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大卫的儿子」(1节 )),既可以指大卫的亲生儿子,也可以指大卫的后裔。犹太传统认为是所罗门。 「传道者」(1节 )),原文的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这位传道者所传的不但是道理,而且包含了他全部的生活。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痛苦还是欢乐,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有经过内心诚实的反省,人生才能成为一卷让人受益的《传道书》。
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3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2-11节是一首开篇的「时空之诗」,向每个人发出一个挑战:「你活着有意思吗?」实际上,每个人一来到世上,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问号:「你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只是许多人要等到生命消耗了一半以后,才会发现眼前的这个问号。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2节 )),这句话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传道者对人生的洞见,不必任何复杂的哲学术语。如果一个人不能简单地说清一件事,说明他还没有完全明白。
「虚空 הֶבֶל/heh’vel」的原文就是「亚伯 הֶבֶל/heh’·vel」(
创四2 )),意思是「蒸汽、呼吸」,比喻没有价值、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圣经中的含义包括:短暂(
伯七16 ))、脆弱(
诗六十二9 ))、徒劳(
伯九29 ))、虚假(
耶十六19 、
亚十2 ))。《传道书》中的「虚空」包括了所有这些意思:地上的一切都是不实在、不值得信赖的,人类没有一种努力能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也会转瞬即逝,最高的成就也会如飞而去。
「虚空的虚空」(
2节 )),是希伯来文中表示最高级的方法,如「歌中之歌」(
歌一1「歌中的雅歌」原文 ))、「圣中之圣」(
出二十六33「至圣所」原文 ))。「虚空的虚空」,意思是「非常虚空、特别虚空」。世上的事一开始都会给人一点满足、一些向往,但是当人经过一生的追求,刚刚开始能享受的时候,它却消失了。无论是青春、美貌、爱情、事业、名利、地位、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没有一样能够真实存留,最终在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空洞:「虚空的虚空」。
「日光之下」(
3节 )),也就是「天下」(
13节 )),指人类所生活的世界。「神在天上,你在地下」(
五2 )),这是本书最基本的两个视角。「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3节 )),意思是人类在地上一切劳碌都是徒劳的,最终都赚不到利益、也得不到满足。「益处」原文的意思是「利润、好处」。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
罗八20 )),虚空只会产生虚空,虚空的利息还是虚空。人的劳碌是为了糊口,糊口是为了继续劳碌,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样毫无意义的人生是绝望的。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4a )),形容人的生命短暂,如同白驹过隙、来去匆匆。但「地却永远长存」(
4b )),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根本不能改变世界,一切还是虚空。
「虚空」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人若将自己未曾经历的事物说成「虚空的虚空」,会被认为是酸葡萄心态。传道者却享受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财富、爱情、事业、快乐和尊荣,但他回顾一生的时候,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人若在日光之下追求满足,无论是喜乐(
二1 ))还是挫折(
四4 、
七8 、
五10 ))、生命(
二17 、
六12 、
九9 、
十一10 ))还是死亡(
三19 、
十一8 )),智慧还是愚昧(
二15 、
19 ))、殷勤还是懒惰(
二21 、
23 、
26 )),结果都没有分别,「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2节 ))。因为人堕落以后,一切受造之物就都「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罗八22 ))。我们若在「日光之下」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人生只是毫无意义的循环(
2-11节 )),智慧(
12-18节 ))和喜乐(
二1-11 ))都无法使人得着满足,因为这两者都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
二12-23 ))。永恒的事在日光之上,如果我们的人生观只是在「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虚空。因此,我们应当「盼望那所不见的」(
罗八25 ))的日光之上的事,「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林后四18 ))。
上图:2020年7月20日,北斗七星、Neowise彗星和群山。Neowise彗星上次靠近地球是在4500年前,大约是挪亚洪水的前后。这颗彗星转了一圈再次光临以后,发现不但大地和挪亚的日子相同,人也是「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路十七26-27)。
5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6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7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8 「万事令人厌烦(或译: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5节 )),原文把周而复始运行的太阳描绘成非常疲累、呼哧带喘的运动员,日复一日地回到原点。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6节 )),虽然风循环往复,但却无人能够抓住。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7节 )),虽然江河不断流入海洋,但却永远也无法填满。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
8a )),可译为「万事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英文ESV译本))。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
5-7节 )),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因为人「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8b )),「日光之下」(
3节 ))的一切事物和言论,都无法使人得到精神上的饱足。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
诗十九1 )),但人类堕落以后,「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罗八22 )),宇宙也成了人类困乏虚空的写照。因着神的护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
创八22 )),人本来应该因着神的荣耀(
诗八1 、
9 、
十九1 、
八十九9-12 、
九十六11-12 ))和大能(
诗八3 、
十九4-6 ))而欢呼歌唱(
诗六十五12-13 )),但这一切在「日光之下」的视角中都失落了,剩下的只是一个筋疲力竭的大自然。人类的劳苦固然徒然无益(
3节 )),宇宙的劳苦也是一无所得,各种活动都是循环往复、毫无意义。
上图:现代科学家发现的地球的大气环流(Atmospheric circulation)模型,证明「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传一6)。大气环流是地球表面大规模的空气流动,重新分配了地球上的热量和水汽,地球上的风带和天气现象主要由极地环流(Polar cell)、中纬度环流(Ferrel cell)和低纬度环流(Hadley cell)三个大环流相互作用而产生。
上图:现代科学家发现的地球水循环(Water cycle)模型,证明「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传一6)。
上图:位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莫里纪念碑,立于1923年,上面写着:莫瑞发现海洋航道的灵感来自诗篇8:8、诗篇107:23-24和传道书1:6。美国科学家马太·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1806-1873年)是海洋航道的发现者,他提出了横渡大西洋的最佳航道,他所绘制的航海图、海洋图和风场图大幅缩短了从美国到欧洲之间的航程,并且减低了遇到恶劣天气的机会。
9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10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11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9a ))。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喜欢推陈出新,但在一百个新主意里,可能有九十九个比老办法更糟,因为「已有的事」经历了许多世代的试错和筛滤。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以为自己与前人不同,旧事已过、还看今朝;但人性却始终未变,「已行的事」还会重演。历史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治国之道,洞悉了所有的事物结局。因此,虽然法国大革命是千年一遇的创新,但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年 、美国第二任总统))却说:「在它爆发之前,我就看透、并且确信,在法国和欧洲血流成河之后,结局只能是波旁王朝复辟,或是军事独裁」(《Letters to Benjamin Rush》))。鄙视历史是每个世代都流行的一种愚昧,傲慢、懒惰、怯懦和实惠在其中推波助澜,使人不断地付出同样的代价。 现代人都和在碑文上自夸的亚述诸王一样,喜欢夸耀自己做了一些前所未有之事,不断寻求「创新」,比如新的征服和成就,新的技术和庆典,新的道路、王宫、庙宇和城市建设。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9节 )),人所以为的「创新」,只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过去(11节 ))。历史不会完全重复,却会惊人相似地押韵。虽然人类的知识增加了、科技进步了,时尚翻新了、思想也改变了,但罪人的本相和死亡的结局毫无变化。今天的各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娱乐创新、社交创新……,其实都是新瓶装旧酒,无非还是要满足「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 )),但却没有一样能够让人满足、很快就会令人厌烦(8节 )),结局都是沦为「虚空的虚空」(2节 ))。因此,「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10节 ))?连核战争和人工智能的威胁都算不得一个新问题,它们只是让人意识到解决某个老问题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 大凡想建功立业的人,都想标新立异,期望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但传道者却发现:「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11节 ))。人是健忘的,前人的功绩,后人会全盘否定;前人的错误,后人会重蹈覆辙,这也是另一种「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人类的历史证明,真相很容易被抹杀,圆得好的谎言则会长盛不衰。当过去被抹掉,抹掉的渐渐被遗忘,谎言就会变成事实。编造历史是每个世代都流行的另一种愚昧,在自以为神的掌权者看来,历史只是烘托自己的背景,而不是用来借鉴的镜子;他们认为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但是,忘记历史的民族并没有未来,向后看得越远的人,才能向前看得更远。因为神绝不会忘记过去(出二24 、耶十七10 、尼十三31 )),所以神的百姓也始终活在「已过的世代」的亮光和盼望之中(申八2 、诗七十七11 、但九2-4 ))。 如果撇开神来看人生,「日光之下」(9b ))就不可能有新事。无论「已有的事」还是「已行的事」,都是过去的重复;人类的历史就像大自然(5-8节 )),只是了无新意、永恒不变地循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惟有神的护理才能使历史朝着救赎的目标前进,只有神才能做一件真正的「新事」(赛四十三19 )),让望定日光之上的人能唱出「新歌」(诗九十六1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 ))。
12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13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14 「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15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一12–六9的主题是「日光之下的虚空人生」,包括交错平行的四个部分: A. 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一12-二26 )); B. 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三1-22 )); A1. 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四1-五7 )); B1. 人应当满足于神的恩赐(五8-六9 ))。
16 「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17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道者「得了大智慧」(16节 )),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人;不但有理性,而且有经历;不但从正面考察智慧,而且从反面考察狂妄和愚昧。然而,在「日光之下」(14节 ))的「智慧、狂妄,和愚昧」(17节 ))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哲学家和愚昧人都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所以结果「也是捕风」(17节 ))、虚空无用。 「知识 דַּעַת/dah’·ath」(16节 ))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慧」,与「分别善恶」(创二9 、17 ))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十7 ))、「认识」(赛五十三11 ))、「明白」(赛五十八2 ))。「知识」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18 )),人若想用理性来解决生命的问题,只会把问题放得更大。只要我们的人生观还被局限在「日光之下」,「多有智慧」只能多看清「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罗八20 )),此外没有出路、没有希望,所以「就多有愁烦」、痛苦越深。而知识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就加增忧伤」。相反,无知者无畏,没有知识,就没有伤害,这就是用理性追求人生意义的悖论。正如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年-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若是无法解除身体上的疾病,医学可谓毫无助益;同样的,若是无法去除心灵上的苦难,哲学亦是毫无用处。」 12-15节说出了智慧人的无能(15节 )),16-18节说出了智慧人的无奈(18节 ))。智慧是神所赐的,所以也是有界限的,只能在神面前运用,并不能独立成为解决人生困境的药方。若是没有神,再大的智慧也无法使人掌握人生,反而成了痛苦的重担。这并不是因为智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出了问题。因此,神赐给人智慧,是为了让人提出问题,而不是帮人解决问题。在神的面前,人能提出问题,比能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承认无能无奈,比装作若无其事更有指望。因为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回转仰望神。
一个人及其主题歌(Ⅰ )(一1) ‘传道者的言语’:‘传道者’是翻译希伯来文Koheleth 这个字眼──请参标准修订本的注脚──这一点我们应当感激马丁路德。它并不是一个很适当的译法。很少地方教会会容忍这个传道者长时待在讲台上的。其他现代的译法把它译作‘哲学家’(现代英文译本 ),‘讲员’(新英文译本 )或‘会长’:因此这开首的词组(译按:中文本在第三句 )在希伯来语是很普通的。我们从现在起将会紧贴这个希伯来文字眼Koheleth ,由于也许没有一个英文字,可以准确地表达其意义。它是一个与希伯来字kahal ,‘聚会’或‘集会’有关系的字眼,通常是指人为的敬拜和教导而举行的聚会。kahal 这个字在希腊文旧约中译作ecclesia 这个希腊字;因此Ecclesiastes便作为Koheleth一种译法,而且这个字便成了我们通常给这卷书的名称。当然,英文ecclesiastical这个字便是从这同一的希腊字而来的。Koheleth极可能是指担任特殊职任的某一人,或在一个kahal 中有特殊职责的人。所以Koheleth并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名字。我们只从这个称号而得知他,彷佛我们时常都只干脆说‘总统先生’或‘首相’一样。但他担任工作的是哪一种聚会或聚集呢?在这卷书中有极多关于智慧的话──智慧的寻求,智能的价值和极限,有极多章节包含我们在箴找到的那些典型的智慧论──因此最好以他为有学问的智慧人之一,他的思想、教训、和忠告,对于日常的难题和国家的事务,在古时的以色列都是受人重视的。这样的人,有智慧的名声,就会有一群人聚集在他周围,热望从他身上学习。因此Koheleth是一间智慧学校的一种教师。也许我们可以当他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或讲师──智慧教授?──而且像许多其他教授,并非只在神学方面,他的见解有时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把这个人描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和一章十二节 的‘我……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人的王’,可能有意将他与王室的智慧守护者所罗门连系。正如我们所说过的,这是不可能的。Koheleth生于所罗门许多世纪以后。这些话可能表明这里有一个人习惯活跃在高级社会中。在朝廷并在王的赞助下,智慧人在以色列获得有权得到的东西。在国家事务上身为王的顾问,他们像‘王室的策士’或白宫的官员。译作‘王’的那个字,可能确实只是“策士”的意思。这卷书是指着一个人而言,他本质上如贵族般,嗜好是保守的,有的财富足以令他获取爱好的一切美物。我们正进入与旧约别处所见极不同的世界。与穷人认同的意识、支持因社会变动而成为受害者的行动,这些都是旧约众先知许多教训中极显著的特色,在这里都付诸阙如。他也不像一位先知自称要把‘主的道’赐给我们。这卷书,像有些先知书一样,以‘某某的言语’这词组开始;但若以耶利米书为例,开卷语是进一步用像‘主的话临到×××’这样的词组加以解释的。在这里却没有这样的声明;只有‘Koheleth的言语’他自己的意见,他自己对人生的评论和观察。不过这样的观察和评论,正可能与一位自称作‘主的道’之喉舌所说的言语,同样具挑战性和煽动性。今日,有许多人对向他们传讲、声称是宣扬‘主的道’的讲章都不受感动,却被鲁益师(C. S. Lewis )或杜尔满的主教仁金师(David Jenkins, Bishop of Durham )所说的话语所吸引、所激励。一个人及其主题歌(Ⅱ )(一1) (续 ) 正如某些电视节目,从主题音乐便能立即辨认出,正如一九四○年以后那些黑暗的日子中,贝多芬第五节交响乐开头的几节,把那个V代表胜利的信息(译按:V是罗马数字之五、又是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 这里是双关语 )一播放出去,就遍布全欧洲一样,照样有一个词组也永远与Koheleth连结在一起。那词组便是:‘……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2) ,这句话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回声自始至终响彻这卷书中。但这话是甚么意思呢?除非我们坚持译作‘虚空的虚空’,否则现代英文翻译给我们提供的译法不胜枚举。现代英文译本译作:‘无用,无用……人生是无用的,一切都是无用的’;新英文译本则译作‘空虚、空虚……一切都是空虚;’新国际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的译法则作:‘无意义,无意义……毫无意义。’让我们更精细地看一看译作‘虚空’的那个希伯来字。它就是hebel 这个字,它的基本意思似乎是‘气息’或‘蒸气’。它总是指非真实、或短暂、或按某种意义而言无用的事物。在旧约里面常常用它形容别的民族的神明,无能力的偶像(耶八19 ,十8) 。它可以指任何似乎是无意义的活动。然而在旧约中没有一个作者对整个人生、对人的全部经验加以注意,并把它概括在‘虚空的虚空’这句话之中。正如在希伯来文中‘众王之王’的意思是指最伟大的主,‘众仆之仆’是指最卑贱的仆人,照样,这措辞乃是指‘那一切全然是hebel ’的一种说法。在人生中似乎毫无意义或目的。我们决不可误解Koheleth在这里所说的话。这意思并不是指他发觉人生毫无趣味。决非如此;他因人生及人生的曲折和变化而着迷。那意思并不是指他不享受人生。他从人生中得到很多享受。他所要说的是:当你长时间认真去体察人生时,你必定在它旁边放上一个大问号。它并非像加数那样简单。它是不可理解的;它没有任何终极的意义。虽然旧约中有其他的声音,以有保证的确信讲到人生的意义,Koheleth却不能这样做,而且也没有这样做。虽然别的声音声称明白神的旨意,但在他看来,神的目的仍然是一个没有解答的谜。在这一点上,他与今日许多人的见解相同;许多在信仰传统中长大的正人君子,对于他们来说,许多古时确定的已不再有意义了。他们都是享受人生的人,他们从人生中得到很多,也贡献很多,但硬要他表达内心感受时,他只能说,‘我并不明白人生的一切含意。’我们发现令他们困惑的事物与我们确信的事物碰在一起了,我们可以尝试以我们的答案取代他们的‘没有答案’。大概我们最好能引导他们去寻找圣经中这个有趣的旅伴,他可能有话会对他们说,分享他的旅程。我们若是诚实的话,也许我们大家都会在他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一点秘密。要点何在?(一3) Koheleth现在开始发挥他基本的主题。Koheleth说,你给人生加上许多烦恼和努力──在第三节译作‘劳碌’的这个词是他最喜爱用的一个,而且这个词可以指辛苦的工作、或指你从这样的工作得到的报酬──但目的是甚么,它付给人甚么股息?我们处身于一直运转不息的世界里,我们今天还在,明天便不见了。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明天一切再重新开始,风可能改变方向,不久又会转向,向着昨天或前天同一方向吹。江河持续往海里流,对海而言有何分别呢?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那令人厌烦而单调的图画,那便是人生。面对如此人生,众人不得不沉默,人类的经验从未能令人充分满足(第8节 )。无论现在的事或将来的事,都不包含任何令人惊异的事。我们只能说,‘我们是旧址重游’;‘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第9节 )。人若持别的见解,那只是因为他们健忘。他们对过去的认识,不会多于将来世代对目前所发生的事的认识。这一切听起来可能颇令人沮丧,一个持有偏见的人看人生简直是毫无生气、平淡无味。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更多供我们应当停下来思想的。(一 )人生的特色有些是绝对存在的,有些事情我们必须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达成协议。世世代代确实‘来了又过去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在今生获发一张常年通用的车票。这个世界在我们蹒跚学步以先就已存在了,而且可能在我们以摇晃不稳的步子踏上最后一程时,仍然在那里。有时我们觉得像探测处女地的先驱,只发现那些在我们以先走过这条路之人的脚印。怎样与这一点,就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达成协议,是我们将要发现的Koheleth一再回答的问题。(二 )有一句谚语说,‘一人’的鱼肉可能是别人的‘毒菜’!受造的世界,日头、风、和江河,以同样稳定的节拍,向诗人述说神的荣耀,引领他欢乐称颂赞美神(例如诗一○四 ),对Koheleth而言,只表明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像一切动作都安排好了的机器人。许多人看来,人生似乎如此这般,今天不过是重复昨天并面对急待解决的难题,而明天也不会有甚么不同的希望。虽然周围都有人用一切极具威力的广告手法说服我们他们有‘新的’东西提供;从‘新的’生物肥皂粉(就是并不真正更有效除去工作服污垢的 ),到‘新的’有光彩的周刊(就是到头来根本与市面其他刊物并没有甚么不同的 ),以至科学学(Scientology )和无数其他‘科学’的宣告,都声言给我们提供‘新的’东西。有一剂健康的不信药,是我们必须把它加在许多宣告为‘新的’并使我们备受炮轰的主张上。它是Koheleth的标志之一,他并不准备轻信别的人所说或所宣告的。他不愿受欺骗。他对每一种主张说,‘给我证明它在人生中怎样帮我解决问题,或别期望我会接受。’面对着影响我们信仰的主张,这是一个很公道的问题。智慧奇异的副产物(一12) Koheleth,正如我们看见的,属于以色列中‘智慧人’的阶层。他们有双重角色:(1 )观察人生行为,对人怎样过善良并成功的生活给予实用的忠告,(2 )明示善良且成功的生活发生作用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对于许多智慧的教师来说,这意味使人注意一切真智慧的基本宗教基础:‘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一7) 。这位智慧人邀请我们参加一次探测的旅程,对发生在我们生于斯的世界上的一切加以密切注视。像许多其他发现的旅程一样,探测的行程带他和我们进入奇异的领域,在那里许多熟悉的路标都不见。除非你愿意离开那些被踏惯的路径,否则别签约参加这次旅程。Koheleth说,尝试理解人生,是‘一件苦恼的事’(13节直译。译按:中文本作‘极重的劳苦’ ),或用苏格兰的一种说法,‘它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it's a gie sair fecht )。它乃是hebel (见上 )而且是‘捕风’(14节 ),是这个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成语,而且是旧约别处未出现过的。他对我们说,人生有种令人捉摸不住的性质。你可能以为在一瞬间,正赶上它了,而仅是下一瞬就发现它已从你手指中间溜去了。人无法把它钉住。下面是现代一个敏感的舞蹈艺术家说的差不多完全相同的事,按她的说法是:‘我若学懂甚么事情的话,那就是人生的构成,并没有合逻辑的模型。它们冷不防经过身边,而又美不胜收,我得设法去捕捉,谁知道其中一种是否会重返呢?’(见玛歌芳婷Margot Fonteyn所著自传、第二七二页 )。这个‘谁知道?’和耸肩的质疑,在我们与Koheleth同游时,将会再三碰到。有两种因素影响他的态度:(一 )他相信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怎样费力想加以改变都改变不了的:‘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15节、现代英文译本 )。他在这里并不是想到我们是哪种人──我们都知道要改变我们的态度是多么困难。他是想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正如他在七章十三节 说的,‘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变为直呢?’在这一点上,他与旧约众先知的见解大不相同,后者会注视社会上他们周围巿屈的事,并奉神的名要求人要纠正。他们的思想有大革新。在Koheleth的心目中,甚至面对那扭曲和歪曲的只有接受。他说,那是神造成的,我们不能加以改变。也许我们需要更大的智慧,这智慧用如下的祷文表达出来:--《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传道书第一章 Ⅰ悲观主义:问题所在与解决之道(一1~ 三22) 前几章中的思路,是从提出问题(一2~ 二23) 到提供解决法的基本大纲(二24~ 三22) 。问题就是生命的本身。如果从与神无关(日光之下)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会发觉所置身的世界是一团混乱,没有意义、没有进展(一2~11) ;智慧(一12~18) 与喜乐(二1~11) 都无法使我们过幸福的生活。这两者之上皆覆盖一道极深的阴影:无法避免的死亡(二12~23) 。因此传道者批判所有形态的世俗主义,不论是理论的(“没有神”,参诗十四1) 或实际的(“我不在乎神”)都在其列;并在此基础之上,推介他所持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实际上,他是向每一位与以色列信仰观点不同的人,提出问题:“你明白你的人生观将导致什么结果吗?” 传道者视生命不仅是“日光之下”的一切活动而已;生命的问题都是神加给我们的(参一13) 。然而若对一位可靠的神真有信心,就不会有悲观的看法。在地平线内寻找意义或生命的满足,必然令人绝望。传道者要读者先看到悲观主义的可怕,然后再指向从神本身而出的生命(二24~ 三22) 。 A标题(一1) 1. 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是指所罗门,但“传道者”之假名显示出作者对所罗门的宣称并不认真(因此可以意译)。这卷书是所罗门故事的总论;后面会告诉我们,本卷书的原作者是一位谨慎的作家,智慧人,箴的搜集者(十二9~12) 131 。
131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内文的宣称”。
B悲观者的问题(一2~ 二23) 1. 世俗主义的失败(一2~11) 传道者邀请读者面对一些基本的事实,以瓦解他们对世俗人生观的信心。这些事实是:生命的虚空(2),人所受的影响(3),人无法摆脱这充满问题的地的范畴(4),以及这一切使人对大自然(5~7)及历史(8~11)产生何种看法。他所观察的世俗主义是实用性的,而不完全是知识性的。因为有一种世俗主义是冷漠或怯懦的,也带有哲学性。同样,我们不可以为这里所提到的看法,“仅仅是”世俗主义的观点,本身不是事实。对传道者而言,这些是事实,但并非全面的事实。他可以描述自己的生命为“虚空”的生命(七15) ,但他的观点所涵盖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地上而已。 2. 虚空的虚空是希伯来文的最高级表达法:“完全的虚空”。虚空( hebel )包含(i)短暂和空泛。约伯记第七章如此解释:人生命的“虚空”(16,希伯来文版)像一口气(7),像消散的云彩(9),很快使到了尽头(8),并且一去不返(9、10);(ii)不可靠、脆弱。亦见诗六十二篇,在那里神为“磐石”,和“高台”(6),与人的“虚空”(9)和如“毁坏歪斜的墙”(3)成了对比;(iii)徒劳无益,参约伯记九29 (希伯来文版),那里的“徒然”表示“没有效果”;(iv)虚假(耶十六19 ;亚十2) 132 。传道书囊括了这里每一个含意。一切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不实在的;没有一种努力会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亦会如飞而去。在一2 和十二8 的中间,传道者反覆回应这个钥词达三十次之多,显明本书正是它的详细说明。虚空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特色(一14 ,二11) :喜乐(二1) 、挫折(四4 ,七8 ,五10) 、生命(二17 ,六12 ,九9) 、幼年(十一10) 和死亡(三19 ,十一8) 、智者和愚人的命运(二15、19) 、劳碌人与懒惰人的命运(二21、23 、26)都没有分别。 “一切”直译是“全部”。地上所有的经验,从整体来看,都“服在虚空之下”(参罗八20) 。希伯来文的一14 ,二11、17 ,三1、19 ,十二8 也出现同样的话。第3节出现其条件(“日光之下”),一14 ,二11、17 重复出现,三1 表达法稍微不同。唯有对那些漠视神而想去寻求满足的人,传道者的信息才是“凡事都是虚空”。对那些接纳他完整世界观的人,他却有鼓励的话。在信心的因素开始引进后,“一切都是虚空”仍然真实,但却不是事实的全貌;而在“日光之下”,这就是全面的真理。在二24~ 三22 ,及以后零星部份,有新的因素被引进(神的慷慨,眷佑,审判),生命的“虚空”并没有被抹煞或遗忘,然而这些新的因素改变了视野,使悲观主义转为信心。这一点预表了新约的看法,信徒虽是“外体毁坏”(林后四16) ,“服在虚空之下”且与受造之物一同“叹息”,“直到如今”(罗八20~22) 。但他“知道”事情会如何进展(罗八22) ,“顾念”一个不同的世界(林后四18) ,并“等候”另一件事(罗八25) 。新的角度并未将旧的抹煞;信徒是活在过渡期中。然而新的角度将他的看法全然扭转。 3. 这一节说明人类在地上徒劳无获。“益处”( yitro^ )是一商业用语;生命“得不着利息”(Jones)。如果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要单从它的资源中寻求利益或满足,是不可能的。“劳碌”(` a{ma{l )可以指身体的辛劳(诗一二七1) ,或是心灵的痛苦(诗二十五18) 。传道书中一般而言是论人类努力的实际工作(特别在二10、11 、18~23),但在此处亦可能包括人类心灵与情绪的“劳碌”。(` a{ma{l )在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用法:约瑟心里的困苦(创四一51) ,以色列人从“祸害”中被释放(民二十三21 ,现代版),约伯的“患难”(伯三10) 133 。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不能越过“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谱着悲音。 在旧约中,“日光之下”仅出现在传道书中(一3、9 、14,二11、17 、18、19、20、22,三16 ,四1、3 、7、15,五13、18 ,六1、5 、12,八9、15 (两次)17,九3、6 、9(两次)、11、13,十5) 。这一辞与其他的古代著作有关,因为它也出现在腓尼基,以拦以及希腊的作品中134 。“虚空”是人和地所居住、管理的环境的特色。如果人的资源完全来自这一个世界,“没有益处”将成为他行事的格言。然而还有另一个范畴,传道者在下文将会辩明(五2) ,他谈到神是可以亲近和敬拜的(五1~7) 。而现在,他要探究的是悲观主义的深渊。 4. 生命的短暂与地的显然长存不变成对比,使人类的问题益形严重(参诗九十4 以下,那里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间的一更,其精力好比睡觉,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地的本质既是虚空,就没有改变的希望。过去……又来……长存为希伯来文的分辞,表示行动的继续:“继续不断地过去……来……长存”。“永远”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虚空问题永无止尽。 5 ~7.这几节将2~4节强化,以宇宙为例,其间的活动虽热闹一阵,却毫无进展。人类的劳苦徒然无功,同样,宇宙的劳苦也一无所得。作者举出三个例子:太阳周而复始的运行,如同一名绕跑道的选手;风循着路线旋转,却漫无目的;江河流入海洋,却永无填满之日。 旧约的正统派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向神发出赞美。宇宙是属祂的。云、暴风、雷、闪电都在祂的控制之中。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繁盛与否,全视祂是否赐予。祂为海洋立界线,为冬夏订节令,便日头管白昼,月亮管夜晚,按数目引出众星135 。但是,传道者说,若将神放在一边,宇宙便不再反映祂的荣耀,而成了人类困乏的写照。当亚当堕落,受造万物亦堕落了(创三17~19) 。如果人困乏,受造万物亦随之困乏。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仅仅在“日光之下”,便没有颂赞之声可以达到那一位在天上的(传五2) 。先知们对于人类得赎,重建地上乐园的盼望(赛十一6~9 ,六十五17~25) ,不能立于世俗的前提之上。 “急归”所译的动词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气”等意。它将太阳描写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样,像“一个赛跑选手重重地喘息着136 。”第6节重复的分词“刮(去)……转……转;返回转行(去)”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第7节的意思,并非指河流归回水源之虚,而是指河流不断流入海洋,却始终无法注满。 8. 作者又将论点更推进一步。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满有困乏”最好用被动式(被困乏),而不用主动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的清楚意义(申二十五18 ;撒下十七2) 。“万事”可译为“一切话语”,用来强调人的言语无法表达其不满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现。 这种“日光之下”的观点又与旧约度诚信徒的看法相反。信神的人爱一切受造物,并由其中看见神之名的威严137 ,他以爱慕的眼光凝视穹苍138 ,默想一草一木、动物、风中的功课139 ,因着所见所闻歌颂神的荣耀140 。他看见大自然欢呼歌唱141 ,并从出埃及之时就知道,神的掌管万物也为救赎的一部份142 。一些智者从所罗门找到灵感143 ,也夸赞受造物,并且运用它们做为自己的题材144 。传道者的要点是,这一切在“日光之下”的观点中都失落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个筋疲力竭的大自然。 动词饱( s*a{ba`~ )通常是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例:出十六8、12) ,但在此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 9 ~10.这几节是从希望的角度再强调2~4节)。如果把神置之一边,单从“日光之下”看生命,便不可能有新事;历史是一个封闭的圆。无论是环境(已有的事)或人类的努力(已行的事)都不能够改变。这点亦与以色列的正统说法相反。希伯来人相信历史操纵在神的手中。“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摩三6) 约瑟和约伯所经历的严厉试炼,皆归因于神(创五十20 ;伯四十二2) 。尼布甲尼撒是神所使用的人(耶二十五9) ,古列是神的受膏者(赛四十五1) 。救赎是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串成的(参诗一零六)。启示包括由神授权的译意者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说预言,并且在发生之后作解释。历史正朝一个目的地前进,即主的日子,在那日祂将完成目标,救赎祂的子民并审判仇敌145 。 再一次,传道者要说明的是,这事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若认为生命乃在“日光之下”,神从天上治理的观念就毫无意义可言。没有一个人能请求神“垂顾”并介入世事(赛六十三15) 。不可能有救赎。因为没有新的因素能输进来。属天的范畴才是真正的新资源所在地,诗人能唱“新歌”(诗九十六1) ,先知能说“新事”(赛四十三,19)。 第10节预期有一个反对的意见:对于那些看来是新的事应当如何解释呢?答案是,这乃是错觉。常有人指出,这个观念类似希腊思想,特别是斯多亚派。雷德认为,在这一点上传道者向世俗哲学让步了146 。但传道者对地上平面观点的认同,不过是他解说的一部份而已;他的垂直视界尚未出现。 11. 这一阶段讨论的结尾,是从对历史悲观评估的角度,来思想人类对生命的看法(9~11)。虚无主义不仅控制了人的观点,也在生命中实际运作。过去的事已被忘怀,未来的事也将不记念。“记念”是由动词“记住”而来,意思是“记住并遵照而行”,这用法有充份的证据。尼希米的祷告“求你记念我”(尼十三31) ,是恳求神因着祂过去的应许而行动(参创四十14 ;出二十8) 147 。 “已过的世代”,注释家们曾讨论应当译为“以前的人”(NIV,LYS,和其他的人),或者是“以前的事”(RSV)。第一种译法可在二16 和九15 找到类似经文,但9~11节是泛指一般性的历史。亚达斯(效法 Thilo)认为此处并不需要对比,这看法应属正确。按着第10节的“世代”一字,他希望将此句译成“以前的世代”,包括人和环境148 。 正统的以色列人是活在“以前的事”的亮光之中(申五15 ,八2 ;诗七十七11) 。传道者在后面将邀请我们“记念”我们的造物主(十二1) ,遵祂而活,并“记住”前面的日子(十一8) 。但就属世看法的前提而言,这一切都没有用。在“日光之下”,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从2~10节推论下来,结果就是绝望下沉的漩涡。属性的人将证实这句格言 :“不从历史学习的人必会重蹈覆辙149 。”
132 h]eb]el 较不重要的用法为 “无法理解”( 参 NIV, W. E. Staples 'The "vanity" of Ecclesiastes', JENS, 2, 1943, pp.95-104),“零”(H. L. Ginsberg, WIANE, p.138) 或“某物近似讽刺”和“ 用来指出不调和的讽刺”(E. M. Good. Irony in the Old Testament (1965), p.182, followed dosely by T. polk, 'The Wisdom of Irony' 看法亦接近。 Stugia Biblica et Theologica 6, 1976 其 pp.3-7)。其他的观点 Lys 有提到(p.89)。
133 C. S. Knof 认为这字也含“暗晦不明”的意思,("The Optimism of Koheleth', JBL, 49, 1930, pp.195-199),但这点令人怀疑,C. C. Forman('Koheleth's Use of Genesis' JSS, 5, 1956, p.262)和 Lys(p.100)指出在创世记第三章的背景。 134 见导论:“Ⅱ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语文”及“希腊的影响”,参考之,了解此片语对解释传道书的重要性。
135 进一步可参考 L. Koheler,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957),pp.26-29, 85-92; H. H. Rowley, The Faith of Israel (1956)pp.25-27; J. L. McKen-zie, 'God and Nature in the Old Testament', CBQ, 14, 1952, pp.18-39, 124-145。
136 N. H. Snaith, Distinctive Ideas of the Old Testament (1944), p.145 p. Jou/on('Notes philologiques sur le texte Hebreu d~Eccle*siaste', Bib, 11, 1930, p.415)主张本文令人怀疑,但若用以上解释,在上下文来说易了解其意义。
137 诗八1 ,9,十九1 ,八十九9-12 ,九十六11-12 。
138 诗八 3 ,十九1 、4 -6。
139 诗三十二9 ,三十四10 ,三十五5 ,三十七2、35 ,四十二1 ,五十10-11 ,五十五6-7 ,五十八4-8 ,五十九6 ,七十四12-17 ,七十七16-19 ,八十四3 ,九十三3-4 ,一○二4、6 -7。
140 诗八,十九,二十九,六十五,一○四。
141 诗六十五12~13 。
142 诗七十八。
143王上四33 。所罗门给予以色列的智慧文学相当的推动力,这件事没有怀疑的理由,然而智慧文学的起源更早,并且是国际性的。见导论 pp.18-28。
144 伯二十八 7-8 ,三十九1-30 ,四十一1-34 ,箴一27 ,五19 ,六5-8 ,七22-23 ,二十五13 ,二十七8 ,二十八1、15 ,三十15、19 、31。
145 B. Albrektson 的 History and the Gods (1967)大力主张,这种历史和大自然的观点并不是以色列人所特有的(虽然旧约的思想更以它为中心),邻国的诸神也同样被人视为是大自然和历史的主宰(早期的看法则以为,这些神o仅掌管大自然,而不掌管历史)。Albrektson 也宣称,将历史中的启示与藉着话语的启示作对比,是不必要的。在以色列和非以色列的思想中,事实是无声的,不会启示神o做事的因由。“话语的启示……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pp.117, 119)。以这种方式来读旧约和古代以色列之外的思想,比假设有历史启示和默示启示之分,更为可靠,(参 J. Baillie, The Idea of revelation in Recent Thought (1956), pp.62ff) 。 但 Albrektson 并未解释为何希伯来的历史编纂会比古代其它地方水准高出许多(参 W. G. Lambert's comments in Orientalia, 39, 1970, pp.170-177)。对各种历史哲学简洁且深入的介绍,见 David Bebbington, Patterns in History (1979)。
146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rlogy vol.1(1962), p.455。 147 参 B. 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1962), pp.21f。
148 此处的解释不能诉诸于英语的中性等于希伯来文阴性的原则来解决。一方面这个原则可能有例外,另一方面,这些其实是形容词(如 Aalders 所提,可能不是中性而是阳性,用来指10节的阳性“世代”。
149 Jb“明年”在希伯来文中没有根据。
2. 智慧无法满足世上生命(一12~18) 在一2~11 的悲观主义之后,以下的几个段落断绝了所有逃避之路。人可以在智慧中找到避难所吗?智慧只会令属性的热爱者失望(一12~18) 。人可以藉榨取喜乐之汁来逃避生命的问题吗?但这汁亦会变酸(二1~11) 。人是否住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没有绝对的事?但有一件事是必然的:死亡(二12~23) 。传道者会在他处描写智慧为生命的祝福,但在一12~18 中,论点截然不同。智慧有价值,但它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12. 在整个讨论再向前迈一大步时,一1 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处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所罗门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记载的这些观察。我们正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笔名乃是一种文学的技巧150 。 13. 传道者“专心”,即诚恳并热切的;“心”乃与外貌相反(撒上十六7) ,表示内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灵性能力的中心。“寻求……查究……”表示他的彻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后者意为“广泛的彻底搜寻”,合起来乃表达竭尽心力的研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表示研究的目标为一个有限世界观之内的所有资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现。 结论有三:第一 ,“神指派给人做的是不愉快的工作”。动辞“叫”有时含意较强,有“派定”的意思(如耶一5) 。人可以在地上过看世俗化的生活,但他们所遇见的问题乃是那位住在天上的神所派定的。虚空包围着人类,他不能漠视也不能脱身;这是“人性所无法逃避的事实”(Rylaarsdam)。“事”(希伯来文 `inyan ;NIV 译为“重担”),表示人的不安与热切于寻求意义,它是源于希伯来文( 'a{na{h ),“忙于某事”,“积极做某事”,指出这种寻求的背后有一种不得不去作的意味。人类会思考,会计划,他不能避免如此行,因为他渴望知道自己生命的去向。按照神的命令,这是每一个人所担负的重担:生命的问题不是可任人选择的嗜好。 生命之轮 永不停息,但永远是绕圈而行151 。 14. 第二个结论是,人类必然会遭挫折。他渴望在生命中有所赚取(一3) ,从四围的世界(一8) 和历史的进行(一9~11) 中得着满足,但这些都令他迷惘。 “日光之下”将这句话限定在眼所见的世界,在此范围内作解释。接下来的经文专注于智慧。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拒神于千里之外。他面对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断重复且没有希望的历史,因此所得的推论乃是,神所指派给他的工作是令他失意的。德立兹希望将“所作的一切事”限定为人类的行事,但是综览传道书中为这一辞所列的二十一个例子,可以显明它包含世上所有的事,神和人的行事都在其内。 “捕风”(AV 译为灵的痛苦)的意思难下结论。这片语( r# `u^t[ r^u@h] ) 若是源于“弄破” ( r'' 或 rs]s] ) ,可译为“灵的痛苦”;若是源于“努力”( r`h ),可译为“捕风”;若是源于“供给”( r`h ),可译为“吃风”,若是源于“渴望”( r`h ),可译为“渴望风”。它与亚兰文及腓尼基文的同源字有关。希伯来文 ru^a h] 可能是指“灵”或“风”。根据上下文,两种观念都可适用:因问题无法解决而生的挫折(灵的痛苦),或要去抓取不可能得到之物的野心(捕风)。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后者是这里的意思(一17 ,二11、17 、26,四4、6 、16,六9 亦是加此),因为在旧约中有平行经文论风的比喻,并且在五16 中“为风劳碌”很难译作“为灵劳碌”。 15. 第三个结论说明了为什么“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会如此失望。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弯曲)和间隙(缺少)。不论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变正常,更无法将所看见的一切纳入一套工整的系统。因此他复述了古代近东智慧人的古旧问题:知道人的有限与缺乏探究的能力,对生命的事实毫无助益。挫折与困惑环绕着这位哲学家。他的智慧在某些事上对他有帮助,但却无法解决生命的基本问题152 。 希伯来原文应译为“无法变直”。稍微修正(将 lit[qo[n 改为 le tuqqan)153 则可译为“不能被变直”(AV,RSV)。 16 ~18.传道者虽是所罗门的化身(16回应王上十7) ,却阐明了世上哲学家的痛苦154 。“多经历”字面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在传道书中“见”有时是字面上的意思(一18 ,五11 ,十二3) ;有时是指“结论,了解”(二3 ,三18 等);有时是指“观察,沉思,反省”(一14 ,二12 等),而有时,如同这里,是“享受,经验”(一16 ,二1 等:。NAB 和 Berkeley 对17节的译法很好:“察明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155 。”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狂妄和愚昧”显然是很主观的插句。 这点可能是因为,传道者思想到智慧与知识之时,同时也注意到另外一面。 因此下一段可想而知是论欢乐的追求。其实,想用智慧来解决生命的问题,仅能使问题扩大(18)。o要智慧是被局限于在“日光之下”,它可见到的只是被造物喧嚣不已,生命绕着永远重复的圈子迅速旋转,此外别无其他。“了解越多,痛苦越深”(Moffat)。
150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以明了细节。
151 Matthey Arnold, 'Sonnet to the Duke of Wellington'。
152 巴比伦和埃及的智慧的平行句,参 J. C. Rylaarsdam, Revelation in Jewish Wisdom Literature (1946), pp.15-16.
153 参 G. R. Driver, VT, 4, 1954, p.225。
154 参 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
155 AV 和 RSV 根据 MT,而认为 we da`ate 为支配 ho{le{tu*t[ we sik[ lu^t[ 的一个结构。NAB 和 Berkeley 不管希伯来文的重音,句子却较为平衡,古代的版本也以类似的方式来解释这段经文 ( 参 Aalders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
传一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暂编注解〕本节及全书均未提所罗门,故一般认为本书非所罗门所作,而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精于写作,且搜集有许多箴的“传道者”(十二9~10) ,敬佩所罗门的智慧与学问,希望后人可从这位已故的以色列王一生丰富经历得教训。书中可能收有一些所罗门的作品。
“传道者”。所罗门重复以传道者来自称。这称谓指他是召集和在集会中讲话的人。他向一群智慧人讲话,而这些人在古代的以色列,是神藉以向人传达真理的中介人(耶一八18) 。
本卷的开场白,与《尼希米记》、《耶利米书》和《阿摩司书》相似。希伯来语的“言语”也可以指“消息”、“报导”、“信息”、“故事”和“指控”。
传道者。希伯来语是Qoheleth,来自动词qahal(“召集”、“聚集” )。qahal 还用于林后20:26 ;斯9:2 ,16,18等,其同根名词译为“大会”、“会众”、“队伍”,在旧约中出现122次。
犹太作者把Qoheleth 解释为“召集会众、解释教训的人”。其他人把它译为“传道者”,因为据说所罗门是在会众面前发表这些演讲的。它与一个阿拉伯词根相似,译为“集大成者”、“深入调查者”。
大卫的儿子。就是所罗门。他得到神所赐的天才(王上3:9-13) ,却骄奢淫逸,浪费才华。所以他最有资格讲述本卷深奥的真理。
在耶路撒冷作王。指传道者,不是指大卫王。发表讲演时,“传道者”是“王”。所以肯定是指所罗门王,尽管本卷没有提他的名字。其他指出所罗门的章节,涉及他的智慧,说他是许多箴的作者(传1:12-13 ,2:15,12:9,王上3:12 ,4:32)。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庄严辉煌。她不仅是王室的所在地,更重要的,她是神在祂的子民中间所选定的临格处。在这里,信仰和神圣的智慧应达到最纯洁、最卓越的程度。坐在这座城市王位上人的应当是理想的君主。他应能服从于神的引导,接受到祂的管理,向虚心领受的百姓反映神的智慧。
【传一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是指所罗门,但「传道者」之假名显示出作者对所罗门的宣称并不认真(因此可以意译 )。这卷书是所罗门故事的总论;后面会告诉我们,本卷书的原作者是一位谨慎的作家,智慧人,箴的搜集者(十二9~12) 13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 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命题1}如果这本书是神所启示写的,为何新约不曾引用这本书里的经文?
〔难题〕新约的作者引用了很多旧约(从创世记到玛拉基书 )的经文。旧约每一本重要的章节成百句的经文曾被新约的作者引用。但是传道书里一句经文也不曾被新约引证过。如果传道书是神所启示的,为何不曾被新约引用?
【解答】
有一些旧约书卷不曾为新约的作者直接引用,譬如:路得记、历代志上下、以斯帖、歌和传道书。 然而这些书都是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是圣灵所启示的。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的:
(1 )是否被新约引用过的经文不是决定它是否为圣灵所启示的。而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是作者因着神的启示所写的,而且被祂的百姓所接受才是重要。传道书在这方面符合了这个条件。(2 )虽然传道书的经文不曾为新约所引用;但它所陈述的事实与真理也曾在新约里记载过。譬如:
1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传十一 1 ;加六7
2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
传十一 10 ;提后二 22
3
死有时
传三2 ;来九27
4
贪财是万恶之根
传五10 ;提前六10
5
祷告时不用许多重复的话
传五2 :太六7
新约的作者没有必要去引用旧约的每一卷书。很少基督徒引用列王纪上;就如新约罗马书十一章4节 引用列王纪上十九章18节 。事实上,很少基督徒引用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的经文,虽然它们也是神所启示的话语。因此一卷书是否曾被引用与是否是神所启示的没有关联。
【传一1 大卫的「儿子」】
「儿子」一词可以代表政治关系,也可以代表血缘关系(任何男性后代--孙儿、曾孙等--都可称为儿子 )。本节将传道者描述为大卫作王的后裔之一。所罗门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一1 假如所罗门并非传道书的真正作者,一章一节 怎可能是正确的呢?】
传道书一1 肯定地指出:「在耶路撒冷作主,大卫的儿子传道者」写成这卷传道书。然而,某些现代圣经学者却持另一种意见(例如Delitzsch Hengstenberg Leupold Young Zoeckler 等学者均是 );例子之一有享德利(G.S.Hendry ),他说:「作者并不是真正自承为所罗门,他不过把书中的言语假托为所罗门口说……」(NewBible Commentary 中译《圣经新释》 二0 ,香港证道 )。
诚然,作者并没有宣称自己就是「所罗门」,而只自承为一位Qohelet(与意思为「集会」、「集合」的qahal有密切关系 ),但若 断言这份充满哲学性言论的经卷并非出自大卫王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却有歪经文的语意。虽然在希伯来原文中,「儿子」(ben )偶然用以代表某人的第三、四代或更晚的子裔(如孙、曾孙…… ),但再详察经文所载关于作者的资料时,无疑会予人一种感觉——他向读者表示自己就是所罗门王。作者提及自己有空前的智慧(一16) ,无人可与比拟的财富(二8) ;婢仆之多,达到惊人程度二7) ;他毫无节制地获取自己喜好的物质以寻享乐(二3) ,经文亦提及他展开了庞大的建筑计划。除却所罗门王,在大卫的后裔中就再没有其他犹大王配得上述描述。
大多数现代学者都承认,传道书的内容暗示其作者就是所罗门,但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作者(现已不知是谁 )的一种手法,欲透过所谓所罗王的言论,而指出属世的物质主义至终只会导至叹息与虚空。假如这种意见与事实相符,那么,差不多每一卷圣经的作者,其真确性也受到质疑。于是,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何西阿书,甚至使徒保罗的作品,其作者问题亦会惹起无休止的争论,被圣经学者指为「表达他的观点的一种手法。」在一般书籍的情况里,真正的作者冒他人之名来出版他的作品,那么,这本书就是膺品,真正的作者会受法律制裁。然而,圣经有着崇高无比的价值,其整全性及真确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主耶稣及使徒均曾明证旧约圣经是神的不能错误的话语。因此,指某卷圣经为托名之作,这论点实难以接受。
指证传道书的作者并非历史上的所罗门王,主要论据在于语言学上的资料。学者们认为传道书的用语字汇,与主前十世纪写成的希伯来作品大相径庭,却相似于某些以亚兰文写成的作品(如但以理书及他勒目 ),或近似晚期甚至旧约成书以后的希伯来文作品(如以斯帖记、尼希米记及米示拿 )、德里慈从传道书找到九十六个字,除却被掳期间及以后的经卷,诸如以斯拉,尼希米及以斯帖记,历代志、玛拉基书及米示拿,上述九十六个字汇不可见于圣经的其他部分。梭克列(Zoeckler )宣称,差不多每句经文都找到亚兰文的语调;然而,韩斯坦堡(Hengstenberg )却认为,整整十一章传道书,只有十处经文显示有亚兰文的语调。因此,从政治及社会状况看来,传道书应成书于主前五世纪。然而,持上述论调的学者都忽略了一点:传道书与主前五世纪的希伯来作品的相似程度,不比与主前十世纪的为高(除却歌及箴 )。
在昆兰第四洞,找到传道书于第二世纪中叶时抄本的残卷,缪林堡(James Muilenbeng “A Qohelet Scrollfrom Qumran ”Bulletin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35-[October-1954]20 )对这份残卷有以下评述:
在语言学这方面来说,传道书可算独一无二。无疑,这经卷的用语异常特别。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受到后期的希伯来文(Margoliouth及Gordis有所讨论 )影响所至;在这方面,米示拿的用语提供了足够证据(JewishEncyclopedia-V-33有详尽的解释……他指出传道书与腓尼基碑文的字汇有颇多类同之处 上述刻文例如Eshmunazar Tabnith )。长期以来,学者均察觉传道书内有亚兰文语调,但时至近代,学者才针对此点作详细考究讨论(例如F.Zimmerman C.C.Torrey H·L Ginsburg )……米德侯(Dahood )曾提及迦南及腓尼基字汇对传道书的影响,以支持一种论调——传道书乃作者用希伯来文写成,但后来内中的语文受到腓尼基字汇及文法的影响,因而显出传道书本身深受迦南及腓尼基文化的感染(Biblica 33-1952 pp.35-52-191-221 )。
认为传道书非所罗门之作的学者们,提出大量在语言学方面的证据。在衡量上述证据的分量时,必须在此指出,详察所有资料后(包括字汇、风格、句法 ),发觉传道书在用语及风格上均是独一无二的,与任何希伯来经卷都不相似,甚至迥异于流传至今于主前二世纪写成的希伯来文献,而昆兰洞的传道书残卷正于此时写成。至于次经传道经,其作者为西拉之子耶数,则深受传道书影响,在风格及入手方法上均欲加以仿效;这卷伪经才显出有主前二世纪的风格。
照本书作者自己审断,密德候所指出的论点才是令人信服的,上文引述缪林堡的话已陈明密氏的观点。密德候解释了为什么传道书拥有如此殊异的字汇、句法及文风。假如这种殊异的文风首先于腓尼基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又假设所罗门涉猎了各地区的智能文学(王上四30-34) 。那么,我们有绝对理由相信,是所罗门自己选择用这种独特的风格与惯用语来写下他的智慧之言。密德候的论点令人极为信服,他认为传道书显示了受腓尼基文字影响的倾向,极明显的腓尼基文字的变音、代名词、句法以及字汇,并且有各种模拟。被指为出现于传道书里的亚兰文,亦可见于腓尼基的碑文上;由此看来,上几段所谓语言学方面的证据,实不足以支持传道书乃后期作品之说。
至于密德候自己,为了解释传道书与腓尼基语文的相似性质,他假设耶路撒冷于五八七年沦陷后,有很多犹大人逃往腓尼基,建立许多犹大人的小区,而传道书就是由这些犹太难民所编成的。然而,当我们考虑尼布甲尼撒王的作风时,密德候的论点便似乎不能成立了。因为尼布甲尼撒要将犹太难民赶尽杀绝;他甚至进军埃及,也是为要屠杀那些避战至此地的犹太人。
由此看来,传道书写成的时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性。就是当以色列与推罗及西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商业、文化及政治上均有所交流或要相互依赖之时,这个时期,无疑是所罗门作王期间了。那时候,智慧文学正发展至蓬勃的阶段。(所罗门在位期间 腓尼基的犹太人希兰负责设计及制造圣殿上的装饰 大量腓尼基工艺师在他监管下工作。 )正当此时期,所罗门写成了箴,而且他有可能致力帮助使约伯记普及于民间。从语言学及比较文学的角度,以及所罗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看来,主前十世纪——所罗门工期间——最可能是传道书写成的时代。(请参看本书作者的另一份著作A Survey of oldTestament Introductio 中译本《旧约概论》香港种籽 以了解赞成晚期成书论的学者所提供的各种论据。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传一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暂编注解〕本节揭示全书的主题。“虚空”在书中出现逾30次,原文有“一口气”的意思(诗一四四4) 。极言其短暂飘忽。本书突出人生的无益与无意义。要是生活中没有了造人与万物的神的同在,不能遵循祂在人身上的计划与旨意,人生有若捕风捉影,全属虚空。
“凡事”指人离开神在地上所作的一切。“虚空的虚空”为希伯来文形容词的强调用法,等于说“极端虚空”。
“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这个万物都全然虚空的论题在第一章3 至11节,也在整卷书中详细阐述。这论题与罗马书八章20 至22节一致。参看那里的脚注。由于罪,万物都服在虚空之下(创三17-18) 。
「虚空的虚空」:这种迭词于原文有至高的意思,意即「虚空之极」。本书的目的并非劝人悲观失望,而是针对拒绝神的世俗主义。
「凡事」:指「在日光之下」(3 )的物质世界。在这规限的范围里,人生显得毫无意义。
「虚空的虚空」:原文的意思是一种最高级的表达法,意思是「完全而无可比拟的虚空」。
「虚空」:有以下几种含意: 1.短暂和空泛。2.不可靠、脆弱。3.徒劳无益的。4.虚假。而传道书涵盖了以上所有的含意,表达了一切都是不值得信任、不实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虚空的虚空。希伯来语是habel habalim,它是序言的主题和全书的中心思想。Hebel(虚空 )在《传道书》中出现37次,是在旧约其他地方出现33次,其基本含义是“气息”或“汽”,被比作做“偶像”之类虚妄无价值的事物,及偶像崇拜(王下17:15 ,耶2:5 ,10:8)。有人说在《传道书》中没有一个词针对偶像崇拜,然而这个关键词常用于偶像及偶像崇拜。传道者说,除了追求神并顺从祂之外,人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空”的。
habel habalim 这种强调的方式类似于“天上的天”(王上8:27) 和“歌中的歌”(歌1:1) ,意为“气息中的气息”。所罗门强调的是:所以人类的追求和生活,若不朝着神,就没有价值,也不能令人满足。
传道者说。希伯来语用过去时。“传道者说”说明所罗门是说话者和作者。
凡事都是虚空。全世界,包括所有的生物,似乎都只是一种气息,没有任何希望。
作者在2~11节中指出,从属世的眼光看,人生是虚空的(2节 )、劳碌且无益处(3节 ),根本跳不出包藏万般烦恼的地上世界(4节 )、大自然(5~7节 )与历史(8~11节 )的局限。他指出这些都是事实,但并不代表全部真相。若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生(“在日光之下” ),连他自己的一生也是“虚度之日”(七15) 。但他的信心眼睛所见到的远比这为广阔。
【传一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虚空的虚空是希伯来文的最高级表达法:「完全的虚空」。虚空(hebel )包含(i )短暂和空泛。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 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命题2}这本书充满了怀疑(akepticism )为何仍能成为圣经的一部份?
〔难题〕所罗门撰写这本书所陈述的从头到尾充满了怀疑,这与圣经所主张的有矛盾。在传道书九章5节 所罗门说,『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 这样充满怀疑的书,何以是神所启示的经典呢?
【解答】
虽然传道书所陈述的,当以单独个别的经文阐述时,似乎是与圣经的教训有矛盾,但它不是一本怀疑论的书。但是如果将书中整体的上下文一起阐释而了解时,就可看出它与其它经卷并不相悖而且是相符的。在传道书一章2节 所随的虚空不是在加强怀疑的性质,反而是所罗门描述在这现世里他追寻生命的喜乐与真实意义的记载。所有这些看起来像是疑惑的观察,主要是在表示当我们离开了神,一切在日光下的万物都是虚空;并且告诉我们人类真实的喜乐与平安的唯一根源就是我们的主我们的神。所罗门最后的结论就是所有一切人当尽的本份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传十二 3 ) 。
【传一3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暂编注解〕“劳碌”指体力劳动(诗一二七1) ,也可指心力的操劳(诗二十五18) 。此处当包括二者。“在日光之下”一语,圣经中只见本书,出现近30赐,指的是人的世界有其极大的限度,一切事物都很短暂。在此极限中的一切努力,方向错误,偏离了神造人的目标,结果无非失望、苦恼,毫无益处!耶稣对此有很精辟的说明(可八36~37) 。
“有什么益处”。人的努力并不保证有正面的利益。“在日光之下”。一种修辞法(转喻 ),不指出事物,却指出其位置。在本书多次使用(29次 ),这单单指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在太阳之下。
「益处」:原指「余剩」或「利润」。人一生的劳碌,并不会带来永久的利益(太16:26) 。
「日光之下」:即地面上,指世间内人类的生活。
「劳碌」:原文可以指「身体的辛劳」或「心灵的痛苦」。
「益处」:是一种商业用语,指「利益」或「利息」。
人。在希伯来语中泛指“人类”。人类是代代相传,循环不息的。
劳碌。希伯来语的词义是“辛劳”、“烦恼”、“伤害”,这里指人生的全部劳碌和日光之下的各种行为。
在日光之下。即“在天下”(传1:13 ,2:3,3:1),出现在《传道书》中大约有30次。
“有什么”是带有否定意义的反问词。类似于太16:26 主耶稣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传道者所期望的回答是:“没有”。
益处。希伯来语是yithron,在本卷别处出现九次(传2:11-13 ,3:9,5:9-16,7:12,10:10-11),译为“益处”、“胜过”。Yithron 来自动词“剩下”,意为“剩余物”,引申为“超额”、“大量”, 在希伯来语中还有“优越”、“好处”。人类不断地辛劳,却没有持久的成果。
所罗门可能用这个比喻指商界不间断的活动,目的是得到有价值的利益(传2:11) 。但是往往前人建造,后人拆毁。徒劳无益和不安全是人类辛劳的特点。
【传一3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这一节说明人类在地上徒劳无获。「益处」(yitro^ )是一商业用语;生命「得不着利息」(Jones )。如果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要单从它的资源中寻求利益或满足,是不可能的。「劳碌」(`a{ma{l )可以指身体的辛劳(诗一二七1) ,或是心灵的痛苦(诗二十五1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暂编注解〕人生本已短暂,若和所生活的大自然比较,更显得匆忙!我国诗人见月圆月缺,曾慨叹人生太匆匆。《诗》的作者也有人生“如夜间的一更,…如睡一觉”之叹(九十4~5) 。人生的无益问题永无休止,看不到何日能得到解决(“一代过去 一代又来” )。
「地却永远长存」:与短暂的人生构成强烈的对比。这仅是相对的说法,并非指天地不会废去。(诗102:26 ,太24:35 ,彼后3:10) 。
代。希伯来语是“时期”、“时代”、“一代”,来自动词“堆积”、“积累”。原来的含义是“循环”,引申为“住帐篷”,可能指游牧流生活,所以含有不安定的意思,与品种、质量、条件有关,如“乖僻弯曲的世代”(申32:5) ,还有指随意咒诅的人(箴30:11) 和残酷无情的人(箴30:14) 。
过去。在希伯来语中,这个词和“来”都是简单的分词,强调持续不断的变更(伯10:20-22 ,诗39:13) 。
永远。该希伯来语词的动词词根含义不明。这里用的名词是阳性,与其希腊语同义词一样,有许多用法,可以指“古老”、“古代”、“长期”、“持续存在”;也可以指“无限”、“无穷尽的未来”、“永远”等。最好像其希腊语同义词那样,按照所用主题的性质来理解(出12:14 ,21:6)
长存。希伯来语是`amad,通常表示“站立”,表达持续性和耐久性。所罗门在这一节里的对比,可能有感于恒久的大山、涌流不息的江河以及不断交替的昼夜。
4~11神所创造之宇宙万物那无止境的循环,阐明万物单调的虚空。
【传一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生命的短暂与地的显然长存不变成对比,使人类的问题益形严重(诗九十4 ,那里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间的一更 其精力好比睡觉 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 )。地的本质既是虚空,就没有改变的希望。过去……又来……长存为希伯来文的分辞,表示行动的继续:「继续不断地过去……来……长存」。「永远」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虚空问题永无止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5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暂编注解〕「急」:原指「喘不过气」,即没有休息。
「急归」:此字有「抓住」、「喘气」等意义。这里用来形容太阳的辛劳。
急归。希伯来语是sha'aph(“紧随其后”、“热切地抓”、“渴求” )。这个比喻指情绪激昂的马在赛场上喘气奔驰。见耶2:24节 的例子。诗119:131 将之用于属灵生活。
出。希伯来语是zarach,为分词形式,强调持续性或重复性的行为。
5~7表面看去,世上活动多姿采,但究其实际,并没有新发展。人类的辛劳和大自然的运转一样毫无所获。作者以太阳的起落、风的旋归、江河的流转为例,周而复始,令人困乏厌烦。
5-7 作者以三个大自然的现象来比喻人生的循环复始。
【传一5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急归」所译的动词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气」等意。它将太阳描写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样,像「一个赛跑选手重重地喘息着136 。」第6节重复的分词「刮(去 )……转……转;返回转行(去 )」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6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暂编注解〕风。希伯来语是ruach。这个词总是暗示活动,多次用来指神在救恩计划中采取的各种活动。
转。描绘不停的活动和重复。“北”和“南”与第5节太阳升起落下的“东”和“西” 相对照。
不住的旋转。本节希伯来语四次用了来自词根“转动”、“环绕”的词语,强调不停的活动和反复。该词还用来描述了约书亚率军围绕耶利哥行军(书6:3-15) ,及以色列人“在西珥山绕行了许多日子”(申2:1-3) 。
所罗门不是抱怨大自然的循环不息,而是从中看到人类生活的循环性(传1:4) 。人生难道就是这样代代繁衍,看不见崇高的目标吗?在人生难道就没有辉煌吗?神难道没有永恒的旨意,最终替代人类活动这种一代又一代无休止的循环吗?
这里描写空气在地球表面流动。古代其他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如此精确的科学性。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洞察力,远超古代大多数人。
【传一7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暂编注解〕作为大自然循环不息的第三个例子,所罗们描写水的循环。虽然各种自然力呈现出不停循环的图面,它们的活动却是神所设计,并按照祂的旨意运作的。但是人类大多数的活动不是神所设计的,没有满足神起初创造人类时的心愿。人类持续不断寻求得到幸福和满足的新途径。然而只有一个方法能达到真正的目标:那就是与创造主和谐(太11:28-30) 。
【传一7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这节的意思,并非指河流归回水源之虚,而是指河流不断流入海洋,却始终无法注满。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8 】「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 ),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暂编注解〕“万事”指4~7节和类似的事。这一切都不能让人得到满足。
“人不能说尽”是说世事厌烦无法尽述,耳目之欲永难满足。
不息的循环,只带来厌倦,叫人看不完,听不尽。
「万事」:也可以译为「一切话语」。
「万事令人厌烦」:可以翻译成「万事令人厌烦」、「万物充满困乏」、「一切话语令人厌烦」、一切化与充满困乏」。
「饱」:通常用来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而这里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
万事。希伯来语是debarim,在第一节里译为“言语”,但这里无疑指“万事”。新约中的希腊词rhema,象希伯来语一样,也具有“言辞”或“事”双重含义。
令人厌烦。该词希伯来语是形容词,来自动词“辛劳”,与阿拉伯语“痛苦”、“遭受” 的词根相关。这里强调人徒劳无功,陪伴着失望。
人不能说尽。这里的“人”,不是第3节里的泛指含义,而是有别于“女人”的“男人”。动词“说”是第1节“言语”和第8节“事”的词根。希伯来语“说”涉及“万事”。
眼看,看不饱。外表的感受不能满足内心的渴望。万事即物质的福分,不能满足有思想的人。真正靠近神不是通过外面的感觉,而是凭着内心的感受。神是个灵(约4:24) ,所以必须以心灵接近祂。同样,肉耳听到的,无济于永久的利益;除非传到属灵内在的耳朵,才能听到神的声音。
【传一8 】「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 ),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满有困乏」最好用被动式(被困乏 ),而不用主动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
的清楚意义(申二十五18 ,撒下十七2) 。
「万事」可译为「一切话语」,用来强调人的言语无法表达其不满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现。动词饱(s*a{ba`~ )通常是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出十六8、12) ,但在此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8~11 读书、工作、成家……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生命的意义何在?】
很多人感到不安和不满。他们想:(1 )为甚么我遵守了神的旨意,反而极其疲倦,没有成就呢?(2 )生命的意义是甚么?(3 )当我回首往事时,对自己的成就能感到快乐吗?(4 )为甚么我会觉得精疲力尽,幻想破灭,枯燥乏味呢?(5 )我的将来会怎样?所罗门试验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要在神里面探求人生真正恒久的意义。如果你像所罗门一样彻底检视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事奉神才是最重要的。或许神正要求你再次思考你人生的方向,正如所罗门在传道书中所做的一样。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传一9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暂编注解〕指大自然顺从神所定的法则循环不息。希腊语七十士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把这一句和下一句误译为疑问句。
无新事。指自然界循环不息,没有变更。只要目睹一轮,就等于看见了一切。物质相互之间在不知不觉中相互溶合,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循环除了自我延续之外,似乎没有更大的目标。
9~11要是没有了神,一切只从“日光之下”的世人观点来看,世事只是不断的循环。环境(“已有的事” )和人的劳碌(“已行的事” )看似在变,其实依旧。许多好像是新的事,只是旧事翻新,人太容易忘记,把它们当成新。因此在“日光之下”,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毫无用处,不能说明人认识人生的真义。
9-11 历史的过程亦只是一连串事物的不断重复。
【传一9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按照其王室碑文,亚述诸王似乎不断寻求新的成就,好夸耀他们做了一些人所未为之事,以求跻身「发明人」或「创办人」──即创立先例者──的名单中。所列的成就包括了历程、征服,建筑大道、王宫、庙宇、城市,或引进新的技术或庆典。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一 9~10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命题3}日光之下真的是无新的事物吗(nothingnew under the sun )?
〔难题〕所罗门宣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样的陈述不只与科学和过去人类的历史有矛盾,而且也与其他圣经的经文所说的神要「作一些新事」(赛四三19 , 耶三十一 22 ) 有冲突。
【解答】
当然人类曾有新的发明,并且神也作出许多新的事物。但是这并非所罗门在这句经文所意指的,而是人在日光下如何能得到满足(传一 8 ) 。作者试着用醇酒、财富、智慧和工作得着喜乐(传二章 )但是仍然归于虚空。
【传一10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暂编注解〕岂有一件事。作者遇到了针对他第9节论点的异议,要求对“新的”事作出解释。
在我们以前的世代。`olam(“古时” ),与第4节的“永远”是同一个词(出12:14 ,21:6)。这里的时间名词是复数,动词是单数。名词用于集体概念。
早已有了。似乎是新的,其实早已有了。上下文表明所罗门在第9,10节中指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生的周期。
【传一11 】「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暂编注解〕有关人类过往和将来努力取得宝贵之成就的回忆,不久也被忘记。
已过的世代。希伯来语形容词“已过的”是阳性复数的,所以能指人。所有的人和“事”(第10节 ),都会消失遗忘。
无人纪念。看上去是新的,这是由于人们忘却了过去。同样,上一代人的事,下一代会忘却。名望也是这样。今天的名人,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到明天却会被替代和忘却。“有什么益处呢?”(第3节 )。
将来的世代。希伯来语形容词“将来的”是阳性复数的。这里可能指以后各世代的人们。上一代人的名望会被下一代人所遗忘。所罗门用名望的短暂性来归纳他的前言,用“将来”表示强调。
【传一11 】「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记念」是由动词「记住」而来,意思是「记住并遵照而行」,这用法有充份的证据。尼希米的祷告「求你记念我」(尼十三31) ,是恳求神因着祂过去的应许而行动(创四十14 ,出二十8) 147 。「已过的世代」,注释家们曾讨论应当译为「以前的人」(NIV LYS 和其他的人 ),或者是「以前的事」(RSV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2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暂编注解〕作者改用第一人称,自述生平经历和感想,以王者身分说话,有力量“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3节 )。
希伯来原文不一定指说话者不再是国王。希伯来语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常译为英文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见第2节注释 )。“传道者”是所罗门,因为只有大卫和所罗门统治“以色列”,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况且说话者是“大卫的儿子”(第1节 )。
一12~ 二23 这一段接上讲人根本没有出路。靠智慧去寻求,越多智慧越增忧伤。智慧虽可贵,解决不了问题(一12~18) 。寄情酒食男女的欢乐,仍是一场春梦(二1~11) 。果真一切如浮云,全属捕风捉影?又不尽然,因为有一事绝对会发生,只是迟早问题;这就是死亡(二12~23) 。
【传一12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在整个讨论再向前迈一大步时,一1 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处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所罗门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记载的这些观察。我们正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笔名乃是一种文学的技巧15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3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暂编注解〕“极重的劳苦”。沉重的任务。
「寻求」:指往深处去探讨。
「查究」:指往广处去观摩。
「经练」与「劳苦」:于原文为同一字根,可译作「事务」(5:3)。
「极重」:原作「祸患」(2:21)。
「专心」:诚恳并热切的。
「寻求」:深入的查考。
「查究」:广泛的彻底搜寻。
「寻求、查究」:指竭尽心力的研究。
「叫」:「派定」的意思。
我专心。这个词或其同义词在本卷和圣经的其他章节中出现多次(传1:17 ,7:25,8:9-16)。希伯来人认为心是情感和智力的所在(代上22:19 ,伯7:17) 。所罗门殷勤地耕耘自己的心田,专心研究博物学、哲学、诗歌,和其他有用的知识。
寻求。希伯来语是darash,含义很广,包括“找到”、“阐明”、“讨论”、“实践”、“通过应用和研究去寻求”(创25:22 ,出1815 申19:18 ,代下14:7 ,诗119:10 ,摩5:14) 。
查究。有“探究”、“查出”的含义,曾用来指侦察迦南地(民13:16-17) ,意为对知识的开拓性研究。“寻求”和“查究”都是指追根究底,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
用智慧寻求。可能指所罗门在一生中由于神的悦纳,个人的研究和观察所获得的智慧。希伯来原文可以指各行各业的技巧和聪明。
一切事。希伯来原文指“天下发生的一切”,这里主要指人类的活动。
叫世人所经练的。神在人的心中种下了学习和研究的愿望。这是一件艰辛的任务,需要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付出很大的代价。
极重的劳苦。意为“难受的折磨”。
13~15“天下”指世上。他诚诚恳恳寻求答案(“专心” ),得出了三个结论:1,神给人作的是极重的劳苦(13节 )。人所遭遇的问题是神分派给人的,不能躲避或卸脱。2,人盼望可从自己劳碌得来的享受满足(8节 ),世界可以不断更新、进步(9~11节 ),但真正得到的是失望,有若捕风,甚么也得不到(14节 )。3,人所以如此失望,是因为他思考的能力有限(“缺少” ),找寻不出世事的规则和系统(“弯曲的不能变直” ),虽有哲人的智慧,也只能陷于沮丧和迷惘中。
13-15 寻究世事乃极重劳苦:人乃有思想的活物,不能满足于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状况,神在人心里安放了对人生时序和规律的渴求,这种需要化成一股力量催使人要为人生万事寻求解释及完美。
【传一13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道者「专心」,即诚恳并热切的;「心」乃与外貌相反(撒上十六7) ,表示内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灵性能力的中心。「寻求……查究……」表示他的彻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后者意为「广泛的彻底搜寻」,合起来乃表达竭尽心力的研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表示研究的目标为一个有限世界观之内的所有资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3 哲人的角色】
哲人所隶属的似乎是与文士不同的行会,但他们的实际职能和性质仍有不明朗之处。哲人无疑都是教师,但他们究竟是否受过正式训练或教育却不清楚。其他古代近东文化都有哲人的记载,有时更充任王族的顾问。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箴一1 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一14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暂编注解〕“捕风”。虚空无用的活动。
这一切探求亦属虚空。
「捕风」:即「扑空」,指徒劳无功。
「天下所做的一切事」:指研究的范围限于世间所有的资源。
「事」:「忙于做某事」、「积极做某事」,有一种不得不去做的意味。
「捕风」:可以译为「灵的痛苦」或者指「抓取不可能得到的事物之野心」。而后者(亦及「捕风」 )比较可能。
我见。希伯来原文的含义往往不止看见外貌,还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或感觉。其派生的名词意为“启示”。这里是指所罗门敏锐的观察,其基础是他对事实的潜心研究。
事。即人的事业和作为,其中有很多被证明为没有价值或益处。
捕风。“捕”的词根可能来自“喂养”、“放……吃草”。参何12:1 “以法莲吃风,且追赶东风”。无论怎么翻译,该词都强调人的努力和研究大部分是无效的。又参赛44:20 “他以灰为食”。
【传一14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日光之下」将这句话限定在眼所见的世界,在此范围内作解释。
「捕风」(AV 译为灵的痛苦 )的意思难下结论。这词组(r# `u^t[ r^u@h] ) 若是源于「弄破」 (r'' 或 rs]s] ) ,可译为「灵的痛苦」;若是源于「努力」(r`h ),可译为「捕风」;若是源于「供给」(r`h ),可译为「吃风」,若是源于「渴望」(r`h ),可译为「渴望风」。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5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暂编注解〕人生充满矛盾而不能解决的事情。
虚空,在于人的努力奋斗而似乎无法改变上天的安排。
「缺少...... 足数」:或译作「不存在的不能去数算」。
「弯曲的」、「缺少的」:可能都是指思想上的。
弯曲的。该词词根的含义是“弯曲”、“拧”,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人“所做的”(第14节 ),被“弯曲”了。
直。希伯来语词根的含义是“安排”、“纠正”、“布置”。这里强调人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应付不断面临的处境。
不能足数。缺得太多,无法估计,更不要说弥补缺欠了。“足数”还可以译为“分配”、“指定”。
【传一15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第三个结论说明了为什么「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会如此失望。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弯曲 )和间隙(缺少 )。不论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变正常,更无法将所看见的一切纳入一套工整的系统。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6 】「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能和知识的事。」
〔暂编注解〕“我心里议论”。我对自己说。“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如麦基洗德(创一四18) 、亚多尼洗德(书一○1 ) ,也许还有列王纪上四章31节 所列举的哲人。
「得了大智慧」:原作「增加智慧」。
「众人」:可包括王上4:31 所说的智士。
「知识」:是从外界收集累积而成的,与从内心涌出来、凭直觉判断是非的「智慧」不同;但在诗歌里,二者常可通用。智慧有属天属地之分;真智慧是从神来的(箴1:7) 。属世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的(罗1:22) 。箴所讲的智慧是属天的;传道书所讲的智慧大部分是属世的。因此,「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18 )。
「多经历」:字面意义是「曾经见过」。而这里是指「曾经经验或享受过」。
我心里议论。是希伯来语是强调形式,表示个人的思考,而不是与别人讨论。
我得了大智慧。指他的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得到培养,从而在知识和经验上长进了。
在耶路撒冷。更确切地说,是治理“耶路撒冷”的人,即所罗门之前耶路撒冷的智者和掌权者。
多经历。希伯来语原文意为“见过(深刻领会过 )许多”“智能和知识的事”。希腊语七十士圣经译本把“智能”译为道德价值,把“知识”译为思维能力。
16~18作者说,即令有像所罗门王般的智慧,依旧无济于事。他试过用智慧,也想试用“狂妄”和“愚昧”(例如二章所说的追求享乐 );结果是,智慧的寻求若只在“日光之下”,徒增困扰。人懂得越多便越痛苦。
【传一16 】「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能和知识的事。」「多经历」字面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在传道书中「见」有时是字面上的意思(一18 ,五11 ,十二3) ;有时是指「结论,了解」(二3 ,三18) ;有时是指「观察,沈思,反省」(一14 ,二12) ,而有时,如同这里,是「享受,经验」( 一16 ,二1 等:。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7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暂编注解〕愚昧。该词词根可能表示“横着放,”似乎暗示智慧不一定指导他所研究的题目。
捕风。见14节注。
17~18所罗门发现即使是大智慧也不能减少生活上的挫折。那只能让他对虚空看得更清楚。
【传一17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NAB 和 Berkeley 对17节的译法很好:「察明智能和知识,狂妄和愚昧155 。」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狂妄和愚昧」显然是很主观的插句。这点可能是因为,传道者思想到智能与知识之时,同时也注意到另外一面。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暂编注解〕愁烦。其词根意为“烦恼”,“生气”。学习过度会造成失眠,紧张,有时甚至生病。但不要下结论说所罗门认同无知为福的看法(见箴47 )。
忧伤。即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人若想求智慧,就得深深挖掘。研究须付出健康和体力。但知识多不等于品格好。因信称义打开了天国的门户。单靠知识是做不到这提点的。
【传一 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命题4}智慧是喜乐的来源,抑或导致愁烦(sorrow )?
〔难题〕所罗门在此说:「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然而,箴却说:「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 福」(箴三13 ) 。智慧带来愁烦或是带来喜乐?
【解答】
这都要看寻求智能或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在传道书里。所罗门说在日光下求智慧时,就是除了神之外, 智慧的来源。他很合理的下结论就是「空虚,捕风」 (传一 14 ) 。然而,如果智慧是根基在敬畏耶和华之上,则它的结果是要得到喜乐(箴一 7 ) 。事实上,所罗门在传道书上曾如此下了这结论(传八12 ,十二 13 ) 。而且,就旧约所说对智慧的定义并不是知识的累积就有智能。对所罗门而言,智慧的最开始就是要在敬畏顺服神之下活出公义和平安的生命。单单具有知识不能带来智能。事实上,传道书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单单只有知识是会导致愁烦。智能是所有正确知识的累积加上敬畏顺服上帝旨令所活出的生命。
【思想问题(第1- 2章 )】
1「传道者」说世上事物都是循环不息,周而复始,日光之下无新事。你同意这论点吗?为什么?
2「传道者」在1:13-15如何表明神是人和万物的主宰?又如何道出人的有限和神的超越?
3「传道者」大有智能和知识,为何却认为这些只不过是捕风,是虚空,(1:17-18,2:16)怎样的智能和知识才不会有愁烦和忧伤。
【传一2 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原文是‘哈伯儿’(habel或hebel ),指‘吹气。’有的解经家把它引伸作‘吹气泡,’就像小孩所吹的肥皂泡。的确,地上所有的虚荣、金钱、美色、罪中之乐,都像肥皂泡上的虹彩,‘在日光之下’显得美丽、可爱,可是转眼之间便归无有,成为虚空。
—— 倪柝声《圣经提要》
【
传一2 凡事虚空】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一般人生活没有目标,只是虚耗一生,不会有甚么成就。有些专心致志于某一事业的人,可能把生命当作事业,终生去努力;他们常会有所成就,但却不一定对人对自己有意义。 有的人一生不断的征服,是要扩张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别人身上。有的人一生就是要积聚钱财,数字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有的人一生着意于建造,不停的规画,建造。 所罗门是一个英明有为的君王,在以色列励精图治,使一个小国成为富强。很希奇,神不要他父亲大卫建造圣殿,却拣选所罗门为祂建造圣殿。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出,所罗门是空前绝后的智慧王,但你有否忽略,他缺少些甚么?他所缺少的是大卫那样专一爱神的心! 我们难以确切明白,神为甚么这样作;可能是神要我们知道,恩赐与工作是一回事,专爱是另一回事。不论外面的事工如何辉煌,如何高大杰出,人看来表现如何卓越不凡,总没有永恒的价值,人也不会有真正的满足。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 凡事都是虚空!… 万事令人厌烦〔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一2-8)
所罗门自幼得父母宠爱,通过宫廷的钩心斗角,经历艰辛的漫长道路,登上了成功的巅峰,此外再无更高的境界,只有一道发达的辉煌金门!他上前打开那门,却发现空无所有。作王的人不快乐,是因为再没有晋升的机会。建造了圣殿,却没有主住在他心里。事工作完了,发现老之将至。你会同情他,及时行乐,却满心的厌倦,困乏,说出:“虚空的虚空!”是叹息,也是呻吟。这是在日光之下,为今世生活经营的总结。 如果换成使徒保罗,说这样的话,总该不会有谁感到意外吧!为了福音,受尽迫害,苦难,作无家,无衣,无食的流浪者,自己历经危险,还要为众教会挂心(林后一一21-29) 。 使徒保罗怎么说?他竟然说:“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一五58) 为甚么他能这样说,而不叹虚空?“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4-15) ,为永世生活,到底,到底不同。
── 于中旻《传道书笺记》
【传一2 凡事虚空「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如果我们问一个活着的人,对于世上万事感觉如何,是否虚空,恐怕大多数的青年人不会觉得是的,他们对世界上的事正感到兴趣,有吸引力,正在追求,有所享受,而老年中可能有不少的人感到世事虚空,因为过了几十年,将尽一生, 并没有从世界真的得到什么,所享受过的,不过成为一些记忆,而且逐渐模糊起来,现在所有的,好像关系不再是那么密切了,乃是逐渐疏远,改变,解体。
如果我们去问一个垂死的人,对于世界万事的感觉如何,他会说,一切都过去了,好像与我从来没有发生关系一样。他手中的东西一样都没有了,从世界经过一番,什么都没有得到,似乎作过一场梦。曾经捕过风,捉过影,但是一死连风和影也摸不着,看不见了,真是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
活人和死人相离不过一步,相隔像一层薄纸,时间上也不过是转眼之间。是的,如果只有死,那活着的人也只有活一天尽量抓住世上的事一天,得乐且乐,能活就活,因为没有别的希望。但若有来世和永生,问题就不同了,有谁愿意为现在虚空如捉影捕风的世事而放弃永远真实极美的一切呢?神真的预备了永生,要赐给相信的人。现在就应该觉悟,何必迟延呢。
──《每日天粮》
【传一2 虚空】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一个人纵然能看尽世上美色,听尽天下声音、尝尽人间美味,究能有何所得?最后所能得到的,只不过一声叹息而已!
但是,一个若仅尝天上美味,与主略有交通,稍闻属灵之气,一定会使他心向往之,追之不休,慕之不辍,因为属灵的美好,能使人愈尝愈满足,一直到舍去世俗,尽融于主恩。
可悲的世人,总只愿寻求地上暂时的好,而不肯品尝天上的永福。因为人总是只求暂时而忽略永久者,悲矣!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痛苦的,很难得着有较长一段平坦、顺适的生活。所以若不鼓足勇气,持定毅力,心存忍耐的话,那是难以走完这漫长征途的。
所以人的生活态度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没有神的人,是求其过一个圆滑形的人生,以求处处得力,处处通达,处处有路;但到神面前去,却是一无能力,一窍不通,到最后成了无门无路,被丢在黑暗里。
二、有些人略为认识神,愿意学习主道,开始想过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人生。有真理可据,不轻易同流合污,不想求得人的评价;但往往学不像,常有失败、叹息。
三、认识神的人是求着过一个正方体的人生,先有上下,然后才有左右、前后,神人皆宜,荣神益人。
要记住,我们的人生不是顶天立地的石柱、石碑、高楼、高塔式,乃是有上下、左右的十字架式。
我们不是要竖立自己,既保持与神的畅通,又要保持与人的平衡。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心是基督,只有全心归向他,才会叫我们的生活不陷于混乱、盲撞。当我们真的与主有紧密联合时,就会使生活有秩序,且是很顺利的。
—— 李慕圣《晨光》
【
传一6~7 符合科学的原理】
本书中题及科学的事实,非常准确。我们绝不能将圣经中的话牵强附会的去凑合科学,可是我们不能不希奇远在人发现某项科学原理之前,神的话中早已有所题及了。例如:一章六节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这是说到风的规律,不住旋转。七节:‘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这是说到水的蒸气的规律(创二6) —— 倪柝声《圣经提要》
【传一7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这章内容是作者埋怨人生的厌倦单词。一切都是同样乏味的例行方式。俗世人的心看到处一切事都是厌烦极了,他们将神置于生命之外。所罗门王拥有凡是世界可以给予的,财富、欢乐及才干。他的王离开神,转向物质,从真神转向地上。他就成为庸俗的人,将他的经验记载在纸上,为警戒下代的人。他的话使我们记得诗人拜伦的话,他哀悼生命的凋落,好似发黄的纸页,在结语中,结束那公侯贵族的日记。
一切世上逸乐的河流都流入你的心,仍是装不满的,那些水流会退去,也会干涸低落,至少也无法满足的。今世的逸乐尤其在不久之后必然单调,失去意味。我们的食欲随着食物越来越大,惟有基督能使我们有持久的兴趣。生命的活水是祂兴起的,必涌至永生。在祂的仁爱与工作中,常有满足与祝福。我们不必在祂之外寻求新的欢乐,认识祂,使一切都变成新的了。
有一个富翁拥有一切财产可以换得的,却经常不愉快,因为他无法除尽草地上的花。每朵花都有斑点,枝叶都有污点,任何的时候都无法美满,我们只有在神里面,才可找到完美的花果。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