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丁道尔-以西结书

以西结书简介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编者序

  《丁道尔旧约注释系列》跟新约注释系列一样,旨在提供研经者便利且资料最新的解经丛书。导论和增注将每卷书的重点详加讨论,同时避免内容艰涩难懂。

  本系列的每位元作者,对所有争议性的问题除了自由表达其独特的见解,在篇幅的限制内,也经常介绍作者虽不同意,但是其他认真的学者提出的见解。本注释的作者悉数做到以上几点,同时也在作品中让我们看见,有些除了耳熟能详的经节以外,甚少为人阅读、研究的经卷,在历史与预言的架构下鲜活起来,并且对今天认真的读者一样有意义、关联,并且可以实际应用。

  没有任何译本能适切反映旧约圣经的原文。因此本注释系列的作者将视需要而引用不同的圣经版本,或自行另译,以使深奥的经文易于明白。必要时,作者还将音译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经文,使不熟悉原文的读者,能明了所讨论的文字和作者的论点。读者在阅注释时,应使用一本或数本可靠的英文圣经版文。

  人们似乎重燃兴趣,研究旧约的资讯与意义。盼望本系列能促进大家有系统地研究神的启示、旨意及道路。本注释系列的编者、出版人及作者一致衷心祈祷,本系列能有助于更多人在今日了解并回应神的话语。

魏兹曼(D. J. Wiseman)

作者序

  注释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帮助圣经读者更明白他们所要读的部分,另一类是帮助同样的读者去处理他们可能忽略的部分。本注释书属于第二类。有些人对以西结的异象问题很有把握,且可轻易解决以西结预言的应验问题。对这些人,本书的用处不多。对于那些只流览过四十八章以西结书的人,我希望能鼓励他再向前迈进。为了这样的人,我尽量避开技术性的词语,甚至当我觉得需要引用原来的希伯来文时,也尽量使我的解释清楚可读,好使一般的平信徒不致迷惑。因此,我的成就不在乎有多少人读这本书,乃在乎有多少人读这本书也读以西结书。

  我非常感谢魏兹曼教授,他给了我亲切的鼓励和好几处有益的建议与修改;谢谢昆达牧师(Arthur Cundall)对文稿的细心校对,并指出其中可能我永远无法留意到的错误之处;谢谢米勒得先生(Alan Millard)所预备的在序言中的年代表。我也要谢谢额菲里特太太和希尔斯太太帮忙打字,她们功不可没。我更要谢谢内人和孩子们,他们为这本书的完成牺牲不少,还给了我不能尽言的鼓励。

一九六九年复活节

约翰‧泰勒

简写一览

ANEP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Pictures by J. B. Pritchard, 1954.

ANET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2 by J. B. Pritchard, 1955.

ARI

Archaeology and the Religion of Israel 3 by W. F. Albright, 1953.

AV

English 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英王钦定本

BA

Biblical Archaeologist.

BASO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Bertholet

Hesekiel 2 by A. Bertholet (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 1936.

BFRL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BZAW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Cook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zekiel by G. A. Cooke (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 1936.

Cornill

Das Buch des Propheten Ezechiel by C. Cornill, 1886.

Davidson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Ezekiel by A. B. Davidson (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 1892.

de Vaux

Ancient Israel: Its Life and Institutions by Roland de Vaux, Eng. tr. 1961.

DOTT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edited by D. Winton Thomas, 1958.

EB

Encyclopaedia Biblica edited by T. K. Cheyne and J. S. Black, 1899-1903.

Eissfeldt

The Old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by Otto Eissfeldt, Eng. tr. 1965.

Ellison

Ezekiel, the Man and his Message by H. L. Ellison, 1956.

ET

Expository Times.

EVV

English Versions (used where AV, RV and RSV agree).

Fohrer

Ezechiel by G. Fohrer (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 1955.

GK

Hebrew Grammar 2 by W. Gesenius, E. Kautzsch and A. E. Cowley, 1910.

HDB

Hasting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Hengstenberg

Commentary on Ezekiel by E. W. Hengstenberg, Eng. tr. 1869.

Herntrich

Ezechielprobleme by V. Herntrich, 1932.

Hitzig

Der Prophet Ezechiel by F. Hitzig, 1847.

Howie

Ezekiel, Daniel by C. G. Howie ( Layman's Bible Commentaries ), 1961.

HUCA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IB

The Interpreter's Bible , Vol. 6. The Book of Ezekiel. Introduction and Exegesis by H. G. May; Exposition by E. L. Allen, 1956.

I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 in four volumes, 1962.

JB

Jerusalem Bible , 1968. 耶路撒冷圣经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SS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Keil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cies of Ezekiel , by C. F. Keil, Eng. tr., no date (2 vols.).

Kliefoth

Das Buch Ezechiels by Th. Kliefoth, 1864-5.

Klostermann

Studien und Kritiken by A. Klostermann, 1877.

Knox

The Holy Bible 2 translated by Ronald Knox, 1956.

Koehler

Lexicon in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by L. Koehler and W. Baumgartner, 1953.

Kraetzschmar

Das Buch Ezechiel by R. Kraetzschmar ( Hand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 1900.

Lat.

Old Latin Version.

LXX

The Septuagint (pre-Christian Greek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七十士译本

May

See IB .

Moffatt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by James Moffatt, 1935.

MT

Massoretic Text. 马索拉经文

NBD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J. D. Douglas, 1962. 《圣经新辞典》

OTMS

The Old Testament and Modern Study edited by H. H. Rowley, 1951.

PEFQ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 Quarterly Statement.

Peake

Pea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edited by Matthew Black and H. H. Rowley, 1962. Section on Ezekiel by J. Muilenburg.

RSV

American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RV

English Revised Version, 1881.

Skinner

The Book of Ezekiel by John Skinner ( The Expositor`s Bible ), 1895 (2 vols.)

Stalker

Ezekiel by D. M. G. Stalker (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 1968.

Syr.

Syriac Version.

TB

Babylonian Talmud.

Toy

Ezekiel by C. H. Toy ( Polychrome Bible ), 1899.

VT

Vetus Testamentum.

ZAW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Zimmerli

Ezechiel by W. Zimmerli ( Biblischer Kommentar: Altes Testament ), 1955 onwards.

导论

Ⅰ 以西结这本书

  对大多数圣经读者来说,以西结书几乎是一本不得其门而入的书。他们对此书的认识仍止于那神秘的异象,即神战车似的宝座,以及那枯骨谷地的神秘异象。其他如书的冗长及以西结先知本人的复杂性都令人却步。

  然而,如果撇开书中的思维及语言不谈,以西结书的结构还算简明,这种有秩序的架构使该书易于分析。书的开始,以西结看见异象,就是神的威严在巴比伦平原之上。以西结在异象中又蒙召成为以色列家的先知(一~三章),然后是一连串的资讯,有些以象征的行动表达出来,但多数是用言语表达的,预言及辩明神要用毁灭及死亡,来刑罚圣城耶路撒冷及其居民的旨意(四~二十四章)。接着,书中一半的篇幅,描写到耶路撒冷的陷落,好像已经实际发生(虽然此消息尚未达到被掳之人的耳中),读者的注意力被引到了以色列的邻国,而神对这些国家的审判,也在一连串的神谕中宣告出来(二十五~三十二章)。这时候,读者已经准备好可以面对耶路撒冷城陷落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三十三章21节那个逃亡者报告了:「城已攻破!」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初露曙光,一个新的资讯也已经在以西结的口中。以西结获得的新使命和应许就是,神快要复兴其子民,使他们在敬虔领袖的领导下,归回本地重建家国(三十三~三十七章)。由这个新的使命与应许,以西结用启示文学的词语,描述了神的百姓战胜来自北方的侵略者,获得最后胜利(三十八、三十九章)。书的退出如开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异象,但不再是主那战车似的宝座,在巴比伦的旷野上空移动,乃是有外院和圣所的新耶路撒冷,在那里,神将会永远住在祂的百姓中(四十~四十八章)。

  因此,无怪乎大多数老一代的圣经注释家,都认为以西结书并没有断简残篇的问题,像有些评论家认为在以赛亚、耶利米及一些小先知书中就有这些问题。大卫生(A. B. Davidson)在他的以西结书注释(1892年)序言中,用了下面经常被引用的评论作开始:「以西结书较之任何其他伟大的先知书,在编排上更简单和清晰。这可能是因为此书在先知的后半生才写出来的,而且不像以赛亚先知发出预言时那么零碎。以西结书一开始即以全貌出现。」1

  二十年之后,古莱(G. B. Gray)仍可以下定论说:「旧约中再无其他书卷,像以西结书一样,有那么显著的标记,表明其完整性及著作上的一致性。」2但到麦法戴(McFadyen)写他的《旧约概论》(1932年版),语气就谨慎多了:「在以西结书的研究中,我们获得在其他书卷中鲜有的满足,因为本书是一个小心铺陈的预言,其真实性到最近为止尚未实际受到争议。」3「到最近为止」一语是指一些学者的著作,如:克拉兹玛(Kraetzschmar)、侯舍(Hölscher)、陶瑞(C. C. Torrey)及斯密特(James Smith)等人的著作。思想他们的观点前,让我们先简略地总结传统上关于以西结书之一致性的证据。

  支持以西结先知是该书惟一作者的主要原因有六个。

  1. 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该书有一个均衡的结构,而且这个有逻辑的编排从第一章一直到四十八章。先知的预言连续而不间断,除非是为了特别的效果才会有例外(例如,针对列国的神谕,二十五~三十二章)。新圣殿的异象(四十~四十八章)是惟一可以很容易与其他部分分开的,但该异象刚好与第一至三章的异象相称,虽然该异象的日期明显是较后的(),仍可视为合宜的结语。

  2. 该书资讯的一致性,正好与其结构上的均衡相配合。书的中心点是耶路撒冷的陷落及圣殿的毁灭。这消息在二十四章22节及其后的经文宣告,又在三十三章21节中报告。由第一至二十四章,以西结的资讯是关乎毁灭与斥责:他被立为守望者,要向百姓警告,使他们知道,毁灭是他们国家的罪所导致,无可避免的结局。但在三十三至四十八章中,虽然他仍以自己为守望者,传达个人的报应与责任的资讯,但语调却多鼓励和复兴。在西元前五八七年以前,他的主题是西元前五九七年的被掳,先知本人也是被掳者中的一个,但这肯定不是神审判百姓的退出:还有更糟的事要发生,而那些被掳的人必须要面对。当这一切发生之后,神会重建及复兴祂所惩罚的以色列。

  3. 该书在风格和用词上显得格外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全书反复出现的语词。4梅依(May)列出了不下四十七个典型的以西结用词,不时在书中出现,其中很多是以西结书特有的。当然这并不能用来证明本书作者的身分,因为一个编辑也可以很容易采取以西结特有的用词,融汇在他所加插进去的材料中;但这却强烈地证明,该书终其结尾都是一贯而一致的。这也显示了即使全书的编辑者不是以西结本人,他也非常认同以西结的观点和信仰。

  4. 该书有一个明显的时间次序,各日期分别出现于一章1、2节,八章1节,二十章1节,二十四章1节,二十六章1节,二十九章1节,三十章20节,三十一章1节,三十二章1、17节,三十三章21节,四十章1节。再无其他大先知书有如此循序渐进的日期,而小先知书中也只有哈该和撒迦利亚有类似的形式。5

  5. 在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何西阿书、阿摩司书、撒迦利亚书,第一及第三人称单数混用。这个特点通常被认为是,这些书系由编纂集成的明证,但以西结书则不然,全书都是以自传方式写成的。惟一的例外是重复的引言(),很像是一个编辑出于读者的需要,向他们解释开头的章节(参:注释 Ⅰ. A.,书版第49~50页)。但这是惟一的例子。

  6. 全书对于以西结品格及个性的描述是一致的;他的热忱、奇行,像祭司一样对象征的喜爱,注重细节,对神之威严与超越的感受,全书如出一辙。

  虽然有以上的证据,却一直有不少评论家怀疑以西结书的一致性。约瑟夫(Josephus)曾说,6以西结留下了两本书。但这不能成为怀疑的论据。一百年前,依武德(Ewald)将以西结书划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口述的先知神谕,另一种是以文字记载的先知的创作。然而,他并不觉得这种分法需要放弃以西结书的一致性。几年之后,克拉兹玛强烈反对一致性,因为他发现经文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重复的,有平行的,他因此认为以西结书有两个校订本,一个是用第一人称表达的,另一个是用第三人称。克拉兹玛结论的弱点在于全本以西结书中只有一章3节及二十四章24节是第三人称的(那里耶和华说:「以西结必这样为你们作预兆」);难怪他的理论鲜有人支持。学者如赫尔曼(J. Herrmann),7认为克拉兹玛的证据可靠,但否认其结论,宁取较保守的意见,认为以西结书前后一致,并且出自先知自己的手笔,只是有一些经文是后来经编纂加添上去的。

  就在赫尔曼写成以西结书注释的同年,侯舍出版了他的一项研究,8一反自己十年前的保守观点,9认同了罗理(H. H. Rowley)的说法,称以西结书是一本「曾经遭受强烈支解」的书。10侯舍的出发点是相信以西结是个诗人,因此,他认为以西结书中很多叙事片段不太可能出自以西结本人。诗体经文中,不符合他所认为属以西结的独特韵律者,也被他删除。如果经文中混合有象征与具体事实者也要删除,因侯舍主张,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会这样作的。更武断的是,他认为有关个人责任的信条是被掳后期才有的,因此相关经文是后来的编辑加上去的。经过如此过度的分解之后,以以西结为名的书中一千二百七十三节经文里,只有一百七十节才是以西结本人的。虽然侯舍的结论是革命性的,他的方法却非首创(杜姆〔B. Duhm〕在一九零三年对耶利米书已经用过同样的方法11),而不久之前,美国学者伊尔文(W. A. Irwin)也从不同的论点得到同样的结论。12伊尔文开始时对以西结书第十五章作了详细的研究,由此推论到,在神谕本身及其解释之间有差距,以致所解释的完全是误解。因此,经文中的解释部分不可能是以西结的作品。将此原则应用于以西结书的其他部分,他只留下约二百五十节经文作为以西结的真迹,换言之,全书只有五分之一才是以西结写的。

  这些评估似乎颇偏激,但与陶瑞13的观点比较却显得保守多了,陶瑞完全否定了以西结本人的真实性。对他来说,以西结只是一个虚构人物,由一位约在西元前二三○年的作者所拟,他要伪造经卷,当作是玛拿西王统治期间(约主前696~642;参:)耶路撒冷一个先知所作的。陶瑞的理由是:一至二十四章基本上讨论的是耶路撒冷,而该经文也可能源于耶路撒冷(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以后继续出现),那些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偶像敬拜情况()不可能发生在西元前六二一年的约西亚宗教改革之后。以西结书的现有形式及其巴比伦的背景乃由后来的编辑所作,这人反对撒玛利亚人,他重整以西结书并加上了四十至四十八章作为新圣殿的蓝图,该圣殿的辉煌将会超越撒玛利亚一派的人在基利心山所建的圣殿。斯密特14也将以西结的工作归入玛拿西的统治时期,但他认为以西结是个历史人物,其工作部分在巴勒斯坦,部分在北国以色列被掳的人中(比较以西结书中多次提及的「以色列全家」)。他甚至可能是列王纪下十七28所说的祭司。一如陶瑞,斯密特也推想,后来有一个编辑者将以西结书改头换面添上了巴比伦的背景。

  赫仁特里(V. Herntrich)15根据上述两个人的著作,认为以西结先知的全部工作皆以巴勒斯坦为背景,但他没有跟随他们将其列入玛拿西的统治时期,只将其集中在西元前五九三至五八六年期间。后来有以西结的门徒,将以西结的工作加上巴比伦的色彩,且编入了第一及四十至四十八章和其他材料。赫仁特里的研究是重要的,且影响了一些作者,16其中主要的是德国人伯尔托勒(Alfred Bertholet)。他的第二部以西结书注释17融入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以西结有双重事工。由西元前五九三年,他蒙召的日期起,以西结在耶路撒冷说预言直到耶路撒冷陷落;然后他被掳到巴比伦,并继续在那里工作。裴设尔(O. R. Fischer)18修改了伯尔托勒的观点,相信以西结最初蒙召是在巴比伦,不在耶路撒冷,因为那会使太多经文的地理位置错乱,但以西结是蒙召去以色列家的,从八章3节可知他实在去了耶路撒冷。其他接受以西结在巴勒斯坦及巴比伦有双重事工的学者有费弗(Robert H. Pfeiffer),19罗宾森(H. Wheeler Robinson),20奥雷(P. Auvray)21及梅依。22

  与上述观点反向的有库奇(G. A. Cooke)23特出、与众不同的传统观点,一如经文记载,他认为以西结的工作完全在巴比伦,他又以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以西结为何对耶路撒冷的事情了若指掌,特别是忱提之死()的奇异记载等问题。库奇的论调有很长的时间孤掌难鸣,但侯伊(C. G. Howie)在一九五○年发表了专题论文,24完全返回到本世纪初广为人所接受的结论。这并非单纯的保守主义,乃是经过细心研究以往理论的结果。他认为接受传统的观点,比设想以西结书经过广泛的编辑改动,更容易些。侯伊的观点大体上被多位战后的解经家所附从,如:弗勒(G. Fohrer),25齐默里(W. Zimmerli),26艾若德(W. Eichrodt),27慕兰伯(J. Muilenburg)28及司徒克(D. M. G. Stalker),29其他还有奥林斯奇(Orlinsky),30罗理31及艾斯弗特(Otto Eissfeld)32诸作者。

  慕兰伯用下面的话表达他的结论:「无可怀疑,这本书经过了一段漫长、复杂的历史,此书也显然是搜集了不少流传下来的传述。但还有更多的证据,似乎有利于一种观点,与前几个世纪的学者们所持的观点相去不远。最近学者们研究所得的结果极为分歧,但这些结果不能促使人相信其有效性。虽然以西结书可能有增加及补充的经文,但这些经文的风格和内容也很接近,故此,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这些经文是次等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整体上来说,这本书出自以西结。」33这是本注释所接受的观点。我们会避免将以西结本人的著作与编辑的作品截然划分,因为这种作法不实在。34全书在性质上是那么和谐,因此我们的看法是,先知以西结很可能就是以西结书的编辑者。

  无论如何,一般读者还是以为上述的结论是小事,他们读以西结书时只想急于明白书中的资讯,聆听主对他们的世代要说些什么话,一如主对西元前第六世纪的犹太人说话一样。

1Davidson, p. ix(楷体为我所标).

2G. B. Gra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13) , p. 198.

3McFadyen, p. 187.

4 IB , pp. 50f.

5以西结的时间次序在本导论的第Ⅲ段将有更详细的讨论,见书版第32~33页。

6 Antiquities , x. 5. I:「……以西结亦然,他是第一个写出来的人,且对这些事写下了两本书」(whiston 的翻译)。

7 Ezechielstudien Beiträge zur Wissenschaft vom Alten Testament , 1908) and Ezechiel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 1924), both by J. Herrmann,

8G. Hölscher, Hesekiel, der Dichter und das Buch (1924).

9G. Hölscher, Die Profeten (1914), pp. 298 ff.

10罗理的论文,'The Book of Ezekiel in Modern Study' BJRL , XXXVI, 1953~54, pp. 146~150(现更可见于他的书, Men of God :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History and Prophecy , 1963),这里引用的话来自此文,该文是一篇很好的综览文章,包括了详尽的关于以西结的文章,在本导论中只能对其稍稍提及而已。

11B. Duhm, Das Buch Jeremia übersetzt (1903).

12W. A. Irwin, The Problem of Ezekiel (1943).

13C. C. Torrey, Pseudo-Ezekiel and the Original Prophecy (1930).

14J. S. Smith,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Ezekiel: a New Introduction (1931).

15V. Herntrich, Ezechielprobleme BZAW , 1932).

16参 Oesterley and Robin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1934), p. 325; J. Battersby Harford, Studies in the Book of Ezekiel (1935).

17A. Bertholet, Hesekiel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 1936). 他早期的注释在1897年出版,名为 Das Buch Hesekiel Kurzur Hand-C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

18O. R. Fischer, The Unity of the Book of Ezekiel (1939) (unpublished).

19Robert H. Pfeiffer,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41).

20H. Wheeler Robinson, Two Hebrew Prophets (1948), pp. 75, 81ff.

21P. Auvray, Ezéchiel Témoins de Dieu , 1947).

22 IB , p. 52.

23Cooke, pp. xxiiif.

24C. G. Howie, The Date and Composition of Ezekiel JBL Mongraph Series IV, 1950).

25G. Fohrer, Ezechiel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 1955).

26W. Zimmerli, Ezechiel Biblischer Kommentar , 1955 onwards).

27W. Eichrodt, Der Prophet Hesekiel Das Alte Testament Deutsch , 1959 and 1966).

28Peake, pp. 568f.

29D. M. G. Stalker, Ezekiel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 1968).

30In BASOR , CXXII, 1951, pp. 34-36.

31Rowley, Men of God (1963), pp. 209f.

32Eissfeldt,第372页,评注:「就先知活动的时期及地点而论,我们必须满意于传统观点,我们并没有真正决定性的论据可以反对传统观点的可靠性,而该观点可见于书中多处经文的表达」。

33Peake, p. 569.

34参 S. Mowinckel, Prophecy and Tradition (1946), pp. 84f.

Ⅱ 以西结其人

  以西结是布西的儿子,他是祭司,也可能是祭司的儿子。35西元前五九七年,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军队,经过短暂围城而攻陷耶路撒冷,以西结也被俘虏去了。与年轻的约雅斤王及「所有首领,并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万俘虏,连一切木匠和铁匠」()一起,以西结被带离曾经是他生活重心的圣殿,而被安置在巴比伦的一个荒原上。在他被掳的第五年,即西元前五九三年,神的话临到他,要他在以色列家中作先知。如果在一章1节中「当三十年」是指他的年龄已到三十岁,则他开始被掳时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那么他的先知工作有相当长的时间。在他的神谕中记载的最后一个日期是被掳第二十七年(),则他的年龄会是五十二岁。除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本书所记载的之外,我们不知道任何有关他生平的事,也没有任何有关他何时或如何亡故的传述。我们知道他结了婚,妻子死于耶路撒冷陷落的时候()。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那些被掳者中的长老们也曾向他求教();虽然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先知事工,或是他鹄起的名声,但也很可能是由于传自父亲布西的社会地位。

  除了在异象中曾造访耶路撒冷之外(),以西结的工作地点,只不过是在他的家或那个平原(或「山谷」;),在迦巴鲁河附近一个称为提勒亚毕的地方。迦巴鲁河初步被监定为拿乌‧迦巴里(Naru Kabari)或「大河」,这名称在尼帕出土的二个楔形文的文献中出现。有条灌溉用的运河也以此命名,该河将幼发拉底河的水从巴比伦引出来,向东南方经过尼帕,然后折回在优乌克(圣经的伊勒赫)附近的主要河道。优乌克的现代名称为撒特隐尼尔。关于提勒亚毕的地理情况我们毫无所知,可能它代表了阿卡得文 til abûbi (「洪水堆」?)。第一个字提勒 Tel 通常用以形容在同一地点,相继而起的城市留下的遗迹掩埋成的土堆(比较提勒艾尔亚玛拿、提勒艾斯索尔丹等等),若比照以斯拉记二59(该处有些被掳回归的人来自提勒美拉及提勒赫沙等地):犹大被掳的人可能获准在这些古代废墟上,建立在被掳之地的社群。这些废墟今天散布在巴比伦平原上。关于以西结的住屋,我们可以推想是用当地一般的泥砖造的,由此可见,被掳的人生活还算安定。36

  先知似乎有相当的行动自由,而一些证据也显示,被掳者并不是生活在监牢营房,例如那个逃亡者的来到()及耶利米与被掳者的书信来往(耶二十九)。限制一定会有,但社群组织(例如有长老,)、农业、崇拜及教导、婚嫁及与耶路撒冷之间的社交联系都是允许的。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能够造访当地一些大都会,其中主要的是巴比伦,那里有世界著名的空中花园,有庞大的防御工事及宏伟的伊施她尔门。以西结可能看到阶梯式神庙,或与巴别塔相仿的庙塔。也许他留意到该塔的外型,与所罗门圣殿中有大阶级的祭坛相类似,因此以西结将这种祭坛略加修改,用在他笔下的未来圣殿(四十三13~17;图四〕。他也可能留意到四处都是像狮身人首的特异塑像,们代表神或神的守护者。当他描述所见的异象时,这些雕像可能促使他的想象力用类似的词语去描述。然而我们永不可忘记,他在耶路撒冷圣殿所受的祭司训练,所以他也见识过描绘在圣殿里的基路伯。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会是巴比伦随处的偶像敬拜及世俗的荣华。林立的庙宇,难以置信的都市繁荣,喧嚷的工业与文化,在在都会使任何一个被掳的希伯来人,感觉自己国家的渺小及尼布甲尼撒全胜之神的伟大。但以西结一旦经历了 merkabah (耶和华战车似的宝座)的异象后,就确信纵使在这个异教多神的巴比伦,耶路撒冷城的神仍是活神、胜利的神。难怪以西结一再重复的主题是主的威荣,而他一再传递的资讯就是以色列家、被掳的人、世上的列国,甚至黑暗的力量,都应当「知道我是耶和华」。由这个语词的频密出现(总共超过五十次)观之,这就是以西结的激情所在。

  以上一切都以以西结的工作在巴比伦为预设。有些人主张以西结的工作有部分或全部都在巴勒斯坦,他们反对上述的观点,认为以西结对圣殿的偶像敬拜有清楚的认识(),他与忱提的对峙(),以及对一些事情的敏锐感应,如耶路撒冷开始受困(),至最终陷落(),在在都显示,以西结极可能曾部分或全部时间在耶路撒冷。这派学者还主张说,以西结的使命是去以色列家,他很多资讯都关乎耶路撒冷(),向耶路撒冷和犹大的百姓发出(及下,等等),而且很难想象(套用库奇的话)「一个在巴比伦的先知,隔着七百哩的沙漠,向耶路撒冷的居民大发警言。」37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以为以西结对外邦的预言非要在亚扪、推罗,或埃及宣告不可。同样,我们也无需假定,他对耶路撒冷的预言必须在圣城宣告,而不是在被掳者的面前宣告。正如艾理逊(H. L. Ellison)正确指出的,38「其实以西结的预言是关于耶路撒冷而不是朝向耶路撒冷说的。」虽然百姓被掳已经多年,被掳的人仍然担心耶路撒冷及他们的家园。那是他们的心思及希望所在;传到巴比伦的每一小件消息,都被当作至宝。在他们的思想中,除了自觉在被掳之地逗留已久外,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情就是最切身的了。如果以西结在他对被掳之人的工作中,不看重耶路撒冷的事情,那才真的奇怪。

  这仍然未解决以西结魂游般去耶路撒冷的问题。但这里我们面临巴比伦与耶路撒冷间消息流通与否的问题。以西结很有可能被禁止由被掳之地返回耶路撒冷。贝森(Aage Bentzen)认为以西结可能被特许返回耶路撒冷,因为他可被用作巴比伦宣传者手中的一枚棋子。39贝森的意见鲜有可取之处。如果以西结的任何工作需要在巴勒斯坦,那么他所回应的该是在巴勒斯坦的起初呼召,而不在巴比伦。但若最初的蒙召是在巴勒斯坦,则我们要将一至三章中的很多经文拆散重组。有些解经家将一至三章的经文文分成两类,一类是先知最初在巴勒斯坦蒙召时期的,另一类则是先知后来在巴比伦重新受差时期的。多数读者看了就知道,这种作法的修纂、标新,很难行得通。奥林斯奇问得恰当:「将原来在犹大的呼召(如果是如此)转到巴比伦去,这理论的用意为何?」40奥林斯奇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主张双重事工的人辩称,他们的理论对以西结明显的心灵感应能力可提供较好的解释。

  然而,笔者认为,持上述观点的人,似乎想尽办法的把以西结贬低为一个普通人。其实,某些不寻常的事件正是旧约先知灵恩事工的重要特征。先知对神有独特的意识,这意识或来自他蒙召时的超自然或异象性的经历,或来自神在他内心所注入的资讯。先知对神奇的事不会惊讶,特别对那些他自己在神的带领下所传讲之话语的应验,更是如此。如果以西结滥用超感应力或受到操纵,我们自会觉得可疑;但我们所得的印象是,这种超感应力量出现的情形很少,却是难忘的重要事件。同时,我们必须慎防过分强调这种力量,因为以西结许多关于耶路撒冷的情况,大可以来自正常的资讯管道,而有关圣殿情况41的机密消息更可能是由他最先接收。真正的「巧合」大概只有忱提之死()与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日子()。

  忱提的事出现在以西结的异象中,当时他觉得自己被带到耶路撒冷去了。同此异象中,他看见了二十五位长老在圣殿的东门,他可以认出其中二位,就是押朔的儿子雅撒尼亚和比拿雅的儿子毗拉提。我们有理由假定这两人是著名人物,以西结和被掳之人中的长老都知道他们的名字,而以西结是在这些长老面前见到这异象的,其后他也向他们描述了该异象()。当以西结发预言时,忱提倒毙。经文并没有明说他的死是因以西结的话语(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情况,),但这巧合已足够使以西结震惊恐惧不已(b)。这件事的重要性有两方面。第一方面,以西结能够意识到几百哩之外耶路撒冷的惊人事件,而当时他是在提勒亚毕,且在神智恍惚的情况中。第二方面,当耶路撒冷的消息传到被掳之众长老中时,必有力地肯定了以西结的超自然力量,以西结和他的资讯也会在长老们的眼中得到认可。这件事的重要并不是要显出以西结有能力在方圆七百哩外,用一句话击杀一个人;这是以西结所最不愿见到的。反之,这件事只表明以西结知晓远方发生的大事,也正好与耶路撒冷的被围及陷落一事相呼应,因为预言该事发生的日期正是以西结的能力另一明证。如果否认这种能力有时可以在神的先知身上出现,就是对神的灵在一个人身上的能力缺乏认知。如果否认这种能力在以西结身上,就是企图使他成为不是原来的以西结。

  我们认为,尝试用现代心理学的词语对此事给以西结归类也是错误的。他们对他不寻常的行为及富于想象的象征性举动,有好几种解释。司徒克评说:「以西结曾被称为有僵硬症、神经病、歇斯底里的病人、精神病患,甚至是个肯定有偏执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曾被认为有透视千里或飘浮空中之能力的人。」42将以西结的工作由巴比伦搬到耶路撒冷,也许可以将污点从上述一些指控中除去,但这不能完满地解决问题,因为我们看见这样引起的困难比它所解决的困难还要多。很多以西结的「异常」行为是一项解释上的问题。首先,如前所提及,对一个先知来说,某种程度的「异常」是正常的;他曾被提升到忘我的境地,且经常会用戏剧性的举动去增强他的神谕(参:基拿拿的儿子西底家,;及耶利米,)。以西结是出自祭司世家,也受过相关训练,所以大量运用象征对他是很自然的,特别是结合话语与行动的象征。关于他一些奇异的举动,对其妻子亡故的静默忧伤,他的沉默,他的长期侧卧,无论我们的看法如何,还是觉得他是一个极度自制的人,被一股为神发热心的力量催使着,而不是有精神病的人。侯伊说:「我们最好把他看成受历史横流冲击、心思敏锐的人,被一颗火热为神的心所驱使,痛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民所经历的悲剧。」43以西结的敏感见于他对妻子之感觉的简短描述(),他为百姓向神的恳求,求神宽限祂的子民,不要将他们全然毁灭(),也见于他描述神柔和的一面,就是描写神是群羊的牧人()。这就平衡了以西结很多严苛的审判预言,以及冷酷的推论,特别见于他一直坚持的神的作为「不是为你们的缘故……乃是为我圣名的缘故」()。

  对以西结而言,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他所表演的动作,所用的字词,都朝向一个目标。缄默是他的典型个性。不过他在文字上倒不如此,否则我们就得将三十三章22节以前所有归之于他的神谕除去。当然,以西结书的编辑者无意要我们如此解释以西结的缄默。那么,惟一的可能就是那是一种「仪式的缄默」,一种要求给他、并且自愿接受的语言禁制,除非有从主而来的宣告,否则闭口不言。了解这些,就会更尊重他的象征行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神谕。他的异象乃是这种象征意义的典型。卷首战车似的宝座的异象,字字句句都有意义,至今很多都已经失传了,不过仍能辨知它的大意。它尝试去描述那无法描述的,用灵界经历的语言,去讲述该异象所代表的神的特性。另一方面,新圣殿的异象,就用祭司的象征来讲神对其敬拜者的要求。这必然与圣洁的观念及神对秩序、完美、敬畏与匀称的要求有关。

  以西结的写作经常显得沉闷、重复。44一些固定的词语及主题经常重复出现,这可能会吓跑不熟悉古代写作习惯的现代读者。他偶然用诗,但很多时候都用散文书写;不是色彩缤纷的描述性散文,而是肃穆的先知散文,有韵律但无可辨认的格律。他的诗通常是挽歌或哀歌(希伯来文为 qînâ ;见十九1之注释〕,此种诗有哀伤的3:2韵律。有时,他以一首歌的片断,例如剑歌()或锅歌(),然后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释。在他哀诉以色列的君王()、描述推罗货船的沉没(、25~36)及枯骨谷的异象(),都显出生动的想象力,但在他处表现得毫无想象力。他从来不缺乏的就是对神,对他的资讯及他的听众那种强烈的感情。每一样东西都附属于他那激昂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他是一个守望者,如果疏于警诫百姓,他们的血就会向他索偿。为此,他已准备好去聆听被掳群中所充塞的情绪,并回应他们的抗议之声。他用坊间的箴言()来显出他们不妥当的立场。他回答了人心中隐而不宣的迷惘()。总而言之,他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祭司的神圣感,先知对所交付他的信息感,及牧者对其子民的责任感集于一身。

35这资料见于一章2~3节,这经文是一位第三者表达的,可能是一项编辑上的补充语,但这事实并不表示在任何方面此经文所讲的有甚么不真确之处。如果以西结是祭司一事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极可能猜想他是。

36在四章1节所提及的砖就是这一种,而十二章5节中的挖墙行动也暗示这种建筑。

37Cooke, p. xxiii.

38Ellison, p. 20.

39Aage Benze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48), vol. II, p. 128.

40 BASOR , CXXII, 1951, p. 35.

41留意三十三章21节中「到这里」一语的运用。

42Stalker, p. 23.

43Howie, p. 15.

44以西结常用的不同形式的词语可举例如下:「他们(你们)将会知道我是主」(66次);「我会辩白我的大名的圣洁」(8次);「我(主)已经说了(而我会照着行)」(49次);「一如我活着,主说」(15次);我会分散你们「在列国中,播放你们在全地上」(9次);「我会从列国中收聚你们……」(10次);「我会倾倒我的怒气(满足我的激愤)在你们身上」(16次);「耶和华的话临到我」(49次);「因为……所以……」(37次)。

Ⅲ 历史背景

  以西结早期的生涯面临了亚述帝国霸业的没落,埃及对犹大事务的短暂影响,然后是巴比伦王逐步控制近东的政治。他曾在下列的犹大王之下生活:

约西亚

西元前六四○~六○九年

约哈斯

西元前六○九年

约雅敬

西元前六○九~五九七年

约雅斤

西元前五九七年

西底家

西元前五九七~五八七年

  约西亚大肆重修圣殿的计画及宗教改革,是每个旧约的读者都熟知的(;代下三十四,三十五)。他的统治是犹大灵性发展的分水岭。虽然他的改革是根据在重修圣殿时所发现的律法书(几乎可以肯定这是申命记的全部或部分),但他能贯彻到底有部分是政治因素。在古代近东,一个附庸国是次等的一方,经常要被迫去接受及敬拜宗主国的神,同时要交付贡银或其他贡物。这样,犹大先前诸王对星象的敬拜及偶像的竖立,通常是臣服亚述权力的记号。所以宗教改革不单是发自灵性复苏的内政,也可以解释为反抗强大盟友的荫庇。而亚述的影响力日渐削弱后,约西亚遂在个人愿望和长期受忽略的律书被发现一事所催促而进行宗教改革。

  亚述的崩溃可以尼尼微在西元前六一二年陷落来计算,而巴比伦的一尊地位决定于七年后,即西元前六○五年尼布甲尼撒在幼发拉底河上的迦基米施大败埃及军队一役。在这两个年代之间,约西亚在埃及法老尼哥二世手中不幸离奇死亡。英王钦定本()谓当时尼哥去攻打亚述,至于约西亚为何要帮助亚述去阻止他却是个谜。然而,我们从巴比伦的编年纪45中得知,埃及是去帮助亚述抵抗巴比伦之威胁的,这可见于 RSV 对这节经文的翻译。这样,问题转为:约西亚为何要采取明显地帮助巴比伦的立场呢?他当时已经与巴比伦有联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只能假定,他觉得埃及的得胜较巴比伦的得胜,最终会给犹大带来更多害处。无论如何,他的自杀性行动使他丧了命,而他的儿子约哈斯(又名沙龙)继承他的王位。尼哥对巴比伦的用兵并不成功,因此为了稳固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控制,他将仅仅在位三个月的约哈斯46掳去埃及,让他的兄弟以利亚敬接续他。同时,他给以利亚敬一个新的名字约雅敬,又向犹大地征收沉重的贡银(),以示他的权势及以利亚敬的附庸地位。

  约雅敬是一个对百姓完全不负责的统治者,故招致耶利米的大力攻击,特别是他大肆修建王宫并且强逼劳役(见:)。约西亚的宗教改革日渐式微,无疑地,因他英年早逝影响不小。似乎很多人认为,一个好王竟落得悲剧收场,似乎与他的信仰矛盾,于是,各种各样的偶像敬拜再渐渗入耶路撒冷。以西结在八章1~18节中所提及的异教敬拜,只是约雅敬继位以来即已开始的延续。约雅敬王第四年,尼哥在叙利亚北部靠近迦基米施谨慎布防的军队被巴比伦击溃,先在迦基米施(西元前605年),再在退守哈马之后。其后不久,约雅敬向尼布甲尼撒称臣进贡(),但当巴比伦首次显露弱点时(西元前601年,一场尼哥与尼布甲尼撒之间不分胜负的争战使后者回国重组他的军队),犹大王立即反叛。但他只有短暂的喘息。当尼布甲尼撒忙于应付其他问题的时候,他打发了军中一个较小的队伍,联同附庸国叙利亚、摩押、亚扪等地的突袭队伍(),一齐去掠夺犹大。然后西元前五九八年十二月,他率领全军来到耶路撒冷。同一个时候,约雅敬死了,可能被行刺,47而他的年仅十八岁的儿子约雅斤(又名哥尼雅或耶哥尼雅,)必须在抵抗和投降之间选择。期望由埃及来的帮助并没有出现(),经过三个月的围城后,这个年轻的王在西元前五九七年亚达月第二日,即三月十六日,投降了。王与王太后、宫廷随行人员、所有当地的首领(诸王子、大能的勇士、铁匠和工匠特别被提及;)都被掳到巴比伦,显然,王在那里继续生存。此后只有列王纪下二十五27~30再提到他,那段经文总结了王国时期说:在约雅斤王被掳第三十七年,巴比伦王以未米罗达元年(即亚米尔‧玛尔杜克,西元前562~560年),约雅斤由监牢,或更可称为羁留所,被释放出来,成为巴比伦王饭桌之上的终身受惠者。

  约雅斤被掳一事因柯迪威(R. Koldewey)的发现而获得显著的了解。柯氏在离伊施她尔门不远的巴比伦王宫地窖中发现藏有很多楔形文字的泥版。这些似乎是货仓主管给囚犯油和大麦配额的记录。虽然这些泥版发现于本世纪初,运到柏林的该撒‧费得理查博物馆,但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才由一位亚述专家韦得纳(E. F. Weidner)开始去阅读和翻译。在工作中,他发现了 Yaʾu-kinu 约雅斤的名字,从泥版称他为「犹大地的王」,印证了他的身分。配额泥版的资料有限,48但重要的是称约雅斤为王。显然巴比伦政权仍认为他是犹大王位的真命天子,而西底家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摄政者。如果这样(提到约雅斤名字的其中一块泥版可以监定为西元前五九二年,49即西底家在位时期),被掳的人就更有理由肯定,他们与他们的王被遣返犹大的期望随时可以实现。50这也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以西结一方面不同意被掳者的乐观态度,另方面又拒绝承认西底家的王权,而且他小心谨慎地避称西底家为「王」( meleḵ ),所有神谕他都用「约雅斤王」被掳来计算(如一章2节的描述)。

  在犹大,约雅敬的兄弟西底家被立为耶路撒冷的傀儡王,他为人懦弱,不擅于应付当时政治上的明涌暗流。虽然他是巴比伦提任的,且要忠于尼布甲尼撒,国内却有亲埃及派的力量大肆鼓吹他反叛。他的谋士中有一位是耶利米,他主张向巴比伦投降,受多人憎恶。西底家尝试保护他,但根据耶利米书三十七及三十八章的描述,真正得势的是主战派,而王的力量很受牵制。西底家在位的早期发生了一个政治危机,当时犹大的邻邦(摩押、以东、亚扪、推罗和西顿都在其中51)显然要联合一起反抗尼布甲尼撒,但这事受耶利米大力反对,却似乎也无疾而终。52但最后公众要反叛的情绪又受急进派煽动,加上埃及法老森美忒库二世(西元前593~588年)的支持,西底家似乎无奈地选择了反叛的路。53

  报复迅速来到。西元前五八八年一月巴比伦已经兵临耶路撒冷城下,不久,犹大的防卫城中只剩下拉吉和亚西加仍然抵抗敌军。一些拉吉边防军官来往的信札于一九三五年发现,其中生动地描述了亚西加的陷落。54五八八年夏,来自埃及的援兵曾使耶路撒冷暂时解围,但它很快被击退而耶城重新被困。55到了五八七年七月城墙被突破,西底家乘机逃跑,但在耶利哥附近被追上,被押解到尼布甲尼撒的军营总部利比拉。他的刑罚是目睹众子被杀,然后自己双眼被剜,负着锁链被掳至巴比伦,一直到死。一个月之后,耶路撒冷被焚毁,同时一些民中和军中的领袖被处死,且有另一些被掳去巴比伦。

  犹大所剩下的人很少,都被划入巴比伦的一个省分,西底家的一位内阁成员基大利被委任为省长,他的父亲亚希甘曾经救了耶利米的生命(),基大利也可能是耶利米的朋友,且支持他向巴比伦让步的政策。这可能促成基大利被提名为省长的原因之一,但很多人认为他是与敌人互通声气,不久(可能数月或数年),他在米斯巴被以实玛利手下一群人杀害,而以实玛利是王室的一员。这是由犹大大逃亡的一个讯号,因为他们惧怕巴比伦的报复;耶利米在违背他自己的意愿下被挟持与这些政治亡命之徒去了埃及,一直到死(耶四十~四十四)。

  在将以西结的纪事配合以上的历史综览之前,也许值得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耶利米和以西结没有彼此提及对方。虽然相隔很远,他们两位在同样的先知宗教的范畴里都是杰出的人物,论及同样的主题,他们的教训往往不谋而合,或有显著的重复。有些人说,这两个人是彼此反对的,耶利米将以西结列入被掳的先知群中,如哥赖雅的儿子亚哈及玛西雅的儿子西底家,耶利米在耶二十九15、20~23中严厉谴责这些先知,同时以西结对耶路撒冷领袖们的批评中似乎也暗指耶利米。但耶利米与以西结彼此反对的证据是完全缺乏的。其实两个同时代的先知没有彼此提及对方的名字并不希奇:阿摩司与何西阿,以赛亚与弥迦,哈该与撒迦利亚,他们都是没有提说对方,但并不意味其中有任何憎恨。笔者认为,这两位被掳时期的先知似乎彼此认识,这可见于他们多次暗示到对方的教训,或最少他们所关注的论题相同。二人似乎都为了真理而屹立不移,一个在耶路撒冷,而另一个在巴比伦:俩人都坚持以色列的前途系于被掳的那些人,而不在耶路撒冷的余民;俩人都否定了某些人的宿命论,这些人引用箴言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俩人都痛责以色列的牧人没有照顾羊群;俩人都看重个人报应的原则及个人悔改的需要;俩人都预期会有一段漫长的被掳期,随后是一个由敬虔领袖领导的复兴;俩人都提到适用于个人的和内在的新路;俩人都反对假先知在没有平安的时候却预言平安。

  这些耶利米与以西结之间的对比及相同点对我们所问的问题并没有提供答案,但由此可见,俩人应该知道对方的存在,并且可能彼此认同。如果我们假定以西结的事工是在巴勒斯坦,那么他们既然在居处及讲道区域都近如隔邻,却彼此视若无睹,这问题根本说不过去。我们已经根据别的理由否定了这个可能性。最后,我们必须记取一点,就是在被掳者中,我们知道名字的先知,只有这两个大人物,另外有几个隐晦人物如乌利亚()和哈拿尼雅(),在以色列中一定有很多人自称为先知,要分别真假先知往往并不容易。这些先知中无疑有几个是有乌利亚之才干的,但很多其他先知却是哈拿尼雅之流,就如耶利米书二十三章及以西结书十三章所指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防用微弱的证据推断无根据的结论,也必须小心,勿从圣经似乎未表意见的事件中建立主要的问题。

以西结的年份

  以西结在旧约先知中是独特的,因为他的很多神谕都有整齐的日期次序。这些可排列如下表:

经节

事件

以西结之日期 56

朱利亚历法日期 57

1:1

以西结蒙召

5

4

30

31

593

1:2

以西结蒙名

5

(4)

5

8:1

耶路撒冷内拜偶异象

5

6

6

17

592

20:1

长老代表团

10

5

7

9

591

24:1

围城开始

10

10

9

15

588

26:1

攻推罗神谕

1

(11)

11

12

586

29:1

攻埃及神谕

12

10

10

7

587

29:17

由推罗到埃及

1

1

27

26

571

30:20

法老的断臂

7

1

11

29

587

31:1

攻法老神谕

1

3

11

21

587

32:1

为法老举哀

1

12

12

3

585

32:17

法老在阴间

15

(12)

12

17

585

33:21

「城已陷」

5

10

12

8

585

或更好

(5

10

11)

19

586

40:1

新耶路撒冷异象

10

1*

25

28

573

* 字面的说法是「一年的开始」

  由上表可见,论到列国的神谕,在十四个中占了不下七个(二十五~三十二),余下的日期则按有逻辑而准确的次序。无论依照马索拉经文关于耶路撒冷陷落之消息的记载,或依照较可取的说法将第十二年改为「第十一年」(依照奥伯莱〔Albright〕、侯伊),这些日期都准确无误。在二十五至三十二章中的日期,有两个没有提到月份(),但二十六章1节以后的神谕假定了耶路撒冷已经陷落,所以其日期必定在三十三章21节提到的日期之后,有人提议将第十一月加在该神谕,似乎颇有道理。如此,论及推罗的神谕,在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传到提勒亚毕后不足一个月即发出。论到埃及的神谕除了二十九章17节及三十二章17节外,都按照年代次序,二十九章17节明显是后来特别加在该次序中的,至于三十二章17节,如果漏掉的月份是十二月,还是合乎该有次序的编年格式中。

  余下的问题是:如何解释一章1节中的第三十年。很多学者都主张修改经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赫仁特里58的修改,他把它改为第三年,最近威特利(C. F. Whitley)59也附和他。伯尔托勒建议应改为第十三年,有奥雷及史泰曼(J. Steinmann)60附议,但伯氏的修改与他重组以西结的事工有关,这样以西结的异象就成为他第二期(巴比伦)事工的开始,伯氏的修改受到弗勒及齐默里强烈反对。主张不更改经文者认为有几种可能:(i) 那是约西亚的改革后第三十年,即约为西元前五九一年;(ii) 那是指以西结三十岁,这源自俄利根的看法;(iii) 那是约雅斤被掳后第三十年,不是指以西结见异象受差的日子,乃是指全书最后编辑的日期(贝利〔Berry〕,61布饶恩〔L. E. Browne〕,62奥伯莱,63及侯伊均从此说。)

  第一个提议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从某件事开始计算日期而不特别提及该事,无论如何重要,都没有相似的例证。一章2节提及约雅斤王的统治,由此可见,如果约西亚改革第三十年是编辑者有意要表达的,那么他弄错了要点,如果连他都弄不明白,我们怀疑现代读者能否更明白。64

  「编辑年份」这个理论的论据颇有吸引力,也与其后日期的形式很吻合,即四十至四十八章的异象为第二十五年,第二十七年为预言尼布甲尼撒在推罗失败后入侵埃及。经文中并没有计算年期的起点,但我们很有理由推论,书中其他年期与上述的年期有一个共同的计算起点。这个解释的证据在侯伊的专题论文65中有很好的交代。另一方面,这些证据要求将以西结书一1~3稍作重写,同时拒绝编辑者在一章2节中加入约雅斤王第五年的调和努力。如果侯伊正确,编辑者不可能是以西结本人(一如他假定的),因为一个精明的作者不会容许有1及2节中明显的日期上的混乱。正如我们所知的,一章2节无非是要补充一章1节中不着边际的日期,还有,编辑者必定充分认识到一章1节的问题,他丝毫没有想到那是指以西结的神谕是在约雅斤被掳第三十年编着的。对编辑者来说,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比他更接近原来的版本)第三十年与被掳第五年是相同的。

  这样,以西结书开首的年份只有两个可能性。首先,它们可能代表两种不同的日期系统,66这观念对现代旧约年代的专家吸引力很小,或得不到他们的支持,那么,三十年该是以西结的三十岁。这第二个解释有很多值得讨论之处。第一,如果个人的回忆是以第一人称单数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初读的印象是,其中提及的任何特别年份,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指作者的年岁。第二,创世记八13证明这在希伯来文的表达方式上是可以接受的。67第三,我们很有理由相信,三十岁是能够接受祭司全职的年龄,因为虽然初步工作训练期会在二十岁68及二十五岁,69但利未人都是三十岁才负全职的,这可见于民数记四3及历代志上二十三3。后期的犹太教,在开始作祭司的年岁这问题上异常缄默,但三十岁通常是指人届成熟的年龄,我们的主受洗及开始传道时是三十岁,70不可谓没有特别的意义。若是如此,在以西结自传性的前言中,他年届三十岁的特别意义不会在他的读者心目中消失,而且,他对圣殿事奉的失望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可以假定,神为了补偿他因被掳而失去的祭司权利,故在约雅斤王第五年,立他作先知及守望者。

45巴比伦的编年纪是可靠的事实记录,记载了巴比伦帝国由西元前六二六~五三九年的每年大事。现在仍存的部分包括西元前六二六~六二二,六一○~五九四,五五六,五五五~五三九各年,这些编年纪常可光照旧约的年代问题。一些有关部分可见于 DOTT , pp. 75-83.

46一首为约哈斯的挽歌可见于耶利米书二十二10~12;以西结书十九2~4。

47约雅敬死于巴比伦的军队到达耶路撒冷之前,而历代志下三十六6的叙述可能表示他被一个讨好巴比伦的党派所绑架。

48其翻译可参 DOTT , pp. 84~86.

49奥伯莱,「被掳中的约雅斤王」, BA , V, 1942, pp. 49~55.

50这期望在耶路撒冷也有,且被好像哈拿尼雅一类的先知们助长()。

51耶二十七2及下。

52这次反叛很可能受西元前五九五/四年巴比伦境内的叛乱消息所影响,该叛乱平息之前很多巴比伦的军队被杀。如果属实,西底家于西元前五九四/三年造访巴比伦()可能是为减少嫌疑及肯定其个人对王的忠心。

53其他国家中支持叛乱的仅有推罗。值得注意的是以西结最强烈的审判资讯是向埃及和推罗发的(结二十六~三十二章)。以西结谓亚们、摩押、以东及非利士为耶路撒冷的陷落而幸灾乐祸(结二十五章),这可能意味这些国家从反叛的联盟中退出,或当他们看见事情如何发展时主动地站到尼布甲尼撒的一边。

54这些信札提供了当时犹大所发生事情的引人记录,读者应读 DOTT pp. 212-217。在他的丁道尔讲座, The Prophet in the Lachish Ostraca (1946) 中,D. Winton Thomas 教授讨论了该些信札中提及的先知就是耶利米的证据。

55耶利米对此事的警告可见于耶利米书三十七5~10。

56括弧内的日期在马索拉经文并不明显或有不同的日期,但该日期是本注释中所假定的。

57这些日期基于 R. A. Parker 及 W. H. Dubberstein 的 Babylonian Chronology ,西元前六二六年至西元七十五年(1956),第26页。这些日期不能太武断地被接受,因为它们所假定的问题有多于一个的解释。例如,我们不能肯定究竟以西结所沿用的历法是由秋季至秋季或由春季至春季。表中日期假定我们处理的是春季历法。

58Herntrich, p. 63.

59C. F. Whitley,「以西结书一1中的第『三十』年」, VT , IX, 1959,第326~330页。

60J. Steinmann, Le prophète Ezéchiel et les débuts de l'exil (1953).

61 JBL , LI, 1932, p. 55.

62L. E. Browne, Ezekiel and Alexander (1952), p. 10;但他将以西结全书解释为亚历山大征战之第四世纪后期的注释,而第三十年是由亚达薛西三世登基时计算起的。

63 JBL , LI, 1932, p. 96.

64同样理由也可用来否定这个理论的不同释法,例如:那是约雅斤王一生的第三十年(Snaith, ET , LIX, 1947-48, pp. 315f. );或是玛拿西在位第三十年(C. C. Torrey, Pseudo-Ezekiel and the Original Prophecy , 1930, pp. 63f. );或指禧年期的第三十年(S. Fisch, Ezekiel, Soncino Bible , 1950, p. I)。

65C. G. Howie, The Date and Composition of Ezekiel JBL 专题论文系列 IV, 1950)。

66如 Cooke,第3~4页,他跟随了 Begrich。

67「到六百零一年,正月初一日,地上的水都干了。」该年份是指挪亚的年岁,正如七章6节及七章11节所表明的。这项参考我得助于 S. G. Taylor, Tyndale Bulletin , 17, 1966, pp. 119f.

68代上二十三24。

69民八24。

70路三23。

Ⅳ 以西结书的信息

  一本书的全部影响往往超乎其作者原本要传递的资讯;同样,以西结书对圣经中神的启示所作的贡献,也远远超出以西结对那些与他一同被掳之人所说的话。如果那些话之外再无别的,我们可以将他的教训撮要为两句话:神要行毁灭,西元前五八七年以后神要复兴及重建。但要将先知的资讯联系到现代邦国及人的需要,一如圣经释义所要作的,那么,就要深入审视资讯中关于神的本性及其待人的原则,就是先知所看重的原则,并且应用在他的时代。因为旧约先知基本上是一个解释者,将他所知神的本性及律法,应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及宗教情况。因此,他的工作如履深渊薄冰。他需要估量事实并取得正确的结论。明知道他会受到反对或误会,仍要无惧地宣讲。他需要大声,并且要讲得令人难忘,因为在资讯传递上他的难处远比今日为多。而且,他鲜有前例可循,又无圣经可作后盾,因此必须格外确定他所宣讲的话不是出于自己,乃是那差他者的话。当时也有些自称为先知的人,没有亲身领受神话语的经历,却大肆宣讲神的命令。以西结的资讯也是针对这种人而发。

  以西结书语多重复,阅读该书间或有沉闷之感,但有助于突显其重复出现的主题。本注释选了五点在此论述。正如星星组成了星座,依循这几个固定的主题,可以看出以西结的资讯架构。

一、神的超越

  所有预言都由那启示预言之神的本性开始。以西结在耶路撒冷的祭司圈中长大,无可避免地,他对神最深的感受是祂的圣洁。虽然圣洁可能显为道德行为(参:b),却不是一种道德属性。这是一个表示关系的字。 qo ̄ḏes ̌ (圣洁)的字根意思即「分开的」,也就是从普通的关系中分别出来,并为一个特别的目的效劳,也就是为那位圣洁之神所用。以色列的神并非单单拥有这属性;祂就是圣洁。每件与祂有关联的事物都因祂获得圣洁。因此,敬拜祂的地方是圣地,作祂工作的人是圣民,他们穿的是圣服,他们用的是圣器具。祂的名也是圣的,祂的百姓以色列是圣的(纵使他们行为有不公义的时候),而祂作为居所的地方是祂的圣山。

  神坐在战车似的宝座上,这异象(一~三章)典型化了神的超越与威严的意义。那是不可言喻的壮丽,神秘的繁复,超人的和超自然的,永远移动,从不着地,但观看一切,知道一切。这就是神如何向以西结启示祂自己,不是借着叙述祂的性格,乃是借着个人的接触。那些主张三十岁以前的人,不应该读以西结书中这异象的拉比们知道,他们所站的这地是圣地。先知以西结也是如此。好像西门彼得,当他面对耶稣的超自然能力(),他只能面伏于地,好像死人一样。这就是以西结受命说预言的情景,从此他的整个事奉生活都怀着惊异与圣洁敬畏之情。这是每个时代真先知的标记。假先知可以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地讲论神,因他从未遇见祂。属神的人由祂面前出来,标记着他的主的荣耀,是不能抹煞的。

  以西结必定知道以色列的神是普世的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持者。他的祭司传统会告诉他,神是万国的神和审判者。虽然如此,以西结和那些被掳的人必定可以大得安慰,因为那位居锡安山的神也可以在迦巴鲁河边,在巴比伦的偶像敬拜和一切不洁的异教生活中,向他们显现。如果有任何以色列人曾经觉得自己离开了神,离开了圣殿(参:),神在巴比伦的显现可以成为一个记号,表示纵使在他们受审判的被掳之地,神仍然看顾祂的子民。

二、以色列的罪污

  对于国家最近的灾难,以西结面对两种相背的反应。有些人认为,因他们不顺服而有的刑罚已经在西元前五九七年受尽,如今只要等候被遣回国。其他人采取了宿命论的立场,看他们自己不幸的继承了先祖的罪,为此,一位不公的神正在刑罚他们。大多数人指望,由于他们是耶和华自己的子民,祂永远不会刑罚他们过重,否则祂会在外邦人面前丢脸。少数人觉得耶和华已丧尽颜面,在巴比伦的神前,显得毫无能力。先知对于这些观点的处理显示了他的能力,正如十二至二十四章的注释所见,他也愿意与他的听众相遇,听取他们的立场,回答他们所提出的反对意见。但他的目的主要是说服百姓,使他们知道他们完全不配得到神的关怀,并自觉羞耻而真正悔改。

  他从两方面促成此事:一般的及特殊的。首先他用寓言描述在历史上以色列对神的恩约不断失信的故事。有三段经文提到这点:十六章1~63节,二十章1~31节及二十三章1~49节。每段经文对过去都有少许不同的描写。首先,弃婴的比喻()。开始时将以色列,或耶路撒冷,看成一个被弃、不蒙爱的孩子(「辊在你的血中」),但当她长大成人,达到可以相爱的年龄时,主与她立约,洁净她也美化她,尽量将王后的财富和尊荣给她。以色列回报的,却是仗恃自己的美貌与外邦行淫,藐视她的神圣施恩者。第二十章将以色列的历史看成一个回圈不止的叛逆行为。每次叛逆,神都决定以恩待之,将手收回,没有惩罚她。令人注目的重复句子是:「我为我名的缘故没有这样行,免得我的名在他们所住的列国人眼前被亵渎。」(、22)。神向以色列启示祂自己,与他们立约,甚至管教他们,最初都是为他们的好处(「好叫他们知道我是主」等等;、26),但祂对待以色列的终极目的超越了一国的利益,进而注重到神的名应在全世界被知道,受尊崇。这教义重挫以色列选民的骄傲感。那两姊妹的比方()甚至抹煞了以色列原本无罪的可能性。阿荷拉和阿荷利巴两姊妹,年轻时已经在埃及行邪淫。她们不可能被形容为堕落的妇女,因为她们除了邪淫的场所外没到过别的地方,她们惟一的特性是对淫乱无止境的欲望,而她们的惩罚也会相应地彻底。

  上述综览的用意是要令人羞耻及恐惧。如果学者们的假设正确,即以色列敬拜时有一程式,是将过去的神圣传统,诗篇中的「奇事」( mip ̄la ̄ʾôṯ ),作仪式上的复述,那么人们大可怪罪以西结极尽歪曲之能事,讽刺这些传统。但越看清以色列的传统,越令人发觉事实上它并未如一些人所想象的被扭曲了。因为我们的主对犹太历史的观点也是如此,因此祂的听众听了坐立不安,但却是符合真相的观点()。

  更特别的是,以西结在第八章引述了一些不当作的事情,显示他知道这些事情正在圣殿中进行。这些事当然是宗教上的邪行,包括无耻的偶像敬拜、动物敬拜、自然敬拜及太阳敬拜。虽然他的描述中有些特点显示这些是敬拜的类型,而非实际的事件,但由此可见,耶路撒冷对神的敬拜受异教融合的程度,并且也构成了神决定惩罚耶路撒冷居民的充分合理原因,就是让类似逾越节之灾()杀戮他们,让灾祸临到该城,好像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日子一样。在这里及上述三个对过去的综览中,以色列的罪主要是宗教的。百姓敬拜偶像,与外邦结盟,行邪淫(正如我们知道的,这也牵涉宗教上的卑躬奉承),没有尽他们在约法上的责任,也没有遵守主在西乃给他们的律例和判语()。总而言之,他们污秽了神圣洁的名();因为对以西结来说,神是圣洁的,而百姓则是罪大恶极。与此比较,两百年前阿摩司所攻击的社会罪恶却很少被提及。

三、审判的事实

  这对于旧约的先知并非新的教义。多年来,审判已经是先知经常宣告的资讯。但这事实使以西结的工作更加困难。在审判的威胁和审判即将来临的资讯之间有很大的分别。这就是为什么以西结觉得他的责任是如此重大。身为以色列的国家守望者,他要为即将来临的灾难发出警告。神给他的资讯就是,那位元发言的神也会行动:「我耶和华说了,也必照着行」()。神已经说了审判的话,人再不能无所谓的找借口说,虽然先知发出警言,至今仍然没事(),或说,所有都是指遥远的将来而已()。神现在的话是:「我所说的必定成就」()。

四、个人的责任

  冯拉得曾指出,71以西结作为守望者的地位「几乎矛盾的,因为耶和华一方面威吓以色列,同时另一方面又希望警告她,好使她被拯救」。余民被拯救的可能性是一个经常被持守的信念,甚至在毁灭的预言中也是如此(例如:),而以西结扮演守望者的意愿,就是要罪人回转得救()。这一点在十八章1~29节说得更清楚,那里讨论的是宿命论的试探()。以西结极力说,神个别对待每个人。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并非纯粹基于遗传(他父亲的罪),也不是基于环境(国家的罪),乃受个人的选择所影响。影响攸关的选择是向神委身。所以恶人可以离恶转向神,借着顺服律法证明他的委身,他的恶就不再来反对他。反向地,义人都要小心,不可以为凭他的义可以让他玩弄罪恶而无碍;如果他如此,正好表示他的真正委身不是向神,而他的义也不会算在他的账内。这并不是说,称义要靠行为;乃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在乎他的心。神不会将一个人的生命平均来看;神所计算的是他委身的方向。以西结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基础是说,主不喜欢恶人死亡();祂要他回转存活。72

  这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重于群体责任与群体罪咎或是典型的被掳前多数人的思想。在十四章12~20节中,个人主义再出现,那里说明在即将来临的耶路撒冷毁灭中,无人可以藉他人的义得到荫庇,纵使像挪亚、但以理和约伯等人也不能荫庇。救恩将纯粹基于个人。(比较那些因城中所行可憎之事叹息哀哭的人,其前额上所得的豁免记号:。73)这并不是说,以西结是个人宗教的实际创始人,是先知中的更正教徒,而他之前的每件事情都是集体主义的。不单耶利米,很多个人的诗篇以及族长和列王的个人经历都可以见证对神的个人敬虔和意识。当群体的审判即将临到耶路撒冷,将个人责任的原则应用出来,乃是以西结的慧眼。毁灭临近了,但个人可以悔改而得救。守望者以西结也是传福音的以西结。

五、复兴的应许

  虽然悔改是为个人的,救恩却是身为复兴群体中一员而享受的。借着神的灵之运行,新以色列神奇地复活了,只有神的灵能使枯骨复生()。这个群体不因以往犹大和以色列之分别而有分裂()。它会享受一个永远之约的祝福,而该约的标语「他们要作我的百姓,我要作他们的神」会列入约的宪章里()。它的首领是「我的仆人大卫」,弥赛亚君王()。无人尝试去辨认这个人物,而我们查考以西结书,也不能找到在这个特殊题目上有任何详细的交代。无论如何,他配得被称为以色列的王( meleḵ ),也可称为王子( na ̄śî ;和合本:「王」),王子一词在将来弥赛亚的时代将会失去轻蔑的弦外之音(等等)。他会以公义尽责地施行管治,在群羊中顾念软弱的和跛脚的()。大地将会茂盛丰富,由新耶路撒冷的圣殿中将会流出象征性的生命河,可以灌溉地上的荒野()。然而,这一切只是复兴的外表,是神给祂的公义余民所应许的。内在方面,祂赐给每个以色列人新心和新灵,好使他们从自己的罪污和被掳的污秽中得洁净,从而由内心被感动,生活在神的诫命中()。在这些讲论中,以西结补充了耶利米关于新约的预言(),他似乎很了解该预言,且特别解释如何达成这个盼望,就是透过属灵的移植,人的石心借着神的恩赐被一颗肉心取代。资讯很清楚:人最大的障碍是他自己,这问题无法解决,除非有神的恩惠运行,使其更新并在灵里重生。74

71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II(英文翻译,1965),第230页。

72这经文的一个卓越释义可见于 von Rad,同上文,I,第393~394页。

73这经文与亚伯拉罕为所多玛城代求的关系在本书注释略有讨论,就在所引经文的地方。

74以西结资讯的深入及彻底的研究可见于 W. Zimmerli,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 Ezekiel' Interpretation , XXIII, 1969, pp. 131-157.

Ⅴ 经文

  以西结书的希伯来经文在流传过程中比旧约的大部分其他经文受了更大的损害,RSV 的注脚可以证明,很多情况翻译者都需要诉诸不同的经文版本或依靠推想,才能使特别模糊的句子有意义。这并不希奇,因为以西结用了一些罕有的字及建筑用语,我们不能指望后来的抄写经文者知道。但如果我们基于七十士译本中更晓畅的译文,而过分心急的更正一些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希伯来文,那是不智的作法,因为我们永远不能肯定,七十士译本的翻译者是否基于一些不充分的根据而修改原来的经文。当然,想要找出最完善的希伯来文圣经,七十士译本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帮助。它是大约在西元前三世纪末的一种希腊文译本,因此,见证希伯来文经文传递的过程中一个很早的时期,而我们的英文版本都是译自后期的希伯来文经文。但是,当七十士译本的译文被接纳为优于后期的希伯来文经文时,研经者必须肯定下面各点:(i) 他必须确定七十士译本的译文是正确的,其本身在传递过程中并无受到损害;(ii) 他必须准确判断在七十士译本背后的希伯来文经文是什么;(iii) 做到这一点,他需要知道七十士译本之翻译者的能力,例如,他对希伯来文的了解是良好或平庸呢?他的翻译是拘泥或地道呢?他是否致力不把自己的神学偏见纳入他的翻译中呢?……等。75

  七十士译本中的以西结书很可能出自两三个人的手笔,由一个编辑者负责使全书的语气一致。76这些人的能力纵然可以胜任,但在一些情况,他们以改写代替了翻译,略去了他们认为重复的词语,或擅自加入了一些解释性的评语;偶尔他们会改变翻译,符合他们自己的观点。因此,解释七十士译本需要非常谨慎。本注释以谨慎为目标,不会随便根据七十士译本改动原文,除非该处的希伯来文看不懂,或有明显的变质。在更正马索拉经文上,其他版本如叙利亚本,古拉丁本及武加大译本只有很少的价值,因为它们都非常倚重七十士译本。

  七十士译本的以西结书在主要的古抄本中清楚可见,但近年来学者的兴趣却特别集中在赛德纸草纸抄本上,它包括了西元第三世纪早期关于希腊文以西结书十九12~三十九29的一些见证。77这些研究的一个有趣结论是:以西结书中不寻常的神的名字,「主神」( ʾaḏo ̄na ̄y yahweh ),是由一个文士将原来的 yahweh 扩展而成的,他不愿意直接称呼神的圣名,加入了 ʾaḏo ̄na ̄y )作为读者在读音上的指引。后来这个读音,无须加插入经文,成了标准读音,但它仍然留在留传下来的希伯来文以西结书中。

75这需要促使我们回到所谓原始七十士译本研究的基本问题上,即关于原始七十士译本可否被发现的问题,或是否有不同校订本同时并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总论可见于罗理编的 OTMS , pp. 250~252.

76见 H. St. J. Thackeray, The Septuagint and Jewish Worship (Schweich 讲座,1921年); Nigel Turner, 'The Greek Translators of Ezekiel', JTS , VII, 1956, pp. 12~24.

77有关这些研究的资料,可见 IB , p. 68,注77。

大纲

Ⅰ 以西结的异象、差遣及信息(

A 引言(

B 耶和华战车似的宝座异象(

C 奉差作神对以色列家的发言人(

D 静默的守望者(

E 四个以行动表达的资讯(

i. 耶路撒冷被围(

ii. 以色列和犹大受惩罚之日(

iii. 耶路撒冷的饥荒(

iv. 耶路撒冷居民的三重命运(

Ⅱ 审判的神谕(

A 攻击以色列山岭的预言(

B 「结局已到」(

Ⅲ 耶路撒冷受惩罚的异象(

A 在圣殿中进行的偶像敬拜(

B 七个行刑者:屠杀的刑罚(

C 耶和华战车似的宝座:火的惩罚(

D 忱提之死(

E 将新心赐给被掳的神子民(

Ⅳ 关于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之罪的神谕(

A 另外两个表演出来的资讯(

i. 被掳(

ii. 耶路撒冷居民的恐惧(

B 更正两句俗语(

C 攻击以色列先知及女先知的预言(

D 指责敬拜偶像的人(

E 少数的义人不能扭转审判之来临(

F 葡萄树的比喻(

G 不忠的耶路撒冷(

H 两只鹰的比喻(

I 个人责任的律例(

J 为以色列君王举哀(

K 回顾以色列的历史及神对她未来的计画(

L 烈火与刀的审判(

M 三个关于耶路撒冷污秽的神谕(

N 阿荷拉与阿荷利巴(

O 生锈的锅(

P 以西结丧妻(

Ⅴ 对列国的神谕(

A 对邻国的预言(

B 论推罗和西顿(

i. 推罗毁灭的预言(

ii. 推罗船只沉没(

iii. 推罗王的败落(

iv. 为推罗王哀悼(

v. 论西顿的预言(

C 论埃及(

i. 埃及的罪(

ii. 埃及与巴比伦(

iii. 临到埃及的审判(

iv. 法老的手臂折断(

v. 巨大的香柏树(

vi. 法老的哀歌(

vii. 法老下阴间(

Ⅵ 关乎耶路撒冷陷落的神谕(

A 重申守望者的责任(

B 城倒下了,百姓仍不悔改(

C 过去的牧人与将来的牧人(

D 抨击以东的恶谋(

E 复兴的土地与更新的人民(

F 百姓的灵性重生(

Ⅶ 攻击歌革的预言(

A 歌革军队的入侵(

B 大屠杀(

C 神为以色列的最后目标(

Ⅷ 新耶路撒冷的计画(

A 圣殿的异象(

B 主的荣耀之回归(

C 圣殿中的敬拜条例(

i. 祭坛,它的尺度和它的成圣(

ii. 祭司,他们的责任和产业(

iii. 奉献及其它条例(

D 赐生命的水(

E 土地的分配(


01
以西结书第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注释

Ⅰ 以西结的异象、差遣及信息(

A 引言(

  这段引言的经文包含了两项不同的陈述,一个用第一人称,另一个用第三人称。第1节有一个日期第三十年,但我们需要猜测那是如何计算的并且以天就开了,得见神的异象这句话描述了在迦巴鲁河边有什么事发生在以西结身上。这与第4节很自然地衔接,因为那里异象的内容也是以自传的方式描述。第2、3节表面上与上下文并无关联。它们重复了以西结先知工作的地点,即迦巴鲁河边,而且引入了一个新的日期,月份和日子相同,但年份不同。这日期是系在一个可辨认的日期计算系统;它们又描述了发生在以西结身上的事,但不是用经历异象的言语,乃是用更传统的先知词语:耶和华的话临到和耶和华的手降在他身上。有些人主张,在这里是先知作品中两份不同的题言,集自不同的来源。但第1节显然是第一章的一部分,其文意由第4节接着发挥下去。因此,把第1节看为以西结介绍自己蒙召之异象的方式更为妥当,第2、3节可视为补充的注解,目的可能是解释卷初那令人困惑的第三十年。

  第2及3节已经是目前的以西结全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不但提供了以西结所见异象的历史背景,也提供了全书需要的标题,按照惯例提出作者身分的一般资料。这些在导论中已有更详细的讨论。78我们认为第三十年可能指以西结的年纪,该年刚好是约雅斤王被掳后第五年,即西元前五九三年。我们也揣测一个祭司正式进入圣殿事奉的年岁是三十年。如果这假定正确,显然以西结会以他的异象及蒙召为其生命的重要转捩点:他成了神在被掳百姓中的代言人。这也好像是对他祭司职事的一种补偿,因为被掳的遭遇剥夺了他的祭司职事。当他应该开始事奉的时候,神呼召他在另一方面工作。祭司被差派作一个先知。

  第1节的异象经历所传达的观念与第3节临到以西结的耶和华的话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当然,后者是旧约先知常用的词语()。以色列的先知也是一个先见(希伯来文 ro ̄ʾeh ḥôzeh )。 ro ̄ʾeh 在撒母耳记上九9用来指 na ̄ḇîʾ 「先知」这以往的称呼,但这名称并不限用于古时:以赛亚书三十10也用,历代志作者则用来形容撒母耳和哈拿尼。第二个希伯来文 ḥôzeh 更具有「在异象中看见」的意思,历代志作者尤其用来称呼一些过去的先知如迦得、易多及亚撒。当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傲慢地叫阿摩司返回他的原居地犹大去说预言的时候,他也用了这个词(「你这个先见,去吧!」;见,新译),但这种用法并不多见。事实上,以赛亚的预言用了下面的话来开始,「以赛亚的异象( ḥa ̄zâ )……所看见( ḥa ̄zâ )、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吕译)异象经历,与在先知内心激动的神的话语一样,都是先知公认的自然的标记。这两种启示层面并存于先知的意识,例如,撒母耳记上三21说:「耶和华在示罗借着他的话向撒母耳启示自己。」(新译)

  关于迦巴鲁河的位置,可以参见导论:Ⅱ,第18~19页。

78见导论:以西结的年份〔书版第33~35页〕。

B 耶和华似战车的宝座异象(

  以西结此处描述的神之显现一定是他的经历。当时他单独在荒野中,距离他的家,就是被掳者的主要聚居处也有一段路。这可见于三章14、15节。这两节经文也说明了以西结和他的同胞显然在巴比伦享有一定的往来自由。

  4. 以西结独自沉思;无疑地,他与其他被掳的人一样,觉得远离神在耶路撒冷的同在,前景黯淡。忽然间,他意识到在北方正蕴酿着乌黑的风云。很可能在他的实际经历中,首先观察到一些这样的自然现象,由此又出现耶和华荣耀的超自然异象,成为该章的主要内容。换言之,由具体的和可见的引进了属灵的和异象性的。我们也可以说,整件事情由开始至末了是一个异象经历,在现实中并没有什么起始点。异象的描述由平常到超常,开始时是一片雷云,乌黑而且骇人,边缘亮着沙漠艳阳的光耀,并有闪电划过乌暗的天空。第4节的最后一句开始显示,先知所见的超过了一般的沙漠风暴:它的出现被具体地形容为「从其中的火内发出好像光耀的铜」(和合本:「精金」)。罕见的希伯来字 ḥas ̌ma ̄l 出现于27节及八章2节,意思不是琥珀(AV、RV),乃指闪耀的金属(比较 RSV 的铜):无论如何,它是形容主的耀眼荣光,因而为随之要来的异象中的各项超自然的特点作好准备。

  5~11. 先知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四个奇异的活物上,那些活物支撑着一个平台或穹苍(22~23节),上有耶和华的宝座。这些活物基本上都有人的样式,即是说,他们直立(参第7节:他们的腿是直的),但每一个都有四个脸面,望向四个不同的方向,在人手之外还有四个翅膀,而他们的脚掌好像牛犊之蹄。这最后一点似乎没有特别的意义,有些翻译者将该希伯来字修改读法,意思变成了「圆的」,但这不能帮助什么。牛犊可能表示快捷(参:),不然我们只能结论说,原有的意义,现在已经失传了。

  10. 四个脸面代表了神的创造中不同领域的最高形式的生命:最高等的人排行第一,且面向前方;狮子与牛分别为野兽之王及家畜之王(就是创世记第一章作者所说的「牲畜」和「地上的野兽」);而鹰是空中飞鸟中为首的。爬虫类和海里的鱼并没有代表!活物组成了一个四方形。每个活物皆以人的脸面向外,这种对称样式的效果是,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四活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脸,这样,从任何角度都可以同时看到全部四个脸面。最接近观者的是人的脸,在左边面向观者的是牛的脸,在右边的是狮子的脸,而活物后方显示的是鹰的样式。人们很容易,禁不住想去找这些活物的一些前身形像,如刻在巴比伦庙宇和赫人城门上的组合各动物的形像,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只可以说,以西结一定熟悉埃及和其他近东国家的艺术形式,79这对他描述的活物有一般性的影响。我们大致可以肯定,活物的形状最终还是出于以西结本人,并且反映了以西结酷爱对称之美,这个我们会在卷尾圣殿的建筑上再看到。

  这些活物以一对翅膀尖相连,形成了中空的正方形。他们各有四个翅膀,其中只有两个展开,与其他翅膀接合,其他翅膀则用来遮盖身体(11节)。在以赛亚书第六章,撒拉弗有六个翅膀,两个用来在崇拜中遮掩脸面,两个用来遮脚以示谦逊,其余两个用来飞翔。在以西结书中,翅膀并不需要动;那些伸展出去不动的翅膀只用来支持上面的平台而已。虽然他们不是在敬拜耶和华,但神圣的临格足可促使他们把裸露的身体端庄地遮盖起来。除了翅膀外,他们还有手,以后会很有用()。第8节最好是依库奇的译法:「四活物身体的两侧都有手。」希伯来文有这个意思,也就不必要像中文圣经的翻译,似乎指每个活物都有四只手。

  12~14. 在中空的正方形里烧着火炭(13节);以赛亚的异象中也有这个特点,只是炭火是在祭坛上。对以西结来说,象征审判的火乃是神临在,亲临的核心,也以闪电的形式间歇闪烁。(参:;称为火把,〔和合本:「闪电」〕。)活物带着这个火红的核心,无论往哪里去,往来奔走,好像电光一闪(14节)。但是,活物并没有所谓独立的行动:他们只是战车式宝座的一部分,整个宝座在灵(12节;希伯来文 nûaḥ )的动力下统一行动。灵这个字有不同的解释:或作(a)神的灵,或(b)将巨云从北方带来的风,或(c)在活物里面的灵,或(d)「神从祂的宝座行使在活物身上的生命力或动力」。80所有这些解释都有原文根据。第20节中的「活物的灵」一语说明,上述最后两个解释中的一个是可取的。但其中(c)几乎是说,活物随着他们自己内在的动力移动。他们其实更可能是被神的动力牵引。

  15~18. 在每个活物旁边是一个轮子,可以与地接触。表面上它像水苍玉(16节;希伯来文 tars ̌îs ̌ ),皮特里(Petrie)认为是一种黄色的宝石,81但多数解经家都附和麦域士(Myres),82称为「黄玉」( topaz )。古译本将它译作「贵橄榄石」,RSV 也跟从这译法,但仍未解决其地质学上的类别。绿柱玉(AV、RV)则截然不同,是一种呈绿色的矿石。16b节和17节显示每个轮子由两个轮子构成,可能是实心的圆盘,彼此交接成直角,所以轮向四个方向的任何一方移动都不用转弯。第17节译作向四方,即活物所面对的四个方向,并非「在四边」(AV、RV)。

  RSV 无故地将第18节修改,翻译为「四个轮子有环,也有辐」。原本的希伯来文意思如和合本所译:「至于轮辋,高而可畏」,显然由于它们满有眼睛的缘故。这里的希伯来文并不容易翻译,各种译本翻译这个词时都有困难,但马索拉经文仍是有意义的,虽然很多西方学者非得要修改经文,我们还是接纳原有经文较好。

  19~21. 以上的描述为以下的进展铺路。神乃是高高地在平台上,该平台由祂的创造物代表支撑着。人虽为万物之灵,也在活物行列,成了耶和华的侍卫和仆役。但他运行责任时却无需移动,显然也无需费力。轮子移动,但活物站定,然而整个轿子轻快地在地面以上移动,引导的动力往哪里去就去哪里。这似乎表示,神不受制于地,战车宝座可以自动升起,在半空中飞行。这样,以西结异象中的神可以毫不费力地移动。

  22、23. 穹苍一词并不是第22节中希伯来文 ra ̄qîaʿ 的恰当翻译。它来自武加大译本的 firmamentum 一词,那是希腊文 steroma 的字面翻译,该希腊文颇正确地表达了希伯来文的意思,即是一些东西因敲击或脚踏而变得「坚实」。例如:一块被锤打的金属。它通常指天空的弧度,就地上的观者来说,好像一个倒扣的蓝色大碗。这意思显然见于创世记一6;诗篇十九1,一五○1;但以理书十二3。但是在以西结书,它的意思是一个稳固的平面或平台。在启示录中,同一个词语变成了在神宝座面前的「一个玻璃海,如同水晶」()。在第22节中提到的水晶出自七十士译本,该译本将希伯来文 qeraḥ ,冰或白霜,译为水晶。英文译本跟随了七十士译本,但事实上,伴随该词的形容词可畏的与「冰」较之与「水晶」更配合一致,因此,以西结所见的最好是解为「状似平台,闪着冰一样可怖的冷光,在活物的头上展开」。

  24、25. 当它移动的时候四对张开的翅膀有力地动,有一种奇异的呼啸声,好像高山中的急流(多水,RSV;或大水,和合、AV、RV),或像滚雷(全能者的声音,AV、RV),或像行军的声音。七十士译本只留下上述三者中的第一个,但上述三者都是呼之欲出的意喻,有效地表达了神的可畏,好像亲耳听闻和亲眼看见一样。除了移动所发的声音外,先知也提到了在平台之上神的声音。第25节并没有引述任何话语,但异象中的神后来会对以西结说话,所以在此起初的描述中就提到了那声音。

  26~28. 先知终于可以举目向上望,描述了在平台上的情景。他异常谨慎,从最远的景象开始,最后形容到宝座(好像蓝宝石,或「琉璃」,一种在古代世界中很贵重的矿石)及在其上的那一位。这里,先知的眼睛和神经不管用了。他可以详细描述四活物,对神他却只能说,祂有人的形状和火的形状(27节)。纵使这样的形容也算非常大胆,因为耶和华岂非不可见,所以不可形容吗?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地埋在以色列人的思想中了;他们认为没有任何普通人可以亲眼见神而仍然存活,并且述说他看见神的经历。夏甲、雅各、摩西、基甸和玛挪亚,这些人都有奇异的经历,证明了这个道理(;参:),但他们遇见的起初看来似乎是人,结果却是一位天使,或是神的一些其他形式的显现。他们感到震惊,因为事情发生后,他们自作聪明,结果没有给神圣的使者应有的尊敬。然而,对于先知来说,有一些对神的经历几乎是必须的,无论是纯听觉的,或是像以赛亚和以西结在异象中所见的,可以证实他们以后的事工。对摩西,神从烧着的荆棘中说话()。虽然耶利米没有亲眼见神的经历,但是他的蒙召与两个资讯有关,亦即他所见的杏树枝和烧开的锅(及下)。然而,以赛亚却经历了最难忘的异象,并且复述了该异象的一切,却描述不出神的具体显现,只说「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赛六章)。以西结则又进一步,让神以人的轮廓被看见,但由于荣光耀眼,没有其他可见的或可说的。直到但以理,才得以长驱直入去描述那亘古常在者(及下)的详细特点。

  这是否只是神拟人化的另一个例子呢?这是否说明,人据以被造的神的形象样式,事实上是实质外表,而不是人的灵性能力呢?纵然以西结知道创世记开头的几章经文,并应用了其中的语言和意象(特别是二十八章),仍然没有任何东西足以说明上述的说法正确。由摩西开始,以色列的宗教就强烈认为,神是不可以用可见的东西表达的,为了这缘故,必须弃绝偶像敬拜。但如果神要显现的时候,只有人的样式才可能用来代表神。但以西结所见的并不单单是人:祂的荣光被彩虹的荣耀围绕着,先知畏惧得不能表达,只能在他的神面前面伏在地上(28节)。83

79考古学可以提供的最接近的形像是,一个基路伯的形像站在比布罗斯之王希兰宝座的侧面(见 IDB , vol. I, pp. 131ff.;亦可见 NBD ,图第56、167)。

80Cooke, p. 15.

81 HDB ,在「石,贵重的」题下。

82 EB ,第4807栏。

83进一步解释这异象对以西结的意义,可参见导论:Ⅳ. 一〔书版37页〕。


02
以西结书第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奉差作神对以色列家的发言人(

  1. 神对以西结说的头几个字,就已经点出,在异象中神的威严之前,先知当有的位分是什么。人子一词是希伯来文的用语,强调以西结的平凡与卑微。「……之子」意思是「有……的性情」之意,所以当这词与 ʾa ̄ḏa ̄m 那「人」这个字联用,其意思无非「人类」而已。这个字的多数是「人类」的一般称呼。这个用法的其他例子有以赛亚书五1「肥美的山岗」,字面意思是「山岗,油之子」。还有约拿书四10,谈到暂时荫庇约拿的一棵植物,耶和华称之为「一夜之子,而且它毁了一夜之子」。同样的结构也见于路加福音十6,该处耶稣警告那七十人只可以住在有「平安之子」(见和合本小字)的家中。「平安之子」就是善良的人,会和平地欢迎他们。

  从此,这个最简单而不是专有名词的「人子」在以西结书中出现了九十多次,特指先知在神的威力、威严之前,自觉到人的脆弱。「人子」一词经过但以理书七13及14的应用后,吸纳了特别的意义,转而指向属灵以色列的人格化,即「至高者的圣民」(18节)。这词本身还不是弥赛亚的称谓,因为在但以理书中,它只是表明在世界的国度与忠信者的国度之间的不同性质。前者由四只巨兽代表,而后者则由一个人代表。到《以诺比喻》( Similitudes of Enoch )写成的时候(),人子已经特别指弥赛亚了。我们的主采用此词时,似乎是因为它的简单意义与特殊意义没什么刻意的分界,如此,一方面祂不能被控公开宣称自己是弥赛亚,另一方面祂也没有排拒那些具备属灵洞察力的人,相信祂的位格中更丰富的含义。

  2. 虽然以西结俯伏在地,他却被吩咐站起来聆听神的差派。论第1节,大卫生评得好:「神不要人瘫痪在祂面前,乃要人有合理的事奉……作顶天立地、有气概的人。神要与他有团契,并与他说话。」84神的话复兴了他,「灵」进入了他里面不一定如 RSV 所说的圣灵,只是他觉得在他里面的属灵能力,使他有力量,且充满全身。

  3. 以西结的事奉是对以色列子民,就是那悖逆之国,悖逆我的(RV)。他的实际工作范围在导论中已经有详细的讨论。85该处列出了理由,所支持的论点是,以西结只在巴比伦向那些与他一起被掳的以色列人说预言。虽然他的工作影响并非不可能远及耶路撒冷,至少在西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完全毁灭之前,对以西结来说,以色列家与他在异地所见的人,也就是被掳的余民,两者是同等的。如果国(3节,RSV 旁注)这个复数字(参吕译附注)不略去(如 LXX 及拉丁文译本)或改为单数(如叙利亚译本,RSV 跟随此译本),必定有些许轻视的意思。因为通常这个字从不指以色列及犹大,而单指世上的列国、异教徒。这样的意思在这里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尤其此处讲到以色列国的悖逆。以西结资讯的一个特点是他在以色列过去的历史中看不到有任何优点(参十六、二十三章),因此,在神差派他的开始即形容百姓为「异教的」和「悖逆的」(例如:拜偶像),也是配合了先知书中其他的资讯。托依恰当地说:这词「特别准确地表达了以西结对举国行径的看法,那就是以色列不断地离经叛道。」86

  4、5. 百姓进一步被形容为无耻、刚硬(4节,RSV;字面意思:「厚颜心硬」;和合:面无羞耻,心里刚硬)第一个词表示人的无耻态度,不知羞惭,还会厚颜地依然故我;第二个词形容刚硬、不妥协的意志,纵使发觉有错,仍不肯退让半寸。同类词「硬着颈项」(字义是「颈项坚硬」),在摩西五经中出现了多次(),但没有在以西结书中出现。同样的思想可参见以赛亚书四十八4,「我素来知道你是顽梗的,你的颈项是铁的,你的额是铜的」。所以,以西结似乎绝少,甚至不期望他的资讯会有认同的听众。在他的异象中,神清楚表明只有两件事是重要的。第一,以西结的资讯是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是自摩西的日子到现在,所有主的真正代言人应有的独特标记;第二,他的预言结果主要并不在于听众的悔改、相信,或对资讯的注意,乃在乎他们应当知道在他们中间有了先知(5节)。使者忠心的见证比有效的引起听众回应更重要。同样的预见也发生在以赛亚蒙召的时候()。耶利米也一样,虽然他没有明显地被警告,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他很快便知道他是注定会被忽视或受误解。

  6、7. 以西结没有机会推搪,一如摩西()和耶利米()的反应,因为神立刻劝勉他要勇敢(),阻止了他的任何疑虑,随之让他预尝他的资讯(),随后又应许给他能力,可以在反对的压力下坚持下去()。由其后的工作来判断,以西结给人一种全无畏惧的印象。很多人性的反应如惧怕、自卑和忧愁,困扰了不少神的仆人,但以西结对这些似乎都有免疫能力。因此,看见神多次告诉他除去自然的惧怕,也不要因他们的脸色惊惶,更有启发意义。这里的动词是一个很强烈的字,意思是「被粉碎」。而以色列被掳的人被形容为虽有荆棘和蒺藜在你那里,你又住在蝎子中间。先知可以预期,那些被掳的人对他的资讯报以怨恨、恶毒,令先知的情感深受伤痛。但是,如果他知道这样的回应是完全符合那些听众的性格,就比较容易忍受,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6节;和合、AV 及 RV 的虽是是误导的)。

  8~10. 随后是一个奇怪的命令,要他去吃在异象中向他伸出的书卷。先知自然而起的疑虑再一次被神的话不要悖逆阻止了,因为在这个时候违命,会使先知认同悖逆之家,而他正要向该悖逆之家传讲主的话。要使传讲有效,以西结最少在这方面要与他的听众分别开来。他也实在顺服了,可以与「主的仆人」一同说,「主耶和华开通了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先知成功的通过了顺服的考验。

  书卷的前面后面都写着字(10节,吕译、RSV;和合:内外),这是个不寻常的特点,因为通常书卷只在前面写字。或者,这意味着神有很多话语要以西结去说。这思想在启示录五1再出现,但没有提示可以解明这样形容书卷的意思是什么。中世纪的解经家没那么保留。库奇引用吕拉之尼古拉的话说,「书内外都写着:外是指字面的意义,内是指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神秘意义(Sub littera latentem)」!87艾理逊的建议较可取,即再没有任何空间可容先知加上什么了。书上写着的话包括了哀号、叹息、悲痛,中肯地反映了以西结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所传的资讯。若说以西结是只讲审判的先知是没有根据的断定。然而,这正是侯舍根据这一节经文所下的结论,认为以西结书中所有与复兴和盼望有关的经文不是「真正」属于以西结的经文。他的观点在本书导论88中有更详细的交代。其实,这样形容书卷是要强调书卷内容与其味道的对比。书卷的内容显然不可口,但它在先知口中留下的味道却甜如蜜。这种甜味与书卷内容的性质无关,纯粹因为是神的话语,因为神使生命的痛苦经历变成怡人的甘甜。耶利米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说:「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你的言语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参:)。


03
以西结书第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三1~3. 吃书卷是与另一个命令相连的,那就是去对以色列家讲说神的话语。虽然这命令是在吃书卷后三节经文才重复发出,但我们不要以为吃与讲是两个分开的行动。吃书卷象征接受神的话,其蕴含的意义是在神的引导下肩负起传扬神话语的责任。若受阻不得传神的话,就会如耶利米所说的,「在我心里感觉到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受神所感动和差派的真先知,都常常有这种内在的驱力。同样,彼得和约翰在公会前见证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4~9. 乍看起来,神在这些经文中吩咐以西结的话似乎混淆不清,因为表面上很多话语是重复二章3~7节中已经说过的。要明白这些话,我们必须把先前的话看成以西结蒙差派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些经文则代表了以西结的装备,使他得着需要的能力,去完成他的使命。首先,神似乎是说,以西结的工作并不是特别艰难的工作:他是去本国人,不是去外邦人那里;外邦人的话语他不明白,他们也不明白他的语言。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民那里去(5节):希伯来文的字面意思是「嘴唇深、舌头重」。两个词都在其他地方出现过一次:前者见于以赛亚书三十三19,那里该词同样指向外邦人,「他们言语呢喃,你不能明白」;后者在出埃及记四10被摩西用来形容他自己缺乏口才,RSV 将该词翻译为「言语(和说话)迟钝」。第一个词「深」有不可测度的意思;第二个词「重」包含了「迟钝、呆滞」两个观念(一如摩西自己所承认的),也有「沉重」及令人厌烦,不能明白的意思。

  但另一方面,神又表示,蒙召去向未开化的人传道,是一项比较容易的工作,因为如果我差你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定听从你(6节)。这里的言语当然是象喻性的,我们不需要将它与五旬节时发生的事联想起来:无论如何,彼得的听众并非未开化的人,而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这里的话语是要指出两种人的对比:操外邦语言的人没有能力明白情有可原;但以西结的以色列听众心存刚硬,却不可原谅。由于「若,必」(希伯来文, ʾim lo ̄ʾ )有不同的翻译,上述经文的解释也稍微复杂。有些老一辈的解经家,如凯尔,会将该词作为对比的表达词:「我差遣你,不是去列邦列国那里……;乃是去他们〔以色列人〕那里,他们能够明白你。」但这样翻译失去了一般英文译本呈现的有力对比,而且,他们必听从你一句是否可以照凯尔的看法去翻译,也成疑问。因此,我们遵照 RSV 的翻译。以西结受警告,他会面临敌对的情况,但这并没什么不寻常,或特别针对他本人的。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7节)。多年来,神借着受感的先知和国家的灾难说话,百姓都充耳不闻,他们也很难会听以西结的讲道软化下来。神所能作的是使先知有能力与百姓抗衡,因此,祂使他的脸和额坚硬。在第8和第9节中重复出现的硬字(希伯来文 ḥa ̄za ̄q )可能是特意要突出先知的名字,因「以西结」的意思是「神坚强」或「神使之坚硬」(希伯来文 yeḥez qe ̄ʾl )。这实在是他工作的一个特别记号;他的敌对者显然刚硬不从,但并没有因而颓丧,反而能够胜过他们。由此来看,他的名字实在取得好。

  翻译为金钢钻的字在希伯来文是 sa ̄mir ,这个字常被以赛亚用来指「荆棘丛」。除非我们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字,否则使用这两个字,惟一的相关点是「锋利」,这在耶利米书十七章1节很容易看出来,「用金钢钻记录的」。从此该字便被用来特指刚硬,包括了字面的和喻意的意思(参:)。火石这个字通常是指火石做成的刀(参:)。

  10、11. 以西结在他的异象退出时,得知他的工作范围,特别定规在被掳的百姓中(字面的意思是「去 Gôlâ ,去你百姓的儿子中」)。从现实的目的着眼,被掳的人对以西结来说,就是以色列家;他们是他的百姓,他对他们有一定的责任。百姓对他的话会有反应,但他不能受百姓的反应影响,而是要本着权柄宣告不是出于自己的资讯,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同时,「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这一句,容许以西结有机会接受更多的启示,并且融会贯通,传递给他的听众。

  12、13. 以西结仍然在他的异象经历时,意识到他被同样的神圣力量举起,该力量先前曾使他站立起来()。这并非心灵作用的浮起,而是感觉到在空中运行的一种主观经验,同时还清楚可闻翅膀振动的嗡嗡声和车轮转动的隆隆声,好像大地震一样(RSV),该经历先知曾在一章24节提及。马索拉经文暗示,与这大响声同时传来赞美的欢乐之声,从耶和华的所在显出来的荣耀是该称颂的(12节)。这种表达仍然存留在犹太人的灵修活动中,且见于犹太人早崇拜使用的祈祷书,但是基于下列有力的根据,我们认为这句话并不在原有的经文中:(a)如果这些话原意为活物所表达的赞美歌,经文中应该会有提示:而这些话之前是我听到在我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b)该大响声照理说,是那战车式宝座开始移动的声音,因此,将一些出处未明的话语加在这里既不必要,也太突兀。(c)该词语在圣经的希伯来文中并无别的用例,而后面随着「从耶和华的所在」一语更是别扭。凯尔将该祝福语几乎要当作括弧内的加插语来翻译,并将「从耶和华的所在」一语连于主句,这样做只能强调经文本身需要一些重整。凯尔译作:「有一阵大风将我举起,我听见在我后面有大喧嚣的声音,『颂赞归与耶和华的荣耀』,从他们所在的地方发出。」所以最好将 ba ̄rûḵ ,颂赞一字读作 berûm kap mem 两个字母在古希伯来文书写中很容易相混),照着RSV译作:当神的荣耀由它的所在升起时,我听见在我后面……(参吕译)。

  14、15. 这些事都发生于以西结仍在迷离状态的时候。到了第15节,我们发现先知从神显现的地方回到提勒亚毕安置区。89但异象的影响并未完全离开他,因为他用了一些词语像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大有能力(14节;参22节),这是先知在迷离状况中的典型描述,也可以解释先知何以有七日之久坐在被掳之人中忧忧闷闷,90因为他所看见和听到的,受到一种恐惧和惊奇的交杂情绪所淹没。以西结被带离他的异象后,用下面的话形容他的最初反应: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七十士译本略去了「愁苦」一词,并译作「在我心灵驱使下离去」,但这并不符合马索拉经文的强烈用语。希伯来文的 mar ,愁苦可以表达暴烈的性情或愤怒,好像一头丢了崽子的母熊一样();不满,好像亚杜兰人一样();或悲惨,好像约伯(),又像希西家()。在这些可能的意义中,「灵性忿激」这一相连的词语指出,愤怒是以西结心中的主要情绪。以西结受差宣扬神的话,想到这是一项显然不会有成的事工,不由得忿激。他的自然感觉是反抗他的呼召,所以耶和华的手要在他身上沉重,控制安抚他。但更通常的解释是,先知卷入神反对其子民的义怒中,以致他进入了「哀号、叹息与悲痛」的重担中,那就是神给以色列的资讯内容()。司金纳(John Skinner)对这些经节只解释为以西结落入「一种衰弱的精神状态中」。91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也可见于第15节中忧忧闷闷一词的应用,但这似乎不足以解决这特殊词语的问题。大卫生可能是对的,他将之与耶利米书六11比较,并解释说:「先知被提升,进入了与神一样的感情,分担了他对以色列的义怒。」92

  关于七日的时期(15节),可以比较以斯拉的经历,他曾在惊惶中坐着直到献晚祭的时候()。约伯的朋友曾与他同坐七天七夜,没有对他说一句话()。大数人扫罗需要三天不吃不喝,不见异象,才能从大马色路上的经历中恢复过来()。一个祭司的献身成圣需要七天的时间(),也有其含义。以西结也可能认为要七天的时间准备受按立,作先知型的祭司。可以确定的是,他尚未准备好去开口说预言。当他与那些同被俘虏的人坐在一起,他需要一段重新调整的时期,好让异象与资讯可以深入他的心中。他所接收到的是一个可怕的资讯,充满了审判、叹息和流血。更可怕的是,他不是要将这个资讯传给风,乃要传给活生生的人,那些他认识而且喜欢的人。他们与他在耶路撒冷到巴比伦的漫长旅途上一同受苦,一同学习在陌生和被掳所到的新国家中如何生活。「对神的热心在实际的事奉中变得沉潜,并且更具人性。」(大卫生)。

84Davidson, p. 15.

85见导论 Ⅱ〔书版18~19页〕。

86Toy, p. 97.

87Cooke, p. 35.

88见导论 Ⅰ〔书版13页〕。

89见导论 Ⅱ〔书版21页〕。

90这是一个 Hiphil 的分词,字根为 s ̌-m-m ,「被惊骇」、「孤单不安」的意思。格塞纽的希伯来文法一书形容它为内在及物的(§53d),并将它与一些其他动词列在一起,该些动词皆表达「进入某种情况维持在原位的情形」。凯尔将之与以斯拉记3~4比较,并译为「固定地毫无移动」,所以「无动作及哑的」。高勒尔(Koehler)维持了 Hiphil 的「因由」原意,将该词解释为「使(他的观察者)惊讶,困惑」。但该动词更可能形容以西结本人的状况,所以 RSV 的译文是可取的。

91Skinner, p. 52.

92Davidson, p. 21.

D 静默的守望者(

  16~21. 一如哈巴谷站立在守望楼上(),以西结也被差派作以色列民的守望的人(17节)。这句话的直译是,「我已经赐你作守望者」,表明以西结蒙召作先知,去警告那些被掳的人,将来临的祸患,原是神恩典的作为。守望的人一词是用在耶和华的真先知身上的一个普遍称呼(参:)。真先知的作用就是要对他们周围的情况有警觉性,无论何时,神的话临到,他们要听,并且正确地向百姓宣讲。这样,无可避免地,先知对于犯罪的百姓,自然常常扮演审判的使者,以西结也不例外。他的资讯是关于罪恶的严重后果。对于恶人,就是那些不单不敬畏神,而且在生活上公然触犯祂诫命的人,以西结的信息是恶人必死(18节)。义人也需要被警诫:如果他偏离公义的路,他需要的警告和恶人所受的一样,纵使他维持了义行,仍需要不断警告他不可犯罪。义人和罪人都需要守望者的警言。

  然而,如果说借着他的警告,以西结可以救他的灵魂(19、21节,AV;和合本:「救自己脱离了罪」),那是最误导不过的了。希伯来文 nep ̄es ̌ 的意义很广泛,由「咽喉」到「人」都可以,但只有当我们称一个人为「一个灵魂」时,它的意思才是「灵魂」。希伯来文并不区分灵魂是一个人的结构中的一部分。人就是 nep ̄es ̌ ,一个位格,一个整合个体。所以新译本翻译作你也救了你的生命是对的。

  义人(20节)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必须小心,不可将新约的教义读进旧约里去,因而从保罗称义观的光照,去解释这里的「义人」一词。义人(希伯来文 ṣaddîq )是一些基本上借着他们的好行为,表明自己是守约的人。义人忠心的履行必要的宗教礼仪,自是不在话下。但第八世纪的先知清楚表明,很多热心履行礼仪的人,根本不能算是义人。然而,在包括每一个以色列人的约法社群中,有些人在神的公义裁判庭前被算为义,因而拥有了公义(希伯来文 ṣeḏeq ),而其他人则会被责备,与恶人并列。评估这些结果,并无简易守则可以给人作引导,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关于「保证」的信条教理。众所周知,自诩有神的约保障,无疑是受神责备的第一步。公义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要忠于十诫,约的条文部分。但在实行上,十诫很少被人遵从,比较起来,摩西律法中祭祀的要求更受重视,以致先知们为了一个教导不善的世代着想,每每重提约法蕴含的道德和灵性要求。因此,神的公义不断要求的是:「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再者,「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行公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或者,「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这不是新的教训,只是呼唤人们回到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所要求的古老的约,该约源于西乃山和摩西时代。它所要求的是反映出内心的义行(即整个人格,包括思想、意志、情绪及态度),且在神面前谦卑与神和好(希伯来文 s ̌a ̄lôm )。这样看来,公义显然不能看作是不可消除的特性:它很容易失去,而人以前的义行都算为无有。

  罪人会死的警告纯粹是现时的。按我们所知,以西结没什么复活的观念,更无永生的思想,这个警告是说,恶人会早死或暴毙。寿终正寝的死亡并不艰难,特别如果一个人有儿女及孙儿女可以在他以后为他留名。但短命及未到时候的死亡实在是惩罚。如果这事发生是因为先知疏于职守,未警告罪人转离他的恶道,神说,我要向你追讨他的血(18、20节)。这引申了创世记九5~6所表达的原则,正如一个被谋杀者的血要求近亲在凶手身上复仇,一个未被警告而死的人也可以被视为谋杀的受害者,而凶手就是疏于职守的守望者。这当然是比喻的说法,但它却强调了以西结受托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基督徒要去警告一个失落之世代的责任绝对不比以西结的责任轻省。

  绊脚石(20节;希伯来文 miḵs ̌ôl )一词,好像它的新约希腊文同义词 skandalon 一样,意思是一个绊跌的时机,其含义可以是字面的或道德的。这里并不表示神故意使义人跌倒,并使他重挫,乃表示祂在人的路上为罪留下了机会,如果人的心倾向罪恶,就可以从心所欲,并因此而获得他们的罪责。这里没有意思说,绊跌是无可避免的:它常常包含了道德的抉择,而且还有守望者的警告,给人指出哪里有和有什么绊脚石。

  22~27. 以西结在灵感的效果下,再一次到平原去。该词表面意思是「裂缝」,故此是指两山之间的一个地方:有些人会将它翻译为「平原谷」。它很可能指一个特别的地方,以西结常常在那里独处,无可怀疑,那就是他看见枯骨谷(同一个字)异象()的地方。

  耶和华的荣耀……停在那里(23节)一句总结了不单是局部,乃是先知在第一章所见的全部异象。这里令人回想不断的,不是那属天战车似的宝座的装备,乃是那坐在其上的一位。以西结也表明了,这次的地点不同于他最初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异象。对灵进入我里面(24节)的注解,可以参二章2节的注解。

  我们并不清楚,这个额外的耶和华荣耀的异象,究竟是否在先知奉派为守望者之后立即发生,还是发生在21与22节之间,即以西结曾照他所领受的宣讲的时间。如果他确曾宣讲,那就可以解释,为何在以后几节经文中,记载了与他的蒙召显然反向的事情。他曾经宣讲了神的警告资讯;没有人听他;因此现在他受命要安静,且将自己关进屋内。困难的地方是,从前几章经文的时序来看,不可能有时间容先知这么做。一章1节与八章1节的日期相差只有一年零二个月,如果其中包括以西结为以色列的刑罚,向左侧躺卧的三百九十日(),那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其他事情发生。他最多只能作很短时间的守望者。因此,较可取的看法似乎是,以三章22~27节作为以西结延长的蒙召期里最后的经历。以西结蒙召持续了好些日子,其间神向以西结说话的时候,先知工作的途径及模式便渐渐打开了,这些都是重点经历。一个先知不大可能在神的一次显现中,悉数了解他的蒙召、他的资讯、工作的艰巨责任,以及完成该责任的方法。这些对以西结来说是一个一个阶段出现,只有最后阶段的时候,他才被呼召去第一次以象征性的戏剧手法,对大众宣告耶路撒冷被困的资讯()。

  有些人认为在这两段经文之间,以西结有一个未竟的事工。他们辩称,人必用绳索捆绑你(25节,RV)一句或是指以西结实际被反对者禁锢,或象征性地指他被禁止说预言,这是一种少用暴力,但同样有效的反对方式。但同样的解释不能应用于他会哑口的预言,因此,更好的解释是,以西结的限制是自发的,不是反对他早期资讯之人所作的。RSV 的解释将「人必用」这个动词作为非人称的众数,表达了被动语气,所以是:绳索必用在你身上,你必受它们捆绑。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被绳索捆绑和哑口两者都「不是阻止他履行他的职事,反向地,乃是使他合宜成功地履行他受命的任务」(凯尔)93加诸于他的限制是资讯的主轴,是借着仪式表明以色列民是悖逆之家(26、27节)。

  我必使你的舌头贴住上膛,以致你哑口,不能作责备他们的人(26节)。哑口原不是绝对哑口之意:有的时候,神会与先知说话,且准许他将资讯传递给百姓。所以这不同于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的哑口()。以西结的哑口持续了一段有限的时期,直到约六年之后,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向被掳的人宣告为止。然后哑口的情况就会停止()。其他提到哑口的经文有二十四章27节和二十九章21节,此外再无别的经文提及。现在,以西结有理由要作很多宣告,有些与他的默剧资讯有关,其他则为直接的神谕。有一次()他拒绝回答一些长老,他们是来向他「求问耶和华」的。不过他详细的解释了何以不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其他情况,长老们来到他那里求意见,期望他能够完全正常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却没有表示意见()。我们先前提过,94关于以西结的情况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他患了全身僵硬症,或某些严重的神经失常,而我们也已经看到,这样的解释,无论是主张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疾障没有一个令人满意,都不能避开这些话语在字面意义引起的困难。更令人满意及实际的论点是,看以西结的哑口为宗教礼仪式的表达,或为神的命令,除非先知在神话语的直接感动之下,否则不向公众说话。从那个时候开始,以西结便被看为耶和华的口。当他说话时,是神有事要说;当他静默时,是因为神要静默。

  两个希伯来文字, has ̌s ̌o ̄me ̄aʿ yis ̌ma ̄ʿ ,其字面意思是,「让听的人听」,或「听的可以听」(27节),它们是我们的主所爱用的格言之前身:「有耳可听的,就让他听」。其中的资讯就是特别要确定人对启示资讯之神的态度:他们听了资讯或服从,或忽视而被定罪。聆听者的反应由他的内在生命表达出来。

93Keil, p. 65.

94见导论 Ⅱ,书版23页。


04
以西结书第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E 四个以行动表达的资讯(

i. 耶路撒冷被围(

  我们要发挥想象力:以西结现在被吩咐在屋内去表演怪异动作,或许更可能是在他前门外的空地。除非有很多百姓看见,否则这些动作是无意义的,而我们也必须假定,四周很快会有传言,说以西结正在他家的附近做些不寻常的事情。像提勒亚毕被掳者的社群,彼此联系紧密,任何事在那里都不能长久保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俘营的生活故事很清楚地表明了,消息在数以千计的战俘中扩散,好像野火一样。根据三章15节的记载,以西结恍惚如梦幻一般的状况显然已经被人注意,这样,随后自然会有一些超自然的或情感激动的宣告。

  他的默剧重点是一块巨大、长方形、晒干了的砖(RSV;AV:瓦;希伯来文 leḇe ̄nâ ),其上他画了很容易辨认的耶路撒冷戍楼的轮廓,以所罗门圣殿的殿顶轮廓为主。他把这砖放在沙地上,让每个人观看。然后,他围困这城。这些事如何完成,就只有留待我们去想象了。如果说第2节的一切详情都画在同一块砖上,那就不切实际:因为要这个戏剧的资讯被人明白,它一定要大型的道具。95以西结很可能用一些模型,把代表耶路撒冷的中央部分围起来,或是就沙地之便,在上面画一些攻城塔、土墩,或军营。

  在 AV 中翻译为堡垒,而 RSV 则译为攻城之墙的,是一个集合名词 da ̄ye ̄q ,经常以单数出现。它出现于列王纪下二十五1(=),那里的意思似乎是指围城四周筑起的一连串攻击用的楼台。它与土墩 so ̄lelâ 不同,土墩只是在城墙外面用泥土「堆起来」(希伯来文字根为 S-l-l )的土堆,目的是让攻城者可以与城墙上的防卫者站在同一高度上。注95中提及,一些亚述的浮雕,所雕绘的楼台即与 da ̄ye ̄q 相似,由弓箭手操纵,有时可以移动,且配备了固定的撞墙锤。(参:

  当一切完成后,以西结受命拿个铁鏊,放在你和城的中间作为铁墙(3节)。铁鏊(AV、RV,锅)可能是一个大的茶碟型的金属器具,以色列人用来烘饼。把它倒转放在火红的炭火上,就成为传热快速的盘面,在上面烙大麦面饼或烧饼(希伯来文 ʿug ̄â )。依瓦德觉得它是耶路撒冷坚强防卫的象征,围城就是要攻破这防卫;这样,以西结代表了攻城的一方,攻击这城。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象征「那无情的和铁般严峻的围城」(大卫生),但先知仍然扮演攻城者的角色。以西结身为耶和华的先知,他在此戏剧中事实上是代表耶和华,而铁墙代表了耶和华对圣城的坚决敌对态度,这种解释似乎更合乎以西结的象征手法。领军队来攻击耶路撒冷是神的行动;耶路撒冷已经被她的神离弃,很快要夷为平地。这样,在象征行动之外,以西结本身在剧中的部分也成为以色列家的预兆。这是有一天要发生的。

  在现阶段,我们需要看,以西结的象征行动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感应巫术。这名称是指一种人所共知的原始行为:就是一个人作些动作,通常借助于模型或肖像,目的在产生那些动作所象征的实际果效。最简单的方式是诅咒,此法在古时很普遍,其果效需要先将受害者的名字写在一块陶瓦片上,然后在墙上摔碎。96这不是单单发泄一个人愤恨的方法;乃是认真地将受害者摔碎,就如那片陶器一样。更复杂的方式会包括,把敌人做成蜡像样式,然后焚烧之,目的是要毁灭他们。在古埃及、亚述及巴比伦,很多行巫术和交鬼的,都如法泡制。根据近东文化模式的一般相同点,有人会认为,经常用象征举动的以色列先知像以西结一样,其实与其同时代的外邦人同出一辙。但这样一来,以色列信仰的特殊性就显得模糊了,同时也忽略了先知书中经常对巫术与魔法的明显罪责(参:;结17~23)。这些魔术有违耶和华的律法,因为这是企图挟制灵的力量(因而是邪恶的灵)去完成人的旨意。因此,这么作就拒绝了耶和华的能力,应该受到罪责。也许有人辩称,这里先知借着这种方法,透过来自神之灵的能力,所要成就的是好事,但实际上做起来,个中的分别太细微,旁观者根本看不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这种说法,因为有违先知的一般教训。这样,我们只有一个更可取的解释是;这些举动是神打算行事的预兆,并非要勉强神的旨意去附从该举动所象征的意思。在以西结的情况,这种程式实际上借着保持仪式上的静默方式,强加在他身上。其他先知曾用象征性的行动为辅,或说明其资讯的有亚希雅()、西底家()、以利沙()、以赛亚()、耶利米()、亚迦布(及下)。

ii. 以色列和犹大受惩罚之日(

  耶路撒冷围城的模型安放在那里,似乎当作半永久性的视觉教材,直到以西结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先知先前扮演了耶和华的角色,面向耶路撒冷反对它。在这里,他扮演同胞的角色,为他们的罪承受刑罚。这不是代赎的行动,好像他能够代替他的百姓受苦。这完全是描述性的,目的是要表明这两个国家所受刑罚的时期,也表明犹大和以色列都要分担这刑罚。以色列国的痛苦是显然的:自从她的京城撒玛利亚在西元前七二一/二年被亚述的撒耳根二世毁灭后(其前撒曼以色五世已经围攻该城三年),以色列的人口被迁徙,百姓散布在全亚述帝国。现在以西结的举动要表明,犹大也要同样受苦,虽然受苦的时期要短得多。

  4. 我们无须照 RSV 去修改马索拉经文,译为我要将以色列家的刑罚放在你身上。这修改没有古代经文抄本的支持,也没有把意思变得更简明。经文本身似乎暗示,先知将身体的重量放在他的左边,象征以色列要承担自己的罪罚重负(AV 及 RSV 旁注)。向左侧卧的象征意义有先知的行动辅助,更形清楚:先知东西向躺在地上,向左侧卧时头向耶路撒冷,面向北方,即向着以色列,当他向右侧卧时,向南对着犹大。

  5、6. 为以色列的三百九十日及为犹大的四十日代表了一定的年数,这些年数在经文上及解释上都有困难。一日顶一年的计算基础是明确的,无须多加注解。同样的象征也见于民数记十四34;但以理书九24及下。定规给犹大的惩罚为四十年,这是一个整数,无须过分执着字面上的意思。它显然有追忆旷野飘流时期的含义。被掳的时期,由西元前五七九年以西结被掳算起,实际上是五十九年,由耶路撒冷陷落算起则为四十九年。耶利米的七十年这个数目()指的并非被掳的实际时期,乃是巴比伦的全盛期,即由西元前六○五年迦基米施战役起,至西元前五三九年(特别参见,「这些国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

  但三百九十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呢?下列各点需要留意:(a)两个情况所提及的时期都是指以往所犯之罪应该受罚的时期。(b)直到这些为以往的罪而赎罪的时期满足为止,复兴不会发生。只有到那时,才能够说:「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又向她宣告说,她争战的日子已满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为自己的一切罪,从耶和华手中加倍受罚」(,RSV 及旁注)。(c)复兴最后会来临(及下),且会同时临到犹大和以色列。这种想法导致一个结论:上述两个时期是同时退出的,以色列单独受惩罚的时期是三百五十年,其余四十年与犹大一同承受。以此为背景,我们可以主张,以西结向左侧卧三百九十日,其后(你满了这些日子)向右侧卧四十日,这样的举动很难符合两个时期同时发生的说法。但我们必须提防,不要混淆象征举动与我们对它们的解释。它们代表全部时期:以色列的惩罚总共为三百九十年,而犹大的惩罚则总共为四十年。这一点一旦弄清楚了,一如以西结的举动已经清楚表明,我们仍然需要解释,如何把其中的资讯应用于相关国家的历史。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坚持,先知必须在最后四十天里向左右两边侧卧,好代表以色列和犹大同时受苦。然而,根据年代次序,这种说法比较可取。艾理逊指出,一章2节与八章1节所提到的日期,在时间上的差别是一年零两个月。由于阴历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年(六个三十天的月份与六个二十九天的月份互相交替),以西结的侧卧行动只可以有四百一十三日。纵使容许有一个闰年,总日数最多只能延到四百四十二日。这会刚好,但只是刚好,容许以西结有四百三十天行动表演。我们仍需谨记,必须预留三章15节中的七天,还有他在准备工夫上所需要的任何额外的日子。艾理逊承认如此一来,上述的两个时期可能是先后发生,但根据四章9节所提及的三百九十日,他宁取两个时期同时发生的观点。这似乎是这难题的最佳解决之道。

  当然,我们在处理这些经节时,有可能不必要地拘泥字面。以西结对象征的热爱很容易助长读者忽略了当时的现实环境,纵使现实中发生过任何事情,也绝少关注。但如果他确曾用过象征的举动去传递他的资讯,那么我们尝试去了解他实际作过什么和如何作,便是很重要的了。这显然对他来说很重要,也对他的观者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要观看得准确,也解释得准确,究竟他要说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要同样这么作,就必须融入与先知一同被掳的同伴的心境中,坐在他们坐过的地方,并且尽量细心留意先知的每一个动作。

  在离开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必须提及七十士译本。在第5节和第9节,它的日子是一百九十而不是三百九十,而且又有一百五十这个数目加插在第4节中。这显然假定了这些数目是并存的。很多解经家都随从这种读法(例如托依、大卫生、司金纳、司徒克),他们辩称,这会更符合理智,也更符合历史。可能这个数字是由撒玛利亚陷落后开始计算的,但由那时到犹大在西元前五八七年遭难只有一百三十四天,而不是一百五十天。如果将该数目放在犹大被掳的末期,即西元前五三九年巴比伦陷落的时候,那么就比较接近:这会使整个时期变为一百八十二年。但第二次计算更为准确,这显示可能七十士译本的数目是在事后加插进去的,好将非常艰难的希伯来原文作一次较为合理的修改。马索拉经文中的三百九十年可能不只要追溯到撒玛利亚城被围攻的日子,而是到以色列当初分裂的时候。当时正值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掌权,他使以色列犯罪,时为西元前约九三一年。究竟以色列犯罪的整个时期是否也算为以色列为自己的罪恶而受罚的时期,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经文本身也并非没有困难,很多解经家都根据可能性及解释上的标准,决定他们选择哪一个经文版本。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若依照上述的推论,我们可以圆满的解释马索拉版本的经文。解经上的一个原则是,有时应该采纳较难解的经文,这里可能就是一个例子。

  7、8. 如果以西结的手如四章8节所示,长期受绑,他就不可能照四章9节至五章4节所吩咐全部做出来。那些吩咐可能是象征性的,否则,更有可能的是,他用每天的部分时间朝向指定的方向躺卧,面向着围城的模型,露出他的手,表示准备作激烈的动作(参:),而身体则用绳索捆绑着。他一旦作完了这个每天的表演,就可能将自己松绑,去做一些其他与围城有关的象征行动。然后,当无人围观的时候,他会在他的屋内恢复做日常的事。

iii. 耶路撒冷的饥荒(

  在整个三百九十天的表演中,以西结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有两个课题结合在这里:第一,以色列和犹大需要按饥荒时的情况生活,第二,他们的粮食将是不洁的。这两点在应用上有些混淆,因为我们不很清楚,究竟这是指被围攻之耶路撒冷内的情况,还是指在被掳的情况下,生活不洁净及经济受制。威尔浩生97认为,全段经文皆指围城;以西结以为,这种情况会维持三百九十天(9节)。威氏又认为,第5节的三百九十日是错误地由第9节移过来的,因此,第9节原指围城的日子,在第5节中变成了以色列被掳的年数。由于这种混乱,第13节便被当作一个注解。科尼尔(C. Cornill)更大胆地将全章经文重组,将提及围城与被掳的经文分别放在一起。结果第4~6、8、9、12~15各节被列在一起,资讯是关于被掳的不洁,而第1~3、10、11、16、17各节的资讯则为围城的饥馑。第7节无可避免地被看成为一个注解,需要剔除。但是从现有经文来看,我们的结论则不同。对于这个明显的混淆,我们没有确切的答案。以色列人在亚述领土内被放逐的恶劣生活情况,围城饥馑的可怕,还有被掳在巴比伦的生活污秽,都混合在一起。或许,那些人观看以西结在秤他的食物,量他每天的饮水,看他烹调,对于这些动作的意义,也会和今天的解经家一样,有纷纭不同的解释。

  9~11. 以西结每日定规的粮食有二十舍客勒的饼,是用各种谷物混合而成的,通常吃的小麦和大麦之外,再加上豆子、扁豆、小米和粗麦任何可以解决饥饿的东西。AV 释本的臭猫是基于武加大译本的 viciam ,「野豌豆」:该希伯来字在 RSV 译本(参:)译为粗麦,播种收割这种植物显然是作劣质面粉用。从利末记十九19,申命记二十二9及米示拿(Mishnah)看,把这些不同的谷类混合在一起,没有什么礼仪上的不洁。一舍客勒是11.4克,以西结一天的粮食几乎刚刚好是八盎司的饼。一欣六分之一的水等于一品脱多,或0.61升。无论如何计算,这是离挨饿不远的份量,以西结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超过一年多,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主张这种食物只是与他的公开表演的动作有关,而无人观看时,他可能改吃其他较好的食物,与我们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也没什么不协调的!

  10. 一天一天(RSV)。依此,AV 及 RV 字面翻译是时常,但这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同样的词语也见于哥林多前书九25,清楚表明,该词是指一种每天同一时间重复的动作。库奇翻译为「在既定的时间」,但没有他的解释,这是不够清楚的,「即在某天特定的时间及在隔天相同的时间」。

  12~17. 先知安然接受餐食的各样规限,然而叫他在人粪上烙饼,他禁不住躁动起来。这样做原是要表明,污秽会临到那些被掳的人,因为他们会被迫在一个异教的环境中生活、吃喝。他们不能确定,所买的或领取的肉是否按着利未记的规定宰杀;他们也不能知道,究竟那些肉是否已经先作异教祭牲用。(在使徒时代,早期的基督徒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参:及下;。)在这样的环境下,要维持礼仪上的洁净,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加上离开耶路撒冷,这些被掳的人悉数被列为礼仪上的不洁者。以西结显然意识到这个象征的含义,就向神力陈说,如果没有其他人,最少让他在吃肉的事上,仍能保持洁净(14节)。为了迁就以西结的感受,神将燃料改为牛粪(15节),那是东方沿用到今天很平常的生火方式。以色列人可能也不认为这种方式不洁,与邻邦人一样,经常采用。

  第14节中提及的两种不洁的肉,自死的动物和被野兽撕裂的肉,都是被禁止的,因为这些肉的血可能没有照规矩放出来(参:及下;)。有关条例可见于出埃及记二十二31;利未记二十二8;申命记十四21。可憎的肉(希伯来文 piggûl )在利未记中是指留了三天而未吃的祭肉,就会变成不洁(),但在以赛亚书六十五4,这种肉与猪肉同等,即是指本质上不洁的东西。大卫生认为该字的意思是「腐肉」。

  神命令了一件事,然后很快又取消,或更改,似乎很奇怪。当彼得在约帕的一个楼房顶上,他看见异象,有一块布垂下在他跟前,布内有各种不洁的动物(),当时神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彼得。若一开始就用牛粪,神原先的命令,用意就只在表明饮食的不洁,而以西结与旁观者也不能领会,因为如前所述,牛粪并不算为不洁(参12节,在众人眼前;是否意谓已经行出来了?)无论如何,令人喜悦的是,神在这次机会中,对祂仆人的一丝不苟的祭司操守,作了恩慈的让步。


05
以西结书第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v. 耶路撒冷居民的三重命运(

  四章1节至五章4节中所描述的四种举动,都论到即将临到耶路撒冷之灾难的某一方面。先是围城的事实(),然后是以色列和犹大受罚的时期(),再是围城的饥荒情况和被掳()。最后是用行动表达出来的神谕,论到耶路撒冷居民的厄运()。

  1~4. 以西结受命去演出的举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第1、2节中描述了,包括将先知头上剃下来的头发秤一秤,分为三等份。当这些头发照着第2节所描述的三种方法被处理后,神好像又想起一件事似的,吩咐先知从第三份取回几根头发,照着进一步不同的吩咐处理(3、4节)。我们无需据此下结论说,以西结原来的预言只包括1、2两节经文,其余的是次要的资料。因为全部经文对于了解先知的资讯,都是需要的。象征的意义清楚可见:耶路撒冷居民的三分之一会在城中被杀,三分之一会在城四周的争战中被刀剑所杀,三分之一会分散于列国中,而且继续受敌人的势力蹂躏。在这些残存的人中,有一小撮人会蒙保守。

  快刀(1节,AV)一词的希伯来文是刀剑的一个普通字(所以 RV、RSV:刀剑),但它需要一个利刃作两项特定的用途。第一,它要用来作理发匠的剃刀(新译、RV、RSV;不是一种分开的工具,如 AV 暗示的),用来剃先知的头发及胡须。剃去头发是哀哭()或受辱()的标记,可能两个意思都存在这象征中。第二,它用来砍碎城周围那一部分头发(2节,RSV),而且在头发被风吹散后,用来挥舞。我们只需要用少许想象力,就可以看见行动中的以西结。当群众聚集要看有什么新的表演正在进行,他首先将刀剑磨得锋利。然后,用那粗糙的剃刀剃头,接着是在天平中小心翼翼地秤头发,令旁观者目瞪口呆。最后,当所有头发或烧了,或砍碎了,或让风吹去了,他就将刀放下,继续望向沙地上,要找几根剩下的头发,把它们卷进他的衣服中,甚至其中一部分要取出来,丢进那块代表耶路撒冷的砖旁边烧着的火。

  衣袍下摆(3节,RSV;和合:「衣襟」。字面的意思是,在你的衣摆里,AV、RV)是指一件长及踝骨的袍子(希伯来文 kutto ̄neṯ )的末端,可以拉起来,塞进腰带,成为一个小袋,用作携带东西(参:)。第4节上半节的意思是,在逃脱城陷的人当中,有些虽然不在城内,也会与城一同灭亡,也就是说,他们的厄运与那些在城陷中灭亡的人一样。从里面必有火出来,烧入以色列全家(4b节),从上下文看,这一句必定是指毁灭进一步由耶路撒冷如火蔓延出去,可能是指那些在焚城附近留下的、变节的余民,他们在被掳的人回归后,必被剔出来(参:)。98

  5~17. 这些经节解释那些表演出来的象征,以及神严厉对付祂子民的根据。这就是耶路撒冷(5节)一语带我们回到四章1节及那块雕刻的瓦片的象征。耶路撒冷在列国中央(吕译)的位置,不但反映了实际的围城情况及其四周的军队,也反映了在神学上的地位,她是神在世界中所喜爱的重心,又是神立约之爱的对象。从这个观念引申为耶路撒冷是「大地的肚脐」(,RV 旁注)这个观念,这信念在拉比的写作中很流行,且被带进早期教父时代及中世纪的地图制作中。99

  6~10. 耶路撒冷百姓的罪是,虽然他们在神所赐的一切恩惠中,却仍然叛逆祂的律例、典章。与利未记和申命记一样,以西结常常用这两个字,它们是指已经建立的一套律法,服从该律法是构成立约关系不可以少的一部分。更甚的是,百姓在罪恶上竟然超越了列国,连你们四围列国的法规你们也不遵守(7节,新译)。RSV 略去了这里的否定语气,但理由并不充足。为了这一切的罪,审判是清楚的:我,甚至我,要反对你(8节,RSV)。极大的罪是要极大的惩罚(9节)。吃人的现象在极度艰难的围城情况下,并非不可能(参:),在此被描述为神所施行的一种审判(10节),这将会在列国的眼前成就(8节),这样就伸张了神的圣洁,同时公开了祂的叛逆百姓的样子。

  11. 以色列人不仅不顺服神,悖逆神,又用可憎的物和可厌的事污秽了神的圣所。这是以西结首次提起在约雅斤被掳与西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城最后被毁之间,在圣殿中进行的败坏恶行。第八章描述了这些事的可怕细节。为了这一切,神说,我就一定要将你剪除(吕译、RSV)。这是与马索拉经文的不同读法,且是较可取的,马索拉经文作减少(和合、AV、RV)或撤回(参吕译、RSV 旁注;即我的眼?)的意思;但两者之中没有一个读法令人满意。

  12. 第2节的象征意义在这里解开了。我们留意到,「用火焚烧」被解释为,当围城的时候,人们因瘟疫和饥荒而死,而不是指城被攻陷时的四周烈焰。很多人在围城的时期身亡,当西底家尝试从被困的城中突围而出的时候,好几百人又死了。以西结用行动表达出来的预言应验了圣经上的记述可在下列经文读到:列王纪下二十五1~21;历代志下三十六17~21;耶利米书三十九1~18。

  13~17. 这段结语,更充分的描述了神在第8节所应许的审判。以赛亚书一24中提到神的忿怒攻击祂的敌人,同样的字在以西结书用来攻击祂自己的百姓(13节)。我向他们发的忿怒止息了,字面意思是「我要安静我的激愤」,有「平息」或「缓和」(如)的意思;同时自己就得着安慰(AV、RV)也暗示强烈的情绪,如忧伤或忿怒解脱后如释重负的感觉。使我满足(现中、RSV)是对希伯来文 hinneḥamtî 字最误导的翻译。

  惩罚的目的是要使犹大和耶路撒冷成为四周的列国一个警戒(15节)。这正好有违立约的原意,原来以色列应该在列国中成为神的真理与怜悯的见证:地上的邦国都要因以色列蒙福()。但由于她的罪,结果她成了羞辱、讥刺、警戒和惊骇(15节)。这些词语交迭,表达了受创的耶路撒冷将受到众多嘲讽。它们的应验可以在耶利米哀歌二15、16找到。

  惩罚包括了饥荒的恶箭(16节,RSV),在 AV 及 RV 翻译作恶的字,一般的意思是「有毒的」,「有害的」,不是含有道德意义的「罪恶」。饥荒的惩罚是第16节的主题,在第17节中提到的四大恶事中只有饥荒出现于此。饥荒、瘟疫和刀剑三者常常出现于启示文学,有时也加上野兽(参:)。同样的四重组合也见于耶利米书十五2。瘟疫和流血(17节)是一对押头韵的字,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所有这些灾难都是要向以色列和列国证明我耶和华所说的(13、15、17节)。人们越不关心神的律法,祂就讲得越大声。第13节加入了出于热心(AV、RV),或出于嫉恨(新译、RSV)一语。希伯来文 qinʾâ 一字的意思有「热烈」、「热情的感觉」(字根的意思是「面部发紫」),因此包括了热心和嫉妒两个意思,同时有愤慨和厌恶的意思,就是当自己或另一个人的尊严被侮辱时所引起的那种情绪。这个最后的含义常常用于神身上,并没有任何罪恶的或不合基督教标准的意思(一如我们的字「嫉妒」通常所暗示的),乃是表示神为了圣洁及公义的缘故,激发起的深深的关切。当一个基督徒的情绪同样受激时,绝不该觉得可耻。这样的热情在今日二十世纪的信仰中已经太少见了。

95有些解经家比较了亚述雕刻石版上所描绘的围城工事(如 NBD 中的,图89、94),但这并不是希伯来文 leḇe ̄nâ 的自然意思。如果它可以翻译为「砖的工作」,这当然可以是对以西结的一个吩咐,叫他将全景绘画在他房屋的外墙上。

96比较埃及的诅咒古卷; ANET , pp. 328f.

97 History of Israel ,英译本,1885年,273页注。

98但凯尔(85~86页)为克雷福(Kliefoth)的观点辩护得蛮有道理,他说,那火是洁净的火,不是审判的火。他比较了六章8~10节的要旨,那里宣告被分散的以色列余民得以悔改,他又引证路加福音十二49。如果4b节解释为「后来的注解」,凯尔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这解释并不与经文的上下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因它给与这个字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

99参 Jubilee 8:12;巴比伦勒目 Yoma 54b; Sanhedrin 37a;存于希勒佛得(Hereford)大教堂内,由哈尔丁罕(Haldingham)的理查(Richard)所制的世界地图(约1280年)。


06
以西结书第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Ⅱ 审判的神谕(

A 攻击以色列山岭的预言(

  以西结先以戏剧手法谴责耶路撒冷与其百姓,现在转而向犹大全地说话。他特别提出山岭,不单因为它们是犹大崎岖地形的代表,更因为它们是邱坛的所在地,而各高岗正是将全地污秽的元凶。在以西结之前已经有很多先知攻击邱坛并且有充分的理由这么做。虽然这些地方的敬拜表面上都是奉耶和华之名举行的,但多数原为迦南人的祭坛,以色列人接收过来为自己所用。他们的原意可能是好的,但实行上模糊了以色列宗教的独特之处,且为各地耶和华的敬拜带来各式各样的腐败现象。先知为这种作风悲叹,并且致力要除净邱坛,但成功率很小。敬拜耶和华的犹大王已经除去了很多敬拜偶像的祭坛及标记,但他们多数不愿意完全除灭各处的邱坛。两个明显的例外是希西家(约西元前716~687年)和约西亚(约西元前640~609年),但希西家的改革随即被他的继承者玛拿西取消了(),看来约西亚的努力也没有多大成功。为了与本章对比,我们可以读三十六章1~15节,先知再次向以色列的山岭宣告,但却是复兴的应许。

  1、2.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字面意思:「耶和华的话对我说」),这套语暗示新的一段正开始,与前面一段在时间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句话常常出现在以西结书中,作为神谕的开始。你要面向(2节)一词可以用来指方向(),或目的(,AV、RV),或对抗。以西结用这些字的主要意思是最后一个(如),然而当他发出预言时,他并非不可能是面向西方,对着犹大。如果被掳的人已经养成面向耶路撒冷祷告的习惯(参:),那么以西结这样攻击的行动就会格外是个讽刺。

  3~7. 神说祂要用刀剑,一个毁灭的标记,去毁灭邱坛,希伯来文是 ba ̄môṯ ,当地百姓在当地祭司领导下在那里敬拜神,但圣所或祭坛虽然不一定在山项上。当耶路撒冷的圣殿尚未建立的日子,这些敬拜都视为无害。撒母耳曾在邱坛事奉(),该处可能在拉玛。在基遍也有一个著名的邱坛,所罗门曾经在那里献祭牲()。列王纪的作者对此曾略表不悦,但并不追究,「因为尚未有为耶和华建造的殿宇」()。然而,圣殿一旦建成,任何其他地方的正式敬拜都是被正式禁止的。王国分裂后,以色列的耶罗波安一世需要在但和伯特利设立祭坛,作为北国的祭仪中心,与耶路撒冷抗衡。由于没有有效的控制可以施行于各处的高岗,迦南的生殖敬拜、祖先敬拜及形形式式的偶像敬拜很容易影响邱坛上的敬拜。邱坛所在之处,都有坛可供献祭。也许还有一根柱子(希伯来文 maṣṣe ̄ḇâ )很可能被看作生殖器的象征,或迦南女神亚舍拉或亚斯她录的像。在第4节中所提及的日像可能是「香炉」或香坛(RSV)。100所有这些偶像敬拜的特点一旦与以色列人的尸首以及骸骨接触时,都会被污秽(5节;参:)。第5节的用字呼应了利未记二十六30,同时使我们想起约西亚曾在各邱坛上焚烧骨头,作为封锁祭坛的有效方法()。诗篇的作者以下面的话表示了恶人的最终审判:「神把那安营攻击你之人的骨头散开了」();他们的「骨头散在墓旁,好像人耕田,刨地的土块」()。如要以西结同时代的例子对照,可参耶利米书八1~2。

  8~10. 先知在这些经节中展现了会有一些被掳的余民,纪念耶和华,且为他们所犯的罪而觉羞耻。审判后,神的怜悯随即会临到他们:然而我必在列邦中使你们有剩下脱离刀剑的(8节)。同样的思想也见于十二章16节及十四章22节。每次神救助他们的目的都清楚表明,是要他们透过自己的严厉审判有所学习,承认他们的罪,并知道他们受苦是理所当然的。RSV 随从一些版本,读作我打破了(9节)、取代了 AV 及 RV 的被动语气,这可能是对的,但,这个动词的第二个受词是眼睛却很奇怪:RSV 善意地加插了另一个动词,使眼瞎,补足了该意思,但在原来的希伯来文中这是不成立的。译作偶像(希伯来文 gillûlîm )的字是以西结喜用的字,在全书出现不下三十八次之多,与旧约其他地方只出现了九次成一对比。此字的衍生不能确定,但很可能是个自创的字,其中包含了希伯来文 s ̌iqqûṣ 的母音,字典据此委婉地将该字翻译成为「可憎之物」,但是子音则用了意为「一球粪」101的名词的子音,最后合成的是极尽任何一个字所能表达的玷辱与令人厌恶的感觉。

  11~14. 主耶和华如此说,这套语引进了一个全新的神谕。这是一种胜利之歌,辩明神在施行审判中的尊荣。拍掌顿足乃表示轻蔑之喜乐的意思,这对于以西结时代的亚扪人()较之现代的基督徒读者更为贴切。然而,这首辱骂的歌有希伯来诗歌的形式,甚至可以用在神的口中而无不妥。所以我们或许应该按它所说的特殊情况去解释它,并且看出以诗体表达对神的热切与用冷静的散文,可能会有些不同。为了保持凯歌的格调,说:哀哉一句应该译作「说:欢呼!」较恰当。随后而来的反常的话语可以理解为:对可憎的恶事的审判欢呼,并非为可憎之事欢呼。在远处的……在近处的(12节)一句可以参二十二章5节;耶利米书二十五26;但以理书九7。这是典型的希伯来文总括性的用词,像「出去的和进来的」一词是指全无分别的意思。存留……的泛指一切逃脱瘟疫与刀剑之审判的人。经过这些审判,各处有祭坛的地方都变为污秽,不单高岗及山顶,用以献祭的各茂密的橡树下也不能幸免。橡树下也是埋葬之处(),表明在这些地方有祖先崇拜的坛。这一切都会因死尸而被污秽,犹大地会变得极其荒凉(14节;希伯来文 s ̌ema ̄nâ û-me s ̌ammâ 惨烈的审判光景,却用了优美的头韵)。RSV 将 Diblah(第伯拉他)作 Riblah,乃基于经文的小小变动。但希伯来文「d」及「r」经常混淆,也有一些古抄卷证明是 Riblah。第伯拉他是在哈马境内,奥朗特河的极北之处。比较此句:「由哈马口到亚拉巴河」(),其意思也是「由国的一端到另一端」。

  神的审判目的在这一章中重述了四次: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7、10、13、14节)。这话说出了以西结的资讯及期望,即所有人都要认识耶和华,包括以色列人和非以色列人,他们认识祂是独一真神、全世界的神,历史的神,也是不说空话的神(10节)。


07
以西结书第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结局到了」(

  本章用了与第六章相同的开场白,道出一些新的宣告。2~13节包括了三个短的神谕,脉络相同,由共同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如「结局到了」,「你的灾祸到了」,「时候了」。这个资讯需要多次发出的原因,可以从其背景去了解。原来当时的以色列人普遍相信,耶路撒冷固若金汤,根本不认为耶城会毁灭。神一日存在,神的圣所和神的城就会坚立。当犹大的君王害怕耶路撒冷城的安危而考虑帮助于异邦军力的时候,这曾经是以赛亚的资讯。但现在的情况改变了。经过一百五十年不断偏离正路,以赛亚的信念再也不复存在。百姓仍然活在过去,神却在现时审判。祂的判词是,结局即将来临。

  1~4. 以西结并不是第一个用结局到了作重复句的人。当阿摩司造出他的夏果102与篮子的著名双关语时,也曾经用过()。从那时起,便成为末世论一般用语的一部分,且与耶和华审判全人类的日子相关。对以西结来说,耶路撒冷的毁灭几乎是一个天启加遽的作为;悲惨必定发生,也是历代以来,人的罪与神长期为此受苦的高峰。同样的情况不能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如果神是一致的,祂必须有吩咐停止的时候。祂已经无数次厚待及顾惜祂的百姓。现在祂终于说,我眼必不顾惜你,也不可怜你(4节)。结局到了。

  5~9. 任何翻译都不能够捕捉到希伯来文中的顿音风格,但从重复的词语可见此风格的表达,特别来到一词在5~7节中出现了六次,同时这里的用字也巧妙。与阿摩司相似,这里将结局与看(6节,AV;RV 为醒)连在一起。RSV 与吕振中将之翻译为醒起,尝试捕捉相同的音韵。希伯来文原为 qe ̄ṣ ,「结局」; haqqe ̄ṣ ,「这结局」; heqîṣ ,「醒起」。

  你的灾(7、10节,RSV、和合:所定的灾)一词有一个未解决的困难。这字在其他地方只出现于以赛亚书二十八5(该字的希伯来文是 ep ̄îrâ ),那里意思是「带状头饰」或「数珠状的饰圈」。在亚兰文中有一个相似的字,其意思是早晨,AV 附从了这个意思;但这通常会指祝福而非灾难。其他以此字指「事情的转变」,所以理解为「不幸」,这就是「灾」字被选用的由来。然而,这无非是与上下文很符合103的合理猜测(9节)。有些人迫不得已把击打你的是我耶和华这种对神的形容修改,但是他们忽视了先知文献中多有严厉的讽刺语法。对那些熟悉神的名为「耶和华以勒」和「耶和华尼西」()的听众和读者来说,将神形容为「耶和华马加」(耶和华击打)必定有很大的冲击。一向供应及保护人的耶和华现在正准备攻击人。

  10~13. 日子的快临好比一根杖(10节,AV、RV;RSV 改译作「不义」,根据并不充分),这杖已经开花,一如亚伦的杖,要「给这些背叛之子留作记号」()。因为杖的意义具表骄傲已经发芽(10节),及强暴兴起(11节)。但骄傲所满足的事,诸如:丰富(和合作群众)、财宝、尊荣,没有一件会存留(11节,RSV)全都要消失。灾祸一旦临到,商业交易将会毫无成果。买的人微笑,以为自己很上算;卖的人拉长了脸,装作自己吃了亏;这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的事(12节)。就禧年的偿还制度来说,这是颇为不可思议的(13节;参:~14)。这个神谕再表现出讽刺与巧妙用字的混合;一方面,烈怒(希伯来文 ḥa ̄rôn )已经临到他们众人身上(12节),随后,异象(希伯来文 ḥa ̄zôn )已经临到他们众人(13节,RSV 旁注,无更正)。卖主不能归回,而异象不得归回(13节:同一个字)。

  14~22. 虽然百姓准备好自己,去抵抗迫在眉睫的灾难,他们已经吹角,预备齐全(14节),但防守是无用的。灾难当头,他们膝弱如水(17节)。抵抗者惟一可以做的事是披上麻布,把他们的钱抛在街上(18、19节),在神忿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给他们什么好处。没有食物的时候,多少钱也买不到。因此,那些堕落的以色列人所宝贵,也就是那些使他们堕落的东西,在神忿怒的日子,会变成污秽之物(19、20节)。 niddâ 这个字属于形容女性不洁的语词,表示厌恶感,不但对他们的财富,也厌恶他们妆饰华美(20节,RSV),例如,他们那重金装饰的偶像。更加可怕的是,神的宝贵之地(22节,RSV;字面意思是「珍藏的」;和合:隐密之所)会任凭外邦人亵渎。这显然是指圣殿,在二十四章21及25节中,同样亲昵的词语也用来形容圣殿。这些感人的字给了读者一个有益的提醒,就是当神在审判中行动时,祂自己与那些被祂的圣洁责罚的人,同样受苦、悲痛。

  23~27. 要制造锁链(RV、RSV 旁注),将被掳者带到被掳之地。先知这样呼喊说。但这句希伯来原文很难了解,RSV 跟随了七十士译本,将这里的字与前一节经文的字连结起来,而译作使之荒废。通常,不同的翻译只令我们依稀看见翻译者的绝望之情,好比受难的以色列人的绝望之情,他们在痛苦之中要求平安(25节),却太迟了。然后,众人皆知的获得神引导的途径将受阻。先知、祭司及长老会无言无语(26节):君王、首领和百姓无助而绝望(27节)。弥迦也曾发出同样的警告(),这些话语可能是特意要回应耶利米同时代狂妄之徒;他们以为「律法不会由祭司断绝,智慧人的谋略,先知的预言也是如此」()。请留意,这里不是说先知和祭司之间有什么矛盾:他们在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都是被接纳的代言人。先知透过宗教的经历(异象)领受神谕;祭司基于已知的判例提供教导(律法;希伯来文是 tôrâ ),这些判例或法典化成为律例,或由传统保留了下来;长老们在国家事务上给君王提出建议。以西结通常会避免用君王(希伯来文是 meleḵ )这个字,而选用 na ̄śîʾ ,即王子这个词,因此,在第27a节中,我们可能有一个对似语,其表达的只是一个观念的两方面。七十士译本省略了君要悲哀一语,更加强了这种看法。

100关于这方面的更详尽讨论,可参 ARI ,第215页,注58。

101这可能与帕米拉文 gela ̄la ̄ ,一块石碑有关;参阿卡得文 gala ̄lu ,被特殊看待的一块石版。

102译注:在希伯来文,夏果是 qa ̄yiṣ ,而结局是 qe ̄ṣ

103阿卡得文 ṣaba ̄ru 用来指一幅墙在倒下之前的「歪曲」,这个字可以为我们这里的字提供字源学上的解释。


08
以西结书第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Ⅲ 耶路撒冷受惩罚的异象(

A 在圣殿中进行的偶像敬拜(

  在他的第一个异象之后刚满十四个月,以西结又经历了类似的异象。在两个异象之间的日子,他显然已被公认为受尊敬的先知,而被掳之犹大人中的长老们都来到他的居处受教。第八章1节所记述的场合,很可能是那些长老们要询问他一些什么事情,甚至可能是关系耶路撒冷的现况。长老们与他坐在一起,等候他的回答。这可能需要一段颇长的时间,因为真先知如以西结,从来不会即兴作答,像那些不入流的先知一样。以西结却会藉异象经历,或经过长时间灵里的蕴酿,等候从神来的话语。当神赐下资讯或异象(当然这是不能保证会发生的),宣讲者或听众的思想中都绝不会疑惑那是从神来的。如果有任何疑惑,先知真伪的最后印证,乃在乎他的话语是否应验(参:)。

  以西结在这样的情况里,被提到异象中,如八章2节至十一章24节所记。开始时,他觉得自己在灵里去了耶路撒冷,在那里看见了以前在迦巴鲁河边所看见的异象,就是那同样关乎神的战车式宝座的异象。这样,今次的异象与先前的异象之间的联系便巩固了。然后在四个分别的行动中,有四种「可憎的事」向他显明,这些事都应该是在圣殿的范围内发生的()。

  通常引起争论的是,究竟以西结描述的耶路撒冷情况是实际的呢,还是象征的呢?例如,他如何知道发生在几百里之外的事呢?他是否有人为的或超自然的秘密资料来源?纵然耶路撒冷与巴比伦之间沟通是可能的,104我们可以想象,本章所描述的行为被主掌圣殿的人纵容吗?由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困难,将该四种可憎的事看成象征的或典型的,指耶路撒冷社群中不同阶层的宗教偏差,似乎更妥当。第一种(惹忌邪的形像;可能这是一项实有的事)与君王及百姓相关;第二种(动物崇拜)关系以色列的长老们;第三种(为搭模斯哭泣)吸引了妇女的兴趣;而第四种(太阳崇拜)只限制在内院,那里只有祭司和利未人才能去。如果这些事情悉数尽如以西结所描述的情况发生,那就意味国家的宗教已经完全瓦解;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1~4. 被提去耶路撒冷。关于年代,可以参考导论 Ⅲ . 以西结的年份〔书版32页〕。神游般的经历在这里再一次被形容为主耶和华的灵降在我身上()。那位立即面对他的,天使般的灵体,其形容很像坐在战车式宝座之上的神()。大卫生所说的「敬虔的馍糊」(reverential vagueness)描述(注意「出现/显现」这个重复的字)使我们相信,这必定是一次与耶和华的相遇。祂伸出的不是祂的手(那会太拟人化了),而是彷佛一只手。以西结被灵举起,带到耶路撒冷去,被放在朝北的内院门口(3节)。北门是一个由圣殿外院通去内院的门(这样的门有三个,其余两个分别朝向东和南)。门的入口可能在外院那一边。由注释 Ⅰ. B.〔本书第51页〕的蓝图看(虽然这不可能代表所罗门之圣殿的形状),以西结就是被放在这个门旁边的外院,距离竖立触动主怒偶像的地方只有数码的距离。第3节末了的解释显示,触动主怒偶像的得名是因为它惹动忌邪,也就是说,对神和祂的圣所乃至祂的百姓都是一种侮辱。

  虽然有这一切的败坏,奇异的是,以西结仍要说那里有以色列神的荣耀(4节)。他似乎要强调属于那里的神与那里偏离正道者的行径大有分别,因此使那些罪恶更加可憎。或许他也尝试在说,神会与祂的百姓同在,直到祂被他们拒绝的最后一刻。

  5、6. 惹忌邪的偶像。玛拿西曾将一个迦南女神亚舍拉的木像放在耶和华的殿中(),虽然历代志下三十三15说,他随后将该木像移去了,此木像一定又出现,因为后来约西亚将它取出、焚烧在汲沦溪()。根据以西结的话语,似乎约西亚后有一个国王另造了一个木像,并将它放在北门旁边。105在三门之中这门是最尊贵的,因为王宫就在圣殿的北面,每当君王进圣殿敬拜时,他都会利用这门。它被称为祭坛门(5节),因为祭牲都「宰于坛的北边,在耶和华面前」()。

  7~13. 动物崇拜。这种敬拜的准确位置不得而知,也似乎无需一定要知道。重要的是,这是一些秘密中进行的事,先知被知会进入这个可怖的密室的通道,也要使正在敬拜中的长老们惊奇。刻在墙上的(该字原意为「镂刻」或「浮雕」,译作画着,10节,并不恰当)是各样的爬物,可憎的走兽,和偶像。爬物(希伯来文 remeś )曾被称为神的美好创造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像利未记十一41的 AV 翻译所表示,这些爬物按定义是不洁的。因为在该上下文中翻译为「爬物」的字,在希伯来文是 s ̌ereṣ ,不过这个字的确也指很多爬虫类,还有令人生厌的一些在地上急走、滑行的小动物,诸如蛇或蝎子,这些当然是不洁的。在埃及、迦南及巴比伦的宗教中都信奉蛇神,据此我们可以假定,这里的情况反映了外邦敬拜的影响在以色列敬拜生活中的无远弗届,无疑地,政治因素多于宗教因素。

  以色列家的七十个长老(10节):这并非好像后来的公会一样的正式议会,只是以色列长老人数的一个整数。但这里的人数表示,大多数人都敬奉外邦神只。沙番的儿子雅撒尼亚被提出来,表示以西结直接责难一个人,其家庭在耶路撒冷是个望族。沙番可能是约西亚的国务卿(),而沙番的另一个儿子亚希甘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耶利米支持者()。雅撒尼亚显然是一个高贵家族中的败类。当长老们正在举行玄秘的仪式,向从外邦引进的神只烧香的时候,以西结的神圣导引者指出,这是他们各人私自所做之事的典型景象,在各人画像屋里(12节,RV;RSV 在他的图画房中)。这艰涩的词句表示了,每个长老都在家中有一个房间,供自己偷偷地沉浸在他的偶像敬拜,自信耶和华不在四周观看或关切(12节)。

  14、15. 自然崇拜。可能就在圣所的范围外面,进入圣殿外院朝北的门口,以西结看见了妇女们正在为搭模斯哭泣。搭模斯是苏美人的植物之神,在民间神话中,他死后成了阴府的神。与他相连的祭典有一部分是哭泣的仪式,但也加入了生殖力的礼仪。它在古代近东非常流行,在地中海东部,它穿上了希腊的服饰,且与亚度尼斯及亚富罗底特这些希腊神只有关。106它在旧约时代的影响显示很少,但在以赛亚书十七10~11中可能就是「搭模斯花园」的栽植。

  16~18. 太阳崇拜。最可憎的事发生在耶和华的殿门口(16节)。那里本来应该是他们哭泣呼求神赦免祂百姓的地方(),祭司们却故意将背转向祂。由于圣殿朝东,竟被用来作敬拜太阳的地方。事实上约西亚在他的改革中,曾经毁坏了「向日头所献的马」和「日车」(),这表明有些犹大王可能滥用圣殿。107这里的数字,约二十五人,表示并非很多祭司都屈从这种特别的敬拜方式。然而,他们都是年长的人(称他们为「长老」),而且他们公开地误用圣殿,他们的行径直接否定了圣殿本来奉献作神圣目的之意义。而且,那似乎还不足够,他们在这地遍行强暴,再三惹我发怒(17节)。当教会的领导层败坏,带给国家的混乱是没有止境的。

  他们手拿枝条,举向鼻前(17节)。慕兰伯形容这是「一些难解的仪式,可能与亚度尼斯的敬拜礼仪有关」。108但这里的希伯来文是可疑的。鼻前, ʾappa ̄m ,一般认为是文士把「我的鼻子」, ʾappî 一词之更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要避免对神的无礼态度。早期的犹太解经家将 zemôrâ (枝条)译作「恶臭」。结果成为:「他们将一种恶臭送向我的鼻前」,这仍然有些难解,但比较恰当,因为此处论及污秽,而非关乎搭模斯敬拜的问题,该敬拜在现时的场合并不需要。「神的鼻间的恶臭」并不是句好听的话,但是这些偶像的形状也好不到那里。109

104参导论 Ⅱ,书版21页。

105奥伯莱( ARI , pp. 165f)描述第八章为「一个有价值的描述,关乎耶路撒冷祭司及贵胄圈子中的叙利.美索不达米亚的混合主义」。他将形像(希伯来文为 semel )解释为一块「有图样的厚板」,上面刻有祭典的和神话的图样,可与在歌珊和迦基米施两地的同类发现比较。这一章也可以参考 JBL , LX, pp. 289~310,迦斯特的专文。

106见 NBD ,第1238页之专文 'Tammuz';又参 E. Yamauchi, 'Tammuz and the Bible' JBL , LXXXIV, 1965, pp. 283~290.

107详见 H. G. May, 'Some Aspects of Solar worship in Jerusalem', ZAW , LV, 1937, pp. 269-281

108在 Peake 的书中,574页。

109基于一些亚述浮雕的图画设计,有人提出了一个很不同的解释。这些图画设计显示,百姓举起枝条在他们的鼻前,作为一种尊敬与崇拜的态度。见 Iraq , XX, 1958, p. 16。详尽的讨论可见于 W. F. Saggs 的专文 'The Branch to the Nose', JTS , 新刊 XI, 1960, pp. 318~329.


09
以西结书第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七个行刑者:屠杀的刑罚(

  八章18节中向耶路撒冷宣告的惩罚,现在在异象中施行了。首先在第九章中,运行神审判的天使要杀戮不信者。当这完成之后,毁灭性的火炭降在城上的时候就来到()。这里与以后启示文学中对末后审判的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在某些意义上,看这里的经文为一种原型。110然而,这思想并非新创的,只要稍微看看阿摩司书九1;以赛亚书六6,及逾越节的叙述就可以知道。111但以西结被称为「启示文学之父」,这说法若有任何真确性,人们通常会在这几章经文中寻找证据。

  1、2. 监管这城的人(RSV 作「行刑者」;源出一个意思为「到访」的动词,即是用刑罚)被神呼唤来,他们也作以西结的引导者,虽然他们被描述为人(2节),却显然应被了解为天使。他们从朝北的上门而来,也就是「惹动忌邪之像」所在的地方(),或妇女们为搭模斯哭泣的地方()。他们当中六位手中各拿灭命的兵器(1节),又被形容为杀人的兵器(2节,AV、RV),这与耶利米书五十一20所用的「争战的斧子」一词几乎完全一样。在他们旁边有一人身穿细麻衣。细麻衣是一种尊贵的记号,适用于祭司()或神的使者()。在他的腰间有一个墨水匣子(RSV 作文具盒;AV、RV:墨水瓶):这字对本章是奇特的,可能是由埃及借用的字,意指文士的书写用具,包括笔、墨水壶及蜡造的书写板。七个严肃的人一起进了内院,在铜祭坛旁站立等候(参:)。

  3~7. 以色列神的荣耀实际上如何移动不太清楚,因为一时祂是战车式宝座之上的天上形像,随后祂又是以西结的个人引导。但在一个异象经历中,并不需要苛求过度精确,或详细的解释。然而,荣耀在基路伯上(3节),就是至圣所中被认为神所坐的地方,112升到殿的门槛(,此字在那里再出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神最后要离开祂圣所的第一步()。从这个新的起点,祂发出了指示,先给记录的天使(4节),再给那六位(5、6节)使者。

  那个放在人前额的记号是希伯来文字母的最后一个字母 ta ̄w 。早期的基督徒解经家很快就留意到,这个字母在最古老的希伯来文书写中写成一个交叉×。对于希伯来读者,这并不代表什么,只是一个签署的记号(如:),或是书上旁注的一个星号(如昆兰的文士在一个以赛亚书皮卷中,以及在一些关于弥赛亚的经文上加的简注)。113但很多基督徒都会响应艾理逊的判语,即「这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个,说明希伯来的先知宣讲的,他们自己未必明白。」114

  值得注意的是,施行神之刑罚的程式是有选择性的,为要与十八章4节的原则「犯罪的他必死亡」一致。免受杀戮的条件是要个人对城内邪行有深度关切(叹息哀哭,4节)。这就是阿摩司在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爱奢华宴饮狂欢的人中所寻找的态度。阿摩司大大的申斥这些人,因为他们最大的罪就是,「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以西结与阿摩司所要求的准则不一定是宗教特质,如信心,或外在的行为,如献祭;他们要的乃是一种内心的态度一种对神和对其百姓的热情关怀。失去了这个,就没有记号,后来必遭审判,如第一个逾越节的晚上,审判临到所有门框上没有血的家中。此外再没有别的救法:年龄与性别并不在考虑之列(6节):只有该记号可以拯救。

  审判如常必从神的家开始(参:)。那六位运行刑罚者首先杀戮的是殿前的长老,可能是八章16节提及的那二十五个祭司般的太阳敬拜者。他们的被杀表示神圣的地方被污秽(7节);为了挽回神的名,这只是小小的代价。

  8~11. 先知受到那彻底屠杀的惨状所刺激,乃求神不要毁灭所有以色列剩余的人(8节,新译、AV、RV)。神的百姓被逐渐削减了。首先,北部各支派随着撒玛利亚的居民被灭绝而消失了;随后,犹大的百姓因外敌入侵及被掳也减少了。如果神的审判一如这里的异象所说的那么厉害,就很难有余民留下了。然而先知的恳求无效:以色列的罪已经大到不容任何人代求了。我们可将这里的情况比较亚伯拉罕为所多玛的代求(及下),及阿摩司尝试为以色列的代求()。以西结的外表虽然严厉,在刚硬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深深关怀他的百姓与他的百姓感同身受的心。他并不喜欢他必须宣讲出去的审判资讯,更不喜欢资讯被百姓拒绝后所带来的实情。这是他之伟大的秘诀之一。虽然他的前额坚如金刚钻(),他的心永远是一颗肉心()。

110参例如 Tobit 12:15 中的七位天使及启示录八2以下的经文;启示录七3中将忠心者标记出来的事;还有以诺书八十九59以下文字中的记录天使;也可以参考巴比伦他勒目 Shalbath 55a。

111出十二22以下,亦参;撒下二十四16。

112见注译:Ⅲ. C. 〔书版100页及下〕。

113然而,这在 J. L. Teicher 的论证中是一个重要的部份,他的目的是要辩证昆兰教派是一个犹太、基督徒的组合;参他的专文,'The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 X in the Isaiah Soroll', VT , V, 1955, pp. 189ff.

114Ellison, p. 44.


10
以西结书第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耶和华战车似的宝座:火的惩罚(

  那六位运行刑罚者在此消失,代之而有的是耶和华之似战车的宝座的进一步描述,但与一章13~25节所描述的比较,我们所增加的知识很少。与前文相连的是那位穿细麻衣的人,先前是传递资讯的人,现在是严厉审判的运行者。他是一位奇异的匿名角色,我们从未看见他在工作,这也添加了他出现时的隐匿性。我们只知道他的第一项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九章11节有一个简述。其次,经文明显地提及,是他从一个基路伯的手中取了些炭火,就拿出去了(7节)。后来的作者很可能要给他一个名称,或叫他做加百列或拉斐尔,但在以西结的时代,天使是没有名字的!

  关于本章所包括战车似的宝座,重要的是将一章5节以后的「活物」指认为基路伯(15节)。究竟为何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认出来,实在令人费解。但以西结可能是说,只有当他看见圣殿中的基路伯,才意识到这就是他在迦巴鲁河边的异象中所看见的活物。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以西结被掳之前还没有资格做祭司,所以他可能从未亲自看过那些刻在圣殿内墙上()、折门上()及圣殿装饰上()的基路伯,只有祭司才能清楚看见。但我们也无需过分推演这一点,因为没有这种知识,很难说他是在一个祭司家庭中长大的。他只是为了文学表达手法的原因,故意等到这个阶段才将活物的身分说出来,这样,随着天使从耶和华面前出去运行祂的毁灭工作,以西结巧妙地插入了一个悬疑的时刻。

  基路伯在旧约中有不同的角色。该字的字源不能给我们多少帮助,在同语系的相连意思是「祝福」、「说项」及「要强大」。115一个更好的意思来自它的希伯来文文义及用法。基路伯的第一项责任是作圣所的侍立者及保护者,一如在所罗门圣殿,或在以西结的未来理想圣殿()。保护也是他们在伊甸园中的角色,那里他们挥动火焰的剑,要保护通往生命树的路()。他们在至圣所的约柜盖上作为两个形像,可能涉及敬拜与保护的意思。根据出埃及记二十五18~20,他们站立时,面向施恩座低着头,似乎在永无止境的安静敬拜中。还有一种看法,基路伯事实上是,作为神的宝座的动物(在某些情形确是如此)。这个意思来自一些经文,形容耶和华在「基路伯上(或之上)登基」,116或来自诗篇十八10:「祂坐着基路伯飞行,祂借着风的翅膀快飞」。这与以西结异象中基路伯所扮演的角色相去不远;他们将神的宝座背在张开的翅膀上,并且给整个复杂的结构提供动力。

  他们的外表相差很大,在一章5~8节中以西结形容的四脸活物各不相同,在四十一章18~20节中,则形容他们有翅膀、蹄,还有手,并且有两个脸,作为装饰;但两者都称为基路伯。关于他们的外形,进一步可以参考 NBD 第208~209页的专文,特别是图56、167及205。

  1. 这节经文打断了由九章11节~十章2节之插曲的流畅,却与一章26节所描述的很相近。它将读者再一次引到第一章的异象,该异象现在占据了本段情景的中心,但不可轻易地当作额外的重复而删除。它只描述了宝座,似乎暗示该宝座是空的,正等待耶和华登上()。我们不得不自问,在整个异象中这原在哪里?八章4节简单地说:「以色列神的荣耀在那里」。哪里呢?有两个可能。其一是,该荣耀在圣殿的至圣所之内(或上),即耶和华应在的地方。从那里升起,且移往圣殿的门槛那里,一如九章3节所描述的,那是运行审判的命令发出的地方。其二,九章3节所指的「基路伯」乃是随后一章经文中似战车的宝座的预示,这样我们可以想象,八章4节只表明坐在似战车的宝座上的耶和华乃在圣殿的院中。随后祂从祂似战车的宝座起来()站在门槛那里。第二种可能的意思并无解释为何九章3节突然提到「基路伯」,它的好处是让我们在第十章的开始有一个空的宝座(1节),而耶和华则仍然站在门槛那里,对身穿细麻衣的人发出暗示,并从他收取报告。无论第一或第二种解释,十章4节都会构成困难,但最好是将它了解为一个过去完成式,让人回到九章3节所描述的情况去。

  2. 关于火炭,参一章13节。在以赛亚书六章6节中,火炭用来洁净先知的罪,并非作为审判的象征。在以西结的思想中,耶路撒冷要被对付,像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

  7. 以西结可能根据以赛亚书六章6节,以异常的写实手法描述到一个基路伯(字面意思是「该基路伯」,即当先知向前去战车似的宝座那里时,靠他最近的基路伯)将火炭给他,撒在全城之上。它的意思可能是要表明,甚至一个天使般的使者,好像那位身穿细麻衣的人,也要与神的那可畏宝座保持距离。

  9~17. 在这些经文中,9~12节与一章15~18节几乎完全一样,只将基路伯代替了「活物」。请读RSV的第12节。基于一章10节,我们期待第14节中出现「牛」的地方,却不寻常地以基路伯代替。这可能是一位元抄录经文者的错误。117

  18~22. 最后耶和华的荣耀从圣殿的门口出去(由此我们推想,那毁灭的天使已经又回来报告了),且停在基路伯以上。这是一个讯号,让该战车似的宝座升起,并且朝东门的方向移去(19节),一路去耶路撒冷东面的山(),从那里远去。但似乎要延迟最后离去的时刻,因此有十一章1~21节所描述的事加插在这里。

115希伯来文 Kerûḇ :参阿卡得文 kara ̄bu ,「祈祷」; karibu ,「代求者」。根据 Cooke (p. 112) ,这字用来形容站立在庙宇及王宫入口两侧有翅膀的牛身人首像;他们被认为是为人们与更大的神说项的。其他人给与该名词的意思较为偏重其为对抗恶魔影响的「保护者」或「看守者」。

116撒上四4;撒下六2;王下十九15;代上十三6;诗八十1,九十九1。

117库奇引了 TB, Hagîga 13b,解释略去牛:「拉吉施说,以西结曾为此祈求那有恩惠的一位,祂将它改成为一个基路伯。」


11
以西结书第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忱提之死(

  在耶和华的荣耀最后离开耶路撒冷之前,以西结有两个资讯要传递,一个关系耶路撒冷居民的遭遇(),另一个关系那些已经与他在被掳之地的人()。第一个资讯是对一个政治群体发出的,他们被控主张一些对耶路撒冷有害的政策(2节)。这些政策实际上是什么要看第3节的翻译如何,我们将于下面讨论这一点,但不出下列两种:他们是一个好战的主战派,呼吁用一切力量去抵抗巴比伦的军队,或者他们轻视以西结的审判要来的警告,仍然泰然地自信一切都会很好。对这些人,先知预告死亡,就是在保护城之墙垣外面被刀剑所杀(10~11节)。

  虽然很多解经家对本章经文都表示迟疑,似乎最好还是将全章了解为八章2节至十一章24节之异象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以西结在他的异象中说预言,也是在异象中,他的听众之一忱提倒地死了。任何其他解释都需要将原有的经文作一些修改或调动。我们为首的责任显然是在对经文作任何修改之前,尝试去了解原来经文的意思是什么。在第13节的注释中,我们会讨论曾提出的不同意见,关于整件事情与以西结工作的地点究竟在巴比伦或耶路撒冷的问题有何关系,读者也必须参考本书导论。118

  1~4. 以西结被提到圣殿东边的门口,也就是说,在神圣的范围以外,传统上公众集会的地方(参:),他看见了有二十五人的群众。这些人与八章16节的二十五个敬拜太阳的祭司并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是一个政治压力团体,由民间的首领带领,也就是以色列中的贵胄成员。119他们当中有押朔的儿子雅撒尼亚,我们不要把他与另外同名同时代的三个人混淆了,即沙番的儿子(),利甲族人雅利米亚的儿子(),和玛迦人的儿子();120还有我们在这里之外就无从得知的比拿雅的儿子毗拉提。这些人被指控有恶谋,该恶谋撮要的记于他们所说的隐秘口号中:盖房屋的时候尚未临近;这城是锅,我们是肉(3节,RSV)。这句话有下列几种可能的解释:(a)AV 译作还未临近(即骇人的审判);让我们盖房屋罢。这种心态表示一切都会很好的自信,如果盖房屋拿来当作一种和平活动的象征(),那么它在主张一种政策,罔顾巴比伦进一步入侵的威胁。与此不同的把房屋解释为「防卫」,虽然这会适合备战的上下文,但这解释并不为该普通的希伯来文 ba ̄ttîm 所支援。这个解释的一个更严重的弱点是语言学上的。希伯来原文 lo ̄ʾ ḇeqa ̄rôḇ ḇenôṯ ba ̄ttîm 字面的意思是:「建造房屋尚未临近」。不定词「建造」很难可以变为劝告语「让我们建造」,同时「临近」一词的意思必须与「建造房屋」相辅。(b)基于耶利米书二十九5,凯尔认为「建造房屋」应指住在被掳之地,而这句口号是特意要嘲讽耶利米的政策。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在被掳之地建造房屋仍然很遥远;耶路撒冷必定陷落……在巴比伦王手中的说法不会成就」。121然而,这个聪明的意见假定读者和听者都会自动地察觉到,这句口号暗指耶利米的教训,而这种假定相当可疑。(c)RV 及 RSV 的旁注将这句变成为一个问题:建造房屋的时候不是临近了吗?也就是说,「我们颇为平安:让我们继续进行和平时候的正常工作。」这不是不可能的,而七十士译本也翻译成一个问题:「房屋不是最近被建造起来了吗?」;但我们很难看出,以西结为什么责难主张这种和平政策的人,认为是图谋罪恶及建议恶谋。(d)因此,在语言上和按当时的情况,RV 及 RSV 的翻译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当有危险威胁的时候,为平安建筑是不合宜的。惟一正确的政策是准备争战,确保城的防卫牢不可破:防卫者会从战争的火焰中得平安,好像锅中的肉,免受火烧。这样的态度很容易被以西结看为全然愚昧,应受最严厉的责罚。它不但轻视了耶利米的明显警告:抵抗巴比伦会比投降带来更大灾难(参:),还冒出一付过度自信的德性,这也正是耶路撒冷毁灭的原因。

  5~12. 这个主战派的观点认为,他们是肉(3节),是国家的精英,而那些已经去了被掳之地的人却是肉屑残渣。以西结与这个观点相左,反驳说,耶路撒冷中真正上好的人是很多无辜的被杀者(6节),他们或因政治整肃被杀,更可能因这些邪恶的政策所带来之战争而被杀。他其实是说:「惟一的好耶路撒冷人是死了的耶路撒冷。」但那些战争贩子(请留意7~12节中重复的强调词你),将会从锅中被取出来,且会死在遥远的以色列的边境(新译,10、11节),这是指围城后发生在利比拉的事(参:)。

  13. 忱提死了。经文并没有强调这件事,但似乎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忱提是耶路撒冷中一个显著人物。以西结在异象中见到他死了,事实上就同时发生在遥远的耶路撒冷。随后,这件事情的报导传到了被掳的人中,因而肯定了这个异象及以西结的超自然能力。同样的事情也可能见于耶路撒冷围城及陷落的有关事件中(、27)。好像初期教会中所发生的另一同类事件()。这里的事情令以西结非常害怕,以致他再次为他的百姓向神恳求()。这个代求也引进了本章以西结的第二个资讯,是关系那些受轻视的被掳者将来的希望。

118见导论 Ⅱ〔书版20~21页〕。

119然而,大多数公民中的领袖们都已经于西元前五九七年与以西结一同被掳了,所以那些仍然留在耶路撒冷的可能不是高资历的了。

120那个「王的仆人雅撒尼亚」,他的印章在一九三二年发现于 Tell en-Nasbeh(圣经中的米斯巴),他很可能是玛迦人的儿子,基大利在米斯巴的军队指挥官。参 DOTT , p. 222 NBD , p. 592.

121Keil, pp. 144f.

E 将新心赐给被掳的神子民(

  在现阶段为被掳的社群寻求希望的预言是早了点。大体上,这种资讯要留待耶路撒冷陷落之后的时期,即三十三章以后。但在这些为首的神谕中其他经文显示,神有计画在祂的百姓中兴起余民(如:等),而这些人会返回故土,成为他们国家所有产业的继承者,更要享受他们与神新的立约关系。在这一点,以西结与他同时代的长者耶利米心声相同,他们都有希望的前景(参:)。

  15. 正统派的论调清楚而有理。被掳的人已经离开了圣城;他们在外邦地;他们是不洁的和离弃神的。那些仍然留在耶路撒冷的是公义的,且是神一切恩典的承受者。以西结的看法却不同。神指示他,他被掳的同伴(用 LXX 的读法,「你被掳的人」, ga ̄lûṯekâ ,代替马索拉版本的「你的同族人,或亲属」, geʾulla ̄ṯeḵâ )现在代表了以色列全家,加上大众一词,似乎要使该身分完备了。被掳者绝不是以色列的流民,而且是真正的以色列人。使你远离耶和华这句嘲讽的话( AV RV ),令人想起大卫在撒上二十六19的哀诉,「因为他现今赶逐我,不容我在耶和华的产业上有分,说你去事奉别神吧。」

  16~18. 被掳者是神的百姓,有两方面的证明,一是神为他们作的事情(16节),一是祂给他们的应许(17节及下)。纵然他们被分散在列邦内,神要暂作他们的圣所,在他们没有圣殿及献祭的时候,成为他们的保护和力量的泉源。这个令人鼓舞的回顾伴随了以色列土地赏赐的应许(17节)。这些话语有摩西时代的回音,如同应许之地迦南再一次对旷野的飘流者起了支持的作用。沙漠经历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有一天他们要得着那地不是因为自大的宣告(如第15节),乃是因神恩惠的赏赐而他们的敬拜将会被洁净,除去自约书亚的日子以来一切异教的腐化影响。

  19~21. 尤有进者,将会有一颗新心及一个新灵赐给他们;这是恩典的最高表现。如果照 AV、RV、RSV 各英文译本一样跟随马索拉版本,那赏赐是一个心,表示以往之北国与南国的联合,一如三十七章15~22节所说的,但是从以肉心代替石心的应许来看,更有可能是不同的「新」(一些希伯来文版本、叙利亚版本)或「另一个」(19节)。扫罗是接受这种赏赐的标准圣经角色(),但这是耶利米和以西结预言中重复出现的应许(,LXX;;参:)。这应许如何临到并没有说明,但这里的用字表示一种彻底的移植,与以前熟知的经历迥然不同。结果是立刻对神的诫命发诸自然的顺服,这种情况只有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教会这件事的光照下才能充分了解。

  本节中的动词「移开」或「除掉」似乎是刻意与第18节共鸣,这在 RSV 译本中丧失了,该译本第18节有移开,而第19节却是提取。但库奇122留意了这一点,且解释说:「如果那些回归的犹太人除掉外在的拦阻(18节),耶和华就会除掉内在的拦阻。」神在人里面工作之先,人需要愿意悔改,而且有实际的行动表明。这并不是说,人需要洁净他们的生活,准备让神进来,但这确实是说,人若不承认、远离他的罪,神不能作什么。身为神的特殊子民,会得到约所应许的祝福与契合(20节);同时那些心中随从一切败坏行为的人,却会遭到严重的后果,因这些败行是他们应该远离的(参18节)。值得谨记的是,神的祝福永远有正反两面。我们绝不可认为,祝福是集一切好处之大成,供人从中取利。摩西为百姓立了「祝福和咒诅」();基督讲两条道路,一条引向生命,另一条引致灭亡()。在圣经中,天堂的无穷好处总是与地狱的永远失丧相提并论。

  22~25. 耶和华的荣耀从它所在的地方升起,由圣殿东面()移到了橄榄山,城东的那座山。它暂停在那里,似乎不愿意再向前去。没有进一步移动的描述,先知似乎在说,虽然耶和华离开了祂的圣所和圣城,祂仍然站在那里,以备万一百姓悔改。另一方面,可能我们想推论说,耶和华的荣耀实在由橄榄山向前移去了,而且祂已经去了扎营在巴比伦的被掳者中间。向东离开的方向可以支持这个观点,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推测。当四十三章1~4节描述,荣耀最后回到圣殿的时候,它来的方向正是东面。凯尔123提出,耶和华乃是等候在橄榄山,为要将已经应许的审判降临在城上;他又比较撒迦利亚书十四4;路加福音十九41,甚至路加福音二十四50,认为基督的升天是对犹太人的一个审判行动。

  灵将以西结从他的异象中带回到现实中,让他在自己的房屋中面对那些被掳的人,这灵同样是那曾藉一绺头发将他带去耶路撒冷的神圣能力()。关于异象……就离我上升这句,可以参照创世记十七22,三十五13。这是先知回到他的自然感觉之惟一合宜的描述方法。长老们已经等候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以西结与他们同在,但同时又离他们很远,现在他们有很多东西要聆听了(25节)。

122Cooke, pp. 125f.

123Keil, p. 154.


12
以西结书第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Ⅳ 关于以色列及耶路撒冷之罪的神谕(

  本书由开始至此,主要还是反复讨论耶路撒冷将有灾难的资讯。以西结借着象征性的举动、异象及神谕表达了这个资讯。他描述了耶路撒冷宗教及道德的罪,这些罪为耶路撒冷带来了灾难,这样它的厄运便显得合理了。现在有一连串新的行动及神谕,目的在回应百姓对此可怕情景的反对声音。这一段以今天的用语可以叫做「对审判的抗议」,只是我们要知道,举出这些反对声音,只为要推翻它们而已。提出抗议的人就是那些说:「我们从前都听闻了这些威吓,但一件也未曾临到我们」的人。或许是那些假先知,主张应许和平与安全的神谕也有同等的权威。又或许是另一些人,以为耶和华抛弃祂的百姓是不可能的:或许为了少数义人的缘故,也许是基于神过去的立约之恩,他们必定得着拯救。无论如何,在回应这些不同的观点之前,先知还有一些象征性的行动要做。请留意,在他的第一个异象记述完后,有第四及五章之演出的预言,同样,在他第二次记述异象之后,有第十二章的预言演出。

A 另外两个表演出来的资讯(

i. 被掳(

  这个行动的主要意义是要让以西结那些好问的同胞看个清楚。他们从前曾经围观先知每天仪式般地绑起双手,躺在地上(及下),同样地,现在他被吩咐去扮演一个被掳者,给众人观看。毫无疑问,以西结的奇异行为成了被掳之人中间的一项非常话题,而他身边也少不了观看及闲谈他每项细节行为的旁观者。这样,他在提勒亚毕很快便发展了一个最好的通讯系统。

  他的行动包括了两部分:日间他搜集了踏入被掳的长程旅途上必备的东西;然后,当傍晚渐渐来临,他挖穿了他家里的墙,好像在做一个秘密逃生通道,并且穿出去,进入黑夜,肩上搭着他的行装。根据第6节,他要蒙着眼睛作这事,虽然这一点在随后的描述中略去了。

  2、3. 下面的假设是很具吸引力的:在悖逆的家中,他们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这是要暗示演出的资讯已经传出去了,但尚未受到被掳的人注意。现在神对以西结说话,且表达了希望,或者他们可以看得明白(新译;和合:或者可以揣摩思想)。这里显然与二章3~7节呼应,也有以赛亚书六9~10及耶利米书五21的回响。耶稣的比喻教导法进一步表明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服事神的事上,传道者明知他的话将会被忽略,但他永远不能以此作为不去传道的借口(参:)。与耶利米一样,以西结也需要被提醒,总会有人可能明白的,事奉主的人有时落在看来不可能的情况,或在某一工作毫无果效,以西结可成为他们的榜样。这样的事工总会有或者他们可以……的因素。甚至结果仍然是负面的,要传讲的责任仍然存在,纵使这样做的惟一理由是要讲明听者当受审判的原因。

  5~7. 这里的指的是一个住屋的墙(希伯来文 qîr ;与 ḥômâ 不同,那是指城墙),并且表示被掳者的生活已经安顿,他们一定是住在用太阳晒干的砖所造的典型巴比伦房屋中(另)。虽然这些砖不容易被移去,还是可以用手移去的(7节),这可能表明逃出耶路撒冷是艰难的,特别是西底家的企图,当时他打破城墙,企图救出围城中的人,一如列王纪下二十五4;耶利米书三十九4所描述的。可能提勒亚毕没有城墙可以供以西结更准确地表明他的资讯。

  8~16. 象征行动的意义。先吩咐(2~6节)后遵从(7节)的行动次日早晨才解释出来(9~16节)。给人的印象是,甚至当以西结表演出该些动作那天,他自己也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意义,只知道大概表示耶路撒冷的百姓可能进一步被掳。这里的经文不但印证了这个象征性的意义,也表明他的行动是预言性的,预告要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君王西底家王身上的事(10节)。124他会在深夜慌乱从城里逃跑。他必蒙住脸一语(12节)可能指他的乔装,在该情况下,以西结可能带上了头盖,以作代表,或是先知预见西底家在利比拉被俘虏他的人弄瞎了眼睛(在第13节中有清楚提及,却看不见那地),此事可能由先知用眼罩或用手蒙住眼睛作为代表。七十士译本用了前一个解释,将第12节译作:「他会盖上他的脸,以致他不能眼睛所。」

  13. 西底家会发现,不但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反对他,耶和华的膀臂也反对他。他的逃脱计画失败乃至他被巴比伦人俘虏,都是神的作为。至于描述神为猎人(我的网罗……我的陷阱),可以比较何西阿书七12,也可以参考耶利米哀歌一13;以西结书十九8。

  14~16. 第14节谓首领的所有军队及帮助他的(字面意思为「帮助」,抽象的词被用作人身多数词)都被刀剑分散了,这样的语言与五章2节很相近。他们的经历会使他们学到在其他经历永远学不到的功课,就是我是耶和华(15节)。人在丰富的时候不会体会的,有些时候却借着患难学到了。一如在六章9~10节,七章16节;十四章22节所显示的,神却要留下他们几个人得免……,好使他们见证祂的真理及还祂的尊荣(16节)。只有当他们在列邦中承认他们百姓的罪,才能够显明以色列的神是圣洁和大能的:没有如此承认,祂只会被看为无力保护自己的百姓去反抗敌人。这里以西结显出他为神辩护的心,如果没有他的资讯,当时的情况会令祂的名在外邦人的眼中受辱。

ii. 耶路撒冷居民的恐惧(

  第二个动作非常短暂,很难与第一个相比。它只牵涉到先知如何吃在四章9~17节所量给他的有限粮食。他要显出胆战心惊的样子,并说明这是象征将会临到这地的百姓(19节)的可怕暴力和毁灭。这个词语(希伯来文 ʿam ha ̄ʾareṣ )经常用来指犹大的农民,好与统治阶层分别出来,特别是指那些被掳的时候留下来的人。125这里的字加上了解释的词语,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的居民。这一切临到皆因居住的众人所行的强暴。人们所要经受的痛苦乃直接因应他们曾经加在别人身上的痛苦。强暴孕育强暴。如果任何人敢于质疑他的命运,答案可以在他自己身上找到。人的荒谬行径是常常自忖,若是运气好,纵使犯了罪也可能不受刑罚。以西结宣告说,最少在这一次,压迫别人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样做,神会显明祂自己的公义,而罪人终能认识到我是耶和华(20节)。

124再一次留意用的是首领而非君王一词;参导论 Ⅲ,书版29页。

125关于这一词语的详细讨论,见 de Vaux, pp. 70ff.

B 更正两句俗语(

  现在开始有一组神谕,由十二章21节一直延伸到十四章11节,全部都论及真假先知资讯的问题。在旧约时代的先知中,这必是一个切身的问题,对像耶利米和以西结这样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听众并没有就此接受他们的资讯。耶利米与哈拿尼雅之间的争论(耶二十八章)清楚地表明了这个问题。这里有两个人说着互相矛盾的话,但表面上都是由耶和华来的话。旁观者无从知道孰是孰非。申命记十八22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就是看所讲的话会否应验,但这方法太遥远,不可以作即时的指引,而申命记十三1的下半节提到正统信仰测试的方法,对这里的问题并不适切。当时两人言语的较力加剧,直到耶利米宣告了一项死亡预言,结果真的发生了,这就证明他是对的。但这很难每次都发生。

  同样的问题也尾随着使徒时代的教会,在当时,预言是一项灵恩的特征,而假冒者很容易误导人。一些警告和简单的原则再一次提出来作信徒的指引(参:)。但最终的准则仍需要在听的人中(「属神的人听从神的话」,)及先知的生活中(「凭他们的果子你可以认出他们来」,)寻找。

  以西结与他同时代的耶利米一样,有一个不能被接纳的资讯要传递:该资讯充满警告、无望。无可避免地,他的听众都偏执地反对他,而且轻忽不理会他的资讯,因为看不到即时的应验。他们也大可以用申命记十八22来支持他们的看法。如果说以西结的预言是假的太过分,他们大可以安慰自己的良心说:他的话语是要应验于遥远的将来,与现今的日子没有关联。现在以西结就要对付这两种态度。

  22. 本来只是一种看法,现在成了一句巧妙、精简的谚语(俗语;希伯来文 ma ̄s ̌a ̄l ),而且被正典化了。莫法德译作「时候过去了,但从未有异象临到任何事件」,这译法的意思比 AV、RV、RSV 更好,但仍然缺少了原希伯来文该四个字的力道,该希伯来文表面意思是,「他们延长了日子(主词),且死了每个异象。」一个易于记忆的口号可以发出无穷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力。

  23~25. 神的回应也以口号的形式出现:「日子(主词)它们趋近,而每个异象的话语。」希伯来文的「话」在这里有应验(RSV)的意思;效果(AV、RV)也表示异象中的每个资讯的效验。这就是神话语的性质:不会徒然返回(),因为它是活泼的话语,神说了出去,就带有神所有的权柄及能力。虚假的口号、无论如何迎合时尚,终必灭没。虚假的预言也是如此,这些预言借着可疑的方法散布「顺利」或奉承的资讯。占卜(24节)表示假先知用死板的方式获得他们的神谕。他们或摇签,或抛箭于空中,然后研究它们落地的样式,或用其他占卜的方法。该词显然有责难的弦外之音。这一切都会被除去,而且神的话要成就,再不会迟延。长期堆积起来的警告快将变成事实,而且在你的日子,悖逆之家啊(25节),已发出的话将会实行。

  26~28. 第二种态度稍有不同,虽然它的答案是相同的。它比第一种态度较少怀疑,但误以为以西结所有警告的话都属于那遥远的「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再一次的回应是,应许不再迟延。

  本段对于当今主再来的观点非常适切。有些人听见基督徒宣称基督将会返回地上,他们便说,已经过了一千九百多年了,而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所以这个教义可以不理而无恙了。其他人认为,这是一个将来的观念,对于他们现在居住的世界并无关联。两种观点都很危险,因为都忽视了预言的即时性。无论应验是长期的或即临的,领受这些预言的教会都有责任生活在其应验的亮光中。在使徒时代的同样问题,可参彼得后书三3~13。


13
以西结书第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攻击以色列先知及女先知的预言(

  在第十二章对付完百姓的错误观点之后,以西结向误导百姓的假先知宣讲。他并不否定他们的先知名分,但严厉抨击他们不兑现的宣告在以色列人生活中造成的毒害。当国家的稳定需要巩固的时候(5节),他们却把它破坏,当政府的结构需要被责备及重新建立的时候(10节),他们却为正在解体的结构祝福。

  1~7.  破坏国家的指控。这项指责的中心在荒场(4节,RSV;AV:沙漠,只表明被废弃之居处的意思)一语,这图画表明那些先知住在百姓中,却没有真正关怀百姓。他们在各根基中间挖洞,毫不为该地着想,目的只在为自己造洞穴,或换一个比方,忙着为自己筑巢。这样的作为不但愚蠢、不负责任,道德上也有可责之处,以西结用了最强烈的字去形容他们的愚昧。愚顽(3节)的希伯来文是 na ̄ḇa ̄l ,此字涵盖的远超过蠢钝的意思。愚人在灵性及道德上都不敏锐;喜欢亵渎()及声称无神();他既粗野又傲慢,好像他同名的迦密人拿八一样(撒上二十五);他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事实上他的品性与智慧人的属灵洞察、自律、节制、敬畏及谦卑刚好反向。将先知形容为这个样子实在是很严厉的用语,但当我们回想,耶利米也曾指控先知中有两个人与他们邻舍的妻子行淫(),我们便知道这是完全可能的。耶利米书第二十九章全章实在需要与以西结的责难一起读,好叫我们更明白那两个神人所面对的问题是何等的复杂。

  然而,先知被责备,并非基于任何他们可能犯下的不道德或罪恶的行为,乃是基于他们如何组合他们的宣讲。这一点给以色列中真先知的意识投下了很大的亮光。这些愚昧的先知随着自己心意说预言(2节,新译、RSV;字面意思如和合:本己心发预言,但希伯来文的「心」, le ̄ḇ ,乃是思想与意志的器官,也是感情的所在)。其平行句,他们随从自己的灵(3节,新译;和合:随从自己的心意),表示人的灵与神的灵有冲突。一个真正受灵感的先知会被神的灵所支配,以致他自己的灵服在神的灵影响之下。先知预言中有一种神圣侵入的意思,由此而产生的资讯有一种超自然的「不同」。它不是单从人的思想产生的。这并不是说,先知轻看一般的思想程式:他们作品中的设计与技巧印证了这一点。然而,这实在是说,当一个先知可以肯定他真是耶和华的代言人之前,人的思想需要被激发,且被圣灵提升至更迫切的程度。虽然有些人好像迦密山上的巴力先知一样,尝试用自戕的方法达到这种效果,真先知却知道,这并非他自己可以做到的。「耶和华神已经发言;谁能不说预言呢?」()。

  以色列距离被破坏仍很远,她所需要的是在危难时刻的支持。这些经文的用语并未表明,究竟以西结对耶路撒冷生活思念多些呢,还是思念被掳中的以色列生活多些:在两处的社群中都有好的和坏的先知。但在耶路撒冷及提勒亚毕的需要是相近的。倒塌的地方需要保护及维修,而假先知正在这方面失败了(5节)。

  5. 耶和华的日子在以西结书中指审判的日子,就是耶和华为祂的百姓,特别是耶路撒冷所定规的。这日子在此可指西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沦陷,审判的风暴终于揭开了。但一个审判行动的具体发生并不是这个词语的全部意思:耶和华的日子永远不能说是已经发生了。它常是指将来,包括了神接下来审判或印证自己的作为。

  8~16.  鼓吹稳定假像的指控。这段经文的首两节提说假先知将要承担的罪责。基本上他们理当受到神的反对,不得宽恕。我就与你们反对(8节)。因此,他们不能指望自己最终会成功,或他们的事工会被认可,而自己的话能够应验(6节,新译)这期望也会无情地被粉碎。他们的审判有三方面(9节)。第一,他们将丧失在以色列的领导层中长期享有的尊贵地位:会(AV;议会,吕译、RV、RSV)的意思是社群中的领袖圈子。第二,他们会从以色列家的公民登记册上被除名,因而会失去每个以色列男丁最珍视的权利。第三,他们永远不能返回以色列地,被掳者赖以生存的有希望的将来因而被剥夺。

  10. 百姓建造的墙是一堵脆弱的隔墙(希伯来文 ḥayiṣ 一字只出现在这里,金希(Kimchi)形容它为「一堵劣质的隔墙」)。它代表了空洞的希望,百姓正为自己建造这墙,假先知也殷勤地鼓励此事。未泡透的灰(RV、AV,此翻译乃基于一个字被误认为另一个意思为「不成熟」的字;RSV;粉饰)与一个意思为「涂上胶泥」的字根很接近,该字用于约伯记十三4及诗篇一一九69:意思是:用谎言涂抹一个人。因此,百姓徒然的希望受到先知们虚假平安的催眠所鼓励。所有向百姓宣讲取悦和姑息资讯的传道者都失败了。但如果他们要对自己的蒙召认真,必须肯定自己所接受的和传出去的都是神的清楚话语,无需顾虑结果如何。当教会领袖鼓励其会众生活在次于基督教标准的或不符合圣经的标准中,他们就倍增了自己的罪咎。

  11. 必有暴雨漫过;大冰雹阿,你们要降下(AV、RV)。这些词语中的「漫过」一词包含了双重的意思,一个是「泛滥」,一如狂暴的洪流(RSV 的大雨灾表达得很好),一个是「洗濯掉」,一如倾倒下来的水洗去了饰粉,留下脆弱的墙暴露在毁灭性的冰雹中。大多数解经家都发觉,大冰雹阿,你们……的称谓不自然,所以修改母音,意思成为「我会使大冰雹降下」。这比 RSV 更可取,该译本解决困难的方法是,完全略去了「你们」一词。

  12. 神的审判效果是要使假先知的工作显得可鄙,这可见于他们的失败被嘲笑:抹上……的灰在哪里呢?然而,这只会是引子,因为很快墙本身要倒塌(14节),而那些宣告平安的假先知也要与它一同毁灭(15、16节)。墙的意象开始时只代表流行的乐观主义,到了现阶段却代表耶路撒冷城,它的不可攻陷性聚集了他们的虚空盼望。然而,最严厉的罪责不落在百姓身上,乃落在那些引导他们进入歧途之人的身上。「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17~23.  攻击女先知。在旧约圣经中只有几处经文批评某一阶层妇女,除了这里的经文外,有以赛亚书三16~四1,三十二9~13,还有阿摩司书四1~3。我们所知的女性先知只有底波拉(及下)和户勒大()等妇女,摩西的姊姊米利暗也有先知的头衔(),尼希米也提到在他的威吓者中有「女先知挪亚底」()。126这样,我们虽然承认先知职事男女皆可担当,但显然,作先知的妇女并不多,而把女先知当作一种品级或阶层是错误的。事实上,以西结的用语表示,这些女性更像巫师或行使奇异魔法的(参:)。当国家腐败或危难的时候,这样的骗子经常兴起,向那些容易上当或焦虑不安的人趁火打劫。这时候的以色列当中有这种人不足为奇。无可怀疑,以色列深受交鬼与通灵倡狂的巴比伦影响,更助长了这些女先知的所作所为。

  18. 这些妇人究竟做什么并不十分清楚。AV:那些在所有袖孔上缝靠枕的,但希伯来文是:「他们在手的交接处上面缝护身符(?)」。「手的交接处」RV 解释为手肘,RSV 解释为手腕(新译)。两者都有可能,抉择必须基于其带出的意义。翻译作靠枕或魔术带(RSV)的字只出现于此及第20节。这字在现代希伯来文作椅垫或枕头,这也是七十士译本的翻译,但有些古代作家认为是护身符,甚至是经匣子。127然而,从巴比伦的习俗来看,这可能是以魔法将求问者的手腕绑起来,象征咒语或符咒有捆绑能力。与此同时,妇女们又做头巾(AV、RV),或更好作帕子(新译、RSV)。这字的意思是,一条长长的带子垂到地上,遮盖了整个身体,显然这东西有不同的尺寸,给各样身材的头(吕译;和合:给高矮之人)!这就是他们用以猎取人的性命的装备。译作性命(希伯来文 nep ̄es ̌ )的字不可能指脱体灵魂的意思:这完全不是希伯来人的观念。它的意思是全人,自我,不只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妇女借着巫术企图掌握及支配那些受她们感应的人,她们也像很多巫师,握有那些人的生死权。

  她们如何运用她们的巫力并不清楚。库奇认为,求问者让自己的手腕被绑起来,而女巫师则用面纱盖在头上,但库奇需要将经文稍作修改,才能得到这意思。虽然他提出了他的论据,128但更接近希伯来文经文的意思似乎是,捆绑及遮盖两者都是女巫师在其顾客身上作的。借着各种不同的咒语及符咒,她把他俘虏了,并且宣称,如果他付出一定数目的价钱,她有能力使他活着。所以对她们的控诉是,你们为己利将人救活。

  19. 两把大麦和几块饼。先前被看作是那些妇女们所收取的价码,其实,它们是作占卜用的,或作祭物献上,或者更可能用作观兆,看看一个生病的顾客会活或死。129

  20. 使他们飞去(AV、RV):RV 的旁注读作如鸟(和合:如鸟飞的)。经文可能有些混淆了,RSV 跟随科尼尔的修改,读作我会让你所猎取的性命像飞鸟一般自由离去。即使这不是原文的意思,读起来文意也清楚多了。

  22、23. 与先知们所受的指责对比,女先知们似乎比较从宽发落。她们的力量瓦解了,而她们的虚假的异象已不复见,但她们显然未受苦,只是失去了她们的影响力和生计而已(23节)。她们的过失只是使义人灰心(新译、吕译)和坚固恶人(22节)。她们其实损害了百姓的士气,同时也滥用了不安的时代中,落在她们手上的影响力。神以严正的公平和无私对待每一个人,正当百姓比以往都需要倚靠这样一位元独一的圣洁神时,这些女先知们却令百姓丧尽道德。她们应许的是冒牌救恩,其实只有那些脱离罪途的人才能真正的得享安稳。她们所受的责难虽轻,却是应得的。130

126见新约圣经中:路二36及下:徒二十一9。

127希勒司(Ephrem Syrus)就是这样主张,他的评注在库奇的注释书第145页中被引用,俄利根的 Hexapla 之希伯来文一栏也如此主张。

128见Cooke, p. 146.

129 ANET 第349~351页引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就是赫人攻击无能者及攻击内部争执的宗教仪式,这些资料使我们更了解这些巫术所涉及的详细程式。

130卜朗理(W. H. Brownlee)对这段经文曾作详尽的研究,'Exorcising the Souls from Ezekiel xiii, 17~23', JBL , LXIX, 1950, pp. 367~373.


14
以西结书第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指责敬拜偶像的人(

  这些话语是向一群特定的长老说的,他们正坐在以西结的脚旁()。相信他们前来是希望听到一些神谕,例如他们被掳的时间长短,或是有关家乡耶路撒冷城的消息。以西结发出神谕,但并非他们所期待的。

  3. 留意轻蔑的这些人一语。针对他们的指控是,他们已经被巴比伦的环境感染,并且受其偶像的宗教吸引。外表上他们并没有改变对耶和华的忠诚,但他们已经将他们的假神接到心里,这样,他们就在自己面前设下了绊脚石,落入罪恶中。罪的绊脚石一语是以西结特有的(、7,),通常是指偶像;先知认为偶像是百姓最严重的「罪状」。耶和华要求祂的百姓,里外如一,只忠于祂,而那些求问祂或向祂祷告的人,如果心里尊奉他神,必不蒙垂听(参:)。

  4. 神给先知一个审判的神谕代替答复,以一般的用语表明(以色列家的……),当心怀二意的人求问一个真先知,会有什么结果。他们将领受不到神谕,但我耶和华要亲自用行动,不用话语回答他。这些话回响着对他们不利的意味,而第8节扩大其中的意思,但最终的目的已经正面地在第5及11节中说出来了。耶和华有意要捕捉其百姓疏离的心,好使他们真的成为祂的百姓。

  6. 通往这个正确关系的途径是悔改(字面意思是「回转」)及离弃(字面意思是「使之回转」)他们的偶像敬拜。悔改的一般用词来自希伯来文字根 na ̄ḥam ,基本上它是一个感情上的字,意思是「难过」、「伤心」。但以西结选了一个更实用的字「回转」(希伯来文 s ̌ûḇ ),他用了两次,并各以稍微不同的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只有 RV 才捕捉得到:你要回头,你要自己回转。

  7. 寄居者(希伯来文 ge ̄r )就是住在他们中间、权利和义务均有规限的外人,这个词在这里出现,表示以西结的神谕不单应用在第1节的那些被掳的长老,还有一个更广的范围。七十士译本将他们解释为「归信犹太教的外人」。

  9. 如果有先知回复这一类的求问者,这就清楚表明该先知是个假先知。他是被迷惑了,而迷惑他的正是耶和华。库奇注解说:「古人的思想习惯往往忽略次要的因素,而将事情的发生直接归于神的作为,只有当我们记得这一点时,才可以理解这里的说法。」131他又比较了阿摩司书三6及以赛亚书四十五7。这并不是说,先知做错,不是出于己意,所以不用负责。他被迷惑只因他失去了属灵洞察力,觉察不出来求问的人居心不正,还编答案给他们,好像第十三章中的假先知,他没有真正从神而来的启示。一个可作比较的例子是,米该亚与亚哈的说谎言的先知之间的争战()。表面上那些谎言先知正在编造一些他们知道会讨好的话语:他们的预言「随着自己的心意」。但在最深的层次上,借着这般行为表现出的一连串反应是出于耶和华。他们自甘灵里盲昧,所以他们所发出的谎言全都是神在他们身上审判的一部分。

  10. 所以,他们必担当自己的罪孽是应该的。假先知与敬拜偶像的求问者都是一样,因为他们都有责任。

131Cooke, p. 151.

E 少数的义人不能扭转审判(

  这些经文是要回应一些人的反对声音。他们说,神在审判中不会像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结所说的残忍,因为祂不能不顾祂的一些敬虔百姓的公义。他们宣称,神这样做会不公正。有少数忠心的人把一切寄托于神,神一定会看重这些人的祷告和敬虔,因而拯救祂的百姓。这种心态根本就是利用圣徒,当作保险一样,来保障罪人。这是人世世代代的错谬。一个团体一方面为了其中有一个圣徒而难为情,但又因他的同在而有安全感,好像拥有宗教幸运符。一个家庭如果在灵性上没有可自负的,通常会很高兴在它的家族某一支有个宗教人士,无论此人是多么远的远亲都可以。以西结的资讯是,没有团体得救的通行证。义人除了自己以外不能拯救任何人。

  资讯的呈现有两个阶段。首先,在12~20节中所说的是一般性原则,当神向一个地方发出祂四项审判的任一项(饥荒、恶兽、刀剑及瘟疫),纵使像挪亚、但以理及约伯三位超级圣人也只能够救他们自己。然后,这个原则在21~23节中应用在耶路撒冷。当神的审判临到圣城,义人更不能够拯救恶人了。即使有人侥幸生还,也不是因为他们的义而存活。神会任他们被俘,好让那些已经在被掳之地的人看见他们的所作所为(22节),就明白神的审判是何等公正。

  有人可能辩称,根据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幸存的义人可以拯救全城(及下)。显然以西结企图矫正的这种思想态度源于这个古老的传统。但他的论点是,在所多玛城内或许能找出足够的义人,使该域因此安然无事,但是耶路撒冷的罪如此深重,神对所多玛的怜悯不能施予耶路撒冷。这是个人责任的教义的逻辑结论,没有转圜的余地;审判必然临到罪人,正如公正地临到了所多玛一样()。

  13. 犯罪干犯(RV)的翻译过于温和,因为这里的希伯来文动词语意强烈,后面且接着它的同语根受词。其字根的意思是「行径诡诈」,因而破坏了一个庄重的约法关系。这个动词也用在亚干在当灭的物( ḥerem )之上所犯的罪,以及妻子的淫乱行为(),两件事都招来死亡的刑罚。本节的意思也相仿,就是土地由于不忠而应得到最严厉的审判。

  14. 上述三人可说是希伯来历史上敬虔的榜样。这不单因为以西结书的读者都知道洪水的故事,也因为其中的英雄人物「是个义人,在当时的时代是个完全人」,与神同行()。约伯也以「无可指责,完全正直,敬畏神,且远离恶事」()为人所知。只有但以理尚未记于当时的圣经。他不可能是与以西结同时代被俘虏的那个但以理:无论如何,这里所用的字是「Daniʾel」,而非但以理书中的「Daniyyeʾl」。此处似乎是指古迦南史诗中的但以理,该史诗被定为约西元前一四○○年的作品,132一九三○年被发现于拉斯珊拉,即古代的乌加列,位于叙利亚海岸的北部。史诗中的但以理主要是带给土地丰饶,公正不阿的角色,审理孤儿寡妇的事件。我们只能假定,这个早期的闪族文献为后来的希伯来人所知晓,或更可能的是,古时希伯来的一些故事,采用了与乌加列史诗中的但以理同名,类似的角色。这些故事如今已经失传了。

  16. 挪亚能够把他最亲近的人救入方舟,但约伯的正义却无助于拯救他的七个儿子及三个女儿()。耶路撒冷的情况正与约伯一样。

  21. 四项典型的属天审判,刀剑、饥荒、恶兽及瘟疫(次序上与13~19节的不同,但并无特别意思)可以参考五章17节的注释。慕兰伯留意到,巴比伦的吉加墨诗史诗中包含了与圣经洪水故事相似的记载。当水退之后,优纳比诗田给众神献上祭牲,母神依亚嘲弄曾经差遣洪水的恩里勒,问他为什么没有差遣狮子、豺狼、饥荒或瘟疫。133这表示这四种审判是古近东的人普遍惧怕的灾难。

  22. 他们所行所为一语已经有三种可能的解释。希齐格(F. Hitzig)认为是指那些存留者的「义行」,这些人配得拯救,他们因而可以安慰在被掳中以神的公义为念的人。其他人认为这词语指的是存留者的「遭遇与苦难」,因而对那些被掳中的人活生生的见证神的审判之严厉。但很多近期的解经家都看出来,按照上下文,这句话应该意指「不义的行为」,为此神已量好应有的惩罚,而库奇指出,在以西结书中,「作为」经常有坏的意思。因此,生还的亡命之徒仍算是恶人;他们会连儿带女带到……其作法,纵使那三个公义的英雄也不会被容许这样作的(16、18、20节);这一切要发生,为了让被掳的人确知神秉行公正,祂不会无故的毁灭耶路撒冷(23节)。

  23. 乍读之余,很难想象恶人忍受惩罚的情景如何便得了安慰(AV:安抚)。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字。希伯来文的字根 na ̄ḥam 本意是深吸一口气。134这字用在这里的形式,传统上译作「安抚」及「安慰」,意思是使之镇静、平静,使人慢慢、深深地呼气。这种安慰是因为好消息临到(如:),或对某事有了合宜的理由解释,否则会令人不安(像这里一样)。正如史奈斯(N. H. Snaith)曾经指出,这字在希伯来文的意思不是在忧愁中得安慰,乃是安慰使之脱离忧愁,即给一个情况带来新的事实,使听者的思想态度改变。135就是由于有这个目的,耶路撒冷陷落中那些不义的存留者得以逃脱。只有这样,那些心里苦毒的被掳者才能看见整件事的公正。

132Aqhat 的故事:参 DOTT , pp. 124~128; ANET , pp. 149~155.

133在 Peake 的书中第577页。参考资料可见于 AOTT , p. 23或 ANET , p. 95.

134见 D. Winton Thomas, 'A Note on the Hebrew Root', ET , XLIV, 1933, pp. 191f.

135 N. H. Snaith, 'The Meaning of the Paraclete', ET , LVII, 1945, pp. 47~50.


15
以西结书第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F 葡萄树的比喻(

  在本诗中以西结将以色列比作葡萄树,这在希伯来的传统中有很长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至雅各的祝福()。通常这个比方的力量在于葡萄树可以结果子,这也是人对葡萄树评价好的原因,但是从以色列这个国家的表现,看不出有什么果子(参:)。然而,以西结却故意忽略果子,似乎在暗示,以色列毫无疑问不能生产任何好的东西,反之,以西结描绘出一幅森林中野葡萄的图画,其惟一的比较点是葡萄树的木质,而众所皆知它没什么用处,纵使用来作钉子悬挂器皿也不够牢固,而被火烧焦后更不管用。这里用的形像是木材被抛在火中当燃料烧了,却随即被抽出来但为了什么目的呢?这比方应用在耶路撒冷身上:毫不起眼,不配与其周围的列邦列城比较;然后在约雅斤的日子被敌人入侵的烈火烧焦;在西元前五九七年幸免于完全毁灭,但已经不适宜作任何东西,只适合被抛回火中,完全被吞噬。

  有些人以为以色列是耶和华种植的葡萄树,因此不会毁灭。他们可能被砍下,但只是暂时受挫:不久根茎会再发芽,而以色列会恢复往日的昌盛。这个比喻是对这些人的隐约回应,如此幼稚的乐观思想正是以西结不断责备的目标。以色列与耶路撒冷其实已经完蛋了。

  2. 在森林众树中的葡萄枝(RV、RSV)一语乃是与本节上半节的葡萄树同位格的,但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几乎不可能将它翻译成惯用语。它的意思很清楚:葡萄木比任何其他树木强多少呢?答案是好不了多少。在森林的树木中,葡萄树的枝子(比任何其他枝子)强多少呢?答案是完全无强处。葡萄树枝一词(同样的字见于八章17节)是树木修剪时期剪切来的小树枝,以西结用它来表示,以色列相形之下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国。

  3. 那(希伯来文 ya ̄ṯe ̄d )通常是指帐幕用钉,但正如该处,它也可以用作钉在墙上的木。它的意思演变为可靠的人,一如以赛亚书二十二23以下及撒迦利亚书十4;以斯拉记九8。以色列既无用处也不可靠。

  4. 以色列没有一部分不受她经受的烙印经历所影响。

  6~8. 到了这个阶段,以西结才将一个至今似是毫不相干的比喻应用出来(参:中的同类模式)。AV、RV 及 RSV 等误将第二个动词译作 So I will give ,因为它们已将前一句中的同一个字作完成时式看待。按照文法及文意,我们得随从 RV 的旁注, So have I given ,因为当巴比伦人首次攻击耶路撒冷城,城中的居民如比喻所述,已经身陷火海。这是已经过去的事,西底家的傀儡政权暂得解救对此事并无影响。所以第7节随后(又一次只有 RV 旁注才正确地掌握了时式)说,他们虽从火中出来,火却要烧灭他们。行事不忠一语可参前面十四13的注解。


16
以西结书第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G 不忠的耶路撒冷(

  以婚约的背景了解耶和华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乃是何西阿的过人之处,他曾经用他自己妻子不忠的经历去表明以色列在灵性上的淫行。何西阿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神对祂任性的新妇表示的信实爱约()。以西结沿用了这个婚约的比照,但他的用词很可能套用了一则当时流传的东方故事:有个弃婴被一个过路的人救起来,后来嫁给了他。各时代各民族都爱听结局圆满的故事,因此这「由潦倒到富裕」的情节广受喜爱。但是以西结所述说的这故事却不再受人喜爱,故事的意境虽有悲悯之情,但讲出来仍然悲哀残酷。基督徒读者对于以西结不经修饰的写实手法觉得受不了,这并不惊讶,因为以西结刻意如此。他是在讲述丑恶的罪,他使比喻符合罪的真相。

  以西结关于耶路撒冷受审的资讯受到有声或示意的抗议,但是他在第七章没有处理什么人的反对声浪,而是综览了以色列从最初起源一直到今天的灵性历史。这历史本身应足以使耶和华有理由采取决定性的行动攻击耶路撒冷。与此同时,以西结的视野超越了审判的立时浩劫,看见了神的最终目的是要复兴、赦免(53~63节),但这可能是在耶路撒冷的毁灭发生以后,才由以西结并合在这里的(参下面的注解)。

  1~7.  弃婴。虽然比喻是特别对耶路撒冷城说的(2、3节),却可以应用在全国及其历史,并且在此对希伯来人的生身祖先提出有趣的观察见解。他们的根本及出世是在迦南地(3节),暗示耶路撒冷其实是一个迦南人的城(大卫生的意见),或是更贴切的说,因以色列首次建国是在迦南地。然而,这话满了讽刺的意味,因为「迦南的」一词是道德腐败的别称。对混种父母的指控也必须从这讽刺的脉络中来看,因为希伯来传统将他们的先祖追溯到纯粹的亚兰人种()。以色列人掺进了很多迦南地与非闪族系的影响。这宗事实可以证实以西结的话真实无误及非闪族根源中吸收了很多外来的影响。根据出埃及记十三5,二十三23的列国名单,亚摩利人是散居迦南众民中的一族。他们属于西部闪族,早于西元前二千年至三千年间已经出现于近东。他们原为沙漠居民,渗入巴比伦,并建立了汉摩拉比使之闻名的强大王国,还有其他城邦,例如人所闻名的马里。这城由考古家帕路特(André Parrot)于一九三三至一九六○年间发掘。以色列征服迦南的时候,他们拥有大部分约但河东的地方,他们的王西宏与噩的战败乃是约书亚成功入侵的先声。在旧约圣经中,他们常与赫人连在一起,但后者原属印欧民族,其中心在小亚细亚。在迦南的赫人乃是一群少数远离原居地的移民。136

  4. 在东方,女婴赤身直到今日也看得见。关于经文中的接生处理,库奇引用马士他曼(Masterman)描述现代阿拉伯人的习俗说:「一旦脐带被剪,助产士便在婴孩全身涂盐、水和油,紧裹在衣服中有七天之久;其后她除去污秽的衣服,洗濯婴孩并用油抹身,然后再包裹七天直到第四十天。」137盐的作用似乎是防腐性的,不是礼仪性的。有人说这是一种奉献的礼仪行为,可与盐约相比(),这说法是少有根据的。

  译作使你柔软(AV;希伯来文 lemis ̌ʿî )的字未见于其他地方。他尔根(Targum)作「为了洁净」,可能是基于阿拉伯文中意为「洗濯」的字根。武加大译本的 in salutem 与字根 ya ̄s ̌aʿ ,「拯救」联系起来。七十士译本及很多解经家完全略去了这个字。RV、RSV 跟随了他尔根的传统,译出了应有的意思,但此字仍然是语言学上的一个谜。138

  6. 有好几个版本及译本支援 RSV 略去重复语你虽在血中,仍可存活。几个解经家与 RV 一样,要将这些字作不同分法,译为在你血中存活,但关于前置词的意思他们不能一致:「虽然你在血中,存活罢!」(大卫生);「以你的血在你的身上继续活着」(库奇);虽然辊在你的血中,最终不免流血致死,你仍可活着」(凯尔)。RSV 的长处是简单地表达了神的救恩行动:发现赤身的婴孩在血泊里拳打脚踢(辊,RV、RSV;非污染,AV),祂就命定在这种光景下,婴孩要存活。

  7. 此节中为首的用字几乎肯定是混乱了。最好将为首的字接在第6节上,且跟随七十士译本作修改,读作:「使你存活,长大,像田间的一棵植物。」你成了优良的装饰(AV)的英文或希伯来文都没什么意义可言;将经文稍作更改,意思更妥切,「你已经到有月事的年纪了」,这意思蕴含于 RSV 的翻译:且已是成熟的少女。

  8~14.  婚姻及装饰。路过者第二次经过的时候,发现他拯救的流浪儿童已经长大到适婚年龄了。他照风俗,以象征行动,就是将其衣服Z子,即长袍之下垂部分,盖在她身上(参:),宣称与她结婚。然后他洗濯、洁净她,因为她的外表并未因光阴的流逝而改善:她仍然赤裸且血迹斑斑。但借着她的恩人之照顾及他所赐的衣服和珠宝,她变成了列国中的王后,美艳也远近驰名。

  第8节提到与你结盟一语,这是婚姻合约的正当表达方式(参:),这里暗示某历史事实,本故事只是该事实的比喻。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将这里求爱的描述历史化,婚姻的盟约指向西乃之约。当时以色列按照神的目的,已经成长为一个国家了。耶和华第一次经过的时间可能指列祖时代(大卫生认为)或以色列在埃及的时期(凯尔)。司金纳139怀疑以西结是否会以如此黯淡的光景描述族长时代,他也觉得以色列的订婚及装饰描述大卫及所罗门时期比艰难的旷野时期更适合。当然女婴赤身污秽的时期正好代表埃及时期。当时以色列长成为一个大国,但我们却难于准确地决定,究竟这则寓言是否含有列祖的时期。或许存活的吩咐(6节)代表神要借着约瑟拯救以色列的心意,当时因为饥荒,众支派很容易会消灭(参:及下)。随后是发育时期,直到最后在西乃建立了婚盟。然而,在她获得财富和尊贵的名声之前,神仍要为祂的伴侣做很多事情,司金纳正确地认为名声是指统一王国时期。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提防,勿为了坚持每项事情都有它的历史解释,就过分牵强附会的解释比喻。大概的轮廓是可以辨认,但其中一定有省略或不一致之处。

  10. 獾皮(AV)是与覆盖会幕的材料(及下)一样。不同的翻译有海狗皮(和合、RV),海豚皮(RV 旁注)和皮革(RSV)。「獾」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那皮必须适合做鞋,又要够大,其中一张可以遮盖约柜。最有可能是儒艮,一种海牛类,像海狗的动物,发现于红海区;它的皮被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用来作带子鞋。这种动物的阿拉伯文( tuḥas )和这里用的希伯来文( taḥas ̌ )之间必定有联系。140

  11、12. 这是婚嫁的珠宝(参:),是新郎理当要供应的。在你额前的宝石(AV)应为在你鼻子上的环子(RSV)。它应该挟在鼻子上的外在部分的(也可参:)。

  13. 这里的盛大排场,与神给以色列的丰盛相仿,可参:申命记三十二13~14;何西阿书二8。

  14. 这节经文将神对不配之以色列施予恩慈和富裕的慷慨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生命、她的婚姻地位、她的财富与美艳,端赖耶和华,是祂选择了如此对待她。她自己本身并无优点或价值:全部都是恩典。同样的真理也被旧约的作者表达于申命记七7~8,九4及下,三十二10;耶利米书二2;何西阿书九10。这真理也被引进了新约的思想中,完全表现了神的爱与祂如何主动的寻找、拯救并与人建立约的关系,以免他们命定灭亡。以色列归属神以后,神又把天上或地上应有的恩赐和福分倾倒给他们(参:)。

  15~34. 新妇的淫行。神给予以色列的东西竟变成了她堕落的原因:她的美艳(15节)、华衣(16、18节)、珠宝(17节)和美食(19节)。甚至她与耶和华结合所得的儿女也被供献作异教的祭牲(20~21节)。她忘记了申命记六10~12的警告:「当耶和华你的神领你进入祂向你列祖起誓的地……给你又大又美的城邑,是你没有建造的,装满所有美物的房屋,是你没有装满的,……然后要小心,免得你忘记耶和华,祂曾领你脱离埃及地,脱离捆绑之家。」

  15. 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娼妓行为,可比较创世记三十八14下半节;耶利米书三2。

  16. 装饰华丽的神坛(RSV)表示那些高岗上竖起的五彩缤纷的帐幕挂饰(参六3的注解〕,以西结看这些地方为宴乐、淫乱、偶像崇拜和献儿童为祭的地方。列王纪下二十三7中有妇女们为圣殿内的亚舍拉织帐幕或挂饰,直到约西亚的时候才中止这种行为。

  20、21. 将儿女经火献给摩洛(此词见于;及),在这里解释为,先将孩童杀了,再将其身体作祭牲烧给神。亚哈斯曾犯此罪(),而玛拿西也是如此()。对于以色列的真信徒,这是非常可憎的,神在摩利亚山上禁止献以撒为祭的古老传统,永远提醒他们,这样的行为不是神要求的()。虽然有些人误以为这样做是宗教敬虔的最高表现,弥迦教导说:耶和华对于祂的敬拜者有远比献儿女为祭更深更高的要求()。

  23~25. 由各高岗上敬拜偶像的罪,以西结转向了耶路撒冷城中的异教敬拜。这里的用语表示有神坛被立起于街角,但从一些用词来看,如显著的地方(24节;RSV:拱形屋顶的房间)及高台(24、25节),可能这些是屋顶上的神坛,分布于城中街道交汇的要冲及眺望无阻的位置。它们可能用作与迦南宗教有关的生殖力敬拜礼仪,不单是作商业性娼妓行业的地方。张开你的脚一词是暴露自己的委婉说法;RSV 作献上你自己。

  26~29. 与埃及人(26节)、非利士人(27节)、亚述人(28节)及巴比伦人(29节)的淫行不单指宗教上的不忠,也指政治上的阴谋及联盟。这些是不断受到先知们攻击的事情,特别是以赛亚()及何西阿()。然而,小国如犹大要投向其强邻,这试探常常都是大的,纵使他们屈从试探以后似乎从未得到什么好处,情况仍是如此。以西结提及西底家曾帮助于埃及(),但只得到暂时的解救(参:)。先知们敌视这些政治上的联系,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联盟表示对耶和华的保护能力不够信任。主要的原因是,任何这种强弱政权之间的结盟,通常弱的一方要将对方的神只及敬拜方式引进自己的宗教体系中,表示他们接受了他的宗主权。因此在这个寓言的解释上,宗教和政治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以西结顺便指出以色列自愿为娼的结果。神的反应是,祂被激怒了(26节),为此祂选定的惩罚,是减少她所得到的分配(27节),这是指她因敌人的吞并而失去土地。我们从比森(Taylor Prism)得知,西拿基立于西元前七○一年正是这样做。141她的情夫利用她的淫荡时,事实上因此而感到厌恶并为她羞耻(27节)。她发觉自己不能满足于她自己所作的,因此无止境地渴望得着更多(28、29节)。这些经节在寓意解释之外,在任何时代,嫖妓对牵涉其中三方面当事人的影响,这段经文的观察可算敏锐。

  30~34. 以色列行为的标记是变态,因为一般妓女都是为雇银而与人交易,以色列却藐视雇银(31节)。以西结甚至说,没有人勾引她,她却勾引别人,且实际上赂贿男人去她那里(33、34节)。艾里逊解释得好:「有些人会原谅奸妇,因为她的情欲强烈和爱情盲目,但对于一个妓女来说,除了生活急需,并没有其他的借口。然而,对于以色列,这种原谅的因由也没有。她的众多情夫并没有付钱给她,反而是她付钱给那些从她取乐的人。」142(参:

  35~43.  以色列的惩罚。由于以色列曲意奉承异教列国,当国家危急的时候贿赂他们救援,又因为她在每一项异教习俗上出卖了自己,甘愿随自己的兴致吸收外邦神道礼仪,于是神向她宣告了祂无误的审判话语。沿用寓言的用语,神预告以色列自己的情人将会成为她荒废的经手人。他们要围绕她,公开地暴露她(37节),并且因奸淫与屠杀婴儿的罪惩罚她(38节)。这正好用来描述尼布甲尼撒手下的巴比伦军队的毁坏作为,但以西结书第二十五章也痛责亚扪人、摩押人、以东人及非利士人等的份儿,因此你的一切爱人(37节,和合本:「你一切相欢相爱的」,意思比乍读之下更为真切)。关于暴露的惩罚,可以比较何西阿书二10,关于以色列友人的诡诈,可比较耶利米哀歌一2。这些国家一方面是神审判以色列的经手人,另方面又由于这样做而成为祂愤怒的对象(参:结二十五),这个事实是不足为奇。以赛亚曾论亚述是神愤怒的杖,又因它在成就祂的目的时所表现的自大而负罪()。神的决定性的旨意乃基于祂预知人的心思意念,并且不放过人要负的责任。

  只有这一切都在众目之下完成(41节),并且以色列不能再为娼,神的盛怒才能缓和,止息向你发的忿怒(42节)。这些盛怒、嫉妒和震怒的用语很容易被旧约的读者误解(虽然新约也有同样的用语)。他们认为这些基本上是人的和罪恶的本性。这种表达方式固然是强烈的拟人法,但任何论及一位有位格之神的用语都会这样表达的。这些用语不能以人的复仇及恶意的情绪角度去了解,乃要放在神的公义、圣洁和纯一的脉络中去了解。塔斯克(R. V. G. Tasker)综合得好,他说:「正如人的爱若完全缺乏愤怒的因素是有缺陷的……同样,愤怒也是神圣之爱中的一项重要因素。神的爱与祂的圣洁和祂的公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当祂面对罪和恶时,必须彰显愤怒。」143

  44~58. 撒玛利亚与所多玛。在本阶段以西结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寓言,但与第一个寓言相连,他提出以色列混杂的双亲,藉此表现出新寓言是前一寓言的延伸。姊姊撒玛利亚和妹妹所多玛是制造出来说明罪恶深重的犹大,但先知说,即使在此双城存立的时代,这两个名字已是满足的丰富和骄傲的代号(所多玛,49、50节),也是各样可憎的宗教礼仪的表征(撒玛利亚,51节),但犹大罪孽之深重频繁,已经超过这两座城(52节)。这样,犹大反而使她的姊妹的行为为义(52节;AV、RV),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使你的姊妹们显为义(RSV)。然而,所多玛、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都会有一个复兴的日子,但这只会为这个娼妓之城带来更大的羞辱。

  45. 撒玛利亚和所多玛厌弃丈夫和儿女,这很容易看出来:丈夫就是耶和华(参:),她们因为骄傲和敬拜偶像而弃绝了祂,而儿女就是那些她们用来放在异教祭坛上的牺牲。但较难明白的是,赫人母亲如何厌弃她的丈夫呢?除非我们认为丈夫仍指耶和华,因异教徒也应当要事奉祂。144科尼尔解决此困难的方法是取消这两句;库奇认为他们的存在只是「要填满数目」。也许我们不该过分求问细节,因以西结只不过是说,由于他们有混杂的迦南先祖,他们全家都倾向于离弃耶和华和祂的标准。

  49. 这里所形容的所多玛的罪与传统的解释很不同,却道出不少今日富裕的西方世界的光景。

  51. 我们的主在马太福音十一23~24责备迦百农城的时候,祂也用了与以西结同样的观念。

  53. 被掳的归回(RV)一语在全本旧约中都应该跟随 RSV 译作恢复他们的运气。

  56. 读作一个问题,你的妹妹所多玛不是一个话柄么……?(RSV)。 s ̌emûʿâ 这个字意思是「报告」、「新闻项目」。在她自己的罪显露以先,耶路撒冷还可以自负地闲论所多玛,当她自己遭到与以东(不是亚兰,叙利亚)及非利士(57节)那些说闲话的妇人同样的下场,就不再聒噪了。

  59~63.  永久的约。这段结语经文假定耶路撒冷已经陷落了,无论如何,以西结认为此事必定成就,但是他的视线且越过了此事,看见了一个基于赦免且会存到永远的新关系。这资讯与耶利米关于神会将祂的律法写在百姓心版上()的应许相同,也与以西结后来关于新心和新灵的神喻()相似。一如艾理逊所作的,人们可以辩称,本段经文是西元前五八七年以后写的,放在以西结书的后半部较适合,因为在本阶段悲戚的神谕中,有一段如此富于希望的话语,是很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对的,但我们知道很多早期的悲戚神谕都有一道清晰的希望之光,我们在这里容许一道同样的曙光,也肯定不会有不一致之嫌。

  61. 非因你的约,换言之,犹大有幸再在撒玛利亚和所多玛之上有责任,这并非由于她的旧约,因为她已经破坏了该约。那将会是「神的一个慈爱行动,完全无需倚赖以往的关系」(大卫生)。

  63. 当神赦免我们的罪,祂也忘记我们的罪()。但罪人却不能永远完全忘记:保罗记得他曾逼迫教会();约翰‧牛顿记得他贩卖奴隶的日子。这些记忆的价值是防止人骄傲。纵使是一个称义了的罪人也不应该忘记他有一个过去,为了那过去,他被羞辱是合宜的。

136见 H. A. Hoffner 一九六八年丁道尔圣经考古学讲座 'Some Contributions of Hittitology to Old Testament Study', Tyndale Bulletin, XX, 1969, pp. 27ff.

137Cooke, p. 162;引自 PEFQ , 1918, pp. 118f.

138阿卡得文有两个字来自字根 mas ̌aʿu ;一个意思为「抹油」(参希伯来文 m-s ̌-ḥ ),另一个意思为「除去」。

139Skinner, p. 130.

140 IDB , vol. 2, p. 252.

141「我将他的(希西家的)城,就是我所掠夺的,从他的地中分割出来,给了亚实突王米丁蒂,以革伦王帕底及迦萨王西里波,因而缩小了他的地」( DOTT , p. 67)。

142Ellison, p. 63.

143R. V. G. Tasker,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the Wrath of God , 1951, p. v.

144比较狄奥多勒(Theodoret)的注解:「祂藉此表明,祂不单单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因为在他们选择可憎的偶像崇拜之前,神曾经给他们神谕」(曾被凯尔引用,第222页注脚)。


17
以西结书第十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H 两只鹰的比喻(

  本章的主题是西底家的诡诈,他原是尼布甲尼撒用来代替被掳的约雅斤作傀儡国王。这次玩弄诡诈的结果是,尼布甲尼撒终于挥军去围困耶路撒冷,并将其毁灭(西元前五八七年),由于这件事在第20节中是以西结的一个预告,显然这个比喻的宣告需要在此事发生前一两年,即大概西元前五九○年。这个年期与本比喻在全书的位置也很配合,因为上一次记载的年期()是西元前五九二年,而下一次记载的年期()是十一个月之后。

  本章分为三个段落:(a)比喻(1~10节);(b)它的意义(11~21节);(c)关于将来大日子的应许(22~24节)。

  1~10.  两只鹰。以西结所诵读的诗既是一个谜语(2节,各英文版本;希伯来文是 ḥîḏâ ),又是一个寓言(RSV、合和本;比喻,AV、RV;希伯来文 ma ̄s ̌a ̄l ),前者的意思是任何谜样的和需要解释的东西,后者的意思与十二章22节中译作「俗语」的字一样。 ma ̄s ̌a ̄l 是个包罗万象的文学形式,简单的警句到长篇的寓言或诗篇无一不有。它的字根意思是「好像」及「比较」等动词的意思,但这不能限制它作直喻或比喻的用法。希伯来诗的精髓是平行句法(parallelism),即用稍微不同的语句复述同一意境,如下面的诗句:

  「我的眼因忧愁而衰弱,

  又因我所有的仇敌而昏花」()。

在箴言一书中,这种平行通常引出相对的意思,例如

  「一个坏的使者使人陷入困难中,

  但一个忠信的使臣却带来医治」()。

  然而,上述两个例子的平行都等于一个「比较」的形式,所以希伯来文 ma ̄s ̌a ̄l 一词可以应用在这里。 ma ̄s ̌al 这个由名词变化出来的动词事实上可以译作「用诗的句子讲述」。

  在以西结书中本章对寓言有详细的运用145。第一只大鹰是尼布甲尼撒,他与他的庞大军队来到犹大(由利巴嫩代表),劫走皇亲贵胄(香柏树梢,3节,RV、RSV),迁去了巴比伦。诺克斯翻译为:「他将它带去了经商之地,放置在交通之城。」然后他取去了那地的种子,就是王室的一个成员,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参:),把如插柳树一样146栽于一块肥田上(5节,字面意思是「一块种子的田」),那田只能够指他的本土耶路撒冷,他就在那里茂盛起来。然而,他从来就只是一棵蔓延矮小的葡萄树(6节),只有有限的权力与影响,且要倚赖他的巴比伦主人,他的枝子要卑屈地朝向他的主人。第二只鹰(7节)是埃及,葡萄树转向它求支持,但先知认为这举动无任何希望。葡萄树将会枯萎,且被巴比伦王轻易地连根拔起(9、10节)。

  第8节有一个解释上的困难。AV、RV 似乎暗示,在尼布甲尼撒的权柄之下,西底家的国家是快乐的。这里的用词实在是重复了第5节所用的,似乎是要表明,西底家与埃及要好是如何的不必要和不智慧。RSV 的翻译是他将它由原来所栽种的地方移植了,或许采用旁注的翻译会更好,它被移植了。RSV 的翻译表示,西底家帮助于埃及就好像将这棵幼嫩的葡萄树再移植,结果会使它更软弱,更容易受攻击。这个翻译很吸引人,处理马索拉经文合情合理的,但它却混乱了这里的图画。本来,西底家的栽种是在多水肥沃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就是「溪水常流的地」(),他可以倚靠巴比伦在那里滋长。这棵葡萄树生长的方向改变了,与它被移植去了另一个环境是非常不同的两回事。后者的意思可能是,西底家将他的朝廷由耶路撒冷移去埃及,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这样激烈的事从未被人想象过。使 RSV 的解释可以逻辑地被辩护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将第五节解释为,将王室种子(约雅斤还是西底家呢?)栽种于巴比伦的多水之地,即在他的忠顺范畴之内。这也是侯伊对第5节的解释,但他把问题弄得更复杂,因为他将第一个枝子解释作约雅斤在被掳之地繁盛起来,而第7节中的葡萄树则解释为西底家,忠顺的心已经移到了埃及147。总括来说,AV 及 RV 的解释与这里所说的比喻更一致。

  11~21. 解开比喻。在先知的解释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显明了,尼布甲尼撒强加于西底家身上的从属关系形同慎重的约法,从属的一方若毁约就会遭难。无论异教国家的标准如何,无疑地尼布甲尼撒的政策是要使他的邻国软弱,且要维持他们的软弱状态(14节),因此西底家别无选择,惟有顺从他的主人。透过打发使臣去埃及,他轻看誓言,背弃盟约(18节),而耶和华说,这是我所起的誓,我所立的约(19节)。这样的反叛不但使巴比伦不悦,更招致神的审判虽然在运行上前者与后者相同(20节)。

  这种态度的意义非常深远。它表明,敬拜神的人所同意的合约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是有约束性的,就好像这些盟约是亲自与神立的。西元前六世纪应用于中东诸小国之间的基本国际政治原则,必可同样有力地应用于今日更开化(?)之世界的国际公约上。在国家的层面可以应用的,相信也必可以在社会和个人关系上有约束力。破坏协约、合同、应许或任何的盟约都牵涉到神,也牵涉到毁约的受害人。

  这几节经文所勾画出来的历史处境可以从耶利米书三十七章的记叙得到光照,一支埃及军队显然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开来,当时可能是西元前五八八年的夏天。这支军队是应西底家的请求而来,结果暂时解除了耶路撒冷的受困,因为巴比伦的强悍军队在同年的一月已经开始围城()。我们对于埃及人的遭遇一无所知,但可以假定他们的努力并不成功,他们也可能不是全心来帮助犹大的,因为围城很快又恢复了,直到一年后,西元前五八七年七月耶路撒冷终于陷落了。一项有趣的参照资料发现于拉吉的信函中,那是在拉吉考古废墟中发现的二十一块瓦片文(拉吉即现代的 Tell ed-Duweir),其中包括了一些由一个在外执勤指挥官寄给当地军政府的报告,内容是关于抵抗巴比伦军的进展情况。其中一项可以追溯到大概西元前五九○年,内容说:「以勒拿单的儿子哥尼雅,军队的指挥官,已经起程下埃及去了」148。他离开去埃及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只能够猜测,但很可能是要向森美忒库法老二世(五九三~五八八)寻求帮助。

  22~24. 另一个关于香柏树的比喻。这一次是耶和华神采取行动。两个大鹰要在他们的权力保护下建立以色列国,但功败垂成。其后神说,我自己(着重的)会将它种在一个高山上,它在那里生长且成了大树,吸引了空中的鸟在它的保护下住宿。香柏树梢的嫩枝(22节,RSV)是指大卫王朝中的一个成员,但是以西结根本不知道这会如何应验。但与一切迹象相违,王室后裔会兴旺,而且其他国家会在它的安定和广阔的统管下联合在一起。这样,耶和华会将事情的次序倒转过来,强国如巴比伦和埃及(高大青树)会枯干,矮树和枯树会因祂的话而变得茂盛(24节;参:)。

145见 R. S. Foster, 'A Note on Ezekiel xxvii 1~10 and 22~24', VT , VIII, 1958, pp. 374~379.

146希伯来文是 ṣap ̄ṣa ̄p ̄â ; RSV 对此稀有之字的翻译得到德莱弗(G. R. Driver)的支持,见 Biblica XXXV, 1954, 152页之注脚。

147Howie, pp. 44f.

148 DOTT , p. 214.


18
以西结书第十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 个人责任的律例(

  以西结在本章以一句老生常谈应对反对声浪:「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齿酸倒了」(2节)。耶利米也曾提到这句话(),虽然那里用这句话的情况与以西结书稍有不同149,这已经可以证明那是当时古以色列人中的一句普遍的俗语。然而,这句话的意思在两处都是一样的,因为该俗语是说,一个世代的痛苦是由于他们先祖的失误造成的。耶利米和以西结都视此俗语为有害的教义,必然误导人受宿命论或不负责任的态度影响。如果可以将错失真的归咎于上一代,那些承受审判的人便大有理由可以推诿自己的罪咎感,且可以反指神不公义(「主的道不公平」,25节)。

  我们与以西结同为这种态度悲叹之前,让我们首先留意,有两项因素使得这句俗语听来很有道理,而且广为流传。第一,人为其祖先之罪要继续负责。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承自西乃十诫:「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第二,以西结的很多教训都有一个基础,就是被掳之人的痛苦可以追溯到以往几代的以色列人身上,他们不断的悖逆、拜偶像、对约法不忠。被掳只是这些不顺服行为累积起来的必然结果。再者,神的审判不分青红皂白临到全国,临到坏人和好人,这样做显然不公平。

  对这声音以西结的回答是没有争辩,只有声称,在神的眼中百姓是个别的,而祂也要个别对待他们。对祂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要关怀的。「世人都是属我的」(4节)。义人必得存活;恶人必要灭亡。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向神负责。在这里以西结一定会补充说,被掳者为现在的痛苦可以去埋怨犯罪的先祖,但他们比先祖更有罪,因为他们犯罪更多,敬拜偶像更厉害(参八章)。他们的光景不能完全归咎于玛拿西和他的邪恶统治。

  以西结似乎要加强他关于个人自由的声称,便在21节以后提出了生命改变的可能。个人的审判从来都不是最后的审判,它是可以因人的回心转意及其行为的改变而逆转。恶人可以悔改,行事公义,得以活着;反向地,义人可以因行罪恶的路而招来死亡的审判。总而言之,审判会临到那些应得的人。

  这项标准的有关个人责任的论述,绝不可以完全孤立来看。它与传统上关于集体责任的观念并无正面的冲突。反而两者是彼此平衡的。一个家庭或支派的集体统一性乃是希伯来心理的实体部分。它与家族的延续这个观念结合不分,而家族的延续是指直系的子子孙孙,它又与以色列之神与以色列群体间的立约关系不可分。单单一个专断的主张是不足以否定这一切的。否则以西结也许要重写其整个对生活的态度,且教条式地将之重组。群体的合一性及集体的责任感乃是事实,经验可以为此作见证。以西结的目的是要表明,这些不是仅有的事实。神所救赎的群体是一个公义的国家或个别不同的悔改者。先知需要即时关怀的是一群被掳在外的人,若他们单单躲藏在国家责任之后而逃避了先知所要求的个人悔改及新生活,这是很危险的。

  2. 这里的态度在耶利米哀歌五7表达得很清楚:「我们的先祖犯罪,他们都去了;我们却要担当他们的罪恶。」

  3. 耶利米向前望,看见了这句俗语不再被人引用的那一天();但以西结坚持这句话必须立刻止息。

  4. 一如在十三章20节中的,灵魂一词不可以被理解为离体的灵。在希伯来文灵魂( nep ̄es ̌ )代表了一个人的全部或在他里面的生命力。 nep ̄es ̌ 在本节经文出现四次,其所携带的不同意思没有一个英文字可以完全翻译。为了避免「灵魂」这个含糊的字,可能最接近原意的翻译是「所有生命都是我的;为父的生命……为子的生命……犯罪的人必要死。」

  5~20.  三种情况说明这个原则。所举的例子有:义人行义(5~9节);一个公义父亲的败坏儿子(10~13节);一个败坏父亲的公义儿子(14~18节)。用同一个家族的三代人来描述,很可能暗示第七世纪时三个王的生命:希西家,他的儿子玛拿西,及玛拿西的孙子约西亚。

  6. 这里所列举的事情主要是道德性的,只有头两项是宗教上的过犯。在山上吃食物意思是在高岗上的祭祀筵席中有份,这刚好配合了眼睛的仰望可能是对 偶像的祷告或某种奉承(偶像的希伯来文 gillûlim 可参六章9节的解释)。十诫中明文禁止奸淫,与利未记十五24与十八19的礼仪上的不洁有关。虽然第二项罪在第11和15节的罪状中未再出现,我们也不能视为多余而删掉;两项过犯在二十二章10~11节中又出现了。

  7. 压榨乃是有权力的地主或商人对付穷人或弱者的高压手段;穷人欠债;弱者不知道或不能运用他的公民权利。孤儿、寡妇及外族居民(「寄居者」)很容易成为那些无耻者的目标(参:)。归还欠债之人的当头是指一种责任,就是要将欠债者所用作抵押的任何东西归还给他,那些东西是他赖以生存或过活的,例如他盖着睡觉的衣服(参:)。

  8. 禁止高利贷见于这里及一些类似的伦理要求中(例如:),这是指给一些在困难中的人提供慈惠贷款。申命记二十三19~20允许贷款给外邦人取利,但对以色列人本身则不行。高利贷破坏了真正的慈惠精神,透过高利率打开了强夺之门,至终导致那些到期仍无力还债的人成为奴隶。这与现代为了商业目的而贷款的事是很不同的。但不论古今都要实行在两人之间,按真理判断的原则。

  9. 总结的要求明显是宗教性的,综合了所列出的各项宗教及道德上的训令。在以西结及所有旧约作者的思想中,道德表达了一个人的宗教信仰。两者之间是不可分的。

  13. 必不能存活……必要死亡。后面一句是一般律法上裁决的术语。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也许生与死两种遭遇指向即将来临之审判中所要发生的事。但慕兰伯的说法正确:「除了暗示此时此地义人经历生命,而不义的人经历死亡之外,还有更多的意思」。150希伯来的生死观所代表的不是两种不同的状况,乃是同一个存在的两极,其间为逐渐的过渡期,下端是死亡、痛苦、疾病乃至焦虑;上端是不同程度的丰富,有快乐及神的恩福为至善。事实上,这与新约中的「丰盛生命」或「永生」相去不远,即活在神的同在及恩福下的生命。

  19. 刚才描述的三种情况引导我们回到酸葡萄的问题。如果儿子被看为父亲的一部分,即父亲的人格延续到下一代,为什么儿子不应该与他的父亲一同受苦,分担他父亲的惩罚呢?以西结的断然否定,说明了罪恶与公义一样,不是遗传得来的。个人的公义或罪恶必归自己(20节)。

  21~32.  一个生命改变的个案。以西结前面辩证的逻辑发展使他可以继续说:一个人无需要生活在他以前所犯之罪的阴影下。如果他能够从他先祖的罪中回转过来,照理也可以从他自己的罪中回转过来。

  23. 然而,这不单纯是逻辑。支持这个说法的理由是,神宁愿(如果这不是一个太轻的用词)人悔改、存活。神的盼望、意愿及目的就是人应当被拯救。任何一个勇于宣讲神之审判的宣道者都应该有这种盼望。参:彼得后书三章9节。

  24. 可惜反向的一面也同样真实:一个正直的开端可以因一次坠入罪中而摧毁。这里所指的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持续地选择罪恶,以致人的生命道路也改变了。

  本来攻击神不公义的控诉(25、29节)如今反而用来对付指责那些控诉者。原来他们才是不义的(RSV;AV及RV:相等)。以西结所阐释的个人责任律才是最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选择及生存的机会。神必按你们各人所行的审判你们(30节)。而且神不愿意任何人死亡(32节,现中),才令以西结奉神的名呼唤百姓悔改归向祂。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可能是叛逆的和拜偶像的,但作为个别的人,他们可以受召悔改,因此而得救。

  31. 自做一个新心和一个新灵!这里的用语是属于人的劝勉。如果有人认为,这里以西结不把这些看为神的恩赐,那么对以西结是不公平的。神自己在三十六章26节中如此说:「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然而,在人的层面上,个人的努力和行动是需要的,以便促使悔改,并使灵性上的更新得以发生。宿命论会扼杀一切活动,且对灵魂是致命的。根据第2节的俗语去生活就是投降及死亡。以色列家阿,你们何必死亡呢?

149在耶利米书的处境是末世的(留意、31中的「在那些日子」,「日子将到」等词语)。耶利米将这句俗语与将来新约的日子联系起来,那新约是神要与犹大和以色列立的。

150Peake,列举之处。


19
以西结书第十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J 为以色列的君王举哀(

  这首诗是以西结给了我们的第一个 qînâ 的例子,该字分别被译为「挽歌」、「哀歌」。它是用一种特别悲哀的调子写成的作品,也是 qînâ 特有的节奏。其中的对句长短各不一,是3:2的形式。这种格律在英文或中文圣经中很少捕捉得到,因为在希伯来语中通常是一字一节拍,而一个希伯来文单字往往需要好几个英文或中文字才能将意思翻译出来。第2b节最能够说明这种韵律:

在狮子的

中间

她蹲下,

1

2

3

正在乳养

她的小狮子

1

2

同样的格律在以西结书他处,见于二十六章17~18节,二十七章3~9节,二十八章12~19节,三十二章2~8节。它在旧约的其他地方经常出现,特别是诗篇(甚至第二十三篇也用它)和先知的哀诉,当然也是耶利米哀歌的标准特色。

  以西结哀叹的物件有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他在西元前六○九年被掳去埃及(4节);约雅敬的儿子约雅斤,他在西元前五九七年被发落到巴比伦(9节);还有西底家,也是约西亚的另一个儿子,他是大卫家的最后一任统治者,而大卫王朝也就此退出(14节)。如果这首诗与相伴的其他经文同属一个时期,即西元前五九二至五九一年之间,那么第一部分是一个历史回顾,但西底家尚未反叛及屈从巴比伦的力量。因此有些人认为第10~14节是后来才加上去的,这可能是对的,但不需要认为它们并非出自以西结之手。其实它们的风格与以西结的亦步亦趋。或者把关于西底家的悲惨结局当作是预言,如此这首诗也可以被看成是一整体。应用于全部三个君王的主题是:人类的伟迹竟变得一无是处。这些人虽有勇力而且有声望,最后还是落入神对他们的审判。以西结虽然对西底家没什么好评,但也不会把他们全部说成是腐败无能的君王。他会同意列王纪下作者的断语他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然而,因他对大卫之约的热望,看见三个继承此约的人被掳而销声匿迹,令他不禁痛心疾首。这不是一首嘲弄的诗歌。耶和华的审判可能非常严厉,而以西结也痛切的感受了这一点。

  1. 注意作者又避用 meleḵ 「君王」一词,而用更普遍的词 na ̄śîʾ ,「王子」。参照:七章27节,十二章12节。

  2~4. 约哈斯的结局。母狮子不可以被理解为约西亚的妻子,约哈斯与西底家的母亲哈慕他,却应被理解为眷养这些王的国家。十字军的时期退出不久以前,狮子还常出没于巴勒斯坦,而希伯来文有五个不同的字去形容们(全部皆出现于,其中三个也可在这里的第2节中找到)。关于狮子作为国家及大卫王室的形像,参:创世记四十九9;弥迦书五8;或许列王纪上十:19~20也可作比较。慕兰伯提到了示马印章上的王族狮子;该印章发现于米吉多。151

  约哈斯只统治了三个月,所以对于其名声的形容必须被看成一种诗的手法,旨在表达约哈斯所代表的大卫王室的荣耀。他被法老尼哥带去了埃及(),结果就死在那里,一如耶利米曾预言的(;沙龙是同一个人的别名)。

  5~9.  约雅斤的结局。约哈斯的王位由他的兄弟约雅敬承继,但以西结略过了他,直接转到约雅敬的儿子约雅斤身上。他也只统治了三个月,随即成为其父恶行的受害者。约雅斤登基之际,年方十八。因为约雅敬拒绝向尼布甲尼撒进贡,耶路撒冷已经受到攻击。约雅斤的统治短暂而且悲惨,他在巴比伦流放的日子也漫长而且无聊。见列王纪下二十四8~15,二十五27~30。152

  5. 和合本、AV、RV 译为等待(waited)的字,在希伯来文是个罕有的字体。RSV 译为「困惑」(baffled),只是揣测其原意。科尼尔建议稍作修改,将句子译为「她举止愚蠢」,但语意之艰涩仍然不减。

  7. 而他知道他们的寡妇们,这个不可思议的 RV 旁注可以作如下解:「寡妇」与「宫殿」二字在希伯来文非常相似,间或被混用(例如:),而「知道」的字根与意思为「羞辱」的字根几乎肯定有同样的字母( y-d-ʿ ,这是经常发生混淆的因素。RSV 与新译本的翻译颇为正确:拆毁了他们的城堡(亦参吕译、现中),刚好与下一句成为完全的平行句。

  9. 笼(希伯来文 sûg ̄ar )这个字是借自阿卡得文 s ̌igaru ,其原意为一个动物的笼子,或用来将一行一行的犯人绑在一起的围颈带。这个字在现代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狗项圈」!

  10~14. 西底家的结局。虽然这里的图画改变了,母亲一词仍然要视为以色列国。葡萄树和葡萄园是以西结和其他作者爱用的象征(;参:)。这个象征辉煌的先例见于创世记四十九9~12,在那里可以见到先知在此用的狮子、权杖和葡萄树的象喻。在这个寓言中,葡萄树栽于灌溉良好之地,繁茂且生出坚固的枝条,好像很多的皇室权杖,代表了国家统治者的延续。然而,当葡萄树连根被拔起时,它坚强的茎枯萎并且被焚烧。葡萄树被移植到沙漠地上,同时火从主干中烧出,毁灭了所有果子和剩下来的叶子。这显然是指以色列最后一个统治者西底家;他被视为国家最终灭亡的原因。

  10. 在你血中(AV、RV、和合本小字)根本不正确,很多人提出修正。最可能的一个假定是 da ̄m ,「血」,与 da ̄mâ ,「好像」(如 RV 的旁注,在你的形像中)或与 ra ̄mâ ,「高耸」、「巍峨」互相混淆了。RSV 的葡萄园是很勉强的译法。

  14. 本节指西底家的叛逆,引发了巴比伦的惩罚。此事实际上使以色列失去了国家地位多年,也真正退出了大卫家室的统治。因此,以色列的覆亡因素就在自身找得到。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类设立的政权,组织都在类似的情况中灭亡。

151Peake,第579a页;印章的图样见于 ANEP , No. 276,或见于 A. Reifenberg 的 Ancient Hebrew Seals (1950),图1。

152关于本章的更详细的历史背景综览,见导论Ⅲ,书版28~29页。


20
以西结书第二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K 回顾以色列的历史及神对她未来的计画(

  不同于弃婴的例子(十六章)及阿荷拉与阿荷利巴的比喻(二十三章),这里所形容的以色列的过去是一个不断反叛神的历史,用的是实际的历史笔法,并无借助于暗喻或比喻。本章追溯了过去的大事,由埃及开始,引到出埃及、旷野的经历、迦南地的生活,最后散居于列国中。有几个主题是重复出现的:(a)虽然神恩待了以色列,赐给他们无数的福分,又一再忍耐不将祂的愤怒倾倒在他们身上,他们还是叛逆神。(b)旷野飘流的事似乎不单单是以色列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它们代表了一种思想形态及由此而来的结果。所以以色列历史的末期被掳的离散被看成重返定居迦南以前的旷野生活(35节:「我必带你们到外邦人的旷野」)。(c)耶和华关注祂自己的名。这是以西结写作中的一个新特性,后来出现于第三十六及三十九章,但在其他任何地方并未从先知的思想中完全消失。它的特点是,代表神断绝了祂对以色列立约的恩福,因为他们完全废弃了他们自己守约的责任,违反了所有的约法要求,像西乃的律例典章;也亵渎了约的记号安息日:因此神运行约的制裁是公正的。然而,祂仍然是一位慈怜的神;只是祂现在的怜悯行动基本上是因为祂关注自己的「名」(例如:荣耀、名誉),也考虑到那些旁观的世界列国可能会得到的结论。

  1~4. 长老们的询问。这里所提供的日期是西元前五九一年亚笔月(七至八月)初十日。153这里并无提及长老们造访的目的。他们来坐在以西结的脚前,可能是希望听到一些老家的消息,或来自神关于他们被掳期限的话语,一如在十四章1节的情况。他们可能向以西结问了一个特别的问题,需要他的回答。有些人根据第32节而认为,长老们正在主张一种妥协的混合主义,因而寻求以西结支持该政策。这正好与以西结断然拒绝的答复相吻合,但这纯属臆测。拒绝回答长老询问的原因可以隐约见于他们列祖那些可憎的事(4节)一语。如果将此语解释为对长老们的指控,是因为他们的先祖犯了罪,无疑就否定了以西结多次主张的个人责任的辩论。这里的论点是,由于一些未说明的理由,长老们的询问是不合宜的,只需要重述以色列过去的罪就可以表明,历史已经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这解释了为什么有那句不耐烦的重复语你要审问审问他们么(4节)。其中有一种祈使的力量:「建立反对他们的案子」。

  5~9. 以色列在埃及。我举起我的手(和合本:起誓)这一句强烈的声言经常出现于第5、6、15、23、28、42各节。这表明了神的丰富恩典,对以色列守约、施慈爱。这恩典首先见于耶和华对摩西的自我显现();祂说,我是主(即耶和华)你的神。本段经文认为那是耶和华拣选以色列的时刻,也刚好是这个字在以西结书中出现的惟一一次。因此,以色列的历史并非由亚伯拉罕开始,乃是由摩西及燃烧的荆棘开始,而耶和华这个名字也在那时启示为以色列立约之神的特定名字。

  6. 以色列历史的初期标记着神的流奶与蜜之地的应许,这是刻意铺陈叙述一个无价的祝福(参:)。惟一的条件是要弃绝埃及的偶像(7节),而这条诫命被完全忽视了(8节)。五经中并无记载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宗教生活,但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假定,如果后来的历史有迹可寻,以色列人在维系其宗教上的纯正并不十分成功。而我们可以想象到摩西要把耶和华在燃烧的荆棘中启示给他的,教导以色列民,是何等漫长艰巨的任务。十诫的第一诫所要求的,表明了以色列必须从接纳其他神只的阶段出来,进入单单敬拜耶和华的阶段。

  9. 耶和华的名表达了祂的本性,祂的全部品格,如祂彰显的自己。这与祂的「荣耀」相称,例如祂荣耀的威严,而且祂的名可以指祂在人心目中的声誉。如果人对祂有正确的思想,且晓得祂应有的属性;因而敬拜祂,他们可以说是「尊祂为圣」了;反向,误解祂的本性,且未按祂应得的尊崇看待祂,就是亵渎祂的名。新以色列的责任与旧以色列一样,是要留意是否因为不当的见证神的本性与真理,而亵渎了祂的名。信徒的罪与缺点无可避免地会导致这样的亵渎。但神可以也常常采取特别手段去抗衡这种事,确保祂及祂的能力的忠实见证不会完全消失。

  10~26. 以色列在旷野。恩惠、叛逆与收回怒气这种模式是5~9节中所提及的以色列在埃及的历史写照,也运用于旷野时期。首先,10~17节提到了出埃及的拯救之恩,律法的赐与,还有立定安息日作为约的记号。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约圣经将律法的价值限制为救恩的一个工具(例如:及下),但显然还是把它看作是神借着摩西给祂百姓的恩典的礼物。而且神也命定,遵守它的人必得存活,即在物质和灵命上都亨通(参:)。面对以色列对祂恩典的拒绝,耶和华本想彻底毁灭他们(13节,现中),而且起誓不准他们进入迦南(15节),但基于祂关怀自己名字的大原则,甚至这些决定也被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祂的思想或「后悔」,在神并无矛盾的地方。

  其次,在18~26节中,神向在旷野的第二代以色列人提供了一个类似的机会,但所得的回应与他们上一代所回应的完全一样。这一回,虽然神又一次抑制,未倾倒出祂的愤怒,祂却给以色列留下了两项不幸的资产,就是把他们从迦南地赶散到外邦人中的威胁(23、24节)和将头生的献为祭的恶规(25、26节)。后者在解释上带来尖锐的问题。它似乎是指「将孩子们经火献给摩洛」的不法行为。这种以小孩为祭牲的作法在旧约圣经中经常遭到强烈的责难,可见这种事的发生远超过圣经中提及的次数(如:;参:)。但我们绝不能就此说是神的规定。此处可能是指出自母腹的,全属耶和华,所以要献上头生的。这条规矩已经被救赎的律法修正,让头生的孩子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或赎价取代(及下)。但以后间或有献孩子为祭的事,就可能是出于对该律法的误解,因此,以西结可能在暗示,追根究柢是神导致的。另外,我们可以根据罗马书一24了解这段经文。保罗说,灵性歪曲的结果是神「任凭人」去犯更大的罪。

  27~29. 以色列在迦南。以色列历史中最大的叛逆是,他们在神的恩典中最后进入了应许地,很快就以各高岗上的迦南异教神坛作为他们自己献祭的地方;本来可以被神悦纳的奉献,如今竟惹我发怒(28节;不同的英文版本译作挑衅)。用 Bamah (29节),即「高岗」,是 mâ (「什么」)及 ba ̄ʾ (「去」)的文字游戏,不该当作是以西结认真的字源学研究。相等的英文句可能如下: Why the High altar to which you all turn (译按:取同义)。

  30~39. 以色列的过去所带来的结局。以色列家直到今日一直在实行偶像敬拜(31节),现在有话语临到他们了。特别对于那些来求问耶和华的长老们,神说没有话语给他们。企图混杂外邦偶像敬拜的阴谋必不容许发生(32节)。神必用出埃及时拯救以色列的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加以干涉。祂要成为他们的王,且在审判中领他们进入另一个旷野经历(参:)。这将是以色列的一次熬炼;不洁净的不会回归,那些要拜偶像的可以继续敬拜,但要与忠信的以色列人分隔,好使神的名不再被亵渎(39节)。

  40~44. 神为以色列的美好目的。一群被洁净了的余民将会在耶和华的圣山锡安山上敬拜祂,那是神所立定敬拜祂的中心和祂的居所。百姓会献上上选的祭物,他们的敬拜会被接纳。神也要藉此机会彰显耶和华为圣(41节)。在你们身上显为圣,意思是「我会在你们中间被承认为神」,而这一点仍然是神对祂的叛逆之民的最终目的,比任何其他个人的关怀更重要(参上面第9节的注解)。同时,百姓会为他们过去的罪而不能自已(43节),而且他们悔改的灵照理也可以见证神的本性和圣洁。由此看来,正因为那些长老没有羞耻心和悔改的灵,就显出他们有罪,并且不配领受圣洁之神的话语。

153参导论 Ⅲ中的年代表,书版32页。

L 火与刀的审判()154

  二十45~49. 南方的森林大火。以西结受命面向南方说出他的话(46节)。虽然在 AV 及 RV 中本节的「南方」一词出现了三次(和合本一次只作「南」),希伯来文却用了三个不同的字( têma ̄nâ da ̄rôm neg ̄eḇ )。其中头两个是一般的诗歌用字,指南面的方向,第三个则指一个特定的地理范畴,位于犹大山地的南面,现代以色列称之为尼革(Negev)。今天那里是无水的沙漠,只有一些农耕者所浇灌出来的可耕地。但我们知道在旧约时代,整个巴勒斯坦有更多的森林区,因此尼革的森林(RSV)一语所指的不必看为全属象征性的。为了加强他的资讯,以西结可能在宣讲神谕时面向南方,预言耶和华将使森林大火由南至北席卷全地。所有人都要看见,而且无人可能逃避它的烈火(47节;人的脸面都被烧焦)。人们会认识到,大火是耶和华差来的审判行动。第49节假定以西结已经宣讲了他的神谕,而他的听众挖苦他为一个说比喻的,或许为了保持希伯来文的同语根字体,可作「出谜语的谜语人」。由先前的事来看,投诉者也并非没有道理。


21
以西结书第廿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二十一1~7. 解释比喻。第2~5节的用语是特意要与二十章46~48节的用语配合。南方首先变成了耶路撒冷,然后是圣所,最后是以色列地。森林大火变成了一把刀,要杀戮义人和恶人(「青绿的树和枯干的树」),一切有血气的都认识到,作成这事的是耶和华(5节)。耶和华的刀这个命题可以追溯到约书亚在约但河边所见的异象,耶和华军队的统领手中拿着拔出来的刀(以下)。祂在那里为祂的百姓争战,使他们得以在胜利中进入应许地。在其他经文,特别在先知书中,神挥动祂的剑抵挡以色列的敌人(及下;)。这刀剑是祂行审判的工具,在两约之间的著作中特别见于末世的战争场面中。以西结在这里用它来表示神在以色列身上的审判,只是在别的预言中,他暗示耶和华的刀已经被放在巴比伦王的手中,透过他的军队好叫神的审判施行在埃及王法老的军力()。本段所搜集的神谕论中,耶和华的刀这个重复出现的主题,似乎是贯串其间的惟一因素(3~5、11~15、19、20、28各节)。

  6、7. 以西结的悲叹是另一个象征,表示极度的恐慌将会在审判的时刻临到以色列。正如自己丧妻时不能举哀,用作象征泪水不能弥补的伤痛(),以西结在此以象征手法,但是借着情感的表达,而不是行动,传递他的资讯。弯着腰一语RSV作「破碎的心」,表达深深的感情巨创。腰部是力量的所在,所以这里指的是精神上和肉体上完全崩溃(参:)。当百姓听闻「灾祸临近!」的风声或消息,也会遭受同样的惊慌或情绪上的瘫痪之苦。

  8~17. 剑歌。本段某些部分显然是诗体,但并不可能分辨哪些是原来的诗,哪些是夹在其中的散文体评注。惟一可以辨认的部分是为首的双行体,它可译作

  有刀,有刀!是磨快

  擦亮的。

  磨快为要行杀戮

  擦亮为要像闪电。

这可能是一首旧诗修改而成的,好比那首同样简洁的拉麦之歌(创四章23~24节)。它甚至可能是一首伴随着剑舞的歌词。侯伊认为,以西结可能以这些词配以某种挥剑之舞。然而,他很快打断转向,我们岂可快乐么?这问句与随后的句子在马索拉经文实在无法了解。RSV 将读音符号稍作更改便成为:你貌视了刑杖,我儿,就是一切木质的(和合本:罚我子的杖藐视各树)。这样,先知是在责备听众不留心(「你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吗?」),指控他们蔑视以往的一切刑罚工具。杖令人想起以赛亚曾形容亚述为「我忿怒的杖」()。然而,现在木头要被铁所取代,而且它不会是单纯的试验(13节;根据RSV);它将会是临到我的百姓的全盘毁灭。大力拍腿(12节)是悲伤与失望的表示()。

  14. 虽然第11节没有披露杀戮者的身分,只要对杀戮的事拍掌赞成,就可证明以西结在其中有份。这表明他尽一切所能,用行动向百姓警告即将来临的审判,在剑舞继续的时候扮演一个欣喜的观众。早些时候发自他的叹息与哀伤足以证明,对着毁灭欢呼不是他的本性。但我们必须了解,作为神的代言人,他一定要以这种方法生动的表明神谕。因为这样做,他是在宣示神允许正在发生的事情:耶和华说,我也要拍掌(17节)。

  18~27. 巴比伦王的剑。在本段中出现最多的字是定出(AV;19、20节,22节两次)。希伯来文是一个更温文的 śûm śîm ,意思只是「放置」。然而,又一次表示了以西结有意将他在这里的资讯与一个象征性的表演结合起来,在地上画出相应的路线图,表示巴比伦王正在向耶路撒冷的路上前进。头一个举动是画出一条源自巴比伦或北方的路,形状像一个倒转的Y,分叉的两端分别为耶路撒冷和亚扪的拉巴(以合宜的记号标志着)。然后,巴比伦王在分叉路上所作的各种问卜行为都被重演出来。他要选择攻击亚扪首都(现今约旦的安曼)或围攻耶路撒冷。

  21. 这里描述了三种问卜的方法。第一种是摇箭(见和合本小字)或箭卜法(AV 的翻译有误导)。这种方法在箭上记上人名或地名,然后摇晃它们,就像摇签一样,抽一枝箭出来。第二种方法是谘询神像:这些是家庭的小神像或先祖神只,拥有了它们,在遗产的法律问题上很重要(参:及下)。有时它们被用作偶像或通灵之用,也列在约西亚要除去的可憎之物中()。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样子如何或如何求问它们。但如果是祖先的形像,可能是人用来向亡灵获取指示的媒介。155第三种方法是观察祭牲的肝或内脏。这是巴比伦占卜的一种常见方法,并且留传到古罗马时代。如何解释这些内脏上的纹脉乃是古代近东的占卜者传习的一种技巧,考古学家所掘出的一些泥像似乎可以说明此事。156

  22. 安设撞城锤一语出现了两次,RSV 正确地略去了它的第一次出现,那是在耶路撒冷之后因意外重复而加插进去的(参 RSV 的旁注)。无论如何,委派首领(AV)不是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垒( so ̄lelâ )及台( da ̄ye ̄q )二词可参四章2节的注解。

  23. 耶路撒冷的百姓罔顾这些警告,斥之为虚假的占卜,但是一点用没有:尼布甲尼撒要来,且要将他们的罪咎带来给他们。郑重其事地起誓一语很难明白,有些人索性将它略去(跟随七十士译本)。它的存在(字面意思为「对他们起的誓言中的誓言」)提出他们罪过的根据,即西底家破坏了与巴比伦所立的约(及下),或指他特赦了奴隶后又收回成命(及下)。另一种解释是将 s ̌a ̄ḇûaʿ 译作「七」而不是「誓言」,那么全句是,「他们有七个七」,亦即「七周」,或「周上加周」,可能暗示耶路撒冷的百姓认为,他们有非常充裕的时间去预备抵抗围城的威胁。

  25、26. 西底家如常被称为王子(吕译), na ̄śîʾ ,不是君王, meleḵ ,前者没有弥赛亚的含义。礼冠(吕译、RV;AV:王冠;和合本作冠)是大祭司所戴的(、39,)头巾(源自意思为「缠卷」的字,RSV:「头巾」)。它在这里只用作王族的象征。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西底家在他所犯的罪之外,又犯了僭越祭司职事的罪。

  27. 将一个字重复三次是希伯来文中表示最高强度的方式(参:的「圣哉,圣哉,圣哉」,或的形式)。因此,以西结宣示了王室世系的倾覆,他总结时,用了上溯至创世记四十九10的一项玄秘的记载,其中提及众人久盼,有真命王权的一人。当他终于出现时,王冠与君王的头饰都要赐给他,因为他会成为万事的总归,也就是大卫家与以色列的弥赛亚王权经常指向的那位。157

  28~32. 亚扪的刀剑。本段经文非常含糊,但显然与本章较早的部分有关联,特别是9~17节,这里亚扪人被描述为手挥刀剑攻击以色列的人。这可能反映了耶路撒冷被围或其后的时期。当时亚扪人联合了其他人,趁犹大逃亡,攻击、搜掠了她的土地。这显然是受了假占卜和荒谬的异象所影响(29节),但神制止了他们的手,并呼吁他们将刀收入鞘(30节)。随后是非难的话语:亚扪会在自己的地上受审判及惩罚。他们会在善于杀灭的畜类人手中受苦(31节),这些人后来被称为「东方人」(),例如沙漠中野蛮的部落人民。因此,亚扪人的仇恨计画会落在他们自己身上,这在有关他们命运的进一步神谕中清楚可见()。他们最终的结局比以色列的还要差,甚至比埃及还要差,因为他们必不再被纪念。在闪族人的思想中,没有比这情况更可怕的了:无复兴的可能性,无延续的世代,无纪念,甚至无记忆,遗忘殆尽。

154本段经文的一致性在希伯来经文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那里第二十一章始自二十章45节(英译本),且延续至37节之多。

155参 NBD ,专文「家神像」,第1253页。

156参 NBD ,图135,第742页。

157 NBD , 'Shiloh' 一文,第1177页。


22
以西结书第廿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M 三个关于耶路撒冷污秽的神谕(

  本章有三个神谕,每个都以「耶和华的话临到我」开始(1、17、23节)。它们可能原本是在不同场合中宣讲出来的,后来被收集在一起,因为有共同的主题:为耶路撒冷的罪控诉她。梅依形容本章现有的形式,乃是以西结书的最后编辑者之三论点讲章,该编者急于要他同时代的人以耶路撒冷的遭遇为警诫。第一点(2~16节)责备耶路撒冷是个血城,罗列了不同的罪宗教的、色情的、社会的和法律的都在她里面发现了。两个最常用的字是血(2、3、4、6、9、12、13节)和在你中间(6、7、9、10、11、12、16节)。这些罪的惩罚就是赶散到列国中,似乎这样可以让耶和华除去城中的污秽(15节)。第二个神谕(17~22节)用了炼银的暗喻,这要指明以色列所要经过的漫长而又痛苦的熬炼。国中一切所有的都会被聚集在耶路撒冷,经历神愤怒的火。虽然在构成以色列的元素中会有银,但此处没有说,在这过程中会产生炼净的银,但请参下面关于本段论文的讨论。关于以色列的裁决是,他们全是银渣滓(19节)。第三个神喻(23~31节)对于以色列社会的不同阶层作了详尽的批判祭司、先知、首领、贵胄和国民。他们全都失职;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在破口上。因此耶和华要为他们的失误将应有的回报倾倒在他们身上。他们的遭遇已经命定了。

  很多释经者都跟随侯舍和赫仁特里,看第三个神谕为后来的作品,将第31节不解释为先知式的完成时态,却解释为实际的过去时态,从过后回顾耶路撒冷的陷落。西番雅书三1~4常被引作参照,但那些经文的作者和日期也是有疑问的,158而且两段经文之间的确实关系仍未清楚。这神谕可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写成的,所以在语文上反映了这一点。但同样可能的是,看这些动词为先知式的完成时态,目的是要强调耶路撒冷快要陷落的随时性及绝对性。

  1~16. 血城。一如在二十章4节及二十三章36节中,你要审问么(或作「你准备好了审判么?」,JB)一语的意思远超于单纯作裁判者。它包括了先知两方面的工作,在今天这工作的一方面由检察官去完成,另一方面则由法官去完成。法官所作的宣判是已经由陪审团宣告有罪的人。所以以西结的「审问」所包括的是,向罪恶城耶路撒冷表明她的罪是什么及将要降临在她身上的结局是什么。他是在「辩明」罪状及惩罚的原因。第3节中流血与拜偶像的结合是要提醒人们,偶像敬拜实在牵涉了献孩童为祭的流血事件(「使你的儿子们经火归给摩洛」;参:),但这项指控也可能包括了拿伯式(王上二十一章)的谋杀及逼害,乃至剥夺公民的自由和生计,或作了任何引致流血罪的暴力行为。

  这里所罗列的罪可以与十八章15~17节的作一比较。有些人将其与十诫相连,但大多数人将其联系到利未律法中的所谓圣洁律法上(利十七~二十六章)。关于轻慢父母(7节)可比较出埃及记二十12;寄居的(希伯来文 ge ̄r )和孤儿寡妇,可参考出埃及记二十二21~22。但也可参考利未记十九3,二十9及十九33,同样的关怀也表达于这些经文中。其他有用的参考经文有:第9节可参考利未记十九16;第10节可参考利未记十八7、19;第11节可参考利未记十八20,二十10、12、17。贿赂(12节)于出埃及记二十三8被责备;以赛亚书一23;阿摩司书12;弥迦书三11也谴责此罪。贪婪会占据人的全心,以致他无暇去思想神。「社会道德有赖于纪念神」(库奇)。对于这些罪,神回应以蔑视的举动拍掌(13节)。当祂要审判的时候,他们的勇气就会消失:159他们会被分散在列国中,而且他们会在外邦人的眼前被亵渎(16节,RV;不是如 AV 的取你的产业)。RSV 改作我会因为你而被亵渎(参吕译),但这除了声明表示以色列会知道我是耶和华,如此修改没什么道理。RV 与和合本的翻译较可取。这里总体描述的强夺、流血、败德、乱伦和反宗教的事情是一幅关于任何一个大限已到的国家的可怖描述。

  17~22. 苦难的火炉。提炼贵重金属的比方常被旧约的作者援用(参:),通常提炼的目的是要生产更纯净的产品,但这里以西结用这个比方却要表明以色列只不过是无价值的渣滓。为此他们再一次被召集在一起,并且被放到火炉里去,让他们遭受神的审判烈焰。没有好的东西会从中出来;只是他们会知道,这是神的烈怒倾倒在他们身上(22节)。在第20节,银子也包括在放进熔炉里的矿石。RSV 根据这一点,把银加在18节开头列出来的金属当中,假定该字是意外地落进该句的末尾。这种作法对经文似乎是颇为不必要的干扰,因作者在那里刻意不多说。第20节描述了实际的过程,那是暗喻的基础所在,但第18节似乎是说,整个过程事实上是枉然。以色列当中并无银子:她毫无价值,全部都是渣滓。如果第18节有什么问题,较好的作法是将其中的银字看作后加的。

  23~31. 社会各阶层的罪。在本神谕中,雨水是土地的福分,这福分却被剥夺了。大多数解经家在第24节上跟随七十士译本,不译作「得洁净」,却译作「降雨」:这样就译为,「没有雨水,没有甘霖之地」(新译,亦参吕译)同样,七十士译本在第25节也似乎保留了较佳的读法,「她的王侯」(吕译; ʾa ̌s ̌er neśîʾ êha ̄ )代替马索拉版本的「她的先知同谋背叛」(参和合本; qes ̌er neḇiʾêha ̄ )。译作「王侯」( na ̄śî )的字与用在第27节的不同,那里的字是 śa ̄rîm ,「首领」。前者用于王室成员;后者则用于百姓的领袖或首领。

  控诉以色列的王室是基于他们榨取百姓的财富,几乎肯定地还带有暴力和谋杀。拿伯的遭遇显然不是一件偶发的事。经文如十一章6节提示,有些更加无耻的犹大王为了物质或政治利益而消灭敌人。使这地多有寡妇(25节)一语可参考耶利米书十五8。这样的君王与神在大卫约中所声明的原则背道而驰,因为顺服祂的诫命和律例是基本的条件。因此,大卫家族不克履行他们的责任,声名狼籍,连祭司也有份。他们受托了耶和华的律法( tôrâ ),却糟蹋应保有的律法神圣,并大肆破坏。无论敬拜上、食物上或节期上的圣洁,全沦为世俗的不洁标准了(26节)。在神的事他们也不克维持其独特性,这意味着神也被忽视、轻蔑。贵胄们在他们王室主子被指控的榨取和残暴罪上也有份(参27与25节)。先知为支持他们,充当宗教的镇静剂(跟随 RSV,为他们涂抹,参和合本),用正确但空洞的术语粉饰他们的罪(28节)。石灰水(现中;和合本:灰)一词可参十三章10~11节的注解。

  最后,这地的人民(29节,新译本;和合作:国内众民)随着他们的领袖上行下效。 ʾam ha ̄ʾa ̄reṣ 是一般百姓;显然不是最穷困的农民,乃是一切拥有完全公民权利的人。因此,他们可以找到一些比他们更不幸的人,并可以欺压他们。

  由于举国上下腐败,神要找一个愿意摆上自己,防止国家毁灭的人,也是徒然。没有一个人有道德勇气去抵抗潮流:领袖们都不敬虔,而那些应该敬虔的人已经妥协了立场。以西结责备了所有人,但耶利米应该是一个例外。但他并无王者的地位,很少人聆听他的话语。任何国家缺乏敬虔的领导,一如以色列当时的情况,必定是穷途末路。参考:以赛亚书五十九16,六十三5。相形之下,因为一直没有「介入的人」却导致耶和华用祂自己的右手取得胜利。然而,对以西结来说,这种情况只是耶路撒冷居民即将面临最终审判的先兆,到那时他们自己的方法会报应在他们自己头上(31节)。160

158进一步的讨论可参 J. P. Hyatt, 'The Date and Background of Zephaniah', JNES , VII, 1948, pp. 25~29; L. P. Smith 和 E. R. Lacheman ' The Authorship of the book of Zephaniah', JNES , IX, 1950, pp. 137~142.

159第14节可以解释为「你还能够厚着脸皮干下去……?」

160关于一个人会站在破口的思想,可参十三章5节。有些人认为此语与以西结在十四章12~23节所表达的观点有矛盾,那里谓纵使城里有三个义人也不足以拯救其脱离毁灭。不过本章无意说,那人只要站在破口就可以拯救全城;他需要警告百姓将要来的审判,领导一个运动去抵抗进侵的罪恶洪潮,以权能影响百姓朝向悔改。这里的问题与第十四章所要处理的颇为不同。 


23
以西结书第廿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N 阿荷拉和阿荷利巴(

  第十六章中以色列历史的寓言在本章中继续,但形式上稍有不同,且比之前有更令人厌恶的细节。它提到两姊妹,阿荷拉和阿荷利巴;她们代表了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行文中没有特意说她们是耶和华的新娘,但是第4节的「她们归于我」显然隐指此种关系,还有第5节,「阿荷拉归我之后行邪淫」也有此意。这章经文以极其粗俗的用语,描述她们与外邦势力乱七八糟的关系。虽然主题低俗,用词不雅,读者必须领会到,这是表达不可言喻之厌恶的用语,也必须尝试去体会以西结为神的尊荣所发的热心,和他对神的立约子民淫乱行为的烈怒。这种经文引人憎嫌,不能怪罪于作者,甚至不能怪罪于内容,而是需要用如此令人厌恶之词语去形容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以西结的用语显示了,他对叛离正道的特性有相当的认识。

  本章可以分成为四个方便的段落,首先分别论及了两姊妹(1~10节、11~21节);随后是阿荷利巴的遭遇(22~35节),最后检视了两姊妹可憎的行为及宣布了她们的审判(36~49节)。

  1~4. 引言。我们绝不可过度推敲引言的寓意细节。两姊妹代表的是城及其中的居民,不是支派。无论如何,犹大和以法莲甚至不是兄弟,因为以法莲是约瑟的一个儿子,因此是犹大的侄儿。这里的论点只是说,这两个城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密切的关系,它们的根源都在埃及,其后的行为也可以溯源于它们在埃及进入之前的历史。

  阿荷拉和阿荷利巴两个名称由一个希伯来文 ʾo ̄hel 衍化而来,意思为「帐幕」。它可能指一个有帐幕的敬拜地点,但我们不清楚,究竟这是以色列在旷野的会幕,还是一个异教神坛呢?以扫的妻子名为阿何利巴玛(),或「高岗上的帐幕」。由此看来,以及乌加列文献中也提到神的帐幕,帐幕是指异教神坛。另一方面,阿荷拉的意思可以是「她的帐幕」,而阿荷利巴的意思几乎肯定是「我的帐幕(是)在她那里」,暗示耶和华对耶路撒冷的支持。对这些细节,我们也不能过度的推敲,只要知道这两个名字有异教的意味就够了。

  5~10. 阿荷拉。阿荷拉主动将自己献给她的亚述情夫,撒玛利亚的堕落已经在此显明了。何西阿也有同样的暗示:「他们上去投奔亚述,像一只独行的野驴,以法莲贿买爱人。」(,新译;参:)。这个指控的历史性有很多证明。撒缦以色三世的黑方尖碑描绘了耶户己身在亚述王的前面(日期可能为西元前840年,耶户统治的开头)献上礼物,可能是要换取支持去反对大马士革的哈薛。161在宁录发现的一块碑文中,亚大得尼拉力三世(约西元前812~782年)也宣称从「暗利的疆土」接受了贡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其真实性。162列王纪下也形容在米拿现(约西元前745~738年)和何细亚(约西元前732~724年)统治时期,以色列曾付贡银给亚述;参:列王纪下十五19及下,七3。

  亚述的情人被生动地形容为战士(5节,新译、RSV),这样翻译需要将原文根据亚述文 qura ̄du ,「战士」163稍作修改,也是因为他们身穿威荣的紫色衣料裁作的盛装(希伯来文 teḵeleṯ ;参 IDB ,第一册,450页,「蓝」)。省长及副省长是两个借自阿卡得文的字。如和合本所译,第一个的意思为「地方首长」,如所罗巴伯或尼希米(),第二个的意思为「太守」或任何资历较低的官。以色列与他们的淫行不单在政治上私通,也接纳亚述的偶像,这在第7b节可以清楚看见。在这一切,她只是继续她在埃及所学到的行为模式。希伯来人从来都不容易抵挡更精美之文化的试探与诱惑,无论是埃及的肉锅子,或英勇神武的亚述骑兵团,都是如此。但以色列所得的回报与她的期望相差很远。她被拥有、利用完毕后,就被蔑视和遭受公众的讪笑,最后被蹂躏和毁灭。

  11~21. 阿荷利巴。耶路撒冷的罪比她姊姊的更大。她模仿撒玛利亚贪恋亚述人,显然并未从撒玛利亚的遭遇学习教训。这个指控背后的历史事件显然是,当叙利亚与以法莲之战的时候,亚哈斯帮助于亚述人()。这事受以赛亚大力谴责()。他警告亚哈斯,如此愚昧和不信的动议将有何结果。但以西结的资讯集中于耶路撒冷进一步与巴比伦人的淫行。这一次试探又是因为看见了衣饰威荣的军人(14~15节),并非血肉之躯,乃是美丽的鲜明色彩(典型的巴比伦风格)画在墙上的军人。迷人的视觉挑起了要去享受淫乱的感官快乐的意欲,而一旦做了,又很快生厌恶(17节)。然而,不仅她自己生厌,因为她的淫荡也使耶和华在厌恶中转离她。因此,埃及开始的生活方式再一次在犹大后期的历史中重演。

  第17节反映了在「亲巴比伦」、「反巴比伦」之间摇摆不定的政策,也就是犹大在被掳之前最后一百年间的政治史标记。发现了(18节,AV、RV)在 RSV 的翻译很好,它的用词是继续公开及炫耀(和合本:显露)。19~21节中提到埃及,这可能反映了当时主张与埃及媾和者的阴谋(参:),但并非必须如此解释。主导思想是犹大身受埃及的影响。

  22~35. 阿荷利巴的遭遇。本段经文有四个神谕皆以「耶和华神如此说」的形式开始(22、28、32、35节)。当然头两个与最后一个有一些用语是相同的,但第三个自成一格,包含了一首关于审判之杯的诗歌。第一个神谕(22~27节)描述阿荷利巴受她的外邦情人审判,那些人被神招聚在一起,在战阵中环绕她,好像军队围城一样。他们包括巴比伦人和迦勒底人。两者虽然不是不同的民族,但特别提出来,可能是巴比伦帝国东部边界上的小支派,比割人、书亚人和哥亚人。辨认这些部族虽然仍有不确定的地方,通常被认为是 Puqûdu,Sutû 和 Qutû,也就是底格里斯河以东的亚兰部族;他们在一些亚述和巴比伦的碑文中也被提及。所有这些人,加上同着他们的还有亚述众人(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一句是后来加上去的),都要成为神审判耶路撒冷的工具。虽然第25节中描述了他们实施残忍的人身损毁和杀戮,同样清楚的是,在终极上这些都是神的工作,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祂允许的旨意。第26节好像十六章39节一样,可能甚至回顾了出埃及的时候,以色列如何对待埃及人的方法:真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个神谕(28~31节)的用语较没那么强烈。巴比伦人并未被形容为情人,他们是你所恨恶的人,但是以牙还牙的作风还存留:他们必以恨恶办你(29节)。这里没有残暴行为的描述,但敌意侵略的结果是夺取一切劳碌得来的,例如财富,就是他们劳力的果子,并且留下他们赤身露体,好像他们的军队或防城被消灭后的情况。第31节使人想起第13节,显明了耶路撒冷的灾难即将来临。她快要喝神愤怒的杯,分尝她姊姊撒玛利亚的可怕命运。

  她的杯(31节)一词是一个接环,引向关于撒玛利亚之杯的诗歌(32~34节)。这是一首奇异的小诗:它并没有谈到很多未被提及的事情,由于经文上的不确定,它的解释更形困难。它的主要力量乃在其惊人用语和意思丰满的词句,一如这一类希伯来诗歌经常有的情况。要译成英文需要很多意译和解释,诗的效果,特别是3:2的韵律通常都会丧失。RSV尝试尽量跟随希伯来文;JB将它逐字译出,稍嫌累赘,但效果不错。它的生硬可以见于下面的字面翻译:

你姊姊的 杯 你要喝

 (那是)深 且广的。

她/它/你要成为 嗤笑 和讥刺

 盛载 很多。

酒醉 和恼怒 你会满了,

 孤单 和荒凉的杯。

撒玛利亚, 你姊姊的 杯,

 你要喝 它 且喝干(它);

而且 它的碎块 你要破碎(?)

 而你的双乳 你要撕裂。

RSV根据叙利亚版本,将倒数第二行译作以「而且你要拔出你的头发」,刚好配合平行句法。但这个句子过于平板,而马索拉版本虽然用了不寻常的字,也是可以有理由说明的:名词的意思是「它的碎片」,就是杯打破后的碎陶片,而动词的意思是「咬噬」(一种疯狂的动作)或「破碎」,通常指折断骨头,但这里是指将杯打碎。这里所见的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首命运之杯的歌,以西结加以剪裁,用在自己的资讯(JB的注脚如是说)。

  36~49. 在两姊妹身上的审判。这段末了的经文多为重提或扩充先前的内容。以西结分别描述了她们的历史之后,又一并论及她们的罪与责罚的相似处。再一次,审判(36节,新译)的意思是宣告及报告周知。这里特别提出来的罪是宗教的(37~39节)和政治的(40~44节)。前者中有些罪是关乎偶像敬拜,都冠以行淫,献儿童为祭使手中染血(37节,新译);他们进入神的殿时仍然带着这罪,因此神的殿被污秽了;她们也亵渎了安息日(38节)。值得留意的是,二姊妹都被控污秽了耶路撒冷的圣所:这提醒了我们,以色列从耶路撒冷分离的事仍然被苦涩地纪念着,除非这里所指的是,以色列人的继承者(后来叫做撒玛利亚人)仍然到南方的耶路撒冷去敬拜耶和华(参:)。在以西结的眼中,那地方已经因为他们的出现被污秽了。招徕异族人结盟,描述为妓女描绘眼睛(参:),斜靠在一张长椅上(参:),娱乐她的客人。在本阶段,复数要改为单数,因为这里所指的只有阿荷利巴一个人,而求婚者贬为低俗的沙漠游民或酒徒;164 他们带了手镯和臂环作为他们嫖妓的代价(42节)。

  45. 那义人很难说是22~24节的情人,纵使列邦最终会成为神审判的工具。其意思必定是,那审判二姊妹的会公义地审判她们。这里所强调的是如何审判,不是谁会运行审判。惩罚将会是一切淫乱和流血罪一般的惩罚:用石头打死,此外再加上用火烧毁他们的产业(参:)。这惩罚与一座围城被弹石及燃烧弹攻击的情况很相似,绝非是偶然。在摩西律法之下,一个罪人羞辱的下场,完全可以与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的遭遇相对比。

161见 DOTT ,第48~49页及图3。

162见 DOTT ,第50~52页。更有碑文描述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从撒玛利亚的约阿施接收贡物,这事已刊登于 Iraq , XXX, 1968, p. 143.

163无需修改马索拉经文的 qerôḇîm ,也并非不可能有同样的意思。虽然这个字通常是指「那些接近的」、「邻居」(无论如何也难适合亚述人),还有一个后期的希伯来文 qera ̄ḇ ,意思是「战争」,这个字可能是由我们在马索拉经文这里的字演变而来的。换一个说法,有一个亚述官职叫 qurbutu ,他因为「接近」皇帝,被用在情报工作上。

164希伯来人有「带入」( mûḇa ̄ʾîm ),也有「酒徒」( sa ̄ḇa ̄ʾîm ,有些人翻译此字为 'Sabeans'),但可能这是多抄写了一次,其中一字应被删除。


24
以西结书第廿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O 生锈的锅(

  以西结在前面十二章经文中想要说出来的话在本段达到了高峰。一如我们所留意到的,他的目的是要证明即将临到耶路撒冷的审判是合理的。我们称汇集在此的神谕为「对审判的抗议」(参注释 Ⅳ. A. i.〔书版110页〕),我们已经看到理由被提出来,也一一被推翻,对耶路撒冷居民过去和现在之行为的指控也被提出来了,实在无须再赘言。时候已经来到。审判即将降临。

  因此,本段由神向先知发出的命令开始,要他记下日子,因为在那天会开始围城(1、2节)。随后是锅子放在火上的诗体比喻,象征城被围的情况(3~5节)。然后是一个散文体的叙述,其中包括了两个短的神谕,在原文每个都以「祸哉!这流人血的城!」(6、9节)一语作开始,扩大、解释了比喻的意义,同时引进了锅象征性生锈的意念。

  1~2. 说出日子。这里的日期通常定为西元前五八八年一月十五日,在列王纪下二十五1和耶利米书五十二4也提到。从撒迦利亚书八19得知这一天成了被掳者的禁食日,纪念圣城陷落中关键性的一天。以西结可能拥有另类视力,知道几百哩外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日期,使很多解经家拉起警讯。有人认为以西结本阶段的事工在巴勒斯坦,他们的根据之一就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但如果说以西结或凭着心灵感应能力,或直接受到神超自然的启示,得知远方的事件,也没什么错。虽然有一切反对的论点,第二种可能性似乎非常符合以西结特有的神的意识,也是他有先知恩赐的另一佐证。他已经预见了这件事,而且长期生活在这种认知中,无需神迹或惊人的神灵显现,他的先知心灵可以在他里面建立起深深的信念「今天就是那日」。很多逊于以西结的人,只借助于启示的预感,都有了更显著的成果。

  3~5. 锅之歌。这首诗之中并无宗教用语,很可能源自一首家谕户晓的烹饪歌,如「保利,放水锅上去」。将日常生活中流行的话语、故事或诗词变成一篇资讯乃是典型的先知式宣讲方法之一。今天很多受欢迎的讲道者仍然应用同样的技巧。这里的意象令人想起耶利米所见的沸釜的异象(),而以西结在十一章3、7、11节运用了同样的语言,但有不同的诠释。165有些人认为祈使语态动词是向先知发出的,因而这是以西结的另一个行出来的比喻。若果真如此,我们会期望一句结语如:「照着耶和华吩咐的,我都做了……」。然而,这首诗是个比喻,且可详细应用在当日的处境中,就好像任何行出来的比喻一样。锅是耶路撒冷,其周围及下面的火是围城,一块块的肉是耶路撒冷的居民。译作锅的字(希伯来文 sîr )通常指任何宽口的大陶器,用作洗濯或烹饪,只是我们从第11节知道,这里的锅是铜制的。166第5节,有好几处经文上的改动,RSV 的翻译即按此。第一次提及的骨头( ʿaṣa ̄mîm )可能应该如和合本所译,读作柴( ʿe ̄ṣîm );那个在「使锅开滚」中意义不明的同语根直接受词,最好照两个古抄本改为肉块(参现中, neṯa ̄ḥêhâ ),这个字特别指肩部或腿部带骨的肉;最后一个动词可以很容易被改为一个命令式的动词煮骨头(参现中),但这是不必要的。JB 作「甚至连骨头也要煮熟」(参当代)。

  6~14. 祸哉血城!这里有两个两相牵连的神谕,其意义也有赖烹饪锅之诗的解释。第一个(6~8节)论到耶路撒冷的流血罪,这可以上溯到二十二章1~16节的资讯,并且以烹饪锅的腐锈作比方讲起;这大概是指生锈长的污垢。希伯来文 ḥelʾâ (垢渣,吕译、AV;锈,和合、RSV、RV)在全本旧约圣经中只有在这里出现。它可能与一个意思为「疾病」或「污秽」的字根有关,但它的意思必须取决于上下文。锅里的东西要从红迹斑斑的铁锈中,悉数一一取出来。换言之,被围困的耶路撒冷居民要四处分散。但耶路撒冷的罪依然,好比血溅在光滑的盘石上,在丧葬中不得被土掩盖,因而仍然向神呼求,要求报复(参:)。犹太人之被分散对举国的罪这个更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解决之道。

  第二个神谕(9~14节)从不同的方法讨论这个问题。在第5节中,木柴堆放在锅下,好去煮其中的肉汤;现在耶和华有意要点火,最终连锅本身也熔掉。为此,锅中的东西要先倒出来(按照吕译与 RSV:将肉煮烂,将汤倒出,10节),将肉的骨头烧焦,然后空锅就放在燃烧的炭上,烧得火红,一切污秽和铁锈就会熔掉。第12节中的头两个原文字,这锅劳碌(我与锅)、疲乏不在七十士译本中,因此很多人认为是由前一节经文之重复而来的;但本处经文继续显明,纵使耶路撒冷受了如此严厉的对待,仍未有期望的果效。诺克斯演绎说:「铁锈是那么严重,甚至火也不能消除它」,他在一个注脚中补充说:「但我们不清楚这就是那意思」!在如此艰涩的一段经文中,为了整体的意思明朗,必须牺牲译文的细节。这段经文的意思至少在 RSV 中已经很清楚了:锈就是你污秽的淫荡。因为我原可洁净你,而你却不洁净。你不会再得洁净,直到我倾尽在你身上的烈怒(13节)。由西元前五八八年以后,神的百姓所经历的骇人痛苦,无论是围城及被掳,皆因为在他们起先悖逆的时候,不愿意让神早些处理他们的问题。现在裁决已经发出,运行判决的时刻已经来到,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我耶和华已经说了(14节,新译)。祂的决定、话语、行动都是不可扭转的。

165参:弥三2及下。

166进一步的资料,读者可参 NBD 的「陶器」、「器皿」等专题,更专门的研究,可参 J. L. Kelso 的 'Ezekiel`s Parable of the Corroded Copper Caldron', JBL , LXIV, 1945, pp. 391~393;及他的更详尽的研究, The Ceramic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BASOR ,补充研究,5~6, 1948。

P 以西结丧妻(

  这些经文让我们稍微窥见以西结的内心世界,这是他的严厉及不妥协的外表少有透露的。他严加律己,以及对真理,对神尊贵圣名的热忱,几乎遮掩了其后的柔和心肠。我们无意将以西结浪漫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一个男人的真貌只能在他与妻子一起时才能看清楚。在其他四十七章经文中,以西结的性格纵使不使我们叹服,也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本章在全本以西结书的中心,其中的以西结是吸引人的,跟你我一样,是有感情的。这可见于他用来形容他妻子的词语:「他的眼目所喜爱的人。」司金纳写道:「单凭这句话就看出,在这位严厉的传道者胸中有一封闭的泪泉。」167他拒绝公开哀悼,并非出于个人的选择,乃是神加在他身上的一个象征性要求,只会加剧丧妻的怨苦。艾伦(在 1B 中)注解说,神所呼召的人往往因为关怀人类的需要、认同神的目的,而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一再被呼召,为了公开的责任要求而放弃他们的私人生活。」对于以西结来说,他的重担必定更大,因为他无情无义的表现会被人误会、批评。在第18节中「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这简短的词句背后,应是漫漫不眠的长夜,与灵里的苦恼。

  16~18. 他妻子的死,显然在发生的同一天已经预告了(而且没什么根据假定,这不是在二十四章1节提到的日期前后几天发生的);AV 与 RV 描述她因为被击而死。这不一定是猝死,也可能是「疫病」或「瘟疫」,或任何令人一蹶不振的原因。因此,以西结的妻子已有病在身也不无可能,而且这样的解释使以西结的行动更有道理,因为他在早上告诉百姓将会发生的事,并警告他们,他受吩咐不得哀哭(18节)。另一个解释是,她的死事先可说是没什么警兆(从身体症状来说),只有神在当天先行对以西结预告。那么第18节开头的话可以有下面的意思:「早上我照例对百姓宣讲,傍晚我的妻子在毫无先兆之下就死了。」如果以西结的妻子仍在家中工作,表现精力充沛,我们就很难想象以西结会对所有人说,他的妻子当天会死。那么她一定有话要说了!比较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即使以西结预先被警告了,仍将消息保留着,直到他要用这忧伤的事作另一项象征行动的时候。在这些经文中所反映的哀悼习俗耐人寻味。我们可以观察到五方面:(a)只可叹息,不可出声(17节):「叹息」这个字通常用于受伤者的大声呻吟,也是意指丧葬事宜中例常的哀哭礼仪(参:)。(b)头上仍勒裹头巾:头巾是祭司的一般头饰(参:),也是一般人的节庆头冠(),哀悼时需要除下,头要盖上灰尘(参:)。(c)脚上仍穿鞋:当哀痛的时候,鞋要除掉,一如撒母耳记下十五30(也可参:)所记。(d)盖住嘴唇是麻疯病人必须要作的(),也是一种羞辱的记号()。那是将脸由鼻以下的部分用帕子盖上:唇( śa ̄p ̄a ̄m )这个字实际上是「髭须」,这是现代希伯来文经常的用法。(e)不要吃人的饼(RV):这个字被威尔浩生改为「忧伤的饼」( ʾanu ̄s ̌îm ,马索拉版本作 ʾana ̄s ̌îm ),有些古代版本译作「吊丧者的饼」(中文译本从之),但更困难的马索拉经文值得保留。「人的」一词意思是「普通的」、「一般的」(根据它在的用法),所以这里的命令是不可以吃普通的食物,例如哀悼者的丧礼食物。参:耶利米书十六7。将这里的话与耶利米书十六5~13整段经文作一比较会很有用,那里耶利米被神禁止进入哀悼之家,他又被召当百姓质询他的时候,要说出他的理由。

  19~24. 解释表征。当以西结刻意不举哀的时候,与他一同被掳的同伴立刻就猜测,其中必有一些特殊的意义。以西结妻子的死讯传遍被掳者之社群的第二天早上,他们造访了他的家,可能要给他安慰和支持,他们却要求从神而来的话语。以西结无新资讯给他们,只因为促使他们来到的时机,使得先知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向他们发出资讯。透过毁灭祂的圣殿,神快要将它污秽了。正如以西结最亲爱的人,因为简单的一击就远离他而去了,这个国家也要失去它最宝贵的东西,它的骄傲的自夸(你们势力所夸耀),它的心灵所渴慕的(心中所爱惜的)。因为敌人的行动,耶路撒冷的居民也会失去他们的儿女。资讯就是:你们要照着我所行的去行(22节,新译)。侯伊认为这句话是谴责百姓即便大难临头,却毫无伤痛悔罪之意,委实令人不可思议。他的缺乏忧伤指出了他们缺乏关怀的错误。然而,从上下文看,不得忧伤应该在大灾难之后。以西结没有哀哭,以色列也不会哀哭:因为在两个情况中,悲剧都非常深重及巨大,没有任何哀伤的方式足以表达。正如库奇说的:「面临如此彻底的灾劫,哀哭已经没什么用了。」

  25~27. 以西结哑不作声退出。本章退出的话语前瞻了以西结工作的第二个阶段,那是在第三十三章以后的。它讲到耶路撒冷毁灭一事所带给先知本身的影响;留意本段开始时加重语气的「而你,人子阿」;中文圣经没有译出前半句。对以西结来说,这次灾难会证明是他一生工作的转捩点。他的资讯会得到印证,而且他会第一次有自愿前来的听众。更特别的是,那仪式上的口哑,就是当他蒙召时强加在他身上的,将会从他口中除掉,可以自由宣讲了(参:)。本段经文的句子结构稍微含混,教人觉得作者的思路比他的笔锋动得更快。就经文看,第26节中的那日一语似乎是特指第25节的那一天,但城陷及其消息由一个逃亡者转达给以西结,这两件事显然不可能在同一天发生,除非我们假定当时以西结是在巴勒斯坦,而且距离耶路撒冷要少于一日的路程(赫仁特里如此主张)才有可能。较恰当的解释是,假定作者写作时已经知道将会发生的事,他把事情的发生以转述放在同一段记载。这种看法值得提出的根据在于,逃脱的人(26节)一词实际上是那逃脱的人,似乎作者早已知道三十三章21节中将要来临的事。因此,他是说:「当此事发生,而消息达到了你的耳中,你的口就会被打开,不再哑口了。」先知从加在他身上的限制解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前兆,百姓从中会看见,是耶和华的手成就这一切(27节)。然后,以西结会最终得着自由。他不再需要宣讲末世预言。他将会向他的百姓扮演牧羊人与守望者的角色。他将自由自在、积极地致力建造一个新群体,新以色列。

167Skinner, p. 210.


25
以西结书第廿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Ⅴ 攻击列国的神谕(

  旧约先知主要是对自己的百姓,或至少是对立约群中的一部分人,发出资讯。虽然如此,他们也会检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为要彰显耶和华的主权在以色列之上,也在异教徒之上。这个模式在以赛亚书(十三~二十三章)、耶利米书(四十六~五十一章)、阿摩司(一、二章)可以看出来。这类写作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出自一神信仰,为要显明独一神的工作。如果耶和华是全地的神,祂对以色列以外的国家的历史与命运,显然也有话要说。以色列的未来,无论是审判的那一日、大卫的弥赛亚盼望,或是新约,一定要与列国的审判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常常公然漠视律法。为此,全人类都要受审判。国家性的罪诸如:侵略、狂妄、残酷,随手拈来几点,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政权所犯的,皆应承受神的震怒。

  这些神谕论及七个国家(亚扪、摩押、以东、非利士、推罗、西顿、埃及);七的数目可能有些特殊含义。同样的数目也出现在阿摩司书,不过有些学者认为阿摩司的神谕是后来才加上去的。但我们需要知道,以西结的神谕是在不同的时候宣讲的,被搜集、放置于书中此处及现有的次序,显然有其目的。无论是哪个人编纂这部分神谕,留意到「七」在文中的作用。另外,神谕中的地理位置模式,也可以看出编辑者的刻意安排。从耶路撒冷东北方的亚扪开始,转向南,经过摩押,到东南方的以东,然后转向西方的非利士,远至北方的推罗和西顿,最后以远在南方的埃及为退出。至于不提巴比伦,引起多人讨论,而且看法不一。库奇认为巴比伦有别于其他国家,因为它是神用来审判以色列的工具。司金纳进一步认为巴比伦的侵略者不仅是审判以色列的工具,也被用作审判此处提及的七个国家。艾理逊的意见则耐人寻味;他认为推罗应该作巴比伦的隐意解。168 他的论点是,先知若是预言巴比伦灭亡,会招惹不少麻烦;这里描述推罗的词句,就推罗当时的景况,过于溢美,其实是要敏锐的读者辨识出字里行间的另一种意思。将那么多注意力集中在推罗繁荣的商业,似乎有些不寻常。但我们要知道,耶路撒冷陷落后,尼布甲尼撒的下一个行动就是要围困推罗,而该次围城持续了十三年之久。对于被掳在外的犹太人来说,推罗的遭遇要像耶路撒冷一样,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们很自然地想知道该次围城的结果如何。艾理逊的建议虽然引人,却不是经文脉络该有的意思。

  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无论编辑者是以西结还是其他人,将这些神谕安插在二十四与三十三章之间,目的是要刻意加强等待的紧张,直到耶路撒冷沦陷的消息在那些仍然心存疑惑的被掳者间爆发。同时,这段经文也清楚划分了以西结在西元前五八七年之前与之后的事工。灾难一旦印证了他的话,并且产生惊人的悔改氛围,他对待被掳者的态度也不同了;那时他能恢复百姓对神美善的旨意有信心。

A 对邻国的预言(

  多数解经家认为这四个神谕平淡无奇(如:库奇、梅依、慕兰伯,特别是艾斯弗特)。与论推罗和埃及的神谕那壮丽的诗体相较之下,他们的看法显然属实。然而,这不等于说,这些神谕是次等的材料。一如阿摩司的神谕(),这些神谕也按照固定的形式:「因为……所以……」的责难性神谕(参:等)。这对以西结是很特殊的笔法。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典型的以西结用语。例如:「我的圣所被亵渎」、「我伸手」、「施行审判」,还有经常出现的「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最后这句话同时出现在两个论亚扪神谕的结尾(5、7节),以及论摩押与论非利士神谕的末了(11、17节),但是在以东的情况,却变成了「知道是我施报」。这些神谕全部都是要回应当耶路撒冷陷落时,这四个邻国对待犹大的态度。

  1~7. 论亚扪。早从士师时期,亚扪人就经常与以色列人有冲突(参:士十、十一章;撒上十一章;撒下十章等)。他们已于西元前七二二年左右,因北国的沦亡而获利(参:),最近又联合其他国家去搅扰约雅敬()。耶路撒冷沦陷以后,他们的王巴厘斯显然鼓动了以实玛利去刺杀基大利()。在本神谕中,他们的罪是对犹大的遭遇幸灾乐祸(3、6节;以色列地的意思是指犹大地区,并非先前的北国),而他们的惩罚是被沙漠的部族(东方人,4节)所侵害。那些人会将亚扪的京城拉巴作为他们牧放骆驼的地方(草场,当代、RSV;不是厩,AV、RV;和合本:场)。第二个神谕(6、7节)有同样的模式,处理的罪也与第一个一样,因为拍手顿足显然是「幸灾乐祸之举」(大卫生)。然而,惩罚却更具体:亚扪人会成为外邦众族的猎物,整个国家会被彻底毁灭。第7节的最后一句如何配合这里的意思,并不容易明白。耶和华的知识可能只有在最后毁灭的灾难中才能被人体会。梅依将这里的意思用来比较耶利米书中毁灭后的复兴应许()。他认为,这里暗示了外邦人最终要敬拜耶和华为真神。

  8~11. 论摩押。摩押与以色列之间的交恶可以上溯至巴勒和摩西的日子(民二十二~二十四章)。作为一个国家,摩押与邻邦亚扪关系密切(参:),但是他们文化发展良好,定居一处的日子也较久。摩押的罪是轻蔑犹大,否认犹大是特殊的民族,并且有位独一全能的神。他们在战场失利,可以看为是持此想法理当的报应,该受责备。摩押将会有亚扪一样的遭遇。由于防御坚固的城池被毁,边界(9节;「边」的字面意思是「肩膀」)也会暴露于攻击之中。这里提到了三个防御城的名字,确实位置可见于好的圣经地图集,或 NBD ,834页,图144。论摩押的神谕也出现于其他的先知著作(参:赛十五,十六章;耶四十八章;)。值得留意的是,这事以后不久,亚扪和摩押都被拿巴提部族的人推翻,从此再也不能以独立的国家存在了。

  12~14. 论以东。以色列与以东的不和由来已久,可以上溯至他们的孪生祖先之古老传统()。这种恨意有时爆发为行动,一如耶路撒冷陷落的时候,以东人趁火打劫,因而使犹大对他们痛恨不已;这在诗篇一三七7~9节,俄巴底亚书一21,与玛拉基书一3~5都反映出来了(其他神谕可见于;结三十五章;)。我们不确定以东人究竟作了什么事,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与尼布甲尼撒联手,去攻击耶路撒冷。有证据显示,犹大被掳之后,以东占据了犹大南部。169以西结用了最强烈的词句,表达了以东人的报仇行径(12节),而他们会受到相同的惩罚。以色列将是这次复仇的运行者(14节,藉我民以色列的手)。耐人寻味的是,以东人被现代阿拉伯人的祖先推翻,但是幸存者后来却被犹大‧马喀比收服,然后当时的祭司许干(John Hyrcanus)强制他们受割礼,并入犹太民族。然而以西结并没有预言,他们会「知道我是耶和华」。

  15~17. 论非利士。这些人居于巴勒斯坦南部的沿海地带,也是以色列早期历史中的顽强敌人。但是他们与以色列人并无血缘关系,本来是地中海爱琴范围的「海上民族」。最后大卫瓦解了他们的军事优势,不过仍然在王国时期不时给以色列人带来麻烦。然而,除了此处神谕记载,耶路撒冷陷落时表现的敌对态度,我们没有其他记录。基利提人经常与非利士人并提,在字源学上他们很可能与克里特人相同,而七十士译本就持此看法。大卫用他们作自己的侍卫佣兵,与他们共职的「比利提人」(the Pelethites)就是非利士人(Philistines)稍微不同的名称。他们攻击耶路撒冷的仇视行为(他们无疑也站在巴比伦的一边)所带来的惩罚,表达在文字的谐音:剪除( hiḵrattî )基利提人( ʾeṯ kere ̄ṯûn )。马喀比时代以后,非利士这个民族完全消失,只留下他们的城市名称。

168芬克司坦(L. Finkelstein)也如此主张( The Pharisees , vol. I, 1938, pp. 335ff.),然而若是代表巴比伦,为甚么用这么多篇幅形容推罗是个海上强权,而尼布甲尼撒致使它败亡,又作何解释呢?

169参 W. F. Albright, BASOR , LXXXII, 1941, pp. 11~15,亦参照《以斯得拉壹书》,四章50节。


26
以西结书第廿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论推罗和西顿(

  在这些神谕中,以西结从犹大周围的邦国,转向更远的政权如推罗、西顿,和埃及;这种说法完全正确,但必须谨慎。我们很容易忘记,圣地的地理范围并不大。例如,二十五章提到的地区都可以用肉眼看见。推罗只是相较之下略远,实际往加利利直走,只不过三十五哩,到耶路撒冷也才一百哩。对那些经商的人,也只是几天的骆驼的行程。

  推罗在世界贸易的杰出地位是由于她的自然位置。两个优良的港口,一个在城市的大陆部分,另一个在离岛,也是该城得名的由来(推罗, ṣo ̄r =盘石)。西元前十世纪,希兰一世建造了一条堤道,连接两个港口,使推罗的商业潜力倍增。同时,危险临到的时候,可以退守到岛上的堡垒,因此成了推罗人的金库、货仓,以及牢不可破的屏障。作为商业中心,推罗以玻璃器皿与染料闻名。他们用的紫色染料是用当地的骨螺这种贝类制成的。无可避免地,推罗成了外国势力虎视眈眈的猎物,所以要向亚述缴很重的贡银,作为商业上得以自由的代价。推罗延续不断的繁盛助长他们自以为是,并且引起那些不及他们幸运的邻邦嫉妒之心;这些态度充分反映于以西结的神谕中。

  这几章经文有五个主要段落,都以「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开始(、20)。它们是:(i)推罗毁灭的预言();(ii)推罗沉船的哀歌;推罗被形容为一艘财物丰厚的商船();(iii)推罗王子败落的神谕();(iv)哀叹推罗王();(v)论西顿的预言()。

i. 推罗毁灭的预言(170

  这预言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段落,每一段皆由神谕的格式主耶和华如此说为开始(、19)。然而,这些段落是结合在一起的,而每一部分都加强了整章经文的资讯含义。第一段取前一章的典型风格:「因为……所以」。推罗的罪是竟为耶路撒冷的陷落而欢乐,又为自己少了一个商业上的竞争劲敌而称庆。众民之门(2节)一词表示,耶路撒冷位于众多国际商道的交会处,因而可以自行征收通行税。推罗想必期待接收这些好处。

  1. 这里的日子是个问题,因为不知道是一年的哪一个月份。第2节暗示以西结与推罗人都知道该城已经陷落了,但直到第十二年的第十个月才传到巴比伦()。然而这个日期很有疑问,更正确的读法可能是跟从一些古版本,将三十三章21节的日期读作「第十一年」。若是如此,二十六章1节就可以成立,而失去的月份假定为第十一月,也较可靠。这个月份与年份混淆了。因此,这个神谕是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抵达被掳的人那里仅仅一个月之后宣讲的。可能是被掳的人仍然为着灾难的资讯哀痛莫名,而路过亚比毕堡的推罗商人却仍然出口伤人,因此引发了这个神谕。

  4~6. 推罗的惩罚是,会变成光秃秃的岩石(取其名称之意),没有建筑物,也没有耕种的土地,只适合供渔夫作晒网之用。171她的女儿们田间的众女,和合)是指那些陆地上需要倚赖推罗的村庄,很容易成为入侵军队的猎物。

  二十六7~14. 尼布甲拉撒(和合:尼布甲尼撒)。他现在被称为审判推罗的工具,而他的军事策略也有很详细的描述(参:)。他的名字拼作尼布甲拉撒(Nebuchadrezzar),应该比拼作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更准确,因为前者更接近巴比伦文 Nabukudurri-usur。但两个拼法都出现于圣经中,而尼布甲尼撒是西部亚兰文常见的形式。(8节;围城的高墙,新译)与可参看注释 Ⅰ . E . i.〔书版72页〕对 da ̄ye ̄q so ̄lelâ 两字的注解。举起盾牌在 RSV 中正确地译为盾牌的屋顶,状似罗马的龟甲形盾牌。这里的围城描述用在推罗的海岛堡垒,似乎很不搭调,因为马一定派不上用场。或许以西结用了惯常的词语而没有理会到现实情况(梅依的意见),但更好的描述是看为以陆地为主的围城描述,一如西元前六七三年及六六八年亚述人攻击推罗的方法。当亚历山大大帝攻取推罗的时候,在陆地与岛上的防御工事间筑了一道巨大的防波堤,然后也用了同样的围城方法。

  15~18. 海上王子的狼狈。邻近各国的统治者倚赖推罗的商业维持繁盛,如今推罗倾倒,他们不禁深感泄气,而且惊骇如此大有势力的君王就此毁灭。那些海岛事实上是沿海地带(吕译、RSV),亦即地中海沿岸的众多小城邦。他们的王子要坐下举哀,唱首哀歌 qînâ )。这是传统3:2节韵的挽歌,在 RSV 中翻译的很好。

  19~21. 推罗下到阴府。此处以高度喻意性的言词,形容推罗这个岛城沉没在海浪之下。这些海浪成了神话中的宇宙洪涛、混沌的大水,最终将她淹没。同样的措词也在三十一章14~18节,三十二章13~32节描述埃及;而以赛亚对巴比伦王嘲弄的歌也值得参照()。经文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与阴间一样的阴坑(吕译;希伯来文 bôr )是个回不了头、完全失落的地方(21节)。没有复活的盼望,只有黝暗,与古时的人在过去的残垣中长久存活;这实在是个可怕的结局。


27
以西结书第廿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 推罗船只沉没(

  本章包括了两种不同的文体:一是用哀歌( qînâ )节韵写成的长诗(3b~9节、25b~36节),一是穿插在诗中间的散文体清单(10~25a节)。该首诗是一则很长的比喻,提到推罗是一艘很好的船,精工建造、船员优秀,但是载货过重,因此在滔天巨浪中沉入海底。所有在地中海航行的人都站在岸边为她的灭亡而哀哭。

  1~9. 详述推罗的商船。代表推罗城的商船在此有精细、铺陈的描述;那是要表达推罗自认为是无可比拟的:「我是全然美丽的」(3节)。诗中并无暗示这是衰落的原因,但在下一章中明说了()。不过这首诗的写作婉转巧妙,迟钝的读者恐怕看不出来。第4节你的疆界(新译;有人作「你的停泊处」)在海中心(吕译),这与亚述巴尼帕(Ashurbanipal)形容被征服的推罗人是「住在海中间的人」有相似之处。172该船的建造非常坚固,木材选自示尼珥,是黑门山的亚摩利名称(亦见于),桅杆选自利巴嫩,桨来自巴珊的橡树,而甲板取自赛普勒斯的黄杨木,镶嵌着象牙。篷帆是用最好的埃及绣花细麻布做的,可以当作旗帜。船上的篷子是用以利沙地深浅不同的紫色布做的。这可能是赛普勒斯的阿拉西雅(Alašiya),但有人却认为是叙利亚的一个地方。173水手来自西顿和亚发,后者是北方一百哩外的一个近岸岛屿;掌舵的,字面意思是「拉绳的」,其实就是「水手」,RSV 称之为兹麦 Zemer 的手巧之人(8节)。兹麦与亚发(,和合:「亚瓦底」)有关联,也就是亚发以南数哩外,现今称为苏穆拉(Sumra)的地方。迦巴勒(今称比布罗斯)最有经验的匠人在船上作木匠(字面思是「修补裂缝的」(参新译),并且有各国的船只、水手处理她的商品(9节)。

  10~25a. 贸易指南。首先,在10~11节提到在推罗军队服役的佣兵。他们来自波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现中;和合:路德),以及,传统上认为是指索马利兰,其实更可能是指北非的昔兰尼加。七十士译本将弗人一致译为「利比亚人」(现中),可能代表大致的范围。其他佣兵则来自亚发、赫勒克(新译,就是基利家,阿卡得文作 Ḥilakka ;这个字在马索拉经文中的意思,即如和合本所译:你的军队),还有歌玛底(可能就是亚玛拿信件中的库密迪 Kumidi 〕)。船的图像还存留,两边挂着一排占领者的盾牌。

  12. 与推罗有贸易的城市名单,按地理上的次序列出。西自他施,东至地中海的罗德,然后从以东北至大马色,最后止于阿拉伯和美索不达米亚。他施(12节)通常被认为是西班牙的他特撒斯(Tartessus),但也可能是撒丁尼亚的古城诺拉(Nora)的腓尼基名称。174雅完(13节)与爱奥尼亚(Ionia)是同一个字,通常泛指希腊大部分的地方。土巴米设是小亚细亚的部族,见于楔形文字泥版和希罗史学家希罗多得的历史记载,不过是以摩斯柴(Moschoi)与提巴瑞诺(Tibarenoi)的名称相提并论。他们与推罗从事兴隆的奴隶买卖,因此他们在歌革与玛各的角色与此行为也不无关系(三十八,三十九章)。伯陀迦玛(14节,新译)可能是亚美尼亚。罗德(15节,现中、RSV,随 LXX,取代底但,该字也出现于第20节)运来象牙与乌木由北非沿岸的腓尼基商人经手,来自非洲内陆。以东(吕译,而非亚兰〔叙利亚〕,和合)、犹大大马色都与推罗有来往频密的巨额贸易。

  17. 麦子、橄榄和早熟的无花果(RSV)是合理的修正,因为AV的译法可说是不能成立。

  19. 但,还有雅完来来往往(AV)根本不是正确的译法,而RSV则省略了第一个字,将之译为乌萨出的酒(新译)。乌萨是地名,可能就是现今叶门的首都萨那。米勒德建议将 weḏan (而但,and Dan)读作 weḏannê (而一桶桶的, and casks of )(和合本译作威但),并译作「还有一桶桶的酒来自伊札亚」,安纳托利亚的一区,以酒质佳美闻名。175 桂皮是一种芬芳的树皮制成的香料,与菖蒲或「甘蔗」,作为膏立祭司的油制作原料(;参:,在祭祀中的作用)。

  20~25a. 对于这些地名的位置,可参考梅依在 IB 相关经文的解释; NBD ;或是 L. H. Grollenberg 的 Atlas of the Bible (1956)。根据在第12节引用的奥伯莱在 BASOR 发表的专文,有人将他施的船只理解为「精兵舰队」。

  二十七25b~36. 沉船与哀歌。就在推罗被认为最超卓的地方海中(参第4节),受到灾难吞噬了。强大的东风把她摧毁,与其船员、军兵和商品共同沉没(赀财列在被摧毁的榜首,可是别有深意?)。郊野(28节;字面意思:「空地」;AV:市郊)是很多船上的人补进货源的地方,如今因水手求救的声音惊慌失措,整个船业界都聚集在一起,为着失去这艘船中精品而举哀。关于第30、31节中的哀痛表现,可参看七章17~18节。

  32. 这是哀歌中有哀歌,是特殊情况,因为二十七章2节已经说过整章是哀歌。这节的开头与第3节有明显对比,

  谁-像-推罗被摧毁

    在-诸海-之中?

讽刺的是,此处以推罗的贸易带给诸王的利益描述她的成就,至于为自己积存的大笔财富则只字未提显然是以西结刻意这样作的。如今(34节,新译、吕译;和合未译)却被致使她繁荣的因素毁灭。她的货物(再次列在最前面)和船员都进了水里的坟墓。沿海的王侯惊骇万分,但是他们脸上流露的恐惧只是自私的表现,怕这种下场不久也会临到他们。商人在丧气中发出嘶声(并没有「嗤笑」之意;参吕译、新译。这是从齿间吐气,藉此生动表达情感,通常是惊讶;参:)。你令人惊恐,字面意思是「你成了可怕的」,或如 RSV 所意译的,你已经遭到可怕的下场。同样的字( balla ̄hôṯ )也在第二十六章中用来作结。


28
以西结书第廿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推罗王的败落(

  这首诗弃隐喻不用,猛烈攻击推罗君王(英译本:王子;希伯来文 na ̄g ̄îḏ ,「统治者」)以土巴二世,因为他自称为神。这并不是说,推罗有君权神授的思想,因为这里发出的攻击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整个城邦的猛烈挞伐。推罗看自己是全能的、超人的,而且简直是恒久的;她充满了财富与智慧,远过于其他城市,所以导致推罗狂妄自大,甚至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这个神谕的开始是推罗王的自称我是神。这句令推罗王受谴责的自称,间或在神谕中重复出现(2a、6、9节)。但该君王不是神,只是人(2、9节)。他声称拥有智慧,虽未被否认(3~5节),却极为不智地使他心高气傲了。因此他将死在外人的手中,其惨状与他堂皇的自夸完全不符。因为我是说了(吕译;和合: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最后的裁决一向都在于神。

  第3节的但以理与十四章14、20节中的但以理必须理解为同一人。虽然十四章强调他的公义,此处强调他的智慧,两处都用了不寻常的拼法(Daniʾel),似乎是要表达一位先贤的形像。我们不可武断地说,这就是乌加列文的 Daniʾel,但是二者亦非完全无关(参十四14的解释〕。有趣的是,公义和智慧都是圣经中的但以理具备的特质(参:等),而且他也是不会因成功冲昏头的最佳榜样。

  列国中最强横的人(7节,新译)是指巴比伦人,一如三十章11节,三十一章12节,三十二章12节。

iv. 为推罗王哀挽(

  这段经文多处采用创世记二、三章与伊甸园的典故。两处的关联无疑是亚当和推罗都犯了骄傲的罪。不过我们不清楚,究竟以西结心目中指的是什么。伊甸是神的园子(13节,现中),也是神的圣山(14、16节),后者并不见于创世记。(留意此处用的是一般的 meleḵ ,以西结避免把这个字用在以色列王身上)被描绘为一个太初的完全人或亚当,但他穿戴了各种宝石,使人联想到大祭司的胸牌()。马索拉经文只提到九种宝石,而七十士译本列出了十二种,而且可能是正确的。护卫者被膏的基路伯(14节,吕译)与上述的完全人同在伊甸园中,但是一直到将完全人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掉(可能指第13节的宝石,不过其字面意思是「火石」),才发挥作用(译注:这是吕译与 RSV 的译法。根据其他中英版本,推罗王被形容为基路伯〔亦参第14节吕译与其他中译本的不同〕,因此和合译作:遮掩约柜的基路伯啊,我已将你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因此,这里的意象不能单单凭创世记去了解;其实这里与创世记的故事有很大的分别,与其假定有另一个伊甸故事版本流传,不如假定更可能的情况,就是以西结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取用各种背景不同的象征,与推罗王败落的资讯编织在一起。那些宝石比喻推罗的富庶,而临到推罗的犯罪试探,不是从外面来的,乃是发自内心的贪欲和骄傲(15~17节)。他的惩罚是被逐出伊甸园,而且被摔在地上,令众目共睹(17节)。此外,有火(火焰的剑?)从他里面发出,把自己烧成灰烬(18节)。国家灭亡的祸因通常由本身而起,而那旁观者再次说,你已经遭到可怕的下场(参:)。

v. 论西顿的预言(

  这是对西顿发出的非常简短的神谕,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关于以色列家未来的事(24~26节)。形式近似对亚扪人的神谕(),只是少了「因为……」的句子作为开头。这里并没有表明西顿的罪,文中也用了典型的以西结用词,描述耶和华审判西顿是显明祂的荣耀(22节)。当神这次与其他所有的审判成就,以色列家就会自由地生活,不再受邻国的伤害(24节)。刺人的荆棘,伤人的蒺藜不再困扰他们。他们(和合:)以及受了惩罚的国家,就知道耶和华是神。

  25、26. 最后,瞻望被掳之后回归的日子,以西结预告分散的被掳之民将会重聚,安然住在自己的故土。神如此行,是要在列国面前,借着祂的百姓,也在祂百姓身上彰显祂的圣洁。圣洁的子民是圣洁的神藉以启示自己的管道。这里没有提到降与以色列的审判,可能是被视为已经过去的事。这些神谕论及的国家,将会受到审判,而以色列在简单却丰足的农耕生活中安然居住。

170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围困推罗的时间很久,大约由西元前五八七年到西元前五七四年。关于这些经文的历史详情,可以参考 S. Smith, 'The Ship Tyre,'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 LXXXV, 1953, pp. 97~110.

171一位早期旅行家在一百年前巡访推罗;他写道:「这个岛不到一哩长。由地峡向南伸展的部分,或许有四分之一哩宽,而且多石不平。如今除了渔夫,并无人居住,是『晒网的地方』。」引述于 W. M. Thompson, The Land and the Book , 1910, p. 155n.

172Pritchard, ANET , pp. 296f.

173更详细的资料可参 NBD , p. 366; May, IB 列举之处。

174参 W. F. Albright, 'New Light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Phoenician Colonization', BASOR , LXXXIII, 1941, pp. 17~22.

175参 A. Millard, 'Ezekiel XXVII, 19: The Wine Trade of Damascus', JSS , VII, 1962, pp. 201~203.


29
以西结书第廿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论埃及(

  论推罗和西顿的神谕之后,有四章篇幅论埃及。这些经文包括了向埃及,或其统治者法老发出的七个「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除了一个以外,都有特定的日期(,无日期,)。以西结书十二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揭发」这个异教政权,似乎有点奇怪,而同样奇怪的是,如此多的篇幅(二十五~三十二章)专门用来讨论非犹太人的事情。然而,原因并不难找。我们已经留意到犹大在当时中东世界的地理限制,任何讨论犹大人民生活及未来前景的注释书,如果不提其邻邦在四周争权夺利的事,就不会完全。犹大的存在与亚述、巴比伦、埃及,与波斯诸强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他们决定这个小希伯来王国是否可以独立,好像小瑞士一样;或是应该成为附庸国,或是军事基地,或是国际交易筹码。就如今天欧洲或东南亚的国家政策不能忽视美国或苏联,犹大对那些强邻也是如此。

  无论如何,以西结要苦苦指出的是,以色列结局的最后裁决在于神,而不是那些强邻而神是以色列的神!他更说,像埃及这种强权的命运也在以色列之神的手中。耶和华掌管一切。实情与表像正好反向。世俗的历史学家认为在强邻环伺之下,犹大显得微不足道;宗教的诠释者先知则看见,那些大国被牢牢地掌握在小以色列的大能神手中。基督徒居少数,从中不难汲取教训。

i. 埃及的罪(

  这个神谕的日期是西元前五八七年一月,几乎是耶路撒冷被围困满一年的时间()。虽然论埃及的神谕中这些日期,正值耶路撒冷城陷落前后,但是看不出埃及对犹大地发生的事特别关注。这从二十九章6、7节可见一斑;该处埃及因为对以色列的燃眉之急支持不足而受到批评:「他们一抓住你,你就破裂。」(吕译)这里清楚指出,法老合弗拉对西底家求救爱理不理的态度(参:)。除了暂时替耶路撒冷解围,我们对埃及的行动所知甚少,不过可以想见,埃及出兵只不过是意思意思。我们可以说,以西结在这四章经文中一再攻击埃及,都是因为埃及这次失信的行为,不过证据薄弱,难以支持这种结论。更正确的观点是视这些篇章为埃及敌对以色列的极致表现,上述只不过是最近的例子而已。

  3~5. 法老被比作大鱼(希伯来文 tannîn ,「海怪」),该字代表尼罗河经常出没的鳄鱼和闪族神话中的太初混沌之兽。这怪物出现在旧约经文,或被称为「蛇」,或是 Leviathan(和合通常译为「鳄鱼」),或是「拉哈伯」(例如:),但是却从没有被认为是与神旗鼓相当的敌手,好像迦南神话中的神只互相交战一样。创世记一21特别提到, tannînîm (和合本:「大鱼」)也是神所造的,因此完全排除了它们与太初和神作对的神话有关。希伯来诗歌常常援用神话词语,形容世仇埃及更是格外恰当的比方。埃及太阳神 Rēʿ 就称为自生的(我造了自己,3节,RSV 旁注,并参吕译)。由于海怪的傲慢,将会被钩子钩住,拖出水面,放在又高又干燥的旷野,任其腐臭。江河中的鱼也一起被拉上来,就是埃及的同盟、佣兵或人民(参:「扶助拉哈伯的」)。

  6~9. 现在用了第二个适切的隐喻芦苇之地,来形容埃及。埃及是折断的芦苇,使所有信靠她的失望。从拉伯沙基在以赛亚书三十六6(亦见)的那番话来看,这里的形容几乎可成为格言了。要招徕不可靠的恶名,不需要太多的行径。第9节下带出耶和华何以发出我必与你……为敌(3、10节;)的根据。埃及的富庶有赖尼罗河的灌溉,竟声称河流归她所有,是她造的。

  10~16. 形容埃及受惩罚的用词,与用于犹大的相似,她的复兴也是如此()。从三角洲地带的密夺(新译、现中),到色弗尼(新译、现中),也就是现今的阿斯旺,在埃及南部与衣索匹亚的交界处;遍地都荒废凄凉(和合:从色弗尼塔直到古实境界)。四十年之久,这个地方将不会有人居住(11节)。这是个象征性的长时期,然后复兴会来到。然而,与犹大复兴不同的是,埃及的复兴只限于归回巴忒罗(14节),是在上埃及的地方。只不过他们在那里只能维持弱小、低微的国的局面,不再会主宰其他国家。从字面应验来说,这些惩罚从未实现。埃及从未像犹大一样被掳。不过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埃及不断被征服、蹂躏,只是个「低微的国」,将来也不可能再重返以往的光辉了。

ii. 埃及与巴比伦(

  这个神谕在时间上是全书最迟的,日期为西元前五七一年的元旦。与其他论埃及的神谕来比较,虽然这日期迟了很多,却仍然加插在这里,把埃及的惩罚与对推罗加强围攻,发生于西元前五七四年的事件相提并论。如此,按照经文脉络,放置于最接近推罗的神谕的地方。尼布甲尼撒围攻推罗已经十三年了,以致军兵头都光秃,肩都磨破,生动形容了围城时扛重物、头盔磨损的情景。我们不知道究竟推罗是否被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但几年之后,巴比伦的官员已实际居住在城中,巴比伦的宗主地位也被承认。以西结只告诉我们,围城的报酬与所付的代价并不相称。战利品并不足以支付军费(推罗的宝物可能早已从海路撤走),因此尼布甲尼撒便将他的注意力转向更有利可图的埃及,因为他奋力攻击推罗,是出于耶和华的命令,所以当受奖赏(他为我工作,当代,20节)。事实上,巴比伦的远征军攻击埃及是在本神谕发出的日期之后(约为西元前568~567年),我们没有当时的记录记载该次征讨到底有多成功,因为记有该次军事行动的巴比伦碑文已经被毁。亚模西士二世(亚马西士)于西元前五七一年取代法老王合弗拉,必须与入侵者讲和,因此我们可以假定,如以西结所预言的,尼布甲尼撒获取了贡银去支付他的军费。耶利米也预告了尼布甲尼撒的军事行动(参:)。

  21. 本章的退出是对以西结说的一句话,预言埃及受羞辱的日子(当那日),有一个角要出于以色列家。这可能是个弥赛亚的预言(参:),但是这里的用词无需如此解释;它很可能只是讲到以色列未来的复兴。因为角是力量的象征。参:撒母耳记上二1;列王纪上二十二11;耶利米书四十八25。同时,以西结得以开口,以更大的信心讲论。如果将本节的解释与以西结在仪节上的哑口不言联系在一起,将会使本节脱离了它的上下文,因为当本神谕发出的时候,他的哑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更好的解释似乎是,单纯地视之为以西结的预言因得到应验而确证为属实。本神谕的退出是句重复的话,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在本章已经出现了三次(6、9和16节)。这是以西结最大的期盼。


30
以西结书第三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临到埃及的审判(

  这是论埃及的神谕中惟一没有日期的,可能是在西元前五八七年一月发出。该日期出自二十九章1节,与其后接踵而至的神谕()相距只有三个月。但是这段经文并没有提到该日期,只有第10节说尼布甲尼撒是埃及遭难的经手人。由于缺乏日期、用语贫乏(很多行文是以西结的惯用语组成的),以及城市名字的随意罗列,以致库奇认为这段经文不是出于以西结之手,是第二手的作品。他的论点固然可取,结论却不足取!如果所有典型的以西结用语都被视为不是出于他的手笔,以西结书就会所剩无几!其实本段经文用语一点也不贫乏,蕴含了四个细心营造的神谕(2~5、6~9、10~12、13~19节),论及相关主题;每个主题对全书都有独特的贡献,以下注释可以表明。

  2~5. 耶和华的日子这词先前只用于与以色列有关的宣告中(),现在却宣告为刀剑审判临到埃及的日子。这里也可以比较二十章1~17节「剑」的预言。本段经文需要与其他有关「耶和华的日子」的教训互相比较,如以赛亚书二12~17;约珥书一15,二1、2;阿摩司书五18~20;西番雅书一7、14~18。在这大日子,当审判临到外邦人的时候(同时与大家的期待反向,也临到不忠的以色列),而埃及的盟友也分担她的审判。RSV、新译本、吕振中等译本正确地认为,马索拉经文中的 Chub (5节,AV;和合:古巴)是 Lub Libya (吕彼亚)之误。但是不需要将 ha ̄ʿereḇ ,杂族的人民,修改为 ha ̄ʿara ̄ḇ ,阿拉伯人(参:现中)。这个希伯来字在耶利米书二十五20是指在埃及的「外国人」,混杂的群众;因此它在这里可指佣兵或外籍居民。

  6~9. 下一个神谕扩及到埃及的盟友与附庸的下场:说明埃及的,都被灭绝(8节)。纵横全地,人都会死在刀下(有关密夺与色弗尼〔新译、吕译、现中〕,参二十九章10节的注释;和合本只译出后者)。邻近的古实(衣索匹亚)人,在其强邻荫庇之下安然居住,当使者坐船(9节,无需将其修改为「匆忙急迫」,RSV、吕译)沿着尼禄河水道去,将埃及陷落的消息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惊惶失措。这些使者是从我,也就是从耶和华差派的,因为祂要亲自在埃及,将毁灭降于诸城中。

  10~12. 这次审判的经手人现在被名为尼布甲尼撒,然而这审判不单是他的作为。他将致使埃及百姓的毁灭(11节),但是神自己要使尼罗河干涸(现中),是祂引起的毁灭。在外邦人的手代理运行之后,是神的话(这是我耶和华说的),是全能的终极经手人,可以把说出的预言转变为实际的事实。

  13~19. 最后,在一番地理知识大巡礼中,借着源源不断的地名表现了埃及地的完全荒废。这是希伯来人喜用的表达方式(参:),库奇形容为「随意罗列」,正好撮要说明了此一段落,但是一点也不能证明其作者是谁,只不过它的典型手法能证明是优秀的先知写作风格。这些地名值得一提。挪弗(13、16节)就是古典的孟斐斯(现中、RSV),现今的米特拉纳(Mit Rahneh)。它曾经是下埃及的首都,直到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一直都是重镇。在耶利米时代,该处有一犹太殖民地(参:)。巴忒罗(14节)是上埃及向南伸展至阿斯旺的地区。琐安(14节)是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古典名称为泰尼斯(Tanis),有人认为是许克所斯王朝的首都亚华里斯(Avaris);有人认为是兰塞,埃及的货仓城(),但都不能肯定。挪(14、15、16节)是古典的底比斯(现中、RSV),亦即现今的卡纳克(Kanar祂)与路塞(Luxor);在埃及历史中,大部分时期是全埃及的首都,又是太阳神亚孟(Amon)的敬祀中心。那鸿称之为挪亚们。训(15、16节)是帕路西母(Pelusium,RSV),也是现今的法拉玛(Tel Farama),位居地中海沿岸,距赛得港不远,是抵抗侵略的一个军事重镇。亚文(17节)或称为安(吕译),是古典的纥流坡利,太阳神之城,又是埃及最古老的城之一。约瑟的岳父波提非拉是那里的大祭司()。耶利米称它为伯示麦,「太阳之家」()。拼为亚文(希伯来文 ʾa ̄wen ),意思是「罪恶」,可能以其谐音作为对该城宗教光景的评注。比伯实(17节)是现代的巴斯达(Basta),位居开罗东北面。答比匿(18节)或作达番西斯(Tahpanhes),是希腊的大斐尼(Daphnai),亦即现今的德芬尼(Tel Defenneh),在苏彝士运河边的肯达拉西边十哩之远。答比匿是著名的边城,也是基大利遇害以后,耶利米被带去的地点()。

iv. 法老的手臂折断(

  本神谕的日期是西元前五八七年四月,但这里提的却是前一年的事。当时法老合弗拉应西底家请求,前往耶路撒冷解围,却被围城的巴比伦军队赶走(参:)。这次失利被形容为法老断臂(21节),而以西结又补充说,这一次的损毁将不能修补:折断的手肢将无法包扎,所以不能再挥动刀剑。神倒要打断法老的双臂(现中),完全削弱他的力量,同时使尼布甲尼撒强大,把刀赐给他,成为神审判埃及的代理人(25节)。尼布甲尼撒围攻推罗退出,入侵埃及之际,合弗拉已经在内战中身亡。他在吕彼亚发动了一次征讨,结果惨败,引起了亚模西士为首的敌对势力大举叛变,最终将他置于死地。我们无意将以西结的这一神谕作过于个人化的诠释,不过这里的情况与合弗拉的遭遇显然有奇妙的吻合。关于尼布甲尼撒远征埃及的结果如何,我们还是不确定。但这是那些坚持圣经预言只能字面应验的人,才会面临的疑问。虽然事件大体会应验,我们却不应该以为一定会照字面应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仍在等待全埃及知道我是耶和华(26节)这句话的应验。


31
以西结书第三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v. 巨大的香柏树(

  本章有清楚的统一性,可见于它的主题,香柏树及其坠落的寓言,以及第2节开头的引言与第18节末了部分的结语。本章分为三个段落:以高大茂密的树比喻法老的一首诗(2~9节);两篇散文体神谕,描述埃及落在外人手中(10~14节);描述埃及下到阴间(15~18节)。第1节提供的日期是在前一神谕之后两个月(),就是西元前五八七年六月。

  2~9. 以利巴嫩的香柏树作为强大国家的寓意并不新鲜。以西结在十七1~10、22~24也用了同样的概念。十九章10~14节,二十六章19~21节,与二十八章11~19节的用语也和本章相呼应。以赛亚形容巴比伦王坠落阴间,与本段经文格外相似(),而但以理形容尼布甲尼撒的梦时,也用了很多同样的意象(、19~27)。有些用词甚至延续至新约,芥菜种比喻就是一个例子(起)。亚述的出现(3节)显然是个错误,因为在这个向法老发出的寓言中,并不该有亚述出现的道理。RSV 将原来的希伯来文 ʾas ̌s ̌ûr ,「亚述」,更改为 ʾas ̌weḵa ̄ ,我要将你比作(吕译),只更改了一个子音。如果将这个希伯来字视为 teʾas ̌s ̌ûr 的变体字,就可以解析一番。这是一种常绿树,左贺瑞( Zohay )正确地指出是丝柏( Cupressus sempervirens )。176 在这种情况,它与香柏树是同位格的,我们可以把句子译为「看哪,一棵丝柏、在利巴嫩的香柏树,枝条秀美,林影茂密」。它的根有丰富的水源滋润(4节),这里的措词令人想起伊甸园的水源(),但是更叫人直接想起尼罗河灌溉埃及的水道网路。香柏树开展的枝叶为雀鸟和动物提供了荫庇之所,象征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享受了埃及的保护。第7~9节的溢美用语绝不可以过分从字面上去了解,除非这段经文是要反映像合弗拉一样的法老,受附庸国的奉承,其中也包括了西底家的奉承。无论如何,这里的溢美之词,效果与形容推罗优良船只的华丽词藻()作用相似,就是突显埃及最后的陷落。这香柏树的荣美超乎万有,即使神园中最美的树也无从相比。这里是与创世记的记载另一呼应之处(及下),也出现于论推罗王的哀歌(),由此进一步显明以西结乐于采用他的读者,或听众应该明白的一些过去使用的象征。

  10~14. 这个神谕提出了香柏树所以坠落的原因(10节),描绘了它的衰败(11、12节),还加上了促使神施行此灾难的动机(14节)。骄傲在败坏之先是众所周知的模式,出现在第10节(参:推罗,;巴别,),且被形容为罪恶(11节)。这不仅是指人的失败而已,因为每一个人原来都有此倾向;此处指的是刻意犯错而招致的罪。结果就是被神驱逐,好像亚当夏娃被神逐出伊甸园一样,不再蒙神喜悦与保护,香柏树就成了列国中最强暴的攻击对象(12节;),并且被砍了下来,分散在全地上。曾经在它枝叶下栖身的飞禽走兽,如今攫食它的残余部分(13节)。这件事对所有其他国家成为一个具体的教训,就是不要企盼如此的高位,因为列邦也都是凡人,结局只有落入地府或深坑一途(14节)。死亡是制衡或消解过度的野心最见效的处方。即使这个世界的埃及目中无神,却昌盛连连,也终会领受到蕴含于第9节的教训:我(耶和华)使它长得美丽(现中)。恶者的昌盛,分析到头来,也全赖神的怜悯与美善。

  15~18. 这个总结性的神谕讨论到与埃及同时代的列邦对埃及的覆亡有何反应。一如对推罗商船沉没的反应,如此强大的国家也会变得如此卑微,引起了普遍的惊愕。而他们这些弱小国家又有什么指望呢?自然界要为埃及哀号:深渊(希伯来文: tehôm )哀痛、大水停留;利巴嫩服丧、树木如遭旱灾枯干(15节)。列国也因受其坠落而震动;所有高贵的王国,特别以伊甸的众树(16节,吕译)为代表,发现就如他们自己一样兴盛又衰亡,现在强大如香柏树的埃及也面临相似的结局,他们因而得了安慰。树木下阴间是幅很奇特的画面,梅依建议说,这反映了人类堕落后,伊甸园的树木下到阴间的神话。他将此处与以诺书二十五4~6的传说比较;在以诺书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被移植到西北部的一座神的高山,到后来为义人的缘故才要移到圣殿。这个想法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却不可能证实。另一个解释是看这段经文混合了不同的象征:一些是关于政府的败落,由树木代表;一些是关于大人物下到阴间,代表他们统治的国家。两者的混淆在16与18节特别明显。最后的结果在本章最后一节中:埃及的荣耀与尊大在邻邦中无与伦比,如今却与阴间中最低微的同卧,就是那些未受割礼的与被刀剑所杀的人(新译)。艾斯弗特解释为被谋杀的和被处决的,库奇则解释为那些没有以葬仪出殡的死人。无论如何,他们在阴间只有次等的地位,而法老和他的群众也与他们一同有份(18节)。


32
以西结书第三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vi. 法老的哀歌(

  本章由论埃及的最后两个神谕组成,都在十二年,也就是西元前五八六或五年发出,也是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传到被掳之人不久的时候()。库奇认为这可能是先知的语调之所以如此苦涩的原因:耶路撒冷有需要的时候,埃及却失信于她。然而,这样的论点不能过分强调,因为以西结对埃及这枝「折断的芦苇」不存有任何希望(),而这个神谕的高亢语调并不比一般的「辱骂诗」或哀歌来得更凶狠(参:赛十四章,以及本卷先前如十九章的例子)。

  1. 根据马索拉经文的读法,这里的日期是西元前五八五年的三月。不同的版本在这一点上的看法不同,计有十二年十月(LXX、梵谛冈抄本、旧拉丁文版本),十一年十二月(LXX,亚历山大抄本,叙利亚版本),和十年十二月(亚居拉,根据耶柔米)。这种混乱的情况似乎起因于想要把以西结的日期按先后排列,所以要使三十二章1节和17节中的日期早于三十三章21节;这实在是不必要的。预期关于埃及的神谕是按着日期先后排列的并不为过(显著的例外是二十九章17节,上面已经解释过了),但经文不能迁就外加的模式而修改;因此,中、英文版本随从希伯来文的读法应该维持。

  2~8. 关于哀歌(希伯来文: qînâ ,「挽歌」),参阅十九章1~14节的注释。在这首诗歌中可以找到 qînâ 的一般风格,但是却丝毫看不出这种哀歌特有的3:2节韵。文首诗的开头与十九章2节一样,是个对以色列王子发出的明喻。虽然狮子这个比方常与大卫家室相联(参:犹大的狮子,),却不是单指以色列的。梅依想到埃及有狮身人面兽。177 因此,我们不需要像傅贺尔(Fohrer)与伯尔托勒一样,为了除去这个字而修改经文。以西结的意思是,法老并不是他心目中想要成为的狮身生物,而只不过是 tannîn (和合:大鱼,新译:海怪)。这个字与二十九章3节的用字相同,同时指埃及的鳄鱼(参:现中、吕译)与神话中太初混沌的怪物提阿马特(Tiamat),被玛尔杜克神用网捕捉屠杀。178 两个明喻没什么夸赞之意。埃及王就像一条鳄鱼,在尼罗河的泥水中翻滚,把河水弄得更混浊;又像提阿马特一样,被网捉住,拖到旱地上,尸首成了空中与地上肉食生物的猎物。全地遍满他的血(6节),天上的光体也停止发光(7、8节)。这些词语显示了耶和华的日子将要发生的事,亦见于以赛亚书十三10;约珥书二30b,三15;阿摩司书八9。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词语也呼应了埃及十灾的用语(),似乎暗示神要按照以前借着摩西发出的审判,在法老穷途末路之际审判他。

  9~15. 本段开始加插了一段散文体,放弃原先的借喻笔法,形容其他国家看见埃及人的遭遇,是如何的惊惶。被掳(9节;RSV、吕译:带你作俘虏比和合本的使你败亡可取,尤其下面接着讲的是流放)再加上刀的意象(10节),足以使列国惧怕自己若是下一个受审的物件,会有什么下场。由此引进了下一首诗歌(11~15节),用的是耳熟能详的主题:耶和华的刀();这剑已在巴比伦王手里,准备挥动攻击埃及人。埃及将遭到屠杀蹂躏的浩劫,境内没有人或动物居住;第13~15节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情况。众水不再有人的脚或兽的蹄搅浑;清澈的水如油一般畅流经过荒芜的郊野。埃及将无人存留,知道我是耶和华(15节)。除非我们认为这是神谕的惯用固定结尾,否则就得当作它是指在旁观看的国家,也只有他们能从看见神的如此行动中得到好处。

  16. 列国的职业哀哭妇女最后受派,为埃及与她所有的百姓吟唱这首哀歌(参:),作为他们丧礼中的一个项目。

vii. 法老下阴间(

  论埃及的神谕至此以特出的笔法描述法老作为退出。法老在阴曹地府,看见幽灵般的世上列国躺在那里,受着跟他一样的屈辱。用词极富诗意,细节绝对不能按字面解。如果有人想要知道圣经关于死后生命的教导,不宜参阅本章。此处表露了一些近东盛行的死亡观念,是旧约圣经不断致力粉碎的观念。已死的人所去的阴间是个巨大的墓陵,是所有的坟墓不论是观念上,还是实际空间上的相联的地方。如彼得生(Pedersen)所说:「阴间是所有坟墓汇聚的总体……哪里有喷墓,那里就有阴间;哪里有阴间,那里就有坟墓。」179在这幽冥的居处,个人还维持一种生存状态,但是基于本段经文浓厚的诗体性质,不可能确切勾画出这种生存状态。对有些人,它意味着寂静与黑暗(b;);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可有交谈,但活动受限制的地方(参:)。以西结描绘的阴间有不同的间隔,列国各围绕着国王或主子躺在坟墓里。各人不同的地位仍被承认,而那些正式下葬的武士,比那些不幸的隔邻享受到更尊贵的地位(27节)。不过这一点不能探讨过头,因为约伯说在阴间并没有尊卑之分()。显然当时的以色列并没有扎实且简易的阴间教理。

  但是旧约作者的确清楚表明了,阴间也根本脱不了神的关切与权柄。祂的能力在阴间之上,甚至可以让祂的上选仆人如以诺或以利亚略过阴间,直接进入与祂同在的境地。这也似乎是诗篇的作者在四十九篇15节和七十三篇24节所期望的。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包括义人在内,阴间是共同的归宿,直到后来有复活的期盼,才给那些被神悦纳的人带来光明的希望。他们被悦纳是基于他们的信心、正直,和顺服神的旨意。

  17. 这里的日期略去了月份,RSV 根据七十士译本,加上了正月(现中)。其实更自然的揣测是三十二章1节的「十二月」,一如和合本在本节附加的;或者因为与十二年相混而被略。该日期可能是两周后的西元前五八五年三月。

  18~21. 本段是另一首丧礼挽歌(),以西结受命把它像咒语一样地吟诵,将埃及与她的百姓送到地府。威荣之国的女子(18节,RSV)一定是意指那些与埃及同下阴间的列国,诸如她的附庸国。但是只要将这里的读音稍作更动,就可以有更好的意思:她们是与以西结一同哀挽的妇女:你与那些强国的妇女(摩法特译本)。一如推罗的情况(b),埃及炫耀已久的荣华在进入地府时一无是处,只能被拖去与那些被刀所杀的未受割礼的人一同躺卧(20节)。已经在地府的强国首领会以嘲讽的话迎接埃及的到来(21b节应该如新译本与 RSV 的译法,是直接语法)。

  22~32. 现在开始流览阴间列国:「巡视历史上有力的征服者」(慕兰伯)。这里有很多通常可以在诗体中找到的重复词语,但是想要押韵,就一定得重写经文不可(如:侯舍;参库奇,350页),因此我们只能视之为有韵的散文。首先提到的是亚述(22节),已没落的大暴君,给她的惟一墓志铭是在活人之地使人惊恐。以拦(24节)是巴比伦东面的一个古国,以骁勇善战知名,以前曾经被纳入亚述帝国。以拦撑过了西元前六一二年尼尼微陷落的冲击,但是亚述却俯首称臣了,以拦仍然是受认可的势力,因为后来古列的军队推翻巴比伦,他们出了不少力。他们也曾使人惊恐,如今却受羞辱。米设和土巴(26节)选录在这里,有些奇怪。梅依建议说,他们代表了传统上「来自北方的敌人」,但是现阶段只知道他们曾经蹂躏亚述北方边境(参二十七13的注释〕,除此以外,对他们所知甚少。他们在阴间不得与那些殉职、以军礼厚葬的武士一同躺卧(27节);不过有些注释作者根据七十士译本,略去了原文中居首的字不得,取消这里的小小差别待遇。第28节不是对米设和土巴说的,而是对法老说的。跟北方的众王子一样,以东(29节)和她的王与首领也有一席之地。北方的众王子应该是指巴勒斯坦北面腓尼基诸城的统治者,还有西顿人(30节)。法老会目睹这一切,可以聊作安慰:曾经使人惊恐的国家,现在也降为卑,与她同病相怜了。

  在这八章经文中,我们一定留意到,除了巴比伦,每个国家都被点名提出。我们要认为这里的缄默是刻意的:直接攻击俘虏你的人是公然挑衅。但以西结的听者与读者必定可以得到显然的结论,就是如果这些国家应该受到神的惩罚,巴比伦也不能幸免。对于被掳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安慰。

176参贺瑞在 IDB 第二册,292页 'Flora' 之下的专文。基于地理因素,将 teʾas ̌s ̌ûr 指认为黄扬木( Buxus longifolia )再也站不住脚了(一如 NBD , p. 1293)。

177 IB , p. 238.

178 Enuma elish , IV, line 95;引述于 DOTT , p. 9.

179Pedersen, Israel, Its Life and Culture, I-II , 1926, p. 462.


33
以西结书第三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Ⅵ 关乎耶路撒冷陷落的神谕(

A 重申守望者的责任(

  紧接着以西结妻子的死亡,以及这件事所象征的耶路撒冷陷落的悲剧,展开了二十五至三十二章漫长的间隔。在这新的一段开始,我们以为会从三十三章21、22节的插曲开始。然而,为了某些原因,以西结让我们再引颈期待一会儿,重申了两项人类的责任,先前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现。第一项记于三十三章1~9节,论到先知有责任为将要来临的危险预先警告他的百姓,并且可与三章16~21节相比。第二项讲到听者有责任作出个人的悔改,使他们可以活着,不致灭亡,这与十八章21~29节很相似。本章以这两个主题作开始,表明以西结的事工进入了新的一页,而与先前事工的连系代表了他再一次受差遣。前面二十四章涵盖的时期中,以西结的关怀重心是耶路撒冷的过去和现在。从三十三章以后,他的兴趣主要是耶路撒冷的将来。当他为投身的工作准备自己,神再一次提醒他,身为守望者责任重大,孤寂地奋斗,不与百姓同流合污,却儆醒不断,警告百姓将会面临的危险。同时,守望者的听众也要对他的警言作出回应。他们既不可以信靠自己的义,也不能绝望、认命地耸耸肩,向不愉快的处境屈服。他们也不能轻易将一切的不幸怪罪于神不公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必须照着神给他的话去作。这些就是以西结的参照原则;只有当这些原则清楚地宣告出来,才可以将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告诉那些正在等候的被掳者,以西结的话也因而证明是真的了。

  2~6. 守望者的责任。这里的比方取自战争时期的普遍作法。一个被城市委任为守望者的人,要在敌军临近的时候发出警告,责任非常重大。他需要发出警报,让那些居住在城中,但在城外耕作的人及时退回城内,准备作战。如果任何人不理会警报,无异于签了自己的追杀令,不得埋怨守望者。然而,如果守望者疏于职守,没有发出警告;若有人没有防备而丧生,他就有罪了。号角(希伯来文: s ̌ôp ̄a ̄r 3b 节)是枝长角,末了的部分弯向上,在古以色列的宗教、军事场合中常常使用(参:)。现在仍然用于犹太会堂中,特别是新年的时候。追讨他的血(6节,参和合小字)一句反映了血债的观念,这在旧约是很普遍的。若有人故意、无心,或因为失职而流了另一人的血,都犯了流血的罪,而死者的亲属有义务替他报仇。

  7~9. 先知的责任。先知要警告百姓的危险是,耶和华的话语带给他们的审判威胁(7节)。当神的话语宣告了恶人的罪以后,先知必须传递这资讯,否则就要为后果负责。比起三章16~21节,此处论及的先知职责比较简略。后者特别同时向义人与恶人发出警告,但是两处经文的原则是一致的。

  10~16. 悔改的呼吁。从本书开始以来,我们第一次看见,被掳的人意识到自己的罪(10节)。这在 AV 看不出来(如果我们的过犯罪恶在我们身上……怎能存活呢?);更好的翻译是,我们的过犯罪恶果真在我们身上(RV 旁注),显示了深觉自身有罪,并且彻底感到绝望。他们先前把罪咎怪到别人身上(),但如今以西结坚忍的教导终于有了果效。先知的即时反应不是一味指责他们的不是,而是向愿意悔改的人宣告神的赦免。神不愿意判罪,而希望人人悔改(11节;参:)。这是以西结神学的基本特色,应该写在他书中记载的每一个审判神谕之下。先知宣告审判的最终目的是悔改与救恩(b,),但是从约拿的自我挣扎来看,这往往不是人的初衷(及下)。基于人有悔改的自由,我们亦可推论:义人陷入罪的时候也需要悔改;他不能倚靠自己以往的义行得救(12、13节)。第13节并不是说,敬虔的人会因犯罪而失去自己的救恩;完全不牵涉到早期教会对洗礼后犯罪的恐惧,或后期「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讨论;只不过是以倒转的方式陈述个人责任这项原则。悔改乃是每个人的义务;不愿意悔改等于对神的怜悯没有真正的信心。福音派关于保证的教义,应该经常有告诫的话语来平衡,「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生命的律例(15节)一词,可参考二十章11、13节(参:)。真正的悔改必须借着顺服神的律法这种生命质素表现出来。

  17~20. 百姓埋怨主的道不公平(和合、AV、RV)或不公正(新译、RSV),一如十八章25~30节的词语,是取自以天平秤重的不寻常比喻。该动词的表面意思为「不照着正确的标准」,那是一个奸商的作为。不过现在的情况正好反向;是百姓自己不诚实,因此神要一个一个审判,显出他们的亏欠(20节)。他们的罪是个别、个人的,也是全国、整体的。

B 城倒下了,百姓仍不悔改(

  震惊的消息终于传到被掳者:耶路撒冷陷落了。虽然对于被掳的人来说,这消息的打击很大,以西结却有充分的准备接受。他对该事件有先知的预知(),但前一晚上,他处在高亢恍惚的状态,他的礼仪象征性的口哑也解除了。根据二十四章27节,他从神所加给他的缄默中得着释放,以此表明悲剧消息的日子将会来临,同时意味着他可以公开自由地宣讲心中蕴酿已久的一切话。当他开了口,他首先纪念那些留在犹大地的百姓(23~29节)和与他一同被掳的同伴(30~33节)。

  21. 这里的日期看来是城陷以后的足足十八个月,大多数解经家都认为这时期太长,耽延这么久不大可能。有些古抄本或叙利亚抄本将马索拉的第十二年(参:和合)读作「十一年」,更有道理,特别是这两个字在书写希伯来文只相差一个子音,在谈话上就很难分辨了。一百年后,以斯拉与他的同伴用了四个月时间走同样的旅程(),因此一个筋疲力竭的逃难者,在本章的情况用了六个月时间在旅途上并非不合理。梅依保持了马索拉经文的读法,认为这里的问题是混乱了春天和秋天的历法所致。

  23~29. 给留在犹大之人的神谕。那些经过巴比伦的劫难仍然存留的人,就是耶利米形容为「民中最穷的,使他们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他们暗中占据了那些所有权不明的物业,认为自己就是列祖所得应许的继承者。这种作法并不新奇,因为那些在西元前五九七年掳掠之后留下的人,也作出同样的事()。那时,他们宣称,被掳的人离开主耶和华甚远,再也没有权利在犹大拥有土地了;现在,他们的声言更是轻率得难以置信:如果亚伯拉罕一个人可以承受迦南地,他们的人数不下数千,岂不有更大的继承权吗?本段经文一针见血地道出那些原先居弱势的人,一夜之间成为强势的一群,是如何的狂妄自大。而且,他们和许多弱势群体一样,活在过去,援用久远的先例,支持目前的牵强声言。我们的主也曾回应同时代的犹太人所作的类似宣称();施洗约翰也回应过类似的问题()。以西结的回应是严厉指责,认为他们无论在道德上或宗教上,都站不住脚(25、26节)。他们的罪与那些使毁灭临到耶路撒冷居民的罪一样(),因此他们无从逃过神的惩罚。「亚伯拉罕可以拥有土地是因为他的义」(Stalker)。你们倚赖自己的刀剑(26节),AV 与 RV 译作你们站在自己的刀剑上,但是 RSV 的译文更好:你们诉诸武力(Ellison,「你们靠暴力生存」)。这项指控由以实玛利的行为证明了。他与他的党羽在米斯巴暗杀了省长基大利()。以西结质问,犯了如此罪恶的人,还有什么权利得这地为业呢(26节)?代之而起的是刀剑、野兽,和瘟疫这些传统的审判手法(27节),而土地将会完全荒凉。

  30~33. 百姓与先知。前一段经文(23~29节)所讨论的是,被掳在外的国家精英和留在犹大的百姓,究竟谁是真以色列。耶利米在他的两篮无花果异象中,也处理过同样的矛盾;神向先知显明,祂喜爱的是在被掳的人中,而不在西底家和那些留在犹大的余民中(耶二十四)。以西结的立场显然与耶利米一致,但是对被掳之人有多少悔改的诚意,他却有疑问,特别是现在先知的话已应验成真,大家争相逢迎他,要听他讲话。大家都在谈论他(30节;而非如 AV 或名译,攻讦你),并且彼此鼓动去听他讲些什么。宗教性的聚会从来没有这么多人赴会。但资讯是否深入人心呢?以西结的结论是没有:百姓听的很好;他们也用口表示爱慕(31节,新译),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与此相忤,显露出他们的真面目:心却追随财利。好像西门一样(),因为内心的态度是「我可以从中得什么好处?」,对神话语的领受也受到扭曲。先知虽然向他们宣告将来蒙福和复兴的景象,他们的态度仍然是寻找一己之利。他们聆听以西结,就好像聆听一首雅歌(字面意思:「情歌」,特别是极具挑逗的情歌),或是听美丽声音(吕译),或是听善于奏乐的。这些词句之间的文法关系并不清楚,而各翻译也稍有不同,但意思是清楚的。每一时代的流行音乐有一人人皆知的特色,就是能够打动人心,却不够深入,很快就消逝了。梅依猜想以西结是否以音乐伴奏,吟诵他的神谕(参:),但是我们在这方面找不到其他证据。

  33. 到那时候(新译)。这是典型的陈述危机的措词,不过在该节却肯定是指复兴的时机,也就是以西结书往后的主题。这些话虽然动听,但是与审判的预言一样,并没有受人注意。然而这些话必定会应验,而应验的时候,以西结的先知地位就会被证明。我们的时代不是惟一把神的代言人当作大众娱乐人物看待的时代。


34
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过去的牧人与将来的牧人(

  无论在旧约圣经或其他古代近东文献,统治者被称为牧人并非不寻常(参:)。摩西和大卫都被冠以这个名称()。当这两个人仍然在真正牧羊的时候,就受召成为领袖,意义非比寻常。「牧人」这个词表示领导和关怀,所以很适合用作隐喻,形容世袭君王,不然他们只会想到如何操纵自己的百姓。以色列的历史显示出,这种负责任的理想领袖如何稀有难寻,而以西结尤其感受到,被掳前的几个王都是失败的()。因此,在未来的好牧人这个应许之前,他大大攻击过去领袖的贪婪与自私。他们剥削百姓,好像羊群是属于他们这些牧人的。但百姓应该是耶和华的羊群(我的羊,6节),君王可以统治他们是因为受托于耶和华的缘故(我的牧人,8节)。因此,牧人会受惩罚,被掳四散的羊群也会被拯救,返回自己的草场;神要照顾他们,成为他们的好牧人。祂会按公义判断他们,委派祂的仆人大卫作祂的代理与君王(24节),一切都会平安、和谐,满有祝福与昌荣。本段经文表明了旧约中高度理想的君王职事,又表明了耶和华作为以色列真正的 melek 君王的地位,大卫家的君王职事也是由此而来。君王与牧人意象的紧密关联,足以使我们有凭有据的在一些家喻户晓的经文,诸如诗篇二十三篇(该诗第4节的杖与王杖是同一个字),或约翰福音第十章,看出一些君王的意念。180

  1~10. 对牧人的责备。三项对以色列的指控是:第一,他们残酷剥削在他们照顾之下的百姓,榨取他们,使自己肥壮(2、3节);第二,他们完全没有应有的牧养表现,如关怀弱者与社群中不受保护的人(4节);第三,他们没有把羊群聚集在安全的地方,反而任凭他们分散在全地上(该字在第5、6节出现了三次,是以西结形容被掳者的分散时,最喜欢用的一个字)。这里的意思是,他们很容易成为野兽的猎物,表示了世界列国对他们的敌视。最少在东方人的思想中,他们是列国中最可怜的,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参:)。

  虽然这些牧人被神分配去统治,因为以上的表现,神宣告祂反对他们。他们既然失职,就不容许他们继续管治;羊群会从他们照顾之下被取去,他们也会被撤除职务。比起耶利米书二十三2的裁决,警告牧人要受惩罚,还算比较温和。以西结在现阶段无意预言统治者的惩罚,只在乎将百姓从被吞吃的边缘拯救出来。事实上,被掳已经将很多以色列人迁移,离开了自己国家领袖的管辖范围,但第10节的用语似乎暗示,君王统治的轭(可能指基大利?)甚至要从那些仍然留在犹大地的人身上除去。

  11~16. 好牧人。一群羊必须要有人照顾,这里神亲自担负起这个角色,作祂百姓的牧人。祂的工作是要寻找迷失的,拯救失落的,喂养和照顾全群羊,特别留意那些软弱的和害病的。第12节牧人寻找迷失者的图画,显然预示了失羊的比喻(及下),而我们的主毫无疑问是取材于以西结书这段经文。它将旧约中那位神的柔和慈爱表明得最清楚不过了。对那些在以色列的神耶和华,和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之间,企图划分界线的人来说,这是致命的一击。这也不是提到温柔牧人的惟一经文(参:)。密云与黑暗的日子(12节,RSV)一句有末世余音(参:),表示这个拯救是为以色列而定的耶和华的日子,也就是说,当耶和华施行拯救和审判的日子,要开始一个新的纪元,祂的义要统管世界。

  16. 希伯来文的意思是,肥的壮的,我必除灭(RV),RSV修改了希伯来文,读作我要照管那些肥壮的。这读法跟随了七十士译本、叙利亚版本,和拉丁译本,也被很多解经家推荐,因为它「更符合一个牧人的作为」(Cooke)。但事实是,除了两个版本之外,所有版本都有较强烈的读法,这也可以更好地配合随后的一句(也要秉公牧养他们,或「照所当作的」),和17~22节中的语气,那里羊群中肥壮的逼迫软弱的,并且因而受责备。所以,凯尔可能是对的,他总结说:「这些压迫者的毁灭表示,耶和华的爱心关怀与公义是有联系的」(Keil,前引注释)。

  17~22. 羊群中的审判。以西结宣告神的审判,到现在审判只临到坏牧人,就是那些有君王位份的统治者。现在,好牧人要将审判倒转过来,对付羊群中不好的羊,就是那些压迫别人的贵胄,或欺负弱小的商贩阶级。由于第17节中的公羊和公山羊,这里在解释上起了一些混乱。有些人将这里与马太福音二十五31~33比较,因而把分开绵羊和山羊的新约模式应用到以西结书这里所用的形像。但这里的分别只是肥壮的和软弱无助的(20节)。圣经时代的羊群与今日中东的羊群一样,都经常混杂了绵羊和山羊,第17、20、22节中的希伯来字 śeh (AV 作牛,而 RSV 则作绵羊,都译错了)意思是羊群中的一个成员而已,绵羊或山羊都可以。以西结是说,那些有权势和财富的公民贪婪地为自己掠取了地上所有的好东西,却拒绝不肯将好处分给他们的同伴,要受牧人的审判。181羊群事实上要被洁净,不单要除去不好的领袖,也要除去其中不好的成员。这个隐喻的用语正好把以西结放到阿摩司的先知传统里去。对于阿摩司来说,社会公义和穷人免受富人的欺压是他资讯的两大支柱。以西结宣讲这些话语的时候,他思想中有无任何欺压的特别例子呢?如果我们知道,那会是很有趣的。当耶路撒冷被围时,希伯来奴隶所受到的轻贱对待,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足以证实以西结所申辩的道理()。

  23、24. 弥赛亚牧人。本章中每一个新段落都打开了进一步的比方。整体来看,全章经文似乎充满了不一致的地方,但如果每一段分开来看,新思想不断加入的现象是显然可见的。这里的经文似乎要放弃神作为一个好牧人的思想,因为祂计画扶立祂自己所拣选的人,去作祂百姓的牧人。经文的背景是现今世代的退出和新时代的开始。在一个末世性的拯救行动中,分散的羊群要被聚集到他们自己的地方,这里也会有审判的成分。他们被联合、洁净,现在进入了那超自然的黄金时代,充满平安和丰荣。在他们之上有一位弥赛亚形像,他被分别描述为我的仆人、领袖(新译)和大卫。这人究竟是谁呢?他不是某些人所相信的,历史上的大卫复活了,也不是大卫子孙中一位人为的君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超自然的形像,他的统治是永远的()。他是耶和华的仆人,表现为一位理想的大卫;因为大卫是一个神所拣选和喜悦的人;一位战胜所有仇敌和扩展王国到每一个方向的君王;一个犹大人,在他的才智下,全国联合了一个时期。对以西结来说,这些关于弥赛亚领袖之人格和国度的特质,比大卫王室中那些具体的王位继承统绪更重要。他看不见这一类的君王在以色列中有什么前景。他们是被责备的,西底家的命运只可以作为肯定该等责备。所以,这位新的弥赛亚形像被形容为领袖( na ̄śîʾ ),不是君王(和合本:「王」),在该资格下,他要成为以色列得赎社群的公义领袖。182基督徒可以看见,这个期望在未来的弥赛亚统管中得以实现了,现在的基督教时代只不过是那未来时代的投影而已,但耶稣作为大卫子孙所联系的是旧约的先知预言,不是以西结这里的预言(如:)。

  25~31. 平安的约。新的盟约是新纪元的标记,野兽将会从地上被驱除出去,好为那些居民保障安全、丰饶和出产。没有野兽的情景与以赛亚书十一6~9所描绘的图画并不一样,对以西结来说,居民的安全是基于危险的消除,一如利未记二十六6所说的,但在以赛亚书中,平安在于宿敌之间有了真正的和谐(参:)。然而,土地生产力特别丰盛的情况也可以在其他关于黄金时期的预言中找到,例如何西阿书二22;约珥书三18;阿摩司书九13~14;撒迦利亚书八12,这些全部都看农业上的丰富为神未来的赐福。

  盟约是经常用来描述彼此之间的关系,平安的约(25节;)一词只是「可行的约法」的意思。平安一字是形容履行约的义务,以及关系健全而有的一切和谐。它不是一个消极的观念,表示无冲突或忧虑或吵杂,一如我们平时所指的;它是一种彻底积极的情况,表示一切都运作得很好。应许给神百姓的安全范围包括了旷野和树林,前者是未经开垦的放牧土地,后者是丛林地带,因有野兽,那里通常是危险的地方。一如大部分关于弥赛亚时代的预言一样,这个安全范围是以安山为中心的(我的山,26节)。时雨是指秋雨和春雨( ges ̌em ),前者在十月底和十一月来到,打破了夏季的干旱,后者在十二月与三月之间滋润土地。整个巴勒斯坦土地的富饶皆倚赖这些丰富的雨水定时来到。

  29. 有名的植物(AV;字面意思是「为一个名字而种植的地方」)。如果这是正确的,意思必定是,神要为祂的百姓提供农园,使他们在列国中声名显赫,因为农园的出产非常丰富。但这词句念起来很别扭,RSV 及很多解经家都跟随了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版本,将其中两个字母调换位置,使意思变成「平安的栽种」,或「繁盛」。

  31. RSV 跟随七十士译本和拉丁译本,略去了人,这无疑是对的。

180参 Raymond Brown 的注释 John I-XII (Anchor Bible), 396~398页。他反对布特曼,坚持「以西结描绘神(或弥赛亚)为理想牧人……乃是耶稣描绘自己为理想牧人的模式」。

181梅依建议说,这里的分别是以色列的羊和异教的羊,因为压迫者与我的羊我的羊群(19、22节)是相对的,同时他们要为被掳中羊群的分散负责(21节)。这意见似乎将新的和毫无关联的观念都揉合在这个隐喻中了。

182以西结用 na ̄śîʾ (字面意思是「一个被举起者」)一词在功能上并不意味着与 meleḵ 有很大的分别;他这样作,主要是想避开后者与犹大王室的联系。然而,第24节中,在他们中间取代了在他们之上的用法,可能隐隐暗示两者之间是有不同的。


35
以西结书第三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抨击以东的不忠(

  在攻击列国的神谕中,有一小部分提到以东人(),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以西结书发展到现在,以色列的复兴乃是主要的论题,在这个特殊阶段,为甚么还有全章经文论到以东呢?最简单的答案是把这段经文看为后来才加添进去的,但这答案经不起考验,因为这神谕与三十六章有紧密的关联,两章经文的预言都有严厉责备的风格(「因为……所以」),而且对以东和以色列的山岭有刚刚反向的讲论()。可能的答案是,以东人因出卖他们与以色列的关系而闻名,正当耶路撒冷快要崩溃的时候,他们抢掠了以色列的地方。这种行为导致了这里充满憎恶的预言,也导致了这预言被放在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之后。还有,如果以色列复兴的先声是要除去她的敌对邻居(,境内的「恶兽」?),那么,关于以东荒凉的预言放在这里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当然,「以东」一词从未出现在本章中:经常出现的是西珥山。这是指亚拉巴以东的山区,死海向南伸展的峡谷,它的中心是蔷薇红色的彼特拉城(圣经的西拉)。那些斑岩的色泽几乎可以肯定以东(希伯来文「红色」的意思)一名的由来,但有一个传统的解释将它与以扫出生时的外表联系起来()。在这个山区居住的是以东人,雅各孪生兄弟的后裔,他们对待自己的以色列亲人一直持敌对态度(第5节所说的永怀仇恨)。平心而论,我们必须补充,错失不是完全属于单方面的。(圣经上关于他们的关系,可参看及下,;赛三十四;;俄;)。

  对西珥山居民的控诉有三方面:(a) 因为他们永怀仇恨,以色列有灾难的时候,他们攻击她的儿女(5节);(b) 因为他们期望扩张土地,这很可能导致他们支持尼布甲尼撒,藉以交换对方应许将犹大和以色列的一部分土地给与他们(10节);(c) 因为他们傲慢的自大和残忍,对耶路撒冷的陷落幸灾乐祸(12~15节)。这些罪行特别可恶的地方见于第10、12和13节。以西结回应说,以东对土地的伸张是无效的,因为犹大和以色列是神的领土(耶和华在那里,10节),不法的人占有它,将会有危险(参:所载,亚述殖民者在北国领土所遭遇的下场)。对犹大百姓投以傲慢的辱骂就等同对耶和华的亵渎,祂已经听到了。这里在每一种情况中,神宣告的审判都采取了报复的形式。以牙还牙的法则带来了杀戮的报应,因为以东已经流了别人的血;憎恶还以憎恶,荒凉还以荒凉。

  3. 荒凉与废弃(RSV;和合作「使你荒凉,令人惊骇」)。希伯来文词语是有头韵的 s ̌ema ̄mâ û-mes ̌ammâ ,也见于六章14节,三十三章28、29节。

  5. 遭遇灾难的时候(吕译)必定指西元前五八七年的事情,不是指一些假定的,关于耶路撒冷后来被以东人破坏的事情,这事在尼希米记一3有暗示,一如某些坚持较后日期的论者所主张的。与这个平行的词语,受最后审判的时候(现中;RSV 较 AV 可取),表示西元前五八七年的审判是耶路撒冷受苦的最高峰,一如以赛亚书四十2也清楚表明的。这里所暗示的事故可以比较俄巴底亚书10~14节。

  6. 以东因不忠而卷入的流血罪咎,因为她与以色列的原始血缘关系而显得更加严重。虽然这一节经文并不完全清楚,这里四次提到 da ̄m )可能是以东这个未被提到的名称的文字游戏。

  7. 来往经过的人:一个希伯来用语,如「买主和卖的主」()与「出去的人和进来的人」,意思是「全部,没有例外」(全部往来的人,RSV)。

  9. 与第5节中的怀恨相称的是永远荒凉的惩罚。这比像埃及和亚扪一类国家的遭遇还要严厉,他们最少还有一个复兴的希望()。

  10. 两国是指以色列和犹大。以东人被关闭在他们的山寨中,必定经常对他们西北部较为肥沃的土地投以贪婪的目光。但他们惟一可以成功的机会是犹大软弱的时候,这个机会他们曾经利用了。很有趣的是,甚至当犹大被审判的时刻,神仍然在那块土地上,认同祂自己的百姓(12节)。

  14. 这里 RSV 的意思是,一如以东对耶路撒冷幸灾乐祸,神也要使以东成为荒凉,以致全地都为着以东欢呼。这意思较 AV 的意思更可取,后者认为,当全地都欢乐的时候,只有以东一个国家没有欢呼。


36
以西结书第三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E 复兴的土地与更新的百姓(

  以西结关于以色列复兴的应许开始于第三十四章,那里对新领袖的期望在于耶和华作好牧人,和大卫家的弥赛亚作为被祂任命的人。将来的盼望现在又被提到,首先是新的土地,然后末了是新的百姓住在那里。领袖、土地和百姓的次序有趣地显示出,认识国家领袖在以色列中的重要性,和百姓与他们所居住的土地疆域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前者我们今天很容易认同,但后者我们却不容易赞同。

  其实,它的意思不一定暗示对地区性神只的信仰,虽然旧约圣经很看重圣所的地点,这些都是神曾经在那里向以色列的列祖显现的地点,例如:El Beth-el,伯特利的神()。这里的意思需要同时考虑到迦南地在亚伯拉罕的约以及摩西的约中是一个应许地,而耶路撒冷或锡安山是被拣选的。人们相信,耶和华特别居住在那里,对祂的敬拜也需要在那里进行。如果有人觉得这个关于神的观念太物质化,太限制了全地的神,明白的以色列人可能会回答说,拥有一切时间的神需要宣告七日中的一日作为祂自己的,拥有全宇宙的神宣告其中出产的十分之一要归祂所有,岂不一样没有道理?对全部的所有权可体会于部分献上的行动。因此,希伯来人看他们实际居住的地方,山岭、谷地、平原和河流为神在世上的属地,大地的福祉与住在其中的神百姓的福祉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原则在三十五章可以应用于西珥山上,也可以在这里应用于以色列居民身上,因此,现在神对以色列的山岭说话了(1~15节),这会引向与以色列百姓有关的神谕(16~38节)。

  本章的结构如下:(a) 对以色列山岭宣讲的神谕有两部分。第1~7节应许以色列周围的列国,特别是以东,要为他们对待以色列的行为受斥责。第8~15节比较积极地提到以色列山岭的丰富前景,和地上满了被掳归回的人口。(b) 第二大段包括了一个以色列过去历史的序言式回顾,表明神由于顾念自己的圣名,才被激动要惩罚祂的百姓(16~21节),随后是三个关于新福分的神谕,百姓会承受和享受这些福分(22~23、33~36、37、38节)。

  1~7. 以色列山岭的仇敌。这里的句子结构有些混乱,评论家们尝试将原有的字句与后来才增加的分别开来,但他们的意见很少有一致的。然而,更满意的解释似乎是,先知将他的愤慨宣布出去时,表达上的混乱成了他情绪激动的标记。一位早期的评论家注释说:「以西结被一股不寻常的火抓住,以致在第二节的简短说话以后,『所以』重复了五次之多,控诉这些仇敌的指控一再逼上先知思想的前线,直到预言平静地安稳在以色列诸山岭上,那里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183这个激烈疾呼的背景是犹大仇敌耀武扬威式的伸张:这些古老的高地已经变成我们所拥有的了(2节,RSV)。 ba ̄môṯ (字面意思是高岗,AV、RV)。这个字的应用已经破例成了犹大高地的形容,这是因为它与偶像崇拜有关系的缘故。但这个字可以接受中立的解释,因此,无需要跟随七十士译本,将它改为 s ̌ema ̄môṯ ,「荒凉」(参:)。形容词古老(字面意思是「永恒的」)强调出一种信仰,即那地基于太初的应许是属于犹大的,因此,对以西结来说,敌人的伸张更令人愤怒。他们所挑战的不单是犹大的领土边界,更是耶和华长久以来的应许,这就仅次于亵渎了。这就是那激起祂火般忌恨(5节,RSV)和嫉妒的愤怒(6节,RSV)的原因,那是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言语或行动深深伤害之后,在他心里燃烧的炽热情绪。它使神起了一个很强烈的誓言(「以举起的手」,7节;),让异邦列国堆在犹大身上的侮辱临到他们自己的头上。

  8~15. 以色列山岭的福分。这里与前面的对比可见于但你们(吕译)这个强调性的转接语。生产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应许与以东山岭的遭遇(、15)成强烈对比。地上的丰富将要由被掳的人去享受,因为他们快要回家了(8节,RSV;参现中)。184这里与以西结在四章6节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冲突,那里他说,犹大家的惩罚会延续四十年之久。现在耶路撒冷的惩罚已经应验了,以西结不见别的,只见复兴的应许随时可以来到,预言性地将即将来的时刻缩短了它的来临时间。这是因为神为你们的(9节,吕译),也就是说,神在以色列的一边,这与祂以往对待以色列的态度反向(b),也与祂对待周遭列国的态度反向()。为这缘故,祂正要使以色列全家重新分布在以色列山上,这里的全家应指以色列和犹大。荒废的城市要被重新建造和居住,荒凉的土地要再被耕种和生出土产。一如平常,当神赐福的时候,祂给你的好处会比以前更多(11节)。

  以色列的山岭如何可以说使土地丧子(12节),又吞吃人呢(14节)?这些都不容易明白。有些解经家认为是干旱带来了饥荒(大卫生、梅依),或饥荒与野兽造成了死亡(库奇),或因战争与侵略造成多人被杀(斯徒克)。司金纳比较没有那么具体,他指出民数记十三32,那里探子报告说,那地是一个「吞吃居民之地」,司氏总结说,「那地对耶和华的思想有一种神秘的同情,它对居民的敌对倾向似乎将它生动化了。……它的冷淡性情在异教徒当中也都被知道了。……但在荣耀的将来,这一切都要改变了」。185

  16~21. 历史的回顾。以西结再一次断言,以色列的罪应受神的惩罚。百姓污秽了他们的地,使它不洁净,好像行经的妇人不洁净一样(17节;一个偶像崇拜的形像,参七19的注释〕。为此,神将他们分散在列国中,审判他们:祂别无选择。然而,祂的审判行动使祂自己的美名受了损害,因为那些异教徒希奇如此遭遇竟然会临到耶和华的百姓,这使他们很容易就认为,神是容许祂的百姓受如此对待的神。我顾惜我的圣名(21节,RSV)这句话代表了对罪人的最大贬抑。他不受考虑,他的感觉不受尊重,他没有因为身为一个人而被爱。他受惩诫是因为他的罪,他失去了对神的一切权利。他只不过是世界棋盘上的一枚棋子,神在其中最关怀的是,所有人与一切国族都知道祂是耶和华。如此坚定的说法似乎很严厉,而且与基督教的道理相矛盾,但这是旧约圣经所启示的,关于神之真理的一方面。这方面的真理也是保罗在罗马书五8所讲之话的基础,「当我们仍作罪人的时候……」。我们对神没有权利。我们是祂的仇敌。我们完全无法拯救自己:但神采取了拯救行动。祂这样做,就向我们、甚至向全世界显明了祂的爱。但以西结的贬抑教义是首先需要提到的,为要叫我们欣赏罗马书第五章的奇异恩典。

  22~32. 神透过复兴以色列证明了祂的圣洁。在本章中,我们来到了以西结救恩神学的中心。他不单告诉我们神要作什么,更告诉我们祂为何如此行动。一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神的两个焦点目标是祂自己的名和世界列国,而这两个又是互相关联的。祂要祂的名为大,所以列国可以看祂为全世界的主,不是一个无能为力的部落神只。以色列要成为一条管道,借着它,神的目的正在成就中(透过你们,23节 RSV)。对以色列来说,这个角色必定很难接受,惟一暗示某些以色列人能够接受这角色的,是在以赛亚书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仆人之歌,那里以色列作为神的仆人,在列国中透过受苦成就了祂的使命。186教会也发现这个角色很难接受,但当神的权能往往因为神百姓的失败而被否认时,教会也要为了神在世界上的更大荣耀而准备受严厉的对待。

  24~30. 然而,在被掳者的情况,神现正要挽回祂的荣耀,不是透过他们的受苦,乃是透过他们的复兴。在一连串的先知预言中,以西结描述了神要做的事情。首先是一项全然具体的行动,即让被掳者归回他们的本土(24节)。随后是用一些不同的意象描述了好几项道德和灵性上的改变。用清水(25节)洒的意思不单单是赦免罪过。它的象征意义来自宗教仪式上的洗濯,意思是要除去礼仪上的污秽(参:),这里用在百姓身上,是要将他们从偶像崇拜的污秽中洁净过来(从你一切偶像中,我要洁净你,25节,RSV)。187

  心与灵(26节)两个词也需要小心去了解。它们不是一个人全部人格结构的某些部分。心包括了思想、意志和情绪;事实上,它是人格的所在,人最深层的属性。灵是一种冲力,激发人和引导他的欲望、思想和行为。这两个都要被替换和更新:顽梗、悖逆和冷漠(石心)的心要被一颗柔软、敏锐和有回应(肉心)的心取代,不顺服的灵要被神的灵取代。这样,希伯来文「肉体」一字完全没有新约希腊文 sarx 中倾向败坏的意思,特别是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的意思。这种心理上移植的结果是,以色列要经历一个真正的「心意变化」,且借着神恩惠的主动,要成为一种他们以往明显失败不能做到的百姓。神的灵移植在他们里面,要改变他们的动机,使他们有力量去遵行神的律例和典章(27节)。耶利米在他的预言中也有同样的经文,看来就是以西结根据的(),不过没有提到灵的赐与,但他提到,「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和写在「他们的心上」,与以西结异曲同工。灵的赋与是弥赛亚时代的一个记号(参:),以西结知道这一点,也在以后提到(了)。所以,对他来说,以色列的复兴乃是末时、弥赛亚时期的开始。因此,与该思想一致的是,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立约关系将要被更新(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神,28节),过去的不洁洗净之外,在自然界的生产上,将会比迦南一般的丰盛更丰盛(29节)。

  31、32. 在前面一连串的好处之后,这两节退出经文似乎并不协调,但它们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联系,就是联系一项神学前提,在该前提下,新时代的福分才可以给与。隐藏在每一件事之下的是以西结的一个观念,即神的行动目的不是要造福祂的百姓,而是要在世界上建立祂的荣耀。以色列的反应是,她会被神的善行羞辱,以致悔改,厌恶自己(),因而要承认他们以往不承认的神。

  33~36. 列国透过以色列的历史而学习。现在神行动背后的目的终于找到了它应有的应验。重建以色列荒废的城邑和收回废弃的耕地要使那些看见的人惊奇,承认耶和华作了这事,为要持守祂的话语。我耶和华说过,也必成就(36节)。第35节所说的与前面第20节所作的判语成了强烈的对比。它完全符合很多「黄金时期」预言的教训,即将来的荣耀日子好像回到了堕落之前伊甸园的福乐日子(参:)。它就好像神的一项创造行动,一如当初的伊甸园一样。神,不是人,要为现在这个世代的结局负责。

  37、38. 人口的增加。这是在土地和城市复兴之应许以后的一个后记,保证会有很多人在土地和城市中工作、居住。这里的景象与三十四章所用的很相似,可能来自耶路撒冷过节时的街景,那时耶路撒冷的窄小街道上往往挤满了一群一群的祭牲。圣洁羊群(38节,AV)一语的字面意思是「属于圣物的羊群」,显然,这是指作为祭牲用的动物。一如这些数以千计的动物充满了耶路撒冷(参:),以色列重建的城市也要充满了人群。作为祭司的以西结会很容易想到祭祀上的比方。我们禁不住揣测,以西结的思想是否超越了单单在数目上的比较,而看到一群百姓,很愿意将自己好像羊群一样献上,当作活祭去服事神。

183依武德,被引用在凯尔的注释中,第二册,第102页,也可以留意第3节中兴奋的重复:因为是的因为(RSV)。

184AV 的翻译,因为它们很快要来到,主词不是以色列,而是所应许的福分。这是完全可能的,但 RSV 的翻译似乎较接近上下文。

185Skinner, pp. 332f.

186这个当然不是这些诗歌(即:)的全部解释,因为它们还有强烈的弥赛亚余韵,但当我们期望只将它们看成基督的预表时,这一点就不能被忽略。

187同样的仪式发展成为不同的昆兰教派中常有的洁净之礼和基督实行的洗礼。


37
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F 百姓的灵命更新(

  这是以西结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章,为此,读者也很容易忽视了它的真正意义。枯骨谷的异象被某些人看为旧约教义中关于身体复活的教导,另一些人则只看它为灵命更新的比方。两根杖的象征同时被用来推广或驳斥英国以色列人的理论。188但正确了解本章的方法是要从它的上下文理去了解。以西结应许给他的百姓一个不同的环境:新的领袖、复兴的土地、重建的城池,和很多弥赛亚时代的特征。他碰到怀疑的思想是不足为怪的:耶路撒冷的陷落意味着他们信仰的破碎,要重新复兴并不那么容易。他们看见残余的百姓在被掳中,他们只能够说:「我们的骨头枯干了,我们的希望失落了。这些骨头还能活过来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不」。然而,以西结相信它是可能发生的。如果神的目的是要复兴以色列,无论神迹要多大,祂也可以做到。异象和两根杖的神谕都带出了这个资讯。在第一个情况(1~14节),神的灵有能力将看来是一大群的骷髅转变成为一支很有效率的军队,这是一幅以色列恢复生命,且被灵充满的图画。在第二个情况(15~28节),以西结表明,以往以色列和犹大之间的分裂要成为过去:新的国度要将两国百姓的余民在一个君王之下和一块土地之上联合起来,两方的宿怨也消失了。

  1~14. 枯骨谷的异象。枯骨代表在被掳中的以色列人。他们在那里已经超过十年,当初到达这里时所存的一线希望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他们的希望失落,好像枯骨一样,非常枯干。

  这个异象正确地反映了以西结面对的意志消沉的现象,然而我们也要承认,他较早前的预言中最少有一部分造成了今日百姓的失望。无论如何,现在先知预言的时候,枯骨彼此连结在一起,活过来了:以色列活了。这在异象中分为两个阶段发生。首先,以西结被吩咐去对这些枯骨发预言,命令他们要听耶和华的话。结果只是部分的复兴:分散的骸骨变成为一个个的尸体,但他们仍然是死的。在第二阶段,以西结需要向风发预言(风这个字是 rûaḥ 「气」或「灵」),要吹在这些被杀的人身上,使他们活过来(9节)。这一回那些尸首活了,而且站了起来,神迹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阶段有甚么特别意义呢?两者之间的分别肯定在以西结预言的方向可以找到;首先对着枯骨,告诉它们要听,随后对着灵,呼吁它来感动。前者对以西结来说,必定很像他的职事,就是劝勉无生命的百姓要听神的话。这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没有错,一些特殊的事发生了,但听众仍然是死的。第二个行动等于祷告,以西结寻求神的灵来行使重新创造的神迹,将生命的气吹进人的鼻孔里去(参:)。这一回,效果是惊人的。单单宣讲不能达成的,祷告使之成为事实。

  然而,这一段经文所强调的不是枯骨复兴的方法,乃是复兴的事实。这在异象末了的解释经文中可以清楚看见(11~14节),那里异象的两个阶段被忽略了。代之而有的是一个新的隐喻死人从他们的埋葬地方复活。这里有一个真正的矛盾,因为先前异象中的枯骨是没有埋葬的。但这一点只证明,隐喻的存在是要加强神计画要行动的事实,即要复兴祂气馁的百姓以色列。宣讲上的形像并没有本身的有效性。因此,这段经文并不教导死人复活的教义,无论是一般的、国家的或个人的都没有。也没有暗示以西结或他的听众有甚么复活的信仰。我们所能够说的是,以西结用了复活的语言去说明以色列得以归回的应许,就是从被掳到巴比伦死了一般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地方有一个新的生活。有些人甚至怀疑,以西结是否意识到身体复活的可能性,一如但以理书十二2所描述的。他们将以西结隐喻的来源追溯到下列两个可能性之一:一是神只死而复生的神话故事在祭祀上的表演,189二是圣经中创世记第二章雅巍学派记载的人被造的故事。190这个说法可能言过其实,因为一如司金钠说的:191「没有敬虔的以色列人怀疑神可以透过神迹使死人复活」,随后他举出了列王纪上十七章和列王纪下四33以下,十三21等稀有的神迹性的事例。但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以西结有相信,或教导,或表明死人复活之教义的意思。如果犹太教或基督教的解经家将这个意思读进第三十七章,就是将不是以西结关注范围内的东西加在他身上,同时错失了他资讯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当特土良尝试排斥诺斯底派的时候,异端也有一次是对的,因为诺斯底派主张以西结书三十七章只提到以色列的复活,没有提到个人的复活。

  1、2. 谷地(和合本:「平原」)与三章22节的「平原」(希伯来文 biqâ )为同一个字,可能也指同一个地点。以西结看见神威荣异象的地方,也是他看见被掳者凄凉的地方,他们的骨头被沙漠的阳光晒得枯白,就好像一个战场在战争发生几个月后的光景。这个异象可能引发自目睹现场的实际记忆,就是死了的以色列人散布在耶路撒冷外面,或散布在那条将以西结和他的同伴们引到被掳之地的沙漠路上。

  3. 这个问题表达的方式,这些骸骨能复活吗?加上它们极其枯干(即死了相当长久)的描述,都表明答案显然是「不」。然而,问题来自神这个事实已经足够让以西结保证那个应有的答案,因为神杀戮,也使人复生()。他知道不应该否认神的能力,但他缺乏信心去相信。马丁‧亚瑟(Martin-Achard)总结说:「先知的话所见证的事实是,在以西结的时代,死人复活的可能并未在以色列中被人接受;否则,几百年之后,拉撒路的姊姊马大的态度将会很不一样(及下)。」192

  5. 本章的精妙部分是在希伯来文 rûaḥ 这个字的巧妙应用。它表现在三个不同的翻译上:在第1和14节作灵,在第5、6、8、9、10节作气息,在第9节又作风或众风。但事实上它在每一处都是同一个字,没有一个英文翻译可以包括它不同的意思。希腊文 pneuma 有希伯来文同样的弹性,而七十士译本也能够在本段经文持续用同一个字。同样的字也在约翰福音三8关于灵与风双重意义的背后。在它的根本意思上, rûaḥ 指的是「空气在流动」的意思,即风或气。从微风到暴风,或呼吸的气到激烈情绪都可包括在内。它可以指人的灵性,或气质,甚至情绪上的品质如精力、勇敢、暴躁和狂喜。它包括的不单是人的生命之气,在出生时给了他,又在临终喘气时离开他的,也包括了气息赋予的神的灵。这就是以西结在这里用字的丰富性。193

  7. 震动(AV)在 RV 中解释为与该神迹伴随的地震(和合),RSV 则解释为枯骨连结起来时发出的嘎嘎响声。两个意思都有可能,都出现在以西结书中(,及)。

  9. 四风代表了地的四角()。请留意,在整个异象中,以西结都在受命行动,他甚至间接描述了他自己对神命令的顺服(7、10节)。他这样做,就强调了复兴从开始到末了都是神的工作。如果人在其中有甚么可以作的,那就只有顺服神的带领。人在任何灵性复兴上可以贡献的也是如此。

  11~14. 骨这个字在字源上与一个意思为「力量」的字根有关联,这里可能有少许字义上的摆布。这个字在先知的凄厉呼叫中的隐喻用法,已然在异象于先知潜意识孕育的时候,主导了异象的成形。离了我们的前部(11节,AV;希伯来文 nig ̄zarnû la ̄nû ,字面意思是「我-们-被-割-离-了 为-我-们」)一语并没有甚么意思;七十士译本的翻译只有一个字,「我们失落了」;RSV 似乎修改成为「我-们-失-落-了 我-们-全-部」(kullānû),但没有说明更正原文的地方。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帕利斯(F. Perles)的,他更改了字的分法,成为 nig ̄zar nôle ̄mû ,「我-们-的-生-命-线 被-割-断-了」。与我们的希望失落了一语的平衡于是完全了。194

  15~28. 两根杖的神谕。先知再一次借助象征性的行动来发言()。耶和华吩咐他去取两根杖(字面意思是「木块」),并在其上注明为犹大和为约瑟字样,代表昔日的两个王国,就是撒玛利亚亡于撒尔根二世手下的亚述人之前(西元前722/721年),那时北国以色列也失去了她的身分。先知要将一根杖放在右手中,用拳头握着遮掩它的末端。然后,他要取另一根杖与第一根头尾相接。这样,他拳头握着的是两根杖相接的地方,表面看来,他拿着的是一根长杖的中间。我们这样去了解,就无需想象在这个象征性的行动中有甚么神迹的成分。这个行动的意思是,在复兴的以色列,以往南北分裂的情况要消失,国家在神的手中要合而为一。然而,这种解释也引起了一些争论。如果以色列/撒玛利亚的居民分散在整个亚述帝国,他们的后裔还有可能真正归回,与犹大被掳的人一同被带进应许地吗?我们是否应该将「以色列」了解为那些原属北方各支派,却不时与犹大有关系的人呢?我们是否应该将它灵意化,只看它为教会,就是新以色列,在未来神国度里合而为一的一幅图画呢?当读者读这段经文时,如果他思想中已经在问,「这个预言已经应验了吗?」那么上列的问题就会变得特别尖锐。预言应验的问题必须常常放在第二位,正确解释的问题要首先解决。然则以西结究竟说甚么呢?

  第21~28节给我们的解释是未来性的。它形容了末日理想的弥赛亚国度。以色列的儿女们要从分散到的列国中被招聚回来(21节);他们会被重新安顿在自己的地方;他们要在一个大卫王室的君王之下成为一个王国(22、24节);他们不会再敬拜偶像,却要从一切污秽中被洁净(23节)。他们要过一个顺服耶和华的生活,并享受与祂建立的一个永远盟约(24、26节)。耶和华要在他们中间永远建立祂的圣所,异邦就要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为圣的耶和华(26~28节)。这一切都是形容黄金时期的用语,是以色列前瞻期待的信仰的颠峰。任何「应验」的问题都必须与这里所提供的整幅图画有联系,不可以单挑某些部分。新约圣经对这个以色列未来希望的答案是,它已经来了,但尚未成全。黄金时期因耶稣这位弥赛亚的来临已经曙光初露;应验已经开始了,但尚未完成。教会的经验使人知道,很多过去的期望已经成了事实,但这种事实仍然只是未来弥赛亚世界之最终丰富喜乐的先尝而已。过分从字面去解释这个将来盼望的某一方面,会使人看不见先知关怀的重点乃是弥赛亚国度的合一理想,即将来以色列的属灵模式,该模式乃基于先前历史上大卫的联合王国,而该王国又是过去的黄金时期。

  16. 为约瑟一语是对北国以色列或以法莲的称呼。北国被亚述人推翻之后,「以色列」一词又泛指南国犹大,因此它在这里的用法可能有些模糊。在杖上写字使人想起民数记十七2起摩西的同样举动。我们还可以比较称为恩惠与联合两根杖的神谕(及下),那神谕是基于以西结这一段经文。

  22. 南北分裂得以医治的同样期望是早期先知预言的一个标记(参:)。

  23. 偶像(希伯来文 gillûlîm )及可憎的物(希伯来文 s ̌iqqûṣîm )可参六章9节的注释。大多数解经家(与辛马库〔Symmachus〕一样)将他们的住处(AV;希伯来文 môs ̌eḇo ̄ṯêhem )一语读作 mes ̌ûbo ̄ṯêhem ,他们的堕落(RSV 也一样)。

  24. 大卫被形容为我的仆人,一个清楚的弥赛亚头衔,王与永远的首领(25节)也是如此。我们已经留意到,以西结避免形容他同时代的任何希伯来人为君王( meleḵ ),将这个头衔留给未来的大卫王室的领袖()。这个未来治权的永远性及其重复出现的形容词永远(25、26、28各节)强烈显示,以西结在这里所思想的不是他所知道的过去大卫家的君王,乃是一位超自然的王者,在他里面集合了所有智慧的本性、圣灵的能力,神膏立的统治者应有的公义和平安。

  26. 在复兴的百姓中间有我的圣所,这不是一个保护的应许,只表明耶和华对祂百姓的拣选。祂再一次与他们立约,且住在他们中间。这件事本身会向四周的国家见证,耶路撒冷的灾难已经被倒转过来了,以色列人民再一次成为耶和华的百姓。「成为圣」(28节)这个字的意思是「分别为圣」,即为神所用及为神自己的荣耀;它经常与一些意思为「拣选」的字平行使用。这样,圣所的复兴不是单单一件修复战争破损的事。它是神的方法,要显明祂不是死了,而且以色列仍然是祂的百姓。因此,本章的退出正好预备引进四十至四十八章的异象。

188见 Ellison, 131页以后的讨论。

189H. Riesenfeld, The Resurrection in Ezekiel xxxvii and in the Dura-Europos Paintings , 1948.

190见 Martin-Archard, From Death to Life , pp. 93~102.

191Skinner, p. 348.

192Martin-Archard,前引,第95~96页。

193对 rûaḥ 一字更丰富的研究,可以参考 Aubrey Johnson 的 The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Israel , 1964, pp. 23~37.

194F. Perles, Orientalische Literaturzeitung , xii, 1909, pp. 251f,为 Koehler 所引用。


38
以西结书第三十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Ⅶ 攻击歌革的预言(

  这两章经文好像二十五至三十二章攻击列国的经文一样,可以从它们的前后经文独立出来。它们看来打断了三十三至三十七章与四十至四十八章经文的连续性,那些经文给了我们一幅新的图画,有以色列新的领袖、复兴的土地和重生了的百姓,引向那最后的异象,该异象描绘了这个新社群圣所敬拜的设计和组织。像这两章的启示神谕怎么可以配合在这样一个模式里呢?

  在以西结书经文流传的早期已经感受到这个困难了,因为赛底蒲草纸古卷(Scheide papyri)将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放在三十六章之后。195它们现在三十七至四十章之间的位置是由编辑者编成这样的,他无论是谁,就是那位元将大部分资料并合成形,透过马索拉经文及其它版本传递到我们手中的。这个形式的基本结构是编年的(可知的例外是二十九章27节以后的经文),而所有无日期的神谕都需要加插在最适当的地方。解经家于是需不断自问,为甚么某章经文需要放在它所在的地方。可能的情况是,四十至四十八章显然为一个整体,而且是属于后期的(「我们被掳掠第二十五年」,),这就使编辑者将它们放在全书最末了的地方,这个编年上的考虑胜过了逻辑上的考虑;因为人们大可以辩称,黑暗权势的最后被推翻应该在新时代初露曙光之后,不是之前。有些人努力将千禧年的图画套进圣经的末世模式里去,对于他们来说,这里的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我们假定以西结书实际上是两本书,这显然是第一世纪的约瑟夫所认为的,196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会产生。这个主张最可能的解释是,约瑟夫视四十至四十八章为一个分开的附录,在他那个时代甚至可能是独立流传的,而一至三十九章是以西结预言的主要部分。从这个角度去了解,攻击歌革的神谕就成了一至三十九章一个合宜的总结。197

  我们倾向于看三十八章和三十九章为一个分开的著作,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写成,加在一至三十七章之后作为一个后记,而四十至四十八章为后加的附录,是一至三十七章原来著作退出后的延续。这就是为甚么三十七章24~28节与四十至四十八章之间有语句上的联系,而三十八、三十九章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却没有这种联系。

  本段经文包括了七个神谕,每个都由格式一样的语句引出,主耶和华神如此说(、10~13、14~16、17~23,、17~24、25~29)。它们形容歌革这个米设和土巴的主要首领将会如何带着大伙人群从北方入侵,掠夺犹大地,毁灭那再度在他们自己土地上和平定居下来的百姓。但耶和华要显明祂的圣洁,杀戮这些入侵者,以致他们的尸首分散在以色列的山岭上,成为野兽的猎物,余下的要用七个月时间被埋在哈们歌革谷。他们的兵器也可以在未来七年供以色列百姓作烧火用的柴。

  在邪恶的或北方的势力与神的忠心百姓之间将有一场巨大的末世战争,这个观念并不新奇。以西结意识到,他所讲的是较早前宣讲者所预言之事情的应验(),他的话语是呼应其他人的用语,特别是耶利米(;参:)。其实,他用了「耶和华的日子」这个意象去描述末世的事情,该意象对于像约珥()、阿摩司()和西番雅()这些先知来说,是支配了未来的,在以赛亚书和撒迦利亚书的部分经文中(及下;)也有显著的出现。这意象与「黄金时代」的意思完全不同,后者是由被掳之地返回应许之地的归回运动所倚赖的意象。究竟有无可能将两个取向融汇进一个统一不悖的年代计画中去,就要基于那些尝试过的人所付出的努力,留待他人去判断了。重要的是,虽然以西结没有给我们任何指引,如何去平衡这两方面,他显然有能力应用这两个形式不同的意象而没有矛盾的感觉。

  这两章经文的解释需要在这里进一步提醒。这里的语言是启示的语言:大部分是象征的,有时是故意模糊,甚至隐秘的。但虽然细节会模糊,骨干却是表达的清晰、直接了当。因此,解释需要与内容呼应,试图将太多的东西读进预言的事情里去,所表明的只是臆测取巧,不是解经家的严谨。198

A 歌革军队的入侵(

  2. 歌革曾不同地被认为是吕底亚王吉治,他在亚述巴尼帕的记录中被称为 Gûgu ,还有亚马拿书信中提到的一个蛮人地区的名称 Gagaia。从拉斯珊拉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个叫 Gaga 的神,这也曾被认为是歌革( Enuma elish ,Ⅲ:第二行)。有些人看歌革为一个历史人物,如亚历山大大帝。在以上的意见中,最有可能的是第一个,但该名字的来源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意思,即邪恶势力之首的化身,其目的是要毁灭神的百姓。199 旧约圣经惟一提到玛各的地方是创世记十2(=),那里他是雅弗的一个儿子,又是一个国家的创始人。在启示录二十8中,玛各是一个与歌革有关系的人,但在以西结书,这个字几乎可以肯定是代表歌革所居住的国家(RV、RSV)。歌革被形容为米设、土巴的首领,这是要将一些棘手的希伯来文的意思组织出来的尝试。如果罗施可以被证明为一个地名,罗施,米设和土巴的首领这个 RV 的翻译将会是最好的一个翻译,但由于缺乏任何满意的对证,米设和土巴又经常一同出现(),我们必须假定 ro ̄ʾs ̌ (=「头」、「主管」)是首领这个字的同位格,甚至是它的注解。这里所提到的支派是摩斯柴和提巴林莱(亚述文 Tabal Mus ̌ku );参二十七章13节。

  3~9. 军队聚集。开头的话语表明,即将来临的入侵不是敌人的计画那么简单,乃是耶和华为了祂自己的目的,将歌革的军队领出来攻击以色列(参16、17节)。第4节的用词(我要调转你,用钩子钩住你的腮颊)可能是一个神话故事中巨形海怪被擒的有意呼应()。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歌革应该被理解为宇宙邪恶势力的化身。与歌革同来的有其他五个国家,其中头三个肯定不是来自北方,古实是依索匹亚,弗可能是北非洲的古利奈加(,然而,那里他们是在推罗的军队中服务)。陀迦玛族(RSV)可能是亚美尼亚(),而歌蔑则通常被认为是亚述人中的占米拉人,或希腊文学中的森美里人,他们原本来自黑海的北面。连同这些盟军,歌革准备聚集他庞大的群众,攻击这个已被招聚,现在正平安地居住在以色列的山岭上的弱小国家。这个攻击会在末后之年来到(8节),这是清楚的末世表示,而入侵军队的推进好像一场暴风雨云(9节),或像约珥书中的蝗群()。

  10~13. 歌革的邪恶主意。这个简短的神谕描绘侵略是歌革自己主动的,他极恶的阴谋与以色列人悠闲的安居和平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甚至没有城墙作保护(参:),因此很容易成为敌人掠夺的猎物。关于以色列声称他们住在全地的中心(12节,RSV),可以参考五章5节的注解。第13节意思似乎是,歌革的事业已经鼓动了其他国家的贪欲,他们要来加入掠夺的行动,或买卖偷来的东西。他们是典型的在坏事上不采取主动的人,但当坏事在进行的时候,却迫不及待要参与。其间的少壮狮子(13节,AV、RV)一语可以重新作拼音标点,读作它的乡村(RSV,随从 LXX、叙利亚古本),但两个读法都不能免去困难。

  14~16. 入侵。前一个神谕认为歌革要对入侵计画完全负责,这几节经文又表示神正在领他去反对以色列。这里并没有不一致的地方:「神的目的驾驭,同时利用人的基本动机」(库奇)。同样似非而是的道理也标记着以赛亚在亚述入侵一事上的教训()和哈巴谷对迦勒底人威胁的态度()。这不是说,歌革是一枚不幸的棋子,落在一位全能而又没有道德性之神的手中。歌革可以根据他的征服欲望和随意掳掠的欲望,为所欲为,完全自由,但在宇宙中每一件事的后面(特别当事情关系神的百姓时)都有神的手在控制,安排一切事情,最终目的是要在列国中洗雪祂的尊严。歌革所想象的他自己的凯旋,耶和华却转变为彰显祂荣耀的机会(16节;我要显为圣,即我要被承认为圣洁的真神)。

B 杀戮(

  17~23. 神在怒中站起。保护无助之以色列的工夫由神在这里直接负起。因为来自北方的群众无理入侵,神要怒火中烧,使各种各样的自然灾难临到他们身上。这一切的形容都用未来式,因为不单经文是对末世要来之事的预告,而且以西结也知道,他所讲的等于应验了过去一切的预言(17节)。不是说歌革曾经特别被早期的先知谈论,而是说先知预言来自北方的危险要在他身上应验。用来攻击歌革的武器有地震(19节;)、刀剑(21节,AV)、瘟疫和流血(22节;)、暴雨、冰雹、火和硫磺(22节;参:)。这一切,除了刀剑之外,都是非人手的灾难,经常与神的审判有关,这也是部分原因为甚么 RSV 跟随七十士译本,将第21节修改为我要召各种恐怖的事来攻击他。但虽然有希伯来文的困难,AV 的翻译仍然与五章17节,六章3节,十一章8节,十二章14节等完全一致,而且只有 AV 的翻译才使随后的每一个人的刀剑要攻击他的兄弟这一句有含义,因为军心涣散的异教徒在惊慌中互相残杀,因而添加了一般的毁坏(参:)。


39
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1~16. 入侵军队的毁灭。这里用了不同的语言更详细地重述了歌革及其军队被推翻的情况。这是希伯来诗歌的典型写作方式,也是这些神谕所应用的半诗歌体。这种方式乐于复述,又喜欢回到前面已经说过的事,将它们扩大,纵使结果会完全破坏事与事之间连贯性的感觉也在所不惜。很多西方解经家不懂欣赏这种写作方式,以致他们以为自己发现了重复、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因而假定有多个作者的存在,这是颇为不必要的。头两节经文重复了三十八章3、4两节,但「用钩子钩住你的腮颊」一句被三十九章2节的一个新字代替了,AV 将这个字的意思错误地揣测为只留下你的第六部分。虽然这个动词的字根与希伯来文「六」有联系,其他版本将它翻译为「引向前」,前进(RSV)。这幅图画是神将祂的敌人引向前,为要解除他们的武装,毁灭他们(3~5节),他们的最终羞辱是尸体不得埋葬,给野兽吞吃(4节)。本神谕继续形容,掠夺别人的将要如何被掠夺,他们的武器给以色列人当烧火的柴,足可以用七年之久(9、10节),歌革军队的残余部分要被埋在死海东面的哈门歌革(即「歌革的群众」)谷,刚好在以色列的地域之外。这个清扫行动需用七个月的时间,杀戮是那么的厉害;该时期的末了,要设立一个长期性的委员会,去搜寻任何还未埋葬的残骸,保证没有污染的因素仍然留在地上(14、15节)。重复出现的数目字「七」提醒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启示性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不能要求细节上的字面应验。这个杀戮背后的目的被形容为 (a) 神预言话语的应验(我已经说了,5、8节);(b) 神的圣名需要显明,以色列的受苦与惩罚在这方面已经造成了很多损害(7节);还有 (c) 异教徒得着光照(列国要知道我是耶和华,7节),然而以西结尚未好像其他先知一样进一步看见,透过这种知识他们最终获得救恩。

  17~24. 祭牲大筵席。先知再一次回到他先前的主题,耶和华邀请飞鸟和野兽来参与一个盛大的祭牲筵席,吃那些倒下了之战士的肉和血,这幅可怕图画的背后是三十九章4节。这样看来,残骸埋葬之后才被吃掉的矛盾就不复存在了。耶和华的筵席这个观念源于以赛亚书三十四6~7;耶利米书四十六10;西番雅书一7~9;而以西结的用语又完全沿用于启示录十九17~21。这虽然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图画,却是生动写实的;不好受的情况要提醒我们,可怖的情况需要用相应的形像来表达,正如神公义的管治所带来的福分也需要用黄金时期的言语来象征。审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的描述越是惨烈,人们越会惧怕它。以西结肯定不会因为直言不讳而负罪。然而,正如司金纳评论说:「我们从这些屠杀和死亡的图像中释然,是其中所隐藏的道德目的」(21~24节)。这里神行动的全部目的都已经表达了,在这以前该目的只有暗示而已。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它要帮助以色列明白耶和华仍然是他们的神,而且他们被逐出家园所表明的显然被弃的光景不是永久性的(22节)。其次,世界列国要从这些事件中知道,以色列的惩罚是神的旨意,并非祂软弱的表示,以色列人被掳是公义的神要给全世界看见祂的公义(23、24节):一位圣洁的神在祂自己的百姓中和其他人中惩罚罪恶。这样,耶和华就在列国中彰显了祂的荣耀,因为以色列的经历显明了以色列之神的性格(21节),而三十六章20节的诽谤就要永远止息了。

C 神为以色列的最后目的(

  第23节所提到的充军使以西结在这个最后神谕里再回到他现在的处境中。有些人可能说,这些经文与歌革启示录毫无关系,事实上它们的风格和内容也真的不再是启示性的了。但它们似乎是特意要总结歌革神谕的,并将这些神谕的资讯与西元前五八七年被掳一代的即时需要联系起来。这里没有新的东西是以西结以前没有说过的,但作为他的教导的一个撮要,正好在第四十章加入的新圣所异象之前,代表了一至三十九章的总结。

  25. 我要恢复雅各的繁荣(RSV;有别于 AV、RV 的)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在恢复个人或国家的福分上,几乎是一个专门用语(等等)。它放在这里的背景是神对以色列和犹大的怜悯(以色列的全家),和对祂自己圣名的关注。

  26. 他们要忘掉自己的羞辱(RSV)是对马索拉经文作了少许修改的,该经文是,他们要承受自己的羞辱(一如 RV),后者更为可取,因为与六章9节,十六章61节;二十章43节;三十六章31节的教训更接近。库奇形容它为「一种自我责备的内在感觉,这是因为以色列人在现有的幸福中想起了过去」。

  28、29. 本神谕以一个完全将被掳的光景扭转过来的应许作结。被掳的人要被招聚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园,他们没有一个会被留在列国中(古列的谕旨之后仍然有很多人选择留在巴比伦的事实是不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向他们隐藏我的面,一个永远赐福与恩待的应许。最后,三十六章27节以有力的话语重新出现,且被放在预言性的完成时式中,我已经将我的灵浇灌在以色列家之上(RV)。将这一句放在未来式中(一如 RSV)会削弱了这个肯定的戏剧性力量。是的,神在现实中尚未作这事;但它是如此肯定的话语,以西结可以将它说成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事实。

195这是 LXX 的一个版本,所以属年期大概是西元后第三世纪初叶,其中包括了以西结书十九12~三十九29。参 OTMS ,第249页的注脚。

196Josephus, Antiquities , x. 5. I:「关于这些事,以西结……在他身后留下了两本书。」

197这方面 Skinner 的辩论很好,第367~368页。

198对于好像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历久鼓吹的奇想来说,这话特别真确,它的注译是,「这里基本上指的是北方(欧洲)势力,由俄罗斯带领,全部都同意。米设和土巴(莫斯科和土布尔斯克)的出现是一个清楚的明证。」其实这段经文谈论的不是以色列邻国的遭遇,那在二十五至三十二章中已经充分交代了,这里谈论的是在已知世界边缘上的列国。从字面上他们可以被看为对真神一点认识也没有的异教徒代表,又可以被看为神话中黑暗势力的象征(「北方」),该势力要列阵对抗耶和华和祂的百姓。同样属于神话性战争和死海古卷中( Book of Enoch ; 4 Esdras ; War of the Sons of Light and the Sons of Darkness )。

199更详细的研究,可以参 W. F. Albright, 'Gog and Magog', JBL , XLIII, 1924, pp. 378~385; J. L. Myres, 'Gog and the Danger from the North in Ezekiel', PEFQ , LXIV, 1932, pp. 213~219.


40
以西结书第四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Ⅷ 新耶路撒冷的计画(

  以西结书最后九章经文,除了二十九章17~21节以外,完成时期比全书其他部分较晚,但仍然是先知教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平衡了一至三十九章中某些特点。一本以异象开始的书特别适宜以异象作结。第一至三章给以西结介绍的异像是,神造访祂在被掳中的百姓;第四十至四十八章呈现在以西结面前的异像是,神回来居住在祂的百姓中,这百姓现在已经复兴,在他们自己的地方被建立起来了。这些经文与圣殿被污秽的异象和耶和华的荣耀离开耶路撒冷的异象()都有联系,因为它们描绘了耶和华的荣耀回到了重建的圣殿()。因此,它们不能被想象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作品,松散地附在以西结作品主体的末了,反向地,它们是先知思想经过二十年的祷告、默想和事奉之后,渐渐成熟所达到的真正高峰。

  在这个异象中,以西结被转移到一个接近圣城的高山上(可能指安山),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天使模样的人,这天使带领他游行圣殿四周,用匠人的量竿量度每一样东西。他开始时详细研究通向外院的其中一个门廊(),然后才进入内院察看那些朝内的房子,这些房子建在绕着外墙的铺石地上。在察看另外两个通向内院的门廊以后(),他被带到那个由外院通向内院的门廊,那里只有祭司才可以进去,这些门廊又有三个,分别在东南北三面()。圣殿本身在西面,所以那里没有门廊通向内院或外院(参图二)。一个简短的参考资料提到献祭的特殊设备和专为献祭的祭司而设的房子(),这就为详细描述圣所铺了路(),以后,先知被带到外面,给圣殿范围作一次最后视察()。然后,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耶和华的荣耀重新进入圣殿,他又被吩咐,应该利用这些他所得到的资料去作些甚么();该章经文的其余部分被用来讨论祭坛的尺寸和应该如何利用祭坛()。第四十四章讨论了有关圣殿如何运作的不同规例,特别是关于在那里事奉的利未人和撒都该祭司的条例,随后是圣殿四周土地分配的描述,特别是首领和圣所人员所得的份是甚么()。再后是关于节期、奉献和献祭的进一步规例(),但四十七章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即水从圣所那里出来,朝亚拉巴的方向流去,为死海谷地的荒凉地区带来生命和丰盛()。异象的退出是一个土地边界的描述,还有将不同的部分分配给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

  这些经文的主要困难是解释。主要的解释有四个,每个都有人支援。第一个解释可以称为字面的预言。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圣殿的蓝图,该圣殿就是以西结认为,当被掳的人归回耶路撒冷的时候,他们应该建造的圣殿:它其实是一个建筑说明。为了支持这个理论,一定要说明的是,以西结既然有信心地期望,从被掳的地方归回是实在的,那么我们也不会希奇,他作为一个祭司和先知,会将新圣殿肯定要在耶路撒冷建造的轮廓勾画出来。四十三章10~11节的用字(在希伯来文,虽然不在七十士译本;参以下的注释)对采纳这个解释的人很有鼓励。另一方面,正如亨斯登堡(E. W. Hengstenberg)200 评论说:「这个解释忘记了,我们这里面对的不是一个建筑师,而是一个先知他应用的不是手,而是心」。如果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说明,我们应该期望更多关于材料应用的细节,虽然这里提供了很多关于量度的尺寸,但平面图仍然留下很多细节,需要由那些可能的建筑工人去想象,正如那些曾经尝试重建以西结圣殿的人所发现的。还有,整个异象(四十~四十八章)必须看为一个整体,而有些部分是不能实施,以致我们必须打消完全从字面去解释这个异象的念头(例如,这个圣殿座落在一个很高的山上,四十章2节;不可能的生命河流和它的根源,四十七章1~12节;不切实际的支派边界,在多山的以色列,那是永远不能按照地理去划分的)。

  第二个解释是象征基督教的,很多老一辈的解经家都喜欢这个解释。他们认为,这个异象已经象征性地在基督教会中完成了。这个观点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启示录应用了以西结的语言而使得该立场更有力。启示录关于新耶路撒冷的图画大部分是基于以西结的模式。但是,将以西结的异象直接指向一个基督教的「应验」,而忽视了与先知同时代之读者的真实背景,也是超出了现实情况的,而这个原来的背景是解释旧约的人必须首先关注的。

  时代论者的解释与上面的观点有相似的释经原则,却有不同的释经结果。大部分人认识时代论这个观点是因为司可福注解圣经的影响,该圣经给以西结书四十至四十八章的题目是「王国时期以色列所在的土地」。时代论这个观点的取向是字面的和将来的。它指向末后的日子,到时候一切关于以色列得荣耀的预言都要在一个新时代里按着字面的意思应验。如果这样,旧约的节期、血祭、祭司制度和圣殿中的崇拜都要复现。我们从基督的新约启示和祂已经完成与正在应验的工作201看去,就可以知道时代论的这个观点如何误解了基督救恩的重要性,如何怀疑了神对待人类的一贯性。但它的错误基本上是,将以西结书四十至四十八章看作预言,而且坚持这些预言应在字面上应验,如果不在过去应验,就在将来应验。

  第四个解释是将这些经文不看作预言,却看作启示,而且依照这一类希伯来文作品风格的原则来解释。它的特点有象征,数目上的对称和未来观。我们已经留意到三十八至三十九章如何应用了这种形式,四十至四十八章虽然内容很不同,形式上却有相同的倾向。这是以西结描绘未来弥赛亚时代的模式。它属于将来,却生长于现在。它用现实的措词来表达,但这些只是形式而已,其中蕴藏了神行事的一般原则。圣殿的异象事实上是具体化了即将来临之时代中,神所主张的、要求的,和为祂的百姓而作的事情。在各种不同的解释中,这种解释对我们所面对的作品风格特性似乎采取了最实际的态度,以西结在这些经文中的资讯可以撮要如下:

  (a) 神为祂复兴百姓的完美计画象征地表达在圣殿建筑的无瑕对比上;

  (b) 敬拜在新时代的中心地位和它的重要性表达在礼仪遵守一丝不苟的细节上;

  (c) 耶和华与祂的百姓同在;

  (d) 福分从神的所在流向地球上荒凉的地方(生命河);

  (e) 义务和责任有秩序地分配给所有神的百姓,这一点可以从圣殿义务和土地的分配上看到(提到的主题)。

  当然这些只是以西结在这个启示性的程式中要表达的主要命题,还有很多教训可以从详细的释义中引证出来。但如果这里的异象循着这些途径来解释,不依照预言的一般意思来理解,读者就无需要尝试在过去或将来的历史中去寻找这些话语的某些应验了。

A 圣殿的异象(

  1~4. 拿着量度竿的人。日期是西元前五七三年,而年初(1节)表示肯定是第一个月,这里可能有意与逾越节()或约书亚时期进迦南一事()联系起来。但如果将这年看作秋季开始,这里指的是第七个月提斯利,该月的第十日是赎罪日()。有些提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元旦日。202新时代由新年开始。至高的山(2节)看来与十七章22节一样是指锡安山,但如果我的对面这个 RSV 的读法(七十士译本也这样读)取代了马索拉经文的在南边,它可指橄榄山,那里可以俯视圣殿范围。天使模样的建筑师(参:)与九章1~11节的文士相似,在先知的异象中同时扮演向导和解释者,这是启示文学特有的形式(参:)。他的超自然性可以由他像铜的样子说明(3节,RSV;参:),他手里拿着一条准绳(为量度长的距离)和一条量度的竿。比较这个意象在启示录二十一章10~15节中的呼应。以西结被吩咐去观看、聆听,留意给他显明的事物(放在你的心上思想中,4节),还要完完全全向以色列家报告。

  5~16. 外院的东门。以西结的所有量度都是用长腕尺(和合作「肘」),即每尺约为二十又二分之一寸,不是常用的十七又二分之一寸的腕尺。203这样,天使的量度竿大概有十尺三寸长,这是圣殿四周实心的可能高度和厚度,有效地从外面俗世的世界中将神圣的分别出来:有趣的是,这里所形容的门廊与所罗门在米吉多的城门很相似,在进口通道的两旁有三个凹处或卫房。204要了解这个而没有图形的帮助是非常困难的,读者最好依照图一继续读下去。以西结被带上前往门槛,或作入口廊子的阶梯,他看见门廊是一条通道,两旁各有三个正方形的内室缩进墙内;尽头是另一个入口廊子,引向一个有多间房子的门口或闸厅(大小有8×20腕尺),该厅再开向圣殿的内院。大部分量度在 RSV 都是可以明白的,但第11节的数位却有混淆。门廊开口的宽度指的是门槛,有六腕尺深(7节),十腕尺宽;十三腕尺的数位是指门廊通道最宽的地方,即两旁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地方,那里向内缩之窗门的侧柱是在突出的间隔之后一腕尺(12节,RSV),该间隔或称为边房的低间墙。第13节给了我们的全部宽度是二十五腕尺,即1(墙的厚度)+6(边房)+11(走廊减去凹进去的一腕尺之后)+6+1=25。由门到门一语表示,每个边房有一个门引向内院,这个可能性是合理的,因为当节期的时候,这些门可以让守门的利未人站在各人的岗位上,控制那些要涌过门廊的人群。第14节的原文还原无望,RSV的修改最少还有一点道理。雕刻在侧柱上的棕榈树(16节)是一种很普通的装饰,在所罗门的圣殿里也可以找到这种装饰()。

  17~19. 外院。沿着外院围墙内侧有一个铺石的范围(下铺石地,第18节,不同于内院的上铺石地),建有三十个内室(17节),可能排列成三组,每组十间,分别背着东、西、北三面的墙,每面墙的门廊再将十间分为两组各五间。这里并没有介绍它们的用处是甚么,但几乎可以肯定是给礼拜者或圣殿在职的利未人用的(它门的可能用处可以比较)。一百腕尺(19节)的量度代表了外院门廊最里面的部分与内院门廊门槛之间的距离。

图一 东面门廊

图二 以西结的圣殿范围蓝图

  20~27. 外院的另外两个门廊。这些经文指出,圣殿外院南墙和北墙的门廊与已经描述的东面门廊(7~16节)在设计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甚么新的资料,只提到它们要由七层台阶上去(22、26节),这个数字在第5节的希伯来文中略去了,这一点表示,圣殿被想象为一处高耸的地方,高于周围土地平面建筑起来的。

  28~37. 通向内院的三个廊。虽然这里没有说明,但我们必须假定,有另外一道墙围着内院,由另外三个门廊贯通进去。这三个门廊与外院的三个门廊完全一样,而且正好在对面,彼此相距一百腕尺。惟一的分别是,这些内门的门厅是面向外院的。内院也是从外院的平面升高了的,有八层台阶(31、34、37节)引上内院门廊。「每一个提升代表了进一步的圣洁」(斯徒克)。第30节的意思不明朗,一般都同意,它是第29节的重复误写;好几个古卷和七十士译本都将它略去了。

  38~43. 献祭用的设备。我们不清楚,这里所指献祭用的台究竟是在内院东门还是在北门的门厅。四十六章2节暗示前者;四十六章19~20节及不大清楚的四十章40节其中一个解释则暗示后者。但也有可能三个门都有这个献祭的设备,而敬拜者可以由任何一个门口进入。41、42节提到的十二张台究竟放在哪里也很令人困惑;我们只知道,八张作屠杀祭牲的用途,四张较小的需要在附近用来摆放献祭应用的物品,此外,我们就不能有甚么更积极的解释了。希伯来文没有清楚告诉我们,究竟它们是在门厅的两旁(环境实在狭窄),还是有些在门厅的里面,有些在外面(但怎样去取放在外面的呢?),关于43b节,七十士译本有,「在上面的台以上有一个布篷,遮雨和隔热」,这肯定暗示,有些是在户外,但这个读法没有权威。

  44~47. 祭司的内室。在内院的南面和北面,邻近门廊的地方,设有献祭祭司(不是 AV 和 RV 认为的歌唱者;RSV 跟随 LXX 是对的)用的内室。向导解释说,那些在北面的是给负责圣殿每天运作之祭司应用的(45节;),那些在南面的(面向北)是给在祭坛上献祭之祭司应用的(46节),即撒督家族的人,他们的地位在四十四章15~21节有进一步的描述。构成内院的一百腕尺正方形(47节)是由三个门廊的最里面部分计算到内院的,周边可以有五十腕尺深的范围(每个门廊的长度),这个范围可能包括了上面和四十二章3节所形容的内室。祭坛在这个正方形的最中心,圣殿门口的正对面,见图二。

  48、49. 圣殿的门厅。最后,先知被带上台阶(这一次是十级,49节 RSV,未见于和合本),去到圣殿的入口,那里天使向导继续做一切适切的量度。这里七十士译本保存了一个较好的经文,RSV 跟随了,就是门厅的宽度定为十二腕尺,而不是十一腕尺,前者是配合其他量度的。我们会在第49节对调长度宽度这两个词,因为门厅是二十腕尺宽,呼应圣殿中心和内殿的宽度,但希伯来人不管建筑物的方向如何,总是称较长的量度为长度。侧柱旁边的柱子没有形容,也没有量度,但以西结思想中必定有所罗门的名为「雅斤」和「波阿斯」的独立柱子()。205


41
以西结书第四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十一1~4. 圣殿中心及内殿。(参图三)以西结的圣殿好像所罗门的一样有三部分:门廊或闸厅,中心及最圣洁的地方(希伯来文是 deḇîr ,来自一个意思是「背面」或「后面」的字根)。206以西结被引到圣殿的中心,他身为祭司,是可以进去的,但他在内殿的入口处停了下来,只有向导进去(参:利十六;)。留意每进入一个房间,入口处即逐渐缩小,由十四腕尺()到十腕尺(),再到至圣所通道的六腕尺(,RSV)。狭窄度的增加象征神圣的增加。

  5~12. 旁屋。这些沿着圣殿的西南北三边排列,共有三层,每层有三十个房间。它们可能是用来收藏圣殿设备、家俱,及付与圣殿事奉人员之奉献和十一捐的(参:)。它们与那些在所罗门圣殿的描述中所发现的很相似(),但尺寸稍有不同。这些旁屋靠着建筑的殿墙,每一层都凹进去一腕尺,以致最下面一层的旁屋是四腕尺宽(5节),而最上面一层则有六腕尺宽(毗邻的殿墙也相应地较薄了),它们的入口是在南墙和北墙(11节),从那里有一个楼梯向上引到顶层(7节)。圣殿周围是一个升高了的平台或铺石的范围,高出内院地面六腕尺(8节),这平台有五腕尺宽,围在圣殿实际建筑物的四周(9节)。在这个升高了的平台和旁屋之间,南北两面都有一个二十腕尺宽的空间,AV 形容为一个分别出来的地方(12节),RSV 同样平铺直叙圣殿院(希伯来文为 gizrâ )。在西面有一个大的建筑物(12节)代替了内室的位置,范围有70 × 90腕尺,相信也是用来储藏东西的。

  13~15a. 圣殿的量度。这些可以计算如下:圣殿本身是一百腕尺长,即墙柱5()+ 门厅12()+ 墙柱6()+ 中心40()+ 墙柱2()+ 内室20()+ 墙6()+ 旁室4()+ 外墙5()= 100。院子和圣殿西面的建筑物再扩展一百腕尺,即院子20()+ 建筑物70()+建筑物的两道墙10()= 100。圣殿东面和它的院子也是一百腕尺,这与西面建筑物的全部宽度是相称的(90 + 两道5腕尺宽的墙 = 100腕尺)。只有好像以西结这样的人才会对这种准确的平衡有兴趣。对他而言,这种平衡表示,关于圣殿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配合完美的:没有一样东西的位置是错误的。

图三 以西结的圣殿

  15b~26. 圣殿的装饰和摆设。这里的经文很多是模糊的,一般情况之下应该跟随 RSV。圣殿内部镶嵌繁复,四周环绕着棕树()和双头基路伯互相间隔的设计,这与那些在撒玛利亚发现的同样可能是用象牙镶嵌的,207或像所罗门的圣殿一样,先将图样刻在镶板上,然后用金子铺上()。由墙脚到门以上(20节)的墙都盖上这种镶嵌,也就是说,几乎到了高窗的窗台,在旁屋以上的两边殿墙有外宽内窄的窗,可以照亮圣殿的中央(内殿当然是完全黑暗的)。有双重的门引进至圣所,该门前面有一个像祭坛的东西(21~22节)。它是用木做的,大概有三尺五寸见方,竖起来刚刚超过五尺高。这个特别被称为在耶和华面前的桌子(22节),但它更为人所知的称呼是「同在的桌子」,或「陈设饼的桌子」,见于出埃及记二十五23~30;利未记二十四5~9;列王纪上六20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个祭坛(所以它的形容是,「一个东西像」祭坛),而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每安息日用上等面新烘的十二个饼,不但用作对神的供献,也不断提醒人们,「神是人的供应者和支持者,人不断生活在神的同在中」。208分开门厅、圣殿中心和至圣所的门都是双门,每门有两扇(24节),每扇完全可以再向后折。因此,一道门可以只打开入口四分之一的阔度,也可能是完全足够需用,例如:每年当赎罪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那木制的篷盖(25节,RSV;,AV)是由一个不明确的希伯来字, ʿa ̄ḇ 翻译过来的,这翻译只是推测的;这个字也出现在列王纪上七6。它可能指一种门厅前面有篷的廊子,由突出来的梁木造成,但我们不能肯定。


42
以西结书第四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十二1~14. 在圣殿院子里的祭司房。现在先知转去描述内院南北两旁,面向所谓圣殿院子的居所。这与四十一章5~11节所形容的旁室不可以混淆。那些旁室是毗连圣殿殿墙的,而且隔着院子与祭司室相对。这里也有很多不明朗的希伯来文,因此,我们无法充分了解建筑上的细节;RSV 在这里又多多倚赖七十士译本,这也是我们所跟随的。北面的建筑有较详细的描述,因为南面是完全复制北面的(10~12节)。每一面包括了两座复式的建筑物,占地100×50腕尺。其中一座面向圣殿的院子,有祭司的更衣室、膳堂,还有储藏室,用来储藏那些送给他们的奉献(13、14节)。另外一座与第一座之间有十腕尺宽的通道隔开,有三层,正面对着外院。它只有五十腕尺长(8节),但有一道间墙继续延长了五十腕尺,好与第一座的一百腕尺长度相称(7节)。这座建筑物的东边有一个入口,这可能是一道私用的楼梯,让人可以直接由外院进入的(9节),但它位置可能是在尽头,最接近内院门廊的地方。第13、14节所形容的不同供献在四十四章29节下面有更详细的研究。

  15~20. 圣殿范围的外在尺寸。圣殿范围四面的量度是五百竿(AV,16~19节),这里的希伯来文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理解为五百腕尺(RSV),那就可以与先前所有量度的尺寸互相呼应,否则,我们就需要假定,这里指的是先前没有提到的外墙,该墙所构成的四方形每边有三千腕尺(如克雷福〔Th. Kliefoth〕、凯尔等皆主张这意见),但这是非常不可能的。五百腕尺的数目可以很容易从由南到北加起来的数目看到:北面门廊长度50+外院宽度100+北面内院门郎长度50+跨越内院的距离100+南面内院门廊50+外院100+南面外院门廊50=500腕尺。由西至东的量度,开始是建筑物及院子100()+圣殿的长度100(),继续是好像上面一样,有内外院和两个门廊的长度。我们又一次看见,神的圣所在规画上的完美和对称。外墙有效地将里面的神圣空间从外面的世俗空间分别出来(20节)。

200Hengstenberg, p. 350.

201正如司可福在四十三章19节的注解所暗示的:「这些献祭无疑是纪念性的,回顾十字架的,正如旧约之下的献祭是期待性的,前瞻十字架的。」整个时代论者的观点在 O. T. Allis 的 Prophecy and the Church , 1945,都详细交代了。

202见 J. Morgenstern, HUCA , I, 1924, pp. 22~28; X, 1935, pp. 8. 29.

203见 D. J. Wiseman 在 NBD 'weights and Measures' 下的专文,第1321页及随后的一页;又见 de Vaux, p. 197。

204这一点 G. B. Howie 有更详细的讨论,见 BASOR , CXVII, 1950, pp. 13~19和他的专论, The Date and Composition of Ezekiel JBL , 专论集,卷四), 1950。

205关于这些柱子的进一步讨论,可以参考 R. B. Y. Scott 的讨论, JBL , LVIII, 1939, pp. 143~149; H. G. Mary 的讨论,见 BASOR , LXXXVIII, 1942, pp. 19~27;还有 NBD 的专文,'Jachin and Boaz', 593页。

206同样三部组合的形式在整个近东世界都可以发现,特别在奥伦特斯河畔的台纳,及夏琐(参 NBD ,图13,第78页; BA , IV, 1941, pp. 205; XXII, 1959, pp. 3~8)

207见 G. E. Wright. 'Solomon's Temple Resueeected', BA , VII, 1944, p. 65~77。同样设计的例子,可参 A. Parrot, The Temple of Jersalem , 1987, pp. 65。

208 NBD , 'Showbread' 专文,第1183页。


43
以西结书第四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耶和华的荣耀重返(

  自从以西结看见耶和华的荣耀离开祂的圣殿以后(),已经十九年了。现在,他看见祂回来悦纳这个新建筑物,并将它分别为圣,成为祂圣洁的殿。祂的出现好像从前在迦巴鲁河边的情况一样(这个末了的异象与以西结先前工作的另一个联系),也激起了同样惊叹与膜拜的反应。那位天使向导仍然和以西结在一起,而且要继续解释和教导他关于圣殿的律例,但在这个时候,有耶和华的特别话语从圣殿出来,实际上那是一句分别为圣的说明。

  1~5. 以色列神的荣耀。根据四十二章15节,以西结已经在东门,所以第1节必须被看为一个新段落的惯常引言。神同在的描述不但基于先前基路伯翅膀上背着似战车的宝座的异象(多水的声音,2节;),也基于一般与耶和华的荣耀有关的太阳象征(地因他的荣耀发光,2节;参:)。当他来毁灭这城的时候,这一句进一步指向九章1~11节中灭命天使的异象(3节,RSV;不是当我来的时候〔AV、RV〕,那会假定神正在说话)。耶和华的荣耀从东而来(2节),因为那是该荣耀被发现离开的方向(),从朝东的门进去(4节,RSV),这似乎一向都有特殊的礼仪上的意义,因为这与圣殿的主要入口成一直线。209进入以后,荣耀充满了圣殿,好像所罗门的圣殿被分别为圣的时候一样(;参:)。

  6~12. 耶和华从圣殿中说话。耶和华讲话的要点是在第7a节和第12节。这些话语说明,新圣殿因为再度作为祂的居所而成圣,因此,支配圣殿规画和秩序的原则就是圣洁的原则。无论耶和华在哪里,那里就是最神圣的。讲话的扩大部分订明以色列不可以好像以前一样污秽神的圣洁(7b~9节),并且吩咐先知给以色列家表明圣殿蓝图的细节(10、11节)。

  7. 这里的话语是列王纪上八章12、13、27节中所罗门祷告的回响。圣殿最神圣的地方被看为耶和华宝座的殿堂(参:)和祂的脚凳(参:),奇怪的是,这个观念似乎与耶和华实际上住在天上的观念没有甚么矛盾。无论如何,圣殿只不过是祂在地上的居所。先前那里被污秽是因为邪淫,就是偶像崇拜和圣妓活动(),(显然)还有在神圣的范围内埋葬君王的事。从列王纪上下我们知道,十四个犹大王被葬在「大卫城」,就是圣殿和王宫所在的地方,问题似乎在神圣的(圣殿本身)和俗世的(王宫和与它有联系的任何坟墓)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正如我们已经观察到的,这个界限是以西结十分主张的。第8节指的是王宫建筑,那是在圣殿建筑范围内的,或指附近的王室坟地建筑。所罗门的圣殿中,并没有用墙围出来的外院,分开圣殿与外面未成圣的地方。以西结的异象却肯定了这一点。

  10~12. 如果使他们因自己的罪羞愧一句是原来就有的,不是一些人以为、后来增补上去的,那么它就是十六章61~63节的回响。然而,正如七十士译本所显示的,这几节经文是混淆的,我们不清楚将圣殿的规画显示给以色列家的目的是甚么:是要透过显示耶和华的圣洁标准而羞辱他们吗?或鼓励他们顺服,依照计画去建造圣所吗?圣殿的法则(希伯来文 tôrâ )是它的圣洁模式;七十士译本译作 diagraphe ̄ ,「描绘」、「轮廓」,但这个字反映的可能是希伯来文 ṣûrâ ,「形式」。

209读者可以参考 J. Morgenstern, 'The Gates of Righteousness', HUCA , VI, 1929, pp. 1~37,作进一步的研究。

C 圣殿的敬拜规则(

i. 祭坛,它的体积和它的成圣(

  13~17. 祭坛的量度特别注明是较长的腕尺()。奥伯莱给这个祭坛的形容如下:「燔祭坛的建筑有三层正方形的台阶,每层各边的长度比它下一层的短了二腕尺;三层台阶各边的长度分别是十二、十四和十六腕尺。最底一层座落在一个称为『地中央』( ḥeq ha-ʾareṣ )的平台地基上。这个平台地基座落在地板中,它的上层表面显然与四周的地板在同一平面上,但有一个『边界』将它们分开。」210(这是第13节的周边,RSV)除了坛角向上突出的一腕尺外(15节,RSV),全坛高十腕尺(2+4+4),完全符合所罗门祭坛的高度()。奥伯莱继续说,历代志作者所说,坛的长与宽共二十腕尺,可能是一个概略的数字,或是平台地基尺度的反映,该平台似乎是在十八与二十平方腕尺之间。211 这样,祭坛的形状会令人想起巴比伦的级塔,每一级都向内收缩(参图四)。奥伯莱继续议论说,祭坛的形式最初是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宇宙观来的,他将「地中央」(坛的底座)与阿卡得文表达同样意思的用词( irat erṣiti )联系起来,该词用来指巴比伦马尔杜克神庙的平台地基,又将供台(希伯来文 harʾe ̄l ʾarîʾe ̄l )联系到阿卡得文的 Arallû,「众神的山」或阴间。这并不是说,巴比伦的宗教观念被搬进以色列的宗教去了,但它实在有力地告诉我们,以西结充军所到的国家给他的影响如何。

  祭坛上的(15节)是在四个弯角的位置。它们被看成为最神圣的,祭牲的血要涂在上面();它们又被看为寻求庇护的地方(参:及下;及下)。人们在米吉多曾发现一个有角的祭坛,还有其他地方也有同样的发现。212祭坛的台阶向着东面,我们的安全假定是,它们可以宽至十腕尺。祭坛台阶在出埃及记二十24~26是被禁止的,但后来祭坛增大了,台阶便成为不可少的。

图四 燔祭坛

  18~27. 祭坛使用的规条。本段经文包括了一些与祭祀有关的专用语。如果将这些名词与五经条列中的名词互相比较,将会很有帮助。但这里所描述的行动,基本目的是要将祭坛分别出来作圣洁的用途,将它从俗世的每一项污点中洁净过来,这个过程全部需要七天的时间。第一天以后,一只公山羊取代一只公牛犊,被献上作每天的赎罪祭牲,另外一只公牛犊和一只公绵羊作每天的燔祭牲(23节)。当这些祭祀进行了七天以后,祭坛可以作燔祭和平安祭经常祭祀的用途(27节)。213

  18. 祭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献燔祭,二是为洒祭牲的血。这血可以从盘子中在祭坛旁边,或用手指抹在四个坛角上和其他重要的部位上(参20节)。

  19. 只有撒督家的祭司及下)被允许在圣洁的事上服事神(亲近在这里可以有祭祀礼仪的意思)。非撒督家的人都被拦阻担当祭司的职事,因为他们过去与郊外祭坛的偶像敬拜有瓜葛(),因此只被允许作圣殿的仆人。以西结将这两群人都形容为利未人,似乎要使他们之间的分界模糊,当然,严格来说,他们被称为利未人是正确的,但在其他方面,他又清楚地将他们分别出来。献赎罪祭 ḥaṭṭa ̄ʾṯ )的目的是要洁净祭坛(20节;希伯来文 ḥiṭṭe ̄ʾ ,字面意思是「除罪」)和为祭坛赎罪(希伯来文 kippe ̄r ,字根意思是「遮盖」或「抹去」),它的果效来自血,就是在神面前献上的祭牲的生命。该动物的其余部分要烧在神圣范围以外的地方(21节),即营地以外(参:)的地方。

  23、24. 每一天祭坛都要照这样子洁净,然后给神献上燔祭(希伯来文 ʿôlâ )。这是用火完全烧尽的祭,当作敬拜者给神的一份礼物,他们不能从祭牲的死得到任何好处,即他们或祭司都不准吃祭牲的任何部分。关于撒盐一事,可以比较利未记二13;马可福音九49。

  27. 平安祭(希伯来文 s ̌ela ̄mîm )的性质有共同享用筵席的意思;只有祭牲的脂油要烧在祭坛上,留下肉给献祭者吃(将一部分祭肉分给祭司以后),表示他们和神之间的相交。在燔祭和平安祭这两个最常献的祭中,宗教的目的是最基本的敬拜者蒙神悦纳。这也是祂所应许要作的:耶和华神说,我要悦纳你们


44
以西结书第四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 神职人员,他们的责任和他们的权利(

  四十四1~3. 关闭的东门。内院是以西结站在那里领受关于祭坛事宜的地方(),从那里他被他的向导带回外院的东门,但发现已经关了。因为耶和华的荣耀已经从这里进入(),所以没有人可以再用它,否则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污秽。只有那位首领可以被容许进入(从门廊,即西端),在那里吃他的祭牲筵席(3节)。这个特权可能反映了被掳以前神权君王的痕迹,当时君王被认为是神的代表,在祭祀礼仪中有特殊的地位。无论这样的解释有多少实在性,这种特权现在已经只剩下一个微弱的慰藉而已,因为先前君王们的祭司特权已经从被掳后的王位继承者身上剥去了。所罗巴伯和希律时期的圣殿东门没有证据证明它是关上的,但是可能只限于祭司使用,214现在耶路撒冷东墙那个用砖封闭的金门反映了一个后期的传统,与这里的经文不应该有甚么关联。

  4~9. 外邦人被禁止的地方。以西结从北面的内门回到内院(为的规例铺路?),再一次在耶和华的圣殿中与祂的荣耀面对面相遇。这一回,神告诉他谁可以和谁不可以进入祂的圣所(参:的道德规范),条件在乎那人是否为盟约群体的成员。外邦人没有在心灵和肉体上受割体(7节),他们不是盟约群体的成员,因此出现在圣所中会污秽圣所。以色列人容许这事发生,就是犯了约法(读作你们已经犯了,7节,RSV;不是他们,AV),使他们自己献给神的祭无效。这个错误可以追溯到过去容许外邦人作殿役的事情上,例如,护卫圣殿的迦利人(),现在这是严格禁止,被看为污秽我的圣物的(8节)。这些禁例,加上重新看重圣洁、约法和割礼的事,都是被掳后期犹太教的特征,也被哈该、以斯拉和尼希米进一步看重()。希律的圣殿立有一个警告牌,禁止外邦人越过某一个界限,否则处死。215我们可以参考四十七章22节以下的经文,作为对照。

  10~14. 利未人的责任。利未人代替了外邦人,要作圣所的执事和守门的。他们的责任被形容为(11节)(a) 看顾殿门,一方面作守卫,另方面作员警,控制人群;(b) 在圣殿中服务,包括的工作如宰杀带来作祭牲的动物和帮助厨房的事情();(c) 服事百姓,在百姓应尽的礼仪责任上提供帮助。因此,他们要站在民前(11节,AV),祭司则站立在耶和华的面前(15节)。这些都是卑贱的工作,他们的地位降低了,因为在上一个世纪,约西亚改革以前的年代里,他们有敬拜偶像的行为(10、12节)。然而,这些都是必须做的工作,而一般的百姓是不准做这些工作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防贬抑利未人在以西结圣殿中的责任。今日教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互相呼应的工作,无疑地,今日亦有人认为,能够在平凡的宗教细务上服事神的百姓,实在是一项权利。毕竟,他们所尽的责任仍然是神所分派的(14节)。

  15~27. 撒督祭司的责任。只有撒督的子孙才可以作祭司,在圣所中服事。根据历代志上六50~53的家谱,他们最终还是从亚伦传下来的,但撒督是大卫时期与亚比亚他一同作祭司的(及下),后来成功支持了所罗门作大卫的继承者,因而取代亚比亚他作了大祭司(等等)。以西结书提名撒督一系,因而清楚地限制了祭司的权利,必定带来祭司中其他系别的敌对。无论如何,撒督一系在整个第二圣殿时期都维持了它的超越地位,继续作大祭司直到西元前一七一年,当时安提阿哥四世将大祭司的职分转给了一个名叫门尼老斯的便雅悯人。有趣的是,昆兰的立约者都期望撒督一系可以在耶路撒冷复位。

  17~19. 祭司袍是用细麻布做的,不是用羊毛做的,前者轻爽(参:),后者容易使身体流汗,造成礼仪上的不洁(18节)。祭司出去外院与百姓混合在一起以前,需要除去外袍,避免令人怀疑圣俗之间有甚么沾染(19节)。哈该书二10~13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结论不同。

  20~27. 其他关于祭司行为的一连串规例包括修理头发(20节)、喝酒(21节)和结婚(22节)。每项条例的目的都是要教导我人民圣与俗之分别(23节,吕译;RSV)。祭司的生活要成为分别的例子;他们圣礼上的圣洁是要鼓励他们所服事的百姓中有道德上的圣洁。这里的规例与拿细耳人的许愿相似(),那里关于接触死人所带来的污秽也有很多顾虑(25~27节)。我们在利未记二十一1~9也可以找到相似的祭司规例。祭司有责任成为百姓当中的圣洁榜样,为此,他们也有一个仲裁角色的责任,又是节期和安息日的督导,使它们的运作合宜(24节)。

  28~31. 他们的产业。AV 开头的话,这要成为他们的产业,暗示27节的赎罪祭是这里的主词。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将马索拉经文的意思理解为:「他们的产业是我要成为他们的产业」,这是很别扭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必须跟从武加大译本和 RSV,将经文修改为他们不会有产业。因为耶和华透过祂的百姓供应他们,不需要有自己的土地,在以色列中无产业(该字的表面意思是,一个产业的「持有」)。他们有可以自己用的素祭 minḥâ ;AV 在这里有误导),赎罪祭 ḥaṭṭa ̄ʾṯ )、赎愆祭 ʾa ̄s ̌a ̄m ;AV 作过犯祭;实际上不可能与赎罪祭有分别),和所有上等的(即最好的)初熟果子(参:)。第31节的禁例同样适用于所有以色列人()。


45
以西结书第四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十五1~8. 土地中神圣部分的分配。这些经文很容易透过一个图表来明白(图五)。它们只提到土地的中央部分,各支派的分地在四十七章13节至四十八章35节继续,这里的资料在四十八章8~22节中有一定的重复。神圣的区域被称为供物(1节,AV、RV;希伯来文, terûmâ ),这字在 AV 中通常翻译作「举祭」,但它可以更准确地被称为「征收」或强制性的供献。216 这是耶和华在一切属于祂的土地上应有的份。第2节提到的空地(AV 作郊区)引进了新思想,该空地绕着圣殿范围(一种神圣和俗世之间的「绿色地带」)。新思想也可见于第5节提到的一个为利未城划出来的特别范围(RSV、吕译:居住的城市,不是 AV 与和合本的作二十间房屋),代替了民数记三十五2~8所建议的模式。那或政府也分配有一块土地,连接着那份中央的圣地(6节),首领也是如此(7、8节)。所有其他地方都分给各支派居住:在将来的政府中,再也不会有土地被王权分割的事发生(参:)。拿伯葡萄园的故事再也不会重演了(8节)。

图五 土地的分配

iii. 供献和其他的规例(

  四十五9~12. 要诚实。前面一段经文的结语引进了一个有真正先知风格的要求(参:、13~17),以色列的首领们要除去罪恶,就是他们特有的影响地位可以促成的罪恶,又要留意他们的真正责任,就是在地上促进公义的责任(9节)。纵使在新复兴的以色列中,也体认到权力可以腐败。这一点的具体表现可见于度量和重量的划一标准,不同的标准往往是旧约圣经中引起埋怨的原因(如:)。217伊法罢特分别是干容量和湿容量的单位,大概等于二十二公升,或刚好在五加仑以下。十个单位等于一贺梅珥(字面意思是一「驴的驮量」),大概六「蒲式耳」或四十八点四加仑。一个舍客勒重二十季拉,通常等于十一点四克,或零点四安士。然而,如果我们跟随马索拉经文的第12b节,弥那 mina ,AV 作 maneh )是由六十个舍客勒组成(20+25+15,AV),取代了更常用的五十舍客勒,这可能代表舍客勒的价值贬低了,好使它与巴比伦的用法一致。

  13~17. 给首领的供献。该地的百姓要将特别的份付与首领,他就有责任在一切节期中供应供物和祭牲。这是以西结书中特有的规例,它表明了,百姓中担任公职的领袖分配有真正的(虽然是有限的)祭礼上的责任。供应是按比例的:小麦和大麦是六十分之一(13节),油是百分之一(14节),羊是二百只中取一只(15节)。奠祭(希伯来文 ne ̄se̱k ),或「奠酒」,通常是伴随着燔祭的一种酒祭,这些酒大部分在祭祀筵席中被喝掉()。以西结心目中的可能是油,不是酒,因为这里从未提到酒。

  18~25. 一些节期的规例。它们的形容很概略,较详细的祭礼假定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在这里细说就可以遵守。它们包括新年元旦(18~20节)、逾越节(21~24节)和住棚节(25节)。有些解经家将18~20节的规例解释为洁净礼,在宗教年历中两个主要分期(第一和第七个月)的开端运行,作为那些月份中之节期的开始。这就可以解释,为甚么第三个主要的节期,七七节,会希奇地被略去了,但它如此我们就得在第20节中跟随七十士译本的读法:在第七个月,该月的第一天(RV 旁注)。我们很难明白,为甚么第20节的马索拉经文在第一个赎罪祭之后六天,又为那些错误犯罪或无知犯罪(20节)的人有一个赎罪祭,除非这要作为一个改良了的「赎罪日」。无论它的意义如何一个先前惯例的改良,或一个以西结设计的新模式它表明的一项事实是,古以色列和今天一样,新的处境都需要有敬拜仪式上的新尝试。218 关于第19节的祭礼,可以比较出埃及记二十九35~37。一油(24节)是一罢特的六分之一,即三点六六公升或六点五品脱。


46
以西结书第四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十六1~8. 安息日和月朔。首领有义务不单为主要的节期,也要为安息日和月朔(即每月的第一日),提供祭品。正如他的权利与外院东面门廊的关闭有关(),他也可以进入内院的东面门廊,去到内院最中心的门槛(2节)。那里他可以充分看到中央祭坛所发生的事,但不可以踏足内院里面,那里只有祭司和利未人才可以进去。这权利是为月朔和安息日而有的;内院东面门廊在平时工作的日子是关上的(1节)。在这些特别日子所献的祭都是相同的:六只羊羔和一只公绵羊作燔祭,一个定规伊法的面粉作素祭,与公绵羊一同献上,与羊羔一同献上的素祭可以随意量力而为,每一伊法要加油一欣(4、5节)。在月朔要再献上一只公牛犊和一伊法面粉(6、7节)。这与五经所形容的安息日()和月朔()又有不同。

  9、10. 进与出。这里加进了一个细节(无疑地是由第8节引起的),为要确保敬拜的人潮可以有秩序地进出内院有限的范围。从北门进入的要由南门离开,从南门进入的要由北门离开。第10节的意思似乎是,在所有非节期的日子,首领会被看作百姓中的一份子,进入和出去的路都和他们一样。

  11~15. 一般规例。这些规例是关于首领为百姓献上的其他不同祭祀。这里谈到三种情况:(a) 节期指定的节日(AV:严肃会),即主要的节期和固定的场合如安息日和月朔。为这些会期的规定(11节)是,素祭的分量是一伊法面粉,与一只公牛或一只公绵羊同献,与一只羊羔同献的素祭分量则可以量力而为,而每一伊法要加油一欣(参5、7节)。(b) 当首领想献规定的祭以外的甘心祭(希伯来文 neḏa ̄ḇâ )时,四十六章第1节的规矩就可以免了,内院朝东的门可以为这事特别打开(12节)。(c) 每日的祭要在每早晨献上,包括一只羊羔和固定份量的面粉与油(13~15节)。以西结没有为晚祭留下空间(;参:),这可能因为他所提供的祭祀规条是不全备的。

  16~18. 不得分离业权。四十五章8~9节中激动的要求在这里用赋有神权的规条表达了。首领可以将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他们也可以藉遗产权而拥有那些土地。但赐给臣仆的土地只可能是有期限的:到自由年,即第七年,必须归还(17节),那时,受捆绑的仆人都要被释放(参:),这个自由年更有可能是第五十年,即禧年(参:)。这样,首领的产业就得了保障,可以留在他的家族之内。进一步的规条是,首领不得分离别人的产业(18节),一般百姓的产业权也得了保障。其实,土地不是他们的,而是耶和华的,首领和百姓都是祂的租户。

  19~24. 烹饪祭物的安排。在这些经文里,我们回到了以西结在四十二章中所接受的圣殿导游,很多解经家要将这段经文搬到四十二章第14节以后。当然,从上下文来看,这段经文更适宜放在第四十二章的某处。另一方面,将如何处理祭物的经文放在详细解释献祭条例之后,也是可以了解的。

  先知首先被带到内院祭司室北面一行最西端的厨房,我们可以安全地假设,内院南面也有一个类似的地方。祭司在那里煮赎愆祭和赎罪祭的祭肉和烤素祭的面粉,他们要非常小心,不可将任何祭物带到外院,恐怕它们会使民成圣(20节,AV;成圣一词更好译作将圣洁传递给,RSV)。然后,先知看过了圣殿外院四角的四个厨房范围,利未人(殿的仆役,24节)在那里为百姓煮祭物。因此,圣殿是一个用作献祭、烹饪和进食的地方,又是祈祷和进行所谓「属灵」活动的地方。当基督教会要将属灵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划清界限的时候,实在是一种退步。无论如何,在以西结想象的圣殿中,这两种因素健康地揉合在一起,这也是典型的很多旧约崇拜。

210Albright, ARI, p. 150.

211然而,我们不需要假定以西结的祭坛是模仿所罗门的(与奥伯莱同步);参 de Vaux, p. 412.

212 NBD ,第27页,图六。

213与出埃及记三十28,四十10相对;那里会幕中的祭坛是借着抹油分别为圣的。所罗门的圣殿是借着七天燔祭和平安祭的节期分别为圣的()。但参:利未记八14及下。

214Mishna, middoth , I. 3.

215可见于 D. J. Wiseman, Illustrations from Biblical Archaeology , 1958, p. 84, 92.

216见 G. R. Drivers, JSS , I, 1956, pp. 97~105.

217 NBD 中,D. J. Wiseman 在 'weights and Measures' 的专文中说:「由于古代的衡量有高至百分之六的误差……在已经发现的希伯来法码中,注明是同一重量的,没有两个法码被证明是完全等重的,可想而知在这方面训勉的重要性」。

218更详细的研究,可见 J. Morgenstern, 'The Calendar of Ezekiel 45:18-25', HUCA , XXI, 1948, pp. 493-496.


47
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赐生命的水(

  有一道河从圣殿门槛下面流出,滋润死海谷地寸草不生的地方,这幅图画显然是象征性的,表明福分要从神同在的圣所流向其他地方。有些人尝试按字面去解释这段经文,他们完全误会了这里所指的意思。因此,我们不需要考虑某些传统的说法,认为锡安山,就是圣殿所在的山,有「一个涌流不息的水源和地下水库」(《阿立斯体亚书信》这样说)隐藏在表面的岩石之下。无论人们为水源作占卜探测的次数有多少,都不能够印证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的意思。这里描绘的是理想化了的神的丰富恩福,这可以从一些经文如诗篇四十六4,六十五9;以赛亚书三十三20~21得到印证。恩福、生命力和水在旧约圣经中是几乎可以互用的观念。无论如何,解经家要给这一类的象征寻找互相平行的例子和先前的例子都是可以的,他们多数转向创世记第二章的创造故事。那里有四道河滋润的乐园(),相对来说,这里是一个新的创造,也有河流和树(7节)。如果我们再加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即以西结似乎知道一个乐园的传统,该传统与「神的圣山」()和「神的园子」都有关联,这样,我们的经文与创世记的故事互相平行的例子就几乎完全无缺了。

  那河向东朝死海流经各山岭时,变得越来越大,不久就变得太深不可让人涉水过去了。这项具体上不可能的事(因为没有提到有支流使该河涨大;其实,支流的存在也会废除了象征的资讯,因为该河只由一个真正的源头流出)可能会令我们担心,作者却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河是已经被接纳了的启示文学意象:它所说的和其中的意义比它在表达方法上的逻辑性更重要。219

  象征的脉络是以西结异象的延续。先知从参观厨房的地方被提,回到殿门(1节),在那里看见水从圣殿门槛南面一角渗出(RSV 这样了解)。从那里流经燔祭坛,仍然在南面,最后从关闭的东门南面圣殿范围流出(2节)。以西结需要从北门转出去看,因为纵使在异象中,他还是受地域限制的。他被领着横过该河,在距离圣殿墙垣以东一千腕尺的地方,发现河水到了脚踝的深度(3节;希伯来文 mê ʾop ̄sa ̄yîm ,字面意思是「脚踝的水」)。七十士译本的翻译者觉得这个词语很奇怪,以致把它直译为「免罪水」( hydo ̄r apheseo ̄s ),结果,很多早期的基督教解经家将这个象征解释为浸礼的水。这是一个对翻译者和解释者的警告!当河水到达膝盖和腰间的时候,也用了同样的词语(4节),然后,河水变成深得不可能涉足过去。

  那向导,就是将这河的一切显示给以西结,又用他的准绳量度这河的那位(3节;),解释说,这河朝东流向亚拉巴(8节,RV、RSV;AV 作沙漠),那是约但河谷的「低地」(亚拉伯文 ʾel-Ghôr ),死海和 el-ʿArābâ 河谷,由此向南流去。虽然这河在第5~9节中被形容为 naḥal (或「河谷」,全年大部分时间是干涸的),它显然是一条常流的河水,给流经的地方带来长久的生机。死海停滞的水变成新鲜的水,而且充满了鱼(8、9节),河的两旁有茂盛的树木,每月结出新鲜的果子(12节,RSV)。甚至叶子也有疗效,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水是从圣所里流出来的(12节,RSV)。圣殿是生命、医疗,和果子丰硕的根源。透过神迹的方法,不可能的事将要成为事实。

  离开本段之前,请留意以西结显示了他对死海范围的一些知识。隐基底(10节)是在死海西岸中部的一个城镇,到今天仍然沿用同一名称;隐以革莲可能是在隐基底的北面,曾被假定为 ʿAin Feshka,昆兰附近的清水泉,昆兰就是死海古卷被发现的地方。当死海成为渔夫们的乐园时,它四周的沼地却仍然维持其盐性(11节),因此,这些丰富的矿物沉淀仍然可以被开采,相信可以供日常和宗教礼仪上的应用()。异象仍然保持了一些实用的地方。

219这里的经文可以进一步与撒迦利亚书十四8作比较,那里水从耶路撒冷向东面和西面流出;另外,也可以比较约珥书三18和启示录二十二1~3,这两处非常倚赖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

E 土地分配(

  四十七13~21. 土地的边界。在复兴的以色列国中,土地要按照神给列祖的应许(14节)公平分给十二个支派。利未没有份(),因为无论如何,利未人都已经得到供应,这供应来自百姓的供献和圣殿以北的中央圣地(),因此,约瑟在他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的名下分得了双份()。这样,以色列的支派数目十二仍然得以保持。220土地的地理边界西面是地中海(大海,20节),东面是约但河(18节)。北面边界大概从沿海的推罗到大马士革西南方的约但河源头(15~17节)。这里的地方名称已经无法确定。哈马被认为是奥伦特斯河上的近代哈马,在大马士革以北一百一十五哩,但哈马口(15节,RSV)可能是利巴嫩和黑门抗利巴嫩两山脉(Beqaʿ)之间一条西南走向,长一百哩的谷地。这是所罗门王国最北的部分(),也是一条理想的防线,可以抵抗那些经过奥安特斯和利安特斯谷地,来自北方的攻击。221 希特伦很可能是近代的 ʿAdlun,一个推罗以北约十哩的沿海城镇(将它指为的黎玻里东面的海提拉,实在过于偏向北面了)。西达达、比罗他和西伯莲(15、16节)很可能是在 Beqaʿ 的城镇,这样,比罗他可能是巴力伯克南面的近代比利但(=比罗他,),而西伯莲可能与西法瓦音()相同,但它的位置不明确。哈撒哈提干(16节),「中哈撒」,可能与哈萨以难(17节)相同,曾被假定为约但河源上的巴尼雅(=新约时期的该撒利亚腓立比)。浩兰是加利利海以东的一个地区,大概与伯善相同。第17节将北面边界以北的地方形容为大马士革和哈马的地区(不同的英译本作边界)。比较民数记三十三7~9。

  东面边界沿着约但河向南伸展到死海(东海,18节)。他玛可能是接近南端了,它也标记了南面边界的开始。该边界向西伸展,经过米利巴加底斯(争闹的水,AV;参:),即加底斯巴尼亚,现代的 ʿAin Qadeis,到埃及小河,艾尔亚利施河谷,在地中海岸上。土地的整个范围应与民数记三十四1~12所提供的边界及列王纪上八65,关于所罗门王国的扩张作比较。

  22、23. 外族人的地位。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宽广的思想在这个阶段融汇进来了,这是整个异象中惟一的地方,指出任何真正生为以色列人以外的人在将来复兴的以色列中有任何真正的地位。那些住在以色列人中的外族人(希伯来文 ge ̄rîm )可以在他们所居住的支派中同分产业。这是照五经中的规条(参:)和以赛亚书五十六3~8的教训,与以西结早期的话语并没有甚么矛盾的地方()。这是基于一项原则,如果这些人选择永久接受以色列中的准则、宗教和生活方式,即作皈依以色列信仰的人,在那里定居和生养儿女(22节),那么他们就可以有本地以色列人的同等待遇。


48
以西结书第四十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十八1~7. 七个北方支派。土地分配所依循的模式是,由于中央神圣的部分偏向南方,所以有七个支派的分地在它的北面,其余五个支派的分地则在南面。北面的支派(从北方开始)有但、亚设、拿弗他利、玛拿西、以法莲、流便和犹大。这些支派中,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圣所最远的三个支派是雅各侍妾的儿子们所出的后裔,但和拿弗他利是拉结的使女辟拉生的,而亚设是利亚的使女悉帕生的()。从侍妾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迦得是南方众支派中距离圣所最远的一个(27节)。犹大借着雅各的祝福(),成为弥赛亚应许的承受者,他在北方有一个紧接着圣所的荣誉地位,超越了长子流便,流便是北方下一个较远的支派。另外两个位置被拉结的孙子,约瑟的儿子们拥有。

  8~22. 中央部分。这里很多是延伸四十五章1~8节已经解释过的。神圣部分基本上是中央一个二万五千平方腕尺222的正方形,东西两端边界上有属于首领的土地(21、22节)。这个正方形在利未人、祭司和城本身之间的分配最好是透过图表(图五,书版第267页)来明白。它被称为供物(AV;希伯来文 terûmâ ),或部分(RSV;参四十五1的注解〕,或更特别的一个为耶和华的部分(9节)。根据第9节(MT),这末后词语形容的只是二万五千乘一万平方腕尺的部分,可能这是给祭司应用的部分,但第14节又加上了利未人所得同样大小的部分,而且两部分都被称为归耶和华为圣的(14节)。七十士译本在四十五章1节和四十八章9、13节的量度都是二万五千乘二万,这肯定是比较一致的。好像首领的地域一样(),这地是不可分割的:它要归耶和华为圣(14节)。

  15. 城被分配在祭司领地南面剩余的地带。这里包括了城本身,一个四千五百平方腕尺的正方形,四周有二百五十腕尺的空地(17节,RSV;市郊,AV、RV;Knox 作「近郊」),223 伸展在两侧的可耕地各有一万乘五千平方腕尺。这是给那些在城中工作的人耕种的,他们可能属于不同支派的工业上和农业上的工人(19节)。依照公用的腕尺计算,这个中央正方形的全部范围二万五千平方腕尺约有五十平方哩,如果照以西结的较长腕尺()计算,则约有六十九平方哩。

  23~29. 五个南部的支派。神圣部分以南的范围是分配给其余五个支派的地方。便雅悯作为他父亲从拉结所生的最小儿子,得了最接近圣所的有利位置;其次是西缅、以萨迦,和西布伦,全部都是利亚生的;最后是从侍妾悉帕所出的迦得,这是我们已经留意到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犹大和便雅悯对耶路撒冷有最切身的地缘关系,他们所分得的地方也最接近神圣的部分,其余十个支派的分地则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征服应许地时原有的分地位置。这是以西结又一次按照他受感的判断,为以色列将来在地理上作出的象征性模式。

  30~35. 城的门。城有十二道门,每边有三道,都按着十二支派命名。在这个名单中,利未也有一个位置(31节),因此,约瑟(32节)代替了以法莲和玛拿西,为要维持「十二」这个数目不变。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经文有另外的作者;这里表明的只是,先知在安排错纵复杂的设计时所应用的方法。这个安排的背后究竟有甚么思想,并不像支派的分配那么容易分辨,但也显露了一些清楚的指标。在北面,对着圣所的一面,城门名称有长子流便、大卫的先祖犹大,和祭司制度的奠基者利未。南面有西缅、以萨迦和西布伦,这个模式与他们的地理位置倾向南方互相呼应。西面有三个由侍妾所出的支派,迦得、亚设和拿弗他利(34节)。或许东面三个支派最不一致,那里约瑟和便雅悯,两个拉结的儿子,与拉结婢女所生的儿子但连在一起。

  整段经文引导我们与启示录第二十一章作比较,那里形容一个新天新地和从天上神那里降下来新耶路撒冷的异象。该耶路撒冷也有十二个门,照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命名。它还有十二个根基,刻有羔羊十二个使徒的名称()。那里,启示录的作者多多倚赖以西结的生动意象,并且大胆地将它基督教化,因为他看到这里的象征对当时的基督徒仍然好像对被掳的犹太人一样具有意义。

  以西结的结语给了这个城一个新名:耶和华沙玛,耶和华在那里(35节),这是他的书和他的事工的大结局。在他被掳的二十五年中和他四十八章书中,以西结看见了耶和华从祂的圣所退了出来,因为百姓在那里犯了罪。他在巴比伦的河边,在似战车的宝座的异象中与耶和华相遇,向被掳中的百姓应许了一个新约,即到了时候,神要永远成为祂百姓的神,他在象征性的异象中看见了将来的圣殿和以色列。现在,耶和华最终和祂的百姓永远在那里。对以西结来说,高潮已经达到了:不过,它还是一个异象。被充军去了拔摩海岛上的约翰看到,以西结的话语在基督的降临中已经成全,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他又向前眺望,看见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大声音从宝座那里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他们同住,他们要成为祂的百姓。」()、天上的荣耀是所有一切的最终成就。

  所有以西结的读者都应该被引导去到那盛大的终点。

220这种计算比以西结时代还早,给后来的作者留下很多问题,当要列出所谓「十二支派」的时候,他们最多有十四个名称可以选择;例如,启示录七4~8,那里利未、约瑟玛拿西包括了,以法莲和但却被略去了。

221亚哈伦尼最近曾尝试显示,「哈马口」其实是一个名叫利波哈马的城,位于奥安特斯河其中一源流上( Land of the Bible , 1967, pp. 65ff.)

222译作「腕尺」的字在马索拉经文中从未用过,但 AV、RV 在第8节与第9节之间加插了芦杆一字是错误的。

223这里所用的希伯来文, mig ̄ra ̄s ̌ ,真正的意思是「公地」,可能是用来牧放牲口的。



Powered by myDreams.ho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