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
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
1节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鸽子」,他是北国西布伦地的迦特希弗人(
王下十四25 、
书十九13 )),家乡在拿撒勒附近。
「尼尼微」(
2节 ))位于约帕东北大约1100公里的底格里斯河东岸、现代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Mosul))附近。主前9-7世纪,新亚述帝国的君王们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尼尼微城当时可能与附近的几个城邑连成一片(
创十11-12 )),需要三日的时间才可走完(
三3 )),是一个「大城」(
2节 ))。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尼尼微和今天的许多「大城」一样,不但面积广大、人口众多(
四11 ))、物质丰富,在神面前也是罪大恶极。新亚述帝国是当时列国之中的老大,战争中虐杀残暴,被各国所惧怕、憎恨。但这「大城」仍然在神的管理之下,神绝不会容忍它在神面前一直坐大。
「呼喊」(
2节 ))和「宣告」(
三2 ))原文是同一个字,先知的工作就是借着「呼喊」而「宣告」神的话。人类已经全然败坏,先知若不「呼喊」,就不可能唤醒「大城」中昏睡的居民。传福音的人也要「呼喊」,正如主耶稣开始传道时,不是用「耶稣爱你」来吸引人,而是宣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太四17 ))!
上图: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主前859-824年在位)的黑色方尖碑(Black Obelisk),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碑上有耶户或其使者向撒缦以色三世跪拜的浮雕,碑文把以色列王称为「暗利之子」,记录了耶户献上银、金、锡、权杖等贡物。主前841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入侵亚兰,在黑门山打败亚兰王哈薛,哈薛撤回大马士革。撒缦以色摧毁了基列的拉末东面的浩兰(Hauran)地区,在迦密山收纳了耶户和推罗王的贡物。可能亚兰于该年初春进攻基列的拉末,被犹大和以色列联军迎击。撒缦以色三世六月入侵,哈薛回师北上,耶户则发动政变,结束与腓尼基的联盟、向亚述臣服。
3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躲避耶和华」(
3节 )),原文是「离开耶和华的面」。
新亚述帝国的历代君王都致力于侵略扩张,恶名昭著。主前853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
主前859-824年在位 ))与亚兰联军进行了夸夸之战(Battle of Qarqar)),北国以色列的亚哈王参与抗击亚述。耶户改朝换代以后,北国于主前841年开始向亚述臣服并进贡。因此,约拿并不是对宣教没有兴趣,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害怕亚述或担心任务失败,而是不愿看到残暴的仇敌蒙神怜悯(
四2 ))、以致北国灭亡。所以他不肯顺服差遣,宁可选择危险的海路,「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3节 ))。
约拿照着神的吩咐「起来」(
3节 )),却不是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而是背道而驰。尼尼微在约帕东北约1100公里,「他施」(
3节 ))可能在西班牙,位于约帕西方约3200多公里,是当时所知最远的地方(
诗七十二10 、
赛六十六19 )),两个方向完全相反。但是,人到哪里都无法「躲避耶和华」(
3节 )),因为「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来四13 ))。「我往哪里逃、躲避祢的面」(
诗一百三十九7 ))?
「约帕」(
3节 ))是当时以色列在地中海唯一的天然港口,离约拿的家乡迦特希弗约96公里,当时可能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下。所罗门的圣殿以及后来圣殿的重建所需要的木材,都曾通过约帕运往耶路撒冷(
代下二16 、
拉三7 ))。当时地中海的远洋航行被腓尼基人垄断,这船应该是腓尼基人的船,通常船员不到十二人,所载的货物包括谷类、酒和橄榄油。
古代远洋航行的船只很少,但约拿居然轻易就「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
3节 )),而且恰巧有空位;他竟然没有想想为什么这么巧,就和一船的外邦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3节 ))。当我们像约拿一样体贴肉体的时候,也会「好像鸽子愚蠢无知」(
何七11 )),傻傻地把「他施的船」当作是神所开的门路,结果饱尝风浪、枉费船价。
神知道约拿不愿看到尼尼微得救、而是盼望亚述灭亡;正如约拿也知道神满有怜悯,必然会恩待悔改的尼尼微(
四2 ))。约拿明白神的心意,也认识神的性情,但却体贴肉体的感情,不肯顺服神的旨意,所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罗八7 ))。
尽管如此,神并没有差遣天使、异象或其他的先知去做宣教士,而是坚持叫约拿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
1节 ))。因为神差遣约拿,并不是因为拯救尼尼微的任务非他莫属,而是为了让我们看见,神将怎样使「万事都互相效力」(
罗八28 )),对付约拿的肉体、把他造就成甘心顺服的仆人。同样,神今天差遣我们履行大使命,也不是因为拯救世人的使命非我莫属,而是为了让我们与神同工,肉体不住地被对付,直到甘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
上图:尼尼微位于约帕东北约1100公里,他施位于约帕西方约3200公里。
4 「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5 「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6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腓尼基的水手各有各自的守护神,以便在急难时求救。因此,他们「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 )),但在这场特殊的风暴中却毫无作用。 约拿躲避神的面,在风浪之中居然「下到底舱,躺卧沉睡」(5节 ))。神却借着一个外邦人来唤醒他面对神:「起来,求告你的神」(6节 ))! 神两次借着外邦人的口说:「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6节 、三9 )),表明人既不能借着献祭来贿赂神,也不可利用祷告来操纵神,万有的主宰绝不会有求必应、围着人转。神并没有赦罪的义务,罪人一时的求告或善行,并不能确保神免除刑罚(珥二13-14 ))。
7 「船上的人彼此说:『来吧,我们掣签,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
8 「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
9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10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箴十六33 )),这些不认识神的外邦人掣出了约拿,让约拿清楚地知道,这是神要将他暴露出来,使他无法逃避神的面。 众人发出一连串的问题(8节 )),既表明了外邦人的惧怕慌乱,也让神的仆人句句扎心。这每一个问题,岂不也是神在质问今天不肯顺服的信徒:「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8节 )),逼得我们最后只能像约拿一样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12节 ))。 「希伯来人」(9节 ))是以色列人向外邦人的自称。「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9节 )),这称呼表示神不是一族一地的神,祂的主权遍及全地,只有祂才能在海上兴起这样的风暴。风暴使约拿清醒过来,他的回答实际上是信心的宣告(9节 )),击中了所有问题的核心(8节 ))。 「你做的是什么事呢」(10节 )),不是问话,而是谴责和惊叹。外邦人无法理解,约拿既然相信神「创造沧海」,怎么还会这样愚蠢,居然敢冒险走海路「躲避耶和华」(10节 ))。这是神借着外邦人的口责备约拿的愚昧,也是指出我们常有的愚昧:我们既然相信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什么还认为神可以欺哄,或者认为神需要帮忙?为什么我们所行的和所信的完全不符?「你做的是什么事呢」?
11 「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
12 「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这些外邦人认为,约拿是唯一认识神的人,当然也是唯一知道如何弥补的人,所以问:「我们当向你怎样行」(11节 ))。这也是神借着外邦人的口让约拿思想:「你要我当向你怎样行」? 约拿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要水手将自己「抛在海中」(12节 ))。这并不是因为他品德高尚,愿意舍己救人、舍身代赎,而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神要对付的就是他,而不是别人;既然神绝不会放过他,他就不再躲避,而是降服在神面前,面对神、接受神的对付。
13 「然而那些人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14 「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们恳求祢,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祢——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15 「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16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地中海沿岸的礁石比较多,水手在海上遇到风浪时,通常不愿把船拢岸,以免在风浪中触礁搁浅(徒二十七29 ))。现在他们却努力「要把船拢岸」(13节 )),是想把约拿送上岸去。这并非因为他们比不愿去尼尼微的约拿更有爱心,而是害怕得罪约拿的守护神。 在风浪面前,各人都把船上的「货物」往海里丢(5节 ));但问题却不在于「货物」,而在于人。我们在人生的风浪面前,也常常在外面找原因,把难处归咎于各种「货物」。但真正的问题却不是船上的「货物」,而是那个「下到底舱,躺卧沉睡」(5节 ))的约拿,是那个藏在我们里面的肉体。这个肉体不肯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不愿意顺服神。因此,神就会在环境里兴起「狂浪」(15节 )),直到我们不得不把里面的肉体「抬起,抛在海中」(15节 )),狂浪才能平息。 船上的外邦人看见狂浪果然平息了,便大大敬畏神、敬拜神。有时候,虽然我们不肯顺服神,但神也能借着我们的肉体被「抛在海中」的经历,叫世人看到神的主权,因此「大大敬畏耶和华」(16节 ))。 神借着外邦人的口,宣告「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14节 )),向我们启示了什么是自由: 面对神的旨意,约拿有选择是否顺服的自由。他决定将神的话当作微风,结果经历了狂风,白白支付了不菲的「船价」(3节 ))。自由选择的结果使他发现,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顺服神。 面对风浪,水手们有选择怎样行动的自由。他们在惧怕中哀求各自的神,在慌张时尽力将货物抛掉,用掣签发现问题所在以后,又想用自己的方法处置约拿,免得得罪约拿的神。自由选择的结果使他们发现,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把约拿「抛在海中」。 面对人的自由,神也有自己的自由。祂并不阻止约拿上船,但绝不允许约拿逃到他施,也绝不允许约拿被顺利送上岸,而要把约拿抛在海中,经历死而复活。至高者的自由,绝不会因为人的自由而改变,因为「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因此,有智慧的人应当让自己的自由顺服神的自由,而不是坚持自己的自由,幻想宇宙的主宰会放弃祂的自由,来迁就自己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自由地以卵击石,而是自由地避免以卵击石。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这条「大鱼」(17节 ))既是审判的象征,也是恩典的记号;既使约拿经历死亡、与一切隔绝,也使约拿得以存活、不至灭亡。对于约拿来说,「鱼腹」(17节 ))既是避难所,也是监牢,让他能在「阴间的深处」(二2 ))体验神的救恩,重新认识自己与神的关系(二4 ))。 「三日三夜」(17节 ))不一定指七十二小时,可以是二十四小时的一整天,再加上前后两天的部分时间。在希伯来文化里,「三日三夜」是一个特别的成语,代表人彻底死透了。「三日三夜」也是苏美尔神话里灵魂去阴间的时间。 这条大鱼并不是在约拿落水时张口接住约拿,而是在约拿「下到山根」(二6 ))、被「海草缠绕」(二5 ))的时候,从海底叼起约拿。约拿在这「三日三夜」里即使没有完全死亡,也是生不如死(二5-6 )),所以才有死里复活的感受。因此,主耶稣引这个神迹,作为祂受死、埋葬和复活的预表:「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太十二40 ))。 神是万有的主宰,祂不但差遣人(2节 )),也使风(4节 ))、大鱼(17节 ))、蓖麻(四6 ))、虫子(四7 ))和炎热的东风(四8 ))听命行事,让「万事都互相效力」(罗八28 )),成就祂救赎的旨意。而在神所使用的受造物当中,只有照着神形象被造的人最不顺服(3节 ))。但神要让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17节 )),用祂复活的大能使约拿「真知道祂」(弗一17-23 ))。今天,神也会安排各种难处,让我们亲身经历神(伯四十二2-6 )),痛悔自己的罪(路十五21 )),认识到自己何等需要神的救恩(诗五十一1-3 )),最终使我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一4 ))。
约拿的蒙召(一1) 作为一卷先知书,约拿书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开始;无疑的对于那些第一次读到、或者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将要被第一节亲切的话吸引。‘耶和华的话临到……约拿,’就像神对其他先知一样;既说了话,先知的责任就是回应祂。但是第一节是这整本书中唯一的一节和先知被召传统相似的话。到了第二节,神的呼召的内容立即引人注目:‘往尼尼微去’。尼尼微是当时异教国家亚述的城市,它的声望在古代世界上是很响亮的。在第三节中,神的呼召和先知的响应的冲突继续加深:神吩咐他去尼尼微,约拿突然向他施进发。先知书这样写,是使用了一种有效的语言和方式:开头那种亲切感被随后不寻常的反应突出出来。从一开始,读者就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一卷普通的先知书。约拿书开始这三节,不但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奠定了一个基本的题旨,随着下面的故事而发展。(一 )神先说了话,祂的话表示祂关心整个世界 (2节 )。尼尼微的恶令祂心里担忧,迫祂去关注;祂决定差派约拿去那座城,作为祂的使者,传递祂的信息。尼尼微是亚述的经济中心,它多次作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的废墟座落在底格里斯河旁,位于现代伊拉克的北部的摩苏尔对岸。从十九世纪以来,挖掘的行动一直在进行着,发现那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有很好的宫殿,精致的艺术品,和宏大的图书馆。毫无疑问,尼尼微曾经一度非常繁荣,然而它的道德素质却并非同样伟大。作者描写它只用简单的‘恶’字,没有花费很多口舌去叙说这个城市作恶的方式。因为无论甚么样的恶,都是神所厌恶的。从基督徒所信仰的普世性来看,我们不会对神这些不寻常的话感到惊奇。但是在旧约时代,神被人认为是首先关心以色列人,把他们当作选民。然而神的关怀是无限的,尼尼微的罪恶,以及因为犯罪而产生的救赎问题,在神的心目中,是如同耶路撒冷的前途一样使祂忧虑。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本书的作者想要扩大他的听众的眼界:尼尼微,这个外邦人狂傲和作恶的大城市,与神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抓住了这本书的思想方法,我们也必须扩阔心怀。所有限制我们的狭窄眼界都要除去,因为神的慈爱是无限的。苏联的莫斯科和美国东南部的密耳瓦基一样,非洲的恩德培和苏格兰的爱丁堡也一样,它们都是神所关怀的。(二 )神对整个世界的关心使祂采取了行动 。看见了尼尼微的恶,祂决定差遣一位使者迅速到那里。虽然这位使者的目的没有明确清楚地在这几节经文中说出来,但从整本书所启示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这位使者是去发出一种警告,号召尼尼微人悔改离开他们的恶,回到神面前。这样,这里启示我们一种神更广义的关怀:祂不但关心尼尼微人的恶,祂更希望他们离开罪恶,转变为良善。约拿被差派去传达一个信息,他不是去改宗换教或者改变其信仰;他只是简单地警告他的邻国,他们作恶的可怕结果,并要求他们回转过来。(三 )这卷书开头几节最显著的内容是剖析了先知的不服从 。命令是叫往尼尼微去,但约拿突然往相反的方向出发,要到他施去。他施这个地方准确的位置是不太肯定的。在古代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叫他施(这个名字表示那些在采矿和冶炼的活动中建设起来的城市 )。其中有一个是在地中海西岸,或者是在现代的西班牙领土上,或者是在萨丁尼亚岛上(在这些地方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九世纪的腓尼基碑文中、有他施这个名字的记载 ),也许这就是约拿故事中的他施。然而我们不明白的,是约拿在听见神的吩咐以后,为甚么立即会不顺从。神告诉他一个方向,他朝另一方向走去。也许他丝毫不怕不顺从所带来的结果;的确,在他随后逃到船上的时候,约拿表现得很勇敢,很倔强。至少我们可以说,他完全没有分担神对尼尼微的怜悯和同情心。他丝毫不关心一个距离他甚远的邻国城市的问题;他们的命运,他们作恶的结果,这些丝毫没有放在他的心上。约拿感到在他自己的国家中,有够多的事情可做;不需要去关心别的国家。然而当神呼召他的时候,他不顺从又不愿意留在家中,其原因可能是神的呼召是那样清楚,那样使他不高兴,以致于他感到最合适的办法,是朝着使他和尼尼微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的方向行动。远洋航行也许是最适合的选择;在他施的海滩上度过几天是最愉快的了!因此他就这样出发了。约拿书的作者用他自己的语言,仔细地说明约拿如何不顺从。神呼召他向东边去,他却朝西边走;神告诉他往尼尼微去,他却‘下到’约帕,又从那里‘下到’(正像希伯来原文所表达的那样 )一艘船上。作者两次表示,约拿向西的旅行,是‘离开耶和华的同在’。这不顺从的行为,总是随从环境;他的决心总是不能成就他所希望的。一个不顺从神的人,一定不能有祂的同在,也不能与祂有亲密的团契;因为不顺从神就像约拿的旅程那样,愈走离开神愈远。任何一个不愿向上,努力去响应神挑战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在生活上走下坡路。(四 )对这卷先知书开始几节最后要考虑的,是它们对听众的影响 。开头这几节是很熟悉的:神呼召一个人作先知。如果估计正确的话,这本书当时存在在南方,在犹大或者耶路撒冷。这样,鉴定先知的身分可以唤起听众,使他们感到自己也同样缺乏同情心:约拿是个北方人,这样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不顺从(至少南方的大众是这样看的 )。然后先知豫定的目的地将引起惊讶:尼尼微不在应许之地的范围之内。最后,神呼召顺从,接踵而来却是不顺从;其他的先知书描写的都是先知顺从神呼召的过程,没有像约拿书这样开始就完全不顺从。然而听众的震惊将自己得到解答:一个北国的人和一个外邦人有何分别,岂能期待他履行对外邦人的使命?就像所有好的比喻一样,引起的反应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当故事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不但看见约拿书戏剧性和奇异的特征,而且还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藉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像。海上的风暴(一4) 约拿逃跑离开神,情况是一直向下降。他下到约帕,又从那里下到一艘船上,然后,他下到船的底舱(5节 ),希望在那里休息。虽然这个逃跑的先知以为他至少找到一个可以停留的地方,但是在他乘搭的船并没有给他平安。大风吹起狂浪,在风浪里小船颠簸,几乎要粉碎。那些经历过东方的地中海暴风雨的海员,开始把它当作一般的紧急状态来处理。他们把所载的货物扔到海里,希望减轻船的载重量,减少遭毁的危险性。但是大风暴没有减退,灾难的危险性也没有减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求告他们的神的帮助,表现出一种极虔诚的态度。尽管他们恳求,暴风浪继续加大;看来死在海里是他们必然的命运。此时无疑的是那个负责监督把货物抛到海里的船主来到甲板底下,在底舱发现沉睡的约拿。船主对他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竟然沉睡表示愤慨;至少他应该和其他人一起求告神的拯救。‘你这是甚么意思呢?竟然在睡觉!’船主叫喊起来。在他的叫声中,约拿醒过来,不知不觉地带着一种极不愉快的样子。约拿走到甲板上的海员中间,那里正在召开一个紧急的会议。尽管船员已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船只受毁,然而船似乎快要沉没了。意识到这样凶猛的风暴是一种神干预自然的信号,船员掣签试图找出是谁引起这样严重的危险。这支签不可避免地落在约拿头上。那些他在危险中的同伴质问约拿,要找出他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因此约拿只好照说,讲出他的不顺从,讲出他原是希伯来人的神,就是那位创造沧海和旱地的神的先知。当这位讲故事的人说出了真相,不但引起听者的兴趣和紧张,而且逐渐把题目转移到道德和宗教方面。(一 )船上的外邦人船员是全人类的典型代表 。而面临着沉船和死亡的威胁,他们共同地辛勤地劳动着,拼命地把货物扔到海里,藉以希望使船不致沉入汪洋之中。但是当这样做不能减轻他们的危险时,他们转去求告他们的神;他们共同的努力是用各种的信仰,代替对真神的信仰,祈求得到帮助保存生命。使人在生活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决定 )是一种普遍的危险。在生活的海洋里,任何航海的技巧和经历,都不能帮助一个人避免风暴的毁灭。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类必须懂得逃生之路。(二 )在死亡的阴影下,在船上只有一个人知道求生之路 。他的名字叫约拿,但他沉睡着。当外邦人觉醒着,并且热心去寻找拯救的方法时,约拿在船舱里睡觉。约拿曾经有一次不顺从神呼召他到外邦人的尼尼微去传道,现在,他在同船的同伴面对直接的沉船危险威胁时,竟安然入睡!约拿这个沉睡者成为一幅卑鄙的图画;他在不信的人找不到平安的时候,自己平静地休息着。当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正焦急不安的时候,他却在放任的心态下静静入睡。最糟糕的是危及全船和所有船上的人的大风浪,本是约拿不顺从的直接结果;他曾经拒绝关心尼尼微人民,现在他漠不关心的态度好像瘟疫一样,又威胁着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安全。他躲避责任,结果带来了新的责任──现在全船人的性命都在他的手中了。(三 )那个拒绝作外邦尼尼微人的先知,被迫成为外邦海员的先知 。在回答他们(同船的人 )在危急时的问题时,约拿说:‘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9节 )在回答他们进一步查问时,约拿意识到他在船上,是他企图逃避神的结果。因此,那应当遵命向尼尼微人宣传的福音,从先知的口中倾吐在所有船员面前。可怕的环境使得先知的话变得更加可信。那些船员们已经看到他们在危急时求告他们的神是无用的,现在藉着先知的话,瞥见那位控制海洋的全能神。约拿最后终要面对他的先知职分,然而却是带点委屈的味道,令人感到惋惜。假如他能够顺从神,这些船员的生命就不必冒险;假如他能够顺从,在他完成使命时,将受到其他先知的尊敬。但是生活是不可能充满着假如的,他的选择导致他目前的状况:在风暴中忿忿的先知。然而最后他找到了真理,就像史密斯(Sir George Adam Smith )关于约拿所写的:‘真理,是他少年时代的新娘,经过长期生活之后的同志,但只有在死亡的容貌里才被他完全认识。’他的预言讲完以后,他将被扔入海里,投身到汹涌不息的的洋海中。被抛入海中(一11) 与约拿同船那些人不是一个行私刑的团体,他们虽然知道了引起他们灾难之原因,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决定把先知抓起来,扔到无情的波涛之中。尽管海洋变得更加喧嚣,他们还是询问他,叫他说该怎么办。对于约拿来说,答复是很清楚:他现在知道,只有那个令大家面对死亡的人,他的行动能够对暴风雨产生影响;也许只有对约拿采取公平的行动,才能免去船上的伙伴的危险。因此约拿鼓起勇气和同情心,指示船员把他抛到海里去。直到这个时候,船员还坚持不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他们尽力去摇橹,挣扎着把船划回到岸上去寻求安全;但是愈发疯狂的风浪,使他们的目的无法达到。现在,看来所有的方法都失败了,他们只好把约拿抛到海里。转眼之间,风暴立即平静,大浪也减退了。船员们在平静的海洋上继续他们的航行;而先知,一条大鱼成为他的去处,在那儿度过了三日三夜。(一 )约拿的转变,是从不顺从的道路到顺从的道路 ;从逃避责任,到接受它。他意识到现在似乎已经太迟去改变他的主意再到尼尼微去;现在他所能够做的,是牺牲自己,藉以使其他人避免危险的来临。终于,他决定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严格来说,约拿的奉献不是一种高贵的行动,如果没有他,是不会有这样的危机的。他只是良心发现并简单地接受由于他的行动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在约拿对船员所说的话中,却有值得尊敬和令人鼓舞的成分。一个渺少的人总是尽量去隐藏掩饰他的过错,不对他引起的危机负责,企图救他自己免受惩罚。但是约拿最终是面对现实;他显然对自己不满!他感到他不但对神不负责任,他还给他的同伴带来灾祸。他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失败,他最后采取行动,奉献他的生命,这是他唯一能献给他的同伴的;其中还有一点,就是他恐惧战兢地认识到他的生命已不再有价值;如果生活失去了目的,活着就失去它的意义。约拿的情况是一种最生动的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选择‘绝境’:逃避真理,结果被迫去面对死亡;企图对我们的同伴放弃责任,然而却要对我们不负责的行动带来的后果负责;决定不顺从神的呼召,不按照祂的要求去生活,结果发现除了顺从以外,生命并无意义。对于约拿来说,这种转变是生死关头的转变;如果他再稍微迟疑一点,再退到他曾选择忽略神这道路上,实际临到他的将是浪费生命的悲剧。(二 )船员的转变,被描写为一种从虚假的、对外邦神的信靠,转变为认识永生的真神 。在他们转变之前,这段经文没有把他们描写为黑暗中的罪人;相反的,他们和约拿的特征相反,在故事中他们以威严和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现。然而他们不认识真神,在约拿承认他自己的身分以前,他们不能救自己免去海上风浪的威胁。就是听了约拿的见证以后,他们还不迅速行动,他们仍然抵制先知的劝告。直到最后把约拿扔到海里,他们才祷告神,求祂赦免(14节 ),他们愿意按照祂的意旨行事,而且害怕祂把无辜的当作有罪的夺去他的生命。在大风浪停息以后,他们向耶和华献祭,并且在对祂的大能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他们向神许愿,向祂委身顺从。和那个暴躁的和倔强的先知相反,那些船员们被描绘为基本上循规蹈矩的人。无疑的,他们是普通的一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虔诚和尊严的标准。他们对约拿相当不错,就是在他们发现他应对他们的灾难负责时,他们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尽管他们有人类的庄严和好质量,他们深深地处在被淹死的边缘;他们需要被拯救。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些船员代表人类悲惨的处境:在现代,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那些在过去的生活里盲目地追随罪恶的人,才需要真正的‘转变’:而那些像船员那样有人类好质量的人不需要,那么我们就错了!我有一次遇见一位年轻人,他真诚地后悔他以前的生活实在太堕落,因此,他说,他转向基督的信心是彻底的、惊人的。那些普通的船员,固然有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优点,但他们都要从所面对的灾祸中被拯救出来。他们只有从神那里才能找到释放,这是所有真正转变者的道路。--《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拿书第一章 Ⅰ约拿在海中 ( 一1~ 二10) A约拿首次蒙召(一1~3) 约拿书的作者以平易的风格、简洁的文字,技巧地将约拿赴尼尼微的神圣使命与逃往他施并列,迅速地赢得我们的注意。他省略了不必要的枝节,却仍有足够的资料,让读者在序幕一拉开便立即能进入状况。 1. 对当时希伯来文的读者而言,故事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展开。耶和华的话临到……的表达方式,在旧约圣经中作为神对先知说话的开场白,不下一百次。紧随着通常是神要先知传达的信息(如∶珥一1 ;弥一1 ;番一1 ;该一1 ;亚一1 ;玛一1) 。但有时也可能是神给先知的特定指示(如∶撒下七4 ;王上十七2、8 ,二十一17) 。在此则是后者。 神指示的对象是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可惜经文对约拿的背景只字未提。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约拿便是列王纪下十四25 所提的先知。根据该节经文可得知几点事实。第一,约拿在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北国君王时,亦即公元前七八二/八一至七五三年间,甚为活跃。因此,与尼尼微有关的事件应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前半,而约拿和先知阿摩司及何西阿,应是同时代的人。约拿书未交代任何年代,部分学者因而认为作者不希望读者按字面去了解其作品。但是,另一可能是作者认为根本毋需明确交代事件发生于何时(参∶王上十七2) 。第二,约拿是迦特希弗人。约书亚记十九13 提及,该城位于分给西布伦支派之地的边界。迦特希弗的旧址现为一称做 Khirbet ez-Zurra` 的土丘,位于加利利海(基烈湖)以西约十二哩,拿撒勒东北三哩之处131 。表面的遗迹显示该地在公元前一五五○至六○○年间曾有人居住。正北是梅薛(Meshhed)村,相传约拿的墓便在此。第三,虽然圣经记载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十四24) ,约拿仍预言以色列的疆域会扩展。这点的重要性将于稍后评述。 2. 往。原文在句首尚有命令式的语句“起来”( qu^m ),但 NIV 和其他较近代的英译本(NEB 、 GNB)均予删除(译注∶和合本仍保留了“起来”)。希伯来文的动词 qu^m 虽然常指起身的动作(参∶创二十四54) ,但用于命令式的语句时,则常与其他动词连接,意指必须赶紧行动132 。神在此不见得是要求约拿起身,但祂指示约拿不可耽延往尼尼微一事。 尼尼微大城。约拿被指派前往亚述的城尼尼微,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日其遗址与伊拉克北部城摩苏尔(Mosul)隔河遥遥相对。自十九世纪中叶后,许多考古学家在遗址进行挖掘,为该城在公元前六一三年为玛代所灭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33 。尼尼微大城一词,指的不仅仅是城墙内的部分,同时也包括附近的区域,很可能涵盖了往南二十哩的城迦拉(宁录)(参∶创十11~12) 。有关尼尼微大小的相关问题,见导论,59~63页。 在简短无比的指示中,约拿被差遣去斥责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虽然希伯来文的连接词 ki^ ,“因为”,有时可作关系代名词或关系副词(创一10 ;王上二十一15) ,但它从未用来引进直接的谈话134 。故而,JB 所译的“告诉他们,他们的恶我已知道”应属有误。此处并未提及约拿向尼尼微宣告的确切用字为何。 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有些学者认为此处与创世记十八20~21 相关联,并指出约拿书的作者引据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灭亡(创十八~十九)。艾伦评道∶“约拿的角色就和被差往宣告所多玛灭亡的神的使者(创十九1、15) 一样。较诸其他先知的经验,这才是约拿赴尼尼微的先例。”135 然而,两者的关联实在极为薄弱。约拿以及前述创世记中神的使者所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136 。 3. 约拿的反应很迅速∶原文所用的动词 wayya{qom “他起来”在 NIV(参 AV)中被省略,和一开始神的命令语句相呼应(见前面第1节部分)。然而,接下来的字眼却戏剧化地透露,约拿无意遵循神的指示。神要他往东,他却逃往相反的方向。他想要去的地方是他施。 他施的确实地点尚待研究。在“列国名录”(创十1~32) 中,他施和以利沙、基提、多单(可能是罗单的讹误;参∶代上一7) ,并列为雅完的儿子。“这些人的后裔……分开居住”(创十5) 。雅完和爱奥尼亚的希腊人有关,以利沙和基提与居比路有关,而罗单则与罗底有关137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他施应位于地中海东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约在公元前一○○○年,腓尼基商人已拓展贸易远至西班牙,他施可能是他们西行拓展的一个据点。许多学者认为他施就是他索(Tartessos),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位于西班牙南部大西洋岸瓜达奎佛河(Guadalquivir)河口。除了两者名称相近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促使学者持此论点。首先,有些圣经经文指出他施十分遥远(诗七十二10 ;赛六十六19) 。亚述王以撒哈顿(公元前680~669年)以楔形文字所写的碑文,亦予人相同的印象∶“居住在海中的君王,近自居比路、雅完,远及他施,全都臣服本王脚下。”138 其次,他施以产银、铁、锡、铅著称(耶十9 ;结二十七12) ,而在公元前一○○○年之后,当时上述矿产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伊比利亚半岛。虽然有人提出其他意见,但他施最可能的地点应在西班牙西南部139 。 躲避耶和华。RSV 所译的与原文较接近∶“躲避耶和华的面”。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表示约拿认为逃避耶和华的面是可能的;逃往他施,耶和华就鞭长莫及。然而,约拿稍后承认耶和华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9) ,却与这种诠释相矛盾。而此诠释亦与旧约中所呈现的神之无所不在背道而驰∶ 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 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 飞到海极居住; 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 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7~10)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先知以利亚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合本作“我指着耶和华起誓”。)(王上十七1 ;参∶王上十八15 ;耶十五19) ,用以指出他是耶和华的仆人(参 NIV,“我所事奉的神”)。约拿逃避耶和华之举,强烈表明了他不愿事奉神。他的行为无异于公然反叛神的主权140 。这种举动必然震惊所有初次听闻此事或初读此经卷的人。与约拿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岂不是说∶“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摩三8 ;参∶耶二十9) 吗? 他下到约帕。考古出土物显示地中海东岸的港口约帕(即今亚法〔Jaffa〕),至少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即已经人开发141 。由于它是非利士沿岸在亚柯湾以南惟一的天然港口,遂成为附近区域特别是耶路撒冷的重要海港(参∶代下二16 ;拉三7) 。约拿在此地下到一条尽可能带他远离尼尼微的船。至于“往下”的主题,见二章6节 的注释部分。 显然,此处并未解释约拿为何逃走;我们必须等到第四章的事件才能有所了解,目前则尚不知情。因此,我们应当节制我们的好奇心,避免妄加臆测,耐心地等候时机成熟时,作者自己告诉我们。
131 见 NBA , p.35.
132 参∶创十九15 。创二十七19 则凸显了将 qu^m 译为英文的问题,字面上的翻译应为“起来,坐下”。
133 有关尼尼微城的进一步资料,见 IBD 2, pp.1089~1092.
134 A. Schoors, 'The Particle ki^~ , OTS 21 (1981), pp.240~276,尤其是 pp.256~259;参 F. Zorell, 'Gibt es im Hebra/ischen ein " ki^ recitativum"?' Bib 14 (1933), pp.465~469. 135 Allen, p.176.
136 参 Alexander, 'Jonah and Genre', pp.49~50;希伯来文圣经的创十八20~21 和拿一2 ,并不像某些英译本般接近。
137 参 C. Westermann, Genesis 1 - 11. A Commentary , trans. John J. Scullion (SPCK, 1984), pp.505~508.
138 R. Borger, Die Inschriften Asarhaddons Ko/nigs von Assyrien , Archiv fu/r Orientforschung 9 (Ernst Weidner, 1956), p.86;这似乎是目前仅知与他施有关的楔形文字。
139 若要更广泛的资料,见 M. Koch, Tarschisch und Hispanien. Historisch-geographische und namenkundliche Untersuchungen zur pho/nikischen Kolonisation der Iberischen Halbinsel , Deutsches Archa/ologisches Institut Abteilung Madrid: Madrider Forschungen 14 (Walter de Gruyter, 1984);参 R. R. Stieglitz, 'Long-distance Seafaring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BA 47 (1984), pp.134~142; IBD 3, pp.1517~1519。除了西班牙外,他施亦被认为与萨丁尼亚的某地有关,见 W. F. Albright, 'New Light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Phoenician Colonization', BASOR 83 (1941), pp.14~22. R. D. Barnett, 'Mopsos',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73 (1953), p.142, n.3, 则指出他施是 Cilicia 的 Tarsus.
140 “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反覆出现,强调了这一事实。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p.200. 让人注意到同心对称的结构∶
约拿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下到约帕 遇见一只船 要往他施去 他就给了船价 他下到船上 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141 公元前十五及十四世纪的埃及记录曾数度提到约帕。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间,在初期约帕可能都是被居住在该城南部沿海的非利士人所控制。这可能也解释了此城为何在旧约中鲜被提及;参∶书十九46 ;代下二16 ;结三7 。新约在记载彼得往访哥尼流时,亦曾提到约帕(徒九~十一)。
B约拿和水手(一4~16) 约拿逃往他施的后果,在第一章其他的经节渐次展露。在船驶离约帕后,耶和华藉着狂风进行干预。接着,信奉异教的水手表现得十分讨好,和形像毁损的先知约拿恰成对比。 全书各个部分中,作者的匠心独运以这部分最明显可见。作者藉着反覆使用一些关键字眼,技巧地将故事带入环环相扣、同一中心的模式中,而以9~10节为其中心。有关此结构进一步的讨论,见“增注∶一章4~16节 的结构”,113~121页。 4. 约拿的行为引起戏剧化的后果∶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大风绝非偶然。作者颠倒了希伯来文通常的动词接名词之次序,而将耶和华置于句首,藉以强调大风之出处。 几乎破坏。原文的意思是“认为将破坏”。由于这是旧约中希伯来文动词 h]is%s%ab[ ,“认为”惟一的一次以无生物为主词,故而许多学者建议应删除 h]is%s% #b[a{h l#his%s%a{b[e{r 142 。但是,作者也可能是蓄意将字如此串连,因为它们发音相似,可产生类韵的效果。 5. 水手和约拿对大风的不同反应,亦呈现鲜明的对比。此时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水手对绝望景况的反应。 水手便惧怕。惧怕的主题在4~16节向心对称结构的首、尾和中间,都显而易见。若将5、10、16节的第一句逐字译出,便可凸显其中的紧密关联,更可了解到水手从害怕狂风到敬畏耶和华之间的发展∶ 水手便惧怕(5节) 他们便大大惧怕(10节)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16节)143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水手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因此敬拜不同的神。在面临风暴时他们手足无措,所以各向各的神寻求帮助。然而在此事件结束之前,却已有了重大的改变∶他们求告耶和华(14节)。 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水手们究竟抛出什么并不清楚;希伯来文的 ke{li^m 可以是货物,也可以代表船上的器具(参∶徒二十七19) 。他们可能想让船轻些,以便安然渡过风暴;或者是把货物当作祭物以安抚大海(参一15 ,“海的狂浪”)或被得罪的神祗。无论他们的动机为何,结果证明徒劳无功。有趣的是,船员的行动和前一节神使海上起大风对比。他们想要驾驭风暴,但他们的能力当然无法与神匹敌(参15节)。 而约拿呢?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约拿身上144 。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往下的主题在此继续(参一3 ,二6) 。约拿躺在底舱沉睡,希伯来文此处用的 ye{ra{d[am 一字代表沉沉熟睡(参∶创十五12 ;撒上二十六12) 。因此,风暴来临时约拿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尤其是船上水手们慌乱的举动。 6. 约拿的沉睡突然被船主打断。英译你怎能沉睡?(参“你在睡什么觉?”GNB),比“你是什么意思,睡觉的人?”(RSV;参 AV 、 RV)为佳。讽刺的是约拿逃不过接下来的要求∶起来,求告你的神!毕竟约拿在这艘船上的惟一原因是要躲避神的面。此外,藉着重复使用命令式的 qu^m “起来”和 q#ra{~ “求告”,船主的用字与神对约拿的首度呼召十分类似(2节),每个字似乎都在嘲讽约拿。 船主的请求另有暗示∶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他十分明白神不是神话中的魔仆,只要摩擦神灯便可有求必应。有趣的是稍后尼尼微王也作了类似表示(三9) ,而“神的旨意可以不顾人的希望而自由运行”的主题,在第四章也特别重要。 7. 船上的人试图找出“天然”灾害的缘故,对二十世纪的读者而言,可能像是纯粹迷信。但是约拿书的作者已透露,风暴的起因,在神应归诸耶和华(4节),在人则是约拿。然而水手们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早已领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好掣签找出祸首145 。正如意料中的,约拿被找出,这再度显示了神是一切的主宰。这灾其实就是“这罪恶”(现中、RSV、AV、RV)。第2节提到尼尼微的恶时,用的也是同一字 ra{`a{h 。 8. 约拿立刻便如同罪犯受审,只是情况有别于一般法庭的质询。问题并非由对案情了然于胸的律师,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而是由命在旦夕的水手,在呼啸的风暴中提出。他们以一连串的疑问炮轰约拿,而问题的简短程度亦与当时景况相符。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第一个问题,“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似嫌多余,因为罪犯已被指认146 。但是,水手们可能是想证实掣签的结果。另外,他们可能认为这整个程序只是在找出那能够指认祸首的力量147 。其余的问题目的显然在于了解这位他们不认识的乘客。“你以何事为业?”的原文,可以有两种解法。 (1) 你的职业为何?(参 NIV、AV、RSV) (2) 你在船上所为何事?(参 GNB)对照前后文,应以后者较为可能(参∶诗一零七23 ,RSV)。 9. 约拿的回答只有部分被详细记载下来(参10节)。第一,他说自己是希伯来人,此词在异邦人环境时通常指以色列人148 。第二,他说他的神是耶和华,天上的神。虽然“天上的神”一词被许多学者认为,代表着约拿书写作于波斯时期149 ,波顿(B. Porten)却指出,对那些可能是敬拜 Baal Shamem“天上的神”的腓尼基水手说话时,如此称谓可能是最恰当的150 。约拿形容耶和华是沧海和旱地的创造者(参∶诗九十五5) ,让水手们肯定他的神便是眼前危机的起因。我敬拜(见 GNB、JB、NEB)其实就是和合本的“我敬畏”(参 RSV、RV、AV)。鉴于约拿蓄意不顺服神,这话在水手听来益显空洞。 10. 约拿承认他敬畏耶和华之后,接着便是与惧怕有关的描述∶他们就大大惧怕。作者在此用的是同语根直接受格(亦即动词和直接受词均源于希伯来文的同字根)151 。这种可以强化动词意义的结构,同时亦见于第一章16节 ,三章2节 ,四章1节 和6节。此外,我们亦不必依从某些人的意见而将最后一句∶因为他告诉了他们删去。正如我们在第5节讨论的,作者的记叙并不拘泥于事情发生的顺序152 。 11 ~12.水手们既已找出祸源,还必须解决这每下愈况的情形。他们询问约拿的意见。约拿的回答∶将我抛在海中,令人回想起第4和5节。为了让水手们保命,约拿必须牺牲生命。第12节的最后一句,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回答了第7节几乎一样的问题,而这也将第7~12节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见下页“增注∶一章4~16节 的结构”)。 13 ~14.为了避免将约拿抛到海中,水手们尽力要把船靠岸。然而他们的努力只是徒劳。他们先前是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现在却一起求告耶和华。他们所说的“无辜人”(新译;和合∶无辜血),并非表示约拿无罪;而是他们担心若将约拿抛下海中,便必须为约拿之死负责。他们和船主一样,体认到神的无上主权(6节)∶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最后约拿也必须认知这个事实(参∶第四章)。 15 ~16.当水手们依照约拿的指示,把他抛入海中后,立即便有预期的结果。水手们眼见海浪平息,满心畏惧;故事至此也再度强调他们的惊惧。然而此处还有一重大发展,他们现在敬畏耶和华(参9节)。因此,他们便向耶和华献祭和许愿(参∶诗一一六17~18) 。神的名字在16节中两度出现,强调了水手们如今对祂的身分十分熟悉。所以,虽然约拿不顺服神,但这些水手却承认约拿的神便是他们的神。
142 欲了解各家之言梗概,见 Allen, p.207, n.21.
143 见“增注∶一章4~16节 的结构”,118~120页;惧怕的主题亦出现于第9节。
144 参一10 ,四2 。Landes, 'The Kerygma', pp.13~15. 特别论及此风格独具的设计。
145 书七16~21 ;撒上十四38~43 ;箴十六33 ;参 J. Lindbolm, 'Lot casting in the Old Testament', VT 12 (1962), pp.164~178; S. Abramsky, 'About Casting Lots in Order to Catch a Sinner', Beth Mikra 86 (1981), pp.231~266.
146 参 NEB 、 JB。许多手抄本没有这第一个问题,这也使专家们主张删除该问题。然而,亦有人持相反意见,见导论,101~103页。
147 Fretheim, p.91, n.10; Walton, pp.19~25.
148 创四十15 ;出一19 。在创十21 中,希伯是闪的孙子之一;参 IBD 2, pp.626~627.
149 此词大多出现于代下、拉、尼、但等书,但是也请见创二十四3、7 。
150 Porten, 'Baalshamem and the Date of Jonah', pp.240~241.
151 参 G-K, p.117, p-r.
152 参 Allen, p.210, n.37.
增注∶一章4~16节 的结构 最早提出第一章自成一结构模式的学者是罗芬克。他在一九六一年指出,约拿的航海过程(一4~16) 构成一向心对称的结构153 ∶ A一4~6 B一7~8 中心一9~10 a a B'一10 a b、11 A'一12~16 虽然此一结构曾被崔柏批评154 ,但裴思(Pesch)却据此提出更详细的分析155 。 1叙事和“畏惧”的主题∶4、5a a 2水手们的祷告∶5a b 3叙事∶5b 、 c ~6a a 4船主的谈话∶6a b 、 b 5水手的谈话 (1) ∶7a 6叙事∶7b 7水手的谈话 (2) ∶8 中心约拿的自白和“畏惧”的主题∶9、10a a Ⅶ水手的谈话 ( Ⅱ ) ∶10节 a b 、 b Ⅵ叙事∶10c Ⅴ水手的谈话 ( Ⅰ ) ∶11 Ⅳ约拿的谈话∶12 Ⅲ叙事∶13 Ⅱ水手们的祷告∶14 Ⅰ叙事和“畏惧”的主题∶15~16a 裴思和罗芬克一样,认为9~10a 节是这个结构的中心,其他的经节则相互呼应,有如镜中的影像。 后来,傅瑞绅又提出另一种分析156 。罗芬克将经文分为五部分,形成 ABCBA 的模式;而傅瑞绅则将之分为六部分,结构便成为 ABCCBA,其细节如下∶ A. 叙事架构(4~5a) A1. 叙事架构(15~16) 1.神起大风,风暴开始(4)。 1.水手抛约拿入海,风暴停止(15)。 2.水手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并献祭(5a)。 2.水手敬畏耶和华,向祂献祭并许愿(16) B. 叙事/要求(5b ~6) B1. 叙事/要求(13~14) 1.风暴来临时约拿沉睡(5b)。 1.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13)。 2.船主要求约拿求告自己的神,以求不至灭亡(6a)。 2.水手求告约拿的神,以求不至灭亡(14a)。 3.船主宣告神的自由主权(6b)。 3.水手宣告神的自由主权(14b)。 C. 对话(7~9) C1. 对话(10~12) 1.水手彼此谈话以找出祸首(7a)。 1.水手对约拿谈话以了解约拿作了何事(10a)。 2.真相抽签结果显示是约拿(7b)。 2.真相约拿所行被揭露(10b)。 3.水手向约拿询问(8)。 3.水手向约拿询问(11)。 4.约拿回应我敬畏(9)。 4.约拿回应我知道(12)。
裴思和傅瑞绅的分析,都是以这段起首和结尾间明显的对应开始∶神起大风,风暴开始(4节),水手抛约拿入海,风暴止息(15节);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5a 节),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给祂(16节)。但是,傅瑞绅的观点第6节船主的谈话和第14节水手的祷告相呼应,似乎优于裴思的看法船主的谈话和第12节约拿的谈话相对应,因为第6节和14节都有“灭亡”和“神的主权”之主题。因此,两种分析对内部结构的观点,有相当的歧异。 虽然傅瑞绅的分析是根据裴思的见解再加以改进,但其中心部分(7~12节)的分析却不若其他经节般有说服力。第7~9节和10~12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像向心对称结构中外围经节般,在主题上有紧密的连结。中间的部分还可另作解析。 故事的中心部分(7~12节)关乎指认使全船遭灾的人。第7和12节紧密呼应,正好成为这段叙事的结语∶第7节陈述船上的人亟于找出祸源;第12节则是约拿坦承责任在他157 。故事的转捩点是9~10节,约拿自承他敬畏耶和华(9节),以及水手听闻后的惧怕(10节)158 。重要的是,畏惧的主题同时出现在整个结构的起始和末了(5a 节、16节)159 。最后,第8和11节亦相应,在这两节中都是水手向约拿提出问题160 。以上述观察为基础,我们可得出下列的结构大纲161 ∶ A耶和华起大风;风暴开始;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4~5a) B约拿沉睡;求告你的神;我们不至灭亡;神的主权(5b ~6) C看看是因谁的缘故(7) D水手问约拿(8) E我敬畏(9) E1 水手惧怕(10) D1 水手问约拿(11) C1 我知道是因我的缘故(12) B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水手求告耶和华;不要使我们灭亡;神的主权(13~14) A1 水手将约拿抛入海中;风暴平息;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15~16)
153 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Jon 4, 5)', p.201.
154 Trible, pp.207~209.
155 R. Pesch, 'Zur Konzentrischen Struktur von Jona 1', Bib 47 (1966), pp.577~581;参 Cohn, pp.51~52; Magonet, p.57; Allen, p.197~198.
156 Fretheim, pp.73~74.
157 “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7节);“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12节)。
158 Allen, p.209,评述∶“9和10a 节是这部分的重点。”罗芬克和裴思在他们的解析中,均将这两节作为中心。
159 有关畏惧的主题,见一5 的注释。
160 两者都是以“他们对他说”开始。 161 另有学者对此结构提出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分析,见 P. Weimar, 'Literarische Kritik und Literarkritik: Unzeitgema/sse Beobachtungen zu Jon 1, 4~16', in L. Ruppert, P. Weimar and E. Zenger (eds.), Ku/nder des Wortes. Beitra/ge zur Theologie der Propheten (Echter, 1982), pp.217~235, esp. pp.219~223; D. L. Christensen, 'Andrzej Panuknik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Jonah: Icons, Music and Literary Art', JETS 28 (1985), p.136.
C约拿为自己的得救感恩(一17~ 二10) 162 水手们在第16节把约拿抛在海中后,就失去了他的踪迹。对他们来说,约拿在汹涌的海水中(参14节),恐怕凶多吉少。但是,耶和华还未放弃约拿,祂藉一条大鱼将差点葬身海底的约拿救起。约拿在感激之余,便作了一首感恩诗来庆祝自己的及时得救。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正如约拿逃往他施受阻于神,神在此再度行使祂无上的权能。作者让我们确信,约拿的得救乃出于神。此处的动词 wayman “他安排”,NIV 译为提供,同样亦见于第四章6、7 、8节,而且每次都是指神随己意控制自然的能力。 这条充作约拿的救生艇的大鱼,引发许多的猜测。试图去了解此鱼是何种鱼显然毫无意义。希伯来原文并未比英译与中译的“大鱼”更具体,而希腊文译本用了 ke{tos 一字,某些译本的马太福音十二40 将其译为“鲸”(AV 、 RV 、 RSV),但此字亦可作大鱼(参 GNB 、 NIV)或海怪(RV 边注,NEB 、 JB)解。 当然,许多现代读者对于约拿被鱼吞了,并在鱼腹中三日,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有人说,此一事件因为太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不可能真的发生。这自然便引发事件真伪的争论。 为了让现代读者易于接受这个故事,学者们真是绞尽脑汁。一些保守派的学者找到现代人被鱼吞了却仍存活的例子,藉以证明约拿经历之真实性。然而,此一方法并不令人信服163 。另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全书都是文学的虚构作品,故而不应视之为史实。虽然此一立场普获支持,但问题在于约拿书作者是否认为其作品并非属实164 。此外还有更巧妙,但也更不令人满意的创见。例如,约拿海上历劫归来,在一家叫做“鱼”的旅店中度过三日三夜。但是此一创见需要把经文窜改至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约拿书的现状必然导致的结论是∶故事将约拿存活于鱼腹中一事,作奇迹般陈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约拿是否真在鱼腹中存活了三天? 如果我们认为神迹从未发生,那么约拿当然就不可能从鱼腹中回到旱地。这样的看法显然对问题已预设立场。作者相信此一神迹确曾发生,而他也要求读者同样地接受。因此,我们只有在二者中择一∶接受现代的格言“若属神迹,必非史实”;或是相信约拿书和其他圣经书卷作者的证言,在某些情况下确有神迹。选择何者,留待读者自行斟酌165 。 在结束此一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一下作者如何呈现这个神迹。约拿奇特的获救经历,并未以大鱼或约拿在鱼腹中生动的描述来润色。事实上,大鱼仅在两节经文中被提及(一17 ,二10) ,而且均十分简略。作者对此极为奇特的事件,以低调处理,可见此事件并非用以加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如果不是确曾发生,作者又何必捏造呢? 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蓝迪斯指出,在古代近东神话中,三日三夜代表前往阴间所需的时间166 。这固然值得注意,尤其是约拿的赞美诗曾屡次提及死后的世界。但是在旧约圣经中并无足够的证据显示,希伯来文的读者必须如此诠释三日三夜。因此,此说法只能视为一有趣的臆测。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拿一1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
先知名字为约拿,他是亚米太的儿子,既说出他家庭的出身,就不是无名小卒。根据列王纪下第十四章二十五节 ,他是迦特人,是耶罗波安二世的时期。那他是北国人,而且在主前第八世纪,与何西阿(及南国的阿摩司 )是同时代的了。况且那是在叙利亚强权逐渐衰微,亚述即将崛起的时代。「约拿」原意为鸽子,有的经学家将本书作寓意的解释,认为约拿为代表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是愚蠢无知的鸽子(何七11) 。这句引言也着重于先知与神的关系,因为先知的工作只是秉承神的旨意,来作成主的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话”:先知所说的乃来自神,祂是信息的来源和权威。
“约拿”名字的意思是“鸽子”。
亚米太。源于希伯来语'emeth ,意为“忠诚”,或“真理”,亚米太只在这里和王下14:25 提到。
1-3 约拿拒命而逃:当时亚述与以色列为仇,约拿对亚述人恨之入骨,极不愿见他们悔改蒙神怜悯(4:2),于是抗拒神的命令,往相反方向逃去。
【拿一1 年代小注】
由列王纪上十四25 可知约拿是耶罗波安二世时代的一位先知,耶罗波安二世于主前第八世纪前半执政(见王下十四章注释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3 约拿为何不肯去尼尼微传道?】
答:我们查看圣经所记约拿的言行事迹,得知他是一个神的忠心仆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先知。他所说的预言,也能准确的应验,(王下十四24) 。他的灵性看来虽有软弱后退堕落迹象(拿一5-6) ,那是另当别论。实际上他是敬畏真神,曾在众人面前作出美好的见证(拿一9) 。当海浪翻腾危险临到的时候,他毫无胆怯,满有爱心,宁愿拣选死以挽救全船人的生命安全,而使他们认识敬畏真神,并且祷告,献祭,许愿(拿一11-12) 。他在深海的鱼腹中,仍然昼夜迫切祈祷,以致得救,显出何等大的信心(拿一17 ,二1~10) 。最后复奉神命,前往尼尼微传达信息,虽然不是出于甘心乐意,但总是尽了自己的职份,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拿三1~4 ,四1~4) 。约拿既有前面所述这些优异之黠,是一位成功的先知,为何首次违背神命不肯奉差遣去尼尼微传道,而想躲避逃往他施去呢?(拿一1~3) 。其主要的原因,他是一个爱国的先知(拿四1-2) 。他深知尼尼微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亚述为当时一等强国,是曾经入侵以色列的仇敌。深恐强邻压境,祖国要被灭亡。由于爱国心的驱使,他宁愿看见神因尼尼微城人的罪而立施审判,以致毁灭,除去这些强暴之民,(拿三8) 。不愿看见他们因悔改而蒙神恩待赦免,所以他置生死于度外,不肯顺服神命去那里传道,做了一次逃跑的先知。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拿一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这里神的命令有三项:起来、去、呼喊。「起来……去」常含着紧急的用意,也是十分兴奋的语气。呼喊是宣告,是先知基本的功能,他好似先驱者,在前面呼喊,宣告重要的信息。神的命令一定要祂的仆人有行动的表现。
「呼喊」在亚兰文译本作「豫言」,说明这是先知的工作。在第三章一节 「宣告」是同一个字。所以宣告或呼喊都是传道,或宣讲豫言,或宣讲福音。
尼尼微大城是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原为巴比伦人所建立的(创十12) 。它是亚述的京城,或亚述大联盟的会员国。这里说这城大,也许指物质文明或财富,也指它的罪大恶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尼尼微是当时亚述帝国的首都,位于今之底格里斯河东岸。亚述人拜偶像,对待被征服的国家十分残虐。中东民族无不对之憎恶。以色列国后来是亡于亚述(王下十七1~6) 。
“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的东岸,距离巴勒斯坦超过五百英里(800公里 )。约于主前700年,西拿基立设尼尼微城为亚述的首都。不过,约拿时代的首都是尼尼微以南约贰一十英里(32公里 )的迦拉和包括尼尼微在内的部分综合城邦(“尼尼微大城” 参看创一○11-12 )。“恶”。包括拜偶像和对待战犯的凶残手法。
「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距巴勒斯坦约八百公里(五百英里 ),为当时亚述的首都(创10:8-11) 。
这城当日大概与附近的城邑连成一大区域(创10:11-12) ,要用三日的时间才可走完(3:4), 堪称「大城」。
「呼喊」:意即宣告斥责和警戒的信息。
「恶」:亚述不仅敬拜偶像、邪淫缺德,更充斥着令人发指的暴行(参鸿3章 )。
他们的恶。那鸿说尼尼微是个“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鸿3:1 ,参第19节 )。但这座城市不是毫无希望的。它还“没有完全沉湎于罪恶之中”。
达到。这个词及类似的词语,曾用来描述洪水以前世界的罪恶(创6:5-11) ,以及所多玛和蛾摩拉居民的罪孽(创18:20-21) 。当时他们的宽容时期都行将结束。现在尼尼微的情况也是这样(但4:17) 。
我面前。参创18:20 ,21。神给每一个国家都记了帐。他们都有一个考验的时期。神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效忠,使各国都配合作执行上天的计划。
●「 尼尼微」:亚述首都,以色列东北800公里。
●当日亚述与以色列是敌国,亚述常侵略以色列。
●「呼喊」:宣告斥责和警戒的信息,公开宣告。
●「作恶」:亚述敬拜偶像、邪淫。当时亚述充斥着令人发指的暴行鸿 3:1-19 )。
【拿一2 尼尼微】
尼尼微是今日库云吉克遗址(Tell Kuyunjik ),位在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上游距波斯湾约六百哩处。主前第八世纪尼尼微还没尽显锋芒。主前第七世纪开始的时候,西拿基立王以这个古老的伊施他尔女神宗教中心作为其首都,将其美化与扩张到约两千英亩。考古学家成功的挖出西拿基立著名的「无可匹敌的宫殿」,有浮雕刻画着西拿基立围攻犹大的拉吉城。早自主前二千四百年起即由国王维护的伊施他尔神庙,也已经挖掘到。在约拿时代,它是亚述几个主要的都会地带之一,其周长略少于三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2 主前第八世纪前半的亚述与以色列】
主前第九世纪,亚述对以色列构成重大威胁。以色列一直是西方联盟的一份子,反抗撒缦以色三世扩张到地中海区的企图(王上二十二1) 。主前八四一年,以色列王耶户接受亚述的控管并进贡(王下十34) 。不过其后数十年,亚述国势显著衰败,到耶罗波安二世的时候,已经数十年没有与亚述为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3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躲避耶和华」,是躲避耶和华的面。但是神是无所不在的,正如诗人说:「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诗一三九7)
约帕是惟一的港口,是在埃及与迦密山之间的地中海海岸线的海港。「他给了船价」,船价一词附有代名词,是阴性的,指那船的票价。七十士译本作「他的船价」,似较合理。背叛神,仍是要付代价的,而且是相当重大的代价。
他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船上的人是外邦人,他原憎厌外邦人,现在却夹杂在其中,主要的是逃避耶和华,离开圣地,耶和华居住的所在(创四14 ,撒上二十六19 ,王下十七20、23)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他施”:在今天西班牙西南岸,是当时世界所知道在西方可以到达的最远地方。他施和尼尼微二城,一在巴勒斯坦西3200公里,一在东800公里,有若两极。约拿逃往他施,真是南辕北辙。
约拿可能不愿意看见一个恶名昭彰的民族转蒙神恩典,所以不顺服神的命令。
“他施”。位于西班牙南部,在直布罗陀附近,巴勒斯坦以西二千五百英里(4-000公里 ),而且方向与尼尼微相反。但没有人能“躲避耶和华”(诗一三九7~12) 。
「他施」:这城位于今西班牙南部的海岸,距巴勒斯坦约叁一千二百公里(二千英里 ),与推罗城贸易频繁(结27:12) 。
「躲避耶和华」:直译为「离开耶和华的面」。这可以有两个解释:1断绝与神亲密的关系,不再作先知事奉;(申10:8 ,代下29:11) 2离开神显现、同在的地方(创4:14-) ,免得神的灵临到他身上吩咐他说预言。
「约帕」:现称雅法,是当日巴勒斯坦海岸唯一大港,离约拿家乡迦特希弗约九十六公里(六十英里 )。
「船价」:即船费。
起来。约拿起身,没有服从神,却违背祂。他像那个青年的官,不肯让自己意志顺服于神的旨意(太19:21-22) 。约拿像耶稣“门徒中有好些人”,认为神的命令“甚难,谁能听呢?”所以像他们一样,他觉得在这种情形下,至少不该“和祂同行”(约6:60-66) 。先知没有认识到,当神要人依照祂的旨意履行职责时,祂会赐给他们力量去承担。神的每一条命令,都伴随着实行的力量。先知错在没有“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6:33) 。他不喜欢交给他的任务,要离开神的圣工。要不是神施恩干预,他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生命。
他施。一般认为他施就是古典时期西班牙南岸的塔帖苏斯(Tartessus )。该城以其财富而闻名,与腓尼基城市推罗和其他地方进行大笔出口银,铁,锡和铅的贸易(结27:12) 。约拿希望到那个遥远的都市,逃避自己的责任,遏制良心的声音。
躲避耶和华。直译为“躲避耶和华的面”。这是不可能的事(诗139:7-12) !
下到约帕。即现在的雅法(Jaffa ),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34英里(54.4公里 )的海岸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犹太人的唯一重要港口。所罗门的圣殿以及后来圣殿的重建所需要的木材,都曾通过约帕运往耶路撒冷(代下2:16 ,拉3:7) 。
●「他施」:可能是西班牙的迪数或萨丁尼亚,离巴勒斯坦3200公里远。
●约拿所乘坐的船只是腓尼基人的船只。
●「约帕」:当日巴勒斯坦海岸唯一大港。
◎神要他往东他偏往西逃。
【拿一3 躲避耶和华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用以利亚和以利沙的话来解释它:「耶和华拣选你们站在他面前事奉他」(代下二十九11) 。「躲避耶和华」又可直译作「离开耶和华的面」。
「站在他面前」意思既是「事奉他」,「离开耶和华的面」意思就是「不事奉他」了。当「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他的意思就是主动地放弃他先知的职分和先知的地位,不愿意负起向尼尼微人宣告神的审判和救法,免得尼尼微得救而以色列灭亡。这是他躲避耶和华的原意;我们要弄清楚这点才不至误解本书之信息的。
——巴斯德《归纳性研经》
【拿一3 他施】
他施是当时所知最远的地理位置。其确切地点不明,一般认为是在西班牙南部,然而也有人相信是北非的迦太基。但我们可以确定,那是一个地中海西部,以出口贸易著名的港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3 约帕】
约帕是今日地中海边台拉维夫南方不远处的港口,在埃及与腓尼基文献、迦南文献(亚马拿泥版 )中均有记载。在君主政体时代,它常受制于亚实基伦这个非利士城市。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3 船】
商船有各种大小,平均时速约贰一至四浬。所罗门的年代,到他施的船要三年才会返航。这样大小的船,船员不到十二人,所载的货物通常包括谷类、酒、橄榄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3 船价】
由此处的原文用语,许多学者认为约拿所付的金额,是包下整艘船供他使用。无论是否为真,这船价都是一大笔钱。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4 】「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狂风原意为「摇撼」,是一种震动的行动。在这种情形之下,「船」也人格化,因为原意为船自忖必会破碎。七十士译本只作「危险」,船在极端的危险之中。这里可能又是作者的用意,在风浪之中,连船都自感危险,而约拿却麻木不仁。这里就有尖锐的对比。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掌握宇宙秩序的神,不但使风听命,促使约拿听差遣;也让大鱼(17节 )、蓖麻(四6) 、虫(四7) 和炎热的东风(四8) 一齐工作,完成祂拯救的旨意。
大风。尽管约拿要躲开神,神并没有放弃他。祂设法借着“一连串的考验和神奇的安排”,改变约拿的态度和行为。
请注意神利用简单的大自然媒介来实行自己的旨意:大风(拿1:4) ,大鱼(拿1:17) ,蓖麻(拿4:6) ,虫子(拿4:7) ,风和日头(拿4:8) 。
几乎破坏。可译为“船以为会被破坏”。如果这样翻译,那就是生动的拟人手法。
4-10 海上遇险:神借着狂风大浪及大鱼(17 )使约拿回转。【拿一5 】「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腓尼基是信奉巴力的,巴力是自然之神,他们希望他们的神明能施恩。但是他们的宗教是虚无的,祷告当然没有功效。所以其次的行动,是将船上的货物抛掉,减轻船的重量,但是船一轻,可能摇撼得更加厉害。信心失败了,行为也无济于事。所以他们在完全无助之情况之下。
在他们慌张中,走投无路,又搬运货物,可能是谷物,在船舱内到处搬,这样就发现约拿。他下到底舱睡觉。这用词是亚兰文,是指船尾的底舱,可见船有好几层,他在最低一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自己的神”:异教的偶像和假神,在这场大风中一点也起不了作用。
「水手...... 自己的神」:腓尼基的水手各有守护神,以便在急难时求救。
哀求自己的神。没有说明水手的国籍和信仰。一些可能是腓尼基人,其它人则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有不同的信仰。
货物。希伯来语是kelim (“器皿”、“容器”、“用具” )。不能确定有没有把货物连同设备都扔掉。
底舱。希伯来语是yarkah (“背面” ),常用来指最僻之处。
沉睡。希伯来语是radam (“打鼾” “深睡” )。约拿沉睡的原因不明。
●腓尼基的水手各有守护神,以便在急难中求救。
◎问题:约拿为何会沈睡?甚至连船主都觉得奇怪?
【拿一5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
守护神很少是呼风唤雨的神祇,因此,水手不会认为是他们自己或家族的神带来这场风暴。古代世界的多神环境里,人们都相信神的活动,但是要找出是哪个神、为什么在作怪,那又是另一回事。
水手们呼求他们的神,希望他们的那个守护神能够对那发怒带来风暴的神,施展一些影响力。他们呼求救助,不是呼求悔改。越多人呼求越好,所以船长摇醒约拿,让他也求告他的守护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6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
「船主」原意为掌绳者,因为航海的船有许多绳索,用来扯蓬及控制船舵。「你的神」正如水手各人哀求他的神。但是这里「神」字(「以罗欣」 )是复数,或是指多神,因为外邦人是信多神的;或是指尊贵的主神(华丽的复数 "Plural ofMajesty" 指神的权能与伟大 )。
「顾念」或可译为「思想」或「设想」,加上「为我们」,「为我们设想」确是顾念的意思。「不至灭亡」在七十士译本作「拯救」,在亚兰文译本作「怜恤」。在涵义上相同。「或者」表明一种愿望或可能。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船主对全船乘客、水手生命的关切,与约拿对尼尼微城中万千居民生命的忽视,适成对比。他在舱底沉睡!
一个异教徒竟要求神的先知去祷告!
「求告你的神」
:船主为求脱险,想尽方法,于是呼吁约拿也求他的神搭救。
船主。直译为“水手长”。“水手”一词来自表示“绑”的词根。该词根派生出名词“绳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断定约拿答应了这个要求。
◎看来船主也奇怪约拿的反应 1:6
◎好笑的要求,不知约拿心中怎么想?他原是要逃避神而今要求他求告神。【拿一7 】「船上的人彼此说:“来罢!我们掣签,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
船上的人看这风浪是神的震怒与刑罚,因为这是极不寻常的情形。有罪才会遭致刑罚。他们想查究,惟一的方法是掣签。早期以色列人也曾用这方法,扫罗查出约拿单犯了禁令(撒上十四42) ,箴中有话说:「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十六33)
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这虽然不是高明的方法,却仍显露神的旨意,神甚至利用人不完全的观念与作法,显出祂的公义。这是神要将约拿暴露出来,使约拿不能逃避。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把一些小石头放在容器里然后从中取出一块的掣签方法,是外邦人和希伯来人都常用的占卜形式(利一六8 ,书一八6 ,撒上一四42 ,尼一○34 徒一23~26) 。
「我们掣签...... 因谁的缘故」:各人哀求神无效,外面仍狂风大作,于是想到有人可能得罪了本身信靠的神明,招致这场风暴,因而掣签(珥3:3) 找出祸首。
掣签。水手们觉得有人触动了神的怒气。神控制着他们审查谁是事主的方法,所以“掣出约拿来”。
关于掣签的是非问题,见结21:21 注释。
●抽签与询问是要查出降灾的是哪一位神。
【拿一7~10 拈阄】
虽然拈阄有时用来与神祇沟通,许多情况更像是掷硬币,或抽签。所以这里抽签并非用来决定谁该负责,而是决定谁要先说出自己可能对神明造成什么冒犯。不难理解,没有人愿意打头阵。拈阄的时候,每个人拿出一个可供辨识的东西,然后放在容器中,抽出其中一个。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8 】「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
「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哪一个国?实际上问他从甚么地方来,「你的地方是甚么?」这地方可指国家或国土的地理环境。「哪一族」实际是那一种人民,当然也包括种族。原来的问题是:「有关人民种族方面,你从哪里来?」所以这一连串的问题,反映水手们困惑的心。也从他们慌张惊惧的心理,发出一些重复的问语。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拿一9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希伯来人」是外邦人对以色列人的称谓。这是一种特殊的种族,是与外邦异教的人有别。希伯来原意是「经过」、「过来」,他们是过来人,也许是指他们经过红海得着神的救赎(Cross over )。
「我敬畏耶和华」,敬畏是分词(Participle ),有继续不断的行动之意。我一直敬畏神。这里,「敬畏」不只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指敬拜事奉。七十士译本就有这涵义,甚至可译为事奉主的,或主的仆人。译者的用意是否在于约拿说明他的身分。但是看整句话,似乎只着重他的信仰,不在他的身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你是那一国 ...... 的人」
:这是要查出降灾的是那位神,因当时各国各族有独特的宗教,各拜不同的神祗。
一连串的提问生动地表现了船上激动的情形。
【拿一9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暂编注解〕约拿自我介绍的话,说明在这条船上的是外邦人,正是耶和华要施恩的人。
「希伯来人」:昔日以色列人向外族人的自称(参串 )。
「那创造...... 天上的神」:这称呼表示耶和华不仅是一国一族的神,的主权更遍及全世界。
希伯来人。这是外人常用来对以色列人的称呼(创39:14 ,40:15,41:12,出1:16 ,2:7,3:18,撒上4:6) 。其渊源见创14:13 注释。
耶和华(Yahweh ),神的名字(一171、172) 。“神”('Elohim )和“主”('Adonai )是神的称号。'elohim 常用来指假神(出18:11) 。Yahweh 则专指真神。
那创造沧海旱地。这是表达伟大真神的特征之一(耶10 :10-12)。
天上的神。见创24:7 ,但2:37 ,44。
我们不知道水手们以前是否经了解约拿之神的大能(出15:13-16 ,书5:1 ,撒上4:5-9) 。但是在这种生死关头,他们无疑按自己的异教观念理解耶和华品性,故惊恐万状。
●「创造....」:表示耶和华的主权遍及全世界,非一族一国的神。
●「希伯来人」:是以色列人对外邦人的自称。
【拿一9 天上的神】约拿回答众人的问题,仅指出他的种族渊源(希伯来 ),和他所事奉的神。最显著的是他描述神是创造沧海旱地的天上之神──正是这样的神能够带来此般风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0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作的是甚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
他们看见风浪中的危险,感到惧怕(5节 )。现在知道危险的原因,就更加惧怕了。他们说:你作的是甚么事呢?这不是一种问话,而是一种谴责,也是在惊惧中的叹息与呼叫。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你作的...... 事呢」:众人对约拿悖逆神的行径感到惊骇。
你做的是什么事呢?这是惊叫,而不是询问。
10~14水手埋怨约拿使他们陷入这种困局(10节 ),然而他们不想把他抛下海,惟恐自己被视为杀人者(13-14节 )。
【拿一10 他告诉他们】
他先前已经跟众人说他逃避神,但众人并不以为意──那是他自己的问题,可能也不是什么希奇的事。众人的恐惧大增,因为他们发现约拿逃跑躲避天神,将众人陷入险境,落在约拿的神怒气之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1 】「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
翻腾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前一个字是「疾走」,后一个字是「摇撼」。前者是加重的语气(Poel ),而两个字都是分词,有继续的行动。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也有「越发」或「变本加厉」的意思。
「这话是因……」原文若有这涵义,是叙述者的描写。但是原文中并没有「这话」,只有连接词「因为」。所以也可能是水手的话。他们看出情形的恶化,而发出这样的呼喊:「我们当向你怎样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我们当向你怎样行, 他们认为约拿是唯一认识耶和华,知道如何弥补过错的人。
海浪越发翻腾。这个希伯来语习语表示风暴越来越厉害。
【拿一11~16 我们当向你怎样行?】
水手的下一个问题是怎样缓和神的怒气。古人的宗教观,很少以悔改的角度思考,因为神的动机难以辨明。他们所信奉的神既不注重德行,又反复无常,所以他们的怒气可能根本就是戏弄人,或是霸道、幼稚的惩罚行动,因此信徒试着安抚众神的怒气。不同的神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抚,所以他们询问约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2 】「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他本来想逃避耶和华,现在他必须面对。他为自己宣判,因为他承认这罪,他知道圣洁的神,有严厉的公正,他是无可逃脱的。
「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抛」字即第四节的「起」字,神在海中将风抛去。水手将货物抛在海中(4、5节 )。现在约拿必须被抛在海中。货物抛在海中无济于事。问题不在货物,而是约拿。海要平静,必须除去约拿,抛他出去,问题才解决。约拿要他们抛他在海中,并不是他替代他们受苦。他也无法逃避所受的使命。他只是愿意承受后果,他必须接受刑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不知约拿这时是否受了圣灵的感动。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勇敢的举动。他不愿意牵累别人。约拿所缺乏的是道德的勇气(第2-3节 ),而不是肉体的勇气。
◎约拿似乎想救全船的人(外邦人 )的生命。
【拿一12 】「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
先知约拿这话虽然平淡,却隐藏着极不平凡的勇敢。他叫人把他抛在海中,等于叫人把他处死。虽然他认罪的结果,须要面对死亡,但他还是勇敢地为自己的错失负责。现今在神家里所起的许多「风波」,多半是由一、两个不肯为自己错失负责的「约拿」而起的。可能过失并不严重,但却一味地设法掩饰,寻找代罪羔羊,诿过于人,于是制造是非,散播谣言,使许多单纯爱主的信徒无所适从,初信或幼稚的信徒灰心跌倒,魔鬼得着了许多机会作拆毁的工作。
─ 陈终道《十分钟短讲集》
【拿一12 将我抛在海中】
众人不愿意听从约拿的建议,因为他们相信众神会保护他们的信徒。将约拿抛在海中等死,可能使他们受到约拿的神愤怒的报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3 】「然而那些人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他们极力荡桨,照着原意,他们好似在海面上耕田一般,但是海不是地,怎么拼命,也是徒然的。
他们推想,神不愿约拿上船,还是回去,让约拿回到约帕下船。船中没有约拿,海上的风浪也可止息了。就问题的本身来处理,总比处死约拿,让他淹死,葬在海里好。但是人力到了尽头,一切的努力与可能都无法解决。「海浪越发翻腾」是重复第十一节的叙述。真的照约拿所说的去做是下策,但是神看是上策,约拿也认清这一点。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拢岸」
:巴勒斯坦沿岸多有礁石,水手面对风浪时,通常宁愿将船摇出海,也不愿把船拢岸,以免触礁搁浅;这次他们努力拢岸,大概是想把约拿送上岸去。
那些人竭力荡桨。也许有人怀疑约拿的神是否要求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
要把船拢岸。古时船只通常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故离陆地不远。
●巴勒斯坦沿岸多有礁石,水手面对风浪时通常宁愿把船摇出海,也不愿把船拢岸、以免触礁搁浅。【拿一14 】「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他们原哀求过各人的神,这样的祷告完全没有功效。现在他们从约拿的口中与他的态度中,认识耶和华。看海中的狂风,更知道神的大能。所以他们决定照约拿所说的来作。在没有将约拿抛入海里之前,先求神的怜悯,表明他们无意杀人。流人血的必受刑,他们虽是外邦人,也知道这公正的法则。经过祷告,流血的罪必得赦免(申二十一8) 。
他们认识耶和华的权能。「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神作甚么都有目的,祂的心意定然行出来,决不迟延与保留。外邦人称呼耶和华,是很特殊的情形。这是本书的特色,救恩是为万民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水手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惟有把约拿抛下海中。他们首先祈求耶和华不要向他们追讨杀约拿之罪,因约拿并没有得罪他们,以致他们非亲手杀他不可(「不要使 ...... 罪归与我们」 )。
水手们战战兢兢,惟恐因处死一个敬拜耶和华的人而进一步冒犯祂。他们不是向他们自己的神,而是向耶和华祈祷。
◎可能众人以为耶和华也是约拿的守护神,故不敢害其生命。【拿一15 】「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平息」原意为站着不动,完全到静止的状态。海对以色列人常是不可想象的、可怕的威胁,在本章内反复提及。这里似乎有两种用意。海浪是神对约拿发怒的工具,因为约拿背弃神,海的威胁引发他觉悟知罪。海浪另外一个功用,是显明神的大能,使水手们有敬畏的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参太8:26 。海浪突然平静下来。水手们看出这是出于神的干预。【拿一16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结果他们就从惧怕至敬畏(原文是同一个字 但意义即有极大的差别 )。约拿的违命失败,他不祷告的那种冷淡的情形,没有使水手看为宗教的无益或信仰的空洞。相反地,他们所看的是神的能力,不是人的软弱。所以他们只有敬畏地敬拜。他们敬拜的方式,是以色列传统的形态:献祭与立愿。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船上的外邦人,看见约拿所见证的耶和华,能平静风和海,觉得应该敬拜,遂向他献祭。
水手显然已经相信耶和华(耶威 创二4) 是真正的神;因此,他们向祂“献祭”。
「向耶和华...... 许愿」:指这些外族人承认耶和华的能力,但不表示他们归信耶和华。
大大敬畏耶和华。这次神的大能在自然界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约拿的话又如此醒目地实现(第12节 ),难怪水手们有这样的反应。
向耶和华献祭。人们按自己有限的认识,做了他们认为最恰当的事。
【拿一16 献祭】
当海一平静,众人以敬拜回应。所献的祭应该是素祭,在木船上不会用烧的,或许是投入海中。此处所指另有可能是他们返回陆地后所献(因为所载的货物已经投入海中 不再需要继续往他施去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6 许愿】
旧约和古代世界中许愿通常与献祭有关。举例而言,水手可能许愿要在此事的每周年纪念日向雅巍献某种纪念祭。许愿表示水手们经历了某种神的能力。但这里的经文并不表示他们放弃原来的神,接受雅巍的一神信仰。承认一位神的能力不等于停止继续拜其他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神的恩惠就是生命,祂怎能任祂的仆人随意灭亡,祂要救垂死的人。因此大鱼成为神奇异的恩典,不但救约拿的性命,也保护他不受海浪的吞灭与困扰。
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在旧约常以三日为旅程。三日三夜在苏默人(Sumerian )的神话里,是去阴间的时间。在约拿的祷告中确曾提起阴间,那却并不说明这有神话的因素。不过这三日三夜约拿所经历的,确是从死里得生,从阴间出来,到活水之地。最后由洋海至旱地,得着救恩,那是事实。当主耶稣提到约拿的神迹,三日三夜,是豫言主在地里头,就更着实死亡的经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大鱼”:希伯来原文和《马太福音》十二40 所用的希腊文都只说是一条大鱼,没有说明是甚么鱼。但作者不让人将这鱼和海蛇(摩九3) 、“鳄鱼”(赛二十七1) 或海怪(伯七12 ,诗七十四13) 混淆是很明显的。有的学者猜测或为鲸、鲨之类。但重要的不是这条鱼,而是约拿给抛进大海,却能得神保守,出死入生。他经历了死的滋味,才懂得神何以关切人的生,因而能作出二章感恩的祷告。
“三日三夜”:耶稣曾引用此事预表祂的埋葬与复活,祂在坟墓中三日三夜(太十二40 ,十六4) 。这一段时期指的是第一和第三天的一部分和第二天全天。主基督礼拜五下午埋葬,礼拜天一早便已复活。
我们不晓得神预备那一种“大鱼”,不过鲸鱼和鲨鱼都能把一个人吞下去。“三日三夜”不一定指七十二小时,可以是二十四小时的一整天,再加上前后两天的部分时间。我们的主说祂也要被埋葬一段与此相同的时间。参看马太福音十二章40节 的脚注。
「大鱼」:学者对此颇多猜测,认为是鲸鱼或鲨鱼。
「三日三夜」:是约略的说法。约拿在鱼腹三天仍能存活,实在是个神迹。在新约,耶稣引此事为受死、埋葬和复活的预表(太12:40) 。
安排(manah ) ,参但1:5 ,10。
大鱼。没有说明这条鱼是专门为此造出来的,还是神利用了已经存在的、能吞下人的大鱼。不必对此进行推测。我们不知道是什么鱼。希伯来语用的是类指的“鱼”。《新约》太12:40 提到这件事时,是用希腊词祂ētos(“海怪“ 拿1:17) 来表示鱼的。英KJV版把它译为“鲸”。
三日三夜。究竟有多长时间,引起了很多的探讨,因为耶稣宣布:“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太12:40) 根据希伯来语的用法,这不一定表示整整三个24小时,即72个小时。关于这个问题,见太12:40 注释。在希伯来语和七十士译本中,拿1:17 是拿2:1 。
【拿一17 吞了约拿的大鱼究竟为何物?他如何得知度过的时间?】
答:先知约拿因违背神命,于逃往他施的途中,狂风大作,般人危惧,约拿乃被水手投于海中(3-15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下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17 )的时间祷告仰望主,终于得救从鱼口中吐出来(二1-10) 。这条大鱼,在英文圣经中误译为鲸鱼。其原文的意思,就是大鱼或称为海怪的。就实际上说,确有许多大鱼足可吞下一人,如阿尔德氏G. C Aalolers(Problems Of Jonah )指出,有若干种巨大的海中动物,是能够容易的把一个成人吞下。经上所记的大鱼,想必会是一种抹香鲸,在地中海里确能遇到它们的。这种大鱼并不像其他鲸鱼那样,只具有狭窄的喉咙;而其他类别的鲸鱼,也不生活在地中海里。由此可知,吞了约拿的大鱼,大概是属于抹香鲸那一类吧!
关于约拿被幽闭在大鱼的腹内三日三夜的记载,如果这经上的原意,是要我们按照字面去理解的话,可能就不见得是约拿本人所计算出来的。因为他在鱼腹中不见天日,即使头脑清醒,也无法计出这段时间来。这里三日三夜时间的分晓,一定是由水手们告诉他的。从另一方面看,三日三夜可能是从另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大约的讲法(三4 ,书二16) 。总而言之,本书所着重的是一个神迹的出现,证明约拿的使命是神给他的;若没有这样惊人的神迹出现,尼尼微人一定不会注意约拿的信息(路十一30) ;而这样的神迹,更是基督三日后复活的预表,被主所注重而亲自引用的(太十二39-40)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拿一17 大鱼】
经文记载约拿被一条「大鱼」吞下──大概是最通泛的叙述。没有证据显示那到底是专门名词的鱼或哺乳类,因为希伯来文用这个词形容任何水生动物,因此无法辨识是哪一物种。虽然研究可以找出地中海区常见物种的食道大小,经文坚持神直接介入,表示我们不应该期待那鱼是常见的凡物。
古代世界的信仰中,大型海生动物代表浑沌的力量被创造之神在创造时驯服。这里一如往常地将雅巍描述成全然掌控海生动物,这鱼不过是听命行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一1~3 要顺服主的呼召】
约拿闻主差派他到尼尼微传道,心里何等焦急,所以不肯听神的呼召,不愿往尼尼微城去。各位弟兄姊妹,主如呼召你,你不要怕困难。行道会的创办人,马得逊先生,是美国北部一个农夫的儿子。他在十七岁时,有一天,正在田间耕种,忽然被圣灵感动,觉得有很大的力量催逼他,他就往树下去祷告,后来得到神清楚的呼召,叫他不要再耕田,专心事主。并要他到从没有听闻过主名的中国传道,他完全顺服的来到中国传道,创立了行道会,时在一八九零年。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一3 】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下到约帕——罪常是使人每况愈下,从与神相交的高处下来,从崇高的目标下来,从自制与律己下来,我们下来,应该自己知道,因为自律方面松弛了,与世俗不再有明显的分别。
找到船只——机会未必说明责任与便利。那时正好有船,起帆风势也顺。约拿以为他的决断是对的。我们有时也在自圆其说,以顺利的环境当作途径的正确。其实最要紧的还是神的呼召,我们应遵祂的旨意行,良心会给我们指引的。环境虽然顺利,如果良心不安,恐怕还有问题。
付上船价——我们不遵神的旨意,常预付上代价的。约拿失去自尊,良心破产,不能得神同在,这些都加在船价上。有时我们是白付了,真是得不偿失,在洋海上,我们还是被仍出来,神再把我们带回去,来祂预备的船,不需我们付费。早晨气候很好,不久又会阴天。起初天空晴朗,神将风暴兴起,促使逃跑者回来,船只有机会离开码头,灾难却随他。
──迈尔《珍贵的片刻》
【拿一3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神特别选召祂的仆人,去作人所不愿作,不敢作的工作。但人的问题,常是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理由,自己的意志,不能够放下。不仅一般人如此,连神所重用的仆人,伟大的先知,也有这样的难处。所以神选召祂的仆人,不但叫他们去作工,神还要在他们身上作工。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拿一1-3)
神差他去尼尼微大城传道;那里正是亚述国的首都,是传统的反对神的地方。而且亚述势力的兴起,就是要侵陵神的子民,更要掳掠灭亡他们。以色列人本来就对外邦人没有甚么好感,更何况一个侵略威胁的国家!为了民族优越感也好,为了爱国心也好,如果亚述灭亡,没有哪个以色列人会洒半滴的眼泪。至于去传道救他们免于灭亡,更是不可想象。 现在,神竟要约拿去传道给他们,同族的人该有何想法?而且这个先知约拿,正是在不久以前,曾预言以色列将要复兴的信息(王下一四25) 的人。同一个神的仆人,一方面宣讲本国复兴,一方面给敌国求好处,岂仅是出尔反尔,简直是朝秦暮楚,哪是先知所当作的?因此,他不能与神同心同行。 当神的仆人以为自己可以决定方向,他就侵越了应当站的地位,以自己代替了神。约拿作了一件违背常识的事:他明知神是“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拿一9) ,竟然企图要“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拿一3) 。人绝对没有办法躲避无所不在的神,也无法隐藏使祂寻不见(诗一三九7-12) 。但神并不立即拦阻约拿:神让他顺利的找到了船,搭上了船,也如时开航。不过,逃避神得意不了多久。海上起了狂风,船上的人终于发现了违背主命令的先知,把他抬起来“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拿一15) 自然界倒会顺从创造的神! 七百多年之后,也是在约帕的海边。圣灵选召使徒彼得,向外邦人传福音。彼得的种族成见,长久沉积在心里,也是不肯受命前往。但他到底顺从了那天上来的异象,神使用他开了向外邦人传道的门(徒一○1-48 )。要顺服主,让主旨成就。
── 于中旻《约拿书笺记》
【拿一3 人无法躲避神的面】
神是无所不在。从前有一个牧师,家里有一个小孩,一次他们全家搬迁,收拾好行李,准备上车的时候。他的小孩很天真地说;爸爸妈妈,等我一等,我祷告后纔走。于是他跪下祷告说:「天父啊,我现在要搬家了,请你在这里住吧,再会,再会。」各位弟兄姊妹,这是成年人应该说的话吗?我们知道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有许多人也好像约拿似的逃避主,目的去躲避耶和华。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一4~5 有主的人在任何环境都不怕】
从前有一对夫妇,丈夫是基督徒,有一次他们坐船忽然遇着大风。妻子很惧怕,丈夫非常镇静,妻子觉得很奇怪,风停后,妻子问丈夫说:「到底你为甚么不怕。」丈夫没有答她,只到厨房拿了一把刀,刺向妻子,问她怕不怕?妻子说:不怕。丈夫又问她,你为甚么不怕?她说:因为这刀是在爱我的人手中,所以我不怕,如果在强盗手中,我就怕了。我们也是这样,信了耶稣的人,有主可靠,就不用怕了。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一4~15 违背神命,损失无数】
约拿往他施去,买了船票,要多少钱,圣经无清楚记载,但是神有美好的旨意。约拿到他施去,真是得不偿失,既遇风浪,财物损失,又被大鱼吞入鱼腹中,你想这遭遇是何等大的损失。
从前有一个智慧人,做了一个很大的棋盘,是用珠宝,镶在其中,拿去见国王。国王见此美丽棋盘很爱它,就想和他买,问他要多少钱。他说很简单,如要买是照每方格计算,这棋盘一共有六十四个方格。第一个方格一斗米,第二个方格二斗米,第三个方格四斗米,第四个方格八斗米,这样推算下去,各位弟兄姊妹,你们算算,你以为要多少米呢?我曾请两位弟兄代我算,一位弟兄算得不对,第二位弟兄算来算去,仍不够对,大概要十四亿亿斗米,哦!偌大的数目,恐怕若干农村所收的米,也无法买得起这个棋盘哩!约拿亦是这样损失,违背神的命令就有这样的结果。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一7 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掩盖的事,没有不灵出来;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所以掩藏罪的,必不亨通,这是圣经清楚告诉我们的。
有一个人因穷,想到朋友处借钱,恰巧那朋友不在家。朋友的妻子招呼他到客厅里坐,然后她因有事情要到内室里去。客人坐下之后,看见台上有一个闹钟,很美丽。就起了贪念,把闹钟拿下来,放在口袋里,于是不告辞就走了。刚走到门口,恰巧朋友回来了。朋友见了他,很高兴,握过手,留他吃过饭才走。请他再入客厅里坐,他很骇怕,不敢进去,朋友再三请他进去,很客气倒茶给他,留他吃饭。在吃饭时,朋友很快乐地和他谈话,他却心中不平安。忽然闹钟在他的口袋里闹起来,朋友望望桌上的闹钟,不见了,谁偷去呢?他那时真觉得不好意思,把钟交回朋友,垂头丧气走了。各位,好像约拿的事情似的,被各人追究,掣韱把他掣出来,众人都知道,是他犯了罪。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一9 简单的告白】
当约拿用这样的一句话:「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 神」,以这样简单的话告白他的信仰给那些水手听时,结果那些水手发现他们所信的神明和约拿所介绍的神,这位创造天地、海洋和陆地的神,是完全不一样的神,因此,他们开始学习认识这位伟大的神,并且用实际的动作验证,就是集体出力与神搏斗,结果证实了约拿所介绍的神确实是真的伟大,因此,他们也顺服了神的旨意。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农夫带着他的即将临盆的妻子去找胡文池牧师娘,也就是当助产士的叶宝玉长老,请她帮助接生。当妻子在产房准备生产的时候,这位农夫在客厅与胡文池牧师闲谈聊天。胡文池牧师问这位农夫生第几个孩子?他回答说:「已经七个。现在生第八个。」胡牧师希望他不要再生了。然后就问这位农夫有没有信神?这位农夫回答说:「信甚么都是一样,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胡牧师听了之后,对这农夫说:「不一样,不信的话,你礼拜天来参加礼拜就知道了。基督教所信的神才是真正的神。」这位农夫一听胡牧师这样说,果真的就在礼拜日到教会来礼拜。结果这个农夫带他一家人来信耶稣基督。这件事连胡牧师也不敢相信,他说自己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真的使这个农夫的家庭都信了耶稣基督,胡牧师很感慨地说:「这一定是圣灵做工,要靠人的能力绝对不可能!」 确实没错,人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也是很软弱的。但有圣灵的帮助,即使最简单的一句话也会成就最伟大的福音事工。传福音就是在告白我们的信仰,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告白自己的信仰,特别是在攸关性命的生死时刻,更需要做这样的告白。
── 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拿一15~16 管教显出见证】
「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人见证神有许多方法:如疾病得医治;患难得拯救;人生得改变;物质蒙神赐福等。但还有一样,也是很能见证神的公义、威严的,就是神的儿女受管教,这件事最能叫外邦人看出神的真实、神圣、公义和荣耀来。
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我们能看到他们因受神的管教,而显明神的伟大,真实及荣耀来。从先知约拿的遭遇中,我们看到神的权柄与不可违抗的旨意。在他的被管教中,同船的外邦人也大大敬畏耶和华,甚至向耶和华献祭许愿,这正说明了这个真理。
经上说:“深哉!神丰富的智能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罗十一33-35) —— 李慕圣《晨光》
【拿一16 】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些船员代表人类悲惨的处境:在现代,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那些在过去的生活里盲目地追随罪恶的人,才需要真正的『转变』:而那些像船员那样有人类好质量的人不需要,那么我们就错了!我有一次遇见一位年轻人,他真诚地后悔他以前的生活实在太堕落,因此,他说,他转向基督的信心是彻底的、惊人的。那些普通的船员,固然有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优点,但他们都要从所面对的灾祸中被拯救出来。他们只有从上帝那里才能找到释放,这是所有真正转变者的道路。
――《每日研经丛书》
【拿一17 】
耶和华曾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在神前面,不但诸天的使者和军队要服从祂的命令,甚至一条大鱼,都要服从神的吩咐,完成神的旨意。
当我们想到一条大鱼都听从神的安排,我们对自己的悖逆实在无限惭愧。神选召我们,就非祂无可用之兵,实在是祂恩待我们,给我们一个最难得最宝贵的机会。
── 吴恩溥《没药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