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约翰福音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约翰福音的主题是启示主耶稣就是神()),所以直接从「太初」开始。「太初」与「起初」())原文同字,但「起初」是指神创造的开始,即时间的起头,而「太初」是指在未有时间以前,在过去的永远里就已经存在。
「有」字是过去未完成式,表示连续、不受时间限制的存在,也就是说「道」的存在将会持续下去,没有停止的一天。
「道」(logos))意思是「话」,当时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背景的读者对「道」这个概念都很熟悉,犹太哲学家斐罗(Philo))用「道」来指神的心意、创造世界时的工程师和神与受造物之间的中间人。耶稣基督是在创世以前就已经存在的「道」,祂是将神的荣耀和心意发表出来的「道」())。
「道与神同在」表明「道」与「神」一样是有位格的,处于同等的地位,同时存在,心意相交相通())。
「道就是神」的「是」字在原文为过去式,表示「道」并不是后来才逐渐变成「神」。
本节中的「神」字原文无冠词,表示神的属性,「道就是神」意思是「神有怎样的神性,道就有怎样的神性」。「道」并未构成神的全部,而是拥有神的属性,是三一神的一个位格。

2「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3「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

「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原文意思是「万物是透过祂而成为存在」,表明是祂「使无变为有」())。
当时有异端认为神先造基督,然后基督再造万物。但本节宣告「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所以耶稣基督自己并非「被造的」,而是神创造万物的管道()),创造的目的是为了显明基督,万有都是「为祂造的」()),并且「要照着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使祂在万有之上为元首。祂是万有的根源,也是最终归向,祂是始,祂也是终。

4「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基督不但创造了物质与规律,也在万有中赐下了「生命」。我们在物质的范畴里很难给生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当基督一显明出来,生命的意义就非常明确了,因为祂就是生命。生命与死亡相对,有生命的就没有死亡。但在堕落的世界里,一切都趋向死亡,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是「真正的生命」())。死亡是使事物终结的限制,而生命是不受死亡限制的,它是永存的,并且能带进有荣耀的盼望。
「生命在祂里头」,因为基督的性质就是生命,祂是生命的源头,接上了祂就是接上了生命的源头,所以「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在祂以外不可能找到生命,因此伊甸园里的生命树就是预表基督()),吃生命树的果子就是接受神的儿子作生命())。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表明这生命要与人发生关系,基督乐意把生命赐给寻求祂的人。当我们接受基督的时候,祂的生命就进到我们的里面,发光照亮我们,让我们真正认识神、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好脱离黑暗的权势,活出神的荣耀。

5「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本书中所有的「约翰」都是指「施洗约翰」。约翰福音从不提及作者使徒约翰的名字,所以不像其他三卷福音要用「施洗约翰」来区别「西庇太的儿子约翰」。
「从神那里差来的」意思是「先知」。

8「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虽然黑暗不接受光,但神实在愿意「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世上」原文与「世界」())同一词,使徒约翰常用「世界」一词来指离开神而在魔鬼权势下生活的世人())。

11「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

「自己的地方」不是指基督的家,而是指属基督的产业,广义泛指全世界,狭义特指以色列。
「自己的人」广义泛指全体世人,狭义特指神的选民犹太人。

12「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信」意思是「信入」,就是信靠、接受。「名」代表整个人()),所以「信祂名」就是信靠主耶稣。
「作神的儿女」就是被收养为神的儿女,可以承受神的基业。按着神的形象被造的亚当被称为「神的儿子」()),但堕落以后的亚当后裔失去了作神儿女的资格,只有借着接待基督,才能与神恢复正常关系,恢复作神儿女的权利。
「儿女」原文是「孩子(teknon))」,使徒约翰特意把「儿子(huios))」一词专门用在主耶稣身上,将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和信徒是神的「孩子」区别开来。使徒保罗则喜欢说信徒是神的「儿子」())。

13「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不是从血气生的」,表明得救不是靠人的血缘、遗传。
「不是从情欲生的」,表明得救不是靠肉体的决定、意志。
「不是从人意生的」,表明得救不是靠人的理智、意愿。人除了由圣灵重生之外,没有办法靠自己天然的理性、情感或意志恢复成为神的儿女。
「乃是从神生的」,表明人只有因信而接受神的儿子作生命,让神的生命进到他们里面释放自己,才能脱离旧造的生命,在新造里作神的儿女。

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道成了肉身」就是神的话在肉身里成为具体实在、可见可摸的,也就是「神在肉身显现」())。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无法找到脱离黑暗权势捆绑的道路,所以神的儿子隐藏了祂的荣耀,降卑自己到地上来作人,在人间把神具体地显明出来,叫人认识神的所是、所作,更亲自做成神所要做的,让人可以去享用神的所是。
「住」原文作「支搭帐幕」,主耶稣道成肉身住在我们当中,正如神当年支搭会幕在以色列的营中与神的百姓同在一样()),所以祂的名为「以马内利」())。神要住在人中间,是祂起初的计划,因为神要人享用祂,愿意与人有交通,而将来在新天新地里,「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有恩典有真理」源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所翻译的「慈爱与诚实」()),「慈爱与诚实」是神向摩西宣告之荣耀的组成成分,现在具体显明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
「荣光」指神充满会幕的荣光()),神的荣光过去如何充满在会幕,现在也同样充满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
「独生子」可以翻译为「独一无二的」,强调从父来的道具有独一无二性。
当时的异端智慧派学说(Gnostics))认为:肉体是属邪恶之物质的,圣洁的神根本不可能和邪恶的肉体联合。多西特派(Docetists))根据智慧派的学说,否认基督是在肉体里来的())。

15「约翰为祂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祂本来在我以前。”』」

人对恩典的领会常常停留在赦免、祝福上,但是基督要用「丰满的恩典」继续在人的身上做工,「恩上加恩」,最终是让人完全得着神自己,「以神为乐」())。
「恩典」一词在约翰福音中只出现三次()),全部都是描述基督。基督所彰显出的神的荣耀,核心就是恩典:祂在迦拿的婚宴上提供丰富的好酒()),医治大臣的儿子()),使毕士大池旁的瘸腿者正常行走()),使五千人吃饱()),使生来瞎眼的重见光明()),使拉撒路死里复活()),祂为子民舍命())、赐下永生()),差派圣灵住在信徒心中())。

17「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律法」是神在西奈山上借着摩西传给人的()),功用是见证神的公义,照着神的所是对人有所要求,让人知罪。「恩典」和「真理」却是神所是的丰满供应,取代了律法,使人能享受神并经历神,借以满足神公义的要求。
基督就是「恩典」,恩典就是神赦免人,让人完全得着祂自己。基督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神让人认识祂,也看见祂。基督永远说真理()),为真理作见证()),将神救恩的真理具体表现出来())。因此,没有基督,就没有恩典和真理。不可能只要恩典和真理,而不要基督。

18「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表明从来没有人用肉眼看见过神的本体,传律法的摩西也没有见过()),也表明从来没有人真正认识神。
「在父怀里」原文直译「进入父怀里」,表示亲密的关系。「怀」是希伯来习惯用语,以色列人在筵席上的坐姿是靠左斜躺,右侧的人好像靠在左边人的怀里,表明主耶稣最接近父神,具有尊贵独特的地位。
圣父的独生子借着「道」、「生命」、「光」、「恩典」和「真理」这五样,将神完全地表明出来:道是神的彰显,生命是神的恩赐,光是神的照耀,恩典是神给人享用,真理是神给人认识。我们要认识神,就必须借着耶稣基督,我们越多经历主,就越能清楚认识神。

19「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

「犹太人」一词,在约翰福音内出现了70多次()在马太只有5次,马可6次,路加5次),这里是第一次。
本节的「犹太人」指犹太公会的成员,他们的职责之一是评估自称为先知或弥赛亚之人的真确性。

20「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

21「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

22「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

23「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施洗约翰的任务就是替弥赛亚铺路,促使人的心思回转归向基督,好让基督有平坦的道路能进到人的心中,掌权作王。
本节引自赛四十3,但用「主」代替了其中的「耶和华」,因为在新约时代,犹太人不敢直呼神的名,所以常用「主」来代替。
上图: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 大卫曾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二十三14,24;二十四1;撒下十五23),他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六十三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十六10)。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四十七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那片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三1-6),主耶稣很可能也在犹大旷野受魔鬼引诱(太四1)。

24「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或作那差来的是法利赛人);」

25「他们就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

26「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

27「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祂解鞋带也不配。』」

28「这是在约旦河外伯大尼(有古卷作伯大巴喇),约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见证。」

上图:约旦河下游含沙量很高,枯水期河水不宽也不深。施洗约翰就在这种地方施洗。

29「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

30「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祂本来在我以前。”」

31「我先前不认识祂,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祂显明给以色列人。』」

32「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祂的身上。」

33「我先前不认识祂,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

「用水施洗」是将悔改的人浸入水里,借以表示埋葬受浸者败坏的生命和过去的死行。
「用圣灵施洗」比喻悔改相信主的人被圣灵充满,得着从神而来的新生命,而有分于基督的身体()林前十二13),并且得着从上头来的能力())。主耶稣在五旬节时用圣灵给第一批信徒施洗()),当福音传开后,每位新信徒都受到圣灵同样的洗礼())。

34「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

35「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

36「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

37「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

38「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在哪里住?』」

主耶稣今天也问每一个想跟随祂的人同样的问题:「你们要什么?」我们跟从主,究竟是单单要主自己呢?或是要主以外的什么呢?这两位门徒只要与主同住,好认识祂,而不要主之外的一切。
「拉比」是对犹太律法教师的尊称。

39「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祂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祂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

「申正」按犹太计时法(从上午六时计起))是下午四时,但若按罗马计时法(从午夜零时计起))则为上午十时。因本书读者主要是住在罗马帝国各地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所以很可能会采用罗马计时法。
例如,主耶稣是在「巳初」(第三时、即上午九时))被钉十字架()),但本书却记载在「午正」(第六时))祂仍未被判钉十字架()),表明使徒约翰至少在第十九章采用罗马计时法。

40「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41「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

42「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在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矶法」是亚兰文的「石头」,「彼得」是希腊文的石头。
当时居住在犹太地的犹太人主要说亚兰语,但约翰福音的主要读者是住在罗马帝国各地的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所以需要翻译。

43「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

44「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

45「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前三卷对观福音书中,常将腓力和巴多罗买的名字连在一起()),因此许多解经家认为拿但业就是巴多罗买。
「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就是「那先知」())。
腓力对拿但业的见证说出:1、基督是全部旧约圣经启示的中心;2、基督是整个旧约时代中所有人的盼望。
「约瑟的儿子」:约瑟虽然不是主耶稣的亲生父亲,却是祂法律上的父亲。

46「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说:『你来看!』」

「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是嘲讽。
「你来看」是传福音的秘诀,就是把圣经中所记载的和自己所经历的主耶稣摆出来给人看。当我们遇到疑惑、不信的人时,最好的方法不是辩论,而是向他见证基督,引他遇见基督。

47「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虽然拿但业还没有信主,但主耶稣喜悦他存心正直、渴慕真理,心里「没有诡诈」,与用「诡诈」骗取长子名分的雅各不同,所以称他为「真以色列人」。
「以色列」是神给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所起的名字。

48「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那里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

49「拿但业说:『拉比,祢是神的儿子,祢是以色列的王!』」

50「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51「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原文是「我阿们、阿们地告诉你们」,是主耶稣的惯用语,提醒对方注意祂在下面所说的乃是重要的真理。
雅各曾经梦见「天开了」,一个天梯连接天与地,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那天梯正预表「人子」耶稣基督,祂是通往天上惟一的道路()),是神与人中间惟一的中保()),是天与地的联结、神与人的交通。
「神的使者」就是天使,天使是服役的灵,奉神的差遣来为信徒效力()),他们的主要服事就是在神与信徒之间传达信息。
「人子」源于但七13-14,表明基督的权柄、能力和荣耀,但主耶稣在约翰福音中特别用「人子」来指自己的受难与受死,表明得胜的弥赛亚也必须是受苦受死的弥赛亚。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道成肉身

我们会把这段经文分成好几个落去详细加以研究。但开始之前,我们必须明白,约翰在措述耶稣是道(The Word )的时候,他到底想说些甚么。

第四福音的四章是人心所能成就的宗教思想最伟大的尝试之一。

基督教会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那是始于犹太教的。在开始的时候所有教友都是犹太人,从人的传统看来,耶稣是个犹太人;而除了短暂的访问推罗,西顿的部分地区和低加波利之外,耶稣不曾离开过巴勒斯坦。基督教是在犹太人当中产生的,因此无可避免地使用犹太的语言与犹太的思想方式。基督教虽然是从犹太孕育出来的,但不久就向更广阔的世界流传出去。耶稣死后三十年内,约于主后六十年间,基督教已传遍小亚细亚和希腊,并到达了罗马。在这期间,教会内的犹太人与希腊人的比例是一比十万。犹太思想在希腊人看来完全陌生的。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希腊人从未听过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中心,就是弥赛亚的来临,对希腊人来说这完全是外来的思想。犹太的基督徒所用以认识和介绍耶稣的思想方式对希腊人是毫无意义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基督教怎样才能介绍给希腊的世界呢?

历史家列奇(Levky )有一次说过,任何思想的进展与传播,不但有赖该思想本身的力量,而且更有赖于当代所能接受它的倾向。基督教会的责任就是要在希腊世界,造成一种能够被接受的基督教信息的倾向。正如顾斯庇(E. J. Goodspeed )所讲的,问题是:“一个对基督教有兴趣的希腊人,是否必须认识犹太人的弥赛亚思想和他们的思想方法,抑或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可以由希腊人的背景向他的心思意念说话?”就是说,用一个希腊人所能明白的方式向他介绍基督教。

约于主后一百年,在以弗所有一个人对这问题极感兴趣,他的名字就是约翰。他住在一个希腊的城市里,与他交往的希腊人对一切犹太思想都觉得是陌生的,难以明了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他怎样才能找到一种途径,用希腊人所能明白而又受欢迎的方介绍基督教给他们呢?突然间,那问题的答案呈现在他面前。在希腊与犹太思想中都有道的观念。这就可以迎合希腊与犹太双重世界的需要。这是属于两个民族的传统而又为两个民族所能明白的思想。

现在让我们从道这个观念的两种背景作为开始。

犹太的背景

在犹太的背景中有四种思想构成话语的观念。

(一 )对犹太人来说,话语(word )不仅是声音而已;它是独立存在,而又能够成就一些事情的东西。正如帕特逊(John Paterson )教授所说:“讲出的话对希伯来人来说是非常生动的……它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能量单位。它像一粒弹丸飞射出去命中目标。”因此,希伯来文的词语不多,约少于一万;而希腊文则有二十万之多。

某近代诗人谈到一个完成了英雄事迹的人因为缺乏用语,无法向他的族人讲述那事迹。因此有一个人就被“言语必需的魔力所苦”,他尽量把那故事讲得生动感人,以致“那言语变得栩栩如生,在听者的心中活跃不已”。诗人的话语化作一种力量。历史上有许多这类事情的例子。据说,改教运动时诺克斯(John Knox )在苏格兰布道,他一个人的声音较之一万个喇叭在听众的耳边吹响,更为有力地提起他们心中的勇气。在法国革命的时候鲁赛德利尔(Rouget de Lisle )写了马赛曲,那歌曲使许多人参加了革命。言语确能成就事情。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武器短缺,盟国亦无能力援助,首相丘吉尔在向全国广播的时候所用的言语,确实为人民做了许多事。在东方更是如此,至今仍然是这样。对东方人来说,一个字不单是一个声音,它是一股会做事的力量。帕特逊教授回忆起乔治·史密夫(George Adam Smith )爵士讲过的一件事。一次当史爵士在东方一个沙漠旅行的时候,一群回教徒给他的队伍一个惯行的见面礼:“愿你平安。”当时他们不知道爵士是个基督徒。当他们后来发现祝福了一个异教徒的时候,他们赶快回来取回那祝福。话语好像一件东西,可以受差遗去做某一件事,也可以被取回来。诗人卡尔顿(Will Carleton )有过如下的诗句:

“他与持守他的作生命树,持定他的俱各有福。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以知识使深渊裂开,使天空滴下甘露。”

我们记得洛格斯意即话语(道 )和理性,又知道犹太人怎样思想神有力的、创造的话语。现在我们更看到智慧是神启发和创造的代行人。智慧与理性是如此近似,因此我们把洛格斯解作话语(道 )是很重要的,现在把它解作智慧或理性也是一样的重要。第二段重要的经文是。十三节说:

“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智慧说 )。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上使穹苍坚硬,下使渊源稳固,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当我们读这段经文时,一再听到约翰在第四福音一章中所讲的道(洛格斯 )的回音。智慧有永恒的存在,有发光的作用,有创造的力量,那正是约翰所说的道的特性,据此,他认为道,洛格斯就是耶稣基督。

智慧这观念的发展并不到此为止。在旧约与新约之间人们继续写作这类智慧文学。从智者的许多经验,它提取了丰富的智慧精英,以致它成为生活无价的指南。尤其是收在次经中的两本重大写作,任何人读了,灵魂都会得益。

(1 )第一本称为“西拉子耶数智慧书”(The Wisdom of Jesus、the son of Sirach ),更多人称它为便西拉智训(Ecclesiasticus编按:旧约、次经之一、又称传道经 )。它也常常提及神永恒智慧的创造观念。

“我从至高神的口中而出,如雾遮盖地面。我以高处为居所,我的宝座在云柱间。惟有我绕遍周天,走遍深渊”

“我列祖的神啊,有怜悯的主啊,你曾用造成了万物,用智慧造人”

智训所讲及的道几乎和约翰所讲的道的一样:

“试看我们昨日的荣华,
只不过好像尼尼微与推罗。”

而历史所展示的事实说明道德的堕落与国家的衰亡是不可分离的。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失去它的神而仍能生存的。”全部历史都实际地显示出有一位神。

所以,即使耶稣基督没有以人的形象来到世间,人仍然可能见到神的道,神的洛格斯,神的理性运行在这个世界上。但,虽然道的行为是让人人可见的,人还是不认识他。

世界不认识他(Ⅱ )(续 )

(二 )最后,神创造引领的道果然以人的形象──耶稣──来到世间,约翰说,道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约翰的意思就是:神的道来到世界,他没有去罗马、希腊、埃及、或东方的帝国。他来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神特定的地方,而犹太人是神特选的子民。

旧约对言地方和民族的称呼就显明朋这点。巴勒斯坦屡次被称为圣地,玛喀比传下卷所罗门智训。它被称为主的土地;神称它为他的地方。犹太民族被称为神特别的宝藏。犹太人被称为神特别的子民;神特选的子民;神的分

耶稣降临的时候他来到特别属于神的地方,特别属于神的子民中。门户应该为他大大敝开,他应该受到热烈的欢迎;他应该像个远行的人回到家中;更应该像王者来到他本国──但结果他不受欢迎。迎接他的是憎恨而不是崇敬。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他们本应准备好接受一件任务,但他们却拒绝接受。好比父母们计划、储蓄、牺牲、为了使儿女得到一个特别的工作或机会,然后机会来了,但他竟放弃那机会,或面对挑战时便失败下来,就是那种悲剧。神所遇到的事正是如此。

说神只预备了犹太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神预备了世上每一个男女老幼去接受一项任务。某小说家谈到一个女孩子常常拒绝接触不洁的东西,问及她为什么如此时,她说:“有一件美好的事情终于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当它临到的时候我要准备好迎接它。”那么多的人拒绝神为他们预备的工作,这訧是悲剧。可能是因为他们呆钝和懒惰,可能因为畏怯或懦弱,可能是缺少训练,或自我姑息,可能是只留恋次等的事物或好走偏门快捷方式。世界充满着未能发挥他们内在能力的人。我们不必想到神所要我们做的工作,是一些轰轰烈烈的伟大行动或成就。那可能是培养一个小孩去面对人生;可能在一个重要的关头说一句话,或发挥一些影响力去阻止某人摧毁自己的生命;可能是把一件极微小的工作做得完完满满的;也可能是用我们的手、我们的声音、或我们的心思去接触许多人的生命。一件事实就是神藉着生命的一切经验去准备我们做一些事;事实上有许多人当时机来到的时候却拒绝接受任务,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拒绝神。

就在下面一句简单的话里,有着全世界的悲:“刻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许久以前这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的事,现在仍然不断在发生。

神的儿女

当耶稣来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他;有些人确实接纳他欢迎他。对他们,耶稣就给他们权利做神的儿女。

意思是人不一定都是神的儿女,他要变成神的儿女。我们要用人的想法去想这件事,因为我们只有用人的想法才会明白。有两类儿子、一类是什么都不必做,只是利用他的家庭,从幼年到青年他都接受家庭所给予的一切,他却没有任何的回报。他的父亲可能刻苦、牺牲,去给他机会,他把这些作为一种当然的权利去接受,但从不明白他所接的是什么,也不努力以求配得上或回报这权利。他离家后,从不设法和家庭保持联络。他利用家庭的目的已达,现在不再需要家庭了。他不觉得应有什么关系要维系,或有什么恩惠要报答。这儿子的生存全靠他的父亲,他的长大也全靠他的父亲。但他与父亲之间并没有爱的联系,没有任何亲情。父亲因爱儿采就给予他一切,但儿子却没有丝毫报答。

另外一类儿木一生知道父亲怎样为他辛劳,他用每一个机会去表达他的感激,做他父亲所期望的那类儿子。年复一年,他愈长大愈接近父亲。父子的关系发展为团契和友谊的关系。甚至离开弓家他仍保持着联系,他明白父亲的恩情是他永远偿还不了的。第一个例子中做儿子的离父亲愈来愈远;第二个例子则那儿子愈来愈接近父亲。两个都是儿子,却是很不相同的儿子。第二个儿子变成的样子是第一个儿子所做不到的。

我们可从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去表明这种关系。有人向一个出名的老师提到某青年的名字,因这青年自认是他的学生。老人回答说:“他可能听过我讲学,但他不是我的学生。”坐在课室内听课,和做一个老师的学生有极大的分别。他们可能有接触而没有交往;可能有关系而没有团契。广义来说,人都是神的儿采,因为他们都是被创造的,并且因神而得以存活。但只有一部分人变成神的儿子,有着父子间深切而亲密的关系。

约翰认为人惟有藉着耶稣基督才可以进入那真实的父子关系中。当约翰说不是从血气生的,他用的是犹太人的思想,因为犹太人相信肉体的儿采是由父亲的种籽与母亲的血联合生成的。这种父子关系不是从情欲或从人意的行动而来,而完全是由神而来。我们不能靠自己成为神的儿采,我们要进入神所赐的关系里,没有人能藉他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与神为友,人与神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只有当神开敞那道路的时候,人才可以进入神的友谊中。

我们再试用人的例子去了解。普通人不能藉着友谊接近帝王。如果真有这友谊存在则一定要靠帝王的主动才可以达致。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意志或成就进入与神团契的关系中。因为我们是人,神是神。我们之进入这关系只有靠神在人所不配的恩典与爱中屈尊,来敞开一条通到他那里去的道路。

但同时又有人的一面,神所施与的,人应当接受。人间的父亲会把他的爱心、忠告、友谊给儿子,做儿子的可能不接受而我行我素。人对神的态度也是如此,神给我们权利做他的儿子,但我们不一定接受这权利。

藉着相信耶稣基督的名我们接受这权利。这是什么意思?希伯来人的思想和语言对名有个特别的用途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犹太人所讲的名并不单指一个人的姓名,而是指那个人所显明的质量。举例来说,说:“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显然这不是说凡晓得神名叫耶和华的人都倚靠他;而是指那些晓得神的个性,神的性质,知道神是怎样一位神的人,都会陏时愿意在一切事上信靠他。诗人说:“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题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很清楚,这不是说我们要记得神名叫耶和华,而是说有些人信靠人为的助力,但我们信靠神,因为我们知道神是谁。信靠耶稣的名就是信靠他是怎样的一位耶稣,耶稣是仁慈、爱心、温柔、服务的化身。

约翰伟大的中心教义是在耶稣身上我们见到神的思,神对人的态度。如果我们相信耶稣的名,我们就相信神好像耶稣一样的仁慈而有爱心。相信耶稣的名訧是相信神像耶稣;我们只有这样相信,才能委身于神,做他的儿女。除非我们在耶稣里看到神是怎样的,否则我们永远不敢想象我们能做神的儿女。明白了“耶稣是怎样的”这就开启了我们做神儿女的可能性。

道成肉身(Ⅰ )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节经文,正是约翰用来写成他的第四福音的主题。他思想过,也讲迥了神的道。那有力的创造的道,是创造的代行者;这引领的,控制的道使宇宙有秩序,使人类有心思。这些思想都是犹太人和希腊人所知道而且熟悉的。现在我又说了最惊人,令人不敢置信的话。他只简单的说:“这创造世界的道,这控制世界秩序的理性,已经变成一个人,我们亲眼见迥他。”约翰用作见到的希腊字是theasthai,这字在新约中用过二十次。它常用来指肉眼实际可见的东西,而不是用心灵的眼睛去作属灵的视察。约翰宣称这道实际上以人的形状来到世间,人可以用肉眼见到他,他说:“如果你想见到这创造的道,这控制一切的理性,就看看拿撒勒的耶稣吧。”

这就是约翰和在他以前的人的思想分道扬镳的地方,也就是这样,约翰把他完全新顈的写作带给希腊世界。奥古斯丁后来说,他在未做基督徒以前曾读过许多异教大哲学的作品,又读过许多其它书籍,但从未读过道成肉身的书。对希腊人来说,道成肉身是不可能的事。没有一个希腊人梦想过神会有身体的。希腊人认为身体是邪恶的,是禁锢灵魂的监狱,是拘留灵性的坟墓。一个智慧的希腊老人蒲鲁他克(Plutarch )甚至不相信神能直接管理这世上的事情,他要派代表和藉着媒介代劳。因为照他看来,把神卷入世事里简直是亵渎的事,斐罗也绝不会说神来到世间的,他说:“神的生命不会下降到我们当中,更不需要成为肉身。”斯多亚派的罗马王奥热流将灵肉对比的时候鄙视肉体。“鄙视肉身──血、骨、和一束束的神经,静脉和动脉。”“整个身体的构造都要败坏。”

因此说道成肉身,神竟变成人,神竟进入我们所过的生活;永恒竟在时间中出现,创造主竟在被造物之中可以为人眼所见,这简直是一件破天荒的新事。

神取了人的样式这个观念是这样前所未闻而饮人惊愕,以致有些在教会内的人都不能相信。约翰所说的就是道成肉体(sarx )。这正是保罗多次所讲的肉身,即人性全部弱点与罪责所归的肉身。这个字用在神身上使他们大感惊讶。因此教会中产生一派人叫做幻影派(Docetists )。Dokein是个希腊字,解作“似乎是”。这一派人认为耶稣只是一个幽灵,他的身体不是真的肉体,他不会真的感到饥饿疲倦,痛苦忧愁,他只是一个脱离肉体而具有人形状的幽灵。约翰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更直接地对付这一派的人。“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訧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神,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这异諯实在是由于对神有一种错误的崇敬所引起的,亦即由于不敢说耶稣是完完全全真实的一个人。对约翰来说这种态度是与整个基督的福音相矛盾的。

我们很可能太热衷于保存一个事实,就是耶稣全然是神,以致我们忽略了他也全然是人的这个事实。道成肉身,或许在新约其它部分没有能够像这节经文一样,更清楚地让我们见到耶稣的全然人性得到如此荣耀的宣示。在耶稣里,我们看见神创造的道,神控制的理性,取了人性。在耶稣里,我们看见如果神是人他会怎样地生活。假如我们完全不说耶稣是什么,我们仍然可以说,他向我们显示了神要我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道成肉身(Ⅱ )(续 )

这可能是新约中最重要的一节经文,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时间查考,使我们能进入它的丰富中。我们已经见到在约翰的心目中,有几个重要的字眼控制着他的思想,他以此发挥他的信息的文题。在这节经文里再加上三个这样的词语:

(一 )第一个词语是恩典。这个字有两个基本的观念:

(1 )它意味着一些完全不配得的东西,那是我们自己永远不能赚取,不能成就的。神来世为人而生,为人而死,这是人所不配有的。这行动是出于神自己纯全的爱。恩典这个词语一方面强调人的完全无助与贫乏,另一方面,同时强调神的无限仁慈。

(2 )恩典有美好的意思。近代希腊语又解为魅力。我们见到神如何在耶稣里赢得人心。人一向认为神是权力、威严、大能和审判。能粉碎一切敌对者的诡计,击败一切背叛者的阴谋,但在耶稣身上,人就面对神的全备之爱。

(二 )第二个词语是真理。这是第四福音的重要主题之一,我们一再读到它。在这里我们只要地搜集约翰所说有关耶稣与真理的话。

(1 )耶稣是真理的化身。他说:“我就是真理”。要看真理我们必须看耶稣。这句话对每一个简朴的灵都有一些无限宝贵的东西。很少人能把握抽象的观念,许多人都用具体的事物来思维。我们可以不断思索和争辩,却始终不能得出一个关于“美丽”一词的定义。但如果我们指着一个美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美丽,这样,事情就再清楚不过了。自从人想到神,他们就想下个定义说明神是谁,他是什么──而他们有限的心思总不能获得一个接近的定义。但失们可以不必再思索,只看耶稣基督,我们就可以说:“神正是这个样子。”耶稣来并不是对人讲论神如何如何,他来乃是向人显明神是怎样的,好叫那最质朴的心灵都能像大哲学家那样亲密地认识神。

(2 )耶稣是真理的传达者。耶稣告诉门徒说,如果他们常常与他在一起,他们就会认识真理。他告诉彼拉多,他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要为真理作见证。如果有位教师或宣道者能够对思想和生活的困惑问题予以指导,人们必趋之若鹜。耶稣能够在阴暗中使事物清楚;他在我们人生许多的十字路口上指示我们当走的途径;他使我们在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作出正确的抉择;他在我们想要向之投降的纷乱声音中告诉我们应掌相信什么。

(3 )即使耶稣的身体已离开这世界,他仍留下圣灵来引领我们进入真理。他的灵是真理的灵。他不只是留给我们一本教导的书,或一个教训的主题。我们不必从一本难读的教科书寸寻找应当怎样做。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问他当怎样做,因为我们每一步都有他的灵同在。

(4 )真理使我们得自由。真理的本质使人得着解放。一个小孩子自己想东西的时候,常会提出很奇怪和错误的结论而使他自己受惊。若有人把真理告诉他就可把他从恐惧中释放出来。一个人可能怕自己生病而去见医生,即使诊断的结果是坏的,仍然可以把他从威胁他而又不明确的恐惧中释放出来。耶稣带来的真理把我们从对对神的无知中释放出来,把我们从挫败中释放出来,把我们从恐惧、软弱、失败中释放出来。耶稣是世上最伟大的释放者。

(5 )人可能怨恨真理,因为耶稣将真理告诉他们,他们就想他。真理可能定一个人的罪,因为真理显出他的大错。犬懦学者说:“真理好像光,剌痛人的眼睛。”犬儒学者又称,从来不激怒任何人的老师并不会对任何人有益。人可以不听真理;他们可以把告诉他们真理的人杀死──但真理仍然存在。没有人能够因为不听从真理,就使真理的声音消声匿迹。反而真理终必会得着那人。

(6 )人可以不信真理。人不信真理有两个主要的理由。可能因为真理太好了,好到难以相信。又可能他们太执迷于一些片面的真理以致不愿放弃,在许多情况之中,片面的真理都是全面真理的最坏的敌人。

(7 )真理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是一定要做的事。真理是一定要脑子明白,心中接纳,而在生活中实行出来的东西。

道成肉身(Ⅲ )(续 )

这是我们穷一生的学习与思想都不能尽得其真理的经文。我们在这节经文里已经看过两主题词组;现在要看第三个,就是荣耀。约翰再三把荣耀这个词语与耶稣基督连在一起用,我们先看看约翰对基督的荣耀讲些什么,然后来了解其中的意义。

(一 )耶稣基督的生命彰显荣耀。他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神迹以水变酒,约翰说他显明了他的荣耀。看看耶稣并体验他的权能和爱心就是进入新的荣耀中。

(二 )他所彰显的荣耀是神的荣耀。他不是从人接受荣耀。他并不追求自己的荣耀,而是追求差他来者的荣耀。是他的父荣耀他。马大在拉撒路的复生中见到的是神的荣耀,而圣子也因此得荣耀,在耶稣身上的荣耀,就是那环绕着,他由他照射出来,而又行在他身上的荣耀是神的荣耀。

(三 )然而那荣耀又是他独有的。他最的祈祷是愿神用在世界以先的荣耀去荣耀他。他不是用借来的荣耀发光,这荣耀是他的,他有权享有这荣耀。

(四 )他将他的荣耀传给他的门徒。神赐给他的荣耀他已赐给了他的门徒。这正如耶稣分享神的荣耀,他的门徒也分享他的荣耀。耶稣来世就是神的荣耀来到世人中间。

约翰所说的这一切是什么意思?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旧约去看看。对犹太人来说舍吉拿(Shechinah )是个很亲切的字。舍吉拿表示临在的意思;这字用来描写神在人中间可见的临在。我们一再在旧约中看见这意思,就是神的荣耀在人中间可以见到。在沙漠里赐下吗哪以前,以色列的子民“向旷野观看,不料,耶和华的荣光在云中显现”。当会幕建立起来装置好了的时候,“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所罗明把圣殿奉献给神以后,祭司不能进出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西结在他的大喜中见到“耶和华荣耀的形象”。在旧约中神的荣耀会在他很接近的时候降临。

简言之,神的荣耀即神同在。约翰用一简朴的描写。一个父亲将他自己的权柄,他自己的光荣给他的长子。一个王位继承者,王的长子,承受了他父亲王室的全部荣耀。耶稣也是这样。耶稣来到世间,人在他身上见到神的光辉,这光辉的中心就是爱。耶稣来到世间,人见到神的奥妙,这奥妙就是爱。当耶稣一来,人就见到神的荣耀与神的爱都是合而为的。神的荣耀不是东方式独裁专制者的荣耀,而是爱的荣耀,我们向他下拜,不是因为卑贱的恐惧,而是忘形于爱颂惊奇中。

无穷尽的丰满

我们在上面谈过,约翰开始写第四福音时就要人弄清楚,施洗约翰不能在人的思想中占有过份的位置。因此约翰在这段经文的开始,就引用施洗约翰的一段话以确定耶稣的最高地位。

施洗约翰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他这样说可能包含三个意思。(1 )耶稣在年龄上比约翰小六个月,约翰可能只是说:“比我年纪小的人却走在我的前头了。”(2 )约翰也许是说:“我先耶稣而出现,我先他而工作,并成为受人注目的中心;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为他开路;我只是那主力的先锋,那王者的前驱。”(3 )约翰可能想得更深刻。他可能不是想着有限的时间而是想着永恒。他可能想到耶稣是在世界以先就存在的,除他以外还没在任何人存在。也可能在约翰心中上述三个意思都有。约翰并没有夸张他自己的位置,那只是他一些跟从者所犯的错误。在约翰看来首要的位置是属于耶稣的。

这段经文继续提出三件有关耶稣的伟大事实:

(一 )我们大家从他的丰满里都有所领受。约翰用丰满这个字是个重大的字。希腊文pleroma的意思是神所有一切的总和。这是保罗常用的字,在他说一切的丰盛(pleroma )都在基督里面。在他说在人的形态中有神的一切丰盛(pleroma )。他的意思就是在耶稣里有了神全部的智慧、能力、与爱。正因为这样,耶稣就是无可限量的。无论人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在耶稣里面得到满足。人可以怀着任何理想到耶稣那里去,理想就会实现。在耶稣里爱好美丽的人会找到最完全的美。在耶稣里,一个以寻找知识为生命的人会得到最高的启示。在耶稣里,一个需要勇敢的模范与秘诀。在耶稣里,一个没有法子应付生活的人会找到生命之主和生活的力量。在耶稣里,一个知罪的人会找到赦免和归正的力量。在耶稣里,神的丰满(pleroma ),神所有的一切,正如魏斯科(Westcott )所称“神圣生命的泉源,人人可得。

(二 )从他那里我们得以恩上加恩。照字面的解释希腊文是恩典接替恩典。这奇怪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1 )它可能说在基督里面失们可以找到一个奇迹通到另一个奇迹去。一个老传教士到一个古老的匹克特人(Pictish编注:苏格兰早期居民。 )的王那里去。王问传教士如果他做了一个基督徒,他可以得到什么。传教士回答说:“你可以得着奇迹再加上奇迹,而每一个奇迹都是真的。”有时我们在一条景色怡人的路上旅行,见到一幅美景呈现眼前。每一景致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这是最美的了,谁知转了个弯,一幅更美丽更伟大的风景又出现在眼前。一个人学习音乐、诗歌或绘画时,他永远不会有终止的,新而美丽的经验永远在等着他。对基督也是如此,我们认识他愈多,地平线就变得愈广阔。约翰可能用这种句法去表达基督的无限性;去说明人若与基督为伍,就会不断发现新的奇迹每日在他的灵魂中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照明,紧抓住他的灵。

(2 )我们可能要照字面解释这句话,在基督里我们得到恩典接替恩典。生命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恩典。我们在富裕的时候需要一种恩典,在窘迫的时候则需要另一种恩典。我们在如日方中的青年时期需要一种恩典,在夕阳西沉的老年时又需要另一种恩典。教会遭迫害时需要一种恩典,在受欢迎时又需要另一种恩典。我们在得意的时候需要一种恩典,在消沉、挫折、近于绝望的时候则需另一种恩典。我们需要一种恩典去肩负自己的担子,也需要另一种恩典去与人分担重担。我们在对一切都肯定知道时需要一种恩典,在世上似乎没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时候又需要另一种恩典。神的恩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泼常新能适合任何环境的。生活一有需要恩典就随之而来。一个需要过去了另一种需要接着冲击着我们,同时新的恩典又会接着赐下来。我们的一生都得到恩典接替恩典,因为基督的恩典胜利地足够应付任何环境。

(三 )律法是摩西带来的,但恩典与真理就从耶稣基督而来。在旧日的生活方式中,生命是受律法支配的。不论喜欢与否,他不论是否知其所以然,人要做的事就必须做;但耶稣来了,我们就不需要像奴隶般服从神的律法;而是像儿子一般设法响应神的爱。藉着耶稣基督,赐律法的神变成父神,审判官的神变成怜爱人类灵魂的神。

神的启示

约翰说没有人见过神,旧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会完全同意他。人都因神的无限距离和不可知而感到迷惘、沮丧和灰心。在旧约中神对摩西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神提醒百姓关于赐下律法的事说:“你们只听见声音,却没有看见形象”。旧约里没有一个人以为有可能见到神。希腊大思想家也是这样想。塞诺芬尼(Xenophanes )说:“一切都是猜测而已。”柏拉图又说过:“人与神永不能会面。”克理索(Celsus )曾讥笑基督徒叫神为父的做法,因为神“是远离一切事物的。”亚普类乌(Apuleius )说人最多只能一瞥神,像电光在黑夜的一闪,一秒钟的亮光;然后又回复黑暗。格洛弗(Glover )说:“不论神是什么,他是远离平凡人所能触及的。”可能在极少的大喜瞬息间,人能一瞥他们所谓“绝对的那位”,但平凡人都是无知与幻想的俘虏。当约翰说没有人见过神时,没有人会不同意他的。

但约翰并不止于此,他继续作惊人的宣称,说耶稣已完全将神向人显明出来。他降临在人中间,就像伯尔拿所谓的“神在基督里向世界展示。”约翰福音的主旋律又再响起:“如果你想见神是怎样的,你就看看耶稣基督吧。”

(一 )耶稣是独一无二的。希腊文是Monogenes,钦定本译作独生的。事实上这正是希腊文的字义。但在很久以前这字早已丧失那纯粹物质的意义,而有了两个特别的意思。它变成独一无二和特别蒙爱的意思。显然,一个独子在他父亲的心上有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并且特别蒙爱。所以再没有别的解释比独一无二这个词语更为适切的了。新约确认耶稣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像他。他是唯一能够将神带给人,又将人带给神的那一位。

(二 )耶稣是神。这种表达方式就如本:第1一样。这不是说耶稣与神恰好一样的,而是说在心思上、性格上和本质上耶稣是与神合一的。在这情形下我们最好把它解释为耶稣是具有神性的,看他就是看到神。

(三 )耶稣是在父怀中的。在某人怀中是一句希伯来话,用以表达人类最密切的关系。这词语用来描写母与子,夫与妻;一个男人讲到他怀中的妻。又用来描写两个志趣完全相投的朋友。当约翰用这句话描写耶稣时他的意思訧是,在耶稣与神之间有完整的、不能中断的密切关系。正因为耶稣与神的关系是这样密切,他就与神合而为一,他能向人显示神。

在耶稣基督里面,那遥远的,不可知、不可见、不可及的神来到人中间,神对我们不再是个陌生者。

约翰的见证(Ⅰ )

由这段经文起约翰开始他福音书的叙事部分,在引言中他已说明他写这本福音书的目的,是要表明耶稣是神的心思、神的理性、和神的道以人的形式来到世间。写下了这个中心思想之后,他就开始叙述耶稣生平的故事。

没有人像约翰那样留意时间的准确性。由这段经文起直至二十一节他逐步讲述耶稣第一周的,重要的公众生活。第一日的事迹是在,第二日的事迹是在;第三日的事迹是在是讲第四日的事迹。第五日的事迹是在。第六日是空白的,而最后一日的事迹是在。在这几段经文中,第四福音举出三个不同的见证以表明耶稣的伟大与独一无二。

(一 )施洗约翰的见证(约壹19)。(二 )接纳耶稣为主的人的见证,这些人都成为他的门徒(约壹41)。(三 )耶稣自己大能的见证。约翰用三个不同的章节将耶稣在我们面前显示出来,在每个章节中他都表明耶稣至高的荣耀。

我们已经见到第四福音要处理一个情势,就是有人给施洗约翰一个比他自己承认的还要高的位置。直至主后二百五十年革利免认亲记(Clementine Recognitions )记载说“有些施洗约翰的门徒宣称他就是弥赛亚。”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这种看法是施洗约翰本人一定会拒绝的。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节经文。我们一开始就看见第四福音典型的例子,犹太人的密使来盘问施洗约翰。犹太人Ioudaioi这个字在本福音书出现了不下于七十次;而且他们经常都站在敌对的立场,专门对抗耶稣,这节经文早就标明了犹太人这种敌对行为。概括说来,第四福音写的是两件事。第一,正如我们在上面已谈过的,写神显明在耶稣基督身上;第二,写耶稣基督被犹太人拒绝、神的恩赐与人类不肯接受、神的爱与人类的罪、耶稣基督的邀请与人的抗拒。第四福音是一本独特而又生动地交织着爱与警告的福音书。

受委派来见施洗约翰的代表由两种人组成。第一种是祭司和利未人。他们的兴趣是很自然的,因为约翰是撒迦利亚的儿子,而撒迦利亚是个祭司。犹太祭司的唯一资格是世代相传的,如果一个人不是,亚伦的后裔,没有办法能使他做祭司;如果他是亚伦的后裔,没有人能阻止他做祭司。因此在当权者看来,施洗约翰确是一个祭司,因此祭司们自然要来看看为什么他要这样行动怪异。第三种是法利赛人派来的人,在他们后面极可能有犹太公会支持。公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假先知。约翰这个传道者吸引大批的群众,公会的人觉得有责任要调查这个人是不是假先知。

这整件事告诉我们正统派对于不寻常的事是多么怀疑。约翰没有做一个寻常的祭司,他没有做一个寻常的传道者,因此整个宗教权威的人士都为之侧目。教会常易犯的错误就是指责新方法,原因只因为它是新的。从某一个意义上看,世上没有一个组织像教会那样不满改革。教会常常不肯接受一个伟大的教师,教会放弃一些重大的新尝试,只为了想保持原状,因而怀疑一切新事物。

约翰的见证(Ⅱ )(续 )

正统派的密使可能想到有关施洗约翰所宣称的三件事。

(一 )他们问约翰是否弥赛亚。犹太人过去在等待,现在仍是等待着弥赛亚的来到。人民对弥赛亚的观念不止一个。有些人期待他将给世界带来公义的统治,大多数人都期待一位民族英雄,领导犹太军队征服全世界。另外有些人期待他是超自然的一位,直接从神那里而来。更有些人期望由大卫的血统中兴起一位王子。自称是弥赛亚的人起而作乱的事时有发生。耶稣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问约翰是否自称为弥赛亚也是很自然的事。约翰完全否认了,但他的否认带有一个暗不。希腊文的我字是因其所处的位置而受到强调的。约翰好像说:“我不是弥赛亚,但你们应该知道,弥赛亚事实上已经在这里了。”

(二 )他们问约翰是不是以利亚。犹太人相信,在弥赛亚临到以先,以利亚会先来预备世界去迎接他。尤其是以利亚要来解决不了的纷争。他要来分辨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洁净或不洁净的,他会分辨谁是犹太人,谁不是。他要使一切破碎的家庭得以团聚。他们都相信传统上律法所说的,若有人在金钱或产业方面有解决不了的纷争,或无人认领的失物,就要“等以利亚来到”。以利亚会在弥赛亚之前先来的观念渊源于。甚至有人相信以利亚会膏立弥赛亚为王,正如所有的王都要被膏立一样。他会使死者复生来分享这新王国;但约否认他有这种荣耀。

(三 )他们问约翰是不是那应许而为人民所期待的先知。有时人们相信在弥赛亚来到时以赛亚,特别是耶利米,会再来。这思想确实是来自摩西在姓的应许:“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失,你们要听从他。”没有一个犹太人会忘记这应许。他们等待一位最伟大的先知,渴望他来到,这先知必定是最卓越的先知。但施洗约翰再一次否认这是他的荣耀。

所以他们问约翰是谁。他答复说,他只是一个声音,叫人预备好迎接那位王者,所引用的是以赛。所有的福音书都引用这节经文。那时东方的路是没有铺好路面的,只是一条条的小径。当一个帝王要视察其属地或要出巡的,就命人预先把路铺平弄直。约翰所说的是:“我谁都不是,我只是那叫你们预备好迎接王者的一个声音。因为王已在途中了。”

每一个真正的传道者及教师所当做的都应当像约翰一样──只是一个声音,一个王者的报信人,他的最终目的是要人忘记他,不要看,他而只注目于王者。

但法利赛人对一件事有疑问──约翰有什么权柄施洗?如果他是弥赛亚或甚至只是以利亚或那先知,他就可以施洗。以赛亚写道:“这样,他必洗净许多国民”。以西结也说过:“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撒迦利亚也说:“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

但约翰为什么要施洗?更奇怪的是:人手所施的洗礼不是以色列人要接受的,那是改教者,从别的宗教来皈依犹太教的人才要接受洗礼。以色列人不需要洗礼,他已经属神,但外邦人就要洗礼。约翰要以色列人做只有外邦人才做的事。暗示选民必须被洁净,那正是他所相信的,但他不宜接回答。

他说:“我只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在你们中间──你们不认识他──我连为他解鞋带也不配。”约翰取了一个再卑下不过的工作,解鞋带是奴隶的工作。在拉比们当中有个说法,就是除了解鞋带之外,门徒要为老师做一个仆人应做的一切事情。解鞋带是太卑下的工作,甚至一个门徒也不应当去作。所以约翰说:“有一个人来了,我做他的奴隶也不配。”我们要明白这时耶稣已经受洗,约翰也认得他,所以约翰在这里是说:“王来了,你们要像外邦人一样被洁净,你们要预备好进入王者的历史中。”

约翰的任务只是做预备道路的人。他的伟大处在于他预言那将要来的基督。约翰是个极好的典范,他隐藏自己好让人见到耶稣基督。正如他自己体认到的,他只是一个指向基督的指标而已。神给我们恩典忘记自己,单单记得基督。

神的羔羊

现在我们来看耶稣一生中重大一周的第二天。这时他的洗礼和试探已过去了,正要着手他来世要做的工作。第四福音重复告诉我们,施洗约翰随时随地都向耶稣致敬。他以一个伟大的称呼耶稣,那是已经溶汇于虔诚的宗教言语中的称号──神的羔羊。约翰用这称号的时候,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呢?下面四幅图画会有助于解释。

(一 )约翰可能想及逾越节的羔羊。逾越节不久就要了。逾越节的古老故事,是在他们离开埃及的当晚,被杀羔羊的血保护了以色列各家。当晚死亡的使者到处游行击杀埃及人的长子,以色列人把被杀羔羊的血涂在门框上,使者见到那血就越过房屋而去。那是羔羊的血拯救他们不致灭亡。有人指出,当施洗约翰看见耶稣的时候,一群群的羊羔正从各乡村被赶往耶路撒冷,准备作逾越节的牺牲品。是逾越节羊羔的血拯救以色列人得免在埃及死亡;约翰可能是说:“这里有一位真正的牺牲者,可以拯救你们出死入生。”保罗也想到耶稣是逾越节的羔羊,唯有耶稣才能为我们成就救赎之功。

(二 )约翰是祭司的儿子,他会认识圣殿所有的礼仪与祭品。每个早上和晚上都要为百姓的罪献上一只羊羔,有圣殿之日这牺牲都要献上。即使百姓在战争围困中扺受饥饿他们仍不停止献上羔羊,直至主后七十年圣殿被毁为止。约翰可能是说:“在圣殿内早晚都要为百姓的罪献上一只羊羔,但唯有这耶稣是唯一能拯救人出罪恶的牺牲品。”

(三 )在先知书中有两幅有关羊羔的伟大图画。耶利米写道:“我却像柔顺的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以赛亚心目中也有一位“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的伟大图画。这两位大先知都有远象见到一位生来温柔慈爱,以受苦与牺牲寸拯救他的百姓的人,约翰可能是说:“你们的先知会梦想一位为百姓而爱而受苦而死的人,现在他已来到。”显然,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对耶稣的预言变成后来教会在旧约中所能找到的最宝贵的预言。施洗约翰也许是第一个见到这点的人。

(四 )还有第四幅图画对犹太人是很熟悉的,虽然失们会觉得奇怪。在新旧约时代交替之间有马加比族(Maccabees )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在那些日子,羊羔,尤其是有角的羊羔,是伟大征服者的象征;曾用来描写过撒母耳、大卫、所罗门和犹大·马加比对我们来说虽然是很新奇,但羔羊是代表神的征服者。因此这不是一幅柔顺的,软弱无助的图画,而是一幅征服者威武而有力的写照。耶稣是神的得胜者,他与罪恶战争而获胜。

“神的羔羊”这词语深深地吸引着启示录的作者,用了凡二十九次之多,成为基督最宝贵的称号之一。这样一句词组就总结了基督的爱、牺牲、受苦与胜利。

约翰说他不认识耶稣,但他是耶稣的亲戚,一定认识耶稣。约翰所说的不是指他不知道耶稣是谁,而是指他不知道耶稣是什么。至此他恍然领悟,耶稣不是谁,正是神的儿子。

约翰又一次明确他的唯一任务是什么,那就是把人带到基督那里。他什么都不是,基督才是一切。他不要任何的名誉地位;他只是那个把帷幕拉开的人,而让耶稣独自占据无台的中央。

圣灵的降临

耶稣受洗时所发生的事情,使约翰毫无疑问地深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正如许多世纪以前教父们所见的一样,这只有用心灵的眼睛才能见到,但约翰见到而且相信了。

在巴勒斯坦,鸽子是神圣的鸟类不能捉也不能吃。因为禁止捕杀的绿故,斐罗在阿斯卡仑(Ascalon )看到许多养驯了的鸽子。在我们读到神创造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拉比们常说神的灵像鸽子一般运行和飞翔在古远的浑沌之上,将秩序和美吹进去。鸽子的形像是犹太人所熟悉与爱好的。

圣灵带着能力在洗礼中降临在耶稣身上。我们必须记得这时候基督教的教义对圣灵尚未建立,要等到约翰福音最后几章和到了五旬节,我们才会看见更多有关圣灵的记载,约翰说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他一定以犹太人的方法思想,然则犹太人对圣灵的思想是怎样的?

犹太人用于圣灵的字是ruach,这字义是风,犹太人经常认为圣灵有三个基本的意义,圣灵是力量像一股强风的威力;圣灵是生命,正是人生存的原劝力;圣灵是神,圣灵的能力与生命不是人的努力所能达致的。圣灵降临在人的身上就是神的降临。圣灵更是控制和赐灵感给先知的灵。“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才能,可以向雅各说明他的过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恶”。神对以赛亚说:“我加给你的灵,传给你的话,必不离你的口。”“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叫我传好信息”。“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我们可以说神的灵将三件事带给凡接理。第三,他使人有能力有勇气传扬这真理。犹太人认为圣灵就是神临到人的生命中。

在洗礼中圣灵以降临在别人身上完全不同的方式降临在耶稣身上,大多数人可能因圣灵而有一阵奋发的经验。他们有一种耀目的启示,一种特别的力量,一种超人的勇气,但这些经验转瞬消逝。约翰两次(32、33节 )指出那圣灵停留在耶稣身上。这不是短暂的灵感,而是圣灵在耶稣身上永久存留。这亦即是说神的心思能力独特地存在于耶稣身上。

我们在这里可以学到水礼(baptism )这个字许多的意义。希腊字baptizein解沾或浸。它可以解作衣服沾在染料里,或一只船浸沉在浪下面,它又可以解作一个人是这样醉以致他像浸透了酒。约翰说耶稣将要用圣灵施洗,他的意思是说耶稣可以将圣灵带给我们,以致我们得以在其中浸透了,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他,整个人都浸透了圣灵。

洗礼对约翰有什么意义呢?约翰的洗礼有两个意义:第一,它是洗净,它象征一个人将他身上的不洁洗去。第二,它是奉献,意思是他活出一个不同的和更好的新生活。但耶稣的洗礼是圣灵的洗礼,如果我们记得犹太观念的圣灵,我们就可以说当圣灵占有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生以下的几件事:

(一 )他的生命被照明了。神的知识和旨意临到他。他知道神的意旨是什么,生命有什么意义,责任在那里,神的智慧与亮光己经临到他。

(二 )他的生命加强了。有知识而没有力量是一件烦恼的事。圣灵不单使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他还给我们力量去做对的事,圣灵给我们一种胜算可操的把握去应付生活。

(三 )他的生命被洁净了。基督的圣灵施洗是火的洗礼,一切邪恶卑下的事情都被烧尽,直至一个人全然清洁纯净为止。

我们对圣灵的祈祷往往是神学和仪文的方式,但若我们清楚知道是向什么祈祷,这些祷告就会是人心最逼切的呼唤。

最先的门徒

没有别的经文像这段经文那样富有细致而具启示性的笔触。

我们,一再见到施洗约翰指向他自己以外的人。他知道得很清楚,对门徒这样谈到耶稣无异于叫他们离开自己转而效忠这位更伟大的新老师;但他毕道这样做了。约翰完全没有妒忌心,他来不是要人归附他,而是归附基督。一个人曾经居于首位而要退到次位去是世间最难做的事。但耶稣一旦出现了,约翰除了叫人到他那里去以外别无其它想法。

于是约翰的两个门徒跟从了耶稣。他们可能有些畏缩,不敢直接走近他,而恭敬地走在后面,保持一段距离。然后耶稣做了一件最典型的事,他转身向他们说话。那就是说,他主动地接近他们,使他们觉得事情没有那么困难。他开了门让他们进去,我们在这里看见神圣主动的象征。神经常都是先采取第一步。当人的心思在找寻,心灵在渴慕的时候,神就主动去接触我们。神不会让人再三寻找,直至寻见;神乃是亲自出去接触人。正如奥古斯丁说的,我们甚轾还未开始找寻神,他已找到我们。我们去找寻神,不是去找一个将自己藏起来并拒我们于远处的神。

耶稣以生命中最基本的问题作为开始,问这两个人“你们找什么?”在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问这问题是很重要的。他们是不是律法主义者,寻找有关律法细节的隐秘说话,正如文士和法利赛人所做的?他们是否有野心而又识时务的人,找寻一个地位和权力,正如撒都该人所做的?他们是不是民族主义者,正如奋锐党,找寻一个政治的枭雄和军事的领袖,好粉碎罗马的统治势力,他们是不是谦虚的、祷告的人,寻找神的旨意,正如地上的安静人所做的?抑或他们只是迷惑的人和罪人,寻找在生命之途上的一点亮光,从神找寻宽恕?

有时问问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在找寻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从生命中得着什么?”

有些人找寻安全,他们想有个安全的位置,有足够的金钱应付生活的需要,在工作做完的时候有些余暇。一种物质上的安全,能赶走对物质的塞本担忧。这样的目标不错,却是太低的目标。将整个生命都放在那里是不够的。同时,归根结底,在变幻无常的今生是不会有绝对安全的。

有些人寻找事业,权力,地位,特权,有一个位置使他们发挥自己所具备的才智,做他们以为自己胜任的工作。如果动机是个人的野心那就是坏目标,如果动机是服务人则是高尚的目标。但这仍然不够,因为它的眼界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些人在找寻某种平安,找寻一些能使自己心安理得,与神和好,与人和好的东西,这是找寻神,这目标唯有耶稣基督才能满足。

施洗约翰的门徒回答说他们想知道耶稣住在那里,他们称他为拉比,这是一个希伯来字,字面的意义是我伟大的一位。这是个尊称,是学生和追求知识的人给与师长或智者的称号。约翰福音是为希腊人而写的。约翰知道他们不认识这希伯来字,所以为他们译为希腊文的didaskalos意即师长。这两个人不只是因为好奇心而提出这问题,他们的意思是,怹们不只是想在路上偶然和耶稣谈谈,因为偶然相识的人也会停下来交谈几句,他们想和耶稣在一起久留,倾诉他们的问题和烦恼。愿意做耶稣门徒的人不能满足于只和他谈谈。他接触耶稣不要像一个过路相识的人,而要在他的家中做他的朋友。

耶稣的回答是:“你们来看!”犹太的拉比在教学中会用这句话。他们会说:“你们要知道这问题的答案吗?你们要知道这问题的解决办法吗?你们来看,我们一同来思杙。”耶稣说“你们来看”,他是在邀请这两个人不只来谈谈,而且是来找寻唯有他才能向他们开启的东西。

福音书的作者约翰就在结朿这一段对话时用了这句子,这时约是下午四点钟。看这样的结语,很可能他就是两人中的一个。他能将时间告诉你,甚至告诉你,当他遇见耶稣时是站在路上那一块石头上。在加利利某一个春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生命对他变成了新的东西。

分享荣耀

根据标准修订本,安得烈“首先找着他自己的兄弟西门”。希腊文的版本有两种记载,有些有proton,意即首先,修订本所译就是照此。有些版本有proi,意即绝早的时分。在我们的翻译中,我们采用第二个译法,因为这比较适合我们的故事,将这件事当为耶稣生命中重大的第一周的第二天才发生。

在这段经文中,约翰为了要帮助希腊读者多些了解,他又解释一个希伯来字。弥赛亚与基督是同一个字。弥赛亚是希伯来文,基督是希腊文,两个字都解作受膏者。在古代世界中,正如今日在我们本国(按:指英国 ),帝王即位时都接受油膏,弥赛亚与基督都解作神所膏的王。

我们对安得烈的认识不多,但仅此一处记载,已将他的个性完全表明出来,安得烈是门徒中最吸引人的人物之一,他有两个特点。

(一 )安得烈随时愿意居于次要的位置,安得烈是西门彼得的兄弟,他显然与彼得十╫亲近。人们可能不知道安得烈是谁,但每个人都知道彼得是谁,当人们讲到安得烈的时候,他们只说他是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不是中心人物之一,当耶稣医好睚鲁的女儿、当他登山变像、当他在客西马尼园经历试探的时候所带着的是彼得、雅各和约翰,安得烈很容易会为这点抱怨,他岂不是最先跟从耶稣的两个门徒之一吗?彼得之遇见耶稣岂不全靠安得烈吗?安得烈期望在门徒中占个重要的位置不是很合理的吗?但安得烈并没有作如是想,他很满足地让他出名的弟兄占重要的位置,他同时也满足于在门徒中做个谦卑的人。对于安得烈,优先、地位、名誉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耶稣在一起尽可能的事奉。他安得烈真可谓是一切谦卑、忠心、毫无理怨地居于次要位置的人的守护神(Patron saint )。

(二 )安得烈是把别人介绍给耶稣的典型人物。在福音书中只有三次安得烈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一次就是本段所记述他把彼得带给耶稣的事。一次就是他把那个带有五个面包二条小鱼的小孩带给耶稣的事。一次就是他把那寻问中的希腊人带到耶稣面前的事。把别人带给耶稣使安得烈大有喜乐。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分享荣耀。他具有传教士一般的心肠,他自己找到耶稣的友谊之后,就毕生介绍别人进入这友谊中,他不能把耶稣据为己有,这点,他是我们伟大的模范。

当安得烈带彼得到耶稣面前时,耶稣望着彼得,这望字是emblepein,用以描写聚精会神的凝视,不只是看外表的事物,而是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耶稣看见当时名为西门的人的时候,就对他说:“你名叫西门,但你以后要叫做矶法,意即一块盘石。”

在古代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有两个名字。希腊文是当时通用的文字,每个人都有他本土的名字,是亲戚朋友所熟知的。多马是亚兰语,而低土买是希腊文,即双生子;他比大是亚兰语,多加是希腊文的羚羊,有时选择希腊名是取其近似亚兰语,一个犹太人名Eliakim或Abel的,他希腊的相识者就把他叫成Alcimus或Apelles。所以彼得与矶法并不是不同的名字,而是同一个名以两种不同的语文表达出来。

在旧约中改变名字通常是表明与神有新的关系。例如雅各变成以色列,亚伯兰变成亚伯拉罕,这时他们已进入与神的新关系中。当一个人进入与神的新关系时,彷佛生命重新开始,他变成一个新人,所以要有一个新名字。

但这故事的伟大处是在于告诉我们耶稣怎样看一个人,他不只看他目前如何,他看到他看到他可能变成的样子。他不只看他当时如何,还看到他以后的可能性。耶稣看彼得,他看到的不只是加利利的渔夫,还看到他可能作为一块盘石,让他的教会建立其上。耶稣看我们不只看我们目前如何,并且看我们将来可能如何;他对我们说:“把你的生命交给我,我可以使你变成你可能变的那样。”一次肴一个人看见米盖朗其罗在用凿子敲击着一块未有形像的大石,那人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我要释放囚禁在这块大理石中的天使。”耶稣就是这样一位石匠,他看见了每一个人里面隐藏着的英雄形象,而且把它释放出来。

拿但业的降服

这时,耶稣离开南方北上加利利去。可能是在迦拿,他发现并呼召了腓力。腓力,像安得烈一样,不能把这消息据为己。有正如葛德说的:“一枝点着的火炬可以点燃第二枝。”于是腓力走去找着他的朋友拿但业。他告诉拿但业,他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找到那应许已久的弥赛亚。拿但业听了,心存轻视。在旧约中从没有预言过神拣选的一位会从拿撒勒出来,拿撒勒是个不着名的地方。拿但业是迦拿人,迦拿是另一个加利利的城市。而城乡之间的歧视自古已有。拿但业的反应直捷了当,拿撒勒不会是出什么好东西的地方。腓力是有智慧的,他不争辩,只说:“你来看!”

许多人都不是经过争辩而信基督教的,争辩常常是害多益少。使人深信基督至高无上的唯一辩法,就是使他面对基督。大致上来说,不是争辩式的或哲学上的宣教与教训可以引人归主,而是说十架的故事才引人归主,这话是正确的。

有一个故事讲到十九世纪末著名的不可知论者赫胥黎(Huxley )是某乡村家庭集会的成员之一。礼拜日到了,多数人都准备到教堂去;当然,赫胥黎却不预备去。他问一个具有热诚而单纯信仰的基督徒说:“如果你今日不去教堂而留在家中,请把你的基督教信仰对你有什么意义,和你为什么做基督徒简单地讲给我听好么?”那人说:“但你会一下子就把我驳倒的,我不够聪明和你辩论。”赫胥黎柔和地说:“我不想和你辩论,我只想你简单地告诉我这基督对你痭什么意义。”那人留下来很简单地将他的信仰告诉赫胥黎。他讲完后,那伟大的不可知论者眼中已满了泪水。他说:“但愿我能相信这个,我就全心全意支持你。”

不是聪明的辩论触着赫胥黎的心,如果是,他会非常有效而澈底地把这简朴的基督徒可能发出的辩论驳倒,那对基督简单的介绍才真正的占有了他的心灵。最好的辩论就是对人遻:“你来看!”当然,我们自己先要认识基督才能叫人去见他。真正的传道者必须是自己首先遇见基督的人。

于是拿但业就来了,耶稣能看透拿但业的心,耶稣说:“这是一个真正诚实的以色列人,在他的心中毫无诡诈。”这是任何一个敬虔的以色列人都听得出来的赞美辞。“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先知讲到耶和华的义仆时说:“他……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拿但业很奇怪为什么一个认识尚浅的人会作上述的断语,所以他问耶稣怎会认识他。耶稣告诉他说,他早就在无花果树下面见到他。这有什么意义?在犹太思想中无花果树象征平安。平安的观念就是一个人能在他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不受骚扰。。再者,无花果树是叶多荫浓的果树,人们习惯坐在它皂枝叶下默想。无疑这正是拿但业当时在做着的,他坐在无花果树荫下祈祷神拣选的一位早日到来。现在,他正默想着神的这个应许,他就感到耶稣己看透他的心灵深处。使拿但业惊异的不是耶稣见到他在无花果树下,而是耶稣看透他心中的思想。拿但业对自己说:“这个人了解我的梦想!这个人能讲出我灵魂中不清楚的叹息!这一定是神所应许受膏的一位,而不是别人。”拿但业向这位能看透、能了解和满足他心灵的人永远降服了。

至此,耶稣也许莞尔一笑。他引用那古老的故事,雅各在伯特利搅见金梯直通上天。耶稣彷佛在说:“拿但业,我能做比看透你的心更多的事,我能成为你及一切人的道路、阶梯,引领人直达天堂。”藉着耶稣,亦唯有藉着他,人的灵魂方能走上直达天堂的梯子。

这段经文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谁是拿但业?在第四福音中他是最早出现的门徒之一,但在其它三本福音书中他却从未出现过。关于这点有过下面几个解释。

(一 )有一说是根本没有拿但业这个人。他只是个理想的典型,代表所有真诚的以色列人,他们冲破民族骄傲与偏见的约束而归于耶稣基督。

(二 )在同一基础上,有人以为他代表保罗或第四福音时常提起的那位主所爱的门徒。保罗是接纳基督的以色列人的伟大代表。主所爱的门徒是个理想的门徒。此说一再强调拿但业只是个理想而不是个人。如果只此一处提及拿但业,这种解释可能是对的,但拿但业在约翰又再出现,而且,他不再是理想。

(三 )有人又以为他就是马太,因为马太与拿但业都是神的恩赐的意思。我们上面提过,那时大多数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希腊名,一个是犹太名;但在此处马太和拿但业都是犹太名。

(四 )另有一个简单些的解释。拿但业是腓力带来见耶稣的人,拿但业这名字在其它福音书中都没有提到,第四福音又从未提过巴多罗买。在马和马门徒的名单中,腓力与巴多罗买都在一起,好像是很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事。其次,巴多罗买确是第二个名,意即Tholmai或Ptolemy之子,巴多罗买必定有另一个名,即父姓,故此巴多罗买与拿但业是同一个而有不同的名字就极有可能了,这也是与事实相符的。

无论那一个解释是对的,拿但业代表内心涤除骄傲与偏见的以色列人,而在耶稣里他看见了能满足他那饥渴去寻找的心灵的那一位,这一点倒是最确实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翰福音第一章

注释

Ⅰ 楔子

其他三卷福音书不是用施洗约翰的事工作开场白(马可福音),就是以主耶稣的降生拉开序幕(马太和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却大异其趣以创世以前已存在的“道”作开端,道成了肉身名为耶稣。在述说故事本身之前,楔子就写出这点,为的是让读者明白主人翁的真正身分。巴瑞特提到时说:“约翰盼望读者从这节的角度看整本福音书,主耶稣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其实就是神的话和圣工。此事若造假,这卷书就亵渎神”24。

楔子也介绍了整本书的一些重要主题:耶稣在创世前就已存在(一la/,耶稣与神契合无间(一lc/,耶稣带来生命a/,耶稣带来光明b、9/,光与暗的冲突/,相信耶稣/、36,,拒绝耶稣(一l0c、11/,天上来的重生/,耶稣的荣耀/、24),神的恩典和真理在耶稣里/,耶稣与摩西/律法/,惟有耶稣见过神/以及耶稣将父神显明出来/

一如序乐介绍出整出歌剧,楔子在第四卷福音书也具同样作用。或者换个比方,楔子好像戏院的售票处,贴满了介绍剧情的广告,它经过精心策画以交错方式作为架构,若以下列方式列出楔子的内容,就能看得更清楚:

a.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生命在他里头,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里,

黑暗却不接受光。

b.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

名叫约翰。

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

叫众人因他可以信。

他不是那光,

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c.那光是真光,

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他在世界,

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

世界却不认识他。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

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d.凡接待他的,

就是信他名的人,

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

不是从情欲生的,

也不是从人意生的,

乃是从神生的。

cl.道成了肉身,

住在我们中间,

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

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b1.约翰为他作见证,

喊着说:“

这就是我曾说:‘

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

因他本来在我以前。’”

al.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

而且恩上加恩。

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

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

只有在父怀里的

独生子

将他表明出来。

在这交错式的结构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a与al),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b与bl),第三段和倒数第三段(c与cl)都相互辉映。在a段中,“道”被介绍为与神有亲密关系,以光的形式来到人间(将神显明),在al段中有与它相登对的部分,道成肉身的神被形容为“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父表明出来。b段说到施洗约翰来为光作见证,这与b1段相互呼应,因为约翰再度为基督作见证。c段提到真光来到人间,在c1段也有相登对的部分,说道成肉身且住在我们当中。后面的几段虽与前几段清楚地配对,可是并非重复前几段所说的,而是用不同的词藻修饰,将它的意思扩大。

在这种交错式的结构中,通常中间那段含有最重要的句子。d段强调道成肉身将生命与光带到世界的目的,是要让那些接受祂相信祂名字的人,成为神的儿女,这与福音书所说的写作目的相辉映:“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楔子将“道”(Logos,话)介绍给读者,“道”这概念对现代人很陌生,可是在古代福音书的读者,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心中,却能引起共鸣。与这类似的概念可从不同资料找到,例如:(1)旧约圣经说到神具有创造力和维持力的话,透过先知们说出神的话,后期旧约书卷中也将智慧拟人化成为神创世时使用的工程师:(2)希腊斯多亚主义(Stoicism)将道看为充满宇宙且给宇宙带来秩序的天理,它能除去人的无知;(3)斐罗(Philo)的著作中描写道这字被广泛用来指神的心意,创造世界时的工程师,和神与受造物之间的中间人;(4)犹太拉比则猜测道是创世以前所存在的摩西五经;(5)在诺斯底派著作中,道是天上使者,是将属灵世界和物质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这些类似概念显示,当作者说耶稣是道时,他是使用一个通用的名词,可是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比这些类似概念更能让我们了解道的意义的,是作者在楔子中所说有关道的事。

A 太初时期的道

楔子的头一段(a)以一些简短但极重要的句子描述道这个人和祂的圣工。

1. 第一句话,太初有道,与创世记的第一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相互呼应。一如在太初创造世界以前神已存在,那么道也是一样,这暗示道具有神性,没几节之后作者就将此点明确指出。

第二句话,道与神同在,可有两种解释,简单地说就是道在太初时与神在一起,如同说,在创世之前智慧就与神同在。另一解释法是道面对着神25,与神有亲密关系。楔子的最后一段(al)与这段相互呼应且扩大它的意思,它恰好如此形容圣子(=道),说祂是“父怀里的”那位。

第三句话,道就是神,乍看之下这可表示一位一体的神,道就是同一位神。可是原文(kai theos en ho logos)不允许如此的解释26,若以此法读这经节也忽略了道与神之间的关系(祂“与神同在”且“在父怀中”),关系意味着至少有两个人,这就使我们不能接受一位一体之神,而是三位一体之神(圣父、圣子“=道”和圣灵)。将本福音书继续看下去时,作者的本意就越来越清楚。主耶稣是道成了肉身的神,自称与神合而为一,但那是说祂与神的关系。因此,当楔子说“道就是神”时,不是说道与神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体,而是如莫洛尼(Moloney)自创非常贴切的名词所意味的“神有怎样的神性,道就有怎样的神性”27。

2. 第一节中的两个主要概念在第2节又放在一起重复一次,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亦即道与神有亲密关系,而这关系在太初就已存在。

3. 作者解释太初时道的工作是: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说神用祂富创造力的话造出万物,当作者写到神“藉着”“道”创造万物时就特别点出此点,或者反过来说,若不透过此管道,神就不能造出万物。这教导也可在看到。

4. 作者继续解释道在创造宇宙时所担任的角色,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由于道与神具有同样的神性,就有神的生命(,作者没解释道所拥有的神的生命如何光照人,有人建议这与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有关,因此人类比其他受造物高等,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别人则建议它是指普遍启示,即神的神性可从所造之物反映出来,且为人类所理解(参:

5. 第一段以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作结束。再次引用创世记一章创造的典故,当时黑暗笼罩着整个地球,神说:“要有光”,黑暗就立即让位给光明。作者虽是引喻创世记,却在预告神的光是以成为肉身的道来到世界,透过祂,光就照在犹太人当中。祂进入他们的“黑暗”,“黑暗却不接受光”“接受”这动词原文是katelaben,也可翻译为“胜过”,同样的动词也在约翰福音其他地方出现,都具有胜过的意思。了解此点后就知道作者在预告说,“犹太人”一再想灭掉这光,即基督,可是终久必失败。

B (施洗)约翰的事工

6. b段着重在约翰的事工上,以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作开场白。第四卷福音书异于其他三卷福音书(参:,从未用过“施洗约翰”这名词,因为没有必要,书中没有别的人名叫约翰(除了彼得的父亲也叫约翰之外),十二门徒之一的西庇太儿子约翰从未被点出名字。

作者描写约翰是“从神那里差来的”,此说法将他列为先知,因为旧约常说先知是被神差来的人;巴录,犹太民众将约翰尊为先知,主耶稣也是如此看待他/

7. 约翰的角色被形容为: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约翰的角色是为透过道来到世界的光作见证。约翰在对观福音书中的角色,都是传讲悔改之道且替听从他呼吁之人施洗。可是第四卷福音书从未提到他传讲悔改之道,也没描绘他替众人或耶稣施洗(但确实提到他行施洗和传道之事),理由或许是作者要强调约翰的角色是作见证,而他作见证的目的是“叫众人因他可以信(基督)”,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8. 说完约翰来为光作见证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他为何觉得需要加上这句呢?这引起许多猜测。记录道,当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行来到以弗所时:

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

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

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

他们说:“是约翰的洗。”

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

有人提议作者写约翰“不是那光”的原因,是当他写此福音书时,以弗所有些人是约翰的门徒,作者要他们知道约翰不是光,只有耶稣才是。有人甚至说第四卷福音书有反施洗约翰的意思,可是这样说得太过头了。此福音书一再描绘施洗约翰是基督忠心的见证人(例,作者也写了许多有关约翰的事、15、19-37,,主要是为强化他对基督所作的见证。约翰“不是那光”,可是他是光的一个重要见证。

C 真光来到人间

9. 第三段(c)一开始时说,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生在世上”原文是说“来到世界”(erchomenon eis ton kosmon),可以指“光”(NIV,把erchomenon当作中性)或“一切人”(AV,把erchomenon当作男性),笔者认为指“光”较好,因为接下来的经节(10-13节)说到真光来到世间时,世人如何对待祂。

作者在其他经节也用到“真”(alēthinos)这字,表示真正的意思:“真正拜父的人”,:“真粮”,:“真葡萄树”,:“真神”),用在此处是要强调只有道才是“真光”,约翰不是,作者在此并未说明真光如何进入世间,需等到才见分晓,此处只说真光“照亮一切的人”。继续读下去时就会发现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就是“世界之光”,并且透过祂的本人与教导就会将光带给每位遇见祂之人。接下来的两节说,祂虽将光带入世界,许多见到此光的人并不欢迎祂。

10-11. 当作者回顾过去道来到世界的时候就说,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道是神在创造世界时所用的管道(3节),所以能说“世界是藉着他造的”,这里有一个极大的讽刺,道来到祂所造的世界,世人却不认识祂!在11节这讽刺就更加可悲: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当作者说“他到自己的地方来”时,用了eis to idia这词,它也出现在另外两节经节,意思是“自己的地方/家”。然而在不是说来到祂的家,因为祂的家在天堂,而是说来到藉着祂造成的世界,那么理当是属祂的产业。当他说“自己的人(hoi idioi)却不认识他”,意指大多数犹太人不接受祂。不接待道/耶稣是第四卷福音书一再重复的主题。

D 接受道的人成为神的儿女

这第四段(d)异于楔子中前三段,在楔子的交错式结构中没有与它对称的一段,12与13节位于交错式结构的中心点,因此得到最大的强调。其实这两节总括了整本福音书的目的:叫那些透过本福音书遇见道/耶稣之人相信祂且成为神的儿女,享受永生,因这是信徒的福分。

12. 作者从不接受道之人转而说到相信祂之人,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一如本节所说,“接待”祂,意指相信祂的名。相信一个人的名字就是相信那人,因为名字代表那人。接待祂包括接受祂带来的神的教导和启示。本卷福音书一再说到人接受或不接受耶稣的见证-33,,那些接受祂的,祂就赐他们“作神儿女的权柄”。“权柄”原文是exousia,可以翻为“能力”或“权柄”,在这卷福音书中可作这两种解释这里,NIV译成“权柄”,NRSV则译成“能力”。笔者认为翻成“权柄”较妥当,因为是道成肉身的耶稣赐权柄给人成为神的儿女。接下来的13节则可翻为有从神来的“能力”做此事。

当作者描述信主之人成为神的“儿女”时,是用“孩子”(teknon)这字,他保留“儿子”(huios)这字专门用在耶稣身上,如此做法将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和信徒是神的“孩子”区别出来。在这点上作者与使徒保罗不同,保罗很愿意说信徒是神的“儿子〔女儿〕”

13. 信主之人进一步被描述为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人必须被“生”为神的孩子,可是这个出生“不是从血气生的”(直译为“血”),古时人们认为怀孕是从(父亲与母亲的)血混和而来。此处就否认人成为神的儿女是因自然怀孕而来,接下来的话更强化了这点,神的儿女“不是从情欲生的”(直译为“不是从肉身sarx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在约翰福音里“肉身〔sarx〕”这字常表示“人”,因此“从情欲生的”就如NIV所指的,是从父母的愿望而生。作者说成为神儿女之人是“从神生的”,他在此并未多加解释说这是何意,必须等到第三章当耶稣与尼哥底母谈到从圣灵生时才见分晓,那生法像风一样的神秘,但必须与对耶稣的信心连在一起才会发生。

E 道进入世界

第五段(c1)与第三段(c)对称,且解释道如何进入人间:道成了肉身,祂透过成为肉身(sarx)而进入世界,即成为人。道并没停止是道,可是在成为肉身时,换了一个样式。身为“神”的道如何成为人的这点并没有说明,因而成为初期教会几世纪的争论议题。然而作者没兴趣解释道如何成为人,只急着说明这事的后果,第一件是祂住在我们中间。“住在中间”是从一个字(es祂ēnōsen)翻译而来,直译为“扎帐篷”或“立会幕”。它回头引述旧约时代神的同在是以会幕的方式显现在以色列的营中。作者是说,道成肉身住在我们当中就如神在以色列民当中所立的会幕一样,或换句话说,神的同在就浓缩在道成肉身的耶稣身上。

道成肉身的第二个结果是作者能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荣光”是指神在会幕的同在,说当摩西盖完会幕后,“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神的荣光过去如何充满在会幕,现在同样充满在成为肉身的道上。作者更进一步将自己包括在目击见证人当中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然后描绘所见荣光的两个方面,第一,它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当他形容道是“独生子”时用了一个特别的字(monogenēs),强调从父来的道具有独一无二性(见增注:独一无二)。作者在此处和其他经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们所见的这位独一无二者的荣光是“从父那里”来到人间、43,、42,,祂从“上面来”,而且惟有祂才能将父显明出来(18节)。

第二,见证人看到的荣耀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有恩典有真理”(charis kai alethēia)这片语只在新约圣经出现过两次,即本节。几乎可确定作者是将它从一个类似的句子“慈爱与诚实”(eleos kai alētheia)翻译过来,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就是将旧约希伯来文的hesed we'?met(例:〔中文〕,〔中文〕,〔中文〕,〔中文〕,〔中文〕)翻译为eleos kai alētheia,这片语用在,当时神向摩西显现祂的荣耀:“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hesed we '?met)。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慈爱与诚实”是神向摩西显现之荣耀的组成成分,现在能从成为肉身的“道”身上看到。当时神经过摩西面前向他宣告的荣耀,现在具体表现在成为肉身的道上,见证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

作者所用的“恩典”(charis)这字,相当于希伯来文的hesed ,在约翰福音只出现三次,全都在楔子里(14、16、17节),且全都描写道成肉身的事。从道成肉身的神身上所彰显的荣耀,它的核心就是恩典。当约翰福音继续发展下去时,就再三地在道成肉身的主耶稣身上看到这恩典:祂在迦拿的婚宴上提供丰富的好酒,医治大臣的儿子,使毕士大池旁的瘸腿者正常行走,使五千人吃饱,使生来瞎眼的人重见光明,且使拉撒路死里复活。最重要的,祂的恩典可从祂为子民舍命、赐下永生与差派圣灵住在信徒心中看出

作者将希伯来文?met翻译为希腊文alētheia,意思是“真理”,这字的希伯来字根是“可靠”的意思。神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可靠的,绝对可放心祂一定言出必行,并且祂的话必定是真理。当作者说成为肉身的道“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时,他是在肯定神有怎样可靠的言行,道也有同样可靠的言行。道绝对可靠与真实,永远说真理,为真理作见证,且将有关神和祂救恩计划的真理具体表现出来

增注:独一无二

Monogenēs这字在翻译为“独生子”,可是应当翻为“独一无二”(NIV)更为恰当,在新约圣经总共出现九次,路加福音中三次:描写拿因城寡妇的“独生的儿子”,睚鲁的“独生女儿”和为被鬼附的“独生子”向耶稣求救的父亲。希伯来书也提到亚伯拉罕将他“独生的儿子”以撒献给神为祭,以撒是撒拉生的独一无二的儿子。在每处经文“独生的儿子”都是强调那人“独一无二”的孩子正处于困境,不是濒临死亡就是已去世。所强调的不是孩子是父母生的,而是他是父母惟一的孩子,而且那孩子正面临着危险。这字也出现在,作者强调被神差入世界的是祂“独一无二”的儿子,所强调的不是主耶稣是神“生”的,而是神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并且神差派祂“独一无二”的儿子来到人间,为的是让我们“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Monogenēs这字在约翰福音另外还出现三次,每次都指耶稣是神的儿子。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monogenēs)子将他表明出来”,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ton monogenē)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最后,说:“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monogenou)子的名”。每处经节都不是强调圣子是神“生”的,而是祂的惟一性,是神“独一无二”的儿子。

F (施洗)约翰的见证

这节是楔子的第六段(b1),与第二段(b)相对称。b段虽强调约翰不是那光,但说他被神差来为光作见证,在这段(b1)里作者就解释约翰见证的内容: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为了表示约翰作一个重要的公开宣布,作者就用了“喊着说”(krazō)这动词,在另外三处经节当介绍重要的当众宣告时,他也用了同一个动词。约翰说“那在我以后来的”,是指耶稣的事工比他晚开始。第四卷福音书提到耶稣与约翰的事工有段时间重叠28,但约翰的事工主要是为耶稣的圣工在前面铺路,因此约翰才说“他……在我以后来”。

虽然约翰的事工在耶稣之前,可是约翰强调“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他说耶稣在他之前是“因他本来在我以前”,这不是指耶稣比他年纪大,因为按路加福音的记载刚好相反:耶稣比约翰小六个月。因此说耶稣在约翰“以前”,应当以楔子的开头几节来看:“太初有道”),耶稣在约翰“以前”,因为祂是创世之前就已存在的道。NEB将解释为“我出生以前,祂已经在了”,可是没有任何经节显示约翰知道耶稣是创世之前就已存在的道。约翰说耶稣“在他以前”,或许是指耶稣永远比他伟大(虽然比他晚出生六个月)。作者也许故意以含糊的语气写约翰的话,让读者看出约翰说了自己也不太了解的话,在这卷福音书后段,作者也指出当该亚法说:“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时,并不知道这话所含的深意,当彼拉多坚持说耶稣是“犹太人的王”、19、21-22)时,也是同样情形。

G 道将父神彰显出来

楔子的最后一段(al)与开头的一段(a)相呼应,当它说到领受道的丰富恩典以及这恩典与透过摩西而来之神的恩典之间的关系时,的确接续了c1那段一部分的主题,可是当al说到道在神怀中且将祂显明出来,就回到了头一段的主题。

16. 作者在14节里说到看见成为肉身的道的荣耀,那是“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的荣耀,在16节不是说看见恩典,而是领受恩典: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作者在此用了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将他自己与别人放在一起,因此我们听到的是经过一千多年流传下来、当初一些目击证人的证词,他们经历到“他丰满的恩典”而且“恩上加恩”(charis anti charitos),直译则是“恩典(这并非别的恩典)”或“一个恩典取代另一个恩典”。

17. 见证人所说的“恩上加恩”,可用以下的文字解释: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被取代的恩典是神透过摩西传给以色列的律法,来取代的则是透过道成肉身而来的恩典和真理,神的慈爱与信实。可是这些人经历的且见证的到底是怎样的恩典呢?从本福音书的提示至少能说他们见到主耶稣所行的神迹。门徒们或许喝了迦拿婚宴中主耶稣从水变的酒,吃了祂为饥饿群众奇迹地准备的食物,经历到主耶稣把他们陷在暴风雨中的船安全带到港口,可是应当不只是这些。当他们在圣子里见到圣父时,当主耶稣为他们舍命时,当他们经历到基督为信主之人提供的永生时,当升天的主信守承诺差派另一位保惠师圣灵与他们永远同在时,他们就领受了祂的恩典。

值得注意的是,只在楔子的最后一段(al)17节时,道的身分才被揭晓。在此之前都是描述道是怎样的一位神,但在此节我们发现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

18. 透过耶稣而来的恩典和真理,远超过透过摩西传来的律法的恩典,其中一个超然性是祂所带来的关于神无可比拟的启示: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从来没有人看见神”这话提醒我们神的隐形性,这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里的上下文把摩西与耶稣作个比较。当摩西要求看见神的荣耀时,神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透过耶稣而来的神的启示显然远超过摩西,因为摩西没见过神,惟独耶稣见过神,因此才能将祂表明出来。

此处将耶稣描写为“神独一无二(monogenēs,独生子)”29,这描绘十分特出,与其他使用monogenēs的句子不同,别处是指耶稣是从父神来的独特身分(14节),或是神的儿子,这节却说耶稣是“神独一无二”,与楔子开头一段(a)所说的“道就是神”相互辉映。

“父怀里”的原文是kolpos,在七十士译本是“胸前”或“膝盖上”的意思,用在男人与女人身上都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照顾和保护。Kolpos也用在,描写耶稣所爱的门徒“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en tō kopō)。因此,“父怀里”强调耶稣与父神有亲密的关系,且回应第一段(a)所描绘的“与神同在”的道。由于主耶稣与父神十分亲密且是惟一见过神的人,因而只有祂能将神表明出来。

“表明”这字的原文是exēgeomai,意思是“详细说明”或“阐释”,它的同语字是exēgēsis,是“解释”、“阐述”之意。因此,作者是在说:“道(主耶稣)”是独一无二的神,在父怀中,惟有祂见过神,就能透过祂的个人与言行将神“阐释”出来,表明出来。

Ⅱ 耶稣在世上的圣工

跟在楔子之后的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主要部分,耶稣当年在世的圣工,有时被称为神迹福音书,因为其中包括耶稣所行的七个神迹。在描写耶稣的圣工之前,先描述了祂亲戚施洗约翰的事工与耶稣呼召最早的门徒,这些事发生在四天之间、43)。

A 施洗约翰为耶稣作见证

i 约翰对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作见证

19. 作者开始描述约翰的事工说,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犹太人”这名词在本福音书中出现许多次,这节是第一次,这名词有时是中性或正面的意义,可是许多处带有负面的意味,指犹太公会中反对耶稣之人。当读者解读这些经文时需万分谨慎,以免误解(参:第四卷福音书中的“犹太人”)。作者指出此处的“犹太人”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几乎可确定是指犹太公会或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他们的职责之一是评估自称为先知或弥赛亚之人的真确性。于是他们派“祭司”与“利未人”前来询问约翰,利未人一般的责任是协助祭司在圣殿中的敬拜,且担当圣殿警卫,此次陪同祭司前来询问有关弥赛亚之事,或许就担任后面这任务。

20. 作者描写约翰的回答说: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施洗约翰的见证是个否认的声明,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写下约翰一口就否认自己不是谁(直译为“他承认,他没否认,他明说:‘我不是基督’”)。

21. 祭司与利未人被约翰的回答困惑住了,他们或许以为他一定会像在他之前或之后的人一样自称弥赛亚,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么?”他回答说:“不是。”祭司与利未人问约翰说他是否自称是旧约圣经所预言末日要来的两位伟大人物之一,以利亚或“那先知”?

,耶和华神对以色列说:“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一世纪的犹太人都翘首等候这位以利亚级的人物来临,教法师说以利亚必定在弥赛亚时代之前来临,主耶稣也同意这说法。当耶稣在十架上发出被神离弃的呼喊时,犹太旁观者都认为祂在呼喊以利亚,等着看他是否来助祂一臂之力。当祭司与利未人问约翰说:“你是以利亚吗?”,他回答说:“不是”,这就令人不解,因为别处经文清楚说明他就是要来的以利亚。向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显现的天使告诉他说,他儿子“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主耶稣也亲口说约翰是那要来的以利亚,显然耶稣对约翰的重要性比约翰本人了解得多。

当约翰否认他是以利亚时,祭司与利未人就问他说:“你是那先知吗?”。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说:“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19),一世纪的犹太人都盼望着这应许的实现(,初期基督徒传道人也提到这位“先知”且明确地说耶稣就是应许中的那位先知。因此,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当约翰被问道他是那位先知吗,就立即回答说“不是”。

22-23. 祭司与利未人需回去对差他们来的“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交差,所以当约翰拒绝接受他们所提的身分时,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约翰引用的话形容自己,先知以赛亚宣告被放逐的犹太人会得拯救,就以比喻的方式呼吁他们,准备放逐者所要使用归回耶路撒冷的道路。约翰看自己像以赛亚所说的,是旷野中的声音,可是约翰是呼吁人们“修直主的道路”,亦即准备自己接受弥赛亚的来临。

24-25. 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或作那差来的是法利赛人〕。约翰与祭司和利未人的对话结束后,法利赛人就接着询问。法利赛人是耶稣时代犹太人当中最具权势的宗派,此处说他们是“被差来的”,显然也是被犹太公会派来评估约翰的施洗事工且做个报告,他们问约翰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第四卷福音书没记录约翰正在替人施洗的事,这是与对观福音书不同之处,可是许多经节暗示确有施洗之事(25、26、28、31、33,。法利赛人为何要问约翰关于施洗的事呢?施洗对犹太人并非陌生之事,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需给自己受洗(昆兰教派的信徒也行洁净的洗礼仪式),可是约翰是给别人施洗,并且接受洗礼的人已是犹太人。

法利赛人发问的方式显示,他们认为只有当约翰是基督、以利亚或那位先知时,才可以给人施洗。然而旧约圣经完全没提这几位大人物会给人施洗。或许他们的问题只是反映一种态度,约翰若不承认自己是一位重量级人物,就没资格给人施洗。

26-27. 约翰不回答法利赛人对他施洗事工所提的挑战,只全神贯注在他被差来为祂作见证的那位身上。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这话带着些反讽的意味,审讯他的人想知道他是不是基督,可惜问错了人,基督已在他们当中,而他们却认不出来。然后约翰就指出祂来: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祂比约翰后来是因祂的事工开始得比约翰迟。当约翰说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是指耶稣的地位远超过他。在一世纪的犹太文化,替人解鞋带和洗脚是仆人的工作,一般而言,犹太仆人也不做这事,都让外邦仆人做。约翰说他不配给耶稣解鞋带,就是清楚说明基督的尊贵与他有天壤之别。

28. 作者描述完约翰与祭司和利未人以及法利赛人的对白后,用这些话结束这段经文,这是在约但河外伯大尼,约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见证。此处说约翰在“约但河外伯大尼”施洗,颇令人困惑,约但河外通常指约但河东边,与第四卷福音书提到的伯大尼距离遥远,因为那伯大尼位于耶路撒冷附近。这问题很早就在教会历史中被发现,于是有几个希腊文圣经手抄本将伯大尼改为伯大巴喇(Bethabara),伯大巴喇位于约但河旁,约在耶路撒冷东边十九哩,耶利哥城东南六哩处,俄利根(Origen)与屈梭多模(Chrysostom)都偏向这看法,可是很少手抄本支持它,在更古老且可靠的手抄本中也不是这地名。另一种可能性是的伯大尼是指犹大东北部的巴大尼亚(Batanea),可是这使约翰施洗的地点与传统所说的地点距离相差太远。考古学家一直想在约但河东边离耶利哥不远之处找到一个伯大尼,可是尚未能如愿。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地名,凡是可指认的都证明无误,并且他刻意将此伯大尼与靠近耶路撒冷在橄榄山的伯大尼区分出来。因此不能除去一可能性,即他在说约但河东边的另一个伯大尼,那地方他知道,我们却不知道30。

ii 约翰见证耶稣是神的羔羊

29. 约翰被祭司、利未人和法利赛人询问完后,作者告诉我们,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四卷福音书不像对观福音书一样记载约翰为耶稣施洗的事,这节不是说耶稣来接受洗礼,因为在已暗示,约翰在替耶稣施洗时已见到圣灵降临在祂身上,已知道耶稣是谁,因此他这次对周围的人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四卷福音书的基督徒读者自然会认为这是指基督牺牲之死,为世人赎罪。然而我们不确定施洗约翰是这意思,反而有迹象显示他期望弥赛亚来对罪人施行审判(参::“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约翰或许指耶稣是犹太文学作品中所说末世的战争羔羊(例:1Enoch 90: 9-12;Testament of Joseph 19: 8-9),启示录的作者也持同样看法,可是启示录将强大的羔羊/犹大的狮子和牺牲的羔羊连在一起。第四卷福音书写作时,主耶稣的死已被认为是为人类的罪作赎价,作者也许希望读者能领会它的双重意义。

此处说耶稣是“神的羔羊”,希腊原文“羔羊”用的是amnos,在新约圣经只出现过四次(约壹29、36;31。Amnos这字在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出现一百零一次,其中八十二次都指牺牲的羔羊;新约在第四卷福音书之外用了amnos两次,都是指耶稣以代罪羊羔的身分去世,其中一次指主耶稣是神的仆人,“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另一次说到“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从这些地方看来,若解释说读者认为约翰见证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含有双层意思,作者将十分高兴,这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祂是末世时审判不肯悔改之罪人的羔羊,也是为一切相信祂之人赎罪的羔羊。也许作者认为约翰说了他自己尚不了解的话,就像后来的该亚法与彼拉多一样、19、21-22)。

耶稣在被描写为除去“世人”的罪,第四卷福音书后面还有两节暗示主耶稣对“世人”的重要性。说神的爱导致祂为“世人”差下祂的独生子,使凡信祂的都得永生,说撒玛利亚人领悟到耶稣不仅是犹太人的救主,也真是世人的“救主”。

30. 约翰继续为耶稣作见证说: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他继续前面(26-27节)已说过的,解释比他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耶稣在约翰“之后”,指祂的圣工开始得较约翰晚,当约翰接着说耶稣超过他是因祂在他之前,似乎指耶稣是创世之前已有的道(1-4节)。然而约翰不太可能明白此事,也许只是说虽然耶稣比他晚出生六个月,但永远比他伟大(欲知详情,请参考之注释)。或许这是作者故意语意不清,要暗示约翰并不完全明白他所说的话。

31. 约翰承认有段时间他没认出耶稣: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是耶稣的亲戚,理当认识祂,以前他不认识的是耶稣是弥赛亚。现在他解释来施洗的目的,是将耶稣“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知道耶稣来到犹太人,“以色列人”当中,约翰服事的目的是将耶稣显明给以色列人看,知道祂是他们的弥赛亚。

32. 作者开始解释约翰是怎么认出耶稣的: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这节显示约翰的确替耶稣施过洗,而且当时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第四卷福音书没记录施洗的那件事,可是作者认为读者已知此事,对观福音书都描写耶稣受洗时圣灵降临在祂身上,可是惟有第四卷福音书加上圣灵从天降下且“住在他的身上”。旧约时,圣灵在某些特别时间降临在某些人身上,使他们能行某些特别任务,可是在预言弥赛亚时说:

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

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

谋略和能力的灵,

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参:

作者特别强调圣灵“住在”耶稣的身上,这是他所用的一种方式,凸显耶稣与圣灵有特殊关系(另一处在,说到神将圣灵“没有限量的”赐给耶稣)。

四卷福音书都说到耶稣受洗时,圣灵“像鸽子”降在祂身上,以鸽子象征圣灵这事很难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旧约与新约圣经里都没将这两样连在一起。主耶稣在说:“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翻译为“驯良”的原文为akeraios,也可译为无罪、无害或纯洁,若让这意思引导我们,或许鸽子是象征圣灵的纯洁与温和吧!

33. 约翰在这节再度说,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当耶稣受洗时,圣灵降临在祂身上,这才让约翰相信耶稣的重要身分。差约翰到世间来的是神(6节),且告诉他,当他为某个人施洗时,圣灵若降临且住在那人身上,那人就会用圣灵给人施洗。当时的犹太人相信弥赛亚身上带有神的圣灵32,因此神是告诉约翰如何认出弥赛亚。

约翰将自己的事工与耶稣的分别出来,说他是以水施洗,而耶稣却以圣灵施洗。耶稣在世时确实用水给人施过洗,但不是祂亲自施洗,而是交给门徒做,然而约翰强调的是将来耶稣要用圣灵给人施洗,这需等到耶稣得荣耀之后才发生(即等祂受死、复活与升天后――。耶稣会用圣灵施洗,将所有信祂之人浸入圣灵。施洗是第四卷福音书用来描绘得高举之耶稣将圣灵赐给所有信徒的一种方式,此外还有其他许多方式,包括赐下活水、吹气以及差遣保惠师来、26,。根据使徒行传,耶稣在五旬节时用圣灵给第一批信徒施洗,当福音传开后,每位新信徒都受到圣灵同样的洗礼

34. 施洗约翰以下面的话结束他对耶稣的见证,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33。“神的儿子”虽不是一世纪的犹太人常用来指弥赛亚的头衔,可是在一些犹太经文中也用到34。第四卷福音书中许多经节清楚(34、49,,或暗示地、18、35、36,、21、22、23、26,说耶稣是神的儿子,此处是第一次。传福音者记录施洗约翰见证主耶稣是神的儿子,为的是支持整本福音书的宗旨:“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重要的是,将“基督(弥赛亚)”和“神的儿子”并列,实际上二者是同义字。

B 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

i 约翰的门徒跟随耶稣

35-36. 作者开始记录第三天发生的事: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那里”应当指约但河之外的伯大尼(28节),其中一位门徒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40节),另一位则没说出姓名。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约翰重复前一天的见证,可是简短些(的注释)。

37. 约翰的见证对这些门徒具有重大分量: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并非约翰所有的门徒都跟从了耶稣,可是这两位去了。许多人若处在约翰的地位,眼见自己门生跟随别人,会十分伤心难过,约翰却不。后来有人问起此事时,他回答说,人只能接受上天赐下的东西,且提醒听者他已见证说:“我不是基督,而是替祂打头阵的”,另外还解释说,看见人跟随耶稣使他欢喜万分

38-39. 当两个门徒跟着耶稣走时,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因为他们想要成为祂的门徒与祂同进同出,他们就说:“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在哪里住?”在本福音书中耶稣好几次被已是门徒或将成为门徒的人称为“拉比”(38、49,,新约时代,“拉比”专用来称呼正规的律法师,可也不限于他们,有时用作一种尊称,此处就是如此。

耶稣回应两门徒的问话说,你们来看。他们想成为耶稣的门徒,耶稣就邀请他们跟他走。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就这样他们开始成为耶稣的门徒。作者注意到那时约有申正了,即太阳升起后十小时了,大约是下午四点,意味着门徒那天一直与耶稣在一起,或许谈到夜深人静时。

ii 安得烈带彼得来见耶稣

40. 作者指出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曾经有人猜测另一门徒是谁,有人认为是耶稣所爱的门徒,还更进一步认为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这说法很吸引人,因为第四卷福音书没提到过约翰的名字,在此也没说另一跟从耶稣的门徒的名字。这建议虽很吸引人,可是不能证明到底正确或不正确。

41-42. 安得烈听到约翰作见证说耶稣是神的羔羊,会以圣灵施洗(是弥赛亚),当他花了一些时间与耶稣相处后,就真正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他并没试着说服他的哥哥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只是领他去见耶稣。安得烈是因为与耶稣相处后才信祂是弥赛亚,显然他相信西门会与他有同感。当西门来时,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或许耶稣所拥有的超自然能力让祂立刻认出西门,后来见到拿但业时也一样(47-49节)。耶稣继续说: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矶法是从亚兰文祂ēpha直接音译过来,是“岩石”之意,彼得则是希腊文Petros的音译,也是岩石或石头之意。此后作者再也没称西门为矶法35,总是称他为西门或西门彼得。此处没解释耶稣为何将西门的名字改为矶法,耶稣在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Petros),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petra)上”,Petros和petra都与亚兰文的祂ēpha同义,是岩石之意。或许因为当主耶稣复活后,彼得是最主要的福音传讲者,耶稣才描述他是建造教会的石头吧!

iii 耶稣呼召腓力,腓力带拿但业来见耶稣

43-44. 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一切,包括约翰为耶稣作见证,告诉门徒祂是神的羔羊和两个门徒跟随耶稣,似乎都发生在犹大地(的注释),因为作者接着说,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头两位门徒跟随耶稣是因听到约翰的见证,而彼得是受到弟弟安得烈的鼓励而来,可是现在我们看到耶稣本身采取主动: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耶稣不仅“遇见”腓力并且邀请他成为门徒(“来跟从我吧”)。作者解释道,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伯赛大是位于加利利海北岸的一个大渔村,在约但河与加利利海衔接处的东边。

45. 安得烈立即找到哥哥西门,且告诉他关于耶稣的事,腓力也不甘落后,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新约圣经只提到拿但业两次,另一处是,描写道“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耶稣复活后,他与其他门徒一起去打鱼,耶稣又向他们显现36。写完了“迦拿人”拿但业后,作者立即记录耶稣参加迦拿的一个婚宴且行神迹

腓力虽与耶稣只有短暂的接触,但这足以让他相信耶稣就是摩西和先知们所说的那位,他也如此地告诉拿但业。他说的“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应当指中耶和华对摩西说的话:“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虽然拉比书中很少提到,可是新约圣经中有证据显示,一世纪的犹太人翘首盼望着末世时有一位像摩西般的先知来到。第四卷福音书告诉我们,来评估施洗约翰的事工之犹太人想要知道他是否自称“那位先知”(21、25、45节),其他有关“那位先知”的经节是

一世纪时通常以籍贯和父母亲的名字来描述一个人,因此腓力介绍耶稣说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是“拿撒勒人”,因为自从祂在伯利恒生下,且在埃及躲避了一阵子后,全家又回到拿撒勒定居,耶稣一直在拿撒勒长大,于是被称为拿撒勒人。在耶稣的时代,拿撒勒是个微不足道的村庄,不像现今是个繁忙的大城市。腓力也描述耶稣说是“约瑟的儿子”,在故事的初期腓力似乎与一般犹太人一样,对耶稣的来历没有正确的了解(,作者仿佛也不想掩饰。当路加在报导耶稣开始行圣工时描写耶稣说:“依人看来,他是约瑟的儿子;约瑟是希里的儿子”,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在楔子中已清楚说明主耶稣的真正来历(1-18),因此不需对腓力不恰当的说法作任何评论。

46. 当拿但业听说耶稣来自拿撒勒后,立即反驳道: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拿撒勒是个无名之地,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也没提到它,拿但业自然不愿接受腓力的见证。一如安得烈早先对西门彼得说的一样,腓力也对拿但业说:你来看!

47. 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以色列人”这名词常在公众场合用来称呼犹太人,也用来指被拣选的民族所享有的特权37,也反映犹太民族的民族骄傲。耶稣说拿但业是“真以色列人”,再附上一笔说:“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dolos)”。在这点上拿但业与以色列民族的祖先雅各不同,他利用诡诈(dolos)将哥哥的福分抢过来,等一下耶稣马上就会提到雅各在伯特利的经验(51节)。

耶稣对拿但业本性的了解是超自然的知识,作者在说主耶稣“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48-49. 拿但业十分惊奇耶稣如此了解他,便问道:“你从哪里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坐在自家无花果树下,是繁荣的象征,犹太学者们都坐在无花果树下研读律法。无论拿但业在无花果树下有何经历,对他无疑都是非常重要,因为当耶稣表示祂知道那事之后,拿但业立即脱口而出说道:“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他像约翰的门徒一样称呼耶稣是“拉比”,这是表示尊敬(38节),也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这头衔带有弥赛亚的意味(注释),在此与弥赛亚的头衔“以色列的王”并列,就肯定了这点。后来在本福音书中,当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时,群众手摇着棕树枝去迎接祂,且大声呼喊道:“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表示是以弥赛亚的身分欢迎祂。“神的儿子”这头衔对传福音者非常重要,不仅是弥赛亚的头衔,也表示主耶稣与父神之间有独特的关系。

50-51. 针对拿但业的告白,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耶稣再度提到在无花果树下看到拿但业,且应许会有更大的事。接着祂又说,不仅对拿但业,而是对所有听众(“你们”在此是复数――hymin),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耶稣在解释更大的事是什么之前用了一个“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的公式,此处在本卷福音书是第一次出现,接着还会出现二十四次之多38,每次都介绍主耶稣所说的重要话语。

主耶稣应许门徒将会看到天开了,且看到神的天使上上下下,这又引用了雅各的另一经历(。雅各以诡计窃取了哥哥以扫的长子权利,为了怕哥哥报复,只好逃离家乡,逃亡途中在一个地方歇息,睡觉时梦到一个竖立在天地之间的梯子,其上有天使走上走下,耶和华神站在梯子顶端且对雅各做了特别承诺,应许赐他土地、后裔且透过他们将福祉赐给世人,最后还会带领他返回家乡。“雅各睡醒了,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就惧怕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他就给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因此,对雅各而言,伯特利是他遇见神并且神将祂的计划显现给他的地方。当主耶稣引用这典故对门徒说:“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是在暗示,现在人遇见神的地方就是祂的儿子耶稣,且要透过祂将神的真理启示出来。因此人要看见的更大的事,就是从主耶稣的生平、圣工、受死、复活与得荣耀将神显明出来。

在对门徒的这应许中,主耶稣称自己为“人子”,这头衔是从但以理书七章而来,富有权柄、能力与荣耀的意味。可是在第四卷福音书里,主耶稣将此头衔与祂的受难与死亡连在一起,看来主耶稣将权柄、能力与荣耀(来自但七)与至-中受苦仆人的形像拿来相辅相成(见接下来的增注:“人子”)。

增注:人子

“人子”这名词在第四卷福音书总共出现十二次(51节,、62,〔2次〕,,除了两次之外,都是主耶稣用来称呼自己。这两次例外则是“民众”说的,可是也是引用主耶稣称呼自己的话,询问祂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这“人子”是指谁?a、b)。在这十二次当中,四次是关于耶稣的受难与死亡a,,两次在有关生命之粮的教导中,包括提到吃祂的肉和喝祂的血,三次与祂的权柄和得荣耀有关,且各有一次与祂的身分b)、相信祂和祂是神启示的“地方”(51节)有关。

“人子”这名词在对观福音书总共出现六十六次,每次都是耶稣用来指自己。其中二十四次指人子的“降生”,二十二次指祂的受苦与受死,八次指祂的权柄,各有两次指祂受的羞辱、行为、复活与被人中伤,各有一次指人子是撒好种之人、祂的身分、复活、作门徒的代价且指人子来是为寻找拯救失丧之人。

此外,新约圣经只有另一处经节用到“人子”这头衔,即,当司提反在犹太公会前受审被石头打死时,抬头望天且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这也是指基督39。

“人子”这名词的背景源于旧约圣经,是单数且有定冠词在前的这字(ho huios tou anthrōpou),没出现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复数且有定冠词在前的这字出现二十九次,都只是指普通人而已。单数但没有定冠词在前的这字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出现一百一十一次,除了一次以外都是指普通人,其中九十四次都出现在以西结书,神用它指正在对他说话的先知。惟一的例外是在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

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

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

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这段几乎肯定是耶稣以“人子”指自己时所引用的背景经文,特别是说到祂的权柄,且将来会带着能力和荣耀回到世界。

当耶稣用“人子”指自己的受羞辱、受苦与受死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显然将旧约中荣耀的人子加上受苦与受死的意味,或许将的概念融合在内。祂正是如此使用旧约中弥赛亚的概念――得胜的弥赛亚也需是受苦受死的弥赛亚。

福音书中人子被耶稣用来指自己的这事,它的真实性与重要性备受争议40,可是有极佳的理由相信这名词的确是耶稣用来指自己的,且祂在多处用来表明自己是像所说的具有至高无上权柄之人。后期犹太作品认为但以理中的“人子”具有弥赛亚的意味――《以诺一就清楚以此名词写出,《以斯拉四书》13节虽没使用这名词,可是清楚引用说到弥赛亚。――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约壹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道”它关联到一个动词,这动词在英文翻译里一点也不显眼,但在希腊文里是十分突出的,但不在其动词本身,而在于它使用的时态。

“道”在希腊哲学中logos这字是常用的字。这是不错的,但我不相信约翰使用这个字时,只是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他受的影响倒是来自希伯来哲学,这是很重要的区别,伯尼博士(Dr. Burney )的书《第四福音之亚兰原文》(The Aramaic Originofthe Fourth Gospel ),他证明了约翰福音的思想是属于亚兰文(当时希伯来人通用的语言 )方式的,而不是希腊文方式的;并且他发现这本书必定是一个巴勒斯坦犹太人的著作;并且作者写此书时决不会迟于主后七十五年。因此他主张此书作者的想法是属于希伯来人的。当约翰使用希腊文里的logos时,他必定是得自希伯来文Memra这字的启发。这个字具有希腊哲学的意义,但更是合乎希伯来哲学。

希腊文的这个字它所指的乃是整个思想领域,是隐藏在每一具体东西背后之抽象观念。其观念或许可用“智慧”这个字来表达。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是在一切工作之先,且是一切现象原先的本体。

“有”(Was )说出是一种继续的状态。“太初有道”是一种继续存在的事实,“道与神同在”也是继续存在的事实。“道就是神”是恒存的事实。因此未完成时态乃指没有办法用我们所谓的时间来衡量的一个存在的状态,时间仅是从永远所划分出来的一小部分,为要说明有限的东西达到永世的荣耀。此处所用的动词,把我们带进没有时间的境界里,“太初有道”这句话主张智慧的存在。“道与神同在”这句话说出智慧的位格化。我姑且使用这个字,而且当我们使用这个字时,我们不是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想到那位“无限的位格”。若是我们把“位格”想作是属于人的境界时,是相当受限制的。同样的,“道就是神”或可以希腊成语译成“神就是道”。这就是说智慧的性质,就是这一“位”的性质,“智慧”在祂里面藏着。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2】

在第1节与第2节中被翻作“与”之希腊文的介系词是很显眼的。它的原文是Pros而不是Meta,不是Sun也不是 Para,这些都可以很正确地翻作“与”。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清楚的区别。Meta是指“在……中间”或“之后”,Sun是指“紧密的联系”,Para是指“在……之旁”。Pros不仅有亲密的意思,而且有连续性的亲密以及联合行动的意思。祂是与神同在,亦即面对着神;面对着神,就是说在一种特久性的亲近和互相合作的行动中;面对神,靠近神,与神一起行动。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14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怎样解释?】

答①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的「太初」

与创世纪的「起初」二字同为一词,如吕振中译为「起初」甚合原意(英译本用beginning ),但从神本身而言没有起初,所以在这里译的「太初」,是指在造天地以前的「太初」,是没有时间限定的,因祂是从亘古永远就有,并且在祂创造一切以前,就显示了基督(约壹3,,基督就是这道,考希腊原文这「道」字是( ),乃是有位格之阳性字,其含有思想,意念,言语,或表达心意与观念的意思,诚为儒家所谓道者言也,言者心之声也,神的智慧,丰富,意念,以及一切都充满在基督里,特别是在道成肉身以后,将神的思想,意念,都表明出来(约壹14-18,。道与神同在——乃是跟为显明圣子耶稣与父合而为一,原为一体的,而将基督的位格与神性说明出来(约壹18,,故此可知这道基督,祂亦就是神了

②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这是指明耶稣基督,祂不是被造者,乃是神永生之道,神自己在耶稣里成了肉身为人的意思,约贰7 ,祂是具有现时人性所有的根本要素,就是有一个物质的身体,和一个有理性的灵魂( ,26,38心里两字原文作魂字,——灵魂二字原文作灵字(注 ),像我们一样,具有人的一切常情之表现,但在祂的人性内含有与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祂由超自然的方式而成孕,是借着圣灵成孕,从童女马利亚所生,这是神的权能和恩典的神迹,因此是没有原罪(遗传罪 ),和本身罪,是完全无罪性的道成了肉身的基督,来到世界,住在我们中间,行使了神的权能和权柄,可知祂不但是有人性,而且是有神性,祂是真人,也是真神,是神人完全两性在一个格中的联合(约壹18,,这是神在肉身显现极大的奥秘

注:心——,( )有气,呼吸之气,生气,生命,活物,圣灵,心,心灵,精神,魂,灵等意思。

灵——,( )有风,气,灵,精神之意。——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约壹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万物都是借着衪造的”原文中Panta这个字翻作“万物”是十分正确的,但它不只笼统的指所有的东西,乃是指着一样一样分开的东西。“万物都是借着衪造的”,意思是:这道是神行动的代理者,每一样东西都是借着这道而创造的。此外,还有要说明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衪造的。”这句话指明,创造的过程也是借着祂。原先万物是因着祂而被造的,并且若没有祂,创造就不会有进展。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这是指那丰盛的、无限的、奥秘的生命。这生命在人里面,就成了人的光。神创造世界的时候,人是不同于其它被造之物的,惟独他能拥有这光。人类是被造之物中第一个,也是惟一能够明理的;惟有他能仰视神的脸并与祂交谈。这就是人性在整个被造之物中最独特之处。“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5】「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光照在黑暗里。”单单“黑暗”这一个字,就说出了一切人类失败的光景。当保罗说到作耶稣精兵的圣徒,所面临的争战时,他就指出有一位是“管辖这幽暗世界的”。这是保罗对这世界的看法。约翰也是如此。他看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这黑暗始终存在。但他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这里的“接受”,根据我们现在的用法,也有“暸解”的意思,但这不是作者的本意。还不如解作,“黑暗从来没有消灭光”。光到处都有,但人并没有行在其中;不仅从前的历史如此,今天的情形亦然。光充满各处,但人行在黑暗中,并不顺从这光。人普遍都有良心,来分辨是非,这就是光的照亮。在箴中有这样的话,“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不是神的灵,而是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在人的灵之本质中,存有分辨是非的良心。这种光从未被黑暗消灭过。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6,15约翰有几个?其出身行事如何?】

答:约翰John——意系神的礼物,神的恩赐God’s Gift,在新约圣经中,提到有五个约翰,其中除了三个是为跟从主而出名的门徒之外,其他两个出身行事经过情形如何,没有详细记载,无可考也。

①施浸约翰——是祭司撒加利亚的儿子,母名以利沙伯,是主母马利亚的亲戚,父母二人在神面前都是义人,遵行主的一切诫命礼仪,无可指责。约翰的出生,有天使的报信,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他渐渐长大,心灵强健,住旷野的时候,传天国的福音,最为克己,穿骆驼毛的衣服,吃的是蝗虫野蜜,淡酒浓酒都不喝,从母腹里被圣灵充满了,凡是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曾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约翰的浸。约翰来就是要为主作见证,约壹6-7),耶稣也到约旦河受了他的浸,曾经称赞过约翰,论到他的话很多。使徒彼得是以约翰的洗礼为福音的起点,使徒约翰的门徒(约壹35-40,。约翰曾因责备希律王娶自己兄弟腓力妻子的罪而被斩首,他的门徒就把尸首领去埋葬了

②使徒约翰——是渔夫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母名撒罗米,可能为基督母亲马利亚的姊妹,家资富有,曾以自己所以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约翰为大祭司素所认识的人,原为施浸约翰的门徒,听见他说耶稣是神的羔羊,就跟从了耶稣。后来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约翰和雅各在船上补网,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为耶稣所选立为十二使徒之一,当主钉十字架时,他竟站在十字架旁边,并受托付将主母接到自己的家里,主复活时,他往坟墓那里观看,他与彼得医治瘸腿的人的时候,被拿受审判受到官长一番恐吓,就把他们释放了,继续放胆为神传道,关于约翰其他行事情形,请参阅六十三题。

③马可的约翰——是耶路撒冷人马利亚的儿子,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是马可福音的作者,可能是从彼得那里通道归主,关于马可行事情形,请参阅五八题。

④彼得的父亲约翰——他又称约拿,是伯赛大人,其子以捕鱼为业,曾被主呼召跟从主(约壹42-44,,为主所选为十二使徒之一,参六三题 ),关于他的父亲行事情形如何,圣经未有记载。

⑤大祭司审判时的约翰——这人当大祭司在耶路撒冷审判使徒彼得、约翰的时候,他也在那里,可能是祭司长亚拿的亲戚,关于他的行事情形,圣经别无记载。——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约壹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生在世上的人”亦可翻作“来到这世上的”,可能是指“光”,也可能是指“人”。在文法上,它可以指这两样。它的意思可能是:那光要照亮每一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或者是说:照亮每一个人的光,将来到这世界上。整段话的思想无疑的是指明一个事实:这光现在正临到这世界。它指出有一个光,照亮每一个人。而此处所强调的事实乃是:这光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类历史中。一个新的起头已经开始,一个新的创造正在进行。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

“衪在世界。”就着某一意义来说,祂是在每一个人里面。(“世界”亦可译作“世人” 下同 )“世界也是借着衪造的”,并且“世界却不认识衪”。底下又说,“道成了肉身”,因此“衪到自己的地方来”。此处的希腊文是中性的,并且有人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祂来到祂自己的国家,就是巴勒斯坦。但我想它有更广大的意思。祂来到祂自己的世界中,但是“自己的人倒不接待衪”。这里所指的是一般的世人,不仅是犹太人,而是祂自己所造的人。这是有关祂的降世与被拒绝的故事。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2】『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

『接待』这个字的原文,在翻作『娶』。所以我们接待基督,不是今天接待,明天就请祂出去。我们的接待乃是像人娶妻一样,是终生的事,是生命上的联合。

【约壹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这里有一个相同的名词“道”,但动词是不同的,不是“有”或“是”,乃是“成了”。这个字并非指某种新事物的起头,乃是指已经存在的东西,只不过出现时成了新的。“道成了”,这是一个动词,另外一个动词是“住”,按字义讲,乃是支搭一个帐幕的意思。

“道成了肉身”是存在的新型态。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4 “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一语,是否表示主耶稣在世贫穷,所以要住在人们家中?该语原文何意?】

“住”字原文是“支搭账棚”,并非一般的“住”,乃是采用当时犹太人出远门的习语,在旷野支搭救帐棚来住宿,同时也尽招过路远人的义务。

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译:“道成肉身,在我们中间支搭帐棚”。不是因为耶稣 贫穷,无处栖身,所以要住在我们家中,乃是我们这些浪子无家可归,所以他在我们中间支搭帐棚来收留我们,使我们在他的帐棚中蒙恩。这帐棚就是教会。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壹15~17】

这道与第一个创造有关,是起始的。在过程中继续发展时,这生命的源头在人里面,就是光。这道关联到一个新的开始。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他来是为光作见证;有一个“光”,已经来到这世界。凡接受祂的,祂就建立一个新创造,凡接受祂的,都成了神的儿女。当祂在肉身上支搭帐幕时,“我们也见过衪的荣光。”

在这里有两个见证人说了话,一个是先锋约翰,是希伯来系统的最后一个人,另一个是使徒约翰,是新时代信息的传递者。旧的是从那位更古老的出来的,因为“太初”是在律法之前,“道与神同在”。现在这“道”──在每一方面都是最起初的──“成了肉身”;祂是那位“在我之前”的,因此新时代是与永恒相联结的。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7恩典真理「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世人都犯了罪,结果只有死(罗512 ),但没有律法,人对于罪是不清楚的,律法能叫人知罪(罗320 513-20 77 )。世人虽然有良心在里面起律法的作用(罗214~15 ),但不足以表明神的要求,和人所当尽的本分,直到摩西所传的律法和诫命才有清楚的指示。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人的罪,虽然世人之中,也有义人与恶人的分别,但按神的绝对标准来说,没有不犯罪的人。因此律法向全世界宣告了神的旨意和要求,也显明了人的罪恶和亏欠。

这样,人就没有希望了,只有被定罪灭亡了。是的,凭自己是没有希望的。根据律法,人没有法子在神面前称义,只是按当时的情况比较,才能说自古以来各时代也有义人。若不是神找出拯救的途径,人是完全灭亡了,但感谢神,祂差祂的独生子降世,带来恩典和真理,使人可以得祂的救恩,知道祂的旨意,有永生的门路和荣耀的盼望。

从耶稣基督降世到今天两千多年之后,人不应当再在黑暗、罪恶之下,走死亡之路,乃应当到祂那里得到恩典和真理,这是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如果置之不理,就太可惜了,他必永恨不已。

──《每日天粮》

【约壹17】「恩典和真理都是从耶稣基督来的。」

这句话,乃是约翰福音的钥节。在全本的约翰福音中,你一直可以看见这双重的重点:一面是真理,一面是恩典。真理通常总是有所要求,而恩典却是来应付真理的要求。第八章记载那位正在行淫时被捉拿的妇人,在那里真理照耀出来了!主没有对那妇人说:「你没有犯罪,你是对的。」祂没有向那些自以为义的犹太人,暗示那妇人没有犯了严重的罪行,也没有显示自己对此事漠不关心。不,祂的话乃是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8∶7 )真理在这里显明出来了:这妇人实在犯了罪,并且按照律法,她必须被石头打死。但恩典同时也在这里,当众人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离开了的时候,祂转过身来对那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所以,从全本的约翰福音里,你可以发现真理总是调配在恩典里,相辅而成。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约壹18】「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按字面意思说,乃是“没有人曾经看见过神。”但现在,“只有这位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表明出来。”许多权威古抄本把“独生子”写作“独生神”。没有人敢断定约翰到底怎么写,因为有的古抄本这样写,有的那样写。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生”说出儿子的名分以及彼此的关系;而无论约翰怎么写,其观念都是一样的。神的儿子乃指与祂具同一性情的那一位。祂将神表明出来。

“在父怀里的”这几个字标明一个限制。它说出这位子将祂父亲显露出来的事物,与这句话──“在父怀里”所表达的美丽、温柔有关,祂来所要启示的,乃是神的心。祂来并不是要启示神的智慧、能力和威严,这些事都在大自然里启示出来了,虽然我们从未全然认识它们。因为这些事我们现在不可能完全明白,我们将来在永世里还要用心观察它们。但耶稣来到,乃是将神的心表达出来,祂是从父的怀里来启示祂,就着这一点来说,这是一个有限的表达。本来这表达该是无限的,因为没有人能测量或揣摩神的心;但这里是指祂从父的怀里说话。

在此,约翰使用了一个具有启示性的动词,“将父表明出来。”“表明”是个美丽的词。就着某些意义来说,按照一般人的普通知识而言,这个字已经够好的了;但如果我按照希腊文翻译的话,这句话就成了“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批注了”。甚么是批注?乃是将原来晦暗的意思显明,使人看出原意。批注乃是把原先一直存在,若非被显明出来,人就看不见的内容,显明出来叫人看见。

──《摩根解经丛书》

【约壹19】「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

「见证」:此字略带「法庭上作证的意味」。

「犹太人」:在约翰福音中往往指对抗耶稣的宗教领袖,及符类福音提到的祭司长、文士、法利赛人等。

「利未人」:利未的后裔,他们被委托管理会幕和圣殿有关的特殊任务,并且肩负教导的责任。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壹21】「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

「那先知」: 预言将来有位像神的先知出现,犹太人对此预言有三种解释:那先知是弥赛亚、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位。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壹28施洗约翰是在伯大尼旷野施洗,还是在哀嫩?】

施洗约翰的施洗有几次,各在什么地方,是这条难题所要研究的。

一、说,约翰施洗是在“约但河外的伯大尼”。“伯大尼”(BETHANIA )圣经的小字告诉我们,有古卷作:“伯大巴喇”(BETHABARA )最少我们要明白这时的伯大尼并非橄榄山下的伯大尼“村”。这个伯大尼乃是一个“地区”名称。请看圣经地图5,在右边上面腓力所管之地西南方,有比较大些的“伯大尼”三字,表示是地区名,而在最西南处则有一个伯大巴喇城,该处是加利利、撒玛利亚、比利亚和腓力所管之地四区中心,相信是一个重要市镇,往来商旅必多。约翰在此施洗。实最理想。同时,伯大巴喇意即“渡口之家”,在此处施洗,当为极方便,而且人多来往。产耶稣也在此受洗,可使多人认识他而为他作见证。

二、说,约翰也到“哀嫩”(AENON )施洗,当然是第二次在第二个地方施洗。哀嫩意即“水泉”,圣经也说“因为那里水多”。解经家认为约翰在伯大巴喇施洗是为加利利人(北方人 )在哀嫩是为撒玛利亚人(中南方的人 ),然后可能另一次在犹太地的旷野为犹太人(南方人 )施洗。

但亦有解经家认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既然没有来往 ),约翰不可能为撒玛利亚人施洗。但,约翰为什么要到撒玛利亚人的哀嫩去施洗呢?有人认为因为那里泉水多,约翰利用该处为犹太人施洗而已。哀嫩靠近撒冷,在撒冷之北,与叙加相近。

三、约翰非常可能有第三次施洗,根据马太、马可、路加三福音所载,约翰在旷野施洗。但我认为约翰在旷野施洗应比上述二处为早,所以应列为“第一次”。

马太与马可都说: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的人都出去受他的洗,显然约翰是在南部施洗。一般人读经的印象,只以为约翰是在“旷野”施洗,但旷野到底在什么地方,则不知所对。

圣经地图5,犹太省近“死海之西”有“犹太野”三字,多数人以为约翰是在约但河及死海西岸来施洗。古代有名的教父阿利金(ORIGEN )认为约翰是在耶利哥之东的野地近约但河处施洗。耶利哥是到耶路撒冷去的重要渡口。现在耶利哥之东有一间“约翰修道院”,以纪念施洗约翰。

这样看来,施洗约翰曾在南部、北部和中部施洗,使所有的犹太人都有机会悔改受洗。主耶稣受洗很可能在北部的伯大巴喇,正如约翰福音一章所详述的而不是在南部。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壹29】「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注或作“背负” )世人罪孽的。 」

「羔羊」:以下是比较可能的几种说法

1.指逾越节的羔羊。

2.的羔羊。

3.每日在殿中献的羔羊。

4.利十六的「代罪羔羊」。

5.的「赎罪祭的羊」。

「神的羔羊」: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耶稣要成为祭物,为赎世人的罪而牺牲」。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壹31】「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 」

「我先前不认识他」:可能是说他不认识耶稣是弥赛亚,直到他看到的征兆。

「我来用水施洗」:「施洗」原文时态是「现在式」,表示约翰整个施洗的工作是为要显明耶稣。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壹31,33施浸约翰何以先前不认识耶稣?】

答:施浸约翰生在耶稣以先,比耶稣要大六个月,他们且有亲戚关系,约壹15-27),从肉身方面看来,约翰应该是认识耶稣的,并且知道他是为人何等虔诚,公义,圣经,但约翰却说「我先前不认识祂」,这句话的意思,当是指着耶稣在受浸以前,约翰不认识祂是弥赛亚,到了以后蒙神清楚明白的启示,才认识耶稣是神的羔羊,见证祂是神的儿子了(约壹29-34)。——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约壹33约翰与耶稣应该是亲戚,何以约翰说他先前不认识耶稣?】

所谓“先前不认识他”一语,有两种解释:

一、主耶稣和施洗约翰虽然是亲戚,但因耶稣长大在拿撒勒,施洗约翰长大在耶路撒冷之南的旷野 ),两人很少有机会见面。传说施洗约翰以后加入“以散尼党”(ESSENES与当时法利赛党、撒都该党同为犹太人三大党派 )为党员。这一党派的人士注重仪式上的圣洁和厌世,不看重物质,与世无争。所以约翰过着吃蝗虫野蜜的生活。主耶稣则在拿撒勒准备传道,生活在民间,他们两人思想、立场与见解显然不同。所以施洗约翰说:“我先前不认识他”。

二、这里所谓“我先前不认识他”,指施洗约翰先前并不认识耶稣是“弥赛亚”而言。在肉身方面,他们彼此应该是认识的,最少从父母及长者口中也会获悉有一位表弟(或堂弟 )称为耶稣,但后来约翰蒙神清楚指示,才认识耶稣是“神的羔羊”,是“神的儿子”(29、34节 )。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壹36】「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

当约翰首次宣告基督是神的羔羊时,他再加上一句说:「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就是这样,他强有力地在见证基督救赎的工作。第二次,当他这样的宣告时,他只说:「看哪,神的羔羊。」这次他见证的重点是在于主的本身,过于主的工作。当我们真实的赞赏一个人时,我们乃是因着珍视他的本身而称赞他。我们爱他本人,过于爱他的工作。我们对基督的感赞,也应该如此。我们因着主的恩赐而感谢祂,但我们是因着主的价值而赞美祂。十字架的基督,使我们献上惊叹的感谢,而宝座上的基督却使我们献上欢呼的赞美。我们看见祂为我们所做的,我们便深深的感谢祂,但我们注视祂自己所是的,我们便爱慕的敬拜祂。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约壹41带领亲友「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于是领他去见耶稣……」】

每个信徒都有责任领他的亲友归向主,得祂的救恩,不然要受主的责备,受到失丧亲友的怨恨,自己也要感到非常惭愧、懊悔,没有把自己所得的那莫大的好处、福分,分给他们,真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在世上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呢?这是信徒今生最大的责任,应当时时放在心上。

我们应当想到还有什么亲友没有信主得救,要赶紧去领他归向基督,向外人有时是困难的,受条件限制,但对自己的亲友却没有,乃有必要也有机会去领他们认识主。如果连这个机会也不把握,那很可能是和他们的关系不对,不为他们尊重、相信,所以无法与他们接近,不受他们的欢迎,因此素来与亲友的关系要好,生活行为要有见证,才能为人所接近。

再就是可能没有抓住每一个机会,常是因为自己没有心灵的准备,热切的愿望,而让机会错过了,只有世俗的来往,而没有将基督介绍给他们。这当然也必须要常常为人代祷, 并求圣灵的引导,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每日天粮》

【约壹45】「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拿但业」:可能就是「巴多罗买」

「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就是指「弥赛亚」。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壹45约瑟有几个?其出身行事如何?】

答:约瑟——是增添的意思,在新约圣经中提到六个约瑟,关于他们的出身行事经过性情,除了一位以外,其他多无详细的记载。

①马利亚的丈夫约瑟——是雅各的儿子,当他还没有迎娶马利亚的时候,马利亚从圣灵怀了孕,生下耶稣,神称约瑟是个义人。他在梦中曾蒙天使启示,带小孩与马利亚逃往埃及去,免被希律王的杀害,知道希律死了以后,又在梦中被主的使者指示,才把小孩和马利亚带回本国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住下了(约壹45,

②耶稣门徒约瑟——是亚利马太城里的财主,是个尊贵的议士,为人良善公义,素常盼望等候上帝国的人,他曾放胆去见彼拉多,求取了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又把大石头辊到墓门口,就离去了

③耶稣的兄弟约瑟——又称为约西(Joses )是帮助的意思,本匠家庭,关于他的事,圣经没有记述

④犹士都的约瑟——称为犹士都的约瑟,又叫巴瑟巴(Barsabas ),意思是巴瑟之子,他是使使徒选举代替卖主犹大职分中之落选者

⑤巴比路人约瑟——是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即塞浦路斯,使徒称他为巴拿巴,是劝慰子的意思,曾经卖了田地,捐银供给使徒,这人是马可的表兄,在耶路撒冷接待过保罗,原是一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领了许多人归主。他与保罗同工,往外邦传道,受了犹太人的许多逼迫,几乎丧命,他们来到路斯得城路传福音的时候,因保罗医好一个生来瘸腿的人,而被众人献祭,称巴拿巴为丢斯,乃古罗马顶大的神,称保罗为希耳米,乃有口才之神,为二人所拦住,参一六二题 ),继续前进,往各处传道,坚固门徒的信心,行神迹奇事,为外邦人开了通道之门后来他们为了带领马可传道的意见不合就彼此分开,各奔前程了

⑥雅各的儿子约瑟——这是提到旧约中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他的母亲名拉结,关于这个约瑟生平事迹,在传世纪里多有记述,甚为详明(创三十七至五十章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约壹49】「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神的儿子」、「以色列的王」:应该都是对「弥赛亚」的称号。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壹50「你要将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神恩待我们,常在渐进的阶梯上升起,从最低的一级上去。当我们看的时候,雾气就消散。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经过幽暗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大更大的事。

你知道基督是道吗?祂更是灵、是生命。

祂不是成为肉身吗?你看见祂得着未有世界以先神的荣耀。

你知道祂是阿拉法,在一起之前吗?祂也是俄梅嘠。

你不是遇见约翰吗?有一位比他更大,连为祂解鞋带都不配。

你知道水浸吗?你们将要有火的浸。

你不是看见在十字架上的羔羊?你还会看见祂在宝座上。

你不是看见圣灵仿佛鸽子降在祂头上吗?你会看到火降在众人身上。你不是跟主到约旦河的低谷?你也必与祂一同在永恒的荣耀中进入祂的住处。

你不是承认祂是以色列的王吗?你会听见有人宣称祂是天地的王;你所知道的还会有更多。尽你所能,必蒙福更多。将二千银子尽量来用,你就管理四座城。

── 迈尔《珍贵的片刻》

【约壹51神的使者上七下来在人子身上是什么意思?】

答:在旧约时代的雅各,离开本家母舅家去的时候,走向哈兰的途中,曾经躺卧睡觉,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上头顶着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这个梯子是预备耶稣基督,为神与人交通来往凭借,所以祂说:「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使者——是天使 ,可知雅各所看见的异象,是在主耶稣的身上应验了,耶稣自称为人子,在四福音中共有88次 ),祂是我们的中保,保惠师原文同意 参五七题 ),我们是靠着祂才能进到上帝面前,且是借着祂向神祷告,神的应许就从天上赐下来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约壹51 “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一语何所指?】

当主耶稣宣布这句话之时,人们心目中很容易想起古时雅各梦见天梯的故事。雅各离家出走时,在走向哈兰的途中,梦见天梯,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然后,站在天梯上的耶和华神向他宣布要赐给他的福气。

主耶稣以天梯预表自己,为神人交通所凭借。神的福气从天而降和人的祈祷从地而升,均须通过主耶稣。约翰在年老时所写的书信曾称耶稣为“中保” ),可能是根据主耶稣在此所宣布的事实而来。

请注意“上去下来”一语,先“上去”,后“下来”,人们必须先借着耶稣“向神”祷告,神的福气纔能“下降”。

约翰记载耶稣自称为“人子”,这是首次。四福音题及“人子”有八十次,约翰约占四分之一。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例证

【约壹3奇妙的道】

据说,改教运动时诺克斯(JohnKnox )在苏格兰布道,他一个人的声音较之一万个喇叭在听众的耳边吹响,更为有力地提起他们心中的勇气。在法国革命的时候鲁赛德利尔(RougetdeLisle )写了马赛曲,那歌曲使许多人参加了革命。言语确能成就事情。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武器短缺,盟国亦无能力援助,首相丘吉尔在向全国广播的时候所用的言语,确实为人民做了许多事。在东方更是如此,至今仍然是这样。对东方人来说,一个字不单是一个声音,它是一股会做事的力量。帕特逊教授回忆起乔治.史密夫(GeorgeAdamSmith )爵士讲过的一件事。一次当史爵士在东方一个沙漠旅行的时候,一群回教徒给他的队伍一个惯行的见面礼:「愿你平安。」当时他们不知道爵士是个基督徒。当他们后来发现祝福了一个异教徒的时候,他们赶快回来取回那祝福。话语好像一件东西,可以受差遗去做某一件事,也可以被取回来。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3奇妙的道】

希腊思想中道的观念大约始于主前五百六十年,而且,够出奇的是,它始于以弗所,就是第四福音写作的地方。主前五百六十年有一个以弗所的哲学家名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他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样东西都时刻在变动中的。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你只可以踏进一条河流一次,然后收回你的脚。你再踏进去时,你所踏的已不是第一次的河水,因为那河水已流去,你所踏的是另外的河水。赫氏认为每一件事都是这样,在不断的变动中。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生不是一种大混乱呢?在一个变动不息的世界中怎能找到意义呢?赫氏的答案是:这一切变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控制有组织的;它永远跟着一个不变的模式,控制这模式的就是洛格斯,亦即道,或上帝的理性。赫氏认为洛格斯,道就是秩序的原则,整个宇宙都藉它而存在。赫氏再进一步说,他认为不止物质世界有模式,即事情更迭变易的世界也有模式。他认为没有一件事物是漫无目的的,在一切生命与生命的事迹中都有一个目的,一个计划,一个设计,一个构思。然则是什么力量控制着一切事物呢?答案又是洛格斯。据此,赫氏将问题发挥得更深入。是谁告诉我们事情对与不对?是谁使我们能思想和推理?又使我们作正确的选择,使我们在见到真理的时候可以分辨?赫氏所给的答案也是同样的;使人有理性,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就是上帝在人心中的洛格斯。赫氏认定,在自然世界和事物的世界中「一切事物按着洛格斯而发生。」在人心中洛格斯是真理的判断者。照赫氏看来洛格斯是上帝的心思,统治着世界和每一个人。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4】

世界上最古的恐惧之一就是惧怕黑暗。有个小孩要在一间陌生的房里睡觉。招待他的主人一番好意,让他上床时亮着灯。他很有礼貌地拒绝了。主人说:「我以为你会怕黑暗哩。」小孩说:「没有关系,这是上帝的黑暗啊。」有了耶稣,黑夜也如同白昼一样有光包围着我们。

【约壹5】很久以前犬懦学者(Cynics )曾说过,人憎恨真理,是因为真理像光一样刺痛眼睛。在卡德梦(Caedmon )的诗中有一幅奇异的图画,那是末日的图画。在图画的中央是个十字架,从十字架那里射出一道奇特的血红色光辉,这光的神秘性能照出万物的真像来。那外表的掩饰和一切的包装都完全被拆开;一切都被显明,赤裸裸地现出了原形。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5】

约翰说,耶稣来到世界就把那真光带给人。他的来临就像一阵大光,正如曙光照耀。有一个旅游者一次站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山上,下临那不勒斯海湾。当时是那样黑暗以致什么都看不见,突然天际闪过一道电光,把每一件东西都清楚地给照明出来。耶稣来临,就像光来到黑暗之中一样。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6~16满有恩典】

圣经的译者遇到一些有力和意义丰富的词句,常得费一番苦心去翻译。比方说,约翰:「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最近的意译本,译为:「主所给予我们的是福上加福、爱上加爱、恩上加恩。」信徒在日常生活当中,常会体验到天恩一如波涛,一波接连一波,永不止息。上帝为我们安排的是「福杯满溢」不但足够我们所需用,而且多得溢了出来。

挑水的人常把罐子盛满,虽然挑在路上,水会因身体的动作而溢出来,但挑水的人还是会把桶子装满。上帝的恩典就像这样,多多地加给我们。

保罗在歌罗说:「上帝亲自决定使儿子有他完整的特质。」我们若在信仰上与主联合,即能分享祂的「神性」,而且成为荣耀的后嗣。

让我们把这属天丰盛的恩典,也分一点给别人。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约壹10~11没有空处】

美国开国元老杰斐逊(ThomasJefferson-1743-1826 ),在第三任总统之前,曾任副总统(1797-1801-JohnAdams任内 ),有多方才干,极受人推重,而崇尚简朴。
有一天,他穿着旧工作服,到巴勒摩的著名旅馆找房间。旅馆主人不认得他,推说没有空处而拒绝。当杰斐逊离去后,有人告诉包亦敦(Boyden ),他拒绝了给副总统住宿。包吃了一惊,急忙派人去追寻,告诉他随意要多少房间都可以。那时,杰斐逊已经另在别的旅馆安置;告诉来人说:“请回去告诉包亦敦先生,多谢他的盛意;但如果没有空处收容一个肮脏的工人,他也该不能收容副总统。”“

圣经说到主耶稣:“祂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祂造的;世界却不认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

”(约壹10-11)── 于中旻《喻道集锦》

【约壹11】

上帝预备了世上每一个男女老幼去接受一项任务。某小说家谈到一个女孩子常常拒绝接触不洁的东西,问及她为什么如此时,她说:「有一件美好的事情终于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当它临到的时候我要准备好迎接它。」那么多的人拒绝上帝为他们预备的工作,这訧是悲剧。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11他们不接待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大约六十年前,我读到那首“一个雇员之死”的诗,我还记得诗中的一句话:“家就是我们回去时,必定会收留我们的地方。”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我的父母和兄弟就是这样地爱我的,无论什么时刻,他们都会热情地欢迎我回家。
可是和我的经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耶稣所遭遇到的却是“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 )
他是创造他们的人(约13 ),但是他却放弃天上的荣耀而降世为人。他来到自己的百姓中作他们的救主和君王,他伸出双手,给他们各种理由使他们爱他,但人们却背弃他,并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然而这还没完,甚至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也表现出了他的大爱。他的死是为了我们的罪受刑罚,并且他的复活是保证,所有信他的人都将胜过死亡而享受与他同住的永生。
直到现在,耶稣仍然伸着双手,在寻找那些愿意接受他的人,你会让他进入你的心吗?
哦!接待他!他是如此地爱你,
他为你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
哦!相信他,敞开你的心门,
让爱你的救主进去!
耶稣为我们牺牲生命,
好让我们里面有他的生命。


──《生命隽语》

【约壹12】

有人向一个出名的老师提到某青年的名字,因这青年自认是他的学生。老人回答说:「他可能听过我讲学,但他不是我的学生。」坐在课室内听课,和做一个老师的学生有极大的分别。他们可能有接触而没有交往;可能有关系而没有团契。广义来说,人都是上帝的儿采,因为他们都是被创造的,并且因上帝而得以存活。但只有一部分人变成上帝的儿子,有着父子间深切而亲密的关系。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16恩上加恩】

一个老传教士到一个古老的匹克特人(Pictish编注:苏格兰早期居民。 )的王那里去。王问传教士如果他做了一个基督徒,他可以得到什么。传教士回答说:「你可以得着奇迹再加上奇迹,而每一个奇迹都是真的。」有时我们在一条景色怡人的路上旅行,见到一幅美景呈现眼前。每一景致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这是最美的了,谁知转了个弯,一幅更美丽更伟大的风景又出现在眼前。一个人学习音乐、诗歌或绘画时,他永远不会有终止的,新而美丽的经验永远在等着他。对基督也是如此,我们认识他愈多,地平线就变得愈广阔。

──《每日研经丛书》

【约壹36代死的羊】

“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约壹﹕36 )澳洲一所新房子﹐房顶站着石刻的一只羊﹐那幢房子与羊并没有什么关系﹐既不卖羊肉﹐也不卖毛线﹐人就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当地人说﹕“当这幢房子建筑到层顶时﹐有一个工人不慎从房顶失足跌下﹐落到路旁人行道上﹐大家想他一定要跌死﹐谁知这时正有一群羊在人行道走过﹐那人恰巧跌在一只羊的身上﹐那羊被他压伤流血不止而死﹐他本人竟没有受伤﹐所以房主就叫石匠雕刻这石羊作纪念。”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


亲爱的朋友﹗你有否想过神的羔羊﹑耶稣基督曾为你我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了救赎我们脱离灵魂的永死﹐使我们得到永远的生命﹐痘自己被压受害﹔你愿意接受痘作你救主吗﹖──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约壹46】

有一个故事讲到十九世纪末著名的不可知论者赫胥黎(Huxley )是某乡村家庭集会的成员之一。礼拜日到了,多数人都准备到教堂去;当然,赫胥黎却不预备去。他问一个具有热诚而单纯信仰的基督徒说:「如果你今日不去教堂而留在家中,请把你的基督教信仰对你有什么意义,和你为什么做基督徒简单地讲给我听好么?」那人说:「但你会一下子就把我驳倒的,我不够聪明和你辩论。」赫胥黎柔和地说:「我不想和你辩论,我只想你简单地告诉我这基督对你有什么意义。」那人留下来很简单地将他的信仰告诉赫胥黎。他讲完后,那伟大的不可知论者眼中已满了泪水。他说:「但愿我能相信这个,我就全心全意支持你。

」──《每日研经丛书》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