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耶利米哀歌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

2「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成为她的仇敌。」

3「犹大因遭遇苦难,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她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

4「锡安的路径因无人来守圣节就悲伤;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她的处女受艰难,自己也愁苦。」

5「她的敌人为首;她的仇敌亨通;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

6「锡安城(原文是女子;下同)的威荣全都失去。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

7「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时,就追想古时一切的乐境。她百姓落在敌人手中,无人救济;敌人看见,就因她的荒凉嗤笑。」

本章是第一首哀歌,主题是「锡安无人安慰」。诗人五次指出,失陷后的耶路撒冷呼求帮助、但却「无人安慰」())。因为锡安离弃了那位安慰她、拯救她的真神()),转而倚靠外邦、投靠偶像。现在,当她「困苦窘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发现求助无门、「无人安慰」。
这首哀歌是一首字母诗,用22个希伯来字母依次作为每节的起始字母。前11节用第三人称报道锡安的灾难,后11节用第一人称表达锡安的心声。
本书原文的第一个词是「何竟 אֵיךְ/ake」()),在别处又被译为「怎么」())、「怎能」())、「可叹」())。这是希伯来文学中独特的感叹词,经常用于哀歌之中())。
第一、二、四首哀歌的原文都用「何竟」开始,英文译为「怎致如此 How」(英文ESV译本))。在一个被咒诅的世界里,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当人经历难处的时候,常常呼天喊地问「为什么 Why」?但是,人若质问神「为什么 Why」,所显露的只是一个骄傲自义、刚硬不服、没有破碎的灵,态度是回避问题、推卸责任;而一个经过神「拔出、拆毁、毁坏、倾覆」())的灵, 会求问神「怎致如此 How」。因此,当我们落在难处中的时候,不应该质问「为什么 Why」,而应该呼求「何竟 How」,才能直面问题、发现原因。神应许「你们要呼求我,祷告我,我就应允你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祂必光照「忧伤痛悔的心」()),让我们看到自己「何竟」落进难处里、应该学习什么功课。
1-7节描述了锡安所经历的浩劫。「锡安」())就是耶路撒冷,原来指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丘,在大卫时代指「大卫城」()),后来也被用来指圣殿山())以及整个耶路撒冷())。「锡安城」())的原文是「锡安女子」,本诗把锡安及城内的百姓拟人化为一位丈夫去世())、孩子被掳())的「寡妇」())。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指耶路撒冷原来是繁华的政治中心、敬拜中心和商业中心,曾经倍受恩宠,被神拣选为圣殿和大卫宝座的所在地()),是「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耶路撒冷却成了一片废墟,降卑受辱、失去盼望,只能「夜间痛哭,泪流满腮」())。
「安慰 נָחַם/naw-kham’」())是本诗的关键词,一共出现了五次())。耶路撒冷所需要的「安慰」,并不是有人拉着她的手表示同情,而是实际地带来希望和帮助,这种「安慰」只能来自弥赛亚())。
「一切所亲爱的、她的朋友」()),指那些与犹大结盟对抗巴比伦的周边国家()),他们就像不靠谱的情夫()),大难临头自顾不暇、弃她不顾,而且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神的百姓若不专心倚靠神,反而倚靠世界,世界必然会「以诡诈待她,成为她的仇敌」());惟有信靠神的「必不至于羞愧」())。
「她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指犹大的百姓被掳,杂居在外邦人中间,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在那些国中,你必不得安逸,也不得落脚之地」())。
「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这是神的百姓离弃神的后果:想寻求的却寻不到,想躲避的却被追上。
「锡安的路径」()),指通往耶路撒冷朝圣的道路。当时有四条大道,分别从东边约旦河谷的耶利哥、西边地中海岸的约帕、南边的希伯仑、北边的撒马利亚山区前往耶路撒冷。过去每到三大节期,这些道路都挤满了朝圣者,现在却变得荒凉冷清。
「守圣节」()),指以色列的「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一年三次」())到耶路撒冷朝见神。
「她的城门凄凉」()),指城内商业和社会生活的广场变得冷冷清清。
「叹息 אָנַח/aw-nakh’」())是本诗的另一个关键词,一共出现了五次()),叹息之中带着自责。
「她的处女受艰难」()),指城中的百姓受到连累。
「她的敌人为首」()),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他必作首,你必作尾」())。
耶路撒冷遭难,表面上是因为「她的仇敌亨通」()),好像外邦的偶像胜过了真神,实际上是「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因此,我们不但要从顺境中看到神的作为,也要从逆境和仇敌的肆虐中看到神的心意。我们若不坚持自以为义、辩解自己无辜,而是承认神为我们的罪过使我们受苦,就能成为管教之中生命的转机。
「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指锡安的百姓被掳,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你的儿女必归与别国的民」())。
「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们如同逃避猎人的鹿,饥饿乏力,逃离耶路撒冷之后不久就被巴比伦追兵抓住())。
百姓除了承受肉体的创伤,还要忍受精神的痛苦。「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时,就追想古时一切的乐境」()),如今无人救济、被人嗤笑()),与昔日的荣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为不洁之物;素来尊敬她的,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她自己也叹息退后。」

9「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她不思想自己的结局,所以非常地败落,无人安慰她。她说:耶和华啊,求祢看我的苦难,因为仇敌夸大。」

10「敌人伸手,夺取她的美物;她眼见外邦人进入她的圣所——论这外邦人,祢曾吩咐不可入你的会中。」

11「她的民都叹息,寻求食物;他们用美物换粮食,要救性命。他们说:耶和华啊,求祢观看,因为我甚是卑贱。」

8-11节进一步指出,锡安的遭难是犯罪的结果,并非一位狠心无情的神在对付天真无辜的人,而是「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为不洁之物」())。「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罪恶必然会招致毁灭())。
「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比喻耶路撒冷就像一个当众受罚的淫妇()),被人藐视。
「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指这位淫妇的月经之血非常明显、无法掩盖。
「敌人伸手,夺取她的美物」()),指「巴比伦王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都拿去了」())。
「她眼见外邦人进入她的圣所」()),指锡安虚假的安全感彻底破灭。百姓把神的圣殿当作自己可靠的保障()),但神却并不认为这堆石头比顺服更加重要())。现在百姓学到了这个功课,但已经为时过晚,立约之民的不顺服已经触发了背约的咒诅。
「论这外邦人,祢曾吩咐不可入祢的会中」()),指亚扪人和摩押人())。巴比伦攻打耶路撒冷的军队中可能有亚扪和摩押的仆从军。
耶路撒冷长期被围、粮食匮乏,那些多有金银、少有粮食的人不得不「用美物换粮食,要救性命」())。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人们常常轻看神所厚赐的阳光、空气、水和粮食,一心追求人手所造的各种「美物」、「倚靠无定的钱财」())。只有灾难来临、人们不得不「用美物换粮食」的时候,才会发现人造的世界如此脆弱、物质的虚无暴露无遗,转而思想「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
当耶路撒冷背弃圣约、走上灭亡之路时,并「不思想自己的结局」()),似乎并不知道「犯罪的,他必死亡」());当她落到预言中的灾难之后,才哭诉「求祢看我的苦难,因为仇敌夸大」())、「求祢观看,因为我甚是卑贱」())。今天,当人偏行己路的时候,也不思想这条道路的终点,似乎并不知道「罪的工价乃是死」());当人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却怨天尤人、自诩无辜,这是天真呢、无知呢、还是故意呢?

12「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吗?你们要观看: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就是耶和华在祂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13「祂从高天使火进入我的骨头,克制了我;祂铺下网罗,绊我的脚,使我转回;祂使我终日凄凉发昏。」

14「我罪过的轭是祂手所绑的,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祂使我的力量衰败。主将我交在我所不能敌挡的人手中。」

15「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是大会)攻击我,要压碎我的少年人。主将犹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样。」

16「我因这些事哭泣;我眼泪汪汪;因为那当安慰我、救我性命的,离我甚远。我的儿女孤苦,因为仇敌得了胜。」

12-16节是锡安向世人承认,自己的痛苦是出于神——「是耶和华在祂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诗人把锡安描述成一位悲怆哭泣、无人安慰的寡妇()),又用了四个比喻来描述神对锡安的击打:1、高天降下的火());2、猎人的网罗());3、牲畜的轭());4、踹葡萄())。
虽然我们的肉体从来都不会甘心接受对付,但神却「铺下网罗」()),要叫我们无法逃避管教。因为祂要「从高天使火进入我的骨头」()),「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
「使我转回」()),可译为「使我退后」(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我罪过的轭是祂手所绑的,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指百姓所遭受仇敌奴役()),既是自己犯罪的结果,也是神亲手所绑的重轭。并非神要辖制人,而是罪必产生后果,不是犯罪者自己承担,就是让别人支付代价。神的公义原则是:谁作选择、谁付代价;因此,祂的手会一面使我们的「力量衰败」()),一面兴起我们「所不能敌挡的」())环境,让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选择支付代价。
「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指神允许自己的百姓惨遭失败。人所自恃的「勇士」和「少年人」())若是离开了神,就经不起仇敌的攻击。
「主将犹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样」()),比喻百姓的反抗就像被踩的葡萄一样轻易粉碎,反抗者血流成河、就像压酒池中流出的葡萄汁。
「那当安慰我、救我性命的,离我甚远」()),指百姓离弃神、违背圣约()申三十一16),所以神也「离弃他们,掩面不顾他们」())。神满有恩典,但祂并不勉强人接受恩典,「你们若顺从耶和华,耶和华必与你们同在;你们若寻求祂,就必寻见;你们若离弃祂,祂必离弃你们」())。
上图: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主前1981-1885年)的木雕,描绘一个耕地的农夫,牛背上负着轭,现藏于大都会博物馆。「轭」指加在牛后颈上的横木,用来驱使牲畜。「我罪过的轭」(哀一14),比喻罪的后果对人的辖制。

17「锡安举手,无人安慰。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使四围的人作他仇敌;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像不洁之物。」

18「耶和华是公义的!祂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众民哪,请听我的话,看我的痛苦;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

19「我招呼我所亲爱的,他们却愚弄我。我的祭司和长老正寻求食物、救性命的时候,就在城中绝气。」

20「耶和华啊,求祢观看,因为我在急难中。我心肠扰乱;我心在我里面翻转,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剑使人丧子;在家,犹如死亡。」

21「听见我叹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却无人!我的仇敌都听见我所遭的患难;因祢做这事,他们都喜乐。祢必使祢报告的日子来到,他们就像我一样。」

22「愿他们的恶行都呈在祢面前;祢怎样因我的一切罪过待我,求祢照样待他们;因我叹息甚多,心中发昏。」

17-22节是锡安向神哀求。
「锡安举手,无人安慰」()),指耶路撒冷的祷告无人垂听,因为「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
「使四围的人作他仇敌」()),指神使犹大周围的盟邦变成了仇敌())。
「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像不洁之物」()),比喻耶路撒冷就像不洁净的淫妇,情夫们都不愿再碰她())。
「耶和华是公义的!祂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指锡安不再自以为义,而是公开认罪,承认审判是出于公义的神。神是慈爱的,祂并不喜欢折磨人,「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但神也是公义的,祂不会容许罪恶肆无忌惮地蔓延下去,以致败坏祂的创造。锡安违背了神的命令,追求短暂的罪中之乐,现在正为罪付出惨痛的代价,经历「困苦窘迫」()),被自己「所亲爱的」())出卖。
「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你生儿养女,却不算是你的,因为必被掳去」())。
「我所亲爱的」()),指犹大的盟邦就像不忠诚的情夫,在她危急的时候却「愚弄」())、出卖了她。信徒若是离弃真神、另有所求,早晚也会被自己「所亲爱的」离弃、「愚弄」。因为这个世界的悲剧就是:神爱世人,世人却离弃神;人爱世界,世界却草芥人命。
「在外,刀剑使人丧子;在家,犹如死亡」()),指「在田野的,必遭刀剑而死;在城中的,必有饥荒、瘟疫吞灭他」())。
「听见我叹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却无人」()),指犹大的盟邦不但无人安慰、帮助她,反而幸灾乐祸())。
「祢必使祢报告的日子来到,他们就像我一样」()),可译为「祢使祢所宣告的日子来临,愿他们像我一样」(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神早已预言要刑罚列邦(、四十六-五十一章)),当「耶和华的日子」())临到时,那些因犹大遭难而「喜乐」())的人,遭遇也必像犹大一样。因为神是公义的,外邦人的恶行和百姓的罪孽同样都要接受审判())。
本诗充满了绝望的呼喊,百姓「无人救济」())、「无人安慰」()),「在急难中」())心肠扰乱、内心翻转。但绝望能驱使浪子踏上回家之路()),也能引导百姓迷途知返。耶路撒冷的可怕遭遇和绝望境地,实际上都是摩西早已预言的背约咒诅())。神早已不断「差遣祂的仆人众先知」())发出警告,只是骄傲自恃的百姓())「没有听从,也没有侧耳而听」()),对警告无动于衷,所以无药可救地成了「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不受教训的国民」())。现在,绝望的百姓终于不再自以为义,而是承认自己「大大悖逆」()),承认自己是为罪接受公义的刑罚())。当神的「拔出、拆毁」())达到目的的时候,祂的「建立、栽植」())也就快到了;当人发现地上「无人安慰」的时候,神的「安慰」())也就不远了。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目睹悲剧

我们大家都曾在荧光幕上看见悲剧所带来的后果,就如空难的结果。意外发生后不久,电视评述员便在出事地点,或在灾场上空,给我们生动讲述所发生的事。一个熟练的评述员能描绘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讨论肇事的原因、讲述人们的感受、破灭的梦想、生还者和亲属目瞪口呆的悲伤。这就是在耶利米哀歌开头这一段所给我们看见的情形;一篇论神的城耶路撒冷遭毁灭的悲剧,以及锡安山上圣殿荒废景象的评述。

但有一句提醒的话适用于耶利米哀歌全卷书:别寻找任何贯穿各章之清晰或简洁的论点。相反地,你会找到一系列并列在一起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一次毁灭性的事件。这反映出那困惑的心境,往往是经历悲伤之医治过程的一环。一个丧失至亲的人,不论是丈夫、妻子、子女或良朋,几乎会不断杂乱地讲到他们的悲伤,再三地把所爱之人的同一事件述说出来;不知道自己在重复又重复,迫切的要向任何准备倾听的人诉说。耶利米哀歌中就是这种情形。

评述在一至三节一开始便论到耶路撒冷像一个‘寡妇’,独自悲痛。另一个先知用同一幅图画描述那些被掳之百姓的经验──‘丧子独居’。人在悲痛中往往都是如此,前尘往事使现在变得难以接受。从前‘在列国中为大’,从前‘在诸城(作‘诸省’更好 )中为王后’,换句话说,从前备受人尊崇的民族,现在只是‘附庸’,被人轻视的顺民。从前是个独立的国家,现在‘位在列国中’,没有安全或安息可言。过去的应许,神的应许,已经崩溃了,因为在神应许以色列有一国土可以安然居住,不受一切仇敌骚扰。现在既没有国土,也无安息可言。她被‘所亲爱的’和‘朋友’抛弃,是指犹大国从前的盟国,它们把她抛弃于危难之中,她只能痛哭流泪。圣城为‘寡妇’的这幅图画,不但强调她的悲伤,也着重指出她是多么脆弱、不能保卫自己,由于寡妇连同孤儿在古代的以色列是常会遇到危险的

四至七节给过去与现在之间这痛苦的对比提供了进一步的例证:

──圣殿,从前挤满了朝圣者和礼拜的人,现在空无一人;

──祭司,一向带领百姓敬拜神,现在叹息着离开了;

──年青妇女,她们在一些重大的宗教节期中都扮演欢乐的角色,现在目瞪口呆、默不作声(4节 );

──那些‘首领’,群体中的政治领袖,像‘鹿’,因缺食而虚弱不堪,容易被猎捕(6节 );

──仇敌已占了上风(5节 ),正幸灾乐祸地凝视圣城的命运(7节 )。

在这一切之中,我们初次听见:‘为甚么……为甚么会发生这些事?’这个通常因悲剧引发的问题的初步答案: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Ⅰ第一首哀歌

A耶路撒冷被毁

这一开始的几节经文已表明了整卷书的主题,亦即浩劫如何临到南国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作者首先简短地反省灭亡的原因,而后便急切呼求怜悯。何竟!(1节)是希伯来文独特的哀叹用语( ~e^k[a{h ),通常用作挽歌之首(参:,它并不被包含在音韵的结构之中。在太平时期,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来攘往的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敬拜的重镇。现在她却是被人弃置的废墟,往日繁华不再,居民亦走散一空。作者为了强调此一灭亡的悲剧,以死了丈夫和孩子的妇人为喻。她正为往日的光采痛苦地哀哭,并在悲痛和忧愁中思虑当前凄凉的景况。孀居的概念经常被用来描绘深沉的孤寂和绝望。作者在此不仅用自己的口吻叙述荒凉的景象,他同时也代表这遭灾的京城为它过去的罪而哀哭。王后和进贡二词,具体表现了这一度骄傲的城市如今堕落到何等地步。她从前曾统治摩押和以东等国,现今却自己遭掳、受蹂躏,且被掠夺一空。马索拉经文的本节可依 AV、RV 和多数现代译本重新断句,结果便成了一个三行的诗节,且其音韵与这首哀歌其余的部分一致。

当别人在睡眠中得到身心的休养时,耶路撒冷却彻夜未眠(2节)。她不停地哀哭啜泣,为夜间的惊恐而忧心,却无人前来安慰。她所亲爱的一词曾被耶利米用以指埃及、约但河流域各族、推罗以及西顿(参:,犹大曾试图和这些国家结盟对抗巴比伦。这些朋友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时,却弃她不顾,其中有的事实上还以诡诈待她,存心协助巴比伦来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败亡。

当灾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狭窄隘道被捕获时,抵抗的势力便告瓦解。因此,平时指绝望和困境的 me{s]ar 一字,在此有更深刻的含义(参 RSV:在困苦中;NEB:在困境中)。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径,曾一度挤满了前往圣殿参加节日庆典的人,如今尽都荒凉(4节)。城门指的是京城大门之内的区域,也是多数巴勒斯坦城市的城墙内,寥寥可数的空地之一。商人们齐集此处销售货物,而长老或君王亦在此处施行审判,等等)。侥幸存活的年轻女子,为她们失去了未来的丈夫和子女而哀伤。马索拉经文的 nu^g{o^t[ (愁苦),多数的译本显然从 na{hag{ 解作 n#hu^g{o^t[ ,亦即“被赶逐”。据此,RSV 译为她的处女被拉走。然而,马索拉经文此处相当合理,所以不需像某些解经家一样,把 nu^g{o^t[ 当作 nehugot 的缩写。对一向自认是首而非尾(的南国百姓而言,仇敌的优势是可恨的事实。但是,灾祸是对全民犯罪的惩罚。作者于此强有力地指出浩劫临到犹大的真正原因。神因犹大犯罪而使其遭到被掳之灾,此一主题在之后的几首哀歌中将接续开展。这里提到的首领(6节),可能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他们逃离耶路撒冷不久后就被抓回(

无草场之鹿的比喻(NEB),和诗二十三篇所描绘的耶和华带领并引导祂的羊,成一鲜明的对比。神给我们的预备当中,最宝贵的是基督,也就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及下)。作者刻意以过去和目前景况的对比,来强调被掳的哀戚和悲伤。马索拉经文的 ma{ru^d[ (飘流、不安)被认为是抄写之误,本应是由动词 ma{rar (痛苦)所衍生出来的名词。这种悲痛的感受在 RSV 的此处都翻译得很清楚。这里嗤笑的敌人是指亚扪、摩押和以东等国,这些国家都是以色列人的世仇(参俄12)。

B灭亡随犯罪而来

5节的主题耶路撒冷的罪,在此被更严密地审察。这主题至终成为本卷书主要的神学重点之一。作者接续前面女子的比喻,指出她从前的追求者均弃绝了她,因她耽溺在罪中,已成为不洁。许多英文译本以赤露代替“坏名声”。曾经自傲的女子如今已堕落不堪,因为她参与了道德败坏的敬拜巴力仪式。她叹息退后,因为往昔的仰慕者现在均躲避她。9节马索拉经文的 t]um~a{h (污秽),既指仪式亦指道德。犹大在这两方面都有罪。根据西乃之约的标准,对于应该明白神的圣洁的人而言,这种罪是非常严重的。同样,基督徒被劝勉要避免一切可污秽人的,等等),免得削减了见证的权柄及果效。耶路撒冷完全漠视她的属灵责任,以至于从未想过她屡屡违反西乃之约,必然招致毁灭的后果。即使先知不断地警告,她依然故我。因此,她的灭亡是令人生畏的事件,其中富含预言和预兆,值得让人反覆思索。

然而,如今耶路撒冷终于了解到她是如何的罪恶深重,作者在这里以耶路撒冷自己绝望的呼求来描述,11节亦与此处类似。就像一位被凌辱的美丽女子,耶路撒冷已被异教征服者掠夺的行动玷污,这些仇敌进入圣所并夺走战利品。她的美物(马索拉: mah]@muddi^m )是仅以复数形出现的罕见字,意即“贵重物品”。此字在7和11节均作此解。在公元前五八七年的攻击行动中,巴比伦人夺取了圣殿内一切值钱的装饰物,并将最贵重的敬拜用具带往巴比伦(。让异教人士进入神的圣所,可说是圣殿最严重的噩运,因为甚至连以色列本国人,只要不是祭司,都不得进入圣所。但如今那些不得进入以色列人会中的外邦人,却正以最放肆的态度玷污圣殿。11节的美物,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卖掉值钱的东西以购买食物,反映出公元前五八七年抵抗势力瓦解之前的情景。人若想苟延残喘,当时也别无选择。耶和华啊,求坦劭,是这城市再一次插话发言,从这里开始,发言者即转换成耶路撒冷,一直到这首哀歌的末了。

C呼求怜悯

如果照传统的翻译,12节成了典型的举哀。然而,马索拉经文究竟应如何解释,仍颇有疑问。头两个字 lo^~ ~@le^k[em 意指“并非对你们”,若照各英译本一样译作质问的语气,便有“这一点都不影响你们吗?”的意思。如果作此译,便指的是耶路撒冷最近之经历所造成的痛苦,以及旁观者得以从中汲取的教训而言。但是,若将其译为一个愿望,则本节一开始应作“愿这事永不发生在你们身上”,而这似乎比传统的翻译更切合当时的情况。作者在此和基督同样为充耳不闻的耶路撒冷哀哭(,这两个情景的类同相当明显。13节的第一行若第一个子句在“火”结束,同时将马索拉经文的 wayyirdenna{h (克制)读作 yo^ridenna{h (从 ya{rad[ 而来,即“降下”),意思较为合理。所以整行便读作:“祂从高天降火;祂使火直入我的骨头。”作者藉着火、网罗和发昏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耶路撒冷被围时可怕的景象。火烧进耶路撒冷的深处,网罗使得所有的人无所遁逃,而“发昏”一词则完成了这幅人心惶惶的图画。

马索拉经文14节的起首有点难解, nis*qad[ 有些问题。既然此字在旧约中仅见于此,其意义无法确定(可解作“绑”?)。七十士译本和很多手抄本将子音略作修改,读作动词 s%a{qad[ 的词类变化“留意”,并将整句译为“留意我的过犯”,即将马索拉经文的 `o^l (轭)读作 `al (高于……,在……之上),此一解释和本段要旨相吻合。 nis*qad[ 一字亦可能会读作字根 qa{s%a{h 的变化 hiqs%a{h “使沉重”,所以全句便译成“祂使我罪过的轭沉重”。这段经文最简单的修正是将马索拉经文的 nis*qad[ 读成 niqs%a{h ,并译为“我罪过的轭沉重”。这段经文意指耶路撒冷的罪恶不断加增,而且像动物颈项上沉重的轭一样,重重地压迫着她。这样一个难以承受的重担,使她无法逃脱她当得的惩罚。因此,这里的轭是另一个比喻,用以表达耶路撒冷陷落时灾祸之无远弗届。大会(15节)通常是为了快乐的目的,但此处却是由神招聚的敌军,为要庆祝犹大勇士的一败涂地。酒m,生动地刻划了耶路撒冷的反抗势力如何被压碎;而反抗者所洒的血,就像从大桶中涌出的葡萄汁一样。

由于耶路撒冷在西乃之约中的特殊地位,耶路撒冷这处女(和合:居民)本自恃无人可来犯(。如今她付出惨痛的代价,才知道自己从前多么目中无人。基督徒的所需必须单单仰望基督(参:,等等),因为当他自认靠自己可以站立得稳时,正是置身于将要跌倒的危险之中。基督徒最大的安慰是他的救主;和此有天壤之别的是耶路撒冷,她在危难时无人安慰,使她悲惨的命运更加沉痛。17节似乎是一附加说明的插句,作者为受打击的城市哀哭,而这城市正伸出它的双手表达悲痛和哀求。神在这里被形容是公义的审判者,祂终于要刑罚祂冥顽的子民,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悖逆祂。耶路撒冷因耽溺在迦南异教纵情声色和败坏的仪式中而成为不洁,而先知所预言的惩罚此刻已然来临(参:。基督徒常常被劝勉要除去一切的污秽(参:等等)。

耶路撒冷在18节再度发言,并为导致她遭到如此惨痛惩罚的罪而哀哭。在这章其余的部分,并无悖逆神旨意的思想,且对神的公义亦无任何的抱怨,这点和约伯记有所不同。神公义的审判,被耶路撒冷以服从的态度毫无疑问地接受。她体认到自己是如何地罪孽深重;亦了解到自己不断地拒绝西乃之约的责任,导致国家如先知所预言般灭亡。犹大受的审判完全出于公义的神的管教(参:。相较之下,约伯所遭遇的苦难乃是另有目的,因为该书清楚指出约伯并非罪人,而是在神的眼中完全正直。耶路撒冷陷落,无人得以幸免,少年人和少女亦遭到重击。犹大延续未来的希望全系于他们身上,但他们都被连根拔起,强掳至巴比伦。犹大人无论在国家或是个人层面,都不能忍受被人灭绝,而这点是可以了解的。亲爱的(参2节),指的是当南国被巴比伦军队蹂躏时,未能前来救援的盟国。特别是埃及,它认为应小心行事避免与迦勒底军队正面交锋。祭司和长老正是漠视耶利米警告,却听信假先知安慰人谎言的那些领袖,他们在被围时当然首当其冲,最后在觅食时当场断气。作者以 me{`eh (内脏、心肠、肚腹)和 le{b[ (心)来形容情绪的剧烈搅扰;前者通常被认为是情感的所在,而后者则被闪族人视为掌管智慧、意志和决心之处。耶路撒冷在承受了围困和毁灭的惩罚之后,显然领悟到必须洗心革面,因为过往的悖逆为她带来了咒诅而非祝福。这浪荡的女儿终于觉醒了。

马索拉经文的20节末,可以解作:家中的死亡是刀剑的后果。然而,希伯来文 ma{wet[ 亦可能像一样,指“瘟疫”、“流行病”(和合本两处均作“死亡”)。因此,家中的瘟疫和外面的刀剑,都达到一样的结果。以色列的仇敌必然大感欣慰(21节),因为神从前曾使浩劫临到选民的仇敌,但如今反倒将刑罚的怒气发在祂的子民身上。21节末,报告的日子,在马索拉经文意思并不明确。如果那日子指的是犹大遭灾的时日,那么动词使就应译作完成式。若它指的是以色列幸灾乐祸的仇敌,将来会同样经历被罚的羞辱,则动词应译为未来式,“你必使”。RSV 依照古叙利亚文新旧约合订译本,采用了命令语句;而有些中世纪的犹太译者则认为这是对未来的愿望,所以译成“愿淌鼓侨绽吹健薄R路撒冷祈祷,愿她仇敌的恶行亦将在神面前受审判,就像以色列和犹大的不法受到神的审判一样。她现在完全领悟到,她所受的惩罚源于先前自己任意且不断地陷溺在罪中。这里对因果关系的体认,铺设了接连几章的主题。在这段中,对未来的盼望亦曙光乍现,因为以色列的仇敌必因其恶行而受到当得的惩罚。这节经文亦为整卷哀歌奠定了神学的基础神的公义要求依罪施罚,但这也必须看作是这个国家未来希望的根据。若要后者实现,则必须要“回转”或“改变”,以及要完全顺服神已向人启示的旨意。

本章的最后一节经文,提到祈求神报复所涉的道德问题。在旧约中,这些呼求通常是在以色列因行恶被罚后发出,她(耶城)希望全地的审判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恶人。这种态度乃基于神是管辖全人类道德的主。此态度亦带有一种迫切感,因为如果神要人看见祂执行公义,那么神的报应必须在今生实现。这种思想认为神公义的彰显最为重要,其次才是罪人的回转。恶国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否定了神的律法,这种态度显然使他们对他国多行不义、不加节制。犹太人既认为得罪人就是得罪神,所以他们自然会毫不含糊地祈求神施行公义、惩治恶人。在新约中,对恶人施行报复完全是神的特权(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

「何竟」是希伯来文独特的哀叹用语(~e^k[a{h ),通常用作挽歌之首,它并不被包含在音韵的结构之中。在太平时期,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来攘往的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敬拜的重镇。现在她却是被人弃置的废墟,往日繁华不再,居民亦走散一空。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在本节之前还有一段标注:“以色列民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场,耶利米坐下为耶路撒冷哭泣,写了以下的哀歌哀痛此城”。先知既震惊又失望,举首问天,何以一座熙来攘往(“满有人民“ )的城市,如今变为荒场?“独坐”亦作“荒凉”。“进贡”亦作“奴工”。

“寡妇”。寡妇是无助和没有保障的,象耶路撒冷一样。“王后”与“进贡的”(封臣 )的差别,显出耶路撒冷陷落的程度之大。

「独坐」:原文或作「变为凄凉」,有被遗弃之意。

「进贡」:原文或作「被奴役」,或「作苦工」。,17:13)

何竟。希伯来语是'ekah。这是希伯来人悲歌开头常用的感叹词,4:1-2,。'ekah 系本卷希伯来语的卷名(见本卷序言 )。

本章和哀2,3,4章一样,是离合体诗歌(见《诗》序言 )。按照希伯来语字母的顺序,每一行均以其中的一个字母开始。

独坐。耶路撒冷遭到抛弃和毁灭,与过去都市的繁荣,壮丽的建筑和强大的国力形成可悲的对照。公元70年攻占耶路撒冷,摧毁圣殿的罗马将领提多所颁发的胜利勋章上,也用了弃妇伤心独坐的比喻。勋章上画着一个女人在棕榈树下哭泣,图案下的字是Judaea capta(“占领犹大” )。

现在竟如寡妇。耶路撒冷失去了她的百姓。她还成了一个寡妇。神不再是她的丈夫。犹太注释者强调“如”字,说她只是暂时的寡妇。神离弃她“不过片时”

进贡。希伯来语是mas(“被迫服务” )。似乎包括劳役和税收。该词与埃及的监工也有关连

● 1:1 第一个字是一个惊叹词,常常翻译成「何竟」或「怎么会这样」。

●诸「省」中:巴比伦或波斯帝国底下的「省份」。

●「王后」:「公主」、「贵族妇女」。

●「进贡的」:「劳工群」、「奴隶群」。

离合诗体】

每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依次串连成为一定形式的文体,称为离合体。字母离合体的形式是字母按次序出现(第一句的头一个字母是第一个字母 第二句的头一个字母则是第二个字母 如此类推 )。其他的离合体所拼成的可能是一个信息,或一个名字(例如作者的名字 或诗中所尊崇的神明 )。诗之中有好几首离合诗。

其中最复杂的是诗第一一九篇,每个希伯来字母都由连续的八行诗句代表。圣经之中所有的希伯来语离合体的作品,都是字母离合体。耶利米哀歌开首四章都是字母离合体。第一、第二章每节以顺序的字母开始,并且各有三行诗句。第三章每三行诗句都各以同一个字母开始。第四章每节以顺序的字母开始,并且各有两行诗句。第五章节数符合字母离合体,但不是离合体。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离合体现存的七个例证,都是名字或字句的离合体(亚喀得文是音节文字 没有字母 因此亦没有字母离合体的作品 ),按一般考证来自主前第一千年纪初期。埃及的例证则是按照数字次序,或牵涉到横直图案的复杂信息。这些作品比较倚重谐音来达到风格上的效果。

离合体靠文字表现,因此不能用口头著作。基于视觉因素,这些作品是给人阅读,不单是聆听的。这一点在巴比伦的例证中尤其明显,因为其中某些字符在诗句之中是一个读法,在离合句中则作另一个读法。部分巴比伦的例证,更以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符组成形式。离合体的另一个变化,是离合句在每个诗节中重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圣城被毁】

作者以第三者的身分描写耶路撒冷有如一个失去丈夫和儿女的寡妇,遭遇坎坷,从前的显赫荣华「全都失去」(6 ),换来的是困苦悲伤(7 )。这段经文记载的情景是指到主前五八七年迦勒底人的攻击。「何竟」(1 )原文有哀歌之意,是「哀歌文学」中常用的字。「所亲爱的」和「她的朋友」(2 )是指犹大国曾依赖以抵抗巴比伦的国家。「她的首领」(6 )是指西底家和他臣仆。

──《新旧约辅读》

耶和华啊求你观看】

耶利米哀歌是用「离合诗体」写成的(即每节以一个希伯来字母开始 每章二十二节 )。第五章虽然没有采用顺序写作,却仍保持二十二节;而第三章则每一字母连续用三次,所以共有六十六节。

本章是第一首哀歌,形容锡安(即耶路撒冷 )被践踏后荒凉的惨况。这种荒凉和悲惨的情景也是先知内心感受的写照──亲眼目睹袓国被毁、同胞遭浩劫,怎能不叫爱国爱民的耶利米悲痛欲绝。

──《新旧约辅读》

】「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成为她的仇敌。」

当别人在睡眠中得到身心的休养时,耶路撒冷却彻夜未眠。她不停地哀哭啜泣,为夜间的惊恐而忧心,却无人前来安慰。她所亲爱的一词曾被耶利米用以指埃及、约但河流域各族、推罗以及西顿,犹大曾试图和这些国家结盟对抗巴比伦。这些朋友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时,却弃她不顾,其中有的事实上还以诡诈待她,存心协助巴比伦来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败亡。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作者将耶路撒冷(代表整个犹大国 )比拟为“王后”,现在成为寡妇,象他自己这位哀哭的先知一样,终日以泪洗面。“所亲爱的”指犹大国从前曾与之结盟共抗巴比伦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但见犹大遭难坐视不救,反帮助敌人,一同掳掠(例如以东 )。耶城本贵为王后,被掳而沦为女奴,皆因犯了淫乱罪,离弃了她的丈夫耶和华。“所亲爱的”原文作“她的众情人”。

“所亲爱的”。即犹大所信任的列国,当中有些更帮助巴比伦人在耶路撒冷抢掠。

「所亲爱的」

:指犹大以前所倚赖,曾与他们联盟对抗巴比伦,30:14)的列国,但犹大遭难时,这些盟邦宛如陌路人,其至参与巴比伦的劫掠行动。

一切所亲爱的。指犹大周围曾与她结盟对抗巴比伦人的国家

没有一个安慰她的。这句悲叹一再出现在哀歌里(本章9-17-21节 )。虽然根据上下文,这主要是指犹大被邻居所抛弃,但也反映了神暂时离弃这个民族。

以诡诈待她。当巴比伦人出现在犹大的时候,曾怂恿她共同背叛巴比伦人的邻居都抛弃了她,有的甚至落井下石,俄10-13 )。这一节的重点是:犹大与异教的邻居结盟,不顺从于神,仰赖祂的保护,已经犯下了属灵的奸淫。当危机来临时,她所亲爱的与她反目成仇。她成了被众人所抛弃的俘虏。

●「痛哭」:原文是连续两个「哭」,加强语气用。

●「所亲爱的」: 结 16:33 何 2:5 用此字来描述不正常的关系,此处可

能也暗示那些国家是犹大国(此处被形容为弃妇 )的情

夫。

◎ 1:2 的意思是犹大以前的外交努力都没用,他的盟邦不但没有帮他,还

落井下石。

◎她所亲爱的一词曾被耶利米用以指埃及、约但河流域各族、推罗

以及西顿(22:20),犹大曾试图和这些国家结盟对抗巴比

伦 。这些朋友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时,却弃她不顾,其中有

的事实上还存心协助巴比伦来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败亡。

◎我们知道外交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圣经也常常斥责只想靠强权而不依靠神的以色列人;人若只看眼前的利益,常常会忽略或故意忘记背后付出的代价。我们在哪方面也是个目光短浅的投机者?我们结交的朋友只是泛泛之交吗?我们在哪些重要的决定上背弃信仰的原则?

】「犹大因遭遇苦难,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她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

〔暂编注解〕“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正如摩西当年警告以民,若违逆与神立的约,必分散万民中,在那里不得安逸。“迁到外邦”亦作“被掳”。

「犹大...... 迁到外邦」:或作「犹大流亡(或被掳 ),离开了患难和苦工」。

「狭窄之地」:或作「在困苦中」。

住在列国中。或“坐在外邦人中”。第1节说她“独坐”。这里用了相同的词语,说百姓坐在外邦人中,是强调耶路撒冷的荒凉和百姓被放逐异乡。

寻不着安息。应验了。“安息”的希伯来语是manoach,可能指休息的地方,心灵的安息,或婚姻的保障。这里似乎特别适合最后一个含义;为了谋求安全,犹大追求邪恶的情人,结果被抛弃了。现在她受到惩罚,失去了婚姻的保障(见第1节注释 )。

狭窄之地。或“烦恼”。

●「犹大因遭遇苦难,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原文是「犹大遭遇苦难

、多服劳役、被掳到外邦」。

●「狭窄之地」:该字有「悲痛」的意思。(「在狭窄之地中将她 追上」也可译为「在她痛苦中将他追上」 )。

年代小注】犹大外迁虽然十年之前已经开始,本书的焦点却是主前五八六年圣殿和耶路撒冷被毁,以及全面性的外迁和被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锡安的路径,因无人来守圣节就悲伤。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她的处女受艰难,自己也愁苦。」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径,曾一度挤满了前往圣殿参加节日庆典的人,如今尽都荒凉。

「城门」指的是京城大门之内的区域,也是多数巴勒斯坦城市的城墙内,寥寥可数的空地之一。商人们齐集此处销售货物,而长老或君王亦在此处施行审判,等等 )。侥幸存活的年轻女子,为她们失去了未来的丈夫和子女而哀伤。马索拉经文的\cs16 nu^g{o^t(愁苦 ),多数的译本显然从 na{hag{ 解作 n#hu^g{o^t,亦即「被赶逐」。据此,RSV 译为她的处女被拉走。然而,马索拉经文此处相当合理,所以不需像某些解经家一样,把 nu^g{o^t 当作 nehugot 的缩写。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锡安”就是耶路撒冷,因为是一国的首都又是宗教中心,所以圣节期间,全国百姓都来欢庆,热闹非凡,现在经过战火蹂躏和敌人劫掠,已成荒场。“守圣节”:看。本节连用“悲伤”、“凄凉”、“叹息”、“艰难”和“愁苦”来描写目睹名城沦为废墟内心的难名哀痛。

“锡安的路径”。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从前挤满往圣殿的朝圣者,这时却被废弃了。

「悲伤」

:与守节时载歌载舞的情景成一对比。

「城门」:相当于今日的市中心,是一切买卖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愁苦」:有古译本作「被赶逐」。

锡安的路。有四条道路通往耶路撒冷:一条来自约旦河谷的耶利哥,一条来自地中海岸的约帕,一条来自南方的希布伦,一条来自北方的撒玛利亚山区。每逢年度的节期,这些道路和通往周围村庄的小路,都挤满了前来守节的人群。现在这些道路也废弃了。

圣节。耶利米无疑出席过公元前622年在耶路撒冷举行的有史以来最隆重的逾越节庆典。这种回忆使现在的荒凉更显苦楚。

她的城门。可能指城门内的广场,作为进行贸易和政治活动的集会场所。这座大城市日常的交易均已停止。

处女。希伯来语是bethuloth

● 1:4 连续用了几个不同的字来表达悲伤、痛苦与难过,应该是极力想描写这种悲哀之情:

-------------------------------------------------------------------------------------

原文编号 原文字 原文简义 中文翻译 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

SNH 57 「'abel」 哀痛(因死亡或灾祸 ) 「悲伤」 「in mourning(哀悼 )」

SNH 584 「'anach」 叹息(因痛苦或悲伤 ) 「叹息」 「sigh(叹息 )」

SNH 3013 「yagah」 悲伤的 「受艰难」 「unhappy(不快乐的 )」

SNH 4751 「mar」 苦的 「愁苦」 「disconsolate(忧郁的 )」

-------------------------------------------------------------------------------------

●「她的城门」:原文是「她所有的城门」

●「守圣节」:以色列每年有三个要到耶路撒冷朝圣的节期:除酵节、七七

节、住棚节。正常情况下,这些节期期间耶路撒冷附近的道

路都会挤满了人。但若是遭遇战乱,当然就很少人会冒险去

耶路撒冷。

●「自己也困苦」:也可译为「她的苦楚归到自己」。

●「自己也愁苦」:意思是「锡安城也苦」。

◎这一半都是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看耶路撒冷的毁灭,下一段则是用第一人

称来陈述耶路撒冷的毁灭。

◎按照以色列的历法,每年有三个朝圣节期:除酵节、七七节、住

棚节。一般来说,过节时分道路都会挤满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

人。但若是世局动荡,则很少人会冒险前来。况且如今更没有城

市、圣殿供人朝圣。

◎在太平时期,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来攘往的商业中心,也是

全国敬拜的重镇。现在她却是被人弃置的废墟,往日繁华不再,

居民亦走散一空。作者为了强调此一灭亡的悲剧,以死了丈夫和

孩子的妇人为喻。她正为往日的光采痛苦地哀哭,并在悲痛和忧

愁中思虑当前凄凉的景况。孀居的概念经常被用来描绘深沈的孤

寂和绝望。作者在此不仅用自己的口吻叙述荒凉的景象,他同时

也代表这遭灾的京城为它过去的罪而哀哭。

◎律法对于非以色列人进入殿院,有极严格的规定(23:1-25)。

只有祭司才有资格进入圣所,而且还有许多限制。但如今圣殿已被

践踏,成为荒凉之地。

朝圣节期】按照以色列的历法,每年有三个朝圣节期: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在正常情况下,过节时分道路都会挤满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这是欢乐和喜庆的时候。但若是世局动荡,则很少人会冒险前来。况且如今更没有城市、圣殿供人朝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她的敌人为首;她的仇敌亨通。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

〔暂编注解〕「为首」:即成了主人。

首。应验

耶和华……使她受苦。先知认识到神的手在耶路撒冷目前的境况中运作。这完全符合耶利米在被掳之前的预言,32:28-35)。

罪过。希伯来语是pesha`im(“悖逆” “罪过” ),即任意犯罪。对于这样的罪,圣所崇祀中没有特定的祭,但仍有最后得救的希望。不过圣所的崇祀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这样的罪。因为“罪过”(pesha`im )列在赎罪日带出圣所的罪中间。基督“为我们的过犯受害”

●敌人为「首」:「头」、「主」、「首领」。

●「亨通」:「自在」、「兴旺」。

】「锡安城的威荣(“城”原文作“女子”。下同 )全都失去,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

这里提到的首领,可能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他们逃离耶路撒冷不久后就被抓回

无草场之鹿的比喻(NEB ),和诗二十三篇所描绘的耶和华带领并引导祂的羊,成一鲜明的对比。神给我们的预备当中,最宝贵的是基督,也就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作者刻意以过去和目前景况的对比,来强调被掳的哀戚和悲伤。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首领”亦作“王子们”,可能为西底家王和他的众子。“锡安城”亦作“锡安的女儿”,将耶城和居民当作女子看待。

“首领”。大概指西底家的众子

「她的首领」

:大概指犹大王西底家,他在耶路撒冷沦陷时逃走被捉

可能指西底家和他的臣子被巴比伦人掳走的状态

●「找不着草场的鹿」:因食物不足而无力逃跑的鹿。

◎无草场之鹿的比喻,令人联想到 诗 23:1:6 所描绘的耶和华带

领并引导祂的羊,而昔日被神引领的羊,却因为自己偏己路,

而无草场。

】「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时,就追想古时一切的乐境。她百姓落在敌人手中,无人救济,敌人看见,就因她的荒凉嗤笑。」

〔暂编注解〕“古时一切的乐境”:例如大卫和所罗门作王时的鼎盛国运。

“她的荒凉”。更可作:她的毁坏。

「窘迫」:或作「飘流」

「乐境」:原文或作「宝物」(即10- 11之「美物」 )。

她百姓落在敌人手中。这个词组紧跟在希伯来原文诗行中部的韵律停顿之后(见《耶利米哀歌》序言 ),所以它可能属于该诗行后半部分,而不是前半部分。

荒凉。希伯来语是mishbathim。只出现在这里,含义不明确。名词mishbath 源于动词shabath(“停止”、“休息” )。它衍生出名词shabath(安息日 )。有许多翻译家把mishbath 作为shabbath 的同义词。犹太人的传统也认可这种解释(Midrash Rabbah《哀歌》第34段 )。最近的译者倾向于动词shabath 的词根意义,认为Mishbath 是“停止”等意思。Mishbath与名词shebeth(“因疾病而失去活动能力” )有密切关系。有证据表明,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犹太人没有遵守安息日。她的敌人是不大会因安息日而嗤笑她的,除非嗤笑她不好好守安息日。所以这里嘲笑的很可能是耶路撒冷的陷落(见英RSV版 )和犹大全地的荒凉。

●「窘迫」:字义是「漂流」、「不得安歇」。

●「乐境」、「美物」:「合意喜爱的东西」、「珍贵的东西」。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作「precious things」和原文相同。

●「荒凉」嗤笑:「断绝」、「灭绝」。

】「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为不洁之物,素来尊敬她的,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她自己也叹息退后。」

「不洁」:原指礼仪上的污秽;作者既将耶路撒冷比喻为女子(见6 ),这里大概是指妇人月经所带来的不洁,以此比喻犹大因犯罪变成污秽, 结果被神厌弃。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不洁”:因故意犯罪而有的礼仪上的污秽。

「不洁」:原指礼仪上的污秽;作者既将耶路撒冷比喻为女子(见6 ),这里大概是指妇人月经所带来的不洁,以此比喻犹大因犯罪变成污秽, 结果被神厌弃。

成为不洁之物。直译为“排泄物”,或“变得不纯”。在这里暗示的仪文上和道德上的不洁。只有甘心情愿的人,才能得到洁净的承诺

赤露。把俘虏赤身裸体地带走,是征服者的习惯做法,47:2-3,。1878年,在亚述的Balawât 发现了几扇铜门板,描绘撒缦以色三世的(公元前859-824年 )征战。上面有一队队的俘虏,行军时男人没有穿衣服,而女人则被迫打开裙子的前部。耶利米无疑目睹了犹大人如此蒙羞,从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罪孽现在被所有的人看见了。

●「大大犯罪」:原文是「犯罪 犯罪」,作为加强语气之用。

●「赤露」就都藐视:「赤身」、「裸露」。

●叹息「退后」:字义是「退怯」。

罪的结果】

第5节所提耶路撒冷的罪在本段有较详细的记载。罪的结果就是灭亡的痛苦、被人蔑视和羞辱,连只有祭司可以进入的圣所也为外邦人践踏。这里给我们作信徒的提醒──切不可犯罪自毁人格,否则神会被羞辱,也会为自己带来诸多的痛苦

──《新旧约辅读》

】「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她不思想自己的结局,所以非常地败落,无人安慰她。她说:“耶和华啊,求你看我的苦难,因为仇敌夸大。”」

圣殿被掳掠,任由原为犹大人轻视的外邦人践踏。

这节马索拉经文的 t]um~a{h(污秽 ),既指仪式亦指道德。犹大在这两方面都有罪。根据西乃之约的标准,对于应该明白神的圣洁的人而言,这种罪是非常严重的。同样,基督徒被劝勉要避免一切可污秽人的,等等 ),免得削减了见证的权柄及果效。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在衣襟上”亦作“在裙上”。作者将耶城比喻为女子,她的罪行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

“不思想自己的结局”:即不考虑犯罪的后果。“仇敌夸大”亦作“仇敌奏凯”。

耶路撒冷灭亡的原因:她继续犯罪而没有想到将来(“结局” )。

「自己的结局」

:指犯罚的后果。

「夸大」:可作「胜利」,或作「行大恶」

不思想。即“不考虑”。

无人安慰。见第2节注释。

求你看我的苦难。这个城市发出了悲叹,与先知的哀歌交织在一起。

●污秽是在「衣襟」:「裙子」、「衣服下摆」。

●「所以非常地败落」:原文直译是「她的败落是件奇事」;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作「She has sunk appallingly(她令人震惊地下沉了 )」。

●「非常地」:原文是「奇事」,这边的意思大概是「令人讶异」,除了此处这个字大部分是正面用法(耶和华行奇事 )。

●「败落」:原文是「下去」、「下沉」、「坠落」。

◎我们想到神的「神迹奇事」以正面为多,没想到祂公义地审判罪恶,使一个国家衰败,也是一种「奇事」;有人认为慈爱的神一定会替人完成梦想,

但我们与神同行吗?我们的祷告是否只求神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背书,不求明

白他的旨意?神迹奇事的发生只是为了使人的问题马上解决,还是使人认识

神迹的来源?

◎「她不思想自己的结局」: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做恶必遭审判是不证自明的道理,而神似乎有时会保留怒气,使恶人也暂时昌盛,但有人就自欺欺人不肯悔改,就像锡安城自以为可以同时背叛神又永远屹立不摇。我们的信仰虽不能只留在思考的层面,但不多加以思考反省、如何带出真正的悔改与敬虔呢?若延伸思考到永生的问题,有人说「未知生,焉知死?」,但若我们知道死亡的尽头在哪,又怎能只顾今生的事呢?

●仇敌「夸大」:「强大」、「尊大」。

】「敌人伸手夺取她的美物。她眼见外邦人进入她的圣所。论这外邦人,你曾吩咐不可入你的会中。」

〔暂编注解〕敌人伸手。显然为了夺取和控制。

外邦人进入。亚扪和摩押人原不能进入会中。现在他们却和其他外邦人一同玷污了圣地,诗74 79 )。这里除了祭司以外,本来连一般犹太人也是不得入内的。

●「她的美物」:是仅以复数形出现的罕见字,意即「贵重物品」。在

公元前587年的攻击行动中,巴比伦人夺取了圣殿内一切值钱的装饰

物,并将最贵重的敬拜用具带往巴比伦(52:17-23)。让异教

人士进入神的圣所,可说是圣殿最严重的噩运。

◎神允许自己的圣殿史上头一遭真的被敌人攻入,这是当时的以色列

人难以接受的。我们的信仰中是否也把持着哪些「圣物」(是我们的 服事、信仰的经历…等吗? ),以为依靠它,就好像有「免死金牌」可

以跟神谈判吗?

外邦人进入他的圣所】律法对于非以色列人进入殿院,有极严格的规定(见申二十三 )。只有祭司才有资格进入圣所,而且还有许多限制。但维护神居所圣洁的苦心,如今都因被污秽而枉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她的民都叹息,寻求食物,他们用美物换粮食,要救性命。他们说:“耶和华啊,求你观看,因为我甚是卑贱。”」

美物(马索拉mah]@muddi^m )是仅以复数形出现的罕见字,意即「贵重物品」。此字在7和11节均作此解。在公元前五八七年的攻击行动中,巴比伦人夺取了圣殿内一切值钱的装饰物,并将最贵重的敬拜用具带往巴比伦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寻求食物”:耶城被围困时和陷落后,粮食短缺,居民四出寻找食物,为求生存,连宝物也拿出来换取粮食。

“美物”。在围城期间,百姓乐于用自己贵重的物品来换取食物。

以宝物换取粮食,是形容耶路撒冷被围困时城内饥荒的情景。

食物。希伯来语是lechem。可泛指食物

粮食。希伯来语是'okel,指任何可吃的东西。

要救性命。直译是“使生命回归”,即“使生命振作”。“性命”,希伯来语是nephesh

耶和华啊,求你观看。耶路撒冷再次以说话者的身份出现(见第9节注释 ),并将继续发言(第17节除外 ),直到本章结束。

】「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吗?你们要观看,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就是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如果照传统的翻译,这节成了典型的举哀。然而,马索拉经文究竟应如何解释,仍颇有疑问。头两个字 lo^~ ~@le^k[em 意指「并非对你们」,若照各英译本一样译作质问的语气,便有「这一点都不影响你们吗?」的意思。如果作此译,便指的是耶路撒冷最近之经历所造成的痛苦,以及旁观者得以从中汲取的教训而言。但是,若将其译为一个愿望,则本节一开始应作「愿这事永不发生在你们身上」,而这似乎比传统的翻译更切合当时的情况。作者在此和基督同样为充耳不闻的耶路撒冷哀哭,这两个情景的类同相当明显。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这事你们不介意吗」:或作「愿这事永远不发生在你们身上」。

这事你们不介意吗?这句既能译成疑问句,也能译成陈述句。《塔木德》把这句话译成一个警告:“愿这件事不会临到你!”

痛苦。希伯来语是mak'ob。

●「你们不介意」:原文只是「不向着你们」,因此也可以翻译成「不要

发生在你们身上」。

●「烈怒」:原文是「愤怒 愤怒」。

12~19耶路撒冷对一切“过路的人”说话,叫他们来看她的光景,就是她犯罪的后果。

12-22锡安的哀号和呼求:12节以后的代名词由第三人称(她 )转换为第一人称(我 ),发言人是锡安自己,她因着神所降下的灾难甚大而发出痛苦的呐喊,甚至向外邦人倾诉她的苦楚。

锡安的呼声】

圣城被毁,人民饱尝罪孽所带来的苦果,耶利米开始认识自己的罪(14 )。因为神是公义的(18 ),所以他祈求神恩待(20 )。锡安无助的情景在这里表露无遗。

祈祷神啊,求?赐我哀恸的心,会为自己及弟兄的罪难过,以致我俯伏在?面前祈求恩待。

──《新旧约辅读》

】「他从高天使火进入我的骨头,克制了我,他铺下网罗,绊我的脚,使我转回,他使我终日凄凉发昏。」

这节的第一行若第一个子句在「火」结束,同时将马索拉经文的 wayyirdenna{h(克制 )读作 yo^ridenna{h(从 ya{rad 而来 即「降下」 ),意思较为合理。所以整行便读作:「祂从高天降火;祂使火直入我的骨头。」作者借着火、网罗和发昏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耶路撒冷被围时可怕的景象。火烧进耶路撒冷的深处,网罗使得所有的人无所遁逃,而「发昏」一词则完成了这幅人心惶惶的图画。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骨”为身体的架构,代表全身。神刑罚的火降在耶城,如网罗四布,无法逃避。

「他从...... 克制了我」

:原文或作「他从高降火,直入我的骨头」。

「骨头」:大概是表达「力量来源」与「内在深处」,参 诗 6:2 42:10 赛 38:13 ;伤到骨头就不只是「皮肉伤」而已,而是会严重影响到行动能力。

「克制了」我:「统治」、「支配」。

「转回」:「拉回」,并非「悔改」的意思。

「使我转回」: 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作「He hurled me backward(他猛然将我拉回 ) 」。

从高天。即天国。

我的骨头。该词常用来表示“本身”。毁灭是如此的彻底,就像天上降火在耶路撒冷的中心

使我转回。直译是“使我归回”。先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他在11节中用该希伯来词描述百姓想要使肉身的生命振作起来,却是枉然。在本节中该词不是指他们生命的回归,而是指神使他们转离罪路。

发昏。直译是“生病”。注意有三种惩罚:火,网罗和疾病。

●「使」火进入:原文是「差遣」。

13~15这段用了四个意象来描述耶路撒冷的陷落:“火”(13节 )、诱捕的“网罗”(13节 )、绑在耶路撒冷颈项上的、代表罪过的“轭”(14节 )和用来压碎的“酒榨”(15节 )。

】「我罪过的轭是他手所绑的,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他使我的力量衰败。主将我交在我所不能敌挡的人手中。」

马索拉经文这节的起首有点难解,nis*qad 有些问题。既然此字在旧约中仅见于此,其意义无法确定(可解作「绑」? )。七十士译本和很多手抄本将子音略作修改,读作动词 s%a{qad 的词类变化「留意」,并将整句译为「留意我的过犯」,即将马索拉经文的`o^l(轭 )读作 `al(高于…… 在……之上 ),此一解释和本段要旨相吻合。nis*qad 一字亦可能会读作字根 qa{s%a{h 的变化 hiqs%a{h「使沉重」,所以全句便译成「祂使我罪过的轭沉重」。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本节上半可译为“他的手将我的罪过缠作一团,绑成重轭,缚在我颈项上”。

或作「我罪过的轭沉重(有不少古卷则作「他注视我的罪过」 ),他的手使它们(罪过 )在我的颈项上缠绕在一起」;这是表示充罪恶的犹大没法逃脱神的刑罚。

「绑」:「使留在其上」,旧约中只出现这一次。

先知想要说明耶路撒冷现在认识到,她的罪过(见第5节注释 )是她受惩罚的直接原因;她的罪是她颈上的轭。神曾打碎奴役祂子民的轭,他们却反过来打碎事奉祂的轭。现在他们得到了另一个奴役的轭,28:14,30:8)。

】「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作“大会” )攻击我,要压碎我的少年人。主将犹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样。」

大会通常是为了快乐的目的,但此处却是由神招聚的敌军,为要庆祝犹大勇士的一败涂地。酒醡,生动地刻划了耶路撒冷的反抗势力如何被压碎;而反抗者所洒的血,就像从大桶中涌出的葡萄汁一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圣经常用“酒醡”踹酒来比喻神的审判

「招聚多人攻击我」

:原文或作「他已为我定下时间。」

「踹下」:原指制酒时把葡萄压碎,以榨取葡萄汁;这里是形容犹大毫无反抗能力,在敌人的进攻下血溅沙场的情景。

「轻弃」:字义是「嘲笑」、「轻蔑」。

「多人」:字义是「会众」、「大会」。

『大会』通常是为了快乐的目的,但此处却是由神招聚的敌军,为要庆祝犹大勇士的一败涂地。

「酒醡」:「压酒池」。

踹酒醡,是指将葡萄在压酒池中压榨出汁,葡萄汁的颜色与血相近,因此常被用来当成「血流成河」的意义。

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犹大的勇士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城市防御和逃离国家时。

招聚多人。与第4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第4节中没有人参加宗教集会,但在这里神召集了大批耶路撒冷的敌人攻击她。

犹大居民。耶路撒冷曾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16相对应,无意中证实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

酒醡。象征神的愤怒,19:15)。

】「我因这些事哭泣,我眼泪汪汪,因为那当安慰我、救我性命的,离我甚远。我的儿女孤苦,因为仇敌得了胜。」

〔暂编注解〕「救我性命」:或作「使我的灵复苏」。

基督同样为充耳不闻的耶路撒冷哀哭(23:37-38,13:34-35)

「我眼泪汪汪」:原文是「我的眼睛我的眼睛 流下泪来」。

儿女「孤苦」:原文是「被蹂躏」、「被遗弃」。

见11节注释。耶路撒冷的百姓在最后围城的时候,想要获得食物,却是枉然。现在他们认识自己更需要属灵的粮食。

】「锡安举手,无人安慰。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使四围的人作他仇敌,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像不洁之物。」

这节似乎是一附加说明的插句,作者为受打击的城市哀哭,而这城市正伸出它的双手表达悲痛和哀求。神在这里被形容是公义的审判者,祂终于要刑罚祂冥顽的子民,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悖逆祂。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可译为“关于雅各,耶和华已发出命令”。“雅各”指犹大国。“不洁之物”:看8~9节注。耶城已成为众人厌弃远避之物。

“像不洁之物”。或作正在行经的妇人。参看至27节。犹大一切所爱的(盟友 )都成为她的仇敌。

「举手」

:指困苦中向神恳求(参串 )。

「像不洁之物」:指被厌弃(1:8)。

锡安。先知在城市哀歌中插入这一句话,是要用他的见证强调她被弃绝。

举手。为了恳求

他仇敌。指周围的国家,在犹大希望他们帮忙抵抗巴比伦人的时候,却反过来攻击她(见第2节注释 )。

不洁之物。喻指被抛弃的污秽可憎之物,就如耶路撒冷因罪而遭遇的现状(见第8节注释 )。

】「耶和华是公义的!他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他的命令。众民哪,请听我的话,看我的痛苦,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

耶路撒冷在这节再度发言,并为导致她遭到如此惨痛惩罚的罪而哀哭。在这章其余的部分,并无悖逆神旨意的思想,且对神的公义亦无任何的抱怨,这点和约伯记有所不同。神公义的审判,被耶路撒冷以服从的态度毫无疑问地接受。她体认到自己是如何地罪孽深重;亦了解到自己不断地拒绝西乃之约的责任,导致国家如先知所预言般灭亡。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耶城承认自己罪有应得,神是公义的

这是锡安认罪的告白,她觉悟到受苦乃是神公义的审判。

神公义的审判,被耶路撒冷以服从的态度毫无疑问地接受。她体认到自己是如何地罪孽深重;亦了解到自己不断地拒绝西乃之约的责任,导致国家如先知所预言般灭亡。犹大受的审判完全出于公义的神的管教(18:25)。耶路撒冷陷落,无人得以幸免,少年人和少女亦遭到重击。犹大延续未来的希望全系于他们身上,但他们都被连根拔起,强掳至巴比伦。犹大人无论在国家或是个人层面,都不能忍受被人灭绝,而这点是可以了解的。

即使面对祂的儿女,神还是带来了痛苦的审判,因为祂是「公义」

的;当恩典不被看重的时候,刑罚就无可避免了。我们想过神「公义」的属性是强而有力、超越人的认知的吗?

耶和华是公义的。与耶路撒冷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在这里超越对耶路撒冷的悲叹,承认神对她的处理是公义的。这里所发出悲叹不是自怜,而是痛悔,是认识到了自己在神的公义面前完全失败。神的公义是不容置疑的。祂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因为祂是公义的标准(见伯38-41

祂的命令。直译为“祂的口”。耶和华的“口”,就是祂的话语或命令,也就是祂的一切指示。

痛苦。见12节注释。

】「我招呼我所亲爱的,他们却愚弄我。我的祭司和长老正寻求食物救性命的时候,就在城中绝气。」

亲爱的(参2节 ),指的是当南国被巴比伦军队蹂躏时,未能前来救援的盟国。特别是埃及,它认为应小心行事避免与迦勒底军队正面交锋。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与犹大国结盟的外邦都出卖了她,在危急关头纷纷离弃她。祭司和长老为国家领袖,因粮食短缺而饿毙,无人救援。“所亲爱的”:看2节注。

「我所亲爱的」

:见2注。

「愚弄我」:字义是「骗取」、「以奸诈对待」。

所亲爱的。见2,17节注释。

在城中。祭司和长老们没有死于防卫圣殿,或履行公务,而是死于寻找活命的食物(见15节注释 )。

粮食。希伯来语是'okel,“食物”(见11节注释 )。

救性命。见11节注释。

】「耶和华啊,求你观看,因为我在急难中,我心肠扰乱,我心在我里面翻转,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剑使人丧子,在家犹如死亡。」

马索拉经文的这节末,可以解作:家中的死亡是刀剑的后果。然而,希伯来文 ma{wet[ 亦可能像一样,指「瘟疫」、「流行病」(和合本两处均作「死亡」 )。因此,家中的瘟疫和外面的刀剑,都达到一样的结果。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在外…在家”:在外被人杀,在家又无粮食只有待毙

「死亡」

:或指瘟疫

「心肠」:「内脏」、「肠子」、当时的人认定「情绪之所在」。

我心肠。典型的希伯来语用法,表示强烈的情感

大大悖逆。即“确已背叛”。这个城市完全被摧毁,只好完全承认自己的罪。

刀剑使人丧子。应验

20~22耶路撒冷如今向她的神大声呼求。

】「听见我叹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却无人!我的仇敌都听见我所遭的患难,因你作这事,他们都喜乐。你必使你报告的日子来到,他们就像我一样。」

以色列的仇敌必然大感欣慰,因为神从前曾使浩劫临到选民的仇敌,但如今反倒将刑罚的怒气发在祂的子民身上。

「报告的日子」在马索拉经文意思并不明确。如果那日子指的是犹大遭灾的时日,那么动词使就应译作完成式。若它指的是以色列幸灾乐祸的仇敌,将来会同样经历被罚的羞辱,则动词应译为未来式,「你必使」。RSV 依照古叙利亚文新旧约合订译本,采用了命令语句;而有些中世纪的犹太译者则认为这是对未来的愿望,所以译成「愿?使那日来到」。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你报告的日子”即神所宣布的审判的日子,神既是公义的,也会惩治列邦的罪行

巴比伦受惩罚的“日子”,如耶利米书第五十、五十一章的预言。“像我一样”。指犹大的被掳。

「你必使」

:或作「愿你使」。

你作这事。犹大的敌人似乎特别高兴地看到她自己的神,过去曾如此奇妙地把她从敌人手中救出来,现在竟允许毁灭临到她身上。

你必使你报告的日子来到。原文是“你已使你报告的日子来到”。先知十分肯定神的惩罚最终将落到压迫犹大的邪恶国家,所以希伯来语用了完成时态,把它视为已完成的行为。神利用外邦人惩罚犹大,并不说明那些国家的罪比犹大轻。犹大所受惩罚的肯定性,更说明预言她邻居的惩罚肯定会实现,2:1-8,

21-22呼吁神同样施报于仇敌身上:因为神既是公义的,也必审判列国的恶行。

】「愿他们的恶行都呈在你面前,你怎样因我的一切罪过待我,求你照样待他们,因我叹息甚多,心中发昏。」

最后一节经文,提到祈求神报复所涉的道德问题。在旧约中,这些呼求通常是在以色列因行恶被罚后发出,她(耶城 )希望全地的审判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恶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本章的 1:22 经文,提到祈求神报复所涉的道德问题。在旧约中,这些呼求通常是在以色列因行恶被罚后发出,她(耶城 )希望全地的审判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恶人。这种态度乃基于神是管辖全人类道德的主。而以色列人也相信神虽然施行审判于自己身上,但神也会照着公义去审判他的仇敌。

呈在你面前。即受惩罚。

发昏。直译为“患病”或“病态”。

【思想问题(第1章 )】

1试列出耶路撒冷里不同居民所遭受的苦难。这些痛苦是那些人加诸他们身上的?为什么遭受这样的苦楚?又你曾否有类似的经历?

2锡安觉悟到自己受苦是神公义的审判(18 ),你认今日世上诸多的苦难是否人类自作自受的结果?我们当怎样面对自作孽所招来的痛苦。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圣城何竟荒凉】

「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

以色列经过几许沧桑,有得胜的欢愉,也有失败的悲哀;从所罗门荣耀的巅峰,落到分裂残存的两个弱国,最后北国先被亚述征服,南国犹大也随而沦于亡国被掳的低谷。
先知耶利米,虽然生值犹大国的末季,已不复是大卫,所罗门的黄金时代;但在他事奉开始的早年,也曾见到过青年有为的约西亚王,带来宗教的复兴。狂飙忽来,摧折了他们的栋梁,也毁灭了国家的希望:约西亚王的英年早逝,使犹大的历史,急遽的翻到了末后的一页。
抚今追昔,耶利米不胜伤感。他开始写着: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

当犹大国的盛时,通往锡安的大道上,有许多去守节期的旅人;甚至外邦人也来参与热闹。现在,那路径早荒凉无人走了。耶路撒冷再也没有谁愿意看上她一眼。
到西底家登上王位的时候,微弱的犹大,已经到了日薄西山。但邻近的几个小国:以东,摩押,亚扪,推罗,西顿等,在埃及主使之下,还寻求与犹大结盟,目的自然是共同敌挡巴比伦。但人的谋算,终归于虚空。最后,人人把耶路撒冷当作污秽,撇弃不再理会她。

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为不洁之物;
素来尊敬她的,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
她自己也叹息退后。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
她不思想自己的结局,所以非常的败落…

当然,周围列国对于罪的观念很淡薄,不是因她犯罪离弃她。但神不能容忍罪恶:她背离耶和华她的丈夫,与外邦行邪淫,污秽沾染了裙裾。这是因为她只顾眼前的欢乐,不顾念将来,神的审判超过她的眼界,所以任意妄行。
但一时之间,她的审判就来到了。“她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所以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公义的神,必要施行审判:不分别为圣,作淫妇的结果,要遭受痛苦,陷于败落。

── 于中旻《耶利米哀歌笺记》

目睹悲剧】

我们大家都曾在荧光幕上看见悲剧所带来的后果,就如空难的结果。意外发生后不久,电视评述员便在出事地点,或在灾场上空,给我们生动讲述所发生的事。一个熟练的评述员能描绘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讨论肇事的原因、讲述人们的感受、破灭的梦想、生还者和亲属目瞪口呆的悲伤。这就是在耶利米哀歌开头这一段所给我们看见的情形;一篇论神的城耶路撒冷遭毁灭的悲剧,以及锡安山上圣殿荒废景象的评述。

——《每日研经丛书》

重温悲剧】

日航从东京至大阪那次空难的惨剧已被评述家们详加描述,但萦绕在人心中的,乃是灾祸发生几分钟前航机上那些人匆匆写下的字句和一个生还的空中小姐吞吞吐吐的说话。因此,紧接九节和十一节简短的呼声之后,我们现在被邀倾听一下这破落城市之说话,她以拟人的方式,说到『我的忧伤』(译按和合本作『痛苦』 )(12节 )、『我的背叛(过犯 )』(14节 )、『我的眼泪』(16节 )、『我的痛苦』(18节 )、『我的急难』(20节 )。这由耶路撒冷发出的哀歌分为两段──(一 )十二至十六节,(二 )十八至二十节──在十七节由这位诗人兼注释者所说的话加以划分,响应并强调所说过的,彷佛是说,『只要留意那话就行。

』——《每日研经丛书》

「耶和华是公义的……因我违背祂的命令。」

在这简明的挽歌中,先知的口中为耶路撒冷的命运而哀悼。但在她荒废的记述中,有认罪的话,她大胆地问,还有比她的痛苦更多的经验,在受苦之中,比起她的罪,就不算过分,我们在受苦中,也可学类似的功课。

痛苦可说是一切喜乐之根源,痛苦造成黑暗的场面,使我们能够辨认神对待我们真正的意义,除去,也消除我们个人的雄心的光芒。受苦的经验教导我们明白一切人为的成分,在这幻觉的世界中,只有永生是真实的。

也许你的痛苦变本加厉,使你无法忍受,而就此省察自己,认罪,也承认神公义的对待。在你心中有骄傲的成分必须除去,火力不足时,热度还要加高,现在的痛苦是你应该接受的,不要再反叛了。

那说不出的痛苦好似连续涌来的破波涛,打击你的信心,好似越来越可怕,要把你完全冲走,但是退潮时,或另一浪潮却立即带给你欢乐。

──迈尔《珍贵的片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