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2「直到祂借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提阿非罗」())这个犹太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爱神的人,神所爱的,神所宝贵的」,也可能是个礼貌的称呼。「前书」())指路加福音。
使徒行传记述了基督「借着圣灵」())建立教会、拓展神国的历史,所以又有「圣灵行传」之称。「使徒」())最初指主耶稣所选召的十二门徒()),被差派出去传道、作见证,后来也指当初与主耶稣一起生活过,被选作祂复活见证的门徒()),包括保罗和巴拿巴())。

3「祂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4「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5「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当时主耶稣的门徒留在耶路撒冷要冒着生命的危险,主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又没说要等多久,这意味着需要完全的顺服。主耶稣在复活之后,先让门徒回加利利见祂()),现在又带领门徒回到耶路撒冷东郊的橄榄山())。耶路撒冷是神选中赐下圣灵的所在,主耶稣在这里被弃绝,神要在这里重新见证祂。
「父所应许的」())指圣灵())。主一面吩咐门徒「要去」执行大使命()),一面吩咐他们「要等候」())。凡不会「等候」的人,就不配为主「去」。「去」是主的托付,「等候」是主的预备。不认识神的人,以为「去」才是事奉神,而认识神的人,知道真正的事奉不是凭着自己作出来的,而是要「等候」神的时间,「等候」神把我们摆进祂的计划里,「等候」神自己从我们里面作出来。
施洗约翰预言将有一位要用圣灵施洗()),主耶稣在此引用这话。「圣灵的洗」())原文是「圣灵的浸」,指在五旬节那一天,圣灵要降临在门徒们的身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应验了先知约珥「圣灵浇灌」的预言())。神建造教会、把基督的身体显出来的工作,是先使人借着圣灵重生,然后「受圣灵的洗」,也就是圣灵进入我们里面,我们又进入圣灵里,使我们借着圣灵联结成为基督的身体。

6「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祢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7「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8「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主耶稣「讲说神国的事」()),但门徒所问的却是「以色列国」())。在圣灵降临之前,他们中间许多人对神国的认识还是属地的,还像一般犹太人那样以为弥赛亚要救他们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在地上建立一个独立的「以色列国」。
主耶稣要我们做的事,不是去计算、推测世界末日时国度降临的时间,而是殷勤地靠着圣灵作主的见证()),在人的心中拓展神的国度,建造神的教会,为国度在地上的显现铺路。
主耶稣不告诉我们复兴国度的日期()),却告诉我们拓展国度的道路,就是靠着圣灵的能力,在全地作基督的「见证」()),这是教会和每一个信徒在地上的使命。
「耶路撒冷」())是犹太地的首府;「犹太全地」())是耶路撒冷的周边地区,居民以犹太人占绝对多数;「撒马利亚」())是紧邻犹太地北面的地区,居民大都是血统不纯的撒马利亚人;「地极」())是指更遥远的外邦国家。本节是使徒行传的总纲,全书记录的历史正是按此顺序:圣灵降临(二章)),福音从耶路撒冷开始(二章起)),传至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处(八、九章)),然后遍及远方(十至二十八章))。
上图:使徒时代福音传播的范围。

9「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祂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

10「当祂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11「『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

「定睛望天」())表示他们期待主耶稣再度出现,或者再有其他事情发生。这两位白衣人是天使。
两位天使提醒门徒不该「站着望天」())等主再来,「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主耶稣才会再来。门徒已经有了主的命令,应当存着爱慕祂快来的心()),警醒预备迎接祂的再来())。
「加利利人」()),除了卖主的犹大是加略人()),主耶稣的其他十一门徒都是加利利人。
「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当主耶稣再来时,会和祂升天时有类似的情景:1) 祂从橄榄山升天,再来时也要回到橄榄山());2) 祂升天时有目共睹,再来时也是肉眼可见());3) 祂升天时被云彩接去,再来时也要驾云降临())。4) 祂升天时带着「人子」的身体,再来时也要带着「人子」的身体())。

12「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

13「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译:兄弟)犹大。」

「橄榄山」())即主耶稣升天之地,在耶路撒冷东门外。根据安息日不可走远路的规定()),犹太拉比推定「安息日可走的路程」最多是二千肘()),大约一点二公里。
「楼房」())原文前面有定冠词,表明它在使徒们心中是独特的,很可能就是最后晚餐的地点()),据说是马可的家,初期教会经常在此楼房聚会()),被称为「马可楼」。
「奋锐党」())是一个急进的犹太教派,对律法极其热心,甚至不惜诉诸武力来加以卫护,连带也反抗外来的罗马政权。
上图: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东望橄榄山。

14「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

15「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说:」

16「『弟兄们!圣灵借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17「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18「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19「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20「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21「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22「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圣灵借大卫的口」()),指大卫所作的诗:「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主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引用过此诗())。
那块田实际上是由祭司长们用犹大卖主的工价代买的())。犹大是吊死的()),大概绳子断裂导致身子跌下崩裂。
20节第一句诗引自诗六十九25,第二句诗引自诗一百零九8。

23「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作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

24「众人就祷告说:『主啊,祢知道万人的心,求祢从这两个人中,指明祢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26「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摇签」犹太人在选人进圣殿供职时,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石头上,再把这些石头装在一个容器内,摇动容器,直到有一块石头跌出来,石头上的人名便是当选者。此处是圣经最后一次用摇签的方法来决定事情,圣灵降临以后,有真理的圣灵作引导,不必再使用摇签的方法。
这里并不是教导我们教会领袖应当如何产生。十二使徒具有特殊的功用,他们要向犹太人见证主耶稣是弥赛亚()),将来要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所以当犹大背道之后,需要另选人填补空缺,但雅各殉道以后())就不必。
保罗和巴拿巴被主拣选在外邦人中间作使徒()),不属于这特殊的十二使徒之列。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前进的能力

行传是一个连续故事的第二章。这话有两个意思。第一、这是路加给提阿非罗的第二卷书。路加在他的第一卷书──福音──告诉他耶稣在世的生平故事。如今他要续说基督教会的事。其次,行传是一个未完故事的第二卷。福音不过是耶稣做的和开始教导的事。

不朽有多种。有一种是名誉的不朽。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剧中,借国王的口说话,应许如果在阿金科(Agincourt )战役中得胜的话,便会有不朽的纪念。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一章

Ⅰ教会起源(一l~

一序言(一l~5)

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作者,原意是把这两本书当作一本书的上下册。古时候的著作通常都分作好几部份,作者每一部都略作简介。路加福音开头,有一段措辞精湛的序言;序言中的字眼、风格与内容,与开始的全书记叙,分明不同。到了使徒行传,路加也照习惯做法,对照福音书序言的用字;不过,此段序言却与下文的格调没有鲜明的区别,下文乃承接序言顺势而写。还有,路加说明了福音书的目的,却没有明文写出使徒行传的目的。因此,这序言的用意,乃是向读者简述福音书的总意,然后便继续写第二阶段的进展。路加这样的写法,强调了耶稣的工作与教会起源的相互关系。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怎样开始行事,怎样教导;使徒行传是耶稣藉着见证人,继续他的工作与教导。由于第1至5节主要是复述福音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就把从第6节起新资料加入前的一段,当作序言部份。路加为下文所布置的现场背景,就是耶稣对门徒的命令,祂复活显现的真实,和祂应许圣灵降临。这些就是跟随耶稣的人继续工作的基础。

1.路加这书是特地写给提阿非罗的。其名字的意思是“神所亲爱的”,不过,这不是象征性的名字,而是确有其人。这里取消了“大人”这尊称,是第二次称呼时惯常的做法。提阿非罗可能已经是个基督徒,路加写这书是要帮助他和其他类似的人,对基督教起源有一个可靠的认识。前书当然是路加福音,总括来说就是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这句话有两个细微的特殊之处:第一、路加用了一个希腊文的分词,意思等于“一方面”,指他所写的路加福音;这样,我们很自然会期待他接着说“另一方面”;就是使徒行传所要叙述的;可是,他并没有说这下半句话。路加在别处也有这样的删减,我们应该从上下文找出他的对比来。这一点又带出另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以开头来形容耶稣在地上的工作。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字眼是多余的(古时作品常见的现象),但更可能的解释,是路加故意用此字眼,要把耶稣当初的工作,与升天后继续的工作联系起来。耶稣的工作,就是基督教的开端。

2.耶稣“开头”的工作,乃是直到t被接上升的日子。路加福音结尾时,亦曾简短提及祂的升天,之前的一段则记叙祂对门徒语重心长的教训。这段教训如此重要以致三度出现:路加将它记载在福音书中(路二十四,尤其44~49),在使徒行传的导言中,再度简单总述一遍;另外,在使徒行传第一件事迹升天的记载中,他又重申了这教训的一部份。这样重复固然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因此也表示耶稣复活的那日到升天,是祂在地上工作的结束,也是教会工作的开始。这段时间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证实耶稣活着,第二,祂在其间向使徒发布出发令

在路加尚未发挥这些特点之前,有两件值得我们留意的事:第一,跟随耶稣的人称为使徒,要明白这个字,先要看福音书中这个字的用法,那儿是指耶稣所选召的十二门徒,被差派出去传道,作见证。后来这事显然是指当初与耶稣一起工作的人,被选作祂复活见证的。这里固然是指十二个门徒(马提亚代替了犹大,见,但这个字也用于保罗和巴拿巴;见该段之注)。第二,圣灵是耶稣选召门徒的指引60。路加一心要说明的,就是圣灵怎样指引耶稣及教会,成全神对他们的计划。

3.路加指出耶稣这段教训,是在祂死亡至升天之间讲的。祂的死称为 Passion (受害)字义是“受苦”,这字在新约中出现不少次,刻画出无罪的耶稣受死所忍受的折磨。事后,耶稣向门徒多次显现,证明祂活着。重点乃在事实的证据确凿;就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门徒起初不肯相信耶稣复活,后来因证据明显而不能不信。他们的信念并不是单凭一次的经历,乃是多方的证据。路加福音二十四章中,似乎耶稣复活的显现,全发生在复活主日,但在这里路加说,这类事情总共发生了四十日之久。这可能o是个概括的数目,但很切合复活节至五旬节之间共五十日的事实。这段日子里,耶稣的教训集中在“神国的事”;这一词在别处乃是耶稣在地上工作的主题摘要,也代表神藉祂所行的拯救大能。这里乃是说,教会的见证仍旧以此为主题,所传讲的信息是接续耶稣的信息。当然,其中必有新的成份,重点也更新了,因为如今耶稣自己成了信息的内容。故此,教会可以把福音书中耶稣的信息,当作他们信息的一部份。

4.耶稣有一项特别的嘱咐,是祂和他们聚集时所记下来的。这里的字(希腊文是 synalizomai )很不寻常,似乎是说一种很特别的相交( Wiclox. pp.106~109); NIV 译作“他们一同进餐的时候”(参看 RSV 版本小字),因此这段话也许是耶稣复活后与门徒一同进餐时所说的(。耶稣吩咐使徒要留在耶路撒冷,直到得着父所应许的。这里应许是很具体指“父所应许的东西”,显然是指圣灵、39;;父的应许在圣经中明明有记载,就如,和。但门徒是什么时候亲耳听见耶稣赐下这应许呢?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但亦可能是这一节乃是福音书中概意的复述,o是用字稍微不同。因此,也许这个圣灵来临的教训,可与,和约翰福音十四至十六章相提并论。当时门徒可能面对很大的诱惑,想要回加利利去(约贰一十一章证实了这点),但耶路撒冷才是神选中要赐圣灵的所在,是耶稣被弃的地方,也正是重新见证祂的地方。

5.耶稣的应许因着施洗约翰的见证更加有力;约翰自称用水施浸,却预言将有一位要用圣灵施洗,耶稣在此引用这句话(参看彼得在引用耶稣的话)。施洗的字面意思就是把一个人浸在水里,或用水浇灌他,是平时清洗的方法。这字用于圣灵,是指圣灵从神那里浇灌而下,目的与赦罪有关。不过,浇灌液体这样的比喻,不足以全然表达圣灵这份恩赐,因祂将大能、智慧与喜乐带给属神的人;因此“洗礼”这一词已经超过原来比喻的含义,没有任何同义字可囊括它所包含的意思,这是描写基督徒接受圣灵的特殊字汇。

60 RSV 译本 〔 编注:和合本也如是 〕 把“藉着圣灵”连接在“吩咐”上,但其实可能应该与“拣选”相连才合。希腊文中的反常次序,可能是为了加强语气。

二耶稣升天

这一段虽然叫做耶稣升天,升天之举却似乎并非这段故事的主题。路加关注的,是当时所说的话,而不是所发生的事。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门徒所问的: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神是否就在此时完成祂的计划,建立祂的国度?对这问题的答案包括两方面:第一、这事何时成就,是神的奥秘;当前最要紧的,门徒立即要做的,就是由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耶稣的见证。神国度的扩张,要藉着门徒完成,圣灵会加添他们力量。这是耶稣离开门徒之前最后的命令。第二、耶稣离去的景象,就是祂最后回到地上来时的景象,祂回来是要建立神最终的统治权。因此,这几节经文说明了神的计划,和神计划中教会的地位。这里假定,在耶稣再来之先必须有一段传道见证的时期。所以这里其实是一个警告,叫门徒不要企盼历史会骤然终结。这些话在四十多年后,仍然提醒路加的读者:福音传到地极,乃是持续进行中的使命。同时,这话带有应许,耶稣离去后,有祂所赐的圣灵前来补替

虽然耶稣升天有其他经文为证而且许多论耶稣复活的经文,不仅指祂从死里活过来,也包括祂被高举,升到神的右边,但惟有路加描述祂升天是一副可以眼见的情景。学者曾对这情景的历史性,强力地质疑,说路加不过虚构一幕戏剧性的景象,来表达耶稣被高举的神学真理61。当然,若把这故事故意字面化解释,从其中引伸天堂就是“天上”太空中的某处,这样,自然会有困难。这故事比较像世界被造或耶稣道成肉身,或祂的复活,这些事件都是超然的神与物质世界互相构合所致,是无法用后者的字眼与范畴来充分描绘的,只能用表征式、图画式的言语来表达。“升天”的象征,表示祂属物质的存在离开世间,继而以属灵的形式与我们同在。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事情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而是承认这事超过字面简单的描述。这样去体会耶稣升天的故事,最为恰当。

6.路加在此转向另一个镜头,门徒追问第三节所提及神国的问题。他们问耶稣是否在这时复兴以色列国。这反映出犹太人的期望,神要建立祂的统治权,以色列脱离仇敌(尤其是罗马),建立国家,其他各国都要臣服其下。若是如此,这里门徒就代表了路加当时的读者,还未体会耶稣已改变了犹太人对神国度的盼望,排除了其中民族主义的政治成份。另一个可能性,就是路加的读者会认为,耶路撒冷遭毁灭的“外邦人的日子”应该完结了,神的国度就将来临。若是如此,门徒的问话,就有第二层的解说,代表路加读者的期望。这句问话不太可能是问,圣灵来临是否可解释为国度的复兴。其意义乃是问:终局什么时候才来临;在耶稣复活后显现的状况下,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他们自然会猜想,这是不是神计划中最后阶段的起头?

7~8. 可是耶稣没有直接答覆至少对时间的问题没有回答。耶稣用类似的口吻,断然地说神行事的时间在祂手中,非世人所能过问。既然是神的奥秘,就不容人揣测那些急于计算末世局势如何的人,该紧记这一点。门徒不要耽于妄测预告,而要完成为耶稣作见证的任务。这任务的范围是全世界之广,始自耶路撒冷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展至地极。有人认为地极是指罗马,但其含意可能更广远62,使徒行传结束时,并没有说这任务已经完成,o是第一阶段完结而已。不过广义来说,这一节列出的程序,与使徒行传全书的结构相符。为了这个任务,门徒得着圣灵降临的应许,这应许主要应验于五旬节,然后在其他情况下一再应验。这几句话是耶稣离开地上之前最后的几句话,有它特别的重要性,与福音书所记祂最后的话十分相符,那是祂离开门徒之前所说的,也许是同一番话的不同用法(可以比较路加记保罗悔改的三段记载,对话上都稍有出入)。

9.接着,耶稣就在门徒跟前被接上天,有一朵云彩把t接去。这一节和下一节三次重复说门徒目击这事,乃是要强调门徒是耶稣升天见证人的功能。云彩是车辇,包围着耶稣,并把祂接去,是神属天荣耀的象征(,因此,这是超然与象征式的云彩。

10~11.耶稣消失于天际时,门徒定睛望天,这个细节的描述表示他们期待耶稣再度出现,或再有其他事情发生,以致眼见的情景不是剧情的终结。这个默然的祈求得着应允,两个白衣人出现了。此处的形容意指天使,他们的穿着光亮耀眼。他们出现,是要解释当时发生的事。他们问门徒为什么定睛望天,语意略带责备,暗示他们不该耽搁在那里,想要耶稣留下来。门徒已经有了主的命令,知道该做什么,如今再得着保证,知道耶稣的升天是一种担保,祂既然可以上升入天,也可以同样再来,就是驾着云彩而来因此,耶稣再来的盼望,就成了门徒作耶稣见证的背景。这段经文也呼应了耶稣在说,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末期才来到的话。

61 G. Lohfink, Die Himmelfahrt Jesu (Mu/nchen, 1971).

62 van Unnik, pp.386-401.

三门徒回耶路撒冷

升天的故事,以门徒听从耶稣的吩咐,回到耶路撒冷,以祷告的态度等候圣灵降临,作为结束。

12.在升天故事的末了,我们才晓得这件事发生于“橄榄山”。同一事的记载中,说耶稣领门徒到伯大尼去,伯大尼是该山东麓的小镇(“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约等于1.2公里(3/4哩)。这说法是犹太人的口吻,并不是说这件事发生在安息日。这句话表明,升天的事迹(正如耶稣在路二十四章复活的显现)发生在耶路撒冷附近。

13.门徒住在耶路撒冷一间楼房上,这样可以不受干扰(,又适合祷告。至于这间楼房是不是最后晚餐的地点这里“房间”的希腊文不同),亦即马可约翰的母亲马利亚的家,我们不能确定。路加在此列出十一使徒的名字,与他在的名单相同,证明耶稣在地上最亲近的门徒,成为教会的核心。

14.若果圣灵是神的恩赐,为要叫教会得力,引导方向,那末,人向神相应的态度,就是祷告了。教会祷告,就会得着圣灵。因此,路加一开始就强调,门徒用时间恒切同心祷告,以等候圣灵(以下)。他们中间有些妇女,也是耶稣的门徒,其中至少有几位见过空墓,又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还有祂的弟兄。因此,耶稣的家人成为当时教会的成员,其中雅各更担任了领袖的角色63

63 耶稣兄弟与马利亚的关系,参看 R V G Tasker, James (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London, 1957), p.22-24.

四第十二位门徒

路加在升天与五旬节之间,提到另一件事。也许可以说,这件事在他眼中相当重要。故事内容是他们如何挑选一个人代替犹大,作为耶稣复活的见证人,补十二门徒中的空缺;其中穿插了犹大身亡,丢弃位份的记叙。马提亚被选,另一位落选;这毫无疑问是历史事实。不过,问题发生在犹大死亡的记载(与所记细节有出入),和彼得所发表的言论64。根据赫肯(pp.163 f . )的说法,路加想要表明,使徒乃是教会所传真理十足可靠的确据。不过,他的用意可能还不止于此65。福音书里,十二门徒有特殊的功能,就是成为犹太人的使徒,他们可以期待将来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因此,填补这个空缺的意思,可能表示向犹太人见证耶稣是弥赛亚的任务,在耶稣复活之后仍要继续下去。所以,这里并不是要告诉我们教会领袖应当如何产生。

15.发动这件事的人物是彼得。按福音书的记述,他在门徒中是最具领袖个性的人物,现在很自然就先发表意见了。这里突然加插了一句似乎不相干的解释,说当时的“弟兄”(译注:和合本译为“人”)约有一百二十人。这是第一次称基督徒为“弟兄”,韩森(p.46)认为这是教会会友最早的称呼方式。这一句注解说明门徒的数目,原因是犹太人的律法规定,必须足一百二十人始能成立一个有决议资格的团体。因此,按犹太人的条件,门徒已有足够人数,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集团了。

16~17.彼得的言论一开头就宣告,犹大乃是应验了圣经的预言,他提到大卫被圣灵使用写出预言,就是第20节引用的两句诗,尤其是前面一节关于犹大厄运的预言。在引用诗之前有好一段字句,因为第18、19节是加插的注解,并不是彼得讲的话(参 NEB 及 NIV 的标点)。圣经预言必须应验的原因,是由于犹大是十二门徒之一,有份于耶稣所委派的使命,这一份使命必须另有人承担。这番话的说辞,可能套用了巴勒斯坦亚兰文意译本(Targum)的创世纪:“便雅悯列在我们支派数中,并且有份与我们一同分配产业”,若这个引证正确,则可见路加确实倚重巴勒斯坦传统的的材料。这样的字句更刻划出犹大卖耶稣之行,罪孽深重。

18~19.这两节转移了话题,向读者解释犹大的死。第19节的字句,用第三人身称耶路撒冷的居民,又引述他们的话,表示这一段话不是彼得所讲。故事的发展就是犹大用卖耶稣的那笔钱买了一块田(或作产业),后来他身子仆倒,肚肠崩裂,肠子都流出来(像的亚玛撒)。结果耶路撒冷的人称那地方为亚革大马(亚兰语 haqe{l dema{ ),就是血田的意思。这故事有两点疑难:(一)、犹大死的情况含糊;(二)、与马太的记载有重大的差异。马太说犹大是吊死的,他把血钱拿回圣殿去,祭司就买了一块“嗷У奶铩保作为坟地,后来被称为“血田”。很可能马太或路加o是报导耶路撒冷的传闻,我们并不需要去协调这两者。如果真想协调,可能如下:(一)犹大吊死(太),但绳子断了,身体跌下时崩裂(可能他已经死了,尸体开始腐化);(二)祭司用犹大的钱买田(太),可以视为他们代他买(徒);(三)祭司买的田(太),就是犹大死于其上的那块田(徒)。

20.下面有两段引述的经文。第一段取自,是警告一位敬虔者的敌人,在耶稣和早期教会眼中,这位敬虔者是弥赛亚的预表;因此可从这诗中,很自然找到出卖耶稣之人的预表。在应用时,原文“他们的住处”改为“他的住处”。这“住处”就是指犹大买的田,其上有咒诅,“无人在内居住”(马太则表示这地将成为坟地)。陶德(C. H. Dodd)66认为这节经文的引用,表示圣经承认使徒的职位有了空缺,是由于背道,不是由于死亡(因此不需要另选人代替雅各的位置,;而另一节经文,更认可了填补这空缺之举。这第二处经文是67,诗人向敌人发出一连串咒诅,并愿有人得他的职分。这节经文被用来支持以别人取代犹大的职位68

21~22.不过,寻找一个后继人取代犹大的真正理由,并不在旧约的预言,那不过是印证,而不是发起的原由。这事乃是源于该使命的性质需要全数见证人去承当。根据保罗,像他一样作使徒的人,必备的资格为:见过复活的耶稣,又被祂委派作见证。这里所需要的,也是作耶稣复活见证的人,但必须从那一群在耶稣工作期间,不断与其他使徒保持联系的人当中推举,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耶稣升天为止,都和他们作伴的人。有的读者会觉得这“额外”的资格很奇怪,不过,试想要找一个承继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其任务乃是向犹太人作见证(我们尽可如此来看),这样的条件其实是顺理成章的。至于使徒行传中的使徒,是否只限于这十二位,则是另一个问题(及注)。

23~25.会众当时提出两位候选人。巴撒巴约瑟用其家族名来称呼是为了将他与同名约瑟的人区分出来,他的姓氏意为“安息日之子”(。他另有拉丁文名字犹士都(,这是犹太人一般的传统。我们对这人没有更多的资料,只是有一种传说,他喝了毒物而仍然无恙。马提亚是 Mattithiah 的简写,也是个很通用的名字。不过,拣选的是主,因为使徒不是一个出于人意的职位。因此,会众祷告,求主拣选,因为祂知道万人的心(。这里看不出到底他们是向父神祷告,还是向耶稣祷告,不过由于论到耶稣选使徒,用的是同一个动词,所以很可能这里是向耶稣祷告。使徒的任务在这里称为位分,希腊文 diakonia 则是服侍的意思(本来指在饭桌的侍候),基督徒各样事工都用这个字形容,榜样来自“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的那一位。犹大去的那地方,是当时流行的代用语,指人的归宿,即天堂或地狱。

26.他们用摇签的方法让主选择。这方式昆兰派也沿用(IQS,不过似乎教会并不是仿效昆兰派这样做。同样,也不必把十二个使徒的数目,当作仿效昆兰派的十二平信徒(与三个祭司组成)的议会制(参 IQS;这段话教会的总数到底是十二人还是十五人,并不清楚)。有的注释家认为沿用摇签法,表示五旬节前的教会没有圣灵的引导;更有人进一步说,教会选马提亚的做法不对,应该等候神所选召的“第十二位”,就是保罗,而不应该要神从两个不再见于经卷的人物中挑选。可是,十二门徒中也有些不再在使徒行传出现(除了彼得、雅各、约翰之外),而保罗并不具备列入十二门徒的基本资格。我们最多可以这样说,在五旬节前,教会必须在圣灵的帮助之外,另寻从神来的引导,但他们所用的方法(祈祷和摇签),是十分合宜的。教会其实是求主自己挑选合适的一位,然后把他列入使徒中;我们不能说是教会“挑选”了他。

64 耶稣之死,参看 A. Gordon, The Fate of Judas according to Acts 1:18, EQ 44, 1971, pp.97-100; J. A. Motyer, in NIDNTT , I, pp.93 f . For the latter, see M. Wilcox, 'The Judas-Tradition in Acts I 15~26, NTS 19, 1972~73, pp.438-452, who argues that Luke has used a tradition as the basis of the speech (found in verse 17, 18, 19b)
65 K. H. Rengstorf, 'The Election of Matthias. Acts 1, 15ff', in W. Klassen and G. F. Snyder (eds.), Current Issues in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1962), pp.178~192.
66 C. H. Dodd,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London, 1965), p.58n.

67 “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JB; RSV 的译法是“愿别人掳掠他的财物”,这也有理,但可能性不大。
68 在此我们看出,两个解说都是根据希伯来文版本而来的,若说所引用的句子o能用在希腊文的译本上,就不对了。希腊文译本确实用 episkope{,(监督),与 episkopos 一字相关,后来用作基督徒领袖之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提阿非罗」:意思是「爱神者」或「被神爱者」,但此名字是当时存在的希腊姓名,因此比较可能是确有其人。

「前」:「第一的」,此字也常常用来指两个之间的头一个。这个字可能也表达路加还想继续写第三本书的可能性。

「书」:原文是「话语」。这个字在古希腊用来指「论文」或「历史故事」。

「开头」:指耶稣在世所行的一切只是一个「开端」,使徒接着所行的是延续那个「开端」。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这句话有两个细微的特殊之处:第一、路加用了一个希腊文的分词,意思等于“一方面”,指他所写的路加福音;这样,我们很自然会期待他接着说“另一方面”;就是使徒行传所要叙述的;可是,他并没有说这下半句话。路加在别处也有这样的删减,我们应该从上下文找出他的对比来。这一点又带出另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以开头来形容耶稣在地上的工作。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字眼是多余的(古时作品常见的现象 ),但更可能的解释,是路加故意用此字眼,要把耶稣当初的工作,与升天后继续的工作联系起来。耶稣的工作,就是基督教的开端。

──《丁道尔圣经注释》

】「直到他借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吩咐」:「命令」的意思,可能是指 的记载。

「使徒」:此字的动词意义是「差遣」,此字本来广泛用于用在航海与军事、商业方面,但在宗教方面,此字变成一种专有名词,指「被某神明派出、具有某神明权柄的使者」。七十士译本以这个字翻译旧约的strong's number ,6 。这个字强调被差遣的人执行职务时,地位有如差遣他的人一样。这就是「使徒」一字的背景。后来这个字变成教会中的一种「职衔」,具有教导与牧养的特殊权柄。此处的「使徒」指的当然是最狭义的「十二使徒」。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耶稣“开头”的工作,乃是直到衪被接上升的日子。路加福音结尾时,亦曾简短提及祂的升天,之前的一段则记叙祂对门徒语重心长的教训。这段教训如此重要以致三度出现:路加将它记载在福音书中(路二十四 尤其44~49 ),在使徒行传的导言中,再度简单总述一遍;另外,在使徒行传第一件事迹──升天──的记载中,他又重申了这教训的一部份。这样重复固然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因此也表示耶稣复活的那日到升天,是祂在地上工作的结束,也是教会工作的开始。这段时间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证实耶稣活着,第二,祂在其间向使徒发布出发令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受害」:字义是「受苦」的意思,指耶稣的受苦与被钉在十字架上。

「凭据」:原文型态是复数,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此字表示「不容置疑的证据」。路加想要让读者了解耶稣的复活是「证据确凿」、「毋庸置疑」的。

「向他们显现」:原文是「被他们看见」。

「四十天」:圣经中记载至少十次复活的耶稣显现。但这里是唯一一次记载 耶稣受难和升天之间相隔四十天。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本节指出耶稣这段教训,是在祂死亡至升天之间讲的。祂的死称为Passion(受害 )字义是“受苦”,这字在新约中出现不少次,刻画出无罪的耶稣受死所忍受的折磨。事后,耶稣向门徒多次显现,证明祂活着。重点乃在事实的证据确凿;就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门徒起初不肯相信耶稣复活,后来因证据明显而不能不信。他们的信念并不是单凭一次的经历,乃是多方的证据。路加福音二十四章中,似乎耶稣复活的显现,全发生在复活主日,但在这里路加说,这类事情总共发生了四十日之久。这可能祇是个概括的数目,但很切合复活节至五旬节之间共五十日的事实。这段日子里,耶稣的教训集中在“神国的事”;这一词在别处乃是耶稣在地上工作的主题摘要,也代表神藉祂所行的拯救大能。这里乃是说,教会的见证仍旧以此为主题,所传讲的信息是接续耶稣的信息。当然,其中必有新的成份,重点也更新了,因为如今耶稣自己成了信息的内容。故此,教会可以把福音书中耶稣的信息,当作他们信息的一部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那稣复活后,在四十天之内,曾有多少次向人显现?】

一个研究圣经的人,应该凭记意数得出主那稣复活后向人显现过多少次,下面所列出的可作参考:

一、首先显现给抹大拉的马利亚看一ll节

二、随后显现给众妇女看

三、同日也显现给彼得看 )。

四、黄昏时向以马忏斯的两门徒显现

五、晚上向楼上的十使徒显现,当时多马不在内

六、八天之后,再向十一使徒显现,似乎特别是为多马而显现

七、在加利利海边向七门徒显现

八、在加利利某山(传说为他泊山 ),向十一使徒显现

九、升天时在橄榄山向众门徒显现,解经家对此次显现的说法不一。有人以为只向十一使徒,但多数认为是向一百二十人显现,因为主升天之后,他们从橄榄山回到耶路撒冷,在“马可楼”上祈祷,路加记载他们的人数是一百二十人一l5节 )。但也有人认为保罗所说,主曾向五百人显现是在升天的时候

还有人因为主那稣是在加利利长大及传道的,他在加利利的朋友较多,那五百人可能是主在加利利某山显现时的对象,即第八条所说的。

十、主也显给他的兄弟雅各看 )。这雅各以后成了教会的柱石 这雅各不是使徒雅各 不要弄错 )。

十一、主在大马色路上显现给保罗看 )。

十二、最后,在拔摩海岛向“爱徒”约翰显现 )。

研经者可根据上列的次序研究此问题,因为是很细心排列者。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主耶稣复活之后,不向门徒显现之时,他“藏”在什么地方?】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神学难题。

一、有人猜想他到天上他的父那里去,这是在122题所研究过的。

二、有人以为他时常和众使徒在一起,不过运用“隐身术”,使他们看不见他而已l节 注意“忽然不见”四字 及它处经文“忽然”二字 表示主时常忽然显现 又忽然“隐身” )。

三、但有人认为主那稣在向门徒显现时,他“隐藏”的“灵体”与服事他的众天使在一起,不是在天上,乃是在人间,但不被人看见而已;与主那稣受试探后,有天使来服事他情形相同 )。

四、更有人以为主复活后,借他的灵到阴间去向那些不信的人夸胜,那是根据这一段解经家一致认为最难解释的经文而推测的

作者本人认为第三种解释较合理。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作主见证「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当主升天时给使徒们一个极重要,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使命,就是叫他们到普天下去为祂作见证,使徒们过去了,这个使命却要继续交付下去。由以后一代一代的信徒接续去完成,今天我们就有这个责任,为主作见证,使千万的人认识祂、相信祂、归属祂、爱祂;这必须有圣灵的能力。

作见证和一般的传道不一样,不一定每一个信徒都会讲道,但都能作见证,另一方面,也有人会讲道,却不一定能作见证。见证必须是自己所见过的,经历的,说出来才有真实性,才有能力。而讲道,「道」仍是耶稣,否则可能是抽象的理论或概念,而不够具体,如不切实际,不容易令人领受,这就显出作见证优越的一方面。

有的信徒毫无见证,从生活,行为上来说,不能算是基督徒,是属主的人。因他们不恨恶罪,没有属天盼望,他们外面既不圣洁,无敬虔的品行,内心也没有属灵的平安喜乐,和不信的人没有分别。这样就不能作主的见证人,在他们身上没有属灵的经历,没有主恩典的同在,没有神荣耀的彰显,没有圣灵运行的结果。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为主述说的。有人却不然,实在是主的见证人,有许多真实的事,可以为主作见证,不但过去清楚蒙恩得救,以后也一直有主新的恩典。甚至有神迹奇事随着他们。主听他们的祷告,救他们脱离患难,造就他们明白真理,来证明主的真实,神的可靠。

──《每日天粮》

「作我的见证。」】

这见证的功能交托给使徒,他们有能力重复各各他的牺牲,为使罪人从罪中转回,主没有说祂的门徒要成为献祭的祭司,却成为见证人,见证祂所行的。

仰望主耶稣才可作见证——我们能为祂见证吗?我仰望祂,必放映祂,于是我们就变成祂的形象,并且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我们真在与主相交之中,见证必毫无苦难。光本身必显露,在无形的触摸与表露中,我们可以得着光,人们也无意识地相信祂,因为祂造我们,使我们成为何等样的人。

见证的影响力必渐广大——这好似一块石头仍在平静的湖泽,就有一圈圈的琦琏逐渐扩大。有人以为我们可在地极为主作见证,但是他们却忽略耶路撒冷本家。那些现在开始的,可扩展至犹大全地,是先从自己的亲属;再到撒玛利亚,近邻的友人;再到更远的边疆。

见证主须有至高的能力——你要走见证,必须有能力作这紧急的事,这能力就在手头,是你可以得着的,信心的手,敞开的心,所接受的还不只是能力,更要圣灵本身。有了圣灵,必有圣灵的能力。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并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在希腊字中,见证(Witness )与殉道士(Martyr )是同一个字Martus。见证人一定要准备作殉者。作见证的意思是不问代价地忠诚。

──《每日研经丛书》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耶稣就在门徒跟前被接上天,有一朵云彩把衪接去。这一节和下一节三次重复说门徒目击这事,乃是要强调门徒是耶稣升天见证人的功能。云彩是车辇,包围着耶稣,并把祂接去,是神属天荣耀的象征,因此,这是超然与象征式的云彩。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耶稣升天,到底升到那里去了?】

主那稣升天是带着复活后奇妙的身体升天去的,而且他复活时是由从前的“肉体”变成“灵体”的,该灵体在复活后还可以吃东西 ),人们又可以摸到他有骨有肉(39节 ),证明那是一个实在的“体”。但是这神秘的“体”又会忽隐忽现的(这一点最难了解 因为历史上没有人有过这种经验 )。他升天时,人人看见他是带着“可见之体”上升的。那么,请问他这样上升到什么地方去呢?是升到一个有实在“办公”的地方去呢?还是升到相当高的时候,又“隐形” ),不被人看见,以后用“灵”(不是灵体 )回到天上那不为人所了解的“天家”去,再与天父同在而为一呢?

首先我们不要忘记一个解经的原则,那就是所说的:“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唯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所以有关天上的事,我们只能作有限度的推测。

主那稣既然升天,而且天使说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显然地,他升天到一个“可知之处”,将来再从“该处”降临。请看圣经本身如何报导此事:

一、马可福音说他“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边” )。

二、司提反在殉道时,曾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 )。

三、希伯来书作者说:“基督……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神面前” ),又说他已升入高天 )。

四、彼得也说“那稣已经进了天堂,在神的右边” )。

五、保罗关于主的升天,泄漏若干“天机”。他说主升上高天时,掳掠了仇敌 ),证明主在升天时在空中与魔鬼会有一场恶战,然后胜利地升上高天(参以弗所书难题 )。

六、约翰在拔摩海岛所看见的主乃是在七个金灯台中间 )。

主那稣升到天上之后,一定到了“某一处”,就是他发命令吩咐天军天使工作之处(参希伯来书一章 ),该处被称为“神的右边”,正如上述经文所载,不过有肉体的人是无法明白其中真正的情形。保罗曾说他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 ),是否这第三层天就是主的宝座所在之处(见哥林多后书难题研究详述 )。既然天军与天使们要听他的命令去工作,他必须有一(不为人类所明白的 )“办事之处”,将来他也要从“那里”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犹14节 )。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

「定睛」:「凝视」、「专心地注视」。

「站在旁边」:站在使徒们的旁边。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耶稣消失于天际时,门徒定睛望天,这个细节的描述表示他们期待耶稣再度出现,或再有其它事情发生,以致眼见的情景不是剧情的终结。这个默然的祈求得着应允,两个白衣人出现了。此处的形容意指天使,他们的穿著光亮耀眼。他们出现,是要解释当时发生的事。他们问门徒为什么定睛望天,语意略带责备,暗示他们不该耽搁在那里,想要耶稣留下来。门徒已经有了主的命令,知道该做什么,如今再得着保证,知道耶稣的升天是一种担保,祂既然可以上升入天,也可以同样再来,就是驾着云彩而来因此,耶稣再来的盼望,就成了门徒作耶稣见证的背景。这段经文也呼应了耶稣在说,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末期才来到的话。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

「橄榄山」:这里提「橄榄山」是要表达耶稣升天的地方就在橄榄山。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边1.15公里左右,山高八百公尺。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两百肘,一肘是56公分,总共1.12公里。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在升天故事的末了,我们才晓得这件事发生于“橄榄山”。同一事的记载中,说耶稣领门徒到伯大尼去,伯大尼是该山东麓的小镇“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约等于1.2公里(3/4哩 )。这说法是犹太人的口吻,并不是说这件事发生在安息日。这句话表明,升天的事迹(正如耶稣在路二十四章复活的显现 )发生在耶路撒冷附近。

──《丁道尔圣经注释》

对犹太人,安息日是一个完全休息的日子,一切工作都不许可。一次的旅程以二千腕尺为限,而这距离便称为安息日的旅程。一腕尺是十八吋,那么一次安息日的旅程便约合半哩多。

──《每日研经丛书》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有多少里数?】

答:犹太人谨守摩西律法,每逢第七日为安息日,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拉比及文士们曾以摩西吩咐利未人的城邑郊野,是自城至东西南北各二千肘为边界,以及约书亚当日所吩咐众百姓在过约旦河时,与约柜相离二千肘的距离,每肘十五寸 ),犹太人根据这个数字为安息日的路程,考橄榄山到耶路撒冷约有二里许的距离,即所谓二千肘,为约有安息日可行的路程里数是也。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有多远?】

犹太人在安息日不做工,不挑担,不举火,在摩西五经及先知书有很多这样的禁令教训。

以色列人因为出埃及后在旷野时,摩西吩咐以色列人在安息日“不要出去”收拾吗哪 );又因为摩西吩咐利未人的城邑要远离民众东西南北各“二千肘”之故,所以一直遗传下来这个印象,慢慢形成“在安息日不要走过二千肘”的规例。

先知时代,犹太人在安息日,出门走路,也不太远,是根据以赛亚书所说的,“你若在安息日掉转你的脚步” ),就必蒙神赐福。

安息日的路程,圣经内并无明文记载,但犹太人“口传法令”则有许多古人口传,并于“走路”的奇怪规定。安息日可走的路程,是根据约书亚当日吩咐众百姓与抬约柜过约但河的祭司们相距所量的“二千肘” )。每一肘是由肘尖到中指的长度,普通成人的计算,约为十八寸。

由橄榄山顶到耶路撒冷,约为二千肘。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注或作“兄弟” )犹大。」

「楼房」:原文是「楼上的房间」,不少希腊作品以此字当作「楼上的储藏室」,不过有犹太拉比提到有些房子设有一个用做学习和祷告的地方,这个房间必须由屋外的楼梯上去,算是第三层楼。这个字和 耶稣和门徒吃最后晚餐的用字不同,传统上认为这是所记载马可的家。

「奋锐党」:是亚兰文「热心」、「激烈」变化来的。大概成立于公元六年。主张绝对效忠律法,反对希律家系及罗马政权,在主后六十八至七十年间的革命占重要地位。

「雅各的儿子犹大」:就是的「达太」。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门徒住在耶路撒冷一间楼房上,这样可以不受干扰,又适合祷告。至于这间楼房是不是最后晚餐的地点,亦即马可约翰的母亲马利亚的家,我们不能确定。路加在此列出十一使徒的名字,与他在的名单相同,证明耶稣在地上最亲近的门徒,成为教会的核心。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

耶稣的「弟兄」:原文是复数型态,表示两个以上的弟兄。耶稣的弟弟们先前不信耶稣,现在显然已经归信耶稣。雅各与犹大未来并成为教会的领袖。

「同心合意」:表示同一思想和目的。

「恒切」:强调了持续不断的情况,使徒行传中多与祷告有关。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若果圣灵是神的恩赐,为要叫教会得力,引导方向,那末,人向神相应的态度,就是祷告了。教会祷告,就会得着圣灵。因此,路加一开始就强调,门徒用时间恒切同心祷告,以等候圣灵。他们中间有些妇女,也是耶稣的门徒,其中至少有几位见过空墓,又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还有祂的弟兄。因此,耶稣的家人成为当时教会的成员,其中雅各更担任了领袖的角色。

──《丁道尔圣经注释》

】「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

神的旨意是如何在地上成全的呢?只要有一班甘心顺服祂的子民,站在祂这一边就行了。此外,我们每人都应记得,在今天这个严肃的情形中,惟有教会的祷告,纔能成为「天」的出口,成为释放天上能力的通道,而这种祷告的职事,又是我们所能完成的最大工作。神将祂的需要显示给我们,我们便站在地上向祂祈求,祂就从天上开始行动,这就是真实的祷告。这也是我们在祷告聚会中所应该充分表现的。如果在这里的教会(不必题到别处 ),不懂得这个祷告的职事,就愿神赦免我们!因为若缺少了祷告的职事,其它一切都是虚空的,而神在地上也就没有器皿可用了。

教会在今天是为着神的旨意站在地上的,所以,教会今天如果赶得上神的旨意,神就不受限制,教会今天如果赶不上神的旨意,神就要受限制,神是要借教会来做祂所要做的。

我们不能把教会拉低到一个地步,教会不过是聚会而已。教会乃一班人蒙救赎,重生,同时乐意接受并遵行神的旨意,为着神站在地上来维持神的见证的。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

「许多人」:原文是「许多名字」,这是希伯来惯用语法,用名字来代表人。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发动这件事的人物是彼得。按福音书的记述,他在门徒中是最具领袖个性的人物,现在很自然就先发表意见了。这里突然加插了一句似乎不相干的解释,说当时的“弟兄”(译注和合本译为“人” )约有一百二十人。这是第一次称基督徒为“弟兄”,韩森(p.46 )认为这是教会会友最早的称呼方式。这一句批注说明门徒的数目,原因是犹太人的律法规定,必须足一百二十人始能成立一个有决议资格的团体。因此,按犹太人的条件,门徒已有足够人数,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集团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说:“弟兄们,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弟兄们」:直译是「弟兄们,人们」或「男士弟兄们」,这一个词都是在犹太人聚集的情况下使用的,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正式称呼犹太会众的用语。当然,意义上是包括没有提及的女性的。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彼得的言论一开头就宣告,犹大乃是应验了圣经的预言,他提到大卫被圣灵使用写出预言,就是第20节引用的两句诗,尤其是前面一节关于犹大厄运的预言。在引用诗之前有好一段字句,因为第18、19节是加插的批注,并不是彼得讲的话(参 NEB及 NIV的标点 )。圣经预言必须应验的原因,是由于犹大是十二门徒之一,有份于耶稣所委派的使命,这一份使命必须另有人承担。这番话的说辞,可能套用了巴勒斯坦亚兰文意译本(Targum )的创世纪:“便雅悯列在我们支派数中,并且有份与我们一同分配产业”,若这个引证正确,则可见路加确实倚重巴勒斯坦传统的的材料。这样的字句更刻划出犹大卖耶稣之行,罪孽深重。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得」了一分:原意是「抽签而得着」,后来引申为「按神的旨意得着」。

得了一「分」:原意是「签」,后来引申为「分配到的额份」。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工价」:「工资」、「报酬」。

「买了一块田」:根据犹大的田地是别人帮他买的。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却说犹大是出去吊死的,为何这里却说他是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呢?

解经家都是说,犹大是高高地吊在一棵树上,后来绳子断了,他掉下来,摔在地上,所以才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的。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这两节转移了话题,向读者解释犹大的死。第19节的字句,用第三人身称耶路撒冷的居民,又引述他们的话,表示这一段话不是彼得所讲。故事的发展就是犹大用卖耶稣的那笔钱买了一块田(或作产业 ),后来他身子仆倒,肚肠崩裂,肠子都流出来。结果耶路撒冷的人称那地方为亚革大马(亚兰语 haqel dema ),就是血田的意思。这故事有两点疑难:(一 )、犹大死的情况含糊;(二 )、与马太的记载有重大的差异。马太说犹大是吊死的,他把血钱拿回圣殿去,祭司就买了一块“窑户的田”,作为坟地,后来被称为“血田”。很可能马太或路加祇是报导耶路撒冷的传闻,我们并不需要去协调这两者。如果真想协调,可能如下:(一 )犹大吊死(太 ),但绳子断了,身体跌下时崩裂(可能他已经死了 尸体开始腐化 );(二 )祭司用犹大的钱买田(太 ),可以视为他们代他买(徒 );(三 )祭司买的田(太 ),就是犹大死于其上的那块田(徒 )。

──《丁道尔圣经注释》

,25;关于犹大自杀的情形,使徒行传所记与马太所记不同,这事如何解释?】

一、马太记载犹大出去吊死了,但路加在使徒行传所记为犹大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这两处记载,并不矛盾,卖主的犹大后悔之后去上吊。当主那稣被钉在十字架的时候,地大震动 ),传说因为地的震动,犹大上吊的一棵树也震断了树枝,于是他掉下来仆倒在地,肚崩肠裂而死。

二、马太记载犹大把那三十块钱扔在殿里,以后祭司把那银钱收拾起来买了窑户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那块田以后称为“血田”。但使徒行传说犹大用他作恶的工价(即三十块钱 ),买了一块田。

这两种记载亦无不合。

这田是祭司长拾起犹大丢在殿里的三+块钱去买的,但是归在犹大名义之下,所以彼得说是犹大买的。

据说这块田地也就是犹大上吊之处,在耶路撒冷之南近欣嫩子谷之处(参阅圣经地图6及地图3的耶路撒冷附图 ),称为“亚革大马”(ACELnAMA血田 AreA8。* )。

回教徒不相信那稣,但对犹大之死有怪论,说犹大并非卖主,乃是牺牲自我保护那稣,他化装变成那稣的样子被捕,所以钉在十字架上的不是那稣本人,乃是犹大云。十世纪时候巴比伦史家“亚他巴”(AL一TABAR )如此描写。

据说俄国有一“犹大纪念堂”崇敬犹大,因为他的牺牲作卖主的人,纔能完成神的救恩,他的功劳甚大云。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因为诗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下面有两段引述的经文。第一段取自,是警告一位敬虔者的敌人,在耶稣和早期教会眼中,这位敬虔者是弥赛亚的预表;因此可从这诗中,很自然找到出卖耶稣之人的预表。在应用时,原文“他们的住处”改为“他的住处”。这“住处”就是指犹大买的田,其上有咒诅,“无人在内居住”(马太则表示这地将成为坟地 )。托德(C. H.Dodd )认为这节经文的引用,表示圣经承认使徒的职位有了空缺,是由于背道,不是由于死亡(因此不需要另选人代替雅各的位置 ;而另一节经文,更认可了填补这空缺之举。这第二处经文是,诗人向敌人发出一连串咒诅,并愿有人得他的职分。这节经文被用来支持以别人取代犹大的职位。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我们」作伴:指「听众」,亦即「信徒群体」。

「在我们中间出入」:表示没有阻拦的沟通和交往。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不过,寻找一个后继人取代犹大的真正理由,并不在旧约的预言,那不过是印证,而不是发起的原由。这事乃是源于该使命的性质──需要全数见证人去承当。根据保罗,像他一样作使徒的人,必备的资格为:见过复活的耶稣,又被祂委派作见证。这里所需要的,也是作耶稣复活见证的人,但必须从那一群在耶稣工作期间,不断与其它使徒保持联系的人当中推举,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耶稣升天为止,都和他们作伴的人。有的读者会觉得这“额外”的资格很奇怪,不过,试想要找一个承继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其任务乃是向犹太人作见证(我们尽可如此来看 ),这样的条件其实是顺理成章的。至于使徒行传中的使徒,是否只限于这十二位,则是另一个问题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上升的日子为止」:表明使徒必须能见证耶稣在世事奉的整体。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

「巴撒巴」:「撒巴」的儿子之意。「撒巴」可能是「安息日」、「老人」或纯粹就是一个人名。而以「人名」比较有可能。

「犹士都」:是一个拉丁文外邦名字,应该是约瑟的拉丁名字。

「马提亚」:字义是「神的恩典」。圣经除此处外并无记载此人其他的事迹。不过传统上认为这人后来往埃及南部的衣索匹亚传道,也有传说他死后葬在德国的Treves。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会众当时提出两位候选人。巴撒巴约瑟用其家族名来称呼是为了将他与同名约瑟的人区分出来,他的姓氏意为“安息日之子”。他另有拉丁文名字犹士都,这是犹太人一般的传统。我们对这人没有更多的资料,只是有一种传说,他喝了毒物而仍然无恙。马提亚是 Mattithiah的简写,也是个很通用的名字。不过,拣选的是主,因为使徒不是一个出于人意的职位。因此,会众祷告,求主拣选,因为祂知道万人的心。这里看不出到底他们是向父神祷告,还是向耶稣祷告,不过由于论到耶稣选使徒,用的是同一个动词,所以很可能这里是向耶稣祷告。使徒的任务在这里称为位分,希腊文diakonia则是服侍的意思(本来指在饭桌的侍候 ),基督徒各样事工都用这个字形容,榜样来自“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的那一位。犹大去的那地方,是当时流行的代用语,指人的归宿,即天堂或地狱。

──《丁道尔圣经注释》

,26马提亚被捕选为使徒合乎主的旨意么?】

答:犹大卖主自杀身亡以后,丧失了他的使徒职分,彼得就建议提出一个要求,是从约翰施浸起,直到主离开他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他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于是合乎这样条件的,选举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两人,众人经过祷告,用摇签的方法,结果摇出了马提亚来,就被选为使徒,与十一使徒同列,得了这使徒的职分。关于他们在此摇签原是旧约的方法,是最后一次的使用,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这类决断事情的方法便不再有了。有人认为马提亚是摇签选出来的,不合神的旨意,以后圣经再也没有提起他的事,表示神对于他并不使用,他算不得是使徒,犹大的遗缺应由保罗继承才是适合,但其实不足为凭,除了雅各,约翰之外,其他使徒亦没有被提起,马提亚是圣灵所承认为十二使徒之一,是合于使徒任选条件的,而保罗倒是不合这条件,他只是被神拣选作外邦人的使徒。马提亚这名字是神的恩赐的意思,他和十一使徒同列,诚然是神的恩赐,他们认为这样选他为使徒是不错的,是合乎主的旨意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众人就祷告说:“主啊,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主啊」:指「耶稣基督」,信徒开始向耶稣基督祷告。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自杀的犹大曾被主耶稣豫言他为“灭亡之子”,请问基督徒如果自杀,可以得救么?】

犹大自杀,是不得救的,这件事毫无疑问,主那稣不但称他为灭亡之子,较早时间称他为魔鬼

关于基督徒自杀后是否能得救这个问题,虽然各人都可能有不同见解,但我们必须题出一些重要的原则来作研究这问题的基础:

一、基督徒不应该自杀。生命的权柄操于神手,他让我们生在世界上,和让我们离开世界,都有他所安排的时间,任何人自杀,或是近来所宣传的“安乐死”,都是侵犯神的权柄,基督徒以敬畏那和华为生活原则,更不应如此做。

二、自杀等于杀人。杀人是有罪的,自杀亦然。基督徒不应做犯罪之事,更不应杀人。

三、信徒如有自杀的意念,可能是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困难而不能实行“完全交托,一无挂虑”的教训,缺乏忍耐与顺服神的心。教会领袖应时常对信徒灌输这种“完全交托”的思想,让信徒实行交托。那么,就不会把生命的痛苦看得那么严重而走上自杀之途。

四、一个在灵性上有基础的人,一定不会自杀。

五、既然犹大自杀便是灭亡之子,如有基督徒自杀,可能该基督徒根本上尚未重生得救。

犹太人在“口传法令”中强调自杀是一种大罪。

回教徒则认为自杀等于谋杀。

古教父奥古斯丁反对自杀,但容许身体某一部分自毁(比方自阉 )

天主教人士极力反对自杀。因此专家曾作一统计,基督教人士自杀率比天主教人士为高。在欧洲,丹麦人自杀率之高,为全球冠军云。

有些人虽未自杀,但下列方法属于慢性自杀,也应避免:

①时常忧愁,不断挂虑,失去快乐,减损寿命。

②工作过劳,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仍然拼命,这种“拼命”与“自杀”无买。

③缺乏卫生常识,暴饮暴食,或乱进补菜,以致身体受污损。

④在美国,开太快的汽车,以致失事身亡,亦等于自杀。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摇出」:直译是「签跌在」,这里表达抽签的方法是把两个人的签放在一个容器中,用手摇晃,跌出来的签就是抽中的人。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他们用摇签的方法让主选择。这方式昆兰派也沿用,不过似乎教会并不是仿效昆兰派这样做。同样,也不必把十二个使徒的数目,当作仿效昆兰派的十二平信徒(与三个祭司组成 )的议会制,这段话教会的总数到底是十二人还是十五人 并不清楚 )。有的注释家认为沿用摇签法,表示五旬节前的教会没有圣灵的引导;更有人进一步说,教会选马提亚的做法不对,应该等候神所选召的“第十二位”,就是保罗,而不应该要神从两个不再见于经卷的人物中挑选。可是,十二门徒中也有些不再在使徒行传出现(除了彼得、雅各、约翰之外 ),而保罗并不具备列入十二门徒的基本资格。我们最多可以这样说,在五旬节前,教会必须在圣灵的帮助之外,另寻从神来的引导,但他们所用的方法(祈祷和摇签 ),是十分合宜的。教会其实是求主自己挑选合适的一位,然后把他列入使徒中;我们不能说是教会“挑选”了他。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摇签的辨法很叫我们诧异。可是在犹太人,这却是自然的辨法,因为圣殿中所有的职位和工作都是这样解决的: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一块一块的石头上;把这些石头用一个容器装起来,把那容器摇动,直摇到一块石头跌出来;那石头上所写的人便是当选人。

──《每日研经丛书》

犹大自杀后,十一使徒只在两人中补选马提亚为使徒,是否合主旨意?】

十一使徒为要补选一人代替死去的犹大,彼得就建议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他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他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他们同作那稣复活的见证 )。照此条件只选到两个人,一个是有三个名字的犹土都,另一个是马提亚,结果马提亚中选,被立为使徒与十一使徒同列。

关于马提亚被选为使徒,神学界有不同的见解:

一、马提亚被选不合神旨,理由是:

①他们只选出两个人,限制了神的拣选,因为非甲即乙,没有第三或第四个人可被神拣选。

②使徒们与众人祷告时这样说:“主阿,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这种祷告未免矛盾,既然题出“万人”来,却只摆出“两人”在主面前。

③马提亚被选为使徒之后,圣经以后并没有题到他作过什么工作,表示神并不使用他。

④神有意后来要拣选保罗为使徒,所以这时拣选马提亚,并不合神旨意。

二、第二派人士认为马提亚被选为使徒,合神旨意:

①马提亚合乎彼得所提出为“补选使徒”的条件,保罗并不合这条件,保罗虽然在大马色路上看见过那稣,但他并不是从约翰施洗起到主那稣升天为止,时常与十一使徒作伴的人

②可能当时合这条件的只有这两个人,所以并不限制神拣选。当时其他在场的人是以后认识那稣和众使徒的,如果神认为不合他旨意的,也可以用神迹方法指示他们,正如神差派天使指示哥尼流一般。

③圣经以后没有题到马提亚工作的情形,并不能表示他的被选不合神旨意,因为其他的使徒如巴多罗买、多马与奋锐党的西门等也未被题及。

④神以后拣选保罗,并不妨碍马提亚的被选为使徒,理由如下:

A.马提亚被选为“以色列人的使徒”,但保罗被选是作“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在说:那感动彼得,叫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作使徒”。保罗说得很清楚,他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不与十二使徒同列。马提亚被选为使徒并不妨碍以后保罗被选,以后保罗被选也不能表示马提亚的被选为非法。

B.保罗在说: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份。保罗被选为外邦人的使徒,因此以外邦人为传道的对象,把福音传遍欧洲。马提亚被选为以色列人的使徒,所以他与其他使徒在一起,先在耶路撒冷,以后也到外国去为主工作。

C.主那稣在所说的: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但保罗既是第十三位使徒,则不会在十二个宝座上有份,他既是外邦人的使徒,将来可能有权审判外邦人了。

保罗曾在大马色路上看过主那稣,以后在传道时期,曾有人怀疑他为使徒的合法身份,所以他在书信中曾为他的使徒职份自辩:

至于马提亚,古教父革利免(CLEMENT )谓根据传说,马提亚乃是悔改归主的税使撒该,撒该是外邦名字,以后采用希伯来名为马提亚,意即“神的恩赐”,与马太名字同意。在马提亚外传中曾记载他到吃人地区传道,受尽苦难,并为主殉道。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例证


拆毁藩篱“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路加在写了一段极重要的记录,当时的教会被迫“分散……到撒玛利亚各处”。在这之前,当时的基督徒都在耶路撒冷的周围,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有着美好的回忆——五旬节圣灵降临及教会爆炸性的增长。早期的教会极有可能非常满于现状而永远停在那里。但是逼迫促使他们分散到另一个新的领域——撒玛利亚。
撒玛利亚不是信徒们心目中理想的环境。那是一个堕落的地方,高贵的犹太人是不会去的。在旧约时代,先知们也都鄙视撒玛利亚,先知尼希米在重建圣殿时,也因他充分认识撒玛利亚人的“特质”而拒绝这些人的参与(尼219~20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与宗教的差异,隔绝了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而早期的基督徒有时还会有错误的观念,认为神就是那位“隔离者”。
可是,结果是神拆毁了那座隔离的墙。他厌恶任何会拦阻福音传开的“东西”。耶稣命令他的门徒们要在撒玛利亚作见证(徒18 ),但也只有等到基督徒碰到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他们才真正很严肃地去执行破除藩篱、广传福音的大使命。
可有任何事物拦阻你与人分享福音?你是否有需要离开现在熟悉又舒适的环境呢?
拆毁那些使我们与人隔开的墙与围篱,
让每一次神的福音都能深入人心。
神使我们在世上存留,
为要使我们向世人作见证。


──《生命隽语》

我们像一部新汽车,机件样样齐全,但没有装上汽油。当我的女儿学会驾驶汽车,作完礼拜,她开车送会友回家去,到了半路,车忽然开不动。她不知原因,以为机件坏了。后来才发觉汽油用完。当她把汽油装上,『能力』来了,那车便仍旧可以在公路上飞驰。基督徒需要能力──就是那从上头来的能力。

── 吴恩溥《圣灵充满的真义》

真正的见证不在乎言语,却在乎行为。斯坦莱(译注HenryMortonStanley1841-1904英国的非洲探险家 )在中非洲找到了李文斯顿(DavidLivingstone ),与他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说,『如果我与他再相处更久,我会不得不作起基督徒来;但是他从没有给我谈起过这事』。人的生活的见证是不可抗拒的。

──《每日研经丛书》


也许就在今天“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么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当我们即将迈入另一个新的千纪年时,许多基督徒会说:“基督不久就要再临了”,听上去好像这事会发生在他们有生之年。
从历史去追溯,人们曾预言基督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月份、年份再临。有个宗派的创始人曾预言说,1886年的10月22日基督再来,另一位领袖又设定1993年为这个时代的末日,又有人预言说2005年基督将要再来,并解释说我们只能知道那“大约的日子”而无法知道“确实的日子。”
这种设定日期来预言主将再来的惨败记录,导致许多人干脆完全放弃谈论这个主题。有一个苏格兰人,他很热爱耶稣再临的真理,当他在爱丁堡住了一阵又回到自己的村里时,他的邻居问他,他是否喜欢爱丁堡牧师所讲的道?他说:“他们全都是以单翼在飞翔,他们只传讲耶稣第一次的降临,却不提及耶稣第二次降临的真理。”
假如我们完全避开主将再临的主题或者猜测某某日子基督再来(约壹32~3 )的话,那我们将会错失因为思考这个主题所得到的内心净化果效。但是,如果我们警醒祷告(可1333 ),并且过着圣洁的生活(路2134 ),那么我们就是时时刻刻都预备好了。
圣经的信息是那么的明确:你要预备好!预备警醒才是我们期待基督再来的应有态度。
预备自己,
洁净自己,
主再来时,
完全呈上你自己。
期待基督的来临,为他的荣耀而活。


──《生命隽语》

真正的基督徒乃是与耶稣过日常生活。据说那个伟大宣道家,哈丁顿的约翰布朗(JohnBrownofHaddington )每每在宣道当中停下来,好像要听一个人的声音。耶柔幕(JeromeK.Jerome1859-1927译注英国幽默作家及剧作家 )说过一个年老的皮鞋匠,在一个极其寒冷的日子,店门大开,人家问他为甚么;他答道,『这样,如果耶稣路过,祂可以进来。』我们每每说,如果耶稣在场,情形将会如何;如困祂在我们的家庭和在我们的工作场所,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的不同。阿克兰夫人(LadyAcland )告诉我们,她的小女儿有一次说发脾气的话。在大风暴之后,她和女儿在梯间整理收拾东西,那小女儿说,『在这情境,耶稣来住在我们这房子里便好了。』但是事实上,耶稣现在在这里,真正的基督徒便是一生一世与基督同生活的人。

──《每日研经丛书》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