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和提摩太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
2 「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3 「我每逢想念你们,就感谢我的神;」
4 「每逢为你们众人祈求的时候,常是欢欢喜喜地祈求。」
5 「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
6 「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
7 「我为你们众人有这样的意念,原是应当的;因你们常在我心里,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是辩明证实福音的时候,你们都与我一同得恩。」
8 「我体会基督耶稣的心肠,切切地想念你们众人;这是神可以给我作见证的。」
9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
10 「使你们能分别是非(或译: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
11 「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
12 「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13 「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
上图:古罗马时代的腓立比监狱,保罗和西拉很可能就被关在这里。
14 「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
上图:马梅尔定监狱(Mamertine Prison)的牢房,传统认为,保罗和彼得在殉道之前被关押在这个监狱里。马梅尔定监狱位于古罗马广场(Comitium),面对元老院(Curia)和帝国广场(Imperial Fora)。
15 「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
16 「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
17 「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
18 「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19 「因为我知道,这事借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
20 「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
21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22 「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
23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24 「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
25 「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
26 「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
27 「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
28 「凡事不怕敌人的惊吓,这是证明他们沉沦,你们得救都是出于神。」
29 「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祂受苦。」
30 「你们的争战,就与你们在我身上从前所看见、现在所听见的一样。」
一封友情洋溢的信(一1、2) 信首第一句话,已经能够把整封信的语调安定就绪;清楚显明这是一封写给朋友的信。除了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和给腓利门的私人信函外,在每一封信的开始,保罗总会明确表示自己的使徒身分;举例来说,他写信给罗马教会是这样开始的:‘耶稣基督的仆人,奉召为使徒。’(林前一1 ,林后一1 ,加一1 ,弗一1 ,西一1) 在其它书信开始的时候,他也必然说明自己的正式职份,声明他有权柄写信给他们;而收信人也有责任听从他的话。但保罗写给腓立比人的信,却没有提到这些。保罗不必这样做,他知道他们一定会乐意听从他的话。在所有与保罗有关系的教会中,腓立比教会与保罗的关系最密切。所以保罗写信给腓立比,并不是以使徒的身分写信给教会的教友;而是以朋友的关系,写信给他们。话虽如此,保罗仍然采用一个名称来介绍自己。他认自己是基督的仆人(doulos ),钦定本和标准修订本就译作仆人(servant )。doulos 不是一般的仆人,而是奴隶。仆人有自由随意来去;但是一个奴隶则终生属于他的主人。所以当保罗自称为耶稣基督的奴隶,他是指三方面而说的。(一 )他表明自己的立场,也绝对是基督所拥有的。基督已经爱他,并且用重价买了他(林前六20) 。故此他再不属于任何人。(二 )他表明自己必须绝对服从基督。奴隶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他只能照着主人的意思去行。所以保罗也没有自己的意见,而是遵从基督的旨意;他除了听命于救赎主之外,决不会服从任何人。(三 )在旧约中,先知经常被称为神的仆人(摩三7 ,耶七25) 。此外摩西,约书亚和大卫也有这个名称(书一2 ,士二8 ,诗七十八70 ,八十九3、20) 。事实上,神的仆人是一个至高荣誉的名衔;当保罗采用这个名称的时候,他是以谦卑的态度,承认自己是众先知与属神诸位伟人的后人。基督徒做了耶稣基督的奴隶,并不是成为卑躬屈膝的受奴役者。正如拉丁人常说的:Illi servire est regnare──做他的奴隶,便等于做皇帝。基督徒是有分别的(一1、2) (续 ) 正如标准修订本所用的译文,这封信是写给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的。圣徒一词是从希腊字hagios 难译过来,而圣徒(saint )一词实在会使人产生误会,因为今天的人听起来,圣徒这名使人想起是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圣徒使我们联想到教会彩色玻璃窗的圣像,而决不会想到会在十字街头找到的人。虽然要明白hagios 这字的意思很容易,但翻译这个字实在不容易!Hagios 的希伯来文同义字就是kadosh ,通常是译作圣洁(holy )。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一件东西是圣洁的,基本含义就是与别的东西有所区别;换言之,它是从别的事物中分别出来。为了使各位更清楚明白这个字,我们先看看旧约如何运用这个字。当他们设立祭司规条时,条文是这样写的:‘要归神为圣。’(利二十一6) 。祭司是与别人不同的,因为他们被分别出来,负有特别的职务责任。什一奉献就是把土产取十分之一,分别出来归与神;经文也是这样写的:‘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利二十七30、32) 。土产可以给人当作食物,但其中十分之一则与那十分之九有所分别。圣殿的中央部分是称为圣所(出二十六33) ;因为这个地方与别的地方不同。犹太民族特别称为是圣洁的。他们是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 ,他们要归耶和华为圣,神把以色列民与其它民族隔开,使他们作祂自己的民(利二十26) ;在地上万族中,神只认识他们(摩三2) 。犹太人在神的全盘计划中担当了一项特别的职责,所以他们与所有别的民族有区别。但是他们却拒绝依照神的原意去做;当神的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竟然不认识祂,反而弃绝祂,钉祂在十字架上。故此以色列应有的权利与责任便丧失了。神把这个权责取回来,交给教会,故此教会便称为新以色列人──神真正的子民。昔日犹太人是圣洁、神圣与不同的,所以现在基督徒必须是圣洁的(hagios );基督徒是圣洁的人,与众不同的人,是圣徒。──保罗在未皈依基督之前,是以逼害圣徒(hagioi )而声名狼藉的(徒九13) ;而彼得则前往吕大(Lydda )探望当地的众圣徒(hagioi )(徒九32) 。我们说基督徒是圣徒,意思是说基督徒与别人有不同之处,然而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保罗称呼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的圣徒。凡读保罗书信的人决不会不认识这些惯常的句子的──在基督里,在基督耶稣里,在主里──在基督耶稣里一共出现四十八次,在基督里共三十四次,在主里共五十次。对保罗来说,这些句子就是基督教的精髓了。保罗所用的句子,到底有甚么意义呢?云信(Marvin R. Vincent )说,当保罗提到基督徒是在基督里的时候,他就是说基督徒活在基督里面,犹如飞鸟活在天空中,鱼活在水中,树根生长在泥土里一般。基督徒因为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耶稣基督同在的覆庇大能,所以他们与别人是有所不同的。简言之,当保罗说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他必是指出他们与别人不同,他们是分别为圣归与神,因他们与耶稣基督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关系──而事实上,每一个基督徒也必须是个这样的人。包罗一切的请安(一1、2) (续 ) 保罗向他的朋友请安: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罗一7 ,林前一3 ,林后一2 ,加一3 ,弗一2 ,西一2 ,帖前一1 ,帖后一2 ,门3 )。保罗把两个美妙的字──恩惠和平安(charis与eirene )凑聚在一起的时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他是把两个民族惯用的请安词语混合成为一句话。希腊人写信时向人请安,惯常用Charis (恩惠 )这个字;犹太人见面时就互道eirene 平安。这两个字各有特点,但基督教把新的意义注入这些字里面,使意思更深刻。恩惠Charis 是一个可爱的字;它的基本概念包括喜乐和愉快,鲜明和美丽;事实上,它与英文字──魅力(Charm )是相关的。但是耶稣基督亲自把一个簇新的鲜艳色彩加添在原来的美丽事物上面。这个簇新的美丽色彩是因与神建立新的关系而产生的,人与基督建立关系,生命就变得可爱,因为人不再是神律法下的牺牲者,乃是神所爱的儿女了。Eirene 是一个综合性的字。这字翻译作平安;而这种平安并不是消极性的,没有烦恼平安无事;乃是指完美幸福,每一件能够导致人类进入至善境界的事情。它与另一个希腊字eirein 相关,eirein 解作连接和编织在一起。因此这种平安涉及人际关系:个人的自处,和人相处,和对神的关系。平安往往是互相谅解,彼此接纳而有的。因此,当保罗祈求恩惠与平安归与祂的子民的时候,他就是祈祷他们能够因为认识神是天父而喜乐;并且因为与神,别人和自己复和而有平安──这种恩惠与平安只能藉着耶稣基督才可以获得的。基督徒生活的标志(Ⅰ ) 基督徒的喜乐(一3) 正如伊利各(Ellicott )所说的,当人追忆往事而能够感恩时,实在是一件非常可爱的事情。在回想昔日与别人交往的日子,只有愉快的追忆,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这就是保罗与腓立比基督徒的关系了。追忆往事只会带来愉快的心情,而没有懊恼。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把基督徒生活的标志胪列出来。基督徒生活的标志是喜乐。保罗是满心喜乐为他的朋友们祷告的。腓立比书被称为一封喜乐的书信。班杰尔(Bengel )用极精简的拉丁文把这个中心思想加以阐释:‘全书信的重点是:我心充满喜乐;你们也当喜乐。’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封信所描述的基督徒喜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 )在一章四节 中,提及基督徒祈祷的喜乐;就是把我们所爱的人带到神施恩宝座而有的喜乐。雷祖·佐治(George Reindrop )在他所著的不平凡的工作(No Common Task )中,论及一个护士如同教导另一个人祈祷,而把这人的整个生命改变,直至这个生活枯燥、精神颓丧、和终日埋怨诉苦的人,变成一个内心充满喜乐的人。护士的工作许多时候是用手去做的,而她更用双手作为祈祷的指标──每一只手指代表一个人。拇指最靠近自己,看见姆指就会使她记起要为最亲密的人祈祷。食指用来指示方向,提醒她要为学校和医院里的教师祈祷。中指最长,提醒她为社会中的要人和领袖祈祷。第四只手指是最软弱的,每个弹钢琴的人都知道,所以提醒她要为那些有困难痛苦的人祈祷。尾指最小,也是最不重要,提醒她为自己祈祷。我们若能把自己亲爱的人和其它的人,藉着祈祷而带引他们到神面前,这就是一件快乐无比和充满着平安的事情。(二 )传讲耶稣基督的喜乐(一18) 。当一个人蒙受极大的恩宠和祝福,他的第一个本能感觉就是要与别人分享这种福气;故此当人一旦想及福音能够向全世界宣讲,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喜乐的事,因为藉着传福音,一个人又一个人被领进基督的爱里。(三 )信心的喜乐(一25) 。倘若基督教的信仰不能使人喜乐的话,它便会一事无成了。的确有某一类型的基督教是会使人感觉像受苦刑一般的。但诗人曾说:‘他们仰望祂,样子便会像光照耀。’当摩西从山上走下来的时候,他的面是发光的。基督教信仰是使人心境愉快和脸面发光的。(四 )目睹基督徒互相契合在一起的喜乐(二2) ,这就是诗人歌颂的情景了(诗一三三1)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腓立比书第一章 Ⅰ称呼与致意(一1~2) 1. 使徒按照传统的方式写本信的开场白。我们从犹太文学知道古代写信的方式,如旧约(拉七12 ;但四1) ,和其后的著作(巴录后书七十八2 ;译注:旧约旁经第四卷),以及所存留的蒲草纸抄本等。开场白通常的格式为:作者的名字、收信人的名字和问候的话(参:徒二十三25~26) 97 。保罗书信中值得重视的,是基督徒的色彩;而本书信的头几节最令人瞩目的,是神的名字被提到的频率。使徒明文宣告,他的基督信仰是以父神与基督为中心的。 另一个特色,是将保罗与提摩太形容为基督耶稣的仆人。提摩太的名字出现在这里,一方面因为使徒被囚时在他身边,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和腓立比人有特殊的关系(见二19~24 注释)。书信中并没有暗示这位使徒的年轻同工在写信上有分。提到提摩太的原因,可能是保罗心存感激,因他在有需要时,可以信赖这位“信心所生的儿子”(参二22) 对他的坚定、忠诚;他把提摩太和自己的名字放在一起,也是表示推崇(参:罗十六21 ,“与我同工”),并为第二章将宣告的未来计划先行铺路。 这两个人都被称为基督耶稣的仆人,直译为“奴隶”。戴斯曼追查这种称呼的来源,溯至希腊人释奴的习俗:在付了一笔费用之后,奴隶便可获自由,此后则变为那位神o的虔诚信徒98 。以这种方式解释保罗自称的背景,支持者有布鲁斯、葛蒂(Getty)、霍桑等人,霍桑且认为,基督徒领袖为“奴仆”,,,和二章6~8节 的谦卑服事榜样有关。不过,保罗在此处的表达方式,也许更可能源自旧约。这词汇的希伯来形式, 'ebed Yahweh ,曾用于摩西(出十四31 ;民十二7 ;诗一零五26) 和先知(耶二十五4 ;但九6、10 ;摩三7) ,指他们有神所赐的权柄,担任主亲信的使者。因此,这是一个尊贵的头衔。“按犹太教的宗教用语,作仆人意味蒙神拣选”(罗梅尔对二7 的注释)。这个称呼不是强调“事奉”,而是强调“作器皿”,亦即,神乐意透过祂的仆人来工作。因此,虽然保罗在书信的起头没有特别声明他是使徒(也许因为在腓立比他的使徒职分未受到挑战,而他和信徒之间又有特殊的情谊),但从这个用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语调中的权威。提摩太也分享这荣衔,因为他很快就要到腓立比去(二23 ;参:徒十九22) ,他是奉保罗的名,要作使徒的专任代表。 这封信很温馨,充满牧者的关怀,但全信从头至尾都有使徒权威的标记。一开头,保罗就清楚表示,他对自己的使徒职分很清楚;他是带着神所赐的权柄(林后十8) 向读者说话,然而他所服事的,乃是权柄至高无上的那一位。梅钦(J. Gresham Machen)观察到重要的一点:“各卷书信中……保罗对基督的态度,不只是人对人,或学者对专家的态度,而是人对神的态度”99 。保罗对使徒地位的崇高观念,正印证了这一点。旧约中的神人从雅巍得着权柄。保罗也同样身列荣耀行伍,而他将自己的呼召追溯至基督耶稣,就暗示他深知主的神性。 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这句面面兼顾的片语,将使徒在腓立比宣教之后建立的基督徒团体(徒十六12 及下,参导论),作了一番描述。 圣徒, hagioi ,在新约中此词均以复数出现,除了四章21节 以外,不过那里亦是指一群人。这一词适用于所有新约基督徒,并不是指某些特别属灵的菁英。 Hagios 意思是“圣”,在旧约里与一个意为“分别”的希伯来字相等。圣徒乃是分别出来的人,意义有二:消极方面,与罪恶分隔;积极方面,奉献给神和祂的事工。在旧约里,以色列是神的圣洁子民,意即在此。这个国家与古代的列国有别(民二十三9 ;诗一四七20) ,是神所拣选、所呼召的;全国的生活都应为神作见证,因为它蒙召要成为“圣洁的回应”(出十九5~6 ;利十九1~2 ;申七6 ,十四2) 。教会是以色列这神圣团体的接班人(见:彼前二9~10) ,古时神呼召祂的子民“要圣洁”,如今凡在基督耶稣里的人也同蒙此呼召,在神末世的计划逐步实现的日子,作祂的子民,以致可以完成“至高者圣民”(但七18、22 、27)的目标。 基督徒蒙召过“圣徒”的生活,亦即,要圣洁,这乃是在基督耶稣里。我们惟有藉着信心,与基督在祂的死与复活上联合,才能活出这样的生命。正如巴特(Barth)所言:“他们的圣洁是在基督耶稣里,且要一直在祂里面。要在祂里面,他们才能成圣。他们得被称为圣徒,惟独是从这一点来看,没有其他角度”(参:林前一30) 。 保罗特别提到诸位监督、诸位执事; episkopoi, diakonoi ,这两个词汇既来自当时的社会,也来自旧约的宗教用语;并行的观念为督导与服事。不过,在早期基督教的著作中,它们是指教会生活的内部组织。有些注释家(葛尼卡、霍桑)辩称,虽然当时的职位尚未完整,这些名词仍是指有此职位的人。还有人认为,它们是指地方教会中一些负特定责任的基督徒领袖。该希腊文没有定冠词。而且腓立比教会有监督(复数),也值得注意。 在早期保罗所建的教会中, episkopos 的责任从使徒行传二十章28节 清楚可见。这个字在那里译为“监督”,而所指的人显然在使徒行传二十章17节 被称为“教会的长老”。这些领袖的责任为喂养并保护“神的羊群”。在腓立比教会的成员中,也有一些这类 episkopoi ;虽然开头的问安语特别提到他们,不过全信并没有再高抬他们,甚至保罗在四章10~20节 感谢腓立比人的馈赠时,也没有提到他们。使徒是向全教会写信,从其中看不出来有一小群人执掌教牧的职分,好像后来的革利免前书四十二章所言。昆兰派的文献中,特别是团体规条,记载了一名“监督”的工作。 Diakonoi 之名,在世俗社会是指负责团体中福利事宜的人(如,分配礼物和食物)。基督徒的执事,一般咸认为可追溯自使徒行传六章那七位的工作,不过该处并没有用“执事”的头衔。这种人在教会负责管理一些事;然而在这里并不是指特定的职份。伊斯顿(B. S. Easton)引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28节 (“帮助人的、治理事的”)和十六章15~16节 (“圣徒的”, diakonia ),作为腓立比执事功用的类比100 。 开头问安中特别提到这些人,可能因为他们曾主动收集赠礼,并打发以巴弗提来转交(二25 ,四18) ;后来的教牧书信中可看出,监督与执事在财务方面有责任。霍桑曾建议,若译为“服事的诸位监督”,就只指一批人。这个建议又让他提出保罗在一开头就提到他们的理由,即,他要提醒这些监督走服事的路。不过,这两个头衔互不相同的可能性较大。 2. 本节的问安语,将希腊文( Charis ,恩惠)和希伯来文( Shalom ,平安)结合为基督徒片语。使徒虽采用当日的文学体裁,却注入丰富的基督徒概念;因此,一般人在书信中用 Chairein 来问安(参:徒十五23 ,二十三26) ,他却用多彩多姿的 Charis ,恩惠。 恩惠是神赐给有罪的人类白白的、主动的、不配得的爱,在历史中,这样的爱在“基督耶稣的救赎”(罗三24) 里,作了最完美的表达。平安,是罪人在经历中体会到这种恩惠工作的成果,主要的特色为:透过基督与神和好(参:罗五1~2) 101 。
97 参 W. G. Doty, Letters in Primitive Christianity ( Fortress Press, 1973 ) 21~33页。
98 A.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 Hodder and Stoughton, 4 1927 ), 322页。 99 J. Gresham Machen, The Oringin of Paul's Religion ( Eerdmans, 1947 ), 198页。
100 B. S. East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 SCM, 1948 ),224、225页。亦参 H. von Campenhausen, Eccleiastical Authority and Spiritual Power in the Church of the First Three Centuries ( ET, A. & C. Black, 1968 )。
101 “和好”是保罗教导与生活之钥,这个观点见 R. P. Martin, Reconciliation. A Study of Paul's Theology ( Marshall, Morgan and Scott / John Knox Press, 1981 )。
Ⅱ保罗的感谢与信心(一3~7) 3. 保罗在书信的头几句就表示感谢之意,这也是按照一般信件的格式。戴斯曼评论道:“圣保罗通常以感谢神作为书信的起头,乃是随从一美好的社会习俗。”102 我感谢我的神,与这句话相似的最早例证,为一封蒲草纸的信,写于主前一六八年,是一位愤怒的妻子写信要求她的先生回家。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妻子的祷告,她不断向神o祈求保佑她先生安全、发达;另一是她为先生的健康而感恩。这两个特色,在保罗书信中都按基督徒的方式出现103 。 介系词 epi ,引介了感谢的场景,“在一切我对你们的想念之中”(RSV)。NIV 的翻译比较活泼:“每一次我想念你们”,意为保罗每当想到他的基督徒朋友,就向神献上感谢。不过,还有另一种解释也有可能104 。这句话若译为:“因为你们对我的一切想念”(见:摩法特,Moffatt),本节就是保罗因为亲爱的腓立比人在他被囚时想念他、为他祷告,而向神献上感谢;此处也影射了为他们最近送给他的礼物感恩。按照这个看法,保罗是在为教会在灵里和物质上提供的帮助致意,而第3节和第5节则连在一起,共同成为他感恩的双重场景:“为着你们想念我的实际行动,以及为着你们参与了福音事工”。保罗这句艰涩的希腊文,倘若如此解释,还有一个好处,即他在书信一开头,就为教会的礼物表示感谢,并不是到最后一段(四10~20) 才说“谢谢你们”。许多读者曾对这样的安排觉得很奇怪;有人辩道,保罗对礼物的感谢延到四章10~20节 ,因为那是另一段“附注”;但按我们的看法,第3节足能驳斥这说法。 4. 保罗的感谢到第5节才接续下去,所以第4节是括号之言,如赖富特和葛尼卡的说明。腓立比人纪念保罗的缺乏,为此他赞美神,并且向他们保证,他也为他们祷告;他的祷告是不住的(我……祈求是现在分词),也是面面俱到的(为你们所有的人,包括整个信徒团体:见导论Ⅴ“书信的特色”,原书第45~46页);他祷告时心中总是欢欢喜喜的。使徒即使在受苦中,仍然不断有喜乐在心间涌流,正是这书信的特色。 5. 他的思想继续往前,谈到感谢神的理由: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都参与福音事工。导论中已经讨论过参与福音, Koino{nia eis to euangelion 的意思(导论Ⅴ“书信的特色”第 1. 段,第48~49页)。当使徒回想,教会如何从第一天即教会透过传道而设立起来,记于使徒行传十六章就开始支持他,最能够表达他想法的译文应为“慷慨”(如罗十五26 ,“捐项”;林后九13) 105 。从真理在他们生活中运作的情形,可以看出他们对福音的接受与顺服,都是真诚的。在捐款上,他们满有慷慨解囊的恩惠(见:林后八7) ,因此证实了他们对主和祂的事工真挚之爱(林后八8) 。四章3节 以及哥林多后书八章1~5节 、九章1~5节 ,都不经意地提及腓立比人如何牺牲奉献,支持保罗的事工。今天我们应当牢记这个教训:尽管我们口称热爱福音,但要从愿意牺牲多少来帮助福音事工,才能真正衡量出来。 6. “从头一天”(5节)一语,暗示神已经在腓立比人生命中工作,令使徒在此表达出他的信心。那在你们里面动了善工的,无疑是指神,祂藉福音的救赎恩典,建造了这个教会。保罗没有像在哥林多书信(林前三10) 中所声明的,从人而言,他是教会的创始人;不过即使在那一段中,他也十分审慎,坚称基督才是惟一的根基(林前三11) 。 善工,可以指腓立比人藉馈赠参与使徒的事工;如赖富特所说:“他们与使徒的合作,以及对他的爱”。哥林多后书八章6节 在谈到提多为耶路撒冷收捐款的事时,用了完全一样的动词:“开始、完成”。所以,“此处所提的善工,乃是指这种‘在福音中有份’”(霍桑)。 另一方面,保罗的眼光也可能超越了腓立比人的慷慨捐献,而看见在他们生命里运作的恩典,使得他们受激励,愿意支持他为宣教事工的努力。若是如此,善工就是指神在他们得救时所作的工。既然保罗经常提到神开始在他读者生命中工作的时间(见:林前一4 ;西一5 ;帖前一5~6 ;门5及下;尤其加三3 ,那里也用到本节的两个动词),便可以证明这种解释是正确的。 神的救赎与更新的工作,将在基督耶稣的日子达到高潮,完全实现。这里提到了末世观,由此看来,霍桑认为第6节单指腓立比人慷慨捐助福音事工的见解难以成立。保罗放眼望去,观看他们对神恩的回应,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中。那开始救赎之工的,会继续进行这工,直到完工之日,就是主再临之日。此处的重点,不单在神主动的救恩(参:徒十六14 所用来形容第一位腓立比信徒的话),也在于神在基督里的全能与信实。此处透露,保罗坚心相信,腓立比的教会即使饱受痛苦、常被攻击(一28 ,二15 ,三17 及下)仍然会继续存在。与这种信心相应的,则是他对合一与立稳所提出的呼吁(四1) 。读者必须站立得稳(一27) ,因为主有大能,祂又曾应许(太十六18) ,教会尽管受到各样试炼,仍然能保存。“圣徒的坚忍,立基于神对圣徒的坚忍”(莫德,Motyer)。 7. 使徒对腓立比人亲切的关怀,仍然流露出他对神恩典工作的信心。我为你们众人有这样的感受,原是应当的。下文中,他向他们保证,虽然身系囹圄,他仍思念他们,而现在他先写了这样一句话。 感受, phronein ,在本信中是保罗最爱用的一个字(保罗书信中,这动词总共出现二十三次,十次在此信)。参看二章2节 (两次)、5节,三章15节 (两次)、16节(见 Received Text)、19节,四章2节 、10节(两次),便可明白它的范畴与深刻的含义。它在这几节里的意思,不单是指头脑的运作或情绪的反应,而是指“满富同情的关注,既出于理智,也出于内心”(麦卡尔)。它是从思想敦促动机,再由动机带出整个人的行为。在本书信中, phronein 的用法,大概可用类似“关切”一词来表达,就是为别人最大的好处着想106 。 在这里我们看见,使徒将他带领信主的人怀揣在爱中,把对他们的悬念与牧者心肠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保罗身体虽不在信徒当中,但常常在意识上感到亲自与他们同在(林前五3~5 ;西二5) ;不过我把你们放在我心里的比喻(亦见:林后七3 ;参:帖前二17) ,是他作品中想像力最丰富的说法。因为保罗的希腊文不易阐明,所以有人提出另一种翻译:“因为你们用如此的爱抓住我”,这是把希腊文的 me 和 hyma ,两字的角色互换。如果能接受以上对第3节的解释,这一新翻译也有许多优点;这样一来,保罗便是在体察:腓立比人透过送礼物给他,显出对他的想念是何等深刻。 这一短句的生动活泼,必须与你们众人与我一同分享神的恩典一语参照来看;即,使徒和腓立比人不但一同有分于受苦和冲突,也一同分享神的恩典。这个结论让人惊讶,狄比留称之为“真实的保罗式吊诡”。使徒和教会虽然相距千里,但却能彼此感同身受,是基于一同有分于( koino{nia )神的恩典,并且有很深的一体感。介系词“与”(with, syn ),也成为本信特色之一。 保罗是为基督和福音的缘故,成了阶下囚;同时,他的受苦亦是为了教会(弗三13 ;西一24 ;提后二10) 。藉着分担使徒职分的苦难,腓立比教会也与他一同受苦(见四14~15 的注释);他们的表现为:致赠礼物、祷告、面对类似的敌人同样坚定不移、效忠基督(一28~30 :“一样的争战”)。同时,教会也分享使徒所领受的恩典,而“恩典”有神的能力彰显在人的软弱中之意,如哥林多后书十二章9节 。 保罗在捆锁之中,或在辩明证实福音之时,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为指他讲道的事奉,这是莫德的看法;“辩明福音”是除去偏见、克服反对真理的障碍(见:林后七11) ,“证实”则是正面的宣扬真理。另一解释是视此句与他的监禁有关;辩明和证实, apologia 和 bebaio{sis ,是法律词汇,形容他在皇帝法庭前(参:提后四16) ,或在省府首长前受审问。第二个观点是莫尔顿和米利根(Moulton & Milligan)提出的,他们根据蒲草纸文献的证据,说“ bebaio{sis 这个字必须从专业用途来了解”;近日有些作者采用此说,如布鲁斯和霍桑。如此一来,保罗的这段话就出现明显的对比:“无论我在监狱中,或为福音的缘故在法官前接受传讯,你们都有分于神所赐我这使命的恩典”。
102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 181页。古代信件的样本,参 C. K. Barrett, The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Selected Documents ( SPCK, 1956 ), 27~29页。
103 参 P. T. O'Brien, ' Thanksgiving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Pauline Theology' 刊于 Pauline Studies : Essays Presented to F. F. Bruce , 编辑为 D. A. Hagner 和 M. J. Harris ( Paternoster / Eerdmans, 1980 ),54~63页。
104 P. Schubert 为这点作了详尽的辩护,见 From and Function of the Pauline Thanksgiving , BZNTW 20 ( Topelmann, 1939), 71~82页。他主要的两个论点为:(1) 在其他保罗书信中, epi ( for ) 和“与格”在一起的结构,都带出感谢的理由;(2) 在其他书信中,感谢引介出“书信最重要的主题”或“书信的情境”,本书亦然。这封信的目的是要表达使徒对腓立比人赠礼的感谢,因此这里藉思念一词暗示所赠的金钱。所以这不可能是保罗对他们的思念,而是指他们藉赠予礼物所显示对他的思念(即支持)。关于这点的探讨以及最终的赞同,参 P. T. O'Brien, Introductory Thanksgivings in the Letters of Paul ( Brill, 1977 ), 20~33, 41~46页。
105 见 IBD 1, 307、308页。
106 对这个字进一步的讨论,见 A. Richardson(编), A Theological Word Book of the Bible ( SCM, 1950 ), 257、258页。
Ⅲ使徒的祷告(一8~11) 8. 这一节用语强烈,刻画出分离的痛苦,尤其是因遭监禁的缘故。保罗要求神来作见证,证明他何等渴望107 与他的信徒再见面;他迫切到一个地步,可以用与主自己的心一同渴想来形容(参:摩法特)。用基督耶稣的爱是希腊文优雅的意译,直译为“在基督耶稣的脏腑里”。古时候认为脏腑是掌控感情生活的(用于神,见:赛六十三15 ;亦用于人,见:耶四19) 。 耶稣基督充满同情的关怀,从祂对教会的爱反映出来;使徒的爱也是循此模式。不过,许多注释家在这些字中看出较“神秘”的意义;例如,“他的脉搏与基督的脉搏一同跳动;他的心与基督的心一同悸动”(赖富特),好像基督是透过祂的仆人来传达祂的爱。 9. 使徒探望腓立比教会的心愿如此强烈,但碍于环境又不可能立刻实现,他感情的惟一出路,就只有祷告了。这是使徒为教会的几个感人祷告之一;如果要明了这个祈求的伟大、宽阔,几乎必须逐字推敲,才能探究出其中丰富的含义。 这个祷告所求的,是对其他信徒的爱能够在知识与见识上增长。第一个字通常意指头脑对属灵真理的领悟;但是圣经所谓的认识神,常是指神先自我启示,人再用信心领受,而产生的亲密知识;这里的主要观念也可能为此108 。对神和祂的作为愈有知识,愈能增进团契的和睦,使腓立比人更清楚,他们之间有信徒相通的关系。译为“见识”的 aisthe{sis ,也可以解释为“领会”、“分辨”,甚至“机智”;指运用使人作出道德决定的机能。(参:来五14 的同源字,“道德机能”;和合本:心窍)七十士译本用这个字来翻译“智慧”和“知识”(尤其在箴中,如一4、7 、22,三20 ,五2) ,但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 在一个有不合一倾向、彼此指责(见四1 及下的注释),而必须改正的团体中109 ,这两项基督徒特质非常需要。因此,保罗在给予劝勉和指正之前,先作了这个恳切的祷告。最能影响另一个人的方式,是为那个人祷告,而如果要说指责或矫正的话,应当先放在祷告里,再用爱心说出;可惜基督徒对这个宝贵的功课似乎学得很慢。 10. 若有这样的美德,便会产生两个结果:(1) 他们能够分辨什么是最好的;并且 (2) 就基督徒品格和举止而言,他们能够变得纯洁而无瑕疵,以预备迎接神藉耶稣基督鉴察人隐秘心思的日子(罗二16) 。 动词 dokimazo{ ,分辨,意指“拿来试验”,而在经过审查后,“接受经查验过的,赞同”。这个字常用来指钱币的查验;经过“同意”的钱币,便是正式的货币。不过,它使用的范围可以更广(如,试验牛,路十四19) 。此处这动词的对象可以译为“不同的东西”,或“最好的东西”(参 GNB、NEB 及其小注)。罗马书二章18节 与这里用词的格式一致,是源自当时的流行哲学;两处的意思都似乎是“真正有关系的事”(参:摩法特,“察觉何者重要”)。 使徒的祷告若应验,他的朋友便会有分辨的能力,在信徒团体中发挥出来,活出基督徒生活最重要的事。这类事当然包括彼此更加协调,培养兄弟精神,不再互相挑剔、结党分裂。现代读者则会想到奥古斯丁的格言:真正使人团结的,是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目标。至于腓立比人,他们必须同心协力追求的品德,列在四章8~9节 。由此我们或可察觉,腓立比教会在道德上有混乱情形,让保罗忧心,而发出劝勉。因此,他要他们“选择上好的”(GNB),分辨“最好与次好”(本革尔),这比单单择善弃恶还难得多。 他们蒙召要纯洁110 。原文 eilikrineis ,这个字可能源于 heile{ ,“阳光”,如此,则仍继续有查验的想法,即,在明亮的阳光下检验,显为没有混杂、纯洁、真实。摩法特译为“透明”,GNB 则作“毫无杂质”。这呼召也要人无瑕无疵,这个字与前一个字几乎相等;除非它有及物之意:“不让人跌倒”。后一种翻译也完全符合保罗的用语(见:林前十32 ;参:罗十四20~21) ,但这里却较欠妥(布鲁斯)。 11. 使徒对他的读者另外还有一个渴望,就是他们的生命能结满仁义的果子。莫尔(Moule)认为,这是展望他们将来在基督的日子时的情况;但这里很明显,应当仍然是他在为他们目前的经历与影响力祷告。公义的果子〔单数,如 NIV(但 RSV 则不然),是根据最好的抄本,也符合其他资料;加五22 ;弗五9 ;参一22 〕,或是指凭信心领受的基督之义(三9) ,亦即,与神关系正确的果子(如:贺尔登,Houlden);或是指这种正确关系的凭据,就是加拉太书五章22节 所形容的伦理表现。但这两个看法可以互补。下一个子句靠着耶稣基督也许可算支持第一种解释,因保罗提倡在基督里因信称义的教义。但是旧约的背景(箴十一30 ;摩六12 ;参:雅三12) 却赞同后者,意为“讨神喜悦的行为”(威尔森,Wilson)。在基督的日子,每个人都要面对严格的考验,关键在于:那人是否信靠神所预备的公义?是否活出这种讨神喜悦的风格?“救恩是充满恩典的生活,能够结出公义的果子”(葛蒂)。不过,这同时亦是自我省察的挑战。我们现在是否已预备要彰显“藉爱心表达出来的信心”(加五6) ?若答案是正面的,便更令人将荣耀称赞归与神,因为祂为不义的罪人所预备的是何等奇妙,赐下祂儿子完成救赎之工,又赐下圣灵的能力,以致能有如此的收成(加五22~23) 111 。
107 这里的字是 epipotheo :“我渴望”、“热切地盼望”,保罗在提到想与他的基督徒朋友会面时,特别用这个字。参罗一11 ;帖前三6 ;提后一4 。
108 “ Epignosis ”这里的用字“几乎已经成为专用语,意指因接受基督徒信仰而对神的真确知识”,R. Bultmann, TDNT 1, 707页。
109 R. Jewett, 曾针对这两个字写评论,视为保罗对腓立比伦理问题的答案, 'Conflicting Movement in the Early Church as reflected in Philippians' , NovT , 12, 1970, 362~390页,节录于 R. P. Martin, Philippians ( NCB, 1976=1980), 29~34页。
110 参 Barclay, New Testament Words , 32、33页。
111 有关这几节的研究,和保罗对祷告的教导,可参 G. P. Wiles, Paul's Intercessory Prayers SNTSM 24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 205~215页。
Ⅳ保罗的雄心与喜乐(一12~26) 这几节最好视为一整段,而以一章18节 为其中心思想。尽管教会之外仇敌迫害,教会之内有诽谤者拨弄是非,但使徒仍然为着一件事实而大得鼓励:无论怎样,基督总被传开了。甚至,即使他遭监禁,神的道不但未被捆绑,反倒更加广传;虽然有些信徒在他被捕后,心生悲痛,或热心的方向有错,亦不能遮蔽那重要的事实,就是基督的信息已被宣扬。他入狱后前途难料,而因着他的仇敌,他又无法与同情他的基督徒相聚(二20~21) 这情形必然会令一个较平凡的人非常沮丧、绝望然而,他的喜乐却更加添,因为福音广传的最高目标正在实现中。 A监禁的意外成果(一12~14) 12. 这几节提供的资料,好像是在回答保罗入狱后光景如何的问题。我愿意你们知道,这句话显示,腓立比人也许写了信给他,或是托以巴弗提带去问候(二25) ,表达他们关心他的安全与安好。保罗回答的形式,是按当时的标准格式今天所谓的“公告模式”来描述周遭的情形。他告诉他们,最近发展的结果,我所遭遇的事(直译“我的事”,如:弗六21 ;西四7) ,更是叫福音兴旺。 Prokope{n tou euangeliou 这个子句的意思,是旅客在途中虽遇险阻,仍然向前推进。当时保罗的事工遭到的重大阻碍,便是他被关在御营军中(一13)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活动虽然备受限制,可是就在他被囚禁的地方,基督的见证却大有能力地彰显,以致福音在异教世界中旗开得胜(参:提后二9) 。 13. 福音广传的方法,是透过他为基督受的捆锁,亦即,他成为囚犯,是因为信从基督,而不是在政治或社会上犯了什么错。为基督(直译“在基督里”),也可以指保罗在基督里受苦的榜样,亦即,在这点上与他的主联合,以致他的见证满有能力。 希腊文 praito{rion 一字,译为御营(NIV 小字,宫庭),有几种解释。在新约其他地方,这个字是指省长的官邸(如,罗马巡抚彼拉多的住处,在耶路撒冷;希律的宫殿,在该撒利亚)。这个字也可以指皇帝在罗马巴拉丁山丘上的皇宫;按照传统的解释,本节即指此处;但根据赖富特的探讨,这样来辨认地点并不正确112 。从上下文看来,保罗心中所想的,是福音在人群中的进展,而不是地点。 Praito{rion 也可以指卫队,而其余的人一语,似乎更配合指罗马军人的解释无论据点为何。 RSV 译为“传及全御营军”,这是按照赖富特的看法,他相信这些卫队是在罗马。但是这个字也可以指罗马之外的省政府所在地,亦即该省的治理中心或法庭;而如果提到名字,则可能指驻扎于这类省政府中心的御营支队113 。我们不难想像,御营兵在执行勤务时,会与囚犯接触,而其余的人便是指周围的人,包括外邦人和基督徒,他们听说了保罗是为信仰的缘故被囚。 14. 使徒入狱的第二个结果,是对信徒产生激励作用。这些弟兄们因为保罗下监却不屈不挠,得到极大的激励,以致比从前更加放胆为神的道作见证(在主里一语,最好视为与得到鼓励相联,而不要照 NIV 的译文)。“神的道”(NIV, RSV)这完整的词汇有很强的抄本支持;但 KJV 的简化形式有 P46 抄本支持,而 Nestle-Aland 经文也采用(译注:Nestle,1851~1913,为德国东方语言学家,编有《新约原文圣经》;参霍桑),或许这形式保存了最初形容基督徒传道的术语。基督徒大家庭在使徒被囚的光景下,仍能放胆无惧,是他在狱中能喜乐的另一原因。 增注:一章13节 如果保罗是在罗马写信,这里一定不是指皇宫,或他受审的法庭,而是指御营军;但如果这段经文是指传讯保罗,并即将审问他的法庭,则写作地点一定在某一省内(如,哥林多、以弗所、该撒利亚)。主张写作地点为以弗所的人(见导论Ⅱ三、“以弗所说”),指出从石刻记录中可看出,各省内都有这类议员卫队(将 praetorium 与 praetoriauns 视为等同)114 ,不过,这个证据的价值尚待商榷115 。 所以,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传统的看法,即保罗是讲于罗马的御营军;其二,即此书的写作时期较早,这里是指驻扎于亚西亚省会的以弗所之议员卫队,或是位于海边的叙利亚首府该撒利亚之卫队116 。若采第二种可能性,则可找到支持的石刻,证实在以弗所有此类卫队。在人数方面,这类在以弗所和该撒利亚的卫队,一定比在罗马的少;因此保罗提到的御营全军,可以按字面来解释。 这一段对以弗所入狱说较有利,而对罗马说则有负面影响。罗马的皇家卫队总数达九千之多,要让全体都晓得一个犯人,似乎难得多(虽然并非绝不可能)。 至于保罗与皇家官员的关系,详见四章22节 的注释。而保罗入狱的地点问题,各种可能性利弊互见;这节无法对书信的出处提供决定性的证据。
112 可以参考 Lightfoot, 99~104页的全面说明。
113 参下文这个字的增注。
114 参 Dibelius, 55页。
115 挑战者有 Reicke, 'Caesarea, Rome and captivity Letter's ' 刊于 Apostolic History and the Gospel, 277~286页,以及 Bruce, BJRL , 63, 1980~1981, 263、264页。
116 持此看法者有 Hawthorne 和 Robinson, Redating, 60, 77、79页。
A监禁的意外成果(一12~14) 12. 这几节提供的资料,好像是在回答保罗入狱后光景如何的问题。我愿意你们知道,这句话显示,腓立比人也许写了信给他,或是托以巴弗提带去问候(二25) ,表达他们关心他的安全与安好。保罗回答的形式,是按当时的标准格式今天所谓的“公告模式”来描述周遭的情形。他告诉他们,最近发展的结果,我所遭遇的事(直译“我的事”,如:弗六21 ;西四7) ,更是叫福音兴旺。 Prokope{n tou euangeliou 这个子句的意思,是旅客在途中虽遇险阻,仍然向前推进。当时保罗的事工遭到的重大阻碍,便是他被关在御营军中(一13)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活动虽然备受限制,可是就在他被囚禁的地方,基督的见证却大有能力地彰显,以致福音在异教世界中旗开得胜(参:提后二9) 。 13. 福音广传的方法,是透过他为基督受的捆锁,亦即,他成为囚犯,是因为信从基督,而不是在政治或社会上犯了什么错。为基督(直译“在基督里”),也可以指保罗在基督里受苦的榜样,亦即,在这点上与他的主联合,以致他的见证满有能力。 希腊文 praito{rion 一字,译为御营(NIV 小字,宫庭),有几种解释。在新约其他地方,这个字是指省长的官邸(如,罗马巡抚彼拉多的住处,在耶路撒冷;希律的宫殿,在该撒利亚)。这个字也可以指皇帝在罗马巴拉丁山丘上的皇宫;按照传统的解释,本节即指此处;但根据赖富特的探讨,这样来辨认地点并不正确112 。从上下文看来,保罗心中所想的,是福音在人群中的进展,而不是地点。 Praito{rion 也可以指卫队,而其余的人一语,似乎更配合指罗马军人的解释无论据点为何。 RSV 译为“传及全御营军”,这是按照赖富特的看法,他相信这些卫队是在罗马。但是这个字也可以指罗马之外的省政府所在地,亦即该省的治理中心或法庭;而如果提到名字,则可能指驻扎于这类省政府中心的御营支队113 。我们不难想像,御营兵在执行勤务时,会与囚犯接触,而其余的人便是指周围的人,包括外邦人和基督徒,他们听说了保罗是为信仰的缘故被囚。 14. 使徒入狱的第二个结果,是对信徒产生激励作用。这些弟兄们因为保罗下监却不屈不挠,得到极大的激励,以致比从前更加放胆为神的道作见证(在主里一语,最好视为与得到鼓励相联,而不要照 NIV 的译文)。“神的道”(NIV, RSV)这完整的词汇有很强的抄本支持;但 KJV 的简化形式有 P46 抄本支持,而 Nestle-Aland 经文也采用(译注:Nestle,1851~1913,为德国东方语言学家,编有《新约原文圣经》;参霍桑),或许这形式保存了最初形容基督徒传道的术语。基督徒大家庭在使徒被囚的光景下,仍能放胆无惧,是他在狱中能喜乐的另一原因。 增注:一章13节 如果保罗是在罗马写信,这里一定不是指皇宫,或他受审的法庭,而是指御营军;但如果这段经文是指传讯保罗,并即将审问他的法庭,则写作地点一定在某一省内(如,哥林多、以弗所、该撒利亚)。主张写作地点为以弗所的人(见导论Ⅱ三、“以弗所说”),指出从石刻记录中可看出,各省内都有这类议员卫队(将 praetorium 与 praetoriauns 视为等同)114 ,不过,这个证据的价值尚待商榷115 。 所以,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传统的看法,即保罗是讲于罗马的御营军;其二,即此书的写作时期较早,这里是指驻扎于亚西亚省会的以弗所之议员卫队,或是位于海边的叙利亚首府该撒利亚之卫队116 。若采第二种可能性,则可找到支持的石刻,证实在以弗所有此类卫队。在人数方面,这类在以弗所和该撒利亚的卫队,一定比在罗马的少;因此保罗提到的御营全军,可以按字面来解释。 这一段对以弗所入狱说较有利,而对罗马说则有负面影响。罗马的皇家卫队总数达九千之多,要让全体都晓得一个犯人,似乎难得多(虽然并非绝不可能)。 至于保罗与皇家官员的关系,详见四章22节 的注释。而保罗入狱的地点问题,各种可能性利弊互见;这节无法对书信的出处提供决定性的证据。
112 可以参考 Lightfoot, 99~104页的全面说明。
113 参下文这个字的增注。
114 参 Dibelius, 55页。
115 挑战者有 Reicke, 'Caesarea, Rome and captivity Letter's ' 刊于 Apostolic History and the Gospel, 277~286页,以及 Bruce, BJRL , 63, 1980~1981, 263、264页。
116 持此看法者有 Hawthorne 和 Robinson, Redating, 60, 77、79页。
B动机真诚与假意(一15~18) 15 ~17.这一段有各种解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保罗入狱的地方,那教会中究竟是哪一群人传基督出于嫉妒分争(15节)。有些注释家想把这几节拉出使徒周遭的环境之外,认为这段话只是回顾过往,而没有特别指哪一群人。但是,尽管这段话与前几节缺乏逻辑的关连,这种解释仍不太可能。NIV 加了这是事实几个字,以使译文更平顺。 另一种解释如下。麦卡尔采用摩法特的译本,认为这几节是使徒在前面所提,某些“弟兄”的宣教活动的性质(14节)。保罗说,有“许多”(NIV:大多数;和合本:多半)人从事这项可贵的工作,但动机却不尽相同;接着,他将其区分为嫉妒分争和好意两种。布鲁斯不认为14节的“大多数”有区别之意;但是这个片语的确有区别的含义。 这些传基督出于嫉妒分争……出于自私的野心、不诚实……出自虚假的动机(15、17、18节)的人,究竟是谁?如果我们接受的观点,认为这群人包括于上述“许多人”所属的大团体(14节)之内,那么,保罗便是特意在作对比。有“许多人”灵性复兴、热心传道,但有一些人传道,却动机不良。因此,这些人不可能是异教徒,用亵渎的话论基督的名(参:徒十九13) ;也不可能是传异端者,利用保罗入狱,大肆宣扬错误的教导。这些人一定是基督徒,可是他们对使徒没有爱心,渴望见到他留滞狱内,也要使他的监禁尽可能难受、痛苦。 这种嫉妒分争乃是针对他个人而发。这样传扬基督是出于自私的野心,亦即,争取他们一党人的利益117 ;而他们的目的乃是挑起争端( thlipsis ,直译为“摩擦”,是一幅生动的图画,描绘犯人的铁链磨着他们手脚的痛苦)。趁我被捆锁时,亦即,趁他在狱中全然无助、不能自卫时,更加骚扰他。这种传讲只是空洞的藉口(希腊文: prophasis ;NIV:出自虚假的动机),并不实在。 但这一切计谋在使徒身上并不发生作用。“基督正被传开”(18节,摩法特),这就足以令他欢欣不已。所以他在苦难中能充满荣耀(参:罗五3) 。 还有人对这一段提出其他解释。肯耐迪认为,使徒相当信赖的一群人(14节),后来竟被指为要增添他捆锁的苦楚,这简直不可思议。他建议,将15节上的有些人,与前面的“许多人”(14节)断开,而假定使徒在此改换了一个角度。如此,15节是新的段落,无需回顾14节。可是,有人会质问,15b 节的另一些人又指谁呢?这些出于好意传扬基督的信徒,必定包括在14节那批灵里复兴、积极传道的人之内吧? 还有人提议,出于错误动机的传道,并不是针对保罗个人。这样的形容符合某些受错误带领的基督徒,他们或是传反对犹太人的道,因为犹太人(按此观点)造成使徒在以弗所入狱(如:辛格,Synge 的主张);也有可能他们刻意煽动当局的敌意;这样一来,保罗的监禁便更加严重118 。照第一种观点,他们错在“结党”传基督,把传道当作武器(如,痛斥、抨击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对保罗所作的事,而加以反击、报复。照第二种解释,这些传道人的信息,是要推翻罗马的统治,因而引起动乱。他们鼓吹殉道,因为相信末世之前必有苦难,而他们要加速末世的临到。可是,使徒斥责这两种人的作法,并暗示他们只不过“因我的(保罗)捆锁,亦即,因我(保罗)的入狱,而惹动(他们之间的摩擦)。” 对这群神秘人物的较新解释,是指一群基督徒,他们 (1) 传讲基督(18节),但却 (2) 强调基督徒信息的某方面,是保罗不能接受的。他们的动机是嫉妒、仇视使徒,因为他是受苦的使徒,因此按他们的看法,他玷辱了基督徒的信息。他们另有一套宣教策略,在权势上要超越,在成果上要光荣;要和古代其他的宗教大师平行119 。 另一群传道者则出于好意(15节)与爱心(16节)来工作,并且明白使徒是为辩明福音被置于此。这种辩明( apologia ,见一7) 是指他所受的法律审判。或许我们应当强调福音两字,亦即,他所称赞的这些朋友知道,他们入狱是因着效忠基督和其使命,并不是由于和当局者在政治上有任何瓜葛。 被置于此, keimai ,是军事用语,强调他在狱中忍受艰苦,就像耶稣基督的精兵(参:提后二3~4) ;和那些服役的罗马兵轮班看管他类似,他也是在“轮值”。 18. 这有何妨呢?将 tigar 翻译得很合适;直译则为“那又怎样?”对这种动机冲突而造成的状况,保罗将自己的反应简述在此。当他检视周围基督徒团体的分争,却发现一件至重要的事实:或是假意、或是真心,基督都被传开了。 这句话完全是指教会内这两群人的动机,而不是论他们信息的内容。使徒憎恶为一己之私传讲基督的心态,因为这种动机不纯,要触怒他,或让他受苦,但他并没有责备信息的内容毕竟那是基督。哥林多后书十一章4节 、加拉太书一章6~9节 的作者,绝不会容忍错误的教义,或错失反驳虚假教导的机会;从三章2节 及下看来,亦是如此。 所以,那反对的群体不可能是犹太主义者,或“假使徒”,就是他在加拉太与哥林多严厉定罪的120 。无论他们的动机与原则为何,他们的基督徒立场仍是明显的。这是保罗最关注的一点,也是他能喜乐的原因。有些人(如布鲁斯书中所提)试图将18节解为,保罗对传讲不同信息的人态度有了软化,和在加拉太书与哥林多书信内的精神相当不同;但这种观点缺乏说服力,并且没有看出那些传假道者所提供的福音,在实质上差异何等大。
117 参 Barclay, New Testament Words , 39~41页。
118 T. Hawthron, ExpT , 62, 1950~51, 316页以下。Manson, Studies in the Gospels and Epistles , 161页以下将这种引起争论的讲道设定在哥林多,他也相信,一13 的 paretorium 亦是在那里。他认为,林前一至四章为15至18节提供了最好的说明。如此一来,此处的各个团体就与哥林多教会分裂的团体吻合。参阅导论Ⅱ“一罗马说”,原书17~18页进一步的说明。
对15至17节的另一看法,请参 O. Cullmann, Peter. Disciple, Aposle, Martyr ( ET, SCM, 1962, 105页以下 )。他认为腓立比书写于罗马狱中,并且指出,这几节所用的词“嫉妒分争”与《革利免前书》所用的相符,该信是写给在罗马的教会,信中提到该处基督徒对使徒的憎嫌。 但是,这两处的用字并不像 Cullmann 所说的一致。《革利免前书》的钥字, ze{los ,腓立比书第一章并没有出现(参林前三3 ;RV;雅三16) 。参 Michaelis 的批判, Einleitung , 206页。 119 参 Jewett, 'Conflicting Movements' , 362~390页。
120 Lightfoot 称这一派为犹太派,但他将加拉太的犹太派和这几节的人作了区分,认为他们代表一种不全备的基督教观。然而,倘若福音的真理已经岌岌可危,保罗还会用这么满足的态度写信吗?也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是基督徒,却与保罗为敌,想要藉成功的讲道来令他嫉妒,或许他们感到保罗的个性太强了(Getty)。若是如此,他们就忘了使徒对爱的教导,如,林前十三4~7 ,“爱是……不嫉妒……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C面对生死的两难与信心(一19~26) 19. 这里再加上他能欢欣雀跃的第二个原因(18b,是的,而我还要欢喜),因为他满有把握,知道此时能得着两种帮助:从人而来(你们的祈祷),和从神而来(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保罗不断请求由他引导信主的人为他代祷(参:罗十五30 ;林后一11 ;西四3 ;帖前五25) ,这一点深深显明他人性的需要。同样,他也完全倚赖那在耶稣基督里丰富的圣灵(参:徒十六7) 。译为帮助的 epichore{gia 意思是在内维系与支撑某个物体,好像以弗所书四章16节 提到,如韧带般的扶持。究竟他所要求的帮助为何,必须要先澄清本节第一部分,才能明白。这事显然是回顾12节所言,使徒对福音的见证。接着,他满怀信心地瞻望未来的得救,这可能是指他个人最终的得救(参:罗五9 ,得救的未来式),也可能指他在法庭中能获胜。在此我们要小心,从下一节看来,这里的得救不可与他从监狱中得释放混为一谈,因为那儿还提到死的可能性;但霍桑辩称,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麦卡尔提出第二种解释,颇值得注意。他引用约伯记十三章16节 :“这可能成为我的拯救”。在七十士译本中,这几个字与保罗的话完全相同;使徒极有可能是在引用旧约。他满有把握,知道无论是否被定罪,他为基督而站的立场必定会被显为义;这正是约伯的盼望:“我知道自己……有义”(伯十三18) 。 还有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可以将这段旧约引文作更进一步的推敲,假定保罗是与约伯的苦难作认同。如此一来,中心的问题就成为显明“是对的”;对约伯而言,他所渴望的是证明自己的正直,对保罗而言,他则希望他使徒的身分能被高举,令那些因他作受苦的使徒而轻视他、诽谤他的人无话可说。因此他呼求神和人的帮助,以回覆批评他的人。 若是如此,他知道他能倚靠的帮助,便是圣灵在他生命中所加添的力量,因为主曾经应许祂的门徒,当他们被交在诸侯、君王面前时,圣灵会在他们里面说话(太十20 ;可十三11 ;路十二11、12 ;见:柯兰吉,Collange)。他请教会为他代祷的内容也相同。 20. 在他所受的这试炼中,既得着如此的灵里扶持,他便盼望没有一事叫他羞愧,尤其是他被带到审判台前时。或者,这里可能指他身为受苦使徒的角色,令他的朋友感到尴尬(吉威特,Jewett)。相反的,他的“切慕”和“盼望”为:无论结局是被释放或殉道,他都能够放胆( parre{sia ,即,在公众前直话直说)121 ,高举基督。 Apokaradokia ,这个字亦出现于罗马书八章19节 ,刻画动人,可能是保罗自己合成的字;RSV 译为“殷切的期盼”,NIV 译作动词“我殷切地盼望”。它描写对未来热切的期待,伸长脖子去瞄前面的景物,“别无旁鹜地专注于未来( apo ),好像把头伸出去般努力前瞻( kara, dokein )”;肯耐迪这段话解释得很好。使徒在等待审判时充满信心,他最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无论发生什么,结果都能荣耀他的主。沙甫兹布利爵士(Lord Shaftesbury,英国慈善家,致力劳工阶级之改善,1801~1885)的名言:“任凭一切消亡,只求基督显大!”回应了使徒的信念;我们一生的生命与事奉,若以增进那位独独配受尊崇之主的荣耀、名声为宗旨,才堪称动机纯正。 在我身上,一语或许可以肯定使徒是在想到前途如何的观点,不过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指他整个人或生或死都让主决定(参:罗十四8 ;林前六20) 。这两大抉择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保罗被释放,基督将因他继续使徒的事奉而显为大(参24节);倘若判决对他不利,他忠贞至死的殉道仍然能荣耀基督。这两种抉择在我们看来很艰钜,但使徒却认为其终极目标均相同:为荣耀主,即,基督的荣耀或尊荣得以维持(葛蒂)。 21. 保罗这一节的宣言十分出名,虽然整体的意思相当清楚,属灵的真理也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连同22、23节来看,这段话多少有些语意不详。上一节对此句话的诠释稍有帮助。葛尼卡和霍桑都陈明,保罗的思想如何从20节的前提继续推演,并达到结论。然而这里并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斯科特的观察为:“此处他的话语跳动不明,反映出他的心思在两种抉择之间摆动,无法达成决定。”但我们必须补充,这种摆动只基于不同的抉择,而不是出于未来的不肯定,因为他清楚,前途完全掌握在神的手中。 这一节有几种解释的方式,伯纳德(Bonnard)将其一一列出。最佳的意思为:“我活着是要荣耀基督;因此,倘若我死了也能荣耀祂,对我就有益处,我乐见这事,因为它能使我服事祂的一生告一终了。”如此,这里的益处不单是使徒在他的主面前领受天上的奖赏(23节),也是他为基督无畏殉道的见证,能促进福音宣扬的结果。保罗在此想到的是殉道,可以从死一字的形式看出,这里用过去不定式, to apothanein 。这个形式指死的行动,不是其过程(参:林前十五31 ;林后五14) ,也不是其状态(穆尔)。 使徒的这句话常被解释得太狭窄,视为他个人虔诚的盼望,就如23节的意思一样(参:林后五8 ,“与主同在”)。对基督徒而言,死亡即护送他直接面对主,因主必实现祂的应许:每一个存信心而死的人,都能安然见主,“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二十三43) 。但是在本段,我们必须同样强调死乃有益处的观念,正如巴特所言,这对福音的宣扬有益;使徒的死和他的生(20节)一样,都能使基督显大,因为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他都矢志服事主。本节的第一个字是对我而言,有强调之意。保罗存活的惟一理由,是能用他的生命从事这大好的事奉;而为这事奉死,则将成为其冠冕。卫斯理(Wesley)所写一首就任圣职的诗歌,抓住了保罗在此节与二章17节 的思想: 预备行檀咳旨意, 爱心信心贯彻始终, 无限怜悯印戳至死, 所献之祭方得完全。 22 ~23.保罗的思绪在此显然相当激动,因为他的文句断续不工整。22节直译如下:“但如果在肉身活着,对我有工作的成果,那么我将如何选择,我不能明说。”也就是说,我不敢透露自己的偏好。继续活在肉身中(直译:肉体),在此必然是指使徒在世的生命,与“活在罪中”(如:罗七5、18) 的意思不同。这句话提供了他未来盼望的基本假设。为了表白他的想法,他假定自己能熬过这次试炼,得着释放;不过在别处,他却没有如此乐观。下一步如何?生命既存留,就表示事奉会继续,宣教的工作可以进一步发展,也更有机会证明基督是他的生命。这便是有成果的劳苦, ergon ,这一个字常用来论他宣教的活动。(参:罗十五18 ;林后十11 ;腓二30 ;又参:徒十五38 ,及腓一6 ,这个字也用于说明神藉着他作器皿成就的工作。)他的抉择为:或是继续事奉(假定宣判将有利于他),或是以他的血作为他事奉的封印这点他没有说出来。当心头浮现这两种可能时,他承认道:“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霍桑想要除去人的选择,只从保罗对神旨意的顺服来解释,但这样一来,便否定了保罗白纸黑字所讲的话。 如果我们同意,是由于作者的情绪强烈,文句才出现断续的现象,便不需要假设这一节曾被后来的抄写者改动过。麦卡尔认为,原文应当没有但我在肉身活着以下诸字;他将21节直接连到本节的最后:“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我不知道该挑选什么。”然而这样一来,就把难解之结一刀斩除;但删除艰涩字句,是否定了句法结构的原则,在这里亦缺乏必要的理由。一个面对生死严肃问题的人,不必期待他会写出流利、细腻的散文。 他所面对的难题,好像从两个极端加压过来,令他举棋不定。他被“两边压逼”(赖富特的翻译),而双方的力量相等,以致让他无法倒向某一边。我被两者拉扯, synechomai ,意思似为受外力控制(参:路十二50 ;林后五14) 。但如果按他自己的意思来选择,结果便很明显:他宁可拣选死亡,与基督同在。 Epithymia ,情愿,在新约中常用于坏的方面,如,邪恶的欲望、情欲等;这里的用法却不同。他这种强烈渴望的理由为:他确信,死亡即为通往与基督会面的门户。离开,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在军事上是指撤离营区(马喀比后书九1) ,在航海上是指将船解缆,离开停泊处(参:提后四6 同源的名词)122 。 与基督同在的原文为 syn Christo{ einai ,此介系词片语“几乎一概指忠心的信徒在死后,或基督再来之后,与祂的相交。”123 最后一子句是全句的关键,将保罗的心意明白表达出来虽则是以似非而是的方式:死时必能到基督面前,且有复活的盼望(三20、21) 。既然主曾应许,离世后能与祂同在,本节便清楚陈明:保罗在地为客旅时,凭信心亲身经历主的相伴,而到那时便将与祂重新聚首。虽然保罗在今生与他的主亲密相交,可称“在基督里的人”(林后十二2) ,但他在此处所表达的期望,是在死后能与主更加亲密,关系更加完美,超过他目前的体验124 。这种未来的“与基督同在”,远比现在好,直译为“比更好还好得多”,是三层的比较级,意指“最好不过”。 保罗的期待非常单纯,摒除了死后会进入没有知觉的状态,或会在另一炼狱中受管教的想法。坟墓之后的情形,我们多半一无所知,但我们只要清楚已向我们说明的部分,也就够了。“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四17 ;参:帖前五10) ,这个应许让我们满有勇气,能面对如葛蒂(Mary Ann Getty)所言的挑战:“死亡的瞬间,是信心最终的考验”。 24. 不过,他个人对在荣耀中“与基督同在”的渴望,必须次于他对腓立比人的牧养责任。在衡量如何抉择时,不但要顾到他本性的“情愿离世”,也要顾及信徒实际的需要,而这一方的分量比较重。若神命定他要留下来为他们,更是要紧的,这更加配合神对教会的旨意;而在保罗的思想、计划里,照顾教会一直是项重要的因素(林后十一28) 。 25. 许多学者认为,这一节开始的语气,显示出一种新的信心。20、23节的气氛凝重,思想萦绕于殉道迫在眉睫,以致麦卡尔写道:“保罗……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命运无他,惟有一死。”这位注释家又说,保罗在此思及他的想望,所表达的只不过是“根据他感到腓立比人对他的需要,而产生的信念”;这样的持续假设语句来解释此节,也未尝不可。 虽然有此可能,但以下却提出了对释放有新信心的理由。是否神赐他先知性的启示,让他有把握判决将有利于他?还是有消息传到,法官的决定可能对他有利?或是在默想之后,他充满信心,感到将平安无事?我们在此只能猜测,因为没有明确可靠的依据。若将这种把握感过度夸大也不正确,尤其从二章17节 来看,那里使徒还是回到他难逃殉道命运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不管乐观的理由是否扎实,这节的情绪都充满期待。他的信念为:他将继续(希腊文加上“且持续”,同义动词再重复,表明强调)和他在腓立比亲爱的朋友同住。他期望回到他们当中,再度展开事奉。长进, prokope{ ,与一章12节 为同一个字,但这里是指信徒属灵生命的长进,因为喜乐加深,信心扩大。麦卡尔的评论很有见地:“保罗惟一乐见的长进,是他们的信心”;保罗又举自己为榜样,说明他如何不断追求长进(见三12~14) 。也许这里的思想也包括:他们的信心,或他们对所认信之道的把握,可以因祷告蒙应允,他平安返回,而更加坚固。若在神的美意中,他能“再到他们那里去”(26节,RSV),他们的喜乐一定会加添。 26. NIV 译: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喜乐将满溢,这是意译,将重点放在保罗期待回到腓立比去拜访,而不放在这拜访对他读者将产生的影响。RSV 较保持原文的顺序,而形容:倘若保罗再度回到这间教会,腓立比人的感受将如何。 kauche{ma 的本意为“夸耀”,或“高举”。因着创办人得释放,又出现在他们中间( parousia ),和他们同在,腓立比人便可大大感谢神。荣耀应当归给神,因祂大施怜悯;不过保罗得胜的经历(因着我),乃是这次欢腾的理由;很可能当他们从他口中亲自听见,在拘禁期间,主如何恩待他,便会情不自禁地欢乐起来。这一重要经文之背景,吉威特看出不少亮光125 。尽管保罗曾蒙召受苦,当他回到腓立比人中间时,因他蒙神眷顾得以归回,他的使徒身分便得彰显。这次的释放不是羞辱(一20) ,反而肯定了他使徒的地位,因腓立比人或许开始有怀疑。在此,保罗要他们以他软弱为“夸耀”很强烈的字正如他自己所行(林后十二1~10) 。他“来到”他们那里,犹如王者驾临( parousia ),在他们眼中地位将十分崇高126 。
121 参 W. C. van Unnik, BJRL , 44, 1961~62, 466~488页。
122 参 G. M. Lee 对22~23节的注释, NovT , 12 ( 1970 ), 361页。
123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 303页,小注1。
124 完整的讨论见 George, Communion with God , 150~155页,和 M. J. Harris, Raised Immortal ( Marshall, Morgan and Scott, 1983 )。
125 Jewett, 'Conflicting Movement' , 387页。
126 关于保罗的行程,包括可能有几次到腓立比,见 Ogg, The Chronology of the Life of Paul,/ The Odyssey of Paul 。
Ⅴ对教会的劝勉(一27~ 二18) 我们必须视这段为一整体,没有分断;因一章30节 的分章出于人为。使徒的思想一直连贯到二章18节 ,其中包括著名的二章5~11节 ,那是一首诗歌,讲到荣耀之主的降卑与高升,直回溯到遥远的永恒,祂道成肉身之前与父合一的情景,及至祂最终的得胜,为一切受造物尊崇。即使这首诗歌是另一篇独立的作品,插入本段,原来用于基督徒仪式,但在本信中却能完全融入,很能配合牧者劝勉的架构。请参阅二章5~11节 的增注。 总括而言,一章27节 至 二章18节 是“保罗对教会的期许”。由于有些人思想方向错误,对基督徒生活的了解有偏差,才导致这段期许的写作。近日对腓立比教会问题的研究,追踪到一种思想,是保罗认为与他的福音不符的说法。其中心为误导的末世论,相信基督徒团体已经与基督同复活,在地上就开始天上的生活。实际而言,这些基督徒相信:他们的生活当摒除困难与痛苦;据此推理,保罗身为使徒却受苦,他们便厌弃他。这种说法的另一面为:他们忘记了基督徒蒙召,要献身于卑微、利他的事工;因此,自私自利、骄傲等丑陋现象一一浮现,需要辨识、对付。保罗的回应正符合这些需要,以下将说明。他特别专注基督徒生活的性质,认为必须要“在基督里”,而祂的救赎故事,则是扣人心弦地表达出来(二6~11) 。 A面对外敌:要合一与无畏(一27~30) 27. 使徒对未来的盼望,和与腓立比人团聚的前瞻,至此都搁下,而转来谈一个激动人心的召唤和劝勉。保罗开始思想基督徒团体的内在生命,而背景则为腓立比教会受到的强大压力。 开头第一句话,保罗便将他想望的标准列出:无论发生何事(希腊文 monon ,直译“惟一”。巴特解为:保罗伸出警告的手指),你们行事为人都当与基督的福音相称。这句话讲得很有技巧,将教会内部的情形(在彼此相爱、关怀等实际事务上需要调整、革新)与外在遇到的危险(即28节所示假教师的出现,带给他们的压力),两者连起来说。当然,正如大部分注释家的看法,“敌人”也可能指异教世界和其压迫;但如果保罗在第三章的警告,是接续这里要提高警觉的呼吁,那么,此处腓立比人所受的提醒,便是要防备那批一方面传讲福音信息、教导基督徒生活,另一方面却与保罗所传的内容不符之人(霍桑)。 Monon 是本节第一个字,有强调意味。因此其意义应为:“在一切之上,付一切代价”,正如加拉太书三章2节 。使徒的喜乐不因任何难题受挫,然而,倘若腓立比人不能显出与基督福音相称的见证,这喜乐便会因忧愁而减损。他还在监狱的时候,他们一定不能让他失望,做出降低教会生活水平的事,或拒绝回应福音的呼召,活出天国子民的样式。使徒以圆融的手法,将标准列出,并鼓励读者做到;然后下文才谈及他们明显的错误和失败。 与福音相称,和保罗其他书信中的话类似(如:罗十六2 ;腓四1 ;西一10) ,那几处经文都坚持,信徒的行事为人应当保持最高的标准。基督徒的呼召是崇高的。他们身为神的儿女、基督的肢体、永远荣耀的继承人,已有奇妙的特权。但他们不可只以基督福音的利益沾沾自喜,也应当牢记:“义务随权利而生”(位高责重),“多给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8) 。一个在基督耶稣里“新造的人”(林后五17) ,“行事为人”都应反映出感恩的心态,由此证明福音所带来的恩典已经进入他心中(参:约壹三18) 。 基督徒在教会中的生活,被比作公民身分( politeia ),亦即古代罗马公民所享有的。所以有些注释家将动词 politeuesthe 直译为:“行事为人有如公民”。“让你们的生活像公民一般”是最佳译文,比 NIV 更能传达这个字的意思;而从三章20节 来看,保罗在使用“公民”这类的字时,显然想到了当时的背景。在使徒行传二十三章1节 ,这个动词并不带此意,而单纯意味“我行事为人”(参 RSV)。 腓立比是罗马殖民地,对其诸般特权相当自豪。参阅导论Ⅰ“腓立比教会”,罗马殖民地所享受的权益。当地居民存感激之情领受这些特权,心中满足而骄傲;正如后代革劳典(Claudian)所言: 罗马!惟独罗马魅力超卓, 征服的膀臂遍及各族群, 人类因她冠上同一名号, 浸淫在她情爱的怀抱中127 。 使徒行传十六章21节 记载腓立比人所说的话,流露出这种自豪的情怀;当然,该城的基督徒也会以身为该地区“第一大城”(徒十六12) 的市民为荣。使徒并没有责怪他们的心态(参:罗十三1~7) ,却运用这点来强化他们具双重身分的意义。腓立比人是罗马 cives ,享有特权,但也有要负的责任!他们也当同样牢记,身为天上的国民(见三20 ;弗二19) ,他们的呼召不单是接受福音的好处,也要按照那里的模式来生活。如狄比留的定义,从 politeuma 一字,便可直接指明他们有义务。他说,这个字代表“一群外来的殖民者,他们的组织是家乡的 politeia ”的缩影(亦见三20 的注释)。他们必须忠于新都市成员的责任,那里“有基督作王,有福音为法律,有基督徒为公民”(本挪特,Benoit)。后来,坡旅甲曾同样提醒这间教会,要成为其社团中最有价值的公民(致腓立比人书五2) 。 以上对相称生活的呼吁,配合保罗可能到访的重大提醒,更具强化效果。无论我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中间,只听见你们的消息,这句话要他们注意,不要等他回来;教会生活应当立刻作改革,让他在远方接到消息,能感到鼓舞。实在说,根据一章7节 的强度看来,我们相信保罗与腓立比人非常亲密,对他们的思念极富情感(四1) ,因此他只要提出呼吁,一定会生效。可是这里透出担忧的语气,可能表示腓立比教会的确有问题;虚假的思想正在散播,保罗希望信徒能有所警觉,明白自己处境的危险。 他渴望见到的,是他们坚定不移,站立得稳,保守合一,同属一灵,表现出狮子般的勇气,奋斗……在任何事上都不被反对者吓倒。四章1节 又重复这召唤,要他们不屈不挠、持守见证:“站立得稳”。下面几节加上了“在主里”几个字,可见这里的一灵, heni pneumati 很可能是指圣灵(莫尔、伯纳德、莫德),而不是呼吁腓立比人要立定心意如摩法特所译“同样的心灵”,或罗梅尔的意译“内部紧密结合”。圣灵能刚强人的灵,以面对试炼,因此这两种解释并不互相排斥。不过,从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 与以弗所书二章18节 看来,这里似乎主要是指圣灵。这位圣灵首要的职责是保守信徒连于基督的身体,祂是腓立比人应置身的“范畴”,使他们能维持勇敢的见证;保罗自己在监狱中,亦深深倚靠这一个恩典、能力之源(一19) 。 另一方面,有人以为,倘若教会的纷争是争执哪一些人恩赐比较高超,如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节 的 ta pneumatika ,这里的呼吁便可能是一种指正,提醒他们那“一位圣灵”是在祂的恩典中给予这些恩赐, ta charismata (林前十二4) ,并且是按祂的智慧,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十二11) 。所以,嫉妒毫无理由,因为这些全是礼物(参:林前四7) ,更因为圣灵有赐下与收回的权利128 。 腓立比人面对这些压力,必须以内部和谐为基础来因应。对保罗的福音勇敢委身,以合一作教会生活的徽章,这些都凝聚在奋斗有如一人, synathlountes 一字中。这个单一的动词,出现于提摩太后书二章5节 时,没有前置的 syn ,“一起”,描绘战争中与竞技场上的比斗,参赛的武士乃进行生死之搏。所加的前置词,意味教会内须有真正同心的团体生活。摩法特的翻译极佳:“肩并肩作战”。这个意象会让腓立比的读者想起方阵战法,即一群训练有素的战士,排成密封的方阵作战。这个战术为马其顿的腓利普所用,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也沿袭(威尔森,Wilson)。 此外,他们的合一还要“心思一致”(RSV), mia psyche{ ,意即,阵线一致,不因内部的不和与争竞而削弱力量。NIV 译为有如一人,不过 psyche{ 比较是指信徒内在的心境(摩提尔)。教会分裂的状况,令使徒伤心,而仇敌不断出现,更使这情形为教会带来极大的危险。因此,基督徒的争战具双重战线。消极方面,是面对仇敌(28节),他们必须不被惊吓、不致胆怯;积极方面,他们乃要为福音信仰一同努力。 他们要努力维护的是什么?信仰似乎是他们见证的具体内容,即“整笔”(一次)交付与教会的基督教真理(提前六20 ;提后一14 ;犹3),为要传扬至全世界。“我们列祖的信仰!神圣的信仰”,这是每个世代神子民延续不断的呼吁,在逼迫的日子、教纲松弛的时代,更是如此。“若在福音内涵的事上不能看法一致,就不可能还有一致之处”(莫德)。周围异教徒的仇恨,以及假教师狡猾的入侵(三18 以下),将令腓立比人提高警觉,使他们以保持信仰来抵挡后者,并大胆拒绝前者,“不为你们的仇敌丝毫效劳”(28节,腓力斯,Phillips) 28. 腓立比人在勇敢作见证时,应当一点也不被仇敌惊吓。保罗用非常强烈的方式表达这个负面说法。惊吓, ptyromenoi ,是个很生动的字,在希腊文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描述马匹受惊四窜奔逃,无法控制。带来这种惊恐的,是扭曲保罗福音之人的力量, antikeimeno{n ,腓立比人必须抗拒、克服。以上这个字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福音书内所记耶稣的仇敌(如:路十三17) ,使徒在以弗所遇到的反对者(林前十六9) ,以及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4节 的敌基督,和撒但与神和人敌对者(提前五14~15) 。这个字在本处所指何人,有几种可能性。或许是指腓立比教会内假教师的影响力,也许指罗马当权者,后来他们逼迫教会。那敌对你们的,可能隐约指群众的暴力,腓立比民众(二15) 憎恨这幼嫩的信徒团体,因他们纯洁的生活,以及对基督耶稣之呼召的崇高意识(三14) ,不断向异教徒的邻人发出挑战与斥责。当地的犹太人也可能煽起敌意,正如帖撒罗尼迦一般(徒十七5) ;不过,在腓立比的犹太人为数不多,使徒行传十六章并未提到在那里有会堂,而其20节暗示,对犹太人有某种程度的憎嫌。然而,或许有一小部分人会带头吵嚷,让地方人士不同情基督徒该城的信徒多半来自异教世界(见导论Ⅰ“腓立比教会”最后三段)。 如果我们认真解释一章30节 的证据,保罗在那里将他首次到腓立比和写信之时所遇见的冲突,与腓立比教会所受的骚扰,作了一番比较。每一次事件,似乎都是因当地人的反对;若是如此,这说法便对罗马的写作日期不利。在罗马(徒二十八30~31) 并没有像使徒行传十六章的逼迫(参:帖前二2) 。倘若说,罗马的拘禁到了“争战”( ago{n )的地步,就必须假设使徒在那里的情形每下愈况。另一方面,在以弗所曾有群众暴动事件(参导论Ⅱ三“以弗所说”,原书25~27页),而保罗(参:林前十六9) 和腓立比人,在此情况中都面对同样的仇敌。 若说保罗在此暗示的人,是诽谤他、反对他的教导,是认为他软弱与受苦的生活特色不配称为使徒的人(即林后的背景;参:林后十一13 ,十二13) ,采信度似乎更高。如此一来,保罗的争战便是:保守他对基督徒生活的教导,以及他本人使徒的身分。29节是此一解释的钥匙。这样,腓立比书与哥林多后书的背景便大致雷同,即,约西元五十五年,保罗在以弗所之时。 信徒遭到攻击,而在试炼中坚忍不拔,成为两项事实的信号:他们的仇敌必然“沉沦”(如三19 ,“毁灭”),而信徒本身必然“得救”。神乃是整件事的负责人,这是出于神一词的含义。本挪特举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4~7节 为例,评注道:“他们所忍受的逼迫,是神所打发来的;他们必须扎实抗拒,就会有得救的把握”。 腓立比人受攻击的事实,有两方面含义;不过霍桑129 的解释却另有一番新意。他认为,腓立比人对福音的忠贞,被敌对者引作附从这信仰者必毁灭的证明。但按一般的读法,苦难成为反对福音之逼迫者必亡的铁证,亦成为忍耐到底之信徒得着永远救恩的确据。参阅:马可福音十三章13节 ,和罗马书十三章11节 ,便明白“得救”在此指坚忍之信徒最终的情况,但其中也包括在试炼中神对他们的眷顾、保守。腓立比信徒要坚立于使徒的信仰,不因患难动摇;但惟有主才能使他们有力量,在邪恶的日子里仍站立得住(弗六13 ;参:罗十四4 ,在另一种情境中,也同样有人的责任与神的恩典交互作用的现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个世代,不敬畏神的权势、逼迫教会,都是对信仰极大的考验。为何全能、全爱的神竟容许他的百姓受苦,被世上邪恶的势力蹂躏、施虐?在这类困惑和恐惧之下,腓立比幼嫩的教会可能觉得非常沮丧,以致否定神的能力或祂的美善。因此,保罗要帮助他们更清楚了解神的旨意;他沿用旧约先知的方式(如:以赛亚、哈巴谷、耶利米),从神义论来说明当前的状况,即从神的原则来解释他们的受苦。这些原则包括:神是信实的,必在各个时代中保存祂的教会,使“阴间的门(或译:权势)”不能胜过它;以及神必要审判,凡反对祂真理的人,祂必报应。 另有人读这几节时,认为“敌人”是指那些诱惑腓立比教会的人,让腓立比人误以为,基督徒的经历不应当有苦难。信徒已经“在基督里复活”,并得“完全”(三12~15) ,因此今生将不再受试炼。保罗必须扭转这种错误的观念。他说明,苦难原是基督徒见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忠诚的标记能显出神的信实,因祂能保存(得救的含义)教会,通过试炼。这里的考验便是放弃保罗的教训之诱惑,并因为他是受苦的使徒,便贬抑他。 29. 虽然外在反对福音的力量极其凶猛,但神仍旧掌权,执行祂的旨意。这里所言更增强了这个意思:因为你们曾得着保证(即,神的保证;这个被动形式必须视为希伯来思想的常见特色),为基督的缘故……也要为祂受苦。所以,他们的受苦并非出于偶然,也不是表示神在生他们的气,要处罚他们。相反的,却是神喜悦的记号;正如加尔文(Calvin)所言:“为神领养的儿女,盖上封印”。为基督受苦,不但满足了神对祂子民在世上的旨意(徒十四22 ;帖前三3 ;帖后三12) ,其本身亦是祂恩典中的赏赐。这事已经得保证, echaristhe{ ,这个字源于 charis ,“恩惠”、“恩宠”。这个提醒是一则鼓励,对所有世代受苦的神子民,也成了很大的安慰。为基督受苦,也可意指“为福音的信仰”(27节)受苦,事实上这是神所赐的特权;基督也亲自与受苦的信徒认同;保罗在大马色路上与主相遇的事件,便可成为生动的例子。他从前视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为仇敌,但基督分受他们的苦难(徒九4~5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参:赛六十三9) 。因此,腓立比人蒙召,不单要享受相信主的各项特权连能够相信、具有信心,都是神的恩赐也同样要为祂忍受剥夺与痛苦,正如使徒本人一样(林后一5 ,十二10) 。从哥林多教会的纷争,我们可以瞥见保罗面对怎样的冲突(林后七5) ,他必须为他的福音辩护,说明主(林后十三4) 与祂的使徒(林后四7~12) 都受苦的原因。 30. 保罗陈明,腓立比人的苦难,和他蒙召要受的苦,之间有类同性。同样的斗争( ago{n ),是使徒与教会都参与的。这里所强调的字无疑为同样,用鼓励的语气提醒读者,他们虽远在腓立比,但同样为信仰而战,可能要抵挡的扰害者也雷同(参28节);不仅如此,他们也领受同样的恩典,透过那位爱他们的主,可以一同得胜有余(一7) 。 他们已经听见他入狱,也一定关心他被囚的生涯究竟如何。他成为带锁炼的领导者(一13、17) ,令他们感到困惑。他的信至少会在这方面让他们宽心。他的锁炼已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一13) ,在十字架的旗号下作忠诚的仆人130 。虽然前途未卜,与仇敌的斗争猛烈,外有争战、内有惧怕,但他仍能以充满把握的心克服沮丧;他们因此可得鼓励,在所面对的斗争中作出同样的表现。 Ago{n 在别处用来形容他停留腓立比期间,身体受到的患难(帖前二2 :“强大的反对”),以及歌罗西书二章1节 的“竭力”。而哥林多后书一章8~10节 也有类似的背景。
127 引起 T. R. Glover, Paul, of Tarsus ( SCM, 4 1938 ), 123、124页。
128 参 R. P. Martin, 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12 ~ 15 ( Paternoster / Eerdmans, 1984 ) 论及错误的末世论和对属灵恩赐的骄傲自夸。
129 参他的文章,Hawthorne, ExpT , 95, 1983, 80页及下。
130 参 E. Stauffer, TDNT , 1, 139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腓一1 】「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和提摩太,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
“基督耶稣的仆人”这句话也表示他是奉行主旨意、侍候主的人,是在一切事上听从主的吩咐而行的,是要高举主、荣耀主,却不是荣耀自己的。这是一切信徒所该保持的态度。仆人不该只顾自己的事,不该把大部份时间为自己使用,更不该占夺主人的荣耀。
“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这句话也表示两种立场:在世界的立场,和基督里的立场。基督徒虽然活在世上,却要凡事站在基督一边,不站在世界一边。
“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监督”在圣经中和长老的地位相同(徒二十17-28 ,多一5-7 ,提前三2 ,五17-19) 。保罗所到的各城,在建立教会之后,也常常为教会按立长老(徒十四23 ,提前五17-19) 。从多一5 ,7我们清楚看见长老就是监督。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名称,解经者多以为:长老是犹太人的称呼,监督是希腊人的名称。无论如何,名称虽然不同,但他们在教会中的职责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圣灵所立,为全群儆醒的意义不同。现今教会中的长老一职,也常常不是在灵性上牧养教会的牧者,所以现今一般教会中的监督和长老的名称虽出自圣经,但职责上已有改变。现今牧养教会的实际工作是牧师或传道人,而长老们实际作牧养工作的很少。
“执事”除了提前三8-12 明说是教会中的一种职分之外,有些地方也用作一般受神的托付、而为神尽忠负责的人之称谓(林前三5 ,四1 ,林后三6 ,弗三7 ,西一23-25) 。但教会中之执事所管何事?圣经没有详细记载。按徒六章记载,初期教会所选出的第一批执事,是管理饭食和杂务的,但这并不是说执事只可管理饭食,圣经的记载只说明,当时教会是因需要管理饭食的人而选立了他们。但大致上我们可以说:执事的职责是管理事务方面的事,使长老和传道的人可以专心传道。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1 监督,长老,与执事的职分有何分别?】
答①监督一词原文字是( ),在新约圣经中有几处同样过(徒二十28 ,提前三2 ,多一7 ,彼前二25) ,其意义是指俯视或监察各等人的督察者,英文圣经译作Bishop(意即主教或监督 ),其为人之品德行为,须有高尚良好的表现(提前三1-7) ,英文字之脚注写作Overseer(意即监督或管理人 )。监督这一名词,由于保罗的使用,故一般人认为初期教会的开始时,就有一位监督之设立,他的地位与长老Presbyteros是相同的。(徒二十17-18 ,多一5-7 ,提前三2 ,五17-19) ,从提多书中让我们清楚看见,长老就是监督(多一5-7) 。解经家多以为长老是表示比较会众年龄为大的,是犹太人的称呼;监督则为长老的职责,是希腊人的名称,其名异实同。他们的职分皆是圣灵所立的,作全群的监督,牧羊神的教会,是作神的管家,负责传道教训劝化人的工作(徒二十28 ,提前五17 ,多一7-9) 。但在今日一般教会所采用的监督制度,则始于主后三世纪,为后期的产品,常以监督(或主教 )指为教会最高职位的领袖;而长老一职往往成了名存实亡,常不是灵性丰富作牧羊教会的牧者,甚至有些教会为了巴结在社会中之有势力地位,建立经济基础,则不顾设立长老的灵性,职分资格,及生活标准,去选那些有权势财富的人作长老。这样的人在教会中,常凭血气用事,独揽大权,连牧师传道人,皆为他所左右指使,以后带来教会纷扰,贻患无穷,因其违背了圣经的教训,令人浩叹不已。
②执事一词原文是( ),其意义是指服役,会役者,英文圣经译作Deacons(意即执事 )。这执事一名词,是说明专任教会中的一种职分,对其为人品德行为亦如监督,要有良好的表现(提前三8-13) 。作执事的责任,在事务方面,较之灵性为重。有些地方也用作受神托付,而为神尽忠负责重要任务之称谓,如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承当这新约的职事(林前四1 ,林后三6) ,保罗作了福音的执事,教会的执事,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弗三7 ,西一23-25) 等是。执事的产生,或者是从使徒行传六章内选举七人办理供给之事而来,但并不能代表说这就是执事工作的范围,只是当时为了需要管理饭食的事而选派的,况且他们也无执事之名的称谓(徒六1-6) 。总之,我们从今日教会执事的工作看来,一般职责是管理事务方面的事,使教会的牧师和长老、监督,可以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六4-6) ,像保罗吩咐提摩太所作的一样(提后四2)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一1 腓立比教会的“监督”是什么圣职,与当时的“长老”及今日教会的监督有何异同?】
这里所说的“监督”,,原文是EPISKOPOS( *tafco7roQ,原意为“在上细心观察者”,英文应译作OVERSEER,但钦订本则译为BISHOP(即主教或监督 ),英文最新译本沿用之,用在注脚处则写OVERSEER。不过BISHOp一词也是从EPISKOPOS一字转变而来。
但监督一词引起了误会,以为腓立比教会已经有了“主教”或中文圣经所译的“监督”,但原文该处是用多数字,表示腓立比有许多“监督”或许多“主教”,那是难以使人相信的。
新约圣经除在腓立比书用过此字外,还有几处用过,即:
提前三章2节 ,保罗指示提摩太,作监督者的条件。
多一章7节 ,也是作监督者的条件。
彼前二章25节 ,彼得称主那稣为“灵魂的牧人监督”。
以上均同用此字,只有在提前三章1节 所说的“监督的职份”一词原文用EPISKOP E( *tolco7t*,与“监督”一词同一字根。此字在使徒补选一人代替犹大时也用过,是引用诗的豫言而用的,中文译为“职份”,但不指明什么职份,其实原文与“监督的职份”同字。
保罗与以弗所的长老们的话别时,曾用过此宇,说:“圣灵立你们(众长老 )作全群的监督”(徒二十章17、28节 )。
因此,历来的解经家都同意,保罗当时所说的“监督”与“长老”是完全相同的,“长老”是表示在年龄上比一般人为大,“监督”则为长老的职责。腓立比教会有“诸位监督”亦即“众长老”之意,与今日有些教会采用监督制度,全教会不过只有一位监督不同。
保罗对提摩太说,“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提前三章6节 ,但原文此节并无监督一词,不过语气与上文相接),这就表示保罗所说的监督与今日教会所采用监督制的监督大不相同,监督只是与长老相同而已。
有人称长老为管理行政的,监督则负责讲道的,两者相同,但在工作上有别。所以在提摩太前书五章17节 所说可能指“长老与监督”职份之别,保罗说:“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那劳苫传道教导人的……”,前者为管行政的长老,后者为负责传道的长老,即
督。
教父耶柔米(JEROwtE )、奥古士丁等均主张保罗所说的长老与监督相同。
至于今日有些教会所用的监督制度,则始于纪无后3世纪,他们以监督(或主教 )为各教会或各教区的最高领袖。
腓立比教会的监督,亦即长老,相信是保罗与同工们在布道时所按立的(参徒十四章23节 ),保罗也按立不少同工接受圣职,是与众长老一同按立这些同工的,提摩太即其一例(提前四章14节 )。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一2 】「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本节的问安语,将希腊文(Charis 恩惠 )和希伯来文(Shalom 平安 )结合为基督徒词组。使徒虽采用当日的文学体裁,却注入丰富的基督徒概念;因此,一般人在书信中用Chairein来问安(徒十五23 ,二十三26) ,他却用多彩多姿的Charis,恩惠。
恩惠是神赐给有罪的人类白白的、主动的、不配得的爱,在历史中,这样的爱在“基督耶稣的救赎”(罗三24) 里,作了最完美的表达。平安,是罪人在经历中体会到这种恩惠工作的成果,主要的特色为:透过基督与神和好(罗五1~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2 】
“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这样的祝祷,跟一般好意的祝祷大不相同。“平安”是以神的“恩惠”为先锋,以父神为后盾。它是根据神的恩惠,和信实的父神,借着一位曾为我们流血舍命的基督而临到我们的。世人所以得不着平安,是因为他们离开了平安之源头──神,又拒绝了祂的恩惠,这样当然得不着平安了。
“恩惠……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彷佛是一项属灵的公式,其中的虚点可以放入任何祝福。不但平安可藉此得着,一切其它属灵的好处,也都可以加在“恩惠”与“神”之间,使我们藉基督而得着。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5 】「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
原文“兴旺”是“团契”、“相交”的意思。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6 】「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
“从头一天”(5节 )一语,暗示神已经在腓立比人生命中工作,令使徒在此表达出他的信心。那在你们里面动了善工的,无疑是指神,祂藉福音的救赎恩典,建造了这个教会。保罗没有像在哥林多书信(林前三10) 中所声明的,从人而言,他是教会的创始人;不过即使在那一段中,他也十分审慎,坚称基督才是惟一的根基(林前三11) 。
善工,可以指腓立比人藉馈赠参与使徒的事工;如赖富特所说:“他们与使徒的合作,以及对他的爱”。哥林多后书八章6节 在谈到提多为耶路撒冷收捐款的事时,用了完全一样的动词:“开始、完成”。所以,“此处所提的善工,乃是指这种‘在福音中有份’”。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7 】「我为你们众人有这样的意念,原是应当的,因你们常在我心里,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是辩明证实福音的时候,你们都与我一同得恩。」
感受,phronein,在本信中是保罗最爱用的一个字(保罗书信中 这动词总共出现二十三次 十次在此信 )。参看二章2节 (两次 )、5节,三章15节 (两次 )、16节(见 Received Text )、19节,四章2节 、10节(两次 ),便可明白它的范畴与深刻的含义。它在这几节里的意思,不单是指头脑的运作或情绪的反应,而是指“满富同情的关注,既出于理智,也出于内心”(麦卡尔 )。它是从思想敦促动机,再由动机带出整个人的行为。在本书信中,phronein的用法,大概可用类似“关切”一词来表达,就是为别人最大的好处着想。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7 】
“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这“捆锁”就是保罗为福音所受的苦。他在受苦之中,并无怨叹,十分甘心情愿。为主的福音受苦可以试验信徒对主的忠诚是否可靠。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9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
译为“见识”的 aisthesis,也可以解释为“领会”、“分辨”,甚至“机智”;指运用使人作出道德决定的机能。(来五14 ,“道德机能” 和合本心窍 )七十士译本用这个字来翻译“智能”和“知识”(尤其在箴中 一4、7 ,三20 ,五2) ,但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9 】
“知识”原文epignosei,英文译作knowledge,这字在弗一17 中文圣经译作“真知道”。在西三10 亦译作“知识”──“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保罗说这新人在知识上更新的结果,会使信徒的灵命长进,像主的形像。由此可见这“知识”不是指普通的知识,是指对神方面之认识的“知识”。
“见识”原文作aistheesei,K.J.V.译作judgment,意即判别,但N.A.S.B.和R.V.都译作discernment,是辨别或辨认的意思。本字新约只用过这一次,含有鉴别、识别、鉴察的意思,所以它是注重我们在经历方面的判别力。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10 】「使你们能分别是非(注或作“喜爱那美好的事” ),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
动词dokimazo,分辨,意指“拿来试验”,而在经过审查后,“接受经查验过的,赞同”。这个字常用来指钱币的查验;经过“同意”的钱币,便是正式的货币。不过,它使用的范围可以更广(如 试验牛 路十四19) 。此处这动词的对象可以译为“不同的东西”,或“最好的东西”(参 GNB、NEB及其小注 )。罗马书二章18节 与这里用词的格式一致,是源自当时的流行哲学;两处的意思都似乎是“真正有关系的事”(参摩法特 “察觉何者重要”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10 】
“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诚实”一词的原文eilikrineis,有纯洁的意思。“无过”原文aproskopoi,此字新约用过三次,徒二十四16 译作“无亏”,在林前十32 译作“不要使他跌倒”;照这两处的经文,可见这个字有两方面的含意,即不使自己有过失,和不使别人有过失。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11 】「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
公义的果子〔单数,如 NIV(但 RSV则不然 ),是根据最好的抄本,也符合其它资料;加五22 ;弗五9 ;参一22 〕,或是指凭信心领受的基督之义(三9) ,亦即,与神关系正确的果子(如贺尔登 Houlden );或是指这种正确关系的凭据,就是加拉太书五章22节 所形容的伦理表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13 】「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
希腊文praitorion一字,译为御营(NIV小字 宫庭 ),有几种解释。在新约其它地方,这个字是指省长的官邸(如 罗马巡抚彼拉多的住处 在耶路撒冷 希律的宫殿 在该撒利亚 )。这个字也可以指皇帝在罗马巴拉丁山丘上的皇宫;按照传统的解释,本节即指此处;但根据赖富特的探讨,这样来辨认地点并不正确。从上下文看来,保罗心中所想的,是福音在人群中的进展,而不是地点。Praitorion也可以指卫队,而其余的人一语,似乎更配合指罗马军人的解释──无论据点为何。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13 御营全军是指什么机构?】
答:御营全军,希腊文为( ),意即抚署,御营,英译作Praetoran(古罗马——将军的 地方长官的 ),在福音书中多译为衙门(太二十27 ,可十五16 ,约十八28 ,十九9 ,徒二十三35) 。御营这名词,可指为罗马的军营总部,一省的总督官府衙门,或指从特别部队里选出为罗马皇帝的禁卫军,保罗在这里说:「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这全军可能就是罗马皇帝的禁卫军,用精卒编成,驻于罗马城外,其人数颇多。如果是罗马御林军的话,军士约有一万人,每日二十四小时由十二班士兵轮流值班,看守保罗,都当有机会听到保罗讲道传福音,因此保罗所受的捆锁,能使御林全军都知道「是为了基督的缘故」。当时尼罗Nero暴君逼迫教会,保罗在尼罗面前成为阶下囚(参一四五题5 项 ),他原是御营里一个百夫长犹流解赴罗马的(徒二十七1) ,但他在御营全军曾与士兵同住,传了福音,可知使许多人信了耶稣(徒二十八16-30) ,甚至以后扩大范围及其余的人,传至该撒家里(腓四22 ,参三O六题 ),使营中达官权贵阶层人士相信基督。据犹太史家约瑟弗说,尼罗王的皇后帕培雅Poppaea,就是以为虔诚信主的人。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一15 】「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
这种嫉妒分争乃是针对他个人而发。这样传扬基督是出于自私的野心,亦即,争取他们一党人的利益;而他们的目的乃是挑起争端(thlipsis 直译为“摩擦” 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描绘犯人的铁链磨着他们手脚的痛苦 )。趁我被捆锁时,亦即,趁他在狱中全然无助、不能自卫时,更加骚扰他。这种传讲只是空洞的借口(希腊文prophasis NIV出自虚假的动机 ),并不实在。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15~17 传基督的两等人是些什么人?】
答:保罗说:「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辨明福音设立的,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赠我捆锁的苦楚。」从这一段经文中,分明是指亮灯的传道人,其一等传道人,动机是恶的,出于嫉妒保罗,想趁着保罗下监的机会,赶快去传基督,要和保罗较量高低,对于保罗的属灵见解,阐明因信称义的真理,不表示领受与赞同,且企图分化保罗对于信徒的影响力,以争取他们自己的工作效果,造成个人权势力量。这种存心不正,自私事奉神的人,乃属于基督团体中与教会中之若干领袖,这些人以传基督为美名,而暗中纷争结党,破坏教会信仰根基,如妄自行割礼的,子以为完全的,与基督十架为敌的,以自己肚腹为神的,贪图自己虚浮的荣耀的(三2-15) ,卒另保罗受到极大的苦楚,为他们流泪伤心不已。其另一等传道人,动机是善的,是出于好意和爱心,他们真实地看出保罗为主放胆传扬真理,坐监受苦,他所信所传的神,坚定不移,在患难中能够靠主得胜,满有属灵的喜乐生活见证,深知保罗一切是为基督而活,没有求自己的名利和荣耀,认清他乃是一位尽忠于福音的传道者,因此使他们大得鼓励,刚强壮胆,完全效法保罗的榜样,能跟随保罗,同心合意事奉神,对于保罗处在危境之时,就欣然用爱心同情来竭力支持他,甚至为主冒险犯难,勇往直前,在所不辞。这种人乃属于基督徒团体中,与教会中之属灵的领袖和传道者。保罗在坐监受苦之时,对于前一等人,显出宽大的心怀,因为他启示一项真理,那就是不论传道人的动机如何,基督究竟是被传开了(腓一18)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一15~ l7保罗在本书透露有些不良的传道人,似乎与保罗为敌,到底那些是什么人?】
仔细研究腓立比书,可以看见记载多种保罗传福音的敌人,这些敌人未必是腓立比教会里面,保罗可能指着他在各地传道时所遇见的,以提醒腓立比教会要提防。但也有人认为腓立比教会最少也有一两种传福音的敌人在其中,企图破坏教会或信徒与保罗间的深切友谊。
一、动机出于嫉妒分争的传道人(一章15节 )。他们嫉妒保罗传道的成就,于是“在台上讲真理,在台下讲是非”;今是教会也有这种传道人,这些嫉妒保罗的人,企图分化信徒的属灵力量,引起分争及另立党派(17节 ),并且反对保罗,不同意他的属灵见解,及因信称义的真理 。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这与在加拉太教会所引起的问题相同,那些信了耶稣又主张必须行割礼的传道人,到处与保罗作对,他们可能也到了腓立比教会。在本书三章3 一5节 保罗表示割礼不重要,劝勉腓立比信徒防备他们。
二、犬类与作恶的及妄自行割的人(三章2节 )。当时人如果骂他人为“犬”,那是很大的侮辱。圣经中所记载的狗,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有如下的印象:
①狗是到处流荡的(诗五十九篇6、14节 )。
②狗吃被弃之物(出二十二章31节 )。
③狗舔死人的血(王上二十二章38节 ).
④狗也吃死尸(王上十一章14节 )
⑤狗吃了桌子下的零碎(太十五章27节 )。
⑥自称为狗,表示最卑贱(王下八章13节 )。
⑦狗是不圣洁的(太七章6节 )。
⑧狗回食所吐的(彼后二章22节 )。
⑨狗是外邦人犯邪淫的方法之一(申二十三章18节 小字 )。
⑩犹太人轻视外邦人,称之为犬(太十五章22节 主耶稣在此则表示被轻视之犬亦可蒙恩 )。
犹太人轻视他人称之为狗,与中国人骂人为猪相同。保罗是一个灵性高深的大使徒,何以也骂别人为狗?相信是不得己的,因为那些“狗”破坏教会,他们是作恶的和妄自行割的,应受咒诅。
这里的“妄自行割的”一词,原文是一个字,该字并非指”行割礼”,原文为KATATOM矿xaroroV初.指当时外邦人的一种恶习,那些崇拜假神的祭司和善男信女们时常割断自己的手或脚或身体某一部份以取悦假神(参加拉太书五章12节 所说把自己割绝一语 亦暗指该种恶习而言 )。这种“自割”的恶习毫无宗教的真正利益,不过自残身体,与亚伯拉罕因信的行割礼有天渊之别。
“割礼”一词原文为PERITOM矿lleptrotL初,保罗在此运用写作的“字技”,将此字与上文“自割”相对,该两字末一半是相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保罗的第二种仇敌与第一种不同,这些是犹太教人士,他们虽然相信了那稣,仍然提倡行割礼,甚至混合外邦邪教“自割”身体的恶习,在腓立比这纯洁的教会中引起混乱。
三、第三种敌人是三章18 一19节 的“放纵派”。他们轻视肉身,矫枉过正,他们认为身体既然不重要,不必像自割派那样用刀去伤害它,不如用放纵的方法,暴饮暴食来制服它(参林前八、十章所记 哥林多地方流行这种主张 )。所以保罗说他们以自己的肚腹为神(颇似广东人所说的祭五脏庙 以饮食祭祀五脏 )。因此他们无所不吃,毫无节制,保罗认为他们的结局是沉沦的,他提醒腓立比这个富有的教会人士勿入他们的圈套。
保罗统称这些人为“敌人”(一章28节 ),而且勉励信徒不怕他们的恐吓。
四、有人认为保罗在三章12 一l6节暗指另外一种自称为“完全人”的信徒,也是保罗的仇敌。他们自称为完全人,而藐视保罗及别人不是完全人。保罗在这里解释“完全”有两种:一是静的完全,一是动的完全。静的完全是“有完全人”的地位(15节 ),他们有一颗做完全人的决心。动的完全是“在一条达到完全的路程上前进”(一14) 。正如一个小学生,入了学校,作了学生便有学生的地位,他念六年小学毕业的时候,便在小学的学业上已经“完全”了,这是静的完全。但他还要入中学和大学,这便是动的完全了。
可能有这一种自称为完全人而不努力在动的完全上追求的人,在腓立比教会中妄自称大,或轻视别人。保罗在15节所说“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一语,是勉励还是讽刺,是颇堪玩味的。
保罗对于头一种不良传道人的心胸是宽大的,他认为“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只要基督能够传开,保罗便不介意。这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大度量,是每一个传道人所应具备的,但也是今日教会所缺乏的。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一18 】「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这句话完全是指教会内这两群人的动机,而不是论他们信息的内容。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19 】「因为我知道,这事借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
本节的“得救”指保罗自己为主被囚之事。保罗表示他深信这次为主被囚,不至被定死罪,必然得着释放。他这样相信是根据两点理由:信徒的代祷与主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
“终必叫我得救”(19下 ),原文“叫”apobeesetai意即“变为”、“终使”的意思,N.A.S.B.译作turn out(翻转 )。使徒的意思就是:这事必因他们的代祷与基督之灵的帮助,转变成为他的拯救。保罗自己的信心与腓立比人的代祷──爱心,这两种灵德,都能使事情发生改变,使祸患变成祝福、痛苦变成喜乐,使一切临到自己的事都变为有益(罗八28) 。上文所讲的事,正是保罗对于这两种灵德的现身说法。他在苦难中的信心和他的爱心,使这场苦难变成他自己和许多人的祝福。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19 终必叫我得救一语意指为何?】
答:得救这一名词,在新约圣经中有广泛的含意,如指一个人悔改信主以后,有永生盼望的灵魂得救(约叁一16-17 ,来十39) 。一个被鬼附着的人得救(路八35-36) 。睚鲁的女儿死里复活得救(路八41-42) ,一个患血漏的女人痊愈得救(太九18-22) ,众人在风浪中得救(徒二十七37-44) ,妇女在生产上得救(提前二15) 等等不一而定。至于保罗在这里说:「因为我知道这些事,借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此乃显然是指他的肉身,必定要从监狱中获得释放而说的,而与灵魂得救的意义无涉。保罗自信他的被囚,结果可以平安出来,是因有腓立比人的代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就是圣灵 徒五9 ,十六6-7 ,罗八9 ,彼前一11 ,林后三17) ,这两种要素能加给他的信心和力量,使他得到保证,以致出浴得救,而达到其目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一19 保罗所说“终必叫我得救”一语,如何解释?】
显然的,这不是指灵魂得救,乃是指身体从监狱里得释放而言。圣经中亦有数次用“得救”一词表示身体得释,与灵魂无关。
一、保罗乘船往罗马受审时,船遇风险,他与许多人一同在米利大岛登陆,“众人都被救上了岸”(徒二十七章44节 )。
二、保罗受苦难使哥林多信徒得慰、得拯救(林后一章6节 ),也是身体方面的拯救,与灵魂无关。
三、妇女在生产上得救,是在生产上母子均安之意(提前二章15节 )。
四、挪亚全家得救,是避洪水之意(来十一章7节 )。
五、保罗的得救,是暗示他快要从监牢中获得释放之意。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一22 ,23活着不知该挑选什么?正在两难之间何意?】
答:保罗说:「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这几句话是他置身监狱,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所发出的心声和感觉,可有几种译本将其大意表达出来,是我们有所了解,如「若活在肉身里,则对我就是工作就结果子的意思,那我要如何选择,我都不知道。」(参圣经新译 )。「但若继续在肉身活着呢!这能让我们多结工作的果子,那我要怎样选择呢!我也不晓得,我被困迫于两难之间。」(吕振中译 )。从这些句子译法看来,可以明白保罗的心意是:他如果是在肉身活着,是为主传道继续活着,能为主工作而结果子;相反地,或让他为主殉道而死,到主那里去,在这二者之间,他就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了。保罗觉得他为主继续活着,或离世与主同在,都各有好处(腓一23) ,似乎无分轩轾,因而感想说:「我正在两难之间」,这句原文所用的动词是( ),有被困迫,迫切,厌挤,拘执,催迫,激励等意思(路八45 ,十二50 ,徒十八5 ,林后五14) 。保罗为这两方面的意念所困迫,使他举棋不定。就他个人自己的需要而论,他是一心愿意离世与基督同在,这样可以得想永生福气,好得无比;但若为腓立比的信徒迫切需要而言,那就要他还是活在世间,度尘世之生活(腓一24-25) ,以克尽他那特殊的天职。所以他在这里的两难意念,是一心以主为前提,以顾念信徒信仰而活为紧要,其所选择之动机与愿望乃是高尚超尘脱俗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一25 】「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
长进,prokope,与一章12节 为同一个字,但这里是指信徒属灵生命的长进,因为喜乐加深,信心扩大。麦卡尔的评论很有见地:“保罗惟一乐见的长进,是他们的信心”;保罗又举自己为榜样,说明他如何不断追求长进(三12~14) 。也许这里的思想也包括:他们的信心,或他们对所认信之道的把握,可以因祷告蒙应允,他平安返回,而更加坚固。若在神的美意中,他能“再到他们那里去”(26节 RSV ),他们的喜乐一定会加添。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26 】「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
kauchema的本意为“夸耀”,或“高举”。因着创办人得释放,又出现在他们中间(parousia ),和他们同在,腓立比人便可大大感谢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28 】「凡事不怕敌人的惊吓,这是证明他们沉沦,你们得救,都是出于神。」
惊吓,ptyromenoi,是个很生动的字,在希腊文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描述马匹受惊四窜奔逃,无法控制。带来这种惊恐的,是扭曲保罗福音之人的力量,antikeimenon,腓立比人必须抗拒、克服。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28 】
“得救”原文soteerias,是救恩的意思,在约四22 译作“救恩”(名词 ),在徒四12 译作“拯救”(名词 )。
“证明”原文endeixis,在林后五5 译作“凭据”。
本节的意思就是:信徒凡事都不必怕敌人的惊吓,因敌人所加给信徒的惊吓,不过证明他们是沉沦的人。反之,信徒这样不怕敌人的惊吓,证明信徒是得救的。这两方面的沉沦和得救,都是出于神,不超越神的权力,都在神所许可的旨意内。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一29 】「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
为基督受苦,不但满足了神对祂子民在世上的旨意(徒十四22 ,帖前三3 ,帖后三12) ,其本身亦是祂恩典中的赏赐。这事已经得保证,echaristhe,这个字源于charis,“恩惠”、“恩宠”。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30 】「你们的争战,就与你们在我身上从前所看见、现在所听见的一样。」
Agon在别处用来形容他停留腓立比期间,身体受到的患难(帖前二2) ,以及歌罗西书二章1节 的“竭力”。而哥林多后书一章8~10节 也有类似的背景。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一5 同心工作】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有一小群兵士在修筑防御工事。那些兵长久工作,显然已筋疲力尽了。有个军曹却尽坐在那里发号施令,不肯动手帮忙。 一位便装的中年人,骑着马经过那里,问起原因。那指挥者神气十足的回答:“先生,我是军曹!” 中年人一言不发,卷起袖子动手参加工作。到工作完成了,他去向那指挥者说:“军曹先生,下次再有任务时,到总部去找我帮忙。” 军曹醒悟了过来,却为时已晚。那人正是总司令华盛顿将军(GeorgeWashington-1732-1799 )。
圣经说:“同心合意兴旺福音。
”(腓一5) ── 于中旻《喻道集锦》
【腓一12 谬误“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有时我们下决心要完全顺服神,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会很顺利。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就认为这证明了我们按神的旨意生活。然而,如果我们的生活陷入重重困难,我们就倾向于得出结论,认为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不合乎神的旨意,我们不太会去怀疑我们衡量标准,而倾向于怀疑自己的奉献精神,有时甚至怀疑神。 有个成熟的基督徒曾经说过:“如果认为我们顺服神,一切就会顺利,这纯属谬误。事实上,奉献于神意味着在事情不顺利时,也要跟从神。”他进一步强调:“福音就是在灾难和痛苦中传播的。” 保罗在给腓立比人写信时,身陷囹圄,但这种艰难并没有使他退缩。他的目标是传播福音,他被拘捕并没有使他怀疑他的目标。他充分利用在狱中的处境,向狱卒宣扬基督,镣铐更加深了他对福音的信念(腓112~14 )。 想想你自己的属灵的财富和生活目标,你是否会在这一切都顺利时,就认为是来自神,而在碰到困难时,就怀疑这一切?不要相信如果顺服神,一切就会顺利的谬误。神不会把困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挪移去掉,他用困难来磨练你,也是为了他的荣耀。 我们生活中的困难, 和重重波折危险,正给了神机会, 来显示他的力量和恩典。 平静的海洋无法训练好水手。
──《生命隽语》
【腓一20 彰显基督】在威廉卡里(WilliamCarey )临终时,他的密友和熟人都来看他最后一面。他们当中有一位叫亚历山大的,特别推崇这位也是宣教师的政治家,他滔滔不绝的大谈威廉卡里一生的事迹。卡里有气无力的说:「祷告!」
他的朋友就为他祷告,然后才辞别这位十字架上的鬪士。在他刚跨出门口时,他听到卡里最后嘱咐:「亚力山大,你老是谈我,在我死后,不要再提我了,只提主基督。」
这件事使我们想到今天经文中的主仆保罗,他一生以宣扬主的道为志,一心只为荣耀救主,即使在遭受逼迫苦难当中,他仍然以主为乐。事实上,只要基督在他身上获得彰显,他随时可以为基督而死。所以,我们务必把一切自私的意念除去,始能把基督传开,使他的圣名获得高举。
保罗和威廉卡里都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基督徒生活的范式。我们每一行动都要高举基督,不求别人来称颂我们。而且要立定决心和保罗一样说,无论是生是死,总要「彰显基督。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腓一20~21 像基督】
"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0-21)
有位母亲患急病去世,遗下五个孩子,及至长大成人,大家都相亲相爱,有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逝世多年之母亲,打算找出她老人家的相片来放大,好悬挂在客厅里作为纪念,可是大家翻箱倒柜的找,也找不到母亲主前的照片,只好请位画家来画一张。可是怎么画呢?聪明的画家就把五位兄弟姊妹都叫来问道:“谁的鼻子最象妈妈?”老三说:“大哥的。”又问:“谁的眼象妈妈?”老大说:“二姐的。”接着二姐说:“老三的咀最象妈妈的。”大哥说:“对,可是老四的耳朵象妈妈,小妹妹的脸形很象妈妈。”画家说:“好啦!请你们都坐下好让我来画你们母亲的肖象。”画好了,他们都很快乐说:“这相画得真象母亲。” 信徒虽不能完全像基督,但最少应当有一部分似,如爱心,诚实,圣洁等。安提阿教会的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不信的人给他们起的名字,就是象基督之人的意思。
──《为甚么要用比喻》
【腓一20 ,21生死为主「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
究竟什么是我们认为最大的事呢?有人认为是名誉,地位,金钱,爱情,有人认为是快乐,幸福,安逸或者知识,学问等等。一触及他所认为最大的,最重要的,就将别的事都放弃了。基督徒也可能这样,平常是不错的,似乎循规蹈矩,虔诚热心,可是一遇见他所认为最大最重要的事,并非属灵的事,而会先要将那些事作好,应付好,整个的心思被它们占据,态度行为也改变了,都被所认为最大最重要的事所影响,控制。实在说来,神叫我们遭遇许多试探,苦难,也都是为了看我们究竟将什么看作最大,最要紧的。
使徒保罗给我们作了榜样,他指出方向,人所看为最大的事,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生与死。但他却将基督看作比生与死更重要,更宝贵,他不但遇见一般的事,就是连生与死也看作次要,也不能大于基督,他的一切是为基督效劳,活是为主而活,死是为主而死,不是在主以外求生存,或惧怕死亡。不但为主活,为主死,并且使活着能将基督活出来,死也能叫基督得荣耀,让基督在他身上显大,连生死都是如此,其他的事更不足以改变他心思,行为了。
──《每日天粮》
【腓一21 】「我活着就是基督。」
这并不是保罗作了多少年的基督徒,达到了一个地步,纔说「我活着就是基督」。保罗的意思乃是说,这是我的路。神把基督给我们作生命,代替我们活着。不是我们自己靠着主的能力活着,乃是主在我们里面代替我们活。基督徒的生活,用不着我们自己的力量,因为基督徒的生命是一个律,是自然而然的,不必我们花工夫。比方你手里拿一件东西,你一放手,这一件东西必定落在地上。因为地心吸力是一个律,律能自然而然的显出一种现象,是不必花力气就有的。─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腓一21、23 相反的拉力“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我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 身为基督徒,我们都受到二种不同方向的拉力。我们都想上天堂,但世界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都像主日学里的小孩一样,凝神专注听老师述说天堂的华丽,最后老师在结束时说:“想上天堂的人,请举手。”除了一个人外,每个人都立刻举手。“强强,你为何不愿意上天堂?”强强回答说:“哦,因为我母亲刚刚烤了苹果饼。” 我们不必为了对生活有强烈的欲望而产生罪恶感。婚姻、家庭、有成就的工作、旅行、休闲娱乐这些事都有正当的吸引力。但要是地上的欢乐太有吸引力,以致使我们看不见神把我们放在此地的目的,那么就有问题了。 使徒保罗也同样有这种错综复杂的感觉,虽然他相信他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但他知道他也可能会成为尼罗剑下的牺牲者。这产生了一个冲突:他期望与基督同在,那将会是“好得无比”(腓123 ),但他也同样希望能活下来,不是为了享受生命,而是为了他的信仰同伴们需要他(24节 )。 保罗受到二个不同方向的拉力,并且他在二种情况中都是为了崇高的理由。那么我们呢? 不要将我的灵魂引开――耶稣属我; 我愿意在此长留――耶稣属我。 必朽的受造之物, 从我心中逝去――耶稣属我。 要善用在世的年日,就要常把天堂放在心上。
──《生命隽语》
【腓一23 去留之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在1997年初,肯德基州法尔茅斯的居民面临恶梦般的选择,附近的莱京河水位以每小时一英尺的速度在升高,当地官员要求民众赶快搬离。绝大部分的人都走了,但还有一部分人,或是担心东西被抢,或是低估了洪水的严重性,而拒绝离开。 我们可以理解人们为何如此舍不得离开家园,我们每人都拥有我们想要保护的、舍不得放弃的财产或地方。 在腓立比书第一章,保罗所处的两难抉择:“我正在两难之间”(23节 ),他期望到他的救主所在的天堂去,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但又明白神交给他在世界上要完成的使命。他想要在与基督同在的愿望和响应神的呼召去服事人民这两者之间作选择。 如果你相信耶稣基督是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你就可以明白保罗所讲的。你盼望着和耶稣在一起,但你也明白神有理由要你在这个困难重重的星球上生活下去。 或去或留?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是神的决定,当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利用你的生命。把每一天都奉献给耶稣基督,为神、为拯救他人而生活。 既非我要成为什么,也非我想要去哪里, 我是什么人,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神会为我选择,这比我的选择要好得多, 让他来决定我是走还是留。 虔诚的人做最多世俗的好事。
──《生命隽语》
【腓一23 好得无比「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在肉身活着,为你们……」】
人生观各有不同,有的是吃喝、玩乐,有的是为活着而活着,也有的为别人或某种事业、志愿、本分,有的虽没有特别的观念,但总以为活着比死了好,能多活一天是一天,或者认为活着有快乐、好处,对世界有所留恋,但不管怎样,所有的人都要面临死的问题,千万种的生活,都以死为结束。因为人活着的日子少,死后的日子多,每个人必须考虑到死后到那里去,活着究竟为什么。
保罗在这里提到他的人生观,他认为活着不如死了好,他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不但比这个苦恼的世界好,也比有人认为是快乐的世界好,而且是好得无比的。任何世界,人生的福乐都不足比较,他却继续在肉身活下去,不是为自己有什么好处,乃是为着别人的益处,还有工作可作,还有人可以帮助,还有一分光可以发,还可以为主作见证。上面曾提到他活着就是基督,或生或死都叫基督在他身上显大,这是他活着的目的。如果盼望在世上活着,为自己有快乐和所得,那真是太可怜了。除了饥渴,痛苦,虚空之外,人能从世界得到什么呢?有什么是真实、永存的呢?真实的福乐只有在主那里,今天活在世上也只当为主而活,为主工作,代替基督活着才有意义。
──《每日天粮》
【腓一27 经历风暴“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
当所有的基督徒齐心一致时,我们就能承受严酷的环境,也可防范阴险的敌人的攻击。但当我们相互孤立,或者被那些应该在那里支持我们的人所抛弃,我们就很容易一败涂地。 这种情况可以用美国华盛顿州高大的冷杉树来说明。几年前,一阵大风暴横扫了这个地区,那些单独生长的冷杉都被刮倒了,但森林里那些紧紧地长在一起的冷杉都依然屹立。因为它们的根部相互交织,增强了抗风能力。这些树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做到了它们单独时所不能做的事情。 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要互相扶持。保罗告诉腓立比的信徒要“同有一个心志”,在面前逆境时要相互帮助(腓127 23~4 )。我们也应心连着心,手握手,在困难的时候相互鼓励。 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基督徒朋友是否正身处逆境,但我们确实知道,当我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抵抗更大的风暴。 我们心连心手握手, 忠诚于主的命令, 我们相互帮助以达到神的要求。 那也是真理和爱要我们所做的。 当我们站在一起时,就变得更坚强。
【腓一27 巨响的沉默“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
有人问世界著名的哑剧大师麦雪·马古尔说,到底一般的表演与哑剧有何差异?马古尔的回答很有趣,他说:“在一般剧中,即使是演员不好还是留下了一些台词。但一个哑剧演员的表现必须是非常明确而有实力的。”论到基督徒的见证,这道理同样地真实。假如一个信徒在口头上的见证不被接受,也许较有智慧的做法就是住口不言。但如果是无言的见证就应该是清晰到没有人会误解其信息。譬如,以一对夫妇为例,做妻子的对神那种静默地敬畏,对那不信的丈夫应像是水晶般地清晰,如此她丈夫有可能“不听道”也会被感化(彼前31~2 )。彼得提醒作丈夫的要按情理与妻子同住(7节 ),如果是那妻子需要无言的见证,那么她那丈夫的品行及对待她的态度,会反应出他与基督耶稣的关系。不管是否已婚,这些真理适用于每个信徒。假如我们处在一种景况,就是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我们的言论的状况,让我们确信我们的行为都能铿锵有力又清楚地为基督表达出来。有时候我们有见证会被人所摒弃,并且叫我们无言以对;但假如我们的生活是真诚为基督,我们仍将传达他的爱。 当我们的生活能荣耀基督时,即使是沉默也是雄辩。
──《生命隽语》
【腓一29 】「...你们蒙恩...要为祂受苦。」
神开办了一个学校。校中许多功课,都是要在眼泪中费力学习的。裴克斯脱说:「哦,神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给了我五十八年的训练。」他的困难变成了他的胜利。
我们在这个学校里受训练的日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再逃避难学的功课。如果我们能高高兴兴的忍耐到底,直到学成毕业,进入荣耀里,我们一定会觉得冠冕更美丽,天堂更可爱了。─ 克勒
最精细的瓷器,至少经火烧过三次,有的还不只三次。为甚么瓷器要经过多次的猛火呢?一次应当够了。两次应当够了。不,瓷器必须烧过三次,然后其上的颜色纔会更美丽和牢固。
人生也根据这个同样的原则。试炼一次、两次、三次的临到我们,感谢主,靠着祂的恩典,这些美丽的颜色会永久存留在我们身上了。─ 迈尔
【腓一29 「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祂受苦。」】
神的儿女常常蒙召为祂受苦,因为没有别的更能使外人看出信仰的实际的力量,当信徒受苦,表现出他们仰赖与顺服神,必有极大的补偿。
祂能保守我们这样完全的平安。祂能使人在孤寂中无人接近,因而有甜蜜的相交。祂能将强壮而温柔的手放在疲乏的身体下,使人得到安息。当身体无法安眠,祂能使心灵得着苏醒。
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得起受苦的压力,有些人站不住,他们会发怨言,所以主细心拣选,有些枝子经得起剪刀。祂也找受得住磨炼的珠宝,祂赐人不同的恩赐,有的讲道,有的服事,也有的受苦,你要从祂手中接受,你要仰起脸来,知道每一项痛苦的脉搏挑动,每一个时刻的苦楚侵袭,都是祂所赐予的,你要敢感谢祂。在痛苦的信封里看折起来的信息。包装纸盒很粗糙,里面却是宝藏。
你能服事别的受苦者吗?你能写一封安慰的信,为他们祷告,告诉一些他们没有经验的事?痛苦是为主受的,这是主要圣徒作的大事。以十字架的精神来经受,必能帮助人;这样的苦楚不是救赎的,而是见证,见证神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