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这一系列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丛书的目的,与它的姊妹作新约注释系列一样,旨在提供研经者每一卷旧约最精简、资料最新的注释,主要的着重点在于解释经文原意。大部分批判的问题都在导论与随文的附加注脚中讨论,但避免过度专业化。 在这一系列丛书中,每位作者当然都可以提出他们自己不同的贡献,针对所有争论点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在必要的篇幅限制内,他们经常引我们注意一些的解释,虽然不是他们自已的看法,但却代表其他真诚之基督徒所陈述的结论。 约伯记这卷书对于个人受苦的奥秘有意味深长的讨论,在此由一位多少知道这个问题的学者来写注释。安德生教授是希伯来文与同语源之闪族语文和文学的老师,他在这方面的阅读极为广博,并且资料新颖。他很中肯和清楚地面对这本古老的书中许多困难的原文问题,同时将他新鲜的洞察力与注释表现在本注释书中,它不仅略为反映出他的人格、生命与工作,也应该能帮助那些现代的约伯,以及有心去安慰他们的人。 没有一本中英文译本能充分反映圣经(尤其是旧约)的原文;所以这些注释书的作者自由地引用不同的译本,或提出他们自己的译文,好让一些较艰难的经文或字词能在现今仍有意义。若有必要,会优先研究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经文,并予以音译,可以帮助那些不熟悉闪族语文的读者辨识所讨论的字,而跟得上论据之进展。它从头到尾都假设读者随时备有一本、或更多可靠的中英文圣经译本。 人们对于旧约圣经之意义与信息的兴趣,迄今仍未消减。盼望本系列丛书能帮助人更多有系统地研读神的启示、神的旨意,与显在这些书中的道路。但愿这些书能帮助许多人在今日了解、回应神的话语,这是编者、出版者与作者的祷告。 魏兹曼(D. J. Wiseman) 作者序 注释约伯记这本书是件冒昧的事,因全书充满了永生神可畏的真实性;我们只能像约伯一样,以手捂口()。但神已经启示祂自己了,同时也保留了祂自己的存在那不可接近的奥秘;所以我们必须尝试这件祂使它变为可能的不可能之事()。无论多么难令人亲近,祂仍然令我们无法抗拒地感到祂的魅力,直到祂藉着“恩慈和严厉”(),按着祂自己的方式,把我们带到约伯最后满足与喜乐的地步。约伯的故事是个邀请,也是发现奥秘(像他一样)的指引。这本书尤其适合那些因某种破灭的经历而处于“约伯生病的日子”1中的人。 这本注释书是成形于动荡不安的时代。从耶路撒冷开始,在战争之背景中,这些战争令人战栗,再次苏醒了约伯的呼喊;它继续于非洲和新几内亚,在那里为了生存而奋斗,有其不幸之处;最后则是在加州的柏克莱,提供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反对战争、贫穷与种族主义之道德抗争的背景。 约伯记是关于不变的人类的实际战争、穷困、疾病、贬抑、死别、沮丧;以及神不变的良善,祂把我们人类的痛苦变成公平、恩慈、仁爱,与喜乐。它是“主的可畏”()以及祂极大的慈悲()。它是一个人的故事,他以信心持定自己在神里面的生命,这信心经过彻底损失的折磨而仍存留,并且扩充进入惊奇与喜悦的新境界中。 作者必须感谢的人,比他所能提名的人更多。来自澳洲考古学院(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慷慨的研究补助,使最后的修订能以完成。我为了内人罗丝坚决不摇的爱而满心感谢神。本书的完成,也得感谢奥克兰主任牧师赖蒙大教士(the Dean of Auckland, the VeryReverend John O. Rymer )与他妻子赖乔丝(Joyce),他们在我们陷于低潮的黑暗时刻,将神的爱带给我们。每一件事都是恩赐,苦难是一切恩赐中最圣洁的;所有伤痛得到医治,是在一个人祂曾破碎、那唯一的不死的( pharmakon athanasais )的身体里。 安德生(Francis I. Andersen) 圣安得烈日,1974
1 John Donne, From the Litany 。
简写一览 IIQtg Job The Qumran Targum of Job(see p.55, n.I). AASOR Annu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AB The Anchor Bible AJSL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EP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Pictures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1954. ANET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2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1955(31969). AS Anatolian Studies. ATANT Abhandlungen zur Thelolgie des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s. ATD Das Alte Testament Deutsch. BASO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BJRL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BWL Babylonian Wisdom Literature by Wilfred G. Lambert, 1960. BZAW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iche Wissenschaft . CAD 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 CB Cambridge Bible ( for schools ) .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COCR Corpus Reformatorum : Calvini Opera. DOTT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edited by D.Winton Thomas, 1958. EI Eretz Israel . HAT Han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HTR Havard Theological Review. HUCA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IB The Interpreter's Bible. ICC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IDB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JAOS Joun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BL Joun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CS Jounranl of Cuneiform Studies. JEA Joun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JNES Joun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QR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SS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KAT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K-B Lexicon in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by L.Koehler and W. Baumgartner, 1953. NBCR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 1970. NCB New Century Bible. OTMS The Old Testament and Modern Study edited by H. H. Rowley, 1951. OTS Outtestamentische Studien. RB Revue Biblique. SBT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SBT2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second series. SVT Supplements to Vetus Testamentum. TOTC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UF Ugarit-Forschungen: Internationales Jahrbuch fu/r die Altertumskunde Syrien-Pala/stinas . WMZANT Wissenschaftliche Monografien zu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ZA Zeitschrift fu/r Assyriologie . ZAW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ZDMG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 经文版本 AV Authorized Version(King James). JB Jerusalem Bible. LXX The Septuagint(pre-Christian Greek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Moffatt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by James Moffatt. MT Massoretic Text. NAB New American Bible. NEB New English bible.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V Revised Version. TEV Today's English Version Vulg. The Vulgate(Jerome's Latin version of the Bible). 注释书 (referred to by author's name and page number) Bickell Das Buch Hiob by G. Bickell, 1894. Budde Beitra/ge zur Kritik des Buches Hiob by K. Budde, 1876. Davidson The book of Job by A. B. Davidson( CB ), 1884. Delitzsch Job by F.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 1866. Dhorme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Job by E. Dhorme, translated by H. Knight, 1967. Driver-Gray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Job by S. R. Driver and G. B. Gray ( ICC2 ), 1950. Duhm Das Buch Hiob by Bernhard Duhm( Kurzer Hand-C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 XVI), 1897 Fohrer Das Buch Hiob by G. Fohrer( KAT , XVI), Gordis The Book of God and Man : A Study of Job by Robert Gordis, 1965. Guillaume Studies in the Book of Job with a new Translation by A. Guillaume, edited by John Macdonald (Supplement II to the Annual of Leeds Unviersity Oriental Society), 1968. Ho/lscher Das Buch Hiob by G. Ho/lscher( HAT ), 1952. Jones The Triumph of Job by E.Jones, 1966. Pope Job: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Notes 3 by Marvin H. Pope( AB ), 1973. Rowley The Book of Job by H. H. Rowley( NCB ), 1970. Tur Sinai The Book of Job : A New Commentary 2 by N. H. Tur Sinai, 1957. Weiser Das Buch Hiob by A.Weiser ( ATD 2), 1956. 导论Ⅰ 约伯的故事 约伯记所述说的,是一个善良的人遭受极度苦难的故事。他的财富、他的家庭、他的健康,全都被夺去;他不明白神为什么如此对待他,只有读者才知道神是要向魔鬼证明约伯的信心是纯全的。在他遭受这些不幸时,有三个朋友来安慰他;四个人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讨论。朋友们尝试解释所发生的事,将约伯的受苦与他的罪连在一起。约伯驳斥他们的理论,非但不接受他们的劝告悔改而与神和好,反倒坚持自己是无辜的,并且质问神如此对待他是否公平。 这个时候,一个新的人物以利户登场了,发表了四篇讲论,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这似乎与前面的情况没有两样。最后,耶和华亲自向约伯说话,祂所说的这些话改变了约伯的态度,因而以懊悔的降服来回应。至终,神宣称约伯是对的,并且恢复了他的繁盛与快乐。 在这样简单的情节上,一位不知名、但有极高天赋的作者创作出一本永垂不朽的杰作,用诗句对最具永存性的问题人与神的关系作出非常有力的神学探讨,这些诗句的壮丽与其感动力,是任何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所无法超越的。 Ⅱ 约伯记的研究 旧约圣经的约伯记这卷书,是人类心智给永生神至大的奉献之一,也是神所赐给人最好的礼物之一。了解这卷书的工作,必须全力以赴;同样的,其获益也是无可限量。现代学生从过去的努力继承了极为丰富的产业,有助他明白它的本意。解释这本书的工作永远没有穷尽,这必须归功于这卷书的伟大。经过每一次新鲜的探讨之后,向高处攀登的挑战依然存在;其中之一,乃是继续不断地对它大胆的神学,以及它巨大的心智成就感到惊奇。约伯记是卷非凡的书,因为它的理念范围极大,所含括的人类经验极广,因着它受苦的强度、无限的神观,而不只是因为它那出色的文学技巧。它广泛地触及存在的复杂性,在神的世界中为动物与人寻求定位。它测量人类绝望的深渊、道德受侮辱时的气愤,以及被神弃绝的悲痛。它从一个人极大的伤痛开始,向外伸展到神的奥秘,超过一切的言语与解释。至终带给约伯喜乐的,就只有神自己;而当这一切结束后,奥秘仍在。神仍屹立不摇,藉着祂的隐藏启示出祂乃是敬畏、崇拜与爱戴的对象。约伯“像一个人一样”(,,英译;和合本:如勇士;参现中:“像一个有勇气的人”)站立在祂面前,信靠祂、得着满足。 因着约伯记这卷书而引起的,以及针对这些伟大问题的研究,已经产生数量非常庞大的作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在本注释中提及。至终,这一类的工作一定得回到马所拉经文(MT)去。翻译圣经的人都同意:现存约伯记的希伯来经文,比大多数其他旧约圣经有着更多的问题;这本注释书将会利用许多译本,包括如七十士译本(LXX)此类的古代译本,将这些译本互相参照、比较之后,证明我们在许多地方的希伯来经文真正的意思仍是不甚明白。这本注释书也没有足够的篇幅,可以仔细讨论我们在这卷书中所遇见的所有经文上和语文学上的问题,甚至连专门的学术作品,距离获得最终的答案,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呢!我们一定得暂时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但却不该容许研究的不完全来减少我们对希伯来经文之真实性的尊敬。相反地,我们所遭遇的这些困难,它们本身乃是那些忠实的犹太文士的贡献,他们宁可虔敬地、准确地抄录一段暗昧难明的经文,也不愿试着为要使它变为明晰而修改它;在这一方面,他们比现代许多批判学者更为谨慎、更合乎科学。批判学的全盛时期,在上一世纪与本世纪之交时达到顶峰,学者们只要碰到他们无法了解的经文,就轻率地推论说它一定是讹误的,然后就开始“修正”它。这么作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因为甚至连马所拉经文都不是毫无瑕疵的;但更常见的,就是把经文重写,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证据给破坏了。 近来的研究已经使经文批判学者更为谨慎。无数的发现尤其是那些来自考古学的如今已经使我们能够照着现存的经文来明白它的意义。前一代学术界许多独树一格的改写,现在都必须要放弃,因为是没有必要的。然而,尽管有极大的进展,约伯记的许多经文仍旧是问题重重,一定得由当代所有的学术工具来研究,包括近代最新对古希伯来文拼字的分析、稀有字的意义(在约伯记中有很多)、文法上的构造、希伯来诗歌的形式,以及编入本书之构图的文学类型。约伯记是古代近东的一本生活小百科,所以它的文化环境与社会背景对于许多经文的解释都有帮助。 现在没有一本书能够容纳上述这么多方面的研究,更遑论审阅过去大量劳苦的成果;而且复杂的专业问题与本丛书的宗旨并不相符2。很高兴的是有几部大部头的作品可以互相补充。关于经文的问题,董姆(E!douard Dhorme)不朽的注释书3是不可或缺的。由德莱维(S. R. Driver)开始的注释书4收集了古老的高级批判学的主要成果,但这本书在完成之前,德莱维教授不幸辞世,而所遗留的工作由古莱(G. B. Gray)博士接手,在材料的一致上蒙受了损失;无论如何,他们在语文学上的工作,有许多如今已被后来的语言学发现所取代了。至于持续出现的注释以及对约伯记所作的特别研究,在此只能略提一些。屠西乃(Naphtali H. Tur Sinai,即 H. Torczyner)终身的研究遗留给后代极丰富之刺激性的语文学观察5。一组以乌加列(Ugarit)语写成之古迦南文学作品的发现,为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益处请参见彭马文(Marvin Pope)为 The Anchor Bible 所撰写的注释书6,以及达户(Mitchell Dahood)的后续工作7。哥笛斯(Robert Gordis)的作品对本书之鉴赏极为优秀,把整本书当作是有神人文主义之最佳传统的文学作品8。另外,侯舍(G. Ho/lscher HAT , 1952)、韦瑟(Arthur Weiser, ATD 2, 1956)、罗利(H. H. Rowley, NCB , 1970)等人的著作,也是应该提及的。 早期思想家对这卷伟大的书之默想,仍旧有许多贡献,尤其是涉及神学上的理解时。早期教会有许多教师与传道人都曾使用约伯记,但他们的作品很少有存留下来的,除了由后来的学生所接续的( catenae )以外。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9的注释书在后来几世纪中冠绝月住4笱嵌伯特(Albert Magnus)与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作品以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达;但有一千年之久,教会普遍喜爱的方法乃是寓意的、预表的、道德的,及灵意化的解释,胜于圣经字面的意义。改教运动恢复了文法历史释经法,产生最伟大的约伯记注解,是由加尔文(John Calvin)根据这卷书传讲的一百五十九篇讲章10。 约伯记所呈现的绝妙主题与无数的专业问题,应该不容用来威吓一般的读者。这个故事的冲击力,不应该受到我们对经文与语言上之神秘的持续困惑所妨碍;这本书在艺术上与神学上的伟大,是在人类经验水平上能够有力地感受到的。在约伯的陈述中“ ryr h]lmwt 有什么滋味呢?”(,和合本译为“蛋青”)就算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仍然可以体会出其中所表达的嫌恶感。对于优秀的解经而言,用每一个可用的科学方法对经文作精确的研究,是基本的预备工夫;但哥笛斯拉比非常有智慧地超越了这个基础工作,坚称这整本书的文学(既含美学上的,也含知性上的)外观,乃是它的神学的媒介。这样,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用这种方式来读它,就能够(至少有机会)重述约伯会遇永生神的戏剧性遭遇。 身为基督徒,笔者在约伯记中看出超越旧约圣经所陈述的理念,尤其是在约伯反覆述说渴望有位中保,恳切盼望个人复活上。这个盼望在耶稣弥赛亚身上得到实现。神在祂自我启示的这个古老部分,已经启示出:在创造者与审判者的背后,可以看见赦罪与拯救的神;而约伯随时预备要会见他的救赎主。
2 直到一九五三年以前的详尽书目请见 C. Kuhl, 'Neuere Literaturkritik des Buches Hiob', Theologische Rundschau , XXI, 1953, pp.163-205, 257-317;以及 'Vom Hiobbuche und seinen Problemen', ibid. , XXII,1954, pp.261-316。这还可以由从那以后所出版的注释书所列的来增补,书单见简写一览
,尤其是 Georg Fohrer, Das Buch Hiob ( KAT ), pp.59-68。
3 Le Livre de Job (1926);英文译本为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Job (1967),译者是 H. Knight。
4 S. R. Driver and G. B. Gray,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Job Together with a New Translation ( ICC2, 1950)。
5 他三册钜着的分析, Halla{s%o^n wehasse{per (1950, 1954, 1955),以及 Se{per ~Iyyo{b (1954),后来经修订、摘要成英文的 The Book of Job: A New Commentary 2(1957),强调亚兰文的词语特征。见 W. F. Albright 的书评,在 BASOR , CXLIV, 1956, p.39。
6 Marvin H. Pope, Job: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Notes3 ( AB , 1973)。
7 见 Anton C. M.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Biblica et Orientalia , No.22, 1969)。
8 The Book of God and Man: A Study of Job (1965)。
9 Expositio in librum Job, sive Moralium libri XXXV , Migne, Patrologia Latina , LXXV, cols. 500ff。
10 Calvini Opera Corpus Reformatorum, Vols. XXXIII~XXXV;其中有二十篇讲章,由 Leroy Nixon 所翻译,可以在英文的 Sermons from Job (1952)中见到。
11 后面的方法是由 W. E. Hulme 在 Dialogue in Despair (1968)中所采用的。
Ⅳ 约伯记的文学背景 一本像约伯记这样的书,不是在真空中写成的。只有神才能从无创造出有。祂所造之物则是使用祂所赐给他们的材料:人是以他自己的经历,并从他同胞的文化所流入他生活中的一切,来完成心智上的作品。如果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就能从其他人的理念得着喂养。约伯记的作者,不仅敏锐、聪明,也是老练而有教养的。我们只能猜想是社会滋养了他的思想;我们不知道他从阅读、从他自己的书中所描绘的那种讨论,或从旅行获得多少学习;我们也不知道他除了希伯来文之外,是否还能阅读其他的语文,因而直接引用邻近国家的文学作品。 无论刺激他的是什么,他的技术是无与伦比的,但并不是孤立的。首先,他是根据自己同胞的传统:在精神上,它是属以色列人的;在神学上,尤其如此。但同时,它的人文主义则是普世的,是古代世界之文学作品的一种样本,在特色上是最具世界性的这类的文学作品泛称为“智慧文学”。 这个词涵盖了广泛的文学形式,从普通人的简单言论到具哲学思想的博学论文都有。所有的以色列邻邦,都有他们自己的智慧文学储藏,以不等的数量存留下来;虽然各有地方的特色,但也有许多是表达人们共同的经验,超越不同的种族、国家,或文化。旧约圣经包含了十分可观之数量的智慧文学,不仅是整本的书,如约伯记、箴言,与传道书,也有较小的格言、谜语、诗歌、科学清单,以及对宇宙或伦理问题的默想,分散在其他的圣经著作中。新约圣经也有智慧材料12。 有人曾经从约伯记与古代世界其他的作品观察到彼此之间有许多的类似,尤其是米所波大米与埃及的智慧文学;这些别的作品补充了极有价值的背景,对解释约伯记的许多部分极有帮助;并且也令人质问:约伯记的作者实际上对这类作品知道到什么程度,或许用来当作他理念上,或甚至是引句的一个来源。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端是应该要避免的。大力地主张以色列人生活的独特性(尤其是它的宗教)是特殊启示的产物,甚至将神的百姓从其余的世界割离,将会一无所获;有些学者不想承认在旧约圣经与“异教的”作品之间有许多密切的关系,坚持要仅仅以旧约圣经本身的语汇来解释它。另一个极端则是,古代近东文化有时会被视为仿佛从波斯湾到上尼罗河一带都是千篇一律的;对神话和礼仪所作的“比较”研究,强调这地区之人的神o与制度之间的类似,有时甚至让人留下一个印象,以为以色列人没有发明什么东西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借用来的,就如他们从他们的一个邻邦或另一个邻邦借来字母一样;这样,约伯记就被视为四海一家式的作品,是一些爱卖弄学问的以色列人从其他国民的图书馆收集来的一本“智慧”杂文集。 这些立场都有一些是真实的;但如果是单独交代的话,却没有一个是真的。约伯记被证实与其他作品有一些相似之处;至于这些相似到达什么程度,就只有将约伯记与这类的作品详加比较才能知道了,这个研究也可以证实约伯记独特的( sui generis )程度。 至于情节,说来令人好奇,因为只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像约伯的故事;但这一个故事,却十分不可能与约伯记有任何的历史关联。印度的哈里斯干达拉(Haris*-c*andra)13传奇,曾被用来与约伯记比较14,这个英雄曾被引介为一位理想的国王,在他的国土中,繁荣、公平与满足遍及各处。有些西方学者宣称,诸神决定要用苦难来试验他的品德(这个宣称并非从阅读这故事而产生的)。这国王为了帮助一位受困的妇女,就声称自己有施舍的责任(尤其是对婆罗门的僧侣),也有责任保护害怕的人,与仇敌争战,藉此表示自己的敬虔。僧侣既得了他的许可,就考验他的品德,要求他所有的财产事实上,是他的整个王国除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身体以外,当然了,还有他那不能被夺去的正直;这公义的王把这一切全都放弃了,毫无怨言,离开他的国土,作个贫穷的乞丐。 但他忽略了献给拉亚苏雅(Raja-su*ya)作牺牲的礼物,也不再有钱财可以来付这礼物;他并未否认有遵守诺言的义务,也蒙宽容时限来完成它。威士瓦米特拉(Visva{mitra)的要求是毫无怜悯的,哈里斯干达拉持续的穷乏使他无力支付;最后,在最终的一分钟,他卖了他的妻子与孩子来支付这笔费用,靠着降卑自己在坟场工作而勉强维持他自己的生存。儿子死了,他的母亲把他的尸体带到墓地来,父母下决心要以自己为牲礼而放在火葬用的柴上;然后因陀罗(Indra;译注:印度教吠陀经中司雷雨的主神)介入,男孩子得以复生,当这破镜重圆的家庭升到天堂去的时候,哈里斯干达拉那绝不退缩的美德也获得了赏赐。 这个故事与约伯记很少有相似之处。哈里斯干达拉的不幸,是他自愿放弃所造成的;他柔顺而不抱怨。伦理学与神学的背景,完全与圣经上的不同。哈瑞森(R. K. Harrison)认为这样的故事不可能是极早期之米所波大米材料后来的讹误15。但是,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它就曾经经过那么远的地方、那么长的时间,甚至看不出与近东有任何关联。少数的类似只不过是凑巧罢了,只能看作是这种普通的生活经验16。 我们可拿靠近以色列人家乡的乌加列之凯瑞特(Keret)的故事17和约伯记作个比较。凯瑞特是个善良的国王,却失去了他所有的家人(七个儿子!),他的幸福在作了礼仪上的祷告之后整个翻转过来;但故事的结局与约伯截然不同,对圣经中所提出的问题从未讨论。 在一九○六年,有人第一次提议一本名叫 Ludlul Be^l Ne^meqi 的亚喀得文作品,可以称为“巴比伦人的约伯记”18。有关这故事的语文的证据已逐渐累积起来19;这本作品其实是为了疾病得以康复而向玛杜克神(Mardu祂;译注:古巴比伦宗教大神之一,乃巴比伦城之守护神)献上的一首感恩诗。哀歌祷文与感恩歌的形式批判已经证实:在这种作品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虽然它们的语气悲伤与欢呼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每一种作品中,受苦者忆述他的痛苦时,首先引发诸神的同情;其次则是感谢的回忆。每一种都是述说诗人的苦难,虽然是出自不同的时间20。所谓的“巴比伦人的约伯记”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只有这方面与圣经作品有类似之处。敬拜之人回顾他所受的严格考验一个可怕而不可思议的疾病,虽然在约伯记中有些经文,是约伯用同样可怕的细节来描述他的症状,但是这种巴比伦人的作品可能是在约伯蒙拯救之后才写的,在约伯的那个时代,没有这类感恩的歌;所以,尽管在这首米所波大米人的诗歌背后有个故事,却只是一个独白,缺乏约伯记中精心设计的戏剧形式。再者,巴比伦人的多神信仰永远无法触及约伯所发出的问题。为了财产的复得而感谢诸神,是一个普世性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约伯记丝毫没有说到约伯的可怕疾病得了医治,除非四十二10的说明:“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转回”,含有这个意思。 有一首苏美人(Sumerian)的诗,来自米所波大米,是更古老的作品;它有更多故事上的发展。克拉玛(Samuel Noah Kramer)称之为“第一本‘约伯记’”21;然而,它并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段对话,不过是篇训诲文,要鼓励一个遭患难之人继续归荣耀给他个人的神(一个次等的神o),并且藉着悲痛的哭泣可以藉助他的朋友或雇请专业的哭者来增加他的音量,以感动神怜悯他22。这是引用一个特殊的案例来说明这个论点,与约伯的经历有些类似之处,包括快乐的结局在内。这首诗对于不幸也有类似约伯记的表达,但却是当时常用的。虽然苏美人的诗与约伯记一样具有罪恶重担的悲剧意识,却从未质问诸神的公平,甚至连想也没想到,一个人所能做的就只有哭泣。苏美哲人的简单劝告,恰恰像约伯朋友们不足采信的神学一样。当然,约伯记受到比之古老一千年以上的作品的直接影响,几乎是毫无疑问的;苏美人的诗表明了一件事实,就是“有罪之人唯一的盼望是感动神来怜悯”。可见这种理论由来已久。 关于约伯记的形式。它出色的对话引来与古代近东多方面之“争论”作品的比较。这给我们对于争论如何进行有点线索。它不是由纠缠不清的辩证法出发,想要用无法抗拒的逻辑驳倒对手;它毋宁是想要用出色的修辞让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为人所熟知的例子,是以斯得拉壹书(I Esdras)中的一段插曲,是大利乌王的三个朝臣之间辩证性的争论(以斯得拉壹书三至四章)。另一个则是由亚希多弗及户筛对押沙龙所提出之对立的劝告(撒下十七章)。这些背景使以利户及稍后之耶和华的角色显得更为清楚,就是担任约伯与他三个朋友之间的争论之仲裁者。 这种论争所衍生的流行变体,以无数的寓言流传下来,内容涵盖一些谜语(如盐或糖哪个比较甜),或辩论哪一棵树对人最有用23。与约坦的寓言(士九章)相似的,是一个古老的例子:柽柳树及枣椰树之间的争论24。 古代人也争论一些比较严肃的题目,包括在一个苦难世界中神的公平的问题。有个来自米所波大米的这种作品,被称为“巴比伦人的神义论”('The Babylonian Theodicy')25,或“巴比伦人的传道书”。这首诗的年代,可能早于主前一千年;像约伯记一样具有高度的人工结构。它是由二十七节诗组成,每节有十一行。在每一诗节中,每一行的开始都是用相同的楔形记号,这二十七个记号构成一个字谜,包括一个祭司的名字在内,这个祭司可能就是作者。虽然没有指出发言的人,但是从内容,以及从字母的转变看来,可以清楚看见:一个受苦者的控诉在间隔的诗节中获得回答,不管是由一个或几个朋友回答的。不只是他的问题像约伯的问题,许多偶然出现的词句,也令人想起约伯记中的词句。但是蓝伯特(W. G. Lambert)却强调这两本作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26。因为没有故事,所以其争论要比约伯记更为抽象,也比较不重要,因为它缺少以色列人之道德一神论的基础。但这两本作品是代表相同的传统,奥伯莱(W. F. Albright)根据阿希家(Ahiqar)的类似例子,认为约伯记的作者可能是透过亚兰文的翻译,而熟悉一些这类的巴比伦人智慧材料27。 埃及人也用对话的方式来从事类似哲学的讨论。有一个故事,叫作“善辩农夫的抗议”(The Protests of the Eloquent Peasant)28,曾被人用来与约伯记比较。开始的类似处,在于它表面的结构,因为这个来自主前一千至二千年间早期的作品,包括有九个半诗句的讲论,前面是一段散文的序,后面则是一段散文的跋。这个作品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除了一个文学作品广泛使用的一般布局引言、中段、结论以外。所以,汉摩拉比法典是本法律集成,整个内容是散文,但其框架却是诗歌体的引言与结语;这类的证据对约伯记的研究略有价值,指出A-B-A这种结构的统一性,至少是从反面来指出:一本古代作品是以诗歌与散文混合而成,不能证明有不同的作者29。更为有趣的,是埃及作品中的对话,包括一个受虐农夫的一连串诉求,再加上官员的答覆。与约伯记类似之处极为琐碎,核心的争论点也截然不同。农夫的控诉是关于不可靠的工匠;约伯对不公平的抗议则是针对着神,而不是针对人。为着同样的理由,不能将约伯记与“伊普我的告诫”( Admonitions of Ipu-Wer )30这类“抗议”文学相提并论,那本书所控诉的是关于旧王国末期(在主前第二千至三千年后期)之公共道德的败落。它是由六首诗所组成,这些诗是悲悼良善古道的消失,但是在时代的社会动乱中,并没有神学的含义,只是普通之政治反应的呼声。富人与贫民之地位的逆转,在旧约圣经中被视为是神伟大而独特的举动来庆祝,却是这本书所悲叹的,但并没有涉及对错的问题。 约伯的讲论也曾与厌世思想之文学作品的独白作比较。主前二千至三千年晚期另一本埃及人的著作,表达对社会混乱的绝望。这个作品也是用散文开始,然后变成诗歌,以散文来结束,这本以争论形式《驳斥自杀》( Dispute over Suicide )31的作品,是一个丧气之人与他的灵魂之间的争论;他主张自我毁灭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方法。他用来表达沉痛求死的言词引起人将它与约伯记第3章作番此较。但相似之处也仅止于此32。对人生感到厌倦,是个极其普遍的题目,但约伯远超过埃及人的自艾自怜。后者的挣扎并非为了终极的问题,他把人生看作是毫无意义,而予以放弃;约伯则是毅然寻索。这埃及人并没有质问诸神;约伯却坚持要从耶和华自己得到答案。虽然约伯有时也会自言自语,但主要却是与他的朋友进行辩论,也就是与既定的观念辩论。约伯从未想过要自杀,相反地,他热烈地要求生命的圆满,拒绝死亡。约伯受了伤害,也很生气,却没有酸溜溜地愤世嫉俗。 与约伯在道德上受到污蔑、以及我们最后所提及这两本埃及人作品徒劳无益的愤慨不同的,是在“琴师之歌”( A Song of Harper )33中看见对死亡的优雅默想。既然没有一个人曾经回来告诉我们死亡像什么,我们所能作的充其量只是尽情享受此生。这些观感使我们更多回想起传道书中的享乐主义,胜过想起约伯记中意志坚强的辩论。 有些来自米所波大米之厌世作品,也采用对话的形式。最接近约伯记的一本,是一个主人与他的奴隶针对人生虚空所作的讨论34。学者们一直无法确定:究竟该把这本书看作是本严肃的作品,或是当作是本讽刺文学35。兰伯特承认它过度幽默36,缺少道德上的真诚,与约伯记恰好是背道而驰。问题是无聊,而不是苦难。这位筋疲力尽、意气消沈的主人,对约伯的极大伤痛一无所知;其中也没有真正的争论,因为奴隶只是响应(讽刺地)他主人的感情而已。 根据箴言书,教导别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世界上以正确的法则管理自己的行为是“智慧人”的工作。约伯记的内容包括有许多这一类的材料,它的伦理教训能够在别的地方找到也是不足为奇的。在理论上,约伯记主要是作为训诲用的,侯舍( Ho/lscher )(p.4)发现与此有密切关联的是埃及人的指导手册:《阿曼尼摩比语录》( The Sayings of Amenemope )37,这本作品多少与箴言书有所关联,是不容否认的,但这两本作品之间真正的关系却有着非常激烈的争论38。侯舍假定:在这作品与另一类似作品《阿尼训诲》( The Instrution of Ani )39中用对话形式所作的教导,将教师的角色加诸约伯的“安慰者”身上,但却没有延伸到这个想像:将约伯比拟成智慧教室中的学生。 为了要被称为另一本“约伯记”,任何一本类似的作品在情节、形式与内容上,都应该与圣经的这卷书相似;或在此,或在后,偶然一点类似是不足够的。称每一个述说人类苦难的故事为“约伯记”,会制造一种虚假的印象,使以色列人这本无与伦比的作品变得暗昧不明。苦难是普世性的,任何一个深思熟虑的文化肯定都会讨论苦难的缘由。人类的反应,从激烈的抗议,到痛苦的困惑,到平静的认命都有。 古代近东的文学作品,并未产生另一本“约伯记”。在这个地区有一份相当可观的作品清单,有些甚至是来自更远的地方,会以这个方式,或那个方式,令人想起约伯记的一点来;但若是将每一本作品当作是一个整体来检验,却没有一本接近约伯记的,每一本所显出来的差异都要比类似更多,没有一本可以被认真地考虑为约伯记一个可能的来源或模式40。这位悲哀的以色列人被灾难所捉住,并不需要读一本米所波大米人或埃及人的作品,才会怀疑神为什么差遣这类经历临到人身上。智慧传统的普通背景已足以解释最密切的类似之处,并不暗示有直接的借用。然而,这些类似之处也有真实的益处,可以片断地用来说明与它们类似之约伯记的个别经节。 约伯记在它最接近的竞争者中显为一枝独秀在它处理人类不幸之巧妙方式的紧凑上,在它多方面审视这问题的范围上,在它那具有挑战性之道德一神论的力量与清晰上,在主角性格的描写上,在它富含抒情味道的诗歌上,在它的戏剧的冲击力上,在知性的纯熟上(它以之来面对人类生存的“不可理解的重担”)。在这一切事上,约伯记都是最突出的。据我们所知,在它之前没有一本书曾经提供一个模式;在它以后,也没有一本书(包括无数模仿它的作品在内)能出其右。比较只会加强约伯记那鹤立鸡群的伟大。
90 Mission de Ras Shamra VII : Le Palais Royal d~Ugarit II(1957),No.35 rev. line 10; Frauke Gro/ndahl, Die Personennamen der Texte aus Ugarit (1967), p. 93。
91 ANET , p.486. W. F. Albright, BASOR , No.83, 1941, p.36; No.89, 1943, p.11。
92 G. Campbell Morgan, The Answers of Jesus to Job (1950)。 B 第一次的试炼()i. 第一次的集会()6. 在旧约圣经中,耶和华从头至尾都呈现为宇宙的创造者与治理者,这宇宙是由无数的存在蕴濠ぉに的“万军”(希伯来文 s]#b[a{~o^t< )所居住的,祂在地上之国土的居民是所有的人类,但以色列人是以特别的意义作祂的“军”,是 s]a{b[a{~ ,这通常是用来形容众人集合起来成为耶和华的军队。“天上的万军”(如:)是由所有超越人类的存在所组成的,包括众星在内()。这些受造之物,作为神的帮手,被称为“使者”或“天使”(如;参,)或“臣仆”(如:);作为神的同伴,他们被称为“诸圣者”();作为神的领土的管理人,这类代理人后来被称为“守望者”(、23),积极地参与人类的事务,巡视遍地(,),为要观察与保护。神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万军之耶和华,意思可能是指祂是他们这一切独一的创造者,不给多神论留任何地步。这些存在的另一个名字是神的众子,或简单地称为“万神”()或“灵”(,吕译;和合本“风”)。当他们聚集在会中时,就构成了“神的会”(,吕译,参思高;和合本作“有权力者的会”)或“圣者的会”()或“圣者的会议”()。既然在以色列人中只有神接受了神圣的尊荣,祂的超越是永远毋庸置疑的。祂主持这个会议,像君王坐在宝座上一样。当一个人获准瞥见祂的光辉时,看见天使朝臣环绕着祂(;;)93。无比的主是没有同事的,祂的仆役是无形的,不是人;甚至连最显著之“耶和华的使者”,都只是一个无名的职员而已;只有在后来,米迦勒与加百列才以某个像是个别性的姿态出现。他们的角色如此小,如此受到主那无可竞争的主权所支配,以致丝毫不会呈现出多神论的观念,甚至当他们被称为“(诸)神(的众子)”时也是如此。在旧约圣经中也不曾暗示,在主的领土之外有一个对立之诸灵或鬼魔的领域。甚至连那明亮的晨星(,现中、NEB)与那“高耸的Ⅹ琛保结廿八14,NEB),虽然拥有骇人的能力,也曾因着骄傲悖逆神,而任世界蒙受大灾祸;但他们仍然被轻蔑与憎厌地摒弃。而可怕的撒但只不过是神的众子中的另一个罢了! 大部分释经学者都假设耶和华的宫廷是在天上集会的94;约伯记中丝毫没有提及召集的地点,照我们一切所知道的,它可能是发生在某座山上,耶和华的总部就在那里(;;),这观念在西乃与锡安得以历史化,在其他地方则予以末世化(如:)。以赛亚在殿中看见了“万军之耶和华”,祂的荣耀充满全地,不是充满天上()。 在其中这语句曾被解释为证实撒但是宫廷一个正规的成员,事实上,德莱维与古莱(p.11)就辩称它不仅是神的众子之一,更是“在那阶级上特殊的或显著的”;但这是着墨太过了。介系词在……中在许多地方都是用来指干扰者。只有撒但被问及它的职务,是因为它没有权利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有想到撒但在后来的作品中变作魔鬼撒迦利亚书中的控告者、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中的刚愎之灵、新约圣经中的试探者,我们就很难查验它在约伯记中的角色与特性,对后期传统中环绕着它之绘声绘影的事也无从说起。如果它仍然只是鼓动人的,而不是神的对头,我们就不应该接受一些释经学者的说法,他们认为它在这里只是另一个神的忠心仆人而已。它的傲慢证明它的心思早已经扭曲而远离神了,但它的敌意还未到达竞争对手之能力的程度。在此有邪恶存在,但没有二元论。撒但可能是宇宙头一位挑拨离间者,但它只是个受造之物而已,难以与耶和华相此,它只能作耶和华允许它去做的事;在集会中,它比较像是一个捣乱鬼,多于是个官员。将之此拟成波斯行政系统中巡回的秘密警察(在窥探对国王不满与不忠的人)95,赋予它太多了,它并不是神的检察官;提出约伯的事例的,是耶和华,而不是撒但。 撒但对本书中之行动的贡献是极微小的,它在本书之神学中的地位甚至还要更小。在后续的讨论中,人的不幸从未追溯到魔鬼对头的身上,我们也不可能会相信,这本非常巧妙的书之目的,是要教导我们有关邪恶的解释,即人类的苦难是由魔鬼所引起的;约伯与他朋友们从未想到有关邪恶的解释。在约伯记二7以后,撒但再也没有出现过。 7. 这段对话是非正式的,和民间相传的故事一致。耶和华头一次的问安与雅各对哈兰人所问的一样(),意思只不过是指对话的开端。问题出自神的口中,并未表示神有认识的需要,而只是要它陈述它的工作。撒但的答覆是暧昧的,以双行诗的形式来表达: “我从地上走来走去, 往返而来。” 这蒙混的回答涉及使用俏皮的动词 s%u^t],“徘徊”;这并非决定了“撒但”一字的来历,而是漂亮地描写了一个没有安息的、到处都有的存在,在天使当中的流浪者(),彭马文将之译作“闲逛”,稍嫌太不经心了。有种观念认为撒但是耶和华的臣仆之一,奉差遣出去搜集,并带回与世界有关的消息,我们必须拒绝这种观念。但是它的游行不是漫无目标的,它“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8. 耶和华的下一个问题,是以一首四行诗的形式发出的,祂带着情感与骄傲地说到约伯。虽然译作仆人的这个字的意义可以是“奴隶”;但它在旧约圣经中,经常是用作一个尊荣的头衔,只有少数蒙爱之人才被称作“耶和华的仆人”96。在称赞约伯时,耶和华重复了第1节所说的话。义人是少有的,在一座城市中找不到几个(),甚至连一个也没有(),但仍是有可能的;当耶和华观察一个良善的人时,祂心里就感到喜悦()。 9~10. 讥讽的言词是撒但的本质。撒但相信没有一件事真的是良善的无论是约伯那非利益性的虔诚,或是神那非利益性的慷慨。相信神的良善,是爱、盼望、喜乐,与其他一切光辉之事的核心;讥讽的言词是故意的不信,深怀敌意的心思是魔鬼最终的战栗。撒但发出了它冷笑式的问题: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它对宗教人士有足够的认识,确信他们之所以在那种状态中,是因他们可以从中取利,这一点有时候无疑是真的;但是“世俗的挂虑、钱财虚假的魅惑,与各式各样的恶欲”(,NEB),很快就会使这样的人偏离神。撒但知道以这类格外无趣的事提醒神,是个多么具有伤害力的嘲弄,它的论据是巧妙的:约伯的虔诚是矫揉做作的,从未经过试验证明;神也好不到哪里去,祂使约伯轻而易举就可以成为良善的,祂以行贿的方式确保约伯的敬虔,保护他免受一切的伤害。第10节重复的是个控告。篱笆是个保护用的栅栏(参,),但它也可以暗示约伯被圈在非常有限的生活经验中。他的家产……增多,用的动词是描绘牲畜“突破”了四围的栅栏。所有动词的主词可能都是神,就跟七十士译本中一样。 miqneh ,家产,怎样是指动物,他手所作的也照样是指农事(参,)。约伯无论在耕地或畜养动物上都是亨通顺利的。 11. 所以就引起了本书的基本问题了。神与约伯的性格同时受到轻蔑。神真的是如此良善,以致人可能只为了祂本身而爱祂,而不是为了祂的恩赐吗?若没有附带的利益,一个人能够持定于神吗?撒但提议一场试验来证实它的论点97,它的语句是粗鲁的,以命令语气的动词来命令神,直译为“但是现在,讨灰伸出痰氖郑把他一切所有的都给毁了”。下一个子句是以 ~ im ,“若”(或译“是否”),直译是“他是否会当着你的面(也就是说:公然地、反抗地)祝福(即咒诅见的注释)獭保是后果,而不是条件。所以这个连接词可能是疑问用法,并且是如此武断,因为是个修辞疑问句:“看他不……骂咒蹋 保ㄏ种校,也就是说:“他必……‘咒诅’。”这个连接词也用来陈述用誓言许愿的情形,这就变成自我诅咒:“如果他不当着痰拿嬷渥缒愕幕埃我就必受诅咒!”钦订本(AV)照字面意义来翻译本土的希伯来语,她给撒但无礼的言词加上了熟悉之嘲弄的味道,就跟歌德(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的麦裴斯托裴利〔Mephistopheles;译注:歌德名著《浮士德》(Faust)中的魔鬼,原为德国传奇中的恶魔〕一样,它轻蔑每一件正派的事物,它以粗俗的态度拒绝使用王宫礼仪惯用的礼貌,这种礼貌在对上司说话时避免使用人称代名词,以“我主”代替“你”,以谦恭的“你的奴仆”代替“我”;所以撒但所用的“你”是无礼的。附带一提的是,这进一步证明撒但不属于神可尊敬之仆人的行列。 12. 耶和华接受了这个挑战。撒但获准照着它所喜欢的去对待约伯所有的财产,但却绝对不许触及约伯本人。撒但出去了,急着要去制造灾祸。
93 开创近代作品对神圣会议之研究的,可能是 C. H. W. Brekelmans,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and Their Kingdom'( OTS , XIV,1965, pp.305-329)。
94 Jones, p.24。
95 Tur Sinai, pp.38-45。
96 关于它与盟约的关联,请见 C. Lindhagen, The Servant Motif in the Old Testament (1950)。
121 只需提及劳威廉(William Law)的《呼召过圣洁生活》〔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 ;幸贞德译,橄榄,1986;中译本所根据之英译本是由马文荷顿(Marin D. Hinten)所改写过的〕反覆述说的主题就可看出。这里是典型的一段:“福音的宗教只是我们最佳机能的精练与提升,就像它只要求一个最高理智的生活一样,它照样只要求我们照着这个世界应该被合理使用的程度来使用它,生活在这样的沉着中,把它们当作是知性存在物的荣耀……”( Editio princeps , 1729, p.75)。受过那样敬虔训练的解经家的结论是,约伯因情绪化而成了大罪人。
122 佛乐得(R. H. Froude)致喀莱尔(Thomas Carlyle)的一封信中。
123 雅五11。事实上,这个字是指忍耐、坚定持续的积极美德,参 NEB。
124 耶稣的榜样()应该可以永远叫所有批评约伯的人闭口无言,因为祂的眼泪(“道”取了人的身体,就是为要以这身体来哭泣)使它变为真实的 res est sacra miser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标准礼节深深地持守着“坚定不移”的美德(尤其对男人来说更是如此),可以上溯至西塞罗(Cicero),及其他人对文艺复兴人士所造成的冲击。举例来说,见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随笔《论悲哀》( On Sadness )。在我们的时代,坚持这种看法的人继续赞美那些在死别时冷静克己的公众人物。约伯的朋友们显出了有限的能力来“与哀哭的人……同哭”();而我们面对悲伤者时的困窘,却是表现出我们太常见的类似失败来。
125 巴比伦人的代求中一个类似的动机,见 J. Nougayrol, 'Une version ancienne du "Juste Souffrant"', RB , LIX, 1952, pp.239-250。
144 关于指向类似方向的文法争论,见 A. C. M.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39 。但仍然剩下许多模糊不清的结论。单数的“他”是个麻烦,因为预料中应该是用复数的。解释性的 Waw(Waw-explicativum)所标示的是同位语,比第二行的简单同位语更难以相信(译注:第19b节的开头在原文有个 Waw ,所谓“解释性的 waw”即:第19b 与19a 节是同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这个 waw 可以译作:“那就是说”。至于作者所说第二行的简单同位语,是指“奴仆”与“自由人”,同指19a节的小,与“主人”相反。)为什么在名单中只有一个名词带有附属的 mem (和合本:脱离)呢?而且,如果主人(=大)是与奴仆和“自由人”(=小)成对比的话,单数代名词“他的”就不适合了。
155 如果以被神毁灭的野生动物作为恶人的隐喻,似乎是夸大了点(在这里用了不下五个不同的字来指“狮子”关于它们的特殊意义,见较大的注释书,亦参 M. Dahood, Psalms, II, AB 17, p.61);并且与撒种和收割的隐喻混合在一起;这却不是足够的理由可以把它当作是后来拙劣的添加而拒绝。相反地,它赋予以利法的言语自大的感觉,逾越了他作为一个辅导员应有的限制。
172 以 s*a`ar 这读法来取代 s%a`ar ,只需要改变一个小点。“暴风”这个字同时具有阳性与阴性的形式,虽然前者通常是以 s 而非 s* 来拼写的,但后者却可以同时用任何一个字母。
173 对认识这个神o所作的研究,以 W. F. Albright,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1968)中所提及的来开始是很合适的。
174 C. F. Fensham, 'Winged Gods and Goddesses in the Ugaritic Tablets', Oriens Antiquus , V, 1966, pp.157-164。
175 关于背景观念;见 Philippe Reymond, 'L~eau, sa vie et sa signification dans l~Ancien Testament' SVT , VI, 1958; Otto Kaiser, 'Die Mythische Bedeutung des Meeres in A:gypten, Ugarit und Israel', BZAW , LXXVIII, 1962; Jill L. Manton , A Stud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Water in Biblical Literature (unpublished M. A. dissertation, Melbourne, 1972)。
185 亚喀得文的同源字变成指“城市”的普通用字( CAD, Vol. 1, A Part I, pp.379-390)。这整个侵入的过程需要仔细地研究,尤其是第三阶段,因为历史的语意学显出与 na{weh 显著的类比,就像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一样。与“社浴庇泄兀所以,“财产”无论是牧养的或耕种的的意义仍然存留着;在某些经文中(尤其是法律条文),非常明确地用来指“财产”。E. A. Menabde( Khettskoye obshchestvo , 1965)详细的研究已经证实:类似的用法也在赫人社会中发展。在撒巴文(Sabacan;译注:为古代亚拉伯半岛西南方的撒巴〔Saba〕国所用的语文)其“帐棚”的意思是“部族”中,同一个字根者 qhl 的连语从另一个角度支持我们的论点。
212 在约伯低潮(我们已经说过那是正常的了)这临床方面,见 Peter Stone, 'The Many Faces of Depression',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 II,1973, pp.578-581。关于悲伤,请见 Lorrraine D. Siggins,'Mourning :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XLVII, 1966, pp.14-25。我尤其感谢席金斯(Siggins)医生,他对于约伯面对死别时精神病学方面的反应作了非常有价值的解释。
225 希伯来文直译的他们的列祖曾经引起许多的讨论,产生许多解决的方法。费兹梅〔J. A. Fitzmyer;根据 W. F. Albright 在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 1968, p.142(p.124 in the London edition)〕提议作“他们的鬼魂”;但是,不单比勒达不可能是在推荐降神术作为从过去获得知识的方法,布罗梅德(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p. 50f.)现在更举出类似的例子来支持传统的读法,就是相当符合平行体的。
258 哥笛斯对于约伯记中可能出现的引句已经作了彻底的研究,在 The Book of God and Man 的第十三章,亦参见他的 Quotations at a Literary Usage in Biblical, Oriental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HUCA , XXII, 1949, pp.157-219; reprinted in Robert Gordis, Poets, Prophets and Sages (1971), pp.104-159。
262 所以,约伯使所有不“知道主是可畏(可怕)的”,却想要“劝人”()的神学家丧失了他们的资格。在这里,祁克果的作品是相当适切的,尤其是《恐惧与颤怖》( Fear and Trembling ;孟祥森译,敦煌版,民五十七)与《忧惧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Dread ;其最后一章的标题为“忧惧作为藉着信心而拯救的经历”,含有这个陈述:“凡正确地学会处在忧惧中的人,就已经学会了最重要的事”);下面这些话是摘自《对“基督教界”之攻击》( Attack upon 'Christendom' )中的随笔“要颤怖因为神在某种意义上是如此非常轻易诓哄的!”('Tremblefor God is in one sense so infinitely easy to hoax!'),可能是对约伯记十三11所作的一个解释:“祂以这种方式来处置它:凡祂所爱的人,与凡爱祂的人,都必须在这世界上忧惧地受苦,以致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出他们是被神弃绝的;另一方面,欺骗者却作了一个出色的工作,以致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出神是与他们同在,他们自己对这见解也是越来越肯定。”
267 Ou~il me tue, n~espererai-ie point? Ouy i~espererai 。
268 Psalms I ( AB ), p.144。
269 CBQ , XVII, 1955, p.24, note 23。
270 Estudios Biblicos, XXII 1963, p.183。
271 七十士译本支持这一点。NEB 把这一行移到注脚,将经文修整齐了,这是相当不必要的。
272 我们相信普遍被旧约圣经学者相信的这个见解是错误的。相反地,我们相信,对于在死后继续与神同在的个人生命的信仰,是以色列人从一开始就有的特殊信仰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在这里证明,但必要之新研究法的某种新观念,可以从 Nicholas J. Tromp. Primitive Conceptions of Death and the Nether World in the Old Testament (1969)中得到。
273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 Part I, Chapter 13。
278 A. C. M.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69。
279 NEB 破坏了这首诗,把这一行移到第12节,以致第12b节成了它否定的答案。
280 字根 zkr 某种丰富的观念可以得自 Brevard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 SBT , XXXVII, 1962)与 Willy Schottroff, ' Gedenken ' im Alten Orient und im Alten Testament ( WMZANT , XV, 1964)。
281 阴间是不是约伯可以在那里找到避难所,直等神的忿怒过去(这在今生是不可能的)的地方呢?或者是他必须有“一期限”(思高)在那里忍受神忿怒的地方呢?将任何这种观念与旧约圣经中的阴间连在一起,这是令人怀疑的,参 N. J. Tromp, Primitive Conceptions of Death, pp.190-195。从第15节创造的暗示看来,我们提议:神“把祂的鼻子转过去”(希伯来文直译)这个动作是创世记二7的重述:当神再次把生命之气吹向约伯之时(参结三十七章)。
320 H. H. Rowley 在他的讲义 'The Book of Job and its Meaning'( BJRL , XLI, 1958, pp.167-207; see p.203, n.5,)reprinted in From Moses to Qumran (1963), pp.180f. 中列举了差不多有一打的解释,所附的参阅文献就更多了。
323 这件事现在已经由克罗芬斯坦(M. A. Klopfenstein)作了彻底的研究,在 ' Scham und Schande nach dem Alten Testament : Eine begriff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 zu den heb ra/isch en Wurzeln bo^s%, klmund h]pr , ATANT , LXII, 1972, 在第 135-136页讨论这一节经文。
341 译注:这是希伯来文法术语,此时介系词 beth 等于希腊文的 en ,英文的 in,中文可作“在……里面”,参吕译注:“在于一”;见 Gesenius' Hebrew Grammar , by E. Kantzsch & A. E. Cowle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 1910, §119i。
342 “主教的死,使裂缝成为桥梁,
通往那不合道理而三裂的神;一个必朽的出生, 其经纪人却是属于不朽的。” Francis Thompson, An Anthem of Earth.
373 想起了约瑟夫所记载被爱色尼派(Essenes)驱逐的人( Wars II. viii.8)。
374 布德(K. Budde)与毕克(G. Bickell)看出这一点,他们较喜欢将3~7节除掉,而不是第1~8或2~8节,这仍受傅瑞(p.411)的喜爱,因为第3~7节打断了第1与8节之间的连贯性。细节请见 Driver-Gray, Part I, p.215。辨认出框架,使这一切都成为不必要的。
375 NEB 甚至更为强烈,作“神自己”;但 II Qtg Job 读作复数,直到来到第20节时。
378 A. Goetze, 'The Laws of Eshnunna', AASOR , XXXI, 1951~2, p.51;例证在 M. A. Beek, Atlas of Mesopotamia (1962), pp.78f.; D. J. Wiseman, Illustrations from Biblical Archaeolog y2(1963), pp.26f., 77。
380 关于塑陶或揉团(这使第6b节 的“形成”需要更好的译法:“钩伞保┑谋扔鳎见 Jonas C. Greenfield, 'The Root "GBL" in Mishnaic Hebrew and in the Hymnic Literature from Qumran', Revue de Qumran , No.6, T.2, 1960, pp.155-162。
396 萧伯纳(George Bemard Shaw)在《黑女孩寻求神的探险》 ( The Adventures of the Black Girl in her Search for God , 1932)中,说她称耶和华的讲论为“一声冷笑”(p.12),在 the Penguin 版(书名为 The Black Girl in Search of God )的序言中,萧伯纳说神“戏弄”约伯(p.19)。
397 祁克果抒情诗调之谈话 Consider the Lilies (Eng. tr. 1940)的题目。
398 这种智慧诗与赞美诗(诗中包含有几首)有密切关系,可以发展到和 Benedicite omnia opera (译注:全曲赞美诗)一样大小。列出这样的清单是早期科学的运用(。创世记一章反映并刺激了这个传统,见 W. Schmidt, Uberlie-ferungsgechichte der Priesterschrift Gen. 1:1-2:4a, WMZANT , VIII, 1964)。
418 F. I. Andersen, ZAW , LXXXII, 1970, pp.270-274。 ii. 约伯() 约伯的反应是顺服的、谦卑的,他自认为是“轻微的”(吕译),却绝不是“卑贱的”(思高)。但是罗利(p.326)说约伯“认罪并投降”,这么说是不是准确的呢?约伯无话可说,难道拒绝这邀请便算作承认“挫败”吗?对这一点的误解,使一些释经学者难以了解为什么还需要神的第二篇讲论。且不说我们在导论中已经指出艺术上的需要,我们提议约伯的答覆多少是有点逃避的,根本不是一个能够令人满意的结局。以手捂口的姿势可以是尊敬的记号(,),或是沉默的姿势。约伯承认他无法回答,但他仍然不承认有任何罪恶,所以没有“认罪”;他也不撤回他先前的任何的陈述,所以也没有“投降”。相反地,他似乎要坚持他的立场:他已经说了一次,不需要再多说,事实上他自己已经重复过了(两次),不再“加上”任何话419。这暗示出约伯已经没有什么话是他还没有说过的。但若认为这里是蔑视,或甚至是抱怨神仍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那可又在另一个方向上走得太远了。但即使真的是这样,神的话立刻就跟着填补了这个空缺。
7耶和华对约伯说话以后,耶和华就对提幔人以利法说:“我的怒气向你和你两个朋友发作,因为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正确。8现在你们要为自己取七头公牛、七只公羊,到我的仆人约伯那里去,为自己献上燔祭,我的仆人约伯就为你们祈祷。我必悦纳他,不按你们的愚妄处置你们。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正确。”9于是提幔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遵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去做,耶和华就悦纳约伯。10约伯为他的朋友祈祷。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苦境”:原文直译“掳掠”。中转回,并且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11约伯的兄弟、姊妹,和以前所认识的人都来到他那里,在他家里跟他一同吃饭。他们因耶和华所降于他的一切灾祸,都为他悲伤,安慰他。每人送他一块可锡塔☛“可锡塔”:古希伯来钱币单位;参“度量衡表”。和一个金环。12这样,耶和华后来赐福给约伯比先前更多。他有一万四千只羊,六千匹骆驼,一千对牛,一千匹母驴。13他也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14他给长女起名叫耶米玛,次女叫基洗亚,三女叫基连哈朴。15在全地的妇女中找不着像约伯的女儿那样美貌的。她们的父亲使她们在兄弟中得产业。16此后,约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见他的四代儿孙。17这样,约伯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 ii. 约伯() 约伯满意了,他看见神的异象已经扩大,越过了前面所有的限制。对神的世界之范围与和谐有新的领悟,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这个发现并没有使他感觉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只要看看普通的事物,他就能体会到,他甚至不能想像作为神必须像是什么一回事,世界是既美丽又可怕的,神遍存于这一切的里面,显出祂是有大能且有智慧的,当祂被人认识,而不只是蒙不明地被人辨识时,祂显得更为奥秘。耶和华已经对约伯说话了,只有那事实就已是奇妙的,超过所有的惊奇,约伯在智慧上已经有了增长,他同时是喜悦而惭愧的。 他所爆发出来的头一个即兴的反应,与他对头一篇讲论有所保留的回答截然不同,表露出没有限制的崇敬: “棠茏雒恳患事! 痰募苹无一能被挫败!”424 在第3a节,约伯重复了耶和华在卅八2问过他的问题,现在他要回答了,他承认他所说的是出于有限的知识,太有自信地谈及那些太奇妙而非他所能明白的事。这是一个得释放之人的呼喊,而不是一个被打碎、被贬抑之人的。 在第4节,约伯引用耶和华已经说了两次的话(,),是他自己曾经在第三篇讲论末了拒绝回答的。现在他回答了,他的答覆是积极的,有两方面,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一样的不可分割;他已经得着了对神与对自己的认识,神在先,并且充满他的视界:我……现在亲眼看见,十九24~27的盼望已经得着初步的应验了425,既然约伯在第6节论及他自己的话是最重要的,就像对整件事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样,古代译本(包括新昆兰他尔根在内)在这里显得相当纷歧是很可惜的;它似乎是有悔改之意,因为约伯说我厌恶(而译本经常补上了自己作受词,这是希伯来文里没有的),但这并不是像激烈的悔改那样卑贱地嫌恶自己,需要承认已知的罪。如果我们将它与第3节连在一起,约伯可能是在表达为他自己愚昧的话语而懊悔,这些话是急促而无知的(这正是和合本小字、现中、思高、TEV 所采用的)应该要矫正的过错,但不是应该得刑罚的罪恶;约伯从未说:“现在,我终于承认我应得那个刑罚了。”如果他是为他所说过的话而感到遗憾,则在大祸之后的这种行为不可能是这大祸所要刑罚的罪恶;然而,这样的发现可能是它想要提升的属灵成长,而约伯现在领悟了这一点。曾有人对厌恶这个字提出许多变通的修正。同样重要的是不要误解懊悔这个字,把太多为了压在良心上之罪恶而懊悔的惯常含义读入其中,如果这就是结局,整个故事可就倒塌了。约伯最后可能会有条件地投降于朋友们所坚持要他认罪的要求。但约伯在这里却不是认罪,而且,即使它暗示着认罪,在神面前悔改是一回事,在人面前否认自己的纯正又是另一回事。约伯提及尘土和炉灰,使我们想起亚伯拉罕向神祷告时所说的话(),作为一个谦卑的恳求者,他知道自己的地位,但是,紧接着约伯的是:亚伯拉罕是旧约圣经中的那 ( the )义人,所以,在神面前屈膝乃是个尊荣,并将他高举在其他人之上。
424 第2节;现代译本比 AV 好。
425 我们仍然认为它终极的应验是藉着死后肉身复活而来临的。
VI 结局() 现在,诗歌的公平得以施行,故事很快就结束了。耶和华作出祂的裁决(7~9节),约伯得了恢复(10~17节)。 A 雅巍的裁决() 只有在解决了与约伯的争论之后,神才转向朋友们。虽然他们受定罪,神并未按照他们的愚昧来对待他们;祂显然宣判约伯在辩论中是得胜的(7节),我们的解释有许多都是根据这个结果。约伯的辩护公开地被宣判为胜过他们。他们的角色逆转了!在他们讲论的过程中,他们甚至没有一个人暗示是他们而非约伯可能是神怒气(7节)的对象,且需要祂的恩典;现在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可爱的讽刺):除非他们能够获得约伯(这个他们曾经看待为需要他们提供属灵资源的人)的爱顾,他们不可能逃脱神的不悦。义人有功效的祷告使神的怒气转离恶人(参创十八),为约伯的苦难添加了没有人想到的另一个意义。 B 约伯的恢复() 约伯充分地享受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有的关系,度尽了他的一生。他的恢复不是他在第6节悔改的结果,而是他在第8~9节代祷的结果。正是在约伯为他朋友们祷告时,耶和华就恢复了他自己的幸福(10节)。他的亲戚与所有他认识的人都来安慰他(11节)。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甚至在每一件事都恢复正常时,约伯仍然感觉到他所遭受的伤害,需要人的安慰。他们以银钱和宝石作礼物(11b节),其意义并不清楚;他们比较像是在尊敬一个富有的人,而不是救济一个贫穷人。耶和华将祂所取走的加倍还给约伯(10b节),就像盗贼被人发现时所作的一样(),这是讽刺的格调。他的牛杂胙颢缘热都比遭灾前多了一倍;第13节奇异的数目的意思可能是“七个儿子也加倍”;但女儿的数目则是一样。从他又活了一百四十年(16节)所暗示的类比可知,约伯在故事开始时是七十岁,但这只是猜想而已。 公布女儿的名字(14节),这些名字的意义对我们而言似乎是奇怪的,但这些名字并没有什么隐藏的象征,而儿子们仍然是无名的,所以这个公布可能是刻意要突显出她们与兄弟分享产业这个事实(15节)。作者对于这样的安排未作解释,这样安排不是律法所要求的,而是根据父亲的心意(根据民二十七,只有在没有男性继承人时,女儿才能承受产业;这里并没有这种需要)。约伯的态度可能是格外表示他为了这个新家庭而有的感谢,或者是进一步地证明他所恢复的财富可充充足足地供应所有人。简单而增加威严的结束(17节)使我们想起创世记列祖安详的死实现了以色列人的理想。 有些学者抱怨说幸福的结局把故事破坏了,仿佛作者又陷入他在谈论中想要质疑的赏罚的粗糙神学去了,或者是无法将这个特色从基本的民间故事中除去一样(虽然它与他的命题矛盾)。但他的论点已经说得如此肯定,这些最后的小小细节根本无法伤害它。神行祂所喜悦的事;若说祂必须继续让约伯留在不幸的贫穷中,为要保住这个神学,那是荒谬的。结局这些恩赐是恩典的表示,而不是美德的奖赏426。约伯获得辩护,不只是他心灵中的秘密;而其与神复和,不只是个人的、隐藏的,也是可见的、物质的、历史的,且是用他作为一个人之生活的措词来表达的,这是很有技巧的。事实上,在神学上就算不是必要的,也是适合的。从旧约圣经所知道的看来,它已经是肉身上的一种复活427。约伯完全的辩解仍得等待,直到拉撒路的复活,以及一位比拉撒路更大者的复活。
426 然而,我们在第10节的注释已经提议过:其中有为神不当恶待约伯而施补偿之意。
427 葛登(C. H. Gordon)在一次公开授课中,提议说约伯在四十二章的孩子们与第一章那些是完全相同的,是从死里复活的。这可是太过建立在一2(“生了”)与四十二13(“有”)用词上的微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