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撒迦利亚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2「『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

3「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大流士王」()),又译为「大利乌王」,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的大流士一世(Darius I、))。
「八月」())在犹太历中被称为「玛西班月 Cheshvan」,是住棚节之后开始耕耘、播种的季节。犹太传统认为,挪亚大洪水始于玛西班月十七日());如果玛西班月十七日之前没有降下秋雨,百姓就要举行求雨祷告。
「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始于阳历主前520年10月底。此时第一批百姓回归已经过了19年,圣殿奠基已经过了18年,但却仍未建成。这时,神同时兴起哈该和撒迦利亚两位先知,一起作神话语的出口。
「撒迦利亚」())的意思是「耶和华记念」。「易多」())可能是被掳回归的祭司()),撒迦利亚很可能是易多族的祭司族长())。
「列祖」())指被掳之前的百姓,神首先让百姓回想「列祖」悖逆的结局,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神一直与祂的百姓同行,已经「回到耶路撒冷」()),但人心只有真正「转向」神、完全地顺服在神的权柄下,才能让神在我们身上自由地做成祂所要做的工。神在八十多年后,再次借着先知玛拉基呼吁「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
人若「转向」())神,神当然会「转向」人。但百姓「使脸刚硬过于磐石,不肯回头」()),不可能主动「转向」神,所以信实怜悯的神就主动「转向」祂所拣选的人。这样,神的义「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

4「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5「你们的列祖在哪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吗?」

6「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列祖吗?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祂已照样行了。”』」

「回头」())原文和「转向」是同一个词。人若要「转向」神,就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两者合而为一:人不可能「转向」神,却不必「回头」离开恶道恶行;也不可能「回头」离开恶道恶行,却不必「转向」神。
「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指耶利米、以西结等先知都曾反复劝勉百姓「回头」()),但「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对于已经「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天然人,虽然有福音传给他们,但「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直到神照着他们的行为施行报应的时候才能醒悟过来())。但现在已经到了神重建的时候,所以神将自己负责「叫你们活过来」()),亲自带领新一代的百姓「回头」。
先知和他们传道的对象都是会死的()),但神的话语却是永存的。证明这些话永存的,就是这些话在百姓列祖身上的应验())。因此,百姓应当从历史中学到教训,让神的话语在心里有准确的地位。但人从来都不能从失败的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正如黑格尔(G. W. F. Hegel、))所说的:「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学到教训。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we do not learn from history」。因此,神要向先知启示八个异象,表明重建圣殿的工程不会倚靠不可靠的百姓,「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7「大流士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从一7到六8,是先知在同一个晚上所看到的八个异象。每段异象都是先描写先知看见的事,接着他请教天使这些事的意思,然后天使清楚地向先知说明。这八个异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每个异象都应当放在圣殿重建的同一背景里理解。
「十一月」())在犹太历中被称为「细罢特月 Shevat」,是冬末的雨季。细罢特月初一是摩西重申律法的时间())。而细罢特月十五日是犹太传统的「树木新年 Tu Bishvat」,是以色列的杏树开花的季节。
「细罢特月二十四日」()),是阳历主前519年的2月中旬,在撒迦利亚第一篇信息())之后三个月、哈该最后一篇信息())之后整整两个月,此时重建工程已经恢复了整整五个月())。
「洼地」())即山谷,可能是耶路撒冷东边的汲伦溪谷或南边的欣嫩子谷。
「番石榴树」())是一种常绿的香桃木(Myrtle tree)),是住棚节四祥植物(Four species、))之一())。
「红马、黄马,和白马」())原文都是复数,表明这是三种颜色的骑兵队。他们刚刚完成任务,准备回来报告())。「黄」原文是「红褐色」。
上图:生长于以色列但遗址的香桃木(Myrtle tree),「番石榴树」(亚一8)就是一种过去普遍生长于以色列的常绿香桃木。枣椰树(לולב,lulav)叶子、 香桃木(הדס,hadass)枝条、柳树(ערבה ,aravah)枝条和香橼(אתרוג,etrog)果实,是住棚节四祥植物(Four species,利二十三40;尼八15)。

9「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什么意思。』」

10「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地走来走去的。』」

11「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主前520年,大流士平定了各地的反叛势力,恢复了波斯帝国境内的和平;然后经过犹大地、进军埃及,于主前518年平定了埃及王子帕图巴斯特三世(Petubastis III、))的叛乱。
五个月前,百姓恢复了重建工程()),河西总督向大流士奏告了此事()),大流士下令遍查典籍()),此时应该还没有等到回音。在这段政治敏感的期间,百姓心中可能忐忑不安。所以天使「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宣告神已经改变了环境,国际局势不会影响圣殿的重建。

13「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

14「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

15「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

16「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17「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火热」())原文是「狂热、热心、嫉妒」,与「忌邪」())的神和耶和华的「热心」())字根相同,用拟人的方法表达神丰盛的爱和强烈的情感。
虽然外邦列国被神使用来管教百姓,但那些充当管教的器皿却大肆暴虐、「加害过分」()),几乎灭绝神的子民,所以神「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必要惩罚他们。
在被掳之前,百姓陷在偶像崇拜中不能自拔,神的荣耀就离开了圣殿和圣城())。现在圣城已被洁净,惹动神怒气的因素不存在了,所以神又「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天使所说的「不施怜悯」())原文是单数,但神所说的「仍施怜悯」())原文却是复数,表明神将对自己的百姓多方施行怜悯。
「准绳」())就是铅垂线,用以测量建筑物是否垂直,检查新墙是否合格,勘察老墙是否需要拆毁。过去,神「吊起准绳在我民以色列中」()),是为了检查以色列这墙是否还保持正直,拆毁过于歪斜的旧墙。现在,神的「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是为了重建圣殿()),恢复自己在地上的见证。
16-17节译文中的四个「必」字,准确地表明神恢复的应许是无条件的,并非根据百姓是否「转向」())神,而是神「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神既已亲自拆毁,也将亲手重建()),百姓的失败和仇敌的干扰都不能阻挡祂的计划。重建的圣殿将于四年后完工,然后尼希米将重建城墙,使百姓重回耶路撒冷居住。
7-17节是第一个异象,神宣告重建的时间已经到了。信实守约的神始终记念与祂立约的百姓()),国际局势的变化()),背后的属灵原因正是神「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祂将刑罚压制百姓的仇敌()),重新「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城和圣殿()),重新拣选耶路撒冷做祂的见证())。
上图:一位非洲人吊起准绳筑墙。

18「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

19「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20「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

21「我说:『他们来做什么呢?』他说:『这是打散犹大的角,使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角」())是牛羊力量的代表,「四角」())代表四围对付神百姓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不一定是四个特定的国家。
「犹大、以色列」())分别指南国和北国。
这位「天使」())又被称为「耶和华」()),可能因为天使是代表神来说话,也有人认为这位天使就是道成肉身的圣子。
「匠人」())指熟练的技工。「四个匠人」())代表被神用来摧毁犹大仇敌的力量,不一定是四个特定的国家。
18-21节是第二个异象,神宣告祂必预备重建的环境。神是历史的掌权者,虽然现在神的百姓还被周围的仇敌辖制,但神将「打掉他们的角」()),把神百姓里面的、外面的难处都挪去,好让神所定意的重建工程顺利地进行。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第一部分:一至八章

给新时代的旧信息

这里记录的先知撒迦利亚第一篇讲章,是在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正式开始几星期内发表的。虽然这讲章的听众,即先知宣讲的对象,并未特别清楚指明是谁;但是整体而言先知似乎正对着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一般听众传讲。在听者之中有城中的领袖、从事重建工程的人、和一般的市民。表面上,先知的信息并没有直接关联到正在进行中的主要工程,虽则想深一层,有许多内容关系到这项手头上的任务。而且乍看上去,先知的信息是旧的,但是他宣讲时的背景却使它新颖和新鲜。这先知讲词的序言点出几个重要的主题,为以后的内容奠定基础。

(一 )中心信息。撒迦利亚一开始就从先知传统的中心信息中带出一个主题(这种先知的传统早在他那时代之前就已建立起来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3节 )先知重复那个古老的故事,表示他的中心信息并无新意;的确,他引述了早期先知已经宣讲过的内容(4节 )。但是缺乏新意绝不减少他信息的重要性。以色列人立约的信心经常是神和祂选民之间的关系重心;而先知则是以色列的良知:当百姓转离不信靠神,先知呼召他们回转,迫切要求他们去恢复他们生命所依靠的与主的关系。在这方面,撒迦利亚坚定地持守古代先知的传统。

然而,在被掳以后的年代重复这种古老的信息,在一些听众耳中必定好像一股清凉的神之风。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许多人必然以为神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已经结束,在被掳之后被埋葬,并以耶路撒冷的毁坏状态为象征。那么多立约的外在记号都已经失去,很难叫人相信神所赐予的关系还一直敞开着。但是神确是一直在继续施恩,正如撒迦利亚充满信心的宣讲所清楚表明的;百姓仍然可能回转归向神,祂还一直等待着,要转向祂的子民。

我们是难以去重新体会先知信息的感力。他的同胞如今在属于外国且遭毁坏的国土上,正为着生存而奋,必然已经尽失当初的异象。然而先知从神那里来的信息,却说‘转向我,我必转向你们……,’并且对每一世代重复着。对于我们四周废墟一般的世界,一个不变的基本真理依然存在:藉着与神之间的关系,世人才会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 )从过去学习。鲜有几个世代的人类能够从他们的历史中学习;即使是历史学家,也都对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中出现的信息视而不见。但是撒迦利亚觉察到这种从过去错误中学习的道理,对于他自己那时代的绝对重要性。早期的先知也对像现在撒迦利亚面对同样的听众,宣讲同样的悔改信息。他们忠心地宣讲,但是早期的听众并不听从,因此已经历了先知曾经警告过的审判(4节 )。只有当审判在他们的失败和被掳中最后临到他们时,他们的祖先才得到启;然后他们悔改了(6节 ),但是却迟了一点。

撒迦利亚时代的灾祸,主要是过去世代的失败累积而成的。这位先知清楚地看出了一切:除非过去的失败得到更正,便很难有希望摆脱现在的灾难。因此他要求他的百姓:‘不要效法你们列祖’(4节 )。这是一个必须宣布的悲伤信息,但却是真正的信息。而列祖所作出的灾祸性行径带来的后果,对所有听见撒迦利亚讲章的人是具体可见的。这样,先知呼召那些在与神分离生活中走到最顶点的同胞作出反省,并去回想当初的古旧信仰,就是那对神忠诚的信仰。这是必须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功课,而且除非学会它,不然的话,过去可怕的经历,将会再逐渐地充塞着前景。

(三 )信仰和圣殿。先知同时也关心圣殿的恢复工作,不会令同胞产生一种虚假的自信心。重建工程已经进行了几个星期,但是即使复建的结构开始成形,也许撒迦利亚仍然被过去的疑惑萦绕于心。以前的世代曾经相信圣城是难以攻陷的,因为它是神圣殿的所在地。主前五八六年,当圣殿被毁时,其中的居民才发现,他们的首都正像其他城市一样易于攻破。但是重建的圣殿工程,不论是多么重要,也会在那些不提防的百姓心中,制造古旧的虚假自信心,这也正是造成衰落的原因。

所以撒迦利亚的讲章,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回到根本的转向。意思是:圣殿正开始获重建,而这是光辉伟大的,但千万不要忘记最初和最主要的,神要求祂的百姓顺服和忠心。当这些素质不存在时,便应该藉着转向神去把它们重拾回来,这比较仅向敬拜的地方奉献金钱和物力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先知设法对付一种人类经常存在的趋势,也就是在宗教群体内部的那种倾向:注重处理外在有形的事务而忽略内在的问题。耶路撒冷的社会患的是心病,人们以为只须恢复圣殿就能够医治所有社会的病态。的确,圣殿的重建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除非相应地与灵命方面的复兴并行,否则圣殿的工作将变成一个愚昧的象征。撒迦利亚呼召‘万军的耶和华说,你们要转向我’,这对他的社群,就好像哈该呼召百姓着手去做艰苦工作和从事建设一般重要。

在先知的时代真实的,在我们的时代也照样真实。我们经常面对着重建的需要,无论是地方教会、国家的教会,或者一个国家的国势。要定立重建的任务,我们需要像哈该这样有异象和有激励性的人。但是如果重建的工作要不止于只有美好外观去掩盖内在疾病,撒迦利亚的信息是同等重要。重建的工程、国家储备基金的驱动、教会增长的新宪章和新策略,全不会产生任何佳绩,除非整体人民中间有内心的改变伴随着。这是先知给予将来世代的持久信息。

夜间的异象

撒迦利亚书第一部分的过半内容,主要是先知在的八个异象经历。所有的异象都归于一个日期,这天大约是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十五日,在圣殿的复建工作开始以后几个月。据暗示,所有的异象发生在‘夜间’;它们不太像是梦,而是被一位意识清醒的先知所接受的异象。穆罕默德也在较晚的世纪经历夜间异象,这些异象于他在麦加传道时很有用途。撒迦利亚也是如此,也许当晚他在屋里默想他的使命时,接受了这些异象作为从神而来的一种传话方式。我们不能够准确地知道获得这种不寻常经历的方式为何;但是异象是先知藉此接受神启示的几个方法之一。从第一个异象的内容判断,很可能撒迦利亚默想的地方,在当他看见异象的时候,正是耶路撒冷城外一个安静的山谷。

异象常常透过附近的现实环境来作出它的启示:假定撒迦利亚在那个峡谷中,身边是一些石榴的丛树(8节。译者注:中文和合本译为‘洼地’、在英文标准修订本中则译为峡谷glen ),突然他看见一位骑红马的在石榴树之间。在他后面又有另外三匹马,也许都有骑士,而且每匹马有不同的颜色(虽然马的颜色看来在异象中并无任何象征性意义 )。除了马匹以外,有一位天使出现在先知身旁,因此先知问这位天使:‘主阿,这是甚么意思?’天使把问题转向骑师的领袖,他就告诉撒迦利亚这些骑师是神的侦察兵,奉差遣到遍地巡视。然后侦察巡视的领袖告诉先知的天使同伴,说他们已经巡视全地,而且所见的都平安。扮演中间人的天使,以向神发出的一个祷告,作为对巡视报告的响应,而文中并没有注明神在当时出现:他问神还要多久祂才不再停止施怜悯给耶路撒冷和周围的城市。神恼怒选民的城市已经有七十年了;这段时期应是一个约数而不是确实数字,七十年往往表示一生的时间。

神的响应对天使明显是安慰,因为他后来要把这些指示传给撒迦利亚。十四节的‘宣告说’(译者注:英文标准修订本用Cry out──大声呼喊 )表示先知的信息依次向他的百姓宣讲。神并没有中止祂对耶路撒冷(锡安 )的关心,其实祂也恼怒世界列国,他们当时正处于和平兴隆之中。神以前曾对耶路撒冷发怒是事实,但是世界各国针对耶路撒冷的审判,已经超越了所有合理的界线,因为他们无休止地只求争权夺利。因此,神的同情将再一次向耶路撒冷展露,她的圣殿的重建,和这座城市的复兴。贫困的时代,将由一个丰盛发达的新世纪所替代;新的安慰和纾解将会平复痛苦。从这第一个异象的陈述看,撒迦利亚事工的一些主题开始出现。

(一 )神并没有放弃祂的百姓,撒迦利亚和他在耶路撒冷的同胞居民必曾经感到他们所信奉的神祇,是一无是处、遥远、看来在沉睡之中的,而且对祂子民的苦况毫不关怀。然而异象向先知揭示,即使在这样神看来已不与他们同在的时候,神的骑士仍然巡视这个世界,并且他们集结的地方紧靠着圣城。这个异象的奇特性质,就是虽然蒙住事实的纱布给揭开了,显露了一些常常存在的事实,但却是看不见的。对于撒迦利亚,一部分异象的意思是清晰可见的:尽管在冰冷的日光下觉得被离弃,但夜间的异象启示神一直在祂的世界中作出行动。

许多人的生活不时也会好像这些耶路撒冷的居民。四周的一切都荒废着,而要去重建新生活的尝试看来进展并不迅速。人们纵然努力尝试尽忠,神看来总是不关心,毫不理会祂百姓的痛苦。对于这种想法,撒迦利亚的异象能加以消解及安慰;没有了异象,我们不能经常觉察神的能力在这个世界中运作,信心的异象启示祂从未离开我们。

(二 )和平的问题。早期的先知所宣讲的,主要是战争问题;敌人的入侵和攻击的威胁,是审判的预示。但是到了撒迦利亚的时代,和平是一个问题。察看世界各国的情况,显示他们都是‘安息平静’(11节 ),这情形按正常来看,是一种可喜的状况,但并不总是这样。在主前五一九年,大利乌领导着他的庞大帝国,控制着整个大局,并且至少有一段时期,国际之间的冲突平息下来。但是世界和平对于在耶路撒冷的许多人来说,却是一种困扰。他们曾经经历过无情的战争和许多年的被掳,这种审判是他们应得的,但是先前的敌人和许多曾经剥削耶路撒冷、使他们过着悲惨生活的人现在得以平安,他们的良心丝毫不被以前的暴行所烦扰。相信神能够对祂百姓的邪恶施行审判是一回事,但是要使信心去看见其他有黑暗历史的国家,却一直没有被神的手所惩罚,这是对信心的一种沉重试炼。和平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考验信心,而且对神的公道提出疑问。就在这个令人不安的时代,先知再一次觉察到一个更大的事实:‘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15节 )。

先知澄清了只从我们所处世代的景况去看,是多么难以分辨神的旨意。和平在我们的世界中不永远确保一切都是好的;而对于那些仍然能逍遥法外,在神律法的管辖以外逃之夭夭的人,和平也不应该是安宁的根源。尽管环境出现这种情形,神的公义必将在这个世界上行使出来。撒迦利亚简要地拉开帘幕给我们看见,原则上神的公义正不可变更地在运行着。

(三 )同情的延续。先知第一个异象最有力的部分,是它保证神对耶路撒冷和城中百姓的怜悯并未止息(17节 )。对我们来说,仅仅去读一些保证的话是容易的;但是对于起初的听众,要在一个看来所有的证据都否定这真理的时代,去掌握话中的意义,就不容易了。耶路撒冷当时还一直在可悲的状态,她的城墙毁坏了,而且许多大型建筑物缺修。圣殿的复建工作进展很小,也许一度是伟大的城市,现却是一片残垣败瓦的景象,使建殿的进行显得渺茫、徒劳。耶路撒冷曾是一个骄傲民族的繁荣首都,现在仅仅是搁置在波斯帝国较远之处的一座废墟。很难相信在这样的时候,神还一直在怜悯祂的圣城和选民。

但是我们再一次觉察到先知的异象如何能超越现实。在人类的经历中,总会有一些时候,每一个实在的经验都在否定神的怜悯。有时候当偶然遇到生命遭害时,无论是在健康或环境方面,似乎只证明神的同情并不存在。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求先知的异象,它使我们超越直接的现实,去体会神永恒的和继续不断的同情,祂永不会收回这怜悯。

第二个异象:四个角

由四个角组成了第二个异象的焦点。这个异象的描述极其简要,不是立即就清楚的,但也许这异象怎样看都只有四角,所以先知必须问他的传译者:‘这是甚么意思?’(19节 )他看见四个角,但到底这些角有没有连在动物身上尚未确定。例如,假若公牛的角在整个圣经世界中象征着力量,这样至少此四个角的一般象征,会对先知和他的听众清楚地表示出来。虽然这段经文的注释家,屡次尝试去用这四只角表示特殊的国家,但是这一段的意义可能是更为广泛的:这四个角代表所有从四面各方而来,对选民有敌意的国家。

作为给先知问题的答复,天使同伴响应说这四个角代表‘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国家(19节 )。先知的异象在这点上,看来跨越了历史的许多世纪,不但包括他自己的国家和城市,而且也结合以色列这个已经在二百年前亡国和分散到列国去的国家。先知然后询问关于匠人的作用,四个匠人在四个角之后接着出现,先知被告知匠人是去毁坏那些角的。正像那四个角曾经威胁过犹大人,同样,匠人也要威胁这些角,他们手执干活用的大槌,就像把一头危险的牛脱角来减除牠对路人的威胁,这些大国也要由神任命的匠人扫灭它们的力量。

第二个异象的力量加强了第一个异象的信息。尽管犹大敌人的力量强大,也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没有显示任何因素威胁他们的政权,然而有一力量存在,足以粉碎藉这四个角所象征的敌对势力。神没有忘记祂的百姓;祂正准备派遣差使去拯救他们,就是这四个‘匠人’,他们将威胁到祂选民四周采取恐怖主义的邻国。这样,虽然这里没有像第一个异象般有安慰的信息随着(17节 ),它的展望却含蓄地暗示出来。神必将采取行动。撒迦利亚期待这种获救是在近期或者在遥远的将来,尚未能肯定,因为这个异象没有特别指明时间方面,但是它确实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关于先知异象内容最显著的一点,是它无条件的特性。在被掳之前的先知讲述将来的事,主要是有条件限制的,即是选民的将来视乎他们对神话语的响应而定;但撒迦利亚藉着异象看见神肯定要介入人类的历史,去审判外邦的列国。先知的语言十分简短,这是事实,这是一篇叙述关于他所看见的速记;但是他在这里所描写的一定要发生。人类列国的傲慢,特别是不公义的作为,不能不受检察而逃过审判;它们必定要受到处置。撒迦利亚宣布察验的日子要来临,不是对着那些被审判者而言,而是向在高压权势下长期受苦的人宣布的。并且,虽然听到其他国家要受审判的宣告,似乎没有甚么纾解,但肯定神必不放弃公义,却是值得安慰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一章

撒迦利亚书注释

第一部分

Ⅰ序言∶神的约仍然坚立

这段是第一至八章的序言,呼吁百姓悔改认罪。其中督促的语气、审判的提醒,和耶和华忿怒的宣告,对一群灰心的人而言,似乎并不是最恰当的劝勉而鞭策他们采取行动,但其目的乃是要为以下的应许奠定稳固的基础。倘若没有神的肯定,这番话只不过是敬虔的感叹。这里的钥词为“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在管教之后,必须有这样的重新保证。新一代的人可以重新开始及下);不论从前的世代如何破坏了约,只要新一代的人肯转向耶和华,祂就转向他们。

1.主前五二○年八月始于十月二十七日(参28页的“哈该书和撒迦利亚书记载日期”表);在哈该书与撒迦利亚书中所记的七个日期中,只有这里没有记载是该月的哪一天,以致有人猜测,原初本有日期;甚至叙利亚译本有“八月里,该月的第一日……”,但是与其他日期的记载比较,叙利亚译本在月分、日期、年代的安排上,相当不一致。其他的记载顺序为日期、月分、年代,或年代、月分、日期。叙利亚译本有一趋势,要澄清、强调、协调各经节,由此观之,在本处原文并未记载该月的日期。这一遗漏更为其真实性作见证,因为若有人要捏造日期,必定会参照其他记载来写。

耶和华的话临到……这句开场白也用于何西阿书、约珥书、约拿书(亦见、弥迦书、西番雅书的第1节,但只用于标题,先知们本身没有用这一词作他们所传神谕的前言。这一词并未出现于阿摩司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以赛亚则常常直接讲出信息,他若用标题,则用“耶和华如此说”。相对来看,耶利米用这词三十次,以西结用了五十次96。庇提坚(A. Petitjean)发现,撒迦利亚用这一词的方式与以西结很类似,即常接着用两个词∶“说”和“这是耶和华说的”97。例如比较、17。所以,这段神谕本来应当为∶“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正如;但因为这段话也成为全卷的标题,所以“撒迦利亚”代替了“我”。

先知撒迦利亚。没有一位先知在文中如此自称。哈巴谷书与哈该书的标题等(如∶赛三十七至三十九章;等),曾用到这头衔,不过总是第三人称。比利家的儿子,易多的孙子。第7节也提到同样的谱系,但在中,只提到撒迦利亚是“易多的儿子”(译注∶和合本皆译为“孙子”)。这个差别可能有三种解释。 (1) 有些教父的注释中说,他是比利家肉身的儿子,但却是易多属灵的儿子,亦即,他生活在易多的左右,以致追随了他的典范。换言之,此处是提供两条谱系,一为肉身,一为灵性98。然而,希伯来文却暗示此处为三代。 (2) 另一解释为“比利家的儿子”是边注,根据“耶比利家”。因此 JB 用了括号99。与这个观点相类似的看法为∶本书的作者有两个撒迦利亚;这在欧陆的学者当中相当流行。他们认为∶第一至八章是易多的儿子撒迦利亚的作品,而九至十四章为一匿名的先知所写,他托名为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在这标题中,这两个名字混在一起100。 (3) 最简单的解释,也是不需要改变原文的解释,即,是提到父亲与祖父,而在以斯拉记里,只提到较出名的祖父。有一个例子可作参考∶称耶户为“宁示的儿子”(译注∶和合本皆译为“孙子”),但在,则称他为“约沙法的儿子”。因此以斯拉省略了一个名字,而则列出完整的谱系。既用他的名字作书名,这也是很合理的。英国的注释者多半采纳这个解释101

常有人提到,中有易多和撒迦利亚的名字,但要小心,不可立即假定这就是本卷书所提到的人。因为在中,易多是姓102,不过也有可能是同一个家庭;另外,在被掳之后的时期中,撒迦利亚是很常见的名字,尤其在祭司与利未人当中103。虽然以为撒迦利亚是祭司的看法不无理由,但将他与本节的撒迦利亚视为同一人,则证据仍嫌不足。

2.耶和华大大发怒(希伯来文 qa{s]ap{ )。旧约和新约的作者都毫不犹豫地提到神会发怒。这是因祂所造之物背逆,令祂产生厌恶之情,其结果便是审判。在洪水时期,所有人类都遭审判;在此之后,每当列国阻挠神的救恩计划,便会触动祂的怒气。然而最常成为神忿怒对象的,却是曾多蒙恩待的以色列。这个被拣选的国家偏离了神的旨意,社会不公平、敬拜偶像、自利自义,感染全国,以致无药可救。毁灭与被掳乃是神忿怒的表彰,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耶和华的怒气,因为这段痛斥以色列的神忿怒之辞,乃是用祂立约之名说的。神的怒气与历史上的拣选之约有关联,这约如今仍然坚立。神的用意仍是要拯救,因此撒迦利亚呼吁百姓悔改。“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

只有一次,撒迦利亚看见神的怒气向列国发作,而大半的对象都是他们的列祖,正如这里一样。撒迦利亚从来没有说,神的忿怒会向祂的听众发作,因他们仍有时间悔改。在旧约中,神的忿怒是向百姓发作,而不是向抽象的罪如果有这回事发作。赖特(G. A. F. Knight)指出,这个圣经的教训“与现代许多人讲的道不符,因为他们说∶神恨恶罪,却爱罪人”104。先知强调过去世代的失败,也极富意义,因为现在与未来都仍有希望。

3.所以你要对以色列的人说表明以下的信息是对当代人说的,也显示一个新的时期已经临到。这信息不再像耶利米所曾传的∶审判无可避免。虽然耶利米亦极力吁请以色列人“回转”、22,等),但却没有人听从。这里的邀请很亲切,要转向我,不是转向我的律法,或我的生活方式,而是我与你们立约的神。这个过程中必定包括悔改,因为人接近神时,总必须如此才恰当;但此处的重点为建立个别的关系,好像浪子与他的父亲一样,不同的是,在这里是神采取主动。祂提出邀请,并且保证祂会履行祂的责任∶我就转向你们。这是旧约的悔改信息。过去可以一笔勾消,关系可以恢复。玛拉基传道时,也引用了这一节

4.现在撒迦利亚借用了一段耶利米的话,或许是,不过也颇类似。同一个动词转向(希伯来文 s%u^b[ )多了一个前置词(和合本∶回头离开)是呼吁众人离开恶道回头。在被掳之前,这个先知性的吁求完全遭忽视,耶利米经常埋怨他们却不听从(如∶不能听见希伯来文。请注意,从前众先知的真实性,不但经由预言之事的发生得到证实,也由神透过当代先知的口为他们作了见证。被掳之前的先知之言,已被视为“正典”105

5.所遭的灾究竟为何,这里并未提及。但被掳事件大家记忆犹新,实在不需要再提。而这里的两句问话,令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就连众先知也都过世了。

6.相对而言,先知的言语却没有消逝,因为是神的话。我的言语和律例是先知不断提到立约的用语;他们的神对以色列人的要求,可用这一词作摘要提到约中的“十诫”,而他的先知之言也同样是神的话。“律例”是律法中特定的条例,我所吩咐之动词在此并用,令人想起申命记的词汇等)。先知讲到你们列祖,显示他想到了所有被掳前的以色列人;这里视全国为一整体。在他们列祖“里”,他们都进入了这约(参∶保罗用“在亚当里”、“在基督里”,,概念也相仿)。然而,自出埃及以来,每一个世代都违背了神的约。以西结对此特别在意(二十、二十三)。神的话若遭反对,就会有灾祸临到,福分消失无踪,申命记二十八章即如此记载,其中的咒诅在这些听众的父辈身上实现了。岂不临到你们列祖吗?也用了同样的比喻,“临到”( his*s*i^g )(或译为“赶上”)是打猎用语,表示神的咒诅追逐犯罪者,抓住他,将他置死;而以色列人被掳时,领袖遭处决,国家机构都被摧毁,等于是国家的灭亡

他们就回头。此处动词与第3节的“转向”相同,因此这句话表面似乎与第4节冲突,难怪 JB 的译者改译为“这使他们大感恐慌,以致……”。但从上下文看来,意思应当是“他们清醒过来”。一旦被掳,他们就不能再自欺,以为自己很对。沦落到这地步,他们只得承认先知的话是正确的,自己犯错失败了。先知乃是在证明,神的话过去曾经得胜,藉此暗示未来亦将如此。所以现在听到这话的人要留意,必须认真听从。然而还有一种解释,以“他们就回头”的“他们”指先知的当代人。但若有新的主词,就必须有一个前述词在其前面,计德尔(R. Kittel)在他们所著《希伯来文圣经》 Biblia Hebraica )一书中修改经文,将“临到你们列祖”改为“临到你们”,但这种改动过于武断106。另一个建议,认为字所引介的话,是“共同认罪文”的一部分,他们的“列祖”在被掳之前就已熟知并使用,而在被掳之后,这段仪文仍然为人所用。以斯拉记九章、尼希米记九章与但以理书九章,是较长的认罪文,其中显示后代子孙感到与列祖认同,自从出埃及以来所犯的罪,他们都有份。他们就回头,说,这句话有仪文的意味,可以支持这种看法。下文则陈明,神如此对待他们是祂的权柄,祂并非不公或专断,而是全然公义107

总结这段序言的信息∶撒迦利亚呼吁百姓回应神的邀请,全心全意转向祂。主前五八七年所发生的一切事,完全合乎先知的预言。神并没有改变,审判也没有背弃祂的怜悯。此刻无分老少,都受到神的邀请,回转归向祂,而他们列祖从前所受到的邀请亦与此相同。如果他们这样做,与神立约的关系便可恢复,而物质的圣殿一旦建成,灵性的更新也必随之而来。

96 Petitjean, p. 7, 注 3。
97 A. Petitjean 的分析,借助于 W. Zimmerli 的 Ezechiel ;他分析了以西结书四十七段中这些语式的用法(9、10页),发现模式几乎一致。

98 耶柔米的翻译按照这个解释,S. Bullough 提到这点, A Catholic Commentary on Holy Scripture (Nelson, 1953), p. 689.
99 亦见 H. G. Mitchell, ICC , 82页;P. R. Ackroyd, PCB 2, p. 646;R. E. Higginson, NBC , 1970, p. 786 等。
100 E. Sellin, KAT , pp. 478, 479; F. Horst, HAT , p. 217; A. Petitjean, p. 21.
101 如 D. R. Jones, TBC , p. 54; G. A. Smith, EB , pp. 264, 265; C. H. H. Wright, p. xiv.
102 L. H. Brockington, Ezra Nehemiah and Esther , CB (Nelson, 1969), p. 200.

103 H. G. Mitchell, ICC , pp. 107, 108∶“这似乎是旧约中最爱用的名字之一,至少有二十九人使用。”
104 G. A. F. Knight, A Christian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SCM Press, 1964年二版),p. 122.

105 参 K. Elliger, ATD , p. 101.
106 采用这读法的,尚有 K. Elliger, ATD , 95页,和 P. R. Ackroyd, PCB 2, 646页。
107 和第6b节是被掳归回时期常用的认罪仪文之主张,A. Petitjean 作了详尽的说明,pp. 50, 51. 他承认借助于 W. Beuken, Haggai , Sacharja I VIII (Assen, 1967), pp. 86~88, 103~110.

Ⅱ八个异象与神谕

这卷“异象之书”揭示了神向耶路撒冷与犹大未来的旨意。八个异象的记载都按着标准模式。先有一段前言,接着描写先知所见到的事,然后他请教神的使者这些事的含义,使者便向先知说明。其中四个异象有神谕b~10a,;神谕多半出现在最后,但第五个异象中,神谕夹在异象之间b~10a)。这些神谕使异象的信息更明确,也可能是撒迦利亚在不同场合中所传信息的摘要,因将比较,便显示有此可能。

上文曾提及(见导论,82页),异象的安排为交错模式。第一与最后的异象很接近,第二与第三,第六与第七则为两对,而第四与第五谈到神所赐领袖的权柄有保障,则构成异象的高潮。这八个异象必须从整体来解释,每一则都对以色列在未来时代的角色提供不同的亮光,组合成一完整的画面。

A异象一∶巡视全地的报告

在桃金娘(和合本∶番石榴)树林间有一匹红马,马上有一位主要人物。他身后有骑兵队,以颜色分为三队,或许其中的骑士前来报告(11节),不过这里没有详载。有人对两位天使的身分觉得困惑,在红马上的那一位即是“耶和华的使者”,而“与我说话的天使”则是翻译者,他在整个异象之夜都陪着先知,与“耶和华的使者”并不是同一位108;而这翻译的天使直到第四个异象才再提及及下)。

马的形像不但出现在异象中,也出现于本卷下半的象征笔法中、21)。它们代表军事胜利和尊荣权势。因此耶和华的使者指挥马(与战车,,来巡视祂所管辖的全地。

7.这节为第二个前言,除了日期之外,与第1节完全相同,由此观之,原来异象之书可能为独立的一本。这里的日期,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十五日,一般认为含括所有的异象。此时距撒迦利亚的第一个神谕已有三个月,而距哈该最后一次有记录的信息也已两个月(见导论,27页)。细罢特月,是巴比伦对十一月的称呼,犹太人在被掳之后沿用;旧约只在这里提到(基斯流月)。既然哈该书与撒迦利亚书的另外两个日期都没有提到月分之名,有可能这些月分名称是后来插入的109;还有另一种可能,因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较常用这些名称,撒迦利亚书的写作日期或许由此可见一些亮光,即在以西结书与历代志之间。

撒迦利亚说。此句 RSV 修改了经文,原文直译应为“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说”(如和合本),意思仿佛为耶和华在叙述祂看见的事;而作者认为发言的是先知,NEB 为了避开这难题,把“说”字略去,如此,本节的下半就成了前言标题的一部分,这样也说得通。以下的异象和其解释,就成了耶和华的“话”。

8.我看见(希伯来文 ra{~i^t[i^ ,和合本∶“我……观看,见”),这种绝对式用法意指“我得到一个启示”(参∶。虽然异象是夜间出现,先知却很谨慎,避免让人觉得他在作梦。从他提出问题,又打断话题(如看来,他的头脑十分清醒。究竟这个异象及其他的启示方式是“如何”发生的,仍旧是奥秘,然而可确定的是∶先知不是主观地制造异象,乃是从神领受的。米其尔认为,这些异象只不过是“先知所采用的文学形式,藉以传达他的概念”110,但这个观点对先知的直述之言并不公平。

撒迦利亚看见一人,这人的身分未经说明,不过读者可以领会,他必为超越人类的活物。在异象逐渐明朗时,果见如此。他骑在红马上,更准确地说,是匹红棕色的马。在异象当中,这位骑在马上的领导人物和他身后的几批马队,似乎已经完成任务,准备在当晚解散。这里的颜色具何意义?究竟是三队人马或是四队?这些问题请见“增注∶撒迦利亚的马”(147页)。

当时的背景为桃金娘树丛,是在巴勒斯坦生长良好的常青灌木,溪流边尤多。在住棚节需要搭棚子时,常用这种树和其他树作材料,不过并没有资料显示这种树在宗教上有何特殊功能。洼地峡谷(RSV)也许是指耶路撒冷城外的汲沦溪最低之处,在被掳之前,那里有一园子。如果这个说法正确,从象征意义而言,耶和华已回到了圣城的外缘,但并未进城,因为圣殿尚未完工111

9、10.翻译的天使说,他会解释异象的意思,但发言的却是在桃金娘树中的那一位。有人想要删除第八节“骑着红马”几个字,视为边注,也有人注意到这里没有提到马。称那“人”为“耶和华的使者”之编辑(11节;参99页注脚108)却也提出有马112。从经文看来,删除这些字并无理由。

这些马队是耶和华差派到全地的使者。波斯王朝让使臣骑良驹飞奔报信,使朝廷能掌握帝国各地的消息;同样,耶和华也对全地的各国了如指掌包括大波斯国在内。

11.先知现在以耶和华的使者称呼那“人”。虽然“使者”(希伯来文 mal~a{k[ )一字可用于人(参∶>;;见注释),但这位使者却有揭示常人不能得知之资料的本领,所以他必超越人类。

全地都安息平静。这个报告带出两个问题∶ (1) 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2) 所讲的是什么时期? (1) 从第15节看来,全地的安息显然是由于不公平与不人道。“全地都固定不动”( yas%ebet[ ),同一动词曾用于埃及,是贬抑的说法,因她未能履行国际合约;“安息”( s%oqa{tet[ )、“安定”,这字常用于正面意义,但也曾指摩押因自私而不采行动,撒玛利亚亦如此,“大享安逸”)。这种状况与耶和华对公义的热心恰好相反(14节)。这种平静必定会遭震撼;参∶。 (2) 主前五一九年,大利乌王是否真已镇压了因甘比斯之死而造成的动乱(见总论,13页)?有人不认为如此113;米其尔进而辩道,这个异象,以及第二、第三个异象,乃是指巴比伦时期,当时巴比伦的军力维持了和平114。然而并无迹象显示,先知倒回叙述从前的光景。何况这个报告与主前五一九年的情形十分吻合。与哈该同辈的人士公开表明,重建圣殿的时机尚不成熟,他们需要得到政府曾应允的补助,但波斯的财富却用到别处去了。世界的政权正如古老的埃及,成了“坐而不动的拉哈伯”,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会在意曾经在两河流域对一小撮犹太人的应许。重点不在是否全地的战火都已平息;五二一年的叛变并不是引进弥赛亚时代的末日争战,这件事已一清二楚。大利乌王现在正大权在握。

12.耶和华使者的代祷显示,从巴比伦归回的事件本身,尚未完全应验的预言。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都需要重建。虽然这里没有提到圣殿,但其重修必包括在内。

耶利米的七十年如何解释,引起不少问题。主前六○五年他首次宣布,犹大将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那一年为卡实米施之战,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幼发拉底河击败埃及人,将他们赶回埃及,并将其间的领域包括犹大在内都纳入自己的版图。从那一年算起,至五三九年大约为七十年,巴比伦于当年亡于波斯。另一方面,耶利米给人的印象则为,他认为七十年是从土地的荒凉算起,若是如此,七十年就可能是主前五八七年至五一七年,但这段时间内犹大并没有全部服事巴比伦人。也可能这日期具两层含义∶ (1) 指巴比伦掌权的年代; (2) 指土地荒凉的时段。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七十年大致为人一生的年日,而当日聆听先知话语的人,就明白他们无法活着见到重建的光景。

近东的发现为这个问题带来新的亮光。巴比伦王伊撒哈顿(主前681~669年)曾留下一个石碑,上面说,马杜克(Mardu祂)神o对他的土地发怒,要施行惩罚七十年,但由于他的怜悯,将这数目减为十一年115。推罗将荒凉七十年,而历代志将七十年解释为土地的安息也可能反映这种看法。李平斯基(Lipinski)结论道,七十年是神明对一个城或圣所发怒的期限,是一段赎罪时期,以缓和神怒。那段时期结束后,就不再需要有赎罪的举动;因此才会有代表来提出问题。

从证据看来,这个数目具象征性,而且是大约的数目;不过这并不排除耶路撒冷的圣殿在历史上的确荒凉七十年。这个数字或许与宗教上一般人的信念有关,但预言的实现则准确惊人116

13.上一节中代求的虽是耶和华的使者,但神的回答却直接临到为撒迦利亚翻译的天使,透过他传给先知,最后再向百姓宣布。在被掳之后的时期,常有中介者出现,这里则是一例。究竟翻译的天使有否将他听见的全部传达出来,或者他是否主动挑选要传达的话,我们无从得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为美善的安慰话(参∶

14.这个异象揭开了肉眼不能见的灵界真相,显明神在全地掌权,并积极工作。然而若没有解释天使所传的信息(14b~17节),它就不能成为安慰。这段神谕对解明异象的含义非常重要117

先知既获恩宠得见异象,也领受了命令,要去宣讲信息。他要大声宣告,不可以将鼓励之言只留给自己。这句话十分惊人∶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嫉妒(和合本∶火热)。神的嫉妒与忿怒(2节)常关系密切。不受报答之爱,使神充满了激动的情绪,圣灵不忌讳用人的情绪来描绘,如忿怒、嫉妒和爱。旧约从来不将神描述成不动感情、漠不关心、与世事无涉118。祂的爱既全然圣洁,当这爱遭拒绝,痛苦必定加倍强烈;祂想要救人脱离他们所冲向的死亡,那种迫切的心,我们只能体会一二、32;参“增注∶神的嫉妒”,107页)。

先知心头的问题或许是∶“为什么神要现在插手,来拯救耶路撒冷?”神为什么竟会干预人类的情境,带来益处?我们真难明白。若期待祂理当如此行,便是自我中心、狂妄骄傲;然而因着立约的应许表明了神永不改变的爱,祂总不毁约。祂已拣选耶路撒冷作立名之处,因此绝不会忘记它。人的失败使得这城难逃毁灭,但祂的拣选总不转移。虽然中,耶路撒冷锡安是同义词,但此处先知似乎有意区别二者。锡安是大卫在征服该山丘之前,在以色列人之前就用的名字,而这名的使用常具宗教与庆典意味,有时它亦代表有宗教特权与责任的耶路撒冷人。这里或许就指这一方面(参17节)。

15.耶和华的忿怒不再向犹大发作,而向她的仇敌发作。这是第二个异象的主题(18~21节)。这种方向的改变亦属交错法,而希伯来文亦有交错式的并列形式( qinne{~ti^ ...... qin~a^ g# d[o^la^ weqes]ep{ ga{d[o^l ...... qo{s]e{p{ )。

安逸的列国必须要从希伯来文的用法来解释。形容词“安逸的”( s%a~@na{n )曾有两次用来形容神赐给未来耶路撒冷的安全,但另外八次的用法都有贬损之意。说,安逸的人觉得很安全,但其实不然。同一个字用作名词,出现于(等于,“因你向我发烈怒,又因你狂傲(安逸)的话达到我耳中”。亚述已经战胜利比亚和埃及,在自信的狂傲中,以为必可拿下耶路撒冷。耶和华的热心因这种“安逸”而被激起。也相仿∶“安逸的人”的含义与“骄傲人”平行。撒迦利亚所想到的列国,是曾侵扰以色列与犹大的国家,尤其是亚述、巴比伦和以东。起初他们符合神给他们的角色,惩罚了选民,而不知不觉地成就了预言,但他们做得太过分,以致加害过分,“越过所有的界限”(JB,参∶。神的意思是要暂时惩罚一下,然后大施怜悯,但他们无法了解;其实祂向列国施恩,又严厉相待,也是为要赢得他们

16.神的子民过去所受的冤屈,现在要得报偿(参∶。以下的言辞不必视为与哈该书的情境互相矛盾。虽然开工已有几个月,但若不需要进一步的激励才是怪事,因为这项工程除了圣殿之外,还包括圣城在内,所以力量的持续、坚忍的毅力,都需要鼓励;而还没有用准绳测量,计划好城的重建。事实上,城墙的再建又经过八十年才完成我回到耶路撒冷令人想起以西结的异象∶耶和华离开圣殿,后来又回来。祂的同在保证圣殿必会完工。耶利米曾将神的怜悯与圣城的重建相联,而这种怜悯现在与他们同在,要使这件事实现。

17.这一节中,字出现四次,成为重点。不仅耶路撒冷有希望,这首都周围的“城邑”也充满希望。此处有三重应许∶繁荣、安慰、拣选;至此第一个异象在高潮中结束。

丰盛发达是所有英译本与大多数注释家的看法,然而动词 pu^s] 在别处几乎一律意为“失败分散”(如∶119。这个动词的基本概念为∶一股不可抵御的力量以产生离心力的方式运作,好像气旋或反气旋,可以指好事或坏事。在人类历史中,这股力量多半是坏的,但是指一道泉水不断涌流,水四散而出,与本节的思想相近。耶路撒冷将如同涌泉,涨溢在外,使临近的地区都得着丰盛发达(希伯来文 t]o^b[ ),都是因神的恩宠120

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耶路撒冷被毁之后,那莫大的痛苦无人能安慰、16、17、21)。基于以往经验的保证都不再奏效。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新时代的记号,然而在荒凉之地得着重建之前,安慰尚不完全再拣选耶路撒冷一语意指重建的完成。在圣殿献殿时,耶路撒冷蒙拣选曾是当时历史书中的重大事件,但庇提坚指出,撒迦利亚是惟一提到圣城被拣选的先知(121。所罗门曾提到“耶和华所选择的城,与我为你名所建造的殿”、38),由此可见耶路撒冷的拣选与圣殿在那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未来耶路撒冷被拣选,也与圣殿的重建有关。因此,第17节实际上是重复第16节的三重信息,又回答了第12节的问题,成为第一个异象最合适的结语。

108 不少人认为“耶和华的使者”是编辑所改,意在增加经文的神圣性,原文只是“人”(10 节)。见 Chary, p. 60,及 H. G. Mitchell, ICC , p. 87. D. Winton Thomas( IB , VI, p. 1062)认为经文应读为“与我说话的使者”。不过,这些改动都属猜测。
109 见 H. G. Mitchell, ICC , p. 116.
110 ICC , p. 117.
111 Th. Chary 则有另一种看法,57页。他认为“洼地”有神话背景,他将此与“深处”相连等)。在吉尔加密施的神话( ANET , p. 90)和乌加利经文的一段中〔W. F. Albright, Archaeology and the Religion of Israel 4 (Johns Hopkins Press, 1956), p. 72〕,它是神o的宝座所在。根据这种解释,撒迦利亚是被带到神的住处。
112 H. G. Mitchell, ICC , pp. 128, 129.
113 如 H. G. Mitchell, ICC , p. 121∶“在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大利乌的仇敌不可能已经都臣服,波斯帝国也并未到完全平静的地步。”见 J. Bright, History of Israel (SCM Press, 1960), p. 351注脚,那里列出不同观点的资料来源。
114 同上,122页。
115 E. Lipinski( VT , XX, 1970, 38, 39页)引用实际话语的翻译,并提供资料来源的细节。
116 C. F. Whitley('The Term Seventy Years Captivity' VT , IV , 1954, pp. 60~72)宣称,此外“这七十年”,,的这几个字,是后来编者的解释;这主张缺乏根基。值得注意的是,撒迦利亚并没有说“七十年被掳”,这是 A. Orr 指出的, VT , VI , 1956, pp. 304~306. 亦见 P. R. Ackroyd, 'Two Old Testament Historical Problems of the Early Persian Period', JNES , 17, 1958, pp. 23~27.

117 欧陆的学者大半认为,原初的信息只有14b节与15节,其他则来自别处。参如∶K. Elliger, ATD , 116页及下。他以15节作段落结尾,指出16、17节的引介语可意味,这两节是后来加入的神谕。F. Horst( HAT , pp. 218~222)采类似看法。P. R. Ackroyd, PCB 2, p. 647f.,也大同小异。A. Petitjean 辩驳道,14b~17节有多处平行,因此他的结论为,这是同一预言的两种版本(73~88页),前一个较精简,但两者仍为一体。反对将这一小段视为一个言论的理由,似乎并不扎实。
118 三十九信条中的第一条,形容神为“不动感情”,这句话并不是否定了这里的说法。这一拉丁词汇旨在维护神的能力与完美,故宣称祂“完全与人不同”。祂不会一时兴起或感情用事。
119 有些学者争辩道,这正是此处的意思。文意为∶“我的诸城美物仍遭剥夺,然而……”。持此看法的学者,如 H. G. Rignell,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a (Lund, 1950) p. 53,和 Th. Chary, p. 63. 叙利亚译本支持此意;J. Calvin 感到有困难,不过仍译为“然而诸城将在丰盛的祝福后倾家荡产”(Calvin Translation Society, 1849), p. 50.
120 pu^s] 的用法,详见 A. Petitjean, pp. 67~69.
121 Petitjean, pp. 71, 72.

增注∶神的嫉妒(或译∶热心)

希伯来文 qin~a^ ,RSV 译为“嫉妒”、“热心”、“火热”。其字根可能与一阿拉伯字有关,含义为由于染色而变为很深的红色(或黑色),引申之意则指脸色因情绪激动而改变122。希腊文 ze{loo{ ,“嫉妒”则从 zeo{ “水滚”而来,也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英文的 zeal 与 jealousy 均由此字演变而来,表示这种感情可以向善或向恶。倘若是顾自己,则成为强烈的憎恨;但若是顾别人,则可转化为一股成就大事的力量。

第一次提到神的“嫉妒”(和合本∶忌邪),是在赐下约的律例之时,也就是耶和华与祂的子民以色列建立特别关系的时刻。因为他们既属于祂,就不可再属于别人,所以第三条诫命严禁拜偶像;但在这段话之后却是极大的保证∶“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神的嫉妒成为祂爱那些与祂立约之人的量度。因为祂爱他们极深,倘若他们不顺服祂,对祂漫不经心,显出藐视的态度,祂绝不会坐视。

申命记回顾立约的关系时,曾警告百姓切勿忘怀∶“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神的嫉妒之火将让他们经历各种灾殃,最后则会被敌人亡国,全面毁灭。比忘记更严重的是傲慢,在神的怜悯广为人知之地,这种罪最容易诱陷人;而这种可怕的傲慢会导致麻木,乃希伯来书的作者所关注的

当不忠的后果临到犹大时,作先知的以西结将灾祸解释为耶和华嫉妒的表现。祂曾聘订耶路撒冷归自己,她却不忠实。婚姻关系代表了耶和华与祂选民之约,而祂的嫉妒就像丈夫发现妻子行淫时一般。可是一旦列国执行完审判,耶和华为祂子民的嫉妒就转成他们的保护。它会烧向列国,以致他们将看出祂是圣洁的神,并承认祂是主。

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所用的比喻,将耶和华视为战士、复仇者、救赎的至亲( go{~e{l ,也是在同样的立约情境中说明祂的嫉妒,先知将耶和华的热心和能力与祂的怜悯放在一起,祈求祂为父的心肠转向属祂的可怜子民(参∶

中,耶和华的嫉妒是为耶路撒冷祂所拣选之城而发(17节)。祂带着怜悯返回,并应许赐下安慰,又重新拣选这城,在在都显示这是新的约,是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使然。以下还有一段较长的经文论及同样的主题,更清楚显明耶和华的热心与祂的约之间的关系123。神的爱从来不是被动的,总是主动鼓励对的事;若遭到藐视,便会秉公审判,其目的乃在让受苦的人清醒过来,回转归向神。祂的爱极其深厚,绝不会撒手不管。

122 BDB, p.888.
123 这里的主要论点借助于 A. Petitjean,他辩道,以神的“嫉妒”作为祂为以色列的缘故,插手干预的动因,经过查证,是从被掳以后才开始的用法(80页)。他对这一题目的研究,详见79~81页。

B异象二∶列国遭报应;希伯来经文

这个异象的意义一目了然。以色列和犹大的敌国将她们毁灭,现在这些国家依然强盛。虽然被掳归回之人很脆弱,又没有城墙可以御敌,但凡是威胁犹大的国家都将被推翻。

18.我举目观看,见……,这句开头语也用在其他三个异象中。这个说法可能意指先知原来沉浸在思考中,思索他刚听见的话,直到另一个异象引起他的注意。

四角。角是青壮公牛的力量,因此象征不可抵御的力量。米拉特(J. Mellaart)发现,在石器时代,居住于小亚细亚的人收集牛角,用来作椅子的装饰,也有用作靠枕的124。这些角是狩猎的成绩,代表得胜的力量。在“摩西的祝福”中,同样以比斗的公牛来形容约瑟家,“他的角是野牛的角”。在胜利时,角便高举;在失败时,角却被砍断。用作这类比方时,这个字常为复数形态,而不是通常配成对的双数形态。祭坛上人工所作的角便是如此,而这一节中也这样用。所以先知是看到四个单角,或许是在活的动物头上,因为它们会受惊吓(21节)。第一个异象中没有提到马的骑士,同样,这里动物的头与身体就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19.虽然先知或许可以自己解明这异象的含义,无需他人帮助,但他很谨慎,要求解释。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是否正是指四个特定的国家?这种解法很吸引人,而教父的注释便如此说125,但这里的“四”代表反对的全面性,正如第八个异象中,它是指四面八方(参导论,75页)。“犹大、以色列、耶路撒冷”的顺序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在历史上头一个被掳的是以色列。七十士译本中省略了以色列一词,因此 NEB 也将它删除。但是希伯来文有昆兰的希腊译本支持,应当站得住脚。撒迦利亚是想到被掳之后分散在各地的全民族,正如他认为是全地的异教世界造成他们的分散。

20.四个匠人显然是对应四个角。译为“匠人”的字,是一常见的名词,意为“工人”,而可由上下文来判断其职业。至于他们如何执行任务,这里并未清楚说明;不过匠人所用的重锤子,是这个异象中很合适的工具。

21.这一回先知不再问他们是谁,而是问他们的作用为何。将他们掳去的仇敌已经被制伏,纳入波斯版图。神的匠人就是波斯的军队,他们砍断了角。天使的回答最好读为“那些是角”,以与“这些”匠人相对。打散犹大,希腊译本加上“以色列”,有些抄本加上“耶路撒冷和以色列”。NEB 武断地译为“犹大和耶路撒冷”,使第21节与它自己对第19节的译法平行。但异象已由过去转至现在。前一个帝国巴比伦是由四角代表,而四个匠人波斯大帝国已经将她推翻。这些画面传达一个真理∶无论仇敌多么可怕,只要是神的子民受到威胁,就必会有另一个敌对势力兴起,并且得胜。

这些匠人来威吓他们,或“击溃他们”(希伯来文 h]a{re{d[ )。由上下文看来,列国不但被恐吓,也被击败126。无论是眼前或是未来,所有可能的仇敌皆不例外;列国势力的兴衰,以及权力平衡时期发生的战役,都执行了神的旨意,将举起角、蔑视神的权势推翻,使神的子民得益处。虽然不断有厉害的胁迫与羞辱临到,但他们必会看见,他们所恐惧的仇敌将一败涂地。如此,第二个异象又加强了第一个异象的保证。

124 J Mellaart, Catal Hu/y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 78.
125 当时流行的看法,四角为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斯,不过 Mopsuestia 的 Theodore 认为,这看法过分理想( Commentarius in XII prophetas minores , PG66, col. 513); Th. Chary 引用到他的话,64页。耶柔米主张为巴比伦、玛代并波斯、希腊、罗马。见 E. B. Pusey, The Minor Prophets , VIII, p.65.
126 七十士译本对这个动词存疑,它译为 tou oxynai ,“弄尖”,来自希伯来字 h]a{d[ad[ ,而非 h]arad[ 。Gunkel 重新标点经文,得到“磨利斧头”之意,但这种重组不太有价值。NEB 译为重新联合他们,显然以 ya{h]ad[ 取代,但没有提出解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易多』字义『在指定的时候』;『比利家』字义『耶和华必祝福』;『撒迦利亚』字义『耶和华必记念』。合起来『在指定的日子,耶和华必祝福,耶和华必记念。』

「大利乌王」一致认为是Darius Hystaspes, 第二年应为主前520年。哈该的信息是在该年七月及九月,那么撒迦利亚的,正在这中间,八月。八月称为「布勒月」。

「耶和华的话」可说是先知书的必有之方式,强调先知的职事,而这职事是出于耶和华,这是话语的职事。

「儿子」通常可作「后裔」,即指孙子,或曾孙。再参照,易多族有撒迦利亚。撒迦利亚是归易多族的家系。这里尼希米记载祭司与利未人的家谱,重点全在于祭司的出身。这些祭司的家系是指被掳在外邦的人们。「撒迦利亚」其名为「耶和华必纪念」,主所纪念的,是那些被掳的以色列人,祂继续地眷顾他们,向他们施恩。这位复兴的先知,为宣告以色列民族复兴的信息。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八月”合阳历十至十一月间,神首次召撒迦利亚传达祂的话语,劝勿效以民列祖离背神招罚,速速回头,遵神命令,重建圣殿。

“第二年八月”即主前520年十至十一月。“易多的孙子”。原文作:易多的儿子。“儿子”可解作后裔,在这里却解作孙子(比较7节 )。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即公元前五二○年,阳历十至十一月间。此时哈该先知已对百姓讲完第二个信息

八月。在被掳以前称为布勒月。后来称为赫舍汪月,就是现在的10-11月。

大利乌第二年。公元前520年。

●「大利乌」:「主」的意思,指Darius Hystaspes 。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公元前520年,犹太人归回本土已经十七、八年了。八月开始于阳历十月二十七日。

●「易多」:易多是祭司尼 12:4-7 。

●「撒迦利亚」:意义是「耶和华顾念」,这是旧约中很普遍的名字。

● 拉 5:1 6:14 中提到撒迦利亚是「易多的孙子(原文是后裔 )」。1:1 中提到他是「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易多」列在跟约书亚与所罗巴伯自巴比伦回来的祭司与利未人之中尼 14:4 ,所以撒迦利亚很可能就是一个祭司。

1~6预言以强烈呼吁百姓悔改作开始;悔改是得著书中之祝福的先决条件。

1-6 呼召国民回转悔改:先知劝勉百姓悔改归向神(3 ),警告他们勿仿效列祖悖逆神(4 ),以免重蹈覆辙,受神惩罚(5-6 )。

● 1:1-6 中出现四次「万军之耶和华」。

年代小注】

撒迦利亚将他的神谕日期交代得很精确,一如与他同时代的哈该。他的事工始于主前五二○年十一、二月,与哈该有一个月的重迭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易多】

提到自己的族谱,若是列出好几个名字,最后一个通常是最重要的。提到一位易多,是主前五三八年第一批与所罗巴伯归回的祭司。如果这里的易多是同一个人,那么撒迦利亚就是出身于显赫的祭司世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

因以色列人背叛神、敬拜偶像。

耶和华是发言人,「你们」是对象,必指以色列人,在第三节才指明。

「你们列祖」似乎是纯然客观的,不若先知以赛亚那么直接说出,耶和华曾说,「我向我的百姓发怒。」但是此处先知撒迦利亚是在回顾历史的往事,耶和华曾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教导列祖,只是他们不肯听从,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以民列祖背逆,招来被掳巴比伦刑罚,宗教和政治中心耶路撒冷被毁成荒场(主前587年 )。

大大发怒(qasaph )。这是一个强调词,常译为烈怒

●「耶和华大大发怒」

:只有一次是向列国发作 1:15 ,其余大部份都是对其列祖,但是并未说神的忿怒向衪的听众发作,因他们仍有时间悔改。

● 1:2 本节原文只有五个字,强调愤怒的意思。

】「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神的子民虽然外面有追求和服事,但心却远离神

「耶和华如此说」是先知的常用语,强调先知发言的权威,是出于耶和华,必有能力,使听者不可轻忽,必须十分虔恭,严谨地听受。

「说」字多次出现(4、14、17,可译为「宣告」(如14节之中译词 )。「你们要转向我……」这是命令词,类似的话也在以赛亚书:「你当归向我。」神必施行救赎。「转向」或「归向」都是指悔改。以色列人必须在为罪的忧苦寻求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转向。神很喜欢百姓悔改,得到祂的悦纳,以便可靠地进行重建圣殿的工作(见本卷注释 )。撒迦利亚经常强调需要悔改归正,6:15,7:7-10,8:16-17)。

耶和华如是说。这个短语重复了三次,是为了强调。

●「转向」:指「悔改」。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

表明神是非常严正,严肃、严厉,且带?权威,有绝对全能的力量和命令,人必须要谨慎且敬畏地领受这一项正式公义的宣告。

——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说的」在翻译上是一种叹息,极轻微的声调,充满了温柔怜悯,有时甚至带着安慰,也像悲怆的叹息,表示神非常失望,难过,因为祂的选民失败了!这属神的人却没有注意神的话语,没有追求祂的道,不能符合祂对我们的要求,这便是耶和华的叹息。

­——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 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这仍是历史的回顾。列祖是在被掳前的以色列人,他们有先知的劝导,只是他们不肯听从。迦利亚发出呼叫的声音,吁求以色列人,悔改。但是他得着的反应,似与被掳前先知同样遭受拒绝。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从前的先知”:例如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都曾劝勉百姓回头

“从前的先知”,如以赛亚、耶利米和以西结,他们都曾为巴比伦的掳掠预先发出警告。

,14;。人要吸取前人的教训

●「列祖」

:指「被掳前的以色列人」。

●「回头」:原文与「转向」一样。

●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3:7)-不是转向神的律法或生活方式,而是神自己,过去就可一笔勾消(44:22)。

● 1:4 引用耶利米的话耶 35:1518:11 25:5 的话(回头离开 )。

】「 你们的列祖在哪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吗?」

列祖与先知都已逝去了,但神的话语永远长存,这必是先知所强调的。这原是修辞的问题,并不希冀答案的。但是如果有答复的,那该是说出他们的消逝。列祖在那里呢?有的被掳而去,有的已经离世了,我们再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现在只有后世的人来说:「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但是先人的罪孽要后世的人来担当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先知所着重的,却是当代的人,不可效法列祖,不能再重复他们的过失。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先知与列祖同样是必死。如果说死亡是罪的刑罚,那不该是先知所遭受的,因为他们受命于神,为神的工作劳力,有灵感与新力量,但是他们并非可以永远存活的。惟有神是永存的,祂的目的也是永远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你们的先祖。要想一想他们的命运。不要让他们的不幸发生在你们身上。

永远存活。先知和他们传道的对象都是会死的。但他们的话出于神。这些话是永存的,定能实现。

●叙利亚译本将「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吗?」

当成是百姓对先知的反驳。不过不管这句话是来自百姓或先知,答案都应该是「死了、不能永活」,亦即列祖与先知都死了,但神的言语却是永恒的。

5~6以民的列祖和警告过他们的先知都已过去。“他们”指被掳以前的以民和被掳期间的后裔。“他已照样行了”:神说的话应验,他们受到刑罚。先知要听众回顾往事,切勿重蹈覆辙。

5~6这里的概念是:要留意神的话,因为先知虽然会死去,神的话却长存,而证明它长存的,就是当中警告的实现。

】「 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列祖吗?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他已照样行了。』」

神的言语是永存的,祂的话是在律例之中,借着先知临到列祖。「临到」列祖,是十分严重的情形,因为「临到」原意为「击打」如击打仇敌。列祖果然无法逃脱耶和华的审判。结果,列祖们在灾祸中,真的看见神话语的真实。众先知真的有力量促使他们悔改。「回头」、「归回」、「转向」都是指悔改,是本书卷首语的钥字,道出主题(The Key thematicword ),是旧约重要的用词。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我的言语和律例」:指有关神刑罚恶行的律法。

「他们就回头,说 ...... 照样行了」:意思是列祖受到惩罚,承认神的确按他们的恶行报应他们。

临到(nasag )。,15,45。神的言语和律例最终将带来可怕的惩罚。

悔改(shub )。译为“回心转意”;,18:30译为“回头”。本节也可以这样译。

●「回头」:也指「悔改」,原文与「转向」一样。

●「临到」:「赶上」,打猎用语,表示神的咒诅追赶犯罪者,直到抓住他,施以惩罚为止。

◎先知用百姓才刚刚经历不久的「被掳」来提醒百姓要悔改。

「我的言语和律例」:指有关神刑罚恶行的律法。

「他们就回头,说 ...... 照样行了」:意思是列祖受到惩罚,承认神的确按他们的恶行报应他们。

——《串珠圣经注释》

】「 大流士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此处如同本书的开端,先列日期,是在同一年的十一月,在三个月之后。细罢特月是巴比伦历法的名称,九月是基思流月。那时当撒迦利亚预言的日期,是大利乌王的朝代,但是波斯仍沿用巴比伦历法。迦南的历法却没有提说。犹太早失去国家的独立主权,他们完全在异邦统治之下。但是在这外国的处境之中,以外国语文的影响之下,看见耶和华神的工作,究竟神是在管治普世的权能中。祂是万国的神,是历史的主。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阳历主前519年一、二月间。“细罢特月”:巴比伦历法中的月分名,犹太人在巴比伦居住近七十年,已采用其名称。

“十一月”。发至6节之悔改呼吁后的三个月和至23节的话说出之后,百姓悔改了。

「十一月」:即今阳历一、二月间。

「细罢特月」:巴比伦月分名称,为被掳的犹太人所采用。此时哈该已说完最后一个信息,百姓业已悔改并积极建殿。

按儒略历推算约为公元前519年2月15日。大约叁一个月以前,撒迦利亚开始了他先知的工作。本卷的下一个日期出现在7:1。 6:8所记录的八个异象无疑发生在这两个日子之间。有人认为这几个异象都发生在同一天晚上(见第8节 ),但无法证实。

●「细罢特月二十四日」:是巴比伦的历法的名称,「细罢特月」就是十一月。波斯沿用巴比伦的历法。此日是阳历公元前519年二月十五日,是初春的时间。还是雨季,但已经可以在户外活动了。

●「二十四日」:圣殿开始重建是在六月二十四日该 1:15 ,而哈该在九月二十四日两次得到神的话该 2:10,20 ,撒迦利亚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看到异象。

7~17先知夜间所见八个异象中的第一个,都是在一夜之中见到,异象和梦不同,是人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中所见。神的子民受压迫,陷在痛苦中,欺压他们的国民却得享安逸。先知在异象中看见犹大有神的使者看守,知道神非常关心祂的子民,一定会重施怜悯,恢复圣殿,复兴犹大城邑。

7-17 番石榴树中间神的使者:撒迦利亚看见犹大有神的使者看守,知道选民虽然受到外邦压制,但神仍切切关心他们,并要使他们复兴。

年代小注】

该异象出现于第一则神谕后的几个月,日期定于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十五日。由于这一轮异象之后才出现第二个日期,我们应当以此作为异象的架构,焦点集中于圣殿的重建。所以说,异象就在新年──古时候建造或是修补圣殿的动工日──前一个礼拜发生,绝非偶然。再者,有些学者主张大利乌王于主前五一九年长驱直入埃及,确保埃及依然对其效忠,而犹大人民担心的就是这些军备,因为他们不确定会受到什么要求与待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

『洼地』指属灵光景低落;『番石榴树』指神的子民。

先知在夜间看见异象,「夜间」有冠词,可译为「今夜」。他在观看,必指异象。在异象中,先知看见一个人骑着红马,这个人是谁呢?作者没有交代清楚,可能是指「与我说话的天使」(9节 )。

「洼地」可能指汲沦谷,在欣嫩谷毗邻。也可能指城内的低洼地带。另一个可能性是王园,在王的花园,可栽植这类番石榴树。七十士希腊文译词为阴处,即在岚影之下,必有高山之处。七十士译本将「番石榴树」译为「山岚」(horeon )此处先知是否指实际的场合,或只是异象中的情景。

这里的马匹有三种颜色:红色、黄色、白色可指战争与和平的表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一人」:这人就是11节所提的「耶和华的使者」。 旧约圣经常提到作为神特别代表的一位使者。

「洼地」:大概是圣殿附近的地方。

「番石榴树」:或译作「桃金娘树」。此树常绿,生长于巴勒斯坦及地中海地区的潮湿山谷中。

「黄马」:可能是粟色或红褐色的马。这里马的颜色大概与启示录6章所说的无关。

——《串珠圣经注释》

「红」是代表鲜血、争战、「白」是纯洁、得胜、「黄」在中文该翻为混杂,即斑点,不红不白。这些马是表明世界在烽火中,没有太平安全,战争是末世的现象。

——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暂编注解〕“一人骑着红马”:他就是11节的“耶和华的使者”,与和先知说话解释异象的天使不同。站在番石榴树中间骑着红马的是神的代表。“番石榴树”:一种生长于巴勒斯坦山谷中的长青树,高约十公尺。“红马、黄马和白马”:可能是传信息的使者。

撒迦利亚的八个异象,全都在同一个晚上看见。异象跟做梦不同,在异象中,人是清醒的。那“人”是“耶和华的使者”(11节 ,与解释异象的天使不同(9节 )。“番石榴树”。高约叁一十英尺的常青树。“黄马”。红褐色的马。

「一人」

:这人就是11节所提的「耶和华的使者」。 旧约圣经常提到作为神特别代表的一位使者(见串20 )。

「洼地」:大概是圣殿附近的地方。

「番石榴树」:或译作「桃金娘树」(吕译 )。此树常绿,生长于巴勒斯坦及地中海地区的潮湿山谷中。

「黄马」:可能是粟色或红褐色的马。这里马的颜色大概与启示录6章所说的无关。

我见到。第一个异像是要让人相信神复兴祂子民的慈悲旨意。异教的国家终必倾覆。不管以色列的现状如何,只要人尽到自己的本份,神仁慈的旨意定会实现

在解释撒迦利亚的异象时务要记住,虽然异象总的教训是清楚的,但一些细节的意思并不很明朗。这是因为异象和寓言一样,有些方面需要说明,但不一定需要详解,而有些方面先知和其他灵感作者并没有解释,所以意思就不明确

:8所记录的八个异像是互为连贯是预言,表达了神要犹太人摆脱巴比伦的奴役,迎接弥赛亚的来临和祂永恒国度建立的旨意。撒迦利亚见异象,正是在大失望的时候。祂子民的敌人似乎要使重建的工程完全停顿下来。这些信息是要鼓舞归来的流亡者凭着信心把所指定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第一个异象指出神对于以色列的计划停顿了下来,而地上的异教国家得享“安逸”。但神宣布祂要恢复祂的圣殿,并拣选“耶路撒冷” 作为祂实施拯救人类计划的工具。第二个异象展示以色列民族因被掳而蒙受的损害,并宣布神将弥补一切的损失。第三个异象向犹太人保证,在重建工作和实行以色列对世界的使命时有神的同在和祝福。神在第四个异象中向祂的子民保证,祂要出面保护他们免受大仇敌撒但的攻击,并宽恕他们的罪。这些罪曾使撒但有机会破坏神对于祂选民旨意的实施。第五个异象说明重建耶路撒冷和改变品格,“乃是依靠我的灵”,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见第6节 )。第六个异象说明从神的子民身上除去罪孽的过程。第七个异象描写罪和罪人从选民中最后彻底清除。第八个异象说明神监管地上的事务,以实施祂在上述异象中所表达的旨意,确保以色列完成自己的使命。

先知在八个异象以后,展示了一幅灵感的画面,表现弥赛亚的来临,“坐在位上作祭司”,以及地上万民都来敬拜真神(15节 )。只要以色列人留心听从神的话,:15所说的一切都会实现

红色的马。先知没有解释颜色的意义,故无需猜测。

番石榴树。一种开白色花的常青植物,其芳香性果实可以制作香料。这种树在巴勒斯坦很常见。

洼地(mesulah )。“深渊”,“悬崖”。这里可能是地名或山谷。

黄马(seruqqim )。或“栗色”,“鲜红色”。颜色的意义不明显。注释家曾作过不同的猜论。如说三种颜色代表巴比伦,波斯和希腊三个属世的势力。由于异象的讲解者没有提到这方面的预言特征,我们最好不要对颜色进行解释,把它们理解为各组使者就行了。

●「夜间」:原文前有定冠词,应该翻成「今夜」或「那一夜」。

●「洼地」:「峡谷」,可能是在耶城的东边的汲伦溪谷(The Valley of Kidron )或耶城南方的欣嫩子谷(The Valley of Hinom )。

●「番石榴」:是当地主要的果实之一,广泛的被当成食物,也被当成是爱情药剂(催情剂 )使用。

●三色,可能未必有特别的含意。

●「红马、黄马和白马」:原文都是复数,表达这是三种颜色的骑兵队,而不是单一匹马。

8~17异象的意义是:虽然以色列受欺压,但神仍然很关心祂的子民,并且祂会复兴他们。

】「 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甚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

先知虽然不明白他所看见的异象,在被掳以后,先知似乎不能直接领受神的信息,他们需要有天使解释,说明真实的涵义。在以西结书中,解释的先知似乎是很熟悉的。在本书,解释的使者必负十分重大的责任天使明确地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没有他的解释,异象的信息并不清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与我说话的天使」:与上节提到的使者不同,乃是解释异象的天使(见串 )。

与我说话。指讲解的那位天使。把他与“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区别开来(见10节 ),那人也被称为“耶和华的使者(第11节 )。

●「与我说话的天使」:可能是另一个天使,或者就是「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天使。

天使引领的异象】

天使不仅传达神的信息,也解释信息,并且回答有关信息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看到,加百列有解说异象的能力。从古代多神主义的脉络而言,神明的使者通常就是阶级较低的神明。在美索不达米亚,有努斯卡与卡卡作为神明的使者,希腊神话则有赫米斯发挥相同的功能。巴比伦末代君主拿波尼度在梦中看到一名年轻人显现,解释他所看见的天上兆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地走来走去的。」

那站在那里的,就是骑着红马的,是否就指这天使呢?这是奉差遣的,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这些骑不同马匹的,是奉耶和华差遣,他们受命来从事巡逻的工作,细察地上的实况。「在遍地走来走去」是神使者的工作,撒但自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使者是被称为「神的众子」,在耶和华面前侍立,是天上的圣会。(在王上22章及赛6章也有描述。 )但是本处(10节 ),似乎不是天上的圣会,而是天使在地上的工作。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本节的「人」即「耶和华的使者」(见11 )。

这些使者向宇宙的君王汇报地上的事务,特别是有关神的选民以色列人被掳和受异教民族的压迫。他们已经完成了使命,准备汇报。

受差前往遍地】

波斯以马骑信差知名。这些人每天在帝国境内来往奔波,维系着古代世界最有效的联络网脉。蕃石榴树则点出宫廷花园的景象。波斯国王喜欢在朝廷旁种满绿树,在那里接见访客或是问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使者显然是在领导的地位,向那些骑士索取报告。这天使或是只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那位,或是骑着红马,却站在那里,没有行动。在他身后还有三种颜色不同的坐骑,他们有巡行的动作,回来报告。

现在他们的报告,见全地都安息平静,如那洼地一样。「安息平静」原来只一个字,指没有战争与任何军事行动。没有战事,就有平安。这与战争是相反词,安静、平安的涵义。耶和华是战士,祂必不静默息声刀剑入鞘,才安靖不动。现在先知撒迦利亚听见的,是全地不在战事的状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全地都安息平静”:此时的波斯帝国政局已趋稳定,一片升平气象(15节 ),但犹大地仍在外人统治下呻吟

神的巡逻报告是: 全地“ 安息平静”。即外邦列国仍然繁荣,而且自信安全,以色列却被蹂躏。

「全地都安息平静」:虽然波斯帝国在大利乌登基时叛乱四起,但不久即平定,帝国呈现太平景象,惟犹太人仍深受外敌欺压。 然而神曾应许震动天地、倾覆万国,高举选民 , 所以下文即记载耶和华的使者就此提出疑问。

神的计划似乎停顿了下来。各国都在袖手旁观,没有向神的子民伸出援手。重建圣殿的许可好象要撤销了。

●「平静」:大利乌王在位第二年统一了波斯帝国,为地上带来和平。

●「安息平静」:原文表示「没有军事行动」的意思。

波斯的和平】

正如皇家传讯兵向层峰报告一切平安无事,传讯的天使也向他们的主宰报告。大利乌如今稳坐王位,平息了纷扰不已的叛乱,对帝国是件好事,对犹太人则是恶耗。他们原先以为波斯帝国即将垮台,如此重建大卫王朝有望,因而雀跃万分;现在都幻灭了。再者,如果大利乌王借境犹大前往埃及,骑马的使者可以向犹太人担保,波斯大军过境不会招惹麻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恼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

这里天使哀叹的话,说明地上并无真实的平安。他看到这样现象,感到失望,他是为以色列人发出哀求。「到几时呢?」是个人哀歌或团体哀歌的语调,常在圣殿中敬拜时的祷语,所以这也成为祭司的用语。

「要到几时呢?」既是哀歌的修辞,那并不需要得着答案。事实上这里已经指出确定的期限,「已经七十年」。如果准确的计算,自586年败亡,至今520年。尚不到七十年,但这已近乎约略的整数。神怎么还不施行怜悯呢?怜悯是咒诅的相反词,神的咒诅应该止息了。犹大的败亡虽在586年,但巴比伦实际准备攻取,是在三、四年前,他们先围困耶路撒冷城,所以他们这七十年五月,七月禁食,是为纪念神公义的审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七十年”:看。并参注。犹大亡国,以民被掳,此时百姓已回归故土。

“七十年”。圣殿荒废七十年(主前586~516年 )。

「七十年」

:此为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犹太人服事巴比伦的年限,29:10)。此年限可指犹太历史中两段时间:1.从犹大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纳入版图(主前六○六年 )起,至波斯王古列下旨让犹大归回故土(主前五三六年 )止;2.从圣殿于尼布甲尼撒王手下被毁(公元前五八六年 )起,至圣殿重建竣工(主前五一六年 )止。就算按第二种计算法,神惩罚犹太人的七十年亦应快要结束。

不施怜悯。神的子民处在危险与沮丧之中。圣殿依然荒凉,耶路撒冷仍是废墟一片。

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有人认为这是指耶利米所提到的七十年,29:10)。也有人从见异象的公元前519年(见亚17注释 )追溯到公元前589/588年,即尼布甲尼撒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

●「耶和华的使者」:指「天使」,不过有些地方也可能是指「三一神的第二位(也就是耶稣 )」。

●「七十年」:应该是由公元前586年圣殿被毁开始计算。耶利米首先预言(25:11),而但以理也相信那时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也快满了(9:2)。

●「怜悯」:复数,代表多方的怜悯。

◎天下太平正好对照出以色列没有圣殿与城墙的荒凉景象,显得特别的凄凉,因此天使会回头向神呼求:以色列为什么还没蒙怜悯?

】「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

耶和华就用好话来安慰天使,但是这并非在异象可以看见的,是否他能听见神的话语呢?也许是天使向他解说一番,但他真正体验的,是以下的异象,有画面、有动作、有进展,给予他具体的解释,使他能全然明白。

美善的话也可译作怜恤的话,天使求神的怜悯,神就给予怜恤。这也是欢悦的话,有鼓舞的作用。但是这些话主要的目的在于安慰。「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异像是要给百姓带来鼓舞和快乐。

●「美善」:恩慈。

●「美善的安慰话」:也可以翻译成「怜恤的安慰话」。

耶和华就是美善的安慰者】

安慰与怜悯同义,是神内心的叹息和焦急,而且说到耶和华神「心里火热」,又说神「不单安慰锡安,也拣选了耶路撒冷。」我们可见神是怜悯的,是心里火热的,火热是忌邪之意,祂火热即击打那些作恶者和仇敌们。

对锡安说安慰话。安慰有两个字,一是指神有迫切说不尽怜悯的心赐;另一个是摸到他们的心意。我们的主就是这样,作为教会工人的也该如此。

——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

现在天使不仅向先知解释,而且命令他:你要宣告。宣告就是第四节的呼叫。这是先知的职责,应扬声宣讲神的信息。

耶和华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祂向锡安施怜悯,使归回的人们有物质的供应,仓里有榖种,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要结果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极其火热。

锡安。这里显然指耶路撒冷全城

●「火热」

:「狂热」、「热心」、「嫉妒」。与 出 20:5 忌邪的神及 赛 9:7 耶和华的热心同一字根,这个字表达耶和华中有丰盛的爱与强烈的情感,但也因为忌邪而带来刑罚。

14-17神指出祂仍爱以色列(14 ),且甚恼恨那些压制以色列的列邦(15 ),祂又预言耶路撒冷及圣殿将获重建,得以兴旺繁荣(16-17 )。

●14~17本异象包含七个特点,似乎也表达出后面异象的大纲: (1 )大发热心(1:14)-第六、七、八异象; (2 )恼恨列国(1:15)-第二异象; (3 )重回耶京(1:16)-第三异象; (4 )圣殿复建(1:16)-第五异象,圣殿主前516年完工; (5 )城市必建(1:16)-第三异象;尼希米于圣殿完工后60多年后完成城垣; (6 )城邑发达(1:17)-第三异象; (7 )坚定拣选(1:17)-第四异象。

】「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

耶和华的热心,向耶路撒冷施怜悯,对外邦却表明祂的恼怒。以前以色列人犯罪,违背神,神必须施以刑罚,加以管教,甚至藉列国外邦的手,来对付祂的子民,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但是列国的行动太过分,他们因此狂妄,迷信武力,肆意加害,尽侵略与压迫的能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神对以色列民的刑罚,是惩治性的,只属暂时,等他们觉悟后,便予以安慰。但为神使用惩罚以色列民的那些国,却矫枉过正,暴虐横施,过分加害。

“安逸”:强大自恃,自以为安稳永不动摇。

“他们就加害过分”。虽然外邦列国被神使用来惩罚以色列,但他们试图把以色列歼灭的做法却是太过分了。

「安逸」:指高傲无顾忌

「加害过分」:昔日神因百姓的罪稍微恼怒他们,藉外邦施以惩教,但那些充当神施罚工具的国家却大肆暴虐,几乎灭绝神的子民。

列国。或众国。

安逸。见第11节注释。虽然神因以色列的罪而惩罚了他们,祂只是“稍微脑怒”,并准备限制祂的惩罚。而“列国“却过了神的旨意,要永远奴役以色列人

「安逸」:指高傲无顾忌

「加害过分」:昔日神因百姓的罪稍微恼怒他们,藉外邦施以惩教,但那些充当神施罚工具的国家却大肆暴虐,几乎灭绝神的子民。

——《串珠圣经注释》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耶和华如此说。有三大要项依次列出。

第一,耶和华要转回,祂要祂的百姓转回,祂就归向他们(3节 )。在以赛亚书有十分生动的描述,耶和华回到锡安,有凯旋的行列,行经旷野的道途。耶和华的归回,是表明祂仍继续施恩,仍施怜悯。

第二,「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圣殿重建,是哈该主要的信息,撒迦利亚既是同时代的先知,也必以此为重点。圣城的恢复,从圣殿重建做起。

第三,是重建耶路撒冷城,准绳拉起来,为重建的最初步骤,先作量度,再可建筑,准绳在圣经中有两种相反的涵义:建设性的与破坏性的两样可能。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圣殿(“我的殿” )在主前516年竣工。“准绳”在毁灭或重建之前用来量度耶路撒冷(在这情况下 应是后者 )。

「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准绳」于建筑时供量度用;本句意指耶路撒冷必获修葺重建。

●「准绳必拉在....」:重建的最初步骤,必须先量度,才能开始重建。 耶 31:38-39

16~17拉“准绳”为施工前必须有的测量步骤,象征耶城的复兴。民众听到先知的信息,激发起热心,恢复重建圣殿工程。“我的城邑”指犹大地的城邑。“拣选耶路撒冷”:看。这里预言的几件事大半在基督降生前应验。新殿于四年后完工(主前516年 );未几,耶城的城垣获准重建,犹太人可以返城居住;在马加比主政时,犹大有短暂独立。

16-17节的预言日后局部应验了:四年后圣殿的重建竣工;稍后尼希米重建城墙,使百姓重回耶路撒冷居住;两约之间玛加比时代,犹大脱离外邦的辖制,得以独立。不过,预言的完全应验仍有待弥赛亚国度来临之时。

16,17节显示了神对于余民的仁慈计划。这个预言部分地应验了。圣殿和耶路撒冷得到了重建,但这里所预言的繁荣一直未能实现。百姓不愿意履行物质繁荣所取决的属灵条件。异象的目的就是鼓励和促使他们善用所忽视的特权。神对于以色列的计划,因巴比伦之囚而暂时中断,现在要继续实施。以色列要恢复圣约所包括的特权和责任。

「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准绳」于建筑时供量度用;本句意指耶路撒冷必获修葺重建。

——《串珠圣经注释》

重建的状况】

以斯拉记第三章记载了主前五二○年以前的圣殿施工进度。祭坛当然已经立在地基,开始运用,但是的奠基日期并不十分明确。重新奠基也不无可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这些正可说耶和华美善的安慰话。本节必继续上节的信息。在第十四节:你要宣告,在本节:你要再宣告,是重迭的,也是连续的。

第十二节「犹大的城邑」,至本节「我的城邑」。神热切的关怀更加明显与深切。「丰盛发达」原意为丰满得流溢出来,好似田野的丰盛一般。

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是以赛亚书第四十章的话。「安慰」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作怜悯,与第十二节的用字相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我的城邑」

:指犹大众城邑。

●「丰盛发达」:此原文多半解释成「失败、分散、涨溢」,但在此处是解释成「涨溢」、「丰盛发达」的意思。

】「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

「我举目观看」不仅在此,也出现在。先知所看见的,不像第一异象中有人物、动物与植物,这里只有一种对象。

在此处的角,为政治与军事的力量(19节 ),也象征各国的权力,如摩押的角,又可指以色列支派的力量,如申命记预言约瑟的命运:「他为牛群中头生的,有威严。他的角是野牛的角,用以抵触万邦,直到地极。这角是以法莲的万万,玛拿西的千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角”是牛羊用以自卫的武器,代表能力。在圣经中常用“角”来代表外邦君王。这里的“四角”代表那曾叫以色列、犹大和耶路撒冷分散的四个国家:亚述、埃及、巴比伦及玛代波斯(19节 )。也可以是散处四方的敌对力量或者一个国家的象征。

「四角」:在旧约角象征力量或国家,于此代表打散犹大的敌人。有学者认为「四角」象征历史上犹大的四个敌国,7:3-7),或是泛指四方八面的敌对势力(2:6)。

第二个异象(亚118-21 表明神实施祂旨意的方法。四角要“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势力(见19节 )。“四”可能表士四面八方,就像罗盘的四角

●「角」:指「政治与军事力量」。如诗 22:21王上 22:11 弥 4:13摩 6:13 其中 耶 48:25 「摩押的角砍断了」形容摩押的败落;约瑟支派以「野牛的角」来形容(33:17)。

●「四角」:应该是泛指外邦国家的政治、军事势力总和。而不是代表特定的四个国家。

18~21第二个异象让先知看见过去毁坏以色列的邦国,现在也要为别国所击打。

18~21“四角”。折磨和“打散”以色列的外邦势力(也许特别指亚述、埃及、巴比伦和玛代波斯 )。“匠人”。神用来倾覆以色列之仇敌的民族和国家。“威吓”。这异象加强的警告和应许。

18-21 四角与四匠──犹大的仇敌必灭亡。

「角」在圣经中惯指力量或可表国度,如中文之「角力」、「摔角」 ),尤是军事力量,亦代表国家;「四角」按天使的解释,是打败分散以色列的国家。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四角」:在旧约角象征力量或国家,于此代表打散犹大的敌人。有学者认为「四角」象征历史上犹大的四个敌国,7:3-7),或是泛指四方八面的敌对势力(2:6)。

——《串珠圣经注释》

四角】

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或神祇戴的头冠,常有突出的角,或是浮雕。有时,角会一重重迭起来。亚述巴尼帕的皇宫里的人首飞狮,椎形头冠上就浮刻了三对迭起来的角。至于四有什么意义,则难以确定。有人认为代表四个帝国的起落,或是指地的四极,那是敌人出没之处。从建造圣殿的脉络来看,更令人信服的看法是,角的象征意义源自祭坛的四角。以色列人回归不久,即已立好祭坛,但是因为圣殿重建而必须挪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甚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角是权力,是表征国家的力量,政治强盛,军事力量壮大,足以打散神的子民。这里四角不仅打散犹大,也打散以色列。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犹大、以色列”:指南国和北国。

「犹大,以色列」

:分别指南国和北国。

见18节注释。

●「打散」:原文的时态是「加强式」,表达强烈或蓄意的动作。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

〔暂编注解〕「四个匠人」:象征克制敌人的力量,如提到的四种审判

匠人(charashim )。包括石匠,木匠和铁匠等。对于四匠有过多种猜测。“四”可能代表“地的四方”,从那里“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赛1112 )。匠人代表“神恢复祂子民和圣殿的媒介”。

●「匠人」:熟练的技工。指的应该也是另外的地上力量,只是被神所用来摧毁毁灭犹大的力量。

20~21“四个匠人”:代表击打以民的敌人的那些力量,例如埃及、巴比伦、波斯和希腊。但也有人解释指的四种审判:刀剑、饥荒、恶兽、瘟疫。本段的意思是说犹大一切敌人终必遭击败。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

「匠人」(harashim 意「技工」 尤指拿铁锤者 ,故匠人是打角之人,像举起大铁锤向下砰击,叫角不再存在。

(注17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工匠】

主前第六世纪末,在巴比伦的神殿里有很多种人员,其中有一群人被称为「乌玛努」(ummanu 「工艺匠」 )。其中包括擅长不同技艺的人(有些人以木头、金属、皮革、金子、布料、石头、宝石为素材 也有专门漂洗衣服的 )。同样的名称也用在那些据称天赋异禀的王室参谋。这种人也被视作能写出旷世巨著的贤人。简言之,这个称谓涵盖了宫廷与神殿中的不少专才。巴比伦的《埃拉史诗》清楚说到,是 emmanu 担任雕刻神像的重责。此处使用的希伯来字也指不同手艺的人,包括绘图或是在圣殿里服务的人,但似乎并没有扩延到贤士或王室参谋。在迦南众神中,科撒瓦哈西斯是重要的工艺之神。他制作众神的武器,巴力的居处也是他盖的。在埃及众神中,孟斐斯的蒲他是工艺神,是创作神,也是艺术家的祖师爷。如果拆祭坛的是这些人(见前一节注释 ),他们就是在神殿里负责敬神礼仪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说:“他们来作甚么呢?”祂说:这是打败犹大的角,使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这些强权打败犹大的角,毁灭他们,使他们在战败之后,俯首就擒,抬不起头来。以色列人制伏米甸人,使米甸人不敢再抬头,仇敌喧嚷,恨你的抬起头来,准备挑战。犹大曾战败,投降于外邦,承受极大的羞辱。但是伸冤在神,神必报应。现在神藉四个匠人,打败那四角,公义终于伸张。

以色列人被外邦侵略,犹大终于败亡于巴比伦的权力之下,但是最后受辱的不是犹大,而是巴比伦,巴比伦的角打散犹大,而巴比伦的角终被匠人打掉。公义的报应终于临到恶者。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角”是力量的象征。

不敢(charad )。“害怕”。见18节注释。

●「打掉」:原文的时态也是「加强式」,表达强烈或蓄意的动作。

●「威吓」:直译作「使人战憟」。

●「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直译是「因为他们举角打散了犹大地」。

◎神向撒迦利亚温柔坚定地指出,衪在掌权,衪会化解以色列的问题

例证

「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

番石榴树在低洼之地是一个美丽的表像,表征神的子民。那树比不上树林的其他树林,它的地位只是一处不显眼的小空间,它是在潮湿与阴暗的地方,信徒也是这样只在阴暗的低地,神的心意只要我们作为一颗低树,有芬芳的馨香,优美的仪态。

树虽然矮小,却有耶和华的使者,那一定指主耶稣基督。在深夜里,先知看见祂坐在红马上,有其他的骑士侍卫着,他们在全地走来走去巡逻着。以后再回到祂跟前,主有宝座在他们中间,祂的仆役从祂的命令漂洋过海,到处奔走,执行任务。

于是先知听见他们的谈话。主询问他们,他们向祂禀告,以色列的拯救者向永生神报告。祂求神为祂的百姓伸冤,也有安慰的好话,耶和华的使者为以色列吁求,也为教会所求,都蒙应允。

我们是神的工人,主与祂的使者都站在我们一边,祂怎样与旧约工人同在,像在番石榴树中间,也必与我们同在,那些自私残暴的人对待我们,祂仍不高兴,祂热切爱祂的百姓。祂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你的黑夜无论多么幽暗,总要相信,并必在番石榴树中间帮助与祝福。

──迈尔《珍贵的片刻》

】「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许多时候,神的子民有被遗忘的感觉。我们的祷告,得不到回应;反对神的人,反而亨通发达;属于神的人,成了被欺压,受迫害的无主孤儿。
当你以为神冷酷不顾念你的时候,神却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神是慈爱的,祂不会对自己的儿女残忍。以色列背逆,神藉外邦人管教他们,为要他们醒悟悔改;但外邦的人责打过重,是神所不喜悦的。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你要再宣告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巴比伦的军队,灭了犹大国,攻陷焚烧了耶路撒冷,拆毁神的殿;不是因为敌人势力强大无比,而是神离开了,将他们交在外邦人手下。神在祂自己的时候,还要拉起准绳,照祂所定的规模样式,重新建造。正如圣经所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在这里,我们看到历史运作的情形。“耶和华的使者”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这“番石榴”(myrtle )属于桃金娘科的树,叶形似橄榄树,木质地坚硬,生长在低湿的土地,代表神的子民,其枝用为住棚节搭棚用。使者与神的子民同在,是苦难中代祷的中保:为了神的子民被掳分散,祈求耶和华的怜悯;而听祷告的耶和华“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使者”再告诉先知,要他向神的百姓,宣告有盼望的信息。这就是“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也就是神子,先存的基督,一直的关心人,在成为肉身以前,所作的工作。神听祂的祷告,时候到了,成就祂的旨意,使以色列复兴。
神在异象中,给先知看见有四角。“角”在圣经中代表能力: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外邦势力,先后相继,压制迫害神的百姓。时候到了,神要兴起四个匠人,作建设的工作,“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失去辖制的能力,带来复兴。预言的完全应验,是在弥赛亚国度降临的时候,以色列要恢复主权,蒙恩兴盛。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

要传审判的信息(第二个异象 )】

一次爱德华先生讲道时说,若罪人落在永生神的手中是极可怕的,很多人紧抓所坐的椅子,迫切的请他帮助,好像害怕立即就要下到地狱去似的。今日传福音最大的错误是,只注重方法,不重视信息。然而要传审判的信息实在不容易,因为我们要先受审判──受罪的责备和悔改;然后才懂得带?眼泪,给别人传审判的信息。

——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