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Ⅰ 问安
提多书起头的问安比起提摩太前后书长很多,而且以如此正式的语气写信给一个非常亲密的伙伴,以致主张作者不是保罗的学者,视之为一大障碍。好像作者刻意将前言写得比还要正式,而且尽可能造成是保罗写作手法的印象。然而结构上的困难与稍微晦涩的语句,更能证明保罗正是此书的作者,并且导论中一些很正式的语气,正是因为这封信是半公开的性质。
1. 虽然保罗在问安中,自称是基督耶稣的仆人两次(罗马书及腓立比书),并在中自认是服事主的人,但他并没有在其他地方使用神的仆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至于最常用的耶稣基督的使徒,亦是为了强调他的服事是正式领受的职分。
为着( kata )神选民的信心(新译)中的 kata 到底用意如何,有一些争议。如果 kata 照着AV所翻译的“按照”来解释,则意味着保罗的使徒职分多少来自其他人的信心;但多数的学者认为未必如此,因而建议以“为关”或是“关于”来诠释 kata (NIV采用)。RSV则译为“助长神选民的信心”。另有两次使徒保罗提到“神的选民”;,然而没有任何其他的新约作者使用这个词。这是一个在旧约中非常熟悉的词,特别用来形容以色列人为主的仆人。但当保罗使用它的时候,指的是神所拣选的教会。信心必须与真理的知识连结(名词 epignōsis ,字面上是“识别”),为了让使徒的职分名符其实,这也是保罗对自己的宣称。神的仆人不会蓄意忽略真理,他们的知识也必须与他们的信仰生活相称(使他们敬度,RSV译作“与敬虔相符”),摩法特译作“与信仰的生活一致”。
2. 使徒的职分不论在任何的环境下,都不能被现时的环境所掌控,反而有与众不同的未来,就是根据永生的盼望(新译:和合:“盼望……所应许的永生”)。希腊文的介系词 epi 翻译作“根据”,告诉我们,基督徒的事奉是建立在这样的盼望上面。而这样的盼望是根植在神从万古之先(RSV译作“古时候”)所应许的。这里所表达的与约翰福音里所展现的“道”相同,深刻的认出神的应许,是根基在祂永恒的计划当中(参Kelly)。使徒保罗在这里以一个不寻常的形容词那无谎言的( apseudēs ,“没有虚假的”)来形容神,为的是强调所提及的盼望是绝对可靠的。就算基督徒与犹太人早就将神的神性视为理所当然;这里如此形容神必有其特点,用来证明基督徒盼望的正当性(参:保罗在所用的语言)。
3. 到了日期( kairoi idioi )把神的道显明了,对照应许的永恒性( chronoi aionioi ,万古之先92节)。可以看出到了日期指的是神所指定适当的时候,藉着基督将自己显明出来。 kairos 这个字指的是一个适当的机会,而 chronos 则指的是持续的时间,或接连的时间。94至于复数(参AV)可能代表许多耶稣生平重要的时刻,或就某方面来说,更可能以单数来形容耶稣历史上的一生(参LOCK)。
藉着传扬所显明的道,必须指的是福音,因为这福音是一切传扬的中心。所交托给保罗的福音意念,是保罗持续不断惊奇的来源(如:,,在教牧书信中不断地反复重申(参:;。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和完全的雷同,再一次让我们看见保罗的使命就是神的心意。
4. 形容提多为我的真儿子(现中)与相同。真( gnēsios )这个字只有出现在新约保罗的书信中(参:。虽然在使徒行传当中没有提到提多,但他肯定是保罗核心同工的中坚份子。事实上,保罗在其他的书信中屡次提到他;,,。从写给哥林多的书信中,得知提多被拣选,是为了一个特别困难且棘手的任务,也因为他的努力曾带出美好的果效。由此得知,提多拥有不平凡的老练,和极高的领导才能。他被委任在克里特岛的工作,必定需要相当的智慧与能力,而保罗对他的信心,必定来自过去对他的了解。
照着我们共信之道的照着( kata ),与的“因信主”的“因”( en )所强调的有所不同。这里的表达方式凸显出福音的宏观。巴瑞特认为这是论到犹太人及外邦人共同的信仰。这里问候的话,几乎相同于提摩太前书及,除了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取代了“主基督耶稣”,以及少了“怜悯”一词之外;虽然在AV版圣经仍保留“怜悯”一词,但在许多新版圣经中将“怜悯”删去是较为正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鉴于在、里,保罗的“救主”指的是神;但在这里、却将“救主”的头衔归给基督。显然的保罗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特别将圣父与圣子区别开来。
Ⅱ 教会执事的资格在一个相当正式的问安之后,保罗直接指出提多特别的使命。
5. 据推测保罗可能去过克里特岛,并且将提多留在那里继续他的工作。但基本上,按使徒行传的架构,并没有这一趟宣教旅程的叙述存在(参导论[IV 关于历史上的影射]一题),因此只有以下两种可能:不是这趟行程发生在罗马监禁之后的一段被释放的期间;就是这封书信是后人所伪造。不论如何,根据在导论里所讨论的(参导论[IV B 其他各种不同的解释]一题),没有一个实质上的理由,可以否定释放期间保罗有造访过的假设。也有可能动词“留”这个字,并没有涉及保罗个人的造访。倘若如此,就可以符合使徒行传的历史;但释放后造访的假设似乎更有可能。
在克里特岛的教会,比在以弗所的教会更没有组织,因此提多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他必须完成保罗尚未完成的部分,亦即:你要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齐了,以及设立长老。常有学者自认设立长老表达了一种教会的组织观念,而这在保罗的时代似乎是太先进了;但为了维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就必须视有时间上的错误(参:Brox认为该节是得自使徒行传的启发)。当时在保罗的服事上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一统性,因此没有理由质疑他在最早的宣教旅途中,按情势设立长老。对于基督教会,拥有一些有条理的管理策略是很基本的,保罗已经从他的亲密助手深知这一点。在句子中照我所吩咐你的这个我是强调的重点,不是强调保罗的自我中心,而是他在任命长老系统中所拥有的权柄。长老与监督这两个身分在前后文里,似乎实际上是同义的词性。
6. 给提多有关“长老”与“监督”的资格要求,与给提摩太的有一致之处。这些类似的要求,显示出自同一个作者,而这些差别性的要求,则反映出一个不同却真实的历史状况。保罗语汇的无可指责( anenklētos )不仅用来形容克里特的长老,也应用在以弗所的执事,反映了一个无过失的道德标准,在所有服事职务上的必要性。至于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也可参考的注释,然而提摩太前书的监督必须使儿女端庄顺服,而提多书多加了一些要求。就是儿女必须是信主的,而且必须没有人告他们放荡不服约束(如:他们必须是个不浪费及顺服的人)。这两个字的前者 asōtia ,字面上是“没有能力节省”,比喻一个人按着自己的喜好浪费钱财,且因此毁了自己(参Loc祂)。正如提摩太前书所说;家庭被视为是一个基督徒领袖的训练场所。虽然有人认为,因着提到基督徒的子女,作者不经意的让我们知道,他属于第二代的基督徒。但也不必因此认为基督教的形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只需强调,有孩子的长老应该要有一个基督化的家庭。
7. 由于这一连串的资格又从头到尾的被重复提出来,有些学者认为世俗的伦理标准是构成这段资格的基础,而这段经文保存了这套伦理标准的正式开头。然而这样的重复并非多余的,因为他说明了为什么一个监督必须无可指责,因为他是神的管家。保罗在这里以当时的生活来作比喻,让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家庭或庄园的管理者的模样(参:保罗在及的用法)。不论任何人处在一个这样的职位上,必须无可指责,才能作为其他人的真榜样。
接下来列举的,开始有了一定的标准。那些认为作者借用世俗的伦理标准来列举监督资格的学者,必定认为作者没有适切的考虑当时特别的处境。然而,若是保罗写给提多,他必知道提多需要多么用心,来为克里特的教会选择执事,因为克里特人的个性基本上反复无常。就现今的世代,这些被指责的恶行,似乎太明显的针对非基督徒,以至于不需要在基督徒的牧者中被提到;但是当时在克里特教会,有许多类似的处境,可以从现今在各国原住民中宣教人员的身上看到。牧养的人必须不骄傲(任性)或性急(暴躁),因为这些道德上的偏差,往往会伤害教会健全的发展。至于以下三样禁止的事: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不义之财则与第一世纪的克里特有关(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而一些自称牧养神教会的人,需要警告他们,不要追求不法的利益。
8. 这里有与里相近的、更正面的资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禁止初入教的成为监督。由此可知,克里特教会比以弗所教会的建立晚多了。监督必须乐意接待,表示真正为他人的需要而献上自己,也要好善。好善这个词( philagathos )可以包括事情或是人。它见于希腊的铭文,是特别提出来褒扬的品德(参Dibelius)。加尔文译作“献身于仁慈”,相对于气量狭小的意思。这里并没有什么非比寻常资格,都再一次显出保罗的务实作风(参:提前三章)。至于“庄重、公平、圣洁”所有的社会人士也都面对这样的道德要求,但要注意的是两个特别带着信仰意味的字公平及圣洁被包含在这里,但却没有出现在提摩太前书三章里。庄重( sōphrōn )则出现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里(和合:“自守”),但此处还加上类似的好德行自持( enkratēs ),根据洛克认为,“自持”比“庄重”需要更多的自我约束。
9. 更进一步的资格要求是在教义的教导上,因为一个基督徒的执事必须按着被教导的(NIV;和合:“所教的……道理”)来分解真理的道。这真理是被形容为可靠的(新译;和合:“真实”)。照此看来,牧养的人必须对“教导”内容有清楚的确信及了解。有可能是经由口耳相传,虽然有可能还加上一些文字记录(参Simpson)。而且他必须预备坚守真理,以便面对意见相反的人。唯有如此,他才有能力在一方面规劝别人,另一方面指证那些敌对真理的。纯正的教训必定是一个完整的教导,使基督徒得着引导。在这段经文里有三个动词,都是用来形容教导,并且在原文里都预先假设了教义系统的客观存在与权威可信。在一个像克里特这样原始的社会里,如此权威性的教导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Ⅲ 克里特的假教师10. 使徒保罗接着形容那些反对的人。很明显的他们为数众多,且具有三个令人不敢领教的个性。他们不服约束( anypotaktoi ),藐视教会的规矩。第二,他们的教导空泛无脑,说了一堆等于没说的话( mataiologoi ,说虚空话的人,可能包含了毫无价值的想法,关于犹太人对外邦人的偶像的看法,参Loc祂)。第三,他们是自欺欺人(和合本:欺哄人)。这样的性格充斥在所有的异端里,但特别在克里特的犹太教师当中,尤其那些奉割礼的,格外明显。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可以认为犹太人负面的影响,是作者自己捏造的(参Dibelius-Conzelmann)。有犹太人的社群居住在克里特,是人所皆知的(根据斐罗和约瑟夫,参Kelly ad loc.)。
11. 面对这些假教师要下猛药。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 episto-mizō 意指“以缰绳勒住”或“戴上嘴套”),来防止更多的损害。这非常的画面是特别为下一节里所描述的克里特人写的。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假教师被逐出教会,他们只是被禁声,这或许是因为第9节里所提到,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
经由对家庭成员一个或两个的影响,假教师就能败坏人的全家。想必所败坏的是一些基督徒的家庭。因此任何造成家庭生活出现裂痕的行为,都必须非常的小心留神。
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是相对于9节的纯正的教训。他们必定有明显的贪图钱财,才招致保罗如此强烈的责备。他们因贪不义之财,栩栩如生的描绘出空洞信仰下利欲薰心的性格。无论何处,只要图利的考量支配了信仰的行动,就值得如此严厉的责备。
12. 保罗藉着一个受尊敬的克里特人的话,来证实他对克里特人的批评。所引用的这段话是来自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一位主前六世纪的哲学家,拥有其同胞许多神话般的推崇。许多古代的作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提到他是一个先知,因此保罗引用他这段众人皆知的话。尽管许多早期的基督徒认为,这段话来自他的《论神谕》( Concerning Oracles )这篇作品,但是否正确的引自伊皮麦尼德,仍有一些问题。部分片段来自迦立马库(Callimachus)的《宙斯颂歌》( hymn to Zeus ,公元前270年),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出自此。然而,更应该是引自远比迦立马库更早的颂歌。因为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克里特人对自己人的斥责,保罗的行为不应该是吹毛求疵。
显然希腊文 crētizō (“说谎”),可以证实克里特人的不诚实是恶名昭彰。这些令人可鄙的名声,可以测出他们的性情。恶兽代表其心怀恶意,如同凶猛残酷的野兽,而又馋又懒则凸显他们无法控制的贪婪。对克里特人这样疾言厉色的斥责,包含在这封给提多的书信里,似乎排除了这封信是半公开的说法。保罗是要鼓励提多,以强势的手腕来面对教会中这些难以驾驭的份子,也让提多先知道他所要面对的人,有这些众所周知的性格。这个原则永远适用,因为每一个传福音的牧者绝对必须了解人的性格,不论事实是如何的令人不愉快。
13. 保罗认为以上的说法是真实的。这有可能来自他个人的经验,或其他人相同的看法,使他相信克里特人很难相处。至于严严的责备,当然是针对假教师,而非一般克里特人。值得注意的是形容词严严的,在新约其他地方中,只有出现在。如此严厉的责备有一个拯救的目的,就是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或指公认的教义内容,或指他们个人对基督的忠诚。就第9节来讲,前者似乎较贴切。基督徒面对那些真理上有谬误的人,如果有拯救的心存在心里,会省去不必要的谩骂。
14. 关于假的教导有两条路线。犹太人荒渺的言语,无疑的类似所提到的,其中可能包含一些根据旧约的无益冥想。因为这些荒渺的言语是犹太人的,因此有别于提摩太前书第一章泛指一般。由此可知,克里特的异端比较倾向于是犹太人的问题,尤有甚于以弗所人。
至于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使人不得不想起在歌罗西倾向苦修的异端,歌罗西书中称这是“人的吩咐”。从15节可以看出,这与礼仪的洁净问题有关。假教师与假的规范通常连结在一起,并在人群中寻找愿意联盟的人,企图使他人背离真道。
15. 针对14节,保罗一贯的态度,就是提供清楚的一般原则作为答案,呼应里耶稣所说的话(亦参:。保罗在也部分的详述同样的想法。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话取材自当时流行的谚语。基督教高举圣洁为心灵的领域,自然胜过仪式上的追求。一个纯洁的心灵是不会因身体的接触而被玷污,而且纯洁的心灵也没有兴趣寻求不必要的污秽。
没有比断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更强烈的责备了。加尔文认为那些不洁净的人,使他们所接触的一切都成了不洁净。因此对他们来说,没有一样是洁净的。至于“不信的”指的可能是那些软弱的犹太人基督徒,因为他们不相信基督是律法的总结:也有可能指的是像后来的诺斯底主义者一样的人,拒绝相信物质是神圣的被造。保罗其实是重复基督的教训,就是只有从人心里出来的才能污秽人,而非仪式上的不洁。真正圣洁的基座是人的良知,如果连那里都污秽了,心灵与行为必一同污秽。
16. 那些在信仰上行事悖逆的,往往强烈的宣称他们对神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偏向犹太教倾向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所谓认识神,指的必定是诺斯底主义。但我们也可以认为,就因为已经有如此详尽的教导存在,所以必不可能是第二世纪的诺斯底主义。因为克里特的异端明显是关于犹太人的,我们更有理由认为犹太人一神论的骄傲必然存在他们心里。信仰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践,在克里特是很明显的相冲突(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与祂相背),因此值得严严的责备,保罗用三句话来凸显他们的作为。第一句是可憎恶的,形容他们的伪善使人作呕。这句话在这里可能是反讽,形容那些要揪出令人憎恶的事的人,本身就令人憎恶。第二是悖逆的,因着他们实质上否定了圣洁神要求我们圣洁的性格。第三是在各样的善事上是可废弃的,来自原文 adokimoi (“试验之后被弃绝”),与教牧书信里不断的呼召我们去行善,全然相背;按着他们的状况,根本没有行善的可能。所有宣称的人,都必须被检验。然而他们将显出无法行任何善事。 ――“凭着神选民的信心”,“选民”在旧约,当然是指以色列民说的,,。在新约圣经中,虽然信徒也是蒙神拣选的百姓,但“选民”一词仍多半用于以色列人,,,,;亦有一处明显是指着信徒说的,即;的“选民”相同,可能通指以色列人及信徒。实际上,旧约选民所信的,与新约选民所信的相同,旧约选民的信心集中于那将要来临,使万族得福的“子孙”──基督──身上;新约选民之信心亦系集中在基督身上。旧约信徒因信,盼望一个更美天上之家乡;新约信徒因信,也盼望天上的家乡。所以所谓“凭着神选民之信心”,就是凭古今信徒所共有之信心的意思。
“与敬虔真理的知识”,“敬虔”是教牧书信中所常用的字,,,,,,,。“真理的知识”不是普通世俗的知识,乃是神所启示有关其救赎的计划、旨意,以及生命之道的各种知识。这等知识虽然远超过今世的理学,人间的哲学,但若没有敬虔的信心与这些知识调和,就只能叫人自高自大。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
在使徒的生命中有两颗巨星——信心与知识。这两者是很难加连接词的,有信心的人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人常常轻视信心。但是他们两者并不矛盾。
信心——信心在一切蒙神拣选的人身上都是同一的,虽然有的人信心大些,有的下些。但是信心是对神的,信心的经验、试炼与得胜,对信的人都是一样会有的。我们信心所拥有的福分,也同样可以获取。信心是从历代圣徒的经验留下来的,我们都需要,而且坚持恩惠的润泽。
知识——我们不必怕知识,因为知识只是使我们发现神的道路与心思。我们在真理的知识上必须渐长。我们要明白的知识,是有关神宇宙的事实与方法。知识与智能不同,前者只是理性的,而后者却是德性的。那些假充知道的人并不聪明,但是聪明的人常常是知道的。
敬虔——真知识使你敬虔,里面被神的灵充满,外面像神的圣洁。你有了敬虔,必然有智慧,而且知道一切事,是向聪明通达人隐藏的。真理的知识使人有敬虔,敬虔也必有真理的知识。
── 迈尔《珍贵的片刻》
【,2神不说谎「凭着神选民的信心,敬虔真理的知识,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
传道人是不是在骗人,纯正的信仰是不是靠不住。追求属天的福会不会归于虚无,那些热心爱主,奉献,牺牲的是不是蠢人,白白受苦,毫无意义呢?是不是不信的人反而对,不热心追求,仍然贪爱世界倒上算呢?对于这一切的怀疑、不信、妄想、迷惑,只有一个答复,神是无谎言的神。
如果神是说谎的,那的确一切都变作毫无意义,所有的信仰都是虚假。因基督徒的信仰是根据圣经。圣经是神的话,如果神是说谎的,那么圣经便不可靠,信神的话就要受骗,但神是怎样一位神呢?如果神说谎,祂怎能是圣洁、公义、慈爱、良善、荣耀的神呢?如果神说谎,祂怎能统治宇宙万有,管理一切呢?神如果说谎,那是祂自己羞辱自己。祂既然是至大至高无所不能的,祂又何必说谎呢?神根本就恨恶说谎。圣经明说,魔鬼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844 ),神岂能与魔鬼一样呢?
所以神为祂自己及祂名的荣耀,也绝不能说谎。因此,相信圣经、神的话,是绝对可靠的,绝不会上当,末了一无所得的,信神的话,抓住祂的应许,绝无错误。
──《每日天粮》
【】「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
神所赐的永生之恩,是祂在万古之先预定的美意。既经“万古”之时间的考验而终于实现,足证神实在是信实,无谎言之神。保罗对这位神的信心,绝非贸然盲从的信赖;乃是根据自古以来,神众选民所共信共知之真理知识。总之,保罗肩负使徒之职份,是具有坚定的信心、敬虔的知识、与确实之盼望的。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那无谎言的神...所应许的...」
信心,并不是运用意志的力量来说事情必将成功,乃是看准这个事实:神既说过这件事必将成功,这是实在的,于是就安息下去,因为神已经说过了。
信心能把应许变作豫言。光是应许,还须我们这一方面没有拦阻,纔能实现。现在信心既然能把应许变作豫言,我们就可以宣布:某件事情必会成功,因为神不能说谎。
──《地上的天上生活》
【】我常听见到处有人这样祷告:求神给他们更多的信心;但是当我仔细听他们祷告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信心,乃是更多的眼见。
信心并不是说,「我看这件事是对我有益的,所以神必定会给我成功的;」
信心乃是说,「这件事是神成功的,所以必定是对我有益的。」
信心,在黑暗中与神同行的时候,只求一件事:求神紧紧握住他的手。── 白罗克斯
【】「到了日期,借着传扬的工夫,把他的道显明了;这传扬的责任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交托了我。」
使徒保罗就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接受了这传扬的责任。在此,“神我们救主”将神与救主混称的用法,是表示神与救主之合一;救主就是神,神就是我们的救主,。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我从前留你在克里特,是要你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整齐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
本节所说的“从前”不会是指很久以前,大概是保罗在罗马第一次下狱获释之后,回去亚西亚与马其顿等地探望教会时,,,;途中经过革哩底,在那里作了很好的工作,且留下提多处理善后的事工,并设立长老;他自己则继续前行。保罗嘱咐他要“赶紧往尼哥波立去见我”,尼哥波立是在马其顿西南端的一座城。此时保罗可能正在往马其顿途中,其后;在保罗写提摩太后书时,提多又从罗马被打发到挞马太去。
“在各城设立长老”,可见长老是属“各城”、“各教会”的。但“在各城设立长老”这话,不够作为“长老”只许属“各城”的根据,因这话也可解作那些长老无法兼顾各城。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革哩底在何处?该处教会由谁建立?提多何以会在该处工作?】
一、“革哩底”(CRETE ),意即“属肉体的”,是地中海一个狭长而多山的海岛,长156里,岛在爱琴海之南,其最阔处为35里,最窄处为7里。圣经曾有三次提及此岛:一次是在五旬节的时候,革哩底人也在当时参加那盛大的聚会,听闻福音,可能福音从当时已带入革哩底岛。以后保罗乘船到罗马上诉时,他的船曾沿革哩底南边西行。最后一次是在本书,保罗说他曾把提多留在革哩底传道。所以解经家一致相信,保罗在罗马首次坐牢被释放后,再度周游布道,到过革哩底,而把提多留在那里继续工作,发展革哩底教会。
革哩底岛当时有一百多的城市和乡村,其主要的城市是“腓尼基”(PHENICE )、“拉西亚”(LASEA ),岛的东北有“撒摩尼”小岛(SALMONE ),西南则有“高大”岛(CLAUDA )。东北的“西得罗角”(CAPE SIDHEROS )与小亚西亚的以弗所相对,西北的“斯匹特角”(CAPE SPATHA )则指向希拉的哥林多。地质学专家相信远古的时候这海岛是与小亚西亚和希拉国相连的,至今海底层仍是把欧亚两洲连起来的。
革哩底全岛皆山,只有环岛近海的地方有平地。岛西的有名高山“义达”(IDA ),相传为希拉神话中有名的“丢斯”神产生地,还有不少希拉人所崇拜的假神也由本岛产生。足见革哩底对希拉文化的影响。据说革哩底是欧洲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又说,“革哩底”即古时的“基利提” ),他们从革哩底入侵东方大陆,但以后为以色列人所统治。
革哩底也出诗人,曾有“名诗”传于希拉,被人欣赏及引用,保罗在此称革哩底的诗人为“本地先知”,引用他那对自己同乡的中肯语说:“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保罗在雅典传道时,所引用的诗句,“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便是引用革哩底名诗人“伊比曼尼德”(EPIMENIDES )所作的“真言集”(CONCERNING ORACLES )。可见保罗真是一名学者,无所不学。
“伊比曼尼德”是纪元前600年左右的有名诗人,可是希拉文则早于纪元前1100已输入本岛,同时亦开始了它的铁器时代。
考古家怀疑圣经所记载的“非利士人”、这种喜居海边的民族,是否由革哩底岛而来,因为在欧洲古史中有所谓“海上民族”(SEAPEOPLE ),他们非常勇敢,喜欢航海,他们曾与地中海东、南、北各地沿海城市通商。这些“海上民族”很可能是从居比路岛和革哩底岛而来,不过他们水手的名誉并不佳。
纪元前67年革哩底岛归入罗马帝国版图,不过罗马帝国特别优待本岛居民,给予他们很高的自治权力。因此,当尼罗皇迫害教会时,革哩底岛的基督徒不受影响,提多因此可以继续工作。
二、至于革哩底教会,到底由谁创办?解经家意见不一:
①有人认为是保罗所创办,保罗与提多及其他同工一同周游布道时,曾到革哩底。保罗从前坐船曾沿岛南岸西行,当时可能有“再来”布道的意念。所以在罗马被释放后,即来此工作,然后建立教会,让提多在那里任圣职。
②但有人认为革哩底人在五旬节时听彼得证道而信主后,即将福音带回革哩底,慢慢成立教会。请注意保罗对提多所说的话,“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从“各城”一词证明,革哩底的教会是在很多城市设立的,用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辽阔的“教区”,那么提多便是“教区长”了。
革哩底素有“百城之岛”之称,如果说这些教会都是保罗所成立,实为时间所不许可;但如果说是由本地人在五旬节由耶路撒冷把福音带回来,各自成立教会,则甚为可能。
③更有人认为革哩底教会是由亚波罗或别的使徒所成立。
因为保罗在第一次入狱前,并未在革哩底传过道,所以神另外差派别的使徒或传道人去工作,亚波罗很可能在革哩底做过不少圣工,因为保罗在本吩咐提多,“要赶紧给律师西纳和亚波罗进行”,显然地,亚波罗和革哩底教会有过很深厚的属灵友谊。
④还有人说,革哩底既然与哥林多及以弗所两大城互有商业来往,那么可能是哥林多教会或以弗所教会的信徒来此创办教会也未可料。当时亚波罗的势力曾影响哥林多教会部分信徒拥护他,而提多书也提及亚波罗在革哩底,证明这点的可能性。保罗在本书所吩咐提多对圣工的任务,和对提摩太所说的,很多是近似的,则革哩底教会是由以弗所信徒来开设,也非常可能。
今日革哩底,是希拉国领上一部分,首都“伊拉克里安”(ER-AKLION )在岛北中央,古时称为“克挪素斯”(CNOSSUS ),为古商业重地。新首都“干尼亚”(KHANIA ),古时称为“居顿尼亚”(CYDONIA ),在岛西北“义达山”之北,是商业重地。岛南的“高大”岛、已易名为“加禾多”(GAVODHOS )。
革哩底,今名KRITI,已成为今日旅游希拉的人最佳去处。在十六世纪时,首都“伊拉克里安”已为欧洲学者所极端注意,原因是该处有“革哩底油画学院”。
考古学者由此处出发研究全岛考古,所以首都地位,甚为重要,考古家相信革哩底是希拉文化的摇篮,又据说在岛西的大海中,纪元前二千年有一高度文化地区,已沉没在海底,由该处逃生的人们,则在革哩底发展其天才。
革哩底是一个多山之岛,因此到处都是青翠树木的风景,岛中所植橄桃树,葡萄树及香蕉树,十分引人入胜。由雅典抵此,乘飞机只一小时十五分钟,乘船则需十四小时。
── 苏佐扬《圣经难题》
【】「若有无可指责的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儿女也是信主的,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就可以设立。」
“无可指责”并非绝对完全,毫无过失之意;乃是指一般而论,没有什么可被人指责的把柄。
“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即只有一位妻子,没有立妾。有人以为本句表示作长老的,妻子死了不可续娶,此解释牵强而错误;夫妻关系只在生前,死后不论按灵性方面、或身体方面,都不再受约束。主耶稣回答撒都该人有关死后之夫妻关系时,明言在天上已无嫁娶之夫妻关系,而使徒保罗也明说:“丈夫若死了,她就脱离了丈夫的律法”。且按当时社会制度而言,男人多妻是很普通的事,所以“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很自然的应指一夫一妻而言。
“儿女也信主”,可见作长老的理应全家归主。
“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这“他们”可指长老的儿女,也可指长老本身。前者表示长老的儿女,也当有好见证;后者表示长老本身要有好见证,与上文无可指责之意相合。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监督既是神的管家,必须无可指责,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无义之财;」
“监督”epikopov,英译作bishop,上文5节之长老原文presbuterous,英译作elders。主张长老与监督不同的人,多根据此二字之不同;但本释义认为,更重要的不是这两个字的不同,乃是这两个字同在一段经文中,被当作互相通用的。如5,7;,28,足证这是同一的职份,却有不同的名称而已。其实名称既不同,当然不同字了,就如一个人若有两个名,这两个名当然是两个不同的字,但却不能说是两个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乐意接待远人,好善、庄重、公平、圣洁、自持;」
“好善”,与行善不同。行善者未必好善,好善者不但行善、且喜好而行;行善已成为其爱好之一。
“庄重”,与之“端正”,及之“端庄”意思相近。
“公平”,长老既是教会领袖,必须公平待人。不偏心,不存成见,对待自己好的人和对待自己冷淡的人,都应秉公处理所发生的问题。
“圣洁”,这是一切信徒应有之生活;长老更应当有圣洁的生活,作信徒的榜样。
“自持”,意即能自制,不易冲动或摇动。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那奉割礼的更是这样。」
“许多人”,指下文那些假传道和他们的附从者;“不服约束”,指不服真理的约束;“虚空的话”,指没有真理根据的教训。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他们因贪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败坏人的全家。」
“败坏人的全家”原文及英译圣经均无“人的”二字,而“家”却是多数式的,此节N.A.S.B.译作:who must besilenced because they are upsetting whole families teaching ......,注意"wholefamilies"必是指神的各教会的全家;所以这里不是特指他们的教导败坏某一个家庭,乃是指全教会的各家。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诗人爱皮买尼底斯,生在主前六世纪,说话正确有预言性,故称他为先知。―─ 牛述光
【提多的压力】地中海东部有一岛叫革哩底,属希腊。在第一世纪时,该岛商业发达,但岛上的人被邻右邦国认为最不诚实、最懒惰的人;他们的生活自古则极其卑劣。主前第六世纪当地诗人伊皮孟南则如此写「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在希腊文学,「革哩底」一字和撒谎是同样意思。但使徒保罗在岛上设立教会后,便差派提多到那边工作,按立长老,拣选同工。保罗要他去做两种不同工作。第一,去传扬永生的真理,叫人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败坏。第二,要提多在自己日常生活上有好的榜样,借着动作举止来影响岛上的居民。前者是言教,后者是身教,而身教常比言教难做好。这位小使徒一定是背着百斤重的压力登上该岛,提多要面对的人和环境就是这么可怕。
今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有的也很像革哩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将真光照耀在众人面前,正如提多一样。有时这种的压力是需要的。
——张钦煌《小吗哪》
【革哩底人中一个本地先知是指什么人?】
答:这一个革哩底本地的先知,名叫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他生于主前六百年,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其出生地是在克罗素丝Gnossus,即今新首都伊拉克里安Lraklion。关于此人事迹,多是属于神话故事性质,传说他曾在一个山洞睡了五十七年,醒后就被雅典人请到本地帮助除去该城的灾害。他的著作甚丰富,有伦理学,神学,洁净之礼,以及革哩底历史的奥秘等类,希腊人称他为诗人,圣人,但革哩底人称他为先知。保罗在此写信给提过时,是引用革哩底人称呼这位先知的韵诗说:「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魔,又馋又懒。」同时也称赞他的见证是真的。这可以让我们看见,革哩底人的道德品格是相当的低劣。他们是非常骄勇,喜欢航海,许多水手们的生活行为甚为腐败,所以诗人给以如此的描述,乃是他们被人藐视,名誉不佳的一种评价。保罗引用此诗,藉为警戒,为要吩咐提多,严厉的责备那些信徒,使他们在真道上要纯全无暇,不受污秽不洁离弃真道之人的影响,因之,在此将那些假师傅和假教训之人错误的道理,一一提出,揭露无遗。这些人不仅是革哩底,也是犹太人和奉割礼的人,。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革哩底的本地先知是谁?何以保罗会利用他们话来提醒提多?】
保罗是一伟大学者,他无所不学,百样精通,对于希拉文化所获得的数据甚为广泛。他在雅典布道时,曾引用希拉诗人斯多亚学者“亚拉图”(ARATUS )的诗句。亚拉图是基利家省的“苏利”(SOLI )市人,保罗则为基利家省大数人,相信亚拉图的诗句,在保罗童年或青年时已经背诵如流,所以引用毫无困难,保罗当时引用为多数人所喜爱的斯多亚派学者诗句,为的是要引起他们的重视而引导他们走上救思之途。
保罗对提多所引用革哩底先知的诗句,是出自诗人“伊比曼尼德”(EPIMAENIDES ),他生于纪元前600年,出生地点在“克挪素斯”(C N O S S :S ),即今新首都“伊拉克里安”(IRAKLION )。他的事绩多属神话,传说他曾在一山洞中一睡就是五十七年,睡醒后被雅典人请到雅典去协助他们除去该城的灾难。又说他活到157或294年,且被后人称为希拉“七圣之一”。他的作品甚多,包括伦理学、神学、洁净之礼及革哩底历史的奥秘等。
希拉人称他为诗人、圣人,但革哩底人则称他为先知。保罗亦沿用革哩底人的称呼法。
革哩底人喜航海与各国通商,但水手们行为腐败,不讲道德,正如“伊比曼尼德”所批评的:“他们常说谎话,又馋又懒”。希拉文有一个字名“KR ETIZO”( 音译为“革哩底做”,意义为“撒谎”,但借用“做革哩底人”一语来表示。可见人们当时一提起“革哩底”这个地名,便有藐视之感。
保罗引用革哩底先知的诗句,吩咐提多要“严严的责备那些信徒”,因他认为以“本地人治本地人”,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保罗在本书所题“纯正道理”一语和提及许多人宣传错误的道理,便知保罗引用革哩底先知的话,并非对付革哩底的一般人,乃是对付那些“假传道人”。在这里我们可以列出本书所题许多错误道理的数据:
①说虚空话。
②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
③荒渺的言语。
④宣传错误的洁与不洁的成见。
⑤无知的辩论。
⑥家谱的空谈。
⑦律法的争竞。
这些人包括革哩底人,犹太人和奉割礼的人。
── 苏佐扬《圣经难题》
【】「不听犹太人荒渺的言语和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
在此所指的“不听”,不是指不跑到传异端之人那里去听,乃是指当有传异端的人潜入教会,在信徒之间讲说他们的教训时“不听”。换言之,各个信徒应知道拒绝传异端者的教训,不让他们有机会“说服”自己。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连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秽了。」
“凡物都洁净”(此“物”应是指食物 ),这点与主耶稣的教训相合,;又与彼得在异象中,神对他所说的话亦相合──“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和他相背;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
圣经中“可憎的”与“悖逆的”都是指灭亡的罪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古代世界用三个『C』字代表三种最恶的人:革哩底人(Cretans );基利家人(Cilicians );加帕多家人(Cappadocians )。革哩底人以酗酒、侮慢、无信用、撒谎,和贪馋著称。
――《每日研经丛书》
【】
译作废弃的这个字adokimos是个有趣的字。这个字可以解作赝造的钱币,不足标准的重量;它可以解作一个懦弱的士兵,在作战考验中不合格;它可以解作不被录用的申请职位者,其他公民认为他无用;它可以解作被匠人废弃的一块石头,石头如果有缺点,匠人会将一个大写的『A』字写在上面,将之放在一边,就是指Adokimos,因它不适于建筑之用。人生最后的一种试验就是:是否有用。一直想以不洁净去影响人的,对上帝和对人都没有用。在这个世界他不但不帮助上帝工作,反而阻碍事工的发展;而且无用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