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西番雅书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当犹大王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耶和华的话临到希西家的玄孙,亚玛利雅的曾孙,基大利的孙子,古示的儿子西番雅。」

「西番雅」())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隐藏、保护、珍爱」。
「约西亚」())是「希西家」())的曾孙,西番雅是「希西家」的玄孙。因此,先知西番雅是约西亚王的侄子辈。
「约西亚」于主前640-609年在位,他八岁登基,十二年后开始「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本书提到犹大偶像泛滥的光景,表明本书很可能写于约西亚王复兴之前。

2「耶和华说:我必从地上除灭万类。」

3「我必除灭人和牲畜,与空中的鸟、海里的鱼,以及绊脚石和恶人;我必将人从地上剪除。这是耶和华说的。」

神透过先知西番雅宣告的,不是普通的刑罚,而是「从地上除灭万类」());不但「除灭人和牲畜」()),还将除灭「海里的鱼」()),比挪亚时代的大洪水还要彻底。这个预言最终将应验在进入新天新地之前的最后审判,一切旧造「都要被烈火熔化」()),新造的人「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
「绊脚石」())的意思不能确定,原文是「石堆」,可能指偶像的祭坛。

4「我必伸手攻击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从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并基玛林的名和祭司,」

5「与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并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祂起誓,又指着玛勒堪起誓的,」

6「与那些转去不跟从耶和华的,和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祂的。」

在「耶和华的日子」()),「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犹大将首先受到审判。
「巴力」())是古代迦南人和中东各国普遍敬拜的风暴之神。「玛勒堪」())是亚扪人的偶像())。
「基玛林」())是亚兰文「众祭司」的译音,可能指巴力的祭司。「祭司」())指偶像的祭司。
古代中东房子的屋顶是平的,犹大人效法外邦人「在房顶上」())敬拜太阳、月亮和星星。
今天也有许多自称基督徒的人,和当时的犹大百姓一样信仰掺杂,一手抓住神,一手抓住世界和偶像。「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将来祂必要从自己的国度中剪除三种假信徒:

「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他们明目张胆地敬拜偶像,公然悖逆神;
「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祂起誓,又指着玛勒堪起誓的」()),他们一面敬拜神,一面敬拜偶像,心持两意;
「那些转去不跟从耶和华的,和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祂的」()),他们表面上敬拜神,但却没有敬拜的实际,生活中既不寻求神、也不顺服神。

7「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将祂的客分别为圣。」

8「到了我——耶和华献祭的日子,必惩罚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邦衣服的。」

9「到那日,我必惩罚一切跳过门槛、将强暴和诡诈得来之物充满主人房屋的。」

「耶和华的日子」()),指神介入历史,施行审判和毁灭的日子,包括对个别城市和国家局部的审判,以及对全世界终极的审判,最终将应验在基督再来「审判的日子」())、「主耶稣的日子」())或「主的日子」())。
先知西番雅把「耶和华的日子」称为「耶和华的大日」())和「耶和华发怒的日子」()),首先应验在南国犹大亡于巴比伦的时候,最终应验在主耶稣再来审判、以及进入新天新地的时候。
对于神的百姓来说,「耶和华的日子」是一个审判的日子()),也是一个盼望的日子())。这是神施行公义和复兴的日子,一切以神为中心,所以是「耶和华的日子」。
过去,摩西要以色列人「静默,不要作声」()),是要注意神为他们争战;现在,神也要西番雅「静默无声」()),是要留意神即将到来的审判。
「祭物」())指犹大。「祂的客」())指犹大的仇敌。神「将祂的客分别为圣」()),指神使用仇敌来管教犹大。
神首先要惩罚的是百姓中的领袖和贵族,包括「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邦衣服的」())。「穿外邦衣服的」())指有钱人、或是敬拜外邦偶像的祭司。
「跳过门槛」())的意思不能确定,可能指效法腓利士人不踏大衮庙门槛的迷信行为())。
「主人房屋」())的意思不能确定,可能指假神的庙宇。

10「耶和华说:当那日,从鱼门必发出悲哀的声音,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

11「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

12「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惩罚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

13「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场。他们必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鱼门」())位于耶路撒冷城的北面()),是推罗人运鱼入城的地方())。
「二城」())指耶路撒冷北面的第二区()),是希西家和玛拿西在耶路撒冷北部原有城墙之外新建的区域())。
「大破裂的响声」()),指城墙被攻破的声音。
耶路撒冷其他三面都是陡坡,只有北面最容易受到攻击,第10节是预言敌人将从北方攻入城中。
「玛革提施」())的意思是「深洞」,可能是锡安山西坡、西罗亚池北边的提拉帕谷(Tyropoeon Valley)),是耶路撒冷的商业区。
「搬运银子的」())指商人。当时还没有发明钱币,商人们使用金银交易。钱币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Lydia))人于约主前660年开始铸造使用的。
「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原文是「如酒浮在渣滓上的」。「渣滓」指酒发酵以后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会继续发酵,慢慢凝成胶状、沉淀瓶底不动,比喻生活安逸、对神冷淡的人。他们虽然承认神的存在,但却否认神会干预历史,认为神「必不降福,也不降祸」())。因此,神要特别「用灯巡查耶路撒冷」()),从祂的百姓中间仔细找出并惩罚这些人,让他们所看中、追求的财宝房屋,最终成为白白辛苦的一场虚空())。因为最妨碍神的计划的,并非仇敌的攻击,而是百姓的冷漠;铺成通往地狱之路的主要材料,并非「坏人」的胡作非为,而是「好人」的无动于衷。
上图:希西家时代的耶路撒冷城。第二区在西北角,最靠近王宫。鱼门在第二区的北面。

14「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

15「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

16「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

「吹角吶喊」()),指争战。
15-16节原文重复了六次「日子」()),对应于创世记第一章神创造的六日()),表明神的审判实际上是创造的逆转。

17「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

18「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祂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

17-18节所描述的审判,已经超出了南国犹大的范围,要「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是对人类的最后审判。
神与挪亚立下彩虹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所以将来的审判用的是火())。
神审判人的原因,是「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所以得罪了赐生命的神()),以致生命变得像「灰尘」和「粪土」一样毫无价值())。
「他们的金银」()),可能指财富,也可能指用金银铸造的偶像。当审判的时候,无论是财富还是偶像,都不能拯救人脱离刑罚。人若只是用捐钱行善来贿赂神,生活却「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对神不冷不热,结果也是得罪神;神必要「用灯巡查耶路撒冷」()),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而且大大毁灭」())。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论犹大的审判

有些晓谕者,在开始宣讲严肃的主题内容之前,会先说一些取悦听众的讲话,但是西番雅却没有这样做。他立即进行宣讲,传达神的话,宣告自然世界将被除灭。当神的行动开始时,所有东西,人和兽,鱼和鸟,都将被毁灭。创造世界所带的应许将被废弃,挪亚洪水后所出现的生存希望也荡然无存,所有我们知道的生命,都将被除灭扫净。先知这样的开场白,虽然可能只有少数人认真对待,但是必然引起注意。在西番雅的信息中,即将来临的毁灭范围是这样广泛,他的听众多数必然会辱圢他是宗教狂人。

正像在他之前的以赛亚和阿摩司,先知借用一种普遍的和当时盛行的观念,然后把它愉快的调子转化成厄运的预兆。如果假定先知在圣殿中宣讲这说法是正确的话(特别根据7-8节所说的 ),我们更清楚地觉察到先知的技巧。他对那些忙于庆祝创造的听众宣讲,暗指一切会回到混沌中。他向那些快乐地从事献祭和敬拜活动的群众宣讲,而且斥责这些活动所包藏的腐败和邪恶。他向城市内挤在大街和近郊地方预备过节的群众呼喊着,并且指出不久绝望的哭叫将从鱼门、第二城域(Second Quarter、中文和合本译作二城、译者注 )玛革提施的郊野,和圣城的其他地方发出(10-11节 )。所有喜乐的声音和信号,不管是在自然界,在圣殿中,或者在城市,都是一种与欢乐正好相反的虚空信号,悲惨的景况和来自神的审判,是无法抵挡的。

先知的宣讲迄今,只是宣布来临的审判,并没有呼召悔改,也没有改革的程序。但是西番雅的可怕异象的成因是清楚不过:虽然它将打击自然界,就像打击人类社会一样,但是审判归根结柢是由于人们的态度行为引起的。

(一 )宗教信仰的腐败。虽然当前是在欢乐地庆祝以色列的一个重大节期,但是参加者的本性否定了这个节期最基本的意义。祭司从事可厌恶的巴力崇拜;而在房顶上,在黄昏的朦胧中,可以看见选民从事虚幻的星相敬拜(4-5节 )。他们嘴里指着耶和华的名起庄严的誓言,但又向外邦神祇玛勒堪严肃地起誓(5节 ),以求保险。他们口头上是敬拜神,但很明显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在实际地否认他们所敬拜的。

日子久了,令人的触觉迟钝了,理解力也减弱了。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件美妙的事。玛拿西统治数十年,已经造成了伤害,使得国家不再区别真假信仰,不再觉察宗教已经变成虚饰,是一种耻辱和背叛。这个国家表面上没有放弃宗教信仰──如果它放弃的话,可能会好些;在西番雅的时代,以色列古时候的信心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改革者,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有异象的人,他们发觉那世代已到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地步。在西番雅的宣教不久之后,改革立即开始了,但无论改革带来多少实时的好处,它仅仅是推迟先知所清楚看见的结局而已。

(二 )政府已经失败(8节 )。政府官员和王室成员,就是肩负领导重担的人,并没有完成他们的职责。他们自己穿着‘外邦的衣服’,无疑暗示他们参加在亚述人统治时引到耶路撒冷的仪式。就像现代西方的青年,他们以哈西·克立什拿(Hare Krishna印度教香火最盛之神──译者注 )作打扮,他们的行径已经异于他们的传统。一旦政府的官员追求异教的信仰,百姓可能也要学样跟从。

(三 )社会里尽是冷漠和不关心(12节 )。先知描述上主辛勤地寻找城市中的黑暗角落,对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一般暗指那些懒惰的人,是从酿酒的手艺中引申出来的比喻。葡萄酒被放置在阳光下,以便加深它的颜色和甜味;但如果放置太久,它便膨胀起来,不能饮用。这样,即审判将来临的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的沉默群众,对于异端和恐怖手段没有加以反对,故该受责备;也因为在他们国家日常的生活中,对于发生在他们周围已陷入混乱的事情没有采取行动。

有时候,冷漠和不关心对于国家的道德腐败所负的责任,比那些从事邪恶活动,或者那些失败的领袖的责任更重。乔治·亚当·史密斯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 )曾极具说服力地说明这种情况:

(见氏着十二先知书下册页54、一八九九年版 )

西番雅论漠不关心的话,击中了那些群众的良心,他们并非因不信而被定罪的一群,但是他们也永远不会对信仰热心。他们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12节下半 )他们以为神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觉得很安乐,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尽量不花气力,追随同样的怠惰。他们相信世界不会改变,所以他们不理会它,可以这样,允许它进一步滑进灾难里。西番雅用他的话,敲击着我们的心弦。事情所以会这个样子,部分原因是我们允许它们变成那样。在一个绝望世界里,我们大可以满足地坐在一旁,好像永远沉睡不醒,但同时,我们却不能卸下所有的责任,我们至终必给这种我们所纵容的混乱所拖垮。

忿怒的日子

当先知继续阐述‘耶和华的日子’的主题时,他并不那么被它的原因和后果所吸引,却愈来愈注重这个主题的可畏性。那个日子带有启示文学的成分,所以当先知用语言去表达那种他已看到但难以说出的恐怖情景时,一连串没有与动词相连接的名词,从他口中滚滚而出(15-16节 )阿摩司先知曾对北国以色列参加节日的群众宣告‘耶和华的日子’,以一种丧礼哀歌的形式来讲那个日子;西番雅的话则采取一种战诗的形式,结结巴巴地发出断音的诗句表达即将来到的混乱,显示它的紧迫。那个日子暂不在可见的将来之内,但亦距离不远,即将很快地临近(14节 )。

十四至十六节是有力的诗句,描绘一出可怕的露天史剧(son et lumie're pageant ),诗词唤起悲剧的痛苦声调和末日世界的黑暗阴影。勇士流泪,他的能力无用武之地,他的哭喊令凄凉的情景更觉悲哀(14节 )。烦恼和痛苦,荒芜和毁坏,幽暗和乌黑,这是那日子的光景,而所有的都受一个词忿怒(15节 )所支配,因为神的怒气要降下这些灾祸。藉着六方面形容那个日子(15-16节 ),先知的诗预期神的创造受唾弃;创造的日子曾经被神夸奖为‘好的’,但在这次冷酷的全副武装的审判日子中,创造的原意都被黑暗所覆盖。

恐怖日子的后果是人类陷入沮丧之中(17节 )。如同新近才瞎眼的,他们将不知方向,跌跌撞撞的行走在邪恶中放弃了神所赐的视力恩赐。受伤者的血不断地流着,凝结在尘土中,而人类生命这奥妙的恩赐,正是从尘土而来的。死者的肉丢在地上发恶臭,好像流浪的牛留下粪便的气味。对于人类来说,在这样恐怖的时刻,任何传统的人为保卫都是无用的。金银(18节 )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够用来换取保障,现在却毫无用处。这个世界在被创造时曾得着受保护的应许,如今却已经败坏得太过分了。神将使这一切都结束。这就是西番雅异象的中心。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西番雅书第一章

Ⅰ标题

本书有个非常一般的标记耶和华的话(参∶,说明它的来源乃是以色列人的立约之神(参∶。接受这信息的人是西番雅,他的身分更进一步确认于一个比任何先知都长的家谱(参∶;他显然是希西家的后裔,而希西家则是犹大国的第十四位国王(主前716~686年;参∶;见93页)。这个家谱可以上溯如此久远,证明作者是个以色列人,而不是衣索匹亚人,虽然他父亲古示的名字可以译作“古实”(参∶。然而我们可以确知他的国籍,因为家谱中其他所有名字,包括先知自己的名字在内,都含有以色列神的名字雅〔Yah(weh),雅巍,一般译作耶和华〕在内。这里没有明确称希西家(以色列人常见的名字,参∶为“犹大王”,并非将此一解法排除在外,因为这个名称在本节中用来指约西亚犹大国的第十七位国王(主前640~609年),而西番雅正是在他作王期间说预言的(参∶;见93~95页)。这名称只用一次,可能是要避免重复。

Ⅱ审判

神的话语是以审判开始的,一开始就指向所有有生命的受造之物(2~3节),然后缩小范围指向祂自己的百姓犹大,更特别指向耶路撒冷的居民(4~6节)。不仅明确指出要受刑罚的人,也指出他们的一些罪。耶和华声明祂必亲自介入祂的审判中,这审判要带来彻底的破坏。

A人类

这两节经文是由“除灭”的观念结合起来的,这个字在希伯来文圣经出现四次,显出它是强调的重点,以及这个行动广泛的范围(参∶99。这个强调又由动词的受词加强万类、人和牲畜,以及空中的鸟、海里的鱼,都要除灭。神的审判将要废除祂的创造,因为这些字词都曾在创世记中出现过、25、26~28)。整个“地面”(吕译;和合本作地;参∶都要彻底扫净。这里用特别的方式将人类抽出来,因为他正是那要被剪除的,这个很强烈的动词是指灭绝之意;参∶。它有时也当作刑事术语来用,指执行死刑说的(参∶

这些宣告的严重,以及它们的必然实现,藉两次确认这些是耶和华的宣告而强调∶耶和华说,这是耶和华说的。

99 这个字的头一个希伯来文形式可以重新标注母音,用来说明这个动作是重复,再次进行的,如一样,虽然这种修正没有抄本证据支持。
B犹大与耶路撒冷

4.虽然整个有生命的受造之物都要被毁灭,犹大和她的首都;也是最重要的城耶路撒冷,却在这里特别提及,因为他们乃是神的百姓。所有人都犯了罪,但神百姓的罪更严重,因为他们曾自愿与耶和华建立盟约的关系(参∶,记述列邦受审判,但犹大和以色列所受的审判却更严厉)。在惩戒与审判的姿态中,神要伸手攻击以色列(

这里完全一样地重复使用同样的动词形式(参3节),记录了那些因着他们的罪而被剪除、受刑罚之人,藉此将他们与普世毁灭的描述连接起来。他们要从这地方被剪除掉,至少是指耶路撒冷,可能特别是指圣殿,那最特出之地(参∶

这三节剩下的部分包括那些要被毁灭之人的名单。所剩下的巴力(思高作“巴耳的记念”)是指那些仍旧敬拜这个外邦神的人。这个字的字面意义是“主人、所有者”,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达(Hadad)100;敬拜巴力是以色列人长久的网罗(参∶,十八)。在先知的一生中,犹大是在亚述的控制之下,亚述也有一个神o叫彼勒(Bel,即巴力),而且也用这个字来指神明101。因此,这名字可能是指米所波大米混合宗教的神o;在他们这段统治期间,这种混合宗教的影响是可预期的。有人提议说∶既然巴力崇拜仍然存在,就说明这预言是在主前六二一年约西亚王改革前说的(见93页及下),在改革之后,这种崇拜必定会消失。这个日期可能是正确的,但这里提及所剩下的巴力,却可能是指这个异邦宗教大部分(虽非全部)被扑灭后的遗迹(译注∶参现中“那地方拜巴力的痕迹”),何况甚至是在改革的顶峰,受异教影响的迹象也并非完全根绝;在约西亚死后不久,它又再度死灰复燃了(参∶;见94页)。

不只是这些外来的神o要被剪除,连所提及之基玛林的名和祭司102也要被涂抹。基玛林这个字只用在不是事奉耶和华之祭司的身上(参∶。这个少见的字随即用一般指祭司的希伯来文解释。

5.敬拜天上的万象(参∶是在房顶上进行的。这些也是迦南人和亚述人敬拜的神明(参黄道十二宫图),所以这里可指上述二者之一。

混合宗教的行为也受审判。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祂起誓的人,同时也指着“他们的王”(吕译注、NJB 边注、MT)起誓。有人跟随七十士译本的校订,将这个字母音修改,读作玛勒堪亚扪人的一个神明(参∶,不过现存的形式也与一个巴比伦神o的名字一致103。无论如何解释,受到强烈定罪的,乃是同时敬拜与以色列立约之真神及另一神o(参∶。指着另一个神明起誓,意即承认他的权柄,这是以色列人所禁止的。

6.这些错误最后被摘要、浓缩为转去(思高作“背离”;现中作“掉头”)成为背道之人(参∶,不再跟从耶和华,也不把祂当作他们的神来寻求;参∶,也“不求问祂”(吕译;参∶的引导和帮助,所以在这几节经文中,有一种宗教回应的转变从渴慕完全地、单单地顺服耶和华,经过把耶和华和异教崇拜混合之后,到彻底异教化,实际上是无神主义,彻底弃绝了耶和华。这百姓本当保守他们自己远离所有的异教行为,惟独归耶和华为圣民;但他们既已不再如此,神将亲自使他们纯净。

100 见 IBD , p. 153,以及该处所列经文。
101 见 I. J. Gelb et al .(eds.), The Assyrian Dictionary ,2 (Oriental Institute, 1965), p. 193; belu 条。
102 Ko{mer ,可能是源自同语系之亚喀得文 kumru ,“祭司”的外来语;见∶同上,8(1971),pp. 534~535.
103 见同上,10(1977), pp. 168~169, malku 条 B。
Ⅲ耶和华的日子

耶和华的日子具有多重性质(见97~99页),这点将会在本书剩下的部分呈现出来。它是一个审判的日子,也是一个盼望的日子。它是特别和神以及和祂立约的百姓有关的日子,但对其他国家也很重要。它是历史完满的日子,但也是具有末世性的、启示性的期盼日子。这日子是耶和华要施行祂一切的公平和公义、审判和爱怜的日子;只有祂是在舞台的中心,所以这是祂的日子。

A宣告

在主耶和华统治万有的至高神(参∶面前,听众受命要静默无声;这是一种出于敬畏与尊敬而发的呼喊,主要是由先知发出的(参∶;亦见。在这节经文中,耶和华的日子临近(参14节;;俄15)显明了耶和华的同在。这日子不仅是快到了,而且耶和华已经为这日子的临近做好了必要的准备,祂已经预备祭物,或祭宴(思高),这件事有时与审判有关(参∶。那些被耶和华“呼召”或“邀请的人”(思高;和合本作客,RSV、NEB、JB 同)要来赴宴,被分别为圣,或为了某一特定的功用分别出来(参∶。讽刺的是,那些受邀来欢庆祭宴的人,很显然地正是要成为献上的祭物(参∶创二十二,尤其是第7、9节)。耶和华审判时,献上那些令祂不悦的人,就成为讨祂喜悦的祭物。

B那日子的性质审判

以色列和列国对耶和华的日子最直接的经历是∶这是一个审判的日子。首先前段除了另外再列举神百姓应受刑罚的特别过错外,主要是集中在耶路撒冷,以及那里的一些宗教和经济行为(8~13节)。后段详细叙述这日子的性质,以及它对整个人类的重要性(14~18节),不过也重复了一些主题的要点,以将这两个段落连接起来。

i. 审判神的百姓

8.这里提及一个时间“到了……的日子”,藉此开始一个新段落。然而这节经文是直接与前一节连在一起的,因为它描写了在献祭的日子要发生的一些事(参7节),将耶和华的日子和献祭的日子,这两个彼此有别却又互有关联的主题结合起来。头一个阶段是惩罚(参9、12节,首领和王子。这些人的确实身分是一件颇具争议的事。如果这预言是在约西亚作王早年说的(见4节,和94页),那么这些首领必然是他未成年期间执掌实权之人(参∶;他们并未照他们该有的态度事奉耶和华。而王子可能是约西亚以外的王室成员(吕译“王室”),也是毫不敬虔的。无论作者在此有意提起的是谁,国家的领导阶层普遍都是失职的,也都在神的定罪之下。

另一个受审判的群体显然人数众多,他们都穿着外邦衣服。他们的衣服很可能是特别为着执行异教的宗教礼仪而穿着的(参∶,因为这个形容词是与异教神o有关的(参∶。这警告至少说出外邦人可憎的影响,通常都会导向那已受定罪的混合宗教;参∶

9.第三个罪大恶极的群体,是那些像牡鹿一样(参∶跳过门槛的人。门槛这个字总是与殿宇有关的(参∶。这句话的解释相当含混,问题出在最后一个字的意思无法清楚了解,所以这个行为也就不易解释了。不过上下文暗示它可能也是一种异教习俗。它可以指腓利士人不踏大衮庙门槛的行为,而这习俗已被以色列人采用了;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另一个解释是∶这可能是到那日要发生的事,只要我们将本节第二个子句看作是第一个子句含糊不清之意义的解释。这在文法上是有可能的,而且也使这行为成为一种社会上的罪行,而不是宗教上的。这些人用强暴(参∶、9)和诡诈充满他们主人的房屋。这可能是指他们王室的宫殿充满,甚至泛滥了强暴(参∶,而不是人期望国王该有的公平与公义。在这段上下文中,这句话更有可能是指他们宗教上的罪行,“主人”这词可以指异教神o,别处就曾用这词来形容他们104。这正与耶和华真正的主(7节)成对比,且是反对祂的。他们的敬拜是欺骗与强暴,丝毫没有一点真理、盼望或平安。

10~11.作者严肃地宣告(见2~3节)关于献祭的那日(见7、8、9节)之后,跟着描写耶路撒冷城内与郊外居民的反应。他们将要在祸患中发出“喊声”(思高;和合本作悲哀的声音;参∶,并要在将发生的毁灭和审判中(见13节),发出哀号的声音(11节;参∶。第三个反应按字面意思是大破裂的响声,通常解释为伴随着毁坏而有的爆裂响声,如中、英文译本的译法。然而,这个字也用在描写身心极度痛苦喊叫的经文中(参∶,这用法也很适合本段经文的上下文。

这些喊叫声是出自耶路撒冷城中特别提及的地理区域。鱼门是在城的北边(参∶,很可能是该处的主要城门105。因为耶路撒冷其他各面都是险峻的陡坡,这座城的北边最容易受到攻击。“二城”(AV、RSV、NEB;吕译“第二区”)或作新区(思高、现中、NJB、NIV),根据这名字,它是较近期新设的一个地区,座落在圣殿和城内主要地区的北边(参∶也有可能)106。山间是较为普遍的描述,不过在当时很可能是指较特定的一些山丘,但位置不详。既然前面提及的两个地方都位在耶路撒冷的北边,这些山丘最有可能的位置也就在那一带。

作者继续叙述同一个主题迫在眉睫的灾祸,不过现在却吩咐百姓要哀号,因为灭亡的时刻现在已经来到了。这是对住在“臼状洼地”的人说的(吕译;和合本译作专有名词玛革提施;参 RSV、JB、NIV 边注的 'Mortar'),可能是挖空成类似臼状的凿石场(参∶。从前面地区描述的方向看来,这个区域很可能是在第二城区的南部。根据下文的提示,这就是场地区(NIV;参∶的“饼铺街”)。那些运银子买卖之人遭灭亡(参∶;俄5)或“被铲除了”(思高、现中、NEB、JB;和合本、吕译、AV、RSV 皆作被剪除),以致饱受煎熬;这些人可能是“银行家”或商人。在平行叙述中,称这些人为迦南的居民,迦南人的贸易在稍后几个世纪极发达,那时他们是以腓尼基人闻名于世;甚至在更早的时期,他们的商业行为似乎也是家谕户晓的(参∶。要遭致毁灭的不仅是异教的宗教行为,也包括他们的商业活动,特别是他们接受的外来影响(参∶。至于这种经济崩溃的原因,这里并未说明,然而原因可能主要是欺诈,像其他先知所言一样。所以,神关切的不仅是宗教上的堕落,也关切经济上的不义。

12~13.接着,耶和华在那时(参7、8、9、10节)将祂的注意力转移到整个耶路撒冷城,以祂自北方进入城中为高潮(10~11节)。祂将要在城中用灯巡查,以致无人可以逃脱(参∶。基督教前的希腊哲学家戴奥革尼(Diogenes,译注∶约主前四世纪,希腊犬儒学派鼻祖)到处寻找诚实人,耶和华却和他不同;在这段经文中,耶和华寻找的不是公义,而是罪恶,为要惩罚并连根拔除(参∶。在这里,祂巡查的不是干犯的罪(参4~11节),而是疏忽的罪。作者用一个隐喻来描述这些要受惩罚的人107,这个隐喻是取自酒的发酵过程。当酒静止置放时,较重的固体物质会沉淀下去,渣滓就留在瓶底或桶底。酒如果放得太久,便会变得浓稠或凝结起来(参∶。耶路撒冷的富人和有影响力的人,那些拥有财宝、房屋、葡萄园和酒的人,不像有用的陈年老酒(参∶,反倒因着漠不关心和安逸而停滞不动。史密斯清楚表达出这个问题,他说∶“亏损神和人类的伟大目标的,并不是魔鬼的猛烈攻击,而是千千万万像冰河那样冷漠、缓慢、压碎东西的无用之人;神的目标永远不是被猛烈的打击所破坏,却会被人安坐于上不动而破坏。”108

虽然这节经文可以理解为谴责酒精的使用(NEB),但西番雅定罪的其实是无动于衷的态度,这因着百姓实行的无神主义而更加严重。他们虽然未必在理论层面上否认耶和华的存在,却在实际层面上否认神的作为,不管这些作为是降福或降祸(思高作“赏善”和“罚恶”)。福祸都不会从祂而来。

对于以色列人而言,认为神不介入国家生活这种观点,乃是严重的异端,大胆反抗以色列人的神观从创造世界、呼召亚伯拉罕、出埃及、与以色列人在西乃相会、征服迦南,到持续关注以色列的国家事务,神都是不断地、主动地介入历史。在世界事件中,若没有神实际干预人类历史,无论是赐福或降罚,他们的信仰就变得毫无意义;照样,耶稣若是不曾在历史上真正从死里复活,基督徒的信仰也就是枉然的了109

西番雅指出∶这种不负责任的神学,就像公然背叛神一样邪恶。那些不肯起来用他们的能力行善之人,必导致能力的源头受毁灭断绝(参∶

104 见 C.-F. Jean and J. Hoftijzer, Dictionaire des inscriptions se*mitiques de l'ouest (E. J. Brill, 1965), p. 5.
105 可能的位置请看∶ Y. Aharoni and M. Avi-Yonah, The Macmillan Bible Atlas (Macmillan, 1968);中文译本为《麦克密伦圣经图集》,未具出版社名,1980。图170。
106 同上,图114。
107 有人提议在此作经文修正,移动一个字母,又重复另一个字母,结果就成了“那些懒散人”(吕译、NIV;参∶。骄矜自满、虚假的平安非常符合这段经文的解释(参∶现中“那些自满、自信的人”),但这种假设的修正读法却缺乏抄本支持。
108 G. A. Smith, p. 54.

109 见 L. B. Gilkey, 'Cosmology, Ontology, and the Travail of Biblical Language', JR 41(1961), pp. 194~205。此一经典之作表明了赋予信仰意义之历史事实的重要。
ii. 审判世人

西番雅对耶和华日子的描述,现在有了改变(见7节),激变的战争将要影响整个世界,世人的财富再也不能保护他们。预言的焦点就这样从犹大国转为普世的信息,成为对所有人的一个末世警告。

有一种对耶和华日子的理解是天真却普遍的,就是认为那日子只是牵涉到耶和华要提升祂的百姓,超越全世界,只因着他们是蒙祂拣选的(见。这种观念在此被动摇了。拣选也含有责任的意思在内。所以如果人忽略了责任,先知也会提及耶和华的日子审判的一面。那日子不仅是具有国家的意义,在此更显明影响遍及所有国家。末日这两面特性的发展(见97~99页)和它的普世性,将要在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最终之日达到高峰(参∶,那日也有两面性质和普世性的(参∶;启十九~二十二)。

14.对先知而言,耶和华的日子有一重要的部分(参∶,那就是这日子在时间上已经临近了(见7节);这个字在希伯来经文中是摆在整节的开始,是在强调的位置,并且又重复了一次,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这日子临近了,而且正迅速地临近110。这日子也是个大日子(参∶,因为它对所有受造之物都极重要。

直到第16节都是在描写这日子的一些特性,这里用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句开始,这字可以译为风声(和合本,AV 作“呼声”),是悲苦(吕注;参思高、现中)的风声;但不容易理解的是∶耶和华的日子竟会有呼声。有人则认为这个字是指那日子的“声音”、“噪音”或“喧嚣声”(RSV、JB)。在其文脉中,最令人满意的解释可能是视之为宣告的喊声,与“听!”相近(参现中注),是个可听见的呼声(参∶,其信息不仅与悲苦有关,也是勇士所发“战争的呼喊声”;参∶

15~16.这里断续地列出那日令人战栗之特性(见14节),在这两节经文中,“日(子)”这个字重复了六次,可能是回应创造时六个“好的”日子111。从耶和华那面来说,那是使祂充满忿怒的日子(参18节;。五组同义词描述那日子对人类的影响。头一组所牵涉的,是情绪上的急难和困苦(亦见 RSV;并参 NEB、JB;参17节;;俄12、14;。第二组是与自然的“毁坏”(今圣、NEB)与“摧残”(今圣、思高、RSV、NEB、JB;参∶,这两个字是来自同一个希伯来文字根的两个不同形式112。黑暗(参∶和幽冥(参∶,密云(参∶和乌黑(今圣、RSV;思高作“阴霾”参∶更加深那日子的恐怖。这些表现,以及吹角(参∶和呐喊(参∶,都是神显现当全能的神与祂的百姓相会(参∶时喧嚣和可怖的特性。神这位战士出征,不仅是要攻击祂的仇敌(见的注释),也要攻击祂的百姓,因为他们在这时期的行动就像神的仇敌一样。以西番雅的听众而言,耶和华在祂的日子大能的同在,不是带来祝福(如在西乃山所经历的),乃是为了审判。甚至连犹大的要塞,无论是坚固城(参∶,或高大的“城角楼”(吕译;和合本作城楼;参∶,都无法承受耶和华的忿怒。

前面提起过,这六次用“日(子)”这字,可能是回应创世记第一章,说明这里描绘的审判可以视为创造的逆转。人类的罪导致神的刑罚,其影响导致创造回到神主动形成宇宙前的光景。黑暗取代了光明,整个建立好的宇宙次序也重归混乱(参∶。神完全的慈爱及充足的供应都被审判所取代,祂的赐福也有所保留。

17~18.耶和华的日子之叙述,有力地令人感受到祂的同在(14~16节);现在祂要发言。祂显明审判并非仅限于犹大,而是针对全“人类”(参∶。耶和华将使灾祸临到他们身上(参15节;,所以他们必要如同瞎眼的人一样蹒跚而行,摸索方向;他们的瞎眼乃是犯罪“得罪耶和华”的咒诅(参∶。“得罪了我”(NIV 作“得罪了耶和华”,参吕译、思高)这句话显然是先知的注解,因为是谈论有关耶和华的事,而不是以耶和华为说话之人。这句话是这节经文前后两半的转接;在前半节中,耶和华是主动的,是动作的主词;后半节则是用动词的被动式。耶和华仍然是采取行动的那一位,但并未明显提出。正如灰尘因其量多而为轻贱、没有价值的(参∶,罪人流血也是如此(参∶。这动词有着双重功用,有第二个受词,即像粪土一样没有价值(参∶。这第二个无价值事物的确实身分并不清楚。这个字惟一在别处的用法,对理解这节经文并无帮助;中英译本的译法非常纷歧(AV、RSV 作“肉体”;JB、现中、今圣作“尸体”;NEB 作“脏腑”;NIV 作“肠子”)。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是∶将这个字的母音重新标注,读作“体液”,即生命的液体,在句中是与“血”平行的113

人类受审判时想要靠金和银得救,这些可能是指他们的财富(11、13节;参∶,但更有可能是指他们的偶像,因为偶像通常都是由这些材料做成的(参∶。在这一日,天然的事物或不存在之偶像的象征物,根本无能拯救;耶和华发怒的日子(15节)再一次说明此日的特性。祂的忿怒(吕译“妒愤”;思高“妒”)将如火一般;参∶“吞灭”(思高;和合本作烧灭)全地(见2~3节;。这忿怒强烈地保障神作为独一创造者与立约之神的独特地位(见27页;参∶。在又重复必烧灭全地这句话,有如副歌一样(见134页)。那些将要彻底而迅速地来到“尽头”(NIV;和合本作毁灭)的,是特别指地上的居民(参∶。这样,神的刑罚就像招致刑罚的罪一样,既是普世性的,又是激烈的。

110 希伯来文“甚快”的副词形式,可以从圣经以外的埃及文、腓尼基文和乌加列文的文献来了解,有如战士神圣之战士耶和华的隐喻(见78页)的临近,这与要来的日子是同义平行句。见 A. F. Rainey, 'The soldier-scribe in Papyrus Anastasi I', JNES 26(1967), pp. 58~60.
111 见 Craigie, p. 116.
112 sho{~a^h , mesho^~a^h .
113 le{ah 前接 mem ,见 Sabottka, p. 57; R. L. Smith, p. 128.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当犹大王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耶和华的话临到希西家的元孙,亚玛利雅的曾孙,基大利的孙子,古示的儿子西番雅。」

「西番雅」其名的原意为「保护者」。「西番雅」原意也可作「北方」解。「西番」为北方,「雅」为耶和华的简称,表明他是属耶和华的,相对的有「巴力洗分」,北方是属「巴力」的。可见这个名字确有信心的内涵。「耶和华的话临到……」这也是先知书引言常有的,试比较耶利米书引言,曾两次提及。可见时代的紧急,神有启示的话语,焦急地向祂的选民说明。祂选召不同背景的人,成为祂的发言人,成为当代的见证。神的话是合时的,切合当代的需要,也是无时的,向历代启示,甚至现代的人们,仍可从先知书,听见神的声音。神的话有永远的价值。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西番雅”有的圣经学者根据本书所列谱系,推断西番雅大概二十九岁已开始先知的侍奉,那时约西亚虽继承王位(主前639~609年 ),尚未成人(只有八岁 ),到十八岁后才发动改革。西番雅说预言是在宗教改革前。

西番雅” 的意思是“ 耶和华隐藏”。这里冗长的家谱暗示西番雅的贵族出身,他的太祖是好王帝“希西家”。

耶和华的话。这个信息不是西番雅的,而是神的

希西家(Hezekiah )。一般先知如果涉及其先人的话,通常只提到父亲,但西番雅却追溯到第四代,这说明“希西家”是一位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那个犹大国王。根据他们的生卒时间,西番雅完全有可能是国王“希西家”的玄孙。

●这个家谱上溯到希西家,很可能就是因为希西家王(有名的贤君 )就是西番雅的曾祖父。如果这个希西家是一般人,就很难想象这里为什么要记录比其他先知书开头的家谱多好几代的祖先。

●希西家王由公元前715-687年作犹大王。

●「亚玛利雅」:字义是「主所应许的」。

●「基大利」:字义是「主是伟大的」。

●「古示」:字义是「深色的」,本字也可以译作「古实」,不过西番雅显然不是古实人。

●西番雅同时代的先知有那鸿、哈巴谷、耶利米;在他之前有几位著名的先知有以赛亚、弥迦、阿摩司、何西阿,让主前第八世纪末先知的传统达到高峰,但是在主前第七世纪初期,先知的事工似乎沈寂下来,直到第七世纪结束西番雅的出现。相对时期历史记载可参考王下 18:1-24:20并 代下 29:1-36:23。

●「临到」:可翻译为「发生」或「经历」。

年代与家谱】

卷首语将本卷日期定于约西亚王统治年间(主前640~609年 )。因为约西亚年幼登基,一群祭司与宫廷官员摄政治理犹大,直至主前六二二年。因为在被掳前后有不少人名叫西番雅,加上一个简短的族谱,能更清楚指明是谁领受这些神谕(比较马里泥版与以撒哈顿的亚述年表 将先知的名字附在预言上的类似作法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我必从地上除灭万类。」

「耶和华说」,这是先知常用的语句,表明神的权威,信息的严重性。通常先申明「耶和华如此说」,十分严正。在信息之后,再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有时为表明郑重,也可能是安慰,因为「说」字可译为「低语」,神有无限的心意。这里原可置于信息之后,也为郑重的申明。「我必除灭」,「除灭」原意为阻止与消除,将罪恶带至一个最终的结局,是神的行动促成的(原文的文法是Hiphil即有causative idea )。「除灭」这一动词且重复一次,可译为「我必除灭」。重复是为着重语气,也是肯定的涵义,所以可加译「必」字。神的审判是最终的行动,不能逃避,也无可否认,是历史必有的结局。「万类」不只是人类,而是包括一切的生物,其实是指万有。这些都是神所造的,神要将所有被造的,全部除去,祂有自由,祂也有权利,要将一切除去,好似将桌上的东西一扫而空,将所有的都从地面上扫除,不复存在。这是先知弥迦的信息,是神对整个世界的行动。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从地上剪除。即“从地面上”,与本节前半句结合在一起,说明即将来临之惩罚的严厉性。先知在这里主要是指犹大。他的信息原是对其领导人和百姓发出的(1:1-4,2:1)。

●「除灭」

:原意是「阻止与消除」。原文此字重复一次,加强语气之用。

●「万类」:「万有」,包含人以及其他的生物。

●神预告要除灭万族,这次是火的刑罚(1:18,3:8),和挪亚时代用洪水(6:7)不同。

2~3神所预告的刑罚,除了消灭恶人,连地上的牲畜、空中的鸟和海里的鱼都被殃及。这是一次火的刑罚,与挪亚时代用洪水灭世界不同(18节。“绊脚石”:亦作“石堆”,原文意义难确定,或指犹大国中的偶像。

●本段话 1:2-3 起头为耶和华说,结束于这是耶和华说的,强调宣告的严重性。

】「我必除灭人和牲畜,与空中的鸟,海里的鱼,以及绊脚石和恶人;我必将人从地上剪除。这是耶和华说的。」

这里特别指出恶人,罪恶之辈当然是在审判之下,但是「绊脚石」是指甚么人或甚么事物呢?经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这是指审判本身,使恶人绊跌。有的解为毁坏的事,与作这样事的恶人一同败亡。也有的认为这是表示地震的后果,使地面毁坏,山石四散,成为绊跌人的石头。有的因涵义不明,就将这句删去,比较清楚。但有人仍坚持保留这句,却将「恶人」改为「不法的人」,这是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译词。「不法的人」与「恶人」几乎是同义字,似无争议之处。这里再重复用「剪除」,但是用分词(Participle )的形式,似指正在进行的动作。所以「必」字附加的涵义仍旧存在,但重点在动作的过程:我「正」将人从地上剪除。审判不是只豫言将来的事,也可以是指目前已有的现实。「这是耶和华说的」与上节「耶和华说」相同,再重复,且在本来语句的次序,显然是着重的语气。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绊脚石」

:可能指偶像

人和牲畜。罪的咒诅不但落在人身上,也落在其它受造之物身上

绊脚石。一切偶像,阴谋,罪恶,欺骗,罪的结果都将与罪人一同毁灭。

●「绊脚石」:亦作「石堆」,原文意义难确定,或指犹大国中的偶像。

】「“我必伸手攻击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从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并基玛林的名和祭司,」

耶和华伸手,是审判的动作。这在以赛亚书中屡次出现。耶和华要审判世界,审判台在犹大,在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在审判列国的过程中,先审判犹大,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这是在犹大的以色列人很难接受的启示,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耶路撒冷是圣殿的所在地,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所以神圣不可侵犯。

在西番雅的时代,约西亚的宗教改革已有相当的成效,巴力异教的力量已经削弱了,但还有剩下的,不是剩下的巴力,而是剩下那些敬奉巴力的人。神必将那些「巴力的余民」也全都除去,不容存在。「基玛林的名」必是偶象的名,是亚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或摩洛,摩押人称之为基抹。这些敬奉异教的祭司存在,异教的罪恶必无法消除,所以神必须完全剪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巴力”:迦南人所拜的农神,相信能掌生育和风雨。“基玛林”指在异教邱坛中供职的祭司。

关于“巴力”的膜拜,参看的脚注。“基玛林”。巴力的祭司

「所剩下的巴力」:「巴力」为迦南人所崇拜掌生殖的神,参何西阿书。虽然约西亚王积极铲除玛拿西王及亚扪王所遗下拜外邦偶像的陋习,但当时仍有人暗拜巴力。

「基玛林」:迦南人对他们祭司的尊称,于此却指以色列中非属利未支派的祭司,他们在邱坛与偶像崇拜中供职(参串 )。

必伸手。手象征能力,因为人要靠手发挥他的能力

剩下的。指巴力的一切遗迹。七十士译本为:“我要除掉巴力的名号”

基玛林。指犹大国王所任命在邱坛上主持偶像崇拜的祭司

●「伸手」:「举手要击打的姿态」,以赛亚赛 14:26 、耶利米耶 6:12 、以西结结 6:14都用这一个词来表达神的惩罚。

●「耶路撒冷」:位于锡安山上,是圣殿所在的城市,也是犹大首都。此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即存在,但只叫撒冷创 14:18 ,「撒冷」是平安的意思,「耶路」源自亚述语系,是「根基」或「城」的意思。

●「巴力」:这个字字面意义是「主人的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达(Hadad )。

●迦南的宗教中,巴力是雨水与农作物的神,巴力的配偶是亚纳,亚纳是性、爱、繁殖与战争的女神。亚斯他录也是女神,常常被当成是巴力的配偶(地方宗教中这种混淆很常见 )。

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每年干季就是巴力被摩特(死与干旱之神 )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

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性交所带来的繁殖力量。当然,牲畜的多产、田园丰收也都跟这种繁殖的力量有关。所以为了促进巴力与其配偶繁殖的力量,迦南神庙中的神妓要与许多的男性发生性交。

●「所剩下的巴力」:指那些仍旧敬拜这个外邦神的人。敬拜巴力是以色列人长久的网罗。

●「基玛林」:是亚兰文「众祭司」的译音,叙利亚文也以此字表示「祭司」。旧约圣经使用此字,都是指外邦宗教的祭司。

●「祭司」:指外邦的祭司,而非耶和华的祭司。在七十士译本中无此字,可能早期的抄本并没有此字(基玛林已经有祭司的意思了 )。

4~6本节为西番雅的侍奉在约西亚作王早期的依据。宗教改革始于主前621年。约西亚把圣殿中和民间所立的巴力的像和邱坛,及为天上万象所造的器皿都烧成灰(王下二十三章 )。这里仍提到偶像等物,可证改革尚未发动。

4-6犹大因效法外邦敬拜偶像,必要遭罚。

约西亚的改革】

本节描述的敬拜礼仪紊乱以及拜偶像的情形,是约西亚在主前六二二年以后(见代下三十四章注释 )采取改革行动的先声。当约西亚成功地洁净圣殿、消除外邦神祇,是打着重新守约的旗号而做。八十年前,希西家王也推行过类似的改革。两次都是因为亚述王朝势弱,促成犹大这种小国在政治与信仰上独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巴力」:这个字字面意义是「主人、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达(Hadad )。

迦南的宗教中,巴力是雨水与农作物的神,巴力的配偶是亚纳,亚纳是性、爱、繁殖与战争的女神。亚斯他录也是女神,常常被当成是巴力的配偶(地方宗教中这种混淆很常见 )。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每年干季就是巴力被摩特(死与干旱之神 )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性交所带来的繁殖力量。当然,牲畜的多产、田园丰收也都跟这种繁殖的力量有关。所以为了促进巴力与其配偶繁殖的力量,迦南神庙中的神妓要与许多的男性发生性交。

──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5基玛林,天上万象,玛勒堪是什么?】

答:基玛林Chemarins这一名词的本意,无从考定,在旧约圣经中用以概指一般妄奉伪神之祭司,。如南国犹大王约西亚废去列王所立崇拜邱坛偶像之祭司。北国以色列先知何西阿所指撒玛利亚居民崇拜伯特利牛犊之祭司,因主降罚,惊恐战栗。以及犹大国先知西番雅告诫犹大与耶路撒冷必将除灭所剩下之巴力(参八四题 ),并其同类诸偶像之祭司。至于天上万象,概指日月,十二宫的恒星(参一二七题 )为亚述国所崇拜的偶像。,玛勒堪Malcham是亚扪人所崇拜的摩洛神(王上十~7 ○二题 )。以上所述这一切的偶像与其祭司,都为神所恨恶而禁绝的。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与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并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他起誓,又指着玛勒堪起誓的,」

这里仍是继续上节的指责。敬拜天象在玛拿西与亚们在位的时候十分普遍,甚至在约西亚王的时期仍有这样的现象。这是先知们屡次严责的。他们既敬拜耶和华,指着耶和华起誓。另一方面又指着玛勒堪起誓。他们似乎不认识耶和华是独一的主,除祂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他们却同时事奉几个神,玛勒堪即米勒公。他们不专一诚心实意的事奉真神,混合宗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让假神存在。本来假神是虚无的,并不存在,是人自己敬奉与信从,更证明人们的罪恶。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在房顶上”:看。“玛勒堪”亦名摩洛或米勒公,为亚扪人的神,祭祀仪式中有人祭。“敬拜耶和华…起誓的”:拜耶和华又拜他神。

“天上万像”。犹大中拜偶像的人许多都使用占星术。“玛勒堪”,或作摩洛。一个亚扪人的神,其膜拜仪式要求献人为祭。所罗门为摩洛筑了一座丘坛,在西番雅发出警告后不久,约西亚便把它弄污秽了。以色列人所实行的是混合的膜拜,因为他们既指耶和华起誓,也指摩洛起誓。

「在房顶上」:中东一带的房子多为平顶,迦南人喜欢在房顶上观看及敬拜星象。

「敬拜天上万象」:敬拜星宿是亚述和巴比伦宗教的特色。

「玛勒堪」:亦称米勒公、摩洛(参串 )。

「指着...... 起誓」:指着某神明起誓是表示严肃地公开承认他为神,向他效忠。

天上万象。从古以来,太阳,月亮和星星就一直被人崇拜为自然能力的代表和地上事件的动因,19:13,。犹大国王玛拿西,也许是西番雅的曾太叔父。他特别崇尚这种敬拜

房顶上。人们在房屋的平顶上修筑祭坛,用牛羊献祭和烧香,敬拜天体

起誓。第5节后半句指既拜神又拜别神的人。

玛勒堪。亚扪人的神,就是摩洛,是献儿童为祭的残忍的神(见利1821 耶491注释 )。

●「房顶上」:以色列人的房子通常是平顶,或者至少有一边是平顶。因此敬拜天上万象的人会在房顶设坛敬拜,以便接触敬拜的对象。

●「玛勒堪」:「玛勒堪」:希伯来文直译是「他们的君王」。有人认为指的是古代碑文上被称为王的巴力,或任何犹大地拜偶像者接纳为王的假神。不过,许多解经家是直接将此字看做「米勒公」,或亦名「摩洛」,是亚扪人的神,祭祀仪式中有人祭,例如将孩童放在偶像怀里活活烧死,参考 王上 11:5,33 。摩西律法中明文禁止,并对把儿女献给摩洛的说要治死,参考

敬拜天上万象】

指的是星象神祇(太阳神、月神以及特别是我们称之为「维纳斯」的金星。这些神祇的巴比伦名字分别为「沙马士」、「辛」、「伊施他尔」 ),普遍见于所有远古宗教。这些神明主掌历法、时间、季节、天候,是众神之中法力最高强的,睥睨众生,赐下占卜的征兆。主前第二千年纪末叶,有人搜集了星象兆头,制作成七十块泥版,以《埃努玛、亚奴、恩里勒》为人所知。近东人编纂、征询这些资料有一千年之久。从以色列出土的该时期印章得知,这些星象神祇很普遍。美索不达米亚星相学家认得不少星座(很多也传至希腊 不过与今人的认知不同 ),但是还不知有黄道十二宫。进一步资料请参: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洛】

请参:。很多学者认为摩洛是冥界的神,其敬拜仪式可能源自迦南,主要是拜死去的祖先。主前第八世纪的腓尼基碑文提到,西利西亚人(Cilician )与其敌人打仗前,献祭给摩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玛勒堪」:希伯来文直译是「他们的君王」。有人认为指的是古代碑文上被称为王的巴力,或任何犹大地拜偶像者接纳为王的假神。不过,许多解经家是直接将此字看做「米勒公」,或亦名「摩洛」,是亚扪人的神,祭祀仪式中有人祭,例如将孩童放在偶像怀里活活烧死,参考 ,33。摩西律法中明文禁止,并对把儿女献给摩洛的说要治死,参考

──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与那些转去不跟从耶和华的和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他的。」

现在先知更进一步指责另一些人,比上述的更变本加厉。他们完全离弃神,去事奉假神,他们的背道是公然的,毫无忌惮。不寻求也不访问,对耶和华不再敬拜与信奉。这确是可怕的现象。但是这已经成为事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转去。先知在这里谴责那些拒绝敬拜真神的彻底背道者。

不寻求。第6节后半句指那些没有信仰,不在乎神的人。

●「转去」

:或译作「背离」或「掉头」,指成为背道的人,不再跟从耶和华。

●「不寻求....不访问」:指在信仰上冷漠的人。

】「“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豫备祭物,将他的客分别为圣。」

在耶和华面前,是敬拜的举动,必须敬虔,静默是虔恭的态度。阿摩司论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特别强调人们道德的失败,必须服在审判之下。西番雅的重点是在审判的普世性,先从耶路撒冷起始,再普及全地。两者都认为那大而可畏的日子不只有外邦的侵略,因为除战争之外,还有饥荒、旱灾及自然界的变故。这些都会带来超自然的现象。「耶和华已经豫备祭物」以献祭的事比喻审判。西番雅书论述的是首次才有的。祭物是指犹大,他们成为祭牲,被宰杀,成为牺牲品。那么「客人」是指外邦的侵略者,如迦勒底人,西古提人等。要将客人分别为圣,为使他们分享供物,他们若未洁净,就无法享受圣物。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日子”。参看约珥书的简介。即将来临的被掳——犹大在当中要做“祭物”,而列国在巴比伦做客——这是将来在耶和华的日子里更严厉之惩罚的预演

「预备祭物...... 为圣」

:此处以主人家与客人共享某种祭牲为背景,16:5),犹大如神所预备的祭物,敌邦如同客人,被神邀请赴这筵席;表示神要用外敌来惩罚犹大。

静默无声。因为可怕的惩罚将要临到各种各样的人(7-13节 )。

耶和华的日子。先知在这里指巴比伦的入侵所带来的惩罚。但要记住,西番雅“有关惩罚犹大的预言,完全可以指基督复临时临到不肯悔改之世人身上的惩罚”。

祭物。形象地描写罪恶的犹大民族像被宰杀的动物

将他的客分别为圣。即按照神的旨意,巴比伦人将被分别出来,对犯罪的人实施惩罚

●静默无声是要他们注意神的审判日快到。此处和摩西在出埃及记时说,要以色列人静默看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不同出 3:14 ,因为西番雅先知虽说同样的话,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此处显示有一严肃的时刻来临,也强调耶和华的日子临到这时刻的严肃性了。

●在 14 节1:14 表达不仅是耶和华的日子快到了,而且提到耶和华的日子「临近而且甚快」。圣经中提到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相关经文: 赛 13:6 , 结 7:7 , 结 30:3 , 珥 1:15 , 珥 2:1 , 珥 3:14 , 俄 1:15 。

●「他的客」:直译是「他所召来的」或「他所拣选的」。这里指的应该是犹大的敌国。

●这里是把「审判」比喻为「献祭」,祭物应该就是犹大,客的话则应该就是侵略者。因此此句话表达神要用外敌来惩罚犹大。此处可看到预备祭物的是神自己。

●此处以主人和客人共享某种祭牲为背景,请参考撒上 9:22和 撒上 16:5 。

●神预备祭物或祭宴,请参考, 耶 46:10 , 结 39:17-20 。

●因为耶和华要主持献祭敬拜,所以在仪式正式开始前参与的人应该静默。

7~8作者将“耶和华的日子“的临到描写为一次献祭。犹大国是祭物,祂所请的客人是将要征服犹大的异教国家。请来吃祭物的人要先洁净自己,故须“分别为圣”。

先知预言“耶和华的日子”来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巴比伦掳掠犹大,一是末世大灾难。以本书为例,好比将远近的事物放在同一深景中来看。一眼望去,但见山脉连绵,可以清晰见到的只是近处的山丘和远处一二高峰;在山丘与高峰之间的起伏山峦,为近景所阻,无法见到。西番雅写下了他所见到的最近期的耶和华的日子,就是迫于眉睫的耶路撒冷和犹大的毁灭,这是“快到”(7节 )和“临近而且甚快”(14节 )的事,耶和华日子的最后阶段,如今还是远处的一座最高峰,要到基督再来时,那日子才来到地上。

】「到了我耶和华献祭的日子,必惩罚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邦衣服的。」

「我耶和华」在涵义上比较明确,也可作第三人称,不必用「祂」字,只论「耶和华的日子」。可将「我」放在行动上:「我必惩罚……」,与第二节起相同。耶和华的日子是献祭的日子,献祭就是审判,这点曾在上节解释。「惩罚」原意是「访问」,人们既不访问耶和华,耶和华就来访问他们。只是第六节的「访问」原意为敬奉与寻求,而此处的「访问」是惩罚。这一用字是在耶利米书中常见的。耶和华惩罚的是首领与王子,他们是从政者,应该对社会罪恶负责。这里并不针对君王,可能他还太年青,无法掌握完全的治权。恐怕也不是指他的众子,却是对王室的。西番雅既是出身王室的贵族,必洞悉内情,对他们失望。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穿外邦衣服的”:追随外邦邪神的人。国中首领与百姓沾染外邦习俗,表现在衣着上只是其一。

“穿外邦衣服的”。显出其叛逆,因为犹太人钉有蓝色带子的衣服是有属灵意义的。外在的服饰能反映一个人内心的价值取向。

「首领和王子」:指国内一切官长及王亲国戚。

「穿外邦衣服」:表示领导阶层沾染外邦习俗。有关神所定下百姓衣服的条例,下;

首领。包括国家的主要官员。

王子。指王室成员。这里没有提到约西亚,很可能是因为他对神的忠心

外邦(nakri )。外邦衣服可能指他们的风俗习惯。以色列人的服装是要提醒他们是特殊的民族,是献身侍奉神的

●「惩罚」:原意是「访问」。

●「外邦衣服的」:当时有能力穿外邦衣服的,应该是富有的人。穿外邦衣服,也显示这些人对外邦习俗的羡慕,也有抛弃犹太固有习俗(信仰 )的倾向。

外邦衣服】

犹大已经被外族统治(亚述、埃及、巴比伦 )一百多年,因此犹大政府官员为了讨好宗主,采取他们的穿著方式与文化习俗,也就不足为奇。但是犹大与巴比伦在这一时期的穿著,没有完善的文字记载,因此无从详加比较。两个民族的服装差异可能包括件数、风格、材质、织布与染色的手法。后来在希罗时代,有采用外族衣着的例子。大祭司耶孙强迫耶路撒冷的贵冑戴上与希腊神赫米斯(Hermes )有关的宽边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到那日,我必惩罚一切跳过门坎,将强暴和诡诈得来之物充满主人房屋的。”」

「到那日」仍指耶和华的日子,神的惩罚是针对那些信奉异教的以及在道德上失败的人。「跳过门坎」的行动,使人联想起,那些拜大衮神的,避免碰圣所的门坎。因为这是不敬的举动。大衮曾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仆倒,头与手在门坎上折断。所以就有这样的禁忌。耶柔米(Jerome )认为这是指敬拜耶和华的不可任意践踏圣所,以表虔恭。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古人迷信,认为门坎乃鬼神所居,出入大门时为怕惊动,故“跳过门坎”。

“主人房屋”:假神的庙宇。

“跳过门坎”。即冲进百姓的房屋去偷窃,避过门坎的目的是避免触怒那些被认为是看守房子的神。

「跳过门坎」:是当时异教徒的迷信行为,他们因怕鬼不敢踏在门坎上

「将强暴...... 房屋的」:指掠夺人家财物以增添主人财富的下属或仆人。

「主人房屋」:或指假神的庙宇。

跳过门坎。含意不明。可能指一种异教的习俗。一人认为这是是指仆人急于实行邪恶主人的吩咐。也有人认为门坎是指被劫掠的穷人的房屋。那些以“强暴和诡诈”帮助主人敛财的仆人,必与主人一同遭受即将来临的惩罚。

强暴(chamas )。见注释。

●「跳过门坎」:可以指非利士人不踏过庙门的行为,因为当时迷信门坎是鬼神所居,为了出入大门不惊动鬼神,因此跳过门坎。请参考撒上 5:4-5 。也有可能是第一个子句含糊不清之意义的解释。(如下 )

●「跳过门坎....房屋的」:指的应该是 1:8 那些人的手下,他们动作迅捷(或者怕触怒家神 )入侵受害者家中,用强暴与欺诈的手段或取不法的利益。 因为他们急于抢夺,以致于在忽忙中跳过门坎。

●「主人」:可以指异教神祇。

●「主人房屋」:假神的庙宇。

跳过门坎】

当时的门坎通常是一块石头,横亘于门口,稍微高于地面。朝外的方向有一些孔,可以卡住门,而门坎的高度也可以防止门摆动的太厉害。入口常被人视为神圣又危险的地方。按照迷信说法,跳过门坎会让徘徊于门口的鬼魂进来。这种迷信的看法风行于近东、远东、叙利亚乃至中国。不过,古时这方面的信息却十分稀少。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当那日,从鱼门必发出悲哀的声音,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

照原文的字句次序:「当那日,这是耶和华说的。」在形式上仍与第二节与第三节相似。真正的重点仍在那日──耶和华的日子。「听阿,有呼喊从鱼门发出!」鱼门是耶路撒冷城的入口,在城北,可能与大马色门相似,通往外出的山谷。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二城实则为新建的城,称为耶路撒冷的第二区。这一区地势较低,在外患侵略时首当其冲,容易陷落在敌人手中。「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山间不是在城外,而是城内的小阜,在南方及西南方,是圣殿及富户的住宅区,现在因城墙破裂倒塌,响声在山阜间震动有回声。耶路撒冷大遭毁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鱼门”在耶路撒冷北面。“二城”为耶路撒冷北面的下城,为新建区域。这二地都在北面,预言敌人将从北方来。“山间”或指耶城北面的高地。“大破裂的响音”:敌人进攻的讯号。

“ 鱼门” 开向北面的推罗非安谷(TyrophoeonValley )。“二城”。指新的或较低的城

「鱼门」:位于耶京城北。

「二城」:位于圣殿西北。二者暗示敌人从北面进侵。

「从山间...... 响声」:有学者认为「山」并非指环绕耶京的山峦,而是指锡安山北面的高地;敌人已占据这地,逼近京城。

哀号。描写巴比伦人闯入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住处。

鱼门。可能在北城墙的中间。因为它靠近推罗人卖鱼的市场

二(mishneh )。第二区

●「鱼门」:耶路撒冷城北方的出入口,通往出外的山谷。推罗与西顿的鱼获就是经由此门送入耶路撒冷贩卖。耶路撒冷其他面都是陡坡,以北面最容易受到攻击。参考代下 33:14和 尼 3:3 。

●「二城」:新建的城,是耶路撒冷的第二区。参考 王下 22:14与 代下 34:22 。此区地势较低,在敌人侵略时较容易被攻陷。

●两个地方都在北面,预言敌人将从北方来。

●「山间」:城北的高地。或指城内的小丘陵间,该区是圣殿与富人的住宅区。

●「大破裂的响声」:敌人进攻的讯号,指城墙被攻破,城墙破碎的声音在小丘间形成回声。

鱼门】

耶路撒冷有很多城门,供各区居民进出。鱼门是北面城墙的出口,就在哈楠业楼以西。考古学证实鱼门是建在从圣殿到便雅悯山丘的地脊上。至于名字,可能是源自推罗商人在那里所建立的鱼市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新区】

(新译 和合本二城 )耶路撒冷的这一区是希西家修建城西山区的防御城墙时所建。玛拿西在位之际,似乎也补修过这些墙。考古学家阿维加德(Nahman Avigad )发现了一道二百二十五呎长,二十四呎厚的主前七世纪城墙。当时很可能环绕着整个西部山丘地带,作为城北额外的保护。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鱼门」:耶路撒冷城北方的出入口,通往出外的山谷。推罗与西顿的鱼获就是经由此门送入耶路撒冷贩卖。耶路撒冷其他面都是陡坡,以北面最容易受到攻击。参考

──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

玛革提施这一地名,无非确定其地点,有人认为是西罗亚谷,亚兰文译本作汲沦谷。也有的学者依据,认为是指耶路撒冷的城内外,可能是这地区的工商业中心。迦南的「商民」,已将「迦南」地的居民作一注解。迦南常被指为腓尼基的贸易商人,他们的居民大多从商。搬运银子的,未必只是兑换金银的,而是指一切的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前没有货币,全用金银,需要称秤。钱币还是亚述首创的,在钱币上铸出女神像,又成为异教的产物。因此,先知不仅对商人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诚实,以诡诈的手段来骗取。他们对商业交易的用币也不满意,认为是异教文化所导致的复杂与奢侈。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玛革提施”:可能指摩利亚山南边山谷中的市集,为外商居住和交易的地方。“搬运银子的”指用银两进行交易的商人。

“玛革提施”。耶路撒冷的一个地区,位于一处凹地。这用语的意思是“研钵”,可能包含一个寓意,比喻那些经商的居民会被打和被研碎。

那些如迦南人一般以欺诈手法经商的犹太人(迦南的商民 ),终要灭亡。

「玛革提施」:意即臼状洼地,可能指城东与城西之间的山谷。这是耶京商人交易的主要场所。

「搬运银子」:或作「在磅秤上称银子」,指经商。

马革提施。意为“研钵”,“臼齿”。许多学者认为玛革提施是耶路撒冷一个街区的名字,上下文(见10节 )似乎与这种看法吻合。

搬运银子。或“称银子”。指经商敛积财富,或称银子放高利贷的人。七十士译本为:“凡靠银子高举的人会完全毁灭”。

●「玛革提施」:地名,地点不详,可能是抄本的问题,亚兰译本翻译成「汲沦谷」,也有人认为这是耶路撒冷城内的工商业中心,或指摩利亚山南边山谷的集中市场,为外商居住和交易的地方。

●「迦南的商民」:原文只是「一切迦南的民」。迦南人(腓尼基人 )以经商闻名,所以本词主要的含意就是指「商人」。

●「搬运银子的」:指「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掳前没有钱币,都使用金银来交易。钱币是亚述人发明的。

市集区】

(NIV 和合本音译为「玛革提施」 )先知呼叫耶路撒冷的每一区轮流哀恸,西边市集区(或作「臼状区」 )的人要大声哭号。根据该希伯来字 maktesh(「碗」或是「臼」 ,该区可能位于泰路平山谷的洼地,在主前七世纪已经围于城墙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玛革提施的居民为何地之民?】

答:玛革提施--是臼的意思,系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可能是其西部商业区,或因地凹且与鱼门相近(10 ),故以是名。有谓是城的北部某一洼处,如在士师记中,该地就是这样作洼处的译法。那里的居民好像是愚妄人与打碎的麦子,一同被扬在臼中,被敌人捶打。先知西番雅在这里得神的启示说:「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11 )由此可知患难就要临到他们,他们乃是属于耶路撒冷搬运银子的人;当神的刑罚日子来临,他们的财宝必定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也要变为荒场(12-13 );他们一切哀号毁灭悲痛之状,在本章中描写殆尽。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惩罚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

那时,仍是耶和华日子的危机中,神要彻底搜查,无人可以逃脱。祂好似守夜者提着灯,照明每一个角落,藏污纳垢之地都会暴露出来,不能隐瞒。没有人与物可以逃过神鉴察的眼睛。祂比征城的侵略者搜查得更加透彻。神所要惩罚的,是那些贪图安逸,漠视神公义的人。「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他们完全漠视神满有恩典的旨意与作为,认为神不能起甚么作用。神似乎也完全不关怀人的祸福,无可作为。他们这样想,就不再有任何的信心,认为神是否存在,也不在乎。这是实际的无神论,正如诗人与先知所指责的,这样的人必受耶和华惩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用灯巡查”是说将躲藏的搜查出来。“如酒在渣滓上澄清”:古时酿酒,用器皿把酒倒来倒去。渣滓沉淀瓶底丝毫不动,比喻没有受过苦难对神的审判反应冷漠的人。

“渣滓”。酒里的沉淀物。这里的概念是百姓都自满自足,自鸣得意。

「在渣滓上澄清的」:见注。

耶路撒冷。是全国的首都和代表。

用灯。比喻敌人大肆搜查,为了杀害或俘掳犹大人。

在渣滓上。指坚持走犯罪道路的人。在西番雅时代,自称跟从耶和华的人,与今日许多基督徒一样,没有认识到在今生属灵的战争中是不能有松懈的。谁也不可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属灵成就。我们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用好神所赐的机会。自满是活泼的基督徒经验中最大的敌人。

他们心里说。对神的误解总是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方式。这里所说的人实际上是自然神论者。他们相信有一位神,却认为祂是抽象的统治者,一点儿也不关心自己的百姓。祂赐福的应许或惩罚的警告都是没有意义的,与异教的神没有区别。

●「用灯巡察」:指「将躲藏的搜查出来」。

●「澄清」:原文是「凝固」,George William 注释解作「变浓」。指的是渣滓凝固成胶状,上面的酒却澄清起来的意思。者说酒在器皿中长久没有移动而变浓的情形:两者都是经长久摆着不动的意思,用来比喻那些对神态度已变为「静止」麻木的人。

●「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古时酿酒,用器皿把酒倒出来,参考 耶 48:11 ,渣滓沉淀底瓶丝毫不动,比喻没有受过苦难对神的审判反应冷漠的人,或指平静安逸而失去警觉心的人。

12-13安逸无忧、对神的公义作为漠不关心的富人,将被搜出,要受惩罚。

「澄清」:原文是「凝固」,George William 注释解作「变浓」。指的是渣滓凝固成胶状,上面的酒却澄清起来的意思。或者说酒在器皿中长久没有移动而变浓的情形:两者都是经长久摆着不动的意思,用来比喻那些对神态度已变为「静止」麻木的人。

「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古时酿酒,用器皿把酒倒出来,参考,渣滓沉淀底瓶丝毫不动,比喻没有受过苦难对神的审判反应冷漠的人,或指平静安逸而失去警觉心的人。

──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场;他们必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这些话似乎重复先知阿摩司的豫言。人漠视神,只凭一己的力,建设等于拆毁,栽种实则破坏,一切的劳力必归徒然。在其他先知书中也有类似的豫言。在先知的心目中,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建造房屋及栽种葡萄园不会有太大的功效,因为一切全都毁坏,人的努力必没有美好的后果。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他们”指用不法手段得财物,沾沾自喜的富户。

继续违犯神律法的人将受到惩罚。正如忠心事主的人将得到奖赏。

】「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

本段又是新的诗句,论耶和华的日子临到普天下。在语气上无疑是加强了。这个日子是大日,大而可畏的日子。直译出来,这大日比赛跑的还快,比得奖者更加敏捷。这日子真的临近了,临近而且迅快得几乎刻不容缓。耶和华的日子有风声,这风声也可译为呼喊,使勇士痛痛的哭号,因为实在太可怕了。「痛痛」也可形容那日子的呼喊,那呼喊好似十分悲惨的呼啸,连勇士都会心惊肉跳,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实在太迅速了,好似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勇士虽能奔跑,却无法逃脱,无论有怎样敏捷的行动,也不能躲避。这是神审判的日子,临到遍地,临到万民,人们必须儆醒,随时准备,要豫备迎见公义的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乃是...... 哭号」

:或作「听阿!耶和华的日子真苦,勇士正在呐喊」。

耶和华的大日。见第7节注释。

临近。西番雅特别指出那些将遭受神惩罚的人以后,再次发出警告:惩罚已经迫近。它的声音已能听得见了。

痛痛的(mar )。该词作为形容词修饰声音。RSV版圣经为:“耶和华日子的声音是苦的。”

●「临近而且甚快」:强调这日子不但是临近, 且是迅速地临近!指的可能是「西古提人」入侵迦南地的事件。也有可能是指犹大的灭亡。

●「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原文直译「耶和华日子的声音,勇士在那里痛苦的大声喊」。

14~18本段用诗歌描写耶和华忿怒大日临到地上的情景,有若大军压境(“吹角呐喊” ),连勇士都必痛哭,世上物质、金钱无力挽救。

】「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

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表明神公义的忿怒,在本章十八节还再提及外,其他书卷也有说明。神的忿怒表现在自然的现象中。这是急难困苦的日子,因为审判带来大灾难,所以连勇士都痛痛哭号。但是人们不信神,只贪图安乐,在罪中享乐的时候终于过去。在人想不到的时候,灾难来到,那只是审判的开端。

这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正如约伯记所描述的,但在那书所描绘的不是最后的审判,却是世界的现状。那在创世时的空虚混沌似乎又回复了。神的创造与救赎,原是使混乱变为秩序,现在由秩序又变为混乱,因为审判世界,使自然都变色。这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在约珥书已有说明。耶和华的日子,有可怕的黑暗,日月因蚕蚀而无光,暴风雨即将来临,必有无限的幽冥,密云满布,一片乌黑

密云乌黑的景况,在也有描写,是指耶路撒冷的陷落,人民被掳至外邦。以云来形容公义的神显现等类似的描述,有五十八次以上。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黑暗...... 乌黑」

:象征神的审判(参串 ),或神的所在

先知生动地描写那日的可怕场面:神发出“烈怒”。有“急难困苦”临到人身上。那是“黑暗,幽冥的日子”

●「忿怒」:原文是「极其怒恨」的意思。

●「幽冥」:原文也是「黑暗」的意思。

】「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

先知现在转向战争的恐惧,吹角与吶喊的声音,在其他书卷中描绘得甚为详尽。犹大为防御外患的侵略,必须建筑坚固的城墙及高大的城楼。根据亚述的西拿基立记载,他曾攻击希西家王,夺取了四十六座坚固城,其他保障堡垒无数。神的审判还不只利用外患的侵略,有战争的恐惧,而且人们不再有居住的地方,安全的处境。一切都不可靠,所以都必毁坏,没有一样是不更动与破损的。耶和华的日子从自然的现象至社会的情况,都起了极大的变迁,人完全无法来阻止与挽救,事前既不能豫防,事后也无能补救。人们完全陷在一种无助与无望之中,无可奈何,这是多么悲惨的景象!神救赎的恩典不再实现,祂公义的作为只有毁坏,除灭一切的罪恶,消除一切的罪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吹角呐喊」

:表示战争的临近。

吹角。战争或敌人临近的信号。这场战争将导致犹大的灭亡。

坚固的城。指防御坚固的城市。

高大的城楼。通常建在城墙的角上,用来防御围城的人。

●「吹角吶喊」:指战争的冲锋陷阵。

●「城楼」:两面城墙交接处,加强加高的防守用堡垒。

】「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

审判的灾祸临到众人,不仅是罪人,也是整个的人类,因为全世界都在审判之下。人们慌乱地逃难走避,但是漫无目标,东闯西走,在惊惧与无助中,好像瞎眼的人走路。审判确将临到全世界人类,但神并非不公平,使义人与罪人一同灭亡,事实上神还是要除灭罪人「因为得罪了我」。得罪神的,还有甚么可以获得宽宥的呢?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好似街上的灰尘。他们的肉也必抛弃如同粪土。「肉」必指人的精力,在战场上遭杀戮,而失去生命。沙场作战中,人的生命就如粪土一样,也没有甚么价值可言。所以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审判也必除灭人的生命,一同归于灭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行走如同瞎眼的”:虽在日间行走如同瞎眼,无人帮助。他们宝贵的生命“血”和“肉”要象灰尘一样,毫无价值。

「行走如同瞎眼的」

:形容遭神审判时无助的境况(参串 )。

「他们的血...... 灰尘」:表示他们的血如灰尘般毫无价值。

如同瞎眼的。描写将临到国家的可怕混乱。

如粪土。未掩埋的尸体将在地上腐烂

●「行走如同瞎眼」:比喻无助。参考 申 28:28-29 。

●「血必倒出如灰尘」:表示人命贱如灰尘。

17-18在这日,罪人孤立无援,终被灭绝。

】「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

在整段的结语中,先知的信息将审判的必然性与全然性,作一番清楚的交代。耶和华的日子是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不再有救赎的作为,恩典的安排。人完全服在审判之下。人们看为最珍贵的是金银,但是那时金银的价值不再存在,完全失去效用。说,外邦人(如玛代人 )只来攻击他们,既不着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外邦的侵略无非抢夺财物,但是有时财物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是神的审判,祂的目的是惩罚,「发怒的日子,赀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在公义的审判中,没有拯救。「祂的忿怒如火……」可比较:「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现在连全地都必烧灭,金银财物与人当然全被除去。在也有类似的话:审判是神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神要烧灭全地,又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神烧灭的全地,也包括「这地」。这地是否指犹大与耶路撒冷呢?全地与这地二者都是一起的,如果这地只指犹大,也应包括在全地之内,因为神的审判是普世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

〔吕振中译〕「当永恒主震怒的日子、他们的银子或金子都不能援救他们;但在永恒主妒愤的怒火中全地都被烧灭;因为他必将这地所有的居民完全毁灭,而且很可怕地毁灭。」

〔暂编注解〕「全地」、「这地的一切居民」:回应2-3节全世界要受审判的说法。

金银。人的财富不能使人逃脱毁灭。在最深的苦难中,财富对人是毫无用处的!

这地。或“在地上”。

● 耶和华的日子是一个审判的日子(1:8-3),也是一个盼望的日子 (3:9-20)。

● 它是特别神和与祂立约的百姓有关的日子(1:8-13,2:1-3,3:1-7),也是对其他国家很重要的日子(1:14-18,2:4-15)

例证

呼吁悔改】

历史告诉我们,约西亚在位时曾实行宗教改革,使南国复兴,但西番雅却在此书中指出犹大的众多罪恶,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先知在改革前发出信息,预备众人投入改革的决心。

.神审判及于微(2~13 ):这段经文使人叹服神的全知,无论是公开的异教崇拜者(4~5 ),强暴者(8~9 )、藐视神的人(12 ),神都鉴察,且要施罚。「如酒在渣滓上澄清」(12 )可译作「自满、自信的人」,就是那些得过且过,失去热诚的人。这些人要为他们的恶行付上沉重的代价(13 )。当人仍未遭遇苦难时,常会忽视神的警告,我们是否必须受尽苦楚才可悔改呢?

.耶和华的日子(14~18 ):西番雅不住的提到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日子被形容为「忿怒的」、「急难困苦的」、「荒废凄凉的」、「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吹角吶喊的」、「发怒的」(15~18 ),是使人惊惧的日子。一般认为是指神施行审判的日子,罪要受惩治。以色列、犹太的覆亡,可说是初步体验神审判的严厉,直至末后,罪恶要全面被毁灭。神在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现祂的威严,不能容忍罪恶横行,可是世人并没有因此而悔悟,更不住的背逆神、拒绝神,他们的痛苦已经被命定。

然而耶和华的日子未到之前,人还可有悔改得生的机会;教会今日实际上已成为这时代的先知,让我们同心呼吁,使罪人知罪悔改,免落入神忿怒的刑罚之中。

祈祷主啊,求?因慈爱的本性赦免我的罪,又将福音的使命燃点在教会之中,使我们努力为?宣传福音。

──《新旧约辅读》

「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

在圣城中的情况不理想,人们敬拜天象,在屋顶上作这样可憎的事。在圣殿的院子内充满了拜偶像的祭司,宫廷中衣饰习俗都受异教所影响,所以他们无法抗拒迦勒底人的侵略,因为神藉外邦人来刑罚。他们是可怕的宾客,是神呼唤来赴宴的,宴席是城中的掳物(第七节 )。

神的百姓若犯罪,无法逃脱神的目光。祂点着灯在我们心中巡查,看有什么邪恶没有。祂看见,也要我们看见,使我们自己憎恶,而除去这些罪。这是良心的灯,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有的人有灯,却没有点着。别人的等点亮,是由于圣灵的力量,是有着旺的火光。

有环境的灯,是神借着世俗的言谈,报章的记述,突然照亮我们生活中的情况。我们小心翼翼的藏在黑暗中,当巡查的光照在隐藏的角落,对我们说:你就是这人!

有圣洁的灯,圣灵带着火,有何等大的能力,没有神的灵点亮的讲道,好似没有点着的灯一般。但是神话语以祂的灵光照,必搜查人的心思意念,看到自己生活的实况,就切实悔改。

──迈尔《珍贵的片刻》

】「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

真正教条的无神论者,终究是不太多;有一种人,是实际的无神者,是口头上承认有神的存在,甚至宣讲辩证,但在行动上,表现出他们看待神如不存在。在耶路撒冷,有以色列人敬拜中心的圣殿;但神知道他们生活的态度。
先知西番雅,宣告神的审判将要临到。犹大末代的好王约西亚,领导全地的复兴,恢复圣殿的敬拜礼仪。但神并不以为外表的复兴,和热闹的礼拜为满足;他指出犹大和耶路撒冷,有三种罪:1. 未彻底对付罪,留下了残余的巴力崇拜和假神的祭司;2. 推行混合的宗教,表面上尊崇耶和华的名,但也指着亚扪的火神偶像玛勒堪的名起誓,他们到圣殿礼拜,回家却上房顶去拜天上的万象;3. 对真宗教冷漠,“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祂”
不过人无法逃避神的鉴察。神如同火焰的眼睛,能够洞察人的心肠肺腑。

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惩罚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

这是以酿造酒为比喻。以色列家是神的葡萄园,应该结出美好的果子,酿成使神和人喜乐的酒。收采下的葡萄,经过压榨,放在坛中发酵;然后要作过滤的程序,倒在另外的容器中,弃去渣滓,才可成为醇酒。耶路撒冷的人,懂得够多的敬神礼仪,心底却从来未曾被圣灵搅动过,让罪沉积在下面,人既不知道,他就不用认罪悔改。他们认为神对于道德上的是非,并不会在意,过的是只口头上有神的生活;心中既没有主,行动上的表现跟教条的无神主义相似,是实际的无神主义,不敬畏神,也不惧怕人,成为最可怕的情形。
因此,耶路撒冷的宗教界,成为昏天黑地一片,无从彰显神的公义,圣洁和真理。他们成了一群饿狼,只知积聚金银,在地上发达,宗教改革蒙神的赐福,使社会安定,他们却以为是发财的机会。耶路撒冷的商业区,迅速的扩展,人们忙碌的搬银子,建房屋,栽葡萄园,却不曾想到将来,他们把神挤出了思想的外面,只限制在殿里,而且仅给祂一部分的位置。
神必须用灯来巡查,知道人真实的敬虔,施行审判。

── 于中旻《西番雅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