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那鸿书 第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尼尼微啊,那打碎邦国的上来攻击你。你要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大大勉力。」

「那打碎邦国的」()),指巴比伦-玛代联军。亚述帝国长久以来都是侵略别国的,现在却将被「那打碎邦国的上来攻击」()),这就是公义的报应。先知以讽刺的语气,命令好战的亚述准备迎战,因为神将为了复兴自己的百姓())而攻击她,所以无论她如何预备都无法抵挡。
主前626年,亚述派驻巴比伦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他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与玛代王基亚克萨雷斯(Cyaxares、))的孙女结婚,两国结盟。主前612年,巴比伦-玛代联军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迁都哈兰。主前609年,哈兰被巴比伦攻陷,亚述帝国灭亡,领土被新巴比伦王国、玛代和埃及瓜分。
从本节到三19,都是预言尼尼微灭亡的情景,鲜活详细,有如先知亲眼目睹。

2「(耶和华复兴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因为使地空虚的,已经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虚,将他们的葡萄枝毁坏了。)」

「使地空虚的」()),指亚述人。
过去,神允许亚述对付北国犹大和南国以色列,是为了管教祂的百姓;现在,神反过来对付亚述,是为了「复兴」())祂的百姓。

3「他勇士的盾牌是红的,精兵都穿朱红衣服。在他预备争战的日子,战车上的钢铁闪烁如火,柏木把的枪也抡起来了。」

4「车辆在街上(或译:城外)急行,在宽阔处奔来奔去,形状如火把,飞跑如闪电。」

5「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贵冑;他们步行绊跌,速上城墙,预备挡牌。」

根据文法,3-5节所描述的应该都是攻城的军队,而不是指防守的亚述人。
「他」()),指攻击者。玛代和巴比伦人把盾牌染成红色,军装可能也是红色的。亚述人喜爱穿蓝色衣服()),而巴比伦人喜爱穿红色衣服())。
「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贵冑」()),原文是「他记起他的贵冑」(英文NASB译本)),并没「尼尼微王」。
尼尼微从主前11世纪开始作为亚述的首都,在亚述王西拿基立的时代最为繁荣。目前发现的尼尼微遗址被周长12公里的砖砌「城墙」())环绕,城墙高15米,沿着底格里斯河的城墙将近4公里。西边及南边有底格里斯河的天然保障,东边和北边有壕沟。
上图:尼尼微遗址重建的城墙。主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伦攻陷,从此成为废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在历史传说中知道亚述帝国的辉煌,但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证据,许多人因此怀疑圣经的真实性。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保罗-埃米尔·博塔发现了一座王宫的遗迹,后来被证实就是尼尼微,出土了大量文物。

6「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7「王后蒙羞,被人掳去;宫女搥胸,哀鸣如鸽。此乃命定之事。」

8「尼尼微自古以来充满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现在居民却都逃跑。虽有人呼喊说:站住!站住!却无人回顾。」

9「你们抢掠金银吧!因为所积蓄的无穷,华美的宝器无数。」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us、))《历史丛书》 里的记录(Bibliotheca Historica、 Book II)),亚述人有一个古老的预言:「除非河首先成为城市的敌人,否则任何敌人都不能攻下尼尼微」。当巴比伦-玛代联军围城的时候,亚述王预备了大量物资,准备长期坚守、等待援军。 但围城三年之后,连续天降大雨,河水淹没了城市的一部分,并摧毁了沿河3.6公里())的城墙。河已经明显成为尼尼微城的敌人,所以亚述王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相信预言已经应验,烧毁宫殿、自焚而亡。这应验了「他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王后蒙羞」()),原文是「她蒙羞」,可能指王后、尼尼微城或亚述的女神伊斯她尔蒙羞。
过去,亚述抢掠别人,「所积蓄的无穷」()),现在却要全部被人「抢掠」())。这正是神报应的公义原则:「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上图:尼尼微遗址图。目前发现的尼尼微遗址被周长12公里的砖砌城墙环绕,城墙高15米,沿着底格里斯河的城墙将近4公里。西边及南边有底格里斯河的天然保障,东边和北边有壕沟。底格里斯河的支流柯沙河(Khosr river)流经全城。巴比伦联军可能在哥撒河上设置水闸,蓄水冲毁城墙。

10「尼尼微现在空虚荒凉,人心消化,双膝相碰,腰都疼痛,脸都变色。」

11「狮子的洞和少壮狮子喂养之处在哪里呢?公狮母狮小狮游行、无人惊吓之地在哪里呢?」

12「公狮为小狮撕碎许多食物,为母狮掐死活物,把撕碎的、掐死的充满它的洞穴。」

13「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必将你的车辆焚烧成烟,刀剑也必吞灭你的少壮狮子。我必从地上除灭你所撕碎的,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

「腰都疼痛」()),形容难产的情形())。
亚述王喜爱猎狮,在亚述的宫殿中有许多猎狮的浮雕,用来炫耀亚述王比狮子更有能力。因此,先知就把尼尼微比作「狮子的洞和少壮狮子喂养之处」()),九次用公狮、母狮、小狮和少壮狮子来形容不可一世的亚述军队())。
神两次宣告「我与你为敌」()),因为尼尼微「设恶计攻击耶和华」()),越过了神的底线。摧毁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不是入侵的敌军,也不是泛滥的河水,而是神公义的审判。新亚述帝国「使者的声音」()),在过去三百多年里令中东各国战兢,但一夜之间就「必不再听见」())。今天,一切「设恶计攻击耶和华」的势力也可能在地上猖狂几十年,但最终也将从历史上永远消失;因为不管世人如何拒绝承认现实,神永远都是历史的主人,人永远只是历史的过客。
上图:亚述王亚斯那巴二世(Ashurbanipal II,主前669-627年在位)猎狮的浮雕,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尼尼微遭围困

那鸿作诗载述尼尼微遭围困,行文如此生动,使人读起来如同这种围困已经发生,好像这座大城市已经就要遭受毁灭。但是尽管诗句是在描写现况,那鸿这篇诗还是带有期望的;虽然尼尼微遭围困还是要在真实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他的心眼能够清楚看见,好像战正在他面前进行。这首诗的其中一个悲惨之处就是,虽然战尚未开始,这位诗人却已经经历他所写的所有恐怖。他描述一直不断的围攻;他细说发生在尼尼微街道上的战,这种战是他早已见过的,正如亚述人过去在犹大乡村的街道上进行的战。但也可能那鸿知道某些尼尼微的情形;或者他到过这座伟大的城市,或者他仅仅是从某些曾住在那里的人得知,总之他的话显示他对这座城市有所了解,如她的防御系统,她易于受进攻的某些弱点。

公元前第七世纪的尼尼微城是古代最不寻常的城市之一。她的某些遗迹现在还能够看到,位于现代的摩苏尔(Mosul )的东面,横过底格里斯(Tigris译者注:圣经译作提格立 )河,南距巴格达二百五十里。她的内城建筑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上,被一幅巨大的保卫城墙围绕着,周长约八里。城墙的高度在二十五至六十尺之间,城墙前一段距离有一条护城壕,进一步保护这城。巨型城墙下有若干城门可通往城内,这些城门都备有重型防御事工。从西墙那边有底格里斯河保护;在东面,正墙之外有一系列的防御垒和壕沟,防御敌人进攻。

在城墙里面,在城西线的一座小山上,那里有座著名的皇宫;它的一些残余尚保留着,而在这个废墟之中,仍然可以看见描述着亚述军事胜利的巨大石头雕像。在靠近皇宫的地方,有一座伊斯他(Ishtar )古庙,伊斯他是这城的保护神之一。再向南走,仍然可以看见曾一度建在这里的庞大军库一些遗迹。就是现在,尼尼微的遗迹,还令来此参观者感到该城是坚不可摧的;在它光荣的年代中,必然被看为一座永存的城市,在它巨大的防御工事之中固若金汤。

但是尼尼微并非坚不可摧;从军事观点来看,那里有许多易受攻击的弱点。城墙的东南角,有一条路从柯沙伯特(Khorsabad )通向这座城,从那里有个高地可以遥望市中心。而且柯色(Khosr )河穿过城中心;它经城门流入城墙,从东墙进入,由西墙出,流入底格里斯。从柯色河,可以引导水流去填满护城的壕沟,但是从城外可以控制和改变水流的方向。传说尼尼微失败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水流系统被敌军操纵,而那鸿的叙述部分显示,他预期尼尼微的失败将和它的水利系统有关(6、8节 )。

当读者研读那鸿书第二章这篇戏剧化的诗时,应以尼尼微城那种强盛和设备优良的防御体系作为背景。他的诗中有突兀的短句,在感觉上和音调上传递混乱和战的景况。他开始振臂高呼:‘……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1节 ),但没有任何防御可能保卫神即将来临的审判。敌人的战车和步兵迫近城墙;不久他们就要冲过街道,把尼尼微城施给别的城市的可怕咒药,倒过来施给他们。河闸开放(6节 ),引进泛滥的洪水;一度曾经引以自豪的宫殿,在耻辱中被征服。那座从西亚细亚的城市抢掠大量财富的城市,现在它自己遭受掠夺,它的大量金银财宝被长驱直进的入侵者抢去(9节 )。一度能防御敌人、好像狮子洞那样安全的尼尼微城,被猛兽撕碎(11-12节 );那鸿的暗喻中用狮子这个记号嘲笑尼尼微的神祇伊斯他,因它传统上用狮子为记号。

那鸿的这首诗唤起了读者的许多响应。即使是译文,它也是一首强而有力的诗歌。但是,战争和围困是否无尽头呢?那鸿预期尼尼微被掠夺的逼真情景,许多世纪以来,在人类历史上许多城市中重演千万次。看来战争将没有结束。但是,在先知的诗还是有一些启发人心的主题。

(一 )尼尼微被掠夺象征了邪恶被打败;它不只是一次战争,而是对那些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发臭的帝国主义残暴的惩罚。知道尼尼微的被劫掠是该城罪恶造成的直接结果,而这种认识并没有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也没有值得庆祝的余地。那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事件是宣告神的话:‘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13节 )实行和维持人类的残暴,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神的反对。而且那鸿以突出的方式宣告,暴力和邪恶的果子最终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回到坚持作恶的人身上。

(二 )尼尼微未堕落以前的风光,正好提醒我们:所有人类伟大的力量和自信心的标志,都是不能长久的,都是脆弱的。其他城市有本身的弱点,但是尼尼微的国家和市民的自卫体系看来安全无比;即使这地方遭入侵,尼尼微必不会失败吧!但它真的会失败;任何要塞城堡,都可能在压力下被攻破,特别是当它的内部力量已经因暴力的腐蚀而衰弱时,就更是如此。而且在它失败前的荣耀愈大,在它崩溃后的陷落看来愈会加深。吉布龄(Rudyard Kipling )写道: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那鸿书第二章

D亚述∶预备作战

亚述长久以来都是侵略别人的,现在却要面临被“那打碎邦国的”32攻击,这是指玛代与巴比伦联军说的(见导论,17页)。亚述讽刺地被呼召看守堡垒、谨防道路,以预备自己作战。然而,无论她如何预备,都无法抵挡猛烈的攻击,因为攻击她的刀是神。预备作战的这个题旨,结束了对亚述的判决,将本段与下面生动的争战景象连在一起;这题旨将在下一段中再次论及,得到发挥。

32 这个句子的主词可以解作“打散者”或“驱散军队者”(参∶或“使……粉碎者”(参 RSV;,全看人将这字读作 me{pi^ts (MT)或 me{pe{ts
E犹大∶从荒凉中复兴

耶和华复兴犹大(MT 作“雅各”)的荣华33,这希望是与复兴北方的以色列并行的。神的所有百姓需要重建,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被亚述和巴比伦“掳掠”了(参∶。因此,甚至在北国已经败亡之后,国家仍需要一次完全的复兴(参∶,虽然这样的复兴尚未以复原、联合国家的形态出现。新约解释中一段类似的经文时,将外邦人包括在神的百姓中,作为该段经文的应验;所以教会身为再结合的以色列国(参∶,也是本节经文的实现。

33 有人以“葡萄树”代替“荣华”(参本节稍后的“葡萄枝”),但并没有经文的支持,而且在常用重复语句的希伯来诗歌体中也没有必要。
Ⅴ争战的画像

尼尼微与亚述的审判,在此以明确的军事术语表达出来。这场战争的描述极其生动,令有些人提议至少这部分预言的日期是在主前六一二年之后(见导论,16页);这样的结论并不能使人信服。综览以色列国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曾经历军队与战争,因此这幅景象是唾手可得的。

A攻击

3~4.争战的主题是取自第1节,至此却增加了细节。彩色的制服与闪烁的兵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而隆隆的车轮声与飞奔的战车更使它跃然纸上,有些译本将车上的钢铁(3节)译作“火把”(AV、RSV;参4节),这是将两个希伯来文字母交换位置而成的;然而经文的证据却证明现在的读法更可信。沦起的柏木(AV 作“枞树”)可能是指用这种木头作成的叉矛或其他武器(NIV 亦然),而不是指这树木本身(如 AV)。

5.首领所招聚的士兵,因着要快速爬上城墙而绊跌;他们在城墙那里预备了挡牌(“弹盾”,RSV),这是一种轻便可携式的遮盖物,用以保护攻城之人免于受围攻之城墙上抛下的物品伤害。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指保护的力量(如 AV);但根据文法,这应是指着招聚之人说的(NIV 作“他招聚”),其前置词是第1节中的“那打碎邦国的”34

34 RSV 跟随七十士译本,更改了本节经文第一个动词的母音,将它读作复数的被动式,也就是∶“军兵被招聚”。
B战败

尼尼微城倾倒的真实光景只是简略地提及(6节),而倾倒的结果却是详细地描绘(7~10节)。

6.河闸这字较难确认,可能是运河或水道系统的一部分,导引水经过城。有人认为城的败落是因洪水导致宫殿“溶化”(和合本译作“冲没”)35,这是诸多原因之一。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经外文献支持,因为巴比伦编年史关于尼尼微覆败的记载是残缺不全的36。“溶化”这动词也用来暗喻“消化”(如∶;亦参 RSV)。

7.这是神所“立”的;参 NIV 的命定)37,是神所决定的,要使尼尼微被人掳去,要忍受亚述先前加在其征服地,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同样命运(参∶王下十七)。亚述的覆亡,藉着“宫女”的捶胸和哀鸣而更加强调,显出了她们的痛苦。

8~9.现在以尼尼微作为描述整个景象的主词。它的军队在此暗喻为灌溉用的、聚水的池子,但这池子的水38却都流走,表现出它无用的光景。亚述大军的溃败,甚至无法以“站住”的呼喊来遏止。所有人都逃跑了,无人回顾。结果亚述的仇敌现在可以抢掠并掳去那一度骄傲的城。她自己过去曾抢掠别人,所以财富无穷。

10.受击打后的尼尼微显得极为可怕,在此以恐惧时的生理表现生动地描绘出来。更用了三个希伯来文来强调它的“荒凉”与“消化”39

35 见 Wiseman, IBD , p. 1090.
36 ANET , 304~305.
37 h]us]s]ab 的解释有争论。除了这里所提议的之外(参 J. M. P. Smith, p. 331),也有人以之为一个人名 ' 胡萨 '(Huzzab),这在别处找不到证明(如 Maier, pp. 256, 261),或以之为有错而加以修正,但这也没有经文支持。
38 此处的希伯来文字形甚为棘手,有人照着现有的标点( mi^me^ hi^~ )将之读为“它所有的年日”(Keil, p. 25;比较 Maier, p. 263),有人则照着七十士译本,经修改后( me^meyha{ , BHS )读成“它的水”。
39 在此使用了三个希伯来文,每个字都是在前一个字增加一个音节而成∶ bu^qa^, m#b[u^qa^, m#b[ulla{qa^ ,藉此强调该城日遭遗弃的渐进阶段。
Ⅵ亚述之狮被逐

作者从描述预期的战争转变至一个暗喻亚述从前残暴之狮已被赶逐出去了。

11~12.在此以一修辞疑问句(,以及29页“增注:修辞疑问句”)来嘲笑狮子,它们先前曾在无人惊吓的住处昂首阔步地游行,又有喂养之处40。那骄傲的狮子在此杀了掠物,为自己预备了充足的维生食物。

13.用一个默示来宣告耶和华向尼尼微的敌对态度(参∶鲜明的对比)。这暗喻交织着“少壮的狮子”被吞灭的景象,连它的掠物也“被剪除”(RSV,中译作“除灭你所撕碎的”),又有前面战车被焚毁的景象(3~10节),军事使者被毁灭时的声音也不再听见。如此,这节经文在结构上将整章连结起来,而带入结论。

40 AV、NIV 与几本注释书都是如此翻译。而 RSV 与其他注释书则调换了一个字母的顺序,将之译成“洞穴”。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尼尼微啊!那打碎邦国的上来攻击你。你要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大大勉力。」

前尼尼微怎样上来攻击以色列,现在另有侵略者,那打碎邦国的也上来攻击尼尼微,这是报应的公义,临到作恶者。

战争本来就是尽力破坏,极力灭绝的。尼尼微一直这样穷兵黩武,现在受到玛代的攻击。尼尼微已经失去世界第一强权的地位,强中还有强中手,尼尼微打碎别国的,也该被打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那打碎邦国的”:指攻打尼尼微的军队,后来知道是巴比伦和玛代的联军,时在主前612年,先知语代讽刺,要好战的亚述作足准备。

“那打碎……的”。攻占尼尼微的玛代人西亚撒雷斯(Cyaxares )和巴比伦人拿波普拉撒(Nabopolassar )。

有敌人上来攻击尼尼微。根据历史记载,在主前六一二年,玛代和巴比伦联合攻打尼尼微。

先知用讥讽口吻呼吁尼尼微人作好防御措施,抵挡敌人。

「使腰强壮」

:指束紧腰身,准备作战。

「大大勉力」:原作「使力量坚强」。

打碎。先知再次警告亚述人日后的厄运。上下文证明,2:1-8,3:1)《那鸿书》第2章描述的是尼尼微的倾覆。

上来攻击你。当敌军包围城市的时候,城里的居民将看明并且感觉到他们的危机。

看守保障。先知用一种略带讽刺的语气,劝告尼尼微人为城市的最后被困做好准备,虽然这样的准备将是徒然的。

●「使腰强壮」:束腰准备打仗。

●「大大勉力」:原文是「使力量坚强」。

●公元前612年,玛代和巴比伦联合攻打尼尼微。

】「耶和华复兴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因为使地空虚的,已经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虚,将他们的葡萄枝毁坏了。」

尼尼微的败亡,才带来以色列的复兴。耶和华要复兴雅各的荣华。「荣华」与「葡萄枝」二个字,只差一个子音,所以这里成为双关语。

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雅各就是以色列,二者是同义字;但是有时雅各专指犹大,俄18 )。这里雅各与以色列应有分别,可能有这样的区分。

但是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迭遭外族的侵略,使地空虚,那破坏者曾破坏了他们,曾毁坏他们的葡萄枝。这葡萄枝若是「荣华」,那荣华早已失去了。现在因那毁坏者被毁灭,犹大必得复兴,重新恢复他们的自由与尊荣。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从一方面看是亚述的灭亡,从另一面看却是犹大要复兴。过去被毁的土地和田园,都要恢复昔日的光荣。

犹大被视为曾被亚述人抢夺的神的产业(“葡萄枝” )。

这正是神复兴犹大的时刻。

复兴。希伯来语是shub ,还可以指“带回”,“回来”。雅各的荣华以前被亚述人夺走,但因亚述的毁灭而得到恢复。

使地空虚的。亚述人先前杀害并掠夺了神的选民,现在他们也要被他们的征服者所杀害和掠夺。

●使地空虚的:亚述人。

】「他勇士的盾牌是红的,精兵都穿朱红衣服。在他豫备争战的日子,战车上的钢铁闪烁如火,柏木把的枪,也抡起来了。」

盾牌是金色的,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红色的鲜血,甚至有血溅在盾牌上,以致盾牌是红的。古代战事的军装,亚述是穿蓝色的,但是巴比伦与玛代是穿红制服。所以这里不是指尼尼微的军人,而是进犯尼尼微的玛代军人。他们是精兵,也可能指军队的领导者,也可统称为一般军人,穿着鲜色的贵重服装。

战车也与盾牌一样,亮晶晶地反射着阳光与鲜血,正如闪烁的火一般。「柏木把的枪」的中译词,是根据希伯来文及希腊文译词,「枪」是附加的(中文译词旁边有点 不在原文中 )。「柏木」似有奇特的用法。有的将这字译作「争战者」。所以这句话译为「争战者浑身震动」,表明勇气十足,精神抖擞,兴奋异常,准备进攻。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他”是指攻击者(1节 ),而不是亚述的防卫者。玛代和巴比伦人把盾牌造成红色的方法可能是涂上漆或表层镀上铜;他们的外衣是“朱红”色的;他们的战车“闪烁如火”,因为他们在车轴装上了战车镰。他们也使用“柏木把的”枪。

「朱红」:以示庄严威猛,亦可能有惊吓敌人的作用。

「柏木...... 抡起来了」:原文作「柏木到处挥舞」。柏木指木造的矛杆,古译本则把这句译作「骑士(或骏马 )乱闯」。

勇士。可能指尼尼微的围攻者。

是红的。可能盾牌本来就是红色的;他们铜盔甲的颜色可能也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指盾牌被杀戮的血而染红。

钢铁。希伯来语是peladoth ,只出现在这里,词义无法确定。有人参照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认为是“钢”,故把该词组译为“钢的火焰”。但这种推定并不可靠。译成“钢铁”是通过把peladoth 的前二个辅音变换位置而得的。征服的仇敌不想借着偷袭来占领这座城市。先知描写刀光剑影的场面。这里可能指战车的装饰,士兵的武器,马饰,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火焰闪烁。

他预备。可能指神在集结部队。也有人认为是指敌军的统帅。

柏木。希伯来语是beroshim ,系腓尼基刺柏,与柏木相似。改变该词的一个辅音字母,就成了“坐骑”,“骏马”,“战马”( 见英RSV版。七十士译本为“马将陷入混乱之中”。希伯来语ra`al意为“颤抖”。在英RSV版译为:“战马跳跃”。

3~4此处可以指进攻尼尼微的敌军的威武,也可以是亚述军备战的描写,从“在他预备争战的日子”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故“红的”可指盾牌的颜色或在太阳下闪耀的光芒。“车辆在街上急行”:尼尼微城街道宽阔。亚述的战车忙于备战在大街上往来奔驰。先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亚述兵强马壮,有恃无恐,和后来兵败如山倒的情形相对照。

抡起的柏木(AV 作「枞树」 )可能是指用这种木头作成的叉矛或其他武器(NIV 亦然 ),而不是指这树木本身(如 AV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穿朱红衣服的军人】

还未在战斗中染血,士兵的红色制服可能代表着他们是训练精良、有专业配备的战斗单位,穿着蓝衣的士兵 )。希腊斯巴达人即以在甲冑下穿着红色短袖束腰外衣作为阶级的识别,并进一步吓阻敌人。亚述文学中常常描述城市和乡野沾染着敌人的血,还有军队踏着敌人的血前进。此外,提到战士们将衣服辊在血中的举动。因此,军队选择穿着红色短袖束腰外衣来暗示他们覆满敌人血迹,是合乎逻辑的。提珥巴西普 (Til~Barsip )这个遗址画有红色制服,而古典文献描述此时期的士兵穿着红色或紫色短袖束腰外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战车上的钢铁】

士师时代就已有战车车体上的金属装饰,使其向成排步兵冲锋,威力更强。而装饰战车的例子在亚述浮雕和埃及坟墓壁画中可以见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车辆在街上急行,在宽阔处奔来奔去,形状如火把,飞跑如闪电。」

车辆是指战车,在空旷之地横行直冲。在街上或广场(所谓宽阔处 )都在城内,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中译本有小字注明「城外」。主张这是指城外的甚多。形状如火把,因为战车很光亮,且因飞跑,就像火把一般,又如闪电一般。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车辆。希伯来语是rekeb ,系马拉的各种两轮车辆,主要作为军事用途,和国务活动场面。考古证据证实这种车辆用来运载政府官员从事国务活动,但没有证据表明可用于平常私人交通。

急行。源于一个希伯来语词根,意为“神经错乱”。

奔来奔去。这里暗示进攻尼尼微的军队不可阻挡。战车“奔来奔去”。那鸿用这一整章生动地描述尼尼微的陷落。

火把。希伯来语是lappidim ,指火把或灯

】「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贵冑。他们步行绊跌,速上城墙,豫备挡牌。」

「尼尼微王」是译文中加上的,虽也有可能指进攻者,但上下文看来,「防守者」比较是作者的用意。这已经是十分危急的情势,敌军来攻,势如破竹。他急速地招聚他的贵冑研究对策。贵冑是军事的首领,但是情势方面刻不容缓。他们在慌忙中,又有极大的惊惧,走路都易绊跌。惊惧之外;也太疲累了。他们上了城墙,豫备抵御的方法。

挡牌也可译防御工事,是可移动的保障,兵士藏在其中,山有顶,四周都有坚壁,使敌军无法攻上城墙。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贵胄”指精锐部队。“城墙”:尼尼微城外有护城河,宽200余公尺,城墙本身有内外两重,外城长约50公里,内城长13公里,有城楼15座。在亚述人心目中有若金城汤池。本节说亚述王率精兵上城墙应战。

“尼尼微王”匆忙地设立某种活动的保护屏障。

「贵胄」:指精锐部队。

他的贵胄。即“他的勇士。亚述国王显然命令他的将领保护城墙。在惊惶失措,稀里胡涂之中,他们“步行绊跌”。

挡牌。希伯来语是sokek ,意为“障碍”。

●「贵冑」:指精锐部队。

首领所招聚的士兵,因着要快速爬上城墙而绊跌;他们在城墙那里预备了挡牌(「弹盾」 RSV ),这是一种轻便可携式的遮盖物,用以保护攻城之人免于受围攻之城墙上抛下的物品伤害。根据文法,这应是指着招聚之人说的(NIV 作「他招聚」 ),其前置词是第1节中的「那打碎邦国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护盾】

这个字于圣经中出现仅此一次,可能是借自亚述人和其围攻者所用之亚喀得语。这个词在亚喀得语指的是塞子,或是堵塞某物用的东西。由于下一节提到操弄水门,试图使宫殿倒塌,塞子可能是用来阻挡西拿基立王在高什河上游两哩处筑拦水坝后,水通常漫过城墙之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尼尼微原座落在西底结河之东北,河闸不是城门,却是引水入城之水闸。一方面可供护城河的水,以为防守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供应城内的用水。现在或因敌人从城墙破口攻入,破坏水闸,或因防御工事不慎而破坏了水闸,结果水流成灾,甚为严重,甚至宫殿也被冲没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河闸”:尼尼微人在河道上设水闸控制水源,便于防卫京城。巴比伦人久攻不下,遂改用水攻。此处河闸或指经过城中流往底格里斯河的柯塞河上的水闸。巴比伦军队攻占此河闸,放水冲破城墙。

“ 河闸” 。防潮水闸控制歌撒河(Khoserriver ),这河流经整座城。水闸在围城初期是关闭的,使河水聚积成水库,开放后,洪水便冲过来毁灭“宫殿”。

河闸。或者寓指敌人的攻击,或者城市真的洪水泛滥。但细节不详。有人认为这个预言应验于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德鲁斯所描写(ii.26-27 )的事件中。他说尼尼微因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的一次异常泛滥而陷落。洪水摧毁了部份城墙,使玛代人和巴比伦人乘机攻入。

冲没。可能寓指宫殿将变得不牢固,无法对敌人进行实质性的抵抗。

6-7 尼尼微被攻陷: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的东岸,有大小运河环绕及贯穿城中,而亚述人又多设水闸,用以控制水源及防卫尼尼微城。根据历史记载,玛代及巴比伦联军围困尼尼微,久攻不上,最后他们利用已攻取的柯撒水闸,将它突然开启,借用水力冲毁城墙。另一说法是联军围城第三年,忽然天降大雨,连绵不绝,导致河水泛滥,冲毁城墙及皇宫。

河闸这字较难确认,可能是运河或水道系统的一部分,导引水经过城巿。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尼尼微城河闸】

西拿基立王细心计划了运河、水门的网络,以控制高什河的水,提供尼尼微城及周围农田灌溉管道。虽然本段的原文艰涩,大致上的情形包括筑坝拦河,然后急忙爬上城墙。水坝就当作塞子一样,可以把水放到城里。当水门一开,水墙会冲向城墙,使城墙倒塌。《巴比伦年鉴》没有提到用洪水作为攻城的方法,不过古典文献有。尼尼微所发现考古学的线索,指出有大火灾,但是没有洪水破坏的迹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尼尼微宫殿】

「无可匹敌的宫殿」,或今日所称「西南宫殿」,是西拿基立王于主前七○三至六九一年间所建,由许多互相连结的房间和宫廷所构成(估计有1635 x 786呎 可以容纳二十五座美式足球场 )。最靠近御座的地方,有石灰岩雕刻装饰的外墙,巨大的雕像(有翼的公牛 有鱼鳞的巨人 )以及精细的军事战役浮雕。功能更实用的外院,则没有煞费苦心的设计或雕像。

尼尼微宫殿的挖掘已经持续超过一百二十年,从一八五○年代英国考古探险家雷亚公爵(Sir Austen HenryLayard )开始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出土。它的布局是取决于先前已有的伊施他尔神庙,库云吉克土丘最高点的庙塔,以及东南方、西方的高什河、底格里斯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后蒙羞,被人掳去;宫女搥胸,哀鸣如鸽。此乃命定之事。」

王后被敌人所掳,被剥去华服衣裳,是使她蒙羞的行动。有人以为这是指尼尼微城的神明,是女神,城被攻取。保护这城的神明必受羞辱。宫女指敬奉女神的女祭司,就有举哀的动作。

亚述文鸽子(Summatu )原意为举哀者。搥胸也是举哀的行动,可参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王后”之前尚有一字,原文意义不确定,《和合本》译为“此乃命定之事”。而“王后”的原文为“她”,有的译文作“这城”,或“女神像”,认为“她”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塔。

“宫女”:有好几种解释:1,王宫中的女奴;2,庙妓,庙毁无家可归;3,喻百姓。

「王后」

:原文仅作「她」。

本节原文开首有另一字,其意不详,和合本译作「此乃命定之事」,传统以此字为王后的称号,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学者认为此字乃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她(爱情与战争的女神 )。古人认为战争不单是邦国间的斗争,更是邦国之神的斗争,故此尼尼微城的失败,也是她女神的羞辱。

「宫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指附属尼尼微城的邦国,或指女神伊斯她庙中的使女。

王后。希伯来语含义不明,有各种解释。有人将它译为动词“颁布”(ASV版 )。有人视它为名词“主妇”(英RSV版 )。还有认为它是一个专有名词(见英KJV版 ),要么指亚述的一个王后,要么喻指尼尼微本身。与它相关的希伯来动词是阴性的。

哀鸣。希伯来语是nahag 。意为“呜咽”或“哀哭”,与上下文符合。

如鸽。即宫女哀鸣如同鸽子

捶。原指敲打小鼓或者手鼓。“捶胸”表达了深深的悲伤,23:48)。

●「王后」:原文仅作「她」,本节原文开头另有一字,其意不详。传统以此字为王后的称号,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学者认为此字乃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她(爱情与战争的女神 )。古人认为战争不只是邦国间的斗争,更是邦国之神的斗争。因此尼尼微的失败也是其女神的羞辱。

●「宫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尼尼微城的附属邦国、或指女神伊斯她庙中的使女。

】「尼尼微自古以来充满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现在居民却都逃跑,虽有人呼喊说:“站住!站住!”却无人回顾。」

尼尼微城自古以来有长久的和平,那是不可侵犯的城。这城如同聚水的池子,可能有双重的涵义:一是人口众多,好似水满了池子一般,所以「充满人民」是中译本加注的。二是平静安逸,好似水池一样,静若止水。这是蓄水池的水,不是河岸的水并不流动。但现在池子有了破口,会流出来,全部失去。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聚水的池子」

:先知以此形容城内居民之众多。但现今他们都四处逃奔,如池子缺堤一般,大水一发不可收拾地向外奔流。

第8节原文含义模糊。

8~9尼尼微城为敌攻破,百姓如同破裂水池中的水,四散奔逃,没有人能止住。入侵的军队忙着掠取战利品,据历史记载,巴比伦人掳去大批财物。

8-9 尼尼微被劫掠:京城失守,百姓逃命,到处皆有抢掠的事。虽然国库丰足,现在也变得荒凉(10 )。

】「你们抢掠金银罢!因为所积蓄的无穷,华美的宝器无数。」

这是一幅陷落后的景象,一片凌乱。到处都是废墟,在废墟堆中却有无数的宝物。人的生命却无法保全,财宝更是如同灰尘粪土一般。这里叙述的,是慨叹的话,也是十分悲哀的口吻。罪恶的收场如此,甚至连旁观者,都感到无限的辛酸。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尼尼微城里有大量从别国抢夺得来的物品,因为亚述常在她占领的国家大肆抢掠。

希腊文献记载来自尼尼微的“抢掠”和“金银”数量极大,价值极高。征服者在经常“抢掠”他人的城市里获得丰富的战利品是不足为怪的,16:8-9,17:3,18:14-16)。

】「尼尼微现在空虚荒凉,人心消化,双膝相碰,腰都疼痛,脸都变色。」

「空虚」与「荒凉」是同义字,将这两个同义字重迭起来,更加深凄凉的状况。人心消化,双膝相碰,因为他们在极度的惧怕之中。腰都疼痛,是难产或产难之痛苦。腰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在惧怕中失去力量,感到浑身无力。

「脸都变色」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脸色涨红,因为感到十分难堪。另一种说法是脸上的血色褪去,变成灰白,甚至因惧怕成为土色。所以脸上失色可能是较正确的解释。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腰都疼痛」

:乃形容难产的情形

空虚荒凉。希伯来语是buqah umebuqahumebullaqah 。描述尼尼微的完全毁灭

人心消化。表示恐惧和绝望

双膝相碰。见

脸都变色。见注释。

●「腰都疼痛」:形容难产的情形(21:3)。

10~13这一段预言尼尼微沦陷后的情景,昔日繁华大城,如今一片死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作者用狮子来喻此城旧日的凶残横暴,把从各国掠来的财宝收藏在城中,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当年饲养狮子的许多洞穴。

】「狮子的洞和少壮狮子餧养之处在哪里呢?公狮、母狮、小狮游行,无人惊吓之地在那里呢?」

狮子是表征亚述的,因为亚述有力量又甚凶暴。他们的城好似狮子的洞,专将掠来的兽,放在洞内,供他们玩弄吞吃。狮子也是亚述引为光荣的象征,表征他们的国运。在亚述的王宫里,甚至饲养狮子,以色列也常以狮子为仇敌的象征

少壮狮子更是凶猛与贪婪的表征,在他们餧养之处,必是残杀许多畜类的地方。这就是尼尼微城的内情。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毁灭,这些凶暴残食的现象都消失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11~12亚述被描述为不久便被捕获的“狮子”(11节 ),尽管他曾在侵略的战役中勇猛作战(12节 )。这个例证对亚述来说尤其适合,因为不同形态的狮子都可见于亚述的雕塑艺术。

11-13 先知用狮子的比喻讽刺尼尼微城的荒凉:尼尼微素以狮子作徽号,故狮子在此可比喻尼尼微王,他本有狮子般的凶悍,残待他所征服之民,但如今反被消灭,他的强暴和勇猛也不知所踪。另有学者指出,亚述人爱捕猎狮子,把它们放在城中的洞穴里,供人观看戏弄,但现今尼尼微已被夷为平地,连狮子洞也被铲除,显示完全的毁灭。

狮子的暗喻】

亚述众神的图像画中,将尼尼微城的守护女神伊施他尔,画成与狮子相伴,而太阳神沙马士则被描绘成有翼的狮子。

亚述国王,如以撒哈顿(主前680~669年 )描述他们自己的盛怒和战斗时的勇猛如同狮子。然而在此处,一度骄傲地为自己及幼狮予取予求的狮子,却畏缩着,不再发号施令。如此,先知以亚述人最爱的暗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公狮为小狮撕碎许多食物,为母狮掐死活物,把撕碎的,掐死的,充满他的洞穴。」

这里再用表像的言语,说明亚述的凶暴罪行。公狮可作亚述王,小狮为他的贵冑。他们每逢战败任何国家任何地方必大肆抢劫掳掠,将许多宝物放在王宫与庙宇。这些是他们的洞穴。他们将掳来的战俘,包括妇孺,也任意虐待,供他们奴役。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在第11、12节,先知用狮子比喻亚述,生动地描写了尼尼微通过她的征服,为百姓获得许多战利品。

●尼尼微素以狮子做徽号。

●亚述人爱捕猎狮子,把他们放在城中的洞穴里,供人观看。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必将你的车辆焚烧成烟,刀剑也必吞灭你的少壮狮子。我必从地上除灭你所撕碎的,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

火与刀剑是神审判的手段。火要将战车焚烧,烟气腾腾,完全烧毁。刀剑必吞灭少壮狮子,无论多么凶猛,被刀剑所灭,就全消灭了。

撕碎的原是一些牲畜,供狮子来吞吃。这里必指战利品及俘获的人与物。神要申冤,将强者除去,亚述尼尼微的威势全都消除了。

「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也许他们还有谈判和解的使节,但是和谈早已破裂失败。所以呈现一片死寂,没有声音,只有一片烟雾,被焚之物还冒着烟。刀剑之下只有死亡,一切活动停止了,话语止息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暂编注解〕摧毁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非外来军队,也非大水,而是耶和华,是祂公义的审判。过去使各国战栗的亚述“使者的声音”,永从历史上消失。

“你使者”。即向被征服国家征收贡物的亚述官员。

「少壮狮子」:指亚述军队。

与你为敌。见。尼尼微的毁灭,是因为她用完了给她的宽容时间,却没有持续地悔改。神的忍耐已经到了尽头。

万军之耶和华。见注释。

少壮狮子。显然指城市的战士(见11节注释 )。

使者。可能指向平民和将领传达国王命令的人,19:23)。

●「少壮狮子」:指亚述军队

例证

【心灵絮语(2:1-13)】


尼尼微城被财富淹没,我们的城要被甚么淹没?
是贪婪?
是焦虑?
是伤痛?
让我伸出双手,紧抱在当中浮沉的人。

──《圣经姐妹版那鸿书注释》

「耶和华复兴雅各的荣华。」

尼尼微对选民有极恶毒的影响许久。以十一节的隐喻,描写它好似狮子坑一样,埋伏着专吞吃村民。亚述人从他们的大城出来,要除掉雅各的荣华,他们的呼声到耶和华面前,他宣告向仇敌施报,在将他所爱的百姓带回他们的荣华。

你也应有这样的经验,你会被掳,被罪所缠住,你虽祈求也切望自由,但是恶的权势仍使你无法振作。你不要忧伤,应有勇气,因为神正过来帮助你,他敲挡那些敲挡你的,要复兴你的荣华,祂好像母亲一样,照顾患天花的幼儿,她的爱会减少吗?不会,她更亲近,一起向疾病争斗。

当阻碍除去之后,你的信心就增进,再使你恢复以前的精力,你心开放通往天上的路,使属天的福分进到你里面,在高处,那不能见的比可见的更加真实,神就是一切的一切,你的盼望也增进,你的感受更有信心的确据。信心成为亮光,照明疲乏的航行者。盼望比信心更多力量,好似画家加浓了颜色。你的爱心也增进了,不再只有自我的意志,而在生命的源头涌出无限的爱。

──迈尔《珍贵的片刻》
破裂的池子】

「尼尼微自古以来如同聚水的池子。」

文明(civilization )就是城市化的意思。文明是人民聚合在一起的产品。尼尼微就是古老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他们也以此骄傲。许多的人民,集在那里,为了经营得商业利益;其中也有强暴的亚述军侵略各国,所掳掠来为奴的人民和赀财。于是,这城积聚了无数的财宝;同时,也积聚了各样的罪恶。他们却不知道,是为自己积蓄忿怒,到了时候,神要审判。
在许多年前,神差遣祂的仆人约拿,来传达审判的信息。那时,全国上下都悔改了,也收敛了他们的暴行。如今,两代过去了,又故态复萌。神藉那鸿预言,刑罚将要临到:

尼尼微啊,那打碎列邦的上来攻击你。…尼尼微自古以来,充满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现在居民却都逃跑,虽有人呼喊说:“站住,站住!”却无人回顾。

有一天,审判来到了。敌人兵临城下,才传出警报,仓卒应战。鄙陋自私的王,平时只知道积聚财宝,培养家族势力,到用兵之时,没有人为他效忠拼死。当首都需要保卫的时候,军队却四散了;仅剩下的少数贵胄,没有马匹,跄踉的奔上城墙布防。敌军引提格里斯河的水,“河闸开放,宫殿冲没”,用泥筑的墙垣,就颓倒了。眼看兵败如山倒,作领袖的仓皇呼喊:“站住,站住!”期望有足够的兵士,一同作垂死挣扎的防御,却没有人听他,各人自己逃命。那满聚人民和财宝的城,如同聚水的池子,现在仿佛被打破,其中的水四散迸裂,完全剩不下。这细腻逼真的描述,读来怕人,好像是目击者的见证,也叫人为一个没落的王朝悲哀。不过,那却是神的灵感动先知,在尼尼微沦陷前半个多世纪写的。神的全知和祂对罪恶审判的彻底,执行的详明,怎能不使人敬畏!
这往昔的预言,已成为历史的见证。不过,昨日的事实,可以作今天的鉴戒。人违背神,行强暴不义,积聚染血的污秽钱财,以为可以存到永久;哪知离弃神“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那末后的一天,要忽然来到:神用祂威严的铁杖,打破你那苦心经营骄傲的池子,给你的享乐画上终结。及时悔改,归向神,敬畏神。

── 于中旻《那鸿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