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哈该书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华的话借先知哈该向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说:」

2「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百姓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

「哈该」())的原文是「节庆」,意思是「在节庆中诞生」。先知哈该与先知撒迦利亚同时事奉,神借着他四次向代表君王的犹大省长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说话,发表神重建圣殿的心意。为了重建圣殿,神同时使用了三个职事:先知、君王和祭司。
「大流士王」()),又译为「大利乌王」,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的大流士一世(Darius I、))。
「六月」())在犹太历中被称为「以禄月 Elul」,是夏末农忙的季节。在犹太传统中,以禄月是认罪悔改、为七月初一吹角节和七月初十赎罪日做准备的时间。犹太传统认为,「六月初一」())是摩西登上西奈山上、第三次度过四十天的日子())。
「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初一」()),大约是阳历主前520年8月底。这天是月朔、即农历新月的第一天,是献祭的日子())。
「省长」())指波斯行省的行政首长。主前586年圣殿被毁之后,犹大沦为巴比伦的行省,受巴比伦帝国任命的省长管理())。犹大被掳回归之后,所罗巴伯被任命为犹大省长,可能隶属于河西行省())。
「所罗巴伯」())是一个巴比伦名字,意思是「在巴比伦播种」,他的波斯名字可能是「设巴萨」())。所罗巴伯是主耶稣的养父约瑟的祖先()),大卫王的后裔,被掳巴比伦的犹大王约雅斤(即耶哥尼雅))的孙子())。所罗巴伯是约雅斤三子毗大雅())的儿子,可能长子撒拉铁早逝,其妻按照律法改嫁其弟毗大雅,毗大雅的长子就归于亡兄名下()),所以所罗巴伯被称为「撒拉铁的儿子」())。
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 大流士原是平民,他向神立约,登基后要归还巴比伦境内所有的圣殿器皿。所罗巴伯原来就认识大流士,后来成为大流士王的三个随身侍卫之一,在王面前应对得当,蒙王批准资助重建圣殿。
「大祭司约书亚」())是约撒答的儿子、西莱雅的孙子())、文士以斯拉的侄子())。西莱雅是圣殿被毁时的大祭司,被巴比伦王处死())。约书亚继承了祖父大祭司的职分,是犹大被掳回归以后的第一位大祭司。希伯来文「约书亚」的亚兰文是「耶书亚」()),希腊文是「耶稣」,意思是「耶和华拯救」。
神把自己的百姓称为「这百姓」()),而不是「我的百姓」()),这是责备的口吻。
此时第一批百姓回归已经过了19年,圣殿奠基已经过了18年,但却仍未建成。面临各种难处,百姓认为重建的「时候尚未来到」())。他们可能认为圣殿的重建应该从耶路撒冷被毁那年())算起70年后,即主前516年才开始。但神提醒百姓,祂是「万军之耶和华」()),眼见的难处在祂那里都是虚空。百姓能够回到耶路撒冷,圣殿的器皿能够被带回,就证明不是神的时间没到,而是人不肯完全信靠。
上图:大流士一世(Darius I,主前522-486年在位)接受各地总督和外国使节献上礼物的浮雕。

3「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4「『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

5「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6「你们撒的种多,收的却少;你们吃,却不得饱;喝,却不得足;穿衣服,却不得暖;得工钱的,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

「天花板的房屋」()),指用木料遮盖墙壁的房子,表明已经完工了。哈该并不是批评百姓住在「天花板的房屋」里,而是说他们的家已经完工了,但「这殿仍然荒凉」()),证明百姓体贴自己过于尊重神。圣殿是神的见证,圣殿至今「仍然荒凉」()),但百姓住宅的重建却没有耽误,显明神的见证在百姓中也「仍然荒凉」,以致生活中的优先次序完全颠倒。
「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可能指入不敷出,也可能指物质无法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当时的百姓有许多既合理、又「属灵」的理由来拖延建殿:

花费庞大搞「形象工程」值得吗?
神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物质的殿,为什么不用建殿的钱先解决穷人的温饱急需呢?
重建圣殿是出于古列王的人意()),还是神的旨意呢?
让波斯王包办重建圣殿的材料费用()),岂不是把荣耀归给人了吗?
波斯王关于重建的新诏书还没有下来()),神还没有开路,人为什么要走在神的前面呢?
新殿的规模大不如前,能荣耀神吗())?
从主前586年圣殿被毁到主前520年只有66年,耶利米预言的70年到了吗?
先知以西结所描述的圣殿,是神迹性地显给他看的()),人为什么要伸出肉体的手来帮神的忙呢?


当人体贴自己、落在眼见里的时候,里面的黑暗就开始了。这九年来,百姓用各种理由把神的旨意撇在一边,先解决自己生活的需要,结果却什么都做不成;不管怎么殷勤努力,总是落到缺乏里())。神并没有应许人心想事成,但与神立约的以色列人若是长期落在缺乏里,必定是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因此,现在神命令:不要找理由了!「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而要省察自己是否准确地活在神面前,是否切实地让神「在凡事上居首位」())?

7「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8「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这是耶和华说的。」

9「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殿荒凉,你们各人却顾(原文是奔)自己的房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神在圣殿停工的九年中,一直没有说话,而是让百姓在这九年中经历缺乏,反省落到缺乏里的原因。神并不看重物质的殿,所以祂允许圣殿两次被毁;神所看重的是这殿所表明的属灵见证,所以神两次命令「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让建造者省察自己是否活出了属灵建造的目的。
「我就因此喜乐」()),原文是「我就因此悦纳」。神所悦纳的不是圣殿,而是人的信靠、顺服。人手的工作并不能使神「得荣耀」()),使神「得荣耀」的是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若没有里面的信靠和顺服,无论奉献、事奉和敬拜有多么光鲜亮丽,都不能荣耀神。
神并没有要求百姓使用所罗门圣殿所使用的贵重材料()),而是吩咐百姓「上山取木料」())。可能百姓之前从黎巴嫩购得的香柏树()),已被挪作建造他们自己的房屋。
「顾」())原文是「奔跑」,形容百姓对建造自己房子的热诚。百姓一心为自己的生活奔忙,却任由神的见证「荒凉」())。今天,许多信徒也是整天为事业奔忙,把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放在神的旨意之上,结果也是「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因为神不允许百姓的心思长久地停留在地上,必然会兴起各种环境来对付他们,让祂所拣选的人体会到:「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
「省察」())原文也译为「追想」()),在短短的哈该书中一共出现了五次。今天,我们也常常因为体贴自己的肉体,不肯让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所以找出种种貌似合理、属灵的理由来推脱,神也照样命令我们:不要再找借口了!「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因此,「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

10「所以为你们的缘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产。」

11「我命干旱临到地土、山冈、五谷、新酒,和油,并地上的出产、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劳碌得来的。』」

「天就不降甘露」()),是律法对悖逆百姓的咒诅()),阿摩司在被掳前也提醒过他们()),但百姓竟然过了九年还没有苏醒过来,白白受苦。
第11节的「干旱 חֹרֶב」原文与第4、9节的「荒凉 חָרֵב」的字根相同、发音相近,是双关语。
百姓在困苦缺乏中糊里糊涂地过了九年,现在神清清楚楚地告诉百姓,这些「干旱」都是祂的作为,而且是「为你们的缘故」())。百姓若用任何人、事、物来取代神,神必然会击打偶像;百姓若把神的赐福放在神的见证和心意之上,神必然会挪去祝福())。
今天,许多信徒也以为神总是赐福、施恩,「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岂不知为了我们的缘故,神也会让「干旱」临到我们「一切劳碌得来的」()),也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好让我们从属灵的昏暗中醒转。

12「那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都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和先知哈该奉耶和华——他们神差来所说的话;百姓也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

13「耶和华的使者哈该奉耶和华差遣对百姓说:『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

14「耶和华激动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之百姓的心,他们就来为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神的殿做工。」

15「这是在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六月二十四日」()),就是以禄月二十四日。犹太传统认为,以禄月二十三日,是鸽子叼着橄榄叶回到挪亚方舟的日子());而以禄月二十五日,是神创造世界的第一日()),也是尼希米完成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日子())。
省长所罗巴伯是大卫的后裔,大祭司约书亚是亚伦的后裔,分别代表君王和祭司。「剩下的百姓」())指被掳回归的百姓())。神在百姓中间开始的恢复工作,首先借着先知唤醒君王和祭司()),然后再唤醒众百姓「敬畏的心」())。
神「激动」())百姓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一句「我与你们同在」());正如主耶稣吩咐门徒履行大使命,也就是一句「我就常与你们同在」())。但创造天地、掌管宇宙的神与我们同在,人还需要再求什么呢?神的心意不只是把百姓带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更是要「与你们同在」。将来进入新天新地的时候,「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重建圣殿的属灵目的,就是要恢复神在地上的见证,恢复神与人同在的途径。
此时正是农忙季节,但百姓却没有以工作忙为理由来推脱,而是立刻以行动来悔改())。以赛亚、耶利米讲了几十年()),百姓却仍不悔改;哈该讲道之后23天,重建工程就恢复了。这并不是因为哈该讲道的水平更高,而是因为神重建百姓的时候已经到了,所以「耶和华激动」())人心。神改变人心的工作可以等70年,也可以只等23天,都是在祂的时间、按祂的方式、为祂自己的目的。神的仆人所注意的应该是忠心地献上自己())、「与神同工」()),而要把工作的果效完全交给神;不必因为没有看见果效而自怨自艾,也不可因为看见果效而自高自大。
从「六月二十四日」开始,人还是同一批人,环境还是同一个环境,但重建工程却再也没有中断过,因为有神与他们「同在」())。神不要我们注意人的重建工程,而要我们注意神的恢复工作。整本圣经都叫我们注意一个事实:神在地上做工,所要得着的不是那些眼见的事物,而是借着那些眼见的事物来得着人。神允许重建工程中断九年()),正是为了显明人的肉体本相,让百姓不再定睛自己的需要、不再倚靠自己的所有和所能、也不再仰仗君王的权势。过去,百姓以为「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就不再有困难,结果耽误了九年。这九年的耽误,让百姓认识到重建工程乃是属灵的争战,出于神的工作,只能倚靠神自己来成就;这九年的缺乏,把百姓催逼到神面前,凭信心全然倚靠神、支取神,见证了「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主前五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日期在哈该书中非常重要,因此这卷书一开始就说明日期:它描述发生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公元前五二○年 ),在第六个月的第一天。我们结合对古代历法的知识和有关月球位置的天文学数据,可以把古代这种数据转变为现代的历法,准确度达到接近正氪负二十四小时之内。所以,此事件的时间被确定为主前五二○年的八月末。

耶路撒冷在这个时间尚一直处于波斯人统治之下的土地上,但是在这个帝国本身内部,最近已经起了变化。古列的儿子,刚比西斯皇帝(Emperor Combyses )在主前五二二年自杀,而由大利乌一世继承王位;而他则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去对付他那版图庞大的帝国内各地的叛乱。改变在当时发生,而在耶路撒冷的一些事件,可能部分与这种改变的潮流有关。当时耶路撒冷的执政者是所罗巴伯,他是犹大王族的一个成员;他的权限及其北部撒玛利亚政权的关系,都在未确定的状况中。所罗巴伯的掌握政府领导权,而约书亚则握有宗教权力;约书亚是古代耶路撒冷祭司世家的后裔。哈该正是对这两个人宣告从神来的信息;因为如果他们对先知的话作出响应,他们是有足够权柄去采取行动的。但是在这里所指的‘六月初一日’(1节 )是值得留意的,那是许多百姓将聚集在城里的一个假日。虽然哈该必定要对掌权者宣讲,但他选择了一个听众极多的日子。

先知的讲话多次带着一句前缀语,它表示这些讲话的来源和权柄是由神来的(2、3、5、7、9节 )。这篇讲话开始引用了‘这百姓说’的话(2节 ),这句话无疑是表明耶路撒冷城的居民,和哈该当时周围各方面百姓的典型态度。他们的态度是直接了当的:圣殿是要在某个时间重建,但是不需要这么快去开始这项工作。要完成重建家园,还有许多工作仍需要去做;要重建农业,使经济有一个稳固的基础,这些都使转移金钱和能力去重建圣殿的行动显得愚昧。总之,这样做好像既无法救助无家可归的人,也不能贡献分文于经济。

耶和华藉着先知作出回答,提出国家的优先次序是错误的,当神的居所处于荒废破落的情况下,百姓却集中所有注意力去建筑和完成他们的家园,这样是适当的吗?然后先知更进一步指出,百姓这样尽最大努力,在当时并不能改善经济或者使社会好起来。他们在春天撒很多种,但是却没有丰盛的收获。生活的必需品也经常供不应求。

这篇信息是清楚的:百姓已经尝试实行一种政策,这种政策是首先保护自己,这是行不通的。他们需要改变政策:他们应该把注意力从自己的需要转移到神的家,并且立即开始重建工作。然后先知更进一步解释他们失败的原因。因为在他们行动的优先次序中,把自己放在首位,所以他们没有经历到神的祝福,反而是咒诅。他们为尝试建立新生活所犯的全部错误,可以直接追溯到古时与神立约的咒诅。收成不好,干旱、出产不丰和其他的灾害,这些都是对背约百姓的咒诅,早已在申命记二十八章说明。换言之,百姓自招的失败,是由于他们采取的做法,违背了古时的立约信念。

这是哈该事工的简短记载的第一天,但已带出许多有用的卓见:

(一 )自私的政策。哈该向一个采取首先利己政策的社会宣讲。从实际的观点来看,这政策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那些被掳归来的人,发现他们生活在一块荒芜的土地上;他们确定一些使经济复苏的措施,也非不合理的。但是,事情有点本末倒置的情况。当百姓被掳离开他们的家园时,正如以西结和其他先知清楚指出的,他们渴望回归他们的国土,最主要的是那里能够在圣殿中敬拜。然而一旦他们归来了,便很快把圣殿忘记,而贡献他们所有的力量在他们的国土上!对于一个社会,这样忘本的做法是自私和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它的生存和它能复兴归回应许之地,原是要靠赖神的。

务实的政策并不总是最好的政策,这是一个不容易学的教训。但是哈该批评这政策的真正错误,是在于它所定的优先次序;它之所以是错误的,不是因为它是务实的,而是因为它是自私的。只求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多是永不能满足;但当焦点转向外在的需要时,结果反而常会带来满足和成功。

(二 )切实省察。哈该对百姓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7节 )在他提出他的神学之前,他先向他们讲一般的情况。对于任何回头观望和冷静地观察形势的听众,这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现行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他们倾尽全力于农业,但是收成并没有好一些。工资增加了,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他们的购买力没有提高。先知只是指出,由于政策无效,最好是放弃它。

哈该倡议的另类政策是决心去重建圣殿,这政策亦有务实的一面,与任何宗教上的考虑无关。那些献上他们的生命去建立他们自己的家园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将不会有时间留下给圣殿。但是,假如生活没有太大变动的话,如果他们贡献他们的时间和力量给圣殿,他们将可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弄好他们的家园和开垦田地。加拿大西部许多小小区,就像其他地区一样,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形,就是在这些小区中,教堂是最先主要建造的。开荒的先锋面对着为他们自己建造掩护所的需要,并开垦未开发和充满障碍的土地。但是他们不顾他们面对的其他许多任务,而腾出时间和力量去建造教堂,因为教堂象征着这些先锋们的信心,也能照顾他们的信仰需要。

(三 )适当的优先次序。最重要的是,哈该向他的人民传讲安排优先次序的重要性。圣殿必须重建,这样耶和华的荣耀能够再次与以色列人同在(8节 )。当次序排对了,其他的事情必会就绪。哈该在主前五二○年八月的信息,是历久常新的:在生活的基本次序中,摆在首要位置的必须是神,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愿望。

主前五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毫无疑问,在主前五二○年的八月末到九月的第三个礼拜之间,必召开了许多次委员会会议。也许他们成立了委员会去考查重建圣殿的花费,又组织了经济测量估计这计划可行性和经济能力。若与现代进行类似工程的进度相比较,这准备时期是相当短的,没多久后,计划即转成行动。所罗巴伯和约书亚发起了重建神从前华丽的家的工作。我们只能猜测工作进行前三星期的行动和讨论,但是假定曾经有重要的反对势力阻碍引进这个新政策是合理的。若不首先克服反对者的抗拒,是不会有进展的。无论如何,建设终于开始的事实,反映了在耶路撒冷的政府和宗教的领导。除非所罗巴伯和约书亚已经提出他们支持的计划,否则重建圣殿的工作将永不会进行。但是,在重重障碍下,圣殿的工作终在主前五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展。无论从那一方面看,在当天开始进行的是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

(一 )自动自觉的精神。哈该建议的圣殿大小,是相当于所罗门时代原来圣殿的尺寸及结构。这是花了七年的时间,并且曾经藉着征收重税和强迫劳动才建造起来的圣殿。相对之下,哈该所建议的圣殿重建要藉着大量志愿的劳工才能建成。

然而,自愿者的精神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在以下两方面说明:(甲 )百姓都有顺服神的精神,自愿请缨(12节 );这种说法,骤听来好像有明显的矛盾。正如任何士兵都会知道,自愿和服从命令是十分不同的两件事。但是他们真的自愿工作:就我们所知,他们的工作是不会有报酬的,而他们遵从神的话,是基于他们觉察到先知讲的是神的吩咐。(乙 )他们所以行动,是因为他们‘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12节 )。这里的‘敬畏’一词,不是指害怕,而是敬意,对神尊敬是智慧的开端。由于恢复了对神的真正尊敬,百姓重组了他们的先后次序,准备自愿的去工作。

(二 )领导者的鼓舞。在群体之中,自愿的精神无疑有几分是因他们领袖的鼓舞而启发。十四节说:‘耶和华激动’所罗巴伯和约书亚,藉着他们去激励所有百姓的心灵。‘激动’这个词暗指恢复异象和更新能力。实际上,所发生的将会是在社会中,人的心完全改变了。怠惰被勤力工作所取代;沮丧的转变成为热心。但是领导的角色亦绝不可以低估。用人的话来说,哈该的成就,是把他自己的异象和热心,转移给群体的领袖所罗巴伯和约书亚;而这些人与先知不同,他们能够藉着职位和所掌握的真正权柄,去转化异象为行动。哈该所从事的,是现代称为‘政治行动’者,而他的参与促使他在百姓之中成为领导者。

很多人身居领导的地位,但是他们往往没有远象和干劲,也不能把其他人的冷漠转变为有建设性的行动。在这次重建圣殿的行动中,统治者和大祭司的功劳固然不应抹煞,然而耶路撒冷能出现这崭新而具建设性的改革风气,先知所作出的贡献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三 )神的祝福。在这个行动和计划的叙述中,先知再一次宣告神的晓谕。这一次,他所宣告的是简短和直指主题的:‘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13节 )。在先知的第一篇信息中,并没有这样指出神的同在;的确,在那里哈该曾暗示,那地的问题可能很大程度上与神的离弃有关。但是现在,先后的次序已经调正,并且重建圣殿的行动就要开始,先知就把那种认同百姓行动和鼓励他们取得将来成功的话带给百姓。

哈该宣布神鼓舞以色列人的话,在以后的经文并我们现在的世界中回响着。在耶稣最后交托给祂门徒的大使命中,祂最后对他们说的话是:‘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正如哈该向那些准备重建神的家的人所宣告的,耶稣也这样对那些准备去建造祂的教会的门徒宣告。的确,所有委身建设神国度的人都会得到神同在的应许。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哈该书第一章

Ⅰ五二○年八月∶抉择时刻

A挑战

哈该向他的同胞挑战,要他们反省自从归回耶路撒冷之后经历到的那些事,而现今贫困的光景又是为何而来。当初冒险的兴奋精神已消逝,失望弥漫在众人心头。

1.这节介绍文与平日熟悉的开场白不同(参∶等)。这卷书一开始所记的日期,必定是极具记念价值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众人听见了被掳后第一次满有权威的预言。初一日在阴历是新月之日,有证据显示,这一天常为假日,甚至是圣日。这是让当日以农为生的团体听神话语的好机会,因为耶路撒冷会有节庆。这段时期的六月,相当于我们的八、九月25,是葡萄、无花果和石榴收成的时节。

以西结书和哈该书常用数目字提到月分,但撒迦利亚书、以斯帖记和尼希米记则用巴比伦名字。被掳之前常用的月分名,在被掳时期逐渐无人使用,但起初大家不情愿采用巴比伦名字,因为它们与偶像崇拜有关。到了主前第五世纪,这种关联性显然已被遗忘。撒迦利亚或许比哈该年轻,不那么保守,或许是他的书被加上日期的年代较迟。哈该书既没有用月分名,就支持编辑日期较早的理论(见导论,28~29页)。

耶和华的话藉哈该(直译“藉……的手”)临到。这是很普通的希伯来片语,意为“藉……为器皿”。但在先知书里却很少出现,只有一次在。一般的表达方式为“耶和华的话临到……”( ~el ),而穆拉巴特的经卷中,就是用 ~el 。“藉……的手”一词,在五经中常用于摩西,在历史书中则用于摩西与其他人等,AV、RV)。因此先知哈该所领受的启示,是没有人质疑的。本句中这较不常用的介系词,或许是为了避免重复“向”(to)而选用。

第一则神谕是向两位领袖所说,即所罗巴伯与约书亚;但从第4节之后,显然每个人都成为听众。所罗巴伯是约雅斤王的孙子;主前五九七年,约雅斤被掳至巴比伦,而他显然是大卫王位的继承人。根据的家谱,所罗巴伯是约雅斤第三个儿子毗大雅的儿子,他的长子撒拉铁似乎没有孩子。很可能撒拉铁将大侄儿收养为自己的孩子,以后这孩子就归在他名下;另一个可能性为,他母亲原是撒拉铁的妻子,在丈夫过世后,由小叔代兄长之责,使她怀孕生子26。所罗巴伯是巴比伦名字,意为“巴比伦的种”,而莫文克(S. Mowinckel)则认为是“来自巴比伦的苗”27

犹大省长( peh]a^ )。由于当时的省府撒玛利亚有一位省长,所以所罗巴伯究竟算怎样的省长,曾引起疑议。直到尼希米的时代,这两个治理中心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也不清楚在所罗巴伯和尼希米之间,耶路撒冷是否持续有官长治理。如果所罗巴伯管辖的地区没有界定,耶路撒冷与撒玛利亚会有争执,就不足为奇了。省长, peh]a^ ,是借自亚喀得文(Akkadian,译注∶古巴比伦文)的字,让人想起所罗巴伯是由波斯王任命的。

约书亚(Joshua,以斯拉记至尼希米记中用耶书亚 Jeshua;七十士译本译为 Ie{sous ,可译为耶稣)是约撒答(Jehozada祂,以斯拉记至尼希米记中用约萨达,Jozada祂)的儿子,而他是五八七年被掳的。“约书亚”这个有名的名字意为“雅虎〔Yahu;雅伟(Yahweh,译注∶即“耶和华”另译)的缩称〕是拯救”;他是撒督的后裔,所以担任大祭司,负责耶路撒冷这群居民的宗教事务。撒迦利亚的异象中曾提到他,另外的惟一资料,是他的后裔在以斯拉的时代也娶了外邦女子为妻

记载,所罗巴伯与约书亚及第一批归回的队伍,在古列王年间回到耶路撒冷。这一点并无可质疑之处。以斯拉记二章与尼希米记七章的名单,可能是好几批名单的组合,代表陆续归国的团体,而所罗巴伯与约书亚的名字都在名单的最前面,显示他们两位的确是带头归回的人。在伪经《以斯拉续篇上卷》的传说故事中,所罗巴伯在大利乌统治期间身在巴比伦(《以斯拉续篇上卷》三~四章),但至,又说古列王时他也在巴比伦。以斯拉的记载则前后一致,不像《以斯拉续篇上卷》有矛盾。

2.哈该奉万军之耶和华(希伯来文 S]#b[a{~o^t[ )之名说话,这个头衔强调耶和华命令的背后,是无敌的能力,(见增注,43页)。称呼归回的余民为这百姓,而非“我的百姓”,已带责怪之意。神是否不要他们了?接着,祂又用他们自己的话嘲笑他们∶时候尚未来到。其实这也是事实;要做的事太多,而做事的人太少。能做事的人样样都需顾到,在自己的农场上已经忙不过来,那能同时又建造圣殿?可以想像有些人会怀疑,重建圣殿的花费那样庞大,究竟是否值得,何况这既是波斯王古列下的命令,到底是不是神的意思;但参∶?有人甚至认为,新的圣殿会神迹式的出现,因为以西结所描述的圣殿,是“显”给他看的(结四十~四十三),并没有提到重建一事。“重建违背了末世的盼望”28

从 AV 与 RV 的译文,可看出这节经文的希伯来文有困难。RSV 作了润饰,使译文平顺,将动词来的不定词( bo~ )改为限定动词已经……来( ba~ ),并把本节的第一个“时候”( `et[ )删掉。后者有七十士译本支持,但希伯来文的重复,也许表示这段话讲了一半,有群众插入。

3.读者预备在这节倾听对百姓的评语,然而却出现使者公式的重复,似乎有违高潮。但是,如果百姓的代言人曾奚落先知,则这种强调式的开场白便可以了解。接下来的是推动时代的一击,耶和华与祂子民的对话进入高潮。

4.祂向他们的优先顺序挑战。代名词你们在希伯来文中重复使用,加强了语气∶“这是你们,我说你们,住在有天花板房屋的时候吗?”可能有人回答,要人住在没有天花板的屋子很不合理,但是所提出的问题指出了要点∶他们任凭神的圣殿荒凉,是把神放在什么地位上?

译为“天花板的”(希伯来文 sa{p{an )这字,既指“盖住”,也有“镶板”(参 RSV)之意,其字根提供了“天花板”(参 AV、RV)这名词。哈该或许是指,百姓已经建筑了他们的房子,而不是说他们要用板子装璜他们的家;但也有可能指省长的住所正在重建,且要像所罗门宫殿的华丽。若是如此,这信息针对所罗巴伯与约书亚,便格外有意义。而花钱住华厦和支持神的工作之间的冲突,今天还存在于我们中间。

5~7.省察是哈该特殊的用语两次,以及这几节中的两次)。原文这里用北方用语“要思想”,带有责备和警告的意味。如果神的子民要明了祂在他们日常事务中各样安排的意义,就必须从祂话语的亮光中来反省每件事。摩西在申命记一至十一章便是反省出埃及的种种过程,从以往的失败与失望中,整理出可贵的原则。对哈该而言,百姓殷勤工作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钱仿佛面粉通过漏勺一般不见,都不是意外。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乃是神藉环境向他们说话。

在这段时期,虽然有小量的硬币流通,但如此早期,工人的工资大概不会以硬币支付。这里的钱囊可能用来装铜或银的V形金属片或圆片,每枚大约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了防止假冒,而金属也会磨损,所以在交易时,必须称重量(参∶,那里的银币仍要称过)。

8.经过反省之后,接下去是主要的信息,命令他们从山上砍伐木料来建筑。虽然没有提到悔改,但他们一旦顺服,改变漠不关心的态度,就是以行动表明悔改。毕竟,要有行动才能算数。这里没有提到石头,也许石材当地就有,而木料则缺乏。在旧约时代,犹大山地多树,从可知,有橄榄树、番石榴树和棕树。当时的习惯,是在石墙中夹杂木料,以减少地震的损害(参∶;这种木头,和巨大的梁木长度足可从圣殿的墙壁连至墙壁,以支撑屋顶可能需要从外地运来。所罗门曾挑取劳役,强迫他们凿石、搬运。哈该则期待大家义务劳动。

我就因此喜乐。如果用讨神喜悦的心甘愿去工作,神就得着荣耀。RSV 将最后一句译为我就将在我的荣耀中显现,是将希伯来文的意思稍作修改,原文直接的意思是∶“我将为自己得荣耀”(参 AV、RV);有人将这句话与相连,作为这样翻译的根据,其实理由并不充分。

9.现在又回头来看百姓困苦的窘况。哈该坚持,他们的贫穷与忽视圣殿直接相关(参∶,那里提到金银与五b都是神赐的礼物)。

10.他们不能说,看不出来收成差是因神插手的缘故。他们应当知道(亦参∶,并用在自己身上。天与地都服从造物主的话,而祂的子民却不顺从(参∶。甘露很重要,尤其在八、九月,可以防止成熟的b子在热天枯萎。

11.神只要不下雨、不降露,就足以令人谦卑,自知有限。干旱( h]o{reb[ )与圣殿的“荒凉”( h]a{reb[ 是发音相近的双关语。

25 见导论列出的表(28页)。犹太人在被掳时期采用了巴比伦人的历法,从那时起,新年便从春天开始。在被掳之前,有证据显示,秋天收成之后便是一年的结束;所谓的吉色历( DOTT , 201、203页),也暗示秋天为新年,不过是在开始收割时,而不是收割完成之时。“早雨”(十、十一月)和“晚雨”(三、四月)之词,显示通常以秋天为一年之始。另一方面,论到逾越节的设立,说新年要在春天。也许暗示新年在春天的经文,是出于被掳时期编辑之手。假定年度是自秋季开始,因为律法的发现、改革和逾越节都发生于约西亚十八年间(R. de Vaux, Ancient Israel ,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61, pp. 190~192)。另一种可能性为∶在被掳之前,社会与农业的历法自秋季算起,而宗教历法则从春季算起(参 NBD , Calender 一文)。
26 见 W. Rudolph, Chronikbu/cher HAT , 1955).
27 S. Mowinckel, He That Cometh ., G. W. Anderson 译(Blackwell, 1956), p. 119.
28 R. G. Hamerton-Kelly, 'The temple and the origins of Jewish apocalyptic', VT , XX, I, 1970, p. 12.
B回应

虽然哈该的信息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众人一致同意恢复圣殿的工程,但他一点不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一切都是神的作为。

12.在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带领下,所有剩下的百姓都同心顺服。“余民”的主题在以赛亚的预言中特别突出。在圣殿的异象中,神警示他未来将有毁灭,只有一小群人会剩下,他儿子取名施亚雅述(意为“余民将归回”),成为他讲道的主题。哈该与撒迦利亚都认出,这批归回的犹太人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但倘若他们要实践以赛亚的盼望,单单置身于这块土地上是不够的。“归回”( s%u^b[ )之动词也有“悔改”之意(参∶;当这群人用顺服来回应耶和华他们神……的话,哈该便称他们为“剩下的百姓”,实别具深义。对哈该的权威无人置喙(参∶。百姓也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被掳之前的众先知,百姓常以藐视、不在乎的态度相待,这里则是明显的对比。如果神说话,而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他们便是无神论的实践者。“敬畏”是指他们被神的话语所惊醒。

13.一旦百姓决心照哈该的命令去行,便有鼓励的话赐下∶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我们正确的决定,都会得到神的背书及所加添的力量。哈该或许曾提到,在那段话中,先知回顾以色列的过往,并用欣慰的语气提到被掳归回的事件∶“不要害怕,因我与你同在”(5节)。若是如此,这里用耶和华的使者描述哈该,也许是因用过这个片语。虽然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称呼哈该,我们不需要认为这是后来插入的。这个片语可从联想的角度来解释。长久以来又聋又哑的以色列,最后终于有了回应。艾理逊(H. L. Ellison)29如此翻译∶“于是哈该说,耶和华的使者在这里要向百姓传一个信息,即耶和华说∶我与你同在”;这个译法也有可能。如果本卷为撒迦利亚书,这个翻译就显得更自然。不过,哈该书从未暗示另有一位超自然的使者。

14.在首领与百姓乐意回应的背后,是神默然的动工,藉祂的灵造出甘愿的态度(参∶。转捩点已出现,工作重新在神的家中(AV、RV)开始。介系词“在……里面”( b# )意味,建筑的外壳尚存。

15.根据这里的日期,最初说预言到恢复工作之间,相隔二十三天。因此有人建议,这里月分的日期是由误植于此。按罗斯坦的说法,应该接在这里,将新开工的庆典放在六月30。不过,不改动经文,也可以解释得通。六月是收成的月分,园里与田间紧急的工作必须先做妥当。二十三天足够做完这些事。然后,每一个可以工作的男人,都要到圣殿来报到。

29 H. L. Ellison, Men Spake from God (Paternoster Press, 1952), pp. 120, 121.
30 见导论,30页的注释始>。
增注∶万军之耶和华

这个对神的称呼,在旧约中出现几近三百次,主要是在先知书(247次),而特别常出现在哈该书(14次)、撒迦利亚书(53次)和玛拉基书(24次)。因此,在探讨被掳之后的先知时,理当研究这个传统常用的神的名称。

希伯来文 s]#b[a{~o^t[ (“万军”)基本的意思是“军队”〔拉丁文的 Dominus exercituum (“军队之主”)即由此而来〕;有几处上下文提及,耶和华是以色列军队之神。不过许多描述神在战争中的帮助之经文,并没有用这一称呼(值得注意的有等),如果单从国家主义来解释,甚至连早期历史经文的神学含义都说不过去。以色列的军队并非总打胜仗,而万军之耶和华的约柜也被掳去,之后只以“神的约柜”来提到它(13节等)。先知们一定不致教导说,以色列的军队在争战时必会得到神的恩宠;他们在使用这个称呼时,也不是指这个意思。

“万军之耶和华”的称呼,从创世记到士师记都没有出现过;第一次出现是在,那里记载以利加拿“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哈拿的祷告和对约柜的描述再次出现这称呼。为何这名称在主前十一世纪的示罗首次被使用?至今无人能解释。但最初它显然与敬拜相关,而非与争战相连,如此,“万军”应指天使而言。所以七十士译本翻译诗的译者,和昆兰希腊文古卷中撒迦利亚书的译者,都将这个名字译为 kurios to{n dunameo{n ,意即“天上权势的主”,而七十士译本将哈该书与撒迦利亚书中此名字译为较普通的 kurios pantokrato{r ,即“全能的主”。这些天使天军是以遮蔽约柜的金色Ⅹ栉代表,万军之耶和华在其上坐在宝座中。大卫将约柜运到耶路撒冷时,奉万军之耶和华的名祝福百姓;参2节),在他为建殿之事的祷告中曾说,愿众人都说∶“万军之耶和华是治理以色列的神”;参27节)。自大卫以来,这个名称与耶路撒冷常相连∶“万军之耶和华的城”。以赛亚在圣殿中见到“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他在耶路撒冷事奉时,常使用这个称呼。

这些证据似乎可导出一个观点,即这称呼是这位神与圣殿和礼仪相关的称呼;诗二十四篇以轮唱的方式宣告荣耀的王正进入祂的圣所,其中也用这个称呼,可以支持这个看法。但另一方面,有些与耶路撒冷无关的先知,却也用这个称呼。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以利沙对北国传信息,亦奉万军之耶和华的名;阿摩司用“主万军之耶和华”的话来责备以色列,祂“摸地,地就消化”,而祂即将审判他们,刑罚他们,任人掳去

另一种可能为,用这称呼时主要乃是指受造的“万军”,就是众星辰。支持这种看法(参∶,至于,更认为造物主就是天上万象之主。在被掳时期之后,约柜不复存在,圣殿成为废墟,想到神时很可能常以祂为诸天之神。温白克(B. N. Wambacq)的论文31主张,这个概念的发展,最初可能与军事有关,后来则在先知书中与诸天相连。

冯拉德(G. von Rad)则可代表反对渐进发展说的一派。他认为,这个名称既然如此古老,我们就当放弃以理性作解释32;他言下之意为,每个时期、每位作者用这个名字时,都有不同的含义。艾斯斐特则提出完全不一样的见解33;他辩称,复数的“万军”是强化抽象的复数,希伯来文还有其他的例子;因此应当译为“大能的耶和华”。愈来愈多人接受这个观点,因它略过“万军”一字各种可能的含义,而达到一个普遍化的意思;但如此翻译,就失去了原文生动的境界。先知所奉之名,是拥有一切能力的那一位神,包括天上地下、眼所能见与不能见的一切能力,都属于祂。

31 L ~ E!pithe&te Divine Jahve* S#ba~o^t (Bruges, 1947).

32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D. M. G. Stalker 译(Oliver and Boyd, 1962), p.18f.

33 O. Eissfeldt, 'Jahwe Zebaoth', Miscellanea Academica Berolinensia , Ⅱ, 2 (1950).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 「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华的话藉先知哈该,向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说:」

初一日在阴历是新月之日,有证据显示,这一天常为假日,甚至是圣日。这是让当日以农为生的团体听神话语的好机会,因为耶路撒冷会有节庆。这段时期的六月,相当于我们的八、九月,是葡萄、无花果和石榴收成的时节。

耶和华的话藉哈该(直译「藉……的手」 )临到。这是很普通的希伯来词组,意为「藉……为器皿」。但在先知书里却很少出现,只有一次在

一般的表达方式为「耶和华的话临到……」——《丁道尔圣经注释》

哈该的时候,以色列早已败亡,犹大也已败亡。那时是以色列人从被掳之地归回犹大,在复兴时期第一个先知的声音。在此处只有述明外邦的王,因为波斯是当时世界的强权,所以为重要的历史日期,提出大利乌王第二年。这个大利乌王大概是大利乌王一世(Darius IHystaspis )。他在位是在主前522至486年,他是波斯的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大利乌王第二年为主前520年。“六月初一“合阳历八月二十九日。犹太人多在月朔(新月第一天 )求问先知

“ 大利乌王” 一世(舒士他斯伯[Hystaspes] )在主前522年登上波斯的王位,并委任犹大王约雅斤的孙儿“所罗巴伯”作为新成立之犹大省的省长。“六月初一日”即主前520年八月十九日。“约撒答”。巴比伦入侵期间的大祭司

先知哈该在大利乌王二年(主前五二○年 )发出第一个信息。

「六月」:今阳历八至九月,是巴勒斯坦收割的月分。

「初一日」:犹太人定每月第一日为圣日,众人按例聚集献祭

「撒拉铁的儿子」:按,所罗巴伯是毗大雅(撒拉铁之弟 )的儿子,可能是因为撒拉铁早死,其妻与毗大雅生子归死者名下

大利乌王第二年 系公元前520或519年,依照采用春季开始的或秋季开始的年历来定。

六月 即希伯来以禄月,始于八月或九月。

初一日 是月初献祭的日子。这是敦促修建圣殿的合适时间。

省长 位于总督之下。尽管大卫宗族的所罗巴伯对于犹大拥有政治领导权,但他只是异族总督的助理。

所罗巴伯 又叫设巴萨(见拉18注释 )。

约书亚 他的父亲是被尼布甲尼撒带到巴比伦的俘虏(见代上615注释 )。哈该的同时代人,先知撒迦利亚经常提到约书亚(亚36-11 )。这里说到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父亲,可能是为了体现他们的权威,因为他们分别是大卫和亚伦的后代。

●「大利乌」:大利乌(大流士 Darius )一世,公元前522-486年为波斯王。

●「初一」:是月朔之日,在当时是假日。「初一」是阴历的「新月」开始。按犹太教的规定,决定「新月」属公会的责任,当新月的开始决定之后,就立刻派人在全国宣告,燃点火堆报告此消息。因此当天算是一个吉庆的喜日,有设宴庆祝的习例,而哈该就是在这喜庆宴席的日子宣告上主的话。也就是说这一天常为假日,甚至于是圣日(81:3,1:13-14,66:23,2:11,8:5),算是一个节庆的日子,也是让以农为生的团体听神话语的好机会。

●「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公元前520年8月29日。这大约是葡萄、无花果与石榴收割的季节。

●「藉」:原文并不是单纯的介系词,乃是「借着....的手」。

●「省长」:是波斯的行政官员,不过当时所罗巴伯与撒马利亚省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无法确定。很可能所罗巴伯只是暂时性被任命的省长,而非一个常设的行政长官。巴比伦于主前五八七年掳掠耶路撒冷后,开始立省长(40:5)当时立基大利作犹太城邑的省长,可是基大利于当年七月被杀,杀害基大利的众人因畏惧怕报复而逃往埃及(41:1-43),自此犹大省的名称就不再见,直到公元前五二零年六月初一日在此再行出现。古列灭掉巴比伦建立波斯帝国后,曾叫将从前巴比伦人在圣殿所掳的器皿「按数交给犹大的首领设巴萨」(1:8),设巴萨便将这金银器皿和被掳的人带到耶路撒冷(1:11),大利乌王追述此事迹时又称设巴萨为省长,且说他建立了耶路撒冷神殿的根基(5:14-16)。哈该书说的则是省长是「所罗巴伯」,很有可能设巴萨是古列王给所罗巴伯起的波斯名字。

●「所罗巴伯」:是「约雅斤王」的孙子,公元前597年,约雅斤王被掳到巴比伦(24:15)。根据 代上 3:19 的家谱,所罗巴伯是约雅斤第三个儿子毗大雅的儿子。约雅斤的长子撒拉铁没有孩子,很可能所罗巴伯是透过收养或者「小叔代兄长留后」的传统算为「撒拉铁」的后裔。「所罗巴伯」是巴比伦名字意思就是「巴比伦的种」。「约雅斤」是公元前五九七年被掳到巴比伦(24:13-16),在公元前五六一年获得巴比伦王特殊恩宠抬头,脱去囚服,终身得在巴比伦王的面前吃饭(25:27-30)。波斯王古列于公元前五三九年偷袭巴比伦成功后对于萧规曹随的犹大王身宠有加,所以「所罗巴伯」得以被委任为犹大省长。所罗巴伯出生于巴比伦,从小就在当时是帝国之都的宫廷中长大,他了解当时重建圣殿必不会遭朝廷反对,因此他和大祭司约书亚以及先知哈该有可能先有几次对谈,并决定在六月一日宴席上宣读「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也解释为什么哈该不像其他先知一样需要说明他是如何受召或得到默示。

●「撒拉铁」:希伯来文是「从神那里求来的」的意思。是「约雅斤」的长子。

●「大祭司约书亚」:是约萨达的儿子,西莱雅的孙子。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被毁时,西莱雅是当时的大祭司,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哈马地的利比拉处死,约萨达则被掳到巴比伦。约书亚以大祭司的身份与所罗巴伯一起归回耶路撒冷。在以斯拉与尼西米记中,这人被称为「耶书亚」。「约书亚」、「耶书亚」与希腊文的「耶稣」,意思都是「耶和华拯救」之意。

◎这个月称为「以禄月」,前一个月称为「埃波月」。尼布甲尼撒王在埃波月攻入耶路撒冷摧毁圣殿,公元七十年,罗马人也是在埃波月攻入耶路撒冷摧毁圣殿。

「初一」:是月朔之日,在当时是假日。「初一」是阴历的「新月」开始。按犹太教的规定,决定「新月」属公会的责任,当新月的开始决定之后,就立刻派人在全国宣告,燃点火堆报告此消息。因此当天算是一个吉庆的喜日,有设宴庆祝的习例,而哈该就是在这喜庆宴席的日子宣告上主的话。也就是说这一天常为假日,甚至于是圣日,算是一个节庆的日子,也是让以农为生的团体听神话语的好机会。

「省长」:是波斯的行政官员,不过当时所罗巴伯与撒马利亚省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无法确定。很可能所罗巴伯只是暂时性被任命的省长,而非一个常设的行政长官。巴比伦于主前五八七年掳掠耶路撒冷后,开始立省长当时立基大利作犹太城邑的省长,可是基大利于当年七月被杀,杀害基大利的众人因畏惧怕报复而逃往埃及,自此犹大省的名称就不再见,直到公元前五二零年六月初一日在此再行出现。古列灭掉巴比伦建立波斯帝国后,曾叫将从前巴比伦人在圣殿所掳的器皿「按数交给犹大的首领设巴萨」,设巴萨便将这金银器皿和被掳的人带到耶路撒冷,大利乌王追述此事迹时又称设巴萨为省长,且说他建立了耶路撒冷上帝殿的根基。哈该书说的则是省长是「所罗巴伯」,很有可能设巴萨是古列王给所罗巴伯起的波斯名字。

── 蔡哲民《哈该书查经资料》

年代小注】

以精确日期引出一段先知叙事,是被掳归回后的常见写作手法。此处提到的君主是大利乌一世,于主前五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得到波斯王位。之前帝国问题丛生,先是高马他于三月十一日反叛,并于七月一日篡位,直到刚比西斯逝世,为时七个月。即使大利乌巩固政权以后,反抗活动依然继续,记载于闻名的贝希思敦铭文。哈该记载的日期是主前五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罗巴伯】

是大卫王位的继承人(约雅敬的孙子 参王下二十四章注释 ),在波斯王大利乌一世之下担任犹大省长。周遭的人对他寄以厚望,把他当成民族救星。当然有些人指望他能建立应许的国度,带领人民脱离波斯的奴役。所罗巴伯的职责虽属凡俗,但是以斯拉书却将他与祭司约书亚相提并论,许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的幕后主力。所罗巴伯得波斯王授权治理,他的责任是保障法律与安定民心,并且征收税金。他固然是大卫继承人里最后一位作省长,考古学家发现一枚示罗密的印章,上面称她为艾拿坦的妻子或手下。一般认为是艾拿坦继任所罗巴伯为省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约书亚】

是被掳后初期的大祭司。祖父西莱雅在耶路撒冷沦陷于巴比伦手中,被尼布甲尼撒处决,请注意 以斯拉也来自西莱雅家族 。犹大王位继承人所罗巴伯作省长,但是因为犹大仍受波斯掌控,因此他的权力有其限制(免得逾越波斯王权 )。因此以色列群体的统治权分别归属于省长与大祭司,给了后者显要的地位。我们对约书亚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率领建造圣殿的领袖之一,当时的经外作品并没有提及他。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百姓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

所谓「万军」,不只指以色列的军队。也可指天上的众星。万象是万军在被掳时及被掳后,不再有约柜与圣殿。

「万军」就成为宇宙性的范围。又有人认为「万军」既是阴性多数字,只作「权力」解,应译为全能的神,祂有一切的权能,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在天地之间,又在高天之上,祂的权能是无穷尽的。

「这百姓说」,是指以色列人。「我的百姓」是神对他们亲密的称呼。「这百姓」就不然,是一种谴责的口吻

他们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这是很现实的看法。事实上,他们的确有太多的事没有做。百物待兴,不知从何做起。他们要忙于生计,自顾不暇,那有余力来建造圣殿呢。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万军之耶和华」

:意即全能者或统治万物者。

「建造耶和华殿 ...... 来到」:百姓可能从耶路撒冷被毁那年(主前五八六年 )算起,认为迄今未满耶利米先知预言百姓被掳异地的七十年, 圣殿的重建也要等到七十年届满才开始。哈该指出这是推延建造圣殿的借口(见4 )。

万军之耶和华 见注释。

时候尚未来到 百姓因为未能完成圣殿的重建就编造了这个理由。他们显然歪曲了耶利米七十年的预言,说被虏的时期还没有完全结束。他们声称从公元前587|586圣殿毁灭算起,要等到公元前518|517年才结束,比本卷信息的时间(公元前520|519年 )稍晚。他们宣称,他们在重建圣殿时所遭遇的困难,是神对他们匆促从事的责备。但大流士王废除了圣殿破坏者斯默狄斯对圣殿建造的禁令,使犹太人有充分的理由恢复建殿的工作。

●「这百姓」:不称「我的百姓」,有责备的意思。

2~6 2至6节责备当时的领袖乃富有人,不以兴建神的殿为首要,让神殿的工程搁置了十六年。但他们自己却住豪华房子。

】「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话 见注释。

先知 哈该和同时代的撒迦利亚都称自己是先知(亚11 见哈11注释 )。

】他们认为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现在神责问他们,难道他们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屋已经到了时候吗?「天花板的房屋」一种是指以木板作房顶章的「棚顶」 ),另一种是指香柏木板作为墙壁的表面。圣殿荒凉,仍是一堆废墟,是在主前587年焚毁的

「你们」是在加重语句的口气,两次重复,更加着重。如译出来可作「你们」要住在天花板的房屋,对你们真是时候吗?神无意要人们住在破漏无房顶的屋子,但祂不愿人们忽略圣殿。他们应该注意优先的次序。先重建圣殿,然后再造自己居住的房屋,两者都不能因陋就简,都要造得好,只是次序有先后,不可将本末倒置。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天花板的房屋”:指用上等木材装修,设备舒适的大屋。圣经中多用以形容王的宫殿

“天花板的房屋”。即嵌镶板的房屋。显示出他们的奢华,因为昂贵的木材必须从外地运来。“这殿”。圣殿,建筑工程约十六年前已经开始了

「这殿仍然荒凉」

:在此之前十六年圣殿已开始重建,但根基刚立定便遭外敌拦阻,工程一直搁置下来。

「天花板的房屋」。百姓用上乘木材装修屋内,使住家华丽舒适

神责备犹太人舒舒服服地住在设备齐全的房子里,却疏忽了圣殿的重建工作。人往往会注重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了属灵的需要和神在地上圣工的需要。只要人拖延主属灵之殿的建造(彼前25 ),它的完工也就推迟了。

天花板

●「你们」:原文出现两次,是加强语气之用。

●「天花板」的房屋:原文是「遮盖」,引申为「用木板或镶板遮盖」。这里既然是责备,指的应该就不只是「有屋顶的房子」,而是「用高贵木料遮盖墙壁或屋顶内面的房子」。哈该并不是批评人住在天花板的房子,而是提问他们既然能装潢自己的家,怎么任凭神的圣殿荒凉,是把神放在怎么样的地位上?

◎如果以当时的政经局势来说,经济状况不好,百废待兴,似乎真的不是建圣殿的时候。但百姓中似乎已经开始有人住起豪华的房子了,于是神出面责备以色列人不在乎圣殿的建造。

◎可以想象:当时有人怀疑重建圣殿花费这么庞大是否值得,何况这是波斯王古列下的命令,到底是不是神的意思?(1:2-3,44:28,45:13)也许有人认为波斯王建圣殿的诏书还没有下来,钱还没有足够,或心灰意冷,或有人觉得从耶路撒冷被毁(公元前五八六年 )到当时(公元前五二十年 )未满耶利米先知预言的七十年(25:11-12),有人甚至认为,新的圣殿为神迹式的出现,因为以西结所描述的圣殿,是「显」给他看的(40:1-43),并没有提到重建一事,因此他们觉得「时候未到」。我们是否也常常觉得生活要做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了,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制造不同的「推托」或「借口」,而忘记将优先次序应按照神的意思放置正确?

】「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

「天花板的」(希伯来文 sa{p{an )这字,既指「盖住」,也有「镶板」(参 RSV )之意,其字根提供了「天花板」(参 AV、RV )这名词。哈该或许是指,百姓已经建筑了他们的房子,而不是说他们要用板子装璜他们的家;但也有可能指省长的住所正在重建,且要像所罗门宫殿的华丽。若是如此,这信息针对所罗巴伯与约书亚,便格外有意义。而花钱住华厦和支持神的工作之间的冲突,今天还存在于我们中间。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天花板」的房屋:原文是「遮盖」,引申为「用木板或镶板遮盖」。这里既然是责备,指的应该就不只是「有屋顶的房子」,而是「用高贵木料遮盖墙壁或屋顶内面的房子」。哈该并不是批评人住在天花板的房子,而是提问他们既然能装潢自己的家,怎么任凭神的圣殿荒凉,是把神放在怎么样的地位上。

── 蔡哲民《哈该书查经资料》

镶盖的房屋】

(吕译 )「镶盖」一字也有「覆盖的」、「有天花板的」(和合本 )意思,重点在于已经完工。他们的家并不是还在「施工中」,而是已经完全建好,然而圣殿还是一片残垣。这个字并没有华丽或奢侈的意思,但是镶盖的东西也确实如此。当时的民宅用木头镶板是不寻常的。所罗门的王座也是「镶贴的」,和合本「遮蔽」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要省察」在本书中出现好几次。这是有责备与警告的话在后面。「省察」是指细心思想,详加视察与分析。摩西说,「我今日所警教你们的,你们都要放在心上。」省察是放在心上,不可等闲视之,应当郑重其事,十分认真与谨慎。省察的是当时的情势,可否随意推辞?可否自圆其说?可否自找理由?可否逃避责任?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你们所作的是甚么?为甚么?为谁辛苦为谁忙?经过思想之后,就有自知之明,确认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失败、自己的轻忽。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省察」

:与2:15, 18节的「追想」原文为同一字。哈该多次劝勉百姓要省察自己的行为1:7; 2:15, 18。

万军之耶和华 见注释。

省察 神呼吁人对自己做出认真的反省(见赛118注释 )。

●「省察」:「放心思」、「要思想」的意思。

●「你们要省察」:这词组是哈该书的特征,在短短两章书中一共享了五次,有时翻做「追想」,并有两次在原文加重语气可译做「请」。(1:5,1:7,2:15,2:18,2:18)在这边有责备和警告的意味。

●「要省察自己的行为」:直译为「要把心放在自己的做事方式上」。

5-11 耽延圣工的后果:百姓只顾自己生活舒适,却得到相反的后果:劳碌多、所得少。

】「你们撒的种多,收的却少;你们吃,却不得饱;喝,却不得足;穿衣服,却不得暖;得工钱的,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

如果他们可以住天花板的房屋,似乎不致那么穷困。首先,这里所说的,是指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物价高涨,工钱好似装在破漏的袋中,很快地消耗殆尽了。这里又可能指着他们在物质生活不满足,正如: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这里先知好似说:你们建造房屋,却得不着真正的安全。所以这里与其描述实际的情形,不如说是一种咒诅,好似在:「你带到田间的种子虽多,放进来的却少,因为被蝗虫吃了……」:「他们吃,却不得饱;行淫,而不得立后,因为他们离弃耶和华不遵祂的命。」这些都是咒诅的话,是圣约所具有的条款。这些咒诅不是警戒的话,呼吁他们悔改,而是追忆历史的往事,确有事实例证。犹大败亡的事足可证明,以色列人背约,而遭受咒诅。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百姓专顾自己,结果徒然劳力得不到神的赐福,收成不多。这是不听命的结果。“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饥荒歉收,物价上涨,入不敷出。

本节证明的真理。“破漏的囊”。疲弱的经济状况导致物价上涨。

撒的种多 百姓中的工人在上一次的旱灾中收成甚少,因为神收回了祂的福气(见该215-17 参申2838-47 箴1124 )。

破漏的囊 比喻犹太人因没有热心为主服务而遭致的困窘。这是实利主义的处世哲学必然的后果。关于属灵和属世事物价值的比较,以及事情的轻重缓急,见;19:21,22注释)。

●「工钱」

:这时候仅有少量的硬币流通,工钱还是使用V字形的银片或铜片来支付。每片金属片有大致上的固定价值,但使用时还需要经过秤重的手续。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暂编注解〕再次呼吁(见本章5节 )百姓放弃漠不关心的错误态度(见赛118注释 )。

先知的建造圣殿角色】主前第七世纪的亚述先知勉励以撒哈顿王与亚述巴尼帕王,重新建造某些神明的庙宇。国王一定要有神明来的讯息,才能自由开始准备工作。只有居住在那座庙堂里的神明,才有权下令动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里再重复第五节的话,但是重点不同。第五节省察,在心中仔细考查过去的行为。现在的省察,是在心中确实定意上山取材,作建殿的工作,不容迟延,应该切实在决意中有行动。重建圣殿使神因此喜乐,好似献祭蒙神悦纳,所以喜乐是悦纳,神接受他们的奉献。神而且得着荣耀,此处是指人荣耀神。耶和华的荣耀,常指神在敬拜的礼仪中显现,在圣所与敬拜者同在。这是耶和华的应许,重建圣殿,必蒙神的悦纳,必显现祂的荣耀。这段话就此结束,有结语:「这是耶和华说的。」原意为:「耶和华低语」,表明祂的心意。有时安慰,有时谴责,有时保证,都有祂无限的心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这是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他们已从黎巴嫩购得香柏树,从耶城附近山上取的大概是其他木头和石块。

香柏木从前已经从利巴嫩购买回来,但似乎被用来建造他们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建圣殿。

「上山取木料」:建造圣殿的材料不限于木材,石块大概在附近可找到。

山 可能指耶路撒冷附近山上的“王园林”(见尼28注释 ),从那里可以较快地伐取木材。

●「上山取木材」:这里并无上山取石块,原因有二,一方面耶路撒冷并其附近尽是石山,而且多非常坚硬的花岗岩;另一方面,建筑第一圣殿的石头被拆毁后仍散落在城中(4:1)。这情景在五十多年后的回国时代,仍是如此。

】「“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这是为甚么呢?因为我的殿荒凉,你们各人却顾〔原文是奔〕自己的房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经济衰退,一般人收入并未增加,反而减少。物质的丰富,在于属灵的佳况,忽略神的殿,怎会不穷困呢?

应当知道一切美物都是神所赐的。家与殿是有密切的关系,神的殿荒凉,人的家也不可能兴盛。顾到家的怎么会消失呢?是神在背后鉴察,祂也采取行动。但是我们不可单顾自己的家。「你们各人却顾自己的房屋。」在中文有小注:「顾」原文作「奔」。原来可这样翻译:你们奔跑,各人到自己的房屋。那就是说:你们奔走忙碌,各人只为自己的家,对神的家却置之不理,这是神不喜欢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即使是他们收割到的一点点农作物,神也要“吹去”,藉以惩罚百姓不建圣殿的悖逆的罪。

「顾」

:原文作「奔」;百姓热心地为自己的居所奔波劳碌,却任由神的殿荒凉!

盼望多得 显然返乡的囚虏对回到犹大后和平与兴旺的盼望过高,没有为面临的艰难做好准备。

为什么呢 这里明确指出他们的歉收不单是自然的原因,而是出于控制自然力的神。他们忽略了祂的居所。

奔 喻指百姓急于为自己建造宽敞舒适的房屋。

●「顾」:原文是「奔跑」的意思,形容百姓对建造自己房子的热诚。

◎百姓只顾自己生活的舒适,反得到的结果是「劳碌多,所得少」。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在此提醒我们连所罗门都在诗写到:「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127:1)

】「所以为你们的缘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产。」

所以这是你们应负责的,无法推诿,不可佯作无知,因为神的手已经向他们施行审判,农作物收成不佳。他们应该明白,为甚么在收割的前三月,神使雨停止,又以旱风霉烂攻击他们,菜果被剪虫所吃,这是阿摩司所描述的

甘露十分重要,尤其在八、九月,正在成熟的榖类不致被炎热烘干,没有汁浆而枯干。所以土产要有丰收,要靠天上降下的甘露。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干旱严重得连露水也没了。

●「不降」

:原文是「闭塞」,有如律法中(26:19,28:23)所提到的一样,因他们罪的缘故使他们头上的天变为铜铁—滴雨不降,也无露珠。

●「甘露」:可以防止成熟的谷子在热天枯萎,尤其是八、九月。

10~11干旱的夏天缺乏“甘露”,使饥荒的灾情更加严重。

】「我命干旱临到地土、山冈、五谷、新酒和油,并地上的出产、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劳碌得来的。”」

干旱(h]o{reb[ )与荒凉(h]a{reb[ )两个字音十分近似,可能作者有意以谐音说明信息的内容。圣殿荒凉,人就只好期待着神的刑罚,地上干旱,树木枯干,粮食缺少,生计断绝。不在心灵敬畏神的,怎可希望神在物质上赐福呢?

这里的描述,由植物至动物,再至人类,都会遭灾,以致人一切的努力都归徒然。干旱不仅无水,也表明地土失去生产力,动物没有生殖力,繁茂兴盛的现象都不可能有了。

这都是说明神的怒气,因为祂的公义是罚恶的,祂断不以有罪为无罪。人的劳碌又有多少效果呢?人手也指人力,人力本是十分有限。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干旱也临到山冈。可见山冈已开垦供种植。的原则可应用于每一个时代。

「干旱」

: 原文与9节的「荒凉」有同一字根;因神的殿荒凉,干旱便临到农作物和牲畜,百姓尝到贫困滋味。

先知想要说明,这场旱灾不单是出于自然的原因,而是出于神,为要让百姓知道他们的错误行径。

●「命」:原文的「命」字是「呼召」的意思。

●「干旱」、「荒凉」:原文中是发音相近的相关语。

◎这段让我们想起当日五月花号登陆新大陆之后,首先就是建筑教堂。当然,不是说教堂就是等同于圣殿,但是这些信仰的先辈重视神的事情超过重视自己的房子、土地,这种精神也就是先知哈该在此处希望以色列百姓活出来的。今日的我们,是否能够活出「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生命呢?

◎这段让我想起(3:40)耶利米说「我们当深深查考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有时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就像此时的犹太人,这些并非来自仇敌,也非土地不好,乃是由于神的惩罚,因为只为自己的事情,而并没有把神的事放在心中。这时的我们以为自己的钱囊是稳固的,其实却是破漏不堪,因为「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1:21)。

】「那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都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和先知哈该奉耶和华─他们神差来所说的话;百姓也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

先知哈该奉命传道,主要的对象是政治领袖所罗巴伯,和宗教领袖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这些人是余民,他们的归回是神的应许。

他们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因为他们不敢轻忽,知道神罚恶的公义。敬畏神是有两种涵义,在智能文学中(如箴、约伯记等 ),敬畏是有道德的性质,因敬畏神的人远离恶事。但在申命记的观念,敬畏是敬拜的礼仪方面,有敬虔的态度与行动。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剩下的百姓」

:指被掳回归的百姓。

「耶和华他们神的话」:即「先知哈该奉耶和华他们神差来所说的话」,强调哈该的话有来自神的权威。

剩下的百姓 被掳的人中只有少数回到犹大(见拉264注释 )。

听从 哈该的呼吁产生了效果(12-15节 )。重建的工作积极展开了。

●「剩下的百姓」:「余民」, 赛 6:11-13 的应验。当百姓愿意顺服神的命令时,神就称呼他们「余民」。

●「存敬畏的心」:这句话「的心」是中文另外加上去的,原文只有「敬畏」一词,也可以翻译成「畏惧」或「害怕」。

12~15一篇讲道很少会带来这样实时而实际的效果(纵然哈该知道那是耶和华的作为-14节 )。第1节所记载的事件与第15节的事件只是相隔二十三天。

12-15 领袖与百姓积极的反应:对于哈该的斥责,百姓上下都存着敬畏神的心听从(12 ),而神亦应许与他们同在(13 ),于是他们开始预备重建的工作(14-15 )。

】「耶和华的使者哈该奉耶和华差遣对百姓说:『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

哈该是耶和华的使者,除此处以外,是其它别的经文所没有的。以赛亚曾提神的仆人是祂差遣的使者。以色列人是神的仆人,不可再耳聋眼瞎,最后总该有回应了。

耶和华的使者,常指天使。于是有人将这节经文译作:「哈该说,耶和华的使者奉差遣对百姓说……」这是可能的译法。在撒迦利亚书中,确有使者为先知解释异象,但是哈该书并未提及天使。

耶和华说,我与你们同在。这常是祭司的言词,特别是救恩的信息。常为保证的言语,使人有信心的确据。神与人同在,还不只是保证安全的话,而且这也含有祂恩慈的行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使者”:对先知的称呼。神必与各人同在的信息是对一切顺从神旨的人极大的安慰。有的人把这篇信息并在第一篇中,但此处既有与其他四篇同样的“耶和华说”开头,应当作第二篇,是鼓励的信息。

使者 使者的原文在旧约中既指人,也指天使。哈该自称“耶和华的使者”,与其他先知不同(见玛11注释 )。

我与你们同在 神接纳了他们的悔改,向他们保证祂的保护(见诗234 9115 赛432 )。只要百姓决定顺从神,责备的信息就马上变成鼓励的话。神与百姓同在的保证,给他们带来了所有其他福气的应许,因为这些福气是与神的同在伴随在一起的。

◎人都会犯错,但是当先知直指人心的错误时,属神的人就懂得认错改变,把神当神,顺服神的命令。

◎神给百姓的鼓励很简单,只是一句「我与你们同在」,这让我们想起耶稣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 28:20 全能的神与我们同在,的确是最好也最重要的保证了。

看见哈该的信息发生功效,众人都愿意听从耶和华的话。但是真实的行动,还得再由神做进一步的工作,祂激动他们的心,神曾激动玛代人从事战争。他曾激动亚述人攻击以色列,激动非利士人攻击犹大(约兰王 )。现在神激动这些余民来兴建圣殿的工作,必更加积极。

他们为耶和华的殿作工,「为」字或译「在」(be ),好似圣殿的外壳仍旧保存,他们进行的是修复的工作。那时是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距原有的信息共相隔二十二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14节暂编注解〕「激动」:意思是使人乐于负起某项任务。

犹大省长 见本章1节注释。

剩下之百姓 见本章12节。

万军之耶和华 见注释。

作工 百姓受到了激励,注意了神的信息。哈该和撒迦利亚所带来的启示,有力地推动犹大领袖响应呼吁,开始建殿的行动。

●「激动」:「唤醒」。

14~15这里是一次从神而来的复兴,由所罗巴伯及先知哈该等人发起。从先知传信息到百姓群起响应建殿而聚集之间,只有二十三天时间!由此可见,先知的信息很有力量。“六月二十四日”合阳历九月二十一日。

〔15节暂编注解〕六月 见本章1节注释。大流士王第二年 系公元前520或519年,依照采用春季开始的或秋季开始的年历来定。但如果哈该采用的是犹太年历,始于秋季的七月,六月就是公元前519年了。如果按春季开始的年历,六月就在公元前520年。如果哈该所说的重建始于大流士王第二年,等同于以斯拉所说圣殿停工直到大流士第二年(拉424 ),而以斯拉所采用的是秋季开始的年历(见霍恩和伍德所著《以斯拉第七章的年代》 ),那哈该所采用的就是秋季开始的年历。可是秋季开始的年历意味着本卷所提供哈该信息年代顺序的编排,在圣经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尽管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多数解经家认为这有悖于先知信息的功效,故普遍认定哈该所用的是春季开始的年历。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约为公元前520年9月21日。

二十四日 哈该在前面提到初一日(1节 )。鉴于规划和采集材料所需要的时间,犹大和耶路撒冷百姓的反应还算是快的。

●「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前520年9月21日。

●从哈该发预言到百姓展开行动,总共花了23天。当时正是收割农忙之时,百姓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处理完农事或者做一些组织与规划,然后才来建造圣殿。

◎当月第二十四天所罗巴伯以及以色列百姓就动手做工,其对神话语响应之迅速令人讶异。反观我们是否有存敬畏的心听从神的话,并如此迅速的响应呢?

◎面对每天的工作与忙碌,我们是否太汲汲营营与世俗的事,而忽略了属灵的事?「建造圣殿」的意义对我们个人而言是甚么?

年代小注】

此处的日期大约为主前五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亦即第一则预言的三周半之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例证

离开上帝人生虚空】

有一首打油诗说:「动物园里,有一只快乐的老熊,他永远不觉得生活无聊,当他讨厌前前后后地走时,他就改为后后前前的走。」这首诗的作者提醒我们向熊学习,因这些熊只要有东西吃,身旁有几个伴侣,就感到生活十分愉快了。

对人来说,事情并不如此单纯。以色列人从巴比伦返回故里时,发现人的生活水平若和动物一样,是快乐不起来的。他们忘记了上帝的圣殿必须重建,而先为自己建筑漂亮的房子,完全被属世的事物所支配着。但不幸被哈所言中,他们的收成极少,衣服不足,工资赶不上通货膨胀。先知告诉他们必须再检讨生活中的优先秩序,因为人把自己的享乐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不用说就会尝到不幸的苦果。

在什么时候我忘记上帝,而追求物质与感官上的事,就会有很悲惨的报应。事实上,富家子固然对他们的丰裕并不满足,穷苦人家更是怨天尤人。理由是上帝按祂自己的形像造人,并一切要为荣耀祂而做。我们若遵照主的教训真能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才会有真实的快乐。——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得工钱的,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

这些话是对被掳归回的人说的,神指着祂的百姓忽略圣殿的重建,说明这是歉收主要的原因,他们的劳力没有什么功效。他们辛苦赚来的工资,却放在破漏的囊中。

这种描绘正是今日许多情形的写照。他们工作辛劳,却不能在劳力中得着安慰,他们的家贫乏,儿女也都有问题,环境实在恶劣。他们常在焦虑之中。赌博、醉酒、滥交等都是如再破漏的囊中。但是这也可有别的解释。有时我们认为日子过去,似乎一无所成,什么都没有作出来,我们把时间与思想放在计划上,虽然详尽舍己,但最后还是失败与失望,这一切好像工人将工资放在破漏的囊中,他回家,拿不出什么课表现他的努力。

这是损失与失败的主因,所以这不仅指犹太人从被掳之地归回,还可有多方面的应用。我们没有将神放在第一,只顾到自己的家,却不顾神的家。我们做事的基础弄错了,如果我们不全心信靠神,只依赖自己的聪明;如果我们的眼目不认定祂,在一切的路上不靠祂引导,不义祂的事为念,祂使地荒凉,有什么课惊奇的呢?所以我们要省察自己,力求改进。

──迈尔《珍贵的片刻》


省察自己“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你多久前读过哈该书?如果你跟我一样,那就该有好一阵子了。那为何不花几分钟读读这卷只有38节的书呢?注意“省察”这个词,它在书中一共出现过四次(15 7 215 18 )。
神透过哈该对从被掳归来的以色列人说话。他明确地说:“仔细想想看,你们吃不饱,穿不暖,亦不兴隆。我命令你们重建我的殿。当你们顺服时,我的祝福就会再度降临。
这样的信息也同样可以应用在我们身上。当万事都似乎出了差错时,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许应该是省察自己的行为。
我记得,我在大学的某一个学期,成绩急剧下降,并与同宿舍的人处不好。我被叫到系主任办公室。当我回到房间后,认真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学业或同宿舍的人,而在于我本身。当我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后,事情就开始改善。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当困难出现时,省察自己的行为是明智之举。就像哈该时代的人民一样,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叛逆正阻碍着神的祝福。
许多问题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
隐藏背叛、妒嫉、自私。
神面前省察,我们会更深地认识自己。


──《生命隽语》

上山取木料】「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

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两代已经过去了。他们大多数在异邦落地生根,有的且颇为发达。到古列王下诏让百姓回国的时候,有些人安土重迁,宁愿留在寄居地。
波斯王古列元年,准以斯拉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同他回犹大地的百姓,约有五万人。他们是怀念故土的人,虽然已经无“国”可“爱”,仍愿意回到应许之地,再建家园;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在物质上作了相当牺牲;如果存有些许属灵优越感,是可以谅解的。到了犹大地,守过七月间的住棚节,开始重立殿的根基;几个月后,第二年二月,就在旧根基上开始建造,可说是相当积极的。但以后的进展并不顺利,工程减缓下来:仇敌不愿见圣殿重建,就加以破坏阻止,强迫他们停工,一直停到大利乌王第二年。
回归的人,看到建殿受挫折,难免灰心。同时看到周围一片荒凉的景象,当然也想尽量为自己修建房屋,使能更适合居住。起初,还常有人去圣殿的旧址,看到圣殿根基的石头,又积满灰尘,荒烟蔓草,长满了地上,心中无限伤感;后来,习以为常,更懒得去管了。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不过,神没有忘记。神差先知哈该,传出不同的信息,劝勉众人起来建造神的殿:

“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这是耶和华说的。

神不愿祂归回的百姓,成为一群自私的饿狼,只是想到自己,拼命的撕抓抢掠,而忘记神。神差先知告诉他们,如果没有神的赐福,人的劳碌是虚空的;越为自己,越想要多得,所得的却越少。因为他们忽略了神的殿。神并不是看到人享受就不欢喜;更不是神心存嫉妒,愿意住更豪华的房屋;“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么”。神不愿人只顾自己,而愿意人尽心尽意爱祂,爱慕祂的同在;建造圣殿,只是爱神的具体表现;且吩咐“你们要上山取木料”:不是奴工去采石伐木,而是神的子民去,一石一木都是爱,每一滴汗,都是为了爱神而流。

── 于中旻《哈该书笺记》

年来各地风雨不调,有的地方天气亢旱,赤地千里;有的地方洪潦为灾,哀鸿遍地。我们想起主耶稣所说:多处必有饥荒,真觉得世运艰难,日子无多了。

在这时候,信徒应该举起祷告的手,为城市求平安。以利亚祷告,天就降下雨来。我们需要祷告,求主赐下甘霖。

── 吴恩溥《没药汁》

「耶和华的使者哈该,奉耶和华差遣对百姓说」

神将先知讲道的恩赐分给祂的仆人,而又将先知赐给教会。先知是一个与神有属灵历史的人,他在生命里经历过圣灵组织的工作。有些准备出来事奉主的传道人问我们,一篇讲道需要准备多少天?那答案是最少十年,或者接近二十年!「越久越好」这句格言,至少在这件事上通常是正确的。对于神来说,一个传道人在神面前的重要性,不下于他所讲的道。神所拣选的先知,就是那些在生活中受神对付,而结出合神心意之果子的人,这样的果子,就成为神定规在今时代使用信息之原料。

我们有一个专一的目的,就是要叫人认识主。神把我们摆在环境中,叫我们遇见难处,我们就有一个很大的需要,叫我们不能不去寻求认识主。你对于主的认识要完全,就自然而然你所要经过的要相当多,要有新的对付、新的管治,对于基督也就有新的认识,一天过一天对于基督的认识增加,就能够供应教会。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