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丁道尔-传道书

传道书导论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原编者序

  本系列注释旨在提供一套内容精简、资料最新的解经丛书。每卷书最重要的问题,在导论与附加注释中详尽讨论,但避免过度专业化。

  各卷注释的作者在字数的限制之内,对于各项问题除了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之外,仍尽可能介绍其他解释法。虽然不是他们的看法,但却代表另一些热诚信徒的结论。

  没有一本英译本能充份反映旧约圣经的原文,因此注释者常引用不同的译本,或自己另译,尽量使一些艰涩的字鲜活起来。若有必要,会将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圣经直译,以助研究,使不熟悉闪族语文的读者明了所讨论的字,而掌握讨论的要意。读者在阅读注释时,至少应使用一本(或两本以上)可靠的英文圣经版本。

  传道书之中有许多超越时间的教训,对今日仍然有益。但这卷书太少人研读,常常只有一部份受重视,被引用,并且对本卷书解释的角度甚为分歧。伊顿先生在本注释中带给读者一平衡而具学术水准的观点,并顾及对现代生活的应用。

  直到今日,信徒对旧约圣经之意义与信息的兴趣并未消减。盼望本系列注释能促进更多人作有系统的研读,以致对神的启示、旨意与道路认识更深,在这个时代回应神的话语。这是编者、作者与出版者至诚的祈祷。

魏兹曼(D. J. Wiseman)

作者序

  如果惟有受过苦的人才能为约伯记作注,惟有从叛逆中回头的人才能释意约拿书,那么惟有经历过幻梦破碎、对世界绝望、厌弃的人,才有资格写传道书的注释;若是如此,我可算有资格了。这种经验许多人都经历过,但是有些人沉溺其中后再也无法自拔。难怪在许多不同的圈子中,都可发现有人受传道书吸引;他们认为作者是一位“温和的嘲讽者”,与他“心有戚戚焉”。人对生命的看法,开始的角度可能非常不同,但最终正如汉利(W. E. Henley)的话:

  一阵缭绕的轻烟

  曲扭着,震颤着,

  风儿飞拂,急旋,

  化作薄踪虚影,消逝于无尽太虚。

  茅舍华厦归于一处!

  斗室包厢归于一处!

  智慧人,愚昧人,

  同在一处烧成灰烬。

  我们只为一件事而生:

  虚空的虚空。

  (万物皆空)

  传道者的劝勉直截了当又很实际,是这种抑郁症的唯一药方。传道者的神(也是我的神)是掌管“定时、定期”的那一位,从祂所得的“安静的一把”()是唯一的治疗法。我将这一味特制的粮食撒在水面,求神让别人也能有同样的发现。

  拙作承蒙摩泰尔牧师(Rev. J. A. Motyer)甚多指点,他在克利夫登神学院(Clifton Theological College)执教期间,我常去向他请教。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魏兹曼教授(D. J. Wiseman),最近给予我不少协助,谨在此致谢。对传道书整体的解释,则是本人自己的见解。我很高兴读到一篇近作,是华柏瑞所写(R. N. Whybray,'Qoheleth, Preacher of Jo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23,1982,pp.87-98),对传道书喜乐的一面比一般人更加重视。可惜我已来不及将它列入本书中。

  感谢穆伦尼女士(Mrs. Caroline Mullenix)为本书打字;感谢我的妻子,在我写作的时间遭打岔之际,她的祷告使本书能得以问世。我很荣幸能与本教会(Nairobi Baptist Church)早堂崇拜的会友分享本书的信息,那一系列讲章对我的帮助,至今犹存。

  我恳求神使用这本注释书,激起读者对传道书有新鲜的认识,引导一些人脱离绝望的深渊,安息于以神为神的世界观中,正如我所经历的。盼望读者也能瞥见横跨传道书鸿沟的那一位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伊顿(Michael Eaton)

简写一览

Ⅰ 传道书的注释与论文

Aalders Het Boek de Prediker by G. Ch. Aalders ( Commentar op Het Oude Testament ), 1948.

Barton Ecclesiastes by G. A. Barton (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 1908.

CPIQ M. Dahood, 'Canaanite-Phoenician Influence in Qoheleth', Biblica , 33. 1952, pp. 30-52, 191-221.

Delitzsch The Song qf Songs and Ecclesiastes by F. Delitzsch, 1891.

Ellemeier Qohelet I/1, Untersuchengen zum Buche Qohelet by F. Ellermeier, 1967.

Galling Die Fu/f Megilloth by K. Galling, 1940, 2 1969.

Ginsberg Supplementary Studies in Koheleth by H. L. Ginsberg, 1952.

Ginsburg Coheleth by C. D. Ginsburg, 1861.

Gordis Koheleth - the Man and His World by R. Gordis, 1955.

Graetz Kohelet oder der Salomonische Prediger by H. Graetz. 1871.

Hengstenberg Commentary on Ecclesiastes by E. W. Hengstenberg, 1869.

Hertzberg Der Prediger, Das Buch Esther by H. W. Hertzberg and H. Bardtke (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 1963.

Jastrow A Gentle Cynic by M. Jastrow, 1919.

Jones Proverbs, Ecclesiastes by E. Jones (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 1961.

Kidner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 by D. Kidner ( The Bible speaks today ), 1976.

Lauha Kohelet by A. Lauha ( Biblischer Kommentar Altes Testament ), 1978.

Leupold Exposition of Ecclesiastes by H. C. Leupold, 1952.

Luther 'Notes on Ecclesiastes', Luther's Works , vol. 15, 1972.

Lys L~Eccle*siaste ou que vaut la vie ? by D. Lys, vol. 1, 1977.

McNeile An Introduction to Ecclesiastes by A. H. McNeile, 1904.

PBQ M. Dahood, 'The Phoenician Background of Qoheleth', Biblica , 47, 1966, pp. 264-282.

Plumptre Ecclesiastes or The Preacher by E. H. Plumptre, 1881.

Podechard L~Eccle*siaste by E. Podechard, 1912.

Power Ecclesiastes or The Preacher by A. D. Power, 1952.

QRD M. Dahood, 'Qoheleth and Recent Discoveries', Biblica , 39, 1958, pp. 302-318.

Ranston Ecclesiastes and the Early Greek Wisdom Literature by H. Ranston, 1925.

Rylaarsdam Proverbs, Ecclesiastes, Song of Solomon by J. C. Rylaarsdam, 1965.

Scott Proverbs, Ecclesiastes by R. B. Y. Scott ( Anchor Bible ), 1965.

Thilo Der Prediger by M. Thilo, 1923.

Wardlaw Lectures on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by R. Wardlaw, 2 vols., 1838.

Wildeboer Der Prediger by G. Wildeboer, 1898.

Williams Ecclesiastes by A. L. Williams ( The Cambridge Bible ), 1922.

Wright The Book of Koheleth by C. H. H. Wright, 1883.

Zimmerli Das Buch Des Predigers Salomo by W. Zimmerli, 1962.

Ⅱ 圣经版本

AV 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1611.

ASV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01.

Berkeley Revised Berkeley Version, 1974.

GNB Good News Bible, 1976.

Heb. Hebrew.

JB Jerusalem Bible, 1966.

LXX The Septuagint (Greek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mg. margin.

Moffatt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by J. Moffatt, 1935.

MT Massoretic Text.

NAB The New American Bible, 1970.

NASV New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71.

NEB The New English Bible, 1970.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78.

Peshitta The Old Testament in Syriac (E. J. Brill, Leiden), part II, fasc. 5, 1979.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RV Revised Version, 1885.

Targum A. Sperber, The Bible in Aramaic , vol. IVA, 1968.

Ⅲ 其他参考资料

ANET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edited by J. B. Pritchard, 3 1969.

BDB Hebrew-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by F. Brown,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1907.

DS Hebrew Syntax by A. B. Davidson, 3 1901.

DTTML Dictionary of the Targumin, Talmud Babli, Yerushalmi' and Midrashic Literature by M. Jastrow, 1971 edition.

GK Hebrew Grammar by W. Gesenius, E. Kautzsch and A. F. Cowley, 2 1910.

IB The Interpreter's Bible edited by G. A. Buttrick et al ., 12vols., 1952-57.

IBD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N. Hillyer et al ., 3 vols., 1980.

I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ited by G. A. Buttrick et al ., 4 vols., 1962.

Jou/on Grammaire de l~He*breu Biblique by P. Jou/on, 1923.

Lambert Babylonian Wisdom Literature by W. G. Lambert, 1960.

Leiman The Canonisation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 by S. Z. Leiman, 1976.

L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by H. Liddell and R. Scott, 9 1940.

NBCR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edited by D. Guthrie et al ., 1970.

SIAIW Studies in Ancient Israelite Wisdom edited by J. L. Crenshaw, 1976.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G. Kittel and G. Friedrich; E. T. edited by G. W. Bromiley, 10 vols., 1964-76.

UBD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by M. F. Unger, 1957.

WIANE Wisdom in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edited by M. Noth and D. W. Thomas, 1955.

References to Ibn Ezra and Kimchi (Jewish commentators) and Aquila (a translator into Gree祂) are dependent on secondary sources.

Ⅳ 期刊

ASTI Annual of the Swedish Theological Institute.

BASO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Bib Biblca.

CBQ Catholic Bible Quarterly.

EQ Evangelical Quarterly.

HUCA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IEJ Israel Exploration,Journal.

JAO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EA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JNE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NSL Journal of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JQR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SS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OTS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PEQ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SJT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TB Tyndate Bulletin.

VT Vetus Testamentum.

VTS Supplement to Vetus Testamentum.

WTJ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ZATW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简写一览

Ⅰ 传道书的注释与论文

Aalders Het Boek de Prediker by G. Ch. Aalders ( Commentar op Het Oude Testament ), 1948.

Barton Ecclesiastes by G. A. Barton (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 1908.

CPIQ M. Dahood, 'Canaanite-Phoenician Influence in Qoheleth', Biblica , 33. 1952, pp. 30-52, 191-221.

Delitzsch The Song qf Songs and Ecclesiastes by F. Delitzsch, 1891.

Ellemeier Qohelet I/1, Untersuchengen zum Buche Qohelet by F. Ellermeier, 1967.

Galling Die Fu/f Megilloth by K. Galling, 1940, 2 1969.

Ginsberg Supplementary Studies in Koheleth by H. L. Ginsberg, 1952.

Ginsburg Coheleth by C. D. Ginsburg, 1861.

Gordis Koheleth - the Man and His World by R. Gordis, 1955.

Graetz Kohelet oder der Salomonische Prediger by H. Graetz. 1871.

Hengstenberg Commentary on Ecclesiastes by E. W. Hengstenberg, 1869.

Hertzberg Der Prediger, Das Buch Esther by H. W. Hertzberg and H. Bardtke (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 1963.

Jastrow A Gentle Cynic by M. Jastrow, 1919.

Jones Proverbs, Ecclesiastes by E. Jones (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 1961.

Kidner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 by D. Kidner ( The Bible speaks today ), 1976.

Lauha Kohelet by A. Lauha ( Biblischer Kommentar Altes Testament ), 1978.

Leupold Exposition of Ecclesiastes by H. C. Leupold, 1952.

Luther 'Notes on Ecclesiastes', Luther's Works , vol. 15, 1972.

Lys L~Eccle*siaste ou que vaut la vie ? by D. Lys, vol. 1, 1977.

McNeile An Introduction to Ecclesiastes by A. H. McNeile, 1904.

PBQ M. Dahood, 'The Phoenician Background of Qoheleth', Biblica , 47, 1966, pp. 264-282.

Plumptre Ecclesiastes or The Preacher by E. H. Plumptre, 1881.

Podechard L~Eccle*siaste by E. Podechard, 1912.

Power Ecclesiastes or The Preacher by A. D. Power, 1952.

QRD M. Dahood, 'Qoheleth and Recent Discoveries', Biblica , 39, 1958, pp. 302-318.

Ranston Ecclesiastes and the Early Greek Wisdom Literature by H. Ranston, 1925.

Rylaarsdam Proverbs, Ecclesiastes, Song of Solomon by J. C. Rylaarsdam, 1965.

Scott Proverbs, Ecclesiastes by R. B. Y. Scott ( Anchor Bible ), 1965.

Thilo Der Prediger by M. Thilo, 1923.

Wardlaw Lectures on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by R. Wardlaw, 2 vols., 1838.

Wildeboer Der Prediger by G. Wildeboer, 1898.

Williams Ecclesiastes by A. L. Williams ( The Cambridge Bible ), 1922.

Wright The Book of Koheleth by C. H. H. Wright, 1883.

Zimmerli Das Buch Des Predigers Salomo by W. Zimmerli, 1962.

Ⅱ 圣经版本

AV 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1611.

ASV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01.

Berkeley Revised Berkeley Version, 1974.

GNB Good News Bible, 1976.

Heb. Hebrew.

JB Jerusalem Bible, 1966.

LXX The Septuagint (Greek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mg. margin.

Moffatt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by J. Moffatt, 1935.

MT Massoretic Text.

NAB The New American Bible, 1970.

NASV New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71.

NEB The New English Bible, 1970.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78.

Peshitta The Old Testament in Syriac (E. J. Brill, Leiden), part II, fasc. 5, 1979.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RV Revised Version, 1885.

Targum A. Sperber, The Bible in Aramaic , vol. IVA, 1968.

Ⅲ 其他参考资料

ANET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edited by J. B. Pritchard, 3 1969.

BDB Hebrew-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by F. Brown,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1907.

DS Hebrew Syntax by A. B. Davidson, 3 1901.

DTTML Dictionary of the Targumin, Talmud Babli, Yerushalmi' and Midrashic Literature by M. Jastrow, 1971 edition.

GK Hebrew Grammar by W. Gesenius, E. Kautzsch and A. F. Cowley, 2 1910.

IB The Interpreter's Bible edited by G. A. Buttrick et al ., 12vols., 1952-57.

IBD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N. Hillyer et al ., 3 vols., 1980.

I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ited by G. A. Buttrick et al ., 4 vols., 1962.

Jou/on Grammaire de l~He*breu Biblique by P. Jou/on, 1923.

Lambert Babylonian Wisdom Literature by W. G. Lambert, 1960.

Leiman The Canonisation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 by S. Z. Leiman, 1976.

L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by H. Liddell and R. Scott, 9 1940.

NBCR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edited by D. Guthrie et al ., 1970.

SIAIW Studies in Ancient Israelite Wisdom edited by J. L. Crenshaw, 1976.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ited by G. Kittel and G. Friedrich; E. T. edited by G. W. Bromiley, 10 vols., 1964-76.

UBD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by M. F. Unger, 1957.

WIANE Wisdom in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edited by M. Noth and D. W. Thomas, 1955.

References to Ibn Ezra and Kimchi (Jewish commentators) and Aquila (a translator into Gree祂) are dependent on secondary sources.

Ⅳ 期刊

ASTI Annual of the Swedish Theological Institute.

BASO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Bib Biblca.

CBQ Catholic Bible Quarterly.

EQ Evangelical Quarterly.

HUCA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IEJ Israel Exploration,Journal.

JAO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EA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JNE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NSL Journal of Northwest Semitic Languages.

JQR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SS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OTS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PEQ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SJT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TB Tyndate Bulletin.

VT Vetus Testamentum.

VTS Supplement to Vetus Testamentum.

WTJ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ZATW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导论

Ⅰ 传道书的版本

  传道书最早的资料来源,和其他旧约经卷一样,是约在主后一世纪左右完成的经文形式;于主后500年至1000年间,马所拉(Massoretes,意为传达者)加上母音及注解,成为闻名的马所拉经文(Massoretic text)。此经文最初是以子音形式写成,但是从第六世纪开始,有数种母音体系出现。在第九世纪到第十世纪之间,其中有一支名为提比利安(Tiberian)体系,成为主流,且被研究旧约的学者沿用至今。印在希伯来圣经(Biblic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1970年出版)的经文,是采用主后1008年的抄本,此抄本是主后第十世纪,由提比利安经文学者亚修(Ben Asher)所完成。研究旧约的学生都必须从马所拉经文开始研读,但是抄写者的错误在所难免,因此在研读之时,必须参考其他希伯来经文,以及很接近早期经文的古代译本1

  我们很幸运,昆兰古卷中有四片传道书的抄本,已于1954年出版2,内容包含第五至第七章的一部份。由手抄的风格来看,这些抄本约于主前二世纪中叶完成,大多数不同的地方o是拼字方面有出入。慕兰伯(Muilenburg)指出,昆兰古卷与马所拉经文不同的地方有十处:在昆兰本中,五14为“for”而非“as”,五15及七6省略了“and”,六3有两个字次序不同,七2为“宴乐之家”而非“饮酒之家”,七7为“败坏”而非“毁坏”,七19为“帮助”而非“加强”,六4、6与七4有些许不同3,但意思并无出入。这些相异之处都属无关紧要,因此,昆兰抄本颇能肯定传统马所拉译本的可靠性。

  原文证据的另一资料,是旧约古译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七十士译本。此译本约在主前第三世纪就已从摩西五经开始逐步进行,约于主前二世纪末完成,而传道书是何时译成,就不得而知了。艾斯弗(O. Eissfeldt)宣称,西拉(Ben Sira)约在主前130年就已完成所有律法书、先知书和智慧书4。但巴斯雷(D. Barthele*my)声言,七十士译本的传道书是亚基拉(Aquila)所译,他在第二世纪完成了一本出色的希腊文译本5。七十士译本相当直译,颇能为传统的马所拉译本作证。

  叙利亚版,又名巴斯达(Peshitta),是主后二世纪初期或中期完成的6

  另一个证据,是第四世纪耶柔米的武加大译本,这是早期拉丁文的修订本。尽管武加大译本是根据马所拉希伯来文版,但耶柔米对经文的判断,仍深受七十士译本的影响7

  据梅瑟(S. A. B. Mercer)的推测,传道书的衣索匹亚版,年代应在主后650年以前。此版本显然对马所拉本、武加大译本甚至古拉丁本和叙利亚本都有认识。梅瑟指出,有十八处是依从马所拉本,而非七十士译本;另有十四处显出对马所拉本之前的希伯来本有认识8

  亚兰他珥根语的传道书对于经文研究没有太大意义,因它是很自由的意译本,且年代不会早于主后第五世纪;它之所以引人注意,主要是在注释史上可代表某一阶段9

  研究这些版本,我们可以归结出传道书的原本保存甚是妥善,比许多旧约经卷困难更少,昆兰抄本和其他版本都支持马所拉的传统抄本。

1 细节参 B. J. Roberts, The Old Testament and Version (1951); E. Wu/rthwein, The Text of the Old Testament (1957); R. K.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70), pp.211-243。
2 参 J. Muilenburg, 'A Qoheleth Scroll From Qumran', BASOR, 135, 1954, pp. 20-28 。
3 不同之处如下:
4QEc MT

五14 ky~ k's%r

五15 gm wgm

六3 hnpl mmnw mmnw hnpl

六4 hlk ylk

六6 w~mlw~ w~lw

七2 s * ] mh]h ms%th

七4 byt bbyt

七6 gm wgm

七7 wy`wh wy~bd

七19 t'zr t`z

4 O. Eissfeldt, The Old Testment-An Introduction (1965), p.703。
5 D. Barthe*lemy, Les devanciers d~ Aquila VTS , 10, 1963), pp.32f, 158f。
6 The Old Testament in Syriac , part II, fasc. 5(Leiden, 1979)。
7 参 Biblia Sacra iuxta Latinam Vvlgatam Versionem , XI, Proverbia, Ecclesiasters, Canticum Canticorum (1957)。
8 参 S. A. B. Mercer, The Ethiopic Text of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The Oriental Research Series, 6(1931)。
9 参 A. Sperber, The Bible in Aramaic , vol. IVA, The Hagiographa (1968)。

Ⅱ 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并没有什么基本的改变,因此,我们不需要先定出传道书的年代,才接受其信息。这正是传道者的思想出类拔萃之处他在任何时空之内,都能卓然而立。其实本书对年代也提供了一些脆弱的线索:如语文、可能源自外国的思想,以及内文的宣称等。

语文

  二十世纪中叶,对传道书的语文背景有三方面争论。马格林(D. S. Margoliouth)曾假设,其语文“不太像晚期的希伯来文,倒像外邦的希伯来文”10,1921年布基(F. C. Burkitt)强化此说11,1945年西门曼(F. Zimmermann)正式立论,指出传道书“从亚兰文翻译而来12。1948年陶瑞(C. C. Torrey)13、1950年金斯伯(H. L. Ginsberg)14都支持此说。哥笛斯(R. Gordis)却连续撰文表示异议,他主张传道书原文确为希伯来文,但属于晚期的希伯来文15。1952年,双方的辩论又更进一步:达户(M. Dahood)声称,传道书是以准确的腓尼基语写成,且显然深受迦南腓尼基人的文学影响16。哥笛斯又反驳了达户的理论17

  传道书的亚兰文形式并不能证明它是属晚期作品。虽然亚兰文形式的比例的确相当高18,但因数量很少,我们必须谨慎,以免赋予过多的意义。

  可能从主前十世纪起,圣经所用的希伯来文就已有这种形式,以后几世纪渐递增加,直到主前六至四世纪臻于颠峰。因此这种形式对于决定本书的年代没有多大意义19

  传道书是亚兰人所作之说更不可能。本书并不想涉及此争论的复杂细节,在此必须声明,西门曼、陶瑞及金斯伯的主张,只是以一些歪曲的校正,和暗示有误译之处为佐证,其思想虽然巧妙,但却欠说服力。仅以一例显示这理论的破绽:在十18中,动词 mkk dlp 的组合,乃是一句古迦南的口头禅20。因此本书由亚兰文翻译来之说,实有欠允当。

  至于受迦南腓尼基人的影响一说,倒是相当棘手的问题。达户主张,在某一时期,传道书原文的辅读子音较马所拉本更少。阴性名词以 -t[ 为结尾,条件性前置词为 ~ lw , 前置词 s - ,冠词的不规则用法,绝对不定词后接独立代名词,代名词单独使用以代表 'be' 动词,使用 ~a{d[a{m ,日光之下,以及七……八等片语(),这些都与迦南和腓尼基语相似,但在旧约中却是传道书所特有的。即使找出所有类似点,将其份量汇集起来,以指出原作是准确的“腓尼基语”,也仍是疑点重重。达户学派的著作本身曾指出,在部份旧约中,可发现为数可观的经文,与乌加列和腓尼基语有相似处。约伯记、诗篇、箴言、以赛亚、以西结和那鸿书,均在其列。

  最大的困难是:从语文资料看不出传道书适合放在希伯来语文的哪一时段。它和所谓所罗门时期的著作(歌、箴一部份)并不一致;而与第四世纪玛拉基或以斯拉时期的希伯来文又无呼应之处;与昆兰古卷的希伯来文也不尽酷肖。 parde{s pitgam ,二字常被视为借自波斯语。若是如此,现行的传道书便可能是波斯时期21或其后编著成的22

  由此可知,传道书的语文目前尚不能作为判定年代的充份资料。其特殊的风格可能是用以表达悲观文学之故;其用语为希伯来北部方言一说,可列入考虑;其用语是腓尼基化的方言一说也不无可能。总之,既然没有任何文献的特性与它相同,因此就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确定日期。传道书的语文在方言学上的意义,可能更胜于年代学。

希腊的影响

  第二项因素,是本书对早期希腊著作的依赖性有多大。这位传道者的确对古代近东的悲观主义有一些认识,并且互相有影响23,然而他与类似的希腊著作又有何关系呢?1792年齐克尔(Zirkel)提出一说,认为从传道书的语言中,可以测出希腊的影响。现在几乎所有学者都否定这种说法24。兰斯顿(H. Ranston)于1952年检讨此问题25,认为传道书中可发现戴奥尼斯(Theognis)和赫胥得(Hesiod)的影响。如此说来,传道书的年代可能应在亚历山大死后(主前323年),正值希腊文化横扫古世界之时。

  近来多数学者已不再去追溯希腊的影响。劳瑞兹(O. Loretz)认为根本没有26,其他人如布莱特(J. Bright)27认为只有少许而间接的影响。韩盖尔(M. Hengel)28认为,所有想要证明它是靠赖某一希腊学者(如伊彼鸠罗 Epicurus、赫克利图 Heraclitus、赫胥得、戴奥尼斯)的努力,尽归徒然。然而,他却赞成克鲁伯(R. Kroeber)的说法,将年代定于主前270至220之间;他认为“就思想与语气来看,作者的确曾接触过希腊主义的精神”29

  韩盖尔也认为,从与希腊的类似点来引证本书的年代,是不够充分的,“因为世界各地都有论智慧之文,而其题材也是普世性的,因此雷同之处并不能说明其来源亦相同。”他也否定了以某些特定的字来追溯希腊风格的作法。然而,他还是感觉传道者的精神很希腊化:他强调个人经验的批判分析,他对纠正不义的冷漠超然,他的神观较接近一般性,不太像以色列人那么独特,他敢于批判传统的犹太教等,在在都反映出希腊式的见解。

  因此,韩盖尔的论证仍然假定传道书是主前第三世纪的作品。那么,若此假设正确,在本书中看出希腊色彩就可能是对的。但这个论证乃是循环论证,对于希腊作者影响的证据,并不具说服力,只是基于假设而将传道书的年代订于第三世纪。

  然而,对于传道者的作品是受希腊影响之说,我们必须小心。理由如下:所提及的类似点多半都是细微末节,而且在古代近东的作品中俯拾可得。人类对未来的无知、要求更高的智慧、对上帝或诸神的依赖、地上报应的矛盾不合这些在传道书、戴奥尼斯,赫胥得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古代近东相当普遍。这些类似之点不过表明以智慧为文的题材大同小异,倒不见得是特别的借用。而传道书中高举以神为中心、以审判为方向的生活,与戴奥尼斯那种苍白的感觉主义极不相同。早自主前三千年起,就有对人生和宿命的悲观主义论调,显然这是希腊人和传道书作者都知道的;我们实在不需要假定传道者是汲取希腊文学的内涵。传道书的日期不能由这些因素决定30

内文的宣称

  传道书不仅是智慧之言的总汇,也是故事体裁31。全篇间或显出一个人的身影,“传道者说”为其谦称。从一开始()我们就婉约得知,这是一个人转达另一位人士的智慧之言。全卷约至中间(),这些字再度出现,有如一个巧妙的提醒。到结束时()这些字又再度出现似乎惟恐我们忘记。全篇故事的前后,附加了标题()和结语()。

  究竟本书中的那两位人物是谁呢?是一个人转述另一人的作品?抑或是一个人发表自己的作品,而身兼二角,一是智慧人,一是资料的编辑?这两种可能性都有迹可寻。从一方面而言,“传道者说”这声音最自然的解释,是指作者之外的另一人;作者则是一位编辑,发表他所崇敬之智慧人的言论。暂且将一2,七27,十二8搁在一边,可以看出在全书中传道者乃是以第一人称提及自己,而非用第三人称。虽然一2和十二8可以解释为自我介绍和自我告诫,但七27中的“传道者说”乃是插入的一句话,发言的人当时必然是从帘幕中窥视的另外一位,否则就毫无意义了。而福克斯(Fox)说:“一个作者虽然会以第三人称提及自己,但他在以第一人称写的句子当中,不太可能会这么作。”

  另一方面,即使是很短的一段话,如十二9~14,所用的片语与本书大部份的风格与措辞都能紧密呼应。如:使用 w#yo{t[e{r (智慧,,参见等),说到“众人”的方式(,参见),片语“统管……”(在希伯来文的,参见稍有出入),这些都与全书的风格完全相符。德立兹(Delitzsch)指出,十二9~11、一7和六5的结构甚是一致。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设一假说(可能再没有更恰当的了):本书乃出自一位编辑之手,他以自己的话与风格来转达另一位受人尊敬的智者的训诲。那位可敬的教师是“传道者”(希伯来文为 Qo{helet[ );转达 Qo{helet[ 之智慧的编辑,是一位匿名且无闻的倾慕者或门徒,他写作的时间、地点无法确知。因此全书风格虽然统一,却有两位作者;一位是完成原始资料的,在他背后还有一位匿名的编著者。

  那么究竟传道者是谁?为什么要使用一个谜样的名字?“在耶路撒冷作王32,大卫的儿子”()和“以色列的王”()这些措辞很清楚是指所罗门。当然,“大卫的儿子”可以指他任何一位子孙;大卫王之后许多代,有一位哈突仍被称作“大卫的子孙”()。而在撒玛利亚陷落后(主前722年),“以色列”可用来称呼南方的犹大;甚至在那之前,偶尔也可如此称呼。因此,理论上任何一位坐大卫宝座的王都可能是作者。虽然如此,从传统对所罗门的看法(王上二~十二;代下一~九),读者无须更进一步的说明,便自然会想到这个头衔是指他而言。二1~11的记载也显然是所罗门的追忆,几乎每一句话都能在所罗门的生平中找到呼应之处。

  波顿(B. Porten)指出,王上八章的故事中,也使用 qhl 字根作若干段落的始与末33

  然而,有些线索可看出所罗门本身并非作者。不仅发表者显然与传道者有别,全书也避免提及所罗门的名字。 Qo{helet[~' 、12,,一般译作传道者)可能是一个笔名。字根 qhl 可用于“召集”或“集合”人,而非收集事物。有相似结构的名字( so{peret[ ,译为琐斐列,与“文士”同字, po{k[eret[ ,译为玻黑列,与“包扎者”同字,)是指个人,然而这类名字似乎是源出自某些头衔。如英文的贝克(Baker)或史密斯(Smith)是名字,也是职业。本字的动词形式为 nighal (召集,被集合)和 highi^l (将会众召集起来)。如此, Qo{helet [ 这名字的含意,可能是“一个召集灾诶锤娼氲娜恕保而且他还拥有官方的力量,所以能用带冠词的“the Qo{helet[ ”()。这个含意在列王记上八章1节很容易了解,所罗门在那里集合( qhl )以色列百姓来敬拜、祷告、训诲34。译为“传道者”,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我们可以作成结论:作者乃一匿名编辑,一位编著者,写作目的为维护对以色列之神的信仰。他是所罗门的倾慕者,以智慧文学的方式,写下所罗门一生的功课。因为在这方面所罗门是相当有名的。然而传道书并非匿名的;作者只是避免用所罗门之名,而以“传道者先生”来说明其资料出处,其实除了名字之外,这位传道者与所罗门的特性完全相同。结语部份勾勒出传道者的形像,指出他是历史上一位实在的人物:智慧人、箴言的搜集者、教师和著者。

  除了所罗门之外还有谁符合?所以不用他的名字,乃因编著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写作,而不愿意让人误以为是所罗门直接的作品。然而他认为,这些都是所罗门的素材,若他曾讲论悲观主义,必然会这么说。特意使用“传道者”可能会更引人注意,就好像一本以“英王约翰.史密斯”为笔名的书,是刻意要从一英国王朝的观点来发表言论。本书的故事十分真实,从所罗门的经历中摘出了耀人眼目的功课。而传道者本人也诚实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我们不妨如此改写):

  “传道者先生.以色列的王”。

  本书日期无法确定。如果书中的波斯字相当显著,日期就可能在主前第五世纪之后。但如果这类源自伊朗的字不足以成为决定日期的因素,(很可能会如此)那么,这件公案只好悬着,直到我们对本书所用的独特方言有更多的认识为止35

10 The Jewish Encyclopaedia 31923), 5 , p.33。
11 F. C. Burkitt, 'Is Ecclesiastes as a Translation?', JTS , 23, 1921, pp.23-26。

12 F. Zimmermann, 'The Aramaic Provenance of Qohelet', JQR , 36, 1945~6, pp.17-45; followed by 'The Question of Hebrew in Qohelet', JQR , 40, 1949, pp.79-102。

13 C. C. Torrey,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of Qohelet,' JQR, 39, 1948, pp.151-160.

14 H. L. Ginsberg, Studies in Koheleth (1950).
15 R. Gordis, 'The Original Language of Qoheleth,' JQR , 37, 1946, pp.67-84;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Qoheleth Re-Examined, ' JQR , 40, 1949, pp.103-116; 'koheleth-Hebrew or Aramaic ? ', JBL , 71, 1952, pp. 93-109.
16 M. Dahood ,'Canaanite-Phoenician Influence in Qoheleth' Bib , 33, 1952, pp. 30-52, 191-221; 'Qoheleth and Recent Discoveries,' Bib , 39, 1958, pp.302-318. Similar suggestions had been made earlier by C. H. Gordon, Ugaritic Literature (1947), p.123。

17 R. Gordis, 'Was Koheleth a Phoenician ? ', JBL , 74, 1955, pp. 103-114; 'Qoheleth and Qumran-A Study in Style', Bib , 41, 1960, pp.395-410。
18 亚兰文出现的次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可能为 k#ba{r :(,等), m#di^na^ ), s%abb#@h] ),` inyan ,等), ta{qan ), ta{qap{ ),` aldib[rat[ ), pea{s%er ), s%ilt]on ), q#ra{b[ (九 18), gu^mma{s] ), yissa{k[en ), ben-h]o^ri^m ), madda{`~ ), ba{t]#lu^^ )和母音 `@bade^hem )和 h#b[e{l ,等)参 O. Loretz, Qohelet und der Alte Orient (1964), pp.24-25;也参 M. Wagner, Die Lexicalishen und Grammatikalischen Arama/ismen im Alttestamentlichen Hebra/isch 1966),他认为传道书3.1% 原是亚兰文(P 145)C. F. Whitley 的观点相似( Koheleth (1979), pp.147f.),他将本书的年代定在主前152~145年。更早的作品(如 F. Delitzsch 与 C. H. H. Wright)则需要修定,因为对闪族语言的知识已有进步。
19 A. Hurvitz, 'The Chron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ramaisms" in Biblical Hebrew, ' IEJ, 18, 1968, pp.234-240,论及这个题目的困难所在,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亚兰文可能有意义。按着他的标准来鉴定,传道者使用 s{lat] (也许是代替更早的 masal )可能是晚期作品的证明(但参见附注26)。无论如何,一个字不可能重要性那么大。

20 参 C. H. Gordon, Ugaritic Textbook (1963), p.180, text 68:17。
21 古文件中若有以近代的字代替古字,就可将日期稍微挪后。参见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1966)pp.141-143。
22 参 M. H. Pope's,他对雅歌的 pardes 也有类似的看法。虽然他不认为此书全然是早期的作品,但也不觉得书中包含 pardes 一字有任何重要性(参见 Song of Songs 1977, p.31)。G. Archer 相信这字起源于梵文( 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1964, p.470)。
23 关于与米所波大米的接触,参 O. Loretz, Qohelet und der Alte Orient (1964);对埃及的接触,可参 P. Humbert, Recherches sur les sources Egyptiennes de la Litte*rature Sapientale d' Israe/l (1929),Humbert 的例子也许太夸张。
24 十九世纪末期有几位学者持此观点, 见 C. C. Forman, JSS, 3, 1958, pp.336f。
25 H. Ranston, Ecclesiastes and Early Greek Wisdom Literature (1925).
26 O. Loretz, Qohelet und der Alte Orient , pp.45-57. Cyrus Gordon 在 'the complete absence of Greek influence,' IEJ , 5, 1955, p.87 中也提到。
27 J.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 21972, p.452.
28 M. Hengel, Judaism and Hellenism (1974), vol. 1. pp.115-128; vol. 2, pp.77-87.

29 同上,vol. 1, p.116;参 R. Kroeber, Der Prediger (1963), p.47。
30 F. Dornseiff 也认为古代近东对 Hesiod 有影响(参见 Kleine Schriften, I. Antike und Alter Orient 1956, pp.72-95)P. Walcot 将 Hesiodl 的 Works and Days 与埃及的 Instructions of Onchsheshonqy 二者相似的主题作比较(Hesiod 和 the Instructions of Onchsheshonqy JNES, 21, 1962, pp. 215-219)。

31 对这一点 , 参 Michael V. Fox 所著 'Frame-Narrative and Composition in the Book of Qoheleth',一文 HUCA, 48, 1977, pp.83-106 其思路甚是特别。
32 H. L. Ginsberg( Strdies in Koheleh, 1950, pp.12ff.; WIANE, p. 149)认为 mlk 不是 melek (君王),乃是 mo{le{k ,他解释为“一位财产拥有者”,是引自一阿拉伯动词,意为“拥有”。W. F. Albright 视它为 mo{le{k malla{k ,译为“顾问”,根据亚兰文动词 mlk “协谈”( WIANE, p.15)。虽然这些假定很吸引人,然而只是推测而已。一12并没有删除“在以色列之上”的证据,因此这两种理论都不能成立。
33 B. Porten, 'The Structure and Theme of the Solomon Narrative(1 Kings 3-11)', HUCA, 38, 1967, pp.93-128.
34 此观点认为, Qo{helet 的形式 qal 相当于 hiphil。 以 qal 取代衍生动词作用的趋势,在后期 Mishnaic 希伯来文中特别显著。(参见 M. H. Segal, A Grammar of Mishanic Hebrew .1927, p.56)。
35 主张晚期的理论,还经常提到一些观点:i. 书中历史事件的辨认();ii. 在传道者的言论中,反映出以色列被掳之后社会的衰败;iii. 传道者提到王权时颇具批判性,并提到“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诸王”,()时,这些论点没有一个很有份量,最好将其搁置一旁,至于四13~16;九14~15究竟是否根据历史事件,并没有一致的看法。要由传道者所说的社会形态来定日期,是非常主观的;这些言论道出了任何时代人类的光景。在所罗门之前耶路撒冷的确有好些王,向且一16和二9所提到的不是王权而是智慧。对于这些争论,可参 E. J. Young,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60 )pp.367-369; H. H. Rowley, The Growth of the Old Testament (1950), pp.152-154。

Ⅲ 正典问题

  我们或许可将正典区分为先天性的与后人追认的两类。任何直接出自神权威的经典,从写作的当时或文稿初成之日,便是正典。追认的权威则是另一回事36

早期的正典

  一般而言,旧约正典是如何一步步为大众所认定的,我们很难得知。雷曼(S. Z. Leiman)对正典的定义是:“犹太人所接受的经典,作为宗教行为及(或)教义之用,其权威对历代犹太人都有效,无论在公开或私下场合,都要研究并解释。”37若按照这个定义,传道书是于主前二世纪被列为正典。

  最早使用它的作者是西拉,但他没有表明对本书地位的看法38。在希腊文译本的前言提到“律法、先知书和我们列祖的其他著述”,传道书很可能是包含在第三类中。雷曼认为,马加比二书二14那一段或许是描述律法、先知书以外的十三卷正典如何定案:“犹大搜集了所有因战争遗失的书”39。但最好不要从这一句话联想太多。

  伪经以斯拉四书(主后一百年最后编定)中,第一次明确引用旧约廿四卷书,撒母耳记、列王纪、十二先知书、历代志、以斯拉―尼希米记,都各成一卷。主后一世纪,约瑟夫提到三部分正典,共廿二卷书,很清楚将耶利米书哀歌、士师记路得记各自算为一卷。

  他又明确提到四卷“含有颂赞神之诗”: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40

  昆兰团体所用的正典也许无法准确估计,但它对传道书的分类处理及使用,值得注意41

  虽然新约中没有明明提到传道书,从新约也可看出,主后一世纪正典可分为三部分。但路加福音廿四章44节提到“诗篇”一辞,可能是指那十三卷书整体而言。早期基督徒作者有几位清楚提到,传道书是在圣经正典之列,如撒狄主教梅里脱(主后170年),俄利根(主后185~225年),撒狄主教伊皮法纽(主后315~403年),耶柔米(主后347~419年)42

  在早期犹太作家中,有一本匿名且未注日期的犹太经典(Talmud)版本,Baba Bathra,其中14b~15a可看出正典是分为三部分,传道书清楚包含在内。有些拉比的版本(如 Bemidhbar Rabbah ;Koheleth Rabbah )也采用传道书十二12(“在此之外,你当受劝戒”译注:和合本译为“还有一层,……”),作为警语,警戒人不要去读神所默示的廿四卷以外的书籍。

  雷曼引证说,二世纪的拉比曾辩论先知书(prophets)与著述集(writings)是否地位同等,多数人都以为然43。西弗瑞(Sifre)的申命记注释中认为,传道书的权威正如阿摩司书或耶利米书,因为作者是所罗门。“阿摩司的话(译注:阿摩司书原文第一句话)和传道者的言语……写法非常相似。

  这岂不是所罗门的先知性讲论吗?难道他不能以其善用比喻的一半智慧,来编著这三本书吗?”

  有人说,主后第三世纪的拉比利米(Joshua ben Levi)也持相同看法:“圣灵在他身上,他就写了三本书:箴言、传道书、和雅歌”。雷曼根据早期拉比的证据指称,他们的看法与中世纪犹太人的观念不同:“著述集与先知书在神圣的等级或默示的方式上并没有差别,因为在描述先知书或这十三卷书时,‘预言’和‘圣灵’之辞交替使用”44

  在传道书中有些矛盾的叙述,因此显然有人会对其正典地位质疑。

  在安息日篇(Sabbath)30下告诉我们,有一位第三世纪的拉比曾说:“古时贤者曾想要抽出传道书,因为它的话自相矛盾,……他们也希望抽出箴言,因为它的叙述自相矛盾。但为什么他们没有这么作?他们说:‘我们岂不曾考察传道书,发觉其一致性?’”而拉比拿单的亚博篇(Aboth)一章4节也告诉我们,一位二世纪的拉比曾说,传道书曾一度暂时被抽出,直到它的话得着清楚的解释。

  在主后二世纪,拉比西门与约瑟提及传道书正典地位的争论,希列(Hillel)学派否定它,但撒玛(Shammai)学派肯定它45,而一位出色的撒玛派学者布达(Baba ben Buta)曾公开解释传道书46

  一般传统认为,传道书与其余十二卷著述,都是在主后一百年亚米尼亚会议中(Synod of Jamnia)中纳入正典的47。然而,各项证据却似乎不能完全担保这个说法。拉比的讨论要点并非传道书是否属于正典,而是为什么它是正典。亚米尼亚会议所讨论的是已经被视为正典的经卷,并不对任何一卷的资格存疑48

今日的正典

  传道书的内文宣称,他的智慧来自“一个牧者”,在这智慧之外的一切,未来的智慧人必须非常小心()。这“一个牧者”不太可能是指所罗门或是作者;若是如此,则意谓对所罗门之外的一切智慧均表怀疑,这实在不像作者的看法。“一个牧者”应当是指神。这一句话无疑是“启示”的谦逊说法,也是向新约的宣称所迈出的一步。新约指称:所有的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传道书也包含在内。

  传道书的正典问题涉及这个宣称的可靠性,这是神学问题,也是个人与历史的问题。怎样才可以辨识圣经的任何一部分是否具有天赋的权威?无论我们的立场如何,总免不了落入一种循环论证中。反对任何宗教文献有权威的人,会对传道书有所预设,而发现他所提出的疑问果然存在。另一种人来到圣经面前,或是传道书面前,怀着开放的心预备聆听,就会发现传道者对他说的话是闻所未闻的。这两种人都落入了某种循环但后者可能是螺旋状循环,因为他后来的立场会高过起初之时。

  有六项因素可用以辨识圣经文献的灵感:(1)它在救赎历史中的地位;(2)作者或相关作者;(3)内容;(4)保存情形;(5)教会的见证;(6)圣灵的见证。传道书与所罗门的关系,无疑有助于其辨识。虽然我们发现所罗门可能并非实际的作者,但其地位并不如想像那样会遭贬抑;正如有些新约书卷是属“使徒的”,但其直接作者却非使徒本人。传道书显然是属“所罗门的”,但却非直接由他执笔。传道书在救恩历史中有份,因它与由所罗门启始的智慧传统息息相关。它能妥善保存于这种环境中,也值得我们深思。

  分析到最后,实在是书中的信息攫取了我们。有人有耳却不听;有人会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但有人却会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

36 参: E. J. Young,'The canon of the OldTestament" in C. F. H. Henry(ed.), Revelation and the Bible (1959), pp.153-168。在考虑正典的因素时,若想注重“经文和神子民之间的特殊关系,因神子民是正典的组成要素”,可参 B. S. Child,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1979), pp. 46-103。
37 S. Z. Leiman, The Canonization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 The Talmudic and Midrashic Evidence ( 1976 ), p.14。
38 Ben Sira 与传道书的关系,可参 T. Middendorp, Die Stellung Jesu Ben Siras zwischen Judentum und Hellenismus (1973 ), pp.35-90。
39 S. Z. Leiman, op. cit., p.29。
40 Against Apion 1. 37-43。
41 For possible evidence of use of Ecclesiastes in the Thanks-giving Hymns. 参 I. H. Eybers' comments in S. Z. Leiman(ed.) 'The Canon and Masorah of the Hebrew Bible (1974), p.23。
42 参 S. Z. Leiman, The Cononiwation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 pp.41-50 for details。
43 同上,pp.60-64。
44 同上,p.66。I. translate the Hebrew words in this quotation。
45 参 the rabbinic texts M. Eduyoth 5:3 and M. Yadayim 3:5。
46 S. Z. Leiman, op. cit ., p.112。
47 E.g. H. E. Ryle, The Canon of the Old Testament (1982), p.173。
48 参 R. C. Newman, 'The Council of Jamnia and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WTJ, 38, 1975~6, pp.319-349;J. E. Goldingay, Approaches to Old Testament Interperation (1981), pp.139-145。

Ⅳ 传道书的古代近东背景

  传道书是一种文学传统的以色列样本,这种文学遍及古代近东,即著名的“智慧文学”。在主前三千年末、二千年初,苏美人专心著作,写成体裁丰富的文学,包括谜语、箴言集以及大大小小令人深思反省的散文。

  短的箴言包括一些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血浓于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等成语,苏美人则说“朋友一天,亲戚一世”、“才脱离公野牛,又遇到母野牛”49

  较长的作品包括一篇诗体散文,是由五块碑文和断简重组而成,内容是关于苦难的问题,使人联想到约伯记 :

  你不断将新的痛苦加添给我,

  我进入屋内,心灵沉重,

  我,同样是我,走向街道,心灵愁闷,

  我公义的牧人,大能的勇士,对我发怒,

  他满怀敌意地望着我。

  我的牧者以恶势力攻击我,我却不是他的敌人,

  我的同伴都不向我说一句真话,

  我的朋友对我公义的话语报以谎言50

  另一苏美人的作品,苏鲁巴训诲,约于主前二千二百年或更早以前完成;古巴比伦版(主前一千八百年?)及近巴比伦版本(主前一千一百年?)都曾提及51;巴比伦也承继了这项传统。如一系列的寓言52所谓“巴比伦约伯记” Ludlul Bel Nemeqi ,这是一段多采多姿的传统53,年代至少在主前两千年;远有较少引起争论的智慧训言54;和巴比伦版的苏鲁巴训诲55。较晚期则有阿希家的话,最出名的版本是主后五世纪的亚兰文版,但在西拿基立和以撒哈顿的时代(主前七世纪)就已有亚述版本56;另有一本主前一千年到七百年间的给王子的献言57。魏兹曼提到,从古巴比伦时代(主前一千七百年)到主前七世纪,寓言和比喻常出现于信件中58

  对艾布拉(Eblaite)智慧文学的研究还需花一番工夫;但显然从主前三千年起,艾布拉已经有比喻、谜语及寓言,都与智慧文学有关59。亚玛拿(El Amarna)信件写于主前十四世纪,是迦南王给法老王的信,其中引用了箴言式的话,是早期智慧作品的证据。主前十三世纪的乌加列碑文则有亚喀得文(Akka-dian)及赫文(Aittite)写成的“苏巴奥林训诲”60

  同一支流的智慧作品也可见于埃及。主前三千年中期,智慧之言由口传变为文字形式,产生一系列智慧作品。主前二千七百年到二千四百年所写成的作品有:伊姆荷田训诲61,他荷田训诲62,可吉尼训诲63,和哈迪迪训诲64,后者是智慧语录集。阿尼训诲65、阿曼尼莫培训诲66也属于这传统,可能是主前十一至十世纪写成的。有较多质疑与争论成份的作品,则为抗议社会的善辩的农夫67,富神学性的法老的神性68,和默想作品饱学之士颂69这一类作品组成了古代近东的“智慧文学”。旧约本身证实智慧有其国际性,它曾提到过的智慧包括埃及()、以东(;俄8)、亚拉伯(;和示巴女王的故事)、腓尼基(、12、17;)、“东方”()、巴比伦(、12~14、18、 24、27、48,、11、15)和波斯(帖)。

  在以色列,智慧文学的技巧很早就为人所知,并被使用。约坦的寓言(),参孙的谜语(以下),对扫罗()与大卫()的歌谣,“古人的俗语”(),拿单的比喻()和提哥亚女人的比喻(以下)在在反映出智慧人的艺术。所罗门则成了以色列智慧文学的最大的推动力()。但他的文学成品所存留的只有箴言(部份),可能还有雅歌和诗篇七十二篇及一二七篇70

  根据司谷脱(R. B. Y. Scott)的建议71,我们至少可以列出以色列智慧文学的七个可能来源:(1)以色列文化民俗智慧的累积;(2)在家中和在学校的教育过程;(3)有恩赐的谋士脱颖而出,他们的忠告为一般人和君王所看重;(4)某些人对知识的兴趣与道德的关注;(5)透过圣殿和王宫的律法教师将智慧制度化;(6)以色列智慧作品和箴言集逐渐形成一整体,成为进一步默想的材料,并可进一步累积智慧作品;(7)与周遭文化的智慧文学接触时,可能会采纳一部份,溶入以色列的整体中,同时或多或少印上了以色列立约信仰的戳记。

  我们很难评估以色列受惠于周遭国家的智慧文学到什么程度。例如,很多人宣称,箴言是仰仗阿曼尼莫培训诲,这种说法的基础并不可靠72。当然,米所波大米、埃及和迦南智慧有许多类似之处,但以色列有她自己的传统,与周遭国家的思想截然不同。所罗门的故事提到这类非以色列人的智慧,但却声明以色列的智慧凌驾于周遭列国之上。因此我们必然会同时发现,既有雷同之处,也有根本相异之点。所罗门乐意运用邻国人民的技术为神建圣殿(、18,),但他所采用的结构却是独特的()。在智慧文学中,我们也应以类似的眼光来看。虽然素材和工人可能来自其他地方,但整体内容乃是为尊崇以色列的神。以色列的作者乃是用当代的文学形式来表现他们从神而得的信息。

  胡茇(D. A. Hubbard)曾论到智慧文学与以色列信仰的关系:(1)王朝的建立与智慧文学传统的兴起有关;(2)先知在传达他们的独特信仰时,采用智慧文学的技巧;(3)智慧著作与律法有关联,由申命记与箴言的关系可看出;(4)诗篇有采用智慧这个主题;(5)在约瑟的故事中含有智慧文学的特性73。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加上一点:以色列对于智慧文学的内容和背景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尽管箴言不过只是现世的道理(例如),然而,内文指出其资料来源为所罗门、大卫和以色列(),希西家和犹太()。整卷书中多次提到敬畏耶和华(等)、耶和华所赐的智慧(等)、神的盟约()、神的诫命()和圣会()。传道书中没有特别属以色列的论题,因为作者的言论乃是要放诸四海皆准,但其中仍曾提及大卫、耶路撒冷和以色列(、16,);卅二次提到“那位神”;并提及圣殿、誓约的履行以及献平安祭(),凡此种种皆带有以色列的色彩。

  智慧文学有许多切面。学者往往试图区分不同形态的智慧,研究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其环境。雷德(Von Rad)74和麦肯尼(Mc Kane)75曾为一种“古老的智慧”下定义。雷德认为,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与敬虔的混合成品,但麦肯尼则认为,这是大卫和所罗门时代所兴起的皇家谋士他们的杰作,是其睿智和历练的结晶。克兰啸(Crenshaw)认为可分为民族智慧、宫廷智慧与文士智慧三类76。有一度也流行以早期简单的智慧与晚期复杂的智慧来区分,而视智慧的人格化属于晚期作品77。然而,智慧的人格化其实在所罗门以先就有了78。因此,智慧乃直线发展之想法很难成立,大多数学者都已放弃了79

  对旧约各种不同角度的智慧,还有待全面而充分的研究80。目前对于旧约的智慧文学不妨由以下几点来思想:(1)威望的程度从民间智慧到宫廷智慧;(2)内容从实用的箴言到神学叙事诗,如约伯记;(3)使用者从一般人、所谓的“智慧人”、到皇家的倡导者;(4)效力旧约曾针对错误智慧提出警告;(5)发展阶段;(6)特殊的文学技巧。

  但这类区分不宜太严谨。旧约的智慧文学自称:既有皇家的倡导,又对以色列一般百姓极表关切,畅舒其怀。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种说法的准确性。在所罗门时代,古代近东由皇家提倡智慧已有几世纪之久。君王与朝臣要对一般百姓负责,这是以色列一向的传承。要把宫廷与老百姓的智慧一刀两断,与我们手中资料的自称互相抵触。这类区分只能作重点的强调,是枝节的,而不是呆板的。

  所罗门统治时的宫廷智慧乃是一种自然的智慧,我们从所罗门的故事中可以得知。旧约中所用的“智慧”一词包罗万象,以致不能视为一专门用语,不止一位学者宁可完全避免使用它81。它包含技术和艺术的能力、天赋的灵巧、灵修的敬虔、奇妙的技能、干练的政治才华。在某些背景中会被大大的颂扬,在另一种场合则受到严苛的抨击。

  传道书特有的智慧为一支流,在古代世界中可找到许多佐证,我们可称之为“悲观文学”。在圣经中惟有传道书属于这类古文学。在埃及作品中有一篇厌世的人,写于主前2300到2100年间,描写一个人与自己的灵魂争辩,人生是否值得存活,抑或自杀是唯一合理的举动。他向自己抱怨道:“人生无常,你活着有何益处?你却渴慕如同有钱人一样的生活。”死亡是“哭泣的使者”,此后人不能“再见阳光”。人不能成就什么。最好“随兴而活,无所挂怀”82。埃及的竖琴者之歌也与此相仿(约主前2100年),它与传道书有些地方非常类似。诗人深感人生苦短,“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因此,他呼吁听众要即时享乐:

  让你的欲望活跃,

  使你的心忘却为你设摆的排场(即葬礼的准备)

  在你有生之日,尽量随心所欲。

  在头上涂没药,穿起细麻布的衣裳,

  以神产业中一切的珍奇来膏抹自己。

  加添的美物;

  勿让你心消沈。

  随从你的欲望与喜好,

  听任你心的指挥,满足地上需求;

  直到为你哀哭的日子来到。

  死亡是只去不回的,对生命始终是个黑暗的阴影。

  它临到人,却不容人带走任何财产。

  看哪!无人能去而复返83

  巴比伦“一悲观者的献言”(日期不详,可能在主前十九世纪到七世纪的任何时期)也有看同样的喟叹:

  人所作的不能永存,

  人类和其成就终将来到尽头……

  不要让恶梦搅扰你心;

  将悲伤痛苦远远驱逐;

  悲伤痛苦不过如梦。

  本文的结尾已是零片断篇,但要点却相当清楚:

  让你的心摆脱……移走……

  你的容颜……愿(你的脸)微笑……84

  悲观主义对话录(约主前1300年)内容也相仿,一名贵族计划做这做那,但一直举棋不定,他的仆人在旁提供各样正反的理由;最后仆人采取主动,宣称自杀是唯一合理的结局。我们不太确定这篇文章究竟有多严肃,但对古代近东文化深有研究的人(S. Langdon, R. J. Williams, W. G. Lambert, T. Jacobsen)都认为,它的要点是澄明一切努力终归徒然85

  该篇最后一个问题是:“那么究竟什么是善?”答案是:

  你我的颈项都折断,

  抛向河里,这就是善的86

  米所波大米的吉儿迦梅逊的叙事诗也有同样的感伤,只是其主题较一般悲观文学广泛。这首史诗最著名的版本是主前七世纪的亚喀得文版,但何利人(Hurrian),赫人和苏美人的断片指出,有一本更早的版本,可能是约主前二千年所写。撒梅逊神提出一个问题:

  吉儿迦悔逊,你要流浪到何方?

  你追寻的生活,将永寻不濉

  吉儿迦梅逊回答:

  在长途跋涉,流浪于大草原之后,

  我必将我的头安躺在大地的心上,

  好让我沉睡终年,

  我的眼要直视太阳,

  好让我满得光明!

  若光明充溢,黑暗必然撤退。

  愿每一位已死的人仍能得见阳光的锋芒87

  传道书属于这传统,并且也承认其中许多论点,传道者说,若你将视野局限在这个世界和其资源,一切悲观的论点都是真实的。这个世界诚然全无意义;善人恶人同样死亡;世路不可测度且徒劳无益;智慧人往遭丧之家比到安乐之家学到更多。

  然而,传道书却有另一面。许多注释者已试图解开他思想中谜一般的图形,以下我们将作简单的介绍。

49 S. N. Kramer, History Begins at Sumer (1961), pp.181-182。
50 参 ANET, p.590; S. N. Kramer,("Man and his God", A Sumerian variation on the "Job" motif), WIANE, pp.170-182。 见 'The First Proverbs and Sayings', S. N. Kramer 16章, History Begins at Sumer (1961); E. I. Gordon, Sumerian Proverbs (1959), pp.1-21; J. J. A. van Dijk, La Sagessesumero-accadienne (1953)。要得到“富教导性”智慧书卷的经文,最新指南可以参 K. A. Kitchen, 'Proverbs and Wisdon Book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TB, 28, 1977, esp. pp.111-114。
51 参 D. J. Wiseman, 'Israel's Literary Neighbours in the 13th Century B. C.', JNSL 5, 1977, esp. p.85; B. Alster, The Instructions of Suroppak (1974)Alster 认为 Abu Salabikh 最早的苏美文版日期更早,约在主前 2500年。
52 参 Lambert, pp.21-62。
53 D. J. Wiseman( art. cit ., p.83)refers to an unpublished text to be dated before 1100 BC, which has often been the date given to this text。
54 参 Lambert, pp.96-107。
55 参 Lambert, pp.92-95; B. Alster, op. cit.
56 参 ANET pp.427-430; A. E. Cowley, Aramaic Papyric of the Fifth Century B.C. (1923), pp. 204-228。
57 参 Lambert, pp.110-115。
58 D. J. Wiseman, art. cit ., p.89。
59 参 G. Pettinato, Orientalia, 44, 1975, pp.361-374。
60 参 D. J. Wiseman, art. cit ., p.85; C. F. A. Schaeffer(ed.), Ugaritica V (1963), pp.273-290,779-784。
61 参 G. Posener, Revue d~ Egyptologie , 6, 1949, p.31。
62 参 ANET pp.412-414。
63 参 M. Lichthei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vol.1(1973 ), pp.59-61。
64 参 ANET, pp.419-420。
65 参 ANET, pp.420-421。
66 参 ANEI,, pp.421-425。
67 参 ANET, pp.407-410。
68 参 ANET, pp.431。
69 参 ANET, pp.431-432。
70 这些作品与所有智慧文学是否出自所罗门,尚无定论。R. B. Y. Scott 认为,所罗门的传说是不可靠的 ('Solom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Wisdom in IsraeI', WIANE, pp.262-279 ),但是宫廷人物中有智慧人的现象,早在所罗门之前几世纪即为众所周知,因此对于列王纪上的故事不必质疑其可靠性。 B. Porten 的看法较属正面,他极力主张列王纪上三至十一章乃所罗门时代忠实的写照,参见 'The Structure and Theme of the Solomon Narrative(1 kings 3-11 )', HUCA , 38, 1976, pp.93-128。雅歌的作者问题,参见 M. H. Pope, Song of Songs (1977)pp.22-33的评论简介。赞同是所罗门时代或接近所罗门日期的学者,有 M. H. Segal, C. Rabin, G. Gerleman 等人。其他人觉得此诗歌虽包含了所罗门的题材,但最后的修订日期较晚(R. Gordis, W. F. Albright)。关于细节和一些参考资料,参见 M. H. Pope, loc, cit.
71 参 R. B. Y. Scott, 'The Study of the Wisdom Literature, ' Interpretation, 24, 1970, pp.20-45, esp. p.29。
72 J. Ruffle 在最近的研究中提出极有力的理论,认为它们之间的关连性并不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么重要。参见 'The Teaching of Amenemope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Book of Proverb', TB, 28, 1977, pp.29-68。
73 参: 'The Wisdom Movement and Israel's Covenant Faith', TB . 17, 1966, pp.3-33。
74 参 G. von Rad, Wisdom in Israel (1972);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 1(1962), pp.418-459。
75 参 W. Mckane, Prophets and Wise Men (1965); Proverbp (1970), pp.10-22。
76 参 SIAIW, p.3。
77 参 S. R. Driv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 (1913), p.406; W. O. E. Oesterley and T. H. Robin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1934), pp.205-207。
78 参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1966), p.127, esp. n. 57。
79 参 K. A. Kitchen, 'Proverbs and Wisdom Book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TheFactual History of a Literary Form', TB, 28, 1977, pp.69-114。
80 J. L. Crenshaw surveys briefly the main studies of wisdom in English( OldTestament Wisdom (1982), pp.11f.)。
81 参 R. N. Whybray,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1974); J. L. Grenshaw, SIAIW pp.4, 37。
82 参 R. J. Williams, 'Reflections on the Le bensmu/de ', JEA, 48, 1962, pp.49-56; R. O. Faulkner, 'The Man Who Was Tired Of Life', JEA, 42, 1956, pp.21~40。
83 ANET, p.467,其他文件宣泄绝望之情或反映生命的漫无目的作品,有: The Admonition of Ipurwer ANET, pp.441~444);主前约 2000 年的 Discourse of Si-Sobek ,他抱怨说:“这是怎么回事,不知在生命中会发生何事……”(J. W. Barns, Fise Ramesseum Papyri 1956, p.4 ), The Eloquent Peaseant ANET, pp.407-410),以及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t, ch,18( ANET, pp.423-424)。
84 Lambert, p.109. 本段括弧处经文意义与翻译不确定。
85 参 E. A.Speiser, 'The Case of Obliging Servant' in Oriental Biblical Studies (ed. J. J. Finkelstein and M. Greenberg, 1967)pp.334-366他自己持不同的观点。
86 Lambert, p.149。
87 ANET p.89。

Ⅴ 传道书之谜

  传道书主要的解经问题,在于了解其表面上互相矛盾之处以及其思路的变化。有时传道者似乎是沮丧、厌世的,在宴乐中僵冷犹如骸骨;一切事都被他冷嘲热讽:欢笑、醇酒、产业、性、工作、智慧、财富、尊荣、儿女、甚至公义。然而有时候,他又鼓励我们去享受生命,认为没有什么强如吃喝、享受劳碌、欢然接受神所赐的丰富,并能知足常乐。他说,人应当寻求智慧和知识,以欢畅的心喝他的酒,与所爱的妻享受喜乐的生活。传道者的论点和他与以色列正统派的关系,似乎暧昧不明。有时他似乎推翻以色列人的一切特色;有时我们又看见他仍持传统看法,认为神掌管万有,审判万事,祂赐生命给人,也在以色列人的焦点圣殿中受敬拜。

  于是有一位学者描写传道者是“理性主义者.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悲观论者和宿命论者”(司谷脱);其他学者则认为他的作品是属正统派,(亚达斯,刘普德)或是间接的弥赛亚预言(赫兹柏)。

  犹太注释家和早期、中古时期的基督徒作家,常以灵意解经来解答此问题。例如亚兰文他珥根版本将传道书九章7节解释如下:

  这世界的主将对所有的义人一一说:欢欢喜喜去吃赐给你的食物,因为你曾将食物给穷人和不幸的饥饿者;开开心心去喝你的酒,这是为你收藏在伊甸园的,因为你曾为干渴的穷人和需要者调和旨酒;你的善行在耶和华面前已蒙悦纳88

  有些学者视思想的转变为两个人在对话,易尔(F. Yeard)89以为,传道者的话常被一现实的享乐主义者或一高雅的享乐主义者打断;1778年赫德(J. Herder)90和1779年艾诗鸿(J. G. Eichhorn)91也采纳这观点。

  但许多人认为,这些思想的转变乃是在同一位作者的心中进行。普仑特(Plumptre)说:“作者的思想乃是经过讶异和转变,才得到最后的结论。”科尼尔(C. H. Cornill)感到他充满怀疑和困惑,然而,最后由其中提升,以致“旧约的敬虔在传道书中大获全胜,超过所有经卷……,他顺服天命,靠赖孩童般的信心,尽管事实证明这信心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困惑。”92

  也有人认为,传道者的悲观主义,是以布道为目的。自从吕拉(Nicolas de Lyra,约1270~1349)以来,一般而言,基督教在传统上都以为,他的目的乃是表现世界的虚无,将人心举向天上的事。这是许多更正教和清教徒及其后继者的看法(Whitaker, Pemble, Cocceius, the 'Dutch Annotations', John Trapp, Matthew Poole, Matthew Henry)。布利治斯(C. Bridges )可以代表这种传统:“我们所以会尝受地上小溪的痛苦,目的是可以站在天上泉源之旁,向同是罪人的伙伴们指出,我们却离弃的世界何等虚空,而我们新发现的世界有何等的荣耀和甜美。”93约翰卫斯理94也持同样的看法;近代仍有人承继这种观点,其中以亨斯登伯(E. W. Hengstenberg)最为著名。

  有人将此观点稍作修改,认为“本书是论‘日光之下’的人,是人对生命的推理,指出人叫能作的最美之事……,神的默示准确地写下人生的历程,然而其结论和理由毕竟是属人的。”95

  二十世纪初有三位学者,英国的麦尼尔(A. H. McNeile),美国的巴顿(G. A. Barton)和法国的波底查(E. Podechard)则认为,传道书乃一怀疑论者的原着,加上许多诠释附加的注解。他们相信,附加的部份可分为两组:一组反映正统派以色列人的观点,另一组则为晚期智慧作者的观点。这种处理方式不算完全新鲜,1884年毕克尔(G. Bickell)已有此主张,认为传道书原书的形式已经被冗长的附加注释弄混了96。豪普特(P. Haupt)认为222节中只有124节为原着97。西格腓德(D. C. Siegfried )认为是九个人的成品,五位是原作者,两位为结论者,两位为编辑98。然而这些观点一向被视为太过极端,直到麦尼尔、巴顿和波底查提出更严谨的说法,附加注释的理论才开始受重视。

  麦尼尔认为,一1~2及十二8~10乃编者所附加,原作品则为怀疑论。他的论点是:本书不可能是所罗门的作品,而原作者不会在作品中以第三人称来论到自己。他感觉有十八处是一位“智慧人”所附加的,或是与上下文无关,或是矫正本书的某部份,或是其“冷峻的教训风格”与传道书热烈尖锐的抱怨恰成对比。他主张另有十一处是一位虔诚的犹太人所加,为要使此书合乎当时的正统派。

  同样,巴顿认为共有三位编辑,一位是“虔诚人”,另一位是“智慧人”,最后一位编辑则加上一2,七27和十二8。波底查持类似看法,并认为除了两位最主要的加注者外,最后的编辑可能不止一位99

  近年来,很少有人接受早期极端的附加注解理论。大半近代学者都认为,传道书或多或少是一个整体,但是他和早期以色列正统派持相对的消极立场。有人认为,或许有极少部份为附加注解,但绝不像麦尼尔、巴顿和波底查所认为的那么多。思路的转变可能仅是“心情和语气的转变”而已(哥笛斯)。嘉林(K. Galling)认为它是一连串彼此无关的诗,只有一1~11和十二8~14是后来附加的100。贝森(A. Bentzen)视之为一异端之书101。库尔(C. Kuhl)则认为只有三17,五19,八5、12、13,十二9~14等段落是插入的102。韦瑟(A. Weiser)列出的注解清单是二26,三17,五19,七29,八5,十一9、十二7103。艾斯弗列出二26,三17,七18下、26下,八5,12下,13上,十一9下,十二7下、12~14104。克劳伯105(R. Kroeber)和赞佛106(R. H. Pfeiffer)也持同样看法。索金(J. A. Soggin)认为本书乃“统一化的组合成品”107哥笛斯的看法稍微不同,他认为有些章节是讽刺性的,有些则为未说明的引用句,但全书原是一个整体。

  认为本书乃怀疑论作品的观点有一段时期颇占优势,莫拉帝(F. L. Moriarty)在1960年甚至写道:“不消说,传道者正是一怀疑论者”108。库尔认为,传道者的神并非以色列的神,祂“并不是那位公义的神,而是一距离遥远、隐密的神,祂造成人生中的矛盾和紧张(以下),为的是要人惧怕祂()。”于是库尔认为传道者与神之间“并无个人的关系”,因此可以解释他“忧郁的次等基督徒态度,与旧约的敬虔相距十万八千里”109。也有学者说,这种“无道德的人生观是基于无道德的神观”110

  然而有些人却认为,传道者是以反面的方式间接宣告神和信心生活的真实。劳哈(Lauha)认为,传道书乃“揭开世俗主义人生观的无望和漏弊,如此等于间接宣告神是又真又活的,以及每个人不可避免会有信心的挣扎111。”

  因此,我们要面对两个问题:本书是否有附加部份?是否可能找到本书背后的目的,以说明原文的种种现象?以下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88 为 J. S. Wright 所引用 ,'The Interpretation of Ecclesiastes, EQ, 18, 1946, p.19 亦为 S. Holm-Nielsen 所引用,'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Qoheleth in Early Christianity', VT, 24, 1974, pp.168-177;同一著者的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 in Jewish and Christian Theology', APTI, 10, 1976, pp.38-96。
89 F. Yeard, A Paraphrase Upon Ecclesiastes (1701)。

90 为 Podechard 所引用,p.143。
91 参 a later statement in J. G. Eichhorn, Einleitung in Das Alte Testament (1803)vol. 3, pp.650-655。
92 C. H. Cornill, Introduction to the Canonical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1907), pp.451-452。

93 C. Bridges, An Exposition of the Book of Ecclesastes (1960 reprint, pp.xiv-xv)。

94 The Works of Wesley (1898)vol. 4, p.91。
95 C. I. Scofield 附注解释的 AV 版。

96 G. Bickell, Der Predig er u/d er den Wert des Dasiens (1884) and Koheleth's Unter-suchu ng u/be r den Wert des Dasiens (1886)。

97 P. Haupt,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1905)。
98 D. C. Siegfried, Prediger und Hoheslied (1898)。
99 被视为由该释者添加的对照表,参前书5, p.8。
100 K. Galling, Die Fu/nf Megilloth (1940)。
101 A. Bentze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tment2, vol. 2(1952)p.191。

102 C. Kuhl, The old Testament, its Origins and Composition (1961)p.226。

103 A. Weiser,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61), pp.308-309。

104 O. Eissfeldt, The old Testament-An Introduction (1965), p.499。
105 R. Kroeber, Der Prediger (1963), p.38。
106 R. H. Pfeiffer,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48)p.728。
107 J. A. Soggi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1976)p.399。
108 F. L. Moriarty, Introduc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1960)p.216。

109 C. Kuhl, 'The Old Testament, its Origin and Composition (1961)pp.264f。

110 参 D. B. Macdonald, The Herew Philosophical Genivs: A Vindication (1936), ch. 5。
111 A. Lauha, VTS, 3, 1960, p.191;参他的注释1978。

Ⅵ 传道书的写作

  传道书有附加文字的可能性,上文曾提及三个基本理由:一2,七27和十二8呈现的编辑文字,其中传道者是以第三人称被引荐;十二9~10和十二11~14是一段附加的结语;最重要的是本书中互相矛盾之处。感觉上,“智慧人”所附加的文字打断了思想的顺序,“敬虔人”的附加文字则在语气和情绪上与其他部份不同,且只有当传道者的立场接近异端时才出现。

  “智慧人”附加的文字可能是:四5、9~12,六7,七1上、5~12、19,八1,九17~十3,十8~14上、15、18以下。“敬虔人”所附加的文字可能是:二26上,三17,七18下、26下、29,八2下~3、5~6上、11~13,十一9下,十二1上、13以下。尽管从1912年波底查的理论之后,学界的立论潮流趋向保守,但这些经文是否属于原着,仍无法成定论。但是,反对大量附加资料的理论,却有几个重要理由。

推论

  一位编者会编辑一卷他不同意的作品,而多方加上注脚,并作结语来补充调整,这是很奇怪的事。为什么一位正统作者会去制作一本怀疑论的书?他又何必加上正统的注解,把它变成四不像?若说是一位编辑在推出传道书之时,加上了一些赞赏的注脚,还很合理;但若对本书内容并不欣赏,不太可能有人会做这种事。从来没有一本智慧文献会以神学立场相反的两种校订本出现。我们可以想像一位正统派作者改写一篇危险的作品来反对它,但若是如此,他就相当失败,因为,若此假设成立,他竟将危险的看法与正统的看法并列。如果我们能看出其不同之处,他必定也能。

  举例而言,我们可详细思想八12、13节。12节说,罪人“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13节却说,恶人“也不得长久的年日”。显然是内在的矛盾。罪人“享长久的年日”是传道者所写的,但他“也不得长久的年日”则为晚期的敬虔文士所写。这个说法颇具说服力,但仍有其困难之处。为什么注释者要留下刺眼的矛盾,而不干脆修正为:“传道者说,恶人虽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却说,他不得长久……”?或者,设若他真是要修正传道者的原意,为什么不索幸省略这段不顺眼的话?凡是试图重新架构原着立场再加上编辑修正的理论,结果总是将编辑显得非常拙劣或愚蠢,他的编辑方式几乎不合常理。

  这种并列的矛盾(如)更像是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看出信心的立场和观察完全相反。从观察的经验来看的确有人行恶却享长久的年日。但由信心来看,传道者却持定:不会永远如此,恶人不能得长久的年日。这两句话引介的动词完全不一样,因此以上的解释似乎更有道理。前一句引介的话是:“我见……又见”(9~10节);而信心的观点则由“然而我准知道”引介。为什么我们要假定这里有一位笨拙而自我矛盾的文士插手?为什么传道者自己不能从信心的观点(13节)回答他由观察中特意提出的问题(12节)?

  然而,在这些思路背后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所有认为圣经文献中有插入资料的理论都十分诡谲,其论点也常是循环辩论。所以会有非原着的干扰资料理论,都是因难以首尾一贯地解释思想的变动。这种困难诱使注释者视某些句子非原着所有,尽管他找不着其他资料的证据。

  但是如果传道书按原状可以贯通解释,又如何呢?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对注释有一种预设,以此解析原文;另一则是依照原文来解释。若缺乏其他证据(以本书而言,确是如此),当然我们只能选择后者。如果能够贯通解释,我们岂不是又得到一个正面的指标,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乃是原文吗?(我暂时不谈抄写者非故意造成的错误,那是另一个问题。)

字汇

  在传道书中另有一困难:引起争议的部份所用的字汇与无争议部份的字汇显然一致。引起争议的二26包括劳苦一字,这也是无争议部份的关键词。三17我心里说以及定时是公认的传道者风格。四9出现劳碌,又是一个关键辞,六7再度出现。七1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以及七5~12都被视为是插入的;但整篇传道书皆可发现“强如”这类的格言形态,而七5~12的某些说法显然可追溯自传道者的用语:这也是虚空(),见天日的人……有益(),益处()。

  七7所讨论的勒索与无争议的四1~3的欺压意义相仿。七18下,八12~13的“敬畏神”被认为是经过校正的,却与被视为原着的三14和五7有异曲同工之处。七26自传式的语气是传道者的特色(希伯来文是用冗长的第一人称单数代名词)。在神面前也是他的辞汇。七29与创世记一至三章的神学一致,这正是本卷书幕后的主题(参见导论:“Ⅷ 传道书的结构分析”第五段始)。有人认为七11、12、19,八1,九18,十1、10所提到的智慧乃是插入的。虽然智慧的范畴太广,不容易讨论清楚,然而笔者必须指出在无争议部份传道者显然本身就是智慧人,对智慧十分尊崇()。有人认为智慧能给人能力是插入的,但智慧胜过勇力却不是()。其实这两句话尽管表面上略有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甚至用词也极接近。有人认为,忠于誓言(下)是经校正的,但五9很清楚说明传道者不鼓励叛逆。

  八5~6上的时间和审判使我们想起三16~22。八11~13被认为是经过校正的,然而它与三16和18~22未校正的经文相互呼应。此外,此段所用 ma `@s*eh ,这一代名词形式的分词,以及动词“看见”和在神面前在确无争议的经文中,随处都可找到平行句。九17到十3的“强如”格言让我们想起第七章。有争议的九17则回应了无争议性的四6;同样,十3也是二14的回响。在十8~14上的字汇益处(10、11节)在全卷书中处处可见。十14下被划入原着,可能因为它显然是传道者的语言,而这句话的上下文都被说成是注解(上、15)。但十14下却与十7或十16连不起来。如果它不是十14上的一部份,究竟出自哪里?如此岂不可证明作者正是传道者?十15、19使用劳碌,并将喜乐与欢乐合并使用(参见的希伯来文),令人忆起前面的立论。设摆筵席是为喜笑()与二25及三22一致,然而有人却将它删除。十一9下和十二14的审判,则回应了三16~22。

  简言之,有争议的部份隐藏着传道者的神学与字汇;如果都是插入的,那么这位插入者一定是最巧妙的模仿者。雅特劳(Jastrow)认定是一位窜改者模仿了传道者的风格。然而却可以有一更简单的解释!钟斯(Jones)觉得这些窜改者的“腔调和情感都不相同”,而雅特劳觉得此窜改者完全模仿传道者的风格,由此可见,这类判断是何等主观!事实上并没有理由可说传道书中某些经节是校正过的,除非先假定传道者的使命,以致不容这些经文存在。其实它们的原文毫无问题,若按照学术方法,我们在解释传道书时,必须确认其地位。

  至于卷题()和结语()是否出自另一位作者,与本书其余部份的作者不同,则已经在探讨作者时讨论过了。

结论

  无论传道书原文的历史如何,现有的传道书是我们所仅有的一本。它的文学历史既然全属假设,要想解说那“失落的原文”是徒劳无功的。目前的传道书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我们应当站在这样的立场来作研究。我们所拥有的原文乃是其最终形式112

112 这种看法近年来为一些作者极力提倡, 参 B.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1979), pp.46-106 及 G. T. Sheppard, 'The Epilogue to Qoheleth as Theological Commentary', CBQ, 39, 1977, pp.182-189。

Ⅶ 传道书的目的

  要寻找传道书的目的,得到令人心服的结论,必须从接受原文的完整性开始。如果像有些人的建议,编辑的修订那么重要,目的的问题就无疑挪到另一个层面,成了编者的目的问题。我们也就必须接受书中悲观的成份。因为如果批判的正统派已经有效的除去传道书中正统派的要素,传统的正统派有时也显然忽略、轻视了传道书的悲观主义,或只视之为寓言。但这两种情形都不能含框我们所有的这本书。

  那么,传道书的目的究竟为何?它是护教学的一篇论着,指出人应在慷慨的神面前过信心生活,除此之外,生命是严酷无情的。

  让我们从天地的二分开始思想。传道者将真实划分为两个范畴,一为神的居所,一为人的居所。“神在天上,你在地上”()是全书基本的前提。地用三种辞汇描写地上的这一边:“日光之下”、“天下”或“地上”。“天下”和“日光之下”为同一范畴,可清楚见于一13~14。至于“地上”是第三个同义词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虽然较不容易证明。

  其他古代作品中也可常见到这种语言风格。巴比伦的著作中说到两种范畴:马都克(Mardu祂)乃“天地的主”113;“看见日光”的乃是活人,死人不会“看见日光”114。有时在埃及的著作中,也可发现同类的对比。在竖琴师之歌“那儿”(即指死后的范畴)是与“地上”有别的115。赖克门(G. Ryckmans)提到,南亚拉伯的碑文中亦有类似的公式116

  “日光之下”一辞也可见诸以拦(Elamite)碑文117。第四世纪末的腓尼基碑文,西顿王塔伯尼斯的纪念碑,其用词腓尼基文:( th]t sms )与传道书的格式完全相同。碑文中提及“日光之下的生活”(第七行)与死亡成对比,属完全不同的范畴(第八行,“在阴影中”)。同样的辞汇也可在主前四世纪末,西顿王以实门那撒的碑文中找到(第十二行)118。最后,希腊作家戴奥尼斯与尤里皮底斯(Euripides)也曾用过类似的表达法119

  传道书是否直接借用了古代的词汇,很难确定,因为这种语言似乎可以自行出现,不必倚靠与周遭文化某些著作直接的接触。显然,传道者的风格很容易为古代世界所理解,而且他用天地二分法有其目的。传道者的观点是:在“日光之下”所见全然悲观的事,从对一位慷慨的神有信心的角度看来,则截然不同。人在“日光之下”一无所得();“地”受虚空支配,永远如常();“日光之下”无新事()。传道者的研究范围甚广,他查究在“天下”所作的一切事(),并衡量“日光之下”可运用的资源()。他求欢乐,却同样发现“日光之下”皆无望();“日光之下”的一切事都令他厌烦()。

  他用了许多时间理论,全未提到神。忽然,传道者很戏剧化的将神引进来,一切都改变了。“日光之下”一辞沦为背景,或完全消逝(),他开始提到“神的手”()和人的喜乐()以及神的慷慨()。因此传道书所探究的是,若对神没有实际的信心,生命何等荒芜。在悲观主义中,他搀入了一些邀请,请人从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当人看见神在“那儿”,祂的特性是无限慷慨时,就会发现喜乐和目的。全书有十二处说到神是“赏赐的”120,七处说到人从神可得到喜乐的分121

  另一个角度,就是思想传道书与创世记一~十一章的关系。扶曼(C. C. Foman)曾注意到二者有无数的类同点。创世记的前几章记着,人类从赐生命的神面前被驱逐出去(),地受到咒诅();人受到审判,劳苦将有增无已;他的工作不再带着原初的福份(),却在审判中成了每日的劳苦()。死亡是他身体的终极命运(下)。这些主题显然将传道书和创世记连贯起来。创世记说到地是在咒诅中();传道者说到生命的缠结(弯曲)与鸿沟(欠缺)是不能挽回的(),因为是神所加的刑罚()。创世记说,人是尘土与气息的组合,并不扎实();传道者也同样如此说()。扶曼看出,亚伯( heb[el )和“虚空”( heb[el )之间有密切关系。无论亚伯之名的原义如何,传道者却用其“虚空”之义作为主题曲。在创世记中,人原本是正直的,却堕落了;传道者一方面强调原初的正直(),一方面陈明堕落所带来的悲惨结果()。扶曼也指出许多相符的部份:传道书八11,九3与创世记六5~6一致;传道书七26起可比夏娃连累男人的故事();传道书九9可参照创二18~25;传道者对人类无知的见解与人从分别善恶树之前被驱逐的故事相仿(以下)122。可见传道者乃是收了创世记这几章的主题,刻划出其实际状况。

  更进一步令人注意的是传道书出人意外的省略。书中全未提及耶和华、主、以色列立约信仰之神的名字;也几乎没有提到神的律法,唯一可算的一次是十二13;又几乎没有提到以色列国(只有在)。为什么会有这些省略呢?答案可能是传道者的立论乃是从他个人的立场出发,而非靠赖以色列的立约信仰。他以普世现象来呼吁,而不局限于旧约的启示。“我见过……我又见”乃是他的惯用词汇。腓尼基人可以运石头来建以色列的圣殿,但却不能干涉全盘的设计。同样,异教徒可以提供建筑物的素材。他们能看,能思想,能寻出基本事实。但他们是否能分辨出人生基本资料背后的设计为何?传道者指向同一片领域,极少参考以色列独特的历史与信仰,然后他推出问题:若不是对一位慷慨之神有信心,这些事实怎堪消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传道者提到“神”,其希伯来文很少用无冠词的“伊罗欣”(只有三处);多半是用加冠词的“伊罗欣”;即“那位神”,就是他所认识的那位,且是他唯一承认的。至于神的特性,最常提到的是慷慨,因此,传道者所论的神乃是一位出名的神,而且是以慷慨著称。

  根据使徒行传十七章,使徒保罗有一次曾向异教哲学家讲道,他没有提到圣经、以色列国,也没有提到施洗约翰的工作。讲章的主体是“你们……你所敬拜的……创造宇宙的神……生命、气息、万物……我们的存留……神”。他o在最后一句话提到耶稣,而且不是提名字,o是说到“祂所设立的人”;他最后一句话中只有一处显出基督徒的特色:“复活”。

  传道者也以他的方式向慕道朋友作了类似的事。他只在总结部份提到神的诫命。他不是以强调顺服的必要性作开始,他的出发点更原始,回到每个人自我的处境,就在这世界上,面对可观察的实际现象。传道者并没有引导我们直走到弥赛亚的信仰面前。他的工作并非传达全盘的福音,而是福音信息的前言,所取途径是先使听众确认需要,再导入信仰。他质问每一个人,从同样的建筑材料开始,问人是否已经明白生命的实情,学会掌握今生。

  传道者的立论中,还有次要的暗示,是智慧的有限。他指出“日光之下”人生一切都是虚空,智慧也无能相助。智慧若是神所赐的,在神面前运作,是可以的;但若要以独立自足的智慧作为人在“日光之下”处境的药方,则不为传道者所容。因此,齐麦里(Zimmerli)的观点很有道理,他说,传道书是“一道最前线的防御工事,它不许智慧越过界线,到达自认掌握人生艺术的境界。”123

  然而传道者的目的比这还大。他不单为智慧设限,也为人类所有的资源设限。他是任何一种自我依赖形式的前线防卫者。他要人敬畏神(),因这不仅是智慧的开端,也是所有喜乐、满足、有力量,有目的人生的开端。

  传道者希望引导我们脱离自满而不敬虔的生活,因为虽然这种生活似乎瑰丽多姿,其中却必有嘲讽和痛苦;他也要让我们不再信靠智慧、欢乐、财富和人类的公义或正直。他希望能迫使我们看见神在那儿,祂既美善又慷慨。惟有这种观点,才能使生活有意义、有满足。

113 Lambert, p.113,第17行;亦见第 30 行。
114 Lambert, p.59,在 29-36 行上下文中的第 31 行;Lambert, p.201,倒数 IV,第二行。 Nisaba and Wheat 也提到、天和地(Lambert, p.175, 11行); Ludlul Bel Nemeqi (“地铺设起来,天铺张开来” Lambert, p.59, 37行 ); Address to a Prince (Lambert, p.115, 42行)。这种二元性在 The S%amas% Hymn 中也曾出现(Lambert, pp.126~138)。
115 ANET, p.467。
116 G. Ryckmans,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South Arabian Inscriptions', JSS, 3, 1958, pp.225-236, esp. p.231.

117 参 J. Friedrich, Orientalia, New Series, 18, 1948, pp.28-29。
118 参 H. Donner and W. Ro/llig, Kanaanische rnd Arama/ische Inschriften (Band I, 1962), pp.2-3(texts 13 and 14)。
119 参 Plumptre, and Ranston, p.25。
120 传一13,二26(两次),三10、11,五18、19,六2,八15,九9,十二7、11。
121 传二10、21,三22,五18、19,九6、9。
122 C. C. Forman, 'Koheleth's Use of Genesis,' JSS, 5, 1960, pp.256-263;这里提供了一篇较早的文章,The Pessimism of Ecclesiastes, JSS, 3, 1958, pp.336-343。W. Zimmerli 也注意到“有许多现象显示,传道书作者对创世记一至三章整体都相当熟悉 ( SJT, 17, 1964, p.155)。

123 W. Zimmerli, 'The Place and Limit of the Wisdom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Old Testament Theology', SJT, 17, 1964, pp.146-158, esp. p.158。

Ⅷ 传道书的结构分析

  若干注释者宣称,传道书全无结构可言。摩菲(R. E. Murphy)曾写道:“没有人能为本书作成个令人满意的大纲。任何纲要架构对传道者的默想而言,都是外添的,他心中从来不曾有这类骨架。”124因此,许多人就把传道者的作品当作一连串不相干的沉思笔记。瑞特(A. G. Wright)列出廿三位放弃在本书中找寻一贯性的注释者(其中包括德立兹、巴顿、嘉林、赫兹柏、司谷脱和巴鲁克(Barucq)125。这张清单可能还会更长。

  其他学者尝试去发掘思路的进展性。瑞特提到毕(Bea)、金斯伯、策克勒(Zo/ckler)、波底查、布西(Buzy)等人126,并介绍其中几位想寻找的客观标准(如金斯伯、希齐格 Hitzig 等人127。近些年来,莱斯(Lys)和劳德(Loader)128所发表的注释,也认为传道者的作品有一致性。

  瑞特自己的立场是,一12到六9中有八层重复:“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标出八个有意义的单元,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份。一串相似语,四段引述我们无法找到这世界的意义,以及六虚论及我们的无知,界定了第二部份()。再加上一个标题(),二首诗()及一段结语(),本书遂告完工。在稍后的一篇文章中,瑞特表示,传道书中数字的模式也支持他的理论129

  本书作者认为,想要为传道书找出详细而复杂的结构,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未真正成功。“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这个片语的反覆出现,或“找出”或“不知道”等词,乃指出传道者智慧的主要兴趣所在。瑞特认为这些正是分界线,暗示有一正式的架构,这种想法令人质疑。在若干点上(如)硬性划分似乎很不合宜。一17或七25之后真是一次要部份的开始吗?其他试图找出详细结构者(如金斯伯130)只不过举出一大堆假设,并不能提出他们分析的客观标准。

  然而,传道书内的确有些指标,显出它带有目的,并有进展性。虽然我们不能说作者或编者心中有一个明确而客观的结构,但若能辨识出这一类衔接性的段落和思想的进展性,仍颇有助益。从某方面而言,要想将圣经任何一卷书作分析,都有强加的意味。因为圣经作者根本没有用标题或副标题,更没有分章分节。他们发表成品时并没有现代的辅助工具。然而揣想起来,他们必然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并且写的时候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我们应该尽量努力,务求将他们理论的形式点明出来,然而我们也要随时警觉,提防强把一个模式套在某一卷书上的危险性,否则很可能会使原作者大吃一惊。内容先于形式,而热忱也可能不顾结构。

  谨以最节制的方式来辨识传道书思想的主要段落,将其内容陈列如下:

1. 标题(

2. 世俗主义的失败(

3. 智慧的失败(

4. 寻求欢乐的失败(

5. 生命终极的事实(

6. 信心生活(

7. 神的护理(

8. 神的审判(

9. 无人安慰的欺压(

10. 寂寞的胜利者与另一种选择(

11. 没有家的人(

12. 有伴侣之福(

13. 孤立造成愚昧(

14. 亲近神之道(

15. 穷人受官僚欺压(

16. 钱财与其缺失(

17. 财富贪爱与损失(

18. 重述解决之道(

19. 财富缺乏保障(

20. 贪得无厌的渴望(

21. 僵局(

22. 苦难的教训(

23. 四种危险(

24. 智慧的必要(

25. 生命在神手中(

26. 沿途的危险(

27. 智慧的必要(

28. 智慧难求(

29. 人的罪恶(

30. 谁是真智者?(

31. 君王的权威(

32. 人生的不公平(

33. 信心生活(

34. 再述人生的不公义(

35. 再述信心生活(

36. 生命之谜(

37. 死亡的毒瑁九2~3)

38. 有生命就有希望(

39. 信仰的药方(

40. 时间与机会(

41. 不受重视的智慧(

42. 智慧的阻碍(

43. 愚昧人(

44. 愚昧人在高位(

45. 愚昧人的行动(

46. 愚昧人的言论(

47. 愚昧人的无能(

48. 邦国的愚昧(

49. 信心的冒险(

50. 喜乐的人生(

51. 信仰的紧要性(

52. 结语(

  以上的大纲有许多待说明之处;然而在研读传道书时,读者会发现,待说明的地方更多。以下的注解将陈明传道者心中的确有思想的进展,且有很清楚而客观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i)一1显然为标题。(ii)从一2~二23中,可清楚看见理论的进展。(iii)二24可观察到理论的转变,其前后几个受词均不同。(iv)主题的连贯性在四1~16,五8~六12,九11~十20清楚可见,七1~八1和八2~九10也略有关连。(v)十一1~十二8冒出一连串的忠告。(vi)十二9~14很明显是作者或编者所加的附篇。

  这些理由没有一项是主观的,一切都在原文中可见。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如此结论:传道者在编纂他的箴言、论说和理论之时,心中有一思想的脉络,或许正如以下大纲所示:

 
124 参 R. E. Murphy, 'The Pense*es of Coheleth', CBQ, 17, 1958, pp.184-194。
125 参 A.G. Wright, '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Qoheleth, ' CBQ, 30, 1968, p.313。
126 参 A. G. Wright, art. cit ., p.314, for references。
127 同上,pp.315-316。
128 J. A. Loader, Polar Structures in the Book of Qoheler (1979) 值得注意的是,Loader 不希望将他的Polar structures 观点和书中文学的正式结构为一谈。
129 A. G. Wright,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Revisited: Numerical Patterns in the Book of Qoheleth', CBQ, 42, 1980, pp.38-51. 此处的短短摘要不能准确代表 Wright 的观点,最好直接看这些文章。

130 参 H. L. Ginsber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Book of Koheleth', WIANE, pp.138-149。
大纲

Ⅰ. 悲观主义:问题所在与解决之道(

A. 标题(

B. 悲观者的问题(

1. 世俗主义的失败(

2. 智慧无法满足世上生命(

3. 欢乐无法满足世上生命(

4. 生命终极的事实(

C. 取代悲观主义的生活:对神的信心(

1. 信心生活(

2. 神的护理(

3. 神的审判(

Ⅱ. “日光之下”的生活(

A. 人生的艰苦与人生的伴侣(

1. 无人安慰的欺压(

2. 寂寞的胜利者与另一种选择(

3. 没有家的人(

4. 得友伴之福(

5. 孤立造成愚昧(

6. 亲近神之道(

B. 贫穷与富有(

1. 穷人受官僚欺压(

2. 钱财与其缺失(

3. 财富贪爱与损失(

4. 重述解决之道(

5. 财富缺乏保障(

6. 贪得无厌的渴望(

7. 僵局(

C. 苦难与罪恶(

1. 苦难的教训(

2. 四种危险(

3. 智慧的必要(

4. 生命在神手中(

5. 沿途的危险(

6. 智慧的必要(

7. 智慧难求(

8. 人的罪恶(

9. 谁是真智者?(

D. 权威、不公平和信心生活(

1. 君王的权威(

2. 人生的不公平(

3. 信心的答案(

4. 重述问题(

5. 重提解决之法(

6. 生命之谜(

7. 死亡的毒瑁九2~3)

8. 有生命,就有希望(

9. 信仰的药方(

E. 智慧与愚昧(

1. 时间与机会(

2. 受重视的智慧(

3. 智慧的阻碍(

4. 愚昧人(

5. 愚昧人居高位(

6. 愚昧人的行动(

7. 愚昧人的言论(

8. 愚昧人的无能(

9. 邦国的愚昧(

Ⅲ. 抉择的呼召(

A. 信心的冒险(

B. 喜乐的人生(

C. “今日,当你听见祂的声音……”(

Ⅳ. 结语(

  不要假定传道者在执笔时,思路完全如以上所列,因为此大纲尚有几处不能妥善处理:

  (i)五1~7虽接在四1~16之后,也成为五8~六12 的介绍词,但与这两段的关系不很密切。我们可以推测这是一系列的思想(如本书的尝试),但在原文中却无很明显的连系。

  (ii)虽然三16~22与二24~三15衔接得很好,但它导入四1~3痛苦的问题却不是很顺(与4~16的衔接则很自然)。

  (iii)七1~八1及八2~九10,其中的各小单元没有什么连贯性。


01
传道书第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Ⅰ 悲观主义:问题所在与解决之道(

  前几章中的思路,是从提出问题()到提供解决法的基本大纲()。问题就是生命的本身。如果从与神无关(日光之下)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会发觉所置身的世界是一团混乱,没有意义、没有进展();智慧()与喜乐()都无法使我们过幸福的生活。这两者之上皆覆盖一道极深的阴影:无法避免的死亡()。因此传道者批判所有形态的世俗主义,不论是理论的(“没有神”,)或实际的(“我不在乎神”)都在其列;并在此基础之上,推介他所持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实际上,他是向每一位与以色列信仰观点不同的人,提出问题:“你明白你的人生观将导致什么结果吗?”

  传道者视生命不仅是“日光之下”的一切活动而已;生命的问题都是神加给我们的()。然而若对一位可靠的神真有信心,就不会有悲观的看法。在地平线内寻找意义或生命的满足,必然令人绝望。传道者要读者先看到悲观主义的可怕,然后再指向从神本身而出的生命()。

A 标题(

  1. 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是指所罗门,但“传道者”之假名显示出作者对所罗门的宣称并不认真(因此可以意译)。这卷书是所罗门故事的总论;后面会告诉我们,本卷书的原作者是一位谨慎的作家,智慧人,箴言的搜集者(131

131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内文的宣称”。

B 悲观者的问题(

1. 世俗主义的失败(

  传道者邀请读者面对一些基本的事实,以瓦解他们对世俗人生观的信心。这些事实是:生命的虚空(2),人所受的影响(3),人无法摆脱这充满问题的地的范畴(4),以及这一切使人对大自然(5~7)及历史(8~11)产生何种看法。他所观察的世俗主义是实用性的,而不完全是知识性的。因为有一种世俗主义是冷漠或怯懦的,也带有哲学性。同样,我们不可以为这里所提到的看法,“仅仅是”世俗主义的观点,本身不是事实。对传道者而言,这些是事实,但并非全面的事实。他可以描述自己的生命为“虚空”的生命(),但他的观点所涵盖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地上而已。

  2. 虚空的虚空是希伯来文的最高级表达法:“完全的虚空”。虚空( hebel )包含(i)短暂和空泛。约伯记第七章如此解释:人生命的“虚空”(16,希伯来文版)像一口气(7),像消散的云彩(9),很快使到了尽头(8),并且一去不返(9、10);(ii)不可靠、脆弱。亦见诗篇六十二篇,在那里神为“磐石”,和“高台”(6),与人的“虚空”(9)和如“毁坏歪斜的墙”(3)成了对比;(iii)徒劳无益,参约伯记九29(希伯来文版),那里的“徒然”表示“没有效果”;(iv)虚假(132。传道书囊括了这里每一个含意。一切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不实在的;没有一种努力会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亦会如飞而去。在一2和十二8的中间,传道者反覆回应这个钥词达三十次之多,显明本书正是它的详细说明。虚空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特色():喜乐()、挫折()、生命()、幼年()和死亡()、智者和愚人的命运()、劳碌人与懒惰人的命运(、26)都没有分别。

  “一切”直译是“全部”。地上所有的经验,从整体来看,都“服在虚空之下”()。希伯来文的一14,二11、17,三1、19,十二8也出现同样的话。第3节出现其条件(“日光之下”),一14,二11、17重复出现,三1表达法稍微不同。唯有对那些漠视神而想去寻求满足的人,传道者的信息才是“凡事都是虚空”。对那些接纳他完整世界观的人,他却有鼓励的话。在信心的因素开始引进后,“一切都是虚空”仍然真实,但却不是事实的全貌;而在“日光之下”,这就是全面的真理。在二24~三22,及以后零星部份,有新的因素被引进(神的慷慨,眷佑,审判),生命的“虚空”并没有被抹煞或遗忘,然而这些新的因素改变了视野,使悲观主义转为信心。这一点预表了新约的看法,信徒虽是“外体毁坏”(),“服在虚空之下”且与受造之物一同“叹息”,“直到如今”()。但他“知道”事情会如何进展(),“顾念”一个不同的世界(),并“等候”另一件事()。新的角度并未将旧的抹煞;信徒是活在过渡期中。然而新的角度将他的看法全然扭转。

  3. 这一节说明人类在地上徒劳无获。“益处”( yitro^ )是一商业用语;生命“得不着利息”(Jones)。如果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要单从它的资源中寻求利益或满足,是不可能的。“劳碌”(` a{ma{l )可以指身体的辛劳(),或是心灵的痛苦()。传道书中一般而言是论人类努力的实际工作(特别在、18~23),但在此处亦可能包括人类心灵与情绪的“劳碌”。(` a{ma{l )在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用法:约瑟心里的困苦(),以色列人从“祸害”中被释放(,现代版),约伯的“患难”(133。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不能越过“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谱着悲音。

  在旧约中,“日光之下”仅出现在传道书中(一3、9、14,二11、17、18、19、20、22,三16,四1、3、7、15,五13、18,六1、5、12,八9、15(两次)17,九3、6、9(两次)、11、13,十5)。这一辞与其他的古代著作有关,因为它也出现在腓尼基,以拦以及希腊的作品中134。“虚空”是人和地所居住、管理的环境的特色。如果人的资源完全来自这一个世界,“没有益处”将成为他行事的格言。然而还有另一个范畴,传道者在下文将会辩明(),他谈到神是可以亲近和敬拜的()。而现在,他要探究的是悲观主义的深渊。

  4. 生命的短暂与地的显然长存不变成对比,使人类的问题益形严重(以下,那里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间的一更,其精力好比睡觉,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地的本质既是虚空,就没有改变的希望。过去……又来……长存为希伯来文的分辞,表示行动的继续:“继续不断地过去……来……长存”。“永远”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虚空问题永无止尽。

  5~7. 这几节将2~4节强化,以宇宙为例,其间的活动虽热闹一阵,却毫无进展。人类的劳苦徒然无功,同样,宇宙的劳苦也一无所得。作者举出三个例子:太阳周而复始的运行,如同一名绕跑道的选手;风循着路线旋转,却漫无目的;江河流入海洋,却永无填满之日。

  旧约的正统派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向神发出赞美。宇宙是属祂的。云、暴风、雷、闪电都在祂的控制之中。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繁盛与否,全视祂是否赐予。祂为海洋立界线,为冬夏订节令,便日头管白昼,月亮管夜晚,按数目引出众星135。但是,传道者说,若将神放在一边,宇宙便不再反映祂的荣耀,而成了人类困乏的写照。当亚当堕落,受造万物亦堕落了()。如果人困乏,受造万物亦随之困乏。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仅仅在“日光之下”,便没有颂赞之声可以达到那一位在天上的()。先知们对于人类得赎,重建地上乐园的盼望(),不能立于世俗的前提之上。

  “急归”所译的动词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气”等意。它将太阳描写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样,像“一个赛跑选手重重地喘息着136。”第6节重复的分词“刮(去)……转……转;返回转行(去)”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第7节的意思,并非指河流归回水源之虚,而是指河流不断流入海洋,却始终无法注满。

  8. 作者又将论点更推进一步。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满有困乏”最好用被动式(被困乏),而不用主动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的清楚意义()。“万事”可译为“一切话语”,用来强调人的言语无法表达其不满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现。

  这种“日光之下”的观点又与旧约度诚信徒的看法相反。信神的人爱一切受造物,并由其中看见神之名的威严137,他以爱慕的眼光凝视穹苍138,默想一草一木、动物、风中的功课139,因着所见所闻歌颂神的荣耀140。他看见大自然欢呼歌唱141,并从出埃及之时就知道,神的掌管万物也为救赎的一部份142。一些智者从所罗门找到灵感143,也夸赞受造物,并且运用它们做为自己的题材144。传道者的要点是,这一切在“日光之下”的观点中都失落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个筋疲力竭的大自然。

  动词饱( s*a{ba`~ )通常是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例:),但在此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

  9~10. 这几节是从希望的角度再强调2~4节)。如果把神置之一边,单从“日光之下”看生命,便不可能有新事;历史是一个封闭的圆。无论是环境(已有的事)或人类的努力(已行的事)都不能够改变。这点亦与以色列的正统说法相反。希伯来人相信历史操纵在神的手中。“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约瑟和约伯所经历的严厉试炼,皆归因于神()。尼布甲尼撒是神所使用的人(),古列是神的受膏者()。救赎是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串成的(参诗一零六)。启示包括由神授权的译意者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说预言,并且在发生之后作解释。历史正朝一个目的地前进,即主的日子,在那日祂将完成目标,救赎祂的子民并审判仇敌145

  再一次,传道者要说明的是,这事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若认为生命乃在“日光之下”,神从天上治理的观念就毫无意义可言。没有一个人能请求神“垂顾”并介入世事()。不可能有救赎。因为没有新的因素能输进来。属天的范畴才是真正的新资源所在地,诗人能唱“新歌”(),先知能说“新事”(赛四十三,19)。

  第10节预期有一个反对的意见:对于那些看来是新的事应当如何解释呢?答案是,这乃是错觉。常有人指出,这个观念类似希腊思想,特别是斯多亚派。雷德认为,在这一点上传道者向世俗哲学让步了146。但传道者对地上平面观点的认同,不过是他解说的一部份而已;他的垂直视界尚未出现。

  11. 这一阶段讨论的结尾,是从对历史悲观评估的角度,来思想人类对生命的看法(9~11)。虚无主义不仅控制了人的观点,也在生命中实际运作。过去的事已被忘怀,未来的事也将不记念。“记念”是由动词“记住”而来,意思是“记住并遵照而行”,这用法有充份的证据。尼希米的祷告“求你记念我”(),是恳求神因着祂过去的应许而行动(147

  “已过的世代”,注释家们曾讨论应当译为“以前的人”(NIV,LYS,和其他的人),或者是“以前的事”(RSV)。第一种译法可在二16和九15找到类似经文,但9~11节是泛指一般性的历史。亚达斯(效法 Thilo)认为此处并不需要对比,这看法应属正确。按着第10节的“世代”一字,他希望将此句译成“以前的世代”,包括人和环境148

  正统的以色列人是活在“以前的事”的亮光之中()。传道者在后面将邀请我们“记念”我们的造物主(),遵祂而活,并“记住”前面的日子()。但就属世看法的前提而言,这一切都没有用。在“日光之下”,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从2~10节推论下来,结果就是绝望下沉的漩涡。属性的人将证实这句格言 :“不从历史学习的人必会重蹈覆辙149。”

132 h]eb]el 较不重要的用法为 “无法理解”( 参 NIV, W. E. Staples 'The "vanity" of Ecclesiastes', JENS, 2, 1943, pp.95-104),“零”(H. L. Ginsberg, WIANE, p.138) 或“某物近似讽刺”和“ 用来指出不调和的讽刺”(E. M. Good. Irony in the Old Testament (1965), p.182, followed dosely by T. polk, 'The Wisdom of Irony' 看法亦接近。 Stugia Biblica et Theologica 6, 1976 其 pp.3-7)。其他的观点 Lys 有提到(p.89)。
133 C. S. Knof 认为这字也含“暗晦不明”的意思,("The Optimism of Koheleth', JBL, 49, 1930, pp.195-199),但这点令人怀疑,C. C. Forman('Koheleth's Use of Genesis' JSS, 5, 1956, p.262)和 Lys(p.100)指出在创世记第三章的背景。

134 见导论:“Ⅱ 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语文”及“希腊的影响”,参考之,了解此片语对解释传道书的重要性。
135 进一步可参考 L. Koheler,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957),pp.26-29, 85-92; H. H. Rowley, The Faith of Israel (1956)pp.25-27; J. L. McKen-zie, 'God and Nature in the Old Testament', CBQ, 14, 1952, pp.18-39, 124-145。
136 N. H. Snaith, Distinctive Ideas of the Old Testament (1944), p.145 p. Jou/on('Notes philologiques sur le texte Hebreu d~Eccle*siaste', Bib, 11, 1930, p.415)主张本文令人怀疑,但若用以上解释,在上下文来说易了解其意义。
137 诗八1,9,十九1,八十九9-12,九十六11-12。
138 诗八 3,十九1 、4-6。
139 诗卅二9,卅四10,卅五5,卅七2、35,四十二1,五十10-11,五十五6-7,五十八4-8,五十九6,七十四12-17,七十七16-19,八十四3,九十三3-4,一○二4、6-7。
140 诗八,十九,廿九,六十五,一○四。
141 诗六十五12~13。
142 诗七十八。
143王上四33。所罗门给予以色列的智慧文学相当的推动力,这件事没有怀疑的理由,然而智慧文学的起源更早,并且是国际性的。见导论 pp.18-28。
144 伯廿八 7-8,卅九1-30,四十一1-34,箴一27,五19,六5-8,七22-23,廿五13,廿七8,廿八1、15,卅15、19、31。
145 B. Albrektson 的 History and the Gods (1967)大力主张,这种历史和大自然的观点并不是以色列人所特有的(虽然旧约的思想更以它为中心),邻国的诸神也同样被人视为是大自然和历史的主宰(早期的看法则以为,这些神o仅掌管大自然,而不掌管历史)。Albrektson 也宣称,将历史中的启示与藉着话语的启示作对比,是不必要的。在以色列和非以色列的思想中,事实是无声的,不会启示神o做事的因由。“话语的启示……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pp.117, 119)。以这种方式来读旧约和古代以色列之外的思想,比假设有历史启示和默示启示之分,更为可靠,(参 J. Baillie, The Idea of revelation in Recent Thought (1956), pp.62ff) 。 但 Albrektson 并未解释为何希伯来的历史编纂会比古代其它地方水准高出许多(参 W. G. Lambert's comments in Orientalia, 39, 1970, pp.170-177)。对各种历史哲学简洁且深入的介绍,见 David Bebbington, Patterns in History (1979)。
146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rlogy vol.1(1962), p.455。

147 参 B. 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1962), pp.21f。
148 此处的解释不能诉诸于英语的中性等于希伯来文阴性的原则来解决。一方面这个原则可能有例外,另一方面,这些其实是形容词(如 Aalders 所提,可能不是中性而是阳性,用来指10节的阳性“世代”。
149 Jb“明年”在希伯来文中没有根据。

2. 智慧无法满足世上生命(

  在一2~11的悲观主义之后,以下的几个段落断绝了所有逃避之路。人可以在智慧中找到避难所吗?智慧只会令属性的热爱者失望()。人可以藉榨取喜乐之汁来逃避生命的问题吗?但这汁亦会变酸()。人是否住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没有绝对的事?但有一件事是必然的:死亡()。传道者会在他处描写智慧为生命的祝福,但在一12~18中,论点截然不同。智慧有价值,但它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12. 在整个讨论再向前迈一大步时,一1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处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所罗门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记载的这些观察。我们正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笔名乃是一种文学的技巧150

  13. 传道者“专心”,即诚恳并热切的;“心”乃与外貌相反(),表示内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灵性能力的中心。“寻求……查究……”表示他的彻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后者意为“广泛的彻底搜寻”,合起来乃表达竭尽心力的研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表示研究的目标为一个有限世界观之内的所有资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现。

  结论有三:第一,“神指派给人做的是不愉快的工作”。动辞“叫”有时含意较强,有“派定”的意思(如)。人可以在地上过看世俗化的生活,但他们所遇见的问题乃是那位住在天上的神所派定的。虚空包围着人类,他不能漠视也不能脱身;这是“人性所无法逃避的事实”(Rylaarsdam)。“事”(希伯来文 `inyan ;NIV 译为“重担”),表示人的不安与热切于寻求意义,它是源于希伯来文( 'a{na{h ),“忙于某事”,“积极做某事”,指出这种寻求的背后有一种不得不去作的意味。人类会思考,会计划,他不能避免如此行,因为他渴望知道自己生命的去向。按照神的命令,这是每一个人所担负的重担:生命的问题不是可任人选择的嗜好。

  生命之轮

  永不停息,但永远是绕圈而行151

  14. 第二个结论是,人类必然会遭挫折。他渴望在生命中有所赚取(),从四围的世界()和历史的进行()中得着满足,但这些都令他迷惘。

  “日光之下”将这句话限定在眼所见的世界,在此范围内作解释。接下来的经文专注于智慧。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拒神于千里之外。他面对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断重复且没有希望的历史,因此所得的推论乃是,神所指派给他的工作是令他失意的。德立兹希望将“所作的一切事”限定为人类的行事,但是综览传道书中为这一辞所列的二十一个例子,可以显明它包含世上所有的事,神和人的行事都在其内。

  “捕风”(AV 译为灵的痛苦)的意思难下结论。这片语( r# `u^t[ r^u@h] ) 若是源于“弄破” ( r'' rs]s] ) ,可译为“灵的痛苦”;若是源于“努力”( r`h ),可译为“捕风”;若是源于“供给”( r`h ),可译为“吃风”,若是源于“渴望”( r`h ),可译为“渴望风”。它与亚兰文及腓尼基文的同源字有关。希伯来文 ru^ah] 可能是指“灵”或“风”。根据上下文,两种观念都可适用:因问题无法解决而生的挫折(灵的痛苦),或要去抓取不可能得到之物的野心(捕风)。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后者是这里的意思(、26,、16,亦是加此),因为在旧约中有平行经文论风的比喻,并且在五16中“为风劳碌”很难译作“为灵劳碌”。

  15. 第三个结论说明了为什么“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会如此失望。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弯曲)和间隙(缺少)。不论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变正常,更无法将所看见的一切纳入一套工整的系统。因此他复述了古代近东智慧人的古旧问题:知道人的有限与缺乏探究的能力,对生命的事实毫无助益。挫折与困惑环绕着这位哲学家。他的智慧在某些事上对他有帮助,但却无法解决生命的基本问题152

  希伯来原文应译为“无法变直”。稍微修正(将 lit[qo[n 改为 letuqqan)153则可译为“不能被变直”(AV,RSV)。

  16~18. 传道者虽是所罗门的化身(16回应),却阐明了世上哲学家的痛苦154。“多经历”字面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在传道书中“见”有时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时是指“结论,了解”(等);有时是指“观察,沉思,反省”(等),而有时,如同这里,是“享受,经验”(一16,二1等:。NAB 和 Berkeley 对17节的译法很好:“察明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155。”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狂妄和愚昧”显然是很主观的插句。

  这点可能是因为,传道者思想到智慧与知识之时,同时也注意到另外一面。

  因此下一段可想而知是论欢乐的追求。其实,想用智慧来解决生命的问题,仅能使问题扩大(18)。o要智慧是被局限于在“日光之下”,它可见到的只是被造物喧嚣不已,生命绕着永远重复的圈子迅速旋转,此外别无其他。“了解越多,痛苦越深”(Moffat)。

150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以明了细节。
151 Matthey Arnold, 'Sonnet to the Duke of Wellington'。
152 巴比伦和埃及的智慧的平行句,参 J. C. Rylaarsdam, Revelation in Jewish Wisdom Literature (1946), pp.15-16.
153 参 G. R. Driver, VT, 4, 1954, p.225。
154 参 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
155 AV 和 RSV 根据 MT,而认为 weda`ate 为支配 ho{le{tu*t[ wesik[ lu^t[ 的一个结构。NAB 和 Berkeley 不管希伯来文的重音,句子却较为平衡,古代的版本也以类似的方式来解释这段经文 ( 参 Aalders )。


02
传道书第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3. 欢乐无法满足世上生命(

  在略述虚空的问题以及表明智慧无法解开谜底之后,传道者现在要证明,寻求欢乐同样不能纾解人心灵的干渴。我们首先看到他的解决方法(1a)与结论(1b~2)。接下来则说明他努力的细节(3~8),他最辉煌的成就以及他如何纵情享受(9、1Q),最后再次复述结论(11)。

  1a. 在此,“说”表明决定()。传道者自称的方式与埃及“对生命厌倦的人”一文类似(“我对自己的心说……”)156。“来罢”是“有煽动的意味”(金司博从引证说明)。“我以喜乐试试你”的翻译相当正确;希伯来文的拼法较为特殊,但在昆兰古卷中有类似的用法。传道者并没有全人投入来试验喜乐。

  NEB 译为“我要冲入”显然将此处动词意为“我要将自己完全倾入”(从 na{sa祂,而非 MT 版本的 na{sa{h ),但这里较不可能加此解。

  1b~2. 结论在证明之前的特色再度出现。享乐主义也有份于地上所有虚空的现象。此处特别提出两个项目:“嬉笑”( s*#h]o^q )和“喜乐”( s*imh]a^ )。前者是外在的快乐,指戏耍(),筵席()等的“好玩”,或是像耶利米所遭的“戏弄”()。虽然分野不算太清楚,但 s*imh]a^ ^ 较指有思想的喜乐,和宗教节期的欢欣(),对主乐意的事奉(),或是宣告王登基的喜乐()。这两种喜乐都得到合适的判决。第一,“嬉笑”是“狂妄”。这动辞的字根( hll )与失去分辨力有关();作乐逗趣的人不面对生命的实情,将艰辛淹没在轻浮的海洋里。至于较有份量的“喜乐”( s*imh]a^ ),传道者o是问:它究竟成就了什么?它有否带来基本的改变,得到任何答案或任何满足?这种刻意的问法所隐含的意思很明显:所有的喜乐,无论是高尚或低俗,都无法满足那些o在“日光之下”的人的需要。

  3. 传道者现在进入细节。他的研究态度是持续的(等我看明),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在天下),且审慎而严谨(因他的心“仍以智慧引导”他)157。最后一个子句,“等我看明……”可能是指最近的一个片语“持住愚昧”,而非属较远的“我察究……用酒使肉体舒畅”。

  4. 在“我为自己动大工程”这句概述的话之后,接着便描述细节。“房屋”使人想起所罗门建筑的成就(王上七,)。在此并未提到“耶和华的殿”,因为目前完全是探讨“日光之下”的观点;尽管此处没有提及,但下文中有讨论到“耶和华的殿宇”()。“葡萄园”,雅歌曾提到(),是归于所罗门的;其他的可能是大卫王传给他的()。4~8中六次重复“为我自己”,显露出他内在的动机。

  5. 奢华的“园囿”可分为“ garden ”与“ park ”。前者为古代近东皇室和贵族的特色;从埃及,米所波大米和乌加列都可证实。从旧约现有的资料中可看出它们的特色为:精选的植物(),可能包含一幢避暑夏宫(),并筑围墙以确保隐私()。“ park ”( parade{si^m ,可能借自波斯语),出现在尼二8,指一个君王的园地,大到足以供应兴建耶路撒冷围墙所需用的木材。岑诺夫(Xenophon)用它的希腊文语形(Paradeisos),形容波斯王公贵族的花园158

  6. 提到“水池”,令人想起1868年所发现的摩押石碑(主前九世纪),其上记载摩押王米沙(Mesha~)的丰功伟业:“我建造了夸吼(Qarhoh)的……大门……楼塔……君王的皇宫……贮水池”159。在约西亚王的时候,耶路撒冷的王池()被认为是所罗门造的160。“嫩小的树林”与5节无关(RSV 中以定冠词作区分),而是指另外一项奢靡;树可用来建筑、造船、作乐器并遮荫,其价值在旧约中常提及161

  7. 这里提到两种形态的“仆婢”,视为财富的一项:买来的仆婢和仆婢所生下来的小孩。“牛匝颢”的译文,比“大牛小牛”(AV 译)好,使人想起所罗门家中每日的食物(以下)162

  8. “金”使人想起所罗门的财富();“银”较不受重视(),“多如石头”()。“财宝”是他个人的财产(163,并使人想起所罗门闻名世界的财富164。有些人以为“省”意指波斯的统治,或是指所罗门将他的帝国所划分的十二区(plumptre,引证)。这段最可能是指他由邻近首领和隶属邦国得到的私人财富(参代下九)。“唱歌的”是用在筵席中的()。“许多的妃嫔”,译法尚无定论,它是一个字的单数(s%idda^)和复数( s%iddo^t ),对其意义看法不同:(i)斟酒的人(七十士译本,Peshitta),(ii)高脚杯,饮酒的器皿(Aquila,Vulgate,Targum),(iii)乐器(Kimchi,Luther,AV),(iv)箱匣(JB,根据圣经后的希伯来文),或(v)情妇、爱人、妃嫔(RSV,NIV,Ibn,Ezra 及多数的最新注释书)165。最后一个含义为最可能()。其单数和复数是表达众多166。季德纳(Kidner)引证一封法王老阿门挪斐斯三世写给基色王子米其卢的信,信中埃及文情妇一辞旁附有迦南文的解释,与 s^%idda^ 类以167

  9. 这幅图画进展到所罗门所获得的荣华富贵。“我就日见昌盛”是指他的财富()。“我……胜过”或译“增加”(希伯来文版),是重复上一节的字汇。地一方面加增智慧(),一方面加增财富()。再一次()我们得到保证,他的“智慧仍然存留”。这里不一定是指所罗门早期的生活(刘普德),更可能是指“智慧”这一辞的含义之广,甚至包括法老的巧计(),约拿达的狡诈(),或亚述王的高傲自满(以下)。有一种智慧与神为敌,却毫无效用();同样,传道者在此所宣称的智慧并非敬虔的智慧,只不过表明在享乐之中,他仍“保持客观”而已(Jones)。

  10. “眼”和“心”指他内在与外在的快乐。凡是能赏心悦目的事,与内在的满足都丝毫不予保留。大部份的英译本将本节后半部解释为:“因我的心找到了快乐”。但最好译为强烈的声明:“我的心的确找到了快乐”。(亚达斯、赫R柏、劳哈、莱斯赞同此译法)。NIV 表现出这种口气。但本节仍以灰黯的语气结束。在行动中的确会有满足感,但大功告成之后,快乐便开始消褪了。

  11. 现在,他来到“夜晚过后的清晨”。“我察看”字面意义是“我面对”。这动词是指“注视着某人的眼睛”(伯六28,或(如同此处)“面对事实”,“集中全副注意力”。传道者不能满足于蛮不在乎,得过且过的情形,他非要辨明事情的原委不可。他的“手”,表示亲自参与行动,令他愉快地忙碌着。“劳碌”虽曾令他筋疲力竭,却也乐在其中。但回顾之下,前面对于智慧的判决(),现在也照样临到喜乐。传道者所有用过的钥字,在这里都出现了:“劳碌”,“虚空”,“捕风”,“毫无益处”,“日光之下”。这些名词堆砌起来,表明幻灭的痛苦。此处并未顾到他所行之事的道德问题,因为若要显明属世之人生活形态的失败,必须从他自己的前提来看。

156 参 R. O. Faulkner, JEA, 42, 1956, p.21。
157 A. D. Corre* 认为“引诱肉体”与 epispasm 有关(割礼的相反),并且作了一点修正将“用酒”改成“像希腊人”('A Reference to Epispasm in Koheleth', VT, 4, 1954, pp.416-418)。 Na{hag{ 在旧约中通常是指“领导,引出”,但在 Mishnaic 的作品中,已证实可指“举止,行动”,此似乎较为合适(参 DTTML, s. v.)。P. Jo/uon 主张读成 l#samme{@ ,并译为“使我心喜乐”( Bib, 11, 1930, p.419),但 ma{s%ak 更可能是指“刺激,使舒畅”,如同在圣经后期的希伯来文,同字根的亚兰文以及(根据 G. R. Driver, 'Problems and Solutions', VT 4, 1954, pp.225f)同字根的阿拉伯文一样。

158 LS, p.1308。进一步的详述,参 K. A. Kitchen, art, 'Garden' 和 R. K. Harrison, art. 'Vine' in IBD, pp. 542 和 1622ff 。
159 参 ANET, p.32。
160 jewish Wars v.4.2;参: J. Wilkinson, 'Ancient Jerusalem. Its water Supply and Population, ' PEQ, 107, 1974~5, pp.33-35 。
161 参 F. N. Hepper, art. 'Trees', IBD, pp.1585-1593。
162 关于“我……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的含意,见导论作者部份。
163 参 M. Greenberg, 'Hebrew S# g{ulla : Akkadian Sikiltu' JAOS, 71, 1951, pp.172f, Sglt 的用法与乌加列的相似(参 PBQ p.267)。
164 有关所罗门巨大财富的历史证据,详细的研究见 A. .Milla{rd, Solomon in all his glory', Vox Evangelica, 12, 1981, pp.5-18 。
165 其他观点见 Gordis 和 Lys。
166 参 GK. 123(c)~(f);Jou/on 135(d)。 Gordis 引用 Ibn Ezra 对士师记五30的引证,在那里“一两个女子”是一个类似的片语。在一节中阳性和阴性( s%ari^m s%aro^t )照顺序排列,可能是这个片语的另一个例子,应翻为“许多男女的歌唱者”。
167 本文在 ANET, p.487a。

4. 生命终极的事实(

  12. 这一节曾令注释家们不解。它的本文常被修改(如巴顿、哥笛斯、赫R柏等人,各人都以不同方式处理)。还有人将其子句颠倒,使12节下半成为11节的末尾(GNB 和几位十九世纪的德国注释家们取此观点),或者武断地将12节下半移到18节(见 NEB)或19节(劳哈)之后。一般英译本插入“do”一字,(曲解了希伯来文),并将12节下半视为上半节问题的答案。

  本文按字面可译为“我转去思想智慧、狂妄与愚昧,因为在王以后来的人168会是谁?对于169已经作成的事又如何?”170“转念”是指“转移注意力”,或“采取新的思考方向”。既然传道者已证明,智慧和追求欢乐二者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位王有何理由厚此薄彼?根据传统,智慧是王特别的需要(171,但传道者已揭露它的无能,这是否是说智慧在每一方面均告无效呢?这段解释性的话便是讨论这位所罗门的代言人,传道者,为何关心智慧是否具有任何价值。我们可以改写为:“将来的王会如何处理我所面对的同样问题?我的继承人会是怎样的一位,特别是他对我所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态度?”这解释符合别处所提及传道者对未来的关切(以下、21,)。

  13. 这个问题得到了双重答案。第一,“智慧”是有价值的。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教义立场相同。传道者并非批判智慧一无是处,乃是指它不能成为人所依赖的终极资源。“传道书是一道最前线的防御工事,它不许智慧越过界线,到达自认可以掌握人生艺术的境界……。对神的敬畏永不允许人以他自己的‘艺术导向’来操纵他手中的舵”172。因此,若将智慧的范围缩小,它就像指照亮路人的光明。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比喻173。拥有智慧便能成功(),得着护庇并保全生命()。它能赐力量(),和喜乐(),且比勇力更好()。人乃是被它引导(),藉它劳碌(),用它试验、衡量经验()。甚至于挽救城池的实际策略亦包含智慧()。它可能有限,却仍是不可或缺的。

  14. 传道者现在从领受智慧者的角度来思考。以智慧为神的礼物,它便是亮光;以智慧为人所拥有的,它便是人的见地。在这里第一次遇到的“愚昧人”( kesi^l ),“其恶名是因胡言乱语,醉酒以及作恶的倾向而来”174,他以犯罪为“戏耍”(),对他自己所追逐之事的兴趣更甚于对智慧的兴趣()。他的特征也可从两个角度来看。他从神那儿得不到“亮光”,自己也不能“看”。他预表新约的罪人,爱黑暗(),是暗昧的()。

  接下来是答案的第二部份。智慧没有能力医治生命终极的问题;智慧人和愚昧人都要向死亡屈服。“事”翻译得很好。原文的字(Miqreh)有时被译为命运(RSV 和 NIV),它给人的印象是“对神有一种奇异的宿命观”(赫兹柏)。希伯来文则完全是中性.并且毫无不吉祥之意。它在传道书中出现了七次(,三次,),在其他地方出现三次()。相关的动辞在传道书中出现三次(),在其他地方共十九次。它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人身上的灾祸(),或指快乐的事件,如当神的话“发生”,立即“应验”时()。它还出现于以色列前往迦南的路上,亚玛力人猛烈地“击杀”(英:meeting)他们(),以及主与以色列人“相遇”时大大地赐福给他们()。亚伯拉罕的仆人“遇见”好机会()。摩西必须“设立”逃城()。但以理书十14,是指根据神的旨意他们未来“必遭遇的事”()。在撒母耳记下一6,有一位年轻人宣称他“偶然”到基利波山,看见扫罗正濒临死亡。这些记载都没有任意而行或认命的语气。非利土人可以说某件事是“偶然遇见”的();但该故事对这件事的注脚却不同。在以色列人的口中,“机遇”是指无法预料的事,而非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发生的事。希伯来文的 Miqreh 是指“所发生的事”。在路得记第二章,摩押女子“恰巧”到了波阿斯的那块田里,这是一件未经计划且始料未及的事,正如第三节的希伯来文所强调的( wayyiqer miqreha{ );但拿俄米为所发生的事称颂神(20节),而路得记中的重点正是那绝非出于偶然的事件。

  在传道书中, miqreh (或 qa{ra{h )几乎都是指将“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死亡“事件”。只有一次()这动词是指从人的观点完全无法预期的事。如果将之视为神是漠不关心的或是遥不可及的,便错了。在下一节中(),“所遇见的”是正确的译法。

  15. 死亡既无可避免,寻求智慧便似乎没有意义,因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传道者是在他追求智慧之后才发现这事,而非在这之前。从篱笆的另一端来看草,总是比较绿一点。“就”(译注:英文 Then,本句第一字)是指逻辑的推论:“若是如此”175

  16. 前面对一般性历史的评论(),现在重复应用于人身上:人的记性太短,因此一切努力都没有价值()。箴言十7和诗篇一一二6是从信心的立场来看,与这儿恰成对比。“一样”是“完全相同”之意()。

  17. 从这里到23节,传道者乃是反刍自一2到目前所见的一切,思考其结果加何。他对“生命”的整体有兴趣()。但是到目前为止,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显为可憎。如果死亡令智慧终止,它的阴影亦覆在生命之上。“烦恼”是指“灾难”()。“我都以为”也许是正确的译法(如德立兹和巴顿所强调),但希伯来的表达法可以指“临到我”,有时是表达加给人重担的事(176

  下文中将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生命。从以神为中心的观点来看,生命是享受喜乐的年日(),因为它是神所赐的();它的喜乐为人从神得的分()。但这个层面从“日光之下”不可能达到。

  18. 恨恶生命之后是恨恶“劳碌”(与九9成对比,那里提到“你一生……的年日……(与)劳碌的事上”都可享受所得的分)。在传道书中“劳碌”有几种意义;有时它是指人在生命问题上的挣扎(),有时(如在此处)是指人每日的责任。所得来的既然必须留下,劳碌又有什么意义呢?传道者在这里并没有否认来世,也没有予以肯定;他所关心的是,世界既伏在虚空之下,智慧又有何助益。“留”是指“遗赠”的意思(JB)177

  19. 子孙可能会毁坏先祖的功业。继承人并不保证仍会继续成功。这里大概没有直接引涉到罗波安之意(),但他的例子正可说明这一点。

  20. 对生命价值的一切期望都被吞噬了。智慧()和喜乐()都已失败。智慧有其终点(),人类的努力也不被记念(),不能保有()或传承(),唯一的结论是:一切都毫无益处。结果便是绝望的深渊。他“允许(自己的),“绝望”(如希伯来动词可以如此翻译)178。这是旧约最感动人心的句子之一。新约的“在主里不是徒然的”则正成反论()。

  21. 此处说,所有努力的结果甚至比徒劳更糟!先祖劳碌,而让另一人不劳而获,几乎是不公义的事。人虽然拥有“智慧”(实际知道如何去做),“知识”(消息),“灵巧”(专门技术,较 AV 所译的“公正”为佳),却缺乏一样能闪避死亡或保证永存的东西。“灵巧”(kisro^n),是由实际上知道如何去作而得的成功(),有时译为“利益”、“收获”、“成功”。

  22. 传道者开始将一2以来的整个讨论作收场。实际的“劳碌”和感情智识的挣扎(“累心”),同样被证为无用。

  23. “日日”这类片语在本卷书中不断重复出现(),显出传道者所关心的不是细节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生观。希伯来文开头的话可译为“他所有的日子都是忧虑,他的工作乃是愁烦”(参 RSV);或译为“他所有日子及他的工作,都是忧虑和愁烦”(参 NIV),二者相差无几。“忧虑”和“愁烦”两个名词复述了一18的结论。两者皆可指心灵和肉体的痛苦。这里是指前者,但失眠的夜晚则是对身体的副作用,因为“日光之下”世界观所产生的不安,甚至在“夜间”亦流露出来。五12却带出不同的景观;在新约中,我们发现弥赛亚能在暴风雨中安然睡觉(),并且也能使他的门徒照样作()。

168 什么,( meh ma^h 的变体)可以用来问人物,“什么样的人……?”参 BDB, pp.552f 。
169 希伯来支用 “特定的 `et ”,参 Aalders 引用列王记上十五23(亚撒脚上有病)以及约书亚记廿二17(从前的罪孽还算小吗与拜昆珥的罪有关到今日我们还没有洗净这罪。)。参 pp. Saydon, 'Meanings and Uses of the Particle 't '. VT, 14, 1964, pp.192-210, esp, p.205, J. Hoftijzer, OTS, 14, 1965, pp.1-99。
170 和希伯来文 `a{s*u^hu^ (他们做)可以译为不具人格性质的,已经被做过。
171 参 D. A. Hubbard, art. Wisdom', IBD, p.1650; N. W. Porteous, "Royal Wisdom', WIANE, pp.247ff 。
172 W. Zimmerli, SJT, 17, 1964, p.158.
173 参 O. A. Piper, art.'Light', IDB, vo1 3, p.131。
174 参 T. Donald, The Semantic Fieid of "Folly" in Proverbs,Job, Paslms, and Ecclesiastes', VT, 13, 1963, pp.285-292,愚者更详细的特色见十3~4 的说明。
175 参 BDB, p.23。
176 参 BDB, p.755。
177 nu^@h 的使役动辞(参 BDB, pp. 628f)。
178这个加强动词(参 GK52g)有允许的意义,在此很合适。动辞 y{a~as% 在后期作品中是表示放弃所有的希望(参 DTTML, s. v.),GNB 无法表达绝望的语气。

C 取代悲观主义的生活:对神的信心(

  视二24为主要转捩点的理由甚多。在此对比中,可特别注意三方面。

  (i)一1~二23中很少提到神。唯一言及神的是一13,但并不视神为人类问题的答案,而是肇因(“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这个世界“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而是由于神的旨意()。但这个认识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使问题陷得更深。然而,二24介绍“与这件不愉快的事不同的一面”(季德纳),并加入了一个新的层面。一1~二23的讨论中充满了限定性的片语,将我们的视界局限于地上(以下,、17~20、22)。然而以下的段落中“神”经常出现。祂是智慧、知识和喜乐的源头。祂是公正的法官,罪人和义人都同样在祂面前。祂控制着宇宙,不仅保证其构造不出差错,并让它“服在虚空之下”(),也造成其中一切美好的事()。

  (ii)这里与前面对智慧的看法稍有出入。在一16中,智慧是人所拥有的;在二26中,它却是神的礼物。虽然两者是互补的叙述,不必视为互相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前面一直没有提到神的礼物的观念。在二21,“智慧和知识”是与“灵巧”并列,结果被视为无用;在二26则是与“喜乐”并行,且被认为是蒙福的。

  (iii)前面几段讨论的结果全是虚空。传道者对于创造、历史、生命和死亡的检视,以一幅身心交瘁的图画作结束,丝毫没有提到美好、公义,或喜乐。但在二24~三22中,我们见到享福()、美好(),神的恩赐()、永存(),在不公义中神有目的(),虽有不公平却不减喜乐()。人类应享受神所造的世界。他乃是从神的手中享福。神以适当的方式对待罪人和义人,祂管理日光之下每一件事的次序。祂的权柄令世俗主义虚空(),亦令信心生活丰硕。

  根据释经的原则,我们可以作成结论,二24显然是这段讨论的转捩点。如果能接受这个对照,就可能作一贯性的解释。传道者揭穿虚有其表的自主主义,宣告其破产之后,便指向居住在天上的神,并陈明信仰祂的生活。

  这一段以享受地上生活开始,也以此结束()。神的权威(、17),人类的需要(上、13、18~20)和生命中的喜乐(、22)等主题,环环相扣。但三16~22衔接了两个方向。从神审判的角度来看生命的谜,是二24~三15很恰当的结语,但讨论不公平的苦难,亦很适于引入四1~3,如此上下文便贯穿起来。

1. 信心生活(

  新的生命出现了。“日光之下”的限制被抛开;相对之下,神的手显明在人世间。

  24. 当传道者以新的观点来看,第一个体认便是:生命是可以享受的:“人莫强如吃喝,并在劳碌中享福。”179传道书中有四句谚语采用“莫强如”的形式()。每一句都是“强烈的肯定句”180,强调最幸福的生活莫过于踏定神为人所预备最完善的目的。吃喝表示满足181

  地的范畴基本上是美好的,并且原是要让我们来享受的()。同样,人也应当享受自己的努力。如此,传道者便回到正统犹太人对受造物的观点:神“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酒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艾若德(W. Eichrodt)提到“旧约中夸赞财富、儿女、长寿、友谊、爱、以及智慧、美丽、荣誉和政治自由……。若人处在这种环境中,又被神美好的旨意高举,他对于工作和前途的基本心态是喜乐的。因为诗篇中记戴神喜悦祂手中的工作(;参创一,那里强调“神看着是好的”),这正符合在创造的清晨,晨星与神的众子欢呼赞美之声();这个观点是将世界看为神智慧的大游戏场,因此喜乐乃是人从神所得的分(以下)”182

  传道者并非劝人世俗化。他的态度与无知财主的贪婪不同(),也与不信者全然现实的眼光迥异()。他所建议的不是随易放任或持怀疑主义,而是满足。新约的平行经文为提摩太前书四4,六6~8。

  25. 第二,这种生活乃是神的恩赐。“日光之下”的生活导入绝望;而现在的真理与其相反,且很平衡:论到吃用享福,谁能没有他呢?(译注:本句与和合本译法不同。)“吃”是用来表示富裕的生活183。这个翻译包含两个释经的判断。后一个动词(hu^s%)可能是指(i)享受184,(ii)忧虑,挂心185,(iii)自我约束186,(vi)吃,狼吞虎咽187;这些当中第一个最符合上下文,以此看来, h]u^s% h]as%as% 的变体188。我们的翻译也假设经文应为 mimmennu^ (离开他,RSV;参 NIV 等),而不是 MT 的 mimmenni^ (除了我;参 RV 及和合本胜过我)。现代注释者普遍接受这个译法;七十士译本亦是如此。希伯来文 u^ 常与 i^ 相混,证据很充足;在昆兰抄本中,有时二者相当难分辨189

  26. 第三,按一般的原则(因为这里的动词可以指习惯性的动作),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传道者指出24、25节的喜乐是怎么来的:过讨神喜悦的生活,并接受祂的恩赐()。此处列举三个项目。智慧,若为神所赐,则是他最重视的。智慧使人行走不至绊跌(),令人成功(),保全生命(),护庇人(),使劳碌能有成就(),让人明察细辨(),人类一切伟大的努力都须倚仗它(),它能加添力量()和喜乐()。知识不仅是获得事实,也包括生命的经验。喜乐是对神与生命的祝福有根有基、合情合理的欢欣(和 ~ s*imh]a^ 的注释)。

  但是罪人却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中。对他而言,一13的劳苦(~inyan“职务”,“职业”)是无法解除的。他被投入生活中,不由自主;他渴望知道人生的方向,却摸不着途径,他所有的只是工作计划和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此外空无一物!虽然下文说到所有的人都犯了罪,但是在这里,讨神喜悦的人和罪人之间对比很清楚。因此,罪人是限于某一种人(参加二):就是不从神的手中接受生命的人。这里并未特别提到破坏神的律法;传道者所关心的是世界观,而非道德状态。

  罪人的立场不只是不幸或巧合,乃是一种审判;是神使他如此的。于是罪人忙个不停(` inyan ,从 ` a{na{h 来,“忙碌的”,“忙着”),他收聚(~ a{sap{ ,别处用来指积蓄食物,;羊,;以及财物,;钱财,),他堆积( ka{nas ,别处用来指收聚捐献、初熟物以及十一奉献,,并银和金,)。这里的动辞没有受辞(NIV 以财富为主辞,但希伯来文中没有此字),给人一种贪得无厌的感觉。罪人所收聚的不仅是钱财,还有产业、工程、知识、朋友、名声……数不胜数。结果他自己却一无所“得”()。罪人的每一件东西,甚至是他自己所生产的,都要归给神所喜悦的人。对这件事的过程,此处并未说明,而且传道者常说的“我见”在这里也未出现,似乎另有意义。这个未被回答的问题可能引入了第三章,论到生命的“定期”是在神的手中。在其他地方我们找到这一原则:“罪人为义人积存赀财”()。有一些事可让我们窥见传道者的心思(如末底改承受哈曼的印戒,迦南人“坚固宽大的城邑”落入以色列人手中)。新约更进一步阐释这个原则()。此处仍为信心的立场,因为传道者自己指出了生命的不公平(等)。最后一句话不可能是指24~26节上半的满足和喜乐是捕风,而应该是评论罪人的处境。这也是可译为“这确实是”(因为希伯来文的 gam 除作连接词之外,还可作强调语190。)

  因此,这一段与世俗的悲观主义恰成反论。传道者将两种生活方式陈明在读者面前:一种是恶性循环漫无目标的世界、暂时的快乐、无果效的工作、无益的智慧、无法避免的死亡;相反的,另一种是喜乐的生活每日从神的手中承受祝福,在“信心的确据”中,相信神会正确地对待义人与罪人。

179 参传道书一16~18中“看”的意义的注释。
180 这个专门用语是属于 G. S. Ogden 的,参他的 'Qoheleth's Use of the "Nothing is Better"Form', JBL, 98,1979, pp.339-350。
181 此外再看五18并那里的注解。
182 W. Eichrodt, Man in the Old Testament (1951), p.337。
183 此外再看注释:“得友伴之福()”。
184 这是最广泛为人所接受的一种解释,并为下列等人采纳 G. Bickell, Der Prediger Uber Den Wert Daseins (1884); G. Wildeboer, Der Prediger (1898);M. Thilo, Der. Prediger (1923); H. Ode berg, Qohaelaeth (1923); W. Zimmerli, Das Buch Des Predigers Salomo (1962),以及 McNeile, Hertzberg, Aalders, Lys 和其他的人。Dahood 从阿加底文和乌加列文引证(参 QRD, pp.307f)。
185 这是 F. Ellermeier 所研究的看法,'Das Verbum H]us% in Koh, 2: 25', ZATW, 75, 1963, pp.197-217;和他的 Qohele t, Teill, Abschnitt 2(1970); G. R. Driver, 'Studies in the VocabularyOf the old Testament, III', JTS, 32, 1931, pp.253f。
186 Gordis 亦同。
187 J. Reider, 'Etymological Studies in Biblical Hebrew', VT, 2, 1952, pp.129f 亦同。
188 因此 h]u^s% h]a{s%as% 有关,正如 ru^m ra{mam 的型意思相同一样 。
189 Dahood 相信在希伯来文版有第三人称单数加字尾的 - i^ ,若不修订,意义便是除了祂”(PBQ, p.269; psalms, vol.3(1970), p.375)。
190 参 BDB, p.169。


03
传道书第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2. 神的护理(

  这一段阐明了二24~26所描述之生命背后的世界观。一2~二23是从悲观的世界观()进展到悲观的生活(),作者的思路以交错的方式,再从二24~26虔信者的生活转回到他的世界观()。1~8节列出基本原则;9~15节则陈明其实际含意。

  这种解释将三1~5视为合乎正统的说法;有些人却主张,本段为传道者绝望的一部份。钟斯是持此看法的人士之一:“虽然这段经文措辞华美,极富诗意,但它乃是在抗议生活的重担……其本质为,传道者觉得被时节所拘禁;他抗议,因为他虽莫名其妙,却必须经历这一切。”金斯伯同样认为传道者是宿命论者,一成不变的宿命论成了他追寻圆满生活的障碍;这段是一个例子,说明人努力“要预测自己的时间表,然而却无法测准每一件事。……传道者认为,神是命运的独一主宰,极其专横。”191巴尔(James Barr)说,“整段的目的很清楚,是要强调时间对人类生命与劳碌造成的挫折;其原因可能是神事先的预定,或是其他。”192这种看法也是真理的一部份,9~15节之中的某些结论正是如此。9、10和11下半强调,生命的时序乃在神的掌握中,人无能为力。人生的遭遇和特定的时节皆是加诸于人身上:没有人能选择哀哭的时间。同样,人生的偶遇事件,使我们丧失信心,不知自己的努力能否存到永远。“不论我们的技巧和创意如何,真正的主人似乎是这些冷酷无情的时节:不仅是日历的节令,更是推动事情的时潮,一会儿将我们推著作出某些行为,似乎是合宜的;一会儿却又将我们推著作出全然相反的事。”193我们不能确定这些行为是否会产生完整的意义,也不能置身于生命的事件之外,作“从始至终”的观察。这一切正是人类的处境,也决不是自己命运和灵魂的主宰。

  然而,这几节经文中,结论不止一个。11上半、12~15节强调,事情的定期固然使人谦卑,也可以成为喜乐与安全的理由。因此,这一段可能另有用意,有助于传道者“解决”生命虚空的问题。诺甫(C. S. Knopf)应该是对的:“许多人因著书中某些悲观的成份,便对全书的主旨下断语,而忽略了其中建设性的成份也同样突出。……第三章常被人解释为一首悲歌,哀叹生命无止息的循环;其实它乃是传道者基本乐观主义的一部份。”194

  1. 旧约通常认为,生命所以会有意义,是因神全面的护理,安排时期和节令而来。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有它的“时候”:雨水()、神仇敌的失败()、怀孕()等。因此甚须“辨明时候”()。智慧包括通晓“时节”();虔诚人说:“我终身的事在你手中”()。传道者所持的是同样的观点:生命的“时机”人不能全知(以下),但一个人应当“时常”()知足。

  雷德说:“每一件事在时间的次序中都有一定的地位;若离开其时间,事件便令人难以想像,反之亦然。”195罗宾逊(H. W. Robinson)说:“神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祂与人的关系需要按时间表来完成祂的目的。”196这种对时间的观念贯穿整本旧约197,而传道者亦以此做为乐观主义的基准。三2~8的十四个对句,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整个范围。传道者看见神在其上完全掌管。人因此必须谦卑,却同时也因此能有自信。

  定期纯是指时间中的一个“遭遇”或一个“节令”;目的(和合本译“万务”)是指人想要做的事。在其他的地方,这字是指一个人的喜乐(;以及)。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以对句描绘出来表明神的掌管含括万有。以对句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整体,是旧约常见的特色198,如,“男女”(),“从最小的到至大的”()是用来强调“每一个人”;“沧海旱地”()则是强调“每一个地方”。

  2~3. 首先提出人类生命最重大的事:生产与死亡。希伯来文是主动式(生育 NASV);它能否被译为被动式令人怀疑(被生出 AV,RSV);虽然有人以耶利米书廿五34为例,说主动不定辞可带被动含意(“你们的被杀戮”,希伯来文)。

  接下来的三个对句,是讨论人类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六个动辞每一个都是比喻式的用法,描写建设或毁坏。“裁定诸天”()是指恒久性和坚固性199。拔出或作“收成”200,在其他地方的比喻用法,是指一个国家的毁灭(的亚兰文)。杀戮可能亦符合这种形态(它的比喻用法中)。医治并不一定是指医疗的需要(;继的比喻之后;,以及其他)。拆毁,约沙法的计划被破坏的那一段,用这个字来形容耶和华()。建造曾彩容大卫的宝座,锡安城,以及犹大的地土,并实际的建造工程()。这些动辞普遍的象征用法,强烈表示这里并不是指特别的行动,而是人多方面的追求,包括创造与毁灭,好与坏,仁慈与邪恶。在这些行动中,人类并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在神的掌管中。

  4. 以下两个对句总论人的情感;前者为私下的(哭……笑),后者为公开的(哀恸……跳舞)。

  5. 以下两个对句谈到友谊和敌意。抛掷石头……堆聚石头,曾有四种主要的解释法:(i)传道书的亚兰文版以为,是将旧的建筑物石头拆散,预备建筑一拣新屋;伊斯拉(Ibn Esra)也持这看法201。(ii)另外有一些人以为,这是使田地不能生产,用石头覆盖在田地上(),(iii)普仑特认为,此处第一段是指“一个犹太古老的习俗……在葬礼时投掷石头或泥土于墓穴中”,第二句是指准备建造一栋房子。(iv)最近支持米卓实(Midrashic)的解释的人(参 GNB),认为它与性有关连。前三个观点被人拒绝的原因,常是由于它们“与本节的下半没有逻辑的关连”(钟斯)。但下半节也不须仅是指“情感上的意思”(钟斯),很可能只是表示友谊或敌意。如果是这样,前一个对句可能同样是指国家或军队的相互关系。“堆聚石头”是指为得胜者预备道路();“抛掷石头”是指军队的入侵,摧毁敌人的地土。

  6. 以下两个对句是思想财产以及我们的处理方式:寻找(较 AV 的“得濉蔽好)……放弃(与“失落”同)202;保守、舍弃。

  7~8. 有些学者认为下一个对句(撕裂……缝补)是指哀悼和结束哀悼。但没有特殊的证据可证明“缝补”表达哀悼的终结。最好将它解释为一般性的表达法,表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毁灭与创造(如在2下、3上、3下、6)。余下的对句谈到人类的语言(静默……言语),感情(喜爱……恨恶)以及国家的奋斗(争战……和好),这些完全受神所安排的时间表支配。

  9. 前八节主张生命是在神的掌管中,但却没有解释或说明。文中没有提到那位创始与掌管节期的神,也没有阐明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9~15节补足了这两点。其解释既是悲观的,又是乐观的。它肯定了二24~26的希望,但也同样肯定了一2~二23的悲观黑暗的一面。本段的要义是,神所赐予人的生命是喜乐的,但却非自足的。前面所提神全权掌管地上的“时节”,是要证实生命的无益。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能超越生命的“虚空”;一3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除。

  10. 传道者的观察不再限于“日光之下”;他将神的作为纳入考虑。一13略略提到神的作为,现在有较圆满的解释203

  11. 他对于地上范畴的观点是,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ya{ p{eh )。这个形容词一般用于美好的外貌()。地上万物的“时序”远非绝望的原因,乃是喜乐的泉源。

  神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这永生是指(i)永恒(RSV,七十士),(ii)这世界(Mishnah,AV)(iii)无知(加上不同母音作 e~lem ),(iv)黑暗(基于乌加列的字根)204。“永生”是最合适的意义,符合上下文,因为整段经文是与神对“时间”的计划有关。然而祂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14)(译注:英 eternity,与11节“永生”同字)。在人心中的“永生”,必定与14节的“永存”有关。在以色列的传统中,“永远”(eternity)是很重要的。人曾经失去永远的生命(),而永生的神()主动订立“永约”()。神永不止息的怜悯()赐下了永远的祭司职份(),以及永恒的国度(),使他的百姓永远欢乐()。神对人永恒的作为与我们的内心相互呼应:我们对于永恒的事有度量,我们关心未来,想要了解“从始至终”的事,并且可以感受到某些事是超越我们目前情况的。圣经提到我们是按着神的“形像”或“荣耀”造的(),而这荣耀大半已丧失(),但还没有完全湮没()。我们对神的知觉原是本性的一部份,而我们对它的压抑却是罪的一部份()。

  这内在的“永生”造成一个负面结果: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道者曾大力察考,但在有限的地上范畴中,找不到一物能满足人的智识或实际生活。虽然他已决心去了解在日光之下的“一切”(),但他心中却有一种感觉,使他明白他永远无法参透神在永恒中(从始至终)的计划。这与奥古斯丁的格言最为接近:“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无法得到安息,直到安息在你里面。”205

  12. 12~15节分为两个单元,以我知道作开头。第一个单元重申从神手中能得喜乐生命的盼望(12、13);第二个单元则声明,这种生活的安全保障是神(14、15)。第一个单元视这种生命为人的特权,第二个单元则视其为神的目的。如此,二24~三15绕成一整圈。

  传道者以前追求享乐,要“享福”(),但仅得到可怕的结论。现在他仍认为可以享福(),甚至能够行善(注:英文“福”与“善”同为 good)。主动追求真实和美满享乐之途向他敞开。“行善”并不具现代的仁爱观念。从上下文来看,它显然涵括了生命的享受(参 RSV),指主动的追求美好而快乐的生命,并付诸实行206

  13. 在物质的范畴中,传道者特别提出饮食,代表满足和快乐的生命(的注释)。每日的劳碌,前面曾以为既是快乐也是困惑,现在的描写则纯为享福。那新的决定性因素为神的主权。俗世主义向一神论屈服,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屈服,人的自主向人的信心屈服。

  14. 思想转到信者生命的保障。地既被虚空、短暂、不可靠包围着(等);人就必须到别处找保障;而神的恩典和对地的主权就是他的答案。这里强调神作为的三个特色。第一,永恒;传道者不容神有失败的可能性;第二,有效而完全,祂的工作绝不废止;第三,祂的作为全然稳妥,没有任同外力能对它造成威胁。这一切使得人这一方敬畏,并不是像见到怪物一般的恐惧,相反的,乃是对神感到惊异与崇敬。()。

  15. 一9~11开头的句子指出世人永无盼望的景况。现在同样的话却肯定了盼望的确实。是神使大自然运行,令历史前进:信徒的盼望也和悲观者的绝望一样,是永远不变的。

  此处另加了一段,是一9~11所没有的:“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或可译为:“神寻回那急速前进的”。“急速前进”为动词(rdp),一般是指“追求”或“逼迫”。有许多解释法:(i)它是用来指过去的事情(AV,RSV,NASV 以及 Berkeley 都有此意),或是指神使过去的事再回来(NEB;参 Moffatt 和 GNB)。(ii)NIV 译为将令过去的事交帐,是指审判,适合作三16~22的序言。(iii)NAB 译为保全那些可能将被取代的,这多少有些曲解希伯来文。(iv)JB 关心被迫害者是按希伯来文的合理译法,并符合七十士译本和西拉的译法(),但不符合上下文。(v)修正原文(嘉林)207或把它移到17节的末尾(Graetz),208但都不恰当。

  另一个不同的解法似乎略胜一筹。在此使用的是被动反身的动词,在旧约其他地方很少出现(仅在中,那儿指“迫害”)。在更后的希伯来文中,被动的分词有时失去了它的力量,而意为“快速的,迅速的”。例如,它用来指一条河流“流得很快”209。那么,如果该动词失去了被动的意义,就可以指“快速前进”。这与一5~8非常相符,在那里同样的字汇是用来表示“世界迅速地围绕着它的轨道前进”(210。寻回是表示神十分关切。

  前面曾描写,地上的事沿着预定的路程快速前进()。现在则提出解释:地的运作来源是神。在一13中,传道者说人生命中不快乐的事是在所难免,因为背后有神的命定。三1~8中,“时节”的结构被视为神为人类生命所命定的模式。同样,在三15,人类各种活动都得到保障,因为在神的护理之下,祂每一时刻都在关切着。

191 WIANE pp.140, 147。
192 James, Barr, Biblical Words for Time (1962), p.99。
193 Kidner, p.38。
194 C. S. Knopf, 'The Optimism of Koheleth", JBL, 49, 1930, p.195。

195 G. von Rad,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2 (1965), p.100。

196 H. W. Robinson, Revelation and Inspir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1946), p.112 。
197 参创十八100、14,卅一10,卅八27;代下十八34,廿八22;拉十13-14;民九27,十34;伯五,26,二十四1;卅八23、32,卅九1~2,诗一3, 九9,十1,一○四27,一四五15;箴十五23;哥二12;赛四十九8;耶五24,八7、15,十四19,十五11,卅7,五一6、18、33;结廿一25,卅3 ; 弥五3 ; 该一2。
详见 C. H. Gordon, 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 (1960) , p.35; A。

198 M. Honeyman, 'Merismus in Biblical Hebrew', JBL, 71, 1952, pp.11-18。

199 在这一点它假设 MT 的正确性。但本文并没有完全地确定(参 RSV)。
200 有腓尼基的证据证明“栽种”,是一个可能的意思(参 PBQ p.270)。
201 参 A. Sperber, The Bible in Aramaic, vol, IVA(1968), p.153 。
202 加强动辞的允许用法在此很适合,如 NIV 所认同的。
203 GNB 将一13译为命运,虽然希伯来字( ` inyan ,工作)与 GNB 在二14中的命运并下相同,这两个例子都不是好的翻译,见 pp.63, 70-72。
204 参 Dahood, CPIQ, p.206; J.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VTS, 5, 1965, p.274;并 Jones。
205 Confessions i. 1。
206 参 BDB, p.795这种说法与约的术语有关(参 D. J. Wiseman, 'Law and Order in the Old Testament, ' Vox Evangelica 8, 1973, pp.12, 20), 但是在传道书中,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含糊的关连而已。
207 参 Handbuch zum Altem Testament, 18, 1969, p.93。
208 对这解释更详尽的研究;见 R. B. Salfer, 'A Note on the Exegesis of Ecclesiastes 3 15b', ZATW, 88, 1976, pp.419f 。
209 参 DTTML, s. v.。
210 带“关身意义”的被动形式,参 M. H. Segal, A Grammar of Mishnaic Hebrew (1958), p.59。

3. 神的审判(

  这个单元作了一个观察(16)、两个短评(17,18~21),并达到一个结论(22)(我又见……我说……我说……故此我见)。这种观察(我见)加短评(我说)的方式,在传道书中出现了好几次(以下)。

  16. 传道者采取一条新的思路(又),坦白提出一个生命中可观察得到的问题(我见)。在进行审判的地方,应当有公义之处,却常发现奸恶取而代之。他心目中必有一些案例,因为是他曾见过的;但这里所描述的并不是特定案件,因为他所观察的是世界普遍道德的歪曲。亨登柏(Hengstenberg)例举约沙法的警告(以下)。

  17. 传道者首先从未来审判的角度思索(我心里说)地上的不公义:是未来的(必),属神的(神必),会发生的事(定时)。所用的辞不仅是裁判的评估,也是审判的执行,因为在旧约中“审判”包含动态的成份211。这一点使传道者在困惑中仍能支撑,亚伯拉罕()以及诗人()亦是如此。这件未来的事是含括一切的,包括了义人和恶人;它的评估包括目的(AV 译,按上下文较“事务”为好),以及行为(工作)。

  在那里(希伯来文 s%a{m )意义难定。哥笛斯主张,这用语是讽刺性的:“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在那里!”他引证约伯记一21、三17、三19同样的字,说是指“另一个世界,死后的时期。”然而,本节并不含讽刺的意味。约伯记三21中,“那里”是指“他母亲的腹中”。同样,约伯记三17、19中,这字的意义由上下文来定。本段经文显然与其他“正统”的经文是一致的,如传十二13以下,绝无讽刺意味。另一个较常见的解法,是改写为“在神的设计或计划中”(Brown Driver 和 Briggs')。然而,他们并没有提出平行经文,并且也与其他许多注释家一样,主张原文应当修正为 ~Sam (“他已命定”,RSV)212

  亚达斯建议, s%a{m 的意思可能很弱,没有特指某一地点的强度,他引用以赛亚书四十八16和撒母耳记下廿1,在这两处这个字没有明显的前述辞,它的意思是“有”,而不是“在那个地方有”(参德文 ' es gibt ' 与 ' da ist ' ,新约希腊文 esti ekeiesti )。在撒母耳记下廿1,这字似乎有指某一地点的强度,虽然前述词不清楚。也许它是出自援用原始资料的用法。以赛亚书四八16较有帮助。神说到祂要将以色列人从巴比伦的束缚中释放的计划。这件事必定会成就的保证,是神已经督导每一个阶段。“自从有这事,我就在那里。” s%a{m 的力量并不弱到泛指“在那些情况中”,“在那些事件中”。因此它在17节的意思是“关于那些事件”:即在人的邪恶、不公正的行为当中,神也在进行审判。

  18. 在开门见山的话,“我心里说,论到世人”之后,希伯来文就很难解了。可能下文应当是:“神要使他们明白,以致他们能看见他们他们自己是兽。”(语言细节问题,详见附加注释)

  我心里说:传道者现在思想神在当前的状况下的心意。人们的恶行可能会不自觉地完成了神的旨意(最明显的例子可)。他也同样认为,人的不公义至少完成了神的旨意的某一方面:它在历史舞台上提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我们对自己的本性和命运一无所知。神并非对不义漠不关心(17);现世乃是“日光之下”的恐怖景象,揭露堕落人类的本性()。如果这个说法似乎太过讽刺,请注意传道者小心翼翼地加入了一句强调的话:“他们自己”。即,如果我们失去信仰的观点,我们与动物所以相异的唯一要素便失去了。人靠自己使成了“裸猿”。

211 进一步见,pp.167-168。
212 BDB, p.1027。

三18译文的附加注释

  这一节可以译为:“……神要使他们明白,以致他们能看见他们他们自己是兽。”这译法是基于下列释经的观察:

  (i) `aldib[rat[ [ 可以译为:“关于,有关”(),但在诗篇一一○4,本辞的意义不同。

  (ii) l#b[a{ra{m 明显为 ba{rar 的不定辞结构,加上字首 l 和字尾(哥笛斯称它为 ba{rar 的完成式,加决断性的 l ;这种看法可以列举其他平行的闪族语,但对翻译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ba{rar 在旧约中的意思通常是“洁净,拣选”,但这一段经文中,“使清楚”的意思较好,后期的希伯来文中常有此意213

  (iii)字尾 ~a{m 是指前面的 b#ne{ ha~a{-d[a{m   Ha{#lo{hi^m 最为可能是主辞。其结构是:一个述说动辞,后接 la{med 和不定辞,用来表示间接的话语。参王上十九4, wayyis%~al et[-nap{s%o{ a{mu^t[ ,以利亚“求死”。

  (iv) lir~o{t [ 这字可以视为不定辞加上字首 la{med[ 的结构,表示目的,加创世记十一5。然而,此处与该例子在用法上不同,因为主辞改变了,“……神要使他们明白,以致他们能看见……”这种用法并非没有平行经文。在撒母耳记下十二10,我们看到:“你既娶了乌利亚的妻为妻(即她成为你的妻)”214

  (V) s%#hem-b#he{ma{h he{mma{h la{hem 之片语用了强调词 la{med] 在创世记九10,廿三10;出埃及廿七3,19;以西结书四四9中,每一个使用 la{med] 的例子似乎都是强调与它相连的名词。加果本节也相同的话,就是指“他们自己”,或“他们对他们”215 b#he{ma{h 类名的单数最好译为英文的复数。哥笛斯以诗篇九十10作比较宣称  be^ht la{med] 在表达中可以互相交换()。

  19. 下面的三节解释了18节。人和动物之间既有相似之处(19、20),又有令人难以明白的差异(21)。两者都将死亡;在这一方面,人不能强于兽。他们的来源同是地上的尘土(以下);都能增殖繁衍(,28,);失去了“生命之气”则结束在地上的存在。所遭遇的(较 RSV,NIV 的命运好)是指死亡。气息是生命之气,为人和动物的生命要素。这字在21节重复出现,译为“灵”。这种译法将 MT 的母音标示改变了一点,即用 miqre{h 而不是 miqreh 。MT 可以被译为“人是命运的玩物……”(亚达斯;Allgeier 亦加此;参 NEB)。上文的注译采取修正母音符号的观点,因传道者的原文可能没有母音标示。

  20. 一处是阴间,死人的所在地,我们是由组成这世界的物质造成,因此十分脆弱。尘土和气息(19;)并非坚固的组合!

  21. 最好的翻译是:“谁认识人的灵那往上升的,与兽的灵那下入地的呢?”(AV;RV mg;Berkeley;NASV;不赞同 RV,RSV,NIV 的理由写在附加注释中)。其思想是两重的。第一,人和兽在死后有分别。第二,多数人不能领会最终命运的差异,所过的生活仿佛没有分别似的。这段经文与诗篇四九篇雷同,那里提到人和兽同会死亡(1~12),但死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13~20)RSV 采取一节修正过的经文,以致将此区分弄含混了)216。同样,在诗篇七三篇中,诗人觉得自己“如畜类一般”(22),直到他看到不公义的问题可以解决,因他们的结局是“灭亡”(17以下)。

  “谁……?”的牢骚是表示绝望(),惟恐其可能性几等于零()。这是广义的说法。传道者本身认为人和兽的最终命运有分别(),但绝大多数的人似乎并不知道这事实。这种解释使这一节合乎以色列智慧文学传统处理不公义的方法:恶人被安置在“滑地”,而不“思想他们的结局”(以下)。

  “下入地”可能意为“停止生效”。撒母耳记上三19有类似的成语。本处上下文似乎表示支配生命的要素完全停止了。但人的气却“往上升”。死后的生命究竟如何,并未说明。我们所知道的仅是:神取人生命的方式与兽不同。传道者用“上”的观念表达神的主权和威严(),因此这句可能只是说,人死后的生命为神所掌管。

  人的灵可以从三个有关的方面来看:(i)它是内在生命的要素。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都从神得着“生命之气”。它并不“远住在他(人)里面”,这事实限定了人类的生命()。在传道者的心中,“灵”的来源充满了奥秘()。(ii)它亦是人类决断力、活力、思想和道德能力的要素。因此,一个人失掉动力或勇气,可称为“灵”离开他()。它与聪明和领悟力的密切关系,在约伯记卅二8中可以见到:“但在人里面有灵( ru^ah] ),全能者的气( n#s%a{ma{h )使人有聪明。”因此,它是省察()和寻求神()的工具。(iii)它也是一个人主要的性情、思想结构、感情的状态、性格;迦勒胜过当代众人,是因地“另有一个心志(灵)”()。因此人的“气”与动物不同,不仅是死后如此,在今世就有如此大的差别。

213 参 DTTML, s. v.。
214 也参 GK 114(g)。
215 参 F. No/tscher, 'Zum Emphatischen Lamed', VT, 3, 1953, pp.372-380; W Wright, A Grammar of the Arabic Language 1896), pp.41-43。
216 J. A. Motyer, After Death (1965), pp.22f。

传道书三21译文的附加诠释

  因为间接问句(谁知道……是……呢)的译法为相当多人接受,所以在此有必要将反对的意见表达得更完全。

  MT ha{`o{la{h hayyo{ red[et[ [ 是指“那往上升的”和“那下入地的”,但是按照七十士译本,则常读为 ha`o{la{h hayo{red[et[ ,意为“或是它往上升”和“或是它下入地”。前一个观点是表示,人并不重视死后生命的真理;后者则指出传道者乃是对死后的生命发出疑问。在解释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完全是怀疑性的,就只是表达了“日光之下”一般不义之人的观点而已。它所包含的思想与后面八11所表达的相同,且会被后来十二7的反省修正。

  然而,接纳 MT 原有形态的理由却很扎实,我们可以视本节与十二7立场一致,意指人和动物命运的不同。一般希伯来的成语,如果句型为间接问句,疑问辞 he{ 不会出现在句子的那么后面,而可能应该是 mi^ yo{d[e{ a`@ru^@h ] ……。二19正是这种结构,但这里却不是(等)。这种带分辞和冠辞的结构是很平常的()。戴维生(A. B. Davidson)引证了许多例子217。如果本句的 he{ {是疑问辞的话,在旧约希伯来文中,似乎没有一个疑问辞 he{ {出现在句子的这么后面。若不顾这个事实,继续视本节为间接问句,实在不太恰当。

  亚达斯也主张,如果 h 是疑问词的话,下面的动辞应该是述辞,而非分辞。这似乎可以由其他“谁知道……?”的例子证实,加约珥书二14、约拿书三9,所接动辞皆为述辞。

  22. 如果神是全能的,祂掌管世事(),甚至允许人类不公义亦有其目的(),又掌握我们最终的命运(21),那么智慧人的态度应该是喜乐的,对于执行地上责任和享受随之而来的喜乐满有信心。分有分享好东西的意思()。神乃是要智慧人享受地上的祝福,包括工作、吃喝()、富足和赀财(),并家庭的快乐()。他身后的事,谁?并非指审判和来世,其平行经文六12有日光之下词,因此是指世上的事,人在死后便与它无分了。

217 参 DS22 R.4。


04
传道书第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Ⅱ “日光之下”的生活(

  从这地方开始,不容易找出一个清楚连贯的梗概。到最后()才插入一段劝诫,使讨论再向前迈进。四1到十20之间,传道书和箴言很相像,是讨论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短格言。然而一串格言常围绕着特别的主题。在五8和六12之间,每一个单元多少与财富有关;四1~16每个单元都谈到伴侣的需要;九13~十20直接思想到智慧的界限和愚昧的各种表现。因此,本书显然是有结构、有顺序的,虽然有时很难分辨。一2~三22的前提,也显然是每一个主题的基础。“日光之下”生活的虚空被刻划得入木三分,而在全能神之中的信心生活则不断被高举,作为唯一的出路。

  因此,处理传道书中间这段最好的方法,是将它当作“日光之下”生活的指南,探讨一系列主要的问题,每一个都先从“日光之下”的有限来看,再从信心观点来谈。传道者要解决的是大问题:生活的艰难和伴侣的需要,贫与富,环境的苦处与人本身的烦恼,君王的权柄与权柄的滥用,智慧的有限以及愚昧的侵害。实际上他是说:“看哪,这就是真面目!你能面对世上生活的真相吗?只有一条路可走。”各个主题多有重复,因此有些题目不止一次讨论到,但是角度不同。

A 人生的艰苦与人生的伴侣(

  这一段主要的重点是友伴的必要。一连串的单元讨论到受压却无人安慰(“我又见”……,),孤单的工作(我又见……),独身无家为伴的人(我又见……,),接着是一段需要伴侣的谚语()。然后对一位孤单君王作了短暂的一瞥()。下面这一段()似乎既不属于第四章也不属于五8~六12(这段自成一单元)。也许它是再度带进信心的观点:在天上有一位神,祂不喜悦地上的不公义和寂寞;祂是以色列的神,在耶路撒冷的殿中受人敬拜。

1. 无人安慰的欺压(

  1. 虽然本单元与三16~22相似,但却是一个新鲜的思想(我转念;RSV 再次)。传道者亲眼见到(我见)人生中的欺压。此处并没有特指某个时期(时段,刘普德);不公义是所有人生的特色。这是“日光之下”的邪恶,不是指某一位统治者治下的邪恶(3)。

  本段不期待受欺压的人坚忍无怨地保持沉默。悲伤的以色列人从未被禁止流泪,诗人、使徒和其同伴、以及我们的主自己都可为此作见证()。

  在旧约中,怜悯受欺压者是很常见的事。君王欺压百姓(),主人欺压仆人(),富人()、居高位的()、甚或其他的穷人()欺压贫苦人,都令人愤慨。寄居的人、外邦人、孤儿与寡妇格外得到同情()。高利贷(),诡诈的天平()以及霸占房屋和产业()皆列为欺压,受到指责。

  若欺压者有势力更令人痛苦。本节后半部的希伯来文为:“从(在)欺压者的手中,势力。”这句话被认为是指(i)“从欺压者的手中有势力出来”(巴顿),或(ii)“……有强暴出来”,或(iii)“在欺压者的手中有权力”。第一个解释将经文原意过份扩充;第二个解释是赋与希伯来文 ko{ah](力量)一个不寻常的意思;最后一个解释的可能性最大(参 RSV)。亚达斯指出 miyyad(在手中)和 mis]s]ad (在……旁边,)的相似之处。218无人安慰一再重复,加强了无助的感觉。事实上真正缺少的是“安慰”。约伯的“安慰者”并未能给予安慰()。这里的看法也类似:地上的一切都不能解除痛苦。

  2. 这个痛苦的断语与二26和三22从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传道者将限在“日光之下”的观点推理至极处。不出自神的忧伤会令人渴望自杀()。地上平面的生命观“在暴君的蹙额下没有笑容”(与成对比)。

  3. 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虚空的,比这些人更好。这里并没有尝试要解决问题()。希罗多德(Herodotus),狄奥尼斯(Theognis),沙弗克理斯(Sophocles),西塞罗(Cicero)(参巴顿)和释迦牟尼(参普仑特)也提到同样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他们在文字上有何关系,乃是见证这问题的普遍性。

218 下列二种译法,对意义并无影响:“欺压……受欺压”(RSV),或“受压者……受压者”(是可能的,因希伯来文两字相同)(Ginsburg, Leupold 亦同)。

2. 寂寞的胜利者与另一种选择(

  4. 传道者看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努力的付出(劳碌)和技术的成功(灵巧的工作),时常隐藏着夺取财富、领导权、权力和地位的动机。古代世界亦有国际性的紧张、劳工问题和阶级冲突。传道者看见,在人类的活动力之下,乃是不断想胜过别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书的作者曾描述“嫉妒”的破坏力,它会“激怒”人,使他变得残酷(),会毁坏人的身体()。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为由此可见人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被毁坏。如果人的劳碌是源自于野心(),如果进展会被愚昧阻拦(,21),结果结局可能是一无所有(),那么若还有任何收获可言,只可以说是来自于神(以下)。当然,传道者说的很笼统,而以后也将提出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但是最完整的观点还保留着,直到末后的日子才出现(以下)。

  如果四1~16一连串单元的确是围绕着“伴侣”这一主题,作者乃是在关心这种劳碌所造成的社会分裂。竞争从来不会产生伴侣。此处真正的思想并非工作引起竞争(Berkeley),乃是它由竞争“而来”。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妒忌邻舍”(参 RSV),而非“被邻舍妒忌”(参 AV,RV)或“人和人之间”的妒忌(参 Moffatt,WEB. JB)219

  5. 这恰与第4节相反。我们已经看过疯狂争夺权势的一幕,现在则来看完全漠然的放弃者。他的状况被分析为自食其肉吃自己的肉。抱着手表示懒惰()。

  6. 一把安静(译注:与和合本略有出入)是介于4节喧闹的争夺与5节逃避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两个把字是不同的希伯来文;第二个是指将手捧起来尽可能的多拿()。智慧之路是要多取(满了一把),但却不要太多(满了两把),如此便会发现生命是在掌握中(一把),而非一种不能的努力(捕风)。传道书的隐藏主题,便是如同能达到这种生活。它是“出于神的手”(),一项“恩赐”()。九7~10,十一1~10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这种生活的具体化,可以从基督身上看出来,祂不卷入“满了两把”的麻烦(以下),却以享受“一把安静”出名。(以下)。

219 这个希伯来用语可以后接直接受格(),介辞 be^t[()或 lamed[()。对它而言,以 min 相接,表示妒忌的对象不在别处。它的平行经文为后接 min 的“敬畏”,见利十九14、32,传十二5(参 Gordis)。

3. 没有家的人(

  这里刻划了一个人,他既没有朋友(孤单无二),也没有近亲(无子无兄)相伴。他的成就虽然丰富(获致钱财,却不能满足他。同伴或子嗣可能很好,但却一个也没有。这是生命虚空的一部份,是一种命定的苦难,无法躲避()。

  我劳劳碌碌……到底是为谁呢?这句话突然插进来(RSV 所以他永不问并非原文)。传道者将自己置身于孤单者的心境。NAB 将问句加上引用符号,颇能传神220,NEB 用他问(参 NIV),具有同样的效果。本句重点不是他永不问问题(AV, RSV),而是他得不到答案221

  因此,生命目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来。一个没有同伴或家庭的人也会殷勤工作,仿佛在为某人而活(),但究竟是为谁呢?按世俗的前提(日光之下,7节),没有答案。安布罗斯(Ambrose)和耶柔米建议,所缺乏的朋友是基督,这看法虽超越了传道书的范围,却没什么错(参金司博)。

220 R. Gordis 的“未指明为引句”理论,用于这里颇令人信服(参 'Quotations: as a Literary Usage in Biblical, Oriental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HUCA, 22, 1949, pp.157-219);其他地方则不如此有力。
221 GEA 将本节中的“我”改为“他”,但却没有原文的根据。

4. 得友伴之福(

  孤单的忧伤可以由友伴之福化解一部分。9节的要义由10~12上半的三个实例阐明出来;12下半将此原则进一步扩大。这三个实例很可能都取材自旅途的危险:沿途的深坑与峡谷(10)、寒冷的夜晚(11)、与打劫的强盗(12上)。在失误或灾难(10)、逆境(11)、或遇敌之时(12上),友伴之福更显宝贵。

  9. 劳碌的意思非常广泛,无论是何种责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协助,胜过困难。果效(~ sa{k[a{r )常指“薪资”,但有一种更一般的用法();在此是指经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

  10. 第一个实例的背景是跌落沟渠或深坑(参创十四10;路六39;。孤单一人跌落可能会丧命,特别是在夜间。但这句谚语却不止是论身体的伤害;判断的失误,或其他类型的“跌落路旁”,同样需要别人的扶帮。希伯来文全为复数(“如果他们跌倒……”),但偶尔复数亦可“指一个不定的单数”222,因此此处的意思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个跌倒……。”

  11. 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是紧挨着睡觉的。这句谚语是提到在逆境、试炼以及忧伤中的友伴。

  12. 第三个实例取材自夜贼或路上的强盗。孤独的旅行者可能会被制服,人数愈多愈安全223。三股合成绳子的力量为古代的箴言,在苏美和亚喀得的经文中可以见到224。以 X,X+1 列数目,在旧约中极为普遍(等),一般是指该物件的充足分量。225从二移转到三,可能是暗示“二”并没有特别神圣之处,同伴的数目可以扩大到更多个。哥笛斯认为,这里是指一对夫妇生子而言。在某些范畴中,进步是由独立能力的强弱来衡量,然而在这个范畴,属灵的成长却是由相互依赖的增进来评断。

222 GK 124(e)。
223 Gordis 和 Delitzsch 认为这个动辞是指“攻击”而非“制服”。这说法令人置疑,但无论如何,意思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这个不常用的希伯来文导致了许多对 ytquw .. 的推测与修正,Ellermeier((pp.174-177)列出了主要的看法。
224 参:A.Schaffer, 'New Light on the Three-Ply Cord,' 在 A. Malamat, Eretz-Israel 中,vol. 9(1969), pp.139, 159-160。
225 参传十一2的注释以及引证的资料。

5. 孤立造成愚昧(

  13. 下一个单元与孤立()和友伴()的主题有关,因为13节继续强调自以为是和愈来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许多人尝试分辨这几节的人物是指谁,但没有一种说法完全令人信服226。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在旧约中一般认为,智慧会随着年龄和经验递增,而年长者是当受尊敬的()。然而有时年老的人亦可能丧失智慧(),年轻人比长老更有智慧()。以利户的态度十分平衡,他先听年长者说话,却不以为他们是绝对无误的,因为神的灵可以使人有智慧,超过他的年龄()。

  传道者将同样的观点应用在一位不知名的王身上,也许这角色是假想的。他曾纳谏(却不肯再纳),如今却因“他自以为有智慧”()而越来越孤立。整个过程是不自觉的,正如不肯知道一词所隐射的(见 NIV,RSV,NEB 将知道省略)。

  在此情况中,一个出身卑微227的年轻人能胜过他。这个字不是“青少年”,而是“年轻人”,因为它用在十七岁的约瑟身上(),也用来形容替罗波安出主意的四十多岁的人()。AV 译为小孩是错误的。GNB 将13、14节断开的二句谚语并入一个长句子中,到15节便完全失去正确性。

  14. 这一节困难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含糊。解释的方法之一,是:因为他(这年轻人)已从监牢中出来228成为君王,虽然他(这年轻人)在他的(年纪较大的王)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参 NASV 版)。这似乎是最可能的译法(哥笛斯和亚达斯认为如此),因为14节的贫穷人与13节的贫穷却有智慧的人为同一人;而国中所隐射的王与13节的王相同。对于这一类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使钥字保持一贯的意思229。若是如此解释,则本节告诉我们更多这年轻人的卑微身世:每一件事都对他不利,唯有智慧助他登上宝座。

  15. 这一节可能译为:“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他的少年人”(NIV 与此相似)。第二位少年人带来一些困难。有人以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当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时候,旧事又重演(巴顿尝试如此解)。另一些人认为这里太过复杂,便将第二位省略,视为抄写之误。第三种方法是将老王当作“第一位”,年轻人为“第二位”,而翻译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虽然希伯来文很少如此。第一种解释使这一段过份复杂;第二种解释没有原文可资证明;第三种最令人满意。

  16. 百姓多得无数接下去是一个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这种表达很难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导”的意思()。刘普德所译:“那些跟随他的人”便是采取这种想法230。虽然这位年轻的王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但却不长久。人是易变的,他们可以在新王莅临时挥动棕榈枝,几天之后却喊着:“钉他十字架!”

  最后一句话总结了传道者的观点。这一件小故事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世界的虚空,若想要理解它,必定满遭挫折。在最后四节中,我们看见另一种逐渐孤立无伴的形式:那位王愈来愈刚愎自用,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此失去民心,新的政权取而代之。虽然新王出身卑微,群众却一直拥戴,但他也将渐渐年老,并同样会因自我孤立而被人遗弃。

226 Gordis 列出八个可能性,也见 K. D. Schunk, 'Drei Seleukiden im Buche Kohelet', VT. 9, 1959, pp.192-201; W. A. Irwin, Eccles. 4, 13~16', JNES 3, 1944, pp.255-257; Ellermeier, pp.217-232. C. C. Torrey('The Problem of Ecclesiastes IV. 13~16, 'VT, 2, 1952, pp.175-177)主张它是从传十16~17错置于这里,但这种说法没有证据。
227 E. A.Speiser 翻译 miske{n 为“被剥削者”,并与在汉摩拉比法典和马里文件中的 muskenum ,“国家的附庸”相比较,因他持有采邑所以必须承担起某些繁重的责任和限制(Oriental and Biblical Studies (1967), pp.332-345, esp. p.343)。也参 CPIQ; p.206。
228 Barton 认为在此是指“叛乱者的房子”(敌对的世代),参 Gordis 和 Gk35(d),他证明“监牢”是正确的。
229 因此“他……他”是这位少年人;另有一些人认为第一个“他”是少年人,而第二个是指王(根据 Gordis, Levy 亦是如此),或两者皆指王(Kidner)。
230 Gordis 和 NASV 认为这句话是指以前的世代,“所有在他之前的人”。


05
传道书第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6. 亲近神之道(231

  传道者虽然认明地上的“虚空”(),但却是从生命为神所赐()以及祂确有主权()的角度来思想。前面已经探讨过不公义()和各种形式的孤寂(),我们的处境非常需要一位更伟大的伴侣。传道者稍前曾提到一位赐喜乐和欢愉生命的神,祂是可亲近的吗?现在便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从神的殿、顺服、献祭(1)、祷告(2、3)、许愿(4),等方面来看。但要小心危险。如果神“在天上”,是统治者()和审判者(),人便不能轻易亲近祂。因此本段插入一个谚语式的单元,讨论我们近到神前的态度。传道书中第一个劝勉语出现于此,认定神是可亲近的,应当向祂祷告,祂会接纳我们所许的愿。

  1. 神的殿(或神的家)可以指任何一个神启示自己的地方(),包括会幕(等),或以色列的其他圣所()。异教的庙是该神祗的“家”()。此处所指的是所罗门兴建的殿,于主前第十世纪建成,主前587年被毁,也可能是指建于主前520~516的第二个圣殿,主前63年被罗马人所毁,主前19年大希律王再度重修并扩建(视传道书的写作日期为被掳之后)。虽然曾多遭蹂躏,它却仍保持了象征性的结构,强调神的圣洁,唯有藉赎罪祭才能亲近祂。对敬虔的犹太人而言,这是严肃的奉献与默念的焦点;他爱圣殿,因为神的荣耀在此显现,他渴望“永远”住在里面。

  谨慎脚步(希伯来文版)是指人前来敬拜时,要有合宜的举止和准备,特别要预备听从,因为听不仅指听见,更是指留心听()。下半节是一个对比,按字面为“……胜过献愚昧人的祭( zebah] )”。 Zeb[ah 是献祭时所杀的祭物,祭后可以食用,与在献祭中完全烧尽的燔祭( ~o{la^ )有别。正如德立R所指出的, zeb[ah] 可能恶化成为漫不经心的祭祀活动,甚至于更坏()。传道者所要攻击的可能不是献祭的制度,而是它的滥用(232

  愚人( k#si^l )的另外一个特色也出现了:“他们不知道所做的是恶”。最后一句话的希伯来文很难解;按字面为“他们不知道去作恶”。金司博认为是“他们(顺服的人)不知如何作恶”,但此句主词似乎是愚人。巴顿译为“他们除了作恶以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原文不太可能曾删略“除……之外”一字。最后一个子句较可能是指结果(“……因此他们作了恶”刘普德),或指时间(“……当他们作恶的时候”Berkeley),或指行动的状况(“……在作恶之中”);三者差别很小;最后一解最有文法根据233

  2. 对传道者来说,心中急躁永远失策();在此他提醒说,祷告时切忌如此。在痛苦()或怨恨()中,可能会口不择言,未经思考的话反映出内在的生命;因为是“心”234发言(参 Moffatt,不要让你的心催逼你发言;AV,RV,RSV 亦是如此。心在好几个译本中都未被译出)。在神面前表示圣殿仍在作者心中()。

  天可以用来指肉眼可见的天空(和希伯来版)或指地球之外的宇宙()。在此则是指神的居所,有时被称为“高天”或“天上的天”()。这并不表示神不在地上,因为另有一处说祂在“天上地下”(),天乃是提醒人祂的伟大,那是祂荣耀的所在。我们对神的不耐烦,在神的伟大与人的渺小相比之下,更形可贵。人永远是恳求者,绝不能与神同等。不冒失开口是传道者的智慧之道,后来主祷文便具体表现了这一点,神是“父”且“在天上”,这一对并存的真理一方面可除去恐惧,一方面可防止轻浮。

  3. 作说明的因为一词,使思路与前一节相连,事务多会造成急躁的祷告。重大的责任容易使人精神不集中,而导致急躁的祷告,结果愚昧人会滔滔不绝说一大堆,然而却无补于事。祷告必须谨慎,不能马虎。使徒行传四24~31提供了一个范例,包含崇拜(24),先应用经文(25~28),再提出唯一的恳求(29以下),然后戏剧性的结果便出现了(31)。AV 的被知道是多余的插句。NEB 完全没有提到梦,显然是将 hah]@lo^m (梦)按假设修改为 heha{lu^m ,译为“有理性的人”,但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证明。

  4. 传道者转移到圣殿中所许的愿(4~7)。对古代的以色列人,“许愿”是对神的应许,可能是祷告求福的一部分(),或自动的感恩,()。其形态有:应允忠诚(),献甘心祭(),或如哈拿献子()。正如祷告一样,急促的起誓也是应该避免的()。在这里传道者警告不可迟延()和逃避:要向神还愿!若不慎行这几点,便显出愚昧。

  5. 因为许愿是自动的,所以有变为一种贿赂的危险,特别是在困苦之时。

  6. 许愿若是食言,神不会轻易放过235。不履行誓愿,可能会使我们的努力遭致祂的审判。“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是讨神喜悦的()。因此口可以导致肉体犯罪。肉体在这里显然指整个人,因此 RSV 译为:“使你犯罪”236。可能这个字也有强调道德脆弱的意味,这一点在新约的用法中较为清楚(),但在旧约中极少见。

  希伯来文的使者和天使并没有分别,因北这里好几种译法都有可能性。这一节究竟是:(i)指主的使者,旧约曾称祂为一个“人”或“天使”,却视祂为神;或(ii)指先知();或(iii)指祭司();或(iv)由祭司所差遣的使者237?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最后两个其中之一。向圣殿祭司所许的甘心祭没有实践,圣殿的祭司或是他的使者前来询问;“哦,那是错许了。”敬拜者会如此推托。但是神看见了,存马虎的态度到祂面前,可能使祂对我们所说的话发怒,惩罚我们所做的工作;如果不是立刻报应(),终有一日会审判我们()。

  7. 这一节上半的希伯来文很困难。NAB 和 NEB 把它完全省略。希伯来原文可以译为(i)“因为在许多的梦和虚空中,也有许多的话……”(德立R);(ii)“在富裕中会有梦,也会有许多虚幻的话”(亚达斯)238;(iii)“不要管许多的梦、虚幻,和话,只要敬畏神!”(哥笛斯)239。任何一种译法要点都相同:在敬拜时,容易有幻境与说话不用大脑的倾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许愿,敬拜者的立场就很危险。补救的方法是“敬畏神”240

231 希伯来旧约的诗体与英文的译文在此有出入。在英文译本中,传道书五1~20相当于希伯来原文的四17至五19。
232 参 W. B. Stevenson, 'Hebrew' Olahand Zebach Sacrifices', Festschrift fu/r Alfred Bertholet (1950)。
233 带 lamed 的子句,和不定词表行动的状况(“当他们作恶的时候”,“在作恶之中”),可参 GK114(e)。
234 见注译一13。
235 传五6所指的是在殿中的献祭。传道者不是在谈罪犯之后的许愿,那种愿需要的是悔改,而不是履行。
236 R. B. Salters 主张“这里的意思是指某个小东西(即嘴),可以导致整体(即整个人)犯罪()。“见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pretationofKoh55', ZATW, 90, 1978, pp.95-101。
237 “Milk-`As^%tart 的使者”和“Milk-'As%tart 的祭司”在腓尼基的碑文中可能为同义字。参 CPIQ p.207。Dahood 主张“使者”是殿中祭司由耶路撒冷差遣到偏僻地区的宗教工作者。
238 这包含认为 b#ro{b 是一个在独立情况中的独立片语,第二个 w# 为一个对照,并视“虚幻和多言”为重名用法,意为“多言的虚幻”。
239 这牵涉到 b# 的一个很少的用法:“虽然”。
240 敬畏神的注释,见三14,八12-13。

B 贫穷与富有(

  这一段各式各样的格言,都围绕着贫穷与富有的主题,其中提到“穷人”()、“银钱”()、“货物增添”()、“富足人”()、“赀财”()、“赀财丰富”()以及“穷人”()。

1. 穷人受官僚欺压(

  传道者首先思想官僚的欺压。在穷人无法等待的时候,官僚却有无数的迟延和藉口,因而造成许多挫折。公义在层层的阶级中丧失了。此刻传道者并未提出解决之道;这乃是人性的真相。

  8. 省(RSV)、区(NIV)之译法,视传道书的著作日期而定(见的注释)。下半节的解释(因……)曾被认为是指官长之间可能有的竞争(一名官员掠夺另外一名,Moffatt)。然而这样便不成为解释了。虽然这动词有敌对的意思,出现在撒母耳记上十九11和诗篇五六6,但 AV 和 RV 的翻译也不恰当;根据上下文,o能译为“官长们彼此互谋利益”(参 GNB) 。最后一句片语在他们以上还有更高的,是指连续不断的官方权威。将复数当作对王的尊称(NEB),或指神全权的眷顾 ( NEB 的小字 ),是很合适的。

  9. 本节的开始可以译为:地的益处是……。然而下面的希伯来文便有困难了。究竟应译为“为所有”(AV,JB)、“在所有之中”(RSV)、“从全面来看”(巴顿、刘普德)、“在一切事之上”(哥笛斯)、“毕竟”(NASV,Moffatt)或“总是”(德立R)呢?“供应”这个字(希伯来文为 ne`eb[a{d )是指“君王”还是指“田地”(如 MT 的标示法)?它是纯粹的形容词(“供应的”,“耕耘的”),或有允许之意(“可以耕耘”)241?这造成了许多翻译的可能性。利益是指“君王的土地耕耘得很好”(NEB),还是“甚至君王亦受土地的支配”(哥笛斯,参 AV)?利益是“王顾念耕耘中的田地”(普仑特),抑“王具有控制的能力”(Moffatt)?还是“善加耕耘的田地必有人作王”(与官僚的腐化成反比,劳哈持此看法,亦可参巴顿)?从上下文看来,本句的要点应该是官僚主义并未凌驾于君王的权威之上。因此最可能的翻译是:“对每一个人而言,田地的利益是:君王对耕地有权柄。”如此,则“众人”是指前面的穷人、官长,以及8节那位高过居高位的;因此是“归众人”。“土地”( ~sad[eh] )亦可能是指一个特别的国家(RSV)。如果亚达斯所主张“耕耘的”有允许的意思是正确的,那么另有一种可能的翻译:“……王治理一块地,允许人耕种”。如果这两种翻译的其中之一是正确的,便表示作者对欺压很敏感(8),但并不认为无政府主义或暴力革命是可行的变通方法。

241 参 GK51(c); Jou/on 51(c)。

2. 钱财与其缺失(

  财富有三个永久的缺点,此处清楚地揭露出来:它不能满足贪婪者(10);它招来一允晨停11);它扰乱一个人的安宁(12)。

  10. 如果贫穷有其问题,热衷财富却非另一条可行的途径()。银子( kessp{ )和丰富( hamo^n “丰富,充分”),银子是买卖的媒介,而财富是以货物和财产来具体形容。这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资产,而利益( t#b[u^~a^ “收入,增添,收获”)是将来收入的盼望,积蓄在仓里的“农获物”(因为这个字与农业方面有关)。

  11. 一般而言(因为智慧文学所讨论的是一般通则),对收获的期待比收获本身更吸引人。财富增添,税额也增加(意义不只一种!)。因为财富有一种惯技,它会随加增的责任点滴消失。每一次收入增加,“扩大的家”开支也随之扩大,赚钱的人只能“眼看”货物而已,别无所获。

  12. 两个事实的一瞥:富足人遭失眠之苦,赀财或挂虑使他无法成眠。另一方面,一名劳工虽比较穷苦,但他一无牵挂,每日的工作使他睡得香甜。传道者问道:哪一个人略胜一筹?富足人的丰满(RSV 过量)是指他的财富(NIV,JB,参 GNB,如此富足),或他发胀的肚子(NASV)。保持含糊口气的翻译最恰当。

3. 财富贪爱与损失(

  现在我们要看曾拥有财富,而又失去的人。传道者先说一个故事;我们看见财富的得着(13)与失去(14上),人不能留下什么(14下),也不能带什么走(15)。接下来是描写一个爱财又失财的人可悲的生活(16、17)。

  13. 这宗大祸患(RSV 邪恶)令人痛苦,厌烦(害 RSV“忧伤”,原文 h]o{la{h ,从 h]a{la{h “生病”而来)。在这人的一生中,财富对他并无益处。读者可想像他所付的代价可能是因用不当手法赚钱而道德堕落,或是因夜晚无法成眠而身体衰弱()。

  14. 钱财因飞来横祸而丧尽,可能是因愚拙的赌博、错误的投资,或是环境出人意料的变迁。祸不单行,一个儿子也牵入其中。

  15. 这一节并不是说他没有带走任何东西;而是说他手中分毫也不能带去(即有形的、实质的资产)。他的品格和良知则随他而去。

  16. 希伯来文的也怎样是强调用语,可以翻为“恰似”242。一个人出生时手中所有的资产,代表他离世时能带走的一无所有。他所能带走的完全相符。积蓄财宝毫无用处。

  17. 我们看见这人为财富付出的代价。黑暗()象征他的烦恼。财富至上的生活会导致幽黯。病患是指身体承受的压力。烦恼表示忧虑和挫折折磨他的精神与心灵。呕气讲到有时野心和计划遭受挫折,令他暴怒。他在黑暗中吃是依照 MT 版本;RSV 依照七十士译本,以“忧伤”代替“吃”( w~bl 代替 y~kl );MT 吃的意思是“过生活”()。所付的代价十分悲惨。

242 参 BDB, p.769, 'umma{h
4. 重述解决之道(

  写完以上痛苦的人生故事,正适合传道者重新再提解决之道。五13~17没有提到神;日光之下表明他所采用的世界观()。但传道者不允许人忘记生命还有另一面。

  18. 所见(译注:英译 Behold)带来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另外还有一种生活,同样是看得见,真实,明显的。传道者说:我见过。这种生活享受劳碌,而非闲逸;这是短暂的一生中神所赐给人的。吃喝含有友伴、喜乐、和满足的意味,也包括宗教的庆祝();在此象征满足和快乐的生活。列王记上四20中,这一辞扼要的说明了在所罗门治下的平安满足(也)。这是智慧人所得的分(的注释)。

  19. 就世俗的观点来说(因为神这个字完全没有出现),财富可能会导致愁苦。但并非一切财富都该受咒诅,若财富可与享受它的能力结合起来,就另当别论了。世俗的人可能认为这两样必然是并行的;然而传道者却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回事。

  这种生命的秘诀是神的旨意,全视神是否赐与财富以及享用它的能力。对人而言,要过这种生活,就要接受神所赐与的生活方式,并明了一切财富本质上都是由神而来。从希伯来文(“神……造成富人,给他享受之能……”)看来,人必须控制自己对钱财的态度,而不是受自己对钱财态度的控制()。

  20. 世俗的人可能一辈子劳苦乏味,但以神为中心的人却不是如此。这里的思想并不是指生命太平静,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记念的事(刘普德作榜样),乃是因为一生之中充满欢愉,几乎忘却了生命的虚空。但虚空并没有全被忘却,因为多字(RSV 在译为“过多”,在此很合适)是表示生命的短暂仍存记在心(),然而却不至于夜间无法成眠(如)。希伯来文应他的心(英:Keeps him occupied with)与“事”一字有关,这字在整卷传道书中不断出现243。有一事令人病苦沮丧(),亦即人必须活在一个虚空的世界,尽是纠缠、裂隙()。传道者重提他的解决之道,即神所赐信心和喜乐的生命,这才是最要紧的事。

243 此字动辞的形式为 ma `@neh ;名辞为 `inyan . 两者皆源于 ` a{nah{ “忙碌的”,“忙着……”。Gordis 有其他解释这动词的方式。


06
传道书第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5. 财富缺乏保障(

  一连串速描刻划出钱财的有限。财富本身并不保证人能享受(1、2)。一个人可能壮年时家庭富裕,但去世时仍可能毫无满足,无人哀悼(3)。活得不满足,还不如早死的胎儿(4~6上)。死亡无可避免,不管来得多迟(6下)。

  1. 传道者提出另一种人类的痛苦,是他观察到的。日光之下再一次界定出这是受限制的观点。最后一句按字面是“……并在人身上很重大(或“多”)”。它与八6雷同,因此 Moffatt 所译重压在人身上(与好几个现代翻译相同),较在人间常见(AV)为佳。GNB 所译严重的不公义强解了希伯来文。

  2. 前面已经看过蒙神祝福的人(),现在要看一个神赐了赀财的人,但文中之意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财富的来源。前面那一个人得着享受的能力(),但这一个人却不然,因此他无法得到满足。这个人的苦境也是以概括性的语法描述,让读者自己设想到底是什么夺走了他享受的能力。是飞来横祸?还是花花大少的厌倦?人间的一切他无所不有(以下,同一词汇的用法),但他却没有胃口,或是没有机会享用。尊荣在五18~20没有提到;这人的名声与财富齐头并行。 kab[o^d[ 一字不是形容赀财的另一个词汇,因为人不能吃它(金司博等人);吃在此是指“享受”()。他的财富并不能使他个人得着什么:“外人可能来吃”(希伯来文可以如此翻译)。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至少自己能将财富传给儿子,以实现父志。这子句是作对比(反有外人),而非作解释(因为,NASB)。

  3. 六1、2节的这个人,大概是在壮年时便去世的吧?传道者进一步举例,另有一人颇为长寿,拥有极大的家庭。但这也不能保证快乐,他也可能在毫无满足、无人哀悼的情况下去世。一百个儿子虽是概括而夸张的说法(参千年,6节),却不像现代的都人所以为的那么夸大()。“活许多岁,以致地的年日甚多”(RSV,参 AV,RV)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让步子句:“就算他的年日非常多”(大部份现代版本如此译,瑞特、金司博亦然)。但希伯来文“多”(rab[)可以指“卓越的”,“大有名声的”(),因此较好的翻译为“如果一个人活许多岁数,名声也如他的年纪那么大……”。这人名气之大如同寿命之长244

  纵然有家庭、长寿与盛名,生命仍可能一败涂地,终其一生毫无满足,最后无人哀悼而死。心在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一句中,是指整个人的内在“生命”,在此处指他感情、喜好、享受、以及满足的能力。大多数现代译本只译为他。死后不得埋葬是表示备受轻视且无人哀悼的结局(的注释)。不到期而落的胎强过一生失败的人。

  4. 4、5两节是将未出生即死亡的婴孩与第3节不得满享福乐的富人作比较。来是指其不幸的出生(),虚虚(英:into vanity)可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但从上下文看,译做“毫无目的”比较好。暗暗(英:darkness)是死者的所在地,与日光之下的范畴成对比()。如果以为此处有痛苦的意思,则太过强解原文。名字在希伯来文中不仅是一个称呼而已,还包括人格与特性。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机会发展特性或获得声誉。

  5. 这一节将第4节正面语气的说法,再以反面语气说一次。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经验过生命(未曾见过天日),或不曾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那不满足的富人情况更糟。这孩子至少享有安息;他不须要忍受“日光之下”的生命冲突。有些译本没有提到安息(NASV,Moffatt,NEB;JB“从不知道安息”的译法不太可能,这是将希伯来文标点改变而来)。

  6. 第3节的长寿问题再度被提出。如果年岁只是痛苦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处?活千年,再活千年是讽刺性的夸大语:若状况不佳,即使有玛土撒拉岁数的两倍,也无法令人满足。下面突然插入一句: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么?将寿命的问题搁置一旁。所有人的目的地都相同,不管到那边要花多久时间。那一个地方是阴间245,死者的所在地。

244 这是 Aalders 的观点;它包含将 s%e 解释为“如同”(参 ~@ s%er 中)。
245 G. Dalman 和 A. Spanier 主张“一个地方”是神自己,但 P. Ackroyd 认为这观点完全错误。他自己的意见认为,此处是指“阴间的口”阴间的口永不满足。从箴卅16;赛五14;哈二5等比喻看来,这是可能的。但我认为以上(本书)的解释较好。参 'Two Hebrew Notes; ASTI, 5, 1966~7, pp.82-86。

6. 贪得无厌的渴望(

  7. “口”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营生。他的内心渴望成就与满足,但是单调的生活不断循环,他的期望落空了。有些人以为,这里只是指不断维持生存的必要,故将之译为“因此他的口腹永不知足”。但这渴望永不得满足(Berkeley)更能表达原文之意,是正确的译法。单有食物并不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要。

  8. 注译家们对这一节的意见差异甚大。大部份人视第一个问题为纯属加重语气的说法,但有一些人(亚达斯,根据雷维 Levy 和提罗 Thilo)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后半段可能是进一步的问题,或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知所行止的穷人也同样可以拥有。”246还有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问题:“穷人知道如何……对他有什么好处?”247或:“为何穷人要知道如何面对生命呢?”248

  传道者似乎是问两个问题,意指一否定的答案:智慧人在今生有何优势?穷人学会奉承人来求好处,对他有何帮助?最后一个字可指“生命”或“生活”。论到穷人,表示贫富的主题仍在继续。在人面前行是讨他喜悦之意()。

  9. 传道者进一步解释。如果智慧人和想改善生活的穷人有妄想,也不会更加幸福。眼睛是人体用来享受生命、找寻满足的器官之一(,与成对比)。虽然有很多可以看的,但内心的妄想却使人永远得不到安全的满足。

246 Aalders 认为, mah 为关系代名词()。
247 Wright 推定 min 为一双重作用的介词。其他人(如 Hertzberg)修正原文,但结果相同。
248 Gordis 引证约伯记一6的解释。

7. 僵局(

  10. “起名”是研究或命定一物的特性(此处意指命定)249。这个世界(先前所有的)和人都有固定的特性。那比自己力大的是神。因此传道者是在强调,要改变生命基本特质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的限制,也不能完全解除这世界的反常现象()。他可能希望与神辩论(像约伯一样),但神太伟大了。

  11. 话语无法改变这世界;甚至只会增加虚空。

  12. 传道者曾在前面问道,谁懂得人生命超越死亡的本质呢?(希伯来文);现在他问道,谁能指出什么可以真正满足人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这件东西必须能应付每一天的需要(日子,英译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days);维持一生之久,不会消逝(一生);能克服地天生的虚空(虚度);并人生的短暂(比作影儿,如)。谁知道……?接着是谁能告诉他……?(),这两种形态的问题表示双重的疑问。

  一般大众本身都没有智慧(“谁知道……?”);而要找人来帮助也很难(“谁能告诉他……?”)。正如李德纳所说:“他的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什么是有益的”?);甚至不能作任何实际的计划(“将会发生什么事?”)250。传道者关闭了每一扇门,唯独留下信仰之门,正如摩西的律法一样()。

249 John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1965, p.285)引证 Ras Shamra 经文中的一段,其中“宣告名字”有相同的意思。 “人都知道它的命运”(读作 w#no%d[a{`~as%re{hu^ )是否为平行句,则比较不清楚。
250 Kidner, p.62。


07
传道书第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苦难与罪恶(

  这一段所收集的箴言,是讨论生命中令人生气或愤怒的各层面。前几则是论到死亡或受苦(、7、10、14)。七则箴言(在、5、8、10中)含有“强如”的比较语,为典型的箴言形态。因为传道者是箴言的搜集者(),所以这些可能是零星的“强如”箴言集锦,然而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

  首先他让读者看到,受苦可能产生教导的果效(1~6),接着提出试炼、妥协、性急、恼怒、不知足的危险(7~10)。智慧是不可缺少的(11、12);生命在神的管理之下(13、14)。因此第七章的前半是针对传道书的整个主题问一个问题:若幸福消逝,艰难困苦重重,信心的生活是否能通过考验?本章的后半由生活的邪恶(13)转移到人类的邪恶(29),藉事实的叙述与劝勉,探讨罪恶的来源、普遍性、不公义与乖违的程度等基本问题,并且恳切指出智慧的必要,及其稀有难求(19、23、24),八1的结语进一步呼吁要求智慧。

1. 苦难的教训(

  1. 我们不必以为第1节的前半是“与上下文无关的箴言”(巴顿),或是一句老格言加上新演绎(哥笛斯)。我们可以将它译为“正如名誉强过膏油,因此人死的日子亦胜过人生的日子。”如此则可避免视之为不着上下、无端插入的反常现象。前半很可能是一句流行的谚语;如果真是这样,传道者是将他的观点(一节下半)与一个著名的对比语(1节上半,)作比较。希伯来文的比较语,通常是将两句并列,而将“正如……因此”删除()。名誉( s%e{m )和膏油( s%emen )是双关语。Williams 译为 Better is name than nard;Martin 译为 Fair fame is better than fine perfume,保持了原文的风味251

  在以色列,名不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要表达一种特质。这里所谈的不是好名字(可能与实际不相称),而是源于其性格的好名誉。这样的名声价值极高;甚至神在出埃及的时候也“得了名声”(252

  正如内在的品质胜于外在的芬芳,因此丧礼胜过嘈杂的生日舞会;它能提出生命终极的问题,这是传道者一直强调的。这句严厉的话并非出于消极的态度,而纯粹是面对现实。

  2. 这一句令人更为惊讶,而底下接着是解释: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死亡促使我们思考生命(),丧事的隆重尤其有效()。宴会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每一个葬礼都是我们自己葬礼的预演。

  3. 心……“可以放正”或“……是放端正的”,这种译法较恰当(比喜乐更好),因为它所指的是内在生命可以“安置得更好”,以致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放正”指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参 NIV)。一个正视死亡的人,内在的生命可能会变得更好但受苦却不必然产生这种结果。

  4. 心是人的注意力()、思想()、智慧()与记忆()的中心。心在遭丧主家,是指死亡是智慧人思想的主题;他允许死亡来激发自己去思想、去关怀。相反的,愚昧人( k#si^l )却对属灵的问题视而不见(),且满足于自己的盲目(),他大放厥辞却头脑空白(),对社会是一种威胁()。想当然,他的心会在快乐之家,那是人沉迷于宴乐或喧嚣舞会的地方。

  5. 愚昧人的歌唱过去大部份人认为是指“阿谀和谄媚之歌”,“愚昧人的恭维”(参 GNB,NEB)。但因为歌( s%i^r )这字常按字面意义指歌曲(在旧约中超过七十次),所以这里更可能是指在宴乐之家高唱的欢乐歌曲253。智慧人的责备实例可见撒母耳记下十二1~12;愚昧人的歌唱可见于阿摩司书六5、6。

  6. 好像“si^r(锅下)烧 si^ri^m(荆棘)的爆声”是双关语 Moffatt 译为 Like nettles cracking under kettles 颇能保持原味。荆棘燃烧得非常快速,为古代极易熄灭的燃料()。因此,愚昧人的笑声是突冒的火焰、缤纷的火花,伴着一阵爆闹声,但转瞬即烧尽,极容易消逝。最后一句话提到愚昧人的肤浅为生命虚空的一部份; 其他地方提到虚空是人类环境(以下)以及人自己()的特性。

251 G. C. Martin, Proverbs, Ecclesiastes, and Song of Songs (1908), p.253。

252 进一步见 art. 'Name', IBD , pp.1050-1053; J. A. Motye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ivine Name (1959)。
253 Jones 将这一句话颠倒,但未引例证来说明,旧约的用法似乎支持以上的说法。

2. 四种危险(

  7. 希伯来文的头一个字( ki^ )过去被认为是一个解释(“因为……”,参刘普德),但它似乎并不是第6节的解释,因为第6节最后一句似乎是一个段落的结束。这个字更可能是要带出一个强烈的断言:当然……254。因此7~10节是谈人生的试炼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勒索(英:oppression)“使人疯狂”,甚至可能让智慧人失去理智(),同样,人的内在生命可能因暴政的考验而灵性破产。

  为了保持经文的完全平行,有些人认为勒索(或欺压)是指行为的本身,而非因它而起的苦难(JB 笑声……快乐是根据一个修改过的版本)。如此,传道者则是警诫人:“使用勒索(欺压)会令人糊涂昏妄”(华德劳 Wardlaw;亚达斯亦如此)。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希伯来字(` o{s%eq )是指“贿赂”(哥笛斯,赞同 M. Seidel)或者“毁谤”(古代译本,认为这是亚兰文;G. R. Driver 采此看法)255;这样便能保持同义经文的平行。但是,1~14节是讨论欺压的痛苦,而非其行为。因此最好视此为综合平行(将思想更进一步推前),而不是同义平行(表达相同的思想)。那么,第一句是说到压迫对于有信心的人会产生何Q沽Γ坏诙句则更进一步,提供一个例子,说明智慧人如何会被另一类愚行“败坏慧心”。AV 译礼物是直译;NIV,RSV 译为贿赂较能传神。

  8. 第二个警告与忍耐有关。NAB 译话语的结尾,是将希伯来文( da{b[a{r )译为另外一个意思,但事情的终局比较恰当,为大部份译者赞同。好几处经文中的终局都有“结果”,“最终产物”256的意思(),在此也合适。这句箴言暗示试炼可能深具意义,且有时限,其价值可由最终产品显明出来()。因此它鼓励读者要以期待“终局”的态度来面对试炼,如此便能够克服不成熟的抱怨、夸大、或目中无人,而存心忍耐。忍耐……骄傲的对比,暗示耐心是谦卑的一面,而急躁是骄傲的怒气,不满神对待人的方式()。

  9. “恼怒”(希伯来文 ka`as )是愤激的怒气,在他处曾指对拜偶像所生的“愤怒”(),不合理的待遇(),对犯错孩子的“愁烦”()。在传道书中,它表达因生命的困扰而生的“愤怒”(:),因遭丧而极其忧伤(),以及此处因受到不公平的逼迫而激起的愤慨。它比达户所译的“忧虑”257或 NAB 的不满足更为强烈,加果纵容它,它会永远留在愚昧人的人格中(),因为怀中是表示一物最里面的部分()。

  10. 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困难与机会。耶稣说:“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而传道者认为,过早宣告其来临不是出于智慧。瑞特用老一辈的人见到圣殿第二次被建造时的悲凄()来说明这一点;小事的日子()事实上正是迈向基督来临的一步。

  金司博则以渴慕埃及的以色列人为例(),我们可能需要估量世代;但特别要求回复往日情形则是错误、愚昧的。人不能以渴望活在另一个时代,来面对这个时代的难题。

254 基于一些小困难, ki% 曾被认为是原文的笔误(因为在古代的译本中它似乎没有同义语)。有些人(如 Lauha)认为在6、7节之间有一些字掉了。另有一些人认为6节的最后一句话是属于7节的(甚至这也是虚空……所以)。Hertzberg 认为11、12节应在6、7节之间。还有人以为整节都是附加的。这些权宜的处理都是不须要的; ki^ 已被证明是强调用语(参 R. Gordis, 'The Asseverative Kaph in Ugaritic and Hebrew", J AOS, 63, 1943, pp.176-178)RSV 在伯五2、廿八1,箴卅2,摩三7以及传七7中,将 ki% 译为肯定语。
255 VT, 4, 1954, p.229 Driver 亦主张将 mattanah 修正为 m#t[a{na{h mot[no{h ,并译作“并且它(捏造的控诉)摧毁了他刚硬的心”。这种解释将假设的字和推理的读法结合在一起,令人怀疑。
256 参 study of ah]@ri^t[, G, VOS, The Pauline Eschatology (1953), pp.1-7。
257 M. Dahood, 'Hebrew-ugartic Lexicography III', Bib, 46, 1965, p.330。

3. 智慧的必要(

  11. 前几节再次强调智慧的必要性。“产业”原是属于神的土地,但分配给祂的子民(),任同支派或家族都不可转让(258。希伯来文可以译作“智慧加上产业很美好”,或“……和产业同样好”(希伯来文 ' im' ' 为“相同”、“像”、“与……一样”之意,可见于下;等地方)。第一个译法,其思想是:家族的财富是令人羡慕的圣经从不认为贫穷是神的祝福但若是没有智慧,遇到逆境便无法保存。如果“和……同样”是正确的翻译,便是将智慧与产业比较:产业原是从神而来的(),是令人羡慕的(),也是神的百姓不能剥夺的财产。

  12. 这句话应当译为:“在智慧的荫庇下,好像在银钱的荫庇下259;知识是有益的;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260。”“在银钱的荫庇下”261是指钱财保护人的力量。知识和智慧也像财富一样,能保护人,但是层面更深。葛莱(J. Gray)262认为希伯来文( se{l )可能指(i)保护,或(ii)发光(参乌加列文 z]lksp ,“银子所发的光”),若他的看法正确,这里便为双关语了。

258 进一步参看 art. 'Inheritance', IBD, pp.691f。
259 在 MT 中,用作比较时,两个 beth's 的使用方式与两个 kaph's 相同(),有些学者想将原文修正为( k#se l k# s]e{l (正加大多数古代的译本一样)或 b#s]e{l k#s]e{l 。另有一些人(如 Aalders, Gordis)支持 MT,并且认为这种用法与 beth essentiae 类似。本文作者倾向于 b#s]e{l k#s]e{l ;然而,如果 MT 是正确的,第二个 b#s]e{l 仍应译为“像在……护庇之下。”Dahood 希望完全省略第二个 beth(CPIQ p.209)。
260 W. Crosser('The Meaning of "Life"(Hayyim)in Proverbs, Job and Ecclesiastes', Transactions of Glasgow University Oriental Society, 15, 1953-4, pp.48-53 ) 指出,在旧约中“生命”不是指“琐碎事物循环和平日的工作”,乃是指以神为中心令人满意的生活(等 ),他的翻译是“必将有生命”。
261 这片语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参 PIQ p.209。
262 J.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1965), p.285。

4. 生命在神手中(

  13. 这句话回应了一15;整卷传道书都在陈明世界的弯曲,这并不只是“命运”而已,乃是服在神的旨意之下()。我们可能想与它争辩,但却不能改变世事的基本结构。

  14. 亨通与患难都有其功用。一个使人喜乐,另一个则引人注意生命的实况,导致(如果可能的话)信靠全能之神的生活。两者皆服在神的旨意下,为祂所眷顾;由于它们不断的更迭,我们便能不依赖自己的推测,而倚靠“拥有未知钥匙”的神263

263 NAB“以致人下可能在任何事上发现神有错”这译法不太可靠。

5. 沿途的危险(

  15. 我在虚度之日是指在一2~11问题中打转的生命。虽然增加了垂直视野,但并不能抹杀所有的问题:生命仍服在虚空之下。传道者不是要除去生命的反常现象,也不是要作解释,乃是要人能活在现状之中。人生常见的事实是:义人,像拿伯(),很可能在义中灭亡,而恶人,如耶洗别(王上十八~十九,二十一),却可能长存。这些反常的事常使得敬虔的犹太人大惑不解(参约伯记;诗三十七,七十三;)。这句毫无矫饰的话没有作说明(也许可算其解释),仅仅是要求信徒面对这世界的真相。先行警诫即能先行戒备()。

  16. 传道者劝人提防两个极端的道德危险。有些翻译者认为,第一个是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参巴顿),或外邦人“对一切事都马马虎虎”。另一些人则认为,这里是强调律法的义,意思是指“遵守法律不要过份讲究”。另一方面,华伯瑞(R. N. Whybray)的主张相当有理,他认为这里所禁止的不是过度的公义,乃是过度的自义264。传道者主张没有一个义人()。“不要行义过份”必须解释为带讽刺性,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表现自我的方式。译为太过或过份稍稍超过希伯来文之意,原意为“大大地”,并没有“太大”或“过多”的批评之意。下一句肯定了这个观点,不要过于自逞智慧,希伯来文包含了一个反身动辞,可以指“扮演成智慧人”(“自立为王”;“装病”)。扮演义人是要赢得智慧的名声()。

  17. 相反的危险是向罪恶投降。过份并不是说可以接受对罪马虎的态度。若省略过份,不但破坏了与16节的平行语气,也与20、29节互相矛盾。传道者认为罪恶是人类经验的事实。正确的生命是行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避免自以为义,但也不让与生俱来的邪恶大行其道。放纵邪恶的结果,可能会不到期而灭亡()。

  18. 这个……那个是指前面16、17节所警告的两个危险。义人必须能清楚分辨二者,并且行在它们中间,一切动机都出于敬畏神: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所有(这两样)出来。希伯来文“所有”一辞有时用于形容两项东西;这时就可译为“两者”265。这种对神的敬畏是知识和智慧的开端 (),也是连结新旧约的许多环扣之一()。

264 Whybray 将这个字与动辞的形式( ~al-t#hi^ s]addi^q ,而非 ~al tis]daq )相联,主张以此与反身动辞相结合的较长结构来解释,如上文的说法。参 'Qoheleth the immoralist?Qoh,七16~17, Israelite Wisdom: Samuel Terrien Festschri ft (ed. J. G. Gammie et al 1978),pp.191-204。
265 后期希伯来文同“出来”可以指“尽责任”。因此,Gordis 译为“敬畏神的人必在两方面尽责任”。但将这动辞当作“逃避”较好,如在撒上十四41。

6. 智慧的必要(

  19. 如果要在道德的形式主义与漠不关心中间行得不偏不倚,不但需要一般性的态度(敬畏),也需要细节上的应用(智慧)。我们很难决定城中的十个官长是以十为一个不确定的数字(钟斯;),或是指议会议员的数目(哥笛斯,引证约瑟夫的 Antiquities XX8、11;Vita13、57)。不论哪一种说法,本句的意思都是指敬畏神的智慧可能胜过一群老练的领导者集体的智慧。内心的力量胜于外界的忠告。

  20. 16~19节的论点发展到了最高点,与所罗门在王上八46所说的话互相辉映。这句话是强调语(用了希伯来文强调的 ki^ ,必然地);是一个普世性的真理(世上没有一个义人);它包括忽略的罪(行善),以及行出来的罪(永不犯罪)。

  21. 人类的罪特别可从话语的不可靠看出()。结论是对别人的怀恨不必太过注意(),因为会扰乱我们的平静。

  22. 我们自己的经验足够证明怀怒是出于人的罪,并且多半不准确。

7. 智慧难求(

  23. 传道者用神所赐的智慧()探索生命的问题之后,他发现智慧无法回答最终的问题(),特别是死亡()。传道者是说,这“终极的”智慧“离我远”。

  24. 按传道书的论点,我们必须视   That which is   不仅指所有存在之物(哥笛斯译为“所有存在的东西”),也指神设立万物的法则。万物皆依神的控制与命令而存,这一点超乎传道者所能理解。神命定人的寿命和环境(等)。正如 Moffatt 所译:传道者说,现实不在我的掌握之中。谁能测透……?这是修饰的问法。无人能领会神的计划和目的。

8. 人的罪恶(

  25. 传道者发现自己智慧有限,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人的特质。RSV 译万事的总结是源于“算”一字,这字可形容数学和智识,九10译为“谋算”。此处是指传道者长久而努力的思想人类本质之谜。其总结为何?知识和道德的用语汹涌而出,知道……考察……寻求,智慧……理由……邪恶……愚昧……狂妄,再一次刻划出他的重点,也表明他的严密。

  26. 传道者开始作结论:首先提到一种特别的妇人。她比死还苦,因为她的人格(心)充满狩猎的本性(网罗),而她的注意力是很强的(手像锁炼)。唯有神所喜悦的人()得着智慧,能辨明陷阱的网罗。若指控传道者是厌恶结婚,则错解了他的意思,因为我们可以从九9婚姻之爱看见一幅对比的图画。

  27~28. 传道者接着对一般男女下结论。这部份仍然充满数学的比喻,传道者想知道男人罪恶的总合。这一段仍是讨论智慧(参23、25);他将两性作区分时,心中所想的是这一点。他说,在男性中智慧稀少,但在女性中更少。这种论点并不是传道书所特有的();我们不必认为他是单身汉(哥笛斯),或是曾经失恋的人(普仑特)。这个论点是历史性的,不像29节一般性的论点。所强调的并非传道者发现的事实,而是他发现的缺乏。男女两性都缺乏智慧;“他发现男人仅有百分之一的十分之一胜过女性!”(哥笛斫)古代近东的文学还有更极端的言论(例如:“女人是一把铁短剑极其锐利,能切断男人的脖子”)266,在传道书中没有这类的话。

  29. 这一节道出了传道者对于整个人类的结论。本句第一个希伯来字( l#b[ad[ )意为“在上”或“它自己”267,开头这几个字按字面可以译作:“在它本身( l#b[ad[ ),看哪,我找到这点……。”传道者不得不来到尽头的那一点,就是前面所描述(15~28)灾难的来源:这是他灵性计算的总合。人类缺乏智慧不能怪罪于他人,只能归咎于人类本身。他受造时既非无罪,也非中性,而是正直的。这个字是用来描写心里忠诚或顺服的状态(;来;268。虽然起初人是正直的,然而罪“进来了”()。人的罪是颠倒是非(巧计是指深思熟虑的计策,要胜过原先的计划),是故意的(寻出有积极、持续的含意),普世性的(他们是将前面所提到的人个人化;),多样的(许多是指罪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各人偏行己路”,)。季德纳指出巴比伦的神义说中有一段可作对比,那里说到人的罪恶当归咎于诸神:“他们将谎言而非真理赋予他们。”269看哪是引人注意这个事实,并且向我们保证,这件事所有的人都可以看见。我所找到的是表示传道者的神学从生命本身可以得到证实。

266 ANET, p.425。
267 参 BDB, p.94。
268 参 D. J. Wiseman, 'Lawand Order in Old Testament Times', Vox Evangelica, 8, 1973, pp.5-21, esp, pp.5f。
269 Kidner, p.73;参 Lambert, p.89。


08
传道书第八至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9. 谁是真智者?(

  这一节应属前面一段,而非下一段,因为前一段箴言是从罪恶与苦难中寻求智慧,而本节是很合适的结论;何西阿书末了的挑战()也与此类似。希伯来文译为如的字,有时是指完全符合理想。本句可以译为“谁是真有智慧的呢……?”解释( pe{ser )这字研读昆兰古卷的人相当熟悉,昆兰团体以它为旧约中独立于上下文之外的解释。这字的另外一种形式( pit[ro^n )用在创世记,指梦的解释()。传道者乃是问,谁能从七1~29所列的问题中领悟出他的道路,谁又能正确地解明神护理的奥秘呢?发光的脸通常是指恩惠()。在此是指智慧人的仪态风度看来和蔼可亲,并且(如下一节所说的)他的温和显露在脸上(与成对比)270

270 Gordis 和一些将这节经文与传八2以下一起解释的人,认为它是指在法庭的裁决。NEB 根据一个修正的经节,译为“……使人被憎恨”(也参 NAB)。

D 权威、不公平和信心生活(

  我们视此为一整段,因为传道者心中的思想顺序完全与一2~三22平行(参诠译:“悲观主义:问题所在与解决之道()”)。他先面对君王的权威(),人生不公平之事(),生命之谜的困惑()以及死亡的必然性()等等残酷的事实,然后再度转向信心的立场,认为这是唯一解决之道()。

1. 君王的权威(

  在2~4节的嘱咐之后,主题逐渐扩大为一般性论权威的箴言(5~8)。

  2~3上. 希伯来文的前几个字令人难以理解(按字面为“我留心271君王的口”),但是也许可以译为“我劝你,留心君王所说的”。“我”字似乎与本句没有关连,使得译者相当困惑。大部份人认为此处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动辞,如“告诉”或“劝”(AV,RV)。另一些人则完全忽视这个字(LXX,Peshitta,Targum,RSV),或将它修改为“我的儿子”(卫迪述勃 Wilderboer),或视之为直接受格的符号(巴顿,司谷脱),或假定原文漏了“说”一字(瑞特)。这个谜还没有解决,但本句的意思大致是清楚的。君王的口272不仅是他的命令(如大部份的翻译),而是泛指“他所说的一切话”()。

  本节的后半讲出这个嘱咐的原因……既指神起誓,理当如此(参 AV,RV;RSV 则见以下的评论)。王的臣仆显然都要发誓效忠,这是一项常规,历代志下卅六13和以西结书十七13都曾被引为例证,说明这事。

  但此处是广指一般大众的宣誓(,约瑟夫所著 Antiquities XV 10.4;XVii 2.4)。赫兹柏认为这是神赐给君王的誓言,这个看法的可能性较小。其他“指神起誓”的平行经文()显示,这里较可能是指人所起的誓,而由神圣化或同意。

  第3节第一个子句 NASV 翻译得很好:“不要匆忙离开他”。“离开某人的面”在其他经文是指背叛或不忠()。因此传道者是警戒人不得擅离职守(),也不要固执背叛(RV 的固执较 NASV 的加入或 RSV 的延迟为好)273。然而,本句可用不同的方式来标点,并可以另外的方法解释文法。希伯来文 ba{hal   可以指“加速”或者“畏惧”。加果采取后者,并认为第3节开头的片语属于第2节,我们便可译为:“……因你的誓言不要沮丧;离开他的面前……”(RSV;参 NEB,GNB)。若是如此,第3节便是对居高位者提出警告。但十4的平行经文却断然反对 RSV,而赞成 RV,NASV 以及类似的译法。

  3下. 顺服权威的原因,除了宗教上起誓的因素外,尚有一些世俗的因素。

  传道者不是惟一用这两种角度相劝的人(保罗在的劝勉与此相仿)。王的意愿(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与话语权力太大,人不可置之不理。

  4. 君王权势的范围包含征税和征兵为王室效力,撒母耳记上八10~18曾经强调、记载这制度的开始;与其他同时代王国的记录也有类似之处274

  5. 前面曾经极力主张:生命要顺着神对万事全权的管理而活()。现在对生活在独裁君王之下的艰难生活,也提出同样的观点。顺服并非盲目的被动。定理(希伯来文 mis%pa{t )是指“惯例,程序”以及“裁定,判断”;智慧人能分辨神所定的时间以及“适当的程序”,如同约拿单(),拿单()与以斯帖()。

  6. 寻求“时候”和“定理”是各样事务的普遍原则。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这句解释被认为是指(i)加在人身上的沉重责罚;(ii)人类天生的较弱或邪恶:“一个聪明的臣子必会找到机会实现他的计划”,因为人类的弱点是普世性的,有朝一日必会出现缺口。”(哥笛斯);(iii)钟斯的解释是:“人的麻烦已经够多了,何必再公然反抗君王,增加困难。他应当等候,时机总是会来的。”从传道书全卷来看,“苦难”应该是指人在欺压(“重压在人身上”)的担子之下,所承受的挫折、困惑和紧张,因此(RSV 的虽然最好像 RV 一样译为“因为”)很需要有智慧,来分辨“时候”和“定理”。

  7. 人类困惑的关键在于对未来无法预知,心情焦燥。在这方面,我们既无法自助,亦无法求助于他人。

  8. 所有权威都有四项限制。第一,“无人有权掌管生命275,将生命留住。”有人以为这句话与下一个子句意思相同,但是因为第三、第四个子句各有含意,所以前两个最好也视为意义不同。“留住”的意思很清楚,它用于将牛犊“关起来”,以及“囚禁”犯人()。同字根的名词( kele~~ )是指“牢狱”。没有一所牢狱可以拘禁灵魂,亦即人的内在生命,包括其渴望、冲动和信念。我们的主也举了一个类似的划分之例()。第二,“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是以否定的话表达肯定的观点(),亦即死亡是神所命定的“时间”。第三,“这场战争无人能免”276。因有定冠词(在希伯来文中),所以作者心中的这场战争是指死亡。这个地方“每一个人都必须前去;并且独自前去,孤身作战;而每一个人都相继仆倒。”(华德劳)。第四,“邪恶277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此处的拯救是指免于死亡。没有任何方法,无论好坏,能够救人脱离死的侵入。君王的权势在此遇见势均力敌的对手。

271 希伯来文 s%a{mar “谨慎”()或“注意”(并他处)的意思。
272 Leupold 主张这里所谈的是天上的“君王”神。而其他以“王”来指神的经文(),从上下文都可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此处“王”似乎与下一句所提到的“神”有所分别。
273 希伯来文 `al-tibba{he{l te{le{k 是两个动词表示同一观念的例子, 其中之一带副词的意义。它与创廿四18类似,“她急忙并拿下”即“她急忙地拿下”。参 Barton, Gordis, DS83(C)和 GK120(g),N. M. Weldman 引用亚喀得文与这一节的平行句,见 The Dabar Ra~ 阿坎地的平行经文为证,JBL, 98, 1979, pp.407f。
274 参 I. Mendelsohn, BASOR, 143, 1956, pp.17-22;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1966), pp.158f。
275 Wright, NASV 和 NEB 认为  ru^@h]   是指风,但是从上下文及与死的关连看来,“灵”较为可能,这两节与三19~21,十二7有关。
276 Mis%lah]at 被认为是指 “逃避”(Targum, Levy),“武器”(Ehrlich, Gordis 所引证),或者是“伸出手”的省略表达(Gordis 例举),抑是“释放”(BDB),“休假”(Barton, Delitzsch;以下;Herodotus,以下;Josephus, Antiquities ,3,,4)。其他人将之修正为  meluh]est[ (护身符)(Galling)。在诗七十八49出现“送往远处”的主动意思;但 s{lah] 亦可以有许可的“释放”之意(),因此在这里可能是“释放”或某些类似的意思。
277 NEB 明显的将“邪恶”( res%a`~ )解释为以不法手段所取得的财富。

2. 人生的不公平(

  9. 这一节究竟是前一段的结论还是下一段的开启,曾引起争论。事实上,它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为这一切通常是向后指的。威廉斯(Williams)持相反的意见,但七23,九1,十一9,以及十二13的这些事都与他所主张的背道而驰。然而,第10节的第一个字与第9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传道者不仅是对八2~8的观察作结论,也开始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们再一次见到他严谨的观察(我见过),锐利判断(专心查考),广阔的视界(这一切……所做的一切事),以及界定于地上所见的事(日光之下)。希伯来文(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使人想起三1~15所论神掌握生命一切的定期。“令他受害”(希伯来文)并非令他自己受害(AV),而是令在滥用权力者手下的人受害。有两处经文用同样的动词“管辖”( s%a{lat] ),可以说明这一点()。

  10. 在希伯来文,这是“整卷书中最困难的经节之一”278。最后一个片语这也是虚空,意指本节是记载令人失望或伤心的事。

  从前后的经文(9、11~12上)看来,这里可能是指某些不公平的事279。到12下~13,才带入信心的宣告。RSV 抓住了要旨,但细节仍值得商榷。以下的注释主要是以 RSV 为依据,其他的解释写在注脚中。

  开头的片语 RSV 译 Then 仅出现于以斯帖记四16,那里显然是指“在此情况之中”280。这里可以译为:“在这情况中,我看见恶人埋葬。”281对古时的以色列人而言,正式的葬礼代表尊荣,若不得如此,则被视为极其不幸(282甚至连罪犯()、自杀的人(),以及国家的敌人()大部份都得以埋葬(因此以此来指控暴行)。传道者因见恶人得尊荣而感到困惑。

  希伯来文继续“……他们前来283离开圣地”。RSV 的解释为:他们在圣地出入(耶路撒冷)284,并且在他们曾做这种事的城中被人称赞。”285这包含了将 w#yis%tabb#h]u (“他们被忘记”)稍作修改,成为 w#yis%takk#h]u (“他们被称赞”),这种改法很可能完全正确。希伯来文的字母 beth kaph 很类似;古代译本和某些希伯来文的手抄本中也支持此改法。这一节是谈一件不公平的事(他们被称赞),而非谈公义的报应(他们被遗忘)286

  11. 9、10节所讲不公平却无报应的事,背后的原因是自满与对道德的漠视,本节则为其解释。人们误解了延迟的审判。生命、健康、避难所、家庭、饮食、穿着仍然维持原状,“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神似乎没有行动,人以为祂是漠不关心、无能或偏袒。

  人类的问题追溯到心(GNB,NEB 没有清楚译出);我们是从根烂起。心“渐渐满了”(希伯来文)作恶,表示逐渐刚硬,因为没有一物干涉,鉴定罪人的演变程度(所用的字:“……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呢?”)施刑( pitgam ,可能是一波斯字)在其他地方是用来指王的喻令(),但在此是指神的审判。

278 G. W. Reines 'koheleth VIII, 10', JJS, 5, 1954, pp.86f. 他认为应该作 wb~wm ,而不是 wb~w 并主张这节意为:“在恶人死亡并埋葬后,他们的恶行速速被遗忘,而他们的坟墓亦受到人的尊敬。”

279 有些人认为,本节是指报应落在不敬虔者身上的观点(Leupold 等人),但由此看来不太可能。
280 BDB 亦同,p.486。
281 NEB 和 NAB(“走近并进入……”?以动辞 q-b-r (靠近,接近)代替 MT 中的动辞 q-b-r(埋葬)。
282 参 art, "Burial and Mourning", IBD, pp.211-215。
283 Aalders 认为“他们来”是“他们安静地离去”的简略表达(为速记的笔法),它较长的形式出现在创十五15和赛五十七2中)。ASV 认为是“他们来到墓地”的缩略,而 Wright 则认为是他们出生”。
284 有人(如 Reines, GNB:认为“圣地”是墓地。这用法未得到证实,另有一些人认为是圣殿(参JB,“人们到圣殿去尊荣他们”)。
285 希伯来文的“这些事情”,( ken )偶而可以当做名辞,意思为正确(的希伯来文;)。因此最后一个片语可能意思是“那些行动正直的人”(的希伯来文),作动词的主词。好几种翻译采此看法,如比翻译的人认为,本节中有两种人,一是得尊荣埋葬的恶者,另一是被人忘记的义人。另外还有一个处理方式,Geneva Bible 译为“在那里他们曾行正直的事”(为 Ginsburg 所引)
286 RSV, JB, NAB, GNB, NIV 接受这种修正。NEB 采取同样的读法,但认为它是反身动辞(“他们为他们自己感到骄傲”)。

3. 信心的答案(

  12. 传道者愿意慢慢等待。罪人的恶行可能极多(百次,NEB 将之省略),寿命可能很长(享长久的年日),然而传道者坚信,义人得福乐仅是时间问题而已。最稳当的途径是敬畏神。在智慧传统中,敬畏神是一种畏惧和谨慎,因为感受到神的伟大“金光……可怕的威严……大有能力、有公平和大义……所以人敬畏祂”();当约伯只注意风的动向,他是“废弃敬畏的意”()。虽然传道者知道“敬畏神”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他还是作此要求。他对智慧的条件作结论时,这也是其中的一部份()。生命的“定期”需要它();敬拜需要它()。它会带来释放(),与最终的福乐如此处的应许。……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在他面前指出它的主要特色,即在神的伟大之前战兢畏惧287。值得注意的是,传道者虽常说“我都见过……我见”()。他在这里的回答却是由我准知道引介。生命的不公义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看见;传道者的回答并不是一种观察,乃是信心的答案。

  13. 他同样确定,灾难虽然延迟,但最终将会临到罪人。虽然他可能“延长(他的年日)”(12节希伯来文),审判落在他身上便使他不得长久的年日!有人曾经用不同的方式阐释这似非而是的理论。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引用句(哥笛斯;GNB)或是编者的技巧288(劳哈等)。刘普德则认为,这是经过改写的双关语:“虽然他(作恶)的时候很长,也不能使他的日子长久。”这说法很有可能,因为“他的年日”希伯来文出现在13节而非12节。笔者相信传道者是要“揭穿世俗主义的真貌”(季德纳),特意将这两个句子并列,为要激起人的议论。传道书中充满二元性的形态:从“日光之下”的观点来看,恶人的年日长久令人愤怒;从信心的角度来看,时间则似乎不同,传道者无法想像罪恶永不受责罚和审判()。这吊诡之说亦唤起死后有生命的可能性,那时罪人将不能继续犯罪。这一点可以由以影儿形容人生命的不安全得到证实。按这个说法来看,AV 所译他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似影儿(参 RV),较 RSV 他亦不会延长他的年日如影子一般为好。这与上下文相符,因本节只可能是指恶人在坟墓之后不能再兴旺(参诗四九,七三;

287 进一步参十二13。
288 见,导论:“传道书的写作”。

4. 重述问题(

  传道者以更尖锐的形式来重述困惑(也):报应与报偿完全颠倒。

5. 重提解决之法(

  传道者没有尝试完全解开这个谜。相反的,他提出了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法,所循的路线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他仍然关切地上的生活(日光之下),称赞喜乐()和满足(吃喝;)。一生之久(一生的年日)的亲密友伴(与他同去,为希伯来文 yilwennu^ ,译为“依恋他”,“与他共享”)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与行动的鼓励。这一切的秘诀是:皆为神所赐的。

6. 生命之谜(

  16. 从八2开始,思路回到了生命之谜这大题目。传道者的研究非常彻底,包含他对经验的仔细思考(智慧)和观察(我专心寻求……要看)。希伯来文不清楚。在头一句“我专心……”之后,接着是一个括号(“因为或是289白天,或是夜晚,人的290眼都不见睡眠291”)。其意思到17节才完整(“接着,我看明……”)。传道者又看到,人的问题使他白日不安宁,夜晚不成眠()。

  17. 他的结论是:我们必须知足,不要想去了解每一件事。辛勤工作(“费力”),不止息的奋斗(“寻查”),技巧或经验(“智慧”)都不能解开这个谜。智慧人可能会格外的努力,但他们仍会大惑不解。

  九1. 本节可以译作:“嗯,我已经将这一切都放在心上,并且说明了义人、智慧人与他们的行为,都在神的手中。人不能知道这些会被爱或遭恨;一切都等在他们前面。”第一个字仅是“嗯”的意思,;它既非解释(AV 因为),亦非对比(RSV 但是)。RSV 在……手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片语,表达“任其处理”(等),在“……监管之下”(等),或“在……掌管中”(在此最为合适;……)等意思。如果按一般人所认为的,后半是指神接纳人或拒绝人,那么本句的思想是:“即便是观察,亦无法明了祂如何管理我们”(季德纳)。但几个句子之后所提到的“爱”与“恨”(6),清楚是指人间事。这个观点和其他几处义人会得到神称许的保证也不相符()。这一句更可能的意思是,无人知道义人将得到什么;谁又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义人和智慧人并不保证可以过安乐的生活。在他们前面希伯来文意为“等候他们”,这种用法很少;它虽然可以指空间(等),但却也没有理由不可以指时间。

  RSV 按着古代译本,将 MT 第2节的第一个字( hkl ,“一切事”)改为 hbl (“虚空”),而因此译作在他前面的每一件事都是虚空。这是合理的,然而 MT 的原意也很有道理。

289 Lauha, Barton, Aalders 和其他人(参 NIV)皆是如此。这个欢点将 ki^ gam 视为两个不同的字(“因为两者”)。另一种看法(参 Gordis)将它解释为“虽然”,GNB 用此意。
290 “他”加字尾成为“他的”,是指劳苦的受害者(参 Barton)。
291 参 Gordis,引 Mishnaic 的平行句“合眼”。

7. 死亡的毒瑁九2~3)

  2. 开始的句子最好译作: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不一定仅是指死亡,虽然经文是继续谈这一点。这里只是指出,按着眼见,义人并不一定蒙神宠爱;而按着眼见,恶人亦不一定受到神的责罚。死亡临到众人,也没有分别。在好人之后,RSV 加上和恶人是根据古版本;MT 没有片语292。起誓的可能不是指亵渎或卤莽的起誓(大部份的翻译是如此;),而是“奉主的名”起誓(),是表示对立约,忠诚的步骤之一。逃避誓言293(RVS;较 AV“畏惧誓言”好,后者意指尊重誓言;)是指避免对约忠心。因为以下一连串的对比,都是先提好行为,所以这个解释是有依据的。(如普仑特的观察)。

  3. 死亡对传道者来说并非“自然”现象,而是件无法抗拒的恶事。与恶相关的是狂妄,在其他地方与这辞并用的有:能说善道的轻薄()、社会的腐败()、愚昧()、自以为义的不顺服()、及喜爱暴力()或骄傲();因此,从这些用法看来,这辞是指道德沦丧,其表现为卤莽而无理性294。我们堕落天性的问题()是普世性的,因为恶是归给所有的世人。它是整个人类内在本性(心)的特色,是无法补救的(一生,他们活着的时候),是强而有力的(充满)。死亡最可怕的一面(“琛保)就在这里,因为这种心将使我们“被审判……归他永远的家……归于神。”()。

292 它可能是一个很长的片语:“好人,洁净人”与“不洁净人”的对比,为要配合(按希伯来文)那长片语“不献祭的人”与短片语“献祭的人”的对比。(Gordis, NASV,亦是如此)。
293 参 DTTML ,因 yara' 在后期希伯来文中是指“躲避”。
294 JB 认为,原文遗漏“为了活人”。这种看法没有必要。

8. 有生命,就有希望(

  4. 这节的前半并非否定死后的生命(),而是暗示地上的生活不能藉回顾来享受。这一点是本节后半所强调的。狮子,“万兽之王”(),在古代的世界中为人所钦慕。另一方面,狗却为人所轻贱,因它食腐尸(),以不洁出名();有一句苏美的箴言说:“看重聪明狗的人不知羞耻。”295这番话为传道者认为今生是决定性的见解更添上了色彩。

  5. 第4节指望的解释,是因今生还有机会思想死亡的事实,以此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正如传道者前面不断的劝告。对死后的生命没有任同的描写,只提出审判的警告,以及消极的谈到所有地上的经验都将停止。在其他地方曾以赏赐形容人类努力的成果(),包括物质的东西();死亡使我们完全离开这个范畴。

  死了的人毫无所知,在旧约中不算极端的言论()。古代的其他文化和我们的民俗一样,也有与死人接触的迷信。海德尔(Hediel)引用一段巴比伦的经文,说到“可怕的鬼魂……整日追逐我,整夜恐吓我……可能是我家人或亲戚的鬼魂,也可能是死于暴力的人或流浪者的鬼魂。”296巴比伦和叙利亚人的习俗,是要在墓中供给死去的亲属饮食297。但以色列没有这种风俗。相反的,活人会忘记死人;虽然有约定,有纪念物,但他们很快便“不被记念”了()。

  6. 地上的经验将会停止,爱与恨也在其内。下一个字常指热情(NASV)或嫉妒(NIV),但在此可能用一般性的辞汇更符合上下文,如 GNB 他们的欲念。日光之下的片语肯定了前几节是指地上生命失去了便不能挽回。一个人的分(AV)或“所享有的”(RSV),是每日活动中所得到的喜乐和满足(,有时此处译作命运);在自我为中心的快乐中不能得到(),唯有视之为神的恩赐,才能享受()。传道者一再提醒,人的分在死亡之后便不可复得了。本句以最强烈的语句声明这一点:一旦死亡,它便完全(不再)而永远(永远)过去了。

295 参 E. I. Gordon, Sumerian Proverbs (1959), p.256;参其也论轻视狗的资料,pp.256-262,以上的翻译是暂定的。
296 A. Heidel, The Gilgamesh Epicand Old Testament Parallels(1963), p.157。

297 同上,p.204, 参 Miranda Bayliss',中亚述及巴比伦为死人赎罪的典礼('The Cult of Dead Kin in Assyria and Babylonia', Iraq, 35, 1973, pp.115~125, esp. p.117)。

9. 信仰的药方(

  7. 这里突然插入一个迫切的劝诫:去……!先前的劝告(、22,)现在成为紧急的召唤,要人行动。信靠神的人必须能享受满足的生活(参五18吃之注释;与喜乐的人生(亦参见)享福的基础在于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这句话几乎与保罗的口气相同,是传道者最接近因信称义教义的一句话。人必须知足,视之为神的恩赐();神将悦纳他及他的作为。信徒不是靠努力来讨神喜悦;他“已经”被接纳了。在这基础之上,智慧人会“尽力去作所当作的事”()。(也许可以这么说,他从保罗的教训转到雅各的劝诫)。

  8. 在炎热的气候里,洁白的衣服和膏油令人倍觉舒畅,后者可以解除皮肤干燥的不适。许多古老的经文中均提到,食物、衣服、膏油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298。埃及的竖琴者之歌曾提到“头抹没药,身穿细r衣”299。在吉儿迦梅逊的叙事诗中,用辞更接近:

  吉儿迦梅逊,你要流浪到何方?

  你追寻的生活,将寻不着,

  诸神造人的时候,

  裁定人必须死,

  生命掌握在他们手中。

  吉儿迦梅逊啊,让你的肚腹填饱,

  白天寻欢,夜间作乐,

  每天快活宴乐,

  日夜跳舞嬉戏 !

  外袍闪亮光鲜,

  洗头净身,

  关怀牵你手的幼儿,

  让你的妻享受你的怀抱,

  这才是人类的使命300

  然而,传道书并非主张在诸神不良意旨的阴影下持享乐主义,而是认为享福是神的恩赐之一,反映出神接纳人的保证。

  9. 在人生的挫折中,婚姻是一帖良药。传道者正视它,认为是人类的正常情况,因为他劝勉每一位读者都当如此()。正如创世记二章所载,男人要负起生活最重要的责任,妻子是他的伴侣,是虚空的年日中的安慰(参见)。婚姻的要求包括爱情的给予(你所爱的;),积极寻求快乐(RSV 译享受人生),在世上的职责中(劳碌的事上)终生(你一生……的年日)互相鼓励。

  有两个理由将这个呼吁更加强化。第一,婚姻是神的礼物,因此必有美善的本质。()分是传道者的用辞,形容在地的虚空中神乐意赐给人的快乐与安慰(见)。第二,人生非常短暂且缺乏保障(你虚空的年日);既然婚姻是世上诸福中的一项(日光之下),就要在这一生中享受其快乐,因生命转瞬间将消逝无踪301

  10. 以上一连串的鼓励自然导出此结果,因为快乐(7)、安慰(8)和伴侣(9)使人有精力、有信心,能全力投入一生的使命。

  手指力量或能力(,AV 小字,RV 小字);当作的(英:finds),意指机会(,希伯来文为“在这里发现”意指“在这里我恰好有”)。因此,去作凡你手中所当作的事,是指按个人的能力与环境,享受生命,并负起人生的责任。生命应当积极而充满活力(尽力),踏实(谋算,意指“策略”、“计谋”,“主意”),有见识(知识),有巧妙(智慧)。这种信心生活的特性,惟有在一个人今生日子中才可能有。悲观者生命的虚空,不能以回顾来填满,除非找到补救的良方。

  人生抵达终点,阴间,死者的所在,世上的经历各种活动、计划与智慧都止息了()。传道者并没有对阴间作积极的描述。消极而言,其特性是缺乏今世生活的机会;他没有再多作说明。以色列和其他古代国家不同302,对死后的世界几乎没有任何神话。阴间,是一个语源不确定的名辞,指一个地方,但已没有神话色彩,旧约只是藉此明显的用辞来描述死亡的状态而已。

298 参 J. Zandell, 'Egypt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Travels in the World of Old Testament (ed. S. H. G. Heerma Van Voss et al., 1974), pp.279下 。
299 见导论:“传道书的古代近东背景”, p.26 所引用之经文 。
300 ANET, p.90。
301 因为在此处“妻子”原文只是“妇人”,而希伯来文没有加冠词,可以指“一个妇人”,以致一些人(例如 Barton, Ginsbury)认为传道者乃主张婚姻之外的淫荡。这种看法忽视了传道书的背景创世记一至十一章;况且传道书的希伯来文形式有省略冠词之倾向,而其他作者则会加冠词。因此,单凭缺乏冠词而如此解释是无法立足的。伴侣乃是一生之久,而非一时的男女暧昧关系。
302 参 N. J. Tromp, Primitive Conceptions of Death and the Nether World (1969), ch. 2; P. Watson, Mot, the God of Death, at Ugarin and in the Old Testament (University Microfilms, 1971); J. Zandee, Death as an Enemy According to'* Ancient Egyptian Conceptions (1960); E. F. Sutcliffe,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Future Life (1947), chs. 1~2 for extra-biblical ideas 。

E 智慧与愚昧(

  许多注释家认为,这几节不是持续的言论。哥笛斯说:“这一段包含各种主题,缺乏逻辑结构”。德立兹抱怨道:“为了将这几节经文和前面连贯起来,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思想与纸张!”不过,有少数学者(例如刘普德、赫兹柏及其他几位)尝试理出这些言论的头绪。刘普德认为:“作者所写的言论有连贯性,其思想有逻辑顺序。”(对的注释)。这件事的真相不容易定夺。若要想理出非常详尽的推理,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但另一方面,推理的连贯性和主题的连贯性是两回事。若前者在这些经文中并不显著,后者却相当明显,因为每一个单位都多少直接论及愚昧或智慧。

1. 时间与机会(

  本段经文首先谈论智慧和其限制,并与7~10节抗衡。智慧人不能o安于生活的福份而忘却忧患 ; 因为虽然智慧人有神悦纳的保证,但患难仍不会消失。

  11. 这里列出五种成就,没有一种可以保证成功或发达 :(i)快跑的脚可能是输家();(ii)军事力量不能保证战争胜利(参赛三十六~三十七);(iii)智慧同样不能保证人可以过好日子();(iv)明哲可能与贫穷为伴();(v)恩宠(和合本:得喜悦)可能迟迟临到无辜的约瑟(创三十七~四十一),而有人也许全然得不着()。有两个因素足以扰乱人类所有的计划。第一,时间(和合本:当时)限制了我们,这辞回应了整卷传道书的教训,我们生命的定期都在神的手中;这固然是信心的保证,却也是对自信致命的打击。第二,机会是不可预期的,纵有再周详全备的计划,也可能遇到不按牌理出牌的局面303

  12. 生命的定期无法预测(事先人也不如道),无法躲避(恶网……网罗),突然临到(忽然临到),但真实的人生模式正是加此;世人是一般性的名辞,指出这是生命的常态。劳哈认为,祸患……的时候,可能只是指死亡的时间()。但是,既然在别处经文()传道者提到事务的流动常与世人的计划和希望相对,祸患……的时候可能除了指最终的死亡,也包括其他灾难。

303 参见二12~17的注释。

2. 受重视的智慧(

  传道者如同在别处一样,首先提出一项观察,接着写下一连串评论与感想。

  13. 传道者提出另一个他所观察到的智慧事例。我见是他的惯用语,表明是一些真实的事令他深思;因此这故事并不是纯粹杜撰的比喻(榜样,亨登柏等人)。

  14. 他很惊讶,卑微无名(小城)竟能与声势浩大(大君王)相争,软弱无力(人数稀少)竟能与强大有力(修筑营垒)304抗衡。下列史实曾被列入考虑:

  亚基米得(Archimedes)曾击沈罗马船舰,挽救西那库斯城(义大利西西里岛之海港,西元前212年);大安提奥古斯(西元前218年)和后来的安提奥古斯七世(西元前138年)围攻多尔;安提奥古斯五世围攻备索勒305;狄密斯托克利(The-mistocles)挽救雅典;佰玛迦的亚比拉之解围();提备斯的脱困()。

  15. 除了以上的理论之外,科克斯(Cox)认为,穷人可能就是指传道者自己。这些都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本段主旨在于没有人记念那穷人。难道这意谓着他救了那城之后,旋即被人遗忘?果若如此,“我们要学的是,不必看重大众的谢忱,它很快会烟消云散”(季德纳)。或是他可以拯救那城,却未被注意到?这种解释似乎可能性较大,GNB,NEB 和 NASV 版本译作:“他应该可以拯救那城”(亚达斯、麦尼尔和赫兹柏亦持相同看法)306;下一节即如此应用这里的教训。

  16. 他应用此比喻的教训:智慧经常被人藐视。虽然智慧可能扭转乾坤,但是贫穷人307的卑微环境却和他作对,且胜过他的智慧。勇力意即本领,指个人或军旅,在皇家的丰功伟业中常受瞩目,以色列史中好几处记载一连串勇士之名,足可证明308

304 希伯来文 M#so^d[i^m (网罗)可能是抄写者在誊写 m#so^d[i^m (围困)时之误。其他学者(如 Gordis)认为 m#so^d[i^m 本身即有“围困”之意。
305 这些事件见于 Polybius 第五卷;Josephus, Antiquities 第8卷;1 Macc. 6 及 2 Macc. 13。
306 参 GK 106(p)完成式之用法“表达行动与事实……”并非指实际的,乃指可能的。
307 参传四13及注释97。
308 参王上十五23,十六5、27,廿二45;王下十34,十三8、12,十四15、28,廿20;代上廿九30;斯十2。

3. 智慧的阻碍(

  17. 传道者继续强调,安舒的生活会打消智慧。16节的反面也同样真实:统治者能够要人听他的话,而智慧却容易在喧嚣声中消失。三重对比清楚表明了这一点(言语……喊声,智慧……掌管(者),在安静之中……愚昧人)。“掌管者”不限君王,而是统治阶级的通称()。作者将智慧人与掌管者对立,意指统治阶级并不一定站在智慧这一边。“喊声”似乎是指该地的“地方官”强烈的自信。他身边那些谄媚,喧嚣的随伴,对他o有坏影响。在安静之中才更有希望得着智慧(加上“信心”,和合本译作“安稳”;加上知足)。因此,智慧无法经常占优势;喧嚣、多言及权力却可能胜过它。智慧本身并无保证309

  18. 另一个危险是智慧很容易被推翻。有些人(例如金司博)认为这里的错误是知识性的,所谓的罪人与道德无关。然而在以色列的智慧文学中,“智慧”和“愚昧”是有道德含意的,传道书尤其如此。智慧,包括所罗门特有的广大的心,娴熟的文笔,对自然界渊博的学识();但是这是神所赐与的才能(),且附有道德条件,因为它让人能“辨别是非”()。在申命记中提到谨守遵行“律例和典章”:“这就是……智慧,聪明”()。传道书的模式大体上亦相同:宽广的见解();有技巧的搜集、整理箴言(),对自然界广泛的兴趣(),智慧乃神所赐且具道德约束力(“神喜悦谁,就给谁”)。在二26,“智慧”与“罪人”对立,显然是基于道德因素。因此,此处“罪人”是否可以排除道德因素,很令人怀疑。

  十1. 尽管此节被列入下一章,但其主题仍继续前面的经文,谈到个人的层面。上下两句互作比较,可以译成“正如死苍蝇……因此一点愚昧……”,此箴言强调智慧人的品格所散发的馨香之气(作香的膏油……智慧和尊荣)。然而,一点小错误就能使他的愚昧之气胜过智慧的馨香。这句箴言再次警告读者,即使对智慧也不可完全信赖。我们的生活必须日日交在神的手中,除了神以外没有安全之处,智慧亦无法保证平安310

  愚昧( sekel )或愚昧人( sa{ka{l )与邪恶()有关,与智慧相反()。它源自人格内在的缺陷(2),旁观者清楚可见(3),愚昧人的讲论更表露无遗(14)。在别处经文中说到,愚昧乃是“有智慧行恶”(),无道德感受()。它不是缺乏知识,乃是不讲道德。

309 RV 版本以不同的方式译此节:“智慧人的言语被人听从,胜过掌管愚昧人的喊声”。这要看“听”这个分辞如何与周围的字相连,是“在安静之中听”?或“……在安静之中被听”?既然上下文与智慧的限度有关,也就是论智慧失败的可能性(参11,16,18节),RV 的翻译似乎较不合适。九16正是在否认人会听从安静中的智慧。
310 希伯来文可能译为“死苍蝇”或“致死的苍蝇”。类似用法(见希伯来版,)指向后者,Leupold亦如此译。然而这句箴言所强调的,应该是腐化之物虽小,影响却很大;并不是其致死之力,在推理上所需要的语气,类似用法并不足以推翻。

4. 愚昧人(

  本章其余的经文()专谈愚昧,首先从一般性的说法开始。

  2. 追根究柢,愚昧乃源自人心的错误,人内在无形的生命与脸()、手()以及身体()等外在有形的部份形成对比()。它包含了心思意念,因为“专心”即考察研究()。因心的本质产生的问题,正是传道者所面对的难题。从一方面而言,“永生”是在心中;我们不可能满足于这有限世界的一切();可是心却是邪恶的()、不正的()。然而,神可以在我们身上工作,使心溢满喜乐();心有可能得“放正”();也可能得“智慧”()。此种“可疑的身体结构”(季德纳)是幽默的笔法,常见于智慧文学中。AV 和 RV 的译法相当正确:智慧人的心在他的右手边……,右手与力量有关,代表拯救、支持和保护()。惯用右手的以色列人显然是将左手与不得宠()、笨拙无能()相提并论311。心的位置在右,表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满有聪明且饶富机智。而心居左,则表示一个人的“生命之源”()是位于现实与属灵无能的范畴里。

  3. 此节更具体说明了这一点。愚昧人喜爱喧嚷的歌唱()、吵杂肤浅的笑声();他懒惰成性(),喜爱饶舌(),脾气暴躁(),不接受谏言(),目无道德(),心无药可救(),神不喜悦()。他可能出现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甚至在神的殿中()或君王宝座上()。孟第(S. A. Mandry)曾研究愚昧人的本领,计有说谎、毁谤、喧噪、激怒他人;他聪颖、诡诈、非常自信;他不理会惩诫与管教,反对宗教312

  第一句可以译为他缺乏心(RSV 译为他毫无理性,),或者将句型另作分析,而译为“他的心缺乏”。由他内在的缺失(2)来看,后面的解释似乎较合适。第二句许多人认为是指愚昧人“称那些与他不同、想要矫正他的人为愚昧人……愚昧人凭自己来定是非,藐视一切谏言”(钟斯)。这解释似乎没错,因为温和的劝说()与强烈的责难()都无法影响他。但本段经文中没有提到劝告;因此最好解释为愚昧人无法隐藏自己。意即,愚昧人内在的缺失在大庭广众间表露无遗。

311 参 Z. W.Falk, "Gestures Expressing Affirmation", JSS, 4, 1959, pp.268f。
312 S. A. Mandry, There is No God: A study of the Fool in the Old Testament (1972),特别是: p.55; T. Donald, 'The Semantic Field of "Folly" in proverbs, Job, Psalms, and Ecclesiastes', VT, 13, 1963, pp.285-292。

5. 愚昧人居高位(

  4. 在论愚昧与智慧的全段之中,o有本节和十20有命令语气。在本节中命令之后随即解释必须如此行的原因。掌权者若发怒313,必须以冷静的坚忍化戾气为祥和,不要因害怕而恐慌,也不要怀怨在心而离弃他。士师记八3出现同样的字汇“怒气……消了”,可以说明这一点。

  5. 本节经文指出第4节警告的背景,是作者曾观察到的一件祸患(我见)。有些译本将语气软化(NIV 译为 sort of ;RSV 译为 as it were ,和合本“似乎”),但是希伯来文的口气比较肯定(“确实地”,“真实地”),不太像是比较语气(“似乎”、“可谓”)314。刘普德认为“掌权者”即是神,他的论点是(i)按上下文看,似乎合理;(ii)希伯来文用( s%lli^t[ ),和4节的字( mo^s%e{l )不同,由此显出是两种掌权者;(iii)希伯来支用定冠辞,也有这个含意;(iv) s%alli^t] 在但以理书四17、25、32,五21是用来指神。对以上论点可以如此答覆:(i)字的改变仅是文笔的变化;(ii)在但以理书中的用法并无重大的意义;若 melek (“君王”)可以指地上的王(),也可以指天上的王(),则 s%alli^t] 亦同样可能有不同的用法;(iii)定冠辞可指在某一时间中作王的那一位;(iv)决定因素在于上下文,而这一点并不支持刘普德的理论。上下文乃是论国家掌权者的愚昧。传道者似乎也不可能说神会“疏忽”。

  6. “时间与机会”()可能造成古怪不合理的现象,智慧的功效因此受到限制。拥有丰富资源的人(富足人),可能缺乏机会;拥有机会的人(高位),则可能缺乏属灵的资产。

  7. 传道者提出一个反常的例证。马与王权和财富有关,对古代的人是非常生动的说明()。

313 希伯来文为 ru^@h] (灵),但此处是指怒气,参赛廿五4(强暴人的怒气)及箴廿九11。
314 参七7的注释及 Gordis 论 kaph 肯定语的用法,注释254。

6. 愚昧人的行动(

  这一组箴言说明了愚昧人的结果。它和4~7节的关系很难断定。可能“出于掌权者”的愚昧仍然是作者所关注的,但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

  8. 报复的本质亦包含对自己的惩罚。这个比喻和耶利米书十八18~22相像。力图行恶的人通常任意而行,且不惜各种麻烦(挖陷坑……拆墙垣),他们的回报则恰如其计(自己……必掉在其中),无法意料(8节下),且是致命的(为蛇所咬)。哈曼正是如此,他被挂在自己所作的木架上()。

  9. 也许有人认为,凿石头、劈木头等建设性的活动,比第8节的行恶安全。这里另有两句箴言对此错误的假设提出警告:人生各种活动均有与生俱来的危险。

  10. 在别处,传道者和智慧传统通常描绘愚昧人的特色为肤浅和匆忙。此处则刻划出智慧人的工夫:智慧人将工具预备好。深思能带来成功,远胜过暴力。

  11. 此处正视一个相对的危险:一个人虽可以处理困难之事(行法术者),若缺乏机敏,仍会失败(未行法术以先,蛇若咬人)。懈怠可能抵销与生俱来的技巧。

7. 愚昧人的言论(

  12. 所有智慧作品迟早都会论及舌头,因为谈吐是智慧的试金石,“小小的舵”可以指挥全船()。智慧的言语是恩言;希伯来文说它们是“恩典”,是一切恩惠或仁慈具体而微的表现(用到同样的话):是合宜的(),有帮助的(),可喜的()。言语可以吞灭(直译“吞下去”);它能毁灭愚昧人的名誉(3)、品格()、向善的念头(),至终毁了他自己()。

  13. 愚昧人言语的来源,在于他内在的性格(),即前文所阐释的愚昧(全部)。它的末尾(结果;)是“奸恶的狂妄”(RSV,NIV),是一种颠倒是非的不讲理。

  14. 传道者现在指出愚昧人自大的言论。也冗辞赘言,但其中毫无深奥的智慧或知识。他对眼前的事都欠认识,更遑论未来了。没有人能提供他未来的知识,然而他却大言不惭。

8. 愚昧人的无能(

  主题从言论转到行为。它与16~20节相连,但不是以全国性的角度来看此事。愚昧人的劳碌造成困乏,其结果是毫无功效。下半节强调,他“对人人皆知、随手可得的事,却一无所知)(金斯博)。前文已说明懒惰是他主要的特征(),这里则是说他在道德与智力上的懒惰,导致绊跌()、笨拙()、崩塌()的人生。

9. 邦国的愚昧(

  全段达到最高潮。传道者已经观察过智慧和愚昧对全国的影响(),现在他恳切指明这件事的紧要性,将两种生活方式互相较量,指出邦国的两种命运:毁灭之路(有祸了 16)与安全之路(有福了 17)。

  16. 邦国第一优先的需要是一位成熟的领袖。RSV 译为是孩童,并非指年龄,而是泛指成熟度。这个名词常指“仆人”(参 NIV;但“is”和“was”都有可能;等)。在列王记三7,所罗门认为自己是“幼童”,承认他的不成熟是很大的缺陷,需要神赐智慧才能弥补。

  17. “贵胄之子”是在社会上地位较高的人,有充份的自主权。所以,这两节的对照,重点不在年龄,而在生活的态度,一种为成熟、大胆,另一种则为不成熟、无主见。邦国的智慧另一项标准是节制。早晨宴乐标明放荡、懒惰的生活态度,强调其奢侈与放纵。我们经常看见传道者认为享受喜乐是应当的(例如),放纵的相反不是禁欲主义,而是节制。这种喜乐的标记是“为要补力”而享受,“不为酒醉”315。因在高位的有智慧之力,带来幸福的生活,是国家极其有福的标记;由自我放纵所产生的虚伪喜乐,是国家危难当头的标记。

  18. 赫兹柏认为房子比喻国家,如此这段经文便有连续性。这个看法其实并无必要。这里的衔接并不复杂,乃是继续谈愚昧人的主题。愚昧人懒惰的结果不是遭致神闪电似的审判,他所受的审判更微妙,乃是逐渐的衰退。如果不注意每天生活的细节,结果就会失去生存的战斗力。RSV,NIV 的滴漏可以意指“崩溃”,是乌加列文同语根动辞之意,适用于本处及诗篇一一九28316。然而,滴水的文思无疑曾出现于箴言十九13,廿七15和约伯记十六20,因此,“滴漏”也是可能的翻译。

  19. 本节经文很难处理。如果16~19节是平行句,16、17节之间的对比在18、19节再度重复,其顺序即为:有祸了……有福了……有祸了……有福了;如此,18节是谈愚昧生活的不幸结局,19节则应该谈智慧生活的快乐结局。在别处面包(RSV)代表生活中合法的喜乐()。钱能叫万事应心的说法不足为奇;虽然圣经曾对钱提出警告(以下;),却并没有藐视它。传道书中四次提到它,说明一个人知道何为富有(),钱无法完全满足人(),但它可以成为一种护庇(),也是实际的需要(如果我们以这种方法来看本节)。有些人不赞同这种解释,认为本节仍在讨论放纵的生活。这种解释以为本节是描写愚昧人的人生观同等有限,不超过摆设筵席、酒和金钱。

  要作选择很困难。笔者认为后者的说法更为可能。从希伯来文字的顺序看来,本句所强调的似乎是:“他们为嬉笑设摆筵席,以酒使人快活,认为钱能叫万事应心。”懒惰生活的失败就在于此:面包……酒……金钱是其极限。

  20. 这部份以一段实际的警诫作结束。智慧人在生活中不应该对国家的君王和领袖(富户)产生愚昧的愤怒。本节提出挑战,要我们在全国都懒惰、不成熟、放纵之时,仍然保持镇静,对主政当局要柔顺;这里对顺服举出一个合宜的理由。译为思想的这个字,曾被译为“休息”或“卧房”,但这个最普遍的译法非常有道理317。“是小鸟告诉我的”是一句谚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许多文化中,包括亚里斯多法尼的鸟儿,及赫人艾耳库赫撒的故事318

  本段所谈的智慧和愚昧完全符合传道书主要的教训:我们需要面对生命实况,每天都从凭祂旨意行事之神的手中接受生命。

315 这介系辞可能是指"附随的情形"(BDB, p.89),为以上翻译的依据。
316 G. Driver 在 Archiv Orientalni, 17, 1949, pp.155f 中的建设 ,H. L. Ginsberg, JAOS, 70, 1950, pp.158f 及 M. Dahood(CPIQ, 1952, p.212)等人都接受。

317 参 D. W. Thomas, 'A Note on B#made'aka in Ecdes. 10: 22', JTS, 50, 1949, p.177,那里提到一些人的建设。
318 参 T. H. Gaster, 'The telltale bird', in 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 (1969), p.838。


11
传道书第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Ⅲ 抉择的呼召(

  到目前为止,传道书已经带有劝诫的味道,它不仅描述信心生活,并且大力推荐。漠不关心、不信的生活,和信心生活在天平上一比较就显得份量不够。现在传道者要呼召人作决定。

  释经学者常以为,十一章不过是一连串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绝妙箴言,谈论商业或明智的农业手法(1、4、6)。然而,我们却必须认为,全段的要旨远超于此。因为传道者不o关心细节,乃是视生活为一个整体。下列因素支持这种看法。

  第一,本段是由连续的劝诫集中组成,显出整段是关注决断性的顺服。

  第二,本段稍有命令的意味,而到十二1~7,命令语气达到感人而持续的高潮。在英文翻译中,这一段整个是一个句子,很值得我们注意。“在……之前……在……之前……,在……之前”(1、2、6)将我们的心钉稳在第一个命令上:“当记念造你的主”。

  第三,整段都在强调委身于以色列真神的本质。十一章中一连串的呼吁,带出信心的主题,相信是创造之神掌管人类和一切事物。这些警句式的命令综合起来,到十二1~8节更是集大成。整段不断呼召人应作抉择,唤起人对抉择本质的注意。我们对神的回应不可迟延,要全心忠诚,不论生活顺遂与否,因为我们乃是不断向离世之日行去。

  传道者以日常生活中的比喻强调信息的急迫性。现代思想家可能有时喜欢用抽象的术语,但我们在享受传道者图画式的文笔时,不要错过了他的重点。因为这一整段出现在本书的最后,而以十二1~7一首罕见而美丽的挽歌作高潮,显明传道者正火速急迫地召唤人信靠他的神,就是以色列的神。。

A 信心的冒险(

  1. 第一个箴言就将传道者呼吁的本质一语道出:他呼召读者投入信心探险。所用的比喻是古代商业中信心的因素。商船在获利之前,都需长时间航行,常延误时日,然而货物仍将必须先交托给他们。所罗门的商船带回金、银、象牙、猿猴、孔雀(),但三年才出航一次。同样,传道者呼吁读者视生命为从神的手中而来,纵有风暴、困苦,仍能享受生活。这种生活包含信靠与冒险(撒),需要完全委身(粮食意指“货物,养生之物”,如),并存前瞻的态度(必能得),其回报需要耐心等候(日久)。

  其他解经家,包括刘普德在内,认为此处是称许乐善好施。这种解释在宏克施盛魁训诲中可找到平行用法:“做一件善事然后将之投入河中,当河干涸之时,你还能找得着。”319然而这两句并非完全平行。希伯来文是指“粮食”而非“好行为”。因此,此处不是要人有眼光博爱积善,而是要有眼光来经商。刘普德所引用的平行句(),同样也是指商业范畴,不太像谈Q济。也有解经家(如钟斯)认为此处仅是谈商业,而没有其他含意。但从上述理由来看,传道者心目中的题目可能更广,就是要顺服他的神。

  2. 委身更进一步要有积极的心态,正如商人对事业所付出的心力。他可能按照财力尽量投资。传道者已经推荐他的世界观,就是以色列的神观,现在他所关心的,是智慧人应当将生命中的一切都投资于信心生活中。他提醒读者生命不可靠,更强化了这呼召的迫切性。我们不晓得在地上可能会发生何种苦难;商人对事业必须非常专注,因为未来不可预料,他的机会可能一去不返。

  X……X+1(七人,或八人),这种数字顺序常表示数目不确定320。在有些地方,最大的数字是确定的数目321。罗塞(Roth)认为,本段经文这种顺序指的是“不太确定的数目”,然而,它却鼓动人将所需要的热诚、干劲完全摆上,正如阿摩司书一3~二6的数目顺序“可能表示犯罪的次数已经超过了极限”322

  另一种解释认为此处指施舍而非商业。华德劳指出,分给的观念源自于“筵席的主人将自己前面的食物分赠客人的习俗”(),“或者源自在节期中大量分给穷人的惯例”()。若此解释是对的,本节的中心思想并没有改变。

  3. 有些人以为本节的论点是:神的计划是无情的,在执行时也不多加考虑(瑞拉丹 Rylaarsdam)。还有人则认为:要效法云的慷慨,你的命运到死后就不能改变了(路德)。另有些人认为: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德立R)。

  本节和第4节都与耕作有关。哥笛斯指出,这两节的形式是交错式:雨风风雨。第一幅图画是风雨交加的暴风天。第二幅图画是一株连根拔起的树。重点不在于树不能动,乃在于它的倒向无从预测。RSV 和 NEB 在这里的翻译稍微偏差,就存在何处较好(RV 和合本)。因此,树突然的仆倒和暴风云层的敛聚成对比,后者可由气象的观测而得。如此,这两点所谈的似乎是:人类不能控制生活的困难,(i)纵使他能预测,(ii)常会发生完全不可预测的事。这些观点虽是以农夫的困难为例,但从十一1~十二8的整体性来看,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

  刘普德把云彩当作灾难的象征,因此将这句话和第二节后半相连。他也建议“树”,可能是指“波斯以色列骄傲的压迫者”。然而这个暧昧的解释法是把箴言的比喻转变成寓言。传道书中唯一可以寓言解释的一段是十二1~7,而其意义及形式都有清楚的交代。刘普德却以寓言解释“贫穷的智慧人”(),“王子”(),并认为“快跑的”、“力战的”、“仆人”、“愚昧”()等类辞汇背后隐指波斯。但是传道者对波斯王朝丝毫未曾提及,他乃是思想历世历代人类生活普遍的困难。

  4. 传道者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警告匮樱仍然以耕作为例。面对不测风云,农夫不可能耗费时日等待最有利的情况来播种。“不能以缺乏完备的知识作为不事生产的藉口”(钟斯)。犹豫不决者不能尝到生活的喜乐,他的生活将全盘失败。(撒种……收割表示全盘性)。

  5. 有几种解释:(i)“风从何道来,骨头在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RV,NIV);(ii)“灵的道路如何,骨头在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AV);(iii)“灵在胎内的骨中道路如何,你尚且不得知道……”;(iv)“灵如何临到胎中的骨头,你尚且不得知道……”(RSV)。

  第一种解释以希伯来文 ru^@h] ] 为风,因为前一节是这样用,而并没有要改变意义的指示。赫R柏采取此译法,并引用约翰福音三8耶稣的比喻作为论据。第二种解释则把 ru^@h] 当作是人类的生命或灵,使本节有整体感,完全符合胎儿成长的文思。第三、第四种解释,需要把原文 ka`@s]a{mi^m 修定为 ba`@s]a{mi^m 。哥笛斯赞成这种解释法,他说如果这里是两种比较的话, ka`@s]a{mi^m 需要有连接辞(“和”,希伯来文是 wa{w )。但这种说法并不绝对必要,因为平行句的比较用法可以不需要“ wa{w ”来连接,这在旧约中有例可循(例:)。

  我们很难断定第一和第二种解释孰是孰非。然而,第二种说法以乎比较合理。人类之灵的起源和胎儿的孕育都是奥秘,这两样表明了人类的无知。这种解释要视 ru^@h] 的意义和前一节不同,这种转变是可能的,因为 ru^@h] 在第三章里,已经如此用过了323

  所以,传道者在最后的呼吁中o强调一个事实:神在地上的工作有些方面是不容解释的。我们生命的起源就是一个奥秘,这也正是万事万物的特性(以下)。从上下文看来,本节迫使读者产生需要感,并对毫无缘由的乐观主义提出警告。信心生活并没有除去我们无知的难处,乃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它共存。信心并不废弃神奥秘的护理,乃是在其中兴盛发旺。

  6. 传道者下了结论:若我们对何种努力会导致成功毫无把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力于眼前的责任,然后等待事情的发展。信心生活带来喜乐和满足,但对未来并没有绝对的知识。传道者持神护理的教义,不过这并不是“恒久的平静无忧”324。在消极方面,传道者事先提出警告,提醒我们注意无知和困难;现在,他积极鼓励人要勤奋不懈。

  有的注释家认为,根据他勒目(Talmud)和米大示(Mid-rash 犹太人的旧约注释)的说法,撒你的种是指生育(如葛瑞慈 Graetz),但这解释实难符合上下文。早晨……晚上应作字面解或寓意解,也引起争论。采取字面解的人认为是指“一天的时间”(钟斯等人)。其他人则认为“早晨和晚上可能是寓意,指从年轻到年老”(包尔 Power)。这一整节是以耕作为喻,但除此以外并没有进一步的指示,可证明早晨与晚上有特殊的寓意。此处的介系辞最好的翻译是“从早晨……直到晚上”,是指一整天的工作();并不是指两个撒种的时段(RV 作时段)。同时,“从早上……直到晚上”是表示完整的一句成语(之注释)325。因此金司博说:“一天的开始和结束可描述,其完整性及继续性,参三11,十13”。

  懈怠或虚弱的手在圣经是描写不活动。在本节“不要放下你的手”(字面直译)是对泄气的警告(参见 Ecclus ,那里可以明显看出灰心的语调)。信徒纵使不能事先了解神的计划(你不知道),但却仍积极行事,因为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在神的管理之中(“神的作为”,第5节)。

319 参 B. Gemser, 'The Instruction of Onchesheshonqy and Biblical Wisdom Literature' Congress Volume, VTS , 5, 1960, p.126。
320 参 W. M. W. Roth, 'The Numerical Sequencex, x+1, in the Old Testament, VT, 12, 1962, pp.300ff 。
321 参 GK 134(x), G. Wildeboer, Die Spru/che (1897)p.19; C. H. Toy,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proverbs (1899), pp.127ff。
322 J. A. Motyer, NBCR, p.730.
323 Wardlaw 在 vol. 2, pp.246-249 解释了此种看法。
324 G. C. Berkouwer, The Providence of God (1952), pp.15f.

325 详参 C. H. Gordon, 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 (1960), p.35,注释;A. M. Honeyman, 'Merismus in Biblical Hebrew", JBI, 71, 1952, pp.11-18。

B 喜乐的人生(

  神不仅要我们的生活有信心,也希望我们喜乐。第7、8节叙述这事实;第9、10节要我们去实践。

  7. 生活的美善以光来代表,旧约中多处有此用法,表达“生命中的喜乐、福气,以与忧伤、不幸、死亡相对”(326。那是一种愉快、活泼的状态(),“因为生活必须能享受,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生活,‘光’常代表生活的欢乐(如)”327。同样,眼见日光不仅是指“活着”,乃是指“愉快的活着”。前面曾经提到328,“见”有时是用来强调“快乐”的感受。

  有两个字形容生活的快乐,佳美( ma{to^q )和可悦的( t]o{b )。后者是一般用辞,如英文的“good”;前者则更精确,形容蜜的甘甜(),反义辞是“苦”()。这双重形容显明,生命不仅美好,更值得热切去品味,正如享受蜜一般。

  8. 人一生之久都应当享受生活,多年之意在此。两则忠告必须注意:第一,死亡使得人生更需要享乐,因为时光一去不能复返。至于死后的情形如何,作者并未提及,地上的生活是他目前所关注的;在那种生活中,日光会转为黑暗,再也没有机会过信心生活了。传道者曾在另一处谈到人的“灵”和兽的生命迥异,暗示死后灵仍存在(注释)。有些解经家认为,黑暗的日子是指人生中的痛苦和灾难(华德劳);这种说法的根据是,虚空常指地上生命徒劳的本质();而五17中,黑暗也和烦恼、病患、呕气等字相连,形容现世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六4谈到死亡是“暗暗而去(进入黑暗)”,并且十一1~十二8通篇都是勉励人在死亡逼近之先,及时享受人生。

  第二个忠告是人生本质的虚空。生活并不容易产生快乐,在地的范畴中,所要来的原则上很不可靠。正因如此,逆来顺受无法带来快乐的生活。前几节已阐明了虚空生命的真象,包括拖延(1),不可靠(2),混乱与困难(3、4),无知和失望(5、6)。这一切使及时努力更为必要。

  9. 十一9~十二8将劝人享乐的呼吁作更详尽的讲论,更恳切的劝勉。少年人受到召唤,要去寻求真正的喜乐。连接辞且(且使你的心欢畅……且行……且知……且当除掉……且克去……且记念)提醒我们,第9、10节和以下的挽歌必须视为一个整体,互相解释。

  在(希伯来文 b )是指时间:人生的各方面必须要在幼年的日子才能享受。快乐涵盖内在的生命心及外在的行为(行,用来描写人的生活方式时,通常是指外在的作为)329。心是快乐的来源和方式,是人整个内在生命的总枢纽,思想、感情、意志、品格的渊源。“欢畅,在此不仅得到批准,更是一种命令,视为敬虔的基本要素之一”(亨登柏)。

  眼睛是心的传达工具();好几处圣经将两者相连(如)。旧约提到眼目所见之美(等),告诉我们善用眼目可带来快乐()、智慧()、欣喜(),误用则会引起犯罪(以下)、贪婪()和轻蔑()。

  快乐需要由对神审问的认识来控制。刘普德指出,审判一字之前的定冠辞( the judgment)表明是指某一特殊事件,不是指神一般性的公义判断。“这审判”在别处的确曾有后者的意思,(如希伯来版),但这里由上下文看来,是指某一特定事件。审问( mis%pa{t] )有公义的涵义:“这字有强烈的‘有权’的意味,不是指一种我行我素、毫无忌惮的权势,乃是为正确目的而使用的权势。这位‘大法官’不o是一位统治者,他的作为就是律法和公义。”330这字也含分辨是非之意:审问乃是“辨明对错”(),这字有法律背景,常指在争讼的两方中间施行判断(),或指耶和华神审判祂的百姓(331。但这字的背景不仅为法律诉讼,也适用于王权:“审判是王职份的一部份。”332),因此它也强调了神的统治和权能。同时,它似乎是动态的,因为耶和华神对罪孽必须采取行动。祂的审判绝不像“眼睛被蒙住的少女手持天平”333也不是“公正不阿的法官冷酷的中立”334,乃是除恶务尽的能力,必要施行“公义”,因此超越了人间王权仅作是非判断的审判。

  知道在此不单是指理性的认知,也是指领会真理,以其为生活的指标。它“有知识的因素,但也有感情的因素,或说是意志的行动更恰当。”335传道者是用命令语气,不是o用叙述句,这样看来,若对神的主权和祂公义的判断漠不关心或是忽视,都有危险。

  10. 接下来谈到消极的一面。有一些困住“心”和“肉体”的问题,妨碍人享受生命的快乐。

  第一种是愁烦,希伯来文 ka ~as 指令人生气、忧伤或急躁的事。别处曾指人的罪“惹动神”(),或是妇人被对头“激动”(),传道书中曾指“愁烦”(),忧虑()或急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世界的“虚空”很容易使我们“愁烦”,拦阻了对信心生活的喜乐。因生命的难题与苦虚而生的愁烦,会有辖制“心”的危险,以致对人生产生幻灭,导致嘲讽的人生观。因此若要快乐(9),消极方面就是要从心中除掉愁烦。愁烦定居在愚昧人的怀中()。如果我们想拥有喜乐的生活,则必须连根拔除嘲讽人生的思想。

  第二种是困住肉体的事。希伯来文 ba{sa{r 描绘人的软弱,包括身体的疲倦()和道德的脆弱(336。本节乃是将肉体和心,即内在和外在作成对比,所以这里是强调肉体的软弱。传道者乃是劝人要尽力除去肉体对喜乐的阻碍。这里并没有肉体受苦会得报偿的观念。身体的疼痛或不舒服若可以除去,就应该除去。生命的困扰不能由禁欲主义来解决。

  雅各伯(E. Jacob)以为这节是讲到性欲的满足337,但经文本身并未特指某件事,而是泛指一般范畴。

  许多人注意到民数记十五39和传道书十一9、10的对比。前者讲论不顺服的危险,追究至心的状态;后者则讲论喜乐,也是由心发出。其实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民数记提出警告338,传道者则提出劝勉。

326 E. E. Ellis, art 'Light", IBD, p.904。
327 O. A. Piper, art. 'Light', IDB, 3, pp.130-132。
328 参传一16的注释。
329 参 UBD, art. 'Walk"; BDB, pp.234f。
330 L. Morris,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Judgement (1960), p.10。

331 参 E. Jacob,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1958), p. 97。
332 V. Herntrich, TDNT, 3, p.294;参 H. W. Hertzberg, 'Die Entwieklung des Begriffes mis%pat[ in AT', ZAW, 40, 1923, pp.256-287。
333 E. Jacob, op. cit ., p. 99。
334 Edmund Burke, cited in* L. Morris, op.cit ., p.15。
335 参 TDNT, I, p.696。
336 参 H. W. Robinson,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man (1913), pp.24f; E. Jacob, op. cit ., p.158。
337 E. Jacob, op. cit ., p.158。
338 参 Gordon J. Wenham, Numbers (1981), p.133。


12
传道书第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今日,当你听见祂的声音……”(

  十二章1~7节与十一章相连(且记念……),将劝诫带进一个高潮。人不仅需要注目于自己的幸福(以下),更要注目于他的创造主。权利与义务必须结合。一连串的图画逼真地描绘出人类有增无减的脆弱。如此生动的语言“引起各式各样充满幻想、奔放的解释”(赫R柏)。有些人曾想用一则前后一致的寓言来解释这段经文,但没有一种说法令人心服。哥笛斯的看法很正确:“此处所描绘的是老年的光景,并没有一种连贯的思路。”然而,这些图画亦分成好几类:第2节中的两个景象可能是风暴迫近的两个迹象,第3、4节苑如一幅产业衰败的图画。

  1. 希伯来文“造你的主”是复数,表示最高权威的尊贵。有一些学者将造你的主(bo{r~ek[a{)改成“井”(bwrk 或 b~r祂)339,认为这一段经文是比喻婚姻的忠贞()。这种解释缺乏原文证明。从一些平行经文()、这命令的严肃性(2~6)、含宗教意味的上下文()等看来,这里必须解释为“造你的主”。

  另一项激起人采取行动的因素,是人生的短暂。年幼的时日转眼即过。年岁的增加必然带来衰败,影响人的整个生活。衰败(英“evil”)这个用辞不是指道德上的恶,乃是指“沮丧”,“毁坏”。若人不趁在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即时回应,就可能来不及了。传道者前面不断描述信心生活充满喜乐(、22,),现在则提出另一个角度:若忽略了神,喜乐的能力亦会消失。岁月的消逝将迫使那些不肯留心的读者承认自己的绝望(你所说)。

  2. 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并不需要详细的解释。(德立R认为这些暗示着灵性、自我省察之光、灵魂以及五种感官!)此处的概念很清楚:旧约常出现光明和黑暗的比喻,代表喜乐能力的消退。同样,云彩反回可能是指持续不断的悲哀。刘普德提到以西结书十三11~13;卅八22用了相同的比喻。它所强调的是老年人必然有的问题。“即使风暴已止息,另一个将旋踵而至)(钟斯),在雨季明确的国家,更容易体会这事实340

  3. 这幅图画刻划出年长的人某些特征。看守房屋的有保护的含意,可能是指膀臂。有力的似乎是指双腿,有些经文曾以腿形容力量()。推磨的指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指眼睛。

  4. 这幅大房子衰微的图画“最好从整体来看,不要花工夫去研究其个别的意象”(季德纳)。对细节的解释千变万化341,如果细节有特殊的意义,则街门意指与外界的接触减少,因为听力受损。下一句,当(RSV;刘普德译怍“inthat”较佳)推磨的响声微小,可能扩大了前一个意象;磨谷必然是一种常用来指欢愉的象征,指出年轻人正兴致十足的发展事业,但老年人发现自己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曲调。雀鸟一叫,人就起来,许多人认为是指“老年人睡眠很浅,鸟的嘁喳声也能唤醒他们”(钟斯)。但对听力受损的人太不可能了!这幅图画更可能是指一大早就会随时清醒。

  有些解释认为歌唱的女子是参与歌唱行列;有些则以为是享受他人的歌唱。我们不需要在这两者之间作选择。这个希伯来成语o是指“歌”,就像“锡安的女子”是指锡安本身()。

  5. 比喻在此暂停:老年人怕高处,也怕旅行。杏树开花指头发先转灰,后呈银白。蚱蜢拖曳前进指老年人吃力笨拙的走路模样。或者如果蚱蜢成为重担是正确的翻译(RSV 小字,较不可能的翻译),其思想为:最轻的重量都会成为重担。下一句,人所愿的也都废掉,七十士译本译为“草莓也无益处”(参见 RV)。这种翻译缺乏证据。草莓显然是刺激食欲的,所以重点也没有改变。

  现在作者解释这种衰败的原因:人乃是在前往新家的途中。各种形容法都在强调衰败的极致,就是死亡。首先,希伯来文分词正在走(和合本:归)强调“这种走法是不断的分离行动,对有些人可能需要许多年”(刘普德)。因此,死亡是一个过程的最高潮,这个过程始自生命的起点―符合保罗的教训()。第二,最后的转变不能更改,因为是到一个永远的家。埃及的安克施盛训诲中,也有这样的句子342。葛莱怀疑这个字可能是“黑暗的房子”(乌加列文的同一字源,可以指“黑暗的”)。这种看法有可能性,但是此希伯来文一般是指“永恒”,取此意较好343。第三,此处强调悲伤必然与死亡的过程相连,字面意义为吊丧的在外面往来。

  6. 本节再度提到在……之前,重拾第2节的线索,并回想这幅画的要点(注:和合本看不出。NIV 为 Remember him before the silver…)。这些美丽的文字有一个实际的目的:“诗以取悦为始,以智慧为终”(Robert Frost)。

  此处以四种说法描绘最后的死亡,可以分为两对。第一对,金罐附上银索或银链。当链子折断(希伯来文;另一种读法是解开),罐子跌落,破损无法修补。这个意象指出生命的价值(银……金),而当生命戏剧性地结束时,碎片再也无法复合344

  第二对比喻是一个瓶子,由一根绕着水轮的绳子系着,坠入井中。死亡是瓶子的破碎。希伯来文很简短:“水轮破入井中”,可以扩大为:“水轮破裂,以至坠入井里撞碎”。这里精确的用语“让我们看见一幅图画,就是掉进旧贮水池撞烂的器具和轮子”(刘普德)345

  7. 最后的耻辱是归回尘土。传道者再一次暗示人本质的不同层面()。地是由尘土造成的。这个字强调人类属地的根源()和肉体的软弱()。归回尘土是经过与创世记二7相反的过程,成为尸体,进而继续腐烂,再也没有从神而来的气息所赋予的生命()。

  人的灵是有知识、负责任之生命的基本要素346,它一收回,地上的生命立刻终止,身体继而消灭()。它归于神的情形,作者没有详述,然而却以它和“归回尘土”相对照,因此它不会与身体一同腐朽,乃是与之成对比。此处和三21中“往上升”、“下入地”,及五2中“天上”、“地下”的对比相呼应。所以这个字暗示生命继续的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等到新约时代的亮光才能获知细节()。

  8. 衰败和死亡把传道者带回他一开头用的辞汇。因为传道者是从属地范畴开始谈(),而死亡的现象是其中最终极的例子。他证明自己的立场之后,便停笔了。

339 参 JAOS, 36, 1917, p.418。
340 希伯来文意为 "after"“在后”的字可能在此可指“同在”(如 Scott 所主张的,且与乌加列文同出一源)。可另参, JTS, 50, 1949, p.178。
341 Gordis 对这些片语提出一简略的综览。
342 参 R. Gemser, 'The Instructions of 'Onchesheshonqy and Biblical Wisdom Literature', VTS, 7, 1959, p.126, D. J. Wiseman 告诉我,它也是巴比伦 / 叙利亚“坟墓”的成语。
343 Legacy of Canaa n, VTS, 5, 1965, p.275。
344 根据 Josephus, Jewish Wars vii, 10, 3 的记载,西元前第二世纪,在埃及 Leontopolis 的犹太人圣殿中,有一盏金灯上面悬挂着一条金链。另一个解释,可参 J. E. Bruns, The Imagery of Eccles 12: 6a, JBL, 84, 1965, pp.428-430。J. L. Kelso(在他的研究 'The Ceramic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BASOR Supplementary Studies, Nos.5~6(1948),特别是 p.18)说 gullah (罐子)一辞仅限用于金属器皿。
345 M. Dahood(CPIQ, p.51)以为 galgal (轮子)是指“罐子”,根据阿加底文 gulgullu 和乌加列文 gl hrs ,“一个金罐”,如此,则原文可译为:“瓶子在泉旁被打破,罐子在井边被击碎”,然而,希伯来文的意思很完整,不需要找完全与“瓶子”平行的字。

346 细节参三18译文的附加注译。

Ⅳ 结语(

  最后一段347对传道者本身作了简短自传式的介绍(9、10),对智慧文学提出称许(11)和警告(12),并将本书的信息作最后的总结(13、14)。这段经文有些像古代中东的文士在抄写古卷时加上去的“尾语”(colophon)。劳哈干脆将这段经文称为“尾语”。这类尾语可能会提示全文的钥句或标题,及文士抄写的日期、所抄写石版的号码、该楔形文版是否抄毕、文士(或石版所有者)的姓名。

  以本文而言,第8节的作用除了是全书(一~十二章)的高潮之外,也可作为全书钥句的提示。13节说到这些事的末了(和合本:总意)(参许多楔形泥版的叙利亚文 qati ),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士的习惯,如果抄写尚未结束,必须用另一块石版,则末尾应注明“未完”,表示还有下文。这里传道者讲得很清楚,全文已经结束,不需要再另用篇章补正。这些事都已听见了(13)是向我们保证,传道书绝不是一些欺人的选粹:也不是“快速摘录而成的”(叙利亚文 h[ant]is% issuh[a 348

  9. 本书作者很注意教导和摩西()、大卫()、约沙法()、以斯拉(),以及许多以色列的领袖相同。他是教导人如何“敬畏神”的“智慧人”之一。“智慧人”是否成为一种特别的阶级,像先知、祭司、君王一样;若有,是何时形成的;都未有定论。吉斯本(W. H. Gispen)提醒我们,不要以西方“职业”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胡茇认为智慧可区分为“官方”和“百姓”两类,而以色列人的传统大都是由后者而来,“与正式的教导或训诲工作无关”349。孰是孰非很难定论。传道者与众人成对比,似乎显示他的地位是被认可的。有人认为,传道者是智慧“学校”的一员,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从除了……又将(和合本:再者……仍)看来,一个智慧人也可以不“教导众人”。传道者乃是抱着牧养的胸襟,并非以教导为职业。因此他所教导的知识,不只是事实的累积,而与管教、灵巧、正直紧密相连()。其出发点是“敬畏神”()。这种知识虽然是由传道者等人来教导,是付上代价才得着的(),但它仍然是神的赐与(),且是道德的指南“远离恶便是聪明”()。而这也是一种由相交得来的知识,是在熟识一个人之后才有的认识()。

  传道者完成这项使命所用的技巧,可由三个动辞看出:默想、考查、陈说。第一个字(字面之意为“称重”,是一个罕见的字)指小心评估,表明他的诚实、谨慎及平衡;第二个字形容彻底及勤勉。第三个字,陈说,则指出有技巧地将意思依序表达出来;这字提醒我们,他的工作含有艺术的成份(正如所有的讲道及写作一样)。

  他的媒介物就是许多箴言。箴言( ma{s%a{l )含意极广,包括如约坦的寓言(),参孙的谜语(),论扫罗和大卫的谐语(),“古人的俗语”()及拿单的比喻(以下)。它的技巧很多,如鲜活的格言()、平行句()、比较句()、数字的系列(以下)、离合体的形式(诗三十七;)、寓言(赛五;以下)、格言式的问题()等类的方式,都是为了要破除漠不关心的硬壳。

  10. 本节说明传道者使命的另一些特性。第一,他知道:运用可喜悦的言语(字面意为“愉快的字”)可以深入人心,草率与欠考虑的字就无法办到。第二,他的话是凭正直写的。这两个特性互相平衡。他的话不会讨人喜悦到不正直的地步。若o注意辞藻而牺牲内容,可能会遭他的神定罪(14;)。o顾正直而不讨人喜悦,是愚昧人;o顾讨人喜悦却不正直,则是骗子。第三,他的信息都是诚实话。他像其他智慧人一样,极看重这一点(等)。第四,他的使命包括写作及教训。智慧人像律法颁布者()、士师()、君王(),先知及诗人一样,写下自己的教训,以便存到永远。

  11. 刺棍( dorba{na^ )在旧约里o有出现在此处及撒母耳记上十三21( dorba{n ),大概是一种大而尖的杖用来驱赶动物的。钉子( mas*m{r ,其他的地方的拼法用另一组子音, masmer ),从所罗门王圣殿中大的包金钉子()到“门……及……夹子”所用的小铁钉()都包括在内。这两个字道出了传道者言语的双重果效,能够刺激人产生行动,也能令人记住训诲。希伯来文“会中(或:搜集)之师”这个片语可能可以修正为搜集的格言(RSV)。希伯来文成语“x 之师”通常意指“一个人或某件事的显著特性是 x”。此处的意思要看作者是谈人(会众)或事(搜集之物)而定。后者之意较为可能,因为这里是平行句的形式:智慧人的言语……像剌棍……搜集来的格言……像钉子。

  牧者曾被解作君王()或者神自己()。后者较为可能,因为本书的作者已经被赋予“传道者”之名(9、10)。他所说的话虽然是他自己的默想,但同时也是从神而来。

  因此,从这里可看出神默示的教义。传道者(或他的编辑)知道,他作品的形式(9)及内容(10)都是自己完成的(10);但是他认为,最后的成品不仅是人的话,也是神的话。在圣经里有许多不同方式的默示,有些包括作者个人高度的参与、默想,有些则是作者直接记录天使所传达的信息,而自己完全不明白。智慧的默示属于非戏剧化的模式,圣灵的工作及作者的默想从始至终不可分开。智慧人像先知一样,都是“受圣灵感动而说出神的话来”()。

  12. 在结语中提出警告的模式,与圣经有些书卷类似()。在此之外(和合本译为“还有一层”),指在“一个牧者所赐”的言语之外,要留心分辨。此处所用的字汇形式带有反省的作用:“接受警告”,“告诫你自己”,是指每一个读者自己作判断、负责任。

  著书多350,在传道书的写作日期之前,很多人早已著书。大约于主前3500年起,写作业已成为文明的印记。“书”首先是写在泥版上,后来写于蒲纸或皮革上。约主前二千年前左右,一种按字母顺序的文字传入叙利亚、以色列一带,更使著书“没有穷尽”。大量含楔形文字的石版、瓦片及蒲纸,证明了这一点351。此类文学中显然有许多是智慧人所反对的,因为它们不是来自同“一个牧者”。以色列人揉和了许多邻近国家的智慧传统,这些异教文学无疑对他们也有助益();后代的使徒保罗也曾如此运用()。然而,旧约同时也警告说,异教的智慧永远在神的审判之下(以下;以下),新约也加此说(以下,)。而在以色列人中间也很可能有一种“智慧”,没有教导功用,反而应受责备()。

  另一个让我们谨慎的实际理由,就是读书多引发的生理作用。一个准备要作智慧人的人,“可能会使他的研究成为监狱,他的书成为狱卒”352。肉体这个用辞一般是指讶酰此处是指肉体的脆弱。

  13. 传道者的信息最后以两点作为总结,即神的伟大和神的话。希伯来文特别强调神和命令这两个字。敬畏神就是真知道神的能力和公义永不改变(),这种态度能领我们脱离邪恶和自义(),对罪恨恶()。如果“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它也是智慧的终结(和合本:总意),信徒的一切进步皆不能离开它。新约也是如此见证(353

  作者要求读者要谨守t的诫命。敬畏与谨守二者的先后次序值得注意。行为乃自敬拜而来,对神的认识带来顺服,不是反过来。此处是传道书中唯一提到神的诫命之处。全卷书乃是提出两种对立的人生观,而推崇信心的生活;结尾才指出,这样的人生另有含意,宛如话剧中的旁白一般。诫命在此并不限于摩西的律法,而是指神一切意旨。最后一个片语照字面直译是“因为这是人的全部”,然而在传道书其他地方,“人的全部”这希伯来片语意即“每一个人”()。所以,这里的意思是“这适用于每一个人”。

  14. 最后一个提醒再度重复先前的教训()新加入的警告是:连“隐藏的事”也在神的审判之下。律法所斥责()和诗人所承认()的“隐藏的事”,都不能逃过神的审判()。传道者的神集恩典()与审判于一身;祂提供信心生活,同时也警告审判将临,让世人欢畅(),但也让他们记念()并敬畏()!

347 关于尾语的详情及其对传道书结构的意义,参导论 pp.34-36。
348 详见 P. J. Wiseman, Clues To Creation in Genesis (ed D. J. Wiseman, 1977), pp.143-152; H. Hunger, Babylonische, und assyrische Kolpphone (1968); E. Leichy, 'The Colophon', Studies Presented To A.Leo Oppenheim (ed. R. M. Adams, 1968)。D. J. Wiseman 个人的笔记中评道:“这些话和巴比伦作品的后记形式相吻合,由此显示本资料的保存及表达都很谨慎。”
349 1957, p.2; R. N. Whybray,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1974), ch. 2; A. D. Hubbard, TB, 17, 1966, p.17, Following S. Blank, 'Wisdom', IDB, 4, p.856。
350 有人曾指出,如果不管希伯来文的标示,则它可以译为“造成许多文士”,但是( 'a{sa{h )这个动辞似乎从未以这种方式用于人称上。可以参考别处经文,例如“作多国的父”(),“作他们的王”(),“作奴仆”(),“作君王”(),“作先知”(),“作祭司”(),“守望的人”(),这些都是使用另一个动辞,na{tan。
351 参 D. J. Wiseman, 'Book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d in the Old Testamen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 (ed. P. Ackroyd, 1970), vol. 1, pp.30-48。
352 C. H. Spurgeon, Lectures to My Student s, 1(1875), p.172。

353 参 J. Murray, Principles of Conduct (1957), ch. 10, The Fear of God。

后记

  在这本注释当中,我尽量让自己不把“传道者”视为廿世纪的思想家;我不用“世俗主义”一辞,因为在古代思想中找不到完全相当的观念;我也避免用廿世纪的神学和哲学用语。虽然如此,传道书的信息与这个世纪实在非常有关。因为廿世纪的人正对“存在问题”极感困惑,问道:“为什么有存在而非无存在?”也许廿世纪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无法忍受的一个时代,至少对西方世界是如此。“叫这世界停下来,我要下车”已成了一句俗语。自叔本华以来,西方的知识界已经为“生命的最终必然性”死所笼罩。卡缪曾写道:“真正严重的哲学问题o有一个,那就是自杀。”354

  人的思想一旦为世俗主义攫获,宇宙便受苦了,现代人正是这事实的强烈印证。这样的人失去了对自然界的爱,而大自然也被他的疲惫感染。廿世纪的小说用这样的句子起头:“太阳照着毫不新鲜的事,它一无选择”355,给传道书一3加了一笔。同样,历史也再没有任何意义。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直线发展观已被取代,人们或持宿命论,认为无论个人或团体对历史都没有创造力,所以也毫无意义;或持循环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成就终归混沌,所以一切都是白费力气356

  这种无目的感不再o停留在学术界,而已渗入所有社会意识,无情地啃啮着人类的灵魂。没有出路。在这一切问题面前,宇宙静默无声。人们都能体会帕斯卡的感受:“无限空间的静默令我惊恐”357。人类怕提到“死”,就如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怕提到“性”一样。而同时,一般大众把时间花在电视荧幕及报纸上,藉包装好的思想和诱惑人的娱乐来保护自己。

  对这样一个世界,传道书有话要说。他并不是以一个哲学家的姿态出现,而是要分享从神来的话,虽然他所用的方式是深思的、低调的。他并没有提出半打神的存在的证据,而是拾起我们的问题:你若不知道生命将来如何,怎能把握现在?你对生命中各种谜题并不都有答案吧?你的类似异教的生命观也没有带给你太大的希望,不是吗?大自然不会回答你的问题,而你也已对它感到厌烦。历史让你无法了解。你不情愿想到自己的死,但这却是你生命中最确定的事实。

  传道者问道,如果事实与你所想像的完全不同,你会怎样呢?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唯一的一个,又如何呢?如果神的确存在,而且赏赐那些寻求祂的人,怎么办?如果祂的属性之一是无限的慷慨,乐意的给、给、给,而祂完全接受我们的本相,你会有什么反应?这位鼓动人思想而看似消极的传道者问道:这种无价值、无意义感是否可能只是由于你不愿相信这样的一位神呢?

  我们就让传道者留在那里。他的信息并不完全,因为他出生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之光完全显现以前。他虽站在远处观看,却仍留下一些问题让我们思想;譬如,神、怎么可能这样接受我们?这个世界可怕的混乱又怎么解释?他凭什么相信将来会有某种审判,可以将一切摆平?这中间岂不是漏掉一个环结?这环结正是神子耶稣基督。基督是担负我们罪孽的救主,神在祂里面向我们说:“神……使我们与祂和好……,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以下)祂已经设定一个日子,要藉着祂所指派的那一位以公义审判世界。祂已经藉着使祂从死里复活,向世人证明这事()。

  “有讥诮……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罢。’……有几个人……信了主。”

354 A. Camus, The Myth of Sisyphus (Penguim Books, 1975), p.11。

355 Samuel Beckett, Murphy (1938)。
356 见 David Bebbington, Patterns in History (1979)。
357 Pense*es, no. 392 in the Everyman edition (1960), p.110。



Powered by myDreams.ho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