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懒惰人哪,
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
就可得智慧。’
‘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
当人起来攻击我们,向我们发怒的时候,
就把我们活活的吞了……。’
‘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16-17节 )
因此连以赛亚在内,第八世纪的先知对道德的要求不像是一个新现象,但强调它们却是新颖的。先知猛烈指斥的是崇拜与生活、主日与一周中的其余各日的分别,而不仅是我们在主日作甚么。先知多姿多采的语言是直接出自圣殿的用语,列举重要的献祭类别:团体的献祭(11节上 ),燔祭(11节中 ),素祭(13节上 )与烧香(13节 ),这些都在利未记的前几章中提及。经文特别提出了脂油与血(11节 ),以及不同的节期,由每周的安息日到古时以色列人每月、每年所举行的大会(13、14节 )。先知以极富创意的锐利目光,一下子就指出这些祭祀语言的要害:‘憎恶’(13节 )一词是专门用来形容异教的敬拜风俗,是以色列律法中严严禁止的,,。在此处却是直率地用在耶路撒冷殿的经常敬拜上。在献祭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血,,神竟然拒绝了,因为这些血是混合了无辜者的血(15-17节 )。当先知在本书后来攻击以东时(三十四与六十三章 ),便又再次提及这些血债与暴行的死亡。这些向神大伸祷告的手,好像所罗门在献殿时那檥,但这些手却是沾满了血腥,象征者压迫与暴力。也许本段经文更重要的意义是,它运用了许多洗濯与洁净的礼仪,并且加上了道德的意义,而不单是一般礼仪的含义。正如圣洁的含义是心中的清洁。‘你们要洗濯,自洁’(16节 ),这不是为了圣殿中一些敬拜礼仪的准备,而是为了达到宗教上的道德要求,我们可以再用诗五十一篇作比较:‘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
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
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正直人必在世上居住,
完全人必在地上存留,
惟有恶人必然剪除,
奸诈的必然拔出。’
‘诸天哪,自上而滴,
穹苍降下公义,地面开裂,
产出救思,使公义一同发生。’,
Ⅰ君王之书(一~三十七)
A以赛亚工作的舞台背景:作者序(一~五) 我们手中的以赛亚书,第一至五章成为单独的一段,彷佛是以赛亚所收集之预言的「序」。这样分析的理由有四。(1) 第六章明确的日期,与至未注明日期的神谕形成对比。这些神谕一定与某些事件有关,可是以赛亚认为不需要加以说明。(2) 我们的「第六章」,即先知的蒙召,很适合作本书的第一章,紧接在「作者序」之后(参:;;不过,阿摩司的呼召直到才说明,可见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3) 除了的说明中提到非利士人之外,本段完全没有提到其他国家,甚至连那可怕的征服者也未指明是何国;由此可见,这几章所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真理,要为本书的「主要」内容铺设舞台背景。(4) 第一至五章的结构紧密,资讯具渐进性。突兀的标题,显示是新的开始与两段相似,构成一个括弧(inclusio,参第9页),使其成为单独的一段。如此,就被隔开,成为序言篇中的另外两段。 由此观之,本篇「序」可以摘要如下。首先是标题。接着,是对上主的儿女严厉的责备,说他们:悖逆(2节)、败坏(4节)、受责打(5~6节)、遭损坏(7~8节)、宗教不蒙悦纳(10~15节)、彻底堕落(21~23节)。不过,这并不是全部的状况:因为上主还没有丢弃祂的子民(9节),未来也不会丢弃他们(25~28节)。尽管如此,这篇序开头的宣告无异一针见血:「你们不符合当有的样式」。 至的开始,是一个奇妙的异象,论到锡安当有的样式:它应当是全世界集会的中心,是全球真理与和平之城。但是,当然,在先知的眼中,它并非如此。上主的子民非但没有让世界向自己看齐,反倒效法世界,结果必将与世界一起受到神最后的审判;而目前,这个国家随时有可能倾覆。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的状况,因为耶路撒冷的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锡安女子的动作和态度,而有一天上主将加以洁净,并引进祂的新创造。不幸的是,指控的声音此处仍然持续:「你们不符合当有的样式」。 可以区分为寓言(1~7节)、应用(8~12、18~23节)和结果(13~17、24~30节),其中有六个「祸哉」,高声宣明上主的葡萄园所结的苦果(2、4、7节)。上主曾经努力在祂的葡萄园中耕耘,再没有什么还可以作的(4节)。以赛亚用这个令人心悸的真理,作这篇序的退出;他的预言就是依据这个结论而来。请注意,第五章是以诗歌开始(1节),而以黑暗告终(30节),在这两点之间,一点盼望的资讯也没有(不像。因为,倘若该作的都已经作了,神还能再作什么呢?所以,第五章的主题乃是:「你们不符合当有的样式,因为你们的产业是神全备恩典的作为,而你们却已经将其浪费殆尽。」由第五章看,最后只剩下黑暗。上主的子民即将大祸临头了。 i. 标题 这里提到的王,参导论:历史与信心。异象……见(希伯来: ḥzôn ... ḥa ̄zâ ;和合:默示):这两个字可以指「异象的经验」,,但较常见的意思,是对上主透过特殊启示而给先知的真理,有高度的「领悟」(如:;;。因此,以赛亚文学是「对神启示给以赛亚之真理的领悟」。 ii. 全盘的失败 以赛亚在设置事奉的舞台时,选用了最明显的素材即使百姓不接受他的诊断,也无法批驳他所陈述的事实!就整个国家而言(2~9节),外国的侵略(7~8节)留下片片荒土,这个「政权独立之国」好像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人。就宗教而言(10~20节),礼仪的虔诚无懈可击祭物丰富(11节)、圣殿人数众多(12节)、月朔和安息日皆遵守(13~14节)、祷告不缺乏(15节),但这一切却达不到神那里,也无力矫正国家的状况。就社会而言(21~26节),城市生活败坏而危险(21节),领袖腐化又自利(23a~d节),有需要者无人照顾(23ef节)。 以赛亚将当代的情形作这样三部分的分析,好像正站在法庭中;2ab是传唤证人,2c至23节是列出控诉,24至30节是宣告判决。在可见的事实背后,以赛亚辨视出隐藏的原因:对上主的悖逆(2d节)是全国遭难(5节)的原因;个人的罪孽污损了宗教礼仪(15节);社会的败坏是因为弃绝了神所启示公平与公义的标准(21节)。这一切甚至可以与所多玛相比(9~10节),足以招徕神的责罚(5、20、24、28、29~31节),但是正如以赛亚一贯的表达法还有一件想不到的事:盼望是肯定的。上主并没有离弃他的百姓(9节);祂的惩治亦是要炼净与复兴(25~26节),而他们所丢弃的公平和公义(21节),在神救赎的工作中将会恢复(27节)。 a. 国家的情形 2a.以赛亚没有解释为什么呼唤天和地来听。他对被告所讲的话与此相仿(10节),可见受造物是被传唤至法庭,作为地上所发生之事的永久见证,以确认神的控告完全真实。不过,这也可能只是要肯定召开庭讯者的尊贵地位(参:;,以及此一场面的庄严可畏。 2b.然而,受造万物必须注意的原因,更加令人生畏:因为上主已经亲自说话。这一位乃是所有受造物都要听从的;祂的子民必须向祂交帐;而透过独特又奇妙的启示与灵感,先知的话正是上主所说的话。 3.以色列(我们)的罪完全违反自然。请看野兽直觉的反应!我们悖逆之处乃是心思(认识……留意),而心思正是灵性的焦点(参:、104、130;;;、20~22)。虽然认识可有引伸的含义,包括个人的亲密关系;和合:同房)和生活方式,不过这里是指其基本的含义,就是认识真理。 4.四个名词都是特权:独特的国家(和合:国民)、蒙赎的百姓、「种子」或种类用这字指亚伯拉罕的后裔),和儿女(或上主的「众子」)。四个形容词描写出理想的失丧:犯罪的,来自分词「犯罪中」,或未射中神的靶;担着(可能是「重负」,暗示背负他们的上主觉得很沉重;;罪孽,即「邪恶」的( ʾa ̄wôn ),指性格和本性变坏的罪;行恶的,亦即这批被拣选的种类已经变成定意行恶的人;最后,败坏的,「行为败坏」,希伯来文为 s ̌a ̄hat ,破坏,毁坏。他们已经离弃……藐视……转背:灵性堕落的基本情形,就是持续拒绝上主。或许更好的译法为,「他们把自己回转成外邦人」,亦即回复到他们没有被救赎之前的情形。以色列的圣者,见导论。他们最高的特权就是认识神圣洁的本性,如今这却成了衡量他们堕落程度的基准点。 5~8.这几节最重要的,并非究竟它是指历史上那几次的入侵。可能的几次,是主前约七三五年亚兰与以法莲的联军;代下二十八;参导论:不信的王,及本的注释〕,或是主前七○一年亚述的侵略(三十六至三十七章;代下三十二;参导论:三个危机:信实的上主;书版第21页)。重要的乃是,以赛亚认为历史是神施展道德审判的舞台。敌人的劫掠(7~8节)使全国伤痕累累(5~6节),从头(头顶)到脚(脚掌),由内(全心)到外(头顶……脚掌),无药可救(没有缠裹……滋润);这乃是神的管教,而如果他们继续悖逆,灾祸还会不断。他们的经济尚称小康,政策也很圆滑,可是土地已经荒废(5~7节),内部脆弱(8bc节),外受威胁(8d节)。全国蒙福的关键是公义,亦即行神看为义的事,但在这方面,先知的记录却是惨不忍睹的失败。 9.然而对上主的子民而言,另外还有一个要素想不到的盼望。按行为看是一回事,按怜悯看又是另一回事。从应得的报应来说,上主并不需要向所多玛抱歉,而祂向耶路撒冷施审判也不为过!但祂是全能的上主,直译为「万众之雅巍」(the LORD of [who is] hosts;和合:万军之耶和华),复数表示,在祂里面拥有一切的可能性与能力,祂本身也就是一切的可能性与能力。那位行审判的上主(2节),也是永施保守的主(9节)。由于上主的爱,我们没有消灭;因为祂的怜悯,我们不至断绝。以赛亚就此完美的退出了本段。 b. 宗教的情形 接着,以赛亚便转向这个国家宗教的光景。把这个题目放在国家的命运(2~9节)和社会状况(21~23节)之间,意义重大。每个国家问题的核心,都在于百姓和神之间的关系。此关系若未拨正,别处便不可能上轨道。宗教决定了一切。 但是,这些百姓似乎非常看重宗教:他们花时间守月朔、安息日等规矩(13节);祭物和献礼亦所费不赀(11节)。他们为神作了这么多,难道不会质疑为何神似乎没有为他们作什么?而问题正出在这里:他们的宗教是「我们为神作」,而不是「我们当怎样进入祂所赐的恩典中」。 这几节曾经成为辩论的焦点。有人说,上主在11节否定了献祭的意义,在12节否定了这些是祂所命定的,在13节下令终止这一切。根据这个看法,以赛亚的呼召是:「只要道德,无需宗教」,维持与神同行的守则即可,不必恪遵典礼仪式。30但这种观点是否为正确的解释,十分可疑。难道以赛亚的革命意味强到会否定自己成长传统(他视此传统源于摩西)的地步?要作这样的结论,需要更多的证据,不能单因此处简短的一段话「这样说」,就贸然定论!何况,假如这一段是否定圣殿礼仪,就等于也否定安息日(13节)和祈祷(15节)!其实,以赛亚是要我们回想,在摩西的系统里,救赎的恩典,、律法的恩赐(出二十),和宗教仪式的规定(出二十五~利二十七)乃是一个整体,三者依序而来。律法的赐下,是要让已经蒙羔羊之血救赎的人知道,他们的救赎主希望他们怎样生活。献祭是为了要弥补顺服的不完全(参:。可是以赛亚环顾四围,看见百姓多讲究仪式,却有亏道德。他们对德性的漠视,与所多玛不相上下(10节);他们的供物是虚浮的(13节;直译:空无的礼物),因为上主不能容忍恶行与拘泥的礼仪并存。他们祷告时举起的手,沾染了杀人的血(15节)。以赛亚正如所有的先知一样,工作的范围完全在摩西启示的框架内,他在本段内的指控是:上主透过摩西所结合在一起的,就是恩典的途径(献祭)和顺服的生活,当代人却把它们拆散了。礼仪若徒具行动,却失去对救赎心存感恩、在顺服中发挥功效的本意,就毫无意义,是上主所憎恶的(13节)。 10.以赛亚和所有的先知一样,认定自己是上主的出口,是神话语的管道。训诲的意思是「教导」,灌输真理。当然,其中会有权威性的指示、命令和禁令;但是上主的训诲,最重要的乃是像慈爱的父亲对爱儿所给予的指导(参:。若不是因为神的怜悯,他们早就应当像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受到审判(9节),因为他们的行径与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败坏;但神却怜悯了他们。 11.仪式主义者误以为,一切都靠行礼如仪,所以作得愈多愈好。说是连续时态,「不断地说」,再三反复,要我们记牢。除了之外,只有以赛亚,,,,用这个动词形式来指神说的话。对上主而言,仪式算不得什么(11ab节)、不能增添什么(11cd节),也一无所成(11ef节)。不喜悦用同一样动词(「是上主的旨意」),讲到祂所悦纳的那有效祭物。 12.来朝见我(或「与我相聚」)也可以译为「见我的面」,看我们将希伯来经文的子音加上什么母音而定。这两个观念放在一起,表达出真敬拜的实质和奇妙(例参:。践踏:空有仪式的宗教,只是踩在石板地上吵闹的脚步声。 13~15.这里继续斥责。成为重担(14节;和合:担当):亦即仪式本身并非重担,因为这原来是上主所吩咐的。让祂不耐烦的,不是他们对神圣典礼的运用,而是对它的误用。甚至连祷告也是如此(15节),因为我们可以「主日祈祷(pray),却整周欺凌(prey)邻舍」。遮眼不看:与悦纳和祝福时用脸光照;刚好反向。祷告不蒙垂听的原因,是有罪未能悔改(手……满了血)。神不单眼睛不看,耳朵也封住,不听这种祷告:直译,「我根本不听」。 16~20.可是,要回到神面前仍然有路:他们可以采取行动(16~17节,共九项吩咐)、可以经历应许(18节)、可以得着祝福(19节),但也可以失去一切(20节)。16至17节的九项吩咐,可以分成三项一组。第一组,「你们要按照神所规定的洁净仪式,在祂面前洁净自己」,这将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直译:你们行为的恶)。这里提供的洁净,在神面前有功效。接下来的三项,是调整个人生活的吩咐;止住,坚决弃绝罪;学习,培养新的思想;寻求,设立不同的目标。公平( mis ̌paṯ ,来自√ s ̌a ̄p ̄aṯ ),「凭权威/司法判定何为正确」,是常用的字,表达上主所定为正的一切、神对祂百姓行为的旨意;这里正是此意(~4)。第三组的三项吩咐,呼吁进行社会改革:鼓励受欺压的,所译的是改过的希伯来经文,31直译为「改变/修正欺压者」。社会的变革,必须同时处理加害者(欺压者)和受苦者孤儿……寡妇。 在16节,上主呼吁祂的子民要实行祂的洁净谕令。在18节,他应许这样作必定有效。朱红是罪的颜色(参15节)。辩论(希伯来:√ ya ̄ḵah ,有时用来指庭上的辩论,如,:上主传祂的子民到祂的法庭,在那里,他们当然只能显为有罪。但同时,在那里他们才能听到赦免的话,因为神已指定了祭物,替他们而死。上主的赦免,正如祂所有的作为,完全符合祂的公平。请参阅的注释。雪……羊毛:两者自然都是白色,无需加染。因此,所应许的不单是洁净以往,更是圣洁的新性情。32 顺服是很严肃的事(19~20节)。它是「恩典的途径」,带出美物。他们必须「甘心顺服」(既甘心又听从),不只是徒具外表而已。16至18节的吩咐背后,是神严格的约束:顺服乃是神子民的头号美德,而不顺服则是他们最大的灾难。刀剑:历史上的武力乃是神所支配的,为要施行祂公平的责罚,的注释。亲口……:非常强调的说法,将以赛亚的话等同于神亲口之言。 c. 社会的情形和其后果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几节包含三个成分。(1) 21至26节自成一首诗,以忠信的城之思想为括弧。开始的字,可叹( ʾêḵê ,参:,和整个「韵律」,使它成为正式的哀歌。这首诗陈明了以赛亚所面对的社会状况(21~23节)、神以审判来回应(24节)和复兴(25~26节)。(2) 27~28节指出选择:悔改或灭亡。最后,(3) 29至31节扩大悔改之民的思想(27节),以及他们为过往的行为和苦果深感羞愧,又扩大(31节)对不悔改者的审判(28节):自满之人是自寻毁灭。如此,这原来各有特色的三段文字放在一起,便结合成一个新模式:21至23节继续自2至9节和10至20节所开始的探索,刻划出社会的情形;24至26节眺望未来审判或盼望的舞台;而27至28节和29至31节,则是对这两种远景的反思。 21.的城……妓女:以赛亚只在这里用到不贞洁的比喻。作为上主的妻子,却不忠信,是失败的根本,其他种种堕落,都循此而每下愈况。以赛亚首先提到道德理想公平、公义的破坏。公义根源于神的圣洁,是以完善的原则将圣洁表达出来,而公平则是以完美的规定将公义表达出来。其次,他注意到伦理关系的破坏:凶手。一旦不再向上主委身,违背了律法的「第一条」(奸淫),必然接着会违反第二条(杀人)。灵里若不立稳,社会价值观就不能建立,也无法维持。 22~23.图喻(22节)之后便是讲述实情(23节)。银子变为渣滓,乃是全然衰退;而酒一旦搀了水,所有的成分都被稀释了。换言之,罪一旦败坏了性情,没有一部分能免受污染。从官长可以透视社会:就神来说,他们居心悖逆(参2节),与盗贼为伍,破坏祂的律法;他们滥用职权以图私利,收受贿赂和赃私,毫不关心别人。 24.官长是如此,但那位真正的主宰主……全能的……大能者的想法又如何呢?祂是主(希伯来: ha ̄ʾaa ̄ḏôn ),满有能力,全能的上主(参9节),是祂子民的绝对主宰,以色列的大能者( ʾaḇîr yiśra ̄ʾe ̄l ,,也相同;参:;。可怕的是,这巨大的能力现在矛头指向了公平的报应。上主子民的罪触犯了神性,刺伤了祂,祂必须宣泄(和合:雪恨)。此处将让神伤心的人描写为我的对头……我的敌人,由此看来,「神恨恶罪,却爱罪人」的口头禅需要修正。罪令神与罪人对立,也召来神的报应。动词报仇( na ̄qam )在以赛亚书只出现这一次,但是请参名词的用法(如,,。 25.这节持续神亲自报复罪人的思想,因为手是行动的代表,如15节,。反(「转过来」)手是敌对动作的图喻(如:,但奇妙的是,在此要作的事却是炼净(25bc节)与复兴(26节)。神的惩罚和复兴是结合在一起的。祂诚然在发怒时以怜悯为念。因此,以赛亚所传盼望的资讯,与他的思想模式密切相关:(1) 这一首诗(21~26节,见上文)原是讲到罪与报应(21~25a节),却不知不觉转为炼净与复兴(25b~26节);而 (2) 威胁的动作(反手)则变成了怜悯的工作。炼尽:「一如用清洁剂洁除」,彷佛是说,「你们有你们的洁净法,我也有我的办法」。渣滓:如22节。上主不单要除去人生活中的杂质,也要涤清人的本性。 26.起初……起先,最早使耶路撒冷成为联合王国之京城的,乃是大卫,而如今以赛亚瞻望大卫的回来,和应许的实现(参:撒下七;诗八十九)。他在此悄悄引入的主题,以后在全书中愈来愈重要。公义(英:righteousness)……忠信:在圣洁的原则与实践上「符合神的要求」(英:right with God),并向祂忠信,一如忠贞的妻子,参21节。 27.神会怎样炼尽(25节)和复还(26节)呢?(1) 在客观方面,祂要进行救赎( pa ̄ḏê )之工:得蒙救赎,「付出赎价」(参:;;而 (2) 在主观方面,人必须有悔改的行动(归正的人)。因此,以赛亚坚称,上主的怜悯符合道德的要求,能达到公平和公义,因为祂付出了赎价,满足了祂律法的要求,而且蒙赎的人也必须在道德上归正,回到神面前。 28.不过,拒绝悔改的人受到公平的待遇,必会败亡。希伯来文很简洁:「继续悖逆和犯罪的则被粉碎一气呵成!」败亡之人是因为他们不肯臣服(悖逆)、未达理想(犯罪),并拒绝(离弃)神。 29.希伯来文以「因为」开始本节,显明离弃神的指控是正确的(28节)。外表上他们遵守条例敬拜神(10~15节),但是他们的所思(所喜爱的)所愿(选择),却跟随当日各种敬拜自然和繁殖之神只的民间宗教(橡树……园子),,,。以赛亚绝不相信所有宗教都同样是好的!真正的宗教必彰显出美好的德行(10~20节),并有稳固的根基(即启示),不单是出于人的喜好(29节;参:,而且能与生命之源衔接,不会随地土枯萎(30节)。 30.常绿植物是不朽生命的象征,因此成为当地自然宗教的焦点,因为土地、牲畜,和人口的繁盛,对农业社会非常重要。就今日而言,这等于健全的经济和全国总产量的成长。人类很自然会去选择这些作神只。可是以大地为中心的宗教,会随地土而枯干,也受制于地上不稳定的资源(无水)。 31.有权势的:指靠自己所选的神明、自以为大有能力的人;工作:他们所作的偶像,和为设置宗教中心而栽植的园子。自满加上人造的偶像,是很危险的结合,如同麻瓤和火星!〔暂编注解〕本节以极精简之笔综述全书写作的时代、作者和主旨,格式与《阿摩司书》、《何西阿书》相似,但没有提到北国的君王。这当然是因为北国的前途已定,注定灭亡,提亦无益,且以赛亚的侍奉主要在南国。
“亚摩斯”不是先知阿摩司(在原文为同一字 《和合本》译名音同但用字异 ),其生平不详。犹太传统认为他是犹大国王亚玛谢的兄弟,以赛亚因此为王族之后;但此点殊乏确切证据。也许因为以赛亚与耶城政界人士稔熟,又洞悉决策内情,遂有此推测。以赛亚的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所传信息。他的身世的隐藏不露反令读者更着重神藉他所说的话语。
本节所记犹大四王,其作王时期始自主前792,终于686,以赛亚侍奉活跃时期应在亚哈斯与希西家时代。因先知在乌西雅王驾崩那年始见异象蒙召;而依历史所载,约坦在乌西雅死后作王只有短短数年。
“乌西雅”。也称为亚撒利雅,一个从主前791到740年执政的好君王;“约坦”也是敬虔的君王(主前750~736年 包括与乌西雅共同执政的日子 );“亚哈斯”,一个邪恶又拜偶像的王,于主前736至716年执政;“希西家”(主前716~687年 )曾进行宗教改革。
全书标题:作者、写作年分与内容。
「亚摩斯」:或许是亚玛谢的兄弟, 如此以赛亚便有王室血统。
犹大四王在位期间与以赛亚先知的事奉期间B.C.740-680相一致。以赛亚向这四位君王乌西雅(亦称为亚撒利雅-B.C.790-751 )、约坦(B.C.751-742 )、亚哈斯(B.C.742-725 )、希西家(B.C.725-697 )轮换着统治的犹大宣告预言。默示: 意指“启示”或“预言”,指藉梦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包括有形的或视觉上的知觉,但主要指诸如梦、现象、感觉、洞察、想象等浮现于心头的视觉形象,,。
当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犹大王的时候。依照本注释中所采用的年表,乌西雅死于公元前740或739年,希西家死于公元前687或686年。
亚摩斯的儿子。亚摩斯在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以赛亚父亲的其他情况不详。不要把亚摩斯(Amoz )与阿摩司(Amos )混淆起来。原文是不一样的。
以赛亚得默示。这是以赛亚对自己著作的称呼。“默示”在这里指启示本身,而不是指启示的过程。过去先知被称为“先见”,后来不再使用。但从获得启示,看见常人所看不见之事物的角度而言,先知就是先见。在默示时,先知的目光穿透了阻隔这个世界和灵界的帷幔,看见了神认为适合告诉他的事。神可能显示当前局势的意义,将来的发展趋势,祂对于个人或国家的旨意,经常给予警告,规劝和指教。这一切都记录在以赛亚的“默示”里。在“俄巴底亚得了耶和华的默示”(俄1节 )和“那鸿所得的默示”中,神向这些先知显示了祂对于以东和尼尼微的旨意。但以赛亚的默示主要涉及犹大和耶路撒冷,但也涉及周围的国家和整个世界。因“以赛亚得默示”,我们有权看到神选择借着祂的先知所告诉我们的事情。
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见;3:1;4:3;5:3;40:2;52:1;62:1;65:9,19节。以赛亚的信息主要是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的,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许多信息可能是直接以讲道的方式对人讲的。
1:1-31 导论:选民信仰上的危机。本章论及神对犹大的责备、审判与复兴,勾划出全书的主题 ── 审判与救恩。
1:1~31拯救的应许与审判的警告。控诉犹大在希西家统治中期横流于世的诸般罪孽,同时预言罪孽招致的后果——神可怕的审判。当时,北国以色列已被亚述所灭(B.C.722-721 )。犹大亦受到亚述入侵,许多人被掳去,惟有耶路撒冷像孤岛般存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以赛亚宣告神对犹大的责备与拯救的信息。本章的结构:作者首先为犹大的悲惨处境发出叹息(2-9节 );痛斥以色列堕落的信仰(10-17节 );倾诉神依然应许救恩并督促百姓悔改的慈爱(18-27节 );警告公义的审判必临到悖逆之辈(28-31节 )。责备、得救的应许、警告审判亦是本书不断重复的主题。
【年代小注】在,以赛亚受差遣是乌西雅王驾崩的那一年,约莫是主前七三九年,由此可见,以赛亚的先知事工一直到希西家时代,或至少到主前七○一年,西拿基立攻占耶路撒冷。这是纷扰混乱的半个世纪;新亚述帝国兴起称霸,侵略北国,攻陷撒玛利亚,大举破坏犹大国。以赛亚受差遣,正值亚述的威胁重新高涨(有关亚述在前一世纪的威胁 ,。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主前七四○至七三八年发动西进攻势,主要目标是叙利亚北部的阿尔帕德,结果连带南方的大马色、推罗、西顿、撒玛利亚也要进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赛亚作先知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以赛亚出来作犹大先知的时候,原来的以色列国早已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大国。北国对抗神,犯下了大罪,南国也在步北国的后尘。他们歪曲正义,压迫穷人,离弃神而去拜偶像;宁可向异教国家寻求军事援助,也不求助于神。以赛亚来自犹大,但他的信息也是对着北国说的。“以色列”有时候是指两个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赛亚亲眼看见了北国被毁和被掳。他一开始事奉就对北国发出了警告。
──《灵修版圣经注释》
【】「天哪,要听!地啊,侧耳而听!因为耶和华说:“我养育儿女,将他们养大,他们竟悖逆我。」
【】「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暂编注解〕本节开始宣告神对百姓的责备,要天地一同来作证。他们本是神立约的民,现在成了背逆、败坏的儿女。
「天哪...... 侧耳而听」:法庭上的术语。神是原告,也是法官,要天、地作证,控告选民悖逆和忘恩的罪。
诗人藉呼天唤地,以磅礴的气势暗示说话者正是神,其对象是整个宇宙。神自称为父母,将以色列描绘成长子,以此确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以色列的背叛就是对父母之爱的悖逆。在此要留意宇宙之主以天地为仲裁者,责备以色列的罪过。这仲裁权原是神选民的特权,但因着堕落,天地得到这番荣耀,他们则像被告被离弃。
天哪,要听。见注释;。以赛亚的第一句话就是指责自称为神子民的人。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完全没有珍惜和利用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真是奇怪得无法形容。以赛亚似乎在呼吁天上的居民来观看这个异常的现象,就像约珥所用采用的语气那样,要用百姓的滔天罪行,来证明他们的愚钝。
其他世界的居民熟悉神的律法,也知道这个世界的居民对天国的悖逆。他们明白救恩的计划,也了解以色列作为神的选民所享有的机会。神似乎在呼唤他们来见证这种奇怪现象:祂为祂的子民做了那么多,他们却毫不在乎于祂。在全宇宙面前,神的子民是有罪的。神有对悖逆者所采取的措施是公正的。
我养育。神与祂子民的关系是父子关系。神为祂的儿女尽到了作父亲的一切责任。神的子民既接受祂慈父般的眷顾,就应承担起与自己的特权相应的作儿子的职责。
悖逆。他们抛弃了天父的权威,无视祂对他们的要求。
2-3 斥责犹大如忤逆子。
2~4神的“儿女”背逆耶和华,对祂完全没有感激和归属的心,连“牛”和“驴”都不如。“槽”。饲料槽。
【呼天唤地】其他古代近东文学也记载人召唤神为一重要事件作证。此处耶和华对以色列发出正式的判决,非神格化的宇宙被召唤前来作证。一项赫人条约列出一长串神明为见证之后,还列了群山、河流、海洋、幼发拉底河、天与地、风与云,作为见证。神与以色列人立约,天与地被召来作证。所以,此处呼天唤地聆听神历数以色列人违约的罪状,是很合宜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暂编注解〕牛、驴都有认识主人的天性。以色列的百姓却违背被造物的本性,既不承认造他们的主,也不明白这样做罪无可赦。“槽”:牲畜饲食的器具。
「认识」:有亲密的关系,包含忠心和爱心。
「槽」:饲养牲畜的地方。
严正地指出以色列不仅失去仲裁者的名誉,言行举止也已沦落到不如牛和驴的地步。
牛。家畜都知道是谁每天供应他们粮食。没有理智的牲畜尚且知道从哪里获得食物,对供给者产生一定的依赖。神的子民却没有这样!他们犯下了最愚蠢的忘恩负义之罪,不留意也不感激他们天父的慈爱眷顾。他们的意识甚至不如不会说话的动物。
以色列却不认识。这里的“以色列”是特指犹大。因他们作为雅各的后裔,继承了神赐给这个民族先祖的应许(见第1、8节注释 )。
【】「 嗐!犯罪的国民,担着罪孽的百姓;行恶的种类,败坏的儿女!他们离弃耶和华,藐视以色列的圣者,与他生疏,往后退步。」
〔暂编注解〕“犯罪的”。源于一个意思为“击不中靶子”的动词。以色列是一个达不到神的目标的“国民”。“罪孽”,源于一个意为“折弯或扭曲”的动词。“行恶的”。源于一个意为“有害”的动词。“败坏的”。使腐烂,堕落。耶和华对以色列的控告是很明确的。
「犯罪的国民 ...... 儿女」:选民作恶,失去与万民「分别」的身分。
「以色列的圣者」:于本书出现26次,是以赛亚书中重要的神观,意指神与被造物有别,是丰富与荣耀的神,绝不会容忍罪恶,因此行恶的选民必要受惩罚,参63注。
嗐: 一般言语不足以表达犹大百姓的悖逆,以赛亚以感叹词开始描绘其堕落景象。担着罪孽的百姓: 直译为“因罪孽而发沉”,如同“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栩栩如生地表现出罪带给人心灵的压力。“以色列的圣者”是对以色列之主、圣洁之神的称呼。
咳!犯罪的国民。神所拣选作为“圣洁的民” 归祂的人,变成了犯罪的民族。他们不圣洁的状况,是他们的忘恩负义所造成的,,。他们忘记了是神赐给他们所享受的一切美好事物,竟公开背叛和违抗。消极的遗忘发展成为积极的悖逆。
行恶的种类。见注释。他们原来是“圣洁的种类”,却变坏了,结出无价值的果实。
他们离弃耶和华。即投靠了另一个主人,就是邪恶之王。
藐视。神的爱是“不轻易发怒”的,,。但是以色列抛弃了神的恩惠,藐视了祂的教训,以致祂再也无法容忍了。否则祂就是违背自己的本性,支持他们作恶。
以色列的圣者。这的以赛亚所爱用的词组,共享了25次。而其他《旧约》作家一共才用了六次。当以赛亚第一次在异像中看见神坐在祂宝座上的时候,他还听到天使的合唱:“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神的圣洁品性给先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神最重要的乃是圣者,并且渴望像祂。以赛亚今后一生的伟大使命就是向以色列人展示神圣洁的品格,规劝他们放弃罪恶,努力追求过圣洁的生活。
往后退步。他们不仅没有亲近神,与祂同行,反而疏远祂,远离圣洁的道路。与以赛亚同时代的何西阿,伤心地说“以色列倔强,犹如倔强的母牛”。
4~9百姓犯罪受神刑罚可从耶路撒冷以外的城乡大半被劫被毁,荒凉一片,只剩耶城孤立无援看出。这几节所说的当指历代异邦的侵掠,先有亚兰、以东和非利士,后有亚述王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进军犹大国,掳掠肆虐。在此役中只有耶路撒冷一城得神拯救,因希西家称臣纳贡得以苟延残喘。到主前605至586年间,更受到巴比伦帝国的攻击,终于走上国破家亡之途。
4-9 叹百姓受罚仍不悔改:从7-8节看来,百姓所受严重的责打,大概是指主前七○一年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之役(参代下32章 赛36章 )。
【指控举国集体罪行】《埃拉与伊舜神话》(主前第八世纪巴比伦作品 )提到城市理当被毁灭,因为人民背弃了公义与正直,作恶多端、无所不用其极。在古时,知名城市被毁,一般都解释为是被神弃绝的结果。肇因多半是王触犯了罪行,或者根本就是天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你们为什么屡次悖逆,还要受责打吗?你们已经满头疼痛,全心发昏。」
〔暂编注解〕为什么?或“在何处?”。看到他们遍体鳞伤,父亲不忍再加责罚。虽然仍有必要,但本着怜恤,宁可不责打旧伤未愈的儿子。
还要受责打么?自称为神子民的人因自己的罪而惹祸上身。他们在罪中陷得越深,招致的苦难就越沉重。以赛亚尽量与他们评理,问他们为什么选择如此愚蠢的行径。就像顽固悖逆的儿子因自己的罪行一再挨打,直至体无完肤。
你们为什么屡次悖逆。或“你们为什么继续悖逆。”以赛亚不是在预言,而是在讲论悖逆的事实。持续的犯罪使他们不断地遭受管教和责打。
5~6这图画不是描述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受到鞭打的人。“伤痕”。更可作:鞭痕。【】「从脚掌到头顶,没有一处完全的,尽是伤口、青肿与新打的伤痕,都没有收口,没有缠裹,也没有用膏滋润。」
〔暂编注解〕形容病入膏盲的言语,暗示当时犹大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漫延着罪恶。以赛亚使用拟人法,生动地描绘漫延于犹大的罪之严重性。然而即使在这严厉的责备中,仍可感觉到神的深爱浓情。表明神如此严厉的责备,并不是想要灭绝他们,乃是出自拯救他们的慈爱(1-18节 )。
没有一处完全的。全身都受了伤。以赛亚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任何地方,都看到了犯罪的后果。
新打的伤痕。就是流血溃烂的伤口。罪恶使人类的疗法失效。它产生大量的溃疡和脓液,无法包扎和用药——在巴勒斯坦通常是涂橄榄油。以色列内外都受了伤,已经病入膏肓。国家处在混乱和危难之中。这个病人即将在恶心的状态中死亡。【】「 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你们的城邑被火焚毁,你们的田地在你们眼前为外邦人所侵吞。既被外邦人倾覆,就成为荒凉。」
〔暂编注解〕以赛亚在世的时候,犹大受到以色列、叙利亚、以东、非利士和亚述的攻击,后来被尼布甲尼撒(主前605~586年 )掳去了。
以赛亚事工期间,犹大遭到以色列、叙利亚、以东、非利士及亚述的入侵,尤其在B.C.701,西拿基立率领亚述军兵,使整个犹大陷入灭亡的恐怖与羞辱中。
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先知对于土地的描述,从比喻(第2-6节 )转到了写实。这里展示了亚述人入侵时犹大的真实画面。亚述人以他们一贯的残酷,扫荡了这个国家,烧杀掳掠。许多坚固的城市已被占领,无数村庄遭到毁灭,大片土地沦为荒野。结局不会太远了。
成为荒凉。库姆兰死海古卷1QIsa为“被荒凉覆盖”。
7-8 描写劫后满目疮痍的犹大:许多城邑已陷落,唯耶京(锡安城 )未被蹂躏。
【大地荒芜】大地的惨状是被袭击的自然后果。入侵的大军常常因为军源不足,当然就要靠他们所占领的地方维生,而用不着的东西就摧毁。不仅谷物被烧,连土地也遭践踏,导致好几季都没有收成。有时,被攻击的民族甚至会不惜烧毁谷物,不容敌人吃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神的审判中常常有土地荒芜这一项。《埃拉与伊舜神话》有一段文字形容埃拉准备如何施行毁灭:城市受创变成旷野;群山、牲畜、作物被毁;人口被消灭;立昏君坐在王位上;放野兽为害;铲平宫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仅存锡安城(“城”原文作“女子” ),好像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被围困的城邑。」
〔暂编注解〕“草棚……茅屋”。临时的棚屋。
劫后余生的耶京犹如「草棚」、「茅屋」等临时建筑物,远离人居,孤独地立在田园中,只供看守果园的人居住。
瓜田的茅屋: 看守黄瓜地或香瓜地的临时草屋,象征选民荣耀的锡安山竟落到如此悲惨地步,选民已蒙受极度的羞辱。
锡安城。就是耶路撒冷,。锡安原为耶布斯的要塞,大卫的城,,,后来泛指整个耶路撒冷。在诗歌里,常把城市及其居民说成女子,,。
草棚。为看守葡萄园的人或收获季节时家人所居住的小屋。住在这里的人当然与社会隔绝,失去保护。现在耶路撒冷的情况就是如此。
茅屋。黄瓜之类的植物在东方很普遍。到了夏天,田里往往搭起茅屋,攻看守人居住,防止农作物被窃。
被围困的城邑。耶路撒冷在西拿基立入侵的时候,受到了亚述军队的包围。除了耶路撒冷以外,犹大全地都被敌人占领了。
【锡安的女子】锡安是耶路撒冷所在的一座山,也代表耶和华征服与统治的宇宙所在,因此与大卫之约,以及神所立定的王权相关。一如和合本所译,锡安的女子就是指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对照的用意】
农夫在果园里搭一些小茅屋,供看守的人在收成时保护水果。收成结束后,这些茅屋就会被弃置,在光秃秃的田地中任其荒废。这里形容耶路撒冷也一样空旷荒凉,没有什么东西好保护的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暂编注解〕“余种”:即“余民”。就是指在以色列中存留的敬畏神的人。引用这话来指犹太基督徒。“所多玛、蛾摩拉”因犯罪,全城受罚倾毁净尽(创十九章 ),至今一无所存。在先知书中,常用这两个城作为犯罪者的鉴戒。
引述这节经文,谈到犹太的基督徒。关于“所多玛”的邪恶,参看的脚注。
按理百姓该受惩罚,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全然灭绝,然而,仍有百姓存留生还(「余种」 ),乃是「万军之耶和华」这位全能神的恩典。
除了仅存的耶路撒冷,整个犹大已荒废,甚至连耶路撒冷,亦几乎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遭到完全毁灭。残暴的亚述王西拿基立为何存留耶路撒冷?圣经回答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暗示神必为以色列介入历史。
万军之耶和华。这是以赛亚在异像中看见神的荣耀时,天使对神的称呼,指出神是天军的统帅。
余种。犹大全地都落入敌人手中。只有首都耶路撒冷除外,但她很不安全,非常危险。除了这些“余种”以外,犹大民族都将像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遭受厄运。
【对照的用意】创世记第十九章记载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不是被外敌毁灭,但这不是此处对比的用意。经文强调的是神审判的毁灭是全面性的。作者道出此意,接着在下一节马上提到以色列的邪恶也不相上下。一位公正的神想必会对着同等的罪,发出同等的审判。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
〔暂编注解〕「所多玛的官长」、「蛾摩拉的百姓」:先知以此称呼耶京的领袖和百姓,表示他们犹如所多玛、蛾摩拉城的人民,一味悖逆行恶。
以赛亚用所多玛、蛾摩拉区分官长、百姓,并非因他们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只是表明官长、百姓的处境与所多玛、蛾摩拉完全相同。因为比较所多玛与蛾摩拉,一方并不比另一方好。
“所多玛”在这里寓指犹大,因为他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对于一个自称奉神的名进行治理的国家提出这样的指责,实在是可怕。国家的统治者已经远离神,在方针和做法上与地上最邪恶国家的统治者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神向他们发出了一个最严肃的信息,警告他们如果不悔改,全民族将要遭遇的厄运。
10~15百姓的献祭(1 1节 )、守节(13-14节 )和祷告(15节 )都是虚假的。神不是否定献祭的制度(那是祂自己设立的 ),而是责备他们虚伪的宗教行为。
10-17 指责百姓虚有宗教的外表并呼吁回转:这个呈现病态的国家并不缺乏宗教的活动:献祭频繁,节期众多,百姓也举手祈祷。但实际上百姓已失去信仰的精神,内心远离神,手中尽行强暴。因此,先知呼吁百姓要悔改,表里一致。这并不表示宗教礼仪本身是神所不悦的事,注。
1:10~17堕落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以赛亚最先指出犹大的罪不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方面,乃在于信仰的堕落。没有信仰的悖逆无道者是因其没有根本,然而有些自称信徒的人言行举止也像不信者一样悖逆无道。他们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必会得救。但形式上认识论上的信仰决不是真信仰,真理告诉我们那种信仰并不能救人。陷入形式主义、律法主义、习惯性惰性(mannerism )里的人会因迟钝的灵性,只是急于祈福,在生活中不实践神的话语,却披着信仰的外衣。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暂编注解〕神所喜悦的是人远离罪恶,遵守祂的命令。靠仪式和献祭而无顺服的心,决得不到神的祝福。
「肥畜」:经特别饲养、长有很多脂肪,可供献祭用的祭牲。
犹大在外表上依然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国家。圣殿里奉献大量的祭物,百姓却没有真正的信仰。自称为神子民的人虽然维持着表面的宗教仪式,却忘记了神对于他们的真正要求。他们愿意向神奉献祭物,却不愿奉献自己的内心。他们了解宗教的仪式,却不知道他们需要一位救主,以及公义的意义。以赛亚尽力使人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愚昧。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尖锐问题,使他们明白,单靠外表仪式的宗教在神眼中乃是罪恶。多世纪以来,神的代言人努力说明神所要的是顺从,而不是祭祀,是公义而不是仪式,,51:16-19,,7:3-12,14:12,,,。
【燔祭】人通常带着请求献祭。古代人多认为献祭是为神明准备食物。如果对神有什么特别请求,为神准备餐食是应当的礼仪。在以色列,献祭虽然也与请求有关,但是「为神准备餐食」的态度在理论上被排除,只不过如以赛亚与其他先知所指,改正的看法并没有生根,以色列人常常陷于混杂异教思想的情况。「喂养神」的看法认为,敬拜者可以满足神明的某些需求,因此会蒙神明恩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暂编注解〕「践踏」:亵渎之意。
你们来朝见: 以色列所有男丁一年要三次朝见神,以使他们对耶和华常存敬畏之心,通过圣会维续与神的相交。然而,以此为目标的聚会却变质,圣会违背神的心意,逐渐变成不以信仰为目的,而偏重人的利益和交流。
“朝见神”是人们来到圣殿参加重大宗教仪式时所常说的话,84:7,。希伯来人以为自己一来到圣殿,自然就来到了神的面前。圣所的建造确实是为了让神可以居住在他们中间。但并非每个人来到圣殿的人都来到了神的面前。神借着以赛亚宣布祂“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
【践踏院宇】古时圣殿是绝对不可冒犯的空间,进出严格监管限制。一般人只有献祭的时候,才能进圣殿,而且只能进到外院。若不是为了圣洁的目的进入神圣空间,就是亵渎的擅自闯入行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暂编注解〕「月朔」:及注; 注。
作罪孽,又守严肃会: 圣会是比日常生活更洁净心献给神的神圣时刻,罪恶渗透到此,好比全地之水都在发臭,仅剩的最后一个水源也已被污染。
虚浮的供物。献祭如果没有真诚的悔改,就是徒然的,,,也是毫无价值的。
我所憎恶的。耶和华非但没有悦纳献给祂的馨香,反而很不喜欢。宗教仪式如果缺乏真正的精神,就毫无意义。神说明如果没有顺从,祈祷也是祂所憎恶的。
月朔和安息日。这里同时提到两种圣日,就像;和一样。遵守这些圣日是希伯来宗教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些圣日是神亲自指定的,也是祂要求以色列遵守的,利23章 民28 29 。但是在表面上遵守这些宗教仪式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公义,仪式和礼节就失去了意义。神指出,即使是在形式上遵守祂所亲自指定的圣日,如果缺乏顺从,乃是得罪祂的。
作罪孽。这个分句可译为:“我不能容忍罪孽和严肃的会。”意思是在宗教上严肃事奉,同时在生活上犯罪,那就是得罪神。在以赛亚的时代,希伯来人“长”于宗教仪式,却“短”于公义。许多人严格地遵守仪文律法的正规要求,却公然冒犯神律法的严肃命令。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宗教的嘲弄,被神视为耻辱。
【香品】香是古代与祭物一起献上的珍贵物品。香气会掩盖施行礼仪所造成的异味。香的价格不菲,但大家都相信是蒙神喜悦的祭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月朔与安息日】
古代以色列采用阴历,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新月」(亦即和合本所译的「月朔」 ),定为节日(每二十九或三十天 )。在安息日要停止一切工作,要献祭。过月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被掳后,。从主前第三千年纪的美索不达米亚,直到第一千年纪中期的新巴比伦时期,月朔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集会、严肃会、节期】
有三大节期,来自各地的朝圣客会在耶路撒冷聚集欢度。另有其他节期,本地人较多。宗教节期让信徒有机会欢庆、一起进餐、彼此见面。但是原先定为赞美、尊崇神的方式,却不蒙神悦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暂编注解〕“月朔”指每逢月之初一举行的祭祀等仪式。“宣召的大会”包括逾越节,住棚节、五旬节等一年一度的大节期(看利二十三章 )。
有关以色列的各个“节期”,参看利未记第二十三章题为“节期”的图表。
神正在对一班外表上很虔诚的人说话。他们热中于宗教礼节,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神的悦纳。但神告诉他们,祂十分恼恨他们的行为,不喜欢他们遵守所指定的节日,拒绝他们的敬拜,讨厌他们的伪善。他们不肯行走神的道,实际上就是藐视祂。任何宗教仪式都无法掩盖他们的罪孽。
【】「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暂编注解〕以色列人的宗教外表和他们的实际行为不相符。他们一方面热心于祷告,一方面又杀害人命。
「你们的手...... 血」:指百姓手行强暴。
你们举手祷告。希伯来人祈祷的时候,常常向神伸出他们的手,17:11,,,,,143:6)。
我也不听。;。祈祷要蒙垂听,就一定要真诚。伪善者的祈祷不会垂听,。祷告虽然又多又长,也无济于事。手沾鲜血,执意行恶的人,他们的祈祷无法达到施恩座。在以赛亚时代中,希伯来人表面上非常虔诚,经常祈祷,却不肯放弃他们的罪孽。他们的祈祷是来自嘴唇,而不是内心。神说,这样的祈祷祂不要听。
满了杀人的血。死海古卷1QIsa多了一句:“你的手指充满罪孽”,与前面形成对仗句。【举手祷告】形容所罗门站着,举起双手、掌心朝天对会众讲话,并且为献殿祷告。美索不达米亚的吟诵祷告,诸如对伊施他尔女神的祷告,祷告者似乎是俯伏在地,也举起双手。赫人的祷告姿势也类似。亚喀得文学则提到一种称为 Shuilla(「举手」 )的吟诵。详细资料请参看: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明不听祷告】
对求告者的不耐是古代文学常见的情节。例如,在尼尼微城挖掘出来的亚述巴尼帕图书馆,里面有〈向众神的祷告〉("Prayer toEvery God" ),提及求告者请求所有的神明赦免所有他想到的罪,然后哀叹自己虽然忏悔,但是没有神明愿意牵起他的手、站在他身边;简言之,没有一位神明听他的祷告。《吾珥被毁悼词》这部作品则从神的角度来写,讲到亚奴神与恩里勒神决定不理会呼救的请求,依然会施行毁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
〔暂编注解〕你们要洗濯。罪恶导致道德的败坏和属灵上的衰落。大卫犯罪以后祈祷说:“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他认识到罪的污秽,就求神给他一颗清洁的心(第10节 )。他的祈祷得到了垂听。每一个罪人都需要道德上的洁净。他们的心中必须清除道德的腐败。神呼吁罪人洗去心中的恶,洁净他们犯罪的手。祂应许把祂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中,并且洗净人的一切不义。以赛亚要求耶路撒冷穿上她华美的衣服。因为时候将到,不洁净的人不能进入那里。约翰宣布,凡不洁净的,总不得进入圣城。以赛亚竭力让以色列人认识到,“以色列的圣者”神要求祂的子民圣洁。
要止住作恶。神呼吁祂的子民停止作恶。祂是圣洁的,所以他们也要圣洁。每一个神儿女的生活中必须清除罪恶。天国纯洁的气氛中将不存在罪恶。所有进入天国的人都必须穿戴公义的衣袍。
16~17比较.真实的敬虔不是单单严守宗教上的仪式规条,而是要表现出怜悯慈爱。朝见神单在外表上把手上的血洗净是不够的,必须有整个生命的改变。先知告诫当政者秉公平治理,照顾无依无靠的人。
1:16~1716节强调与神的关系;17节强调在人际关系中恢复实质性公义。希伯来文“辨屈”是法庭用语,意为“为某人辩护、为保护其权利提供帮助”,体现了圣经中高尚的保护人权与社会公义思想。
【信仰的伦理层面】秉行公义是任何神祇对信众的基本要求。此处所发的是格式化的命令,表示这些是任何文明社会理当承担的责任。建立公义、保护弱者,是一个君王英明与否的标记。以色列与其他国家,这方面惟一的差异在于这些责任与灵性生活有何关联。在古代近东地区,神明有责任维系正义,其中有个很实际的原因:受压制的人会一直不厌其烦地向神吵着得解脱。而且,他们相信公义是宇宙的经纬,其法则在众神的守卫之下。以色列人的世界观不同。他们相信公义是神的内在属性,而不只是供神使唤的工具。美索不达米亚人有信仰上的责任去取悦神,主要是借着礼仪与不破坏文明来达成。以色列人的信仰责任是要学像神,借着伦理行为与个人的圣洁达成。美索不达米亚人会认为洗濯是实质的礼仪行动。以色列人知道,这是指灵性上的悔改与更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暂编注解〕“给孤儿伸冤”。即给孤儿带来正义。
「寻求公平」:指下半节所列举的责任,即履行与神立约的要求。
学习行善。事奉神的人“要恶恶好善”。基督徒单单忍住不作恶是不够的。虔诚乃是积极的原则。培养公义是抵制罪恶最可靠的保障。一个人不论他以前倾向于什么,都必须下决心不仅停止作恶,而且尽心竭力为善。为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天上来的坚定宗旨和援助。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品格完美的基督徒。他必须慢慢耐心地学习行神的道。借着好学,勤奋,忍耐,坚持,毅力和操练,他们就能养成公义的生活习惯。每一个行善的人都经历过漫长艰辛学习行善的过程。只有当公义的道成为人的习惯时,他才算真正学会了行善。
公平。就是“正义”。
解救受欺压的。或“纠正错误”。许多以色列人遭受同胞的压迫。爱神的人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压迫者要受到抵制。受压迫者要得解救。
给孤儿伸冤。喜爱公平的人将出面援助孤儿,以保证正义的伸张。
为寡妇辨屈。贫穷不幸,遭受压迫的人,非常需要救助。自称为神子民的领袖们,正在损害这些不幸阶层的利益,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种局面需要纠正。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会表现在努力纠正冤屈和建立公平世界上。任何宗教如果不致力于解决今生的问题,使人与上天的原则和谐,就不配称为宗教。单有显赫的礼仪,却不顾及孤儿寡母需要的宗教是毫无意义的。详见注释。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暂编注解〕“朱红”和“丹颜”同为耀目和不易褪的颜色。
「彼此辩论」:就关于神对百姓的控诉。
「朱红」:指血红色。
你们来。神在这里邀请人与祂自由坦率地讨论他们的问题。祂不是一个无情的法官或专横的暴君,而是一位慈父和良友。人类的利益就是祂的利益。人类的好处就是祂的好处。祂的一切劝告都是为了人的益处。祂希望人们明白和相信这一点。天地的主宰竟亲切地邀请人与祂“辩论,”,神的奇妙的大爱和良善,没有比这表现得更加感人了。神是通情达理的。祂希望人知道放弃罪恶,走在公义的道路,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人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明白顺从的益处和悖逆的灾祸。
你们的罪虽。连罪大恶极的人也可以从这个应许找到安慰和希望。神在这里向我们保证,无论我们过去的罪孽有多么深重,都有可能恢复到纯全和圣洁的状态。这个应许不仅涉及罪的后果,也涉及罪本身。罪恶可以从人生中杜绝和完全消失。在神的帮助之下,罪人可以完全克服他的一切烦恼。
18-20 两个选择:蒙赦或受罚。
18~20先知促民作选择,一方面是无尽的恩典,无论罪多重,即令象“朱红”、“丹颜”那样深,染上了永远褪不掉,神都能洗净,变成如雪如羊毛般洁白。犯罪的人只要肯回头、悔改,仍可成为神的子民,重享幸福生活(“必吃地上的美物” )。否则,只有为外地,例如亚述大军,所吞噬(“必被刀剑吞灭” )。
呼吁神的子民内心归向神,是先知们一贯的信息,。本章的责备是根据《申命记》二十八~二十九章的原则,如果神的子民顺从神,便享大福;如不顺从,便要受责打。
18~20呼唤他们辩论。18节出现两种极端对比的色彩,在圣经中朱红色象征血、罪恶,白色象征纯洁。在希伯来文“辩论”是法庭用语,指通过辩论决定审判。神此番呼唤具有两种意义,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①神所喜悦的不是盲目信从,乃是基于真理的忠诚,;②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被告,乃是为了恢复他们。此番呼唤同时体现神的公义与慈爱。
【对照的用意】这里提到的染料是最耐久、最醒目的染料,会留下明显、永久的斑渍。在旧约或是古代近东文学,找不到红色是罪的象征,但白色的确象征纯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
〔暂编注解〕你们若甘心听从。以赛亚在这里说明顺从的结果。快乐和幸福的人生是顺从神律法的自然结果,因为神不能祝福那些不尽心竭力的人。天国的快乐不是神随意赐给跟随祂之人的礼物,而是服从祂要求的自然果实。神把公义的道路摆在人面前。因为这道路是正确的,且伴随着各种的福气。
必吃地上的美物。这个应许既适合今生,也适合来生。顺从的庄稼不但在天国收获,也在地上收获。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以前,摩西向他们宣布了他们若行在神的道上将要享受的福气。以赛亚指出,这些福气尚未实现,因以色列人没有顺从神的命令。神现在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悔改,行在公义的道路上,这些福气仍可以属于他们。
【】「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暂编注解〕若不听从。神不是凭着专横的命令制裁罪人。人只收获他自己所播撒的结果。正如公义的生活伴随着福气,灾祸也伴随着犯罪。人如果违犯神的诫命,其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死亡。这只是因果报应的自然法则。当以色列转离神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走上毁灭的道路。摩西在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以前就已说明了这个真理。当人们悖逆神,拒绝顺从祂的律法时,就是自取灭亡。每一个人手中都完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只有他自己可以决定将来是快乐还是不幸。以赛亚向神的子民所展示的伟大真理,乃是罪恶最终会带来自己的毁灭。罪孽永远不可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基础。从真实的意义上来说,罪人是自食其果。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神已经预言了罪恶不可避免的结果,但这绝不是出于专横的命令。神并不喜欢恶人死亡,,但知道犯罪不可避免的结果,祂已准确地警告人不顺从的后果,14:1,,,。
【】「可叹忠信的城变为妓女。从前充满了公平,公义居在其中,现今却有凶手居住。」
〔暂编注解〕「忠信」:意指敬虔与德行。
「变为妓女」:指生活上充满不义,偏离约的要求,犹如妻子不忠于丈夫。
「凶手居住」:指京城暴行猖獗。
妓女: 以赛亚用“妓女”形容犹大百姓离开神的正直,悖逆行恶。以妓女比喻离弃神的圣洁之爱,使人产生共鸣。
变为妓女。锡安曾经是忠实的城市,却不再贞洁了。她本是耶和华真实的妻子,却背叛了祂,与别人相好。她变成了一个妓女。何西阿(何2章 ),耶利米和以西结(结16章 )也使用了同样的比喻。以色列的历史证明人可能堕落到何等的深度。曾经纯洁正直,蒙神拣选和眷爱的以色列,远离了神和公义的道路。以色列原来是忠诚顺从,圣洁正直的,现在却变得腐败罪恶,成为悖逆神可怕后果的惊人例子。
现今却有凶手居住。公义离开了。腐败和堕落乘虚而入。圣徒的城市变成了凶手和罪犯的城市。何西阿描绘了一幅相似的画面:“强盗成群,怎样埋伏杀人。祭司结党,也照样在示剑的路上杀戮” 。路上的旅客和城里寄居的人遭到了凌辱谋杀。这些事发生在一个百姓自命为圣洁的,热心于宗教信仰的地方。
21-23 哀叹锡安居民对神不忠、对人不义。
21~28“忠信之城”指耶路撒冷,《七十士译本》在“忠信之城”后加有“锡安”二字,在此代表整个犹大国。犹大本应忠于神,现在敬拜偶像的外邦神,成了灵性上人尽可夫的妓女。耶城原与公平、公义不可分,现在却容纳凶手居住。本来象纯银、美酒的锡安城,如今已一文不值,淡而无味。为官的贪污到极点,社会已无公道与怜悯。只有把他们去除(25节 ),耶城才能恢复昔日光荣(26节 )。先知似已预见到犹太人被掳后的回归。
21-31 神要施行审判及使锡安复兴。
【】「你的银子变为渣滓;你的酒用水搀兑。」
〔暂编注解〕银子……酒: 以赛亚用“银子”与“酒”比喻高官显贵,然而银子与酒未能尽其本分。纯正的银子变成渣滓,酒被稀释。它们已失去真正的价值。比喻世上虽然有形式上的正义与关爱,却没有真正的友爱。
以赛亚用两个合适的比喻把今昔进行了对比。百姓的品格从宝贵的银子变成无用的渣滓。公义和圣洁的纯酒被冲淡了。耶稣也用类似的比喻说到失味的盐。
【银子与渣滓】在古代,银子经过一种称为「灰吹法」的冶炼过程,淬取、检验。熔炼过程初步是将银子从含银量不到百分之一的铅矿里淬取出来。铅放在可以渗透的材料,例如骨灰或是陶土作成的容器里,然后用风箱把空气打到溶解的铅上,产生铅氧化物(「铅黄」 )。有些氧化物会被骨灰吸收,有些可以从表面刮去。照理说,银子则会留在容器里。只不过,这种提炼过程有许多问题。如果温度过高,或是原料里有其他金属(常见的有铜与锡 ),灰吹法就会失败。若是这种情况,铅黄刮去后,留下来的不是纯银,而是搀杂了其他金属的银子,所以没有用处。这种无法使用的产品,或许就是此处所译的「渣滓」。经文也有可能指检验过程,亦即将银子与大量的铅一起加热,以便抽取杂质。如果铅的量不够多,不能抽取杂质,银子也就作废了。若是这种结果,银子非但没有炼净,反而比检验前更糟糕。经文可能是指此过程,结果银子成了无用的废物。不过检验过程可以一直重复,最后也有可能成功(见25节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美酒】
根据相关的亚喀得用语,此处所提的饮料可能是啤酒,而不是葡萄酒。最常见的啤酒是用大麦芽酿制的,但是也有用小麦,甚至用枣椰酿制的啤酒。至于葡萄酒种类就更多,而且价值不等。亚述巴尼帕图书馆有段记载,列出十种上好的酒(伊扎拉的纯酒公认是上上品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作伴,各都喜爱贿赂,追求赃私。他们不为孤儿伸冤,寡妇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们面前。」
〔暂编注解〕锡安本像银子般精纯、美酒般香醇,现今却变得像含有杂质的银矿、淡而无味的薄酒。
你的官长。何西阿宣称“他们的首领都是悖逆的”。以色列的官长们顽固地悖逆神。首领们犯下了各样的罪行,9:16,。
与盗贼作伴。以色列官长的职责本来是执法,却在暗地里与违法的人同流合污。拦路抢劫的盗贼没有受到官员的惩处。因为这些官员是与他们分赃的。
各都喜爱贿赂。弥迦说“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贿赂成风。以色列的官长做任何事情都指望得报酬。
他们不为孤儿伸冤。法官对孤儿和寡妇的案情装聋作哑,因为他们无法像压迫他们的人那样提供酬谢。法官可以轻而易举地无限期拖延穷人案件的开审。
【法庭上的孤儿与寡妇】以色列的法律传统有一重点,就是为被列为弱势与穷人的群体设定规条。这些人包括寡妇、孤儿,与寄居的外人,,。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纪中叶,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档,也关心有需要的人,并且提到保障权益,以及维系法庭的公正。根据吾珥南模法典,与汉摩拉比法典的前言,作王的清楚知道,保障穷人、寡妇、孤儿,是「贤君」应有的职责。埃及作品《善辩之农夫的故事》,原告首先称法官为「孤儿之父、寡妇之夫」。由此可见,照顾弱势群体是古代近东地区共有的关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
〔暂编注解〕「我的对头」、「我的敌人」:指偏离神的百姓。
雪恨: 从反面表明,虽然此时神的心境并不舒畅,但为了成就大爱,他在忍耐中等候。
以色列的大能者。;60:16对神采用了类似的称呼。以色列的法官对穷人不感兴趣,因为从他们身上法官得不到酬谢。但穷人的案件已经呈到了天国的主宰和全地的审判者面前。压迫穷人的人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与全天庭的权能作对。神借着以赛亚传达了信息:“与你相争的我必与他相争”。
我的对头雪恨。义人的仇敌就是神的敌人。神反对各种不公正和压迫的事。那些乘人之危的人,是在与神作对。因此,以色列的领袖们很快就使自己处在神不得不处置他们的地位上。
向我的敌人报仇。神惩罚犯罪的人,不是为了报复。祂的目的乃是拯救,而不是毁灭,但是犯罪需要惩罚。虽然神的宗旨是尽可能从罪孽中拯救罪人,但坚持犯罪的人需要明白,时候将到,他们将面对全地的审判者。祂发誓绝不以有罪的为无罪,。
24-27 神要审判及炼净锡安,然后复兴它。
1:24~31必要来临的审判。圣经中罕见的对恶人的警告。有时神以失去悖逆之子的父母之心,有时神以失去恋人的心情劝勉他们悔改。然而,这并不是因神懦弱,而是因他的慈爱先于公义。但如经文所示,自甘堕落、失去承受神大爱的人,必受神公义的审判。同样,耶稣因慈爱背负十字架,而不是他没有能力,日后他将以审判主的身份再来。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
〔暂编注解〕我必反手: 象征神主权的介入,显明他的医治与恩典,有时表明可怕的审判(59:1,,,。22节的“渣滓”与“水”主要指个人的堕落,此节的“渣滓”与“杂质”主要指社会的腐败,尤其参看26节,可指腐朽的社会领袖。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全地的审判者也是人类的救主。以色列的罪一定会受到惩罚。但悔改的人必然得救。神在发出惩罚的警告时,总是提供拯救的应许。耶路撒冷必须受到惩罚,但也一定会得救。虽然原来忠实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妓女(第21节 ),但仍能成为一座圣洁的城市,即“新”耶路撒冷,“就如新妇壮饰整齐,等候丈夫”,。神“反手”加在祂的子民身上,要救赎和复兴他们。
渣滓。就是氧化铅,。只要以色列愿意为祂这么做,神就会除去他们所累积的罪孽沉渣。苦难的火焰将除去渣滓。只有圣洁品性的纯金会保留下来。
杂质。所有品格上的不良特性都将清除。只有纯金保存下来。
【】「我也必复还你的审判官,像起初一样;复还你的谋士,像起先一般。然后,你必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
〔暂编注解〕这些预言将要在千禧年国度里应验。
显然神在炼净百姓的过程中,要除去腐败的领袖(见23 )。
「像起初一样」、「像起先一般」:指大卫时代锡安城的理想情况。
我也必复还: “审判官”与“谋士”指犹大领袖。一个社会是否追求良善,很大程度上受其领袖影响。因此,神宣告首先当更新领袖的心意。在神面前,领袖不仅要为自己的人格负责,也要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
复还你的审判官。先知展望到有朝一日,将重新出现像撒母耳,大卫和所罗门这样忠信的审判官。在理想的统治者领导之下,以色列将成为理想的国家。
忠信之邑。只有到一千年结束,新耶路撒冷从天降下的时候,耶路撒冷才称得上是“忠信之邑”。这个城市将由大卫的子孙耶稣治理,“施行公平和公义”。这个理想的城市,和她公义的国王一样,将被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审判官∕谋士】因为这段经文与社会及法律制度的公正相关,此处的审判官是司法人员,而非士师时代拯救人民的人物(译按「审判官」与「士师」在英文皆为 judge )。与其对应的称呼的「谋士」一词也是左证,因为谋士从没有用来形容士师。谋士的职责是协助君王订立政策、推行政策。法官的职责是协助君王制定、推行法律,此处的矛头是指向国家政策与司法体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
〔暂编注解〕锡安因着神的公平和公义得以复兴,愿意悔改归正的人得蒙救赎。
必因公平得蒙救赎: “救赎”包含被“搭救”的意思。如以赛亚所记载,圣经明确指出神救赎的标准与目的就是公义。这与一些宗教的特权阶级承诺的非伦理性祈福不同,体现出渴望参与救赎的人所当持有的态度。
因公平得蒙救赎。公正的审判者会通过公平的判决救赎和恢复锡安山。依据祂公义的法令,罪恶之城的渣滓将会彻底清除。
其中归正的人。锡安“归正的人”是指那些认识自己的罪而悔改的人。只有他们会得救,成为公义。锡安山将成为圣洁的城市,由圣洁的神所统治,住着圣洁的居民,基督的义将是拯救的手段和目标。耶稣是公义的,所以一切住在圣城里的人也要是公义的,因为他们将要像祂。耶稣的义要栽培和分赐给一切跟随祂的人。拯救意味着祂把公义栽培在他们心中,赎他们所犯下的罪,也意味着祂把公义分赐给他们,帮助他们过离罪的生活。人就是这样完全恢复到他们原先被造时的神形象。
【】「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灭。」
〔暂编注解〕败亡。背叛神犯罪作恶的人必将灭亡。悖逆上天就是与耶和华挑战较量,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所警告的厄运肯定会落在他们身上。
必致消灭。惟有神是生命的泉源。离了祂,人就无法生存。放弃神,罪人唯一的命运就是生命的结束。所有抛弃神的人所得到的将是永死,而不是永生。“罪的工价乃是死”。“犯罪的,他必死亡”。“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恶人却要灭亡。耶和华的仇敌,要像羊羔的脂油(或作像草地的华美 )。他们要消灭,要如烟消灭。”“万军之耶和华说,……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他们就归于无有”(俄16节 )。;“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你就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
28-31 顽梗悖逆的人必全然灭亡。
【】「那等人必因你们所喜爱的橡树抱愧,你们必因所选择的园子蒙羞。」
〔暂编注解〕“橡树……园子”。可能指与偶像膜拜和邪淫之异端膜拜有关的橡树林和园子。
「橡树」:迦南人以此作偶像膜拜。
「园子」:拜偶像的地方。以色列百姓效法外邦人拜偶像。
所喜爱的橡树……所选择的园子: 当时犹太人在四季常青的橡树底下及特别的园子立偶像,聚集膜拜。人离弃神的旨意,追求自己的安全与名誉,认为某些存在可以帮助自己。从属灵的角度看,这一切皆是偶像。如今,撒但依然疯狂地给人提供诸般偶像。
橡树('elim )。可能是一种笃耨香树。
园子。;66:17。这些园子可能是树木周围开垦的。
29~31先知清楚指出,一切拜偶像的必受刑罚。拜偶像的人喜欢献祭和宣淫的地方(“橡树”和“园子” ),本希望生命兴旺,谁知偶像无力照顾自己,枯干萎谢,拜的人亦随之灭亡。自恃无恐的恶人好像易燃的“麻瓤”(麻屑 亦作“火绒” ),他们作的恶事有如火星,二者一触即燃,自取灭亡。
【神圣的橡树与花园】(参现中 )古代近东的花园是种满果树、绿荫参天的公园,作为户外神龛,或是神庙周围的优美环境。神木在当时民间信仰很重要。一般人都以为石头与树木是神明落脚处。迦南宗教则以树木为丰饶的象征,,,但是考古与文学上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更清楚界定圣木的角色。考古学家在铜器时代晚期的基提翁一地,挖掘到一座神庙,上面刻有六十棵树洼的圣木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因为你们必如叶子枯干的橡树,好像无水浇灌的园子。」
〔暂编注解〕拜偶像的人没有像树木那样生长茂盛,却像它们因缺水而枯干,这是极大的讽刺。
橡树。人和他们所崇拜的自然界物体一样,也会灭亡的。
好像无水。无水的花园是不可能茂盛的。与神在一起乃是活水的泉源。撇弃祂乃是撇弃活水的源泉。就像一个无水的花园会变成一片荒地,以色列离开了神,就会退化成为一片旷野。以色列因抛弃了生命之源神,而注定了自己的厄运。
30~31有权势的……无人扑灭: 以赛亚指出,那些拜偶像的人,暂时像树汁丰盛的树木或水源充足的园子般富饶强盛,但终究归于虚妄。【】「有权势的必如麻瓤,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毁,无人扑灭。」
〔暂编注解〕“麻瓤”。火绒盒,引线。
自以为强盛的恶人作茧自缚,结局如火烧灭绝。
「麻瓤」:易燃的麻丝屑。
如麻瓤。指纺纱用的亚麻,大麻或黄麻的落屑,是极易燃烧的。自以为强壮的人将在那吞没恶人,不可扑灭的大火中烧尽。
他的工作。恶人和他们的工程都将在末日的烈火中烧净。
【思想问题(第1章 )】
1以赛亚书以审判的信息开始,指斥选民不认识神
【认识神】
「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
如果谁说人“畜生不如”,不仅算不上称赞,还是很严重伤人的话。这正是神所作的。神不是不懂修辞,也不是不会客气,更不是教人不礼貌;祂说的是真理:“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人的虚骄受伤,才会省察,悔改。
华人自诩“礼义之邦”,以色列人也以“圣民”自傲。但神却藉先知,呼天唤地的说:“我养育儿女,将他们养大,他们竟悖逆我。
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
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牛是忠诚的,甘心负轭,为主人服务。驴的品性较差,类似“驽马恋栈豆”,只是为了主人槽里,有可以餧饱肚子的食物,是为饭碗的功利主义者。牛驴虽然无知,总算能记得主人和主人的恩典,能自己回到家里。但以色列民却不如此,他们是悖逆的儿女,不记得神待他们的恩典。
神不弃绝祂的儿女,虽然责打,却不是要打死,而是给他们留下余种,使他们有悔改蒙恩的机会。因为管教的目的,只是要“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
炼金的人,把矿石或矿砂放在炼炉中,加以炽烈的热火熬炼,却并不是要烧毁丢弃,而是要炼除渣滓,炼出宝贵的精金来。神使祂的儿女受苦,不是由于恨他们,要消灭他们;而是有其美好的目的。正如祂让雅各受对付,遭苦炼,是为要成就祂的旨意,把他的诡诈炼去,成为精纯真诚的以色列,非要到祂的目的达成,总不会停息。
神选召摩西的时候,使他在何烈山看见异象:“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这是神向“在神全家尽忠”的摩西,显示以色列的历史:神让祂的子民受苦,有祂一定的计划,一定的时间。虽然受苦,有神的同在,总不至于烧毁。所以在进入迦南之前,摩西就写了“国歌”,教导以色列的全体人民:蒙福而骄傲,背逆犯罪,必须受管教;炼净后才归向神,为自己的罪抱愧,悔改后复兴的恩典就临到了。
教会在地上受苦,是有主在她身上的旨意,也是要作炼净的工作,使教会成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作祂荣耀的见证。── 于中旻《以赛亚书笺记》【愚顽之甚】
“耶和华说﹕‘我的百姓愚顽﹐不认我﹐他们是愚昧无知的儿女。’”
有一位寡妇﹐只有一个独生爱女﹐可惜是献子。当女儿过十四岁生日的那天﹐有位邻妇来看望她们﹐看见母亲独自痛哭﹐伤心不已。邻妇惊讶地问﹕“究竟何故这样伤心﹖”那母亲说﹕“我辛苦地看顾并抚养这女儿已十四寒暑﹐至今她还不认识谁是母亲﹔只要她能叫我一声妈妈﹐这十四年的辛苦也算值得。”说罢又号啕痛哭起来。
亲爱的朋友﹗神爱世人﹐甚至将痘的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为了我们的罪甘心舍己﹐牺牲在十字架上﹐痘有这么大的恩爱﹐并将父神表明出来﹐我们竟不认识痘﹐也不承认她。难怪我们的神--耶和华说﹕“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糟﹔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现在也有许多人拜偶象﹐把其它事物当作神敬拜﹐令神痛心。──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恒河之水岂能洗净罪孽】
经文﹕“你虽用碱﹔多用肥皂洗濯﹐你罪孽的痕迹﹐仍然在我面前显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耶2﹕22 )。
印度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六十英里的恒河﹐在印度人眼里认为是最神圣的“恒河母亲”。据公元前三百年写的一部印度教经典说﹕“恒河乃赎罪之源。在百万次出生期间积下许多罪过﹐只要一接触到充满该河之水气的一阵风﹐便消除了。”所以恒河对五亿二千八百万印度教徒来说也是信仰之河。因此每天总有数千名教徒在该河沐浴并饮用河水﹐以求得到赎罪之能。
岂知近代“甘地和平基金会”(一个社会研究组织 )经过调查报告﹐说成“恒河母亲”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河流之一。最近一次报告又说﹐千万万印度教徒称之“恒河母亲”的这条河流正危害着各种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并影响着河水“使用者”。故现已张贴了警告禁止数万教徒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
由此可知恒河之水﹐自身尚保不住﹐迭遭污染﹐它何能为力洗濯世人的罪过呢﹖从这件事启发我们﹐人若觉得自己有罪﹐并且迫切希望摆脱罪的污染﹐这是出于人的天性。可是应该懂得恒河之水对于人的罪孽是一点也洗濯不掉的。告诉你唯一得到赦罪的方法﹐只有信靠救主赎罪的功劳﹐因为祂为了世人的罪恶﹐甘心舍命牺牲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完全洗清我们众罪。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 )。
“何况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么”(来9﹕14 )。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象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赛1﹕18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神为甚么将犹大比作妓女?】
“忠信之城”是指耶路撒冷,并代表整个犹大。神把百姓的行为比作卖淫,是因为他们离开真神去拜偶像。他们的信心不纯、三心二意。“拜偶像”从里到外都是属灵意义上的“奸淫”,它撕毁了人对神委身的许诺,把心抛向其他的东西。耶稣时代的人虽然严守教规,但耶稣称他们为淫乱之人。我们跟教会一样,是基督的“新娘”,靠信心我们才能披上祂公义的军装。你的信心是否变得不纯了呢?求神把你带回来,使你对神的信心坚强而纯洁。
──《灵修版圣经注释》【】
「烧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
银子成为汪洋。耶路撒冷这蒙拣选的城充满着不忠不洁、暴行与空洞的形式宗教。以前有神的律法与公义,现在却只有不法残暴。这就是为什么灾害临到她,使她无可避免。现在全地都荒凉了,城被火烧,只有少数剩下的余民。这位先知以他爱国的热枕,满怀忧虑,将她喻为末期的病人,全头都是病,心也衰竭,从头顶至脚掌,没有一处是完好的。我们不要省察内心,看到底我们对神的亏欠是什么?为什么带给我们苦痛?祂实在爱我们,不能容许败坏的过程发展下去,不加阻止。
大能者爱祂的百姓,要亲手从事洁净与炼尽的工作。祂不只施刑罚。祂要除去为敌的,不准他们在祂百姓中间,祂要炼金渣滓,除净杂质。刑罚与炼净两者有极大的分别。神要除净之后再重新施恩,这是心灵重要的经历,当我们不再因过去的罪而受苦,先行恢复,像先前一样,完全如开始一样地更新。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