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作长老的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或译:教会;下同)和她的儿女,就是我诚心所爱的;不但我爱,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的。」使徒约翰按照希腊人写信的习惯,首先说明自己是谁。但他没有像保罗一样写出自己的名字,却自称「作长老的」,表明当时已经年近百岁的约翰的这个称呼在读者中广为人知,所以无需写明名字。 「蒙拣选的太太」很可能指某个承认这位长老权威的教会,而「她的儿女」(1 、4 、13节 ))则指教会的成员。将城市、乡村、行省用女性的拟人化说法来表达,是当时惯用的方法。在圣经中,以色列曾被描写为处女(赛五十二2 ))、已婚妇女(赛六十二4-5 ))、母亲(赛五十四1 ))、寡妇(赛五十四4 ));哥林多教会被形容为许配给基督的新妇(林后十一2 ));彼得形容另一间教会为「那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她」(彼前五13 ))。 「我诚心所爱的」可译为「我在真理里所爱的人」,可能是有意针对异端而发,强调爱要在真理中行,「一切知道真理之人」也应该在真理中爱。
2 「爱你们是为真理的缘故,这真理存在我们里面,也必永远与我们同在。」「真理」是教会合一、彼此相爱的基础。信徒之间的彼此相爱不是因为性情相合、互相吸引,而是「为真理的缘故」,因为有同样的真理「存在我们里面」。因为真理「必永远与我们同在」,所以我们才能永远彼此相爱。 离开了真理的基础,普世教会的合一就成了向谬误的妥协,博爱就成了没有原则的滥情,因此约翰在1-3节的开场白里就四次强调「真理」。
3 「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在真理和爱心上必常与我们同在!」使徒约翰的这句问安语与保罗、彼得不同,不是祷告,也不是愿望,而是充满信心的宣告。 「恩惠、怜悯」都是神爱的表现,恩惠是向不配的人而发,怜悯是向无助、需要的人而发。「平安」是与神、与人、与自己和好的恢复。 「从父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几乎与保罗的用语一样,但约翰又加了一项他惯用的称谓「祂的儿子」。 「在真理和爱心里」表明信徒的相交应当既有「爱心」又有「真理」,既要在「真理」中「彼此相爱」(5节 )),又要在「爱心」中「遵行真理」(4节 ))。有「真理」而没有「爱心」,有「爱心」而没有「真理」,都不是出于「父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 当新约书信的问安中提到「怜恤」(犹2 ))或「怜悯」(提前一2 、提后一2 、约贰3 ))时,都是因为那个教会面临着异端的攻击。
4 「我见你的儿女,有照我们从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欢喜。」
5 「太太啊,我现在劝你,我们大家要彼此相爱。这并不是我写一条新命令给你,乃是我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约翰并不是给教会一道命令,自己置身度外,而是说「我们大家要彼此相爱」,因为这是他和所有的肢体一样「从起初所受的命令」(约十五12 ))。 「信心」(约壹三23 ))、「遵行真理」(4节 ))和「彼此相爱」都是「命令」,都不是从人自己出来的,而是神的光照、启示。人若拒绝顺服这「命令」,是「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约三19 )),但被神拣选的人「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三21 ))。
6 「我们若照祂的命令行,这就是爱。你们从起初所听见当行的,就是这命令。」「爱」就是「照祂的命令行」,因为爱神、爱人「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二十二40 )),并且主命令我们「彼此相爱」(约十五12 ))。我们对神的「爱」表达在顺服「祂的命令」上,如果我们爱主,就会借遵行祂的命令来显明(约十四15 、21 ))。 我们要顺服「祂的命令」,就要在「爱」中「遵行真理」(4节 ))。「遵行真理」(4节 ))和「彼此相爱」(5节 ))都是神的命令。
7 「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约翰反复强调「遵行真理」(4节 ))和「彼此相爱」(5节 ))的「命令」,是因为如主耶稣所预言的(可十三22 )),「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了,「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四1 ))。这些异端的特点是「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表面上也许并不否认主耶稣的道成肉身,但似是而非,实际上却与否认无异。正如今日自由派神学只强调学习耶稣善良、博爱的人性,却否定主耶稣的神性。 「真理和爱心」(3节 ))的「命令」是检验异端的试金石。因为我们越追求「真理」,「爱心」就越应该加增;如果只是增加了自高自大和自以为义,「爱心」却减少了,我们就应当好好反省所谓的「真理」是从神而来的,还是从「那迷惑人、敌基督的」来的。
8 「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有古卷:我们)所做的工,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所做的工」可能指信徒跟随主所付上的代价。 「满足的赏赐」我们得赏赐(弗六8 ))并非因为功劳,而是主葡萄园中的同工的恩典(太二十8 、约四36 ))。
9 「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越过」是约翰借用异端的口气来讽刺他们,当时的诺斯底主义异端自称有「超越」基督的教训、高一等的知识,约翰挖苦他们「超越」得过了头,甚至把神甩在背后了! 「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因为子既是父的启示(约一18 、十四7 、9 )),又是通往父的道路(约十四6 )),所以「凡否认子的,就没有父;承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壹二23 ))。 我们的属灵生命要在基督里长进,却不能「越过基督的教训」,做「时代的先知」,根据人的需要发明出各种与时俱进的「社会福音、解放神学、自由神学、妇女神学、本色神学、乡土神学、处境神学、成功神学、生态神学」,或者「某国特色的神学、某国化的基督教」,因为种种「超越」的实质,都是用别的事物代替了基督,结果「就没有神」。
10 「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用爱心接待人」是爱心的表现(
来十三1-2 )),但「遵行真理」(
4节 ))和「彼此相爱」(
5节 ))都是神的命令,爱要在真理中行,若是接待「敌基督的」(
7节 )),就是离弃真理、伤害教会。
「接他到家里」可能是指个人的家,也可能指家中的教会。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是很难说出「不」的,所以对我们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就是「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
上图:古罗马基利家行省的道路遗址。罗马帝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公路系统,为福音的广传铺平了道路。主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The laws of the Twelve Tables)规定,直路至少宽2.4米,弯路至少宽4.8米。罗马道路是主要由石头铺成,部分混入金属材料。罗马道路都有夯实碎石作基床,以保障路面干燥,并有行人道、马道和排水沟渠,一路开山、修桥,小溪则铺上石砖跨越。
11 「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
12 「我还有许多事要写给你们,却不愿意用纸墨写出来,但盼望到你那里,与你们当面谈论,使你们的喜乐满足。」
13 「你那蒙拣选之姊妹的儿女都问你安。」
蒙拣选的太太(1-3 ) 作者只很简单的用长老的称呼,表明自己。长老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 )这意思只是指一个年老的人 ,由于他的年龄与经验,值得受人的敬爱与尊重。在这里带有这种意思。这封书信来自一位已经有了年纪的、基督的与教会的仆人。(二 )在新约里,长老是本地教会的牧职 ,保罗在他宣教旅程中,如有可能,即刻在他的教会中选立长老(徒十四21) 。这意义不能在这里应用,因为这些长老是属于本地教会的,他的权柄和责任,只限于他自己的本地教会,而写这封书信的长老,很清楚的,是远远的超越了这个范围。他声称有权指教的教会,不是在他自己住的地方。(三 )几乎可以确定的说,这封书信是写在亚细亚省的以弗所。在那教会里,长老 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长老乃是使徒的直属弟子;在亚洲居住,工作,写作的帕皮亚(Papias )及爱任纽告诉我们,他们就是从这些人获得他们的材料。长老乃是第二代的基督徒,与基督在世时跟随主的人有直接连系。无疑的,这里就是作这样的用法。这封书信的作者就是最后直接与耶稣基督有连系中的一人;他有权向他们说话,其理由就是在此。在以前我们已经说过蒙拣选的太太 有些问题。这里有二种建议。(一 )有些人主张这封信是写给一个人 。在希腊文里是Eklekte Kuria 。 Kurios 是阳性的形容词,普通用于尊敬的称呼;Eklekte 可能是人名;这样这封信是写给我亲爱的依兰克推 。Kuria 除了用作尊敬的称呼以外,也可以作人名;这样eklekte 就要作为形容字;这封信便写绐蒙拣选的蔻丽亚 。也可能两者 都是人名;那么这封信是写给一位女士,她的名字叫依兰克推·蔻丽亚 。不过如果这封信是写给个人,这两 个字都不大有可能 当作人名解,现在的翻译蒙拣选的太太 比较正确。有很多种的猜度,想这蒙拣选的太太是谁。在这里只提出二人。(甲 )有人说,这蒙拣选的太太 是我们的主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她要做约翰的母亲;他要做她的儿子。(约十九26、27) 。约翰写给个人的一封,可能是写给她的。(乙 )Kurios 的意义是主人 ;Kuria 作为人名解,其意义就会是女主人 。如是则拉丁文的人名当为多蜜娜 ,亚兰文的人名马大 ,两者的意义都是女主人 或太太 。因此有人说,这封信是写给伯大尼的马大。(二 )这封信很像是写给一个教会。一个教会似乎更像被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第1节 )。第四节说,有几个儿女遵行真理。在第四,八,十,十二节里,你的一字都是复数,表明是一个教会。彼得所用的词语几乎和这里完全相同,和合译本直截了当译作教会 :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彼后五13) 。或许这是有意的,把收信人写得不易确定。在写信的时候,基督教可能真是受到逼迫。如果信落在不良份子手里,那就要遭到麻烦了。很可能这信写得在圈内的人看来,很清楚写给谁,但是从圈外的人看来,这只是一封朋友之间的私人信件。爱与真理(1-3 )(续 ) 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留意在这段经文中,怎样把爱 与真理 紧紧连系起来。这是在真理里 ,这作长老的爱那蒙拣选的太太。这是为着真理 他爱教会,并且写信给它。在基督教里,我们学习了一件有关爱的事。(一 )基督教的真理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爱。亚佳泊 (Agape )是基督教的爱。亚佳泊 不是有时涨有时落的情感,有时光明和有时黑暗;也不是随随便便放纵的溺爱。一个人要特有亚佳泊 的爱,不是易事;要实行亚佳泊 爱,也是困难。亚佳泊 是永不失败的善意;这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不论他们怎样做,永远不会有怨意,时时寻求为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有一种爱专门追求获取;有一种爱使人柔弱无能;有一种爱叫人临阵退却;有一种爱使人紧闭眼目,不见错误,不见毁灭的后果。基督教的爱总是为人家寻求最大的利益,接受任何的困难,问题及工作。这很是重要,约翰在爱里写警告的话。(二 )基督教的真理告诉我们爱的责任的理由。在他第一封书信里,约翰清楚的说明了这件事。他讲到神的痛苦、牺牲,难以置信的丰盛的慈爱;于是他说,‘亲爱的弟兄阿,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壹四11) 基督徒必须爱,因为他先接受了爱。他不能接受神的爱而不表明爱神所爱的人,因为神爱我们,我们必须以相同的慷慨牺牲的爱,去爱别人。在我们离开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另外的一件事。在书信开始有一句问候的话,不过这不是用平常问候的方式。他说,‘恩惠、怜悯、平安……必常与我们同在。’在其它新约书信里,问候句的方式是一种愿望,或是一个祷告。保罗常常说,‘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彼得说,‘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彼前一2) 。犹大说,‘愿怜恤,平安、慈爱,多多的加给你们。’(犹2 )不过在这里这一句问候的话却是陈述句 :‘恩惠、怜悯、平安……必常 与我们同在。’约翰很是确定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的赐与,他并不为他们祷告;他向他们保证,他们要承受这些恩赐。在这里我们看到坚固的信心,毫无怀疑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应许。困难与医治(4-6 ) 在约翰致书的教会里,有些事使他高兴,有些事使他失望。使他高兴的是他们中间有的生活在真理之中;就在这一句中,却表示他们中间有的人没有生活在真理之中。那就是说,在教会中有了分裂,有的选择行走不同的道路。无论那种状况,约翰有一种补救的办法,那就是爱。这不是一种新方法,一条新的命令;这是出于耶稣自己的口:‘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34、35)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遇破裂的情况之下,唯一补救的办法是爱。斥责批评会产生怨恨仇视;辩论争执会使裂痕愈大;爱是唯一的妙灵丹,能医治裂痕,恢复关系。约翰看到那些不在真理里生活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实实在在是爱神的。’约翰的思想立刻转到耶稣所说的另外一句话:‘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十四15) 。耶稣的真实命令是彼此相爱,因此不论人怎样声称他爱神,但是没有遵守这条命令,他实在没有爱神。唯一证明我们爱神的方法是爱我们的弟兄。约翰说,这就是我们从起初所听到的命令,要我们以爱为生命的中心。当我们继续往下去看时,我们会看到爱的另外一面,约翰对于那些导人离开真理的人,他的态度并不柔弱的溺于感情;不过这很是重要,教会的一切困艰,爱是首要的医治方法。威胁性的危险(7-9 ) 在约翰壹书四章二节 里,约翰已经讨论过否认道成肉身的异端。不过有一个难题。在那节里,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has come )。在希腊文里,这观点是在一个分词上表明,这是过去时式,其重点是在道成肉身是过去已经成就了的事。在这里却有了不同,在希腊文里,这分词是现在时式,把它直译:耶稣成为 肉身或耶稣正在成为 肉身(comes or is coming )。从文字方面来说,这可以有两种意义。(一 )其意义可能是耶稣时时的道成肉身;道成肉身好似有永久性的;道成肉身不只是耶稣在巴勒斯坦三十年就完成了,它乃是没有时间性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意思是说,在现在和将来神时常藉着耶稣基督,进入人类的情况和人生之中。(二 )其意义可能是指第二次再来 ;耶稣第二次在肉身里再来 。很可能在早期教会中,有一种信仰,耶稣在肉体里第二次再来,在谦卑中的道成肉身之后,接着的是在荣耀中的道成肉身。这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托德或许说得对。一个像约翰这样后期用希腊文的作者,不似古典时代的作者,对于希腊文有深的造诣,能懂得着重时式;我们最好还是把它作为与约翰壹书四章二节 同一的意义。那就是那些欺骗人的否认道成肉身的事实,因此也就否认了神能完全进入人生。这是十分的重要,注意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怎样把双手紧握住道成肉身的事实。在第二世纪时,伊格那丢一再坚持耶稣实实在在 诞生,祂实实在在 成为人;祂实实在在 受苦,祂实实在在 死亡。戴勒(Vincent Taylor )在他所著的基督的位格(The Person of Christ )中提醒我们两段重要的有关道成肉身的话。路得马丁请到耶稣说:‘祂吃,喝,睡,醒;厌倦,忧愁,喜乐;祂悲泣,祂欢笑;祂知道饥饿,口渴,汗流;祂谈话,祂工作,祂祷告……因此祂与其它的人,毫无异处,所不同的只是祂是神,没有犯过罪。’卜仁尔(Emil Brunner )引用了这段文章以后,接下去说,‘我们所能相信的神的儿子,必然是一位很容易令我们错认祂是一位普通的人。’如果神只能以没有身体的幻影进入人生,身体就永远受到轻视;神与人之间也不能有真正的交往;也就不能有真正的得救。祂只能成为像我们一样,使我们得以像祂一样。在第八,九节,我们在约翰所讲的话后面,听到这些假教师的主张。他们声称,他们把基督教发扬光大 ,发现更多真实的意义。约翰却坚决指出,他们破坏基督教,毁损了已经立好的根基。那是教会里的各样事物,必须在那上面建立的。第九节是有趣又是重要,开始的译文是:凡越过基督的教训 。越过 的希腊文是proagon 。这动词的意义是向前进 。假教师们声称他们是进步的,向前迈进的思想者,是有开放及勇往直前精神的人。约翰自己是在新约里一位最勇往直前的思想家。不过他坚决主张,一个人无论怎样的前进,他必须是在耶稣基督教训的范围之内,不然他会与神脱离了关联。这里有一重要的真理。约翰并不是责斥前进的思想;他所说的是耶稣基督必须为一切思想的试金石,任何经不起这考验的,不可能是正确的。约翰要说,‘你要思想──不过要把你的思想,经过耶稣基督,就是在新约里的那一位,作为试金石。’基督教并非是一种朦胧的,不受控制的通神术;它是札根于耶稣基督──这位历史人物。没有妥协(10-13 ) 在这里,我们很清楚的看见,约翰认为这些谬误的教师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他们不可给以招待;拒绝招待是阻止他们工作的最有效的办法。约翰更进一步,不许他们在街上和这些假教师打招呼。这有表明与他们有意气相投之嫌。这必须很清楚向世界表明,教会不能容忍破坏信仰的人。这段经文在表面上看或许似有与基督教的爱心相反;不过托德在这件事上,说得很好。这并不是没有相同的例子。当圣人般的坡旅甲(Polycarp )遇见异端的马吉安(Marcion ),马吉安说:‘你认识我么?’坡旅甲回答说,‘我认识撒但首生的。’这是约翰自己,当他看见异端的克林妥跨进公共浴室,他快快地从那里逃跑。口里还喊着说,‘让我们快快地奔逃,不然房屋要倒塌在我们身上,因为真理的敌人,克林妥在这里。’我们必须记得当时的状况。一切都是在未定之中,基督教信仰是否站立得稳,不受假哲学的异端理论毁灭。它的存在是在风雨飘摇之中。教会不敢和这腐蚀信仰的谬误教师作任何的妥协。这是,如托德所指出的,应急的规例,不过‘应急的规例造成不良的律法’。我们或许可以承认在约翰当时的情况之下,采取这种行动是必须的,但是对待思想错误的人,不一定要用相同的方法。冉回到托德的话,只是好心的宽容是不足够的。‘这问题是找到一种方法,使我们和那些在基本问题上有不同信念的人,一起生活,一方面不损及爱,另一方面不失去对于真理的效忠。’爱必然可以在那里找到出路。林肯说,毁灭我们仇敌最好的办法,是与他们为友。我们切不可以和谬误教师妥协,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责任,带頄他们进入真理。约翰就这样的到了书信的结尾。他不冉加添甚么,因为他希望去和他的朋友们见面,面对面的谈话。希腊人和希伯来人一样,不说面对面 ,而说口对口 。在旧约里,神请到摩西:‘我与他口对口说话。’(民十二8 ,和合本译作面对面、──编者注 )。约翰很有智慧,他知道书信有时只能把事情弄糟,五分钟赤诚张开的谈话,它的成就会远超过整堆的书信。在许多教会中,在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书信所能做到的,只是激动一种情势;因为就是一封最小心书写的信,也有可能被误解,而一席短短的谈话,却弥补了一切。克伦威尔(Cromwell )从来没有了解过贵格会领袖福克斯(John Fox ),并且十分的不喜欢他。其后,他们见面了,经过一番谈话以后,他说,‘如果你和我,只要有一小时在一起,我们之间的友谊,要比以前要好得多了。’教会法庭及基督徒最好立下决议,如果可以说话的时候,决不写信。这封信以从约翰的教会向受信的朋友们问候的话,作为结束;这问候正如一个姊妹的儿女向另一个姊妺的儿女所说的话;因为所有一切基督徒都是一个在信仰里的家庭的成员。--《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翰贰书注释 Ⅰ引言(1~3节) 1. 引言内为称呼(1~2节)及问安(3节)。作者按照希腊人写信的习惯,首先说明自己是谁。不过,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如保罗的书信),却用了一个头衔,长老 (参:约1)。“它不但是描述年龄,更是指正式的地位”(Westcott)。显然读者都知道这个头衔。他毫不怀疑他们可以立刻藉此认出他是谁;而这个头衔也证明他是有权柄的。见导论ⅠG“‘长老’的头衔”。 他的信是写给蒙拣选的女士 ( eklekte{ kyria )。这几个字究竟是指某个人,还是教会的拟人化说法,注释家的见解各有千秋。相信这是某个人的注释家,一个个都费尽心思猜测她的身分。有些人(始于亚历山大的革利免)认为,她名叫“伊列克塔(Electa)”。哈利斯在《解经者期刊》(1901年三月)中,根据蒲草纸类似的文件,提出 kyria 是“亲爱的”之意,因此他认为约翰贰书一实际上是一封情书,写给某位伊列克塔女士,而他称她为“史前的亨庭顿伯爵夫人”!不过,如果这位女士真的名叫伊列克塔,按照13节,我们应该相信,她有一个姊妹也叫伊列克塔。还有一些人的看法较为合理,他们认为,她的名字是“克利亚(Kyria)”,蒲草卷内的确有这个名字,而约翰称她为蒙拣选的 (“被神拣选”,NEB);不过,这样一来,形容词前面则应该有定冠词,好像约翰叁书一1节 (“那蒙爱的”,RSV)、13节和罗马书十六13 一样。第三类人甚至大胆假设说,两个字都是固有名词,所以她的名字是“伊列克塔.克利亚”。这些看法都不太可能。如果收信者是一个人,她一定是位匿名的蒙拣选的女士 。这里缺乏定冠词,可以支持这一点,而且“将名词组合使用,是基督徒礼貌的自然表达”(Brooke)。还有人以她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因为约十九27 ,以及传说她住在亚西亚),或马大(在亚兰文这个字是“女士”或“女主人”的意思),但都纯属猜测。 不过,这个词更可能是拟人化的说法,而不是指一个人;不是指所有的教会,而是指某个地方教会,就是承认这位长老权威的教会;她的儿女 (1节,参4、13节)就是教会个别的会友。约翰的用语,无论是爱的表达(1~2节),或是爱的劝勉(5节),对一个真实的人都不合适。作长老的不应该会说,他对某位女士和她的儿女个别的爱,乃是一种“命令”,是“我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见5节)。而当时的状况也和书信的用语一样,并不支持收信者为个人;除非我们认为她是一位寡妇,有许多孩子,其中只有一些(4节)跟随了真理,其他的则落入错误中,只是书信没有提他们的名字。第7~11节的信息,讲到如何对待巡回各地的假教师,这对每个基督徒家庭都适用,不过对整个基督徒团体来讲,似乎比对其中单一的家庭更为合适。这封信里没有明显和个人相关的话,但约翰叁书一就有,如提到该犹、丢特腓,和低米丢(1、9、12节)。此外,第二人称单数不知不觉就转成第二人称复数(从 AV 可以看出,第4、5节从“您的”转为“您们”,第6、8、10节从“你”转为“你们”,12节的“你们”又转为13节的“您的”和“您”),这似乎透露出作者是在想到一个团体,而不是某一个人。第三封信是写给一位名叫该犹的人,其中从头到尾都是用第二人称单数。这两封信结尾的对比,也很强烈。 除了这些用语和信息的内部考量以外,“将城市、乡村、行省用女性的拟人化说法来表达,是当时惯用的方法”(Dodd),就像我们说到“不列颠娜”(译注:英国的女性拟人化说法);而在圣经中也有先例,用女性的拟人化说法来指教会,无论是宇宙性的(弗五22~23 ;启二十一9) 、还是地方性的。在旧约中,以色列有时被描写为处女,“锡安的女子”(赛五十二2 ;参:赛四十七1 及下;结十六7) ,有时为结婚的妇女(赛六十二4~5 ;耶二2) ,有时为母亲(赛五十四1 及下;参:加四26) ,有时为寡妇(赛五十四4 ;哀一1) 。哥林多教会被形容为许配给基督,好像新妇许配给新郎(林后十一2) ;彼得形容另一间教会为“那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她”(彼前五13 , syneklekte{ )。这“巴比伦”可能是指罗马。从这一点来看,蒙拣选的女士 几乎可以肯定是亚西亚的一间教会,她的儿女 是其中的成员,她“蒙拣选之姊妹”(13节)是附近的教会,约翰就是在那里写信,而姊妹的“儿女”(13节)则是其成员。事实上,约翰写给这间教会的信,也有可能是约翰叁书一9节 所提到的信,因为这两封信都谈到接待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使徒为什么在写信给一间地方教会时,要用蒙拣选的女士 作“某一团体的掩饰”?我们只能猜测他的用意。或许当时世界对教会的逼迫和憎恨正值高峰,为了“谨慎起见”而如此写;也有可能他的作法“只是一个‘念头’,符合当时的口味”(Dodd)。 约翰用我在真理里所爱的 (复数)来形容他和教会的关系。“我”是强调语( ego )。或许他这句话是有意针对异端而发。他们不但在真理上妥协,而且既骄傲,又没有爱心。约翰的宣告则完全相反。译为在真理里 的希腊文没有冠词(3节和约1亦同)。因此这可能是副词式的表达,可译为“我真心所爱的人”(RV、NEB;参:约壹三18) ,或“真正地”,就是“基督徒式的诚心诚意”(Plummer)。但是根据这里的上下文,后面两次提到有定冠词的真理 (1~2节),因此 RSV 和 NIV 的译翻更正确:我在真理里所爱的人 。是真理 将约翰与这个教会在爱中连结,尤其是有关基督的真理,与异端的“谎言”相反(约壹二21~23) 。不单是他爱他们,一切知道真理之人 (直译“已经知道”,完成式, egno{kotes )也和他一样有这份爱。“爱的相交与信仰的相通同样广阔”(Alford)。 2. 为什么约翰和所有其他基督徒爱这间教会的成员?是因为真理的缘故,就是住在我们里面,并将与我们永远同在的真理。 如果我们是基督徒,就应该爱邻舍,甚至爱仇敌;可是我们对其他基督徒的爱,乃是一种特别的、在真理中的爱。真理是基督徒相爱的基础。约翰强调这个事实,他在这开头的三节中,四次提到真理 。我们彼此相爱,不是因为性情相符,或是自然相吸,而是因为共享真理。我们不单在客观上认识真理(1节),它也住在我们里面(2节),成为现今内住的力量,并且会与我们同在 (强调语),直到永远 。异端或许会离开我们,到世界里去(7节,参:约壹二19) ,但是在基督徒团体中,真理永远会保存下去。只要真理在我们里面,与我们同在,我们的相爱就能一直持续下去。并且,由于基督徒的爱是建立在信仰的真理上,若削减共有的真理,就不能增添彼此相爱的心。在现今教会合一的运动中,我们一定不能妥协真理,因为真正的爱与合一惟独靠赖它。 3. 第一世纪以希腊文通信的友人,信头与信尾都采用固定的形式,这是众所周知的。通常信的起头是写作者的名字、收信者为何人,接下来是一个字, chairein ,“问安”。雅各书的开头,与使徒行传十五23 ,都采用这个形式。其余新约书信的作者,虽然保持写信者与读者的说明,却将问安语改为基督徒的方式,以 charis ,“恩惠”,来代替 chairein 。保罗最常用的形式为“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与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不过偶尔他也会改动。在约翰贰书一第3节 中,可以看出有四项差异。第一,问安语不是祷告,也不是愿望,而是充满信心的肯定。保罗的问安语从来不含主动词在内。我们必须视其中有一个“是”字( eie{ )省略不言,或如彼得的 ple{thyntheie{ ,“丰富地成为你们的”(彼前一2 ;彼后一2 ;参:犹2)。约翰却相反,在句子一开头就放进加强语 estai ,这个字不应该译为祷告“愿……与你们同在”(AV),而应该译为宣告(RSV、NEB、NIV)“将(或必)与我们(或你们)同在”。第二处,在恩惠 与平安 中间,插入了怜悯 ,正如三封教牧书信一样。恩惠与怜悯都是神爱的表现,恩惠是向有罪咎、不配者而发,怜悯则是向无助、需要的人而发。平安是与神、与人、与自己和好的恢复,可以称为“拯救”。综合来看,平安指拯救的特色,怜悯指我们对它的需要,恩惠指神在基督里白白的预备。第三,从父神并从耶稣基督 ,这里几乎与保罗的用语一模一样。不过,约翰又加了一项基督的称谓,父的儿子 。这是他惯用的神学强调语。耶稣 其人不仅是弥赛亚基督 ,更是父的独生子。约翰也重复了介系词从 ( para )(保罗在问安语中却从来没有这样做,他用 apo ),仿佛要强调子与父同样是一切祝福的泉源。 约翰与保罗书信一般的问安语在第四方面的不同,是增加了在真理和爱心里 一语。这或许是指:我们将从父与子经历恩惠、怜悯与平安,只要我们住在真理和爱心中;也或许是指:从父与子来的恩惠、怜悯、平安,会在真理和爱里表达、运行。无论真理和爱是条件还是结果,或只是我们领受恩惠、怜悯、平安时同时得到的,它们都显然是基督徒生活的标记。第1节已经将它们放在一起,“我在真理里所爱的人”。请与以弗所书四15 比较。地方教会的相交,是由真理创始,由爱心展现。它们互成条件。一方面,我们的爱不能盲目,忽略别人的观点与行为。真理应该使我们的爱具分辨力。在吩咐要彼此相爱(5节)之后,约翰又明令禁止与假教师来往,就是那些骗子与敌基督(7~11节);他不认为这有什么矛盾可言。我们对别人的爱,不能削减对真理的忠诚。另一方面,我们不可以用严苛或苦毒的灵来高举真理。凡“遵行真理”的人(4节),必须领受“要彼此相爱”(5节)的勉励。所以,基督徒的相交应当既有爱心又有真理,要避免牺牲其一的极端。我们的爱如果没有真理来坚强,就会软化;我们的真理若没有爱来调和,就会太刚硬。圣经命令我们,要在真理中相爱,也要在爱中坚守真理。 Ⅱ信息(4~11节) 现在开始谈到这封信特定的目的。一方面是关心地方教会内部相交的生活(4~6节),一方面则是论到外在威胁它的教义危机(7~11节)。这两者也有关连。约翰称赞核心分子的忠心(“有些你的儿女”),说他们“遵行真理”;他又要求他们遵守神其他的命令,尤其是彼此相爱。他要看见这间教会在真理与爱中都坚固,原因是:许多迷惑人的已经进到世界上,来散播可怕的谎言(7节)。他为教会忠诚分子欢喜(4节),但是警告他们要小心(8节),以免屈服于假教师,或是在他们散布错误时,提供任何帮助。因此,本信的中间这段话,将真理与谎言、教会与敌基督、神的诫命与魔鬼的欺骗,作了纲要式的对比;而我们在第一封信中,已经对这些十分熟悉。 4. 约翰开始讲信息之前,先表达感恩,这点很像保罗十三封书信中的八封。在该间教会中,让他欢喜的原因很多。可是他知道,并非所有教会成员都过着表里一致的生活。他只能这样说:我十分欢喜,因见到 (或是最近他曾拜访过他们,或是像约3,有人传消息给他)你的儿女中有些遵行真理 (参:约4)。“遵行真理”(“跟随真理”,RSV;“按照真理而活”,NEB)包括相信(尤其是道成肉身的核心真理),并顺服,要照它而生活。它住在我们里面(2节);我们也在它里面而行。这里似乎将真理比作一条路,我们可以在其中行走;它成为我们的途径,不可偏离。事实上,离开神启示的真理(无论是教义上或道德上),并不是不幸的错误,而是不顺服的举动,因为我们必须行在真理中,正如父给我们的命令 。神启示我们真理,不是随便我们愿不愿意相信,或愿不愿意顺服。启示总是带来责任;启示愈清楚,相信与顺服的责任就愈大(参:摩三2) 。 5. 遵行真理的命令,不是父惟一的命令;这个字在第5、6节中又出现了三次。在相信的命令之外,又加上了相爱的命令,正如第一封信一样。作基督徒就是要相信基督,并彼此相爱(约壹三23 ;参:西一4 ;帖后一3) 。如果我们否定子,又不相爱,就没有神,也不认识神(约壹二23 ,四8) 。信心与爱心乃是新生命的记号(约壹五1 ,四7) ,也是神的命令。有些人抗议说,信心与爱心不是可以管训出来的,不能藉命令来做到。他们问道,你怎么能告诉我,要相信我不相信的事,或要我爱我不爱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于基督徒信心与爱心的本质。如果视信心为一种自动自发的事,视爱心为一种情感,它们就似乎不在责任的范畴之内。但是,基督徒的信心乃是对神在基督里自我启示的顺服回应。这个启示有道德内涵。如果人恨光,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恶的(约叁一19~21) 。他们“不相信”子,因为他们定意“不顺服”祂(约叁一36 很重要的对比)。这就是为什么不信是罪,而不信的人已经被定罪(约十六8~9 ,三18) 。同样,基督徒的爱也在行动的范畴,而不在情感的范畴。它不是不能自约、无法控制的热情,而是无私的服事,是刻意的抉择。因此,信心与爱心都是命令(在这里,也在约壹三23) 。不但如此,请注意代名词:我要求我们彼此相爱 。约翰没有给教会一道命令,而自己置身度外。其实,他并没有发出命令。布鲁克说得好:“这位有权利发命令的长老,只是提出个人的请求,好像双方立于平等地位,而他请求的基础则为主过去的命令,他们双方都同样领受了这命令。”他坚持说,我现在并不是写一条新命令给你,乃是我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 。约翰所写的并不是新事,而是与福音同样长久的事。对他的读者也不是新事;他们在作基督徒的开始,就知道这命令了(参:约壹二7~8 ,三11、23 b,四21 ,及这些地方的注释,并6节,“正如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 6. 提到爱的命令,就让约翰以提示的形式说到爱与顺服的相互关系。他将它们互作解释。第一,这是爱:即,我们遵行祂的命令 ;第二,祂的命令就是:你们行在爱中 (希腊文的句子停在 en aute{ ,“在它里面”,但 RSV 和 NIV 将这几个字解释为“在爱里面”,应当是正确的)。爱表达在顺服中,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爱神或基督,就会藉遵行祂的命令来显明(约十四15、21 ,十五10 ;约壹五2~3) 。如果我们爱邻舍,也会这样做,因为“爱邻舍的就实现了律法”(罗十三8 ,RSV)。但律法是什么?就是要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爱神,又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二十二40) 。因此,律法和爱并不矛盾;反之,两者乃是互容的。 这里从命令来看基督徒的生活。命令 一字,在这三节中出现了四次,使整段具合一性。我们要顺服祂的命令而行 (6a节),所以要在真理中行(4节),并要在爱中行(6b节),因为这些都是祂的命令。因此,这里是基督徒的三重“行”。约翰不知不觉又指向了他在第一封信中贯穿使用的三重测验(真理、爱心,与顺服)。此外,基督徒的自由与律法也不矛盾,就像爱与律法一样。不错,基督徒“不在律法以下”,意思是说,我们的得救不倚靠顺服律法。可是遵行律法的义务,我们并没有免除(太五17~20 ;罗八4 ,十三10) 。基督使我们自由的那份自由,不是可以自由犯法,而是有自由能守法。“我要自由而行,因我素来考究痰难荡省保ㄊ一一九45) 。 7~11. 这是约翰信息的第二部分。他从真信徒转向假教师,从麦子转向稗子。虽然他感谢神,“有些”(4节)人遵行真理,但是对于已经有“许多”(7节)迷惑人的来到世上,他却忧心忡忡。事实上,他在第4~6节对教会的吁求,就是基于这些假教师危险的活动而提出的。他们的错误是否定道成肉身;他们的特色是欺骗与敌基督。由于这种现况,约翰向读者提出两项警告,第一是不要自欺,以免他们失去满足的赏赐(8~9节),第二是不要给迷惑人的任何鼓励(10~11节)。 7. 耶稣亲自警告门徒,会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兴起,甚至连选民都迷惑了,他们要特别注意(可十三22~23) 。主的预言已经应验。约翰在第一封信中写道,“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四1) ,这里他称他们为许多迷惑人的 。这两段中,前一段的动词是完成式,这里则是过去式,不过他对他们的形容都是:已经出来到世上 。动词 exe{lthon 可以指他们已经离开教会,因为约翰壹书二19 用同一个动词、同一个时态。可是这个用语更可能是刻意让人想起基督及使徒的使命。敌基督乃是模仿基督者。子从父“出来”,到世上(约七29 ,八42 ,十三3) ,又差遣使徒进入世界(约十七18 ,二十21 ;参:太二十八19 ;可十六15 和约7,那里也用 exe{lthon )。或许此处的含义为:正如使徒被差派,进入世界去传扬真理,这些假教师也出来,要教导谎言,作魔鬼谎言之父的使者。无论如何,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为:他们是巡回的假先知,沿着小亚西亚的罗马大道旅行,要用他们的错误来毒化所访问的教会。“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基督教的宣教士。从长老的角度来看,他们是骗子”(Dodd)。 这些教师的异端为: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 。这里不是说,他们绝对否定道成肉身的可能性,而是他们不相信这一点。或许他们相当狡猾,用的是假冒的方式,而不正面否认。不过,他们的教训与否认无异。基督徒对于耶稣最主要的肯定,在约翰书信中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出来。有时只说“耶稣是基督”(约壹二22 ,五1) ,意思便是承认祂是子(约壹二23 ,五5) 。不过,最完整的告白,则是祂“成了肉身来”(约壹四2) ,所用的是完成式分词 ele{lythota 。参照约翰壹书五6 的过去分词, ho eltho{n ,“这位曾来的”。不过,这里的分词是现在式, erchomenon ,成肉身来到中 。按严格的文法而言,这应该是指未来的来到,有些人认为,或许这里是指主第二次再来,因第一封信中也曾两次特别提到这一点(二28 ,三2) 。不过,据我们所知,对于耶稣基督第二次再来是否会以肉身出现,早期并没有争论,而这些信的要旨,是肯定他第一次来是在肉身中;由此看来,后者很可能是这里的意思。若是如此,现在式就是“完全超越时间”之意(Alford)。“道成肉身不仅是历史事件,而是永恒的真理”(Brooke)。耶稣并非在受洗时才成为基督或子,也没有在受死时不再是基督或子;耶稣就是“成肉身的基督”。在祂出生的时候,人性与神性就结合在一起,不再分开。完成式与现在式的组合(出现在约壹四2 和这里),强调在祂里面这两性永恒的连结。 若有人否认道成肉身,他不但是“一个”迷惑人的,或“一个”敌基督,即许多人中的一个,而是那迷惑人的和那敌基督 ,亦即:是“那大骗子”(NEB)。这个异端两面的错误:既反对基督,又欺骗百姓。第一封信好些经文提到假教师,说他们的目的在“欺骗”(二26 ,RSV),又是“敌基督”(二18、22) ;这里则将这两个思想放在一起。 8. 在讲完巡回假教师的事,和其危险之后,约翰提出第一个警告:要小心 。这个动词与马可福音十三23 相同,那里记载耶稣对假基督和假先知的警告。他们的错误很诡谲、很阴险。教会会友不能放松防备。这种小心的重要性,此处既从负面讲(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 ),又从正面说(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 )。这一对句子中的三个动词,抄本都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复数“我们”与“你们”的差异。NIV、RSV、NEB 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动词的译法可能是正确的,即你们不失去……你们可以得着满足的赏赐 。但中间的动词,两种都通。魏斯考特与布鲁克认为 AV 所译“我们所作的”,“几乎可以肯定是正确的经文”。另一方面,RSV 和 NIV 的意思则较通顺,你们所作的工 。若是如此,约翰在此不是关心他自己为他们作的有没有落空(但参:加四11 ;腓二16) ,而是关切他们作基督徒所下的工夫,应当得到满足的奖赏才好,不要轻易失去。这里的思想不是他们得着或失去救恩(那是白白的礼物),而是他们信心服事的奖赏。这个比方似乎取自工作的报酬,因为奖赏 ( misthos )是工人的工价(如:太二十8 ;约四36 ;雅五4) 。约翰或许以他自己和他们为“主葡萄园中的同工”,若是如此,他所担心的,就是怕他们松懈,以致所得“不足一整天的工资”(Smith)。 9. 约翰对读者的警告并非夸大之辞。他已经仔细衡量过错误教训的严重程度。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 约翰形容假教师好像越过 ( proago{n ,“跑到太前面去”,NEB)的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是在借用异端的词汇。他们自称有“超越”的观点,高一等的知识 gno{sis ,使他们能超过一般的信众,不像大多数俗人,满足于初级的信仰。约翰用讽刺的口气提到他们的宣告。他们实在“跑在前面”,跑过了头,甚至把神留在背后了!因为凡是否认基督的,就是弃绝神。不可能拒绝基督而还保有神或有神 ,意思是享受与祂相交。相反的,凡常守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 。这是约翰壹书二22~23 的重复。在两段中,“基督”与“子”乃是同等的说法。没有一个人会有父而不承认子。因为子既是父的启示(如:约壹18,十四7、9 ;约壹五20 ;参:太十一27) ,又是通往父的道路(约十四6 ;参:提前二5) ,兼具先知与祭司的功能。所以,认子就是有父;否认子就是失去父。 不但第一世纪的克林妥派诺斯底主义是如此,今日所有非基督教的宗教亦然。今日许多人只要神,不要耶稣基督。他们说,他们相信神,可是觉得耶稣没有必要。或者他们认为其他的宗教,无论古代或现代的教派,亦是通往神的道路。我们必须竭力抵挡这些声明。基督徒在这方面是保守的,不是前进的,要“继续守住”基督的教义,不是要“超越”它。陶德认为,约翰不够谨慎,又说他似乎“将基督教神学判定为永远一成不变。”这未免言过其实。布鲁克的见解更正确,他指出“冠词 ho 在 me{ meno{n 前面没有重复”,又说:“并非所有的‘前进’都被定罪,惟有不符合‘住在教训里’之条件的前进,才被定罪”。基督徒的信仰深植于历史上道成肉身与赎罪的事件,就是基督所成就的启示与救赎。“越过”基督,“不是进步,而是背道”(Plummer),不是光照而是黑暗。不仅如此,基督徒所要持守的,不单是在基督里,也是“在基督的教义里”(AV)。乍看之下,这个直译为“那基督的教义”(NEB)的片语,可能是指“承认耶稣为基督的教导”(Smith),这与上下文也相配。可是“新约的用法”(Westcott、Brooke)要求属格在解释上不与受词(“有关基督的教训”)相连,而必须与主词(“基督的教训”)相连。这当然包括基督藉着使徒继续的教训(参徒一1 ;西三16 ;来二3) 。这类具使徒权威的教训,与约翰在第一封信中所谓“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二24 ;参二7 ,三11 ;约八31 ;提后三14 ;约贰5~6)相等。基督徒要长大成熟,但不是在越过基督的教训中“前进”,而是要对记于福音书,或使徒书信中的教导,有逐渐进深的了解。 10. 约翰现在提到第二个警告。这些迷惑人的人,犯了严重的错误(使听从的人失去父与子),所以他不但吩咐他们要小心自己,也指示他们如何对待“那些已经来到世界”(7节),而现在到你们那里 的假先知。他们的责任很清楚、很绝对: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 。一般而言,基督徒应该“乐于款待”(如:罗十二13 ;提前三2 ,五3~10 ;多一8 ;来十三2 ;彼前四8~10) ,对于真正的宣教士更是如此(约5~8);所以这一道不妥协的命令,许多人不能接受。陶德建议说,这是“紧急状况的规定”,适用于“教会十分危险的情况”,但是“这种强烈的不容忍”却是不需要,也是不正确的。所以他不愿意“接受,长老在这里的规定是基督徒行为的准则”,声称它“与新约教训的要义不符,与这些书信本身的教训也不一致”。但是,我们难道可以假定,约翰会自我矛盾吗?这个指示的前面,正是这位爱的使徒对爱的劝勉(6节)。约翰怎么会一下子坚持要遵行爱的命令,一下子立刻亲自违背?此外,我们“不能任意将主的使徒道德的指示丢弃不顾”(Alford)。 有些人过分宽容,不反对任何观点;有些人则非常缺乏容忍,只要观点稍有不同,便反对;约翰所写的,正可以针对这两种人。在这段话中,找不到妥协,也找不到隔离。若要平衡的诠释,必须记住下列三项事实。 第一,约翰是在谈教导错误教义的教师,而不是其信徒。不可以接待的,是到你们那里 ,不是偶尔来拜访的过路客,而是正式的教师;这里描述他不但自己相信,而且带来 一个不符合(基督的)这教训 的信息,好像商人随身“带来”要销售的货物。若一个人只是观点错误,基督徒当然应当欢迎、接待,并努力使他的想法改变。但是对于那些有系统地传播谎言,献身错谬教导的宣教士,我们却不可以给予鼓励。陶德似乎没有看出其间的不同。虽然他写“宣教士”,但心中所想的似乎是个别的异端信徒。他写道:“我们必须找出一种方式,与我们基本看法不同的人和平相处。”这是当然!若有人否认耶稣基督,我们自己小心(8节),不要接受他的错误就够了,还可以努力让他认识真理。可是若那人正式受差派,要将他的谬论教导别人,我们不单不可以接受他的教训,也不可以接待他。 第二,约翰的指示不单适用于假教师“正式”的造访,也适用于对他们的“正式”欢迎;这与私下的接待不太相同。从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这个意思。第一,前面已经看过,这封信不是写给个人的,而是写给教会;若有人到你们那里 ,这句话表明,可能将有一位(或一群)假教师,到这个教会去。他们离开了约翰曾待过的教会(参7节, exe{lthon ,和约壹二19 , exe{lthan ),不过显然还没有到第二封信的收信者那里。“异端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随时都可能到他们的城镇来”(Dodd)。第二个细节为,约翰规定:不要接他到你家里 ,直译为“进屋里”(RSV)。哪一个屋子?当然,他也许是说,每一家基督徒都不可接待假先知。但是约翰是否更可能以“屋子”指教会聚集崇拜的地方(当时并没有教会建筑)(参:罗十六5 ;林前十六19 ;西四15 ;门2)?所以,也许约翰所指的,不是禁止私人的好客,而是全会众的正式欢迎,这种场合很容易被假教师利用,来宣传他的谬误。“要视他如被开除教籍的人”(Dodd)。可是布鲁斯的注释很不错:“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让耶和华见证人上门,喝一杯茶,在客厅里让他们更清楚神的道路;这比在门口向他们讲解更方便”(142页)。 第三方面,约翰是指那些在道成肉身教义上传错误教训的人,而不是每一个持错误教训的人。若有人对于使徒的教导,与我们的解释稍有不合,即使他们是教师,我们也不可以用这一节为由,与他们断绝往来。若说这一节是写到排除“看法为我们所不喜欢的人”(Dodd),并不正确。这里禁止我们的,是接待敌基督,那大骗子,他的教导否定了耶稣神性与人性的基本真理。倘若我们仍嫌约翰的指示太严厉,或许是因为他关注子的荣耀,和人灵魂的益处,比我们要强烈得多;也因为“我们自以为傲的容忍”,实际上乃是“对真理不够关心”(Alexander)。约翰禁止教会接待的假教师,是“骗子”和“敌基督”(7节)。他的教训既羞辱基督,又危害教会。我们怎么可以在自己家中,或在教会里接待他,又帮助他前行呢?如果我们以爱为名而这样做,其实并不会让那些假教师得到好处,更不会有益于那些被他们诱惑的人。“行善有限度;不能因对某个人行善,而造成对他人更大的伤害”(Plummer)。 11. 约翰这样吩咐的原因,记在这里。否认基督、使人失去父的错谬教训,不只是不幸的错误,更是“恶行”,它会造成灵魂永远的失丧。倘若我们不希望助长这种恶行(成为“他恶行的从犯”,NEB),就不可给予从事的人任何鼓励。 Ⅲ结语(12~13节) 12. 第二与第三封信的结论非常相似。这一节可与约翰叁书一13~14节 比较。长老已写到蒲草纸的尾端。墨汁“通常是用煤灰掺水,再加胶变浓”(Alford)还未干。他说,他还有许多事要写给你们 (参:约十六12) ,可是他比较喜欢用口讲,而不用手写。人与人的沟通,面对面 (直译为“口对口”,正如民十二8 ;耶三十二4) 谈论比写信更让人满意。讲比写不容易被人误会,因为讲话的人不单用言词传达意思,还用音调和面部的表情。因此,约翰告诉他们,他希望能够去拜访他们。他以真教师的身分来到他们那里,与假教师截然不同,他相信他们必会欢迎他。向他们说话,当面沟通,是写信和读信所不能享受的。这种相交的目的,是使你们的喜乐满足 。满足的喜乐是相交的结果。新约只知道一种满足的喜乐,就是因与父和子的相交,而产生的人与人的相交(参:约壹一3~4 ,及该处的注释)。 13. 这封信的结束,是一句问安,来自你那蒙拣选之姊妹的儿女 ,就是“你的姊妹教会之成员”(Alexander),约翰就是在那间教会写信。见第1节的注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贰1】「作长老的,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注“太太”或作“教会”。下同 )和她的儿女,就是我诚心所爱的;不但我爱,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的。」
“诚心所爱”原文是“在真理中所爱”。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1】
『诚心所爱』可译为因真理而爱,或在真理中而爱的。── 牛述光
【约贰1 “蒙拣选的太太”是谁?到底约翰贰书是写给谁的?】
A.对于本书到底是写给谁的,解经家有甚多有趣的辩论。下面是一连串的猜想,然后我们把两种不同的见解列出,让大家研究:
一、有些人认为这短短的书信是写给一位太太的,她的名字称为 ELECTE(可译为伊力蒂 ),即“蒙拣选”三字的原文,她的称号为KURIA(可译为居利亚 ),即太太二字的原文,是一种亲爱的称谓,这种称谓在埃及的草纸书信中是很普遍的,等于现代英文函件中,称收信人为Dear(亲爱的 )一般。
这位太太有一位姊妹也称为ELECTE(即中文蒙拣选的 在13节 ),约翰代她问候她的姊妹。
二、另有些人认为本书是写给一位太太名叫KURIA的,即太太二字的原文(2 )(见上文 ),约翰称之为“蒙拣选的居利亚”。在本书5节则直称之为“居利亚”,表示彼此间友谊已甚久。
三、第三种人认为这位太太的全名必为“伊力蒂·居利亚”,13节的她姊妹伊力蒂可能已离开世界,但她姊妹的儿女问候她们姨姨的安。
四、另有人认为约翰是写给一位太太,但以“蒙拣选的太太”称之,不愿说出她的真名字,正如中文译本所决定采用的。因为当时罗马政府已开始逼迫教会,为着避免政府对她加以注意或拘捕,所以用这种称呼。但一定是实有其人。
五、更有人以为这封信是写给伯大尼的那一位马大的,因为“马大”是亚兰语,意即“太太”,约翰在此所用的是“希拉文”,但意义相同。在13节的“蒙拣选的姊妹”则是马大的妹妹马利亚。这真是十分幻想的猜度。
B.可是解经家的见解虽多,但主张本书信是写给一个太太的或是一个小教会的,各有各的理由。
一、这书信是写给一位信主的姊妹的,或者是写给一位女信徒的,他们的理由如下:
①约翰叁书一是很清楚地写给一位弟兄的,他的名字是“该犹”,则约翰贰书是写给一位姊妹,是非常值得相信的。
②太太二字原文为“居利亚”,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在埃及所发现的草纸书信中,常有这很通用的女人名字。
③本书四次用单数字说“她”(1节 ),及“你”(5节两次和13节一次 )。很显然地,本书是写给一位姊妹,毫无疑问。
④在约翰叁书一中曾三次清楚用“教会”一词(三书9节原文只用一次 ),但在贰书并未用过一次,足见贰书不是写给教会的。中文圣经贰书第1节太太下的小字所说的“或作教会”乃是一种解释法的译笔,并非依照原文。
⑤有人引证彼得前书五章13节 来支持约翰输贰书是写给教会而非写给私人的书信的说法。但在彼前五章13节 “同蒙拣选的教会”一语中“教会”一词,在许多可靠的圣经古卷中并无此字,可见彼得的原意为“同蒙拣选的信徒”。但原文“蒙拣选”一词系阴性,如果说是指“女人”而言,则或可指彼得的妻子而言,他的妻子是随同丈夫一同游行布道的(林前九5) ,但亦可能她与彼得一同问候彼得书信的读者。又或指教会中有地位的一位尊贵妇女而言,这妇女是当时教会中出钱出力而热心事主助人的一位姊妹。
⑥本书可能是写给一位爱主的寡妇,她有许多孩子。所以约翰在本书信中提及她和她的儿女(4节 ),因此约翰有时用单数字“她”及“你”,有时也用多数写“你们”(6-8-10-12节 )。
⑦“蒙拣选的太太”一语原文为“ELECTEKURIA”(伊力蒂·居利亚 ),此二字的伊力蒂为女性人名,居利亚则在当时希拉文中写信时所用的“亲爱的称呼”,等于英文通信中用家人时前说“My Dear”(我亲爱的 )一样。所以本书是约翰书写给一位他非常熟悉的主内姊妹,是毫无疑问的。
二、但主张本书信是写给一个教会,或说一个小教会,或说一个家庭教会的,其理由又不同。
①以“阴性字”,即“她”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一个团体,在当时是很普通的事,即在今日亦然。比方说,英国联邦,在文字上指此联邦,不用“他”字,却用“她”字。所以约翰贰书写给一个教会时,以“她”称教会,其理相同。
②因此,以“太太”称教会并无不可。教会中每一份子都是蒙神拣选的,所以称教会为“蒙拣选的太太”是合理的,这教会是在小亚西亚境内,或即约翰叁书一9节 所说的那教会。
③称教会为蒙拣选的太太,理由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政府已开始逼迫教会,不说清楚这封信是写给什么教会,是避免政府注意,而加以陷害。
④本书是写给一个教会的,该教会是约翰所爱的,“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的”。如果是写给一个姊妹的,没有理由用“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的一语。这一句话是表示在主内大家相爱,正如本书与5节所劝勉的话,也是约翰在第一书信所强调的论题(约壹·四章 )。
⑤在彼得前书五章13节 所说的话,也表明一个教会的信徒问候别的教会信徒的安,而非彼得的妻子或任何尊贵的妇女问候别的教会的安。彼得在该处说“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当然是指居住在“罗马”的信徒附笔问安(参阅彼得前书的难题 )。
⑥古教父耶柔米认为本书信是一封巡回公函,写给小亚西亚各地教会的,劝勉他们“彼此相爱”及“拒绝异端”。各教会中均“有些儿女遵行真理”,有些则反是(4节 ),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 苏佐扬《圣经难题》
【约贰1~3】
这里使用「真理」这个字达四次之多。基本上,它是「忠实」的意思,也就是「表面」的相反。
「真理」不仅是从神而来的客观启示,也是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主观经历,使我们不仅能明白真理,也能「爱真理」并「为真理的缘故」而活。真理「住在我们里面」,并要「永远与我们同在」。这个意思是「知道真理」并不止于赞同一堆教义而已,虽然这也是重要的。它的意思是信徒的生命是由对真理的热爱并渴慕彰显真理所支配的。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3】「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他儿子耶稣基督,在真理和爱心上必常与我们同在!」
“恩惠”指神的一切赐予。“怜悯”指神的慈爱向人所表示的同情和帮助。基督徒虽然在罪恶永刑方面已因神的怜悯得蒙拯救,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不断的需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5-16) 。“平安”可包括心灵与身体两方面:外面环境的亨通和里面心灵的安息等。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3】
本节似对「真理」有一个暗示,作者愿恩惠、怜悯、平安从神及耶稣基督在「真理和爱心上」(en…kai 一个介系词用在两名词上 kai字可译作「就是」 )与他们同在。原来这真理就是关乎「爱心的道理」,也是耶稣给信徒的新命令(约十三34) 。
恩惠、怜悯、平安是救恩三姐妹(提前一2 ,提后一2) 。
──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约贰4】「我见你的儿女,有照我们从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欢喜。」
说明遵行爱也就是遵行真理,爱也就是真理。── 牛述光
【约贰4~6】「命令」这字在这几节经文中出现了五次。神的命令使这「真理」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中。如果我们不小心,「真理」可能变得模糊和一般化,但是「命令」使得真理明确而有限制。
请注意,这些命令是「父」所赐的。每一个命令都是爱的表达而不只是律法。神的旨意是将神的心肠启示出来(诗三十三11) ,而不只是祂的意念而已。因此,顺服祂的话应该是我们爱的表现,而不是惧怕的表现。没有任何一个爱神的信徒会认为神的诫命是严厉而困难的。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5】「太太啊,我现在劝你,我们大家要彼此相爱。这并不是我写一条新命令给你,乃是我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
「彼此相爱的诫命」在时间上的确不是新的,因为在旧约犹太人就受教导要爱邻舍(利十九18-34) 并怜爱寄居的(申十19) 。
人可能因着命令而彼此相爱吗?是的,当你明白甚么是真正基督徒的爱的时候。许多人误以为基督教的爱是一种感觉,一种使我们伸出手接纳别人的特殊「宗教情感」。当然它包括了情感,但基本上,基督徒的爱是意志的行动。简单的来说就是对待别人像神对待你一样,事实上,要爱我们「不喜欢」的人是可能的。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5~9】
五至六节的重点论「爱」,七至九节的重点论「真理」。真理是施爱所依循的准绳,否则便是乱爱了。有真理没有爱,会引至「律法主义」(legalism ),有爱没有真理,则引至「自由主义」(liberalism )。
──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约贰6】「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你们从起初所听见当行的,就是这命令。」
命令一字,在这三节中出现了四次,使整段具合一性。我们要顺服祂的命令而行(6a节 ),所以要在真理中行(4节 ),并要在爱中行(6b节 ),因为这些都是祂的命令。因此,这里是基督徒的三重“行”。约翰不知不觉又指向了他在第一封信中贯穿使用的三重测验(真理、爱心 与顺服 )。此外,基督徒的自由与律法也不矛盾,就像爱与律法一样。不错,基督徒“不在律法以下”,意思是说,我们的得救不倚靠顺服律法。可是遵行律法的义务,我们并没有免除(太五17~20 ,罗八4 ,十三10) 。基督使我们自由的那份自由,不是可以自由犯法,而是有自由能守法。“我要自由而行,因我素来考究祢的训词”(诗一一九45) 。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6「这就是爱,你们从起初所听见当行的……」】
亲爱的长老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和她的儿女,教她怎样解决许多困难,得以迎刃而解。他将重点放在真理方面,然后将真理与仁爱放在一起,而有合一的性质。我们若不注意真理,没有真实,就没有仁爱。你若自己省察,对某些人保持距离,不喜欢他们,你会发现一定在态度上欠诚实或真挚之处。如果我们除去一切虚假,不奉献的态度,我们会更爱神了。
本书前三节经文在意义上实在深切而甜蜜!应该反复阅读,恩惠怜悯平安,必从父神与祂儿子耶稣基督,在真理与爱心上,必常与我们同在。
你的困难是你的爱不够,你要有强烈不灭的爱,对主有恒久稳健的爱不住的焚烧着。你必因火热而得洁净,由来来激励。也许你不知道怎样来区别爱与爱的情绪,这两者是不同的。我们爱,未必直接感到爱,也不能估计爱的力量。我们许多问题,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凡事从神的必定有爱。
有一个女孩说不出自己蒙恩得救的经历,但最后说:我不会为主耶稣说,但我能为祂做事。
【约贰6】
实行彼此相爱就是实行主爱,实行主爱就是遵守主的命令。
──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约贰6】
「爱」和「顺服」是齐头并行的。我们与神的关系及我们与人的关系不可能分开。真的爱神,就不会恨我们的弟兄(约壹四20) 。如果我们顺服神,那祂的爱便在我们里面得到完全,而我们也自然能爱弟兄(约壹二3~5) 。
注意这一章有三个混合的主题:真理、爱心与顺服。借着相信真理(相信基督和祂的话 )我们得救。救恩的证明是爱和顺服,当我们在知识上长进时,爱和顺服亦得到了坚固。我们在爱里说诚实话(弗四15) ,而我们因为爱神所以顺服神的命令。顺服使我们学到更多真理(约七17) ,而当我们学到愈多真理时,我们便愈爱是真理的耶稣基督!
我们不是住在「邪恶的循环」中,乃是活在爱、真理和顺服的「得胜循环」中。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7】「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
最完整的告白,则是祂“成了肉身来”(约壹四2) ,所用的是完成式分词 elelythota。参照约翰壹书五6 的过去分词,ho elthon,“这位曾来的”。不过,这里的分词是现在式,erchomenon,成肉身来到中。按严格的文法而言,这应该是指未来的来到,有些人认为,或许这里是指主第二次再来,因第一封信中也曾两次特别提到这一点(二28 ,三2) 。不过,据我们所知,对于耶稣基督第二次再来是否会以肉身出现,早期并没有争论,而这些信的要旨,是肯定他第一次来是在肉身中;由此看来,后者很可能是这里的意思。若是如此,现在式就是“完全超越时间”之意(Alford )。“道成肉身不仅是历史事件,而是永恒的真理”(Brooke )。耶稣并非在受洗时才成为基督或子,也没有在受死时不再是基督或子;耶稣就是“成肉身的基督”。在祂出生的时候,人性与神性就结合在一起,不再分开。完成式与现在式的组合(约壹四2) ,强调在祂里面这两性永恒的连结。
若有人否认道成肉身,他不但是“一个”迷惑人的,或“一个”敌基督,即许多人中的一个,而是那迷惑人的和那敌基督,亦即:是“那大骗子”(NEB )。这个异端两面的错误:既反对基督,又欺骗百姓。第一封信好些经文提到假教师,说他们的目的在“欺骗”(二26 ,RSV ),又是“敌基督”(二18、22) ;这里则将这两个思想放在一起。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7】
「那迷惑人的」这字所包含的不止是教导错谬的真理,亦包含将人导入错误的生活中。真理与生活是并行的。错误的教义总是会带出错误的生活。
这些假教师是从教会出来的!曾经一度他们相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3 ),但是他们转离了这信仰并且离弃了真理和教会(约壹二19 ,徒二十30) 。
「有许多迷惑人的,」马克吐恩曾说,真理在穿鞋时,谎言就已经跑遍了世界。堕落的人性容易相信谎言并反抗神的真理。
这些迷惑者同时也是「敌基督」(Amtichrist )(约壹二18~29) 。希腊前缀Anti是「代替」和「敌对」的意思。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7】
今天仍然有好些假教师,他们对耶稣的看法并不合乎圣经。他们是危险人物,因为他们歪曲真理,损害基督教信仰的根基。他们可能使用一些原来的字词,却篡改了原来的意思。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贰7~10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是何等人?】
答:使徒约翰,他曾几次提到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约壹二18-22 ,四2-3) ,而在这里又提到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以及敌基督的,他们否认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事,这些皆是属于当时的异端,是同一类的人。很显然的,在当时有不少的假先知和假师傅,游行各地,他们是,善于谎言,混乱教会,其共同的企图,就是要毁灭基督真理;他们是自命不凡,自以为义的进步分子,高人一等。约翰说他们是「越过基督的教训」去教导人,这「越过」一词的原文就是( ),向前先走的意思,也就是「任意的走在前头」,足以说明这些宣传异端的人,以为那些守道不阿虔诚的信徒,是知识肤浅而落后不前,不懂深奥之事的人;因此,他们擅自越过福音真理,自作聪明,故意在有管信仰上,在救赎的真理上,加添这些人的道理,超越了本来纯正的意思。约翰在此指出,这种越过,就是等于离开了基督,所以他劝勉信徒,要「常守基督的教训」,不要接待这些传异端者,那才是最稳妥的防备。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约贰7~10约翰说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到底这些迷惑人的是什么人?】
这里提及“迷惑人的”,“敌基督的”,又说他们“超过基督的教训”,三者是指同一种人,同一种事。
当时有不少“游行传道人”,周游各地传道。他们被尊称为“使徒”和“先知”。其实他们并非使徒,也非先知,可是有些是真的,也有不少是假的。那些假的传道人,曾引起教会混乱及不安,约翰壹书已提及种种异端,现在又题出,使信徒们小心提防。
这些假先知假信徒有一个共同题目,就是自称是宣传进步的基督之道,其实是企图毁灭基督真理。他们自称明白更深的奥秘,所以宣传说基督与耶稣是分开的,又说基督并未道成肉身,乃是一种幻影等(参约翰壹书难题 )。
他们虽然自称是进步份子,但约翰形容他们是“越过基督的教训”,“越过”一词原文是PROAGO,此字有许多解释,亦有善意与恶意的解释,善意则解为“进步”,恶意则解为“错误的越出”,“任意的走在前头”,或“走在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前面”等。这些宣传异端的游行传道人,以为那些虔诚守道的人是落后的,知识浅薄的、不懂奥秘的,约翰劝勉他的信徒要“常守这教训”,即主耶稣是道成肉身而来的这一项真理。
根据“使徒遗训”(DIDACH E )一书所载,证明当时很多游行传道人藉游行糊口,或宣传错误理论,或表现不良行为,该书有一段值得摘录的,乃是如何分辨真与假的传道人,亦适用于今日(该书十一及十二段 ),兹录出如下:
“无论何人,到你们那里所教训的,与你们从前所领受的相同,你们可以接待他。
但如果该传道人宣传背叛的教义,你们不要听他。
凡使你们在公义与主的知识上有长进的,你们要像接待主一样接待他。对于使徒或是先知,你们要依照福音书所宣告的去行。但愿你们接待每一位使徒像接待主一样。
被接待的人可以住一天,如有需要,可再住一天,如果他住了三天,便证明他是假先知了。
使徒出外传道,不要带别的东西,只带饼,直到他有了可住的地方。如果该人要求钱财,他便是假先知了。
凡借着圣灵而讲道的人,你们不必试验他或批评他,因为不论什么罪都可获得赦免,唯独这种罪(指亵渎圣灵而言 )得不到赦免。
不要以为自称是借着圣灵说话的人便是先知,除非他所用的方法与主所用的相同。由他们所用的方法,便可分辨先知与假先知了。
先知不会要求为他设摆筵席来款待他,除非他是假先知。先知如果不能照他所讲的真理去行,他就是假先知。
任何人自称是靠圣灵说话的,说:请你给我钱,或要求别的东西,不要听他。但如果他请你们把钱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就不要批评他。
凡奉主的名而来的,你们要接待他,你们在试验他之后,你们便明白了。正如你们明白如何分辨左右手一般。
凡是过路的人,你们要尽所能接济他们,除非有需要,该人只能与你们同住两三天。但如果他有意在你们中间住下,而且是一个有手艺的人,就让他工作和吃饭。但如果他无工可做,你们就可以说明,他既是一个基督徒,就不应游手好闲。
但,如果他不照真理而行,便是教骗子。要提防这种人。
约翰当然明白当时周游传道的真假传道人之别,所以他警告信徒要小心,并且教导他们,不要把那些假传道人接到家里,也不要问他们的安,否则会在他们的恶行上有份。这是何等严重的事。这种严重的警告出诸一位被称为“爱的使徒”,似乎不甚适宜,也与他写给该犹的信(约翰叁书一 )完全相反。
不过,我们要明白,这些假先知可能是用正式传道人的身份到他们中间去(10节“到你们那里” ),而所传的是“否认主耶稣道成肉身”的异端,事关重大,所以有爱心的使徒也变成公义的法官了。
爱心的款待是有限度的,其限度乃是不能超越真理的基本原则。
【约贰7~11】道德的混乱,是错误的,是教会不许可的;道理的混乱,也是错误的,也是教会不许可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该对付普通的道理,若是这样,整个教会就要四分五裂了。普通的真理我们不争,只有关乎基督身位的道理,我们非争不可。教会对此必须严格,决不能放松。对于主的身分,若有人传不同的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不然的话,这个教会就失去她的地位。── 倪柝声
主耶稣如果不是神成了肉身来的,如果光是肉身,就是说,祂不是神,那么主耶稣就不能代替我们成功救赎,这个根本把教会取消了。所以一个教会在一个地方,必须维持主耶稣的身分的问题。── 倪柝声
【约贰8】「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注有古卷作“我们” )所做的工,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
凯南魏斯特对本节的翻译是「不要失掉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教会的会友需要敬重忠心的牧师和教师的工作,并尽一切力量去保护它、拓展它。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8】
约翰所指的“满足的赏赐”并不是救恩,而是忠心事奉的奖赏。所有看重真理、坚持真理的人,都会得到满足的赏赐;那些为自己而活,教导错误道理的人,则将失去赏赐(太7:21-23) 。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贰9】「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
“越过”proago,就是向前先走的意思,N.A.S.B.译goes too far,何赓诗译作“任意前进”。按当时的假教师自认为知道一些更高深的事,就擅自越过福音的真道,自作聪明地离开福音的原理,在救赎的真道上加上人的道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9】
「越过」意「在前行走」。诺斯底派人士称他们是「前进派人士」。但他们的前进不是向着耶稣这标竿直跑,而是往相反方向,就是「越过」基督的教训。
──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约贰9】
「超过」(9 )原文是更向前进之意,这是对异端一个贴切的描述。约翰并不反对人思想开明或有创意的表达,但若在信仰上创新到超越了道成肉身的信仰范围,他的信仰就不再是神所启示的了,我们之间就不能再有「圣徒相通」的关系了(11~12 ),即是不能把他当作当时的巡回传道者一般来接待了。
──《新旧约辅读》
【约贰9】
此处的危险是越过神话语的限制,并任意添加它。译作「越过」的这个字的意思是「超前太多,越过指定的界限太远」。这是一种假的进步!叛教者喜欢我们相信他们是「进步的」,而教会是「墨守成规的」。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10】「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
“问安”原文chairo按Arndt & Gingrich新约希英字汇,认为这字的原意是欢乐(rejoice or glad ),但用在问安方面时含有祝贺,欢迎的意思。英文N.A.S.B.及R.S.V.都译作'greeting'B.E.C.K.译作'greet',所以这里的问安比一般的见面礼或招呼更强。有祝贺,欢迎,表示同情的意思。对传异端者不但不该接待他到家里,也不该向他表示同情或支持。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10】
任何帮助异端人士传虚假信息的事,我们都不要做。信徒接待假教师,便是默许他们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拒绝别人似乎很不礼貌,但是忠于神比礼待人重要得多。约翰不是指责我们接待不信的人,而是指责支持敌挡真道的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贰11】「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
「问安」指与假师傅「相交」、「有分」之意。
──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约贰12】「我还有许多事要写给你们,却不愿意用纸墨写出来,但盼望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当面谈论,使你们的喜乐满足。」
“纸”,新约只有这里用过,在这里是指埃及的草纸,不是皮卷。“不愿用纸墨”,这是因为老约翰对信徒的热诚,喜欢见面谈说,更加亲热。可见他们彼此之间有很深厚的情谊。信徒的交通是多方面的,许多时候不是笔墨所能尽录。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约贰12】
「言语」较「笔语」更容易使人明了。
──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约贰13】「你那蒙拣选之姊妹的儿女都问你安。」
这封信的结束,是一句问安,来自你那蒙拣选之姊妹的儿女,就是“你的姊妹教会之成员”(Alexander ),约翰就是在那间教会写信。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贰3】「父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约翰将父和子连在一起的原因:祂们是同等的!这是驳斥许多假教师的辩词:「耶稣和我们一样都是神的儿子,是按神的形像造的!当耶稣自称是神的儿子时,祂并非在说自己是神。」
伟大的美国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 )曾在波斯顿与一群名人用餐,他们之中有些是一神论的信徒(一神论者否认三位一体及神儿子耶稣和圣灵的神行 )。当大家在餐桌上提到宗教的问题时,韦伯斯特大胆地公开承认他相信耶稣基督的神性以及祂的救赎工作。
「但是,」有一个人说,「你明白耶稣如何能同时为神又同时为人吗?」
「不明白,先生,我不明了。」韦伯斯特答道,「如果我能了解祂,祂就不比我伟大了。我觉得我所需要的是一位超乎常人的救主。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3】
或说:我们是个罪人,心中充满污秽,耶稣(耶稣为真理 )如何能住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是污秽,是不错的,但耶稣亦肯住在其中。有一信主的小孩子,其父试问他说:耶稣在哪里?答:在天堂。父再试问他说:不是,乃在地狱。他答:若耶稣在地狱,那末地狱也得变为天堂了。故我们的心,虽污秽有若地狱,然耶稣肯住其中,则天国也在人心了。耶稣既肯住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责任,是要用信心来接纳他。
── 李既岸《约翰贰书一的信息》
【约贰3如何保守主的同在】
还要知道一件:我们好像银行,耶稣比方宝贝,耶稣将他宝贝存在我们里面,今天放,明天取,你愿意么?必不愿意的。但他有完全自由权要放则放,要取则取。他放或取的标准,全看我们能保守他否。若能保守,他将永远存在其中;不然,你想将他的宝贝,去做投机事业,(指魔鬼随时的试探 )他便立刻提取了。
── 李既岸《约翰贰书一的信息》
【约贰4】
「遵行真理」的意思是顺服它,并允许它控制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研究真理,或甚至辩论真理比将它行出来容易得多,事实上,有时热心的基督徒正违背了他们试着护卫的真理。
当我在芝加哥牧会时,一个奇怪的年轻人常站在教会前的人行道上发送抨击许多福音领导者的单张,那些领导者都是我的朋友。当然,我无法阻止他散播这些印刷品,所以我指示我们的会友尽量多拿,并将之销毁。
有一天晚上我们的会友决定「跟踪」这个年轻人,见他步入附近的公园里,在一棵树下坐下来,燃了一支烟!几分钟前,这个年轻人曾在教会前吼叫,「我是属于基要派的教会(fundamentalist ),我不以之为耻!」我想我所认识的多数基要派都会以他为耻。他以为他是在扶助真理,敌挡错谬,但是他自己并未遵行真理。他的行为和好战的态度,实际上正是否认了他所努力维护的真理。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4】「就甚欢喜。」
当父看见祂的儿女遵守祂的话时的确给祂极大的喜乐。我个人知道当教会、家庭顺服神的话并顺服神旨意时对一位牧师有何等的意义。很少事情会像一个不顺服神话语以及违背真理的会友那样伤牧师的心。
当伟大的浸信会牧师查理士司布真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和他在英国史坦伯担任牧师的祖父住在一起。一个名叫罗滋的教会会友习惯在当地的酒吧中喝啤酒和抽烟,这个行为令牧师非常忧伤。
一天,年轻的司布真对他的祖父说:「我要杀了罗滋那个老家伙,我不会作犯法的事,但我一定要杀了他!」
年轻的司布真作了甚么呢?他在酒吧中与罗滋碰面,对他说:「以利亚,你在这里作甚么?你是基督徒竟和不敬虔的人坐在一起,伤你牧师的心。我真为你感到羞耻!我绝不会伤我牧师的心,我保证。」
不久后,罗滋出现在牧师家,认罪,并为他的行为道歉,年轻的司布真真的「杀死」了他。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5若不相爱则必相杀】
没有彼此相爱,其流弊必得彼此相杀。昔有四强盗,一日抢得许多财物,到山上分赃。但四人之中是分两伙的,其中一伙提议说:在分之前,我们应当痛饮快乐一下子,大家都表示赞成。遂请提议的那伙,往市上购办食物,去后,他们商量要暗杀那伙人,使得多分财物。乃匿伏山下,候两人归时,用枪击杀他们。不料那伙有这样意思,想杀死山上的两人。怎样办法。预备暗把毒物置在一酒瓶里,其余一酒瓶则没有毒物。那知后来竟只买得一瓶。返到山边时,那一伙预伏以俟,乃起而轰击之。击毙他俩后,他们即收拾那些酒肉,上山大喝大吃,结果两人都遭毒毙,四强盗都同于尽,赃物倒落在他人之手。这样,没有相爱的心,岂不终于要彼此相杀么?加拉太五15 说:『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观此弱盗,诚不诬也。
── 李既岸《约翰贰书的信息》
【约贰7】
有一次我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加利伯克里斯宣教会议中证道,聚会开始前,一位年轻人来到我面前。他未介绍自己便说:「你相信耶稣基督是处女所生的吗?」我极为肯定地回答说:「我相信,我所传的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而且道成肉身来到这世上。」我虽然不欣赏这无礼的态度,但我十分欣赏他对站在讲台上的人是否「活在真理中」的关心。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贰7~11】
撒但在道理上混乱神的真理的作法,常使教会受一些亏损。它叫神的儿女只看见枝子,却看不见树。它也使神的儿女注意了溪涧而不留心江河。它不叫神的儿女不热心工作,它只是把工作的热情从主的身上挪移,转到一些好像是与主有关的事物上。比方说,以追求圣灵的恩赐来代替主;再次一点的,以参政及社会工作作为教会的重要功能;更次一点的,甚至以环境保护来代替神救赎的计划。……这些都是在近代的基督教中所出现的不正常,背后却是仇敌所作的工。我们并不是反对那些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反对把这些有意义的工作在教会中代替神,让溪涧遮盖了江河,枝子隐蔽了树。
── 王国显《你们要住在主里面──约翰贰书》
【约贰10】
今天有不少过分注重情面的人认为约翰这句话太过没有爱心。请问这样的人,你会怪责医生对疾病采取无情的措施吗?你去问问任何病人!有谁会明知故犯的迎接致死的病菌进入自己的身体呢?不错,我们要与不信的人相处,我们还要爱他们的灵魂;但倘若我们与那些羞辱基督的人相交或合作,我们简直是出卖爱我们又用宝血买赎我们的基督。
── 巴斯德《约翰贰书一研究》
【约贰10~11】
过去一个有关使徒约翰的传说可以作为他对假教师所抱持之态度的例证。当他住在以弗所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公共澡堂看到异教派的领袖西律塞斯(Cerinthus ),约翰随即跑出那个房子,唯恐神因此降下审判使那里的房子全部倒塌。西律塞斯教导信徒,耶稣是约瑟和马利亚肉身所生的儿子,并非神道成肉身而来。
──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