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丁道尔-约珥书

约珥书导论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编者序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的写作目的,与新约注释一样,是为研经者逐卷提供精简、资料最新的注释。大部分批判性的问题都在导论与注脚中讨论,但避免过度学术化。

  本系列的每位作者自由发挥所长,对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篇幅虽然有限,这些作者却总能提出自己不同意、却代表其他信徒主张的论点。

  所谓的“小先知”约珥与阿摩司的信息,如同对起初的听众一样,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关联性。赫伯特(David Allen Hubbard)博士带领我们在先知话语流传下来的经文里出入,令我们对经文的切身性感受犹深。约珥要人悔改,以及藉恩典得赎的呼吁在今天依然回荡人心;而圣灵浇灌的应许则提醒我们:神的同在与能力是今天每一信徒可以领受的礼物。阿摩司也强调:泯灭人性的罪一定会招致神的审判,并且呼吁我们不要只沉醉于过去的经历虽然过去也很要紧而要关注眼前的属灵目标。

  没有一本中英译本能充分反映旧约圣经原文。本注释根据的英文译本是标准修订本(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不过也引用其他译本。若有必要,作者会提出自己的译法,或是音译原文,帮助不熟悉希伯来文的读者辨认所讨论的字眼。读者读本系列书,想必手边随时有一种或多种可靠的圣经译本。

  人们对于旧约圣经的意义与信息,兴趣仍然不减。盼望本系列丛书能帮助更多人有系统地研读祂的启示、祂的旨意与显在这些经卷中的道路。但愿这些书能帮助许多人在今日了解、回应神的话语,这是编者、出版者与作者的祷告。

魏兹曼(D. J. Wiseman)

作者序

  约珥书与阿摩司书是适合这个时代的作品。两千五百年过去,却没有使得他们的信息过时。阿摩司依旧呼吁死气沉沉的会众化敬拜礼仪为爱心行动。他依然呼吁我们这块土地上有钱有势的人,向穷人与弱势族群秉公行事。约珥依旧教导受病害、干旱,或其他灾难所苦的人,藉着悔改,寻求解救。他的话对圣灵的工作呈现的视野也依然壮阔如昔。

  没有人写注释书是凭空开始的。俄利根一定同意这一点。在笔者一侧是沃夫(Hans Walter Wolff)、梅斯(James Mays)、韩莫山(Hammerschaimb)、韦瑟(Arthur Weiser)、安斯乐(S. Amsler)、马丁-艾查德(Robert Martin-Archard)、鲁道夫(W. Rudolph)、艾伦(Leslie Allen)、柯培儒(Arvid Kapelrud)、阿斯特隆(G. W. Ahlstro/m),以及普林斯鲁(W. S. Prinsloo)等众学者的作品。笔者会在本书中受他们启迪特别深,或与他们看法差异很大之处,引述他们的名字。然而,有些篇幅即使没有提名道姓,他们的助益还是流露于字里行间。

  本注释书所作的独特的贡献,就是认为这两卷书是作者或编者妙笔编织、铺陈一致的精品。作品最后定稿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惟一能掌握的内容与结构。根据写作阶段理论所作的经文诠释,立场还是很脆弱。本书采取的看法是这两卷书内容一致,亦即文意脉络对了解书中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笔者致力帮助读者找出引进经文的阐释与经文导出的含义。笔者也特别着重两卷书中整合巧妙的文体形式;因为要知道先知诉诸当时听众的理性与感性,究竟是要他们领略什么意味,文体是其线索。书中经文部分以楷体字呈现,英文采取标准修订本(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为主(中文以和合译本为主),不过也参考了其他版本。

  笔者办公室的威尔丝(Vera Wils)、衣文思(Elsie Evans)、寇雪莉(Shirley Coe)诸位同仁,忙碌于其他工作,还要替这份书稿打字,要特别谢谢她们。华尔仁博士(Dr. Dawn Waring)与麦克纳博士(Dr. John McKenna)在书稿最后修订时鼎力襄助,功不可没。魏兹曼教授(Donald Wiseman)、齐恩顿牧师(Reverend David Kingdon)与其他批阅诸君,于成书过程中提出发人深思的建议,并展现出一丝不与恩慈耐心的风范,不是感激二字可以表达完全的。

  笔者诸位兄姐生活言行满有基督的见证,于我这个老么信仰与呼召的塑造影响至巨,谨将此书献给他们,聊表我难以述尽的感激与敬爱。

赫伯特(David Allen Hubbard)

简写一览

AB The Anchor Bible.

ANEP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Pictures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969).

ANET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1969).

ANVAO Avhandlingar utgitt av Det Norske Videnskaps-Akademi i Oslo.

AOAT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Neukirchen-Vluyn).

BASO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

BDB F. Brown,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6).

Bib Biblica .

BZAW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CAT Commentaire de l'ancien testament.

CBC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B.OT Coniectanea Biblica. Old Testament Series (Lund, Sweden: Gleerup).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

CHALOT W. L. Holladay, Concis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1).

DOTT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edited by D. Winton Thomas (London: Nelson, 1958).

E. T. English translation.

ETR Etudes The*ologiques et Religieuses .

EvTh Evangelische Theologie .

HAT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HTR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

IB Interpreter's Bible.

IBD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Leicester: IVP, 1980).

ICC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IDB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62).

IDB Supp . Supplementary volume to IDB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76).

Int Interpretation .

ISBE , rev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 fully revis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88).

ITC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Studies .

JET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

JSOT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

KAT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KB L. Ko/hler and W. Baumgartner, Lexicon in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Leiden: E. J. Brill, 1951-53).

NBC rev. New Bible Commentary , revised (Leicester: IVP, 1970).

NCB New Century Bible.

NICOT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OTL Old Testament Library.

OTS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G. Kittel and G. Friedrich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6-76).

TDNT abr.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abridged by G. W. Bromile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ThZ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

TRE Theologische Realenzyklopa/die .

TynB Tyndale Bulletin .

VT Vetus Testamentum .

VTSupp . Vetus Testamentum , Supplements.

WBC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MANT Wissenschaftliche Monographien zu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ZAW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ZDPV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Pala/stina-Vereins .

圣经版本

AV 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1611. 钦定本

BHS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 1967/77.

JB Jerusalem Bible, 1966. 耶路撒冷圣经

LXX The Septuagint (pre-Christian Greek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七十士译本

MT Massoretic Text. 马索拉经文

NAB New American Bible, 1970. 新美国圣经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1960. 新美国标准圣经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78. 新国际本圣经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标准修订本

Vulg. The Vulgate (the late fourth-century Latin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by Jerome). 古拉丁译本

Moffatt J. Moffatt,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 1935.

Syr. Syriac. 古代罾亚译本

精选书目

本书经常参考和引用的书目分类如下:

一、旧约
导论

Childs, B. 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SCM, 1983. US ed.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9).

Crenshaw, J. L., Story and Faith: A Guide to the Old Testament (New York and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86).

Gottwald, N. K., The Hebrew Bible: A Socio-Literary Introduction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5).

Kaiser, O.,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 Presentation of Its Results and Problems (E. T., Blackwell, 1980. US ed.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75).

Robert, A. and Feuillet, A.,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E. T., New York: Desclee CO., 1968).

Soggin, J. A.,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 OTL (E. T., SCM, 1988. US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6).

Weiser, A., The Old Testament: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E. T.,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1961). (Cited as Weiser, Old Testament .)

二、旧约历史

Bright, J., A History of Israel (SCM, 2nd rev. ed. 1981. US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31981).

Donner, H., 'The Separate States of Israel and Judah' in Israelite and Judaean History , ed. by J. H. Hayes and J. M. Miller, OT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7), pp. 381-434.

Herrmann, S., A History of Israel in Old Testament Times (E. T.,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21981).

Miller, J. M. and Hayes, J. H., A History of Ancient Israel and Judah (SCM, 1986. US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86).

三、旧约神学

Jacob, E.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E. T., London: Hodder, 1958. US ed.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8).

Rad, G. vo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2 vols. (E. T. Edinburgh: Oliver and Boyd, 1962, 1965. US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2, 1965).

Vriezen, Th. C., An Outline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E. T., Oxford: Blackwell, 21970. US ed. Newton, Mass.: C. T. Branford, 21970).

Zimmerli, W.,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n Outline (E. T., n.e., Edinburgh: T. and T. Clark, 1983. US ed.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21978).

四、有关预言书

Blenkinsopp, J., A History of Prophecy in Israel (SPCK, 1984. US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83).

Buber, M., The Propheitc Faith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9).

Clements, R. E., Prophecy and Tradition (Blackwell, 1975. US ed.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1975).

Coggins, R., 'An Alternative Prophetic Tradition?' in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Peter Ackroyd , ed. by R. Coggins, A. Phillips and M. Knib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77-94.

Gordis, R., Poets, Prophets and Sages: Essays i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1).

Hanson, P. D., The People Called: the Growth of Community in the Bibl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6).

Heschel, A. J., The Prophets (New York and Evanston: Harper & Row, 1962).

Hunter, A. V., Seek the Lord! A Study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Exhortations in Amos, Hosea, Micah and Zephaniah (Baltimore: St Mary's Seminary & University, 1982).

Koch, K., The Prophets: vol. 1. The Assyrian Period (E. T., SCM, 1982. US ed.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

Kuhl, C., The Prophets of Israel (E. T., Edinburgh and London: Oliver and Boyd, 1960).

Murray, R., 'Prophecy and the Cult' in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 , pp. 200-216.

Nicholson, E. W., God and His People: Covenant and Theology in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hillips, A., 'Prophecy and Law' in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 , pp. 217-232.

Sawyer, J. F. A., 'A Change of Emphasis in the Study of the Prophets' in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 , pp.233-249.

Van der Woude, A. S., 'Three Classical Prophets: Amos, Hosea and Micah' in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 , pp. 32-57.

Vuilleumier, R., La tradition culturelle d' Israe/l dans la prophe*tie d'Amos et d' Ose*e , Cahiers The*ologiques 45 (Neucha^tel: Editions Delachaux & Niestle*, 1960).

Whybray, R. N., 'Prophecy and Wisdom' in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 , pp. 181-199.

五、约珥书的注释

Allen, L.,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 NICO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6).

Bewer, J. A., Joel et al ., ICC (Edinburgh: T. & T. Clar, 1911).

Bic%, M., Das Buch Joel (Berlin: Evangelische Verlaganstalt, 1960).

Delcor, M., 'Joel' in Les Petits Prophe&tes , La Sainte Bible (Paris: Letouzey & Ane*, 1961).

Driver, S. R., Joel and Amos , The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898).

Kapelrud, A. S., Joel Studies , Uppsala Universitets Arsskrift 1948: 4 (Uppsala and Leipzig: A. B. Lundequistska Bokhandeln and Otto Harrassowitz, 1948).

Keil, C. 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 vol. 1 in Biblical Commentaries on the Old Testament by C. F. Keil & F. Delitzsch (E. T., Repri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9).

Keller, C. A., Joel , CAT (Neucha^tel: Editions Delachaux & Niestle*, 1965).

Robinson, T. H.,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 HAT (Tu/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21954).

Rudolph, W., Joel, Amos, Obadja, Jona , KAT (Gu/tersloher Verlaghaus Gerd Mohn, 1971).

Sellin, E., Joel , KAT (Leipzig, 1930).

Smith, G. 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 Expositor's Bible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 Brothers, 1928).

Thompson, J. A., Joel , IB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56).

Watts, J. D. W.,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CBC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Wolff, H. W., Joel and Amos , Hermeneia (E. T. SCM 1977. US ed.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7).

六、约珥书的研究

Ahlstro/m, G. W., Joel and the Temple Cult of Jerusalem, VT Supp. 21 (Leiden: E. J. Brill, 1971).

Plo/ger, O., Theocracy and Eschatology (E. T., Richmond, Virginia: John Knox Press, 1968).

Prinsloo, W. S., 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Joel , BZAM 163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85).

七、阿摩司书的注释

Amsler, S., Amos , CAT (Neucha^tel: Delachaux & Niestle*, 1965).

Cripps, R. 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Amos (SPCK, 21955).

Delcor, M., 'Amos' in Les Petits Prophe&tes , La Sainte Bible (Paris: Letouzey & Ane*, 1961).

Hammershaimb, E., The Book of Amos: A Commentary (E. T., Blackwell, 1970. US ed.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0).

Martin-Achard, R., Amos , ITC (Edinburgh and Grand Rapids: The Handsel Press Ltd. and William B. Eerdamns Publ. Co., 1984). (Cited as Martin-Achard, ITC.)

Mays, J. L., Amos (SCM, 1978. US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9).

Motyer, J. A., The Message of Amos: The Day of the Lion (Leicester: IVP, 1984).

Robinson, T. H.,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 HAT (Tu/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21954).

Rudolph, W., Joel, Amos, Obadja, Jona , KAT (Gu/tersloher Verlaghaus Gerd Mohn, 1971).

Weiser, A., Die Prophetie des Amos (Giessen: Alfred Topelmann, 1929).

Wolff, H. W., Joel and Amos , Hermeneia (E. T., SCM, 1977. US ed.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7).

八、阿摩司书的研究

Auld, A. G., Amos , OT Guides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6).

Coote R. B., Amos Among the Prophets: Composition and Theology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1).

Kapelrud, A. S., Central Ideas in Amos (Oslo University Press, 1971).

Martin-Achard, R., Amos: L'homme, le message, l'influence (Geneva: Labor et Fides, 1984).

Neher, A., Amos: Contribution a* L' e*tude du Prophe*tisme (Paris: Librairie Philosophique J. Vrin, 1950).

Reventlow, H. G., Das Amt des Propheten bei Amos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62).

Vollmer, J., Geschichliche Ru/ckblicke und Motive in der Prophetie des Amos, Hosea und Jesaia , BZAW 119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71).

Ward, J. M., Amos & Isaiah: Prophets of the Word of God (Nashville and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69).

Watts, J. D. W., Vision and Prophecy in Amos (Grand Rapids: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8).

Wolff, H. W., Amos the Prophet: the Man and His Background (E. T.,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3). (Cited as Wolff, Prophet .)

约珥书导论

Ⅰ 约珥的预言

  神的话在十万火急的关头临到约珥。由于蝗虫犯境,一场浩劫眼见要发生,促使约珥传讲、记录祂的话语。蝗虫的攻击无远弗届、危及生命,生活各层面都会遭殃,特别是耶路撒冷每天要献的祭,那是人受命与神相交要行的礼仪。约珥对创造的认识,令他看清昆虫是替创造主向忤逆的国家执行审判的工具。审判之惨烈,描述了两次,一次以写实笔法,一次以喻意笔法,证明给约珥看:他所目击的正是耶和华的日子。阿摩司与西番雅曾以无从逃避的黑暗与不堪忍受的痛苦形容那日子。密云般的蝗虫遮住太阳、吞吃粮食,就是那日子的前兆。耶和华与蝗虫大军前行,想要置这群无可救药的子民于死地。

  然而子民若是悔改,祂愿意以拯救回应。不得献祭的圣殿要成为回归神的地点。穿麻衣在祭坛边哀哭的祭司要成为回归的领袖。耶和华要改变心意,如今先知催促神的子民也要改变。

  神对悔罪的回应是怜恤,而不是震怒;也因着怜恤,昆虫造成的一切毁坏都要复原。不仅如此,整个审判与拯救的经过让百姓对耶和华的独特有了新的认识。那段日子带有启示的意味,也是这特点使之成为来日的前兆;那时不仅是先知,而是全体以色列人,会经历与神的个人契合,同时对祂的能力与荣耀有崭新的领悟。耶和华的灵工作的时代正要来临,那是个惊天动地、表示最后审判亦将开始的时代;届时以色列的邻国要为自己的蛮行遭报应,而神在以色列人当中与他们同在,则要印证以色列守约的信实。

  阿摩司曾说,那日黑暗没有光明();约珥则说那日是光明前的黑暗。立约的主爱祂的子民,并且在灾祸中使他们存活,在列邦前保全祂名的尊贵。如今,在那日子之上还另有一日,届时只有祂掌握惩罚的权柄,而从祂的独特性流露出的恩典,也要向全世界彰显。约珥代表神的子民看到那日子,并为此欢唱。我们可以效法约珥的曲调,无论何时,只要全权的主示意,我们也要引吭高歌。

Ⅱ 约珥书在正典的位置

  我们要像历来的犹太人一样,不仅视小先知书为个别的作品,也要视之为一本书,亦即“十二先知书”。何西阿置于卷首,不仅因为成书日期早(主前第八世纪中叶),也因为他的信息较长,对先知主题审判与盼望也有全面性的讨论。希伯来圣经置约珥于第二顺位,目前的中、英圣经也沿袭了这次序(LXX 则置于第四,在何西阿、阿摩司与弥迦之后),是出于什么原因?最佳答案恐怕不仅在于年代,因为十二先知只是以粗略的年代次序作排列,况且约拿、俄巴底亚与约珥,很难放置于任何历史时期。约珥似乎以阿摩司对耶和华的日子的观点为辅,加强他对灾祸的诠释,同时眼光放得更远,望向那日子的最后辉煌胜利。阿摩司一笔带过的未来盛世,于约珥笔下发扬光大。两位先知都强调耶和华的日子,是约珥书置于阿摩司书之前的原因1。两者主题之相似,由措词相近更见清楚,特别是约珥在三章16节用了阿摩司书一2,在三章18节用了阿摩司书九13,而且约珥宣告推罗、非利士,与以东的下场()与阿摩司对这些国家的警告()相呼应。

  决定约珥在圣经正典中的位置,有一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作品从灭亡论至盼望,从审判论至救赎。我们可以说约珥采用了众多先知的观念与用语,不仅掌握了先知个别的思路进程(例何西阿、以赛亚),也掌握了先知作品整体的进程:“约珥书展现出对预言的宽广观点……”,使得编排十二小先知的人要我们“从约珥的宣告亮光下,阅读阿摩司与其后的作品”(Wolff, p. 4)。

1 参 G. T. Sheppard, 'Cannonization', Int , 36, 1982, 9.24.
Ⅲ 著书日期

  就约珥的事工与成书日期的看法,从主前第九世纪初期,到七百年后的马喀比时代,学者众说纷纭。由此可见,有关本书的资料稀少,所以不能敲定一个准确日期。本书的重点蝗虫入侵在圣经他处并无记载,也使得问题更形复杂。幸好,我们不需要知道精确的日期,也能掌握约珥大部分的教训。不过,如果知道他生逢何时,就更能领略作品中字里行间之意。

  将约珥置于约阿施的年幼时期(约主前835~825),是主张早期最常见的看法。那段摄政时期(,耶何耶大如何辅佐年幼的约阿施)或许可以解释,约珥书何以没有提及王的名字。作此主张的有以下论点: (1) 正典位置居于两个第八世纪先知之间(但参上); (2) 约珥可能参与了犹大国不时进行的抵抗巴力崇拜影响的运动(参 Bic%, pp. 106~108)。主张早期的重要论据是约珥书在正典的位置。如果能找出其他可信的方法说明这一点,主张第九世纪成书的立场就会大大减弱。(3)书中谴责恶待以色列的国家名录如下:推罗(与以东贩卖奴隶,)、西顿(亚哈王信奉妻子的异教,耶洗别的老家,)、非利士(犹大国西境长久以来的芒刺,)、雅完人(住在爱琴海两岸的希腊人,以贩奴闻名;亚述国的撒尔衮二世与西拿基立,在第八世纪晚期都与他们有来往)、埃及(在罗波安时期攻打耶路撒冷,令人没齿难忘,)、以东(为了控制南方地区,与犹大激烈争斗不止,、11);至于主前第八至第五世纪的强权亚述、巴比伦、波斯则只字未提。

  赞成晚期被掳后(约主前400~180年)的人士,则提出下列证据: (1) 成书可分为两个阶段(参下文 Ⅴ 的“一致性”),具有末世观瞻的二2~三21,描述了超自然的天上奇事,以及简化的犹大国伸冤、邻邦臣服的观点;这段经文可定在晚期; (2) 频频引用其他先知书:

珥一15,参:赛十三6;结三十2~3;番一7;

珥二2,参:番一14~15;

珥二3,赛:五十一3的相反;结三十六35;

珥二6,参:鸿二10;

珥二17,参:诗七十九10;

珥二27,参:赛四十五5~6、18;结三十六11;

珥二28,参:结三十九29;

珥二31,参:玛四5;

珥二32,参:俄17;

珥三4,参:俄15;

珥三10,赛:二4的相反;弥四3;

珥三16,参:赛十三13;摩一2;

珥三17,参:结三十六11;

珥三18,参:摩九132

(3) 提到耶路撒冷的城墙(),应该是由尼希米重建的(约主前445年); (4) 提到希腊人(或是雅完人,见上),早期的注释家特别以此为希腊时代的根据(主前332年后); (5) 如果天上的征兆是指日蚀与月蚀,根据天文数据的日期,可定于主前三五七年或三三六年之后3

  然而这些论点都不能盖棺定论: (1) 虽然启示文学通常比先知文学为期要晚,但是这两类文学过于相近,早期的启示文学尤其如此,所以两者的分界并不那么清楚;比较约珥书二28~三21与但以理书中的文学主题,两者间的差异比类似更明显; (2) 就算引述作品是单方面的,也就是说约珥是受者,也不一定非要把这些引述的经文定于主前五百年以后,有几处反映出大家所熟悉的俗语,而不是直接引用其他先知作品;而且,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约珥书是前后一致的作品4; (3) 尼希米重建之前的耶路撒冷城墙似乎并没有完全铲平;由重建的时间短暂看来(五十二天,),原城墙的好些部分并没有倒塌5; (4) 希腊商旅在亚历山大帝国兴起几世纪前,与地中海东岸诸国有来往,如今已有周详的文字记载6; (5) 日头变黑()不需要按字意解为日蚀,而是象征性地作为神显现(theophany)的记号()。

  主张成书日期是中期(约主前630~500年,正要被掳前至刚被掳后),似乎最能缩小论点范围。约珥书的写作若定于这时期,更能吻合上述约珥与西番雅、耶利米、以西结、俄巴底亚的类似经文。与西番雅和阿摩司的关联,在约珥书论及耶和华日子的经文尤其明显(参下文)。约珥注重敬拜礼仪,同时也简短提及礼仪的角色与功用,与耶利米和以西结保留的圣殿崇拜相似7。写作日期定于第六世纪,那些城市名与国家名就不是什么无从解决的问题;从柯培儒(Kapelrud,他的结论是西底家时代,即主前598~587年;191页),鲁道夫(Rudolph,认为是主前597~587年),以及凯勒(Keller,他的估计是主前630~600年;103页)这些学者的研究清楚看到这一点(亦参 Koch,pp. 158~159)。语言、用词、语法、拼音等方面的论证,揣测成分居多,不过比较支持被掳前早期的日期(Ahlstro/m, pp. 1~22)。

  有助于我们再缩小成书日期范围的主要资料,就是列国攻击犹大造成纷乱的那段描述():瓜分土地,为人拈阄,为了微薄的金钱卖子女为奴,夺取人的金银,把犹大国的人拍卖给雅完人作奴隶,使他们分散于地中海各区。经文看来是写实笔法,而非夸张笔法(hyperbolic);如此一来,约珥描述的所有遭遇及其惨重能够同时发生的,在犹大国的历史中只有一段时期,就是被掳时期。犹大与耶路撒冷的生活完全搅乱了。旧约圣经清楚回述以东人在耶路撒冷倾覆之际(主前568年)如何趁火打劫();而埃及人说得好听是无能为力,说得难听是背言无信,而犹大却指望埃及攻打巴比伦,实属徒劳无功()。至于推罗、西顿、非利士也助纣为孽,与犹大遭难有份(),同时与以东人作奴隶交易(以东贩卖人口的主要角色,参:),并不令人出奇,因为旧约与其他历史记载都描述了他们以凌虐为乐,以及无止尽的野心。

  犹大已经被掳,故此我们作如下臆测:所以约珥书没有宣召王族(参:),只宣召国民与长老()。不过书中明说,圣殿礼仪如常进行。综合以上资料来看,约珥可能是与哈该、撒迦利亚同时代的人,然而是在所罗巴伯经由两位先知督促,完成重建第二圣殿之后,亦即约主前五一五年。玛拉基描述(约主前450年)圣殿敬拜被人滥用,以及宣告先知信息的风格,受到智慧教师教导教理的方式,与祭司文士的律法争论浓厚影响。从玛拉基迥异的文风与内容足以主张,约珥的作品一定早几十年。值得一提的是约珥()所见的以东惨局还在未来,而玛拉基()却当作过去的事来提。说了这么多,约珥的成书日期大约定在主前五百年,应该不会相差甚远8

2 列出引用经文的表格,参 H. G. M. Williamson, ISBE , rev., II, p. 1078.
3 F. R. Stephenson, 'The Date of the Book of Joel', VT , 19, 1969, pp. 224~229.

4 G. W. Ahlstro/m (p. 91)以下列论点为根据,主张“约珥不是启示文学作品”:约珥的先知观点是未来由现在衍生;世界强权匿迹;约珥本人与书中的叙述者没什么关联;书中的文学风格没有诉诸玄秘的知识、困惑的谜语,或是世界终结的寓意描述。不过 Ahlstro/m 也承认约珥因“强调乐园式的未来”,“因此在启示文学初貌有所成就”,参照 Kuhl;他认为约珥书是“转型”到启示文学的作品。Ploger(p. 104)则觉得在约珥书中“看出导致后期启示文学的初步轨迹”。

5 参 W. S. LaSor, 'Jerusalem', ISBE , rev., II, p. 1017.
6 Kapelrud, pp. 153~158; J. M. Myers, 'Some Considerations Bearing on the Date of Joel', ZAW , 74, 1962, pp. 177~195; D. Auscher, 'Les relaions entre Gre&ce et la Palestine avant la conque^te d'Alexandre', VT 17, 1967, pp. 8~30. Bic% (pp. 90~91)则更彻底,将希伯来字 ya{wa{n (雅完)读成 ya{we{n “淤泥”(),消除了约珥书“希腊人”()这个字。他认为“淤泥之子”是指埃及人(),因为他们为尼罗河每年泛滥带来冲积土感谢,因得此名。
7 参 Ahlstro/m, pp. 35~61,详细讨论了此点。
8 近年的注释家大多数都主张第六世纪晚期至第五世纪中叶的日期:Ahlstro/m (p. 129),主前五一五~五○○年;Watts(p. 13),“哈该与撒迦利亚的复兴与以斯拉改革之间的第二圣殿时期”;Myers, loc. cit. , 约主前五二○年;L. C. Allen(p. 24)同意 Ahlstro/m 与 Myers 的看法;Williamson, loc. cit. ,将约珥书置于主前五一五至三四五年间;W. S. Prinsloo(pp. 5~9)综览了不同说法,并没有提出新论,只在最后一章(127页)以“被掳后”一笔带过。H. W. Wolff(p. 5)则定在“第四世纪初期”,因此与此处的共识相去甚远。亦参 Hanson, pp. 313~314.
Ⅳ 写作背景

  我们对约珥个人所知甚少(只知道他父亲的名字),因此只能揣测他的生活情况、服事地点,以及他传讲先知信息的缘由。约珥的服事、蒙召、托付并无历史记载可寻(参:)。

  综合些许证据来看,他可能在圣殿有正式职位。他对圣殿规矩、程序的熟稔,对敬拜礼仪的知识,以及他所叙述的祭司在灾难中受苦、复兴的角色,对耶路撒冷目前受难与将来得救的关切,还有以锡安山为耶和华居所,在在点出约珥是住在首都的一个痛苦却充满盼望的人,甚至还可能参与了圣殿事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以约珥为耶和华的发言人,描述救赎神谕的背景()以及神谕内容()。书中明显烘托出的圣殿背景与神谕内容,使得约珥的预言别树一格,与其他神谕不同。

  约珥显然采用了犹大国的礼仪文学,特别是群体的陈诉(通常称为“哀歌”)9,但是约珥的预言并不是仪文,而是参与礼仪的呼吁(),同时也记载了这么作的结果(10。至于书成之后,悉数或部分立即用于礼仪,则无迹可循,但是弥迦书第七章与哈巴谷书第三章,还有一些其他先知经文,都可见到为礼仪用途所作的编辑痕迹。

  约珥对圣殿敬拜的注重可见于他一再强调耶和华的日子,如阿摩司所说(、21~27),那是与以色列礼仪集会相关的主题。约珥同时赋予那日子新与旧的特点(的注释),由此可见他延续了犹大的欢愉期盼,亦即在约的保护下,他们会得蒙属天的眷佑与复兴;他也确定,只有经过阿摩司与西番雅预见的神子民受审,他们的期盼才能实现。

  我们由此导至约珥书的主旨。如果约珥是圣殿先知很有可能就是他并不是行礼如仪的工作人员,也不是祭司或律法教师的传声筒。从他熟知先知作品(参23页的经文引述表)以及描写的末世异象来看,他不仅是位敬拜礼仪先驱而已11。由于蝗虫群来袭,约珥着墨于敬拜礼仪与其衰败,很可能意味着当时的礼仪已经腐化。约珥没有一一点出宗教领袖的妥协立场,或犯了哪些罪,甚或拜偶像,却以近乎昂扬的口气,呼吁只有全然回归耶和华才有的复兴与洁净。约珥强调耶和华的独特,特别是祂的自我宣告模式(),似乎要凸显当时的信仰已经搀杂混合,而那正是犹大问题的核心。因为预言发出时,灾难已经发生,约珥面对的问题与多数先知不同。他们还有充裕的时间专心对付百姓的罪,并且以“审判将要来临”的警告更尖锐地正中问题要害;但是约珥却完全陷于四周的灾祸,所以一般的审判言词对他没什么用(参:及下)。他必须指出生路,而且在一章2节~二章7节中,以热切亮烈的呼声与召唤指出这条路。在这些呼吁与灾祸的描述中,约珥又隐约提及信仰的腐化,致使敬拜礼仪失去了生气。

  向酒醉的人()、农夫()与祭司发出的呼吁,恐怕不仅如文所表述。礼仪中饮酒过度,已经不止一次的受到先知炮火攻击()。虽然属天的应许中也提到酒,但是复兴的祝福中(及下)没有提到酒醉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农夫,困惑与哀号取代了他们的喜乐与欢愉。原因可能不只是农业问题,而是信仰问题。农夫很容易受迦南地的生殖崇祀吸引。农夫的禾场与酒m()是迦南生殖崇祀被证明或否定的地方。如果谷物因耶和华的审判歉收,农夫的工作场所就必然从喜乐之处变为哀挽的场景(;参:)。约珥更指出祭司()不仅因为没有祭物深受其苦,也因为没有保持礼仪纯净而遭此下场。先知呼吁他们哀号,不仅是悔罪的泪水,也是恳求的泪水()。祭司难辞之咎,何西阿公然指摘(),约珥则以微妙的方式将惩罚与罪恶相提并论,隐约暗示。

  犹大招致蝗灾之罚是因为敬拜礼仪不当,很清楚见于约珥呼吁百姓回转的措词,以及展现回转的结果()。回转表示曾经变节、叛逆、背约。回转是偏离的相反。回转的呼召不是泛泛的,而是具体的:“归向我”();“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回转就是让礼仪重新发挥作用,也藉着礼仪在大众公开的敬拜中重新发生作用:其记号是禁食、哭泣、悲哀();其地点是圣殿;其发言人是祭司();可见的结果是物质上的祝福,也可以重新献素祭与奠祭();其高潮在于承认耶和华的自我宣告:“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并无别神”的提醒,伴随着出现七次的“你们的神”(、23、26、27,),有责备与确保的作用。先知除了发出回转的呼召,也强调耶和华与祂的子民独一的关系,这是第二圣殿时期拜偶像之风没有根除的强力证据。正如约西亚时代的先祖(约主前621年),被掳后的犹大男女老少也不免落入宗教混合思想,妥协了耶和华的无上主权与对祂所守的约。

  他们的敬拜礼仪已经腐化,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所有的敬拜活动仍全力进行,可是焦点却馍糊不清。因此,被触怒的全权者差遣了蝗虫,而痛心疾首的先知发出回转的呼吁。于是,知错的百姓向独一的主悔罪呼求;在困境中,神的独特显得格外清楚。因此,神的灵浇灌在所有的百姓身上,藉着各种启示媒介遍传独一真神的知识。

  如果以上重建约珥的著书背景还算正确,那么他的写作目的就很明显了。他看到,神以蝗虫作为匡正、炼净礼仪的媒介。除此之外,神也藉此准备新途径,让耶和华以圣灵的恩赐全然祝福祂的子民,击退他们的敌人,而且犹大与耶路撒冷也永远昌盛。若没回转到约所规定“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一切都无从实现。被掳虽历经伤痛与漂泊,却没有使百姓永远根除拜偶像的意图。一首老诗歌的歌词痛切提醒我们真相为何:“主啊,我易于流浪;主啊,我有此感受;主啊,我易于离开所爱之神。”藉着约珥书中的灾祸,以及之后千千万万的灾祸,神促使祂旧约与新约子民归向k12

9 笔者认为要分别陈诉(例:)与哀歌(哀一,二,四)有其用处。前者是基于救援有望的心态发出的呼求,而后者是因为家破人亡,没有任何指望而倾发的哀痛。
10 G. S. Ogden, 'Joel 4 and Prophetic Responses to National Laments,' JSOT , 26, 1983, pp. 97~106,提到第三章的四个谕令(希伯来圣经第四章)与叙述战争惨败的全民陈诉诗章有些关联。Kaperlrud(pp.7, 44, 55, 72~74, 90, 132, 159, 167)认为约珥书的背景是新年庆仪,其中包括了与耶和华的日子有关联的王室登基大典。不过礼仪背景纯属揣测,无从证实。

11 参 Coggins, pp. 88~93对约珥的事工持衡的诠释,将他与耶路撒冷的礼仪相连,却不主张约珥的内容与事工型态与同时期的其他先知相差太远。
12 有关约珥书的礼仪背景,可参 Ahlstro/m, 23~61页透彻但过头的分析。G. S. Ogden, op. cit. 的解读则截然不同。他认为蝗虫、火灾,与旱灾都是军事攻击的意象,同时与 Ahlstro/m 及本注释的立场相对,主张犹大受苦是冤枉的(如一些诗是无罪之人的抗辩),所以约珥“没有认为有必要悔改”(105页)。
Ⅴ 约珥书的结构与一致性

  约珥书的一致性最有力的证据在于其紧密的结构,以及通卷重复使用一些重要字眼。这些一致性的地方令近代学者深觉,比起早期认为本书不是一个作者所写的论点更有力。早期看法主要基于一章1节~二章27节,与二章28节~三章21节两段经文的语调颇为不同。前者主要是论蝗灾与复原,后者则描述了耶和华的日子这幅末世景象13

  主张结构统一的看法已经为学者讨论,甚至作成不同的图解。其中代表可算是威廉森(Williamson)对艾伦(Allen)的分析(pp. 39~43)所作的图表式修正( ISBE , rev., II, p. 1079):

  第一部分:一2~二17

A 一2~20 对照 B 二1~17

 1. 一2~12  1. 二1~11

   2~4    1~2

   5~7    3~5

   8~10    6~9

   11~12    10~11

 2. 一13~20  2. 二12~17

   13~14    12~14

   15~18    15~16

   19~20    17

第二部分:二18~三21

A 二18~32 对照 B 三1~21

 1. 二18~27  1. 三1~12

   18~20    1~3

   21~23    4~8

   24~27    9~2

 2. 二28~32  2. 三13~21

   28~29    13~14

   30~31    15~17

   32    18~21

  在这个图表中显而易见的对称与技巧,可以用来主张本书出自一人,不论是先知,或是他的门徒。与其花费心力想要找出书中有哪些不同或加插的片段,不如用来理解作品的主题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成果会更丰硕14

  约珥书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内容的发展与扩增、平行与对称的关系。第二次记载蝗虫来袭(),是基于第一次的内容,但是细节之生动与深入人心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耶和华的日子这主题(、10~11、31,),愈到书后,讨论得愈完整。最重要的是属天祝福,自蝗虫的损坏中重建(),圣灵浇灌同时发生其他征兆(),到列国受审,耶路撒冷与犹大得以辩明(),逐渐进入高潮。内容如阶梯环环相接的特性,由普林斯鲁(Prinsloo, p. 123)排列如下:

┌─ 一1

│      ┌ 一2~14

│    ┌┬┴ 一15~20

│   ┌┤└  二1~11

│  ┌┤└   二12~17

│ ┌┤└    二18~27

│┌┤└     二28~32

└┤└      三1~17

 └       三18~21

  赞同这种统一性的论点更见于一章2节~二章27节与二章28节~三章21节之间的措词相关联15。沃夫(Wolff, p. 8)列出一些字词,有助于串连整本书为一体: (1) 分定……宣告(); (2)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 (3) 耶和华的日子将到(); (4) 黑暗(); (5) 躲避(); (6) 地震天动(); (7) 日、月、星宿黑暗(); (8) 耶和华发声(); (9) 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 (10) 聚集(); (11) 我的百姓、我的产业()。由于结构与语言合起来的证据,愈来愈多的近代注释家同意本书的一致性。阿斯特隆(Ahlstro/m,p. 137)举出两种可能性,并且各从其中就作品的整体找到类似的结论: (1) 无论是本人,或是笔录,约珥是作者:“由此观点,书中的点点滴滴皆可归诸约珥之笔”; (2) 另有一位礼仪先知,或许是约珥的门徒,一字不漏地背下全部信息,并且记录下来:“这一点来看,也没什么理由认为某些经文是次要的。”16

13 B. Duhm, 'Anmerkungen zu den Zwo/lf Propheten', ZAW , 31, 1911, pp. 184~187, 认为二28~三21是马喀比时代附加的,反映出一个犹太会堂讲道者的末世观。受 Duhm 影响,视约珥书分为二的学者有 Bewer, Sellin, Robinson, R. E. Wolfe, 'The Editing of the Book of the Twelve', ZAW , 53, 1935, pp. 90~129, H. Birkeland, Zum hebra/ischen Traditionswesen. Die Komposition der prophetischen Bu/cher des Alten Testaments (Oslo: ANVAO, 1938), pp. 64~66, and Soggin.
14 D. A. Garrett. 'The Structure of Joel', JETS , 28, 1985, pp. 289~297则另外提出交错式(或拱形)的结构。Garrett 专注于惩罚与赦免的对比,皆见于约珥书的两部分:
 A (),惩罚:蝗灾

  B (),惩罚:末世军旅

   C (),转变:悔改与引进耶和华的回应

  B' (),赦免:末世军旅消灭

 A' (),赦免:蝗虫造成的损坏得修复

Garrett 对约珥书第二部分的图解如下:

引介耶和华的回应(;注意与第一图表的重复)

 A (),审判:末世军旅消灭

  B (),恩典:土地复原

  B' (),恩典:圣灵浇灌

 A' (),审判:列国消灭

第二图表的缺点在于:列国消灭才引致犹大的和平与昌盛();因此约珥与他的听众会当作是恩典的信息,而不是审判的信息。

15 Childs(391~392页)的处理方法似乎是把先知约珥与该书编辑者视为两人,(后者“用约珥的预言改编成对未来世代的信息”),而无视于两部分结构上与用词上的相似点。同样的处理方法,见 O. Plo/ger, pp. 96~105.
16 论述约珥书一致性的学者如下:Kapelrud, Thompson, Keller, Rudolph, Wolff, G. S. Ogden, op. cit. , Prinsloo, D. A. Garrett, op. cit .
Ⅵ 约珥书的信息

  “约珥是以神为中心(theocentric)的一卷书”,一份约珥书信息的近代研究如是结论道(Prinsloo, p. 124)。灾祸、哀号的呼吁、回转的指导、复兴、圣灵的恩赐,最后胜利的确据,在在都是神的作为。

  耶和华对创造界的主权,是约珥书的重点之一。他并没有说,蝗虫入侵是另有起源的。差遣军旅()与撤离军旅()都在乎耶和华。祂主掌创造界,施展审判或复兴的作为,因此希伯来人无法单单视自然界为一独自运行的法则或模式,而不受神的管制。

  约珥描绘神的主权,有其一定的论证目的,是要提醒他的听者:迦南人的生殖祭仪毫无真理可言,而何西阿时代的以色列人却深受吸引。约珥也提醒他们:不要倚赖亚述的星象神o,阿摩司也就此发过警告()。蝗灾不仅是审判的作为,也是有独特能力的耶和华所启示的话语,强烈呼吁要他们归向又真又活的神。

  整个造物界受耶和华的话所定规,其形成是为了成就祂的目的。约珥与其他先知或诗篇作者,皆视造物界为一和谐整体。以文学拟人化的笔法描述干旱之地与饥馑动物的痛苦与羞辱(~18),不只是文艺技巧,同时也说明了创造界并不是用来作救赎戏码的舞台而已,本身就是其中的演员;其生命力受审判与恩典之转换影响至钜。从伊甸园开始,人与其他受造物就息息相关,无论是灾难或祝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局(17

  耶和华赦免的慈爱,是解救的盼望与灾难中重建的基础。对神的属性不变具有信心,是先知领受信息、传讲的动力。约珥没有大胆臆测耶和华非得赐下赦免不可(注意的“或者”;参:)。他呼召百姓再次完全忠于耶和华,并且顺服运用敬拜礼仪中的恩典管道(),是出于他了解耶和华守约的爱( h]esed[ )不受限量,并且厘定发怒的长短与程度。这样坚决的爱是如此强烈,沉浸于恩典( h]annu^n )与怜悯( rah]u^m ),使得耶和华虽然计划降灾予不顺服的子民,但是也愿意随时更动祂的计划。如约珥所见,是这样的恩慈,藉着人在礼仪中全心全意发出的悔罪祷告,为犹大的未来铺路:圣灵浇灌,随之而来的安然无虞的祝福,以及与主的契合。

  正面运用敬拜礼仪,是连结全书的主题。我们已经说过,灾祸的起因是误入歧途的敬拜礼仪,酩酊大醉的人参加敬拜,立场不坚定的祭司任凭异教之风渗入纯正的敬拜,没有单单尊崇耶和华的名与祂的主权。为了凸显这些滥行,灾难临到敬拜,使得敬拜不复存在。但是对此威胁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废止敬拜礼仪的呼吁(参:),而在于正当地运用:态度谦卑、回应祭司的呼吁、亲身前往敬拜场所、发出礼仪中定规的呼求声音、寻求拯救的神谕,等候应许的祝福(;参:)。

  物质、身体、群体方面的敬拜行动,在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都在神的计划中有一席之地,并且将一直如此,直到将来的末时。敬拜之聚集、次序、模式,可见于主祷文(太六)、早期教会经历(徒二;林前十一,十四),以及启示录(四,七,十一,十五)。从圣经对创造、历史、社群的观点来看,人需要这种表达与欢庆的方式。约珥知道这一点。他了解,先知谴责敬拜礼仪,是要改革,而不是废止这些礼仪,只不过他们的遣词用字会用夸张笔法。解决错谬的敬拜礼仪,不是消除礼仪,而是恢复正确的礼仪。约珥最后描绘耶和华永居锡安山上的耶路撒冷,亦即所罗门与所罗巴伯建立的圣殿所在,清楚证明了正确的礼仪之重要。

  耶和华日子的惊恐与盼望这个主题如一条不断的线,将约珥书各部分连缀起来。它的不同用法正反映了以色列信仰生活中的各种背景。在圣殿发出的哀呼(),回荡着耶和华的日子与礼仪生活的关联(见:)。约珥描述成群的蝗虫如大军压境(),很明显与耶和华在圣战(参:)中的介入相关。耶和华日子的末世层面,触及未来,涵盖以色列子民得保全与敌人溃败之种种(),成了书中最主要的压轴主题。

  约珥起先说的话,一定是计划好用来惊醒听众的。他看见:耶和华的日子不是天降拯救,或称颂欢庆的日子(如:所言),而是灭绝祸患临头的日子。礼仪的呼喊不是“阿哈”,而是“哀哉”()。受耶和华圣战波及的不是外邦人,而是围绕于圣山前的约民(),以及那些住在应许地,还有受保护的首都里面的人(参:)。以色列信心殿堂的栋梁因预言而倒塌:欢庆转为哀鸣、不容侵犯的自信转为满地荒凉的凄绝。

  这一点提醒人,耶和华的日子是祂的日子。剧本由祂所写,由祂演出。阴暗的审判就是祂的回应。如果大众敬拜误解了那日子的含义,以为是属天恩典与祝福降临的日子,敬拜就应该消除。如果大家想当然耳,以为凭神的保守有恃无恐,却不信守与神所立的约,耶和华将指挥祂的大军直闯,给祂的子民上一堂顺服的教训课。

  约珥论耶和华的日子,受阿摩司()与西番雅()影响,描述笔法惊栗阴沉,可分为两个阶段: (1) 是审判的日子,以蝗虫群作为前兆,目的是要人悔改、更新; (2) 是公义伸张的日子,首先以新的顺服态度与耶和华相交,而这种态度只有圣灵浇灌()才能造成。回归的结果,记载于二17、18,像巨石落入水中溅起的涟漪,一直荡漾于书的结尾: (1) 蝗灾造成的物质损毁得以复原(); (2) 百姓体会到耶和华的独一无二(); (3) 圣灵彰显耶和华的旨意和能力,遍及全国(); (4) 不祥的预兆,表示另有一日即将临头,那日子甚至过于神子民蒙拯救的日子; (5) 列国因苦待耶和华的子民而受审(); (6) 耶和华在锡安,百姓得以昌盛(;参:)。

  构成耶和华日子的每一因素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否则就曲解了完整的景象。回心转意()是最要紧的一点。如玛拉基所警惕,百姓要对付一切阻碍他们忠守誓约的因素()。约珥并非依样画葫芦地呼喊爱国口号。犹大得到的公平判决,不是自动上门的。他们所以得到保全、胜利,只因为审判已经发挥作用,促使他们经历了痛苦的劫难,而发出悔罪的回应(与形成对照)18

17 这种看创造的观点,见 W. S. LaSor, D. A. Hubbard, F. W. Bush, OT Surve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pp. 442~443.
18 有关耶和华的日子,见 Ahlstro/m (pp. 62~97);Allen(pp. 36~39);Wolff(pp. 33~34);Koch, (pp. 159~163)。
Ⅶ 约珥书与新约圣经

  在新约圣经中极易见到引用约珥书的经文。借助于约珥的用字措词与意象,塑造的末日景象如下: (1) 号角响起,表示日子到了(;见); (2) 以临近了一词表达那日的迫在眉睫(;见:); (3) “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见:;以及喂饱众人的记载:); (4) 对外邦人的审判(;见:); (5) 日头、星辰变黑是征兆(;见:); (6) 天地摇动(;见:); (7) 将蝗虫群比作马匹(;见:19。陶德(C. H. Dodd)根据这些证明下结论:“早期教会表达基督过去,或将要作成的工作的信念,其用字措辞深受约珥书第二、三章影响。”20

  约珥对信徒了解神的救赎作为方面,另一主要贡献是圣灵降临的预言(;见:)。彼得用了两次约珥书,其背景如下: (1) 驳斥有些人认为这群基督徒酒醉的荒唐结论(),宣称末时圣灵的作为,为时已经不远; (2) 以约珥的关键应许“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以及与其对称的句子“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参:),作为他宣讲福音的基础。“五旬节是一个清楚的提示:弥赛亚时代已经开始,其圆满终结,不论是不久或遥远的未来,已经定好确实会发生。”21

19 有关这些说明,见 C. H. Dodd,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The Sub-Structure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James Nisbet, 1952), pp. 62~64.
20 同上,63~64页。
21 E. F. Harrison, Acts: The Expanding Church (Chicago: Moody Press, 1975), p. 58.
约珥书大纲

Ⅰ 前言(

Ⅱ 蝗灾与耶和华的日子(

 A 可怕的灾害(

  i. 独特的性质(

  ii. 对人的冲击(

  iii. 与耶和华的日子的关系(

 B 耶和华的日子迫在眉睫(

  i. 毁灭的军旅(

  ii. 得救的盼望(

Ⅲ 将来的胜利(

 A 灾毁复原(

 B 圣灵的浇灌(;希伯来圣经

 C 审判万国(;希伯来圣经

 D 拯救犹大(;希伯来圣经


01
约珥书第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Ⅰ 前言(

  1. 作者以预言启示中的公式用语“耶和华的话临到”(字面意思“是,成为”)作开场白。参何西阿书一1;弥迦书一1;西番雅书一1;亦参:撒迦利亚书一1。以上各经卷也标明启示的日期,但是约珥(意思很可能是“耶和华是神”),却与俄巴底亚、约拿、那鸿、哈巴谷、玛拉基一样,没有提到年代。先知的名字(旧约中有好几个约珥;参 Williamson, ISBE , rev., II, p. 1076)与他的父亲毗土珥写在这里,却没有交代他们的个人历史。简短的前言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先知转移到预言,并且凸显出,不论是耶和华实际以“我”发言(~20、24~30,、21),或是先知听见话语(),或看见异象(及下,及下,)的方式领受的确切话语,都是出自神。

Ⅱ 蝗灾与耶和华的日子(

A 可怕的灾害(

  非常简短的前言以后,先知开门见山提出眼前的问题:惨烈的蝗灾、这场灾难的含义、人要作出什么行动。约珥描述的破坏景象固然生动,他的目的其实是要呼吁百姓,无论是“好酒的人”(5~7节)、一般大众(8~10节),或是“农夫”(11~12节),都要哀号,希望耶和华能解救他们。

i. 独特的性质(

  约珥在第2节呼吁全国要全神贯注于他反问的问题。在旧约圣经,听也常常含有记念的意思(例如:)。老年人( z#qe{ni^m )在此大概不是特别指“长老”(),而是泛指年长的,并非强调他们的位分、阶级。特别提及老年人,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并且熟悉历代祖先对蝗灾有什么看法,所以有资格对目前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之道(参:记载前所未见的毁灭)。先知对这地所有的居民(新译:“犹大”;和合:“国中的居民”)说话,尽量从更多的听众得到预期的答案,并且确保第3节的命令得以执行。侧耳( ha~@zi^nu^ )与“听”( s%a{ma` )是同义字,可以说是诗体专门用字,相较之下,其他字就普遍多了(参:)。

  3. 这空前的事件虽然还不具名称,神却要百姓将这事“传与”( sappe{ru^ ),可见是对后人详细传述。德莱维(Driver)指出,“通常是耶和华的拯救作为,由父亲追述给儿子听……此处要追述的却是前所未见的灾难”22。在希伯来经文,这事置于句首,强调重点是灾难。这不仅是物界的灾难,也与耶和华的日子相关(),因此使得这事令人长久难忘。

  4. 到目前为止,先知刻意保持悬疑,没有提到这绝无仅有的现象是什么。他单以泛泛的“这事”称之,吸引听众注意,然后揭晓他的信息意所何指。

  解释第4节与其平行经文二章25节,主要有两派说法。第一派(Credner)主张:描述蝗虫的四个词代表蝗虫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幼虫、蛹等等23。反对的人认为,虽然用了四个词,在一般人眼里,其实只有三个生长阶段幼虫、蛹、长翅膀的昆虫。何况, ~arbeh 这个泛指蝗虫的字,列于第二(在列于首位)。如果这四个字描述的是生长阶段,该字一定是指未成熟的昆虫。另一因素是二章25节的字序与一章4节不同。还有一种反对生长阶段理论的说法,就是蝗虫群会飞到各处,所以生长阶段不会在同一地点。第二种解释似乎更切题,也就是主张这四个(旧约圣经还有另外五个)形容蝗虫的字其实代表一波又一波的昆虫来袭,而且环环相扣( sorites )的笔法凸显出灾难的惨重(参:)。重复是希伯来文学用来强调的标准手法:注意用了三次的名词“剩下”与动词“来吃”(参:,希伯来文 ~kl 意谓在审判里“吞吃”)。

  第一种昆虫( ga{za{m ),由其闪文字根来看是剪虫,能够造成难以言喻的灾劫()。以成群的蝗虫( ~arbeh 是希伯来文普通的蝗虫名,也常见于乌加列文与亚喀得文)翻译第二个字,可能是因为` ~arbeh 与闪文字根“倍增”( rbb/rby ;参:)的关联。第三个名字( yeleq )的意思似乎是“蹦跳的”(参阿拉伯文字根,意谓“加快”、“疾走”),但是也有人将之与字根 lqq 连在一起,译为“舔舐的”,但是用来形容蝗虫的吃相并不适合。有人提出 yeleq 是指普通的蝗虫,还在未生翅膀的幼虫或蛹的阶段(Driver, p.36),但是他们并没有考量那鸿书三16,该处的 yeleq 可以飞走(参新译)。第四个用词( h]a{si^l )的意思是“毁灭者”、“终结者”(参:,以 h]sl 描述蝗虫的灾行)。24

22 德莱维引述其他经文(),支持他的说法。
23 K. A. Credner 在 Der Prophet Joel u/bersetzt und erkla/rt (Halle:1831)率先提出这种看法。
24 有关蝗虫更透彻的讨论,见Driver, pp. 82~91; Wolff, pp. 27~28; Allen, pp. 49~50.
ii. 对人的冲击(

  先知引起百姓注意,而且描述了毁坏之彻底,在此对国中各阶层人士发言,让他们看出自己在这场灾难首当其冲。约珥是诗人。他不只满足于以散文体叙述灾祸,更以诗的万钧笔力呼吁各阶层的人为可怕的灾祸哀挽(Bewer, p. 77)。约珥不只是诗人,也是敬拜耶和华的人,所以知道惟一的解救之道在于悔罪与谦卑的请求。这段经文的目的就是要列出何以必须如此作的动机。

  5. 约珥出人意表地首先呼吁酒醉的人,而非谴责他们。他们会首当其害,因为他们快活的来源就是树上的果子。不是从沉睡中,而是从醉酒的愚昧中清醒,所以七十士译本加了句“自他们的酒中”,可能是受了创世记九24“挪亚醒了酒”一句的影响。甜酒( `a{si^s )是把葡萄在阳光下短时间晒一晒,然后让它发酵五到七天,而不是一般的九天(Driver, p. 225;的“新酒”)。哀号()取代了饮酒通常有的快乐之情。

  6~7. 这两节经文强调蝗虫的数目浩繁,以及令人称奇的毁灭力量。他们的人数像整个“国家”(RSV,参吕译;和合:一队蝗虫)那么多(参:25。我的地,单数代名词大概以先知代表全体百姓,因为在这一章耶和华多数以第三人称出现(9、13节等),此处好比摘取了一段神亲口说的话,显出那些被毁灭的属于耶和华(见第7节,我的葡萄树与我的无花果树)。约珥用了几次强盛,描述蝗虫的数目与能力(、11;参:)。这个字在旧约常出现,描述强国(例:)。无数,一词在诗篇一○五34也用于埃及的蝗灾。

  见过蝗虫群的旅人常以军团来描述。蒲西(E. B. Pusey)26、德莱维,还有其他注释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描述中东的蝗虫来袭。德莱维引述一篇报告,讲到蝗虫群覆盖了两千平方哩,一共有两亿四千多万昆虫。三十多年前,一群蚱蜢侵袭加州,报纸的形容字眼令人联想到约珥书。其中有一个县,“二十万亩的地被昆虫覆盖得严严实实,有些地方甚至多得堆了起来”。

  蝗虫下口的凶猛,比作狮子的牙齿( ~arye{h ;参:)与母狮的( la{bi^~ ,只用在诗中;参:)大牙(参:)。这些蝗虫贪得无厌,而牙齿又这么有力,没有任何水果、树叶、树枝或树皮能幸免于它们的攻击;连幼虫也加入蹂躏的行列(Wolff, p. 27)。启示录描绘末世的蝗虫群(),部分亦取材自这段经文。

  葡萄树与无花果树通常种在一起,在此特别提出来(7节)代表上等的水果产品,象征巴勒斯坦地的丰饶()。两种产品不论是晒干或酿酒,一年中任何时候都能取用。旧约列举主食,多把葡萄树包括在内(),因为作物特别重要,尤其此处论及醉酒的人所受的困厄。灾祸不止于葡萄或树叶被糟塌(参: s%amma^ ,耶利米爱用的字眼;例),无花果树也被折断(参新译;用同字根 qs]p{ );树干的皮被剥弃置,光秃的枝条呈白色。有一加州农业官员记道:“蚱蜢把不吃的作物咬断为乐。”他也说,蝗虫过境的田地,像“光秃秃的地板”,苹果树的叶子全剥尽,玫瑰花也被吃到只剩下枝干。在那次蝗灾中,有个农夫种满了豆子的百亩田,被蚱蜢“清得一干二净”,令他心痛不已。约珥的记载并不夸大,而是记实的27

  8. 这里没有提国名(以阴性单数),却是对正在承受苦难的整个国家发言。希伯来人知道两种哀号的惨例: (1) 订婚女子的未来丈夫(幼年的丈夫,亦即女孩在小时候许配,但未正式成亲的对象,见:)。在两人未尝鱼水之欢前就过世,同时没有留后,丈夫的名字就此断绝; (2) 延续家室的独生子死亡(参:)。束麻布(通常以黑山羊的羊毛织成)是居丧的记号()。(描述国家为处女,参:)。

  9~10. 我们在此发现,第8节所描述的惨痛是出于什么原因。首要、也是令人痛苦有加的肇因是:表达与神相交的素祭与奠祭,不得不中止。提这两种祭,而没有提牲畜祭物,因为前两种直接受蝗虫影响。利未记第二章规定的素祭( minh]a^ ),包括了细面、油与盐,然后浇上乳香。一部分烧于祭坛,一部分给祭司吃。素祭与奠祭(酒)要随着每天早晚不断要献的燔祭一起(及下;及下)。这些祭是神与祂子民相会的条件()。这些一直要献的祭,在被掳后的以色列人当中也很重要。尼希米记十33记载,省长与其他同工都立誓要发扬这些礼仪。“小角”与“北方的王”给人招来的悲剧,也类似:不断要献的燔祭()却中断了。凯尔总结得好:“如今以色列每日的献祭中止,没有比此更大的灾祸了,因为根本就是中止了约的关系神弃绝祂子民的记号”(Keil, I, p. 184)。

  祭司每日的职责被削减(参:),也是受害者,在此特别提出:他们悲哀(参:),而不是在耶和华面前欢喜(参:)。在此处与二章17节祭司被称为事奉耶和华的,在一章13节则被称作“伺候祭坛的”。“事奉……的”或“伺候……的”意指特别随从或助手。

  第10节28道出素祭与奠祭中断的原因:(LXX 附加 hoti “因为”,更清楚)田地一片荒凉(希伯来文 s%dd ;参:),其上的五谷被掳掠净尽。约珥的诗才在此发挥到极致。他采用了不同手法,让他的信息更活形活现:拟人化(田野、地、五谷以人视之)、押头韵或取谐音( s%uddad[ , s*a{d[eh ; ~ab[#la^ , ~@d[a{ma^ ),以及简洁的文笔。史密斯(G. A. Smith)的描述非常贴切(II, p. 405):“文句载满了约珥想得出的最沉重的字眼,而且一句接一句,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同样沉重的字眼,似乎要使那些不经心的百姓,震慑于灾难的惨重……”。巴勒斯坦的三样主食谷类、新酒、橄榄油(食用以外也作医药、卫生用品)也是素祭与奠祭的三种主要成分29。先知将谷物拟人化的特色,特别见于新酒失败一词( ho^b[i^s% ti^ro^s% ;和合:“新酒干竭”),可直译为“新酒显出羞耻或失望之情”。该原文动词是约珥喜用的字,亦见于一章11、12节(两次)、17节30。衰残( ~umlal ,吕译;和合:“缺乏”)在一章12节用来描述谷物或树木的枯萎(参:也有与约珥类似的拟人化笔法;)。

  11~12. 第10节提及重要农作物,先知就向出产农作物的人发言:耕地的人(吕译;或指务农,但没有自己田地的农夫;参:)要惭愧,因为每天用来作面包的基本农作物大麦(参:)、小麦(参:、17;)收成前已经被摧毁,因此公然表示失望之情。

  修理葡萄园的,此处的用法较广,也包括看果树园的,因为从第12节来看,有多种水果在他们的照管下(哀号一词,见)。在此,除了最重要的水果(葡萄与无花果)之外,还提及石榴(巴勒斯坦盛产,但很受人看重,)、棕树(今天并不常见,不过在圣经时代很普遍,特别是耶利哥,曾叫作“棕树之城”;)、苹果树(上等果树,)。原文单数名词应视为集体名词。田野一切的树木也要枯干(希伯来文 ya{b[e{s% ),显出前面的列单并不齐全,只是代表性的,并且与总结的句子田间的庄稼都灭绝了(11节)为对称。经文的高峰见于强调性的字眼(希伯来文 ki^)“必然”(NIV)、“是的”(NAB)归结这一切对所有人的影响(众人;参:):原先藉着盛大的年度节庆,诸如:初熟节()、五旬节()、住棚节(),表达收成水果的喜乐(希伯来文 s*a{s*o^n ;参:),也遭受第10节令新酒懊恼的羞辱(希伯来文 bo^s% )。

  13~14. 先知终于转向祭司,呼吁他们也要加入举国哀号的行列(腰束麻布,亦即在胯间缠条布;参:第8节;),因为他们也直接痛受这些灾祸波及。先知命令祭司去圣殿(进去,新译)披上麻布过夜();由此看来,情况非常危急。象征性的悔过并不管用。每天献的祭中止,因为祭物已经断绝(希伯来文 mn` ;参:),这不啻与丧失心爱的人一样惨重,也引起同样的悲痛之情。事奉我神的似乎表示是先知一直在发言,而不是神。

  但是祭司的哀号也不够,全体人民必须悔改。第13节的“麻布”是悔改、也是哀伤的装束(参:),所以已经隐含悔改的意念。祭司受命呼吁人禁食,求神眷顾(参:)。先知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罪,但是显然他把蝗灾看为神的审判,临到犯罪的百姓。约珥的预言是在灾祸蒸腾当中形成的。即使在他发言的当儿,神的手依然重重降罚于土地;因此,目前的急迫问题是谋求解决之道,而不是寻找肇因。

  祈使语气的分定(希伯来文 qds% 是强调语字干;),带出这次禁食的圣洁意味。禁食可能为期一天(),所有参与的人都要全神投入。严肃会用于此处与二章15节,泛指停下所有工作(),参加宗教性集会(参:;参 Driver, p. 186)。长老在此可能是专有名词,指“统治者”或“官员”,相对于第2节,同样的字却译为老年人。灾难是全面的,影响全体人口、影响生活的所有层面,所以悔改也要是全面的:不仅是居要位的人要悔改,而且是国中的一切居民(参2节)都要悔改。重复提两种听众(老年人与居民)用来划分2~14节呼吁人哀号(诉怨),与15~20节的陈诉内容。大声强行向耶和华哀求(希伯来文 z`q ),为要得怜悯、赦免、拯救。如此,耶和华是审判的来源,也是盼望与拯救的来源。“所以,特别是最后诗节,是围绕着神而写的”(Prinsloo, p. 27)。

25 乌加列文里类似以大军比喻蝗虫的手法,见 Legend of Keret I, ii, 35~51. G. R. Driver, ed., Canaanite Myths and Legend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56), p. 31.
26 E. B. Pusey, The Minor Prophet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0), I. pp. 148~154.
27 S. Kraft, 'Africa Girds for New War on Locusts', Los Angeles Times (Oct. 13, 1986), pp. 1, 12描述塞内加尔与其他非洲国家的蝗灾,可对约珥书作补充。其中的片段可谓不言自喻。论及蝗虫的多产:“雌蝗虫于六月产卵……到十月能有一千八百万的后代。”论及蝗虫的密集:“可以堆积到每平方码一千只”;“蜂拥的强盗……乘风高高在上,甚至会遮住太阳”。论及造成的灾害:“去年,(一个农夫)连种三次小米……每次都被蝗虫吃了。”
28 以结构分析将第10节与11~12节连接,而不是与第9节连接,见 E. D. Mallon,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Joel 1:10~12', CBQ , 45, 1983, pp. 537~548.
29 这三种主要产品在旧约常视为神赐予、也会收取的祝福。见:申七13,十一14,二十八51;何二8。
30 钦定本与和合本译为“干竭”,是取其字根 ya{b[e{s% ,但是约珥用的 ya{b[e{s% Qal ,不是 Hiphil ,一12、20。由第11节可见, Ho^bi^s% 源自 bo^s% “为之羞耻”。
iii. 与耶和华日子的关系(

  第14节与15节的关联并不十分明显。15节究竟是替前一节悔罪的哀求加上实质内容,还是先知的另一句叙述?可能两者兼具(Allen, p. 59)。显然,15~20节同时包含了群体与个人的陈诉。16节两次用到我们,而19节,耶和华啊,我向糖蟾,似乎是先知为自己说的。所以,16节应该是群体发言,而19节是个人发言。然而困难在于决定群体的呼求止于何处,然后开始个人的哀告。或许,鉴于16节神的殿似乎与前一段的脉络更相近,17节才是转折点,而17~18节对本章最后两节描绘的旱灾与饥荒,也提供了描写的素材。

  鉴于15~16节有群体的陈诉,因此把这两节经文当作14节悔改呼求的总结,应该很恰当31。换句话说,先知在这里不仅要百姓悔改,并且把悔罪祷告的实质内容给了他们(参:)。他们要在这场灾难体认到,比蝗虫更严重的危险:神在义怒中伸出断定的手。承认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也就间接承认了是因为罪招致这日子。约珥似乎借助于阿摩司的诠释(见;参:)。阿摩司告诉当代的人,那日子有黑暗没有光明、有危险没有安全,藉此矫正他们错误的看法。(对照向犹大发出的大限已到的信息,以及在对万国的审判宣告。)

  15. 哀哉(在 LXX 与 Vulg. 重复了三次)这日,几乎完全一样地出现于以西结书三十2;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一字不差地用于约珥书三14;俄巴底亚书15;西番雅书一7;以赛亚书十三6。最后还有一句“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这句话可能是借自其他文学作品,但先知采用了先知圈里时下的用法,可能性更大。不论对 s%adday “全能者”的字源作什么最后定论,由其巧妙运用 k#s%od[ 一字(动词 s%dd s%o{d[ mis%s%adday ,见),希伯来人显然将这名称与能力和毁灭连在一起。32 德莱维(Driver, pp. 81~81)译为“像从大力者来的大力”,设法把原文的力道注入英文翻译,而史密斯则提出“像从猛烈者来的猛烈”的译法。

  16. 哀号取反问句的形式继续下去,为要引起耶和华注意:人们哀叹献祭的粮食缺乏(字面意思:断绝)。每日献祭中止,神的家就不再有欢喜快乐()。在我们眼前,一词在原文居于强调语气的位置,生动表达出急难发生之突然与严重。

  17~18. 悲哀的音符又增加了一项形容:贫瘠的土地、空洞的谷仓、瘦削的牛群。17节的首行大概是约珥书最难懂的一句,因为四个字里面有三个,在旧约圣经只出现这一次。从该节下半段的平行句来看,应该是与谷类被毁有关。根据阿拉伯文同源字,希伯来文动词( `bs% )可译为“已萎缩”或“枯干”。希伯来文主词( p{#rud[o^t[ )可能是“种子”的罕见用字,因为字根可意谓“分散”(但是 KB 却读为“无花果干”)。最后一个字(希伯来文 meg{r#p{o{t[e^hem )问题更多,或读为“土块”(RSV、NIV、NAB;Wolff, p. 19;Bic%, p. 33;Keller, p. 117),或读为“铲子”(Allen, p. 56;KB, p. 494)。笔者将该句译为“谷种在铲子底下都萎缩了”。希腊文与拉丁文版本没什么帮助,因为这些经文与马索拉版本相当不同。英译本与和合本保留了土块,因为更适合于经文脉络,可是在语文学上,“铲子”的翻译远为站得住脚33。不过我们不敢确定,铲子是用来灌溉分水,或是挖土看种子发芽的情况。尽管有这些困难,经文的主题思想很清楚:没有农作物能在目前的光景下生长。

  用来储存酒、油、谷物()的仓(字面意思为“宝库”;参:)与廪( mamm#g{uro^t[ ,可能是 m#g{u^ro^t[ 一字的误拼;参:)也因为弃置不顾,致使脆弱的建筑倒塌〔字面意思:“使之荒废”(希伯来文 s%mm )、“拆毁”(希伯来文 hrs );参耶三十一40〕,不得存留。所有的谷类作物都毁了( ho^b[i^s% =使之羞愧,参10节)。

  粮食严重短缺,对家畜的影响很可怕(18节)。先知在诗中把动物拟人化,描述更见生动,也显出希伯来人的信念,那就是:整个造物界的生机都是耶和华的特别恩典。哀鸣的牲畜( b#he{ma^ 一集体名词)包括牛群(乳牛、肉牛)与羊群34。动词哀鸣( ne~enh]a^ )在他处并没有用来描述动物的叫声,但是也不需因此就修改读法,因为整段经文充斥拟人化的笔法。困苦(“饿倒”;Wolff, p. 20)的译法是认为该字源出于 s%a{mam (参17下;在则用来描述挨饿的人),而不是马索拉经文的 ne~s%a{mu^ (希伯来字根 ~s%m ),不过很难处理(旧约惟一的被动用法, Niphal )。如果这是正确读法,那么 ne~s%a{mu^ 的意思一定是“受罚”、“算为有罪”。主词羊群也的言下之意是:羊虽然不像牛吃得多,而且可以受得了不甚丰沃的草原,然而连它们也饥饿。

  19~20. 先知以希伯来祷告的传统用语(参:;Allen, p. 63),在主面前呈上他的个人诉求,就像他呼吁百姓发出的怨声,以及他所预期的呼叫“哀哉那日子”一样(参15上)。蝗灾之外,又遭逢火焰,烧毁了草原与树木(以火作为属天审判的手段,参:、10、14,)。由于这里的火也波及溪水,所以大概不是指蝗灾的寓意手法,而是指火焰带来的干涸。很多观察蝗灾的人发现,蝗虫若是在热得不寻常的夏季来袭,结果更糟糕(Bewer, p. 89)。所以,“火”一定是指太阳的酷热造成的干旱,或是指在光秃的草野上真的引起一场大火。从整个脉络来看,前者的可能性较高,因为经文强调所有的绿色植物悉数被毁,因此没剩下什么草可以烧了(旱灾的审判,参:)。旷野的草场(20节)不修剪、不围篱,但不一定是贫瘠的土地。“大草原”、或是美国的“牧场”倒是更正确的描述字眼。田野的树木,其外皮被蝗虫剥落净尽(9节),现在又受旱灾的热气烤炙。

  第20节的走兽(字面意思:“野地间的兽”;)因为没有水草,也加入哀号呼求( ta`@ro{g{ ,和合:“发喘”)的行列,向耶和华发出强烈的愿望。此节经文应该与诗篇四十二1鹿渴慕( ta`@ro{g{ )溪水作一对照。在约珥书,动物因为没有溪水喝,而向神渴求。约珥拟人笔法描述的这幅画面,同时捕捉了苦难的极致与神的权柄范畴之广:祂能降灾,也能止灾。除此之外,以下的推论当属中肯:连野兽都呼求耶和华的帮助,那些受召要禁食祷告的百姓岂不更应该如此行吗?

31 G. A. Smith, I. Engnell(in Kapelrud, p.4, n.5),与钦定本的标点, inter alios ,支持这种解释。凯尔则反对这种看法。

32 s%adday 一字来源的不同理论(山神;多乳房女神;充足的;毁灭者;邪魔的灵;无所不能者),见 KB, p.950,而结论如下:“没有任何圆满的解释。”
33 学者对这一句建议的修正可谓多得不其计数。Kapelrud(p.65)猜测 tah]at[ “底下”一字,应该从 te{h]at[ 改为 h]a{t[at[ ,因此将这一句译为“谷物萎缩了,铲子也灰心了。”虽然这种译法没有更动子音,也避免了土块一字的麻烦,但是动词的未完成语态在一连串完成语态中,显得极不搭调。
34 七十士译本译作“我们应该放什么在里面”,虽然为某些注释作者所接受(如:A. Smith and Bewer),但是德莱维指出,加在17节的“五谷枯干”之后太弱了。


02
约珥书第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耶和华的日子迫在眉睫(

  对灾害的描述继续,但是有了急剧的改变:先知以诗的生动意象,将蝗虫比作来袭的军旅。它们的攻击范围极其可观,简直与已经宣告的()耶和华的日子有关联(1、11节)。蝗虫队是头阵,神的震怒接着会完全地彰显出来。蝗虫不只是意象,而是真的。实情令人难以消受,因为其中涵盖了更广的事实:神要对普天下施行审判35

35 经文至此,注释作者面临一项抉择。他们可以把二章1~11节当作军队入侵的记载,第一章的蝗虫只是预兆罢了(参 Wolff, pp.41~43)。或者他们当作是戏剧化、带着些许末世意味的蝗灾记载,而蝗灾又是“那日子”的先声(参 Allen, pp. 64~65)。本注释的路线采纳后者。第三种看法是将整卷记载看成是一组又一组对军事攻击的寓意描写。采这种路线,好像是要从作品中找出幻想力丰富的见异象者,但是作者没有给读者作恰当的心理准备。有关第三种分法,见 G. S. Odgen, 'Joel 4 and Prophetic Responses to National Laments', JSOT , 26, 1983, pp. 97~106.
i. 毁灭的军旅(

  整个情景变成军事场面,而又不止于此,因为作者逐渐在10~11节掌握到宇宙性的含义。吹(希伯来文 ta` shofar ,或是羊角(1节),表示哨兵耶和华自己在城墙上警告有敌人来袭(),或是其他灾难临头(例),其中包括耶和华的日子()。先知在此提及我圣山(先知替耶和华发言)锡安是由于其高度;是由于祭司住在那里,他们有发出警报的职责(及下);是由于其中的居民会误以为这里有圣殿保护,永不受侵犯(耶七)。居民()受到警报惊吓而发颤(,希伯来文 rgz ;字面意思为“震动”;)。面临如此可畏、不乐观的事件,只能说耶和华的日子(参:)将到(希伯来文 qa{ro^b[ 是绝对不定词,单单强调动作,而不是时间或主词)。

  将第1节与第2节分开(Syriac;Wolff, p.37)的主张可不予理会,如此第1节尾与第2节开头合起来,读作因为有一黑暗(希伯来文 h]o{s%ek[ ;参:)、幽冥(希伯来文 ~@pe{la^ ;参:)、密云(希伯来文 `a{na{n 单数集体名词;),与乌黑(希伯来文 `@ra{p{el )的日子临近了。这些用语表示神临到祂的子民当中,遮蔽了一切光芒,所以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神36。“好像晨光”一词(NIV;希伯来文 s%ah]ar ;RSV、现中:好像黑暗, s%a{h]o{r ,是不必要的修改)是指阳光在蝗虫翅膀反射的亮眼光芒。如同晨光与黑暗交战,一束束光芒穿透厚黑的虫堆,在耶路撒冷群山投下威严的光亮。昆虫再次比作人(),并且以更夸张的措词,强调灾劫的空前与绝后。

  3. 在他们面前(新译)一词用来引人注目,带出约珥书二3~11新的灾害描述(参3、6、10节。和合本在后两节译为“他们一来”)。在一幕颇见力道的对照笔法,丰茂的葱翠变为荒凉的( s%#ma{ma^ )旷野()。伊甸园一如在以西结书三十六35,象征葱翠遍野,与本节的描述成一对比。(比较“耶和华的园子”,与、18“伊甸园中的树”。)最后一个子句以 gam 加强语气:“没有一样能躲避他们的(希伯来文 p#le{t]a^ ,讲的是战争生还;)。”

  4~5. 蝗虫的外观(参:)、迅速与军事用处(参:)以马作比较。义大利文 cavalletta 与德文 Heupferd 都是蝗虫的意思,反映出两者确有相似之处(马如蝗虫跳跃,参:)。由平行结构来看,战马(新译;NIV 作“骑士”)是正确的翻译( pa{ra{s% 可指动物或骑的人)。成群的昆虫在山顶大吃特吃,声音与他们的外观一样令人惊心,如车辆的响声(参:),亦如火焰烧碎的响声(见 Driver, pp. 50~51,第一手记载蝗虫攻袭的声响。最近有位在苏丹长大的朋友,将蝗虫拍翅的声响比作喷射机引擎的声响)。翅膀挥动,与咀嚼作响的两种声音,令在旁观看的人打从心底恐惧。他们好像看到强盛的(又是 `a{s]u^m )军队(希伯来文 `am ,指军旅里的一个部队,。和合:“民”),列队出战,攻击他们的时候遍聚山上。

  6. 描述的重点在于对受害人的影响,特别是耶路撒冷的居民,因此多少与一章8~10节相呼应。在他们面前(新译;和合:“他们一来”),或可作“因为他们”( mippa{na{yw ,可说是和盘托出因果关系)。众民,亦即所有的群体或一群群的人〔不过也可能指国际间,或是“众国”(NIV);以东、亚扪、摩押可能都受到侵害〕经历产难一样的痛苦( h]yl ;参:,也是耶和华日子的一瞥)。下一个子句(希伯来文 qibbe#s]u^ pa{~ru^r ;参:)很难翻译,因为我们一定要在“面红泛光”与“愈见苍白”两者间择其一。前者的理解(Allen, p. 65; Keller, p. 121; Wolff, p. 38; KB, p. 750)似乎将问题重重又少见的 pa{~ru^r pa{ru^r “锅”()连在一起,然后从烧热的锅这幅画面衍生出“泛光”的意思。后者(RSV、NEB、NIV、NAB;Bic%, p. 47)采取德莱维、凯尔与其他学者的建议,将该片语译为“收取美丽”( pa{~ru^r 衍生于 p~r ,参 tip{~a{ra^ ,“美丽”,),意即脸上的光彩色泽都消退,所以变得苍白。

  7~9. 蝗虫无休止地一波又一波前进,没有任何防御或敌手能中止它们的凶猛。这些昆虫并不满足于田间与果树的出产(),还要攻击城市之地。第7节的最后一句有经文上的问题。动词 ye`abb#t]u^n 通常意谓“从……拿抵押品”(),但是用在这里根本读不通,因为与其平行的句子应该是“各都步行”(7b节)。与其把 `bt 的读法修改为“编织”(参:),或是 `wt “使之弯曲”( Piel ,参:),更好的主张是认为:马索拉版本的 `bt 源自阿拉伯语根意义的“破坏正规”或“扰乱次序”37。按此翻译,得“层级分明”(NEB),或“路线不重叠”(Allen, p. 65;和合本作“不乱队伍”)的意思。任何事情都不能分散它们的攻势(参8b节;38

  第8节的最后一个句子也很难翻译。动词“跌倒”可按字意解:有些蝗虫死亡,但是大军仍然继续前进,无从制止。或者意译为“突围”(RSV)、“直闯”(和合;Allen, p. 66)、“纵身进入”(NIV)。而关键性的名词(希伯来文 s%elah] ),意思更不明确,可读作“兵器”(和合、RSV、NIV;Wolff, p. 38),诸如标枪,或其他类似武器();或可读作“水道”或“沟渠”(NEB;Allen, p. 66;参:)。第二种读法似乎比较好,因为标枪不可能用来驱赶蝗虫,而整个经文脉络讲的是长驱直入渗透各城市。利用水道进入例如西罗亚下水道()是更有效、出人意外的途径。第9节用一连串短促、断音式的句子,描述昆虫到了城市。该节经文的名词城、墙、房屋、窗户置于动词之前,强调没有任何的建筑物可以成为荫庇处。蝗虫队从格子窗户像贼一样进去,挨家挨户洗劫(参:)。速度(希伯来文 ru^s] ,“奔”;和合:“蹿”;4、7、9节)、灵活(希伯来文 `lh ,“爬”;7、9节)、秩序(7~8节),是它们军事行动成功的基本因素。

  10~11. 蝗灾的图画在此与耶和华的日子融合在一起()。震动的大地(参:)与摇撼的天空,变黑的日月与无光的星辰(),是耶和华亲自与蝗虫军旅一起来临、执行审判的证据。这里的用语令人想起旧约他处描绘耶和华震怒的显现(参:)。变黑的天空,像以赛亚书一3,讲的是哀悼。这些征兆不仅是诗体描述的灾害影响,也是伴随耶和华的日子而来的征兆(,有更惊惧的情景)。约珥再一次()借重阿摩司记述的耶和华的日子,亦即灾祸黑暗、而非平安光明的日子()。

  耶和华的声音,一如诗篇十八13所说的,像雷声一样,给11节的图画平添惊恐的意味。因为蝗虫是在执行神的审判,履行祂的话,所以被称作祂的军旅、祂的队伍( mah]@ne{h ,“营”,也可指那些扎营的人,也就是军队)。最后一个子句令人想起诗篇一四八8,讲到自然界完成神的命令。由平行结构可见,强盛者是蝗虫军旅不是耶和华成就神的话(参 NIV 相较于 RSV)。第11节的结语似乎替整段经文作了总结,发出了只能以否定回答的问题:这日子()以及在其中行事的神(参:)如此大而可畏(引起惧怕),没有一个人能当得起(或是安然处之,或是克服;参:)。

36 R.P.Carroll, 'Eschatological Delay in the Prophetic Tradition?', ZAW , 94, 1982, pp. 54~55,将 ki^ qa{ro^b[ “因为……临近”当作是后人附加的,来解释耶和华的日子在约珥时代没有来临。这种建议没有适当的理由支持,或是如 Carroll 本人所说,不足以证明或是无从证明。
37 G. R. Driver, 'Studies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VI', JTS , 34. 1933, p. 378; KB, p. 674读作“改变、放弃”。

38 C. F. Whitley, ' ' bt] in Joel 2:7', Biblica , 65, 1984, pp .101~102,依照 A. Guillaume 的建议,将希伯来文 `bt] 与阿拉伯语字根 h]bt] “跌倒”、“击打”连在一起,还有衍生出来的“走在不是路的中间或主要部分上”,归纳出类似的意思“偏差”。

ii. 得救的盼望(

  审判虽然来临,但是悔改仍不嫌迟。耶和华亲自发出恩慈的呼声(约珥惟一使用神谕格式之处;参:),带有祂的权柄标志。在毁灭的军旅之前发声如雷的耶和华(),也提出得救的盼望。悔改就是回转、转向神(参 s%u^b )。这样的回转不是装腔作势,或是空洞的礼仪行为,一定要是全心,亦即以所有的道德信念发出的心声。当然也会有外表的流露禁食、哭泣、哀挽(叛逆神无异于死)。但是这一定要代表真挚、破碎的心,愿意全然臣服于神的要求(参:的“心”)。

  13. 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是希伯来式的说法,意谓内心的悔意远比外表的伤痛重要,因为外在的表现可能不是出于真心。撕裂衣服往往是大祸临头的表示()。心是做出道德与属灵决定的所在,应该优先面对处理。邪恶的念头也是在那里酝酿滋生的。撕裂心肠的意思是“改变整个心态”,结果就像诗篇五十一17所说的忧伤痛悔的心,以及十章16节与耶利米书四4所说的受过割礼的心(参吕译)。约珥一再重复、充分阐明耶和华的命令:“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参:,浓厚的约的意味),道出这里说的改变究竟是指什么。同时表明了专一的关系。但是只有藉着恩典彰显出的神的属性,百姓才得以归向神,或与祂有专一的关系。恩典的描述依循一个旧约常见的模式(),可能是崇拜时定规用在赞美与诉求的。神的慈爱、不愿意定罪,而情愿回心转意,都和祂“丰盛的慈爱”有关联,也就是祂信守( h]esed[ )自己的约(参:)。

  神的后悔,通常是回应人类的悔改(),但是在出埃及记三十二12~14,神的后悔是想起了约;在阿摩司书七3、6(见227~228页的解释),则是因为替百姓说情,求神怜悯的结果。神公然改变作为,特别是收回后果不堪的审判(此处称作“恶”,和合:“灾”;参:),在本节与约拿书四2,根本就成了神的属性。约珥从没有具体列出百姓的罪;在紧急关头,他所顾虑的是如何照管这些百姓,而不是历数他们的征状。

  14. 神介入的谕令(12节)由先知再扩充(13b~14节)。由第一人称转至第三人称,可以看出先知深信自己是神的传信使者,奉祂的名在说话。也未可知是以谦卑的态度提出盼望。这不是乱猜测的时刻,而是期待的时刻,但有感于神的全权而抑制自己的表达(参:。同样的想法,但用另一希伯来文“ ~u^lay ,或许”表达,见于)。在约拿书,盼望是消极的:扭转审判。在约珥书却是积极的:领受祝福。百姓再得丰收,圣殿的祭仪也得以恢复。素祭和奠祭表示,蝗虫造成的破坏已经修复()。百姓归向神(),神也相对地归向他们。祂已经定意要审判,如今却以恩典向他们回转,留下可见的余福迹象当重新恢复每日的献祭,作为祭物的农产品表达了神人修复的关系。这一节的教训千万不可错过:神所赐的物质丰足,是为了子民的安舒,同样也是为了帮助他们事奉神。

  15~16. 先知听到盼望的话颇得安慰,就发出命令,要众领袖可能是祭司召开大会。呼吁大家聚集禁食,或是准备攻城,都要吹角( s%o^p{a{r )。由于审判似乎已经逐渐消失、得救愈见有望,召唤百姓集会的语气,比起一章14节更急迫,内容也更详尽。使会众自洁(16节),意谓按照律法与传统的具体条例“举行庄严神圣的宗教集会”。神权政治是政教不分家的。从整段经文的脉络来看,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都视为宗教问题。如一章2节,老者指的不是领袖级人物,而是年长的人,与孩童和吃奶的成为对比。这个呼召涵盖社会各层面,可见其急迫,也可见百姓的罪是集体性的罪。每个人都要到场。新郎平常有些职责可以免除,以确保新娘可以受孕,给他留后(),但是这次集会一定要参加。因为罪的集体性,未断奶的孩子即使没有直接犯错,也有罪责(,亚干犯罪,祸及全家;)。尤有甚者,婴孩在场更增加了呼求怜悯的力量,这从神看待尼尼微的孩子可见一斑()。洞房与内室可说是完全一样,皆指新婚夫妇圆房的帐篷。押沙龙与大卫的妾在帐棚里会面,也是指这一点(39

  17. 先知继续对祭司发出指令(事奉耶和华的,)。廊子是一处二十肘长、十肘宽的地方,位于圣殿东端()。祭坛是圣殿门口献燔祭的大坛()。以西结提到二十五个人背向圣殿拜日头(),就是这里(近于内院的圣所入口)。但祭司毫无疑问是面向圣殿,同时会众在院内聚集在他们身后。

  哭泣,令人想起以色列早期有一次举国哀哭()。神出于祂的恩典,完全主动地重建百姓,现在又给他们祷告的内容,与诗篇四十四、七十九、八十、八十九,以及耶利米哀歌三40以下,五章1~22节类似的群体陈诉。以色列的赞美与祷告通常有固定的形式,取决于信仰生活中如何使用。群体陈诉用于全国性的灾难,诸如外敌来侵、饥荒、灾害临头之际。其特点是:以第一人称复数呼求拯救;诉诸神的名字的尊贵。约珥描绘的祭司与会众聚集在圣殿院内向神诉求,对于了解诗篇在以色列的生活扮演的角色,是份很珍贵的参考。

  诉求的语气(怜悯与慈爱地顾惜;参:)很明显:被拣选的百姓(参:;你的产业,亦即神将祂的计划前景托付的对象,见)的命运与下场,直接反映在神的荣耀与尊贵。从宗教背景来看,每个国家信奉自己的神,也从神寻求福祉,所以国运困厄之际,就会解作他们的国神无能为力。耶和华拒不为子民挺身介入,会受到以色列邻邦的严重曲解(),认为耶和华不灵验了。而他们讥讽以色列的话就引用在这里:“你们的神在哪里呢?”(参:)。百姓的耻辱成了耶和华的耻辱。从诗篇的平行经文()可以看出,群体陈诉的祷告一直存在,而且有各种表达方式(亦参:)。笑谈(新译,希伯来文 ma{s%a{l ;参:)指的是谚语式的话,或是问题,用来嘲笑敌人(参:)。敌人会不时以激烈的言词毫不留情地嘲笑以色列人,说他们的神不管用。就好像扫罗说预言,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人以此大肆讥笑那些先知学徒(40

  约珥书的前半部分,以情词迫切的呼求与可怕的惩罚告一段落,不过是以盼望,而不是以威吓作结束。整段经文以祷告推至高峰,而这祷告不是基于灾祸的可怕,而是基于神名字的荣耀。没有比此更崇高、更恢宏的诉求动机了。

39 W. R. Smith,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1903), pp. 167~170, 291.
40 Ma{s%a{l 的意思有哪些,见 D. A. Hubbard, 'Proverbs', ISBE , rev., III, pp. 1012~1015.
ii. 得救的盼望(

  审判虽然来临,但是悔改仍不嫌迟。耶和华亲自发出恩慈的呼声(约珥惟一使用神谕格式之处;参:),带有祂的权柄标志。在毁灭的军旅之前发声如雷的耶和华(),也提出得救的盼望。悔改就是回转、转向神(参 s%u^b )。这样的回转不是装腔作势,或是空洞的礼仪行为,一定要是全心,亦即以所有的道德信念发出的心声。当然也会有外表的流露禁食、哭泣、哀挽(叛逆神无异于死)。但是这一定要代表真挚、破碎的心,愿意全然臣服于神的要求(参:的“心”)。

  13. 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是希伯来式的说法,意谓内心的悔意远比外表的伤痛重要,因为外在的表现可能不是出于真心。撕裂衣服往往是大祸临头的表示()。心是做出道德与属灵决定的所在,应该优先面对处理。邪恶的念头也是在那里酝酿滋生的。撕裂心肠的意思是“改变整个心态”,结果就像诗篇五十一17所说的忧伤痛悔的心,以及十章16节与耶利米书四4所说的受过割礼的心(参吕译)。约珥一再重复、充分阐明耶和华的命令:“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参:,浓厚的约的意味),道出这里说的改变究竟是指什么。同时表明了专一的关系。但是只有藉着恩典彰显出的神的属性,百姓才得以归向神,或与祂有专一的关系。恩典的描述依循一个旧约常见的模式(),可能是崇拜时定规用在赞美与诉求的。神的慈爱、不愿意定罪,而情愿回心转意,都和祂“丰盛的慈爱”有关联,也就是祂信守( h]esed[ )自己的约(参:)。

  神的后悔,通常是回应人类的悔改(),但是在出埃及记三十二12~14,神的后悔是想起了约;在阿摩司书七3、6(见227~228页的解释),则是因为替百姓说情,求神怜悯的结果。神公然改变作为,特别是收回后果不堪的审判(此处称作“恶”,和合:“灾”;参:),在本节与约拿书四2,根本就成了神的属性。约珥从没有具体列出百姓的罪;在紧急关头,他所顾虑的是如何照管这些百姓,而不是历数他们的征状。

  14. 神介入的谕令(12节)由先知再扩充(13b~14节)。由第一人称转至第三人称,可以看出先知深信自己是神的传信使者,奉祂的名在说话。也未可知是以谦卑的态度提出盼望。这不是乱猜测的时刻,而是期待的时刻,但有感于神的全权而抑制自己的表达(参:。同样的想法,但用另一希伯来文“ ~u^lay ,或许”表达,见于)。在约拿书,盼望是消极的:扭转审判。在约珥书却是积极的:领受祝福。百姓再得丰收,圣殿的祭仪也得以恢复。素祭和奠祭表示,蝗虫造成的破坏已经修复()。百姓归向神(),神也相对地归向他们。祂已经定意要审判,如今却以恩典向他们回转,留下可见的余福迹象当重新恢复每日的献祭,作为祭物的农产品表达了神人修复的关系。这一节的教训千万不可错过:神所赐的物质丰足,是为了子民的安舒,同样也是为了帮助他们事奉神。

  15~16. 先知听到盼望的话颇得安慰,就发出命令,要众领袖可能是祭司召开大会。呼吁大家聚集禁食,或是准备攻城,都要吹角( s%o^p{a{r )。由于审判似乎已经逐渐消失、得救愈见有望,召唤百姓集会的语气,比起一章14节更急迫,内容也更详尽。使会众自洁(16节),意谓按照律法与传统的具体条例“举行庄严神圣的宗教集会”。神权政治是政教不分家的。从整段经文的脉络来看,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都视为宗教问题。如一章2节,老者指的不是领袖级人物,而是年长的人,与孩童和吃奶的成为对比。这个呼召涵盖社会各层面,可见其急迫,也可见百姓的罪是集体性的罪。每个人都要到场。新郎平常有些职责可以免除,以确保新娘可以受孕,给他留后(),但是这次集会一定要参加。因为罪的集体性,未断奶的孩子即使没有直接犯错,也有罪责(,亚干犯罪,祸及全家;)。尤有甚者,婴孩在场更增加了呼求怜悯的力量,这从神看待尼尼微的孩子可见一斑()。洞房与内室可说是完全一样,皆指新婚夫妇圆房的帐篷。押沙龙与大卫的妾在帐棚里会面,也是指这一点(39

  17. 先知继续对祭司发出指令(事奉耶和华的,)。廊子是一处二十肘长、十肘宽的地方,位于圣殿东端()。祭坛是圣殿门口献燔祭的大坛()。以西结提到二十五个人背向圣殿拜日头(),就是这里(近于内院的圣所入口)。但祭司毫无疑问是面向圣殿,同时会众在院内聚集在他们身后。

  哭泣,令人想起以色列早期有一次举国哀哭()。神出于祂的恩典,完全主动地重建百姓,现在又给他们祷告的内容,与诗篇四十四、七十九、八十、八十九,以及耶利米哀歌三40以下,五章1~22节类似的群体陈诉。以色列的赞美与祷告通常有固定的形式,取决于信仰生活中如何使用。群体陈诉用于全国性的灾难,诸如外敌来侵、饥荒、灾害临头之际。其特点是:以第一人称复数呼求拯救;诉诸神的名字的尊贵。约珥描绘的祭司与会众聚集在圣殿院内向神诉求,对于了解诗篇在以色列的生活扮演的角色,是份很珍贵的参考。

  诉求的语气(怜悯与慈爱地顾惜;参:)很明显:被拣选的百姓(参:;你的产业,亦即神将祂的计划前景托付的对象,见)的命运与下场,直接反映在神的荣耀与尊贵。从宗教背景来看,每个国家信奉自己的神,也从神寻求福祉,所以国运困厄之际,就会解作他们的国神无能为力。耶和华拒不为子民挺身介入,会受到以色列邻邦的严重曲解(),认为耶和华不灵验了。而他们讥讽以色列的话就引用在这里:“你们的神在哪里呢?”(参:)。百姓的耻辱成了耶和华的耻辱。从诗篇的平行经文()可以看出,群体陈诉的祷告一直存在,而且有各种表达方式(亦参:)。笑谈(新译,希伯来文 ma{s%a{l ;参:)指的是谚语式的话,或是问题,用来嘲笑敌人(参:)。敌人会不时以激烈的言词毫不留情地嘲笑以色列人,说他们的神不管用。就好像扫罗说预言,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人以此大肆讥笑那些先知学徒(40

  约珥书的前半部分,以情词迫切的呼求与可怕的惩罚告一段落,不过是以盼望,而不是以威吓作结束。整段经文以祷告推至高峰,而这祷告不是基于灾祸的可怕,而是基于神名字的荣耀。没有比此更崇高、更恢宏的诉求动机了。

39 W. R. Smith,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1903), pp. 167~170, 291.
40 Ma{s%a{l 的意思有哪些,见 D. A. Hubbard, 'Proverbs', ISBE , rev., III, pp. 1012~1015.
Ⅲ 将来的胜利(

A 灾毁复原(

  第18节是全书的转折点。从一章2节~二章11节,蝗虫入侵,带着令人惊恐的耶和华的日子的色彩,是书中主题。二章12~17节神赐恩典,已经显出从审判到复兴的转变。在第18节,先知的叙述介绍了19节以下耶和华的救恩讲词,首先描述神的复兴有何地方性与寰宇性、现在与未来的结果。从17~18节来看,我们揣测12~17节的命令与邀请已经为百姓接受并遵守了。

  18. 想像重建当时的场面:老幼群集于圣殿的廊子(17节),祭司迫切地恳求神为自己名的缘故,除去地上的抢劫虫队。见到百姓的悔罪与哭泣,耶和华感动先知,就是约珥本人,以耶和华的口气道出救恩的应许(诗中此类神谕,见;类似的场面亦见于)。神已经为了自己的地与祂的百姓开始行事。两者在复兴的开头就被提及,因为两者都受到灾祸危害,同时也是守约的条件。百姓在祷告中(17节)诉诸神的“忌邪”(和合:“热心”,他处则译为“忌邪”),作为复兴成就的动机之一。忌邪(希伯来文 qn` )在人类语言中,是描述小气、怨恨的个性,但是在此用来形容神热切关注自己的荣耀。人若是在神的独一无二这点上妥协,就会引起祂的怒气;但是在敬拜与顺服中回应神的独特性,就会引发祂的爱怜。当人怀疑祂的能力,或转而尊奉他神,神的忌邪就会显出来()。那些嘲讽、剥削神的子民与其土地的人,也会引起神的忌邪,表现在对仇敌的审判,与对尊崇祂的人所发的怜悯()。这基本原则在出埃及记二十5~6扼要地勾勒出来;这两节经文也是了解神忌邪的关键。在本节经文,神的忌邪是指祂热心关切属祂的地(参:)与子民,“表现出一个忌妒的人所怀的狂热与占有意念”(Kapelrud, p. 89)。至于怜恤( h]ml )的意思,法老女儿看到刚从河里被救上来、满面泪水的婴儿摩西,就是一个例子()。因为忌邪充满着爱,因此可与怜恤并提。

  19. 这里引述了耶和华对百姓请愿的回应。本卷书后半段以神发言为主,与前半段描述的灾祸一样充满力道。本节至第27节是一段神谕,应许将要修复灾祸造成的损毁,并且一步步扭转一章4节~二章11节的损坏局面。看哪(新译,和合未译)用来吸引注意力,确保百姓细心听,或者也可能是暗示请求的“答案”(参:;Wolff, p. 58)。我必赐给的原文是现在分词,意指应许马上要成就。特别提出五谷、新酒,和油,代表民生食品,也代表一章10节的毁坏局面确实会扭转。饱足(希伯来文 s*b[` 也用于审判的文意脉络;参:)讲的是复原之丰饶(参24、26节)。百姓祷告中的说理(17节)显然发生作用,因为本节与27节都保证必定除去他们在列国前所受的羞辱(希伯来文 h]erpa^ ;参:)。

  20. 犹大的农作物恢复生产,下一步就要消除吞噬大地的毁灭者。虽然如耶柔米很久前所注意,蝗虫群多从南方或东方侵袭巴勒斯坦,这里的蝗虫却被称作北方来的。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有可能这一次风是从北方吹来,从东北部的叙利亚沙漠带来蝗虫。第二,耶利米描写来自北方的恐怖袭击()指巴比伦〔或可能是锡厄西(Scythian)军队〕或许影响此处,所以北方来的可能意谓摧毁的军旅。二章1~11节已经用过详细的军事类比手法,而且重现于二章25节,称蝗虫为“大军队”。第三,虽然反证的理论也很强(例:Wolff, pp. 62~63),经文脉络似乎很清楚,北方来的确是指蝗虫而言:前后经节都在明言灾毁的复原。北方一词用作山神的居处(),也是歌革攻打以色列的场所(),北方来的或许有末世意味,不过应该不是如此解。经文脉络的意思很明显,不该着墨于末世因素,而北方来的,是以凸显的笔法,描述蝗虫是准备大肆其虐的一群凶恶的掳掠军队41

  因为他们所行的大事,同时强调全面的毁灭以及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神发出了严厉的审判,他们完全罪有应得。干旱(希伯来文 s]iyya^ ;参:)荒废( s%#ma{ma^ )之地没有昆虫赖以为生的绿叶,它们被赶进的两处海也没有。正如它们把犹大变成无从居住的地方,自己现在也要面临一样可怕的环境。前(字面意思“脸”)与后应视为军事用语:“前锋”与“后卫”(JB)。东海可能是死海(参:)。希伯来人真的是以东方为方位点。他们朝东,称之为“前面”。西方在身后,如 ~ah]@ro^n 一字所示。北方通常称为“左”,而南方为“右”,该词一直存留到 Yeman 这个名字。他们犹如面向东方而活,因为先祖是受到耶和华的呼召,从那里开始了探索之旅。他们身后的海当然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审判的局面是入侵的蝗虫被击溃,好像神用楔子(希伯来文 ndh ,常用来描述神赶散祂的子民;参:)直捣蝗虫行伍,将主力驱赶到沙漠,将侧翼军力驱赶到东海与西海。这一幕以臭气收尾(军队被杀造成的臭气,)。淹死的蝗虫被冲到岸边,腐烂的尸体会发出恶臭(Driver, p. 60)。蝗虫造成一片疮夷,如今它们也遭到同等的毁灭,罪有应得。审判的景象有时从史实转移为末世性的描述,因为蝗虫的袭击,就是耶和华日子的前兆()。敌人被称为北方来的,审判的景象遍及各地,从大海到大海,所以增添了末世的气息(参:,在弥赛亚时代,从耶路撒冷流出的活水直到东海与西海)。而且,蝗虫不知情地完成神的目的,却似乎要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神对待入侵的外敌,不论是亚述(),或是巴比伦(),也是如此。

  21. 约珥像在圣殿敬拜的领袖一样,向着三种受蝗灾危害不浅的对象发言:地土(21节)、动物(22节)、耶路撒冷的居民(23节)。这些经文是对那些请求耶和华住手的人发出完全保证(参:;Wolff, p. 58)。先前悲哀的地土(),如今先知命令要以喜乐代替惧怕(;与此相反的命令,)。不要惧怕,是救恩应许中常见的一点()。理由是:“因为耶和华成就了大事”(参:),与严厉审判蝗虫的原因一模一样(20节),但是昆虫傲慢的滔天罪行,不足与神恩慈的拯救作为相比拟。此处与22、23节采用的文学形式,令人想起一些感恩诗篇的模式(例:诗一一七,一三五): (1) 都以命令或勉励开始; (2) 然后是对人的称呼,或是物体发言; (3) 以因为( ki^ )一词道出命令的原因; (4) 原因归诸神的作为或属性。这里再次显出,约珥对礼仪模式真的是耳熟能详。

  22. 然后呼吁家畜(诸如牛、羊)也要撇开惧怕。大地丰饶的景象扭转了第一章几处经文描述的损害:动物受害();田野荒芜();无花果与葡萄()、树木(),还有旷野的草场(),都受到灾害之苦。发青了(新译;吕译;和合:“发生”)与创世记一11呼应(旧约惟一另一处用 ds% ,作动词),显出新创造的蓬勃。也都效力的字面意思是“他们的力量”(希伯来文 h]ayil ,在译为“军旅”)。耶和华使树木得力反击,它们的出产胜过了蝗虫队造成的损害。动物与土地的拟人化,是以生动的手法表达灾祸的影响、拯救,也是语重心长的提醒:受造物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动态与静态,或是动物与植物、矿物间的差别,希伯来人分得不是那么清楚。他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神所恩赐的,带有神的能力,也受祂维系照管。

  23. 在一章16节被断绝的快乐与欢喜,再次成了选民的心情,他们在此被称为“锡安的民”,也就是生活以圣殿为中心的人(参:)。他们高兴的原因是雨水丰足。赐给了(新译)是完成式,显出神的应许真确无比。早雨或是“秋雨”(和合、JB)通常是十月底与十二月初之间下的雨,特别受人期盼,因为可以终止夏旱。这里用的字( mo^reh ;注意 Wolff, p. 55,按照 LXX、Vulg.、Syr.,读作 ma~@k[a{l ,“食物”)只出现于本节与诗篇八十四7,具有“秋雨”的意思。更普遍的形式是 yo^reh )。与 mo^reh 成对的 lis]d[a{qa^ (字面意思:“为了公义”),有不同的解释: (1) “合宜”(和合;AV),亦即“不多不少”; (2) “为你伸张”(RSV),亦即神已经承诺百姓,如今为他们介入拯救; (3) “既然他是公正的”(JB),指神的公义藉着击败敌人、护卫百姓彰显出来; (4) “公义的教师”,将 mo^reh 读为“教师”(参:)。武加大译本(作: doctorem justitiae )与他尔根(Targum)采取了颇为吸引人的第四种看法,特别是在昆兰古卷发现有所谓的“公义教师”。但是,经文脉络令我们不得不排除这种可能。没有预告或后续,绝不会如此简略、突兀地提说一个弥赛亚式的人物。从18~27节的整段经文,中心在于昆虫的损害与谷物的复原。至于其他选择,第二种似乎较可取,因为最能捕捉到经文脉络中拯救与胜利的气息(Keller, p. 138; Kaperlrud, p. 116;参 Allen, p. 86:“祂赐下秋雨,以表约之和谐”)。晚雨( malqo^s% ,和合:“春雨”)是通常在三、四月间下的春雨,防止谷物枯干,有助于确保收成。和先前一样(“一如起初”)的译法是假设原初的介系词是 k (LXX、Vulg、RSV、JB;Wolff, p. 55; Allen, p. 86),而不是 b (MT、AV)。重点不在于春雨是否按时降下(“在开始的当儿”或是“在第一个月的当儿”),而在于春雨秋雨之降临,恢复了往昔的定规与滋润果效(参25节)。

  24. 一章10节描述的损害在此破解了。有关禾场与m,见何西阿书九1~2。神是如此慷慨丰盛地伸张公义,因虫害而空荡的粮仓,如今竟然多得满了出来(希伯来文 s%wq ,参:,过满的粮仓是审判即临的象征)。

  25. 拯救的神谕是直接向百姓发出的(向你们),继续以第一人称发言,相对于21、24节,以第二人称发出勉励,以第三人称称呼神,一如诗篇中的集体感谢诗常用的形式。“复原”(希伯来文 s%lm 是强调词干;参:)的字面意思就是补还(“补偿”;JB),是赔偿损坏的法律用语(参:)。那些年可解作“收成或生产年间”(Gesenius-Buhl; Kapelrud, p. 119),说明了“蝗虫那些年间吃尽的”这句话(参:新译)。“年”的复数形式似乎表示,蝗虫入侵拖到一年以上。经文本身意思已经很清楚(参 LXX、Vulg.),不必把 has%s%a{ni^m (“年”)修改为 mis%neh (“加倍”),一如耶利米书十六18(Delcor, p. 163)。由经文脉络来看,是指完全的修复,而不是数量加倍。约珥再次用了一章4节描述昆虫的所有名称,如此将复原的情景与损毁的情景连接起来。他这么作是要弄清楚,虽然第二章有浓厚的末世意味,但是实际发生的蝗灾一直是他的叙事背景。大军队令人想起第二章首段经文描绘战争般的惨烈,尤其是11节,毁灭的军旅明显带有耶和华的标记,将经文推至高点。神一清二楚地表明,是祂降下的审判,藉此发出无言的警告:百姓万不可以为,复兴的恩典是理当该有的。阿摩司同时强调神介入审判,也强调若是想要免除更大的灾劫,当汲取什么教训()。

  26. 饥饿的人重享食物(、16~20),是基于神的恩典,百姓只要以赞美(希伯来文 hll ,字面意思是“唱赞美诗”,与先前的陈情诉怨正好成对比;)回应即可。奇妙( pl~ 为役使字干;参:以及与,神守约的爱与拯救的关联)形容复原的速度与范畴确是奇迹。由于神的名或声誉有被犹大仇敌毁谤之虞(),所以得拯救就要赞美祂的名。神的名得到应有的尊崇,百姓就不用怕在仇敌面前丢脸(希伯来文 bws% ,“羞辱”,于虫害的描述里有吃重的角色;、17)。有些学者,诸如布尔(Bewer)与戴科尔(Delcor),省略了“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他们认为那句话原属27节,挪过来作为注解。但是这句话的含义从第12节起,在整段经文都很明显,所以重复使用完全合乎经文脉络。优良的农作物、满溢的粮仓、饱足的肚腹,这些现象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它们乃要作为记号,表示先前似乎抛弃百姓、任他们遭受灾害之苦的神,如今为着他们介入行事了。

  27. 作为本段的高潮(),与下一段的预备(),耶和华一方面呼吁百姓体认祂在他们中间(表达体认之句型你们必知道……;参:、13~14等),一方面以专有的用语向百姓介绍自己(自我介绍之句型: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参:、18、22,;在我以外并无别神则声称神的全权)。

  神的独特以及祂与百姓同在,是只有锡安子民才得以享受的真实喜乐与永久珍宝(参:)。你们的神与我的百姓连在一起,意味着约的关系已完全恢复()。知道这些事,意谓按这些条件生活,让这真理掌握、管理自己的生命(参:)。神清楚显明了祂的无上主权,消除了百姓挥之不去的羞辱感。神拯救的应许的第一部分,在这盼望的回响中告一段落。

41 Kapelrud, pp. 93~108,详尽地讨论了北方来的一词,其中也提到有些学者想要修改读法或删除该节经文的失败作法。
B 圣灵的浇灌(;希伯来圣经

  救恩的神谕自二章19节开始,在此仍然继续下去。耶和华让百姓的眼光超越灾害中的复原,望向祝福更大的日子。在希伯来文,这段经文是第三章。

  28~29.() 以后,不一定是指末时,而是在两阶段的祝福中间,建立时间次序。(在那些日子,29节,指的是28节的以后,同时也给这几节经文一些末世色彩;。)两阶段之不同不在于第一阶段是物质的,而第二阶段是属灵的;其不同在于第一阶段是修复先前的损坏,第二阶段是迎接神以新的方式对待子民的新时代。物质与属灵祝福的不同,从经文脉络来看,没什么道理可言,因为物质祝福本身就是属灵更新、子民真心悔改的证据与记号。生活与土地如此密不可分,无论是灾难或祝福,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参:)。

  第二阶段祝福之丰富与广阔,以几种手法凸显出来:第一,浇灌亦可作“泼撒”(),可见神并不吝啬(参:)。第二,我的灵42就是神的能力与生命力,作为祝福的管道,显出额外的力道。在创造时运行,将混沌转为次序的灵(),使参孙得力、赤手杀死狮子的灵(),使比撒列“有智慧、聪明、知识,能作各样的工的”灵(),现在要在神的子民中行事。各大先知预见圣灵在新时代的工作,约珥在此也添上他的一笔:圣灵的行迹可包含 (1) 正义与公平(); (2) 富饶与坚贞(); (3) 安息与复苏(); (4) 顺服()。在约珥书,重点放在与神的团契,以及传达神的话语及作为,一如书中的预言、异象所示。

  第三,凡有血气的,显出以色列全体有分于其中。代名词你们意谓,这里是对以色列、而不是对全世界说的。先前,灵的恩赐只限于被拣选的领袖,如基甸()、早期君王扫罗与大卫(),或先知弥迦()。如今,神的所有百姓都要成为先知,摩西的愿望也得以实现:“但愿耶和华的人民都是先知,但愿耶和华把祂的灵降在他们身上”()。凡有血气的定义尽量无所不包:儿子与女儿、老年人()、少年人(字面意思“优质的人”;参:)、仆人和使女。无人因着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被排除(参保罗于将门户大开,令人振奋)43。这些类别的差异对照,就是举隅对比法( merisms ),囊括了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其成员可与受召悔改的群众相似()。灵的恩赐对正义与群体造成冲击,也是能力的展现;让人准备面临新的合一时代,表面的差异被搁置一旁,甚至连蝗虫也成为神的新团契中的一员()。这段经节中血气与灵的关联,令人想起以赛亚所作的灵与肉的尖锐对比:“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凡有血气的”若任其自主,就“尽都如草”(),灵的浇灌才是需要的改变44

  第四,神的恩典在大量的先知活动中流露出来。跌倒、扭曲、起舞、吟哦、言语模糊,这些狂恍经历对旧约先知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早期(参:的巴兰;的扫罗);然而,我们也不需要像柯培儒(Kapelrud)等人一样,过于强调这段预言的狂恍性质。例如:阿摩司的经历就显出,异象可以在没有更激烈的狂恍情境中发生(异象一词,参:;预言,)。这里的重点一定是对神有更深的认识,也就是二章27节应许的一种更丰盛的关系(参:)。假先知滥用这些启示模式,特别是滥用异梦(参:),无碍于在神的灵完全浇灌的新时代采用这些途径。新约圣经在五旬节之前,在这方面就有了足够的证据(例)。异梦(希伯来文 h]@lo^m ;参:)与异象(希伯来文 h]izza{yo^n ;参:)最基本的差异在于:作梦的人通常已入睡,而见异象的人是在醒着的时候领受启示。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所注重的,并非启示的各种媒介。此处提到各种方式,只是为了让诗体的对称结构更见丰富。对神真正的认识(27节)以及分享这知识的能力,才是先知约珥想要强调的重点(参:)。

  第五,灵的应许在28~29节开始并且结束,形成所谓的“包裹结构”,用来强调这些宽宏的应许,同时增添了匀称与平衡的效果。中心主题是耶和华主动差遣祂的灵,而不是圣灵的特殊工作。

  30~31.() 我们要把二章30节~三章2节当作诗歌(参:NIV、NAB、NEB;Wolff, p.56;Allen, pp.97, 105 ~106),而不是散文(RSV)来了解。灵的祝福伴之以奇事(希伯来文 mo^p{e{t[ )、强烈的兆头,必定会应验,斩钉断铁地表示出神在工作。其寰宇性的范畴(天上地下)凸显出超凡的特质。此处具体说到血、火、烟柱(或是“蘑蕈”;Wolff, p. 56, 与 ta{ma{r “枣椰”相连,读作“树状的”或“蕈云”状的火山爆发),有几种功用: (1) 让我们想起神在出埃及的作为;埃及的审判代表了以色列的解放(,尼罗河水变成血;,冰雹与火降到地上;,西乃山笼罩在耶和华降临的烟云中;有关出埃及奇事的描述,参:); (2) 显出了战火的烟硝味:耶和华向祂的仇敌发动战争,身后留下重创的军旅、焚烧的城市,与烟气腾腾的砾堆(,以火与血描述以东、埃及、歌革的被毁); (3) 描述神的审判是个普世性的祭,为祂的圣洁而献:邦国轻看神的荣耀,成了燔祭。其上的血、火、烟,在在见证着他们可悲的错误(参:,耶和华在波斯拿着沾血的剑献祭;亦参:,以东的烟气上腾,永不止息;亦参:,基比亚像被全部献上的燔祭一样,全城落入熊熊火焰)。变黑的日头与变为血的月亮,令人想起二章10节蝗虫遮蔽的情景。但是这里的文意脉络清楚指向末时〔二28的以后,二29的在那些日子,以及三1的当那些日子、那时候(吕译)〕。约珥书的这类预言经文,或是以赛亚书十三10,对马可福音十三24与启示录六12描述基督再来的经文影响极为显著。不过,我们还是不要把约珥的经文视为弥赛亚降临的描述,而视为戏剧化的笔法,描述战争中的浓烟弥漫,甚至遮掩了天光。大而可畏的日子,见二章1节的注释。

  32.) 耶和华预备了从蝗灾中的得救方法,也在最终的浩劫中发出拯救的誓言(希伯来文 mlt] ;参:,使用这个字发出负面的威胁)。祂应许“我的民将不再受羞愧”(),然后在此道出持守应许的方法:求告耶和华的名。任何模棱两可的神论都不被接受。单单忠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这句话的意思。在公众或是个人敬拜,百姓要呼求、单单呼求祂的名(参:,亚伯拉罕的例子;,以利亚的例子;亦)。如诗歌所说:“向祂,全心向祂,不容有二心”(Joseph Hart, 1712~1768, Come Ye Sinners Poor and Needy )。锡安山与耶路撒冷,在约珥讨论圣殿()与犹大首都时(~9、15~16)隐约提及,在此处显然被认为是神同在的场所、祂的能力核心、约的宝座,也是旧约启示中,祂的荣光最灿烂之处(诗九十九,一一零,一二二,一二五,一二六,一二八,一三四,一四六,一四七篇)。逃脱的人(希伯来文 p#le^t]a^ ,表示集体逃脱以及逃脱的行动,也令人想起无从逃避的情景),与剩下的人(希伯来文 s*a{ri^d[ 指大难不死的人;)形成对照,同时加强神救援的观念。有些编者(例 JB、NEB)修改在耶路撒冷一词,与“剩下的人”连在一起,如此两句约莫成为平行句:“在锡安山将有逃脱的人……在耶路撒冷将有剩下的人……”(JB),这样的变更可以,但是没必要。经文兼具散文与诗的特性,所以不必修饰得比原先的结构更匀称。

  照耶和华所说的,是基于神先前的承诺,通常是指俄巴底亚书17节。但是约珥与俄巴底亚都可能取材自一个大家熟知的神谕,保存在犹太人的口传传统。拯救的应许以求告开始,也以呼召结束(英译皆作 call )。两次使用该字有力地表达出神以爱和恩典拣选人,以及人以敬拜与顺服回应,两者之间的关联:那些求告神名字的人,就是千真万确被神呼召的人(与“指定”、“拣选”几乎同义;)。约珥在他所描述的耶和华的日子里,带我们穿越笼罩着阿摩司书()与西番雅书()的黑暗,进入灿烂的荣光。他与俄巴底亚一样(15~21节),在日子之上看见另一日子,就是以色列的罪受审的日子(如藉着蝗灾),而耶和华也准备随时保全、更新祂的百姓,同时审判其他国家()。

  当彼得在五旬节引用这段经文(),他不仅用了有关神的灵浇灌的经节,也用了描述天地间有奇事的经节()。彼得勾勒出约珥预见来临的“那些日子”,并且认为灵的浇灌作为教会形成的因素,以及彰显神子民的特质,就是应验了这些话。五旬节激发了一连串事件,从教会诞生开始、扩展世界宣道,赋予了“凡有血气的”一词(亦即以色列全体)更广的意义,也就是说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所有信徒都成为新以色列的一分子(),并且一步步迈向最后结局:神审判祂的仇敌,为真正信靠祂的人伸张公义。约珥书二23的重要词句“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是彼得对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发出呼声的关键经文(),而保罗也以此为重要依据,讨论信心而非律法,才是领受救恩的要义()。经文本身连同其原先的含义,都与保罗的论点非常贴切:“希伯来人一词原本意谓……忠于耶和华的以色列人,因此对保罗而言,也就是‘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参:45

42 笔者在这一段全部用小写的 spirit,而没有用大写的 Spirit,以防读者误解:在神子耶稣的启示与五旬节降临前,人对神的三位一体已有全面的认识。
43 Hanson(pp. 313~314)从约珥的兼容并蓄看到“早期雅巍主义的平等特色”,并且可与“灵的自由运行”相提并论,后者从雅巍的先知惯常可见。Hanson 从这一切认为,约珥表达了“反对既有体系的看法与末世心态”,为要抗衡主前四世纪,撒督家祭司固守的僵化体制。Hanson 当然也认为本书是该时期的作品。由此我们想到,时代背景与解读的方式的确息息相关。
44 Wolff(p. 66)与 Watts(pp. 38~39)引述一首昆兰赞美诗,关于神的灵的句子:“主啊,我感谢你,因你以自己的能力支撑我,以你的圣灵浇灌我,好叫我不致失脚。与恶者争战前,你已加给我力量。”(1QH7. 6-7)这段话虽然有力,比起彼得与约珥()所展现的源远流长的圣灵事工,防卫的味道太浓了点。
45 M. Black, Romans , NCB(Marshall, Morgan, and Scott, 1973), p. 139.


03
约珥书第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审判万国(;希伯来圣经

  审判列国的不祥预兆,在二章30~31节已有暗示,但是在第三章却详细地阐释;而先前神子民隐约的一线盼望()在本章最后几节却成了公开的宣示()。约珥好像摄影家,用广角镜捕捉二章30~32节的全面镜头,然后对近焦距看第三章,审判与恩典交织在其中的耶和华的日子。

  1~3. 若不对付致使神的百姓受苦有加的敌人,百姓就不算真正得救。以色列的救恩神谕经常回响着审判邻邦的声音(参:摩一~二章;俄;鸿;哈二~三)。耶和华首先讲到审判的时间。到了那些日子,在那个时期(新译),将二章28~29节提及的未来事件连在一起(双重句)。在即将来临的适当时机(时候在旧约常具有这些含义),耶和华不仅以祂的灵浇灌以色列(),并且以寰宇性的神迹奇事拯救他们(),更要恢复他们的产业(比和合本“使……被掳之人归回”的翻译要好;参:)。重得整全的复兴,将整个人类历史推至更高点,同时与彼得所说的“万物复兴……就是……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时代()连在一起,应该不会太离题。此处正如整章圣经,焦点在于犹大和耶路撒冷。在此不见提及北国,然而以色列是指整个国家()。

  接受审判的是列国(新译;和合:“万民”),然而经文脉络却提出具体的罪行或某些地名(:推罗、西顿、非利士;:埃及与以东),似乎是要对这个词设个界限。因此焦点在于所有骚扰过以色列的邻邦;他们不受惩罚,犹大的拯救就不算完整。寰宇性的措词(称列国为“外邦人”或“异族”),使得这里的情景具有普世性的含义。

  审判地点则找不到。约沙法谷最好不要从犹大王的名字,或是具体地点来解释,而是要从它的语源“耶和华已经审判”来看,与其对称的“断定谷”()似乎证实这种看法。重点在于审判的法律性质,而不在于其地理位置。这里用的动词颇有启发性:聚集(希伯来文 qbs] 是强调词干)常用于属天审判的经文脉络(例);带……下(希伯来文 yrd 是使役词干),有“叩拜”、“翻倒”、“羞辱”之意(例:)。耶和华要亲自以起诉者的身分控告,并以法官的身分作裁决。

  有些先知提到谷(适于众多人聚集,或军事冲突审判的一种方式的区域;参9~12节),那是实施审判的地方。不过他们的描述则不一而足:欣嫩子谷(及下,);异象谷();旅人谷(和合:“所经过的谷”,);橄榄山分裂而成的谷()。

  耶和华施行审判(希伯来文 s%pt] 是反身词干;参:)的根据是列国蹂躏我的地土(希伯来文 h]lq 是强调词干,意谓“划分”,好像是他们,而不是耶和华全权拥有地土;参:),以及犹大人民。后者是神忌邪的对象(),也表现出与神特别的关系“我的百姓”、“我的产业”、“我的地土”。因为列国分散了(希伯来文 pzr ;在用在以色列的分散与隔离)耶和华的百姓以及地土上的所有物(产业与百姓并提,),侵犯了耶和华的拥有权。

  当耶和华描述自己的百姓在奴隶买卖中像抵押品一样,祂要审判的理由就更充足了。不人道恐怕是最难令神释怀的罪恶。人像物品一样,用拈阄的方式对待(参:俄11;),也以低得可笑的价钱交易(参:),只是为了供人作乐片时与妓女过一夜(希伯来文 zo^na^ ;参:),或是换一袋酒()。这里的受害人是犹大国的孩童,但是阿摩司书一至二章外邦国家被羞辱,或是申命记二十一14禁止贩卖俘虏来的军人;这些不人道、泯没人性的行径同样受到严厉谴责。

  4~6. 先知将注意力转至推罗(参:),西顿(参:),与非利士四境()的五大城(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迦特、以革伦),或许因为这些地中海港口都是贩奴中心。非利士与腓尼基是以色列的世仇,有时以色列也不很放心地与后者结盟(例如:所罗门时代,),不过阿摩司与其他先知讲的都是两国间的敌意是多么久远()。这些异族城邦的行径极其残忍粗暴,耶和华问他们,他们这样做是否因为先前错待他们,所以现在来一泄积怨?措词用语是嘲讽性的,但意思很清楚:如果是为了报复〔希伯来文 gml 意谓“全然以待”(BDB),或是“了结一桩交易”(例:的“断奶”);名词 g#mu^l s%wb 或是 s%lm 一起,意谓“悉数偿还”;参:代下三十二25;诗二十八4;耶五十一6;俄15〕,他们可是要知道,他们的对象是报复的主宰( s%lm ,用法是正面的)。“我与你们何干”在此处的经文脉络()意谓:“我对你们做了什么,竟敢如此待我?”(参:)。

  列国的罪名主要有二:掳掠财宝(很可能出自耶路撒冷的宫殿与圣殿;有关金银,见:;有关丰富的财宝,字面意思为“可爱的宝物”,见:),以及贩卖奴隶给希腊人。哈该看到将来有一天,神要撼动所有国家,以财宝充满祂的殿()。但是此处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推罗人从事贩奴,见阿摩司书一9。希腊人()更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雅完人”(希伯来文 y#wa^ni^m ),就是爱琴海两岸的居民。雅完人早在主前八世纪就与亚述帝国有来往,并有完整的历史记载。以西结描述推罗与雅完人的贸易,可作为本段经文的注解:“他们用人口和铜器,兑换你的货物”()。

  7~8. 指控罪名后,接着就是宣告惩罚;这一类的神谕都是如此。惩罚包括解救(希伯来文 `wr 是役使词干,意谓“激动”、“激发行动”;通常描述神的特别介入,)犹太奴隶,然后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措词与第4节完全相同),使奴贩的儿女为奴。提示巴的名字,使惩罚更见尖锐。示巴人与示巴女王()为同国人,也就是阿拉伯南部远方的……国,居住海岸的奴贩住在那里会很不习惯。尤有甚者,示巴人喜欢周游作生意,也就是说被卖的人最后会分散到从印度洋到东非海岸的任何地方。神的报复正好与他们的罪相当:希伯来人不喜欢海,却被卖给海岸居民;非利士与腓尼基的人是惯常出海的,却被卖给居住沙漠的示巴人。反讽意味可说是很尖刻:如今犹太人是买卖经手人,而不是非利士与腓尼基人。救恩神谕看起来更像散文,而不像诗(RSV、NIV、Moffatt),以由神鉴定权威的公式语结束:“这是耶和华说的”()。亚达薛西三世使西顿沦为奴役(主前343年),亚历山大则终结了推罗与迦萨的下场(主前332年)。

  9~10. 这些经文以诗体开始,直到书的末了。自9~14节,我们听见呼声,要施行1~8节所预言的审判。一位代言人,亦可能是耶和华自己(祈使语气的宣告,字面意思是“呼召”、“呼喊”;参:)呼唤没提名字的使者(天军?),在列国中(新译;参:、9~10)发出战争的呼声。列国(11~12节)虽然没有明言是哪些,根据我们主张的被掳后背景,是指先前提及的推罗、西顿、非利士(4节),还有以东与埃及(19节)。如果约珥是从第七世纪的背景发言(参 Koch, pp. 158~159),就是指亚述。经文的浓厚末世意味,使得我们要小心,不可太具体的指陈列国指的是哪些。耶和华的心意对列国是全然公义的审判,对以色列则是全然保守。

  预备的字面意思是“使之为圣”(),让我们记得打仗对古以色列人是宗教事宜,要以祷告与献祭预备(参:)。武士()受征召服役〔动词激动、近前来(新译)、上去(新译);参:士二十28,二十一5、8〕,意谓每人要准备作战,他们的国家也要总动员。在这战争的呼声中,耶和华刻意颠倒了熟悉的千禧年经文;该处是说战争武器打造成农业(10节;参:)用具(希伯来文 ~e{t[ 通常译作“犁头”,可能是指“锄头”;参:;Allen, p. 326)。从大卫时代,铁器在中东地区就很多,只有穷苦的农夫无力拥有铁制农具。因为是全体动员,而正常的方式完全被颠覆,所以连胆小体弱的(软弱的)也志愿作武士(参摩押人在如何夸口)。这一节刻意制造幽默效果,因为武士( gbr ;参:)的字根意思是“强壮”、“有力”。

  11~12. 履行任务的属天使者,命令列国(希伯来文 go^yi^m ,亦即非犹太国家、外邦人)争战。11节的那里(中文未译)就是约沙法谷()。最后一句似乎是使者发出的记号:列国军旅已经准备好作战,而耶和华现在要召集(希伯来文 nh]t “下到”用在攻击性的行动;)祂自己的军力与敌人对阵。祂曾发动蝗虫照祂吩咐去做(),现在祂的军团也不会缺乏武士(),与仇敌的武士旗鼓相当()。耶和华的回答(12节)是重复争战的邀约(参9节),并且宣布真正的交战目的:审判。列国虽然率领大军来作战,但是全权主不感到威胁。祂知道谁主宰一切,并且准备坐下审判(坐下是审判的姿态,参:)敌人。

  13. 耶和华的形像又改变了:既非武士,亦非审判者,而是农夫(可能是种葡萄的;镰可读作“酿酒人的刀”;Wolff, p. 80),呼喊着如何收成庄稼的指示(呼喊的是无法收成),可能是对着天军说的(战争与农耕的关系,已见于10节)。在已经满溢的酒m践踏葡萄的命令,是刻意仿效二章24节的昌盛景象。最后一句解释了这个隐喻。列国的罪恶(希伯来文 ra{`a^ ,“邪恶”;有关此用法,参:)甚大,他们受审的时机熟了(希伯来文 bs%l 通常意谓“沸腾”,延伸为“成熟”,亦即可以使用的意思;参:),就像熟得正好的葡萄待采一样。庄稼作为审判的隐喻,见于新旧两约(参:a;尤其借重于此处描写的景象)。罪大恶极,无从避免审判,参创世记十五16“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这句话。

  14. 许多一词的重复,令人感受到形容的极致:聚集的人数多得不能再多了。该字(希伯来文 h@mo^ni^m )也有大批人动乱不安,发出喊叫的意味。就像约珥在此处记载了令人震慑的满坑满谷的景象,其他先知也不止一次地形容敌人如何被召受审(参:及下,特别是,与极为相似,两者都征召列国与神争战)。耶和华的日子让我们重返二章31节,在那里神以恩典与审判大有能力地介入,而神的介入起初是以蝗灾表现出来(见的注释)。给山谷命名当然也是耶和华的决定。列国已决意与祂相抗,所以现在由祂决定了。“断定谷”与“约沙法谷”()的意思,基本上一样:是耶和华执行严厉审判的地方(参: h]rs] ,“断定”,明显具有毁灭性的含义)。

D 拯救犹大(;希伯来圣经

  这里的分段是武断的,因为根本无从知道15节是与14节一起、论耶和华的日子(参 RSV),还是与16节一起,作为神拯救工作的序曲(参 JB;Allen, p. 116;NEB 则从17节,神开始发言那里为分野)。从审判列国到拯救犹大的转折,刻意让它不明确,因为如16节与19~21节清楚所示,两者都属于耶和华最终拯救与更新的计划。

  15~17. 昏暗的天空(,肇因是蝗虫;则以昏暗的情景预告拯救的日子将要来临)再此展现属天的作为,其范围是何等广,而又何等剧烈。整个造物界包括光、时间、方位这些稳健的现象都因此混乱。这意谓着三章1~14节充分准备好的审判情景不再是主戏。审判这件事实,而不是审判的细节,才是先知的主题关键。在16节,耶和华介入的证据,从现象的强调转为声音的着墨。从锡安发出狮子般的吼叫,也是阿摩司开始发预言的声音()。使宇宙成形的声音也有能力以审判与更新撼动宇宙(一如祂的蝗虫在所作的)。由经文脉络来看,属天的狮吼是向自己人发出确据的话语,而不是对外人发出的灾祸威胁。

  昏暗的天空与震动的宇宙,对神的子民都不算是威胁,因为耶和华会亲自坚垒般保护他们(关于避难所,见:;有关保障,见:;两者一起出现,见:)。16c~d 节的应许很清楚地显出转折,由此进入书中最后的救恩神谕。整个事件的目的,以体认/自我介绍的公式语作一总结(17节;);这在以西结书用得很频繁(、20,46

  季摩礼(Zimmerli)总结得好:“耶和华与百姓的所有接触,目的无非就是以色列的主向祂的百姓彰显自己,此外也向广大的世界彰显自己”47。在三章17节与二章27节,神的自我彰显之后,就是神确保祂会全然与子民同在,并且保护他们:耶路撒冷的圣洁(例:彻底免于腐化与被袭)由神保证,因为祂不会再容许外族征服者污染这城(17c~d节)。

  约珥在结尾形容救恩应许下的保障与昌盛,集中于犹大的神圣首都,亦即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参:,更详细地描述了耶路撒冷最终是如何的圣洁)。在卷尾,耶路撒冷/锡安的地理与圣约含义,也是整卷约珥书的核心。耶和华住在锡安这大能的确据(17、19节;注释),盖棺论定地回答了先前在圣殿无祭可献的陈诉(、13),也认可了神对“分定禁食”()的回应;由此证明神的确“为自己的地发热心”()。

  约珥的信息以为锡安伤痛开始,却以对锡安发出确据结束。对一个在约书亚时代分得土地、由大卫与所罗门继承了耶路撒冷与圣殿、被掳后所有的土地被掠夺的民族,最大的应许莫过于先知的形容:耶和华与祂的百姓安然居住在耶路撒冷。

  18~21. 此处以诗体描述丰饶彻底取代了蝗灾的损毁(18节);预言审判要临到世仇埃及与以东(19节);应许犹大与耶路撒冷必存留下去;重复珍贵的确据:忌邪的耶和华惩罚罪有应得的国家,祂也要居住在锡安(20节)。欢唱未来的复兴,于此可说是达到最高潮。

  描写太平岁月的诗,以末世性的公式语到那日开头(参:、21;),将这段话与前面的经文衔接,呼应其他先知的主题: (1) 群山滴下甜酒,也见于阿摩司对未来救恩的观瞻(),不过约珥增添了奶一字,可能是回想起先人记述迦南是“流奶与蜜之地”(例:); (2) 灌溉大地的溪水泉源,令人想起以西结书四十八章与撒迦利亚书十四8的预言。不过约珥不只是宣告巴勒斯坦与干旱、歉收的搏斗要终止,他也宣告蝗灾造成的损害已经充分弥补了:酒的供应源源不绝,取代了葡萄树枯萎而断绝供酒的景况(、12);涌流的奶,意谓牛群不再因缺草而混乱();涨溢的水填满了干涸的溪流()。

  耶和华的同在是造成这一切丰饶的惟一原因。审判一旦发挥作用,祂就全心维系并且更新祂的百姓与地土,从祂的家中流出的泉源象征了这一点(参:)。耶路撒冷世世代代受水源问题困扰,从西罗亚碑文知道得很清楚。上面记载了希西家挖了一条水道,以保城被围困时有够用的水(注释),但是现在已经成为过去的问题了48。什亭(18节),意谓“洋槐树”(这树的木材是会幕中约柜与祭坛的基本造材,~24,,和合译作“皂夹木”)。如果要找出实际地点,可能是从汲沦谷起到死海的 Wadi-en-Nar 。那里一直到今天还有洋槐。以西结生动地形容这股末世的水流,在盐海造成何等更新的果效()。旧约中这些物质与属灵祝福相连的景象也延续到新约圣城的景象:那里的恒久丰饶是由神宝座流出的水所灌溉的()。

  约珥的乐园情景也带有一笔政治注解(19a节)。犹大的两个世仇走向荒凉的下场,而犹大与耶路撒冷则欣欣向荣(20节)。以色列的拯救信息很要紧的一点,就是确定以东与埃及在犹大流无辜人的血,已经受神的报应。文法上来说,“犹大”是“本地”的前置词。这里不仅牵涉到犹大的南方不再有后顾之忧,因为先前那些敌人一定会来毁损;而更彰显出神断定列国的公义(~8),也显出祂为立约之民发挥的拯救大能()。

  这里不需详列以东与埃及的罪状,因为这两个国家是犹大的世仇:埃及除了以“为奴之家”()知名外,示撒一世(Sheshonq I,约主前925年;),与奥梭冈一世(Osorkon I)和他的衣索匹亚将领谢拉(约主前897年)也不时侵犯犹大边境,造成神子民受害。出埃及以后,以东想要阻止以色列人进入埃及与亚洲间的交通要路王道(),与扫罗争战(),被大卫征服(),并且在约沙法时代伙同亚扪与摩押攻击犹大()。

  至于更具体的暴行,有何细亚在米吉多死于埃及王尼哥手下(约主前600年;),而犹大没有埃及援助,最后称臣于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军力之际,以东在旁幸灾乐祸,而且伺机欺侮犹大(;俄10~14)。约珥警告的荒凉(希伯来文 s%#ma{ma^ ),是以西结爱用的字眼,也用来描述以东(、7、9、14~15)与埃及(),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因为尼罗河使埃及地常保肥沃,迦南地发生饥荒的时候,族长还到那里避难。先知用无辜人的血(形容冤枉受死的法律字眼;参:),不是影射犹大的罪,而是指外敌来侵造成的生灵涂炭太惨烈了。

  第20节应许犹大与耶路撒冷将会长存〔希伯来文 te{s%e{b[ ,应该译为必存到(参:),而不是现代中文、RSV、NIV 的“有人居住”〕,又提醒读者:耶和华并没有失去祂远古的能力,保存祂的居所、将百姓从罪与敌人手里救赎出来。之后,救恩神谕又重回三章2节开始的审判列国的主题(希伯来圣经)。很可惜,希伯来经文的21a节并不像大部分约珥书那么清楚,因此引起不同的诠释。与19节的关联,因着血一字很明显,因为两处都指对犹大的暴行。所以整段经文一气呵成,不需要作什么修改,是史泰纳的读法(H. Steiner,Allen 亦赞同,p. 117):“我会不惩罚他们流血的罪吗?只要耶和华住在锡安,我不会坐视的。”问答格式用同样的动词(不过在约珥书是被动的 Niphal ,而不是加强语气的 Piel ),见于耶利米书二十五29:“你们能尽免刑罚么?你们必不能免……。”

  结束句耶和华住在(希伯来文 s%o{k[e{n ,“继续住在”,参:神在出埃及时和旷野时期与人同在;;参:约翰描述基督道成肉身是“搭帐幕”,)锡安(参17节;)有以下目的: (1) 保证报复犹大仇敌的承诺;耶和华同在就是这一切错谬必被纠正的确据; (2) 强调耶路撒冷的神圣,以及将来必免除外敌的侵袭,重述了17节的应许; (3) 归结了二章18节“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开始的复兴情景;蝗灾诠释为神不同在的结果:“为何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

  耶和华的日子最大的特色,不在于祂与仇敌在断定谷的争战,也不在于百姓在什亭谷得享的滋润虽然这是主要因素而在于耶和华重新恒久与他们同在。以西结看到这一点、重新命名圣城为“耶和华的所在”()。约翰知道这一点,因此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沉醉不已。而当他听到宝座上发出下列的话语,他对此真理了解得更完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

46 有关这种公式语的讨论,以及法定证据“你们就知道”,如:创四十二34加上自我介绍的公式语“我是耶和华”,如:出二十22见 Zimmerli, Ezekiel , Hermeneia(E. T.,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9), I, pp. 36~40.
47 同上,37页。
48 西罗亚碑文的内容,见 DOTT , pp. 209~211。



Powered by myDreams.ho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