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帖撒罗尼迦前 第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

2「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

3「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

4「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

5「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

6「不要一个人在这些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

7「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

8「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

9「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

10「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

上图:「马其顿全地」(帖前四10)包括腓立比、庇哩亚和帖撒罗尼迦。

11「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

12「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

13「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14「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

15「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

16「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17「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千禧年》一文。保罗在「和主永远同在」戛然而止,并没有画蛇添足。因为重要的不是知道「被提」的细节,而是今天遵行「神的旨意」(3节),确保自己将来能够「和主永远同在」(太七21)。

18「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呼召过圣洁的生活

我们可能觉得奇怪,保罗为甚么必须对基督徒用这样长的篇幅,在男女两性的圣洁生活事情上谆谆教诲;但是我们必须谨记着两件事情。第一,帖撒罗尼迦人,是新皈依基督教的人;他们来自一个不知道贞洁为何物的社会;他们仍然要在这种社会环境生存,外界的影响力实在不容忽视;从前的生活习惯一向以为出于自然的,现在一旦要完全弃掉,也委实不容易。第二,在历史上,男女婚约关系,未曾试过像他们那时那么松弛放荡,他们根本不理会结婚盟誓的含义;离婚当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节经文‘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可以改译为:‘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妻子’。

本来在犹太人的婚姻关系中,他们一向在理论上持守着一个极崇高的观念。他们会说,一个犹太人宁死也不会谋杀、拜偶像或作出奸淫的事情。然而事实上离婚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根据申命记所载的律法,丈夫若发现妻子做了一些‘不清洁的’,或者‘让自己蒙羞’的事情,便可以提出离婚。困难的地方是如何给‘蒙羞’的事情划出一个清楚合理的界线。较严谨的拉比只把它解作一种奸淫的行为;但是思想较宽弛的拉比则把这句话的范围扩大,包括许多日常琐碎的事情在内──例如弄饭菜时调味太咸;在公众地方没有披上头巾;在街上与男子交谈;在丈夫面前说了一些不尊敬翁姑的话;或大声吵闹(这句话的定义就是指高声说话、让邻舍听见 )。结果正如我们所见,态度松弛的拉比的意见,往往会受人接纳。

在罗马,自从成为一个共和国,在初期五百二十年当中,未尝看见有一宗离婚事件出现。但是到了保罗的时代,整个罗马帝国的人民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生活都是善变的,结果离婚的事件层出不穷。所以辛尼加(Seneca )有一次说:‘女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而离婚则可以给她们再结婚的权利。’生活在罗马的人是以他们的执政官姓名去划分年份的,然而有些时髦的女子,竟然以她们不同的丈夫姓名去划分年份。犹文拿里(Juvenal )曾经描写过一个女子的事例──当时有一位妇人在五年中结婚八次。那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希腊的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也是十分明显的。狄摩西尼(Demosthenes )许久以前也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娼妓是用来取乐的;我们的妾侍,是能够满足我们每天的身体需要;我们的妻子则替我们生儿育女,并且忠诚料理家务。’只要一个男子有本事维持妻子和家庭的生活开支,他在婚姻以外和任何女子胡混都不觉得是羞耻的事情。

保罗书信的读者就是从这个社会中长大,故此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便针对这种道德标准而写的。我们可能认为这是基督徒生活最普通的事情,但这种见解对当时的读者来说,实在是非常新颖的。其实基督教在这方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建立男女关系的新法典;这个标准乃是高举圣洁的生活和担当维护家庭的职责。然而我们今天并不容易重申这个教训,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已出现了一种新道德标准,而男女两性关系的观念,亦逐渐走向下坡。

有一本论文集,名叫我信甚么(What I Believe ),其中搜集了一些著名男女的信仰而写成的。京士利·马丁(Kingsley Martin )在书中曾写出这样的话:‘一旦妇女获得解放自由,她们便开始自立谋生,并可以替自己决定应否生儿育女,社会的婚姻习惯必然引起变化。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对我说:“取火方法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而避孕方法的出现,可以算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基本上他说得对,因为避孕方法已经基本上改变了两性关系的家庭基础。我们今天所见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新道德的法典;从前的旧“道德”对男子的滥交行为只装着不知;若女子不贞则惩罚她,使她终生蒙羞。甚至在一些道德严格的文化当中,必须把她施以残酷的死刑,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个新道德法典有一种新趋势──认为男女可以随着他们的意愿而共赋同居;设若他们决定生儿育女,才须要结婚。’

其实这些所谓新道德,只不过是旧的不道德的变相,希望迎合时代的需要而已。今天生活在英国的男女,像昔日在帖撒罗尼迦一样,必须高举基督徒的道德标准所提出来的那种不可以让步的要求:‘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

每天工作的需要

这段经文是以赞扬作开始,但以警告作结束。当我们查考保罗提出来的警告的时候,我们便看见这封信背后的当时环境了。保罗督促帖撒罗尼迦人必须保持冷静,专心理好自己的事,并且运用双手去工作。当保罗在他们面前讲道论及主再降临的时候,他们当中产生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许多帖撒罗尼迦人竟然放弃了日常的工作生活,成为一群情绪激动等候主第二次再来的人。他们这种等待主降临的态度不但使自己坐立不安,同时也扰乱别人。结果普通的正常生活中断了;谋生的职业放弃了。保罗在这里提出来的劝谕是非常实际的。

(一 )他实际上告诉他们最好的等待方法,就是让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候,看见他们安静地、有效率的并勤奋地做他们的日常工作。云尼校长(Principal Rainy )经常都会这样说:‘我今天必须授课;明天必须出席一个委员会;礼拜日我必须讲道。但到了一天,我必会死。那么,让我们好好的做完每一件事情!’人若思念着有一天基督会降临,又知道人的生命会有完结的一天,然而这并不是叫我们停止工作的理由;其实我们应该相反的更加忠诚勤奋工作才对。我们不应该神经紧张的和徒然的等待,而是要安静去做有益的工作──只有藉着这种态度,我们才可以拿到一张天国的入境证。

(二 )保罗告诉他们,无论发生甚么事情,他们必须藉着勤奋和美好的生活,向外人见证基督徒的信仰。如果他们依旧不改的话,他们所谓基督教的信仰只能视为一种负累,反而使自己变成无用的人。这样只有使基督教失去信用。保罗在这里已经接触到一个伟大的真理。一棵树是以它所结的果子而彰显出来的;同样一个宗教也是以它的信徒的表现。证明基督教是一切信仰中最好的,就是观察基督教能否产生一些世界上最好的人。我们作基督徒的若能够表现出我们的信仰足以使我们变成更好的工人,更真诚的朋友,更慈祥的男女,我们这样才是真正的向人讲道。外间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进入礼拜堂听道,然而他们每天在礼拜堂以外都有机会看见我们;我们若要替基督赢取人的话,我们就必须藉着我们的生活去讲道。

(三 )保罗告诉他们必须自立,而永远不要利用别人的慈善去作食客。这些不作工的帖撒罗尼迦人,结果要别人支持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这里看见基督教所持的一个相对性的立论。基督教强调信徒有责任去帮助别人,因为事实上有许多人并不是因自己的过失而不能自立。但另一方面,基督徒又必须履行自助的职责。所以在一个基督徒的身上,我们看见他的可爱善行工作──尽量去施予和帮助别人;但同时必须建立一种自立的精神,只要他双手有能力去工作,能赚取每天的生活所需,他必然不会靠别人的施舍而过活的。

论到那些已经睡了的人

关于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思想还有另一个问题困扰着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他们祈望这日子很快临到,他们以为自己有生之日便会目睹这件事;但他们担心的是那些已经去世的基督徒,他们不能肯定那些已经死了的人,当这个快将来临的日子出现的时候,能否与他们一同分享那时的荣耀。保罗的回答十分率直──对活着的和已经死了的人来说,大家都会分享同一的荣耀。

保罗告诉他们不要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异教徒是以失望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他们看死亡是黯然消逝,阴冷的绝望。艾思区罗(Aeschylus )说:‘人死后便不能复活。’提阿基提(Theocritus )说:‘活着的人还有希望;但死了的人便绝望了。’加塔拉斯(Catullus )说:‘正当生命的火花瞬即消逝,人便进入一个永恒的黑夜,我们必须长眠。’在他们的墓碑上刻了一段冷酷无情的墓志铭:‘我从前一无所有,但我生存过。现在我也是一无所有,我甚么也不会关心。’在古代传下来的芦苇纸古卷中,我们发现一封内容极悲哀的信,这封信本来是用来安慰对方的:‘爱莲写给杜鲁斐斯和斐罗的信,愿你们得着安慰。当我为狄底买哭泣的时候,我心里便为那离世的人哀痛流泪,我已经尽我所能做出一切应做的事情。还有以巴富底特、陀摩提安、腓瑞安、阿波罗尼纽和皮兰特,也尽力帮忙。但是到了这种光景,甚么东西也于事无补了。但愿你们自己彼此安慰吧!’

保罗订下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人若活着时信了基督,后来死了,他虽然死了却仍然在基督里,并且也必与祂一同复活。爱基督的人与基督所建立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个关系已经超越了死亡。正因基督死而复活,所以与基督同在的人也必再复活。

保罗描述基督降临的日子是用一种诗意的形式刻画出来中,他试图把那不能形容的景象绘画出来。当基督再降临的时候,祂是从天降在地上,祂会从口中发出命令;在那时刻,天使长和神的号角声音并发,于是死人也惊醒了。然后天上的云朵如马车把活人和死人一同带到天空中与基督相会;从那时刻开始,他们便永远与他们的主相聚。这是异象的描述,因此我们不必接受全部字意表达出来的粗糙和感觉迟钝的构思。其实描写的详细情形本身并不重要,至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基督徒无论是生是死,都是在基督里,而这种密切的关系是不受破坏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

Ⅴ对基督徒生活的劝勉

跟保罗其他书信一样,在一些坚实的教义之后会有一段结论性的文字(以 oun,“因此”开头),谈论如何应用有关基督徒生活的教训。因为教义是正确的,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力。

A一般原则

1.对于译为最后 loipon oun ;译注:这里中文和合本译为“还有”)的希腊原文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尽管毛勒(C. F. D. Moule)接受这种译法,61怀特里(D. E. H. Whiteley)却毫不客气地说那是“误译”,而贝里(J. W. Bailey)则认为它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转折语。保罗能把它用在一封信的开头,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此外”),不过用在这里似乎意味着虽还有其他重要的问题要处理,但主要的讨论已告一段落。

保罗用弟兄们这样充满感情的字,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他已告诉过他们如何活出基督徒的信仰(活其实就是“行”;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行”;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意即虽不惊人却是稳健的前进)。该怎么行就是“你必须怎么行”;求告神并非随自己高兴而为,却是基督徒不容逃避的要务。我们教导你们,更精确地说是“你们从我们领受了教训”( paralambano{ ,见的注释;译注:中文和合本是“受了我们的教训”),即他们接受了真正由使徒传下来的基督教教义。保罗说我们……求你们,劝你们,其中两个动词并没太大差别(Best 认为是同义字,Thomas 则加以区别);也许前者是指“请求”,后者是“催促”。靠着主耶稣是整个劝勉的基础。保罗并非因他个人的道德标准或知识,而想把一套行为规范强加于他们,而是凡在基督里的人都应表现出这种行为,就像保罗自己和帖撒罗尼迦信徒一样。

重要的是他们应该照所行的更加勉励,这里动词的(“充足”)一样,意思指“充满”;只是后者是表示充满爱,而这里则完全在表达基督徒生命是一种更丰盛之生命的思想(。只有这种生命真正使人自由。

2.在基督教作品中,命令 parangelias )这个字并不常用,新约中另外只出现两次;同语根的动词较常出现),都是关于信心的命令。正确地说,它是指像一列士兵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命令;军事命令常用这个字。因此它很适于权威性的命令,例如那些凭主耶稣的权柄所下的命令。的希腊原文是 dia 显明这些命令不是出于保罗自己,而是神(“透过”耶稣)。这里和“靠着主耶稣”(1节)并没太大差别,只是“靠着”也许显得较动态。保罗反覆提到这个观念,证明他不是单单关心人的动向。一开始他就向他们指明神的道,这也是他从未间断的工作。

61 Moule, IBNTG , p.161。

B身体的圣洁

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尤其是希腊地方的生活特色就是性的放纵。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生活在一个人们对通奸习以为常,并不以为罪恶的环境里。它的特点在于多种崇拜,且人们通常对于所崇拜的对象,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不过这些基督徒对于这一点,就像对其它许多事情一样,拒绝与当时的社会标准妥协。他们坚认淫乱会招致神的忿怒,每一个跟随基督的人都必须极力避免。保罗这些话,其实也很适用于我们这个道德标准低落的时代。奈尔在论到这点时不客气地指出:“在我们自己这半异教社会中,保罗这番训诫有必要再断然地提出来。‘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更正确地说是淫乱,并非是提供收音机或各类喜剧演员一些轻松笑料的来源,而是七大死罪中的一种。”

3.保罗一开头就将主题定于最高阶,神的旨意就是(NIV 删去接续上文的“所以”;译注:中文和合本亦无)。希腊原文的旨意没有冠词,意即下面提到的并非神的全部旨意。神的旨意涵盖极广,而其中之一当然就是下述的命令。基督徒不能只关心那些投合自己心意的事。他们必须知道神看重他们一切所行的,而神的旨意是他们应该圣洁。“要你们成为圣洁”(NASB)指出完全成为“圣洁”状态的过程。当人信主的那一刻,就被分别出来,归给神,成为“圣洁”,在新约的语言中他就是“圣徒”了。从的注释我们知道,这并不表示他已在道德上完美,而是他把自己交托给神,遵行祂的旨意。因此这个过程,是始于不断离弃旧道路和老习惯,代之以合神心意的新方式。这是一漫长且必要的过程,因而新约许多地方都是有关进深的教导。在此保罗肯定地指出,神的旨意就是要神的子民依神的道行。

这里所论及的圣洁特别是指性的圣洁。消极地说是远避淫行。保罗所用的 porneia ,原意是“通奸”,但新约中通常指任何在性方面的犯罪。基督徒绝不可沾染(参腓立斯,“首要的是断绝淫乱”)。

4.积极来说,每个人都应持守圣洁和尊贵。有趣的是保罗用“晓得”作动词(NIV,“学得”),好像对于每个了解基督教信仰意义的人而言,这种罪是令人难以想像的。其他方面亦然,因基督信仰乃是涵盖整个生命,能提升一切它所触及的。这里保罗重复前一节的“圣洁”两个字,因为守着自己是那些行圣洁之道的人所追求的。它与“尊贵”并用是因为淫乱总会带来不名誉和耻辱。

译为身体 skeuos )的字在意义上有点问题。这个字原意是“器皿”,许多早期的解经家都认为它指“身体”,仅管 skeuos 在他处似乎都没这个意思。不过希腊作家通常都将身体视为一种工具或灵魂的容器;虽然这不是新约中的思想,却也有些经节把身体与真“我”对照(例如、6~8),此外有些地方“器皿”是指人。但摩普绥提亚的狄奥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奥古斯丁等人则认为这个字在这里指“妻子”,62至今仍有许多人接受这种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译为“守着”的动词原意较接近“获得”,若用“身体”当受词不是很合适;另外在七十士译本其他地方,也可发现这个字用来指娶妻。也有人找出论及妻子的“软弱的器皿”;AV)来支持这种看法,不过较不具说服力,因为:(a)在该节经文中,丈夫和妻子都是“器皿”,只不过妻子是“较软弱的”,(b)且两者都是圣灵的器皿。妻子并非丈夫的器皿。

译为“身体”的一大困难在于动词“获得”。但有证据显示它可意指获得之后的结果,即“拥有”(MM 引用一份主后二十三年的文献,上面记载一个人在法庭上宣誓说,他“有”三十天的时间,去找出一个他从监狱保释的人;他们认为这里是指“逐渐达到对于身体之完全的支配”);因此困难并非不易克服。在反对译为“妻子”方面,有两种强有力的论证。第一,它贬低婚姻(即妻子的首要功能在于满足丈夫的性需求),和保罗的观点相反。其次是,没有理由认为这些话只适用于教会中的男人。这封信无疑是写给整个教会的(希腊文中常以阳性代表两性)。可见它的意思是所有的人,即不管是单身或已婚的男女,都应守着他们的身体,因为单身或已婚的妇女都不可能娶妻子。最好的解释是保罗要求帖撒罗尼迦信徒持守身体的纯洁(也许是以的方式)。

5.他们在这些事上“不放纵私欲的邪情”(RSV)。其中的 pathos 正确地说是“一种困扰心灵的感情”(GT),也就是邪情。它“不像英文中的 passion,意味着某种激烈的情绪,而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感情,人在其中一生受制于魔鬼,有如它的工具”(Findlay, CGT )。这是恶的被动面。反之 epithymia “放纵”,则是主动面。两者并用表示向邪情投降。

当时放纵邪情的事很普遍,保罗指出那是异教徒 ta ethne{ ,通常译为“外邦人”)的特征。它一般用来指非犹太民族,但有时也像这里一样,指不属基督教会的人。他们的特征就是不认识神。这不是说神没向他们显明祂自己,而是他们拒绝那给他们的启示(。保罗不是指单纯的无知,而是故意轻视他们所受的道;这种可憎的事导致神任凭他们逞行欲念邪情、24~27)。不信通常是由于拒绝神的启示。

6.译为在这事上的希腊原文,正确地说是“在成分上”,因而有人认为是指生意交易而言。不过新国际本英文圣经视这事情为前面刚提到过的事显然是对的。虽说这里所用的动词亦较具生意用语的味道,但就指性方面的事而言也是意义深远。除了违反圣洁与尊贵,淫乱是一种欺负弟兄的行为,因为那是夺去原属他所有的。就这层意义而言,弟兄当然是指“你为人的弟兄”而非“在基督里的弟兄”。保罗所说的显然指通奸;它使通奸者两人之外的其他许多人也犯了罪。同时这也包括婚前性行为;不洁的人不能行使那贞洁被视为理所当然之相对义务的婚礼。

这种行为无法逃避惩罚。主必报应(或主“是伸冤的”,参见,亦即祂必要施行公义。神要报应这一类的事,就是那些不洁的罪。它或许是在最后审判的日子,虽然就某种意义而言,神的审判是随时随地在进行的、28)。这也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时讲过的;他在这事上已切切嘱咐过他们(这个动词意指“严肃地证明”)。

7.因为(for,译文:中文和合本未译)把这一节和前面所说的连起来(也许可前推到第三节以下,而不只是6节末尾)。基督徒的生命是以神的呼召为基础,而非出于人的主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呼召的观念虽不常出现(另见,但对保罗而言可说意义重大。从他自己在信仰上那惊人的改变开始,保罗即肯定得救的首要因素是神呼召人,而非人自己决定要成为属神的人。保罗此一重要的概念在这么早期就已出现实在深具意义。

这里的介系词有改变;神召我们不是“要” 我们沾染污秽, epi 具有意图的意思(同样的,有的蒙召是“要得自由”,;或被造是“为要叫我们行善”,。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译为“在”圣洁中较好;信徒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找到他们自己。63圣洁是指其过程(和第3节一样)而非状态(像

8.所以为我们指出一个结论。因为神已召我们成为圣洁,所以那些轻慢这事的人是直接藐视神。 atheteo{ 弃绝,这个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它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例如“废掉”、“废弃”。其意大约是“取消”、“不当一回事”,这里正是这意思。在淫乱罪上轻忽,认为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就不把神当一回事,因为禁令是祂立的(的类似思想)。

这里所凸显的神的作为之特殊面,就是祂赐下圣灵,也是神直至今日仍持续不缀的工作。犯罪者所藐视的不是一个在很久之前曾赐下圣灵的神,而是一个至今仍然赐下圣灵的神,他们犯的是拒绝圣灵常住的罪(

其实这里保罗是以“祂这圣者的灵”这种不平常的字序来称呼圣灵,在一般的表达方式更为庄严,强调出圣灵的高贵和这段经文的特色圣洁。他也说圣灵是给你们的。这些话可以是普遍性的,但这里他特别针对帖撒罗尼迦信徒而发。

62 Ch. Maurer 发现在论及妇女的后期希伯来文作品中,希腊文 skeuos 的希伯来文同义字 k#li^ “只有象征性的意义”。但是“当成器皿”等用法时“是性交的委婉说法”( TDNT , vii, p.362)。J. Whitton 在“抑制情欲”的意义上主张其意义为“身体”( NTS , 28, 1982, pp.142~143。)
63 Nigel Turner 认为无法区别 epi en 的差异是“感受太过迟钝”。他翻译成:“神不曾要我们沾染污秽,祂的呼召乃是要我们在圣洁之中”( Grammatical Insights into the New Testament [T. & T. Clark, 1965], p.121.).

C弟兄相爱

9.有两项特征可以将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从当时的社会中区别出来,即生活上的纯洁和充分实践的爱。在这里保罗从前者转而讨论后者。弟兄们相爱 philadelphia )和 agape{ 不同。每一个 agape{ 所临到的人,必会具有经历神之 agape{ 的特征(见64基督徒以这种爱对待所有人,不拘好坏,一视同仁。但他对那些在属天大家庭中与他合一的人,也应有另一种弟兄之爱。在新约之外, philadelphia 总是指一种连系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间的爱;在新约中则无例外地用来指把基督徒合而为一的爱。丹尼(James Denney)认为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没被大多数基督教界人士注意到;任何有心人都可发现到,他们那些最强烈的感动,大多不是由于共同的信仰。岂不是只有爱这样一个强而有力且奇妙的字,才能表达出你珍惜对教会中,那在耶稣基督里称为弟兄之人的那份感受吗?弟兄之爱正是我们有分于基督教会的证据。”今天,这些话仍未过时。

保罗确信,帖撒罗尼迦信徒在这些事上(以下),不用他来教训他们,理由是他们已蒙了神的教训 theodidaktoi ,新约中只此一处,另,叫他们彼此相爱,而这显然是继续前一节所说的圣灵的工作。我们回想耶稣的话,祂说:“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对于敬虔寻求的人,神永远是充满作为的,尤其是教导信徒如何去爱。

10.固然 kai gar )意味着再进一步;晓得该作什么是一回事,实际去作又是另一回事。帖撒罗尼迦信徒一直在实践弟兄之爱,你们向……行 poieite )中的现在式满有持续进行的力量:“你们经常去行”。在马其顿全地我们只知道有腓立比、庇哩亚和帖撒罗尼迦三个教会,但并不表示只有这三处教会存在。信徒们必然以它们为中心,往外广传福音,而像西拉、提摩太和路加这些传道人也可能在别的城市传讲过。赖富特猜测,至少像暗妃波里(Amphipolis)和珀拉(Pella,马其顿古都)这样较大的城镇可能也有教会建立。但保罗不愿他们志得意满。他督促他们要更加勉励一样,这里再一次用 perisseuein )。保罗再次强调有关丰富的生命的观念。这里最初的意义是关于丰富的爱,但解释为增长和从捆绑中得释放,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

对于译为最后(loipon oun 译注这里中文和合本译为“还有” )的希腊原文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该怎么行就是“你必须怎么行”;求告神并非随自己高兴而为,却是基督徒不容逃避的要务。我们教导你们,更精确地说是“你们从我们领受了教训”(paralambano,译注中文和合本是“受了我们的教训” ),即他们接受了真正由使徒传下来的基督教教义。保罗说我们……求你们,劝你们,其中两个动词并没太大差别(Best认为是同义字 Thomas则加以区别 );也许前者是指“请求”,后者是“催促”。靠着主耶稣是整个劝勉的基础。保罗并非因他个人的道德标准或知识,而想把一套行为规范强加于他们,而是凡在基督里的人都应表现出这种行为,就像保罗自己和帖撒罗尼迦信徒一样。

重要的是他们应该照所行的更加勉励,这里动词的(“充足” )一样,意思指“充满”;只是后者是表示充满爱,而这里则完全在表达基督徒生命是一种更丰盛之生命的思想。只有这种生命真正使人自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靠着主耶稣是整个劝勉的基础。保罗并非因他个人的道德标准或知识,而想把一套行为规范强加于他们,而是凡在基督里的人都应表现出这种行为,就像保罗自己和帖撒罗尼迦信徒一样。

重要的是他们应该照所行的更加勉励,这里动词的(「充足」 )一样,意思指「充满」;只是后者是表示充满爱,而这里则完全在表达基督徒生命是一种更丰盛之生命的思想。只有这种生命真正使人自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3,8】

因着使徒是这样摸着了『神的旨意』(3节 ),涉及了『神的喜悦』(1节 ),所以凡弃绝他们和他们的教训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8节 ),这是何等严肃的事!同样的,在今天这混乱的时代中,我们也当谨慎,甚么好像都可弃绝,但那些摸着神永远丰满旨意的人,和他们的教训,那是万万不可弃绝,不能得罪的!不然的话,我们弃绝了他们,神就也要弃绝我们;这位赐圣灵的神,就要从我们收回祂圣灵的同在,圣灵的能力,和圣灵的祝福了。可不警惕。

──《读经指引》

使徒在这里的劝勉,两次说到要『更加勉励』(1-10节 ),照原文意思也可译作『更多丰富』。这是说明,使徒劝勉人的目的,并非仅仅要人作个良善规矩的人而已;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所盼望的,乃是在人身上,能显出一种生命丰盛的光景,这也就是基督的丰满在基督徒的身上,有了具体的彰显。无论是本身的『圣洁』(1~8节 ),或是彼此的『相爱』(9~10节 ),都是为要见证出基督的丰满。既是如此,就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我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所以他也劝勉别人要『更多』,要『更加』。哦,真是以丰满基督为标竿的人,是永不会自满自足,固步自封的。反之,凡以为自己样样都有,『已经富足』,对于属灵的事,这一件早已『摸透』了,那一件早已『到家』了,再无可改进的了,再无需要别人帮助的了,这些观念无非证明自己根本没有看见丰满基督的异象,这真需要向主买眼药,好好擦明自己的眼睛。主可怜我们。

──《读经指引》

命令(parangelias )这个字并不常用,新约中另外只出现两次,同语根的动词较常出现 ),都是关于信心的命令。正确地说,它是指像一列士兵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命令;军事命令常用这个字。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请留意在这一段里已提到三位一体神的各位格。父(3节 )、子(2节 )、圣灵(8节 )。何等奇妙的构思!神本体各位格都关系到使徒成圣,并都参与其中。

──《活石圣经注释》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

神的旨意就是(NIV删去接续上文的“所以” 译注中文和合本亦无 )。希腊原文的旨意没有冠词,意即下面提到的并非神的全部旨意。

这里所论及的圣洁特别是指性的圣洁。消极地说是远避淫行。保罗所用的 porneia,原意是“通奸”,但新约中通常指任何在性方面的犯罪。基督徒绝不可沾染(参腓立斯 “首要的是断绝淫乱”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所犯的罪,都是在身体以外;惟独淫乱,是得罪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必须严格的避免邪淫的行为,才能成为圣洁,讨神喜悦。尤其在今天这个『邪恶淫乱的世代』(这是主亲口说的 ,到处充满着淫色、淫声,稍不小心,连神的儿女也会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真是求主多多保守我们。

──《读经指引》

希腊原文的旨意没有冠词,意即下面提到的并非神的全部旨意。神的旨意涵盖极广,而其中之一当然就是下述的命令。基督徒不能只关心那些投合自己心意的事。他们必须知道神看重他们一切所行的,而神的旨意是他们应该圣洁。这里所论及的圣洁特别是指性的圣洁。消极地说是远避淫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淫行」是指一切婚前和婚外的性关系,保罗的劝勉是要信徒「远避」它、不要接近它。至于方法则是「守?」(或作「控制」 )自己的身体,不放纵私欲的邪情(4~5 )。换言之,人与生俱来的性欲,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应该控制的,这是信徒意志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神所赐给我们的性欲,是可以用「圣洁尊贵」来控制的。

──《新旧约辅读》

】「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

译为身体(skeuos )的字在意义上有点问题。这个字原意是“器皿”,许多早期的解经家都认为它指“身体”,仅管 skeuos 在他处似乎都没这个意思。

──《丁道尔圣经注释》

「身体」原文是『器皿』。―─ 牛述光

有趣的是保罗用「晓得」作动词(NIV 「学得」 ),好像对于每个了解基督教信仰意义的人而言,这种罪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里保罗重复前一节的「圣洁」两个字,因为守着自己是那些行圣洁之道的人所追求的。它与「尊贵」并用是因为淫乱总会带来不名誉和耻辱。

──《丁道尔圣经注释》

「守着」的动词原意较接近「获得」,它可意指获得之后的结果,即「拥有」;这里是指「逐渐达到对于身体之完全的支配」。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

他们在这些事上“不放纵私欲的邪情”(RSV )。其中的 pathos 正确地说是“一种困扰心灵的感情”(GT ),也就是邪情。它“不像英文中的 passion,意味着某种激烈的情绪,而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感情,人在其中一生受制于魔鬼,有如牠的工具”(Findlay CGT )。这是恶的被动面。反之 epithymia“放纵”,则是主动面。两者并用表示向邪情投降。

当时放纵邪情的事很普遍,保罗指出那是异教徒(ta ethne 通常译为“外邦人” )的特征。它一般用来指非犹太民族,但有时也像这里一样,指不属基督教会的人。他们的特征就是不认识神。这不是说神没向他们显明祂自己,而是他们拒绝那给他们的启示。保罗不是指单纯的无知,而是故意轻视他们所受的道;这种可憎的事导致神任凭他们逞行欲念邪情。不信通常是由于拒绝神的启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其中的 pathos(私欲的邪情 )指一种困扰心灵、难以克服的感情,人在其中一生受制于魔鬼,有如牠的工具。这是恶的被动面。反之 epithymia「放纵」,则是主动面。两者并用表示向邪情投降。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

淫乱是一种欺负弟兄的行为,因为那是夺去原属他所有的。就这层意义而言,弟兄当然是指“你为人的弟兄”而非“在基督里的弟兄”。保罗所说的显然指通奸;它使通奸者两人之外的其它许多人也犯了罪。同时这也包括婚前性行为;不洁的人不能行使那贞洁被视为理所当然之相对义务的婚礼。

这种行为无法逃避惩罚。主必报应(或主“是伸冤的” ,亦即祂必要施行公义。神要报应这一类的事,就是那些不洁的罪。它或许是在最后审判的日子,虽然就某种意义而言,神的审判是随时随地在进行的。这也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时讲过的;他在这事上已切切嘱咐过他们(这个动词意指“严肃地证明” )。

──《丁道尔圣经注释》

除了违反圣洁与尊贵,淫乱是一种欺负弟兄的行为,因为那是夺去原属他所有的。就这层意义而言,弟兄当然是指「你为人的弟兄」而非「在基督里的弟兄」。保罗所说的显然指通奸;它使通奸者两人之外的其他许多人也犯了罪。同时这也包括婚前性行为;不洁的人不能行使那贞洁被视为理所当然之相对义务的婚礼。

──《丁道尔圣经注释》

淫行就是罪,得罪神的圣灵;得罪自己的身体;也得罪别人。因此,保罗补充说: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换句话说,作为基督徒的男人,一定不可越过婚姻的界线,与弟兄的妻子偷情,欺负他的弟兄。

──《活石圣经注释》

】「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

这里的介系词有改变;神召我们不是“要” 我们沾染污秽,epi 具有意图的意思(同样的 有的蒙召是“要得自由” ,或被造是“为要叫我们行善” 。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译为“在”圣洁中较好;信徒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找到他们自己。圣洁是指其过程(和第3节一样 )而非状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for 译文中文和合本未译 )把这一节和前面所说的连起来。基督徒的生命是以神的呼召为基础,而非出于人的主动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

所以为我们指出一个结论。因为神已召我们成为圣洁,所以那些轻慢这事的人是直接藐视神。atheteo,弃绝,这个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它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例如“废掉”、“废弃”。其意大约是“取消”、“不当一回事”,这里正是这意思。在淫乱罪上轻忽,认为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就不把神当一回事,因为禁令是祂立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为我们指出一个结论。因为神已召我们成为圣洁,所以那些轻慢这事的人是直接藐视神。atheteo{,弃绝,这个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它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例如「废掉」、「废弃」。其意大约是「取消」、「不当一回事」,这里正是这意思。这里保罗是以「祂这圣者的灵」这种不平常的字序来称呼圣灵,在一般的表达方式更为庄严,强调出圣灵的高贵和这段经文的特色──圣洁。

──《丁道尔圣经注释》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

弟兄们相爱(philadelphia )和 agape 不同。每一个 agape 所临到的人,必会具有经历神之 agape 的特征。基督徒以这种爱对待所有人,不拘好坏,一视同仁。但他对那些在属天大家庭中与他合一的人,也应有另一种弟兄之爱。在新约之外,philadelphia 总是指一种连系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间的爱;在新约中则无例外地用来指把基督徒合而为一的爱。

──《丁道尔圣经注释》

弟兄们相爱(philadelphia )和 agape{ 不同。每一个 agape{ 所临到的人,必会具有经历神之 agape{ 的特征64基督徒以这种爱对待所有人,不拘好坏,一视同仁。但他对那些在属天大家庭中与他合一的人,也应有另一种弟兄之爱。在新约之外,philadelphia 总是指一种连系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间的爱;在新约中则无例外地用来指把基督徒合而为一的爱。

我们回想耶稣的话,祂说:「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对于敬虔寻求的人,神永远是充满作为的,尤其是教导信徒如何去爱。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里有爱,那里就有合一的心;那里有合一的心,那里就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气

──《活石圣经注释》

】爱心的生活不是指望人发爱心,乃是要自己劳动生产,足用有余而爱别人。―─ 牛述光

】「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

固然(kai gar )意味着再进一步;晓得该作什么是一回事,实际去作又是另一回事。帖撒罗尼迦信徒一直在实践弟兄之爱,你们向……行(poieite )中的现在式满有持续进行的力量:“你们经常去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

“我们劝你们……要立志淡泊”(腓立斯 )的确切意义虽不完全清楚,但已厘清了保罗一些含混的言论。他所用的动词是(philotimeomai ),在古典希腊文中是“野心勃勃”之意,后来指“拼命努力”或“不停地寻觅”,亦即全心全力追求目标。这里确实具有这种意思。不管保罗是指“要立志淡泊”或“要立志作安静人”(译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译法 ),它都是一项有力的嘱咐。

动词吩咐(等于“命令” )是军队中的常用语,带有相当的权威。

──《丁道尔圣经注释》

蒙恩的人固然应该凡事倚靠主,也仗赖教会中弟兄姊妹的爱心帮助;但这绝非叫我们偷懒,成为好吃懒作的人。正常的基督徒,像这里所说,都是殷勤作事,不但能自理自顾,『没有甚么缺乏』(12节 )还能有余力,顾念别人,显出爱心。

──《读经指引》

「我们劝你们……要立志淡泊」(腓立斯 )。他所用的动词是(philotimeomai ),在古典希腊文中是「野心勃勃」之意,后来指「拼命努力」或「不停地寻觅」,亦即全心全力追求目标

显然是因为某些帖撒罗尼迦信徒好逸恶劳,依赖同伴的施舍过活。他们可能借口基督很快就要再来,因而一个人花全部时间,准备迎接主再来并无不妥。先不管这理由是否成立,有些人的确不愿工作维生,保罗似乎即针对他们发出强烈的劝勉,要他们辛勤工作,避开浮华不实。希腊人鄙视体力劳动,视之为奴隶的工作。但基督徒(像犹太人一样 )却坚持劳力的高贵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实际上告诉他们最好的等待方法,就是让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候,看见他们安静地、有效率的并勤奋地做他们的日常工作。

──《每日研经丛书》

】本节里的三个命令是:

1.不要爱出风头,当满足于「微小、不为人知,惟独接受基督爱护和嘉许。」

2.办自己的事,不要打扰别人的事。

3.自食其力,不要作寄生虫或「闲荡的人」,依赖别人过活。

──《活石圣经注释》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徒活着必须无视于世界的批评,因为他的标准是主的道,不是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但另一方面他必须了解这个世界的反应,因他不可由于言行疏忽而使信仰蒙羞。基督徒诚然得随时准备帮助别人,却也有自己的担子要负。任何辛勤工作的人,将会发现神丰丰富富地供给他所需的,不再有任何欠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一个基督徒的身上,我们看见他的可爱善行工作──尽量去施予和帮助别人;但同时必须建立一种自立的精神,只要他双手有能力去工作,能赚取每天的生活所需,他必然不会靠别人的施舍而过活的。

──《每日研经丛书》

我们都是基督徒,并且期待基督的来临,但这事实却不会撤消我们在生活上实际的责任。我们应当切记,世人都在监视我们,人们藉?看我们的行为来判断我们的救主。我们应当向不信的人行事端正,在经济上独立,不用依赖别人。

──《活石圣经注释》

保罗的教训是:基督徒的自给自足是由对上帝的信赖而来的,又基督徒是团体的一分子,他的工作,生活等都不能忽略别人的权利及存在。因此,基督徒虽然是应自给自足,独立生活,却是不能独自生活,因为也要顾念别人的事。基督徒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同样的,必须常常担当软弱人的重担。

──《中文圣经注释》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那些没有指望的人通常指整个非基督教世界。这样形容他们并无不合,因为异教文献反映出面对死时的绝望,从他们的墓志铭即可看出。

──《丁道尔圣经注释》

睡了的人,所用的现在分词表示一种活着的状态,比用完成式或许更能表达未来复活的确定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睡了的人”是什么人?本书中有数次提及“睡”,意义有何不同?】

本书曾四次提及“睡”,即:

一、“睡了的人”,指在主里去世的人,共三次。

二、“不要睡觉” ),是指灵里沉睡而言,所以下文有“儆醒谨守”一语。

三、“睡了的人 ),这里所说的睡了的人与四章所说不同,这是指身体的睡眠而言,因为下文说“是在夜间睡”。

四、“睡着” ),是指身体睡眠而言,主那稣再来时,有人睡觉,但有人醒着,均将被提与主在空中见面了。

所有在保罗的心目中,“睡”有三种:即“灵性的沉睡” ),“身体的睡眠”与“在主里去世”。基督徒有“醒着的本份”,即“儆醒”,但也有“安然睡觉”的权利,因为“那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同时“在主里睡觉”而去世,是一种福气 )。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14论到睡了的是些什么人?】

答:睡了的人是论到基督徒之死的说法,参二二八题 )。自从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已领取爱,他们之间有些人已经死了,当基督再临之时,要将荣耀赐给信徒。「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这意思是说,借着基督的复活,由死里复生,与耶稣一同活过来。「在基督里睡了的人」,这一句话是常被铭刻在许多基督徒的墓碑上,因信徒之死,不过是如同睡觉而已,所以不必忧伤惧怕,而信徒有复活与主同在,同享荣耀的指望,如保罗认为他「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他是「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信徒对于生死问题,若是存在着这样的态度和盼望,则能时时在主里安息,一切就无所挂虑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本章从13节起,说到一个重要的真理,是每一个基督徒必须清楚知道的,那就是关乎信主的人逝世的问题。这里确定的告诉我们,因为主耶稣是死而复活的,所有『在耶稣里睡(即死 )了的人』,也必复活;并且当主二次再来时,还会把他们一同带来,和我们相会。从此我们可得两个教训:(1 )如有亲友故去,千万不可像外邦人那样一直哀伤不已,因为他们死了是永别,我们死了却还能再见。所以当有丧事临到,一面我们固然免不了作人的悲痛,另一面却当因这可以再见的荣耀盼望,在悲痛之间,深处还能得安慰,有喜乐。这是我们基督徒应有的见证。(2 )所以我们当趁死亡尚未临到我们的亲友以前,尽早把福音传给他们,带他们信主的救,才有永远的保障。像外邦宗教那样,在人死后再来『超度』,是绝对没有用的。

──《读经指引》

这里题起复活见主的事,说出一个属灵原则:惟有对基督复活的大能所有的认识──『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13节 ),和交通──『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18节 ),才能消解死亡的『忧伤』,带来荣耀的『指望』(13节 )。今天仇敌常用各种方法,例如罪恶、世界、血气、肉体,以及遗传的规条,呆板的字句等等,把一种属灵的死亡,不断的射入教会之中;叫许多神的儿女,心中罩着死亡的阴影,面上带着死亡的忧伤,缺少新鲜、活泼,反而痛苦、沉闷,追求觉得是鞭策,事奉感到是重担,在他们身上失去了作神儿女那喜乐的荣光。哦,面对这严重的问题,单是指责、定罪,固然要使情况更糟;就是变更讲道的题目,改换治理的方法,也非根本解决之道。只有当我们回过来,注视复活得胜的基督,并祂在我们这必死的人身上所显的奇妙大能,不断的述说祂,颂扬祂,以祂作我们认识的目标,以祂为我们交通的中心,祂那复活的生命就要吞灭所有的死亡,我们对祂那荣耀的盼望也要取代一切的忧伤。蒙拯救的路就在于此。

──《读经指引》

「在耶稣里,」原文的意思是『借着耶稣』。新约里面只有说『在主里』、『在基督里』、『在基督耶稣里』,但是从来没有说『在耶稣里』或『在耶稣基督里』。因为,耶稣是祂在地上的名字;基督,是祂复活之后,被神膏油涂抹的名字。基督耶稣,意思是今天的基督就是从前的耶稣;耶稣基督则是祂复活以前的名字,就是说这一位耶稣是将来要作基督的,这是祂在地上为人的名字。我们只能在基督里,不能在耶稣里。

── 倪柝声《初信造就》

「在耶稣里睡了的人」可译作『为耶稣』或『借着耶稣睡了的人』。―─ 牛述光

】就自然人而言,任谁也无法抗拒死亡,但对基督徒,死亡一点也不可怕。死只不过是暂时睡了,而这种转化乃是「在耶稣里」才得成就。

──《丁道尔圣经注释》

爱基督的人与基督所建立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个关系已经超越了死亡。正因基督死而复活,所以与基督同在的人也必再复活。

──《每日研经丛书》

,15基督降临的时候,将有何重要的事发生?】

答: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两封书信中,都是论及主的降临信息,差不多在新约每一卷书里,也都有提论这事,我们依据圣经所记主的降临,或称为二次的降临,亦即主自称的再来,将有如下一些重要的大事发生:

①日头变黑,月亮无光,众星无光,众星坠落,天地震动,人子的兆头要显爱天上

②主耶稣和千万天使要从天上降到空中,一切已死得救的人都要复活,这是第一次的复活

③一切从死里复活的信徒,和一切在世上还活着,身体要改变了形状的信徒,都要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

④主耶稣要和一切的圣者,就是已经离世的圣徒和圣天使,一同显现,降临在附近地面上的空中,犹14

⑤主必要降临到橄榄山上,必要将在耶路撒冷被围困所剩余的以色列人救出来,并且要刑罚那敌基督者

⑥以色列人必归向神,信靠耶稣;巴比伦和反对神的列国城邑,必受神的刑罚

⑦撒旦被捆绑一千年,主耶稣要在世上设立祂的国度,并和一切忠心的门徒同掌王权一千年

⑧主耶稣分别善恶,施行末日最后的大审判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主再来时所要发生的一些事,这些事的内容是:

主必亲自从天降临,与此同时,有主呼叫死人复活的声音,有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角吹响的声音

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还活?的信徒,必和复活的圣徒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

所有信徒与主永远同在。

──《新旧约辅读》

要留意在这些经节里主这字的重复出现:主的话(第15节 )、主降临(15节 )、主亲自(16节 )、与主相遇(17节 )、要和主永远同在(17节 )。

──《活石圣经注释》

呼叫声音、天使长的声音和神的号声表示什么?】

答:当主耶稣亲自从天降临的时候,将要有三种声音的出现,似含有其不同的意思:

①呼叫的声音——其原文字( )意思是吩咐的话,或出令。表示神的命令一发,耶稣即从天上降临。

②天使长的声音——这可能是指天使长米迦勒的声音。抑或另有别的天使长的声音,亦未确知,这大概是召集众天使天军所发出的声音。

③神的号声——当初神降临在西奈山上,召集以色列人的时候,是有极高的声音发起,到主耶稣再来的时候,「祂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祂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召集了来」。这天使的吹号多次提到,使我们对于天使长和神的号,是很容易明白的,这种呼叫的声音与号筒,可能用作不同的比方,来表示发号施令,形容基督再来这一件多么威严的大事。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是指什么声音而言?】

主那稣再来的时候,从他天上的宝座下来到空中,这时有三种不同的声音出现:

一”、呼叫的声音。有人以为是天上的天使天军一齐欢呼的声音而言。因为主那稣要从天上降临了,所以千万天使天军很自然地要欢呼。

可是,“呼叫的声音”一词原文是KELEUSMA(x*叫a ),原意为“命令”、“吩咐”。表示主那稣从天降临是“奉命”而来,当神发命令之后,那稣马上降临,然后天使长(可能是武天使长米迦勒 )发言,大概是召集天军的声音,跟着有神的号(吹响 )。

原文可以这样翻译:因为主自己要在命令中、在天使长的声音中和在神的吹号中从天上降临”,或“因为主自己要带着命令、天使长的声音和神的号从天上降临”。

因此“有呼叫的声音”一语是错误的翻译,因为无法指出这种呼叫的声音从何而来,但如照原文直译,则很容易明白,因为是“神发命令”。

至于“天使长和神的号”并不难明白,主那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曾豫言他再来的时候,“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31节 )。保罗对哥林多信徒谈及将来的事情之时,也提及“号筒”,而且说“号筒末次吹响”,表示该种号筒要吹很多次 )。

请注意约翰在拔摩海岛见异象时的事,他曾看见七位天使拿着七枝号 ),每一天使吹号时,便有灾难临到地上,等到第七位天使吹起第七枝号时,一切都改观了,因为那时天上有大声音歌唱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保罗所说的“号筒末次吹响,”是否就是约翰在启示录所说的第七位天使所吹的第七枝号,实耐人寻味。如果是的话,那么信徒复活、改变与一同被提当在第七位天使吹号之时了。

至于主那稣再来之时,天使多次吹号,是否到末次吹号时,信徒纔能看见,或者由第一次吹号至未次吹号,只有信徒听见,世人都听不见,圣经对此不加解释。不过我们相信,天使吹号与信徒的复活与改变及被提有极密切的关系,则是不能否认的事。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动词 harpagesometha 含有力量与意外的概念,正如我们在神那不可抗拒的力量中所见的。不可忽视的是信徒要和他们一同被提,既与耶稣合一,也必与那早先逝去的人再相聚。云常和神的显现及作为连在一起。他们在空中与主相遇。译为相遇的字,本是一种用在“新上任高官之正式欢迎式”中的术语(MM ),很适合用在这节经文中。主耶稣要选在这个区域与圣徒相遇,正显示了祂那完全的,至高无上的主权,因为空中被认为是各样邪灵的居所。同时这只是相遇的地方;主似乎要和祂的子民一同审判这世界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与主相遇」可译作『进入主的迎接』。―─ 牛述光

】云常和神的显现及作为连在一起。他们在空中与主相遇。译为相遇的字,本是一种用在「新上任高官之正式欢迎式」中的术语(MM ),很适合用在这节经文中。主耶稣要选在这个区域与圣徒相遇,正显示了祂那完全的,至高无上的主权,因为空中被认为是各样邪灵的居所。同时这只是相遇的地方;主似乎要和祂的子民一同审判这世界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再来时,信徒要“被提”至空中与主相遇,到底全部新约圣经,提及信徒被提,共有几次?】

全部新约圣经,只有一次清楚说明“信徒要被提”,就是保罗在这里所说的,除此以外,新约圣经也有几次提及“被提”,但与信徒被提无关。

一、腓利在迦萨的路上为埃提阿伯太监施洗之后,被圣灵提去了,放在亚锁都。但他的被提与信徒将来被提无关 )。

二、保罗被提到三层天上去 ),这被提与信徒无关。

三、启示录异象中的妇人生了孩子之后,那孩子被提到神的宝座那里去。该妇人预表以色列国,孩子预表那稣,所以这被提与信徒被提亦无关 )。

四、至于马太福音二十四章所说“取去一个,撇下一个”的豫言,见马太福音该处的难题研究,该处有三种说法,其中有一说主张与“被提”并无关系。

所以全部新约清楚提及信徒被提到空中与主见面的启示,只有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透露。

许多人在讲解启示录时,总喜欢把“信徒被提”这一件事,大加渲染,大事分析。可是,在启示录全书中,除了在第十二章那异象中的小孩被提之外,并无只字提及信徒被提。因为主那稣再来为万王之王是启示录的主题。主那稣为启示录全书的中心,信徒被提并非

主要的部份。

因此,根据启示录来分析,信徒在大灾难前被提,或在大灾难后被提、或在大灾难中被提,都是盲人摸象的解释法,但宣传及强调主那稣一定要再来,而且快要再来,是很重要的。基督徒的本份是儆醒祷告、生活圣洁、良善忠诚。至于何时被提,是主的计划,何必作盲人摸象之事呢。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信徒被提至“空中”的空中,到底离地面有多高呢?】

保罗在写本书时,对于信徒被提至空中的启示,相信曾有一番思考,因为在希腊文有两个字表示不同的“空中”。

希腊人站在离开海面有一万罗马尺的阿林匹山顶上时,向上指,便说“爱替亚”(AITH ER 。*和 ),意即“高空”。但向下指则说“阿以亚”(AER 英文AIR空中或空气 即源出于此 &加 ),意即“不太高的普通的空中”。一万罗马尺等于四千公尺,这就表示四千公尺以上为“高空”,四千公尺以下称为“普通的空中”。

四千公尺的空中并不太高,现在的喷射机往往飞到一万公尺以上。

当保罗执笔论及信徒被提到空中时,在这两个“空中”中必须选择其一。圣灵便指示他用第二个字,即四千公尺那个空中,主那稣再来到空中与信徒相遇,是在不太高的空中,其作用可能是要叫世界不信那稣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得见(最少可以用望远镜去看 ),他们在光明的云彩中的奇景,千万信徒与主那稣在空中相遇,热闹非常,他们便会后悔为什么不相信那稣了。

保罗在以弗所书二章曾说“魔鬼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这个“空中”原文也是第二个空中,即四千公尺以下的空中。这就说明,主那稣与众圣徒要在空中相遇,魔鬼不得不离开他久已占据的空中,被摔在地上了

至于保罗所说,信徒被提到空中之后,就要永远与主同在,并非永远在空中与主同在,乃是说在空中见主后,以后不再与主离开,然后圣徒们要与主从空中降临到大地上为王。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主那稣再来时,信徒从地上被提到空中去,是用什么速度上升?】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科学家发明人造卫星之后,定下几条“宇宙速度”定律。

一、每秒钟飞行八公里的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所以人造卫星飞绕地球一周只用九十五分钟。这种第一宇宙速度每小时飞行二万八千八百多公里,比那些超音速的飞机快三十倍。

二、每秒钟飞行十一公里以上的称为“第二宇宙速度”,科学家已经能够制造这一种更快的飞行工具用这种速度飞升,由地球飞到月球去。这种第二宇宙速度,每小时飞行三万六千多公里,亦称为“脱离速度”,因为不再受地心吸力所吸住,可以一直飞离地球到月球去。1969年美国航天员二度登陆月球,就是用这种速度。

三、每秒钟飞行十六公里以上的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假如科学家能够制造更快的宇宙飞船,便可飞抵太阳系中任何一个行星甚至恒星上去,这种速度亦即“光速”,是光进行的速度。这种光速亦即每小时前进五万七千多公里。

人们如果能用第三宇宙速度飞升又能进占其他星球的话,人们便可以进占太空,不受世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四、可是基督徒在主那稣再来时,保罗曾这样说:“在一霎时、眨眼之间”,来形容我们被改变之迅速 ),如果这种迅速的程度与被提有关的话,那就是说,我们要在“一霎时、眨眼之间”由地上被提到空中去,那么这种速度应比第三宇宙速度更快。我称之为“第四宇宙速度”或可称之为“被提速度”更合适了。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例证

】「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

命令(parangelias )这个字并不常用,新约中另外只出现两次,同语根的动词较常出现 ),都是关于信心的命令。正确地说,它是指像一列士兵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命令;军事命令常用这个字。因此它很适于权威性的命令,例如那些凭主耶稣的权柄所下的命令。凭的希腊原文是 dia 显明这些命令不是出于保罗自己,而是神(“透过”耶稣 )。这里和“靠着主耶稣”(1节 )并没太大差别,只是“靠着”也许显得较动态。保罗反复提到这个观念,证明他不是单单关心人的动向。一开始他就向他们指明神的道,这也是他从未间断的工作。

──《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尤其是希腊地方的生活特色就是性的放纵。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生活在一个人们对通奸习以为常,并不以为罪恶的环境里。它的特点在于多种崇拜,且人们通常对于所崇拜的对象,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不过这些基督徒对于这一点,就像对其它许多事情一样,拒绝与当时的社会标准妥协。他们坚认淫乱会招致神的忿怒,每一个跟随基督的人都必须极力避免。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赶快作工!】

保罗强调基督徒的责任时,特别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人生分内的担子。我们必须努力认真工作,全力去做神所付托对全人类有益的使命,始能承受神的赐福。

圣经说,基督徒并不属于世界的,因为他们乃是天国的国民,而且我们盼望着基督再来时所要带给我们的福气。可是圣经从没有教我们去忽视属世的责任。事实上,圣经的教训正好相反,它教我们尽我们的手所能够做的去做每一件事。我们不得疏懒,必须努力做工不息直到主的再临。

在伦敦的登甫大厅建筑完成之时,礼堂准备安装一个大而且美的时钟。技工同时被指示在时钟之旁刻上一句名言。他每天为这句名言苦思着,监工感到极不耐烦,很生气的叫着:「赶快做工!」结果技工误以为这几个字就是监工的指示,于是他把这句话,塑成一个大浮雕。众人都觉得这句话很好,这意外的错误终于被接纳了下来,而永垂不朽!

主耶稣在要求我们立志安分守己,亲手做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一棵树是以它所结的果子而彰显出来的;同样一个宗教也是以它的信徒的表现。证明基督教是一切信仰中最好的,就是观察基督教能否产生一些世界上最好的人。我们作基督徒的若能够表现出我们的信仰足以使我们变成更好的工人,更真诚的朋友,更慈祥的男女,我们这样才是真正的向人讲道。

──《每日研经丛书》

「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自然有它一定的过程,眼泪掉落,内心也频破碎的地步。神没有叫人强抑眼泪,耶稣都哭过。但是祂决不过分忧伤,忧伤是会有的,却不可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在基督里死的人有祂同在——那些人是睡了。不是说他们没有知觉,而是他们不再有什么惊惧,好像婴孩那么甜睡。信徒在基督里只死一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死亡,因为当他们辞世的时候,就在来世出生了。这就是「睡」与「死」二字的含义。在古代的坟地大多写着「在基督里安眠」(obdormivitChristo )。在睡眠中仍有知觉,甚至有梦境,但是最后的睡眠没有梦境,却真实地与主同在。

在基督里死的人与祂同来——他们瞪着主的命令,使历代在主里安息的人们,到时一同来。他们有天使陪伴着,乘着神的车,如新娘伴着新郎。

在基督里死的人最后团聚——神把他们带来,我们还活着存留的人必定改变,并且被提与主也与他们相遇。从此我们一起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永远与祂同在。

── 迈尔《珍贵的片刻》

永世的戏剧】

当我在大学里选修英国文学课程时,我们必须背诵莎士比亚所写的戏剧片段。当时所读的,现在虽然大半都忘光了,但其中有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是说:「世界乃是一个舞台,世人都是演员:他们有他们的出场时间,也有他们的入场时间。」我承认当时这句话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由于不断的背诵,因此我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它。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莎翁的名言实在是道出了天下的至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上演着上帝永世的戏剧。从人类历史初期,每一个人就已经在这舞台上扮演他们的角色,完成他们特殊的功能。有些人扮演领导的角色;有些人则扮演较次要的角色。

世界上所有的迹象都在暗示上帝的戏剧最高潮的一幕,乃是主耶稣基督的再临。每一个读这「剧本」的人,都知道「主再来的日子就要到了」。「那时候,会有号令的喊声、天使长的声音、上帝号筒的响声,主本身要从天上降下。那些信耶稣而已经死了的人要先复活;接着,我们这些在那时候还活着的人,都要跟他们一起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会。」对信主的人来说,这个情景无疑是上帝戏剧中最动人的一幕了。

——R.W.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呼叫(keleusma )常用来指车夫对马或猎人对猎犬的吆喝;也可用来表示船长对水手或指挥官对士兵的命令。总之是带着权柄和具有催促之意。经文中并未说出呼叫的是谁,但很可能就是主;若不是,那么呼叫和声音及号吹响很可能就都在指涉同样一件事情,“大声如吹号” )。韩滴生(WilliamHendriksen )等人认为是主发出呼叫,而声音和号吹响也是相同。我们应拒绝任何能让人产生主在遵从某种命令的印象(例如JB“神的号一响 天使长的声音要发出命令 主将要亲自降临”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天堂的快照“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


我有个十岁大的儿子,有一天我问他:“你为什么想去天堂呢?”我以为他会说天上有黄金铺成的街道,或在天上不必上学之类的话。想不到他说:“因为我想到天上见爷爷。”
我父亲,也就是我儿子的爷爷,几年前就蒙主恩召了。家父曾参加二次世界大战,我儿子对他爷爷的崇拜和思念似乎并没有随时间而冲淡。这大概就是他把在天上再见到他爷爷这件事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了。
在圣经中,天堂的盼望实在是最令人安慰的真理之一。我们知道不但有一天会和耶稣同在,还可期盼见到那些我们所爱,在天上等待我们的人(帖前414 17 )。
试想一位凄苦的寡妇在得到了保证可以和她结婚五十年前的丈夫重新团聚时的心情;试想一对悲伤的父母在明白得病早夭的孩子将来可以重逢时感觉。这是何等美妙的盼望!
在天上重逢的保证,让我们可以一窥我们永久之家的模样。再见到我们所爱之人的指望,乃是希望留影簿中关于天堂的一辑快照。
当生命在世上逝去,
我们将到达彼岸,
那里我们将重新
比我们先去而为我们所爱的人。
在世上难逃别离,在天上必将重逢。


──《生命隽语》


大团圆“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


十九世纪的布道家慕迪很喜欢讲一个故事。一些渔夫们冒着生命危险去遥远的亚德里亚海捕鱼,在他们度过漫长又充满危机的一天之后,当夜幕降临时,他们的妻子守候在海边等待丈夫的归来。
她们站着那里等候,她们会唱起一首熟悉的圣诗的第一节,接着就停下来,全神贯注地聆听。当她们听到随着风浪传来的第二节男人们的歌声时,她们就知道他们一切平安。
慕迪说,“如果仔细倾听,我们也许也会在这个充满暴风雨的世界里,听到一些我们所爱的人从远方传来的轻声细语。”当他想到救主的再来并会和所爱的人相聚时,他几乎能真切地听见他们所传来的回音“在时光的流沙中播放音乐”。
我喜欢这么想:不仅我们想见那些先我们而到天堂的所爱之人,他们也正在殷切等待着与我们重逢。当这些日子来临的时候,我们“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帖前417 ),或者我们穿过死亡的幽谷,走向美好盛大的团圆。喔!那是何等的喜乐啊!
再与阔别亲友天家相见,
喜乐如江河环绕我身边;
更可常见救主和悦笑脸,
那是我永远无比的荣耀。
死亡无法使在基督里合而为一的人分开。


──《生命隽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