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斯帖记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亚哈随鲁」()),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第四任国王薛西斯一世(Xerxes I、))。他父亲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把帝国扩张为古代西亚四大帝国(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中版图最大的一个,东达印度河流域,西南到尼罗河上游。因此,亚哈随鲁登基时,波斯帝国的疆域到达了顶峰。
希伯来文「亚哈随鲁(אֲחַשְׁוֵרוֹשׁ/Ăḥašəwērôš、拉丁文Ahasuerus))」的意思是「我将沉默而贫穷」,是古波斯语「英雄之王、王中英雄(Xšaya-ṛšā、Xšaya.āršan))」的巴比伦文形式(𒄴𒅆𒐊𒅈𒋗/Aḥšiyaršu、𒀝𒅆𒄿𒈠𒅈𒍪/Akšiwaršu))的音译,古希腊文直接从古波斯语译为「薛西斯(Ξέρξης/Xérxēs、英文Xerxes))」。在人看来,波斯王亚哈随鲁是一位发号施令的「英雄之王、王中英雄」;而在神看来,他只是一个「沉默而贫穷的人」。
「印度」()),指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
「古实」()),指尼罗河上游的苏丹。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指出,大流士一世把波斯帝国划分为二十个行省,由总督管理()) 。「一百二十七省」()),是比行省小的行政单位。
上图:位于伊朗马夫达沙特(Marvdasht)的波斯诸王墓地(Naqsh-e Rostam),从左到右分别是大流士二世、亚达薛西、大流士一世和亚哈随鲁。墓的形状被称为波斯十字架(Persian crosses),坟墓的入口在十字架的中心。

2「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3「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4「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5「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6「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的铺石地上。」

7「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8「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9「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书珊城」())是波斯王过冬的地方。当时波斯帝国共有四个王都:波斯巴利、巴比伦、书珊和亚马他,波斯王夏季在北部高地的亚马他城避暑,冬季则在西部低地的书珊过冬。
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大约是主前483年3月。主前490年,大流士一世第一次远征希腊失败。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在准备再次远征希腊的过程中去世,遗命亚哈随鲁惩罚希腊人。亚哈随鲁继位的第二年,平定了埃及叛乱,第三年就开始筹备远征希腊,包括:召集各族士兵,建造两座横跨达达尼尔海峡(Hellespont))的薛西斯浮桥(Xerxes’ Pontoon Bridges)),在色雷斯的沿路储备供给,挖掘薛西斯运河(Xerxes Canal))。因此,亚哈随鲁向臣仆展示国力「一百八十日」()),可能是动员「各省的贵胄与首领」()),筹划古代史上空前的百万大军远征。
「玛代」()),又译为「米底亚」,是与「波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两族联军攻占巴比伦后,波斯人古列建立了波斯帝国。
亚哈随鲁宴请「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可能是为了保证在远征希腊期间,书珊城的臣民保持忠诚。后来他们果然在波斯战败时仍然忠于波斯王。
6-7节描述了波斯王的奢华程度,证明作者熟悉书珊王宫。「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原文是「白色、蓝紫色的布料」,这两种颜色是波斯王室的颜色。「红、白、黄、黑玉石」())都是天然的颜色,需要从不同的地方进口。波斯人斜躺着享用筵席,所以要把「金银的床榻」())摆在地上。「御酒」()),原文是「王室的酒」,指为王室特供的酒,市场上买不到。
上图:主前5-4世纪波斯帝国时期的金杯。
上图:亚哈随鲁王墓上所刻的各族士兵。根据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亚哈随鲁于主前480年春天从撒狄(Sardis)出发远征希腊,一百万波斯大军由帝国境内的各族士兵组成,包括:亚述人(Assyrians)、腓尼基人(Phoenicians)、巴比伦人(Babylonians)、埃及人(Egyptians)、犹太人(Jews)、马其顿人(Macedonians)、欧洲色雷斯人(European Thracians)、皮奥尼亚人(Paeonians)、亚该亚的希腊人(Achaean Greeks)、艾奥尼亚人(Ionians)、爱琴海的岛民(Aegean islanders)、爱奥尼亚人(Aeolians)、本都的希腊人(Greeks from Pontus)、科尔基斯人(Colchians)、印度人(Indians)等等,实际可能是6万名战士。因此,亚哈随鲁在远征希腊之前,需要与各族的贵胄和首领商议「一百八十日」(斯一4)。

10「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11「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12「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王后瓦实提」()),可能是希罗多德史书中的阿美斯提(Amestris))。她的父亲奥塔尼斯(Otanes))是帮助大流士一世取得王位的七个功臣之一,母亲是大流士一世的妹妹,家世显赫,个性强势。十八年后,她的儿子亚达薛西继位,这位被废的王后东山再起,长期影响朝政。她不肯遵王命而来,可能认为展示容貌有失体统,也可能因为正在怀孕。亚达薛西就是这一年出生的。
史上最大帝国的君王,竟然放纵肉体,在急需树立权威的重要场合发出了荒唐的命令,结果自取其辱,「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活在肉体中的人,无论地位有多高,都无法摆脱亚当里的罪性,所以权力越大,罪也越多。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The Lord Acton、))所总结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伟人几乎总是坏人,即使他们施加的是影响力而不是权力;当你用权力加上腐败的趋势或必然时,就更是如此。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 even when they exercise influence and not authority, still more when you superadd the tendency or the certainty of corruption by authority.」

13「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15「『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16「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17「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18「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19「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20「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21「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22「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七个大臣」()),指波斯王的枢密院,由七个地位很高的王公贵族组成,其中有波斯人,也有玛代人。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王后阿美斯提个性残忍,曾经得罪了不少波斯有名望的人())。因此,「米母干」())可能是故意落井下石,在关键时刻维持了波斯王的权威,还借机报了私仇。
「永不更改」()),指波斯王的命令不能撤回())。
波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通用语言是亚兰语,其他「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有二十多种。
「所有的妇人……都必尊敬他」()),这句话原文四个词「הִ֑יא וְכָל הַנָּשִׁ֗ים יִתְּנ֤וּ」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耶和华 יהוה‎‎」的倒置。在这旨意里,其实隐藏着神的名字。亚哈随鲁酒后失态、一怒之下废黜了王后,表面上是人意,其实是神在背后管理一切,为了把卑微的以斯帖带进王宫,预备拯救神的百姓。
此时,圣殿已经重建30多年,但以斯拉和尼希米还没有回到耶路撒冷,城墙的重建还要等到30多年以后。一场惊心动魄的属灵争战正在酝酿,撒但再次试图灭绝神的百姓())。但在史上最大帝国的筵席之间、人间君王的号令之中,神已经提前排兵布阵,埋下了得胜的伏笔,确保祂永恒旨意的成就。今天,我们也看到「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但我们也可以借着信心的眼睛、以史为镜,看到「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世人虽然喧嚣一时,但神始终掌管一切,要把历史带往祂所定意的方向,「叫祂的荣耀从我们这首先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可以得着称赞」())。
上图:波斯帝国两次远征希腊路线图。希波战争(Greco-Persian Wars)是主前499-449年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的一系列战争。主前547年,波斯古列王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爱奥尼亚,但爱奥尼亚一直寻求独立。主前499年,爱奥尼亚发生叛乱,许多小亚细亚小国卷入,欧洲的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人帮助他们焚毁了波斯的地方首府撒狄,叛乱持续了6年。为了确保波斯帝国日后不受叛乱的威胁,大流士一世决定先发制人,征服希腊。第一次远征始于主前492年,波斯将军马铎尼斯指挥军队攻下了色雷斯和马其顿,但因征途中的小差错而功败垂成。主前490年,达提斯和阿塔佛涅斯率军横渡爱琴海,摧毁了埃雷特里亚,但在马拉松战役被雅典军队打败,大流士一世也于主前486年去世。主前48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一世亲率古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军第二次远征希腊,在温泉关战役中击败了斯巴达和雅典联军,一度占领了希腊的大部分土地。但波斯海军却在萨拉米斯海战中被希腊联军击溃,随后希腊人转守为攻,在普拉提亚战役中再次得胜,从而结束了波斯的第二次入侵。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君王设筵

在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除了尼希米记二章,可以一睹亚达薛西王的丰采外,其要提到的王都只可以远观。现在我们却可以在薛西斯王(亚哈随鲁王 )‘家中’和筵席上与他碰面。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环绕王的人民伟大的场面。作为统治者治理的广大领土──从小亚细亚延伸,下至非洲,并横过印度北部(1节 ),没有甚么会太过壮丽的。一百八十天筵席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这可能是为着从外省来的波斯高官、可以有足够时间、一批批如浪潮般涌入。 )王宫富丽堂皇──象征帝国的伟大──在6-7节中,富有色彩地描绘出来。考古学家从地里发掘出来的文物,证明当时生活的奢侈浪费,其中黄金酒杯,令人想起7节里的话。波斯的财富,在大利乌及薛西斯建的宗教首都百泄波里的广大展览场中展出,引人注目。百泄波里保存得比书珊好。不过书珊本城也必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二节(现代中文译本 )称书珊为‘首都’。不过特别可注意的地方,乃是王宫所在地,包括君王和其后妃的住处,广大可爱的花园,及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处。像这样的资产,薛西斯可预期他想得到的众人的印象。

展示皇家的宏伟,是本章的要点。这是要‘给他们看’(4节 )。不只是各省的贵冑(实际上是小皇帝、有其小小的朝廷 )得睹宏伟的光采;在六个月的筵会满了,邀请书珊全城的人前往(5节 )参观君王私人王宫,御园中亭台楼阁,目不暇给,所见皆为平日不易接触的皇家珍品,大饱眼福;。至于为甚么展露其宏伟,作者让我们自己测度。有人猜测其目的为要增强波斯人民信心,准备一场和希腊的大战(这是薛西斯所知唯一重要地区、尚未在其统治之下 )。这场战事,就在筵会的同年(主前四八三年 )开始,终于失败了。我们作者准备精心安排的布景,目的是提供瓦实提的故事脉络,以引介以斯帖出场。

瓦实提是展示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国王的男子派对里(因为瓦实提和妇女们有她们自己的派对、9节 ),没有特别指出的要点,就是国王已有了酒意(10节 ),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的伟大,吩咐他的王后出来,展览一下她的美貌并皇冠──王权的标志(11节 )。

一至十一节中展示的是一副人类权柄高傲的脸孔。以斯帖记主要并非批评这种权柄(旧约书卷里、有好些如出埃及记、批评这种权柄 )。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亚哈随鲁──被希腊史家希罗多德描述为暴躁、急性、淫荡──权力使人变得极度自私、荒唐,这是旧约里提供的最具色彩的图画之一。

王后不遵王命

王后瓦实提拒绝赴筵,可与以后以斯帖未获准许即前往谒见国王的勇气比美。这就打乱了自鸣得意、自我吹擂的朝廷庆祝活动,引入了本书主题的重要事件。这也引起了两个互相有关的问题,为随后叙述的中心。第一个问题是权威:要顺服谁?第二个问题是主因的本质:是谁或是甚么真正控制世上发生的事?

(一 )

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是十一节。如果有人向薛西斯王询问,波斯的权威安在,他不会把问题当作天真可笑,而会当作叛国罪。这整章的情景,甚至语气,在在显示君王统治。全章里除了两节以外,其他在每节里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王’,‘王后’或‘御’等字。部分由于事件的性质,场景在宫廷里。但是许多时候,看来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如七节(御酒 ),十八节(王的大臣 )。波斯一切都属于君王,都为着君王。没有人敢不顺服君王。瓦实提却这样做了──作为王后,并没有甚么豁免权的。

当薛西斯听到王后不来,我们几乎看见他吐涎沫在他黄金的酒杯中(12节 )。他的反应引起人兴趣。他先询问律法(13节 )。这意味着他寻求在他以外的权威。波斯和玛代的律法,在原则上是不能更改的,在经文中(19节 )也能见到。这意思是说,君王也受到律法的限制。这对于妄用专制权力,起了抑止作用──当然这不是全面性的,但至少可以阻止一时冲动的行为。相反的,君王时常立新的律法。

瓦实提的反抗,引介了波斯的权力体制,影响了本书故事的开展。由于律法不能更改,后来哈曼获得国王不利于犹太人的谕令,也不能因揭发了哈曼阴谋而撤回,于是就有第八章与前令相反的谕旨。波斯的权力制度,有一切人性的缺点,毕竟是人力无法控制的。

王后的抗议,引介了另外一点。向她提出的专横无理的要求,令她左右为难:向权力制度核心并对她诸多苛求的丈夫屈服,还是忠于自己、保持她自己的尊严。她要准备迎接二者造成的更大冲突,并卷入‘法律’之中,这大概并非瓦实提王后自己和薛西斯所可预知的。

(二 )

我们讲述波斯权力的性质,已提及其中有些因素,非君王所能控制。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要待以后事件的发展,才可以知道。渐渐地我们会知道,君王所企图的(要废瓦实提王后位分的目的 ),和他的行动实际产生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出入。他相信他这样做,会使波斯那些以瓦实提不服从为榜样的不受控制的妇女,受到沉重的打击(17-18节。也注意22节、要男人当家、说本族的方言、显示在帝国中人种复杂、异族通婚情况很是普遍、在家中当以丈夫的语言为主。 )这略有反讽的味道,即国王自己将立以斯帖为后,她不久将是他自己家中真正主动的人。为着他的反女权运动,他利用当时波斯效率高的邮递制度,把他的愚行,并不必要的谕令,通告全国上下。不论如何这种举动与他的盛大筵会上所发生的事无关,却引起犹太人和反对犹太人之间迫近眉睫的对抗。一位君王可以统治一百二十七个省分,及度他合乎其身分的奢侈生活。但是真正控制的实权,甚至在他周围继续进行他赞赏的事,都非常有限。嗟呼!世上的权柄易令人骄傲;有智慧掌权的人,知道与谦卑同行。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斯帖记第一章

Ⅰ铺陈背景

A波斯的荣华

作者用简短的篇幅,把读者带到辉煌的东方世界,那时波斯帝国方兴未艾。其实那时和现在一样,大部分亚洲西部的人民生活都相当艰苦,粮食并不充足,虽然也生产一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工人的收入仅能维生。宫廷的奢华却难以想像。帝王越奢华地款待宾客,就越表示他至高无上、势力万千。我们听起来很奇怪,竟然没有人稍微表示抗议。不过,对犹太人来说,受惯了先知书的教导,必然也能从观察中默然作判断,这样贫富悬殊的体制绝无公义可言。

1.希伯来文中,本书首句是公式化的句子,在英皇钦定本(AV)及修订本(RV)是“now it came to pass”,但标准修订版(RSV)则删去。这句话通常是历史书的开场白,是连接其上史实的。以斯帖记的希腊文本,在开头有两段是希伯来文本所没有的(见本书附录 A 段)。这样,这公式化的连接句,就更表示希伯来文版本原是较长的。另一个引申的原因,是作者想表示本书属于历史文学的类别85。不过以西结书和约拿书也用同一句开头,所以这两个论证都不够分量,那只是一个惯用的首句罢了。

亚哈随鲁(Ahasuerus),是希腊文的薛西(Xerxes),也是所提及的波斯王,统治于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很奇怪,希腊译本却作 Artaxerxes(亚达薛西)86。这位亚哈随鲁在西方历史记载中,是那入侵希腊的王,却两次被辱(主前480及479年)。不过,他是个伟大的建筑师,完成且改良了父王大利乌始建的大宫殿,巩固了国家的疆域,从印度直达古实(Ethiopia)。这里说的印度不是指印度半岛,而是如今的巴基斯坦,是印度河(Indus River)流经之地。大利乌被印度平原河流冲洗的金沙所吸引,于主前五一三年征服该地87。古实( Ethiopia ,希伯来文为 Ku^s%,即埃提阿伯),是埃及以南的国家,如今是北苏丹的西部,并非当今的衣索比亚(Ethiopia)的版图。大利乌统治初期,便已经征服了埃及,并且把已经开工的运河,从地中海通往红海,完成了工程。这工程在商业上与军事上的利益十分明显88。一百二十七省。王国原本分区并不超过三十二个,这里提及这许多省分,是要把国王的权势铺陈得尽量辉煌罢了。

2.登基(RSV 作“坐在宝座上”)。波斯帝王的威荣通常都是极其铺张的,他端坐直背的宝座上,四周侍臣群立。不过,这一节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原来他的登位经过不少波折,他要先平伏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叛乱,才能安然登位89。“王位”(希伯来文作 malku^to^ )字义是“他的王国”,大部分出现于旧约的后期书卷,如历代志上下、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及以斯拉记。书珊,原是以拦的首都,被波斯征服、重建。城(希伯来文作 bi^ra^ )是从亚述及波斯文后期借用的字眼,意思是“城堡”,是城里额外加强守卫的宫堡,这里的宫堡比四周高出一百二十尺。总之,一切都是为了高举国王的地位,同时保卫他的安全。

3.在位第三年。应是公元前四八三年,那时化已安顿国土,完成了书珊城的建设,要大摆筵席、大事庆祝。希伯来文的“筵席”与“饮酒”一字同系,表示当时必定供应大量的酒。这一场饮宴的宾客是国中的“行政官员”(EVV 作“王子”是错的)。这些人是被委任的,并非承袭的。同一个字首领( s*a{ri^m )下面又再出现。臣仆直译应作“奴仆”,是王近身的侍从(,正如稍后的尼希米。至于首领(RSV 作“军队的统帅”),是用来作补充,说明得更清楚。当时挑选的军队有一万四千,而作保镖的有王宫侍卫一万名90。波斯和玛代,排列次序与及其下,惯用的次序相反。以民族来说,两国的关系很密切。主前五五○年之前,玛代国势较强,五五○年之后,古列王掌权,波斯便作领导。当然,波斯王会把自己的国号放在前头了。贵胄(希伯来文作 part#mi^m )是波斯的借用字,在也有用。玛代与波斯贵胄的浮雕,在波塞波利斯(Persepolis,阿垦米尼王朝首都)的皇家大厅梯间,可以看见91

4.亚哈随鲁王从父亲大利乌王承继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书珊城奢华的新建筑、大量黄金,还有数不尽的奢侈品。这些大都是从税项及贡品而来的。皇家财宝陈列展览了一百八十日,又有这许多权贵要人聚集,正是发动攻打希腊的大好机会了。正如希西家王与巴比伦使臣的例子,资源很容易转眼变成军事用心。若依文字上看,似乎宴会长达六个月之久,派顿评论道∶“国王与国家大臣花了六个月时间喝酒,实在长得难以置信。”92 也许作者要读者先明了事情的背景,就先提及宴会,然后再叙述他的主题。

5.宴会是所有欢乐的高潮。很多人认为七日饮宴,也是太长了,不过作者要铺陈一个(多少有点讽刺性)国王是何等财富无边的景象,竟邀请了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见上文第2节注释),即国王的侍从、官员及宾客,不论大小都在被邀之列。宴会在户外举行,是在御园的院子里,比“帐篷”好(希伯来文作 bi^tan 。“是个较小的建筑物,奢华精美的一座单独建筑物,专为国王或太子享用的……这建筑物是敞开的,也许是用柱子围绕的亭院。”93 书珊城夏天酷热,稍有微风吹拂,都会大受欢迎的。

6.这里的描写十分细致,刻画出一幅穷奢极侈的图画。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RSV 作白色、蓝色、紫色),用细麻带系住。白色和蓝紫色是皇室的颜色,正合当时的场合。云石柱衬托着不同的颜色,又有金银色的床榻,不同图案色泽的地板,正好铺陈出皇家的无比华美。波斯人的风俗,是斜倚在桌子旁的。在阿摩司时代,以色列人已有人采用。到了新约时代,更沿袭为一种习惯。

7.波斯人喝酒的金器皿,形状及容量有如牛角杯,设计各个不同,装饰得异常精美94

8.这一节是翻译者及解经者的难题。一方面它说喝酒有例(希伯来文作 kadda{t );另一方面又说让人各随己意。这就视乎 da{t 这字放多少重要性了。据派顿(Paton)说,这个波斯字在本书出现了十九次,都与王的御旨有关95。而“例”(RSV 作“法律”)这个字是指玛代和波斯不可更改的律例。据希罗多德及色诺芬(Xenophon)的记载,有一条律例是这样的∶国王什么时候举杯喝酒,人人都要喝。约瑟夫却把这故事这样诠释∶“国王又吩咐仆人,不必勉强人喝酒,只要不断送上酒去,因这是波斯的惯例,但可以容许人随己意享用。”96 约瑟夫是依据七十士译本,那里加了一个否定词,因而把第二句整个意思更改了,与希伯来文版及英文标准译本完全不同了。他这个见解没有提供什么助益。

也许,诠释者过分受这 da{t 字的影响,因这字有时带有“吩咐”的意思,过于“圣旨”的意思。正如新国际本作“国王下令容许客人随意喝酒,他已吩咐仆人随客人意愿侍候他们。”这里还有另一个解释,对这一节的意思有帮助的。 Kadda{t 一字可解作“大酒壶”,这样就再也不用管什么御旨了,整句是说“大壶大壶的酒随意饮用”97。也许新国际本的译法为最佳诠释。

此外,翻译文字无法看出来的,在希伯来文中间却有遣词用字的细微之处。例如,不断重复出现的 rab ,意为“许多、甚多”,第7节中,王的“厚”意,第8节的“一切”臣宰,都是这个字。这表示国王藏酒多得无数,仆婢也数不清。

9.同时,另有类似的筵席为妇女们举行,是由王后主持的。有些作者认为区区几节经文中,出现了三次大筵席,可见筵席是本书作者最爱用的主题98。不错,这故事环绕几个筵席而展开,作者当然难免要把筵席成为书中的重点了。依波斯风俗,女人另设筵席宴客,似不是常有的惯例,然而,以斯帖后来的确设宴给国王及哈曼。也许当时宾客人数太多,所以不能不分开来设宴;又或许可以忖测∶由于宴会极度奢华,某些女宾无法接受得来。

瓦实提(Vashti)这名字令人费解,因为根据希罗多德,王后的名字叫做阿玛翠丝(Amestris),是奥塔尼斯(Otanes)的女儿,奥塔尼斯曾在主前五二二年协助大利乌夺取王位。不过,可能国王有别的王后,名字并未被发现,又或许王后有别的名字。“瓦实提”在各种版本中,有七个写法,意思在波斯语中是“最好的”、“蒙爱的”、“最渴慕的”,是个值得引以为荣的好名字99

85 ICC , p. 121.
86 国王的身分,见导论,第 11~15 页。
87 HPE , pp. 144f.
88 HPE , pp. 145~147.
89 HPE , pp. 234~237.
90 HPE , pp. 237~247。图 31 是波塞波利斯(Persepolis)的王宫侍卫。
91 IBD Ⅲ , p. 1195,阶梯图。贵胄见 HPE ,图 27。
92 ICC , p. 131.
93 A. L. Oppenheim, "On Royal Gardens in Mesopotamica", JNES 24 (1965), pp. 330ff.;埃及许多正规装饰花园,有文献可证,而尼布甲尼撒喜欢园景有山峦及各种树木(p. 332)。

94 例子见 AB 第六图,及大英博物馆。有一个饮用的角(BM 124081)是半镀银的,高 25 公分,尾端形状像蹲着的半狮半鹰兽。日期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帝国的阿垦米尼时期。
95 ICC , p. 146.
96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xi. 6. 1.
97 John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VTS V (Leiden, 1956), p. 226;由 Moore 引用, AB , p. 8.
98 把第 3 节和第 5 节的宴会分开来,就成了三个宴会了,因为末后一个是为平民的。不过,若 bi^ra^ 译作“全国”,正如这里的主张,那么客人就不是从河那边过到大城来的了。那河在下称为 ha{`i^r 。S. B. Berg 认为两次宴会都是为全国人的,不过强调两者有不同的宾客名单(Berg, p. 32)。
99 AB , p. 8. 亦见 p. xlii.
B国王被辱

这位权力无边的大国王,统治当时所知的全天下,无数的资源与权势,然而,竟是容易触怒的。这个事件引起一个问题∶这个家到底谁作主?

10.一个星期的宴乐放纵,国王的心当然是欢乐的。希伯来字 to^b ,“好”的意思,可以解作“欢欣”,甚至“醉酒”,视前文下理而定(参∶,可见同一成语会有相反的诠释)。亚哈随鲁当时看来极不可能全然清醒。本节中的七个名字在各版本有许多不同写法,亦没有外证可以证实。米户幔(Mehuman)是古波斯字的希伯来化形式(意思是“可信任的”),最后一个甲迦(Carkas)在波塞波利斯废墟中的石版上出现过。一般看来,这些名字来自波斯的证据较大,希腊的影响则看不出来。希伯来字 sa{ri^s ,太监,在这里其实可以指“总管”,同时也指“被阉的人”,因这七人有权进入王后的宫室去。不过,也可以单指“总管”,正如波提乏,是个结了婚的男人。

11 ~ 12.国王视瓦实提为至宝,要把她的美貌展示宾客,作为这场盛大庆典的高峰。她忤逆不肯出来,在众首领面前丢国王的脸,不用说是自取其祸的了。犹太早期的其他著作有不少字句的变化和加插,解释她为何不肯应命。一个理由是她被要求裸身露面,另一个说她或许有了容貌的瑕疵,这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她不肯出来就可以理喻了。否则,她就是公然反抗丈夫的权柄,认为他们的权力应有适可而止的界限。这里没有提出拒绝的原因,使故事更为紧张。瓦实提对国王没有反抗的权利,所以有没有理由是无关重要的。是否作者同情瓦实提,要引起读者的怜悯?这方面他似乎成功了。国王的震怒,必然爆发成行动,瓦实提惨遭不利。

C国王报复

13~14.王室的参谋,明哲人,是传统务必设立的职位。例如法老谘询的博士;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时代,就是巴比伦哲士之一。达“时务”是指观星象而得的时机,可以采取有利的行动的意思。不过,这里似乎是说“采取合宜的对策”(参∶。这个句子很长,有许多注解的附句,正是作者写作的风格是另一个较短的例子)。王经常谘询这些知“例”明“法”的人(希伯来人作 da{t[ di^n )∶作者喜欢用押头韵的字,其实这两字并不合用于当时的事例。因为,这样的局面似乎是古所未有的。此外,“七”的数目特受偏爱,已是十分明显的了(参10节)。

在王左右的人,就是哲士中最被信任的,被挑选可以时常见王面,即个别直接与他说话,是个难得的特权。这七个人是国王在国境内最亲信的人。他们的名字没有什么值得议论的,有些名字的写法各版本略有不同,不过正如第10节的名字,似乎都是波斯的形式100。第一个名字甲示拿(Carshena),见于波塞波利斯遗迹的石版上。亚达薛西王也有七个策士

15.作者继续13节解释哲士之前的叙述。国王不知如何处理当前的僵局,于是征询照例应怎么处理的指示,就可以避开承认无能的尴尬了。

16.国王的亲信大臣商讨之后,米母干(Memucan)大显身手出妙计。这人机敏之处,是把这件事扩大到更广阔的层面来看,这样便把国王私人的怒气,冲淡缓和了。还有另一上招,他利用全部男士在场的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使这有失国王颜面的事件转为对国王有利,而牺牲王后的权益。

17.米母干的见解大获在场男士的赞同。但却未顾及女人的心理,一般来说,女人并不像男人那样易于即时采取合作行动、互相撑腰。

18~20.惟恐被女人嘲笑品论的念头,已足够理由颁布新御旨,至于怎样推行并未论及。国王自己则加上了废后的御旨,把瓦实提废了。这样就可以杀一儆百,使所有作妻子的不敢违抗丈夫的吩咐。命令一颁布,就可以叫妻子百依百顺!

从这里起,瓦实提已不再冠以王后之称,值得留意。比她还好的人,指出故事发展的方向。从国王高处不胜寒的角度看来,王后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样,下一任王后的位分,就必然全力施展她的威力了。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正是故事陈述的内容。瓦实提犯了不明文的律例,放弃了对国王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原该在私下才使用的。她所受的处罚,看来十分恰当,她既蒙召而不就觐,就让她永远不再就觐好了。奈特(G. A. F. Knight)认为米母干是典型恨不得落井下石,使无辜者身败名裂的人101

21~22.米母干针对男性的自尊而呼吁,赚得国王及贵胄的支持。作者叙述国王不加思索便颁布御旨,间接指出这地立例像儿戏,而这样的律例多不可胜数(参13节)。派顿很详细说明当时波斯国所用的多种语言,他说御旨中必然有一份亚兰语的,因为是官式的国际语言102。不过,当时各国人士汇集,必不乏翻译者或传讯者;况且,如希罗多德所记103,当时的邮政系统也可以传送御旨。可是,这御旨的内容势必叫接收的丈夫们大惑不解,这是不难想像的了,因为每家的丈夫在家中作主,原是理所当然的。各说本地的方言在希腊文版本是没有的,这颇令人奇怪。早期的犹太解经者用及下来诠释这一节,吩咐作丈夫的∶虽然妻子是外国人,仍要继续在家中说本国方言。不过,这里的背景不合用。英皇钦定本及修订本任意地意译了希伯来文,但对意思也没多大帮助。稍经更改后,意思是说“他看怎样说最合适,就怎样说”,这当然合情合理104。希伯来版本的解释是∶好像亚哈随鲁王在仿效古列王册上的榜样,鼓励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105。这样看来,御旨要译成各国文字,正好支持这一论点。这一场序幕里,铺陈了波斯皇宫外在的装饰,以及人物的布局,极尽奢华荒诞。较之今日故事的叙述手法,本书卷的笔法完全客观,作者不作任何评论、不作人物描绘、没有心理分析、没有任何判语。读者会自己引申,当时仍在外邦统治下的犹太人,就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的祖裔,当然也会快快引申判断的。

我们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很容易错失其中隐约的讽刺与幽默,这些对当时的读者都是很明显的。几个讽刺的暗示中,最显著的亚哈随鲁王在第一章中的前后对照了。开始时,他是世间至高之君,富贵荣华、威仪万千、惟我独尊中仍慷慨为怀;到后来,同一个国王,千方百计要在妻子不顺命的屈辱中保持尊严。波斯和玛代的立法者是法令一出无人能改的君王,因一时之气,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竟要立刻颁行御旨。那班以米母干为首的大臣,聪明却不明智。他们所建议草拟的法令,使国王在人民眼中,成了愚夫,而且当他心情好转后,他也许会后悔废了瓦实提。对于这统治天下的大君,万民前途在握的王,难道他就是以心情来酌量自己的言行?本书作者对当代最高统治者与宫廷贵胄的行径,胆敢揭露描绘,他坚定的信念实在惊人;他所作的见证,在完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他对永生神的确信,也知道信心的果效不会落空。这位作者知道他的身分不至摇动,也不因眼见人间政权如此庸碌而忧戚;因为他所敬拜的那一位,虽然没有指其名,是在上统管万有的。

100 AB , p. xliii,列出各名字的不同形式。
101 TBC , p. 29.
102 ICC , pp. 161f.
103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 viii 98.
104 AB , p. 12,根据 Hitzig 的见解;参 ICC , p. 162.
105 从留存的文献中,得知古列为所统治的人民(不单只犹太人)保存他们的圣所,又把被掳者送回本地去( ANET , p. 316)。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的各个民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暂编注解〕亚哈随鲁大概即历史上的薛西斯一世(主前四八五至四六五年 ),史载他是一残暴、冲动和耽于色欲的王,这个性与本书对他的记载吻合。他统治的版图极广──东至印度西北之印度河,西至北苏丹(古实 )。

「省」:与的「大河西」省区属不同体系,这里的「省」范围较窄,可能是按种族居地划分。

亚哈随鲁。希伯来语是'Achashwerosh,译自波斯语Khshayârshâ。在一些巴比伦石板上拼写为Achshiyarshu。在厄勒番丁岛纸萨草纸文稿上的辅音字母拼为Chshy'rsh 和Chshyrsh。含义不明。希腊语把Khshayârshâ 译成Xerxes,在拉丁语里成了Assuerus。故薛西斯和亚哈随鲁是同一个人。一个是来自希腊语的波斯名字,另一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和拉丁语。

《以斯帖记》的作者似乎还知道亚哈随鲁之外的其他的当政者。《以斯帖记》的亚哈随鲁不应与的亚哈随鲁混淆,此人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人。至于的亚哈隋鲁,见拉4章的补充注释。

本章提供全书故事发展背景,波斯王亚哈随鲁是当日世上最大帝国的君王,权力与财富堪称无匹,但也是虚荣心极大、喜怒无常,且非常刚愎狂傲的一个人。在无人敢拂其意的形势下,王后瓦实提却敢于抗命,因而贬入冷宫。这就为本书主角以斯帖的出现铺平道路。瓦实提以不顺服而遭贬,以斯帖以顺服而入主后宫,成为君王信任得以挽救其民族命运的女子。

波斯为古代西亚四大帝国(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 )中版图最大的一个,东达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 ),南迄尼罗河上游(“从印度直到古实” )。不过这些疆域的取得,早在古列王(主前538~529年 )及其继位的甘比西斯王、大利乌一世时代已完成。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说,波斯共有20至21个大行省,记有120个省,此处127个省当包括象犹大、撒玛利亚这些大行省中的小省在内。

“印度”。印度河流经的地带,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古实”。今天的苏丹北部。

──《雷氏研读本》

亚哈随鲁】

圣经在希伯来原文称为亚哈随鲁的君王,在希腊史书中名叫薛西(Xerxes );于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统治波斯。他的父亲是大利乌大帝,母亲是古列的女儿阿托萨(Atossa )。他从父亲手上继承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然于在位时虽多次尝试,却始终无法扩张版图。他彻底改变了古列和大利乌年间容忍其他宗教的一贯政策。他所信奉的和父亲一样是祆教,但他却比较敏感地认为宗教是叛乱的因由。按照历史的记载,他拆毁了不少的庙宇,作为对民族主义的遏制。不能攻取新的土地也造成了前所未见的经济张力。与希腊的战事不但不能提供掠物贡品或扩张贸易的机会,反而对国家经济造成消耗。现存与亚哈随鲁有关的碑铭共有二十多个,最重要者称为戴瓦碑文(Daiva Inscription )。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行省是波斯最主要之行政区域单位,其数目介乎二十与三十一个之间。因此经文所述的不是行省,而是较小的行政区域,或组成帝国

以斯帖简介】旧约有两卷书都以女子的名字为书名,就是路得记和以斯帖记,她们当中一个是外邦女子,一个是犹大女子;一个是贫穷的,一个是尊贵的;一个从外邦到犹大,一个从犹大到外邦。相同的是她们二人都蒙神所器重而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本书未提到神的名,亦无祭祀及律法上的话语;但神的手却显然掌管一切,表现出祂的权能与护卫。本书以故事为题材,记述犹大民族在波斯统治下之片暇史实;表面看来神对叛逆的百姓似乎掩面不顾,却原来在暗中保护,默然爱之。

书中主要事实:亚哈随鲁王登基。皇后瓦实提被废。以斯帖被立为后。哈曼阴谋设计杀害末底改及犹大族人。以斯帖与末底改智拯王命,勇救同胞。犹太人杀戮哈曼与诸敌。守普珥节。

第一章历述亚哈随鲁王大摆筵席,欢宴一百二十七省的官员一百八十天,约半年之久;为书珊城的大小人民设筵七日。后因王后瓦实提违命不允到王前而被废,这样以斯帖才有机会被选入宫为后。

以斯帖不过是一个弱质的女子,但神用她作大事。圣经记载这历史,不是归功给末底改,或是以斯帖,乃是为荣耀神。阅读本书,叫人知道神不但用人的聪明智慧,甚至连人的胡涂、愚昧、错误,也在神所掌管和使用之列,以成就祂的旨意,只要我们谦卑,神必用我们来成全祂的计划。

──《新旧约辅读》

】「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暂编注解〕书珊城为波斯王的 ,位于波斯湾以北240公里,原为以拦的首邑。其他三个王都为亚马他、巴比伦和波斯巴利。“书珊城的宫”指卫禁森严的王城与王宫,乃王的居所,与的“书珊城”有别,其关系有若我国明、清时的紫禁城与北京城。

“登基”亦作“君临”。

「书珊城」:位于波斯西南,离波斯湾约贰一百四十公里(一百五十英里 );本为以拦国首都,波斯时代为三个国都之一。

波斯国王每年部分时间住在伊克巴塔纳,有时去波斯波立和巴比伦,而书珊城当时是政府的首都

书珊城位于以拦省,约离目前波斯湾海岸线以北161公里,离巴比伦以东322公里多。它在《以斯帖记》之前曾经是以拦的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谷的东岸。这个河谷地势上升,连与伊朗山脉。在4.8平方公里多的大废墟中,可以看到宽敞的宫殿遗址。那里曾发生《以斯帖记》中的许多动人故事。这座宫殿是薛西斯的前任大利乌希斯塔斯普在以拦城堡的遗址上兴建的。见本章5,6节注释。

】“书珊”。波斯帝国一个主要的首府,也是波斯王过冬的宫殿,位于波斯湾以北一百五十英里(241公里 )

──《雷氏研读本》

书珊城的宫】

占地十英亩的王宫位于遗址北端的高地,称为阿帕达纳之处。王宫是大利乌王所建,他好几位继承人都曾使用这地方。考古学家在王宫的挖掘找到不少的设施,其中包括波斯王的听政厅。宫殿是个正方形的建筑物,边长超过三百五十呎,各有七十二根石柱,高度估计在六十五至八十呎之间。位于巴比伦东面约贰一百二十五哩的大书珊城,是建筑在三座山头上,俯瞰肖尔河。长久以来它一直是古以拦的首都。菱形的遗址周边长约贰一又四分之一哩,占地几达二百五十英亩。此外,城东山谷对面,又有一个占地二十英亩的商人特区。书珊只限于冬季作为波斯首都。夏季气温高达华氏一百四十度(60℃ ),因此朝廷迁往埃克拜坦那(Ecbatana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暂编注解〕“在位第三年”即主前483年。亚哈随鲁登基后首二年,迭胜埃及和巴比伦。这次持续七天的大筵席可能是庆祝胜利,同时为进攻希腊一雪前王失败之耻作好准备。

玛代人与波斯人互有血缘,二族联兵进攻巴比伦后,原先玛代人取得领导地位,后由波斯古列王夺得霸权,建立波斯帝国。此处波斯排首,因为王国为波斯族统治。

「就是」:原文无此含意,为「和合本」所加上。

「权贵」:或许指军事领袖。有学者认为亚哈随鲁王欢宴群臣,是要在出征希腊前与他们商讨战略。

第三年。约始于公元前483年4月14日开始,到公元前482年4月2日为止。“筵席”可能持续了六个月,始于该年春天。那时雨季已经结束,出门旅行较为容易舒适。

筵席。原义为“酒席”。亚哈随鲁一二年后将离开书珊远征希腊(见《以斯帖记》序言 ),这次召集全国各地的首领,总督及军事将领,可能是为了规划预期取得辉煌成功的征战。希罗多德(vii.8 )记录薛西斯曾召集这样的会议。他可能在六个月内相继召集不同的官员。每次都是与国王讨论他们在战争中的特殊责任。如果不是政治和军事要事,不可能把大帝国的所有要员都召集过来。

首领。即“官员”。

臣仆。即他的“侍臣”。

权贵。希伯来语chayil,意为“[全]军”、“军兵”、“勇敢的[人]”等。亚哈随鲁设宴目的之一是规划出征希腊,当然会邀请他的主要军事长官。

波斯和玛代。词序与《但以理书》相反,6:8-12,8:20),并一再出现在《以斯帖记》的叙述中,说明那时波斯已取代玛代成了联合帝国的主体,8:3)。在里用了原先的词序,可能是因为按照“历史”玛代国王在先。

贵胄。是源于波斯语的希伯来语。意为“主要[人物]”。

首领。即管理被征服领土的省长或总督。历史证实,在灾难性的出征希腊之前,书珊曾召集过一次大会,有总督们在场。

3~1 2为期六个月之久(在主前4 8 2年 ),亚哈随鲁王展览其宫廷的华丽,期间他可能准备向国中的军事和民事领袖提出攻打希腊的方案(这次进攻在主前480年实行 )。展览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举行一连七天的饮宴(3-5节 不过喝酒与否是随意的-8节 ),王后为妇女宾客另外设摆筵席(9节 )。到了宴会的最后一天,醉酒的波斯王传召王后来到,大概想她在宾客面前作淫荡的表演,王后却不遵命。

】“波斯……的权贵”。即波斯的军事将领。

──《雷氏研读本》

年代小注】

亚哈随鲁于主前四八六年十一月,在父亲驾崩后即位。因此他在位第三年就是主前四八三年三月至四八二年三月。这段时期最轰动的事件是巴比伦两度生乱。主前四八四年规模较小,四八二年八月的则比较严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被邀请的官员】

君王主办极尽铺张的盛宴是很常见的事。亚述王亚述巴尼帕一度宣称大宴十日款客七万。宾客名单详列的人来自亚述各地,又有外国显要、首都(卡拉 )的百姓,以及王宫的眷属。波斯筵席曾有款待一万五千宾客的记录。以斯帖记的宾客包括玛代和波斯的贵族、政府中的大臣、高级军官,可能还有各省的总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暂编注解〕他荣耀之国的丰富。薛西斯生性爱炫耀。他率大军远征希腊时一路招摇过市。对于波斯的庞大财富,现代各国作家们均有论述。波斯宫殿的荣华包括包金的城墙,大理石的柱子,奢华的悬挂物,一棵金色梧桐树和树藤。书珊城的出土文物证明《以斯帖记》的作者非常熟悉波斯的宫殿及宫廷习惯和规则,因为他的描述与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完全吻合。学者们据此确信只有亲自了解王宫,或认识这样身份的人,才能为这个故事描述出如此准确的背景。

一百八十日。同一批人不可能招待这么久。各省的首领们不可能同时都离开各自的省份,外出这么长时间。亚哈随鲁可能在六个月的“筵席”里轮流招待不同批次的客人。

给他们看了一百八十日】第5节所述的是另一个专为王宫干部而设的筵席。住在王宫的只有君王的家眷和政府官员,但本节的用语显示在王宫中服务的较低级官吏也在被邀请之列。这个为期六个月的藏品展示包括了两个宴会。以色列也有炫耀御用宝藏的例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暂编注解〕「大小人民」:可能指不同官阶的人。

筵席。亚哈随鲁可能是为了保证在他长期远征希腊期间,首都的臣民对他的忠诚。若是这样,这就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举措。筵席当然只请男人,因为王后瓦实提另为女人设宴(第9节 )。

御园。薛西斯宫殿的废墟保存得非常良好,所以我们能作出部分的描述。末底改坐过的宫门,以斯帖擅自进入的宫庭,以及宫殿的一些其他部位已经确定。

宫殿的边长约300码。正门朝南。

宫殿东北部是宽敞的王座大殿。这个高大的建筑,边长330英尺,要经过一大段阶梯才能到达。中央部位的平顶由三十六根有沟槽的、柱顶雕刻的细长石柱支撑着。柱子有六行,每行六根。建筑的正面可能是敞开的,后侧和两边的墙可能是由砖砌成,以瓷釉雕带贴面。在王座大殿的装饰上大量使用金、银、宝石。希腊作者们讲到这个庭院中的金色梧桐树和树藤。王宫西北面据认为是“御园”。《以斯帖记》中的许多事件都是在这里或附近发生的。

御园的院子】这院子与「比坦」(bitan NIV「宫」 和合本之「御园的院子」原文直译是「王的比坦的园子的内院」 )相连,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源自亚喀得语的「比坦努」(bitanu ),指王宫复合建筑中的某个独立建筑物。以撒哈顿的王宫复合建筑中的比坦努长一百五十呎,宽五十呎。学者相信它是君王专用的凉亭式帐篷。这建筑物经常是建于隐蔽的园子中央,园中种植了果树和遮荫树,又有水道、池子、小径──比较近似公园。植物园中往往种有很多珍奇的树木和花草。古列大帝的首都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 ),就挖掘到这样一个园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铺的石地上。」

〔暂编注解〕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直译是“白色的棉布和紫罗兰色的[布料]”。“绿色”来自梵文“棉”。“帐子”是外加的。这些“帐子”,或者遮蓬,很可能是用白色和紫罗兰色的棉布做的。

细麻绳、紫色绳。需要牢固的“绳子”,支撑遮蓬从有柱子的中央大殿延伸到60英尺长的镶嵌铺设的庭院。

白玉石柱。书珊城的石柱是深兰色石灰石做的。希伯来语shesh(白玉 )可能指这种石灰石,或者条纹大理石,而不是普通大理石。

石地。“红、白、黄、黑”在希伯来语中不是指颜色,而是指镶嵌着石地的不同石头和其他材料。在石地上和石柱上使用了深兰石灰石。

园子的装饰】设宴的主要地点是凉亭外面排列了柱子的大型院子,地上铺了马赛克镶嵌画。马赛克镶嵌画在古典时代十分流行。所用的石块不是人工染色的,而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不同颜色的石块,就从那里进口,使镶嵌画可以有各种颜色。最早期的镶嵌画地面是用各种颜色的卵石,拼砌几何图案。要等到后期这些石块才切割成立方体(方格化 ),并且用来拼砌图画。古代近东所发现的镶嵌画,没有一个早于主前八世纪(位于小亚细亚的戈尔迪昂 ),但镶嵌工艺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纪已有存在的证据(出现于吾珥的王纛 )。好几个形容园子装饰的字眼的意义都已隐晦难明,但盛宴的豪奢程度却是无可置疑的。所用的是最优等的布匹,最昂贵的染料。盛酒器皿的种类之多(但没有 NIV 所译的无柄高脚酒杯 ),亦反映了典型波斯的优雅作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白玉石】

新国际本作「大理石」,有些译本把译作「阿拉巴斯特」(alabaster 和合本有时作「汉白玉」 )。大理石必须从希腊进口,但在波斯时代引进到腓尼基之前,它并没有在当地出现的证据。大理石制的柱头(柱子顶部装饰性的部分 )却要到主后第一、第二世纪才有在近东出现的考古证据。近东的阿拉巴斯特是类似碳酸钙的大理石(中文称为「条纹大理岩」 ),与欧洲产的阿拉巴斯特不同,后者是石膏的一种(中文称为「雪花石膏」 )。圣经时代古代近东全区都用这种材料制造上等的器皿和建筑物的石柱。西拿基立的「无比宫殿」主要是用白色的石灰岩,虽然条纹大理岩也是可以供他使用的建材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暂编注解〕金器皿。胜利的希腊人在帕拉提亚附近的波斯帐篷里,发现了很的多金制的杯子。

各有不同。这个细节必须亲眼所见,或来自筵席目击者的描述。

御酒。来自皇家的酒窖。

饮酒的礼节】这种欢庆宴会的礼节据称是君王饮酒时,所有人都要同饮。反之,本段容许宾客不遵守这准则,不必依照王的榜样,王每次举杯时都不得不陪同举杯。此外,还有「免费酒吧」服务,让他们随意喝酒。这时代的出土文物包括了一些制作精美的金杯。其中一个著名例证,制成有翼狮子的形状,其躯体后部展开成高脚酒杯的样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暂编注解〕国王下令,各人饮酒自量,不要争竞酒量。

喝酒有「例」:「规定」、「惯例」,不过这里应该是引申成「国王的命令」,否则就不能随意喝酒了。

】「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暂编注解〕王后瓦实提被黜,为主前483年的事。她很可能就是历史上的著名波斯王后亚默斯提丝。她的儿子亚达薛西继承王位后,她东山复起,影响朝政。

希腊人所记载薛西斯唯一的妻子是阿米斯特里(Amestris )。薛西斯登基前达到婚龄时就已娶她。希罗多德和帖西亚(Ctesias )说到她冷酷放荡。但这不能证明阿米斯特里和瓦实提是同一个人。这个王后可能像以斯帖一样不止有一个名字。

瓦实提】希罗多德和同时代的波斯记录,都没有提到瓦实提其人。只知她的名字是典型的波斯人名,但却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亚哈随鲁的妻子名叫阿默斯特里,她是亚哈随鲁继承人亚达薛西(主前四八三年生 )的母亲。特西亚斯(Ctesias )叙述她在亚达薛西年间以太后身分,所做的几件残忍行径,又记载她死于主前四二四年。部分学者相信瓦实提和阿默斯特里是同一个波斯人名,分别用希伯来语和希腊语音译出来的结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为妇女设摆筵席】

波斯王后拥有相当的产业,并且得到充足的供养,是已知的史实。但另一方面,却没有史料记录女子不与男子同宴,或专为一个性别而设的筵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哈随鲁王的内宫】

亚哈随鲁奉行一夫一妻的政策,但没有取销禁宫。他虽然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位妻子,禁宫中却有超过三百六十名妃嫔。他有不少有案可稽的暧昧关系,很多宫廷秘辛都由此而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暂编注解〕亚哈随鲁为人狂傲且虚荣,向全国权贵展示了他的财富180天(4节 ),酒酣耳热之际,又要在宴会最后一天炫耀后宫佳丽,因为王后瓦实提“容貌甚美”。王后不从,王权与女性尊严起了冲突(12节 )。

只有太监他们有权直接到女人住处。这些太监名字的含义不明。太监往往是被阉割在波斯市场上出售的外国奴隶。波斯人视数字七为神圣的。

10-22 王后瓦实提被废:作者没有交代王后违命的原因。

七个太监】太监在政府服务中,扮演多个很受重视的不同角色。其需求很大,因此波斯所收纳的贡品也包括了男童,去势后受训担任公职。这些人没有家室,因此能集中全副精神在工作上。监管王禁宫的工作往往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受过阉割,不会对禁宫中的女子构成危险,也不会和她们生下被误为王裔的子女。涉入叛乱阴谋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为他们没有后代能够继承大位。在波斯时代之前,亚述、乌拉尔图、玛代都有担任公职的太监。本节所列的人名,有四个出现于以拦档之中,可见确实是当代常用的人名。按照希罗多德,亚哈随鲁的首席太监名叫黑尔莫蒂穆斯(Hermotimus )。希罗多德将亚哈随鲁身边的臣子形容为阿谀奉承的寄生虫,在王的面前只会说他们认为王会喜欢听的好话。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暂编注解〕「冠冕」:通常是一条蓝白色的裹头巾,上面配有宝石饰带。

亚哈随鲁炫耀了自己王国的财富和荣耀之后,想到了美丽的王后。他想以她的美色作为最高的炫耀。

从印度直到古实】波斯的版图从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谷开始,经近东延伸到北非洲,埃及、吕彼亚、古实(今苏丹 )皆其属地。其领土在西北面包括了色雷斯(Thrace )、西古提人的地,整个小亚细亚,并往东横跨亚美尼亚、乌拉尔图、巴克特里亚(Bactria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展示美貌】

不必以为王要瓦实提做的,是无礼或不道德的行为(这是初期犹太教诠释的假设 )。在某些东方社会中,禁宫是受严格隔离,法律禁止外人直视王室女子的脸面。这时代的波斯女子必须乘坐密闭的车辆出入,以免暴露于一般人的目光底下。当时的情况如果真是如此──约瑟夫亦持这看法──亚哈随鲁就是要求瓦实提做一些有失身分或侮辱她王室尊严的举动。把她暴露在王宫所有人面前,对她来说是远比不在贵官面前下跪更大的侮辱,但在礼节上的违犯却大致相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暂编注解〕王后拒绝的理由不明。有人认为亚哈随鲁炫耀瓦实提的美貌有失唐突,但上下文并没有提供他这方面意图的线索。犹太人的他尔根经认为她拒绝出面是因为她不肯炫示。约瑟夫将她的拒绝误认为是波斯的习惯,即不许已婚女性与陌生人交往。其他古老的犹太作家提出各种假想或荒谬的解释,不值一提。

亚哈随鲁特别要瓦实提戴上王后的冠冕(第11节 ),说明他不但把她看作美女,也是国家的第一夫人。据的描写,波斯女性在有陌生人的筵席上出面其实是有风度的表现。迦勒底人的妻妾同样也出席她们丈夫的酒宴记载亚哈随鲁的儿子和继任者亚达薛西一世的王后陪伴他饮酒。好几位希腊作家证实波斯女性出席酒宴的事。亚哈随鲁的同时代人希罗多德说到阿米斯特里(见第9节注释 )出席国王生日的宴会(ix.110 )。所以当时波斯的习惯不可能排斥女性。在男人饮酒的时候召唤瓦实提出面没有什么不妥(7:7)。

在亚哈随鲁宴请男人的同时,瓦实提也为书珊女人举办一个宴会,这说明她配合他的策略,旨在提高民众对国王的忠诚。圣经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说明瓦实提拒绝服从国王指令的理由。

甚发怒,心如火烧。见注释。

抗拒王命的后果,难道瓦实提不晓得吗?】

瓦实提抗拒王命,不想在男性官员前露面,让他们欣赏,这可能是由于波斯习俗不许妇女在男性群体中露面。她心中必有矛盾:到底要随从波斯习俗,抑或听从王命?最后她选择了违抗半醉的王夫,希望他迟些会省悟。有说法谓瓦实提当时已怀有亚达薛西(生于公元前483年 ),因而不想在公众场合露面。

不论原因如何,她违反了圣旨,顿使亚哈随鲁王感到难堪,因为所颁布的命令不能朝令夕改(8:8)。此外,他正想出征希腊,邀请境内所有的高官云集宫中,藉此炫耀财富和权力;倘若连妻子都不顺服他,对他的权威是极大的蔑视,而且亚哈随鲁王亦习惯要风得风,因此勃然大怒。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达时务〔或知道时势〕的明哲人”。即占星家。他们也认识摩西的律法

──《雷氏研读本》

】「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暂编注解〕看注。这七个大臣是王的私人顾问,可以随时觐见王。在宴会中,他们的席位通常安排在王的左右。不过从七人中的首领米母干答复王的话,一片奉承谄媚,可见这些“达时务的明哲人”不外为星相家与术士之流

「达时务的明哲人」:指通晓天象的术士或熟悉律法的专家。

常见王面。这些人最重要的特权是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参见国王。

七个大臣。以斯拉曾把七个特殊的谋士与波斯的君王同列。他们可能组成国王的内阁。希罗多德说到波斯有七个望族,其首脑有特殊的权利。

达时务。他们有知识、有经验、熟知先例。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知道如何处理为当。

明哲人。即国王的顾问。亚哈随鲁尽管心里生气,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用粗暴恐吓的言辞发泄自己的怒气是不合适的。他没有匆匆下令,而是认真考虑下一步措施。亚哈随鲁似乎很听谋士的话,8:1-8,9:12-14),现在请与“明哲人”商量如何处置瓦实提。

王的常规。与国王相关的任何事项,他都先向有学识的人征求意见,再作决定。作者在这里所提到的可能是波斯君主的惯例,而不是亚哈随鲁个人的做法。

询问知例明法的人】希罗多德记载波斯王有一个法官团,由终身任命的法官组成。波斯王倚靠他们诠译法律。色诺芬亦同样证实了这个法官团,是由七位主要顾问组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暂编注解〕国王不想表现出报复心强。而且波斯的统治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到限制的,8:8,。国王似乎在说,我们不要感情用事,只考虑照章办事。既然王后在宫廷中公开违抗国王,那么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应对她如何处理?这句话体现了玛代波斯政府所标榜的其法律不可更改性。

】「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暂编注解〕米母干的发言代表七位谋士。他的回答说明波斯法律中没有对这种案例的惩处,没有涉及这一类的案件,没有先例可循。

不但得罪王。米母干代表七位谋士把这个问题从国王个人的恩怨,提升到国家事务的高度上,使国王免受报复之嫌,并为处理这类案件提供通例。

】众谋臣把事件扩大为全国的危机,认为这事会威胁男性的优越地位。

──《雷氏研读本》

】「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暂编注解〕米母干在这里说瓦实提藐视亚哈随鲁。不清楚他指的是瓦实提不听王命的动机,还是仅指该行为本身。

17~19此处描写带有讽刺大臣意味。这批“知例明法”的人不可揣摩君王心意,提出连贩夫走卒也能想到的建议。尤其可笑的是要国王降旨写在例中,通告全国,永不更改。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暂编注解〕众夫人。希伯来语是saroth,复数为sarah,。她们将会对丈夫说不礼貌的话。作者这里先提波斯再提玛代(见第3节注释 )。

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即妻子的藐视和丈夫的愤怒。

】「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暂编注解〕这种使爱妻蒙羞的事情通常是在后宫里秘密处理的,避免引起大家的注意。米母干认为,既然瓦实提公然抗命,就当公开处理。

写。针对个人的谕旨一般不会放到国家的法典当中,但有时暂时性的谕旨会受入法典,强调其不可更改性

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瓦实提不是被赶出王宫,而是离开国王的面前。同时她还失去王后的崇高身份。这是最大的羞辱。美貌保不了她(见对12节注释 )。

并没有提到瓦实提有被行刑或是监禁,因此她的儿子亚达薛西作王时,可能是很有权势的王太后,直到425年才逝世。以斯帖据说没有孩子。

】“永不更改”。波斯人的法律是不能变更的

──《雷氏研读本》

波斯和玛代人的例】

「波斯和玛代人的例永不更改」的概念,除了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的记载以外,史料中再没有其他的例证。但至少可以上溯到汉摩拉比时代(主前十八世纪 )的一个传统,是法官在作出判决之后,便不能修改。据此来看,本节所指的可能不是法律,而是裁决。希腊史料的记载互不相合。希罗多德表示波斯王有很大的自由改变主意,狄奥多罗斯则记录了一个大利乌三世(Darius III )无法收回成命的案例。臣子的地位低于君王,当然无权推翻波斯王的法令,而王本人亦会觉得重新考虑既定的法令是很没有面子的一回事。换言之,王室的行为准则排除了君王撤回命令的可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瓦实提所受的刑罚】

瓦实提被判处的惩罚不是死刑或离婚,只是在内宫中降级,以致不可能再在亚哈随鲁的朝廷中有任何正式地位而已。此举的实际功效,是废除她一切的权力和威信,使她无望复得王的宠爱。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 ),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暂编注解〕在当时,丈夫本来就是一家之主,立法重新宣告这个「理所当然」的事,恐怕是反而贻笑大方了。这个法律就在一群喝得半醉不醒的男人中决议了,也显出其荒唐之处。更可笑的是 2:1 说薛西王居然后悔....。

旨意传遍通国】波斯帝国素以通讯系统著称──二千多年后美国西部的快马邮递(Pony Express ),亦与之相似。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这系统在每隔一日路程之处设有驿站,站中备有一人一马。他提到无论雪、雨、炎热、黑夜,都不能阻止这些人完成工作。

「希罗多德」希罗多德是主前五世纪的希腊史家。《历史》(Histories 或作《波希战争史》 主前445年 )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书中详细报导波斯与希腊之间战事,如马拉松、塞莫皮莱(Thermopylae )、萨拉米斯等战役。作为当代人物,他为这个时代的希腊和波斯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他虽以易于轻信谣言而遭受非难,其著作对于历史事件的报告和地方(如巴比伦城 )的描述,依然有极高的价值。希罗多德的著作更以引人入胜而备受推崇。其记载有时虽然互相矛盾,他仍被视作史实、地方、习俗的重要记录者。以斯帖记无数段落都可与希罗多德所记述的资料互作参较。其结果有时是澄清书中的记载,有时则使之更加混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暂编注解〕国王与瓦实提不是离婚,而是分居。采取这个行动的原因向各省通告,不容误解。亚哈随鲁处理这件事的考虑说明瓦实提可能是一个波斯要人的女儿,而国王要继续得到他的支持,也可能她是某个省长的女儿。

】「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暂编注解〕本节下半节可译为“在各地用本地的方言宣布:丈夫应为一家之主”。这个诏书一定曾在当时民间引为笑谈。

波斯王朝除了相当尊重所属各地的宗教信仰,准许重建庙宇,照自己风俗敬拜之外,也重视各地的语言,不象希腊的亚历山大帝,每征服一地便把希腊语文带到那里。波斯王发诏书是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波斯国土虽广,王朝能延续逾二百年,懂得利用各地文字使上情下达,当为一个重要因素。(据历史考证 波斯人在商业上采用当时流通的亚兰文 又容许希腊文流通。 )

当时主要通用的语言为亚兰语,其他常用的不下二十余种。

「各说本地的方言」:有译作「说他喜欢说的话」。

除了发诏书之外,薛西斯还附了一封信,目的是保护帝国免遭米母干所指出的危险(见18节 )。

】王严肃地下令(这命令怎可能坚持执行呢! )每个男人都要管辖自己的家,而且在家中要说丈夫的(不是妻子的 )本地方言(本节下半部的意思 )。

──《雷氏研读本》

【思想问题(第1章 )】

1昔日社会男权至上,女子地位低微,从这角度看瓦实提王后拒绝王命这举动(12 ),你认为她所受的处分合理么?参1:9; 2:1。圣经教导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作妻子的头,这教训是否支持男权至上的观念?

2若说本书的记载是下文事情发展的伏笔,你同意么?瓦实提若没有违抗王命以致后位遭废的话,你想以色列人日后能获拯救么?参4:13-14。

3众首领认为:若不处罚瓦实提王后,全国妇女就会起而藐视丈夫。他们的顾虑是否过分?今天,居上位者或群众的偶像如何左右世人的心态和举止?这对教会领袖有何警惕。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我们的“已”喜欢坐在宝座上】

恐怕没有比用"亚哈随鲁"来形容我们的魂,或我们的"已恰当了。以斯帖记一开始就写着说:亚哈随鲁王"。这是亚哈随鲁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一点不错,我们给人看见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我们的"已"喜欢坐在宝座上。并且许多时候,也真的坐在宝座上。所有的魂都是好高的,喜欢高高在上,喜欢发号施令,喜欢作威作福。不要以为只有那些有野心的政客喜欢作皇帝,其实我们个个都在作皇帝梦。许多作丈夫的自封国王,封妻子为王后,儿女呢?自然就变成他的臣民,结果作牛作马,一切都为着臣民,民主得很。但是希奇,对孩子对妻子说话不好好的说,一定要用吼的,因为不吼不足以表现威严。一个常常听见吼声的家庭,我们就知道是亚哈随鲁在那家作王了。当我们坐在王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侵犯我们的尊严,连我们最亲近的人,像瓦实提,都不可越雷池一步。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以"己"为中心的生活】

(根据原文 )亚哈随鲁[王]字在以斯帖记里,提起一百六十九次,[王国]也提起了十一次,但是神和他的名字,一次也没有提到。当保罗的罗马书第七章不停的说到"我",或者说代表我们的已的亚哈随鲁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以斯帖记里,就使人连想到,在美国有一种鸟叫Me鸟。这一种鸟一天到晚只唱一个调,Me个不停,唱来唱去离不开Me字,永远停留在Me调上,老不进步。所以人就给这鸟取名作Me鸟,大家都知道这个Me字在英文就是"我",这种鸟不是终日吱吱叫,而是"我我"叫。Me鸟所唱的歌,也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所唱的"歌",也是亚哈随鲁在以斯帖记里所唱的歌,其实这不也是我们终日所唱的歌吗?我们一天到晚想的是"我",关心的是"我",爱护的是"我",表现的也是"我"。真是"我"是处处,处处是"我"。醒来是"我",梦里也是"我"。

有一次在巴西圣保罗市,有一些华侨基督徒聚在一起读以斯帖记,他们读到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一段的时候,他们就借用了狄斯耐乐园的名曲;"这是小小世界"来学Me鸟唱歌。在葡萄牙文Me字也是"我"的意思,但是会中有一些弟兄姊妹只会中文,而中文的"我"与"Me"音不同,所以大家各用中文或葡萄牙文合唱" me"鸟之歌的时候,有人唱" me",有人唱" me"这样"me""迷"交织,中西合壁的合唱,不只有趣而且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这首歌无意中提醒我们真是:"Me""迷"翻出来就是"我迷",今天有许多"球迷"、"棋迷"和"影迷",但远赶不上"我迷"或"已迷"布满天下。难得有几个人迷于棋艺,然而几乎人人迷于自己,连基督徒也不例外。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已怕光芒】

多少时候,我们真愿意让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认定他是我们人生每一幅图画的主题,而我们只是站在背景和衬托的地位上。但是当背景的光强烈的时候,神即便是站在主题的位置,人也只能看见他的轮廓,他的大概,就像在以斯帖记里,人只见他的作为而不见他的名字一样。我们可以作一个有趣的实验;假定一个人站在窗口,你从室内放眼望去,当响午的阳光恰好从窗外照射进来,你会发现站在窗口的朋友,你只见他脸的轮廓,由于背景的光线太强你几乎看不见脸上的口眼鼻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以斯帖记里,找不到神的名字,因为亚哈随鲁的光芒太耀眼了,结果人只隐约看到神的轮廓,神的作为,这岂不是对我们这些爱主事奉主的人一个极大的警告吗?多少时候,我们"已"的生命太强,魂太活跃,锋铓太露,恩赐太大,即使我们让基督居首位,我们退居背景的地位,然而人明显看见的还是我们,而基督的荣美反而不见了。人似乎只看见一个爱主的人,但是碰不着我们所爱的主。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已"的投影】

以斯帖记的光景,不只表现在我们个人的生活里,许多时候也重演在教会的聚会里和属灵的工作上。一般说来,当教会开始的时候,满了神的同在,大家实在是谦卑,每一个人都是隐藏起来的,但是当教会蒙了许多恩典和祝福,许多的恩赐也显了出来,弟兄姊妹渐渐的把眼睛从主身上,转移到教会的身上来。

有一位很有名的意大利雕刻家米开兰基罗,他很细心完成他的作品,一点一画都是精心之作,力求完美他每次雕刻的时候,头上总要戴着一盏灯。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作,他说"当我雕刻的时候,我恐怕我的影子不小心会投在我的作品上,而糟蹋了整个的工作。"但愿这句话能提醒我们,多少时候聚会中,或者在主所委托的一个工作上,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自己的影子投在其上,就叫聚会或整个神的工作受了亏损。但愿主怜悯我们,叫我们怕自己的投影,像怕火一样,愿主的光除去我们的影子,好让基督的教会只被基督充满,叫我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魂的丰富】

我们对于魂的丰富和能力,常常有许多误解,从以斯帖记第一章,我们看见亚哈随鲁的丰富,恰好描写我们的魂的丰富。亚哈随鲁王把他的丰富给人看了一百八十天,他真有那么多东西给人看!人看完了不能不佩服亚哈随鲁,不能不觉得他了不起。我们会问,难道我们的魂也有这么多东西给人看吗?

有人作过一个统计,一个小小的人脑,一生能装进去的东西,大约等于美国国会图画馆所有藏书的九十倍。在图书錧里常常看见十几册的巨著,只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写呢?在巴黎的罗浮宫里,许多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常常是一个艺术家的精心杰作,许多的音乐欣赏会,从头到尾只演奏巴哈或贝多芬的作品。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识,除了圣经的启示之外,我们不能不归功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无论从文学、音乐、美术或者是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魂是丰富的,是了不起的,是经得起看一百八十天的,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即使是承受了神智能的一丝半缕,已经是可以汗牛充栋的了。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魂的能力】

平常的时候,一个人身体用力只有他全部力量的五分之一。如果放出潜在的其他五分之四的能力,那么他一支手可以举重二百五十公斤,两支手就可以举起一部小型气车,身体是如此,我们的魂也是如此,具有潜在的能力。神当初赐予亚当魂的能力就是非常惊人的,比如他可以从容不迫的替所有动物命名。自从人堕落以后,神没有意思叫人发挥这些不可思议的潜能,相反地神的办法是魂必须丧掉的,十字架必须对付人堕落之后魂畸形发展的部分。一些不肯顺服基督福音的人,他们用克制身体的办法,达到发挥魂的潜能的目的,因而产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迹,其实这都在魂的领域之内。我们如果知道魂有多丰富,并且潜在的能力有多大,我们遇到这一类事情,就不会受迷惑了。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自我炫耀】

魂不只喜欢表现,而且找机会来表现,甚至不惜创造让人表现的机会,来达到表现自己,有一次法王路易十五的父亲和恩师在一起谈论以斯帖记第一章。王师说:我真不明白,亚哈随鲁王那么大的忍耐,来应付一百八十天的筵席。王父说:我不明白的是王那里来这么多钱,来应付这么久的筵席。其实你我若看见亚哈随鲁代表我们的魂,那么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魂为达到表现的目的,有的是忍耐,也有的是办法,我们很少看见喜欢表现的人缺少忍耐的。表现的时候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一个好说话的朋友,和另外一位朋友坐下就讲个不停,从头到尾对方一语不发,讲话完毕,那位说话的朋友心中愉快,告诉别人说:真好!我们这一次的谈话真是投机。另有一次,一位朋友打趣的问:你知道为什么许多人的家里,多半是祖母长寿而祖父先走了呢?他自己幽默地回答说:因为祖父的话老早说完了,所以先走一步,而祖母还有很多话还没有说完,要等一等才走。哦!一百八十天的展览会,对亚哈随鲁王一点都不是重担,他有的是忍耐。那么他那里去凑钱呢?其实办法有的是,许多作妻子的常常叹息说:我总是缺少一件出客的衣服。说完之后,她常常是又买了许多她所缺少的那一件出客的衣服。当我们的魂刻意要求表现的时候,很少遇到能源危机的。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属魂的人又称天然的人】

魂就是我们人格的所在,是一个感觉"自己"存在的机关。俗语中常说:"死要面子"。从这句俗语中,可以举一个可笑的例子:有一位朋友,在一个高朋满座的宴席上,用汤匙舀了一匙鸡汤,鸡汤的表面上浮着一层油,使人看不出油底下的汤温度甚高,说时迟,那时快,等到那位朋友用舌觉发现时,他必须用几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来决定,是当即吐出来呢?还是保住面子往喉咙里咽,结果面子要紧,就不容分说往肚里吞,接下去悲剧就发生了。主的话真是不错,凡要救自己魂的必丧掉魂。我们说过以自己为中心而生活的人,是属魂的人,现在如果让我们从全本圣经的光中来看,这样的人,就是波斯王所代表的。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自我贬值】

一个属魂的人是"自我贬值",或者说'自贬'。亚哈隋鲁的名字另有一个意思就是:"我要变成安静,而且贫穷。"这话应用在亚哈随鲁王身上,怎么说也是不相称的。一个安静的人,绝对不求表现的,何况亚哈随鲁绝对不会贫穷。他这样说叫作"自我贬值"。
比方有弟兄说:我的肉体是特大号的,而且是最败坏的。这句话他自己说是可以,别人可不能说阿们,如果你说对,他就会生气。因为自我贬值乃是变相的骄傲。有时我们自己贬值,乃是叫人看我们是如何的谦卑,身上常带着十字架的记号,又温柔又属灵,像这样自我贬值,其实是另一种的自我炫耀,所以是属魂的。
从前有一位刚刚出来服事主的青年弟兄,来到一位在主里面很有深度的老弟兄那里,要得属灵的帮助。他对老弟兄说:弟兄,请你为我祷告,求主使我能化成无有。那位老弟兄回答说:弟兄,神已经听了你的祷告,现在起来用信心取用神的话:你是一无所有!哦!只有十字架能指教我们从心里说:我们是一无所有的。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退化的人】

魂既是亚当的缩影,那么它不只彰显亚当丰富智慧的一面,也自然表现亚当消极退化的一面,说到质的退化,魂特别表现了在罪污染后的丑陋面目,显于外的"暴虐"和"昏庸"。难怪以斯帖记是用外国的王来形容我们的魂,而不是以大卫或所罗门王来形容。因为自从人堕落之后,有了外来的东西,这个舶来品就是罪,因此以亚哈随鲁来代表一个曾经堕落的魂,是非常恰当的。

有一位父亲想帮助他十岁的女儿认识我们是如何的在亚当里,有一次当他女儿发脾气的时候,这位父亲知道这是机会,是教育的好时候,就拿一面镜子到她面前说:你不是一直好奇,想知道你的祖母的祖母.......夏娃,长得什么样子吗?喏,往镜子里瞧她,就是这个样子。哦,在我们身上不只看见在亚当里的丰富,也看见在亚当里的败坏。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

在主纪元前四九○年九月,波斯大军进侵希腊。雅典人以人数上居劣势的军队抵抗;在一个下午的激战中,于马拉松平原(MarathonPlain ),击溃最精锐的敌军。Pheidippides跑到雅典宣布战胜的信息,成为马拉松长跑的起源。
亚哈随鲁登上了波斯王的宝座,他觉得也继承了马拉松兵败的耻辱,有湔雪国耻的义务。到第三年,国事安定之后,他预备远征希腊。照波斯人的往例,在准备出战之前,常有连日的大欢宴,以团结袍泽,激励士气。王在首都书珊城,举行盛大的宴会,随后,王与文武大臣,商议军国大事。
酒后的智慧人,常比清醒的时候更多;而许多军国大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决定的。
在宴饮的第七日,王与大臣喝足了美酒,就吩咐太监去请王后,戴上冠冕,身上却不穿衣服,到席前让大臣们欣赏王后的美貌。大臣们见过王后,但没有这样见识过;王后瓦实提虽然不是甚么端正的品德,但却以为那是羞辱,而且也可能有些不方便(在被贬后不久 即产下王子亚达薛西 ),因此身孕渐重而影响体态,使她不得已而拒绝王的召命。
但君王不习惯给人有说“不”的自由。实际上,王见王后没有应命来到,就怒火中烧了。他不是为了失去向臣仆展现王后美貌的机会,而是不容任何人违背他的意旨。本来王只是习惯听人奉承他英明,现在气令智昏,更不知该如何处理。于是向七位咨政大臣询问,怎样下台。
明哲的米母干,把个别事件渲染成非常严重,好像王后的违背丈夫,会影响到干纲坤维的混乱,造成社会秩序败坏,人类文化堕落。可能是为了与王后的派系政治恩怨,他说: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

这一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论,得到了王和众首领的赞同,不久前还在欢宴臣民的王后瓦实提,就这样失去了冠冕。
这偶然的宫廷事件,不仅是后位的得失,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前途,显明是神的手真正在掌管历史。

── 于中旻《以斯帖记笺记》

废弃了那一个"最好"的】

瓦实提在原文的字义是"最好"。当一个人还没得救以前,他身上最美好的部分是什么呢?不是人的身体,他不是人的魂,而是人的良心。你知道当人堕落以后,虽然人的灵死了,失去功用,但是神不肯放弃,还在人的里面留了一个最后的喊话筒,那就是人的良心。把良心拿走,人连得救的希望都没有。良心就是灵的三个功用中其中之一。所以请我们记得,当我们接受了变了形的心思的建议之后,有一个结果,就是把良心的感觉压了下去。这就是我们常常作的废弃瓦实提的事。

我们不要以为我们不会这样作,其实我们这方面的本领大得很,我们总能在找到一个最冠冕堂皇的名义,最动听的理由,来把王后废掉。有一位弟兄有一个外生,只有八岁,当那位弟兄去房间里准备写点东西,这小孩的外祖母就嘱咐他,不要进去吵舅舅。他在屋子外面转了几个圈,忍不住要进去,他明明知道这样作是不对的,因为外祖母已经说过不可以。最后他还是进去了,打搅他舅舅老半天,结果外祖母知道了,问他怎么不听话呢?他理直气壮的说:其实没有什么,我只是和舅舅有一些交通而已。你知道这是非常属灵的理由,这就是米母干的说词。他明明知道不是很妥的,连小孩子的良心也会说话。因为他良心不安的缘故,需要冠冕堂皇的话,把良心的声音压下去。这就是废掉瓦实提的行为,废弃了那一个"最好"的。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自我怜爱】

一个属魂的人是"自我怜爱"的,或者说是"自爱"。有两个弟兄在一起对话,其中一位弟兄说:感谢神!我一点都不骄傲。另一位弟兄听了就说:我若是你就骄傲不起来。当然那一个弟兄生气了。就立刻反击说:慢着,你有多少可骄傲的,我就有多少可骄傲的。所以你看见魂一旦受伤,就立刻有反应的,伤害愈重,反击的行为就愈激烈,甚至不把你的弟兄当作弟兄,最要紧是保护自己。有一位弟兄站讲台的时候,常常引用属灵的名言,但是没有说明来源。比方他没有交代清楚。某一句话是司布真说的,或是韦斯利约翰说的,这样自然给人一个错觉,以为这些金言玉句都是这位弟兄首创的,人家就自然觉得这位弟兄很了不起,属灵造诣很深,恰好坐在台下有另一位弟兄,因为平时博览群书的缘故,每当讲的弟兄引用名句的时候,他就当众把出处说了出来。比方当台上说:麦穗包满时,穗是下垂的,台下的那位弟兄就说:"这是盖恩夫人说的"台上又说:骄傲是一种死得最慢,而且是最难死的罪,台下喊着说:这是达秘说的,像这样台上台下应对了好一会儿,讲台的弟兄实在忍耐不住了,就大声嚷着说:你赶快给我住口。台下立刻就应声说:这是他自己说的。这一回是道地道地的头手货,一点不是引用别人的话。你看见没有,当"我"真的受伤害时,我们就有及时的反应,一面显出我们的本相,另一面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我们说爱弟兄,其实全世界最应爱的还是我们自己。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自我放纵】

一个属魂的人"自我放纵"的,或者说"自纵"。从亚哈随鲁废后和选后两件事,就能看出他是个任性的人,是顺着肉体而行的,这个人没有原则,随风而行,那里有利益就往那里钻,那里叫他感官舒服,他就怎样作,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有一个人演讲,讲的时候心中定意要朝一个方向讲,但是说话溜了嘴,不小心往相反的方向说了几句,没有想到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兴奋之余就往反方向又说了几句,那里知道竟然是满堂"采",后来欲罢不能,就干脆向后转,与起初所定方向完全背道而驰。他前后的方向应该是分得清楚的,他到底选择了违心的方向,这个叫作没有原则。

有一位弟兄在美国旅居的时候,看中了一间出租的公寓,原来这间公寓的客厅铺有美丽的地毯,使得整个屋子气派非凡,那位弟兄在赞赏之余,毫不犹豫的就签了租约,把房子租了下来,等到迁进去后,才发觉洗手间是设在公寓的外面,悔之晚矣!另有一位弟兄决定建入家庭,就是因为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有一双又大又黑眼睛的女子,等到结婚以后,眼珠黑的或白的统统忘记了。记得的是他们之间一大堆的难处。这就是一个属魂的人的光景,只有十字架能对付我们,使我们不再为肉体安排,去放纵我们自己。

──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

早期教会选择事奉的人必须先要在家中有好的生活:「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

当一个人在神的爱中为丈夫为父亲,他的管理与命令应该与他基本的本分没有冲突,因为他的权柄是神权威的代表。基督从父神接受权威,人也从主领受。他既有代表性的权柄,且有领导的能力,全家就可治理得好。我们家中在这事上随意,必导致社会的衰败,是末世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你必须要表明自己的品德真够资格管理家。你的品德却可使人尊重。神托付你的责任,不是要你滥用权柄,只求自私的目的,最重要的,爱是真正权柄的根源。我们对爱的人决不会为难他们。你爱别人,必会得着他们的爱。在爱上就建立尊敬虔恭及顺服。

有人这样说:你真有慈爱与牺牲的精神,才能运用你的权柄!基督的金律能应用在生活的每一部分:「无论何事,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 迈尔《珍贵的片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