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 保罗没有在其他书信中指自己为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作信的开头。他把自己的等级(“使徒”,;看8-9节)或使命(“仆人”,抛开,以自己目前坐监的情况来面对腓利门,这个情况成为此信的次要主题(9-10、13、22-23节)。除此特点之外,信的开头依据了通常的格式(看2)。兄弟提摩太与保罗在一起,保罗却从没说提摩太也是被囚的,所以即使此封信正式提到提摩太,就整体来说,它非常清楚是保罗一人写的信,而不是与提摩太联合写的。
这封信主要写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12。这种称呼指出腓利门与歌罗西教会大多数的人有别,他是亲自认识保罗,并与他在福音事工上同工过――除非“同工”这字只是所有从事基督事工之人不论远近的共称,腓利门因保罗传福音给他而得救(19节):这可能是发生在他拜访以弗所时,虽然有人推测他们俩人的相遇是当保罗从加拉太、弗吕家一带到以弗所从事“内陆地区”宣教时发生。
2.如果阿尼西母被接纳,他必须被腓利门全家人所接纳。所以保罗也写给妹子亚腓亚。亚腓亚被公认是腓利门的妻子13,本身也是基督徒(“妹子”)。同时还有同当兵的亚基布,含义深长地提到他(看导论),他和腓利门一样同是保罗的同工。亚基布并与以巴弗提共享这特殊的称呼,NEB将它译成“战友”(Comrade-in-anms)。至于说他才是此信的真正收信人的理论,请参考导论内文。
虽说这是封个人的信,但没有一人是个孤单的岛屿:它同时写给在你家的教会。腓利门的生活与其他基督徒肢体密不可分。早期教会没有自己“单独的”建筑物,都是在个人家中聚会14,腓利门的家庭教会可能就是所有歌罗西教会所组成的,虽然可能还有其他家庭教会,好比宁法的家庭教会就可能是其中之一(看。同样的,罗马的教会可能包括好几个这样的团体(看、11、14、15),保罗对合一的请求的部分原因可能就发自教会分裂所导致的危险。这封信里他最关心的是腓利门家庭教会的内部合一,一个曾为奴隶的主内弟兄考虑要回来,他们至少会有掺杂的情绪。
3. 面临这项(及每一项)信心与爱心的挑战,腓利门及其家人必须具备超乎人性的特质。他们需要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这项传统问安方式(看,从来不只是一虔诚的句子或任人随便使用的惯语。保罗要他的书信成为恩惠的管道――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写这封信――而且他的用意是要他的信带来和平,带来人与神及人与人彼此之间丰富的和谐。这只有在神自己将由基督来的赏赐赐给祂的儿女时才可能发生。
Ⅱ 谢恩及祷告(4-7节)保罗在此与下一样,依照当时的习惯告诉读者,他正为他们祷告:而他的祷告通常集中在谢恩。神已经为他们成就的,是祂将来要为他们成就的根据,这包括祂要藉这封信的阅读来行事。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信的后面看见许多像第4至7节的回响,好比:5、9节中的“爱心”;6、17节中的“团契”(即 koinōnia 字根);6、14节中的“善行”;7、12及20节中的“心”(splangchna,字义为“内脏”、“肠”);7及20节中的“畅快”及“兄弟”。所有这些使我们自然期望保罗在第4至7节的祷告,成为第8至20节请求的基础,而事实上证明也是如此。
4-5. 腓利门可以放心保罗不是寻求自己的目的,而是寻求神最美好的旨意,因我祷告的时候提到你,常为你感谢我的神。保罗在此称神为“我的神”唤起诗的回响(参,,,,,,等)。“常”(always――“总是”)可以与“感谢”并列,好比在NIV、RSV、NEB中所见(即不论何时保罗为腓利门祷告,他总是感谢神);或与“提到”并列,好比在JB、AV中所见(“我总是在祷告中提到你,并为你感谢神”)。这点差异无关紧要:即使一开头,保罗就没有暗示他的祷告是随随便便的,比较重要的是他感恩的内容:因听说你的爱心,并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信心。这子句的希腊原文呈现一个问题,因按字义读来,它是“听说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爱心及信心”(看RSV)。有可能腓利门对主耶稣及众圣徒都具爱心及信心,但这读法使“信心”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个是“信靠”,第二个是“忠于”。比较好是将它当作第一和第四个因素,及第二和第三个因素配搭起来的文学格式来读(AB:BA)15;即:拿A对A(爱心……对众圣徒),B对B(信心对耶稣基督)。(注意在原文中 pros “向着”和 eis “对”(to)的差别)。这领我们回到NIV对此节的译法。我们很难断言保罗是否故意地设计了这文学架构,或他的思想跑得比话快,如此在说明腓利门爱心的根源时(因相信主耶稣),略过了爱心的对象,直到后来才提起。他的爱心和信心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神恩惠工作的成果。毫无疑问地,保罗先提到爱是因他将请求于爱,但我们也将看出,在这爱之下的每一点滴都是凭信心才看得见的基督。
6. 下一节表达出保罗为腓利门祷告的内容(这内容与7节中另一感恩的原因相对)。NIV在这节加上我祈求……使它更清楚是祷告的内容。然而这几乎是学者们对这一节能同意的唯一一件事。这祷告内容中的每一因素似乎都会令现代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保罗到底为什么祷告?我在别处已详尽讨论这节16,现在仅摘要结论。
我想了解这节的线索在于它同时与全封信息息相关,是导致结论的前题――即,这句祷告支撑了保罗的请求――并且,更特殊的是,这请求的神学本质。我在导论中已提过,保罗的论证是建立在“互换”的基础上,基督徒生活从参与教会肢体生活衍生出来的相互性,超越了互相关心的层次,进入实际的互换:“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拿这与及比较)。腓利门要接纳阿尼西母,就好像他是保罗一样,且偿还保罗的恩就好像他是阿尼西母一样(17-19节)。希腊字 koinōnia 17表达出这一切,它就是解开第6节的方法。
koinōnia 这字很难翻译。“团契”对许多人而言,只不过意味着享受其他基督徒的作伴:“分享”通常含有互相赠与及接受物质事物的意义;而“互换”这道出 koinōnia 如何运作的字,又似乎有些机械化。我们所捕捉到的意念――即掌握这封信的主题――是在基督里,基督徒不但彼此互属,且实际的相互认同了,真真实实的与快乐的同乐,与悲哀的同泣;参,;。 koinōnia 是基督身体之真理的一部分,所有的基督徒都被绑在相互联结中,令珍贵的个人主义看起来肤浅又微小。另 koinōnia 的基本意义可从它别的用法,特别是“大方”或“施舍”这两字来看(即;:基督徒彼此赠与乃因他们彼此互属。NIV在此读成使你们能活跃的分字你们的(that you may be active in sharing your faith),引入了一个相当无关的概念,因“分享你们的信心”这片语在今天指的是口头布道。虽然口头布道是重要,但保罗在此谈的不是这个。 koinōnia 也不是指将某物均分或将它包裹好送出的“分享”。它更不是主要用在商场的语言18。它最主要的意思是“相互参与”。因此这句子的意思应该是“与你们信心相宜的相互参与”。这信心指的是腓利门的信心,并非它与别人的信心有别(这信心就是相信耶稣基督,别无其他),乃单纯的因他是保罗请求的对象。
这整个句子其他部分的意义就开始明朗了。保罗祈求这相互的参与能“大能的”在腓利门里面动工19,以带出“知识”。而这“知识”不仅止于神学的了解,更是溶入生活让“各样善事”都运行出来的领悟――神在基督里面做的,也要在腓利门里面做出来。这知识与第14节的“善行”又有关:它是一件完成或实践的事……而不是拥有知识或以知识为目标20。假若腓利门让相互参与的原则(它本身就是信仰基督的一部分),有力的影响他的思想及生活,那么正确的结果就必会产生。
以上面的了解来看这节经文的上半段,就可以圆满的解开这节经文的最后四个字(字义为:in us unto Christ,“在我们里面对基督而做”)。多数译本没有保留保罗原来的字眼,NIV写成 we have in Christ 就是一例。我们在此或许该重复“能力”这字根,用它的动词形式(work powerfully,“大能的做工”)来表明神是祂子民里面成就这些事的那位21。“在我们里面”于目前的上下文内带出一个想法:神在祂子民里面动工,以产生祂所喜悦的行为。
现在我们只剩下“对基督做的”(unto Christ)这个奇特的片语需要解释。有人建议这片语指的是基督的再来,或指它的意思是“为了基督的荣耀”,但这两种解释并不恰到好处22,我情愿相信,由的意思来看这片语才是最好的办法,……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23。
换句话说,我认为保罗在此处(与他在某些其他经文中一样)24以速记的手法用“基督”,代表那些“在基督里的人”完全且成熟的生命,以致“对基督而做”就指教会向着那个目标成长。保罗的愿望是腓利门和他的弟兄姊妹间相互的参与,能带来“在基督里”完全的福气,即:基督的身体完全的合一,在此则特别指的是奴仆和主人的和好(参,。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节经文意译成:“我祈求,那与你们所拥有之基督徒信仰相宜的相互参与,能够在神要在我们里面所成就的各样善事中完全生效,以引导我们进入基督徒团契的完全――那就是基督。”以此方式读这节经文,公平的表达了保罗显然有些特异的文笔,这一读法并不外添原意,并正确的、全然的为即将来临的请求铺路。
7. 从这优势地位我们可以看出,第7节解释了第6和第5节(NIV,根据多数学者的译法,明显的只将7节连到5节,省略了连结6节和7节的for“因为”)。保罗能如此充满信心的这么为腓利门祷告,乃因他知道腓利门的灵力:因兄弟啊,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畅快。正如在,是爱给了保罗最大的安慰,因为它是基督已在信徒里面成形最确切的表记。腓利门的爱意味着,歌罗西教会不但在与神相交时直接经验了基督的爱,他们也在这位领导人身上看见爱:他们的“心”(字义为“内脏”;这字常被用来指所有最深情感的所在)因他而“得畅快”。“得畅快”这动词原本是军事用语,表示军队行军时得以稍事休息。歌罗西的基督徒,每日操劳为主争战,却在腓利门里面找着所需的休息及纡解,重获下一次争战所需的力量。“我的兄弟啊”这片语(“我的”这称呼不在希腊原文中,但加上它,表达出原句中具有的亲密语气)暗示保罗看重腓利门那吸引人、有力的事奉,而因着一同事奉基督的缘故,他俩之间有特殊的情谊。因着腓利门已达致的成熟地步,保罗现在可以请求他:“在基督里畅快我心”(20节,请看注解)。
Ⅲ 请求(8-22节)这封信的微妙处现在开始明显起来。保罗写这封信的用意不在于建议,甚或强行一件律法或行为准则。相反地,他从一系列几乎令人困惑的认同起步。(a)一开头就称腓利门和亚腓亚为兄弟、姊妹(1节),并给腓利门“亲爱的”、“同工”等特殊的称呼,又在第4-7节完全地与他认同:腓利门的爱使他快乐、感恩。他以后还会回到这一点(20节)。同时,他特别写到腓利门对“众圣徒”的爱(4、7节),并祈求这爱能完全生效(6节)。(b)保罗然后转过来与阿尼西母认同。阿尼西母是“我的儿子”(10节),“是我心上的人”(12节),“是亲爱的兄弟”(16节);且保罗愿负责他的债(18-19节)。甚至当保罗在做这第二个认同时,他已在暗示这三段论法的结论了。(c)保罗假定腓利门必定愿意在他坐监的情况下帮助他,然而阿尼西母已经代表他(13节,参,,替他事奉保罗了。虽然阿尼西母和腓利门尚未得知这点,但因他们彼此是“亲爱的兄弟”(16节),这替代事奉是绝对可能的。(d)保罗然后写下适切的结论:你愿意给我的接纳,必须给予他,而你向他索的债,却落在我身上(17-19节)。事实上,腓利门和阿尼西母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欠保罗的债(19节)。所以保罗的请求终于说了出来:假若腓利门有畅快圣徒的心的好名声(7),让他现在也畅快保罗的心(20节)。腓利门和阿尼西母要在保罗里面合而为一。所以使徒保罗向他们扮演了基督的角色,他这使人和好的事奉,在各方面都反应出基督自己使人和好的事奉。
A 阿尼西母和保罗(8-16节)保罗请求的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阿尼西母身上(“我为我的儿子阿尼西母求你”,10节)。这一部分包括五个短的段落:保罗作此请求权利的依据(8-9节〉;请求的本身(10节);阿尼西母的新身分(11-12节);保罗不保留他,送他回去的原因(13-14节)及神允许这件事发生的目的(15-16节)。有两件事情从头到尾都强调着:一是保罗和阿尼西母之间紧密的联结,二是保罗寄望唤起腓利门对逃走之奴隶的爱。从这里保罗将能够撷取他的结论(“因此……”,17节)。
8. 保罗已为腓利门的爱感谢神,所以他现在诉诸于爱,而非责任。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保罗这么说,表示他不否认身为使徒,他有某些权利的事实。然而他知道,在此一情况中使用那些权利是不恰当的。仅仅顺从一项吩咐,并不一定能够引出腓利门的知识和爱心,而那正是保罗所祈求的(6节)。同时,保罗实则暗示,腓利门“应该做”某件事(“你的责任”,JB,NEB),虽然事实上他说道:“但我不愿提它”(拿这与19节修饰的语法比较)。
9. 保罗知道有更妙的方法。“宁可凭着爱心求你”,在这正确的请求之后,是一非常重要的真理:以基督化的方式生活,使人更具人性,而非更乏人性。没有一个基督徒可在额外的爱的要求下埋怨。它们是撷取神圣的爱的黄金机会,这样做会使他在基督里更成全自我,更完全的有神的形象,且更像人。保罗在这里所关心的不仅只阿尼西母一人。
当腓利门想到使徒保罗现在的身分时,他对他的爱会再度燃烧起来。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被囚的……。“有年纪的”(old man,“老人”)比较可能应读成“使者”(ambassador)。因这两字的希腊文( presbutēs 和 presbeutēs )不但拼法和标点几乎完全相同,它们也经常互换使用(看赖富特,338页下),且及中,观念的相似排列,强烈的建议“使者”的读法(此外,我们不很清楚保罗现在是否很年长,即使他是,以目前上下文看来,“使者”的读法还是较胜一筹,特别是当他所请求的对象或许和他一般年纪)。
保罗先称自己为“使者”,然后再称自己为“囚犯”(如:1节),这两个称呼的并用,自然而然引起人的敬意,似乎他毕竟有意要发号施令给腓利门,而非单凭爱心来求他。解决这左右为难的一种方法,是将此子句视为一种让步:这些是保罗特有的权利,但他现在不打算使用它们(卡德如此认为)。但另一更令人满意的看法,是将此句子的重点落在基督耶稣身上。祂是那选保罗为“使者”、为“囚犯”的那位。保罗踏上祂曾走的路径,要在第17-19节显出其目的来。所以如果保罗是以基督的使者及囚犯的身分来写,那么最适合他使用的方法,就是基督自己的榜样,即为了将救恩带给别人而放弃权利(看,25。这一节可以意译为:“为了爱的缘故,我请求你,既然我真实的身分是使徒保罗(现在26,更确切的,是囚犯),我不模仿某些骄傲君主的自大,我乃模仿权柄来自十字架的基督。”
10. 保罗现在建造在这基础上,我为儿子阿尼西母求你( I appeal to you for my son Onesimus )。某些人认为,保罗延缓提及阿尼西母,为的是先替他说尽好话。这有可能,但腓利门或许早已料到他的奴隶要回来。重要的是他不是以奴隶身分,而是以儿子身分回来27。拉比们喜欢用儿子的比方,描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保罗很喜欢用它来说明,自己和因他而归主的人之间的关系;;;;参,等等)。奴隶阿尼西母已重生了: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或,更接近希腊原文:“在我受捆锁中,我成为他的父亲”这案子转呈给你”:当然就律法来说,腓利门具有最后决定的主权,但以这种语气来读,就有些反讽味道。保罗绝非暗示他无法作主解决问题30:阿尼西母是我心上的人。被译成“心”的那字,很奇妙的将此信的三个步骤连接起来:腓利门已经畅快众圣徒的心(7节),阿尼西母是保罗的[心”,而保罗将请求腓利门也畅快他的心(20节)。这一节经文(事实上是这全封书信)令人想起将保罗看成顽固、丑陋、武断的思想家的画面是多么扭曲了他的形象。保罗绝对是可以与别人建立深厚,且满意的友谊的。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即使我被指为收藏逃亡的奴隶,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一份好作品的力量常不在于陈铺直述,而在于其暗示力。保罗认为有两件事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他(腓利门)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会帮助保罗的。第二,阿尼西母可以代替腓利门好好的伺候他。他们之间的认同( koinōnia )再一次将阿尼西母的事奉转归在他主人的账上(参,;,。假若腓利门同意这两点,那问题就解决了。保罗即使在狱中,还作了和解的中间人。
14. 保罗已放弃了他的权利(8-9节),他现在放弃自己的偏好: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愿意这样行。“我不愿意”这简单过去式指出一个出于意志的单一行动,与前面的过去不完成式“我正思考”形成对比。这句话并不意谓保罗请求腓利门将阿尼西母归还他。希腊原文单纯的指,保罗不愿没有腓利门参与意(RSV)。“阿尼西母”这名字的字义是“有益处的”,与第20节“得益处”这片语来自同一字根。它是极普通的奴隶名字,起初就像小名似地流行起来。这一节可以读成“他是我生成‘阿尼西母’”,以强调这点,即他藉着重“生”,终于变成真的“有益处”了。另外一个看法说,“阿尼西母”是他受浸时被赐予的基督化名字,这种看法不太可能,因它将大量减低下一节双关语的果效。对这节经文,最好的看法是,保罗为奴隶阿尼西母来请求,他和许多人一样,藉着保罗的事奉,成为他的“孩子”,神的孩子。
11. 保罗现在尽情发挥阿尼西母这名字的意义: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没有益处”和“有益处”这两字的希腊文比英文还要接近( achrēstos 和 euchrēstes ,后者实际上是强调字,“真有益处”,表示名实相符)。这类双关俏皮话在古代文学中很普遍28。另外, chrēstos 这字与 christos (基督)这字的发音几乎分辨不出差别来29。所以保罗或许更有意使用双份双关语的技巧。阿尼西母现在在基督里,如果他是 euchrēstos ,基督徒,且“有益处”,这意谓他与腓利门的关系,要从一新的角度来看――他将是“阿尼西母”,对你对我都“有益处”。
12-13. 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打发”(sent)在希腊文中是过去式,而非‘am sending’现在进行式。保罗写这封信,好似腓利门当场就在读一样,正如在的情形)。“打发”这动词也可看成是暗含法律意义的比方:“我把见而单独采取行动。这样做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31。这善行与第6节[各样善事”可以放在一起看。腓利门不论如何在这情况中必须行[善”的事,但保罗要他自己作决定。当神动工时,所有戏中的演员都是重要的。这里译成“甘心”(或“自发的”spontaneous)的字,不表示未经过周全的考虑就贸然采取行动。而是指出采取行动的人,经过周详考虑,而乐意的执行它。所以它的相反词不是“未经考虑”,而是“不甘心”。
保罗的婉转请求并没有激发外在、藐视的冲动。相反的,它使腓利门能够从神的观点来领会这件事(再看一次6节),并且激起了自己行善的愿望。帮助某人作决定不在于操纵他,而在于释放他。这就是保罗“在基督里”的权利的本色:为了带来医治,又为了担负起责任,保罗创造性的从神学、实用,及牧者的角度,将案情事实向参与人分析清楚,然后求他们凭信心作最恰当的结论并实行之。或许保罗在此再一次微微暗示他真正想说的。他似乎想说:被像“人”一样的对待与被像“一份不会思想的财产”来对待的感觉是多么不同啊!
15. 在试图从神的观点来了解某种情况,并以基督徒的样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总会猜测,在这些奇异事件的幕后神的目的为何。如果“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是对的,那么基督徒有时在某种限度之内,有幸一览神的目的成就也是真的。这节一开头的或者就是形容所有对神旨意的猜测,必要的字眼:它们仍是凭藉信心,而非眼见揣摩得来的。所以保罗可能建议,神使阿尼西母逃跑32,或许是为要他能亲自找着基督――要不然他“或许”会在腓利门家里,沿袭得自他人的信仰,或只看见基督徒的外在模式。因此,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自从第四世纪屈梭多模(Chrysostom)以来,读这信的人,都讶异于它与约瑟在埃及,以慈爱对待他的兄弟间的相似处:“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约瑟,和保罗一样,对神超越掌管人的罪恶和愚昧有稳固的信念。耐心和饶恕在那种信心的土壤里会生长得最好。
但腓利门“永远得着他”的意思为何?译成“永远”的那字,可能主要的含义是“属灵的”永远: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将永远是主内的弟兄。但如果保罗的用意仅止于此,那么他根本无需打发阿尼西母回去,推基古可以捎另一封不同的信函给腓利门,阿尼西母可以继续留在保罗那里,一个理论上的“和好”也可以产生。这种解释根本不够完善。下一节经文句子最后的片语(字义为“在肉体里及在主里”),指明 aiōnion 这字具有“永远的”和“不变的”两种意义33。虽然第21节很可能暗示一最后完全不同的结果,但腓利门至少得“预备”迎接阿尼西母永久的回来。同时,非常重要的是阿尼西母必须依那些条件回去(就像那浪子)。仅互相寒喧,并出现几天,便再度离去,并不是真正的和好。
16. 所以神会愿意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回来。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保罗不是请求腓利门解放阿尼西母,他只不过单纯的要他们将他所教导的,基督徒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应用出来即,或。即使阿尼西母回到原来的岗位,他也不再仅是家中任人差使的奴仆了。他对我十分亲爱,但对你更是亲爱(He is very dear to me but even dearer to you),实际上保罗没有重复“亲爱的”这字。他看来好似有意先写下“亲爱的兄弟”后就停下来:这表示腓利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对待阿尼西母。然后保罗扩大这点,再加上“在我实在是如此”;腓利门必须将阿尼西母看待成保罗亲爱的兄弟;之后,保罗再一次改变方向,进一步朝着第17、18节的命令逼近;“何况在你呢”。这句话乍看有些奇怪:保罗和阿尼西母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腓利门呢?他尚有理由生这奴仆的气啊!然而保罗是说正经的,家中一员归向基督(即使从前是无用的人),总比陌生人的信主更使人喜乐。其次,阿尼西母真正是腓利门的“兄弟”,因他俩“在主里”的父亲均是保罗。因此,阿尼西母,无论是身为一个“人”或主内的兄弟,对腓利门都是亲爱的(both as a man and as a brother in the Lord),或如RSV更字义化的译法,“在肉体里及在主里”。
B 阿尼西母和腓利门(17-22节)保罗将腓利门可能有的猜疑排除之后,他现在用四个直截了当的命令,写下他的请求:收纳阿尼西母,将他的债都归在我账上,在主里畅快我的心――及(顺便一提)为我预备住处。此处,我们在这封信的最高峰,亲眼见证因信称义的信条有力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个基督徒有权拒绝接纳神所接纳的。因信称义的基础――信靠基督,也是 koinōnia 的基础。而因信称义,也必带来信徒的团契34。这封信表示不论基督徒多么的不同,他们的背景又多么的复杂,他们必须下定决心,彼此完全的相交35。
在基督徒称义及相交的基础下,有路德所号称的“奇妙的互换”。根据,保罗“和好的事奉”,集中在下面这个令人敬畏的宣告:“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我们在腓利门书一里面看到的是,保罗自己扮演了基督角色那超乎意料、令人震惊的事实。神为了阿尼西母的缘故,使保罗成为腓利门的债主(即使腓利门不欠保罗什么),这样阿尼西母在保罗里面,可以找着他现在所属的教会及家庭的欢迎。所以神在保罗里使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和好。这就是保罗在所写,藉基督来成形的事奉。
17-18. 保罗现在可以下结论了,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这里用的“同伴”这字是 koinōnos :不只是生意上的“同伴”,而是与他同享第6节 koinōnia 的人。保罗现在站在稳固的基础上:腓利门不会不承认保罗是 koinōnos ,如果他接纳保罗(由于8-16节),他必定一道接纳了阿尼西母。如果阿尼西母代腓利门在狱中伺候了保罗(13节),那么他现在也照样可以代保罗拜望他的朋友,接受原本凭自己不可能,但藉使徒之名却可能的欢迎。所以,保罗十分有把握,在腓利门眼中,阿尼西母就像保罗一样“公义”,保罗愿意承担阿尼西母罪过的责任: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账上。我们在这里无法断定保罗所指的债,是否就是阿尼西母所偷拿的钱。但若腓利门没有理由抱怨,或保罗自己不确知这件事情的真相,他提这回事就相当古怪。 Qui S’excuse s’accuse 。因此非常可能,阿尼西母从主人偷了一些钱,作为自己的路费36。从腓利门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全部事件中最令他伤痛的事;保罗面面俱到的安抚,使他的伤痛减至最低点,而带来最快的医治。阿尼西母的债要归在保罗的账上,这债最后终必抵销。它们就像基督藉十字架将罪账完全抵销一样的消失了。
19. 保罗用幽默的“我欠你”(IO:)这句话来强化这点: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不论保罗在这里,第一次从秘书手中拿过笔来(看的注解),或这一节指出这封信全是他亲手写的,我们无法辨知,但我个人倾向后者的看法。重要的是,那真正难于启口的请求――要腓利门饶恕向他犯的错,是以美妙、精细的论证及正确的口吻发出的。保罗从未对他施加压力。腓利门不论对第18节的反应情绪多么复杂,他的嘴唇在读了第19节必会抽动,看到保罗如何温柔又有效的笑话他:我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保罗在这里,跟他在第8节中一样,用了修辞学家言明不提,而实则在提的透明技巧(与比较)。就是这一节告诉我们,腓利门和阿尼西母一样,藉保罗而成为基督徒,因此他欠保罗他的自己:那在基督里找着的真自我37。这个债将远超过阿尼西母所可能欠的任何物质的债。
20. 这温和的幽默继续下来。假如这是债务问题,那么保罗有权收取他在腓利门身上投资而得的利息:弟兄啊!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益处。这种译法几乎没有把希腊原文的气氛表现出来,它应可译成:“是的,亲爱的弟兄,现在我想想,我要你还一些给我!”“益处”那字是 onaimēn ,与 Onēsimos (阿尼西母)同源,这节经文的语气,加上第11节双关语的支持,强烈暗示保罗再一次故意使用双关语。现在轮到腓利门对保罗“有益处――做他所能做的(7节)38:在基督里畅快我心。“我的”在希腊文中是强调字:现在轮到“我”被畅快,如何呢?藉腓利门迎接(不是保罗,而是)阿尼西母: koinōnia 的原则仍在动工。
21. 这一节可能还是用了温和的修辞,但保罗认识腓利门甚深,他就照实而说: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写”在英译中是现在式,但按原文字义是过去式,看12节)。“顺服”,这字的希腊文比英文更具弹性,保罗用这字并不表示他终究对腓利门下了命令,他经常用这字来指出,全人对神藉福音而发的呼召的回应,,,;,39。保罗并非要腓利门盲从的顺服。他已经用清楚可认知的方式,将福音的含义再一次提醒腓利门。而他所寻求的“顺服”乃是腓利门从内心回应那爱的呼召。如果他可以对此有信心,那么他必可确知那爱既被唤醒,一定会走上第二里路:知道你所要行的,必逼于我所说的。“过于”,这个表示引起许多问题,似乎保罗在取笑腓利门之后,又来揶揄现代的读者。我已在前面(导论中)讨论过这问题最恰当的答案。虽然此信的主要目标是主人与奴隶间永远的和好,然“过于”可能暗示第二个目的:或许腓利门愿意解放阿尼西母,虽然不是立刻,但或许保罗来住的时候(22节),他会。又或许,如果腓立比书(看来自同一监狱,那么保罗马上就要踏上去腓立比的路;他可能盼望阿尼西母能获允准陪他一同去。
22. 此外――几乎可译为“哦,顺便……”。为了与全书信的语气配合,保罗以不经意的方式提起他的跟进拜访:给我预备住处(这字一般可意为“好客”、“接待”,但众人皆同意此处只指住,不包括吃)。我们在及,看见相似的主题,但它们与此的差别是哥林多教会需要的是铁腕,而腓利门只需要小孩的手套――向聪明人说一句话就够了。保罗计划中的拜访不是威胁(“你最好照我的指示去办,要不然……”),而是应该:因为我盼望藉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保罗为腓利门祷告(4-7节);现在我们发现腓利门和他的家人也为保罗祷告。“回到”(restored,英译,中译为“蒙恩”)这字不甚对:因保罗从未去过歌罗西。希腊文的原意只是单纯的“蒙允准”、“恩赐”,它的字根是 charis ,“恩惠”,因此按我的解释,腓利门的教会为保罗的开释祷告,保罗的来到,对他们来说是经验神的恩典。而且假若他们真的是这么祷告,那么他们不会对保罗的信采取敌对的看法。他们活在基督徒的团契中,用祷告彼此托住。
保罗计划中的歌罗西之行,是决定他的监狱书信,特别是腓利门书一写自以弗所的有力证据(看歌罗西书导论)。保罗在对地中海西部“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去到罗马,从那里他全心全意要去西班牙、28)。即使保罗的信写自罗马,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决定还是回到小亚细亚去,那么他在以弗所城之外一定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拜访40。按最保守的估计,他绝不可能在开释后一两个月内到达歌罗西。腓利门可等到保罗开释后到了临近的大城,好比以弗所,写信给他后才准备客房啊!我们也可用类似的论证来反对撒迦利亚监狱是保罗写信地点的理论;到那时,保罗已经看见罗马,在预备下一步去到西班牙的行程中,他不可能有时间顺路拜访所有小亚细亚小城里的教会。
Ⅳ 末了的问安(23-25节)23-24. 问安的名单上头一个写的是以巴弗(看的注释)是很自然的;他本身是歌罗西人,是他先向自己城里的人传福音,现在他与保罗在以弗所为基督耶稣同坐监。我们无法断言这“坐监”该以字义来看,还是寓意来看。一个可能暗示以寓意来看的线索,是此处用的字与在第1、9节译成“囚犯”及第10、13节译成“捆锁”的字根不同源。但它却与那儿“一同坐监”的字同源(原意“同为战俘”)。接下来的片语,字义是“在基督耶稣里”,而非“为基督耶稣”(如1节)。我与歌罗西书里,亚里达古的例子一样,认为以巴弗和保罗一样,是被囚在监狱里,为基督与当世的权柄争战。
以巴弗,问你安,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这份名单与歌罗西书里的名单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例外是称为耶数的犹士都不在这名单中。有人异想天开的提说犹士都是在的,他只不过被掩饰在基督“耶稣”那片语里面;按希腊原文的顺序是“以巴弗问你安,与我在基督耶稣里同坐监的,马可,亚里达古……”。只要将标点换一下,我们就可以将抄本中一个片语变成两个字:“在基督里,耶稣、马可……”但这说法还是不太可能,因保罗不可能那么含糊。同样不可能的是,有人提出耶数犹士都不被提到,是因为歌罗西人不认识他:这种说法可以照样用在名单上其他人的身上,但保罗却没有在避他不提。或许这位耶数在保罗口授歌罗西书时在场,在写腓利门书一时不在场吧!至于名单上其他的人皆被称为“同工”,则请看的注释。
25. 再一次,末了问安传统的语气,不应该使我们不见它要向我们传达的真理,及祷告的能力对腓利门所具的意义。保罗要求他的是件艰难的事:由内心发出来的和好,及饶恕的“超人”使命。如果腓利门可以不骄傲、不生气的去作,他绝不能没有神的恩典而作成。这恩典是可及的:主耶稣基督的恩。祂虽然富足,却为我们的缘故成为贫穷,叫我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这同一位基督,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和死亡。这种藉基督成形的恩典使保罗完全明了 koinōnia 的意义,转而将它支配全信。就是这同一恩典,现在要在你的心里(灵里):藉着保罗的祷告和话语,要让它在腓利门的生命里释放出来,使他的家,及他家中的教会,成为和好的地点,证明耶稣基督的福音不是言论,而是大能。 注:1. John Knox, Philemon Among the Letters of Paul: A New View of Its Place and Importance, rev. edn.(Abingdon, 1959:1st edn. 1935);同时看Goodspe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Chicago U. P., 1937),109-124页。
2. Moule,Caird,O'Brien,Stuhlmacher和Bruce在Paul一书401页下,详尽的批评此看法,在此书即将校印时,S. B. C. Winter建议更进一步“重新看待”腓利门书一。看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Paul's letter to Philemon' in Union Seminary Quarterly Review 39, 1984, 203-212页。
3.看Lohse,190页下。
4.看Stuhlmacher,22页下逃跑的奴隶可能的去处。
5. Houlden(225页下)认为阿尼西母根本没逃跑,只不过被借给保罗而已,使18节变成指出腓利门用不着为这小事生气(也请看Winter,小注2)。但是全信暗示较严重的裂痕。
6.这项译文采自Betty Radice, The Letters of the Young Pliny (Penguin,1963),246页。另一封接续的信(9:24:in ibid ., p.248)表示他的请求蒙允准。
7.看Lightfoot,316页下。
8.看下的注释。我已在拙作 Small Faith-Great God ,十一章中较完整的挖掘此书信的这一层面(Kingsway, 1978)。
9.看M. D. Hooker, ‘Interchange in Christ’, JTS . n. s. 22, 1971, 349-361页,特别是360-361页。按该理论,团契( Koinōnia )至少部分是建立于罗马人对 societas (合伙)的观念,请看J. P. Sampley, Pauline Partnership in Christ: Christian Community and Commitment in light of Roman Law (Fortress, 1980),后面注18中有简短的讨论。
10.看Lohse,188页所引用路德的腓利门书一序言。
11. R. H. Barrow,在OCD,S.V.专谈古时奴隶的一般状况;除这篇文章之外,另看Lightfoo 319-323页,及H. Koester,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 Vol. 1, 59-62页(有书目),330-332页。
12.腓利门不是一个不寻常的名字:看Lightfoot 303-306页。
13.她当然也可能是腓利门的母亲、姊妹或其他女性亲属,这一名字的形式及背景的细节请看Lightfoot, 306-308页。
14.这些家庭教会是近几年许多研究的重心:看Stuhlmacher,卷末附记70-75页;至于一般性社会含义,看E. A. Judge, The Social Pattern of Christian Grouts in the First Century (Tvndale Press, 1960),及W.A. Meeks. The First Urban Christians: The Sociat Warld of the Apostle Paul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74-110页。
15.请看BDF,477页中对这文学设计简短的讨论。
16.请看即将出版的 JSNT 中,我写腓利门5的论文。
17.看;,。
18.请看O'Brien,280页。虽然保罗对“团契”的观念与当时罗马社会societas(会,社)的观念有重要平行之处(看Sampley, Pauline Partnership),但我们在此讨论的远超过这点Sampley注明(79-81页)腓利门17有 societas 的主题,但他却没看出,那是根据第6节所已表达出的基督徒团契 koinōnia 。看下面注脚。
19.请看;及间的平行。
20. Moule,143页:斜体原文。
21.看;;;;;;。
22.这两种及其他的看法,请看O'Brien, 281页。
23.也看。
24.即(看E. E. Ellis, Paul's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Oliver and Boyd, 1957, pp.70以下),;,。
25.这一点根据保罗并非诉诸于他的职分或阶级,而克服了Lohse对译成“使者”的抗议(Lohse, 199页)。
26.看Martin,163页以参照保罗受监的原因及情况。
27.看;参,。
28.其他的例子请看O'Brien,291页下:Lohse,200页。
29.看Bruce,Paul 381页下,所讨论的Suetonius中最著名的一段经文 Life of Claudius 25:4。
30.有些人曾考虑(看Bruce, Paul ,399页下)保罗在此企图设立旧约有关奴隶的律法等),但就我来看不可能。这里确实有旧约条文(看15节)相似观念的回响,但它对旧约的用法不是保罗的风格特征。旧约的吩咐,至少就这方面而言,针对摩西之约那时期,神的百姓以色列人而发,而神的百姓现在不再只是以色列人。
31.请看我们已讨论过的皮里纽书信(the letter of pliny)的一部分(9:21): vereor ne videar non rogare sed cogere ,“我怕你会认为我施用压力,而非说服”(tr. Radice)。
32.这项看法是以被动式看阿尼西母的离去,“他被分开”(he was separated),指出神的参与:“或者”(perhaps)及“叫你”(so that)强烈的支持这个解释。另一个看法是以主动语态看阿尼西母的离去,即[他离开”(he went away)。
33.这是旧约有关奴隶的律法,最明显表达出来的地方(看注30):在,一个放弃自由的机会,愿意继续留在主人身边的奴隶,将“永远”为奴隶( eis ton aiōna , LXX)。
34.看6节的希腊文( Koinōnia tes pisteōs sou ),字义为“你们信心的相交”。读保罗书信中另外“接待”的经文以比较之。
35.加尔文的注释(399页)值得引述:“如果他耻于把神所数算为儿子的,看成他的弟兄,那将是表明他的高傲自大”。
36. Houlden(226页)奇怪的攻击这点,他暗示阿尼西母所犯的错是小事,而腓利门“火暴的个性”会使小事生大。一般的看法比较赞同我所说的。
37.看Williams,188页。
38.这个平行,使NEB的译法“释放我的焦虑”,变的很不可能。
39.这个,加上目前腓利门这节经文,是全部保罗对“顺服”这字使用的地方,只有提到“基督的”顺服是个例外。另外,同源动词“顺服”,在也用类似的用法。
40.根据,保罗郑重的向教会领袖们宣告,他们将不再见他的面。即使这段经文被断为不合历史,但行传作者仍很不可能写这段,若保罗知道自己会回小亚细亚。当然也有人论称保罗有意回到小亚细亚,只是他被拦阻无法成行,但这看法只是根据猜测而来的另一猜测。 ――【门1~2】
腓利门Philemon意即友情。保罗在此称他为“我们所亲爱的同工”,可见他是保罗和提摩太所共同“亲爱”的。保罗既称他为“同工”,可见他也是作传道工夫的,虽或不像使徒那样奉召而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但也十分热心地在教会中事奉主,以为主作见证为生活的主要目标。据传说他是个监督,且为主殉道。从本书的内容看来,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信徒,虽然颇为富足,却不贪爱金钱,倒是神的好管家,常按神所赐的力量行善,说明需要的信徒和主仆。
亚腓亚Apphia一般解经家都认为是腓利门的妻子。保罗显然和腓利门全家的人都很熟稔。他在本书既是要为一位家奴求情,所以也特别提到主母的名字,一方面表示对她的尊重,一方面也含有促使她同意收纳阿尼西母的作用。
亚基布Archippus按圣经备典说他是腓利门的儿子,但也可能只是他亲密的朋友。他也就是的亚基布。保罗称他为“同当兵的亚基布”,与上节称腓利门为“亲爱的同工”略有不同。保罗对腓利门的称呼──同工──似乎只有普遍的一种称谓,指一切在教会中有份于圣工,共同事奉主的人。但“同当兵”是指专门传道的同工,正如保罗对以巴弗提和提摩太也用了类似的称谓。保罗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中曾嘱咐“务要谨慎,尽你从主所受的职分”,可见亚基布确是一个专职传道的人,当歌罗西教会正受异端扰乱时,保罗特别提醒他当谨慎尽职。
“以及在你家的教会”这教会很可能就是歌罗西教会。因歌罗西不是一个大城,按当时教会发展的情形,不可能除了歌罗西教会之外,另有一个腓利门家中的教会。腓利门既是富有而热心的信徒,家中有足够的地方作为教会聚会之用是很合理的。圣经中除了腓利门之外,还有老底嘉的信徒宁法,和罗马信徒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也都有教会。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1~2】
『腓利门…在你家的教会。』这里所说在腓利门家里的教会,就是那时在歌罗西的教会,,注意『歌罗西』和『亚基布』 )。
【门2亚腓呀和亚基布是谁?与腓利门关系如何?】
答:①亚腓亚Apphia——意即耶和华所留下的,为歌罗西一女信徒,一般人的推她是腓利门的妻子,保罗在主里面称她为妹子。她以一家庭主妇的地位,同心合意,帮助腓利门在家中教会服事神,接待人,行各样的善事,为基督作美好的见证,受到保罗的敬重。
②亚基布Archippus——意指管马者,为歌罗西一信徒,据推测是腓利门的儿子,或许是其亲密的朋友。保罗在此称他为「与我们同当兵的亚基布,」系指专门为主传道的同工,可知他在歌罗西的教会责任相当重要。按保罗给歌罗西教会书信中,曾经嘱咐他说:「务要谨慎,尽你从主所领受的职分。」,可见亚基布确是一位专职的传道人,当歌罗西的教会正是异端侵扰的时候,保罗特别提醒他,务要小心谨慎,克尽其职。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门2在你家中教会的意义和性质如何?】
答:教会一词原文( ),Church,是蒙召出来的意思,或称为召会或有译作聚集的意思assembly。凡是基督徒奉主的名聚会的集合体,同心合意在一起敬拜事奉神,那就是教会(参第三十一题 )。在新约保罗书信中,曾经提到罗马信徒百基拉和亚居拉,,老底嘉的信徒宁法,以及此处腓利门(门2 )等各人的家中教会。这些家中教会是有人主持的,有教会组织的形态,为信徒属灵神圣的团契聚会。在三世纪以前,那一段时期没有可供礼拜堂的存在,信徒为了聚会的需要,许多人就开放家庭房地供为教会聚会场所,,,,,,这样信徒们时常聚集敬拜事奉,彼此相爱,灵里相通,喜乐满溢,充满了初期教会新生命的活力。保罗这里所说在腓力门家中的教会,会中有主人,有服事男女同工,又加上有益教会新添悔改蒙恩得救的弟兄阿尼西母,教会满有爱心信心和行善的见证,实可谓是一个模范的家庭教会。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门2 “你家的教会”何意?】
“家中的教会”,在保罗书信曾提及四次;
一、百基拉与亚居拉“家中的教会”,那是在罗马城的一个教会。表示百基拉和亚居拉夫妇二人除参加“教会”工作与聚会外,他们家中也有一个教会和聚会。
二、保罗代替亚居拉与百基拉和他们家中教会来问候哥林多教会的安。
三、老底嘉的一位弟兄宁法,也有家里的教会。
四、腓利门家中也有教会。
有人以为“家中的教会”,不过像今日的“家庭礼拜”,大家聚集在一位信徒家中举行聚会而已。
又有人以为教会初期,并没有今日的大礼拜堂或较大场所可以容纳许多信徒一同事奉主,所以化整为零,信徒自动分成若干小团体,在不同的信徒家中举行聚会。
又有人以为主日则在指定的较大场所举行聚集,平常的时候则在有较大地方的信徒家中举行。
可是“家中的教会”乃是一个“教会”,不是一个家庭礼拜,或—个平常聚会的代名词。假如我们仔细研读罗马书十六章,便知那里用不同的说法表示一班信徒在一起:
1.坚革哩教会(1节 )。
2.外邦的众教会(4节 )。
3.家中的教会(5节 )。
4.亚利多布家里的人(10节 ),不说家中的教会。
5.拿其数家在主里的人(11节 )。
6、与他们在一处的弟兄们(14节 )。
7.与他们在一处的众圣徒(15节 )。
8.基督的众教会(16节 )。
显然地,百基拉和亚居拉“家中的教会”,有别于保罗所题别的人的一班人。保罗并没有说亚利多布或拿其数家中的教会,只题到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中教会”。证明这“家中的教会”是一个教会,这“家中的教会”是有人主持的,是有组织的,是有工作表现的,腓利门家中的教会亦然。
其实“教会”并非“礼拜堂”或“聚会的场所”,教会乃是指“一群信徒”而言。这一群得救的信徒,在任何地方聚集敬拜及事奉主,那就是教会。百多年来“教会”的定义已给各种宗派所建设的礼拜堂破坏了,人们以为礼拜堂才是教会,这是非常错误的。“教会”应该是真正得救的信徒经常在一起事奉主,负起传福音的任务,并无“人为的界限”及“任何宗派的成见”,这样福音才能迅速传遍而无搁阻。今日任何基督徒均可集合一群蒙恩得救的人在家中成立“家中的教会”,像百基拉、亚居拉、宁法和腓利门一样。不必把外国宣教师带进来的宗派招牌加在头上,因为那是“拦阻撒该看不见耶稣的自私人群”。
── 苏佐扬《圣经难题》
【门3】「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多数解经者都认为“恩惠”是希腊人见面时的祝祷语,“平安”是希伯来人见面时的祝祷语。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6】「愿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做的。」
“所同有的信心”,原文是“信心的交通”,N.A.S.B.,R.V.都译作the fellowship of your faith,信心使我们领受同一生命,进入一个生命的大团契里面,彼此相交。基督的救恩使我们恢复了与神的交通,又在祂里面彼此有交通,正如身上的任何肢体是自然有交通的。我们一被联合在主的身体上,就不但与主产生交通,也与一切肢体都有了交通。这都是因信心所显的果效,所以称为信心的交通。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6】
「信心显出功效,」就成为爱心,也就是善事。「为基督作的,」基督是我们一切的中心、一切的原因,使我们的一切善行都荣耀基督。―─ 牛述光
【门6】『与人我同有的信心』原文为『信心的交通』。人因信主耶稣与神交通,同时也彼此交通。正如葡萄树的枝子与树身相联,在树身里面得着树的液汁灌输到它里面,使它与树身之间液汁交流,而有生命的交通;同时所有该树上的枝子,因各与树身这么相联,也彼此液汁交流,而有生命的交通。葡萄树的枝子这样与树身相联后,就发生功效而结葡萄,基督徒因信与基督相联,也当有功效显出。
―― 周志禹《腓利门书一信息》
【门7】「兄弟啊,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畅快。」
“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畅快”,“畅快”原文anapepauta,有“安息”的意思,N.A.S.B.译作refreshed(恢复精神、提神 )。;译作“安息”;;;译作“安歇”;译作“快活”;,译作“畅快”。这句话很明显地是指腓利门所行的善事。在此可见腓利门用爱心助人的结果,不但使众圣徒的心畅快,更使使徒保罗的心大感快慰,显然地他自己的心也必满有喜乐。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7】「畅快,」
原文是安息、休息等义;当时没有旅馆,凡是过路的圣徒,腓利门都一概接待,因而从他得到畅快,得到安息,这安息不只是肉身的,也是心灵的。―─ 牛述光
【门8】「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
“靠着基督”意为保罗由基督领受使徒权,能以此权来下命令。又保罗与腓利门是师徒的关系。在信仰上,信徒当接受牧者的引导。
“合宜的事”原意为达到某种标准。腓利门当达到的标准是原谅阿尼西母,接纳他为主内的弟兄。这是与基督徒的身分相称的事。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8】「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行合宜的事,」
提倡人类平等、释放奴仆、取消奴隶制度,这是『合宜的事』,是在基督里的人所必行的,是主的仆人可以『吩咐』人这样行的。―─ 牛述光
【门9】「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着爱心求你,」
“凭着爱心”可以有命令的特权,却甘愿放弃,为着爱心的缘故来求腓利门。为着福音,为着灵魂的拯救,作使徒的特权甘愿不用,这是保罗的习惯。人对权威或许会反抗。但是爱心可以感化人。
“有年纪的”保罗的实际年龄不知道,此时可能已经六十左右了,经过多年来一直与艰难困苦迫害作战的保罗,现在已身心都老成了。而且又被囚,这不禁使他感到晚年的情景,而说有年纪的。有年纪的有译本译为大使,保罗称自己是耶稣的全权代表,是基督的大使。
“被囚的”保罗再一次提起被囚,要唤起腓利门留心他所提的问题,保罗到底要叫腓利门作甚么,还没有讲。但是说到此,一定使腓利门感觉到:这位可敬的使徒这么诚意的要求,无论求甚么,一定要答应他。保罗使腓利门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渐渐说到主题。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0】「就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谋(注此名就是“有益处”的意思 )求你。」
“在捆锁中所生”可知阿尼西母是在狱中听到保罗的教训而悔改的人。保罗把由他所传的福音而得救的人当作儿子,又自认为父亲。他也称提摩太为儿子。
“阿尼西母”保罗把阿尼西母的名字放在后面。腓利门一定想知道那位儿子是谁。若是保罗的儿子,无论如何都要接纳。没想到竟是他的逃奴阿尼西母,腓利门一定意外惊奇,同时免不了生气。保罗预知腓利门会有这种心情。所以他为要打消腓利门的怒气,而马上接着写第十一节的话。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0阿尼西母为谁?何以保罗称他为“在相锁中所生的儿子”?】
“阿尼西母”(ONESIMUS )意即“有益处”,从本书所述,表示他是一个奴仆,而且已经离开主人腓利门逃往他处。有人猜想他偷了主人的东西而逃走,但也有人以为他可能是行为不检被主人责备而出走。他逃到罗马,有机会听见保罗传福音而信主。但有人以为阿尼西母逃到了罗马后因事被捕,与保罗一同坐监,所以有机会听保罗传福音。不过这种解释不合圣经记载,因为保罗在罗马为囚犯,是高级囚犯,他蒙准和一个看守的罗马兵另住一处,而且后来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足有两年之久,自由传道。不过按照当时的规矩,这些高级囚犯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均有轮更的兵丁看守(参阅腓立比书有关此点的详细说明 )。阿尼西母即使在罗马被捕,也不可能与保罗关在同一监狱里。
阿尼西母一定是和别的人一样到保罗所租的房子中听道,以后信了耶稣,并甘愿为保罗服务,甚至保罗有意把他留下来伺候保罗(1节 )。大概阿尼西母悔改后在行为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保罗非常爱他,称他为“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
保罗有三个属灵的儿子,即提摩太、提多和阿尼西母,参阅提摩太前书一章的详细解释。
阿尼西母的名字是“有益处”,保罗曾运用文学的“字技”来游说腓利门说:“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11节 )。后来在20节又说:“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益处(小字 )。”
“益处”,原文为CHR ESTOS,“无益”原文为ACHR ESTOS,“大有益处”,原文为EUCHRESTOS。第十一节的原文乃是这样:
他从前对你“无益”(ACHRESTOS )。
但如今对你我都“大有益处”(EUCHRESTOS )。
中文译为“有益”是忘记此字是在“有益”之前加一个“EU”(即优 ),意即“大有益处”,这就表示说:“阿尼西母”意即“有益”,但从前对人“无益”,如今对人“大有益处”。
不过,“阿尼西母”一字与希拉文“益处”一字并不同字。在20节中文译为“快乐”一词的,原文乃是ONIN豆MI音译为“阿尼尼米”,那字与“阿尼西母”同字源,中文小字译为“益处”。
因此,有原文专家认为“阿尼西母”一名并非希拉文,乃是罗马属土的一种地方土语,意思为“有益”,不过这种土语的“有益”是人人皆知的,因此保罗用这种土语创制一个新希拉字即ONIN EMI,把名字改为动字,亦即利用“阿尼西母”这个人名来制成一个动字,所以在22节说:“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ONIN EMI”(益处 )。
保罗曾打发阿尼西母和推基古一同到歌罗西去,称他为“亲爱忠心的兄弟”。相信歌罗西书是他两人带去的,同时也把腓利门书一带给腓利门。
传说阿尼西母以后热心传道,而且作了以弗所附近一处教会的监督,如果这传说是真的话,那么,保罗所预料的话“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便果真成了事实,而且阿尼西母后半生与许多人都有益处。
不但如此,保罗另外对腓利门说了两句有意思的话:“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15节 )。这两句话也应验了,阿尼西母被腓利门永远得着,是因为他先被基督得着,基督也借着他以后的传道,使许多人被基督得着。
── 苏佐扬《圣经难题》
【门10~18保罗善待阿尼西母对于奴隶制度有何影响?】
答:在古时候,不论东西方都盛行奴隶制度,即如希腊,罗马时代的社会,经济并一切的制度,是完全建立在奴隶制度上面,往往一个自由人可有四个奴隶,许多大地主就拥有一两万奴隶。原来这些奴隶是被异族征服俘虏来的,或因贫穷而被买来的,他们没有法律保障,要完全被强制服从主人,去做耕种或底下的劳苦工作,如有抗命,即受鞭打,伤害,钉死,或为猛兽所吞噬。当时做了腓利门的奴隶阿尼西母,因亏负主人逃到罗马,与保罗相遇,得听道而归主,受到保罗的爱护,称「他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是我心上的人」,乃为他向腓利门求情收留他,就打发他回主人那里去,恳求腓利门善待他,从此以后阿尼西母这种友爱的态度,所未涉及当时社会奴隶制度问题,但在他心中那种全无阶级观念,以及尊重人格与博爱平等的表现,本着福音真理待人之道,使阿尼西母得着释放,已使整个黑暗社会奴隶制度,黯然失色而了无意义。基督教为以后提倡解放罪恶的奴隶制度之先驱,于社会改革投下了深远的影响。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门11】「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
“从前”和“如今”,是一个明显的比较,表现出阿尼西母的改变。未信主之前的阿尼西母,是与人无益的人。每一个活在罪中的人,也都是对别人没有益处的,所到之处都增加人的负累,令人烦恼,因为没有基督生命的人,常常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结果总是使人受损。但阿尼西母重生得救之后,保罗称赞他说:“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不但对他原来的主人有益,必定会忠心尽他作仆人的本分,而且对在监狱中的保罗也有益;这不但是因他敬爱伺候保罗,也因他生命的改变,和信主以后的长进,使保罗在捆锁中大得安慰。有基督在心中作主的人,不论以往怎样败坏,现今却都能成为人的益处。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12】「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他是我心上的人。」
“他是我心上的人”,原文是“他是我的心(splagxna )”。中文圣经有时译作“心肠”,,,,或“肠子”。此外;及腓7,20译作“心”。保罗认为阿尼西母跟他有同一的心肠,是保罗所深爱,像是他的心肝性命的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12「他是我心上的人。」】
这封书信的片段使我们体会那种处理事情的态度,是有着基督的精神。这也说明我们与基督的关系,阿尼西母与保罗及腓利门的关系,也是我们与主的关系。
阿尼西母与保罗——阿尼西母是保罗在捆锁之中所生的属灵的儿子。他可能在罗马被人发现,那里逃犯容易隐藏他们的身份,在都市中肆意放纵。也许阿尼西母在潦倒饥饿之中,在主人的家中他见过使徒,他就来找保罗求助。保罗一定收留他。让他现在服事这位在捆锁之中的使徒,成为使徒心上的人。他不再是奴仆,而是亲爱的兄弟。主救赎我们,若离罪恶,所以我们完全归属于祂!
阿尼西母与腓利门——他以前对腓利门没有益处,我们以前对主也是这样。现在他回去,我们也回到牧者、群羊的基督面前。他以前是奴仆,现在是亲爱的弟兄。我们也不再是仆人,而是主的朋友了。阿尼西母以前得罪主人,现在罪得赦免,主人给他超越的恩惠,使他有特殊的权利是从前所没有的。从这人身上,我们看见自己的光景,我们的罪越多,恩惠就更显多了,主的怜悯必将我们的亏欠算在祂自己的账上。
── 迈尔《珍贵的片刻》
【门12】
在第十二节中,保罗说:『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译作打发回的希腊文动词是anapempein;这是规则动词──有最普通的意义──就是将一件实情正式地交由别人判断。故此我们最可能把第十二节译作:『我把他的事件交给你们决定。』这就是说腓利门书一不单写给腓利门,也是写给在他家中的整个教会。
――《每日研经丛书》
【门13】「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
“有益”是心理上的考虑,是没有清楚决定。意思是留阿尼西母只是一种愿望而已。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3~14】
“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替你伺候我”,意思也含有按爱心来说,腓利门有伺候保罗的义务。但保罗却不想在这件事上,使腓利门有甚么勉强或为难之处;所以不肯在未先得他同意之前,就自己作主地把阿尼西母留下。保罗这样作显得他十分尊重腓利门,凡事照合法的手续而行,不愿意使爱主的信徒,在爱心相待的事上,有任何最轻微的勉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14】「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愿意这样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
“不愿意”表示断然的决定。在此保罗表示做事的原则:阿尼西母是腓利门的奴隶,不经腓利门的同意,自行处置会有亏于良心。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4】
保罗代表神,腓利门代表我们。保罗不知道腓利门的心意,就不作。神不知道我们的心意如何,神就不作事。神的旨意受我们的捆绑,这表明祷告的需要。
──《祷告的需要》
【门15】「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
“离开……得着”保罗不说“逃走”,而说离开。离开是用被动语态,因此阿尼西母并不是主动离开,乃是按神的安排被分开。得着有完全得到之意。此二字有明显的对照:离开就是为了完全得着。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6】「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
“不再是”不是含蓄的意思,乃是现实性的。不是指腓利门可能的态度,乃是指阿尼西母的实在情形,不管腓利门接受或不接受,实际情形是阿尼西母已不再是奴仆。
“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保罗主张基督徒不要看奴仆的社会地位,而是看他灵魂的价值。这句话不是保罗在逼腓利门释放阿尼西母,也不是在论奴隶的法律地位,乃是说要成为兄弟来欢迎。因为阿尼西母有脱离奴隶的界限,有全备做亲爱的兄弟的资格,在此所论的不是法律的问题,乃是精神上态度的问题。
“按肉体……按主”保罗与阿尼西母不过是属灵的关系而已,但是与腓利门则有肉体的关系,应该比保罗更亲密。既然是保罗所亲爱的兄弟,对腓利门则更不必说了,保罗在此要唤起腓利门的道义精神,叫他接纳阿尼西母作为亲爱的弟兄。
“收纳”结束勉励的话及要求,现在开始要腓利门反应。保罗不以使徒权威来命令,乃是视腓利门为同伴。以朋友的立场来请腓利门收纳阿尼西母。至此腓利门已经没有推辞,不收纳的余地了。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8】「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账上,」
“亏负……或欠你”可见阿尼西母不只逃脱而已,可能还偷了主人的钱财,保罗不说“偷”,而说亏负或欠,对于已经悔改的人,不再提起旧有的恶行,这是值得效法的精神。
“都归在我的账上”保罗愿意接受阿尼西母的债务。这与接受全人类的罪在自己身上的耶稣基督相似。爱就是负担对方一切的苦痛及负债。保罗就以这种爱去待阿尼西母。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19腓利门对于保罗有什么亏欠?】
答:腓力门是保罗所亲爱的同工,在他家中有一所教会,他在教会中是负责事奉神的人,可能他的儿子也是一位传道人(参三六八题 )。按属灵的关系来说,他们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是相当深厚的(参门7-17 ),但保罗对他说:「我并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意思显得如此含蓄而诚挚,让腓利门保留情面,而心中自知,在某些方面亏欠于保罗。大概这些亏欠不是指着财物说的,因为在财物方面,他可能已给予保罗爱心照顾,和安慰,而是指着腓利门的皈主,得自他的引导,在培养灵性上许多的帮组,所显的亏欠(参5-7-22 )。保罗对腓利门的希望,是在主里因他而得快乐,使保罗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门20 ),显见属灵的满足重于财物上的慰藉。腓利门无论在属财物或属灵方面的亏欠,保罗却都不追究,乃在于要求互相饶恕,彼此赦免。他以身作则,求情于腓利门,能够同样饶恕奴隶阿尼西母的一切亏欠。(门9-18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门20】「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快乐(注或作“益处” ),并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
“兄弟们”是在加强十七节的恳求。
“快乐”有古文当作益处,原文此字与阿尼西母同字源,因此这句可译为“使我在主里得阿尼西母”。
“畅快”有安息、爽快之意。在此保罗叫腓利门使他放心。因为腓利门若能以爱心待阿尼西母,则保罗的肉体、精神都能得到爽快、安息。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21】「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
“你必顺从”不是外来的权柄与强迫而勉强顺从,乃是由于圣灵的催促,爱与信的顺从。
“过于我所说的”爱必能做出要求以上的事。爱是无限定的力量,一直装填,直到满出来为止。
── 石清洲《中文圣经注释──腓利门书一》
【门23保罗在罗马时与他一同坐监的有哪些人?】
答:在本书第23、24节与问安语中,所提到的同工名字都是相同的,如有以巴弗(参三O八题 ),马可(项 ),亚里达古(项 ),底马(参三六O题 ),路加(项 )等人,不过本书少提了一位耶数又称为犹士都(项 )的名字,这或许是因为腓利门不认识此人的关系。在这些人当中,被保罗直接说到与他一同坐监的名字,只有以巴弗(门23 )和亚里达古两人;另外在罗马书中也说到安多尼古和犹尼亚两人,事实上这些人并非因犯法而坐监,而是他们同作保罗的陪伴,一同过着监狱的生活,这种爱护保罗为主同受苦难的心志,是令人钦佩的。此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保罗在歌罗西书中,称亚里达古与他一同坐监,而本书中却将这称呼用在以巴弗身上(门23 ),因此有人推断以为此系表示他们自愿轮流陪伴坐监的,乃为有份于分担监禁的时间。同时我们根据保罗所写提摩太后书一封最后的书信看来,相信路加也是陪伴保罗坐监,而是时间最后又最久的一位。从此可想而知,其他同工虽未被直接提到一同坐监的话,但大多是在罗马作过陪伴保罗监禁生活的,不过仅有底马一人中途边节离弃他而去罢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门23 “与保罗一同坐监”何意?】
保罗告诉腓利门,与他一同坐监的以巴弗问候他平安。这以巴弗是歌罗西人,所以腓利门认识他。在歌罗西书四章告诉我们,以巴弗在祷告之间,常为歌罗西信徒竭力祷告,也为歌罗西教会多多劳苦,证明这位以巴弗是非常良好的一位同工。
保罗曾说过四个人与他一同坐过监:
一、安多尼古。
二、犹尼亚(同上 )。
三、亚里达古。
四、以巴弗(门23 )。
这些人并非因犯法而坐监,也不像保罗那样被捕而坐监,他们乃是“陪监”,这些同工都因为爱护保罗而陪监,陪监的人是可以自由行动的。相信路加是陪监最久的一位。参阅罗马书十六章有关“陪监”的研究,该处提及所有与保罗一同坐监及陪监的人名。
值得注意的乃是,保罗写歌罗西书信时,题到亚里达古与他一同坐监,但在写腓利门书一时,则题到以巴弗与他一同坐监。证明他们是轮流陪监的,而且这两封书信不是同时写的,其中一定有时间的距离。
根据保罗最后所写的提摩太后书四章看来,最后陪保罗坐监的乃是路加,他被称为“所亲爱的医生”,相信是为着保罗健康之故,他甘愿时时陪他在一起。传说保罗在罗马被斩首时,路加也在旁边安慰他,相信保罗的首级被斩下之时,路加的眼泪已成了一条小溪流,陪着保罗为基督而流的鲜血流进千万传道人与信徒心中了。
── 苏佐扬《圣经难题》
【门23~24】按;可知以巴弗是歌罗西教会的人,到罗马作保罗狱中的同伴。除了以巴弗外还有:
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也是保罗的同工,后保罗曾因他与巴拿巴分争,后来又作了彼得的得力同工。
亚里达古也是保罗忠心同工之一,,与保罗同船到罗马。
底马,后因贪爱世界离开了保罗。
路加是爱主的医生,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是保罗亲密的同工之一。在保罗游行布道工作中,常随保罗左右,但在使徒行传有关布道工作的记载中,他都隐藏了自己的名字,,,。其后保罗第二次下监,行将为主殉道,路加仍随保罗左右。
【门25】「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里。阿们。」
这祝福的话与加拉太书的祝福完全相似。在写给罗马及腓立比书的祝祷语中,也用了类似的话,。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门25】
这祝福叫腓利门想到主耶稣的恩,他自己是蒙恩的人,自然也当恩待人
【1节 要尽忠职守】
【1~2节 带领全家归主】忠心于主所托付的人,将来要得主的称赞和赏赐,。
一个士兵在一次混战中失踪了,后来他没有回到部队里去,也没有人确知他的消息;他的军官有机会去作一次探索,出乎这位军官意料之外,竟在一座花园中找到了他。军官问他说:「你在这儿作什么?」士兵以宽恕自己的口吻回答说:「我虽然没有作什么,但我却没有作伤害人的事呀!」结果还是定了他潜逃罪而被枪毙!这是多么悲惨的事!许多时候,我们就像这士兵一样,浪费了宝贵光阴,疏忽了自己的责任,不尽忠职守,当主耶稣寻找我们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话可说呢。
── 杨浚哲《腓利门书一讲义》【8节 不是凭着资格请求】腓利门自蒙恩得救以后,首先注意自己家人得救的问题,所以引导他的妻子亚腓亚同走天路(一般认为亚腓亚是腓利门之妻 )。亚基布是他的儿子,也已奉献身心,作主圣工。这真是一个基督化的家庭。一个信徒,自己得救了,就当在家庭中作见证,引导家人归主。原来信徒在家庭中的生活,是极其紧要的。能使不信的,渐受感化;既信的,复兴爱主,。
有一位牧师被请去看一个临死的少女,这女孩一直是追求世俗的快乐,过着犯罪作恶的生活。虽然此时牧师尽力要使这少女在离世前接受耶稣为救主,可是他的努力显然是失败了,于是牧师只好请求那女孩的母亲和她谈论灵魂得救的事。可是当那女孩的母亲近前要向女孩说话时,女孩却对她母亲说:「母亲,你现在不必对我说罢。因为你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类的事情,你自己既不是真信徒,也没有劝过我做信徒。」 说毕,那女孩就死了,她是永远失落了!亲爱的弟兄姊妹,这真叫我们知所警惕。
── 杨浚哲《腓利门书一讲义》看本节保罗说:「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这句话是暗示保罗的资格,保罗原是使徒,所以他在敎会中是有权柄、有地位的。他曾对哥林多敎会的人说:「你们愿意怎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往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
敎会历史中有一个故事,可以表明敎会的监督,对于信徒的权柄。有一次,在帖撒罗尼迦有一个很大的运动会,罗马王替欧豆书也派人去参加,不料遭人暗杀。王忿怒之余,决定报复。在帖撒罗尼迦有大戏院,可容数五千人。王为要报仇,某日密令军队在戏院放火,烧死了几千人。米兰的监督安波罗修听见了这件事,就为王忧愁,退到旷野去为王祷吿,神听了他的祷吿,使王悔悟,要到礼拜堂领圣餐。监督得知此事,从旷野赶回阻止他。当圣诞节时,王又到礼拜堂领圣餐,但不敢进去,却在礼拜堂外面哭泣悔罪。安波罗修监督出来,见王确实悔悟,就允准他领圣餐。惟有一个条件,王必须把关在监牢内,正待行刑的三十个囚犯释放。王就在敎堂门外签字应允,然后才可进内领圣餐。从这件事看,可见敎会监督的权柄是多么大啊!保罗身为使徒,本来可以吩咐腓利门,命令他接纳阿尼西母;腓利门是尊重使徒的,那么保罗的吩咐,自必接受。但是保罗不肯用他使徒的身分,凭使徒的权柄,叫腓利门顺服。由此可见,保罗的谦卑不肯滥用权柄。为什么保罗肯谦卑不这样作呢?因为他「靠着基督」,就能放下他的资格。他能靠着基督吩咐,也能靠着基督不吩咐。换句话说,他靠着基督加给他的力量,凡事都能作。他如何靠着基督呢?是靠着基督在他里面活着,正如他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马丁路德说得好:「设若有人来到我心叩门,问谁在家?我不可以说路德在心内;当回答说:『路德已死, 如今耶稣基督在心内活着。
』」── 杨浚哲《腓利门书一讲义》【11节 福音改造人心的能力】
利山大的马可里斯的传奇故事中,有一处记着说:「有一天,当马可里斯在一些古埃及的坟墓中徘徊时,他就在其中的一个墓穴里,为自己预备了一间住所。有一次,他遇然发现了一个木乃伊,他用手杖翻了他的头盖骨说:「你的灵魂呢?」 它回答说:「我的灵魂吗?唉!在地狱里!」马可里斯又问他说:「你的地狱有多少深呢?」它回答说:「我想,有从天到地那么深!」马可里斯再问着说:「喂!有没有比你的地狱还深的呢?」它回答说:「有的,那些犹太人的地狱比我的还要深些。」马可里斯接着再问说:「有比犹太人的地狱还深的吗?」 它回答说:「有的,那些基督徒,他们听道而不行道,犯罪而不悔改,这样的人,他们的地狱比犹太人的还更深哩。
」── 杨浚哲《腓利门书一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