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Ⅰ一个时代的退出:以色列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撒上一~十二)
A撒母耳的出生和少年时期a) 在希伯来经文中,撒母耳记上一章是紧接士师记二十一章,路得记是列在希伯来圣经第三部分的「文集」(Writings)里。基督教正典将路得记安插在历史上「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引我们注意到大卫在神学上历久不衰的重要他乃是那位在伯利恒生下来的「犹太人之王」的先锋。而且摩押女子路得借着波阿斯这位至近的亲属(希伯来: go ̄'e ̄l ),得列在大卫先祖之中,而家谱则与福音书有关联;。 士师记的最后几章,以其迭句「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为以色列领袖职分的新发展预备道路。「士师」曾经是军事与司法的领袖,能有效地处理紧急事故(虽然参孙没有履行他早期的许诺),但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境界和职务性质,因为他们并未能指定自己的继承人。52有时候以色列人,因外来侵略者的压迫而惶恐不安,于是感到需要一位元可与敌方主帅分庭抗礼的领袖,可以把各支派团结起来,有效地抵抗敌人。但以色列人是以耶和华为王的,毋怪乎以色列人对于请求立王之事,会有不同意见的冲突;而照着摩西的模式,身兼负士师、祭司与先知资格的撒母耳就首当其冲了。 i. 妇人的祷告得应允 本书一开始就介绍一个特殊的家庭,这并没有任何不连贯的含义。最先提起的乃是丈夫,但这一章中,主要的人物,却是他的元配妻子,她有足够的胆量相信神必定会垂听,并答应她求儿子的祷告。这一章记载的是她的祷告得答应,并以她的还愿来退出。她的动机可能是掺杂的,但她的恳求却是与神最重要的旨意一致,祂正准备要将一个人赐给世界,这人将会是祂忠心的代表与代言人。 1.开头的片语有一个……人与完全一样,所以保持了与士师时代的联系,却为特别挑选出来提及的一连串人物与事件,引入一个新起点。拉玛琐非的位置无法确定,它在简称作「拉玛」,来自希伯来文动词 rûm ,意思为「高升」:古代近郊的乡镇通常都座落在小山顶上。拉玛( Ramathaim )这个字的形式,暗示乡镇建立在两个邻接的顶峰之上。较长的地名可能是要区分这个位于以法莲乡镇,与经常提及之便雅悯的拉玛(如:。拉玛在撒母耳记上一~七章极为显眼,暗示出拉玛在示罗败落后已经变成繁荣的宗教中心,而这几章经文可能就是在那里编辑并保存下来的。53遗憾的是,由于缺少证据,这仍然只是揣测而已。 以利加拿四代的家谱,可能是说明他在社会中的身分,虽然我们对这里提及的那些名字别无所知。另一方面,在历代志中,以利加拿这名字,一再出现在可拉的后裔中,也指出,撒母耳是个利未人。但是,一个以法莲人怎么可能同时是利未人呢?值得注意的是:i. 伯利恒在旧约圣经中也称为以法他;;,而「以法莲人」(希伯来: ʾEp ̄ra ̄tî )可以指以法莲支派的一员或一个伯利恒人。ii. 在伯利恒的利未人与以法莲山地的利未人之间有所关联,。如果,以利加拿的家族可以追溯出与伯利恒的关系,那他儿子回到那里去献祭也就很自然了,54虽然这家人比较常聚在示罗在以法莲的圣所(3节)。 2.这里以极为巧妙的方式介绍那两个妻子(哈拿、毗尼拿;毗尼拿、哈拿),使读者有心理准备,预期不孕的妻子将会成为一个儿子的母亲。哈拿她名字的意义是「恩典」正在受试验,像她以前的有名妇女一样,,;。 3~8.这一家人每年的盛事是一年一次的旅行,要到示罗参加公众敬拜和献祭。这到底是不是就等同于所提及之耶和华的节期,或者只是家庭的节期呢?这对于了解整个故事是无关紧要的,然而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所列举的节期之一,还是颇有帮助的。 万军之耶和华(希伯来: Yahweh ṣeba ̄ʾôṯ ),这是旧约圣经中第一次使用(与示罗的圣所有所关联),然后又经常出现在撒母耳记(参:,,,;,,、27)、列王纪、历代志与先知书中。「万军」乃是属于伟大的造物者神的,由天使、星辰和人组成。这名字表达出神为祂的百姓而作工时,随祂支配的无穷资源与大能。 以利加拿和家人一年又一年地不断献上敬拜,为忠心而敬虔之生活,立下了一个良好的实例;反向地,作领袖的祭司却因过可耻的生活而恶名昭彰。无论如何,这里只是暂时提起他们的名字,却将读者的兴致导向哈拿与毗尼拿之间不愉快的关系上,她们俩都与丈夫以利加拿随行参加节期。虽然一夫一妻制还不是常规,但这个制度的好处,一定可以从这里的处境显明出来。 献祭之后的家筵是朝圣旅程的高潮。然而没有献祭者会吃自己的赎罪祭牲或赎愆祭牲的肉,乃是收回他自己的感谢祭或「平安」祭物;在用餐时享用这块肉,是庆祝自己与神恢复交通。毗尼拿素常选择这一刻来打击哈拿。毗尼拿的儿女享用他们的分时愉快地闲谈,一定足以凸显出哈拿的孤寂落寞,此外的嘲弄与讽刺就更不用说了。哈拿经常都不禁泣不成声,食不下咽;以利加拿试着要安慰她,却是徒然;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参:显然是句流行的惯用语。 9~11.正当其他人都在享受那美好的盛宴时,哈拿却利用这机会在耶和华的殿祷告(9节);圣经中没有记载这座「殿」的建造,而仅在伯特利北方大约九哩(14公里)处之示罗(现在的西衣仑, Seilu ̄n )曾进行挖掘,但我们对它却几无所知,也没有找到它的遗迹。55究竟哈拿有没有进入圣殿里面,无法确定;她非常烦恼,甚至彷佛没有注意到以利的存在,她毫不迟疑地向耶和华祷告,吐露她绝望的处境。对她而言,万军之耶和华的大能并非局限在军事战果上,她相信祂知道关于她的一切,并且会赐她一个儿子。若是生下儿子,她一定会承认必是祷告蒙应允,所以她许愿将他归还给那位赐下儿子的神。履行所许的愿,显明她的打算一点也不是虚与委蛇的(24节)。 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意味所许的乃是拿细耳人的愿,就像耶和华的使者描述参孙时一样;参:民六)。动词 na ̄zar 的意思是「分开」、「归给神」。哈拿自愿为她儿子承担所许的愿,他必以不剃头发、归给耶和华而为人所认识。这个习俗的起源,似乎应该回溯到闪族的文化。对这位渴望有一个儿子的纯朴乡下妇人而言,这个方式适合用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12~18.以利以为她喝醉酒,随即责备这行为。这是个可怕的误会,但它无疑告诉我们一个他经常必须对付的问题。他一旦看出她真实的需要及诚档男判模就尽其所地能使她安心。平平安安的回去,证实他接受了她的解释,而且,虽然记录下来的对话,没有提及她祷告的内容,以利却为这祷告蒙应允,加上他祭司的祷告。你向祂所求的直译为「你所求的祈求」,希伯来文 s ̌a ̄ʾal (「请求」)会在27~28节再次使用。 哈拿原本烦恼、嫌恶食物,在去祷告,和回到家中,前后对比之下,更令人明白她的改变。虽然她外在的环境并未改变,她现在却是喜乐坚定,满有确据她的祷告一定会得答应。 19~20.这一家人虽然一早就出发回家,他们还是在动身之前先敬拜耶和华。耶和华顾念哈拿,就如祂纪念(remembered)挪亚,和祂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壹样;这并非暗示祂的记忆力有问题,而是说明祂即将要完成祂所展开的计画。于是哈拿就生下撒母耳,这名字的意义是「〔神的〕名字是伊勒(El)」,暗示出她曾向之祷告的这位神有大能。释经学者已经指出,她的解释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暗示,来自希伯来文 s ̌a ̄ʾal 的名字「扫罗」比较恰当,然而有些人却揣测,所发生的这件事原先是与扫罗的诞生有关,却被转移到撒母耳的诞生上。哈拿是在为答应她祷告的神作见证,而不是在说明这名字的精确字源。 21~23.以利加拿谨慎地履行在示罗所许的诺言,不容任何事妨碍他;哈拿也有他那样认真的态度,她虽然留在家里直到撒母耳断奶两岁或三岁时(参:玛喀比贰;若没有为婴孩的消化功能而特别预备的食物,会比较晚断奶),她仍然对还她所许的愿念念不忘。一旦带着孩子去朝见耶和华,就将他永远留在耶和华面前。4Q Sama 在这里加上:「并且我要将他当作拿细耳人献上,直到永远,尽〔他一生的〕年日」;这段较长的话,没有出现在其他经文或译本中。 以利加拿毫不犹豫地支持妻子的选择但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这是马索拉经文的读法;但 4Q Sama、七十士译本与叙利亚译本却读作「你的话」,这读法比较适合此处(参:,即「愿耶和华帮助你还你所许的愿」(参:现中、吕译、思高)。 24.哈拿就这么作了。她将孩子带到示罗耶和华的殿去,「同时带去一头三岁的公牛」(现中、吕译、思高、今圣、RSV;希伯来:三只公牛),虽然这个读法有 4Q Sama、七十士译本与别西大译本的支持,广泛为人所接受,事实却应该献上三样祭物。56本来只需要较小的动物就可蒙悦纳了,这里却选用公牛,说明了哈拿与以利加拿的感激之情。 那时孩子还小(直译:那孩子是个孩子):七十士译本与 4Q Sama 在这里的读法比较长,「孩子与他们同去。他们来到耶和华面前,他父亲将祭物宰了,像他一年又一年在耶和华面前所作的一样,她就领孩子到……」,这暗示出在两次的「孩子」之间,早期希伯来文经文有一些字遗漏了。 25~28.当以利回想起哈拿站在他附近、祷告得忘我的情形,不能不对哈拿诚心的见证,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强调她的重点,她使用字根 s ̌a ̄ʾal 的双关语(参12~18节的注释〕,它在这里出现四次,「耶和华将我向祂祈求的祈求赐给我了;所以我已经将他祈求〔这个动词也有「归给」的意思〕给耶和华了;……他是祈求给耶和华的」。哈拿无私的奉献与示罗祭司的放纵对比,凸显出她将撒母耳留在那里要付的代价,虽然这点并未直接提到。像她这样的人是族群中的盐与光。讽刺的是,这里在不知不觉中贬低了以利的权柄:「将要听见耶和华在圣所中清楚向他说话的,乃是撒母耳,而不是他的主人以利」。57「拉玛琐非」:可译作「苏非人的拉玛」,是「拉玛」的别名(参串2 ), 位于耶路撒冷以北八公里(五英里 )的以法莲山地。苏非乃撒母耳的祖先(见1 )。
──《串珠圣经注释》
“拉玛琐非”。直译作:苏弗人的高地。这是拉玛的全称;拉玛是以法连山地的一座城,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五英里(8公里 )。虽然“以利加拿”是以法莲的居民,但他本身是一个利未人,出自哥辖的家系;哥辖人分得以法莲土地内的一些城邑。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的父亲以利加拿,按的家谱,是利未支派哥辖族人,其祖先当年分派到以法莲的城邑居住,。拉玛琐非以名只见此处,是个复名,似应分开,读为“拉玛的琐非人”。记有一个拉玛城,位于苏弗地(苏弗与琐非为同一字译音 )。苏弗在约帕与示罗之间,距耶路撒冷约8公里,靠近以法莲和便雅悯的边界。同节说以利加拿是“苏弗的元孙“,其后裔以族中出名人物为一族或一地的称呼也是极普通的事。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拉玛.琐非」:简称「拉玛」,位于以色列中部山地。「琐非」可能是马所拉经文的错误,而应该作「苏弗人」。
●有一个「以法莲人」:以法莲的子孙或居民,此处可能是居民的意思,因为按照 代上 6:16-28 33-38 以利加拿应该是利未人哥辖族的后代。
――《蔡哲民查经资料》
拉玛琐非: 属于便雅悯支派的利未人的居住地,21:2)。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
便雅悯境内耶路撒冷以北五哩,伯特利以南四哩有一个名叫拉玛(现代的拉姆 )的城镇。由于说撒母耳住在拉玛,部分学者认为此地就是拉玛。然而经文清楚表示拉玛琐非位于以法莲山地。长久以来都有人认为这就是新约的亚利马太,位于示罗以西十五哩。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哈拿不能生育的难处如下︰(一 )不能生育就是尚未蒙受到神所命定的祝福。因神造人之后,就赐福给人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二 )生育的意义,就是将生命分给别人。所以不能生育,说出她的生命不够丰盛。(三 )哈拿不能生育,就给仇敌有攻击的机会(6节 )。(四 )陷于深处伤痛的苦境。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以利加拿原是利未支派哥辖的后裔 。 根据摩西律法,利未支派没有自己的土地,要散居在以色列人当中 。以利加拿被称为以法莲人,大抵是因为他的家族世居以法莲而得名。以利加拿的家庭因有两个妻子而失和,按多妻制度虽为摩西律法所允许; 却不是神当初造人的原意,,,多妻的人必多有烦恼。
──《串珠圣经注释》
【】
在介绍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时,圣经通常从证明那人物的历史开始。(创4-5-10-11-25-36章 ,代上1-9章 太1章 )。撒母耳是利未人,出生于拉玛琐非( 原名“拉玛” ),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直到去世为止。(19-20节 7:17,15:34-35,25:1,28:3)其父以利加拿有两个妻,从而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这一点似乎反映了以色列当时的生活状况。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当时的以色列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多少有所安定,但在灵性上却有衰退的迹象。在这种历史转折期,神预备了撒母耳来推进自己的救赎事工,本文记叙了他的出生。本文教导我们:①虽然人会失败(哈拿无法生育-2节 ),但神的救赎事工却要准确无误地成就;②在历史的黑暗时期,神会预备驱逐那黑暗的属灵领袖。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
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没有生育是女人最大的耻辱。
──《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多妻制不符合神所设立的理想婚姻,但这制度在首任妻子没有孩子和叔娶寡嫂的婚姻里,是被认可的。不过,这种做法往往带来严重的家庭不和(比较6-7节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妇人无子是一种羞辱。以利加拿有二妻,象当日亚伯拉罕和雅各一样,其中一个无儿女,都因坚信神听祷告而获生麟儿。旧约没有正式禁止多妻,但神为人设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主耶稣重申此制,使徒保罗且定此为教会领袖的一个条件。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摩西律法允许一夫多妻,但这却不是神造人的原意。神设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 太 19:36 ,保罗定一夫一妻为教会领袖的条件。
提 3:2――《蔡哲民查经资料》
他有两个妻: 重婚是违反神旨意的恶行,。 “哈拿”之意是“丰盛的恩典”。她却因无法生育而被剥夺了正房的权利。以色列人认为子女是蒙神恩典的凭据,因此她陷入了极度的烦恼和孤单之中。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不育之耻】
由于生育是神最大祝福的表征,不能生育经常被视作神惩罚的记号。再者女子若不生育,她在家中的地位便变得危殆。不育的女子不但有被离弃、受疏远、降低地位的可能,实际案例也有不少。美索不达米亚的祷文和法律文献,证明了这是古代近东到处都存在的问题。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色列的多妻习俗】
以色列和古代世界大部分地区一样,大体上都是奉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并没有违犯法律或当时道德标准之处,只是在经济上难以实行而已。妻子不育是一夫多妻的主因,但助长这习俗的还有几个因素:(一 )男女数目不平均,(二 )需要生产大量子女来担任放牧和农田的工作,(三 )藉多重婚约以求提高家族声誉和产业的意欲,(四 )产妇死亡率极高。在女子必须各有所适,参与生产的游牧民族和农村社会中,一夫多妻最为普遍。圣经中平民一夫多妻的案例,大都发生在王国时期之前。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一夫多妻制合神的心意吗?以色列人中为甚么有这种现象?】
旧约中许多伟大的领袖(例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等人 )都有多位妻妾,不过这并非神起初的心意。说,夫妻二人要合为一体,神子民中,过去为甚么仍有多妻现象呢?第一,为了多生养后代,好帮助男人做繁重的工作,并使家族脉脉相传、连绵不断。儿女众多是丰足与地位的象征。第二,昔日战乱频生,许多青年男子战死,一夫多妻制度就成为社会认可的方式,以使妇女能出嫁,不至孤苦贫穷。但是,多妻制度常常造成严重的家庭问题,从哈拿与毘尼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形。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人每年从本城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当耶和华的祭司。」
「示罗」:位于伯利恒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是当时会幕所在地,在约柜未被掳去之前,是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根据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每年最少三次向耶和华守节(参串4 )。
──《串珠圣经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含有下列几个意思:
1耶和华是以色列军队的元帅。
2耶和华是天上天使天军的统帅。
──《串珠圣经注释》
“每年”。以色列的男子每年要上中央圣所三次——守无酵节、五旬节和住棚节。参看至17节及其脚注。这里没有说明是哪个节期。“万军之耶和华”。神的军事的形象,指出神是指挥天上众天军,,和以色列军队的那位。这用词强调神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祂的无所不能。“示罗”。是会幕所在的地方,也是以色列民的宗教中心,直到约柜被掳去的时候为止(撒上四 )。示罗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二十英里(32公里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示罗在耶路撒冷北40公里,为当时会幕所在,是全民敬拜中心。约柜放在城中,后来为非利士人掳去,此城也不再是圣所;可能在非利士人攻掠时被毁,祭司迁往挪伯居住,。以色列的男子每年上圣所朝拜神一次,或为早期的规定。后来的规定是每逢三大节期,都必须“在神所选择的地方“朝见祂。,。妇女可以陪同丈夫去。
以利加拿全家去的这个节期很可能是欢庆丰收的住棚节。哈拿无子,触景生情,倍感苦楚。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示罗」:位于拉玛北部不远,位于耶路撒冷北方三十公里,现称塞伦废墟。
●「每年....上到示罗」:可能在是秋天的住棚节。根据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每年三次向耶和华守节,第一次是除酵节,第二次是七七节(五旬节 ),第三次是住棚节(收藏节 )。
●「敬拜祭祀」:献祭者会献上祭物给神,然后献祭者会一起吃掉祭肉,祭司则可以拥有一部分的祭肉。
●「万军」之耶和华:「复数的军队」、「数量庞大的军队」。
●「以利」:字义是「升高」,是亚伦小儿子以他玛家族一脉。代上 24:3撒上 4:2114:3 22:9,11,20
●「何弗尼」:字义可能是「拳击师」,此名字源自埃及。
●「非尼哈」:字义可能是「铜管乐器的口」,此名字源自埃及。
――《蔡哲民查经资料》
每年……上到示罗: 律法规定,希伯来男子一年要三次上到圣殿,以利加拿虽然是蒙拣选的利未人,却每年只有一次上到示罗在会幕献祭。可以说他已触犯了当时律法的规定,由此可知整个以色列国属灵怠惰。宗教和道德危机(重婚 )都是因为没有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而引起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示罗】
以利加拿的家乡无论是在便雅悯的拉玛还是以法莲的拉玛琐非,前往示罗都是十五哩的路程。一家大小则要两天才能走完这段路程。示罗的遗址按考证是塞农废墟,大约在伯特利和示剑之间的中点。这个占地七英亩半的遗址位置极具战略性,并且土地肥沃,水源可靠,很方便就能到达贯通以色列心脏地带的南北大道。当地发现的铁器时代一期废墟颇具规模,亦有大火烧毁的痕迹。这时代出土的建筑物有公共的房屋,但没有神殿的痕迹。神殿最有可能的位置,是侵蚀和后来的建筑破坏了的遗址顶部。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年祭】
律法规定一年共需三次朝圣: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很多学者都认为以利加拿的旅程是在后者发生。然而由于经文并没有说明朝圣筵席所庆祝的节期,部分学者相信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仪式,反映以利加拿其人的虔诚。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利一系的祭司】
以利来自亚伦第四子以他玛一脉。士师时代开始时的大祭司,是亚伦儿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亚伦另外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因为触犯礼仪被杀(利十 )。然而看管会幕和约柜的事工如何从以利亚撒一系手上,转移到以他玛一系,却没有清楚说明。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以利加拿跟神的关系怎样?】
会幕(敬拜神的地方 )设在示罗,是当时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律法规定全以色列的男丁,要一年三次到那里去守宗教节期:逾越节连同除酵节、七七节与住棚节。以利加拿遵从神的规定,每年照例到示罗敬拜耶和华。(关于敬拜的条例 ,会幕的详情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利加拿每逢献祭的日子,将祭肉分给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儿女。」
祭肉可以分给家人吃,并特别照顾利未人,,,只是不可吃血。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献祭的日子: 律法规定逾越节,收割节和收藏节必须献祭,这是一种义务,以利加拿似乎是选了逾越节献祭。因为在这三个节期中逾越节是最长的节期,并且希伯来人在这一天必须全家都要到耶和华面前。 将祭肉分给……儿女: 这句经文表明,以利加拿所献上的是平安祭(7:15,116:17)。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给哈拿的却是双分,因为他爱哈拿。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哈拿不能生育,乃是耶和华主宰的管理。神圣善的美意,乃是要在哈拿心中创造一个真实祷告的负担,并借着她的祷告,让祂的旨意有丰满的出路。而真实祷告的负担,乃是圣灵在人外面的管治,及在人里面的运行而产生的。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双分」:直译是「一对鼻子的一份」、「一双脸的一份」。实际的意义很难确定,但一定是「特别好的一份」就是。
●「不使哈拿生育」:原文是「关闭了她的子宫」。
――《蔡哲民查经资料》
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哈拿暂时不能生育是神的旨意,25:,29:31,30:2,。因为神是万有之主,掌管着肉身的出生与属灵的出生(重生 ),。圣经多次介绍了神以大能使无法生育的妇人生产的例子,21:1-4,25:21,30:22-24,,。哈拿无法生育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神的旨意,神要哈拿生下民族领袖撒母耳,他将挽回以色列渐趋衰败的命运。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
仇敌总是窥探我们的弱点,而后才寻隙加以攻击。撒但对于约伯的攻击是如此,对于大祭司约书亚的攻击也是如此。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对头”。更可作:竞争者,情敌。“生气”。直译作:打雷,即发怒。―― ●「激动」:「使人苦恼」。
◎照说哈拿虽然有无子的无奈,但是以利加拿对哈拿也还不错,如果没有毗尼拿故意刺激哈拿应该也还可以忍受这种痛苦。不过两个妻子之间的妒忌,却比无子还伤害人。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妒忌的环境,不要在男女感情的事情上脚踏两条船。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对头,大大激动,使他生气: 这些话表明毗尼拿实在是大大折磨了哈拿。毗尼拿可能认为哈拿无法生育是神的惩罚,。属灵的无知使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论断邻舍。本节指出了破坏神秩序的一夫多妻制,是酿成的家庭悲剧的元凶。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在当时的以色列,不生育的妇女的处境如何?】
哈拿一直不能生育。在旧约时代,不育的妇女使丈夫无后,在社会蒙受羞辱。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儿女是非常重要的成员,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父母年老时,子女也当尽上反哺的本分。妻子如果无所出,按照古代近东的习惯,就要将自己的婢女给丈夫作妾,替她生养儿女。以利加拿虽可以抛弃哈拿(那时容许丈夫休不育之妻 ),却仍然专一地爱她,不理社会的嘲讽和民事法律上休妻的权利。
――《灵修版圣经注释》
【】「每年上到耶和华殿的时候,以利加拿都以双份给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动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饭。」
本节和9节都称会幕为“耶和华的殿“,则称为神的“居所”。可能此时除会幕外,还有较永久性的房屋,有门框、卧房、殿门,可以叫做“殿”。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示罗的圣所】
这圣所称为「耶和华的居所」(和合本「耶和华殿」 ),但不说明建筑的性质。第9节称之为「殿」,表示它是房屋。提到「会幕」,即圣幕。这种用语上的歧异,显示这帐幕若非在周围立了更牢固的建筑,就是支搭在称圣的围墙之内。后者可能是迦南人的建筑。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
以利加拿认为他对她的爱与关怀,比拥有一个大家庭是更大的祝福。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哈拿的丈夫虽爱她,“比十个儿子还好”,但她年年上示罗的时候,总给毗尼拿羞辱。这一年她哭泣、不吃饭,在神前许愿,若生子必将他终生归给神(11节 ),也就是终身作拿细耳人,好像参孙一样;而且终生在会幕里侍奉。律法规定利未人任职的年纪是从30至50,撒母耳童年便开始侍奉,一直到老。不用剃头刀剃头只是作拿细耳人三个条件之一,其他二个为不饮酒、不挨近死尸(民六章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你为何……心里愁闷呢: 这句话并非出于以利加拿的无知,他是在与哈拿一同伤心、安慰她。当人陷入极度痛苦的时候,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就可以克服困境。这就是基督教辅导的必要性与目标。使徒保罗说圣徒要彼此“同乐,同哭”和“彼此同心”。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有丈夫比十个儿子还好】
以利加拿安慰哈拿的话没有什么力量。二人的关系在人的层面上虽然可说是满足了哈拿感情上的需要,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第一,不育在社会上有不良名声。第二,此事牵涉到家庭的绝续。父母必须倚靠儿女在年老时照顾他们,好好安葬他们,继续他们的名声。甚至有人相信死者来生是否安乐,是在乎后代的供应。哈拿的社会地位和将来的指望都十分暗淡。基于这些理由,以利加拿这个善意的问题听来只是空话。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来。祭司以利在耶和华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
“殿”。即会幕及附设的建筑物。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圣经没有以利出身的详细记载,只知他是亚伦小儿子以他玛的后裔,因为以利的后裔亚希米勒被称为“以他玛的子孙”,关于亚希米勒,,,亚伦有四个儿子,两个因献凡火而死,另外两个是以利亚撒和以他玛,前者是大祭司。大祭司之职在士师时代怎样从以利亚撒转到以他玛的谱系上,难稽考。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殿」:指当时的「会幕」。
――《蔡哲民查经资料》
在示罗吃喝: 祭司取出属于自己的平安祭祭肉之后,会将剩余的部分还给奉献者,使他与一同上圣殿的家人分享。哈拿没有吃喝,只是参加了家人的宴席。哈拿在恳切祷告神得到应允后才开始进食(18节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祭司坐在入口】
以利可能年纪已经太大,不能继续供职,但仍可负责公关事务,在入口欢迎崇拜者,兼任顾问和教师。本节所述的家具虽可译为椅子,在大部分经文都是指宝座或首席。公众地方用的大多是长椅,住宅则长榻或凳子较为普遍。马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例证,是来自住宅的凳子。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记录了一位母亲的许愿祷告(1节 ),正是她的祷告使伟大的先知撒母耳得以出生。在祷告之前,哈拿的心中充满了“愁苦”(10、15、16节 );在祷告之后,脸上再也不带愁容了(18节 )。进到耶稣面前的叙利非尼基妇人,在经历最后的试炼之后,也蒙受了神莫大的祝福。哈拿的人生新的开始,不只是她个人的,也意味着以色列历史的黎明。今天,神依然愿意借着一位圣徒真诚的祷告来改变圣徒本人和他的家庭,甚至社会和国家,。对圣徒而言,祷告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新生活之开始。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
「痛痛哭泣」的祷告,就是有极重负担的祷告。必须是从破碎的心中所发出的祈祷,才是最感动神的心的祈祷。祷告不是外面话语的问题,而是里面负担的问题。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哈拿的祷告︰(1 )从心中有需要的感觉而发出来的;(2 )不是为自己祈求,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 陈则信
【】「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在圣经中有一个特别宝贵的点,就是神特别宝贵人向着祂的那一个心愿。哈拿祈祷耶和华,许愿说︰『你若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因为撒母耳的母亲向神有这个心愿,后来神就得着了撒母耳,成功了神在那一个时代中的计划。神只要看见有人向着祂有心愿,神就宝贵那一个心愿。
哈拿虽是求神赐她一个儿子,但她不是为自己,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有负担的祷告,不仅是有需要的感觉,更是不为自己来祈求。哈拿的祷告正说明了神的需要,也最摸着了神的衷心!因为当时就是缺少一个肯终身归给耶和华的人。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不剃头发是每一个许愿奉献自己的人的象征,这个习惯在撒母耳时代已流传很久,并且非限于以色列人。有关这种制度最主要的经文记载民数记第六章,指出按照规例,一个男人(或女人 )如何作这种誓愿。但这段经文是对自己而不是为其孩子的许愿。——《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是作拿细耳人的规例,离俗归耶和华为圣的记号(参串10 )。
──《串珠圣经注释》
哈拿起誓说,她若得到一个儿子,就必要把他奉献,终身做利未人的工作,并且终身作拿细耳人。参看至8节的脚注。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妇女许愿的条例,看《民数记》三十章。关于哈拿所许的愿,看注。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垂顾」:原文是「看见、看见」,用两个同字根的字来强调语气。
●「眷念」:「记念」。
●「终身」:「一生」,一般利未人服事神的时间是30或25到50岁民 4:2-38:23-26 。
●「不用剃头刀」:就是拿细耳人的特征 民 6:1-21 ,也是参孙守的规定 士 13:5 。这种愿通常有期限,不是终身的。
●死海古卷与七十士译本都在 1:11 中提及「作拿细耳人、清酒浓酒他都不喝」。
――《蔡哲民查经资料》
哈拿的许愿祷告彻底抑制了自己的好处。即她的祷告是渴望以色列的宗教、道德复兴的“活的精神”的呼吁。垂顾……眷念不忘: 被神所纪念才是最为蒙福的人,106:4)。哈拿的呼求中丝毫也没有自义的成份,只是恳求神施恩与怜悯。全然的信靠与交托方能打动神的心。 我必……耶和华: 她表明赐给自己的儿子是单单属于神的。今天的父母也有权力和义务将自己的子女完全献给神,使他们作“君尊的祭司”。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许愿】
愿是自愿建立,有条件的协议。古代近东大部分文化──赫人、乌加列、美索不达米亚,和例证较少的埃及──都有这种作法。古代世界最普遍的愿,是请求神明时作出的。典型的条件是求神供应或保佑,愿所许的则通常是给神献上礼物。牺牲是最常见的礼物,但也有可能是指给予神殿或祭司的其他礼物。还愿一般是在神殿公开进行的。在乌加列文学中,凯雷特王许愿求一位能够生育的妻子,并且献上相等于妻子体重的金银作为回报。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修剪头发】
禁戒不修剪头发是拿细耳人的愿最重要的特色(见民六的注释 )。拿细耳人的愿通常有限期,但本节和参孙的情况一样,却指明是终身的。头发和愿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楚,然而按照初民的想法,头发(以及血 )是人生命精华的主要表征之一。故此感应法术经常以它为原料。例如被称为先知的人向马里君王传达信息时,习惯附上一束头发。使他们可以用占卜来断定这先知的信息是否可信。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定睛看她的嘴。」
「不住地祈祷,」一个有负担的祷告,必是非祷告到得着答应,就决不罢休的。凡是不能持续,时常中断,或者忘记了自己所求的祷告,都不是负担的祈祷。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不住地祈祷」:原文是「多多地祈祷」。
●「定睛看」:「留意」、「观看」、「观察」。
――《蔡哲民查经资料》
【】负担祷告的表显︰(1 )不住的祷告;(2 )心中默祷;(3 )倾心吐意的祷告;(4 )到如今的祷告;(5 )祷告到负担卸下。—— 陈则信
【】「(原来哈拿心中默祷 只动嘴唇 不出声音 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
祷告不一定要发出声音,神都能听见。神是鉴察人心的神,所以从心发出的祷告,比甚么都来得重要!祷告必须由心发出,不然就是虚假的祈求。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明显地,即使在会幕,或即使是女人,醉酒并非罕见的事。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祭司以利误以为哈拿喝醉了酒,只轻责她。可见当时女子醉酒的事必很普遍。以民道德忝堕,可见一斑。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喝醉了」:显示出当时喝醉酒的人跑进中央圣所是常有的事情。众人在庆祝收获的时候吃祭肉同时喝酒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不过喝醉的人跑进圣殿,也显出当时的人对神敬畏不足、道德沦丧。女人喝醉酒跑进圣殿,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心中默祷」:原文是「在她的心中说话」。
――《蔡哲民查经资料》
心中默祷: 哈拿的祷告是默祷。当时的惯例是祈祷者在圣所举起双手大声祷告,。 有时出声祷告未尝不可,但默祷也有很多优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无声的私祷】
祈祷往往同时献祭。正式执行其事的祭司,必须收费才献上祭物、背诵对应之祷文。哈拿因为没有能力正式缴费,只得自行祈祷。使她兴奋的是祭司的有利祝福,她视之为具有神默示的效力。美索不达米亚的先见/祭司则为求子的妇女占卜观兆。旧约有无数自发性祈祷的例证,但说明是默祷的却只有这一个。古代近东的祈祷有规格化的倾向,并且往往有咒语基础。故此我们对自发性的默祷所知甚少。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
●「不应该喝酒」:原文是「除去你的酒」、「要戒掉妳的酒」。
――《蔡哲民查经资料》
【】「哈拿回答说:『主啊,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在神面前的倾心吐意,就是负担的祷告。一个有负担祷告的人,定规有许多心意压在他的里头,这些心意压得越厉害,他的负担就越沉重。真实的祷告,就是把里头的心意完全倾吐出来。
我们里头的心意,常不能向人倾吐,因此成了内心的重压;但我们在神面前可以尽情倾吐,因此祷告是极其甘甜的一件事。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在神面前“倾心吐意”,是表达热切祷告的尚佳描述,。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心里愁苦」:原文是「灵里艰苦」、「灵里痛苦」。
●「倾心吐意」:「倒出我的心智」、「倾倒出我的生命」。
――《蔡哲民查经资料》
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有时,沉浸在圣洁的热情中的人,仿佛醉了酒一般。五旬节圣灵降临时,使徒们就是如此。唯有以耶和华为至高的人,才能不拘泥于周围人的评价,充满活力与激情地事奉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
「祈求到如今,」乃是坚持不舍,长期等候的祷告。许多人在祷告上的毛病,就是为着一件事迫切祷告一段时间,以后就放弃,甚至忘记了。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不正经的女子”。原文作:彼列的女儿或邪恶的女儿。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不正经」:「不重要的」、「没用的」、「卑鄙的小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以利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
【】「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哈拿祷告到一个地步,神借着以利向她说话(17节 )。她心中沉重的负担既已交托耶和华,因此她恢复吃饭,并且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于是 ......再不带愁容了」:表明哈拿对神有信心,心灵亦大得安慰。
──《串珠圣经注释》
●「走去吃饭」:七十士译本作「走自己的路,到了客堂,和她丈夫一同吃喝」。客堂指圣殿、圣坛旁边的附属房间,可供献祭者分食祭肉用。
◎许多人曾被哈拿的表现感动过,觉得这是最真诚的祷告与敬拜。其实真实的祷告,不就是向神「倾倒出自己的生命」吗。
――《蔡哲民查经资料》
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确信祷告已蒙应允的人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安。面孔最能表达内心的状态,面带平安意味着内心的平安。诗的作者也曾颂赞神是他“脸上的帮助(光荣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哈拿同房,耶和华顾念哈拿,」
祷告已过,敬拜就开始了,这是何等美丽的一件事!
「耶和华顾念哈拿,」中间虽然有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但那不过是要试验她的信心而已。我们纵有难处还未得着解决,但要知道神仍是关切的顾念着我们。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同房”。原文作:知道,是性行为的委婉说法。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同房」:原文是「认识」。
●「顾念」:「记得」、「想起」。
――《蔡哲民查经资料》
清早: 我们当以祈祷开始和结束一天的生活,使神成为我们生活的带领者。我们是十字架的精兵,每天都要面对属灵的争战,若不从神领受属灵的能力,就必败给撒但的势力。为此,晨祷是非常重要的。 耶和华顾念哈拿: 哈拿得以怀孕是神对其祷告的应允。被神所纪念的人永远都生活在神的恩典之中,。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有时神会单独做工以推进自己的计划,但通常会要求人与神同工。在这种背景中,神为以色列的复兴预备了一个人,且为了使那人出生,要求一个妇人献上祷告。由此可知:①人的出生并非出于偶然,乃是出于神的旨意,;②人借着祷告会将荣耀归给神,是成就神旨意的途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
今天在你我手中的事物,有多少是我们「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呢。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按哈拿的解释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又可按字面解作「神是他的名字」。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的意思是“神的名字”,这名字使人时常记起,神必向那些呼求祂名的人施恩。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的简史看书前中的“撒母耳其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母耳」:字义是「他的名是神」。原文与 1:20 的「求」非常相近,哈拿大概是希望藉此提醒自己撒母耳是来自神。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
●「年祭」:原文是「那些日子的祭」,是一年一度的献祭2:19 20:6 ,不过这个祭的性质与细节已经无可考。
●「愿所许的愿」:原文没有还,仅仅是「为了献年祭和许愿」,且这个「愿」的原文型态是「单阳词尾」,因此是「以利加拿」的愿,而非「哈拿」的愿。这个愿可能是以利加拿认可哈拿的愿,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愿。民 30:1-16 提及,妻子许的愿,必须经过丈夫的认可。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所许的愿: 表明以利加拿乐意接受哈拿的许愿。夫妻应是属灵的同工。当夫妻彼此尊重对方,共同履行对神的承诺时,神就会祝福他们(2:20-21)。彼得将夫妻定为“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哈拿为着乳养撒母耳,有些年间没有上会幕去。今天有一些基督徒,借口事奉主,忽略在家庭中尽作人的本分,这就不是按着神的心意事奉。属灵的事奉,不是看你作了甚么,乃是看你为谁而作。你若是为主而作,虽然从外表看,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在主面前,却甚有属灵的价值。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断奶在东方社会比现代的西方社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国家仍然如此 ),哈拿至少要等一至两年才能实现她的许愿,虽然如此,当撒母耳被带到示罗留在以利那里服事上帝的时候,他仍然是个年幼的孩子。——《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断了奶」:约两三岁。
──《串珠圣经注释》
“断了奶”。希伯来人的小孩通常在两三岁的时候断奶(比较马加比二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断了奶」:通常是三岁断奶。
――《蔡哲民查经资料》
等孩子断了奶: 犹太人幼儿的喂乳期通常是三年。这期间,母亲要给孩童朗诵律法(示玛 ),使他们从小熟悉耶和华信仰。现代的许多教育学者都认为三岁之前的教育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视这三年的养育过程。 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撒母耳在家庭仅仅生活了三年,从此之后,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都过着委身于神的生活。神预备撒母耳是为要使以色列归正,故要求他持守彻底的委身与完全的圣洁。我们是属灵的拿细耳人,当在神面前委身,(Coram Deo )持守圣洁。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中东一带婴儿断奶期要到三岁或更大。不象我们今天一岁左右便断奶。“三只公牛”在《七十士译本》、《死海古卷》中均作“三岁的公牛”,25节也说“宰了一只公牛”。哈拿携这些祭物去会幕,当是为头生的儿子献代赎祭,。从可知以利加拿是和哈拿一同去示罗奉献儿子的。有的古卷在25节“宰了一只公牛”前,有“他们”字样。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她丈夫以利加拿说:“就随你的意行吧!可以等儿子断了奶。但愿耶和华应验他的话。”于是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
●「愿耶和华应验他的话」:七十士译本与死海古卷都作「愿耶和华坚定你的话」、「愿耶和华使你照你的话行」。
――《蔡哲民查经资料》
【】「既断了奶,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又带了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那时 孩子还小。 )」
哈拿并没有因在人这一方面尽了该尽的本分,而忽略了对神履行许愿。「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她在情感上所经历的为主割爱的心痛,诚不亚于亚伯拉罕献以撒时所受的感伤。
真实的奉献,乃是将神所赐的转过来归给神。凡凭自己意思而作的,所献的不过是「凡火」和「该隐的祭」,不能蒙神悦纳。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三只公牛」:七十士译本及死海古卷译作「一只三岁的公牛」。
──《串珠圣经注释》
“伊法”即五分之三蒲式耳(20夸脱 或22公升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三只公牛」:七十士译本与叙利亚文古译本都作「三岁的公牛」。死海古卷作「一只三岁公牛牛犊」。 1:25 也提及只是「一只公牛」,不是「三只公牛」。
●「一伊法」细面:大约贰一十二公升、六加仑左右。
●「一皮袋」:大概可以装15公升水。
――《蔡哲民查经资料》
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 在三只公牛中,似乎有一只是将撒母耳奉献为拿细耳人的仪式上作为燔祭献上的祭物,另外一只是以利加拿每年所献的祭物(21节 ),剩下的一只是还愿祭物,以感谢神的恩典带领他们还所许的愿。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宰了一只公牛,就领孩子到以利面前。」
【】「妇人说:“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
【】「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
【】「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
奉献的结果,也必带来灵里真实的敬拜与事奉。谁有真实的奉献,谁就有真实的敬拜。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利未人原已分别一生事奉神,任职的岁数是在二十五至五十岁的一段日子,8:24,,而撒母耳因被献作拿细耳人,故此从幼便事奉耶和华。
──《串珠圣经注释》
“归与”。直译作:转让,移交。哈拿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交给耶和华。即使要为此付上极大的代价,哈拿小心谨慎地还她的愿。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是哈拿辛苦盼来的儿子,她却愿意将之奉献给神,甚至是长期与小孩分离也在所不惜。我们是否也愿意把自己所爱的子女献给神呢。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 这是被神的爱所打动的人发自内心的决志, 哈拿的摆上并非暂时委托而是永远的交托。她认为一切均来自神的主权,故能超越人之母爱,而决志委身于神。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神时,才能克服一切矛盾和苦恼。 敬拜耶和华: 有些译本译作“孩子敬拜”,但希伯来原文只是“敬拜”,认为三岁的撒母耳敬拜,是较牵强的解释。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在哈拿将儿子献给祭司时,父亲以利加拿在圣所敬拜耶和华,紧接着哈拿赞美耶和华(2:1-10)更为恰当。哈拿夫妇信实地还了向神许的愿,这是蒙神悦纳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思想问题(第1章 )】
1「生育」在神的创造计划中,具有什么意义?见。神使一些人不能生育,原因何在?你认为这是神的咒诅吗?圣经另记载几位母亲多年不育,后来终获神赐予男孩,孩子长大后且成为出色领袖。试从下列经文找出这些人的名字:; 30:22; ,24;。
2哈拿如何处理她因家庭不和及自己不育所带来的困苦?见15-16节。。她的做法可否成为你的借镜?
3哈拿祷告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祷告时,真深信祷告的能力吗?为什么?
4哈拿如何处理自己所许的愿?摩西律法中,在这方面有何教导?你曾向神许了愿吗。
──《串珠圣经注释》
【 集士师、祭司、先知于一身的撒母耳是这样诞生的……】
【、10、11、20父母与子女】本书始于士师秉政时期,可能在参孙最后的几年间。撒母耳是以色列最后的士师,也是君王时代首位祭司兼先知,是众士师的典范。他以神的圣言治理人民,而不是任意妄为。撒母耳曾膏立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
――《灵修版圣经注释》
子女的信仰是父母信仰的反映。作父母的人不可能期待他们的子女将来比他们本身更好。摩西的双亲出于信心,把摩西藏了起来,四十年后,摩西也出于信心走在他双亲的脚踪之后——他拒绝被称为法老女儿的儿子。
今天是主日,这大概是你和家人有更多时间在一起的日子。你怎样过今天,二十年后你的子女在主日也要这样度过。请你切勿忽略现在宝贵的机会,因为它将不再回头。带你的子女去教会参加主日学,或时常和家人在一起读经、祷告。在子女对罪开始有意识时,即向他们解说上帝救赎的计划。你不可能要求别人(主日学老师、牧师、传道 )代替你带领你的子女到主的跟前,因为那是「你」自己本身的工作,如果你把这样重要的工作假手于人,则未免遗憾。你要教导子女圣经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基督徒肢体生活的必要性。不要让你的子女从不信的人处去吸取性爱和道德的知识。你应当抢先教导他们,以免别人引他们入于迷途。教导子女走正确的道路,这是作父母的第一天职。
你为了教导子女是否曾祷求上帝赐你智慧呢?你用多少时间为你子女得救的问题祷告过呢?你确信你真心关怀子女的得救吗?摩西的信心只是其父母信心的一面镜子。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怎样看待无望的事,怎样帮助无望的人?】
神对哈拿有其计划,祂有意使她延迟数年才生孩子。毘尼拿与以利加拿只看到哈拿表面的处境,却不知与此同时,神正在实施祂的计划。请顾念那些在你周围切切祷告,但尚未蒙神应允的人。他们需要你的爱心与帮助。扶助在祷告上缺乏信心的人,帮助他们坚定信心,使他们确信到了神所定的时间,神必成全自己的计划。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绝望来自人,盼望来自神,我若是哈拿……】
哈拿知道丈夫爱她,但这仍不足以安慰她。她常常听到毘尼拿的冷嘲热讽,渐渐地丧失了自信。别人的不公平对待,我们管不了,但我们却能选择用甚么态度来回应恶言。与其沉溺于一己的难题,不如欣赏神所赐下的恩爱亲情,这样才会把自艾自怜化为盼望。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哈拿痛苦地祷告,是因为……给我何启发?】
哈拿有十足的理由愁苦伤心。她不能生儿育女,又与讥讽她的毘尼拿共事一夫(1:7),丈夫深爱她,也未能为她解忧(1:8),就连大祭司都误解她的行为(1:14),把她蠕动嘴唇的祷告当作醉酒。但她既没有报复,也不放弃盼望,只向神坦诚诉苦,亦向祂祈求。人人都会遇到徒劳无功的时刻,在工作上,事奉上,或是人际关系上,都有山穷水尽、一事无成之际,也可能感到很难再用信心祷告。但哈拿看出只有祷告才是让神动工的惟一出路(1:19-20)。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我的祷告中有许愿的成分吗?我能信守诺言吗?】
当留心你在祷告中所许的愿,因为神会照你所许的来追讨。哈拿求子心切,甘愿与神讨价还价。神接受了她所许的愿,赐给她一个儿子。尽管还愿是痛苦的事,哈拿仍毫不失信地去还愿(1:27-28)。我们虽然没有资格与神讨价还价,祂仍可能会答应我们许愿的祷告。你祷告的时候,请你自问,“如果神答允我,我会不会向祂还愿?”对人许愿不还,是不守信用的表现,而且可能会惹祸;对神许愿,事情就更加严肃。神既向我们成全祂的应许,也就指望你向祂守诺言。
――《灵修版圣经注释》
【】「(原来哈拿心中默祷 只动嘴唇 不出声音 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
当哈拿把她的苦情带到神面前时,她不出声祈祷。感谢主,人不知道她求甚么,连以利都误会了她,但神却听见她祈祷。我们心中所望的,有时很难告诉人,但神体察我们的心,同情我们的苦衷,祂会照着我们所求的,七倍赐给我们。
无声的祈祷在神面前一样被听见,蒙悦纳。
── 吴恩溥《没药汁》
【「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哈拿的心充满着忧苦,这些表露在脸上,显得十分悲伤。但是当她在神面前倾心吐意,将心中一切苦情倒出来,神的平安就进入她的心。她就可以吃饭,脸上再没有伤感的表情了。这是多么好的转变!多么大的比较。对她与她的家都是好极了。
承认与祈祷——你是否心灵忧苦而脸上显得很不愉快?或许仇敌陷害你得很惨;或者你生活中希望不能实现,目的无法达到。甚至主似乎也忘记了你。可怜的受苦者啊,你只有向神倾吐,向祂承认,对祂祈求。神知道一切,你只管告诉祂,当作祂完全不知道这事一样。你总要在神面前倾吐,祂是你的避难所。在凡事上借着祷告与祈求,将一切所要的告诉神。
倾吐与吸收——我们的忧苦可以倾倒出来,然后吸收神所倾倒的平安。哭泣从这门出去,欢乐从那门进入,我们将眼泪的杯递忧患之子,祂还给我们的是福杯,有新约的福分。你曾哭泣与祈祷;就在那里,你可献上赞美与感谢的祭。
──迈尔《珍贵的片刻》
【 我祷告后也得平安和喜乐吗?】
【祈祷的母亲】哈拿向神祷告以前,愁肠百结,以致不能吃喝,祷告后她高高兴兴地去吃饭。她的改变可能由于三个因素:(1 )她诚实地向神祷告(1:11);(2 )她从以利得到鼓励(1:17);(3 )她决定将困难留给神去处理(1:18)。将你内心的感受告诉神,让祂来解决困局,这才是克服愁苦的良方,然后你便可以再寻求良师益友的支持。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
一个普通妇人的祷告,只求神“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但神所赐下的这个儿子,竟成为转移时代的人,改变了历史,从“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状态,进到建国立王。
倾心吐意的祷告哈拿是以法莲人以利加拿的妻子,丈夫爱她,她却没有生育;另一个有儿女的妻子,就激动她,不给她好日子过。虽然丈夫爱她,给她物质上丰足,但不能除去不育的羞耻。因为以色列的妇女,有一个愿望,就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由她而出。因此,他们以不能生育为耻。哈拿在神面前倾吐心意,痛痛哭泣祷告,求神赐她儿子。
诚心许愿的祷告哈拿不是要跟谁争宠,作生孩子比赛,因为丈夫已经深爱她了。她也不是出于自私,以儿子为投资,造就儿子长大,功成名就,赢得丰厚的收入,可以衣食富足,后半辈子有靠。但她只是爱慕神的应许,所以向神祈求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这是把儿子许愿奉献,终身作拿细耳人,过最严谨的生活,甚至父母亲人死了,都不能料理,以免成为不洁。这是一个母亲最大的牺牲。她不要儿子在世发达,要奉献给神。
坚心交托的祷告耶和华赐给她一个孩子,起名叫撒母耳,意思是从耶和华求来的。哈拿不是许了愿就忘,也不是只口喊感恩三声;她是照所许的愿实行,等孩子断了奶,就把他送到示罗耶和华殿那里。这是不容易的。不仅是母子亲情难舍,而是因为哈拿不会不知道,以利两个作祭司的儿子,是恶名昭著,无恶不作;把年幼的儿子送去那里,谁能保证不会学坏了?哈拿是有见识,负责任的母亲。她不是把孩子交给了年迈昏庸的老以利,是交给了神。“我将这孩子归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她献上更多的祷告,托住从神求来的儿子。
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敬虔的母亲。有这样善于祷告的母亲,才可以孕育出希望,给神家成就复兴。──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 献上心爱的儿子,哈拿甘心为之──论到我向神所献的,较之哈拿……】
【】哈拿为了还愿(1:11),献上她深爱的儿子,把他带到以利面前,叫他在耶和华的殿(会幕 )中事奉神。她将独生子献给神,就是把她的一生和前途都献给主。撒母耳的生命是从神而来的,是神赐给她的孩子,所以哈拿实际上并不是失去他,乃是将他归还给神。这几节经文说明,我们应当把甚么样的礼物献给神。你所献上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礼拜天早晨去敬拜神 循例作十一奉献等 ),还是作出重大牺牲的礼物呢?你是向神象征性地献上,还是将整个人生献给祂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
你有没有注意上面经文里的两个短句?对我来说,这两句实在太宝贵了!现在把它们连在一起读:「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哈拿在困苦中向神祈求一个儿子,她的请求蒙答应了。还有什么祷告的得答应能超过这个呢?她所有的祈求都是为要得一个孩子,然而当她得到了她的衷心所愿以后,她却把孩子回献给那位赏赐者——神。当撒母耳从她的手里交出献与神时,圣经告诉我们,他们「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
当所定的日子临到,我要如同哈拿一样,把我的撒母耳,就是我一切盼望所集中的,从自己手里交出献与神时,我才认识什么是敬拜神的真义。敬拜紧随十字架之后,而神在那里必须成为我们一切中的一切。当我们将自己所宝贵的全献与神而两手空空的时候,我们生命的焦点,便从我们本身转移到神的身上,这就是真实的敬拜。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生命是神赐的礼物“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
我八岁时,有个同学去世。葬礼中我看着他,感到他是“安详地睡在主耶稣的怀中”。这使我得到很大的安慰,同时也让我不再那么害怕死亡。
同年,隔壁五岁的小男孩也不幸去世了。那时,我觉得我似乎能体会他父母亲的哀伤。他们的心碎了,并且近乎愤恨。很显然他们认为死亡夺走了那应当属于他们的宝贝。
当我们所爱的人死时,我们会经历怀疑,甚至是愤恨的心路历程,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不能停留在那里。与其把生命当作是财产,何不把它看成是神所赐的礼物。
约翰·克莱蒲牧师夫妇的十岁女儿不幸因患上血癌去世。因他们把女儿的生命当作是神所赐的一份最纯洁、完美的礼物。如今主把她收回去了,他们就以感恩的心来接受,心里得着平安。
从圣经 28节,我们看到哈拿因把她儿子撒母耳当作是神所赐的宝贝礼物,所以她也早已预备好随时要把这份礼物还给神。
若是我们也能有哈拿这样的心境来看待生命,那么,当我们面对死亡的离别时,我们就能够以感恩来取代愤恨之心情。
主啊!谢谢你赐下生命,
以及你所赐的一切;
当你把我们所爱的人接走时,
求你的恩典帮助我们倚靠你。
生命是神所赐,也必归回于他。
──《生命隽语》
【 献上儿子后,哈拿怎样继续尽母亲职责?】
撒母耳的母亲把他留在会幕的时候,他大概有三岁大了──按习惯说是断奶的年岁。她说,“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是指她将撒母耳献给神,终身事奉祂。她当然没有忘记她挚爱的儿子,并经常去探望他。她每年为他做一件小外袍,好像祭司以利所穿的一样(2:19)。撒母耳后来住在拉玛(7:17),就是他父母的故乡(1:19-20)。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