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罗马书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罗马书是新约书信的第一卷。新约圣经由历史和书信组成。历史包括四福音和使徒行传,四福音是讲神如何借着衪的儿子来预备救赎,把人恢复到起初被造的目的里;使徒行传是讲圣灵带领使徒传扬福音,建立被称为基督身体的教会;书信是讲到教会的属灵建造,神指导祂的教会在地上如何行事,成就神荣耀的目的。
「仆人」原文意思是「奴隶」,这自称表明保罗愿意放下自己的主权,终身归属主耶稣基督,无条件顺服主的心意行事为人,也相信主必负责祂仆人生活工作上的一切。「神的仆人」在旧约中是极大的荣耀())。
「奉召为使徒」: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主耶稣亲自呼召保罗()),拣选他「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传福音())。主耶稣不需要我们用人的方法去鼓励人替神做工,祂会亲自去拣选、呼召祂的工人,人所做的只是印证祂的选召。
「特派传神的福音」:在保罗悔改信主之前,神已经拣选他,甚至在母腹里就被神分别出来()),他的犹太、罗马和希腊的背景,以及所受的训练,都是出于神的命定,为要使他能胜任这份使徒的工作。

2「这福音是神从前借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3「论到祂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神的福音」())不是讲论如何提升道德、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乃是专一地「论到祂儿子——我主耶稣基督」())。
「按肉体说」即「按血统说」,主耶稣道成肉身,降卑取了人的样式,和我们有一模一样的「肉体」,为要得着有「肉体」的人。主耶稣是从「大卫后裔」马利亚所生的真实的「人子」,有资格代替人接受神的审判,也有资格在大卫的宝座上作王。

4「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耶稣基督既是「大卫后裔」()),又是「神的儿子」。只有这样一位既是人子、又是神子的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才能赐人完全的救恩,使与祂联合的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与神的性情有分」()),使这些被恢复为「神的众子」的人能彰显「神的儿子」,这就是保罗奉派所传「神的福音」())的完整内容。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主耶稣在地上工作时,是「神的儿子」以软弱与谦卑的姿态出现,在复活之后,则是「神的儿子」以「大能」出现())。
「按圣善的灵说」,可能指圣灵的浇灌与工作证实主耶稣已被高举,显为大能的「神的儿子」。
「神的儿子」是罗马书的中心:从第一到十一章,是说基督进到人里面,使人成为神的儿子;从第十二到十六章,是说那些成为神儿子的人活出基督的样式。

5「我们从祂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祂的名信服真道;」

保罗领受了「使徒的职分」,并不是由于他的长处,而是由于神的「恩惠」。我们在教会中被神使用,也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强,完全是因着神的恩典。
保罗的特殊使命和恩典是「在万国之中」作「外邦人的使徒」())。

6「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其中也有你们」,暗示当时罗马教会的信徒大都是外邦人。
「蒙召」:人若不是蒙发怜悯的神拣选呼召,绝无可能凭着自己的理智、意志和情感来信从福音())。凡蒙召的,「不是自己的人」()),乃是「属耶稣基督的人」,人生有了新的方向、目标:「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都是为要在我们身上成就祂的旨意())。

7「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写信」:本信可能于主后55-56年冬天在哥林多写成()),并由哥林多附近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非比带到罗马教会())。
信徒都是「为神所爱」的,神已经将他们分别出来归祂自己,他们「奉召作圣徒」,所以要圣洁像神一样())。
「圣徒」是犹太信徒的自称()),保罗将同样的称呼加在外邦信徒身上,表明他们与犹太弟兄同属一体。
保罗的问安语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和希伯来式的「平安」。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Chairein))」一词来问安()),但保罗却改为双关语「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保罗的问候总是先「恩惠」后「平安」,因为除非神的「恩惠」已把罪对付清楚,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平安」。在保罗心目中,「恩惠」(Charis))几乎就是「基督」(Christos))的同义词,因为除基督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着基督来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上图:哥林多城示意图。保罗就在这里写了加拉太书、罗马书(徒二十3)。

8「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

「信德」就是信心,罗马教会的信心传遍罗马帝国,但这信心并非是从他们自己里面生发出来的,而是神自己的工作,所以保罗要「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属肉体的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会盯着别人里面软弱的旧人不放,喜欢用批评来败坏人。属灵的人却知道一切都是神自己的工作,所以会欣赏神如何使别人里面的新人一点点长大,从而「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总是能用称赞来造就人。

9「我在祂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事奉的神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

10「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

11「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

此时罗马已经有了教会。保罗「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但对罗马却是例外。
保罗「切切地想见你们」,有强烈的负担要去罗马,不是因为罗马教会在信心上不够好()),而是因为当时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还在律法和恩典的问题上挣扎,保罗迫切地想去「坚固」他们,澄清福音的真理。

12「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

13「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

这「阻隔」并不是因为圣灵的禁止()),而是因为神有更美好的旨意。因为有「阻隔」,保罗只能以写信代替亲自造访,结果这卷书信所阐明的福音真理不仅造就了当时的罗马教会,更造就了历世历代神的教会。
主后386年夏天,奥古斯丁偶然读到罗十三13-14,刹时被圣灵光照,从此彻底翻转,成为中世纪早期最伟大的神学家。
1513年秋天,Wittenberg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读懂了罗一17,理解了保罗所释放的福音真理,从此引发了宗教改革。
1738年5月,约翰·卫斯理在参加伦敦Aldersgate街摩拉维亚弟兄聚会时,听到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序言,突然奇妙地得着了得救的确据,从此彻底翻转,燃起了18世纪福音派的复兴之火。
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约翰·卫斯理因着罗马书被圣灵彻底翻转,成为被神大大使用的仆人,这封信照样会带着能力进入我们的心中。

14「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

15「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16「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保罗传福音最大的阻力来自犹太教和那些还没脱离律法的犹太信徒,他们攻击他破坏律法,是可耻的。但保罗在依靠律法的犹太教和依靠权势的罗马帝国面前都能说「我不以福音为耻」,不怕被人轻看,因为他认识福音荣耀的内容:「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不需要加上律法,也不需要传福音者的能力,因为「神的大能」足以成就救赎的恩典。
「一切相信的」包括两大类人:一类是有律法和割礼的「犹太人」,另一类是没有割礼也没有律法的「希腊人」。不管是什么背景的人,当福音显明出来的时候,神只看人有没有「相信」。犹太人所持守的律法不是得救的依据,而是神追讨、定罪人的根据。

17「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福音的内容、方法和结果都显明了「神的义」,福音的内容是「神的义」,福音的方法是「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福音的结果是使基督成为我们的义())。
希伯来文化中的「义」不是做对事,而是在法庭上站对地位,「义」就是「在对的一方」,「恶」就是「在错的一方」。神自己是公义的,凡与神的关系上「在对的一方」的人,就是义人。因此,福音所显明的「神的义」有两层意思:1、虽然世人都犯了罪,但如果因着信与神建立了对的关系,就可以成为「在对的一方」的义人,不被定罪;2、福音是神的儿子做成代赎、罪人因信称义,神在方法上没有落入不义。
「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是凭信心入门,又以信心为道路,以信心为巅峰,始终都是借着信。人以信心接受救恩、与神恢复正常关系,又在信心里接受神的生命,然后以信心接受十字架的对付,在信心里接受基督为我们里面的丰满,以致成为神荣耀的儿子())。
「义人必因信得生」())中「信」原文意思是「坚定」、「忠贞」,这种坚定或忠贞是基于对神与祂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保罗应用哈巴谷的话来说明福音的基本真理:「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的,还要继续因着信活在神的面前,否则就得不着神丰富的生命」。
保罗的母语很可能当时犹太人所说的亚兰文()),亚兰文的「生命」和「救恩」是同义词。对保罗而言,「生命」也就是「救恩」,从「称义」、被神看作无罪开始,但是「称义」只是来到正确的起点,不能停留在那里()),还要包括成圣(六至八章)),最后的结局则是荣耀())。
加三11、来十38也引用了「义人必因信得生」()),而在犹太法典中,这段经文与「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同时被引用,用来总结所有的律法。

18「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原来」指下文是为何「神的义」需要「本于信,以致于信」())的原因。人在神面前的本相是「不虔不义」,里面没有神的地位,心思的「不虔」导致了行为的「不义」,以致「行不义阻挡真理」,在神面前已经全然败坏,无法凭自己得着拯救,必然走向灭亡,所以只能回到福音的大能,「本于信,以致于信」())。
「神的忿怒」显明在神的三个「任凭」())里。

19「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

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神的永能」是指神无限的能力,从万物的存在就可看出「神的永能」。
「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征,从万物的美好就可以领悟到神的本性。
许多人不以神为神,理由是他们不知道有神、不知道哪个宗教的神才是真神,但圣灵在此清楚地堵住了人的口:「所造之物」证明有神,神手所作一切的工「叫人无可推诿」,不至于错将受造物当作偶像来崇拜。
人虽看不见造物主,却可从宇宙万物认识祂的本性,这个论点与保罗在路司得())和雅典())讲道一致。雅典的讲道和在这里的论证重点不同,在那里保罗是要争取异教听众,而此处则是对信徒说话。

21「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22「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23「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24「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

「神任凭」这句判语重复出现了三次()),当人用自由意志拣选离开神、追求「自由」时,神就任凭他们自行其是、偏行己路,结果是成为罪的奴隶、走向灭亡,这是神对人最可怕的处置。信徒宁愿落在神管教的手中而受苦,也不愿被神「任凭」。
「行污秽的事」:保罗在哥林多写罗马书,当时在哥林多的庙宇内有很多庙妓,人们认为与这些庙妓发生性关系,会鼓励男神与女神互相交配,给敬拜者带来各种好处。
上图:哥林多古城遗址。这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也是以道德败坏著称的城市,远处山上的哥林多卫城里建有著名的爱神阿芙洛狄蒂(Aphrodite)庙,庙中有上千称为Hetaira的庙妓,山下的哥林多城里也有许多公开揽客的妓女。

25「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

26「因此,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

人离开神、追求「自由」,结果必然是「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顺性的用处」指神所设立正常的婚姻、家庭的功用,「逆性的用处」指成为娼妓或同性恋行为。人若不肯承认神应有的地位,必然也不会承认人应有的地位,一切事情都会失去正常的次序,产生许多混乱。

27「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28「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人不是不能认识神,乃是「故意不认识神」。因此神就不勉强他们,任凭他们沦入自己所选的结局中,让「恶」成为对恶人最大的惩罚,「神的忿怒」())就在此显明出来。但神的任凭是有原则的,祂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任凭,因为神是公义的,不能任凭「恶」永远存留。
「邪僻的心」就是19-27节所描述的「不虔」()),「不合理的事」就是28-32节所描述的「不义」()),心思的「不虔」必然带出行为的「不义」。不是神的任凭产生人的「不虔不义」,而是人的「不虔不义」在先,然后神就任凭这个事实。

29「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译: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29-31节所列举的「不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着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将神和别人排挤一边。这些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社会写照,也是今天世界的现实,两千年来世人的道德毫无进步。
这些「不义」不是外面学来的,而是因为「不虔」的人里面失去了神的生命,反而有了「邪僻的心」()),里面「装满了各样不义」,一旦环境合适,自然就流露出「不义」:遇到比自己强一点的,里面的嫉妒就出来了;遇到比自己弱一点的,里面的骄傲就出来了;遇到得罪自己的,里面的苦毒也出来了。

30「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或译:被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

31「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

32「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无知的」指没有道德和属灵的分辨力。
行不义之事的人有两个特点:1、他们是明知故犯,昧着良心做了再说,因此教育不能减少人犯罪的倾向;2、他们喜欢结伴做坏事()),拉人一起下水,彼此壮胆,以为可以「法不责众」,甚至以罪为荣,因此我们应当远离恶人())。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呼召,福音及事工

保罗写罗马书。他是写给一个他不认识,他未曾在他们中间住过的教会。他是写给在全世界最伟大的帝国中最伟大城市中的一个教会。因着这样,保罗非常小心谨慎地选择他的思想和语句。

保罗把他自己的委任状作为开始。

(一 )他称自己是基督的仆人(doulos奴仆 )。这奴仆的一个名称有两种思想的背景。(甲 )保罗对耶稣最喜欢的称呼是(kurios )。希腊文主的一个字表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或一件物,有绝对的所有权。这是最确定而绝对的,他是主人或持有人。和主(kurios )字相对的字就是奴仆(doulos )。保罗想他自己是耶稣基督──他的主人,他的主──的奴仆。耶稣爱他,为他舍己。因此保罗确信他不再属于自己,完全属于耶稣。一方面这奴仆表明爱的完全责任。(乙 )不过奴仆有另外一方面的意义。在旧约里,是属于神伟大人物常用的字。摩西是主的仆人,奴仆,doulos。约书亚自己也是神的奴仆doulos。先知们有别于其它的人,最值得骄傲的名称是神仆人,奴仆。。保罗称自己为耶稣的奴仆,正表明他承继先知。他们的伟大与荣耀就是因为他们是神的奴仆。保罗也是这样。这耶稣基督的仆人的语词说明伟大爱心的责任,同时也是伟大职分的荣耀。

(二 )保罗称他自己‘奉召为使徒’。在旧约里,伟大的人物都是那些听见并答应神呼召的。亚伯拉罕听见神的呼召。摩西答应神的呼召。耶利米和以赛亚是先知,因为似乎好像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被逼要听,并且回答神的呼召。保罗漎未想追求名誉;他只是想忠于托付他的工作。耶稣对他手下的人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保罗从没有想到他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他只是想神要他成为怎样的人。

(三 )保罗说他自己‘特派传神的福音。’保罗在他的一生中,觉得是双重的从众人中分别出来,担负特派的工作。在保罗的生平中,分别出来(aphorozein )的一个字用过二次。(甲 )他被神分别出来。他想在他出生以前,神已经把他分别出来派他特别的工作。神为每个人有一种计划。每一个人都是神意念的表现。没有一个人生是毫无目的的。神差遣他到世界中担负一定的工作。(乙 )他被人分别出来。这是同所用的是同一的字。那时圣灵告诉安提阿教会的领袖,将保罗和巴拿巴分别出来,被派接受在外邦人中工作的使命。保罗自觉要为神和神的教会工作。

(四 )保罗被分别开来令人注意到他接受了两件事。在第五节里,他告诉我们这二件事是甚么。

(甲 )他受了恩惠。恩惠常指绝对不付代价,绝对不劳而获与不配接受的礼物。在保罗尚未为基督徒时,他曾想藉着严守律法,获得人眼前的荣耀,神面前的功劳。结果失败,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现在他觉悟了,重要的并不是他能作甚么,重要的是神已经为我们做了的事。他这样说:‘律法规定了人必须要做的;福音说明神的作为。’保罗现在明白了得救并不依靠人的力量,乃是依靠神的爱所成全的。一切都是恩典,是分外的,不用付代价的。

(乙 )他接受了工作。他分别出来作外邦人的使徒。保罗知道他自己被拣选,并不为特殊的尊荣,而是为特别的责任。他知神把他分别出来,并不为荣耀,乃是为工作。很可能说的是双关话。保罗以前原为法利赛人。法利赛人的意思也是分别出来的人。他们之所以称为法利赛人乃是因为他们有意和普通的人分别出来。他们甚至不让他们长袍的边缘擦及普通的人。他们一想到神将祂的恩赐也赐给外邦人,他们一定会觉得震惊。在他们看来,外邦人是‘用于地狱烈火的燃料。’保罗以前也是这样的想。他和一切普通人分别出来,他与他们之间没有别的,只是轻视,看不起他们。现在他知道,他被分别出来,乃是要奉献他的一生,把爱的信息传给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人。基督教常常把我们分别出来。并不是为着权利,自己的荣耀,骄傲,而是为着服务,谦卑,及爱众人。

保罗除陈明他的受委任以外,在这段经文中,他又发表他所传坤福音的纲要。这福音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3、4节 )。尤其注意的是这福音的两件事。

(甲 )这是道成肉身的福音。他所讲的耶稣实实在在是人。有一位早期的教会的伟大思想家讲到耶稣的时候,归纳起来说:‘祂成为我们一样,乃为使我们像祂一样。’保罗所传的并不是半神半人──一半是神,一半是人。他所传的,实实在在和祂要拯救的人一样。

(乙 )这是一个复活的福音。如果耶稣只是度过一生良善可爱的生活,并且如英雄般的受难。如果这是祂一生的总结,祂只能跻于伟大英雄的行列,祂只是许多英雄人物中的一位。祂之独特,与众不同乃是为复活的一件事保证。其它的人已经死了,已成过去,只供后人凭吊。耶稣继续的活着,常与我们同在,仍有大能大力。

伟大的好意

几乎一千九百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仍能觉到保罗至情的流露,对他从未见过的教会的爱在他心里颤动。这里是保罗写这封信的问题所在,他从末到过罗马;他从未参与建立罗马教会的工作。他必须要解除他们对于他的怀疑。他必须使他们觉得他并非是侵入他们的范围,并非要干涉他无置喙权利之事。在他未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必须把生疏猜疑的阻碍打破,和他们相好。

(一 )保罗,智慧爱心,双管齐下,以称誉的话,作为开始。他告诉他们,他感谢神,因为他们的信德传遍天下。有的人的舌头时常赞美人;有的人的舌头常时常批评人。有的人的眼睛常注视人家的错误;有的人的眼睛常注意人家的长处德性。有人说哈代(Thomas Hardy )到田野去,他往往不见野花,只见角边的粪堆。不过,事实总是这样,称誉较批评更能造就人。能造就人的人总是坚持看到人的最好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希腊文化达到最高峰时更加美丽。格洛弗(T. R. Glover )有一次曾说,希腊文化建造在‘对于一般普通人,有盲目的信心’。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汉琪·唐纳(Donald Hankey )。他写有这个武装的学生(The Student in Arms )一书。他看人的最好处,也看他们的最坏处。他有一次写信给家里说:‘如果在这次战争中,我还活着,我要写一本书,书名为活着的善良,分析在一般普通人里面天生的善良与尊贵,并且尝试说明怎样在教会里表显及完成。’他又写了一篇伟大的论文,名为这可爱的队长(The Beloved Captain )。他描写这可爱的队长怎样拣选那些冥顽不灵的,他自己教导他们。‘他望着他们,他们望着他,大家戮力同心,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人不可能开始做拯救人的工作,除非他先信任人。一个只配到地狱里去的罪人,在他灵魂里有一个瞌睡未醒的英雄。往往一句赞美的话会唤醒他;批评斥责只能躯使他愤恚失望。爱丹(Aidan )是在萨克森人(Saxons )中工作的使徒。在主后六三○年,萨克森王差人到爱奥那(Iona ),请求差派一个宣教师去传讲福音。一个宣教师派去了。他回来讲到‘英人(即萨克森人 )的顽固末开化的气质’。他说:‘英人没有规矩。他们的行为好像野蛮人一样。’他报告说,这种工作是没有希望的。于是爱丹说:‘我想,弟兄,你对于这班无知的听众批评得太严厉了。你应当温柔地引领他们,先给他们奶吃,然后才给他们肉吃。’因此爱丹即被派往诺森伯里亚。原先被那一位宣教师严厉的批评所逐退的人,因了爱丹的温柔引领,归向基督。

(二 )虽然保罗不认识在罗马的人,他却常常为他们祷告。这是基督徒的权利和责任,带领我们的亲人并其它的基督徒到施恩的宝座前。在尼撒的圣贵钩利(Gregory of Nyssa )的一篇讲章──‘主祷文’中,有一段富于诗意,有关祷告的话:

‘安全乃是我的行动,
秘密地武装起来抵抗一切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切安全似乎俱已失去,
仍然可以安全;
虽然人们在战场上丧生,
仍然可以安全;
如果这些可怜的肢体失去,
那却是最安全的了。’

白郎宁(Browuing )在他写的巴拉赛尔士(Paracelsus )中说:

‘我敢作一切成为人的事;
谁敢作出超乎此范围者即为非人之事。’

一个逐出神的人不但失去他的神圣;他也失去了他的人格。

接着是一系列的可怕的事。让我们一件件的来说。

不义(adikia )。Adikiadikaiosune之对。后一字的意义为‘义’。希腊人称‘义’为把神及人应得的交给他们。不义的人抢夺了人和神的东西。他在万样事物的中心,为自己建筑了一座祭台,他敬拜自己,把神与人排挤一旁。

邪恶(poneria )。在希腊文里,这字的意义,超过普通的所谓坏。那种普通的所谓坏人,在大体上,只是损害他自己,并不是一种牵涉到别人的坏。即使有时损害他人──在事实上,一切坏,必会损害及人的──这种损害也不是出于有意的。这只是无意的凶恶,并不是凶神恶相的凶恶。希腊人称poneria意的损害人家。这是主动的,有意的,要破坏损害。当希腊人称一个妇女为坏女人时,他们所指的,乃是她有意的利用无辜者的天真,勾引他们。在希腊文里撒但最普通的称呼之一为ho poneros──那恶者。他有意攻击,其目的是去毁灭人的善良。poneros所述说的人,不只是坏,并且要使每一个人像他一样的坏。他要把人拉下来,使他们像他一样。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坏。

贪婪(pleonexia )。这一个希腊字是由二字组成,其意义为‘获得更多’。希腊人他们自己称pleonexia为‘受控诉的酷爱所有’。这是一种含有侵略性的罪恶。一般评述为专顾自己利益,完全忽视人家的权利,甚至也不考虑到大众的心理。其主要的中心是贪欲。基督徒作者,提阿多热(Theodoret )形容它为不知足的心理,掠夺其不应得的东西,这可以遍及人生的各方面。从物质方面来说,不顾廉耻诚实,专以获取金钱货财为事。从伦理方面来说,野心勃勃,踏在别人身上,以获取不应得的地位。从道德方面来说,纵情声色,不受羁绊,追求不应有之欢乐。pleonexia是不知道律法的欲念。

恶毒(kakia )。kakia是指坏的最普通的希腊字。这字形容一个人缺乏使他好的每一种质素。譬如一个kakos krites,他是一个审判官,完全缺乏一个良好法官必需有的律法知识,道德意识,及正直的品格。提阿多热称之谓‘灵性的每况愈下’。他用的,在希腊文为rope,其意义为‘天平秤的一边倾向愈下’。一个kakos的人,其人生每况愈下,好像在天平里一样。Kalia被认为重要的恶毒,包括一切的罪恶。它是一切其它罪的先驱。它乃是堕落,一切罪由它而生,一切罪由它而繁盛。

嫉妒(phthonos )。有好的和坏的两方面。有的嫉妒,使他看见自己软弱不足,因之努力追求模仿好的榜样,以求达到和他一样。有的主要的是抱怨怀恨。他看到一个好的人,并不因他的好受到感动,却因为他是好人,而生妒恨。这是人类情感中之最乖枉弯曲者。

凶杀(phonos )。我们必须常常记得耶稣把这字的范围扩大得很多。耶稣坚持不只凶行必须除掉,就是忿怒憎恨的心也必须除去。耶稣坚持只是把忿怒及残忍的行动,从人生中除去,是不足够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即使是忿怒和杀人的意念也须从心中除去,才算满意。我们很可能在我们一生中,从未打过人,但是有谁能说在他一生中未曾发生过要打人的意念?正如阿奎那(Aquinas )在很久以前说过:‘人看行为,神却看内心。’

争兢(eris )。这意义乃是指由嫉妒,野心,喜好名誉,地位,高职,站在众人之上,产生的搏夺战。这是从包藏嫉妒的心而来的。如果一个人清除了一切嫉妒,他也会清除一切产生搏夺争竞的东西。这是神所赐的恩赐,使他能够看见人家成功,为他高兴快乐,好像自己成功一样。

诡诈(dolos )。我们从这字的动词doloun,获得最完备的意义。Doloun有二个特别的意义。这字用于使宝贵的金属质量恶劣以及使酒内搀杂其它东西。Dolos是诡诈。这字描写一个邪恶弯曲,心肠不正的人,他不能行正直的事。他卑躬折节,施用卑劣方法,以达到他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某种秘密的动机,此外他不会做甚么好事。它描绘策划阴谋者的阴险奸诈。这类人在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社会,都有的。

毒恨(kakoetheia )。Kakoetheia直接的字义是恶性。最广义的说是恶毒。亚里士多德以比较狭义的来说明这字。他说,这是‘常以最坏的看别人的精神’。皮里纽(Pling )称之谓‘恶毒的解释’。泰勒(Jeremy Taylor )说:‘这是人类本性的卑鄙处,总是把握不当处,以最坏的意思去解释。’这或许很可能是一切罪中最普遍的一种。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有二种可能的解释的时候,人的本性会拣选不好的一面。这是很可怕的,想到许多人的名誉为茶余饭后的杂谈所中伤。人们把一件完全无辜的行动,用恶毒错误的话,去解释它。当我们受到引诱,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记得神是听见的,祂要记得我们所讲的每一个字。

背后说人的,谗毁的(Psithuristes, katalalos )。这两个希腊字是指一般有好诽谤舌头的人。可是这两个字是有不同的含义。Katalalos谗毁是在大众面前公开鼓吹。他公开述说人家的坏处,讲说他的故事;psithurister背后说人是交头接耳细声说恶毒的话。他要把人拉到屋隅,细声讲说毁坏别人人格的故事。两样都是不好,不过背后细声说人的更坏。对于公开毁谤的,一个人至少可以提出抗议,为自己辩护;对于一个喜欢在暗中毁坏名誉的人,他却无能为力。

怨恨神的(theostugeis )。这是指憎恨神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反抗神。他不要神。如果真有神的话,对于他非常的不利。神要妨碍他要得到的欢乐。神是一条锁炼,捆绑住他,使他不能做他所喜欢的事。如果可能的话,他很高兴的除去神,因为在他看来,没有神的世界正是他所要的世界,在那里他所有的,是放纵而不是自由。

侮慢人的(hubristes )。Hubris,对希腊人说来,在诸神手中,最易惹毁灭之罪。这字有二件主要思想的线索。(一 )这是指这人非常骄傲,把神也不放在眼里。这一种在未尝失败滋味前的无礼的骄傲。他忘了他是受造的。他也不信命运。这种人非常相信他的财富,他的权力,他自己的能力,认为只要他一个人已经够了。(二 )这是指那一种胡乱,狂虐,凶残,侮慢的人。亚里士多德称他是一种损伤,伤害,令人愁苦的人。他这样做,并不是为着仇恨,也不是为着可以得到好处;他这样做,只是在人遭遇伤害中,他可以获得喜乐。有些人会从看见人听了凶残的话产生的畏缩感到快乐。有些人会从使人遭遇心灵的及肉体的痛苦感到特别的愉快。这是hubris。这是损害人只是为着要在损害人中寻找欢乐的人的虐待狂。

狂傲的(huperephanos )。这字在圣经中发现过三次,都是指神阻挡骄傲的人说的。。狄奥非拉特(Theophrastus )称之谓‘众罪的最高峰’。狄奥非拉特是一位希腊的作家。他写了一系列著名的人物素描。他给huperephania下一个定义:‘除了自己以外,他贱视每一个人’。狄奥非拉特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那些可作狂傲标记的事。一个狂傲的人当人家邀请他接受某种职位时,拒绝接受,因为他自己的事业太忙了,不能分身。在街上走路,除了他喜欢叫应的人以外,高视阔步,从不理人。他邀请客人吃饭,自己不去,差他手下人去陪客。他整个人生为轻蔑人的气氛所笼罩。他以使别人觉得微小为乐。

自夸的(alazon )。Alazon一字,在希腊文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这字的原意是一个周游四方的人。以后成为一个常用的字,专指游方郎中夸耀他们医治的本领,以及叫卖商人夸耀他们货物的质量,其实却是赝劣的货品。希腊文alazoneia的定义是假以为有,其实没有的装腔作势。色诺芬(Xenophon )说,这名词属于一般夸张他们的财富及勇气的人,他们答应人家做他们能力所不及的事,为的是要得到利益或有所获得。狄奥非拉特研究这一种人的品格,称为矫饰客,势利鬼。这种人夸大只存在于他幻想中的事业,高谈其实无其事的,与权贵交往,炫耀其从末掏过自己腰包的慷慨解囊协助他人。他说到他住的地方,实在太小,他必须购买较大的房屋。自夸的人只是要令人觉得他的伟大。世界仍是充斥着像这样的人。

捏造恶事的(epheuretes kakon )。这是指一般不满足于普通平常的罪的人。他们追求新鲜奇奥的罪,因为他们对旧的已生厌倦,寻找在新罪中的新刺激。

违背父母的(goneusin apeitheis )。犹太人和罗马人一样,把顺服父母放在道德的很高位置。十条诫命中有一条是当孝敬父母。在罗马的早期,父权patria Potestas是绝对的。一家人生死之权都操在他手内。把这罪包括在这段经文中的真正理由是一旦家族的关系松弛的时候,接着必然是整个道德的退化。

无知的(asunetos )。这字是指一个愚蠢的人,他不会从经验中学习到功课。他愚蠢到不能令人相信。他不会利用神赐给他的心智头脑。

背约的(asunthetos )。这字对罗马的听众,特别有力。在罗马极盛时代,罗马的诚实是一件可钦佩的事。一句话可以与契约壹样有效。这是罗马和希腊的极大不同点。希腊人是天生的小偷。希腊人常说如果交一块钱──约合二百四十英镑──交给一个长官管理,即使有十个事务员会计师监视着他,他也有法盗用其中的一份。罗马人却不这样。无论是一个在衙门里的官吏,或是一个出征的将领,只要他一句话,即使是千万块钱,也不会短少分文。保罗用这一个字,不只要罗马人记得基督教的伦理,并且也要他们回忆在他们极盛时代他们自己的信用标准。

无亲情的(astorgos )。storge是一个特别的希腊字,用以表明家庭中的爱。很实在的,在那时代,家庭中的爱,将近消灭。儿童的生命,从未有像那个时代这样的不安全。儿童被视为一种乖运。一个小孩生后,他就拿去,放在他父亲的足前,如果这父亲抱起小孩,这就表明他认作他的子女。如果他离开,不睬他,这就表明不要他,把他抛在外面。在当时罗马市场,每晚不会少过三十或是四十个弃婴。每一晚真的有小孩被人摔掉。甚至大伟人如辛尼加者,也会这样写着说:‘我们杀死一只疯狗;我们屠杀一只凶恶的牛;我们把刀插入病牛,怕他们传染全群;儿童之生而瘦弱残缺者,我们淹毙他们。’人类亲情的连系已经破坏无余了。

不怜悯人的(aneleemon )。没有其它时候人的生命这样的不值钱。主人可以拷打或杀死他的奴仆,因为奴仆不过是一种货品。律法给主人无限的权力辖制他。有说起在一个富有的家里,一个奴仆拿进一盘水晶杯。他一失足,打破了一只杯子。就在那地,就在那时,主人把他抛入在庭院中心的鱼池,让凶残的鳗鱼把他肢体支解,吃他身上的肉。这是一个在残忍中赢得快乐的时代,因为这是角斗竞技的大时代,人们在看人与人的残杀中,获得喜乐。这是一个怜悯已经丧失了的时代。

最后,保罗对于这些把神从他们的人生中排出的人,所说的最后一件事。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即使他是一个罪人,他也知道他所做的,即使他原谅自己,他知道别人做的时候,要受谴责。不过在那些日子,人已经到达了这种程度,他自己犯罪,认可别人犯罪,并且鼓励他们这样做。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有一次说:‘没有一个国家,失去了神,能够生存的。’保罗在这里给我们一幅可怕的图画──有意把神排斥的人所有的遭遇。到了时候,罗马灭亡了。灾祸与堕落携手而来,结果灭亡。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罗马书第一章

诠释

前言

A问安

古时的信件以一句简短的问安语起头:“某某写信给某某,向君请安。”这种问安架构成了大部分新约书信的规格,只是略有扩张变化,并赋予基督徒的意义。

这封信的卷首问安也不例外:“保罗……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的人,愿恩惠平安”。但是,写信人的名称,收信人的名称,甚至问候语,每一部分都扩充了。

1.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译为“仆人”的希腊文,是 doulos ,意为“奴隶”。保罗完全听命于他的主人。他奉召成为使徒,基督的特使;他宣称,这是直接藉着“耶稣基督与……父神”而来的呼召;在大马色的路上,神将祂的儿子启示给他,并且托付给他到外邦传福音的使命。

特派传神的福音。意即,在他悔改之前,神就已拣选他作福音工作;参阅,他在那里说,为着这项使命,他在母腹里就被神分别出来。保罗的背景复杂而丰富(犹太、罗马、希腊三者兼备),加上他所受的训练,都是出于神的命定,为要他担任这份使徒的工作。复活的主曾指保罗说:“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面前宣扬我的名”。“神的福音”,祂的 euangelion (希腊文),是祂儿子从死里复活的大喜信息,只要相信祂,便可以得着特赦与自由。新约中 euangelion 的用法,旧约背景为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特别是,该处用这个名词及其同源动词 euangelizomai ,宣告锡安即将被掳之地得释放。新约作者以这个宣告作福音宣扬的预表,因着基督的死与复活,人类已经从属灵的隔离与捆绑中得着释放(参诠译:“3. 向全地宣扬”)。

2.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这句告白下文一再强调,,6~25,、21。

3.论到t儿子。这句话表达出“神的福音”的主旨,也引进了一段扼要的信仰告白(3、4节),虽然罗马信徒和保罗一样,都熟知这个告白,但保罗很可能将整句重新写过,以强调某些重点。

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在早期基督徒的教导和信仰告白中,耶稣是大卫后裔这一项,显然是个要点。耶稣本人对这点以乎并不倚重,但若有人称祂为“大卫的儿子”,如瞎子巴底买,祂也不拒绝。对于文土对的解释,祂曾提出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祂否定大卫后裔之说。

“按肉体说”一词(意即,“按血统说”),再度用来形容基督。

4.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译为“显明”的字( horizo{ ),用来指基督被立为审判的主。保罗并不是说,基督因着复活“变成”神的儿子,而是说,祂在地上工作时,是“神的儿子以软弱与谦卑的姿态出现”,在复活之后,则是“神的儿子以大能出现”(见 A. Nygren 之注释)。同理,彼得在五旬节宣讲基督的复活,被神高举之后,呼吁“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神已经立钉十字架的耶稣“为主为基督了”。“以大能”一词( en dynamei )在亦曾使用,提到神的国将“大有能力”临到(与耶稣在地上工作只能有限度地彰显神国成对比),可能是指耶稣的受死与得荣耀带来的后果。

按圣善的灵说。“按肉体”和“按圣灵”显然是对比。但保罗提到这个对比的后半时,加了一个所有格“圣的”(of holiness ,原文无“善”字),将意义更加阐明。“圣的灵”(Spirit of Holiness)是希伯来文“圣灵”(Holy Spirit)的讲法;保罗在此直接用希腊文写出这个希伯来片语。但他在这里所作“肉体”与“圣灵”的对比,“显然……不是指主的两种属性,而是指祂降卑与高升的两种状况”96。世上的耶稣和天上的基督,是同一位神的儿子;祂大卫后裔的身份,“按肉体说”是件荣耀的事,但却属于祂降卑的阶段;祂受高举之后,开启了圣灵的世代,其荣耀远超过祂在世上的身份,并且将之合并、升华了。圣灵的浇灌与工作证实耶稣业已登上宝座,显为“大能的神的儿子”97

因从死里复活。这句话直译则为“由于众死者的复活”;“众死者”的复数,是文法家所谓“大众化的复数”的一个例子。也用同样的话形容基督的复活。所以这里是指基督本人的复活,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以为)指祂使拉撒路等人复活更不是指的情景。但这个形容基督复活的说法,暗示了祂子民未来的复活;祂的复活是“众死者复活”的初熟之果,正如所说明的(那里说,凡有“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内住的人,因着那灵,而有复活的保证)。(、44~49)。

5.恩惠(恩典)并使徒的职分。这可能是一种重名法,意思是“使徒职份的恩典(或恩赐)”提到“按我们各人所得的恩典,恩赐各有不同”(译注:按 RSV 直译)说,神赐给保罗的“恩典”就是“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

叫人……信服真道。即由于相信基督而心生顺服。此处的“信”不是指福音,或信仰的教义,乃是指相信。(。)

在万国之中。这句话标示出,保罗的特殊召命是作外邦人的使徒(。希腊文的名词 ethne{ (正如其希伯来文同义词 go{yi^m ),常译为“万国”、“外邦”等。

6.其中也有你们。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不但指罗马教会是在外邦世界中,也指其会友现在多半是外邦人。

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神的呼召,参看

7.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人。因为他们是神所疼爱的子民,所以他们要圣洁像神一样等;。神已经将他们分别出来,归祂自己;他们因神的召命而成圣徒。从新约中各处的暗示可看出,“圣徒”是犹太信徒的一种称呼(可能是一种自称,,他们认为自己是“至高者的圣民(徒)”,将要从神得着国度与审判的权柄、27)。保罗定义将同样的称呼加在外邦信徒身上,使他们与犹太的弟兄同属一体。

“在罗马”一词,请参导论:“Ⅳ罗马书经文”的说明。

愿恩惠平安。希腊人的问安语是 Chaire ,直译为“喜乐!”犹太人的问安语是 Sha{lo{m 98,“平安!”有时扩大为“怜悯与平安”(参伪经2 Baruch 78:2)。保罗采取了扩大的形式,但是不用“怜悯”,而用他一向钟爱的字“恩惠(典)”(希腊文 charis )。神的恩惠是祂白白的爱及怜悯,都是人所不配得的,乃是透过基督所赐;神的平安,是人在祂的恩典中所享受的福份。

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这种将基督与神相连的说法,不断自然出现,见证出保罗与早期的信徒对基督的看法,以及对他的敬拜。

96 G. Smeaton, The Doctrine of the Holy Spirit (1882), p.72。

97 见 M. Hengle, The Son of God , E. T.(1976)。
98 可与亚拉伯文 saIaam 相较,其意思相同。
A保罗的福音

Ⅰ福音的主题:彰显神的义

保罗接着说:“请相信我,我毫无理由对自己所传的福音感到羞愧。这正是神大有能力的方法,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为何如此呢?因为这个福音将神的义之途径彰显出来了就是因信称义的途径,如今摆在所有人的面前,要他们凭信心来接受。先知所说的义:‘义人必因信得生’,就是指这个义。”

若要明白保罗为何说,福音彰显了神的义,就必须先了解旧约与义的观念相关的一些事实,因为这是保罗的思想与用语的主要背景。

“希伯来人是非的观念是法庭观念;换句话说,他们想到是与非,就连想到法官的裁决。对希伯来人而言,义比较不是一种道德品质,而是在律法上是否站得住。‘义’( saddi^q )的意思就是‘在对的一方’,‘恶’( rasha~ )的意思就是‘在错的一方’。,法老说:‘这一次我犯了罪了,耶和华在对的一方(和合本‘是公义的’),我和我的百姓在错的一方(和合本‘是邪恶的’)。耶和华永远是对的,因为祂不但是至高的神,也是始终如一的神。祂是义的根基……耶和华永不变更的旨意是以色列的律法99。”

神自己是公义的,而凡与神和律法的关系“在对的一方”100的人,就是义人。因此,福音所启示的神的义,有两种层面。福音首先告诉我们,虽然世人都犯了罪,与神的关系却可以成为“对的”;其次则说明,神称罪人为义的这件事,如何荣耀了神自己的义。保罗没有立刻处理第二点,但却对第一点稍予申述,说明神使人与祂建立对的关系,是基于信心的原则,他举出旧约的权威来支持这个说法:下说:“义人必因信得生”。下可以说是这卷书信所依据的“经文”;概括而言,整本书信便是对先知这段话的诠释。

16.我不以福音为耻。这是以否定表达肯定的修辞法。保罗的意思是,他以福音为荣,并以能够宣扬福音为至高的荣誉。参巴瑞特(C. K. Barrett) New Testament Essays (1972)116 ~143页。

17.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昆兰(Qumran)文献中,对“神的义”的这两种层面 (a)祂自己的义,(b)祂使罪人因信称义的义似乎相当企盼。

“因祂的义,我的罪得以涂抹……若我因肉体犯罪而跌倒,惟有神永远坚立的义能使我称义……因祂的怜悯,祂使我来到祂面前;因祂的慈爱,祂带出我的义。因祂真实的义,祂称我为义;因祂丰富的善良,祂救赎我的过犯。因祂的义,祂洁净我,脱离必死之人的不洁,和世人之子的罪孽,使我能称颂神的义,赞美至高者的荣耀101。”

因着信以至于信。“这义是基于信心,又向着信心而说”(见 NEB 小字;这个译法比 NEB 本文更好:“这是从信心开始,又以信心结束的途径”)。穆雷(J. Murray)认为,保罗在此处,以(“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的重复说法,目的是“强调,神的义不仅藉着信拯救我们,也拯救每一个相信的人”102

“义人必因信得生”103下的这段话,保罗在已经用过,证明人称义不是靠律法。又出现这段话,加上其部分上下文,勉励那封书信的读者努力向前,不可失志。译为“信”的希伯来文 ~#mu^na^ ,(七十士译本为 pistis ),意思是“坚定”,或“忠贞”;在哈巴谷书中,这种坚定或忠贞,是基于对神与祂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保罗对这个字的了解,便是这种绝对的信心。

哈巴谷曾向神大声呼求,因为他的同胞饱受蹂躏,不住呻吟叹息(约于公元前第七世纪),神向他保证,恶人必不会永远夸胜,公义终将伸张,“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这个异象的实现,可能会延后,但是必定会应验。在这同时,义人应当坚持到底,因着对神应许的信心,向祂全然效忠。

昆兰集团的哈巴谷书注释,将这段经文解作是指“所有遵行律法的犹太人,因着他们的努力,以及对公义教师的忠贞,神会救他们脱离审判”104。在犹太法典中,这段经文与同时被引用:“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生)”,作为所有律法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的例子。拉比以撒(Nachman ben Isaac)问道:“或许‘寻求’是指‘寻求所有摩西五经’?”拉比训莱(Shimlai)回答:“不是的。在他之后的哈巴谷将它浓缩成一句话,正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保罗采用哈巴谷的话,从其中看出福音的基本真理; 他所赋予的意义为:“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称义)的,便有生命”这段哈巴谷经文的用词,含意很广,因此保罗可以如此应用。这样应用,完全没有曲解先知的用意,反而表明他的信息永远有功效。

保罗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认为“生命”(特别是永生)和“救恩”其实是同义字。若保罗的自称:“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意思是(这种解释很有可能),他是由说亚兰文的父母所生说亚兰文的孩子,那么他说自己母语的时候,很可能以 hayye 105一字同时指“生命”及“救恩”。因此,“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称义)的,便有生命”,就是说,“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称义)的,便能得救”。对保罗而言,生命,就是救恩,从称义开始,但是却不停留在那里(,还包括成圣(罗马书六~八章的题目),最后的结局则是荣耀。“救恩”的含义既如此广博,实宜成为“开启保罗神学”的秘钥106

99 W. R. Smith, The Prophets of Israel (1882), pp.71f。因此,以赛亚责备那些腐败的审判官,说他们“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他所指的是法律的裁决;而不是说义人的本质被改为不义。但神的话可以自我应验:当祂宣布某人成为义,那人就成了义人。见G. Quell and G. Schrenk, TDNT II, pp.174-225( s. v. dike, dikaios , etc.
100 或者,用现代的话说:("in the clear"参照神在旧约中坚持说祂“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by no means clear the guilty )”,也看的说明)。H. K. Moulton 在讨论一份为 Papua New Guinea 所译的 Neo-Melanesian(pidgin')新约圣经时,说:“ 我们敬佩这一类神来之笔的翻译, 如将‘因信称义’译为 "God e spik em olrite"”

The Bible in the World , Jan.-Feb.1963, p.10, Sept. 1967, p.15。)
101 取自 'Hymn of the Initiants';亦参 G. Vermes 的翻译,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glish (1962),pp.89-94。
102 The Epistle to Romans , I. p.32, with Excursus, 'From Faith to Faith', pp.363-374。
103 希伯来圣经:“义人必因(忠)信得生”;七十士译本:“……因我的信实得生”(或“因相信我”)有一些七十士译本的抄本,在“义人”之前加上代名词“我的” ,因此作:“我的义人必因信得生。”
104 Cf.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 p.237.
105 在s利亚新约中,这个词用于两个片语:“这生命的道”(徙及“这救世的道”
106 A. M. Hunter, Interpreting Paul's Gospel (1954), p.9;见导论:“Ⅴ罗马书与保罗的福音”。

Ⅱ罪与报应:世人需要的剖析

A异教世界

保罗在进一步阐明福音如何彰显神的义之前,先说明为何人亟需知道与神和好的途径。按照目前的状况看来,人类与神的关系“在错的一方”,神的忿怒已经临到他们。生命中有一道德律,即人必定会尝到任意妄为的苦果;除非神的恩典挽回这种趋势,情况必然愈来愈坏。“神任凭他们”这句判语重复出现了三次(24、26、28节)。

保罗旨在说明,全人类都已道德破产,在神的审判台前无法得着有利的宣判,因此极其需要祂的怜悯和赦免。

他首先提出的生活面,是当时流行的异教状况,其道德的腐败,为当日道德家一致认同。他所描绘的,足以令任何有真心的人感到恶心,但我们从当时异教文献中所得的画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问道,世上为何会有这类令人发指的状况?这些可耻的逆性行为,以及彼此为仇、互相毁灭的斗争,究竟来自何处?他说,其根本原因乃是对神的认识错误。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并不是无辜的;人原可以对真神有正确的认识,但他们却把心门紧闭。他们本可因着默想受造万物,而称颂造物主的荣耀,但他们却把应当归给神的荣耀,归给受造之物。拜偶像是犯罪作恶的根源。智慧书(the book of Wisdom)的作者早就说过:

“制造偶像的念头是淫乱的起点,作出偶像是生命的败坏”(智慧

保罗说,人虽看不见造物主,却可从宇宙万物认识祂的本性。这个论点可与他在使徒行传的讲章相比较,如在路司得,及雅典的讲章;后者尤然。雅典的讲章和保罗在这里的论证重点不同,但是并不冲突;在那里保罗是要争取异教听众,而此处则是对信徒说话。雅典的讲章说,神创造世界,为人的益处预先定准季节与适宜居住的疆界,是要叫他们“寻求神”。纵使他们承认祂是“未识之神”,自认对祂一无所知,却也不能算为可轻易赦免的小罪;不过,神因着怜悯,不计较基督来临之前这段“蒙昧无知”的时期。

这里加倍强调,人对神的无知是有罪的,因为人是明知故犯。神的知识就在他们眼前,他们却“故意不认识神”(28节),英文直译为“认为承认神不恰当”)。他们垂手可得真理,但却存着恶意反身离去,情愿抱持“虚谎”。因此,“神就任凭他们”沦入自己所选的结局中。神的“忿怒”就在此显明出来宇宙既有道德,就必有因果报应律。

保罗既然肯定,这世界是由一位有公义、有怜悯的神所创造、管理,对他而言,因果报应便不可能是一种自然律,而是神的忿怒。若有人认为,用“忿怒”来形容神并不恰当,那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对这个辞的体认,常常与自私或有罪的强烈情绪牵扯不清。对神却非如此:祂的“岔怒”,是祂的圣洁对邪恶与叛逆的反应。保罗必定同意以赛亚的看法,他形容神施行忿怒好像作“奇异的事”,英文直译为“奇特的行为”),心不情愿,缓缓预备。实在来说,保罗将这里神忿怒的彰显作为背景,衬托出祂以怜悯所行的“正当的事”;这事与祂的性情完全一致,所以祂喜不自胜,要快快将它多施与给不配的悔改者。

神的报应在人类生活中的确是可怕的原则。即使这幅图画用意是作永恒怜悯的背景,却也是幅真实而令人战栗的背景,足以让人认真思考。

18.神的忿怒……显明。不是显明在福音中(福音是显明“神的义”,带来救恩),而是在人类的经验中:“历史是对世界的审判”(J. C. F. Schiller)。由现世生活中神忿怒的原则,可以预期世界末了必会有“将来的忿怒”。“神发怒的观念是拟人化的说法,与神是爱的思想大同小异。但神的忿怒常遭人误解,理由是因人发怒是一种错事。然而,我们岂不是也说,有一种忿怒是‘义怒’吗107?”这几节所暴露异教徒拜偶像与淫荡的恶行,与犹太护教书表达的方式相同,参上述的智慧书(特别其十二~十四章),以及亚里斯提阿斯书( Epistle of Aristeas )第二世纪的基督徙护教者也再度提及(如, Epistle to Diognetus 的作者,Aristides, Tatian,Athenagoras,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所提及的 Preaching of Peter, Stromateis 6.5,39.1~43.3)。

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他们因着恶行遏制了真理”(NEB)。“真理”在25节准确定义为“神的真实(理)”。

20.(t的本性)眼不能见。直译为“祂的看不见的事”,特别指祂的永能和神性。形容词 ai/dios (新约除此处之外,只见于犹太书6)可以译为“永远长存”(everlasting),以别于较常用的 aio{nios ,“永恒”( eternal 等)。新约 theiotes (“神性”)一字,只出现过这一次。若受造物可以表明神的神性,祂完备的神性,或神的本质( theotes )则居住在基督里

是明明可知的。直译为“了解觉察”( nooumena kathoratai ),前一个动词专指智力而言,后一个动词是指眼所见的。“这两个动词……说明,人能够藉默想神的工作,领悟到祂的本性,不至于错将受造物当作造物主,能够避免偶像崇拜的观念。”108

22.反成了愚拙。这句话正如旧约智慧文学一样,以愚昧为道德的卤钝,而非智力的不足。

23.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将他们荣耀的主,换为吃草之牛的像”(指金牛的敬拜)。此处的意思更广泛。除了人以外,将受造物分为,三类:飞禽、走兽(直译为“四足兽”)、和昆虫(英译:“爬虫”)(;又用三种名词:荣耀、形像(偶像)、样式(;这种写法显示“保罗特意采用圣经亚当堕落故事的词汇,来描述人的恶行。”109

24、26、28.神任凭他们。,因以色列人执意敬拜偶像,“神……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对这个报应的原则,鲁益师(C. S. Lewis)有一段犀利而现代化的说法,在“痛苦的问题”( The Problem of Pain, 1940, pp.115f)一书中,他说:“失落的人曾要求可怕的自由,他们将永远享有,且因此成为自己的奴隶。”

25.虚谎。原文有定冠词,指与神的真理(真实)相反的基本大谎;

27.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RSV 作:“他们的错误所当受的惩罚”)NEB 译得甚好:“这种变态恰当的工价”。用现代英文的“错误”(error)来翻译这段经文中的 plane{ 太弱了;参犹11,“巴兰的错谬”( plane{ )是指巴力毗珥的偶像敬拜与淫乱,以色列人中了他的计谋,犯下此罪

28.存邪僻的心。(RSV 作“卑鄙的心”),NEB(作“他们自己败坏的( adokimos ,直译为‘假冒的’)理性”。

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译为“不合理”的片语( ta me{ kathe{konta )是斯多亚(Stoic)哲学的术语, kathe{konta 是指“合宜”的行为。用类似的说法,提到“不相宜”的事( ha ok ane{ken )。

29.装满了各样不义。29~31节所列的恶行;从当日的希腊文学中可以充份证实。

30.侮慢人的。希腊文为 hybriste{s ,即对无力报复的人趾高气扬,恣意羞辱。

107 E. Brunner, The Mediator (1934), p.478。
108 B. Ga/rtner, The Areopagus Speech and Natural Revelation (1955), p.137。
109 M. D. Hooker, 'Adam in Romans 1', NTS 6(1959~60), p.301。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译为“仆人”的希腊文,是doulos,意为“奴隶”。保罗完全听命于他的主人。他奉召成为使徒,基督的特使;他宣称,这是直接借着“耶稣基督与……父神”而来的呼召;在大马色的路上,神将祂的儿子启示给他,并且托付给他到外邦传福音的使命。

“神的福音”,祂的euangelion(希腊文 ),是祂儿子从死里复活的大喜信息,只要相信祂,便可以得着特赦与自由。新约中euangelion的用法,旧约背景为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该处用这个名词及其同源动词euangelizomai,宣告锡安即将被掳之地得释放。新约作者以这个宣告作福音宣扬的预表,因着基督的死与复活,人类已经从属灵的隔离与捆绑中得着释放( 参诠译:“3.向全地宣扬”)。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特派传神的福音』:慕迪(D.L.Moody )决定每天至少向一个人传福音,有一天事忙,到解衣睡眠时,才想起这一天还未向人传福音。慕迪重新穿上衣服,上街找到一个深夜靠在电线杆上的人,他走近这人向他传福音。那人怒气冲冲地打了他一拳,骂他说:『管你自己的事(Mindyour own business )。』慕迪答道:『你是否得救正是我的事。』我们也当看向世人传福音乃是神要我们作的事。

】「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论到衪儿子。这句话表达出“神的福音”的主旨,也引进了一段扼要的信仰告白(3、4节 ),虽然罗马信徒和保罗一样,都熟知这个告白,但保罗很可能将整句重新写过,以强调某些重点。

“按肉体说”一词(意即 “按血统说” ),再度用来形容基督。

——《丁道尔圣经注释》

】「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译为“显明”的字(horizo ),用来指基督被立为审判的主。保罗并不是说,基督因着复活“变成”神的儿子,而是说,祂在地上工作时,是“神的儿子以软弱与谦卑的姿态出现”,在复活之后,则是“神的儿子以大能出现”(见A. Nygren之注释 )。同理,彼得在五旬节宣讲基督的复活,被神高举之后,呼吁“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神已经立钉十字架的耶稣“为主为基督了”。“以大能”一词(en dynamei )在亦曾使用,提到神的国将“大有能力”临到(与耶稣在地上工作只能有限度地彰显神国成对比 ),可能是指耶稣的受死与得荣耀带来的后果。

按圣善的灵说。“按肉体”和“按圣灵”显然是对比。但保罗提到这个对比的后半时,加了一个所有格“圣的”(of holiness 原文无“善”字 ),将意义更加阐明。“圣的灵”(Spirit ofHoliness )是希伯来文“圣灵”(Holy Spirit )的讲法;保罗在此直接用希腊文写出这个希伯来词组。但他在这里所作“肉体”与“圣灵”的对比,“显然……不是指主的两种属性,而是指祂降卑与高升的两种状况”。世上的耶稣和天上的基督,是同一位神的儿子;祂大卫后裔的身份,“按肉体说”是件荣耀的事,但却属于祂降卑的阶段;祂受高举之后,开启了圣灵的世代,其荣耀远超过祂在世上的身份,并且将之合并、升华了。圣灵的浇灌与工作证实耶稣业已登上宝座,显为“大能的神的儿子”。

因从死里复活。这句话直译则为“由于众死者的复活”;“众死者”的复数,是文法家所谓“大众化的复数”的一个例子。也用同样的话形容基督的复活。所以这里是指基督本人的复活,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以为 )指祂使拉撒路等人复活──更不是指的情景。但这个形容基督复活的说法,暗示了祂子民未来的复活;祂的复活是“众死者复活”的初熟之果,正如所说明的(那里说 凡有“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内住的人 因着那灵 而有复活的保证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恩惠(恩典 )并使徒的职分。这可能是一种重名法,意思是“使徒职份的恩典(或恩赐 )”提到“按我们各人所得的恩典,恩赐各有不同”(译注按RSV直译 )说,神赐给保罗的“恩典”就是“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

叫人……信服真道。即由于相信基督而心生顺服。此处的“信”不是指福音,或信仰的教义,乃是指相信。

在万国之中。这句话标示出,保罗的特殊召命是作外邦人的使徒。希腊文的名词ethne(正如其希伯来文同义词goyim ),常译为“万国”、“外邦”等。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其中也有你们。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不但指罗马教会是在外邦世界中,也指其会友现在多半是外邦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人。因为他们是神所疼爱的子民,所以他们要圣洁像神一样。神已经将他们分别出来,归祂自己;他们因神的召命而成圣徒。从新约中各处的暗示可看出,“圣徒”是犹太信徒的一种称呼(可能是一种自称,他们认为自己是“至高者的圣民(徒 )”,将要从神得着国度与审判的权柄。保罗定义将同样的称呼加在外邦信徒身上,使他们与犹太的弟兄同属一体。

愿恩惠平安。希腊人的问安语是Chaire,直译为“喜乐!”犹太人的问安语是Shalom,“平安!”有时扩大为“怜悯与平安”(参伪经2 Baruch 782 )。保罗采取了扩大的形式,但是不用“怜悯”,而用他一向钟爱的字“恩惠(典 )”(希腊文charis )。神的恩惠是祂白白的爱及怜悯,都是人所不配得的,乃是透过基督所赐;神的平安,是人在祂的恩典中所享受的福份。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马教会由谁创设,与保罗有何关系?】

一、看完罗马书,便知保罗在着写此书时,尚未访问过罗马会的信徒,他以前曾否到过罗马,亦值得怀疑。他生在大数,在司提反殉道时,他不过是一个少年 )。他在大马色路上信主后,一直在中东一带来往,可见他尚未到过罗马。因此罗马教会并不是保罗所创立,是很清楚的。

天主教人认为罗马教会是彼得所创立,因为天主教人士尊崇彼得为教皇,又根据传说:彼得曾在罗马传道多年,而且在罗马城外为主倒钉十字架,所以把创立罗马教会的功劳,归于彼得,但此说缺乏证实的资料。

较为可靠的解释乃是:当五旬节时,有不少从罗马来的“犹太人与进犹太教的外邦人” )蒙恩得救,他们办完事情回到罗马城时,为主作见证,逐渐带领旅居罗马的犹太人和进犹太教的外邦人归主,于是在他们家中举行聚会,渐渐在罗马便有了许多基督徒。

本书末章在保罗问候语中告诉我们,罗马教会有几个“集团”,一个是百基拉与亚居拉的“家中教会”(5节 ),一个是亚逊其土等人“在一处的弟兄们”(14节 ),另一个是非罗罗古等人“在一处的众圣徒”(15节 ),这就表示罗马教会是分在数处举行聚会的。罗马在当时是国都,人口众多,地方广阔(今日亦然 ),所以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聚会,但大家在主里有交通,保罗这封书信一定是在各集团中传诵的。

二、看第十六章保罗的问候语,似乎保罗和罗马教会中的人非常熟悉,有朋友,有同工,也有亲属,这些人可能在保罗周游传道的时候,曾听过他讲道,与他有属灵交通的。也有些人是由各处迁居于罗马的(亚居拉与百基拉以前住在哥林多 便是一例以前和保罗认识之故。

保罗写罗马书是在哥林多,是准备带马其顿和亚该亚人的慈善捐款到耶路撒冷的时候 ,时为纪元后56年之间,即保罗第三次环游布道之时所写,他当时曾表示要到罗马去看看。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在这一段话里,说出同蒙福音之恩者,彼此之间的交通,是何等甜美!这是证明,对神儿子福音的真实认识,必定带来圣徒间真实的交通;因为圣徒的交通,就是基督的满溢。事实告诉我们,圣徒间交通的难处,甚至教会中不和的裂痕,常是由于对基督的认识不够所产生的。这是何等可惜的事!所以只有更多追求认识基督,圣徒间才能有更真、更深的交通。

――《读经指引》

保罗所说的“天下”指什么“天下”而言?】

这里的“天下”(英文为WHOLE WORLD 即全世界 希腊文亦然 ),是指“罗马帝国的领土”而言,并非包括今日全世界五大洲。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占有了地中海周围各国的领土:欧洲部分包括今日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亚洲部分包括土耳其,及中东各国,非洲部分则包括今日的埃及,利比亚与突尼西亚等(见前页罗马大学国图 )。其领土分三种:一为本国领土,二为占一区一,三为附一国,占领区与附庸国经常有动乱,犹太人时常欲脱离罗马而独立,即其一例。

罗马帝国在希腊帝国之后,统治当时的“天下”,但未占领希腊所占领的波斯国及其附近地区。纪元后70年之时,犹太叛乱,罗马军队东征,势力始渐向东方伸展,同时亦挥兵北进,占领今日德国等地区。

所以这种“天下”,乃是“局部的天下”。路加福音二章所说该撒亚古士督下令,叫“天下”人民报名上册,也是指局部的天下,即罗马帝国的天下。挪亚时代洪水淹没了“天下”的高山,乃是摩西所知的“局部的天下” )。

至于保罗四次在地中海各国传道的路程,可参阅圣经地图第6,该图左下有一附图,即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简画,其中并注有犹太人散居在四十二个城市的星号。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希利尼人和化外人是哪一种人?有何分别?】

答①希利尼人Grecians——这一名词有两种的用意,一是指着希腊人说的,就是居住于希腊国之本境者而言,他们原是属于挪亚三子雅弗的儿子雅完人的后裔。一是指着操希腊语的犹太人说的,就是说亚兰语及迦勒底语之犹太人而言,这两种参合之语言,即新约时代的犹太人所称为希伯来的语言,到如今他们还是以希伯来文为作文用,不为说话之用,而另用希利尼语与人说话交往,在中所说的希利尼人,乃凡指不为犹太人的异邦人

②化外人Barbarian——按希腊文( )意指为夷人,即未受希腊文化者,凡指文化所不及的地方称为化外,所以希利尼人称国外的人,说是化外人,亦即意有所谓未受教化之野蛮人也。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16】

这些经文显示,福音的推展是没有界限的。这包括了全人类,超越了文化、种族背景或处世灵巧程度。

福音大能「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我们凭什么去救人呢?似乎没有什么权柄和能力,好像只对人讲几句话,传一次道不见得有什么用处,所以也就不重视传福音的工作。然而保罗在这里说,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那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传福音,神就有能力救人,不是人有什么能力,而是福音本身有能力。这一点在许多人身上可以证明,因为福音今天已经传遍天下,救了许多的人。

可是我们必须传真正的福音,只传人的高言大智,和世上的知识学问,自己的经历认识还是不够,也不能救人。传福音就是要传圣经所见证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罗l2-3 )。祂为我们的罪死了,埋葬了,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4 )。使人因信祂复活 并承认祂为主就可以得救(罗109-10 )。如果我们以福音为耻,不肯传世人以为愚拙的十字架道理,就显不出神的大能(林前118-23 )。当我们只知耶稣基督和祂钉十字架时,所得的效果是出人意外的,因为这样人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2~5 ),神要为福音作见证。

──《每日天粮》

】在希腊原文中,从『大能』这字可变为『炸药』、『发动机』、『动力』等字。福音真的具有爆炸性的效能;然而,这词语的真正意义是它有绝对的能力去成就它本来要作成的。

救恩只临到那些相信的人。意思是:那些拒绝、不肯相信的,就不能得救。

『救恩』这词语在字典的解释是:从伤害、危险、失落、毁坏等情况下拯救出来或得到保护。

步向世俗主义的第一级――没有感谢和称颂神――即或成熟的基督徒,也会容易落在这样的情况中。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昆兰(Qumran )文献中,对“神的义”的这两种层面──(a )祂自己的义,(b )祂使罪人因信称义的义──似乎相当企盼。

“因祂的义,我的罪得以涂抹……若我因肉体犯罪而跌倒,惟有神永远坚立的义能使我称义……因祂的怜悯,祂使我来到祂面前;因祂的慈爱,祂带出我的义。因祂真实的义,祂称我为义;因祂丰富的善良,祂救赎我的过犯。因祂的义,祂洁净我,脱离必死之人的不洁,和世人之子的罪孽,使我能称颂神的义,赞美至高者的荣耀。”

因着信以至于信。“这义是基于信心,又向着信心而说”(见NEB小字 这个译法比NEB本文更好“这是从信心开始 又以信心结束的途径” )。穆雷(J. Murray )认为,保罗在此处,以( “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的重复说法,目的是“强调,神的义不仅借着信拯救我们,也拯救每一个相信的人”。

“义人必因信得生”。下的这段话,保罗在已经用过,证明人称义不是靠律法。又出现这段话,加上其部分上下文,勉励那封书信的读者努力向前,不可失志。译为“信”的希伯来文~muna,(七十士译本为pistis ),意思是“坚定”,或“忠贞”;在哈巴谷书中,这种坚定或忠贞,是基于对神与祂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保罗对这个字的了解,便是这种绝对的信心。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于信以致于信。』这短句有好几个不同的解释,如:『透过信而得着信』;『由开始至末了都是由于信』;『借着信引至信』;『一个以信心开始和继续的过程』;『基于信和谈论信』。

「神的义显明出来……是本于信,以致于信。」】

本节经文是这卷书信的钥节,应该明白其中的要义。「义」的深义有两项:第一,我们在神面前的地位;第二,我们个人的品德,这是我们的实现,在基督里以及圣灵在我们里面作成的,所以有人分析这项真理:「以是我们在来世所披戴的,是完善而内在的,现在我们称义还未臻这样的地步,完善而不内在,我们成圣内在却不完善。」(Hooker )所以以是包括称义与成圣,前者的要义在本书前五章之内。

称义与饶恕是不同的。罪人得赦免,重新信靠神,不再得罪祂,称义是照着律法称为义,得着众人的信任。

称义是我们的地位,因神奇妙的恩典,也因基督完全的工作,赐给一切相信的人,祂怎样,我们在祂里面也必怎样。我们不仅蒙受赦免,也享受祂的慈爱与恩惠,完全没有犯过罪一样。所以律法控告我们,我们靠主才有这绝对的权利。这一切都在神无限的恩惠之下,在基督身上都已完全满足圣洁律法的要求,祂补偿了破坏的律法。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义人必因信得生”一语原出旧约,新约书信曾引用三次,各有何不同的着重点?】

“义人必因信得生”一语是先知哈巴谷蒙神启示而发表的。当时先知哈巴谷向神控诉行将侵略犹大的迦勒底人,他们满身罪恶,神却准许他们侵犯神的选民,看来似乎不合理。可是神有他美妙的计划,他在仇敌侵略犹大国时,保守那些对神有充足信心的选民,那些有信心的选民仍能生存而有平安。

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曾引用过先知哈巴谷这句话,希伯来书作者也引用过,这就证明神喜欢这句话,圣灵在启示中感动新约的作者去引用,但三次引用的着重点是不同的。

一、“义人”必因信得生”。着重“义”字。

二、义人必因“信”得生。。着的“信”字。

三、义人必因信得“生”。。着重“生”字。

罗马书详细说明神的义如何彰显在人们生活中,信那稣的人如何称义,及接受神的义,成为义人。

加拉太书则强调“信”的重要,与律法作一强烈对比。

希伯来书则宣传“属灵人”如何因信而“生活”,活出在天上的样式。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神的忿怒……显明。不是显明在福音中(福音是显明“神的义” 带来救恩 ),而是在人类的经验中:“历史是对世界的审判”(J. C. F.Schiller )。由现世生活中神忿怒的原则,可以预期世界末了必会有“将来的忿怒”。“神发怒的观念是拟人化的说法,与神是爱的思想大同小异。但神的忿怒常遭人误解,理由是因人发怒是一种错事。然而,我们岂不是也说,有一种忿怒是‘义怒’吗?”这几节所暴露异教徒拜偶像与淫荡的恶行,与犹太护教书表达的方式相同,参上述的智慧书(特别其十二~十四章 ),以及亚里斯提阿斯书(Epistle of Aristeas )第二世纪的基督徙护教者也再度提及(如 Epistle to Diognetus的作者 Aristides Tatian Athenagoras 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所提及的Preaching ofPeter- Stromateis 6.5-39.1~43.3 )。

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他们因着恶行遏制了真理”(NEB )。“真理”在25节准确定义为“神的真实(理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为世上每一个人提供了爱,那些故意不接受的,必然要经历祂的忿怒。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衪的本性 )眼不能见。直译为“祂的看不见的事”,特别指祂的永能和神性。形容词ai/dios(新约除此处之外 只见于犹太书6 )可以译为“永远长存”(everlasting ),以别于较常用的aionios,“永恒”(eternal 。新约theiotes(“神性” )一字,只出现过这一次。若受造物可以表明神的神性,祂完备的神性,或神的本质(theotes )则居住在基督里

是明明可知的。直译为“了解觉察”(nooumena kathoratai ),前一个动词专指智力而言,后一个动词是指眼所见的。“这两个动词……说明,人能够藉默想神的工作,领悟到祂的本性,不至于错将受造物当作造物主,能够避免偶像崇拜的观念。

——《丁道尔圣经注释》

】『心』在圣经中多半是指心理和属灵的中枢。『人心的黑暗』意思是说不信的世人活在属灵的黑暗中,对神所彰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启示茫然不知。

】「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反成了愚拙。这句话正如旧约智慧文学一样,以愚昧为道德的卤钝,而非智力的不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将他们荣耀的主,换为吃草之牛的像”(指金牛的敬拜 )。此处的意思更广泛。除了人以外,将受造物分为,三类:飞禽、走兽(直译为“四足兽” )、和昆虫(英译“爬虫” );又用三种名词:荣耀、形像(偶像 )、样式;这种写法显示“保罗特意采用圣经亚当堕落故事的词汇,来描述人的恶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若不愿意去接受这位真神,便会去创造自己的『神』。奥古斯丁说得对:『人心底里有一个「神放在那儿的真空处」,只有神自己能填满。』

在保罗时代,异教徒敬拜偶像有两种方式:一,敬拜人的像和二,敬拜动物的像。在人类历史中,有很多把人奉为神的例证,由埃及的法老,尼布甲尼撒的像和及后罗马帝国的西泽等。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人,看不起那些向人像下拜的人;然而我们还不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将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以人为中心的哲理思想,当作神圣的启示般接受。

当然,我们不会把动物奉为圣物,但我们会将自己降低至仅如动物求存的水平,并且安于这个地步。我们若忽视或否定了人类是『按着神形像』造的,只看自己为聪明的动物,以动物求存的水平去满足欲望,且没有关心到自己属灵的需要,那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这类偶像的敬拜。

神何以要任凭人去犯罪行恶?】

答: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一章中一连三次论到神任凭( ( ),有交给,许可之意)(注 ),人去犯罪行恶,就是「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神任凭他们放纵可耻的情欲。」「神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24-26-28 )这三次说到神任凭世人是有其缘故的,第一次是因为人要崇拜偶像,不荣耀神(23 ),第二次是因为人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不敬拜神(25 ),第三是因为人故意不认识神,离弃了祂(28-19-21 )。这样看来,神的旨意并非不愿意拯救他们,乃是他们自己任凭刚硬不肯悔改的心,悖逆神去走向邪恶的道路,按照人类的自由意志说(参一六一题 ),神的救恩临到世人,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但也不能勉强人去接受,乃在乎人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所以所神就任凭他们去行好了。可是神说这中任凭的话,一定是带着惩罚性的,对于他们不可饶恕的无知,和明知故犯的罪恶,要受到神的震怒而作最后公义审判的,祂要照着各人的行为报应他们,其结局就是沉沦而灭亡

注:任凭——,26,28( ),其字源是由( )过,与( )给,相结合而成,有交付,交给(有咒诅人 交其人至阴间受诸神之苦 ),许,可等意思。

刚硬——( )有硬的,粗的,强硬的意思,可知任凭与刚硬在希腊文本身就不同一字,惟在中的刚硬二字,七十士译本希腊文有( ),可见旧约希伯来文的刚硬,亦即任凭之意也(刚硬——文理本译作刚复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这里可能指那些庙妓的行为,这样的事在旧约时代的外邦国家,保罗时代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宗教,都非常盛行。在哥林多(保罗写这封信的城市 ),阿福罗狄蒂(希腊象征爱与美的女神 )的庙中,有许多妓女,人们相信与这些妓女有性结合,会鼓励神与女神互相交配,因而使敬拜者的家庭和田地都昌盛。

】这里可能指那些庙妓的行为,这样的事在旧约时代的外邦国家,保罗时代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宗教,都非常盛行。在哥林多(保罗写这封信的城市 ),阿福罗狄蒂(希腊象征爱与美的女神 )的庙中,有许多妓女,人们相信与这些妓女有性结合,会鼓励神与女神互相交配,因而使敬拜者的家庭和田地都昌盛。

】「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

虚谎。原文有定冠词,指与神的真理(真实 )相反的基本大谎;

——《丁道尔圣经注释》

】「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RSV作“他们的错误所当受的惩罚” )NEB译得甚好:“这种变态恰当的工价”。用现代英文的“错误”(error )来翻译这段经文中的plane太弱了;参犹11,“巴兰的错谬”(plane )是指巴力毘珥的偶像敬拜与淫乱,以色列人中了他的计谋,犯下此罪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

存邪僻的心。(RSV作“卑鄙的心” ),NEB( 作“他们自己败坏的(adokimos 直译为‘假冒的’ )理性”。

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译为“不合理”的词组(ta me kathekonta )是斯多亚(Stoic )哲学的术语,kathekonta是指“合宜”的行为。用类似的说法,提到“不相宜”的事(ha ok aneken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注或作“阴毒” ),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装满了各样不义。29~31节所列的恶行;从当日的希腊文学中可以充份证实。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注或作“被神所憎恶的” )、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

侮慢人的。希腊文为hybristes,即对无力报复的人趾高气扬,恣意羞辱。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耶稣基督的仆人』: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在纽约逛街,经过摩天大楼,望见一个工人在修理顶楼。儿子问父亲:『为甚么这个人看起来那么小?』父亲还未吭声,这个小孩子便自问自答地说:『一个人爬得愈高,看起来愈小。』我们自己的大小与我们的灵命高低绝对成对比。事实也确是如此,我们愈接近主,也愈愿意多服事人。

】『从大卫后裔生的』:美国有一个白人名叫格里芬(HowardGriffin ),在一九五九年故意用药物、太阳灯、染料将自己的肤色染黑成像一个黑人,藉以体验一下真正黑人的遭遇。他去美国南部各州走了一趟,结果受到各种非人的待遇:有的车子他不能坐,有的餐馆他不准进,他的旅馆他不能住,有的厕所他不准用;他遭受了不少的逼害、轻视、欺骗,这些都记载在他的《BlackLike Me》的书中,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为了要救我们,无限的神成为有限的人,圣洁的神成了罪身的形状,永生的神成为替死的囚犯。

】『奉召作圣徒』:葛培理博士在英伦的布道会中,有一个小偷参与盛会,并且在坐同一行的一位绅士身上扒去一只钱包。这位绅士在葛培理呼召时,决定要走到台前信主。经过这个小偷座前请他让他走过去时,这个小偷也受了感动,站起来对这位绅士说:『我同你一起去。』同时将钱包还给绅士说:『请你原谅我,这是我从你身上扒窃的。』主的拯救在这个人的道德行为上起了立时的变化!

】恩惠和平安不是来自财富:过去有一家庭移民来美国,起初因语言问题,夫妇作工赚钱,后来自己开餐馆。经济情形自然不同于前,但是夫妇二人天天吵架。有一天四个儿女跪在他们夫妇面前说:『爸、妈,从前我们没有钱时,是一个快乐的家庭;现在有了钱,你们俩天天吵架。这样我们宁可没有钱。』

】单纯的信心:一个母亲走过小儿子的睡房门前,看见他依床跪着祷告,但只听他在念英文的a,b,c等二十六个字母。第二天早餐时,母亲问他昨晚祷告时为何只念二十六个字母?小儿子说:『天父知道我心里要的是甚么,祂会把字母拼成字,再造成句子!』多么单纯的信心!真叫我们大人感觉惭愧,因为我们的知识往往成为我们怀疑的酵素。

】委身传扬福音的伟大成就:

在北美维珍尼亚山脉的心脏地带,屹立着一座古旧的灰石礼拜堂。靠近这礼拜堂的墙旁,躺着以枪、斧头和诗歌去征服这旷野的先驱者。

在礼拜堂正门的石块上,刻上了这样的字:『这礼拜堂是由一群敬畏神的居民建立的,以表达他们对我们主耶稣基督福音的爱。』

这例证清楚地说明了向基督和祂福音委身的成就。但更大的成就,是把人的灵魂赢过来归主。灰石可能屹立数个世纪,最终也会倒下。但那些归到基督名下的人,能持续地在永恒中见证神的恩典。

】传福音是基督徒无可回避的责任:美国里根总统执政时代,颁给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一份特殊的荣誉奖状,因为她在火灾中把她的小弟弟救了出来,自己烧伤得面目全非。在救出弟弟而自己负伤时,她不住地说:『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责任!』

福音的大能】“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创进化论的达尔文旅行南美洲的时候﹐曾到过一个小岛﹐见到那里的土人﹐没有文化﹐过着野蛮的生活﹐赤身露体﹐居住山穴﹐茹毛饮血杀人而吃﹐他看到这种情形﹐便下结论说﹕“这样的原始民族﹐倘若要进化到象我们一样﹐最少需要一个世纪。”但三十年后﹐他再经过那个野人岛时﹐发现那里的人属温文典雅﹐性情善良﹐有文化﹐有礼貌﹐居住房屋﹐身有衣着﹐原有的野蛮气象已无﹐而变成文明之人了。经打听以后才知道原来有一些基督教宣教士冒生命危险﹐把福音传给他们﹐领他们信了主耶稣﹐所以全岛的人民生活和风气改得这么快﹐这么好﹐使他惊佩不已。
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我们读到这两节圣经时,序曲已经终了。保罗福音的号角吹响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的协奏曲以轰轰烈烈之声开始,然后才奏出他们将要铺张发展的主题。其理由是,开始这些乐章是在一所广大屋子里,私人的集会中演奏。当钢琴演奏家开始坐在琴边的时候,仍然有谈话的嘈杂声。他弹奏这些轰烈的声音,为要吸引人家的注意。当大家安静下来的时候,主题出现了。当保罗写到这两节的时候,他已与受信的人建立了关系。他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现在导论已经结束,主题即将说出。

】农夫若破坏生产律,就没有收成;人若破坏建筑律,所建的房屋就会倒塌;人若破坏健康律,身体就会害病;何况人破坏神的律法,岂不更当被神定罪,在神的忿怒中受到应得的报应吗?

别再傻了】

有两位颇具声望的科学家在同一个大学教书,他们志趣相投,又是邻居,慢慢地就成为密友。只是在宗教方面,两人的见解未能妥协。基督徒科学家用种种方法,想劝服对方舍弃宇宙的形成是出于逐渐进化的想法,但却都不能打动他的心。不信主的那位说:「博士,请你不用操心,我是绝不会去相信圣经,和它对创造宇宙的那一套无稽之谈的。」

后来信主的那一位想到一个好点子。他向一个艺术订购了一个塑料的地球仪。仪上的山脉、海洋、陆地都和实际的地球维妙维肖,而且涂上色彩,蓝色的海洋、棕色的沙漠、高低不平的丘陵也都仿制得很好。然后他把地球仪摆设在桌上,便邀他的朋友来看。他的朋友看了这个杰出的作品后问:「是谁做这个地球仪送你的?」基督徒回答说:「没有人!」他的朋友说:「别开玩笑了,说正经的,这是谁做的?」老基督徒仍然说「没有人!」「那么你是从那里得到的?」「说也奇怪,这个地球仪大概是沙粒偶然汇聚在这里的。」「别说了!我上了你的当了,现在我弄清楚了,算你赢了吧,我相信是有上帝的!」从那时起,一个愚昧的人终于成为一个智者。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26~32你听过一件丑事吗?】

圣经指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藏在人心底的是不洁、污秽、见不得人的念头。你如果怀疑我所说的,可以仔细读一读诗第十四篇,然后你注意一下街头的书报摊,陈列许多言情、黄色、低级趣味的书刊。数以亿计的不良刊物和坏书,被所谓「可敬的」美国大众在购阅(我们社会还不是这样 )。不错,人的本性是脏污腐败的——不管他如何巧妙的运用文化、教育、宗教来掩饰他的外表,但骨子里,他还是喜欢听人讲那些下流的笑话。

你如果愿意听一件丑事——这里就有一个。一羣十几岁的孩子站在学校门口讲下流的笑话,每个人都想胜过别人。这时候汤姆(他们称他为娘娘腔的 )走过,他们都知道他是基督徒,因此想用脏故事使他震惊。不料汤姆知道他们所说的。他说,我也有一个脏故事:有一个小伙子自认抽烟、喝酒、咒诅、做不道德的事是英雄好汉,因此,当他喝了酒,就打母亲,用刀刺伤最好的朋友,他是世上最可恶的人。有一晚在布道会中,他看见了自己的污秽,于是就求主洁净,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那坏蛋就是我!——一时大家为之语塞。

—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无神者的论点】

经文﹕“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53﹕1 )。
第一次大战后﹐某城镇想用科学的方法﹐宣传无神思想﹐便在广场上筑了高台﹐请三位博士向全城人进行宣传。第一位是天文博士﹐他上台讲了许多无神论以后﹐便大声说﹕我用望远镜观察宇宙二十年之久﹐从来没有看见过神﹐所以神是一定没有的。”众人掌声不绝。
第二位是医学博士﹐讲完了许多无灵魂的理论以后﹐说﹕“我解剖了人体各部分﹐从未发现过灵魂寄托的地方﹐到底是在心脏呢﹖还是在头脑里﹐血液中﹖我解剖过几十年都未尝见过﹐所以灵魂一定是没有的”。于是掌声如雷。
第三位女文学博士慢步上台﹐扬起喉咙﹕“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死就了。绝无天堂地狱﹐绝无死后审判﹐我读过古今中外各书﹐皆无此项记载。”
三位说完﹐群情激昂﹐主持者很得意﹐向众民宣告﹕“论何人如对三位博士所说持有不同意见的﹐均可提出讨论。”等了许久见有一位乡下老太婆走近主持者﹕“我也可以提几个问题吗﹖”“欢迎﹐欢迎。”主持者说。于是老太婆转向天文博士“你用望远镜望了二十年﹐你可曾见过风﹖它是什么形状﹐是长的还是方的﹖”“风倒没有见过。”博士说。“那么你望远镜看不见风﹐世界上就没有风了吗﹖”博士目瞪口呆了。
老太婆转向第二位医学博士“你爱不爱你的妻子﹖”“当然爱的。”博士莫名其妙的说。“请你把解剖刀子借我一用﹐把你肚子剖开来。看一看﹐你爱你的妻子的那个‘爱’﹐到底是在身体的那部分﹐在头脑里﹐在血液中﹐抑在心脏里﹖﹐”说毕哄堂大笑﹐博士胀红了脸无言可答﹕。
老大婆转向女博士“你光读过古今中外各书﹐可惜你没有读过《圣经》﹐这经上明明写着﹕‘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又说﹕‘信子(耶稣 )的人有永生﹐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你莫以为死了﹐死了﹐一死就了﹐要知道‘无论善恶神都审判。’”
这场无神宣传﹐就这样适得其反地结束了。
圣经明明记着说﹕“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19-20 )。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人失迷了方向,不知为何而活:有人说的好:『今天我们好像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最佳射手,拥有最好的弦弓、最利的箭头。然而,不幸的是,当这位射手把弓弦拉满时,却不知往那里射!万事俱备,只欠箭靶,…一个没有价值标准、价值方向的现代社会也正是如此。难怪今日我们在行为上的危机也就日甚一日,难以挽救了!』

、28】神任凭他们。,因以色列人执意敬拜偶像,“神……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对这个报应的原则,鲁益师(C.S.Lewis )有一段犀利而现代化的说法,在“痛苦的问题”(TheProblemofPain-1940-pp.115f )一书中,他说:“失落的人曾要求可怕的自由,他们将永远享有,且因此成为自己的奴隶。

”——《丁道尔圣经注释》
好辩的团体】

哥林多教会是一个结党、纠纷的团体。我发现他们同时也是非常喜好辩论的一群。我经常收到一些信,是和我持不同意见的人所发出的挑战,他们常希望和我作公开辩论。有些虽不要求公开辩论,认为用信函辩论便能满足他们。对于这一类的信,我一律回复他们:我是传福音的,而不是和人辩论的。福音是正面、积极的信息,其中满了「上帝这样说」

的句子,它并不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保罗在忠告提摩太说:「你要提醒大家,在上帝面前郑重地劝诫他们;不要在言词上争辩,那是毫无益处的,只会腐化那些听的人。」

今天我们常读到、听到一些护教学的东西,他们想借着考古、地理或历史文件的发现来证明圣经的的真实性,这毋宁说是圣经证实了这些史地或考古的新发现,而不是它们证明了圣经的不假。兄弟的愚见是,圣经时用不着去加以证明的,我们只须忠实地传讲圣经,用坚定的信心、热心和权威来传上帝的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听者的信心,而不是引发一场场争辩。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故意的「偶然」】

我们灵性上的罪,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我们故意造成的「偶发」事件。在这里我想到一则历史上的故事。那就是:「胡涂的柯立更」。

主后一九三八年,柯立更(DouglasCorrigan )获得这个不太好听的称号。因在那年柯先生从纽约的布洛克林区驾机驶向加州的长堤。结果,约在二十三小时多一点,他的飞机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降落。他问当地的官员说:「这里是洛杉矶么?」几十年来,大家都笑柯立更「估计错误」,直到一九六三年(即二十六年后 )柯立更才承认,他横渡大西洋是故意的「偶发」事件,因在当时,他没有申请到政府允许他渡海的航行证。

而我们基督徒在行为上,和这个故事非常相像,因为我们在本性上是我行我素,讨厌上帝来支配我们的。即使我们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但我们行走自己道路的劣根性,仍未完全脱去。因此,在我们心中,时有圣灵和意欲的战抖,而我们必须全力来支持圣灵的一方,让我们顺服上帝的旨意,行走在义路上。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