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俄巴底亚原意为「敬拜(或事奉 )耶和华」。这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obadyahu )是用在被掳前的人名,,。另一种写法('obadyah ),就是本书先知的名字方式,是用在被掳归回的犹太人,如及,,都是俄巴底亚。
「耶和华的默示」,是指先知的信息。默示原意为「异象」。这是先知属灵的感受,是神传给先知的话。这里是以「默示」与「耶和华的言语」为同义字。
「论以东」,是与分相似,可说是十足的「传信者之方式」(Messenger formula )。以东是犹大的东邻,却长期成为仇敌。「使者」是单数,只是一个,也可能是集体名词,仍可用单数来指若干。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本节的“我”原文均作“我们”,先知视自己为以色列人中的一个,代表全体发言。“信息”:他异象中知道以东的一些盟邦,计划连手攻打以东(7节 ),又看见一位使节(“使者被差” )正在策划此事。
“俄巴底亚”。旧约中有十二人称为俄巴底亚,这里是其中之一。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的仆人”,此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
本书的作者、预言的来源及对象。
以东受列国群起攻击是出于神的旨意。
「我」:原文为「我们」。俄巴底亚及其同胞当时大概听闻以东四周的阿拉伯部族联合攻击以东。
默示 俄巴底亚没有说明自己生活的年代。他预言的时间必须依据内证来推断。
以东 以扫的后代,以色列人的近亲(创361 )。他们的领土位于死海以南,沿阿拉巴向南延伸约100英里。
●「俄巴底亚得了耶和华的默示」:这是旧约先知书中最短的序言。
●「我....听见」:原文应该是「我们....听见」。应该是先知和以色列人听见的意思。
●「听见」:原文是复数、完成式,但 耶 49:14 处的「听见」是单数、完成式,所以很有可能这里的意思是指先知与以色列人都听见过耶利米对以东的预言。
●「使者」:有可能指「天使」,或者是以东敌国的使者。原文是单数,可能指「一个使者」或只是「集合名词」。
●「以东」:又名西珥位于死海的东方与南方,犹大国的东南方,也就是撒烈河谷和阿卡巴湾之间。圣经记载以东是以扫(犹太人祖先雅各的哥哥 )后裔 创 36:9 。
●在俄巴底亚时代,以东的首都是西拉(后称彼得拉Petra ),他是从一片石崖峭壁上开凿出来,前面是一个峡谷,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可以上去,有如天险,所以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公元前六世纪末,以东人逐渐霸占了先前犹大的南方,在那里(后称以土买Ldumea )建立势力。至于他们的本土死海已南西珥地带,在公元五世纪已逐渐被阿拉伯人入侵,到第四世纪完全被拿巴堤人吞并,但他们仍以彼得拉为首都。有一段时间彼得拉是非常繁荣的城市,直到公元106年,拿巴堤被并入罗马的版图,此时彼得拉开始消沈至完全荒废淹没。此时见证俄巴底亚的预言确实。
● 俄 1:1-2 在耶利米书 (49:14-15) 也有出现。
1~9本节至9节为刑罚的宣告,内容与相似。以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4节 ),又有许多谋士(8~9节 ),心高气傲,有恃无恐。但先知宣告了神除灭以东的刑罚(9节 ),因为眼见兄弟以色列遭难却不施援手。
【俄1】
「我....听见」:原文应该是「我们....听见」;应该是先知和以色列人听见的意思。「听见」:原文是复数、完成式,但 处的「听见」是单数、完成式,所以很有可能这里的意思是指先知与以色列人都听见过耶利米对以东的预言。
【俄1 神不是爱世人吗,为何还要审判以东人?】
俄巴底亚是南国犹大的先知,奉召宣告对以东国的审判。根据推测,这卷书的写作日期可能有两个:(1 )写于公元前853至841年,在约兰任犹大王期间,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联合攻击耶路撒冷时;(2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遭巴比伦人摧毁之时(参王下二十五章 代下三十六章 )。以东人对以色列和犹大遭难幸灾乐祸,不念先祖以扫和雅各是亲兄弟,自己与以色列人血缘之亲的情分。以扫和雅各兄弟不和,他们的后代以东人和以色列人也成了世仇。以东人以冷漠和恶毒的态度对待神的子民,所以神向他们宣告审判。
──《灵修版圣经注释》
【俄1以东】
俄巴底亚书一的主题是控诉以东对犹大国所犯的罪。这个国家位在死海的东边与南边,与以色列的渊源错综复杂。一如两国始祖雅各和以扫之间的矛盾、摇摆不定的关系,以东有时是犹大的友邦,,有时又是死敌,。在新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帝国(734~586年 )时期,以东是附庸国。俄巴底亚对以东的控诉,看起来最可能和它参与耶路撒冷最后的破坏、人民于主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掳有关。然而以东在其中的角色到底如何,未有清楚的记录。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1出使结盟】
【俄1】古代近东地区,国家有战事时,必须召唤所有盟邦和附庸国派遣部队并供应物资来联合作战。信使受差遣呼叫大家实践条约的承诺,并指明征召士兵的数量,和法老兰塞二世与西台王哈图西利斯三世〔Hattusilis III〕之间的条约 )。马里文献甚至记载派遣使者到神庙去禀告神祇军队的情况,并且呼求神助阵。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东」又名西珥位于死海的东方与南方,犹大国的东南方,也就是撒烈河谷和阿卡巴湾之间。圣经记载以东是以扫(犹太人祖先雅各的哥哥 )后裔。
在俄巴底亚时代,以东的首都是西拉(后称彼得拉Petra ),他是从一片石崖峭壁上开凿出来,前面是一个峡谷,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可以上去,有如天险,所以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公元前六世纪末,以东人逐渐霸占了先前犹大的南方,在那里(后称以土买Ldumea )建立势力。至于他们的本土死海已南西珥地带,在公元五世纪已逐渐被阿拉伯人入侵,到第四世纪完全被拿巴堤人吞并,但他们仍以彼得拉为首都。有一段时间彼得拉是非常繁荣的城市,直到公元106年,拿巴堤被并入罗马的版图,此时彼得拉开始消沈至完全荒废淹没。此时见证俄巴底亚的预言确实。── 蔡哲民《俄巴底亚书一查经资料》
【俄2】「我使你以东在列国中为最小的,被人大大藐视。」
「看哪」是原来在首句之开端,为引起听众的注意。耶和华要干预以东。以东将成为最小的,必定降卑。被人藐视,表明他们必遭羞辱。这是耶和华的审判临到他们,他们在自大中必然感到自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以东在当时国际间享有颇高地位:他是贸易中枢(参6 ),以智慧闻名(参8 ),并有许多国际盟友(参7 ),但神要使他降卑,落得惨淡下场。
本节原文采用预言完成时。把尚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经发生的事,是要强调应验的确定性。
2-4 神责备以东并要施行惩罚:以东自以为居于险要地带,骄傲自恃,但当神的刑罚临到时,必被外敌攻陷。
【俄3】「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处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里说:‘谁能将我拉下地去呢?’」
以东的京城为西拉(Sela ),原意为岩石,座落在高原上(Umm el-Biyara )。惟一的通道是在东南方,另几方面全是削壁,所以是天然的屏障,固若金汤,根本是外患无法侵犯的。所以十分狂傲,由自大而自欺,以为他们可享永远的安全。
「狂傲」一词可译为「可怕」,指可怕的偶像。他们的偶像是他们自欺的方法。他们以为宗教的信仰可以保证他们安全,这样就能逃避耶和华的审判。但他们还是无法逃避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以东人把首邑西拉(义为“岩石” )建在坚固的石山上,其地距死海南约100公里,峭壁峋嶙,高达600公尺,房屋依山而筑。因有此保障,仿若世外桃源,兼之在商贸上大有所获,积存不少财宝(6节 ),以为绝对安全,便心高气傲。
这里提到那几乎无法攻取的城堡彼得拉。它四周的悬崖有些高达二千英尺(600米 )。
「山穴」:不单指以东人普遍居住的山岭区,更特别指首都西拉城(后称彼得拉城 )。这城建于峭壁,得享大然保障,使外敌难以入侵,以东因而自恃。
山穴 以东位于多山地区,故又称为西珥山和以扫山(见书244 俄8 )
山 可译为“西拉”,指以东的一座重要城市。后来希腊人称西拉为皮特拉,位于防御要冲,悬崖峭壁之间(见耶4916注 )。
拉下地去 傲慢的语气。以东的后代自以为在天然的保障里固若金汤。
●「住在山穴中」:指以东的首都西拉,位于以海以南80公里,建筑在1000公尺左右的山岳地带中,除了东南面之外,整个城都是由高耸的石墙围绕,易守难攻。
◎以东因为骄傲而无法看清现实,我们是否也会因为骄傲而错估时势?
◎圣经警告我们「骄傲在败坏以先」(16:18),世上所有的骄傲难逃自我毁灭的下场。因此我们应常常注意自己是否「目中无神」,当以为自己所有的是最稳固的时候,可能就是自欺欺人的开始。
【俄3以东的地势】
【俄4】「你虽如大鹰高飞,在星宿之间搭窝,我必从那里拉下你来。这是耶和华说的。」以东地处山区,主要山岭从撒烈溪南边到亚喀巴。这个地区有很多山峰,高达海拔五千七百呎,陡峭的山壁、山洞和裂口可供军队藏匿。有些以东的城市就座落在这些几乎无法到达的地方,像是波斯拉和彼特拉的多岩山岭乌姆比亚拉(Umm el~Biyara ),有人认为就是西拉(Sela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星宿之间」只是诗意的想象。可能也有迷信的想法,认为他们膜拜的偶像,崇高无比,高达穹苍。这里也看出他们的狂傲,尤其对邻邦更是目空一切,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
「你虽……」,「虽然」是假定语气,看文法结构,指无法实现的情形(A Condition Contrary to fact-a Conditionimpossible to fulfill )。事实上以东自以为如大鹰高飞,在星宿之间搭窝,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想象,根本与实际的情形不符。所以本书以十分诗意的描述,来提说以东地理的环境,心理的脆弱,无自知之明的狂傲,以及信奉虚假之神而来的自信。
「这是耶和华说的」原意是耶和华的低语,对以东是宣判的话,对以色列却是安慰的话,是神给予他们的保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鹰”以眼锐力大著称;“星宿”极言其高。无论以东人的城筑在如何高的山上,甚至高到人去不到的星宿上,神也能把他们捉拿到。
以东如“鹰”那么强壮,而且居住在好象“星宿之间”那样难以接近的地方。
即使以东如鹰飞到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并在人肉眼难办的星宿上筑巢,以致敌人无法擒拿他,但神却能够。
如大鹰 指鹰在高处搭窝(伯3927-28 )。
星宿之间 生动地描述了以东抵御快要来临的审判。
●「大鹰」
:这是该地区最大的鸟类。【俄5】「“盗贼若来在你那里,或强盗夜间而来,(你何竟被剪除 )岂不偷窃直到彀了呢?摘葡萄的若来到你那里,岂不剩下些葡萄呢?」
掳掠的事必会发生,是侵略者好似盗贼一般来扰乱。这里似乎要作进一步的描写。如果盗贼来偷窃,也许还不致损失殆尽。如果强盗来抢,必会更加彻底。
以葡萄来作比喻,因为以东的山坡上有许多葡萄园。可能以葡萄园来比喻以东财物的丰富,如累累的葡萄挂满在树藤。这里是指仇敌的凶暴,他们肆意破坏,不会像摘葡萄的那么忍耐,慢慢摘取。他们只是摘取好的,其它余下的一定没有甚么可取。现在敌人来侵,就将好的夺取,留下一片残余的园地,其惨状是不能想象的。以东必大遭浩劫。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摘葡萄...... 剩下些葡萄」:律法规定收割者必须剩些谷物果子给穷苦人家。
盗贼 其词根ganab在十诫中指偷盗。
强盗 源于希伯来语shadad,意为“抢劫”,通常指谋财但不害命。为了强调即将临到以东的完全毁灭,俄巴底亚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什么也没留下。
摘葡萄的 以色列人的法律规定不可把葡萄摘光(利1910 申2421 )。在以东强盗的心目中,可没有这样仁慈的条款。
5~6盗贼只拣有价值的东西偷,摘葡萄的人也会剩下一点不摘取,但仇敌来掳掠以东,尽管以东自夸财宝藏得隐密稳妥,会被掠一空,丝毫无剩。
5~6这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强盗”通常只是偷取贵重的物品,“摘葡萄的”会剩下一些遗落的葡萄,以东却作出彻底的破坏。“隐藏的宝物”。藏在洞穴里的财宝。
5-6 以东要完全被剿灭:窃贼或强盗只会把贵重物品拿走,摘葡萄的也会剩留一些果子,但当仇敌来到以东境内时,必把他抢掠一空,不留一物。
● 1:5-6 两节是哀歌的型式。
【俄5葡萄的重要性】
【俄6】「以扫的隐密处,何竟被搜寻?他隐藏的宝物,何竟被查出?」以东素以山边优质葡萄园著称。这国家的毁灭应是与小偷和捡剩余者的双重掠夺有关。小偷和采收者留下的,会被捡剩余的人拿走。剩下来的都是在地上烂掉、踩过的果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东贸易十分发达,所以很富有,将宝物藏在隐密之处。藏宝是古时的方法,,。但是现在敌人来到,将宝物搜出就掳去,使他们失去一切所有的。由殷富而变成赤贫。这是公义的报应,因为他们也曾这样掠夺过犹大的城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以扫的隐密处,何竟被搜寻?」由于以扫是以东的创国始祖,故以东、以扫两个名字常交替使用。因为其地形,整座城市都可以保持秘密。
「宝物」:西拉城为贸易中心,掌管旅商队自阿拉伯至西方的路线 , 是珍贵货品的积聚处,这里预言它将被掠劫,失去所有。
搜寻 指彻底搜查。
●「以扫」: 创 36:1,9 以东人的祖先,在此代表以东人。
【俄6以东/以扫的关系】
交替使用以东、以扫两个名字,是由于以扫系该国始祖,记载于。该处有列出以色列的君王制度建立前,八位以东国的君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6隐藏的宝物】
该词原文在旧约中只有这里出现,而且因为字的形式特殊,又缺乏别处经文情境参照,故无法适当翻译出来。与提供此译法的基础。经文中指出了以东被劫掠得相当彻底。秘密宝物在古代世界为人所知,然而此处用在以东最适合不过,因为其地形,整座城市都可以保持秘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7】「与你结盟的,都送你上路,直到交界;与你和好的,欺骗你,且胜过你;与你一同吃饭的,设下网罗陷害你;在你心里毫无聪明。」
以东在需要时,去求同盟国。他们所得着的,可能只是空洞的承诺。他们似乎得着礼遇,但完全是应酬式的,将使者送上路,一直到边界,只是外交的,无补于事。国际的交往完全是欺骗与虚谎,毫无实际。
以东的安全固然是在于地理的优势,也是倚靠外交的条件,与邻邦结盟,和平共存。但是现在却在表面交好的关系上受骗。别人欺骗他,是他先自欺。以东自欺欺人,终于受人欺骗而被征服。这也是公义报应的结果。
一同吃饭是友善的行为,也是朋友交往的实况;也有译为「吃你饭的人」。吃饭可能指立约的行为,吃饭有盐,而盐约是表明约的永久。这样就与本节上「结盟的」,本节中「与你和好的」都成为同义的词句了。他们竟设下网罗陷害以东,是太令人惊奇的事,在以东心中完全没有提防,也不加分辨,并未注意,所以纔会出于意料之外,这就说明以东并不聪明。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以东的盟邦和知心的朋友,会出卖、陷害他们。“送你上路,直到交界”即把他们赶离国境。以东人当日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以色列,这些盟友也同样对待以东(比较10~14节 )。“毫无聪明”指盟友背弃,以东居然不察,岂可言聪明!
即使以东的盟友(“与你结盟的” )也会伏击(“陷害” )她。
「一同吃饭的」:即知心好友。传统或译作「你吃你的饭」,即依靠你的。
「心里毫无聪明」:以东的盟友向他反目,实在是他始料不及的。
交界 该词有以下几种解释:1,以东人被赶到他们的边界。2,以东的使者向盟国求助,没有得到答复,被带到边界。3,盟国在边界抛弃以东人,让他们落到敌人手中。4,盟国拒绝接收以东难民,把他们送回边界。
与你和好的 和“与你结盟的”并列。
陷害 原文mazor意义不明确。该词可能来自另一个词根,在和中表示“伤害”。但本文无此含义。“网罗”一词显然依据七十士译本。
在你心里毫无聪明 可能指以东人被他们所信任的盟友欺骗而晕头转向。
●「送你」:「送走你」、「驱逐你」。
●「路」:「边界」。
●「送你上路」:「驱赶你到边界」。
【俄7破坏国际礼仪】
【俄8】「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岂不从以东除灭智慧人;从以扫山除灭聪明人。」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像是埃及和赫人帝国之间(兰塞二世和哈图西利斯三世 ),或是主前七世纪亚述王以撒哈顿的附庸条约,作为共同防御公约,要求签署国提供武器、情报,和法律互惠。以东在此被控全然破坏这些协议:难民遭驱逐回到本国边界,没有获得任何援助;违反盟国间互不侵犯条约;对传统待客之道,包括共进餐食以示和平约定,也全然视若无睹。
在古代世界,于己有利或方便就破坏条约,屡见不鲜。例如埃及未在亚马拿期间提供迦南王足够的军队;巴比伦王拿波尼度破坏与玛代人的条约,并且与他认为较具威胁的波斯人另立条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到那日」不是指普世审判的日子(所以与第15节不同 ),而是以东受审判的时候。
以扫山只在本书提说(8、9、19、21节 ),因为通常是西珥山。以东以智慧驰名,他们的首领尤其十分诡计多端,很会策谋,但是他们中间的哲士必被毁灭,他们文化的力量必然灭没,他们军事的力量也必消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那日”指以东被消灭之日。但在旧约预言中以东常被当作世上敌对神国的强邦的象征,因此“那日”也含有神审判大日的意思。到那日敌对神的一切力量都会给消灭。“智慧人”和“聪明人”:以东以多智慧人著称。约伯三友中的提幔人以利法便是以东人(提幔为以东的别称 ),看注。“以扫山”指以东。
提幔(9节 )以其“智慧人”而知名。参看和的脚注。
「那日」:即神审判之日。
「智慧人」:以东人的智慧是当代驰名的。
除灭智慧人 以东人以智慧著称(耶497 )。
【俄8以东的智慧名声】
以东智慧的传统,多少起自该国与约伯的关系(约伯的家乡乌斯 有些人认为位在以东境内 ),而他的朋友以利法是提幔人。
住在北阿拉伯沙漠边缘,从沙漠商队及铜矿中获利,以东素以利落的商业、灵巧的外交手腕闻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9】「提幔哪!你的勇士必惊惶,甚致以扫山的人,都被杀戮剪除。」
以东的智慧是在提幔。约伯的朋友以利法是来自提幔的,。提幔可能因处交通要道而有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成为智慧驰名的地方。以东被通称为东方,。智慧也必包括军事的策略,以前神曾破坏亚希多弗的计谋。他大概是以东人。
提幔当然也代表以东全国。他们在军事上失败,实则是士气的问题。当他们的勇士在惊惶中,必使步伐混乱,进退维谷,最易遭受敌人的攻击。在以扫山的人个个都被杀戮而灭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提幔”指以东,义为“南方”,因以东在南方。本节很可能为亚拉伯人侵入以东的描写;。此事发生在波斯人统治时期,以东人口所剩无几。《尼希米书》有亚拉伯人基善的记载,可证有亚拉伯人居住以东,后来亚拉伯人和以东人杂居,成为以东故都彼得拉(原名西拉 )的居民。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拉巴提国。希腊和罗马人称以东人为“以土买人”,因“以土买”为“以东”希腊文的写法,耶稣时代管治犹太人的希律王便是以土买人。
“提幔”。是以东一个主要的拓居地,也是约伯的朋友以利法的家乡。
「提幔」:是以东一要城,在西拉城东面八公里(五英里 ),这里代表整个以东。
提幔 可能位于以东中部西拉附近(见耶497注释 )。
●「智慧人」:以东的智慧人在当时相当有名(49:7)。 伯 2:11 约伯的朋友以利法就是来自提幔(也就是以东 )。以东人的有智慧是当代有名的。
●「提幔」:约伯的三友之一「以利法」就是来自于提幔(2:11)。位于比特拉以东八公里之外,是用以扫的一个孙子命名。(36:11),在以东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学城」,以学术闻名。
【俄9】
提幔是以东三城中最大的文化城,出过许多「神学家」,其中一位就是约伯三个朋友中的以利法。这些人都是敬畏神的人。提到乌斯地的以东人,约伯就住在那一带。
── 陈希曾《见证的失落与回归──俄巴底亚书一剪影》
【俄9提幔】
要确切指出提幔部落地区的位置,有点困难。有些学者认定是波斯拉城,是主前八世纪后以东的首都,然后认为提幔人生活在以东的北部地区。不过另有一些学者根据第四世纪历史学家优西比乌的参考资料,指出提幔在以东的南方,并和古代的国王户珊有关。孔蒂拉特阿吉鲁碑文记载到「提幔的耶和华」,并且将这地指向较南方的所在。在此段记载中,提幔是以东国的同义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10】「“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
这里提到雅各,并非指北国以色列,而是南国犹大。但是以东完全没有尊重,相反地行强暴,完全漠视基本的人权。在犹大遭难的时候,以东趁火打劫,令人发指。
从历史的见证看,报应临到以东,因为在主前第二世纪希腊的强权(John Hyrcanus )征服以东,使他们不再有自主权,正如这里所说的,羞愧遮盖他,他必永远断绝,没有复国的希望。以东犯了推罗的罪过:不纪念弟兄的盟约。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兄弟”。这使以东更要受责备。参看、、,以及、。
「兄弟雅各」:这称呼提醒以东人犹大与们本有血统之绿(参本书简介 ),理应相顾。
强暴 见本卷序言。
羞愧 ;。
●「兄弟」: 申 23:7 禁止以色列人憎误以东人,因为他们彼此是兄弟。
●「强暴」:「暴力」、「错误」、「残酷」、「不公义」。
●「永远断绝」:「永被切开」的意思。应该就是永远无法复国。
10-14 以东受惩罚的原因:以东人在主前五八六年犹大国被巴比伦所灭时,不单没有施以援手,更加以苦害,因此,以东不能逃罪,必受惩罚。
【俄10针对雅各的暴行】
以东∕以扫和雅各∕犹大之间的兄弟关系屡见于俄巴底亚书一中(见6节注释 ),故不需要另行叙述条约协议。这使得对素有亲戚关系的邻邦施行暴力,显得特别令人震惊且可耻。此处形容暴力所用的措辞,含义广泛,包括谋杀、强暴、重伤害、流人血。在此的用法,作为「震撼措词」来显示出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以东受惩罚之合理。新亚述的年表亦有类似的记载,表达了对于盟邦反叛的愤怒、惊讶,并需以军事制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11】「当外人掳掠雅各的财物,外邦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与他们同伙。」
这是犹大遭难的日子,当外患的侵略者来掳掠,以拈阄的方式分掠物。耶路撒冷的城门被攻破,敌人可长驱直入,占领他们的保障。那日子患难重重,到处烽火杀戮,大有毁灭的事,人们在惊惧中走避,流离失所。
但是以东只站在一旁袖手观望,像与侵略者同伙。他们反而欢喜,因为渔翁得利,正可趁火打劫。他们进了城的后门,抢财物,掳生还者,也杀死一些无辜的人。他们没有帮助,反而陷害,这样的罪恶怎可宽恕?
耶路撒冷陷落,是在主前586年,记载在。王与少许军人在城破时偷逃出走,向阿拉巴的路逃亡,却在耶利哥平原,被巴比伦征服者所捕获。可能这事是以东协助巴比伦的,因为以东是王家逃亡的方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为耶路撒冷 ...... 日子」:指将耶路撒冷居民抽签瓜分为奴。
「你竟..... 同伙」:指斥以东袖手旁观的罪。
你竟站在一旁 根据本书对俄巴底亚时代的推定,10-14节指的是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586年毁灭耶路撒冷。
●「拈阄」:「抽签」。
11~14以东人恶待以色列民的罪包括:1,耶路撒冷遭毁灭时,他们袖手旁观(11节 );2,犹大国民被掳,幸灾乐祸(12节 );3,耶城被毁,趁火打劫(13节 );4,甚至切断犹大余民逃生的路(14节 )。12~14节一共记有神的八个斥责,都用“不当”开头。《诗》一三七篇对以东人的幸灾乐祸有很生动的描写。
11~14这里详述以东罪行的进展:首先,耶路撒冷被敌人入侵时,以东袖手旁观(11节 );其后,她因犹大人被掳而高兴(12节 );继而,以东积极地参与劫掠耶路撒冷(13节 );最后,她设立路障防止犹太人逃走(14节 )。
【俄11为耶路撒冷拈阄】
【俄12】「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说狂傲的话。」在巴比伦和亚述地区,拈阄作为占卜的程序之一,请参看:,有关乌陵与土明的注释。入侵者贪婪的看着耶路撒冷,预见劫掠的景象和破坏这城市所带来的巨额财富。
军队惯例上会有一套分配战利品的方式(马里文献中有对那些未和士兵分享战利品的军官之罚则 ),拈阄可能是分配货品或奴隶的其中一种方式,意指神的介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节每行都以「不」(或「不当」 )开始,更增加语气的力量。再以「兄弟」为着重点,责备他们的寡情。「日子」也三次重复,是犹大遭难被毁灭的危机。
瞪眼看,是一种冷漠,缺少同情的态度,不仅毫无帮助的意思,而且完全袖手旁观。欢乐是幸灾乐祸的态度,不仅毫无怜悯,反而因自己可以得到,沾沾自喜,这是多么恶毒的心!他们还要狂傲说大话,认为他们自己决不会有这样的危险与厄运。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指出他们幸灾乐之罪。
你不当 本节生动描述了以东对犹大的无情。
瞪眼看着 幸灾乐祸。
犹大人被灭的日子 指他们遭遇不幸的时候。
说狂傲的话 这里运用了“层升”的修辞手法,先是冷眼旁观,幸灾乐祸,再是欢欣雀跃,最后口出狂言,辱骂嘲笑。
● 1:12-14 描写出以东暴行的变本加厉,本来只是「袖手旁观」
、「幸灾乐祸」,进而「说狂傲的话」到「动手劫掠」、「杀害余民」、「将余民交付仇敌」。
● 诗 137:7 中记载有以东在耶路撒冷陷落时的暴行。
【俄13】「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
「遭灾的日子」在三次重复中,用同一个字,形式稍有变化。第一行「他们遭灾的日子」,第二、三行「他遭灾的日子」,单数仍是指集体方面,所以没有差别。
「遭灾」是「以东」的谐音(前者为 ~edam 后者为 ***&e*dom 用多数字在第一行 可能为这目的「他们的」字尾为am 「他的」为o^ )。
「伸手」原意为「差」字在一节下,「送」字在第七节。重复用字,可能有作者的用意。这里是指他们似有计划地安排人们作趁火打劫的工作,来掠夺犹大的财物。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以东的罪逐步加深,终到趁火打势的地步。
「遭灾」:原文字根与「以东」相似,在本章出现三次。
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
【俄13俄巴底亚书一十三节的正确译法是怎样的?】
英王钦定本(KJV )以过去式的假设语态翻译此节的动词:「当我人民遭遇患难的日子,你不应该(shouldest not )进他的门呀;当他遭遇患难的日子,你也不应该瞪着眼看他受苦呀;当他遭遇患难的日子,你不应该伸手抢他的财物呀。」(译按中译参吕振中译本 )用过去式的假设语态翻译,似乎显出了在耶路撒冷遭逢惨变,以致终被灭亡的时候,以东有参与其事,落井下石。但当我们查考希伯来原文,却看见这节经文的动词是一般的反面祈使语法(即表示命令的语态加上一个的反面的'al )。因此,经文应翻作「不可进……不可瞪着眼……不可伸手……。」照我记忆所及,英王钦定本从未有将'al加上命令词的希伯来语句翻译或假设语态的。我想,假如不是在抄传上出了错,经文也不会翻成这个样子。
新美国标准译本(NASB )将十三及十四节作如下翻译:「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你不当站在岔路上,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你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译按中译照和合本 )如此直截了当地翻译希伯来经文,带出了一个情况——可能是将来的情景,与昔日耶路撒冷所遭逢的灾变相似。主前八四八至八四一年,约沙法之子约兰统治犹大期间,以东人伙同非利士及阿拉伯人,掠夺耶路撒冷,这事情可能与俄巴底亚书一此段有关。在这位不敬神的君王统治初期,以东人摆脱犹大的统辖。约兰为施惩戒,便出兵讨伐。虽然以东伤亡惨重,但约兰仍未能将他们镇服。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东人反犹大的情绪必定高昂。
历代志下二十一章记载耶路撒冷被围攻时,并未有指名提及约兰。故此,我们可以猜想,是在非利士与阿拉伯南部的民族围攻耶路撒冷之后,以东人趁机来分一杯羹。以东人是如此报仇心切,趁机泄愤,他们这种态度使神愤怒,便透过俄巴底亚责备他们。神的警告不是徒然的(从这警告亦可看出 耶路撒冷将来仍会面对强敌围攻 敌人是由多国的军兵组成的 )。事实上,到了后来,当尼布甲尼撒于主前五八八至五八七年围攻耶路撒冷的时候,以东人、亚扪人及摩押人亦有助巴比伦一臂之力(虽然俄巴底亚这句说话并非指是次事件而发 )。因此,以东人便要承受神愤怒的后果。在第五至六世纪,那巴天的阿拉伯人进侵以东人,将他们赶离祖居的西珥山,那巴天人在以东原先居住的地域建立自己的国家,因此,以东人便漂泊到犹大的南部这荒凉之地,这地区后来称为「以土买」。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俄14】「你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以东的罪恶,是在于他们站在十字路口上,肆意杀戮那些难民。有的由以东捕捉之后,交给巴比伦军队,其悲惨的后果也不难想象。他们完全漠视人权,不尊重公义的神。这样的罪不仅是道德的,也是宗教的。所以他们的罪必遭受十分可怕的报应。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以东与巴比伦联合阵线,将向南逃的犹大人截获交给巴比伦军。
你不当站在岔路口 这里提到的罪恶似乎指堵住犹大的逃亡者,使他们被俘虏。作为犹大的邻居,以东人无疑比巴比伦人更熟悉逃生之路。
● 王下 25:3-7 记载耶路撒冷陷落时,犹大王往阿拉巴逃,结果在耶利哥平原被补。这可能就是以东协助巴比伦人捕获犹大王的,也是 1:14 的背景。
◎我们不应该以别人遭遇不幸而感到高兴,尽管那是他们应得的,因为只有神才是有资格可以审判人。(24:17)【俄15】「“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
这是耶和华降灾的日子,这灾难是神的刑罚,是临到万国的,当然包括犹大在内。「他」是原文中没有的,只有被动的语气,表明他必遭受行为的后果,当然神在这报应的后面,这是一种报应律(Lex talionis ),有历史的见证,不容否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看8节关于“那日”的注解。本节说耶和华的日子降罚“临近万国”,接上又预言雅各家的得救(17节 ),可见所指当为神审判的大日,不但以东,世上其他国家都要面对这最后的审判。
“照样向你行”:按照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
“耶和华……的日子”。参看约珥书的简介。这里所指的是基督再来和列国受审判的时候。然而,以东的受罚不会等到将来的时刻,而是已经发生的。
「耶和华降罚的 ...... 万国」
:原文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要针对万国」。
「耶和华的日子」是神审判敌人的日子,亦是拯救选民的时候,见注。
「你怎样行...... 头上」:指以东的恶行得着报应。
随着犹大的复兴(17-21节 ),必有审判的日子临到各国。关于“耶和华的日子”的定义,见注释。必须依据以色列未来的预言,来理解关于以东厄运的预言。由于以色列复兴的应许是有条件的,以色列又没有满足这些条件,有关厄运预言的细节也就没有全部应验。
报应 这是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510 参启2212 )。
● 1:15 的前半段提到万国,但后半段还是针对以东的预言。【俄16】「你们犹大人在我圣山怎样喝了苦杯,万国也必照样常常的喝;且喝且咽,他们就归于无有。」
苦杯是指神给予苦难的分,因外邦的加害更加难当。现在万国必照样要承担与忍受,而且成为经常的事。七十士译本作「酒」,但希伯来文有「昏醉」的涵义。这就是此处所译「且喝且咽」。他们本身好似酒一般被吞咽而无有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酒杯在圣经中常代表灾难及审判,。万国要受审判,无可逃避(“且喝且咽” )。
「你们犹大人 ...... 喝了苦杯」:「苦杯」:乃象征神的愤怒;「喝 ...... 苦杯」即遭受神的刑罚;耶路撒冷(「圣山」 )被攻陷是神对犹大人的刑罚。
「且喝且咽」:指狼吞虎咽地喝尽。整节的意思是:犹大人受罚乃是暂时的,以后将要得到复兴(17-21 ),但万国所受的刑罚,则是永远的灭亡。
一些人认为本节开头是指因自己的罪而喝了主愤怒之杯的以色列人(赛5117 )。上帝的子民既已受到惩罚,外邦人也必受罚。还有一些人认为既然俄巴底亚主要述及以东人,这些话就是针对他们的。“在我圣山”可能是指犹大毁灭后在耶路撒冷欢庆狂宴的场面。
常常地 原文tamid的解释见注释。不会指永久。因为喝了以后,各国就“归于无有。”
归于无有 指完全的毁灭。反对上帝的各国将不再存在。
这个说法常用来指恶人最后的命运。恶人将完全消灭。身体和灵魂都要在地狱里灭亡(太1028 )。这是“第二次的死”(启2013-15 )。圣经并没有说有一个永远燃烧的地狱,沦丧的人要在里面永远受罚。
恶人的毁灭不是出于上帝的独断专行,单为显示自己的权威和高尚,而是因为那些不虔诚的人已不幸形成完全无法适应赎民之家圣洁气氛的品格。不让他们享有违背他们罪恶本性的生存倒是一种慈怜。
●「你们犹大人」:原文只是「你们」,可能是指「以东」或「犹大人」。
●「喝了苦杯」:原文没有「苦杯」,只是「喝」。
【俄16在圣山喝杯】
以东本来喝酒庆祝耶路撒冷和其盟邦陷落,至终却演变成以东和其他参与破坏耶路撒冷的国家,将被迫喝耶和华的「苦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17】「“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那山也必成圣;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
这是神的应许,在审判之下,必有逃脱的人,他们成为余数或余民,是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那山是耶和华的居所。将来万民都要流归这山,成为敬拜的中心,。这山完全圣洁,也必不被侵犯。不洁净的必不再进入中间,。这也是约珥最着重的。
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就是以前失去的,尤其是以东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后夺取了南地。那时以东曾说,「这二国,这二邦必归于我,我必得为业」。现在这些失地必可收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逃脱的人”可能指耶路撒冷劫后余生。
锡安山再次为犹太人的居所,外邦人不得践踏盘踞。
「逃脱的人」
:原文作「逃脱」或「拯救」,大概是指犹大人被巴比伦掳去异地,得免灭亡。
锡安山 曾在以东和其他国家手中遭到侮辱的地方必得到光荣的复兴。
必得原有的产业 指在被虏后的回归。17-21节的应许一直没有完全应验,因为流亡中和回归后的犹太人没有实现他们神圣命分所需要的属灵复兴。
●「得原有的产业」:七十士译本、亚兰文译本与死海古卷都作「夺取那占人产业者的产业」。
17~21自本节至末节,作者不再用第二人身“你”向以东说话,而是预言神的敌人受罚,神的子民蒙福。以色列会复兴,锡安将成为圣山,神要使用以色列象火一样毁灭以东,且无一人留存。以东的土地归给他人(很可能为以色列余民 )。那伟大的拯救者(弥赛亚 )最后建立神的国度,人类的历史达到极峰。
【俄18】「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以扫家必如碎秸,火必将他烧着吞灭。以扫家必无余剩的。这是耶和华说的。」
雅各家以火焚毁以东,不只是国仇,而是以神的用人执行审判。以西结曾作这样的解释:「我必藉我民以色列的手报复以东,以色列民必照我的怒气,按我的忿怒在以东施报,以东人就知道是我施报,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雅各家又称为约瑟家,二者是同义字。但约瑟家常指北国,可能还有更广的涵义。
以东的毁灭是代表万国万民的结局。以扫家必无剩余的。他们没有余民,所以没有复兴的可能。外邦也是如此,他们的毁灭是最后的,而且是全然的,因为神的审判就是那么彻底。耶和华是烈火,除尽一切的罪恶,属祂的民也是焚烧的火。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雅各家”:南国。“约瑟家”:北国。“以扫家”指以东。犹太人在两约期间的马加比时代,曾攻取以土买,强迫当地人接受犹太教。至主后70年,以土买为罗马所灭。
从前强大的以东人,如今没有剩下一个存活的后人。参看至17节。
「雅各家」
、「约瑟家」:分别指南国犹大及北国以色列。犹大复兴时,流落外地不同支派的选民回归,得回整个巴勒斯坦地(见19-20 )。
「以扫家」:指以东,他的灭亡应验于两约期间犹太玛加比王朝,当时犹太人曾多次战败以土买人,如约翰赫加纳使他们完全臣服,并强逼行割礼和信奉摩西律法,以土买人遂失去国家主权,至主后七十年亡于罗马手中。
用约瑟家来称呼以色列国,是因为约瑟是北方王国最重要的支派以法莲人的祖先。必无余剩的有人认为这里是指公元前一百多年约翰.海卡纳斯战胜以土买(以东 )人(见约瑟弗斯《古代史》 )。但是我们要记住,这个预言的应验取决于有关犹大复兴预言的应验。由于后者的条件大都没有实现,故我们不能把任何一个事件说成是前者的完全应验。
●「雅各」:指「所有以色列人」。
●「约瑟」:指「北国十个支派的百姓」。
●以东人被拿巴提人逐出原本的国土,却夺取了南地,建立以土买。公元前185年马加比王朝将以土买夷为平地,公元一世纪以后以东人就完全消声匿迹。
◎这里提到以色列人要胜过并且吞灭以东人。【俄19】「“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得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便雅悯人必得基列。」
南地的人是犹大人,他们有责任来处理收复失地。以东以前所占领的地区,为疏散他们的人口。现在犹大不仅收复,而且更上去,取以扫山。
高原的人,是指南方的山地居民。他们的失地是在与非利士交界的地方,也得收回,更取了非利士平原。这是向西的发展。至于向北的扩展,是将居民移至以法莲山地,甚至包括撒玛利亚。
便雅悯人可能是被掳归回的,他们住在耶路撒冷北端狭长地带。他们过约但河,向东北挪移,在基列有丰富的牧野,成为定居的地方。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南地”:犹大国南部干旱的山丘地带,东边为死海,西部为地中海,夏季几无雨水,为游牧者的天下。“高原”:地中海畔非利士人居地与巴勒斯坦中部高山间的山地。“以法莲地”在耶路撒冷北边,“撒玛利亚地”在巴勒斯坦中央。“基列”在约但河东边。
「南地」:犹大以南干旱的地方。
「高原」:位于非利士海岸与巴勒斯坦中部山脊之间的山麓地带。
「以法莲地」、「撒玛利亚地」:巴勒斯坦的中部。
「基列」:位于约但河东面。
南地 即犹大南部的干旱地带(见书1519注释 )。
高原的人 指犹大山区和沿岸平原之间的狭长山地。
撒玛利亚地 这里指的是土地的重新分配。犹大和便雅悯人占据了原属于十个支派的土地,无疑是因为“没有应许让长期悖逆,不肯悔改的十个支派,恢复先前在巴勒斯坦的势力”。
●「高原」:在犹大西部。
●「高原的人」:指「南方山地的居民」,当地西边与非利士交界。
●「撒马利亚地」:于公元前106年被以色列人攻下。
●「基列」:于公元前164年被犹大马加比王朝攻占。
19~20“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更可作:他们(我民以色列 )将要拥有南地,即以扫山。换句话说,大卫王国的疆界会包括从前被以东占领的土地:“非利士地”(迦特、以革伦、亚实突、亚实基伦、迦萨 ),“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约但河东的基列,而且远至“撒勒法”(推罗与西顿中间 )。“西法拉”在圣经别处并没有提及,地点不能确定(有认为是小亚细亚的撒狄 ),但俄巴底亚是指某群被掳的犹太人。
19-20 犹大复承巴勒斯坦地业:这儿提到的地区位于以色列境内或附近,将成为犹大国的版图。
【俄19领土变迁】
在此所预见的是以色列敌人将受报应,以及以色列传统地域的光复。尼革(和合本「南地」 ),也就是别是巴和死海低洼地区,将会接手以东的土地。萨非拉(和合本译为「高原」 )即滨海平原和丘陵之间的狭长地带,扩展成非利士人的城邦。以法莲和撒玛利亚是主前七二一年被亚述人征服的地区,将会由犹大人民光复。最后,外约但的基列(从下加利利到亚嫩河 )会再次由便雅悯族裔掌管(在伯特利和耶路撒冷间的支派属地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20】「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在西法拉中被掳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
这里提到在迦南人可能是指以色列北国,当初被掳至底格拉斯河的流域,那些被掳的人也必归回。「众人」原为「军队」,那些人当然不再成为军队。他们归回之后,要取北部及西部外邦之地,直至腓尼基的撒拉法。西法拉可能是当时散居的犹大人聚集之处。也可能提出这个地名,表明在遥远的地方。犹大人无论漂泊到何处,决不会远到无法归回的地方。神还是能把他们带回来,再蒙受祂的恩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撒勒法”为推罗与西顿间的沿海地带,在巴勒斯坦的西北。“西法拉”或为小亚细亚的撒狄(在今土耳其 ),也可能是希腊的斯巴达。这一节的意思是说流亡在外南、北两国的以民都可回归巴勒斯坦,其疆土北起撒勒法,南达犹大的南端。
「在迦南人...... 众人」:或译作「流亡的以色列众人得迦南人地直到撒勒法」,许多学者认为这里是指流亡在外的北国以色列得回巴勒斯坦北部(「撒勒法」位于推罗与西顿间的海岸地区 )。
下半节指南国被掳的人得回巴勒斯坦南部。
「西法拉」:大概是小亚细亚的撒狄。
撒勒法 腓尼基的沿海城市(见王上179 )。在西顿南约8英里,推罗北约14英里。
西法拉 该地名仅在此提到,位置不明。它是耶路撒冷难民的居住地。有人认为它是指小亚细亚的撒狄,或玛代西南部的一个地方。
●「迦南人」:可能指腓尼基人(推罗、西顿人 )。
●「撒勒法」:位于以色列北端、推罗与西顿中间的一个地中海沿岸城市。
●「西法拉」:应该是小亚细亚的「撒狄」。
●「南地」:在犹大国的南部,是一片既干又热的地区。
【俄20撒勒法】
撒勒法位于腓尼基的推罗、西顿间滨海公路上,是预期中以色列恢复后的北部边界。它是一个专门处理紫色染料的商业中心,见于主前十三世纪埃及文献中,并列为主前七○一年降服于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城市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20西法拉】
【俄21】「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确实的位置,从西班牙到赫丝佩拉地(Hesperides 位于希腊 ),到西米迪亚(western Media 位于今伊朗西北 )都有可能。这些指证是根据地名和新亚述时期的原文线索。
不过西法拉最有可能的地点是小亚细亚西部的萨尔迪(Sardis )。这是波斯时期里底亚人的首都,而另一份该地发现的双语碑文,以亚兰文记载该城的名字,和希伯来文的俄巴底亚有着相同的子音。这对耶路撒冷被掳之民来说,是遥远的旅途。不过文献中暗示,即使再遥远,也会回去重新据有那块土地的一部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拯救者是多数,大概是指那些余民,他们是从被掳之地归回,一同与耶路撒冷的居民,来赶出以东人。拯救者可能指这些争战的人,他们是从事圣战的,必可取胜,使以色列人得着拯救。拯救者也是申冤者,为孤儿寡妇及一切受欺压无助者申冤,这样公义才可伸张。
锡安山是与耶和华的地土有关,因为锡安山是敬拜的所在,民族生命就系在这里。在锡安山有耶和华的居所,所以耶和华在那里作王,有祂的宝座,是建立公平的地方,祂的审判设在该处,锡安山审判万国,也包括以扫山。
当耶和华除去一切的罪恶,祂就发挥独一的权能。神的国度必可实现,人类历史终局就来到了。耶和华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一》
〔暂编注解〕“拯救者”原文为多数,指神将兴起人来拯救以民。这里可以隐约看见那位最伟大的拯救者基督,祂要施行审判,包括以东和万国(15节 )。而“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拯救者”。可能是在千禧年国度里协助统治的审判者。
「拯救者」:原文作复数,神兴起他们(如旧约的「士师」 ),拯救以色列和审判以东,以建立神的国度。
拯救者 俄巴底亚用胜利的语气结束他的预言,保证锡安将完全得到救赎。这里把锡安山与以扫山,上帝的圣山与人类骄傲的山进行对照。“拯救者”可能指20节所提到来自被虏之地帮助耶路撒冷对付敌人的人。七十士译本译为:“得救的人从锡安山出来,对以扫山实施复仇。”
归耶和华了 这是俄巴底亚预言信息的高潮,也是人类历史记录的高潮。伟大宣告的日子快要到来:“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祂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 )。
●「国度」:「王权」、「王位」。
●此处除了「撒勒法」之外,其余的地区都确定在马加比王朝强盛时归入以色列的疆界中。
◎以色列人将要取得原有的产业,并要向外扩张。上帝要重新在耶路撒冷掌王权。这时耶路撒冷刚刚陷落,先知的预言让那些无力对仇敌报仇以追求公义,又没有复兴希望的犹太人来说,应该是带来相当大的安慰。
【俄21必有极救者上到锡安山,这究竟是谁?】
答:先知俄巴底亚,在本书最后的一节曾经说到:「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他将本书的主题,集中在这两个美好而肯定的命题中。首先提到拯救者,在古时先知们的心目中,乃指神为王为救赎主的,要降临锡安山,,,。但神在地上亦曾兴起一些人为拯救者,例如士师,、扫罗、大卫,等。这里告诉我们,确切肯定有拯救者向以东(即以扫 )人执行审判(参俄9-18 。拯救者的大本营就是在耶路撒冷。对犹大人而言,神是他们的拯救者;对以东人而言,神是报应他们的执行者。最后一句:「国度就归耶和华了」。神的选民以色列人,始终相信耶和华神为他们的统治者,时刻等待这位最高的万王之王拯救者来到。就先知们的豫言启示而言,,,,这个国度、这位王--救赎主,皆要在我主耶稣基督的国里,基督为王的身上完全应验了,。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思想问题】
1数算全章21节经文中有几个「耶和华」,并找出耶和华神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或提示?
2以东有什么优势(参3- 6-8 )?神要如何处置他们所拥有的这一切(参4-6- 8-9- 17 )?
315节说:「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试在本章找出支持这原则的事例(10- 7- 13- 6- 12- 2- 14- 7与9-13- 15 )。这原则对你有何提醒?
4试用多个四字词语总结以东所犯的过错(10-14 )。这些罪可分为两类:a作不当作的事;b不作当作的事。反省你在生活上有否犯了这两类的罪?
5这章圣经所传达的资讯对这时代有何适切性。
──《串珠圣经注释》
【俄1父亲怎样,儿子也怎样】我们的行为或举止,不是别人的好榜样,便是绊脚石。若不向人传扬福音,吸引他们对福音有兴趣;就是得罪他们,使我们轻视我们宝贵的福音。以扫属肉体的生活,不重视神,在后裔中留下坏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灵性生活不冷不热,便会拦阻别人来相信耶稣。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住在山上的家庭,当冬天严寒下雪的时候,做父亲的要越过被雪遮盖的高山去探候亲友。父亲因为儿子年纪小,不带儿子同行,就独自动身出去。但走不远的时候,竟然听见面有声音走近,原来他的儿子也跟着来。儿子说:「爸爸请你走慢一点,我会尽量跟随你的脚踪走,无论你往哪里去,我也可以放胆去。」
我们的行为圣洁光明吗?如果在我们走的属灵路上,有刚信主的基督徒,看我们的生活效法我们的榜样,他们能否这样对我们说?「看你们的生活,你们无论往哪里去,我知道可以放胆跟着你们去。」愿主帮助我们应该以以扫为鉴戒,要效法忠心仆人俄巴底亚。在我们的时代环境中,作敬拜事奉耶和华的仆人。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1神的恩典】
我们的神为自己儿女定了的计划、安慰和引导。使我们发现祂为我们生命所预备的,那个完全而不能落空的计划在这里默示很重要,它带着耶和华的权柄和生命,是很有能力的,表明神的话该句句都可靠。
我有一位作牧师的好朋友,他读大学时念地理学;他已经是基督徒,故常为自己的前途祈祷,主为他生命定下旨意。经过祷告和考虑后,他盼望毕业后能做一个教师;因为他喜欢青年人,盼望除了教学外,可以使学生认识主耶稣。但经过考试后,他的成绩不大理想,不适合作教师;但他不灰心,用祷告将自己的前途,再一次交给神,求祂带领。结果蒙主引导,全时间奉献,读神学的时候,每一科目都没问题,这不是说神学比地理学容易。而乃是说明如果你读神学,甚么科目和课程,都不能拦阻神的计划来实行祂的旨意?祂的恩典每一天每一步都够你用。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1随着祂的引导和感动】
主在我们的时代中派仆人出去,带着祂的消息,到祂为他们拣选的地方去;做祂为他们预备的工作,一直到他们完成了祂的大使命。
有一次兄弟返英国述职的时候,有信徒向我提及他的牧师是十分爱人灵魂的牧者。这位牧师无论在甚么时候,一有主的感动和引导,马上就出去探访传福音。有一天晚上九点钟,这位牧师心里有些感动,要马上外出去探访一对认识的夫妇,丈夫尚未信主,太太是他教会的会友,到达他们的家庭时;那位太太便接待他,因为她的丈夫尚未回家。他是一个水手,有时候要出海,于是牧师便回家了,因为明天还要去探访。当晚十点钟,那一个感动又回来了,他于是第二次到那对夫妇的家,但是丈夫还未回来!牧师回家后,就跪下祈祷,免得听错主的感动。到十一点钟时,第三次的感动又要他到那对夫妇的家,这时妇人的丈夫刚好回来了,牧师只讲了几句话,关于圣经和祈祷的,那位水手便回答说:「我预备好了,现在接受耶稣做我的救主。」这位牧师因为承认耶和华在差派事工的主权;主吩咐他,他就去了,所以他能被神使用。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4祂的无所不在】
耶和华,能够加添我们的力量,解决我们的问题、引导我们的路途,使用我们的见证。有一位无神论者,遇见一位信主的小孩子。这位无神论者,甚么宗教信仰也不赞成,不承认神的存在。他对小孩子说:「如果你能告诉我神在哪里,我就给你一粒糖。」小孩子回答:「我的神伟大无比,祂创造天地,祂也充满这个宇宙;如果你能告诉我,甚么地方没有神的,我就给你两粒糖。」这小孩子的信仰,又坚定又准确。基督徒相信神是无所不在的,也可以向海外的朋友作见证,寄信的时候,附上福音单张;我们相信神怎样在这里向我们说话,也可以在那里向他们说话。因为本地海外,白昼黑夜,对神来说都是一样,都在祂能感动人的范围内。
在英国有一位爱主的姊妹,她丈夫年青时,在非洲工作和居住,离英国很远。当他读到浪子故事的比喻时,便受到圣灵的感动信主;因为他的妻子寄给他福音单张,亦多为他祈祷。让我从自己的经验上来举例,有一天当我从乡村一间教会讲完道后,遇见一位年青的农夫;我与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自己虽是基督徒,但不会祈祷。我问他:「你的祷告有困难,你清楚耶稣是你的救主吗?」他说自己不清楚,那天晚上我不能多谈,因为若赶不上尾班巴士,便要在当地住宿,我请他留下姓名地址,回家给他写信。第二天我便写信给他,向他介绍福音,也写出他能接受耶稣的一篇祷文;信写好后,便多为他祷告。结果下一次到他的教会讲道,他在教会门等候?我,满脸光辉地说:「读完你那封信,我便使用你写给我的祷文,来接受耶稣作我个人的救主。现在不单祷告没有问题,我也很喜欢作见证,下次你到其他教会讲道的时候,我也想与你同行,见证主怎样救赎了我。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4祂的无所不能】
在布道的工作上,人的心好像以东人,所住的山寨像彼特拉一样;很刚硬,一点也不易为耶稣得着。但是我们的神有能力和方法,使用我们的祷告和见证,攻破坚固的营垒,使罪人向耶稣归降顺服祂,一生作耶稣的仆人。
有一位反对福音的无神论者,他的态度很像俄巴底亚时代的以东人,住在自己骄傲的高山。有一天他参加一次布道会,目的不是听福音;乃是找机会与讲员辩论。散会时向讲员说:「现在我向你挑战,你今天所讲的,我认为没有理由,故让我们公开讨论,让这些人看清楚,信耶稣的人有用与否?」讲员便接纳他的挑战,便宣布自己的信仰,先读:「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那人便笑起来,我不相信圣经的话,你的学问有限,因为你没有为你的信仰提出证据,讲师便说:「人的话很有限,所以我便提出神的话。」无神论者不满意他的答案,便走了。他不知不觉将那节圣经背熟了。他离开后,讲员便与弟兄姊妹为这位无神论者失丧的灵魂祈祷。结果当无神论者步行回乡下的时候,月亮发出亮光;路的两旁都有水池,水池里有很多青蛙,青很喜欢月亮,因此声音很大。当他回家时,没有忘记自己所背诵的经文,青蛙的声音好像说成「审判」两个字,无神论者走一步,青蛙便说:「审判,审判」。这人一到家,便跪下接受耶稣做个人的救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愿一切荣耀归给这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4从星宿之间拉下你来】
几年前,美国太空总署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到外层空间;这枚人造卫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里面放置了许多的实验器材,所以它就被称作「太空实验室」。这枚「太空实验室」在太空之外不知绕了多少圈,一天忽然传来它即将掉落的消息,因为它在轨道上快要稳不住了。那时人们非常地紧张,大家都想知道它大概会掉落在甚么地方,因为它虽然不大,但掉下来仍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最后在众所注目之下,它终于掉到了澳洲。似乎是神算好了,因着祂满有怜悯,乃选择澳洲附近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作为「太空实验室」掉落的地点,避免了因碎片降落所可能带来的重大伤害。「太空实验室」掉下来的时间,正好是人类登陆月球十年以后。
当人类一登陆月球,科技发展和人类历史均同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于是,人心的骄傲就逐渐表露出来,更以为人定胜天;结果正当人们志得意满的时候,「太空实验室」恰如其时地掉了下来。这正好应验俄巴底亚第四节所说的话。后来,澳洲有一位「时代周刊」的读者写信给总编辑,他说:「感谢神!幸亏月亮是我们的神把它放在地球轨道上的,如果是美国太空总署把它放在地球轨道上,那就糟了。
」── 陈希曾《见证的失落与回归──俄巴底亚书一剪影》
【俄5思念天上的事】
贼在我们想不到的时候,挖窟窿来偷,虽然剩下葡萄,贼把不方便带走的东西剩下。但如果我们所宝贵的,全部或部份是在地上的,我们便很可怜和伤心,像那些以东人一样。
有一位小女孩,很可爱,上主日学的时候,听见这个贼和财宝的比喻;听见后,就将耶稣的结论背熟,做她那天的金句。小妹妹回家后,也背诵给她妈妈听。那天晚上,小妹妹睡觉的时候,她发梦,梦见自己在街上漫步,很奇怪!无论她往哪里,都看见人的心挂在外面。她经过一间单车店,看见一个个的心挂起来,她想这些人很喜欢去旅游。小妹妹向前走,有一间店里面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挂起来的心很多,小妹妹就说:「这是最喜欢吃东西的人。」她多走前几步,第三间店有许多小孩子的玩具,小妹妹停步看看那些玩具,那些在玩具店挂起来的心是最多的。小妹妹说:「喜欢做工读书的,都不多,但喜欢玩乐的,十分多。」她就继续往前行,路的两旁再没有店铺了,她就举头看;奇怪上面也有人的心挂起来,但是不很多,小妹妹就记在主日学所念的金句:「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她对自己说:「我的心尚未挂起来,但主耶稣这样爱我,我知道要怎样去爱祂,以祂为我的至宝;我的心要永远挂在天上,多多思念我的救主,一生热心跟随祂。」小妹妹立定主意后,她就睡醒了。这件事提醒我们,在我们生活中;天天把心挂在天上,这样永远不怕贼的来临和贼的偷窃了。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5~6盗贼的来临】
施行审判的耶稣基督,几时临到我们中间,真好像夜间来的贼一样;在我们想不到,更加是我们绝不能知道。他们好像几百年,一位住在德国的贵族妇人,她像俄巴底亚时代的以东人一样,心里骄傲,对宗教信仰没有兴趣。有一天她说:「我是自由思想家,不相信神的存在,更不相信将来的审判。但如果有一位神存在的话,我现在向祂挑战,我现在向祂夸口;我死的时候,要埋葬在一个特别的坟墓里,这个坟墓要用铁和水泥做的,是特别坚固。我相信神永远也无法打开这个坟墓,叫我站在祂面前,受祂甚么的审判。」几十年后,贵妇死去了,按照她的计划,被埋葬在这个特别坚固的坟墓里。神好像不接受她的挑战,很多年过去,坟墓还很平安,想不到有一天,附近有一棵树,丢下一些种子,落在坟墓细小的裂缝中,在那里扎根,那些根便把贵妇的坟墓张开,再过几十年,从这个坟里长出来的,有一棵很大很美的树;它提醒所有经过的人,神所预言的应许必定成就。要打开贵妇人的坟墓,神不需要原子弹的爆炸力,一粒小小的种子便够了。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有一间学校的校长,为了要学生保持书桌清洁与整齐,就举办了一个整洁比赛。但不公布检查清洁的日期,也不让任何人知道;校长便作突击的检查清洁的书桌,整洁的学生便可以得到他的奖品。这比赛消息报告后,有一个学生对他的同学说:「我真盼望能够得到这份奖品,我必须收拾好我的东西;每星期一次把书桌弄得很清洁整齐,这样来作好准备。」他的同学回答说:「校长是在我们想不到,不能知道的时候,进来检查我们的书桌,你每星期只有一次清洁,够不够呢?如果校长在你五六天内没有收拾的时间进来检查,你就难以得到奖品了。」那学生回答说:「你说的实在不错,每星期一次是不够的,那么我每天收拾一次就好了。」那同学又说:「一天一次够吗?如果你早上收拾,以后将笔记簿堆上来,下午校长走进来,那你怎么办?」那同学思想考虑同学的话,便笑起来说:「我看只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天到晚保持整齐清洁;免得我的校长,在我想不到的时候走进来。如果我没有儆醒,他一进来便知道,我是一个没有追求清洁整齐的人。」各位弟兄姊妹!我们等候主的再来,岂不也像那学生吗?何等需要追求圣洁的生活,讨主的喜悦,等候祂再来呀。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10】「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
弟兄同根而生,有生命的关连。但不少时候,为了彼此嫉忌,利害冲突,有萁豆相煎的不幸事件发生。
“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圣经中最早提到的两双兄弟,也是最有名的两双兄弟。他们的有名,却是因为兄弟间的关系有问题:一是哥哥该隐杀了弟弟亚伯,是离开伊甸园后的首宗凶杀案;一是双生子的长子以扫,与弟弟雅各结了怨隙,想要杀他,迫使雅各离家逃亡多年,后来真诚的和好了,。不过,还照神的定旨,“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
以扫的后裔以东人,果然服事雅各的后裔以色列;也照他们父亲的祝福,到强盛的时候得了独立,从“颈项上挣开他的轭”。但神吩咐以色列人:“不可憎恶以东人,因为他是你的弟兄”。他们的后代,结邻而居,相处却不融洽;既缺乏兄弟之邦的相爱,遇到患难,也没有守望相助。到犹大国违背神犯罪的时候,神藉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惩罚他们,耶路撒冷被毁灭,犹大亡国。以东人可能没有参加随从巴比伦征伐约雅敬的联军,但显然没有救援犹大。到犹大灭亡了,以东却幸灾乐祸,并乘厄得利。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羞愧必遮盖你,你也必永远断绝。当外人掳掠雅各的财物,外邦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与他们同伙。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俄10-12 )
兄弟同一生命血源,不论性向有多大差别,意见有甚么不同,利害有时也会冲突,但总不是敌人。以东违背了这基本原则,失去了立场;不但雅各遭难,他袖手旁观,而且竟然因而欢乐,他也来伸手抢夺财物。显然是因为他早就存心嫉妒,看见兄弟比自己好,心中不平;宁愿反帮外人,不怜悯软弱的难民,把他们交给仇敌。这样的恶念,产生了恶行,如同该隐被那恶者使用,对待亚伯;归根结柢,是要来敌对神,破坏神的计划,必然要受审判。
我们在主里面,同属一个身体,又互相为肢体。记得:不要多看彼此间的不同,要看相同的地方,坚定站在一起,面对共同的敌人,成就神的旨意。这才是神所喜悦的。── 于中旻《俄巴底亚书一笺记》
【俄10我们应当彼此饶恕】
【俄15审判的基础】以东人的祖宗以扫,一个属血气的人有一个优点,就是心里宽大饶恕他弟弟雅各。雅各两次欺骗他的哥哥以扫,以扫却没有趁机向他报仇,没有用四百人来杀害雅各家。可惜在后来历史上,以扫的子孙以东人,不效法他们祖宗以扫的榜样;反而心怀仇恨,与犹大的敌人作朋友。基督徒中间会因面子和一些小事,多日不说话,也不尊重别人的意见,不愿彼此谦让和饶恕?因为两个人的不和,便破坏全教会的相亲相爱,使主的身体纷争结党,好像哥林多教会一样。
有一天有两个农夫谈话,一个说:「你用马耕田,实在太辛苦了,你要用力拉缰绳,很快你便疲倦了。让我教你一个好方法,你该训练你的马,好好听从你的话;命令牠顺从你的指挥,向左向右,你的工作就容易的多了。」想不到另一个农夫回答他的朋友说:「你的意思很好,但你知道我实在不愿意和这匹马说话。因在七年以前,牠踢了我一脚,这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也不原谅牠!因为这匹马不应该踢我。」弟兄姊妹!那个农夫不是很可怜吗?因为不能忘记畜牲七年以前向他所踢了一脚的事。那匹马只做错一次,他就为这件事害了自己七年,到底受损害的不是那匹马,而是自己。如果基督徒像那位农夫,心存错误的态度;为七年、六年或两年前发生的事,而不饶恕人;其实不是害了别人,而是害了自己。因为基督徒不肯饶恕别人,就是轻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主耶稣受苦,也为那些钉祂的人代祷。耶和华的责备,命我们应当彼此饶恕。──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俄12~14乐观和得胜的生活】先知俄巴底亚非常乐观,认为主的选民经过苦难和痛苦之后;必定从苦难中平安出来,又在耶和华赐福之下蒙恩。国家政治和属灵方面,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所以在患难和痛苦中所保持的,是乐观和得胜的生活。我们八十年代的基督徒要养成这个习惯,无论如何受苦,所需要的,就是先知的信心和得胜的态度。
有一天内子在他的宣教中,遇见一个信心得胜的家庭;他们为福音缘故,人逼迫,住在公共厕所内几个月。他们的儿子也被强逼跪在碎玻璃上几小时,一直到他的膝盖流血痛苦;但是他们不畏环境的压力和威胁,不埋怨主,也不否认主。愿主帮助我们,在试探引诱中,在前途不明之中,效法他们的榜样;在信心和乐观中,作俄巴底亚的属灵后裔。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15胜利属于主】「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神这个原则,是那些行公义的人必定会赞成的,不能不说应该是这样。听说有一个家庭,作丈夫的对妻子及儿子缺少关心和责任,因酗酒缘故,天天到酒吧浪费公钱。有一天晚上,他睡觉时发梦,梦见有三只猫;第一只很肥,第二只很瘦,第三只瞎眼。很奇怪他第二天向家人提及自己所做的梦,想不到那位小儿子说:「我真盼望为你解梦,你所梦见的三只猫都有特别的意思。肥猫代表酒巴老板,你天天喝他的酒,他便赚很多的钱。瘦猫是妈妈,因你浪费了很多钱,妈妈便没有好吃好穿的。爸爸瞎眼的猫是你,你看不见自己的行为对儿女有害处,怎样叫别人吃亏。」我们怎样对待别人,自己也要怎样被对待。
──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一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
俄巴底亚是旧约先知书中最短的一本,因为它仅有二十一节。它也是旧约先知书最先写作的一本,此外,俄巴底亚是第一位提到「主的日子」
(十五节 )和「祂所要建立的国度」的先知。我们若想了解主荣耀再临之前现世的景象和「时代的征兆」,就必须研读这本先知书,他在第十五节还特别提到上帝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故我们的报应近了!
任何熟悉圣经的人都知道在这原子时代的前面有一些黑暗困苦的日子。万国在纠纷不安之中,有史以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每个国家都以备战为先。大自然的祸患,诸如洪水、飓风、饥荒、瘟疫时常出现在报纸第一版的头题。残杀和暴行更是无日无之。俄巴底亚虽然也提到这些事,但他也带给我们一个盼望,他在黑暗中发出希望的呼声。主不久就要回来,上到锡安山审判。这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国度就归上帝了!(二十一节 )不论世界多么黑暗,上帝仍然坐在祂的宝座上。说,「统治世界的大权现在已经属于我们的主和他所立的弥赛亚了,他要掌权,永世无穷!」
对基督徒言,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赞美主,当基督再临的时候,是没有黑暗的。
—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俄17】
【书中的基督】「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
以东长期侵略及扰乱雅各家,确使人们不能平安地承受产业。每逢收获的时候,敌人就立即来抢夺他们劳苦的成果。但是以东的霸权一定会了结的,于是晴空无云,再没有拦阻使他们不能快乐了。
人们不能承受产业,有许多原有。有的将家具财物收藏起来,经久完全忽略。有的画放在画架上不去碰它们。有的在他们拥有的土地从不开采煤铁的矿藏,有的从来不下享受他们朋友的友情。有的就不肯取发掘支取丰富的资源。
神的儿女中有许多就是这样。父神已将一切的丰富在基督里蕴藏,祂赐下一切有关生命与敬虔的事,也给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所有属灵的福分,在我们救主,有智慧的宝藏,也有圣洁得胜的努力,仁爱与忍耐的恩典,神的代理商给我们带来火炼的精金、白衣与眼药。但是我们没有承受产业,也不好好利用无穷的宝藏;其实只要我们有少许的信心,随时都可以支取;我们好似制造的厂家不肯用动力,家庭不愿转动电器的开关。
──迈尔《珍贵的片刻》
俄巴底亚书一的基督是列国的审判者(15-16 );以色列的拯救者(17-20 );国度的统治者(21 )。
── 于中旻《俄巴底亚书一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