所提的歉收的情景已经是过去的事。从六月二十四日起他们都已开始动工,但是三个月之后,他们仍旧看不见神的福分。他们实需要鼓励,如果将这段经文移至第一章十五节之后,就失去其中有力的语气了。15根据现有经文的次序,第二章一至四节,他们工作一个月左右,哈该给予若干鼓励。又过了两个月,人们在重建的事上,似乎不甚热切,以致有污秽的实况,不得圣洁以及22-23。参考,确与此处十分相连)。哈该书第一章十五节的日期,撒迦利亚尚未开始传先知的信息。
此日是奠基的日子。在以斯拉记,也提起这事:匠人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时候,有礼仪,穿礼物,吹角,大家站着赞美耶和华。撒迦利亚书也提起是所罗巴伯的手,来立这殿的根基。其实设巴萨已经为奠基的事作过一番努力,但在用字上不同。16所以不能作为同一件事。也许奠基以前,先作过一些重建的工作,而真正大规模作整盘重建的工作,是在哈该的时候。17
“此日”可能有礼仪举行,是奠基的奉献典礼。在撒迦利亚书第四章六至十节,是描述圣殿重新奉献的礼仪,再有必要作重新奠立基石的典礼,以示郑重。18
这里石头垒在石头,可能是奠基的举动,或是礼仪的动作,作为奉献礼。这也可能是指建造圣殿的墙,将石头堆砌起来。此日以前,圣殿不能算是真正重建,只有一些修葺的功夫,没有完整的工程。
这又提醒众人,圣殿重建的事曾受阻碍。所以这些事应当追想,在回顾中作省察。那时的光景是荒凉的,所以现今在建立圣殿的工作上,不容忽略,必须认真。
从“此日”起,重建的事必须完成,圣殿要洁净,不容污秽,成为真正敬拜的所在。
“在那一切日子,有人来到谷堆,想得二十斗,只得了十斗。有人来到酒池,想得五十桶,只得了二十桶。”(16节)
这节似与第一章六节相同,但是并不完全相同。二者都同样谈及歉收的情况。第一章六节论农事的努力而得的效果极差;撒的种多,收的却少。但在此处是已经在收割之后,收藏时好似无形中减少。看起来,一堆谷应有五十斗之多,但是实际称起来,只有十斗左右,葡萄收割后放在酒池,照说榨起来应有五十桶,但结果只有二十桶,真是令人十分失望。
参阅以赛亚书第五章,有若干论调十分相似。“三十亩葡萄园只出一罢特酒。”这无疑是极大的灾祸,是以色列人干犯神的公义而招致的。他们使神失望:“祂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7节)。所以神也使他们失望。
这节仍与上节相连的,“在那一切日子”是在“此日以前”,七十士译本希腊文译词,再以“追想”与“省察”的涵义,所以仍是回忆过去的失败,不可再重复,免致遭受耶和华的忿怒,降祸而不再赐福。
“在你们手下的各样工作上,我以旱风、霉烂、冰雹,攻击你们,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17节)
如果上节是指收割以后的情事,那么本节的灾害似乎对农田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里未必只指一时的状况,只是笼统地提说自然界的困境,说明神管教的厉害,示儆为促他们悔改。类似的经文在阿摩司书四章九节,神以旱风霉烂攻击他们,他们仍不归向神,没有真实的悔改。
在圣经中,旱风与霉烂二者是相连的,可在若干的经文里发现,(如;;以及此处)这些似乎都是神刑罚的行动。至于冰雹,也是天灾;,也确知神降罚的行动。有时是指神显现时可怕的景象。旱风、霉烂与冰雹都是在农作物收成之前的灾害。
本节与阿摩司书第四章九节不同的,是不再如后者提出警告,却给予反省的机会,不可再重复以前的错误,就不必担忧以后的灾祸。相反地,哈该是给人们将来的希望,说明这只是以往的情况,将来必不致有同样的灾祸,所以使他们得着鼓励,努力向前,完成重建圣殿的伟业,使神得荣耀。
在第十四节“你们要追想”,同样的语句在第十八节,这里“你们手下的工作”,已在第十四节先提起。这些似乎语多重复,目的以加重的语气作不住的提醒,以促以色列人再度认真振奋。以前虽有灾祸,以色列并不回转悔改:“你们仍不归向神”,在阿摩司书,在此处,都说明一切警告与管教并没有显著的功效。但愿这样的情形不再重复。
“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就是这九月二十四日起,追想到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18节)
历代志下第二十四章二十七节“重修神殿的事”,在三十一章七节,有的译为他们开始堆聚向上盖造(they began to pile up theheaps)。19那是“积起”的译词。看来似乎先盖造,再奠基举行礼仪,在第十五节已经讨论。
根据哈该书,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重建的事开始,到第六年十二月正式完成,为时四年半。第一次圣殿建造,所罗门用时约七年半。可见圣殿被毁,并非完全毁坏,尚有若干部分只须用木料,稍作修葺。所以根基重新奠基可能只为感恩奉献的典礼,并非实际的工程。第二章十五节只为追想过去,第十八节忆往以外,再展望面前,对前途抱有非常的乐观。
“仓里有谷种么?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没有结果。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与你们。”(19节)
这里提说仓里与田间。在仓里,b种可能霉烂,在田间,一切果树可能因枯旱而没有结果。但是仓里没有b种,因为都已撒在田间了。这里其实不是说没有b种,而是减少b种,因为不需要全部充作粮食,也不必全部来撒种。无论如何,现在只是静候收成,看是否有丰收。
无花果树、橄榄树、石榴树,只是果树一般的情况,他们结果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早,有些迟,前后有序也静待收成。这是“在你们手下的各样工作”。以色列人仍十分担忧,不知经过旱风、霉烂及冰雹之后,还会有甚么后患。但是先知现在给他们信心的确据,“从今日起,我必赐福给你们。”赐福,而不是攻击
这里提到的果树,都是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无花果是重要的出口贸易。以西结书第二十七章十七节:有麦子、饼等,饼很可能指无花果饼。无花果与石榴树也是表征应许之地的丰富(如;及。)。
神赐福,是指果树及b类的丰收。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以圣约为依据的起;起)。
归纳言之,第二章十至十九节,先知的信息促以色列人回想过去的失败、期望未来的成功。但在现今的时机,应好自为之,在圣殿的重建上努力。
6 J.W.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1908.
7 W. Paschen, Rein und Unrein. Unterschungen zur biblischenWortgeschichte, 1970, J. Neusner, The Idea of Purity in Ancient Judaism,1973, 11-31.
8 M.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of Pollution and Taboo, 1966.
9 R. de Vaux, Ancient Israel, tr. J. McHugh, 1961, 353-357.
10 有关这一礼仪使人洁净,可参阅J. Milgrom, "The Paradox ofthe Red Cow(Num,19)," Vetus Testamentum, 31, 1981, 62-72.
11 J. Rothstein, Juden und Samaritaner, 1908, 5-41.
12 K. Koch, "Haggais unreines Volk,"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9(1967) 65. 又A. Cody, "When is the ChosenPeople called a goy?" VetusTestamantum, 14(1964) 1-6.
13 A. Cody, 同上。
14 参阅D.L. Petersen, Haggai andZechariah 1-8, 提及持此主张者为Weiser, Horst, Rothstein, Chary,Wolff, Amsler等。
15 H.G. May, "This People and this nation in Haggai,"Vetus Testamentum, 18(1968) 190-197.
1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52-53.
17 D.L. Petesen, "Zerubbabel and Jerusalem TempleReconstruction,"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6, 1974, 366-372; R. Ellis, FoundationDeposit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1968.
18 B. Halpern, "The Ritual Background of Zechariah's TempleSong,"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0, 1978, 171-172.
19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伍 耶和华拣选的印(二20-23)
“这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哈该说:”(20节)
第十节与本节应是同一个日期,同样在开端说:“耶和华的话临到哈该。”所以很显著的有两篇信息,都是同样的开场白。第二次临到,与第一次不同,因为第一次对象是一般人,但是第二次的对象,不仅向祭司说,主要是对政治的首领,有家系遗传的背景(从大卫家)之所罗巴伯。
所罗巴伯是神在当代拣选的人物,要藉着他,向以色列人开创这个新的纪元,新的时代。新时代就在于圣殿的重建,在以色列人重新振作,敬拜耶和华,他们就被导入一个崭新的情势。耶和华在历史中,要显明祂的作为,万国在祂权能的统治之下,必受祂公义的审判。以色列就重新建立,得以复兴,他们因此必须承当新的使命。
这是末世的救恩论,所谓末世是在旧的世代结束,新的世代开始,救恩是民族的,以色列民族整体,也指特殊的团体 余民。
“你要告诉犹大省长所罗巴伯说:我必震动天地。”(21节)
本书中的信息,都是对众人的。虽然在第二章指明所罗巴伯及约书亚。但信息仍是对众人的,不过以他们为首,因为他们两人都居领导的地位。然而只有这最后的信息完全对个人:所罗巴伯,虽然他仍是代表性的人物。这段信息其实可分两大部分,第二十二节,神以直接的言词,论祂制胜列邦的事。但是二十三节,耶和华直接向所罗巴伯说话,似不再藉先知哈该发言。
耶和华必震动天地,在第二章七节也提祂震动,只震动万国,但震动万国之前,祂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6节)。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本节也与六节一样,加上“沧海与旱地”。这是末事的情况。
第二章七节提到神震动万国的目的,是将珍宝运来,供以色列人建造圣殿。但是现在震动只为显出祂的公义与威荣,神的显现是末事,是为处理世上的列国,处置罪恶的事。震动天地是神的作为,因为天地原是祂的,祂有权能,在天地作王,祂是无所不在的,因为天地之间,有祂的显现。但是最重要的,祂是天地的主宰,万物服在祂的脚下,万国也在祂的统治之下。
“我必倾覆列国的宝座,除灭列邦的势力,并倾覆战车,和坐在其上的。马必趺倒,骑马的败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22节)
从自然的领域 天地,至历史的环境,神要显出祂公义的作为,祂必干预与制胜。
马与骑马的必跌倒败落,这是出埃及的经验,好似出埃及记十五章一、五节所描述的:将马和骑马的投海中,他们如同石头堕到深处。
倾覆与除灭,是神曾对所多玛、蛾摩拉的审判;;;。列国的宝座与列邦的势力都可除去。以赛亚书耶和华伸手震动列国,施行审判。这是先知们的信息。
“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参阅;;。),可是这里仍是先知信息的论调。
两首君王诗(即诗二及一一○篇)也同样着重列国的毁灭,耶和华是王,王必为国家建立和平,消弭一切战争的威胁,先得制胜敌国。
这是以色列人对圣战的信念。这里也都是圣战的用词以色列应在耶和华的率领下,从事圣战的伟业。耶和华对他们说:“你是我战争的斧子,和打仗的兵器。我要用你打碎马和骑马的,用你打碎战车和坐在其上的……”
但是犹大在当时波斯的政权下,并没有军事的力量,他们也没有实际的军事行动。圣战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观念,更是他们的盼望。耶和华要为他们成就。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阿,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23节)
这是对所罗巴伯个人的信息。“到那日”,以上的愿望,就是耶和华所应许的,到那日就要实现了。那日是在将来,是耶和华的日子,必有耶和华公义的作为。20
所罗巴伯是神所拣选的,在下半句的“拣选”之前有一个用词原意为“把握”或“抓住”(Lqh),常有拣选的涵义;;。但是“拣选”有特殊的用词(bhr)。在中译词稍为草率,因为本节如果忠实择出,“万军之耶和华说”应有三次,而第二次是在中间:
“万军之耶和华说:到那日,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阿,我要选召你(Lqhi参照同一个字)这是耶和华说的。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bhr)你,这是耶和华说的。”
所罗巴伯是神的仆人。“仆人”这一称谓是以色列民的君王(参阅;;;;。21以色列败亡之后,大卫家的子孙仍是仆人君王,且看以西结书,仍期望着大卫家有君王出现,是耶和华的仆人。
耶和华以所罗巴伯为印,因为他的祖父约雅斤(奇尼雅),曾是耶和华右手上带印的戒指,必从其上摘下来。现在要重新带上,执行耶和华的任务。
所罗巴伯是耶和华所拣选的,正如神拣选大卫一般,因为神“拣选祂的仆人大卫,从羊圈中将他召来。”。
所罗巴伯应有帝王之尊,但他既不被人称为君王,也不称为官长或首领。在上节曾称为省长,至少也是从事政治的工作,但也并没有身分,他最好的身分是耶和华的仆人,没有比这更尊贵的了。
由于也是大卫家出身的,神的应许不能改变。宝座是永远从大卫的家中建立的,所以以色列人仍视他与以色列民族从被掳归回后的君王。他是弥赛亚,至少是弥赛亚的代表,要实现神救赎的计划。
这是复兴的信息。犹大必然更新,大卫的王朝仍旧继续,与其说是政治的,不如说是宗教的,他们当时虽在波斯的治权下,其实他们真正的地位,是在耶和华权能下,是天国的部分。
20 P. Munch, The Expression bajjom hahu~': Is it on Eschatologicalterminus technicus? 1936; G. von Rad,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the Day ofYahweh,"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4, 1959, 97-108.
21 P.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64, n. 53. S. Amsler, Aggee, Zecharic, Malachic, 1981, 41.
参考书目
I. Commentaries{\LinkToBook:TopicID=207,Name=I.Commentaries}
II. Monographs and Books{\LinkToBook:TopicID=208,Name=II.Monographs and Books.}
I. Commentaries
Ackroyd, P.R. "Haggai." In Peak's Commentary onthe Bible. Rev. ed. Edited by M. Black, et al. London: Nelson, 1962, pp. 643-45.
Adamson, J.T.H. "Malachi." In The New BibleCommentary. 3rd ed. Editied by D.Guthrie et al. London: Inter-Vars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
Amsler, S. Aggee-Zecharie 1-8. Commentaire de l~AancienTestament ii. Neuchatel: Dalachaux & Niestle, 1981.
Andre,T. Le propheteAggee. Paris: Fischbacher, 1895.
Asada, Eiji. The Hebrew Text of Zechariah. (No publisher) 1899.
Baer, S. Liber duodecim Prophetarum. (No publisher), 1878.
Baldwin, J.G. Haggai-Zechariah-Malachi.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London:Tyndal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1972.
Barnes, W.E. Haggai and Zechariah. Cambridge Bibl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17.
Beuken, W.A.M. Haggai-Sacharja 1-8. Studienzur U: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r fru/hnachexilischen Prophete. Assen: Van Gorcum, 1967.
Bewer, J.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2.Harper Bible. New Yor祂: Harper and Brothers, 1949.
Bonnandie&re,A.M. Les douze petits propphetes. Bibl. Augustiana. Paris: 1963.
Brandenburg, H. Die Kleinen Propheten. Vol. 2. Das LebendigeWort, 10. Basel/Giessen: Brunnen, 1963.
Brockington, L.H. "Malachi." in Peake's Commentaryon the Bible. Rev. ed. Edited by M. Black, et al. London: Nelson, 1962. pp.656-58.
Burger, J.D.F. Le Prophete Zacharie. (No publisher), 1841.
Calvin, J. Praelectiones in XII Prophetes. Amsterdam: 1667. Eng. tr.: Commentaries o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Vols. 4. and 5.Translated by John Ow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0.
Cappellus, L. Commentari et Notae Criticae in VetusTestamentum. Amstelodami: 1689.
Cashdan, E., et al. The Twelve Prophets. Edited by A.Cohen. Soncino Bible, London: Socino, 1948.
Chary, T. Aggee-Zacharie-Malachie. Sources Bibliques. Paris: Gabalda, 1969.
Collins, G.N.M. "Zechariah." The New BibleCommentary. London: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1953.
Coppens, J.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Paris: Bruges, 1950.
Deden, D. De kleine profeten. Boeken van het Oude Testament.Roermond-Maasei祂: Romen & Zonen, 1953-56.
Deissler, A. Zwolf. Propheten. Die Neue Echter Bible 4.Stuttgart:Echter, 1981.
Deissler, A. and M. Delcor. Les petits prophetes. Vol.2.La Sainte Bible, Pirot-Clamer 8. Paris: Letouzey & Ane, 1964.
Dentan, R.C. "The Book of Malachi." Interpreter'sBible, Vol 6. Nashville: Abingdon, 1956, pp. 1115-44.
De Villers, D. "Malegai." In Bybel met verklarendeaantekeninge. Vol. 2 Cape Town: Verenigde Protestantse Uitgewers, 1958.
Dods, Marcus. The Post-Exilian Prophets: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Handbook for Bible Classes). Edinburgh: T.& T. Clark, 1879.
Drake, W. "Haggai and Zechariah." The Speaker'sCommentary, 1876.
Driver, S.R. The Minor Prophets II (The Century Bible). New Yor祂: Oxford Press, 1906.
Duhm, B. Ammerkungen zu den zwo/lf Propheten. Sonderndnuck aus de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GiessenRickei'sche, 1911.
Dummelow, J.R. ed. A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London: Macmillan, 1944.
Edgar, S.L. The Minor Prophets. Epworth Preacher's Commentaries.London:Epworth, 1962.
Elliger, K.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2. Das Alte TestamentDeutsch. 7th ed.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75.
Feinberg, C.L. God Remembers. Wheaton, Illinois: Van Kampen Press, 1950.
Forberg, E. Commentarius in Zachariae vaticintorum partenposteriorem. (No publisher), 1824.
Frey, H. Das Buch der Kirche in der Weltwende: Die kleinen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Die Botschaft des Alten Testaments. 5th ed. Stuttgart: Calwer, 1963.
Gaebelein, A.C. Studies in Zechariah. New Yor祂: (No publisher), 1904.
Gailey, J.H. Micah to Malachi. Layman's BibleCommentaries. London: SCM, 1962.
Gelin, A. Aggee, Zacharie, Malachie. Bible de Jerusalem. Paris: Cerf. 1973, pp.1385-1401.
Goddard, B.L. "Malachi." In The Biblical Expositor2. Edited by C.F.H. Henry. Philadelphia: Holman, 1960.
Hesse, F. "Haggai." In Verbannung und Heinkehr. Festschriftfu/r W. Rudolph. Edited by A.Kuschke. Tubingen: Mohr 1961, pp.109-34.
Hitzig, F. Die prophetischer Bucher des Alten Testaments. 3rded. Lepzig:Hirzel, 1863.
Hitzig, F. and H. Steiner. Die zwo/lf klenine Propheten. Kurzgefasstes Exegetisches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Leizig: Hirzel, 1881.
Hoeke, P. van. Ontledende Uytlegging over de drie laatstePropheten, Haggai, Zacharia en Malaechi. 2nd ed. Amsterdam: Leyden, 1731.
Hoonacker, A. van.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EtudesBibliques. Paris: Gabalda, 1908.
Horst, F.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Vol. 2 Handbuchzum Alten Testament. Tu/bingen: Mohr/Siebeck, 1964.
Jamieson, R., Fausset, A., and Brown, D. CommentaryPrac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Repr.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1.
Jepsen, A. Das Zwo/lfprophetenbuch. Bibelhilfe fur die Gemeinde. Lepzig: Scholessmanns, 1937.
Jones, D.R.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Torch BibleCommentaries. London: SCM, 1962.
Junker, H.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II. Die HeiligeSchrift des Alten Testaments. Bonn: Hanstein, 1938.
Kaiser, W.C. Malachi: God's Unchanging Love. Grand Rapids: Baker, 1984.
Keil, C.F. and F. Delitzsch.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10: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by J. Martin. Rep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Kohler, A. Die nachexilische Propheten. (No publisher), 1965.
Koole, J.L. Haggai. Commentar op het Oude Testament.Kampen: Kok,1967.
Kuiper, A.K. Zacharie IX-XIV. (No publisher), 1894.
Laetsch, T. The Minor Prophets. Bible Commentary. St.Louis:Concordia 1956.
Lange, J.P. A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 Vol. 14: Th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by and edited by P. Schaff. New Yor祂: Scribner, 1874.
Lapide, C. Commentaria in XII Prophetas. Antwerp: 1625.
Lattery, C. The Book of Malachi.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35.
Leupold, H.C.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Columbus: The Warburg Press, 1956.
Marck, J. Haggaeum Zacharjam et Malachiam. LugduniBatavorum: L.Luchtmans, 1702.
Marti, K. Das Dodekaprophete. Kurzer Handk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Tubingen: Mohr, 1904.
Mason, R. The Books of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CambridgeBibl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Mitchell, H.G.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Haggai and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 T. Clark, 1912,repr. 1961.
Moor, J.C. de. De profeet Malaechi. Amsterdam: Kirberger and Kesper,1903.
Moore, T.V.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Malachi. GenevaSeries Commentary. London: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0. Repr. of Prophets of theRestoration. 1856.
Morgan, F.C. Haggai: A Prophet of Correction and Comfort.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35.
Notscher, F. Zwolfprophetenbuch. Echter Bible. 2nd ed.Wurzburg:Echter, 1957.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Handkommentar zumAlten Testament. 3rd ed.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2.
Orelli, C. vonj.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by J.S. Banks. Edinburgh: T.& T. Clark, 1897.
Perowne, T.T.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Cambridge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1.
Pressel, W. Commentar zu Schriften der Propheten Haggai,Sacharja, und Maleachi. (No publisher), 1870.
Pusey, E.B. The Minor Prophets (1885). Repr. Grand Rapids: Baker, 1958.
Reinke, L. Der Prophet Maleachi. Giessen: Ferber~sche Universitatsbuchhandlung, 1856.
Reuss, Ed. La Bible, traduction nouvelle avec introductionset commentaires. 3 vols. Paris: 1879.
Ridderbos, J. De kleine propheten III. Korte Verklanringder heilige Schrift. Kampen: Kok, 1952.
Riessler, P. Die kleinen Propheten oder das Zwolfprophetenbuch. Rottenburg, Badaer, 1911.
Rindaldi, G. and F. Luciani. I profeti minori. Vol. 3 LaSacra Bibbia. Rome: Marietti, 1969.
Robinson, G.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Grand Rapids: Baker, 1952.
Rosenmuller, E.F.C. Scholia in Prophetas Minores. (No publisher), 1836.
Rothstein, J.W.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Stuttgart: (no publisher), 1910.
Rudolph, W. Haggai, Sacharja 1-8, Sacharja 9-14, Maleachi.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Gutersloh: Mohn, 1976.
Schep, J.A. De Profeet Maleachi. De Bijbel toegelichtvoor het Nederlandse Volk. Kampen: Kok, n. d.
Schumpp, P.M. Das Buch der zwo/l/f Propheten. erders Bibelkommentar. Freiburg: Herder, 1950.
Sellin, E. Das Zwo/lfprophetenbuck.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3rd ed.Leipzig:Deichert, 1929-30.
Smit, G. De kleine profeten III: Habakuk, Haggai,Zacharia, Maleachi. Text und Untersuchungen. The Hague: Wolters, 1934.
Smith, R.L. Micah-Malachi. Th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aco: Word, 1984.
Smith, J.M.P.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Book of Malachi.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rugh: T.& T. Clark, 1912,rep. 1961.
Smith, G.A. The Books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II.The Expositor's Bible. Repr. Grand Rapids: Baker, 1943.
Stock, R. and S. Torshell. Malachi. Nichol's Series ofCommentaries. Edinburgh: Nichol, 1865.
Thomas, W.D. "Ihe Book of Haggai." In Interpreter'sBible. Vol. 6. Nashville: Abingdon, 1956, pp. 1035-49.
Umbreit, E.W.C. Praktischer Commentar u/ber die kleinen Propheten. Hainberg: Perthes, 1846.
Unger, M.F.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3.
Van Andel, J. De kleine profeten. 2nd ed. Kampen: Bos, 1905.
Verhoef, P.A. Malaechi. Commentar op het Oude Testament.Kampen: Kok,1972.
Vuilleumier, R. Malachie. Commentaire de l~Ancien Testament. Neuchatel: Delachaux & Niestle,1981.
Wellhausen, J.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 und erklart. 4th ed. Berlin: De Gruyter,1963.
Wiseman, D.J. "Haggai." in New Bible Commentary, 3rd.ed. London:Inter-Varsity, Grand Rapids:Eerdmans, 1970, pp.781-85.
Wolff, H.W. Haggai. Biblische Studien. NeukirchenBuchhandlun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51.
Woude, A.S. der. Haggai, Maleachi. De Prediking van hetOude Testament. Nijker祂: Callenbach, 1982.
Woudstra, M.H. "Zechariah." in The Biblical Expositor,Vol. II. Philadelphia: The Holman Co., 1960.
Wright, C.H.H. Zechariah and His Prophecies.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889.
II. Monographs and Books
Ackroyd, P.R. "The Book of Haggai and Zechariah I-VIII." Journal ofJewish Studies, 3 (1952),151-56.
---.Exile and Restoration. 2nd ed. London: SCM, 1972.
---."The History of Israel in the Exile and Post-Exilic Periods," in Trad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Editedby G.W. Ander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320-50.
---."Some Interpretative Glosses in the Book of Haggai." Journalof Jewish Studies, 7(1956),163-67.
---."Studies in the Book of Haggai." Journal of JewishStudies 2(1951), 163-76; 3(1952) 1-13.
---."Two Old Testament Problems of the Early Persian Period."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7(1958), 13-37.
Albright, W.F. The Biblical Period from Abraham to Ezra: An Historical Survey. New Yor祂: Harper & Row, 1963.
Allison, D.C. Jr. "Elijah must come first." Joumal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3, (1984), 256-58.
Allrik, H.L. "The Lists of Zerubbabel (Neh. 7 and Ezra 2) and the Hebrew Numeral Notation." Bulletin of American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136(1954), 21-27.
Andersen, F.I. "Who Built the Second Temple?" Australian BiblicalReview 6(1938) 1-25.
Bauer, H. and P. Leander.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r hebra/ischen Sprache des AltenTestamentes. Repr.Hildesheim:Olms, 1965.
Bentzen, A. "Quelques remarques sur le mourvementmessianique parmi les juifs aux environs de l~an 520 avant Jesus-Christ." Revue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 religieuses,10(1930), 493-503.
Beyse, K.M. Serubbabel und Konigserwartungen der ProphetenHaggai und Sacharja. Stuttgart: Calwer, 1972.
Blenkinsopp, J. A History of Prophecy in Israel. London: SPCK, 1984.
Bic, M. Die Nachtgeschichte desSacharja. Neukirchen: Verla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64.
Bloomhardt, P.F. "The Poems of Haggai." HebrewUnion College Annual 5(1928), 153-95.
Boecker, H.J. "Bemerkungen zur formgeschichtlichenTerminologie des Buches Maleachi."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liche Wissenschaft 78(1966), 78-80.
Botterweck, G.J. "Jakob habe ich lieb-Esau hasse ich." Bibelund Leben 1(1960), 28-38.
---."Ideal und Wirklichkeir der Jerusalemer Priester, Auslegungvon Mal.,." Bibel und Leben 1(1960), 100-109.
---."Schelt-und Mahnrede gegen Mischeheund Eheschedung, Auslegung von Mal., 10-16. ." Bibel und Leben 1(1960). 179-85.
---."Die Sonne der Gerechtigkeit am Tage Jahwes, Auslegung vonMal.l." Bibelund Leben 1(1960), 253-60.
Braun, R.L. "Malachi: A Catechism for Times of Disappointment." Currentsin Theology and Mission 4(1977), 297-303.
Bright, J. "Aggee: Un exercice en hermeneuitique." Etudes theologiques etreligieuses 44(1969), 3-25.
---."Haggai among the Prophets:Reflections on Preaching from the Old Testament." in Faith to Faith. Festschriftfor D.G. Miller. edited by D. Hadidian. Pittsburgh Theological MonographSeries. Pittsburgh: Penwick, 1979, pp. 219-34.
---.A History of Israel. 3rd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1.
Brockelmann, C. Hebra/ische Syntax. Neukirchen: Kreis Moers, 1956.
Buccellatti, G. "Glki Israeliti di Palestina al tempo dell~esilio." Bibbia e oriente 2(1960), 199-210.
Budde, K. "Zum Text der drei letzten kleinen Propheten."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26(1906), 1-28.
Caquot, A. "Breve explication du livre de Malachie." PositionsLutheriennes 17(1969), 187-201; 18(1970), 4-16.
Chary, T. Les prophe&tes et le culte a& partir de l~exil. Paris: Desclee, 1955.
Clark, D.J. "Problems in Haggai." Bible Translator 1(1983), 432-39.
Clark, D.G. Elijah as Eschatological High priest: An Examination of theElijah Tradition in Mal.NotreDame, In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1975.
Collins, J.J. "The Message of Malachi." The BibleToday, 22(1984), 209-15.
Cross, 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Judean Restoration."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6(1975), 4-18.
Dalman, G. Arbeit und Sitte in Palastina 7 vols. Repr.Hildesheim:Olms, 1964.
Dandamaev, M. Persien unter den erstem Achameniden (6 Jahrhunderet v. Chr.). (No publisher), 1963.
Deddens, K. Maleachi~s Dialogen. Goes: Oosterbaan & Le Cointre, 1970.
Deist, F.E. Die dag sal brand. Cape Town: N.G. Kerk Uitgewers,1976.
De Vaux, R. "The Decrees of Cyrus and Darius on the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In The Bible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Translatedby D. McHugh. London: Darton, Longman & Todd, 1972. pp. 61-96.
Devescovi, U. "L~alleanzadi Jahwe con Levi." Bibbia e oriente 4(1962), 205-18.
Dumbrell, W.J. "Kingship and Temple in the Post-Exilic Period." ReformedTheological Review 37(1979),33-42.
Ehrlich, A.B. Randglossen zaur hebraischen Bibel Repr.Hildesheim:Olms, 1969.
Elliger, K. "Maleachi und die kirchliche Tradition."In Tradition und Situation: Studien zur alttestamentlichen Prophetie. Festschrift fur A. Weiser. Editedby E. Wurthwein and 0. Kaiser.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63. pp. 43-48.
Eybers, I.H. . "Haggai, the Mouthpiece of the Lord." TheologiaEvangelica 1(1968), 62-71.
---."Malachi: The Messenger of the Lord."Theologia Evangelica 3(1970), 12-20.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according to Haggai andZechariah." In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Edited by W.C.van Wyk. Potchefstroom: Pro Rege, 1975, pp. 15-26.
Fischer, J.A. . "Notes on the Literary Form and Message ofMalachi."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4(1972), 315-20.
Fleming, J. "Thoughts on Haggai and Zechariah."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3(1934), 229-35.
Freeman, H.E.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Chicago: Moody, 1969.
Frey, H. Das Buch der Kirche in der Weltwende: Die kleinennachexilischen Propheten. 5th ed. Stuttgart: Calwer, 1963.
Galling, K. Studien zur Geschichte Israels im persischenZeitalter. Tu/bingen: Mohr, 1964.
---."Serubbabel und diue Wiederaufbau des Tempels in Jerusalem."In Verbaznnung und Heimkehr. Festschrift fur W. Rudolph. Edited by A.Kuschke. Tu/bingen: Mohr, 1961. pp. 67-96.
Gelin, A. "Message aux pretres(Mal." Bibleet Vie Chretienne 30(1959), 14-20.
Gelston, A.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Temple." VetusTestamentum 16(1966), 232-35.
Grosheide, H.H. Israel na de Babylonische ballingschap. Verkenningen Bezinning. Kampen: Kok, 1979.
---.De terugkeer uit de ballingschap. Exegetica. The Hague: Uitgeverij van Keulen, 1957.
Guglielmo, A. de. Disseertatio exegetica de reditu Eliae(Mal.. Jerusalem: 1938.
Halevy, J. "Le prophe&te Malachie." Revue semitique 17(1909), 1-44.
Halpern, B. "The Ritual Background of Zechariah's TempleSong."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0(1978), 167-190.
Heigel, M.P. Mal~ak Habberit sive de Angelo Foederis. Jena: Literis Samuelis Krebsii,1660.
Herranz, A. "Dilexi Jacob, Esau autem odio habui." EstudiosBiblicos 1(1941), 559-83.
Holtzmann, O. "Der Prophet Maleachi und der Urprung desPharisazerbundes." Achiv fur Religionswissenschaft 19(1931), 1-21.
Jagersma, H. "The Tithes in the Old Testament." InRemembering all the Way......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21 Lieden: Brill, 1981, pp. 116-28.
Koch, K. "Haggais unreiunes Volk."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9(1967), 52-66.
Krause, G. "Aller Heiden Trost: Haggai." In Solange es "Heute" heisst. Festschrift fu/r R. Herrmann. Berlin 1957, pp. 170-78.
Kroon, J. "De wederkomst van Elias." Studien 131(1939), 1-11.
Kruse-Blinkenberg, L. "The Book of Malachi according to Codex Syro-Hexaplaris Ambrosianus." Studia Theologica 21(1967), 62-82.
---."The Peshitta of the Book of Malachi." StudiaTheologica 20(1966), 95-119.
Lagrange, J.M. "Notes sur les propheties messianiques des demiers prophe&tes." Revue Biblique 25(1906), 79-83.
Lipinski, E. "Recherches sur le livre de Zacharie." VetusTestamentum 20(1970), 25-55.
Mackenzie, S.L. and H.H. Wallace. "Covenant Themes inMalachi."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5(1983), 549-63.
McEvenue, S.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Judah from Cyrusto Nehemiah."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43(1981) 353-64.
Malchow, B.V. "The Messenger of the Covenant in Mal.." Journal ofBiblical Literature 103(1984), 252-55.
Marshall, J.T. "The Theology of Malachi." ExpositoryTimes 7 (1896), 16-19, 73-75, 125-27.
Mason, R.A. "The Purpose of the 'Editorial Framework' ofthe Book of Haggai." Vetus Testamentum 27(1977), 413-21.
May, H.G. "'This People' and 'This Nation' in Haggai."Vetus Testamentum 18(1968), 190-97.
Michel, W.J. "I Will Send You Elijah." The BibleToday 22(1984), 217-22.
Miklik, J. "Textkritische und exegetische Bemerkjungen zuMal.."Biblische Zeitschrift 17(1925), 225-37.
Miller, J.H. "Haggai-Zechariah: Prophets ofthe Now and Future." Currents in Theology and Mission 6(1979), 99-104.
Nikel, J. Die Wiederherstellung des judischen Gemeinwesensnach dem babylonischen exil. Biblische Studien. Freiburg im Breisgau: Herder, 1900.
Noordbeek, E. Verklaringe der Prophetie van Maleachi. Workum: 1716.
North, F.S.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Haggai."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68(1956), 25-46.
Petersen, D.L.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Missoula, Mont.: Scholars Press, 1977.
Petersen, D. "Zechariah's Visions: A TheologicalPerspective." Vetus Testamentum 34(1984), 195-206.
---."Zerubbabel and Jerusalem Temple Reconstruction." CatholicBiblical Quarterly 36(1974),366-72.
Pfeiffer, E. "Die Disputationsworte im Buche Maleachi."Evangelische Theologie 19(1959), 546-68.
Renker, L. Der Prophet Maleachi: Ein Beitrag zurBedeutungsgeschichte von tora im Alten Testament. Freiburg: Heider, 1979.
Sanger, M. "Maleaqchi: Eine exegetische Studie uber dieEigenthumlichkeiten seiner Redeweise." Dissertation, Jena, 1867.
Sauer, G. "Serubbabel in der Sicht Haggais und Sacharjas."In Das ferne und nahe Wort. Festschrift fur L. Rost. Edited by F. Maass.Berlin:Topelmann, 1967. pp. 199-207.
Schottroff, W. "Zur Sozialgeschichte Israels in derPerserzeit." Verkundigung und Forschung 27(1982) pp. 46-68.
Seybold, K. "Die Konigserwartung bei den Propheten Haggaiund Sacharja." Judaica 28(1972), 69-78.
Siebeneck, R.T. "The Messianism of Aggeus and Proto-Zecharias."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19(1957), 312-28.
Skrinjar, A. "Angelus Testamenti." Verbum Domini. 14(1934), 40-48.
Snyman, S.D. "Antiteses in die boek Maleagi." Ph. D.diss. University of Pretoria, 1985.
---."Chiasmes in Mal.." Skrif en Kerk (Jan. 1984) 17-22.
---."Haat Jahew vir Esau? (~n Verkenning van Mal. 1. 3a)" NederduitseGereformeerde Teologiese Tydskrif 25(1984), 358-62.
Spoer, H.H. "Some New Considerations towards the Dating ofthe Book of Malachi."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20(1908) 167-86.
Steck, 0. H. "Zu Haggai." Zeitschrift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3(1971), 355-79.
Steinmann, J. Le livre de la consolation d~'Israel et les prophetes du retour de l~exil. Lectio Divina. Paris: Cerf, 1960.
Stenzel, M. "Das Dodekapropheten in ::berzetsungswerken lateinischer Schriftstellerdes Altertums."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9(1953), 81-92.
Stuhlmueller, C. "Sacrifice among the Nations."The Bible Today 22(1984), 223-25.
Townsend, T.N. "Additional Comments on Haggai II 10-19." VetusTestamentum 18(1968), 559-60.
Valeton, J.J.P. "Maleachi~s Prediking." In Oud-TestamentischeVoordrachen. Nikmegen: H. ten Hoet, 1909. pp. 221-60.
Van Selms, A. "The Inner Cohesion of the Book of Malachi."In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Edited by W., C. van Wyk.Potchefstroom:Pro Rege, 1975. pp. 27-40.
Vitringa, C. "Dissertatio de Malachias." In ObservationesSacra. 6, cap. 7.
Waldman, NB. M. "Some Notes on Malachi 3.6, 3.13 and Ps.42: 11."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3(1974), 543-45.
Wallis, G. "Wesen und Struktur der Botschaft Maleachis."In Das ferne und nahe Wort. Festschrift fu/r L. Rost. Edited by F. Maass. Berlin: Topelmann, 1967. pp. 229-45.
Waterman, L. "The Camouflaged Purge of Three MessianicConspirator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3(1954), 73-78.
Wendland, E. "Linear and Concentric Patterns in Malachi."Bible Translator 36(1985), 108-21.
Whedbee, J.W. "A Question-Answer-Schema inHaggai 1: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Haggai." In Biblical and Near EasternStudies. Festschrift for W.S. LaSor. Edited by G.A. Tuttl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pp. 184-94.
Wolf, H. "Desire of All the Nations in Haggai:Messianic or Not?"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Theological Society 19(1976), 97-102.
Wolmarans, H.P. "What Does Malachi say about Divorce?" Hervormdeteologiese studies. 22(1967), 46-47.
Woude, A.S. van der. "Der Engel des Bundes." InDie Botschat und die Boten. Festschrift fur H.W. Wolff. Edited by JorgJeremias and L. Perlitt.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1981. pp. 289-300.
Wright, J.S. The Building of the Second Temple. London: 1958.
一个六岁小孩在暑假中随家人到外地旅行。当他们到达英国一个城市,见到一座着名的哥登铜像。该城为了记念这位基督徒的功劳,在市中心广场上立了他的铜像。哥登穿着全副军服骑在马上非常宏伟,吸引许多游客到来参观。那天晚上他们参观完毕回到酒店,父亲想知道儿子可曾记得参观过的地方,便问六岁小孩子对哥登铜像有甚么印象?小孩答:“哥登很漂亮,很英俊,很有吸引力;我很喜欢它但我忘记了骑在哥登上的男子叫甚么名字。”原来那小孩把铜马当作哥登将军,他的父亲给他气得半死。
各位,许多时候,我们照样把目光和注意力摆放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香港人生活很忙;约会、出门旅行、饮宴……等把记事簿上的日子填得密密麻麻的,但你可知道今天的忙碌及最重要的工作是为甚么?今天有许多基督徒将优先次序全部调转了,请问:在你所排的优先次序中,留下了多少地方为主?把若干最佳的精力,最好的时间抑将全副心思放在神的工作上?
我们这几天查考被掳归回时间的书,除了尼希米记、以斯拉记及以斯帖记外,神再使用三位复兴的先知向以色列人宣讲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旧约圣经最后的三卷:哈该书、撒迦利亚书和玛拉基书。当我们把三卷一齐拿来研读,就可以更清楚被掳归回时期的历史和信息了。所罗巴伯在神的呼召下带领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他们意志高昂地奋勇作工,但在建筑期间不知何故,竟然将神的圣殿搁置一旁;任它荒凉,没人打理,让那本已立定的根基无人继续建造。神的殿岂可荒凉,神的工作岂可没人参与!神要激动以色列人再为祂的殿效力,便差遣两位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向他们说话。请看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神的殿竟然停工了,在亚达筛西王年间一直至大利马乌王第二年,中间足足有十五年。各位,今天我们多么需要先知的帮助,正如昔日先知在旁边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忘记神,他们将神的信息很清楚地直接向以色列人宣告。这两位先知很被神重用;一位是年老的哈该,他见过所罗门王所建的圣殿,有很大感触 以前的殿多么漂亮、辉煌,何等蒙神赐福,今天神的殿为何竟如此荒凉!先知带着沉重的心责备以色列人,呼吁他们起来为神的殿重新建造。另一位先知是年青,有朝气的撒迦利亚。撒迦利亚书是旧约先知书中记载异象最多的书;神透过八个异象向他启示,要他向以色列人传讲。神的安排多么奇妙!一位年老先知,一位年青先知配合得非常好。年老的曾见圣殿的华美,年青的很有理想,鼓励那班人不要衿鹚手,放下工作。感谢神!祂永远不误事,建殿的事不能再耽延下去,神的时间配合得多么奇妙!今天神要成就祂的事,也要在这时代复兴祂自己的工作。你有否看见异象?有否听到先知的信息?有否接受这个挑战?各位,起来吧!让我们重新建造耶和华的殿。为何今天的人不愿为神工作,不愿起来重建神的家、神的教会和神的殿呢?因为我们的优先次序摆错了,人人都为自己,所以哈该站起来讲道。哈该书是一本短短的讲道集,o有两章却记载了五篇讲章,有些讲章很长,有些则o有一句,但非常有力,能够打入人的心里。
第一篇 讲章(该一1-2)
神的话藉先知哈该对当时两位很重要的首领讲道;一位是政治领袖所罗巴伯,另一位是宗教领袖大祭司约书亚。耶和华的名是“万军之耶和华”。倘若大家细心研究可发现先知很喜欢用“耶和华”,这称号有人曾经研究“万军之耶和华”在先知的信息里曾出现超过三百次;而在被掳归回时期的三位先知 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用这个称号特别多,因为他们很想让当时的百姓知道,我们的神是一位行事的神,祂是万军的耶和华,祂的计划必定成全。各位,你今天有没有看见神要在这个时代成就祂的工作?我们的神是一位率领在我们前面得胜、得胜又要得胜的主,这位在天上掌权的神,祂是统管整个天下万有的。各位,你今天看见吗,听见吗?这位行事的,得胜的神吩咐我们要起来建殿。请再看百姓转了口气说:“建造圣殿的时候尚未来到,用不着那么急!”各位,今天我们是否正在耽延,对于这个时代毫无感动?你是否觉得时候未到,还可以休息一会,放松一下?各位,这个时候,岂可容许我们放松?今天是一个甚么时代?这一班百姓用一种毫无道理、不值得相信的借口说:“建造耶和华的殿的时候未到。”我们再看他们用借口说:“我自己的房屋尚未建好,我哪有时间剩下给神,为神建造圣殿?”先知哈该一针见血地说:“为甚么你们让神的殿荒凉?自己却住在天花板的房屋。”旧约时代以色列人所住的房屋很简陋,谁的房屋内若有名贵木料镶嵌的天花板,就表示他们用了许多心思、金钱、时间及精神来为自己的房屋装饰漂亮。你说:“我刚买了一层住所,每个月要分期付款好辛苦,教会要我奉献,神叫我为祂工作,迟一些吧!待我完成供款,弄好房子,等儿子长大些,安定些,安顿好老人家,然后有剩的时候,神啊,或许我会为你工作吧!”各位,今天你是否把全副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你岂能放下神的殿让它荒凉,而你自己o想着有一间用天花板镶嵌的房屋?年老的先知哈该责备以色列人,你看见吗?倘若我们本末倒置,不将最重要的事放在神的身上,却为自己作许多安排,今天我们就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神而活了。“省察”这名词非常美丽,它的意思是将你的心放在你的行为中间,也就是说请你细心思想你现在做甚么?有时候,我们匆匆忙忙,赶来赶去,拚命地做工赚钱,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了甚么?各位,静下来,细心的想,郑重其事地将你的心放你的行为中间来注视一下,观察一下,今天你的劳频扑是为了甚么?你正在做甚么?目标对吗?我所事奉的应该摆重在哪里有人身兼数职,希望可以收获多些,但往往是撒的多,收的却少。形容那班人o顾自己,但因物价高及通货膨胀,所以赚的不够用。现在我们拿着一百元到超级市场,或一千元到外面购物,买不了多少东西钞票便告用完,每次买东西时候发觉钱不够用。各位,你所赚的工钱是否装在破漏的囊中呢?当以色列人被掳归回的时候,为装饰自己有天花板镶嵌的房屋,将神的殿,神的工作慢慢放下了。各位,神一直把许多感动放在你心里,你要为神作一些事,但曾几何时,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消灭圣灵的感动,将神的工作放下了。每次开培灵会,多少人曾在神的面前立志作许多事,但你有去遵行吗?不久,我们的优先次序又倒转了。人是何等贪爱钱财而为自己打算!我们没有将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求主怜悯帮助我们。当时哈除了责备及指斥他们严重的罪过外,还给他们鼓励啊!这个名词实在太美丽。各位,我们实在要看看我们正在做甚么?在你的灵里、属灵的历程中,在你的人生中,甚么是神要你去征服的高山?神可能要求你放下一直占据你心的事情,你放不下的,可能是你的工作,家庭和儿女,有一些事你要去征服。先知哈该的呼吁,今天让我们都听见,让我们不再为自己的房屋未镶嵌天花板,让我们看见神殿荒凉境况,一齐上山取木料。当我们建造圣殿的时候,神就喜乐,且因为我们众人一齐为神作工,神就要得荣耀。
第二篇 讲章(该一12-13)
神差遣哈该宣讲的信息是“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这篇讲章问:你的信心在哪里?有没有信心调整你的优先次序?有人在奉献的事上慢慢学习;最先他乐意将十分一奉献给神,神恩待他,他很够用,下次他学习将十分二奉献给神,神恩待他让他能够经过,他向神求更大的事,说:“神啊,我要将收入的十分三献给祢,祢会否打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于我?”结果神恩待他,他就学习十分四的奉献。各位,你的信心在哪里?你愿为神调整你的优先次序,甘心乐意的将神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吗?哈该带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你的信心在那哪里?因为神与我们同在,我们便可以刚强作工。”神激动以色列人的心,他们就起来为万军之耶和华作工。第一篇讲章是在大利乌王二年六月一日讲的,第二篇则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色列人那时响应先知的呼召,起来为神建造圣殿。先知的信息实在很有功效。各位,让我们也愿意让神激动我们的心起来建造。
第三篇 讲章(该二1-9)
在第二章圣经中以色列人又发生了问题,有人发觉新建的圣殿很卑微、渺小、及不上所罗门王殿的辉煌。所以在七月二十一日,先知哈该在这篇讲章中提出的问题是:你的理想在哪里?虽然,过去所罗门王的圣殿是何等荣美,但今天及将来的殿要比先前的更荣美。你相不相信神要在这个时代、这个城市成就更伟大的工作,今天在香港你有没有向神求大事的心志?请看“刚强作工”曾出现三次。“因为我与他们同在。”有甚么应许比这更大?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过不多时”,可译作一点点的时候,还有片时神就要兴起祂的作为了。各位,今天我们是否很容易失去理想?为何不相信你可以为神作大事?有时我们觉得无法超越上一代,有时会发觉神过去使用祂的仆人,赐福祂自己的工作,但各位,神要我们刚强作工,所罗巴伯、约书亚及所有百姓都当刚强作工,因为神应许说与我们同在,神必供应我们一切事上的所需。在建造圣殿过程中,神震动万国,将珍宝运来,祂说:“金是我的,银是我的,这殿后来的荣耀比先前的更大。”最近香港有许多教会建礼拜堂,我所事奉的教会也曾重建。最初我们没有把握建一座新大楼,钱从何来?但由开始直至建成一座十七层高礼拜堂,我们不曾借钱,神在每次结账或支付工程费用时,祂都丰富地供应我们一切所需,叫我们一无所缺。许多人说香港是全世界华人教会的重要根据地,有众多教会、神学院和福音机构;有许多出版事业;香港的人才,出的书籍,推动的工作,能影响及带动全世界华人教会。各位,让我们刚强作工,o要将你的优先次序摆好,我深信神必更大使用香港,带给全世界教会更多祝福!想起九七后我们要成为中国一部份,那是一个何等大的工场,神难道会放弃香港,不再使用我们,不要与里面我们所爱的同胞有更多联系么?
第四篇 讲章(该二10-14)
这篇发出的问题是:你的圣洁在哪里?圣殿里有很严格的规条,已在坛上分别为圣的圣物或圣物若用普通衣物兜着便变为污秽,不能说那圣肉或有些事本是圣的,碰到其他东西都变为圣;但倘若你是污秽的,你去兜那圣物挨着那汤、酒及油,便算为圣么?先知用生动的反问方式提出一件很严重的事。各位,我们必须要过分别为圣的生活,人非圣洁怎能见神,为神使用?所以让我们战战兢兢地起来建造神的工作,我们必须先要圣洁,然后神要赐福恩待我们的工作,让祂自己的名得荣耀,让祂的殿被建造起来。
第五篇 讲章(该三20-23)
神在同一天第二次向哈该说话。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你的福气在哪里?一面顺服神,安稳在神的心中,忠心服事祂,神就要大大赐福给他。这个殿要成为列邦集合一齐在神面前俯伏的地方,神要赐福自己的殿。所以哈该鼓励以色列人要有再想优先次序、信心、理想、圣洁及福气在哪里?倘若我们今天都起来上山取木建殿,神必定要完成。一位青年刚在英国读完电机工程,并通过专业考试而获取工程师资格,他的家人盼望他回来香港发展事业,但他一直好有心志宣教,所以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学位及前面美好的前途,朋友为他放弃英籍而感到可惜,家人亦不赞成,但他愿意以他所学的来服事神,他去了福音广播站做工程师,全时间服事神。我为这位年青献上感谢,因他懂得安排他的优先次序。否则,将来可能懊悔当日为何不如此做?为何当年不作这样的决定。各位,让我们好清楚在神面前知道甚么事是神呼召、感动我去做的,我立意将它摆在最优先,其他一切算得甚么?使徒保罗说:“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刘少康《来吧!我们重新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