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丁道尔-那鸿书

那鸿书导论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编者序

  这一系列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丛书的目的,与新约注释系列一样,都在提供研经者最精简、资料最新的注释,最主要的重点在于解释经文原意。大部分批判的问题都在导论与随文的增注中讨论,但尽量避免过度专业化。

  在这一系列丛书中,每位作者当然都有自由可以提出他们自己不同的贡献,就所有争论点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在必要的篇幅限制内,一些经常引起我们注意的解释,虽然不是他们自己的看法,但却代表热忱之基督徒同伴们所陈述的结论。

  那鸿、哈巴谷和西番雅这三卷书,涵盖了以色列历史中,一段波涛汹涌的重要时代。在这时代,先知发出警告∶以色列人若拒绝从背道回转归向神,并且实行社会公平,审判就必快临。这警告终于应验于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陷落,以色列被掳到巴比伦。

  没有一本(中)英文译本能充分反映圣经(尤其是旧约)的原文。这三本书的注释是根据新国际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中文则是根据和合本);但也经常参考其他中英文译本,有时作者也加上自己的翻译。必要时会将一些字词音译,以帮助不熟悉希伯来文的读者,正确地掌握所讨论之字词的意义。

  在研读过程中,读者应该准备一本或多本可靠的中英文译本圣经,以作随时参考。

  信徒对旧约圣经之意义与信息的兴趣,迄今仍未稍减;盼望本系列丛书能帮助人有系统地研读神的启示,在这些书卷中看见神的旨意与道路。但愿这套书能帮助许多人在今日了解并回应神的话语,这是编者、出版者与作者的祷告。

魏兹曼

(D. J. Wiseman)

作者序

  向西横越美洲大平原时,远方的洛矶山脉(Rocky Mountains)看来相当渺小,微不足道。然而,人一旦进入这个山脉中,环顾四围,到处都可见到神创造这些杰作的能力和美丽。我们研究“小”先知书时,也经历到同样的惊异与威严。它们之所以“小”,只不过是在篇幅上,但在文学素质与神学适切性上,它们通常都是“大”的。人仅能期望欣赏高山风采于万一;照样,人也必体会到∶先知潜存的丰富仍待汲取。我们研读那鸿书、哈巴谷书与西番雅书,盼望至少能触摸到其中最有意义、最令人赞叹的一面。

  为着这趟旅行所获得的益处,我要感谢魏兹曼教授。他主动让我参与这趟旅程,并且沿途详加指引。我也感谢国际学生团契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及其同工耐心的编辑。我要向莫雯(Morven)献上最深的感谢与爱,感谢她不断支持和鼓励;她丝毫没有察觉,当她这么做时,她正重复着路得的誓言无论神预备了什么道路,她都要伴随拿俄米前往。

贝克

(David W. Baker)

简写一览

Ⅰ 圣经版本

AV 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1611.

BHS A. Alt et al . (eds.), Biblica Hebraia Stuttgartensia (Deutsche Bibelstiftung Stuttgart, 1967M77).

DSS Dead Sea Scrolls. 死海古卷

JB Jerusalem Bible, 1966. 耶路撒冷圣经

LXX The Septuagint. 七十士译本

MT Masoretic Text. 马索拉经文

NEB New English Bible, 1970. 新英文圣经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73, 1978, 1984. 新国际本圣经

NJB New Jerusalem Bible, 1985.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标准修订本圣经

Syr. Syriac.

Vulg. Vulgate. 武加大译本

和合本 新旧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

吕译 圣经(吕振中译,香港圣经公会)

思高 圣经(思高圣经学会译释)

现中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香港圣经公会,1980)

今圣 圣经中文意译本新旧约全书(意译本圣经会,1980)

Ⅱ 其他参考资料

ANET J. 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955; 31969).

BDB F. Brown,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Clarendon Press, 1906).

G-K Gesenius-Kautzsch, Hebrew Grammar , ET, 1910.

IBD J. D. Douglas et al . (eds.),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 3 vols. (IVP, 1980).

IDBS K. Crim et al . (ed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 Supplementary volume (Abingdon Press, 1976).

NBD J. D. Douglas et al . (eds.),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IVP, 21982).《圣经新辞典》,天道,1993。

POTT D. J. Wiseman (ed.), Peoples of Old Testament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Ⅲ 期刊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NE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R Journal of Religion.

OTS Oudtestamentlische Studien.

VT Vetus Testamentum.

ZAW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精选书目

Ⅰ 那鸿书

Cathcart K. J. Cathcart, Nahum in the Light of Northwest Semitic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73).

Coggins R. J. Coggins, ' "In Wrath Remember Mercy"-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Nahum' in R. J. Coggins and S. P. Re~emi, Israel Among the Nations ,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Eerdmans M Handsel Press, 1985).

Craigie P. C. Craigie, Twelve Prophets 1, Daily Study Bible (Westminster M St Andrew Press, 1984).

克莱基着,《小先知书注释》上册,每日研经丛书,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4年。

Eaton J. H. Eaton, Obadi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SCM Press, 1961).

Keil C. F. Keil, 'Nahum' i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2, trans. J. Martin (Eerdmans, 1949).

Laetsch T. F. C.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rophets (Concordia, 1956).

Maier W. A. Maier, The Book of Nahum (Concordia, 1959).

Rudolph W. Rudolph, Micha Nahum Habakuk Zephanja ,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GVGM, 1975).

G. A. Smith G. 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 The Expositor's Bible (A. C. Armstrong, 21901).

J. M. P. Smith J. M. P. Smith, 'Nahum' in J. M. P. Smith, W. H. Ward and J.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 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 & T. Clark M Scribners, 1911).

R. L. Smith R. L. Smith, Micah-Malachi ,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ord Books, 1984).

Watts J. D. W. Watts,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Ⅱ 哈巴谷书

Armerding C. E. Armerding, Habakkuk in F. E. Gaebelein (ed.),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7 (Zondervan, 1985).

Brownlee W. H. Brownlee, The Midrash Pesher of Habakkuk (Scholars Press, 1979).

Craigie P. C. Craigie, Twelve Prophets 2, Daily Study Bible (Westminster M St Andrew Press, 1985).

克莱基着,《小先知书注释》下册,每日研经丛书,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4年。

Eaton J. H. Eaton, Obadi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SCM Press, 1961).

Gowan D. E. Gowan, The Triumph of Faith in Habakkuk (John Knox Press, 1976).

Jo/cken P. Jo/cken, Das Buch Habakuk: Darstellung der Geschichte seiner kritischen Erforschung mit einer eigenen Beurteilung (Peter Hanstein, 1977).

Keil C. F. Keil, 'Habakkuk' i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2, trans. J. Martin (Eerdmans, 1949).

Laetsch T. F. C.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rophets (Concordia, 1956).

Lloyd-Jones D. M. Lloyd-Jones, From Fear to Faith (IVF, 1953; republished in Faith Tried and Triumphant , IVP, 1987).

钟马田着,《从恐惧到信靠》,校园,1975年。

Rudolph W. Rudolph, Micha Nahum Habakkuk Zephanja (GVGM, 1975).

G. A. Smith G. 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 The Expositor's Bible (A. C. Armstrong M Hodder & Stoughton, 1898).

R. L. Smith R. L. Smith, Micah-Malachi ,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ord Books, 1984).

Ward W. H. Ward, 'Habakkuk' in J. M. P. Smith, W. H. Ward and J.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 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 & T. Clark M Scribners, 1911).

Watts J. D. W. Watts,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Ⅲ 西番雅书

Achtemeier E. Achtemeier, Nahum-Malachi (John Knox Press, 1986).

Craigie P. C. Craigie, Twelve Prophets 2, Daily Study Bible (Westminster M St Andrew Press, 1985).

克莱基着,《小先知书注释》下册,每日研经丛书,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4年。

Eaton J. H. Eaton, Obadi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SCM Press, 1961).

Irsigler H. Irsigler, Gottesgericht und Jahwetag: Die Komposition Zef 1, 1-2, 3, untersucht auf der Grundlage der Literarkritik des Zefanjabuch (EOS-Verlag, 1977).

Kapelrud A. S. Kapelrud,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 Zephaniah (Universitetsforlaget, 1975).

Keil C. F. Keil, 'Zephaniah' in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2, trans. J. Martin (Eerdmans, 1949).

Laetsch T. F. C.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rophets (Concordia, 1956).

Rudolph W. Rudolph, Micha Nahum Habakkuk Zephanja (GVGM, 1975).

Sabottka L. Sabottka, Zephanja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72).

G. A. Smith G. 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 The Expositor's Bible (Doubleday, 1929).

J. M. P. Smith J. M. P. Smith, 'Zephaniah' in J. M. P. Smith, W. H. Ward and J.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 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 & T. Clark M Scribners, 1911).

R. L. Smith R. L. Smith, Micah-Malachi ,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ord Books, 1984).

Watts J. D. W. Watts,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那鸿书
导论

Ⅰ 先知那鸿

  “那鸿”这名字最可能的意义是“安慰”或“安心”;它只出现在本书的头一节以及路加福音三25(中译“拿鸿”,耶稣祖先之一,但两处所指的是不同之人)。它较常出现在圣经外作品中;而在圣经中,它的同根字“尼希米”倒颇常见。关于先知那鸿,除了他是伊勒歌斯人、来自伊勒歌斯镇(或地区)外,我们就一无所知了。

  学者对于伊勒歌斯的所在有几种提议。有人将之与位于当今莫书珥(Mosul,译注∶位于底格里斯河左岸之城镇。)北方五十公里处的艾歌斯(al-Qosh)相联。此一观点是近期提出的,但并未得到多数学者支持,因为本书内文找不到可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此书源自亚述1。耶柔米(Jerome)则认为伊勒歌斯是北加利利的一个小镇,而该地区有一稍晚的传说,认为迦百农(“那鸿的村庄”)与那鸿有关联。较有可能的地点是犹大的伯迦百林(Beit-Jebrin);提出此观点是因为北国以色列已经被掳,有效地排除了伊勒歌斯在以色列国内的可能,因为本书没有提及复兴之盼望的信息,表明本书不可能源于被掳的地区和时期2


01
那鸿书第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Ⅰ 标题(

A 主题(a)

  预言的形式是默示(NIV、JB、RSV;AV 作“负担”;见导论,17页)或宣告,这是用来指关于非以色列人之启示的术语(如∶,另参∶,见)。在此,默示的主题是尼尼微,并延伸至亚述,从西拿基立时代(主前八世纪初叶)至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伦毁灭为止,尼尼微都是亚述的首都。虽然字面上是指尼尼微城,但它也可能有象征式的弦外之音,代表所有敌挡神和祂的工作之人(见约拿书;),正如稍后巴比伦帝国的首都巴比伦城所代表的一样(参∶、21)。

B 形式(b)

  预言的形式是属于文件或书籍,最可能是用书卷的形式(;参∶),其中包含从其终极源头神而来的“启示”(参∶;俄1);这是惟一一卷被称为“书”的预言,以致有人认为,它原先可能是玛拿西统治时,受亚述压迫期间暗中流传的小册13。先知是“伊勒歌斯人那鸿”,伊勒歌斯可能是他的家乡,也有人认为是亚述、加利利或犹大。虽然最后的那个建议似乎是较有可能,但确切的地点仍无法肯定(见导论,15页)。

13 见 Rudolph, p. 148;参 Keil, p. 9, Van der Woude, 'Book of Nahum', p. 122,提议说∶这预言原先是写给(或来自)被掳之以色列人的一封“信”。
Ⅱ 颂耶和华之诗(

  这一段的形式是一首叙述诗,描述耶和华的本质和属性(参∶诗二十九,三十三,一零三,一零四;),生动地描绘了神向祂的仇敌,以及祂百姓的仇敌所发的合理忿怒。这首开卷之诗不受时空的限制,透过亚述帝国的例子,成为本书在神学上的背景神宇宙性的能力与公义14。作者首先用普世性的词汇(2~6节),然后从较为个人的层面(7~8节)来呈现出神的属性与能力。

14 B.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SCM Press / Fortress, 1979), pp. 443~444.
A 神的属性(a)

  2. 与以色列有关系的、盟约的神“耶和华”(JB;参∶),在此被描述为具有忌邪的特征,因为神在祂的圣洁里绝不容许有敌对者()。这是约的术语,说明神和祂百姓建立关系时,双方其他所有的关系都必须排除掉(;参∶15。祂既是公义的神,就对任何不义(;参∶)施行报复(NIV、RSV),神对罪(无论是祂百姓的罪或其他人的罪)的任何审判,都不是立基在任性或不可控制的忿怒之上,而是立基在神不变的圣洁属性上。神对一个行动无论好坏必有适当的反应,绝不太少,也不太多。尼尼微正是显出神这种圣洁特性的例子,在同一节中一连三次重复提及神施报的行动,就强调了这一点。在结构上,神的忌邪与祂的忿怒是平行的16,这忿怒是圣洁的神对罪异教徒的罪或以色列人的罪()的反应。神施报的对象是祂的敌人,祂向他们怀(怒)(虽然希伯来文没有括号内的受词;参∶)。这动词是指“护卫”或“保守”,暗示神保留祂的怒气到合适的时机(见3a节),或神持续生气。另一个可能是根本不需要加上直接受词,而将此动词解释为“怀怒”,像它在亚喀得文一样(参∶17,神对那些敌人“怀怒”。

  3a. 神的“恒久忍耐”(long-suffering,中译“不轻易”。;参∶相对的希伯来文片语)并没有否定前一节的说法,反倒显出祂等候某种公义的耐性;既然祂不以有罪的为无罪,祂的等候就不是没有穷尽的。忍耐与“大能”(RSV)连在一起,显出神那两面互补的特性,这在旧约圣经中也有平行的例子()。

15 见 J. G.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Inter-Varsity Press, 1972), pp. 101~103.
16 这结构在形式上是 ABB1A1的交错句或倒转平行句,即∶
  A  神是忌邪的,

  B   耶和华是施报者。

  B1  耶和华是施报者,

  A1 (神是)忿怒的。

 见 M. Dahood, 'Chiasmus', IDBS , p. 145,以及该处所列的书目。

17 见 E. Reiner, The Assyrian Dictionary 11M1 (Oriental Institute, 1980), pp. 59~61, nada{ru 项下所列的。参 Cathcart, pp. 42~43; R. L. Smith, p. 72.
B 神的能力(b ~6)

  3b ~5. 在受造的次序中,神的能力是藉着祂与这大能的彰显旋风和暴风(参∶)间密切的关联而显明的。神以旋风和暴风开路(和合本作“祂乘旋风和暴风而来”),用祂的脚激起云彩,就像以色列人在行路时激起尘土一般。祂的能力也藉着祂能使创造逆转而显明出来,就如∶使河海干涸(参∶)、使著名的肥沃之地(外约但的巴珊、北以色列的迦密和利巴嫩;参∶)衰残()。地球本身的根基则因神大能的临在而震动()和消化(;参∶,“流”带有积极的含义);结果是大地和其上一切受造之物都“荒废”18(RSV;和合本作“突起”),显明神建造与毁坏之完整并宇宙性的能力。正如神从混沌中创造(),照样,祂能毁坏祂的创造而使之归回混沌。

  6. 神的忿怒可用四个希伯来文同义词来表达∶义愤(和合本译作“发愤恨”;参∶)、发烈怒(由两个希伯来文组成,每个字都分别用来指忿怒,)与忿怒(2节;),以致没有人能在祂的忿怒之前站立(AV,和合本译作“站立得住”),甚至连生性残暴之人也不能(参∶)。强调语气不仅藉着同义词的堆砌来表达,也藉着使用修辞疑问句(谁……呢?谁……呢?)来强化此一宣告∶“没有人能在神的忿怒之前站立得住”(参见下面的增注)。

18 这译法是由当代几位注释家从一较不重要之版本修正而得,有叙利亚译本及拉丁通俗(或译武加大)译本支持;此一修正包括∶用 s% 取代 s* ,稍微移动一个小点,用“荒废”( watis%a{~ ;参∶)取代了较难解释的译法“兴起”( watis*s*a{~ ;AV 作“焚烧”)。
增注∶修辞疑问句

  不同的文学形式或体裁适合不同的功用,预言的功用是藉着先知劝说听众在神启示的光中采取某些行动。这种劝说的功用也属于古典修辞学,使用某些方法达到它的目标,那些方法中有一些包括使用修辞疑问句也可以在希伯来预言中辨识出来。

  修辞疑问句不同于探求消息之普通问句,它假设问题的答案是问的人和听的人都已经知道的。但修辞疑问句取代了同等地位的直述句,迫使听众加入讨论,听众藉着提供已知的答案来回应,亲自参与了劝说的过程。这方法在那鸿书别处()有应用,也用在别的先知书的经文里19

19 其他先知书经文中,修辞学(包括修辞疑问句)用法的进一步讨论,见 Y. Gitay, Prophecy and Persuasion: A Study of Isaiah 40 48 (Linguistica Biblica, 1981).
C 体现神的属性与能力(

  与神忿怒中的能力并列的是∶读者再一次面对神的忍耐与恩典(参2节)。耶和华仁慈的属性,显示给那些在“压迫”(患难)中寻求祂作保障胜过倚靠自己谋略之人(参∶;对比20。相反的,神的仇敌必要经历黑暗21与洪水,将“它的地方”(和合本译作“尼尼微”,NIV 也是如此,因为这很明显是指着尼尼微说的,参1节)22,带到尽头。

20 有人用第8节头两个希伯来文来结束第7节∶“那些在涨溢的洪水中投靠祂的人”(Cathcart, p. 31; Rudolph, p. 152),但第8节开头的连接词“但”,使这种提议在语法上不成立。
21 在句法上,主词有两个可能∶或者是神,以“黑暗”作地点或方向的直接受格(G-K 118, d-g;参 Cathcart, p. 31),或者以“黑暗”为文法上的主词(LXX, Vulg., Syr.)。
22 有些注释家认为一章1节的尼尼微是后人所加上,这样看却使第8节的代名词(即“使它结束”,和合本与 NIV 皆作“尼尼微”)没有了前置词;他们任意将 m#qo^ma^h 修改为 b#qamaw ,提议“祂的仇敌”作动词的受词,参∶诗五十九1;见 LXX; BHS ; Cathcart. D. T. Tsumura, 'Janus Parallelism in Nah 1:8', JBL 102 (1983) pp. 109~111指出∶从现存子音抄本的读法, m#qawma^ 可以不更动子音而得出“背叛”的意义。他提议∶既然上面这个字中的 m b (“在……里面”)两个子音都是唇音,相近的发音即足够使一个字同时表达两个可能的意义,与第8a 节相连构成综合平行句,即为“它的地方”,与第8c 节的“仇敌”构成同义平行句则为“在背叛中”。在某些例子,希伯来文的“地方”意味着“神仇敌的地方”,带有对立或压迫之意(参∶),也证实了这一点。
Ⅲ 神人格化的忿怒(

  9. 文风现在变了。作者直接称亚述为“你们”(见 RSV,希伯来文动词是第二人称复数)。无论亚述“设下什么计谋”(RSV;参∶)攻击耶和华,神必要将之灭绝净尽(见8节)。这结局是如此彻底,以致亚述不再受搅扰,也不再造成别人的搅扰,因为它不再存在了。

  10. 原文与句法上的困难,使本节成为旧约中最难解释的经文之一。本节为9节所记亚述的毁灭提供了细节,也为那节中神干预的宣告提供了根基或基础23,这从“因为”(中文未译)所要陈述之事可以看出。这语助词通常可以理解为强调本节中之光景必然会发生,因而译作“诚然”24,虽然这个罕见的用法似乎较不可能。神刑罚之程度被描绘为∶亚述受罚要“到一个地步”25,即像荆棘缠绕在一起(中译“丛杂”;参∶);荆棘是极易被火烧毁的(;参∶等,“荆棘”一词用了不同的希伯来文)。亚述无法使自己逃脱神烈怒的审判,必要被毁坏或烧毁()“净尽”26,就像火将枯干的碎侨然烧毁一样。枯干的碎撬匾砸兹迹ǔ鍪五7;赛五24;俄18)及无用()著称,就像荆棘()一样。在此用另一个暗喻来强调面对神忿怒时的无能为力,就是将他们比作“喝醉了的人”(参∶27。这种酩酊大醉的光景可能导因于亚述喝尽了神忿怒的杯(参∶)。火与醉酒这两个暗喻混合使用,原文的句法使这个对比真正的性质模糊不清,导致了不同译法之间的变异28,但神刑罚的必然性,却清楚地在此描绘出来。

  11. 亚述被指控为∶有一人出来、设恶计攻击耶和华(见9节),这或者广泛地指所有亚述君王,或者特别指主前七○一年入侵犹大的西拿基立()。这个人也图谋邪恶,或者把第二个字读作人名,如有人所提议的作彼列,就是一个鬼魔,甚至是撒但本身(参15节;;11Q Melch;1QS1:18、24与各处)。亚述受毁灭的特殊原因,与神严厉的属性(2~6节)并行的是∶恶人攻击神和祂的百姓,而不是以色列民族狂热的民族主义。

23 NEB、RSV 和 JB(参 BHS 注)将开头的希伯来文语助词 ki^ 读作 k# “像”、“如”,然而现存形式未经修改时,所有的因果关系适用于上下文(见)。NIV 不理这字和下面的句子。
24 关于断言式的用法,见 G-K 149段;R. J. Williams, Hebrew Syntax: An Outl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67) p. 74.
25 `ad ,见 BDB , p. 724.
26 在文法上,这个副词可用来修饰枯干,意为“完全”。
27 直译为∶“而当醉酒之人喝酒的时候”,文法上大有问题,连所建议的读法也只是试验性的。
28 希伯来文 `ad 在此被忽略掉或修改了母音,尽管上下文似乎要求有一个对比(RSV、NEB、JB),这是该字的一个用法(参∶),虽然在此段不见得有细微差异的要求。
Ⅳ 神的双重判决(

  神以默示的形式(12节,耶和华如此说),向一个法律辩论的双方发言,交替地宣告祂向犹大的判决无罪开释与盼望(12~13、15节,),以及向亚述的判决毁灭(14节,)。

A 犹大∶压迫的结束(

  给犹大的头一篇信息,乃是盼望的信息;她的仇敌将被打败,她将要得着释放。准确的读法是难以理解的29,但所表达的理念是∶亚述无论在势力或人数如何,都不能战胜。他们沉重的暴政(轭,参∶;绳索,参∶)将被挪开,亚述将成过去。从犹大的观点来看,她将从早期的受压中得释放。

29 七十士译本对12节的子音,因经文的分法不同,而遗漏了四个字母,故译作“一个管理众水之人”,而非“虽然他们又强又多”(RSV;参 Syr., BHS )。
B 亚述∶家系的结束(

  在耶和华的命令中,亚述将要达到尽头,因为没有后裔30(参∶),并且将被埋葬,如同一件受轻蔑、毫无价值的东西所受的处置一样(参∶)。亚述怎样亵渎所征服的殿宇(),他们的庙宇和偶像也必照样被除灭。

30 BHS 所提议的修正“你的名将不再被记念”是毫无意义而不必要的。
C 犹大∶好消息(31

  此处与以赛亚书五十二7的弥赛亚信息十分相似(参∶),犹大专心倾听平安与幸福的消息,是由一个“使者”(希腊文,中译作“报好信息的”)所传扬的,这使者带来了受欢迎的消息。这消息起因自她的压迫者(指明为“彼列”或恶人,参11节)的败落,亚述将要被“剪除”(中译“灭绝”)净尽,不再成为威胁。犹大现在可以节期的形式尽她在宗教上的义务,这些节期是他们所受的命令(参∶民二十八~二十九),也是他们所许的神圣誓愿(参∶民三十;)。

31 这节经文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是在二章1节,反映出直到十二世纪之前没有分章节的情形。


02
那鸿书第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亚述∶预备作战(

  亚述长久以来都是侵略别人的,现在却要面临被“那打碎邦国的”32攻击,这是指玛代与巴比伦联军说的(见导论,17页)。亚述讽刺地被呼召看守堡垒、谨防道路,以预备自己作战()。然而,无论她如何预备,都无法抵挡猛烈的攻击,因为攻击她的刀是神。预备作战的这个题旨,结束了对亚述的判决,将本段与下面生动的争战景象连在一起();这题旨将在下一段中再次论及,得到发挥。

32 这个句子的主词可以解作“打散者”或“驱散军队者”(参∶)或“使……粉碎者”(参 RSV;),全看人将这字读作 me{pi^ts (MT)或 me{pe{ts
E 犹大∶从荒凉中复兴(

  耶和华复兴犹大(MT 作“雅各”)的荣华33,这希望是与复兴北方的以色列并行的。神的所有百姓需要重建,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被亚述和巴比伦“掳掠”了(参∶)。因此,甚至在北国已经败亡之后,国家仍需要一次完全的复兴(参∶),虽然这样的复兴尚未以复原、联合国家的形态出现。新约解释阿摩司书九11~12中一段类似的经文时(),将外邦人包括在神的百姓中,作为该段经文的应验;所以教会身为再结合的以色列国(参∶),也是本节经文的实现。

33 有人以“葡萄树”代替“荣华”(参本节稍后的“葡萄枝”),但并没有经文的支持,而且在常用重复语句的希伯来诗歌体中也没有必要。
Ⅴ 争战的画像(

  尼尼微与亚述的审判,在此以明确的军事术语表达出来。这场战争的描述极其生动,令有些人提议至少这部分预言的日期是在主前六一二年之后(见导论,16页);这样的结论并不能使人信服。综览以色列国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曾经历军队与战争,因此这幅景象是唾手可得的。

A 攻击(

  3~4. 争战的主题是取自第1节,至此却增加了细节。彩色的制服与闪烁的兵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而隆隆的车轮声与飞奔的战车更使它跃然纸上,有些译本将车上的钢铁(3节)译作“火把”(AV、RSV;参4节),这是将两个希伯来文字母交换位置而成的;然而经文的证据却证明现在的读法更可信。沦起的柏木(AV 作“枞树”)可能是指用这种木头作成的叉矛或其他武器(NIV 亦然),而不是指这树木本身(如 AV)。

  5. 首领所招聚的士兵,因着要快速爬上城墙而绊跌;他们在城墙那里预备了挡牌(“弹盾”,RSV),这是一种轻便可携式的遮盖物,用以保护攻城之人免于受围攻之城墙上抛下的物品伤害。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指保护的力量(如 AV);但根据文法,这应是指着招聚之人说的(NIV 作“他招聚”),其前置词是第1节中的“那打碎邦国的”34

34 RSV 跟随七十士译本,更改了本节经文第一个动词的母音,将它读作复数的被动式,也就是∶“军兵被招聚”。
B 战败(

  尼尼微城倾倒的真实光景只是简略地提及(6节),而倾倒的结果却是详细地描绘(7~10节)。

  6. 河闸这字较难确认,可能是运河或水道系统的一部分,导引水经过城。有人认为城的败落是因洪水导致宫殿“溶化”(和合本译作“冲没”)35,这是诸多原因之一。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经外文献支持,因为巴比伦编年史关于尼尼微覆败的记载是残缺不全的36。“溶化”这动词也用来暗喻“消化”(如∶;亦参 RSV)。

  7. 这是神所“立”的(;参 NIV 的命定)37,是神所决定的,要使尼尼微被人掳去,要忍受亚述先前加在其征服地,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同样命运(参∶王下十七)。亚述的覆亡,藉着“宫女”的捶胸和哀鸣而更加强调,显出了她们的痛苦。

  8~9. 现在以尼尼微作为描述整个景象的主词。它的军队在此暗喻为灌溉用()的、聚水的池子,但这池子的水38却都流走,表现出它无用的光景。亚述大军的溃败,甚至无法以“站住”的呼喊来遏止。所有人都逃跑了,无人回顾。结果亚述的仇敌现在可以抢掠并掳去那一度骄傲的城。她自己过去曾抢掠别人,所以财富无穷。

  10. 受击打后的尼尼微显得极为可怕,在此以恐惧时的生理表现生动地描绘出来。更用了三个希伯来文来强调它的“荒凉”与“消化”39

35 见 Wiseman, IBD , p. 1090.
36 ANET , 304~305.
37 h]us]s]ab 的解释有争论。除了这里所提议的之外(参 J. M. P. Smith, p. 331),也有人以之为一个人名 ' 胡萨 '(Huzzab),这在别处找不到证明(如 Maier, pp. 256, 261),或以之为有错而加以修正,但这也没有经文支持。
38 此处的希伯来文字形甚为棘手,有人照着现有的标点( mi^me^ hi^~ )将之读为“它所有的年日”(Keil, p. 25;比较 Maier, p. 263),有人则照着七十士译本,经修改后( me^meyha{ , BHS )读成“它的水”。
39 在此使用了三个希伯来文,每个字都是在前一个字增加一个音节而成∶ bu^qa^, m#b[u^qa^, m#b[ulla{qa^ ,藉此强调该城日遭遗弃的渐进阶段。
Ⅵ 亚述之狮被逐(

  作者从描述预期的战争转变至一个暗喻亚述从前残暴之狮已被赶逐出去了。

  11~12. 在此以一修辞疑问句(,以及29页“增注:修辞疑问句”)来嘲笑狮子,它们先前曾在无人惊吓的住处昂首阔步地游行,又有喂养之处40。那骄傲的狮子在此杀了掠物,为自己预备了充足的维生食物。

  13. 用一个默示来宣告耶和华向尼尼微的敌对态度(参∶鲜明的对比)。这暗喻交织着“少壮的狮子”被吞灭的景象,连它的掠物也“被剪除”(RSV,中译作“除灭你所撕碎的”),又有前面战车被焚毁的景象(3~10节),军事使者被毁灭时的声音也不再听见。如此,这节经文在结构上将整章连结起来,而带入结论。

40 AV、NIV 与几本注释书都是如此翻译。而 RSV 与其他注释书则调换了一个字母的顺序,将之译成“洞穴”。


03
那鸿书第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Ⅶ 祸哉尼尼微(

  尼尼微的败落从几个不同时间的观点来描绘∶前瞻敌对的局面(5~12节)、围城与战争的预备(14~17节)、实际战争的预示(2~4节)、挫败的回顾(13、18~19节)。

A 祸哉(

  祸哉!这是用来哀悼死者的感叹词(;参∶),在先知著作中是用在衍生的意义上,引介出一种可怕的灾祸(赛五;哈二),强调刑罚的威胁是如此确定,以致听众好像已死去一样。在希伯来文中,本节前半更用哀叹或 qi^na^ 之韵律格式(3+2)来强调。这里所用的是反讽语气,因为暴君的崩殂令人欢呼而非悲伤。尼尼微“这流人血的城”是举哀的对象,这座城充满了谎诈()、强暴与“抢夺的事”(这点是默示的回顾);如今会发现她的地位逆转,遭受她先前所施于人的毁灭。

B 战斗与死亡(

  用攻击者行动的景象与响声(2节),以及战争的余殃无数的尸首(3节),重述二章3~10节所描绘之生动的战争情景。

C 妓女的耻辱(

  亚述败亡的原因用另一个暗喻妓女形式来表达(参∶;结十六、二十三;启十七~十八);这妓女曾使别人堕落,现在将得到自己的败落为报应。

  4. 导致亚述败亡的不只是她无数的淫行,也是她的邪术(参∶),这些秘术断言能决定神的旨意(参∶~13)。她使用这两种方法征服别的国家,现在这两件事也都要成为她自己的审判。

  5~6. 在另一个默示形式的对质中,使用了与“二章13节神谕的开头”相同的字眼,驱使人明白神审判之确实。耶和华扭转了亚述的局势。因为她像妓女一样,曾热切地暴露她的赤体,作为交易的一部分,所以她也要在周围列国面前暴露出她的丑态(参∶)。他们要将可憎污秽之物抛在娼妓身上,藉以表示他们的憎恶(;参∶);并要使她成为一场戏景,被经过之人屈辱,与较近代所用之示众台和头手枷(译注∶将罪犯的头和两手挟住示众的古刑具)相近。

  7. “凡看见的人”( ro{~ayik ,与6节的“为众目所观”, k#ro{~i^y 是字技游戏)必因憎嫌而转身离开她。有个人被问到有谁会悲伤,就像这类问句经常有的否定答案“没有人”(,及29页“增注∶修辞疑问句”)∶没有人悲伤,也没有人安慰。不怜悯人的也必得不着怜悯。

D 无敌的亚述?讽刺诗(

  在此提出另一首都(埃及的挪亚们英译作“底比斯”)的力量不能救自己免于毁灭的先例,以刺痛那已经堕落的亚述首都。与底比斯相比,尼尼微是软弱的。整个景象倒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实际的攻击之前(),而在准备这个攻击。

i. 坚城底比斯被毁(

  8~9. 底比斯(中译挪亚们,希伯来文是 no{~ ~a{mo^n ),虽有天然的河海41屏障,也与衣索匹亚(古实,参∶)、弗()和路比族()有军事联盟,却仍归于无有(见,十九~二十;亦见导论,16页)。尼尼微再次被修辞疑问句问到∶她是否自认为比底比斯强呢?答案仍然是“不”()。

  10. 描写底比斯最后结局的词句,令人想起米所波大米人带给别国的灾难∶被迁移();被掳去〔代下三十9(参∶b);赛二十4;耶四十一10;俄11〕;婴孩遭屠杀(;参∶);人为他的尊贵人拈,为要决定究竟该将他们放逐到何处(;俄11);和被链子锁着(参∶)。底比斯的命运令亚述预期自己的毁灭也是如此。

41 底比斯座落在尼罗河运河间,水在底比斯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认为这城位于内陆,这里提及海为她屏障的一部分,因为希伯来文 ya{m 在别处常用在主要河川上,如尼罗河(如∶)和幼发拉底河()。
ii. 亚述的不够格(

  前面提及尼尼微和底比斯的对比(8~10节),这里更明确的指出尼尼微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11. “也”( gam )这个平行语助词描绘了底比斯的命运;这字在第10节用了两次(中文未译),在本节又用了两次。亚述的光景被描写为从神忿怒的杯喝得酩酊大醉而摇晃蹒跚(;俄16;),并因仇敌而退缩、惧怕。

  12. 亚述受创的光景,在此很适切地用了成熟待采之果子的隐喻来描绘,这果子落入了那些摇晃果树之人张开的口中。这可能是回应贪婪之亚述狮子()。

  13. 亚述的强盛受到满眼鄙视。这强盛是基于她的军队42,其力量和残忍仅像妇女,而在两性之中,妇女是较软弱的一方(参∶)。亚述的强盛也建立在虚假的保护上,因为国中的关口(英译“门”)是向仇敌敞开的,门闩也都被火烧毁(参∶)。这些屏障都发挥不了保障的功用,安全已经消逝。

42 希伯来文 `am 首先是指一般的“人民”(中文即如此译),但在较限定的层面上,也用来指“军队”()。
iii. 徒然的预备(

  14~16. 在此讽刺地命令亚述要储备军需、坚固保障,为围城作准备;但火(参∶)要烧灭她,刀(参∶)也必杀戮她。全然的毁灭给比拟成蝗虫(见),所经之处将一切全都吞尽。此处提及亚述的商贾(,二十七;),甚至远至小亚细亚的加帕多家43,都有历史记载亚述的商贾多得利润。这里从反面来描绘这些商贾,将其贪欲与短暂比作成群的蝗虫。

  17. 前一节提及蝗虫的特性疾飞而去在此也用来描写亚述的首领和军长44,因一些细微的藉口即消失不见。亚述依靠的经济(16节)和军事(17节)官僚制度,并不能提供预期的支持,这些官僚反倒在敌人入侵时惊慌逃逸。

43 见 J. D. Hawkins(ed.), Trade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British School of Archaeology in Iraq, 1977); E. Lipinski, State and Temple Economy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Leuven University, 1979).
44 来自亚喀得文的“文士”,是一种军事阶级,通常担任募兵责任,参∶耶五十一27。
E 强者何竟败落(

  这篇结束的讲词直接指向亚述的君王,他缺乏领袖和人民支持的整个情况,显出国家局势已经无可挽回。

  18. 这里告诉亚述王说,他的牧人那些肩负着引导和治理百姓任务的人(),和他的贵胄在工作时睡觉。他们对将临的侵略一无帮助,分散的百姓也不能提供帮助。招聚散在山间的百姓原是牧人的责任,但他们却未善尽职责。

  19. 强盛的亚述因一无法医治的损伤而垂死。这都归咎于她自己无尽的残酷行为(中译“所行的恶”)和对别国的剥削。人不是带着同情来看她的困境,而是带着喜乐的心,那些听见这信息的都必拍掌欢腾(参∶)。最欢喜的乃是犹大,因为这预言的鼓励和扶持是针对犹大人发出的。在本段上下文中,这欢欣并不是为了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地窃笑(参∶;俄12;),这种态度是神的百姓不能接受的;它乃是为了神的伸张正义和应许得以成就而高兴。祂持守了祂的公义和圣洁,因为祂不仅施恩赐福给那些悔改归向祂的人,也以公义对待那些向祂和祂百姓犯罪悖逆的人(参∶)。个人或国家对神和祂旨意的反应,不论接受或拒绝,都包含祝福或审判的含义。



Powered by myDreams.ho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