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帖撒罗尼迦前 第5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

2「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3「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时候、日期」())指基督再来的时间())。
「不用写信给你们」())指没有必要教导基督何时再来的细节,因为「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信徒不应妄加臆测,只能根据各种征兆知道祂再来的日子近了()),而最重要的是随时警醒、预备()),「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
「明明晓得」()),指只要他们想想从前所受的教导,就会「晓得」这问题的答案。
「主的日子」())是从主耶稣再来开始审判,到进入新天新地之前的那一段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末日大灾难,那时全世界将有一半人丧生()),旧约把这日子称为「耶和华的日子」())。
「好像夜间的贼一样」()),比喻基督再来的时间出人意料,并无贬义,主耶稣自己也这样比喻())。关于主再来的日期,只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没有人预先知道祂什么时候再来,我们当做的是「警醒谨守」())。
「正说『平安稳妥』」()),表明在主再来之前,以色列很可能将与敌国缔结和平条约,带来短暂、虚假的平安,就像旧约里的假先知所行的一样())。
「灾祸」()),指七年大灾难的后三年半()),那日子将如同网罗「忽然临到」())。

4「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5「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6「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8「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9「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10「祂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祂同活。」

11「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你们却不在黑暗里」()),信徒已经出黑暗入光明()),不应当像那些在「幽暗世界」())里的人一样暗昧无知,在虚假的「平安稳妥」())失去警醒,「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之子」())是犹太人惯用的表达方式,表明某人有某种特性,比如「智慧之子」())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光明之子、白昼之子」())指信徒的生命有光明的特性()),凡事应当「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
「警醒」())就是忠心事奉,留意基督再来的征兆,随时迎接基督再来())。
「谨守」())就是「不放纵私欲的邪情」()),活出基督光明的见证。
「睡」())就是不「警醒」()),事奉不忠心。
「醉」())就是不「谨守」,生活没有见证。
「信、爱、盼望」())都是神所赐的「恩惠」())。「得救」())在此指将来「身体得赎」())。「就应当谨守」())是以随时准备作战的军人为比喻。保罗喜爱用军装的比喻()),但细节上并非每次都相同,所以理解时不应该过度对号入座。比如以弗所书中的护心镜是公义,信心是盾牌,却没提到盼望和爱。
「受刑」())原文是「受忿怒」。
信徒最终必要「身体得赎」()),得着完满的救恩,这是神所「预定」())给我们的结局,因此无论我们遭遇什么患难,都有神的美意,我们只管坚守「得救的盼望」()),等候主的再来。我们之所以有「得救的盼望」,是因为神早已「预定」,全在乎神借着主耶稣基督主动的恩典,而不在乎人的功德。
「衪替我们死」()),就是主耶稣基督成就救赎大功的方法。保罗写本信的时候正在哥林多传讲以「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为中心信息的福音()),但这福音对帖撒罗尼迦信徒已非常熟悉且毫无争议()),所以保罗只是略略提过。
「无论醒着,睡着」())指无论是活着还是已经去世的信徒,现在都是「与祂同活」())。
「互相建立」()),指信徒被建造成圣灵的殿())。
「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保罗随时留意肯定一切值得肯定的人或事,正面地造就、劝慰、建立肢体。

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13「又因他们所做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14「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15「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劳苦、治理、劝戒」())原文是同一个冠词,表明这是同一群人,可能就是教会的长老。当时的教会建立不到一年就选立了长老()),采取犹太会堂的模式,而且信徒聚会的地方也被称为「会堂」())。可能因为帖撒罗尼迦教会的领袖们信主还不到半年,所以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和睦」())非常重要。
每个肢体都彼此「警戒、勉励、扶助、忍耐」()),这才是实际地活在基督的身体里。
「不守规矩的人」())是军事用语,指不守纪律、脱队的士兵。
「灰心的人」())可能是那些天生怯弱的人或因特殊遭遇而丧志的人。
「软弱的人」())指灵性软弱的人。
「扶助」())是依靠某物或守着一个人的意思,软弱的肢体害怕孤单,刚强的肢体应该守着他们,给他们所需的支持。
「众人」())包括非信徒。
帖撒罗尼迦信徒正在遭受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逼迫,所以特别「要谨慎」()),不可凭血气对付血气,「以恶报恶」());而「常要追求良善」()),以神的性情来对待别人,不但在肢体之间「彼此相待」()),也要在非信徒之中「待众人」())。
「追求良善」())就是追求神,照着神怎样对待我们的对待别人,因为「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

16「要常常喜乐,」

17「不住地祷告,」

18「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常常喜乐」()),指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中都能喜乐,甚至在患难中也不例外。帖撒罗尼迦教会之所以能喜乐,是因为他们「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有「得救的盼望」())。
「不住地祷告」()),并非指不停地出声祷告,而是说与神经常保持亲密的交通,过着一种常在主里的生命())。就像与神接通了电话,一直没有挂断,虽然有时并不说话,但我们知道电话那头有神在听,所以我们的心思言行必然是想着怎样「讨神的喜悦」())。
「凡事谢恩」()),指在一切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上都感谢神,因为我们知道神掌管一切,祂叫「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为要把我们模成祂儿子的模样())。
「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是神向每个祂的儿女「所定的旨意」()),是正常的神儿女的生活,只有「在基督耶稣里」())才有能力活出来。

19「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

20「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21「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

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

「消灭」())原文意思是灭火。圣灵就像火焰()),给信徒的生命带来热与光。我们若常常「顺着圣灵而行」()),圣灵的火就越挑越旺;我们若常常「体贴肉体」()),圣灵的火就会渐渐熄灭。
当时可能有许多关于主再来的预言,假先知预言的落空,使一些信徒「藐视先知的讲论」())。喜欢听某人讲道,并不就等于重视先知的讲论,听道而不行道,就是「藐视先知的讲论」。
许多信徒只喜欢听道,不喜欢读经,岂不知听道更要读经,因为我们对任何自称奉主名的「先知的讲论」,不可毫不怀疑地接受,而应该根据神话语的光照「凡事察验」()),「分别是非」())。
「善美」())原文也指经过测听的真银元。「善美」只有一种,就是基督,但「恶事」())却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撒但会把「各样的恶事」())打扮得很属灵,用假先知、假方言、假神医和假冒的「圣灵的感动」())来引诱我们,因此我们要「慎思明辨」()),「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

23「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24「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祂必成就这事。」

保罗劝勉的所有美德,都不是人自己能做到的,那唯一的力量来源是「赐平安的神」()),祂使我们的属灵生命活得更加丰盛,最终「全然成圣」())。信徒不可能靠自己肉体的力量成圣,「成圣」是圣父(本节))、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在我们身上的工作。
「灵与魂与身子」())在此是强调全人都「得蒙保守」,因为这里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是单数。有人因此认为人由「灵、魂、体」三部分组成,但也有经文暗示人由「心、性、意、力」四部分())或「身体、灵魂」两部分())组成。
原文不是说信徒「得蒙保守」())直到主降临;而是说「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信徒在之后发生的事里(包括审判))「得蒙保守」、「完全无可指摘」())。 
神召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是要得自由」())、「为要叫我们行善」()),被模成神儿子的形象())。神要「必成就这事」())。若是依靠善变、软弱、不可靠的人,怎么能维持祂的「信实」呢?但「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所以神不指望人,而是靠着祂自己的大能「必成就这事」。
有限的人越认识无限的真理,就越发现自己离真理越远,因此我们在地上「竭力追求」()),不是为了达到「全然成圣」()),而是为了认清自己全然不能成圣;不是为了达到完全,而是为了认清自己的不完全。将来基督再来的时候,「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我们全人都将「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那时我们因为认清了自己肉体的可怕、可憎,就不会重蹈魔鬼的骄傲()),也不会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

25「请弟兄们为我们祷告。」

26「与众弟兄亲嘴问安,务要圣洁。」

27「我指着主嘱咐你们,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

28「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患难中的信徒最容易陷于自怜之中,这时更应该多为别的肢体代祷()),当别人的重担脱落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重担也在主面前脱落了,这是基督身体里的原则。
使徒保罗有很大的属灵恩赐和成就,但他在许多书信中都要求弟兄们为他们代祷())。这不是为了博取对方的同情,也不是因为没有代祷神就不会带领,更不是代祷的人越多神就越垂听。神所要得着的是基督的身体,而不是一个超级肢体,因此保罗照着神的旨意,把自己和同工们摆进基督的身体里,盼望所有的肢体都借着同心祷告活在基督的身体里,在灵里合一,彼此联络、互为肢体、彼此配搭、彼此供应、一同争战,「建立基督的身体」())。
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说「在古代一个人向尊长问安,是用嘴亲手、胸、膝或脚,向朋友则亲他的脸颊」,通常是男人对男人,女人对女人,且只限于亲脸颊。新约时代的亲嘴是主人向客人问安的方式())。信徒们也以此表示彼此间的交通()),现今希腊东正教会在特殊场合仍沿用「亲嘴」())礼节。
「我指着主嘱咐你们」())是非常强烈的语气,是为了确保本信能确实传达给在逼迫中的每个信徒,那些失去亲友的人尤其需要得着本信的安慰())。
27-28节可能是保罗亲笔写下的结尾语,所以用单数「我」。
上图:2014年11月,天主教教宗方济各 (Pope Francis)在伊斯坦布尔会见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尔多禄茂(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olomeos I)时,请巴尔多禄茂为他亲嘴祝福,以特别表明基督教会的合一。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我们除非谨记基督降临的构思源于旧约的背景,否则我们不能够完全明白新约对它所作的描述。在旧约中,主的日子的观念实在是非常普通的;那些曾用来描写主的日子的图画与仪器设备,现在一并借来形容基督降临的景况。对犹太人来说,一切时间分为两个世代:今世全然是恶的,而且坏到无可救药;来世就是神的黄金时代。在这两个世代之间就是主的日子,这当然是一个可怕恐怖的日子,因为到了这天,旧有的世界遭遇毁灭,而另一个新的世界便宣告诞生。在旧约中,我们看见许多类似恐怖的景象,都是用来描写主的日子的。其主要特点有三方面:(一 )在意料不到的时候突然来到。(二 )整个宇宙都会颠覆;地基震荡。(三 )审判同时开始。

所以就各点看来,新约作者很自然的,认为主的日子就是耶稣基督降临的那一天。我们必须谨记这些描述都是一般常用的图画,而作者的原意也不是叫我们照着描述的字义全部接受过来的。这些绘画的图画是要指出当神进入人类时间的一刻,将会发生的一种异象。

自然我们都很想知道那个日子甚么时候会来到。耶稣直率地说:那日子、那时辰是没有人知道的,甚至祂自己也不知道,惟独神知道。但是这样却不能阻止人们揣测这日子的来临;事实上今天仍会有人这样做,虽然这种揣测似乎有亵渎神圣之嫌,因为这个日子既然连耶稣也不知道,人又怎能妄想明白呢!保罗对这些揣测提出两方面的回答。

他重复申述这个日子是来得很突然,像夜间贼人一样。但他强调一点,人不会到时茫然不如的;只有那些生活在黑暗里面,和作恶多端的人,才会害怕这个突然而来的日子。基督徒生活在光明当中,故此无论那日子在甚么时候来到,倘若他时刻儆醒和镇定,他已准备好自己迎见他的主了。基督徒无论睡着或醒着,总是与基督一同生活,故此他是一个时刻装备就绪的人。

从来没有一个人知道神在甚么时候召他回去的;但是人却不应该把一些应做的事情搁置,留到最后一刻才赶紧去办。学生到了教师派试题的时候,才思量作准备应试的工夫,实在太迟了!当暴风雨开始吹袭的时候,才想及修补屋漏,也实在太迟了!当玛利皇后(Queen Mary of Orange )临终的时候,她的牧师前来想读一段经文给她听。但她回答说:‘我不会等到这个时刻才听圣经的话。’这样又有一点像一个老苏格兰人临终前所说的一句话──当时别人在他床侧对他说出许多安慰的话。他说:‘天气温暖时,茅草已经盖在屋顶上了!’倘若蒙召回天家的一刻突然来临,我们一定得准备好。如果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与基督同活,他已经准备就绪,随时都可以走到基督面前,与祂更亲近!

给一个教会的忠告

保罗到了这封信结束之前,便把一连串的忠告直述出来。他是以极精简的字句说出来的。但是每一句话都值得每一个基督徒细心思想的。

保罗说,要尊敬你们的领袖。尊敬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所作的事,而不是因为个人的声望;个人的工作表现才足以使人伟大,服务工作才是他个人的荣誉勋章。

要和睦相处。爱的福音不能够在一个充满仇恨的气氛中宣讲的。人若在会众中自感不快乐,或者令别人感到不愉快的话,他最好离开这个会众,另找一个他能与人和睦相处的环境。

第十四节提及那些特别需要照顾和关怀的人。不守规则(懒惰 )──这个字的原意是形容士兵离弃岗位的。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警戒那些放弃信仰的人。’灰心的人是指那些灵魂脆弱的人。在每一个团体中,一定会有些胆怯的弟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本能的存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但同时亦会有一些胆壮的基督徒,常常勉励那些容易气馁的弟兄。‘扶助软弱的人’是一句多么可爱的劝告。基督徒团体决不应该让一个软弱的弟兄随波逐流而离群散失;他们应该努力扶持帮助他,让他对教会有归属感,而不要让他失落。对那些容易走入歧路的弟兄们,教会必须对他加强团契的维系和劝导。‘要向众人忍耐’是最难遵守的一项忠告。这种叫我们乐意被人视作呆子的态度,就是我们在品德修养中,最后才会学得的一门功课。

保罗说,不要以恶报恶。虽然别人以恶对我们,但我们应该以善去征服他们。

第十六至十八节展示一个真正的教会应具有的特点。

(一 )教会是喜乐的。教会的气氛应该是喜气洋溢的;教友在教会中如沐春风,同享阳光的温暖。一个真正的基督教会能叫人充满着喜乐,而决不是愁眉苦脸的。

(二 )教会是时刻祷告的。教会的祷告若要有效能的话,我们必须谨记着:‘信徒必须同心聚集一起祷告;自己也必须同时单独灵修祷告。’

(三 )教会是谢恩的。我们无论在甚么时候,总会找到一些值得谢恩的事情。甚至生活在最难过的黑暗日子中,我们仍会找到一些值得我们数算的福气。我们必须记着,当我们面对着阳光的时候,我们不会看见自己的影子;但当我们背着阳光的时候,影子便出现在面前。

在第十九与二十节中,保罗譥告帖撒罗尼迦人不要鄙视圣灵的恩赐。保罗所说的先知,就是相等于我们今天的传道人。他们的职责是要把神的信息带给会众。保罗事实上想对他们说:‘如果有人希望把信息传给你们,你们不要阻止他们。’

第二十一与二十二节描写基督徒经常应有的责任。他必须晓得藉着基督察验一切事物。当他因身在恶劣环境中,他仍要作出美善的事情,并且决心弃绝一切邪恶的事情。

倘若教会能够依照保罗的忠告去做,她就是黑暗世界里的一盏明灯;在她里面充满着喜乐,并且有力量去嬴取人。

基督的恩与你们同在

保罗在信的末了,把他朋友的身体、灵与魂,一起交托给神保管。这里还有一句很美丽的句子──保罗说:‘请弟兄们为我们祷告。’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一位最伟大的圣人,竟然会因他的卑微的弟兄为他代祷,而觉得力量充沛。有一次,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竞选中获得胜利,结果出任负责国家一个重要的职位。他的朋友前来向他道贺。他却对他们说了一句话:‘毋须向我道贺;请为我代祷。’对保罗来说,祷告犹如一条连接的金炼,他为别人祈祷,别人也为他祈祷。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

B主再来的日期

有些帖撒罗尼迦信徒似乎从关心已逝信徒在主再来时会如何,进而对自己的境遇将如何感到好奇。若只有存活者有分于那伟大的日子所要成就的事,而万一他们在这之前过世,则将无法参与。他们如何才能知道世界末了的情景呢?由于保罗已指出那些过世的忠心信徒,在主再来时要得尊荣的地位,所以这一难题已解决了;但他继续提醒他们日期的事情。

1.首先保罗指出他们真的无需再接受有关日期的教导,因他在帖撒罗尼迦时已经说过。他显然认为他们已经知晓,所以信上无需再提。保罗用两个字来表示时间,即时候日期。前者( chronoi )是指按年代学上持续不断的观点来严格地表示时间,而后者( kairoi )则是用来指一件事的确切时间。虽然韩滴生认为前者是“持续的一段时间”,后者是“特有的一段期间”(NASB,“时候与时期”,但没有一个最后的认定),不过现代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差别不大。保罗的意思是说,他没有必要再写任何关于什么时候主要再来的事情。

2.强而有力的开头“你们自己”(NIV 省略),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只要他们想想从前受教的,就会晓得这难题的解答。范莱发现译为明明 akribo{s )的字颇令人困惑;它不太具有保罗的风格(另见;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谨慎”),一般来说保罗不会用它来修饰动词“晓得”。最后他结论认为,保罗是借用且重复帖撒罗尼迦信徒写给他的信中的一个字;有些人接受这种看法。 akribo{s 是指精确,但这里正确的解释似乎是说,他们对主再来这件事已有完整的认识,没有什么遗漏的。或许也是暗示说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绝对是根据主的话(像

主的日子是一种旧约的表达方式,可回溯到。而阿摩司用这个措辞时显示它已广为所知;他不附和一般人,认为那只是一个异教徒受审判的日子,却强调以色列人同样要被审判。但老观念似乎根深蒂固,许多人仍盼望以色列的敌人被毁灭的那一天到来(认为神要审判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总是令人舒服一点)。新约中日子除和基督外也和父连用等),且以种种方式被提及。审判的观念保留下来的“审判的日子”就是其中一例),但强调的是个人而非整个民族的审判。“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有助于澄清这种观念。

保罗用现在式“来到”(NIV 用“将要来到”)更生动地描述复临的情形。像贼一样来到的比喻,指出这件事是完全无法预期的,特别是在夜间(新约中夜间的贼只此一处)。撒母耳(Leith Samuel)论到 :“关于主再来的日期,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无法确知是什么时候”(参 LB,“你们明明知道没有人知道”)。它必要发生,但无法预测。

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主再来是意想不到的。当灾祸临到,他们仍说着“平安稳妥”(请注意,现在式正说表示主来时他们正在说这话)。别处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假想的平安的观念。当人们沉迷于虚幻的平安里,纵使口中喊着平安,灾祸仍要临到他们。这里再一次用较为生动的现在式动词(“临到”),语言上则和有些偶合(例如“忽然”, aiphnidios ,这个不常用的字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两处)。由于四福音的作者不同,因此这种偶合或许表示在保罗和他的朋友路加间有某种连系。

我们应该用“离开神”这个特有的观念来理解灾祸这个字(;该处也用同样一个字),而不只是灭亡。米利庚认为它传达的是“彻底且绝望的毁灭,是一切生命存在之价值意义的丧失”。产难的比喻可在旧约等)和耶稣的教训中找到同样的例子。这个比喻有时是强调那种疼痛,但这里则含有突然及不可避免两种意义。他们绝不能逃脱进一步表达出无法逃避的意思,这里保罗是用强调语气的双重否定用语 ou me{ (见注释),“他们绝对无法逃避”(Amp.)。

C白昼之子

与非信徒的命运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些在基督里的人的境遇(第4节的你们是强调语气)。保罗用双关语来说明主的日子不会在基督徒所居的白昼(或光明)中来到。他详述活得像白昼之子的思想。

4.保罗表现出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信心,说他们不会遭遇上述的灾祸。弟兄们(跟第1节的同样是感性的措词),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它的意思不单单是说“你们不是无知的”。现今的世界是一片黑暗,基督把信徒从中拯救出来。神使光照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知道祂的荣耀“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因为帖撒罗尼迦信徒已进入基督的光中,所以也就脱离了毁灭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古抄本写的是“像白昼突然临到贼一样”(即用 kleptas 而非 klepte{s ),而且赖富特、米利庚、弗瑞姆及其他一些学者也接受这种读法,但这里保罗似乎是在继续发挥贼在夜间突然到来的隐喻,理由是抄写员不会去更改一般公认的读法,反而会尽量以它为准。不管怎样,大多数注释家都接受新国际本英文圣经的读法(译注:NIV,this day should surprise you like a thief,中文和合本是“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支持 kleptas 的证据很有限,而且这种似乎是无意识的讹误,是为了使 klepte{s 的语尾能呼应前面的 hymas

5.为什么那日子不会使他们震惊,有正反两面的理由。正面的是他们都是光明之子。在闪语的惯用语法中,称为某种东西之“子”,即被赋予此物之特征的意思(例如“力量之子”就是“一个强壮的人”);“光明”是信徒显著的特征。它的意义不只是“在光明中”,更是基督使他们获得的改变。白昼之子(新约中只此一处)和光明之子相似,因为白昼是光明的国度;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重复,因为它在呼应“主的日子”(2节)。他们将有分于那伟大的日子的胜利;他们属于那伟大的日子;当那伟大的日子来到,他们的生命将得以完全。

在保罗鼓励信徒要正直地生活和提到享有主再来之福的人时,主词从你们改成我们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转变。他说我们(即“我们信的人”)是不属于黑夜幽暗的。黑夜白昼对立,而且或许是指当时而言(他们不属于当代,而是属于“主的日子”);幽暗(与光明对立)则是指一种跟神敌对的状态。

6.所以 ara oun ;在新约中只有保罗使用)对于必要的逻辑推论是一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它引导出一不可避免的结论。保罗用一个跟 koimao{ )中不同的字来表示睡觉 katheudo{ ),虽然两者差异不大,但并非毫无意义,因为这里这个字有时用来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对基督的敌人来说,这是自然不过的,因为他们属于黑夜。他们被称之为别人 hoi loipoi ,“其余的人”),亦即所有的非基督徒。

相反的,基督徒被劝勉总要傲醒谨守。前一个动词是关于心智上的警戒,随时留心主再来(等),第二个动词则强调道德,责备一切放纵的行为。它可用来指避开酗酒的网罗,但这里似乎是隐喻的用法(像睡觉一样),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帖撒罗尼迦信徒沉溺于酒精之中,需要戒酒的忠告。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徒必须节制自处,避免一切的过量;他们必须过平衡的生活。

7.保罗所反对的行为是属于黑夜,而非白昼,而且他业已指出帖撒罗尼迦信徒是“白昼之子”。这里所用的表达方式不是比喻性的;保罗只是说夜间是人们睡和醉的时候(。他用两个不同的动词来说明醉,第一个的字面意义是“变醉”(这里用被动式;主动式意指“使醉”),第二个则是“酩酊”。不过无须强调两者的差别;事实上保罗把它们当同义字用,可说纯粹只是文体上的变化。

8.(相对于上述那些人)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其中我们是用强调语气的 he{meis ;保罗所指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我们基督徒”,是我们这些属乎白昼的人。保罗重复有关节制的劝告,进而转入基督军兵之盔甲的观念。这两种思想的关连性不明显,但在有一类似的例子。或许是“提到警戒,所以使人产生哨兵全副军装在执行任务的观念”(赖富特)。保罗用不定过去分词(戴上)表示采取一种决定性且一劳永逸的步骤。保罗喜爱基督徒之兵器的隐喻,因此多次应用它。不过细节上并非每次都相同,所以最好不要把它们太过相提并论;像以弗所书中的护心镜是公义,信心是盾牌,却没提到盼望和爱。这种观念也许可以追溯到;那里耶和华被形容成一位全副军装的战士。

这里我们又遇到信心、盼望和爱三大美德(见注释),而盼望也再次以最后出现的方式来强调,这对于一封如此看重盼望的信而言是很自然的。每一项都有同位语,信和爱护心镜,而得救的盼望头盔。怀特里注意到盼望“不单是现代口语中常说的希望,更是一种确信不疑的期待”。

得救是基督为我们成就之一切伟大工作的概括性总称,有救赎及诸如此类的意思。它与盼望在一起显示,这里特别是指万物末世的结局。盼望是以基督所成就的事为基础,直到最后救赎的全部奥秘揭露;这对基督徒而言的确是一顶头盔,抵挡这个世界的攻击。

9.我们之所以“盼望得救”,是因为神早已预定( etheto )的。这个动词虽“有点含混”(MiIIigan)不像“预先定下”那样精确,但仍清楚地将我们的得救,建立在神的主动作为上。信徒得救全在于神。

神并不预定我们受忿怒(有些译本更是译得辞不达意,像 JB 是“报应”;NEB 是“审判的可怕”;但保罗认为神在对付罪恶时是亲身且主动积极;见注释;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刑”)。得救是被救“出来”,也是“进到”救恩之中。佛格(Heinrich Vogel)说,“要是谁自认对神的忿怒能处之泰然,那么他对神的恩典也绝不会发出赞美”。69得救对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之所以意义重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确信神的忿怒,且深深感激基督把他们从那里面拯救出来。今天有些人可以轻松地接受基督教信仰,因为他们把教义中神忿怒的部分除去了。忘记神忿怒的重要性,将使生命失去很多严肃的意义。

得救 eis peripoie{sin sote{rias )意指“得着救赎”(JB,“赢得救赎”)或是强调被动的“被救赎”(赖富特)。这两种解释都有其他经节佐证(主动意义的有;被动意义的有。主动的意义似乎较为自然,但反对者认为那多少会使得救变成人自己的功劳,而保罗一向认为是神拯救了我们。不过布鲁斯发现被动的意义太“牵强”,令人难以接受。保罗这里是以末世观论得救,重点在于救赎仍有待“得着”(。这不是说它是靠人的努力得到的,因为保罗马上接着说是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不论信徒如何居功,得救永远是神透过基督所赐的恩典(参见

10.t替我们死几个字道出了成就救赎大功的方法。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仅此一处清楚地说,基督的死是替我们死。我们不能就此推论说,保罗这时才正在酝酿此一神学观点,因为当他写这封信时,他正在传讲以耶稣被钉十字架为中心信息的福音。的确,除非这件事对帖撒罗尼迦信徒已非常熟悉且毫无争议(,不然很难解释保罗会用这么扼要的方式提到基督的死。保罗这两封书信主要是关心其他的事,因而没花太多篇幅来讨论大家都已接受的教义。赖富特认为重要的是保罗的重心虽放在其他方面,却依然提及这件事。显然他即使忙碌也没有忘记这一基要的教义。当时离耶稣受难还不到二十年。

基督替我们死的目的是我们与祂合一,此一保罗的中心思想,在他早期的宣教事工即已出现,可说意味深长。与基督合一表示进入一种永远有效的新关系,即使死亡也无法阻断。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意即“不管我们是活是死”(。这里纯粹指肉体生命的死活,不像第6节的道德隐喻(不过 Thomas 认为这里也是指道德上的)。这些话对于有的遭遇的人,是更进一步的保证。当主再来,不论我们的光景如何都要与祂同活。

11.保罗以勉励他们彼此劝慰(来结束有关主再来的信息。所以 dio )表示“基于前面经文所述的”;可能以下都包括在内。建立(buiIding up)是保罗常用的概念。动词 oikodomeo{ 在新约中多次以建立(例如;译注:中文和合本这里译为“盖”)这一通用意义出现。耶稣说要建造祂的教会即用这个字,它同时也可指教会的增长。但不管是早期或晚期的书信中,保罗用这动词及其同语根名词,常常是取其“建立”之意,特别是在表达信徒被建造成圣灵的殿(的思想时。

保罗巧妙地以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来结束这段经文。他随时留意去肯定一切值得肯定的人或事。他的目的是劝勉和鼓励众弟兄走正路,而非斥责他们。

69 H. Vogel, The Iron Ration of a Christian (SCM, 1941), p.102。

Ⅶ一般性的劝勉

在结束这封信前,保罗扼要地提到一些其他的事。首先是会众对教会领袖的态度。情形很可能是,教会的领袖们谆谆训诫一些不工作的人,但是在劝勉时也许不够技巧,以致无法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因而保罗概括地论及教会,敦促信徒要敬重他们之中带头的(12~13),接着仍是提到教会,特别是教会中的领袖,他建议他们要谨慎和忍耐(14~15)。

12.我们劝你们是一种谦恭请求的语调;弟兄们则表示此一请求是对整个教会而发的。译成敬重的动词 eidenai 意即“了解”,其他地方很少这么用。大多数人认为它大致上有“感激”或“敬重”的意思,但摩尔(A. L. Moore)主张“答谢”(NEB)较正确。

劳苦、治理和劝戒三个分词前面只有一个共同的冠词,这表示所指的是同一群人而非三群,即独司这三种工作的长老们。弗瑞姆则反对这种解释,因为“当时是一个非正式且自愿领导的时代”;有许多人支持他的看法。但长老制度成立的年代相当早,而且是采取犹太会堂的模式,即使幼小的教会也被认为应该有长老(基督徒聚会的地方一度被称为会堂,。一个没有任何一种职员的组织或许能够存在,但总非常态;已有的证据指出,早期的教会不曾这样尝试过。我们不知道早期长老的确切职掌,当时这些可能也都还没严格界定。但这节经文显示有公认的领袖存在,不管其职掌为何,或是否称为“长老”(JB 译为“你们的老师”太过狭窄)。里果认为是正式的长老。

三个分词中的劳苦相当普遍;它正确地说是尽心尽力的辛劳(该字名词的用法)。治理你们可清楚地看出领袖的某些功能。动词 proiste{mi 用于各种非正式的领导,但正如古抄本所显示的(见 MM),它也用在官方文件中。雷奇(Bo Reicke)认为这里是指那些以牧养为主要工作的人( TDNT ,vi,p.702)。侯特认为它“按理不可能”是一种官职的头衔,不过他又说,“虽然没有指出头衔,但无疑是指长老”。70在主里面几个字紧连在治理之前,表示这里所指的是属灵的权柄。第三个分词劝戒 admonish ,在新约中只见诸保罗的书信和他在的一段演讲中。“这表示劝戒是为了导正行为,非为找麻烦或挖苦”(J. Behm, TDNT ,p.1021)。他的意思是责备恶行(参14节,“警戒不守规矩的人”),改正错误。贝斯特认为它是诉诸意志而非理智。

13.动词 hegeomai 在其他地方并没有所谓“尊重”之意(而是“斟酌”、“认为”或如的“以”),但从上下文看来,新国际本英文圣经这种译法似乎是正确的。不过这里的用爱心又再次碰到难题,不如该偏重于修饰动词(尊重)或副词(格外),也就是说无法确定它整个意思是“格外用爱心尊重他们”(爱是重点)或“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用爱心”只是附加的)。但不管我们选择哪一种解释,都表现出爱和高度的尊重(参 GNB,“以最高的敬意和爱待他们”)。有些译本把爱心译为“情义”(例如 NEB,JB),但 agase{ 绝不只这种意思。副词 hyperekperissou 是个非常有力的字眼(见注释),范莱称之为“三倍于保罗式的强烈语气”,即“丰丰富富远超一切”之意(CGT)。保罗极力为教会领袖应受格外尊重辩护,非为他个人的身分和地位,而是因他们所做的工。他们“劳苦”作工(第12节),因为尽其所能推展教会事工是上下每个人应负的责任。教会领袖若动辄得咎,必然无法把事情做好。杰出的领袖必须有优秀的同工。

赖富特认为保罗在这里“从特别的训戒,跳到具有广泛含义的原则性劝勉”。但下面的句子最好仍把它视为特别的训戒。显然教会的领袖未受充分的尊敬,他们的权威遭到抗拒。很有可能他们无法有效行使应有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也要彼此和睦的教训可说很合适。此一劝勉的对像是所有信徒(彼此),包括领袖在内,而不只是对一般信徒的有关顺从的规劝。寻求和睦是旧约的教训,在新约中同样被看重

14.这里的忠告特别适用于教会领袖。但对象是整个教会,而不是他们。意思是说,虽然长执对前面提到的那些事负有重责,却不是只有他们有义务去做;所有信徒都必须分担应有的责任。每个人都应随时准备去帮助不守规矩的人,跟那些灰心的人软弱的人

译为警戒的动词和12节的“劝戒”同一个字。不守规矩的人 ataktous )是一军事用语,指脱队的士兵。新约中只有这里用这个字,但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1)也可找到该字的动词形式和副词形式。这个问题针对帖撒罗尼迦信徒而发,显然颇不寻常。戴宁说,这一组字汇“勾勒出一个自外于必要之规范的人”( TDNT ,viii,P.48)。米利庚对此有一详细的注释,他指出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字就是指“不守规矩的”。弗瑞姆引用米利庚一封较晚期且具更多有力之证据的信,但他自己认为这里不是指单纯的不守规矩,而是该受责备的怠惰(“游手好闲”)。一个基督徒团体不容有这类行为存在。

勉励的注释见灰心的人 oligopsychous ,新约中只此一处)可能是那些天生怯弱的人或因特殊遭遇(像因亲友在主再来之前去世而意志消沈,见而丧志的人。布鲁斯认为是“不成熟和孤僻”的人,贝斯特则说是“忧悒”的人。这些人需要他们那些基督徒弟兄的激励。软弱的人是指灵性软弱,而非身体软弱(参罗十四章;林前八章)。动词 antechesthe 扶助)是依靠某物或守着一个人的意思(;译注:中文和合本在路加福音译为“重”)。软弱的人害怕孤单,坚强的基督徒应“守着他们”,给他们所需的支持。

除了针对特别状况者外,接着保罗也将对象扩及众人。动词忍耐 makrothymeo{ )是“易怒”( oxothymeo{ )的反义字,表示一种坚忍的观念。人容易失去耐心(不管其理由为何),但对基督徒而言,恒久忍耐是其信条,而且是对所有人,不只是对其他基督徒。这也是爱的要素之一

15.这里保罗从第二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无论是谁都不可……”。不光是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整个教会对每一成员亦有责任。一般信徒如此,教会领袖亦不例外。每个基督徒都得留心整个团体的表现。

在别处也用同样的希腊文动词和同样的以恶报恶;NIV 两者都用“以邪恶对邪恶”)来表示禁止报仇。它可追溯到耶稣说过的一些话或旧约。帖撒罗尼迦信徒遭受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逼迫时,以牙还牙的想法必然深深吸引他们。但基督教所教导的绝非经不起考验。对基督的信仰是一种强韧的信心,得力于神,即使在最恶劣的光景中亦能活出美好的见证。

除了上述消极的劝勉,保罗又给他们积极的鼓励,常要追求良善(或“善”,RSV, agathon )。这个决定性的教训显然强过消极地拒绝“恶”,它不光是道德理想的追求,更指出了那实际有益于别人的,其精神在于以祝福对待咒诅,以友善对待敌意。它不是偶而做点好事,而是一种以基督的爱为样式的生活(常要追求)。动词追求 dio{kete )有“极力追赶”之意,常用来指“逼迫”。有趣的是曾经是“逼迫人的”保罗竟然用这强烈的字来表明基督徒行善的义务(;“追求爱”,;“追求公义”,林;“追求与众人和睦”)。它不仅要行在弟兄姊妹之中(彼此相待),也要行在外邦人之中(待众人)。基督徒的爱不受限制,爱所有的人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16.当我们听到一个像保罗这样屡次遭受逼迫患难的人,却劝别人要常常喜乐,不免会有点讶异;但他早已学会忧患和喜乐可以并存,他在患难中总是欢欢喜喜。所以他以恒常的喜乐来鼓励遭受苦难的教会(。在保罗给另一个马其顿教会的腓立比书中,也常出现喜乐的语气(。的确,在有关新约教会的描述中,不断地强调喜乐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面上看,实在没什么可令信徒们喜乐的;但他们是“在基督里”,知道祂的话语“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是真的。更何况喜乐是圣灵所结的果子之一,并非来自基督徒自身。整本新约中,喜乐的各种衍生字出现之频繁实令人惊讶,例如“恩惠”、“饶恕”和“感谢”等都是同一字根的衍生字。新约的基督信仰充满着喜乐的精神。

17.“祷告的本质在于向神献上诚实的心,而非动动嘴皮子”(赖富特),这才使我们能够实践不住地祷告的教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口头上的祷告,却可以每天以祷告的精神生活,完完全全倚靠神,感知祂时时的同在,顺服遵行祂的旨意。这样一种心灵状况,当然也会以常常作口头祷告的方式表现出来(注意所有保罗书信中常会插进祷告;对他来说,祷告非常自然,因此免不了会呈现在他的书信中)。

18.保罗早已经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即使在患难和试炼中,神仍教导我们宝贵的功课,因此信徒不但不以为苦,且以为有益。这种对神的权柄和旨意的绝对相信,使保罗能以命令的口吻说凡事谢恩。要看出试炼的光明面或许不容易,但若神掌管一切,那么试炼必在神的旨意之中;祂的子民不得不承认祂的良善且献上感激。或许我们应该注意,凡事和“常常”并不是完全一样(在中两者被区分开来)。

因为这是神……向你们所定的旨意,指示代名词虽是单数,但所指的显然是上述三种教训,它们成为一体且互为归属。旨意没有冠词;它的一样,不是泛指神所有的旨意。神让我们做其他事情,但这三种要求,无疑是神为我们所定的旨意的一部分。加进去在基督耶稣里是保罗思想的特征。神的旨意在基督里显明出来,且唯有在基督里,我们领受那使我们能够实现神旨意的动力。

19.动词销灭(AV“熄”)是灭火的本字(等);它用在圣灵相当贴切,因为圣灵出现时“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且给基督徒的生命带来热与光。否定的 me{ 用现在命令式,可表示命令中止某一进行中的事情(虽然布鲁斯对此不表赞同;他认为是习惯性地节制)。

许多解经家认为这一教训,是对圣灵的奇特恩赐(例如说方言)而言,且觉得是与哥林多的情形成一对比。在哥林多保罗有必要劝那里的信徒不要太过依赖恩赐;据说在帖撒罗尼迦刚好相反,一些较保守的信徒,不赞成狂热地追求更多惊人的恩赐。不过这种解释虽有可能,但证据不充分,况且这几个字很平常。“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是一类似的经文,但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它和奇特的恩赐无关。这封书信前面所提到的意志消沈、游手好闲、不道德和诸如此类的事情倒真有可能“销灭”圣灵(或使祂“担忧”),因此我们最好以这种最平常的意义来解释。马松敏锐地指出这节经文是指圣灵本身,不是圣灵的感动。

20.保罗举出一种显示圣灵工作的恩赐来讨论,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跟一些哥林多信徒一样,某些帖撒罗尼迦信徒,可能也有追求比先知的讲论(见林前十四章)更特出之恩赐的想法,例如说方言,而保罗或许就是要匡正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但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说法。有一种更可能的推测是,曾经大量出现过与主再来有关的预言。历史上许多预言,几乎都是有关主再来的事,而每次的结果是使那些期待落空的人看轻预言。有的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主再来的看法似乎过于狂热,而其他人则卤莽地排斥(见12节以下的注释)。因此说他们在这过程中藐视先知的讲论并无不妥。

新约显然很看重先知。他们和使徒相提并论,在形式上也只低于使徒。说预言是神或圣灵所赐的。解经家严格地指出,先知是先见而非预言家,他们特有的职责似乎是劝勉;另参考林前十四章中著名的讨论,尤其是)。基本上先知是一个能够说“主如此说”的人;但也不应忽略这有时也的确包括了预言未来

21.保罗并不鼓励毫无批判地接受一切被称为先知者所说的话(这节经文以 de ,“但”开头,NIV 省略)。他说但要凡事察验。这是个概括性的教导,虽然用在察验属灵恩赐上,但并非局限于这方面(例如 NEB 译为“把他们通通察验”)。动词 dekimazo{ 常用来表示提炼金属,其意义可能即源出于此。首先它是指大概地察验,然后第二层含义是认可察验的结果。这里的意思显然是“避免轻易受骗”,“对所有自称出于神的,进行属灵的察验”。

大多数早期的希腊文注释家,把这几个字和据说是耶稣说过的一句话“你要当合格的银钱兑换者”71联想在一起。如果这真的是耶稣说过的话(显然很有可能),那么保罗写到这里时,它可能曾经闪过他的脑海中。总之他是采取同样的态度;詹姆斯(M. R. James)认为这段经文“的确是对耶稣那句话的一个注解,表现了它的意义”。72但光察验不够:重要的是守住察验后所认定的结论。保罗写道,善美的要持守,他用的善美 kalos )这个字,有时是指测听真假的银元;它是相对于赝币的真币。帖撒罗尼迦信徒不应只看表面而胡乱接受;他们须察验,然后只要(且始终)紧紧守住那善美的。

22.他们还应该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原文最前面有介系词 apo (从),是强调信徒“从”恶中完全分离出来(LB 译为“从每一种恶事中离开”论及淫行也用同一个介系词)。这里 eidous )的意思有些疑义,同时恶事到底是名词或形容词也不确定。不过后者只是小问题,因为正如加尔文所言,在意义上没什么差别。 eidos 则可以指外在的表相“形状”)或这里所指的“类、种、样”。有些人认为应该是“外表”(AV“仪表”),但这种说法经不起考验,而且不管怎样,保罗似乎不太可能只关心外在的表相。我们最好是把它的意义定位在“每一种显然可见的恶事”(没有抽象的意思)和“各样的罪恶”之间。这个字在新约其他地方虽然偏向前种用法,但在古代文献(见 MM)中有很多例子是用后一种,而从上下文来看,后一种似乎才是正确的意义。保罗是在督促他的朋友们远避各式各样的恶(

从“善美”跳到各样的恶事实具有深长的意义。善美是单一的,而恶事却是多样的;不管任何形式的恶都要远避。

70 F. J. A. Hort, The Christian Ecclesia (Macmillian, 1897), p.l26.

71 见 J. Jeremias 著作中的探讨, Unknown Sayings of Jesus ( SPCK, 1957), pp.89~93。
72 M. R. James, The Apocryphal New Testament (Oxford, 1926), p.35.

Ⅷ结尾

,保罗以一段有关主再来的祷告结束这封信的第一个主要部分,这里亦然。

23. De (NIV 省略)是具有反义意思的“但”(译注:中文和合本亦省略)。保罗所劝勉的这些美德,以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但他的祷告为他们指出那唯一能使他们如此行的力量来源,这里他提到神时称之为赐平安的神,在他其他书信的末尾也常有这类的语句(平安(见注释)就最广义的来说,是灵命上的富有;神给予此一恩赐实在奇妙,以致祂被称为赐平安的神

祷告中是希望神使你们全然成圣。在成为圣洁的过程中有属人的一面,即我们被呼召并献上自己去遵行神的旨意。但彰显于成圣之生命中的能力并非人自己的,而是神的,保罗的祷告反应了此一真理。就最深层意义而言,我们的成圣就是神在我们身上所作的工,它可能被归因于耶稣或圣灵,但不管怎样都是神成就的。全然 holoteleis ,新约中只此一处)具有整体与完全两层意义,赖富特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愿祂使你们成圣,如此你们便是完全的”。

祷告的第二部分,又愿你们整个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无可指摘(译注:NIV 译法)。有时它被当成支持“人的三分法”(Thomas)和“反二分法”的依据,其实可能不很适当(的四分法和的二分法)。保罗不是在分析人的本质,而是迫切祈求他们全人能蒙保守。米利庚认为这三重诉求“是指人的整个生命,包括它的不朽性、位格和身体各方面”。

虽然三者同时是主词,但从动词和形容词整个的都是单数看来,这里强调的显然是人的一体性。原希腊文中整个的 holokle{ron )是在叙述语而非修饰语的位置,因此正确的意思是“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完整”(参 RSV“得蒙保守稳固”;译注:中文和合本是“得蒙保守……完全”,“完全”是叙述语)。这个字是指“各部分都得完全”。七十士译本中它用来形容筑祭坛的石头,腓罗(Philo,译注:一犹太作家,主前20~主后50)和约瑟夫(Josephus,译注:一犹太史家,约主后33~95)则用来指献祭的牲品。因此有可能是保罗想到献上全人作活祭的观念(像中的一样)。祷告希望整个人无可指摘,这个用语在新约中只见于这封书信。在一些帖撒罗尼迦的古墓碑文中也可发现它的存在(Milligan)。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中,对主再来着墨颇多,因此祷告中也适当地提到这个主题。他不是祷告说他们能蒙保守,直到主再来;而是说 en 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他们得蒙保守,亦即他们在届时将要发生的事当中(包括审判)都会被保守。

24.这一个祷告是以确信会得到回答的信心而提出的,那是一种因为神是信实的而产生的确信。屈梭多模(Chryso-stom,译注:主后344~407,曾为君士坦丁堡主教):“保罗是说,并非由于我的祷告才成就这事,而是因为这本来就是祂呼召你们的目的”(录于 Frame 作品中)。神是那召你们的,用的是不限特定时间的现在分词(不是过去式),使人注意到神作为“呼召者”的包容能力。动词必成就的语气颇具决定性(希腊原文中没有这事)。它强调的是行动,是“做”,而“亦”(译注:NIV 与中文和合本皆未译)又进一步加强其语气。信实的呼召者亦必成就。

25.当保罗请求帖撒罗尼迦信徒(他称他们为弟兄们)为他祷告时(亦见;另,我们看到他非常人性的一面。虽然他有很大的恩赐,在教会中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但他仍需要他的朋友们的代祷。

26.“在古代一个人向尊长问安,是用嘴亲手、胸、膝或脚,向朋友则亲他的脸颊。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主前484~425)说,亲嘴是波斯人的习俗,犹太人可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73新约时代的亲嘴,可能是主人向客人问安的方式,它是一个表达善意的动作,而这正是犹大之吻之所以可憎的原因。我们对于早期教会中的亲吻习俗所知有限,但可以肯定通常是男人对男人,女人对女人,且只限于亲脸颊。不过特土良(Tertullian,主后第二世纪末)提到一个为人妻子的和“弟兄中的任何一位”交换亲嘴(致妻书,ii.4)。亲嘴在新约中和敬拜的活动没有关连,但当时基督徒聚在一起崇拜时,一定很自然的会互相亲嘴,因此它后来成为圣餐仪式(虽不局限于此)的一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译注:约主后150~215)不满那些“使亲嘴声响彻各教会”的人,而且说“滥用亲嘴……引起卑鄙的疑心和坏名声”(教导者 iii.12)。这种过分的情形导致得加以限制,例如使徒宪典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主后第四世纪文献,其中也包含一些较古老的资料)规定只能与同性亲嘴。

保罗意思是“我给众弟兄亲嘴”,“我在基督耶稣里的爱与你们众人同在”);那是他给帖撒罗尼迦信徒一个温暖的问候。新约另外还有地方提到这种圣洁的亲嘴和爱心的亲嘴

保罗说与众弟兄……问安而不是单纯地说“彼此问安”(见导论:“1分裂的教会”第四、五段,原书第35页),有时很容易被人借题发挥。但或许不应太强调,因为这个字原不是在强调语的位置。若保罗并非在教导他们如何彼此问安,而是自己对教会致问候之意,那么他说众弟兄是再自然不过了。

27.这里语言的力量令人惊讶。我指着主嘱咐你们意思是“我因你们誓为基督徒而嘱咐你们”,动词 enorkizo{ 显然是 horkizo{ 的加强式(我们以为他会说“别忘了这封信是要读给众人听的”)。虽然用“我”(而不用“我们”)无非是表示保罗在这里亲笔加上几个字,但也可以说另含深意。

要解释这种强烈的嘱咐并不容易。有人以为它是针对一个不合一的教会而发,即有些人不希望别人听到这封信,或者他们自己不想听。不过这个教会虽一直有些紧张存在(正如我们所提到过的),却没有证据显示有严重的分裂。我们也很难想像保罗会称赞这样一个教会。同样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最早的书信之一,而当时尚未有向众人读信的习惯。但若只是这么单纯,似乎并不需要“我嘱咐”!赖富特认为保罗也许已预感“他的名字和权威可能会被误用。后来发生的事情证实此一怀疑。”不过这种说法虽然可能是正确的,但诉诸不确定的预感来解释艰深的经文实在冒险。

最佳的解释似乎是,保罗和帖撒罗尼迦信徒在极恶劣的情况下,仍极渴望再相见。保罗用强烈的字眼,是为了使他的信息确实传达给每个人,而且单纯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一直未能回到帖撒罗尼迦显然并非他的错。也可能是他特别关心那些失去亲友的人,希望他们都能听到信中的信息。他要确定他们不致于错过他对他们的安慰。

anagno{sthe{nai )是“读”或“朗诵”的意思。有人认为古代读书总是要出声,但是雷克和贾博瑞(Cadbury)坚持,“那些受过教育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没有学会默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见。米利庚曾举出这个字在读和朗诵两种意义上的例子。这里它的意思显然是“朗诵”。虽然公众崇拜中的朗诵后来成为一种惯例,保罗的信在当时的教会中也已被视为神圣的圣经,但这里并未含有在崇拜中朗诵之意。

28.跟世俗惯用的尾语“再谈”( erro{so erro{sthe )不同的是保罗总会作一个祝祷。这节经文是典型的例子,而在其他书信有的是增加一些(例如的三位一体式),有的是缩短一点;另外如提前、提后等教牧书信)。保罗有个习惯是,在抄写员记完信的主要部分后,亲笔写下结尾语。保罗亲手落笔之处,每封信不同(,前面27节因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所以最有可能。

73 Crawford H. Toy,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Proverbs (T. & T. Chark, 1899), p.453, n.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

保罗用两个字来表示时间,即时候和日期。前者(chronoi )是指按年代学上持续不断的观点来严格地表示时间,而后者(kairoi )则是用来指一件事的确切时间。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用两个字来表示时间,即时候和日期。前者(chronoi )是指按年代学上持续不断的观点来严格地表示时间,而后者(kairoi )则是用来指一件事的确切时间。虽然韩滴生认为前者是「持续的一段时间」,后者是「特有的一段期间」(NASB 「时候与时期」 但没有一个最后的认定 ),不过现代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差别不大。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强而有力的开头“你们自己”(NIV省略 ),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只要他们想想从前受教的,就会晓得这难题的解答。范莱发现译为明明(akribos )的字颇令人困惑;它不太具有保罗的风格,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谨慎” ),一般来说保罗不会用它来修饰动词“晓得”。最后他结论认为,保罗是借用且重复帖撒罗尼迦信徒写给他的信中的一个字;有些人接受这种看法。akribos 是指精确,但这里正确的解释似乎是说,他们对主再来这件事已有完整的认识,没有什么遗漏的。或许也是暗示说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绝对是根据主的话

主的日子是一种旧约的表达方式,可回溯到。而阿摩司用这个措辞时显示它已广为所知;他不附和一般人,认为那只是一个异教徒受审判的日子,却强调以色列人同样要被审判。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用现在式「来到」(NIV 用「将要来到」 )更生动地描述复临的情形。像贼一样来到的比喻,指出这件事是完全无法预期的,特别是在夜间(新约中夜间的贼只此一处 )。撒母耳(Leith Samuel )论到 :「关于主再来的日期,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无法确知是什么时候」(参 LB 「你们明明知道没有人知道」 )。它必要发生,但无法预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贼在夜间来到,都是突如其来的,家主无法预知,只能儆醒防守。主就以这事来比喻祂的第二次再来,那时候,那日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在基督教中,无论有谁大胆预言,主耶稣将于何日何时复临地上,结果必是虚妄,我们都不可相信。我们惟一该有的态度呕是,既知道主再来的日子近了,就天天『儆醒谨守』(6节 ),过着端正敬虔的生活,以等候这位再来的主。

──《读经指引》

主的日子来到,何以好像人间的贼一样?】

答:关于主再来的时候,在此并没有说明,都是人所不能预知的。耶稣也曾再三的说过「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

「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儆醒。」。因此保罗也引用了主耶稣所说的话来形容,告诉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们:「」

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这种比方,乃在提示信徒,应当晓得主的降临,是出乎人所意料之外突然性的时候发生,所以说到「灾祸忽然临到」,其用意是在带着严肃的态度,来劝诫信徒们要随时儆醒谨守,站稳脚步,忍耐等候主的日子来临,而并非对于主的行动有所不敬之意。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主耶稣再来时,好候夜间的赋一样,是指贼的动作还是指贼来的时间?】

当然是指好像贼来偷东西的时间,无人预知。也指贼来的突然,使人想不到。所以在第3节说“灾祸忽然临到”。主那稣来的日子,是无人预知的,主那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也曾郑重宣布“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36节 )。以后,他又吩咐门徒儆醒,正像家主不知道几更天有贼来一般。很清楚地,保罗是引用主那稣所说的话加以发挥。

但有人认为主那稣再来像贼一样,是指贼的动作而言。贼来暗中偷宝贝的东西,可以比方主那稣来暗中将属他的人“提去”,提到空中。这些被提的圣徒乃是他认为是贵重的宝贝的。

可是,这种解释法近于牵强,因为保罗在这里是讲述主那稣“来的日期”(1节 ),“日子”(2节 ),“忽然”(3节 ),“那日子”(4节 ),配合主那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的讲论,并非指贼的动作。况且以贼来比方那稣的动作,也不够尊敬。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当灾祸临到,他们仍说着“平安稳妥”(请注意 现在式正说表示主来时他们正在说这话 )。别处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假想的平安的观念。当人们沈迷于虚幻的平安里,纵使口中喊着平安,灾祸仍要临到他们。这里再一次用较为生动的现在式动词(“临到” ),语言上则和有些偶合(例如“忽然” aiphnidios 这个不常用的字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两处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灾祸这个字,该处也用同样一个字 ),而不只是灭亡。米利庚认为它传达的是「彻底且绝望的毁灭,是一切生命存在之价值意义的丧失」。

──《丁道尔圣经注释》

】「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弟兄们(跟第1节的同样是感性的措词 ),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它的意思不单单是说“你们不是无知的”。现今的世界是一片黑暗,基督把信徒从中拯救出来。神使光照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知道祂的荣耀“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因为帖撒罗尼迦信徒已进入基督的光中,所以也就脱离了毁灭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古抄本写的是“像白昼突然临到贼一样”(即用 kleptas 而非 kleptes ),而且赖富特、米利庚、弗瑞姆及其它一些学者也接受这种读法,但这里保罗似乎是在继续发挥贼在夜间突然到来的隐喻,理由是抄写员不会去更改一般公认的读法,反而会尽量以它为准。不管怎样,大多数注释家都接受新国际本英文圣经的读法(译注NIV this dayshould surprise you like a thief 中文和合本是“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支持 kleptas 的证据很有限,而且这种似乎是无意识的讹误,是为了使 kleptes 的语尾能呼应前面的 hymas。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它的意思不单单是说「你们不是无知的」。现今的世界是一片黑暗,基督把信徒从中拯救出来。神使光照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知道祂的荣耀「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

正面的是他们都是光明之子。在闪语的惯用语法中,称为某种东西之“子”,即被赋予此物之特征的意思(例如“力量之子”就是“一个强壮的人” );“光明”是信徒显著的特征。它的意义不只是“在光明中”,更是基督使他们获得的改变。白昼之子(新约中只此一处 )和光明之子相似,因为白昼是光明的国度;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重复,因为它在呼应“主的日子”(2节 )。他们将有分于那伟大的日子的胜利;他们属于那伟大的日子;当那伟大的日子来到,他们的生命将得以完全。

在保罗鼓励信徒要正直地生活和提到享有主再来之福的人时,主词从你们改成我们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转变。他说我们(即“我们信的人” )是不属于黑夜或幽暗的。黑夜与白昼对立,而且或许是指当时而言(他们不属于当代 而是属于“主的日子” );幽暗(与光明对立 )则是指一种跟神敌对的状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闪语的惯用语法中,称为某种东西之「子」,即被赋予此物之特征的意思(例如「力量之子」就是「一个强壮的人」 );「光明」是信徒显著的特征。它的意义不只是「在光明中」,更是基督使他们获得的改变。

──《丁道尔圣经注释》

『白昼』就是指基督再来后,丰满荣耀的永世。这里说,我们乃是『属乎白昼』(8节 )的『白昼之子』,意思就是说,我们原是属于永世的,属于基督丰满荣耀的;而不是属于今世的,不是属于撒但黑暗权势的。因此我们虽在今世行走,却是活在永世的灵里;基督再来的丰满荣耀乃是我们里面的性质,也是我们前头的吸引。当我们天天这样活在再来的实际中时,基督无论何时再来,在我们并不感到突然和惊讶,好像夜间被贼突袭受亏损一样(4节 )。相反的,『那日子』对我们,却是一个荣耀的盼望,要带我们进入基督丰满的永世里。

──《读经指引》

黑夜与白昼是终末用语。黑夜表示现在的时代。白昼表示将要来临的时代。白昼要等到主的日子来临时才到,届时基督徒必感到无比的欢欣雀跃。

──《中文圣经注释》

】「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所以(ara oun 在新约中只有保罗使用 )对于必要的逻辑推论是一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它引导出一不可避免的结论。保罗用一个跟(koimao )中不同的字来表示睡觉(katheudo ),虽然两者差异不大,但并非毫无意义,因为这里这个字有时用来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对基督的敌人来说,这是自然不过的,因为他们属于黑夜。他们被称之为别人(hoi loipoi “其余的人” ),亦即所有的非基督徒。

──《丁道尔圣经注释》

睡觉(katheudo{ )这个字有时用来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对基督的敌人来说,这是自然不过的,因为他们属于黑夜。他们被称之为别人(hoi loipoi 「其余的人」 ),亦即所有的非基督徒。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总要傲醒谨守。前一个动词是关于心智上的警戒,随时留心主再来,第二个动词则强调道德,责备一切放纵的行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用两个不同的动词来说明醉,第一个的字面意义是「变醉」(这里用被动式 主动式意指「使醉」 ),第二个则是「酩酊」。不过无须强调两者的差别;事实上保罗把它们当同义字用,可说纯粹只是文体上的变化。

──《丁道尔圣经注释》

醉是纵情的象征。醉了的人必失去理性和意志,心智麻木。非基督徒是以睡与醉来消磨黑夜,无论是睡了而对未来的审判全然漠不关心,或是耽溺于宴乐而醉了,他们都是陷在不合宜的事物中,他们都免不了要受刑罚。

──《中文圣经注释》

信爱与望「就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

圣经将主再来以及信徒被提,并有关的结局看得非常认真,是以此来衡量整个人生的成败。所以不要将它看得很轻,以为是遥远,无关紧要的事,在这一段里提到不知灾祸何时来到,必须儆醒遵守,不能醉酒睡觉,好像在黑夜幽暗之中一样。醉生梦死,成为情欲的奴仆,作撒但的俘虏。那样当主来时,就不能与众圣徒一同在光明中与主相见,得到赏赐。

为此必须时时谨守,以免有失落的可能。神已经赐给我们三样宝物和军装,可以抵御仇敌的一切攻击,那就是信,爱和盼望,将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这是保守我们心怀意念的最好保障。什么时候失去信心和爱心,就受撒但致命的打击,甚至仆倒不能起来。但若持守信和爱,就能抵挡魔鬼的一切迷惑,诡计,所发的各种火箭(彼前59 弗616 )。信心能胜过世界(约壹54 ),爱心能胜过一切的罪恶(罗138~10 )。再用救恩的盼望当作头盔,来保护思想,思念上面的事(西31-2 ),而拒绝一切与属天盼望不合的思想,意念。

如果常存信,望,爱(林前1313 ),那么在属灵的路上就不至跌倒,且有长进可以欢然见王。

──《每日天粮》

本章又题起了『信』、『爱』、和『望』。这原是帖撒罗尼迦圣徒在基督里所蒙的恩,现在也成为他们的保障,成为他们抵挡仇敌的军装──『护心镜』、『头盔』,保守他们一直等候主的再来。所以也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又爱』。这就是基督恩典的实际,有永远『常存』的价值,也要保守我们进入『常存』的永世。

──《读经指引》

盼望是以基督所成就的事为基础,直到最后救赎的全部奥秘揭露;这对基督徒而言的确是一顶头盔,抵挡这个世界的攻击。

──《丁道尔圣经注释》

要活在「信、望、爱」中,这是帖前的主题之一「信心增加,爱心实践,盼望加强,是面对主再来之最佳准备。

──《新旧约辅读》

保罗特别提醒要防守胸和头。胸代表心意、头代表思想。在黑暗的世代,基督徒的胸和头很容易受到攻击而受伤,所以要以信、望、爱当作兵器,以防攻击。信是心意上坚定,爱是情感上坚定,望是在思想上坚定。

──《中文圣经注释》

】「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得救(eis peripoiesinsoterias )意指“得着救赎”(JB “赢得救赎” )或是强调被动的“被救赎”(赖富特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话何等安慰我们!我们的得救是神早已预定了的,不论我们如何失败、跌倒、软弱、无能,主必负责完成祂的预定,拯救我们到底。我们应该因此心安,赞美感谢主。

──《读经指引》

我们之所以「盼望得救」,是因为神早已预定(etheto )的。这个动词虽「有点含混」(MiIIigan )不像「预先定下」那样精确,但仍清楚地将我们的得救,建立在神的主动作为上。信徒得救全在于神。

保罗这里是以末世观论得救,重点在于救赎仍有待「得着」。这不是说它是靠人的努力得到的,因为保罗马上接着说是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不论信徒如何居功,得救永远是神透过基督所赐的恩典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意即“不管我们是活是死”。这里纯粹指肉体生命的死活,不像第6节的道德隐喻(不过 Thomas认为这里也是指道德上的 )。这些话对于有的遭遇的人,是更进一步的保证。当主再来,不论我们的光景如何都要与祂同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替我们死的目的是我们与祂合一,此一保罗的中心思想,在他早期的宣教事工即已出现,可说意味深长。与基督合一表示进入一种永远有效的新关系,即使死亡也无法阻断。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意即「不管我们是活是死」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永恒的救恩不是依赖我们在地上最后时刻表现得对属灵事物的热心。无论我们是踮?脚期待?,还是正躺卧?熟睡,我们若是真正悔改信主,便会与他同活。我们的属灵光景将要决定我们的奖赏,但我们的救恩却只可以靠相信基督。

──《活石圣经注释》

】「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所以(dio )表示“基于前面经文所述的”;可能以下都包括在内。建立(buiIding up )是保罗常用的概念。动词 oikodomeo 在新约中多次以建立,译注中文和合本这里译为“盖” )这一通用意义出现。耶稣说要建造祂的教会即用这个字,它同时也可指教会的增长。但不管是早期或晚期的书信中,保罗用这动词及其同语根名词,常常是取其“建立”之意,特别是在表达信徒被建造成圣灵的殿的思想时。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着迎候主的再来,我们就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对于那『劳苦』『治理』的,就该『敬重』;对于那『不守规矩』的,就该『警戒』;对于那『灰心』的,就该『勉励』;对于那『软弱』的,就该『扶助』;对于『众人』,都该『忍耐』。这就是教会等候主再来,所该有的光景。如果我们对劳苦服事教会的人轻视,对放荡不守规矩的人纵容,对灰心小魂的人定罪,对软弱无力的人弃绝,众人又彼此互相排斥,我们就已从主再来的盼望中堕落了。愿主可怜我们。

──《读经指引》

】「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我们劝你们是一种谦恭请求的语调;弟兄们则表示此一请求是对整个教会而发的。译成敬重的动词 eidenai 意即“了解”,其它地方很少这么用。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译成敬重的动词 eidenai 意即「了解」,其他地方很少这么用。大多数人认为它大致上有「感激」或「敬重」的意思,但摩尔(A. L. Moore )主张「答谢」(NEB )较正确。

劳苦、治理和劝戒三个分词前面只有一个共同的冠词,这表示所指的是同一群人而非三群,即独司这三种工作的长老们。

三个分词中的劳苦相当普遍;它正确地说是尽心尽力的辛劳。治理你们可清楚地看出领袖的某些功能。在主里面几个字紧连在治理之前,表示这里所指的是属灵的权柄。第三个分词劝戒 admonish,在新约中只见诸保罗的书信和他在的一段演讲中。「这表示劝戒是为了导正行为,非为找麻烦或挖苦」(J. Behm TDNT p.102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以说就是一个主来前蒙保守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基督徒生活的纲领。―─ 牛述光

,23,28】我们工作的动力是主,因着盼望主来,我们更要好好工作。── 牛述光

】无法确定它整个意思是「格外用爱心尊重他们」(爱是重点 )或「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用爱心」只是附加的 )。但不管我们选择哪一种解释,都表现出爱和高度的尊重(参 GNB 「以最高的敬意和爱待他们」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世界各地基督徒的首要问题就是相处上的问题,每一位信徒都有足够的肉体本能去拆散或破坏任何一家教会。我们只有从圣灵得?力量,才能叫爱心、牺牲、耐性、仁慈、温柔的心及宽恕人的心增长。这些品德都是要彼此和睦所不能缺少的。保罗警告他们,彼此和睦的一个特别威胁就是在领袖之间的结党。

──《活石圣经注释》

】「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译为警戒的动词和12节的“劝戒”同一个字。不守规矩的人(ataktous )是一军事用语,指脱队的士兵。新约中只有这里用这个字,但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也可找到该字的动词形式和副词形式。这个问题针对帖撒罗尼迦信徒而发,显然颇不寻常。戴宁说,这一组字汇“勾勒出一个自外于必要之规范的人”(TDNT viii P.48 )。米利庚对此有一详细的注释,他指出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字就是指“不守规矩的”。弗瑞姆引用米利庚一封较晚期且具更多有力之证据的信,但他自己认为这里不是指单纯的不守规矩,而是该受责备的怠惰(“游手好闲” )。一个基督徒团体不容有这类行为存在。

灰心的人(oligopsychous 新约中只此一处 )可能是那些天生怯弱的人或因特殊遭遇(像因亲友在主再来之前去世而意志消沈而丧志的人。布鲁斯认为是“不成熟和孤僻”的人,贝斯特则说是“忧悒”的人。这些人需要他们那些基督徒弟兄的激励。软弱的人是指灵性软弱,而非身体软弱(参罗十四章 林前八章 )。动词 antechesthe(扶助 )是依靠某物或守着一个人的意思,译注中文和合本在路加福音译为“重” )。软弱的人害怕孤单,坚强的基督徒应“守着他们”,给他们所需的支持。

除了针对特别状况者外,接着保罗也将对象扩及众人。动词忍耐(makrothymeo )是“易怒”(oxothymeo )的反义字,表示一种坚忍的观念。人容易失去耐心(不管其理由为何 ),但对基督徒而言,恒久忍耐是其信条,而且是对所有人,不只是对其他基督徒。这也是爱的要素之一

──《丁道尔圣经注释》

「勉励灰心的人,」原文的意思作『勉励那小魂的』。我们勉励别人,不是基于他恩赐的大小(事实上并不大 ),而是因着圣灵内住在他里面;他指望的根据乃是神自己。

不守规矩的人(ataktous )是一军事用语,指脱队的士兵。灰心的人(oligopsychous 新约中只此一处 )可能是那些天生怯弱的人或因特殊遭遇(像因亲友在主再来之前去世而意志消沈而丧志的人。软弱的人是指灵性软弱,而非身体软弱(参罗十四章 林前八章 )。动词 antechesthe(扶助 )是依靠某物或守着一个人的意思,译注中文和合本在路加福音译为「重」 )。软弱的人害怕孤单,坚强的基督徒应「守着他们」,给他们所需的支持。

──《丁道尔圣经注释》

『要向众人忍耐』是最难遵守的一项忠告。这种叫我们乐意被人视作呆子的态度,就是我们在品德修养中,最后才会学得的一门功课。

──《每日研经丛书》

】「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动词追求(diokete )有“极力追赶”之意,常用来指“逼迫”。有趣的是曾经是“逼迫人的”保罗竟然用这强烈的字来表明基督徒行善的义务,“追求爱” ,“追求公义”,“追求与众人和睦” )。它不仅要行在弟兄姊妹之中(彼此相待 ),也要行在外邦人之中(待众人 )。基督徒的爱不受限制,爱所有的人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丁道尔圣经注释》

动词追求(dio{kete )有「极力追赶」之意,常用来指「逼迫」。

──《丁道尔圣经注释》

「彼此相待,」指对主内弟兄姊妹;「待众人,」指对外邦人。所以本节的「不可以恶报恶」,不是单指教会,对一切人都该如此,主内主外,一个原则,没有例外。「常要追求良善,」请注意这『追求』翻得不确,原文乃是『跟随』。良善是追求不来的,只有主是完完全全的配称为良善;跟随良善,其真实的意义,就是跟随主耶稣。── 寇世远

】喜乐是基督徒常常经历的感受,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基督徒仍能喜乐,因为基督是他们喜乐的泉源和主题,而且基督掌管?环境际遇。顺带一提,「要常常喜乐」在希腊文新约圣经里是最短的一节,虽然中文圣经最短的一节却是:「耶稣哭了。

」──《活石圣经注释》

三样神旨「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的旨意。」】

神在基督里为信徒定的旨意,我们都当遵行,这不是太难的事,但若不靠主,却很难做到。这几样事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实行,就可以保持和神的正当关系,也可以使我们的灵命有长进。若不遵行,就要灵性堕落,所以我们当时时省察是否遵行神所定的这些旨意。

要常常喜乐,这表明神愿意我们喜乐。而忧愁、烦恼、苦闷都不是神的旨意,这不在乎外面的情形如何,只要靠主就能喜乐(腓44 )。主是我们喜乐的泉源,只要活在主里面,以祂为我们的倚靠,力量,盼望,就能一直唱凯歌。除非我们离开主,喜乐也就失去了。

不住地祷告,更说明神愿意我们亲近祂。祂不厌烦我们的祷告,而我们呢?有什么事比祷告更甘甜,更有福呢?不住地祷告,像呼吸一样,又自然又容易,又是我们的需要。这样祷告不拘形式,而是心灵不住地和神交通,什么时候我们不能随时祷告;什么时候就离开了神的旨意;属灵的光景不对了。所以信徒应当不住祷告。

凡事谢恩也不难,不管事情如何,凭信心谢恩就是了。因为神能叫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祂的人得益处。所以你应当为所临的一切谢恩。

──《每日天粮》

】「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

要常常喜乐!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怎能在困苦中喜乐?喜乐从何而来?我们无法制作一些喜乐。如果我们没有得着喜乐,就委实是的的确确没有喜乐。但保罗却在此处传授给我们一个秘诀:这秘诀就是「在主里面喜乐」,我们要活在祂的喜乐里。在某些环境中,我和你会灰心、失望,而祂在同样的环境中,却仍然「灵里喜乐」,并且夸胜的说:「父阿,你的美意本是如此。」祂是在我们里面,祂的喜乐也在我们里面,我们应学习活在这一个喜乐里而超越任何的难处。当你受试探要被压倒的时候,抬起头来,并问你自己:「主是否在今天失掉了祂的喜乐?」只有当主失去了喜乐,你才会没有喜乐!因为这不是你喜乐的问题,乃是祂的喜乐。主的喜乐是你的力量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这里是讲到神的三种旨意――喜乐、祷告、谢恩。神的话语不能改变,神的次序也不能动摇,基督徒能够常常喜乐,他不必说话,已经摆出一个最直接的见证,因为人里面如果没有平安,外面不会有喜乐;而人的罪如不靠主宝血洗净,一定没有平安;故人能喜乐,证明他是基督徒。祷告是能力!没有祷告,就没有工作,也没有生活;只有祷告能支持我们。主向人施恩典,透过祂的施恩座;祂肯施恩,人要谢恩;你能凡事谢恩,就证明你心中有主的宝座。所以,我可以说:『喜乐,就是见证;祷告,就是能力;谢恩,就是宝座。』―─ 寇世远

】常常喜乐是基督徒该有的光景,而其秘诀在于两点:(1 )不住的祷告。包括有形的祷告,例如晨更、晚祷、三餐祝谢、聚会祷告等;也包括无形的祷告,就是随时随地,有声无声的,在心里和主交通,向主仰望。这样不住的祷告,必叫我们灵里新鲜活泼,没有重担,自然轻松喜乐。(2 )凡事谢恩。不论大小遭遇,顺境逆境,都认定是主安排,是主许可,都有祂的美意;我们一时虽不明白,终久必得造益。因此凡事都感谢主恩,绝无怨天尤人,这样心中也必充满喜乐。愿主带领我们在这两方面多有学习。

──《读经指引》

三个命令(16~18 ):

第一、无论身处任何环境,均应常常保持圣灵所赐的喜乐。

第二、经常不住的祷告,与神保持正常关系,以便随时可以到神面前来。

第三、凡事谢恩,因为信徒在主里可以得力面对困苦,使苦难反成为生命的祝福。「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大概是指以上的三个命令而言。

──《新旧约辅读》

裴雅森指出,第16节至22节给基督徒心思里七个清晰的框:

1.满心赞美的框(16节 )。发现神所有的作为都是无限伟大的。

2.祷告的框(17节 )。祷告从没有不适宜或不得体的。

3.满心感谢的框(18节 )。即使落在对肉身来说并不愉快的情况,也常常谢恩。

4.属灵的框(19节 )。衪在我们里面并透过我们,都有完全的自由。

5.受教的框(20节 )。任何神所选择运用的渠道。

6.判断的框(21节 )。请与作一比较。凡事藉?神的话语作察验。

7.神圣的框(22节 )。若邪恶的念头在你心中出现,便当避开那念头。

──《活石圣经注释》

「祷告的本质在于向神献上诚实的心,而非动动嘴皮子」(赖富特 ),这才使我们能够实践不住地祷告的教训。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徒祷告的态度应该是持恒的──但并非放下一切常务,全时间用来祷告。基督徒当经常按时候祷告,在必要的时候,也当在毫无准备下即席祷告。基督徒享受藉?祷告与主不断相交。

──《活石圣经注释》
祷告“不住的祷告”】

我们是如此地依靠神,以至于不仅必须一切都为祂而做,也必须向祂寻求做的力量。这种在一切所需上都求助于祂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并非痛苦,而是极大的快乐与安慰。我们被允许信赖地向祂说话,敞开我们的心,并借着祷告与祂保持亲密的交谈,是多么地幸福。是祂自己邀请我们这么做,就如圣居普良清楚观察到的,我们可断定祂是多么愿意将那些好东西给我们,而这些好东西正是祂促使我们向祂祈求的。让我们用信心来祷告,并且不因犹疑不定而失去祷告的成果;如同使徒雅各所言,阻碍了祷告的成就。雅各也劝我们在困苦中要祷告,因为经由祷告我们可寻着安慰。然而我们是那么败坏,以致于这属天的工作对我们常是一个重担,而非慰藉。祷告的不冷不热,是我们其它所有不信的来源“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如果所祈求的是财富,人们会以何等的热诚、劝勉及毅力来祈求啊!如果所寻找的是宝藏,有什么地方能够逃过人们的搜寻呢?如果叩门可使人获准进入国王的会议,或晋升到最高职位,我们将听到多么大的叩门声啊!但是在寻求这世界的假幸福、虚浮的荣耀及败坏的享乐中,我们所遭受的是何等的耻辱、痛苦、及失望;这世界所留给我们的只有懊悔。神的恩典是人唯一真实的好处,但却是唯一被人所忽略,且无耐心去等待的。基督的应许是绝对可靠的,若未发现祂应许的果效。那是我们自己的错误。

-- 芬乃伦《灵思默想》

】「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因为这是神……向你们所定的旨意,指示代名词这虽是单数,但所指的显然是上述三种教训,它们成为一体且互为归属。旨意没有冠词;它的一样,不是泛指神所有的旨意。神让我们做其它事情,但这三种要求,无疑是神为我们所定的旨意的一部分。加进去在基督耶稣里是保罗思想的特征。神的旨意在基督里显明出来,且唯有在基督里,我们领受那使我们能够实现神旨意的动力。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旨意没有冠词;它的一样,不是泛指神所有的旨意。神让我们做其他事情,但这三种要求,无疑是神为我们所定的旨意的一部分。加进去在基督耶稣里是保罗思想的特征。神的旨意在基督里显明出来,且唯有在基督里,我们领受那使我们能够实现神旨意的动力。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无论在甚么时候,总会找到一些值得谢恩的事情。甚至生活在最难过的黑暗日子中,我们仍会找到一些值得我们数算的福气。我们必须记?,当我们面对?阳光的时候,我们不会看见自己的影子;但当我们背?阳光的时候,影子便出现在面前。

──《每日研经丛书》

勿销灵感「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我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这圣灵从神而来住在我们里头。」(林前619 316 弗222 ),这是信徒属神的基本关系,圣灵是神的代表,主的化身,圣灵在我们里面,就是神住在我们里面(约壹324 413 )。所以我们如何对待圣灵就是如何对待神,我们尊重圣灵就是尊重神,轻慢圣灵就是轻慢神,听从圣灵就是听从神,违背圣灵就是违背神。

圣灵在我们每一个重生的人里面运行,感动,引导,没有圣灵的人就不是神的儿女(罗814-16 加46 林后122 )。既有圣灵在我们里面,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要随从圣灵的引导,听从圣灵的指教,顺服圣灵的感动,千万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然而信徒却常销灭圣灵的感动。因为圣灵与自己的肉体、情欲相争(加516 )。人容易体贴肉体,随从情欲,而拒绝圣灵的意思,销灭圣灵的感动,不听圣灵的声音,不理圣灵的责备,不服圣灵的禁止,仍然照自己和肉体的意思去行。另一方面也是如此,将圣灵的引导放在一边,不立刻听从,甚至刚硬,不肯服从。

这就是悖逆神,是犯罪,不但心中没有平安,也必定要遭到危险,走向远离神,陷入撒但迷惑的境地,越久越刚硬,将来的损失就更大了。

──《每日天粮》

】「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期望从神接受一些负担,并借着祷告将它卸出去。当我们忠心地将这些负担一一祷告出来,神就再托付我们新的负担。我们没有得着更多负担的唯一原因,是由于我们忽略了神已托给我们的负担。如果我们在祷告里卸释了这些负担,我们就会得蒙祂的奖赏,那就是祂将新的更重大的责任托付我们。

在灵里对神敏锐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很可能因着消灭圣灵的感动,而丧失了这代祷的职事!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落下去,那恢复的路,第一是向祂认罪,并对圣灵所赐的新感动,做出忠心而迅速的反应。祂有没有将一个灵魂放在你的心里?你当立即为着那人而向神祈求。哦,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想进入有效的事奉里,就当恢复你已往所忽略了的负担,务要忠心尽祷告的职事!当你一受感动,就要立刻祷告。

一切真实为着神的工作,都是从圣灵放在你灵里那祷告的负担而发起的。你的工作如果没有这种负担,结果可能只是徒劳无益。但如果真认识这工作是神亲自放在你里面而起头的,那你就会发觉这工作越向前进展时就越是经历更大的释放!并且你所做的这种工作,也有真实属灵的价值。所以,如果你要寻求那真实有效的事奉,你就要等候神,直至祂将祂的负担指示你,又将祂的旨意向你显明。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消灭圣灵的感动是指遏止衪在我们中间工作、限制衪并妨碍衪。罪会消灭圣灵的感动,传统习俗会消灭衪的感动,在公开的敬拜中人定的规条守则也会消灭祂的感动,不和睦也会消灭衪的感动。有人曾说:「冷淡的表情、傲慢的言语、沉默、漠视不理睬等等都消灭圣灵的感动;不同情的批评也同样会消灭衪的感动。」雷历说,无论何时,当衪的传道工作在个人里面或教会里面遭人阻止,圣灵的感动便会被消灭。

──《活石圣经注释》

『销灭』有用水把活浇灭之意。圣灵在里面感动火热,我们不可讲理由,有顾忌,而浇以冷水,使其销灭。

「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一有感觉就要祷告。我们从神得着了负担,就要学习忠心祷告,卸去这个负担。第一个负担卸去了,神就给你第二个。我们如果消灭圣灵的感动,没有借着祷告把负担卸在神面前,就要失去负担。你所以没有负担,是因为有一个负担留在你身上到一个地步把你压死了。

── 张郁岚《灵命追求》

当主再来的脚声已近时,我们务必小心,切忌二事:就是『销灭灵』和『藐视先知』。这里的『灵』,原文是单数的,就是指那独一的圣灵;这里的『先知』却是多数的,乃是指教会各种各样话语的职事。我们千万不可以任何理由,或是肉体的偏见,或是传统的制度,限制圣灵的运行,扑灭圣灵的感动;也千万不可扼杀神的话语,作『杀害先知』的事。相反的,我们该让圣灵在教会中得着所有的主权,享有绝对的自由,真是像风一样,能完全的随着自己的意思吹动,把教会吹得不断往前。同时也容让各样的话语执事起来,照着主所量给的度量和托付,自由放胆的尽他们的职事。虽然各人的职事、信息不尽相同,却是互相尊重,彼此成全的,绝无『藐视』甚至攻讦的光景。这样一个教会才真是等候主再来的教会,主再来的荣耀也必是他们的恩赏。

──《读经指引》

】「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

动词 dekimazo 常用来表示提炼金属,其意义可能即源出于此。首先它是指大概地察验,然后第二层含义是认可察验的结果。这里的意思显然是“避免轻易受骗”,“对所有自称出于神的,进行属灵的察验”。

善美的要持守,他用的善美(kalos )这个字,有时是指测听真假的银元;它是相对于赝币的真币。帖撒罗尼迦信徒不应只看表面而胡乱接受;他们须察验,然后只要(且始终 )紧紧守住那善美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持守」原文是抓住、抓紧的意思。―─ 寇世远

】动词 dekimazo{ 常用来表示提炼金属,其意义可能即源出于此。首先它是指大概地察验,然后第二层含义是认可察验的结果。这里的意思显然是「避免轻易受骗」,「对所有自称出于神的,进行属灵的察验」。

善美(kalos )这个字,有时是指测听真假的银元;它是相对于赝币的真币。帖撒罗尼迦信徒不应只看表面而胡乱接受;他们须察验,然后只要(且始终 )紧紧守住那善美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的话语就是我们察验所有讲道和教训的准则。无论在哪里,只要圣灵有自由透过不同的弟兄说话,就往往会有滥用的情形。消灭圣灵的感动不是补救这些滥用情况的途径。正如邓尼博士所写一样:一个公开的聚会、一个说预言的自由、一个有圣灵透过某人说话的集会,都是现代教会迫切的需要之一。

──《活石圣经注释》

全然成圣「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神的旨意是叫我们成为圣洁(帖前43-7 ),这是祂召我们,救我们的目的,甚至要达到无瑕疵的地步(彼前115 帖后213 弗14 西122 弗526 )。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 ),这里更提到要全然成圣,灵,魂与身子也都要达到无可指摘的地步,这要求是很高的,似乎不容易作到。

然而这里提到愿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人自己作不到,神能作成,神借圣灵的感动和真理即神道来洁净(彼前12 帖后213 约1717 弗526 )。如果我们敬畏神,顺服神 并且自洁,就得以成圣(林后71 )。若不顺服,神就要加以管教,甚至鞭打,来达到使我们圣洁的目的(来126-10 ),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人,就与罪断绝了(彼前41 )。

不过我们不必等到管教临到,多受痛苦,还是应当自洁,顺服圣灵的感动和真道的教训,以成圣洁。这样,不只今生有平安喜乐,与主同行,将来见主时也可以坦然无惧,得蒙赏赐。

──《每日天粮》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

我们的神要亲自作成那成圣的工作。主看我们是祂的产业,祂必不休息,一直等祂将所有的地土都已完全开发为止。所以荆棘与蒺藜除尽还不够,还有基督美德能够成长,这些都是在基督里才可作成的。

成圣的工作是宁静的——这是赐平安的神作成的,平安使人最大的力量都静止了。神进入人心之后,就不再有暴雨狂风、火与地震,只有那安静的、微笑的声音低语着,如果神严厉的对待你,不要怕;因为如果温和的方法可以达到祂的目的,祂情愿不这样作。

成圣的工作逐渐的——我们被造并非不会有缺点,不过应成为无可指摘的,远离罪恶。一个孩子写封信给他父亲,虽然错误百出,父亲还是当作宝贝,十分高兴。我们用父神的完全标准来衡量也有许多错误,但是在祂荣耀面前,盼望是无可指摘的,合乎祂的心意。

成圣的工作是内在的——在次序上先是灵、再是魂,最后是身子,神的荣耀也先在至圣所,然后透入圣所,再照耀在外院,神也这样做。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人往往说身子、魂与灵,神却往往说灵、魂与身子。在原先的创造里,灵是最首要的,身子为最次要的。罪却将这个次序倒转;人为身子而活,将灵忘却了。当我们为别人彼此代求的时候,我们应当按照圣经的次序,将属灵的事放在肉体的需要之上。

──《活石圣经注释》

神当初对人的安排次序是灵、魂、体。把灵摆在魂和体之上,灵支配魂、体,控制全人。人堕落后,凭体和魂而活,灵渐枯萎濒于死寂。体因有罪就变作肉体,魂因有己意就变作己;又因有天生的干才就变作天然,这些肉体、己意、天然都紧紧的,厚厚的把灵包围在里面。

── 张郁岚《灵命追求》

这里明显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分为三部,就是:(1 )外面的身体,包括四肢、五官、躯干、内脏,都是物质的、有形的。(2 )里面的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包括心思、意志、情感等各种作用。(3 )最深处的灵,是最奥妙的,是能通神的。我们身上一切属灵的故事,例如得救、祷告、明白神旨意等,都是以灵为中心,为起点的。一个健全的人,必须灵魂体三部份都健全,所以这里说,求主保守我们的灵与魂与身体,能够『完全无可指摘』。

──《读经指引》

人的灵、魂、与身子三者之间有何分别?】

答:人是三合一的,就是在人的本质原素中,含有灵、魂、体这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中之灵与魂,是常被人所混合的称为灵魂,中文圣经虽译有灵魂二字,参官话译本 ),但实际上原文显然是有灵字( )或魂字( )之分,这种分别除在本处记载之外,另在希伯来书上分列,更为事实最好的证明。此魂与灵在人死与复活的身体上很清楚的分别出来,如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 ),意即魂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 ),参五十五题 ),明乎此,可以将这灵、魂、体之三种原素作用关系探讨出来。简单来说,灵——乃是人与神有直觉交通的功能,是在人心中专司属神的事,是与「神觉」有关的。人因有对神敬拜之心,有是非善恶、与荣耀羞耻之心,这些皆是出于灵的表现,所以人与低等动物有高下之分,亦即在此(注 )。魂——乃处于人的灵和体中间,是人内心生活中之要素,所所有的爱情、欲望、情感、痛苦、欢乐、以及活泼的意志,这些皆是出于魂的表现,是与「自觉」有关的。体——乃是包含肉身百体,对于人与一切食物发生触觉及感官的作用,是与世界的「物觉」有关的。保罗在此为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祈祷与祝福时说:「愿你们的整个人、灵、魂,和身体都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无可指责。」,参新译本 ),信徒若在这灵魂体三方面,都能不偏不倚,平衡发展,正当运用,圣洁自守,则其人生整个的生命与生活,必然走向成圣之路,处处荣神益人,便叫人无可指责了。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一三八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灵、魂、与身子三者是人的元素,在圣经别处有无此种三者并列的经文?灵与魂又有何分别?】

“灵、魂、体”三者是人的元素,中文圣经除在本处外,还有数处提及“灵、魂、体”,不过圣经原文并非如此:

一、身体、灵魂 ),原文为“身体与灵”。①

二、身体、灵魂 ),原文为“肉体与灵”。②

三、身体、灵魂 ),原文为“身体与灵”。

四、身体、灵魂,原文为“健康与魂”。③

五、魂、灵、骨节与骨髓 ),与原文同。

上列五处经文,只有的原文是把灵、魂、身体三元素并列。其他四处,中文虽有“灵魂”二字,但原文只有“灵”或“魂”。因为中国人习惯将“灵”与“魂”或说成“魂”,似乎“灵魂”是一种元素,而不将“灵”与“魂”视作两种元素。

其实,“灵”与“魂”是有分别的。

灵是人与神接触的媒介,与“神觉”有关。

①&IlarLIca t fluE UlLar“SOMATI KAI PNEUMATI,意即在身体中与在灵里)。

②da*吨一o【nvE U))I1aTo以8ARKO8KAIPNEUMATO8意即肉体的与灵的)。

③uYtai*,ukQt*中9x*HUGIAINEIN健康H二psucHE召那魂。)

魂是人与人接触的媒介,与“人觉”及“自觉”有关。

体是人与物接触的媒介,与“物觉”有关。

“灵”是看不见的,但有种种表现,从这种种表现便知人是有灵的,动物无灵,所以没有灵的表现,因此人与动物之间有一鸿沟,彼此不能沟通,人与猿猴亦无生命的关系。

灵的表现如下:

有宗教心,是非心,羞耻心,有文字言语及算术的技能,有变通才和组织社会之才,这些都是灵的表现。

魂是什么呢?魂即感情与知觉的表现,七情六欲、冷热、痛苦与快乐的知觉与感觉,被称为魂。动物有低级的魂,人则有高级的魂,人的魂是受灵所控制与影响的。中文圣经时常把魂字译为生命或性命。

体乃是与物质有接触的工具,体也是人的灵与魂的出口与通路。

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祝祷时,愿他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完全无可指摘。原文圣经在这里有一个字中文漏译,该字为“整个”:

“又愿你们整个人(WHOLE PERSON ),即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整个人亦可译为“全人”,但原文只有一个字“整个”(HOLOKLEROS 狐**呐 )。证明主要保守我们整个人,而保罗为信徒的祝祷话,也是“全然成圣”,指人的灵、魂、体均须走上成圣之途。有些人只在一方面圣洁,有些人则偏重于一方面的圣洁,但圣徒的生活是要在灵、魂、体三方面都要“无可指摘”。以下是三种不同的人生,可作参考:

一、灵为主,魂与体为奴的人生。这种人追求属灵的事,在生活(魂 )上与社会人群脱节。他本人自觉圣洁,他人尽是不洁,使人敬而远之,或视之为不近人情,难以相处。

这些人对身体的需要不予理会,甚至憎恶身体,苦待血肉之躯,或不修边幅,外表生活古怪。

二、魂为主,灵与体任由魂控制。这种人只追求人生的享受,以娱乐为重,在音乐、读书、体育、旅行、五官的享受上付上很大的代价,但对于宗教的事,视为人生享受的一部份,不必过于重视。对于身体方面,也是如此,总而言之,五官的享受最重要,这一种基督徒,在教会内也不少。

三、体为主,灵与魂不予重视。这种人注重饮食,放纵肉体,以物质、金钱为重,以世界事为至上。他们以为灵与魂不过是宗教家的宣传,相信与否并不重要。

基督徒,不应过“有偏见”的人生,灵、魂、体三方面均应平均发展,灵、魂、体均应圣洁。以诺与神同行300年,但他亦尽人的本份,生儿养女,即其一例。

过于注重灵的发展,则被视为疯狂,过于注重魂的享受,则被视为浪漫,过于注重身体的事,则被视为卑鄙下流。

时常被牧师用作祝福语,而事实上也是很好的祝福语。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基督的再来就着个人而言,其意义乃在『灵、与魂、身子』,达到『完全无可指摘』的地步。那就是说,当基督丰满的成份,从我们的灵,透过魂,达到体,充满全人,占有全人的时候,我们就自然的进入基督再来那荣耀永世的属灵实际中。这是极其伟大神圣的工作,但『那召我(你 )们的本是信实的,祂必成就这事』!阿利路亚,何等安息。

──《读经指引》

】从前我曾竭力追求圣洁,并且鼓励一切与我交往的人都追求圣洁。十年以后,神给我清楚看见一个我以前从未看见过的得到圣洁的方法,就是相信神的儿子。我就立刻传扬这个真理:「信能把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信能使我们成为圣洁。」

我把这真理在私人生活上、在众人面前、在文字上见证出来。神也借着许多别的见证人来证实。我继续传扬这个真理,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三十年了,神继续给了我无数证实。── 约翰‧韦斯利

】主耶稣,对于我是非常宝贵的;但是我发现在我里面有一件东西使我不能温柔,不能忍耐,不能仁爱。我尽力把这件东西压下去,但是它仍在那里。直到我把我的意志完全让位给主的时候,主就替我拿去了一切使我不能温柔的,不能仁爱的,不能忍耐的。── 福克斯

】现在我的心不再希冀人的称赞了。神填满了我心的一切空处;除祂以外,我不再有甚么希冀、甚么意愿、甚么欲望了。我自己也觉得非常奇怪,神竟用爱来征服了我的一切!── 亨丁登

】圣洁是美丽的、平静的、爽快的、可爱的,它带给我们难以形容的光明、平安和喜乐;换句话说,圣洁使我们的心变成神的花园,里面充满了佳美的果子和花卉,享受着暖和的活泼的阳光。── 爱德华

】「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

神是那召你们的,用的是不限特定时间的现在分词(不是过去式 ),使人注意到神作为“呼召者”的包容能力。动词必成就的语气颇具决定性(希腊原文中没有这事 )。它强调的是行动,是“做”,而“亦”(译注NIV与中文和合本皆未译 )又进一步加强其语气。信实的呼召者亦必成就。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指着主嘱咐你们,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

我指着主嘱咐你们意思是“我因你们誓为基督徒而嘱咐你们”,动词 enorkizo 显然是 horkizo 的加强式(我们以为他会说“别忘了这封信是要读给众人听的” )。虽然用“我”(而不用“我们” )无非是表示保罗在这里亲笔加上几个字,但也可以说另含深意。

念(anagnosthenai )是“读”或“朗诵”的意思。有人认为古代读书总是要出声,但是雷克和贾博瑞(Cadbury )坚持,“那些受过教育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没有学会默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米利庚曾举出这个字在读和朗诵两种意义上的例子。这里它的意思显然是“朗诵”。虽然公众崇拜中的朗诵后来成为一种惯例,保罗的信在当时的教会中也已被视为神圣的圣经,但这里并未含有在崇拜中朗诵之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念(anagno{sthe{nai )是「读」或「朗诵」的意思。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有两点应当注意:

1.保罗强调这封信带有神话语的权柄。旧约圣经是公开地在会堂里诵读出来的。现在这信也要在教会里大声地念出来。

2.圣经是给所有基督徒的,并非给某内部小圈子或特权阶级人士。圣经里所有的真理都是给所有圣徒的。

──《活石圣经注释》

】「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跟世俗惯用的尾语“再谈”(erroso errosthe )不同的是保罗总会作一个祝祷。这节经文是典型的例子,而在其它书信有的是增加一些,有的是缩短一点,另外如提前、提后等教牧书信 )。保罗有个习惯是,在抄写员记完信的主要部分后,亲笔写下结尾语。保罗亲手落笔之处,每封信不同,前面27节因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所以最有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古诚庞贝的教训】

经文﹕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么。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13﹕2-3 )。“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帖前5﹕3 )。
据考察庞贝古城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了公元前八十年﹐罗马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别。城中建筑物﹐规模宏大﹐堂堂可观﹐市面繁荣真是盛极一时。自从经过考古家长久发掘﹐证实了这一点。单是剧场就有三座﹐最大的一座能容纳几千人﹐尤其是居民住宅更为考究﹐一般都是高宅深院﹐院中有喷泉和鱼池﹐屋后有花园﹐居室墙壁上绘着红黄黑三色壁画﹐城中有几处浴池﹐冷热浴﹐蒸气浴﹐样样俱全﹐还有化妆室﹐按摩室等。从些建筑遗迹中﹐可以看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罗马帝国有多么繁荣昌盛。但盛极必衰﹐罗马帝国自上到下养成了一种骄奢淫靡之风﹐这在庞贝遗迹中也充分反映了出来。庞贝城有两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店多。堪称为酒色之都。妓院墙上到处画着不堪入目的春宫画﹐其实岂止妓院﹐甚至在许多住宅里﹐春宫画也触目皆是。说明罗马人沉溺酒色﹐风俗败坏﹐早已显出灭亡的先兆。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公元后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那一天﹐人们并不知大祸临头﹐只知照常吃喝玩乐﹐穷奢极侈花天酒地﹐为所欲为。谁也没有预感到这一天有什么异常﹐谁也不知道一场悲剧即将发生。到了上午十时(一说是下午一时 )沉睡的维苏威火山﹐突然一声巨响﹐喷出大量炽烈的熔岩﹐剎时间象黑云一般遮蔽了晴朗的天空﹐白昼变为黑夜﹐灼热的熔岩和总数达亿万吨的火山砾﹐火山砂﹐和火山灰﹐开始象倾盆大雨般倒泻下来。就这样这座古代豪华的城市﹐完全被埋葬在地下了。
有人曾经这样说﹕“这城中的罗马人生活这样荒唐﹐难怪要遭受天神的惩罚﹐教火山把他们压顶了。”
无独有偶﹐读了以上的历史叫我想起《创世记》十九章记的两座古城﹐一座叫所多玛﹐一座叫蛾摩拉﹐神差两个天使到所多玛城﹐罗得切切把他们请到家里﹐岂知不久间﹐合城的人无论老少﹐都来围住那房子﹔呼叫罗得交出两个人﹐任其所欲为。即使罗得如何苦苦央求﹐甚至愿舍自己的两个女儿以替代﹐但众人不肯答应﹐甚至还要下毒手残害罗得﹐幸亏天使显出奇迹拯救罗得﹐并对罗得说﹕“凡属你的人都要从这地方带出去﹐我们要毁灭这地方”(创19﹕13 )。当罗得到达琐珥后﹐“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这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创19﹕23-25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经文:“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说:偌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拉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开始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决堤人淹,也许它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吧。
撒但常常在信徒身上,利用一点点罪恶,打开缺口,使你全功尽毁,功亏一赏。常言道:“或以恶小而为之。”
耶稣提醒我们:“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保罗也告诫我们:“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么”
在我们人生道上应防患于未然,勿临渴而掘井。

──《为甚么要用比喻》

『得救的盼望』台湾每一年有各种考试,不管是升学考试、就业考试、在考试之前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有考上希望的人,另一种人希望考上。有考上希望的人是有实力的人,这种人跟希望考上的人不一样,他们从知道将来要面对考试的时候,就开始预备自己,把所有要读的书全吸收接受了,到考期近的时候,自然有考上的希望。福音对基督徒而言,是已经预备好的救恩,基督徒就像有考上希望的考生,不用再去补习,也不用找一大堆冷僻的题目来练习。福音带来得救的盼望。

―― 林信仁《福音带的盼望》

基督徒无论睡?或醒?,总是与基督一同生活,故此他是一个时刻装备就绪的人。从来没有一个人知道上帝在甚么时候召他回去的;但是人却不应该把一些应做的事情搁置,留到最后一刻才赶紧去办。学生到了教师派试题的时候,才思量作准备应试的工夫,实在太迟了!当暴风雨开始吹袭的时候,才想及修补屋漏,也实在太迟了!当玛利皇后(QueenMaryofOrange )临终的时候,她的牧师前来想读一段经文给她听。但她回答说:『我不会等到这个时刻才听圣经的话。』这样又有一点像一个老苏格兰人临终前所说的一句话──当时别人在他床侧对他说出许多安慰的话。他说:『天气温暖时,茅草已经盖在屋顶上了!』倘若蒙召回天家的一刻突然来临,我们一定得准备好。如果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与基督同活,他已经准备就绪,随时都可以走到基督面前,与祂更亲近。

──《每日研经丛书》
遇劫谢恩】

马太.亨利(MatthewHenry-1662-1714 )英国著名的圣经注释家,有一天遇到强盗,劫去他的钱袋。他在日记上写着:

首先,我要感谢以前没有被抢过;第二,他们只取去我的钱,未取我的命;第三,虽然他们全部抢去,损失到底不多;第四,我是被抢者,不是我去抢人。

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 于中旻《喻道集锦》


谁有时间祷吿?“不住地祷吿。”】


你是否因每天无法花一段很长时间祷吿而心里感愧疚?也许你每天都固定花短短的时间读经祷吿,但在生活中却老是感受不到神的同在。你觉得与天父的交通不够。这就是生活在不断忙碌中的人们所觉得困扰的问题。下面是摘自十七世纪的法国作家芬乃伦(FrancoisFenelon )所说的话,他的话对二十世纪的门徒应该会有些帮助。他建议说:“学习善加利用机会,当你在等人时,当你往返两地,或在社交场合只需当
个好听众时――就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轻易地将心思仰望神,因而获得新力量来面对更多的责任……就那么一会儿,就足以将你自己摆在神面前,去爱他且敬拜他,把你所做及所担负的一切交托给他,并将心中的起伏在他跟前得着平息。”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有一种意识,就是神会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并且我们要尽己所能地与他交谈。那就是我们能做到救主吩咐“常在我里面”(约154 ),并且遵守使徒所说“不住地祷吿”(帖前517 )的方式。不管白天或夜晚,无论什么时候,
当我们祷吿时,神不会听不到,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我们都可以汲取他的恩典。
要充分利用时间,就要花时间祷吿。


──《生命隽语》

『不住的祷告。』美国有一群传道人常聚会,研究圣经真理。一天,讨论『不住祷告』究属何意。他们不能确定,不住的祷告的意义,也不明白怎能不住的祷告,各人的意见不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于是宣布散会,并公推一人,在下次开会时,作书面报告。一个老妇人,就是那家的佣人,听见了就走向前来说:『先生门,可否让我作一个不住祷告的见证?』他们准许了她,她就将她不住祷告的生活,告诉他们。她说:『我早晨一醒来,就感谢主,保护我经过黑夜,进入光明,并求主使我今日全日作光明之子,言语行为都能荣耀主。洗脸的时候,我祈求主借着道洁净我,除去我一切的污秽。穿衣,我求主使我今日全日能披戴基督,使主的荣美遮盖我全人。穿鞋,我求主使我今日能用平安的福音,当作走路的鞋穿上,随处为主作美好的见证,引人归主。扫地,我求主扫除我心中的污秽。』说到这里,有人问她:『你一面祷告,一面工作,你的工作岂不是会受妨碍,作得不好么?』她说:『不会的,我一面工作,一面祷告,工作反而作得更好,因为当我这样边扫边祷的时候,我就想到在我心中隐密处还有许多污秽,是别人所看不见的,我求主洁净我。同时我也联想到隐密的地毯底下,一定也有许多灰尘污秽,是外面所看不见的。于是我就注意到那些地方,把地毯卷起来,扫除洁净。这样,祷告使我工作作得更认真、更彻。』不住的祷告是每个基督徒都能作到,应该实行的。

―― 周志禹《歌罗西书信息》


灵命杂记“不住地祷告。”】


我见到许多年轻的妈妈因没有足够的灵修生活而感到沮丧不已。“安静片刻”这字眼对她们来说,只不过是再次提醒她们自己读经、祷告及静默是那么的不足。
她们的处境使我想起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位传道人分享她如何突破那困境的方法。她在屋内许多孩子摸不到的高处备有笔和纸,不管走到哪儿,只要有任何的感到、代祷事项、及涌上心头的圣经章节,她就马上记灵。等到晚上有空时,她就搜集今天所写的杂记成为她今天的灵修。由此可知,她是如何努力地以圣经的话语与灵命杂记来喂养她饥渴的灵命,当我开始试用她的方法时,每天的点点滴滴就成为我灵命成长最有功效的动力。
无论你是位工作繁重的母亲,或是工作负荷过重的人,我向你郑重推荐《灵命涂鸦》的灵修方式,盼望它不仅是你现在,更是你一生的习惯。养成这习惯,不仅使你与主更接近,也使你更加领会保罗所说的“不住地祷告”的真意(帖517 )。
主啊,帮助我们日日与你同行,
使我们的内心能接收你的频道,
这样当试炼来临时,
我们仍能不住地读经祷告。
把握分秒寻求主,主必时时同在。


──《生命隽语》

慕迪遇风浪】

经文:

慕迪先生由美国去英国布道,在海上遇大风,船将沉没,形势很危险,人人都找救生圈,各自逃命,但没有一个人寻求耶稣帮助,船上多是信主的人,平常不知好好仰望,临危又不求主拯救,就连慕迪先生本人也自认心里有点惧怕而乱了脚步,这时给他看见有一位年老的姊妹跪在地上祷告。慕迪先生也跪下与她一同祷告,全船在风浪中获得拯救。

事后,慕迪先生问那位年老的姊妹,为甚么能在那样危急,惊恐,紊乱的时候仍能保持安静?老姊妹答复说:我事奉主六十年,历尽各种灾难,主没有一次让我不平安,只要我祈求神,总是转危为安,我有两个女儿,小女儿现在于英国,大女儿已被主接去,现在于天上。我祷告说:「主阿,照你的旨意叫我到那里去,我都甘心乐意,你要我到英国去,就与小女儿见面,如果你接我去天上,可以见到你,也可与我大女儿见面,那真是好得无比,到那里都有人接待我,都不寂寞,你要我到那里去,我就去。」接上天去见主的面好得无比,留在地上背十字架也甘心乐意。

人最怕生死关头,如你勘破一切,也就没有甚么可怕的了,万事都互相效力,藉此与主同舟的灵意,显明了当时门徒对主的亏欠,也让我们学习宝贵的功课,操练我们的信心。


献上感恩“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在收割的季节,对神丰盛的赐福献上感恩是件很自然的事。在利未记23章中,神为以色列祖先定下五旬节或七七节,是要他们带着欢喜快乐和感恩的心来庆祝丰收(申169~12 )。
但若是雨下得不是时候且不停歇,使得农夫无法到田里收割熟了的庄稼,那又会如何?或者一场大冰雹打坏了农作物,或是个旱灾枯干了田地,那又会如何呢?
使徒保罗写道:“凡事谢恩”(帖前518 )。那听来似乎很不切实际。不过仔细深思就知其中道理。不论丰收与否,犹太人都遵祖训庆祝五旬节或七七节。同样地,我们也应当“凡事”向主谢恩。毕竟,我们是向主献上赞美,而不是向满谷仓的干草或满藏室的农作物感恩。
没错,不论生活是顺遂或不如意,我们都可以献上感恩。不论生活富裕或贫乏,身体健康或欠佳,我们都要心怀感激。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可坚信神美善,并找到向他感恩的理由。毕竟我们是因他的缘故而向他献上感恩的。
仔细想想上主为你和你所爱
一切所成就的;
满心赞美,为从他而来属天的祝福献上感恩。
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感谢,
应表现更多的感恩之心。


──《生命隽语》


每日的祝福“凡事谢恩。”】


宣教士班哲明·魏尔在黎巴嫩被当作人质,在很凄惨的情况下囚禁了16个月。在他被释放后接受的第一次采访时,人们问他是如何度过那些无聊与绝望的日子的。他的回答令记者们相当意外,他只是说:“细细数算神给我的祝福。”记者们问:“祝福?”
“是的。”他解释说:“有些日子我可以去沐浴,有时候我的食物里有蔬菜,并且,我每天为我的家人对我的爱而深深感恩。”
我们明白为什么记者们感到惊讶。多数人很难持续地对那些使我们生活变得更愉快更舒服的一些普通事情献上感恩,比如,那些不匮乏的日常需要之供给,食物与住所的提供,朋友及家人的陪伴等等。更不幸的是,我们常常会忘记神救赎的奇妙恩典。
保罗与西拉,虽然他们被拷打,下到监里,他们仍然“唱诗赞美神”(徒1625 )。我们是否应该向他们及班哲明·魏尔学习,无论我们的处境是如何,都要数算我们得到的恩典。如此行,我们就有许多的理由来喜乐。
你担的十字架是否很重,
你是否为此焦虑不安?
细细数算你得的恩典吧!
所有的疑虑都会离去,
你就能天天欢喜歌唱。
细数得到的祝福,由衷地赞美神。


──《生命隽语》
火的危险】

约翰韦斯利(JohnWesley-1703-1791 )一次在讲道时,发现听众有人睡着了。他忽然喊道:“火,火!”“
睡的人惊觉站起来,仓皇问:“在哪里?”
韦斯利说:“地狱的火,是为了那些听道时睡觉的人预备的。”

“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 于中旻《喻道集锦》

有一次,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竞选中获得胜利,结果出任负责国家一个重要的职位。他的朋友前来向他道贺。他却对他们说了一句话:『毋须向我道贺;请为我代祷。』对保罗来说,祷告犹如一条连接的金炼,他为别人祈祷,别人也为他祈祷。

――《每日研经丛书》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