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丁道尔-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简介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编者序

  这本《以赛亚书注译》出版之后,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系列便已齐全。这套书的目的,是要为认真研读圣经的人预备资料新颖而精简的注释,重点在于解释经文,并阐明其意义。同时,这套书也探讨批判学者对各卷书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每位作者都竭尽其能,对福音派的信仰作出了美好的贡献。

  一九九三年,Inter-Varsity 出版社出版了莫德博士的巨著,《以赛亚书的预言》,坊间公认该本注释书是极重要的著作。而同时,他也答应要完成丁道尔注释系列从前的邀约。这套注释等待本书的出版,是应当的。这本最后的著作中,不但包含他前书的精华、同样的大纲和经文分段,还有许多富创意的新观点。

  以赛亚书里面充满了高超的属灵亮光,和神所赐下激动人心的应许。有时甚至被称为「第五福音」。莫德的学识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或许可以这样说,这本注释书最突出的特色,乃是他的牧者心肠,使全卷书的资讯能适切地运用在今日教会和读者身上。

  旧约的原文无法只用一本英译本来反映。这卷书采用的是新国际版(NIV),不过也提到其他版本,有时作者会提供自己的译法。若有必要,原文会以音译方式写出,帮助不谙希伯来文的读者知道是在讨论哪个字。本书假定读者手边至少有一种可靠的英译本。

  人们对旧约的意义和资讯的兴趣,始终没有减退;希望这套注释能帮助读者有系统地研读神的启示,明白祂在其中的旨意和作为。编者、出版社和所有的作者都殷切盼望,本套注释书能在这个世代让许多人明白神的话,并向祂作出回应。

魏兹曼

(D. J. Wiseman)

作者序

  我动笔之时,就已决定要将本书写成「读者良伴的注释书」,是一本可以伴随每天读经用的注释;我相信,按照这个方式来使用本书,会得到最大的益处。这不是说,读者不可以在本书中查询某些经节,或某段经文的意思,因为我会尽量顾到所有艰涩的地方,而且也会想读者阅读圣经的时候,哪些资料最为有用。

  我先前所著较详尽的注释,《以赛亚书的预言》,蒙 IVP 的协助,于一九九三年出版;在此理当说明本书与该书有何异同。首先,我觉得采用前书所作的以赛亚书大纲,是合情合理的。有些评论家曾对我的分析提出一些批判,我曾答应他们,会考虑他们所写的意见,但到此为止,他们的理由还未强到令我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赛亚并不常停下笔来,为我们留下分段的记号,面对经文,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比方说,我承认,我把本书从三十七章起分开,而不从三十九章起,这个作法相当大胆。克理门兹(R. E. Clements)对以赛亚书的看法,与我差距很大,但他提到,「有位编辑刻意要用这些叙事段落(即,三十六至三十九章),来作一个桥梁,将第一至三十五章的『亚述』背景,和第四十至六十六章的『巴比伦』背景连起来,而以三十九章作为转接的枢纽」( Isaiah 1-39 , New Century Bible [Eerdnabs/Marshalls, 1980], 277页)。而我则是将「桥梁」变成「边界线」。

  其次,这本注释的解释和分析,在表达上大体是新作,而在内容上也相当新。神的话语有如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理当如此来处理。我只在少数几处引用了《以赛亚书的预言》一书。

  一如以往,IVP 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其中的主任与编辑更是包容有加。我记不得马利(George Manley)是什么时候邀请我为丁道尔注释系列写以赛亚书的注释,那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我完成了那本详尽的注释拿给他们的时候(那并不是他们要我写的!),我以为或许为丁道尔系列服务的机会已经随之消逝了(人生不少际遇不都是如此?),但英推索(Frank Entwistle)又向我重新提起该项邀请。他也像前一任的印奇理(Ronald Inchley)一样,是非常温和,又有耐心的朋友。为这些缘故,我将本书献给这三位,加上目前丁道尔旧约注释的主编;我从他们得到了许多的帮助。

  原来的计画,是出版两册注释,且很高兴,柯德纳接受了我要把第二册献给他的想法。我不愿意因着第二册(赛三十八~六十六章)并入了第一册,就剥夺了将他的名字与我的书相连的殊荣尽管这样一来,献书的那一页会显得格外冗长!如此微小的连系,是我非常珍惜的,因为他是我的至交,而他对旧约注释方面的贡献,比我更加卓著。

  丁道尔旧约注释系列,是由一九六四年柯德纳赏心悦目的《箴言》肇始,经过许多年才告完工,而拖延时间的责任大半在我。神曾使用个别的注释书,帮助许多读者更深入、更完备地了解祂宝贵的话语,使祂的名得着荣耀;如今但愿这全套系列的完成,更能达成此一崇高的目标!

莫德

1998年于毕守斯坦顿(Bishopsteignton)

简写一览

AV

Authorized Version.

BDB

F. Brown, S. R. Driver and C. A. 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OUP, 1929).

BHS

R. Elliger (ed.),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Wurtembergische Bibelanstalt, 1968).

GKC

E. Kautzsch and A. E. Cowley (eds.), Gesenius' Hebrew Grammar (OUP, 1910).

KB

L. Koehler and W. Baumgartner, Lexison in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Brill, 1958).

LXX

Septuagint(旧约的希腊文译本)。

MT

Masoretic Text(希伯来文圣经)。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BC

D. A. Carson, R. T. France, J. A. Motyer and G. J. Wenham (eds.), New Bible Commentary, 21st Century Edition (IVP, 1994).(中译:《二十一世纪圣经新释》,福音证主协会,1999年3月初版)

NBCR

D. Guthrie, J. A. Motyer, A. M. Stibbs and D. J. Wiseman (eds.),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IVP, 1970).

NBD

I. H. Marshall, A. R. Millard, J. I. Packer and D. J. Wiseman (eds.), New Bible Dictionary , 3rd ed. (IVP, 1996).(此套书的文字部分即 New Bible Dictionary ,已有中译本,书名《圣经新辞典》,天道书楼,1996年初版)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KJV

New King James Version.

Qa

The St. Mark's Isaiah Scroll, Qumran.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V

Revised Version.

凡例

一、圣经方面:全书所采用的是一九八四年版的新国际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若用其他的译本,会附加说明。

二、神的名字:在希伯来文的旧约中,以色列之神的名字,是用四个希伯来文子音表明,一般认为其形式是「雅巍」( Yahweh )。英文圣经的译者有一份特殊的顾忌,因此他们没有用神的名字,而另发明了一个方法,用四个大写字母 LORD 来代表(译注:本书中文译为「上主」),而这个字所代表的希伯来文之字( ʾaḏo ̄na ̄y ,中译:主),正有此意。

三、括弧式:对希伯来诗的研究(例参:E. R. Follis [ed.], Directions in Biblical Hebrew Poetry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86])发现,其中有个特色,称为「括弧式」(inclusio),意思就是一首诗,或其中之分节,前后会有相同的字,或相似的思想,成为其「括弧」。

四、「根号」(√):在本书用来指「希伯来文动词的字根」,例如四1,第72页。

进深阅读书目

P. Hacking, Isaiah , Crossway Bible Guides (Crossway, 1994),适合小组研读。

B. Webb, The Message of Isaiah , The Bible Speaks Today (IVP, 1996),见解深刻、富含应用,是最佳的个人研读书。

D. Kidner, 'Isaiah', i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21st Century Edition (IVP, 1994),「初次通读」以赛亚书的最佳选择,见解独到。

M. N. Oswalt, The Book of Isaiah 1-39 (Eerdmans, 1986),标准的注释写法,彻底讨论对立的意见,详细剖析各样的问题。谨待下册的出版。(按:第二册已于1998年出版)

J. A. Motyer, The Prophecy of Isaiah (IVP, 1993),比本册注释或Oswalt的注释更需要「深读」。藉探究文学与诗的结构,来展现意义和资讯。需要细嚼慢咽!

David Stacey, Isaiah 1-39 (Epworth, 1993),亲切易读的研究,对以赛亚书的「多作者观」作了极佳的介绍。

P. D. Miscall, Isaiah (JSOT Press, 1993),彷佛有位知识丰富的朋友在旁,从一1伴读到六十六24,他知道当在那里停下来,查看重要的字与词,并能解释这些字与词在以赛亚书不同的上下文中,各有何「功用」。像座金矿!

E. J. Young, The Book of Isaiah (Eerdmans, 1965),极保守的著作。作者的专长是语言学,他的书在这方面非常有价值。

J. Skinner, Isaiah , 2 vols. (CUP, 1902, 1905),主张「三位以赛亚观」。作者逐节加以解释,常有亮光,颇有帮助。

J. D. Smart, History and Theology in Second Isaiah (Epworth, 1967), and U. E. Simon, A Theology of Salvation, Isaiah 40-55 (SPCK, 1953),采用「流动注释」法,对先知思想的脉动有深入的见地。

导论

Ⅰ 以赛亚书的信息

  要读一本连续六十六章、没有段落与标点的书,真会令人气馁。本导论尝试从「读后评析」的角度,先带读者综观全林,而后才在注释中详究各棵树木。因此请在研读经文之前,先看这部分;其中提示的经节(尽管并不详尽),犹如贯穿全林的小径。

A 以赛亚书一至五章

  以赛亚蒙召的记录(以下)像是一个标记,暗示前面一至五章乃是一个单元,彷佛全书的序言。由本书的注释(书版:49~82页)看来,这个观察相当可靠。在这几章中,以赛亚将他蒙召的情境作了一番素描。其中的主题是「悖逆」(、15~16、19~20,),穿插在两组括弧之间,就是「盼望」和「无望」;一方面,上主为祂的百姓定出了光明的未来(),另方面,罪却必会遭到审判(、24~25,)。后者声势庞大,到了第五章已经没有盼望的话,结尾呈现一片无垠的黑暗()。

B 以赛亚书六至十二章

  本段由一个罪人得洁净起始(),而以全体得救之乐歌作结()。这两个括弧之间的内容,是从前一段里取出一个小题目,作为本段的主题;这正是整个以赛亚式文学的特色。一26以大卫式辞汇描述了锡安未来的荣耀:大卫是第一个占领耶路撒冷的王(),而未来的情形将如「起先」一样,亦即,大卫的日子将会重现。此一大卫的主题,便是七至十一章的中心。在亚哈斯王()背道的衬托之下,未来完美君王的亮光更显得耀眼夺目()。

C 以赛亚书十三至二十七章

  在未来完美君王的异象中,有一个小题目,就是全世界都将在他的统治之下(~9、14~16)。这究竟是一厢情愿的夸大表达法,还是有根有基的盼望?十三至二十七章提供了答案:这一段的布景是全世界,甚至是全宇宙。以赛亚书十三9~13,和十四1,举出这几章背后的历史哲学:上主是世界的主宰,当祂的「日子」临到,祂会在天上、地上都彰显出权柄;不过,祂行作万事的中心,乃是要对祂的子民施怜爱。因此,在上主的计画里,锡安十分稳固(),是纷扰之世界的避难所();其统治者有时是大卫(),有时是上主()。整段以两座城的对比作高潮:世界的城人类想不靠神而建立的世界将倾覆(),而救恩的坚固城()将长存。

D 以赛亚书二十八至三十七章

  在十三至二十七章的布景中,曾提到上主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一个世界、一个子民、一位神」,以赛亚用当时他所知道的世界地图来发挥这一点:以色列被夹在两大势力之间:自称是强权的埃及,和真正的强国亚述。最后,上主会将这三者都变成联合、平等的整体()。在以赛亚的时代,犹大国既微小又身不由己,其中的百姓必会质疑这盼望是否实际!为了回答这个或业已提出,或存于人心的疑问,以赛亚继续写二十八至三十七章,其中讲述一件事,是犹大、埃及和亚述(他末世论三重唱中的国家)相互牵扯的史实。在二十八章,耶路撒冷似乎应当被毁灭(11节),但是上主的房角石在那里(16节),这位神圣的农夫将会怎样处理祂的田地,还有待分解(23~29节)。结果,神的计画乃是:到最后一刻才施拯救()。犹大的百姓去投靠埃及,得罪了神(),且激怒了他们所臣属的亚述,就是三十17未标明的敌人。而埃及的力量毫无帮助(),神早已命定,让亚述人来攻击锡安,犹如丧礼的进行,最后以火葬为退出()。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章记载,这一切如何真正实现了。

E 以赛亚书三十八至五十五章

  第二十八至三十七章的要点,是耶路撒冷从亚述的威胁中得脱,这个历史事件证实了神是早期历史的主宰。该段之中有一个明显的子题:这次的大拯救,完全不是耶路撒冷的领袖和百姓所配得的。第七至十一章也有这个含义:未来的王乃是世人所不配得的应许;不过,前一个段落是承认全国都犯了罪(如:、19),而这一段最关切的,则是领袖的罪;其中最凸显的,是三十8~17。同样,以色列的圣者这一伟大的以赛亚式头衔出现在十20,但在二十八至三十五章中,它出现的次数之多,超过第一至三十七章内其他章加起来的总合(、15,),表明全国确实拒绝了那位至圣的神()。因此,这个问题非常棘手,比犹大在当日的强权之下能否有转寰余地,更加严重。犹大的罪恶和悖逆、对上主话语的拒绝(),和对赐话语之主的拒绝(),应当怎样处理?第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所细述的希西家之罪,更强化了当时的情形。选择与米罗达巴拉但结盟,以求安全(),便是污蔑神所应许的保护与拯救(),弃绝了信心的道路。因此,历史之主会利用世上的强权在地上管教祂的子民()。尽管如此,神的怜悯终会施展,祂的安慰必将临到祂的百姓,如四十1~2所列的大纲:「胁迫(和合:争战)的日子」(a)即将退出;恢复者古列将让被掳之人回去,而耶路撒冷将会再度兴起()。不但如此,罪恶也要掩盖不见、完全取消(b):上主的仆人,那位救赎主,将带领百姓归向神(),祂会担当他们的一切罪()。

F 以赛亚书五十六至六十六章

  以赛亚预先看见,百姓并不会因古列作复兴者就心满意足(),而他们的感受也很容易了解。他们从耶路撒冷被掳,成为被压制的民族,受巴比伦帝国管辖。波斯王古列准许他们回去,可是整个情况并没有改变;他们仍是受制之民,仍然受另一个帝国的管辖。大卫还没有回来;锡安连一个傀儡君王都没有;要国家独立自主,像是作白日梦!上主的子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得自由,不再受世界的威胁和压迫?以赛亚在五十六至六十六章中,就是谈这个题目。开场白很重要:百姓仍旧在等候上主的拯救()。可是上主已经预备了祂的运行者,祂将擦干祂子民的眼泪(),终止仇敌的压制(),亲自作救赎与报仇的双重工作()。最后,耶路撒冷将成为新天新地的中心()。

Ⅱ 以赛亚书的思想

  今天专家的意见已经从钟摆的一端很快摆到了另一端,不再像从前一样,强调以赛亚文学中的差异性,而更多注重全卷结合为一的要素。这不是说,学术界已经较靠近「一位作者」的看法,就是以耶路撒冷的以赛亚为作者;实况正反向。不过,第一、第二、第三以赛亚之间,彼此相隔数百年的僵硬看法,则已经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认为有一「以赛亚学派」存续那位大先知的教导,将之延伸、扩大,并重新应用。1因为已有证据显示,古代保守经书的人在其他方面极为谨慎,而若以为他们会在这一点上愚昧无知,或是轻忽懈怠,实在讲不通。倘若一方面发现他们的小心翼翼(就连像俄巴底亚这样一段残篇,都予以仔细的完整保存;或者,照某些人的说法,还要为玛拉基书的作者编一个名字,以保证其独特性),而另一方面,却又假定他们对以赛亚书四十至五十五章这段旧约预言的巅峰不知道怎样处置,就把它塞在以赛亚书一至三十九章的后面,因为那里刚好还剩下空白的半卷可以用,这未免太说不过去。学术界能逐渐开放,接纳以赛亚书为合一的文学,这股潮流是可喜的现象。

A 历史与信心

  以赛亚就像旧约的保罗,他指出,神子民要得着应许,惟一的要素就是信心;这是第一至三十七章的核心。他又有如旧约的「希伯来书」,传讲神子民在处境艰难之时,要以信心作为支撑的力量;这是三十八至五十五章的核心。他也是旧约的雅各布,坚持要有「信心的行为」,以顺服来作证明;这便是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的要点。这一切的背景,则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所预见的未来。

i. 神与历史

  在十5~15中,以赛亚教导读者,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看出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历史的进展是在神的手中,意思是祂直接在管理。上主并不像一名男孩,在池塘边把轻舟模型放入水中,相信风会把船带到彼岸,但是不确定过池塘时会发生什么状况;祂也不像一位西洋棋大师,耐心等候对手移步,再下出高招,封杀对手,以赢得胜利。对以赛亚而言,世上最强的权势,也不过是那位独一之神手中的杖、斧,和锯()。第二,在神的计画中,历史具道德目的,是抉择与道德责任的舞台。因此,按上主的心意,祂要用亚述来责罚耶路撒冷(6、12节):在以「无生命」的杖、斧、锯为例的比喻中,背后的原则就是世界要以道德来治理。可是亚述的行动并不是基于明白神的旨意,而是基于夸耀自己的帝国(7~11、13~14节):他出兵是为了自我的利益,要满足自己的野心,不管别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因此,他在历史的主宰面前便显为有罪,必受责罚(12节)。这样,以赛亚对历史的看法,和整本圣经(尤其旧约)是一致的,定睛的焦点不是次要原因,而是「肇始原因」;因为,若看重次要原因,便会让我们凭小聪明而活,想要操纵体制,拿捏对策;但是若专注在「肇始原因」,就会令人过信心的生活,相信神,「恒久靠主」(参:,AV),只求祂的喜悦。

  以赛亚对历史的观点,最接近一个图喻的讲法,就是他所提马与骑士的暗示()。力气全在马身上,而方向则全由骑士操纵。在马表演跳跃障碍的赛场中,讲评人一会儿恭维马毫无失误,一会儿恭维骑士,因为这两方虽是各自出力,但却是两力结合为一。历史也是如此。以赛亚持此「历史神学」观,实不愧为信心的先知。

ii. 三个危机

  第一个危机:不信的王 以赛亚服事的五十年,是乌西雅王驾崩(,可能为主前739年),和希西家王过世(,主前686年)之间,正是亚述帝国最强盛的时期,这个国家是主前七四五年由提革拉沉猩三世(即普勒,)兴起的。巴勒斯坦各国几乎立刻就感受到亚述的压力,米拿现必须向他纳贡()。后来,比加击杀米拿现的儿子,篡了国位,他不甘心臣服亚述,想要挣脱它的辖制。他和亚兰王利汛结盟,而为了不明的原因,两国一同攻打犹大。或许此举是要向犹大王亚哈斯加压,逼他加入联盟,使所有西巴勒斯坦的各国都站在同一阵线上;也或许此次行动是惩罚亚哈斯,因为他预估亚述会攻打亚兰和以法莲,于是趁早和亚述协商,2以免到时候自己遭牵连。3无论事实为何,以赛亚所关心的,乃是面对北方的威胁,亚哈斯预备怎样反应。

  以赛亚书七1~17回顾该次危机,重点为以赛亚发出信心的呼召,而亚哈斯却予以拒绝。信心的意思是,对北方的威胁不要采取行动(),只要信靠神的应许(),而若不选择信心,结果也讲得很清楚():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保证安全,或维持国运。然而,亚哈斯拒绝了信心之路(),选择以金钱换取亚述的保护(),结果,用奥斯瓦特(J. N. Oswalt)的著名比喻来说,此举有如老鼠要求一只猫去帮打另一只猫!短期虽有利益(如以赛亚所预见的),但代价却极重大。大卫王朝可以说亡自亚哈斯,因为以下的几个王不过是傀儡,完全操纵在亚述或巴比伦手里,而被掳(主前586年)之后,整个王朝便消失了,再没有王在锡安掌权了。当上主作出应许的时候,祂的子民能否以信心回应,便是成败的关键。

  第二个危机:信实的上主 到了希西家的时候,巴勒斯坦已在亚述的手掌中:大马士革于主前七三二年被提革拉沉猩攻取。撒缦以色于主前七二七年继位,到了主前七二四年,东部的江山业已稳固,于是他转而西进。撒玛利亚是他开始围攻的,但是主前七二一年攻破时,却算撒珥根的功劳。古代联邦式的国度总是不服新王,因此撒珥根登基后,背叛的属地众多,他花了七年才平靖东疆与北疆。这段时期,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政界人士得以喘息,重新评估他们对亚述的政策。埃及趁机鼓动,若巴勒斯坦诸国愿意背叛亚述,就予以支持。主前七一五年时,部分国家真这样作了;而当撒珥根攻下了亚实突(主前714年),亚实突王逃到埃及时,埃及人立刻把他交给亚述。这真是对埃及的应许最妙的诠释!

  希西家似乎没有参与这次的背叛,因为他不在亚述的报复范围之内;但不幸的是,没多久,他的日子也到了。列王纪下十八7只提到他背叛亚述王,在这句大胆宣告的背后,却是对埃及的奇特迷恋,这是以赛亚书二十八至三十五章所评论的事。埃及的不可靠,让以赛亚的讽刺完全说中了(),他对政治家的取笑非常正确,这些人自以为有「妙计」,但他们和埃及结盟,无异是在签自己的死亡证书()!他看出,(亚哈斯时代)问题不在外交手腕,而在信心。他与那些政治家抗争,用十分简单的方式传出神的话,而他们则嗤之以鼻,说是儿语();他提醒他们,上主对大卫的应许是坚固的盘石,是立于锡安的房角石(),但是他们不愿在其上建造;他呼召他们悔改、安息、安静、信靠,以得着拯救和(战士的)力量,可是他们宁愿选择世上的军力()。本段的资讯和给亚哈斯的相同,状况也大同小异,只不过亚哈斯选择投靠当时的刽子手,亚述,而希西家则信赖自古即为灭族高手之国()。惟有上主才是赐生命者,而惟有信心是得生命之道;其他的办法都是死路一条。

  西拿基立于主前七○五年即位,到了主前七○一年,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巴勒斯坦,希西家发现自己的愚昧,但为时已晚()。4不过,希西家发现了一项真理:「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信心有功效,不是因为它会在人的心里激起反射作用,而是因为它投靠的物件是可靠的。以赛亚早已知道亚述会在犹大(借用一句话)遭滑铁卢();在危机正深的时候,他重复传讲同样的资讯();最后完全实现()。犹大的拯救正如以赛亚的预言,是神在最后一刻的介入(),而事实上,从此以后,亚述便一蹶不振了。

  第三个危机:定意不信 对希西家而言,这次奇妙的大拯救()大概是难过与高兴参半的经历。如果他当时不曾说:「假如……就好了」,才是怪事!因为在他与埃及结盟,以致遭到西拿基立强烈反应的事件之前,有一件事已悄悄发生在犹大王宫里,就是这位王出现了信心危机,这才是整个国家命运逆转的关键。当我们明白,在西拿基立入侵甚至在他登基之前,希西家就已经定意,不信靠上主,而靠自己和世界,我们更会感到神的信实何等可贵,祂竟仍然介入,在犹大的山上粉碎了亚述()不是因为王信靠祂的应许,不是因为王配得拯救,单单因为上主已经作出允诺,便不能反悔。

  此处并未多费笔墨描述希西家的危机。巴比伦的米罗达巴拉但是位杰出的「自由斗士」,一心要退出亚述的辖制。他头一次成功,是在主前七二二年,当时他在巴比伦作王,一直到主前七一○年,后来又被撒珥根打败。不过,主前七○六年撒珥根过世,他得到第二次机会,使巴比伦成为独立的国家。大概就在第二度反叛的期间,他派了那后来让犹大致命的使团,去见希西家()。表面上,这一使团前来是要恭贺犹大王重病得愈,但实际的理由却写在和礼物一同送来的书信中,从希西家的反应(),可以揣测出来。希西家很可能已经和埃及协商,而作了一些妥协,现在那位自由斗士王子来邀请他结盟,算不得太了不起的大事(不过却很体面)!然而,希西家在病中,曾得到神特殊的应许:「我要救你和这城脱离亚述王的手」()。从那时起,他就应该相信这应许,等候它的实现。但他却另辟他途,去寻找同盟、加添军备和资源(),以赛亚看出,这就是他定意拒绝了信心之路()。

  至于以赛亚预言犹大将被掳至巴比伦,这事不需要视为太困难,或太奇怪。当时巴比伦俨然身居列强;米罗达巴拉但已经成了米所波大米的均势之一。巴比伦的预言,对聆听的这位王而言,是非常贴切的资讯:他选择了巴比伦,而无论他喜欢与否,所有他引以为傲的财产,都将会到那里去!但是,当然,以赛亚不会只停在这里。事实上,除非他要撕毁从前讲过有关未来君王荣耀的预言(以下,),否则他就必须再向上主寻求亮光,看出王国终结、君王被掳之后,那些预言还能如何应验。请不要忘记,以赛亚也像希西家一样,亲身经历了神奇妙的信实,看见祂按照所说的话,粉碎了亚述;难怪他在巴比伦掳掠()的预言之后,紧接着便列出安慰的资讯,说胁迫的日子有一天将会退出(a);而在指出王弃绝信心的大罪之后,又预告罪会受到充分、完全的惩治(b)。因此,三十九5至四十12可以与八21至九7相较。当黑暗的日子来临,有信心的人会肯定,黑暗之后必有光明,这信心能使他们忍受艰辛,持定盼望。

B 信心的等候

  以赛亚身为先知,由工作所导出的逻辑,让他看出上主的子民在巴比伦之后,还有前途。可是,正如前面所见(加上五十六章等的铺叙),回归并不满足百姓的渴望。他们仍是以臣服之民的身分回去,更何况如今连一个像王的人物都没有()。事实上,被掳的经验并没有使他们和他们的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第五十六至六十六章,记载了好些不当有的现象,包括政治上(如)、宗教上(如),和灵性上(如)的瑕疵。那么,神的应许究竟怎么了?第一至三十七章所应许的君王,和三十八至五十五章所应许的仆人,是否仍然有效?「是的!」先知如此回答:你们必须用信心忍耐等候,因为我的救恩临近了,你们要凭信心顺服,实践「守公平,行公义」()。

  以赛亚是信心的先知,这信心相信神的应许,在黑暗中坚忍不拔,以顺服的心等候上主的时间。

i. 盼望

  前瞻性的看法,是以赛亚文学中最凸显的部分,其焦点有二:圣城与弥赛亚。

  圣城 以赛亚的异象()与犹大和耶路撒冷有关,但从内容而言,他最注重的乃是圣城,耶路撒冷与整个国家密不可分,那里所发生的事攸关全国的命运。同理,未来也是透过先知对圣城的撤销和振兴来刻划。这个主题如此重要,所以提到圣城的经文,和谈及它的更新、成为国际中心、吸引朝圣者等话题所构成的括弧,理当前后围绕整卷书:一21~26,二2~4,四2~6,以及六十五17~25,六十六7~13,六十六18~24。5以赛亚也像其他见异象的人一样,大体上是以现今的状况来讲述未来的情形。但是他对「圣城」主题的发展,显出他所想的已经超出了地理上的锡安/耶路撒冷,而是它所代表的理想。例如:在十一6~9,上主的「圣山」化成整个被赎的世界;在六十五17~18,先知一会儿讲「新地」,一会儿讲新造的耶路撒冷,也是表达出同一点。在圣经里,「城」的开始()是人的努力,要达成自救,不倚靠神;当以赛亚展望世界的终局,他看见人所造之「城」必要倾倒(),像巴别塔一样,而规模则遍及全世界。前面曾提到,人之城的倾倒,与救恩之城的坚立()正成对比。简言之,以赛亚的异象,乃是蒙赎子民已经来到的那座锡安山(),也是未来将从天上启示出来之地()。

  弥赛亚 以赛亚文学的三大段,各自出现一位重要的弥赛亚人物:在论及缺点满布的大卫王室背道的亚哈斯和容易上当的希西家的段落中,以赛亚描述未来将会出现一位荣耀的君王(一至三十七章);在希西家犯了不信的大罪、有罪的百姓受到审判的余波之后,以赛亚预告了上主的仆人,那位背负罪孽者,世人真实的救主(三十八至五十五章);最后,透视被掳归回之民仍受制于外邦,以赛亚应许那位征服者将临,伸冤复仇,带来救恩(五十六至六十六章)。要对这三位弥赛亚人物有初步的认识,可以阅读以赛亚的描述,每位以四段经文作代表:九1~7,十一1~16,三十二1~8,三十三17~24;四十二1~4,四十九1~6,五十4~9,五十二13~五十三12;五十九20~21,六十一1~3,六十一10~六十二7,六十三1~6。因此,整卷书可以说是一幅弥赛亚的超大布景画,如下图析所示。

  图中底部的点,是「以赛亚的眼睛」。他起初所能看到的,乃是一片黑暗,只有周围透出一些亮光因为这三块「黑补丁」结合成一个,而三片灯光也是如此。他不像我们,是从上面俯视这图,而是沿着虚线从中间看进去。他分辨出光明处为完美的王,在亚哈斯失败之后,这位王便是答案。

  但是,以赛亚又活到希西家的时代,当时「黑暗」的问题以新的方式呈现:王和百姓未能信靠上主的应许、走信心之路,宁可倚靠「行为」,与米罗达巴拉但结盟,背逆了神。巴比伦掳掠的黑暗笼罩在前头而这一次的光明,则是一位完美的仆人,王与百姓的失败之处,他都成功了,并且能够为他们赎罪。

  最后,瞻望百姓从巴比伦归回,以赛亚看见的黑暗是,在强权威胁、仇敌环绕的社会里,他们无力为神而活。他们需要拯救者,如今前面透出来的亮光启示,将有一位得胜的拯救者临到。一如圣经其他的例子一样,真理总是渐进的展示出来。

ii. 神、圣洁、罪,和救恩

  以赛亚的神学严守传统,非常正宗,在旧约思想的基本原则之间不折不扣的前进。他富创意之处乃在于应用,将根植于社会、耳熟能详的真理实践出来。

  以色列的圣者 在以赛亚书,以及整个旧约中,「圣」的基本概念乃是「不同」这种「不同」的定义不是「对比」(与什么不一样),而是「显为独特」(因什么而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所有神明都是圣的,因为他们都各有独特的本质、范畴与活动,而凡将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些神明的,也都是「圣的」,因为他们属于那独特的范畴就像创世记三十八20「神女」(和合:妓女),直译应为「圣妇」( qeḏe ̄s ̌â )。按照旧约的理解,上主的独特性在于祂的伦理和道德;以赛亚承袭了这观点,并加以发挥:他在六3的「三迭圣哉」(参注释),等于是一种定义性的说法,就是这圣洁乃是最最高级、包罗万象的,因此上主成了所有罪恶的最大威胁。以赛亚实在是最会讲论神圣洁的先知。例如:他用形容词「圣」( qa ̄ḏôs ̌ )来描述上主,多过所有旧约其他部分的总合,又把它凝聚成一个头衔:以色列的圣者这很可能是他发明的,亦是以赛亚文学的特色。这个头衔在以赛亚书中共出现二十五次,而在其余旧约书卷中只用到七次。6以赛亚书六章可以说是全书的缩影:圣者是王()的主题,在五十六至六十六章中特别醒目;圣者是审判不道德行径的理由(),是一至三十七章的主题;而圣者是救主的启示(),则应验在三十八至五十五章的仆人身上。

  上主的仆人 在有关罪恶与救赎的辞汇,以赛亚并无新意,可是,在异象与应用上,他却显得别出心裁:在三十八至五十五章,他把这些指向上主的仆人。为了尝试了解这仆人究竟是谁,一个多世纪以来,辩论不断。7从以赛亚书里面可以找到理由,将仆人解释为以色列国,例如:四十一8称这个国家为「我的仆人」,而四十九3则称仆人为「以色列」。但是这类集体式的说法(无论指整个国家,或是其中的一些「余民」),若再深究下去,很快就站不住脚。就国家或某个群体而言,从哪个角度可以说,它们作到了五十4~9仆人所表现出来的顺服?若要担负别人的罪,就必须自己是无罪的(;参:),而这个国家什么时候达到过这样的要求?怎样才能说,这个国家已使本国回归于神()?同样,四十九1~6和五十4~9自传式的笔法,自然会让人产生如使徒行传八34的问题。不过,仆人的角色所牵涉的范围和要求,是过去任何知名人士(无论是以赛亚,还是别人),在性格与能力上都达不到的;而若可以指出这样一位人物,意思就是:这位仆人已经出现过、活过、又死了,但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或涟漪。本书注释部分将说明,如果我们拒绝由杜宏(Dhum)开始宣导的片断式看法,而坚持视仆人之歌为连续性的发展,那么,这位仆人既与过犯连连、灵性麻目的国家()截然不同,也与委身于神、心存盼望的余民()有别;最后,我们注目所视,只见一位威严伟大的个人(),他死时担负了别人的罪(),而又能活着,来广施他为人所得着的救恩()。

  以赛亚描绘仆人之死时,借用了利未式与摩西式现成的神学用语和作法:代赎、与神和好,是透过(在神的旨意之下)将刑罚放在另一位身上来达成的(、8),那一位是无罪而受苦者(五十三章),他能为别人提供「义」(),因为他背负了他们的「罪」()。以赛亚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新意,就是他如此清楚的看见,代赎的真义,需要有一个人来代替众人。以牲畜献祭,可以图示这个原则,但是惟有甘心接受这角色()、情愿倾倒自己的性命()也就是说,提供一个意愿,来取代有罪的意愿(参:;和合:遗命)才能达到真正的代替,使所替死的人得着全备、终结的救恩。

1对近日的研究,有一份很不错的评论,可在 Society for Biblical Literature's Seminar Paper (Scholars Press, Altanta, 1991) 之中找到,尤其是 R. Rendtorff, The Book of Isaiah: A Complex Unity 。亦参 B.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SCM, 1979), 311页以下;W. S. LaSor, D. A. Hubbard and F. W. Bush, Old Testament Survey (Eerdmans/Paternoster, 1982), 365页以下;及 R. B. Dillard and T. Long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pollos, 1995), 267页以下。中译本为《21世纪旧约导论》(校园,1999),326页以下。

2参 J. N. Oswalt, The Book of Isaiah, 1-39 ,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Eerdmans, 1986), 6-7页。

3北方入侵犹大共有两次。头一次()虽然成功,但是却没有攻到耶路撒冷。第二次的入侵(,「又来」),还有以东人和非利士人的突袭。

4至于细节,请参二十八至三十七章注释的前言,及三十六至三十七章注释。

5圣城受审判:一8,三1、8、16,四3~4,十12、24~25、32,二十二1~24,六十四10,六十六6。圣城蒙保守:一8~9,二十六1,二十九1~8,三十一5~9,三十六15,三十七10、32~35,三十八6。圣城的恢复:四十2、9,五十二1,五十七13,六十一3,六十六8。大卫王朝的恢复:一21、26~27,二十四23,三十三20。宇宙之城:二2~4,十一9、二十七13,六十14,六十二12,六十五25。蒙救赎之城:五十一17,五十二1~2、7~8,五十九20,六十二11。古列和圣城:四十五13。神的居所:四3~5,十二6。

6「以色列的圣者」在一至三十七章中出现十二次,在三十八至五十五章中出现十一次,在五十五至六十六章出现两次。旧约其他地方共出现七次,分别为:王下十九22;诗七十一22,七十八41,八十九18;耶五29,五十一5;结三十九7。

7H. H. Rowley,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Lutteroworth, 1952); C. R. North, The Suffering Servant in Deutero-Isaiah (OUP, 1956) 。

Ⅲ 以赛亚书的书卷

A 合一的重新发现

  称以赛亚文学为「以赛亚的书」,并不需要感到理亏,因为它本来就是如此。抄本的证据显示,这书卷只有现今这个形式,别无其他。事实上,目前最古老的抄本,日期为主前一○○年,其中四十章的头两行(就是许多学者认为本书应当分开的地方)紧接着三十九章的末了,那一整栏一点空隙都没有。

  况且,今日研究的潮流已经转为探讨此一巨著的合一性:「今天的学者开始远离分解,趋向综合,以了解整体的合一性,和以赛亚传统中的神学动力」,8而在其中,鲜有人不认为耶路撒冷的以赛亚是这传统的创始者,亦是此文学脉动的维系者,(按这些学者的看法)使它历经几个世纪,直到现今最终的形式。9许多人追随蔡尔滋(B. S. Childs)的看法,10他主张,我们所应关注的,是以赛亚的「正典」形式,其原因不是基于「灵感论」的武断观点,而是因为,用阿克若德(P. R. Ackroyd)的话说,这一个形式「已经通过了团体生活实际经历的测试,盖上了印记」。11至于把大、小段落区分出来,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并假定该段文字出自当时,这种作法的重要性,和处理的程度,专家们的意见差异甚大。有些人认为非常重要,12但是有人则看重整个文学现今的形式,而去挖掘其中丰富的关联性。13

B 成长的模式

  在这股大潮流中,有些人认为,以赛亚文学的成长,是由三位作者在时间的长廊中编织而成。耶路撒冷的以赛亚(约主前700年)是第一至三十九章的主要负责人;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作者是「第二(Second or Deutero-)以赛亚」,他活在巴比伦被掳时期(主前586-539年),可能的写作时间为主前五四○年;而「第三(Third of Trito-)以赛亚」则是在回归的团体中工作,从主前五三九年开始。14另外一种模式乃是「增添说」即:此一文学的增长,是围绕着原来的核心不断增添,因此,在所有的阶段里,始终是单一的一卷「书」,直到最后形成如今的样式为止;整个过程中,编辑的处理未曾间断,以因应新的情势,同时增添一些反思,以延续原来(以赛亚)的核心精神。15

C 论点与检讨

  现代流行的探索(就是要找出表达以赛亚文学合一性的方法),其实发端于过去一百年来专家的研究所产生的「拆散说」无论是三位「作者」在不同时期各自写作,或是假定某一「以赛亚学派」编收成册。从前假定作者是一位,因此自然有理由从合一的角度来思考这卷书;但是自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基于几项因素,使得一位作者之说显得无法成立。

i. 预言

  艾力斯(O. T. Allis)的看法很正确,他指出,将以赛亚书拆散的看法,根源为十九世纪否定预测式预言的理性主义,16因为,如果预测是不可能的,而以赛亚文学又有渐渐移向未来的动态,惟一的解释,就是假定后来有新的作者加入。而今天,些许预测的成分又开始为人接纳,但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不是以赛亚能否预测被掳与归回,而是他会不会这样作。17因为,若说一个世纪之后万事都会稳妥,对当时的人又有何安慰可言?以赛亚同时代的人怎么会去想被掳到巴比伦的事?他们面对的强权乃是亚述,不是巴比伦!而且,他们若知道那尚未成气候之国的未来君王之名,又有什么用处?谈到这里,又免不了要问:以赛亚在这么多年之前,怎么可能知道古列王的名字()?

  但是,若设身处地的进入以赛亚的环境来思想,这些困难便会逐一消失。首先,以赛亚并没有说,预测和实现之间会有一百年的距离。若以为他曾说:「别担心,百年之后一切事都会好转!」实在是一种讽刺;他根本没有这样说!莱特(G. E. Wright)主张:「预言比所预测的事要早,但是和它所预设的状况则是同步的,甚至比该状况更迟」。18他的意思是,先知的事工必然根植于先知本身的处境中,所以他肯定,先知的每一个资讯对当代都有意义。这个讲法完全适用于以赛亚书尤其是三十九3~6有关巴比伦的预言。「巴比伦」之名,是希西家向以赛亚提起的,因此是先知必须评论的题目;事实上,被掳的资讯十分能配合当时的情况,甚至连希西家也无权假定,在他的日子里这件事不会发生()!米罗达巴拉但的使者来访提醒了希西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权力均衡的态势是一件短暂易碎的事,尽管当时巴比伦可谓是帝国接棒者。19更何况,我们已经亲眼看见共产主义的世界如何突然间瓦解,又怎能说,转变不会瞬间来临?此外,正如十四24~27和二十九1~8所表明,以赛亚清楚知道,耶路撒冷不会陷落在亚述手中;而六11~12背后的黑暗势力,则由三十九3~6公开界定了。

  至于古列(预测了他的名字),列王纪上十三2(参:)和使徒行传九12显示,在圣经里,姓名的预测并非绝无仅有的事。事实乃是,倘若预测是有可能的,我们就无法限定其范围。而启示的「运作过程」,或是灵感,或是预测,都是我们不得而知的;先知的神不单能宣告一般的事,也有权宣告特定的事。以古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名字很适合此一安慰的资讯。假想:我们身为一少数民族,处于极权统治之下,一旦听说另有一位更强大的独裁者即将出现,会怎样戒慎恐惧。因此,神向祂的百姓保证,这位更可怕的暴君乃是他们的拯救者,岂不是出于祂的怜悯?可见,提出古列的名字,对以赛亚同时代的人是很恰当的安慰;而另一方面,倘若否定是以赛亚提出古列的名字,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它不符合四十一25以下的记载,其中声称,古列的兴起也是出于预测;第二,它打消了四十五1~6的力量,那里说,古列将会承认,他一切的成功都是上主所赐。若是后来的一位先知,在古列上台的新闻流传之后,才提到这一切,他就和马尔杜克(按:巴比伦城的守护神)的祭司所差无几他们只会后知后觉,声称征服者的胜利是因他们的神明而来。惟有事前所说的预言后来应验了,才能证明雅巍是独一的真神。

ii. 文学风格

  早期主张将四十至五十五章与一至三十九章分开,是因为其风格截然不同,20而现在仍有人用此一现象21来区分作者,不过学界多半已放弃此说了。22其实这种看法根本不足采信。例如,《魔戒之主》( The Lord of the Rings ;按:一本流行小说,万象出版;联经译作《魔戒》)之中有叙述文、对话形式,和诗体。难道这本书是三位作者所写?密尔顿(Milton)岂不能用快活的韵律写诗歌( LʾAllegro ),用华丽的笔调写《失乐园》,又以工整的散文写《论出版自由》( Areopagitica )?假定耶路撒冷的以赛亚是作者,而全书主要的风格有两种,这根本不是问题。第一至三十五章大部分是含韵律的散文,是以赛亚「讲道记录」的风格。先知资讯现存的样式,不可能与当初口传的内容一模一样:这些文章太简短,一下就讲完了;而若要让听众能存记在心,就必须要有重复和发挥。以赛亚像所有的先知一样,在传道的时候,是以审慎而富技巧的包装,来讲说未来。希西家王之后,玛拿西的朝代可谓「戒严时期」(),或许在这样的时候,年迈的先知便一心写作,而产生两种对比的风格:一种主要是讲道记录,另一种则纯粹是文学作品。

iii. 背景

  以赛亚书三个段落的背景,显然各自不同:头一部分是第八世纪家乡耶路撒冷的情景;四十至五十五章面对的是巴比伦的被掳;五十五至六十六章则又是在巴勒斯坦。不过,四十至五十五章一定是在巴比伦所写的看法,经过仔细的衡量,却站不住脚。当然,这一段是以巴比伦的情况为主体,但是布景并不是巴比伦。其中除了四次提到该地()之外,并没有绝对属于巴比伦的内容:「我们去找先知住在巴比伦的证据,但所发现的资料却几乎无一能让人信服,这点颇出人意料。」23更恰当的说,文中仅概略点到巴比伦而已;是预测,而非假定。至于类似亲眼见证的细节城市的状况、其中的生活、社会结构、地方「气息」等,完全不存在,对被掳社团之组织也一无所示。同样,这几章在讲到被掳的经历时(),没有描述思乡之苦(),大致而言,生活的条件还过得去(耶二十九;以西结书多处;而从以斯拉记一至二章看来,到了可以回归的时候,愿意离开的人并不多!)。先知刻划被掳「痛苦」的引喻,以及用印象派的手法描述巴比伦倾倒的诗(),都不是报导文学,所用的乃是当时惯有的形式。

  地理背景也很重要。一方面,巴比伦的景色并不明确,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风光也没有全然消褪。拜偶像的人到树林里去砍树来雕刻(),这在巴比伦绝无可能!树是巴勒斯坦人才了解的;油产于西亚();风景和气候都属西方山岭、森林、海洋、白雪、雨水滋润(非灌溉)之地。24主张四十至五十五章移到米波大米的境内的理论,缺乏充分的证据。

iv. 神学

  到了一九五○年,罗尼(H. H. Rowley)还说,四十至五十五章「资讯的整个音调……背后的思想……对神的看法……都不同」但于一至三十九章,25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用语和表达的方式不同,但这两段的神学却完全一致。第一,全书由「以色列的圣者」之头衔紧绑在一起(参上文);当我们想到,四十至五十五章如此强调宇宙性,便很难想象,除了以赛亚之外,还有哪一位先知会使用这样强化本国之神的头衔。第二,一至三十九章的六项神学要点上主是历史之主()、祂远超过偶像()、余民()、透过赎罪,神和罪人和好()、锡安重新建立(),和大卫王式的弥赛亚()在四十至五十五章中仍然持续。四十至四十八章是前三项的变奏;五十三1~12是六6~7的「应验」;耶路撒冷是其他部分的中心,正如一至三十七章一样;五十五3~4将仆人的启示扎根在大卫之约中。

D 「以赛亚」的剧本

  除了预言古列的名字可以说相当特别之外,要将其他内容与耶路撒冷的以赛亚相连,则是轻而易举的事。讲到荣耀未来的先知(如:),也讲到毁灭与丧尽所有(如:)。以赛亚召聚了一批可以称之为「门生」的人(),他们如果不曾要求他说明这些线索会怎样交织在一起(尤其在他向王说,这一切都会交付给巴比伦之后,),就未免太过自我克制了。在三十九3~7的事件之后,以赛亚若不撕毁从前的应许,就必须回答那挥之不去的问题:盼望究竟在哪里?

  因此,环境迫使他不得不往前;而既然四十至五十五章恰好满足了这个角色,我们至少可以初步假定,以赛亚是用它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如上文所示,他在其中没有加入时间的因素,也没有去描述巴比伦或被掳之人的情况,所言无一不是经由常识和知识便可明白的事。按莱特的金言(参导论:预言),以赛亚完全是在当时代的预设状况内说话而,当然,先知从前所作过的预测,也成了他工作的预设架构之一。

  他资讯的要点,是出去与回来,未来的毁灭并不是最后的结局。不过,在发展未来的异象时,他指出,带百姓回归本地的,不是那位仆人,而是古列。他们的救赎()是政治的,而非灵性的,这是以赛亚对回归团体的了解。回来的人仍如从前出去的人,是未与神达成平安的「恶人」()。因此,以赛亚在五十六至六十六章中刻划回归团体,是用被掳之前的辞汇:他们的犯罪、引诱、失败和背道,都与被掳之前相仿,而他们的领袖之品质和所受到的政治迫害,也都相同。以赛亚对被掳之前的人所讲的资讯,也是神对(他瞻望的)回归之人要说的话。这一切难道是耶路撒冷的以赛亚所无法预见、无法感怀的吗?

8B. W. Anderson, 'The Apocalyptic Rendering of the Isaiah Tradition', in The Social World of Formative Christiantity and Judaism (Fortress, 1988).

9对以赛亚文学各种对立的看法,例参:New Century Bible (Eerdmans/Marshall) 的前后两册:R. E. Clements, Isaiah 1-39 (1980) 和 R. N. Whybray, Isaiah 40-66 (1975) ,并可参照 J. D. W. Watts, Isaiah ,两册 (Word, 1985) 。

10 Ind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 311页以下。

11P. R. Ackroyd, Studies in the Religious Tradi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SCM, 1987), 79页以下。

12B. S. Childs, Isaiah and the Assyrian Crisis (SCM, 1967).

13P. D. Miscall, Isaiah (JSOT Press, 1993).

14有一本注释采用这种方式,简明易读(又有帮助),是 J. Skinner, Isaiah , 二册, (CUP, 1902, 1905),另外有一本巨著,读来比较艰涩,是 H. Wilderberger, Jesaja , 三册, (Neukirchner Verlag, 1972, 1978, 1982) 。

15参 O. H. Stec祂,引用于 Rendtorff, The Book of Isaiah

16O. T. Allis, The Unity of Isaiah (Tyndale, 1951).

17J. Mckenize, Second Isaiah , Anchor Bible (Doubleday, 1968), xvi页;亦参 LaSor 等人所编 Old Testament Survay 中,对以赛亚书精采的介绍,及 Dillard and Longa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中译:《21世纪旧约导论》)。

18G. E. Wright, The Book of Isaiah (John Knox, 1964).

19S. Erlandsson, The Burden of Babylon (CWK Gleerup, 1970).

20S. R. Driver,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 (T. & T. Clark, 1909), 204页以下。

21请注意 McKenzie 在 Second Isaiah 中将三十四至三十五章包括在他对四十至六十六章的注释之内。目前盛行的判断风格常这么作。

22R. Margolioth, The Indivisible Isaiah (Yeshiva University, New York, 1964) ,是探讨以赛亚文学的单字、辞汇、片词最彻底、最深入的一本书,将语言学方面的一致性展露无遗。但是 Reinken 的语言研究却有不同的结果,记在 McKenize ( Second Isaiah , xvi 页) 的书中。Raddy(参 Dillard and Longman, 《21世纪旧约导论》)用电脑技术来显示差异性。这些研究无一不遭严厉的批判。

23J. D. Smart, History and Theology in Second Isaiah (Epworth, 1965), 20页。Smart研究之后,将「第二以赛亚」放在巴勒斯坦,「正处于由古列王的剥削所产生的国际动乱之中」(32页)。

24参 A. Lods, The Prophets of Israel (Kegan Paul, 1937), 238页。Lods 不能接受预测,因此认为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作者是位西巴勒斯坦人,在被掳归回的人常中工作。

25H. H. Rowley, The Growth of the Old Testament (Hutchinson, 1950), 95; 参 Driver,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 .

Ⅳ 经文

  以赛亚书的希伯来文经卷(MT)保存得相当好,经文的意思没有什么可质疑之处,也没有大加修补的必要。他尔根的以赛亚书(早期亚兰文的意译本,于主后第五世纪定稿)26可以为证,其经文与MT大致吻合,纵有差异,亦不甚远。按奥托利(Ottley)的说法,27希腊文的以赛亚书翻译,「公认是七十士译本中翻译得最差的部分之一」。当然,奥托利假定七十士译本的译者是按我们所知的 MT 翻译(而他们译得最差的部分,正是希伯来文非常少见的片语或字汇),但是也有可能,七十士译本所用的是另一份希伯来文原稿,28现在已找不到。死海古卷有一些以赛亚书的资料,Qa抄本是以赛亚书最古老的见证。它比主后一○○九年的本亚设(Ben Asher)经文(MT)还要早一千年。这两个抄本几乎完全一致(尽管时间相隔久远),令人对抄写的精确赞叹不已。若干较重要的差异,注释中会提及,不过,奥斯瓦特(Oswalt)说,「我们的责任是解释眼前的经文,除非抄本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作修改。若是不然,我们的解释就等于信口开河。」29

26参 D. F. Payne, 'Targums', in NBD ; J. Stenning, The Targum of Isaiah (Clarendon, 1949).

27R. L. Ottley, Isaiah according to the Septuagint ,两册(CUP, 1906, 1909), 8-9页。

28Oswalt, The Book of Isaiah , 30页。

29Oswalt, 31页。

Ⅴ 以赛亚书与新约

  新约引用以赛亚书,超过所有先知书的总合,而引用的方式让人清楚看见,新约的作者和主耶稣都认为以赛亚便是此一以他为名之书卷的作者。当然,有些引句中,「以赛亚」不过是指该卷书。例如,马可福音一2似乎是用「以赛亚」(如:用「诗」)指旧约正典的一部分,就是以它为首的那几卷书。但是,约翰福音十二41提到,「以赛亚」「看见祂(耶稣)的荣耀,就指着祂说这话」,这乃是指六1~10;而路加福音三4引用「以赛亚书上所记的话」,无疑是指着先知个人说的,这诚然是整个引句最自然、最合理的解释。新约引用的话遍及以赛亚文学的各个部分,而且它声明,这些都是出于同一位先知。新约的权威,加上其中耶稣的权威,足能作成定论。

大纲

Ⅰ 君王之书(一~三十七)

A 以赛亚工作的舞台背景:作者序(一~五)

i. 标题(

ii. 全盘的失败(

a. 国家的情形(

b. 宗教的情形(

c. 社会的情形和其后果(

iii. 理想的失落与重寻(二~四)

a. 标题(

b. 崇高的理想(

c. 实际的耶路撒冷第一部分(

d. 实际的耶路撒冷第二部分(

e. 未来将实现的理想(

iv. 恩典用罄(五)

a. 全备的工作与全然的损失(

b. 坏果的收成和其后果(

B 黑暗之后的光明:未来的王(六~十二)

i. 个人的赎罪与托付(六)

ii. 犹大的黑暗与光明(

a. 抉择时刻(

b. 神的审判(

c. 相信而顺服的余民(

d. 王的盼望(

iii. 以色列的黑暗与光明(

a. 抉择时刻(

b. 神的审判(

c. 相信而顺服的余民(

d. 王的盼望(

iv. 团体中的个人:救恩、歌颂,与宣扬(十二)

C 国度的全景:全世界在神手中(十三~二十七)

i. 神谕第一系列:坚定的应许(十三~二十)

a. 巴比伦:探视幕后的光景(

b. 非利士:神对大卫坚定的应许(

c. 摩押:因骄傲而拒绝救恩(

d. 大马色/以法莲:死亡之路与生命的应许(

e. 埃及: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神(

ii. 神谕第二系列:长夜与黎明(二十一~二十三)

a. 海旁旷野:巴比伦原则(

b. 沉默:黑暗的日子(

c. 沙漠的夜晚:外邦的需要未能解决(

d. 异象谷:不可赦免的罪(

e. 推罗:归上主为圣(

iii. 神谕第三系列:世界之城与神的城(二十四~二十七)

a. 虚空之城(

b. 王终于出现!(

c. 救恩与供应:锡安山上的世界(

d. 坚固的城(

e. 以色列充满世界(

D 历史之主(二十八~三十七)

i. 六个祸哉(二十八~三十五)

a. 第一个祸哉:神的话语和神的目的(

b. 第二个祸哉:在神岂有难成的事?(

c. 第三个祸哉:灵性的更新(

d. 第四个祸哉:失信和信实(

e. 第五个祸哉:万物改变一新(

f. 第六个祸哉:至终安返家园(

ii. 尾声:历史的摆荡(三十六~三十七)

a. 亚述第一位使者:无助的王(

b. 亚述第二位使者:敬虔的王(

c. 结局:亚述撤军(

Ⅱ 仆人之书(三十八~五十五)

E 希西家与信心之路:攸关命运的罪(三十八~三十九)

i. 一个祈祷,两个答复(

ii. 死与生(

iii. 抉择时刻(三十九)

F 全地的安慰(

i. 上主子民的安慰(

a. 安慰的资讯(

b. 神是创造之主,保证应许必成(

c. 神是世界之主,保证应许必成(

d. 三幅图画:保证的安慰(

ii. 外邦的盼望(

a. 法庭的传唤:外邦世界的困境(

b. 仆人:奇妙的解决法(

c. 歌唱的世界,拯救的上主(

G 上主的计画展现(

i. 以色列的捆绑与自由(

a. 瞎眼的仆人(

b. 神的眷顾不变(

c. 别无他神:确定的应许(

d. 新出埃及:捆绑得脱离(

ii. 以色列的罪和救赎(

a. 问题剖析(

b. 补救办法(

c. 别无他神:确定的应许(

d. 从罪中得赎(

H 奇妙的拯救:古列的工作(

i. 古列:建造者与征服者(

a. 上主和祂的话(b)

b. 上主和祂的目的(c~28)

c. 上主和祂的受膏者(

d. 上主和祂创意的解决法(

ii. 背叛与救恩、诡辩与安慰(

a. 陶匠与父母(

b. 为以色列所订的世界计画不变(

c. 不变的上主和顽梗的叛徒(

iii. 最终得自由(四十七~四十八)

a. 倾倒之前的狂傲(

b. 归家,却仍非真正的家(

I 更奇妙的拯救:仆人的工作(四十九~五十五)

i. 仆人的双重任务(

a. 第一个见证:以色列应有的样式(

b. 第二个见证:运行者、任务和结果(

ii. 神的肯定:普世性的成功(

iii. 国家与仆人的对比:相应不理与充分回应(

iv. 瞻望救恩:儆醒的余民(

a. 聆听的命令:救恩的应许(

b. 戏剧化的请求::过去与未来的出埃及(

c. 间奏:最后的指示(

d. 回应的命令:上主成就的事(

v. 普世的救恩(

a. 仆人的胜利(

b. 大方的邀请(

Ⅲ 得胜者之书(五十六~六十六)

J 理想与实际:神的子民艰难困苦、一无所成(

i. 等待的子民(

ii. 分裂的子民(

a. 领袖的失败(

b. 娼妓的子女和上主的家(

iii. 安息日的子民(五十八)

iv. 犯罪的子民(

a. 控告(

b. 描绘(

c. 认罪(

K 应许的征服者:伸冤与拯救(

i. 序言:状况与对策(

ii. 立约的中保和其成就(

a. 立约的中保(

b. 世界之城(

iii. 受膏者和其改变之工(

a. 受膏者的第一个见证:改变(

b. 改变的确认(

iv. 救主和所召聚的百姓(

a. 第二个见证:接受救主的角色(

b. 上主的誓言、召唤和宣告(

v. 大功告成:受膏者完成任务(

L 新天新地:祷告与应许(

i. 「纪念者」的祷告(

a. 纪念(

b. 祈求(

ii. 上主的回应:确定的应许、未来的实现(

a. 申诉与激怒(

b. 命运的对比(

c. 万物皆更新(

d. 审判与盼望(


01
以赛亚书第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Ⅰ 君王之书(一~三十七)

A 以赛亚工作的舞台背景:作者序(一~五)

  我们手中的以赛亚书,第一至五章成为单独的一段,彷佛是以赛亚所收集之预言的「序」。这样分析的理由有四。(1) 第六章明确的日期,与一2至五30未注明日期的神谕形成对比。这些神谕一定与某些事件有关,可是以赛亚认为不需要加以说明。(2) 我们的「第六章」,即先知的蒙召,很适合作本书的第一章,紧接在「作者序」之后(参:);不过,阿摩司的呼召直到阿摩司书七10~17才说明,可见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3) 除了二6的说明中提到非利士人之外,本段完全没有提到其他国家,甚至连五25~30那可怕的征服者也未指明是何国;由此可见,这几章所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真理,要为本书的「主要」内容铺设舞台背景。(4) 第一至五章的结构紧密,资讯具渐进性。二1突兀的标题,显示是新的开始;二2~4与四2~6两段相似,构成一个括弧(inclusio,参第9页),使其成为单独的一段。如此,一2~31和五1~30就被隔开,成为序言篇中的另外两段。

  由此观之,本篇「序」可以摘要如下。首先是标题()。接着,一2~31是对上主的儿女严厉的责备,说他们:悖逆(2节)、败坏(4节)、受责打(5~6节)、遭损坏(7~8节)、宗教不蒙悦纳(10~15节)、彻底堕落(21~23节)。不过,这并不是全部的状况:因为上主还没有丢弃祂的子民(9节),未来也不会丢弃他们(25~28节)。尽管如此,这篇序开头的宣告无异一针见血:「你们不符合当有的样式」。

  以赛亚书二2至四6的开始,是一个奇妙的异象,论到锡安当有的样式:它应当是全世界集会的中心,是全球真理与和平之城。但是,当然,在先知的眼中,它并非如此。上主的子民非但没有让世界向自己看齐,反倒效法世界(),结果必将与世界一起受到神最后的审判();而目前,这个国家随时有可能倾覆()。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的状况,因为耶路撒冷的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锡安女子的动作和态度(),而有一天上主将加以洁净(),并引进祂的新创造()。不幸的是,指控的声音此处仍然持续:「你们不符合当有的样式」。

  以赛亚书五1~30可以区分为寓言(1~7节)、应用(8~12、18~23节)和结果(13~17、24~30节),其中有六个「祸哉」,高声宣明上主的葡萄园所结的苦果(2、4、7节)。上主曾经努力在祂的葡萄园中耕耘,再没有什么还可以作的(4节)。以赛亚用这个令人心悸的真理,作这篇序的退出;他的预言就是依据这个结论而来。请注意,第五章是以诗歌开始(1节),而以黑暗告终(30节),在这两点之间,一点盼望的资讯也没有(不像)。因为,倘若该作的都已经作了,神还能再作什么呢?所以,第五章的主题乃是:「你们不符合当有的样式,因为你们的产业是神全备恩典的作为,而你们却已经将其浪费殆尽。」由第五章看,最后只剩下黑暗。上主的子民即将大祸临头了。

i. 标题(

  这里提到的王,参导论:历史与信心。异象……见(希伯来: ḥzôn ... ḥa ̄zâ ;和合:默示):这两个字可以指「异象的经验」(),但较常见的意思,是对上主透过特殊启示而给先知的真理,有高度的「领悟」(如:)。因此,以赛亚文学是「对神启示给以赛亚之真理的领悟」。

ii. 全盘的失败(

  以赛亚在设置事奉的舞台时,选用了最明显的素材即使百姓不接受他的诊断,也无法批驳他所陈述的事实!就整个国家而言(2~9节),外国的侵略(7~8节)留下片片荒土,这个「政权独立之国」好像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人。就宗教而言(10~20节),礼仪的虔诚无懈可击祭物丰富(11节)、圣殿人数众多(12节)、月朔和安息日皆遵守(13~14节)、祷告不缺乏(15节),但这一切却达不到神那里,也无力矫正国家的状况。就社会而言(21~26节),城市生活败坏而危险(21节),领袖腐化又自利(23a~d节),有需要者无人照顾(23ef节)。

  以赛亚将当代的情形作这样三部分的分析,好像正站在法庭中;2ab是传唤证人,2c至23节是列出控诉,24至30节是宣告判决。在可见的事实背后,以赛亚辨视出隐藏的原因:对上主的悖逆(2d节)是全国遭难(5节)的原因;个人的罪孽污损了宗教礼仪(15节);社会的败坏是因为弃绝了神所启示公平与公义的标准(21节)。这一切甚至可以与所多玛相比(9~10节),足以招徕神的责罚(5、20、24、28、29~31节),但是正如以赛亚一贯的表达法还有一件想不到的事:盼望是肯定的。上主并没有离弃他的百姓(9节);祂的惩治亦是要炼净与复兴(25~26节),而他们所丢弃的公平和公义(21节),在神救赎的工作中将会恢复(27节)。

a. 国家的情形(

  2a. 以赛亚没有解释为什么呼唤天和地来听。他对被告所讲的话与此相仿(10节),可见受造物是被传唤至法庭,作为地上所发生之事的永久见证(),以确认神的控告完全真实。不过,这也可能只是要肯定召开庭讯者的尊贵地位(参:),以及此一场面的庄严可畏。

  2b. 然而,受造万物必须注意的原因,更加令人生畏:因为上主已经亲自说话。这一位乃是所有受造物都要听从的;祂的子民必须向祂交帐;而透过独特又奇妙的启示与灵感,先知的话正是上主所说的话。

  3. 以色列(我们)的罪完全违反自然。请看野兽直觉的反应!我们悖逆之处乃是心思(认识……留意),而心思正是灵性的焦点(参:、104、130;、20~22)。虽然认识可有引伸的含义,包括个人的亲密关系(;和合:同房)和生活方式(),不过这里是指其基本的含义,就是认识真理。

  4. 四个名词都是特权:独特的国家(和合:国民)、蒙赎的百姓、「种子」或种类(用这字指亚伯拉罕的后裔),和儿女(或上主的「众子」)。四个形容词描写出理想的失丧:犯罪的,来自分词「犯罪中」,或未射中神的靶;担着(可能是「重负」,暗示背负他们的上主觉得很沉重;参:)罪孽,即「邪恶」的( ʾa ̄wôn ),指性格和本性变坏的罪;行恶的,亦即这批被拣选的种类已经变成定意行恶的人;最后,败坏的,「行为败坏」,希伯来文为 s ̌a ̄hat ,破坏,毁坏。他们已经离弃……藐视……转背:灵性堕落的基本情形,就是持续拒绝上主。或许更好的译法为,「他们把自己回转成外邦人」,亦即回复到他们没有被救赎之前的情形。以色列的圣者,见导论。他们最高的特权就是认识神圣洁的本性,如今这却成了衡量他们堕落程度的基准点。

  5~8. 这几节最重要的,并非究竟它是指历史上那几次的入侵。可能的几次,是主前约七三五年亚兰与以法莲的联军(王下十五37~十六6;代下二十八;参导论:不信的王,及本书七1~2的注释〕,或是主前七○一年亚述的侵略(三十六至三十七章;代下三十二;参导论:三个危机:信实的上主;书版第21页)。重要的乃是,以赛亚认为历史是神施展道德审判的舞台。敌人的劫掠(7~8节)使全国伤痕累累(5~6节),从头(头顶)到脚(脚掌),由内(全心)到外(头顶……脚掌),无药可救(没有缠裹……滋润);这乃是神的管教,而如果他们继续悖逆,灾祸还会不断。他们的经济尚称小康,政策也很圆滑,可是土地已经荒废(5~7节),内部脆弱(8bc节),外受威胁(8d节)。全国蒙福的关键是公义,亦即行神看为义的事(),但在这方面,先知的记录却是惨不忍睹的失败。

  9. 然而对上主的子民而言,另外还有一个要素想不到的盼望。按行为看是一回事,按怜悯看又是另一回事。从应得的报应来说,上主并不需要向所多玛抱歉,而祂向耶路撒冷施审判也不为过!但祂是全能的上主,直译为「万众之雅巍」(the LORD of [who is] hosts;和合:万军之耶和华),复数表示,在祂里面拥有一切的可能性与能力,祂本身也就是一切的可能性与能力。那位行审判的上主(2节),也是永施保守的主(9节)。由于上主的爱,我们没有消灭;因为祂的怜悯,我们不至断绝()。以赛亚就此完美的退出了本段。

b. 宗教的情形(

  接着,以赛亚便转向这个国家宗教的光景。把这个题目放在国家的命运(2~9节)和社会状况(21~23节)之间,意义重大。每个国家问题的核心,都在于百姓和神之间的关系。此关系若未拨正,别处便不可能上轨道。宗教决定了一切。

  但是,这些百姓似乎非常看重宗教:他们花时间守月朔、安息日等规矩(13节);祭物和献礼亦所费不赀(11节)。他们为神作了这么多,难道不会质疑为何神似乎没有为他们作什么?而问题正出在这里:他们的宗教是「我们为神作」,而不是「我们当怎样进入祂所赐的恩典中」。

  这几节曾经成为辩论的焦点。有人说,上主在11节否定了献祭的意义,在12节否定了这些是祂所命定的,在13节下令终止这一切。根据这个看法,以赛亚的呼召是:「只要道德,无需宗教」,维持与神同行的守则即可,不必恪遵典礼仪式。30但这种观点是否为正确的解释,十分可疑。难道以赛亚的革命意味强到会否定自己成长传统(他视此传统源于摩西)的地步?要作这样的结论,需要更多的证据,不能单因此处简短的一段话「这样说」,就贸然定论!何况,假如这一段是否定圣殿礼仪,就等于也否定安息日(13节)和祈祷(15节)!其实,以赛亚是要我们回想,在摩西的系统里,救赎的恩典()、律法的恩赐(出二十),和宗教仪式的规定(出二十五~利二十七)乃是一个整体,三者依序而来。律法的赐下,是要让已经蒙羔羊之血救赎的人知道,他们的救赎主()希望他们怎样生活。献祭是为了要弥补顺服的不完全(参:)。可是以赛亚环顾四围,看见百姓多讲究仪式,却有亏道德。他们对德性的漠视,与所多玛不相上下(10节);他们的供物是虚浮的(13节;直译:空无的礼物),因为上主不能容忍恶行与拘泥的礼仪并存。他们祷告时举起的手,沾染了杀人的血(15节)。以赛亚正如所有的先知一样,工作的范围完全在摩西启示的框架内,他在本段内的指控是:上主透过摩西所结合在一起的,就是恩典的途径(献祭)和顺服的生活,当代人却把它们拆散了。礼仪若徒具行动,却失去对救赎心存感恩、在顺服中发挥功效的本意,就毫无意义,是上主所憎恶的(13节)。

  10. 以赛亚和所有的先知一样,认定自己是上主的出口,是神话语的管道。训诲的意思是「教导」,灌输真理。当然,其中会有权威性的指示、命令和禁令;但是上主的训诲,最重要的乃是像慈爱的父亲对爱儿所给予的指导(参:)。若不是因为神的怜悯,他们早就应当像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受到审判(9节),因为他们的行径与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败坏;但神却怜悯了他们。

  11. 仪式主义者误以为,一切都靠行礼如仪,所以作得愈多愈好。说是连续时态,「不断地说」,再三反复,要我们记牢。除了诗篇十二6之外,只有以赛亚()用这个动词形式来指神说的话。对上主而言,仪式算不得什么(11ab节)、不能增添什么(11cd节),也一无所成(11ef节)。不喜悦:五十三10用同一样动词(「是上主的旨意」),讲到祂所悦纳的那有效祭物。

  12. 来朝见我(或「与我相聚」)也可以译为「见我的面」,看我们将希伯来经文的子音加上什么母音而定。这两个观念放在一起,表达出真敬拜的实质和奇妙(例参:)。践踏:空有仪式的宗教,只是踩在石板地上吵闹的脚步声。

  13~15. 这里继续斥责。成为重担(14节;和合:担当):亦即仪式本身并非重担,因为这原来是上主所吩咐的。让祂不耐烦的,不是他们对神圣典礼的运用,而是对它的误用。甚至连祷告也是如此(15节),因为我们可以「主日祈祷(pray),却整周欺凌(prey)邻舍」。遮眼不看:与悦纳和祝福时用脸光照()刚好反向。祷告不蒙垂听的原因,是有罪未能悔改(手……满了血)。神不单眼睛不看,耳朵也封住,不听这种祷告:直译,「我根本不听」。

  16~20. 可是,要回到神面前仍然有路:他们可以采取行动(16~17节,共九项吩咐)、可以经历应许(18节)、可以得着祝福(19节),但也可以失去一切(20节)。16至17节的九项吩咐,可以分成三项一组。第一组,「你们要按照神所规定的洁净仪式,在祂面前洁净自己」,这将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直译:你们行为的恶)。这里提供的洁净,在神面前有功效。接下来的三项,是调整个人生活的吩咐;止住,坚决弃绝罪;学习,培养新的思想;寻求,设立不同的目标。公平( mis ̌paṯ ,来自√ s ̌a ̄p ̄aṯ ),「凭权威/司法判定何为正确」,是常用的字,表达上主所定为正的一切、神对祂百姓行为的旨意;这里正是此意(~4)。第三组的三项吩咐,呼吁进行社会改革:鼓励受欺压的,所译的是改过的希伯来经文,31直译为「改变/修正欺压者」。社会的变革,必须同时处理加害者(欺压者)和受苦者孤儿……寡妇。

  在16节,上主呼吁祂的子民要实行祂的洁净谕令。在18节,他应许这样作必定有效。朱红是罪的颜色(参15节)。辩论(希伯来:√ ya ̄ḵah ,有时用来指庭上的辩论,如,):上主传祂的子民到祂的法庭,在那里,他们当然只能显为有罪。但同时,在那里他们才能听到赦免的话,因为神已指定了祭物,替他们而死。上主的赦免,正如祂所有的作为,完全符合祂的公平。请参阅四十九24~26的注释。雪……羊毛:两者自然都是白色,无需加染。因此,所应许的不单是洁净以往,更是圣洁的新性情。32

  顺服是很严肃的事(19~20节)。它是「恩典的途径」,带出美物。他们必须「甘心顺服」(既甘心又听从),不只是徒具外表而已。16至18节的吩咐背后,是神严格的约束:顺服乃是神子民的头号美德,而不顺服则是他们最大的灾难。刀剑:历史上的武力乃是神所支配的,为要施行祂公平的责罚,参十5~15的注释。亲口……:非常强调的说法,将以赛亚的话等同于神亲口之言。

c. 社会的情形和其后果(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几节包含三个成分。(1) 21至26节自成一首诗,以忠信的城之思想为括弧。开始的字,可叹( ʾêḵê ,参:),和整个「韵律」,使它成为正式的哀歌。这首诗陈明了以赛亚所面对的社会状况(21~23节)、神以审判来回应(24节)和复兴(25~26节)。(2) 27~28节指出选择:悔改或灭亡。最后,(3) 29至31节扩大悔改之民的思想(27节),以及他们为过往的行为和苦果深感羞愧,又扩大(31节)对不悔改者的审判(28节):自满之人是自寻毁灭。如此,这原来各有特色的三段文字放在一起,便结合成一个新模式:21至23节继续自2至9节和10至20节所开始的探索,刻划出社会的情形;24至26节眺望未来审判或盼望的舞台;而27至28节和29至31节,则是对这两种远景的反思。

  21. 的城……妓女:以赛亚只在这里和二十三15~18用到不贞洁的比喻。作为上主的妻子,却不忠信,是失败的根本,其他种种堕落,都循此而每下愈况。以赛亚首先提到道德理想公平、公义的破坏。公义根源于神的圣洁(),是以完善的原则将圣洁表达出来,而公平则是以完美的规定将公义表达出来。其次,他注意到伦理关系的破坏:凶手。一旦不再向上主委身,违背了律法的「第一条」(奸淫),必然接着会违反第二条(杀人)。灵里若不立稳,社会价值观就不能建立,也无法维持。

  22~23. 图喻(22节)之后便是讲述实情(23节)。银子变为渣滓,乃是全然衰退;而酒一旦搀了水,所有的成分都被稀释了。换言之,罪一旦败坏了性情,没有一部分能免受污染。从官长可以透视社会:就神来说,他们居心悖逆(参2节),与盗贼为伍,破坏祂的律法;他们滥用职权以图私利,收受贿赂和赃私,毫不关心别人。

  24. 官长是如此,但那位真正的主宰主……全能的……大能者的想法又如何呢?祂是主(希伯来: ha ̄ʾaa ̄ḏôn ),满有能力,全能的上主(参9节),是祂子民的绝对主宰,以色列的大能者( ʾaḇîr yiśra ̄ʾe ̄l 也相同;参:)。可怕的是,这巨大的能力现在矛头指向了公平的报应。上主子民的罪触犯了神性,刺伤了祂,祂必须宣泄(和合:雪恨)。此处将让神伤心的人描写为我的对头……我的敌人,由此看来,「神恨恶罪,却爱罪人」的口头禅需要修正。罪令神与罪人对立,也召来神的报应。动词报仇( na ̄qam )在以赛亚书只出现这一次,但是请参名词的用法(如:)。

  25. 这节持续神亲自报复罪人的思想,因为手是行动的代表,如15节,十13。反(「转过来」)手是敌对动作的图喻(如:),但奇妙的是,在此要作的事却是炼净(25bc节)与复兴(26节)。神的惩罚和复兴是结合在一起的。祂诚然在发怒时以怜悯为念()。因此,以赛亚所传盼望的资讯,与他的思想模式密切相关:(1) 这一首诗(21~26节,见上文)原是讲到罪与报应(21~25a节),却不知不觉转为炼净与复兴(25b~26节);而 (2) 威胁的动作(反手)则变成了怜悯的工作。炼尽:「一如用清洁剂洁除」,彷佛是说,「你们有你们的洁净法,我也有我的办法」。渣滓:如22节。上主不单要除去人生活中的杂质,也要涤清人的本性。

  26. 起初……起先,最早使耶路撒冷成为联合王国之京城的,乃是大卫(),而如今以赛亚瞻望大卫的回来,和应许的实现(参:撒下七;诗八十九)。他在此悄悄引入的主题,以后在全书中愈来愈重要。公义(英:righteousness)……忠信:在圣洁的原则与实践上「符合神的要求」(英:right with God),并向祂忠信,一如忠贞的妻子,参21节。

  27. 神会怎样炼尽(25节)和复还(26节)呢?(1) 在客观方面,祂要进行救赎( pa ̄ḏê )之工:得蒙救赎,「付出赎价」(参:);而 (2) 在主观方面,人必须有悔改的行动(归正的人)。因此,以赛亚坚称,上主的怜悯符合道德的要求,能达到公平和公义,因为祂付出了赎价,满足了祂律法的要求,而且蒙赎的人也必须在道德上归正,回到神面前。

  28. 不过,拒绝悔改的人受到公平的待遇,必会败亡。希伯来文很简洁:「继续悖逆和犯罪的则被粉碎一气呵成!」败亡之人是因为他们不肯臣服(悖逆)、未达理想(犯罪),并拒绝(离弃)神。

  29. 希伯来文以「因为」开始本节,显明离弃神的指控是正确的(28节)。外表上他们遵守条例敬拜神(10~15节),但是他们的所思(所喜爱的)所愿(选择),却跟随当日各种敬拜自然和繁殖之神只的民间宗教(橡树……园子),参二十七9,五十七3~6,六十六17。以赛亚绝不相信所有宗教都同样是好的!真正的宗教必彰显出美好的德行(10~20节),并有稳固的根基(即启示),不单是出于人的喜好(29节;参:),而且能与生命之源衔接,不会随地土枯萎(30节)。

  30. 常绿植物是不朽生命的象征,因此成为当地自然宗教的焦点,因为土地、牲畜,和人口的繁盛,对农业社会非常重要。就今日而言,这等于健全的经济和全国总产量的成长。人类很自然会去选择这些作神只。可是以大地为中心的宗教,会随地土而枯干,也受制于地上不稳定的资源(无水)。

  31. 有权势的:指靠自己所选的神明、自以为大有能力的人;工作:他们所作的偶像,和为设置宗教中心而栽植的园子。自满加上人造的偶像,是很危险的结合,如同麻瓤和火星!


02
以赛亚书第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理想的失落与重寻(二~四)

  以赛亚在序言(见上文,书版49~51页)的第二「幕」中,对当代光景的描述(),与一2~31的初步检视大致相同。以赛亚书二5~21的重点为宗教状况,以及偶像的失败;三1至四1刻划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人心的道德败坏。这一幕的前后括弧,是两段优美的诗,前一首讲到锡安应有的样式(),后一首讲到锡安将来的情形()。第二至第四章不单内容与第一章相仿,背后的道理也相同。人的作为总是带来毁坏,无法避免,诸如:赚取钱财(ab)、以武力保障安全(cd)等,这些事在未来将遭到的审判,与制造、敬拜偶像()相同;人类努力要巩固的社会,却将被神「毁灭」(),因为他们没有察觉到话语之罪的严重性(),而衣橱里的奢华看似无害(),却反映出只注重世俗、追求虚荣的心态。但是,神不会因此而不知所措。锡安遭受忿怒的报应在所难免,可是将来她必得救赎。百姓虽糟塌了神的理想,但祂却仍会将它实现。

a. 标题(

  这个标题略显突兀,最简单的解释,是现今所谓的第二至第四章,有一度曾为独立的「书卷」,或是「大字报」,广为传阅(见)。默示:参一1的注释。

b. 崇高的理想(

  弥迦书四1~4也用到这篇诗,因此产生一个问题,是哪一位先知「抄袭」对方?还是两人都引用已存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在两处都与上下文十分相配,不过,由用语上的差异可见,弥迦书的版本是自由发挥的。这篇诗的品质与以赛亚的水准相称,33其中的主题切合他,甚于其他人,因为他对锡安极其热爱,而且他也非常看重传统。这篇诗立基于神对亚伯拉罕之应许中的普世理念(),不过在这一段中,以赛亚却是以这概念来向时人挑战:倘若要世人说:来吧!我们登……(3节),神的子民必须先听从祂的呼召,来吧!我们在……行走(5节);传福音的第一个要求,是教会必须健全,让别人愿意来加入!

  2. 「最后/高潮的日子」(直译)不一定很遥远,当然也不是就在眼前,不过总是随时可能临到。这个词表达出神必定会成就,并且如今状况已然成熟。从神话的角度而言,山乃是神明的居所;从历史而言,神曾拣选了锡安山();从末世而言,全地都将成为神所居的圣山()。这就是为什么以赛亚在这里是讲神的「家」(而非殿)。「殿」主要是指崇拜的地方;「家」则是指神来住在祂的子民当中(参:)。高举……流归:尊崇神所居住的高山,表达出祂胜过一切所谓神明和他们的山。参:诗篇四十八2,那里的「撒峰山」(和合:在北面)是巴力的山(参:)。按照自然律,水流不可能向上,但这里刻意如此写,因为那里有超自然的吸引力。

  3. 结果为全世界都注意到此事。他们虽是被超自然的力量所吸引(2节),但亦是自愿前来。他们不分彼此(来吧!我们),都来寻求上主,消弭了国家主义。他们乐意来寻找雅各的神,是因为渴慕神所启示的真理。他们要来学习(主必教训)、顺从(我们要行),要来得着别处找不到的东西(直译:因为律法/教训将出来),而这个「教训」非他,乃是上主的言语。教训……行走:因领悟真理而生命有所改变,头脑使心温暖,并改变脚步的方向,这才是真知识()。训诲:参一10的注释。

  4. 世界将会更新。对神的顺服使世界臣服在神的治理之下,而祂将审判(「决定事情」),并断定是非(「仲裁」)。凡是让神统治之处,国家主义便消失,战争的武器都改造成园艺工具:伊甸园再度出现。武器(刀……箭)、战争(举),和作战的心思(学习)都消失了。

c. 实际的耶路撒冷第一部分(

  在以上崇高的理想(2~4节)对照之下,以赛亚所面对的事实却让他伤心!此处的劝勉(5节)暗示,神的子民并没有行在祂的光中,而6~21节更以两篇诗证实此暗示:第一篇(6~9节)声明,祝福已不可能。前后的括弧,你离弃了(6节)……不可饶恕(9节),讲到神和祂的怜悯已经与他们绝缘,因为他们有三重过犯:效法世俗(6节)、寻求世上的资源与保障(7节)、敬拜人手所造的偶像(8节)。第二篇诗(10~21节)声明,审判不可避免。这篇复杂的诗与6~9节关系密切,主题同样是人的自满自足(11、17节,参6~7节)与拜偶像(20节,参8节),藉此显出神只要彰显祂的荣光(10节),人的自夸便将完全倾倒(11节),世人所引以为傲的事物都将降为卑(12~17节),偶像也将显为无用(18~19节),人则丝毫无力自卫(20~21节)。神不需要特别施展能力,只要将祂的本相彰显出来就够了!

  5. 这是第一则劝勉:与神同行(底下为第二则劝勉,与其呼应)。在光明中,意思是按照神所喜悦的()、在祂的同在与眷顾中(诗二十七)、按祂的真理()以及祂所启示的话语()去行。

  下面一段(6~21节)可以称为第一次揭发:自作偶像的骄傲(底下为「第二次揭发」,与其呼应)。

  6. 开始的「因为」(NIV未译)引进了一段解释,说明以上那令人诧异的呼召,就是要神的子民归向祂(5节),不过,这段话却是出于一个可怕的理由。神已经离弃了他们,因为,首先,「他们充满了来自东方之物」(直译)。他们不但没有在「神的光中」(5节),反而朝向日出的东方寻求亮光。第二,「他们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他们用人的办法作为生活的指南。非利士人,在圣经中并没有特别以观兆著称,这里以他们代表未受割礼的外邦人()、没有得到特殊的恩典与启示、(可说是)世上的渣滓。第三,他们与外邦人击掌:最可能的意思是「订协议」,即在商业或国防上结为同盟;也有可能指「参与敬拜」(参:,但动词不同);或可能指「多有」(这动词亦用于)异教徒所献之物。总之,他们未来的期待(「充满」)、生活的模式(像非利士人)和交结的伙伴(与外邦人),都以世俗为导向。

  7~8. 第6节的世俗化在此应用于三方面:价值观(金银……财宝)、安全感(马匹……车辆),和宗教(偶像)上。每一方面都用「地」作形容,说明了他们的生活理念。偶像( ʾelîlîm ):直译为「虚无之物」。这个字是 ʾelo ̄hîm (「神」)一字的文字游戏:它们看来好像是真的,其实不然!

  9. 不可饶恕。希伯来文的命令语,不单是命令,也可用来表达无法避免的后果,这里是指「某件事不能(或不应该)发生」,34即「你没有办法饶恕他们」。

  10~21. 这篇诗可分两大段,及四小段。前两小段(10~11、12~17节)的主题都是高傲者的降卑。请注意11与17节的结尾相同。后两小段皆以地大震动为结尾(18~19、20~21节),主题都是显为无能:人惊恐逃逸(19节),抛弃了无用的偶像(20节)。这一切因何而来?只因为上主被尊崇(11节),祂兴起(21节)了。神不需要施展能力,只要一现身就够了!

  10~11. 土:他们所钟爱的智慧(6节)、所寻求的价值与安全(7节)、所敬拜的神明(8节),既然都是属地的,在遭灾的时候,他们也只能进到土中。10~11节的用词为鲜明的对比:威严……荣光与降卑……屈膝相对。神的威严只要一彰显,人类就必伏于尘土。荣光是可见的荣耀;威严来自一个动词,「升为高」,是「至高」的意思,身分、实质都超乎万有之上。眼目:眼睛代表人所看的方向,因此可指生活的目标与关注的所在;它可说是欲望的器官(),表达出谦卑()或高傲像在这里。35

  12~17. 一个日子:即神的日子。在希伯来思想中,时间像一条移动的直线,未来不断移入现在,再移为过去。在这条输送带上,每一天都是神以信实放上去的(),而总有一天,神会放下祂已经储备的一个日子(12节)。在12~16节,临到(NIV:for)是「反对」的意思。

  香柏树……橡树……高山……峻岭(13~14节):大自然原为神的世界,总是站在祂那边(参:);但是,大地亦是我们的世界,被罪所污染,同受神对罪的咒诅()。创世记三18的荆棘,一方面反映出神对罪的嫌恶,一方面证明受造物已被罪所败坏(参:)。台与墙(15节)既代表人的成就,也代表人想巩固自己团体的努力()。商船(16节)直译为「他施的船只」,是当时最大的船,航行得最远。这种船代表人类征服环境的力量,以及缔造商业帝国的企图()。美物(16节, eḵîyyôṯ )这个字只出现在这里,意思不明。如果它与 maśkîṯ (形状,外形样式;)有关,就可能指「小雕像」,人类的艺术成就,这是骄傲可以抬头的另一个层面(RSV译为craft,「手工艺品」)。

  骄傲……狂妄(17节):这两个字都来自表达「高」的动词,指我们自视「过高」,超过对自己应有的认识(),与谦卑()反向。

  18~19. 神的日子临到的时候,将影响全世界,让全地「震动」。以赛亚所用的字,严格的说是指「害怕」( ʾaro ̄ṣ ),表达在更高权威面前的恐惧(如,)。其形容词( ʾa ̄rîṣ )指专横,无法抗拒的能力()。神会启示自己,其荣光令人畏惧,不敢动弹,而产生两种结果:在属灵的层面,终结了「虚无的神」(18节, ʾelîlîm ;参:8节的注释);在人的层面,揭露出人的无能为力(19节)。凡是向人的资源寻求安全的(6~8、10节),必会发现自己无路可走。

  20~21. 第18节记载,神一高举,祂的荣光便终结了「虚无之神」。这里则指出,从前的拥护者看出了他们的无用。神的日子是最终的考验之日。当上主兴起时,无一物能站立得住。

d. 实际的耶路撒冷第二部分(

  前面二5的劝勉成为一道桥梁,将二2~4理想的锡安,与以赛亚第一次揭发该城的实际状况()衔接起来;同样,这里又以一则劝勉()作桥梁,连接第二次的揭发(),这次的重点是耶路撒冷社会的败坏。我们在第一章已经看见,百姓与神的关系是何等重要。这一大段再度提出这一点:以赛亚说明锡安的堕落时,首先强调人自作偶像的问题(、20)。接着他便指出,这现象(以偶像来取代真神)的根本实质乃是骄傲,而社会必因此崩溃。现在岂不已是时候,应当抛弃对人的倚赖、预备迎接主的日子来到?以赛亚书三1~四1(请注意,的开头应当是解释性的「因为」)又提出一个理由,要人不再倚靠人的力量。这一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括弧性用语万军之上主(1、15节)标示出来,内容为耶路撒冷的领袖受到神的审判(1~7、12~15节)。在这两小段之间的8~11节,说明了耶路撒冷的败落(8节)和即将临到的审判(9~11节)。以赛亚在三16~四1中,从该城的领袖转而谈及其中的妇女,指出她们是傲慢自满的化身,这正是该城的死亡证书。

  第二则劝勉:离弃对人的倚靠) 以赛亚第一次揭发的主旨,便是对人的倚靠。在必须与神面对面的时候,倚靠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气息一词提醒我们,人的生命并非独立自主的,而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可靠之物。可算什么这句话并非质疑人类的价值,而是说明,人类并不足以作信赖的根基。气息的赐予,暗示必有一位赐予者,信靠祂才有智慧。


03
以赛亚书第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二次揭发:社会的败落及其原因) 前面伟大的理想()还遭到另一重打击:耶路撒冷的社会正在败落之中。它本身不但没有长进,不能成为和平稳定之世界的焦点,更是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在神的审判之下。三1~7指出分化的迹象:由于神的作为,所有使社会安定、丰足的因素都会被挪去;三8~15讲到根本的原因和其后果;三16~四1是另一则神谕,焦点为锡安的妇女,这段与三2~4对男性领袖的指责与审判相互平衡。

  三1. 领袖的兴起或覆亡,是主,万军之上主在任命或移除(4节;这个称谓,参一9的注释〕。供应(和合:倚靠)……支持(和合:仗赖)是同一个字的阳性与阴性形式,这是希伯来文的片语,意为「任何一种的支持」。这一段「另一端」的括弧,参第7节的注释。

  2~3. 快速扫瞄即将移去的社会稳定成分。以下这一切都会除去:法律与秩序的领袖(2a节)、全国的领导(2b节)、有影响力的人(2c~3节)包括非法人士(占卜的,即算命者;妙行法术的,直译为「以微声传示的」,即向死者微声说话者,「交鬼的」;)与合法人士(谋士,长老,即地方政府官员,参:;夫长或「侯爵」,即公务人员),以及扶持的机构(有巧艺的)。

  4. 男孩(缺乏经验、不成熟的人,如:)和婴孩( taʾalûlîm ,只在出现,意思可能是「反复无常」或「冷酷无情」):领袖的行为好似孩童般不可预测,暴虐无常而不深思。

  5. 草根民众则趋向卑鄙的竞争,分争夺利且专顾自己(5ab节)、不能容忍代沟(5c节)、只求进展而无视价值(5d节)。

  6~7. 选领袖不再是严谨的事,最无足轻重的条件就已足够(6节);雪上加霜的是,民众缺少服务精神,无人愿意挺身负责(7节)。

  8~9c. 是一段说明,不过NIV没有将两个「因为」译出。这种分崩离析的现象究竟因何而来?「因为耶路撒冷已经败落……倾倒」。为何如此?「因为他们的舌头和行为与上主反对」。因此,这里让我们看见社会崩离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灵性的问题(与上主反对),有话语为证(他们的舌头),一方面则是实际的行为问题(他们的行为)。耶路撒冷罪上加罪,因为百姓不以自己的罪为隐秘的事,甚至毫无罪恶感。罪不再算为罪,而是新道德。这就是社会崩溃的原因。

  9d~11. 以赛亚用智慧文学的笔法(),肯定了义人(10节)和恶人(11节)各有公平报应的原则。神没有应许义人在地上可免灾害。三25~四1的受害清单中,一定也有不少义人,但是他们至终必享福乐。

  12~15. 接续9d~11节自成一格、表达公义报应原则的短诗,铺叙出一小幅法庭画面。这两段连起来,成为一个极佳的例子,显示以赛亚如何将一块新的「马赛克磁砖」放进来,而这原是另一项事工,或是属于另一情况的事。我的百姓(12、15节)构成一个括弧,其中12节是律法应当改正的情形,13~14b节,神已以大法官的身分就位,而在14c~15节中,祂亲自指控被告。

  12. 先是一句忿怒的惊叹,我的百姓!接着是一句对白,我的百姓啊,因为忿怒转成了关怀,我们可以感受到神对受虐之人怜悯的心。孩童欺压:动词欺压是复数分词,「他的众压迫者/奴役者」,一如出埃及记三7。这里是否亦可能为「尊贵的复数」,指「头号奴役者」暗指亚哈斯王()?孩童是单数名词,意义不明,可能与意为「养育」(√ ʿûl )的动词,和意为「一名婴孩」( ʿo ̄le ̄l )的名词有关,言下之意为不负责任、任性。因此,这里的意思可能为:「你们的奴役首领是个不负责任的坏蛋/任性的小鬼」。若是如此,妇女就可能指这样一位王的后宫人士,是王位背后的实权;但是,也有可能像阿摩司书四1一样,以赛亚是在评论耶路撒冷社会中有权势之妇女的影响(参16~21节)。引导你的:以赛亚用了一个具反讽意味的字,意为「领你走正路的人」,这原是领袖的责任;但是「领你走正路的人使你走错!」他们领你偏离道路,直译为「你所走的路,他们吞吃掉」,这里的「路」是指「走道」的「方向」。过去所确立正常生活、健全社会的指标已经完全消失,好像有人将其吞吃了!

  13~14. 无论神的感受多强(12节),祂都不会冲动行事。一切事都必须按法律和公平来进行()。葡萄园(14节)象征神拣选祂的子民、拯救并安顿他们,又喜悦他们。可是这些领袖不单偷取了葡萄园,还加以抢夺。

  15. 压榨( da ̄ḵa ̄ʾ )是个寓意式的字,总是指最严酷的虐待()。搓磨(√ ṭa ̄ḥan ):好像在磨坊中()。他们不单残酷(压榨),更视所治理的人为将收成的农作物,要饱足自己。

  三16~四1. 顺理成章接续13~15节法庭的一幕,宣告判决。以赛亚的笔法引入一段独立的的神谕,讲论锡安的女子(直译:女儿)。这样一来,(a) 他的指责囊括了所有类似的人:这里以显赫的女子来与三2~4的领袖相配。(b) 他强化了指控:14~15节外在的罪,由锡安女儿高傲、任性的心态更清楚展示出来;他又从「女儿」(16~24节)转谈锡安本身(25节),显明这些妇女乃是该城精神的化身。(c) 他肯定了神的审判:在16~17节,神描述他们的骄傲,并提出审判的威胁;祂的审判将以移除(18~23节)、取代(24节)和荒废(24节)来实现。代替的丧钟敲响了五次(24节),高傲的表征换为恐怖的替代物。(d) 他搭起一道桥,为下一段铺路(),因为他的思想为:罪在那里显多,恩典就更加显多。

  16~17. 她们既狂傲,便以各种方式(16cde节)与装饰品(16f节)来装扮自己,以性来吸引人。但她们溺爱过度的身体,却会引来另一种注意:秃疮,与利未记十三2讲大麻疯之皮肤的一个字有关,但这里可能是指在围攻时营养不良的现象。头顶光秃(和合:赤露下体)的译法不确定。动词√ ʿa ̄râ 从未用于「拉掉」头发,而头顶只是猜测的译法。这个片语也可以译为「暴露私处」,当城失陷时,便会遭到如此可怕的命运。

  18~23. 月牙圈(18节),可能是「幸运符」,与月神有关。香盒(20节),直译为「灵魂/喉咙之屋」,更可能是指「高领」。

  24~26. 所有的替代物中,只有烙伤与哀悼无关。25节你的……你的是阴性单数。以赛亚已从女儿转到母亲,即锡安本身,她观看她的众子在战争中仆倒。这光景延续至26节。城门是城市生活的中心。举哀的「城门」指这座城破碎的心,因为战争的死伤惨重。


04
以赛亚书第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1. 在三6,众人「拉住」(√ ta ̄p ̄aś )一个男人,要他作领袖;在四1,几个女人拉住(√ ḥa ̄zaq )一个男人,要他当丈夫。

e. 未来将实现的理想(

  请注意由三个到那日构成的顺序(与2)。在主的日子,罪将凋零、终结,但这却不是惟一的结果,或最终的情形:「锡安的女儿」固然应当因狂傲受罚(),可是她们也会被同一位神洁净,祂要同样以公义的灵和焚烧的灵()来作洁净之工。从二5开始,以赛亚的重点是锡安在社会与信仰方面的失败。而在这一段美妙的诗中,他则刻划出一个纯真的社会,神以洁净()和创新(5节)的作为,带进了真实的信仰。这些「女儿」在羞辱的情况下,婚姻也不得不委屈求全(),但是神却为她们设计了一个新娘棚罩,其荣美无法想象()。「在(基督里)亚当的众子可以夸口/因所得之恩惠超过先祖所失」。36这篇诗分为三部分,主题相符;开始讲到神的m(2节),退出则为神的亭子(6节),这是为锡安子民两个特殊的预备;接下来,它称神子民为圣(3节),且为新妇(5节);中间则讲到神洁净(4节)与创新(5节)的作为。

  2. 许多注释家认为,m……果子(和合:出产)是指弥赛亚时代大地的丰肥37(例参:)。这是旧约对创造的一种看法:罪为大地带来了咒诅,从此吝于出产美物(),而有朝一日当咒诅不复存在(),新造之中必然出产丰盛。所以,这种丰富不是「总有一天日子会变好」的空想,而是一种弥赛亚式的期待,基于弥赛亚将除去罪与咒诅的信心。撒迦利亚书三8~10把罪的除去、平安与丰盛的享受,与「我的仆人、m裔」的「发出」相连。换言之,「m」乃是弥赛亚的头衔()。笔者认为,以赛亚书四2乃是这种用法最早的出处。其他相关经文显示,「m」( ṣemaḥ )的称谓38是指弥赛亚作王与作祭司的职事,可是就「m」的本身而言,它有「家树」的意味,可指弥赛亚的血统。耶利米指出,他是大卫的m,他在人方面的祖先可追溯到那位伟大的君王(参:,用字不同,可是概念相同)。以赛亚认为他是「上主的m」,即他的血统亦可追溯于神,虽然这是很难理解的事。地的果实当然可以指弥赛亚时代的丰盛,可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里是直接连于上主的m,一同「为以色列逃脱的人」提供「华美与荣耀……骄傲与美丽」(直译)。所以,地的果实亦可以解释为指弥赛亚属人的源头,正像五十三2的「根出于干地」。祂赐给百姓的礼物是「华美」(NIV:beautiful)与「荣耀」(NIV:glory),即,既独特又富吸引力,与三18虚假的、骗人的美丽成对比;「荣耀」(NIV:glorious)和骄傲指极大的改变。「荣耀」曾是定罪的理由(),「骄傲」则带来毁灭(),可是如今神的荣耀将住在他们当中(参5节的注释),而他们在祂里面的确有引以为傲之处。逃脱的人就是(无论以何方式)逃过灾难的,未灭亡之人。

  3. 第2节的「逃脱之人」被称为剩下和留下的人。不过,他们和从前截然不同;他们被称为圣,地位改变,性情也更新了(参六3的注释〕,这乃是出于神的旨意,因为他们在生命册上记名,或许更佳的译法为「被写入生命」,注定得生命,登记在神的册上(如:)。

  4. 这里解释了他们变为圣的原因。污秽……血渍:前一个字的意思是「呕吐物」,即,内在的不洁;后一个字是错误生活的记号()。运行洁净的,是灵(NIV小字;尤其参,),是以审判与焚烧进行。神藉祂的灵如此工作,以满足祂绝对公正的客观要求,以及圣洁的主观要求,因为焚烧与火乃是神圣洁的标志()。

  5. 神也为所洁净的人(4节)预备了完全的环境:新的创造。创造(√ ba ̄ra ̄ʾ )在旧约里面单指神的作为,指惟有神才能成就的大事、新事,或又大又新的事。这种全新的状况,便是神自己的同在,以古时的白日云柱……夜间火柱为记号()。祂的同在非常亲密,因为在全荣耀之上必有棚罩(和合:遮蔽)。棚罩( ḥuppâ )是诗篇十九6和约珥书二16的「洞房」。棚罩提供了隐密,让新郎与新妇可以在爱中结合。荣耀或许是指弥赛亚在爱中与祂的子民结合,或许是指锡安的圣民与神,在完美的爱中、在祂同在的遮蔽记号之下,彼此联合。

  6. 在古时会幕的时代,神与祂的子民同在(),但他们却不可进入祂的帐幕()。如今却不再如此!显明神同在的云柱火柱覆蔽在上,成为新娘的棚罩,作为他们的亭子……荫避……避难所……藏身处。这些重复的话是刻意写的,要表达「一切可能的护庇」。同样,炽热与暴风、黑夜与白日的对比,也暗示「无论任何环境与威胁」以及「无论何时」。


05
以赛亚书第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v. 恩典用罄(五)

  以赛亚序言(见一至五章注释序言末段,书版51页)的第三幕,一方面接续前二幕,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其中没有一句盼望之言。我们曾看见,在一25~26,尽管百姓不配,神仍然以反传统的用法讲到反手,预言将有荣耀的复兴;同样,在三16~四1,锡安女儿的骄傲得着了报应,但是审判并非最终的结局:罪在哪里显多,恩典便更加显多()。这里用「恩典」一词相当恰当,因为它的意思便是:向全然不配的人所施全然的怜悯。可是请想象:当神的恩典用罄,会是怎样的光景!

  以赛亚的葡萄园之歌(1~7节)就是写这种情形。一8提到葡萄园,与神保守锡安的余民有关;三15讲到葡萄园被只顾己利的首领威胁,而神以审判者的身分介入,为祂的葡萄园子民平反。但是在五4,神却在葡萄园中说,祂为这园子还能作什么。所有的恩典都施尽了,所出产的葡萄仍然不可吃。如果神已经不能再作什么,还有何盼望可言?因此,第五章对序言前面两段的光明展望提出质疑,面对未来,只见黑暗……艰难……光明……变为昏暗(30节)。

  在诗歌(1~7节)和黑暗(30节)之间,以赛亚用六个「祸哉!」刻划出那些不可吃之葡萄的可怕实况(8~25节)。神要施行审判,必定先会查清事实,而祂要责罚当受罚之人以先,也必会让他们知道原因为何。

a. 全备的工作与全然的损失(

  1ab. 葡萄园的主题在这几章及别处(;参:)重复出现,可见这是众所周知的用法。因此,当以赛亚宣称,他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1节),听众必定充满期待而一开始,似乎正符合他们所期待的好事。

  1c~2d. 园主的各种动作,并不特别代表神对祂子民某方面的眷顾;这些都是栽植葡萄园必要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为得丰盛的收成而不遗余力。以赛亚「所亲爱的」对他的葡萄园充满期待。他造了一座楼,不是暂时性的茅庐();压酒池应当是「大酒桶」,为储藏收成所用在岩石中凿成,是为了永久使用。

  2ef. 这一切的照料之工带来了希望:指望结葡萄。但是,园中不但不出产葡萄,反而出产坏果子(直译:发臭的果子)。尽管园主殷勤努力,但这株葡萄仍然保持野性好像恩典从来未曾临到。

  3~4. 以赛亚用先知典型的模式,代表他所亲爱的发言,并且也像耶稣讲葡萄园的故事时一样(),让听众来为这件事担任法官与陪审团,以致让他们自我定罪。还有什么可作的呢?这个严肃的问题,成为以赛亚序言这一段的中心:如果神的能力、智慧和责任全都已经尽上,还有何盼望可言?

  5~6. 未能达到园主初衷的结果,带来四重危险,即神的敌对(我要)、仇敌的侵害(吞灭……践踏)、异物的滋生(荆棘、蒺藜),以及丰盛生活之资源的剥夺(无雨)。

  7. 神对祂「葡萄园子民」的喜悦与伤痛,在这首歌中表露无遗,而在此更达高潮。所喜爱的( s ̌aʿas ̌û ʿîm )只出现于以赛亚书此处,是故意凑成的字,「祂极度的喜悦」。不结好果非但违反了神的初衷,也伤了祂的心。公平是 mis ̌pa ̄ṭ ,流人血是 miśpa ̄ḥ 。这两个字的意思不明确,但是在外形和发音上几乎完全相同!柯德纳(Kidner)解释为,「他寻找善行(right),但,看哪,暴行(riot)」意思是道德与社会的纲纪崩溃。同样,公义是 eḏa ̄qâ ,而冤声是 seʿa ̄qâ 。外表看来有模有样,但实质上无论是行为或原则,都违反了神的标准(公平……公义,参一21的注释〕,而在人际关系上尤为明显(流人血……冤声)。

b. 坏果的收成和其后果(

  以赛亚用六个「祸哉」(8、11、18、20、21、22节)陈明葡萄园坏果的状况。前两则(8~12节)谈及滥用丰富的物质,其后果是用两个所以段落来说明(13、14~17节)。第二串的四个祸哉(18~23节)谈及生活中道德与灵性的败坏,后面也跟着两个所以段落(24、25~30节)。我们将看到,每一段的第一个所以(13、24节)都比较短,指出未来的审判如何与前面的罪相称;第二个所以则比较长,预告全面的审判:死亡(13节)与毁灭(25~30节)。这一点正可以显示以赛亚的事奉何等精确、合理而所有的先知莫不皆然。若以为先知好像专挑毛病的煽动者,口不择言地到处责备,则是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事奉都有凭有据、无可驳斥(如此处的「祸哉」),且是谨慎地导出合情合理、无法避免的结论(如此处的「所以」)。

  8. 如果我们把第一个「祸哉」订为A1,并注意到第六个(22~23节;A2)如何与它平衡,便可以看出以赛亚何等平衡,并前后一致。他由谴责贪得产业开始,而以贪得金钱作结。在以色列境内,土地是神圣的,属于神,而祂的子民乃是「客旅,是寄居的」()。最初的规定为,各家的地业要留在该家族之内(利二十五;)。但是在以赛亚的时代,觊觎土地正是时尚(参:),他描述有钱人如何扩大产业,一心追求「大房子」,不顾念小佃农。那独居境内的地主,举目所及都是他的地盘。以房接房:在原来较小的房子上加建,盖成豪宅。

  9~10. NIV借用二十二14来翻译,使原来非常具惊叹意味的说法显得平淡了;其实9a节本身原为「在我的耳中!万军之雅巍!」这句话肯定了口头、直接的启示。而除了这一个重要的真理之外,此处显明了天上的忿怒,因为这句惊叹语带爆炸性。一罢特大约六加仑,对十英亩而言(「十轭」,一般认为是十头牛一天可耕作的范围」),产量少得可怜。一贺梅珥约等于十伊法,因此这里乃是说,所得的产量只有所栽种子的十分之一。用干物称,一伊法约等于一罢特。以赛亚看出,这些园主的性情与行为,使得受造大地原来该有的生产大为缩水。

  11~12. 第二个「祸哉」(B1),自我放纵,与第五个(21节;B2)平行,讲自以为了不起。他们只关心开宴会(11~12b节),不关心神正在作什么事(12cd节)。

  13. 这里较短的所以,延续前面的主题:贪求土地(8节)被掳去取代;追求浓酒(11节)被干渴取代。凡是对属灵的事自我蒙蔽的人(12节),都因无知而被掳去。神的作为何等精准、公平!将去的希伯来文是「完成式」,可以表达「已去」(即他们已经被掳,成了贪婪和贪食的奴隶),或「必定会去」。以赛亚的时代强权正勃兴(参导论:历史与信心,书版18~23页),当时小小的犹大极有可能被吞灭。被掳的译法太精确,似指未来被掳至巴比伦的预言。其实以赛亚在这里所预告的,只是「被俘」,为更高的权势征服,失去土地与自由。

  14. 坟墓应译为「阴间」(NIV小字),是死人居所的「地名」(),这里将它描绘为永不满足的怪兽,所有人都会下入其中。后面的形容语,争闹者、狂欢者,并非无关紧要,也不只是诗意的夸大。以赛亚见周围的人都是这副德行(11~12节)。他们将毫无改变的下到死地;他们进入阴间时的性情,是在地上塑成的,灵里冥顽,完全未预备好迎见神。

  15~16. 圣( qa ̄ḏos ̌ )是描写神本性的形容词。在创世记三十八21,那位完全属于所事奉之神明的女子,被称为「圣」( qeḏe ̄s ̌â ),即神治理之事的一部分。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可能是「分别」();对圣经的神而言,祂的独特处,就是祂与万物有别之处,便是祂的德性。祂的高举,只是显示祂原有的本相,祂的圣便产生了公义和公平。这里的神是名词 ʾe ̄l ,多半指神的超越性。

  17. 有钱人,直译为「养得好」(参11节),他们大增地业,扩张私产(8节)。这些东西现在有了新主人,羊……在自己的草场。所有的经营和努力,现在都成了荒场,第8节的虚荣追逐者,在此结尾的括弧显得何等凄凉!第17节看似田园牧歌的景色,其实乃是讲人类虚空的成就,骄傲的回报。羔羊的译法,将希伯来经文改动了,其实无需如此。原来的意思是「(过路的)陌生人」,如果将它译为「流浪者」,颇能表达这里的感觉。

  18~23. 为第二串「祸哉」(参本段注释的前言部分,书版77页),揭发了以赛亚时代的人对道德和灵性漠不关心(18~19节)、颠倒道德价值(20节);除了自己之外,不承认任何权威(21节);除了恣意纵欲,不求其他(22节);除了图谋私利,不负任何责任(23节)。这张骇人的清单提出了五个问题,循此可以标示出人性堕落的程度:对罪是厌恶还是流连(18节)?对神存敬畏抑或轻蔑(19节)?视道德价值为客观的标准或主观的喜好(20节)?管治生活的权威何在(21节)?什么样的成就是可称羡的(22节)?社会制度是否保证I卫无辜、责罚罪过(23节)?

  18~19. 18~19与20节的两个「祸哉」,可以编为C1和C2,主题相关,讲到罪的追逐和罪的辩解。这是以赛亚对「坏果子」收成之描述的核心,陈明百姓将道德与神置于何处(C1),以及他们如何定义道德权威(C2)。以赛亚刻划百姓牵引着罪,好像牲畜拉载货车。他们主动去过犯罪的生活,以致沦落到像牲畜一样,失去人的尊严。同时,在罪的欺骗(和合:虚假;参:)之下,他们的捆绑愈来愈厉害,从细绳变成了绳索。罪孽……罪恶:前者( ʿa ̄wôn )强调人性内在罪的实质;后者( ḥaṭṭa ̄ʾâ )指所犯的罪行(参六7的注释〕。按照自然的发展(参12节),专注于罪(18节)必带来灵里的狂傲,不愿信靠(19a~c节),并要求证明(19d~f节)。他们既不能领悟神正在作什么事,便拒绝以信心来忍耐等候祂的时间;因此,他们说:让神快一点……加紧速度,除非神的作为让他们感到满意,否则他们便不愿相信。他们定意要看见才知道。这当然是公开向以赛亚挑战,因为他完全肯定神的应许,并且宣称,神呼召他们来相信,要他们存忍耐来等候,直到祂证实祂的话为止。

  20. 道德规范已遭重写。人们脱离从前的正轨,并没有罪恶感。如今最具权威的是个人感受,正如「在这人是肉,在那人是毒」的俗语,某种行为是苦,抑是甜,端看那人觉得如何。

  21. (B2;参11~12节)。所有的事都减化为个人的反应与意见。

  22~23. (A2;参8~10节)。以赛亚再度声明,身体若缺乏节制(22节),道德必相对松弛(23节)。冠军(和合:能力)直译为「有料的人」,这里的意思是「有价值的人士」。但是这里衡量价值是用什么标准?看一个人能饮多少酒(22a节),调酒是否有一手(22b节)!而这些人竟是全国的审判官(23节)!

  24. 处罚必将和罪行相称(参13节)。他们要神快一些(19节),而他们的倾倒将像火烧干草一般迅速。

  25~30. 在文学体裁上引起不少问题(注释的前言部分,书版114页)。地震(25节)与暴风(30节)为神的显现及能力展示的两种方式(如:),这二者构成一个括弧,弧内则用另一道神的命令(26~29节)显明祂的忿怒,即侵略者将锐不可当。这是彻底的审判,与14~17节的长段「所以」相配。

  25. 受造大地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受造物主掌管,是祂手中的工具,要施行祂公义的计画。这里的几个动词可以视为过去式或许指阿摩司书一1与撒迦利亚书十四5的地震,可能以赛亚记忆犹新。

  26~28. 在25节中,「自然」的能力暴露出人的软弱;现在,以赛亚进一步揭示历史内在的运作()。神只要一招呼(大旗……吹哨),保证绝不迟延(26cd节),最强壮的人(27节)、最锐利的武器(28节)都会赶来运行祂的旨意。蔑视之人要求神加紧速度(19节),却发现侵略者进攻神速,报应来到(28cd节)。

  29~30. 以赛亚用无法抵御的掠食者(29节)与无法逃避的暴风(30节)两幅图画,来预告灭亡的前景。狮子……少壮狮子:两重的描写()表达出彻底性所有可能的掠夺。第二个字指狮子力量最强之时。吼叫(√ na ̄ham )是狮子咀嚼掠物,感到满意的吼声。在以赛亚的耳中,这声音变成(30节)「吼叫……吼声不绝」的风暴(NIV:roar……roaring),他由此迈向第二幅图,其中白日变为黑暗,而被暴风所困的水手,t望着地,视为可脱逃之处,却发现,即使他能到岸边,等着他的仍是艰难与乌云。因此,这一小段以彻底绝望作退出,而全段亦贯穿这种感受!盼望已经消失。换言之,以赛亚书序言的第三幕,是按照逻辑一路发展下来。如果神和祂的恩典已经无法再作什么(4节),光明便必然消失。神子民失败的悲惨故事(),似乎来到了终点;而序言前两幕中仍出现的盼望火花(),如今彷佛只成了「倘若能如此便好」的感叹。但,果真是这样吗?

30有人也用同样的方式解释耶七21~22;何六6;摩五24~25,六6~8。精采评论,可参 H. H. Rowley, The Unity of the Bible (Carey Kingsgate, 1953), 38页以下;以及 J. A. Motyer, 'Prophecy, Prophets', in NBD (中译:《圣经新辞典》)。

31NIV ( oppressed ) 是 将 MT 是的 ḥa ̄môṣ (「欺压者」)改为 ḥa ̄mûṣ (「受欺压的」)。这个变动虽然很小,却没有必要。「修正欺压者」(直译)是针对造成社会崩溃的主因作恶的人,而不单只看结果(受迫害者)。这才是以赛亚的要求。

32若视18节为问题(「你们的罪既是……岂能成为……?」),则会让人质疑这一段的应许性。第18节是确定的应许,正如16节是吩咐一样。

33J. Gray 认为,两位先知都是引用当时的仪文('The Kingship of God', Vetus Testamentum 11 [1961], 15页);G. Von Rad 主张,「这段文字是以赛亚所写,乃无可置疑的」('The City on the Hill', in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Oliver and Boyd, 1966], 232页以下)。

34GKC 190e()。

35A. R. Johnson, The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Ancient Israel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49), p. 49-50.

36取自Issac Watts, 'Jesus shall reign where'er the sun'。

37参J. A. Motyer, The Message of Amos (IVP, 1974), 205-206页。

38J. Baldwin, ' ṣemaḥ as a Tecshnical Term in the Prophets', 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 93页以下。


06
以赛亚书第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黑暗之后的光明:未来的王(六~十二)

  以赛亚已经将他担任先知之时的背景铺叙出来。他奉命传话的对象,是原本承受了伟大应许的百姓,但他们却将应许弃之不顾。到了序言的结尾,黑暗即将包围他们。恩典已经用罄;前面无他,只有审判在等待。

  我们将看到,以赛亚在六1中以生动的文笔所刻划的,正是这幅光景。但是到了这个段落的结尾,黑暗()已为歌唱()与救恩()所取代,而全然圣洁的神()又住在锡安,祂子民的当中()。由此观之,黑暗与审判毕竟不是终局。不但如此,似乎已遭丢弃的应许(大卫的应许,及锡安的应许)却正在实现()。恩典的用罄()为恩典的得胜所超越。

  黑暗之后的伟大亮光就是:有一位王将要出现;以赛亚如何将这个出人意外的盼望呈现出来?这个段落分为三部分。一开始,以赛亚记录他的经历,圣洁的神赦免了他的罪()、呼召他作先知(),并交付他十分特殊的使命()。这段开场白由后面一首诗歌相呼应(),歌中说,由于神的忿怒除去(),个人()和社会()都进入救恩之中,并接受向普世发预言的使命(),且有至圣的神住在他们当中()。这个括弧(罪、救恩、使命,与神的圣洁)很完整,将整段包在其中。

  在括弧里面,以赛亚首先提到犹大的光景()。亚哈斯王正面对北方入侵的威胁(参导论:三个危机首两段,书版第20页),神呼召他用信心来回应(),而他断然拒绝。以赛亚又举一件雷同的事,他提到北国以色列也发生同样的悲剧(),神的话传给他们,却遭拒绝。以赛亚向犹大和以色列所说的话,顺序相仿:审判因不顺服而临到()、神保守相信的余民()、未来君王的盼望()。在第六至十二章的括弧中间,第七至十一章又有自己的括弧:七1~17为失败的王,毁掉了大卫王朝;十一1~16为真正的大卫后裔君王,他将统治那已达更新、完美的受造万物。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原则与一个问题。原则为:以赛亚将盼望定位在神子民的生活中。尽管人类丝毫不配承受,神也已与人作对,但是他仍然看到盼望()。光明的展望并非来自逐步的改善,或人巧妙的计画,而是出于神的作为;由于祂是信实的,按照逻辑便当出现盼望;因为神不仅会按自己的本性审判,也会按自己的本性施怜悯,盼望乃是由此萌生。由以上简短的大纲,我们看出以赛亚乃是按照顺序推出两个题目:相信的余民蒙保守,极大的盼望顿然出现。他刻意如此并列,因为,一方面,当黑暗临到不顺服之民的时候,余民也难以置身度外信心从来不是免于灾难的保证书;但是,另一方面,在黑暗中,他们仍有盼望为安慰,能够坚忍下去,因为神的应许成为他们眼前的亮光(参:)。为这缘故,以赛亚提出极大的盼望,似乎在亚述的黑暗之后,这道曙光即将出现(如:),以致他们能够抓住盼望,漂浮不沉,就好像基督徒如今抓住圣经的真理,知道主耶稣随时会回来。

  第六至十二章引出的问题为,百姓需要听见的资讯并没有传给他们。序言(一~五章)的要旨为:因着犯罪,他们的现况与应有的样式不符(一章),也与神预定的本意相违(二~四章),更没有发挥应有的潜力(五章)。以赛亚从神处理他本人的过程里(),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十二1~6所提供的括弧,亦是以这个真理为重点在神发怒之处,百姓找到了安慰,并且以拯救之神为乐。那么,为何第七至十一章没有提到赎罪和赦免的资讯?答案为,以赛亚乃是将就百姓的程度,按照他们所能听的传讲资讯。他们还没有预备好来面对自己的罪,并聆听赦免的佳音;但按照当时的情况(参七1以下的注释〕,他们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当今的王室领导人满有缺欠,他们需要一位元不同的王,大卫的完美后裔。以赛亚实在是位真先知,他实际面对当时的状况,深入评析,并且对症下药,又充满信心地提出未来的异象。可是,他虽然于十二章回到了第六章的「拯救」主题,却暗示:在弥赛亚王的应许里面,隐伏着神对罪和审判之问题的答案。以赛亚用这个方式立下了一个基础,而在下文,就是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中,将赎罪的神学和预言建立于其上,且以仆人()即大卫的后裔()为中心。

i. 个人的赎罪与托付(六)

  这一章的主题是以赛亚的蒙召,单就这一点而言,称它为「作者序」之后的「第一章」,便很合适。不过,所有的先知在记载自己蒙召的经验时(参:保罗书信,加一~二),并不是只为讲述亲身的经历,乃是要说明一个重要的题目。我们若注意到,这一章的开头是思想到死亡,便能更接近其核心要义:君王驾崩(1节)、先知在死亡的宣判之下(5节)、祭牲死在坛上(6节)、树已砍伐(13节)。其中有两次,死亡似乎是结局,但先知却发现不致如此。君王驾崩(1节),但是就像树被砍倒一样,树根里还有生命(13节);先知倒地若死,在神的圣洁面前因罪而受击打(5节),而当撒拉弗前来,似乎带来了审判的火,但却是让坛上的祭发挥功效,并且说出「赎罪」一语(7节)。死亡并不是结局。

  1a. 乌西雅统治了五十二年,国家兴盛安定(;代下二十六)。不过,到了最后几年,乌云开始结集:亚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于主前七四五年登基,大肆扩张帝国,小小的巴勒斯坦诸国莫不感到受威胁。有一种看法颇具吸引力,就是认为以赛亚正在思索年迈之王的死,为前途感到担心,那时他看见了不能死之王的异象(参:大君王,5节),而大感安慰。可是,他并没有说这个异象让他得到安慰。根据一1,以赛亚开始作先知的时候,是在乌西雅「作王」(直译:的日子)的时候,即,在乌西雅王死之前。那么,他为什么不将他的蒙召定在「乌西雅王五十二年」,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为什么用王的死亡来作自己蒙召的日期?乌西雅曾犯了很可怕的越份之罪(),他闯入神的殿,那是非为祭司的他不可以进去的。为这缘故,他受到神的审判,终其一生不得再与敬拜的团体接近,不蒙神喜悦。死期临到,这种状况仍无改变。这位王活的日子与死无异,与世隔绝、长满不洁的大麻疯。既然第五章以黑暗为退出,我们岂能怀疑,以赛亚看见这位王便是全国的象征?这个国家也已逾越了恩典的界限(),在神的不喜悦之下步向亡国之路(),无法抵挡仇敌的欺凌()。神对祂子民的作为是否已经来到尽头?第六章便是从这里开始,接续了第五章未完的故事。

  1b~13a. 垂死君王(1a节)的象征引入了神的异象,包含三部分:第一,神的圣洁,后果为以赛亚(和他同胞)的灭亡(1b~5节);第二(6~8节),神的救赎,使以赛亚洁净、撤销;第三,神的计画(9~13a节)和以赛亚在其中的使命。

  1b. 我见:约翰福音一18清楚讲到,「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因为神是灵()。但是,有时为了祂子民的好处,祂降下来,披上可见的外形,彰显祂的性情,有时为这一方面,有时为那一方面(如:)。对以赛亚而言,他看见神以高高在上之王的形象出现,有宝座、王袍、随从,说明了神的威严与权柄。高而高举的:参五十二13,五十七15,那里同样的字分别指神的仆人和神。这里最佳的解释是指神(不是指宝座),祂的本性便是,而高举或「举起」,是承认祂的至高。垂下……圣殿:长垂的王袍,指出超越之神在接触世人;神满有威严,并与祂的子民同在,就近他们的生活。圣殿并不「只是」象征;那是神所在之处(),有神的内住()。(参「脚凳」的意象,。)

  2. 其上是仆人侍奉「在上」之主人的姿态。同一个介系词「上边」出现在创世记十八8(和合:旁边;NIV:near)。撒拉弗,直译为「焚烧者」,只出现在这里。火是神圣洁的主要象征()。所以,在这幕景象中,以赛亚加给天上侍从的称号正配合他们的情形,非常恰当:他们向下垂与向上伸的翅膀,看来正像巨大的火焰,围绕在那位至圣者的宝座旁。39遮……遮飞翔,这些动词都是指连续的动作。翅膀遮住眼睛(因为连他们也不能窥视神,参:),却没有遮住耳朵(因为他们的角色是领受神的话语,并遵从,)。是行动的肢体,引导方向()。他们遮住脚,40或许是定意不自择道路,不过我们无法肯定。

  3. 连声的颂歌只有一个主题:神的圣洁。在这方面,我们学到两项真理。第一,希伯来文使用重复语,或是表达最高的境界,好像列王纪下二十五15的「纯金」,原文是「金金」,也可能表达全备性,如创世记十四10「许多石漆坑」,原文是「坑坑」。但是,在希伯来圣经中,这里是惟一的一次用「三重」的方式,大力推介某种品质,彷佛是说,神的圣洁是人的心思完全无法领会的,必须发明一种「超最高级」的说法才足以表达,而且,这种超越的圣洁,乃是神的全备真理。「圣」的相关字(√ qa ̄ḏas ̌ )意思或是「明亮」,指神的不可接近(),或是指「分别」,即神与众不同的本性,使祂与万物相隔,成为那独特的一位。因此,祂的圣是指祂不可接近,德性无比独特崇高,在祂面前罪人情不自禁地战栗()。第二,圣洁既是神本身「全备的真理」,也即是祂临近受造界的「全备真理」:祂的荣光充满全地。圣洁是神隐蔽的荣耀;荣光是神无所不在的圣洁。

  4~5. 震动:在神的面前,受造界通常都会有如此的反应(如:)。门槛……根基……烟云:神的圣洁只要一经宣告,就足以挡住入口,不容窥视。以赛亚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外,也承认其结果(我灭亡了)和原因(嘴唇不洁)。灭亡:出于√ da ̄mâ ,「默然不语」,用在因损失()或死亡()而带来的沉默。在这一幕中,译为「被禁声」或许更生动:被排除在天上的诗班之外,甚至连远远参与也不可以。遭到这个审判的原因,是有些人会以为「无所谓」的罪(嘴唇不洁),再加上对神遥远的一瞥(眼见),这两样结合起来,足以致人于死地。嘴唇不洁的民:为什么以赛亚的认罪要作这样的延伸?可能这是他本身进一步的认罪:他也没有认出嘴唇之罪的严重性,以致没有将自己与这样的社会分别出来(住在当中);不过,他也许是在这里为未来作一个标记:如果我的罪可以赦免,他们也可以。或许当他回想起来,在自己得赎罪的经验中(6~7节),已经可以看出五30全国黑暗光景的解决之道,以及五十三11的曙光。大君王,全能的上主:直译为「万军之上主」。以赛亚的所谓灭亡不是因为神有什么新启示,而是他发现了素来便是真实的事:神是圣洁的大君王,是无所不能的雅巍;套用以赛亚对神的特殊用语,就是「以色列的圣者」(见)。

  6~7. 这件事一直是神在采取主动:启示(2~3节)、排除(4~5节)。如今,撒拉弗之一,就是听命于神才飞翔的使者,奉差遣来传达救恩。虽然因着拒人于外的烟云,所有一切都令人无法仰视,但却有一件事人可以看见火与祭坛。红炭……火剪……祭坛:使用火剪(或译钳子),显示这不是「假装」的火,而是真的。不过,在旧约中,火并不是洁净的工具,41而是表明神的圣洁在行事,甚至是在与人为敌(、36)。不过,这却是从祭坛上取下来的火,神接受祭坛,因为坛上有祭牲代死,满足了神的圣洁()。因此,火炭含有赎罪、挽回、满足、赦免、洁净与和好之意,以赛亚原本是必要灭亡的罪人,但是撒拉弗的说明,让他对这些属灵的实际不再有丝毫怀疑:「看哪,这(炭)一沾你的嘴,你的罪便离去了,至于你的罪赎价已经偿付了!」神总是在我们最感需要的地方()工作;其效果立时显明(动词沾……除掉是对等的完全式);祂所处理的,不单是我们所认知的罪,而是祂在我们里面所看见的罪:罪孽)是内在的腐败,罪恶)是作错的事;赎罪的基础乃是「足以遮盖的代价」。赎罪 Kippe ̄r ;和合:赦免):「遮盖」。参创世记六14字面的意思(覆盖;和合:抹上);这个动词的意义延伸后,用于赎罪神学时( kippe ̄r ),仍保有原来的基本概念,但其含义类似现今所谓「以正确的金额『遮盖』(cover)债务」的说法,即因付足款项而取消债务()。

  8. 赎罪立即带来和好。以赛亚起初是远远看见神(1节),但现在却可以靠近,以致能听见神的心声;他曾因罪被「禁言」(5节),如今却是蒙恩的罪人,有发言的自由。神原来将他关在外面(4节),现在却带他回家。但是他发现,与神联合便是加入了一个差会:他被带入神家的原因,是要被差派出去。我们:是商讨的复数(),新约将这几节用在主耶稣()和圣灵()身上,因此这里的含义,有待未来三一真神的完整启示来诠释。

  9~13a. 包括以赛亚所要传的资讯(9节)、所领受的使命(10节),以及所参与的计画(11~13a节)。

  9~10. 新约对这几节的使用(),让人非常需要明白其意义;但是乍看之下,这个使命何等奇怪:去告诉百姓不要明白(9节),却又要保证他们不会明白(10节)!这是此处表面的意思。这里特别提到(9节)「外面」(听见,看见)和「里面」的器官(明白:「分辨」;晓得:「知道」),并且将这些排列成环状结构(10节)(心里……耳朵……眼睛……眼睛……耳朵……心里),藉此强调完全不能理解。最有帮助的解释,是问:从以赛亚后来的事奉来看,他如何了解所领受的使命?答案在二十八9~10,在那里我们看见,以赛亚用非常简明的方式提出真理,甚至当时的「世俗人」要打发他走,去教幼稚园!其实,整卷以赛亚书都具备同样的特色,即清楚、系统、合理的说法。换言之,第9~10节对这位传道人的困难,作了赤裸裸的声明:对那些拒绝真理的人,惟有将真理告诉他们,他们才会改变。但是这样作,便是使他们陷入再度拒绝真理的危险而这样进一步的拒绝,会让他们更快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他们的内心与思想会更加刚硬,不肯改变()。人的眼睛无法提前看到那「万劫不复」之点,甚至当发生之时还不自觉;但是全权的神不仅知道那时刻,而且那是祂亲自指定的,因为祂以完全的公平与公正,管理人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亦是祂所造的。以赛亚蒙召作传道的先知,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而他了解这份任务的意义为何:他要用新鲜的话传讲神的资讯,带着前所未有的明晰因为惟有真理能得回人,改变他们;但是,他的听众必会作出负面的回应,而不再能回头。他们可能得救的机会,却成了被审判的时机。

  11~13a. 眼前的计画成了大悲剧:城邑……房屋……地土(11节)都遭毁灭,人遭迁移(12节),而且损失尚不止此(13a节)。亚述是目前国家的威胁,但是以赛亚很快便发现,亚述并不是带来灭亡的刽子手。不过,他的预言在当时也「适用」。亚述采用迁移政策(王下十七),而巴比伦继续运行(王下二十四~二十五)。因此,这几节便成了以赛亚书的指南:亚述的威胁将会来到,也会离开(七~三十七章),而在这之后还有更可怕的威胁,就是巴比伦,它的兴起意味更加深长(三十八~四十八章)。

  13b. 以赛亚既与百姓认同(5节),那么,神的审判是否会成为他们最终的结局呢?就以赛亚而言,那靠近他的「焚烧者」带着火(6节)而来,当时他必以为自己的死期已到;但是他听见的声音却是「已经赎罪」(7节)。同样,这里的树已砍伐;可是神的声音却说「圣洁的种子」(直译:圣洁之子,它的残株)。请注意,这半节与1a节(驾崩的王……砍伐的树)构成一个括弧,意思是,那承受弥赛亚应许的百姓也得到保证,他们会存续下去,直到他来为止。这是对这段话最清楚的理解,而以赛亚的确用到百姓的「种子」一语,就是那些将享受应许的百姓(),因此,「圣洁的种子」可能是指余民,是神呼召要为成圣、并「记在生命册」上()、进入未来之锡安(参:)的人。42


07
以赛亚书第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 犹大的黑暗与光明(

  由此处开始,以赛亚向犹大和以色列四度发言(参大纲,书版第42页),将他所奠定的立场发挥出来。第五章对未来的盼望提出质疑,可是以赛亚发现,他本人()和百姓(b)的问题都得着了答案。而此处出现了一个类比:以赛亚成了未来的典范。神的话即将临到君王和百姓(),若是拒绝,便会带来灾难();虽然这是没有信心的百姓,但其中仍有一些人接纳信心的道路,也根据神的话来生活(),对他们而言,在目前笼罩的黑暗之外,仍有亮光()。因此,「相信之余民」的说法便应运而生,与此并行的,是此一小段之结尾中的盼望,而垂死的乌西雅王()成了其陪衬:有一个婴孩会诞生,他有四重名字(),是那砍伐的树之树根所发出的「神圣种子」()。

a. 抉择时刻(

  这一段的真理为:无论危机多么大,相信神和祂的应许仍是最切合实际的。对以赛亚的这个资讯,当日政治家和百姓给予冰冷的回应;今天依旧如此。他们会说,讲求实际的人必须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政治的谋略和军事的力量才可算数。但是对以赛亚而言,如今的课题并非两条路皆通、任择其一均可,而是生与死的抉择。

  1~2. 米所波大米的强权亚述正勃兴,扩大帝国的版图,北巴勒斯坦的两个主要国家,亚兰以色列,在倍受威胁之下组成防卫同盟。他们认为,若整个巴勒斯坦都结盟,就更加安全,于是逼着犹大加盟。当外交无法说服犹大之后,北方的势力便联合入侵,要亚哈斯就范(),可是他们不能攻取耶路撒冷。后来又发动第二波攻势(),想要废掉亚哈斯,立一个傀儡王(6节)。因此这里称亚哈斯为大卫家,因为这是整个王朝的危机。他现在所作的,将会决定大卫王室的未来。已经同盟:这两国结盟已有一年,所以此次的紧张情势不可能因此而生。此处的动词( na ̄ḥâ ,在旧约出现六十三次)一向具19节所赋与的意义,定居(和合:落在),或「到处都充满」。当探子回报说,「他们结集在那地方」,这的确是令人惊骇的消息。另一次入侵就在眼前,故此君王与百姓都「飘摇」,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这与二十八16正反向:「信靠的人将不惊恐」(直译)。

  3. 施亚雅述意思是「余民将归回」。这是个错综复杂的名字:名词在前,表示强调,但它的意思究竟是「(惟有)余民……」,还是「(保证会有)余民……」?这是必定会有杀戮的威胁,还是必定有人存留的应许?以赛亚认为这两件事都必实现不信者将被毁灭,信者则将生还(参9节)因此他使神的话「成为肉身」,以他的儿子为代表。亚哈斯是当时众目所望之人,他一定可以感受到这个动作的力量,但是他却心有旁鹜,在上池的水沟头,想要强化供水系统,以抵御未来的包围。因为到希西家之前(),水都是由地面之上流入该城,所以很容易被破坏。

  4. 谨慎,安静是两个动词,但指同一点:「要小心保持安静/不要作任何事」,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的助词(如:)。然而,亚哈斯想作的事却甚多。他想玩弄政治手法,拉拢亚述来作靠山,抵挡北方势力()。以赛亚的看法却不同。入侵之王或许展现出「怒火冲天」的气势,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冒烟的火把头,快烧尽了!亚哈斯根本不需要搞政治手腕,亚述一定会把北面两国击溃,而神会保守犹大祂也真的如此行了()。但是,如果亚哈斯与亚述联结,就无异与虎谋皮!这些事的中心问题很明显:得救是靠信心,还是靠行为?亚哈斯的解围,是因信靠,还是因玩政治赌博?

  5~7. 描述人的计画(5~6节)与神的话(7节)。以赛亚假装不记得以色列之王的名字「他的父亲是利玛利,至于我,则搞不清楚他!」这是典型的「贬抑」法,也成了全权之上主的最佳陪衬语。因着神的伟大,环境即使再艰难,信心仍是上策(见),而不信则无可推托。

  8~9. 这几节是六行诗。第一、二行(8ab节),四、五行(9ab节)是分析北方之国的情形:国家(亚兰……以法莲)是以首都(大马色……撒玛利亚)及其君王(利汛……利玛利的儿子)来表达。第三行(8cd节)和第六行(9cd节)乃是结论:以法莲注定灭亡(破坏);如果亚哈斯不肯相信,他也没有未来。在这样的诗中,意义是以寓意表达,而不是直接说出。首先,不妨从常识来想。你因为受到表面强盛的国家威胁,而感到震惊。但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他们算什么?只不过是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罢了!其次,再看其含义。倘若以法莲和亚兰可以从根源来看,犹大又如何?它的首都是耶路撒冷,它的君王是大卫王朝;这城是神所拣选的居所(),而王亦是属神的王,坐在神的宝座上(),又有第7节全权的能力为后盾。第三,这里提出了警告。以法莲选择靠军事结盟,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必会显为愚拙。当时的背景为主前六七一年,亚述王以撒哈顿将外族入迁进来(),使北国复兴的希望完全破灭。那么,犹大倘若也走上结盟的路呢?抉择令人心惊:要在信心中站稳……否则便无法站立(9节)!以很生动的韵律( taʾaaminu ... teʾamenu )把这两行连起来,NIV 的翻译可以反映出来。而更不予加工的译法,可作「信靠,或解体」(Trust or bust)这个意译给人的震撼感,与原文一样鲜明。亚哈斯正立在悬崖边上(见六9~11的注释〕。

  10~17. 是第二次向亚哈斯传达的资讯,其中没有声明是否与第一次为同时同地(1节)。第10~12节为要亚哈斯相信神的努力;第13~16节抨击亚哈斯为背弃王朝最宝贵盼望的人;第16~17节预告随之而来的灾难:比列王纪上十二16更大的灾难。

  10. 奉差之人已不被提起。先知的话就是神的话;神的话就是先知的话(见13节)。这是字句灵感的独特性,也是圣经的奇妙之处。

  11~12. 试探上主的罪,就是不肯相信祂,并祂过去的信实,而要祂重新证明自己是可靠的。而当神要作出兆头时,情况便不同了。对神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人能相信祂的应许。所以祂甚至愿意到最深的深处……最高的高处来帮助,让亚哈斯能够拾起信心,这样,危机便能解除。亚哈斯的话听来很虔诚,但却是与魔鬼同步,引用圣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更显示他是武断、不信的人。这是他的抉择时刻,他已到了不能回头的地步。

  13. 大卫家这个王朝岌岌可危。测验耐心(和合:使厌烦)这动词是复数。从一开始,大卫家就没有满足神的心意,既没有产生一位完美的王,也没有带来黄金世代。这个王朝让都失望,但是如今,这整个不完满的历史来到了高峰。王拒绝信靠,等于世系的断绝。为这缘故,先知只能说我的神,却无法重复第10节的你的神

  14. 神既已异常愤怒(13节),并且不再是「你们的神」,在这种情形之下,因此引出了一个结论:祂提出的兆头,不是恩典的动作,为王打开信心之门(10节),而是不悦的动作,宣告王的不忠将造成的可怕后果。但是,这兆头本身岂能小于那「移动天地」的应许(11节)?何况赐下兆头的,乃是上主自己 ʾaḏo ̄na ̄y ,「那全权者」)?童女 ha ̄ʿalmâ ):至于以赛亚的意思是否指童贞女(如:对他的诠释),有许多争论。有人以为,若是如此,他不应该用 ʿalmâ ,而应该用 beṯûlâ ,而他既然用 ʿalmâ ,意思就不过是一名「年轻妇女」,而她既将怀孕,就应当假定她已经结了婚。可是有人主张,以赛亚在这里的意思的确是童贞女(见增注〕。

  怀孕生子,参:创世记十六11;士师记十三5。这种表达法「无时间性」,而需由上下文来作决定。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NIV 小字)。在旧约中这句话是期待神的弥赛亚,这种看法的根据很强,而耶稣的理解也与此相同()。显然,撒母耳记下第七章所开始的期待,到了某个时刻已经发展成为对完美君王的盼望:他将永远统治全地(),他既是大卫的儿子,又同时是神的儿子(见的注释;;参:)。有人主张, ʿalmâ 是犹大国年轻的已婚女子之总称,她们未来遇到困难时,会将孩子取名为「神与我们同在」,以表明信心,或取名「神与我们同在」,来代表他们的祷告;但这个说法相当可疑。你们是复数,全能之神将这兆头赐给「大卫家」,而以亚哈斯为代表。若是骤然出现了一批小「以马内利」,亚哈斯必然嗤之以鼻,视为妇女的狂热,这又怎能构成神所赐的兆头,可以与这段经文惊天动地的气势相匹,或可以为八8至九6持续的以马内利主题铺路呢?

  15~17. 在这里,以赛亚要让亚哈斯相信,以马内利的诞生是立即可发生的,而且回顾起来,其理由也很合宜。恶……善:这最多是指已到「分辨的年龄」,可以理解对错;但是也可以仅指分辨好吃与不好吃这是人很小的时候就会的。这种模糊是刻意的,不过至少有三件事可以肯定:(1) 这个孩子会在贫困中成长(15节),因为,从22节来看,奶油与蜂蜜是荒废之地仅存的可食之物;(2) 北方亚兰与以色列的威胁将告终(16节)大马色真的在三年内被亚述所灭,而撒玛利亚则于十三年后灭亡;(3) 大灾难将临到大卫家(17节)。以法莲隔开后(),大卫的王国只剩下一小部分。将来亚述王甚至会连这一小片国土都从大卫家拿去:这个王朝表面上还存留了一个世纪,但是实质上一直未恢复元气。实况亦是如此:亚哈斯不信之后,他与大卫的后裔就成了傀儡王,先是受亚述操纵,后来又受制于巴比伦,直到主后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落,整个国家与王朝都遭除灭,以至(从基督徒的回顾来说)当以马内利出生时,这位大卫宝座的继承人,成为拿撒勒无名的木匠()!所以,以赛亚乃是放眼数世纪之后,因为当以马内利出生时,他所继承的,只是对国度的回忆,和不存在的王位而这都是亚哈斯的错。我们将看见,在这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以赛亚逐渐调整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如:),可是他说以马内利是「亚哈斯之溃败」的直接继承人,并不是谎言。

增注:以赛亚书七14「童女」一词

  我们假定圣经是其中文字之意义的最佳证据,那么,请注意, beṯûlâ 出现了五十次,其中,十二次是寓意(如:),十四次是一般的意思,而(如:)「年轻男子与女子」等于「年轻人」,若认为这些年轻「女子」是未婚的,就等于说这些「男子」( ba ̄ḥûrîm )也是独身的,但这说法并无根据。还有二十一次(诸如:),其中的 beṯûlâ 应该是(或可能是)指童女,可是其依据乃是上下文,而不是该字的本身。这字的概念是「适婚年龄」。

  相对而言, ʿalmâ 在其他地方只出现八次。其中,历代志上十五20和诗篇四十六(标题)是音乐名称,确实含义如今不明。另外三处亦无法下定论。击鼓的女子()没有道理一定非是未婚女子;而箴言三十19,许多注释家认为是指生殖的奥秘,不过那里更合理的解释,是指两性相互吸引,这诚然是更难理解的奥秘!雅歌书一3比较像是指「未婚童女」,她们引颈渴望良夫的匹配;这比解作「年轻的已婚少妇」在殷切渴望,可能性更大!可是创世记二十四43、出埃及记二8,和雅歌书六8就必定是指未婚的女子。创世记二十四章尤其重要,那里将 ʿalmâ beṯûlâ 一起。亚伯拉罕的仆人祷告(),求神预备一个女孩( naʿarâ )嫁给雅各;而前来的利百加()被称为女子( naʿarâ )、达适婚年龄( beṯûlâ ),且是独身的(「没有男子亲近过她」)。请注意, beṯûlâ 本身还不够明确是指童贞的女性,仍需要加以解释(「没有男子……」)。最后(),当仆人收集了这一切有关利百加的资料之后,便描述她为 ʿalmâ ,即,女子、适婚、而未婚。

  由此观之,若说 ʿalmâ 必须指「年轻女子」,而 beṯûlâ 才是「童贞女」的术语,并无道理。事实正反向:在几个可用的字里,以赛亚选用这个字,最接近「童女生子」的描述,而当事情发生时,正符合这个字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圣经之外,「现在可以确定」, ʿalmâ 「从未用来指已婚妇女」。43

b. 神的审判(

  凡憎恨智慧的,便是喜爱死亡()。亚哈斯明明拒绝了信心的道路。接下来的事完全符合圣经的逻辑。整个计画已定,记在15~17节:乡间的败落、北方两势力的铲除,和亚述对犹大的控制。亚哈斯的行动「缺乏智慧」,他运用政治手腕,发挥多年累积的外交经验和世俗办法但这些全是错谬的智慧。他所信赖的事,保证带来灾难。亚述是这一段的主轴()。亚哈斯靠赖它,也将被它毁灭。

  这一段是以四段那时(18~19、20、21~22、23~25节)以及两段耶和华说/晓谕的神谕所组成。

  18~20. 未来的征服将非常彻底:土地被占领(18~19节)、百姓遭羞辱(20节)。发嘶声:世上的强权亦在神的使唤之下,埃及在南,亚述在北。苍蝇……蜂子:尼罗河的泛滥,每年都会带来大批苍蝇;亚述则以养蜂著名。 yeʾo ̄rîm ):指埃及灌溉管道的专用语。土地的败落(18节),与20节百姓的羞辱相称。雇来的(和合:赁):亚哈斯向亚述纳贡,以换取其保护()。是暗示加于被臣服之民的羞辱。:直译为「脚」,是私处的寓意说法()。和「脚」的对比,即身上可见的与隐藏的毛发,表示彻底。没有一部分土地(18节)或人民(19节)可以逃过仇敌之手。神本来可以无条件的拯救亚哈斯!但是,他却用世上的智慧来买拯救但却发现自己是付钱雇理发师!

  21~25. 是讲同一个题目,但顺序反向。百姓将极其穷困(21~22节),土地也将贫瘠不堪(23~25节)。剩下的人力不够耕作,百姓只能靠养牛羊过日子(21~22节)。(22节)只是嘲讽的讲法!


08
以赛亚书第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在八章1~8节,以赛亚转而谈征服的过程,首先为时间表(1~3节),然后是亚述的入侵路线(6~7节),经过北方二国的领土,亚兰(利汛)和以色列(利玛利的儿子),然后漫过犹大,直到它被毁灭(8节)。

  八1. 书卷(和合:牌):这个字在三23译为「镜子」。这里的意思应当是指一块可以写字的「平板」。三十8有类似的概念,由此看来,这可能是指「布告牌」或「广告板」之类的东西。普通的笔(和合:人所用的笔)即平常写字用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宣传乃是「文字游戏」。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这个名字是印象派式的,不顾文法:「速临-掳掠-快到-抢夺」,目的是要让人好奇,留下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掳掠」与「抢夺」是暗示敌人的入侵,而「速临」与「快到」则暗示进展不受拦阻:根本不用想作战,只有被掳的份。

  2. 乌利亚……撒迦利亚(见):当时的名人,后来他们将证实这块布告板立下的日期。

  3~4. 文字又再一次将成肉身(),即以赛亚第二个儿子将以此为名。上主说:以赛亚直到这孩子出生,才明白他过去所作之事的含义。他只是顺服而行,这正是神子民的典范。现在他知道,在记这件事时,他必须称妻子为女先知,因为她实实在在怀了神的话。第4节开头的「因为」应当保留。这句话乃是说明:这个男孩是即时的指示,他的名字便是预告。柯德纳对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之意义的解释,最为完全:「以马内利的记号……虽与终极事件相关,却是当前未来的一种保证,无论以马内利多快会诞生,现今的威胁一定会先成事实,这必发生在他能知晓之先。不过,他诞生的日子没有说明;因此这里提供一个新的记号,只处理目前的状况。」44在这小孩子不晓得,这句话与七16完全相同,将这个小男孩与以马内利相连,因他从后者得任务,成为眼前时间的记号。他也像以马内利一样()有四个名字,可是他是预示毁灭,而前者却带来盼望。因此,以赛亚可以在当时()定出以马内利将出现的日期,即「后来」(和合:末后)。我的父亲:即约九个月到一年。主前七三四年,提革拉毗列色沿着以色列海边一路南下,直到埃及边界。埃及的说明被切断。主前七三三年,以色列失去了加利利、约但河东()、米吉多等城。由于何细亚即时投降,这个国家才又保存了几年。大马色于主前七三二年灭亡。

  5~8. 将七17扩大,正如1~4节「调适了」七16:亚述占领以色列(6~7节),是征服犹大的前奏(8节)。

  6. 这百姓一词可以指犹大,例如,二十八14,但是在二十三13,它指外邦势力,而九16则指以色列。因此必须由上下文来判断。而从第4节看下来,这里最自然的解释,是指撒玛利亚。45西罗亚供应耶路撒冷的水,从基训泉引进来。基训是大卫王室加冕的地方(、45),那里的泉水可以象征大卫的王朝。所以它也必然代表耶路撒冷为信心之城;虽然它的地理位置良好,几乎坚不可破,但是由于水的供应是在地面以上,所以相当难防御()。住在耶路撒冷要有信心,相信神知道祂在作什么,祂既拣选了这座城,就会持守祂对这城和其中君王的应许。当年北国众支派背叛大卫家(王上十二),就是离弃了这一切,现在他们喜悦利汛利玛利(有关这两人,见七8~9的注释〕。

  7~8. 因此,带出了结果。选择世界,所得的报应便是承受世界一切的恶果。他们拒绝了「缓流」(6节),而选择地上的王(利汛),结果会得到大河(幼发拉底河)翻腾的水,和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帝国主义的想法本身是项罪恶(),但这并不意谓它在神圣洁的治理之外。涨溢的河水只去到祂引导之处(8a节),也只涨到祂所允许之处(8b节)。因此,当亚述王实现了对亚哈斯的应许,退出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并不会休兵,而会直逼犹大。这种行为,再加上以后的表现(下),使亚述以背叛著称,这是以赛亚不会忘记的()。展开翅膀可以指泛滥的河水,但是若不视之为洪水,而以另一个比喻来解释,指一只掠食的大鸟,遮盖住整片地,则更为生动。不过河水并没有没顶,淹死人,掠食的鸟逼近,但没有杀死掠物。神已经说过:「到此为止。」犹大的最后打击()不在亚述的时代,也不用它的力量。然而这些都是以马内利悲剧的一部分,因为被掳掠的地乃是属他的。亚哈斯所作决定的严重性,在此更加强化。你的地,以马内利啊:「地」加上所有格代名词,后面跟着呼格,这在别处从未出现过。此外,以单数所有格与地相连,而以地指政治单位,这种写法只出现在论到君王()、以色列或某种拟人化说法(),或神()的情况中。以马内利不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身为王室的继承人,他如今却注定只能继承苦难与损失。

c. 相信而顺服的余民(

  亚述不会消灭犹大,这个事实让以赛亚开始产生余民的概念。如此,这新的一段与前面先知的言论结合起来,不过,这个题目本身极其重要。以赛亚与亚哈斯的冲突(),关键在于个人信心的问题,而他现在清楚看见,犹大惟一的未来,在于国内个别的信徒,这批人与只是口头承认、徒具外表的神子民不同。这乃是此一重要段落所要发挥的主题。因着神的命令,以赛亚的儿子(见18节)施亚雅述在七3那段中已经卷入了重大的冲突,他的名字意思是「余民将回来」,然而,这究竟仅是指有人会存活,还是具更深的意义?

  9~10. 在以赛亚的整个事奉中,犹大一直受到强权的威胁,在这几节中,他默想一件事实,即:神在哪里,哪里就有保障。这让我们想到诗篇四十六篇,其中的重复语为「万军之上主与我们同在」。这篇诗(连同诗四十七,四十八)很可能出于西拿基立之时,由以赛亚的同伴所写。46不过,有些人认为,在圣殿崇拜中,世界敌对神的子民和其君王(如:诗二)是常见的主题,甚至是每一年的庆典仪式,47而君王在其中扮演主角,受到攻击,在世界的力量面前降卑,而由于神的干预光荣地得救诗篇三十5所讲到早晨的欢呼,便是指此。无论是否如此,以赛亚乃是说,这一独特之民与列国远方的众人截然不同:神与我们同在(希伯来:以马内利)。以赛亚如果不是有意指七14那童贞女之子、和八8犹大王室的拥有者,便不会以这个方式表达神的同在。因此,以马内利亦是统管列国者(),而祂与那独特之民同在,便是他们能存续的保证。终必破坏:在希伯来文,第二个祈使语常表示第一个祈使语无可避免的后果后果既不能免,就像可以下令发生一样。因此,世界既选择攻打以马内利的子民,就等于选择自毁之路(),无论他们联合起来力量多么强大(9节),计画多么周详(10节)!(参:)列国崩溃(9节)与协商无效(10节)的主题,在后面重新出现,19~20节讲到协商的无效,21~22节则讲国家的灭亡,形成了一个括弧。

  11~12. 不过,神的子民和世界还有一点截然不同。11节为个人用语,而接下去12节则为复数祈使语。以赛亚和与他站在一边的人,与这百姓划分界线(12节)。第一,他们要按照神的话来生活(11节)。是一个人行事与能力的代表。上主「以手的力量」(直译)说话,意思乃是,神的话绝对必须服从。先知与人群的分别,并不是自己的排外想法,而是因顺服神的话(所有真正的分别无不皆然)。他们因为顺服,而与这百姓行所行的道(生活方式,或思想与行为的模式)有所区别。第二个不同(12ab节),是他们不愿意随从当时对背叛盛行的看法。可能以赛亚因反对王与亚述结盟,而被王室视为背叛,流言四传,使他名誉扫地。果真如此,那么,这百姓说:同谋背叛;你们不要说:同谋背叛,便是一个命令,要人持守清洁的良心()。不过,这个字也可以译为「结盟」,若是如此,这里便是指亚哈斯所认定与亚述签订的盟约。对以赛亚而言,这并不是「同盟」,而是投降,以自主、独立来交换虚假的安全保证。可是以赛亚宁可忠于神的话,就是呼召人来相信,不要仰赖世上的武力。第三,这群人的特色是能面对人生而「不焦虑」。他们周围充满惧怕(见),可是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团契中,却有一片宁静的绿洲。

  13~14a. 这种与众不同的生命因何而来?他们的力量与保障乃是与神同行的生活(13节)和在神里面的生活(14节)。以赛亚和他的同伴被可怕的百姓围绕,他们并非没有惧怕,但是他们害怕畏惧(与12节用字相同)的方向不同物件乃是万军之上主(雅巍,出埃及之神);他们期待祂来拯救祂的子民,推翻祂的仇敌();祂是圣洁可畏那位()。以赛亚将发现,对神的敬畏并非因祂的能力与圣洁有何新的彰显,而是因神在救赎祂子民出埃及的时候,已经启示过自己,那是基础,也是一次就已足够的启示()。尊为圣:对祂的恭敬要配得上祂的圣洁。圣所不是避难所,而是( miqda ̄s ̌ )神在祂的圣洁中所居之处,这个字曾用来指会幕(;参:)和圣殿(),是神亲自住在祂子民中的地方,而那位圣者所居之地,便自然是献祭之处,让献祭的罪人得以亲近神,透过所流的血,得以进到祂面前。不过,这里的应许乃是纯粹灵里的同在:以马内利与真正相信的余民同在。

  14b~15. 对其他人而言,以马内利的同在意味着灭亡。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即百姓不留意神,就会被祂「绊倒」,以致灭亡;圈套……网罗表达出至圣之神的谨慎,各人都受到当得的报应。绳索拦在路上,盘石挡住去路,这些足以警告他们要小心前进;但是,他们竟忽视、不留意,结果便摔跤、跌倒。神是不变的,祂同时是圣所,又是网罗,端视百姓以什么态度面对祂的圣洁。

  16~22. 再度重温12~14a节与14b~15节的两组人。以赛亚和他的同伴是神律法的守护者,律法在他们中间(16节),是他们的指导(19~20节),他们满有坚忍的信心(17节),是以色列人中的标记(和合:预兆),指出正路所在(18节)。但那群与他们反向的人拒绝神的话(20节),放弃丰盛生活的可能性(21a节),使自己与神隔绝(21b节),结果除了黑暗一无所得(22节)。这个对比的要点为:我要等候上主(17节),和他们……咒骂……自己的神(21节)。

  16~18. 就整段的结构而言,这几节与11节平行,相信的余民臣服于神的话(11节),聚集在神的话周围(16节)。卷起(16节)意思是「包裹起来」,以免遭损;封住意思是确保其为最终定论,谨防增添。见证(和合:律法):神已「证实」是祂的真理。律法(和合:训诲):见一10的注释。我的门徒:「我的受教者」,即领受神话语的人()。我的可以指以赛亚,也可以指神,但后者较佳,因为神宣称,那些相信祂、信靠祂的余民是属祂的。代名词(17节)反映出每个门徒的心声,不单是以赛亚而已。门徒的标记是学习话语(16节),也是坚忍的信心。等候 qa ̄wâ )是耐心的守候加上信心的期待。掩藏:信心是为黑暗之日预备的。「掩面」是不喜悦的表示(对比为「用脸光照」;见:)。亚哈斯与神的恩惠绝缘,以赛亚和他的同伴也无法脱离逼近的黑暗,但是即使在黑暗中,他们仍有「等候神」的亮光(b)。我在这里:直译,「看哪」,要人注意。以赛亚在此是为自己说话。他已经亲自与神打过交道,在黑云密布时,这些经验成为他信心的一部分。标记 ʾo ̄ṯôṯ ;和合:预兆)是为指示之用();象征(和合:奇迹),直译为「征兆」( mo ̄p ̄etîm ),是用来吸引人的()。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出生和「大布告牌」的吻合(1~4节),是一种征兆;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和他兄弟的名字,乃是标记。以赛亚自己的名字(「神拯救」)亦是记号。住在锡安山:神从未违背祂的应许。祂拣选锡安作祂的居所,这一点成为以赛亚信心的客观凭据,而他和他儿子的名字,则是主观的凭据。

  19. 这群人在前面曾受到提醒,不要随百姓而害怕(12节),如今则被提醒,不要追随盛行的迷信。有人会向他们施压,要他们跟着去行(19a节),但效忠的问题(他们的神)必须慎重考虑,何况百姓所作的、所仰赖的(为活人……求死人),根本就荒诞不经。交鬼的 ʾo ̄ḇôṯ )就像隐多珥的女巫(撒上二十八),她拥有 ʾo ̄ḇ ,用它来求问死人。行巫术的 yiddeʿo ̄nîm ,来自√ ya ̄daʿ ,「知道」)自称「有内在知识」的人,尤其是能预知未来()。微声细语(√ sa ̄p ̄ap ̄ ):尖声(发出警告;)。喃喃嘀咕:√ ha ̄g ̄â 这里与三十八14相同,「似呻吟之声」。这两个动词都是在嘲讽交鬼之人的古怪,并且揭发百姓的荒谬,不听神清楚之言,而转向莫名其妙的声音。从「我的百姓」()变成「这百姓」(),已经是可悲的后退,这里更倒退至一个地步,甚至热心追求算命,从死人得资讯。为什么求问……?原来只是一句讽刺的惊叹语,「为了活人,去找死人!」一般人认为,死人比活人能力更大,知识更超越。在圣经里则并非如此。旧约明知,死人在脱下躯壳之后,只能算是原来之人的影儿();死的撒母耳所知道的事,没有超过他生前的宣告(以下)。见十九9的注释。

  20. 这又是一个有力的惊叹句。律法见证(见16节)是门徒所需的一切。不与这话相符……不得见晨光:这句希伯来文很难,NIV 抓住了要旨。在神的话之外没有盼望;每一句话,无论在灵里多具权威,若不与祂的话相符,便是黑暗,毫无亮光。

  21~22. 他们被掳,受尽艰辛(飘流经过……),对自己所陷入政治()和灵性()的惨况感到忿怒。他们从、从、从未来(乌黑的黑暗)都得不着盼望。这些动词都是单数。审判和救恩一样,是个别的、个人性的。


09
以赛亚书第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王的盼望(

  这是以赛亚论犹大之预言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其内容是随着前面而来。余民在信心与盼望中等候(),因着前面穿透黑暗、照射出来的大光倍受激励。这个盼望十分确定,甚至到一个地步,用过去式来写,按希伯来片语的意思,似乎是指已经发生的事。由于这样的信心,以赛亚可以将九1以下的亮光直接与八22的黑暗连在一起,不是因为这件事随即会发生,而是因为对信心而言,这件事立刻就显明出来。行在黑暗中的信徒已经可以看见大光,并且因着盼望而得力。这一段以散文写的前言(),形成八21~22之黑暗与九2~7之诗中的大亮之间的桥梁;在巧妙的文笔之下,这里的散文与诗又在主题上结合为一,分为两部分:对盼望的描述(1~3节),和对盼望的解释(4~7节)。每一部分都同样包含三个题目,顺序也相同。

  1. 神所行的事:神的作为带来新的状况。被藐视的将会得着荣耀。北边的西布伦拿弗他利,包括加利利海的西边与西南边(、32~39),是应许之地首先落入亚述的地带(主前733年)。幽暗 mûʿa ̄p ̄ )和八22的「幽暗」( ma ̄ʿûp ̄ )相称,而痛苦 mûṣa ̄q )则与译为「可怕的」(和合:痛苦; ṣûqâ )字相辉映。由此可见,以赛亚看见他所预言的黑暗开始实现;不过,我们依然必须思考,如何解读过去的经验,才能作为未来生活的依赖。黑暗与痛苦都是真实的,但是并非惟一的实况,也不是根本的实况。每当遇到难处,一种可能的反应是落入绝望,另一种可能则是升起信心与盼望。以赛亚坚持,盼望是今世不可或缺的因素。外邦人的加利利(参:)是拿弗他利向北的延伸。除了以赛亚之外,没有人称这地区为「外邦的加利利」。这一带一直有外邦人居住,是无可置疑的(见:),或许这是造成以赛亚开展异象的原因。他似乎在第一次宣布未来君王的盼望之前,不能不先在这里暗示,这个异象将以普世为范畴;而第7节与十一1~16则是进一步的发挥。

  2. 神的子民何等喜乐:黑暗变成了光明。行走:过生活。黑暗:神向他们掩面,然而他们仍坚持信仰,心怀期待()。死荫之地:名词 ṣalmût (「黑暗」)发展出这里所用的诗之形式, ṣalma ̄weṯ (「死的阴影」)。意思是指如同死亡笼罩般的艰难。死亡的概念只是背景,是描述性的说法;然而它很强烈的刻划出人生的灾难。看见了……大光……光明如晨曦:黑暗变为光明的主题,指向神创造性的作为。在黑暗中等候的人,在客观方面,黎明时刻终将出现;在主观方面,他们将有看到光的经历。

  3. 接下来,神增添喜乐,祂的子民在祂面前欢乐。以赛亚也像新约一样,一方面预告(只)会有余民,一方面则讲到众多的赎民:一9,三25~四1,七3及十20~22,二十六15,四十九19~21,五十四1~3,六十六8~9;太七13~14;路十三23~30;来二10;启七9。48在你面前:「在你的同在中」。复兴与和好有属灵的层面,就是为神所接纳。从这个角度而言,古时的节期乃是预示弥赛亚的日子()。收割……掳物:收成与得胜都是神的礼物()。收成属于受造物的范畴;掳物属于历史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对比,表达出「人所知的各种喜乐」。

  4. 神所作的事,即施行拯救。这是对上述盼望的第一个解释。以赛亚回顾埃及的日子和出埃及的事件:)、负重)、肩头),和欺压的人~14)。神在救赎中的基本作为,就是实现圣约的应许,「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他把这件事和基甸击败米甸的事(士六~八)连在一起,那次的得胜,所使用的器皿十分卑微(),而得胜的方式很特别,只有神才能成就();那一次拿弗他利和西布伦都曾参与,且获利()。指长久的苦难,是加上的苦难;这个对比表达出完整性:神的作为一旦实现,就会将所有的苦难全都终结。

  5. 神子民的喜乐,乃是得胜的结果。这是个解释(这一节的开头应当恢复「因为」一词)。武器的焚烧,让人想起二2~4。百姓享受得胜的成果,而胜利并非他们赢得的,乃是神(4节)的作为。

  6~7. 接下来,则是君王和统治。前面的解释都指向这第三个说明,这也是最根本的说明。神得胜仇敌、实践圣约的作为(4节),究竟是如何成就的?神的子民(5节)如何能毫无贡献,却享受救恩?只靠一件事实,即君王的诞生。这里的强调语不是为我们,而是有一孩子出生孩子指他为人类的后裔。儿子指他为男性,且是皇家后代,十分尊贵。指人的父母,但指神的给予。当他的肩头接受治理的担子,他百姓的肩头(4节)就得脱重担。他名称为直译为「人将称他的名」。「名字」最深刻的用法,就是代表特性,将一个人刻划出来。这位王的完美,从他治理的资格(奇妙的策士)、49他的位格与能力(全能的神)、他与臣民的关系(永在的父)及他治理之下的社会状况(和平的君),可见一斑。奇妙的:直译为「一位策士的奇妙」。动词 pa ̄la ̄ʾ 和其名词(如这里的 peleʾ )及形容词( pileʾî ),共出现八十多次,其中大部分都是指神自己以及祂的工作。在希伯来文中,这个字的概念最接近「超自然」,这位王的智慧远非人所能及,实现了一26的应许;他的选择与亚哈斯祸国殃民的决定正反向;他像所罗门,但更超越,因为所罗门的智慧乃是属地的()。全能的神:十21重复这个头衔,而指神本身,由此可见,这里的含义也是如此。若译为「像神的英雄」,在语言学上是说不通的,并且忽视了旧约对弥赛亚期待的隐意他将是神性的弥赛亚(见的注释)。永在的,既指一般的意思(),又有特定的含义()。从前百姓要求立王的时候(撒上八),是希望不再像士师的治理时断时续,成立王朝便能永续经营。未来的王终将实现这个渴望,是指神而言,「父」讲到祂的关怀()、眷顾,和管教();参:诗篇七十二4、12~14;以赛亚书十一4。和平是指个人平稳的一生()、幸福()、和谐()、与神相和()。动词 s ̌a ̄le ̄m 的意思是「全然,完整」。相当于我们所谓的「行政长官」。因此,这位治理之君本身拥有美善的个性,与神合一,又与百姓合一,在他美好的治理下,和平/整全的好处将实现。而这治理的特性将永不改变(与平安),空间和时间都没有穷尽从今直到永远),是理想的大卫王之实现(大卫的),又忠于公平的实践和公义的原则(),反映出神的圣洁,而上主的委身(热心)和作为(成就),是其保证。热心是热情的委身();参:不容许背叛、不容忍竞争的爱()。神在计画未来(1节),祂将粉碎仇敌(5节),持守祂的应许(7节)。

iii. 以色列的黑暗与光明(

  以赛亚书的特色之一,为配套的段落同一件事说两次,角度不同(例参:二十八~二十九与三十~三十五;)。此处,九8~十一16与七1~九7平行(见六~十二章注释的前言,书版82~84页)。先知们承认犹大与以色列一分为二的悲剧为事实(王上十二),但从来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例如,以利亚与亚哈和耶洗别所带领的背道北国相抗争时,曾在迦密山上以十二块石头筑坛,每一块都代表「雅各子孙支派」,因为「上主的话曾临到雅各」()。同样,阿摩司是向北国发言的先知,他奉「从锡安吼叫」()之神的名说话,在斥责列国的时候,把犹大也包括在内(),并且对未来大卫后裔的复兴抱着极大的盼望()。以赛亚这位南方先知也相仿。他接受两国分开的事实,知道在以色列被强国并吞之后,犹大还能存留,可是他看见这两国的历史流向完全平行他们都拒绝了神的话,审判必定临到,而有余民存留最后的高潮为:同一位君王将统治全世界,直到永远。由于人的罪而分裂的国家,将合成一国,成为我们的神和祂的弥赛亚之国,由祂永久治理。以赛亚已经在七1至九7描绘出犹大将经过的路程,现在则要讲论以色列的情形。神的子民犯罪,破坏了祂的计画,但是祂从不改变方向,也不更动祂的应许();祂用同一个过程处理历史、又应许同一位王,而所有「写入生命」(直译)的人,都将被带回锡安。

  不过,以赛亚的配套绝不只是重复。搭配的段落总是将前面的主题予以发挥。在下一段中,我们看见亚述将受到无法治疗的重创(~19、27~34);前面只是模糊提到要来的王将在「末后」出现(),现在则明说,他将在六9~13所预言的犹大被掳之后来到,而将来分裂的两国必在他手下重新聚集,过去的敌对心态将消失(以下)。「外邦的加利利」()这句奥秘之言所包括的思想,则成为十一10弥赛亚的旌旗。

a. 抉择时刻(

  神的百姓之遭遇,全看他们对祂的话如何反应。顺服-蒙福-背逆-咒诅,是圣约本身的定律(、14~41)。当神的话语临到雅各家(),而他们却选择靠自己的路(),跟着会发生的事,就像黑夜必定紧随白日临到。以赛亚用四段诗的形式,作了典型的圣经式社会分析,清楚指出弃绝神启示真理的严重后果。这四段诗是由一个迭句标明(、21,),而五25亦出现同样的字;这可以解释为这几个字暗示,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原是这首诗的一部分;但是,以赛亚可以自由运用已经存在的资料,将其放入新的镶嵌作品中,因此,他亦可以将第五章高潮之诗的一部分取出来用,而以十5~15作为这一段新的高峰。对于本诗原来的形式,学者提出的见解不少,但没有一种说法有十足的把握,不过,如果以五22~25作为原诗的第五段,而以五27~30为其原来的结论,似乎颇能有一体感。当然,我们不能够将这首诗拆散重组,若是如此,就会破坏以赛亚精心安排的结构,他刻意将它用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而每一处都能完全融入上下文中。

  第一段:全国的灾难( 神的话遭拒绝,百姓宁可自己动手,不要再像从前一样;但是以色列不但内部会崩溃(10节),还会立刻遭受侵略(11节)。葡萄园结出坏果子,野兽便会进来()。一个社会若不回到神的话,就无法复兴,正如圣经的坚持:大局的转变,背后都是灵性的因素使然。

  8. 信息(和合:一言),自主前七六○年之后,是透过阿摩司和何西阿的事奉传达。资讯(「一段话」)是强调语:问题在于,神已经说话:祂的子民是否愿意按启示来生活?将落于:即神的话所预言的,必将发生。

  9~10. 以法莲,北国最重要的支派之名,代表整个国家。如创世记四十八5、13~20所记,以法莲得高升,不是因出生的顺序,而是因恩典。所以,这里用这个名字,乃是别有用心:他们的地位原是因恩典而来,但他们却转向靠行为来自救。骄傲(√ ga ̄ʾâ ,「高高在上」),视自己高过一切的挑战;自大(√ ga ̄ḏe ̄l ,「成为伟大」),足能应付一切需要。

  11~12. 耶罗波安二世(主前782~753)带来全国的富足,将版图扩充到所罗门时代的疆界(),但是那像火箭般上升的,却会像木棒般坠落,以色列不久就会一再受击打,甚至头晕目眩、脚步踉跄。在国内,政权分崩离析(王下十五,十七),最后二十年就有六位王统治,其中四位被谋杀,只有一位能传位给儿子。以香柏树代替无花果树的下场便是如此!在国外,利汛是亚兰的王,而他的仇敌则是亚述人,自从主前七四五年提革拉毗列色继位之后,这个帝国便节节向西扩张。利汛在亚述的威胁之下,想与以色列结盟(见以下;导论:三个危机首两段,书版19~21页),以色列同意了,但这个抉择是效法世上国度的作法,结果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沦为与世上国度同样的命运落入强权争霸的困境中。可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的计画(见),是祂在赋与力量(加力;和合:高举),并给与方向(激动)。亚兰人……吞吃是对这个同盟的讽刺:以色列以为自己很精明,得到可靠的同盟,但以赛亚却视它有如已被吞并!非利士:阿摩司书一6暗示有这类攻击,但细节无法获悉。仍伸不缩(「伸出去」):这个字常用来形容神为救赎主的能力(如:)。可是若祂的话遭拒绝,救赎主就会变成审判者。

  第二段:政治的崩溃( 拒绝神的话将遭到的无情后果,在此揭示出来。否定启示的真理,便倚赖人的智慧来引导国家,可是他们的领袖乃是「带人走错路者」(16节),整个社会的道德腐败显而易见(17节)。

  13. 这百姓:是犹大和以色列的头衔,「最上等的百姓」,属神的百姓。当他们遭遇到困难,应当可以看出,在人的背后,是神在击打他们。倘若如此,他们就会悔改(回转归向),并「寻求」神不是像找丢掉的东西一样,乃是全心朝向神显现之地而去()。这样,上主,雅巍,出埃及之神,救赎祂百姓的神,就会以祂的全能(万军之)击败祂(和他们)的仇敌,立刻来施行拯救!

  在14~17节中,14节的隐喻由15~17节来解释:15~16节讲领袖的倾倒及其原因;17节讲百姓的毁灭及其原因。

  14. 因此,上主:神的全权在历史中运行,向罪施行当有的审判。头与尾……棕枝与芦苇是以对比方式表达彻底性:头与尾,即从一端到另一端;棕枝与芦苇,高大的植物与低矮的植物,即从上到下。一日之间:可能指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的陷落,或耶罗波安二世之死他的死期退出了政局的稳定;无论如何,这乃是指神所命定的一刻,就是祂的子民对祂话语的拒绝,已到了不可能回头的地步。

  15. 以赛亚通常都会解释他所讲的隐喻(如,)。尊贵人:「脸面高举的人」,指不在位的重要人士。:这是以赛亚俏皮的写法!那些先知自认为是属灵的领袖,但事实上却像狗尾巴,只会应群众的要求摇摆()。

  16~17. 所以:领袖和被带领的人(16节)都罪有应得,必自尝恶果。前者本来不会带错路,因为他们有神的话;后者本来不必跟随,因为神的真理已向他们宣示()。年轻人……寡妇:打败仗的时候,年轻人要付出代价,孤儿和寡妇则一片凄惨。神原来喜悦「祂的年轻人」(直译),又一向顾念无力自保的人(),但这位神同样也是圣洁的,不能与亵渎、行恶、愚妄者同在。神并非善变;在祂的忿怒背后,乃是祂对整个状况公平的评估()。亵渎的 ḥa ̄ne ̄p ̄ ):背离神,以不顺服()和可怕的异教()来污蔑祂。行恶的:「作恶事的」,违背神的道德律。愚妄的 neḇa ̄lâ ):对道德与属灵的实况,及自己的本份毫不放在心上()。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描绘出实质的无神论,相信人可以不靠神而活,祂和祂的话在这「真实」的世界里是不起作用的。

  第三段:社会混乱( 领导人的失败(13~17节),导致人人只顾自己,这股风气如森林野火般横扫全境(18节)。每个人只求自利(19cd节),却得不着满足(20a~d节)。无论是小家庭(20ef节)或是大家族(21节),都互相侵吞。「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以赛亚时代早已存在:它出现的时机是社会崩溃的边缘;它的根源在于拒绝神的话。

  18. 离开神的生活必然带有毁灭性(焚烧),凡在它面前的,无论是无用的(荆棘)还是有用的(树林),都一扫而空,连呼吸的空气也遭到污染(烟柱)。每样东西都「化为上腾的灰烬」。

  19~21. 这种情形是因为神以烈怒来表明祂的旨意。同一股烈怒之火,也导致了毫无约束的专求己利:一般的弟兄情谊(19d节)、父母的亲情(20e节)、同一国家内的支派关系(21ab节),都无法拦阻高涨的专求己利之风。惟一能让人团结的,是一起来对付家中的另一个成员(21c节)。先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挽救的情况已经这样明显,但居然还有精力和资源来准备作战!没有一个人感到饱足(20a~d节)。「什么都想抓」的社会,是饥饿之地。


10
以赛亚书第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四段:公然贪赃枉法( 这是本诗的最后一段,而13~21节社会的混乱与个人专求己利现象,造成寡廉鲜耻的官僚结党风气,他们制定法律是为自己的私利。如果百姓拒绝让神的话来管理,结果就会被不守原则的人治理。

  1~2. 不义 ʾa ̄wen )基本的意思是「麻烦、不幸」,后来指因拜偶像或犯罪而带来的问题。压榨(和合:奸诈)所译的字是 ʿa ̄ma ̄l ,这个字从来没有「压迫」的意思,而是指「悲痛」(如:)。这个政府每制定一条法律,就让百姓多受一些痛苦。尤其将矛头指向穷乏人困苦人,目的是要抢夺侵占,以饱私囊。这些作风与神的原则和心意背道而驰:在出埃及之时,祂乃是与穷人和受欺压的人站在一边;祂眷顾孤儿和寡妇(;参:);但祂的百姓若拒绝祂的话和其中的价值观,祂在忿怒)之下,便会将他们交给与祂本性反向的事,就是堕落的人性衍生出来的价值观。

  3. 纪念(和合:降罚):来自√ pa ̄qaḏ ,「检视,作总评」,尤其是指神作总评的那日子。从远方:参五26,暗指亚述的入侵。现今大权在握的人,到时候既没有前途(向谁逃奔……),也没有退路(留在何处……)。财宝(或「荣耀」):即,不单是现金,也包括个人的地位、尊严……等。

  4. 这些领袖完全未料到前景将是如此!仆倒是这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让人想起九8的同一个动词。当时「真实世界」的光景是大兴土木()、政坛热闹、外援稳妥()、民间与宗教名人众多()、小市民道德败坏()、官府不行公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拒绝神所启示的话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到了后来,这话会「落」(NIV 两处都作 fall)入他们当中(),而凡拒绝的人都将仆倒在被杀的人以下

b. 神的审判(

  这一段虽然很短,也只述及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主前734~710年亚述的入侵),但它所讲论世上历史的性质、天上大君王和地上君王的关系,却是圣经中最具深度的一段话。这一段与七18~八8的亚述段落前后呼应。这两段都肯定是神在掌管历史(),可是,前者的重点在于亚述入侵的结果,这一段则在言明历史的道理,即历史的事实背后有隐藏的超自然因素,而外表上掀动历史的人物,本身却只是运行者,在一个由神所管理、以公义为准则的道德体系内运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十一节是一首精致的诗,以赛亚舞文弄墨的才华,在此展露无遗。

  5.(A1;与15节的 A2 呼应) 是两个无生命的物体,显示要不是神加给的力量,亚述当时的超级强国根本毫无能力()。他不过是神手中的器皿。怒气……恼恨,一个是所感受到的忿怒,一个是表达出来的忿怒,这正是驱策亚述背后的动力。祸哉(和合未译),(这里)最好译为「呵!」,是呼召之声(),而不具定罪之意。

  6.(B1) 说出神的动机。打发……吩咐继续表明,在亚述入侵的背后,有神以权威主动下令,并且强调,世上万事是由神在掌权、主导、运作,这正是全段的要旨。头一个动词是加强型式,表示上司对下属的指示;第二个动词(直译)「给他一道命令」,即「对他交待任务」。这次使命的背后,有神的道德目的:亵渎 ḥa ̄ne ̄p ̄ ),见九17;使我恼怒的,正当承受我(所倾倒)的怒气。抢财……夺货:这几个字里有「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成分,暗示这乃是应验由以赛亚二儿子作代表之神的话()。

  7~11.(C1) 刻划出亚述的动机。

  7. 神的意思是要运行道德性的责罚,可是亚述人却是要扩大自己帝国的版图,使其他国家丧失自主权。

  8~9. 亚述的自信在于它的资源(8节)和成就(9节)。已经有多国臣服,他们的成了他的臣仆。下面两两相配的城,头一个都比第二个更南边一些。如,从幼发拉底河畔,距巴勒斯坦极远之北方的迦基米施,到迦勒挪;又从其南边五十哩的亚珥拔,到距大马色以北一百哩的哈马;接下来是大马色本身,然后是撒玛利亚;他的军队势如破竹。以赛亚极擅长用这类事件图画来加深印象(参:二十八~三十二章),让人感受到入侵大军如浪涛汹涌,锐不可当;参:八6~8的「泛滥」景观。

  10~11. 而耶路撒冷又有什么可贵呢?以赛亚用强烈的讽刺语,「无意间听到」亚述王评论撒玛利亚,又评论耶路撒冷,认为后者更加不堪一击,因为他们在拜偶像方面更加技不如人!但是,偶像……雕刻的偶像……雕刻的偶像……偶像这一串平衡的用字,表明了一项事实:他们在亚述人面前的失败,不是因为武器不够精良,而是因为灵里的虚假。偶像 ʾelîlîm ):是二8的「虚无之神」,毫无价值的不存在之物。

  12.(B2) NIV将这一段印成散文,可能是正确的。这里或许可以显示以赛亚在编辑材料时的谨慎态度,无论原来的形式为何,他都会加以调整,以求配合新的状况,表达全面的资讯。B2与B1的对应,便可显明这一点。神用亚述为祂怒气的棍,是有目的的(5节),如今祂则在评估,亚述是否达到了祂的目的,而发现他有所不逮。第7~11节所夸口的力量,完全臣服在那超自然的能力之下。成就:裁缝或织布用语,当缝完的时候,就要把线「剪断」。自大的心……高傲的目光:直译为「自大之心的果子和他眼中高傲的虚荣」。「心」是他内在的情形,「眼」是表明野心、期望、目标(「眼目所瞻」/「定睛所在」)的器官。他所作的符合神的旨意;但至于他为何这样作,则与神旨无关,完全是他个人在追求虚荣。

  13~14.(C2) 是亚述王对时局的看法。这位王夸赞自己的能力(13ab节)、成就(13cde节)、锐不可当的武力(14节),他改变结构(地界)、枉顾权益(抢夺他们的财宝)、废掉君王(使坐宝座的降为卑)。能力 ko ̄aḥ )不是「资源」,而是「才能」。是行动的器官;智慧是它背后的组织心思。这一切加起来,便等于声明,「全是我自己作成的」。聪明 bîn )能看出一件事的核心问题。勇士 ʾabbîr )在一24曾用来指神,这里必然是自拟为神:「像神一样,我征服君王」易如拾鸟蛋!

  综述以上几节:神要对付耶路撒冷,祂选择用亚述王来作成这工。这件工作一丝不苟的完成了,正像裁缝剪断最后一根线一样。可是,全能真神与运行者的相同处只到此为止。神的目的乃是神圣的,要表明祂在道德上的忿怒祂的怒气与恼恨是针对百姓的拜偶像(5~6节);亚述人的目的却是有罪的:要显明自己的军事力量无人能敌、要以不道德的权利来管理世界、要放任虚荣、自夸与自恃。这件事的行为是公义的,但作法却大大违背道德。

  15.(A2) 棍……杖为与第5节相同的两种工具,顺序也相同,形成了完美的括弧;而此处的资讯更用另外两个不具生命力的东西来强化:斧……锯。这一节亦对应王所提到的「手和心」(13节)。就人与工具的关系而言,何者是组织的心思(15a节)?何者是手的能力(15b节)?举起自己……自夸(和合:向……自夸),分别与12节的自大……高傲的心相关。王不过是个空壳子!若不是上头赐给他的,他就完全没有能力(从)。在三十七29中,以赛亚用马与骑马者的隐喻,提出他对历史的看法,以及对世上权势与神的权柄之关系的洞察。在那个比喻中,一切蛮横的力量都属马所有,但所有的方向、控制,与管理,却都在骑士手中。两者从事的事相同,但是功能却大相径庭。地上的权势在政策、重点、行动等上发威;但那位属神的骑士却定出神圣的目标、完成神圣的审判、施行神圣的报应。

c. 相信而顺服的余民(

  正如八9~22,神公义的审判之中,亦有保守的工作,因为神绝不弃绝祂的子民,也不容他们全然灭尽无论时局对他们多么不利。以赛亚书中,不但经常藉内容表达资讯,也藉结构来表明。在16~19节(a1),神对亚述的审判,使得这一度强大的国家只残存一些影儿,但是以色列遭审判之后,却会有一批真正相信的余民存留(20~23节;b1);如此,锡安的百姓可以透过神得着保障(24~26节;b2),但亚述却只有毁灭一途(27~34节;a2)。两个b段落是由a段落包住,正如小小的以色列被仇敌四面包围。罪不会永远不受责罚,世界也无法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一整段极其活泼,每一个小段中都有一个生动的比喻:16至18节以让人虚弱的病作括弧,指亚述的衰微无法恢复;数不尽的沙减少成寥寥无几的余民(22节),表达出以色列可怕又可悲的失败,因他们藐视神的应许;历史上基甸(26ab节;士六~九)和出埃及(26cd节;出十四)的事件,分别说明了神能为一小群和一大群无助之人施展能力;森林的伐倒(33~34节)则描绘神胜过亚述的一幕。

  16~19. 宣告了对亚述的审判。生病(16b、18c节)和火(16c~17节)的比喻,分别讲到亚述倾倒时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既像绝症的逐渐发展,又像火烧般毫不留情。

  16. 因此:根据5~15节所启示世上历史的本质,这里提出了结论。历史的运转背后皆是神的作为。祂为了神圣的目的而让亚述兴起(5~6节);如今,在祂神圣的审判之下,主万军之上主「那全权者( ʾaḏo ̄na ̄y ),无所不能的(万军之)雅巍」命定它的衰微(疾病;和合:变为瘦弱)和灭亡(火)。

  17. 参三十27~33。正进军耶路撒冷的亚述,乃是往火窟里直奔!以色列在审判之下(6节),但它的并没有灭掉;百姓触犯了圣洁的神,但祂仍是他们的圣者,永远站在他们这边。一日:见三十七36。

  18~19. 树林,非人手所栽植;肥田,由人耕作经营,这个对比表达了完整性。是另一个比喻(参33~34节)。亚述在锡安溃败之后(),便逐渐势微人口变成极其稀少,连孩童都能数算!

  20~23. 是对以色列的审判。虽然神站出来维护祂的百姓(17节),可是祂乃是以色列的圣者(17、20节)。为他们而点起的火,也在他们里面焚烧。他们无法逃避祂察验人心的审判(参:)。

  20. 信靠对象的反比:以色列仰杖亚兰与以法莲的同盟,来抵抗亚述的威胁(见以下;导论:第一个危机:不信的王,书版19~21页),但是他们所信赖的亚兰,在前一个世纪中却是全国的主要仇敌(如:~25,),一再出兵攻击他们。但到那日,他们会丢弃这种愚昧,而真正倚靠上主。以赛亚的亲身经历让他明白,神的圣洁会审判人(),也会赦免人,使人与祂和好()。他看见,这件事将扩及全国。倚靠:「靠着」,是「相信」的绝妙同义词。

  21~23. 七4所提到的施亚雅述主题,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余民蒙保守是必然的(21节);另一方面,「得救的少数」与神原来所应许无法计算的人数(),形成了可悲的对比(22节)。不过,NIV 所译的22节,并不是惟一可能的解释。第一,惟有是诠释性的添加,假定此处讲到余民(和合:剩下的),带有威胁意味。第二,的译法,并非介系词 kîʾim 最明显的意思。这个字通常是强烈的反义语,「但是(与你们所想的正反向)」。21节的余民这个字本身似乎暗示数目很小,「但是,反向的」,你的百姓多如海沙:这便是要归回余民。换言之,神会持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将它实现。由此观之,灭绝(及23节对应的字)可以译为「完成」,即:神必不爽约,必将让祂的应许达到预定的结果。不过,NIV 的译法最能保持这一段的旨趣(除了应当在23节之前恢复「因为」一词之外〔和合本有此词〕)。那位圣者将实现祂的应许,可是要按祂的圣洁来运行。所以,因着罪而来的毁灭不能取消,而这事将临到全地(23节)。

  全能的神(21节)显然指神自己,有人建议将它减化为「像神的英雄」,实无必要,因为前面已经出现过这词(见)。这里是指「一位擅于作战的超越之神( ʾe ̄l )」(正如的神,又如以赛亚在b~20所见的那位),与上下文十分相配,因祂的百姓正受征服者的屈辱。

  在24~34中,以赛亚以耶路撒冷为焦点,讲论它如何应对亚述的威胁。他按着顺序探讨这个题目:24~26节,面对严重的威胁,锡安仍旧有保障;27~34节,入侵之亚述的灭亡。不过,这里并没有忘记北国以色列。以赛亚在21~22节向以色列提出神应许的保证,方法是先向他们显示,整个国家将面对几乎亡国的危机,似乎神的应许将随之消失,永不实现;但在锡安,亚述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不过,如果犹大因亚兰和以法莲的威胁而感到恐慌(),当他们看见亚述人「冲入犹大,涨溢泛滥」(),又会如何震栗!因此,24~26节显示,神将为他们除去这个重担,不过,他们先要受征服者的屈辱(28~31节),甚至锡安城本身都必须经过兵临城下的大难(32节)。请注意,本段与5~15节的用字互相应和:(24节,5、15节)、怒气忿恨(25、5节),及(34、15节)。前面用来描述神和亚述站在同一边的字,现在巧妙地转过来,表达反向的观点,因那位掌管历史的主将报应入侵者的恶行。第24~26节亦肯定了锡安的安全。对北边的以色列而言,盼望延缓来到。审判全地的主必要施行公义(),但祂的逻辑常使我们大惑不解,这里便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陷落于亚述之手,此后以色列不复存在,但是犹大,尽管亚哈斯的不信成为转捩点(),却仍能逃过亚述的屠杀。

  24. 这就是此处满有力量的所以让人吃惊的原因。根据22~23节所讲的毁灭,我们必会结论道,犹大亦将倾倒。可是神的「所以」却和我们的不同(),按祂的逻辑,犹大会受苦,但不致消灭,尽管仇敌的能力已经证实可以毁掉以色列。这里提出三个理由作保证,足以支持不要怕的命令。第一,神的本性。祂是 ʾaḏo ̄na ̄y ),全权者();是上主(雅巍,带领百姓出埃及、击败敌人的那位神);是全能的(「万军之」;见),所有的能力与潜能都在神里面。第二,他们与祂的关系。他们仍是我的百姓,仍是住在锡安的,属于大卫之约,连同其应许。后一个成分乃是强调语:在锡安就足以构成理由了;住在锡安则更加以强化。神在他们这边(我的),祂的应许依旧算数。第三,他们可以从历史得到安慰。亚述的强盛只不过像从前的埃及一样还记得神是怎么对付埃及吧!

  25. 这一节应该以「因为」起头,内容为进一步说明「不要怕」的命令是根据什么理由。问题不在于亚述的不悦,而在于我的忿恨……怒气(见)。k忿恨的感觉正强烈;而祂发作的怒气会将让亚述灭亡这一切都即将(和合:还有一点点时候)发生。真正的信心期待神随时会工作。

  26. 两则历史事件能证实25节之资讯的两方面。基甸的故事()让人想起神如何毁灭祂百姓的仇敌;举起祂的杖(),让人想起祂如何拯救祂的百姓。在以赛亚书只出现于二十八15、18,是讲亚述为犹大的「鞭」。而拿鞭的人却毁于鞭下,何等的讽刺!

  27~34. 负轭的牲畜(犹大,27节)和倾倒之树林(亚述,33~34节)的对比,构成一个括弧,中间是自信满满的入侵者得胜的进展,直朝目标(耶路撒冷,28~32节)而去。除掉(27节)之后,犹大便得到自由;树林倾倒(33~34节)之后,亚述便毁灭了。

  27. 重担意指「不得不作的事」,意指「在命令之下」;这两者都得脱,便达到全然的自由。因你长得如此肥壮是对难解之原文「因为油」的说明,(假定)这个词是指这个意思,因为这头牲畜已经过重,不宜负轭工作,故解除的劳动。这样解释犹大得着释放、亚述放弃管理,似乎很奇怪。「油」代表天生的富足或力量。如果它是指犹大天生的秘密能力,便可以指大卫的应许(24节,)。亚述的「肥壮人」(16节;NIV:sturdy warriors),直译为「肥胖、勇猛、有力的人」,用的是一个相关字。然而,他们要消瘦下去,而犹大却会持续享有「肥脂和油」。50

  28~32. 以赛亚假想亚述军队进攻的路线。这几节当然可能是对未来的预测,先知首先从亚叶讲起,那里可能是艾城(),距耶路撒冷以北五十哩;接下来往南到米矶仑,可能是一个地区,而不是撒母耳记上十四2的地名(那地方在密抹以南),是在密抹的隘口(29节)下面300尺,而他们决定不停下来,直接前往迦巴,即另一边500尺高的地方。到这里,敌军便进入了犹大。耶路撒冷不过在六哩以外,而拉玛基比亚(29节)的军事重镇无力抵挡他们的进展。亚拿突在北边五哩处,迦琳莱煞是邻近的城,这些城都沦陷(30节),而地点不明的玛得米那基柄(31节)也失守,亚述人来到挪伯(32节)不确定是否在一哩之外此时耶路撒冷本身便受到威胁。

  动词来到……经过(28节)是过去式,可能代表从前线传到总部的报告。安放辎重:更好的译法为「检查武器」,即预备作最后的攻击。以类似说话的方式译为我们要扎营(29节;和合:住宿),使文句显得更生动,也刻划出敌人自信的神情。

  要高声呼喊(30节),直译是「放开嗓门大喊」;女儿(和合:居民)……穷人(意为「受苦者」;和合:困苦的)这些字堆在一起,让人体会到即入侵的亚述军队毫无怜悯,而男人打仗的时候,女人总是受苦最深的人。

  33~34. 这两节有可能原本是十一1~16弥赛亚王之诗的开头,讲到神将如何为耶西之枝()作各样的准备,让他能出生、成长;而当然,在此它仍具备这种功能:因为这里既用树林为题描述未来的王,为他的到来作预备,就要先清场。可是以赛亚在这里主要将这段与前面的内容相连,正如前面的大纲所示。的砍倒,是指亚述就在锡安的城门前被摧毁,事实便是如此。一棵大树的倾倒,总是十分戏剧化;从前面五节亚述人勇猛无敌的姿态来看,这棵树的倾倒更有看头!亚述曾是神手中的「斧」(),现在则感受到(和合:铁器)的威力()。十5~15的历史观并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严肃的实况,因为在大能者面前,直译只是「被一位大能者」。神自己成了运行者。直到三十六、三十七章,以赛亚才将整个事件本身作了叙述。


11
以赛亚书第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王的盼望(

  以赛亚书七至十一章的大纲,请看上文六至十二章注释的前言,书版82~84页。先知把王的盼望资讯带给犹大,当时王降生的黎明之光,背景乃是沉沉的黑暗,即吞噬百姓的罪与死亡(;参:);在这里,那位完美的王和他所治理的复兴之世界,则是在地上的王都毁灭之后才出现(参:诗二;)。这个盼望也和以赛亚书九1以下的期待一样,没有定出日期,所以是永远长存的活泼盼望,不单是为以赛亚所服事的世代,也继续为着教会存留,「直到祂来」()。

  伊甸园中的王( 这一段前后为第1和第10节的耶西本/根所括住(参2、10节内的;和合本10节译为「安息」),内容可分为四部分:1~2节,王的家世与天资;3~5节,他的治理;6~9节,他的世界;10节,他对全世界的影响。

  1. 耶西:盼望的物件不仅是一位元王,而且是大卫王,因为虽然后来的王都以「他祖大卫」作标准来评监(如:),但只有大卫被称为「耶西之子」(如:)。耶西长出的条一定是大卫(参:)。从前最辉煌的君王,乃是未来真正黄金世代的预表。 ḥo ̄ṭer ):「嫩枝」;枝子 ne ̄ṣer ):「树苗」。这两个字四2都没有用到,但是比喻的重点则相同,是指弥赛亚属人的「家树」。以赛亚对六13的预言非常认真将来大卫王朝所有的生命迹象都必消失,就像一棵树被砍伐,只剩下残根,但是其中秘密保留了生命力。他知道在亚哈斯定意不信之后(),王朝必然不保;他也预见了未来的灾难()。他既看见灭亡的异象,又预言未来大卫将有荣耀(),由此可见,他一定能感受到其间的张力。神会否定祂的应许,还是会予以兑现?九1~7、十一1~6等类似的段落,便是因以赛亚资讯中的张力而来,其中肯定神是信实的,祂必定会实现祂的旨意和应许。

  2. 这里对弥赛亚王从神得的天资有七重描写,51而以上主的灵开始。这里表明神的灵本身是神,且是「住」在人心的那位(参:),神经由祂的灵亲自内住在祂的王里面(、23)。接下来的六重描述,以三对形容词来发挥:王有治理的能力智慧理解(后者,和合:聪明;参:;在,「辨别」是属于「理解」字汇群中的字;的形容词「聪明」和「分辨」,与以赛亚所用的名词相符);他具实际的能力谋略能力;且有属灵的品质知识敬畏。这些都是这位真命天子的特色:智慧,是泛指「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都准确」的能力,52理解,指能看透问题核心的能力(与亚述王成对比,);谋略,策划正确行动的能力,这里与能力并列,指能彻底运行。知识不单指「晓得」。按撒母耳记上三7来看,虽然少年撒母耳自幼参与宗教活动,一定有许多「知识」(、21、26),但是他「还未认识上主」,因为知识是指与一个人有亲密的交情(,RV、RSV)。而对方若是神,这样的关系就必定会使人产生敬畏,进而会表现在注重道德()、顺服()、行为良善()、忠诚(),以及敬拜神()。(参:

  3~5. 揭示王对神的回应(3a、5节),说明他如何运行君王审判的职责(3b、4)。

  3. 他必以……为乐:直译为「他的欢喜」,即他整个欢乐的能力都集中在神身上。在审判的时候,他能超越表面的现象(眼见……耳闻),直入事情的真相(如大卫,)。

  4. 公义审判:见一21,五16的注释。王知道神公义的原则,并且能应用在正确的审判中。但是,另一方面,他对百姓应得的报应也很敏感;这里的正直 mîs ̌ôr ,「直立、笔直、公平」。结果,穷人恶人都得到公正的待遇。他不会对有需要的人过份恩待,也不会过份处罚恶人而有失公平。口……嘴:王除了使用话语之外,不必再用其他武器(),因为他的话与他的(直译:灵)相连(如:)。

  5. 「衣着」的题目,一方面表达出穿戴者的天生资质,同时也显示穿戴者要进行的事(、18)。此处腰带象征能力,也表示已预备要行动。公义是指一切神以为正的事,信实是指坚定委身于神的引导。两者分别表明属灵的纯正与忠心。

  6~9. 又出现以赛亚的伊甸园思想()。新世界的黎明曾由九1~7王的诞生来解释;此处王的治理产生了新秩序。

  6. 从前的仇视、惧怕,如今都转为和睦、修好。掠食者与掳物在一起生活:连孩子在其中也极安全,对人的治理()不再像我们现今常见对动物的剥削,却能面容温和、不带威胁。

  7. 万物的本性都改变了。这里的重点不单是「在一起」那是第6节的资讯而是天性的状况。这些野兽都吃同样的食物:肉食者也成了草食者。至于牛犊一语,则暗示这样的改变将永远遗传下去。

  8. 第6节的顺序是由野兽到小孩;第7节到第8节也是如此,不过,这里的重点是人类与蛇类的关系:不是像第6节所讲真正「治理」的恢复,而是指创世记三15的咒诅已经除去。吃奶的孩子是指还在乳养中的婴孩( yône ̄q ),本身毫无力量;幼儿 ga ̄mûl ;和合:婴儿)是指刚会走路的孩子,常会乱闯而遭危险。可是如今不再会有危险临到,也不会有危险潜伏。「仇敌」已经消失了。至于虺蛇)和毒蛇),只能说那是指某些可怕的蛇类。53

  9. 这是6~8节的总结(9a节)与说明(9b节)。参诗篇九十六11~13与九十八7~9所描写神来审判时的欢乐(大君王的判断将使一切事都归正);参三十四13~17,六十五25。伤人……害物:直译「行错……行败坏」,既不做坏事,也不损好事。我的圣山:在二2,神的山乃是全地都流归的中心;如今全地都是神的山,完全归顺祂的圣洁。这一改变、更新之大地,要诀在于认识上主的知识。当至圣的神住在他们当中,不再会为罪忧心,祂将欢迎他们到祂的圣所,而他们则将个别与祂亲密的联合,真正认识神(参2d节)。神在祂的圣洁中无所不在;而所有地方都以认识祂为乐,不但明白真理,也认识真理的主。

  10. 见以上1节的注释。万民与外邦人亲近神的方法,便是到耶西的根那里聚集(和合:寻求)。那山是他的安息之所或「家」( menûḥâ ;参:),而他让他们进来。可是,那一位怎能既是从耶西所发的(1节),又是耶西来所自的?这是个谜,而一直到路加福音一32才解开。荣耀的:直译「荣耀」。弥赛亚在神的荣耀中极自在,而凡聚集(直译:寻求)到祂那里的,祂都欢迎。他们绝不是像在摸索遗失的东西,希望能找到,而是满心喜乐、热情洋溢地前往那必定会找到祂的地方(见九13的注释〕。

  世界的王() 这一段的括弧由11节和15~16节所提到的神的亚述、和埃及构成。指神亲自行动,与九7神的热心相符,是出埃及的主题()。在3~5节中,王在治理;这里则讲,神把他将要治理的百姓集合起来,加以改变(12~13节);以耶西的根为主角的世界国度(6~9、10节),如今实现了(14节)。此一结构优美的段落,以两对论神行动的经文(11~12、15~16节)包住两节论百姓改变的经文(13~14节)。

  11. 当那日,这里与第10节一样,都是指此一异象具末世性。二次:「头一次」是出埃及。请注意这篇诗在16d节是以这个主题作结语。但是,这一次的「出埃及」范围更广,包括全世界的人。亚述……埃及是当代与古代欺凌的强权。没有一个力量能拦阻神的旨意。上埃及(直译:巴忒罗)与古实是在南边和更南边,以拦巴比伦是在东边,哈马是在极北边,而众海岛则位于西边的海外(见54无论全世界哪个方向、距离多遥远,都无法阻止这次伟大的「出埃及」。巴比伦直译为示拿。以赛亚没有理由不可以提及巴比伦。他在世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十分强盛。他刻意选用古名示拿人类表明自满自足()、劣根性重大()之地,是否意味人的骄傲与过犯也无法拦阻这次的聚集?

  12. 被掳的人原文只是「被赶散的人」(√ na ̄ḏaḥ ,与「被分散的」√ pûṣ 为同义字);译为被掳的人暗示性太强,似乎只是指被巴比伦所掳的人。地的四方显示,这里的赶散范围更大。马太福音二十四31是其应验。神的威胁(分散)是很认真的,而祂的应许(聚集)亦然。

  13. 大卫的时代,十二个支派曾联合在一起,尽管是相当脆弱的结合。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再没有这样的情形。而当以赛亚预言大卫王将回来、未来会有一个国家时,和好的异象亦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一节可以视为平衡的声明:以法莲曾受到的嫉妒(13a节)和以法莲本身的嫉妒(13c节),犹大曾受到的敌视(13b节)和犹大曾表现的敌视(13d节)。当百姓真正联合在一起时,彼此为仇的情绪(嫉妒)和行动(敌视)都一扫而空。

  14. 这节仍接续大卫国度的主题。大卫征服了非利士人)、东方人(可能指的佣兵)、以东()、摩押),和亚扪人(撒下十~十二)。这幅联合之后的百姓去征讨的图画,与九6~7和平之君与他的国度及平安无限增加的异象看似矛盾,但其实这里乃是持续运用比喻,并不是对事件的预言。这与基督精兵的比喻完全相同(以下)。君王一般都是用武力来扩张版图。所以,在未来君王的图画中,以赛亚也看见他治理之疆界的扩大:不过折服列国的力量,却是和平之君的能力,即福音(以下)。在国度的扩张中,运行人乃是神重新整合的百姓。

  15. 现在,先知再越过大卫,来看出埃及。从前海水立起,成为出口,使百姓脱离捆绑;在此,它则成为入口,不过同样是神的风形成的()。55幼发拉底河包括在内,不单肯定在神的路上没有一物能阻挡,也重新带出了亚述-埃及相连的普世性「出埃及」之主题,这题目从11节开始,而于16节退出。河流 neḥa ̄lîm ;和合:条)指一条河道,其中的水时有时无。因此它可以成为干河谷(),这是最适合此处的意义。波澜壮阔的幼发拉底河竟成为一条 naḥal !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办到!这个数目反映出神完满、完全的工作。

  16. 新造的工作已经完成,世界已经为「一群百姓」预备好了。未来的「出埃及」就像从前一样,是为以色列祂百姓的余民可以译为「祂的余民百姓」(见),从地的四方将祂的选民召招聚起来()。新约将称这些人为「神的以色列」,而以赛亚在这里预先看见了;他预言,经由神的作为,有一群百姓会被招聚在一起。


12
以赛亚书第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v. 团体中的个人:救恩、歌颂,与宣扬(十二)

  第六至十二章以这首诗歌作为结尾的括弧,而六1~13作开始的括弧。以赛亚从自己的故事讲起:这一个人虽然沾染了整个团体致命的罪,却经历到救恩,得到神提供的洁净,以致能与神和好,并接受使命(见六至十二章注释的前言,书版82~84页)。他对犹大()和以色列()所讲的话,同样以盼望作退出,未来的王出现时,会将一切事都拨正。十二1~6ϥϫ王所成就的作为: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认识神的拯救之工(1~2节),都饮于救恩之水(3节),都向世界作见证(4~6节)。所以请注意,第1~2节中都是用第一人ѥ֮数(我、我的);而第3~6节都是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加上复数的祈使语)。人人得救,整个团体才能改变;而得救的个人也必须进入整个团体中。

  1~2. 一个不知名的声音(1a节),肯定了另一位不具名之人(1b~2节)所作的见证。或许我们应当视以赛亚为发言人:他曾在六8讲到自己;如今他预言别人也会和他一起,匿名而作见证。到那日,即十一10~11提到的那,神将在全世界把属祂的人聚集成一群百姓,祂的王将来治理。第1a节的你是第二人称单数。此一个人的赞美,是根据几件依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来:神的怒气(1c节)、它的挪去(1d节)、神的安慰(1e节)、个人对拯救之神的经历(神是我的拯救,2a节)、因信心而来的无惧(2b节)、神成为个人力量与喜乐的源头(力量Ƣ&诗歌,2c节)、在神里面、由神而来的救恩保证(成ƈѧڄ拯救,2d节)。罪人最根本的问题是神的忿怒。倘若神不是至圣者,就没有拯救的必要(),而祂的怒气若不挽回,就没有救恩可言。你的怒气已(1c节),更妥当的译法是「哦,愿你的怒气……」罪人惟一能作到的,只是祈愿,而这也就够了。

  第2节的开始与结尾,都在肯定神就是拯救的源头与运行者:k如此(2a节),因为祂定意要成为如此(2d节)。在这两个肯定语之间,是得救者的四重特色:信心的运用、惧怕的除去、力量的得着,及喜乐的歌唱。倚靠:在七9,倚靠是用√ ʾa ̄me ̄n 来表达,指信靠对象的可靠性,这里的√ ba ̄ṭaḥ 则指信靠者在其中所得到的安全。因此接下来为并不惧怕。这种信念根基稳固,「因为」(NIV 未译)「我的力量和诗歌是雅巍」(参:)。56救恩的客观记号是力量,面对生命的坚忍能力;其主观的相对成分则是诗歌,内里涌出的喜乐()。

  3. 进入救恩是个人的经验(2节),但是却要在团体中享受它(3节)。这里的你们是复数,救恩(2节)的确是神向个人伸出的手,但同时(3节)亦是一个不断绝的泉源(NIV:),让得救的团体在欢乐中不断取用。以赛亚跟着这个团体「出埃及」的脚踪,其中的个人在羔羊的宝血下得到遮蔽,在玛拉得到水的供应,最后来到以琳的活水井()。

  4. 同一个声音又再说话,如同在第1和第3节,现在他预告整个团体会像先知本人在六8一样有所反应,回应神,并且一同去宣扬。这些回应乃是感恩(对神所行的事),把神当作神来敬拜,向全世界见证祂的作为和祂的本性。求告祂的名求告一字( qa ̄ra ̄ʾbe ;如:)的各种含义中,最适合这里的是「在敬拜中奉神的名向祂祈求」()。祂的代表祂将自己所启示出来的一切。得到这些启示的人,才能进入敬拜祂的亲密关系中。不过,他们的秘密必须公开让人知道。惟有他们才能体会神在救恩中为他们成就的事,而他们不断感谢祂;惟有他们知道神的名,而能进入亲昵的敬拜中。他们也有责任:必须告诉别人祂所作的事,与别人分享他们所得之的启示。

  5. 他们若真诚感恩、敬拜,就必会转成公开的见证(4节),而他们喜乐的诗歌也必如此。唱歌:以赛亚提出两个要点。第一,唱歌的呼召不是要表达内在的激情,而是对神作为的回应。不是出于情绪的波动,而是要努力使心思来回顾、沉思、理解神极大的作为()。第二,真正以神所作的事为乐,就必会满溢出来,流到世界,与人共用福音。

  6. 第1、3、4节的声音,最后一次用阴性单数祈使语说话,对象是锡安的一位阴性单数的「居民」(不是百姓)。这个思想源于出埃及记十五20~21,当时米利暗带领唱歌的女子,宣扬神在红海的作为(参:)。第1节的阳性单数,与第6节的阴性单数相应和。如此,这首可爱的救恩欢乐之歌,前后被强调经历的个人主义括住,可是形成对比的个别男女,中间环抱的是欢乐的团体(3~5节),两者缺一不可。锡安:以赛亚曾看见一个不同的锡安,其中的「女儿」也不同(),但是如今神所应许的洁净()已经实现,而那圣者,虽一度与他们隔离(),如今却已归回(),住在祂的百姓当中。

39动词 śa ̄rap ̄ 意思是「焚烧」,但是有一个字拼法相同,却在三十6指「蛇」。因此有些人误以为(O. Kaiser, Isaiah 1-12 [SCM, 1963], 多处)神所在之处有蛇式的指者如果是蛇,有手又有脚,实在很奇怪。在以赛亚书的希伯来文中, era ̄p ̄îm (撒拉弗)并没有定冠词;它是描述语,而非头衔。他们是「焚烧者」,向这位先知行了「焚烧」的事工(6节)。

40他们为何遮住脚?脚并没有特殊的「受造性」,让他们在创造主面前必须恭敬地隐藏这种「受造样式」。「脚」在婉言用法上可以指性器官(),可是若以为天界生灵有性别,似乎并不恰当。根据五十二7和箴言一15~16,或许脚乃是指一生方向的隐喻。

41惟一可能指用火洁净的经文,为民三十一21~24,但是23节坚持「以水洁净」,显示在此处火亦是象征圣洁之神的忿怒发作。凡是在米甸人生活方式中遭玷污的,即使是物品,也需要先排际神的忿怒,才可以为以色列所使用。

42Qa支持 MT,不过它在「圣洁的种子」一词前面加上定冠词。七十士译本没有提到「圣洁的种子」,不过它不可靠,因为它的这整节(和整段)都与 MT 有差距。

43E. J. Young, Studies in Isaiah (Tynadale Press, 1954), 171页以下。亦参 G. J. Wenham, 'A Girl of Marriageable Age', Vetus Testamentum 22 (1972), 325页以下。Wenham的结论为, beṯûlâ 和英文的girl含相近,并不特别指意贞女而言,他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字在基督教发展之前为「童贞女」的专用语。

44D. Kidner, 'Isaiah', in NBC , p. 639.

45既然犹大人不太可能「喜悦」利玛利的儿子,所以把「这百姓」解作犹大的人常是简单地改动经文(参 RSV),把「喜悦」改为「软化(由于害怕)」。

46有关诗篇四十六篇,见 A. F. Kirkpatrick, Psalms (CUP, 1910), 253页以下;J. A. Motyer, 'Psalms', in NBC , 515页。

47A. R. Johnson, Sacral Kingship in Ancient Israel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67).

48MT 注意到,有十五岁,负面分词 lo ̄ʾ 代表介系词「向他」, lô ,这是其中之一。因此 AV 和后来的英文译本翻法不同。在这节中,负面意义似乎无法成立,而 MT 所提供的应该是正确的:「你已经增添这国;你已经使它极其意义。」

49从前盛行的译法(参AV),将这位未来的王冠以五重名字,在文字学上是讲得通的。希伯来文「奇妙」( peleʾ )并没有采用特定的形式,以致非与后面的所有格相连不可。因此,它可以单独成立:「奇妙,策士……」。不过,剩下的几个名词乃是相连的配对,由此观之,我们应当将第一个单位解为「一位元策士的奇妙」。

5027节的结尾很难理解。直译为「因为油」。NIV: because you have grown so fat 是将希伯来文意译,省得讲不通。学者提出各种修改经文的建议,数目虽多,却无一让人折服。「油/肥」的概念,在这个段落中是第二次出现。在16节中,「消瘦的病」毁掉了亚述的「肥壮人」( mis ̌manna ̄w )。他们内在的资源挡不住外在的挑战;但以色列却有一个秘密的「肥」,是人所不知道的。诗本来就是寓意式的,很可能这个比喻的真意,与上文的思路接近。

51旧约对神的灵一般性的启示,与新约一样:具位格()、独特性()、神的同在(、23)、内住在人里面()等。见 J. A. Motyer, NBCR , p. 28-29。

52取自 Whitsunday 选录,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53 meʾûrâ 一字只出现在这里,其意义不明确。

54译为「海岛」的字( ʾiyyîm )在旧约中出现38次,其中17次在以赛亚书。在四十至五十五章中(9次),它成了指「外邦世界」的术语(参:)。这个字本身最严格的意思是「岛屿」;衍生的意思指沿岸的土地,即只能由水路到达的地方;最后则指远远分布在地极的许多地方。

55NIV 译为 dry up,是将 MT 稍作改动,但失去了原文的活泼。直译为「完全破坏」。√ ḥa ̄ram 在出埃及记至约书亚记共出现了29次。最典型的用法为书二7,六17,指一些非常邪恶的东西,必须与人「分别」,不能接触,这些东西坏到一个地步,必须立刻带到神面前受审判。就这里而言,它是指人所造成的拦阻,就是人类罪性中排外和分别的倾向产生的障碍。这些都是神所憎恶的,与祂创造的设计不符。当时「日」,就是以赛亚在这里预见之日,这一切的罪(连同罪其他的表现)与咒诅都将消失。译为暴热的字,意思不明确。

56以赛亚似乎有意藉这首得救之歌来重新捕捉出埃及的欢乐。譬如,他用字的古体( zimrat ),以及用 Yah 的简化法来称呼神,表示亲昵,这首码次出现是在出十五2,后来在旧约中只是偶尔出现(如:)。当然,它也是哈利路亚的最后一个音,即「赞美 Yah 」。


13
以赛亚书第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国度的全景:全世界在神手中(十三~二十七)

  以赛亚在未来君王的全面异象中(七~十一章),已经提到祂的国度扩及全世界,祂的王权直到永远(),并且有一天全地都将成为神的圣山()。他注意到,神的余民,就是未来出于全世界的以色列,将从亚述与埃及、非利士、以东、摩押和亚扪()聚集起来,成为大卫重建国度的一部分。

  这些攸关普世的事,是神的热心将要成就的();在前面只是侧面的素描,在这里则成为全书的主题。巴比伦()、亚述(),和埃及()等「强权」,与较小的非利士()、摩押()、亚兰()、以东()、亚拉伯()和推罗()等国一并检视。神在他们以上正沉着治理,决定他们的经验,安排他们的命运,定意要将全世界结合成为一个百姓(),聚集起来(),归向祂自己。在这绵密的世界场景中,原本号称神子民的人,因失败而被定罪,度过自己的历史(),但是当神在锡安作王的那日,他们仍然是荣耀的中心(),到时候锡安将成为平安之城,它的城墙是救恩,其中的百姓既有信心又行公义()。

  以赛亚书这一冗长而奇妙的部分,结构上很重要,可分为三大段:十三~二十章、二十一~二十三章,和二十四~二十七章。其中头两段又各分为五小段,钥字为「神谕」(、13,);按底下的分析,第三大段也可分成五个段落,但是没有标题(、21~23,)。

  第一大段(十三~二十章)的神谕标题是直说的,但第二大段(二十一~二十二章)则甚难理解(除了一个以外),非要读完每一个神谕之后,才能看出其主题的性质。第三段是用题目的改变来暗示段落的区分。我们跟着以赛亚前进,从当今的状况、到围绕他的世界(准确的标题)、再进到朦胧的未来(难解的标题)、继续到遥远的末时,即末日,而从以赛亚的角度来看,那时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融合在一起。

  这三串由五个讲论组成的资讯,提出了一个活在世上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就是哪里才能找到安全?其中提出几个解决方案:

  第一,「超级强权方案」。这个问题最早是在示拿(或巴别)提出(),因此,以赛亚首先考虑「巴比伦方案」非常恰当。巴比伦是「超极强权」,代表「帝国主义症候群」,世界要由权力集中的政府来管理。可是巴比伦的政权必将崩溃其他国家不能接受,神也不能();用人手作成的神明并不能保护它(),它会倾倒成为废墟(),它的城门破坏(),因为它破坏了(神的)律法()。换言之,人要将世界结合成一座「城」的努力,是徒劳无功。

  第二,「盼望的延后、盼望的保证」:非利士(第一段中的第二个神谕,)曾因大卫王朝的倾倒而欢喜,但是这个王朝()和神对锡安的计画()并未到终点。祂的目的要经过极长的时间、极深的黑暗才将达成(;第二段的第二个神谕),不过到了最后,神一定会在锡安掌权,大有荣耀,并制服全地的王()。

  第三,「骄傲与结伴的安全」:在每一系列的第三小段中,以赛亚检视了外邦各国,显示因着人的骄傲拒绝福音(摩押)、并定意表现自己能够自给自足(底但),结果世界必定会毁灭。摩押()在遭到可怕的困境时,原可以到锡安寻求保障(),但它太骄傲,不愿意接受这个办法()。反向的,二十一13~17提到,外邦人在需要的时候,纷纷结伴以求安全,但却眼睁睁地看着盟国的失败()。尽管如此,所有的国家必有一日(除了摩押因骄傲而未被列入)都将享受神在锡安山上的盛宴()。

  第四,「神百姓的错路」:在每一个清单的第四小段中,以赛亚都在观察以色列和犹大如何回应包围他们、威胁他们的世界。以色列()与大马色(亚兰,见七1~9的注释〕结盟,以求保障;耶路撒冷则反向,它选择倚靠自己()两者都将神摒除在外()。但世界的力量并非安全的保障(),而自满自足则是不可饶恕的罪()。可是,有一天神的百姓会在那坚固城中享受救恩的平安()。

  第五,「胜利的结局」:神始终不放弃;祂的目的必然实现。在这三重系列中,每一个的第五段都将我们带到末时,那时将成为一个世界、一群百姓、一位神(),就连那极端追求物质、无可救药的推罗,也将(直译)「圣而归神」(),而在神的禧年之时,由全世界人组成的团体将聚集到祂的「圣山」来()。

i. 神谕第一系列:坚定的应许(

  在第六至十二章中,以赛亚描绘了一幅图画:神将以锡安作中心来统治世界。十5~15特别讲到这一点。此处第一系列的五个神谕,将当代、未来与末世放在一起,显出神在掌管祂的世界,为要信守祂的话语,实现祂的应许。

a. 巴比伦:探视幕后的光景(

  这个巴比伦神谕,是整个第一系列的样板。巴比伦是当时的强权,但以赛亚一开始就把它与神的日子(),和神在全世界、全宇宙的工作()相连。或许遥远的事会缺乏真实感,因此他又提出中间会实现的事,就是所附记的对亚述之预言();因为,如果神不能藉人眼前可见的事来证明祂对历史的掌管,又凭什么要他们相信祂会作他们眼不能见的事呢?同样,如果他们亲眼看出祂对世界的掌管,只要祂出一言,强权必屈服,那么,如果他们不相信祂对未来的应许,就说不过去了。

  这里提到以赛亚时代两个互相竞争的强权,巴比伦和亚述。当时哪有人会怀疑历史将由他们塑造?只有一位神的先知例外!以赛亚带我们来到幕后:发命令的其实是神(),祂召集兵力(),并按公平施行报应()。世上强权兴起,攻击列国,是神在主导();强权的倾倒,是神将他们摔下来();自夸()必遭祂审判()。祂已经作了计画,祂必会实行()。

  这是对本段内容的概述,不过整个结构却又彰显出另一个非常特别的真理。一开头那招呼的手(;「招手」直译为「挥手」),与最后伸出的手()相呼应。因此,十三2~16(A1)宣告了普世性的旨意,而十四24~27(A2)则是其例子(见26节);其次,十三17~22(B1)巴比伦的灭亡,与十四3~23(B2)巴比伦王的下台相呼应;而最中间的十四1~2(C),是另一个反向的普世性旨意,即神对祂百姓发怜悯的旨意。由此可见,历史轨迹的真相乃是:神正以最专注的爱,来实现祂向选民曾宣布过的旨意。

  1. 巴比伦。以赛亚在鸟瞰历史的时候,为什么不选较明显的亚述作强权的代表,而选上巴比伦?第一,我们在导论中(22~24页)曾看到,巴比伦在以赛亚的时代并不是籍籍无名之国。在米罗达巴拉旦的率领之下,它曾两度独立,脱离强国亚述的管辖,而在米所波大米的权力斗争中,究竟哪一国会拔得头筹,还需要非常敏锐的政治分析力来作判断。第二,以赛亚知道,有一天犹大会被灭掉,百姓将四散(),而他也知道,毁灭的强国并非亚述(~37)。有一个强权隐藏在暗中,正伺机而动。后来()他得到启示,那个强权便是巴比伦。所以,终极而言,巴比伦比亚述更适合作强权的代表。而第三,人类想要自己安排生活,以自己的力量来营造安全稳定,不理会神,乃是始于示拿/巴别()。所以,「巴比伦」比任何名字更能代表人类要自己作救主的心态。

  上主的日子( 「日子」是指历史的高峰与终结之时。以赛亚一步步描写其七方面:当那日,神将倾倒祂的怒气(2~3节),其现象乃是普世性的相互毁灭(4~5节),没有一处可藏身(6~8节);其影响力直达宇宙(9~10节),而动机则为运行公义(11节);它颠倒了创造之工(12~13节);无人可逃避,只能承受大苦(14~16节)。

  2~5. 「召聚的军队」。(2节)是防卫的象征。敌人进入城门,城便陷落了(见二十八6的注释〕。贵胄:世上现存的统治者,到那日将被推翻。我的圣者(和合:我所挑出来的人):并非他们本身是的,而是分别出来归神,来运行神之争战的神圣任务。那以……为喜乐的人(和合:矜夸高傲之辈),直译为「我的那些因高傲而耀武扬威的人」。这些战士耀武扬威,自信而高傲,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乃是神为了达成祂的旨意而用的人。神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站在哪一边(4~5节)。人的武装部队在战场聚集,尽情杀戮,相互毁灭(参:结三十八~三十九;)。:在历史上,耶路撒冷经常听见四周山间有军队结集之声。这幅图就是这个意思:末日的时候必出现此种光景()。祂恼恨的兵器继续暗示是神在掌管这场最后之战。

  6~8. 「全然无助」。这里的概念为:参与最后之战的军队为数极众:这样的力量带来毁灭(6节),让人感到无助,心慌意乱(7节),惊惧无比(8节)。近了:那日子随时都可能出现,只等神吩咐,日头便升起。57手……心:是代表人的行动与反应的两个器官。那日的可怕让人全然瘫痪。产难的妇人:这里不是指有结果的痛苦,而是讲一个过程必定会产生的结果()。吓呆(√ ta ̄maḥ ;和合:惊奇):即不是因害怕而感惊惧,乃是因一无可赖,一团混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火焰:在惧怕的痛苦中;或许也极其尴尬,因为那日将显明,他们所有的抉择都是错的,也错赖了资源。

  9~13. 「罪的审判」。这里以道德的报应(9节)与宇宙的灾难(10节)作为那日的记号。残忍:「野蛮」(见:)。如4~5节所暗示,到那日,在人方面,彼此的憎恶达到高潮,以致互相毁灭。所以,并不是神野蛮,乃是罪的表现野蛮。然而,在神方面,这种野蛮的行为乃是神怒气的彰显,将人所当得的报应在他们身上。第3节中,怒气 ʾap ̄ )是发作出来的忿怒();第5节中,恼恨 zaʾam )是感受到的怒火;这里则是 ʿeḇrâ ,涨溢的怒气爆发出来。在诗中,这里头一次提到那日的道德动机。罪人(√ ḥaṭaʾ ,9节)指偏离正轨的行为;邪恶 ʿa ̄wôn ,11节)是堕落人性中内在的歪曲;骄傲……狂傲(11节)是毫无道理、自欺自满、表现于自视高人一等,及凶暴辖管他人(狂妄……强暴,11节)。这里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特性与行为作了简洁的摘要,成为第10节的括弧:情况与整个创造正颠倒。罪的工价实在是死。因此,第12节提到可怕的灭绝光景!俄斐:实际地点不明,但以产金出名()。震动……摇撼:见耶利米书四22~26。天体规律的运行、大地的稳定,都是创造所成就的,而在审判时则将全部废除。忿恨……烈怒与第9节同,成为一个括弧,作本段的结尾。

  14~16. 「无处可逃」。这首诗的开头为召聚(2~5节),结尾则以这幅赶散的图画来平衡。这几节又揭示出那日的三方面:没有庇护(14节)、无处可逃(15节)、毫无怜悯(16节)。他们存高傲必胜的心态聚集(3~5节),如今却要逃离一切(14节),又无处可去(15节)。没有神的人既无保障又无家园。凡被捉住的:直译「所有被扫出去的」,即逃离血腥战场的人。但他们还不如留下来,因为仍会找到他们;即使有人回到家中(16节),必会发现敌人已经来过了。当然,在这一切之中,神并不像操纵木偶的人,每个人都按祂的吩咐被动行事()。人乃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而行()。十四26表明,历史的引导力量是「祂伸出来的手」。可是从许多方面来看,那日子是祂缩手之日,祂任凭罪人无拘无束地把堕落本性最野蛮的层面都渲泄出来,作为他们的审判。人愈背向神,愈定意要「自我发挥」,在「自己的世界作主」,就愈失去人性,愈缺乏恻隐之心。那日子临到时,罪成为舞台的中心,把它毁灭的残酷发挥彻底,凡是不要神的人,都会得到他们所要的:被神弃绝(、28),只剩自己。

  巴比伦国度的结局( 以赛亚宣布了上主的日子,并加以描述之后,便转而预言巴比伦的倾覆。旧约典型的写法正是如此:以终极的灾难为背景,来看即将临到的灾难。每当有新王出现,众人便投以热切期待的目光,希望他就是那位应许的王,同样,每一次出现战祸之时,众人便会猜测,这是否即为最后之役;而这两者之间牵涉到许多相同的事。

  17~18. 这里牵涉到神的引导(我必激动)和人的力量(玛代人)之问题。神掌管历史,不单只在那(末)日,也在其间所有的先兆之中。神会选用玛代人来消灭巴比伦,让人十分意外。我们常以为,巴比伦是亡于波斯,但另一方面,玛代人常出现在波斯人之前,如,「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而巴比伦的征服者被称为「玛代人大利乌」()。58以赛亚在这里举出他们,必有他的理由,我们不清楚。银子……金子:他们不被「收买」;他们心中惟一所要的就是征服,而且毫无怜悯(18节,参14~16节)。击碎:「摔成碎片」。这个动词很少与弓箭相连,用在这里的原因,可能是要与16节中的这个字相连。所描绘的图为,弓箭如急流射来,全身被射得「体无完肤」。他们毫不顾惜生命(少年人),不存一丝爱心(婴儿;和合:本妇人所生的),也不替未来着想(孩子)什么都不管,只要扩张自己的帝国!

  19~22. 接下来,以赛亚检视灭国的道德理由(19节)、其永久性(20节)、完全性(21~22a节),及将实现的时间(22b节)。所多玛、蛾摩拉(19节;创十九)是神灭绝的范例()。这个比喻暗示,在玛代人「出面」的背后,终极的力量来自神。人不再居住(20节),野兽反来聚居(21~22节),强调灭绝的终结性。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因为巴比伦人的骄傲(和合:迦勒底人……矜夸;参11节)。不单只在末日,而是在此之前;每一次神的怒气发作,骄傲都是致命的因素,为人留下废墟,一切荡然无存。甚至连一个过路的亚拉伯游牧之人,或牧羊的人,下午要休息的时候都不会到那里去,只有野兽(豺狼、野狗、猫头鹰;和合:驼鸟)来住,人都赶出去了。旷野的走兽可能应该是「旷野的幽灵」,野山羊则可能是「山羊鬼」()。圣经有时用民间的迷信说法,只是加强效果,并不是给予认证。她的时候 ʿe ̄ṯ ):不是日历上的时间,而是这件事合适发生的时机。亚述在主前六八九年灭了巴比伦(见二十一章),但它又再度兴起;而在古列王征服它(主前539年)之后,它仍没有什么改变,后来因它一再滋生事端,以致大利乌‧希斯他普(Darius Hystapes)于主前五一八年将它变为废墟,直到今日。


14
以赛亚书第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历史的中心:神的百姓() 这里是新世界的异象,合作代替了敌意。这是神的新日子,互相无情的残杀已被合一取代(1de节),相恨变成了相助(2ab节)。但是在这种新人类的面貌背后,乃是神的主动(怜恤)、拣选和安置(1abc节)。但百姓实际上从巴比伦归回的时候(主前539年),并没有应验这里的话:古列王也像许多军人从政的人一样,以唇舌代替从前手中的刀(),以敬虔为掩饰,来达到自己的利益。当时并没有国际的欢呼,也没有帮助的意愿,亦没有掳人者与被掳者角色互换的情形(2c~f节)。换言之,正如巴比伦的倾倒,只是上主的日子某一现象应验的中间阶段,此次的回归也只是其另一现象的苍白反照它们都是「证物」,指证未来整体的威胁/应许都要实现。

  1. 这一节的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为」,NIV 没有翻译出来;这是在解释为何历史会如此进展无论是极大规模的那一日,或是中间规模较小、但亦极恐怖的「那些日子」。怜恤 raḥam )是如母亲般浓厚的情感()。拣选:即实现很早以前就作的抉择()。安置:「给予安息」,是平安稳妥的传统表达法()。寄居的:来寻求护庇、暂时居留的人(;参:)。在可预见的安置之日,他们将十分羡慕神百姓的生活,以致也愿意定居下来。加入……联合:同一个概念的重复,是表加强。这种联合将是真实、真诚的。

  2. 角色的互换,见四十五14~25,四十九22~26,六十,六十六19~24。以赛亚仍然用君王的比喻,可能是回顾撒母耳记上十七8~9,当时原本强大的非利士人成了他们的仆人。可是双方的关系仍然维持1节的自愿与欢欣。雅各(1节)和以色列将享受列国的财富(),在家庭(仆人)、军事(掳掠)和政治(辖制)上都强盛:但在实质上,当然是和平之国的扩展(),凡归信的人都成为快乐的成员(1de节),在蒙怜恤的团体内以仆人自居。

  巴比伦王的结局() 见四十七~四十八章注释引言及以下,书版381~383页及以上平行的段落,十三17~22。这一段的前言(3~4a节)把它和重建的主题(1~2节)连在一起,接着则是一首「歌」,欢唱巴比伦王的倾倒(4b~21节),最后的结论(22、23节),将歌中最后的思想转为神的肯定。

  3~4a. 大卫()与所罗门()误以为神的旨意在他们的时代已经达成,其实他们所经历的,乃是暂时性的安息。全然的安息要到那日子才会实现。愁苦 ʿo ̄ṣeḇ ),与创世记三16的「苦楚」( ʿiṣṣa ̄ḇôn )有关。这里的结尾代表咒诅已除。烦恼 ro ̄g ̄ez )是缺乏安全感的不安。勉强的苦工,与出埃及记一14的用字完全相同。不再有压迫与奴役,惟有救赎之工及其果效。讽刺(和合:论),其实这首歌及这里用的字并没有讥笑的意思; ma ̄s ̌a ̄l 是一则箴言或寓言,一句俗语,或一种表达某事内在含义的说法。这里的用意正是如此:表达巴比伦王倾倒的内在真相。

  4b~21. 是论巴比伦王之歌,59大地对压迫的止息有所反应(a1;4b~8节),而阴间对那位王的来到也有所反应(b1;9~10节);王降到阴间(b2;11~15节),与他想升到天顶的野心成对比,而他在地上的名声(a2;16~21节)则与他死后的遭遇成对比。

  4b~6. 单数的欺压人的(4节)与复数的恶人……辖制人的(5节)成对比。神最后对付的王,是冗长罪恶传统的最高峰:由圣经看来,这并不能成为他的借口,反倒()使他成为继承人及作恶的元凶。若问以赛亚心目中的巴比伦王究竟是哪一位,并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一定会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标准的说法,指古代帝国专制极权的统治者。重点不在于神如何对付某一位王,而在举出神掌管历史的原则。世上君王的权势是真实的(杖……圭;参十5~15的注释〕,他们要为自己的暴虐(忿怒……怒气)向神交帐,60他们施行恐怖统治(连连攻击),动辄干戈相向,不容许任何人有异议(无情的侵犯;和合:行逼迫无人阻止)。地上的压迫(4、6节),天上会留意,而恶人必遭刑罚。

  7~8. 暴君倾覆,不仅百姓欢欣,连树木也欢乐。从前纳尔逊为扩充舰队而铲平新森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无数树木毁损;越南的森林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这些都是大自然因人类战争而受苦的例子。但是这里提到利巴嫩,还有一层意义,因为它代表神(而非人)对自然界的安排与美化()。砍伐利巴嫩就等于要像神。可是请注意,王自己只不过是一根败坏的枝子(19节):那高傲的伐木者真的「挨了一斧」。

  9~15. 以赛亚在想象中到阴间(就是死人所居之地)一游。我们听见阴间对这位王的来到如何反应(9~10节),而这与他的野心与自我评估有何等大的差别(11~15节)。虽然这是一幕想象剧,但却将旧约的真理作了准确的表达。第一,死人是活的。在圣经里,「死亡」并不是「灭绝」,而是改变地点(从地上到阴间)与状态(从身体与灵魂结合到灵魂的分离),人则继续存在。因此,在阴间可以辨识人:王抵达的时候,大家都认出是他(10节);已经在那里的人从他们的宝座上站起来不是因为阴间还有宝座,而是因为他们与在地上时是同一人。但是死者乃是「阴影/如影者」(9节),软弱(10节),因为死亡就是将身体和灵魂都交出来;灵魂本身不过是生命的一半。旧约暗示身体必须要复活,而这事等到主耶稣来才显明。由此可见整本圣经的启示乃是渐进性的,逐步达到高峰。

  9~10. 坟墓(NIV小字:阴间)是死人所居之地的名称。更详尽的注释见11节。阴魂:希伯来文是一个字, rep ̄a ̄ʾîm ,意思不明确。可能与√ ra ̄p ̄â ,「沉下去、垂下」有关,所以有些人译为「如影之人」。61首领:直译为「公羊」,群羊之首,独断雄浑、无拘无束。这个字具讽刺性:「如影儿般、虚而不实的公山羊!」软弱来自√ ḥa ̄lâ ,生病、无力。

  11~15. 阴间之游的第二部分,始自威势……带到坟墓(11节),终于你……被带到坟墓(15节)。当然,坟墓乃是阴间;不是身体所在的墓地,而是灵魂继续存活的「地方」。不过二者并非不相干,因为墓地也有其见证。请看这位王现在的床!床上铺的东西更惊人!坟墓暴露了人类的软弱,因为这里亦用来论身体;身体也像灵魂一样,是人的一部分。它在坟内的腐朽,与后者在阴间的软弱并驾齐驱。在这段经文的光照下,哥林多后书四16至五5何等眩丽夺目!

  晨星 hêle ̄l ,12节)是指迦南人的神话人物希列尔/亚实塔(Helal/Ishtar),他曾企图篡夺天位,却失败了。旧约使用这类引喻时,并未肯定其中的人物是真实的。这位王至少在头脑里曾经想构到至高之处但且看他的下场!

  第13~15节揭示了这位王的内心世界,他里面的野心和外面所成就的(12节)正反向。请注意他的自我评估如何一步步提升。众星:眼可见的最高之物;聚会的山指神话的传说,神明都住在山上(如:希腊的奥林帕斯山)。因此这位王想使自己成为神。不单如此,他还想在神明中居首位;圣山的至高处(和合:北方的极处),直译为「撒峰之巅」。撒峰山位于巴勒斯坦北边,是迦南神明的宝座所在。诗篇四十八2曾经提到。但是这位王还要爬得更高,到高云之上,与至上者同等。圣经并不反对敬虔的雄心大志(;以及),但是也强调,如果人自夸能构到众星,就是直落阴间。这里的用语很生动,极深(15节)与希伯来文的至高(13节)是同一个字。坟墓又是阴间。与阴间是同义词,但较具恐怖意味(如:)。

  16~21. 这篇诗又转回来谈地上的情形,把王可能的期望与实际的状况作对比:不是国葬(18节),而是尸体被践踏(19、20a~c节);不是荣耀的行列,而是子孙的尸首(20d~21节)。

  16~17. 思想王的权势他如何对待神所造的(16c、17a节)、人所造的(16d、17b节)以及百姓(17c节)。

  18~20c. 指出其对比。墓穴:「屋子」,这里是指华丽的陵寝,是世上君王要显示他们永远超越一切的地方。枝子 ne ̄ṣer ):如十一1。他是众王的「苗」,但却被认为只适合作堆肥!他一度身披王袍,现在却「身披被刀杀之人」(直译),盖在他身上的,只是那些步兵,就是他在高傲中吩咐他们上战场而战死之人。坑中的石头是阴间的岩石底。与……同即与18节的众王一起。当然,他并不比他们更坏(参5~6节的复数)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为什么是他?」因为世界是由公义的神在治理,他容许人有时间悔改(),直到时候满足才来追究()。神在治理时会等待,给人缓刑时间,但审判终将临到。

  20d~21. 旧约在律法中规定,不可为父母的罪刑罚孩子(),但是,在造物之神管理的法则中,作人就有代价要付,而在祂公义的治理中,行恶行善必会带来道德的后果()。恶人 mere ̄ʿîm ,「行恶之人」)与第5节不是同一个字,但是概念相同,构成这一段的审判括弧。此一精彩无比、起伏汹涌的诗,对毁灭、尸体、盼望的破灭、子孙的丧亡、环境的破坏,作了骇人的描绘。罪的工价乃是死。

  22~23. 描述「历史的主」。巴比伦的倾倒要多年之后才实现。虽然它曾于主前六八九年被亚述攻破,于主前五三九年又被古列征服,但一直等到主前五一六年,大利乌才将它彻底毁灭。然而,圣经却让我们越过次要原因(这里更强的帝国、更伟大的君王、更勇猛的军队)、越过历史长廊,来看第一因,及惟一的决定因素:我必兴起……剪除……变为……扫净。世界的政府(22a节)、帝国占领的退出(22cd节)、改变(23a节),和消除(23b节),在此用四重来追根究底:是神在主动采取行动。圣经并非不知道次要原因,也没有否定其效用,可是却总是把一切事情的根源追溯到神的手;因为圣经要我们凭信心生活。若专注于次要原因,便会使人努力去「改革制度」,拉动绳索;但若注目于第一因,则会回应神的呼召,信靠祂,以顺服的信心来生活。宣告……宣告 neʾum ;和合:说),见一24。请注意它的三度用法,彷佛权威的三重印章:全能者,「万军之」,见一9。

  亚述:试验品,保证的代表( 神的日子来到时,祂的手会招呼地上的军队,一同参与最后之战(),同样,在历史的脉动中,「那日子」的每一个先兆中,都有神伸出来的手(26节)在掌管地上所发生的事。神透过先知让百姓可以展望未来看到末世()、看到当今权势(),及其君王()的倾倒。祂已经向他们启示,他们乃是祂管理历史时考虑的中心(),世上一切都操在祂的手中()。他们是否能相信这些?在祂的计画中,他们是否真是中心?祂真是统管世界的吗?祂是否能掌控世上强权?为回答以上的问题,以赛亚强调地回答:「来看这一幕」,因为就在主前七○一年,在他的听众可以亲身经验到的时间里,他们将看见神的手来拯救他们,并将大亚述国推翻。信心不是随便相信、一厢情愿,或在黑暗中的一跃。反向的,它乃是跃向光明,因为信心乃是确信,而且是凭着证据而采取的行动。当他们看见亚述的结局,就可以相信巴比伦的结局,以及在巴比伦之后,神的日子将发生的事。再没有别的例子比以赛亚所选择的更能令人折服。当时巴比伦已是强国(见三十九章),对亚述构成很大的威胁,也影响了米所波大米的均势,但只是间歇式的。那时真正的强国、霸权、野蛮、不可抗拒的,乃是亚述。神定意要先对付亚述(二十四~二十五章),然后祂声明,这是祂对全地旨意的范例(二十六~二十七章)。

  24~25. 这里正如22~23节,也有四个第一人称的动词。我已经计画(和合:我怎样思想)……。以赛亚用这一简洁的文字,把亚述的案例放在神对宇宙的行动之中。如今这个案子正在进行。计画(√ da ̄mâ ……定意(√ ya ̄ʿaṣ ):前者是心中的想法,后者是行动方案的形成。在我地上:这也是最后之战的所在地(5、9节)。神将把亚述的军队直带进祂自己的地(、36~37),在那里倾覆他们。轭……重担:与十27的字相同。

  26~27. 至于全宇宙,神只要一伸手,就可将它完全盖住(26b节),祂的能力无人能敌(27cd节)。旨意,定的,定意,都是 ya ̄ʿaṣ (见24节)。

b. 非利士:神对大卫坚定的应许(

  28. 以赛亚第二次(见)用一人之死定出神谕的时间。对他而言,亚哈斯是很重要的一位王,正如前面所言,这位先知认为,亚哈斯拒绝运用信心,定意与亚述结盟,以求政治得脱困境(见以下;导论:不信的王,书版第19~21页),正敲响了大卫王朝的丧钟。他死了,这件事是否即刻会发生?在亚述的强盛期中,非利士不断想要背叛。主前七三四年,迦特不肯上贡而遭掠夺;七二○年,非利士与埃及共谋背叛,撒珥根二世在迦特击败了埃及,取得了亚实基伦与迦萨;七一一年,西巴勒斯坦有一次不成功的叛变,似乎由亚实突领头;七○五年,亚实基伦背叛,而于七○一年西拿基立征讨时陷落。亚哈斯死于七一五年,当时很可能非利士人会来找希西家,要与他联手反叛亚述。无论是否如此,这类使团的出现或许表面上是要安慰他的丧父之恸与这则神谕十分吻合。我们开始看这段时,不妨提出一个问题:32节究竟是在回答什么问题?而答案的重点乃是「上主建立了锡安,祂百姓中的困苦人必在其中找到避难所」。是否有人提出另一个基础与非利士和埃及结盟?而这被包围之城中卑微的百姓,是否另有一个避难所?对以赛亚而言,这一切无异恶意中伤。时局的确很紧张,而重获独立自主权的主张也似乎很诱人,但是锡安和其中百姓的安全,乃在于神。这则神谕也具备以赛亚的特色,是一则平衡的声明。

  29~30. 第一个对比:终极的命运。大卫家未来看好(29cd节),非利士人却不然(30cd节)。亚哈斯定意拒绝信心之路以后(),这个王朝就注定将灭亡,可是以赛亚同时肯定了以马内利的应许()。这里亦然,在这位不信的王过世之时,以赛亚重申神的应许。大卫是击打你的杖,因为再没有一位犹大王像他一样,将非利士人完全征服()。但是到了亚哈斯,杖……已折断,因为直到那时为止,大卫家的自主权仍然未动摇,但是从亚哈斯之后,大卫家的王只是傀儡,直到整个王朝被消灭为止。因此,非利士人虽然想赢得希西家的支持,结盟反叛亚述,但他们同时也感到喜乐,因为这一方再没有可以威胁他们的力量。杖……蛇:见出埃及记四2~3,七10~12。大卫家或许会失败,但是神可以使折断的杖变成毒蛇。胜过非利士人的内在含义,见十一14的注释。

  穷人中最穷的(30节):直译为「贫寒人的长子」,但这说法的意义不明确。或许视「长子」为与出埃及相关(),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在埃及,以色列似乎要灭亡,无人帮助,但是,他们既为神的「长子」,至终便得胜。至于穷人,见十2;穷乏人,来自√ ʾa ̄ḇâ ,从好的方面说,指甘心乐意,对神的旨意柔顺,但从坏的方面说,则是指臣服于更强的力量,被剥削。他们在埃及虽然毫无资源、无力抵挡,但后来却能得胜。这一词或许可以译为「这些长子虽然十分贫寒」。找到牧场(和合:必有所食)又是出埃及的主题()。

  换言之,虽然大卫已过世,他的家也已败落,但仍有隐秘的生命力在活动,保证必能得胜;大卫的百姓虽然重新品尝埃及的经历,但也会有新的出埃及,百姓必蒙眷顾,好似得到牧人的照管。但非利士人则不然。无论是未来的命根()或现今剩下的人(所余剩的人),都要灭绝。

  31~32. 第二个对比:眼前的命运。面对北方的威胁,非利士人全然无助(31节);但锡安却有神的保守(32节)。是进攻的目标。一旦门被攻破,城就陷落了。消化这个动词( mûg ̄ )是指「人心慌乱,无力抵抗」()。大概在此是指前进的军队所造成的滚滚烟尘(参:)。北方:米所波大米的军队总是被视为「北方人」,因为他们从东边来,绕过肥腴月湾,从北边向巴勒斯坦各国进攻。这里乃是指亚述于主前七○一年的攻击。62可是锡安的未来却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威胁,它却满有保障。32节的开始是「和」,即在前面揭示了非利士人全然无助的光景后,对他们所提反亚述的联盟应当给予怎样的答复呢?答案将给予(和合:怎样回答)是一种片语的译法,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当作不定式(即「应当回答吗」=「应当回答」),不过也可以译为「他应当给予」,指希西家被使者询问之时。因此,这里应当是以赛亚的回答,是根据坚定、沉稳的信心给予的回答。第一,神自己十分真实:直译为「是上主……」。第二,锡安的百姓已经享有不动摇的地位:他们住在神所拣选的城,祂的应许亦在此地(如)。第三,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的软弱不是成败的关键:困苦人(即被践踏的人,人生层次最低的人),或许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如此,在别人的眼中亦然,但他们乃是祂的,并且在她里面,即在锡安,神所拣选之城中()。第四,他们有敞开的避难所可以逃入,因为神在锡安与祂的百姓同住。


15
以赛亚书第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摩押:因骄傲而拒绝救恩(

  巴比伦神谕()的重点在神的百姓(),和祂对世界历史的掌管。非利士神谕()加强确认这点,承认神必定实现祂给大卫家的应许。接下来的摩押神谕则要修正一个观念,即以为神的应许具排外性;那将在锡安成就的应许,是把所有在其中寻求护庇的人都包括在内甚至摩押人也不例外!在日期方面,摩押和其他巴勒斯坦诸国一样,受到亚述的侵袭主前七一五和七一一年由撒珥根二世领军,主前七○一年由西拿基立领军。不过除此之外,十五1的过去式和十六13的未来式并不能算是充分的证据,可以指证是何时的失败。甚至十五1的时态也可能代表未来的必然性,而非过去发生的事;若是如此,十五1和十六13便是指同一次的倾倒,可能应验于西拿基立挥军西进的那一次(导论:第二个危机和第三个危机,书版21~23页)。当然,残酷无情的亚述军队每一次侵袭的时候,十五1~9所描述的情形都可能发生,不过,一般而言,以赛亚最关注的乃是某种情况发生的原则,而不在意其日期、时间、与人物。这里的敌人都相当模糊,只说是列国的君主)。以赛亚用这样的方式,将历史的一个片段抬高到新的层次:某一外邦民族经历到极大的艰难(),他们转向锡安求救(a)所听到的回答为:侵略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大卫的宝座却是永久的(b~5),这代表邀请他们来接受锡安的治理,在大卫王的荫庇下得到保障;但是摩押却不能这样丢面子,骄傲拦阻他接受这个好消息(),结果他只能继续在忧伤中();因为其他地方再找不着避难所(),只有毁灭等在那里()。以赛亚的目的不是要定出某时某刻发生的某种情况,而是用历史来描述真理:有需要者必须与神的百姓认同,来到神的应许之内,才能得到拯救,而骄傲却能使人致命。

  1. 摩押的危机。亚珥是边陲之城();基珥可能为吉珥哈列设(),位于摩押中部()。这是一幅入侵图,边界的防御遭攻破,敌军已深入心脏地带。荒废:如六5,「默然无声」(和合:灭亡),如死人般寂静;描述战争之后人皆逃跑,城中全无声响。一夜之间:闪电式、强悍又残暴的进攻,只需一个晚上便将城征服。

  2~4. 摩押的哀伤。人忧伤的时候,便会去找宗教(2节);绝望之情从一城感染到另一城(3~4ab节);军队和平民一样震栗(4cd节)。底本在亚嫩以北;尼波米底巴在更北边。一连串的地名给人的印象为,灾难与无助延伸遍地。剃净:剃发是哀恸的表示()。街市……房顶:哀恸变成整个地方的事和各家的事。战争的哀伤不是抽象的,而是深入每个家中的。希实本)、以利亚利)、雅杂)都在摩押平原,是最北边的城市。摩押全国成了流泪所。悲哀如此沉重,连军人也因伤心而无力动弹。

  5~9. 神为摩押的哀伤我心(5节)连至我还要(9节),由此可见,这里的发言人是神,祂为灾民(5节)、环境(6节)、想抢救却无能为力的光景(7~8节),及前面更深的苦难(9节)而忧伤。在希伯来文中,这几节由七个说明性的「因为」连在一起:第5节的他们上路上之前、第6节的青草之前、第8节与第9节的开头以及第9节的我还要之前。所以,这几节列出了让神哀伤的原因,祂虽然在击打,但也在流泪。这则摩押神谕纠正了非利士神谕可能产生的误会(以下),因为它说明,大卫的应许亦将外邦人包括在内;这一点也可调整巴比伦的神谕(以下)。那则神谕中,神的本性藉神圣的忿怒表达出来,但是神还有另一面,祂的心充满了人想象不到的同情与同理心,对人的痛苦极其怜悯,也能充分认同。

  5. 这里的城名与2~4节的顺序反向,朝向西南。敌人从北而来,摩押人则向南而逃。琐珥)在死海南端。伊基拉‧施利施亚不知何在;鲁希何罗念)也可能在同一带。

  6. 宁林)可能是摩押南部的南美拉溪谷。

  7~8. 战争中最可怜的景象之一,便是百姓平白遭到灾殃,只能尽量从中抢救一些细软。为了帝国的面子,遭到牺牲的不是上层人物,而是这些最底层的人。白杨溪谷(和合:柳树河)可能是摩押南界的色瑞德溪谷()。以基莲比珥以琳不知何在。或许它们乃是摩押的「但和别示巴」,表示整个国境。

  9. 底们可能是底本(2节)的另一个名字,构成一个括弧。以赛亚选这个名字的形式,很可能是因谐音的缘故: mê-ḏîmôn ma ̄leʾû ḏa ̄m ,「底们的水充满了血」,这样的形容很符合他的诗意。63这里有一个典故,在列王纪下三22~23,当时摩押人看到血的幻象,可是如今却是真实的而且是他们自己的血!但是河中的血仍不能满足神的公义要求,「因为」我还要添加。眼泪(5节)和公正的刑罚(9节)在神的属性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这里用狮子作比喻,声明入侵者一个也不放过,无论是在逃的人或留下的人,都会一并遭灭绝,无一例外。撒母耳记下二十三20与历代志上十一22提到摩押的「亚利伊勒」,很可能是指其最精炼的军士。这个称呼的意思是「神的狮子」。以赛亚对亚利伊勒之地发出狮子 ʾarye ̄h )的威胁,实在相配。他们不是以狮子自夸吗?他们必会得到狮子!


16
以赛亚书第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十六1~4b. 摩押的呼求。这里的布景改变了。以赛亚彷佛听见了摩押的「内阁」在讨论该怎么办。他们在西拉开会,那是南端的一个地方,也许政府人员已经逃到那里,而向外求援。先知用难以喘息的希伯来文描述他们的惊惶。

  1. 羊羔素来是摩押人进贡之物(),表示要求作为藩属。旷野:犹大南方的旷野,是从西拉出发的使团必经之地。掌权的是刻意模糊的写法。他们感到不得不向大卫王室进贡,但却仍说不出口。

  2. 政府虽因安全的顾虑而逃到西拉,但并没有不顾百姓,而他们会向犹大寻求保护,是因六十哩路以北靠近底本的血水处()所传来的消息,那里受惊的摩押女子拼命想渡过亚嫩河,躲避敌人。

  3~4b. 记载了使团要带到锡安的信息。6首先,他们要求立刻提出建议(谋略)和决定(和合:行公平)(3ab节);接下来,他们以象征的说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好像眼睛被中午的日头照到,以致看不见,需要影子(3e节)来舒解;第三,他们要求让难民(「被赶散的人」)进入犹大(3d节),拒绝所有引渡的要求(不可显露,3e节);最后,他们要求从摩押被「赶散」的人,能成为寄居的外人(4ab节)。同居是√ gûr ,为暂居权或政治难民的专用语。

  4c~5. 以赛亚的回答。正如十四32一样,对摩押的这番请求,以赛亚也提出他自己的回答。除了这篇资讯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资料可以证明,在亚述侵犯的危机之中,摩押曾经请求犹大帮助(而按照当时的局势看来,这并非不可能),更没有回答的记录。但是以赛亚在这里的回答,与他的思想完全一致。在他的眼中,锡安的力量并不在于军事,而是在于神,以及神曾厚赐应许的大卫王朝。所以他回答道,目前的危机会过去(4cde节),但大卫的宝座将永远长存(5节)。话中的含义显然为,倘若摩押真正希望未来满有保障,就必须前来相信,进入神对大卫应许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4cde节和第5节的文笔差异很大。讲到危机之时(4节),以赛亚是模仿使团激动的语气,但是讲到大卫王的安全时,他却改用庄严平静的口吻。他所要提供的内容为:脱离压迫和不安,进入有信心与盼望的平静把握中。第一,他向他们提供一位不变的神。慈爱 ḥeseḏ ,即神对祂百姓立约(因此不会改变)的委身、祂的坚定不变,不会受时间与环境的影响,甚至百姓悖逆的时候,祂仍不改初衷。第二,有一个国度将存到永远。宝座……坚立,与摩押的经历正反向,人的政治命运何等脆弱。第三,有一位不容怀疑的王。在大卫家(直译:帐幕):不是篡位者,而是嫡传,有权统治,更重要的是,他乃大卫应许的继承人。「帐幕」比家更亲切,有「家庭」的味道,不单是住处而已。撒母耳记下十六22是这个用法极佳的诠释,而撒母耳记下二十1、22中「回家」的片语用法,也显明这一点。这位王是大卫的直系子孙,有权住在大卫自己的家中。第四,这位王将诚诚实实地治理(与脆弱、不可靠反向),有公平公义(见一21的注释〕。这乃是神所应许大卫王朝的复兴。换言之,以赛亚提供给外邦人的,是锡安最美的弥赛亚盼望。他的信心一直是普世的:凡向锡安求援的,在大卫家的旗帜之下都会受到欢迎。

  6~8. 摩押之愁苦的说明。摩押又回到到眼泪中,暗示他们并没有接受在锡安可得保障的条件,而这里提出的原因为摩押的骄傲狂妄,和忿怒。如果是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贡物,或许不会伤到他们的骄傲,可是要向锡安的王臣服,这惟一的要求却让他们觉得代价太重。

  6. 四个名词,骄傲……骄傲……狂妄……骄傲,都出于√ ga ̄ʾâ ,「高高在上」。这个字好的一面是「满有威严」();坏的一面则是「高傲」,自我价值的膨胀。忿怒 ʿeḇrâ )常指「(涨溢)的怒气」(),可是这里的意思是「厚脸皮」,指每一方面的自我评估都高人一等。对这一切,以赛亚的评论为,她的夸大(虚构,活在不真实的世界里)是虚空的。惟有信心之路,相信神的应许,才是真实的道路。

  7. 所以(7节),引进了拒绝在锡安得保障的结果:哀号(7节)和枯萎(8节)。哀号……哀叹……忧伤:第一个词是以言词表达的忧伤,第二个词是指内心忧伤而生的「呻吟」,第三个词是忧伤到疲倦软弱的地步,所谓「伤恸欲绝」。吉珥哈列设:见十五1。男人:「葡萄饼」(见 NIV 小字)。这个词的其他出处()无助于这里的解释,只说明了这种饼应当是很可口的。所以,倘若延伸的葡萄枝(8节)代表向外国伸展的影响力,或许「葡萄饼」便代表家里的欢乐与兴盛。

  8. 希实本西比玛地点不明。雅谢)在摩押最北的边界上。旷野在东边,在西边。整个图画描述一个国家向四方伸展其影响力。

  9~12. 神为摩押的哀伤。以赛亚仍然在讲摩押骄傲的后果:第7、8节是摩押的情形;第9~12节则是神的感受,祂为摩押的过去(所丧失的一切,9~10节)和未来(无处求救,11~12节)感到悲哀。

  9~10. 因此,「所以」(参7节)。我哀哭(9a节):主词可由我使他止息(10d节)看出。这里的思路与十五5~9类似。当神以神圣的公义临到,祂也同样带着神圣的哀伤。只有我们才会觉得祂的公义与爱之间有矛盾;其实神的本性乃是一贯的,所有神的性情都是完全和谐的(诗一四五)。在十五5,祂为摩押悲伤;现在祂哀哭,与雅杂人哀哭一样,直译为「在雅杂人的哀哭中」。祂的眼泪和他们的眼泪交织在一起;祂并非冷眼旁观世上的哀伤(虽然他们是自找的),乃是亲身参与其中(虽然这痛苦是祂公义的审判)。这里的注意力不在葡萄树的枯萎(8节),而在从前的葡萄园和葡萄收成时的欢乐。摩押选择骄傲之路,结果完全失去了喜乐;而当摩押在神所造的大地和其中的果实中找不到欢乐,神也感到十分难过。

  11~12. 应当和第9节一样,由「所以」引进(参7节)。这是摩押骄傲的第三个后果,重点也是神的哀伤,祂为骄傲令摩押走投无路感到悲哀。他们拒绝了锡安的拯救,而无论再花多少力气(疲乏),或再怎样烧香拜拜(祈祷),都找不到拯救。

  13~14. 摩押即将成废墟。以赛亚第二次提到「中间时期的应验」(见)。三年之内将实现的预言,让人有理由可以相信神对未来更大的应许。这个预言或许是由摩押人的询问而导出的()。外邦使者特别要来找先知(如:以下)。亚述的危机使得巴勒斯坦诸国外交上往来频繁。如果以赛亚是趁摩押使团到访之时,公开十五1~十六12的资讯,试图将他对他们国家将遭重大灾难的预感传给他们,也提供解决之途,或许会有一些摩押人到他那里去,要他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先知运用向不存在的听众(摩押)发言的技巧,也是要教导眼前的听众(犹大);这一次他强调离开骄傲、归回信心的功课。若是如此,时间的因素不单指出这是中间时期的应验,因而成了相信神的理由,并且也造成适度的压力,要求人作出回应。照雇工:雇工对时间特别注意。所以,这里的三年意思是「三年整」。摩押的付款日期已经决定了。荣耀……群众:无论现今的情形多好、资源多丰富,都无法抗住灾难。从人而言,这场陷落或许「出乎意料」,但若是神已经下令,事情就决定了,而如果神的救恩遭到拒绝,就别无拯救之途。


17
以赛亚书第十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大马色/以法莲:死亡之路与生命的应许(

  以赛亚书这一段由三组神谕构成,每一组中,神的百姓都于第四段出现(),这里是论北方的百姓,以法莲(~6)。这则神谕表面向亚兰国的首都大马色所发的,而为什么以赛亚要把以法莲藏在其中?他的用意为:神的百姓是在世界历史中活出他们的历史。这一串神谕对列国发出五重角色的呼召,而他们也置身其中。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对其中的要求、压力、疑难和引诱,都不能免疫。在以赛亚的时代,他们也是世上诸小国之一,所以面临同样的问题:哪里才有安全?面对亚述的威胁时,以法莲的回答,是去找亚兰(见以下的注释;导论:第一个危机,导论19~21页),把自己的国运和从前的强敌紧扣在一起,而产生了亚兰-以法莲同盟。由以法莲的惨痛经验可知,与世界认同以求得救,等于与世界一同毁灭。

  我们对以法莲的问题不可存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要想想今天一个小国面对被强权并吞的压力,便可以体会他们的处境!与其他国家携手合作似乎是明显的出路,甚至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这样一来,他们等于忘记了自己的神,祂能施行拯救,是他们的坚固盘石()。在这一连串的神谕中,神肯定()祂是掌管世界历史的主,祂能使自己的百姓获得安全;祂从不背弃过去的应许(),而外邦人要得救,就必须顺服锡安和其中的王(;参:)。可是以法莲在这里却想从大马色找安全,不向神求,不信靠祂的应许,违背了祂的心意,向外邦求救,而不是为外邦开得救之路。

  两个国度( 大马色/以法莲神谕的前半,十七1~11,是一段历史缩影,讲到大马色与雅各的命运。他们以为可以借着合作主宰自己的命运,但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十七12~十八7应和这一段,从历史的全景看,谈全世界会发生的事。其中的问题亦相同: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1~3. 不灵光的安全。亚兰的首都大马色,在「盟邦」中居首位,是主要的推动者;神百姓北方之国以法莲被纳入大马色之下,加入为同盟国理由不只一个!(见)惟一知道地点的亚罗珥)是在迦得,以法莲众支派之一。因此,以赛亚的探照灯在这几节中来回摆荡了三次:这里又显示,结构中亦有资讯。这些国家已经将自己紧紧绑在一起也必会一起败亡。以法莲本来可以在神里面找到安全,而根据十六5的模式,甚至可以将亚兰也带进同样的安全中,但是他却作出反向的选择。不信的以法莲从大马色得不到帮助,而大马色也无法从不信的以法莲得到帮助。牧羊之处不是受祝福的牧场,而是一幅人皆逃离、牲畜游荡的画面。像……的荣耀可能是讽刺性的说法:以法莲原本可享的荣耀必定消灭,而大马色也会随之而去。不过更可能的解释,是按这些字的字面意思来看:以法莲之中有不可毁灭之物,这种荣耀保证他们会有未来,因此,连亚兰也可以有未来。这种突如其来的盼望,颇合乎以赛亚的笔法,同时,也让这句话与十八7外邦人的盼望构成一个括弧。

  4~11. 说明:毁灭与存留。这几节的内容,由三个到那日的神谕组成(4、7、9节)。这里的是指1~3节所列出的毁灭之时。

  4~6. 三幅图画描写出毁灭的程度:使人身体消瘦的疾病(4节)、收割(5a节)、摘果子(5b节)。第一幅图讲到病人内在的状况:离弃信心的道路,一定会使人虚弱。第二与第三幅图画将外力放进来:收割的人与摘果子的人,他们动手之后,便所剩无几。离弃信心的道路,使神的百姓面对外力的毁坏毫无抵御之能,甚至连他们曾存在的痕迹都不会留下。剩下几个未摘的果子(6节),就人而言,是出于侥幸但它们实在存在,是绝望中的盼望,总有存留者。前面万军之上主的头衔(3节)保证盟军必然遭到毁灭(1~3节);同理,以色列的神之头衔,指作出应许的那一位也保证,尽管看来不可能,但仍有人会存留(6节)。

  7~8. 描述神审判之后人得益处的情形。结果为灵性的净化:眼目将定睛于神(7节),人造的拯救办法都将被弃绝(8节)。

  7. 人( ha ̄ʾa ̄ḏa ̄m ):「人类」。以赛亚所想的似乎超过了以色列,也包括「亚兰的余民」(3节)在内。神的洁净带来灵性的益处。仰望是定睛注目( s ̌a ̄ʿâ ),以神为惟一可靠的物件;眼目是渴望与期待的器官(),要从神得到他们所需用的一切。造物主:刻意与第8节人手所造的神成反比(参:)。以色列的圣者:要转向真神,对骄傲而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外邦人要前来承认以色列的神,必须放下国家的骄傲;以法莲则必须为悖逆、分裂而悔改,才能归向住在耶路撒冷的那位至圣者()。

  8. 仰望……重看与第7节所用的希伯来文动词相同,这两句负面的话,加强了转向至圣者的资讯,就是要单单向祂效忠,摒弃其他的神只。手……指头暗示,虚假宗教的标记乃是仰仗人自己。人造的神像既丢弃了,支持它们的整个宗教体系也随之而去:祭坛是为献祭而用,亚舍拉木杆(和合:木偶),即常青植物的象征,代表生命和赐生命力的女神;而巴力崇拜所用的香坛(和合:日像;),是与神只沟通的媒介。

  9~11. 说明了亡国的原因。这段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显示先知的事奉是有条有理的。这样的事奉并非靠大声嚷嚷来煽动群众,逞口舌之能,而是提供了情况的描述(9节)、事件的分析(10ab节),以及结局的预测(10b~11节)。信心是神百姓的真正测验:他们要靠(直译)「他们的坚固城」(9节),还是要靠「你坚固的盘石」(10节)?

  9. 希伯来文按照顺序来读,为「他们的坚固城将像被弃的树林与高地,就是他们因为以色列众子而离弃的」。当然,在以色列进入迦南地之前,当地人本有庞大的城堡,如今早已成废墟,被抛弃,但仍清楚可见。在约书亚的时代,信靠神的结果,胜过「城邑……高得顶天」(),但是当人偏离信心,就为自己建造坚固城,信赖那些神从前所摧毁的东西。

  10. 这里开头应有「因为」。在10~11节中,动词为第二人称单数阴性,暗示原来并不属于第9节。很可能这几句话原来是向某座城说的,以城市代表其中的人民。可是这几句话在目前的上下文中亦很合宜,足以解释荒废的原因:城市将倾倒(9节),而接下来向这城市说明其原因,岂不是很恰当吗?忘记……不纪念:第7节的定睛注目、期待的眼光,是描写常将神摆在思想与记忆的前面。不记得乃是灵性失败的原因(、40~42)。救你的神:直译为「神你的拯救」。在这个片语中,「拯救」并不是指某一次的行动,而是经常性的特质:祂是「拯救之神」,而所有格的「你的拯救之神」意味这种特质总是存在的,总可以为祂的百姓所用。盘石不只是(静态的)象征不改变。旧约用这个比喻的地方,包括出埃及记十七章,那供应人的盘石流出了救他们的水。树林:尤其是「坚固地」,正如第9节(「坚固」)。在威胁四布的世界,把城市建为「坚固地」似乎是务实的作法;但「真正的务实」乃是信靠神为拯救的盘石,祂是我们的「坚固地」。但是他们并没有走上这条稳当、安全的信心之路,他们究竟怎么走呢?按照他们自己的估计,他们已经建好了坚固城(9节),但以赛亚形容,他们栽种树木都是枉废!假的宗教何等愚昧!花园的比方()是指以外邦求丰裕的宗教为得着丰盛和力量的途径。输入的(和合:异样的):从外地带来的,正如和大马色结盟。

  11. 出现四次。假宗教总是反映出人的主动(栽种它们……),除了善男信女的努力(使它们生长……),别无活力。

  列邦诸国( 神谕的第二部分将主题扩大,一开头就宣布:诸多国家(和合:多民)。这里没有指定国名,因为以赛亚一如往常,并不在意定出事件的时间,乃是要看出事件所包含真理的原则。不过,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这乃是指亚述的危机:许多国家都翻腾不安()、外交活动频繁()、表面上神无所作为()、危机突然终止()。以赛亚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文笔,在描述此一景象时发挥得淋漓尽致,结果,这首诗将以赛亚对神掌管历史的独特观点作了雄浑有力的表达。

  12~14. 世界权柄的原则。一开始,许多国家在翻腾、喧嚣的光景(12节),与最后突然之间没有了(14节)的情形,成为强烈的对比。在这两点之间,只有一个希伯来字:他斥责他们

  12. 哄嚷……海浪:从人的眼光看,起伏不定的海,正是世界历史变化无穷的写照,尤其可以描绘(诗九十三)要威胁神的宝座和百姓的世界(;诗二)。亚述诸王扩张帝国时,版图大增,组成包括各种民族的军队;而剩下的一些国家,无论大小,都强烈感受到帝国主义翅之风的威力。亚述危机带来一段特别动荡、奔腾、胁迫的时刻。而在最后之战时(),这样的情形更将遍及全球。

  13. 掌管世界的,其实只是神的一道命令();参创造世界时,这声音与各种「能力」的关系()。按整个神谕的上下文看,尤其是十七1~11,所要表达的,不仅是这位神的伟大,更是不信靠祂的愚昧。的图画,描写出快速、完全的分散,以及间不容缓的审判,承受者毫无办法反抗。波涛尽管汹涌(12节),只要祂一斥责(13节),就变成风前的乱翻的野草:冲过来的时候似乎无法抗拒,但是它们根本身不由己!

  14. 晚上……早晨:参三十七37。诗篇三十5以晚上/早晨的主题来描述神工作的特色;诗篇四十六5和这则神谕,很可能是以西拿基立的事件为基础。突然的惊吓:西拿基立让犹大和耶路撒冷因惊吓而不知所措,可是一到早晨,他就没有了,直译「他空空如也」/「他一点痕迹都看不见了!」我们:无论是西拿基立「小」规模的独立事件,或是此处所暗示大规模的多国……多民(12节),都与我们即神的百姓有关()。同样,在危机之时不信靠神是何等愚昧。祂对世界的掌管不仅无可抵御,祂对祂百姓的关切更是永远不变。


18
以赛亚书第十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十八1~7. 向世界发出的记号。主前七一五年,衣索匹亚的边克依(Piankhi)统治了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五个(衣索匹亚人)王朝。他立刻想跻身世界舞台,派遣使团到各国,想结合反亚述的势力。十七1~3中,以赛亚曾检视亚兰和以法莲那小规模的联合防御。此处的作法循着同一条路线,只是规模更大,而以赛亚用宇宙性的话语来描述,测试它是否真能满足世界的需要。十七1以下那小规模的实验中,它已经失败了,而如今它跃登世界舞台,又将遭到怎样的命连?

  1. 祸哉(和合:唉!)与十七12的「哦!」是同一个字,翻译应当相同,才可以表达出这两段的平衡感:十七12~14肯定了管理世界的原则;十八1以下用世界的情形来加以测试。翅膀刷刷响声之地:埃及有许多飞虫。以赛亚没有提埃及的名字,而用刷刷响声来暗示忙乱不安的世界。古实是尼罗河上流一带,衣索匹亚。所以,整幅图画是指当时已知的世界(埃及),沿着宽阔的水路,向遥远的未知世界而去。

  2. 使者出发。高大光滑,平时的译文是指衣索匹亚人,在古代世界文学中视为长人的一族。但是√ ma ̄s ̌aḵ ,「伸出、延长」却从来没有「高」的意思。「伸出」可以指「长久」(),即有悠久的历史,故相当发达。光滑 môra ̄ṭ )意思是磨光的,像剑经磨利而发光,可以派上用场();所以,可以指「在备战中」,武装整齐。这样的解释使此处的人非常适合去寻找盟军。

  3. 我们已经注意到(),以赛亚会迈入外交圈,提出他自己(可能并不受欢迎)的回答。他在这里正是如此。边克依的使者所获得的指令,应当是说服外国政界,组成反亚述联盟,但是他们的任务(2节)却带出以赛亚向世人发出的资讯(3节)。我们可以想象一幅情景:使团来到耶路撒冷,以赛亚利用这个机会,奉神的名公开发表他向全世界要说的话。事实上,他也可能视他们为他的使团,而打发他们出去。他向世人说话(3ab节);他要全球都产生期待。大旗(亦见)将竖起,号角(亦见)将响起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暗示各样提醒人的机会都将用到。第三,他要求人回应:「哦,要看……要听!」这样的翻译比较合适,不过你们将看到……也是正确的译法。

  4~7. 开头的「因为」(NIV 未译)引介了以赛亚世界资讯的说明。他从神得到一句话(4a节):神在等待(4b节),在选择祂作物成熟的时机(5节),战争的武力将全遭摧毁(6节),世人都将到锡安来朝拜(7节)。

  在世事上,神是安静(4节)的旁观者,那样的自然,就像光中必有热,收成时必有露水。可是祂亦是超越的神,从我的居所观看。而正如清热露水对收成并非偶然,有其贡献,因此,是神在推动历史,朝向成熟的时机。

  收割之先(5节):庄稼已经熟了,正如本节所示,但尚未收割。神的时间十分准确。作物熟到可以收割了,但是在祂的时机未到之前,镰刀还不可放进去()。类来饱餐的画面(6节),见以西结书三十九17~29;启示录十九17~18。

  第7节讲到全世界的结局。 ʿe ̄ṯ )是适合某事发生的「季节」。这个字与神在安静观察、等待(4节),时候一到就行动的概念相连(5节)。一方面(6节),人类不理会神、自己要组织世界的努力终于崩溃,而那正是世人受审判的恰当时机;另一方面,这个时刻亦是另一种收割的恰当时机:神要将普世的人都召聚到祂那里。礼物特指「朝圣的礼物」()。又宽又远(和合:开国以来):见第2节。有一些人来自地极,他们得到消息之后,就等候大旗的竖立(3节),如今他们来到锡安朝拜。外邦人将有余民的应许,有万军之上主)作保。同一个应许,就是此处的异象中已经实现的应许,亦是由同一个头衔所作的保证。


19
以赛亚书第十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e. 埃及: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神(

  这是头一个系列五则神谕的最后一则,与整个系列的搭配,主要在两方面。第一,在逻辑上,它紧接着前面的内容。根据十七、十八章,虽然以法莲已经与世界认同,但它的荣耀仍在(),所以它仍有盼望()。更奇妙的是,他们要联合的外邦人,就是会造成他们的损失之国,「到那日」却可以分享他们的荣耀()。接下来,以赛亚把异象从大马色再予以扩大,将来会有人从「又远又宽」之地来到锡安()。但是,他们是根据什么条件而来?以赛亚在十九24~25提出回答: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神。他所宣告的异象,保罗看见神已经实现了()。

  第二,以巴比伦起头的系列(),把亚述作为中间阶段的应验,如今则以埃及为最终的应验。如此,当时属神的两个国家所受到的强权威胁,便与前面头一个强权威胁相连:神掌管地上的「权势」,而最终得胜的,不是这些国家,乃是神的国度。在第一则神谕中,米所波大米的强权巴比伦和亚述被放在一起,视为主要的预言()及中间阶段的应验;在最后这则神谕中,主要的预言重点为埃及(),接下来为中间阶段的应验(),把南方两个权势埃及和古实连起来谈。这几章相当符合当代的历史。北方亚兰和以法莲的联盟被亚述瓦解之后,政治的重头戏便往南移。至少从主前七一五年之后,埃及便不断在活动,鼓动巴勒斯坦剩下的诸国联合起来反亚述;犹大国内具政治野心的人,对与埃及结盟,脱离亚述,重获独立自主权,一直跃跃欲试(见二十八章以下)。以赛亚反对到底,坚持他在以法莲神谕中()所宣告的真理,认定世上的同盟乃是死亡证书()。结果,十九1~15便是要说服他的国人,不要和那注定失败的民族拉上关系。从埃及的计谋与犹大愿意合作的情形看来,如果以赛亚不发挥他威力强大的分析与预测之能力,剖析埃及现在与未来的光景,才是怪事。十九1~15预言埃及将受击打,但接下来则是埃及得医治的异象,甚至这些曾为恐怖强权的国家埃及和亚述都会与以色列在灵里合而为一()。接着是中间阶段的应验(目前的经验能保证将来日期未订的事必会发生),埃及受击打(),将是一件明确的历史案例。

  埃及受击打的预言( 在这一段里,多半是神主动反对埃及的声明,但是并没有列出究竟是怎样的罪招来神的攻击。解答的线索,可以从以赛亚所强调埃及以尼罗河为基础的经济(5~10节)、埃及领导人自夸的智慧(11节),以及动词筹画的愚谋(11节,见下文)等看出。埃及是创世记十一1~9巴别的扩大版本:人类执意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靠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需要神。

  1. 在神面前埃及毫无能力。乘驾快云:诗篇十八10~15是惟一同样描述神为乘云骑士的经文,那里描绘神从高处猛然扑下,拯救大卫脱离扫罗,将他置于宝座上。如今埃及对大卫王朝产生致命的威胁(见二十八14~15的注释〕,而神将快速行动。在祂面前,埃及必溃败无力。偶像 ʾelîlîm ):「虚无之神」,不存在之物,参二8。战兢 nûaʿ ):「迷惘」,即只要神一现身,他们便惊惶失措。消化:见十18。

  2~4. 讲到社会的崩溃。这一幕涵盖了关系(2节)、事业(3ab节)、宗教(3cd节),和政府(4节)。社会分崩离析的概况,由埃及人攻击埃及人(2节)一语描述出来,这现象出现在家庭(2b节)、邻舍(2c节)、城市(2d节)中,而整个埃及又出现从前分裂的状况,分为上埃及与下埃及,南北针锋相对。神的作为让埃及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似乎没有一件事有果效(3ab节),而在这种光景之下,宗教特别兴旺(3cd节;一向便是如此)。政府退化成专制体系(4节),用集权手腕来对付社会崩溃的问题。这个预言的应验,可能是指边克依时代(主前715年),或是撒珥根的征服(),或西拿基立,或以撒哈顿(主前680年)、亚述巴尼帕(主前668年)、亚达薛西三世奥古斯(主前343年)等人的入侵埃及。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指出,社会问题根源于灵性问题:神必来审判(1节),祂会直接干预人间事(2~4节)。分裂(2节)和缺乏功效(3ab节)只是症状,不是病因。寻求宗教的那批人至少看出需要从灵性来解决,不过他们的解决办法,其实仍是真正问题的症候而已。面对分崩离析的状况,当劝说无效时,何不尝试用高压来使人就范(4节)?即或人不愿意作自己当作的事,也必将作神造他们时要他们作的事!不过,这仍是症状,不是病因:病因乃是他们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1节)。

  5~10. 描述经济的崩溃。尼罗河是埃及的经济基础,在这段中五次提到名字,四次用象征代表。尼罗河干涸(5~6节)表示全国经济崩溃。河床(5节)直译「一条河」,以不定式来强调,意为「那条河本身」。沟渠(和合:江河)……河水(6节)指灌溉系统,将尼罗河的水通到埃及所有的农地。(7节)应当是「尼禄」:这个名字在同一节中出现三次,以强烈显示灾难的严重性。水的缺乏带来农产(所种的田)的欠收,接下来则是风蚀(吹去)。这里所提的钓鱼方式,钓……网(8节),在埃及的纪念碑上亦有同样的描述。尼罗河枯干,渔业随之垮掉,相关的制造业也受到牵连(9节)。编制麻线和纺织的技术,在埃及十分发达。织布工人(10节;和合:国柱)是将希伯来经文修改为 s ̌eṯîṯeha ̄ ,而不用 s ̌aṯo ̄ṯeyha ̄ ,该字的意思是「柱子、根基」。这个字在别处并没有寓意性的用法,可是如果这里容许有这样的意思,便应当是指经济的枝柱,即投机的商人、企业家、老板。他们一失败,雇工肯定心必愁烦。这些问题若是病因,而非表面的症状,便都可以解决。但是症状并不是病因。圣经坚称,健全的经济背后,乃是正确的灵性(;参:哈该书对通货膨胀的看法,)。

  11~13. 继续讲政治的崩溃。这几节中智慧出现三次,「公侯」(政府内的公务人员)有两次译为官员,一次译为领袖(和合皆译为「首领」),而「参谋」的概念,名词与动词共出现三次。换言之,以赛亚是向「内阁」和行政长官说话。掌权的人皆愚昧(13节)、迷糊(NIV:头晕;14节)、不稳(14cd节)、无助(15节)。尽管这些领袖大言不惭,但是他们缺乏亮光(11节)、无法分辨(12节)、误入歧途(13节)。他们该怎么办?改变政府吗?但这亦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些首领为什么如此愚昧、不能分辨等?因为神与他们为敌(14节)。这个问题同样是灵性的问题。

  琐安(11节)位于东北三角洲,在衣索匹亚王朝时,曾为埃及的首都。愚人 ʾewîlîm )是笨到极点的人,无法看出自己所作之事的危险()。愚谋:√ ba ̄ʿar 一字的意思是像动物一般不会用头脑,缺乏真智慧或更高一层的智慧作引导()。这个字特别指「缺乏属灵的分辨力」,在此暗示他们无法看出神的作为,即无法辨明在国家、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背后,有属灵的原因。西拿基立入侵之时(主前701年),埃及惟一的一次采取支持行动,想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埃及的军队在亚实突以北的伊勒特克遭亚述击溃。可是没出几天,西拿基立的大军就崩溃了,但完全不是由于人力()。埃及和以赛亚时代的其他国家一样,有机会可以分辨历史背后的属灵状况。

  14~15. 这首诗开始讲神临到埃及;如今祂正在领袖当中工作。头晕(和合:乖谬): ʿiwʿîm 一字只出现在这里,意思是迷惘或发抖。蹒跚(√ ʿa ̄wâ ;和合:差错):改道,即一下往这边走,一下往那边走。这亦是神所降神圣审判的一个层面()。头与尾、棕枝与芦苇:见九14~15。

  埃及的医治( 神的敌意并非最后的结论。以赛亚在谈世界的问题时(1~15节),也提出了神的解决方案。他举出一系列五个到那日的声明。神在1~15节的行动,并不是对埃及最后的处置。到那日,祂想作的事会全部显明出来。

  16~17. 第一,祂会令他们产生敬畏神的心。以赛亚预先看见了神所抡的手,亦即明显是出于神的作为,让人战兢惧怕,不知这位可畏的神所定的旨意为何。他们尚不清楚祂的计画,也不知道他们的敬畏便是智慧的开端()。万军之上主将这个系列前后贯穿起来(16、18、20、25节;参4、12节)。

  18. 讲到「一种言语、一位神」。这是那一日的第二个现象,其中的细节很难理解。五城究竟是指哪几座?为什么有一城(或许是「各个城」)称为灭亡城65尽管这里很难了解,但是最重要的真理相当清楚:在敬畏神之后(16节),便会转向神,采用迦南的方言便是记号。以语言作为宗教的第一个记号,是以赛亚的特色(;参:)。:直译为「唇」,透过以赛亚书六5,再看回创世记十一1,当时「全地乃是一唇」。起誓加盟:他们的改变,外在的表现是语言,而内在亦十分真诚。

  19~22. 从五座城开始的事,如今扩及全地,从地中到边界(19节)。真宗教有五个特色:第一,是祭坛(19节)。在边界上有一根柱,代表是神所住的地方(参:),也显明祂的影响范围(),及祂宣称属祂的地方(,另一个字,同样的思想)。但在境内的中央将有一座坛,是复合的地方(),也是记号和证据(20节),正如约书亚记中的坛,二十二10、23~27,证明住在坛所在之地的人,也是真正属神的百姓。

  第二,祷告(20节)。百姓与神有沟通的关系。以赛亚的思想从约书亚记二十二章转到士师记三9(参:)。因为他们祷告,神也回应,因此危机解除,问题解决。第三,启示(21a节)。神会彰显祂自己(和合:必被人所认识)。真宗教不是人找神,而是人向神启示出来的真理作出回应。第四,敬拜(21b节)。用祭物和供物是公开的表达,而还愿则是私下的表态。真敬拜有两方面:首先,我们透过神所预备的恩典来到祂面前:即献祭的体制(参:);接着,我们要向祂作出回应,誓言奉献自己(参:),并且以恒久顺服来实践誓约。第五,神的保守与管教(22节)。神所爱的祂必管教();苦难是国度成员必经的一面,也是最后的入口();对神话语的接受,必须经过考验,才能证明为真实()。神的管教有目的,是在祂眷顾之下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意是要人归向上主,存悔改的心回头(),以祷告来信靠祂,并接受祂的医治。

  23. 描述齐心的敬拜。先是五个城市(18节),再是整个国境(19~22节),如今则是全世界。亚述危机的时期,是典型的世界历史。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国家,亚述埃及,在全世界造成紧张、分裂、不安,与痛苦。而世界权势在何处制造分散,按照启示而来的真宗教()则能带来合一。这第四则到那日的神谕,重点是百姓和谐相处的感受,以及其自由的表达。大道:即「高路」,高出地面的路,不会找不到。埃及人要与亚述人一同敬拜:这是他们合一的基础,也是使他们联合的原因。他们能互相接受,因为他们都为神所接纳()。

  24~25. 再度强调「一个百姓、一个世界、一位神」。在第一个到那日(16节),埃及所感到的畏惧中,犹大也包括在内。这是合宜的,因为对神真正的认识,包含对属祂之民的认识与顺服()。但是归信的人立刻能得到神完全的接纳(我的……我的……我的),并且与其余属祂的人一起得到同样的地位。百姓工作产业等头衔,一向为以色列所专有()。出埃及之时,神曾在埃及划清界线,说:「容我的百姓去」(),但如今埃及成了我的百姓


20
以赛亚书第二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埃及被击打的案例:中间阶段的应验( 有四年之久,埃及一直在巴勒斯坦诸国耸动,要他们背叛亚述,并允诺说,一旦反叛的旗帜举起,埃及人一定声援。主前七一三年亚实突同意了,而七一一年亚述便予以反击。亚实突的王被一名傀儡取代。然而,背叛的风潮依旧持续。新王被赶出去,而埃及仍在背后兴风作浪;他们差遣使者到犹大、以东,和摩押,要他们联手合作。由于希西家没有受过亚述的报复,所以他可能保持距离。可是亚实突难逃厄运。亚述王撒珥根差遣他的大将(和合:他珥探)前往,而亚实突变成了亚述的一省。当时埃及则食言而肥。

  大约在这个时期,以赛亚以动作表明了一则神谕,他露身赤脚行走(2节),目的是要模仿被亚述掳去之人的命运,以表明信靠埃及的愚昧。他矢志让众人看见,他从神领受的话精确无误。这则故事放在这里,是代表中间阶段的应验。以赛亚已经列出全世界的盼望(),以当代的三个国家作代表:他自己的百姓、亚述大帝国,以及有潜力成为大帝国的埃及。他的异象为,这三者将在同一位神之下成为一个百姓。如果这件事听来太不可思议,那么,他的同胞应当注意看神的话如何应验在世界大事上,就是列强都参与在内的大事。

  1. 那年:即主前七一一年。大将 tarta ̄n ;和合:他珥探):仅次于王的将领(),此处为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年),亦是亚述最伟大的王之一。

  2. 那时 ʿe ̄ṯ ),并不是准确的日期,而是指适合传出资讯的时机。麻布显然是以赛亚平时所穿的,可能是一种哀悼的麻衣(),也可能是先知们常穿的粗布衣裳()。露身 ʿa ̄rôm (NIV:stripped)的意思是「裸体」。NIV 为了保全颜面而作了解释性的翻译,这也可能是正确的,不过这个字一般的用法并非如此。俘虏通常都被脱去衣服(四,)。以赛亚付出顺服的代价,与神的话认同。先知经常以动作来展示自己所说过的话(如:以下,;结五,十二)。其目的不单是作「视觉教具」,更是要将神的话作双重的表达:话语加上动作。因此,其应验也加倍确凿(参:)。

  3. 百姓有三年的时间观看以赛亚,希奇他的动作究竟代表什么。他是否只是告诉他们,背叛亚述不会成功?但是,我们可以说,就连傻子也可看出亚实突根本不堪一击!或许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在嘲笑说:「告诉我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吧!」而其实这正是他所做的事。他要表达的资讯并非他们所想象的,也不是耶路撒冷世故的政治家们想听的他们正迷恋埃及和其应许。这里被掳的人应当是埃及人古实人(这两者相连,因为当时掌权的是衣索匹亚王朝)。

  4. 以赛亚并不是说,埃及/古实将被征服,只是说犹大人将会看到一群悲哀的俘虏被带离家乡。这件事在伊勒特克之役(主前701年)以后,很可能便实现了;埃及惟一一次想履行诺言的行动失败了。这件事既发生于西拿基立攻击犹大的前一年,便可能导致希西家的惊恐丧志(),正如以赛亚的预测。埃及的羞辱,直译为「埃及的裸露」,被掳无异宣告一个国家的破产。

  5~6. 羞愧:因为所计画的失败、所信赖的诺言落空、所怀的盼望逆转。沿海一带:被掳的人会沿着海岸道路走到亚述。住在那一带的人将最先亲眼目睹信靠埃及的愚昧结果,因此亦将首先下结论说,若要抵挡亚述,必须另请高明。


21
以赛亚书第廿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 神谕第二系列:长夜与黎明(二十一~二十三)

  请参阅十三至二十七章的前言,书版第138~140页。第一系列的神谕(十三~二十章),特色为欢愉的乐观主义。世上强权都臣服于神的话之下,而祂的话中充满了荣耀的应许。但第二系列的神谕却完全不同。虽然每一则神谕的主题都可由内容清楚看出,然而标题却十分费解,给人一种神秘感,甚至让人觉得整个系列带有不祥的兆头。事实上,灭亡与黑暗的感受的确遍及全文。

  这一系列的开头,是一个很恐怖的异象,令以赛亚畏缩();接下来有一个声音从黑暗中喊出,且得到回答,应许将不再有黑暗();底下讲到亚拉伯各族在旷野,缺乏供应(),接下来谈到耶路撒冷犯了不可赦免的罪()。在隧道另一端的亮光,为论推罗的神谕(),长久以来的物质主义变为与众分享,彻头彻尾的世俗主义变成归神为圣。前面曾建议(十三至二十七章注释的前言,书版139页),这些费解的标题是以赛亚的笔法,以表达他已经离开当代人眼前可见的光景,正瞻望未来。若是如此,历史就不会是一则愈来愈美好的故事。反向的,神的审判愈来愈严厉,世上问题不得解决,神的子民依旧受尽屈辱。虽然如此,在黑暗中仍有一道道黎明之光照射进来。

a. 海旁旷野:巴比伦原则(

  根据第9节,这第一则神谕是预言巴比伦的倾倒,但是指哪一次倾倒?最配合以赛亚异象的,是主前六八九年该城被西拿基立拿下的那一次。这个异象中的残忍与那次最相配,因为西拿基立记载说,他将全城充满尸首,至于「城中的神只,我的百姓用手将其摔碎」。建筑物被火焚烧,又用「大量的水浇在废墟之上」,作为最后夸功的表现。66

  这样的残暴虽然非常恐怖,却有其理由。在亚述帝国中,巴比伦是最不听话的一个单位。有两次(主前722~710年与705~702年),米罗达巴拉但率领巴比伦脱离亚述的统治,甚至成为亚述在米所波大米权势的威胁。在三十八章中我们将看见,他前来拉拢犹大,以图兴风作浪。这一则神谕很可能是以赛亚想劝犹大不要加入巴比伦反亚述同盟的努力。就像十九1~15的神谕是针对与埃及结盟的问题,此处亦可能是针对与米罗达巴拉但和巴比伦的事而言。谁愿意向一个会毁灭的国求力量呢?

  这首诗动力十足,非常吻合以赛亚的笔调,不过,由于它是诗,就必须从「字里行间」来推敲其意。先知看到一幅图画,一阵又一阵的旋风横扫过死海边的旷野地(1节),向他宣告危险将至(1节);他彷佛听见米罗达巴拉但的使者向希西家说:亚述仍像从前一样诡诈(2节),可是以拦与玛代已经预备作战,中止亚述所带来的一切痛苦(2cd节)。以赛亚回到自己的不祥预感(3、4节)。他当然期望看见亚述权势的黄昏(4c节),可是眼前的异象如此可怕,令他极其痛苦惊惶(3节)。接着,他听到另一个声音(5节),显然来自宫中,就是为庆贺与巴比伦立约而摆设的筵席(5a~c节),他们自信满满地吩咐军队,准备进行抗争(5de节)。但以赛亚为什么这样害怕呢?下面他就带我们进入那向他打开的秘密(6a节):如果他设立一座望台,到时候就必会报告巴比伦陷落,其中神只被打碎的消息(6b~9节)。他必须带给神子民的资讯为:没错,犹大遭到亚述的压逼(10a节),但若它与那将亡的巴比伦联手,能解决问题吗?这乃是来自神的话(10bcd节)。

  不过,如果这则神谕可以视为约于主前七○五年针对当时的状况而发,那么,以赛亚为什么不在标题上指明与米罗达巴拉但有关?为何要用神秘的论海旁旷野一语(1节)?或许因为,起初他讲神谕时,是针对三十九1以下所记载的使团,但放在这里,目的则更广;他「似乎是借用这些事,来刻划属世之城随时可能倾倒的情形,这是末后时代祸哉的开始,在神施行拯救之前。」67这些神谕将当时的巴比伦()变成此一神秘标题背后的城市(),最后又变成二十四10「拆毁的城」,代表人类不要神,想自组世界的努力所遭的可怕后果。以赛亚在摸索前进时,看到历史总是重现巴比伦原则:人类一直想在世上建立大一统的权势(如:),以围护自己的安全。但不要神而妄想建立世界秩序的努力,注定会失败。

  这则神谕的结构为 A1-B1-C-B2-A2。

  1~2a. 以赛亚得到了一个异象(A1)。论海旁旷野的默示是费解的标题,最可能的解释为68这是以赛亚得到异象的地点。或许他带全家去渡假,回来报告说,天气非常不好,风暴一个接一个(这种假想是否太过「普通」?)。而当他追忆这一连串的旋风时,它们却彷佛在告诉他,「有东西将从旷野出来」。NIV 加上侵略者(和合加「仇敌」)来解释,但以赛亚只是写「它来了」不知名之物更具恐怖感,何况它是「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

  2b~d. (B1)背叛的(和合:诡诈的)……:「背叛的背叛,毁灭的毁灭」原来是指亚述的一段话(见),因此很适合米罗达巴拉但的使团采用:亚述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必需采取行动。此处的上下文既脱离了当时的情况,就可以指世上纲纪崩溃的现象:人不得信赖,财产不受尊重。以拦:如果这则神谕应当解释为主前五三九年巴比伦为玛代与波斯人所夺,这里提到以拦便难以说明,因为到了第七世纪末,以拦已经不再为强权。可是在米罗达巴拉但的时候,若以拦玛代武装起来,在外交上便能组成极强的势力。在此一命令语的背后,我们彷佛可以听见这些使者正在夸口,说他们只要一开口,以拦和玛代就会拿起武器来。我使:米罗达巴拉但认为自己是当时终止亚述压迫的答案;这句话是假想的,代表过去所有想要作拯救者的心声。世界舞台上总有一些强权,而也总有一些人自认可以将它们推翻。

  3~5. (C)一闻此言(3节;和合:所以):即「所以」。以赛亚的反应乃是惊恐,身体(3节)和情绪(4ab节)都有剧烈的感受。他一直渴望黎明来到,但是,整件事的可怕状况令人感到无比惊恐。反向的(5节),有人却认为,这正是摆设筵席的大好时机(5a~c节),对大兴干戈感到无所谓(5de节)。因为,第一,若当时为米罗达巴拉但差遣使者前来(主前705年,),那么所渴望的黎明之光便是脱离亚述的辖制;但是以赛亚知道,巴比伦会遭遇凶暴的攻击而倾覆,结果极其恐怖,而他更为神的子民担忧,惟恐他们加入属世的联盟以求解脱,后果会更不堪设想。然而希西家被使团稍一奉承(),就落入了圈套,不但欢迎他们,大摆筵席庆祝,而且餐后还请人大放厥辞,吹嘘他们的主张如何有理。用油抹盾牌:即膏抹盾牌,彷佛要进行圣战。以赛亚看到这一幕极其痛苦。这样作是否会拯救犹大?绝对不会,因为巴比伦本身注定要灭亡(9节)。而目前他们立刻就要遭到西拿基立无情的屠杀。要挣脱亚述的辖制,代价实在太大了!

  然而,第二方面,正如前面所提,此一第二系列神谕的费解标题,显出以赛亚正在前瞻,跳脱当时的光景。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强权想要辖制他国,也总有一些充满自信的拯救者在寻找盟友;而亦总有一批自称是神子民的人,不加深究地自愿卷入这场斗争之中,结果自招苦难、损失;最后,到了那日,恐怖将达高潮,神终将对付罪恶与罪人,以及整个由人之骄傲所建造的世界体系,即启示录中十八至十九章灵意的巴比伦。

  6~9. (B2)为了要生动刻划巴比伦必定倾倒,以赛亚假想了一名守望者的景象,他得到吩咐,要注意什么事(7节),而他忠于职守(8节),看见所预言的事成就(9ab节),并将所得到的消息传回(9c~f节)。

  战车(和合:军队)……马……驴……骆驼(7ab节):直译「一大群军队,一对对的马,一大群骑驴的军队,一大群骑骆驼的军队」。西尔(M. S. Seale)注意到,「阿拉伯游牧民族预备作战时,……骑着一匹、牵着另一匹。」参列王纪下九25,西尔将该处译为「当时你我骑在对马上」。69西尔说,第二头牲畜是候补,以备一旦若需要逃离之时可以用上。所以,守望者要注意的,是上战场的军队。守望者大喊(8节;和合:他像狮子吼叫):直译为「一头狮子在吼叫」,即「他是狮子,而他吼叫」,意指这人心意坚定,十分可靠,能达成交待的任务。当然,这位守望者便是先知本人,而这一节让人看出先知职份的要求:定意宣讲只有自己看得见的事(6节)、本身的个性极其可靠(7节)、等候的工夫到家,直到得着了确定当传讲的资讯(8节)。看哪,……来(9节):「而,哦,看哪!有一群军队来了,一对对的马。」既然他们仍骑着一匹、牵着一匹,就表示他们是得胜而归。真是如此,因为巴比伦已经失败,它的理想(一切的神像)也破灭了。

  10. (A2)以赛亚采用第2节的动词告诉(和合:默示;NIV: shown),作为整首诗的结尾。他看见一个「可怕的异象」,如今报告出来,说这是从上主来的资讯。因此,按此一神谕原来的背景而言,希西家最好要注意这个警告:巴比伦看来很可取,但是若要与它的未来认同,就必和它一同灭亡。这就等于踏上古巴比伦(示拿;)的老路:人类自满自足精神的缩影。当然,等到过了以赛亚所能见到的状况之后,历史仍然不免重演,同一个原则会再度运行,神的子民又会受到同类试探的包围。站稳信心的立场是不容易的,尤其在压力重大、苦难临头的时候被打的禾稼。只要有人应许协助脱离灾难,便极容易成为我们的选择。但是信心的看法却是不同。我们仍是我的百姓我们仍是「我的被打压的,我的谷场上之子」(直译);生活中的重压来自于神;捶下来的重击是祂的击打,刻意要使庄稼安全地收入谷仓中。在一切历史的背后,那全能的力量,是上主雅巍,祂不单要审判悖逆者,也要施行救赎;祂是以色列的神不是我们选择神,而是神选择我们,而祂对自己的选择永远不会后悔。

b. 沉默:黑暗的日子(

  从列王纪下八7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其他国家的人会来求问先知。当时由于亚述的威胁,各国外交活动频繁,很可能以东人因此来到耶路撒冷,并特别指明要以赛亚提供意见。我们无法判断实况是否如此,抑或以赛亚只是自己在默想以东将如何在亚述手下受苦。撒珥根于主前七一五年进攻该地。在此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那在黑暗中的声音是何等痛苦,而他与先知的对话为:「你可以告诉我什么?我没有什么可报告。事情会改变吗?不会,无法改变。即使早晨临到,黑夜也很快随之而到。」在此一系列五则一套的神谕中,这则神谕与十四28~32非利士的神谕相呼应。非利士人错解时代的征兆,以为大卫王朝会灭没。他们必须知道,未来从大卫的根将生出强韧的枝子。而对以东人的呼求,以赛亚则明言,真正的黎明尚在不可知的未来,眼前只有黑暗笼罩。第6节的守望者仍在守望;第10节的压迫仍未得医治。万事看来与以前一样(),但是关心夜晚还剩多长,总是值得的,因为黑暗绝不会是最终的结局()。因此,这一个外邦国度彷佛是世界历史的镜子:终局必将临到,现在尚非终局。盼望在于未来(12ab节),虽然迟延,却必定实现(12cd节)。

  11~12. 度玛(11a节)意思是「沉默」(),既然提出问题的人来自西珥,以赛亚显然是用度玛来暗示以东,同时也代表他对未来只能以沉默来回答。神的计画不但实现于又大又富戏剧性的事上(9节),也实现于平凡的时间之轮中(12节),会有一段很长的时期,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以赛亚加给提问题之人的,乃是最困难的功课,就是坚忍到底的功课。将到是希伯来文表确定的完成式:「必定会来,已经命定要来」。回头再来:虽然过程会拖长,但是结局乃是确定的。

c. 沙漠的夜晚:外邦的需要未能解决(

  第三则神谕和外邦的摩押所面临的危机有关(15~16节)。摩押本来可以转向锡安得保护,但却因骄傲而矜持不肯。亚拉伯旷野诸族处境窘迫,他们是否能藉彼此支持来解决问题?不能,他们的需要无法满足。

  这里的背景仍然是亚述的危机。主前七一五年,撒珥根进攻住在提玛(以拉特南端、红海以东的绿洲都市)和亚喀巴湾之间的各族;主前七○三年,亚拉伯加入米罗达巴拉但的反叛,但遭西拿基立击溃。以赛亚描述底但人逃离战场的场面,他们要求提玛来支持。外邦世界有需要的时候,想倚靠自己的力量而互相支持。但这一中间时期的应验(16~17节),使透过集体力量得安全的盼望全然落空。

  13~15. 论亚拉伯的神谕:在这一系列神谕中,只有此一则的前置词()是 be ,意思是「在内,反对」;亚拉伯直译为「亚拉伯人」。整个标题也像前两个标题一样(1、11节)具影射性。子音 bʿrḇ 不单可能指「在/反对亚拉伯人」,也可以指「在晚上」,在标题和13c节中都是如此。「晚上」正如「黄昏」(4c节)一般会带来惊恐。这样的解释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它很适合这个系列富神秘性的标题,也能配合这则神谕的情境外邦人正在黑暗的世局中。底但人:NIV 认为底但人接受了一道命令,要带水来(14节),可是若要这样解释,就必须将希伯来文的直述意味(「他们拿来」)变成命令语。但是根据希伯来文,底但人不得不在树林中住宿,就是在灌木丛中,离开被踏平的道路。亚拉伯的 bʿrḇ ,像前面一样:我们是否可以将这里几个子音两个可能的含义结合起来,而译为「在亚拉伯的日暮」?

  提玛的居民(14节)前来供应难民,直译为「为了口渴者,他们带来水;住在提玛之地的人带着面包(他所需要的面包),在那里接待难民。」难民(和合:逃避的)一字出现于十六2~3,指摩押人逃离危险。他们本来可以逃到锡安,但是亚拉伯诸族却要自己想办法。

  这一切的解释(15节以「因为」开始),乃是难民被实际的战争所困:「刀剑」(直译:复数)暗示被夹在两军之间正是家园成为他人战场的悲惨写照。纷扰的世界把他们抓在掌中:他们从那里可以找到救援?提玛所提供的帮助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16~17. 这句结论的开头,是神所说的话〔16节;上主 ʾaḏo ̄na ̄y 对我说(「已经说」)〕,宣告即将临到的结局(一年之内),基达的势力会被粉碎(17节,稀少)。这是肯定的,因为是上主以色列的神说的。遭难的底但人和支持的提玛人,想要靠自己的资源来克服他们面对的问题。但是管辖这世界的乃是全权之神的话,就是以色列的神(16a、17b节)。祂不让人类仰赖自己,在自己的世界作主。

  论摩押的神谕和这则神谕平行,其中也有中间阶段的应验(),这两则神谕中都有雇工(16节)、「荣耀」(此处 NIV 作 pomp,盛况;作 splendor,华美),和「余民」(与此处作余剩的)。同样的用字、同样的主题,使这两则神谕彼此相关:外邦世界陷入困境,锡安能拯救的好消息遭到拒绝,神有主权,不容他们能自保。基达:亚拉伯一带及其中游牧民族的泛称。


22
以赛亚书第廿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异象谷:不可赦免的罪(

  这一系列神谕的第四则,又论及神的子民(参第十三至二十七章注释的前言,书版第138~140页;)。此处是讲实际的耶路撒冷,这是1~14节的主要内容,也是15~25节的背景,但是整段却由一个神秘的标题覆盖:异象谷。由此可知,这则神谕也有两个层面:事实的层面为可以探讨的事件,而异象的层面则为这些事件所代表的原则,在未知的将来,这些原则仍会同样运作。

  乍看之下,这则神谕是很特别的混合物,将国事(1~14节)、个人的事(15~25节)、城市(1~14节)和个人(15~19、20~25节)混为一谈,而有关舍伯那(15~19节)和以利亚敬(20~25节)的讲论在此是否合宜,亦会让人质疑,至少在十三至二十七章的其他神谕之中,没有一则是提名论到个人的。70但细究之下,却大有亮光。耶路撒冷所受到的指控为自满自足。主要的经节(8b~11节)说明,耶路撒冷的百姓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倚赖军备(8b节),硬把城内的房屋拆掉,来修补城墙(10节),又维护供水池的安全(9b、11节)。这段经文显示,舍伯那是一名重要的官员,他正是仰赖自己之精神的化身:他可以维持自己目前的名声(18d节),也可以为自己声名永垂作安排(16节)。但以利亚敬(20~25节)却截然不同,而如果他仰赖自己,也容自己成为别人主要的倚靠、不可或缺之人,就会落入同样的陷阱(见以下23~25节的注释)。换言之,整个神谕的「故事部分」提出的问题为:哪里可以找到安全?以赛亚的教导说,一旦城市(1~14节)、个人(15~19节),或家族(20~25节)自满自足,就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

  自满自足之城)。对这一段经文的历史背景,有几种意见。在房顶上的欢乐(1~2节)或许是列王纪下十九35~36所载亚述军队撤退后,一般人的反应。71这个解决法似乎十分简明,但却无法完全符合这则神谕。第一,倘若所爆发出来的欢乐是因着神拯救的作为而来,不应该会触怒以赛亚他最多会认为他们很虚伪;而在这样的场合中,神为什么还吩咐祂的百姓要哀哭(12节)?此外,在西拿基立施压的时候,并没有首领逃跑(3节)的记录。另外一种看法72为:以赛亚是指西拿基立接受了希西家的金子()而撤军的那一次。虽然从人的资源与外交的努力来看,这次的脱困相当光荣,但因此而欢欣却不是先知所赞赏的。这个意见大体上相当合适,但是细节上仍不能相符。那一次耶路撒冷所受到的威胁似乎并不长,围城的状况并没有严重到十分凄惨的程度(2b节);此外,领袖也没有弃守的记录(3节);何况,亚述军队怎么会用以拦为代表(6节)?因为在这整段时期中,以拦都与巴比伦联盟,反对亚述。最简单的方法,是注意到2c~3节与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陷于巴比伦的情况类似:领袖逃跑()。在这样的亮光之下,第2~3节的动词必须解释为「确定的完成式」(见下文)。这一段的开始,是将当前的欢乐(1~2a节)与未来的灾难(2b~4节)「主的日子」(5~7节)作对比。在关键性的时刻,他们察觉到自己的弱点(8a节),就决心要加强防御(8b~11节),而当他们感到自己的军备(8bc节)、城墙(9ab、10ab节)和水源(9cd、11节)都安全无虞,便决定要庆贺一番,而不理会神对他们悔改的呼召(12~13节)。这是不可赦免的罪(14节)。

  1a. 异象谷:以赛亚没有解释为什么他会选用这个神秘的标题。耶路撒冷本身并不是一个山谷。当然,可能他得到这个异象时,正行经某个山谷,无论是否如此,这个异象的恐怖,以及他对神话语的深刻领会(14a节),都暗示这是灵魂的黝黑深谷()。耶路撒冷锡安不但是以赛亚事奉的地点,也是他一切盼望的焦点(如:以下,以下,)。当他预见这座城的荒凉,必然如同进入了「灵魂最深的黑夜」中。

  1b~2b. 什么事烦扰你(和合:使你),这样翻译对一群欢欣鼓舞之人(2ab节)所讲的话,似乎很奇怪!这个语法直译为「什么令你?」,原为责备之言(),「你和……有什么关系?」,或「你作……是什么意思?」。这话表明以下的行动是没有道理的(参ڔ)。屋顶د群众表明哀恸的地方(),也是一起庆贺的地方。骚乱 tes ̌uʾôṯ ;和合:呐喊)直译为「骚动之声」(),是兴奋的群众所发出来的声音()。喧哗(√ ha ̄mâ )指兴奋的景象(如:)。

  2c~4. 现在以赛亚说明他为什么质疑他们的快乐。他看见另一种景象(2c~3节),将带来无法安慰的伤痛(4节)。至于第3节的动词,我们应当记住,在希伯来文,「时态」是代表类别,而非动作的时间。「完成式」(这里所用)代表必然性,或完全性,因此可以指过去的事(已经完成的动作)、现在的事(「今日」的动作,决定性的举动),或未来的事(非常确定、必然会有的动作)。因此,先知预先看明,有些百姓将会不战而死(2cd节),没有用到弓箭(和合:为弓箭手),城被围困时便是如此,而在城破之前,领袖纷纷弃守而逃(3节;)。本是逃往……:NIV 加上了解释性的当敌人还一语。希伯来文只是「他们逃得远远的」,弃守的首领将自己与危险隔得远远的。所以来自百姓欢乐的自满与先知黑暗异象的对比。他不要他们好奇(转眼不看),也不要他们同情(安慰)。我众民直译为「我百姓的女儿」。这个耶路撒冷的同义词,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这一次(参:),表达出对该城深刻的感情,好像看见亲爱的女儿落在凶残之人手下一般心痛。

  5~7. 以赛亚说出他的独自哀伤(4节)之后,便说明那黑暗的异象:第5节开始为「因为」,所回顾的是2c~3节。这场灾难的背后,是那位公义、圣洁之神在施行祂的计画。未来正潜伏着一个日子(5a节),那时全城将遭毁灭(5节),运行者为以拦(6节),无一人可逃过(7节)。神所用的器皿(5a节)和以拦(6a节)究竟指谁,请参阅十5~15的注释。

  在第5节, ʾaḏo ̄na ̄y ,全权者),上主雅巍),是那位特别向以色列启示的神,而祂多给谁,就向谁多要()。全能者(「万军」,或译「万众」)是那位自有的神,祂拥有一切的能力与潜能。日子:参二12。这个日子已经预备好了,等待着时间线上合适的时机,插入以色列的经历中。旧约对时间与历史的看法,就是神在祂的约中有所安排()。喧哗(√ ha ̄mâ ;和合:溃乱;参2节)是当日的大声;践踏是其中的残酷与暴虐;惊恐(和合:烦扰;;参:;帖)是受攻击者的惊惶失措。最后,城被攻破,百姓大遭凌虐;哀声(来自√ s ̌a ̄waʿ 「大声求救」):他们凄厉的呼喊回荡在四围的山间

  以拦(6节)在巴比伦以西,在以赛亚的时代一直与巴比伦合作,抵抗亚述。吉珥:地点不详(;不是的摩押之城)。带着……揭开是确定的完成式(见3节)。箭袋是进攻的武器之一;盾牌作防御用。中间为活动的军力,战车、……马兵。这里刻划出优良的军备,让人无法逃脱:(7节)或许可以遮蔽逃跑的人,但却已被占满,而城门则一直被监视。面对这一切可怕的事,而说这是主的日子(5节),必然会令有心人起疑。难道这些都出于神吗?祂真会这样作吗?这些问题都很有道理,也无可避免,但若给予负面的答复,就不符合圣经。伯示麦的人(撒上六)莽撞地擅自「观看」神的约柜,以致丧命,但他们没有质疑神审判的公义表面看来,这是个小小的错误,但是却招来如此的审判。他们没有问「为什么?」只是在那位圣者前战抖,说:「谁能在上主,这圣洁的神面前侍立呢?」()我们的怀疑乃是对圣洁不敏感的结果,也不了解「罪的工价乃是死」的事实,这个真理确之凿凿,但是应用出来时,常会令我们受不了,而想找脱身的借口。

  8~14. 分为两部分,互为对比,标记为当那日(8b、12节),是指8a节而言。这个国家感到自己在防御上有漏洞(8a节),于是加强军备(8bc节)、修补城墙与供水池(9~11ab节)。请注意,以赛亚如何从城墙(9ab节)转到水池(9cd节),又转回来(10~11节),不单强调出他们所认为的保障为何,也刻划出他们忙碌的行动,要把工作作好。第8节与11节互相平衡:你就仰望……却不仰望。12~14节,以赛亚从众人的反应转到神的反应。祂认为解决危机(8a节)的办法是属灵的,哀号与悔改(12节),但是群众却以自求多福为乐,甚至公布放假一天(13节)。然而,忽视神、拒绝悔改与信心之路、迈上自力之途,便是不可赦免的罪(14节)。

  8. 防卫……遭剥夺(和合:去掉……遮盖)的翻译尚可,但是直译更佳:「他除掉犹大的保护遮盖」。西拿基立的攻击暴露出犹大的软弱虽然它曾与人结盟,在此之前又作了准备。希西家用两个字作总结:「无力」()。但这件事的背后却是神的旨意,要试试在希西家的领导下,他们会走信心之路,还是世界之路()。历代志下三十二1~8是对这里非常适中的评论:他们将军事的办法放在祷告与信靠之前。

  9~11. 耶路撒冷供水的细节不太清楚。水源为东边的基训泉。早期的时候,它与城内的一道沟相连();后来有一覆盖的沟渠(),供水到以赛亚所谓的旧池中。这个沟渠暴露在外,让亚哈斯非常担心,因为这座城固然立于牢不可破的位置,但却可能因基训的水被切断,而「干掉」。不过,希西家却非常主动,在工程上相当灵巧,打通隧道,引水入城()。聚水池可能是由隧道供水,或许这就是下池(9节)。王也建了城墙。两道城墙(11节)可能是在大卫原来的城墙外缘加盖了一道新墙。但庞大的工程隧道与为了巩固城墙而作的牺牲(10节),只是徒然加重了不可赦免的罪(14节),更加显出人定意要靠自己的能力,要自给自足。在有墙有水的情况下,还需要什么信心!可以仰赖自己的时候,何必还要仰望神(11节)!可是,作这事……从古定这事,这两句话讲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耶路撒冷是神所选择的城()。诗篇一三二13~18讲到神的选择,以及祂的一切供应,包括宗教的礼仪、王朝,和克敌致胜。神对耶路撒冷水源供应所受的威胁一清二楚,可是这座城是祂所、所(「模成」,就像陶匠一样)的。祂没有让它缺水,但祂却刻意如此安排水的供应,以致住在耶路撒冷一直是信心的挑战。希西家的隧道违反了信心的原则,就是神对这座城原先的想法和设计。

  12. 主,万军之上主:见第5节。这个头衔道出神子民力量的真正源头。与神比起来,城墙和水道算什么?因此,每逢遭遇危机,最重要的是立刻就近神,彻头彻尾的悔改(以下)。头上光秃、身披麻布是外在的表现,代表内里真实的哀痛。

  13. 以赛亚转向第2节所谈的事,说明为什么他对他们的欢愉如此反感:他们是在称许人的作为(8~11节),和神的心意反向(12节)。明天要死了:这些话非常不可能是他们说的,因为,他们既有墙有水,所思所想就必然与此反向,自觉十分有保障。先知不是在报导他们的话,而是讲出他们的态度(参二十八14~15的注释〕。他们既否定属灵生命的重要性,便是肯定如果他们所作的不能带来拯救,就别无他法了。

  14. 这节经文非常沉重,从用字与内容都可看出。将这事启示在我耳中,直译为「已经在我的耳中揭示祂自己」。以赛亚强调客观性(启示从外而来)、权威性(是神亲自启示)、领受性(人耳真实的运作)。罪孽 ʿa ̄wôn )指堕落性情中罪的真实性,见六7。(√ ka ̄p ̄ar ;和合:赦):因完全付清而得撤除()。如果人不说「祸哉,我灭亡了!」()撒拉弗便不会奉差遣,展开怜悯之旅,飞向罪人。不信的罪不仰望神(11节)、不悔改(12节)、完全倚赖人力自救(8~11节)是不可赦免的罪。这整段乃是一套组合,将靠信心得救和靠己力得救作成对比。

  当时的范例( 参第二十二1~25注释的前言,书版190~191页。靠信心或靠自己的努力,这个决定不仅是个人要作的,也是全国要作的。以赛亚在此提出两个案例,藉以呼召当时的人来检验自己的情形。此外,倘若舍伯那和以利亚敬是三十六3、11、22与三十七2所提到的人,他们也成了以赛亚中间阶段的应验,旁观者可以看出,神的话就在他们眼前应验了。

  15~19. 是讲舍伯那,一位「靠自己」的人。这几节分为两部分:15~16节,神对舍伯那的反感;17~19节,神将如何处置舍伯那。

  15. 主……:见第5节。神在全地工作(5节),也在个人身上工作。家宰 so ̄ḵe ̄n ):别处只出现过一次,指大卫的侍妾()。这里故意用此词,有贬损的意味,指阿谀奉承的态度。或许译为「马屁精」更恰当。:如王上四6;代下二十六21。这显然是很重要的职位。

  16. 你在……作什么?这句话和1b节的开头完全一样,带着轻视的口吻,直译为「在这里你拥有什么,谁算是你的?」质问的片语式用法,暗示就舍伯那本人(「什么」)和其传承(「谁」)而言,他并没有资格用如此豪华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墓地。73

  17~18. 在自己眼中,他是位「大」人物(有力的人,和合本将此字指上主),极有分量,但是对神而言,他不过像一个球,将被抛到远处。像舍伯那这号人物,很可能在西拿基立的某次侵袭中被带到亚述去。任他如何努力,想把自己的光采带到未来,甚至超越坟墓(16节),可是绝对办不到。同样,他现今的荣华直译「你荣耀的马车」也不堪一击。这种自以为了不起、只顾自己的臣仆,对王室是一种羞辱

  19. 这里转为第一人称,而下面以利亚敬的事亦然(20~25节)。因此,这一节是两者的桥梁。

  20~25. 是舍伯那神谕的倒影:20~23a节为神将如何对待以利亚敬;23b~25节为神对以利亚敬的警告。只要一有权柄(20~23节),他就很容易落入靠努力得救的陷阱:他整个家的未来似乎都系于他身上。他们会仰赖以利亚敬、他的地位和权柄,以此为保障。

  21~23a. 外袍……腰带是表明职位的服饰;政权是职位所拥有的地位与实际的权柄;是运用权柄的方式;钥匙是作决策并运行的权柄;钉子是「钉帐幕的钉子」(除非上下文另有说明,如:),牢牢地固定于坚固处,把国家的帐幕拉稳,可抵挡强风。

  23b~25. 所以,以利亚敬显然是肩负许多重责大任之人。他有权柄和责任要把事情办好;百姓需要他如父亲般的照顾,整个国家的结构需要他来把持住。因此,一切都有赖于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何,以及他要别人如何来看他。领袖的地位可能让人以位居显要为傲,经营国家利益可能会转为图利自家,关怀百姓可能会变成蕴育一批「跟屁虫」;非但如此,信靠的物件更可能从神变为人。个人不足以自给自足(舍伯那),同样,个人也不能成为别人的满足(以利亚敬)。NIV 把这几节译为预言。但把它视为假设,则更为生动:「然而,倘若他变成……而他们倚赖他……到那日钉子将挪去……」权柄的腐化会诱使以利亚敬自以为了不起,以致接受人的谄媚。松脱(和合:压斜)……砍断:内部的不足(松脱)和外在的力量(砍断)会造成崩塌;因为惟有神才能供应一切的需要,祂不会让任何人越俎代庖。惟有祂是万军之上主,并且祂已经决心「因为上主已经说」持守单单信靠祂的原则。


23
以赛亚书第廿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e. 推罗:归上主为圣(

  我们所定这第二个五组神谕的标题,两个成分(181页)都有充分的证明。「长夜」可反映二十一1~10巴比伦的黄昏、黑暗中孤单的声音()、亚拉伯不受安慰的各族(),和耶路撒冷不可赦免的罪()。不过,「黎明」之光亦丝丝可见:对受压逼之神子民的安慰资讯()、因白日临近而要人再来询问的邀请(),以及如今(令人意外的)推罗的商品竟会变成归上主为圣()。

  推罗的希兰「平素爱大卫」,所罗门登基后,他继续守约,并且愿意合作()。可是另一方面,所罗门被腓尼基众妻妾腐化(),他所引进的错误宗教,直到以赛亚时代仍然存在()。在北国,推罗的巴力教于耶洗别时代试图取代对上主的敬拜(王上十六~十八)。先知们对推罗莫不大为反感();以西结在未来将认识神的人中,惟独未提推罗()。不过,以赛亚在这第二系列神谕的末尾,却让推罗成为盼望的烽火,这样说亦十分恰当。整个第一系列神谕(十三~二十章),所强调的是世上政权的动荡、大小邦国的倾覆;整个第二系列神谕(二十一~二十三章),重点则在偶像的倾倒()和不可赦免的罪()。所以,第一系列中,政治迫害之国埃及()成了承受盼望者(),同样,宗教败坏之推罗亦成为第二系列中盼望的标记。腓尼基寡妇曾照顾过一位先知(),而将来这会成为圣洁关系的常规()。这则神谕分为两部分:1~14节,推罗的倾倒;15~18节,推罗的归回与复兴。

  推罗倾倒的哀歌( 这首哀歌的开始(1节)和结尾(14节)都以推罗著名的船只为话题;第2至7节轮番传报倾倒的消息,先对推罗讲(2~3节),再对西顿讲(4~5节),又回来对推罗讲(6~7节);这次倾倒背后的主使者,有神、有人,启示在8至13节中,顺序也相同,先是推罗(8~9节)、再是西顿(10~12b节)、然后又回到推罗(12c~13节)。前面曾提及,这两则神谕之间有关连,而此处三次提到埃及(3、5、10节),更加强了这层关系。

  1. 推罗,这是此一系列神谕中惟一不带神秘感的标题(见上文十三至二十七章注释的前言,及的注释的前言,书版138、182页)。以赛亚没有加以说明,我们只能揣测,他希望将他的预测「定在地上」:末世真会临到人间。推罗是坚固、牢靠之城,它明显的崇尚物质、敬拜偶像,正是证明神有全权的好例子。他施:这里要这些船只哀号,因为如果推罗倾倒了,他们的贸易也随之而倒。传统认为,他施就是他特色斯,西班牙的一处矿区,大部分提到这地方的经文似乎都能这样解释,不过准确的地点却不明朗。74可以清楚的是,一艘「他施的船」(,NIV小字)代表可以航行到极远的船。从……地:这只船队正离开「基提」(按:即今日的赛普勒斯),向推罗出发,但却得到消息:房屋、港口(和合:可进之路),即城市与港湾,都不复存在。

  2~3. 静默无言,这字就如英文的 quiet(安静),也可以代表静止。这个开头的字,和推罗(海岛;和合:沿海)给人的印象正反向,那里商人与水手熙来攘往(2bc节),不断进口、出口(3节)。西曷:尼罗河的同义词()。

  4~5. 在第3节,西顿的商人正忙碌,但如今他们则惭愧,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因缺乏收成,由失望而生的感受。大海说:大海在哀悼它的损失。推罗曾为它带来儿女,就是以海为家的水手,但是随着推罗的倾倒,大海彷佛再没有眷恋它的人。而埃及也会心痛,它曾倚赖推罗的商人和水手,将大量的谷物输出。推罗的倾倒影响了世界各国。

  6~7. 这里提到难民的逃亡。这幅图描绘他们的光景,与从前的命运正好反向,以前他们是到他施去赚钱,这回却是破财之旅。寄居:成为短暂的住民。推罗没有帝国主义的野心,她一心想到赚钱,并不是要征服。这里检视推罗(2~3节)、西顿(4~5节)、又转回到推罗(6~7节),重点正是在此:商人、贸易、埃及对出口市场的关心。与并列的神谕(十九)相较,埃及代表世界的权力在压迫神的子民;推罗则代表世界的经济计画、商业式贪婪等的作风

  8~13. 一开始是以问题作为背景。是谁使得推罗变为尘埃?在问题之后,又出现推罗(8~9节)、西顿(10、12b节)、推罗(12c~13节)的顺序。

  8~9. 推罗在贸易上威风八面,甚至可以影响元首的任命(赐冠冕的),它也要求别国礼遇其贸易代表,有如王室成员(王子)。可是时候将到,那赐冠冕的要面对那「除掉地上君王与审判官」的,就是万军之上主,而推罗的高傲将不再被容忍。这正是上主之日()的特色,而每个中间阶段的日子也都相同所有代表不敬虔的骄傲国度都将被推翻。

  10~12b. 港口(和合:腰带)是 me ̄zaḥ ,如果它与船有关,意思是指「船身」,而不会指「抛锚地」;在约伯记十二21和诗篇一○九19,它的意思都是「腰带」,这里是寓意式的用法,指推罗对他施的控制。如今推罗的权势瓦解,他施可以自由自在地移动了。这并不需要神特别施展能力,只要祂一伸手(11a节;参:、12)、吩咐一声(11c节)、一句话(12a节)就成了。

  12c~13. 神伸手之后,最初的两个结果(12ab节)为失去快乐(欢乐)和权力(欺压)。接下来(12cd节)则为失去所占有之处(起来,过到)和安歇。11和12节中,神发出吩咐。谁是领受命令的人?亚述在提革拉毗列色的带领之下,从主前七四五年开始扩张版图。主前七三八年,他在推罗设立了一位军事首长,但是推罗十分难以驾驭。沙缦尼撒(主前727~722年)围攻推罗,却未能成功;到了该世纪之末,推罗仍然是背叛之地。主前七○一年,西拿基立摧毁了陆地各国,对推罗的贸易打击很大。直到约六三○年,亚述势微之后,推罗才又开始繁荣起来。不过,它一直处于各大帝国的狭缝之间,不得安心;五八六年尼布甲尼撒围攻它达十三年之久,最后还是无法拿下。它的岩石城堡抵挡住所有的攻击,直到三三二年才为亚历山大攻陷。从这些事迹看来,以赛亚关心推罗并非无故。在他的时代,推罗极有权力,而如果他未曾对此发出任何言论,才是怪事。如果他的神谕是在预言推罗的倾倒,那么,这件事便是到亚历山大的时候才发生。不过,这则神谕的重点为,推罗的贸易被迫停止,生命有所损失,百姓出走逃亡。由这些现象看来,13节提到亚述,似有单纯化的优点。撒珥根在南米所波大米造成的摧毁,远近驰名。赛普勒斯(基提)的七个王都出席他的加冕礼,撒珥根记载,当他们听说他在迦勒底所行的事,「他们心惊胆跳,惧怕战兢」。因此,以赛亚很有可能以看哪,巴比伦人(即「迦勒底人」)之地,作为警告。如果难民感到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个地方愿意接待他们,让他们安歇;试问,谁敢同情亚述的敌人,而激怒它呢?由于亚述无情的盯梢,它的百姓变成不重要或许甚至成为「不存在的百姓」(和合:没有);它的土地变成给旷野生物的地方(和合:为住旷野的人)野兽侵入的图画,指出人不再住在那里,其中的建筑成了废墟(和合:荒凉)。

  14. 与第1节构成括弧,在结尾的这句话中,只有一点不同。在推罗倾倒的时候,他施可能真正得到了自由(10节),但是它也失去了保障:推罗的贸易是它财务的坚垒,一旦失去,他施也不再有遮蔽。第1节说,他们无处可去;14节说,他们没有安全的地方可待。

  后记:推罗的复兴( 以赛亚提到另一个中间阶段的应验:经过七十年的时期之后,推罗会再撤销,不但如此,推罗还有另外一种复苏,即「归神为圣」。

  15~17. 七十年,从西拿基立的出征(主前701年)直到亚述衰微(约为主前630年),此后推罗又可以再度展翅上腾。照着:直译为「如一位王的日子」。这个说法在别处从未出现过,意思可能是「准确的认定并作记录」()。君王在位的日子,每天都有记录(,「记」字是「每日的话语」)。因此,这七十年的每一日都作了记录,直到时期正好满足为止。妓女:对推罗是很恰当的象征,因每一件事都是为钱而作。参,阿摩司的责备(),在推罗,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不顾。处置(和合:眷顾)的责罚意味太重。动词 pa ̄qaḏ ,意为「来探望」,内涵总是按上下文来定。既然推罗重新登上世界舞台,并没有多少改变,或许应当将它译为「恢复」。

  18. 不过,在神的心中有一个新的推罗。推罗在百姓回归的时候将提供材料,供应建殿的需要(),然而,正如回归本身一样,这只是未来将实现之事的表征(;参:)。利息 ʾeṯna ̄n ):申命记二十三18用到同一个字,禁止把这种利润当成祭献给神;但如今一切都更新了,所有旧生活所作的事、所得的利益,都能归神为圣。以赛亚预见推罗有了祭司的新地位:分别归,(直译)「归为圣」,是膏大祭司时所用的字();新的精神代替了从前金钱至上、贪得无餍的态度:不是积攒存留,而是给与;新的和谐出现,推罗和住在上主面前的人相连。推罗与锡安联合的情形,见诗篇八十七4。


24
以赛亚书第廿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神谕第三系列:世界之城与神的城(二十四~二十七)

  这几章常被称为「以赛亚的启示录」。启示著作,旧约的例子为但以理书,新约的例子为启示录,这是末世论特殊的一支,自成一格。例如,它倚重象征(用动物代表国家,其角代表王)、神秘的数字、罩上面纱的时期,并以天使作为传达启示的媒介。根据这些特点,以赛亚书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似乎并不应当被视为天启性的。当然,天启作品都在前瞻末世的情形,这亦是其特色,可是其他先知也同样谈到这方面,他们都认为历史是由神的旨意在带领,并且是神与邪恶较力的舞台,而到了主的日子,人的罪恶与神的能力都将发挥至极致。以赛亚书二十四至二十七章更接近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并不太像但以理书七至十二章。换言之,它非常看重末世,而这是惟一可以说它具启示色彩的地方(而这一理由尚不够充分,并不能因此就称它为启示文学)。

  以赛亚在这几章中瞻望末世的光景。他不再用十三至二十章与二十一至二十三章的神谕架构,而采用一种形式,由诗和歌混合组成,有点像清唱剧。不过,尽管十三至二十章锐利的笔锋,与二十一至二十三章朦胧的大纲不再出现,这部末世清唱剧仍然可以按照主题的改变、结构的记号,分成五个部分,如下:二十四1、19~20,以「破碎的大地」为题,构成一个括弧;二十五1~2在没有预告之下,突然迸出一首歌,以致令二十四21~23成为独立的一个单位;二十六1~20自成一个单元,讲到世界动荡不安、神的审判来临,祂的子民却非常稳妥;而二十七1(大刀)和13节(大角)则是清唱剧最后一段的括弧。这五段与前面两个系列的五段平行:先是巴比伦的实况(十三~十四章)、再是巴比伦原则的持续()、等到这座城倾倒时,则是可怕的结论无一事有意义(;见,尤其10节);大卫苗裔的应许()、日与夜不断的拖延()、等到「多日之后」,终于以神在锡安作王为高峰();摩押不肯以锡安为保障的悲剧(十五~十六章)、外邦人结盟以求安全的失败()、最后终于以供应万国(除了摩押之外,)的大筵席为完结篇;神的子民既妥协(十七~十八章)又自满(二十二章),如今却被成全,成为信心之民,在坚城中享受平安(二十六章);「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元神」的主题,在十九章藉埃及和亚述作前瞻,在二十三章透过推罗来看,而二十七章则是其应验,并且又回来以埃及与亚述为主题()。

a. 虚空之城(

  这一段的意思,可以由其结构看出。它的开始与结尾都以损坏的大地为题(1~3、18e~20节);第4~6节世界的枯萎,与16c~18d节个人的废坏互相平衡;中间为不再唱的歌(7~12节),和人听见的歌(13~16b节)之搭配。整段经文的背景,是创世记六至九章洪水的故事。两处都提到天上的「窗户」(18c节;NIV:水闸门)和永约(5节;);咒诅(6节)是在「葡萄树」的主题内(7节),可回溯至种葡萄园的挪亚和洪水后的咒诅(以下)。展望前景,以赛亚看见神将再同样以世界性的规模来除去旧秩序,因为其中充满罪恶。从更广但更深刻的角度来看,这里由世界的毁坏(1节)转到城市的毁灭(10节),亦反映出由创世记九10的普世现象,转到创世记十一1~9建造城市的特殊现象,而连系的钥字则是「分散」。示拿的罪为:人向人寻求安全与联合。造砖块与灰泥的新科技,让人把拯救抓在自己手上:他们可以组成联合的团体,带来安全,并且为了防止未来可能的分散,而准备住在自己所盖的一道墙之内。所以,这座城乃是人想建造自己的秩序、巩固自己的安全,而置神于度外的努力。在前瞻末世的时候,以赛亚看出,这种自我拯救的高热到时将普及全世界,而全地(1节)似乎是一个地球城(10节)。最早在示拿、以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一旦这种现象出现,就是神坚定说「不可以」,而降下审判的时候。还有一件事也与洪水的背景有关:到了那审判的时刻,因着神的恩典,挪亚和他的一家被分别出来();同样,到了末时,在那堕落之城的死寂(8~10节)中,将会突然冒出诗歌(13~16b节),是余民之歌(13节)。因此,这五幕清唱剧中的头一个单元,与前面几个系列的开头部分也完全相称,不单巴比伦城的主题相同(),而且同样包含神在发怒中以怜悯为念的真理,祂在管理世界国度、历史、与命运时,总是顾到要拯救、保护祂自己的子民()。

  1~3. 大地损坏。这几节是由上主要作的事(1节)和上主说过的话(3c节)、以及上主将采取的行动空虚……空虚(1a、3a节)括住。所强调的是整体性:地方与人(1cd节)、无人例外(2节)、遍及全地(3ab节)。人类的罪影响到环境(以下),是环境受破坏的终极原因。

  侦查入微的审判临及生活的每一方面宗教(2b节)、家庭(2cd节)、商业(2eg节),也临到每一个人身上。第1节的主动(使空虚),后来变成被动(全然空虚,3节)。神所计画的必将实现。

  4~6. 世界的枯萎。画面从地震与掠夺(1cd、3b节,和合:荒凉)(临到世界的事)转为枯萎(内部发动的事),影响到地方(4ab节)和人(4c节)。

  4~5. 地上……世界:前者( ʾereṣ )是指物质的大地;后者( te ̄ḇe ̄l )是指有居民的世界。世上居高位的,意思是「地上众民的高处」,这词别处没有出现过。它应该不会是指「上层阶级」,而前面的文词有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先讲地为「物」,后来讲世界为有居民之处,因此,这里很可能指「那最高的真相,就是人……」,亦即,人乃是受造物的冠冕;而枯萎的疾病遍及全体。然而,追究罪的顺序却正反向,因为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5节;参:、9)。创世记三18的「荆棘和蒺藜」显明,神在大地土壤中蕴藏着的生命,如今向罪人争战,而人的罪也影响到大地,破坏了它的美好。被其上的居民:直译为「在……之下」,在人的辖制之下,受到他们不良行为的影响。第一,他们违背了神启示的真理(5b节)。犯了(√ ʿa ̄ḇar )是越界之意。律法:复数,意指「各种律法」,以及「涉及生活各方面的律法」。不过,律法( to ̄râ )的基本概念,重点为带着权威的教导,比较不在指权威式的执法。神曾说话,但他们不顺从。第二,他们改变那不可改变的(5c节)。废了(√ ḥa ̄lap ̄ )是指用某物来取代。律例:来自√ ḥa ̄qạq ,雕刻、镌刻,因此是指作出永存的记号。他们拒绝了神所订的绝对道德标准,发明了自创的新道德。第三,他们丢弃了神与他们建立的关系(5d节)。永约是描述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安息日(),和大卫之约(),带着未来弥赛亚应验的成分()。但是世界并不希望信守彩虹应许()的约定,也不希罕那透过亚伯拉罕的后裔才能赐下的祝福(),在作息的安排上并不纪念安息日(),更不要那一位来作王治理(),也不爱慕祂的显现()。

  6. 所以:地和人的毁灭并非偶然,乃是神圣、合乎道德的因果。这是神的咒诅,「约的咒诅」(以下;)目的不是神要切断立约的关系,而是要强化约中的禁令。

  7~12. 止息的歌:城的倾倒。这几节的希伯来文可以排成十五行,大半三个字一行,其效果有如对一座城连续敲十五记锤子,要把它敲碎。喜乐消失(7a节),欢乐无踪(7b~9节):全城无比荒凉(10节)。欢乐不再(11节),保障不存(12节)。

  7~9. 他们的生活方式为自我享受。这一切的背后为极大的讽刺:一方面,他们仰赖大地的出产来供应他们的需要,但(5~6节)他们的性情与行径却使大地枯萎、受到咒诅!他们处在无情的报酬递减定律之下,到了最后(7a节),产品()和来源(葡萄树)全都荡然无存。甚至在还没有到这地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发现,要找欢乐,所找到的却不能令人满足(9节)。

  10. 最后,这种以今世为念的生活方式靠赖人的力量、不寻求神、不承认祂终将崩溃。这就是世界之城。以赛亚称之为「 to ̄hûʾ 的城」,这个字在创世记一2译为「不成形状」(和合:混沌),指地球最初的情况。神彷佛一个陶匠正在准备可用的陶土,但还没有用手加工。它本身毫无意义,不向任何目的发展;它被黑暗遮蔽,完全被不稳定的水覆盖。它乃是 to ̄hû 。耶利米()看到一个异象,世界回到了 to ̄hûʾ 的状态,所有可供居住的因素都除去了,不再有任何具意义的活动,失去了只有神才能赋与的一切。「 to ̄hûʾ 的城」选择了这种生活:没有神的生活,所以不再有秩序、目的,或让生命存活、满足的因素。「 to ̄hûʾ 的城」是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无所谓的城。第5节的道德水准遭拒绝,这个决定的结果,便是价值观的彻底相对化、毫无节制的个人主义。以赛亚从他所知道的巴比伦开始(以下),看出巴比伦原则将不断在世界历史中出现(以下),最后来到末了的巴别,示拿的再现,在那里,人的自满自足将使整个世界完全倾覆。

  11. 这节与第9节相应和,但更加沉痛。第9节中,原本应当带来欢愉的,不再让人兴奋;而把神置之度外的结果,是不再有任何事可作,只能为无法补救的事哀哭。

  12. 这一段的头一行(7节)提到,在这虚无的城市,生活不能令人快乐;最后几行则提到,要得快乐是不可能的。

  13~16b. 沉默中的乐歌。以赛亚擅于带来意想不到的盼望,而且总以戏剧化的方式引进。在此,城门的「拆毁」融入了另一种「击打」的声音(13c节),是收成时的挥打。第6节所剩「稀少」的人,却变成从全世界而来的大集合;城市之歌销音,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首歌,赞扬那义者。这一段的结构为:说明(13节,开始是「因为」)、描述(14节)、吩咐(15节),和评论(16ab节)。

  13. 「因为」(和合未译),回顾了先前所提毁灭的声明(1~3、7~12节),以及其间少许的残存(4~6节)。说明了将来的景况及其意义。:是采收橄榄的正确方式。从12节读过来,可以猜到「严格的收割者」还在工作,但采收出现了一丝曙光,在「葡萄采收完毕」之后(直译;和合未译),会聚集所剩余的。

  14~16b. 先知听见歌声来自西方,呼召在东方要唱起歌来。这歌如此传播开来,直到来自地极众海岛,见十一11,四十15。最终全世界大集合所唱的歌,讲到神的伟大(威严)、实质的宝贵(荣耀)、祂的自我启示()、祂全然为以色列的神、祂的可爱(荣耀eḇî ;16节,),以及祂的性情那义者(和合:义人)。这里绝非指各国的人发现,雅巍即是过去他们所敬拜的各国神只,只是称谓不同;他们乃是丢弃了原来的神只,要来敬拜另一个国家(以色列)的神。祂的名包括了祂以拯救者与救赎主的身分所作的工,这一点在他们的赞美中必定反复出现;不仅如此,高潮乃是祂的公义,因为祂救恩的怜悯乃是立基在祂的公平之内,也满足了祂公平的要求()。

  16c~18d. 个人的反应与警告。在二十一4,以赛亚发现了他里面有一种矛盾:渴望巴比伦倾倒,但又感到这个事实太可怕,难以忍受。当他思考末世时,更是如此:未来将发生的事令他惊吓,他所有的活力都消化如水。我有祸了!(16c节):正如六5。此处以赛亚非常能体会别人无望的感受,正如自己的感觉一样。一方面,世界在道德方面一直持不关痛痒的态度,直译为「因为背叛者背叛;带着背叛的心,背叛者背叛」(16cd节)。除了以赛亚之外,再没有人能如此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而达到强烈的文学效果。这句话对道德的败坏作了最有力的声明。参二十一2,那里或许是最早用这些字的地方(),所描述的是亚述的败坏,但如今这些字则将整个堕落的世界都包括在内。圣经所视为真正可怕的罪,在一般的思想中却算不得什么!如六5不洁净的言语;这里则提到不可靠、行诡诈。但另一方面,灭亡却等在前面:恐惧、陷阱、网罗。希伯来文是半谐音字, paḥaḏ wa ̄p ̄aḥaṯ wa ̄p ̄aḥ ,暗示他们在同一个系统中即那不可避免的灭亡。人哪,(直译)「哦,居民」(和合本同)。审判是普世性的,但经历却是个人性的。

  18e~20. 大地破坏。这最后的一小段与1~3节成一个括弧。在开始的那一段,聚光镜集中在运行者神身上,此处则集中于令祂发怒的道德理由。这次正像洪水覆地一般,整个受造界都震动了。以赛亚连续用了几个描述破坏的动词(19节),又以两个类比为这一幕镶边:醉酒的人因着内部失去调节的能力而跌倒;茅舍(和合:吊床)被外面的暴风吹垮。外在的因素是神在怒中发出的敌对作为(1~3节);内在因素则是因背叛( pes ̌aʿ ;见)的沉重,这是所有灾祸的惟一不变原因人刻意侮蔑神的心意。神反对这种态度(1~3节);整个宇宙亦与它为敌(18ef节),不过,它加给自己的重量(20c节)也是一个原因,让整个系统彻底崩溃,不能复起。

b. 王终于出现!(

  这是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六个最后结果中的头一个。「到那日」一语在头五个中都出现一次,而在第六个中则出现两次。经过以赛亚细心的安排,这几处呈现出一致的画面:

二十四21

神的胜利

二十七1

神的胜利

二十五9

得救的人及被排除在外的人

二十七2

神的子民与祂的仇敌

二十六1

坚固城及敞开的门

二十七12~13

世界在锡安中

  这一首诗把从十四29~32开始的系列作了一番总结。以赛亚要非利士不要高兴得太早,将来必有一位伟大的大卫王出现;对前来探问的以东人(),他提到要等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多日之后(22d节)必会出现高潮;那位如同毒蛇般能致命的君王()会惩罚(21节);黑暗()将被光明吞灭(23a节);日与夜的冗长步履()将退出,月亮日头都要改变(23a节);那位应许的王()就是神自己(23b节)。

  21~22. 二十四章的头一部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灾难,和它所采用的洪水模式相同,可是在最后结果中,以赛亚在这头一个到那日里面只谈一点:天上星体的掌管者,和世上居民的掌权者将被捉拿、拘禁。惩罚(√ pa ̄qaḏ ):参二十三17。这字的根本意义为「注意」,由此产生衡量问题、采取适当行动之意。因此,这个动词必须按照上下文来解释;在此是指「审判临及」。所以,神将「临及」(直译)「在高处的高处的主人,和在地上的地上的王」。他们将各在各的范畴内受到对付即使在他们最有力量的地方,神全权的命令仍然照样颁行;到那日将显明出来。以赛亚并没有将天上的权势和地上的权势连起来,好像但以理书八3以下,十13、20~21。他只是提到,天上有犯罪的权势,当神的整个受造「界」全都受到对付之时,他们也将包括在内。囚犯……监牢:夺去权柄、受到当得的审判。多日之后便被惩罚(√ pa ̄qaḏ ;和合:讨罪):21a节以同一个动词惩罚作为括弧,同样,多日之后与到那日也相呼应。单数的指出,时间已经订好,这个事件在神的计画中已经准确地定下;许多日子让人无法去计算时间,要人操练忍耐和盼望。

  23. 那「日」常与光明相连()。以赛亚选用诗意的字讲月亮日头,要人注意它们自然的明亮:月亮是「白的」( leḇa ̄nâ )、太阳是「热的」( ḥammâ )。它们虽然明亮,但是(可以说)相形之下大为失色,因而低头羞惭。因为一语说明了此处的奇妙光明:只因为「神掌权」了!锡安山耶路撒冷:这样的掌权是大卫王朝的最高潮,也是其成全。在……长老面前:让人想起出埃及记二十四9~11,西乃之约订定时,神在以色列的长老当中。当时他们不过看到祂的脚;将来他们将住在祂全备荣耀的光中。神来掌权的时候,祂会将摩西之约与大卫之约中所有的祝福完全实现,真正作祂百姓的牧者。


25
以赛亚书第廿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救恩与供应:锡安山上的世界(

  这一段经文由两小段见证(1~5、9~10a节)和两句描述语(6~8、10b~12节)构成。以赛亚又运用他常使用的方法,取一段源于其他事工的语话,将它重新放在另一套镶嵌画中,而与该时刻的处境完全吻合。二十四10的堕落之城重新出现(),可是带着新的概念,说它是一套迫害体系的中心。这一段描写,在这个城里有贫穷人困乏人(4节),他们受到刚强强暴的人驱使(3节),被外邦人辖制。他们曾经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好像寄居的外人,但是如今一切都改变了。二十四21~23将神在锡安山的掌权描述为光荣无比的胜利;此处锡安山则是丰富供应万民万国的地方(6节),救人脱离死亡与眼泪(7~8节)。他们称这事为拯救(9节),而他们所歌颂的保障(4节)则是祂替他们遮荫的温柔之手(10a节)。

  从以上的一切,可以看出本段在十三至二十七章的全景中扮演怎样的地位。前两个系列中,第三则神谕都论到外邦人的需要。十五至十六章提到,摩押长期的困窘,可以由安稳于锡安的大卫宝座来解决(),但是摩押的骄傲()却让他们放不下颜面,以致决定放弃。二十一13~17,亚拉伯诸族集合在一起,要互相帮助,分享食物和水,但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然而如今(万民都可以在锡安山享受最好的食物(和合:肥甘)和最佳的酒(和合:陈酒)。他们终于来到那位王掌权之地所有人都来了,只有摩押不在内(b~12)它仍然独行骄傲之路。

  1~5. 个人的得救见证。在二十四14~16,以赛亚凭着戏剧性的丰富想象力,在一片倾倒中听到歌唱的声音。世界之城在废墟中静默,但全世界却有歌声响起。第1~5节的主题为,赞美(1节)从倾倒(2节)和静默(5节)中兴起。神照着祂从古时就作的决定去行(1节);凡自认为刚强的人,现在必须承认还有一个力量比他们更强(2~3节);祂素来便是那些属祂而受欺压之人的保障(4节),时候一到,强暴人的歌声必然中止(5节)。

  1. 我的神,我:参八9以下。相信的余民对神有亲身的认识。称赞(√ ya ̄ḏâ ):「献上感谢」,在此主要是这个意思,因为整段都在思想神所赐予的好处。忠信诚实,在希伯来文是两个相关的名词( ʾemûnâ ʾo ̄men ),都来自√ ʾa ̄me ̄n ,「可靠的」。和这个字在一起形成的片语,意思是「一切可以想象的信实,完美,信实的典范」。这与你曾作(4节;和合:你就作)的回顾完全吻合。在外邦人管辖的年间,神受欺压的子民经历到祂信实的保守。奇妙的 peleʿ ):带有超自然印记的事,非人力所能及的,源头出于另一个范畴()。所定的是名词( ʿe ̄ṣôṯ ,「计画」),与「策士」相关()。世上余民聚集到大卫王的跟前,乃是弥赛亚王异象的一部分(亦)。

  2~3. 神的子民曾受外邦人、刚强的民、强暴的国管辖。这一段的背景充满了埃及与出埃及的影子。民……城都是单数(NIV 作复数),应该撤销。以赛亚是在讲二十四10的城,就是不要神的世界结构。这个世界之城内的市民乃是一个百姓,只不过是由许多(复数)组成,因为他们的理念都相同「我能作到」是堕落族类的病症,再加上「谁需要神?」的自满心态。荣耀……敬畏:这并不是承认神的拯救,而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见证,就像法老和他的手下在出埃及记十7、16~17,十二33的情形,以及腓立比书二9~11所记,那些被主耶稣的荣光所折服者的呼喊。

  4~5. 神的子民在艰困中,祂与他们同在(4ab节);形势虽然恶劣(4c~f节),但是对神而言,解救乃是轻而易举之事(5节)。保障 ma ̄ʿôz ):「原本就有力量的地方」。贫穷人 dal ),见十2;困乏人 ʾeḇyôn ),见十四30。躲避处 maḥʿseh ,来自√ ḥa ̄sâ ,「寻找/避入」):它肯定有避难所的存在,有地方可去。暴风……炎热:希伯来文用相对的威胁来表达「每一种威胁」。不过这里要描写的,乃是强暴人的气息(和合:强暴人催逼人的时候)。气息是 rûaḥ ,「灵/风」,在此应当用最有力量的话来翻译,如「疾风」。强暴(见3节),天生孔武有力的人,用力气毫不留情、一无怜悯。在神奥秘的运作下,祂的子民经常落在4c~e节的光景中,但同时,在祂完备的信实之中,他们也常在4ab节之中(按:和合4ab节在后)。而当祂的时候一到,所有敌对的权势在祂而言等于无有。第5节的第一和第三行分别提到压迫、杀害的热气(5a节),以及只需一片云就可轻易解决(5c节)的情形;第二与第四行谈到凯旋的敌人在威势中喧哗(5b节),以及其歌声的终止(5d节)。

  6~8. 弥赛亚的盛筵。如果二十四23的长老是回顾出埃及记二十四11,摩西与长老共用筵席,以庆贺立约,那么,有可能在这里的情景之下,这个「理念」()所表达的事,就成了以号角来邀请所有的百姓来赴宴。不过在此处所描述的弥赛亚盛筵没有任何限制,而且特别强调普世性:万民……是指各个民族,是政治单位,而则是个人,这些都成了祂的百姓

  6. 神的第一个行动:供应。肥甘上好的酒(和合:陈酒)与二十一14的饼和水成对比。陈酒可以指N酵过程中所形成的沉淀(),但在这里乃是指酒本身,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与熟化。上好的酒(直译)为「彻底过滤的渣」;肥甘(直译)为「肥硕的食物,满了脊髓」,营养丰富的画面。

  7~8. 神的第二个行动:毁灭。除灭(√ ba ̄laʿ )是「吞吃」,即,使其全然消失。裹尸布(和合:物)是按上下文的意思来译,预备下面提到死亡,可是希伯来文乃是说「遮蔽物」。床单(和合:帕子)只是「遮盖」。那日的黎明未现之前,全世界都在阴影中。我们生于其中,因此并不知道我们所谓的「光」只不过是昏暗而已。保罗的说法为:「黑夜已深,白昼将近」(),强调未来光明()的思想,也与此接近。神会清除所有使生命黑暗的事,尤其会吞灭死亡,直到永远。死亡在此并非指生命的无常、稍纵即逝,而是以它为罪带来咒诅的主要证据()。75神凭着祂所有的能力(全权;和合:主),和祂所启示自己为上主(「雅巍」;和合:耶和华)的全备性情,将擦干祂子民的眼泪各人脸上,亦即,祂一个一个去擦,直到每个人的眼泪都擦干为止。羞辱:见约书亚记五9。在埃及地处于捆绑之中、受外邦人压逼的羞辱成为过去,活在金牛犊之下、不顺服之阴影中的日子也已终结;完满的圣约关系已经恢复。我们只要活于这个世界,难免在各方面都会有可责之处,也会(因环境和罪)受到拦阻,无法活出圣约子民的美好样式。但是,到那日,立约的应许将成为立约的实际。

  9~10a. 承认神的见证到那日:这是第二个结果(见二十四21~23注释〕。人必说,在希伯来文是单数:这是个人的声音,参与在团体为我们的神所作的见证中,肯定一件事:满有信心的盼望会带来有福的结局(我们过去相信k,「过去盼望」祂;和合:素来等候祂),因为如今我们可以在上主面前,享受祂的救恩。主观的经历(我们过去相信)和客观的事实(这是上主)相符合。拯救之工全属于祂,人无任何功劳。既是祂的救恩,我们就只能存着盼望与相信来等候。拯救(√ ya ̄s ̌a ̄ʿ ,和其名词, yes ̌ûʿâ )是神的作为,祂救自己的百姓出来()、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民()、重建他们成为自己可喜悦之民()、使他们接受祂的治理()和眷顾()。10a节的开始是「因为」,解释了6~9节所数算的福份。安放(和合:按)是√ nûaḥ ,其简单的动作模式,如这里的形式,从来不会指狂暴的动作(与的 hiphil 形式成对比)。垂下来的手代表眷顾、保护和祝福。在这山上与第6节的开头构成一个括弧,成为本诗的结尾。神将祂的手放在祂的山上,并放在那群从世界各地集合而来的得救之民身上:他们属于祂,祂接受他们,为他们祝福。

  10b~12. 粪堆。可是还有另一番景象。神的手安放在祂的子民身上,祂的脚却踏在摩押身上(践踏)。提起摩押这名字(正如推罗在),是让人记得,在末世的时候既有祝福也有弃绝,都发生在真人身上。骄傲在十六6是摩押被摒弃的原因,到末了仍然一样。这是错误抉择的最后恶果。

  10b~11. 以赛亚加了两幅图解。第一幅让人感到恶心(10bc节),但是其含义却无可逃避:不要盛筵,就只能选粪堆。在祂以下(于「践踏」之后,和合未译)表明神直接的责罚行动。这个字也可以指「在他的地方」:摩押所得的是他自己所选的。第二幅图是游泳者(11a节),这是「自己动手、我行我素」政策的最佳比方。他可以掌管自己的环境、选择,达到自己的目标,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

  12. 在11b节,内在的骄傲因素自我拯救的意图被神拉下来。此处外在所造的安全措施,就是骄傲藉以环绕自己的一切,又被神拉下来。三个讲「高」的名词,与三个讲「拉下来」的动词搭配。你的坚固高台,意为「你墙上最安全、最坚固之处」,将来所剩的,连废墟都不如,甚至不见瓦砾,只余平地,直到尘埃。骄傲在败坏之先,此言诚然不虚!


26
以赛亚书第廿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坚固的城(

  在以赛亚看来,神子民在整个历史里所犯的罪,就是离开信心的道路。以法莲(以下)与亚兰结盟,代替信靠神;犹大则偏好倚赖自己()。但是我们的真实面貌应该是信心的子民。在末世清唱剧的第四部分,以赛亚让(1~4节)公义、信心、平安与救恩成为坚固城居民的一连串特色。他暗示,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威胁与挑战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所在,直到最后审判之时临到。以法莲经历到城市被弃绝、荒废();耶路撒冷成为破坏、无法居住之城();但信徒是住在坚固城中()。

  1~4. 安全又平安(A1;参A2,20~21节)。以赛亚从这城的坚固开始讲起(1b~d节),说明进城的条件(2节),提到其中完全的平安,及能享受平安的理由(3节),并呼召人继续信靠(4节)。

  1. 当那日:见二十四21~23注释的前言,书版212~213页。这是二十四1~20主的日子临到的第三个结果。第一个结果()重点为神掌权的荣耀与胜利;第二个()强调世人集结起来,享受救恩的盛筵。这里则带我们进入神子民内在的感受。当那日临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信心里进入救恩的坚固城中。坚固……救恩:惟有神能实现救恩;连祂的名字都不需要提。祂的拯救能力包围这城,有如城墙外郭

   2. 敞开:参,诗二十四7~10。这里以对守城门之人讲话,来为入城的条件铺路,非常生动。(righteousness)只能指「与神的关系正确(right)」,因为本章其余的部分显示,他们能在城里,并不是靠自己的美德。不过,他们乃是守信的国(和合:民)。「信」这个名词( ʾemunîm )是复数,表达丰富、丰满的信心,在每一种生活状况下的信心。

  3. 十分平安,(直译)「平安,平安」,这种重复式的片语(),意思是指包罗万象的平安。 ye ̄ṣer )是思想的倾向()、形成的意图();指我们的思想模式,对人生的看法。是被动分词,意思是「维持」或「决定不偏离」。这是能得到神的平安之人内心的要素。因为他倚靠,「因为有信靠/运用了信心」。当然,没有相信者就谈不上信心,但是关键并非是谁在运用信心,而是信心被运用了。

  4. 信心不是一瞬间的光芒,而是一辈子的委身,并且是对生活有根有基的态度;不建立在它本身之上(因为它可能很软弱、不稳),而是建立在它所信赖的物件之上因为上主是永久的盘石上主,上主(和合仅译一次「耶和华」)是「雅,雅巍」。简写的「雅」是昵称(),最常出现于「哈利路亚」。(直译)「在雅巍是永久盘石」的片语,意思为「雅巍是永久盘石应当有的实质」(),经久、不变、有拯救的能力(如:出十七)。

  5~6. 落入尘埃(B1;参B2,16~19节)。第5节开始的「因为」,引出一番解释。「坚固城」(1节)所提供的保障,有一部分为高城(5节)他们的压迫者遭毁灭。这个胜利是神带来的;祂的子民所参与的,只是践踏胜利之后的尘埃。

  5. 根据二十四22,这场胜利将在「多日之后」。因此第5节的头一个动词应该视为确定的完成式:「祂已经决定要」,其余的动词(非完成式)则表达神在未来的行动。「坚固城」不单是来生的保障,也是今世凡来到锡安山()之人的保障,他们在等待最后胜利的来临()。或是指其中居民的骄傲,或是指他们自以为已经建立了够高的保障,也可能指神的胜利超自然的一面()。倘若以赛亚当初写这首诗时,是特别指某城而言,如今也无关紧要。正如二十五6所重视的是理想实际的耶路撒冷那有可能招待来赴盛筵的万国?同样,高城亦是象征,代表没有神的世界组织。

  6. 困苦人……穷乏人所能作的,只是进入神的得胜中。

  7~9. 神修平的道路(C1;参C2,12~15节)。虽然他们已经在「坚固城」(1~3节),义人同时仍在等候神的行动(8节),心中渴望祂(9节),而在他们所住的世界,祂的审判遍及各处(9节)。不过信心与顺服是他们生命的记号。他们接受自己命定的路,视为神的安排(7节),持定盼望(8~9节),并且坚守祂的律法(8a节)。

  7. 义人乃是与神关系正确的人(其根据为信心,2节)。信心的声音说,他们所走的路是正直的,「笔直」朝向目标,也是修平的,很容易流通。他们就像诗篇八十四6的朝圣者,经过「流泪谷」时,却将其视为泉源之地!正直 ya ̄s ̌a ̄r )和平坦的 me ̄s ̌a ̄rîm ;和合:正直的)有关,亦即,那位正直者〔诗二十五8,八十二15;和合:正直的(主)〕为我们定出一条路,是与祂本性相符的路。这条路是「笔直」的,从悔改归主直到得荣耀,凡看来崎岖的地方,回头一看,却都是修平的。

  8~9. 是的(和合未译):「还有!」义人不但接受生命中的遭遇,视为神亲手的安排,并且以顺服的态度委身其中。律法 mis ̌pa ̄ṭîm ;和合:审判)乃是「判断」,有权者的决定有时是有权者的判决,就像法官的宣判。这两种意思此处都说得通:神的子民在信心里顺服,认定祂的决定总是对的;同时亦接受祂在地上的管教()。所以他们等候祂,在信心中忍耐地等,直到祂击打仇敌,将其践踏于地(5~6节)。他们不另找方法来改变环境,乃是在神所安排给他们的路上渴望并期待祂的到来。是神自我启示的简要说法;声誉(和合:可纪念的),直译为「纪念」(),是对神的自我启示与祂的作为刻意的追念。义人的渴望是由神所启示的真理来主导;这种渴望也一直不止息(夜间……早晨;和合未译)。神子民能够顺服的原因之一(9c节的开头有「因为」),是神在地上审判的事实,这让其中的人能学习公义审判(见8a节)或是指神子民所顺服的律法,或是指神的管教临到人身上。顺服是极宝贵的见证(),同样,许多时候,在神难以解释的保守和管教之时,持守平和的态度也极为宝贵。

  10~11. 无法纠正的盲目(D)。大体而言,神向世界彰显自己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祂预备了恩惠(10a节;);第二,祂赐下美好的环境:正直的地,或「笔直向前」,让人在生活中「一帆风顺」;第三,神的行动有记号出现,或是祝福,或是责罚,祂的手高举,让众人可以看到。可是无论神怎样作,人都不明白(不学习)、倔强不理(行事不义)、灵里盲目(看不见;和合:不注意)。有时候人的灵似乎有苏醒的迹象,但很快就消失,因为他们不承认神的威严让他们看见(和合:却要看),这译法有可取之处,但是「他们将看到」却更能配合上下文。有一天,凡不愿意学习的人都将看到(11cd节),并且受到审判(11ef节),这是事实虽然并不是人所乐见的事。你的百姓你的敌人之对比,凸显出以赛亚所要教导的重点。这个世界应该学习的时候,却坚持不学。他们不但没有认出神的威严,也没有看出自己的立场与抉择所牵连的事;现今与神为敌的关系,会有永恒的后果。:神的圣洁在发动的象征,具毁灭性(;参:)。

  12~15. 神所赐的平安(C2;参C1,7~9节)。因此,如果世界上的人,那些不归向神的人,都像10~11节所描述,固执、盲目到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那怎么还会出现一批神的子民?答案为,那位曾安排他们人生际遇的那位神(7~9节),也已经安排让他们进入祂的平安中,并为此作了一切必要的准备,让他们能进来。

  12. 首先,你派定平安派定 s ̌a ̄p ̄aṯ )意思是「把某物安置好」(),「让某人有某种经历」(),因此可解释为「你使平安成为我们的份」。我们所……(直译)「因为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你为我们作的」。根据历代志下四6的同一段希伯来文,可以将「我们所作的事」译为「凡与我们有关的事」。惟有神负责「凡与我们有关的事」,才能克服我们灵里的冥顽不灵、背逆与盲目。救恩必须完全是神的工作。

  13. 第二,神不单全然负责使祂的百姓能与祂自己建立平安的关系(12节),也使他们能留在那里。惟提你的名:这个无条件忠诚的宣告,与神子民在历史里的记录从过去到现在并不吻合,在此应当恢复直译:「惟有靠着你,我们才能继续纪念你的名」。别的主,包括埃及的法老、士师时代辖制他们的外邦非利士人,以及以赛亚时代的亚述人,但是在这一切之中,惟独靠那位信实之神的保守,祂的百姓才能继续纪念祂的,就是祂自我启示的真理。向祂的忠诚乃是祂的礼物。

  14~15. 神的工作会继续,但其他主人却都会消失无踪。离去的灵(和合:去世):「阴影者」(见)。刑罚:「临及」(见)。这种完全湮灭必定是出于神的作为。而,第三,别的主人甚至会从记忆(和合:名号)中抹除,但神的却增添。这也是神的作为。荣耀为你自己(和合:你得了荣耀):神增添祂的百姓,不是由于他们配得,而是祂自己,「为祂自己的名」。

  16~19. 出于尘埃(B2;参B1,5~6节)。在B1里,神将使祂的敌人落入尘埃中,但是,第四,祂对将聚集成为祂子民的人,却有正反向的意念。神已经为他们成就的事(12~15节),和他们为祂所作的(16~18节)成为对比,可是祂没有因此改变。祂既已为他们完成一切(12节),就必不计较他们的失败,并且(19节)将百姓带出尘埃,进入全新的清晨。

  16. 士师记里面,背道而后悔改的情形再三反复,是本节最佳的注释()。寻求你,所用的是「临及」一字,别处从未用这个字指人来到神面前;他们「注意到你」。几乎……(和合:倾心吐胆):这个希伯来字可以译为「几乎无法微声祷告」,这是我们根据目前的知识所能提出的译法。希伯来文将这种情形与他们的急难相连,(不像NIV与「惩罚」相连):他们归向祂时,心中忧伤、十分无助。虽然他们的情形很惨,但祂并没有拒绝他们。

  17. 他们(16节)变成了我们。故事转成当代的现况,我们也是如此,应该译为「我们曾经如此」。以赛亚想到亚述的危机,以及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北国以色列的被掳,和犹大的惊吓。这些痛苦与生孩子无异。在你面前:「因为你」,即,因为神公平的安排,以人生作为祂管教的舞台()。

  18. 生产的痛苦带来正面的结果,但是这里的痛苦却一无所获。他们知道世界需要学习公义(9节),也应该从他们学到(9节),但是,环顾四围,他们并未生出(和合:行)拯救

  19. 对这一节的意义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里只是指整个团体的复起,76但是,第一,(若单指)这个团体照现况延续下去,并不符合本诗所提到的各种问题。世界还没有重获新生。该团体的延续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若将这段与平行的经文(5~6节)相较,在尘埃的应当是指住在「高城」的人。神的子民已经住在救恩的城中(1节)。需要被拉进这城的,是另一些人。由此看来,你的死人比较可能指「你所关心的死人」,接下来则是神加给他们的声明,(直译)「我的尸首」(与 NIV 的译法不同),即,「我所关心的死人」。因此,这里是对世人生命的应许:和二十五6~10a的异象相呼应。但是二十五7~8主要是在展望死亡本身的废除。如果按这样来看二十六19的上下文(实在应当如此),那么,它的辞汇就不只具象征意义,而具字面意义,指全面的复活。77要醒起、欢然高喊(和合:歌唱),是用两幅图来说明,一为甘露,一为清晨,或「全亮」(和合:菜蔬)。甘露象征从天降至地的好处()、王的恩宠(),和神的赐福()。在出埃及记十六13~14(),它与吗哪相连,是神的赐福,撤销了死亡的威胁()。清晨:直译「亮光」,表丰富的复数,「全亮」。死亡乃是黑暗;光明代表生命()和救恩(;参:)。在平行的神谕中(),神的同在便是甘露与亮光。甘露由天而降,同样,祂会临到祂所关心的死人,带来生命与救恩。她的死人(和合:地……死人):「它的阴影者」(见14节)。

  20~21. 脱离忿怒(A2;参A1,1~4节)。这首诗的开始为「敞开城门」(2节),结尾则为关上门。这是回顾方舟的关门(),和逾越节时进入屋内的情形()。神施行公正审判的时候,会为祂的百姓有所预备。1~4节讲到他们在坚固城中得安全,其处境(5~6节)为世界之城的毁灭。到那日,他们会像在方舟里、或像在有血涂抹的屋内(出十二~十三)一样安全。过去,是用出埃及记十二12、23的动词「逾越」。这种遮蔽式的保护有其必要,「因为」(21节的开头)神要来刑罚(「临及」,)。罪孽 ʿa ̄wôn ):见一4,六7,指堕落本性中罪的内在实质。:对神的律法外在最明目张胆的忤逆。露出:长久被隐藏的罪,甚至违犯的人以为已经遭人遗忘,但却将显露出来。本身会采取行动,与造物主合作:这是它的「道德活力」。它曾经被人的罪污染,但是仍未忘记要认同造它之神的圣洁(;参:)。


27
以赛亚书第廿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e. 以色列充满世界(

  这一段经文总结了以赛亚对历史的鸟瞰。与它相近的经文(见十三~二十七章的注释引言,书版138~140页)为十九1~25和二十三1~18,主题都是世上万民()。在以赛亚的清唱剧中(二十四~二十七章),这是最后一场:二十六20~21提到,信心的子民虽已在救恩的城内,却仍在等候神来施行最后的审判。现在便是要观赏这一幕。二十七1~13中央有一段资讯(7~11节),谈到过去的宽容(7~8节)、未来的救赎(9节),和最终的倾覆(10~11节)。这段资讯的两头,各有两段「到那日」的段落(1和2~6节,12和13节)。这几段互相呼应:神在天上的胜利(1节)配称祂在地上的欢欣(13节)、葡萄园的百姓(2~6节)配称收成的百姓(12节)。如此(正如本系列第一则神谕中,的中心)便显明,神为祂百姓所定的计画,乃是祂对全宇宙的工作、和末世的作为之中心。

  1. 神在天上的胜利:大刀。以赛亚偶尔会用异教的神话来作图喻(见),但却不涉及其教理。在这到那日的第四个结果中(见二十四21~23的注释〕,利维单(和合:鳄鱼)是水中的动物,可能指是真物,也可能是一种想象();在诗篇七十四14,它是埃及的象征;在约伯记三8,「惹动利维单」是指带动超自然的毁灭力。利维单代表无穷的能力,包括超自然、与造物主为敌的力量。不过在这里,神秘的利维单之名转变为实质的,指被造物的力量。怪物 tannîn ;和合:大鱼)可能是海中的活物()、蛇或鳄鱼(),或指拥有极大能力者()。盘旋(和合:快行)可能是描述实况(在扭动),或道德(扭曲),或兼指两者。 na ̄ḥa ̄s ̌ ,如创世记三1,这里的用法显然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利维单……蛇……怪物,这三重形容词,与对神大刀的三种描述相配称:刚硬(坚硬、无情)、(可以运行一切任务)、有力(必胜)。敌对的超自然能力在受造界中出没,或盘旋在陆地上,或在海中吓人。罪已经将神视为「好的」工作()败坏了,但是,无论它们的力量多么大、行踪多么隐秘,到那日,神的刀必会将它们找出来,把它们杀灭。

  2~6. 葡萄园子民。二十四至二十七章清唱剧的最后一幕,与五1~7的葡萄园之歌类似。那首歌强调神的子民如何糟蹋了祂的葡萄园;这里则是讲到神会把他们变成怎样的情形。

  2. 他们是神所喜悦的。当那日:第五个结果(见二十四21~23的注释〕。盛产的(和合:出酒的)葡萄园,意思或是「令人喜悦的葡萄园」,或是按某些抄本,意为「出酒的葡萄园」。前者与五5~6的敌意反向;或者与五2、4不可饮的酒相对。

  3. 他们在神的照管之下。这里描述神全面的工作:看顾(看守,「保存」)它的美好、加上养分(浇灌)、并且予以保护(看守,与前面的动词相同,但是指向外观看,防止人入侵)。这一切眷顾乃是时刻……昼夜在进行中。

  4. 神很安详。我不,(直译)「我没有忿怒」; ḥe ̄mâ 是忿怒的感觉。以赛亚书五5~6和二十六3、12讲到信徒所享受的平安;这里的平安则是在神的心中。惟愿:神渴望有机会将祂为葡萄园的热心表达出来;只要有野草敢出来!

  5. 神邀请第4节所假想的野草到我这里来得庇护(和合:持住我的能力)。葡萄园的会员籍向所有的人敞开,正如曾向摩押敞开一样(见)。

  6. 神应许,在祂照顾下的葡萄园将充满全地(诗八十)。将来可能是对「要来者」的正确翻译。不过这里是呼喊,「它们正在来的途中!」,这句话也可能指回应第5节邀请的人。以果实充满世界(即,「充满地面」):这里的字与「以他们的城覆盖地面(即「充满地的表面」)相同。巴比伦的计画是要把世界组织起来,不理会神。但是神的目的却完全不同,而且是会实现的()。

  7~11. 神的作为。这一切将如何发生?第一,神对以色列从来不像对他们的仇敌那样严厉(7~8节),祂的怜悯将藉救赎展示出来(9a节),由此生出在信仰上得洁净的百姓(9b~f节);第二,神会毁灭那防御坚强的城(10~11节,)。

  7~8. 第7节的希伯来文有韵律,十分优美,但意义却不清楚!「他击打他,是像击打那击打他的吗?」即,神击打以色列是否和祂击打那些击打以色列之人一样?第二个问题也类似:「而他杀戮,会像杀那个杀他之人一样吗?」即,以色列曾否有如此高的伤亡率,像神加在那些被祂击败的人身上一样(如,)?藉争战(和合:相机宜): saʾssâʾ ,在别处未出现过(NIV 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揣测),但按同源的语言,或许是动词「呼喊撒撒」、「藉呼喊吓走」如我们所说「嘘走」。这与掳走(和合:相争)相配,这个字的意思是「打发走」不是专指巴比伦的被掳,而是泛指敌人入侵、带走俘虏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之下,神的忿怒原本可以让以色列饱受刑罚,但是祂的忍耐出来干预即使在最大的被掳事件中,仍然有回归的应许作为缓冲。管教的确是祂的强风(和合:刮东风),绝对不可忽视,因为神的忿怒是真实的,而神的标准是不可妥协的。

  9. 在乎此,是回顾刚才所提到的:神的百姓配被治死,但神克制自己的行动,保全了他们。因而:「所以」(和合:全);在救赎的事上,神的作为也是运用同样的原则。罪孽 ʿa ̄wôn ):见五18,六7,二十六21,五十三5。(√ ka ̄p ̄ar ;和合:赦免):见六7。神会为罪性(罪孽)和罪过 ḥaṭṭa ̄ʾt )实际的过犯()的除掉,付出赎(遮盖)价;而当那些蒙赎之人毁掉祭坛、除去柱子(和合:偶像)之时,果效才全部彰显出来。祭坛代表所有由神授权的宗教表达方式,柱子香坛(和合:日像)则是不合法、外来的宗教用品。因此,首先,献祭用的祭坛也不需要了(),而雅各会承认这点,甚至将它的石头磨成片,像白粉(和合:灰石)一样。第二,赎罪祭会洁净错误的宗教习俗。亚舍拉的柱子:见十七8。香坛可能是 ḥamma ̄nîm 以下)的正确译法。这个字并非指神授权建立的香坛(),而是指与巴力()和「高处」()相关的坛。

  10~11. 因此,以赛亚并没有忘记赎罪祭的根基(9节),就是本书这一大段(六~三十七章)的基础(),不过,他从第七章之后就转到「王」得胜的主题,而这里的笔法也相同。其中提到,使这则神谕特别与世界之城和它的倾倒()相关。以赛亚并没有说明这件事如何发生,不过,未来赎罪(9节)的时刻,将成为那坚固城倾倒的时刻,而野兽进来的画面(10节),同样表达那里再无人居住。游荡的牲畜吃到只剩光秃的枝条(11节),但就连这些也成为柴火烧尽。因为说明了严厉审判的原因:无知)使他们失去神的怜恤恩宠)。是强调丰富的复数( bînôṯ ),「真正的辨识力」。怜恤(√ ra ̄ḥam )是母亲对儿女的那种爱。恩宠(√ ḥa ̄nan )是「恩惠」,神所赐下的恩慈,是人不配得的()。造成的是「陶匠」,「那塑造他们的」()。母亲般丰厚的爱不再临及,都是由于罪的缘故,尤其是人的心思不发挥功用,不去领会、捕捉、持定真理。

  12~13. 欢乐的收成:大发角声。第六个结果(见的注释,书版第212~213页)是由两则到那日的神谕构成,而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开头相同。第一则(12节)是(正如2~6节)一幅撒种与收割的图画;第二则(13节)为大发角声来招聚,与「大刀」(1节)的胜利相呼应。

  12. 神收成时是一一收集。到那日:见二十四21~23的注释,书版第213页。:√ ḥa ̄ḇaṭ 的确有打谷的意思(),这样翻译颇能配合这里所强调的「一一」。畅流的幼发拉底河(和合:大河)与埃及小河是应许之地传统上的边界(),代表神把每一个真正属于祂的百姓,「以色列之子」,都集合起来。

  13. 第五十(禧)年(以下),是在第四十九(安息)年之后,因此,在这一年里无需准备收成。所以,这一年是完全倚靠神的一年。正如二十五6~10a,当那日,神会预备一切所需()。禧年的角声是在赎罪日发出(),和第9节的赎罪相连。大发角声,参:撒迦利亚书九14;马太福音二十四31;哥林多前书十五52;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6。亚述……埃及:这是指住在外邦境内的人,将世人都招聚来。被掳(√ na ̄ḏâ ;和合:被赶散的)是指以色列人被赶离故乡(),不过也可以泛指「游荡者」(),因敌人而流离失所的人()。这里的思想不是从以色列地被「掳去」,而是在异教环境中受到欺压、心里烦燥的情形(诗一二零)。不过这一切最后都会经历到十九24~25的奇妙。埃及……亚述:末世的审判将临到真人身上(如摩押,),同样,末世的祝福也会临到真人身上。以赛亚把末世的情形放在他当时所知的世界地图上,从最厉害的压迫者境内(从前是埃及,当时为亚述),也会有人因角声而得到自由,回到锡安的家。所有的人都将在圣山上敬拜上主,完全参与在神圣的团体中,而且在耶路撒冷,成为这坚固城内的居民()。

57从全能者来的毁灭(6节),足以代表以赛亚运用音韵的技巧( s ̌o ̄ḏ mis ̌s ̌adda ̄y )。以全能来翻译 s ̌adda ̄y ,非常配合上下文,但这个字本身的意思不明确。以它作为神的称呼,主要用于创世记十二至五十章中,而其内容要求「一位元全能者(能持守祂的应许)」。祂的能力不像人的能力会摇摆不定;人总是有力不能逮的时候,但神无论何时都能。在目前的上下文中,它是指神有全能,凡是祂要作的事都能作到。见 J. A. Motye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ivine Name (Tyndale Press, 1959), 29-30页.

58见 D. J. Wiseman, 'Some Historical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in Wiseman et al. (eds.),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Tynadale Press, 1965), p. 9-16.

59有关本诗的作者曾引发争论,其实并无必要。Erlandsson, The Burden of Babylon , 128页提到,这里所用的字,83%都出现于公认为以赛亚的作品中。其余的23个字,17个用在被掳之前,而6个所谓「后来」的用字,在字细查验之下亦非如此。

60在第4节,强暴(NIV: fury)的希伯来文 maḏheḇâ 意义不明确。Qa 读为 marheḇâ ,这个读法虽然在别处都未出现,但却可追溯到动词「骄傲」,见三十7。七十士译本可能自行发明了希腊文 episoundaste ̄s ,意思为「努力向前的人」。

61在以色列之前住在迦南的人,有些被称为「利乏音人(Rephaim)」(),他们以勇猛著称。因此,这个字与「如影之人」的拼法相同,一定是巧合。请与伯二十六5;诗八十八18;箴二18对照。

62乱队的(31章)意思不明。直译为「……无一人靠自己/在他所指定的时间独自站立/在他所指定的同伴中」。有些人建议,这个字( bôḏe ̄ḏ )或许指「被遗弃者」。Qa 也没有帮助。

63这两处 Qa 都读作「底本」,而非「底们」。

64第3节的动词很难理解。经文抄本有差异,第一个动词或许是第二人称复数,或许是第二人称单数阴性;第二个动词是第二人称复数,第三与第四个动词是第二人称单数阴性。若将全部动词都视为第二人称单数阴性,就很容易解释,即向锡安所称的话(见 BHS )。如果前两个动词应当视为第二人称复数,就可以代表摩押领袖之间的讨论。

65「五」是否指五个特定的城,还是指「少数」的意思()?以赛亚是否在想,约书亚的战役以所攻下的五座城()代表完全的胜利?当然,以赛亚十分擅长作类的引用,可是这种说法似乎太过模糊。此外,是否只有一城被称为灭亡城,还是这里的「一」乃是片语式用法,指「各个」之意(如:)?还有,灭亡(MT: heres )在别处都没有出现。Qa 读为 ḥeres ,「太阳」。七十士译本为「亚瑟德克之城」,可能只是将希伯来经文 haṣṣedek 「公义的」加以音译(或许是假定为这个字)。但是这个字既然这么普遍,为什么要用音译?在这一切(对我们而言)不明朗的探讨中,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将被称为)新的名字代表神所命定的新状况。

66以这个异象指亚述在主前六八九年对巴比伦的毁灭,而非主前五三九年波斯的征服,所根据的理由与详细的讨论,参 Erlandsson, The Burden of Babylon , 页 91。

67参 O. Kaiser, Isaiah 13-39 (SCM, 1974), 128页。不过,Kaiser 把1~10节与巴比伦在主前五三九年的陷落相连。但我们必须问,古列既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征服了巴比伦,怎么能与这里「恐怖的异象」相提并论?而以赛亚在向他的同胞宣告这个消息的时候,为何觉得是这项任务令他如此惊恐、慌张?

68Erlandsson 建议,海旁旷野可能等于希伯来文的 ma ̄t tamtim (「属海的地」),指波斯湾一带,即米罗达巴拉但的住所。这可能是此一神谕和其出处的关联。

69M. S. Seale, The Desert Bible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5), p. 97.

70从第三人称(16~18节)转到第一人称(19~23a节),可能可以从以赛亚的「马赛克式」拼凑法来考虑,将 tesserae 从他不同时期的事奉中取出,放在一起,构成新的组合。19节可以视为编辑的桥梁,总结前面的话,并且转到第一人称,以为20~23节作预备。就15~25节的内部结构来看,其括弧为主万军之上主这样说(15节)和万军之上主……上主说的(25节)。对舍伯那的话,你这主人家的羞辱(18节),由以利亚敬可能成为他父家的荣耀(23节)来平衡。参 D. Stacey, Isaiah 1-39 (Epworth, 1993) 及 Miscall, Isaiah ,各段。

71Clements, Isaiah 1-39 , 182页以下;O. Kaiser, Isaiah 13-39 , 136页以下。这两位注释家都提出相当复杂的新架构,我们要谨记,这种作法并无抄本依据,也没有客观的证据,而是他们在解释上的努力,试图解决经文本身的难题。

72Skinner, Isaiah 1-39 , 162页以下;A. S. Herbert, Isaiah 1-39 (CUP, 1973) ,各段。

73见 D. J. Wiseman, 'Shebna', in IBD , vol. 3, 1431页。

74见 J. A. Thompson, 'Tarshish', in NBD , 1153页(《圣经新辞典》下册,667页)。

75经常有人强烈主张,征服死亡的想法,在希伯来人思想中很迟才出现。这是很奇怪的结论。许多专家认为,等到大卫王朝崩溃,才产生旧约弥赛亚的思想。若盼望能生于灾难的灰烬之中,人总要死的实况岂不更有价值?永活的神可以胜过死亡,这思想显然是旧约信心最早的结论之一。

76E. J. Kissane, The Book of Isaiah (Browne and Nolan, 1960) ,认为这里只是指「国家的复起」。H. H. Rowley, The Faith of Israel (SCNm 1956), 1160页,说这段话代表进入个人复活信念的阶段。Skinner, Isaiah ,和 Hebert, Isaiah 1-39 ,认为这是个人复活的应许。

77参:但十二2。按进化的假设,旧约的思想起初十分粗浅,后来逐渐发展,终于到深湛的结果;由此而得的结论为,这类死亡与复活的教义一定很晚才出现。但这种说法何等不切实际!在以赛亚之前好几个世纪,埃及人就有复杂的死后生命神学。而迦南人的宗教尽管非常粗野,却也是以巴力每年胜过死亡为主轴。这些人只凭虚拟的渴望、自然的宗教,就达到这样的结论,而以色列既有又真又活的真神为信仰的根基,又以神的启示为宗教的根本,难道不会有这样的看见?按照逻辑,这实在是可想而知的!特别可参照 J. Mauchline, Isaiah 1-39 (SCM, 1962), 193页。


28
以赛亚书第廿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历史之主(二十八~三十七)

  这几章成为以赛亚「中间阶段应验」(见如:)最伟大的部分。当以赛亚的门徒()听见他在十三至二十七章的教导,说「到那日」全世界都要成为一个子民、单单敬拜神,他们必定像我们一样,忍不住要问一个问题:这究竟是痴人说梦,还是真正会发生的事?无论如何,以赛亚在二十八至三十七章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二十七12~13提到以色列、埃及和亚述,成为这一个新段落的桥梁;这里反映出的历史,是这几个势力彼此牵扯的时期换言之,这段时期可以作为神是否掌管历史的试金石,因为从这三个以赛亚用来作末世象征的国家中,可以看出神是否正在掌权。这里的背景是希西家时代的「埃及联盟」(导论,21~22页)。亚述是霸主,希西家在亚述之下不过是个傀儡「王」;米罗达巴拉但,巴比伦那位野心勃勃、即将就位的王,正策划要与西巴勒斯坦各邦结盟;埃及则誓言,一旦反叛的旌旗升起,他们一定出兵。在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以赛亚将把这个事件从信心的角度来剖析,他并没有忽视这里所提出的大问题,因为他的任务乃是要反对希西家疯狂的幻想以为可以凭军事来解决问题;他坚定地提出另一个方案信靠神的应许。但是在这几章中,大部分时候信心的问题只是背后的布景;以赛亚带我们经过整个事件,以显示真正的能力在哪里其实是在全权的神手中。

  这个段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六段「祸哉」经文(二十八~三十五;见);第二部分,三十六至三十七章,记载了西拿基立与耶路撒冷在主前七○一年的事迹。这六个「祸哉」段落的安排很重要。我们仔细研读便会发现,其中为两两成对(第一与第四、第二与第五、第三与第六),非但如此,还有一条线索,可称之为「故事大纲」。二十八至二十九章没有提到别国的名字,只是其神秘的标题指向埃及联盟,而从字里行间亦可读出此意。这几章的目的(如一至五章)是说明神在历史里工作的原则。第三十至三十二章则陈述事情的实况。我们看见埃及和亚述的名字;不过,以赛亚愈多讲到历史的事件,就愈容易连系到末世的光景(如第七至十一章的情形),因此我们读到,在亚述的倾倒之后,紧接着便是弥赛亚的国度。最后,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则全是末世的情形(如二十四~二十七章):王的来临(三十三章)、宇宙性的胜利(三十四章),以及赎民来到锡安朝圣(三十五章)。

i. 六个祸哉(二十八~三十五)

a. 第一个祸哉:神的话语和神的目的(

  这一段是由三个小段织成一幅图画。一开始,以赛亚用了一段资讯,是撒玛利亚尚未于主前七二二年失陷之前,他向这城所讲的一段话(1~6节)。当耶路撒冷商量要与埃及结盟之时,这段话成为与它(7~22节)作比较的基础。接着,以赛亚采用了「智慧」文学作者的笔法,思想如何分辨神的道路(23~29节)。

  撒玛利亚:出人意外的盼望( 撒玛利亚山(),山上的城是其冠冕,在此被描述为一个戴花冠的酒徒,他的时候已经满了(1节)。神将毁灭撒玛利亚,祂的力量有如暴风(2~3节),速度有如吞吃熟透的无花果(4节)。但是,这名酒徒的冠冕将被真正的冠冕取代(5节),这座不堪一击的城将来却要变成既智慧(6ab节)、又强壮(6c节)、且不可侵犯(6d节)。

  1. 祸哉 hôy )可能是一句招呼的话()、一种表达忿怒(),或同情()的方式。这一个系列的整个思绪,是呼召人来到审判的法庭。撒玛利亚直接遭指控,罪名不是放荡(参:),而是高傲,这是他们会自满、放荡的原因。然而这将残:好时光快要退出了。

  2~4. 这里用两幅自然景观来描述该城彻底的毁灭。第一幅是一场风暴,有冰雹、暴风,和「倾倒下来的水,极大的洪水」(直译)。 ʾado ̄na ̄y )强调神的全权。有一位,这写法隐蔽了要来之征服者的名字(亚述),因为以赛亚在这里所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原则,不是事件本身。所以,每当骄傲使人不关心道德,只想在今世放纵情欲,那位全权者就祂的办法,会使人倾倒。第二幅图画是一位路人,他看到一颗早熟的无花果,已经可以吃了,他连思想的工夫都不花,顺手就摘下吃了。吞吃,在此是按字面解释,但经常用来象征全然消失()。因此,第一幅图是讲撒玛利亚会被怎样的势力消灭;第二幅图是讲它的毁灭何等容易、彻底。在这一切的背后,一方面是那位真正掌权的神,而祂既能完全掌握自然界最强大的力量,便能掌握历史上的各个权势;另一方面,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骄傲的罪。

  5~6. 在以赛亚书里面,盼望常会突然出现,出人意料。撒玛利亚一消失,被审判淹没(2节)、吞吃(4节),立刻就出现一日,那时它将会改变。因此,这里乃是运用另一个原则:神会运行公义的审判(1~4节),但并不会更改祂的应许(5~6节)。荣冠、华冕都是第1节用过的字,但这里则与神相连。祂会在自己里面、用自己的力量,化解罪所行的一切恶事。余剩之民:见八9~22,十20~23。第6节采用2~4节军事倾覆的图画。从前他们软弱,不堪一击,但将来会有改变:首先,会有一位真正的王。公平审判是同一字,意思是「在凡事上都有正确的判断」,有「拨正事务」的能力,即一26所预言未来锡安君王真正作王的条件。引申的意思为,两国的分裂(王上十二)将复合,大卫的宝座将复元。第二,未来将有保障。力量是「战士之力」,击败敌人的能力。城门:城市防御的关键地。如果城门被攻入,整个城便会倾倒。这正是二十六1「坚固城」的主题。

  耶路撒冷:不可逃避的话( 耶路撒冷(就是这)与撒玛利亚有可怕的类似之处。在撒玛利亚,放荡是由骄傲而来;在耶路撒冷,酗酒(7~8节)的结果,是丢弃神的话。这是对人类状况准确的分析:自满化成自我放纵,继而产生自足。

  7~8. 这几节让人觉得以赛亚彷佛在目睹这幅景象,而他所写的希伯来文,更捕捉了醉汉举步蹒跚、东倒西歪、呕吐无状的情形。是否三十1以下所记的使者回来了,挥舞着和约,为与埃及的结盟(见18节)兴奋不已,而这正是庆功宴上的光景?连官方负责神话语的人也随波逐流。先知原是神启示(默示)的直接媒介;祭司则应当把真理与百姓的生活相连,让他们能作决定(和合:审判;),但是他们私下如何(7cde节)、事奉时也如何(7fg节)。肉身的酗酒削弱了灵里的领悟力。灌醉(和合:被……困)是「被吞吃」(见4节)。他们竟以为是自己在吞酒!

  9~13. 似乎也是在记载实际的状况:酒徒在绕着儆醒的先知打转。他们讥讽他的事奉像小孩一样(9~10节),而他回答道(11~13节),他们所瞧不起、视为像小孩一样的,却是神不可逃避的话,像对小孩一般清楚的说出。

  9~10. 断奶……离怀:托儿所的年龄!那些世故的政治家,活在他们所谓的「真实世界」里,以赛亚所发出的呼召安息于神(12节),信赖祂的应许而立稳(16节)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智慧」在于计算战车的力量,不在于祷告和信心。命……令:分别是 ṣa ̄w qa ̄w 。前者可能是来自√ ṣa ̄wâ 「命令」)的名词;后者的意思是「直线」()。因此,讥讽者可能将以赛亚比作耐心教小孩子的老师,逐步教导,一次教一丁点儿,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11~13. 可是,有可能命……令(10节)这几个字是故意没有任何意义的字,像是对婴孩发出的肯定之声。这解释颇符合以赛亚的回答(11节)。他们是否以为他的事奉乃是一堆无意义的声音?这正是他们会听到的从外邦入侵者的口中!因为,不错,未来神要说话,可是倘若神所说可以明白、非常简单的话遭到拒绝,祂的审判就会临到称为祂名下的子民,就是让他们进到听不懂的状况中(以下)。

  安息舒畅(12节),三十15解释作归向神,在祂里面得安息,这正是像孩子一般简单;而他们却说这样太孩子气,不能采用。以赛亚坚称,无论问题多么严重、威胁多么厉害,信心才是解决的办法。他们却不肯听:希伯来文不单指拒绝聆听某个资讯,更是指「他们连听都不要听」。他们根本没有预备要顺服神的声音。被拒绝的单纯之言(10节),变成了征服他们之人残暴、难明的话(13节)。拒绝神的话,并不能逃避它。

  14~19. 为从9~13节导出的结论。既然神的话必须有出路,所以(14节)人为求保障所作的一切安排都不会成功(14~15节);神已经提供了真正的安全(16节),祂不会容许人有别的机会(17节)。现今要听(14节)、要来信靠(16节)的邀请还在,而在这邀请之外,别无拯救的机会。

  14~15. 亵慢的人(√ lîṣ ):藐视属灵真理()、肯定自己()、不听劝教()、高傲自夸(),已无可救药之人。以赛亚放在他们口里的话(15节),乃是他们实际曾说过之话的真正含义。立约结盟是指与埃及的盟约,他们以为这能保证背叛亚述必定成功。可能他们所说的,是与法老立约,与埃及结盟,但对以赛亚而言,他们却无异在为自己的死亡证书歌唱!涨漫鞭笞(和合:经过),这是混合的比喻,讲到鞭笞和淹没,指亚述的入侵(见)。他们或许会说:「如果亚述入侵……」而以赛亚把他们的话变为:你们不能逃过鞭笞,避过洪水!谎言……虚假:前者( ka ̄za ̄ḇ )是与可靠反向的欺骗;后者( s ̌eqer )是与真理反向的不实。以赛亚说,埃及的应许正是如此!

  16. 所以重复了14节的所以。那里肯定了神所说的话,这里再强调祂所作的事(参:a)。锡安……一块石头石头可能指神自己,祂拣选了锡安,来住在其中();不过,它也可能指大卫的宝座,就是神应许的中心();或许,它亦可译为「一块石头,就是锡安」:这蒙拣选的城是神的同在及应许的宝库。无论如何解释,主要的概念是相同的:应许已经赐下,神的子民应当按照这个基础来生活。试验过的(直译:试验石),或是指经过试验的石头(因此很可靠),或是指在测试该石可否作为根基,还是必须要去找别的。着急(√ ḥûs ̌ ),在以赛亚书里面出现二十次,总是有「赶紧」的意思。这里是指「空着急而无进展」,好像「原地振翅」与信心之路的安宁正反向(12节,)。

  17~19. 准绳线铊分别是测量水平面与垂直面的仪器。神的工作会精准地进行,采用祂圣洁的原则(公义),并作正确的应用(公平)。暴风(冰雹)和洪水(大水……漫过)看来似乎不会辨别善恶,但事实不然,审判会按公平临到。避所……藏身之处……约……盟:神不会容忍人以别的方法取代祂的拯救之道。涨漫……鞭笞……打下来(和合:践踏):以赛亚把不同的比方放在一起;打下来是「践踏之地」洪水、鞭笞、加上野兽的来袭!人类若用权宜的办法来代替神的应许,就必如此灭亡。

  20~22. 这一段用两个说明(20与21节都以「因为」开始)来解释为何惊恐在等着他们,并且提出最后的呼吁(22节)。第一,他们拒绝了神所提供的安息(12节)。他们既要自己铺床,就要睡于其上可是他们将发现,人的办法是不够用的。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整个安排不能带来安适,也不充分。第二,神曾为他们而运用的征服能力,将转过来与他们作对:神的临到是陌生的(和合:非常的),祂要作外人所行的(和合:奇异的)事。毗拉心基遍谷是回顾撒母耳记下五17~25和历代志上十四8~17。神巩固大卫的王位,是以击败非利士人为记号。这是全国安稳的踏脚石,使锡安得以坚立。而远离神的话最深远的后果,就是惹动神的敌意。凡拒绝神赐给锡安之应许的人(16节),会发现自己得到的,乃是同等分量的忿怒。第三,最后还有一个呼吁。嘲讽(和合:亵慢)是对那些亵慢者说的(14节),两个字都来自√ lîs 绑索更结实:个性由选择塑成,或好或坏。如果他们不断以讥讽的态度藐视神,就会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罪人成为他们建造自己灭亡的工程师,因为他们一直不加思索地作错误的选择。改变总是迫不及待的事,因为神不会把灭绝的命令无限期拖延。惟一逃避神命令的办法,是逃向祂。

  明辨的神( 我们当如何来了解耶路撒冷的命运呢?第一个祸哉的枢纽,是撒玛利亚(1~6节)与耶路撒冷(7节以下)的比较。在撒玛利亚的个案里,审判(1~4节)突然间变成意想不到的盼望(5~6节)。那么,耶路撒冷是否也有盼望?以赛亚用两则农业的比喻来回答(与2、4节两则自然界的图喻构成括弧):23~26节是撒种的比喻;27~29节是收成的比喻。

  23~26. 犁与耙厉害的开垦动作,是有目的的:这是撒种之前的必要步骤。动词撒、播、种暗示的分辨动作;每一个种子都妥善处理,并放在它的地方(或,可能指「按行列」)、在它的指定地(和合:定处),和田间(和合:田边),亦即,置于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中。这一切都是神的指示和教导(26节)。

  27~29. 以赛亚从自己的观察作出结论:农夫各按其道的作法,是出于神的教导;不过27节开头的「原来」,暗示他在撒种比喻里的要点,要藉收成的比喻来说明。大锤(和合:尖利的器具)、车轮、杖、棍是收取不同农作物所用的各种工具。大锤是一种很重的木制平台,底下钉着尖石或铁器,上面加上重量,来回拉动,辗碎谷子,以备筛选。(和合:作饼的)当然必须磨碎。虽然看来残酷,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否则就没有收成;但这个过程不会永久(和合:常)。若过度,就会把谷子辗坏。这也是出于上主,不过这件事不只说明了农事应当如何进行,而是由此可以看出神的谋略奇妙、智慧广大奇妙),意思是超过人的能力、超自然。智慧 tûs ̌îyyâ ),是有远见、作计画,因此是能得到结果的智慧。

  所以,当我们从第一个祸哉()转到第二个()时,必须有这个认识:耶路撒冷(好像撒玛利亚一样)会被耕耘、压碎。神的车轮和马匹会踩于其上。但这一切都有目的;压碎的程度也会受到约束到神得着满意的收成为止。


29
以赛亚书第廿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第二个祸哉:在神岂有难成的事?(

  其实这个「祸哉」乃是两个盼望的资讯最后一刻的拯救(1~8节)和未来灵里的更新(9~14节),因此祸哉(和合:唉!)并不是最适合的翻译。这乃是向亚利伊勒的呼召(1、2、7节),要它领悟两项大真理:没有一个问题神不能解决(1~8节)、在灵性上和环境上皆然(9~14节)。那位审判的神也作更新的工作。祂使亚利伊勒落入尘埃(1~4节),并让选择盲目的人灵性昏迷(9~12节),但是祂也在得胜的时刻驱散敌人(5~8节),并以超自然的方式改变人错误的领会(13~14节)。耶路撒冷是否像撒玛利亚一样,同时面对毁灭与盼望(),而它的摧毁令亦是由神在控制,会达到目的、获得收成(、23~29)?的确如此,因为神从来不被任何敌人击败(1~8节):在最严重的灾难里,祂都在掌控。人心的冥顽不灵也不能拦阻祂:祂是更新的神(9~14节)。

  炼净与拯救( 在这几节的后面,我们依稀可辨识出三十六至三十七章的事件,西拿基立势如破竹的前进,即将进行「最后一刻」的毁灭。但是这里没有提到亚述的名字,而锡安也隐藏在亚利伊勒的背后不过它的身分并非秘密(1、8节)。因为以赛亚的目的是用事件来说明原则:神掌管历史;祂的话才算数,而祂说过要行拯救。祂的子民或许会被敌人羞辱,但却不会遭弃绝,也不会被摧毁()。

  1~3. 亚利伊勒的意思是「祭坛供台」(),是火不停息的地方()。锡安与这永火同住,既是特权(),也很危险(),因它是罪人的威胁(),亦是他们得救的途径(),也是神同在的记号。以赛亚选择这个神秘的称呼,真是再合适不过:锡安是圣洁的忿怒与神的保守并存之地。大卫:因此,这里乃是指二十八21那「陌生」、「外人所行的事」。罪竟把他们带到神必须攻击大卫的城之地步,真是难以想象!年上加年……是刻意的模棱两可。它可以指「在这一年之上再加一年;让节期再回圈一遍」,或「任凭年年轮转、回圈的节期来来去去」。以赛亚不是在订出灾难的时间,而是肯定这件事必然临到。像祭坛供台(和合:仍以为亚利伊勒):「真确的亚利伊勒」,圣洁忿怒集中之地。四围安营……造塔(和合:屯兵)……筑垒:这些军事用语暗示是人的攻击,但以赛亚越过人,看到是神在动手。

  4~8. 这里的变化何等的大!首先,亚利伊勒在地位上一文不值(4ab节)、又失去力量(4cd节),但是,突然间它的敌人快快消失,好像被风吹去的飞糠(5节,),又像梦景一般不实际(7节),他的盼望全然落空,好像人从梦中醒来一般(8节)。这一切都因为「从万军之雅巍它会如此受访」(6a节,直译)。「雅巍」指神为出埃及之神,拯救祂的子民,摧毁祂的仇敌;「万军之雅巍」指祂本身拥有一切的能力与潜力:祂能掌握大自然的「力量」(6bc节),正代表祂完全掌权、统管万有。

  盲目与看见( 属灵的盲目一方面是自选的(9b节),一方面亦是神对这样选择的审判(10节)。这是对唾手可得之真理刻意的推诿,满不在乎的拒绝,其实大可不必如此(11~12节),而神看透了这种作法的虚伪、假意(13节)。祂的回应为,祂要行更奇妙的事,消灭人的智慧(14节)。在同一个「祸哉」里,此处与1~8节平行,由此可见,未来的奇妙之事乃是属灵的更新,那将会是突然的、戏剧式的,与历史上的拯救可以相比。

  9. 以赛亚是否仍在思想西拿基立?面对神这样的拯救,还感到迟疑,这样的属灵盲目实在已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否整个耶路撒冷都持这种态度?倒也未必。政治家们或许认为,西拿基立的撤军是因为他们的埃及策略奏效();另外很可能也有一些人只是耸耸肩,认为运气不错。当然,这段神谕有可能与三十七36~37有关,不过,以赛亚在此所关注的乃是原则,而非事件。对神的事故意盲目不看(9ab节),会降低想清事情、找对道路的机会(9cd节)。讶异(和合:等候):√ ma ̄hâ 意思是「延迟、犹豫、不能决定」()。惊奇:√ ta ̄mâ ,意思可能是「感到希奇」()或「不明究理」()。如果我们灵里犹豫不决,就会让自己摸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故意不看(你们自我蒙眼;和合:你们宴乐)便带来盲目(看不见;和合:昏迷)。在二十八7~8,酗酒加深了对神话语的拒绝;此处,对神话语的拒绝加深了头脑与灵里的沉醉,使心思昏迷(醉了),生活错乱(东倒西歪)。

  10~12. 在列王纪上二十二22,亚哈决定要引进假神时,神的审判藉兴起假先知临到他:因着神的旨意与作为,他得到了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参:)。灵里故意迟钝,会遭到神的审判,成为灵里一无所有:首先,心思不再清明,沉睡,「一个灵/昏迷的灵/麻痹」,等于撒母耳记上二十六12的精神状态;其次,使灵性苏醒的方法也除掉了:先知先见是同义词,这些人乃是神所兴起的,为要领受祂的话并向人传达。11~12节以生动的图喻将这个教训刻划出来:能读的人无心打开书来读;不能读的人也不想花力气去找能读的人。

  13. 第10节是「上主」在回应:雅巍爱祂的子民,但祂是不可轻慢的()。这一节则是(即√ ʾaḏo ̄na ̄y ,全权者)注意到宗教已失去实质(13bcd节),只是外面徒具形式(13de节)。亲近:参,出埃及记二十八43。敬拜(和合:敬畏):「他们对我的畏惧」,指到神面前该有的敬畏、虔敬的感觉(参23节)。当那位全权者检视他们的敬拜,发现他们只是在遵守人的规条。神并非小看话语的运用,但话语若不发自内心,就毫无意义;而敬拜若不依据神的启示来回应,也不是真正的敬拜()。

  14. 神会作怎样的新事,这里没有说。就像二十八23~29的比喻,这一节也是连到下一个「祸哉」(15~24节)的桥梁。不过,它是一件超自然(奇妙)的事,结果将消灭人的智慧聪明。前者( ḥokmâ )指整个心思、得着知识、评估、订定目标;后者( bînâ )是能够了解事情的核心,「分辨力」。

c. 第三个祸哉:灵性的更新(

  第二个祸哉以一个未得回答的问题作退出:神对祂子民灵里所犯盲目的罪,究竟要行什么奇妙的事?第三个祸哉作了回答,但不是说明祂将如何行,而是指出祂将达成什么。以赛亚一开始先陈明一种需要改正的状况(15~16节)人没有神的心思所呈现的愚昧;接着,他肯定未来将有改变(17~21节):灵性领悟力复苏(18节)、社会改革(19~21节);在退出时(22~24节),他将这一切特别应用在神的子民身上。

  15~16. 这里指责人作计画时不求问神,其背景可由三十1~2的埃及联盟看出。不过,以赛亚在这里所关切的,不是他们所参与的事,而是所根据的原则。高举人、排除神,乃是与一切正确、合宜的事反向(16a节)。这就等于说(16b节)祂和我们没什么两样自满的心态,也等于说,祂和我们的状况无关(16cd节)自夸、僭越的态度。甚至也等于说,祂不如我们(16ef节)这是不用头脑的愚蠢态度!这无异于一样能够表彰思想、手艺与目的的物件,却否定这一些特色都来自它的发明人。这些话是否认神的独特(如泥)、全权(没有制作),和智慧(没有聪明)。

  17. 请注意这个改变的应许是突然引进的。人可以否定神的地位,但祂仍旧是神。祂在天上、地下都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祂不需要得到许可。只有一点点的时候,是按神对时间的看法(),到时候整个受造界都要改变。利巴嫩代表非人类文明的产物();肥田是「花园之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既然整个受造界都被人的罪污染,无一物达到应有的样式。一切都需要翻转过来!看似野生的,将展示出它的真正本质,正如造物主完美的设计;我们以为很有规模的花园,回顾之下,却会像野生的树林一样!

  18. 聋子和瞎子的比喻,是回顾二十九11,那里闭着的眼与封闭的书,和这里张开的耳与打开的书成对比。以赛亚讲到新的器官和新的能力(聋……听……瞎……看)、新的情况(从……黑暗中得以)、在神的书中(这书)得到新的满足()。

  19~21. 以赛亚用社会的三方面来刻划未来的改变。第一,将来会有无拘无束的真信仰。谦卑人是处于劣势者,被既有权势压榨;贫穷的是缺乏生活物资的人,他们不得不受别人的驱使;不过这两个字也常用来指那些在世俗社会中想要忠诚为神而活的人。在未来的新社会中,这些人将不再受到约束,有自由能因……圣者快乐。第二,社会将不再有毁坏、负面的份子:不道德的人(强暴人)、毁谤的人(亵慢人)、制造麻烦的人(找机会作孽的)。第三,将来会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不会有假见证(21a节)或「收买」证人(21b节),法庭也不会对无辜的人不加保护。

  22~24. 未来伟大社会的前景,在这里更宽阔,追溯到神原来的旨意,同时也更窄化,只专注在选民雅各救赎(√ pa ̄ḏâ )在别处没有用在亚伯拉罕身上,不过创世记四十八16用到平行的字√ ga ̄ʿal ,描述神对雅各颠沛流离之一生的「看守保护」。这两个动词主要的意思都是「付出代价」,不过也可有更广的「照顾」之意,好像我们所谓「替某人作保」。这里提到亚伯拉罕,在希伯来文是加强语气,意思为「神如果不想彻底完成祂的工作,怎么会一开始如此深入照顾亚伯拉罕?」雅各在此被描述为正在着急地观察他后裔的情形,但日子将到,「到时雅各将不会羞愧;到时他的脸将不会苍白」(直译)。23节的开始是「因为」,解释雅各不再焦虑的原因。雅各的众子也是我手的工作,是有保证的,第一,他们将同意神所启示的一切(23c节):祂的,神一般性的名字可说明祂是怎样的一位,不过,有些特定的名字,除非神借着自我启示告诉我们其意义(),否则我们就不会明白。第二(23d节),他们会与在他们当中的圣洁之神和平共处:这是加上雅各一语所显明的含义。神本身是圣洁的(23c节),也带着圣洁前来与祂的百姓同住(23d节)。第三,他们承认并接受启示(23c节),认清神在他们当中(23d节),因而产生充满敬畏的生活(23e节)。敬畏是√ ʿa ̄raṣ ,这动词是形容词「强暴」(20a节)的来历,指承认神有绝对的威严与能力,让人生畏,虔恭而颤抖(彼前17~20)。第四(24节),个人的生命会改变。心中是指生命的活力或活出生命的「衷心」。它将不再摇摆(迷糊),而会有真正的分辨力(明白,见14节),不会再心生不满、发牢骚,反而会有受教的心。怨言)意指对神话语嫌恶并拒绝,存自怜的心,决定作最坏的事,用偏执的态度面对人生。训诲:来自√ la ̄qaḥ ,「拿」,因此是「领悟」真理()。


30
以赛亚书第三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第四个祸哉:失信和信实(

  埃及(2节)与亚述(31节)这两个名字的出现,成为第四个祸哉的括弧,表明以赛亚开始要将前三个祸哉的原则,应用到实际发生的事上。在第一个祸哉中(),他陈明神的工作是有目的的(),即便会经过灾难(、5~6),因为祂的审判不会改变祂的应许;而祂呼召祂的百姓来接受祂的话、信靠祂的话()。现在这一切要藉历史的事实展现出来。在第1~7节中,以赛亚责备埃及联盟,指称埃及并不会带来帮助(5~7节)。本章的结尾(27~33节)也与此相符,他坚称亚述不会是威胁。在这两个括弧之间,8~17节与18~26节是互相平衡的声明:神的话语遭到拒绝(8~17节),而所应许的话必定实现(18~26节)。

  当代事件:埃及没有帮助( 这是以赛亚第二次暗示有使团前访埃及,来签署盟约。在平行的祸哉里,他讥讽带着签定的和约回来的使团();此处(1~5、6~7节)他观察他们继续进行徒劳无功的努力(5、6、7节)。

  1. 悖逆的儿女:「背叛的儿子」(、23)。 neum ):见一24。结盟 masse ̄ḵâ ,在二十八20译为「被窝」;其含义为保护性的遮盖。我的灵:见三十一3的注释。介系词由于,在希伯来文里没有,但这样的插入十分合理,如 NIV。在这里,由于我的灵我的(「从我」;和合:由于我)平行,强调缺乏神的授权。另一方面,若译为「不是我的灵」,则可以与结盟平行,指他们本来可以得到的遮盖假如他们没有另作选择的话。罪上加罪:第一个罪乃是不求神引导而自作主张的行动,第二个罪,则是在神的灵之外另找「遮盖」。无论是在智慧方面或在供应方面,神子民的第一个依靠总应该是神自己;任何其他的办法都是 ḥaṭṭa ̄ʾṯ )有亏他们真身分的尊贵性。

  2. 埃及是死亡之地(),他们却到那里去找寻生命()!并没有求问我:「而我的口他们没有问」,正如约书亚记九14。「口」是表达个人意见的器官。如果他们曾求问,祂就会发言。但是他们的眼目(;和合:要)却望向别处。

  3~5. 羞辱惭愧是同义词,也包括「觉得尴尬」的意思在内,不过这里是强调「收割羞辱」,指客观的情形盼望破灭。琐安在尼罗河三角洲北边,哈内斯在孟斐斯以南。首领可能是法老的官员,暗示沙巴柯的「伊索比亚王朝」势力已经扩展到所有的下埃及。若是如此,则以赛亚乃是在暗示一个假设,即这位统治者是值得助长的。但另一方面,这里也可能指犹大的首领使臣,他们从一个重要大城到另一个政治中心,希望保证能得到法老的帮助。无论怎样解释,这都是无用的(和合:不利于),既非帮助,也非利益。以赛亚很可能会说:「当然会如此!」因为他们为脱离那恐怖的杀手(亚述),竟去找惯作杀手的(埃及)来说明!

  6~7. 第6节有不同的标题,显示是另一首诗,其希伯来文非常优美、锋锐、有力;以赛亚发表这篇诗(见8节),要将其中资讯铭刻于人心。标题的神秘性会使人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在1~5节中,以赛亚强调,赴埃及的使团背后纯粹是人的计画;这里则着重人要付出的重大代价。无论我们多么有智慧、费尽多少力气,但绝对无法保障自己的安全。牲畜:何等的讽刺!当时人人想问的问题为:「我们的使团进展得如何?」以赛亚却说:「他们不要紧。但想想那些可怜的牲畜!」艰难困苦:一般通往埃及的路,是经过非利士人之地。但是,他们似乎行经南方沙漠(是否基于保密的关系?)。在出埃及记十三17,神不要让祂的子民经过非利士人之地,恐怕他们遇见敌人而转回埃及。使团的人士是否发现,自己正在走与出埃及反向的路?拉哈伯似乎有一阵子是埃及的绰号()。它的意思是「狂暴、夸大」。或许「大嘴巴」更能表达以赛亚的感觉!埃及:口头应许得很好听,但实际上是坐而不动

  遭拒绝的话( 以赛亚再度强调未来的审判。

  8. 以赛亚奉命将他的事奉作公开的记录(版上),也作私下的记录(书上)。他要写的是什么呢?希伯来文第9与15节的开始是 kî 这个字常是「那」的意思。如果可以这样解释,那么,第9~17节便是他奉命所要写的内容「那」就是,他们已经背叛了神所启示的真理(9~14节),尤其违背了要悔改的呼召(15~17节)。不过,倘若 kî 也有「因为」的意思,那么这几节就解释了他为何会奉命作记录的原因,至于他究竟写了什么,我们只能揣测了。公开的可能简述了以赛亚当时的事奉:就像1~5、6~8节的诗,在大众场合这样书写()是很容易的,类似「大字报」一样;至于私下所写的记录,则最合理的推测,是以赛亚在结盟时期的一切事奉,就是我们所有的二十八至三十七章的内容。是为他们的(直译:在他们中间),放在他们可以看到的地方;是要传留后世,直到永永远远。这乃是神不变的话;它与当时的事有关,但其重要性亦存到永远。

  9~14. 是对百姓现况的第一个解释:他们向神耍诈(9节),不是要先知不说话,而是要求他们的预言合乎自己的胃口(10~11节;)。结果则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崩溃(12~14节)。

  9. 开头的「因为」,见上文。悖逆:见一20。说谎:虚假、令人失望、未达到应有的样式。儿女:「众子」,见一2。不肯听从:如二十八12。训诲 tôrâ ):见一10的注释。

  10~11. 以赛亚解释他指责他们(9节)不肯听从是什么意思。当然,没有人会公然要别人告诉自己一些虚幻的事,但是他们的行动会显露他们有这样的心意。这里亦像二十八14~15一样,以赛亚把人的话语背后的意思点明出来。柔和意思是「平滑」;虚幻来自√ ta ̄lal ,模仿、戏耍。所以,他们不要正直的话,而要一些不影响他们生活面的事,类似戏耍的事奉;他们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或模式(道……路),尤其不要听见那位圣洁的神住在他们当中,给他们带来压力(以色列的;见一4的注释〕。他们没有要求停止讲道;只希望内容无关痛痒,不提根据神的性情而来的绝对真理和道德标准。

  12. 所以……圣者:他们不可能因着希望圣洁的神与自己无关(11节),就能如愿以偿!他们对祂的拒绝,带来一个后果:祂因着圣洁而与他们作对。拒绝神的话就是与说话之神为敌。话……欺压:他们选择「自由」的新道德,不想持守神的「道」(11节)。但凡作出这种错误决定的人,会发现他们乃是选择了捆绑,会受到残酷的欺压。

  13~14. 13节前面有「故此」一语。藐视神的话会带来后果。这罪孽,首先乃是自我毁坏(13节),好像一座墙因自己的重量而崩塌;其次,它惹动了神的忿怒(14节)。要被打碎:更好的译法为「祂要打碎」。取……舀一定是指很熟悉的作法:用一片瓦器去取灼热的火炭,来点燃另一堆火,或用一个旧杯的一小块,从桶中舀水。

  15~17. 是百姓现况的第二个解释:他们拒绝了悔改与信心。

  15. 他们又拒绝了圣者(11节),不让祂把祂不变的性情加在他们身上而这一次还有祂的全权( ʾaḏo ̄na ̄y )的能力作后盾。请注意,这一节(参9节)的开头是「因为」(见上文8节)。拒绝神的话,在9~14是指一般的态度,这里则是指特定的话。悔改安息(和合:归回安息):神的话呼召他们回转归向祂。悔改是指「回头」,不是假意的回来,而是真正使他们能安息于祂的归回。这不是拒绝面对人生的结果,而是持定神,认真的信靠(和合:安稳)。这乃是得力 geḇûrâ ),尤其指在(人生)争战中得胜的力量。可惜的是,正如「他们不肯听从」(9节),他们这时也竟自不肯(直译:他们不愿意)悔改、相信、以得着安息和力量。

  16~17. 他们曾提出另一种道德规范(10~11节),在此则提出用军事来取代悔改与信心,但是他们会经历到马太福音二十六52的真理。奔走……奔走……飞快……飞快:一旦拒绝信心的道路,无论再选什么来取代,都会成为自己的报应。若选择奔走,就必奔逃;若选择飞快,就会得到飞快来的敌人!一人……千人:利二十六8的应许颠倒过来了;申命记三十二30的威胁实现了。旗杆……大旗:证明那里曾经有人,才会有这些东西。但如今证据仍在,人却消失无踪()。这是第三幅图画,描绘拒绝神的话(参13~14节)的这项「罪孽」(13节)所招致的全然毁灭。

  信守应许( 祸哉的主题,到目前为止乃是人的不忠:缺乏信心的「智慧」去寻求埃及的帮助(1~7节),不信的人藐视神的话语(8~17节)。祸哉的其余部分转而谈及神的信实:祂忠于祂的应许(18~26节),在祂的不配子民陷入危险的时候,祂也向他们忠诚(27~33节)。首先,他们虽然藐视祂的话(8~17节),祂却持守祂的话:恩惠与怜悯已经预备好了(18节);祂会回应祷告(19节);在苦难之后,人会预备好要听祂的引导(20~21节),并且对虚假的宗教深恶痛绝(22节)。地上的出产将非常丰富(24~25节),在医治之日,宇宙都将更新(26节)。

  18. 不过 la ̄ḵe ̄n ;和合:必然)是「所以」,这一节只出现两次(配合12~13节与16节,论审判时的两次「所以」):「所以神等候……所以祂要兴起……」。因着信实,祂为百姓藐视祂的话语而责罚他们,同样因着信实,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祂虽必定会施行管教,却不会废掉恩惠;只会加入一段等候期(渴望;和合:要),直到时机合宜,因为(如的暗示)上主是公平的神,这里最好译为「判断的神」:判断何时为最佳的施恩(√ ḥa ̄nan )时机,以赐下他们不配得的恩惠(),并彰显怜悯(√ ra ̄ḥam ),就是祂对百姓澎湃的热爱()。

  19. 这里强调锡安……耶路撒冷是刻意的:神的应许不单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实现(18节),也会在指定的地点实现()。不再哭泣:直译「完全不哭泣」。当神听祂百姓的祷告,即时将恩惠与慈爱彰显出来,必会有无穷的喜乐(参:、26~27)。

  20~21. 以赛亚对困苦时期的真相()毫不掩饰。艰难的饼、困苦的水:这里是对偶的名词,其感觉为「饼,就是艰难」,「艰难为你们的饼,困苦为你们的水」。这一段神隐藏的时期(),至终会导向彼此毫无间隔的时间。教师:这里可以译作复数,但很难解释,因为犹大的众教师从未隐藏。问题并不在教师的隐藏,而是不愿学习的心()。 môreyḵa ̄ 的形式也可以视为单数,「你的那位教师」。这很合理:在那蒙福的时刻,百姓将接受神的启示,视祂为「你的教师」,并有回应。拒绝神的话已是过去的光景(眼……耳)。或向……声音:神的子民仍有可能犯罪,但却蒙保守,行在义中。在他们眼前的教师,也在他们后面照看着。

  22. 他们既与神有正面的关系,就必会采取这负面的行动。既分别出来归给神,就必须与虚假和错误一刀两断。他们从前用在偶像身上的慷慨(银子……金子),将变成无礼(玷污)、憎恶(污秽之物),和拒绝(去吧!)。

  23~24. 未来将有丰盛,与前面缺乏饼和水的情形(20节)正反向。这里并不是指物质界的远景,而是指受造界得撤销的异象。罪使得自然界内在的发展力受到限制(),可是在未来的荣耀中,咒诅会除掉()。神在这新的大地上会扮演一角(23a节),而大地会丰富地回应(23b节;)。人的头脑让牲畜大受劳苦(6~7节),而将来们也要享受新世界的丰富(24节)。宽阔的草场:们会有极宽、极安全的牧场。木>叉子:筛土的工具。们的饲料也会加倍的纯净。

  25~26. 以赛亚继续往上描述新世界的情形:先是土地(23a节)、再是牲畜(23b~24节)、如今则讲到山丘,和天上的星体。他并没有多费笔墨谈大行杀戮高台倒塌,不过像二12,十三1~12,二十五1~5都显示,他所见主的日子之异象包括推翻神的仇敌,和他们自我保护的体系。但另一方面,那日子也是更新变化之日(不毛的山顶有江河涌流),自然界从未经历过的光,如今恢复了它的真正力量(七倍),那些因自己的罪和神的管教受伤的人,到时候都会得着医治。

  当时的事件:亚述不是威胁( 这则祸哉的最后一段,和第一段(1~7节)呼应。神的子民离开祂、投奔埃及,但祂在亚述前来威胁时,却不离开他们。这件事符合整件事的核心要义(8~26节),即:虽然他们藐视祂的话(8~17节),祂却信守诺言(18~26节)。那么,当亚述攻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其实,来到耶路撒冷的亚述王乃是爬上自己的火葬柴堆!以赛亚一开始写到神「真正的」日子(27~28节)。祂是万国的主。(言下之意为,与这样一位神相较,亚述算得了什么!)神的百姓在祂的日子必得安全(29~30节):他们的角色是在神审判的时候欢唱()。而论到此时此地的亚述(31~33节),他们必会被打散(31节),犹大将歌唱(32节),火葬的柴堆已经预备好,火也准备妥当了(33节)。这几节的结构更将资讯宣示出来:整个大括弧是神。在希伯来文中,上主的名是头一行,而上主的气是最后一行。第二个括弧是祂的主权:一般而言,祂掌管万国(27~28节),特定而言,祂掌管亚述(30~33节)。这首诗的中心则是歌唱的子民(29节)。无论在宏观的状况里(27~28节),或在历史上的特定事件中(30~33节),神的子民都是祂关怀的中心。

  27. 上主的名意思是「神按着祂所启示出来的所有性情」。从远方来:以赛亚用暴风比喻神在怒中的行动。他看出暴风在远处形成,逐渐逼近()。密烟……火:这是出埃及时神同在的记号(),表明祂的圣洁()。嘴唇……舌头:发言的器官,表明神的行动符合祂曾说过的话(、15、21)。

  28. ,「灵」,符合暴风的比喻,但也指出神作为的运行者。毁灭的筛箩:直译为「虚假的」,这个筛子是要把所有虚假的显明出来、筛掉,同时也要分辨真伪()。神的审判是准确的()。除了分辨的,还有控制与引导前路的嚼环)。全权的神会带领所有的人,进入祂所安排公平的命运中。

  29~30. 欢唱属于他们(29节),胜利属于神(30节)。唱歌总是代表以喜乐的心进入我们没有出力、却白白享受的福份中。夜间最重要的节期是逾越节,这个节日很适合这里的情形,因为上下文提到出埃及的云与火(27、30节),并提到神是盘石(出十七;见:)。这里的歌回顾出埃及记十五1以下、20~21。虽然我们不明了以色列庆典的实况为何,但诗篇里显示,他们的节期与宗教生活充满了音乐与歌唱。不过,此处并非正式的宗教行为,而是心中在喜乐。声音:神正在按祂的话语行事。膀臂在人行动时显出力气,也是出埃及的标志(如:)。火焰冰雹同时出现的奇特景象,见出埃及记九23。神没有改变:出埃及-逾越节的启示,永远在宣告祂的名()。

  31~33. 祂从前在埃及怎样击打,如今也要在自己的地上()这样行。神在过去是启示,在现今则是活的。声音:见27的注释。神只要一说话,就足以使地上最强的力量惊惶用杖……,较好的译法为「祂,就像(那/祂的)杖,正在击打」(见)。亚述是在神的旨意之下,前来作炼净的工作,但是同样也在神的旨意之下,走上自我毁灭之途()。,和(直译)「摇晃/筛选的战争」,重复了歌唱与战斗之喧哗的平衡、以及神是非分明的判断(29~30节)。陀斐特:见列王纪下二十三10;耶利米书七31~32,十九6、11、14。这个名字可能是取用 tep ̄aṯ (「火之地」)一字的子音,再加上 bo ̄s ̌eṯ (「羞惭、耻辱」)的母音而成。结果意思应该是「可耻的焚烧之地」。不知道为什么缘故,以赛亚在这里用这个名字的另一个形式, top ̄teh ,不过意义是相同的。亚述皇家大军逼近耶路撒冷(),竟成了前往已预备好的火葬柴堆,真是何等大的讽刺。这柴堆是神亲自预备的,时候一到,祂便会点燃!「上主啊,愿i的仇敌都这样灭亡!」(


31
以赛亚书第卅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e. 第五个祸哉:万物改变一新(

  第二个祸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谈到环境,一部分谈到神子民灵性的问题。从一方面看,这个世界经常有重大的难处威胁我们(),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堕落的性情又带来灵里瞎眼的状况()。而这一切问题神都能克服(即使祂的拯救最后一刻才显明)、改变。在与它平行的这第五个祸哉里,首先()我们看见犹大、埃及和亚述在耶路撒冷纠缠在一起,不过后来又可看出第四个「成员」进入画面:神,祂不容埃及来帮助,也不容亚述来伤害;祂把耶路撒冷带走,好像自己的掳物(;参:)。接着,以赛亚铺叙了一幅改变的景象,与二十九9~14呼应未来的王与祂更新的子民()。在细节方面,开始有一段「前言」(),论到将来的灾难与拯救。最后有一段「尾声」()与它平衡,预见未来的灾难与蒙福的光景。中间的两大段,分别为回头/悔改的呼召(),展望未来的王治理新的社会,以及要人聆听的呼召(),前瞻圣灵的浇灌和新的社会。

  灾难与拯救( 耶路撒冷的领袖知道,在埃及的保证之下,他们若掀起背叛的旗帜,一定会惹来亚述的报复。他们的选择究竟以什么为依据?或者,从以赛亚的角度来看,怎样是错误的选择?第一,他们丢弃了信心(1节);第二,他们藐视了神所启示的真理(2节);第三,他们忽略了普通常识(3节)。

  1. 当然,他们并没有丢弃所谓「信心」。每个人都必须靠信心而活,这是人类实况的一部分。财经人员相信市场的动力,军人相信炮弹,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定律,耶路撒冷的领袖相信埃及。是分词。他们正在行动,先知甚愿阻止他们,因为他们是到埃及去(1a节),而不求问上主(1f节),倚赖马匹(1b节),而不仰望……圣者(1e节),他们的倚靠是在数量(甚多)和强壮(1cd节)。请注意以赛亚如何把倚靠保留在他分析的最中心。本节围绕这个焦点,呈现出两极化的选择:要神,还是……?他们正面对最关键的测验亚述,但是真正的危机乃是:「你们把信心放在哪里?」

  2. 他们藐视神的真理。面对人生要靠神学,也就是说,生活必须按我们对神的认识来过。必降……要兴起:希伯来文都是完成式,表示绝不会改变。在每种情况中,神都有智慧(2a节);如果灾难来威胁,要知道,祂那「降」灾的()才是背后真正的力量(2a节);祂对自己所说过的话绝不会反悔、改变,或背信(2b节):对祂曾提出的威胁与应许,祂必照样去行;世界在祂的治理之下,道德上要向祂负责,恶人与作孽的人都会发现,祂是仇敌(2cd节)。他们作决定的时候,有没有求教神的智慧?祂是否被尊为全权的发号施令者?祂的话语是否为人所了解、遵行?他们是否已经离弃罪、培养圣洁的性情?

  3. 神的子民向外人说明,而不找祂,是祂所不容许的。那来取代神而伸援手的,也会受到神的责罚,就像寻求者一样(参2cd节)。因此,帮助人的和受帮助的都会绊倒、跌倒。不过,还有一点:从其他地方来的帮助,都只是受造的生命;它本身没有赐生命的能力。人是 ʾaḏa ̄m ,人类,其生命的来源是因神赐予的气息()。 ʾe ̄l ,是描述神的字中最超越的一个字;神的威严高过万有,祂的本性乃是至高。血肉的对比,一为需要生命者,另一为拥有生命者(参:)。上主伸手……说明:祂是全权者,不单在地位上如此(即 ʾe ̄l ),在实际上、行动上皆是如此。祂只要一伸手就够了!正确的选择能使生命成为我们的帮助。

  4~5. 第4节开头的「因为」,以两个比方来说明第3节:狮子(4节)和雀鸟(5节)。神是不会羞惭的狮子,不会将掳物让给别人。埃及却被讥讽为牧人()!争战 ṣa ̄ḇa ̄ʾʿal )和二十九8一样,那里译为「攻击」是正确的。在这场三角战役中,亚述在攻击、犹大在防守、埃及应当要帮忙,但神是与亚述的军队同来,要运行祂该施的管教()。埃及的牧人岂能夺取祂的掳物?可是,就像二十九5一样的突然,整个画面一下翻转过来:耶路撒冷的领袖曾轻慢神,他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麻雀有什么大用!」?但是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祂向犯错的子民十分温柔,有如雀鸟展翅保护,而祂有四重的力量,能够保护、拯救、越门、保守。四的数目代表「在每一方面」。神一展翅就够了。

  第一个呼召:悔改( 以赛亚恳切提出三个悔改的理由:悖逆(6节)、预备主的日子(7节),和未来脱离亚述的拯救(8~9节)。

  6~7. 归向:悔改始于心中,但要借着生活方向的改变来表明其实际()。悖逆:见一5。圣经总是注意最终极的事。这里的那日,是指最后主的日子()。圣经的信仰总是要预备好,不单预备胜过下一次的危机,更要预备站在神面前()。既然那日会显明偶像乃是「非神」(),只不过是人的权宜作法(手所造),那么现在就要丢弃它们,否则等到那时候,就太迟了。

  8~9. 历史上的威胁和末世的威胁,都要以悔改来面对。并非人( ʾîs ̌ ……并非人 ʾa ̄ḏa ̄m ):拯救不会出于任何个人,不会来自于人类。那是神的刀,已经将他们毁灭()。服苦的:在主前七○一年的大溃败之后,亚述帝国终至一蹶不振。坚垒(和合:盘石),「盘石」,很可能指亚述的王,与以色列的盘石相较(),也与未来的公义之王成为对比()。倾倒(√ ʿa ̄ḇar ;和合:挪去)是「过去」,和第5节描述逾越节的动词相同。神会以「越过」来行拯救,亚述的王从历史的舞台上「过去」。一见(和合:必因)……:这里的希伯来文非常简要。NIV 的译法意为,当神举起祂的旗帜,所有的抵抗力会完全瓦解。不过,这个字也可以译为「与他的亲王都将被粉碎,远离旌旗」,即,丢弃了军旗。 neum ):见一24。火……炉反映出二十九1亚利伊勒的图喻。锡安因拥有特权而受到的威胁,是无法避免的,她活在圣洁神的火燃烧之处。但是凡攻击神子民的人,无异也进入了圣火烧及之处。


32
以赛亚书第卅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公义王、新社会( 在二十九9~14中,以赛亚预见神将行奇妙的事,赐下新的智慧。前面他呼召百姓悔改,不单因着未来能脱离亚述人(),也因着(甚至是优先)主的日子的亮光();在这里,他则进一步探讨那日的荣耀,以及神奇妙的工作。此外,以赛亚书中这个重要的段落也和其他经文一样,从亚述的黑暗转到未来之王的光明(以下,以下)。这样一来,希望的光芒就从艰难的黑云背后照出,成为神受苦子民的支柱。以赛亚预见未来的统治,能维护真理(1节)、提供保障(2节)。这位王的百姓本身也得到改变(3~4节),错误的观念到此退出(5~8节)。这里提到的异像是公义的王,和新的社会。

  1. 一王:这里的不定词,是片语式的不定词用法,意在强调,彷佛是说「一位王你知道我是指谁!」这正是第九章和十一章的弥赛亚王。九7提到公义是他宝座的特色,十一5说这是他的性格,而此处和十一4一样,都以此指他的治理,在美好的道德原则(公义)之下,会有美好的道德行为(公平)。王本身便是公义的化身;他的行政官(首领)会应用他的原则,作出正确的决定(公平,见)。

  2. 每个人(和合:有一人)的翻译相当合理:理想的统治会激励辖下的每一个成员。但是,若再以此为不定词的片语用法,「一人」(就是那独特、特殊的人),则更生动。在九6~7,我们读到这位王的神性,而十一1以下的那段论到祂人的身分,说到祂满有神的灵;这里则是讲祂本身真正的人性。祂统治的完美,可以用四幅图画来说明:风和雨的危险是对比(暴雨是「洪水」;或「倾盆大雨」,),指出对各种威胁均能保护;在灼热的环境中供应河流影子,指出各种需要均能满足。

  3~4. 百姓的改变表现在四方面(、18):对真理的领会()、接受()、了解(),与沟通()。关闭(和合:昏迷):这个动词类似六10对瞎眼的审判,以及二十九9的执意选择看不见。这一切都改观了。随着能力的改变而来的,乃是个性的改变:冒失,「莽撞」,很容易卤莽行事,如今学到停下来思想;而结巴之人的犹豫,却会变成畅通而清晰(和合:通快)。

  5. 不健全的社会亦会褒奖错误的人。以赛亚在展望中看见真正的美德。愚顽 na ̄ḇa ̄l ,一个道德愚钝的人,在道德和灵性方面缺乏责任感的人()。无赖(和合:吝啬人): kîlay 和相关的字 ke ̄lay (7节)都只出现在这里。这两个字可能来自√ na ̄ḵal ,概念是欺骗、偏差因图利而伤人()。一个是因所缺的(道德敏锐度)而成为愚顽,一个则是因所有的(为利己而不顾一切的倾向)而成为无赖愚顽人不道德,无赖不择手段。

  6~8. 在文学上形式不同,是一首十分精致的诗,强调愚顽(6节)和无赖(7节)话题,在退出时(8节)则清楚声明何为真正的高贵。愚顽:见第5节。说:未完成式,表达由个性而来的行为。这里与第7节的重点,是话语的罪。罪孽 ʾa ̄wen )乃是「麻烦、危害」(),常指让神感到心烦,使祂不悦的事()。这里指道德松散、灵里不负责之人的思想与生活。愚顽是与神为敌(6cd节),且不看顾有需要的人(6ef节)。错谬 tôʿâ 节)只出现于尼希米记四8,意思是使人转离正路、使他们分心、令他们对方向没有把握。无赖(和合:吝啬人):见5节。他是「向上攀」的人,一方面作奸犯科,一方面力争上游。恶计 zimmâ ),除了约伯记十七11之外,都是指不好的意思。有十九次指性犯罪(如,)。这是指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不论如何牺牲别人,这包括玩弄司法制度(讲公理)。高贵(和合:高明):与神()和人()都有美好的交情。这个字可以指「贵」族(),但是这里乃指性格的高贵。在未来的社会里,这样的高贵能带来稳定与安全(永存)。

  第二个呼召:听从( 以赛亚向妇女发言,可能因为,正像三16~四1,他发现,他心中想要谴责的耶路撒冷社会,正可以用这些人的特色为代表:安逸和虚有其表的安全。这些特性会抹杀他要人悔改的呼召()。所以,耶路撒冷必须面对事实。将来必有损失:农作物欠收(10节),进而失去土地、房屋、宫殿与城市(13~14节)。悔改的呼召()因未来的祝福而更显重要;这个要他们「面对」灾难将到之「事实」的第二个呼召,则正好成为此方面的平衡。

  9~10. 安逸 s ̌aʾana ̄n )一字有正面的含义,「无人骚扰」(18节),可是这里所表明的安舒环境,却被视为个人理所当然、常年不变的权利。无虑或「信靠」,是另一个美好的字,却当作责备来用:她们十分爽朗,以为不可能会发生令人担心的事。失去的收成:背景是亚述的入侵,以致无法耕作()。

  11~14. 这里再一次对妇女发言,78内容更迫切,因为将有更大的威胁会来。第10节为失去利益,如今则是失去葡萄树、土地(12~13节),和城市(14节)。动物无拘无束的生活(14d节)透露那地没有人居住()。这件事已在六11~13中预告,在十一11暗示,又在三十8~17预言。脱去:这动词并非用于哀悼。这里在形容被掳、作奴隶(),耶路撒冷的妇女真会落入这样的命运(以下)!荆棘蒺藜:前者可以长在任何地方,后者则是荒废之地的植物。两者在一起(希伯来文的两个字连在一起),表达出从前的耕地如今变成如同废地(和合:洞穴)一样。城堡(和合:宫殿)是「王宫/豪宅」;或许这里是指王的宫殿。大本营(和合:山岗)可能是地名,指俄斐勒(),为圣殿山南方突出的部分。望楼可能指「看守羊群的高台」(),不过 baḥan 一字只出现在这里。

  浇灌的灵,新的社会( 虽然灾难将至,但这并非最后的结局正如以赛亚在二十九1~14的发现一样。神有办法在最后一分钟改变灾难,也能越过灾难,展望按祂不变的旨意要成就的事。未来的王()和他所统管的新社会,在这里以新的方式再度强调。将来会有从神而来的新生命流入(15a节),改变世界(15bc节),建立真正的道德与属灵观(16节),以及和平、安定的社会(17~18节)。

  15. :神的灵乃是神在创造世界时的能力()。祂是赐生命者()。祂让人的能力达到新的高峰(),加力量给人以行大事()。祂内住在预表弥赛亚的一系列伟大人物中(),又赐人新生命,而这正是未来弥赛亚时代的特色()。浇灌:灵出于神,而神会将祂自己的生命「浇灌」下来,达到更新的目的()。未来的浇灌头一个结果是受造界的更新(15节)。如今为沙漠的地方会变成「花园」(肥田),拥有神满有条理的手所赐下的一切美丽;现在视为「花园」的地方,就是条理井然、满有用处之地,与那日真正的秩序与美丽相形之下,会显得好像未留意经营的灌木地(树林)。

  16~18. 第二个结果为,在真正的道德与属灵的原则(公义)的治理之下,新的环境会有扎实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公平),遍及整个新造的地区,旷野肥田都一样。第三,人类社会将以平安为特色,是完全的平安与神和好、关系和谐、个个满足;安静(和合:平稳),就是「安息」与「安宁」之意();还有信赖(和合本未译),意思是「相信」与「安全」。第四(18节),住所亦有保障。安稳 s ̌aʾaa ̄n )和第9节的无虑构成一个括弧,不过这不只是卖弄文字而已。第9节的话表明了人的一厢情愿和假设的信心是何等空洞。在新造的世界,所有生命里缺乏的质素,都会被扎实的真物所取代。

  尾声:灾难后的祝福( 这一段与前言相呼应(),以诗的方式表达灾难与拯救。以赛亚先描绘树林的倾倒(19节),接着,是新世界的和平与宽阔(20节)。前面既可能是审判,也可能是荣耀,而现在()则是抉择时刻。

  19. 冰雹:这里的动词只出现这一次,但是名词曾出现在二十八2、17。大自然的「威力」刻划出神的临到,是最好的例子。参:诗篇十八7~16;神以耐性、不明显的方式,屡次拯救大卫,最后让他登上宝座,这些事迹记载在撒母耳记上十六章至撒母耳记下一章,但诗篇却用戏剧化的暴风情景作比喻。倾倒的树林)代表地上权势的瓦解。的拆平()则是终结世上没有神的属人组织。

  20. 但是凡悔改、听神声音的,都会蒙受祝福()。这一幅牧场景色让人想起三十23~26的弥赛亚图画。有福 ʾas ̌rê )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在神的祝福之下()、享受人生的成就()、在正确的时候作正确的事()。在未来的弥赛亚时代,这三样都会出现:神的恩宠、个人的成就,与完全的正直。撒种、牧放:是在美地享受家庭生活、安居乐业的光景。各……自由(和合未译):在这片地上没有危险。那里都可以撒种,不怕有人掠夺(),牲畜也可以自由自在的走动。


33
以赛亚书第卅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f. 第六个祸哉:至终安返家园(

  这六个祸哉的平衡,一直延续到这最后一个。首先,与它平行的第三个祸哉()全是异象,论到末世,而这一个也相同。从字里行间虽可看出历史事件,但引人注目的,则是将来那未注明时间的光景。这两段有许多类似之处,相仿的主题如利巴嫩()、瞎子与聋子()、救赎(),和灵性的更新()。第三个祸哉的重点是世界和「雅各后裔」的改变,这两方面在此都按着旧约的方式加以扩充。第二,第六个祸哉是接续第五个而来。简言之,王的主题()在三十三章加以发挥;前面所暗示,伟大的黎明之光出现以先会有的灾难(),在此成为三十四章的「内容」;而未来神百姓在环境与生活上将蒙受的祝福(),在三十五章中有优美的表达。这几章的纲要可以简述如下:三十三1~12为前言,素描出锡安的救恩(1~6节)与百姓的审判(7~12节)。接下来为两则普世的宣言(),前一则论及锡安与她的王(),第二则论到最终的倾覆();最后,还有尾声:赎民从更新的世界前往锡安来朝圣()。

  终极的事实:救恩与忿怒( 在三十27~33,以赛亚用神倾倒亚述作例子,引证神最终将在世上采取的行动()。在目前这段经文里,亚述隐藏在毁灭人的行事诡诈的等说法(1节)的背后,审判临及众民(3、12节)。但这里同样有最后一刻得救的感受。神的子民在一天过一天的挣扎中(2节);在垂死的世界里充斥着绝望的气氛(7~9节);而接下来则是戏剧化的三重现在(10节)。

  1~6. 锡安的拯救。拯救最后总会临到锡安。

  1. 毁灭人的……行事诡诈的:背景是亚述的两面作法,一方面似乎接受希西家的赎金(),另一方面却继续攻打耶路撒冷,彷佛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定。正如二十一2,二十四16,以赛亚认为这种两面的作法,正是这个世界对道德的态度,一直到末期都不会变。不被毁灭:当时的亚述,以及后来世上接续亚述的权势,都会「没事」。不以诡诈待你:他们并非因别人行诡诈,而以诡诈回应,完全是因缺乏道德的顾忌。你行完了:在神的治理之下,世界有其公平报应的体系。犯罪的必受到当得的责罚。

  2. 上主啊:在是非颠倒的世界(1节),神的子民透过祷告,支取天上的能源。施恩:见三十18。渴望(和合:等候),正如三十18,应当是「等候」(√ qa ̄wâ )这正是余民的标志()。我们的力量:直译「他们的膀臂」。「膀臂」是在行动时表明力量的器官()。这里可能让我们瞥见以赛亚时代实际所用的仪式,带领的人会祷告说:「每早晨作他们的膀臂」,会众则回应说:「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这里没有以散文的方式说,每一天(早晨),在面对困难(遭难)时,神的子民定意祈祷;以赛亚似乎悄悄放入一块小浮雕,刻划出真正的祷告景象(以下;)。

  3~4. 聚光镜又转向世界。祈祷的百姓(2节)表明他们有信心,整个世界在神的能力面前无法自救(3ab节),终将彻底溃败(3cd节)。奔逃……四散是表确定的完成式:「一定会/注定会」。兴起:坐在宝座上的主在等所定的时刻来到(),而时刻一到,面对全世界无数武装的群众,祂只需要站起来就够了。战争(所掳的)还没有开始就退出了()。人要突袭(和合:在其上):这个动词是单数分词,没有主词「有一个突袭」。如果这是指人的活动,便是指人兴奋地进入神所赢得的胜利中,但是此处更可能是指神的作为,把掳物带走,显明彻底的胜利()。

  5~6. 以赛亚从挫败的世界(3~4节)转到未来的锡安。神兴起战争(3节)。当祂被高举的时候,锡安会如何?神不会改变,祂居在高处,那废掉人权势(3节)、拿尽万国掳物的(4节),便是这位超越的神,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那一位。首先(5b节),祂会采取行动,使锡安成为祂所应许的样式(),行为公平、原则公义。其次(6a节),祂自己将成为锡安的稳定力。过去他们曾经历痛苦(2节)的时期( ʿe ̄ṯ ;和合:时候),如今情况颠倒过来,他们会进入真正安稳的时期( ʿe ̄ṯ ;和合:一生一世)。第三(6b节),神会成为祂百姓的资源。丰盛(来自√ ḥa ̄san ,「强壮」)指实际生活的资源。救恩在此是加强式的复数,所以 NIV 有 rich 一字,表明神足够供应所有急切的需要。智慧是对实际事物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的安排。知识是指对真理的认识,是二十九18的结果。敬畏……:直译为「对神的敬畏,是他的珍宝」。这里「他的」是指谁?锡安为阴性,而这一段里又没有提到犹大。所以,这里应该是指神。二十九23曾提到的祝福之一,就是在神面前的「敬畏」。以真正畏惧的态度来敬畏祂,并不是人所蕴育对神的感情作用,而是神的一项恩赐,赐给祂愿意祝福的人。

  7~12. 世界的审判。神兴起的时刻(3节)已经来到(10节)。

  7~9. 亚述危机为这里的背景,而此处呈现的,则是当神兴起、施行审判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祂面前崩溃。豪杰:聚集起来,要反叛亚述的众军,发现自己没有希望时,已经太迟了(),不单人的武力无用,人的智慧也无功:所派遣的使臣),因为对方诡诈背约,只能痛痛哭泣。而这些与亚述相关的事件,只不过反映出末世的一些光景。人不要神,光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将世界联合起来的努力,最后必定崩溃,力量耗尽(7a节)、智慧落空(7b节)、忙碌的世界寂静无声(8ab节)、道德上背信无义(8c节)。见证原是「城市」(和合:城邑,见 NIV 小字)。亚述要征服世界,结果踪迹所至,只留下废墟。到了末世,为了整合世界的秩序,会有一按照人的原则运作的世界之城(),而这城将坍塌,人的生命也一文不值(8d节)。创世记三18由荆棘开始的咒诅,最后(9节)将发展成大自然整个的凋敝。利巴嫩代表过去一贯的情形;沙仑,代表美丽;巴珊,代表肥沃;迦密,是「花园地」,有计画的种植。雕残只出现在这里,和与这里内容类似的十九6,意思可能是「(被虱子)爬满」,而这里的有害物毒性很强,甚至利巴嫩都荒废了。人类的罪对环境的影响,开始、逐步发展、直到最后的光景,正是如此。

  10~12. 起来:神的兴起(参3节)同时产生两种结果,罪的自我毁灭(11节),和神以火来审判的行动(12节)。怀的……生的:过去的决定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有种必有收()。没有神的生命是,所生的是,而那摧毁的工具乃出于同一结构:你们的气。无论就终极的原因(),或眼前的光景()而言,罪人都是自己灭亡的原因。不过,这里的被动式,已烧……焚烧,指出另有一运行者。石灰,强调火的猛烈。应该省略,而加上「在火里」。「火」是神的圣洁在工作,敌对罪与罪人。罪造成的悲剧,就是使生命变成碎秸;它的危险乃在惹动神的忿怒。

  第一次的普世宣告:新的锡安( 现在以赛亚把我们带进那人人所期待的锡安当中。他已经说明了这座城的大原则(5~6节);如今他要描述其中的百姓和君王。这一段最中央是20节,平安之城;它的两侧提到王的同在(17~19、21~23节);整幅图的前后则是锡安百姓的画面(14~16、24节)。

  13. 呼召远处近处的对比,表明全面性。以色列在敬拜的时候,总有普世性的意识()。这便暗示,神的自我启示,以及祂拯救的作为,不单是为着祂的百姓,也是为着全世界的人()。世界必须聆听我所行的)。大能 geḇurâ )是战士的能力,成全的能力。由承认(直译「知道」)来看,要赢得世界,不是靠展现超然的力量,而是以真理来说服。

  14~16. 锡安的百姓(第一部分)。第一(14节),百姓领会到罪的严重性,明白罪人不可与圣洁的神同居。罪人 ḥaṭṭa ̄ʾim ):见一28,三十1。罪是一种亏缺()。不敬虔,意思是「亵渎」(),含有污蔑神的本性、不在乎祂等意。(和合:火)在利未记六9是指「祭坛的炉」,因此与亚利伊勒()的意义相同。神的坛上一直有在烧,宣告神的同在。这火是威胁(吞灭),也是不改变的事实()。住是暂时居住的动词,指本来没有权在该处。

  不过,要进来住是有条件的(15节)。这一节是所谓的「入门仪文」(如:诗十五,),即,凡想要进入神的院中,必须通过一道正式的检验,才有入门的权利。以赛亚诗中的顺序完全合乎圣经:百姓在听到赦免的恩言之前(24节),必须先面对神律法的严厉,因为惟有符合律法要求的人,才能进入新的锡安。这里所有的动词都是单数,指出是向个人的要求,同时亦包括了各个方面:行事,涵盖一个人所有外在的生活模式、个性表现;公义(直译「在公义中」)是加强式的复数,指各样的事、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公义。第二,话语上的直爽:正直意即「直」。第三是财务方面,尤其指获得钱财的方式:欺压,拒绝以压低人来得利;贿赂,拒绝以牺牲真理来得利。第四,有关心思:会听别人的话、会看所想看的,这些乃是塑造人思想的管道。谋杀的计画直译为「听到流血之罪」,或是让听到的人会在神面前犯下罪,或是聆听别人怎样犯罪。对于如此公义的人,无比的特权将为他开展(16节):与神相交,即,(锡安的)高处;有安全:保障是「最高的安全」,被置于人无法可及的高处;并有供应()。

  17~19. 锡安的王(第一部分)。以赛亚铺叙出王个人的吸引力(17a节)、他国度的辽阔(17b节)、从前一度倡狂的仇敌不再出现(18节)、外邦的侵占也都消失(19节)。你的眼必见:即,你会亲眼看见。除了不犯罪的人(14节)、并行出律法那不可能达到的要求(15节)之人,还有谁能来到王的面前,亲眼目睹他的美好(荣美)?这个问题需要答案。在希伯来文,没有定冠词,就像三十二1,这样的不定式是为了强调的缘故。如今不但能享受王的同在,更能因不受从前敌人的骚扰而欢喜。这里对官员的描述很笼统。大官(和合:计数的)是「那写的」,平贡银的是「那称重量的」,也是「那写的」。或许第一个在列出要发配的囚犯,第二个在登记掳物,第三个在数点破坏的建筑物。然而这些人,连同他们的部队,和他们听不懂的话,都成了过去的事(不再;和合:不)。不会再有分心的事,妨碍我们在那「一位王(你们知道我是指谁)」面前的专心思想。

  20. 和平之城。这是本诗的心脏。(√ ḥa ̄zâ )与17节的见同一个动词。这个字的本身只是指单纯的「看」,但是在此却是指留意观察这座城,正如王的荣美所要求的观看。我们的守圣节:锡安最重要的特色,是她在宗教上的特权,及与神欢乐的相交。过去重要的节期,是在纪念出埃及和救赎(,请特别注意3、12节;)。所以未来的锡安是以救赎为中心的城市。安静:「不受搅扰的」()。不挪移……拔出……折断:以赛亚从救赎中心谈到锡安的稳固:外面不受威胁,永远无需迁移,内在也没有软弱足以威胁(绳索、橛子)。帐幕是追忆旷野的日子,常被认为是与神同行的理想(),只是在此,帐幕的桩可以永远不再移动,表明旅行已经退出,游人终于安抵家园。

  21~23. 锡安的王(第二部分)。这里有两个交替的思想:大能的神(21a节);多水而无船(21bcd节);神是王(22节);无助的船、丰盛的掠物(23节)。在平行的经节内(17~18节),以赛亚介绍了王和他辽阔的土地;此处则描述王和他宽阔的海洋。所以,事实上他乃是万有的王。他也是上主,那位神性的王()。大能的 ʾaddîr ;和合:威严)是指绝对或辖制的能力。我们,意思是「属于我们」,或「在我们这边」。是「尼罗河的水道」,暗示好像在埃及一样,水的供应无穷无尽。荡桨……威武的船:这段经文或许可指军舰,即:虽然水很多,也不会有从海上来的攻击。不过此处所用的字本身却未明确这样表示。威武 ʾaddîr ,像前面一样,但意思可以指「能够制服大海」。若是如此,这里的思想便是指没有贸易的往来,暗示锡安的自给自足。这个想法可配合22节的解释:我们有上主,还需要什么!祂是审判的主,足能带领、得胜、治理,就像古时的士师一样;设律法的,足能在日常的事上引导我们;不过,祂与从前断续出现的士师不同,祂乃是,永远在位,有能力拯救。这最后一个功能,此处以生动的图喻来说明:一艘残破的船,却是载满了丰富的掠物(23节)。锡安这艘「国船」的确毫无办法,可是尽管它绳松篷落,却仍能得到掠物!掳来的物……掠物:战争已打完,胜利已获得当然是那位拯救之王的功劳!

  24. 锡安的百姓(第二部分)。在13~16节中,锡安的百姓在圣洁的神和祂律法的要求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完全无助;但是17节却说,有人能享受亲眼目睹王的荣幸。这里第二次看锡安的百姓,则是一项没有说明的说明:锡安的百姓是得赦免的罪人,可是这里没有说明他们是怎么得赦免的,也没有说明他们如何达到了律法的要求。前面一段可谓「律法的响雷」,如今雷声已息,而由福音来取代了。锡安城里没有疾病(病了),也没有罪恶(赦免)。这可以解释为身体与灵性都十分健壮,也可以视病为象征的说法(如23节的瘸腿,参:),即,罪的毒害已经消除,罪孽亦无一存留。赦免 na ̄śaʾ ):「举起、担负、带走」。这个用法来自承担罪的「代罪山羊」(),以色列的罪孽都放在身上,由带走,永不再见。所以,以赛亚在这里只是说,「至于住在其中的百姓,罪孽都会被带走」。罪孽 ʿâwôn ):见一4,六7。


34
以赛亚书第卅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第二次的普世宣告:最后的审判( 这个主题是在第六个祸哉中可想而知的。前言里()曾提到拯救(1~6节)和审判(7~12节)的题目。前者由第一次的普世宣告阐明(),后者便在此陈述。

  1~10b. 审判属于神。以赛亚首先向列国和众民发出呼召,要他们侧耳而听(1节),接着便宣告神对天和地的忿怒(2~4节),祂的刀临到以东(5~6d节)、祂的祭在以东(6e~7节)、祂会为锡安伸冤(8~10b节)。在希伯来文中,这几小段都以「因为」开头,并以相彷的字来宣告:神「有忿恨」(2节)、「有刀」(6节)、「有祭」(6e节)、「有日子」(8节)。

  1. 按圣经的惯例,神向世界所说的第一句话,并不是来听未来审判的呼召。第一个呼召乃是来听罪的情形()、神律法的标准(),和赦免的资讯()。世界必须听神为锡安所作的事,因为同样的拯救会延伸至地极(诗九十六~九十八)。但是,人若不听「福音的呼召」,那刑罚神的审判依然不改,世界也必须听这个资讯。

  在2~4节中,审判是由神的本性发出(忿恨)。倘若神不是圣洁的神,而祂的圣洁不是积极反对罪与罪人的力量,就没有拯救的需要()。地(2~3节)和天(4节)在这最后审判中都遭牵连:列国(2节)、个人(3ab节)、环境(3c节)、宇宙(4节),无一例外。

  2. 开头有一个「因为」。这是对普世呼召的第一个解释。忿恨 qeṣep ̄ ):其名词,参五十四8,六十10;其动词,参八21,四十七6,五十四9,五十七16~17等。这是忿怒的猛然爆发。烈怒 ḥe ̄mâ ),「热」,指它不变的敌意。灭尽是√ ḥa ̄ram ,这是名词 harem〔按:指(回教国家的)闺房或后宫〕的来源,指隔离之地。在审判的情境里,是指移除的东西,不再让人碰触,因为它太恐怖,必须立刻交给神来处理。名词 ḥerem 出现于第5节()。最后,杀戮是指因罪致死,罪人之死。

  3. 尸首:神固然是恨恶罪而爱罪人,但是若罪人拒绝「福音的呼召」,就会承受罪所应得的刑罚,此时就不再有罪和罪人的分别。融化:这是直译之意,由于被杀之人血流如洪水,地被这个新的恐怖成分侵蚀。

  4. 这里只提到天上的「结构」(并非天上的「众军」,)。整个宇宙都被人的罪污染。消没:「衰变」、「腐败」,内部的腐化作用,导致败坏。卷起:神决定故事到何时退出,把书本合起来。内部的腐化,与外面决定写上的「终结」相配合。跌落(「淡出」)……枯萎……凋零(和合皆为:残败):内在的生命力消失了;而收成的时间亦到,要进行收割了。

  5~6d. 以东是代表的例子。尽管以扫本身并没有长存敌意(),但两族关系的恶化,起因仍是他和雅各(),到了民数记二十14~21,世仇的模式已经定型。扫罗与以东争战()。大卫是惟一制服以东,使他们进贡的君王(;参:)。以东背叛所罗门(、23~25),一个世纪之后仍然背叛()。之后五十年,仍有战争(),而当耶路撒冷陷落时,以东的苦毒仇恨已是众人皆知(;俄10~14)。因此阿摩司责备他们永怀忿怒(),是有根有据的。耶利米书四十九7~22显示,在以东向沦陷的耶路撒冷表彰出恶劣的行径之前,先知们的世界观早已认定,审判必会临到以东。俄巴底亚认为以东既是地点,也是象征:它本身当受审判,但也代表主的日子临到时的审判。这个概念不是他发明的;在诗篇六十8,八十三6,以东已经成了象征,代表敌对锡安的势力。以东十分适合作普世最后审判的代表,原因有二:第一,它不断与神的子民为仇,第二,真正制服它的,只有大卫。因此,以西结在预见未来的大卫时(),立刻就提到以东的征服()。以赛亚也照这样的传统,在对王的预言(三十三章)之后,接着便讲最后审判中以东的溃败()。重温二十九22和雅各家的再建立,可见以东/以扫终必倾倒,当初的预言()到末世将会应验。神拣选的旨意终将成就。灭尽(和合:咒诅):直译为「我 ḥerem 的百姓」(见2节)。脂油……血:是被杀牲畜要完全归给神的部分()。在审判的时候,神会要得着那当属于祂的,就是只有祂才有权拥有的。

  6e~7. 6a~c节所暗示的献祭,在此作进一步的发挥。波斯拉,距离死海以南二十七英哩,是以东的首都。献祭是神所指定的方式,以达到祂所要求的圣洁。野牛从来没有用为祭牲,所以,以赛亚可能是用这些动物比喻以东重要的人物与领袖。

  8. 报仇:神的圣洁所要求的祭(6e~7节),也是人的罪所当得的报应。为锡安的争辩,这点成为神要献祭和报仇的第三个因素。锡安有理由敌对以东,而这份仇可以留给负责报应的神来运行。

  9~10b. 成为整个审判图画的结尾,其中首先提到大地焚烧的景象,证实圣经的观点,即环境最大的威胁乃是人的罪;其次提到的是永久的结果,昼夜……永永远远。这个思想形成一道桥,伸入本段的第二部分。

  10c~17. 审判是永远的。以赛亚继续发挥神对世界的审判。

  10c~15. 开始的世世代代几个字,不单与这首诗的前半段相连(1~10b节),也宣示了后半段的主题。神的这个大审判是永久的,可以从人类消失(10d~13节)、野兽前来(14~15节)看出。日常的生活(10d节,经过)、特别的责任(12节,贵胄、首领)都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野兽(11ab节、13cd节)和野生的植物(13ab节)。这一切都是因神的作为而来(神必将)。准绳是分地给新主人的画面,线铊是形容所发生的事与应有的状况一致。空虚……混沌分别是 to ̄hû bo ̄hû 创世记一2的「空虚混沌」;见二十四10。这受造世界的原有物质,在神的手安排秩序,带来美丽、意义,与设计之前,本来是毫无意义、黑暗、不能居住、无状、空虚的(参:)。到了末时,罪会把一切再带到这种情形。末时的世界既没有人,也没有目的、形状,或意义。对这罪人充斥之世界,神所给予的正是他们所选择的,也是他们所达成的。第10节所肯定的永久性,在14~15节再予以发挥。这几节的括弧,提到野兽及其伴偶,中间几行则提到安歇,和养育后代,所描述的光景为定居、不受搅扰、平静的家庭生活。野山羊或许暗示所谓的「山羊鬼」(),而夜间的怪物,是以此字为 lîlîṯ ,「夜间的巫婆」,不过以赛亚可能是以吓人的名字来称此类动物,以增加这种改变的恐怖感。

  16~17. 这几节是最后的呼召,复数的祈使语和第1节相呼应,成为整段的结语。我们读到未来可怕的审判时,由于本身对圣洁的了解模糊,道德勇气也衰退,所以很可能会说:「才不致如此!」我们也像当日以赛亚的听众,需要这里严肃的提醒,将来必定会如此。伴偶所用的字与第15节相同。准绳回应了11节的比喻。将来的情形必如前面所述!口……灵……手的顺序,保证整个事件会按神的话语成就,靠祂的能力实现,并藉祂亲自直接的干预来完成。:这里没有提到其他的经文要人去查考。是否我们可以将以赛亚的意思解释为「来读……」,即,在圣经里有一些经文可以支援上述的话?或许我们可以将连接词 kî (NIV 未译)译为「并要读,因为……」。若是如此,以赛亚便是呼召我们要熟悉所写下来的神的话,尽心查考,理由为,祂所讲的话,就连最微小的细节甚至飞鸟与走兽都会由祂的灵来实现、由祂的手来应验。


35
以赛亚书第卅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最终的实况:到锡安朝圣( 与这段呼应的第三个祸哉之中,有一处隐约提到救赎()。如今这一点则成为整个系列的高潮,以前所未有的优美诗体写出。这首诗以出埃及为依据。朝圣者走过旷野(1~2节),发现荒凉的环境正为他们而变化,并且是欣喜若狂的改变(2b节)!然而,朝圣者本身(3~4节)却仍在受压迫,正如从前出埃及的百姓一样,可是他们蒙受呼召,要不屈不挠,坚定相信神的应许。在第5~7节,他们再度在旷野,而这一次,不仅环境变为对他们有利(6c~7节),另外还有一种改变:朝圣者得着新的力量往前行(5~6ab节)。他们的救恩已经完成。如今有一条清楚的大道在他们面前(8a节),是一条高起的公路。这条路是专门给圣徒行走的(8bc节);走在其上绝不会迷路(8e节),也没有危险(9节)。因此,神的赎民终于欢欢乐乐地来到了锡安(10节)。

  1~2. 新世界,对朝圣者的应许。这几节显然是以出埃及为背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时候,最不利的地点却支持了他们(出十五~十七),他们也是在旷野中看到神的荣耀()。在欢喜之前,必须加上「因他们/为他们」,正如希伯来文所示。79这些匿名人士在2e节再度出现,作他们(和合:人),在8d节则为那些人(和合:赎民),最后,10b节将他们辨识出来,称他们为前来锡安的救赎的民。或许因他们的出现,世界有了新生命(「因他们欢喜」),也有可能世界赶紧「为他们」打扮起来。前者符合罗马书八19~21;后者暗示咒诅已除,在堕落之前伊甸园迎接人来到的丰盛与美丽,现今重新恢复。当然,在出埃及记十七章,为神子民而流的水,能暂时使旷野开花,可是以赛亚预见,最后一批朝圣者所经过的路,乃是荣美的环境,「天是更温柔的蓝,地是更甜美的绿,各种色泽鲜艳欲滴,不认识基督的眼睛从未见过。」80利巴嫩代表神的工作,非出于人力();迦密实际的意思是「花园地」,有秩序的栽植;沙仑)是美的标准。这一切使从前的旷野……沙漠大为改观,但是行经其中的人,所看到的却不止是受造物的美丽;他们看见造物主的荣耀华美。如今在神所造的万物中,再也没有一物能拦阻祂荣耀的全然彰显。祂的荣耀是祂本身的价值;祂的华美是祂表现于外的威严与尊贵。

  3~7. 新生命,朝圣者的救恩。出埃及时的那群人,望前看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盛开的花朵,却看到一片干旱()。等到他们真正上了路,花儿才会绽放。

  3~4. 为这缘故,以赛亚在此呼召这些朝圣者,要坚壮他们的代表个人行动的力量(如我们所说,「放手去作」);意指稳定与坚持,是走完全程所需要的耐力;(和合:人)需要滋养,才能继续在思想、情感,和灵性的委身上持守下去。尤其在最后一方面,我们需要彼此鼓励(说……「要刚强,不要惧怕……」;参:)。但是最主要的鼓舞是来自你们的神。此处又让人想到在埃及的黑暗时期,其中或许有些人会追想神对雅各的应许:「我必亲自和你同下埃及去,我必定亲自再带你上来」(,直译),或约瑟的话:「神必定临到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直译)。报仇 na ̄qa ̄m )是计算祂子民受过的冤屈;报应 gemûl )是报复对祂子民的亏待。报仇报应是神将对仇敌施行的;而对祂的子民,祂则会实现救恩。

  5~7. 第5和第6节的开始,都是加强语气的(和合:那时),指神救恩的实现(4f节)。神的救恩使祂的子民都得新生(5~6ab节)。现今的软弱(3~4ab节)会有所改变,得着新的能力。两个接收的器官(眼、耳)和两个行动的器官(跳跃、歌唱)的对比,意在表达整全性。有关,见二十九11~12、18,三十20~21,三十二3。的前面有「因为」。大自然生命的更新,不单说明得救之人的经历,也是一幅图喻。惟独神能带来这样的改变(水……在旷野)、这样的翻转〔烫烧(和合:发光)……水池泉源;即,原来吸尽水分的地方,现在能保持水、供应水〕,和这样的恢复(野狗不毛之地的住客离开,从前们出没的地方变成了青草芦苇,和蒲草之地):这与野兽进住、代表人类不再居住的情形()反向。

  8~10. 新的大道,朝圣者归家

  8~9c. 大道:是一条高于两旁的公路,不会认错。圣路:这显然是很严肃的要求,因为污秽人不能在上行走。这等于三十三14~16「神的律法」那段经文。神从来不会降低祂的标准,以迁就祂百姓的软弱;祂要把祂的百姓提高到祂的标准。这种情形是怎样达到的,以赛亚并没有说;他只是让我们认定,因着神的救恩(4f节)和救赎(9d、10a节),祂的百姓已经达到了律法的要求,因为这条路是给赎民在那里行走的污秽 ta ̄me ̄ʾ )指需要由献祭来除去的不洁。因此,没有资格走在圣路上的人,乃是没有运用已经可以得着的恩典,以致自我出局的人。那些人(和合:赎民)是「他们」,见第1节。愚昧 ʾewîlîm )是笨头笨脑的人,他们动不动就会出错,缺乏定力,不能持守原则。这句话的用意是强调,达到目的地乃是必然的事,与人的能力或才干无关。最后得救的把握,是基于救恩的本质(4f节),其结果为完全改变人的软弱(5~6ab节)。这个思想在此一直持续,包括这里所提毫无外在的威胁(狮子),朝圣者能一无拦阻的走到道路的终点。

  9d~10. 赎民……救赎的民:动词「救赎」在此第一次出现于以赛亚书。81 ga ̄ʾal 强调救赎者本身,他和被赎者的关系,以及他为他们的缘故亲自干预。分词, go ̄ʾe ̄l ,是术语,专门指至近的亲属,他有权照顾无助的亲人,好像自己人一样(); go ̄ʾe ̄l 常译为「复仇者」,他有权追杀那谋害他至近亲属的人。这一点正可以显示此一关系最主要的性质,就是代替一位已死,由另一位来代替他行动()。 go ̄ʾe ̄l 的地位是别人无法僭越的()。不过,这乃是权利,而非义务。所以,这里讲到神,是说祂乃是惟一可以救赎祂百姓的那位;这是祂的权利,旁人皆无权;祂主动认同自己为他们的至近亲属,把他们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以祂的全能来代替他们的无助,为他们付出赎价(、31)。 pa ̄ḏâ 「赎」),见一27。他们将进入(和合:来到):旅途(8~9节)终于到达目的地(10b节)。欢喜……会突然临到他们(10c节;和合:他们必得着欢喜),或「他们会追上欢喜……」,似乎他们一辈子都在追寻真正的喜乐,但从未寻得。无论怎样解释,神的百姓和神的喜乐至此终于结合在一起。忧愁叹息欢喜快乐的反向。这些情绪的离开,使得全城只剩下快乐,和一群兴奋的朝圣者。


36
以赛亚书第卅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 尾声:历史的摆荡(三十六~三十七)

  这几章是历史故事,与列王纪下十八至十九章的记载相同。82以赛亚突然冲入列王纪下十八13~16的故事中。亚述王显然曾接受希西家的降服,对所收到的钱财也感满意,但是他很快又重新向耶路撒冷施压。这就是二十一2,二十四16,三十三1所提到的「诡诈」。因此,在以赛亚的故事里,背景已经是两位王的直接冲突:地上的「大」王()和被包围在应许之城中大卫王朝的君王()。以赛亚书内有很重要的背景,将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凸显出来。(a) 在以赛亚书十四24~27,即十三至二十七章内的第一个「中间阶段的应验」,以赛亚提醒听众,要注意「亚述人」在「我地上」的大败()。这是神所「思想的」,也是「必照样成立」的(),同时,这亦是神对「全地」所定的旨意(),换言之,这是祂将打击全地的一个例子。「必照样成立」()和「谁能废弃呢」(),这类强调语声明,这件事是神绝不可能不作的。(b) 十三至二十七章全宇宙的景象,目的是要展示未来大卫家的王,国度的范围有多大()。以赛亚使用当日的世界地图,并且正如十九24~25与二十七13用埃及和亚述作为象征,代表神已决定使列国都成为祂的国度,祂也有能力这样行。(c) 二十八至三十五章一系列的六个「祸哉」,就历史而言,是集中在主前第八世纪末的情势,当时相关的各国大卫王朝、埃及和亚述彼此纠葛在一起。如果神要显示祂在掌握历史,不在此刻,更待何时!如此一来,这几章便等于是将历史的摆荡放在末世的结构里来看。

a. 亚述第一位使者:无助的王(

  西拿基立在主前七○五年甫登上亚述的王位,境内便烽烟四起,各地藩属纷纷背叛,最严重的乃是巴比伦的米罗达巴拉但,他费了两年工夫,才将这场动乱制伏。接下来,王便转向西边的叛徒,希西家亦是其中之一(;参:)。根据西拿基立的记录,犹大共有六十四座城陷落,其中的人民都被流放。希西家眼看自己的部队不堪一击,便提出条件来谋和()。以赛亚不想记载这些经过;他只想带我们去看那足能展示信心果效的事件,而不想提缺乏信心的后果。

  亚述人第一次讲话:信心不能带来拯救(

  1. 既然西拿基立的攻击发生于主前七○一年,由希西家王十四年推算,他便是在七一五年登基。但这与列王纪下十八1、9不符,那里记他于七二九/八年即位。有人便认为这里的希伯来经文应当修改,成为「二十四」。可是列王纪下十八13和以赛亚书三十六1都似乎清楚记载,十四年是西拿基立来到犹大的时间。另有人主张同时执政的说法。大卫王朝并不采用长子继承王位的原则。例如,当年大家都期待由大卫来指定谁将继承王位()。所以,假定亚哈斯、希西家,和玛拿西都曾与他们的前一位王同时执政,也有一段时间是单独执政,那么,或许希西家于七二九~七一五年是与他的父亲一同执政,而七一五~六九六年是单独执政,然后他再与玛拿西一同执政,直到六八七年。这个说法只需作些微臆测,但能够将我们手边的日期资料都协调起来。83

  2~3. 战场大将是「拉伯沙基」,这是亚述的职称,原来可能指「首席酒政」,但在这时是指国内某一高官。拉吉:耶路撒冷西南三十哩。当地曾挖出一个土坑,找到约一千五百具尸首,是西拿基立攻击时丧命的人。这时候西拿基立已经弥平چ推罗和非利ˤں的背叛,并在拉吉以北的以勒德克击败了埃及(出兵干预)的军队。希西家如今孤立无援。从政治的角度而言,西拿基立没有理由不弥平这个最后ĨÌ叛邦国,就挥兵返国。他以嘲弄的态度接受希西家的金子,正是「政治无道德」的典型例子:这样一来,希西家更没有实力去买通帮手,因此更受制于亚述。几位官员与拉伯沙基相遇的水沟,正是亚哈斯拒绝信心之路的地方();希西家就要尝到不信的苦果了。

  4~10. 拉伯沙基的讲话有四个要点:埃及不是希望(4~7节);相信神也不再是有用的选择,因为祂已经遭人疏远(7节;);希西家没有人力(8~9节);而亚述则有神的权威在支持(10节)。

  4~5. 大王是亚述诸王常用的称号。可仗赖的指希西家竟胆敢背叛。你说是根据 Qa 的读法及列王纪下十八20。以赛亚书的经文原为「我说」,指拉伯沙基自己的看法,认为希西家的背叛并无谋略(计谋)的依据,亦无军事的实力( geḇûrâ ,见)。以赛亚曾说(),倘若他们拒绝他清楚的资讯,就会从外邦人听见同样的话。这里正是他说过的话:仗赖、倚靠、相信,和能力。

  6. 埃及曾经试过要履行诺言(),而他们的军队在以勒德克被打败。拉伯沙基亲眼见到这事,不过他的话意味更深远,破坏力也更强,显示犹大领袖像犯人般愚昧:他说,他们当然知道,凡相信埃及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这证实了以赛亚对与埃及结盟的评估他说他们是签署自己的死亡证书()。

  7~9. 希西家已经将宗教的崇拜都集中起来(;代下二十九~三十一)。乡下圣所的关闭(尽管是正确的)一定会遭到反对与批评。拉伯沙基知道怎样操纵不满王作为之人的情绪。接下来他用来作题材(8节),这是以色列一向最缺的。

  10. 这段话的背后,似乎意味他知道一些以赛亚曾讲过的话(如:)。间谍并不是现代产物。这地(land):列王纪下十八25的记载为「这地方」(place)。如果以赛亚是采用列王纪,这里的差异很难解释。以赛亚持深刻的锡安中心神学,他绝不会容许「地方」一字变成「地」。

  亚述人第二次讲话:向众人提出和平的呼吁( 拉伯沙基不理会官员,而直接向百姓喊话,提醒他们(12节),宣战的是领袖,而受苦的是百姓。以这种办法让人不信任希西家或神(14~15节),是很容易理解的;拉伯沙基所提以新住处来取代围城的恐怖(16~17节)也很可取,但是他最大的错误,在于将神和其他的神只视为同等,而且嘲讽祂拯救的能力(18~20节)。

  11~12. 亚兰言语是外交用的语言,但是拉伯沙基不用它,而直接向一般的百姓说话,坐在城上的人,直译为「城墙上的居民」。像你们应当是「与你们一同」(和合),意为「只要他们仍不开窍,还与你们和你们的政策紧连在一起」。他用这一句话,既吓住当地人,又挑拨他们与领袖的关系。

  13~17. 他似乎有充分的情报,对以赛亚的工作,以及信心的强调有所了解,否则在他的讲论中,就不会如此偏重于否定相信的功效。倚靠是以赛亚的用语();拯救是给希西家的应许(以下)。拉伯沙基在要求快速的解决问题。三十七9显示,西拿基立不想在西巴勒斯坦长期作战或许他在家乡的地位尚未完全稳固。他让所提出的条件尽量好听:现今平安无事(16节)、未来也颇有展望(17节)。他没有掩饰亚述著名的迁徙政策,但是却尽量抹上糖衣。

  18~21. 这里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亵渎的话传到神的耳中()。哈马……亚珥拔,见十9;西法瓦音地点不明。

  王的反应:终于动用信心!( 这时王立刻悔改、归向神(1节)。他派使者去见以赛亚(2节),极其降卑(3节),提到亵渎的话,并要求祷告(4节)。然而以赛亚却没有祷告,也没有再向神提出新的要求;神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坚立(5~6节):神不单会挪去威胁,也会除掉威胁者(7节)。


37
以赛亚书第卅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三十七1. 这里没有告诉我们希西家和神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说他如何去见神衣服撕裂、披上代表悔改的麻布,进到神的「家」中,就是神在祂子民当中的住处,是那总可以找到祂的地方。

  2~4. 这里的意思是说,使者向先知说的话,表达出希西家要向神说的话。首先是承认错误(3节)。急难是指仇敌当前的事实;责罚是承认这场麻烦乃是罪有应得;凌辱是指接下来的当众羞辱;生产婴孩……是指过去的计画全都挫败,无法实现。希西家的麻布(1节)不是表面作秀!而当他底下继续帮助时,并没有以自己的需要作为理由。彷佛他自觉非常惭愧,深切体会到失败与无助,甚至不把自己放在整个状况里,因为,第二点所提出的是神的名声(4节)。永生神是不定式片语作强调用的最佳例子:「一位活的神」。不定式冠词让一切的重心都落在接下来的形容词上。拉伯沙基列举外邦人和撒玛利亚的偶像(),但是这位神却属于完全不同的境界,祂是「一位活的神」。神是否现在要站出来维护祂的尊严(参:)?第三,希西家提到神子民的需要(4节),余剩的民,或「刚好在这里的」。犹大各城一座座陷入西拿基立手中,长长的迁徙行伍已经向被掳之地蛇行而去这都是希西家的错!他接纳了背叛的疯狂政策,上了埃及应许之当。他等于是出卖了自己的百姓。但即使一件事全是我们的错,我们还可以为此祷告。而神总是可信靠的,祂会怜悯祂的子民(参:)。

  5~7. 希西家的特使来要求以赛亚祷告(4节),这乃是先知理所当然的功能之一();但是他却没有祷告,也没有寻求神。他认为,神说过的话就必算数()。因此他可以立刻以肯定的话回应(6节),应许神必要行动(7节)。下属(和合:仆人):刻意矮化的说法,「亚述的跑腿/佣人」。以赛亚削减拉伯沙基和亚述王其他官员()的气焰,心里必定觉得很痛快!他们的头衔、词藻多么傲慢但他们是什么人?不过是西拿基立呼之即来的小跟班!我必……我必使他……倒在:真正的权柄在此,神总是胜过地上的势力。:参十九14,二十九10()。凡应得虚幻为报应的人,必会接到错误的资讯。风声:见以下第9节。神在埃及也同样掌权。

b. 亚述第二位使者:敬虔的王(

  这段讲到拉伯沙基从耶路撒冷撤军,以及西拿基立给希西家写信(8~9节)、信的内容(10~13节)、希西家的反应(14~20节),和以赛亚的反应(21~35节)。危机仍然持续,但是却因着人的祷告和神的话语而得着缓和。

  8~9. 希西家是否曾回复拉伯沙基?或许从10~13节之中,可以找到一些踪影。无论实况究竟如何,那位拉伯沙基则是听见了皇家大军从拉吉转到立拿往北十哩之处。这件事是因为王听到风声,说埃及又要出兵;西拿基立因而向北移动,必然暗示,若在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会展延,他认为最好开始往家乡撤走。特哈加,此处称他为「古实王」,乃是埃及王朝中第二十五个王朝,「衣索匹亚」,其中第六名法老。84主前七○一年他大约二十岁,而他是在六九○年登上埃及的王位。如果 NIV 在此所加埃及王的说明是正确的,就必是预先赋与的头衔,这是特哈加后来比较有名的称谓。经过以勒德克之役后,埃及人还会出兵的可能性很小,不过,从西拿基立的反应看来,也并非全无可能;无论如何,这个谣传乃是神容许的。历史之主知道,有时一句传闻就够了,因为(正如一篇古老祷词所说)「君王的心都由祂掌管」。

  希西家,有信心之人( 希西家与从前大不相同。按照拉伯沙基在三十六6~7所转述的话,他曾经一方面自求多福,一方面倚靠神(按此顺序),但是这里不再提到埃及,只说(直译)「你的神,就是你正倚靠的那位」(10节)。不论是否可以由此判断,希西家曾以类似的单纯信靠来回复拉伯沙基,至少可以看出,这是他现今的立场:他成了对神持有坚定、不动摇之信心的人。西拿基立向希西家讲话(9b节,直译「使者去说」),又写信给他(14节)。他攻击他的信心(10节),肯定亚述在列国(11节)和众神只(12节)之前立于不倒的地位,并暗示反对他的王是冒着极大的危险(13节)。这里显示,希西家终于正视神会拯救百姓脱离亚述的应许(),并且孤注一掷于此应许,向亚述说:「耶路撒冷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10节)。

  11~13. 尽行灭绝(√ ḥa ̄ram ):见三十四2、5。这个字是指某对象不再让人接触,完全归属于神或,就西拿基立而言,归属于他的神。如今乃是灵里的竞争:神的城能归属给一个神只吗?歌散……:这几处都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即巴勒斯坦的极北之处。西拿基立想要刺激希西家,因而讲到,但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测验这位有信心之人。希西家是大卫应许的继承人,他会信赖保证他可以作王的应许,以此来胜过对他王位的威胁吗?哈马……,见三十六19;希拿以瓦地点不明。

  希西家,祷告的人( 在1~4节中,希西家撕裂衣服,要求以赛亚祷告。这里他没有撕裂衣服,也能自己祷告!他在信心的国度中知道当怎样行走了。他首先将一切都交给神(14节),然后才提出祈求(15~20节)。

  14. 希西家似乎只把信看了一下,可能他会向使者说:「谢谢,再见」,然后就直接到神的殿中。西拿基立或许会问他们说:「他怎样说?」他们则回答:「呃……什么也没说。」以赛亚所言不差,信靠的人必不惊慌()。

  15~20. 讲到希西家的祷告,而一如所有圣经记载的祷告(如:尼九;但九;),这个祷告完全以神为中心:祂是怎样的一位(16节)、祂的名声(17节)、祂的独特性(18~19节)、祂的荣耀在世界上的启示(20节)。

  16~17. 这个祷告的要素不在祈求的部分,而在对神的承认。祂本身是无所不能的全能的上主(「万军之上主」),祂的大能彰显在宇宙中,因祂是天地的创造者;祂是以色列的神,也是天下万国的神;最后,16节正中央提到祂是坐在二基路伯上的那位。这些天界活物位于施恩座的两端(),成为神那看不见之宝座的台座()。坐宝座的神将脚踏在施恩座上()。在以西结看来,基路伯代表所有活物的最美:狮子是野兽之首、牛是家畜之首、鹰是鸟之首、人则是在一切之上。但是这位万有的主却在祂子民当中,虽在宝座上,却以施恩作为与他们的接触点。永生神(17节)是以不定式表明强调,见第4节。

  18~20. 只是木头:当然,外邦敬拜者会越过代表神只的物质,而仰望其属灵的力量,就是他们以为偶像所代表的能力,但是旧约总是冷静地把神只与偶像等同。旧约非常强调一神主义,完全否定这类物质背后有任何实质()。惟有你,哦,上主,是神:NIV 将以赛亚书的经文改为与列王纪下十九19相同。但是,在以赛亚书里,希西家只是说:「惟有你是雅巍。」前面他将外邦神只与偶像等同,现在他则倒过来,把他神的名字雅巍与「神」一字视为等同:说「雅巍」,就等于说「神」。这个说法一方面宣告惟有雅巍是神,一方面把独一的神与雅巍等同,这位神会拯救祂的子民,打败他们的仇敌(正如祂从前在埃及所行的一样)。

  以赛亚的信息:希西家,有神话语的人( 在三十六5,希西家要求以赛亚祷告的结果,是得到神的一句话;此处他还没有要求,就得到了神的话。他向信心之路的委身,打开了与神说话之门(14~20节),也让神能向他说话(21~35节)。这两件事彼此相连:你既然求我……所以上主这样说(21~22节)。接下来的神谕说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因此,凭着信心祷告乃是面对世上难处的最实际办法。当军事()、外交()、金钱()都无计可施的时候,祈祷却能成事。而神要作的事情,是祂早已决定要行的(26~29节)。祈祷的奥秘乃是:这是神实现祂在永世中所订计画的途径。祂透过回答祂子民的祷告,运行祂早先就规划的事(参:)。以赛亚的神谕一开始指出一项事实,亚述军队的撤离(22节)为对这祷告的回答,最后(33~35节)则对这项事实提出说明,是神在防卫祂的城。在这个括弧之间,第23~25节陈述两个「掌权者」的冲突;26~29节肯定是神的权能在引导历史;30~32节见证全权的神必信守祂的应许。

  21~22. 回答祷告的神处女在此是指未被侵略者碰触的意思。亚述人要来奸淫,但他要攻击的人却仍毫发无损,因为你祷告了(和合:既然你求我)。

  23~25. 至圣的掌权者。亚述高抬自己,彷佛天(23、24ab节)和地(24c~25节)之主。

  扬起……高举,这些动词在六1是指神的高举,而这里显然是刻意的使用,来表明同样的意思。这位王乃是「大罪人」()的预表。他所挑战的,首先便是神的至圣,亦即,神之所以为神的独特性;其次,神愿作以色列之神,祂特别的委身(23d节);第三,祂作为 ʾaḏo ̄na ̄y ,24b节)的实际全权。此外,他还大言不惭地宣告自己有地上的权柄(24d节),可以掌管全地的山顶(24e~h节)、极深之处(24ij节)、它的资源(25ab节),和它的百姓(25cd节)。我已经踏干可能是隐指在以勒德克的胜利,也可能是确定的完成式用法:「我已经定意要」。用脚掌:埃及农夫利用细小的灌溉管道,从尼罗河引水到田中。他只要用脚堆起一小堆土,就足以拦住水流。这位王的脚掌等于可以阻断尼罗河!

  26~29. 运行的全权者。神的全权绝对掌控历史的轨迹(26a~d节)、坚固的营垒(26ef节)、人民(27节),和君王(28~29节)。

  26. 所定规的(和合:所作的):直译为「作过」,确定的完全式:这计画已完全定好,甚至可以用已经完成的口气来说它。所计画的(和合:所立的),是讲陶匠的动词√ ya ̄ṣar ,「模制、定形」。实践(和合:使):那在神心中成形(26ab节)、并以祂的手藉历史事件之轮模制出来(26c节)的计画,正是最后会发生的事(26d节)。人类历史的实况乃是神的计画()。代表人要达到安全与一体、把世界组织起来、不归向神的努力(),但是,正如创世记第三章,无论花多大力气要除掉神的「轭」,都丝毫无法改变祂的全权。这里作事的是指亚述王;不过,整个计画(26ab节)、过程(26c节),和运行者(26d节),都出于神。

  27. 对亚述王而言,百姓不过是田野的植物(和合:野草),不算人,而像待收的庄稼,能以肥己;嫩绿的芽(和合:青菜),任凭亚述的长靴蹂躏;房顶上的草,没有终极的价值,与野草无异。强权世界是悲惨之地,不宜居住。帝国的荣耀总是牺牲小老百姓换来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信心的眼目仍要承认,全权的神未停止工作,祂在进行早已定下的计画,祂所有的作为都是圣洁、高尚、公义的()。

  28~29. 西拿基立也不在神的掌控之外!他的生命(28ab节)与思想(28c节)都为神所知,这些内在的因素使得神更加忿怒,带来祂的责罚(29ab节)。烈怒(√ ra ̄g ̄az ):大为光火的状况(参:)。狂傲:「自满」(如:),指王大言不惭的假设,以为无人能与之匹敌。我的钩子,这残酷的说法非常合适,因为根据一些纪念碑,亚述人正是用这种方法来把俘虏带走。他们怎样行,也将照样行在他们身上;在神管理的世界中便是如此。我的嚼环是以赛亚很恰当的形容法,刻划出神的全权与有罪帝王的实权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精力、勇猛的力气,甚至暴力,都是马的;但一切的智慧、方向、目的、指挥的力度,都是骑士的()。从原路转回去:这是神绝对的全权调度。王是在神的允许之下来到,他的限度只是到此为止;他无法跨越雷池一步。神的全权管理不仅顾及大方向和要点,也顾到细节,包括历史的一点一滴。

  30~32. 信实的全权者。为了不让人将亚述军队的消灭和撤退解作偶然,以赛亚加上了一个证据,是可见的记号,证明是神在工作。两年,由于亚述的入侵,耕作无法进行,可是土地本身仍会有足够的出产,直到第三年(和合:后年)才能正常耕种收割。

  30. 自生的 sa ̄p ̄îah ):见利未记二十五5、11。自长的 s ̌a ̄ḥîs )只出现在这里,和列王纪下十九29,似乎指自落的种子(例如:种在园里的马铃薯收成时,会有一些小的马铃薯没有挖出来,而第二年就「自动」长出来)。由于敌军于主前七○二年的侵略,当年无法撒种,而七○一年威胁除去时,他们发现田间的作物还够维持生命;七○一年亚述撤军时,仍然妨碍到耕作,然而到了七○○年,「自然生的」作物仍然够吃。因此神乃是在事后提醒他们,是祂的手除去了威胁。葡萄园:种葡萄需要几年的悉心栽培()。撒迦利亚书八12称葡萄树为「平安的种子」,因为它需要在平安的环境之下,才能结出果实。

  31. 这幅自然界欣欣向荣的图画,刻划出百姓的活力,他们将进入一段安全时期(扎根),享受丰盛(结果)。神满有道理的统治充满了何等的恩典!在亚述还没有进攻之前,以赛亚就知道这个国家必会毁灭(),但是,虽然为时已晚,但希西家总算悔改()、相信了(),而神不会不回报他的(参:以下)。

  32. 余剩的民:这个字总是超越当前的经验,而望向一个事实,即,神终必为祂自己保守一群百姓。祂的热心祂全心的委身要让这事成就,而祂统管万有的能力,就是全能的上主万军之雅巍所拥有的能力,可作为保证。

  33~35. 保守的神。西拿基立不能接近(进入是「来到」),也不能威胁或从远处(射箭),或从近处(盾牌、筑垒)。他是被召来,走在神所定的路线上,如今要从那条路回去。他是在神的控制之下;整座城则在神的看顾之下。因此,三十八6所提供的应许,及三十七21~22视为对祷告的回答,在此则成了神的决定,是根据神本性而产生的动机(我为自己的缘故),也根据那永远立定的圣约(为……大卫的缘故)。

c. 结局:亚述撤军(

  以赛亚曾预先警告亚述将入侵犹大(),结果这事发生了。除了圣经以外,这件事的记录极少,因为记载失败并非亚述的作风。我们只知道,神行了一件规模庞大的事,作得轻松而圆满,彻底解决了问题,并为以赛亚的论点提供了最鲜明的印证:神是历史的主宰,信心之路是处理今生问题的有效办法。

  36. 上主的使者:此处若译为「上主的那位使者」,更能配合旧约其余的部分,因为在众多的使者中,有一位特别的人物。他是神,却又有别于神();他本身结合了神的圣洁与神的谦卑()。〔参:创二十二11以下;出三2以下;士二1以下;十三2以下;赛六十三8~9;结四十四2;何十二4(参:以下);亚一~六(参:);玛三1〕。如此一来,以赛亚将神五种主要的彰显方式都放在一起:话语()、灵()、手()、膀臂(),和使者。神实在是「万军之上主」。

  37~38. 西拿基立……回去:虽然他又作了二十年王,但再也没有出兵到巴勒斯坦:这条路已向他封闭。他于六八一年遇刺或许以赛亚还活着,目睹这最后的一击,而记下了这个对比:「永生神」能垂听祷告,希西家王进了祂的殿,才发现自己真实的安全所在;而西拿基立进入那由木、石作成之神只的殿,则遭到杀身之祸(38节)。亚得米勒,在圣经之外的名字为亚达母利西。巴比伦年代志记载了西拿基立遇刺,和以撒哈顿登基的事。

7811~12节的动词很难解。战兢是阳性,但却是向妇女说的;接下去的四个祈使语(11节),形式很特别:可能是闪语化的第二人称复数阴性,或阳性单数的强调形式(GKC48i)。在12节,「捶胸」是阳性复数分词(GKC48i)。性别的变换在希伯来文不算不寻常(为阳性单数祈使语,和阴性复数名词连用)。可能只是以赛亚没有一直保持假装向妇女说话,因为他的话其实是给所有人的。如果认为有必要修改,应当保持简易:见 BHS ,多处。

79动词「将欢喜」字尾含第三人称复数阳性代名词。不过,希伯来文是有及物动词直接和受词相连的例证(GKC 117x, 如),所以「为他们欢喜」的解释,在语言学上是正确的。在神学上,如此解释可将受造物的释放与神众子的显现连接起来,正如罗八22。

80摘自 G. W. Robinson, 'Loved with everlasting love'。

81参三十五9,四十一14,四十三1、14,四十四6、22~24,四十七4,四十八17、20,四十九7、26,五十一10,五十二3、9,五十四5、8,五十九20,六十16,六十二12,六十三4、9、16。

82究竟是以赛亚从列五纪下十八13~二十21抄袭原稿(这是大半专家的看法),还是列王纪的历史作者以赛亚书取出本段(Oswalt, The Book of Isaiah 1-39 ; Young, Studies in Isaiah ),抑或两者皆摘自某一原著,并按各自的目的而加以修饰(J. Wilderberger, Jesaja , Neukirchner Verlag, 1982)? (a) 倘若这一段是列王纪的历史作者写的,为何在他的书中显得如此特殊?除了王下十四25之外,惟有这里提到一位写作先知的名字,也惟有这里长篇引用先知的神谕。这种创新的笔法需要解释。这一段与以利亚/以利沙之大段相仿,而多数专家同意,该段列王纪的内容是取自一份独立的资料来源。 (b) 倘若列王纪的材料是原件,为何这里的两个事件(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会不按时间顺序记载?从列王纪找不到理由能说明。 (c) 这两份记录绝非完全相同,而差异之处也没有一致的笔法。以赛亚书中主要的增加部分(希西家的祷告),与以赛亚曾写下希西家王朝大事的说法()相符。 (d) 最佳的假设为,以赛亚和列王纪的作者都能参阅宫庭记录。这便可以解释,例如,为何列王纪(下)记载希西家的屈服,而以赛亚书则未予记录,因为前者的目的为详记细节,后者则是要把历史与神学相连。再举一例,希西家得病的简短记录,以及以赛亚书三十八9~20的增添,反映出先知不愿让人注意自己,他的目的是要人信靠神,这亦反映出他有接触希西家私人档的特权。 (e) 惟有以赛亚对反序记载有兴趣,因他有他的理由,他以西拿基立的故事作为十二至三十九章的高潮,而以米罗达巴拉但的惹火事件作为四十章以下段落最恰当的前言。虽然按照列王纪和以赛亚书来看,大部分的证据都支持二者分别取材自现存的文献,但由时间顺序反向的这点来看,到列王纪作者动笔的时候,以赛亚的记载应当已经成文有时了。

83参 H. H. Rowley, Men of God (Nelson, 1963), 98页以下;K. A. Kitchen and T. C. Mitchell, 'Old Testament Chronology', in NBD

84K. A. Kitchen, The Third Intermediate Period in Egypt (Warminster, 1973), 154页以下、387页以下;及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Tyndale Press, 1966), 82页以下。


38
以赛亚书第卅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Ⅱ 仆人之书(三十八~五十五)

E 希西家与信心之路:攸关命运的罪(三十八~三十九)

  我们作出决定的时候,从来无法预知它对未来的整个意义。有时事后回顾,某些最简单的行动却带来最深远的影响或好或坏。在撒母耳记上十四章,约拿单私自去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1节),不仅当时大胜(14节),而且让非利士营中惊惶(15节),甚至全军溃散(16节),本来变节的人回头来帮助(21节),被掳的人得以归回(22节),各处敌军都遭击败(31节),而或许能赢得更加彻底(30节)。这些都是约拿单始料未及的。又如,大卫以轻浮的心和拔示巴犯了淫乱(),又用搪塞推诿的冰冷心态企图遮盖余痕(6~24节)。他事先怎能料到,这一个行动竟导致他家中发生强暴和谋杀()、押沙龙的放逐和后来的背叛(以下)、国内的叛变(以下),以及最后,到大卫的晚年,他自己彷佛成了一头牙齿掉光的狮子(王上一),只能留给所罗门骇人的遗言(,尤其5~6节)?

  我们读以赛亚书三十八、三十九章(参:王下二十)的时候,必须牢记这一点。这里的故事很简单:希西家得了必死的病(),他求神医治,而神以双重的应许来回答(5~6节):第一,希西家会康复,可以再活十五年;第二(是神完全出于恩典而加上的应许),王和城都可脱离亚述的权势。这些应许在神的心中非常重要,因此祂以一个极特别的记号来证明(7~8节)。在列王纪下,神的应许更是用双重的记号来证实:不单有如第7~8节太阳的记号(),还有一个明显的记号,就是王从必死之病中的康复他在「第三天」(亦即,后天)就可以上神的殿()。

  这些客观、主观俱备的应许,是何等大的保证,还有什么能超越?当时希西家的心必然被深深深打动,以致满有把握。他不但本身的病会好,政治也能得到自由!

  可是圣经清楚记载,我们是否抓紧神的应许,常会受到测验(),希西家亦是如此。他受考验的方式,为米罗达巴拉但的使臣()。在亚述人看来,米罗达巴拉但是一名恐怖份子;而他则认为自己是一名自由斗士,献身于争取他所钟爱的巴比伦脱离亚述的暴政。他极其成功。从主前七二二年以后的十二年,他使巴比伦独立,并且在那里作王;后来这个国家亡于撒珥根之手,但他对自己伟大理想的热忱丝毫未减。古代邦联式的大帝国,只在皇帝本身掌揽大权的时候,才能够维系。因此,皇帝之死常意味中央控制的松弛,因此便是独立的好机会。撒缦以色在主前七二二年去世时,米罗达巴拉但曾趁机勃起,而如今他又在等撒珥根的死亡,这件事发生于主前七○五年。85而由于米罗达巴拉但的精心策划,亚述帝国的东、西两边同时都生叛变。

  希西家也在这项大计画中有份。米罗达巴拉但趁着这位王康复的机会,派遣「探病使者」带来礼物和一封信()。这里没有告诉我们信的内容,但我们知道希西家的反应为何,他带领使者参观他的宝库、钱财,和武器(2节)。该封信显然是邀他参与背叛,而希西家则上钩了。

  以赛亚书三十六至三十七章已经记载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犹大遭到的危难与痛苦,及神最后一刻的拯救。以赛亚书三十九3~7探讨了希西家此举在灵里的意义这个抉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一定会问:「希西家究竟对使者说了什么?」而标准答案显然应当是:「谢谢你们来,感谢米罗达的礼物和邀请,不过事实上我已经有了神的应许可以倚靠;从我的康复,以及天象中太阳的记号都可以加以证实。我不能偏离神的应许,必须坚信不移。」可是他却偏离了,而以赛亚则以极其合理的逻辑来回应:你想把自己所有的都交托给巴比伦,那么,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送到巴比伦去(3~7节;)。

  这一段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它的含义:

A1a)希西家面对死亡

B1b)以赛亚……去……说……上主如此说……

C1)希西家的奉献

C2)希西家的变节

B2)以赛亚……去……说……上主的话……

A2)希西家面对生命

  这里的记载并没有疑点,能让人怀疑其中事件的历史性。86米罗达巴拉但的角色与圣经之外的资料所显示的完全相同;以赛亚的行动和反应,也和他书中的其他部分完全一样,根据我们对先知角色最新的了解,这正是一名先知应当有的表现;而希西家依然是那位热心肠、充满人意的人,想要处理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事。

i. 一个祈祷,两个答复()87

  1~3. 以赛亚的病房探访有什么值得学习之处?他向王说话时,必然不仅十分严肃,而且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既直率,又带着眼泪,而他的坦诚所带来的益处,是医药所作不到的。希西家听了这番话,心里不舒服(转脸朝墙;参:),不过他开始祷告,并且流泪。神回答他的时候(5节),只提到他祷告的事实,和流泪的证据,而没有对希西家的错误提议多加评论他以为自己的忠诚表现(按诚实行事),和内里正直(存完全的心)是可靠的功劳。有时人误以为可以用善行来作交换的条件,但其实神垂听祷告,完全是依据祂的怜悯。

  4~6. 列王纪下二十4解释了去告诉的理由。祷告蒙应允,不是因为人的忠诚,而是由于神的信实。神曾应许()大卫和他的家说,祂不会离弃他们,在此祂也说,我听见了你的祷告。神乃是透过回答祂子民的祷告,来展现信实、施行怜悯、持守祂的应许()。然而祂的回答超过了人的祈求():针对希西家当时的需要,祂先应许了十五年,接着,祂更越过这事,而满足了希西家没有提到的需要,即,王和城都得脱离亚述的控制,亦即,大卫王室能重获实权,终结傀儡地位,犹大能再成为独立之国。在这一点上,列王纪下二十6又加上很重要的一句话:「我为自己和我仆人大卫的缘故」这等于明明的斥责希西家所提自我为义的理由。神的怜悯完全是建立在祂的计画与应许的基础之上。

  7~8. 第8节在经文上有疑难,88不过对这个记号的真实性并无损伤。亚哈斯的阶梯(和合:日晷)可能是上到他的「楼顶」()的梯子。这些台阶刚好成了太阳钟不知是刻意的设计,或是刚巧如此。肯定神双重应许的这个兆头,就是让影子退回去。至于这是怎么作到的,若任意瞎猜,并不恰当,这与否定此处的记录同样不妥。造物主是祂所造万有的主,时间也是祂所造的仆役()。先知曾向亚哈斯王提出,他可以要求改变天地的记号(),以证实神对大卫家的委身()。而如今神自动提供了这样的兆头,来证明祂对大卫家和圣城的信实,岂不合宜!这一节至少可说是要求了影子的移动是否后来它又移回了原来的位置?无论当时的情况如何,神的确行了一件神迹,来肯定祂的双重应许。在这个时刻特意将希西家与亚哈斯相连,本身就是对希西家的一种警告:他正站在他父亲曾立过之地,是危险的十字路口,一边为信心之路,另一边为行为之路,这是信靠神还是倚赖自己的交界处。而他也像亚哈斯一样,如果不信,就不能长久(;和合:立稳)。

ii. 死与生(

  以赛亚能够取得希西家的「记录」(),所以能得到这里的「作品」(9节)。当然,这并不是他把此诗记在这里的主要理由。事实乃是,这首诗在这两章的情节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成为三十九章以及希西家在该处所作决定的主要背景。这篇诗的标题(9节)是(直译)「当他生病而从病中活了/回转得生时」。作者深知他已经被宣判要死他感到自己遭受神的震怒,快要死去(13节)、没有盼望(17节)、罪未得赦免(17节);而他知道祷告已蒙垂听(14节),因神已采取行动(15节);因着所得的医治,作者许诺未来要如何行(15节)。这一个人,如此经历了神,又亲自作了许诺之后,才收到米罗达巴拉但的邀请。因此,当希西家作出那错误的决定时,就等于不把神已证实的应许当一回事(),也不看重自己的检讨和对此次经历的回应。

  10~11. 阴间:死人所在之地()。为「不到期」而死的忧伤,在旧约中并非独特(见)。在整本圣经中,今生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即使我们蒙光照,得知在基督里有不朽的生命(),仍不能抹杀这一点。希西家并没有写到,他将永不能见神或世人,而是在活人之地的这些关系,都将因死亡而告终。上主,原文是对神的亲密称呼方式「雅」(如等)。活着的(和合:活人)是将 MT 修改为 ḥeleḏ ,「世界」,而不用 ḥeḏel ,这是一个来自动词「终止」的名词,不过在别处从未出现过。如果仍用 ḥeḏel ,那么希西家视自己在今生之后,便与「住在终止之地」者在一起仍然活着,但是今生已经停止。

  12~14. 这里出现了四幅图画:生命何等脆弱(12a节)、死亡何等无情(12b节)、神的敌意何等深(13节)、祷告显得何等无力(14节)。这些都代表希西家徘徊在「阴间门口」的感觉。

  12. 住处:直译「营房」。今生好像帐棚一样(),既不固定,又不坚稳。被迁去:直译「被掳去」。死亡好像征服者临到。织布……机头:一旦整幅图织完,线就会被剪断,布就卷起来。不过,请注意,我……祂:每个人都有如一幅个别的图,由神决定织的时间。从早到晚:这是一个片语,意指随时的行动,「在白天将完之前」。使是指现在或将来。无论怎样解释,都是承认死亡随时可以临到,完全是神的决定。

  13~14. 我耐心等候(和合:使自己安静):更佳的译法为「我镇定自己」。这位病人捱过了一天之后,尽量让自己定下心来,要面对晚上,但感到神的敌意仍未终止。希西家并非教导说,生病就代表神与人为敌,而是说,他知道这一次是如此。当死亡的脚步加速临近之时,他感受到自己乃是在神的忿怒之下,但,请参17节。我呼求(和合:呢喃)是「我喋喋不休……」,逃避神惟一的办法,是逃向祂。希西家一直不断的呼求,不过,听来就像小鸟在不停啁啾,却毫无功效;时间一久,他就感到困倦。因此,他仍继续呼求,上主啊,来帮助我(直译为「为我作保」,如和合),就难能可贵在我资源用尽的时候,站在旁边扶持我。祷告似乎无效(14ab节),但却不然;软弱不能成为不祷告的借口,反而是要我们祷告的呼召(14c节);我们的需要乃是求神帮助的理由(14d节)。

  15~17. 15、16节的用语相当隐晦,十分难解,但并未妨碍我们对整个思想脉络的理解。希西家正在「阴间的门口」(10~11节),眼看存活无望,却仍坚持一个简单的祷告(12~14节)。现在他还能说什么(15a节)?在他康复之际,他分辨出神的声音(祂应许我),和行动(给我成就)(15b节)。狮子(13节)听见了鸽子的鸪鸪声(14b节),说出了医治之言(),行出了医治(15b节)。希西家无法解释为何祷告蒙允(我可说什么呢?),但他看出了这事的要点:因着他心里的苦楚,今后他的生命将大大不同我必谦卑而行(和合:悄悄而行),不是表面的回应,而是长久的委身,有生之年(和合:一生的年日)。这句有生之年出现在圣经此处很有意思,因为一般最通用的讲法为「我一生的日子」。但是神曾对希西家说(钦定本用韵脚译,不知是否出于刻意,但十分易记):「我听见你的祷告;我看见你的眼泪;看哪,我要增加你的日子十五年」(5节)。他在此所纪念的乃是这些年。不过(16节),我们都可以从这里学到一项功课:在乎此,即,在乎以祈祷来回应痛苦,在乎神对祷告的回答,并在乎以委身来回应。这是所有人都应当行的,而(16b节)希西家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证实:他的灵就是沿着此道而找到生命与活力。使我存活(和合:仍然存活)翻得太弱:「你给了我健康,并让我活过来」亦即,在痛苦中,我虽软弱仍然呼求,要得你的力量。因此(17节),痛苦是有目的的。对希西家而言,它首先带来了对他的益处(17ab节)。苦难很沉重(大苦),但却是为我的益处(和合:得平安),直译为完全、好处、平安(希伯来: s ̌a ̄lôm )。第二,它令人特别感受到神的爱(17cd节)。神本来是置他于死地的仇敌,有如狮子一般可畏(13节),而那把他从可怕的深坑边缘挽回的,又是什么?不是别的,乃是你的爱!√ ḥa ̄s ̌aq 一字是指喜欢与渴望的钟爱(;参:)「你爱我的灵魂出离深坑」(直译)。第三,他知道罪已得赦免(17ef节)。神的忿怒(13节)如何能变成神爱的渴望(17cd节)?17e节的第一个字是解释性的「因为」(NIV:当然)。这样的大改变发生于罪被处理掉之时。(,那里的「拯救」是在忿怒与安慰中间的字。)希西家并没有说明这事是如何发生的,他只知道它已经发生:他的罪(见)不再立于他和神的中间,因为神已经亲自(直译)将它「抛」在祂的背后()。

  18~20. 希西家以优美、圆满的方式,写下这篇「作品」的结语。18~19节的要点是从死亡边缘回到生命,与11节相呼应,那里的要点是从活人之地沦入「终止之地」;第20节中,希西家乃在「神的殿」里,这与第10节相呼应,那里记着他即将进入「阴间的门」。这些对比使焦点集中在全诗的主旋律,就是出离死亡,进入生命。

  18~19. 当希西家说,阴间不能称谢你,他并不是在评论死亡的本身,而是在讲他自己本来会经历到的死亡,就是罪未得赦免、在神的忿怒下死去。89在这样的死亡里没有盼望,没有与神愉快相处的长久关系(18ab节),没有未来可言,无法经历神的信实(和合:诚实)(18cd节)。开头的因为一语,使这句话成为神施恩拯救希西家的原因。神不喜欢这样的死亡;由于祂要使自己「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祂便安排救恩,而且施行,就是那救我脱离败坏的坑之爱(17节)。所以,这里的称谢(19节),乃是得救者的标记。他们是真正的活人(请注意此处的重复,是刻意的笔法,要强调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父……儿女:参,申命记六4~9,十一18~19;箴言四1;以弗所书六4。希西家与圣经的立场一致,在宣布个人要效忠之后(19ab节),继续承诺要善尽父职,使儿女也效忠(19cd节)。

  20. 将(和合:肯)救我:直译「是为了拯救」。这个片语表达出「方向、倾向,或目标」。90或许可以说,「神一心一意就是要救我」。救恩深植在神的心思与意志之中(),亦是经由神的作为来成就()。我们要唱:得救的人(17节)立刻会发现,他属于整个欢乐的团体。不过个人性并不会被团体淹没,因为「用我的歌我们来歌颂」(直译)。在殿中:更佳的译法是「家」中,因为圣殿正是神的家。从前神的子民还住帐棚的时候,神吩咐他们为祂搭一座棚()。祂是住在他们当中的神()。同样,当神的子民定居下来之后,神吩咐他们为祂盖一个家(),目的亦相同,就是要住在他们当中()。当我们称教会是「神的家」,我们的意思就是,那是我们与祂同聚之地;当旧约称圣殿为「神的家」,意思乃指那是祂来与人相聚之地。神的家是献赎罪祭的地方,因为罪人不能接近那位圣者,必须先有补赎,以及流血的遮蔽。希西家所说,我们要「一生一世在上主家中」,背景正是如此:救恩是个人的事(20a节);救恩形成了得救之人的欢乐团体(20b节);救恩也开创了一条路,让人能直接进到神面前,享受与祂的相交(20cd节)。

  21~22. 正如读者的期待,列王纪下把这段以赛亚的「药方」和希西家对兆头的要求,放在整个故事最恰当的地方()。(参以下增注,探讨为什么在整个故事明显已退出、所有动机与目的都陈明之后,才突然插入这段材料的原因。)无花果饼……疮(21节):希西家的疾病究竟是导致败血的疮,还是某种内在的毒素,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亦不知道,无花果在当时是否可作药用,或以赛亚是否只是用(直译)「无花果块」来象征神医治的能力,作为「动作式神谕」。他的吩咐乃是「擦在疮上」。因祷告得医治(2~5节),和藉医药得医治,两者之间当然并不冲突。一切医治都来自于神(),祂有权用「方法」或不用。91无花果,加上先知的话,对王而言,应当是医治已在进行中的外在把握。除了无花果的肯定之外,希西家又要求(22节)且得着了()一个天上的兆头,就是日影在阶梯上的移动。所以,我们进入三十九章时,已经有了神赐下的应许,以及用一般方式,和不寻常方式为它们所作的证明。由此观之,这位王应该已经得到充分的装备,能够继续走在信心的路上了吧……?

增注:以赛亚书三十八21~22「插入」的段落

  希西家作了祷告,也蒙了应允,并且他也已经欢喜地承认神的作为,并且向祂作了承诺。所以,整个故事显然已经退出。因此,这一段是否是某位后来的编辑未经考虑,而将列王纪下取出一小段,就是从前的编辑遗漏的一段,补在这里不论是否相配?可是,一位稍具学养的编辑,至少也会把这段插于他在列王纪里所看见的位置;把文学上的笨拙归咎于那些早已过世的经文守护者,永远不是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然而,为何这段重复的声明(直译:以赛亚说……希西家说……)会出现在这里,仍旧是个问题。

  当然,若说以赛亚不想渲染他在王得医治一事上的角色,而把这个记录放在最后,不无道理;这样解释或许亦算充分,只是还无法说明为何它如此谨慎地引用一段王所说的话来平衡。这两句「话语」放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刻意要打断故事的思路;彷佛在说:「在接着往下讲之前,先停一下,回想刚才事件里的要点:这是先知说过的话……这是王说过的话。」倘若如此解释,这两句话就与三十八至三十九章的整个故事配合得恰到好处。在三十八1,希西家病了,以赛亚来看他;在三十九1,希西家康复了,米罗达巴拉但的使者来见他;三十八2~3记载王的反应,三十九2a亦然;在三十八4~8,神应许会拯救,但在三十九2b,希西家接受人所应许的拯救;三十八9~20是希西家肯定神为他所作之事,并陈明他的回应,而三十九3~4是希西家记录人的办法为何,以及他怎样回应;三十八20~21是两句声明,「以赛亚说……希西家说」,而对称的笔法出现在三十九5,「以赛亚说」,和三十九8,「希西家说」。92对整个可悲的资讯而言,这一连串对比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其作用,但最强的对比乃在最后,三十八21~22,希西家得到了蒙恩的象征;但是,三十九5~8却将他揭发出来,显明他乃是带来灾难的祸首,只会肤浅地为自己不致遭灾而庆幸。


39
以赛亚书第卅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抉择时刻(三十九)

  1~2. 希西家喜欢见到这些使者,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对别人的好意应有的礼貌。但是在好意之外,还有书信背后另有目的。书信的内容虽然没有公布,但是从王的行动人却可明显看出。既然它能让王起身来展示整个国家的资源与武力,那么它岂不是讲到与此相关的事吗?而从米罗达巴拉但来的话,只会与一件事有关:「加入我的背叛」而希西家迫不及待地投入了。他面对的抉择很清楚:或选择神的应许(),或选择人的力量(),而希西家已经忘了那些应许。

  3~4. 不过,他不但是忘记,更是心存骄傲。请注意第3节的强调语。王回答以赛亚的时候,开头的话是:「他们从远方来」,最后一句则是「从巴比伦」。这是两个重点:「你想得到吗?他们竟从那么远来看我!你想得到吗?米罗达巴拉但竟要我来加盟!」忘记神的话乃是信心的头号敌人;自恃自傲就紧跟在它的后面。

  5~7. 以赛亚的回答实在令人丧气:失败、被俘、被掳。不过这也非常公平,正是全面的交换。希西家说:「凡我家中所有的」(4节);而以赛亚回答:「凡你家里所有的」(6节)。王说:「巴比伦」(3节);先知亦回应:巴比伦。注释家对以赛亚是否可能预言巴比伦的掳掠争论不已。93近来学界对旧约含有预测性质已不多质疑,不过,纯粹的预测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事」的好奇心,所作的前景预估则应当受到怀疑。预测必须 (1) 根据目前的状况,并且 (2) 对当时的状况有话可说。施洗约翰呼喊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是最佳的例子;他说明了未来对现在的意义。以赛亚对希西家所说的话也显然符合这个架构。第一,以赛亚并非凭空扯出巴比伦之名。是王先向他说之后,他才向王回说的。以赛亚别无选择,必须对它作出评论。第二,他所讲有关巴比伦的资讯,对当时有直接的意义:离开信心之路,就是走上毁灭之途()。巴比伦会成为他的毁灭。第三,巴比伦乃是当时世界地图的一部分。在那里,取代亚述强权的势力已经成形。米罗达巴拉但早已有击败世界的名声。如果希西家把这个预测解释为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发生巴比伦的掳掠事件,当时的政治界也没有什么现象足以反对此一可能性。94而这就带来第四点,事实上我们乃是要求以赛亚预测一件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约有一个世纪之遥;而如果我们把四十1以下的「安慰」当作出自以赛亚本人的话,这一点的力量就更强。如果要等到一七○年之后,一切才都变好,那还有什么「安慰」可言?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问题:以赛亚那里说过「一个世纪之后」,或「经过一七○年的时间」?事后我们知道了这段经文涉及的年数;但先知却完全没有提到这事,甚至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从他蒙召开始,他就知道远处有一个黑暗的势力,会来摧毁锡安,带走其中的百姓();后来他知道,这个权势不会是亚述();或许就在这一刻,就是当希西家说出:「巴比伦」时,那「黑暗权势」的名字才启示出来!以赛亚不再摸索;那就是他们会去的地方,而到了时候,他们也将从那里回来()。当先知面对这位王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有关未来的资讯包括审判与怜悯在内。

  8. 三十九6的预测就如三十八1的预测一样,是绝对性的;而在三十八章,王以祷告来面对,因着神的怜悯,它变成了祝福。可是,在这一章中,行为代替了信心,人代替了神,骄傲代替了谦卑。当人以自命不凡取代眼泪与祷告,神的话就会显为绝不后悔,必要达成它所定的可怕目标。

85有关米罗达巴拉但进一步的资料,参《圣经新辞典》下册,146页。

86和 Clements, Isaiah 1-39 , 288-289页的看法反向。

87Mauchline 主张希西家是于主前七○一年患病,但他没有解释这如何能与所应许希西家的十五年协调。希西家的死约为六八七年,由此推算,他患病应为主前七○二年,就是米罗达巴拉但第二次在巴比伦作王的时期。若是如此,或许他是想要鼓动西方的背叛,以缓和自己遭到的压力。

88直译为「看,我要将梯子上的影子〔阳性〕移回来十阶,就是因太阳而使那〔阴性〕已经在亚哈斯的梯子上往下降的影子。于是太阳回转十阶在梯子,就是它已经下降的梯子。」 bas ̌s ̌emes ̌ (因太阳)很容易可以改成 has ̌s ̌emes ̌ ,太阳,成为下面动词的主词。「十阶在梯子上」这段奇怪的话,可能是偶然的重复,以致它又要求把原来一个定冠词修改成介系词,「上」。不过,就像许多例子一样,细节的不肯定并不致于抹杀经文的含义。

89诗六5,三十9,八十八10~12常被解释为,旧约教导死亡之后没有盼望。但是,从每一个例子的上下文看来(就像希西家的「作品」),这几处都是指未得神的恩惠而死。见 J. A. Motyer, After Death (Christian Focus, 1996), 18~26页。

90直译「上主要救我」,希伯来文不定式表达方向、倾向,或目标。见GKC, 114~115页。

91B. Webb, The Message of Isaiah (IVP, 1996), p. 156.

92这些翻译都用直译。NIV 把希伯来文的故事文体稍微修改,以配合英文的语法。

93参 A. S. Herbert,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Isaiah (CUP, 1973); Kaiser, Isaiah 13-39 ;并比较 Oswalt 生动的答辩。

94Erlandssen, The Burdn of Babylon .


40
以赛亚书第四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F 全地的安慰(

  把圣经分为章与节,十分实用,可是原来的经文并没有这样的区分,而如果没有「一口气」读,常会错失其中重要的含义。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在 Qa,就是死海古卷的以赛亚书,我们所谓的以赛亚书四十1,头两行与三十九8相连,属同一栏,而其中并没有任何分隔,或新段落的标示。

  毁灭之言()与安慰之言()并列,实在令人希奇。审判刚一宣布,就(同等地)宣示了安慰。事实上,毁灭之言是由一人说出(以下),而四十1的复数祈使语是要召集一群安慰者,其中至少可以听到三个人说话(、9),因此安慰比定罪更强。不但如此,审判是临到一个犯罪的国家(以下),而我们会看到,安慰却将散播出去,遍及全地。

i. 上主子民的安慰(

  安慰的资讯从最需要的地方开始传起。这里的状况与我们所了解的以赛亚很相符,他向王讲完被掳到巴比伦的话之后,必定会发现,他的门徒向他提出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个国家已进入倒数计时所有人都会被掳到巴比伦,而皇家男丁会成为太监,那么,那伟大君王的应许,就是先知事奉到目前为止一直强调的重点(如:),又如何呢?以赛亚显然必须撕毁他从前的预言,否则的话,他就要进一步去寻求有关未来的真理。

  他的确进一步去寻求了,而且用极优美、平衡的声明来开始说明:共有三个声音宣告了安慰的应许();接着,这些应许由神的本性来加以保证,祂是创造者(),掌管万有,不会忘记祂的百姓(),而且,祂既是历史的主(),就会引导整个历史的过程,兴起世界首领(),揭露世上偶像的真相();最后,与这三个声音相配的(),是三幅安慰的图画()。

a. 安慰的资讯(

  前言:安慰的先锋(

  1. 安慰,安慰:这些动词是复数祈使语,在吩咐一群匿名者,前来安慰那些神仍称之为我的百姓之人。他们已经弃绝了祂,但是祂却没有拒绝他们。他们好像小孩一样,在歪曲的世途中跌倒,伤痕累累,但他们仍有一位神,祂会冲过来,把他们搂在怀中(11节)。

  2. 柔和地说(和合:说安慰的话):「向心说话」,好像一名年轻男子用甜言蜜语来哄女朋友(),又像一位前来保证的人(),或像一位要得回妻子的被弃丈夫()。辛劳的服事(和合:争战): ṣa ̄ḇa ̄ʾ 一字的意思是「军队/众人」(),不过其延伸意义可指一段固定的服事期间(),或是固定的一生年日(),而这里是指所命定的一段受苦的时间。罪孽偿付了(和合:赦免):这里提到审判的因素,就是安慰之言背后的情景。审判之神(以下)怎么会成为赦免之神?不是单凭说一句话若是如此,就等于祂的圣洁是可妥协的,罪也是可妥协的。动词偿付(√ raza ,「得喜爱」)曾用来描述神的「喜悦」(),尤其是因着赎罪祭而蒙神接纳()。所以,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所献的祭足以遮盖曾犯的罪(这是当然的),而在于它能满足圣洁之神的要求。罪( ʿawo ̄n ):人内在弯曲、有罪之性情的实况()。这个字主要是指「不公」的实事,不过,也可以像这里用来指「对不公的刑罚」(),为了罪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从上主手中……受:对罪人而言,这是白白的恩典,是要他来「接受」的;而付出及给予者乃是神。手代表亲自的给予。为罪所作的补赎,不是人的权宜之计只能希望或许有效,而是神的预备()和行动。加倍(√ ka ̄p ̄al )意思是「迭起来,迭成一半」();其名词,如这里所用的( kip ̄layim ),只出现在约伯记十一6,那里说神的智慧是「双面的」,意思是它总有隐藏的实况,不是人的心思所能测度的。因此,这里不是指刑罚过度,超过案件的需求,而是指在处理罪的时候,有些情形是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另一方面,将东西折迭起来的时候,两层完全相称,其思路乃是指,罪与偿付刚好相抵。95为:即「为了付出」。我们将从未来几章逐渐看出,这里所付出的究竟是什么。一切罪( ḥaṭṭaʾṯ ):见六7。

  安慰的资讯( 有三个匿名的声音回应了安慰我的百姓(1节)的呼召。第一个声音(3~5节)说,我们的神要来,将祂的荣耀向全世界彰显;第三个声音(9~11节)把这资讯带往锡安:要来的神乃是牧人,祂要招聚祂的百姓,带领他们归家;第二个声音肯定了神话语的恒久不变:祂已经应许要向全地启示(5节),要报好资讯给锡安(9节),祂的话绝不会落空。这些真理成为四十至五十五章整个资讯的摘要。神为安慰祂在巴比伦被掳之民,有一个中间时期的计画(),但是祂还有第二个计画,是要将祂的话语和救恩带给他们,也带给全世界()。

  3~5. 一个声音(和合:有人声),或可译为这名词的惊叹用法():「听!有人在呼喊。」路不是像出埃及的图画,神的子民从被掳之地向家园行进(见:),而像那幅古老的图,即神进入旷野来帮助祂的子民();在其他地方也可找到参考资料,与这里的情况相仿。有一首巴比伦的诗歌说:「要使〔拿布〕的路好走,重修他的路。让他的路平直」,这是指要整理出特定的游行路线,因为在节庆的时候,他们会抬着偶像经过。修造一条直(和合:平)路(3d节)、不致误认(大道,或高于地面的公路,3e节)、整地(4ab节)、铺平(4cd节),显明这趟旅程是没有困难的,因此旅人必然能到达目的地。上主的荣耀(5节)意思是「神在祂的荣耀中」,不一定是可畏的彰显,但必是祂本身全然的显现。因为……亲口:这是典型的以赛亚式肯定语(,亦见),一方面强调这话原来出于神(口),另一方面强调,先知所说的,就是神所说的。

  6ab. 一个声音(和合:有人声):或,如上,可译为「听,有人在说。」我说(和合:有一个说)是采用Qa和七十士译本的读法,许多人将它解释为暗示「第二以赛亚」就是所谓四十至五十五章之作者的「呼召」。这是勉强「事实」迁就理论的典型例子。我们最好采用MT的读法,就是「他说」,或「有一个人说」。这才与第3节和第9节中匿名的「声音」相配。这里的重点是资讯,而非传资讯的人。

  6c~8. 这个资讯说到人的短暂与神的永恒,目的是要肯定,神既作出应许,就必定会持守、实行。因此,祂若应许要向全地自我显现(5节),并且要牧养关怀(11节),就没有什么能拦阻这些事的实现。人(和合:血气):直译「肉体」,指人的脆弱。荣美(和合:美容; ḥeseḏ ):这个字是用来描述神对祂百姓「永远不变」的信实之爱(如)。它也用于形容人应当回报神的爱,但是,相形之下,人的爱是何等微小又短暂()!这里不是指我们会衰朽的身体「荣美」,或类似的事,而是指我们在道德与灵性方面的不可靠。因为……气:直译为「灵」。这可能是指圣灵。当然祂是「神,赐生命者」(),但祂亦是「神,赐死亡者」。花会因环境不佳而枯萎,同样,人的道德与灵性经过测验()亦会站立不住。此外,以赛亚指着「凡有血气的」(6cd节)所说的话,对那些本来应当有更佳表现的人竟也适用:诚然(直译:而,甚至)百姓神的百姓!在道德上也同样不稳定(是草)。但(和合:惟有),指奇妙的对比,即,世上有一不变的因素在运行:神的话()。

  9~11. 宣示神要来的应许(3~4节)不会落空。被掳不是神子民最后的结局无论是从前被掳到巴比伦,或是后来祂分散的子民继续「被掳(或译:流亡)」的状况()。归家乃是必然的。

  9a~f. 报好信息……的:阴性动词,借用米利暗拿铃鼓,歌颂神的胜利一幕(;参:),刻划一大群歌唱、欢庆的妇女,被带领到锡安城外,迎接归来的得胜牧者。高山,让所有的人都听到;极力扬声,「用力」,因为这个资讯无可置疑,无须犹豫。

  9g~11. 这是……看哪……看哪(和合:9节译为「看哪」,10节的两个「看哪」未译):三个地方都用同一个字,「看哪!」这一切都发生在他们眼前:神亲自临到,那位有能者(直译:如大力者)前来,那位将所作成之事一起带来的,已成功地回来。同义词赏赐……报应,描述祂的胜利所「赢得的」(参:,得胜的大卫)。祂虽然有大能,但这能力却毫不粗暴,在祂的子民身上乃是以爱运行的能力:祂是在牧养,存着为弱者(羊羔)预备一切的温柔,并顾及个别的需要(那乳养小羊的)。请注意10b节掌权的膀臂与11b节聚集的「膀臂」之间的对比。

b. 神是创造之主,保证应许必成(

  这首美妙的诗循序渐进,最后达到27~31节的高潮雅各/以色列在这样一位神之下何等安全。这位全权又全智的造物之神(12~14节),将万有安排得恰到好处(12节);祂何其伟大(15~17节),远超过万有和祂的子民(17节);惟有祂是神(18~20节);祂管理(21~24节)所有地上的「权势」(23节),并控制(25~26节)受造物,及于一切细节(26节)。因此,雅各/以色列,那属祂的子民,祂怎么会忘记(27节),又怎么会不加给他们力量(31节)?这是旧约中创造论最重要的经文之一。它教导说,受造界的物质结构是造物主直接的手艺:尘土和诸水(12节)都在祂手里量过、称过。人组织化的力量(万国;和合:万民;15、17节)不能影响神对受造界的权柄。创造的神是独一的神(18~20节),相形之下,其他所谓的神只都不过是人手铸造的(19~20节)。造物主坐在世人所住之地以上(22节),管理地上的权势(23~24节)。祂定出天体的运行,顾到每一项细节(26节)。旧约对造物之神的四方面教导,在此段中都可以找到:祂造成一切,维护一切现存之物,控制一切的运作,引导一切向祂所定的目标前进。

  造物主满有智慧(

  12. 诸水和尘土、苍天和大地的对比,是希伯来文「以对比表达全体」片语用法的例子。这位造物之神乃是万有的创造者。量……划界(和合:量)……盛……称:整个受造界乃是精确的成品,每一种成分都有定准的分量。划界是我们用来表达「调音」的动词。中空处(和合:心)……宽度(和合:虎口)……升斗……秤……天平:按人而言,这是我们用来衡量小规模之物的工具,此处藉以表达,与受造物相较,造物主大得无比。

  13~14. 12节都是工具的用语,这里则都是智慧用语:了解(和合:测度)……指教……谋士……商议……光照(和合:教导)……指示……知识……通达。这些字的意思当然各有特点,不过全部加在一起才具震撼力,描写出造物主那无边无界、无法超越、别无来源的智慧。了解是在12节译为划界的动词。造物主不需要任何人来将祂「微调」!光照……公平的路……通达,都含有分辨的意思,看出一件事的核心状况。所以,总而言之,无论从已完成之工来看受造界(12节),或绕过成品,到背后去看其设计的智慧(13~14节),都可看出只有一位创造之神。

  造物主其大无比( 以赛亚转过来看人所住的世界。造物主和受造界的关系(12~14节)是「不对称的」亦即,造物主完全掌握受造界;受造界没有任何能力可以辖制造物主。而人类的进步是否改变了这一点?没有!两者的关系仍然是「不对称的」。万国(和合:万民;15、17节)是描述人类集合、组织起来的力量,但是,就与造物主的关系来看,他们不过是一滴……微尘……一文不值(和合:不及虚无)……比无有还少(和合:虚空)。

  15. 这一节有两个「看哪」,NIV 没有译出,十分可惜。先知说:「看这里」:有一个人从井里提着一桶水上来,溅了一滴出来!他会不会注意到这样的损失呢?一位化学家在测量一个物质;精准很重要,所以他抹去或吹去天平秤盘上的灰尘。来「看这里」:对造物主而言,所有的土地(众海岛)都那样容易测量!这两个「看哪」,首先指向人,然后指向「架构」。而每一次都同样显出,造物主之大无可比拟。

  16. 以赛亚从组织化的人,再进一步看宗教化的人。我们无论作任何事,都配不上造物主的伟大即使我们将所有利巴嫩都当作柴火来烧,所有其中的动物都烧个精光(),也算不了什么。15节说,我们是在祂的能力以下;16节则说,祂是我们的力量所不能及的。我们不能作什么,令祂欠我们的债,或要听我们的话。这是所有想以「自救方式」来得救之体系的致命伤。举凡一切想要感动神、想要达到祂的命令、想要满足祂的要求、想法子使祂对我们有利等的努力,以赛亚只以一言答复:「还不够。」

  17. 先知在此转向万国。假定全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与造物主相比又如何?无有(和合:虚无)……一文不值……比无有还少!这些话是否意谓,人类对造物主「毫无意义」?这是绝不可能的解释,因为,圣经完全没有「毫无意义」的说法,反倒坚持人类乃是受造界的冠冕,拥有神的形像,奉命在造物界坐第二把交椅的尊位,与神共同治理(;诗八)。因此,这一节并不是在检讨人在神面前的价值,而是在重要性上的比较。这乃是「不对称」关系最高的宣言。在祂面前:站立「在祂面前」,人类集体的力量乃是无有;「与祂比较,他们只可算为不存在」。惟有祂拥有生命;他们本身却没有。比无有还少乃是创世记一2的「无形体」(和合:空虚),意思是「缺乏明显的目的与意义」、「与祂比较,他们只可算为毫无意义」。

  造物主独具神性( 这个主题位于全诗的中心。在它的两侧,以赛亚各检视了造物主与组织化之人类的关系:万国(15~17节)、君王与官长(21~24节)。在这些题目的两侧,他又处理了造物与受造界的关系:整个计画的智慧与运行的能力(12~14节)、使万物各就各位的管理技巧(25~26节)。而在这最中央,乃是讲神独具的神性,无一物能被称为「神」。因为,若没有神藉圣经将祂自己启示出来,人只能局限在自己的思想、想象,和发明里,而制作偶像就是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纯粹出于人的宗教,因两个理由遭到废弃。19节讲,偶像的装饰乃是以人的艺术手法、用地上的宝物作成,20节讲,树木(「一棵树」)的生命来自泥土;它的持久度只能靠其天性(不朽坏),它的形状和「特色」乃出自巧匠的天赋(即,人的想象力),而它的稳定性乃是人为的(不能动摇)。整个强调的重点是人、地,这种「神只」的出处,以及其「能力」不能超越其天然本性的事实。请注意,19节的开始和20节的退出,都提到匠人,这就等于明说,它们都是人的发明。

  造物主万王之王的角色( 这里提出一连串问题,此种方式与12~14节很相像。在那里,预期的答案肯定了只有一位全智的神;在这里,预期的答案指向一种人应当有的智慧而如果我们忽略,就是有罪。参:诗篇十九1~6;罗马书一20;希伯来书十一2按照这些经文,有一个「声音」从世界出来,讲到这世界,声称它不是自我起源的。当以赛亚说,你们岂不曾听见?(21b节),是否是指这个「声音」?96他所说的虽也适用于「自然宗教」,但实际上他是在向以色列说话,并且逐渐推向高潮,到一个地步,他能向他们在信仰上的失败发出挑战(27节)。他们一直认识那位元全智、全能的创造主(12~14节)、那位万国都不能胜过的主(15~17节)、独一的神(18~20节),如今则是万王之王。他们所得的启示可追溯至万有之始,而他们的创造论里始终有一个成分,就是承认创造之神是独一()、全权的神()。

  22~24. 当以赛亚作出三十九5~7的巴比伦预言之后,盘旋在他心头的,必是未来的光景:百姓注定被列国吞吃,被极权的征服者压制;他知道,他们需要从神学的观点来看地上的权势,这一点的重要性无可复加。因此,他依次向他们说明,他们的神是何等的超越、至上(22节),地上权势与祂相比显为如何(23节),以及历史将怎样回顾他们所受的审判(24节)。可住的帐棚,或是描述有居民的大地彷佛人类居住的帐棚,以天为其棚盖,而造物主则高高在上,也或许是指神太伟大,需要整个天空才足够为祂搭帐棚。无论怎样解释,这句话都是在强调祂高高在世人之上。虚无……虚空,如17节,表达出相对性的审判。虚无是17节译为「无有」的字,而虚空在那里是「比无有还少」一字( to ̄hû ,显为无意义或无目的)。君王在自己的眼中,以及在他周围的人眼中,都是「重要人物」,但对神而言,他的力量和名声毫无分量;惟独祂才是王。像碎秸一样:描述一下就被吹散的情形。历史,在亲身经历的时候,觉得很漫长,但回顾起来,却显得很短。「时间有如滚滚川流,浪滔卷尽所有儿女;他们如飞而逝,如梦不复记忆……」97

  造物主直接管理宇宙( 这段与18~20节相称,那里讲到祂的神性无一能比,这里则讲到祂「管理指挥」的角色无一能及。

  25. 那圣者:神的能力与智慧(12~14节)、伟大(15~17节),和权柄(21~24节),无与伦比,然而最无可比较的,乃是祂的圣洁,祂在道德上独特的威严(见)。圣洁与创造经常同时出现(;参:),似乎旧约认为,在思想造物主与世界秩序时,便自然而然地会念及祂治理全地的圣洁。这里便是如此。神的圣洁显然使祂凌驾万有,无一能与之相比,但以色列这时是否也这样深信呢?他们在地上有需要时,可以安息于造物主的全权眷顾,信靠祂全权的智慧等,但是,最重要的乃是祂为全权的圣者;他们在困境中必须要明白一件事,即,他们在这样一位神面前犯了罪,配受神至圣的忿怒,而他们则需要悔改。活在造物主的世界中,就必须满足其中对道德的要求。

  26. 古时也像今时一样,有许多星象家迫不及待要告诉我们,诸星对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以赛亚只要我们欣赏神的大手笔,明白诸天的运行(并不是它们会如何发挥影响)乃是在彰显神对宇宙直接管理的奇妙与精确。祂的指挥是个别式的(26c节):诸星彷佛许多宠狗,主人一一唤其名,使它们在祂的大设计中各占一席(26d节),虽然它们的数目难以计算,但总不会缺少一个(26ef节)。

  造物主的自我给予(

  27. 这个问题暴露了信心的脆弱,和不信的荒谬。首先,我在地上的道路难道会错综复杂到一个地步,连神都找不到我了?其次,在祂面前申诉我的冤屈,以为祂失手管不住,是十分无聊的。神乃是造物之主,这教导最主要的价值,乃是将神的一切本性与世界都发生关连。试想,这位与全地有关系的神,乃是全能(12节)、全智(13~14节)、全权(15~17节)、无一神只可及、可挡、可敌(18~20节)、万王之王(21~24节),祂管理世界遍察细节,使万物各就各位,无一失查、无一缺乏;因此,对祂失去信心,是何等荒谬。

  28. 此处再将这些真理的原则重述一遍。祂是永在的神,因此没有一刻祂不在;地极也属于祂,因此没有一处祂不在;不困倦……不疲乏,祂的力量不会摇晃,不会因内在资源的缺乏而受限制,祂也不会缺少智慧。

  29~31. 神的一连串属性永存性、永在性、不倦性,与智慧(28节)继续出现在希伯来经文开始的分词中:祂亦是分享祂力量的神,这不是突然兴起,或偶而作一下,而是祂的本性。29节和30节的疲乏是同一个字(按:NIV 分别译为 weary 和 tired,在28节亦译为疲乏)。它的意思是因着内在力量的减弱而失败。困倦(30节)是另一个字,指向因生活的艰难而疲惫不堪。那位不困倦的神,其「智慧」(28节)的一部分便是知道我们的软弱,也为我们预备了解药。少年人,指年轻气盛之时;强壮的来自动词「拣选」,指因体格强健而被「挑选」出来的人。因此,人的体力,无论是出于天然,或是特别训练过的,都会用尽,但是那对上主存盼望的(和合:等候),必从新得力。盼望(当然,圣经里的盼望都是确定的)是√ qa ̄wâ 的含义之一,这个字亦有(忍耐)「等候」与(信靠)「安息」等意思。这里是分词,指关系的持续。从新,其根本意义为「改变」(√ ḥa ̄lap ̄ ),后来成为「从新穿上」之意,在此则为「不断加添新力量」的意思。这是一种不同的力量,好像人变成了鹰,是一种因变化而得到的力量;这乃是神的力量,像祂自己的力量一样,不会困倦或昏厥(28e节;和合:疲乏)。奔跑,指生活中格外的要求;行走,指日常生活的碾磨。


41
以赛亚书第四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神是世界之主,保证应许必成(

  以赛亚在此段中,将焦点更集中于一些真理上,这些真理的原则是前面已经肯定的:神在万国之上()、是万王之王()、没有一个神只能向祂挑战,或拦阻祂行事()。他的目标仍然一样:神是历史惟一的引导者,祂能保证所言必成,这项真理出自四十3~11安慰的应许,又导出四十一8~20安慰的图画。这段经文的核心,是两个有关「谁……」的问题(2~3和4节)。地上最厉害的「动摇、震撼者」所以能有作为,乃是出于独一之神的主动。这个基本真理前后的括弧,是向万国的呼召,要他们思想这个真理(1节),并暴露出他们对历史的威胁是无用的(5~7节)。

  开庭的召唤( 这一幕在描述开庭,神是法官,祂将世界召唤到跟前来(1ab节),而祂也是诉讼人之一(1cd节),要与对方的律师为此案辩论。法庭图喻的基础为一项真理:神只能根据绝对公义来行事,祂也必定会这样行。静默:即,承认法官的尊严。众海岛:见十一11,四十15。以赛亚用 ʿiyyîm 一字作为地极的简称。从新得力:这个词与四十31一样,「穿上新的力量」。这是一个邀请,要人回到不动摇的信心立场,并来经历信心所带来的更新;此处意谓,同样的更新之路也向全世界打开;他们也受到邀请,来信靠以色列的神,而得到新的力量。因此以赛亚在此悄悄地带入了一个题目,就是他在十九14~25,二十七13所肯定的,而他在四十一21~四十二17,四十五14~25,五十五1~13也同样重提这个题目。审判(和合:彼此辩论),在旧约中,这个词大半不是指「定罪」或「判刑」,而是指「判决」。万国受邀,是要率直地来辩论本案,然后聆听法庭带权威的判决。

  问题为:是谁在管理世界?( 这几节所说的征服者是谁?最古老的解释说,这人是亚伯拉罕,指他在创世记十四章征服列王的事;如今大部分注释家都认为,这是指下面所提到的古列()。事实乃是,这一段经文没有特定的物件,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观点,而同时,以赛亚很快就要将这里所描述的真理用在古列的例子上。不过,最好是让他按自己的时间把这一点带出来;至于目前的经文,最合宜的解释,是视之为在探索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征服者会来自何处(2a节)?他们是在达到谁定下的目标(2b节)?他们的胜利如何解释(2c~3节)?总而言之,是谁真正在掌管世界?历史是否为无意义的事件堆在一起,还是有一位主人在掌握?

  2~3. 惊动(和合:兴起):直译「唤醒」,好像原来在睡觉,被「惊动」而行事,不是使本来已在作事的人有更充分的动机,而是开始激励人采取行动。东方:就巴勒斯坦的状况而言,所有严重的入侵,都源于东方的米所波大米(见25节)。公义:要达到公义的计画。来事奉:「来到脚前」(直译),这是常用片语,意为「来跟随他」。这个公义计画的进展完全在掌握之下(交给他……使他管辖)、彻底胜利(刀……弓)、进度不可阻挡(追赶……一无损伤;和合:坦然)、国界扩张(未走的道)。简言之,以赛亚提出了历史中所有暴力的问题:为何会有这种事发生?为何会有一人得到这样大的权柄?为何这样的暴力可以成功?为何世局会一团糟?先知坚称,世事的每一个动向都是神开始的,是祂计画的,也是祂完成的,而这一切都符合公义的计画。他没有说,我们永远不能看清这件事;他教导说,事情诚然是如此。一无损伤(3节):「在平安中」,征服者的平静与自满,与他造成的惊恐正成反向。从前(和合本无):是解释性的添加,直译为「这道他自己的脚没有来过」,可能是暗示行走的速度如此之快,彷佛他的脚未沾到地上!这幅图画一方面表达出扩张的快速,一方面表达出成功的容易,征服者经常是如此。

  4. 第2节的问题随着法官的宣判又再复述了一遍。行作、成就,这两个动词只是简单的「工作、行动」:在震撼世界之事件的背后,是谁在运行?宣(省去召)或是意指「公布」(神在计画世界的节目表),或是「点(名)」(神在指定祂自己的代理人),或是「安排」(神定出历史和祂的代理人所要带动的天命)。(与他们之中)首先的(同在),也与末后的同在:此处的括弧标示 NIV 添加的部分。MT 的版本肯定了神乃是惟一的源头(「那首先的」),并暗示,祂一直与历史的进程同在,直到最后,祂仍「与末后的同在」。我就是那位(和合:就是),可能只是回答有关谁……?的问题,但更可能是在表达神自我一致的不变性(),或祂不带任何条件的存在(),而其他的万有都是因祂的旨意与允许才能存活。

  不接受邀请与宣判的可怜下场( 在全地上(众海岛,见1节;地极),凡不接受那位自我启示之神(我,上主……我就是那位,4节)的,就只有一种选择,乃是以人手造神只。以赛亚在四十19~20曾提到这点;此处他再加以发挥,而在四十至四十八章,这个题目是重头戏之一。这里思想的顺序十分典型:全地的紧张(5ab节)使得人类努力追求集体的安全(5c、6ab节),出于共同的恐惧而结为兄弟(6b节)。由此而产生了一个需要,就是他们的这一边必须要有「属灵」的能力(7节),可是所产生之物却无法超越其来源:人的技术(7abc节)、人的赞同(7d节)、人的固定(7e节)。人类的「神只」只是人类弱点的投射。

d. 三幅图画:保证的安慰(

  这三幅图画共同的主题是无助的状况得到改变。在8~13节中,以色列两次被称为仆人(直译:奴仆),就是没有地位或权利之人,但是这位奴仆所属的主人非常伟大,他成了我的仆人(8~9节),而在他这边的乃是我公义的右手(10节),因此凡与他为敌的,都必失败。在14~16节中,雅各是一条虫(14节),但在神的帮助(14节)之下,虫胜过了不可能过关的拦阻(15节)。17~20节展现的图喻是出埃及时,百姓在旷野荒漠前的无助,口渴到丧命的地步。但是如今以色列的神要来拯救,改变环境,更新大自然。所以,敌对的力量全都消失(8~14节),不能胜过的障碍已被移除(15~16节),致死的状况得到改变(17~18节)。这一切都是神的作为:我必坚固你(10节),我已使你(15节),我……必应允(17节)。因此,从上下文看来,这三幅图画证实,神在四十31所应许的生命并非空想,而是实际的事,甚至在强权林立(8~13节)、困难重重(14~16节)、环境不利的世界中,亦可实践。

  谦卑者的胜利(

  8~9. 我的仆人(8~9节):这是四十至五十五章内的钥字,此处为首次出现。按照逻辑,我们会想要知道的,是仆人在作什么,但是这段经文却没有提到他的任务。这里首先告诉我们,以色列成为神的仆人,乃是出于神的拣选(8b、9d节;);第二,这层关系始于亚伯拉罕。我的朋友(),直译为「我亲爱的」/「那爱我的」。第三,它告诉我们,亚伯拉罕之约中的应许,对他的后裔(直译:种子,)仍然有效(拣选你,并不弃绝你);第四,在拣选、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神显明祂的能力伸展到地极……地角。这一切都不是这位仆人所能作的;以色列只不过是得着了一个光荣的地位。换言之,奴仆原本是社会上最卑下的人,但在踢他一脚之前,最好问问他的主人是谁!

  10~13. 以赛亚在这里所描述的,正是这位主人。8~9节的括弧是想到地位(藉仆人来表达),而10~13节的括弧则是想到安全(不要害怕;我的右手……你的右手;说明)。在括弧当中,形容互相对立的用词皆为强调语〔向你发怒的……相争的……仇敌(和合:争竞的)……与你争战的;11~12节〕。因此,所有的反对力量都被包于神所应许的同在与帮助中间,以致它们必一事无成(蒙羞……灭亡……无有……成为虚无)。神的同在(10节)和委身(你的神),是害怕的解忧剂。惊惶是指东张西望,不知怎样作才好。然而,神不单只是消极的同伴,祂的同在带来了积极的力量,这里以一连串的援助表达出来:「是啊,我要坚固你;真的,我会帮助你;哦,我会扶持你……!」扶持,见出埃及记十七12。我公义的右手:手()乃是人行动的肢体;(直译)「我的公义之右手」是指神亲自行动,将祂公义的应许和计画实行出来。

  其中11~12节写到愈来愈高涨的敌意,开始为发怒的情绪,接下来为埋怨的形成(与你相争的,意思是「控告你的」);再过来就变成积极的敌对(仇敌乃是「你争斗的人」,直译为「那些积极反对你的人」),终于导致公开的争战。可是每一节(11d、12d节)的退出,反对都成了无有。第11节是从反对者的角度来看,讲他们成为无有的情形;第12节,则是从遭攻击者的角度来看,描述他们在找仇敌,却找不到了。神的应许和保证(10节)是真正的安全与拯救(13节)的基础。

  卑微者的改变( 这是一幅奇妙的图画:一条虫面对着山岭与冈陵!障碍真是大得难以克服!但是这条虫却被变成了打粮的器具,而且非常庞大,甚至山岭都被打成粉碎,可以被风吹去。

  14. 面对无比的障碍时,人毫无能力(虫),但与之反向的,第一,神要采取行动(我亲自),第二,神的应许〔宣称;和合:说;直译「(这是)……的话」,见一4〕已得证实。第三,上主,雅巍,就是说要行动的那位,已经藉出埃及的事件()证明过祂的意愿与能力。第四,祂亲自负责我们一切所需:救赎主是 go ̄ʾe ̄l ,见三十五10,即至近的亲属,祂会照顾祂子民的需要,就好像他们是祂自己的家人一样;第五,神是按着祂完全的神性与祂的子民站在同一边:以色列的圣者(见)。这个头衔总是将两个概念连在一起:圣者,指祂满有神性;以色列的,指祂已将自己委身给祂的子民。

  15~16. 请注意我已使和你要把它簸扬的平衡。神改变的能力不是要使祂的子民不必行动,而是要加给他们力量。打粮的新器具,是一种很重的木制平台,底下有很利的切刀。把山岭打得碎:即,攻击那看来不可能克服的,除去那看来不能穿透的()。风……旋风:「自然界的力量」常是神作为的象征()。这里也是如此,那位改变(15a节)并带动(16a节)祂子民的神,在他们的一边一跃而起,将阻挡他们的全都分散、移除。上主……以色列的圣者在此出现,成为「括弧」的另一端,与14节相呼应。喜乐……夸耀:这里的喜乐(的歌唱),代表高兴地进入神已为我们成就的状况中;祂是行事者,我们是受益人;祂作工,我们欢喜。

  需要者的预备( 祂是那位扶持人的公义之神(8~13节)、改变人的救赎主(14~16节),此段则描述祂是供应人的造物主。为了让百姓的需要得到满足,祂改变了大自然。这幅图的细节取自出埃及记十三至十七章。

  17. 困苦的意思是「卑微」,指「被践踏者」,被生活的重担压倒()。穷乏有正面的「愿意」之含义(尤其指愿意走神的路),但也有负面的「易驾驭」之意,屈服于影响生活的重大因素,缺乏资源的状况()。在出埃及记十七章,百姓因为没有水喝而发怨言,摩西则祈祷;而解决危机的办法不是埋怨,乃是祈祷。当需要是以祈祷来回应时,我,上主必应允……不离弃。

  18~19. 水(18节)和树荫(19节)是旷野旅客的两大需要()。这些树都不是果树:重点在遮荫,而不是供应食物。这些树也都是巴勒斯坦的产物,而不是米所波大米的,暗示了作者的所在地。神对祷告的回答,是藉新创(在净光的高处开江河)、倍增(在已有水流出之谷地加开泉源),和改变(把沙漠和干地变成水池和泉涌)。一同:「全部同时」,戏剧化的供应神迹。

  20. 人:只是「他们」,即17节的「穷乏人」,加上上主和以色列,一起构成整段的括弧。上主……圣者,见14节;造,见四5。

ii. 外邦的盼望(

  四十3~11三个声音中的前两个,明显含有普世的意味:凡有血气的……凡有血气的()。创造之神与历史之主的两段()都带来以色列的保证()。可是四十一8~20的三幅图画完全集中于以色列(8节)、雅各(14节)、那群在以色列的神眷顾之下的「出埃及之民」(17、20节)。普世性的这个层面到哪里去了?以赛亚已经让读者认识到,在以色列之外的世人是何等悲惨尤其是敬拜人手所作之偶像的人,在灵里何等困窘(),他们在地上的生命缺乏保护,只能转向那些神只,就是人在战兢之下造出来的成品()。但是创造之神,一方面不能忘记祂所拣选的民(以下),另一方面也没有忘记祂所造的万有;以赛亚在这里便是要谈这个题目,陈明安慰资讯普世性的一面。

a. 法庭的传唤:外邦世界的困境(

  这一段分为两个平行的段落。21节,偶像代表的神只被传唤到法庭,而在平行经文中(25节),神也在法庭作证;22~23节陈明要受法律考验的问题:偶像能否预测未来?显然不行!但(26~27节)神却能够!结果,法官作出定论,指出偶像的无用(24节),和其善男信女的厄运(28~29节)。通常在旧约的法庭剧中,我们必须接受是神在宣布开庭,祂在其中成为证人之一,而最后又亲自以法官的身分来宣布判决。要接受律法考验的问题预测的能力来自我们所知道的外邦世界。在四十一2~7,世界在征服者面前颤抖,并且急忙去制作神只,以因应他们未曾料到的挑战。他们的神只,就像他们自己一样,只会放马后炮。

  法庭(1):偶像与其信徒受到挑战(

  21. 上主……雅各的君:这里强调(只是)国家之神,乃是故意的。神来到法庭前,彷佛只是众神中的一位因为这正是问题所在:在所有自称是神的当中,究竟哪一位才是真的?

  22~23. 将你们的偶像带来(和合:可以声明),直译为「带他们进前来,让他们告诉我们」(22a节),最好(按 NIV)解释为,是在吩咐偶像的善男信女把偶像抬进来。这个挑战是以很普通的话说出:预测未来(22ab节)!接下来又从两方面来陈述:第一,22cde节解释了历史的「流向」,因此,按照先前的事(已经发生的事),他们或许可以推算事的结局会如何。他们是否能藉了解过去而预告未来呢?或者,他们是否能铁口直断将会发生什么事(23ab节)?以赛亚说,这些能力可以证明你们是神。或降……:更佳的译法为「实在说,随便你作什么都行!」以赛亚给他们自由行动权。他的论点很有道理,即,神会以两种方式证明自己:或用行动(23d节)显明自己是活的,或藉预测显明自己能够掌管这复杂的世界。真神会透过说话且保守祂的话成就,来证明祂自己()。

  24. 若要体会这里的效果,不妨让23节与24节之间有一段静默。那些神只既不能作什么,也不能说什么()。因此法官对他们下了结论,正如论点已经得着证实。「看哪!」(NIV 未译),或「只要看!」比无有还不如(和合:属乎虚无),「属不存在的一份子」;毫无价值(和合:属乎虚空),这个字在别处从未出现过,可能和动词「喘息」有关,因此或是「叹息」,即无实质、易消散的东西。选择你们:刻意与第8节反向。可憎恶的:是术语,「(为神所)厌恶的」()。人会变成像他们所选择的神只一样()。

  法庭 (2):真神的行动与预测(

  事实已经显明,偶像的神只对未来一无所知(22~23节),也无法作任何事(23节),相对之下,神乃是历史背后的运行者(25节),也是祂未来行动的预告者(25~27节)。

  25~26. 惊动(和合:兴起):与第2节的动词相同,意思也相同,「彷佛从沉睡中唤醒」,主动肇始以下一连串的事件。宣导「第二以赛亚说」(见导论:以赛亚书的书卷的A~C部,书版30~36页)的人将这位先知置于巴比伦,活在古列征服的时期,也在当时起来事奉。如果我们只有26节,这个观点或许可以成立。从起初可以指神能作祂向偶像所发出挑战中的第二项事:分辨事件的流向,并判断它们的可能性;尤其能了解并说明古列的行动。但是25节的惊动却包括更多的内涵。主动性乃在于神;征服者可以说是在睡觉,直到神把他叫起来,他才开始行动。神能作祂要求偶像所作的第一件事:将未来从开始讲起!这乃是从先前的含义,即,在任何一件事发生前()。因此,这里的意思是,「从头开始,(甚至)从头之前开始」。神是各样事件的起始者。北方……日出之地:从以赛亚所在的巴勒斯坦看来,他正以典型的用语描述未来的征服者:在他的一生之中,西方各邦所受到的威胁,都是来自东方,而入侵的军队则都是由北而下。但,当以赛亚在后面逐渐发挥这个题目时,那位匿名的征服者成了古列(),他的确出于东方,而且是由北方临到巴比伦。求告我名:希伯来文( qa ̄ra ̄ʾ bes ̌e ̄m )有四种可能的意义:敬拜()、提名()、带入亲密的关系(),及宣扬其名()。从上下文看来,最合适的意义为,既然这位征服者的兴起和经历都证实了预言,他的前来与作为正宣扬了神乃是独一之神。祂不错:在法庭里是用于指判决有利的一方。

  27. 希伯来文美妙的跳音,透露出以赛亚的兴奋:直译可为,「第一件事对锡安注意,注意他们带来好消息的是我要赐下的!」那「第一件事」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神预言的话。凡相信的人就要注意它的成就。对被掳的人而言,另一位征服者的出现,通常是坏消息,但是在预言未来事件的时候,神也说明了其意义:这位征服者的出现乃是好消息。

  28~29. 这里与24节呼应,那里暴露了偶像神只的无用,而在这里,以赛亚则讲到没有神启示之人的厄运。没有人给他们谋略,或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是虚假(和合:虚空)欺瞒的,不实的()。行为(和合:工作)最好的解释是指制作偶像的「工作」。在得不到天上真实声音的地方(28节),人无论作什么,都无法填补这空缺所作的只是不存在之物(虚无,见)、没有实质(风)、毫无意义(混乱;和合:虚的, to ̄hû )。


42
以赛亚书第四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仆人:奇妙的解决法(

  四十二1和前文以戏剧性的方式连接起来,但 NIV 的译文没有表达出来。以赛亚用两段平行经文(、25~29)将偶像的死寂暴露出来。每一段的结尾都是戏剧性的召唤(希伯来: he ̄n ),「看哪!」:24节,「看这里!毫无意义的偶像!」;29节,「看这里!可怜的善男信女!」而这个字在此第三次发声( he ̄n ):「看这里!我的仆人!」见导论:上主的仆人,书版第28~29页。神仆人的现身出人意料,但并无不当之处:他的到来乃是神的答复,是针对缺乏祂启示之世界的困境而给予的答案。他的事奉乃是公平(和合:公理;1d、3c、4b节):传给外邦,普世性的公平(1d节);凭真实,真正的公平;且是在地上设立的公平(4b节),永久的公平。当我们想到公平,自然会以为那是指公正、纯洁的社会,而当然, mis ̌pa ̄ṭ 一字特别适用于此状况的字只是衍生而来的。4bc节中公平和律法(和合:训诲)的平行,提供了线索,让我们看出,以赛亚在这一段里是用这个字来表达神所启示之真理的一个层面。律法意指「训诲」(): mis ̌pa ̄ṭ (仅以此字为例)出现在诗篇一一九篇中接近三十次之多(7、13、20节等),在申命记中则接近二十次〔四1(和合:律例),五1等〕,是我们所谓「神的话语」的层面之一。这个名词背后的动词(√ s ̌a ̄p ̄aṭ )意思是「给予审判」,是君王或法官权威的宣告。神的律法乃是祂的教导,同样,祂的公平(「审判」)即是祂所宣告为真实的事,是祂所作的决定。因此,仆人来,是要将列邦所缺乏的来自神确凿的话带给他们;这正是他们的需要,一如四十一24、28~29所揭示的。以赛亚在此并没有提出仆人是谁的问题。他的任务,就是普世启示的运行者,与亚伯拉罕与他的「种子」(和合:后裔;)在普世的角色相当。而,在四十一8,「以色列」曾被称为「我的仆人」,因此,这里应当将两者连起来看:仆人便是以色列,是亚伯拉罕的「种子」。至于以赛亚将如何发展这个基本真理,下文会逐一揭晓。

  1. 扶持:直译「抓紧」,主要的概念不是加添力量,而是神对祂的仆人有主权,而祂也定意要使仆人全然为祂而用。心里所喜悦的:直译「我的灵以他喜悦」。这里的「灵」是代表个人的委身,如我们所说「我全心所悦」。有些人蒙召从事某项任务,但他本人并不一定被接纳,或得悦纳每个雇员都了解这一点!但这里却非如此!他不仅是神所选来完成工作的,而且也是专属于神,合乎祂心意的人(正像大卫一样,)。我的灵是神亲自的同在(),与他同工(),给他领导权(以下;)。由于有神的任命,这位仆人将运行普世性的任务,把神的真理(公平)传给外邦,即全世界的各国。

  2~3. 钥字公平第二次出现(3c节),这次是论及仆人以什么态度带来神的启示。他不是自我肯定(2节):这里的三个动词可能有渐进意味,强调他安安静静、心平气和的风度,不过喧嚷(「叫喊」)或许暗示他并不是要惊动人,扬声(「提高他的声音」)则暗示他不是要压服别人或喊胜别人,提高他的声音(「让他的声音被听见」,参:和合),是指他不是要宣传自己。他并不轻视人,尽管对方已经十分无用、无法修复(压伤的芦苇)、「盛气已过」而几乎熄灭(将残的灯火)。这些负面的说法暗示了正面的对等状况:他能修复压伤的芦苇,能把将残的灯火吹旺。前者是内在受伤,后者则是缺乏外在的油料。这位仆人既能医治,又能供应。

  4. 灰心与丧胆,〔「烧尽……(轻易)受伤」〕与第3节的用语对称。这位仆人直接进入人类的情境中。他会经历到压伤、熄灭之事,但是他会得胜,并能成功地在地上「设立」公平,即神的启示。设立(√ śîm ):在申命记四44是描写摩西将神的律法「陈明」在以色列人面前。透过仆人的律法(训诲),原来只属一国的特权,如今能为所有人拥有。海岛:地上最远之处(见:)。将盼望置于(和合:等候):外邦世界一听到,就会(充满信心地)将他们的未来交托在他所揭示的真理中。

  5~9. 是1~4节的「尾语」。所有关于仆人的主要经文通常称为「仆人之歌」(亦见)都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一段的后面都接着「尾语」(),肯定前一段所说的话。这一则「尾语」首先(5节)透过思想创造之神,肯定了仆人任务的普世性,其次(6~7节)保证神必定会帮助祂的仆人(参1节),接着(8~9节)确定仆人的成功(4节),预言假神必被推翻,并肯定历史之主有能力实现祂所应许的新状况。

  5. 这里的神是 ha ̄ʾe ̄l ʾe ̄l 一字是指超越的神()。加上定冠词( ha ̄ ),是为了要强调:「祂的确是超越的真神」。上主,乃是「雅巍」,就是向以色列自我启示的那一位()。在四十12以下,创造之神的真理成了对以色列独特的安慰(),但是万有的造物主不会忘记祂所造的「万有」。祂向以色列所启示的拯救怜悯,也要施行在祂的整个世界中。动词创造……铺张……铺开……赐给,在希伯来文都是分词,表达出神与祂的世界不变的关系。祂是起初创造的那位,也继续以创新的能力来眷顾并掌管;诸天和地是因祂不断的作为而保持在本位;所有的生命都从祂而来。创造:见四5。所出的……气息……生命(「灵」)分别都有生产力,具有生命、活力,或个人的能力。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神的生命不断在运作。生命不是来自土壤,人的生命亦非自我存在之进化力的产物,而是造物主直接的礼物。这些并不是永存的,而是因祂不断信实的「赐给」,万物才得以享受的。

  6~7. 你是指仆人。公义:那位征服者()和这位仆人蒙召,都是要来运行神公义的计画。在历史中掌权的主,也同样在恩典中掌权。搀扶……保守……使你表达出目的:「为要搀扶」,等。神不是把仆人召来(6a节),就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作。在呼召之中含有神的委身,要陪伴他(搀扶的手)、保守他的安全(保守)、并达到祂的目的(使你)。保守(√ na ̄ṣar )是保存、保障之意;不过这里的形式可能来自√yasar,形成、塑成:神所召的,祂也「塑造」,为要达到所指定的任务。约:仆人是约不单透过他,众民……外邦能与神建立圣约的关系,而且在祂里面,人才可以享受圣约的祝福。这「约」是神主动的决定,祂应许要得着、保守一群子民,作为祂自己的产业。从前这是以色列独特的权利,他们借着神的拯救与救赎,而被带到祂面前(),认识祂、顺服祂,以祂为救赎主()。这约最初的普世性始于挪亚();后来集中于亚伯拉罕身上(创十五,十七),普世的祝福都维系在他身上;到了摩西,这约的标准模式成型();如今,在仆人身上,它再度延及普世。所以,普世性并非违反了圣约,或将它作了更改,而是它的实现。在仆人里面,圣约带来了真理的光,能医治残疾(开瞎子的眼),释放人脱离压制(领被囚的出牢狱),并改变环境(黑暗……出离):就像伊甸园,有完美的人、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环境()。

  8~9. 这几节重复四十至四十一章中的主题或副题:除了上主再没有别神(8节),而且祂在主导所有事件的进展(9节)。我们可以想象这位仆人,他身负重任,要将神的启示带给外邦世界。这个世界中充满「神只」,他们尽管不真实,却能运用超过人所能想象的力量,来控制人的心思与感情。而当他明白,只有一位是神,而且这位神会因祂的名和荣耀极其火热,祂能控制未来,就像能控制过去一样,因此祂能保证祂的话必定成就,他会感到何等有把握。我的名是神独有的身分,使祂与偶像有别。祂并没有「化名」隐藏在他们当中;祂的荣耀,即祂自己荣耀的本性,是不能与人共用的。即便他们有像祂之处,亦纯属偶然:祂并不在他们当中。何况,祂乃是他们的仇敌,到最后必定不会容忍他们的存续。从以赛亚书四十一1以来的思想可以看出,先前的事是指和那位不可抵挡的征服者相关的事件(、25~27),而新事乃是指现在所预言仆人的工作()。以赛亚为了达到戏剧的效果,把自己想成在回头看一人,又往前看另一人,既然这一边一系列的预言必定会成就,另一边有关未来的事也就必定会实现了。

c. 歌唱的世界,拯救的上主(

  从四十一21开始的这段,讲到外邦世界的无望与盼望,此处的结尾中,地极、海岛(10节),和外邦的城邑基达与西拉(11节),都同声歌唱,赞美神,而祂正给予祂的仇敌迎头痛击(12~13节)。接着(14~17节),神亲自阐明赞美的原因。祂长久以来的沉默打破了(14节),祂计画了整个世界的改变(15节),世上凡有需要的人都得到眷顾(16节),拜偶像的人都得到当受的羞辱(17节)。这首可爱的歌与上下文配合得恰到好处。仆人为海岛带来了盼望(4节),而海岛如今欢欣鼓舞(10节);神保证仆人将开瞎子的眼(7节),而他们的黑暗变成了光明(16节);祂应许说,祂的荣耀必不归给假神(8节),而从前假神的善男信女如今都来赞美祂(12节)。这实在是普世向拯救之神的歌颂!

  10~13. 这里记载歌唱的呼召(10~11节)、歌唱的主题(12节),和庆贺的原因(13节)。其观点乃为普世性:包括地极和海岛(10节)的宽广角度,以及(叙利亚)亚拉伯旷野以北的基达,并摩押的西拉等地域性的角度;遥远的地极与近处的基达对比,海岛与旷野对比,地与海对比,而下到海平面(和合:航海的)与山顶成对比。因此,整个世界联合起来大合唱,唱新歌(10节),亦即,这歌()是在回应神新彰显的美善,新歌是由于「新事」(9节)而来,主题也与从前一样,是欢喜快乐地来享受白白得到的好处()。那位征服者使得全地都惊吓(),而仆人却使得全地都歌唱。地(海岛、旷野)加入人(居民)的赞美,因为受造界本身脱离了败坏的捆绑,进入了神儿女的自由中(以下)。重复要人赞美的呼召(12节),引进了这一无比欢乐的理由(13节):争战之神的得胜。勇士特别指「战士」,名词 gibbor 与动词胜过(√ ga ̄ḇa ̄r ;和合:大力攻击)相呼应,「证明祂自己的确是位战士」。

  14~17. 以赛亚突然转离13节的争战比喻。在四十至五十五章中,他一直公开承认神有仇敌,而他们的失败指日可待,但是就探讨的主题而言,这属于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的范围这就好像主耶稣在引用六十一1、23()的时候,突然截断,没有提到复仇之日,因为那是属于祂第二次再来的事,祂第一次来时不会发生。

  14. 许久的沉默,包含了整个外邦世界的历史。这段历史没有从神来的话,并非偶然,亦非没有目的。这固然是神对自己的约束,但是,亦有如怀孕一样,这段时期会一步步走向那经过缜密计画、定下日期、必定会实现的目的。神从前在和亚伯拉罕的家族打交道时,并没有忘记整个世界。祂一直在蕴育一个伟大的计画,而如今,这计画就要诞生了。

  15~16. 到那时候,旧的秩序都要退出:供应生命的沃土(花草)和水分(江河、水池)都会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生命的退出,而是另一种不同生命的开始这种生命倚靠神的眷顾,是那些祂所带领出来之人的生命。祂为他们供应一切所需:他们本来有残缺瞎眼和无知(16ab节),又有环境的困难黑暗与崎岖(16cd节)这一切都得到祂亲自的照料(引……领……变……不离弃)。若将这段解释为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的旅程,则非常不恰当。他们走在那条路上,根本不需要引导。事实上,神乃是亲自在运行祂早先(7节)似乎交付给祂仆人的任务。这里是指外邦世界,那瞎眼、没有神启示的世界,从黑暗被带入光明,从撒但的权下归向神()。

  17. 不过,胜过仇敌的主题不能忘记,17节与13节互相呼应。前面那节只提到冲突与得胜,后面这节则提供了说明。神的仇敌是谁?是那些顽固份子,持守对假神之信仰的人。在普世的赞美(10~12节)中,他们会遭到羞辱;有一些人蒙神引领,到达安全之处,得着神的眷顾(16节),另外一些人则被拒绝。蒙羞常有「收割羞辱」之意,所盼望的落空了、想要得利却遭损失。他们的倚靠为偶像……铸造的偶像前者是雕刻的,后者是铸造的;两者都只不过是人的手艺。他们最终的倚靠,乃是自己和自己所能作的。这是行为之路,而不是单纯的信靠神之路;而那幅瞎子拉着别人伸出之手的图画(16节),美妙地将这种信靠刻画了出来。

95顾客一但付清款项,商人就把折迭的帐单钉在他的门口,这便称为「加倍」,但这种说法更可能是因赛四十2而来,而非这段经文的解释。不过,以它作图喻,倒也有帮助。

96参 W. Temple, Nature, Man and God (Macmilan, 1940), Lecture XX; P. Davis, The Mind of God (Simon and Schuster, 1992) 。

97摘自 I. Watts, '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

G 上主的计画展现(

  以赛亚已经看见他的同胞陷入双重困境中:被掳乃是因为罪的缘故,而最严重的罪,就是丢弃了信心之路,拒绝神的应许,选择自救之道(三十八~三十九章)。不过,如今双重困境得着了双重解救,那安慰之言()说,服苦的时期即将退出,罪孽也将获赦免。底下的这一段继续沿着这两个轨道前进,并显明二者真正是双轨,因为两个主题的发展是平行的。被掳将退出,全国得释放(),罪亦将除灭,灵性得救赎()。在前一项之下,以赛亚用了四个子题:被掳()、如何解决这困境()、主(救主与独一之神)与偶像的对比(),及脱离巴比伦的救赎()。接下来,他又提出对应的四个子题:罪()、如何解决这困境()、主(救赎主与惟一的神)和偶像的对比(),及脱离罪的救赎()。对这个架构有全面的了解十分重要。以赛亚所写的书乃是按部就班往前,每件事都有其恰当的位置。举例而言,这里两段有关偶像的对应经文(),各与其上下文密切配合:前者重点在其他的「神只」没有能力对历史产生作用,后者则强调,他们在灵里没有拯救的能力。

i. 以色列的捆绑与自由(

a. 瞎眼的仆人(

  18~19. 18节眼瞎的(正如耳聋的)是复数,19节眼瞎则是单数。复数是回顾第7节和16节,在那里,瞎子是原本陷在黑暗中的外邦世界,神要透过祂的仆人,并借着祂自己的作为,带领他们出来;这是祂要光照的人。既然19节是讲到神的仆人,这题目显然与外邦世界有关,因为与他们灵里的光照与释放密切相关。但是他们一看,竟发现这位仆人和他们同样眼瞎!这位仆人乃是四十一8所提神的子民,以色列,不过这里乃是在「狱里」的以色列(22节),交给人当作「掳物」(24节);而这还不是让瞎眼的外邦人最失望的事,更糟的是,这个以色列还在因罪受刑罚(24节),并且灵里冥顽不灵(25节)。因此,以赛亚正在作两件事:第一,他正表明,这仆人之国()并不是那身兼启示者与拯救者的仆人()。瞎子怎能领瞎子呢?因此,这个伟大的角色必定是由另一位仆人来实现。但,第二,以赛亚在此以戏剧化的方式引介出这一段的主题:以色列的需要何等的大!一连串荣誉的头衔,仆人……使者……和好的……仆人,更显出神子民的呼召是多么光荣。仆人,按照四十二1~4的定义,是指将神的启示带给失丧世界的人;使者(直译:我的使者,我派遣的)是讲到一位肩负重任的人,而他专属于神(「我的」);和好的来自√ s ̌a ̄le ̄m ,「平安,享受美好/幸福」。这里所用的被动分词,意思是「被带入平安,使之和好」,亦即,享受得救的益处与福份。但是,可惜,以色列对神的话耳聋且眼瞎,灵里毫无改变。以赛亚重复敲击第二个意念,瞎眼……瞎眼……瞎眼,98强烈刻画出需要神改变之恩来工作,这正是仆人在世上要进行的使命。

  20. 这一节谨慎剖析了又瞎又聋的仆人以色列之病情。其状况与外邦世界的全然黑暗()不同。属神的以色列有眼睛,你看见许多事,神已将丰富的真理启示给他们;灵里的耳聋也曾得医治,你的耳朵开通。神子民的问题(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并不是需要最基本的改变,而是,改变已经进行过了,但是他们却不领会,开通的耳也不听见。神的话已经在那里,却遭忽略。

  21. 这一节讲到让神喜悦的事(喜欢;如:),就是能彰显祂的公义本性,并达到祂公义目的之事(公义)祂的律法或「训诲」,即神透过启示向祂子民传达的真理;以及祂在赐下律法时,想要达到的目的,直译为「他能使律法为大、显出能力/光辉」。这里的「他」可能是指神:神将训诲赐给祂的百姓,希望借着他们的顺服,可以显明神的真理是何等伟大、光辉。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以「他」指以色列:他们应当在理念和行动上完全忠于圣经,藉此向世界表彰出神启示的奇妙(参:)。

  22. 但是,以色列不但没有赢得世界,反而被世界征服(参:)!他们既未能「使律法显为大」,就失去了在世上的特殊地位(22a~c节),及在神面前受保护的地位(22d~g节),这正是葡萄园之歌所教导的真理:不结果子,就不得保护()。坑……狱:和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同一时期的先知,没有一个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被掳。情况并没有如此之糟(耶二十九)。以赛亚乃是用当时描述被掳的典型说法,来强调以色列失去神的保守后,一落千丈的情形。

  23~25. 以赛亚知道自己要分享的真理无人爱听(谁肯侧耳听?),因此,他直接指出以色列真相的神学要义。第一,最主要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而是「是谁?」。「为什么?」是要求合理的解释,将生活中的悲剧套用令人满意的模式来说明。但这样找是得不着答案的()。「是谁?」则让我们能因神运行的权柄而得安息。岂不是上主吗?第二,对神的子民而言,神的话乃是解释生命之谜的钥匙:悲剧是因罪而来。他们不肯遵行……也不听从:即,最主要的罪乃是有了神启示的真理,却不顺从。不肯遵行:「不愿意走在……里面」(直译),即,意志上不顺服。听从:指心思对神话语的臣服。第三,神管教的实况:祂本身会发出猛烈的怒气;怒气,参五25。争战的勇力:历史的神用历史上的权势来刑罚祂不顺从的子民。第四,不顺服必带来苦难与损失,火……烧。可是,第五,就连失败、捆绑、抢夺(22节)也起不了改革作用:以赛亚看出,自己的同胞在灵里全无了悟,他们不知道……不放在心上(和合:介意)。虽然他们是神的子民,虽然他们拥有祂的真理,但他们仍然深切需要内在的更新,首先要变化意念(知道;直译:明白),接着要改变心就是内在产生反应、指示方向的原动力()。


43
以赛亚书第四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神的眷顾不变(

  以赛亚在此大大发挥戏剧性的笔法,前面刚讲神的子民在祂的火中(),这里就跳到神不让火烧到他们()。

  1. 但是现在(和合未译),表明和前面所说的话有逻辑的关联:「那么,如今」。以色列已经显为是瞎眼的()、不肯留心()、未达到神的计画()、争战失败()、犯了不顺服的罪()、灵里冥顽,毫无感应()。「那么,如今」这句连接词足以令我们原地颤栗!神对这样严重的罪会有什么反应呢?创造……造成:这两个动词的用法是指已完成的状况,前者是使之存在使它开始出现,是神独有而自由的作为,后者是模成、塑成,正如陶匠的手艺。所以,是神定意要为祂自己造成一批子民,祂使他们出现,并且借着世事之轮来模造他们。这是神说,你是属我的()之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救赎。这个动词是√ ga ̄ʾal )。神使自己成为祂所造之民至近的亲属。他们是祂自己家中的人,祂负责满足他们一切的需要,彷佛他们是自己人。第三个理由,是神和祂子民之间个别的关系(提你的名召你),换言之,他们的关系到了可以直呼其名的地步。

  2. 神现在不会丢弃祂的百姓。尽管他们曾弃绝祂(),但祂却不弃绝他们!许多人认为,这里提到的艰难,是指被掳归回之人遇到的情形,但是这样沉重的困苦,应该是指被敌人掳走的光景()。以赛亚讲到归家的时候,通常是用新的出埃及来描述,有神奇妙的供应和预备()。

  3~4. 他们在生命受威胁之下,却经历到保守(2节),这里提出了五方面的解释(因为)。(1) 由于神的名,上主,雅巍,这名表明了祂永存的性情()。雅巍是在出埃及时向他们自我启示的神,祂显明自己会拯救属祂的百姓,并救赎他们(),击败祂的敌人()。除非祂改名字(改变祂的性情),否则祂便永远忠于祂的以色列。(2) 由于祂自己和百姓的关系:尽管他们彻底失败(),祂仍旧称自己为你的神。(3) 由于祂的圣洁:以赛亚式的伟大头衔,以色列的圣者(),将祂圣洁的实质,和祂与以色列有关系的实情连在一起。如果祂的圣洁和他们的罪孽并不至于影响到双方关系的建立,那么也就不会影响到这关系的持续。(4) 由于祂拯救的能力:动词√ ya ̄s ̌aʿ 虽然也可以指拯救人脱离罪(),但最主要的用法,是指拯救人脱离艰难困苦();这里如此解释比较恰当。(5) 由于过去的证据:NIV 随众而译为我将使(和合:我已经使),当然,希伯来文的完成式可以表达对未来的把握(「我已经定意要使」),但,这种译法若要讲得通,必须将它解释为「我已经定意要使」(如果我必须如此的话),因为在神对祂子民未来的眷顾里,埃及根本没有任何角色。此外,将这里的完成式译为未来式,会破坏它与本节末我将使构成的对比。其实,3ab节中神的头衔自然会让人回想到出埃及:因为祂是雅巍,以色列的神,是那圣者,他们的救主,祂曾经使埃及作他们的赎价。当埃及强硬不让步,拒绝让以色列离开时,神彷佛在衡量,祂是否要损毁埃及,好让以色列得脱离。祂并没有「对手」,只是付出埃及作「代价」(赎价, ko ̄p ̄er ,所付的代价;见),让以色列得自由。古实和西巴分别是埃及的南端,以及更南的地带。这是对付代价之图诗意的发挥。代替你,是指用一物取代另一物()。以色列处于死刑的宣判之下(),但「死了」的,却是埃及()。从这段过去的历史反观现今,神宝贵祂的子民(为宝),并没有撤销他们为尊的地位,仍以他们为自己的百姓。因此,放眼未来,甚至以全人类(人)或所有列邦人作为赎价,代价都不算太高。

  5~7. 我必领:第4节泛指「全人类」的讲法,在此得到证实。神预见他们将分散到世界各地,也将从世界各地归回。范围遍及全球各处(5~6节),而凡是祂子民的无一遗漏(7节)。我的众子……我的众女:直到最后,至近亲属的关系(1节;)仍旧不改,最初的创造和作成,更加上了一个观念,即,如此一来,神就达到了使祂得荣耀的目的。因此,祂的荣耀与祂所拣选之民最后得蒙保守,是息息相关的。

c. 别无他神:确定的应许(

  无论我们认为,以赛亚所描述的百姓是在巴勒斯坦,还是在被掳之地,或是居住在巴比伦,他们的周围都充斥着各样的神只及异教徒。所以,他们必须彻底明白自己的神学为何:那些神只看来如此有能力,其信徒的膜拜又如此虔诚,他们的实质究竟如何?这段经文虽短,意义却十分深远。请注意,它的高潮是神的宣告,说祂是惟一的救主(11节)。这说法不单把它和1~7节连接起来(见3节),而且也将整个讨论带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世上仇敌充斥的状况之下,谁能成功地施行拯救?在形式上,这一段又是法庭的戏剧()。法院召聚开庭(8~9b节),陈明案件(9c~f节),神的见证人出席(10a~d节),祂的声明十分确定(10e~11节),案件解决(12节),作出宣判(13节)。这种半法律式的表达法,是要表示,以赛亚所认定的神(11~12节)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真理,可以由法律证明,透过证据,作出肯定的结论。

  8~9. 请不要错过体会这里的无奈:试想,有没有这样一位诉讼人,倚靠瞎子来见证他们所看见的,聋子来见证自己所听到的!神的子民本来可以截然不同:他们的缺陷乃是因罪而来,因为他们有眼睛和耳朵;神赐给他们灵性的官能,但他们选择看不见、听不见,不要去看、去听()但神的案件却要倚靠他们的见证!其中谁能:这声音出自坐在席上的法官。此……先前的事:这里的解释,要看我们对第3节的了解为何。前面曾提到,不少人认为3~7节是指未来(见注释,书版343页)。若是如此,那么此就可能指未来之征服者的事实(、25),正如前一则法庭剧,而先前(直译:第一)的事,则是对偶像的公开要求,要他们提出他们从前是否作过任何预测。如果(按我们的意见)第3节是回顾出埃及,那么,此和先前就都是回顾神为以色列所行的头一件大事。这些「神只」有没有作过类似事件的记录(参:)?为是:即,在对的一方,打赢官司的一方。凡是能以足够的证据,显示自己拥有全权,能预先决定自己要完成的事,而且能毫不修改、不受拦阻地完成,谁就能打赢这场讼案。这乃是真神的标记。

  10~11. 无奈仍然继续。你们是我的见证彷佛神必须要提醒祂的见证人,他们才会为祂作证!以赛亚对我们的沉默之罪何等清楚!宣告(和合:说),见一24;仆人,正如四十一8(见)。「仆人子民」继承了亚伯拉罕要赐福世界的职责,他们被称为是属神的(所拣选的),这个万分荣幸的征召是有目的的(既是这样),使他们灵里有把握(知道……明白;直译:分辨,看见核心状况),能产生信心。信服我……:从结构看来, haʾamîn le 大多时意味着:相信某人所说的(NIV:believe;),也包括信服(NIV:trusting;)。我是祂正是第9节哪人(和合:其中谁)的答案。在我以前……(和合未译):想用方法激起见证人采取行动的作法已然失败,而神为自己的案件发言,讲到祂的独特性(10ef节)和祂的作为(11节)。造作的(和合:真):圣经讲到异教世界的众神只,常指出他们是被造成的,但神却不是被造的(在我以前),也没有谁能接续祂(在我以后)。祂本身极其独特,祂的作为亦是独特(没有救主)。惟有祂能进入祂子民的情境中(),把他们从一切苦难中「拯救」出来()。

  12~13. 这样一来,这个案件便能定案(12节),也可宣判(13节)。指示(「宣告」)是第9节译为「说给」的动词。惟有神能宣告祂将要作的事,偶像作不到。这里三个动词的顺序很重要,指示(「宣告」)……拯救……说明(「使(人)听见」)。摩西和当时的百姓出埃及之后,回顾往事时,神并没有让他们只知道那是祂的作为,却不明白其意义,只能瞎猜。首先是指示(出三~四),神清楚地说话:神明确的话语乃是在神的作为之前;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证实了祂的话,最后才有摩西的事奉,将神的作为和其意义记载下来。你们是我的见证:神又要他们出来作证,但是,祂却又必须自己站出来讲(13节)。按照这一幕法庭情景,神在这里的最后发言采取了宣判的形式。惟独上主是神。自从有日子( miyyôm )以来,可以指「自从时间之始」,或「今天」,或「从今以后」这位神既超越时间,祂的说法也就包罗一切。谁也不能救人:这位神并非远在天边,或只是摆设的装饰而已,祂是全权的神,再没有一位无论是人或「神只」能超过祂。上主乃是神,祂对所有的人都有绝对的权利,正如最后加上的谁能阻止?一语所示,祂掌控整个过程,决定何事在何时发生。

d. 新出埃及:捆绑得脱离(

  这是由四十二18开始之段落的结尾,整段的主题为全国受奴役的问题、和神所应许的解决之道。各段依序环环相扣:问题()、神对祂子民的眷顾未变()、祂有全权与拯救之能()、最后祂将实施的拯救为何。前面曾屡次以出埃及为比喻(、11),本段则以此为主要的意象(16~17、19~20节):神过去的作为,是祂未来作为的模型。

  14~15. 救赎主: go ̄ʾe ̄l (见1节)。巴比伦:这是四十至四十八章中头一次提到巴比伦,接续三十九6所提及的巴比伦:他们将要到巴比伦去,而神也要打发人到巴比伦去。「迦勒底人」(NIV小字)是巴比伦人中最出名的一族,此处用为巴比伦诗意的同义词。船:巴比伦通常不与船相提并论,但是耶利米()曾提到,那里水也不少。我们很容易想象,这座城曾以海上贸易自豪,如今试想,同样的船只竟载满了逃难的人!巴比伦陷落时,实况并非如此(见四十七章的注释〕。在这里,以赛亚不是用现场素描的方式,而是再度(见四十二22的注释〕采用城市陷落的标准意象。倘若这位先知当时在现场,必定不会这样描写。圣者……圣者:如此强调以色列之神的圣洁,颇出人意外。或许以赛亚正为未来放下一个标记,提醒以色列,政治自由并不是一切,更深一层的问题为,如何与圣洁的神保持应有的关系。创造:见第1节。君王,为这层关系添加了亲切的色彩,因为这位王亦是祂子民的父亲和牧人()。

  16~21. 以赛亚借用红海事件(16~17节;出十四)、和早年在旷野的经历(19c~20节;出十五~十七),作为这里的背景,不过他加上了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过去的事件可以成为教导、图喻,但不能成为约束(18~19b节)。神所预备的,总是更大的事;祂在过去曾启示自己,但祂总是比过去的启示更丰富。开……使出来:这些动词在希伯来文都是分词。神在那时行事,如今依旧不变:祂不会被不利的环境(16节),或敌对的人(17节)阻挠。从前的事,即,出埃及,如第9节;新事,即,脱离巴比伦,是按照出埃及的模式。我的百姓,我的选民(20节):「百姓」是在出埃及时就定下的关系();「选民」是指背后神的心意,和其运行。所造的:此处所隐含的陶匠主题,意指我们面对人生困难时,可以满有把握即使难处是因我们的不顺服而来,就像这里一样。生活的压力有如那位伟大陶匠慈爱的触摸,而祂必定会完成祂所开始的工作。

ii. 以色列的罪和救赎(

  四十二18~四十四23的整个大纲,以及本段的地位与内容,请参其前言,书版第338页。动词「救赎」和「救赎主」的头衔,把前后两段连接起来(见,和)。最根本的思想是「至近的亲属」,他有权到他的亲戚身边,替他承担债务、困难,或重担无论是什么事。为这缘故,将被掳之人从巴比伦救出来(),以及将罪人从罪恶里拯救出来(),都可以称为救赎。而以赛亚在下面所谈的,便是后者。

a. 问题剖析(

  这里提出的指控为,在献祭的仪式上未能尽善尽美(23ab、24ab节),这成了难题,因为在以色列的历史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在被掳之前,神透过先知所表达的责备,总是嫌他们在宗教仪式上花费无度、拘泥礼节()。被掳之后,远离神殿,无法再献祭,所以不可能因他们作不到的事而加以苛责。被掳归回之后,他们同心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献祭(),而哈该()与玛拉基()都暗示,献祭的敬拜从未间断过。所以,这几节的意义一定比文字的表面更加深刻。

  第一,22a节希伯来文的强调语气为「不是我,你们在求告……」,这个指控与一10以下呼应;他们并未中止仪式与祷告,但他们的心灵并非真正在触摸神,就是他们口头上所称呼的那一位。这个强调的说法只出现在22a节的用语中,但是如果我们视之为整段的模型,这一段的意思便很清楚:他们的宗教完全失败了。

  第二,动词服劳(23c、24c节),直译为「我并没有因谷类供物使你作奴隶……你因你的罪使你作了我的奴隶。」神藉出埃及,使祂的百姓脱离奴役(),赐给他们祂的律法,既关乎道德,也关乎宗教,这成为一个记号他们不再是奴隶(以下),可以自由行动了()。然而,正如我们在一10~15所见,他们却使自己进入新的奴役状态,让宗教成了不停的仪式。但是光有仪式,却不持守道德和灵里的委身,并不能令神满意(),也不会为百姓带来祝福()。事实上结果正好反向,因为他们乃是以仪式作为制造祝福的手段,将神呼来唤去;如此,不单他们使自己再度成为奴隶,而且也使神成了他们的奴隶!

  第三,动词厌烦 在这几节再三出现(22b、23d、24d节)。22b节为(直译)「你们厌烦了我」。99在23~24节,其主动促成式的意思为「我没有使你们厌烦……你们使我厌烦。」神设立献祭系统,意思要使百姓因拥有祂的律法而喜乐:透过献祭赎罪,罪能得到赦免,人能与神相交()。但是,若献祭本身成为目的,百姓就仍在罪中,成了那位圣者所厌烦的。由此观之,22~24节和被掳之前的斥责经文相同,乃是指责献祭系统的误用。宗教的热情高涨,却无信仰的实质;他们以为自己在行神所喜悦的事,哪知却是在考验祂的耐心;他们觉得与神的关系满有把握,却只证明了自己仍在罪中。以赛亚以如此深刻的方式指出了以色列的罪,以及他们何等需要神的赦免。

  22. 求告:创世记十三4显示,这个词包括了宗教的仪式面,但其重点乃在于个人祈祷、与神交通的一面。(求告)我:也是强调语。他们的宗教把神放在一旁,与神的初衷大相径庭()。

  23~24. 这里的代名词我……我需要特别强调,才能作正确的解释。祭物……尊敬:玛拉基书一6~7说,用卑贱之物来献祭,就是不尊敬神;这里的不敬乃是出于机械式的宗教观,假定仪式本身是有效的工具,或具疗效。把神当作魔术师来看,就是不尊敬祂的道德威严。服劳……厌烦:见上文的说明。乳香():显示献祭若能按照神的心意,便会蒙祂喜悦。菖蒲:见出埃及记三十23;耶利米书六20。饱足:直译,「令我饱和」,意即,让我非常满意。这乃是真宗教的核心;宗教不是让我们「感到有益处」,而是让神感到喜悦。「真宗教必须按神的旨意而行,以它为绝无错误的准则。」100罪恶( ḥaṭṭa ̄ʾṯ )和罪孽( ʿa ̄wôn ),见六7。

b. 补救办法(

  在剖析需要之后,立刻便提出解药。这样快捷的怜悯,可以与四十1~2紧接三十九章,或四十三3~7紧接四十二18~25相比!那位因罪恶而感到服劳、厌烦的神,也是将它们涂抹(25节)、带来新景观()的神。

  25. 请注意,这一节与22~24节之间没有连接词。罪与赦免之间没有可连系的逻辑,神对自己也不加以说明。被触犯的神怎么会成为赦免的神?其中的玄机只藏在祂的心中。此处的强调语,我,惟有我,捕捉到这个真理,彷佛神在说:「你们不会知道当怎样处理这个状况(22~24节),你们没有解药,但我就是你们所需要的一切。」涂抹:「擦干净」()。罪留下的痕迹,惟有神才能拭去。这里的动词形式是分词,显示这种擦拭罪污的能力,乃是神的属性。过犯:「刻意的背叛」()。不纪念():神不会纪念任何对我们不利的事。罪恶,与24节为同一个字。

  26~28. 这几节经文最简单的理解方式,便是视之为法庭短剧,被告有机会证明自己为义(26节),控方的理由已经陈明(27节),而神的审判也显为公平(28节)。

  辩论(26节),尤其是指「按法律来辩论案件」。或是赦免,或是定罪,神只会按照公平的原则来进行。在这个案件中,被告必须先面对案件无望的实况,以及定罪的公正,然后才会作出不利于他的宣判。始祖:将罪追溯到祖宗,并不是要脱离26节对当代人的指控。按照圣经的思想,每一代都从前一代承继了累积下来的罪孽,而每一代都会「添加」先辈的过犯(、35~36)。这个可悲道德遗产的始祖,或许是亚当(最早的先祖)、亚伯拉罕(信仰的先祖,)、雅各(十二支派之国的先祖),或亚伦(祭司制的鼻祖;请注意,28a节可能是在谈祭司),101这里没有明确指认。重点乃是:当代之人所犯的罪已经十分明显而沉重。师傅:动词√ lîṣ ,在圣经里最常出现的是其名词, leṣ ,「嘲讽者、讥刺者、挖苦者」();这里用分词,可以指这类含义(),但这字亦可指「翻译者」()、「使者」()。这里的意思可能指「代表」,甚至指「你们的典型人士」,最能代表当代的人物。这样的解释,能连接过去(27a节)与现在(28b节)。

  辱没(28节):这个字的时态无法确定。可能是过去式(「曾辱没」)、发端式(「开始要辱没」)、定意式(「决定要辱没」),或未来式(「将辱没」)。除非修改经文,才能确定是哪一个意思,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假定此处的模糊乃是刻意的:从最早的时候开始,罪恶和罪孽就一直延续;任何一个时候,神都可以审判,而且也必定公平;神的心意已决:罪必有报应。圣所的首领:直译为「圣洁的公侯」。「圣洁」常需要译为「圣所」,而「圣所的公侯」应该指祭司()。另一种可能为,「圣洁的公侯」最自然的意思是指位于神「圣」民之上的人。如果这些人是指祭司,那么,原本受到培养,要以圣道栽培神子民的这批人,本身便犯了明显的大罪;如果是指公侯(虽然这种用法并无先例),也可配合前述的(先)祖。对百姓而言,君王就像父亲一样,而从前的先祖和如今为父的都犯了罪,使全家陷入罪中,同样,在上的父母官自己也犯了致命的妥协之罪。我要使:或「因此我必须使」。毁灭(和合:咒诅; ḥe ̄rem ),不单是纯粹的「毁灭」,而是从地上「分别」出来,为神所憎恶()。这是何等的宣判!不是饶恕(26节),而是神的咒诅(28节)。


44
以赛亚书第四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四十四1. 但是如今:见四十三1。四十三26~28所提的指控,即历世历代和当代的罪,按理会带来怎样的结局呢?这个照法律而下的判决,又如何能反映出四十三25那里提到除去一切(涂抹)罪,并要彻底解决这问题(不纪念)?是否四十三25既然先出现,是让我们知道自己因罪而失去的事?不是的,因为四十四2~5的这段又提出平行的应许:不是负面的「涂抹」,而是与它相呼应、积极的新生命之赐予且是给同样的一群人,请注意,四十三28的「雅各……以色列」,在四十四1重复出现。神从来不会丢弃我们,不再施怜悯。

  2. 造作……出胎:四十三26~28将罪追溯到始祖,以赛亚在这里也同样将神创造的眷顾,追溯到成胎之时。神为父的情形,早于犯罪的事实,而祂的父性不会被我们的罪抹杀(要帮助)。因此,神子民的地位,仆人……所拣选的(1~2节),绝不会改变。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害怕:这里的惧怕不是怕生活中的波折,而是罪的后果;不是怕人,而是怕神。要「涂抹」和「忘记」的应许仍然成立;罪既除去,就没有惧怕的必要()。耶书仑:见申命记三十二15,三十三5、26。结尾的「~un」是表示宠爱的尾声。这个名字或许与 yasar ,「正直」,有关。这正是神期望祂子民应有的样式。用在这里便是强调,虽然他们未能达到祂的理想,这仍是祂向他们的旨意。

  3~5. 这里从积极的一面讲不惧怕的理由:神赐下我的灵,带来恒久的福(后裔……子孙),充满活力的新生命(4节),神并亲自应许,要与祂的子民来往(5节)。第3节讲到新生命的赐予;4~5节讲到新生命的展示。有关神的灵,见十一2,三十1,三十一3,四十7,四十二1。有关灵的「浇灌」,见三十二15。灵和福的平行,显示神是藉自我的分享,将新生命带给祂的百姓。在第5节,神的灵更新的作为,可以从个人的回应明显看出,所产生的子民,是由共同的认信连结在一起。以赛亚两次指明,回转归神(5ac节)和回转归属于神的子民(5bd节),是不可分的。这里不是指外邦人的加入,成为神的以色列()这个解释与上下文完全不符(和反向);这里乃是指「外表上」的以色列人变成「货真价实」的以色列人。这件事的成就,是由于三点的结合:罪的退出()、新生命的赐予()、和个人的回应()。手:个人行动的肢体。在手上写象征将个人的生命向神全然委身(参:)。如果译成「他亲手」,意思仍然相同,指个人的委身。

c. 别无他神:确定的应许(

  见四十三8~13。这一段的目的记在6~8节:既然只有一位神,祂的旨意便无人能拦阻。接下来揭露别神或其他「神只」真相的话,更强化了这个真理(9~20节)。四十18~20和四十一5~7是用以色列神的荣耀来揭穿偶像的虚假;四十三8~13和目前的这段经文,论证则是倒转过来:以色列神的荣耀,因偶像的荒谬与无用而更加显明。这一段亦自有其重点。拜偶像的人竟拿煮午餐的东西来作神像(15~17节),这已经够荒谬的了,不单如此,他拜的物件并没有属灵的能力实况正好反向(18~20节)。真神与此完全不同()!以赛亚并没有忘记预言与成就的测验(7节),不过他又加上一项:敬拜的结果是什么?是更新(),还是败坏(18~20节)?

  6~8. 开始和末了都提到神是独一的(6cd、8cd节),这便括住了祂的独特性(7节)。有关神这方面的真理,和祂子民的好处紧密相连:独一之神是以色列的君王,等等(6节),又是他们的盘石(8节),是掌管他们一切历史的那一位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7节)。在这一切事上,没有人能向祂发出挑战。

  6. 君王……救赎主,见四十三14~15;全能的(和合:万军之),见一24。在三十八至五十五章的这一段,这个头衔在此是首次出现()。偶像所拥有的,乃是制造者给予它们的(9~17节),但神却全然不同,在祂里面有一切的潜能和能力。首先的……末后的:不像四十一4,「与末后的同在」其含义为主导历史的方向。祂既是首先的,就不从任何一物而出,乃是自存的;祂既是末后的,就在末时依然至高无上。神是常用的复数字 ʾelo ̄hîm ,它的单数形式在第8节出现,因此或许这里的复数可以视为强化式的复数,「神按其丰满的属性」。

  7. 为何祂无与伦比?(1) 惟有祂对历史从起初就有完整的了解。宣告:√ qa ̄ra ̄ʾ 。在四十26,「称」是指祂掌握天体每一个星球的运行,在四十一4,「宣召」是指祂引导历史的方向。陈说:√ ʿaraʾ ,熟悉一切细节(),订出(作战)计画(),即,让每件事都上正轨。惟有神能掌管、命定错综复杂的历史。(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从我设立,显明祂从一开始就悉心眷顾祂的百姓。(3) 未来的事显明祂预言的能力,证明是祂在设置目标,并引导万事达成祂的目标。

  8. 这个论证(7节)的要点,不在揭露假神,而在昭示真神的荣耀,祂子民的安全便由此而来。他们可以毫无所惧(8a节),因有神启示的真理为基础(8b节),这是可以证实的(8c节)。神:是单数 ʾelôah ,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这一次。其用意必定是强调这位独一之神的单一性(参照第7节所暗示的众多宣告者)。盘石:避难处的象征(),可靠而不变(),「扎实的」真相(),赐生命给百姓的神(,连同)。

  9~20. 透过细究偶像的原委,第6~8节的资讯(只有一位元无与伦比的神)得到了证实。第9节提出基本的立论:偶像毫无道理(9a节),毫无益处(9b节),只有彻底无知的人才会趋之若鹜(9cd节)。18~20节和此处的最后一点形成一个括弧:拜偶像的人既无知又盲目(18节);偶像敬拜在逻辑上立不住脚(19节);更深一层来看,这个无生气、无意义、无益处的东西紧紧抓住它的敬拜者,让他无法脱离(20节)。在这个括弧中间,主要的论点有二:偶像不能超越它的来源人(10~13节),也无法超越它所依据的物质(14~17节)。以赛亚一方面承认,那以偶像为外在代表的东西,具有不可见的属灵实质,一方面却又予以否认。从一个角度而言,偶像本身不过是人的手艺而已:「盲目的异教徒向木头、石头屈身下拜」;或,如罗马诗人何烈斯(Horace)所言,「从前我曾是一棵橡树……不过,有一个匠人认为我应该是一位神只。」保罗会同意说:「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没有别的神」()。使徒和先知一样,以毫不动摇的一神论立场来面对这个问题。在可见的偶像背后没有别的,因为只有一位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偶像是以铁掌抓住善男信女(20节),他不能自救(直译:拯救他的灵魂);对这一点,保罗也会同意,他在同一处就说,「就如那许多的『神』,许多的『主』」(),而就最深、最可怕的层次而言,「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无意义、无气息的偶像,却有一种可怕的力量,使敬拜它的都和它一样()。

  9. 这节一开始讲造偶像的人(9a节),接着讲到偶像(9c节),然后讲拜偶像的人(9cd节)。虚空( to ̄hû ):见二十四10,二十九21,三十四11,四十17、23,四十一29;这里最好译为「毫无意义」,「没有道理」。

  10~17. 对偶像工厂的描述,暴露了偶像的两项缺欠。第一(10~13节),偶像只是出于人的手(10~11节),因此是靠人的能力,而那是会衰微的,还需要靠外力来补充(12节);偶像也是出于人的技巧(13a~d节)与设计,而这些都不能超越人的知识(13e节)。第二,偶像本身是属地的产物(14节),出于机遇(15~17节)。这两项缺欠可以从以赛亚所讲论的偶像崇拜中清楚看出,就是以物质为敬拜的物件;不过,对约翰所说的那种偶像()也可适用:凡是抓住人的心思意念,而取代耶稣与信心之路的亦即掩饰的偶像,如「市场力量」、取巧的经济管理(包括现代巴力主义的各种手腕),或是靠武力得安全、以军事作国力的夸耀等。

  10~11. 神……偶像:作偶像的人想要接触灵界,但却只达到物质界!他和他的同伴……不过是人:纵然是集体的努力,也并无差别。不论多少工匠来参与,都无法突破自己只不过是人的限制。站立……惧怕……羞愧:他们在造偶像的事上并非无罪。他们自己亦心知肚明。只要他们能站立,即,停下来,平心静气地看看自己在作的事,就必然立刻感到害怕(惧怕)和「惭愧」(如9节),或「发现自己多么愚蠢」(羞愧)。惧怕和愚蠢将会一同制服他们。无怪他们活不出自己当有的尊贵。

  12~13. 有力的膀臂……喝水……发倦:此处继续揭发他们错误的思想;这样的愚蠢不单在于以为人能造神(11节),也在于以为人的力量可以造出全能者。那本身还需要外在养料来加添力量的,怎能造出神的生命?那是自我存在、自我供应的。先知又从工厂转到制图处,即偶像概念形成之处。虽然最后产品十分美丽或宏伟,震动人心,令人生发敬意,但当初这只不过是仔细绘制的蓝图,经由能干的设计师画成。照人的体态……人荣耀的形状(和合:人形;13ef节):当然,并非所有的偶像都是如此;有些形状是星体,有些是兽类,有些是人兽的综合,有些是巨大的反叛形体。尽管设计者十分高明,但他可由直觉知道,人是他所知最高的境界,因此他便按人形来设计。荣耀乃是「美丽」。住在庙(和合:房屋,直译)中:形状既像人,就只能作人所作的事!以赛亚将偶像为人性所限制的一面,剖析得何等透彻!无论作偶像之人的初衷为何,出于人的努力绝不能超过人的限度。

  14~17. 从另外一个破坏性的角度,来讽刺这种人性的限制:选择与机遇。长成的香柏树……柞树……橡树,十分高大壮观,但是若追溯其根本,我们会发现什么?不过是一粒种子,或一株m,很小的一点,栽种在地上,靠雨滋养成长。它的来源是出于地,它的栽种是由于人,它的生命是源于受造界而它的「神性」乃是出于机遇,因为它恰好没有被当成柴火烧掉!但是拜偶像之人的逻辑则为,凡是能提供他好处的,就是让他煮物能熟(烤,16节)、身体得暖(火)的东西,也必能滋养他的灵魂:「求你拯救我,因你是我的神」(17节)。

  18. 知道……明白(和合:思想;直译:有知识……看出事情的核心):见二十九14。闭住:是谁将他们「闭住」的?这里暗示,这盲目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神的公平临到人,就是让他们自选的临到他们身上,这里的瞎眼可能是祂审判临到的现象();或许,以赛亚乃是暗示,虽然偶像是死的,但它却有能力弄瞎不信之人的心思()?不能明白(√ śa ̄ḵal ),这种理解力一般是指办妥事情的精明();在此是指评估状况,分辨真伪(并按照其理而行)的能力。

  19. 停下来想(和合:醒悟)……知识……聪明:这个分析指出堕落的心思一无是处。首先,其思想的过程:停下来想(直译:放在心里),指领悟事实的能力;其次,知识的内容:即心思与记忆所能持守、保有的真理;第三,聪明:以筛选与探索来明辨真理的分析力。这一切心思的堕落,可由可憎的物……一块木头显示出来。有关神的道理,直觉会告诉我们,将人造的东西当成神来拜,是「可憎的」(参:);有关人的道理,直觉会告诉我们,人向物质屈身敬拜不可能是对的。但堕落的心思「不能明白」()。

  20. 拜偶像的人被偶像「勾住」了,在这方面完全失去自由,无力拯救自己。第一,这是他自己所选的行为:以灰为食。灰是回顾15、16、19节。木头减化到最基本的实质,不过是灰而已。偶像或许震慑人,但是实际上不过是炭火余屑、灰烬罢了。第二,这种选择产生了内在的后果:受迷惑(和合:昏迷)。拜偶像者选择幻谬,而自受迷惑()。在这种迷惑的背后,谁是促成者?是否是神,按着祂所定维护万有的法则,让错误的选择造成错误的人?还是偶像,以欺骗来造成像它一样的人?第三,接下来则是被捆绑的阶段。不能自救……右手:拜偶像的人拿起小雕像,握在手中,但实际上乃是被它抓住。他被虚谎所捆绑。

d. 从罪中得赎(

  这一段在整个段落中的地位,见前言,书版338页。神对以色列的计画,第一个要点乃是拯救他们脱离巴比伦()。第二个要点,从罪中的拯救,在此完成:首先,这里邀请我们进入神的心思(21~22节),其次,要我们与得救者一起欢欣赞美。22~23节的时态(归向……歌唱……)或是祈使的命令语,要他们回应,或是完成式,表达出神的定意(祂已经计画要拯救,所以这是必成的事实),也可能是未完成式,预告祂将要作的事。

  21. 纪念是指要回顾这整段所讲论的事():记住你需要拯救()、我应许要赦免你,并赐下新生命()、而我的应许是可靠的,因为我是独一的神()。纪念强调出,在神的计画中,心思与记忆是非常重要的,神的子民首要的事,乃是思想他们所知道的真理。造就(直译:形成):这里与拜偶像者制作神明(12~13节)正反向,是神在塑造祂的百姓();祂透过人生的各样经历模造他们,以归属祂自己。仆人……仆人:这样的重复显然是刻意的,和一项事实有关,即仆人乃是「奴隶」,不过,他不像拜偶像者,所受的捆绑令他盲目,且无法脱离(20节),被买赎而脱离捆绑的人,所进入的「捆绑」乃是叫人自由的律法(等;)。不忘记:与本节一开始的纪念平行,我们或许会期待对应的负面说法:「不要忘记」,但是以赛亚却将它巧妙的转了个方向:我不会忘记你。在偶像敬拜中,一切都要靠赖善男信女,但是在这里,一切则全靠又真又活的神。即使他们会忘记,但「我(却)不会忘记你」()。

  22. 涂抹:「擦去」,如四十三25。过犯,「背叛」,罪在意志上的根()。厚云……薄雾(和合:薄云):这些都很容易除去,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归向……因为:以悔改来回转,并不是可以换得救赎的善行;救赎已经成就了,回归之门因而打开,使归向一事可以有效的实现。救赎了(√ ga ̄ʾal ):见三十五9~10,四十三1、14。

  23. 歌唱:这幅图画在描绘一群欢欣鼓舞进入救恩的人,因这救恩是他们没有出力就得到的(),是为他们成就的上主作成这事。地……众山……树林:上主为祂的百姓成就了救赎之时,全地的咒诅亦同时除去(以下,以下,那里的「审判遍地」有「使万物归正」之意;)。树林:拜偶像的人把树砍下来,但是救赎使它们得以自由,能在神里面欢欣。展示荣耀(和合:荣耀自己):这里是未完成式;最好译为「将要展示」,当祂成就的救赎在祂百姓身上完全彰显出来之时。荣耀:「美丽」()。

9819cd节中两次使用瞎眼,若按平行句的原则,最后一行应当出现耳聋,因此有人提出不利的解释。Whybray ( Isaiah 40-66 ) 称 它「其丑无比」。但是在希伯来诗中,平行句只是工具,并不是约束。希伯来诗最聪明的地方,就是让「形式」能迁就意义来调整,而此处出人意外的瞎眼,正是文中最要强调的事。

99这动词的√ ya ̄gaʿ ,而介系词 be 紧跟在后面;意思是「为某事工作」,即,要得利益(),「卷入某事」(),「厌烦某事」()。

100J.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SCM, 1960), l. iv. 3。中译:《基督教要义》,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01我采用 H. Blocher 的看法, Original Sin ,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Apollos, 1997), 31页。

H 奇妙的拯救:古列的工作(

  以赛亚把他的主题再往前带一步。神看见祂的百姓在政治与灵性上的需要(),祂将一一予以满足()。如今,以赛亚将说明「如何满足」的问题。对被掳的以色列,神在政治方面拯救的方法,是用祂所膏的古列();在灵性上的救赎,神要用我的仆人()。如此,前面两段应许的经文(),就与此处两段应验的经文()互相平行。

  目前的这一段处理三个题目:第一,古列的工作();第二,以色列对古列的反应,及神的再度确认();第三,巴比伦的倾倒(),和被掳之人的释放()。

i. 古列:建造者与征服者(

  这一段是由神三次的自我肯定连在一起。第一次最宽广(de;直译:我是行作万事的上主),声明神完全掌管整个宇宙;第二次(c;直译:我是作这一切事的上主)直接声明,古列的事,责任都在于祂,是祂交待他向着耶路撒冷、犹大和圣殿的使命(),也是祂让他成为征服者();第三次(f),这都是我,上主,所造的,按上下文看来,最像下决定的完成式:「我已经决定造它」,显明这一切大业都是出于创造的能力,是神直接的作为,惟有祂能作,且是祂独特的作为。这些声明使此段经文令人肃然起敬:只有神在工作(),祂全然在工作(),且是用创造之力在工作()。

a. 上主和祂的话(b)

  那「行作万事」的神(24节),应验了祂向使者交待的话(26节)。

  24. 神所作的事常常似乎对祂的百姓不利;我们以下将看到,古列的计画令他们大发牢骚()。解决的办法,只有定睛在神身上,认识祂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你的救赎主,从你出胎就造就你的:祂的爱是够用的,祂是救赎主, go ̄ʾe ̄l ,至近的亲属,已经应许肩负他们的一切重担,如同自己的担子一样;祂以爱将祂的子民从母胎中塑成,而这爱有其目的。因祂的旨意,他们成为祂的家人(),除非经由祂父爱的引导,否则无一事能临到他们。独自铺张……铺开……:祂不断以造物主的身分继续工作,由此可见惟有祂能掌管一切事();除祂以外再无别神()。

  25~26b. 假先知(和合:说假话的)原文为 baddîm ,曾用于十六6、约伯记十一3和耶利米书四十八30,意思是「空话」;这里和耶利米书五十36,乃是指算命之人虚假的声明。作弄(和合:使颠狂):「施以魔术,使之发疯」。既然他们自选愚昧,神就保证他们会变成愚人()!占卜的自称可用特殊的方法来预测未来;智慧人尝试用人的智慧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以赛亚并不是将人的智慧全都贬为一文不值;按上下文,与占卜的并行的,是尝试解释生命的「智慧」,要阐明历史的流向,理出从现今伸展到未来的头绪,同时也要将这样的看见应用到个人身上。但是,与那命定万事的更高智慧比较起来,这无异为完全颠倒(翻转;和合:使退后)的胡说(和合:变为愚拙;)。然而,使者(26b节)就是带来神话语的人尽管会遭到虚浮世界的嘲笑(),但他们的话却是至深、永恒的真理。神对此事非常认真,祂必热心维护自己的话,惟有祂的旨意能够实现。预言(和合:谋算)只是「劝诫,献策」,并不一定有预测之意。

b. 上主和祂的目的(c~28)

  以赛亚先后讲到犹大的复兴(26d~f节)、从被掳之地开出回家的道路(27节)所用的辞汇刻意让人想起过红海、出埃及、向家园进发以及圣城和圣殿的恢复(28节)。请再注意这里强烈的肯定语。由于我们是向后回顾,所以知道古列乃是「一件好事」。但,在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只看见又一位征服者兴起,他们必然会说:「我们不需要他」。他们想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更糟的捆绑。因此神在提到古列时(28ab节),前后是用被掳之人最想要的事来包装:复兴(26节)、归家(27节),和重建(28cd节)。在神的计画里,好处总占主要成分,严冬之后仍有春天。(见关于古列的增注,下文)。

  28. 我的牧人:君王常被称为「牧人」,因他负责保护、照顾百姓()。这里的头衔表明,未来的征服者是神所指派来照顾他们的人,他会像牧人一般,带领他们到合适的牧场。根基:很有意思的是,按以斯拉记载(),在古列的时代,圣殿的重建只停留在重建根基,未能进行下一步。

增注:以赛亚书四十四28对古列的预言

  许多人认为,四十四28竟会详细预言古列的名字,显然有问题,他们提出各种解释。不相信预测的人,认为这个预言的作者是在巴比伦,置身于古列事件正热门的时期所谓的「第二以赛亚」(见导论:以赛亚书的书卷的A~C部分,书版30~36页)。若是如此,由预言的内容看来,先知必定认出古列是位解放者。这个看法最大的困难为,它与这几章的声明不协调:先知不单预告了古列丰功伟业所带出的结果,也指出了这事是在那里蕴育的()。何况,倘若先知当时住在巴比伦,而他的预言竟毫无「地方色彩」,就很奇怪尤其是当他为被掳之人瞻望前景时,并不是按照他们真实的遭遇来描述(见四十二22的注释〕,乃是援用传统的意象;他以诗体来描述巴比伦的陷落时(以下),也是如此。102另一方面,有一些人主张,我们必须坚持旧约乃是对旧约预言惟一可探讨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不相信其中的话,但是我们不可以改变它的证言,以配合现代的观念、流行,或偏见。旧约的证据(新约亦同)为,当(无论基于何种理由)环境有必要时不论理由为何,神便会事先赐下名字,让人知道(参:,连同)。这一种特别的预测,在以赛亚书中亦非突兀,他比其他先知更常以预测和应验作为证明的基础,显示神是独一的神。


45
以赛亚书第四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上主和祂的受膏者(

  这一段里有许多内容,是以赛亚的同胞能欣然接受的:每当一位征服者兴起「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1节;);他们所展现的征服能力,乃是神赐下的(2~3节),而无论情况如何,神自己的子民总是祂关注的中心(4节),而神正在进行攸关普世的大计画(6节)。但是,他怎么能称古列为上主所膏的!这可是不得了的事!这个头衔乃是君王专用的,是特殊的尊荣();扫罗为王时,因此而成为神圣不可侵犯者(、23);尤其重要的,这乃是神赐给大卫()、大卫家的君王(),和众人所期待未来「大卫」()的地位。这位要来之大卫王的异象,在前文中曾成为以赛亚的焦点,是他描述未来的中心();但如今,为神所膏、那要来的王,并不是大卫,反而是一位名叫古列的异教徒!这绝不是他们想要听到的资讯,也不会是他们所期待的前景。我们将看到,对此意见的反弹,是了解四十五1~四十六13的要诀(见四十五9的注释〕。但是,神的计画总是更有远见(),祂的布局总是超过人的领会,其中的智慧复杂难测()。

  1~3b. 古列最早出于遥远的安山国,他横扫各地,所向无敌,直到以他的波斯帝国取代了巴比伦帝国,他的成功令时人跌破眼镜。他们只能承认,他蒙「诸神的爱宠」。以赛亚却带我们到幕后,看出实情:是神把他带上(搀扶)历史的舞台,安排了古列所要实现的事(降伏),为他的胜利开道(城门敞开),使他轻松前行(修平……打破……砍断),并让他享有地上的宝物(3a节)。第7节正确地总结了神对历史的管理:「造作这一切的是我」。

  3c~6. 使你知道:以赛亚并没有说,古列会认识神,而是说,神已经将所有的证据放在他面前,使他能够有这样的知识。而在古列计画中,神同时还有两个目的:祂选民的福祉(因,4节;见)、及向全地的启示(6节)。下面我们会看到(),以色列仍然眼瞎,而旁观的世界依然未能领悟。古列乃是神计画的中心,但是他并没有达成神的目的。在神的怜悯之下,祂安排了另外一个更荣耀的人物,要进行更荣耀的计画,这件事在文中隐隐可见()!我们是否有必要问,古列怎么会认识神?而以赛亚会怎样回答,并不难揣测。当古列进入巴比伦的时候,似乎所有当地的「神只」都急急宣称,他的胜利是由他们带来的。事实上,在古列圆柱里,103古列承认,他之所以能成功,背后的神明是杜克就好像他在以斯拉一2归荣耀给上主一样。这些神只都得胜了,也都必须给予奖赏。战士是不能妥协的,但是当战士变成政坛人物之后,就必须把手中的剑换成口里的舌。不过(以赛亚会说),在所有邀功的神只中,只有一位是在事前就知道的;只有一位预测(不单是古列的经历与成功,更包括)他会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早已说明!这位能作出如此预测的神,必定是那独一之神(5~6节)。古列有证据,但是他却没有(或不愿意)去面对这证据的含义。

  7. 前面对古列功绩的回顾,在此以一句宏伟的声明作了总结,指明神是历史惟一的推动者。光……暗,在此或是喻意,指生命中可喜的事与各样威胁的对比,或是按字面解释,指日与夜的顺序。不论怎样解释都对:生活中的一切经验都有神的主导,而一切的规律也都靠神在维系()。104兴盛(和合:平安)……灾祸:从前按字面的翻译,「平安……邪恶」,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神是否能「造邪恶」? raʿ 一字约出现640次,其含义从「极其难吃」到道德全然败坏都有,其中大约275次是指麻烦或灾难。每一次都必须按上下文来解释,而NIV在这里的翻译是正确的。对被古列征服的君王和城市而言,他是「坏消息」。但是以赛亚(和圣经)却认为,神会用很严厉的方法来实施祂的眷顾因此其中满有安慰。有罪的心思只希望从全能的神得到安慰,但是对约伯的说法():「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 raʿ )?」,却裹足不前。可是,当我们承认,神是「创造万物的」()、行作万事的(),就会发现,这句话「带来甘美、愉悦、无可言喻的安慰」。105

d. 上主和祂创意的解决法()106

  四十四24~四十五7已经清楚陈述的真理,如今再以重复的图画来说明。地上的事件都有天上的来源。古列的丰功伟业,从开始、持续,到高潮,都是神的作为,祂既是行作万事的主(),祂的话就在一切事()、一切结果()、一切细节(),和一切动机(cd、4ab、6)的背后。正像地上的丰肥都始于由天而降的雨水。

  公义:神对世界和祂子民绝对正确的旨意,是由古列运行。救恩:神拯救祂子民(脱离巴比伦)的旨意,是透过古列完成。这些地上的果实,整个过程的启动乃在天上。神对这件事委身,作了「彻底的决定」。所造的:这件事正如「创造」一样,其新的程度和伟大的程度,只能出于神;它有如过去所造的,在神的心意和计画中十分确定;但它亦是有待在地上发生的,「我,上主,已经决定要创造」。

ii. 背叛与救恩、诡辩与安慰(

  这一段的「架构」,对其意义十分重要。它的括弧为相呼应的经文(),所谈的内容相同。四十五9~10讲到好争辩的人,四十六8以「悖逆的人」之身分再度出现;对古列计画的确认(),在四十六1~7、11~13又再重复申述。每一段经文都充满神对痛苦的以色列民的安慰:耶路撒冷将再重建,被掳的人会得释放(),神继续带领祂的百姓,将他们背在自己的宽肩上()。表面看来,历史似乎对神的子民不利,但是实际上却正有利!在这些括弧经文的中间,四十五14~25谈到,以色列在神普世旨意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古列计画并不能将神对全世界的心意解明;当时的以色列或许以为,古列会把他们对全地的盼望消除净尽,但是神却不会放弃祂的心意,有一天地极都将仰望……得救()。凡背叛与争辩的人都会羞愧,因未来必将有属神的以色列在欢欣和赞美(cd、25)。

a. 陶匠与父母(

  9~11. 前面公布了古列计画,声明那是神的旨意,要将福份带给以色列,使他们回到故乡、圣城,和圣殿()。我们以为这里会出现欢乐的期待,但是为什么竟然出现了争辩?这些人的问题很实际,他们的牢骚其来有自。他们被掳之前住在耶路撒冷,当时的王是傀儡,百姓是臣属之民。他们曾不断背叛辖制他们的亚述和巴比伦,虽然这些举动有差错,但是却显示他们内心有极强的渴望,希望自己成为独立的国家,君王出于大卫的王室。当然,他们的背叛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反而加速了败亡,国家、君王、土地、圣城,和圣殿都失去了。而如今,被掳之人得知,被掳的光景将由一位外邦君王退出,他们虽归回故乡,却仍是臣属之民,圣城和圣殿的重建,都出于这位王的命令(没有一处提到大卫王室的恢复),那么,他们的情形岂不是比从前还不如!因此,这场争辩的重点,不在于因为要服从一位异教徒而感到有损尊严,而在于他们会处于比被掳之前更糟的状况。当时至少在耶路撒冷还有一位大卫家的君王尽管他必须臣服于其他权势!如今他们只看到,自己的盼望受到残酷的打击,眼前的捆绑由另一个捆绑所取代。对这一切,这位先知作了两方面的回答:陶器不可能质询陶匠(9节),孩子也不可以质询父母(10节)。陶匠有权自由创造;父母的权威也是天赋的。造就的(11节):「陶匠/模造者」。

  12~13. 我们常只专注于创造是如何开始的,以致未能看见此一声明的重要性。在旧约中,造物主不单是开始万物的主,也是维系受造物运作的主,祂控制一切、引导一切。因此,如果祂定意要兴起古列(13节),就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不是为工价:造物主并没有和古列讨价还价!他的出现(兴起是「醒起/唤醒而起」,如)、他轻易的征服(修直一切道路)、他的功用(建造……释放),都是出于全能的上主,「万军之上主」(),祂在自己里面有一切的能力和潜力。

b. 为以色列所订的世界计画不变(

  这一段回答了9~13节(及)背后未明言的假设,即,外邦人既掌权,大卫的应许便落空了。因为在大卫的异象中,那位应许之王将管辖万国(),他们都向他臣服()。以赛亚并未将目前的经文明确连于大卫的盼望,但是其中的内容和对未来之王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这里分为两大段,14~17节和18~25节,各段的起头都是上主如此说(14a、18a节),各段的结尾都是以色列的胜利(17、25节)。在14~17节中,重点为以色列在神普世的计画里居于中心地位,外邦人会向以色列人臣服,因为他们中间有独一真神(14节);在18~25节中,重点为在属神的以色列中,外邦人同样具会员身分,因为他们回应了神向普世的邀请,归向了神,以致能得救。(参:「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神」的异象,)。

  14~17. 世界的臣服。在诠释九1~7时,我们注意到表面上有两个冲突的概念:婴孩-君王的得胜是靠着武力(4~5节),但实际上,他国度的扩展乃是在播散和平(7节)。十一1~16记载,那位元完美的大卫君王会像他的先祖一样,征服非利士、摩押和以东(14节)。其实以赛亚只是在沿用君王的题材。君王要扩充国境,总是用武力、争战、得胜、使人臣服。因此,要到以色列之神的面前,就必须以臣服的心和以色列联合。这是摩押的骄傲不肯采取的途径(),但却没有别的路可走。独一的真神只向一个民族启示祂自己,祂只在一个地方安排了来到祂面前的办法,就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和其中的献祭。

  14. 列国当时并不软弱,因为他们带来了财富〔产物(和合:劳碌得来的)……货物〕;他们并没有失去天生的活力或本领(身量高大)。他们以严肃的态度前来〔过来到你这里(和合:投降你)……属你〕;他们甘居第二位〔不是蹒跚(和合:随从)只是「走/来在你后面」,你走到那里,他们就跟到那里〕;他们谦卑地前来(带着锁链……下拜);他们十分诚挚(祈求);他们是因神的缘故而来,正如二2~4。国与国之间的障碍超越(过来)了,他们取得了真实的会籍(属你),并接纳了新的生活方式(「随从」)。埃及……古实……西巴:见四十三3。以赛亚乃是在用出埃及的象征:臣服于以色列的各国,代表未来将寻求以色列从神所得着之祝福的人。到你那里……属你……(跟)在你后面……在你面前(下拜):这些代名词都是阴性单数。这可能是刻意的笔法,若用阳性代名词,恐怕会被误以为是在指古列。

  15~17. 自隐的:这个说法可能是出自各邦中归信的人,他们后来才得到独一之神的启示;然而这也可能是以色列(或以赛亚)的评语,认为古列计画似乎打消了大卫的应许,但却不然。以色列对外邦人的臣服,有朝一日会因外邦人向以色列的臣服而烟消云散。神和以色列的救主(直译:以色列的神,救主):以色列的神是世界的救主。以赛亚对救恩存普世性的观点,但却不持普救主义:救恩是给所有人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得救。走开(16节;和合:归于)是「行走」,在14节译为「蹒跚」(和合:随从)。另一种命运为:凡是不跟着以色列走的,必会走入羞愧之中。拯救……救恩(17节):15节描述以色列的神为救主,是指普世性的救恩。因此,这里的以色列,就是蒙拯救……得永远的救恩之人,不会只指一个国家,将世界摒除在外,而必定是指所有得救的人,就是保罗所谓的「神的以色列」()。

  18~25. 普世的救恩。以赛亚以明确的文字讲到全世界的人聚集起来,成为得救的团体。他讲到神的创造(18节)、启示(19节)、拯救(20~22节),和保证(23~25节)。

  18. 因为(和合本未译):这一段是提供解释,说明前面一段。我们怎么了解这样的普世救恩和世界性的以色列?第一,神是创造之神,祂造全地的时候,已把普世的人放在心上。这里用四个动词总结祂的工作:祂开创(创造),模成型状(制造,有如陶匠作模子),直到大功告成(成全),并使整体稳固(坚定)。这个创造之工证明祂是神()。这个工作是有目的的:荒凉是 to ̄hû ),尤其可参照耶利米书四23~25,指荒废、不稳、无意义的东西,没有光,也没有生命。当神设计这世界时,祂也定意要让全地都有人〔模造(和合:创造)……给人居住〕。因此,这位创造者关心所有的受造之物,乃是理所当然的。

  19. 第二,14~17节的普世异象,可以从启示的角度来了解。对于神「自隐」的说法(15节),祂稍加驳斥,说祂从来不在隐密处(直译:在掩饰之下)说话:祂的话是公开的,可以得知的;祂也不是在黑暗之地说话,就是在人会迷失之处:祂的话本身总是十分明确、直接;祂的话会领人直接到祂面前:祂的话不是徒然的( to ̄hû ,18节),是坚土而非流沙。祂所说的乃是真理(和合:公义)和正直:前者是「公义」,合乎神真理绝对的标准;后者是「明确、直接」,毫不偏离或口是心非。自隐与没有……隐密的对比,显示这节与15节有关,由此观之,19节乃是对外邦人之盼望的说明:倘若以色列听了神向他们所说的话,就会知道他们的神,造物主,对人类所居住的全地都有计画。譬如,这一点在亚伯拉罕的应许里很清楚(),在大卫国度遍及全地的异象中()也很明显。

  第三,20~25节描述这一普世的大集合将如何实现。107下文所提木偶的神只(20c节)和独一之神(21f节)的对比,不能救人(20d节)的神只和公义的神,又是救主(21g节)的对比,支持了从列国……聚集前来,这一向世人发出的邀请。这些对比乃是有凭有据的:谁从古时指明这事……?(21cd节)。既然借着预测与应验,这位独一之神已经证明祂是真实的,并且肯定自己是救主,因此,准确的说,那向世人发出的邀请(20a节),乃是向得救的人所发的邀请(22节)。这项邀请也立基于神话语的正直(23ab节;和合:公义)上:这位拯救之神已经起誓,全地都将属于祂(23de节)。并非所有人都将得救(24cd节),但是普世的以色列将分享神的性情(「公义」,25b节)。

  20. 难民( pa ̄lîṭ ;直译:逃脱的人)暗示危险,就是逗留在没有救恩之处的危险(20d节)、选择假神以致蒙羞的危险(16、24cd节,)。抬着:即抬出游行,不过以赛亚以讽刺的眼光看,这样的「抬着」,正显示这类神只没有生命、无法帮助。神只(和合:神):直译「一位神只」。以赛亚用了名词 ʾe ̄l ,就是指「超越之神」的字,更具讽刺意味!试想,他们自称是超越一切的「神」,但却是「无拯救力的」(直译)他们无力拯救,并非一时脱序,而是原本就如此。

  21. 在简短地描述法庭状况。这几章已经表明,谁能作出预测、掌握历史、实现预言,谁就是真神。这事(在「指明」之后,和合未译)是指普世之人归向神的大聚集。这个预测追本溯源,可以回到亚伯拉罕();在以赛亚书中它一再出现()。公义的,往后回顾,最近的一例就是19节。因此,这里是指神所说的话乃是可靠无误的,因此当祂邀请难民来聚集,他们可以信得过祂的邀请。不过,从更深一层看,一位公义的神必是永远信实的,祂的作为保证与祂的本性相符。保罗在罗马书三26借用这一节,是有道理的。救主:直译「行拯救」。祂的拯救之工不是短暂的冲动,而是永恒的本性。

  22. 回转归向(和合:仰望):民数记二十一8~9是最佳的例子。得救:希伯来文常用祈使语来表达绝对的把握,必定会有结果:「只有回转归向我,你们的救恩就毫无问题。」这个邀请是给每一个人的,你们一切在地极的。神:以赛亚用 ʾe ̄l (参20d节),这里则是表达出此字所有的含义:那惟一、超越、行拯救的神。

  23a~c. 指着自己起誓:与亚伯拉罕之应许中所用的字完全相同(;参:)。我口:「以眼看见」()就是指亲眼看见,同样,「以口说话」就是亲口发言。正直:「公义」(和合),这个字充分彰显神的本性,足以表达祂的目的,显为完全可靠。并不反回:参五十五11。

  23d~25. 所以,以上所谓「公义的话」,含义为:(a) 普世都将顺服神,在此以膝(臣服)和舌(宣扬)来表达(23de节;);(b) 虽然普世皆臣服,但并非所有人都归向祂而得救(24节):有些人会仰望神,独在乎上主(24a节),但还有些人心存忿怒他们是被迫投降的刚硬敌人,结果将会蒙羞(24cd节);(c) 所有得救的人都被称为以色列的后裔(诗八十七)。起誓:即「宣誓效忠」。公义是复数,代表「真正的公义,完满的公义」,意思是指,神的子民与祂的关系全然正确,合乎祂性情和要求的状况。这种内在的实质,又配上可以活出这种新的关系和地位的能力。都必到祂那里(和合:归向祂):NIV对希伯来文的诠释大概无法成立,因那些人既对主怀怒,很难想象怎能以这样的话来描述双方的关系。这几行可以另外翻译为:「论到我,每个人都会说:『惟独上主……』。人人都当归向祂,可是凡向祂发怒的,都必蒙羞。」换言之,有了公义的地位,又得到能力,同时便会有亲近神的特权。发怒的……公义的(和合:得称为义):正像平行的14~17、18~25节的结尾为两句并排的话:一批人收割羞辱(24cd节,参16节),另一批人则为得救的以色列(25节,参17节)。发怒的:是反身分词,「使他们自己保持上香」,定意委身于他们的神只,包括持续敌对所有其他的神。以色列的后裔(直译:种子):如果这里只是指以色列国的重要性,那么自14节以来的论点便毫无意义。神已经应许普世的救恩,而且作出预测,因此,这里就像17节一样,是用光荣的以色列之名来泛指普世承认主名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并没有头等、次等公民之别:后裔(直译:种子)的说法,暗示隶属的事实与平等的地位。所有人都「生在那里」()。在24节,公义(在神面前的新地位)带来了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与拯救之神的交谊;在这里,公义的人则以高声的赞美来回应。


46
以赛亚书第四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c. 不变的上主和顽梗的叛徒(

  这几节与四十五9~13既平行,又有差异。两段都显示以色列人反对古列计画(),并且肯定道,尽管如此,这个计画仍将进行:神和祂的百姓一样固执(、13)!但是四十六1~13的重点在讲神对他们的眷顾(3~4节),同时对背叛之以色列的定罪,也比前一段更严厉。换言之,虽然四十六1~13所说的,基本上与四十五9~13相同,但它亦将四十五14~25的题材包含在内,讲到以色列是神普世计画的中心,祂在所作的一切事中,都视他们为宝贵而加以保守,因此,祂要毫不保留地指出(8、12节),他们的背叛之罪是何等严重。以赛亚用这首分为五段的诗,作了生动的表达。

  1~2. 负重驮的偶像。以赛亚书四十四24~28第一次传报古列的出现,四十五1~8登载了他耀眼的经历。如今,就以色列的关切而言,这件事的核心巴比伦的倾倒就快要实现了;我们彷佛坐在最佳的席位上,观看巴比伦伟大的「偶像」被人从基座推倒,俯卧在货车上,毫无光采地运出那毁灭之城。当然,历史事实并非如此。以赛亚只是以图喻和原则的方式来表达(见十28~32的注释〕;他的目的不是在描述,而是在揭发。当古列攻击的时候,巴比伦并没有撤空全城来应对的记录,可是以赛亚用极强的视觉效应,来表明一项真理,即:这些偶像无力拯救(),而当关键时刻来到,他们自己还要倚靠运货的牲畜!彼勒(1节,与巴力为同一称号,意思是「主」)是马尔杜克,巴比伦的守护神;尼波,彼勒的儿子,是附近波西帕的守护神。他是智慧之神,每年都被抬到巴比伦,来陪伴他的父亲参与新年游行,并在「命运碑」上写出未来一年巴比伦会发生的事。他对古列的事显然弄错了!重驮:直译「装载货物」好像许多大包裹!主前七○三年,西拿基立攻击巴比伦时,米罗达巴拉但曾安排撤空所有的「偶像」,正如这里所述。因此,以赛亚是在他自己的时代找到这幅图画的内容。重担(2节;和合:重驮)是「偶像」本身,他们(在「自己」之前;和合未译)是指可见之像背后所假定的属灵实体,但是那却是空的,不会插手帮助。

  3~4. 背负重担的神。第1~2节是按「时间顺序」向前,讲古列逐渐逼近巴比伦,而同样,以赛亚也向当时的以色列说话,就是被掳后存活的人,或被掳后出生的人。被掳的事实,以及被掳的经验,并不能否定一项事实:他们的神一直在保抱他们,并且还会继续如此。他们已经变了从子宫中的胎儿(成孕;和合:生下),到婴儿成长为青少年和成人(自从出胎),以至开始出现老年的白发,但是有一件事不变:神仍是背负重担的神(保抱……怀搋……怀抱),「过去如此,今日亦然;永远不变;耶和华、父神、伟大的『我是』」。108保抱:与重驮(直译:堆装上去)为同一个动词:「那被放置(在我身上)的」,成为我的担子。在第4节,除了我必拯救(和合:也必拯救)之外,所有的代名词「我」,都是强调语,即「我亲自要」非常感人的说法,标示出个别、直接、温柔、慈爱的眷顾。我必拯救与怀抱为对等动词,意思是说,拯救并不是另一种行动,它本来就属于神对祂子民的自动服务专案之内,因祂是背负他们重担的神。怀抱( sa ̄ḇal ,「肩负」)……保抱( na ̄śa ̄ʾ ):如果硬要说出它们的区别,前者可说是「接受担子」,后者乃是「拿起担子」(见)。

  5~7. 人手作的偶像,无力拯救。第1~2节与3~4节的对比,在此进一步强调。相比(5节)是指一般的相像之处(如「家人的相像」),属于同一个团体。同等意思是「条件相当」,在地位或能力上同等。神否认祂属于被标示为「神只」的那一类,就是其他神明也出现的范畴;祂继续声明,即使以上的假设成立,祂神圣的属性与作为,也不是其他神只所能相匹的。相仿(√ ma ̄s ̌al ;和合:比较;这个动词用于将某物作另一物的「比方」),是否定有任何可以比较之处。那位宣称「我造作」(4节)的神,和那些出于地上物质(金……银,6节)、人力(倒出;和合:抓)、计算(天平)、花费(雇),和手艺(银匠)的「偶像」,根本没有任何可比之处。难怪以赛亚在结尾讽刺地说(直译)「还真的向它屈身!」下面接着揭发偶像的一无是处,他们本身毫无生气(7节):要靠信徒来移动(抬起……扛),并无行动之能(安置……站立),而居然有人会向这种「神只」祈祷,希望得到拯救,实在太荒谬了。

  8~11. 永活的神。这一段(连同12~13节)成为以赛亚对以色列最后的呼吁,要他们接受神的旨意,相信祂的保守。

  8. 想念:要胜过问题,出路在于思想神;尤其要纪念祂是怎样的一位,以及祂作过什么事。「祂过去的爱/容我思想/祂终不离开我。」109不过,在失望与慌乱之际,很不容易斩断情绪,而来到此处得安慰。以色列人要的是大卫王室的恢复,但却得到古列!他们何等失望!对神的作为,他们感到非常困惑。可是他们还是要追忆历代以来神的眷顾(3~4节;,尤其10节)。固定在心(和合:自己作大丈夫):动词√ ʾa ̄s ̌as ̌ 只出现在这里,有人建议其含义为「坚定」。最早的解释将它连于名词 ʾîs ̌ ,「一个人」,所以译为「行事要像人,讲求道理」。有些人提议修改经文,而其中改为√ ʾa ̄s ̌am (「犯罪的」)的建议最恰当。这里的形式可以指「你们要承认自己的罪」。但是我们不要冒充对希伯来文的了解已经完备(无论是单字或意义),这里若译为「证明你们自己是人」,也与先知的用意相符。他前面一直在斥责拜偶像的愚昧。以色列明明已有所知他们只要再思考一下事情的原委,像一般人所作的,就可以了。要心里思想:严肃的想一想。

  9. 上古的事:即3~4节所暗示的时期中,神所作过的一切事。我是神(9b节)前面应该有一个「因为」。追想从前的一切事极有意义,因为这些都是神所作的,而祂不会改变。神……神:前者是 ʾe ̄l ,指那位超越的神;后者是 ʾelo ̄hîm ,指那位元具丰满属性的神。祂是惟一的(并无别神),也是独一的(没有能比的)神。

  10~11. 末后……起初……未成:即,历史的整个范围,从事情的开端,到正在进行的事,一直到末了,都在祂全权的掌管之下。祂不会等到事情有变化之后,才想该怎么办;这些事都依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正如天上的星,),按着祂的话行动(我指明;直译:宣告)。从古时不过是「从事先」。我的筹算必立定:换言之,这位神乃是真正的神。无人能拦阻祂,或反驳祂。虽然在人的经验里,会有一些事烦扰祂的子民,但是这些仍旧是神不改变的旨意。此处,神并未隐瞒古列计画,也不加以修改。他会像贪婪的胜利者(鸷鸟,11节),在神旨意(筹算)的催促下前来。神已经说了(说出),祂会行动(成就);这是神智慧的产品(谋定),又有神的行动为支持(作成)。

  12~13. 拯救的神。第10~11节是以抽象的方式谈到神的旨意。在这里,以赛亚提出保证,讲到神总是会为祂的子民成就祂的旨意。可惜他们在此处乃是心中顽梗的,「心里有能力」,指我们的思想「极其顽固」;远离公义。公义(正如往常)是指「与神关系正确」。他们拒绝听从祂公义的计画。尽管如此,祂的旨意仍是公义……救恩……荣耀(13节)。祂的旨意是要实现祂绝对正确的计画,将救恩/拯救带给祂的百姓,这也是为他们特别设计的「美丽」(直译),即,使他们成为祂所期望的美丽样式。制作偶像的人是按自己的形像造它们;而神的意思乃是要使祂的百姓像祂自己一样。


47
以赛亚书第四十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最终得自由(四十七~四十八)

  自从第一批人从耶路撒冷被掳走之后,已经过了七十年。在巴比伦的生活并未受到压迫(耶二十九),但是仍然有人内心对锡安存着莫名的渴想(诗一三七)。对他们而言,拯救之日()的黎明总是来得太慢。不过,这一天毕竟来了,而且最后是以闪电的速度来到,古列正是以此闻名。以赛亚在这里所思想的,乃是这一切事:巴比伦的倾倒()、被掳者归回的呼召()。先知已经预先看见,古列会释放被掳的人(;他先讲自己感到最重要的事),并征服巴比伦()。此处他再按时间顺序来探讨这些题目。

a. 倾倒之前的狂傲(

  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古列入侵米所波大米下游一带,征服了巴比伦周围之地,只留下它成为孤城。巴比伦的拿波尼杜斯见大势不妙,便弃城出走,把它留给他的儿子伯沙撒管理。巴比伦的陷落正像但以理书六章所示,并未流血,也没有多费力气(原因不明)。原来因为拿波尼杜斯对其他神只的爱好,巴比伦的守护神马尔杜克的祭司大受贬抑,而古列石柱刻着,马尔杜克陪伴古列游行,并且「让他进入他的城……不使巴比伦遭受任何灾害」。很可能马尔杜克的祭司与古列串通,在伯沙撒宴客的时候,保护他进城。但是对这一切戏剧化的过程,以赛亚只字未提!如果我们手边的是「第二以赛亚」,当时住在该城中,这种现象就很难解释。四十七章是以默想的方式看这件事:巴比伦倾倒是由于神的报复(1~7节)、骄傲(8~11节),以及假宗教的无能(12~15节)。

  1~7. 神的报复,及其说明。

  1. 巴比伦受到屈辱(尘埃;)、光荣尽失(没有宝座)、名声扫地(不再称为)。柔弱娇嫩:很容易受伤,需要保护,以免遭受人生的风浪。

  2~4. 巴比伦有了新的经验(2~3b节):第1节中柔弱娇嫩的闺女,现在像奴隶一般工作(磨),赤身被掳(脱去……腿……河,),受到性侵犯(露出……羞处;和合:丑陋)。这一切可怕的苦难背后,是神的报仇(3c节)。这个字( na ̄qa ̄m )表达犯罪与报应之间的平衡。巴比伦的倾倒只不过是她当得的份。宽容(3d节):动词「相遇」要随上下文的意思来解释(参:,「代求」;,「碰到」,和合:达到;,「遇见」;,「攻击」,和合未译);在这里(以及),它的意思是「以恩惠相待」,或简单说,「施恩」。整个状况可说是「不留余地」。第4节又加上三项说明。第一,神是为以色列而采取行动,毁灭巴比伦()。祂是祂百姓的救赎主,是他们至近的亲属,负起他亲人的责任()。第二,祂彰显出祂的大能:大能(和合:万军)之上主,()。第三,祂是在圣洁中行事:以色列的圣者()。世界运作的真相便是如此:主宰者为全能的神,祂在圣洁中行事,祂的焦点是属祂的百姓,为要满足他们的需要。

  5~7. 巴比伦失去了权柄(默然,代替了吩咐别人,5节)、自由(进入地牢的暗中,),和地位(皇后;和合:主母)。正如十5~15,虽然巴比伦攻击我的百姓……我的产业(6ab节)的行动,乃是正规的,合乎神的旨意,但仍然触犯了祂。这并不是说,当时神失控了,巴比伦添加的痛苦逾越了百姓所当受的。他们的罪乃在于行动背后的假设,以及他们的态度:凶狠无情(毫不怜悯,6d节;「怜悯」特指「同情」,内心柔软,以至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加区分(甚至加在老年人身上,6e节)、自夸(直到永远……永为皇后,7b节)、缺乏道德思辨(不将这事放在心上……不思想这事的结局,7c节)。至圣之神的神圣旨意必须按照与圣洁相符的方法来运行个人如此,团体亦然。旧约绝不同意「战争就是战争」的说法认为在这种状况下,平时的道德行为与人道约束都可以摆在一旁,而肆无忌惮的暴行可以不受处罚。旧约不相信,平时一般人算作犯罪的事,若为着国家的需要,就可以去行(如:、9、11、13)。巴比伦以为自己能存到永久(持续;和合:永为)、一直掌权(皇后;和合:主母)、不被定罪(这事的结局)帝国主义和居高位的人,常有这种心态。放在心上:慎重地思考。思想……结局,语气甚重:「记住……后果」。这不是可能发生的事,而是需要「记住」的事;他们乃是活在道德世界中,有一位至圣的神在管理,犯罪与刑罚总是相连的。

  8~11. 必遭审判的事。巴比伦的倾倒是有道理的,对它的控诉可以用「骄傲」一词来总括,不过详细来说,可分:他们自以为目前与未来都安全无虑(8节),又对自己道德的败坏洋洋得意(10节)。这两点分别附带警告,这些罪应得的灾难,无法藉宗教(9节)或钱财(11节)等办法来避免。

  8~9. 你向自己说(和合:你心中说):巴比伦的自言自语被人听见了。专好宴乐,是指「(自我)放纵」或「被宠坏的」,与寡居之人无保护、无供应,又饱受丧子之痛的情形反向。拥有物质、享受美物本身并没有错(),要紧的是,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看待这些特权。巴比伦认为这是她的权利(8cd节)。结果她的放纵为贫穷取代(寡居,9节),欢乐被痛失亲人取代(丧子)这些都在一日之间临到!而巴比伦所忽视的未来(7节),带来了她以为不可能会发生的悲剧(8节)。行邪术……施符咒:译为符咒的字,意思是「契约」,这里的概念为:与邪教势力「联合」,以「绑住」未来;邪术是用念咒等方法,来得着这些能力。

  10~11. 这里出现了令人诧异的乐观主义,那些说没有神、没有来生的人认为,世上没有道德报应这一回事。这是误导人的智慧(指对生活的实际指南)和知识(和合:聪明;指人生哲学的概念)。这一切又是出于对自己的看法:自满自足(惟有我)、无需负责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在这里意为,在我之外再没有权柄,是我需要负责的物件。祸患是10a节译为「恶行」的字。他们选择「恶」,就会得到「恶」!驱除:这个翻译可以援用希伯来文以外的同源字来支援;就希伯来文本身而言,最明显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何时出现」,这种意料不到的思想,可以与这一节结尾的「忽然」相呼应。以赎价(√ ka ̄p ̄ar ,和合未译):特指「赎回的代价」。这场灾祸无法以金钱来免掉。无法预知是「不知道」,即前所未有的。

  12~15. 失败的宗教。真正的宗教会在需要时提供力量(12节),对未来会如何,也有足够的了解(13节)。灾难临到时,会显明假宗救无力拯救(14节),它的祭拜者无能为力或只会顾自己(15节)。

  12~13. 符咒………邪术:见第9节。继续吧(和合:站起来吧!):这道命令何等悲哀!凡不认识真神的人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自我努力(劳神),而无把握(或者)。所有的意见(13节;和合:筹画太多)意为「丰富的」,指多神主义互相矛盾的理念与方向,和星象学充满矛盾的意见(今日与往昔一样)。观天象的是指「那些分开天界的」,即,进入十二宫中。所要临到的:参四十一5~7,面对未来的事件,偶像工厂内何等忙碌。

  14~15. 其实,假宗教根本无法保护人(12节),只能加添柴火。碎秸:见五24。他们不单无法救别人(13节),甚至不能救自己。不是……火:假宗教似乎可以提供「帮助」的温暖,但却不是可以坐在其前的火,而是会焚烧起来的火,是毁灭的熔炉。贸易应该是「与你贸易的」。巴比伦为它的宗教劳神,但是主管祭拜的人却用它来作生意。结果,当他们的市场底线不保,他们就各奔各乡(直译:流浪而去,自找出路)。救:这里的√ ya ̄s ̌aʾ 和14节的√ na ̄ṣal ,见二十五9。


48
以赛亚书第四十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归家,却仍非真正的家(

  在这一章中,以赛亚宣布了被掳之人离开巴比伦,踏上回乡的蒙保守之路小型的出埃及(20~21节)。由此观之,古列已经按照神的计画,达成了他的任务(),四十二18~四十三21所描绘的拯救宣言已经成就。先知的主题一步步展开。一方面是得救的喜乐、回乡的期待,但另一方面,却出现另一个更黑暗的真理。第22节显得非常突然,以致有些注释家声称,这是后来才插入经文的;它坦白地说,恶人必不得平安。这句话虽然突兀,但是若仔细读本章,却会发现它没有不恰当之处。这批从巴比伦救出来,由牧人引领归家的,是怎样的百姓?乃是曾经放弃以色列之名的特权(1~2节)、顽梗(4节)、拜偶像(5节)、不留心、不明白、诡诈又悖逆(8节)的人。这一连串的指控如此严厉、无情,许多注释家又怀疑,它怎么可能出于那位他们所谓的「安慰先知」(取自)之笔他怎么会如此「不令人安舒」?但是我们要问,按以赛亚从三十八1以来主题的发展,他在这里怎么还会说别样的话?毕竟,导致百姓沦落巴比伦最严重的罪,首推不信()。他们被病态的自怜所迷(),是神瞎眼的仆人(),因不遵行祂的律法而受捆绑;灵里对管教不起反应(、25);因执意瞎眼与耳聋该受责罚();对神感到厌烦,败坏纯真的宗教();由于国家主义的骄傲作祟而拒绝古列计画,无论怎样警告()、保证(),和呼吁(),都不为所动;与神辩论,越过了合理、恰当的范围(以下);悖逆()、顽梗()、远离公义()。因此,四十八章与三十八至四十七章的差异,并不是因为两者格格不入,而是因为这一章为高潮。前面分散在各章之中的,在此集中在一起。因此,离开巴比伦回归故园,并不是回到神面前:恶人必不得平安。改变位址并不等于改变内心。脱离政治上被掳的光景固然很了不起,但与神相和、脱离罪,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是尚未成就的。不过,这方面也在本章中作了原则性的声明。第3~6b和6c~7节分别谈到早先的事和新事;四十八章可分为大致平行的两段(1~11、12~22节),因此从对应的经节可以找到解释:早先的事是指古列计画(14~15节),而新事则以仆人的出现开始(16节)。110神按照祂的信实,实现了古列的应许,但祂为自己的百姓还有更进一步的预备。

  1~2. 以色列的素描:不真实。光荣的名字(1b节)、纯正的谱系(1c节)、真实的宗教信仰(1de节)、公民的特权(2a节),和可以倚赖的全能真神(2bc节)但(1f节)这一切对他们都不实际,信仰不具真实性(诚实),无法达到神的标准(公义)。

  1. 雅各……以色列……犹大:分别指百姓的源头、立约的地位,和特定的祖先。水源(见:)。起誓:宣誓效忠。求告(和合:提说):举行全套宗教仪式,藉以求告神的名。

  2. 自称为公民是「按……称自己」。以赛亚将光圈缩小:雅各家(1a节)、以色列家(1b节)、犹大家(1c节),如今则为耶路撒冷的居民。这是可夸的称号但却无实质。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那最小的焦点内:倚靠以色列的神。这句话带我们进入个别信靠的范畴。若单就文字来看,这里所讲到不谛为真宗教的标记,一切其他的属灵与宗教活动都因此而显为宝贵;但是,按上下文来看,这句话也不实在。第2节的希伯来文前面有介绍式的字( ki ),NIV未译出。这里必须将它译为「虽然」,表达出他们的两个声明有关公民权和个人的信仰都是空话。全能上主是祂的名(和合:名为万军之上主):这个说法用在四十七4时,是强调神的全能,祂可以统治世界,有能力和权柄向巴比伦施展报复。在四十八2,神所面对的情况非常不同:那称为祂百姓的人已经彻底失败。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祂仍然是「全能的上主」,足能应付得了。他们失败,但祂却未被击败。祂是「上主」,在祂临到埃及,将百姓带出死亡的利爪之时,曾向他们启示出祂名字(雅巍)的意义。他们声称属于祂,其实并不真确,但是祂却肯定自己仍是以色列的神。祂要再一次证明,祂是他们的救主。

  3~6b. 先前的事:不配之人所得的祝福。古列事件(见第四十七至四十八章注释题目,书版第381页)早在他出现之前很久之前,就已经是预言的题材(3节)。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预测与期待,理由乃是因为百姓与偶像连结,灵里不忠。以赛亚在前面曾提出论证,揭发偶像毫无生气,他在这里则用同一个论证来揭发以色列毫无生命!遥远的预测、突然的实现,使他们没有机会把功劳归给偶像。

  顽梗( qa ̄s ̌eh ,4节):「粗率的」()、「坏脾气的」(),指不易相处的性情。颈项……铁:不能顺服,自信满满。额……铜:固执己见、心思封闭。承认(6节;和合:说明):除了前面所有的指控之外,以赛亚在此又补上一项,即使证据充分,他们也不愿意承认。

  6c~11. 新事:神的荣耀。

  6c~8. 「早先的事」(3节)是隐藏的,到时候才突然实现,免得别人将功劳归给偶像;新事(6c节)在成就之前就启示出来,省得以色列骄傲地宣称,自己已经知道了。对偶像的忠诚(5节),与对自我的专注(7节)相呼应。灵里的不忠(5节),与执意的背叛(8节)相呼应。神还怎么能继续呼召祂的百姓?他们定意误解(5节)、不肯接受事实的纠正(6ab节)、自高自大,认为「什么都知道」(7节)、不为神启示之真理所动这是神子民最严重的罪()。诡诈(8节):与对亚述的指责相同()。以色列的使命,是要让世界像它一样,但是它却容让世界模造自己(见、5以下的注释;)。

  9~11.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神仍然容忍祂如此不堪、不配的子民?第一,祂行事是为我的名。祂的名是祂本性的总括(类似缩写),在这本性中有一种神圣的逻辑在运作(),约束本当发作的怒气。但是,祂的名亦是祂已经显明的自我启示,而(见2节)「雅巍」()不单是至圣的神,要前来审判(),也是那位拯救与救赎的神()。祂的百姓在启示面前作假,但是祂总是忠于自己的启示。第二,这里提到我的颂赞,是指应当归于我的颂赞(见11)。这一点可用出埃及记三十二12和民数记十四13~14来作比方若弃绝背叛的以色列,会让世人误会神的性情与能力。第三,还有神的拣选,111见四十一8~9,四十三10,四十四1~2(参:)。神为何如此拣选,则是只有祂自己才知道的秘密,可是祂的拣选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兴致,而是祂的意志坚定的委身。祂在作拣选时,完全明白祂百姓的情形(8节),但却不会因而有所动摇,祂要完全实现拣选的初衷。

  熬炼……却不像……银子(10节):银子在坩锅中加热,直到除尽渣滓。如果神也这样对待祂的百姓,就会一无所剩()。所以,虽然祂领百姓经过试炼,却总设下一个限度:他们从来不至受到当受的待遇,所遭遇的一切总是为了成就祂的旨意()。苦难的炉:按范例的说法,这是指埃及(),而(10b节)祂不会改变祂在那里所作的选择。按当时的状况而言,炉可以指巴比伦,而动词「拣选」的意思,与十四1和撒迦利亚书一17的「重新再拣选」相同。将荣耀归给另一位(和合:假神):如果以色列的罪使神的旨意无法成就,那么罪的荣耀就比祂还大;倘若百姓仍留在被掳之地,那么巴比伦的神只就得了胜。但无论是历史上的权势(巴比伦)或是罪的力量,都不是最终的优胜者。

  12~16. 掌握一切的神。12a节重复第1节,显示出以下是本诗的第二部分。一再出现的当听之呼召(12a、14a、16a节)标示出这一部分的分段:神掌管全宇宙(12~13节),并掌管历史,把祂所拣选、要成就祂旨意的人带上世界舞台(14~15节),祂也掌管祂仆人的出现,就是受托要完成祂使命的那位(16节)。

  12~13. 选召:请注意第1节相同的动词(和合:称为),那里揭发了以色列总体的不忠。但是他们的不忠并未废掉神的信实:他们否定了自己的呼召,祂却肯定自己对他们的呼召。我是祂(和合:我是上主):祂乃是过去不变、永远不变的神。召呼(13节)也同样是动词「选召」。借着祂的「召呼」,祂主导整个宇宙,使它稳定,运转不息。立住:「立在他们的位上」。神「召呼」的全权,可以证实祂对以色列的选召也不会失败,必会达到目的。祂是首先的,因此祂的作为不受任何外力的勉强(无论是世界的创造,或是以色列的选择);祂是末后的,因此祂立于末了,凡是试图反对祂的力量,都不能对祂构成威胁;祂(为世界,也为以色列)所开始的事(),必会得到最终的胜利。

  14~15. 此处光圈从宇宙(13节)缩小到个体(14节),话题从创造转到历史。神和所有的神只不同,祂能预测,也能成就(14ab节);祂的古列计画会击败巴比伦(15ab节);在这件事上,神并非遥远的神,而是在历史过程的细节里运作,以达到祂的旨意(15cd节)。因此,祂既超越历史,又在历史之内:历史的动向是从祂的心思开始(14ab节),权势的兴起及所达到的目的,都由祂决定(14cd节),祂说出决定性的话语(15ab节),并亲自督导它的实现(15cd节)。神的话(14ab、15节)是世界历史的前后括弧。

  前面曾用预测和成就的论证,来向偶像挑战(如,),并呼召以色列回到真信仰中()。14节这里则用此来向神的百姓保证,因为他们得知古列计画之后,感到十分难过()。神既亲自在这事的背后,一切必定会成为美好。上主所拣选的同盟(和合:所爱的人)必……(14节):直译为「『那上主所爱的』必运行……」,括弧中的短语彷佛一个头衔。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预告,因古列石柱上有论到马尔杜克的话,说「他呼召古列……在他旁边有如朋友……」。但马尔杜克只在事后才声明自己有智慧,而且并没有讲到巴比伦的情形,和它未来的命运。以赛亚则预言,古列从出身直到事业的巅峰,都是一位更伟大的「朋友」在计画、督导。选召(15节):参12~13节(召呼)。神全权的呼召是圣约(12节)、创造(13节),和世事(15节)最重要的因素。

  16. 神的话再一次是起始者,是肇因;此处论到差派匿名发言人之事。不过,这里告诉我们,差他的是全权上主( ʾaḏo ̄na ̄y yahweh ;和合:主上主),他又有(被赋予)祂的灵。在这几章中,惟一得着神的灵之人,就是那位仆人();在第三首仆人之歌里,神的称号「主雅巍」出现之处,紧接着提到,祂赐予()、引导(),并帮助()仆人。此外,当仆人在五十六至六十六章中重新以征服者的身分出现时,六十一1一开头便说,全权上主的灵在我身上。112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一节乃是神仆人所插入的话,因他是对等经文3~6b中宣告之「新事」的运行者。这几段经文的平衡,是用结构来辅助解释的最佳例子:早先的事(3~6b节)、新事(6c~7节);古列(14~15节)、仆人(16节)。当然,这里插入的话令我们感到突然,但仆人这样从背景中踏出来讲话,却并无不妥之处。第一,它与前文相配。神是宇宙的全权统治者(13节);祂对历史的掌管可以从古列身上看出(14~15节);但是,以赛亚所启示的仆人,乃是历史一切走向的高潮。第二,它与下文相配:古列的重要性到四十八20~21就退出了。而22节所引起的问题,仆人是最适合回答的人。这情况就好像一位元演员正离开舞台,而另一位演员安安静静地现身在台上。

  17~22. 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出现。平安的思想拥抱着这几节:曾经可能有的平安(17~19节),和不会有的平安(22节)。中间则为离开巴比伦的大事(20节),以及有如出埃及般的回归(21节)。政治的解决百姓离开巴比伦、回归故园并没有恢复过去曾可以出现的平安。使平安不得临到的,是不顺服之罪(18节),除非罪恶完全对付清楚,否则平安便不会实现。

  17. 救赎主():神既是他们至近的亲属,便负责他们需要的解放。祂已用全能引导历史,兴起古列,那位征服者兼解放者。以色列的圣者:在四十至五十五章中,以赛亚称神为「救赎主」共十次,其中六次就像这里一样,将神为至近亲属的身分与以色列的圣者之头衔相连()。那位圣者应当亲近他们,成为至近的亲属,这是恩典与俯就的奇妙表现,但是它引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不单牵涉到他们是否配得,更牵涉到罪这件事。这位至近的亲属是否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以赛亚坚持将这两个观念放在一起,显然是为了这个缘故。无论神带给他们什么帮助()、无论祂怎样拯救他们()、无论祂获得怎样的胜利()无论祂从他们身上拿去多少担子,自己来背负祂依然是那位圣者。总有一天,祂的圣洁与他们不配的罪之间的差异,必须要面对。以赛亚循着这条路线,为22节突兀的宣告铺路,也为仆人所要成就的灵性救赎铺路。教训……引导:神用祂所说的话在百姓当中工作。拥有神启示的话,乃是他们的特权。首先,这是神对心思(「教训」)所说的话;其次,透过心思而达到意志(「引导」);最后则是在生活上顺服;使你得益处,这是让人得到最大好处的途径。

  18~19. 这几节将17节的主要思想神的话、蒙福之路再加以发挥,不过是用表达渴望的方式,回想过去原本可以有的状况。顺服必定会带来的事,第一是平安全备的幸福向神、向人、向己();这种平安是恒长的,是完满的实况,如河水(),并非季节性的溪流;第二,公义,这里是指:过神视为正确的生活。海浪常代表极大的能力(),这里的想法亦可能如此:这种生活能不受敌对力量的影响,持续而稳健地过公义的日子。第三,因着顺服,神的百姓进入祂圣约的祝福中:后裔……如沙(),包括那特定的福(曾提出),就是子子孙孙都能敬虔。第四项因顺服而来的祝福,是永远蒙神眷爱:名……永不剪除。当然,我们并不是凭着顺服而得到永久的保障,而是说,顺服的生活可以证明我们实际上已经站立在神面前()。

  20~21. 虽然17~18节提到失败的记录,神的怜悯仍然得胜,呼召他们离开巴比伦,进入神所眷顾、赐福的新出埃及。离开(直译:出来)和逃脱都是出埃及的动词(如:)。用在这里,不是要表明有危险,必须要逃离,乃是开始在塑造另一幅「出埃及」的景象。在历史上,回归(拉一~二)的人数并不多,但这并不减损它是神伟大、出埃及式的作为:祂兴起了古列,带他前来,让征服者成为解放者,这是应许得成就的祝福(;又见:)。百姓失败了,未能光荣地进入神所打开的门,但从17~18节来看,这件事并不让人意外,而我们也不应该让这个光景减低此一事件的伟大,他们回应的微弱,不能削减祂为他们所成就的作为。传扬……欢呼(20节):如果他们能光荣地回应,并且顺服,他们的解放就可以成为向全地的见证。其实,这本是震动全世界的大事,但他们并不觉得如此。救赎:把他们的需要肩负在自己身上,并使他们得到满足。干渴……盘石(21节):这是追忆从前在旅途中从来不缺乏神供应(),不过这里用出埃及记十七1~7,乃是刻意的挑选,因为那个例子表明,百姓虽埋怨,神仍然眷顾,而这时候亦然他们虽然不喜欢神的古列计画,满腹劳骚(以下),但却仍然蒙受其中的祝福。

  22.113 改变环境并不能改变内心。他们虽然离开巴比伦,却没有将他们的性情和个性留在那里。他们仍是17~18节的那群人,远离平安之路。恶人是很广的字,正可以总结本章对以色列所有的指控。这个字成了巴比伦经历的碑文。他们到那里是因为犯了罪();他们留在那里时,道德并未改革,甚至也没有承认这方面的需要;他们归回时与出去时没有差别。他们是回到了迦南,但是却仍然需要被带回到神的面前。

102Smart ( History and Theology in Second Isaiah ) 把所有提到古列的资料都删去,认为那是第五世纪住在耶路撒冷的团体对「第二以赛亚」的「重新诠释」。对这个看法,或许提出一个评论就已足够,请注意,Smart 曾亲自责备那些将「以色列」之名从四十九3挪去的人,说他们「违背了经文监别学所有恰当的过程」。可惜,R. K. Harrison (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Tyndale Press, 1970], p. 794]) 赞同Smart的看法。如果预测式的预言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就不能加以设限,而既然旧约没有圣灵感动的过程或「心理」的秘密告诉我们,我们就无从判断何为可能,何为不可能。而从整本圣经看来,名字的启示是不足为奇的(见如:)。

103古列圆柱,见 D. W. Thomas (ed.),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Nelson, 1958), 92-94页;D. J. Wiseman,《圣经新辞典》上册,334页。这是一个宣传记录,由马尔杜克的祭司制作,为要刑罚拿波尼杜斯,因此它决定,每一块石头都要翻过来,以颂扬古列,视他为马尔杜克所兴起的人物,为要刑罚拿波尼杜斯。但,当然,马尔杜克只是把这事放在自己心里,大家都要事后才知道。

104光与暗是拜火教中最典型的主题,有人因此建议,这一节反映出波斯的环境。这种讲法未免过份夸大,因为这两个主题在圣经中也很常见。无论如何,拜火教的人所依据的光/暗二元论之经文,可回溯到西元前一二○○年,所以不能以此为理由,将这段经文的日期定为在以赛亚之后。

105英国圣公会三十九信条中的第十七条。

106以赛亚书四十五8的希伯来文很难翻译(这有什么希奇?),不过意思很清楚。NIV 将希伯来文的大意译出,而它的解释是正确的。参 RV, NKJV, NASB。

107一般的解释为,逃脱的人(20b节)是古列征服之后剩下的人,因此他们能赞赏神的作为。这事(21c节,译注:和合未译,在「指明」之后)指古列的经历,神既能先行预告,就显明祂的确是神。这样的说法大致符合这几章,可是与直接的上下文无法密切配合,也不符合四十四24~四十八22的结构。

108取自 T. Olivers, 'The God of Abraham praise'。

109取自 J. Newton, 'Begone, unbelief; my Saviour is near'.

110以赛亚「早先的事」和「新事」的用法很有弹性。「早先的事」可以泛指过去的事()、与未来的征服者有关的事()、或出埃及();「新事」是仆人的事工()、和从巴比伦归回();必须由上下文来决来。在这里,把早先的事视为指古列的兴起、新事视为回归(Skinner),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这段里面,早先的事必须对以色列有利,但一位征服者的到来,对他们并没有好处。Whybray 认为,新事是巴比伦的倾倒与归回,但是,按他的第二以赛亚假设来说,这怎样可能?那「新」的、从前从来未听过的,怎么会是耶利米和以西结已经预言的事?

111MT 为 beḥartîḵa ̄ ,「我拣选你」;Qa beḥantîḵa ̄ ,「我试炼/炼净你」。从经文来说,这样的变动十分小。当考虑的乃是意思是否相配。既然以色列的「银子」都是「渣滓」(),熬炼下来恐怕一无所剩。然而若说,这块银子是在「火炉中」,而神「选择」将整个过程设限,并且「更新祂的拣选」,便配合得恰到好处。

112以赛亚九次提到圣灵的赐予()。其中有五次和弥赛亚有关。

113有些注释家怀疑,这些话是否为原文所有。F. Delitzsch ( Commentary on Isaiah [T. & T. Chark, 1873]) 和 Young ( Studies in Isaiah ) 说 明了其意义,但是并没有解释它们在这里的地位。Kissane ( The Book of Isaiah ) 观 察到在五十七21有同样的字,他相信那里的字是原文所有,但是却认为这里是误植。Whybray ( Isaiah 40-66 ) 认 为,或许两处都是编辑的评注,要将经文分段,可是他并没有提出理由来支持这个看法。


49
以赛亚书第四十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 更奇妙的拯救:仆人的工作(四十九~五十五)

  前面对以色列之罪的强调()、仆人出乎意料的插话(),以及百姓虽从巴比伦归回,但仍需被带回到神面前的认定(),都预备我们进入四十九至五十五章,即仆人的拯救之工。他肩负双重任务,与以色列有关,也与世界有关(),而当他完成了背负罪孽的伟大之工(),呼召之声临到锡安(以下),也临到世界(以下),要他们欢喜快乐、白白地进入他完成的恩典中。

i. 仆人的双重任务(

  第二首仆人之歌,以赛亚书四十九1~6,与四十八1~22的关系,正如第一首仆人之歌与前一段的关系一样。在那里,外邦人的需要已清楚陈明(),所得到的答案为一项消息:神已经准备好一位仆人,他会为无助又无望的世界带来公理神的启示(~4)。接下来,有一项新的因素进入这条公式中。以色列,那「官方的」神仆(),正受捆绑,又盲目、又犯罪(),不配来完成这任务;以赛亚对以色列之需要的感受,在后来的篇幅中分量愈来愈重,直到四十八1以下为高潮。这便提示,仆人要再度登上舞台的中心,证实他从前所蒙的呼召,要使雅各归向祂……使以色列……归回),同时也要施行……救恩直到地极)。仆人的工作内容在此重新写过:他仍然受命要向全世界工作,正如四十二1~4,但是此处,配合四十二18~四十八22的发展,他的优先任务将与以色列有关。他的见证分为两部分。

a. 第一个见证:以色列应有的样式(

  1ab. 是对全地的呼召,直到最远之处(海岛、12),也是对其中所有居民的呼召( leummîm ,是一通用的字,可能强调人的成分)。因此,这个见证的开端正如它的结尾(6节)一样,都具普世性,对所有人类传出一个资讯(1节)、完成一项工作(6节)。当听我言:先知极少向普世的人说话(),但无论是耶利米(即使他曾蒙召,要向列国发言,),或是其他先知,没有一个人说过,「当听我说」,好像这里一样。只有以赛亚用到,而且单单指神()。那么,这位仆人怎能这样向世界说话呢?他要求普世都听他的话,是根据1c~3节所列的资格,这正如马可福音九7「你们要听」一样绝对。至少他绝不「只是」先知而已!

  1c~3. 仆人举出他呼召世界的理由,是因为他的地位(1cd节)、他的预备(2节),和他的为人(3节)。这段总共有八个成对的诗行,作者很谨慎地加以平衡:每一对的第一行(选召……口……箭……仆人)是与事奉有关:呼召、预备、功效、地位;第二行(名……荫……箭袋……以色列)是与个人的身分和隐密性有关。出胎……出母腹:直译「从/在子宫里……从我母亲的身体里」。这位仆人是真正的人,不致事后被人追想成神。不过,他既是神的先知(),便是一位特别的人。在论到弥赛亚的时候,常常有这类提及他母亲的话:七14;创世记三15;诗篇二十二9~10;弥迦书五2;而那难解的耶利米书三十一22可能也应当包括在内。选召(√ qa ̄ra ̄ʾ )从来没有用于「呼召」先知,但却用于指神全权的委派〔如四十26(众星),四十一4,四十四7,NIV「宣告」(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以色列()、古列(),和仆人()的委派。因此,这里的思想不是「选召」他作先知,而是神以全权征召他,赋予特殊的地位与使命。(2节):仆人有先知的任务。愈锋利愈好用。古列有一把快刀(),但是仆人的性质却截然不同:这类战争的意象是表达和平之福音的效力(;参:)。磨亮的箭:箭的头常要磨光,以配合空气的动力,否则粗糙面将有碍射程。为近处的遭遇战,为从远处进攻,这样的对比暗示仆人装备齐全,可以面对各种争战。箭袋:仆人是在神亲的眷顾之下,也是为了神亲自挑选的靶子而保留的。仆人,以色列:以色列原是个人的名字,后来才成为国家之名,这个名字代表一份责任,要实现亚伯拉罕应许中的普世祝福()。整个重责大任全都加在一个人的肩头上。以赛亚如今将这份责任作了完整的说明。他已经看出国家这个仆人的不配()他们实在不配,甚至不能再用这名字()。这样一来,神是否承认自己失败了?不,祂已经预备了一位配得过的以色列!这位属神的仆人是为这任务而模造的,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是那惟一配得过这名的人。114展示我的荣美(直译:美丽;和合:得荣耀),在旧约中共出现十三次,其中以赛亚书共九次。在其他经文中,神展示祂荣美的方法,都是透过祂亲自作成的事(),但是在这里,却是透过为祂而作的事。别处是用复数来指所展示的荣美之物;这里则只有仆人一人。这句话从未向任何一个人说过,也未向以色列,或以色列之内任何一个团体说过;以赛亚是用一个很独特的说法,来讲一位他认为非常独特的人。

b. 第二个见证:运行者、任务和结果(

  对自己的重大任务感到灰心丧志的仆人(4节),变为朝气蓬勃(5节),他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也得到神的保证(6节)。

  4. 劳碌是徒然;尽力是虚无虚空:费尽了所有的力气,却一无所成。如果这位仆人便是耶稣基督,我们不禁要问,在祂里面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黑暗面呢?客西马尼并不合适,因为那里的黑暗是由即将临到的状况引起。但是在福音书中,耶稣一直面对拒绝、不信、偏见与误会。他曾感叹说:「……要到几时呢?」()他曾因门徒不能了解而忧心(),并且预知最核心的门徒也要失败()。或许这些分布在耶稣事工中的点点滴滴,被以赛亚用这一句话表明了出来。然而 ʾa ̄ke ̄n ):「但是实际上」,是强化的连接词,表示与前面反向。每当绝望感前来威胁,总必有化解之道。当得的理是回应说「我是个失败者」的灰心。直译为「我的判断是在乎神」。我是否为失败者,是由神来判断。我所能作的,只是尽心尽力的摆上,至于其他,就全交给神来定夺。我的赏赐是回应灰心的另一面:「一事无成」。但这也是神的事;只有祂能「叫它生长」(;参 AV)。对灰心的回答,乃是仰望神,承认祂的全权,并以信心安息在祂里面,知道祂会完成祂的美意。但是请注意,以赛亚在此所预见的仆人,是一位真正的人,经过试验,亲自走过信心考验之路,而在一切似乎皆为虚无 to ̄hû ,无意义)、虚空 heḇel ,没有实质,短暂易逝)的时候,仍能说,我的神

  5. 这一节的开始,是仆人(重新?)领会到神的手在他身上(5ab节),而结尾为他感受到自己在神面前的尊贵(5e节),以及新的属灵活力(6~7节)。在这节中,他让我们看见胜过灰心的另一个秘诀:神所呼召要人成就的工作,永远不会是失败;凡顺服呼召的人,在神面前有极大的尊荣,也有用不尽的力量。在子宫中(和合:出胎)和第1c节相同,说明人生每一个经验,始自成胎,以至一生,都是磨光刀、磨平箭的过程(2节)。神的每一个仆人都是如此,所以灰心并无立足之地:「祂的美善所开始的工作/祂会以大能的膀臂来完成。」115使雅各归向k:仆人重新得力要完成的使命,是将雅各……以色列带回到神面前,116成就与巴比伦回归灵里相对应的部分(),实现四十三22~四十四23所应许的事。一直是(和合:成为)我的力量,即,一向如此,即使在被灰心的黑暗包围之时亦然。

  6. 这位仆人以色列(3节),第一,与以色列国不同,因为他的任务是要将百姓带回来:这个国家不可能救自己脱离罪。第二,他是真正的以色列,也是惟一的以色列,因为他要去作以色列所应当作的事()将世人召聚起来。以色列中得保全的117四3描述「剩在锡安」的人为(直译)「写入生命」的人,就是早已为神注定、要得到祂所应许的洁净之人()。同样,仆人的任务,不是要把自称为以色列的人都带到神面前,而是要将神所「保守」、要得洁净的人带来。光……救恩:仆人本身便是世界的光(、5~9)。我们应当译为「以致你可以作我的拯救」。因此,「你是我的仆人」(3节)就与「你是我的拯救」互相平衡。世界将发现,他是他们所需要的亮光,同样,他也是他们所需要的拯救。这项任务超越任何先知的能力,也不是任何一个凡人所能达成的。

ii. 神的肯定:普世性的成功(

  第一首仆人之歌()设置了一个模式,就是加上一句肯定的「尾声」(见),后来各首歌也都遵循。在这里,神肯定仆人对全世界的重要性,预言外邦人会顺服他(7节),而后用复兴之以色列的来加以平衡(8节);以色列出埃及式的归家之旅(9节),又用普世性的大聚集(11~12节),和对全宇宙要颂赞的呼召(13节)来平衡。这位仆人蒙召去做的事(1~6节),有神的话作保证(7~13节)。

  7. 以色列(NIV 第 b 与 h 行)是指这位仆人。在四十九至五十五章中,是以锡安来称呼国家在四十八1的争论之后便是如此,因为它已经失去用这个名字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已归给这位仆人(3节)。神按着祂完备的性情(圣者),成为至近的亲属(救赎主),满足祂仆人的各项需要,并且保证他必定成功。以赛亚很清楚,仆人将被他自己的本国所藐视,又被世界(官长……君王)所辖制(服事;和合:虐待),但那信实的至近亲属会带领祂的仆人经过这一切,一直到君王……起立,首领……下拜。起立与下拜之动作的对比,暗示完全的尊敬与推崇。

  8~9b. 这里提到人……地……业,显示此处的主题为仆人将为称为神名下之人所作的事。他透过祈祷(8b节),并以立约之人的身分(8d节)带来四项祝福:复兴(8f节)、得地(8g节)、解放(9a节),和改变(9b节)。拯救包括「当你需要我救援的行动」显示仆人受到胁迫,也包括更广的意义,指仆人为别人成就的事。成为约(和合:作中保):他本身会成为圣约,意思便是,惟有在祂里面,与祂联合,才能享受圣约的祝福。再分派(和合:承受):直译「使承受产业/拥有」,即,使真正得到、保有地业。以赛亚是以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来看未来。从约翰福音十八36和使徒行传十五15~18的亮光看来,土地、复兴、被掳之人,和黑暗,都是象征用语,讲到属灵的祝福。

  9c~10. 从前离开埃及时,一路上都蒙神的眷顾,如今在这个用心灵回归神的旅程中,神也有所供应(9cd节),牧场就在路旁,亦即,随手可得,而净光之地成为丰肥;所受的保护(10ab节),顾及从内在由而来的软弱,和外在由炎热烈日炎热是译 s ̌a ̄ra ̄ḇ ,这个字可能指「海市蜃楼」,由上下文看,是指失望的威胁)造成的威胁;并得到监护(10cd节),因为整个旅程都在神的督导之下。神将百姓放在祂心上,怜恤(√ ra ̄ḥam ,这样的爱既如母爱,;也如双亲之爱,)他们,在祂的眷顾之下(引导……领),进入祂的丰盛中(水泉)。

  11~12. 普世的大聚集是无一事能拦阻的:众山,原来会挡路,如今变成大道。没有人会迷失:大路修高,超过旁边的田野,不会找不到。距离(远方)或分散(北方……西方)都不能使他们却步,地点的生疏也不是难题:艾斯万(和合:秦国;小字作「尼希」)只是揣测,原文为 sînîm 118很可能以赛亚是刻意用模糊的字。即使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神都知道,而祂也会从其中带出朝圣者来。

  13. 乃是对比的实物,构成了整体。众山或许是被选为传报好消息的地点(),也或许代表坚实的大地,从前被人的罪所败坏,如今得到自由,因为神的儿女已得着自由()。欢呼……快乐……歌唱:唱歌表达出神的百姓白白进入祂完工的境界,是何等兴奋()。神已经作完所有的事;他们只需要欢唱就可以了!祂的百姓:正如四十五17和25,由上下文看来,以色列应该包括普世聚集的所有百姓,所以这里祂的百姓乃是接受仆人工作的人(5~6、7~12节)。困苦:被践踏之人,在这里是指他们在灵里的需要与无助。安慰是神所作的事,怜恤(见10节)则是神的感觉。

iii. 国家与仆人的对比:相应不理与充分回应(

  在13节的欢欣之后,很可惜却出现埋怨的声音(14节),跌入低潮;不过,这光景成了以赛亚第二阶段论证的基调。经过多年的空置,锡安一片废墟,残破不堪,而这正是百姓的写照,我们在四十27,四十五9~11,四十六8~12已经看见,他们意志消沉、思想灰暗、满腹牢骚。虽然这些人看重自己的忧虑,过于神的应许(),但是仆人却以信靠与顺服向神回应()。四十二18~25显示,以色列不配、不适作神的仆人;如今的仆人却与之反向,显出自己有资格承担这个职务。一方面,神向锡安提出保证,要她信靠(),但她却不肯;另一方面,神预先警告仆人,前面会有苦难(),但他却仍全然委身。这位仆人,就是现今的以色列(),与曾为以色列的锡安(),两者实有天壤之别。但是神并没有放弃祂的子民,仍然试着要用丰盛的应许来赢得他们,使他们能信靠祂。

  必不忘记的应许(

  14. 离弃……忘记,等于「不在眼前,不在心上」。上主(雅巍)是那位拣选、救赎在埃及被奴役之子民的神():祂现在怎会忘记自己被掳的百姓? ʾaḏo ̄na ̄y )是全权者,祂不受强制,无可阻挡。

  15~16. 母亲与婴儿的关系乃是依赖(吃奶)与生命(她所生的儿子,直译「她身体之子」),但是,即使这种关系会失败,神仍不会失败。是强调语,「至于我」。神不忘之爱,超越世上最大的爱。看哪,暗示一个动作,伸手出来让人检查,上面有自己因爱所留下的伤痕。你的墙垣,或许是指他们沉痛诉求中的毁坏墙垣(),或许是指神为新耶路撒冷所设计的蓝图。

  兴盛的应许( 家人的团圆119,就地上的光景而言,是最让伤心的父母感到安慰的事。

  17. 使你荒废的,在希伯来文是两个动词,「毁坏你、使你荒废」,彷佛主在向可怜的锡安保证,祂了解被毁坏,以致荒废的过程是何等可怕。

  18~20. 这里神应许三方面的改变:不孕妇人得到重新开始的喜乐,好像新妇(18节);空置之城会充满了人,不受威胁(19节);新的居民能够积极前瞻(20节)。

  管辖世界的应许( 锡安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先知所应许的聚集和增添究竟是什么(20节)?怎么会发生?这并不是自然的发展(21节),而是神在全世界的作为(23ef节),包括让全世界为神百姓得好处而服务(22~23d节)。这件事的背景,为十一12的弥赛亚旌旗,二十七12~13的欢喜之日,和四十四14~25的普世异象。荒凉的改变,将在五十四1~17解释。以赛亚在此用荒废之城、被掳之民、不孕妇人,和普世团圆为意象,不过,在四十九1~6、7~13的布景衬托之下,可以看出这改变乃是仆人工作的成果将百姓和世界带回神面前。

  21. 丧子独居:既无丈夫,又无儿子,双重绝后。流亡的、被拒的(和合:被掳的、飘流在外):「被掳的、被赶逐的」,指属于别人,且被自己人拒绝。

  22~23. 招呼:「举手」。神有全权,祂只要作一个动作就够了。外邦人(直译:列国)……万民……列王……王后:无论是庞大的组织,或是其间的重要人物,只要神一招手,世界就会前来,按照锡安儿女的情况提供服务(抱来……扛来),照顾个别的需要(养父……乳母),并且是用真正臣服的态度来服事(下拜……)。这里和四十五14一样,以服事的图画强调一项属灵的真理,即,凡要与主的百姓联合,就必须先顺服他们()。这里的意象为政治的臣服,但实际上乃是灵里的亏欠感。盼望乃是「等候」(存期待的态度,)。

  解救的应许(

  24. 呼召锡安的儿女归家,首先要粉碎捆绑他们的势力〔战士(和合:勇士)抢去的,24节〕,但还有一点:勇猛的人是修改过的经文;120MT读为「公义的」(和合:该)亦即,解救被掳之人,不单需要有力气,还需要有合法性。如果他们是依法成为囚犯,或掳人者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权利是否能遭否定呢?

  25. 24节的两个问题都得着回答:战士甚至勇猛的人必须向更高的力量臣服;此外,神提议,要与那些自称有权占有祂百姓的人,依法来理论:这里相争是指按照法律「为案情辩护」。神的全能足以击败任何敌人,但祂不会随便滥用,一定会按照法律的裁决来行(),祂不会违背自己的公义性情,甚至连敌人的权利,祂也不会侵犯()。

  26. 吃自己的肉,和喝自己的血,这两幅图描绘出被围困的可怕光景。实情则为,凡与神和祂的百姓为敌之人,必经历到罪的自我毁灭这是圣战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将带来普世的启示(凡有血气的必都知道),让人知道神是雅巍(上主)祂就像在埃及时一样,会拯救祂的子民,击败祂的敌人;祂是救主(√ ya ̄s ̌aʿ );是救赎主,或至近的亲属();是雅各的大能者大能完全在讲权力的属性,神绝对的力量与不配的雅各之福祉,紧紧连在一起。


50
以赛亚书第五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救赎的应许(

  1. 以赛亚继续追究四十九24~25所提合法性的问题。他提出两幅图画:离婚与奴隶制。根据申命记二十四1~4,离婚包含了一系列事件,使恢撤销来的婚姻成为不可能的事。这里缺少休书,显示整个过程根本还没有开始。至于奴隶,在付不出欠款时,债主便可以将负债者的儿女当作自己的奴隶,这是合法的(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债主拥有一切权利,负债者毫无权利。这两个例子都牵涉到法律问题。但是,这些情况是否适用?离婚是指控失败的一方爱情不专;奴隶制是指控该有主权之人软弱无能,该有资源之处缺乏供应。然而,眼前的真相却截然不同,因为这一切乃是罪孽 ʿawo ̄n ,1f节)、内心的忤逆(),和过犯 pes ̌aʿ ,1g节,即「刻意背叛」)的当得报应。,参:士师记二14,三8,四2,十7。

  2~3. 为何无人……?既然锡安的废弃不能用离婚或奴隶制来解释,就不能视之为不可逆转的决裂,或合法的拦阻;因此没有理由可以自怜绝望。如果神定意要呼召他们归回自己,祂可以这样作;祂是被得罪的对象,不是他们!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回应?这里的字口气非常强「连一个人都没有……完全没有一人」与仆人单独回应的声音(4节)成了生动的对比。膀臂……缩短乃是「手……短」(直译)。五十九1出现「短手」的概念(见:),因为「手」是用来指(经济)资源(力量不够=「手不能构到」;)。动词救赎包括「付出代价」()以获自由。所以,这里是愤愤不平地在问,难道神的现款不足,不能买回祂的妻子()、赎回祂的奴隶,或为他们的罪孽付出当付的代价简言之:难道神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吗?第二个问题为,祂是否有能力来拯救(直译:救出;即,从掳人者的手下救出),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则是指向创造的证据(2e~3节;参:)。神的能力超过受造万物,显示祂想作什么、祂应许了什么、祂提出什么威胁,无一不可办到。祂尤其能施行戏剧化的改变,无论在地上(2ef节;)、在动物界中(2gh节;),或在空中(3节;)。以赛亚所用来展示神能力的例子,也可显示神拯救的干预作为,祂会为自己的百姓在仇敌身上显出能力来。而不向这样一位神作出反应,实在毫无借口。

  顺服的以色列:回应的仆人( (这一段的说明,可进一步参五十三7~9的注释〕。神愤慨的抗议(2~3节),被一个新的声音打断。这里有一位与第2节「完全没有一人」反向,他实实在在听见了,而且作出了回应(5节)。发言者是用第一人称,但是并没有说明自己是谁,直到「尾声」(10~11节)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听见的声音是仆人在说话。四十九7的提示常不为人注意,其实由此可以看出,仆人是位受苦之人(「被藐视、被厌弃」),而且这里描述了他被压制、极痛苦的感受,又追溯这事的原因因他定意顺服神。此处四次提及全权上主(雅巍,那位拥有绝对能力的拯救之神),都是强调语法(4、5、7、9节),并将整个见证分为几部分。

  4. 由于全权上主的赐予,他得到受教者的舌头,(直译)「曾经/现在正在受教者的舌头」:简言之,即「门徒的舌」。同一个字( limmûdîm )在八16译为「门徒」。由于他受到神的教诲,要如何说、说什么,因此他的言语事奉便十分有功效: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译为扶助(√ ʿûṯ )的动词,别处都未出现过。对它含义的建议,包括「倾向于=安慰」、「回应(需要)」;修改的建议,包括「牧养」和「照顾」,但最早的建议仍有可能,即将此动词与名词 ʿe ̄ṯ (「合宜的时刻、时节」)相关,因此意为「恰恰合宜」、「话说得合宜」。121这就强调出仆人「先知」的角色,而这亦是整个段落的主要特色()。疲乏:在生活的要求之下「昏倒」。在4cd节,话语从所说的转到所听的。其中的转接没有说明,但却显而易见:惟有听见话语的人,才能与人分享。他的见证包括:经验(祂提醒)、时间(早晨)、定期(每早晨)、目标(我的耳朵去听,直译「听见」),和性情(像一个,直译「那些」,就是受教者,或「像门徒」)。是神采取主动,叫醒祂的仆人,每早晨与祂相交;神的话是中心;目标是将真理通过耳朵传到心里这正是作门徒的基本要义:「晨更」并不是为那独特的神仆特别预备的,而是所有门徒的标准课程。

  5~6. 在每早晨的门徒训练中,仆人学到神的旨意。在这样的一次课程中,神开通我的耳朵(直译为单数)。下面的没有违背暗示这是有关顺服的事,他在这事上没有违背退后:直译「向后溜走」,回避的动作。换言之,他领受到的启示对他有所要求,而人的自然倾向是「退缩」。所以,他已经展现出自己的决心,第7节这点又重复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将下一个动词译为「决定性的完成式」:当神的旨意启示出来,「我定意要给出我的背……不藏起来……」。此处警告,未来必有艰难,而他勇敢面对,定意接受,坚心熬过:鞭打()、凌虐(腮颊)、无耻的羞辱(辱我吐我;见:)。

  7~8. 全权上主曾装备、教导(4节),并呼召仆人因顺服而忍受苦难(5~6节),如今同一位神要陪伴他、帮助他。仆人对神帮助的体认(7a节)刚强了他,使他相信自己能作到(7b节),因此他决心进行这项任务(7c节),并充满信心(7d节):义乃在他这一方,神必会为他辩护(8节)。抱愧……蒙羞(7节):这两个动词是同义字,意思为,既已将手放在这一个犁上,就决不会出现委身不实的情形。硬着脸面:参,路加福音九51,「定意」(直译:脸定了方向);九53,「面向」(直译:祂的脸向)。称我为义的:在四十五21和四十九24~25,这个字强调律法的约束力必须持守。因此,这里仆人与逼迫者之间的冲突,是用法庭景象来描述。无论神呼召他要去作的事是什么(5节)、无论那必须经历如此的痛苦(6节)、需要如此重大决心(7节)的事是什么,它必须满足所有律法的要求。相近(8节)在用法上与 go ̄ʾe ̄l (救赎者,至近的亲属)平行()。控告我(和合:与我争论):仆人在被告席上,但是他相信,无论什么控告(8b节)、无论是谁提出(8d节),都不会成立(、19、24;、14~15、41;)。

  9. 法庭的景象持续,但是重点改变了:仆人不但对判决很有把握(8节),也对敌人的败亡满有把握(9节)。既然神在他这一边,谁能敌挡他呢?这不是基于宠幸,也不是基于能力的超越,而是因为所要加给他的罪名一项也不成立。定罪的意思是「证明我有罪」。内在(渐渐旧了)和外在(蛀虫所咬)的因素会让指控他的人转瞬消亡。

  仆人的榜样与决定( 前两首仆人之歌()的「尾声」肯定了仆人的任务;这一首及最后一首()的「尾声」,是呼召人要对仆人作出回应。这几节共同的概念为(10d、11c节)。其中有两种人:一种(10节)没有亮光,但听从神仆人之,以倚靠和信赖来面对黑暗。还有一些人(11节)则试图用他们自己作的火来征服黑暗。第一群人的遭遇没有说明;第二群人则遭到神敌对的反应(11e节),而躺在悲惨之中(11f节)。那位完美无瑕、所有指控皆无法成立的仆人(8节),以自己作为我们的榜样(10节);那些拒绝他道路(11节)之人,和指控他之人(9节)的命运相同。他既然顺服(5节)、信靠并倚赖(7、9节),凡是以他为榜样的人,都当照着去行。

  10~11. 敬畏上主听从祂仆人是平行语。敬畏神之道,便是顺服仆人。黑暗……没有亮光:对他而言,顺服之路(5~6节)带来了黑暗之路。他既是榜样,他的经验也成了标准。倚靠:「靠着」。凡是选择在面对人生黑暗时,倚靠自己办法的人(11节),不单没有其他资源可用(行在自己的火焰里),而且,他们既拒绝了那可信可赖之路,就会招来神的反对。神的与他们作对。悲惨 maʿaṣe ̄ḇâ )只出现在这里,但是它的动词√ ʿa ̄ṣe ̄ḇ (如)保证其含义为忧伤、痛苦和不快甚至指「痛苦之地」,尤其指受神咒诅的罪之痛苦()。


51
以赛亚书第五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v. 瞻望救恩:儆醒的余民(

  在以赛亚逐渐解说仆人的过程中,五十10显得相当重要。当仆人第一次出现在四十二1,把他与四十一8的仆人(即以色列)相连,是很自然的;但是,在以色列暴露出瞎眼、被囚、灵里犯罪()的真相后,这样的辨认已经不可能,而四十八1和四十九3更将失去使用这名字的以色列,和那位惟一配拥有这名字的仆人,作了彻底的对比。五十4~9对仆人见证的尾声,把状况再往前推进一步:仆人成了所有要过信靠生活之人的榜样换言之,仆人的身分并不是国内那些相信的余民。在八9~20,以赛亚指出余民的特色为敬畏神()、以祂为避难所(14节)、忠于祂的「训诲」、「律法」,和「话语」(16、20节);但是,既然「敬畏」和顺服都以仆人为中心,他就成了分辨相信之人()和不信之人()的标准。依据这个观念,五十一1开始了下一段,其开头便是向所有追求公义寻求上主的人说话,亦即,向忠心的余民讲话。这一段前后连贯、一致:前面三个要听的呼召(、7),与最后三个要儆醒、采取行动的呼召()相呼应。中间则是求神行动的生动呼吁(),接着为一段穿插的默想()。

a. 聆听的命令:救恩的应许(

  这三个呼吁有顺序:第一个(1~3节)是向余民说话,应许要安慰锡安(3节)。不过,这个应许是以亚伯拉罕(2节)和伊甸园(3节)的光景来描写;而对于普世的含义,则在第二个呼吁中(4~6节)探讨,说明此应许会临到万民海岛(5节)。第三个呼吁(7~8节)是肯定,所有反对的力量都会消逝(8ab节),神的旨意会存到永远(8cd节)。

  亚伯拉罕、锡安和伊甸( 第1节的,与第2节的相同,就是那位呼召亚伯拉罕的神;但是前面一个说当听我言(1节)的,乃是仆人()。我们是否能说,以赛亚开始暗示,仆人不只是有人的出身(;在将这个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1~2. 追求……寻求:这两个动词都属于宗教辞汇,指专注献身的态度。(「追求」,见:;「寻求」,见:)。两者都只是表达决心或委身;「追求」并不代表要得到什么,「寻求」也不意味在找寻失落之物。相信神的人追求公义意即,不断要使他们的生命符合神所启示律法的标准而寻求神的同在。亚伯拉罕撒拉(2节)原本无后,但神照祂的应许赐下了子嗣、万国,和君王()。以赛亚并不是在思想,从不能生育到有后代,是在人不能、在神却能的事;他的重点为这位先祖的单一性(他原是一人,后来变成多人;和合:增多),而以这点来衡量神所能成就的事。

  3. 安慰……同情(和合未译)都来自同一个希伯来文动词,如四十1。重复使用是表确定的片语用法()。在荒场一字的背后,含有枯干的意味,因此指一片光秃。旷野,一般是指野地,没有耕作之地,而荒废地(和合:沙漠)正可表达原文的含义(死海被称为「荒废地之海」,)。这一幅改变的图画不毛之地转为肥沃、野地变为井井有条、荒废地变为丰富高潮为伊甸的复兴,这个意象超越了秩序、美丽,和丰富,更包括咒诅()的废除,和大自然的复兴,回到造物主的初衷:新的大地。

  世界、光,和救恩( 至少从这一段可以肯定,当听(直译:留心;如和合本)我言很可能是仆人的声音,他是根据他的神性在发言。这几节多处让人想起第一首仆人之诗(、5~9),其中提到公理公义。四十二5的受造界表明,神能透过祂的仆人,用祂的能力行出祂的计画;在此,受造界短暂存在的消亡性,则衬托出祂救恩的永恒性。同样,膀臂(5节)是为第9节作预备,并前瞻五十三1。

  4. 我的国(和合:国民): leʾûm 一字若作复数用,意思是「众民」,但是单数除了此处以外,只出现于箴言十一26,十四28,和创世记二十五23,那里将雅各的后代与以扫的后代区分出来。以赛亚可能是想到这点,而指出,在所有的后裔中,有一族人是真正的百姓就是第1节中那些「追求」的人。在二2~4,神的城发出律法,因而吸引万国,以赛亚把这项真理放在这里。公理,如四十二1~4,这个字是指神启示的真理,神心意决定性的宣告。

  5. 在人方面,公义是指要仿效神所启示的性情,遵照祂的声明,这是祂真百姓的标记(1节);在神方面,这是指神一切作为的品质和标准为祂百姓所作的事()、为祂的仆人所作的事(,「称义」=肯定我的义),或祂仆人的作为()。在本节中,救恩是神作的;公义是整件事的品质。祂的拯救之工满足祂公义的要求。我的膀臂(5c节)原文为复数。这可能是一种强化式的复数,指神亲自行动的完满性。这字还有一次用复数指神,出现在申命记三十三27:从前只为以色列专有的,现在世界也可以拥有。122公理(和合:审判),神确定的真理;海岛),「地上最偏远之处」;等候……期望(和合:倚赖),参四十二4。他们怎样等候、期望?世上总有人像哥尼流(徒十)一样,渴望更大的亮光,但是,从更深一层而言,人心的深处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渴望,盼望能过真正像人的生活这是受造界的「切望」()。透过仆人我的膀臂(见),人的生命将成为真正的生命()。

  6. 神普世的救恩(4~5节)亦是永恒的。在我们经验中最恒长的事天……地,以及人类的延续(居民)都是短暂的,但是那能满足神公义的救恩,却非如此。消散,「吹散」,「跌成粉碎」;旧了,服在它本身的消失性之下;像飞虫可能只是「也相同」。123长存……不废:直译「存在……不被粉碎」。「存在」指内在的永久性,「不被粉碎」指不受外力影响。

  知识、沉着,与信心( 凡是知道的人就无需害怕,可以安心,有把握一切都将变好。

  7. 什么是对的乃是「公义」。他们所「追求」的公义(1节)并不是外在的规条,而是内在思想(知道)和的实质是他们个人本性的中心。但是他们的为人却遭惹仇恨,带来辱骂或「嘲弄」,和毁谤这个动词只出现在这里,但是在四十三28有一个很近的字(「讥讽」;和合:辱骂;亦参:)。动词(√ ga ̄ḏap ̄ )只有一次用于用口舌谩骂(「恶言相向」,和合:声音;);其他七次的用法,都是亵渎神。这意味以赛亚所用的字力量很强。 ʾenôs ̌ )是指会衰败的人这些人的反对也将如此!

  8. 信心可以看出,无论人生的敌人显得多么强壮、漫无期限,但毁坏他们的力量正在运行,就像衣服里的蛀虫虫子(8节)。吃……吞(和合:咬)是同一个动词,用了两次,又是生动的重复用法(参3节)。公义……救恩,参5节;长存(直译:存在),参6节。永远表明本质的永久;万代,表达在人类经验中的永久。

b. 戏剧化的请求:过去与未来的出埃及(

  就如四十五8紧跟在四十五1~7之后,五十一1~8的应许也激起兴奋的诉求,要神不再耽延,立刻行动。说话的人是谁?不会是仆人,因为他乃是神的膀臂(),就是诉求的物件;或许是先知在发言,他因着刚发布的异象而激动起来,无法自已;也有可能是相信的余民在说话,他们渴望这一切立刻实现,因为这正是他们所要的。其实,向神的应许当有的反应,便是为应验而迫切祈求(参:)。

  9. 兴起!兴起!:这里的迭语代表诉求时情绪的强烈。出埃及记二24用拟人化语法,说神彷佛经过许久之后突然想起来,同样,此处从人的眼光来看,似乎神去睡觉,忘了祂的应许。但这只是拟人化的措辞,表明在求神行动,好像我们突然间想起有一件事早该作好了,而赶忙急急去处理。:神在约书亚记五13穿着军人的衣装,祂的服饰显明祂的身分,和祂的意图。神既「以能力为衣穿上」,便是统帅所有神性情中的能力,定意要采取行动。上主的膀臂,就像这几节中许多辞汇一样,都是回顾出埃及的事(;参:)。「手」是象征亲自行动,而「膀臂」则象征行动中个人的力量();此处是神亲自以祂的全能在干预。旧约所有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被称为神的膀臂。反而,是「膀臂」与摩西同在()、加添了大卫的力量()。这个比方是要神亲自行动。拉哈伯也是海中的怪兽(和合:大鱼),在迦南人和巴比伦人的神话中,它是无序所化身的神,而海的动荡、威胁,便是其特色,造物之神只马尔杜克必须先制服它,才可以进行有秩序的创造。当然,圣经不承认在创造之前有这类相对势力的争斗,但是,利用海与拉哈伯的说法,来肯定神独一、全权的能力,却未尝不可(以下;)。以赛亚并不是默许这类「神只」的存在,却用这种方法表明,神的百姓对祂的忠诚,常会受到其他虔诚信仰的挑战,可是历史显示,他们的神乃是独一之神,祂的能力足以制服一切的仇敌。过红海(10节)是一个例子,显明「海」尽管可怕、无序,却只能按照神的吩咐而行()。无论是不可穿透的物质障碍,或超自然的力量,无一能拦阻祂。

  10~11. 见三十五9~10的注释,那里以赛亚已经写过同样的话。参,四十八22在五十七21重复出现。他以插入同样的用语和思想的笔法,将整个作品结合起来。这里的赎民,是回顾出埃及记六6,而救赎的民则是展望神未来的作为,实现祂公义的救恩(5、7节),及锡安的复兴(3节)。第9节的祈祷,在神出埃及式作为(10节)的影响之下,音调转变,成了充满把握的歌声,以信心瞻望前程(11节)。124

c. 间奏:最后的指示(

  (和合未译)……我(12节)的重复,回应了迭语兴起!兴起!(9节)「我非常之清醒,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乍看之下,这几节似乎让人怀疑经文的可靠性:12a节的是阳性复数;而12bc节则是阴性单数;13~16节却是阳性单数!13~14节的抖缩的(和合未译)俘虏,但在15~16节,却是肩负全地使命的先知人物。125要把这些协调起来,并不费力,但是究竟是向谁发言的问题,仍没有答案。最好的办法,是按照这里的情境,查究是否有人可以符合这种阳阴的转换。15~16节的阳性单数与仆人吻合,他得着了神的话(16a节,)、受到荫庇(16b节,),并且肩负以锡安为中心、以世界为范围的任务(16c~e,)。13~14节行将灭亡的囚犯,是借用被掳的光景来描述。「忘……」的指责(13a节)重新让人注意四十九14的埋怨。因此,12bc节的阴性是荒凉的锡安,她居民之「母」。这就显示,复数的安慰之言(12a节)是向所有人发出的(锡安、被掳者和仆人),而值得注意的是,12b~16节的顺序也与前面四十九14~21,四十九22~五十3,五十4~9相同(城市、俘虏、仆人),而五十一17~五十二2,五十二3~12,五十二13~五十三12也重复这个顺序。因此,12~16节的马赛克图样乃是前后一致的。神向未来事件中所有将出现的角色,都提供了保证。

  12. 我……我:重复代表强度(见的注释,书版416页)。神以自己作为不断提供安慰(此动词为分词)的人,向吓呆了的锡安发言。人是 ʾenôs ̌ (参7节),不过这里人的软弱再用三件事来强化:必死的(直译:会死),人子(亚当/人类;和合:世人),和)。他们有三重软弱:死在发动、源头(只不过)是人、本质脆弱。

  13~15. 中,锡安受到鼓励(12bc节),要环顾四围,对仇敌作出公允的检视;阳性的是向14节的俘虏说话,他们面对惊吓,但却受到勉励,要仰望神。所有带来惊恐的因素(13d~g、14节),前后的括弧都是神,祂是创造你的(13a~c节),是的主,也是全权(直译:万军之;上主(15节),超越地上一切势力。

  13~14. 你的:向你委身的。创造者:为祂自己而造你(),并且会继续「造」(这个字在希伯来文是分词),直到你成为祂想要的样式。铺张……立定地基,都是分词。神的绝对权柄起初彰显在创造的作为中,而从祂引导、维护所造的世界亦可看出,祂永远在上(诸天)又在下(地基)。若忘记祂不在生活中刻意记注祂是谁、祂作了什么、祂的应许为何就是活在失败()和不顺服()中。害怕……暴怒……欺压者……毁灭,这并不是巴比伦被掳者的光景(耶二十九),若先知当时亦为被掳之人,便不会这样说话。在这里与14节(抖缩……死……坑……食物),以赛亚是用典型的俘虏意象来强调人类实际上的光景是何等绝望终日害怕、注定灭亡、又被囚禁,而神可以救他们,也将要来拯救。死在坑中(和合:死而下坑):「死进入坑」,「会死,就像注定要下坑的一样」(直译)。这或许是借用被定罪之囚犯的比方死后被随便丢进放许多死人的坑中;但这也是一幅不得神恩惠而死的图画(),与蒙救赎的灵魂反向(、14~15)。

  15. 因为(和合未译)我是(直译:至于我,我是),把人的眼光从灾难和厄运(14节)转到神身上,祂能满足一切需要。大海代表人生遭遇到的各种风暴(诗九十三),但是其中的波浪乃是神的作为()。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是「汤材」,那安排配料和温度的,乃是神。大能的(直译:万军之):见一9。

  16. 现在神向祂的仆人保证:他有装备(16a节)、安全(16b节),和任务(16c~e节)。仆人先知的地位放在前面,强调最重要的事为何。每一位先知的经验,都是神的话放在人的口中();这位最伟大的先知亦是如此。而遮蔽的手放在第二,是要保证,那同样的手,就是隐藏他直到时候来到()的手,也会在他从事任务时遮蔽他。我安排(直译:栽植;和合:栽定)的翻译极不可能,这里三个希伯来文不定词的头一个,陈明神要祂仆人去作的事:「以致我可以(即,透过你)」,或「以致你可以(代表我)栽植……立定……说」。栽植是新的开始;立定根基代表成就的永恒性。仆人是新宇宙实体的开始。耶利米()蒙召要「栽植国度」;仆人将栽植天和地,是新的创造之工,这只有神才能作。最后,仆人要「对锡安说」:神宇宙大计的中心仍然是祂的百姓。我的百姓是指圣约应许的终极实现()。

d. 回应的命令:上主成就的事(

  三道双重的命令,与五十一1~8的三个应许成为平衡,暗示应许已经实现,如今正是进入其中的时刻。锡安受到召唤,要醒起,认清神的忿怒已过的事实(,尤其22节),要醒起,成为圣洁(),并要如纯洁的朝圣者,踏上新的出埃及之路()。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应许是怎样成就的?忿怒是如何挪开的?圣洁是怎样建立的?朝圣之路是怎样打开的?答案出现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道命令:「看哪,我的仆人」()。

  忿怒挪移( 第一个应许()是伊甸的恢复,咒诅的消除。而这里说神的忿怒已过,救恩从此开始:圣洁之神的要求已得满足()。这一段分为两部分:喝尽的杯(17~20节)和移开的杯(21~23节)。神的忿怒让耶路撒冷无援无助,但是在她沉睡之际,杯已挪去:忿怒已过。

  17~18. :杯的图画是指神为祂百姓所调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括为罪人调忿怒之杯(;NIV:lot;)。而耶路撒冷为她的不信付出的代价则为:失去诸子(「儿女」),无援无助。

  19~20. 重复语法是表完整的片语,这里用成双的形容词来表达耶路撒冷的困境:荒凉与毁灭,城的架构被毁,饥荒与刀兵,城中的人被灭。谁能安慰你?「我是谁,怎能安慰你?」(直译)意思可能为「我怎能安慰你?」或许以赛亚在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也可能为「除了我以外,谁能安慰你?」,即,那位发出安慰命令的神()在发表声明,只有祂自己是惟一的希望。前者可能是这片语较通用的解释,也与上下文相配:荒凉与无助,在神的忿怒临到时,安慰无处可寻。接下来的重复语法,刻划出诸子(20节)双重的无助,既发昏,又被捕(和合:在网罗之中),在忿怒斥责双重的惩罚之下。总而言之,当忿怒临到,便没有帮助(18节)、没有安慰(19节)、没有前途(20a~c节)。

  21~22. 因此,是根据18~20节而作出神(而非人)的结论。困苦(「被践踏者」):此处是被神的忿怒践踏。酒醉再连到「杯」的意象(17节,),指因忿怒而斟给的量。21节的因此,首先因为先知要描述受辱之城,而暂时空悬,如今又因为他要描述神,而延迟说明。第一,祂是全权的(和合:主)。以赛亚在此破例使用这个字的复数( ʾaḏo ̄nayîk ),通常这是在讲人际关系时才用的,譬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儿女()。以赛亚在此选用这个形式,是否有意在强调,神的主权亦要进入日常生活的琐事中?虽然祂是超越的神,但祂的全权绝非离人遥远,而是非常实际,彰显在每一天之中。第二,祂是上主,曾清楚显明自己是神,因祂拯救了祂的百姓,击败了祂的仇敌();第三,你的神,祂是主动将自己委身于你和你福祉的神;第四,祂是绝对公正、合法的神,辨屈(√ rîḇ ),为祂的百姓「辩护」,把他们的案情带到祂公平的审判台前。如今,神终于作成了结论,祂说:看哪,我已将(22c节)。可怜的醉汉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一件奇妙的事:已经不再在那公正者的手中。忿怒是应当的,怒气也已量出,而忿怒消除了且是永远的消除(你必不至再喝)。这乃是神的逻辑,就是因此(21节)要引介的这逻辑在神的性情中运作,他们的行为所当受的报应,经过完全公平的处理,已经翻转过来,而神的忿怒也已得着满足。

  23. 出埃及的时候,神在救赎百姓的同时,也公正地审判了奴役他们的人,因他们拒绝顺服祂的话()。不过,以色列得救赎并不是靠对埃及施罚的忿怒(否则为何还需要逾越的祭?)。将忿怒挪去,和将忿怒放在另外的人身上,都是神公平的作为,但却是两回事。而这里尚待回答的问题为,神的逾越之工是怎样成就的?这点还需要启示,才能说明22节。因为祂的怒气不会就这样消失,必须先得到满足。


52
以赛亚书第五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分享圣洁( 在1~2节中,锡安醒过来,发现已进入新的圣洁状况(1b~d节)、与世人分别(1ef节)、登位为王(2节);第3节开始的因为(和合未译)作了说明:白白得赎(3节)、捆绑退出(4~5节),是因神的自我启示(6节),结果是将得胜的消息传报给锡安(7~10节)。第1~2节的「已经」(锡安醒来所发现的圣洁),和第3~6节的「尚未」(神在思考百姓的需要)、第7~10节的「现在」(神成就的作为)之间有张力。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这几段的安排应当不同,但是戏剧性的排法则另当别论。因此,实际上锡安可以醒来面对圣洁(1~2节),因为(3节)神已经思考过她的需要(3~6节),并且采取了行动(7~10节)。

  1. 百姓皆为祭司的理想()从未实现过(参:),但是,锡安醒来之时(1a节),却发现祭司的外袍(1bc节)、新的圣洁实质(1d节),和与世人分别的城(2节),都已经为她预备齐全了。神毕竟没有睡觉()可是在黑暗的日子里,何等容易埋怨祂,而不凭信心行在黑暗中()。披上:有关穿衣的比方,见五十一9。华美(直译:美丽)的衣服,背景是出埃及记二十八2。神圣洁的要求已经在五十一17~23达到;如今,神可以将祂的圣洁与祂的子民分享。未受割礼、不洁净的:在这样的圣城锡安中,每一个人都需为合法的成员(此即割礼的意义之一;),每个人的性情与生活都符合神的要求(不再为不洁净)。当年亚伦披上圣袍时,其实并不完全相称;所宣告的与实际的性情之间有差距。但今后将不再如此()。

  2. 巴比伦的捆绑于四十八21退出。从那里以后,以赛亚仍用到捆绑的意象,但只是作为属灵状况需要改变的图喻。神曾为作预表的大卫王行事(),这一节把同样的工作应用到祂的子民身上。他们已经是祭司(1节),现在也成为君王。当然,在以赛亚的心目中,他们不单与大卫一样,更和巴比伦完全反向()。

  在3~6.中,神在说明这座新城(因为,3节;和合未译),祂回顾过去(3b节),并应许救赎即将临到(3c节);接着祂注目于现今的情形(4节),看见祂的名受辱;最后,祂展望未来,宣布有关祂本身的启示即将临到(5~6节)。

  3. 被卖:换了主人(见五十1的注释〕;请特别注意士师记的相关经文,其中显示,神还是保有主权,只要祂想收回己有,随时都可以办到()。无价:这场交易尚未进行到钱财易手、完全成交的地步。被赎(√ ga ̄ʾal ):见三十五10。救赎主要的概念是付出代价,那么,无价(直译:不是因为钱)是什么意思?或许指你并没有付钱,或许指所付的不是钱。别人将付款而这笔款并非银钱()。

  4. 请注意从上主(3节)转为全权上主的改变。以赛亚在这里既回忆埃及,又思想亚述,无怪乎他会提及神有全权,超越地上的一切权势。去住(√ gûr ,和合未译):定居下来,成为受保护的异族人。雅各是在法老的邀请之下进入埃及(以下),但后来他们违反了善待这些外族人的规定,并由法老下令,要灭掉全族()。最近(和合:又有),亚述:若先知是在巴比伦帝国将亡之时住在巴比伦,他就不可能说最近(直译:到了最后; beʾep ̄es )。神对祂子民的苦难何等清楚()!

  5~6. 激动神的事有两件:祂百姓的痛苦(5bc节),和祂名字的荣誉(5de节)。我在这里所有的是什么?(和合:作什么呢):参二十二1、16。126这说法或许是指产生疑问,「我认为我在作什么?」/「我到底在想些什么?」,或许是指十分认真,「这与我有关系吗?」辖制他们的人嘲笑(和合:呼叫):按MT直译为,「他们的领袖悲悼」。以赛亚亲眼见过希西家在亚述人面前无助的哭泣()如果领袖感到无助,百姓的情况何等凄惨()!在这里,无助的泪水代表他们灵里的困境,因为罪而陷于无助。整天……不住(和合未译):在五十一13,同样的希伯来文是指百姓的困苦;此处则是指神名字的受辱。伤害他们的,也伤及祂。所以……所以(和合未译,6节):重复是强调情绪的激动。第一,百姓会对神的名有新的领会(6a节)所发生的事将会证实这名的含义都是真的,就是出埃及记三15那永恒的名,以色列的救赎主。第二,到了那日,神会现身(6b~d节),以言辞(预先说这话的是我),并以本人(是我)来表明。在出埃及的时候,神安排一位中间人来为祂说话();到了未来的那日,祂会亲自说话,祂自己会在那里。

  7~10. 焦点又改变了。以赛亚用戏剧化的方式,带我们到锡安刚听见「醒起!醒起!」(1节)的那一刻,有位使者跨越山岭而来,宣布救恩临到,宣告神是全权的神(7节)。锡安的守望者禁不住扬声歌唱(8节),喜乐传遍全城(9ab节)。神已亲自施行拯救(9c~10节)。第7节的四重资讯,以及四重欢欣的理由(9c~10节),前后括住全城涨溢的欢乐(8~9b节)。

  7~8. 这些,在希伯来文是单数的「那位」;他不是打了败仗,迷途的逃难者,而是一位单独奔跑的人(如:以下),脸上神采奕奕,脚步轻松飞快,因为他来是要报佳音好信是同一字的重复,表明情绪的激动(直译:好的好消息)。平安:这里的图画是从战场上传报消息,而实际的情形则是神的忿怒已经止息()、清醒的城面对圣洁()、百姓成了祭司与君王()、无价得赎()总之,与神和好了。救恩:神胜过所有捆绑的权势,罪的胁迫力量瓦解了。你的神作王了!:传报佳音之人的呼声,从四十10~11开始的第三位安慰之声,到此圆满告终。过去他们常在圣殿诗歌中唱:「上主作王」(),那时候他们的信心,就像基督徒现今在唱「主作王」的诗歌,歌颂主耶稣的权柄。但是以赛亚瞻望将有一日(对我们仍在未来)信心成为眼见,上主归回锡安的时候,他们必亲眼看见(8节)。报信的人刚到,紧跟着神自己就来了。他们必亲眼看见:直译「眼对眼」。这不像我们所谓的「彼此同意」,而是指「完全清楚」。

  9~10. 荒场:前面曾看过,四十二18~25在许多方面都成为后面各项发展的背景:它不单将四十二1~4的仆人和以色列国为仆人作了区分,并且列出理由,说明国家不能作仆人的原因,将政治事实(「被抢」、「被夺」、「牢笼在坑中」、「狱里」,)和属灵的过失(「不领会」、「不听见」,20节;「我们得罪」、「不肯遵行」、「也不听从」,24节;「也不介意」,25节)连在一起。到了四十八20~21,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四十八22~四十九13则明示,仆人要解决灵里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牢记,从那一段之后,所有被掳的意象,都如四十二18~25一样,是属灵需要的证据。安慰:见,四十1,四十九13,五十一3、12。神已经实现了祂的话:祂已经救赎了膀臂:代表个人在行动中的能力;露出:卷起袖子准备工作。眼前……看见:前者是指神作为的公开性;后者是指他们亲身参与的经历()。

  更大的出埃及( 要「醒起」的呼召(),是邀请人进入已预备好的祝福;离开(11节)的呼召,是邀请人进入新的生活方式,就是神圣的朝圣之旅,旧的生活必须全然放弃。逾越的祭物一旦献上,就不能再停留在埃及了!同样的祭也使人与神和好(),只有委身于朝圣之旅的人才能吃(),而被血所涂抹的门,就是欢迎他们进入救恩之门(),也送他们走上朝圣之路()。

  11. 不要沾……务要自洁:指消极与积极的圣洁,要离开与要归向之物。器皿:大部分注释家认为这是指以斯拉记一7~11,历史上从巴比伦归回锡安的事件。但这却忽略了我们上面所提戏剧化的转换焦点,从四十八22以后,被掳的题材或这里的释放乃是在神从罪中救赎的大框架中。出埃及的朝圣之旅是一切的线索,只是,如今神所有的子民都是祂的圣洁祭司(),这里呼召他们,生活要与神所赐的尊贵身分相称。民数记一50~51是惟一将「扛抬」与神的器皿连在一起的地方,那是指利未人搬运的责任,不能由别人来担任(以下)。如今在这次更伟大、更真实的出埃及中,所有人都是利未人,都是神的祭司。

  12. 急忙……奔逃:与四十八20、出埃及记十二11反向。现在已没有敌对的势力可以捆绑他们。情况完全不同,他们乃是在神各方面的眷顾之下(前头……后盾);参:四十10~11细心照料的战士。这里的意象取自约书亚记六9,祭司的前后都有卫士,也取自出埃及记十三21,十四19,当时在前面引导的云柱,也在后面保护。

v. 普世的救恩(

  至此我们已可预料到,这一高潮段落会分成两部分:第四首仆人之诗(),和其「尾声」。后者延伸为两章(),其中首先呼召锡安来立和平之约(),然后再邀请所有人白白前来赴宴()。

a. 仆人的胜利(

  以赛亚从一个谜题开始:如此的高举(13节)怎么会出自这样的苦难(14节)?如此的苦难(14节)怎么会带来普世的福祉与公认(15节)?神为祂仆人所作的见证(13节),搅入了受苦与祝福的声明(14~15节)。而与这段开场白相呼应的,是结尾的部分(),谜底在此揭晓:仆人的受苦乃是在担当罪恶。这一次,对他受苦的说明(10~11b节),搅入了神为祂仆人所作的见证(11c~12节)。随后为三个交织的段落,从出生()讲到死亡():他长大成人的过程如何遭到拒绝,屡尝忧伤(1~3节),他的忧伤与痛苦隐藏的原因(4~6节),以及这样的痛苦至终产生的死亡与埋葬(7~9节)。

  出乎意料的成功( 高举(13节)是在受到酷虐之后(14节),结果为影响遍及全世界(15节)。

  13. 要观看(看哪,和合未译)的命令,其实是五十一1开始的一连串命令中的最后一个。这些命令的含义很荣耀,但是却缺乏说明。每一道命令之后,我们都会想问:「好的,可是这事怎么会发生呢?」要看的命令,将我们带进成就的范畴:来看仆人和他所作的事。行事有智慧:√ śa ̄ḵal ,是指依状况行事,以达到目的之智慧。这充满智慧的成功行动,使仆人得到三重的高升(高举……上升……成为至高)许多人将这三重高升与耶稣基督的三重高升相连:复活、升天,和坐在高天宝座上。

  14~15. 在结构上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14a节的正如(和合:因)子句由15a节的同样子句接手。惊恐的反应(14a节)是可以理解的,而相对的,则是与此呼应的结果,洒净/惊异(见 NIV 小字,「希奇」)。正如许多人感到惊骇,同样,许多人会得到好处。这种解释或许将希伯来文的许多过分强调,不过却没有其他的困难。第二,英文有「正如……同样」的结构,希伯来文并不一定会出现「同样」一字。或许在这里,头一个惊恐(14a节)是由双重的解释来说明(如此扭曲变形……遭到损毁;和合:憔悴……枯槁,14bc节),是根据他们所看见的,而后来的反应(闭口,15b节)又以双重的说明来发挥(15cd节)。因此,这几节的结构可能为「正如许多人……(同样)君王……」震惊/惊恐的程度,和希奇回应的程度相当。若是如此,他将要洒净的说明(15a节)便立于中间,是整段的枢纽。一般而言,第二种观点更丰富、更准确。

  14. 许多人(见15a节;c、12ae)是这段的钥字,表明了因仆人受苦而受益的物件。惊骇(√ s ̌a ̄mam ;和合:惊奇):「震撼、惊惶」(),是很强的字。人……世人的样子:前者指个人,后者指一般人的状况。仆人的受苦带来身体如此的变形,凡看见的不单会说:「这是他吗?」,更会说:「这是人吗?」

  15. 洒净(hiphil:√ na ̄zâ :这个动词(在旧约出现二十二次)是指将人()和物()分别为圣的动作,以及洁净()和赎罪()。在别处都没有「惊讶」的意思。以这两种意思来解释,都有其困难。若以常见之例「洒净」来解释,所洒净的物件应该有一个前置词(「在上」;例:),但是这里在许多国家的前面却没有前置词,而成为直接受词。至于「惊讶」,这个意思来自阿拉伯文,其动词的意思为「跳起来」,但是他们只有字面意义的用法,从来不指情感方面(「你使我跳起来」)。因此,「惊讶」是借用了一个在旧约中从未出现的例子,而其含义又找不到其他的例子,试图解决这里的问题;其实这问题只需作微小的改动,就可以解决,即是把一个已得公认、含义亦很明确的动词,在习惯用法上稍加变通。127与祭司有关、赎罪式的洒净(如:),与上下文很相配,而这样洁净与赎罪所带来的祝福,竟会在如此酷虐的苦难之后成就,这样的意外,使得君王闭口,即,哑口无言。新的真理临到他们,是从未有人说过、从未听见过的,但是现在却看见、明白了。这首诗的下面三段,便解明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53
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人而神者:受苦的观察与误解( 这一段肯定了有关仆人的两项真理:一方面,他是上主的膀臂(1节);另一方面,他是真正的人(2~3节)。

  1.  heʾemîn le )意思是指相信某人所说的话,不过此事件中,声明还不够,这真理还需要启示(和合:显露)出来。虽然可以听到(所传的)、看到(容貌;和合:看见的时候,2节),但是若没有启示,就无法相信。启示(√ ga ̄lâ :揭示事件(:揭示真情;和合:指示)或领会(,直译:揭开你的耳朵;和合:告诉你)。需要神如此揭示的真理,与上主的膀臂相关。在五十一9,「上主的膀臂」是神自己,在出埃及的时候,祂亲自出马;在五十二10,膀臂已经露出,袖子已经卷起,准备行动,因为神又决定要亲自上场。我们大可如此意译以赛亚的话:「谁会相信这就是神的膀臂?」,即,是神亲自来施行拯救,如五十二10的应许。

  2~3. 在注视仆人的时候,第一件令人难以相信他是神膀臂的事,是他在上主面前生长。他和神不同(在祂面前)。他看来完全是人,经过自然的成长过程(嫩芽),可以找到祖先的族谱(根出于干地)。此外,他外表并不出众(无佳形……吸引人)。他简直就是个普通人,可以用一般的佳形(「外表长像」)、美容(「令人印象深刻」),和外貌(和合:美貌)等尺度来衡量而成绩欠佳。他不是神(在祂面前),不如期待(像根出于干地),又不特别(佳形……美貌)。惟有得到真理之启示的人,才能看出这是上主的膀臂。因此他遭人回避(3a~c节)、误解(3d节)。痛苦之人(和合:多受痛苦):痛苦将第3、4节衔接起来,而直到第4节,我们才发现,他的痛苦与忧患并不是由于外形丑陋,而是因为他将我们的忧患担负在自己身上。尊重是「会计」用语,计算价值。他们只看见一个普通人(2节),世人会称他是个「不幸的人」(3b节),因此不会选择要跟随他(3a节),会回避他(3c节)。他们评估自己所见的一切,觉得毫无价值(3d)。

  代替:痛苦的解释( 这几节是此段仆人经文的中心:前后的括弧为出生与生活(1~3节)、受审与死亡(7~9节),以及前言()和结论()。这里所强调的是,仆人所作的,乃是他独自完成的:强化的代名词(4a节),把他所作的事和我们区别出来;我们和他在思想方面截然不同(4cd节);他是运行者,我们是受惠者(5节);神将他独自分别出来,去完成一件惊人的任务(6节)。

  4. 仆人是运行者,我们只是不了解的旁观者。诚然 ʾa ̄ḵe ̄n ):这个连接词强调出乎意外(如:)。他……我们:是强调语法,「在他那一面/是他」……「然而至于我们,我们……」。拿起(和合:担当)……背负:这个意象取自利未记十六22,那里用到此处的第一个动词。「拿起」(√ na ̄śa ̄ʾ )是将一个担子抬起来;「背负」(√ sa ̄ḇal )是「肩负」,把担子视为自己的而挑起。软弱(和合:忧患)……痛苦:这两个字都来自第3节(前者在 NIV 译为 suffering)。第3节中,忧患似是仆人个人的事,让人回避他;在这里,忧患被误解为神的责罚(神的不悦直接针对仆人而发)。前面提到,仆人本身(一位真实的人,同时又是神的膀臂)是人不能理解的,除非得着启示,同样,若要明白他受苦的真相,也需要启示:这乃是他特地「背负」的,其实原来是我们所当受的。马太福音八17(参:)指出,这一节应验于主耶稣的医治事工,的确如此,因为我们全人的救赎,包括灵魂和身体,都是从祂而来,由于祂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作;而在新天新地中,地上的疾病也会像罪一样,完全消失。不过,这里的重点是强调罪所带给我们的损害(软弱)和灾难(痛苦)。

  5. 代名词又是强调语,将仆人清楚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而非别人)」。被刺(和合:受害):正如五十一9;当他们呼求神的膀臂来对付拉哈伯,给致命的一击,他们不知道,自己所求的乃是让那膀臂死亡。压伤:用来指受虐的呻吟,直到死去()。为……为:介系词 min 意思是「来自」,指一件事出于另一件事,有因果关系。我们的过犯是因,他的受苦至死是果。正如第4节一样,这一节惟有透过代替的观念才能了解,而代替又要加上「受刑」的形容词。过犯 pes ̌aʾ ),定意背叛();罪孽 ʿa ̄wo ̄n ),人类堕落性情的倒行逆施,「弯曲性」()。刑罚 mûsa ̄r ):以言语或行为「纠正」,「管教」。「平安的约」()的意思既然是「应许并保证平安的约」,因此,「我们平安的刑罚」(直译)意思是指这刑罚保证了我们能从神得平安。这个平安是由于不顺服而失去(),而既然它是恶人所不能享有的(),仆人便挺身而出(),将我们带回神面前()。这正是他藉由代替的刑罚之苦所成就的事。:与利未记十六21~22为同一个介系词。(和合:因):是价格的虚词,「因付上价钱」。 ḥabbûrâ ;和合:鞭伤):用于一6,指未加治疗的伤口,所以可指实际受到的鞭笞。医治:「有医治给我们」(直译),所成就的实质为整全的恢复。

  6. 仆人所作的,乃是神所作的。第4~5节集中在仆人身上,而这里主词的改变让人感到惊异;同时,这里如此注意我们和我们的自我意志,与第4~5节如此看重仆人的拯救之工,堪为比较。这一点与新的主题一并来看,便等于在惊讶地说:「他竟然会为我们这种人作那样的事,真是不可思议!」最前面的我们都,与最后的我们众人相呼应,这正是针对需要的药方。都……各人:一般人的罪,个人的责任。如羊走迷:罪的愚昧、欠思考,所导致的危险,就如无牧之羊可能有的遭遇。偏行:罪的执着。而上主:以赛亚用这个加强的主词来修正「被神击打」(5节)的误解启示可以修正不解:他真是被神击打,但是目的却出人意外,是要将我们的罪放在他身上。罪孽:如第5节。归在:「使相遇」(直译),描述神的动作,使归于一处,将所有罪人就是神要拯救之人的罪,加在那代替的牺牲者身上。仆人是上主解决罪人需要的办法。

  自愿接受死亡( 这一段与第1~3节的「叙事」面呼应,以赛亚在此记录了来到行刑之处(7节)、行刑(8节),与埋葬(9节)。第7节强调自愿的接受,第8节强调不公平,第9节强调终结性。

  7. 欺压:参,出埃及记三7。受苦是4d用过的动词,而那里指强加于身,这里则讲甘心接受。此处动词的形态(反身 niphal),加上强调的代名词,意为「但是他,他却亲自将自己交出来」。不开口……无声……不开口:动物不明白自己是被牵去宰杀,还是剪毛,但是仆人早已明白一切(),他面对自己的死安静无语,这不是表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乃是表示已经将心思与口舌都交出来。羊羔……羊:前者是用于献祭(,等),但后者不是,不过这不干紧要。第4~6节已经陈明,我们应当从利未记式的献祭来了解仆人之死。这里的要点,是无知之安静与刻意自约之安静的对比。不过,此处表明了献祭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4~6节首先指明了我们的罪(4~5节),然后显明,这是我们共有的愚昧(6a节),也是个人有罪的抉择(6b节)。换言之,罪包含了意志在内。而在这一方面,动物只能作我们所需要之物的图喻,并不能真正代替我们:们并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事,本身也没有刻意表明甘心同意。终极来说,只有人能够代替人。这正是第7节所强调之要点的重要性:仆人是自愿的,他甘心接受羞辱,并刻意保持沉默。

  8. 因受欺压和审判可有不同的译法。NIV 的译法指出审判过程被利用,作为欺压的手段;「没有约束、又没有权利」可描写被害者的情形;「没有约束、又没有公平」表达出极度的不公;「从被捕/下监与审判」,只是讲论事实而不加批评所发生的乃是如此。谁能讲论他的后人?(和合:至于他同世的人):这个译文太过自由,意思是仆人在盛年去世,没有家室;而「谁将说明他的世代?」(NKJV)可能含义亦相同。但是,更好的译法为,「他同一代的人中谁曾想到……」(NIV 小字),亦即,他的受苦又雪上加霜,因为周围的人完全缺乏同情与理解。剪除:「割去」(√ ga ̄zar ),这动词表达手法暴烈()。从活人之地:参三十八11;诗二十七13,一一六9,一四二5等。如果「剪除」一字还不足以显示仆人已被处死,后面所加的字也要求如此。 min ):如第5节,「因为」。罪过:「叛逆」。受鞭打:以赛亚又在修正第3节的误解。NIV 和 NIV 的小字(原本当受击打者)都说得通。这两种说法的基本概念都是代替,当然,小字的译法更明确。

  9. 恶人……财主:前者是复数,后者是单数。如果以赛亚只是要将莫大的羞辱与高贵的埋葬作对比,他用两个单数就可以了。一个复数、一个单数的写法,表示他不是在讲类别,而是在讲实际的个人。他没有加以说明,在事情应验之前,也没有任何解释:在福音书里只有马太特别提到,亚利马太的约瑟是位「财主」(;参:);约翰则将人所期待的()与耶稣埋葬的事实状况(以下)作了对比。而正如以赛亚的预言,「人使他与恶人同埋,但是他死的时候是和财主在一起。」,原文为复数,应视为尊贵的复数,「他至尊贵、至奇妙之死」。128虽然,或「因为」:前者指出所发生的事(7~9b节)与所当得的(9cd节)之间的对比;后者说明了他出乎意料的尊贵埋葬。强暴是主动侵犯人(如:);诡诈是内心的状况:口中特别指言语的罪()。这些放在一起,肯定了仆人在思想、言语、行为上都没有罪。如此,以赛亚完成了仆人的图画,他是我们的代替,因为一切所需要的品格,他都具备:是那位震怒之神能接受的(6节)、不受我们的罪玷污(9节)、与我们的需要认同(4~5节),并甘心代替我们(7~8节)。

  仆人的得胜( 以赛亚并没有用「复活」一字,但是这几节显明,仆人在「受害之后活着」()。不过,不是像旧约所指死人在阴间里有「半活」的生命。十四9~12那些从前君王的虚荣,和尊贵伟大的这一位之间的对比,强烈到了极点。死去的人(9节)现在活了(10节),被定罪的(8节)显为公义(11节),无助者(7节)成了胜利者(12节)。

  10. 这一节的开始与末了都以上主的旨意(和合:定意)……上主的旨意(所喜悦的事)为题材。神藉祂仆人的受苦,完成了祂的旨意(10a节);仆人继续活着,来兴旺(和合:亨通)神所完成的事。或者,另一种说法为:仆人的受苦完成了救恩;如今仆人是他所完成之救恩的运行人。神安排他受苦;他活着是要发挥其成就。而虽然(和合未译):这一行有三种主要的译法。(a)「当你使他的灵魂作为赎罪祭」:NIV(其虽然显然是错误的翻译)把这种译法稍微修改,指明「你」就是神。意思是说,在仆人拯救之工的背后,神是真正的运行人,所以,救恩在客观的结果上(后裔,10c节)和主观的奖赏上(延长),都能见效。(b)「当他的灵魂成为赎罪祭」:拯救之工最宝贵、最核心的实质,乃是仆人本身(「灵魂」)。因为他如此独特,配成为代替者,因此他的拯救之工才能成功。(c)「当你以他的灵魂为赎罪祭」:这里的「你」是指亲近仆人的个人,以他作为遮盖己罪的祭,亦即对仆人所作的事作出个别、亲自的回应。这三种译法在翻译上都说得通,在真理上也都很有意义。如果连我们都可以在以赛亚的字里行间看出不只一项含义,那么以赛亚也一定可以,换言之,他是故意这样写的。赎罪祭可参利未记五1~六7。这个祭的特点,是坚持罪和补赎一定要完全相称。我们不妨称它为「满足祭」。用在这里,重点不在肯定仆人背负并除去了我们的罪,而是说,他所作的完全符合所需要行的。后裔:我们走迷时如羊,回头时却成为儿子。仆人所成就之工为「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而由于这件事是完全按照上主的旨意行的,结果亦延长了他自己的生命正如罗四25所说的复活。

  11. 之后(和合未译;NIV 放在「自己劳苦」之前)是介系词 min (如5、8节中),应当是指「因为」(参:)。看见生命之光(和合未译后半):这是 MT 和 Qa 真正惟一重大不同之处。前者为「他将看见……满足」,后者为「他将看见光」。NIV 将其扩展为「生命之光」。如果「光」的读法是正确的,就喻意而言,意思可为「喜乐」,快乐的结果。但这也正是MT的意思:「他将要看见,他将要满足」(直译)是一个片语的说法,意思是「他将要因他所看见的而满足」。这一节接着说,让仆人喜悦的是什么事:因他的认识,即,因为他完全知道拯救罪人需要什么,我的义,即「那公义者,我的仆人」,强调神的称赞,将称许多人为义(把希伯来片语作了特殊的旋转),即「将为许多人预备公义」。「许多人」是以赛亚的钥字,指仆人意图拯救的人,就是耶稣所说,「凡父所赐给我的人」()。他把自己的义袍披在这些人身上。我们不单是家人(10节),而且有家人的样式。并且:具常出现的说明意味,「你看」。担当:「肩负」(见4节)。所有的好处与祝福都来自代替之工。

  12. 伟大的(和合:位大的),实际上是「许多」,又是指仆人意图拯救的人;但是在伟大的人中……与强盛的一起,这译法不可能是正确的。这位会「兴旺」、会三重高升的仆人()、君王在他面前都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从死里复活、是神计画的运行人(),怎么可能会与任何一位分享他那至高的地位?根据这点,再仔细观察希伯来文,便产生了「所以我要将许多人分给他」(又可参:)、「他会将强盛的分配作掳物」等译法。因为:这伟大的胜利是根据四项事实。(a) 他倾倒:仆人甘愿献上自己,到死的地步(以下);(b) 被算在(和合:列在):他与需要拯救的人认同(我们可以译为,「他让自己被算在」);(c) 他担当多人(即,所有他意图拯救之人)的罪:他是有效的代替者;(d) 代求,或许更好的译法为「调停」,不过,这当然可以指他的居间代求,以致能「救到底」():指他担任中间人的工作。不过,后面这个动词曾用在第6节,意思是「使相遇」(和合:「归在」)。神曾将他放在中间人的地位,而他亦亲自视之为己任。


54
以赛亚书第五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大方的邀请(

  最后一首仆人之歌也像前面几首一样,后面接着「尾声」,而彷佛为要配合这歌的尊贵,这段尾声共占了两章。五十四1为歌唱的邀请要以喜乐进入已预备好的福祉中,这是针对一位不怀孕的妇人说的,这妇人便是锡安(11~15节)。五十五1则邀请普世的人来赴宴席,凡想来的便可以白白来吃喝,这乃是大卫将统管全世界之应许的实现(3~4节)。由此可见,五十四至五十五章呼应了四十1~四十二17,那里对锡安的安慰资讯,溶入了普世蒙福的异象中。

  锡安复兴:五幅得恩惠的图画( 人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拥有神启示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按这启示生活),另一部分是仍有待被带入这蒙福圈内的人。当仆人完成伟大的拯救之工后(),第一个邀请是发给那些已经在神圈子里面的人,要他们白白(歌唱,1节)进入仆人为他们所取得的恩惠中。

  1~3. 普世的增添:寡居之妇与扩大的家庭。这里与仆人的关系,系于第3节所提到的后裔(「种子」,或译「子孙」;参,后裔=「子孙」):他的子孙就是不孕妇人的子孙,得救的儿女。那不怀孕(1节,即,没有能力生孩子)、从来不生养(事实上从来没有孩子)、孤独的(和合:没有丈夫的,没有机会怀孕,因为她没有丈夫的照料),却竟然会比有丈夫的孩子更多。这种生育无法用自然来解释。帐幕(2节)生活代表神与祂子民的「理想」关系();参十六5,那里说弥赛亚在「大卫的帐幕」中作王。张大……坚固:空间与稳定性。开展:「崩开」如我们所说,「在接缝处崩开」,是一幅强劲生长的图画。得……居住(直译:取得为业):创世记二十二17说「你的子孙将要拥有」(直译),而出埃及记三十四24、申命记九1,十一23,和约书亚记二十三9提到「拥有万国」(参:)最后都实现在大卫身上。因此,由于仆人的工作,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都实现了。

  4~8. 在神里的保障:孤独的妻子与永恒的爱寡居(4节)和被弃的妻(6节),这两幅图画可能分别意味丈夫已死,及丈夫不忠,极可能造成完全错误的印象。以赛亚甘冒这个危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罪的严重后果,以及相形之下,救恩所带来的喜乐结果。

  4. 蒙羞……抱愧……受辱是三个希伯来文的同义动词,基本概念都是希望未达之失望,期待(甚至是公开的宣告)某事、却出现另一回事的尴尬。按上下文看,这里的蒙羞羞辱表达同样的思想。寡居是如此的失望,所有的光明远景都已凋零尤其是幼年即沦落至此。可是惧怕将永远不再出现(4节),因为有一位丈夫是不会死的(5节),他要他的妻子归回(和合:召),并应许给予永远的爱(7~8节)。

  5~8. 造你的(5节),见四十四2;全能的上主,一9;以色列的圣者,一4;救赎者,三十五9~10。祂是全地之神,因此任何敌对的力量都不能构成挑战、拦阻,或障碍,祂的应许必定成就。你的神(6节),这说法一向不是指你选择的神,而是指那位让自己平白属于你的神。在寡居(4~5节)和被弃(6节)的图画背后,实际的情况为神在发怒,转过身去,将脸藏起。这便是为何罪有如丧夫与弃妇,因为它使人与圣者隔绝。怜恤(第7节为名词;和合:大恩;第8节为动词)是情感之爱,使心跳加速()。慈爱(8节)是委身的意志之爱。「恋爱中」(怜恤)的情人,在结婚时承诺要相爱(慈爱)。救赎者:永在的近亲,随时满足任何需要,担负各样重担,偿付所有代价。

  9~10. 忿怒退出:挪亚与和平之约。这首诗默想洪水的情景,接续了前面一幅图「怒气涨溢」的主题(6节)。不再使洪水漫过遍地的应许(),与神将战弓(译为「彩虹」乃是将其处境化;这个字本身乃是指战争用的弓)挂起相连:战事已过,武器成了和平的记号,甚至成了立约的记号,让人亲眼看见神的应许,以激励人相信那位立下应许者。这里也同样有应许,不再发怒……斥责。前者是怒气的猛然发作(与第8节为同一个字);后者是这种爆发背后的心态,就是受到触怒。对挪亚而言,自然界平稳的规律成为与神和好的保证,但以赛亚更进一步说,即使自然界失去平稳的状况,大山动摇(10节)、小山「摇摇欲坠」(直译),但有一个却不能「摇摇欲坠」(直译)。仆人背负了责罚,成就了和平(),如今这和平乃是圣约的实体,比大自然的结构更稳定,立基于神的怜恤中(见7~8节)。忿怒的情绪已经永远过去,但涨溢的爱将存到永远。

  11~14. 绝对安全的保障:真理与公义之城。城是以赛亚书中的根本主题:大卫的城()、世界的城()、洁净之城()、喜乐之城()、「两座城的故事」(二十四~二十六章)一座被毁()、另一座蒙赎,扩及天下,并且坚固();另一个「两座城的故事」(四十七~五十二章)一座沉沦(),另一座兴起();蒙安慰之城(下)。这个系列的头两幅图画(、4~8),荒凉的锡安代表神的特选子民何等需要仆人所成就的祝福。在最后两幅图画中(、16~17),城代表荣美与保障。请注意,这样看来,平安之约(9~10节)便是位于整个系列的正中央。

  11~12. 受困苦,因更大的力量而「蒙羞辱」;飘荡……,彷佛被飓风冲击,被环境击败;不得安慰,没有任何外在的帮助。但是如今有位安慰者将会中止羞辱(建造;和合:安置)和不安(根基……女墙……城门),并要以丰富和荣美展示祂的眷顾。

  13~14. 城中的居民享受与神的关系,有祂的真理之光(13a节),立在祂公义根基之上(14a节),并有完全的平安:与神和好的平安(13b节),不受地上势力干扰的平安(14b~e节)。受教训 limmûḏîm ,如五十4ad。他们也像仆人,都是门徒,在神的话中受教。神的子民和其他人最主要的分别,就在于他们有神所赐的启示真理。这是二2~4之城的特殊标记。耶利米书三十一34预言同样的祝福,他所提出惟一的说明为,这乃是罪已彻底解决的结果;在以赛亚书里面也是一样,救赎的完美之工,使蒙赎的人得以享受那最重要的特权,就是有神为教师,教导他们神的真理。因此,外在宝石的荣美(12节),与内在所拥有的真理(13节)相呼应;那隐藏的根基(11c节)与神公义(14a节)的秘密成分相呼应就是那位「提供公义」()的仆人为他意图拯救的许多人所赐下的祝福。欺压 ʿo ̄s ̌eq ),是一般性的字,描述社会中破坏性的力量;惊吓 mes ̌ittâ ),外在的侵犯()以及内在的警惕()。这里讲到害怕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已不存在的环境(不临近)。这是一幅完全平安、不受骚扰的图画。

  15~17. 受保护的地位:造物主和祂的众仆人。这坚固城的保障(11~14节),追根究底,是出于创造之神全权的眷顾。祂不再会(如,)因要施刑罚而攻击属祂的城(15a节),假定还有人想攻击,也必不得逞,甚至情况会逆转,他反而要投降(15b节)。为何如此?因为每件事终究都是受造的,因此必在造物主的掌控之下(16节)。祂保证祂的子民不受攻击(17a节)如果我们把武器(16节;和合:器械)和攻击(17a节)再推进一步,视为是敌方有计画的筹谋(17b节),即便如此,造物主也会主动来保障祂子民的安全。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他们所承受的、所拥有的产业(17c节)、所具备的独特尊荣(仆人,17ac节)和地位(辩白,17d节,或「公义」)。

  15~17b. 投降:「仆倒向你」(直译),或「到你这边来」。这里追究危险(武器)的来源,乃是手艺(炭火)和匠人(铁匠),再继续究查其根源,即为造物主(我所造)。造物主开始一切,维系一切,控制一切的运行,并引导它们进入祂所安排的命运。如果这位伟大的神只在「好事」上工作,我们在这威胁四布的世界上,前景将何等暗淡;但是祂一直在工作,并且完全掌控所有的事。祂是造物的神,无论是起初的运行人(16a节)或最后的运行人(16d节),都在祂的管理之下。

  17c. 产业 naḥalâ )不是指如何得着某物,而是指拥有的事实。或许17cd节不单指前述15~17b节的祝福,也广义的指本章所列一切因仆人之工而来的祝福。不过,这可以特指由仆人的话而产生的众仆人,因着他拯救之工,他将自己的尊荣与他们分享。从四十章以后到目前为止,以赛亚写到「仆人」时都只用单数,从这里之后,这个字只以复数出现。根据五十三11,「我的义仆」为「许多人」带来了义。神现在亲自证实这份「义」(不是 NIV 的辩白)的恩赐,肯定那是从我所得强调的介系词暗示「直接从我面前得着」。


55
以赛亚书第五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普世受邀进入新世界( 锡安得到的命令,是要「歌唱」(),而那向普世发出的大邀请「哦(非 NIV 的「来」),一切干渴的」(直译)告诉我们,仆人的工作影响已经遍及全世界,因他奉命要在地上设立「公理」(由启示而来的真理,),并要「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那么,五十二13~五十三12的拯救之工,向全世界究竟提供了什么?

  1~2. 白白供应一切需要。有可喝、有肥甘(2d节),这两样相对的应许意指每一项需要都得满足,都有充分的供应。第一个邀请,就近水来,是在强调性命攸关的需要,以及丰富的供应。第二个邀请,来,买了吃,物件是那些没有银钱的,凸显出无能为力:从一方面而言,没有钱的人怎么能买?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若不付出(),就不能得到东西。有人(按上下的含义,就是仆人,按他拯救的功效)已经付了价钱。第三个邀请,不用银钱,来买酒和奶,强调预备的丰盛:不单只是满足最基本需要的水,还有让人感到奢华的酒和奶。以赛亚曾经描述,拜偶像的人耗尽金银(),却「以灰为食」()。这种缺乏分辨力(、25)、头脑的幻象(),和徒劳无功的努力()没有启示的宗教的窘态只有一种解药,就是侧耳而听(直译:以倾听来听):全心注意聆听,不作别的事,对神的话全神贯注,不稍分心。这样一来,假宗教的灰烬就会被肥甘所取代。

  3~5. 平等的公民权。「外面的世界」不是只受邀到速食店,或慈善的施舍站。就近我来(3a节)延续筵席邀请的图画(1~2节),但从比方进入了实际。凡是的人他们所需要作的只是如此所得到的应许,乃是真正的生命(3b节),与第1~2节的干渴、饥饿、缺乏满足正反向;这永远的约满有保障,且有神所应许的各样恩惠(3c节),就是活在大卫的治理之下(3d节),神已应许他统管全世界(4节),他的国度满有吸引力(5ab节),因为那圣者的同在(5c~e节)会吸引人。

  3~4. 当就近我来:神自己就是所应许的筵席。与你们立约当译为「为你们立约」。 ka ̄raṯ berîṯ le 的公式(如:),意思是「开始一个约,为某人的好处」,让某人能享受约中所应许的好处。这里约中的好处为,应许给大卫那「可靠的爱(复数)」(直译)。诗篇八十九篇是解释这个表达方式的要诀:八十九1宣布了主题,「神的爱(复数)」(直译),这爱要在「为大卫的约」(3节)中表达出来;八十九49为诗篇的结语,那里再度呼吁,这些伟大的「爱」要发挥作用。全篇诗解释了为何要用复数:神对大卫的「爱(复数)」,第一,是承诺统管全地(27节)的爱(24节),第二,是应许大卫国度永存(28~37节)的爱(28节)。一切前来回应邀请的人,便是进入这一个普世国度中,并在这位永存君王的治理之下。见证(4节):从来没有经文提到大卫是神的见证,但是在大卫的诗篇里面,大卫向列邦作见证的概念,却是根深柢固()。诗篇十八篇肯定:「我不认识的民必事奉我」。不过,即使从未有经文明明提及大卫是神的见证,但却有经文如此提到仆人(),而目前这段的功用,是将君王的弥赛亚(一~三十七章)和仆人弥赛亚(三十八~五十五章)的描述放在一起。五十五1~3所有更新心灵的祝福,都将在大卫的辖下出现,因为大卫与仆人乃是同一位。

  5. 因上主(5节):这里也像二2~4一样,有巨大的吸引力,胜过一切国族主义的拦阻,人人前来拥抱另一国的神和王(与成对比)。在四十九7,神如此恩赐祂的仆人,以致君王起立恭迎,王子下拜承认他的尊贵;这里同样的尊荣也加在神所任命的王身上,而凡是回应他公开邀请的人,在他的国中必有恩惠等待他们。

  6~9. 根本问题。要进入这确定又永久的祝福,要诀为「来……来……来……听,听……就近我来,侧耳而听」(1~3节)。这样简单的前来,究竟含义为何?(a) 认出机不可失的紧急性(6节);(b) 承认罪,并弃绝罪(7ab节),归向那位怜恤又赦免的神(7cd节);(c) 自己的思想、行为完全顺服神的想法、作法(8~9节)。

  6~7. 三重的「来」(赴宴,1节)和「听……侧耳」,及「就近我来」(2~3节)的含义,在此加以解明:寻找……求告……离弃……归向寻找,是宗教上的用法(如),不是指找失去的东西,而是殷切地前往可以找到神的地方。所以,这个字代表委身、决心、坚持关心属灵的事,并渴慕神的同在和与祂的相交。求告,一方面指在敬拜中承认祂(),另一方面指在需要时向祂呼求()。离弃归向是真正悔改的两面,转离与转向()。恶人(7节)与不义的人是广义、不限定的字。若说两者有何差别,前者较多指性情,后者较多指犯罪作恶的影响。道路意念(参8节)分别是指「生活形态」(如,我们为某人的粗鲁找借口,说「这不是他的意思。他平常的行为不是这样的」;按:way可译为道路),而「意念」是在其背后,衡量想法、形成计画。怜恤是「同情」(见)。悔改者被神的爱大大拥抱。白白(和合:广行)是「丰富地」,「他将多重赦免」(直译),彷佛赦免时加上复利。赦免(√ sa ̄laḥ ,经常使用,约四十次之多,如:)是一个广义的字:去作要免除罪所需作的事,这个字的重点在于赦免的事实,而不在其理由或方法。

  8~9. 神与人完全不同(非同……非同),祂思想的内容和方式(意念),祂特有的行动方法(和合:道路),都不一样。这一节可以作很广泛的应用,包括生活的每一方面。在面对人生的难处时,它可以打消那无用又耗费心力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它敞开了一道门,让人进入蒙福的真信心中,相信那位真实的神。从这段经文本身来看,焦点较为集中。如果问人,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想进入怎样的筵席,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是神在满足人道德与灵性的需要时(6~7节所列),却有自己的想法和作法。以非同……非同来表达我们与神想法的差异,似乎太过严苛,但其实这是非常公正的说法。天究竟(9节)出多少?答案为「不可测度」。凡是质问神的人,看到这个比较,就不得不谦卑下来。至于当前的问题人在道德与灵性上的困境,在此可以看出悔改的奇妙,它能搭起桥梁,跨过鸿沟,而神的补救之道何等令人惊异。

  10~11. 可靠的话语。第10节开始是解释性的「因为」。是否只需要「来……听……来就近我……寻找……求告……离弃……归向」,就真的可以使人与神完全和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合逻辑的。不过,使这事奏效的并非悔改,而是神的真理之言。

  是上天的礼物,从天而降,有其目的要达成(决不徒然返回),会带来改变(滋润地土,使……发芽),使枯死变为有生命()、有养分()。然而,我的话(11节)更是出于超自然的源头(我口所出的),更能有效完成任务(决不徒然返回),是实现神旨意的工具(我所喜悦的……我发它去成就的事)。这个真理又可作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神的话来自神本身(我们今天何其有幸,拥有圣经),也是神所拣选的工具,要达到祂的目的。圣经启示祂的意念和作为,设置祂的目标,声明祂的应许和成就的大能。不过,就本段经文而言,焦点比较狭窄,神的话特别指上文悔改的呼召,就是归向神的命令,以及怜恤和赦免的应许。这些话必定会达成任务,不是因为罪人的回应,说出悔改与信心的话,乃是因为神已经如此说。

  12~13. 新世界的应许。这里的开头又有「因为」(参10节)。神的话发出要成就的事,乃是绝对必成的事实,「因为」凡是回应的人都会发现,他们欢欢喜喜而出来,进入一个世界,是他们从不知道的地方(12c~f节),是全然改变的世界(13ab节),每一件事都是为神的荣耀而存在(13c节),而这是永远的真实(13de节)。

  12. 圣经常用「赴宴」来比方到神面前(1~2节),此处则用在神里面欢欢喜喜(12节),来表达神子民所进入的光景,又提到祂所赐的平安)。出来,如同出埃及,脱离捆绑,进入自由,从与神隔离到得以归回,都是因仆人的工作(四dٝ5~6)。蒙引导,即,神亲自引领()。个人的改变新的情绪(欢喜)、新的关系与期望(平安)、新的监护人(蒙引导)与新环境的改变相呼应。的确如此,「天蓝得更温柔,地绿得更甜美,所有色彩都更鲜活,不属基督的眼永远无法看见。」129然而最终的实体乃是新的大地,自然界脱离了败坏的捆绑,来分享神儿女的自由()。咒诅被除去,所有受造物都爆出欢欣(发声歌唱)与赞美(拍掌)。

  13. 荆棘 naʾaṣûṣ ;只有用这个字)和蒺藜 sirpa ̄ḏ )的意思都不明确。后者似乎与「哀哭」的动词有关,以赛亚或许发明了一个植物用词,来反应悲伤的情怀,就是受造物得以脱离的光景。松树……芭乐,意思也不明确,不过可以确定它们是长青树。死亡与咒诅被生命和永远的活力所代替。因为上主的著名物(和合:这些都要为上主留名):(直译)「这将成为神的一个名字」。这个充满欢喜与平安(12ab节)的新出埃及团体,以及兴奋(12c~f节)而得改变(13ab节)的受造界,本身便说明了神的本质与性情:祂白白的邀请,祂只要人悔改的呼召,祂怜恤与赦免的保证,祂道路的确定,祂话语的能力,从隔绝到相交,从死亡到生命,从旧到新,从短暂到永恒,从需要到满足这就是神,这也就是祂的仆人所成就的事。

114有些注释家认为,把「以色列」之名加给仆人,十分费解,因此干脆除去(Smart),另有些人追随 Skinner 所订的基本模式,想用它来辨明,仆人就是国家,或仆人乃是那「真」以色列,就是国内的余民。见导论:「上主的仆人」,书版28~29页。有一份抄本(Kennicott 96)没有「以色列」一字,但是这抄本的各种差异之处,名声都不佳,而这里的缺字亦不具重要性(Rowley,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 第8页)。C. R. North 注意到,「即使K96是很好的抄本,我们也不能采纳,因为其他经文的证据在此完全相同,不容违反。」( Second Isaiah [OUP, 1964], 187页)。

115取自 A. Toplady, 'A debtor to mercy alone'。参腓一6。

116使以色列到祂那里聚集,这里在 lo ̄ʾ (「不」)和 lô (「到祂那里」)之间有点问题。参九3。「使以色列不被赶走」,在上下文看来亦有可能,但是马索拉经文(如今有 Qa 的支持)主张「到祂那里」,这讲法更能配合上下文。

117这里的经文稍微不确定。经文中有一个字( na ̄ṣîr )在别处都未出现过,不过它可能是以恭敬的形式架构的被动名词:「蒙保守的人」。MT 主张读为 na ̄ṣûr ,这个被动分词意思也相同。

118' Sinim ', NIV 小字,不知为何处。「Aswan」只是揣测(参:)。Qa 读为 swnyym ,这也可能是艾斯高,但可能是艾斯万,但可能Qa也是像我们一样在猜测。将 Sinim 视为中国,证据不足。

11917节,MT 读为 ba ̄nayi' ,「你的众子」,但多数人喜欢 Qa 的读法, bônayi' ,「你的建造者」,因为可以与「使你荒凉的」成为对比。然而,真正的对比,是那些迫使众子流亡的人,和众子的回归,显示毁灭者的统治已经告终。众子的主题是本段的中心。

120根据 Qa,把 zaddîq (「公义」)改为 ʿarîṣ ,是很常见的作法,不过这样处理有损道理的完整性。

121从语言学的角度,√ ʿûṯ ʿe ̄ṯ (「时节」)有关最为合理。North ( Second Isaiah ) 记载,从阿拉伯文看,有一可能的意思为「安慰」。 BHS 不喜欢 la ̄ʾûṯ ,「牧养」。C. C. Torrey 认为 la ̄ʿûṯ 是误将前面的 la ̄ḏaʿaṯ (「知道」)复写,但应为一个拼音相同的动词,「照顾」( Second Isaiah [T. & T. Clark, 1928] )。

122A. D. H. Mayes 认为,申命记三十三章「在被放进现今申命记的位置之前」,一定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 Deuteronomy [Oliphants, 1979], 397页)。所以,无论对于申命记的日期看法如何,以赛亚都有可能想到这段经文。

123MT, kemôḵe ̄n ,自然的意思是「也相同」。至于「像飞虫」, kinnîm (复制)一字,意为「虱子」,出现于出八16。其单数没有出现过。

124有人认为,既然以赛亚书有一段是在三十五10退出,所以五十九11的同样用语应当表现是另一段的退出四十八22和五十七21亦相似;前面对这个看法已经讨论过。见四十八22注释随文注113。这一点只能按实际状况来判断:这是否「说得通」?而且,这是否比其他文学分析的方式更显得有理?笔者感到无法按这类方式来分析以赛亚书,因此我主张,以赛亚书中重复出现的用语和思想,是他安放的记号,表明为同一个人在继续写。

125有关12~16节,North ( Second Isaiah , p. 214) 评论道,任何主张先知原著未经后人添加的理论,这几节都是其最弱的一环。不过,这种说法却难以成立,因为若假定后来会有一些愚蠢的编辑,不注意顺序,也不讲究文法,而擅加处理,并不能解决这里的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面对手中的经文;次要任务则是尊重历代以来细心维护经文、使我们如今能承受的人。

126 mah-lî-po ̄h (「什么-对-我-这里?」),这一片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什么把你带到这里?」();「你是怎么回事?」();「你要什么?」();「你有什么权利?」();「你以为你在作什么?」();「这与你有什么关系?」();「这对你有什么意义?」()。

127被洒净之物是否绝对不会是直接受词,其实并未完全成为定论。在利四16~17(参4节), ʾeṯ-p ̄ene ̄ 有定冠词的记号( et ),而虽然「在前」的译法也说得过去(如, ʾeṯ-penê ),但「……的脸/……的表面」之译法,亦不可轻易勾消。不过,考虑到赛五十二14,将一个公认的动词之公认含义,作极小的改动,应当比外借一个不明的动词,采用其从未有先例的意义,更加可取。

128复数的「死」只出现在结二十八10。这对赛五十三9的解释没有帮助。与复数的「死」类似、出乎意料的用法,可以「坟墓」为例(),GKC 124c 和 E. Dhorme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Job [Nelson, 1967]) 将其分类为「延伸的复数」,即「填场/众填墓之地」。同样的复数出现于王下二十二20和代下一14,那里应该是强调/尊贵的复数,「他华丽/王室的坟墓」。「他奇妙之死」的概念,很能配合这里的上下文。

129取自 G. W. Robinson, 'Loved with everlasting love'。


56
以赛亚书第五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Ⅲ 得胜者之书(五十六~六十六)

  这几章的角度,有一些可以用新约的平行经文来了解。耶稣基督的降生,便是应许之王的到来,祂承继了大卫的宝座与国度();祂的死,即是仆人拯救之工的完成,而复活、升天、天上的登基(),这三重的高升便是对祂的承认。不过,祂的王权目前在世人眼前并未显明,而我们和世界虽已得蒙救赎,但却距离理想状况还很遥远。世上的掌权者不合神的要求,甚至经常敌对神,又从未完全脱离罪。此外,黑暗灵界的掌权者()仍然存在,而且很活跃。简言之,如今王已在治理,救恩已完成,但世界乃是处于过渡时期,等候敌人终于臣服之日临到(),那时万膝都要跪拜(),而祂的子民必将像祂,因为得见祂的真相()。

  从历史和政治方面来看,以赛亚已经写到百姓从巴比伦归回的时期(感谢古列!),如今他又回到这个情况当中,来发挥先知的功能。他事先已经警告他们,他们回归的时候与出去之时无异。被掳之前,大卫家是空架子。亚哈斯已将主权交付亚述,而接下来的诸王都只不过是傀儡。以赛亚预见(),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他们仍会在外邦君王的权下不是大卫王,没有大卫的宝座因此,原则上,他们会同样被那些不完美、只求己利的地方官管理,和被掳之前的耶路撒冷一样;为此,这些人会大大抗议。所有与君王相关的应许()都是真实的,但仍有待实现。此外,归回的人还被警告说,「恶人必不得平安」()。政治的祝福是一回事,属灵的改变则是另一回事我们亦是如此:「软弱者最能事奉i,我们深知内心的过犯。」130

  把以色列在主前五三九年的情形,与基督徒的状况平行来看,便等于为以赛亚书五十六~六十六章的主题作了摘要说明。在归回的团体中,以赛亚看见了他所认识的耶路撒冷光景的重现而他用被掳之前的辞汇来描述。131整个团体在不完美的领袖管理之下(),灵里分歧(),一方面有很多假宗教的现象(),另方面则有深刻的罪恶感(),及灵里的渴慕()。先知对这种渴慕的回答,是鼓励期待大事:神会亲自干预(),带来医治、平安()及供应();锡安会变成荣耀之城,全地的焦点(六十,六十二,、17~24),新造世界的中心()。而所有期待的核心,以及未来完成救恩与伸冤的惟一运行者,是一位弥赛亚式的人物,那位受膏的征服者()。

130取自 H. Twells, 'At even, ere the sun was set'。

131从文体的角度来看,五十六~六十六章十分符合以赛亚文学,展现出同样的押韵散文风格(一~三十七章经常出现这种以赛亚讲章文体),以及高级诗体(三十八~五十五章中最常出现的文体)。因此,例如,一10~20的押韵散文重现于四十八1~19,以及五十七3~10;二2~4或三十五1~10的高级诗可以与四十三1~3或五十五1~13相较,而在六十一10~六十二7中,又有精致的复现,等等。这是「像前面一样的混合」。五十六~六十六章所呈现的概念,显然属于被掳之前。到了被掳归回时期,已经不再有犹大国。以赛亚就像所有见异象的人一样,是用他心思中现有的器物来摆设异象的内涵,运用他所知道的来作预表,或标示出将来的状况会如何这一次他并非在发预言,而是在作诊断。

J 理想与实际:神的子民艰难困苦、一无所成(

  这一段分为四部分。普世性、包括所有人在内的「安息子民」之异象(),与回归团体的实况互相平衡()分裂、敌视、「义人」与妥协者混在一起。五十八1~14回到安息的主题,视为神子民理想的生活模式,而平衡的经文,则坦承失败()。

i. 等待的子民(

  神宣布了光明的未来:一方面为祂救恩和公义的实现(1节),另方面则是将分散的以色列和别人一同招聚起来(8节)。一心等候这日之人,特色为守公平、行公义(1节)、持守到底(2ab节)、坚守安息日(2c节)、将自己分别出来(2d节)。这些人当中将包括外邦人(3ab、6~7节)和太监(3cd~5节)。在被掳之前,神子民的普世性是隐而不明的。出埃及记十二48让留居的外族人能够归化;路得记二12记载一位元摩押女子到以色列之神的翅膀下得荫庇;而弥迦书四1~3出现以赛亚书二2~4的经文(或换过来说),显示普世之民的概念相当流行。以赛亚将这种普世性更加明确化。他从大卫国度扩张的典型被掳之前异象开始讲起(),进而提到一个世界、一个百姓、一位神的预言()。后来又跨出一步,将「以色列」的名扩大,延及普世子民();而最后安置的顶石,则是那位仆人,将神启示的真理带到全世界(),是地极的救恩(),并邀请所有人来赴他的筵席()因此,最后在这里,五十六1~8,出现了一个普世性的异象任何人都不排除的敬拜团体。

  1. 公平……公义。将「审判与公义」相连,是以赛亚书典型的笔法(),「公义」是指神所启示公义的生活原则,而「审判」则是指其个别的应用。凡是按仆人的样式生活的人(),必会「追求公义」()。有人主张,五十六章以下「行公义」的概念,与四十至五十五章中不同,但是经过检视却无法证明。以赛亚并非要人藉公义的行为来得救,而是呼召他们活出神所启示的「正确」(按:right,是 righteousness 的形容词)的生活。这里提出此点,并不是作为得救的途径,而是显出渴望得救之人的特色。我的救恩是回顾四十九6,五十一5~6,五十二7、10,并且前瞻五十九11、17,六十18(),六十二1。我的公义是「我公义旨意之实现」的简写(如)。

  2. 这乃是典型的圣经伦理:要圣洁的呼召(1ab节),其根据为知道未来会如何(1cd节),其结果为现今的赏赐(2ab节)。安息日:有些学者因着尼希米记十31与十三15,而认为这样强调安息日,可以证明写作日期为被掳归回之后。132不过,以赛亚书一13和阿摩司书八5都显明,在被掳之前,安息日的规矩何等流于形式。以西结书二十12,二十二8、26责备百姓触犯安息日,视为被掳之前的罪,而耶利米书十七19~27则用安息日作为是否顺服神的测试。以赛亚也相同。接受安息日包括重新安排整个生活,以配合将一天分别出来的原则;这也是神向祂立约子民的邀请(),要他们进入祂的安息()。一个人是否属于神所分别出来的子民,最明显的见证莫过于此。

  3. 外邦人和太监,是不再排拒、全然包容的例子。旧约从未以国族主义为根据来排除人。申命记二十三3以下,是谈到需要受管教的各国,但是外邦人在原则上总是受欢迎的()。以斯拉记四1~3和尼希米记二19~20并非封闭主义,而是为要保守独特之民的办法。一旦百姓的独特性消失,外邦人也没有可加入的物件了!太监被排除的原因从未说明(),以赛亚也不加解释,因为他的目的不是解释排除,而是强调纳入。所有中间隔断的墙都拆毁了。

  4~5. 约包括神向祂子民的应许,以及祂所启示的律法,就是他们有责任要遵守的。太监和所有人一样,能够自由进入恩典的范畴。这是另一种表达同等参与(非次等公民)的方式。神应许赐给他们的恩惠,包括进到神面前(殿中……墙内)、个别的接纳(纪念……名号)、比从前的剥夺更丰盛的补偿(更美),和永远的保障(永远……不能剪除)。

  6~8. 大门虽敞开,但并非没有条件。联合:必须有个人的决定。事奉……爱(参:)乃是以色列式敬虔的标记。事奉……敬拜(直译:作祂的仆人)的重复,要点相同:不单只是外表的顺从,而是要献身「作祂的仆人」。这些人(7节;和合:他们),从前没有权利(外邦人)、不受欢迎(太监)的人,现在由神带领到祂所在之处(圣山),与祂建立相谈的关系(祷告),并运用祂保证能接受的礼仪和祭典(祭……坛)这一切并不是让步,而是应验了我的殿原来就要有的状况,为万民(……的殿)。以色列……别人(8节)的顺序,与四十九6相同。被掳的:(直译)「被赶散的」,不是指巴比伦的被掳,也不是分散在各国,而是指从神面前散去的人()。别人:正如外邦人和太监一样,也是从前无法触及、不受欢迎的。在……以外:最好译为「成为」(按:全句为「我还要召聚别人归并他们,都成为被召聚的人。」);以色列和别人同样被带回家,成为神所召的合一子民。

ii. 分裂的子民(

  我们彷佛一跤撞跌下来,从崇高的异象落入可悲的现实:领袖欠完美(),生活低于水准();「义人」和(1节)与异教妥协(3~13节)、忘记神之人(11节)的冲突愈来愈尖锐。前面那群人注定得平安(2、19节),神与他们同在(15节),引导他们归家(14节);后面那群人为祂所弃绝,让他们的偶像去帮助他们(13节),他们得不着平安(21节)。

a. 领袖的失败(

  野蛮的比方和文体,反映出先知对理想的失落感到最痛心之点:领袖是瞎眼的,只顾自己。有一场筵席等着野兽来吞吃(9节);还有一场筵席正在进行,就是专图己利的领袖在放纵作乐(11节)。他们缺乏必要的远见与知识(10ab节),就像打瞌睡的守望犬一般无用(10c~f节),只在开怀畅饮时才活泼起来(11ab节),是只顾自己而不顾羊群的牧人(11节)。

  9. 诸兽(参:):野兽的前来,表示神的律法已经遭弃绝。来:请注意12节以同样的字作为括弧。以赛亚的讽刺几近恐怖:领袖齐集,享受筵席,却没有注意到还有另类客人也被召来。

  10~12. 看守的人……牧人是真领袖的双重特色:护卫百姓不受未来的侵扰,照顾百姓当前的需要()。看守的人不顾及安全(10a~d节),牧人不用心思(11c~e节),在这两者中间,以赛亚指出领袖最大的罪:不知足的贪婪,只顾自己(10e~11b节)。看守的人和瞎眼的(10a节)并列,狗和哑吧(10c节)并排,实在可笑又可悲。他们不够资格(没有知识)、缺乏动机(躺卧)、贪得无餍(不知饱足)、无法分辨(明白,看透一件事的核心之能力)、短视(明日……更好;和合:极大)。以消耗百姓来度日,就好似无底的钱袋。


57
以赛亚书第五十七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娼妓的子女和上主的家(

  这一段表面看来杂乱无章,反映出世俗社会低水准生活中的「混杂」现象:「义人」的日子难过(1节),百姓崇拜偶像(3~5节),热衷政治(9~10节)。有些人感到神的亲近(15节),他们享受其他人不能得着的平安与信心(19~21节)。可是这些经节并非真是杂乱无章,而是全面的展示:义人享受平安(1~2节)与恶人不得平安(20~21节)成反比;娼妓和其家庭(3~13节)与神和祂的家(14~19节)亦成反比。

  无论境遇如何,总有保障( 当时的社会敌视真信徒;这样的社会并不一定没有宗教,因为通常最严厉反对真信仰的,乃是外表的教条主义(;参:)。不过,尽管环境恶劣,神的旨意却仍在进行,只是无人放在心上……思念。虔诚人:直译「爱不改变的人」,就是神以永远不变的爱所爱的人。被收去……被收去:头一个是复数,第二个是单数;先是一般原则,后是个别案例。状况总是如此:义人(与神的关系正确之人)的死绝不只是人人都不免的遭遇,也绝不会是出于偶然,或英年早逝;这些人的死都有神的目的,是刻意安排的,是一种「收去」,以致免了祸患(),能得平安,享安歇。他们在坟里:直译「他们躺在他们的床上」,进入安舒状态。素行正直的,在 MT 是最后一个片语,而义人乃是头一个字;凡是「与神关系正确的」,必会在别人眼前展示出正直的生活。

  娼妓和她的家( 这一段的用词取自被掳之前的宗教,语气十分强烈,显示当以赛亚写作时,这些宗教正如火如荼地在进行(亦见导论:背景,书版35~36页)。到了被掳归回之后,再没有证据显示有这样的习俗。处于被掳归回时代的先知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话。以赛亚是用他当日宗教圈中典型的情形,作为描述被掳归回时期的素材。

  3~5. 教养与习俗

  3~4. 但你们:在这个混杂的社会里,与「义人」肩并肩的,乃是对神不忠之人。巫婆:将自己敞开,任由一个灵或超自然的实体掌握的妇女。奸夫……妓女:奸淫,破坏婚约,是不忠、背信的比方;作妓女是进入不正当的关系,代表向别人献身。133戏笑……嘘嘲……弄舌(4节):他们对神的拒绝一波胜似一波,从戏弄到讥刺到恶意中伤。悖逆的儿女……虚谎的种类:「生于悖逆……虚假的种」。「悖逆」是奸夫所为,他拒绝履行曾起誓要去行的义务;「虚假」是淫妇,她的整个生活都是谎言。因此,转背离弃神是刻意的不顺服,偏离真理,转向虚谎()。

  5. 以赛亚挑出迦南宗教的两项特色来谈:第一,多产宗教,用长青树代表不死的生命(),又用性交仪式,激动神只来使土地丰肥,动物与人都能多产。今天,这一宗教的形式变为倚靠任何能保障经济蓬勃的办法。对迦南人而言,在「宗教」里运用性交是必要的,这样农业才有保障;对圣经而言,这种作法不能因套上「宗教」的外衣就圣化;这是不折不扣的欲火,以满足敬拜者为目标,来取代遵行神的旨意。第二,迦南宗教还有更黑暗、更恶心的一面:摩洛和献人为祭(),将儿女活活烧死,作为抵挡死亡的符咒,来讨好掌管阴间的神只。同样,这种作法也不能因为套上宗教之名而得圣化。这是(直译)「杀戮,屠宰」,把婴儿当作牲畜看待。

  6~13. 母亲的行径。以赛亚从家人(3~5节)转而谈母亲,就是淫妇本人,他使用第二人称单数阴性动词,分析了何西阿所谓的「娼妓心态」()。这里的希伯来文带着癫狂的性质,反映出一个人被魔鬼附身,一下往这,一下往那,拼命想找安全之处下到谷中(6节)、上到高山(7节)、降至阴间(9节)、愿付任何代价(7~9节)在世上得安全其实安全一直在神那里(13ef节),不用代价便可得着。

  6. 光滑有何重要性?有人认为, ḥeleq 这个字与乌加利文有关,意思是「死的神只」。134但在以赛亚书里面,这个字一般的意思是「滑」,所以,他乃是一笔带出假宗教的愚昧(石头)和不诚实(「滑」),不过,这里还有进一步的迂回含义:分,是拼音相同的另一个字。用石头来换神(),是多么愚拙!

  7~8. 从低谷到高山,全地都弥漫着娼妓心态。山上的床榻赤裸裸地刻划出不道德的光景。在门后,在门框后,……外邦的标记(和合:纪念):这整句很难精确翻译。「标记」是 zikka ̄rôn ,意为「纪念」。它只在约伯记十三12以所有格出现,意思是「你的记忆」;但是记忆为何要放在门背后?另一个解释,是认为 zikka ̄rôn 或许与 za ̄ḵa ̄r (「男人」)有关,用来指某种性的象征;但是,为什么要放在门后,仍是问题。NIV 似乎认为 zikka ̄rôn 是「那提醒你的」,即背道的异教所用的典型记号。因此,这里的意思是否指他们「在门后」暗拜异教,而在公开场合则敬拜真神?但是以赛亚一直在强调他们乃是公然背道。「你的提醒者」比较可能是正面的含义:神的话要写在门框上(),以公开宣示信仰,并且呼召人正视本源。但是如今他们犯了妥协的罪,把传统的信仰告白藏在门后!赤露……上去……扩张:他们公开渲染淫行,当众展示可随时伺候,为所有来者预备好地方。立约:(直译)「用他们来为你立约」,敲诈别人,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但是他们与神关系的核心便是圣约(),再与别人立约,便有违忠诚。立约强调经济方面的动机,不过还有:你喜爱那些人的床,亦即,除了金钱之外,连心也给了别人。看见他们的赤身:直译,「你看见一只手」。「手」从来没有作性器官用。「手」一向代表个人的资源,包括钱财在内。利未记二十五26,「得到充足的资产(和合:能够)」,直译为「他的手赶上来」。在约尚未签定之前,娼妓谨慎地评估顾客的钱务状况!「手」也曾用来指纪念石(),保守记忆。「你看见一只手」,意思可能是「你看见一个名垂千古的机会」。这符合求安全的主题(见9~10节)例如,希西家愚蠢的幻想,以为与米罗达巴拉但结盟,会使自己显得更壮大()。

  9~10. 这里解释了娼妓的比方。摩洛可以读为王(NIV 小字;和合)。以色列「使自己沦为妓女」(离神背道,忠于别人),以保障军事的「安打」,争取「列强」的支持(参:结十六,二十三)。这里的背景是第七章与二十八至三十一章(参:),当时犹大与亚述(「王」)和埃及(使者;)调情,却自招祸患。阴间,在二十八14~15是指从埃及回来之政客的愚蠢,他们因此行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里和前面的经文都不是指透过超自然的力量来得到能力,而是指与列国签定盟约,就等于签下自己的死亡证书。你去(和合:你……到那里):直译「你降到」,即,自居卑下,失去作神子民的尊荣身分,放下信靠这样一位神的荣耀,去作讨好世人的低贱工作。而,当百姓被「靠己力自救」的魔鬼抓住时,虽然明明看出这是无法背负的担子(10a节),却仍以为自己有力量可以再试一次(10cd节)!

  11~13. 以赛亚将他对假宗教的剖析作出结论,他指出,背信的宗教(3~6节)和寻找其他救法的疯狂尝试(7~10节),问题出在他们不认识所当敬畏之神的伟大(11a~d节),对这位满怀忍耐之神有所误会(11e~12节);神是公义的,我们作决定之后,必会自食其果(13ab节),而人所计画的安全措施并无常性,相对之下,因信靠而得的产业何等稳妥(13c~f节)。

  11. 不信,第一,是没有根据的:谁比神更可畏(11a节)?第二,是罪(11b节):说谎,这里是指,一方面肯定神是我们的神,但实际上却不真正敬畏祂,而惧怕别人。第三,是没有借口的(11c节):忘了神从前所有的怜悯、所有伟大的作为,虽用祂的名字就是祂要人牢记不忘的()却忘记了祂!第四,是侮辱(11d节):放在心上(为直译),意思是「想一想我」,指实际上的无神主义,不把神放在生活中。许久闭口不言:√ ḥa ̄s ̌â ,这字多半是指不行动,而非沉默不语,这里的意思亦当如此。神的子民从来不缺乏神的话,这话是透过先知和律法向他们说的。但是基甸曾问道:「我们的列祖向我们所说的,祂那样奇妙的作为在那里呢?」()为何神什么都不作?表面上的一无动静,令人产生误会(),以致人对自己的道德与灵性状况感到自满。究竟神毫无行动、而百姓去找其他神只、藉结盟来求得救,是指哪一段时期?显然不会在被掳归回之后,当时并没有这一类的罪;也不会是在被掳之时,因为这件事本身乃是神审判的动作;只有在被掳之前,百姓才能回顾他们长期保有的特权、不理睬先知的警告、假定神不会行动。这段资讯不可能出于其他时期。这里与五十六~六十六章其他地方一样,以赛亚乃是透过被掳之前的眼睛,来看被掳归回时期以色列的光景,并用他当时得到的神谕,来向未来的世代说话。不过,对日期的考虑远不如思考先知所说的话来得重要:神的子民蒙召,是要按照神的话来生活神过去作为的记录,一直在宣告祂是怎样的一位神;而神的律法是人生方向的不变指南,其中包含了神所赐启示性的资讯,不变的真理。这些事能令人向神产生恒久的敬畏(和合:怕)之情(11f节),导致顺服、相信、忠诚,和圣洁。

  12~13. 百姓漂流到离神很远的地步时,还以为自己和祂的关系很「正确」(right;公义,righteousness),所作所为(所行的)为祂所悦纳。当神审判的日子包括最后的审判(),祂只是把这些都揭露(和合:指明)出来。揭露是「我要宣告」。神公开宣布百姓信靠的行动属于哪一类,就等于揭穿他们的真相:都必与你无益。神若任凭我们去尝自己选择的后果,真是太可怕了!你哀求的时候:直译「尖叫」。这是第一次暗示神的审判将临,而审判正是这几章的中心要题。到那日,所有其他为人所信赖的物件,都会显为无用()。偶像(和合未译):以赛亚用这个字作为他第一部分声明的结尾。他从拜假神(3~6节)转到招徕情人的画面(7~8节),又转到这比方所指的实情,就是寻找国际同盟(9~10节);这样自如的转换并非偶然。一旦离开神,还可以到哪里去找保障?最合理的莫过于去求世上的权势。但是这一切何等脆弱,连风都成为威胁,一口气便可以将其毁灭。政界人士没时间理会以赛亚的补救方案()他们称之为儿戏。他们拒绝信靠祂,以祂为荫庇(投靠我)。但是,能带来保障的,正是这样的信靠:永久的保有(必得地土)、来到神面前、对祂的美意、眷顾、祝福满有把握(承受我的圣山为业)。

  神和祂的家( 这一段的内容为神眷顾、施恩给祂家中之人,是承接并发挥第1、2节中隐含的思想。那里提到,义人脱离敌视状态,得享平安;这里一开始就提到道路(归家),而结尾则为引导进入平安(18~19节)。

  14. 四十3说,要为神预备道路,让祂来拯救祂的子民;这里则出现一条康庄大道,让百姓行走():是一条突起的公路(修筑),不会迷失;其中没有绊脚石,因此凡走在路上的人,必能达到目的地。这些人是我的百姓,而15节开头的因为,说明了这条大道、行路者,和目的地的来由。

  15~19. 以赛亚引介了说话的神(15ab节),祂特意要与人分享祂的家(15c~f节)。这一群蒙福的人有三种特色:不再被控告(16节)、忿怒被医治取代(17~18a节)、满得安慰与平安(18b~19节)。

  15. 神提到祂自己(15ab节)、祂的家(15c节)、祂的家人(15d节)、祂更新的旨意,和祂家庭的特色(15ef节)。至高至上:如六1,五十二13,分别说明神的本质和祂与万物的关系。永远长存:正如九6「永在的父」意思是「永远为父」,这里「住在永远里的那位」意思乃是「永远长住者」。√ s ̌a ̄ḵan 一字()是用来指神前来与祂的百姓同住,而在出埃及之时,神以救赎的方式召聚百姓归祂(),目的是要住在他们当中(),同样,祂现在的目的也完全相同,只是更进一步,要以永恒为尺度()。至高至圣:又如在出埃及时一样,神的旨意为,当祂的百姓归到祂那里,祂的超越与圣洁并不致受损;这就意味,神会有所预备,就像当年利未式的祭祀一样,让有罪的百姓能靠近神;而在以赛亚书中,这只能指仆人所行的利未/祭司之工()。痛悔,直译为「受压榨」,即,被生活的重担、仇敌,或任何事压得喘不过气来;谦卑,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无论是对自己的评估(),或是世人的看法();神的旨意不是要让祂的子民留在这样的状况中,而是要他们苏醒,赐给他们(新的)前程,在灵和心里面。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用时,灵是指能以欢欣之情进入生命,而心是指内在的能力,可以有真正的思想、单纯的欢愉、准确的回顾。

  16. 开头的因为(NIV、和合未译)显明这一节是在解释。神怎样将百姓带入那至高至圣的居所呢?第一,要满足祂自己的法律标准(控告;和合:相争;直译:进行法律诉讼),并退出祂自己的忿怒(不长久发怒)。若非如此,所有生物都无法存在(发昏;直译:昏去)。这件事如何成就,以赛亚不消再说,因为此处的背景为仆人所作满足一切的工作。不过他并不是要说明如何,乃是要肯定一点神的意思是要将百姓带入祂的家中,方式为满足祂公平的律法、符合祂圣洁的本性。

  17~18. 这几节分别配合创世记六5~7和8节。人类历史不断显出贪婪的罪孽不择手段追求己利的「不当行为」(乖张、弯曲),惹动神的忿怒(发怒),激起祂的敌意(击打),导致断绝关系(掩面),但却不起作用(仍然;直译:随心所欲的背道)。神要进一步作不同的工作,但这不是祂的义务,而创世记六8说这是恩典之工,十分正确:此处陈明了真正的解析我看见;有效的补救医治;新的生活方式引导;以及与神不同的关系再得安慰。最后一词的意思(直译)为「安慰了他和哀悼他的人」:就是「成就安慰」,「充足而丰富地赐予安慰」,显示神采取了新的态度,从忿怒变为慈爱的关怀;「和哀悼他的人」代表满足人的需要,将安慰置于最感需要之处。

  19. 这里继续解释神要如何来达成15节的异象。造:将会有新的创造之工,神会作一件只有祂才能作的事(见四5的注释〕:换言之,祂将创造能以言语来回应的能力。嘴唇的赞美……以色列,不是翻译,而是在尝试解释这句话。以赛亚书中的希伯来文的顺序为「赐完全的安慰给他和他的哀悼者,正如我造了嘴唇的果子」(并没有提到以色列)。神会让哀悼者说出适合这些哀悼者说出的话,即,运用神刚造好、赐给他们的新礼物,就是新言语,来表达悔改与悲痛。如此,他们便进入了平安,平安(和合:康泰)。重复(见)表示这种平安是彻底的、真实的,再没有别的,只有平安。医治:即,带入完全安好中,这亦是平安的含义。

  20~21. 这里谈论恶人,他们与「义人」(1节)正反向。这种典型的圣经配对,在以赛亚书的这部分特别适用,因为这一段的重点,是将救恩与伸冤平衡来看()。义人是「与神关系正确」的人,在受审之前即得以免罪;恶人乃是被宣告有罪的人。翻腾:更好的译法为「受骚扰」;受到紊乱的外力搅扰,同时在它里面也不安稳(不得平静),本质便不安定,没有整合的能力,是腐败的源头(污秽和淤泥)。不得平安:参四十八22,那里不得平安的人,是从巴比伦归回的人,他们仍需要仆人的工作,才能回到神的家中;在这里,义人已经被带入永远的家(1~2节),而恶人则正在前往忿怒与审判,正如以赛亚在下文中的说明。135


58
以赛亚书第五十八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安息日的子民(五十八)

  以赛亚现在要开展第二个对比。在五十六至五十七章,他把神安息日的子民()与实际团体的亏欠与分裂()作对比。在这里,他将真正的安息日生活(),与他们落入阴暗尚不自知的现实状况()作对比。他指出,要真正守安息日,就必须将自己的作息时刻分别为圣归给神(参:),而(尤见13~14节)安息日亦是一项考验,可以测试出内心是否以神为乐。在以赛亚文学中,五十八章与一10~20属于同类,认定在宗教礼节上十分讲究,但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上却放纵不羁,是有罪的,同样,自以为与神的关系良好,却不顾与人的关系,这样的信徒也是有罪的。在结构方面,责备(1节)与应许(14节)呼应;不得祝福的禁食(2~5节)与赐福的筵席(13~14a节)平衡;而最中间的几节(6~12节)则说明了神所拣选的禁食,和它所带来的丰富。

  1. 承认背叛(和合:过犯)的呼召,一方面是回顾五十七19,那里提到,这是悔改的恩赐,是与神和好之人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前瞻五十九1~13,那里我们看见一群承认自己的罪和需要的人。因此,神是用宣告祂话语的方式,来作回应()。背叛……罪恶:在耶利米书十七19~27,安息日是顺服的测验;在这里,它的误用乃是极大的罪。

  2~5. 开头的因为表明,这整段乃是说明为何有「背叛」和「罪恶」的指控(1节)。外表看来,他们对宗教礼仪非常认真(2节),要藉此亲近神(2a节),并要祂来就近他们(2f节)。但是 NIV 说(其解释十分正确),这一切只不过是似乎和好像。当先知揭发出他们的动机(3a~d节)、行为(3ef节),和禁食的后果(4ab节),真相便大白了。这些乃是表面工夫(5a~d节),是神不会悦纳的(5ef节)。

  2. 恒切(天天)、认真(寻求;)、属灵(我是强调语)、迫切(直译:乐意)从表面看来,真是属灵生命的典范,又有雄心要明白且遵行我的道……义……典章。迫切要神来就近(和合:喜悦亲近神):直译「为了神的临近」。动词「来接近」与「带来亲近」是利未记里典型的动词,祭礼可以「带来亲近」,藉此敬拜者得以享受神的亲近。这真是模范宗教:以神为中心(2a节),以真理为优先的关注,生活方式也照真理安排(2b~d节),按照神的话过日子(2e节),并真正透过礼仪来得恩惠(2f节)。

  3~4. 但是其中有致命的缺失:行这一切事的态度,乃是路加福音十八12提到的法利赛精神。看来专注的虔诚,实际上是想要得到利益(3a~d节)。不单如此,雇主休息的日子,竟是雇工遭剥削的日子(3ef节)。这里没有告诉我们实况为何,只是指出,你们所喜悦的行径,对别人而言乃是痛苦:剥削(√ na ̄ga ̄ś ;和合:勒逼),是监工所用的动词();工人,这个名词(别处从未用过)来自√ ʿa ̄ṣaḇ ,在痛苦中劳苦的工作、汗流浃背的劳力。此外,每一次禁食都以打架作退出。禁食的目的是要讨神喜悦,但却带出百姓最糟的一面这点很容易了解,试想,一个根本不属灵的家庭,被迫整天不吃饭而待在一起,后果会如何!

  5. 问题在这里:一切都不过是盲从因袭,以正确的行动、作正确的事。像苇子,点明了整个日子的形式主义;他们自卑的举动,好像芦苇在风中点头,毫无意义。这当然不是说,在神面前屈身,及用麻衣表明自卑的操练(),都无必要。人乃是身体与灵魂结合的一体,这些事可以成为「身体辅助」,有助于属灵的实际(正如禁食会产生果效,让心灵更纯洁,脱离世俗来寻求神),但是「辅助」有沦为表演的危险。

  6~12. 描述应当如何运用禁食的日子,这段分为两部分,其中各自指明一些活动(6~7、9c~10b节),并提出所应许的祝福(8~9b、10c~12节)。第一,禁食是为要产生彼此照顾的社会(6节)、关注需要(7a~c节)和家庭的福祉(7c节),而它会为个人带来祝福:新的开始(8a节)、个人的医治(8b节)、保障(8cd节),以及与神自由来往的关系(9ab节)。第二,真正的禁食是为了修正不合人性的状况(9c节)、废除造成痛苦的事(9d节),并满足人的需要(10ab节),结果会让人面对困境时得着引导(11de节)、更新(11b节)、耐力(11c节)、更新鲜的资源(11de节)、医治与持续力(12节)。禁食,表面看来似是缺乏,事实上却是丰富只是要按照神的方法来运用。

  6~7. 链(和合:绳)……索:禁食是将时间分别出来,得以自由,这样的时间也应当用来修正社会结构的错误,或社会中恶人的行径,让他们不再破坏或削减别人的自由。解下轭:除去社会上将人当作动物的种种不当措施。折断……轭:不单要解下而已;必须采取行动,确定这类捆绑不再重现。除了在社会结构上下工夫(6节)之外,还要对个人加以照顾(7节)饥饿者、无家可归者和无衣蔽体者。提供荫庇住(直译:带到家中):不但分享食物,也打开家庭。当你看见(和合:见):一看见需要,就立刻回应。自己的骨肉:人有可能只看得清社会,却看不清自己的家。

  8~9b. 这样:只要禁食正确,神必会以祝福来回应!祂首先会赐下新的开始,就像新的黎明(和合:早晨的光)。第二,个人的恢复,受伤之处、过去的残疾都得到医治:医治( ʾarûkâ )是指伤口长出新的肌肤(),以及「修理之工」()。第三,祂会赐下安全,以公义作为前卫,而以荣耀作为后卫()。神供应公义(),信徒穿起它,好像盔甲()。上主的荣光是神在祂一切荣耀中亲自的同在,祂的同在充满遍地();这里是讲祂对属祂之人的保护。第四,与上主自由相交的关系:毫无障碍的祷告、即刻的回应。上主(9a节)是强调语,「上主亲自」,祂亲自处理我们的呼求。祂必说:这里的结构(对等动词)含义为「祂会立刻说」;我在这里:直译「看我」,是在旁等待、顺服之仆人的回应()。蒙应允的祷告不太像送到府上的外卖,而更像医生到家里来看病。

  9c~12. 提到第二系列原则,和连带而来的祝福(参6~9b节)。

  9c~10. 除掉轭(压迫人的是 NIV 添加的)覆述了第6节,但是那里的「不公」(和合:凶恶)是指奴役人、重压人的社会结构,而这里,根据接下来的指摘人的指头来看,意思是指个人的行为,即我们很容易束缚别人,加重担给人。指摘人的指头在别处都未出现过,只是箴言六12~14显示,「用指点画」是暗示与讽刺的动作,等于以点头或眨眼表明位置正确,「一刀刺下」,恶意的鄙夷,不明来源的「泄露消息」。人有可能工作上非常卖力(6节),但本身却常不怀好意、让人痛苦(9节)。你心若……发怜悯:直译「让你的灵魂朝向」;既然「灵魂」( nep ̄es ̌ )也有「期望、想要」的意思,这几个字可能指「将你想要给自己的,给需要的人」,这样下定决心、牺牲自己的委身,甚至超过第7节。

  10c~12. 光:这里的第一个祝福,是于人生遇到黑暗与困扰时,能看得清楚。光不是连于第8节的「黎明」,而是连于黑暗,就是我们被困难包围,不知当转向何处的时候。引导解释了黑暗中之光明的比喻。我们的经验可能仍然为黑暗,我们在其中按自己最好的想法蹒跚地迈步向前,但事实上却是神在引导;祂不会让我们的脚滑跌()。第二个神所应许的祝福,是即时的供应:干旱(11b节)只出现在这里,不过它与√ ṣa ̄ḥaḥ 有关,意为「变白」();所以它的形容词是「净光」()、「缺乏保护」(或「暴露」;和合:空;)。这里没有说神会赐下怎样的满足,只提到祂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赐下当一切都显得荒凉、我们最最软弱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刻,祂会使你骨头强壮,面对严厉的要求还撑得住。第三项祝福,是源源不断的新资源与新活力,就像将水注入园子(11d节),不过,与浇灌的园子平衡的,乃是泉源,不断绝的内在活泉(11e节;)。第四项祝福是恢复(修造,12节)和持续(与人居住),从前破坏的得以修补(久已荒废之处),又为未来安全的住处作预备〔城墙(和合未译)……街道(和合:路径)〕。这当然可能指自巴比伦回归之人的重建之工,但是,它既与光(10节)、干旱之地的旅客(11节)和园子(11节)等图喻放在一起,可能也是一种图喻,且与以赛亚当时的人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他们很了解一6~9所描述的破坏光景。

  13~14. 在这首诗的结构中,13~14a节是带来祝福的筵席,与2~5节未得祝福的禁食相呼应,而14b~d节是应许,与第1节的责备相呼应;不过这几节也构成第三个如果……就会系列,即,若遵守真正的安息日,祝福就会随之而来。神不是在意人如何勉强刻苦己心,祂更关切的,是人透过顺服祂的诫命而享受祝福。在13a~d节中,以赛亚强调积极承认安息日的价值,视之为圣日,是可尊重的,在13ef节,则强调要持守安息日,不要进行不恰当的活动。掉转你的脚步:(直译)「把你的脚从……转回」,等于「谨慎你的脚步」,慎重考虑怎样运用你的日子。这不是「任意而行」的日子,让你作你喜欢作的事(和合:以操作为喜乐),但这却是个「绝妙的喜乐」这是字典对可喜乐的( o ̄neg )之翻译。以赛亚是在处理原则,而不是在规定细节:适合在神的日子作的事,必须认定这是个圣日,是特别的日子;必须有助于人发现真正的喜乐;必须不是出于个人的喜好(不走你自己的路;和合:不办自己的私事),也不是放纵私欲(作你所喜欢的事;和合:随自己的私意)。说无聊的话,是「说一个字,讲一番话」。申命记十八20的说法,意思是指没有神赋予权威的话,不过是人的话,这里则是指「闲话」。如此(和合:就):强调式的连接词,正如8~9节,肯定某事必随后发生。真正的持守安息日,会带来以神为乐。找到你的喜乐(和合:以……为乐)是这动词的反身形态,所产生的名词,为13c节的喜乐:「为自己带来绝妙的喜乐」。此外,我们还会乘驾地的高处,超越地上的难处,享受脱俗高升的生活(),而且进入神为我们所预备那饱足、丰富的境界(筵席;和合:养育),包括所有祂过去的应许,和以圣约为凭的怜悯(你祖雅各)。


59
以赛亚书第五十九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v. 犯罪的子民(

  这里接续五十八1~14之后,继续发出控诉(),不过所得的回应,却是承认过犯与无助()。在这个大段落中,还可细分为控诉(1~4b节,由第二人称复数动词堆积而成)、描述(5~7节,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和认罪(9~12节,第一人称复数)。第4cd、8和13节则为各段的摘要结语。

a. 控告(

  第1~2节回答了五十八3~4的埋怨,即他们用尽了方法要得到神的注意,祂却不予理会。问题不是祂不理会,而是我们的罪。第3~4节列出了各项让神掩面的罪。

  1~3. 膀臂,直译「手」,个人行动的记号;耳朵,表示能够听、愿意听。神并非有能力却没听到,亦非听到了却缺乏能力。问题是罪孽「造成隔绝」,罪恶带来远离。祂当然可以听到,但祂却不听。面:神本身被触怒,要远离他们;换言之,从祂的脸色可以看出。你们……不听你们:让神离开的,不单单是罪,也是罪人。不听是绝对式的声明,完全否定了聆听的机会。罪恶使祂本身(面)与我们本人(你们)永远隔离。手(3节):不是第1节所用的字( yaḏ ),而是 kap ̄ ,手掌,或拳头;是特定的控诉,指人的参与、掌握、把持。指头:指示,仔细的触摸()。沾染是「污损」,罪留下了一个印记,神看得很清楚;血,加于他人的暴力()。罪孽:如第2节,指内心的腐败和背逆,是所有过犯的源头。嘴唇……舌头:重复是为要强调,指每一种言论。以赛亚书中惟一另一次提到嘴唇,是六5;舌头,见三8,三十二4,三十五6,五十七14。谎言( s ̌eqer ),特定的虚谎;恶事(和合:恶语; ʿa ̄welâ ),这个字的含义广泛,「越轨」、不值得信赖,指不正确和不合宜的事。这里和六5一样,言语的罪被列为最重要的一项(例参:)。

  4. 前两行(4ab节)继续列出触犯神的罪。呼吁要公平(和合:按公义告状),或「声明公义」,可能指公开表明自己支持公义的立场;参:阿摩司书五13,那里说,明哲人必会沉默不言。这两位元先知心中所想的情况相同当时的社会敌视道德立场。辩白:这里不是指法官的腐败,而是指误用法律程式,以达非法目的。最后两行(4cd节)的表达方式不同(绝对不定词),将当时的状况作了大笔一挥的素描:「倚靠虚空、言论毫无价值、构思罪行、带来麻烦」。虚空的辩论是 to ̄hû ),缺乏定性与道理。以赛亚不是在描述,而是在剖析。他们或许自以为一切举动都很合理,但实际上全是一派胡言:表面上他们已达到深思熟虑后的立场信靠政府、信靠武力、信靠同盟、信靠纯朴百姓的基本直觉但是其实所有的信靠,若非投靠于神,都是信靠 to ̄hû ,那毫不稳定之物。谎言:第3节的字是特定的虚谎( s ̌eqer ),而这里的 s ̌a ̄wʾ ,意思是不可靠的灵,整个风潮都在弃绝真理。

b. 描绘(

  这部分用客观的第三人称来陈明状况,先用比方(5~6b节),再述实情(6c~7节),最后为结论(8节)。

  5~6b. 他们是谁?可能这里的不明确是故意的,好像我们会报告说「他们说」,或「大家都认为」。因此,综览整个社会和其中的成员,所产之物莫不有害于人(毒蛇蛋),这思想在5cd节更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产物对自己亦无用(结蜘蛛网),这思想在6ab节更进一步发挥。吃………破(和合:被踏),为相交与敌对的两种反向关系。有罪的人对别人总是潜在存有恶意,而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不会带来好结果。蛋……蝮蛇:起头是坏东西,终必愈来愈坏。不能遮盖:罪人无法满足自己真正的渴望与需要;他们最大的努力亦令自己不满(无用;和合:不能成为),无法供应所需(不能遮盖)。

  6c~7. 以赛亚一如往常,在此解释了他的比喻:他们所作的事(手)、所到的地方(脚)、所存的思想(意念),都不免受到自己本性的影响。行为都是罪孽,「制造麻烦的工作」;强暴,破坏性的行为( ḥa ̄ma ̄s )。奔跑行恶,是「奔向错误」,倾向偏好错误的物件、错误的举止。无辜人:他们没有作什么,却遭到恶事。意念:我们评估事情的方式、综合所有事情而达到的结论,意念会引导计画的形成。罪孽:如6b节,「制造麻烦」。荒凉( s ̌o ̄ḏ ),一般性的用语,表明「大肆破坏」;毁灭特别指「打碎」。这些字加在一起,泛指所有导致道德与社会加速崩溃的因素,或所有对秩序与稳定产生威胁的事物。

  8. 这句话是对前面所述情形的综合评论(如4cd节),以平安……平安为前后括弧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平安(8a节),他们的生活方式(所行的)也不会带来平安。这是平安最深刻的含义:与神相安、社会安定、成熟个性的安宁不会自我争战。公平:根本而言,是不服神的「判断」祂凭着权柄所定为对的事;不过广义而言,也是指没有(为他们本身、别人,和社会整体)设立公正、公道的目标,作为他们的路之目的地。事实正反向,他们把路修成弯曲,直译「他们为自己弯曲了他们的路/结果害到自己」。路的弯曲/纠缠是他们刻意作成的,在其中他们会碰到罪恶,正向回力球反弹回来。

c. 认罪(

  这几节的改变,记号是换为第一人称复数动词。神在暗中加添力量的工作(),和神律法的宣扬(),将百姓带到一个地步,承认自己在黑暗中(9节)、无人帮助(10节)、痛苦难耐(11ab节)、毫无盼望(11cd节),又陷在过犯中(12节)。前面的控告(1~4节)和描述(5~8节)段落所揭发的严重问题,无法以「社会」,或剥削,或其他理由为借口;这乃是我们(9节)外在的状况,因我们个个都是罪人。13节与4c节的特殊文法形式相同(绝对不定词),因此同样是在作综合结论。

  9~10. 公平……公义:见五十六1,在那里,神呼召祂的百姓过公平,或「判断」的生活,「顺从神决定的生活」(~4),并且应许祂公义的旨意将来必要实现。但是神所启示的真理,以及顺从它的生活,是我们达不到的,而所应许的公义救恩也还没有临到。在我们里面、在我们周围,我们指望(「期待等候、期望」,)亮光,但却全是(直译:看哪;和合:却是)黑暗。以赛亚所选择的比方说明了这种黑暗是什么:个人眼瞎的黑暗(10节)。我们可能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但是最先需要改正的黑暗,却是内心的状况。无论外在的情形如何晌午或黄昏,并没有差别。黑暗是在我们里面;我们像死人一般()。周围的世界似乎充满了肥壮人,但是我们却在摸索,好像看不见路的人,绊脚,好像缺乏稳定力、不可靠的人,并且好像死人,没有力量活出敬虔的生活。

  11. 这一节是第一段认罪的结尾;请注意公平……救恩如何与「公平……公义」(9节)相呼应;并再参照五十六1。咆哮是发怒的吼声(),信徒面对罪的大破坏而产生的忿怒。(参:耶稣的神圣叹息,;受造物的叹息我们都在其中有份,)。哀鸣如鸽:如三十八14,在那里,希西家在死亡宣判之下哀痛,渴望能活下去。公平:参9节。救恩(如),神的拯救、改变之工。

  12. 以赛亚不愧为戏剧大师,他已经用了瞎眼(10节)、熊和鸽子(11节)来作比方,最后,他描绘出法庭的景象,罪为检察官,神(在你面前)为法官。我们可能为罪带来的无力感而悲痛(10节),为它的伤害与挫折而哀伤(11节),但是在神的审判与律法的判决事实面前,这一切都相形失色,毫无作用。过犯,「刻意背叛」,罪恶,特定的过失,这一切神都知道(在你面前),足能定我们的罪(告我们),且是永存的真相(与我们同在)。我们都承认(和合:知道):即是指自知有罪而低头,由沉重的良心说出「是,有罪」。在诗篇五十一3中,同一个字是悔改蒙恩、得着洁净的钥匙。

  13. 这里正如第4节,以不定词表达综合的评论;同样,如第4节,特别指出言语的罪,并用怀孕作比方。12节神的审判,不是由一位事不关己的外人来听案件;祂同时是被触犯的物件:悖逆上主。悖逆,执意拒绝祂的道路,参12节;欺骗(和合:不认识),作假,应许要效忠,却口是心非、表面伪装。转去不跟从我们的神:直译「离开追随」。耶利米书二2用一幅图画,描述新娘以爱来伴随新郎但如今情况却反向。不再有相倚相伴的爱,不再以忠心接受领导。助长(和合:说……的话)是「说」,这字与(直译)「由内心蕴育且说出的谎言」放在一起,不单表明了言语之罪在圣经中的重要性,更使舌头成为心的指标()。怀:罪人不能承认行为有错,但宣称内心是清洁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心先「怀胎」,后来才生出来的。

132G. A. F. Knight 说:「事实上,不断出现的安息日,乃是……在这漫长的五十年中,惟一能将百姓团结在一起的制度」( Isaiah 56-66 [Eerdmans, 1985], 5页)。不过,对一群被掳的子民,活在被掳之地,这样的了解似乎很值得怀疑。

133娼妓的比方,在旧约中出现约43次。参:结十六23以下。对这题材最深刻的剖析,是何西阿书。参一21,二十三15~17。在被掳归回时期,再找不到以娼妓作指控的文献。

134Young, Studies in Isaiah , p. 402-403.

135至于五十七21在以赛亚文学分析中的地位,相关的讨论请看五十一10-11的注释,和随文注124 (417页) ;亦参书版414页随文注122。

K 应许的征服者:伸冤与拯救(

i. 序言:状况与对策(

  开头概括性的于是(和合:并且)回顾了五十六1以来所谈的一切内容,并且引进了一段总结(14~15ab节)。接下来是神的反应(15c、16ab节),及祂所建议的行动(16c~18节);这段序言的结尾,是以锡安为中心的新世界景观(19~20节)。

  14~15ab. 公平……公义,分别指道德的行为,及道德原则的本源(如在)。然而,社会对前者反弹(赶回去;和合:转而退后),将后者边缘化(远处)。这现象首先(14cd节)见于大众生活(在街上),那里诚实(真诚、可靠、廉洁)已经崩溃(仆倒,「绊倒」),而正直找不到入口。其次,个人的生活(无论何人;和合:人)亦是如此(15ab节)。诚实(如14c节)遍寻不着(和合:少见)动词 a ̄ḏar 意思是「遗失」:个人的廉洁已是遗失的成分;而社会里的各种力量,都是要毁坏(掠物)离恶的人。不单想要站稳正确立场的人()会遭到敌视,就连一个要避免行恶的人,都成为众矢之的。这个结语的确能综述五十六1~五十九9所描述的社会光景。于是,该怎么办才好?

  15c~16ab. 这里正如圣经常用的笔法,将神描述为彷佛被所发生的事吓了一跳,而一步步作出决定()。祂对两件事感到非常意外:百姓的光景(没有公平;参9、14节)和他们的无助(无人)。后面一项观察与五十九9~13呼应,而同样,前面一项则与五十九3~8呼应。得着神所赐悔改恩赐之人(),以及顺服祂话语、接受管教而归正的人(),并不能根除自己的罪(12~13节),更不用提要洁净周围的世界了。甚不喜悦,祂「非常不乐见」;诧异,是「感到天崩地裂、大受震撼」。代求,「介入」(f),以致能救人脱离个人与社会的崩溃。

  16c~18. 第一(16cd节),一切问题,神在祂自己里面都拥有解决的能力:祂的膀臂(),是指神亲自运用祂本身的能力。施行拯救:既然拯救之工尚有待实现,这里的过去式便表明,神已经下定决心亲自要在公义中行动:定意要实现祂一切公义的旨意,并且所作的方法,将完全符合祂圣洁本性所定的公义要求和标准。神之所是(公义),和祂之所能(膀臂),是解决世界需要的办法。第二(17节),祂为运行任务而穿戴齐全。衣着代表祂的本性,及祂定意要作的事()。军队的比方极富意义。为了要应验王的异象(一~三十七章),剩下要作的事,就是将祂在世上的仇敌全然消灭;同样,仆人的工作还剩一点未完成,就是前面提过的得胜,例如四十二13。公义(17节)是神将要行之事的道德性,救恩是祂百姓的得救,报仇是对仇敌公正的报应,热心是要完成工作的决心。这项工作将在全世界施行(18节),并且绝对公平(按人的行为施报)。

  19~20. 第一,神成就的工作将遍及全地:祂会展示祂永恒的本性(名,),并得到当受的敬畏(荣耀,)。没有一个人在认识真理(所启示的名)之后,不以敬畏来回应;而凡敬拜的人,都会亲自认识那荣耀。第二,这将是能力之工(19节)。NIV(采用稍加修改的版本)用被约束的洪水由神的风释出、驱策之图喻来呈现。不过,这样的修改并无必要,其细节亦不确定。这几个字最自然的意思是,「当仇敌如河流般冲来,神的灵举起一面旗帜来对付他。」136这很可能是一种俗语,用在这里很合适:「仇敌」是所有敌对神和祂无助子民者,而神的灵会集结祂自己的兵力(在上下文中为神的「膀臂」和「公义」,16cd节),归到祂的旗下(),而赢得胜利。第三(20节),这个新世界是以锡安为中心。在胜过全地的敌人之后,那位伟大的得胜者,就是承担起他们所有需要的至近亲属,会凯旋来到锡安()。但是锡安里面也有筛选。并不是自称属于锡安的人都会在锡安得救,惟有悔改者能得救()。神在救赎和复仇的事上,都同样公义。

ii. 立约的中保和其成就(

a. 立约的中保(

  五十九1~20的思路突然间而且神秘地被打断了。在控诉(1~4节)、描述(5~8节),和认罪(9~13节)三个段落之后,接着的一段讲如何修正(14~20节),神子民所作不到的,祂会亲自来作在普世完成复仇与救恩,以锡安为中心;这条思路到最后应该用荣耀来退出():锡安成了世界朝圣的中心。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了解五十九21呢?

  第一,与他们立约的概念,与前文相配。「他们」是19节中全地的人和20节中悔改的人(),就是十九24~25,二十七12~13,四十五14~25,五十四1~五十五13中的普世以色列。神向其中的各群人都承诺了立约的关系()。因此,其实21节是14~20节最恰当的结尾。第二,以锡安为中心、在全地施行的复仇与救恩,乃是神的灵所作之工(19d节;NIV:气息)。21节再扩充这个真理:成就修正之工的灵,如今住在普世以色列当中。第三,我们已经见过那位满得神的灵之人,他能以神的话来事奉,在世界和神的百姓面前作祂的代表(),是神的仆人,带来遍及全地()、以锡安为中心()的启示与救恩。所以,当神要开始修正一切的错误时(),在21节的图画中出现了一位立约的中保,这件事应当不像乍看之下那样令人意外。第四,这位满有圣灵的人也像神的仆人一样(),会有延续万代的后裔。他的立约地位可追溯自五十四10(),由仆人之死所保证的平安,以及五十五3,立约的祝福在永恒中滋长,并有大卫为全世界的王。此外,他乃是神的灵之容器与媒介,带来神话语的恩赐。这批分别出来的百姓,最主要的特色仍如以往一样是他们拥有神所启示、明文表达的真理。

  最后,五十九21所引介的立约中保,连同其「尾声」(),肯定了锡安城在全地的重要性;而这一段是四段类似经文的头一段,其中都以他为神任命来运行祂旨意的人()。第二段是六十一1~4,谈到受膏者带来施恩与复仇之日。其尾声()应许复兴,以及祭司的子民成为万国的中心。第三段为六十一10~六十二7,他在其中得着了「拯救的外衣」,而五十九17曾讲,这是神亲自穿上的,为要来拯救祂无助之民,并使锡安成为世界的中心(),就是本段的尾声()所肯定的。第四段,六十三1~6,描述披上荣美外衣的这一位是如何返回的,他完成了复仇与救赎之工。在结构上,这四个段落让人想起仆人之歌:数目相同,后面亦有附加的尾声;而在两个系列中,第一与第四段都是报告,第二与第三段都是见证。同时,在两个系列中,第一个段落()都是谈地位与任务,第二个()谈工作与物件,第三个()谈亲自委身,第四个()谈工作的完成。简言之,此处出现了第三位弥赛亚人物,进一步完成了君王(一~三十七章)与仆人(三十八~五十五章)的画像。君王统治,仆人拯救,而受膏者则完全实现救恩和复仇之工。


60
以赛亚书第六十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b. 世界之城(

  这首诗默想亚伯拉罕的事迹(),即其中所提,为他祝福的必定蒙福,咒诅他的必受咒诅。同样,未来荣耀的锡安(a,)会决定世界的命运(12节)。地理上的锡安绝对无法安顿前来聚集的世人和其羊群;以赛亚是运用他所熟悉的言词,预告希伯来书十二22所提现今的锡安,和启示录二十一9~25所提未来的锡安。

  神在锡安( 这里没有立刻提到城的名字,但是第1节之后的阴性祈使语,是在回顾五十九20的锡安,并展望14节的锡安。

  1. 上主的荣耀之光,一方面是客观的事实(兴起;直译:闪烁),新的黎明,一方面亦是主观的经历(你的光;)。这光的赐予,是让人享受(「起来」,),也让人经历到改变(发光)。

  2~3. 不仅如此,神在锡安的荣耀与世界的黑暗有关,这黑暗遍及各处(大地),捆绑所有的人(万民)。光在锡安的发出,就是黑暗消失的开始;最终的目的,则是要吸引全世界,使其蒙福(3节)。万国……君王:对立的组合(受治者与统治者)是指整体的片语用法;参四十九7,五十二15,及五十五1的普世宣召。神先从祂的子民开始,目的是要覆被全世界()。

  世界在锡安里( 巨大的吸引力典型的旧约强调用语,指赢得万国的方式()产生了作用。锡安因着前来聚集的群众而得荣耀(4~5节),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会蒙悦纳,成为敬拜神的信徒(6~7节),他们会发现,他们所渴慕的一切,都能在祂里面得到满足(8~9节)。若把这个异象限于(甚至连于)从巴比伦的归回,便是没有仔细听以赛亚究竟在说什么。他乃是看见全世界都在行进,甚至有人经由海道前来(9节)。

  4. 众子(亦见9节,)和众女的说法,是用圣经传统的「分类法」来看世人():一部分是祖先属于锡安,但需要被带回到神面前的人(),另一部分是从「外面」世界被吸引来的人(),两者构成了整个亚伯拉罕的信心之家()。但是,前面的众人(直译:他们所有的人)是指第3节的万国和君王。换言之,四十五14~25中所有前来聚集的「以色列」,都在往归家的朝圣之路走,距离(远方)和体弱(被怀抱)都不构成障碍。

  5~7. 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让锡安快乐无比:第一,这一大群人带了朝圣的礼物归你(5c节,那里的开头是「因为」,及7a节),并且充满热诚要事奉你(和合:供你使用);第二,他们前来,对他们本身而言,是要(直译)「传扬神配赞美的好消息」(6e节),向神而言,则是要亲自来敬拜祂〔祭物(和合:蒙悦纳)……我坛上……殿〕。殿应当是「家」。这思想的重点不是敬拜的地点,而是神住在祂子民当中的「家」。聚集的群众其实乃是回到神的家中。米甸(6节;参:,以赛亚或许想到这一节;从前的掠夺者,未来会成为敬拜者)是在南方;以法是在波斯湾以东;基达(7节)和尼拜约是在东北边,在北亚拉伯的旷野。这些名字是要加深印象,表明整个世界都以锡安为中心。

  8~9. 如云……巢(和合:窗):前者是描述速度,后者是指归家与安全()。众海岛,见十一11,二十四15,四十一1,五十九18;仰望我,直译「等候」()。世人的期望无论他们自己察觉与否都只能在以色列的圣者中得到满足。他们来朝贡,不是带来自己的看法,而是带金银为礼物,表明顺服、朝圣、献身,一切都是为上主的名。这里并没有暗示说,他们的宗教也是真理的一部分;他们乃是来到可以得着真理的地方(),来到神面前祂的名代表祂对自己的启示,这只能在锡安找到,而在其中,他们发现了神所赐的「荣美」。他施()可能在西班牙,若是如此,以赛亚便是在第7节提到的范围之外,又加上了西方;不过,无论如何,船只都代表海运,加上前面的陆运,使群众聚集的画面显得更加完整。

  天命之城( 这一段是此一伟大锡安之诗的核心。第10和14节主题相同,国际间共同努力来造锡安;11和13节带我们进入复兴之城的内部,它的城门一直敞开,表明安全无虑(11节;);神的圣所代表祂至圣的同在(13节)。中间的12节,以锡安作为命运的决定因素:远离锡安便是自寻死路。

  10. 外邦人:直译「陌生人之子」;参,14节以「苦待你人之子」作为后面的括弧。建筑……服事不是指奴仆的地位,而是自愿服务的证据。他们都是整个团体的成员(7节),在尽他们的本份。曾发怒……怜恤:根据第3节,他们是受锡安的光吸引而来,而第9节说,他们是因神的名而来;第3节是图喻,第9节是概况,第10节则是细节。这就是吸引他们的光,是他们必须认识的名这位元神已将怒气转为怜恤(),直译为「在我的怒气中我击打你,而在我的恩惠/接纳中,我已经怜恤了你」。怒气是真实的: qeṣep ̄ ,爆发的忿怒(),不过它已被「涨溢的爱」,怜恤(),所取代。

  11. 开放的城门必定是讲到安全,不过这里提到的理由为,进城的人络绎不绝。被引导在胜利的行伍中(和合:牵引而来)可能是正确的解释。直译为「他们的王随着被引导」,可能是一幅俘虏的画面(),这当然代表甘心的臣服;不过这里简短的笔法更可能指「他们的王在护送之下」,他们前来时仍保持自己君王的身分,周围有侍从,可是却成为甘心臣服锡安的附庸。

  12. 邦( gôy )……它(直译:诸邦, gôyîm ;和合未译,只接「就」):这个字一向指神子民以外的世界。不过,定他们有罪的原因,不是因他们的地位为外人,而是因他们拒绝尊崇锡安:神的光(3节)在那里,但他们不受吸引,祂的「名」(9节)在那里,但他们不要来认识,祂的怜恤(10节)在那里,但他们不在意祂忿怒的威胁。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是全然荒废。

  13. 以赛亚是用所罗门圣殿的记载,当时西顿人被征召,因为他们工夫最好()。我的圣所:不再像现在一样,是遭难者寻求庇护之地,而是「圣所」它的圣,是为了(也是因为)住在其中的圣者()。脚:即,「神的脚凳」,是超越之神接触大地的所在。此处这所在乃是至圣所(在是锡安;在是约柜;在,是大地本身)。

  14. 第10节的思路为甘心的服事,此处的重点为角色的互换:苦待你的,「那些羞辱你的」,如今自动前来屈身就你。他们曾让你处于最卑微的地位,如今他们却甘愿自己如此,以进入锡安的特权与喜乐中。惟有恩典的得胜,才能作到这一点,因为让人这样乐意臣服的,不是锡安,而是人看出上主在祂的城中,而祂展现了自己的真貌,为以色列的圣者。

  锡安的改变( 在15~16节,三方面的拒绝(撇弃、厌恶、无人),与三方面的改变呼应〔引以为傲(和合:荣华)、奶、救主〕;这种名声与命运的改变,只能由神的作为来解释(16cd节)。在17~18节中,锡安在物质(17a~d节)、社会(17ef节),和灵性(18节)上都有了改变。永不衰微的属灵光照将取代受造界的光辉(19、20c~e节),同时,所有的悲哀都会消失(20d节)。锡安的子民将与神有正确的关系(21a节),永远稳妥(21b节),神将塑造他们,让祂的荣美可以「具体表现」出来(21c~e节),而每个人亦得改变,满有能力(22ab节)。这个异象并非过份理想,不可能实现,它有神的保证(22cd节),这保证太美好了,不可能不是真的。

  15~16. 无人经过:即,大家都避开。永远……累代:前者是时间的继续,后者是人类经验的继续。吃……吃奶:享受最美好、最慈爱之眷顾的图画母亲亲自的给予。万国,从前排除在外,如今被带进来,他们在锡安找到神的爱(10节),为它甘心付出。吃君王的奶:世上最伟大的人物,在救恩之城中(18c节)也乐意站在服事的地位。救主指向五十六1所应许救恩的完成。这一切的成就都因为神,祂作了救赎主,愿意履行至近亲属之责,供应祂子民所有的需要。

  17. 耶路撒冷过去最好的(),相形之下大为逊色,显示未来何等荣美,各样事物都变为更好。和平:社会的改变也与物质的改变相呼应。这里的平安,是指成熟、和谐的社会,治理与福祉等于同义词这里的希伯来文,和平与官长(应当为「政府」)是同位格,意思是可以互相定义;当说「和平」/福祉的时候,就等于说「政府」,反过来亦然。公义是与神的公义性情与期望相符的事。监督是「监工」()。过去在压迫之下最恶劣的样式,会变成神所乐见的最佳榜样。

  18. 强暴特指侵犯个人的行为;荒凉和毁灭在这里是指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各种力量。拯救……赞美:见二十六1~3。这两个字互为平衡。拯救是神所成就的;赞美是我们的回应。神的拯救之工使锡安有保障,我们与祂和谐而欣赏的关系则仿佛城门,将一切有害之物都排除在外。

  19~20. 在从前的受造秩序中,生活受到夜与日的刻板治理,而日与月是否发光照耀,常难以预料。但在新的救恩秩序中,治理的原则为神永不改变的同在。光……荣耀(直译:美丽):神会光照祂的子民,使他们变为荣美;将他们沉浸在祂的光中,改变他们,成为祂的样式。前者是以持续光照的应许来说明(20c节,开头为「因为」),后者则以永远除去悲哀的日子(20d节)来描述连最小的挫折也不会临到。

  以赛亚已经检视过名望(15~16节)、社会(17~18节),和环境(19~20节),最后,在21~22节中,他谈到百姓:他们在神面前的地位(21a节)、产业的稳固(21b节)、目前的状况是如何形成的(21c~e节)、前景为何(22ab节),和他们面对未来所具备的信心(22cd节)。

  21. 义人:与神的关系正确,导致性情和行为的公义。得地:以赛亚用他所知道的,来预言他所预见的。他是否知道,这类有关地业的预言会实现(不是相抵触或被修改)在「不属于这世界的国度」中实现?()或许他是知道的,因为是他预先看明,利未的献祭制度的真义会实现(不是相抵触或被修改)在仆人代替性的死中()。无论如何,他所用的辞汇与说明,乃是神对应许之地的赐予()。公义完全实现,产业就有保障(、21)。栽子……种……手:他们能够享受公义和稳固,背后为那位神圣的园丁细心的工作。以赛亚()曾用栽子(和合:m)来讲弥赛亚王,和一位被拒的王(别处仅在出现过)。在天上的锡安(),所有的居民都会像他们的王一样,这位王现今将他们置于所在之地(种),使他们成为当前的样式(工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祂自己的目的,使我得荣耀(直译:美丽)。与王相像,便是与神相像。

  22. 至小的……千倍……微弱的……强盛:五十一2也提到一位至小的成为千倍和国。以赛亚是在前瞻亚伯拉罕应许的最后实现(后来约翰在又写到这情景)。速成这事:即,不延期,不受拦阻,按照祂早已定下的时间表()。不过这个动词也可以指「享受」(),如此,它则是表达一项美好的真理:当罪进入世界时,神所失去的喜乐(、18、21、25、31),将重新出现在新的锡安和其百姓当中。以赛亚对这两种含义一定都很清楚,我们不需要二择其一,可以用感恩的心采用两者,以显示圣经真理的丰富。


61
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i. 受膏者和其改变之工(

a. 受膏者的第一个见证:改变(

  仆人之歌与这里的情境交织在一起,而下面以赛亚论到弥赛亚人物受膏者的三段经文,也莫不如此(见的注释,书版478~479页)。这里和五十九21一样,说到他为神的灵所膏,为要传讲神的话语。除此之外,(a) 正如第二首仆人之歌()一样,这里将他的职责加以说明和发挥。前面提到把神的灵赐给锡安的居民(),这里则为安慰(1~2节)与改变(3节)的工作,并且又多了一个新的方向,要运行报仇物件则未说明。(b) 前面提过,仆人会作神本身要作的事(如,),而这里施恩和报仇的任务,也是前文中神的工作()。(c) 锡安改变的经历(2c、3节),在六十17以下曾预言过,而栽种的工作(3节)则与六十21相连。如此一来,以赛亚将他的弥赛亚画像带进了下一个阶段:透过六十一1~3受膏者的工作,五十九21蒙神恩的锡安成了六十17~22得改变的锡安。耶稣在拿撒勒所选读的经文正是这一段(),更可证实以赛亚所陈述的,是关乎弥赛亚的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唯读到报告上主的恩年(2a节)就停住了。以赛亚只看见弥赛亚的一件工作,但主耶稣将它分为两部分:祂第一次来是要成全拯救(),审判的部分则有待祂第二次再来才实现(;参:)。这个见证分为三个不均等的部分:祂的预备(1ab节)、祂的任务(1c~3g节中七个不定词),和后来的结果(3h~4节)。

  1. 灵……传:这里立刻可以连到五十九21,不过如今我们得以明白,受膏者是为什么目的而得着神的灵,以及要传给他儿女的话:事实上,这话乃是五十4的「给疲乏人及时之言」,产生改变的效果。全权的上主(和合:主上主):这个称号与第二首仆人之歌相连(、9)。上主是「雅巍」,出埃及之神(),祂救了自己的百姓,推翻了祂和他们的敌人,因此祂是施恩和报仇的神(2ab节)。在这工作中,祂是全权的,即,有能力、无可抵挡。传好消息:见四十9,四十二1,四十九2,五十5。贫穷的人:被践踏、欺压的人,本身没有力量,听凭有权有势者和恶劣环境的摆布。医好:「裹好」,意指带给人安慰与医治的事工。伤心的人:这个字泛指所有人的身体疾病、情绪低潮,和罪的自责()。释放:特别指奴隶的解放(),将受膏者的工作与禧年相连(),参:年,2a节。被掳的……被囚的:前者是被人当为俘虏者,后者是关在监狱里的人;这对比表达了「释放各式各样的人」。开释(和合:出):√ pa ̄qaḥ 这动词意思是「打开眼睛」。这里的重复形式( peqaḥ-qôaḥ )意思应该是「(眼睛)大大打开」,把囚犯带出黑暗的地牢,进入光中()。

  2. 报告的重复,暗示以赛亚是在谈论同样的题目,不过角度不同。在第1节,所报告的是与人相关的事释放、开释,但是这里所讲的则与神相关。恩……报仇:在四十九8,神的恩惠保证了仆人的成功;在六十7,神(直译)「以恩来接受」外邦人所献的祭;在六十10,祂的恩惠是以「怜恤」来表达。受膏者的临到便是年的开始,是延续长久的时期,可以尽情享受仆人的成就:外邦人完全得着接纳,神的怜恤白白赐下。但是,他的临到也使报仇之日无法避免。日与年成为对比,是精准、快速完成的工作。报仇( na ̄qa ̄m ):公正的报应,将人所当得的回报于他(的动词)。安慰是报应的反向:准确补偿给受冤屈的人()。

  3. 供应(和合未译)……赐:在2c节中,受伤者得到安慰,而这里则陈明,未来任何伤害的可能都已除去,神预备了替代的治疗。第一个动词指神的决定,第二个则指祂的行动:祂定意要安慰我们,接着便赐下能带来恒久安慰的东西。请注意这改变由上而下的移动:从华冠(直译:头饰,;参:)到头(油),到衣服(衣)。(参:的流下,代表从天上浇灌下来。)亦请注意内在的移动,从灰尘,可见的哀伤证据(),到悲哀,心里的哀伤,再到内在的绝望(和合:忧伤)的灵。因此,神的行动是往深处走,直到触及内心最深的需要。喜乐油:在诗篇四十五7,「喜乐油」是说明君王的特性。因此,这位受膏者是以新生命代替死亡的哀悼。衣:可能指「披衫」,将全身裹住。人所穿的外袍代表性情与委身(见),同样,赐下遮盖全身的外衣,便代表赐下新性情为礼物,导致新的生活。绝望( ke ̄ha ̄ ):在四十二3是用来指将残的灯蕊,死气沉沉、懒洋洋、奄奄待毙。他们将被称为(和合:使他们称为):前面用不定词表达受膏者的目的,这里换为成功的声明;直译为「那是他们将被称的」,强调新名字的礼物亦即,新的性情、新的能力()是一项客观的事实。橡树(和合:树):曾用于一29和五十七5,与假宗教相连,但在这里,它们被重新带来为神所用,在祂的园中得着稳定的地位。公义:他们蒙神接纳,在神面前有一席之地,全都是他的工作(如):他们是上主所栽的。荣耀:见六十21e。

  4. 这里的他们必修造,和「他们将被称为」(3节)相呼应。有了新的地位、新的名字、新的能力,他们便能进入新的活动。当然,这里的图画是从巴比伦归回,面对重建的挑战;而实情乃是,那位受膏者将带领他的百姓进入的新生命(蒙医治,1de节;得安慰,2c节;穿外袍,3a~g节;扎下根,3h~j节),同时也具有重建的能力,能修补过去所有的破口无论已荒凉了多久(已久、历代)。

b. 改变的确认(

  这是受膏者之歌的尾声,就像第二首仆人之歌一样,它也分为两部分:外邦的服事(5~6节,)和神与祂子民的约(7~9节,)。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肯定了3~4节,而同时又是根据六十10、14的国际情势。这里的团体乃是由全世界的人组成(5~6节),已得更新(7ab节)、定居下来(7c~e节)、欢欣喜乐(7f节)、进入圣约(8节),且在神的祝福之下(9节)。

  5~6b. 列国的承认,与神的亲近。这幅图不是在描述奴隶或次等公民,而是从「外面」得以进入的人,甘心乐意来服事神的百姓,参与在事奉的团体之中()。牧放:(直译)「站立并牧放」,曾用来形容弥赛亚();「站立」表示稳定的持续。祭司:是出埃及记十九6的理想,以前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信徒皆祭司里面得以完全实现。参六十六21,那里提到,前来的外邦人也被包括在祭司之中,得以亲近神。

  6b~7d. 颠倒、补偿,与改变。财物……富有(和合:荣耀),见六十16();富有是「荣耀」()。羞辱不单指尴尬的感觉,而是指回收的羞辱:希望变为失望,显为不真实。加倍:丰丰富富的,不单够用而已。喜乐:「歌唱」(),即,以欢乐进入白白得着的供应中。产业,直译「分」,指神所分配给他们的。137

  7ef. 产业与喜乐。这两行是全诗的枢纽。加倍,与7b节相同,意思是「丰丰富富,不单够用」,不过,在这里亦可能指给长子的双份(如:;参:)。

  8. 神的公平、补偿,与圣约。开头的因为解释了第6~7节所列的祝福,这些都是由于神的公平(8a节)、恨恶(8b节),和诚实(8c节)而来。第一,这个普世以色列的诞生,乃是神按祂所喜爱的公平所展示的作为,让它得到更新的地位和喜乐。无论是「施恩」,或是「报仇」(2节),神的公平都无懈可击。祂的「施恩」并非偏袒,而是公平合乎祂拯救之工公正性质的要求。第二,祂照自己的标准而行:抢夺和罪孽是修改的译文,138原来的字意为「我恨恶在燔祭中的抢夺」,这说法与(直译)「他们因诚实而当得的分」互相平行(8c节)。燔祭是「不留下一点」的(),没有完全作到,便是抢夺了神所当得的分。神记得这事,在祂承诺按自己的标准而行时,祂说:当祂「赐给百姓他们的分」时,祂会按祂的诚实,不留下一点。因此,「加倍」(7节)乃是神完全的公平(8a节),是祂的分和报应(8c节),最后则成为(8d节)祂与他们所立的永约应该是「为他们」,即为他们的好处()。这里所回顾的,是五十九21,受膏者与他的儿女分享祂受膏的祝福,不过,如今这个约所保障的祝福,也是受膏者在3~4节中所成就之工的结果。

  9. 列国的承认,神的赐福。后裔(9a节)和众民(9d节)都是「种子」,回顾五十九21,那里的儿女……后裔也都是「种子」。这样的普世承认,是神原来的理想(),只是从未实现过。不过,神将「在祂圣徒的身上得荣耀……显为希奇」();而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2a与2b节间的过渡时期正是如此。

iv. 救主和所召聚的百姓(

a. 第二个见证:接受救主的角色(

  四首仆人之歌平行的状况,在此仍然继续。在第三首歌中(),仆人见证他愿意接受神的旨意,并下定决心要顺服和受苦。在这几节中,有一位以喜乐()来接受拯救的任务(),并且下定决心要完成它()。这一位会是谁?六十一1的第一人称单数在此继续延用,而在该处乃是回顾五十九21的受膏者。这首美丽的诗分为四部分,两两成对。因救恩之工而来的喜乐(),与得改变之锡安城内的喜乐()互相呼应;请注意,这两段同样以婚姻和地的出产为图喻。单一的代求者()与代求的同伴()相呼应:前面讲众王看见了新的锡安;后面讲锡安成了全地的赞美。

  10~11. 「穿衣」的题材表达出性情与委身。得着拯救为衣穿上,表明领受了托付,配作救主;接受衣着,代表立定心志要完成使命。有关受膏者的说明,来到了决定性的一刻:此处显明,他与他家人分享的事(),以及他所带来的祝福(),都是拯救的工作。前面一开始曾说(),神为祂无助的百姓感到痛苦,要穿上衣袍来作救主。如今,祂将这项任务交给受膏者,而他以欢喜和快乐来接受这项使命(10ab节)。拯救……公义:前者是满足我们的需要,后者是合乎神圣洁的标准。袍:「披衫」(见3节)。新郎……新妇:他们的衣着向所有人宣布,他们乃是新郎与新妇,也声明了他们对婚姻的委身,神也以同样的细心装备祂的受膏者,让他能运行拯救之工。因此,这是他欢喜的第一个原因(因,10c节):他已经得到神的任命和装备。第二个原因(因为,和合未译;11a节)是这项工作必定会成功,就像栽种与成长的过程一样,是肯定无疑的。百谷发芽,所种的发生,同样,全权的上主会亲自使这件事得到普世(万民)的收成(发出)。公义……赞美:前者是指拯救之工令神满足(10c节),后者是指得着的人兴奋的反应。


62
以赛亚书第六十二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六十二1~3. 前面提到,硬着脸面好像坚石(),是为了坚持神的旨意而这里受膏者的反应与它相符,因他定意要完成拯救与公义的工作。

  1. 因锡安:受膏者在神里面的欢喜(),与他对锡安福祉(即,他将拯救之人的福祉)的热切关怀相呼应。静默:动词√ ḥa ̄s ̌â 以指言语(如:),也可以指行动(如:)。由本诗的平行句(见前文)看来,这一段与设立代祷者的那段(6节)平衡,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所想的工作,乃是祷告()。息声(√ s ̌a ̄qaṭ ):不采取行动。受膏者委身要不停地工作,正如他要不停地祷告。公义……救恩:参六十一10cd。仆人(直译)「为多人预备了公义」()。这乃是公义属于她的意思,她披上义袍,前面是仆人工作的结果,这里则是受膏者工作的结果。救恩:如果受膏者穿上衣袍,是为了要完成救恩(),那么所谓「她的」救恩,必定是指他赐给她的礼物。黎明(直译:光辉)和明亮的火炬(和合:明灯发亮),都是首先指公义与救恩之工戏剧化的成就,而其次亦是指,在得救者的生命中,公义与救恩有如「黎明」来到。

  2. 神为锡安所作的,要让全世界来看,并要他们承认(4ab节)。列国……列王:见,四十九7,五十二15,六十3、10~11、16。在世人面前(2ab节),锡安将展现她新的公义本质,显为完全荣耀;而锡安也必亲自(2cd节)感受到自己新的本性由新名为代表(见:),其中有新的潜能与能力;至于与神的关系(3节),锡安要作为华冠。华冠是王室之尊的记号。这里的画面令人惊异:在拭目以待的世界面前,神以祂的百姓作为记号,显明祂是神。

  4~5. 受膏者将成就的改变,就像一位孤单被弃的妇人(4ab节)得到了美满的婚姻(4c~5节)和仆人在五十四1~8的工作一模一样。空无的城、荒凉的地,会变成喜悦(4ce节)、钟爱(4df节)、欢愉(5节)的对象。新的名字,呵夫斯巴(「我的喜悦在她」,NIV 小字)和比优拉(「已婚」,NIV 小字),分别在第5节下半得到解释:一是指婚礼,一是指蜜月。锡安的众子向他们的新妇立下婚姻誓约,要「爱她、疼惜她」,为锡安的福祉献上自己、忠心服务,而神与祂的子民去渡蜜月,因他们欢喜快乐。借着如此简洁的字、如此美丽的想象,以赛亚描述出锡安和神之间亲密结合的特色,就是在爱中永结同心启示录十九7所预见的羔羊婚筵,正是这样的光景。

  6~7. 受膏者定意要作的工作,是塑造一群子民,能公开展示他们是得救的人,有公义的地位,以致锡安能成为地上可赞美的。接受神的公义与救恩之人,有责任站在锡安的城墙上,不住的祷告,祈求这事的实现。神为锡安所定的旨意,要靠锡安子民的祷告来成就。如今我们既住在锡安(),又等候锡安的降临(),我们的祷告就是参与护卫这城(守望的)。这是项无止息的使命(昼……夜;直译:整个白天……整个晚上)、需要出声(不静默)、出力(不要歇息,也不要使祂歇息)彷佛若没有我们的祷告,神就会慢吞吞地处理祂的应许(「要祷告,彷佛当天的事完全倚赖于此」),并且要坚持不懈:直等祂建立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就是全地赞美的物件。为什么全地要赞美锡安,这段经文没有说明,但事实乃是:神为祂百姓所施的救恩,不是单为展示用而已(cd,ab)。在拯救祂百姓的同时,祂也拯救了普世的人()。

b. 上主的誓言、召唤和宣告(

  这段尾声与前面受膏者的见证关系密切()。第一,这里的画面为拥有的保证、享受的肯定(8~9节)。农作物的损失,是被掳之前常有的经验,否定这事会再出现,便是生动地说明了安全的拥有与享受。第二,锡安和万国都出现在这见证中,展望未来将有的经历锡安一直为此祷告,而万国将以赞美进入其中(6~7节)。如今,百姓(10a节)和「万民」(NIV:万国,10e节)都被召来,走上朝圣之路。第三,神已应许,从前被遗弃、遭弃绝的,如今要进入婚姻、蒙受钟爱(4节),如今这成为神宣告的主题:救恩要来到(11节),完美的锡安就在眼前(12节)。简言之,第8~12节肯定了六十一10~六十二7所应许,或所暗示的事。

  8~9. 手……膀臂:手是亲自干预,膀臂是本人的力量神将自己完全委身于这项任务。五谷……仇敌:这幅图画不单讲到安全,也讲到顺服(参:)。我圣所的院内:或,「在我圣洁的院中」。百姓一方面享受丰盛稳妥,一方面能与圣洁的神毫无遮拦的亲近。

  10~11. 在极富戏剧性的地方,以赛亚喜欢用双重的祈使语(),而往锡安的朝圣,是最令他兴奋的想象()。在这里,邀请已经发出去,路已经重新铺好(预备),是不会错认的大路(大道),障碍已除(石头),召唤已向普世的人发出(为万民竖立大旗;参:)。第11节有三个「看哪!」。第一个(11ab节,NIV 未译)要人注意,邀请是以神自己的权威发出的。第二个(11cd节,和合未译)提醒锡安注意她「救恩」(不是拯救者)的来到:这并不是从11ab节的普世宣告倒退回头,因为锡安的救恩()便是世界的救恩()。这是神亲自担负的工作(),后来祂交给祂的受膏者(f),以拯救为衣给她穿上(),来完成任务。前面曾说,这件事将临到(),如今就在眼前了。新约的神学认为,这里是指耶稣随时可能回来()。第三个「看哪」(11ef节,和合未译)要人注意那要来之人将完成的工作:他的赏赐与报酬(和合:报应),按下一节看来,乃是指「他们……圣民」。他作的事得到了「报偿」(赏赐),就是他为自己从普世召聚来的百姓。他们也是他的成就(报酬,「工作的成果」)。在四十10,这位将来的牧人战士乃是神自己。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则是指受膏者。

  12. 这一普世聚集而来的群体(他们)是圣民()。这里不再像出埃及记十九5~6一样,只是一个理想前面有「如果」;因为他们将被称为(和合:人必称他们为),这句话彷佛是位旁观者在发言:他所看到的乃是圣洁。他们是终于得完全的子民,完全活出得着救恩的样式()。赎民:神以自己为他们的至近亲属,担负起他们一切的需要()。被寻求的(和合:被眷顾):动词「寻找」常用来指百姓殷勤地来到神面前(),但这里是神自己在寻找,找到祂普世的百姓,而将他们召聚起来()。撇弃:如五十四6。从前所有的咒诅都成了过去。


63
以赛亚书第六十三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v. 大功告成:受膏者完成任务(

  六十二11要我们注意即将临到的「救恩」,六十二12将这救恩个人化,指即将有一位来到,他已经完成了拯救之工。如今我们受到邀请,亲临其境,而且得到最佳的位置,和守望者一同站在锡安的城上,看那位神秘的人物满有尊严地前来,宣告要施行报仇、救赎,和拯救。神曾将祂的外衣()赐给受膏者(),此处宣告,它所代表的资讯已经完成,正如启示录十九1~8,迎接报仇与拯救的,是回响不绝的哈利路亚。

  1. 参五十二8:在等候君王驾临()、等候神显露祂的膀臂时(),他们实际看见的,乃是「我的仆人」()……「上主的膀臂」()。如今,他们远远看见一位不认得的人物(是谁……?),只注意到他是从以东……波斯拉来(见以下)。以东是长久以来的仇敌(),代表大卫的得胜(),胜过最后、末了的敌人(;结三十五)。仆人就是大卫(),现在受膏者也同样像大卫一样,是以东的征服者。而以东的意思是「红色」,正可与外衣的染红相应(2节),而其首都波斯拉,意思是「葡萄酒」,亦与酒m的主题相和(2节)。所挑选的仇敌与公平的报应彼此呼应。不过,到目前为止,守望者只能看见概况:第一,他的衣服不是沾染深红色( ḥa ̄mûṣ 的意思是「敏锐化」,意指他们从远处所见「强烈」的颜色),而是他「鲜明的外衣」;第二,他的华美这一位并未被泥泞弄脏,而是「庄严尊贵的」;第三,他的步伐大步往前(和合:行走),这位元人物充满自信、目标明确、精力充沛;第四,他的大能。他毫不软弱,甚至即使,如下文显示,他是打了一场仗之后来的毫不疲倦。广大,更准确的讲法是「丰富」。他充满了活力。

  2~3. 为何……?这位行军者如今靠得更近了,观看的人可以辨识出,那「强烈」的颜色并不是色彩,而是染上去的,有如踩葡萄时的情形。受膏者运用他们的比方来说明(2节)。是有一个酒m不过乃是忿怒的酒m;是有葡萄酒可踩不过乃是人;结果是红色不过乃是血!无一人:如五十九16();强调单独。万国中(「众民」):正如我们所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不过,这里的「众民」也回顾六十二10e。承受祝福的人()并没有参与在得到福份的过程中。整个审判之工(3节),和整个拯救之工(5节),全无他人插手,是独力进行的,完全是他个人的工作。他动作的勇猛(踹……踹下),与忿怒的动机相趁:发怒( ʾap ̄ )是怒气冲冲之人所感到的鼻息;烈怒( ḥe ̄mâ )是发怒的强度和热气;血( ne ̄saḥ ),只出现在这里和第6节,是「溅出的血」;沾染(√ ga ̄ʾal )也可以指「污染」。就事实而言,他的衣服被沾染;就后果而言,这衣服被污染了;他的任务也包括让自己受到「玷污」,可是他回来时,自己的公义并无损伤(1节)。

  4. 这里是解释(因为)。一份独力完成的任务(3ab节)、忿怒强烈的发作(3cd节)、衣服被血浸透、冒着玷污的危险(3ef节)这一切的解释是什么?这正如神在出埃及时的行动。报仇绝不是带有犯罪成分的报复,而是公正、准确的报应正如神对埃及的审判,是回报他们再三拒绝神的话。这乃是救赎,是至近亲属的慈爱举动,对他亲戚所遭的苦难,他不能再忍下去,而希望他们能够脱离。

  5~6. 这里再度声明单独行动的事实。这件事在第3节说过,第4节提到的心也是暗示;第3节是说到单独的事实;第4节表明他愿意单独行动;第5节则讲述他对悲哀状况的感受即,忿怒仍未发泄,拯救仍未实现。膀臂……拯救,见五十九16。神要作的事,受膏者完成了。沉醉:参,忿怒之杯的图画(~22)。血倒在地上:即,生命之血流尽,不可回收,因此,忿怒之工完全实现。

136NIV反应出许多注释家的偏好。这幅图画与此处相配,而且只要将MT稍作改动,即可翻译成只有一点问题的「沿着驱策」。这种√ nûs 的形式,在别处从未出现过;「使其加速」是十分可能的含义若还不能完全肯定的话。不过, no ̄sesâ 的形式可能来自√ na ̄sas ),「使用或挥舞旗帜」。

137在六十一7de,产业……得为业的译法不够清楚,事实上希伯来文是用两个不同的字。在7d节, ḥe ̄leq 的意思是「分」;在7e节,√ ya ̄ras ̌ 是「前来拥有」。

138MT 读为 beʿôlâ ,「在燔祭中」。修改的字是 beʿa ̄welâ 。Watts 接受这个字,而译为「因不公正而来的抢夺」,指由于社会上不公平的措施,使人的财货被夺( Isaiah , 87页)。这样解释 ʿa ̄welâ 并不自然,因这个字本身并没有法庭意味,在别处也没有这样用过。这个字的意思只是「不正常的抢夺」。

L 新天新地:祷告与应许(

  这几章的主题是祷告的百姓()和应许的神()。六十三1~6阴森的一段叙述,讲到一切仇敌都得报应,救赎临到所有得救的人。还有什么尚未完成?所剩的事只是祈祷,根据神不改变的应许,祈求这些事的实现。

i. 「纪念者」的祷告(

  六十二6提到,受膏者因为迫切想要锡安在世上得荣耀,便设立了守望的代祷者,要他们祷告到一切都应验为止。那里称他们为「你们呼吁上主的」,直译为「你们不断纪念上主的」。这里出现同一个字的单数():「我要不断纪念(某人)」(我要提起),这便是讲到一位守望的代祷者正在进行他的任务。这位「纪念者」的祷告,正如圣经典型的祈求,一开始便是「告诉神有关神的事」(),然后才进行代求()。(参:以下;。)

a. 纪念(

  神的子民盼望照祂的旨意来祈求。他们最关切的是认识神,就是他们发言的物件。因此,「纪念者」乃是提醒自己,神的慈爱和美善永不改变(7节)、祂定意要眷顾祂的百姓(8~9节),而最重要的是,因着祂救赎的作为,祂对他们的忍耐有了稳固的根基(10~14节)。

  7. 在希伯来文中,这一节的开始和退出都是慈爱,这个字, ḥeseḏ ,是指神应许对祂子民的爱;这里用复数,意为加深、加强,这份爱从未改变,其内涵包括所有真爱的成分。关于这份爱,他记起三件事。第一,这爱曾以行动显明:作为(所赐给)……所施的;动词√ ga ̄mal 意思是「完全作好」,强调出神的爱流露在行动中,是那样的充分。第二,这爱是丰富的、带来祝福的:许多好事(和合:大恩),直译「丰富的美好」(的「丰富」)。第三,这爱是出于内心的爱:怜恤(),有情感的、热切的、亲身的()。

  8~9. 神在爱中与祂的子民认同(8a节),愿他们得着最好的(8b节),以拯救的行动将自己献给他们(8c节),感受到他们的悲哀(9a节),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拯救他们(9b节),扮演至近亲属的角色(9c节),担负起他们的重担(9d节),坚忍不拔(9e节)。这里提到众子(和合:子民;见:)、作他们的救主()、分担他们的苦难(),和我的百姓(),显示以赛亚是在回忆出埃及,以此事为这种爱之关系的最大证明。除非被爱者得到了益处,否则他无法确定是否有爱。神不单只爱在心头,或只爱在口中,更是用爱来采取有效的行动:祂作了他们的救主……拯救他们。139在祂面前的使者:直译「属祂脸的」。我们认人是按面孔;「脸」便是指神本身(),在其中有祂的使者那位独一的「神的使者」(如:以下,),就是如同神一样发言、却又与祂不同的那位;圣洁的神藉他而「屈就」自己,住在罪人当中;他便是旧约所预见的耶稣。慈爱:名词 ʾahaḇâ 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参:动词√ ʾa ̄he ̄ḇ )。这种爱是指乐意陪伴被爱者的爱。怜悯( ḥemlâ ),另外惟一出现的一次,是在创世记十九16,那是极佳的图喻温柔的怜爱,以致使免于难。救赎:见三十五9;亦用于创世记四十八16,讲到至近的亲属与生活各方面的挂虑认同。

  10~14. 是在默想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历:他们因背叛而自招伤害(10ab节),惹动神的敌意(10cd节;参:诗七十八);神的心意不变(11a节,直译:而他纪念),由当初拯救的作为(11~12节),和祂的供应与眷顾(13~14节),便可清楚表明;百姓的福祉与神的美名交织不可分(14节)。

  10. 他们:强调语,「在众人中竟会是他们!」悖逆:√ ma ̄râ ),挑拨式的背叛。祂的圣灵:「祂的圣洁之灵」,拥有祂圣洁的性情、与之相配、将之表达出来(;参:)。这段经文充满了有位格的灵,显明为神里面的另一位:圣洁(10b、11f节)、有位格(担忧:参:),是神对百姓眷顾的运行者(14节)。再加上(直译)「属祂脸的使者」(9b节),和祂「荣耀的膀臂」(12节,),这些提到圣灵的地方,显示出旧约对神本性丰富的了解。神是「一位」(),但并不只是一个单位。祂的「一」正如会幕的「一」(),是许多成分构成的丰富一体。新约并没有(且容许这种说法)把旧约的一位神增加为三位,而是重新调整焦距,看清神本性里面丰富的不同,而明白有圣父、圣子,和圣灵()。神在旧约中的启示,是隐藏的圣三一。他们悖逆……祂就转作:凡是拒绝祂道路的人,就变成祂的敌人()而祂也敌对他们。

  11. 祂的百姓(和合:他们)想起:见愿祂想起(NIV小字),可以译为「而祂忆起」。请注意这里的顺序:「他们悖逆……祂就转作……祂忆起」。在他们悖逆、而神按圣洁反击的激烈状况中,祂的心回想到基本事实。摩西会「提醒」神,祂原来的旨意是要拯救();祂的百姓会提醒,祂从前拯救的成就()。在哪里呢……?引进了神的独白,彷佛神在沉思,「为什么我现在会和从前不同?」海:脱离红海一事,完成了拯救之工(~31)。牧养:直译为复数,或是尊贵的复数,指摩西为「最伟大的牧者」,或是数目方面的复数,指摩西和亚伦();而无论采用哪种解释,都是表明想到那次拯救,便接着想起神的眷顾(13~14节)。将祂的圣灵设立(和合:降):见哈该书二5。这里是指神亲自住在会幕当中()。

  12. 荣耀的膀臂:(直译)「祂美丽的膀臂」。与五十三1反向;摩西并不是神的膀臂,他只知道神膀臂的同在。使水分开:这趟旅程的开始是红海(出十四);退出是约但河(书四)。神在出埃及所作的工,是完全的工:祂将他们领出来,是为要将他们领进去();这里的问题含义为:「我现在岂能放弃他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由神的动机来看:要建立自己永远的名(参:、22)。神的名声与祂对百姓的委身紧密相连。

  13~14. 在当时,神不容许任何障碍来拦阻祂的百姓。对神而言,即使不能跨越的水(深处)也像马行走旷野一般,可以通行无阻,而在神的灵眷顾照料之下,他们得安息,被带进应许之地的家乡。在这一切的回顾里,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神没有改变;祂当时如何,现在依然如何。纪念者最后终于提到这个想法(14cd节)。第一,引导是总结整个旅程,从在埃及为奴,经过救赎、牧养关怀、除去障碍、进入迦南。这是何等的爱!何等的宽容!何等的能力!难道这一切会一无所成吗?第二,你的百姓是纪念出埃及的救赎所建立的永恒关系(8、11节),这关系不会改变。的确,他们一直没有活出当有的尊贵样式,但他们岂不仍然是那不改变之爱所爱的物件(7节)?第三,这一切的安排都是为要彰显神「美丽的名」,这使命祂绝不会丢弃不顾。

b. 祈求(

  在思索过神的本性之后,纪念者便开始祈祷。他已经看清,神永远站在祂百姓的这边:祂的爱永无穷尽(7节);虽然他们的罪令祂忧伤,但是祂对他们的苦难仍感同身受(8~10节);虽然他们当承受烈怒,但却有一道怜悯之门打开(10~11节);而神总是会因祂名的缘故采取行动(12、14节)。面对这样一位神,便可以满有信心地为这样的百姓祈求。这个祷告可分为七部分。

  神的爱在哪里?( 纪念者的第一个回想(7节)在此化为一个问题:倘若神的爱从不改变而(15ab节)神仍然是全权者!现今这爱在哪里呢?神既在天上,便掌管地上();祂的权柄(崇高的宝座;和合:居所)和性情(圣洁……荣耀)都没有改变,那么,为何表面看来,祂所关注的事(热心)、祂能以制服所有仇敌的争战大能,和祂温柔的怜悯,都不再一样了呢?温柔(和合:爱慕的心肠)是指被内心的情怀所感动。怜悯:见第7、8节。亚伯拉罕……以色列:在四十八1~2,百姓受到指控,不再配称为以色列;这里承认这指控的正确,参:申命记三十三9,那里用同样的动词(认识……承认),指脱离家庭关系,否定家庭义务。可是,即使祖先不要这些后人,神却仍然是父……父……救赎主。在埃及时,祂宣称以色列是祂的儿子(),应许要救赎他们(),并宣告祂的名,就是藉此事所启示出来的本性,乃是永远真实的()。

  神为何一直远离?(

  17. 使我们走差,不是要把责任归到神的头上,而是承认,由于百姓的罪,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他们赶走,离开祂,进入遥远的罪乡,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去处。同样,使我们心里刚硬,也不是在为我们的罪责怪神。心一旦选择不顺服,便会逐渐刚硬,抵挡神的道路,到了某一点(只有神知道,亦为祂所定),便一去不复返,那时,罪所作的最终抉择便告定型。只要越过这一点,整个状况便非人力所能挽回:只有神能加以改变140只要祂愿意转回。

  18~19. 常有人声明,这几节必定是被掳归回后所写,描述他们回到被摧残的圣所(),但是被掳归回的经历却反对这种看法:回归的人本身便可证明,神已经在爱里为祂的百姓采取行动。因此,他们不能说:「你的热心……大能……怜悯在哪里呢?」因为他们能归回故乡,便是其证据。他们不能呼求神「转回」,因为,显然祂已经回到他们那里,要作恢复者。我们可以视这几节为被掳者的祷告(有点像诗一三七),忧忧愁愁的回顾往事,半信半疑地瞻望未来;但若是如此,他们为何会在这里出现,却很难解释。不过,以赛亚却能这样祷告。他可以在想象中投射自己,进入他已经预言过的光景(),而发出这样的祷告,求神的怜悯与更新的恩典转回来;或者,这些动词可以解为「确定的完成式」:「暂时你的百姓拥有……我们的仇敌必定会践踏……我们会变为……」。无论以哪种方式解释,他的角色乃是一位渴望见到在神里面有改变的人,要看见祂以新的行动修正一切。19节不易直接翻译,不过,比较根据字面的译法为:「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曾是你未治理的人,在我们当中你的名并未被求告。」希伯来文实际上把子句当成头衔:「我们变成『你没有治理他们』,『你的名字没有赐他们』」。这是「漂流之地」的本质,当神按公平来强制运行罪的后果,便产生如此的光景:他们现在彷佛在祂国度与关顾的范围之外,失去了分享祂名的亲密特权。


64
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神为何不行事?( 希伯来文的文法要求第1节指过去的事:「惟愿你已经裂天……!」以赛亚前面在回顾过去的悲剧(17~19节),其实可以不必如此;神只要同在,一切便都会不一样了!裂天、震山,与火,是传统用来表明那位元圣者临到的方式(以下,以下)。不但自然界在祂面前无能为力(1b节),列国(2节)亦是如此。这已是陈年的老问题了:我们过去岂不是徒然挣扎,不服祂管理世界的方式?其实祂可以何等轻易就使事情完全改观!

  或许现在再怀希望已经太迟?( 这一段退出时,面对最严峻的事实,所提的问题十分悲哀。这是全诗最中心的一段,提出的问题亦最关键。神的确可以轻而易举的便处理一切难题(1~3节),但是,这样一位神为何要管像我们这样的人呢?在希伯来文,古时(4节)和继续(5节;和合:仍)是同一个字;神继续长存但罪也是如此!这个极大的难题没有答案。要蒙祝福有两个条件(4d、5ab节),但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无论是历史的轨迹(古时)、相通的资料(耳闻)或看法(眼见),都没有再把另一位神带进这幅图画中。那位独一之神有祂的原则和步骤。第一,祂为等候祂的人行事。等候(√ ḥa ̄ḵâ )与期待(√ qa ̄wâ )(3节;和合:逆料,)为同义词;两者最单纯的意思,都是指耐心、把握、期待的信心、真正「单一」的信心,绝对信靠神的应许,毫不动摇。第二,为道德的要求,必须行义(5ab节)。一方面,完成式,前来(和合:迎接),表达出固定的性情;另方面,欢喜(直译:喜乐并且)行义内的分词表达出不改变的状况,包括内心与生活、情绪与实际的顺服。动词犯罪和发怒是完成式你已经铁定心要发怒,而我们则继续要犯罪。这两者的冲突何等大!救恩还有可能实现吗?

  罪孽与无助( 在第1b和2d节中,在你面前隐指神的「脸面」。祂所需要作的,只是露出脸来,列国便将无能为力。但事实乃是,我们渐渐枯干(6c节),并且衰微(7d节;和合:消化),因为祂掩面不顾(7c节)。这是罪在内心、个人、灵性、永恒方面所产生的后果。我们灭亡,因为祂与我们疏远。至于造成这些可怕后果的罪,乃是不洁净(6a节)。不洁净是麻疯病人的呼喊(),这个字表明了不配与神相交,被逐出离开神的子民。罪是污秽,将堕落的性情沾染到我们一切所行的事上。污秽的衣服,(直译)「经期的衣服」;体内的污血被视为污秽,因为是从有罪、堕落的人性中「流出」的。因此,即使连我们自以为有利的事,义行,都沾染了堕落。罪孽带来的腐朽与死亡像叶子。罪本身带有毁灭性,会将我们吹去。罪是对神不感兴趣:不认为让神进入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也不认为在有需要的时候必须求告祂的名。奋力是「叫醒自己」、「从睡梦中醒来」。在生活中不与神保持活泼的关系,就等于是睡觉的生活!由于这一切,神便与人远离(掩面不顾),并与人为敌(使我们衰微)。

  不改变的神( 神因圣洁而与罪和罪人为仇,在这方面祂不会改变,但是祂的恩典和怜悯也同样不会改变而这就是能继续祈求的理由。父亲(8节)与孩子的关系是永远的;家庭生活会有起伏波折,但关系本身无法抹杀。窑匠不能不承认他所作的瓶这瓶所以会存在,全因为他的制作艺术家(你的手)也不能不承认他的艺术品(工作)。同样,这里也不是将我们的失败怪罪于神,而是要肯定一份永存的关系父亲的爱、窑匠自主的决定、艺术家的技巧。孩子总是可以要求要回家,瓶子总是可以在窑匠的手中重作。在第6节,我们都……我们都,两次用同样的希伯来文来认罪;在这里,我们……都,是两次祈求。超过度量(和合:大发):(直译)「到太多太多」,意为「按照它本身所有的能力」,即,「不要让i的怒气完全发作」。过去的退出道德反应(震怒)的改变、记忆(纪念)的抹除与神新态度(垂顾)的开始、神圣记忆的恢复(我们是你的百姓)相呼应。

  爱是否还能抑制?( 这里提到荒凉的城、焚毁的殿、荒废的美物,看起来似乎像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之人所处的情形;当时的确如此;但是12节的祷告不是他们所能说的。他们能够归回,便证明了神没有克制自己,也没有保持沉默。他们怎能祷告说,刑罚已经过度?因为他们的回归便证明了刑罚已经退出。此外,被掳后刚归回的人,所面对的问题不是神不行动,而是人不行动因他们不关心,圣殿才无法重建()。另一种解释的方法与六十三18~19相同:这或许是被掳之人的祈求,或许是以赛亚式的默想。我们在三十九章已经提到,巴比伦的预言并未说明日期,但的确有可能在以赛亚还活着的时候实现。因此,他必须面对(别人也会让他面对)自己预言的严酷状况。在那未知的将来,这样的一首诗正可以作为日后的引导。因此,这些动词最好视为确定的完成式:「i的圣邑必将变为……」等等。

  12. 在……之后(和合:有)暗示时间的顺序(即,在这些事发生之后),但是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回应这样的不测事件」。动词忍得住出现在六十三15,本诗的第一段中。在那里,代祷者知道,他们本身便是「忍住」的原因,但是随着诗的发展,罪孽遭揭发,人以悔改来寻求神。悔改的奇妙为,它会产生功效而神如今岂不是会跳起来行动,制造新的情况,超越从前的荒废光景?以赛亚在最后两章,便转向这个题目。


65
以赛亚书第六十五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ii. 上主的回应:确定的应许、未来的实现(

  这两章为征服者之书(五十六~六十六章)提供了极美的结论,甚至亦成为整卷以赛亚书恰到好处的结语。纪念者祷告的结语()为,神的百姓在热切等待、期盼神行补救的工作。他们自己活在一片废墟之中,这原是他们自己的失败带来的五十六至五十八章将这一切揭发无遗,而五十九1~13记载了他们的承认。惟有征服者临到(),百姓才能得赎,脱离仇敌,重新进入佳境。而这段便是描写,那佳境将是何等美好。

a. 申诉与激怒(

  最后的两章愈继续发展,冲突就愈剧烈,而这一段乃是摆明冲突为何。有些人「寻找」神(1节;直译「我已让我自己被找到」,而不是 NIV 的启示了我自己),并得到了祝福(8~9节);另有些人拒绝祂的呼声(2节),而遭到报应(6~7节)。

  神的世界采取主动( 神声明,祂已经向那些未曾求告祂、寻求祂的人采取主动。这些人是谁?大部分注释家认为是以色列人,他们没有回应神。不过,这几节所用的辞汇,却反对这种看法。以色列从来不适合被称为没有求告我名的国(和合:没有称为我名下的),因为其中总有人在求告神;即使我们认为,这些字是意味「不真心实意」,整个指控仍有一笔勾销之嫌;而希伯来文本身并没有「不诚心」的含义,就是能引进这种解释的必要思想。此外,没有求告,是将 MT 作了修改(从 qo ̄ra ̄ʾ 改为 qa ̄ra ̄ʾ )。MT 是说「没有称为我名下的国」,显然将以色列排除在外,因为它原是这样被称呼的()。另一方面,按字面的含义神向外邦人发出恩典的呼召()在此可以形成一个括弧,与六十六18~21所提到的列邦呼应,它们「素来没有听见我的名声」,此时聚集前来归神。神向这些人采取了主动:(直译)「让我自己被寻找……让我自己被找到」(包容式的 niphals;参:)。祂已经藉祂的话语(我说)向他们伸手,作了自我启示的行动(我在这里;直译:看我!),并将他们带到以色列才享有的启示范畴之内(名,)。前面五十六1~4、8曾提到太监与外人,六十3亦提到外邦人的聚集,此处以赛亚看见神福音果实的延伸,遍及全世界。

  激怒与刑罚( 第1节引进了第2节以下的这段,方法是透过以西结书三6所宣布的真理,即,那些没有享受过以色列特权的人,一旦得知神的启示,反倒立刻接受,相形之下,他们的罪就更重了(参:)。注释家承认,此处所提到的宗教腐败情形(3~5节),是被掳之前的状况(、13;以下;),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不再有这些情形;但是,奇怪的是,许多注释家仍将这几节视为被掳归回后的先知所写。141然而,这些话若出自以赛亚的口,则十分妥贴,他在这里用被掳之前的证据作模型,揭露未来仍然会有信仰背道的现象(参:、15~17)。

  2~3. 此处对以色列背道的看法,第一,是他们拒绝那由天而降的奇妙呼吁。伸手在别处是用来指祈祷()。神何等盼望得着祂的百姓,甚至降低身分,成了祈求者!但祂所遇到的回应,却是铁石般的回绝(悖逆,√ sa ̄rar )。第二,这种拒绝乃是出于自信,要按本身的意念(「思想、计画」)来过个人的生活,结果产生了不善的行为。神的启示,原是属神百姓最基本的「真理」(),但已经遭驱逐,不再是一切的基础,而被宣导个人偏好的相对主义所取代。以赛亚逐一追究(3节以下),指出他们干犯了十诫的各项诫命。第一条诫命说,他们「在我面前不可有别神」( ʿal pa ̄nay ),但是他们当着我的面( ʿal pa ̄nay )祭拜,惹神发怒。在园中献祭:「园子」(以下)代表丰肥,对所谓「增产神只」的敬拜,包括以巴力取代雅巍,或在雅巍之外再加上巴力的功能。第二条诫命,是讲到敬拜的外在形式。砖不是神所命定的建材()这是人作的,或人设计的形状,受到他们不洁的罪性所玷污。不过,不顺服通常由此开始就是原本很容易顺服的事(如:建一座非人手所凿的坛),却被视为不干紧要。

  4~5. 在宗教外表的陷阱(「园子」和「祭坛」)之外,以赛亚又探索灵里效忠的深层问题。第三条诫命特别要求,只能单单效忠于神的名神已启示了祂自己;但神的百姓却出现在坟墓间。为了要通灵,他们在隐密处住宿,直译「在严密看守的地」,即,不容人打扰;活人竟在死人中寻求属灵的引导!(以下)。第四条诫命讲到圣与俗的区别,但他们竟发展出自己的圣洁观(4c~5b节)。神所禁止的(),他们却去作(4cd节),并且培养出精英的圣洁观,自认是头等公民,对属灵的事采取排他的作法。难怪神不断被激怒,我鼻中的烟(5cd节)!他们敬拜别神(3a~c节),连对神敬拜时所当守最简单的要求都不顾(3d节),定意要从别处找启示(4ab节),忽略分别为圣的生活当有的顺服(4cd节),又以骄傲为属灵(5ab节)。神整天的呼吁(2节),和他们整天的激怒(5节)互相平行。

  6~7. 神的回应是已经决定的(写下),是祂亲自作成的(我必),是衡量过的(施行报应),是个别的(怀中),也是罪孽的最后处理包括个人与列祖的罪。从圣经看来,罪孽一代比一代加重不是指后代因为从前的罪而注定灭亡(结十八),而是指,因没有与先人的罪断绝,就会承担过去之罪的后果()。这就是身为人所要付的代价。因为(和合:就是)引进了一段结语。在山上敬拜,是被掳之前的特色他们选择净光的山顶,以为较能「吸引巴力的注意」,带来立刻的回应。迦南的宗教是人主动给神只压力,圣经的信仰却不同,乃是对神的恩典作出回应。

  对余民的祝福( 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在2~7节的行径中。这个群体是分裂的。第三以赛亚的理论,认为这种分裂的状况是被掳归回之民的特色,但其实这里所提的事,并不超越一些经文,如:一26以下,八11~12,十20~23()。我们必须先假定这里的环境是被掳归回,才会在此找到一个不同的余民论,或是余民论不同的应用。其实在以赛亚事奉的黑暗时期,余民显然配得这些安慰之言。这里描绘了三幅令人安心的图画:葡萄园(8节)形容欢喜的保存,土地(9节)形容产业,而沙仑和亚割(10节)则形容更新。

  8. 新酒( tîro ̄s ̌ )是在还没有用到酒m压踩,从葡萄先滴下来的汁作成的酒。142寻得,暗示葡萄在摘下来的时候已经流出汁液,而这是特别宝贵的。因此还有一些好的,(直译)「有祝福」。真奇妙,神竟然发现祂的百姓是祝福,而祂会宝贵他们、保护他们。所有的人都配受到六十三3的酒m刑罚,其中有些人却蒙拣选而得救。

  9~10. 承受……得为业(和合:承受):同一个字用到两次,即以重复表明确定。这里的图画是约书亚的百姓进来得地为业()。选民……仆人:为同一实情的两面,指神拣选的至高事实,和站在新地位上的回应与委身()。以赛亚用沙仑来代表衰败()和更新()。亚割()代表美好的开始为不顺服所破坏。但是时候将到,沙仑将成为原初当有的样式,而亚割也从咒诅变为祝福。寻求:从世界各地聚来的人(1节),和百姓中得保存的人(10节),都有同样的特色迫切要享受神的同在。

b. 命运的对比(

  11~12. 这里提到山(11b节),是回顾第7节在山上的宗教。神的山是祂建造祂房舍的地方,祂以此为家,住在百姓当中;这是凡爱祂之人要「寻求」的地方()。有些人拒绝了锡安,而偏爱巴力的山。但是,忘记这山,便是离弃上主。祂曾指明亲近祂的方法(),其余的途径都是远离祂。摆筵席……盛满酒,揭发假宗教的愚昧:这些神只需要喝酒、吃饭,而人还以为他们能掌握时运和天命!时运( gaḏ )是迦南的一个神只(参:的地名),在被掳之前为人所敬拜。天命( meni ),(命运的)「分配」,143是名词,源于动词√ ma ̄nâ ,出现在我要命定中。他们所选的命运,是他们将得的命运;死的神只带来死的宣判。这样的后果是基于两个理由:拒绝神的话(12cd节),和违背神的路(12ef节)。他们的反应与神的旨意(我呼唤)、话语(我说话)、意念(我眼中)、感受(不喜悦;直译:我不喜欢)全都反向。

  13~16. 作了结论(所以,13节),而两种不同命运的对比,在13~15节中展现。我的仆人是回顾「我的仆人」,即8~10节中的余民,而你们(阳性复数)则是继续11~12节的对象「你们」。16节是客观地陈述结果。

  13~15. 吃……喝(13a~d节)与二十五6~9,五十五1~2相呼应。饥饿与干渴的对比,表明身体所有的需要都得满足;以赛亚借用这个题材谈灵里的需要与供应。与外在吃喝平衡的,是内在的高兴歌唱(和合:欢呼)与忧愁……哀号(14节)的对比。歌唱是欣喜地进入神的福祉中,凡这样进来的人,必会找到内心的满足。但是,反向的,拒绝神、祂的话和祂的路(12c~f节),必会发现已经自定己罪,而蒙羞(失望、未实现)、忧愁(在心中经历痛苦与担忧),和忧伤(所有活力、所有要达到目的活动,全都瓦解)。甚至连提起拒绝神的人,都会让人感到阴森,彷佛活在神的咒诅中(15节),而其最后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死亡。必……你:自11节以来一直使用的复数「你们」,突然转成了单数「你」。神的审判是落在个人的身上。但是,反向的,那与咒诅相对的名字,是另一个名,这名并未启示出来,只是暗示这份礼物为新的性情,并能承受神应许的产业正如当年的亚伯兰一样()。

  16. 新的名字会使新人有新的潜能、新的展望。求福是反身式,应当加上「为自己」就会更清楚。同一个动词也用来描述亚伯拉罕的普世应许()。其概念乃是进入合乎自己需要的祝福中。地上:既然前面是与亚伯拉罕相连,「大地」便是更佳的译法,终于整个世界与神一致了。与(直译)「为自己所需的求福」平行的,是起誓,即,「宣誓效忠」,「表示委身」。真实的神既是祝福的源头,也是献身的最大目标。真实的神是指(直译)「阿们的神」(可为解释),这位神会向祂所有的应许说「阿们」,肯定其真实性,及祂的可靠性必定予以实现;神从前曾应许亚伯拉罕,普世的人都将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祝福,祂会持守祂的话。忘记……从我眼前隐藏:这些事在神的意念(忘记)或面前(眼前)都不再有地位,没有存在的理由。从前的事已过看哪(见以下17~25节),一切都成了新的()。

c. 万物皆更新(

  新的自然界(b) 这首短诗的目的,是解释13~16节的应许,因此17节开始的「因为」应当保留。创造:见四5。天……地:藉对比来表达完整()。神起初所造的一切,到了末了都会更新再造。从前衔接「过去」(16e节,直译:从前),不过这里的角度更宽广:不单指其中的忧伤,也句括旧秩序中的一切事,就是因着人的罪受到污染,而渐渐消微的事,全都会经历到这次的大更新。纪念……追想:这里不是指神的心思(16ef节),而是指蒙救赎、得更新者的心思。他们的感受乃是全新的,其中没有一样事会让他们想起从前的光景。新的大自然将由新鲜的心思来观赏、享受。一切(我要造)都是神的工作,这工作何等伟大、崭新,除祂以外无人能作成。这是永恒之工(永远),再无一物能干扰其中的欢喜快乐。请注意这首欢乐小诗的开始(17a节)和退出(18b节),都是我造,而新的大自然(17b节)和其中的居民(18a节)互相平衡,中心则为全新的境界(17cd节)。

  新的城(c~20) 第二首简洁的诗,描述造物主的喜乐(18c~19b节)、居民的经验(19c~20e节),和不变的道德因素(20fg节)。

  18c~19b. 新造之物(17节)如今是耶路撒冷,新的城。城市()是人类最早要组织世界、自求安全与稳定的努力。我们在以赛亚书中看见,人仍有同样的冲动,从他所认识的巴比伦帝国(十三~十四章),到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巴比伦原则(),而,到了最后,则是世界之城的倾倒,所有意义消失殆尽()。反向的,以赛亚也让我们看到另一座城有喜乐与供应()、力量与救恩()。新造之物成为新耶路撒冷,便是循此一路线而来:神的新造最完美的组织,成为祂新子民的最完美环境。其中的居民是我的百姓。这个团体再没有灵里分裂的现象,也没有任何事会带来忧伤,惹来烦恼:哭泣是情感的痛苦;哀号(直译:尖叫)是外加的痛楚。悲哀的情绪与其原因都一并除去了。

  20. 在这整段之中,以赛亚运用我们所了解的事,来说明未来的光景如:完全得供应的生活(13节)、欢喜快乐(19cd节)、安全稳妥(22~23节)、和平共处(24~25节)。我们对无法了解的事,只能透过所知道的事来揣摩。在现今的秩序中,死亡切断了生命。但在新耶路撒冷中却没有这回事:没有一个婴孩不能长大,没有一位老年人不得活满寿数。这并不是意指死亡仍然存在,否则便与永远(18节)、不再(19节),和二十五7~8的死亡之死相矛盾。这里只是肯定,在整个生命之中,死亡丝毫没有力量。惟一的例外是(直译)「罪人,一百岁,将受咒诅」(20fg节)。当然,在新耶路撒冷中不会有罪人(6~7、12、15c节)。这里又是比喻的说法:甚至,假如可能的话,有一名罪人一百年没被发现,神的咒诅仍然会把他找出来,毁掉他。而在事实里,死亡将无能力,同样,罪也不会有空间。

  新的社会( 未来的社会将经历到长治久安(21~22节)、祝福满满(23节)、与神和好(24节)、全然和谐(25节)。

  21~22. 不顺服者的命运,是建造而不得居住()。因此,与神关系正确的生活,在家庭(房屋)和工作(葡萄园)方面的经历恰好反向。像橡树(和合:树木)的日子,是长远、持久的图画,即,在本地十分稳妥。长久享用,是(直译)「穿到破」,即,「用到最大的极限,尽量享受」。

  23. 在21~22节的稳定中,他们将可无忧的享受自己劳力的成果。注定遭灾害:直译「为惊恐」。对为人父母者而言,最深的乌云莫过于看见亲爱的孩子遇到悲剧。在新的社会中绝不会有这样的事,「因为他们将成为神所祝福的种子」(参:)。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父母将不会看见自己的孩子遭遇麻烦,而会看见,在神所赐福的事上,他们将与自己一样蒙福。

  24~25. 这两节共通的思想是合一:第一,与神合一,祂看得出他们的需要(24a节),而因为他们与祂的旨意如此和谐,他们所说的话就会让祂立刻采取行动(24b节)。第二,整个自然界也充满和谐(25节),有如伊甸园的恢复(),从前的仇敌消失了(豺狼),惧怕亦无踪影(羊羔),性情得着改变(狮子……吃草)。十一6~9没有提到自然界的大仇敌,蛇(),而它在这里的出现十分恰当。在新造的世界中有一点没有改变:对罪的咒诅仍然成立。神依旧是圣洁的神。不伤人、不害物:25ab节的积极面,由25de节的消极面再予以加强,将伤害(伤人)和毁灭(害物)都排除在外。整个都是我的圣山(参11节),即神按祂的圣洁、与祂百姓同住的所在他们也与祂同住。


66
以赛亚书第六十六章
📖

成功保存书签,下次打开时会自动跳转至此章节!
Error!

d. 审判与盼望(

  以赛亚书最后一章接续新天新地的异象,所谈的题材十分宽广。如何能避免未来的忿怒,并且满有把握的享受未来的荣耀?

  要了解第六十六章,最好的办法是先观察整章的结构。它的开始(1~4节)与退出(18~24节),都在讲论神的殿。在开头的段落中,以赛亚很快从殿的本身(1~2节)转到相对的敬拜者就是「因我话而战兢」的人(2节),以及那些虽然参与宗教仪式(3节),在神呼召的时候却不回应的人(4节)。在最后的段落中,以赛亚先讲普世的朝圣者将纯洁的祭物带到神的殿中(18~21节),而且「全人类」都守安息日(22~23节)。但是,反向的,神的最后审判会临到某些人身上(24节)。这章中间的两段,则分别探讨这两群人:因神的话而「战兢的人」,得到保证与盼望的资讯(5~14节);假的敬拜者则有神烈火的审判加身(15~17节)。当然,神的「殿」是祂前来住在百姓生活之中的「地方」。这乃是祂的「会幕」、祂的帐篷,扎营在祂百姓的心中。正如以赛亚的教导,对这个「殿」和其中的圣者,最适合的反应只有一个:我们是否因祂的话而战兢?还是当祂呼召的时候,我们却拒绝?

  殿和其中的百姓(

  1~2ab. 我们需要借助于所罗门的观点,来了解这几节。在作献殿祷告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神果真住在地上吗?」(27节)从这个问题的上下文来看,答案必须为「是的」:他肯定了圣殿是神的居所(12节),是神下令要建造这殿(14~21节),这殿表明神履行了祂对大卫的应许(22~26节)。因此,答案无可置疑:虽然神太伟大,但祂会前来,住在这与百姓同在的殿中。但是,以赛亚以问题的形式加上了他自己的观点,哪里……?(和合:何等)其实,更直接的译法为,「无论哪里……?」是的,圣殿将是祂安息的地方( menûḥâ ,在别处用过;如:,意思是「家」),就是神住在祂百姓中以此处为家但祂太伟大了(地是我的脚凳)、太超越了(1a节),全地都嫌太微小(1b节),此外,祂乃是一切的创造者(1ef节),人的手艺不能添加祂什么。总而言之,若只从建筑来看这殿,它根本不算一回事!

  2c~e. 我所重视的(和合:我所看顾的)是很好的译法,不过较直接的翻译为「但我要看顾的是这样的人」。神要找祂的殿,必须打听方向(1cd节;哪里……? ʾê-zeh ),可是祂要挑出人来,却毫无问题(2c节;「这样的人」, ʾel-zeh )。神会以恩典降卑自己,将这微小的殿作为祂的家。谦卑(和合:虚心),在社会方面,是处于最低层的一群人,被强大的力量和利益团体辖制;在宗教方面,是愿意在神面前将自己完全降卑的人。痛悔( neḵe ̄h ):「瘸腿」(),或残废,这里应用在属灵方面,指清楚罪所带来的损害,让人无法在神面前站立。战兢是指兢兢业业要去讨好。(动词√ ḥa ̄re ̄ḏ 和其形容词用于,指书念妇人费尽心力,为以利沙作了各方面的预备;但,的用法,与以赛亚书这里的用法相当。)因此,在神眼中看为尊大的,乃是这些:我们在祂面前以谦卑来敬拜、我们对自己本相的认识,以及我们对祂的话兢兢业业的态度。

  3. 这里论到四种两两相对的敬拜行为正当的与不正当的。其中,好像与好像献(3f节)是附加的解释。若不算它们,便可发现,以赛亚只是将符合律法和不符合律法的行为并列,而未加上评语:一人杀牛、另一人却杀人(即,有罪的行为);一人献羔羊、另一人却打折狗项(毫无意义);一人带来谷物为礼物,另一人则带来猪血(不可献上之物);一人烧乳香为纪念,另一人称颂偶像(背道)。按以西结书第八章看,被掳之前对神的敬拜,正与这类扭曲同时并进。以赛亚的目的,是摆明让人选择:神已经藉祂的话将祂的旨意显明。祂并不是斥责敬拜的地方,和祭物的使用(如好像等的含义),而是将神所启示的敬拜方法,与人的方法作对比,他的指控为(3ij节):这些人刻意拣选如此的敬拜方式(方法;和合:道路);而此事不单只涉及外表的形式,更与他们的心相关(喜悦)。但在神看来,这乃是可憎恶的( s ̌iqqûṣ )每件事都令祂嫌恶!

  4. 神的反应完全公平:他们作了「拣选」(3i节),如今祂必拣选。严厉的事(和合:迷惑的事):在三4, taʿalûlîm 的意思是不可测的变化;这里可能是指突然临到的事,或总结性的事,而不是严厉。所惧怕的,暗示他们蜂拥去用他们的方式敬拜,为的是求保护()。然而,假宗教不但不能提供护佑,反而招惹上百姓要远避的事。但是整件事的核心,乃是拒绝神所宣告的旨意(我呼唤)、祂明显的话语(我说话),和实际的命令(行恶)。

  神的话与永远的保障( 凡是因神的话而战兢的人,虽然现在遭人嘲讽(5~6节),但是终必欢欣并兴旺(14节),因为神已经应许锡安的儿女(7~9节),会带给他们平安(12~13节),锡安城中的悲哀将会变为喜乐,并有丰富的供应(10~11节)。战兢:参2节;此处这乃是神祝福的要诀,真信徒的标帜。弟兄:外表上属于同一个宗教团体。这里的仇视与五18~19相似();亦与八11~20的两个群体相同,所寻求的互相对立假神与真神;而结果亦分别为烈怒()与荣耀(以下)。因我名:他们被赶出去,是由于这些「因话语而战兢的人」对神的名的看法,为整个团体所不容,又因为其他人都受迷惑,要这名具另外的含义。他们真的以为,忠于神的话不是办法,他们自己所拣选的神学才能真正诠释神的名,也更能尊荣祂。具体来说,「因话语而战兢的人」承认未来会喜乐,但别人却当面嘲笑他们的盼望(参:)。可是时间会证实他们的末世论,因为城与殿都会回应神报应的怒吼(6节)。

  在人不能,在神却能()。末世论至今仍是一个焦点,凡接受圣经见证的人,经常受到嘲讽。在以赛亚的时代显然情况亦相同,因此,他从肯定末世论(6节)转而肯定在人不能想象的事,在神却轻而易举。未曾劬劳就生产,不经痛苦就生儿女(7节),一个国、一个民突然间成立(8a~d节),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但是却必会发生(8ef、9节)!各项事追根究底,全在于神是怎样的一位(9节)。第一,祂的信实直到末了:祂不会设置了目标(使她临产),却又放弃;第二,祂是全权的:祂所开始的,也必完成(直译)「我岂会生产而(后来又)关闭(子宫)?」我不想完成的事,怎么会开始?生产和完成生产(和合:使她生产),是同一个字(hiphil 分词,√ ya ̄laḏ ),不过完成生产(即,管理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的意思并无前例。这个字的意思或是「生」(怀孕的那一刻),或是「使产生」(出生的那一刻)。后者适合9b节,前者适合9cd节。说……说:前者是未完成式,「不断地说」,在先知当中,只有以赛亚常这样用();后者是完成式,指已经说过、成为定论的事。神坚持祂曾宣告过的话(未完成式),而祂所宣告的又有祂的委身(完成式)来支持,这与此处的图喻完全相符。

  喜乐与供应( 现今对耶路撒冷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神城中的成员现在便可以因它而喜乐祂的殿宇和同在、敬拜、交谊、赎罪所有伟大的属灵实体都是以锡安为中心();另方面,又要为它悲哀其中的团体分裂、敌视合乎圣经的真实信仰、世上的人嘲讽神的百姓、否定末世的盼望。但是未来将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时刻,届时锡安的一切真义都可全然供人享受。这里提到两幅锡安哺乳的图画,第一幅强调婴孩的满足(11ab节),第二幅讲到母乳的丰盛超过所需,(直译)「她乳头的荣耀」。

  世界的和平之城( 神的应许完全以祂的话语为保证,因为上主如此说。平安……好像江河,这是他们因拒绝神的话而失去的(),但从前因罪而失去的一切,都将撤销,而长久以来所提的平安一事(、21,),将圆满达成:江河要再畅流。列国……河:在二2,列国如同江河「流向」锡安,这异象并非空想。财富是「荣耀」,而「神的荣耀」既是指「神在祂一切的荣耀中」,同样,在未来的锡安中(),每一个国家都将呈现出「它一切的荣耀」,即,它原本当有的荣耀,也是它将神的城中被成全、达成熟的荣耀。涨溢(√ s ̌e ̄ṭap ̄ )是以赛亚用来指亚述之威胁的典型比方(、17~18,)。锡安遭受国际威胁的程度,将成为这城得着国际财富的标准。在四十九23,六十4,列国养育了锡安的儿女,代表他们甘心成为服事的成员。但是在进入锡安的时候,他们却成了真儿女(诗八十七),亲身经历到锡安母亲般的眷顾滋养与怀抱(12c节),摇弄在膝(12d节)、受到安慰(13a节)。然而,一切安慰的真正源头却是神(13c节),这源头只出现(直译)「在耶路撒冷里面」,「扎实的喜乐、永存的珍宝/惟有锡安的儿女才能知道」。144

  彻底解决( 你们看见,回应了第5ef节嘲讽的(直译)「愿我们看见」,并将之一笔勾消。「看见」是亲自、直接的经历。在永恒的锡安,这是不能夺去的经验因为(14cd节)那将带来全备祝福的手(个别、干预的行动),与忿怒的手相呼应,神要用此来对付祂的仇敌。如此,第14节便撤销了第5节。神的仆人活在灵里分歧的团体里时,喜乐一直受到威胁,所以无法尽情享受,也无法长久享有。但是神只要一采取行动,便足以保障永远的喜乐,除去各样的威胁。这乃是六十三1~6的报仇与施恩之日。

  圣洁与忌邪的神( 第5~6节显示,「因话语战兢的人」和妥协者之间有强烈的冲突,这光景必须以某种方式解决。神的回应为宣布,祂的手将行动。祂一直站在爱祂话语之人这一边,为他们在前面预备喜乐、安慰、丰盛与普世的交谊,这些都记在7~14ab节。其中亦暗示,神会向妥协者发怒(14cd节),可是祂的怒气将会以什么形式出现?答案很清楚,只要恢复15节开头的「因为」(NIV 未译)便可明白。15~16节的画面,是神在怒中临到的典型说法,而17节()则将其直接应用在妥协者身上。

  15~16. 这幅恐怖的神显现画面,主要的成分为火(15ad、16a节)、旋风(15b节),和刀(16a节)。最重要的题材为火,它一向代表神的圣洁主动向罪发作。旋风是祂快速、不可抵挡的审判之风,不会留下一点在此与车辇相连,描述以战车追赶的情景,无人能脱逃。刀是对个人的审判。在圣经中,人类整个历史都处于这样的火与这圣洁的刀之间()。神如此施行审判,「运行祂的审判权」。审判是神在五十九17如衣穿上的,后来又传交给祂的受膏者(),而他则从「讲求公义」的忿怒酒m中回来。神每一个行动都全然公义,最后祂来对付一切人(直译:一切有血气的)时,也将如此。

  17. 不过,此处将本段中的背道者特别挑出来谈,就是自称属神百姓的妥协者,那些按照自己所喜好的敬拜,不回应祂的呼召、不听祂的话、不照祂的道路行的人()。人一旦停止听从神所启示的真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信,反而会变成什么都信园子、猪、老鼠,什么都行!园子:参一28~31,六十五2~5。分别为圣是指该人的状况:洁净是他们合适站在神面前。跟在其中一个人的后头,最接近的说法,是以西结书八7~11在敬拜的长老中,有「雅撒尼亚站在他们中间」。我们对古代敬拜的形式了解得不够,无法详究这事。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群体的敬拜,中间有一位领袖,但是实际的情形应当更复杂,或许带有某种异教敬拜的成分,使神十分憎恶。但是整幅图画和其意义很清楚。神是位忌邪的神,敬拜必须符合祂所启示的旨意,才能将祂所当得的称颂与尊荣归给祂。倘若缺乏这点,就会惹动神圣的忌邪之情,而带来审判。

  新的殿成为新造世界的中心( 最后的一段与六十六1(全章的根本思想)相关,这乃是必要的。真敬拜的特色为,敬拜者是否在神的话前战兢(2c~4节)。其实,我们或许可以找出一种进展性,从新的世界()到新的城()、再到新的社会(以下),最后来到新的殿()。所以,以赛亚用一群敬拜的子民作为末世异象的高潮,并不令人意外:这段讲到他的光景(18~19节)、在耶路撒冷的平等接纳(20~22节),和与神不断的亲密相交(23~24节)。

  18. 这里开头的一句话是无解的谜,似乎是互不相关的字凑在一起:「而我他们的行为和他们的思想它已来。」其中是否遗漏了什么?是否整句的组织混乱了,以致这些字看来像一根根浮木一般?抑或这是希伯来文的片语,或俗语,是我们所不了解的?NIV 加上了因为,并将动词来稍作修改,使其指神的来到,而使整句有意义。这固然有帮助,也有七十士译本为支持。但是它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因为我们的行为所导致的事,只能指未来从神而来的审判,而这里的荣耀就变成审判的荣耀。可是,这是说不通的:此处的荣耀(18节)导致蒙神悦纳之子民的聚集。所以,我们不得不回到经文,来摸索其意义;有人提出协调的建议(只是建议而已),就是以我和想象(直译:思想)指前面所提的事,而以荣耀指下面接着提到的事:「至于我对他们的言语和思想的注意,这事已经临到。而,要聚集列国……他们将前来,并见到我的荣耀。」报仇之工已完成;这里乃是平行的救恩之工()。

  19. 神会聚集列国,不是用高举的旗帜(),而是藉在他们中间的记号,他们将围绕此记号集合。以赛亚并没有说这个记号是什么,但是既然在整本圣经的情境中,这一段乃是介乎耶稣两次临到的中间,这个记号只可能是十字架。我要差派是旧约的说法,与新约的宣教大使命意义相同。从广面看,二2~4总结了旧约的理想:一群遵奉神话语的子民,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马太福音二十八19~20总结了新约的理想:一个宣教的教会。从整个圣经的角度来看,这两者都同样重要,但是在这里,神差派(就如祂曾差遣以赛亚一样)逃脱的人。从上下文来看,这些乃是神的审判(16节)未曾触及的人,在他们身上,神的工作不是报仇,而是拯救,他们听见了「平安,平安」的呼喊,运用了悔改的恩赐()。其中的一些人(和合未译)如今成了祂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士此处刻意挑选、加深印象的地名,有意指普世全地。他施:见二26,二十三1,六十9。利比安……利地安:(直译)普勒与路德,在耶利米书四十六9和以西结书三十5与古实同时提到。有些人认为,它们既与古实相关,便是指南方,但大多数人同意NIV的解释。土巴是更北(),而希腊则是雅完。以弓箭著名:为何会提到这事?可能只是要平衡这些地名的模糊,而提醒人,宣教士是到真的百姓当中去,那些人可能代表真实的威胁有组织、独立的民族、心存抗拒。海岛代表「地上最远的疆界」()。这里并未暗示,这类地方可能有某种宗教「对他们很合适」,或他们有足够的真理可以倚赖,或者雅巍也许早已潜在他们的神学与仪式中。事实则为,他们从来不知道祂,也未曾见过祂,而这就构成了大使命的理由。他们既没有启示(听见我的名声),也没有经历(看见我的荣耀)。他们需要去认识独一的真神。

  20. 参,约翰福音十一52。将弟兄解释为重新聚集的以色列人,很不合理。若应许以色列人将成为祭司(21节),岂不是反高潮!不,这里所指的乃是从前的外邦人现在成了弟兄(),应验了五十六8的应许。供物( minḥâ :「礼物」,是所有祭物辞汇中含义最广的一个字。宣教士回来时,带了礼物给神就是他们的见证从列国中所赢得的。马……骆驼:这一运输大队令人难以忘怀。距离与难度都无法拦阻他们走向耶路撒冷,因为各种旅行方式都用上了,目的只为把他们送到那里,而所有人都将安全的来到我的圣山,蒙神悦纳,就像祂自己下令要以色列献上的素祭一样。并且他们不单来到圣山,更是直到殿中,就是神的住处,神的「家」()。

  21. 在六十一6,由于受膏者的工作,以色列成为祭司的子民,成全了出埃及记十九6。这份特权如今延伸出去。在以赛亚的时代,只有一些以色列人是祭司与利未人,不过通过他们,以色列便被视为属神的祭司之民,而在此他预见,外邦人也以相同的条件被收纳,享受同样的特权()。

  22~23. 新的世界、新的城和新的殿,乃是神旨意中永恒的高潮。这是我所要造的,此分词表达出即将临到的未来:「我正在造/将要造」。这个未来的实体具备神本身永远的有效性(在我面前长存)。这是祂明说的承诺〔宣告(和合:说):「是……的话」,一24〕。神的百姓在这里是(直译)「你的种和你的名」,指五十九21立约的中保,即受膏的征服者之子民,因他复仇与救恩之工,而被带来承受产业。他们与新的世界具有同样长存、永妥的保证,而他们的特色为月朔和安息日的子民。以赛亚用两个筵席来作退出,在他的著作一开始(),他为百姓不遵守这两个节日而痛心。这两个都是筵席,而非禁食;悲哀已成过去,喜乐永远长在。百姓进入世界一家的真实中,在神面前同蒙接纳();如今他们终于能在现实的圣洁中达到神的要求()。每个月、每一周到来时,这群子民都喜乐的将自己献给神。从上下文来看,这一切事的地点乃是在耶路撒冷,但是「凡有血气的」(全人类)在一处的思想,显示先知乃是想到十一9的世界性圣山,和二十五至二十六章的世界城市锡安,就是信徒已经前来聚集之处(),而未来他们还要进入其中的门()。

  24. 令人希奇的是,这城的旁边有一墓地,当「凡有血气的」前来敬拜时,会出去观看,看他们脱离的是怎样的命运。他们享受了得救的日子,但是却不容自己忘掉报仇的日子。这些人死,是因为神的审判乃是真实的:他们是「上主所杀的」(16节)。对他们的控诉为,他们是背道的(和合:违背):他们知道神的话,但却故意走自己的路(4节)。因此,芽中的虫背道的心、腐败而堕落的性情得了胜,他们永远的命运就是活在腐败的生命中(他们的虫是不死的),受到神圣洁的永远敌视,即,不灭的火。耶稣曾亲口用这些话描述在地狱里遭火烧的「生命」(),最后,他们会经历第二次的死同样的人转进最终所在的地点与状况()。拜访墓地的原因,不是要幸灾乐祸(因为那种情景太恐怖了),也不是要怜悯(不过,有谁不会情不自禁的怜悯呢?),而是要再度记住那可憎恶的事( de ̄ra ̄ʾôn ;参:),重新感受到恶心、厌恶;换言之,再看一次罪的工价,和背道的结果,因此能重新立志,要顺服并爱慕神的话。还有另一个思想,就是在14节中曾提到的:圣徒所以能真确感受到自己是稳妥的,乃是因为他们得到保证,一切可能威胁或破坏他们永恒喜乐的事物,神都已经全然清除尽净了。

139祂也受苦难,直译为「对他为不幸」,这又是一个必须要在 lo ̄ʾ (「不」)和 lô (「对他」,这里是所有格之意,表明「不幸」是「他的」)之间作选择的例子。两者都可接受。前者会使翻译成为「在他们一切的不幸中,祂并非不幸」,否定神与祂受苦的子民认为。

140心刚硬的问题,最典型的研究范例,便是法老的心。所用过的动词有三:√ ḥa ̄zaq ,其 qal 形式意思是「变成刚硬」(),其 piel 形式意思是「使成刚硬」(、17);√ ka ̄ḇe ̄ḏ , qal 形式意思是「加重、无回应」();√ qa ̄s ̌â , hiphil 形式意思是「使顽固」()。人执意不顺服的行动,结果便是心的刚硬,使性情与意志倾向顽梗,愈来愈没有力量不这样作,直到按神全权的安排完全失去改变的力量。相关的三次声明,一次讲法老使心刚硬,一次讲神刚硬了法老的心,一次讲法老的心成为刚硬,虽是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但彼此却环环相扣。

141他们假定,五十六~六十六章的内容,乃是所谓的「第三以赛亚」所写。

142见 F. S. Fitzsimmonds, 《圣经新辞典》下册,782页。

143C. Westermann 对五十六~六十六章的注释,可以代表刻板的被掳归回立场:「在被掳归回时期公开指控人拜偶像,令人意外。这或许暗示,这则神谕……在9节以下和……11~12a节,只是从传统材料中取出」( Isaiah 40-66 [SCM, 1966], 405页)。但是,倘若这一段非常不合时宜、毫不相配,为何要「取出」来用?

144取自 J. Newton, '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



Powered by myDreams.ho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