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作者序 今天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太少人去研究。它们或许缺乏像罗马书那样的神学深度和加拉太书那种令人激动的辩论,但是在圣经中仍旧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保罗其他书信比较这两封信更能道出他传道的方法和旨趣。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传道的保罗和牧会的保罗,忠心地宣讲神的福音,关怀信徒的福祉,责备他们,称赞他们,引领他们,劝勉他们,教导他们;因他们的进步而雀跃,为他们的迟缓而失望。虽然解说重要的教义并非这两封信的特质,但令人惊讶的是保罗绝大多数主要的信念都间接或直接地呈现在里面。这是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因为这两封信是保罗最早的作品。 这两封信有关末世论的教导更是特别重要;鉴于近来许多人重新对这方面的教义产生兴趣,因此有必要去了解和肯定这两封信对此一难题的贡献。我衷心期盼这本简短的注释书能帮助基督徒正视这两封书信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们对现代人的意义。 我想每一位注释家的作品都是以前辈的成果为基础,我当然也不例外。我从许多研究这两封书信的作品中学到很多,所受恩惠实无法一一列举。其中对我特别有帮助的(参简写一览)有米利庚(G. Milligan)、弗瑞姆(J. E. Frame)的 I.C.C.、丹尼(J. Denney)、范莱(G. G. Findlay)的 CBSC,CGT 和奈尔(W. Neil)的 MNTC;而赖富特(J. B. Lightfoot)的圣保罗书信注(NESP)则是一间不折不扣的宝库。 最后我要感谢许多朋友,他们关心这本书的写作并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特别是巴比吉副主教(Very Rev. Dr. S. B. Babbage)、李文斯顿牧师(Rev. D. Livingstone)和替我校阅打字稿并提供许多改进之意见的希金斯(I. Siggins)先生。 里昂.莫理斯(Leon Morris) 简写一览
Amp.The Amplified Bible, 1965. AVThe Authorized (or King James') Version. BAGD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ed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rans. of W. Bauer, Griechisch-Deutsches Wo/rterbuch ), second edn. rev. and augmented by F. Wilbur Gingrich and Frederick W. Dank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BaileyJohn W. Bailey,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Abingdon, 1955); The Interpreter's Bible , vol.11). Barclay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Philippians, Colossians and Thessalonians (Saint Andrew Press, 21960; Daily Study Bible ). BDFF. Blass and A. Debrunner,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and rev. by R. W. Funk ( Cambridge, 1961). Best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Black, 1977; Black'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BicknellE. J. Bicknell,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Methuen, 1932; Westminster Commentary ). BJRL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 BruceF. F. Bruce, 1 & 2 Thessalonians (Word, 1982;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CalvinJohn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Philippians, Colossians and Thessalonians , trans. John Pringle (Eerdmans reprint, 1948). CBSC G. G. Findla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1891; The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 CGT G.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1904; The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 DenneyJames Denne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odder and Stoughton, n. d.; The Expositor's Bible ). EB Encyclopaedia Biblica (Black, 1914). EGT W. Robertson Nicoll (ed.),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 vol.4 (Eerdmans reprint, 1979). EQ The Evangelical Quarterly . Frame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T.& T. Clark, 1912;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 GNBGood News Bible(Today's English Version), 1976. G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 being Grimm's Wilke's Clavis Novi Testamenti , trans. and rev. by J. H. Thayer (T. & T. Clark, 1888). HDBJames Hastings (ed.),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 5 vols. (T. & T. Clark, 1898-1904). HendriksenWilliam Hendrikse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Baker, 1955). IB The Interpreter's Bible , vol.11 (Abingdon, 1955). IBNTG C. F. D. Moule, Idiom Book of New Testament Gree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I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 4 vols. (Abingdon, 1962); supplementary volume (1976). ISBE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aedia , 5 vols. (Howard Severance, 1929; rev. edn., 4 vols., Eerdmans 1979-). JBThe Jerusalem Bible, 1966. JowettBenjamin Jowett,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Galatians and Romans , vol.1 (Murray, 1894). LAE Adolf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Hodder and Stoughton, 1927). LBThe Living Bible, 1971. LightfootJ. B. Lightfoot, Notes on Epistles of St Paul (Macmillan, 21904). LSJH. G. Liddell and R.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 rew ed. H. S. Jones and R. McKenzie, 2 vols. (Oxford, 1940). LXXThe Septuagint. MassonCharles Masson, Les Deux E!pi^tres de Saint Paul aux Thessaloniciens (Delachaux et Niestle*, 1957). mg.margin Milligan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Macmillan, 1908). MM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4~29). MoffattJames Moffatt, The New Testament. A New Translati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35). Moore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Nelson, 1969). MS (S)Manuscript(s). NASB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1963. NBC New Bible Commentary , ed. D. Guthrie et al. (Inter-Varsity Press, 31970). NBD New Bible Dictionary , ed. J.D. Douglas et al. (Inter-Varsity Press, 21982). NEBThe New English Bible, Old Testament 1970; New Testament, 21970. NeilWilliam Neil,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Hodder and Stoughton, 1950;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NIV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78. NTS New Testament Studies . PhillipsJ. B. Phillips, Letters to Young Churches (Bles,1947). Plummer I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Scott, 1918). Plummer II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Scott, 1918). Poole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 vol.3(Banner of Truth, 1963; reprint of 1685 edn.). RigauxB. Rigaux, Les E!pi^tres aux Thessaloniciens (Gabalda, 1956; E!tudes Bibliques ). RolstonH. Rolston, Thessalonians Timothy Titus Philemon (SCM, 1963). RSVThe Holy Bibl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OldTestament, 1952; New Testament, 21971. RutherfordW. G. Rutherford, St. Paul '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and to the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Macmillan, 1908). SamuelLeith Samuel, Awaiting Christ's Retur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61). SchlierHeinrich Schlier, Der Apostel und seine Gemeinde (Herder, 1972). SimeonCharles Simeon, Horae Homileticae, vol.18(Bohn, 1847).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 trans. by Geoffrey W. Bromiley of Theologisches Wo/rterbuch zum neuen Testament , 10 vols.(Eerdmans, 1964-76). ThomasRobert L. Thoma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 ed. Frank E. Gaebelein, vol. 11(Zondervan, 1978). WardRonald A. Ward, Commentary on 1 & 2 Thessalonians (Word, 1973). WayArthur S. Way, The Letters of St. Paul (Macmillan, 51921). WhiteleyD. E. H. Whiteley, Thessalonians in 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Oxford, 1969). WilsonGeoffrey B. Wilson, 1 & 2 Thessalonians (Banner of Truth, 1975).
导论Ⅰ 背景 帖撒罗尼迦在第一世纪是马其顿首府和最大城市。其所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可从帖撒罗尼基(Thessaloniki,公元一九三七年前称 Salonika)1迄今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城市看出来。据说,该城早期名为勒玛(Therma,温泉之意),约在主前三一五年被卡山德(Cassander)改名为帖撒罗尼迦。帖撒罗尼迦是她妻子的名字,也是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同父异母的姊妹。但(博物志)作者蒲林尼(Pliny)有关勒玛和帖撒罗尼迦的记载则是两城同时存在,2因而似乎是卡山德建立了一座名为帖撒罗尼迦的新城,然后逐渐扩张而并吞邻近较古老的勒玛。马其顿在罗马人统治下被分成四个辖区,帖撒罗尼迦是其中第二区的首府。主前一四六年马其顿再合并成单一行省时,她成为首府,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都市。帖撒罗尼迦是一个自由市,碑文证实路加称该城长官为“地方官”(Politarchs)是正确的。在战略上她则位于罗马帝国通往东方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上。 保罗到帖撒罗尼迦时,西拉和提摩太与他同行。西拉是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分手后的第二次传道旅行时所挑选的同工。圣经中首次提及西拉是在耶路撒冷会议后。当时他和称为巴撒巴的犹大两人以“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和“先知”()的名义被差派到安提阿去,以书信和口述把会议的决定带给那地方的众信徒。他跟随保罗从事传道旅行,保罗也证明他有教导方面的服事()稍后他帮彼得撰写彼得前书()。有趣的是,保罗和彼得都以较正式的西瓦努(Silvanus)称呼他,而路加则叫他西拉(Silas,或许是拉丁和希腊式的闪族名 BDF,125(2))。 提摩太第一次受注意是当保罗和他在路司得碰面时。保罗在那里为他行割礼,作为他伴随保罗完成第二次传道旅行所剩路程的预备()。从哥林多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及腓利门书中的联名问候,可以看出他和保罗有密切的配搭。就一些有关于提摩太的记载而言,我们知道他的个性有点胆怯()。但他深得保罗的信任,保罗不仅差派他去传道(;;),并把他传讲的信息和自己的并提()。保罗亲切地谈到他对所牧养的信徒和对保罗自己所表现的热心()。 他们一行三人到腓立比传福音,在保罗和西拉遭受监禁后(徒十六章),被迫只好离去。他们转往帖撒罗尼迦,保罗按例来到当地犹太会堂。他一连三个安息日在那里传讲基督(),颇有成效。一些犹太人和许多虔敬的希利尼人,并有不少尊贵的妇女都听了劝()。3这次布道最大的收获,无疑是那些早先和犹太会堂已有所接触的希利尼人。他们对于异教低下的道德标准和自小所崇拜的偶像感到无法满足,因而受犹太教的一神论和崇高的道德标准所吸引,却又受拒于犹太教狭窄的民族主义和繁琐的仪式,而基督教信仰正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批改信基督的人有来自高阶层家庭,但大部分可能出身于低下阶层因为保罗强调无论如何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且在给他们的信中也没有对财富的危险提出警告的字眼。 犹太人显然不愿失去这群为数可观的支持者。他们反应激烈,煽动众人攻击保罗一行所落脚的耶孙的家()。暴民把耶孙带到地方官面前,喊叫着说他收留一些“搅乱天下”()的人,因他们违反该撒的法律,宣扬耶稣是另一个王()。自从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面前以来,这样的控告还是第一次。它可能是对保罗传讲耶稣再来的一种反应,正如我们在书信中所读到的。但地方官却因惊惧而取了耶孙和其余人的保状,释放了他们。 耶孙等人受何种约束我们并不清楚。孟逊(T. W. Manson)等人认为是“不得窝藏妖言惑众者”,4但这与使徒行传所记载不合,雷克氏二人(K. and S. Lake)想像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其实是一种“交保逃亡”,5但这纯粹是出于臆测。按弗瑞姆(J. E. Frame)的意见,保罗的离开与安全无关,因当地信徒对于他无法回来也感到讶异。6虽然保罗说非常想回去见他们(),但不足以证明他们是为此讶异。最有可能的是耶孙和其他的基督徒被课以保持该地安宁的刑罚,因而在这种恶劣的情势下,大家一致同意保罗和西拉还是马上离去较好,至少得过一阵子再回来。 他们从帖撒罗尼迦来到庇哩亚,在这里他们的传道工作相当成功,直到尾随而来的犹太人耸动众人敌挡他们,保罗才又被迫离开那里()。当他到哥林多时,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跟他会合()。在这以前,提摩太已到雅典找过保罗一次,并被差派回到帖撒罗尼迦去()。这是提摩太第二次到哥林多和保罗见面。 如上所述,此时保罗已经沮丧万分。一连四个传道中心都遭受挫折:出发时充满希望,接着却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遇到严重的打击,在雅典也几乎一无成就。因此他开始在哥林多传道时真是感到“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但当信差从帖撒罗尼迦回来,报告那里的信徒依然信心坚定时,保罗看到神毕竟是祝福他在那里所作的工。因此,精神为之一振,并且活力充沛地在传道事工上更加迈进。“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所指的就是这个。也因为感到安慰和放心,这位使徒写出他给帖撒罗尼迦人的第一封信。 随后他们和帖撒罗尼迦教会仍有几次接触。保罗打发提摩太和以拉都去马其顿(),而他自己则两次造访这个地区()。有几个帖撒罗尼迦人甚至成为他的同工,像亚里达古(;;)、西公都(),还有底马(;门24)或许也是。
1 见 The Statesman's Year Book 1938 , p.1002, n.1.
2 Pliny, Natural History iv. I7.
3 这与马其顿妇女比其他地方的妇女有更多自由这一事实吻合。见 J. B. Lightfoot, Saint Paul's 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 (Macmillan,41885), pp.55~57; W.M. Ramsay, St. Paul the Traveller and Roman Citizen (Hodder and Stoughton,1 41930), p.227.
4 BJRL 35; 1952~53; p.432.
5 K. and S. Lak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Christophers, 21938), p.l35.
7 W. G. Ku/mmel 认为在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和他写这封信之间“有几个月的时间,但不会更久”(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SCM, 1966] p.184).
8 Kirsopp Lake 在 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 中引用此碑文和其他相关文件, V(Baker reprint, 1966), pp.460~464. 另外还有 George Ogg, The Chronology of the Life of Paul(Epworth, 1968), pp.104 ~111. 以及 J. Murphy-O'Conner, St. Paul 's Corinth (Glazier, 1983), pp.141~152.
9 其他接受此一年代的有 R. H. Fuller,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Duckworth, 1966), p.20; G. Bornkamm, The New Testament, A Guide to its Writings ( SPCK , 1974), p.92; Everett F.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Testament (Eerdmans, 1964), p.249 其他 人则认为要晚一年或两年。
10 有些美国学者把这封信的年代又提早一些,认为在主后四十五年或四十六年。但 Best 的研究似乎显示这种观点的理由不充足(Best, pp.11~13)。
Ⅲ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真实性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真实性,虽曾受德国杜平根学派(Tu/bingen School)的严厉质疑,但其提出的反对意见已经不起时间考验。这封书信被收入马吉安正典(Marcion's canon,约在主后一四零年)之内,在穆拉多利残卷(Muratorian Fragment,为记载公认之圣经书卷的目录,可能出自第二世纪中叶的罗马)中也有列入,而自从其书名为爱任纽(Irenaeus,约主后一八零年)引用后,这封书信即被普遍承认,其内容亦证明并非伪造。这封书信显然是较早期的,因该教会的组织看来只是初具雏形,且必须回答他们那些在基督复临之前死亡的人将如何的问题;有些经文显示保罗相信在其有生之年将看见基督复临,因此若说是由一个冒名顶替的人在保罗死后所写,实令人难以想像。它的语言和观念完全是保罗的风格。 如果这封信不是出自保罗,那么要为它的出现找个合理的解释就很困难,因为似乎没有任何伪造的动机。的确,支持这封信之真实性的最佳证据来自书信本身。“这封信若非使徒对他亲自建立的教会和一群他所爱的人所发出的信息,那么它的重点是什么?”11不管帖撒罗尼迦后书年代为何,它的存在似乎就意味着帖撒罗尼迦前书的存在并且被接纳。12 因为事实上有这些理由,所有人都接受这封信就是使徒本人所写的。不过,有时它被认为和使徒行传有严重的矛盾,我们必须加以比对。13 1. 保罗说他在帖撒罗尼迦时辛苦劳累(),暗示了他在该城停留的时间超过他在犹太会堂与众人辩论的三个安息日()。这点可从腓立比书四章16节获得佐证。该节被认为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腓立比人曾两次差人送给他所需的。 其实这里没有矛盾。保罗到帖撒罗尼迦明显带有为福音争战的性质;他没有时间建立他认为满意的教会,可见这段期间必然不长。14但即使他只停留一个月,想必也得工作谋生(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没收入情况下支持一个月);同时腓立比人在这段期间内帮他两次诚然有点不可思议,但并非全无可能。而且腓立比书上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指帮助两次。 hapax kai dis 原意为“不只一次”,且 hapax 前面还有一个 kai 意味着“不只是(当我)在帖撒罗尼迦时(就是当我在别处时),你们也( kai )不只一次( hapax kai dis )送……”。15即使使徒行传记下的是整个逗留的时间也没有矛盾。 但是否如此并不确定。使徒行传可能只是提及花在犹太人身上的传道时间;文中并不排除花在外邦人身上的时间可能更长。按兰塞(W. M. Ramsay)的说法,保罗停留在帖撒罗尼迦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六个月左右。16看来似乎太长,但重要的是在证据上并没有矛盾之处。 2. 按使徒行传十七章4节,改信基督的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但在书信中则有多处针对外邦人(;),况且弃绝偶像所指的应是异教徒,不是那些和犹太会堂已有接触的敬虔者。然而,这只不过显示了信徒中有不同的阶层,而保罗对他们的教导也就不同罢了。 3. 使徒行传十八章5节说西拉、提摩太和保罗于哥林多再度会合,而帖撒罗尼迦前书说提摩太和保罗一同在雅典()。这表示这两处记载的都不是完整的报告。显然提摩太到雅典,然后保罗差他回帖撒罗尼迦,不久他又同西拉到哥林多跟保罗会合。诚如克罗格(F. B. Clogg)所言,“这种本质上的差异,证明使徒行传作者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作者,两人在写作时是彼此独立的。”17
11 Neil, p.xviii.
12 W. Lock 认为这是帖撒罗尼迦前书真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明”(HDB, iv. p.745)。亦见 Plummer I, p.xi。
13 莫法特就某些批判者的态度说,“若这封信和使徒行传一致就说它是苍白的仿造品,若不一致就说它没有真实性,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w Testament [T. & T. Clark, 31918], p.71)。
14 参考 Lake,“认为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时间较长的说法,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似乎无此需要,就历史观点来看当然也无法证明”( The Earlier Epistles of St. Paul (Rivingtons, 1911), p. 65)。 Ward 认为这段时间不长(p.8)。
15 弗瑞姆(讨论)的看法和腓立比书第四章16节这种观点不同,他认为 hapax kai dis 意指稍微强烈一点的“重复地”。亦见笔者 Novum Testamentum 1 中的附注,1956; pp.205~208。
16 兰塞, St. Paul the Traveller , p.228. Findlay 认为这是“假定,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GGT p.xx, n.1 ),但他也推断这时间应为几个月,不只是几个星期。Ku/mmel 主张为一长时期( Introduction , p.182),而 W. Marxsen 认为比四个星期更长(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Fortress, 1974), p.33)。
17 F. B. Clog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Hodder and Stoughton, 21940), p.21。) Ⅳ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目的 有人认为这是保罗回覆一封由帖撒罗尼迦信徒寄来的信。主要理由如下: 1. 保罗用“论到”(,),和他回覆一封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信的开场白一样(,等)。 2. 某些转折语被认为显示保罗是在回答帖撒罗尼迦人的来信,例如:“我们也”( kai hemeis ,),还有一再出现的“你们知道”(,、11,)被认为意指“正如你们所说的”。 3. 从保罗论说某些主题的方式显示,这些原本不是他想要提的(如,);由此可知他正在回答一封信上所询问的问题。 4. 话题转换很快显示保罗在一一化解信中所提出的疑难。 哈里斯(Rendel Harris)即如此主张,18其他如弗瑞姆及雷克等人也接受这种观点。不过尽管上述说法不是不可能,却不是定论。要是保罗收到一封来自帖撒罗尼迦的信,为什么他不在文中提起()?因而最好把它当成保罗对提摩太和西拉之口头报告回应。19下述几个主要的重点值得我们注意: 1. 犹太反对者对抗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手段就是中伤保罗。若他们成功地证明保罗的行为是不名誉的,就很容易使信徒的信心动摇。他们暗讽保罗的目的无非是想从中得些好处,跟一些当时盛行的玄学派别或宗教中的江湖术士是一丘之貉。同时,他们显然在保罗不克返回帖撒罗尼迦这件事上大作文章,声称他对他所带领悔改的人没有爱心,也可能告诉人说保罗所传的信息完全只是这位使徒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没什么神圣之处。保罗用前面整整三章来驳斥这类的诋毁。从他认为有必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处理这个主题这一事实看来,犹太人的耳语破坏已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 信徒们受当地异教徒的迫害()。 3. 在异教环境中,那些刚刚悔改者所面对的强大压力总是迫使他们退缩回到放纵淫乱的异教标准()。 4. 某些基督徒显然误解了保罗有关基督将要再来,且接他们与祂自己同在的教导。当他们中间一些人死了,他们认为这表示那些人会丧失共享基督再来之荣耀的福分()。 5. 可能有某些人太过关心基督何时再来()。 6. 一些弟兄似乎不事生产,而满足于依赖同伴过活()。 7. 在会众和一些为首者之间也许出现了紧张的关系()。 8. 对于圣灵的工作和圣灵恩赐的重要性可能有点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争议是由于某个敌对者组成的团体所引起,像史密塔(W. Schmithal)就认为是指诺斯底主义(Gnostics),或如吉威特(R. Jewett)所提到的“狂热激进分子”(enthusiastic radicals,见 Best,pp.16~22)。但本书信中的证据显示敌对者和难题其实指很多方面。 一个年轻、狂热但所受教导仍不尽完全的教会,当其渴望活出信仰时所必然面临的诸多困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看到软弱的人、胆小鬼、怠惰者、勤奋的工人、梦想家和困惑者。 因此身为属灵导师的保罗是针对他所牧养的信徒需要而写。就整体而言,显然他大大地因帖撒罗尼迦人灵性上进步而感到满足;事实上传回他耳中的消息早已使他雀跃万分。但不管是对自己或对信徒,保罗绝非是个满足于已有之成就的人。因此他马上又投入工作,以回应那些越来越明显的需求。其结果是一封动人的书信;虽然其中缺乏保罗所教导的不少重要教义,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牧会的热忱和对于信徒灵性的关心。这里我们也见识到保罗对较艰深之神学问题,以一种不直言陈述的方式来进行。
46 Leon Morris, Testaments of Love (Eerdmans, 1918), p.128。亦见 A. Nygren, Agape and Eros (SPCK, 1953); C. Spicq, Agape in the New Testament (St. Louis and London, 1966);《四种爱》( The Four Loves ,路益师着,歌)。
Ⅲ 怀念()A 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回应()4.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中,保罗用弟兄们的称呼共有二十一次之多(另外也用了七次“弟兄”),可见把这个高傲的法利赛人和受轻视的外邦人绑在一起的,是条系得紧紧的带子。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的藩篱,在基督里被除去了。希腊文所爱的是完成式分词,兼具过去已有的爱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爱两种意义。新约中只有这里出现这种文法结构(尽管和犹1也颇类似),其内涵比平常的表达(如)更丰富。鉴于现代许多有关“弟兄关系”的观念并不严谨,因此有必要指出新约中弟兄关系的概念是指信徒们的弟兄关系。这里它与被神所爱及拣选有关。两者都意义深远。 保罗说他知道神选上他们(正确地说是“你们是蒙拣选的”)。旧约中神的拣选通常指民族,新约中则是个人。神拣选我们的观念再次提醒我们,救赎乃是完全出于神的作为,绝非任何自己的功劳所能获致。面对那些认为拣选是冷酷且霸道的人,保罗适时地提出,那是本自神的爱。从第5节经文可以看出,保罗何以知道帖撒罗尼迦信徒蒙拣选。普理(M. Poole)评论说,“在神不可知的旨意中我们无法窥知拣选的奥秘,却可从它的果子和彰显的效能来认识它。” 5. 保罗确信帖撒罗尼迦信徒蒙拣选,是因为那被称之为我们的福音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此一用语透露出保罗原先所传讲的内容,即神为罪人成就了救赎之功的好消息。所有格我们的表示,使徒们也跟所有其他人一样需要福音,甚至更需要,所以他们将所传的福音也当成自己的福音。福音对他们而言,绝非只是一种巧妙的理论,而是某种带着能力而活出来并宣告出来的东西。福音传到暗示它具有一股活泼的力量;但其效力非来自雄辩术,因为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参罗一16,该处虞格仁(Anders Nygren)注释说,“福音不是在表达某种观念,而是一种能力的运作”47)。这种能力接连于圣灵(永远是基督徒能力的来源,),并充足的信心;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希腊文中 en 没重复)是表示深深相信“圣灵那充满能力的运作”(G. Shrenk, TDNT , iv, p.179)已临到使徒们和他们所带领悔改的人。圣灵在使徒和信徒中都是积极主动的。有些人认为这里是戴宁(G. Delling)所谓的“大大‘充满神的作为’”( TDNT , vi, p.311;Rigaux 持此观点);但充足的信心意义似乎是上面那种深深的相信(BAGD,Best等)。(GNB)加上“于其真理”(of its truth),但没原文根据,也不必要。 6. 信徒以使徒为榜样,他们效法了传道人和主,因为传道人自己也是效法基督()。请注意大难和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的关连。患难一直是真基督门徒的命运,就像主自己所预言的()。路德(Martin Luther)合理地问道,“若基督所戴的是荆棘冠冕,他的追随者为什么要企盼一顶玫瑰王冠?”(Neil 所引证)。然而正如基督徒在世上遭患难逼迫是真的一样,他们得到这个世界无法给予也不能夺去的喜乐也是真的(),这种喜乐是圣灵所结的果子()。 7~8. 保罗诉诸使徒们所立下的榜样(第5节),进而指出帖撒罗尼迦信徒也已经可以作为别人的榜样。 typos 这个字译为榜样,原指击打后留下的痕迹(的“钉痕”),捶打后形成的外状,图章或戳的印记和一般所说的图像(),最后演变成指样式(),亦即这里的意思。这是一种很高的称许,因为一来保罗不曾以此赞美过其他的教会,二来他认为帖撒罗尼迦信徒不光是对异教徒,就是对全希腊的基督徒而言都堪为表率。他们也的确是声名远播。保罗说从你们是加强语气(他们是特别的),说传扬出来( exe{cheo{ )也很逼真;它可用来形容大鼓的响亮或雷声响过天际。这凸显出帖撒罗尼迦教会的见证所得到的回响。动词在希腊原文中是完成式,意即此一美名在过去就不断地传扬着,并非偶而才有。 主的道(RSV, the word of the Lord)在旧约先知书中是一普遍的用法,使徒行传中也很常见,但保罗却总共只用过两次(另一次在;虽它和保罗较常用的“道”、“神的道”、“神的福音”及其他类似用法并没什么不同)。这是强调初代基督徒坚信他们所宣扬的道并非人自己的智慧所造,而是不折不扣来自于神。信中说这道已在马其顿和亚该亚这两个环抱整个希腊的省份传扬开来(Rigaux 认为保罗通常是指省份,而非城市)。保罗更说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就是在各处也都传开了。这或许有点夸张,但也可能因为亚居拉与百基拉刚好在保罗写这封信之前(),从罗马来到哥林多且谈论到这件事,而当时传扬到罗马可能被认为就是传扬到各处了。 本句看来似乎可停于此,但保罗随兴所至的风格,又将笔锋另转,因而加上“所以不用我们说什么话”。 9.他们自己有时被认为是指从马其顿和亚该亚来的人,但有可能是指一般的人。总之任何人都有可能谈论发生在帖撒罗尼迦的事情(参莫法特,“别人自动地告诉我们有关我们进到你们那里的事”)。在这种前后文关系中使用“进入”48( eisodos ;NlV 用 reception )一字颇不寻常,但并不难理解。间接质问语气的是怎样指出保罗一班人的帖撒罗尼迦之行是成功的,在随后的经文中他描述了这种成功。 保罗开始说到帖撒罗尼迦人的归信。因为缺少大部分保罗式用语的特征(例如因信称义),可见他似乎是应用一般已被接受的传道用语。早期的基督教传道人,对他们所传之道的本质及其影响,很显然有一种共识。保罗使用大家认可的字汇,抓住三个要点。 首先是他们已经离弃偶像,归向神(显示这个教会主要是外邦人);在第一世纪,这是真正悔改时一个极重要的明证。事实上,在每一世代,一个真基督徒的印记是他离弃当时的偶像。 其次,他们已开始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消极是不行的。译为服事的字原指“像奴仆一样地服事”,这使我们想到保罗欣然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奴仆”。它强调出基督徒全心服事的本质。注意这里提到的神是活的,与死的偶像相对(“只有活的神才是神”,Masson),而且是真的,意即“非虚假的”,用“又真又活的神”来对比其他假的诸神”(BAGD)。这两个字用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保罗那实实在在的一神论。 10. 第三,他们等候耶稣再来。等候( anamenein ,新约中只此一处)这个字指“盼望地等待”(NEB;参 Hendriksen,“以忍耐和确信等待”)。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中,基督则只在这里被称为儿子。保罗在其他地方也用过这个头衔,但这里与基督再来连结却是“独特的”(Best)。对保罗而言,基督再来非常重要;今天它在许多方面被忽视,这无疑是一大损失,我们极需重新认识,因为就如费森(J. E. Fison)所说的,“它正是今日教会和世界所需要的改变,而这只有活泼有力的末世盼望才能满足”49 葛拉森(T. F. Glasson)坚持这里是新约中最先提到基督再来的。他认为在耶稣自己的教导中找不到这种说法,而是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中才出现。他想那是源自早期教会对旧约的研究;而当时罗马帝国加力古拉皇帝(the Emperor Caligula)企图在耶路撒冷圣殿中供奉自己的肖像,这件事被解释为“敌基督的灵显露了”和“世界末日近了”50。但葛拉森这种解释与福音书的记载及使徒行传(;;)等早期文献不合;跟亚兰文 maranatha 的含意(;它的意思可能是“我们的主,来吧!”)或贯穿整个福音的末世论也不合。旧的已经过去,新时代在弥赛亚来临时已开启,以及神的力量在工作,这些都含有最终之完成的意思。“神的工作必在审判中,在公正的辩护中和在主那至极至高并至为明显的胜利中达到高潮”(Neil)。 另外奈尔认为我们在这里应可看出一永恒的真理:“主一直就在我们身旁,也临到每个世代。我们是在每一时刻的言行中,通过末日审判。”对此我们必须质疑。虽然这观念中有些可贵的真理,但不合新约中有关基督再来的教训,尤其不是保罗这节经文的意思。整本新约很清楚地指出,基督再来是一件把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带到决定性结局的事件。那就是世界的末日。若无世界末日的观念,我们将不知道该如何来应付。耶稣要从天而降,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是复数,有人已从中看到希伯来文中天的多数观念()。但新约中单复数互换的例子很多,因此强调复数的应用并不高明。 保罗接着提到耶稣基督的复活。它是这个事件的标志,甚至当保罗想到主再来时,他所指的基督都是从死里复活的那一位。当然,新约的作者习惯将耶稣复活的工作归之于父神。复活是祂证明圣子救赎工作的标志。 保罗用人的名字耶稣来暗示救主的人性,并说祂救(“一个没有时间性的分词”,Frame)我们。这个动词强调受难的伟大和救主的能力。救赎之完整性可从使用介系词 ek 这点清楚地看出来;我们是被救“脱离”了忿怒。 将来的忿怒是末世的忿怒,这种忿怒在末世将加诸罪恶。陶德(C. H. Dodd)等曾企图排除圣经中“神的忿怒”的观念,他们认为那只不过是称呼某个不具人格的过程人类犯罪,灾难就随之而来(参 JB,“罚”)。但我们很难支持这一观点。虽然确实有一些经节像这节一样,忿怒并不明确地与神连在一起,但我们敢严肃地问,保罗这里所指真的不是神的忿怒?不管怎样,在许多经节中忿怒显然与神有关(例如,;,;;;,,),而且即使不用忿怒这两个字,这种观念也常常出现(像)。此外,新约的作者也都把宇宙视为神的宇宙。若犯罪后必有惩罚,那么要认为它与神无关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坚持该项主张,我们所描绘出的就是一个对罪漠不关心的神。神忿怒的概念,可稳健的纠正这种不道德的神观。使人儆醒到神全然反对任一形式的罪。5147 A. Nygren, Commentary on Romans (SCM, 1952), p.67.
63 Nigel Turner 认为无法区别 epi 和 en 的差异是“感受太过迟钝”。他翻译成:“神不曾要我们沾染污秽,祂的呼召乃是要我们在圣洁之中”( Grammatical Insights into the New Testament [T. & T. Clark, 1965], p.121.).
C 弟兄相爱()9. 有两项特征可以将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从当时的社会中区别出来,即生活上的纯洁和充分实践的爱。在这里保罗从前者转而讨论后者。弟兄们相爱( philadelphia )和 agape{ 不同。每一个 agape{ 所临到的人,必会具有经历神之 agape{ 的特征(见)。64基督徒以这种爱对待所有人,不拘好坏,一视同仁。但他对那些在属天大家庭中与他合一的人,也应有另一种弟兄之爱。在新约之外, philadelphia 总是指一种连系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间的爱;在新约中则无例外地用来指把基督徒合而为一的爱。丹尼(James Denney)认为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没被大多数基督教界人士注意到;任何有心人都可发现到,他们那些最强烈的感动,大多不是由于共同的信仰。岂不是只有爱这样一个强而有力且奇妙的字,才能表达出你珍惜对教会中,那在耶稣基督里称为弟兄之人的那份感受吗?弟兄之爱正是我们有分于基督教会的证据。”今天,这些话仍未过时。 保罗确信,帖撒罗尼迦信徒在这些事上(以下),不用他来教训他们,理由是他们已蒙了神的教训( theodidaktoi ,新约中只此一处,另),叫他们彼此相爱,而这显然是继续前一节所说的圣灵的工作。我们回想耶稣的话,祂说:“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对于敬虔寻求的人,神永远是充满作为的,尤其是教导信徒如何去爱。 10.固然( kai gar )意味着再进一步;晓得该作什么是一回事,实际去作又是另一回事。帖撒罗尼迦信徒一直在实践弟兄之爱,你们向……行( poieite )中的现在式满有持续进行的力量:“你们经常去行”。在马其顿全地我们只知道有腓立比、庇哩亚和帖撒罗尼迦三个教会,但并不表示只有这三处教会存在。信徒们必然以它们为中心,往外广传福音,而像西拉、提摩太和路加这些传道人也可能在别的城市传讲过。赖富特猜测,至少像暗妃波里(Amphipolis)和珀拉(Pella,马其顿古都)这样较大的城镇可能也有教会建立。但保罗不愿他们志得意满。他督促他们要更加勉励(和;一样,这里再一次用 perisseuein )。保罗再次强调有关丰富的生命的观念。这里最初的意义是关于丰富的爱,但解释为增长和从捆绑中得释放,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