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提多书 第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

2「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

3「到了日期,借着传扬的功夫把祂的道显明了;这传扬的责任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交托了我。」

「仆人」())原文是奴隶,保罗是站在奴隶的地位上「服事主」()),等候神的差遣。保罗只在本信中自称「神的仆人」()),「神的仆人」也就是「耶稣基督的仆人」())、「基督耶稣的仆人」())。
「选民」())在旧约里指以色列人()),在四福音中指犹太人()),而在保罗书信中指神所拣选的教会())。「神选民的信心」())指神所赐的得救的真信心。
「敬虔真理的知识」())指神所启示的对真理的真认识,这种真认识能带出与真理一致的敬虔生活。
保罗是在神所赐的信心和启示里()),照着信实的神永恒的计划接受福音的职事,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智、情感、意志,不是根据人的理论、哲学,也不是根据环境、时代。
神的应许是在「万古之先」()),而这应许的显明是「到了日期」()),借着基督成就,又借着选民「传扬」())。
「祂的道」())指福音。
「这传扬的责任」())被「交托」())给保罗和所有的信徒()),不是出于人的志愿,而是按着神的「命令」())。既是神所交托的「责任」()),我们传福音就「没有可夸的」,若不传就「有祸了」())。

4「现在写信给提多,就是照着我们共信之道作我真儿子的。愿恩惠、平安从父神和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归与你!」

提多和提摩太都被称为保罗的「真儿子」())。「儿子」原文就是「小子」()),是表达年长者对年轻人的亲热感觉,当时以父子相称的门徒关系也很普遍。保罗、提摩太和提多都是由同一位圣灵重生的,在属灵上是弟兄关系,并非父子关系。
「提多」是保罗的核心同工,是外邦人,保罗在其他书信中屡次提到他()),可以看出他老练而又恩赐。
保罗的问安语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和希伯来式的「平安」。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Chairein))」一词来问安()),但保罗却改为双关语「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保罗的问候总是先「恩惠」后「平安」,因为除非神的「恩惠」已把罪对付清楚,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平安」。在保罗心目中,「恩惠」(Charis))几乎就是「基督」(Christos))的同义词,因为除基督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着基督来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5「我从前留你在克里特,是要你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整齐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

「克里特」位于南爱琴海,是希腊第一大岛、米诺斯文明的发源地,就是非利士人的发源地「迦斐托」())。新约时代克里特岛有犹太人居住())。克里特的众教会比在以弗所的教会更年轻,所以提多必须「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齐了」、「在各城设立长老」,教会才能走上正轨,显明基督身体的见证:肢体配搭())、持定元首基督())。
「长老」就是「监督」()),职责是治理教会()),教导真理()),牧养信徒())。「长老」形式上由使徒或其同工「设立」、「选立」()),实际上是圣灵所立())。圣灵借着信徒的事奉、交通和生活的见证,显明可以做长老的肢体,这个见证的显出乃是基督自己的管理,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举长老。
上图: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的最南面,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克里特岛上大都是崎岖的山地,东西长约260公里,南北宽最宽60公里,最窄只有12公里,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中最大的岛屿。

6「若有无可指责的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儿女也是信主的,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就可以设立。」

长老的职责是管理神的家,首先应该明白,神的心意是让我们不只在教会、更在自己的家里随时学习「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凡事都「奉主耶稣的名」())。因此,圣灵所选中的长老,自己的家首先要有基督身体的见证。
「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可能指只结过一次婚,或只有一妻。当时异教徒中流行一夫多妻制。保罗并没有要求那些一夫多妻的人信主后只能留下一个妻子,而是要求教会领袖成为一夫一妻婚姻的好榜样。当时的长老都是弟兄,但圣经并没有明确禁止姊妹做长老。
「儿女也是信主的,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是「使儿女端庄顺服」())的具体表现。

7「监督既是神的管家,必须无可指责,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无义之财;」

8「乐意接待远人,好善,庄重,公平,圣洁自持;」

9「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

「监督」())就是长老,长老指其身份,监督指其职责。长老的职责是做「神的管家」()),即管理神家的仆人,所以「必须无可指责」()),才能做众肢体的榜样。
这里特别提出的「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无义之财」())与提前三3类似,与当时克里特人的个性())有关。
「乐意接待远人」())表明肢体之间的爱心交通。古时客店不多,出门的信徒需要热心人士提供食宿。
「好善、公平、圣洁、自持」())是针对当时克里特人的个性())特别强调的要求。
「庄重」())就是「自守」()),指处事冷静沉稳。「自持」())比「庄重」需要更多的自我约束。
本节与提前三2的要求类似,但并没有禁止「初入教的」成为监督()),可能克里特的众教会比以弗所教会年轻。帖撒罗尼迦())、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教会())都是刚建立不到一年就「选立了长老」,虽然所有的信徒都是初信者,但神自己会负责管理祂的家,所以使徒们凭信心「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保罗对以弗所长老没有特别强调教导真理的职责,可能因为那里的教会比较成熟,并不像克里特的众教会有一些能言善辩、「不服约束」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罗在此所强调的并非是教导或雄辩的能力,而是「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不但「教」,而且「坚守」,用生活见证做真理的守门人,如此「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把人带到主面前。「驳倒」())并非依靠「争辩」,而是靠把「所教真实的道理」())活出来。教导的能力和口才是圣灵的恩赐()),并非长老的资格。

10「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那奉割礼的更是这样。」

11「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他们因贪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败坏人的全家。」

12「有克里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里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

13「这个见证是真的。所以,你要严严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

14「不听犹太人荒谬的言语和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

「本地先知」())指主前6世纪的克里特诗人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备受其同胞的推崇,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都提到他是一个先知,因此保罗引用他这段众人皆知的话来描述克里特人的性格。古时希腊人把「克里特人」当作说谎话的别名,可见当时克里特人以爱说谎出名。在这样的人中间怎么能出现长老的合格人选呢?但神能叫克里特众教会中产生长老,「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神有能力、有恩典改变人。
「这个见证是真的」())表明当时克里特人的道德水平确实低下,传道人面临的争战也很大。
「严严地责备」())那些在真理上有谬误的信徒,目的不是为了辩论、谩骂,而是怀着「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的心。不是人能「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而是神自己负责改变他们。传道人只要做该做的、说该说的,「严严地责备他们」,其余的由神自己负责。
克里特的异端和以弗所一样,主要是犹太教())。「荒谬的言语」())可能指犹太教中玄思派的理论())。
上图: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又译为埃庇米尼得斯)是古希腊克里特岛的预言家、诗人。传说他在洞穴中沉睡57年,醒来之后获得预言的能力。他提出了一个悖论:「所有克里特人都是骗子」。但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因为他自己就是克里特岛人。

15「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连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秽了。」

16「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和祂相背;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使徒职分的主要来源

当保罗征召他的一位得力亲信参与一项事工的时候,他总会把他有权柄说这些话的理由讲出来;而且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再次表明福音的基础。所以在这封信的开头,他谈到他使徒职任的几件事。

(一 )那职分将他放在一个伟大的承袭传统上。他一开始就称自己是‘神的仆人(doulos )’。这是个包含谦卑与有权夸耀的称号。它是指一个人的生命完全顺服神;同时,他也因此而觉得骄傲──因为这个称号是赐与过去的先知和伟人的。摩西就是神的仆人;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所得的最高荣衔也是神的仆人。神就是向祂的仆人众先知,显明祂的一切旨意。在以色列民的整个历史之中,神一再差遣祂的仆人众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去。。所以神的仆人这个称号给保罗进入伟大承袭传统的权利。

当人走进教会里面,他不是进入昨天才开始的机构。教会的背后有好多世妃的人类历史,而往回头追溯到永世以先神的心思和定意。任何人亲自担当教会的讲道、教导,或事奉的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一个没有传统的机构服务;他乃是踏着众圣徒的脚踪。

(二 )它给与保罗伟大的权柄。他是耶稣基督的使者。保罗从未想过他的权柄是来自他自己的才智,更不是来自他自己的道德良善;他奉基督的权柄而讲。倘若人真诚的奉献给神使用,当他宣讲基督的福音,或教训祂的真理,他不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结论;他带着基督的信息和神之道。真正作基督使者的人不用或者、可能、或许、那些模棱两可的词句;因为他带着肯定的语气宣讲他所认识的那一位。

使徒的福音(续 )

还有,我们在这段经文中可以看见一位使徒福音的精髓,和他工作的中心要点。

(一 )使徒的全部信息是基于永生的盼望。在新约中,永生一词一再重复出现。永远的希腊字是aionios;其实,在全宇宙中,配将这词正确地用在他身上的只有神。基督徒所给人的就是叫人与神的生命有份。当我们受到挫折的时候,有神赐力量;当我们不安的时候,有神的宁静安稳;当我们猜疑的时候,有神的真理;当我们在道德上失败的时候,有神的美善;当我们忧愁的时候,有神的喜乐。基督徒的福音并不是首先把知识的信条或道德的法典给人;乃是给人生命──就是神自己的生命。

(二 )使人得到这个生命的方法,必须注意两件事。所以使徒的职责乃是唤醒人里面的信心。对保罗来说,信心一直指一件事──对神的绝对信靠。基督徒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我们除了接受以外,其它甚么事情也不能做。在生命的每一个范畴里,无论人所给的如何宝贵,在接受以前,仍不属于我们。基督徒的第一个责任,就是劝人领受神所赐的。归根结柢,我们绝不能用辩论去说服人信基督教;我们只能说:‘请你自己尝试接受它,看看怎么样!’

(三 )使徒的职责亦需要用知识去装备别人。基督徒的布道工作与基督徒的教育必须携手并进。信心可能由心中作出响应而开始;但是信心必须接着扩展到整个的心思。基督徒的福音若要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就必须先思索清楚。从来没有人永远生活在情绪激动的高峰。基督徒的生活必须每天更爱基督和更深认识基督。

(四 )信心和知识的结果必须产生一种真正的敬虔生活。信心必须常常在生活中流露出来;而基督徒的知识不单是一种智力上的知识,乃是怎样生活的知识。许多人是伟大的学者,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一般事上,一点也不能料理;人际关系也完全失败。真正的宗教生活是叫人对神,对自己,和对别人都保持正确的关系。人过这种生活能在面临重大事件和处理日常事务时,都应付得宜。这就是耶稣基督在我们中间再活出来。

所以基督徒有责任把神的真正生命带给别人,唤起人心中的信心,在人心中加深他们的知识,使人过一种令别人可以看出主与他们同在的生活。

神的目的和祂所定的时间(续 )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有关神的目的,和祂实践这目的的方法。

(一 )神对人的目的常常都是与拯救有关的。祂在创世之先,已将永生的应许赐给人。我们应注意一个重要事项,就是保罗把救主这个名称同样称呼神和耶稣。我们有时听闻一些人这仪的讲道:耶稣是温柔、慈爱、而和善的,但神是严苛、严肃与严厉的,把两者划出区别。有时,听起来好似耶稣可以更改神对人的态度;可以劝服神息怒和阻止神惩罚人。其实新约并不同意这说法。在整个救赎过程的背后,我们看见神永恒而永不更变的爱;耶稣来到地上,就是要把这爱告诉人。神的特点乃是一位救赎的神;祂最后不得已才定人的罪;而祂的最初的愿望乃是救赎人类。祂是一位切盼儿女归家,祂好将他们搂抱在怀中的神。

(二 )这段经文不单申述神永恒的目的;它还把祂的方法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到了祂自己美好的时间,便将祂的信息告诉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类一切历史都是替耶稣来临作准备。当人未准备好受教的心,我们很难将知识传授给他。但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上我们必须从起头开始;因此人类必须替耶稣的来临作准备。旧约的全部历史,和希腊人的一切哲学探讨,都是为耶稣来临而作准备。神的灵在犹太人和其它民族中间运行,当祂的儿子来到地上的时候,好叫他们有一个准备就绪的心接待祂。我们必须认定一切历史都是神教育人的工具。

(三 )还有,当基督教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环境都有一种独特的安排,好让它的信息容易传扬。当时世界环境最适宜传播神的信息的有五个因素。

(甲 )当时全世界人实际上都说希腊语。这不是说其它民族都忘记他们的本国语言;他们除了自己的国语外,都晓得说希腊语。他们在商业、贸易和文学方面,都是用希腊语作媒介。一个人如果想参与公开的场合和公开的活动,他必须先明白希腊语。基督教初期的传教士并没有遇到语言上的困难,这是后期所罕见的。

(乙 )根本没有国界的限制。罗马帝国的版图与我们所认识的古代世界一同扩张。人无论往那里旅行,都不会超越罗马帝国的领域。今天人若想横过欧洲,必须持有一份证照;每逢抵达国界和入境之前,必须受检查或盘问,而且还有‘铁幕’的阻隔。然而在基督教的第一代,一位宣教士可以从他们所认识的世界的一端去到另一端,而不会受任何阻碍。

(丙 )交通上也较容易。它一定会很缓慢,因为他们缺乏机械化的交通工具,而且大多数旅程必须徒步,行李则放在行动迟缓的牲口身上。这话虽然不错,但罗马人建筑许多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而且大部分都不会有劫匪或海盗出没,比较过去交通更为方便。

(丁 )基督教的最初世代正享受世界大部地区少见的太平。倘若当时全欧陆陷于战争状态,宣教的工作就绝对不可能进行。当时正值罗马的升平时代(Pax Romana )。旅客在罗马帝国境内能平安的行动。

(戊 )这是一个觉知自己需要的世界。旧约信仰已经崩溃,新的哲学也非思想单纯的人所能领会的,正如辛尼加(Seneca )所说,人们寻求救恩(ad salutem );他们越发觉得‘他们在必须做的事情上软弱’;他们寻找‘一只神奇的手降下救拔他们’;他们‘寻求的一种平安,不是该撒的,乃是神宣告的平安。’人心从没有像那时的敞开地接受基督教宣教士所传的救恩信息。

基督教在当时出现实非偶然,那是在神自己的时候,它便降临;一切历史都为它作准备;一切环境皆替它安排好──让基督教的信息如潮涌去!

一位忠实的从者(续 )

+我们对收信人提多所知不多,但从各处有关他的经文来看,我们知道他是保罗最可靠并且是最有价值的助手之一。保罗称他为:‘我的真儿子’,故此很可能是保罗在以哥念帮助他悔改信主的。

提多是一个能处患难和尴尬场合的可靠同伴。当保罗前往耶路撒冷探访的时候,当时教会对他仍存有疑心,并且准备好不信任和不欢迎他,保罗带着提多,和巴拿巴同去。著名的苏格兰人,登打斯(Dundas )的一位朋友说:‘登打斯不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但他不理会天气怎样,都愿意和你一同出外。’提多就是这样的人,当保罗面对困难的环境时,提多总在他的身旁陪伴着。

提多是一个能担当棘手工作的人。当哥林多的分争进入高潮的时候,保罗写了一封最严厉的信,然后交托提多带去。提多很明显的是个具有坚强心志和强硬手腕的人,这使他能面对并处理困境。有两种人,一种是面对恶劣的环境会把事情弄得更坏;另一种是能够把混乱整得有条有理,并且平息分争。提多就是属于后者,所以他被差派处理恶劣的环境。他有一种处理实际行政的恩赐。保罗又拣选他参与为救济在耶路撒冷的贫苦教友而发动的收集捐款事工中。提多显然没有伟大的讲道恩赐,但他是一位实际行政的管理人材。教会应该为那些能担当实际工作的人而感谢神;因为我们若希望办妥一些实际的事,就非借助他们不可。

保罗给提多几个伟大的称号。

保罗称他为真儿子。这句话必然是指提多因保罗的缘故而皈依基督,在信仰上作了保罗的儿子。一个传道人和教师生平最快乐不过的一件事,就是能看见他曾教导的人在教会中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提多做为儿子,他自然能够把喜乐带进信仰上的父亲保罗的心中。

保罗称他为兄弟,与一同劳碌的同伴。传道人或教师能看见他的信心儿子变成他的一位兄弟,这位他曾经教导过的人,现在能在教会中取代他的位置,不再是晚辈,而成为相同地位的,这是一个伟大和值得庆贺的事。

他称提多与他同一心灵,同一脚踪。他知道提多处理事情的方法,必会像他自己一样。人若有一副官,必能依照自己的心意去执行他所托付的任命,他就有福了。

他把一项伟大的任务交托提多。他派他往革哩底,作那地的基督徒榜样。保罗给提多最大的赞扬乃是差他往革哩底,不是向他们讲述基督徒应如何生活;而是给他们示范,看基督徒应当是怎样的人。没有责任比它更重大;没有赞扬比它更崇高。

这里还有一个相当有极的建议。分别叙述当提多被差派往哥林多的时候,另有一位弟兄与他同行;在前一段中,描述那人‘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这个人一般认为是路加。有人作出推测说,提多是路加的亲兄弟。在使徒行传中,提多的名字从来没有被提及,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我们知道路加是使徒行传的作者;而且常常用第一人称多数代名词,他说:‘我们做这件事’或‘我们做那件事。’于是有人认为,在上述的经文中,路加把提多包括在内。我们不能确定这个建议的真确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提多和路加两人的确有一种家族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同是善于处理实际行政工作的人。

西方教会定一月四日为纪念提多的日子;但在东方教会则定在八月二十五日。

教会的长老

我们在已经详细查考过保罗胪列出来作长老的资格,所以我们在本段无须再详细研究。

保罗的习惯总是每当一个教会一创立之后,便立即替它们按立长老。革哩底是一个城巿众多的岛屿。诗人荷马说:‘有百城的革哩底。’保罗确定一个原则,他鼓励小教会可以尽快自立。

在这重述的长老资格项目中,有一点是特别强调的。他必须用信仰教导自己家里的人。后来在迦太基(Carthage )的教会会议中订明:‘会督,长老及执事,必须先使他们全家信主归入大公教会,才能被接立。’基督教由家庭开始,人若全神贯注公众事业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就不能称为有德之一,人若忽略自己的家庭,即使他对全世界的教会的一切事奉也不能替他赎罪。

保罗在这里用了一个很生动的字。长老的家庭必须不能放荡。这个希腊字是asotia。这个字在用来描写那个生活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asotia的人是不会积蓄金钱;他只会为了个人的享乐滥用无度,耗尽自己的家财;他倾家荡产之后便会自毁。这种只晓得挥霍无度的人,正如英国古语称为散财者,苏格兰话称为做不出好事的人,现代称为浪费者。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常描述两种极端之中的中庸美德,他说一种是吝啬;另一种就是asotia,不顾一切而自私的挥霍,适中的德行则是慷慨好施。所以长老的家切不可为个人的享乐,而成为挥霍无度的坏榜样。

还有,长老的家庭必不可没有规矩。缺乏父母约束的人必招致无法补救的损失。福高罗(Falconer )引述一句关于多马·摩尔爵士(Sir Thomas More )的治家格言:‘人若治家有方,自然没有悲剧或争吵的事情发生。如果争执开始,便要很快的处理好。他的家庭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当别人到访的时候,整个心灵也会畅快。’对长老训练的真正场地,最低限度家庭和教会是同样的重要。

长老不应做的事

这里是教会长老不应有的恶习之摘要,每一项都以生动的字描绘出来。

(一 )他必须不任性。这个希腊字是authades;它的字义就是取悦自己。一个只晓得取悦自己的人自然不会爱别的事物,别人也不能令他喜悦。特仁赤(R. C. Trench )说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强硬地要求自己的权益,但对别人的权益、意见和好处则漠不关心。’

希腊的伦理学家对这种authades的人所犯的错误讲了许多。亚里士多德说有种极端就是随意取悦任何人(areskos ),另一种极端则完全不会取悦任何人(authades );适中的做法就是能够保持适当的尊严(semnos );他说一个authades的人不会与任何人交谈,也不会和任何人相处。尤底米斯(Eudemus )说,一个authades的人‘在改变自己生活的时候,他不考虑别人,反而鄙视。’欧里披蒂(Euipides )说这种人‘因为自己缺乏修养,所以对别人鲁莽。’斐罗底买(Philodemus )说这种人的品格由三种均等的劣质组成──自负,刚愎与鄙视。他的自负会使他自视过高;他的鄙视叫他不把别人放在眼内;他的刚愎使他照自己的衡量去对待别人。

很显然的,authades的人是一个讨厌的人。他不会容纳别人,对他所不明白的一切事都责怪,并且以为一切事只有照他的办法才能做。洛克(Lock )说:这种质素‘必会严重破坏自由之人的规则。’性情古怪而刚愎不容别人之人,没有资格作教会长老。

(二 )他必须不暴躁。(应该译作:他必须不作忿怒的人 );这个希腊字是orgilos。希腊人有两个字可以解作忿怒。一个是thumos,这种忿怒是一触即发,像火烧禾稓般,但迅速熄灭。另一个是orge(它就是orgilos的名词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忿怒。它不会突然燃起;它乃是怀恨,和保持着温暖。一触即发的怒火虽然不是愉快的事;但是这种蓄意久聚不散的忿怒更坏。心中对任何人怀恨的人都不配担当教会的工作。

(三 )他必须不因酒滋事。这个希腊字是paroinos;它的字义就是过度纵情饮酒。但这个字广泛的用作包括一切残暴的行为之意。举例来说,犹太人用这个字形容与米甸女子结婚的犹太人之行为;基督徒用它描述钉基督在十架之人的行为。这个字形容那些在清醒时,做出醉酒时之事的人的性情。

(四 )他必须不打人。这个字就是plektes;它的字义是动手打人。它似乎指在初期教会中,有些过于热心的会督,用体罚来惩戒行为有过失的信徒。所以使徒章则(Apostolic Canons )规定:‘我们吩咐将动手打犯错误信徒的会督革职。’皮拉支亚(Pelagius )说:‘他不应该打任何一位基督的门徒;因为他的主被人打的时候,完全没有还手。’希腊人把这个字的意义自行广义的用作不单指行为上的粗暴,也包括话语上的粗暴。所以这个字进一步解作用声音或神情吓唬别人。这里译作吓唬人,也很恰当。不用爱心,而只晓得用暴行或暴言之人,不适合作基督徒教会的工作人员。

(五 )他必须不贪无义之财。这个希腊字是aischrokerdes它形容人不择手段去榨取金钱。革哩底人在这方面是声名狼藉的。坡里比亚(Polybius )说:‘他们已惯用可耻而顺潮流的方法去攫取金钱,在革哩底,所有的人皆不把贪财视为可耻。’蒲鲁塔克(Plutarch )说他们追求金钱像蜜蜂采蜜一样。革哩底人视物质的利益远胜过诚实和名誉。他们不理会金钱要他们付多少代价;但是基督徒明白有些事代价是太大的。把人生唯一目标放在积聚财物上,而且不择手段去赚取的人,不配担当基督教会的工作。

长老应做的事

前段经文胪列出教会长老不应该做的事;本段则列出他应该做的事。这些必有的质素自行归成三组。

(一 )在第一组中,教会长老必须向别人表现的品格。

必须乐意接待远人。这个希腊字是philoxenos,它的字义是:一个爱护陌生者的人。在古代世界,常有许多随处飘泊,四海为家的人。旅店异常昂贵,肮脏和不道德;所以过境的基督徒必须找到基督徒团体中接待他们之人。直到今天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仍最需要基督徒的团契!

必须好善(philagathos )。这个字可以解作一个爱好美善事物,或友善的人;而亚理斯多德把它列入不自私的行为中,就是一个爱善行的人。我们无须在这三个意义之中拣选一个;这字把三个字义都包括在内。所以教会负责人无论对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作任何事,都能从心中用善意响应人。

(二 )在第二组中有许多词,它告诉我们教会长老本身必须其有的品格。

必须庄重(sophron )。欧里披蒂(Euripides )称这种庄重的品格是‘神赐给人的最美好的礼物。’苏格拉底(Socrates )称它为‘德行的基石’。色诺芬(Xenophon )称它是一种能避开邪恶的精神──不但当邪恶能被人看见时;就是没有人看见时也会远避它。特仁赤(Trench )给它一个定义,称它‘能完全控制情欲和欲望,在法律与正当理由赞同和许可以外,绝不作任何企求。’sophron可以当作形容词用在人的身上;正如希腊人说到他们自己:‘他们的思想是不会出错的思想’。教会的负责人必须能聪明地控制自己的每一种本能。

必须公平(dikaios )。希腊人给公平的人一个定义,就是他能给予人和神应得的对待。教会负责人必须尊敬人,敬畏神,这就是他们应得的对待。

必须圣洁(hosios )。这个希腊字很难翻译,因它描写人尊重生命的基本礼仪,远超人手所定的法律事项。

必须自持(egkrates )。这个希腊字形容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事奉别人的人必须先学会控制自己。

(三 )最后,是对于在教会内担任职务的人品格的描述。

必须能鼓励教会的教友。海军有一条规则,但凡官员有任命在身的时候,别人不准向他说气馁的话。讲道或教训的效果若令人沮丧的话,它本身一定有问题。因为真正基督徒传道人和教师的职务不是使人失望;乃是鼓励人,使人充满盼望。

必须能指出和他在信仰上对立之人的过错。这个希腊字是elegchein,它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字;它的解释就是责备人,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做错。特仁赤(Trench )说,它的意思就是‘责备别人──挥动真理的得胜膀臂,虽然未必常常使人认罪,但最低限度,也会使人知觉自己做错。’狄摩西尼(Demosthenes )说,它形容一种情况,人用令人口服心服的方法证明他曾说过的事物之真实。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说,它的意思是证实事情正如我们所说的一样,而不会有第二种情形。基督徒的责备不只是用忿怒和谴责的言词向人非难;而是用一种方式,使人看见他错误的地方而接受真理。

革哩底的假教师

我们在这里看见描述困扰革哩底信徒的伪教师的一幅图画。最坏的显然是犹太人。他们想用两件事情说服革哩底初信主的人。他们企图说服他们,耶稣和十架的简单故事是不够的;倘若他们真想变成聪明,就必须接受拉比所传授的微妙故事,详细的家谱和精心的寓言。还有,他们企图教训他们只靠恩典是不够的;他们若真想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接受一切有关食物与洗濯的条例和规则,那是犹太教的特色。这些为教师企图说服人,说得救必须接受比基督和恩典更丰富的事。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认为神的真理太简单也太好,令人难以置信。

我们把那些为教师的特色逐点映现出来。

他们不服约束;他们犹如不忠的士兵,不服从上司的命令。他们不信服教会的信经或控制。教会不会把一堆划一的信仰强加于人,这点是真确的;但是有些事情是甘愿作基督徒之人必须相信的,其中至要的一项就是‘基督满足一切’。甚至在更正教的教会中间,纪律也没有被取消。

他们说虚空话mataiologoi这个字的前半截是个形容词mataios,用在异教徒的崇拜中,可以解作徒然虚空无益。它的主要意思是不能产生生命良善的崇拜。革哩底人擅长油腔滑调,但是他们的谈吐不能领人接近美善一步。讽世者惯常会说,一切对美德无益的知识皆是徒然的。只教学生在集会广场作智力和玄虚的讨论的教师,所教的是无益的。

他们是欺哄人的。他们没有领人接近真理;反而远离真理。

他们的教训败坏人的全家。我们在这里应注意两件事。第一,他们的教训基本上是倾覆人的。不错,真理常常会逼使人再次思索他的立论,而基督教亦不会逃避怀疑与质问,不过是公平率直地去面对。然而只会使人产生犹疑与问题的教训实在不好,这话也是真的。真正的教训,从心灵的搅扰能产生一个新的和更大的确定信念。第二,它们倾覆人的全家。那就是说,他们对家庭生活有一个坏的影响。任何一种败坏人家庭的教训都是假的。因为基督徒教会是建立在基督徒家庭的根基上。

他们的教训是唯利是图。他们所关心的是受所教的人身上所能得到的,多于把教训注入他们。巴利(Parry )说这实在是专业教师最易受到的引诱。当他把教导只视为个人晋升和获利的行业时,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这不是指藉暴力或迫害去禁止人说话。这个希腊字epistomizein的解作堵住人的口,但它的意思是着理由而止住人的口。对抗为教训的方法就是用真教训。唯一真正而能叫人心服口服的教训,就是将基督徒的生活教训别人。

恶名昭著

这个见证是真的!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比革哩底人的名声更坏。古代世界用三个‘C’字代表三种最恶的人:革哩底人(Cretans );基利家人(Cilicians );加帕多家人(Cappadocians )。革哩底人以酗酒、侮慢、无信用、撒谎,和贪馋著称。

他们的贪婪是众人皆知的。坡里比亚(Polybius )说:‘革哩底人天性贪婪,一直过着为私事争吵,公开怨恨,和民事争斗的生活。……你在别处很难找到比他们更诡诈欺骗的性格。’他再描述他们:‘金钱是他们极重视的;拥有金钱不单被视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认为是可高度信赖的。在革哩底,贪心和贪钱根本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是全世界不择手段去图利,而不觉得羞耻的唯一民族。’

坡里比亚再描述一个协定的故事。一个名叫坡尼斯(Bolis )的卖国贼,与另一个名叫金比雷斯(Cambylus )的领袖勾结计谋,他们都是革哩底人。坡尼斯以‘革哩底人的圆滑’向金比雷斯提议。‘大家一见如故,立即以革哩底人的真面目,谈这个题目。他们从不关心拯救生命危险的人,也不考虑对交托他们办这件事的人应尽的义务;他们的讨论范围只是限于他们二人自身的安全和好处。由于他们都是革哩底人,所以他们不多时便达成无异议的协议。’

革哩底人声名狼藉,所以希腊人真个造出一个动词是从kretizen(to Cretize革哩底 )化产生的,它的意思就是说谎欺骗。他们还有一句成语:kretizen pros kreta‘以革哩底化对付革哩底人’,意思就是以诈还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保罗所引述的话是实际上出自希腊一位诗人名叫艾比文尼地斯(Epimenides )。他生于公元前六百年,被誉为希腊七大智士之一。首句是:‘革哩底人是一年到头的说谎者’,而这句话后来被另一位同样著名的诗人加里马迦斯(Callimachus )引述而名噪一时。在革哩底有一座纪念建筑物,称为‘宙斯神之墓’。其实很明显的,希腊人最伟大的一位神(Zeus )不会死了被埋在墓中的。于是加里马迦斯便引述这句诗作为革哩底人说谎的最好的例子。他在‘献给宙斯神的诗’(Hymn to Zeus )写了一节: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提多书第一章

Ⅰ 问安

提多书起头的问安比起提摩太前后书长很多,而且以如此正式的语气写信给一个非常亲密的伙伴,以致主张作者不是保罗的学者,视之为一大障碍。好像作者刻意将前言写得比还要正式,而且尽可能造成是保罗写作手法的印象。然而结构上的困难与稍微晦涩的语句,更能证明保罗正是此书的作者,并且导论中一些很正式的语气,正是因为这封信是半公开的性质。

1. 虽然保罗在问安中,自称是基督耶稣的仆人两次(罗马书及腓立比书),并在中自认是服事主的人,但他并没有在其他地方使用神的仆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至于最常用的耶稣基督的使徒,亦是为了强调他的服事是正式领受的职分。

为着( kata )神选民的信心(新译)中的 kata 到底用意如何,有一些争议。如果 kata 照着AV所翻译的“按照”来解释,则意味着保罗的使徒职分多少来自其他人的信心;但多数的学者认为未必如此,因而建议以“为关”或是“关于”来诠释 kata (NIV采用)。RSV则译为“助长神选民的信心”。另有两次使徒保罗提到“神的选民”,然而没有任何其他的新约作者使用这个词。这是一个在旧约中非常熟悉的词,特别用来形容以色列人为主的仆人。但当保罗使用它的时候,指的是神所拣选的教会。信心必须与真理的知识连结(名词 epignōsis ,字面上是“识别”),为了让使徒的职分名符其实,这也是保罗对自己的宣称。神的仆人不会蓄意忽略真理,他们的知识也必须与他们的信仰生活相称(使他们敬度,RSV译作“与敬虔相符”),摩法特译作“与信仰的生活一致”。

2. 使徒的职分不论在任何的环境下,都不能被现时的环境所掌控,反而有与众不同的未来,就是根据永生的盼望(新译:和合:“盼望……所应许的永生”)。希腊文的介系词 epi 翻译作“根据”,告诉我们,基督徒的事奉是建立在这样的盼望上面。而这样的盼望是根植在神从万古之先(RSV译作“古时候”)所应许的。这里所表达的与约翰福音里所展现的“道”相同,深刻的认出神的应许,是根基在祂永恒的计划当中(参Kelly)。使徒保罗在这里以一个不寻常的形容词那无谎言的( apseudēs ,“没有虚假的”)来形容神,为的是强调所提及的盼望是绝对可靠的。就算基督徒与犹太人早就将神的神性视为理所当然;这里如此形容神必有其特点,用来证明基督徒盼望的正当性(参:保罗在所用的语言)。

3. 到了日期( kairoi idioi )把神的道显明了,对照应许的永恒性( chronoi aionioi ,万古之先92节)。可以看出到了日期指的是神所指定适当的时候,藉着基督将自己显明出来。 kairos 这个字指的是一个适当的机会,而 chronos 则指的是持续的时间,或接连的时间。94至于复数(参AV)可能代表许多耶稣生平重要的时刻,或就某方面来说,更可能以单数来形容耶稣历史上的一生(参LOCK)。

藉着传扬所显明的道,必须指的是福音,因为这福音是一切传扬的中心。所交托给保罗的福音意念,是保罗持续不断惊奇的来源(如:,在教牧书信中不断地反复重申(参:;。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和完全的雷同,再一次让我们看见保罗的使命就是神的心意。

4. 形容提多为我的真儿子(现中)与相同。真( gnēsios )这个字只有出现在新约保罗的书信中(参:。虽然在使徒行传当中没有提到提多,但他肯定是保罗核心同工的中坚份子。事实上,保罗在其他的书信中屡次提到他。从写给哥林多的书信中,得知提多被拣选,是为了一个特别困难且棘手的任务,也因为他的努力曾带出美好的果效。由此得知,提多拥有不平凡的老练,和极高的领导才能。他被委任在克里特岛的工作,必定需要相当的智慧与能力,而保罗对他的信心,必定来自过去对他的了解。

照着我们共信之道的照着( kata ),与的“因信主”的“因”( en )所强调的有所不同。这里的表达方式凸显出福音的宏观。巴瑞特认为这是论到犹太人及外邦人共同的信仰。这里问候的话,几乎相同于提摩太前书及,除了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取代了“主基督耶稣”,以及少了“怜悯”一词之外;虽然在AV版圣经仍保留“怜悯”一词,但在许多新版圣经中将“怜悯”删去是较为正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鉴于在里,保罗的“救主”指的是神;但在这里、却将“救主”的头衔归给基督。显然的保罗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特别将圣父与圣子区别开来。

Ⅱ 教会执事的资格

在一个相当正式的问安之后,保罗直接指出提多特别的使命。

5. 据推测保罗可能去过克里特岛,并且将提多留在那里继续他的工作。但基本上,按使徒行传的架构,并没有这一趟宣教旅程的叙述存在(参导论[IV 关于历史上的影射]一题),因此只有以下两种可能:不是这趟行程发生在罗马监禁之后的一段被释放的期间;就是这封书信是后人所伪造。不论如何,根据在导论里所讨论的(参导论[IV B 其他各种不同的解释]一题),没有一个实质上的理由,可以否定释放期间保罗有造访过的假设。也有可能动词“留”这个字,并没有涉及保罗个人的造访。倘若如此,就可以符合使徒行传的历史;但释放后造访的假设似乎更有可能。

在克里特岛的教会,比在以弗所的教会更没有组织,因此提多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他必须完成保罗尚未完成的部分,亦即:你要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齐了,以及设立长老。常有学者自认设立长老表达了一种教会的组织观念,而这在保罗的时代似乎是太先进了;但为了维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就必须视有时间上的错误(参:Brox认为该节是得自使徒行传的启发)。当时在保罗的服事上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一统性,因此没有理由质疑他在最早的宣教旅途中,按情势设立长老。对于基督教会,拥有一些有条理的管理策略是很基本的,保罗已经从他的亲密助手深知这一点。在句子中照我所吩咐你的这个我是强调的重点,不是强调保罗的自我中心,而是他在任命长老系统中所拥有的权柄。长老与监督这两个身分在前后文里,似乎实际上是同义的词性。

6. 给提多有关“长老”与“监督”的资格要求,与给提摩太的有一致之处。这些类似的要求,显示出自同一个作者,而这些差别性的要求,则反映出一个不同却真实的历史状况。保罗语汇的无可指责( anenklētos )不仅用来形容克里特的长老,也应用在以弗所的执事,反映了一个无过失的道德标准,在所有服事职务上的必要性。至于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也可参考的注释,然而提摩太前书的监督必须使儿女端庄顺服,而提多书多加了一些要求。就是儿女必须是信主的,而且必须没有人告他们放荡不服约束(如:他们必须是个不浪费及顺服的人)。这两个字的前者 asōtia ,字面上是“没有能力节省”,比喻一个人按着自己的喜好浪费钱财,且因此毁了自己(参Loc祂)。正如提摩太前书所说;家庭被视为是一个基督徒领袖的训练场所。虽然有人认为,因着提到基督徒的子女,作者不经意的让我们知道,他属于第二代的基督徒。但也不必因此认为基督教的形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只需强调,有孩子的长老应该要有一个基督化的家庭。

7. 由于这一连串的资格又从头到尾的被重复提出来,有些学者认为世俗的伦理标准是构成这段资格的基础,而这段经文保存了这套伦理标准的正式开头。然而这样的重复并非多余的,因为他说明了为什么一个监督必须无可指责,因为他是神的管家。保罗在这里以当时的生活来作比喻,让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家庭或庄园的管理者的模样(参:保罗在的用法)。不论任何人处在一个这样的职位上,必须无可指责,才能作为其他人的真榜样。

接下来列举的,开始有了一定的标准。那些认为作者借用世俗的伦理标准来列举监督资格的学者,必定认为作者没有适切的考虑当时特别的处境。然而,若是保罗写给提多,他必知道提多需要多么用心,来为克里特的教会选择执事,因为克里特人的个性基本上反复无常。就现今的世代,这些被指责的恶行,似乎太明显的针对非基督徒,以至于不需要在基督徒的牧者中被提到;但是当时在克里特教会,有许多类似的处境,可以从现今在各国原住民中宣教人员的身上看到。牧养的人必须不骄傲(任性)或性急(暴躁),因为这些道德上的偏差,往往会伤害教会健全的发展。至于以下三样禁止的事: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不义之财则与第一世纪的克里特有关(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而一些自称牧养神教会的人,需要警告他们,不要追求不法的利益。

8. 这里有与里相近的、更正面的资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禁止初入教的成为监督。由此可知,克里特教会比以弗所教会的建立晚多了。监督必须乐意接待,表示真正为他人的需要而献上自己,也要好善。好善这个词( philagathos )可以包括事情或是人。它见于希腊的铭文,是特别提出来褒扬的品德(参Dibelius)。加尔文译作“献身于仁慈”,相对于气量狭小的意思。这里并没有什么非比寻常资格,都再一次显出保罗的务实作风(参:提前三章)。至于“庄重、公平、圣洁”所有的社会人士也都面对这样的道德要求,但要注意的是两个特别带着信仰意味的字公平及圣洁被包含在这里,但却没有出现在提摩太前书三章里。庄重( sōphrōn )则出现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里(和合:“自守”),但此处还加上类似的好德行自持( enkratēs ),根据洛克认为,“自持”比“庄重”需要更多的自我约束。

9. 更进一步的资格要求是在教义的教导上,因为一个基督徒的执事必须按着被教导的(NIV;和合:“所教的……道理”)来分解真理的道。这真理是被形容为可靠的(新译;和合:“真实”)。照此看来,牧养的人必须对“教导”内容有清楚的确信及了解。有可能是经由口耳相传,虽然有可能还加上一些文字记录(参Simpson)。而且他必须预备坚守真理,以便面对意见相反的人。唯有如此,他才有能力在一方面规劝别人,另一方面指证那些敌对真理的。纯正的教训必定是一个完整的教导,使基督徒得着引导。在这段经文里有三个动词,都是用来形容教导,并且在原文里都预先假设了教义系统的客观存在与权威可信。在一个像克里特这样原始的社会里,如此权威性的教导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Ⅲ 克里特的假教师

10. 使徒保罗接着形容那些反对的人。很明显的他们为数众多,且具有三个令人不敢领教的个性。他们不服约束( anypotaktoi ),藐视教会的规矩。第二,他们的教导空泛无脑,说了一堆等于没说的话( mataiologoi ,说虚空话的人,可能包含了毫无价值的想法,关于犹太人对外邦人的偶像的看法,参Loc祂)。第三,他们是自欺欺人(和合本:欺哄人)。这样的性格充斥在所有的异端里,但特别在克里特的犹太教师当中,尤其那些奉割礼的,格外明显。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可以认为犹太人负面的影响,是作者自己捏造的(参Dibelius-Conzelmann)。有犹太人的社群居住在克里特,是人所皆知的(根据斐罗和约瑟夫,参Kelly ad loc.)。

11. 面对这些假教师要下猛药。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 episto-mizō 意指“以缰绳勒住”或“戴上嘴套”),来防止更多的损害。这非常的画面是特别为下一节里所描述的克里特人写的。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假教师被逐出教会,他们只是被禁声,这或许是因为第9节里所提到,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

经由对家庭成员一个或两个的影响,假教师就能败坏人的全家。想必所败坏的是一些基督徒的家庭。因此任何造成家庭生活出现裂痕的行为,都必须非常的小心留神。

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是相对于9节的纯正的教训。他们必定有明显的贪图钱财,才招致保罗如此强烈的责备。他们因贪不义之财,栩栩如生的描绘出空洞信仰下利欲薰心的性格。无论何处,只要图利的考量支配了信仰的行动,就值得如此严厉的责备。

12. 保罗藉着一个受尊敬的克里特人的话,来证实他对克里特人的批评。所引用的这段话是来自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一位主前六世纪的哲学家,拥有其同胞许多神话般的推崇。许多古代的作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提到他是一个先知,因此保罗引用他这段众人皆知的话。尽管许多早期的基督徒认为,这段话来自他的《论神谕》( Concerning Oracles )这篇作品,但是否正确的引自伊皮麦尼德,仍有一些问题。部分片段来自迦立马库(Callimachus)的《宙斯颂歌》( hymn to Zeus ,公元前270年),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出自此。然而,更应该是引自远比迦立马库更早的颂歌。因为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克里特人对自己人的斥责,保罗的行为不应该是吹毛求疵。

显然希腊文 crētizō (“说谎”),可以证实克里特人的不诚实是恶名昭彰。这些令人可鄙的名声,可以测出他们的性情。恶兽代表其心怀恶意,如同凶猛残酷的野兽,而又馋又懒则凸显他们无法控制的贪婪。对克里特人这样疾言厉色的斥责,包含在这封给提多的书信里,似乎排除了这封信是半公开的说法。保罗是要鼓励提多,以强势的手腕来面对教会中这些难以驾驭的份子,也让提多先知道他所要面对的人,有这些众所周知的性格。这个原则永远适用,因为每一个传福音的牧者绝对必须了解人的性格,不论事实是如何的令人不愉快。

13. 保罗认为以上的说法是真实的。这有可能来自他个人的经验,或其他人相同的看法,使他相信克里特人很难相处。至于严严的责备,当然是针对假教师,而非一般克里特人。值得注意的是形容词严严的,在新约其他地方中,只有出现在。如此严厉的责备有一个拯救的目的,就是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或指公认的教义内容,或指他们个人对基督的忠诚。就第9节来讲,前者似乎较贴切。基督徒面对那些真理上有谬误的人,如果有拯救的心存在心里,会省去不必要的谩骂。

14. 关于假的教导有两条路线。犹太人荒渺的言语,无疑的类似所提到的,其中可能包含一些根据旧约的无益冥想。因为这些荒渺的言语是犹太人的,因此有别于提摩太前书第一章泛指一般。由此可知,克里特的异端比较倾向于是犹太人的问题,尤有甚于以弗所人。

至于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使人不得不想起在歌罗西倾向苦修的异端,歌罗西书中称这是“人的吩咐”。从15节可以看出,这与礼仪的洁净问题有关。假教师与假的规范通常连结在一起,并在人群中寻找愿意联盟的人,企图使他人背离真道。

15. 针对14节,保罗一贯的态度,就是提供清楚的一般原则作为答案,呼应里耶稣所说的话(亦参:。保罗在也部分的详述同样的想法。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话取材自当时流行的谚语。基督教高举圣洁为心灵的领域,自然胜过仪式上的追求。一个纯洁的心灵是不会因身体的接触而被玷污,而且纯洁的心灵也没有兴趣寻求不必要的污秽。

没有比断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更强烈的责备了。加尔文认为那些不洁净的人,使他们所接触的一切都成了不洁净。因此对他们来说,没有一样是洁净的。至于“不信的”指的可能是那些软弱的犹太人基督徒,因为他们不相信基督是律法的总结:也有可能指的是像后来的诺斯底主义者一样的人,拒绝相信物质是神圣的被造。保罗其实是重复基督的教训,就是只有从人心里出来的才能污秽人,而非仪式上的不洁。真正圣洁的基座是人的良知,如果连那里都污秽了,心灵与行为必一同污秽。

16. 那些在信仰上行事悖逆的,往往强烈的宣称他们对神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偏向犹太教倾向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所谓认识神,指的必定是诺斯底主义。但我们也可以认为,就因为已经有如此详尽的教导存在,所以必不可能是第二世纪的诺斯底主义。因为克里特的异端明显是关于犹太人的,我们更有理由认为犹太人一神论的骄傲必然存在他们心里。信仰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践,在克里特是很明显的相冲突(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与祂相背),因此值得严严的责备,保罗用三句话来凸显他们的作为。第一句是可憎恶的,形容他们的伪善使人作呕。这句话在这里可能是反讽,形容那些要揪出令人憎恶的事的人,本身就令人憎恶。第二是悖逆的,因着他们实质上否定了圣洁神要求我们圣洁的性格。第三是在各样的善事上是可废弃的,来自原文 adokimoi (“试验之后被弃绝”),与教牧书信里不断的呼召我们去行善,全然相背;按着他们的状况,根本没有行善的可能。所有宣称的人,都必须被检验。然而他们将显出无法行任何善事。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

“凭着神选民的信心”,“选民”在旧约,当然是指以色列民说的。在新约圣经中,虽然信徒也是蒙神拣选的百姓,但“选民”一词仍多半用于以色列人;亦有一处明显是指着信徒说的,即;的“选民”相同,可能通指以色列人及信徒。实际上,旧约选民所信的,与新约选民所信的相同,旧约选民的信心集中于那将要来临,使万族得福的“子孙”──基督──身上;新约选民之信心亦系集中在基督身上。旧约信徒因信,盼望一个更美天上之家乡;新约信徒因信,也盼望天上的家乡。所以所谓“凭着神选民之信心”,就是凭古今信徒所共有之信心的意思。

“与敬虔真理的知识”,“敬虔”是教牧书信中所常用的字。“真理的知识”不是普通世俗的知识,乃是神所启示有关其救赎的计划、旨意,以及生命之道的各种知识。这等知识虽然远超过今世的理学,人间的哲学,但若没有敬虔的信心与这些知识调和,就只能叫人自高自大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

在使徒的生命中有两颗巨星——信心与知识。这两者是很难加连接词的,有信心的人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人常常轻视信心。但是他们两者并不矛盾。

信心——信心在一切蒙神拣选的人身上都是同一的,虽然有的人信心大些,有的下些。但是信心是对神的,信心的经验、试炼与得胜,对信的人都是一样会有的。我们信心所拥有的福分,也同样可以获取。信心是从历代圣徒的经验留下来的,我们都需要,而且坚持恩惠的润泽。

知识——我们不必怕知识,因为知识只是使我们发现神的道路与心思。我们在真理的知识上必须渐长。我们要明白的知识,是有关神宇宙的事实与方法。知识与智能不同,前者只是理性的,而后者却是德性的。那些假充知道的人并不聪明,但是聪明的人常常是知道的。

敬虔——真知识使你敬虔,里面被神的灵充满,外面像神的圣洁。你有了敬虔,必然有智慧,而且知道一切事,是向聪明通达人隐藏的。真理的知识使人有敬虔,敬虔也必有真理的知识。

── 迈尔《珍贵的片刻》

,2神不说谎「凭着神选民的信心,敬虔真理的知识,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

传道人是不是在骗人,纯正的信仰是不是靠不住。追求属天的福会不会归于虚无,那些热心爱主,奉献,牺牲的是不是蠢人,白白受苦,毫无意义呢?是不是不信的人反而对,不热心追求,仍然贪爱世界倒上算呢?对于这一切的怀疑、不信、妄想、迷惑,只有一个答复,神是无谎言的神。

如果神是说谎的,那的确一切都变作毫无意义,所有的信仰都是虚假。因基督徒的信仰是根据圣经。圣经是神的话,如果神是说谎的,那么圣经便不可靠,信神的话就要受骗,但神是怎样一位神呢?如果神说谎,祂怎能是圣洁、公义、慈爱、良善、荣耀的神呢?如果神说谎,祂怎能统治宇宙万有,管理一切呢?神如果说谎,那是祂自己羞辱自己。祂既然是至大至高无所不能的,祂又何必说谎呢?神根本就恨恶说谎。圣经明说,魔鬼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844 ),神岂能与魔鬼一样呢?

所以神为祂自己及祂名的荣耀,也绝不能说谎。因此,相信圣经、神的话,是绝对可靠的,绝不会上当,末了一无所得的,信神的话,抓住祂的应许,绝无错误。

──《每日天粮》

】「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

神所赐的永生之恩,是祂在万古之先预定的美意。既经“万古”之时间的考验而终于实现,足证神实在是信实,无谎言之神。保罗对这位神的信心,绝非贸然盲从的信赖;乃是根据自古以来,神众选民所共信共知之真理知识。总之,保罗肩负使徒之职份,是具有坚定的信心、敬虔的知识、与确实之盼望的。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那无谎言的神...所应许的...」

信心,并不是运用意志的力量来说事情必将成功,乃是看准这个事实:神既说过这件事必将成功,这是实在的,于是就安息下去,因为神已经说过了。

信心能把应许变作豫言。光是应许,还须我们这一方面没有拦阻,纔能实现。现在信心既然能把应许变作豫言,我们就可以宣布:某件事情必会成功,因为神不能说谎。

──《地上的天上生活》

】我常听见到处有人这样祷告:求神给他们更多的信心;但是当我仔细听他们祷告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信心,乃是更多的眼见。

信心并不是说,「我看这件事是对我有益的,所以神必定会给我成功的;」

信心乃是说,「这件事是神成功的,所以必定是对我有益的。」

信心,在黑暗中与神同行的时候,只求一件事:求神紧紧握住他的手。── 白罗克斯

】「到了日期,借着传扬的工夫,把他的道显明了;这传扬的责任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交托了我。」

使徒保罗就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接受了这传扬的责任。在此,“神我们救主”将神与救主混称的用法,是表示神与救主之合一;救主就是神,神就是我们的救主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我从前留你在克里特,是要你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整齐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

本节所说的“从前”不会是指很久以前,大概是保罗在罗马第一次下狱获释之后,回去亚西亚与马其顿等地探望教会时;途中经过革哩底,在那里作了很好的工作,且留下提多处理善后的事工,并设立长老;他自己则继续前行。保罗嘱咐他要“赶紧往尼哥波立去见我”,尼哥波立是在马其顿西南端的一座城。此时保罗可能正在往马其顿途中,其后;在保罗写提摩太后书时,提多又从罗马被打发到挞马太去

“在各城设立长老”,可见长老是属“各城”、“各教会”的。但“在各城设立长老”这话,不够作为“长老”只许属“各城”的根据,因这话也可解作那些长老无法兼顾各城。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革哩底在何处?该处教会由谁建立?提多何以会在该处工作?】

一、“革哩底”(CRETE ),意即“属肉体的”,是地中海一个狭长而多山的海岛,长156里,岛在爱琴海之南,其最阔处为35里,最窄处为7里。圣经曾有三次提及此岛:一次是在五旬节的时候,革哩底人也在当时参加那盛大的聚会,听闻福音,可能福音从当时已带入革哩底岛。以后保罗乘船到罗马上诉时,他的船曾沿革哩底南边西行。最后一次是在本书,保罗说他曾把提多留在革哩底传道。所以解经家一致相信,保罗在罗马首次坐牢被释放后,再度周游布道,到过革哩底,而把提多留在那里继续工作,发展革哩底教会。

革哩底岛当时有一百多的城市和乡村,其主要的城市是“腓尼基”(PHENICE )、“拉西亚”(LASEA ),岛的东北有“撒摩尼”小岛(SALMONE ),西南则有“高大”岛(CLAUDA )。东北的“西得罗角”(CAPE SIDHEROS )与小亚西亚的以弗所相对,西北的“斯匹特角”(CAPE SPATHA )则指向希拉的哥林多。地质学专家相信远古的时候这海岛是与小亚西亚和希拉国相连的,至今海底层仍是把欧亚两洲连起来的。

革哩底全岛皆山,只有环岛近海的地方有平地。岛西的有名高山“义达”(IDA ),相传为希拉神话中有名的“丢斯”神产生地,还有不少希拉人所崇拜的假神也由本岛产生。足见革哩底对希拉文化的影响。据说革哩底是欧洲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又说,“革哩底”即古时的“基利提” ),他们从革哩底入侵东方大陆,但以后为以色列人所统治

革哩底也出诗人,曾有“名诗”传于希拉,被人欣赏及引用,保罗在此称革哩底的诗人为“本地先知”,引用他那对自己同乡的中肯语说:“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保罗在雅典传道时,所引用的诗句,“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便是引用革哩底名诗人“伊比曼尼德”(EPIMENIDES )所作的“真言集”(CONCERNING ORACLES )。可见保罗真是一名学者,无所不学。

“伊比曼尼德”是纪元前600年左右的有名诗人,可是希拉文则早于纪元前1100已输入本岛,同时亦开始了它的铁器时代。

考古家怀疑圣经所记载的“非利士人”、这种喜居海边的民族,是否由革哩底岛而来,因为在欧洲古史中有所谓“海上民族”(SEAPEOPLE ),他们非常勇敢,喜欢航海,他们曾与地中海东、南、北各地沿海城市通商。这些“海上民族”很可能是从居比路岛和革哩底岛而来,不过他们水手的名誉并不佳。

纪元前67年革哩底岛归入罗马帝国版图,不过罗马帝国特别优待本岛居民,给予他们很高的自治权力。因此,当尼罗皇迫害教会时,革哩底岛的基督徒不受影响,提多因此可以继续工作。

二、至于革哩底教会,到底由谁创办?解经家意见不一:

①有人认为是保罗所创办,保罗与提多及其他同工一同周游布道时,曾到革哩底。保罗从前坐船曾沿岛南岸西行,当时可能有“再来”布道的意念。所以在罗马被释放后,即来此工作,然后建立教会,让提多在那里任圣职。

②但有人认为革哩底人在五旬节时听彼得证道而信主后,即将福音带回革哩底,慢慢成立教会。请注意保罗对提多所说的话,“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从“各城”一词证明,革哩底的教会是在很多城市设立的,用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辽阔的“教区”,那么提多便是“教区长”了。

革哩底素有“百城之岛”之称,如果说这些教会都是保罗所成立,实为时间所不许可;但如果说是由本地人在五旬节由耶路撒冷把福音带回来,各自成立教会,则甚为可能。

③更有人认为革哩底教会是由亚波罗或别的使徒所成立。

因为保罗在第一次入狱前,并未在革哩底传过道,所以神另外差派别的使徒或传道人去工作,亚波罗很可能在革哩底做过不少圣工,因为保罗在本吩咐提多,“要赶紧给律师西纳和亚波罗进行”,显然地,亚波罗和革哩底教会有过很深厚的属灵友谊。

④还有人说,革哩底既然与哥林多及以弗所两大城互有商业来往,那么可能是哥林多教会或以弗所教会的信徒来此创办教会也未可料。当时亚波罗的势力曾影响哥林多教会部分信徒拥护他,而提多书也提及亚波罗在革哩底,证明这点的可能性。保罗在本书所吩咐提多对圣工的任务,和对提摩太所说的,很多是近似的,则革哩底教会是由以弗所信徒来开设,也非常可能。

今日革哩底,是希拉国领上一部分,首都“伊拉克里安”(ER-AKLION )在岛北中央,古时称为“克挪素斯”(CNOSSUS ),为古商业重地。新首都“干尼亚”(KHANIA ),古时称为“居顿尼亚”(CYDONIA ),在岛西北“义达山”之北,是商业重地。岛南的“高大”岛、已易名为“加禾多”(GAVODHOS )。

革哩底,今名KRITI,已成为今日旅游希拉的人最佳去处。在十六世纪时,首都“伊拉克里安”已为欧洲学者所极端注意,原因是该处有“革哩底油画学院”。

考古学者由此处出发研究全岛考古,所以首都地位,甚为重要,考古家相信革哩底是希拉文化的摇篮,又据说在岛西的大海中,纪元前二千年有一高度文化地区,已沉没在海底,由该处逃生的人们,则在革哩底发展其天才。

革哩底是一个多山之岛,因此到处都是青翠树木的风景,岛中所植橄桃树,葡萄树及香蕉树,十分引人入胜。由雅典抵此,乘飞机只一小时十五分钟,乘船则需十四小时。

── 苏佐扬《圣经难题》

】「若有无可指责的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儿女也是信主的,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就可以设立。」

“无可指责”并非绝对完全,毫无过失之意;乃是指一般而论,没有什么可被人指责的把柄

“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即只有一位妻子,没有立妾。有人以为本句表示作长老的,妻子死了不可续娶,此解释牵强而错误;夫妻关系只在生前,死后不论按灵性方面、或身体方面,都不再受约束。主耶稣回答撒都该人有关死后之夫妻关系时,明言在天上已无嫁娶之夫妻关系,而使徒保罗也明说:“丈夫若死了,她就脱离了丈夫的律法”。且按当时社会制度而言,男人多妻是很普通的事,所以“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很自然的应指一夫一妻而言。

“儿女也信主”,可见作长老的理应全家归主。

“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这“他们”可指长老的儿女,也可指长老本身。前者表示长老的儿女,也当有好见证;后者表示长老本身要有好见证,与上文无可指责之意相合。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监督既是神的管家,必须无可指责,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无义之财;」

“监督”epikopov,英译作bishop,上文5节之长老原文presbuterous,英译作elders。主张长老与监督不同的人,多根据此二字之不同;但本释义认为,更重要的不是这两个字的不同,乃是这两个字同在一段经文中,被当作互相通用的。如5,7;,28,足证这是同一的职份,却有不同的名称而已。其实名称既不同,当然不同字了,就如一个人若有两个名,这两个名当然是两个不同的字,但却不能说是两个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乐意接待远人,好善、庄重、公平、圣洁、自持;」

“好善”,与行善不同。行善者未必好善,好善者不但行善、且喜好而行;行善已成为其爱好之一。

“庄重”,与之“端正”,及之“端庄”意思相近。

“公平”,长老既是教会领袖,必须公平待人。不偏心,不存成见,对待自己好的人和对待自己冷淡的人,都应秉公处理所发生的问题。

“圣洁”,这是一切信徒应有之生活;长老更应当有圣洁的生活,作信徒的榜样。

“自持”,意即能自制,不易冲动或摇动。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那奉割礼的更是这样。」

“许多人”,指下文那些假传道和他们的附从者;“不服约束”,指不服真理的约束;“虚空的话”,指没有真理根据的教训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他们因贪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败坏人的全家。」

“败坏人的全家”原文及英译圣经均无“人的”二字,而“家”却是多数式的,此节N.A.S.B.译作:who must besilenced because they are upsetting whole families teaching ......,注意"wholefamilies"必是指神的各教会的全家;所以这里不是特指他们的教导败坏某一个家庭,乃是指全教会的各家。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诗人爱皮买尼底斯,生在主前六世纪,说话正确有预言性,故称他为先知。―─ 牛述光

提多的压力】地中海东部有一岛叫革哩底,属希腊。在第一世纪时,该岛商业发达,但岛上的人被邻右邦国认为最不诚实、最懒惰的人;他们的生活自古则极其卑劣。主前第六世纪当地诗人伊皮孟南则如此写「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在希腊文学,「革哩底」一字和撒谎是同样意思。但使徒保罗在岛上设立教会后,便差派提多到那边工作,按立长老,拣选同工。保罗要他去做两种不同工作。第一,去传扬永生的真理,叫人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败坏。第二,要提多在自己日常生活上有好的榜样,借着动作举止来影响岛上的居民。前者是言教,后者是身教,而身教常比言教难做好。这位小使徒一定是背着百斤重的压力登上该岛,提多要面对的人和环境就是这么可怕。

今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有的也很像革哩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将真光照耀在众人面前,正如提多一样。有时这种的压力是需要的。

——张钦煌《小吗哪》

革哩底人中一个本地先知是指什么人?】

答:这一个革哩底本地的先知,名叫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他生于主前六百年,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其出生地是在克罗素丝Gnossus,即今新首都伊拉克里安Lraklion。关于此人事迹,多是属于神话故事性质,传说他曾在一个山洞睡了五十七年,醒后就被雅典人请到本地帮助除去该城的灾害。他的著作甚丰富,有伦理学,神学,洁净之礼,以及革哩底历史的奥秘等类,希腊人称他为诗人,圣人,但革哩底人称他为先知。保罗在此写信给提过时,是引用革哩底人称呼这位先知的韵诗说:「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魔,又馋又懒。」同时也称赞他的见证是真的。这可以让我们看见,革哩底人的道德品格是相当的低劣。他们是非常骄勇,喜欢航海,许多水手们的生活行为甚为腐败,所以诗人给以如此的描述,乃是他们被人藐视,名誉不佳的一种评价。保罗引用此诗,藉为警戒,为要吩咐提多,严厉的责备那些信徒,使他们在真道上要纯全无暇,不受污秽不洁离弃真道之人的影响,因之,在此将那些假师傅和假教训之人错误的道理,一一提出,揭露无遗。这些人不仅是革哩底,也是犹太人和奉割礼的人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革哩底的本地先知是谁?何以保罗会利用他们话来提醒提多?】

保罗是一伟大学者,他无所不学,百样精通,对于希拉文化所获得的数据甚为广泛。他在雅典布道时,曾引用希拉诗人斯多亚学者“亚拉图”(ARATUS )的诗句。亚拉图是基利家省的“苏利”(SOLI )市人,保罗则为基利家省大数人,相信亚拉图的诗句,在保罗童年或青年时已经背诵如流,所以引用毫无困难,保罗当时引用为多数人所喜爱的斯多亚派学者诗句,为的是要引起他们的重视而引导他们走上救思之途。

保罗对提多所引用革哩底先知的诗句,是出自诗人“伊比曼尼德”(EPIMAENIDES ),他生于纪元前600年,出生地点在“克挪素斯”(C N O S S :S ),即今新首都“伊拉克里安”(IRAKLION )。他的事绩多属￿神话,传说他曾在一山洞中一睡就是五十七年,睡醒后被雅典人请到雅典去协助他们除去该城的灾难。又说他活到157或294年,且被后人称为希拉“七圣之一”。他的作品甚多,包括伦理学、神学、洁净之礼及革哩底历史的奥秘等。

希拉人称他为诗人、圣人,但革哩底人则称他为先知。保罗亦沿用革哩底人的称呼法。

革哩底人喜航海与各国通商,但水手们行为腐败,不讲道德,正如“伊比曼尼德”所批评的:“他们常说谎话,又馋又懒”。希拉文有一个字名“KR ETIZO”( 音译为“革哩底做”,意义为“撒谎”,但借用“做革哩底人”一语来表示。可见人们当时一提起“革哩底”这个地名,便有藐视之感。

保罗引用革哩底先知的诗句,吩咐提多要“严严的责备那些信徒”,因他认为以“本地人治本地人”,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保罗在本书所题“纯正道理”一语和提及许多人宣传错误的道理,便知保罗引用革哩底先知的话,并非对付革哩底的一般人,乃是对付那些“假传道人”。在这里我们可以列出本书所题许多错误道理的数据:

①说虚空话

②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

③荒渺的言语

④宣传错误的洁与不洁的成见

⑤无知的辩论

⑥家谱的空谈

⑦律法的争竞

这些人包括革哩底人,犹太人和奉割礼的人。

── 苏佐扬《圣经难题》

】「不听犹太人荒渺的言语和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

在此所指的“不听”,不是指不跑到传异端之人那里去听,乃是指当有传异端的人潜入教会,在信徒之间讲说他们的教训时“不听”。换言之,各个信徒应知道拒绝传异端者的教训,不让他们有机会“说服”自己。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连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秽了。」

“凡物都洁净”(此“物”应是指食物 ),这点与主耶稣的教训相合;又与彼得在异象中,神对他所说的话亦相合──“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和他相背;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

圣经中“可憎的”与“悖逆的”都是指灭亡的罪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例证

古代世界用三个『C』字代表三种最恶的人:革哩底人(Cretans );基利家人(Cilicians );加帕多家人(Cappadocians )。革哩底人以酗酒、侮慢、无信用、撒谎,和贪馋著称。

――《每日研经丛书》

译作废弃的这个字adokimos是个有趣的字。这个字可以解作赝造的钱币,不足标准的重量;它可以解作一个懦弱的士兵,在作战考验中不合格;它可以解作不被录用的申请职位者,其他公民认为他无用;它可以解作被匠人废弃的一块石头,石头如果有缺点,匠人会将一个大写的『A』字写在上面,将之放在一边,就是指Adokimos,因它不适于建筑之用。人生最后的一种试验就是:是否有用。一直想以不洁净去影响人的,对上帝和对人都没有用。在这个世界他不但不帮助上帝工作,反而阻碍事工的发展;而且无用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

――《每日研经丛书》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