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七月二十一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2 「『你要晓谕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说:」
3 「你们中间存留的,有谁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呢?现在你们看着如何,岂不在眼中看如无有吗?』」「七月」(1节 ))在犹太历中被称为「提斯利月 Tishrei」,这个月有许多重要的犹太节期,包括:七月初一的犹太新年吹角节(Rosh Hashanah)),七月初十的赎罪日(Yom Kippur)),七月十五-二十一日的住棚节(Sukkot)),七月二十二日是圣会和妥拉节(Simchat Torah))。 「七月二十一日」(1节 ))是七天住棚节的最后一天(利二十三39-43 )),被称为大和撒那日(Hoshana Rabbah))。犹太传统在这一天举行求神赦免的祷告。 从前,所罗门王在七月的住棚节期间举行了献殿礼(王上八2 、65 ));现在,重建中的新殿却远远不如「这殿从前的荣耀」(3节 ))。加上收成欠佳(19节 )),住棚节也失去了欢庆丰收的气氛(利二十三39-40 ))。这一切都让人气馁,虽然百姓外面已经跟上了神的旨意,但里面又有了新的难处。因此,神第二次借着先知向省长、大祭司和百姓说话,直接点出他们里面的难处。 「你们中间存留的」(3节 )),指昔日从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至今仍活着的老年人。哈该可能是一位年老的先知,见过66年前所罗门圣殿被毁前的宏伟景象。
4 「耶和华说:『所罗巴伯啊,虽然如此,你当刚强!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啊,你也当刚强!这地的百姓,你们都当刚强做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5 「这是照着你们出埃及我与你们立约的话。那时,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你们不要惧怕』」当外面的环境太困难的时候,跟随神的人心里就不免产生许多保留。但神却三次点名,命令所罗巴伯、约书亚和百姓都「当刚强」(4节 ));神也三次提醒他们,神并不是要人硬着头皮刚强,百姓刚强的依据,乃是「我与你们同在」(一13 、二4 、5 ))。神更要百姓清楚地看见,所罗门圣殿的荣耀,并不在于外表的富丽堂皇,而在于神的「荣光充满了殿」(王上八11 ))。因此,百姓不必寻求新殿外表的华美,而要寻求神的同在,只有神的同在才是真正的荣耀。 当年大卫吩咐所罗门建造圣殿时,也鼓励他「你当刚强」(代上二十八10 、20 ))。 「立约的话」(5节 )),指西奈之约。神提醒百姓,只要他们诚心守约,就能经历神的同在,在不可能中做成重建圣殿的大事。神看重的不是人手建造的荣美,而是看重建造的人在祂面前活得准确。
6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
7 「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或译: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
6节 )),原文是「因为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表明神自己将要成就的大工,是祂吩咐百姓「当刚强」(
4节 ))、「不要惧怕」(
5节 ))的原因。神的工作从来都不需要人倚靠自己的所能、根据自己的所有,祂向我们要什么,就先赐给我们什么;祂要百姓「当刚强」,就赐下「当刚强」的根据。
「再一次震动天地」(
6节 )),可能指神将再次干预地上的王权。在此之前,神已经「震动天地」,使波斯帝国发生政变,取走下令停止建殿的「亚达薛西王」(
拉四23 )),让继位的大流士一世继续资助重建圣殿(
拉六1-12 ))。希伯来书把本节应用在新天新地到来的时候(
来十二26-27 ))。
「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
7节 )),也可译作「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万国的珍宝」原文是单数,犹太传统认为是指弥赛亚进入圣殿。但「运来」原文是复数,下文也提到银子和金子(
8节 )),因此,「万国的珍宝」也可能指将来外邦人在完成神旨意的事上也有份。
上图:波斯第一帝国的最大疆域。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主前550年-前330年),也称波斯第一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极盛时期的领土疆域东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主前480年代大流士一世去世时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8 「万军之耶和华说:『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9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8节 )),是预言大流士王将要求百姓的仇敌从税收中拨款供应建殿一切的所需(拉六8-9 ))。四百多年后,希律王也将耗巨资重修圣殿。 虽然后来希律王所建的圣殿比所罗门圣殿还要宏伟(可十三1 )),但神并不要我们注意新殿外表的荣美,而要我们注意真正的荣耀、也就是神的同在。因为将来「有一人比殿更大」(太十二6 )),主耶稣将「以祂的身体为殿」(约二21 ))。而在新天新地里,有「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启二十一22 )),那时将完全应验「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9节 ))。 「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9节 ))是双关语,因为「耶路撒冷」的意思就是「平安之城」。
10 「大流士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11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要向祭司问律法,」
12 「说:若有人用衣襟兜圣肉,这衣襟挨着饼,或汤,或酒,或油,或别的食物,便算为圣吗?』祭司说:『不算为圣。』」
13 「哈该又说:『若有人因摸死尸染了污秽,然后挨着这些物的哪一样,这物算污秽吗?』祭司说:『必算污秽。』」
14 「于是哈该说:『耶和华说:这民这国,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都是如此;他们在坛上所献的也是如此。』」「九月」(10节 ))在犹太历中被称为「基斯流月 Kislev」,这个月是大量降雨的季节。犹太传统认为,基斯流月二十七日是挪亚时代的大雨停止的日子(创七12 ))。 「九月二十四日」(10节 )),即阳历主前520年12月上旬,重建工程重启已经整整三个月,但百姓还没有完全跟上神的心意,所以神借着先知第三次向祭司和百姓说话。这次信息是在先知撒迦利亚的第一篇信息之后(亚一1 ))。 「圣肉」(12节 ))指祭肉,赎罪祭和赎愆祭的祭肉都是「至圣的」(利六25 、七1 )),「摸这些祭物的,都要成为圣」(利六18 、27 )),也就是分别为圣、归神所有。因此,「用衣襟兜圣肉」(12节 )),衣服也会「算为圣」(12节 ))。但只有「至圣的」物件才能使别的物件「算为圣」,「圣」的物件并不能使别的物件「算为圣」。同样,人和神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每个人都应该自己与神有直接的关系,才能「算为圣」,并不能「间接成圣」。 「衣襟」(12节 ))指长袍的下端,可以用来装东西。 根据律法,一切直接、间接碰触死亡的,都「算污秽」(13节 )),因为带着死亡的气息,是不洁净的(民五2 ))。「圣」不会传染,「污秽」却会传染,正如健康不会传染,疾病却会传染;生命也不会传染,而死亡却会传染。百姓若不除去心里的「污秽」,无论是人民、国家,还是他们所做、所献的一切,在圣洁的神眼里都会成为「污秽」(14节 ));他们的重建工程,也不会蒙神悦纳。 在神的眼里,不是生命就是死亡,并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凡没有连上生命的源头、不是出于神的,都带着死亡的气息,在神眼里都「算污秽」。今天,事奉的人若没有重生的生命,就不会蒙神纪念;工作若不是靠着神儿子的生命做出来的,也不会蒙神悦纳;出于肉体的奉献、事奉和敬拜,反而会越做越让我们被神算为「污秽」,因为「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十四23 ))。 今天,我们也常常和从前的百姓一样,心里越是有「污秽」,越是想用更多的奉献、事奉和敬拜来遮掩我们的「污秽」。但在神那里,并没有将功补过、功过相抵的门路,唯一洁净「污秽」的方法,是「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 ))。这样,我们的属灵建造才能蒙神悦纳。
15 「现在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耶和华的殿没有一块石头垒在石头上的光景。」
16 「在那一切日子,有人来到谷堆,想得二十斗,只得了十斗。有人来到酒池,想得五十桶,只得了二十桶。」
17 「在你们手下的各样工作上,我以旱风、霉烂、冰雹攻击你们,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没有一块石头垒在石头上」(15节 )),可能指圣殿奠基之后、主体工程还没有开始建造的时候。 在百姓恢复重建工程之前,五谷已经减产了五成,酒已经减产了六成(16节 )),但他们属灵的眼睛却是昏暗的,看不出「旱风、霉烂、冰雹」(17节 ))都是来自神的「攻击」(17节 ))、是他们在神面前活得不准确的结果(申二十八22 )),所以过了九年还是不肯回转「归向」(17节 ))神。 今天,许多不肯顺服神的信徒也常常在「各样工作上」(17节 ))遭受「旱风、霉烂、冰雹攻击」(17节 )),也像当年的百姓一样无知地「仍不归向」(17节 ))神。我们若不肯顺着圣灵而行,神也会任凭我们先白白受苦许多年,然后才点醒我们。
18 「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就是从这九月二十四日起,追想到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
19 「仓里有谷种吗?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没有结果子。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与你们。」「立耶和华殿根基」(18节 )),指圣殿重建时的奠基礼。 「仓里有谷种吗」(19节 )),原文是「仓里还有谷种吗」?现在已是阳历十一、十二月间,葡萄、无花果、石榴、橄榄的收获季节已经结束,但收成不佳。而仓里的谷种全都撒到田里了,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来年的收成。 在耶路撒冷,秋雨从阳历10月中旬开始,等到土壤松软之后,便可耕耘、播种。此时已经到了阳历12月上旬,这些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事就是期待来年风调雨顺。因为百姓已经把建殿的工作放在首位,神便宣告必赐福与他们(19节 )),提前预告了来年的丰收。 以色列人当年蒙神拯救「出埃及」(5节 )),并不是因为他们能遵行律法,而是因为神是与以色列祖先立约的神(出三6 ))。百姓得以进迦南、得产业,也不是因为他们能遵行律法,而是因为神「所应许」(申六3 ))的白白恩典(申六10-11 ))。因此,顺服并不能使人赚取恩典,而是人长久活在恩典里的条件。神让百姓落到困苦缺乏之中,是为了让他们摆正生活中的优先次序,重新回到神的恩典里,并且活得更加丰盛。同样,新约的信徒得着救恩,也不是根据我们的好行为,而是根据神白白的恩典;但已经得着救恩的信徒,「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四1 )),生命才能活得更加丰盛。这正是主耶稣所宣告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 ))。
20 「这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哈该说:」
21 「『你要告诉犹大省长所罗巴伯说:我必震动天地。」
22 「我必倾覆列国的宝座,除灭列邦的势力,并倾覆战车和坐在其上的。马必跌倒,骑马的败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
23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啊,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二次」(
20节 )),指同一天的第二次信息(
10节 ))。神借着先知第四次向省长说话。
此时正是撒马利亚人向河西总督控告百姓恢复重建工程的时候(
拉五3-5 )),使所罗巴伯倍感压力。但神及时地鼓励他:「我必震动天地」(
21节 )),干预地上的王权,挪去环境里的政治压力(
21-22节 ))。重建工作既不是倚靠人、倚靠势力,也不会根据环境而改变,因为圣殿的重建和所罗门第一次建殿一样,是神「亲口应许,亲手成就」(
王上八24 ))。
「印」(
23节 ))指用作印章的戒指,代表权威,通常被主人戴在脖子或手上。过去,所罗巴伯的祖父约雅斤王被比作被神摘下来的「带印的戒指」(
耶二十二24 ));现在,神却向所罗巴伯宣告「我必以你为印」,重新拣选他执行神的计划。所罗巴伯将成为主耶稣基督的养父约瑟的先祖(
太一12 ))。
当凭着热心、倚靠势力为神做工的百姓难以为继的时候,神一面「震动天地」、改变环境,一面发表四次信息、改变人心。圣灵把这一段历史摆在圣经里,让我们能透过历史的事实、看到属灵的真相,让我们的眼光能越过人的工作和时代环境,看到神在一切之上的护理,因此在一切的属灵建造上都能顺服神做工的法则:「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亚四6 ))。
上图:以革伦出土的主前7世纪的印章戒指。
主前五二○年十月十七日(二1) 自从重建的工作开始,现在几乎过了一个月,而指出时间是重要的。这里的七月二十一日(根据我们现代的日历、相当于十月十七日 )正是住棚节的最后一天。这是一个公众假期,百姓从乡村将要群集到城里,参加庆祝这个节日。而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机会,许多人必然要到圣殿的区域,去看看重建恢复工作已经进行到甚么阶段。这次重修既然经过多番扰攘后才进行,实际可见的进度必然是很慢。自从这工程开始,至今只过了一个月,不但经过了住棚节,也经过了节期之前的赎罪日(Yom Kippur ),从工作的观点来看,这一个月的工作是中断了的。面对着较少的进展,人的消极本性会暴露出来。瞧他们在这里做甚么!与所罗门所建造的旧圣殿相比,这简直是不象样的建筑物!也许那里有少数几个八十多岁的人在场,这些人实际上曾经熟悉未毁坏以前的圣殿。追想旧有圣殿的华丽,自然令群众中的年轻一代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情形对那些反对把重建摆在第一位的人,将会是很得意的日子:不开始这项工程不是比制造这种偷工减料的建筑结构要好些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哈该再一次向政府的官员、大祭司、和聚集的群众讲话。他注意到那种嘟嘟喃喃和不满情绪,但他要把这些变成为他讲说中支持他的积极语句。纵有百般批评,他们必须鼓起勇气,并继续这项工作,因为神与他们同在(4节 )。但是先知信息的后一部分语调不同,而且不容易解释(6-9节 )。第六节的‘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所表达的,明显是一个习语,表示将来。在将来某个时候,神要使地震发生(到底是真会发生或只是比喻则不能确定 ),而其结果是万国的财富将流入耶路撒冷。地震为甚么会造成财富这样转移呢?这点也不清楚的。然而这个神谕的一般用意是清楚的:现在建造中的圣殿,有一天必将比以前的更加荣华。也许先知暗示,将来有一天,希伯来人将要再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正像在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那样,从其他国家的财富将源源流入他们的国家。在这一部分信息中,我们开始看见先知的讲话如何把现在和将来交织在一起。摆在眼前的工作是重建圣殿;有人猜测哈该很清楚知道不可能步随所罗门所建圣殿的壮丽。时代已经改变,他们只能做他所能作的。但先知同时也看见更远将来的新世界;他看到的将来和以西结所看到的不无相似之处,同样是复辟的国土和华丽的圣殿(结四十至四十八章 )。虽然将来如何总要视乎现在的情况而定;如果现在的圣殿继续搁置任其荒凉,将来的圣殿也不会有荣耀的。因为荒废的圣殿象征着荒废的人民。只有当人民信心恢复了,才能使大规模的、世界性的复原成为可能。纵令不太清晰,哈该看到在最终,在壮丽的圣殿中,外邦人将要扮演一个角色。哈该所面对的和基督教会经常所面对着的,有相当程度的类似。在先知面前有一个建造圣殿的任务;而目下的教会也面对着一个建设天国的使命。现在就像当时一样,经常有人被那些消极思想的力量所胜过,他们只看到难题和认为甚么都不可能。瞧瞧基督教会曾经在天国的事业上奋多么长久,而今天又是怎样呢?坦白地说,这个世界似乎不比二千年前好多少;在这个核子世纪,如果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它变得更坏。所以去为天国苦干和奋,岂不是浪费时间?我们和哈该一样,感到消极思想的人所带来烦恼,就是他们至少有部分意见总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是诚实的话,我们会承认天国在超过二千年来,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就是读过诺曼·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 )著作的人也会承认,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并不太乐观(译注:诺曼·皮尔在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其他书籍中又译作皮文逊 )。要反抗消极的思想,我们需要记得哈该的双重焦点。也许我们不能建设那样华丽的建筑,这可能是真的。但是除非我们确立了任务,不然,便一定会使我们反对者所预期的成真。只有当我们从事着建设天国的任务,我们才能为神更奇妙的工作敞开大门。事情所以会是这样,并不是本来就是这样,而是需要一种信心的实践。无论如何,我们能够察验到部分的真理。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寻求和平并避免战争。虽然他们也少许改善了这个世界,但是他们毕竟未得成功。不过假若他们放弃寻求和平,也许很多世纪以前,甚至连和平的希望和思想,都要从文明世界中消失掉。同样,教会必须继续为整个的世界寻找神的和平,因为一旦它失落了,人类就再没有了希望。主前五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二10) 十二月十八日(即九月二十四日 )在早期圣殿的重建时期,必定是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但是令人失望的事情是,从现存证据,我们并不能绝对肯定是甚么令这日子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在这个十二月,哈该宣讲了三个神谕,每一个的注明日期:首两个是一起发出的,而第三个是另外宣讲的。(甲 )一个警告的神谕(10-14节 ),日期是清楚注明的。(乙 )一个祝福的神谕(15-19节 ),日期与(甲 )同(18节 )。(丙 )一个给政府官员的神谕(20-23节 ),是在同一天发表的,虽然这种日期的公式(20节 )显示它宣讲的背景是不同的。但促使先知宣讲这些神谕的日子有何重要性?就我们所能确知的,十二月十八日并非重要的节期或假日。有人曾建议说,在这一天为圣殿奠下基石(根据18节的记载 ),但这是不可能;在主前五三八年,一小部分恢复工作曾经开始过,如今在哈该的时代,这项工程继续进行。但在重建的计划中,并不需要再立基石(可以假定原来的还在那里 ),并且在希伯来文中,十八节的意义与重建的关系较大。虽然这是推测,但很可能一个特别的农业纪念日使这个时间添了重要性,并且由此引起这些神谕。晚秋的雨季使硬土软化,接着农夫耕耘和撒种春季谷物。在十二月中至下旬,撒种将告完成,也许先知宣告举行一个临时的节日。无论如何,我们将看到第二个神谕,它强调‘从今日起’(19节 ),是与那年的农业循环有密切关系的。(一 )警告的信息 (10-14节 )。在这第一个神谕中,先知蒙指示向祭司们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为着教诲的理由而问及的;那就是说,祭司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他们从答案中所学到的,要比他们所知道的更多。从他们的专业知识引申出来的问题答案,将为进一步启发他们奠定基础。(甲 )第一个问题是直接了当的。假如一个祭司带已经分别为圣预备用作献祭的肉,而当他带着这圣肉之际,他的衣服接触到某些其他的食品(例如面包、酒、或者油 ),这些食品会因为它们间接与圣物接触而成圣吗?回答是否定的。按字面的意义,成圣是不能传递的,对此祭司们是不难作出正确的答案。(乙 )第二个问题好像第一个问题一样,但是倒转过来。如果有人按礼仪是不洁净的,例如,由于已经接触到死尸,而如果他又接触到上述的食品,这些食品会因此变成腐败吗?祭司们再一次不难回答这个问题。由于这样的接触,这些食物将变为不洁净,因为礼仪上不洁净是可以传染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祭司的律法中,是很清楚地指示过的(利六27 ,十一24 ,二十二4) 。在一问一答的段落后,便是先知的教导,但十四节的意义不是一看实时就清楚的,而后人提出了几个假设来解释它。例如有些释经家认为,先知这里提及从撒玛利亚而来,在建殿工作中提供的帮助(拉四1) ;这里的教导暗示这种帮助必须予以拒绝,因为它将弄脏在重建中的圣地。但更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有关礼仪的问题是要藉祭司的答案引发道德的教导。百姓都在从事着圣工,即建造圣殿,但是圣洁并不自动地就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即使他们从事的圣工是尊荣的,他们还必须一直注意他们道德方面的正直。在另外一方面,如果他们变得堕落了,那么他们道德上的腐败,却必定要污秽他们正在建立中的圣殿的纯正和圣洁。如果后一种注释是正确的话,那么哈该正以他特别的方式响应着传统上先知所注重的信仰要点,就是礼仪的正直必须与道德上正直并行。百姓在从事一项可贵的工作中,但是这并不会令他们获得一张道德上的执照去随心所欲,为他们不能因着为神工作可以放弃道德的正直;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就确实要损害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这样黑白分明的句子陈述,这里的教训看来是明显的。然而人性的某方面软弱使这种教训成为必要:当我们从事着任何善工时,很容易会以为工作的成绩将多少能够遮掩我们生活中的不完全。(二 )祝福的信息 (15-19节 )。先知再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一次是神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推测是向全体人民提出的,而不像上一个神谕,只对祭司传讲。而且这位先知非常着急地等待着他的听众,对他向他们所提出问题作仔细的反省:他三次迫切地要他们‘追想’(15、18节 )。哈该要百姓回想在圣殿的重建未开始以前的光景。他们当时的情况如何呢(16节 )?他们的谷物和酒的供应,是远较他们需要的为少。尽管他们辛勤工作,他们的农业成果全被有病的农作物、霉菌、和冰雹所摧毁。而且尽管有灾害,百姓从来没有把它们与他们灵命上的健康联系起来;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要悔改转向神。然后,这位先知以一种极强的语气(18-19节 ),要他们去思想这个特别的日子。是不是谷种收在仓里呢?不是的,种子刚刚播在地里。是不是水果收成的时候到了呢?当然也不是,这才不过十二月中旬!然而,哈该代表神肯定说,‘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与你们。’换句话说,当一个农学家还不能肯定时,先知预示将有一个谷 物和果实的大丰年。一个理智的人还要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观察气候情况和进行空气中的水分测量。但是哈该的见解完全不同。谷种现在还在地里,而圣殿的重建工程还在积极进行中。但是,凭着绝对的信念和勇气,哈该预言一次大丰收,不是因为他对未来气候有内行知识,或者懂得特别控制灾害的方法,而是因为他那个群体的情况,现在正适合经历神的祝福。在这个先知的预言中,我们开始看见先知性格的刚强和对使命的执着。总之,圣殿重建工作还只是进行了三个月的半途状况,而这整个任务要大约四年半才能完成(拉六15) 。如果哈该这种信念是错误的,他就很难期望他的百姓在来年继续自愿提供援助。但是藉着这样的行动,我们清楚看见哈该作先知的角色,是有别于政治活动家的。他从神接受一个应许,而且相信它,知道可能有冒险之虞,但是他在公众之中宣告这应许。他的前途和信誉,有可能毁于一旦!给所罗巴伯的信息(二20) 哈该书最后的预言同样也是在主前五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宣讲的,它将先知当时世界和一个较远和期待中的将来联系起来。在表面上,先知信息是直接向所罗巴伯传讲的,他是当时犹大的政府首领,大卫王朝的后裔。先知宣告神正要做些甚么。在将来,在先知预期中不久的将来,神要震动天和地,颠覆世界列国,并推翻他们庞大的军事力量。在那日,先知指出(23节 )神将要树立所罗巴伯作为祂的仆人和‘印’(神权柄的记号 );这些语言显然包含一种弥赛亚的寓意。来自大卫家族的所罗巴伯,已被神所拣选。这个预言的确传达一种清晰的印象,就是哈该期望着在圣殿重建工作完成时,弥赛亚的年代会来临;他希望所罗巴伯就是弥赛亚王。但是正如此后历史清楚显示的,情况确实并非如此,因此有人曾经对哈该的预言写道,说它‘部分被历史否定’。但是,虽然这种见解对于哈该其人方面可能是正确的,这说法却误解了这卷书的重点。在哈该预言被收集和编辑为现在这种形式的时候,弥赛亚的年代、神的新世界,并没有来到,这是很清楚的。对于那些在将来世代保存和珍藏哈该书的人,这个相同真理也必然是同等清楚。如果这个神谕这样严重的失误,为甚么它还这样被安插和保存在这卷书中呢?我们需要从幕前退后几步,去观察这个信息更宽广的意义。在耶路撒冷遭毁灭(主前五八七或五八六年 )和犹大失败之前,选民的前途曾经紧密地和大卫王朝的后裔联结在一起。但被掳的事件改变了许多百姓的想法,而有限度的回归应许之地,作为一个生活在波斯帝国的领土内的居民,并没有怎样改变这种新想法:选民的前途怎么能和大卫王朝联结呢?当没有独立的王和独立的国家存在时,怎么能有这种联结呢?换句话说,大卫家族的整个重要性,在选民之中有丧失的危险。哈该宣讲重建圣殿,虽然他的时代的环境显示,任何复原都是无用的。他为圣殿的重建而工作,虽然从人的意义上看,他知道它绝不能有所罗门时代的那种十足重要性。他同时也肯定大卫王朝的恢复,尽管他生活在波斯大利乌的帝国统治下;他知道大卫的王朝必定要继续下去,而很自然地把他的希望寄托在它的代表所罗巴伯身上。但是如果所罗巴伯真要承担一个真正的王朝的角色,世界的列国必将被克胜(22节 )。哈该原则上是对的,只是用这样未来式的语言,他撇除了时间的因素,并且希望在他那个时代就看见这些事发生。但是那些保存他信息的人,却能以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这事。神的新世界的确必将藉着大卫王朝的后裔来实现,纵令不是所罗巴伯。然而,弥赛亚的时代必将和大卫家的血统有关连,正如所罗巴伯一样。哈该的‘那日’(23节 ),在时间的进程中有了一个新的意义。神的时间表比它在首次出现时更加不明朗,但肯定性却没有改变。而且,神的‘日子’经常在某程度上因着神百姓对祂说话的回应而决定:这就是为甚么哈该从事着先知的事工。但是我们在这个奇特的最后神谕中,领悟到一个关于解释先知著作的基本原理。契尔特斯(Brevard Childs )很正确地解释它:‘因此先知的话变成一种标准,藉着它去判断历史,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后者曾一度支配了历史批判学界。’(摘自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页471 )总而言之,哈该的异象和最后记录的信息,既没有失丧也不是令人失望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哈该书第二章 Ⅱ五二○年十月∶刚强作工(二1~9) 在工程开始之后近一个月,哈该又从耶和华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可以猜想,在这几个星期中,大部分力量是用在清除瓦砾,将可用的石头挑出来整理,测试所余墙壁的安全(我们知道,石头建筑即使遭遇轰炸,屹立不摇的部分还会不少),并将工人组织起来,准备进行各项工程。面对已经荒凉六十年的废墟,又没有机械设备,要准备重建的工作,再大的热心也会消磨殆尽,因此实在需要鼓励;但还有另一个因素。 七月是节庆之月,不可以做任何工作,进度可能因而延缓。这个月里,除了例行的安息日外,初一是吹角节,初十是赎罪日(利二十三23~32) ,十五日是住棚节的开始,大家都要离开家,在树枝搭成的棚中住一星期,记念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流的日子。这段时间也是庆祝收成的时刻,每一年这都是彰显神信守应许的机会(利二十三33~36 、39~44;申十六13~15) 。如果有人很盼望工程继续进展,对这些圣日感到不耐烦,也是可了解的。 1 、2哈该在平时住棚节的最后一天,传讲这第二篇信息,似乎是要向存着这种心态的人提出保证。该月的二十二日是要守严肃会的安息之日(利二十三39) 。他又向所罗巴伯和约书亚说话,且提到他们官方的头衔,但这次也包括剩下的百姓在内(参一2 的注释)。 3. 那些受人尊重、仍记得圣殿未毁之前的长者,必定经常以怀旧之情讲述它当年的华美。其中有些人在主前五三八年时亦必参与过重建的努力(拉三8~13) ,可惜后来半途而废。过去的失望令他们对现在与未来都不抱乐观。新的圣殿绝不会像从前那样华美;他们没有钱从国外请名工匠来,像当日所罗门王的大手笔;他们也不敢想像,可以用黄金来装修内部(王上六21、22) 。尽管他们已经动手工作,可是却看不出成果。把眼前的情形与过去一比,会让人意志消沈,不想再干。 4 、5刚强(AV、RV;壮胆,RSV),这个命令早年曾反覆交代约书亚(申三十一7 ;书一6、7 、9、18)和以色列(申三十一6 ;书十25) ,因他们那时刚踏入应许之地。在记念出埃及诸事的这一周,最后一天可能会用其中一段经文,作为当天的默想材料(5节)。第4节三叠式的命令,传达出哈该激昂的讲论。这里和撒迦利亚书七5 的这地的百姓,都是指领袖以外的一般群众。以斯拉记四4 同样的词汇,则是指犹大和便雅悯的仇敌(1节)。 哈该的劝勉,和耶稣在马可福音六50 所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相当类似。耶和华的同在带来勇气、决心和把握,知道祂必不会让祂的旨意落空。被掳事件似乎使约废弃,然而神的话保证,出埃及时虽经历各样事件,祂仍然与自己的子民同在(出二十九45) ,现在祂的灵依旧与他们同在。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这句话无论是译为现在式或过去式,都各有理由。希伯来文分词意指连续的动作,可将过去与现在都包含在内。在遭难的时候,神的同在也没有离开;只要他们一悔改,祂就会显明祂的同在。 有些注释家认为,第5a节是一句注解,NEB 与 JB 随七十士译本的作法,将这句省略。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当你们出埃及时我与你们立约的事”,这句片语并不常见,而且此一子句将上文“我与你们同在”和下文“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这两句平行句拆散,打断了整个文意。或许有位文士在旁边注上出埃及记二十九45、46 ,而被抄进圣经本文里。 6 、7耶和华继续说明祂的心意。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不太能传达这里的意思。先知乃是说“等一下,只要一会儿”,距耶和华开始震动天地的时间不会太久。这里的动词是“Hiphil 形式的分词”,表示耶和华将连续作出震动。从前地震是神超自然干预的一个记号;主前第八世纪有一次强烈地震,阿摩司书的日期便是据此而订(摩一1) ,他也用此作信息的景象(八8 ,九15) 。以赛亚(赛二13~21 ,十三13 ,二十九6) 、约珥(三16) 、以西结(三十八20) 都曾使用这个景象。地震事前常无预兆,其灾难无人能躲避。哈该预见整个天地会遭一连串的痉挛,以致各国会甘心献出财宝。这些珍品都将运至圣殿,加添它的荣美,直到荣耀无比。在神最终的旨意里,目前经济窘迫的时期,不显眼的事奉,都有其地位(参∶赛六十5~22) 。祂绝不会缺少经费。 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AV、和合本小字)。这个常用的翻译带有弥赛亚盼望的意味;但较近代的译本都不采用,这是正确的,理由为,虽然武加大译本(AV 沿用)主词是用单数,但希伯来文的动词是复数,因此需要复数的主词∶万国的珍宝(珍贵的东西,RV)都必运来。这意味着将来外邦人在完成神旨意的事上亦有份,他们会把自己的财宝带来进贡。 8. 在所罗门时期,金子非常多,以致银子算不得什么(王上十21) 。到了第六世纪,拥有世上财宝的是波斯人;然而他们也将转手给别人;其实终极的拥有者乃是创造这些东西的那一位,就是万军之耶和华。既然祂是拥有者,祂要在什么时候、赐给什么人,都可照祂的心意而行。就在这个时刻左右,祂便要这样做。他们的仇敌想要拦阻圣殿的重建,但却接获命令,要在他们管辖收税的地区中,从王的府库供应建殿的一切需要(拉六8~12) 。这次财务的供应,可能就发生于哈该大胆宣称他们的神拥有一切财务,必会满足他们的需要之后。后来大希律和他的继承人在圣殿花了大笔钱财。这个建筑的一部分至今仍存留,可以看出所用的石头非常巨大、光滑34 。殿的各尖点都闪烁着黄金,以迎接那“比圣殿更大”的一位。 9.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希律王的时代的确如此(可十三1) ,但主要是指圣殿之主的驾临(太十二6) ,以致超越了它(约贰一13~22) 。在这地方( ma^qo^m )我必赐平安( s%a{lo^m ,AV、RV)。耶路撒冷的意思有可能是“平安之城”,因此先知或许采用双关语,同时利用谐音与 ma{qo^m (地方)相连,这个字在某些经文中含有宗教意味(如∶申十二5、14 ,十四23 等;尼一9 ;耶十七12 ;结四十三7) 。 s%a{lo^m (现在打招呼时仍用∶“愿你平安”)是弥赛亚时代祝福的集大成,因与神和好,顺从祂公义的治理,必带来长久的公正与和平。圣殿是一切祝福之流的源头(结四十七1) ,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蒙福的中心,“平安之城”。既然末世的拯救与圣殿息息相关,重建圣殿就是绝不可忽略的要事。
34 Andre* Parrot, The Temple of Jerusalem , B. Hooke 译(SCM Press, 1957), pp. 76~96.
Ⅲ五二○年十二月∶应许与预测(二10~23) A祝福从现在开始(二10~19) 哈该在进一步开展未来的异象之前,先重提以前的信息(一2~11) 。他回顾从前(二10~18) ,为要强调,在当日他说话之后,必会明显地看出情况完全改变。为了准确起见,他记下日期,每一个听先知话语的人,都将经历丰收,见证神的祝福。 有些注释家把这段分成两部分,而将15~19节挪至 一章15节 之后(参导论,30页)。他们认为这样的好处是∶祝福的应许是接在圣殿开工之后;而按目前的经文,则是在播下新种之后才赐下应许。但不利之处为,这样一来,10~14节就空悬在那里,没有解释,也没有应用。若说这是指撒玛利亚人,却没有凭据(见下文第14节的注释)。此外,这种经文的变动完全是恣意强加的。 10. 新的日期(我们的日历为十二月八日)是在哈该前一次讲信息之后两个月(二1) 。在耶路撒冷,早雨是十月中开始,等到土壤够松软,便可撒种、铺35 。到了十二月中旬,工作便完成,只剩下期待,希望来年没有干旱、没有虫灾。而因为他们将神放在第一位,祂便乐意赐这些福(19节)。 几星期之前,撒迦利亚也在耶路撒冷开始他的事工(亚一1) 。 11. 哈该显然是在圣殿讲道。他召祭司来问官方的规则( to^ra^ ),一件礼仪的处理(参∶亚七3 ;玛二7) 。以 to^ra^ 这字指祭司简短的训诲,很可能是这个字的本意,后来应用的范围愈来愈广,包括神的律法,妥拉(Torah),就是神为人制定的生活规范之整个典章;最后妥拉成为摩西五经的代称。这个发展可以说明旧的译法〔如∶现在向祭司问律法(RV)〕36 。 12. 哈该的问题不是要得资讯,它乃是每一个老师都晓得的教学法。问答的方式可以刺激兴趣,维持学习热忱。圣肉是因为分别出来,要进行某项祭礼,才算为圣。用作赎罪祭的动物是“至圣”的(利六25) 。在拿细耳的誓约结束时,平安祭的一部分羊肉,和素祭的一部分都要摇一摇,表示献给耶和华,“同为圣物归给祭司”(民六20) 。这种圣物一定常被祭司抱在袍内。根据利未记六27 ,袍子本身应当是圣袍,但它并不能将圣洁传到它所接触之物上。 13. 相反的,接触到不洁之物却会破坏礼仪的洁净,就好像被疾病感染一样(利十一28 ,二十二4~7) 。 14. 这民也是如此。其应用为两方面∶ (1) 以色列最初已经分别为圣归耶和华,因此是圣洁的(出十九6) ;但 (2) 这个国家已经污秽了,所以它所接触的一切,包括所献的祭,都成为不洁。荒凉的圣殿见证他们轻忽的罪;它矗立在那里,仿佛一具尸体在他们中间。如果所献的祭本身已是污秽的,怎能除去此一污秽呢?利未记的律法为某些紧急状况有应变的礼仪,但这些只能洁净外面;随着时间的过去、加上清洗的礼仪,便能使一物洁净。但以色列却无药可救。惟一的希望在于神能白白接纳他们,而这里所应许的祝福(19节),表明神已愿意接纳。以色列人既然听从先知的责备,回心转意,用行动表明决心,就是运用了信心,而他们也经历到拯救的恩典。 导论第 30 页曾提到,有一种看法主张将经文重新安排,而以“这民”指撒玛利亚人;但序言中也指出,现存的抄本中并没有不符合传统顺序的证据。这种看法的源起,乃因撒玛利亚人是最初导致重建工作停顿的人(拉四1~5) ,所以有人认为哈该可能是指他们的反对。然而,倘若这真是他的原意,为何他不说得更明白一些?为何他不直接提到撒玛利亚人,而用他喜爱用的命令语更率直地说出他的观点?此外,耶利米曾用“这民”一词来责备犹大的居民(耶六19、21 ,十四10、11) ;哈该自己也用过(一2) ,责备他的同胞。这一节中看不出他用此词另有所指。“倘若二章10~14节 哈该的神谕背后,有所谓分裂的撒玛利亚人,至少表面看不出来,或许是隐藏的。作这假设的人必须找出证明来,才能取信于人。”37 15. 此日以后(和合本∶以前)。这个希伯来片语可以指时间的以后或以前38 。它好像是一岔路的指标,指向来时路,又指出前行之路。哈该首先观察到,自从圣殿的工作停顿(拉四24) 以来,他们的遭遇愈来愈差。你们的光景如何?是按七十士译本的翻译,以此取代了 AV、RV 从第 16 节开头的话。JB 也借用七十士译本,而译为你们从前的处境是什么? 16. 从那些日子以来(AV),经过那一切时间(RV)(和合本∶在那一切日子)所翻译的是一个有困难的用语,连最早的译者都觉得十分难译(参七十士译本第15节,那是用猜的)。已经有好几年,b类的收成只达一半,葡萄更差。译为酒桶的字,其实是“酒池”(参∶赛六十三3 ,此字惟出现在这两处),不过接酒汁的桶既在下端,也可算包括在内。 17. 我攻击你们。庄稼的主有能力不赐下,以表达祂的不满(申二十八22 ;摩四9) 。此处哈该是借用阿摩司的说法,因此本节末不完整的希伯来文(直译∶“你们不向我”),用阿摩司书四9 来润饰,可以说得过去。 18. 回顾以往之后,现在哈该往前瞻,从这日向前。他发出严肃的宣告,以法律文件式的准确记下日期,指出新播的种将会丰收。自从立圣殿根基的日子,此处哈该再度以重建圣殿为关键大事。这个短句的重要性,见以下增注“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 19. 种子在土里,不在仓里;但在冬季过了一半的时刻,没有人敢预测来年收成的情形。哈该的大胆证明他对自己所得的启示何等有信心。
35 撒种在耕地以前的证据,见 J. Jeremias, The Parables of Jesus . S. H. Hooke 译(SCM Press,修正版,1963),p. 11.
36 to^ra^ 的意义,见 R. de Vaux, Ancient Israel . J. McHugh 译(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61), pp. 353, 357.
37 Herbert H. May,' "This People" and "This Nation" in Haggai', VT , XVIII(一九六八年四月), p. 192.
38 BDB, p. 751, 亦参 Addenda et Corrigenda, p. 1125.
增注∶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二18) 经常有人指出,以斯拉记三10~13 提到立圣殿根基的典礼,但哈该书中显然不知道有这件事。他们认为,第18节是指主前五二○年另一次立根基的典礼。既然哈该书被公认为优良的历史资料,而历代志则是晚期的作品,又有特殊关注的例证(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被视为出于历代志作者之手),有人便假定,哈该的沉默证明五三八年并没有立根基的典礼。 哈该书二18 与以斯拉记三6 所用的希伯来字“立根基”为动词 ya{sad[ ,在大部分上下文中其意思为“建立”(found)。请注意,希伯来文没有相当于英文 foundation(中文∶根基)的字。历代志中用这个动词的两个句子很值得参考∶“至于……重修神殿的事”(代下二十四27) ,还有收集十分取一之物的事∶“在三月他们开始设堆积之根基”(代下三十一7 ,RV),或译“他们开始堆积成垒”(RSV)。这些例子显示,“根基”一字并不重要。事实上,它是会造成误解的译法。以上两个句子中, ya{sad[ 只要简单地译为“建造”就可以了。 以斯拉记三10、11 也相同,如果译为“当匠人开始重修的时候”(10节),“因为耶和华的殿已经开始重修”(11节)就是正确的,较不会导致错解。如果这样解释,以斯拉的记录和哈该的记载就没有冲突之处。主前五三八年,圣殿的确开工过,但是不久便停顿,直到五二○年,因着哈该的责备,才又重新动工。 这个解释说明了重修的工程能在四年半之后完成39 ,而所罗门当年拥有众多的人力与材料,却费时七年半(王上六37、38) ,才将原来的殿建成,因原来圣殿被火烧之后(王下二十五9) ,大部分的石头并没有夷为平地。主要的重建材料是木材(该一8) ,为要换掉被烧毁的部分,而不须重立根基。
39 它始于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该一1、24) ,完工于大利乌王第六年十二月(亚达月;拉六15) 。
B所罗巴伯蒙拣选、被珍爱(二20~23) 哈该最后的一段话,是对大卫后裔所罗巴伯个人说的。按传统末世的用语,他代表世界历史的新阶段;列国的宝座会在邻国的军队前纷纷败落,而所罗巴伯却将成为神所拣选的尊荣之人。 我们很自然会假定,哈该(与撒迦利亚)期待这个新时代在他们的日子便会临到,因为大利乌王执政之初,曾有一连串的动荡。随时间过去,所罗巴伯并未如所想望的得着荣耀,对弥赛亚的盼望便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希伯来书的作者发现一项重要的原则,可由旧约故事中找到许多例子,即应许会展延(来十一13) 。在以信心瞻望应许实现之人的名单中,所罗巴伯也很可能是其中的一员。 20. 最后这段话是临到哈该,而不是“藉”他说的。这个事实支持“藉”这少用的字并无太大意义的说法(参一1 的注释)。先知在同一天内接获两个信息,并没有可怀疑的理由(参二10) 。 21. 天地的震动,不仅是列国将运财宝来的记号(二7~9) ,也预告末日即将来到。 22. 先知使用了传统的字汇,讲述神将以神迹干预。正如出埃及时一样,马、战车和骑兵都下地(出十五1、5) ;列国将如所多玛、蛾摩拉被倾覆(申二十九23 ;赛十三19 ;耶二十16 ;摩四11) ;众人将仆倒,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士七22 ;结三十八21 ;亚十四13) 。尽管犹大很小,无力自卫,但只要神说,我必倾覆,就没问题。祂会行动,而犹大并不需要去争战。 23. 此处的用字仍有特殊含义。我要带着你( la{qah] ;这个动词的意思是特别拣选,出六7 ;书二十四3 ;撒下七8) 。所罗巴伯不仅是省长(21节),也是我的仆人,这个称呼曾用于大卫(结三十四23 ,三十七24) ,以赛亚书四十至五十五章也经常提到。而在以赛亚书四十一8 ,四十二1 ,四十四1 中,“仆人”和拣选常并列使用。犹大家、锡安山和大卫同样都蒙“拣选”(诗七十八68~70) ,以完成神的旨意。所罗巴伯的祖父约雅斤(哥尼雅)则似乎是被弃绝的∶“哥尼雅虽是我右手上带印的戒指,我……也必将你从其上摘下来”(耶二十二24) 。这里的话却正好相反。印戒上刻着王的印章,是用来给所有官方文件盖印的(参∶斯八10) 。这个章很宝贝,为防失窃,王总是亲自带在身上。这生动的比喻证实了大卫家再度蒙拣选,在哈该的时期则由所罗巴伯代表。他也将蒙神保守,完成神所指定的使命。 后代的人对所罗巴伯十分推崇。他和约书亚都被列入以色列著名的先祖之中(《传道经》四十九11) ;直到今日在一篇回顾神拯救的烛光节诗歌中,还有一句话为∶“我几乎灭亡,在巴比伦的倾覆末期;藉所罗巴伯,我在七十年后得蒙拯救。”40 哈该继续呼召百姓热切事奉。三心二意等于不与神合作。若以为对祂的事以后随时再认真也不迟,就是完全不忠于祂。祂等候要施恩,但如果祂的子民无动于衷,又自我中心,祂也莫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经验凡事短缺,而祂何等盼望赐给他们一切丰盛。哈该对今日要动员的教会,也会像对当日的百姓一样,说∶“当刚强作工,不要惧怕。”神未来的计划必定成就,而且在实现时,必定比我们预期的更加荣耀,就如耶稣基督比圣殿更加荣耀。
40 Daily Authorised Prayer Book of the United Hebrew Congregatio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 S. Singer 牧师新译 (London, 1891), p. 275.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该二1 年代小注】
应该是发生在主前五二○年,十月十七日,第一则预言发出后七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1~2 】七月是住棚节,在二十一日,应是节期的末后几天(利二十三32-36) ,那时大多会众集中在一处,向耶和华献火祭。以西结书说明这节自七月十五日起,守节七日(四十五25) 。现在一定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建圣殿的事上。耶和华的话临到哈该,要哈该向他们以及这些归回的余民,作重要的宣告,而且语多勉励,要他们不可失望,在建殿的事上再接再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七月二十一日”:这正是七天住棚节的最后一天(利二十三39~44) ,是一个全民欢庆收获感恩的日子。收成虽然不好,但百姓照神吩咐度节。
“七月二十一日”是主前520年十月十七日,也是住棚节的第七日,即最后一日(利二三39~44) ;住棚节常是一个庆祝收成的快乐和感恩的节日。然而,那一年的收成却少得可怜(一6-11) 。
即希伯来提斯里月,始于九月或十月。
●七月份是拥有许多节庆的月份,一日是吹角节、十日是赎罪日利 23:23-32 、十五到二十一日是住棚节 利 23:33-36 。所以圣殿重建工程不会有太多进展。另外,所罗门王也是在七月 王上 8:2 把圣殿献给神。在公元前520年的这个节期一定是悲哀的,因为那年遭干旱(1:9-11)。因此哈该用 2:3 一连串的问句来点出百姓的疑问。
●「七月二十一日」
:这是住棚节的最后一天。这时是公元前520年十月十七日。这天是「住棚节」的第七日,又被称为「大庆日」,或「大和散那日」,会有宴会(农村节庆 )。
●「住棚节」:称颂神在以色列百姓飘流旷野的日子向他们显出的美善,在农业上是刚完成丰收的日子,故也称作收藏节。(23:16,23:39,16:13),是以色列每年的三大节期之一。在这个节期圣殿里每天都要献祭(29:12-38),一般的人家则要搭棚居住七日。
1-9 预言重建圣殿的荣耀:七月二十一日(1 )即阳历九至十月间,乃住棚节最后的一天(利23:34) ,正是庆祝收割、喜乐感恩的日子。但这年收成欠佳 (1:6-),令人沮丧;加上老年人目睹新建圣殿的规模远逊从前所罗门王的圣殿(「这殿从前的荣耀」-3 ),难免悲观伤感(3 ),大大影响士气。这时,神的信息来到,鼓励百姓继续工作 (4上 ), 应许与他们同在和施予帮助(4下-8 ),并预言重建的圣殿将有更大的荣耀(9 )。
【该二2 】「你要晓谕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说:」
〔暂编注解〕剩下的百姓 参该1:12 ,14。
【该二3 】「你们中间存留的,有谁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呢?现在你们看着如何?岂不在眼中看如无有吗?”」
当时可能有些虔敬的老者,他们曾经见过以前的圣殿,仍记得那种华丽与宏伟,所以引起无限的感慨甚至伤感。也有些人可能参予首次发动重建的事,就是他们刚从巴比伦归回,特在主前538年,但是这件事诸多阻碍,没有建成(拉三8-13) 。所以这两种人都十分失望,现在虽兴建的工程在进行着,仍不免消极,对现实既不满意,对将来也不怀希望,他们极需要先知的鼓励。这殿从前的荣耀,大概是指外表的华丽与壮大。但是正确的观念:荣耀是耶和华的同在。人们可否只以圣殿的外表,来联想内里的荣华?所以先知必须详加解释,使他们超越物质的观念,而看到属灵的内涵(二9)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指看见未被巴比伦人焚毁的所罗门殿的辉煌。这事背景可参看《以斯拉记》三8~13 。
收成不好,已影响到百姓的心情,而见过所罗门圣殿那种辉煌气派的老年人,目睹新殿在规模和材料上远不及旧殿,益增伤感,人心沮丧。
这个问题的背景可见于以斯拉记三章8 至13节。一些七十来岁和更老的人,那些还记得所罗门圣殿之宏伟美的人,看到所罗巴伯所建这座细小简陋的圣殿,就不禁哭起来了。加上当年微薄的收成,这景象也使其它人到气馁。
「你们中间存留的」:指昔日从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至今仍活着的老年人。
存留的 既然圣殿毁灭至今,七十年尚未完全过去(见该12注释 ),一些键在的老人可能在孩提时代见过原来的圣殿。有些解经家认为哈该自己就见过圣殿。百姓想到所罗门圣殿的辉煌,和目前工程的惨状,就深感悲痛,正如他们十五年以前给圣殿奠基时的感受(拉311-13 )。
无有 约瑟弗斯说第二圣殿只有所罗门圣殿一半的高度,在许多方面都比不上它(见《古代史》卷3.2 11章1节 )。但主要的区别不在规模,而在于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外观。
●从建殿到被掳到回归已有六十七年,所以能「存留而见过这殿从前荣耀」的人必在七十岁以上,这种人必不很多,但不是说没有。在立第二圣殿根基时就还有不少这样的人。(3:12)
◎现在的百姓不再像所罗门拥有极大的权势与资源,可以聘请外国的名工匠,把圣殿内壁都贴满黄金。而且他们已经经历了公元538年的重建失败,所以即使开工重建,也看不见最后的成果能够跟以前的圣殿相比。想到这里,再看到一个月来没有什么进度的工程,谁能不灰心呢?另外,根据 拉 5:1-6:13 河西总督达乃和其他官员也来拦阻圣殿的建造。十六年前当地的百姓成功的阻止圣殿重建,现在又有高官来阻拦,情况自然是叫人灰心。
◎这一段主要是为了要鼓励百姓,所以还是以「剩下的百姓」来称呼以色列人。
【该二3~4 圣殿的荣光与神的同在】
将圣殿造得美轮美奂,主要原因是要配得神的同在,借着建筑与摆设的豪华辉煌来尊崇神。有人甚至以为如此方能使神居住其中。哈该在此消弭他们的恐惧,向他们确保耶和华打算住在这「不太辉煌」的殿,但是将要给这殿带来威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4 】「耶和华说:“所罗巴伯啊!虽然如此,你当刚强!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啊!你也当刚强!这地的百姓,你们都当刚强作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哈该传耶和华的话,以领袖为首,再向当地的百姓。圣殿毁坏之后,他们也任其荒废。现在哈该与撒迦利亚都登高一呼,重建圣殿的事是人人的责任,无可推诿,所以都要参与。先知一定要他们澈底地负责,动机正确,信心坚定,才有工作的力量。他们必须刚强。「因为我与你同在!」这给予确据的保证话,在第一章十三节 已经提过,现在再重复,更加有力。这是救恩的圣言,原为祭司的宣告,现更强调,尤其是第一人称「我」是加重语气的。在这一连串的命令词,「当刚强」,反复题出,也是显出神的心意,使他们百折不挠,始终不可灰心,再接再厉,努力作成这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这地的百姓」
:指归回迦南地的百姓。
你当刚强!这句鼓励的话为了强调而出现了四次(书16-7-9-18 )。
我与你们同在 见该1:13 注释。
●「刚强」:「坚固」、「抓牢」、「牢靠」。 申 31:7书 1:6,7,9 中屡次交代约书亚和以色列百姓「要刚强」,因此在住棚节最后一天给这个提醒与鼓励是很适当的。 代上 28:10,20 大卫也这样鼓励所罗门要建造圣殿。本节就用了三次此字,而且用命令式的语气。
◎有时候看神的工作的确是有如当日的以色列人看着满目疮痍的圣殿一般,靠这种义务劳动,怎么可能重建圣殿?人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撑下去呢?但神的回答是「他与我们同在」,所以我们可以「刚强做工」。
4~5先知在此际讲述第三篇信息。“你也当刚强”:大卫曾用此语激励儿子所罗门建殿(代上二十八20) ,当日帮助所罗门的神今天会同样给他们力量,可以奋勇向前,那帮助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灵,现在也与他们同在。
◎ 2:4-5 神劝勉犹太人时也应许他们,就像祂在出埃及时(29:45-46)应许将会他们同在,神必不说谎也不后悔,尽管圣殿的外表不如从前,但神仍细心勉励他们漂不漂亮不重要,重要的是「神同在」!因此不论我们眼前的光景如何,千万不要忘记神依然与我们同在。
【该二5 】「这是照着你们出埃及我与你们立约的话。那时,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你们不要惧怕。”」
不要怕,因为我与你们同在。神的同在除去惧怕。「我与你们同在」「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是有相同的涵义。在用词方面都表明继续不断的动作,神的同在是恒常的(Hebrew participledenotes continuous action )。「立约」的「立」字在希伯来文为「切」或「刻」,因为约是双方的,但此处没有「约」字,只有「话」字来取代,更是表明圣约是神的圣言,是祂的启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参看:出一九5 ;二九45 ,46;三三14 。
「这是...... 立约的话」
:昔日神与以色列在西乃山立约(见串 ),后来以色列人虽毁约以致亡国被逐,但西乃之约仍然有效,神在此重申与祂的子民同在。
「住」:原文乃分词,显示神的灵一直与他们同在。
出埃及 以色列人始终把出埃及看作一件重大事件(见摩210注释 )。
立约 神一直保证与祂的子民同在(出2945 )。
我的灵 神在这里向百姓保证,祂的灵将住在他们中间。
●「出埃及....立约」:百姓虽然被掳、圣殿虽然破坏,神还是保证所立的约不改变。
●「住在你们中间」:「住在」的原文是「站立」的分词,表示经常不变的站立。
◎5~9这里先知从过去--神与他们立约说当刚强;现在--神的灵与他们同在;以及将来--神必再次震动自然界(天地.... )以及政治界(万国 ),三个角度来鼓励以色列百姓。
【该二6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
经过一番安慰与确保之后,这里更加强语气,以耶和华直接的言词,说出祂将要采取的行动。「过不多时」有若干不同的译词:「再等一下,很短的时间」这是照字面译出。「等一等,只一会儿的短暂间。」「再一次,立即就可实现。」英文新译本(New EnglishBible )作:「还有一件事」(One thing moreand that a little thing )「只一件小事而已」是加注的。在旧约的经文中,有些是带?末时的意味,如诗第三十七篇十节 :「还有片时」,「再过片时」(耶五十一33 ,何一4) ,「还有一点点时候」(赛十25 ,约十四19 ,十六16、19 ,十二26) 。
「我必震动」,这动词是继续不断的动作(希伯来文法的分词Participle )。地震是表明神的干涉,是祂直接的行动。主前第八世纪曾有一次大地震(摩一1) ,带来重要的信息(八8 ,九15) 。以赛亚曾提起这事(赛二13-21 ,十三13 ,二十九6)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本节所说的话要在将来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才应验。
「再一次震动 ...... 旱地」
: 根据来12:26-27 对此处经文的应用,这里也许是指末日时天地要废去一事。主前五二二年(即先知得此信息之前一年 ),波斯帝国因叛变而引致内乱,「震动」的意念可能由此而起。
万军之耶和华 见耶7:3 注释。
再一次 为了让百姓学会接受和重视第二圣殿,哈该预言将来她的荣耀会大大超过所罗门圣殿。先知用“再一次”追溯神大能先前的显示,可能还包括西乃山颁布律法时震天动地的场面(见诗687-8注释 )。
● 2:6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的原文前有「因为」两个字,目的在说明他们当刚强壮胆修圣殿并且不要惧怕的原因如下文。
●「过不多时」:「再过一会儿」。
◎「震动天地」究竟是指当时还是末日,可能还可以争论。但在当时至少圣殿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物资得以重建。
6~9这一段经文的意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类是依《希伯来书》十二26~27 的方向,作远景的解释,应用在末日主基督再来审判万国的事上。那时天地都要废去,基督要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二十四29~30) 。依此解释,7节“珍宝”一字原文可译为“万国所羡慕”的,指的不是地上的珍宝,而是基督(弥赛亚 )的来临(玛三1) 。这时,圣殿的荣耀远远超过以前所罗门的殿。即令“珍宝”依字面作金银解,也是如《以赛亚书》六十5 所说,指弥赛亚国度来临时万民的奉献。
一类是依地上历史的发展的方向,作近景的解释,认为6节的“再一次”是指二百年后震动世界的那件大事:波斯帝国为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所亡(主前333-330年 )。“珍宝”则照字面解为金银。例如波斯王大利乌拨给犹太人建殿的钱和实物(拉六8~9) 。而在新约时代,希律所重修的圣殿是9节预言的应验。
一般多从(1 )说,因这段经文的重点是圣殿。圣殿为神的居所,是百姓信仰生活的中心,所着重的是它的圣洁和在人心中所居的位置。依这标准,人手所造的殿没有一个配称为神的居所。所罗门的殿后来成为拜偶像的地方(王下二十三4) ,希律造的殿成为耶稣所说的贼窝(路十九46) 。因此“这殿”不可依字面来解释。这座比以前更荣耀的殿应是指主基督的身体(或祂所建立的教会 )。
【该二7 】「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或译: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震动大地,主要是在震动万国,这样万国的财宝会集中在圣殿,使圣殿有极大的荣美。
神怎样震动万国?祂先震动波斯帝国,波斯王康比萨斯逝世,引起王位之争夺。哈该是否一个发动政变的人,还是他只以一个宗教家的见解,看这些成为圣战的现象,神要干预世界列强的政事?但是这确为末时的事,可能哈该在期望这日的来临。过不多时,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神的子民得赎日子就将来到。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另一个为人熟悉的翻译是:“万国的渴望”。那么,这里所指的就是弥赛亚,而这观念也跟犹太人的传统一致。然而,许多人认为这句话译作“万国的珍宝”更准确,那是指万国在千禧年圣殿所献的祭。“荣耀”可指圣殿的光辉或耶和华显现在圣殿当中。
「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或作「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按犹太传统解释,指弥赛亚的来临。但按原文文法,「运来」是用复数,且下文亦提到银子和金子(8 ),故近代圣经译本及解经家较多采纳「珍宝」的解释。
万国 先知这里所预言的是我们主第一次降临,故本节可能指哈该时代以后各国的覆灭。
所羡慕的 古代犹太解经家用它指将来的弥赛亚。“万国所羡慕的”后来进入第二圣殿教训和医治人。
必来到 该动词原文系复数,而其主语“所羡慕的”则为单数。有些译者把主语改为复数,以与动词保持一致。但这就破坏了本文历史悠久的弥赛亚含义。要改的话,还是把谓语动词改为单数为宜。
这殿满了荣耀 应验于耶稣进入圣殿(见玛31 约213-16 )。基督所进的常常被称为希律之殿(见路31注释 约2 20 )。后来,直至今日,犹太人通常称所罗门圣殿为第一圣殿,称所罗巴伯重建、毁于公元70年的圣殿为第二圣殿。
●「万国的珍宝」:原文型态是单数的,但因为「来」是复数型态,所以这里指的是「珍宝」不是「所羡慕的」(意思是指弥赛亚 )。
【该二7 万国的珍宝都必运来,或是所羡慕的必来到,何意?】
答:耶和华说:「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下有小字:「或作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修订英译本为The Precious Things,意思是珍贵的物品。犹太人英译本为The Choice Things,意思是最精选的物品。神的话是兑现的,如同以赛亚先知书中所说:「大海丰盛的货物必转来归你,列国的财宝也必来归你。」(赛六十5) 神声称耸对万国有最高掌管操纵的权威,并且使用震动来达成他自己国度的进展。这里「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文理本译作:「亦将鼓荡列邦,列邦之企慕者将至。」其意愿犹如古犹太释经学者的见解,认为这里就是预告弥赛亚基督而说的,因他为万国万民所想望者。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该二8 】「万军之耶和华说:“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耶和华说金银都是祂的,祂具所有权,当然祂有自由可以使用。金银不是为个人积钻堆紧的,只为神国圣工的需要。
参考撒迦利亚书,金银来自巴比伦(六9-15) ,那是出于自由乐意的捐献。但是此处哈该似乎不是着眼于个人的捐献,而是着重神的干预,使圣殿重建时财源滚滚而来,好似出于自然,不是由于人力。在哈该看来,圣殿的兴建是神迹,并非不需假以人手,而是远超人力所能成就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银子 神并不是因为需要钱才要人奉献的,而是为了使他们得到施舍的福气,养成基督化的品格。“不断的施舍会把贪婪饿死”。从哈该时代的犹太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训是:神不会祝福那些不愿意向祂圣工的需要奉献的人(见该15-11 )。
●「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神神迹式的使波斯王的府库供应建殿的一切需要。(6:8)后来,希律王也在圣殿花了大笔钱财,如今仍可看出当时所用的石头非常巨大光滑。
● 拉 6:8-12 记载大利乌王要求以色列的仇敌必须拨税收供犹太人建殿的一切需要。希律王所建的圣殿的确比所罗门的圣殿来的宏伟。
【该二9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圣殿重建,并不比第一次的逊色,因为有更大的荣耀。这似乎不再在外表与物质的标准上。真正的荣美不是物质的,而是属灵的。有神与他们同在。耶和华是他们的荣耀。
「在这地方」是指圣殿(耶三十三1-13 ,十四13) 。
平安在此处是否指没有战争而有的安靖?还是物质的丰富?可能在属灵方面的安乐,这是被掳归回之余民最大的需要,他们一直在不安中,为前途担忧,因为现实令他们失望,以致对前途不敢乐观,其实他们的问题在重建圣殿的事上。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本节可指所罗巴伯的圣殿(及其后由希律所建的圣殿 ),以及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平安;也可指千禧年的圣殿(结四○~四八 ),以及基督第二次降临时为全世界带来的平安。
「这殿...... 先前的荣耀」
:当弥赛亚国度来临时,万民都要将珍宝送到圣殿,敬拜独一真神(赛60:9-11) 。除此之外,有关这预言的应验,还有以下看法:大希律修建后的圣殿的确远胜所罗门之殿;而新约教会亦是神的殿,可说是重建之殿的延续,更充满了神的荣耀(弗1:23) 。
荣耀 由于基督的临格,第二圣殿的“荣耀”(见第7节注释 )超过第一圣殿。第二圣殿因为那位拥有“神本性一切的丰盛”(西29 )之主的来到而得到尊荣。
平安 “和平之君”的来到会把伴随着和平的一切福气带给人类(见耶6 14注释 )。天使向伯利恒的牧羊人宣布耶稣的诞生,是一个平安的信息:“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祂所喜悦的人”(路214 )。
●「我必赐下」:这句话在希伯来文是未完成动词型态,说明平安这事尚未做完,它是一次又一次地赐下。
●「平安」:「所罗门」的名字就是平安的意思,耶路撒冷也有「平安」的意思。
【该二10 】「大利乌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这里的日期再引起若干的猜测。首先,这是本书第一次提说,这日期(九月二十四日 ),在第二章十八节 以及二十节再提。但是这并非甚么特殊的节期,有甚么敬拜的礼仪。二十四日倒在第一章十五节 提过,那时是六月,可说整整三个月,圣殿重建的工作还在进行?。
耶和华的话临到哈该,而不是借着哈该来传出(一1) ,也不是奉命传讲(一12) 。这是否有甚么特殊的意义?此处似乎哈该只向少数人讲(二10-14 ,二20-23) ,尤其是以祭司的团体为对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九月二十四日”合今十二月十八日,是巴勒斯坦秋雨来临的季节,农民在此时种植冬季作物。先知宣讲第四篇神除灾降福的信息。
“九月”即主前520年十二月十八日,那时他们盼望有早雨来浇灌新栽种的农作物。
「九月」:即今阳历十一至十二月间;撒种时候刚过,这时是下雨的季节,象征神再次施恩,参1:10-11。
九月 即希伯来基思流月,始于11月或12月。本月24日约为公元前520年12月18日。
●「大利乌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元前520年十二月十八日。这时正是撒种的时候。离圣殿重建工程的开始过了整整三个月。
◎10~13这段是表示污秽的感染力比圣洁强,所以当以色列人不建圣殿时,这个罪恶就导致其他的敬拜失去意义,导致神惩罚以色列人。
◎10~13这一段经文距离圣殿重建工程的开始过了整整三个月,先知提醒百姓追想过去的日子,而且提醒:并不是沾到边就可以成圣了,可是污秽却是会轻易的染上。而我们是否也有如此的觉醒呢?
10-19 善行不能抵销忽略建殿之罪:哈该引律法为例,表明献祭不能涂盖百姓先前忽略建殿的罪,因此神使他们手所作的不顺利(11-14 ),他们要追想神的刑罚(15-18 )。但现在百姓悔改、积极建殿,所以神应许要赐福给他们(19 )。
【该二10 年代小注】
与其相等的日期是主前五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第一则预言发出后的三个半月。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11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要向祭司问律法,」
〔暂编注解〕祭司的一个工作是教导百姓明白律法(利十8~11 ,申三十三10) 。
万军之耶和华 见耶7:3 注释。
问 祭司的专职就是把神的一切吩咐教导百姓(见代下153注释 )。因此祭司的答复被认为是权威性的。
【该二11~12 】「向祭司问律法」只指有关圣洁的条例,是律法的一部分。这「律法」也可作教诲,是祭司需要解释而教导他们的,使他们真正应用在生活之中。或者说,这是祭司照着神的心意,指示人们信心的生活原则或生活方式。
圣肉是献祭的肉,已经分别出来,成为圣洁。有关赎罪的祭牲(利六26-27) ,祭司只可在圣处吃,凡摸这祭肉的要成为圣。兜着圣肉的衣襟,也带其它的食品,那些食品接触圣肉,是否可成为圣。圣的能否传染给其它的物件?再论衣襟,只有祭司的衣袍才是洁净的,因为祭司的衣袍在圣处洗净(利六27) ,但是一般人的衣服没有洁净的过程,就不洁净。所以即使没有其它食品,用普通的衣服兜着圣肉,就不能保持祭肉的圣洁。所以祭司的答复是否定的:「不称为圣。」似乎没有甚么商榷的余地。这里说「有人」,大概不是指祭司,只是普通人。可能祭司制度在这里强调,圣殿与祭司的制度,必须为以色列所尊重,不可轻慢。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该二12 】「说:若有人用衣襟兜圣肉,这衣襟挨着饼,或汤,或酒,或油,或别的食物,便算为圣么,祭司说:不算为圣。」
〔暂编注解〕“圣肉”:专供献祭用的牲畜的肉。依律法祭牲必须是无残疾的(利义3 ),因为兜肉的衣襟和圣肉直接接触可使衣襟圣洁(利六18-27 ,二十二4~6 ,结四十六20) 。衣襟虽然圣洁,却不能把这圣洁传到沾过它的物体。
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一个人拿着“圣肉”(即献祭的肉 )也得以成为圣(利六27) ,那么,他可以使所触摸到的东西成圣吗?答案是:不。
「圣肉」:指祭牲的肉。
「兜圣肉...... 为圣吗」:摩西律法没有明文解答这问题,只有利6:27-28 似暗示衣襟兜过圣肉便算为圣。
「不算为圣」:圣洁的衣襟接触过其他对象后也会受污,可见圣洁之物会受污,善行不能涂抹罪行。
圣肉 即某些祭牲的肉(见利625注释 )。
不算为圣 与圣肉接触的东西应当圣洁(见利627 )。但是包圣肉的衣服不具备神圣性。
●「衣襟」:是长袍的下端,可用手将之反转来承载东西。
●「圣肉」:指献祭的肉。
【该二12 圣洁的散播】「圣肉」碰触过的东西都成为圣(例如衣襟 ),但是碰触到衣襟的东西并不能成为圣。此处形容的是当时常见的情况。归回不久(主前535年 )祭坛即已建好,但是还没有建造圣殿,因此不能按照常规,在固定的圣殿地点吃祭肉,因此需要送到专门吃祭肉的地方。圣经没有将洁净物搬移的规矩,因此一定是以色列人的口传传统。利未记六27 说到,只要触摸到赎罪祭肉的人就成为圣,若是血溅到衣袍上,就一定要洗干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13 】「哈该又说:“若有人因摸死尸染了污秽,然后挨着这些物的那一样,这物算污秽吗?”祭司说:“必算污秽。”」
接触圣的,除祭司以外,一般人不会有机会因此成圣。但是接触不洁净的,即被玷污,原来污秽是可传染或感染的。人摸了死尸,不洁净自己的,就玷污了耶和华的帐幕(民十九13) ,除非有水除去污秽,如不洁净,这人必从以色列中剪除,可见事态的严重。人可玷污,物也同样成为不洁净,成为污秽,这是祭司可以肯定的。哈该在谈论这事,圣殿还未建成,祭坛一定已经立定,是否也已成为圣洁,不然,照以西结书第四十三章,祭坛仍未洁净。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摸死尸可染到礼仪上的不洁,这一类的污秽传染得很快。依律法,和不洁的人接触,能沾染到不洁(民十九11~13) 。圣洁的东西和污秽之物接触会一样受污染。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若摸了尸体便被玷污,那么,他会使所触摸到的别的东西变得污秽吗(民一九11~13) ?答案是:会。这两个问题的重点是:圣洁是不能转授的,但污秽却可以(正如健康不会传染 疾病却可以 )。不顺服的百姓好像他们中间的死尸一样,污染其它的人(14节 )。
本节的答案乃根据利22:4-6 ,表明罪有感染力,能抵销善行。
污秽 与死尸接触会带来礼仪上严重的不洁(见民1911 )。与不洁的人接触的任何东西都算为不洁。
●「有人因摸死尸染了污秽」:这是按民数记的律例。(5:2)
【该二13 不洁的散播】
礼仪上的污秽则像传染病一样,因着接触而散播(利十一8 ,二十二3~9) 。接触尸体会引起最严重的污秽。因为尸体而礼仪不洁的人,不准参加正式敬拜(民九6 ,民十九11) ,并且常常被打发出到营外(民五2) 。因此,食物被污秽的人触摸过,就被污染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14 】「于是哈该说:“耶和华说:这民这国,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都是如此;他们在坛上所献的也是如此。」
这民这国是指犹太人,不分留居的及归来的,也可包括北方的以色列人,虽然这是次要的,但在神看来,北国与南国是一个整体,是「这国」,其实被掳之后,「国」不再存在,他们不再有政治的主权,但是神的国永不废去。
这里提到三项「也是如此」──必算污秽,不算为圣。首先是这民这国,其次是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第三是他们在坛上所献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被掳的百姓虽然回到圣地,并不因此使他们圣洁。他们不顺从神,忽略建殿的罪,却能污秽手上作的工和坛上献的祭,所以在过去的日子里受到干旱的刑罚。现在应学习成圣的功课,顺从神,听祂的命令。本节也有告诫祭司注意侍奉的圣洁。
这民这国,在我面前也是如此 先知在这里解释了11-13节。不仅这些流亡者自己,而且他们手中的一切,都会带来神的诅咒,而不是神的祝福。他们的污秽在于他们不动手建造神的殿。这个信息肯定是对百姓以前行为的责备。
他们在坛上所献的 这显然指流亡者刚回来时所筑的坛(见拉32 )。紧接着2:12的分析,圣坛肯定不能洁净崇拜者不圣洁的行为。
◎ 2:14 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楚,可能指着百姓道德方面的败坏,或者指着动机方面的败坏,或者是指以前不建圣殿的行为是污秽的,导致其他敬拜与事奉都失去意义。由于这段并没有提到任何要以色列人悔改的劝勉,比较可能是指着以前不建圣殿的行为是污秽的,导致以色列人其他的敬拜都成虚空,神降祸不赐福。而今污秽的根源除去,神就要赐福了。
◎14~19哈该在播种时期就预言明年的丰收,并要大家回想到上次建圣殿的时间(停工之后 日子变得难过了 )。当然,来年的丰收将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鼓励。
【该二15 】「“现在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耶和华的殿,没有一块石头垒在石头上的光景。」
此日是奠基的日子。在以斯拉记,也提起这事:匠人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时候,有礼仪,穿礼物,吹角,大家站?赞美耶和华(三10、11) 。「此日」可能有礼仪举行,是奠基的奉献典礼。
这里石头垒在石头,可能是奠基的举动,或是礼仪的动作,作为奉献礼。这也可能是指建造圣殿的墙,将石头堆砌起来。此日以前,圣殿不能算是真正重建,只有一些修葺的功夫,没有完整的工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此日以前”指一15 所说的“六月二十四日”。百姓应追想此日以前十六年中圣殿工程停顿不前的光景。
「此日以前...... 的光景」
:指过去十六年圣殿工程停顿的情况。
此日以前 指10和18节所提到的时间。哈该显然希望百姓追想以前发生的事。
没有一块石头垒在石头上 可能指圣殿主体工程的建造,而不是她的奠基。
●「追想」: 原文直译作放在你们心上,和 1:5 「省察」用词完全一样。
●「这日以前」:也可以翻译成「这日以后」。
【该二16 】「在那一切日子,有人来到谷堆,想得二十斗,只得了十斗。有人来到酒池,想得五十桶,只得了二十桶。」
这里是已经在收割之后,收藏时好似无形中减少。看起来,一堆谷应有五十斗之多,但是实际称起来,只有十斗左右,葡萄收割后放在酒池,照说榨起来应有五十桶,但结果只有二十桶,真是令人十分失望。
「在那一切日子」是在「此日以前」,七十士译本希腊文译词,再以「追想」与「省察」的涵义,所以仍是回忆过去的失败,不可再重复,免致遭受耶和华的忿怒,降祸而不再赐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五谷因旱灾而歉收,生活所需不能满足。
在他们开始建圣殿之前,五谷已经减产百分之五十,酒减产百分之六十。
斗 粮食的收成只有人们所预料的一半。这种歉收是神对他们疏忽的惩罚。
酒池 用来榨酒或油的池子,通常分为两层,由石头砌成或在地上挖出。在上层里面榨葡萄或橄榄,汁液通过管子流到下层采集。
桶 先知想到的是油或酒。原文用的是希伯来的容积单位。译文用的是普通词汇。
●「酒池」
: 就是压酒池(5:2,21:33)。通常是前后高低两连层的洼穴,高层约八呎见方,供榨葡萄的人用脚践踏葡萄之用;低层约四呎见方,约叁一呎深,使上层榨出来的葡萄汁流入坑穴内。
【该二17 】「在你们手下的各样工作上,我以旱风、霉烂、冰雹攻击你们,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如果上节是指收割以后的情事,那么本节的灾害似乎对农田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里未必只指一时的状况,只是笼统地提说自然界的困境,说明神管教的厉害,示儆为促他们悔改。
在圣经中,旱风与霉烂二者是相连的,可在若干的经文里发现,(申二十八22 ,王上八37 ,代下六28) 这些似乎都是神刑罚的行动。至于冰雹,也是天灾(出九25 ,诗七十八47、48 ,五32) ,也确知神降罚的行动。有时是指神显现时可怕的景象(诗十八13) 。旱风、霉烂与冰雹都是在农作物收成之前的灾害。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旱风、霉烂、冰雹“都是神对不信之人的刑罚(申二十八22) 。
「旱风...... 冰雹」:这是神用以刑罚悖逆百姓的工具。(申28:22)
攻击 神亲自惩罚祂的百姓(见申2822注释摩49 )。旱风、霉烂袭击庄稼,冰雹摧毁葡萄树(见诗7847 )。
●「旱风、霉烂、冰雹」: 申 28:22 中记载背叛神的处罚中,有「旱风、霉烂」两个灾,「冰雹」也是旧约中神审判的方式之一 出 9:25赛 28:2 。
【该二17 旱风、霉烂、冰雹,作为神的审判】
此处描述的三种审判,是神纠正古代以色列民的惯见手法(摩四9) 。旱风的希伯来文指沙漠吹向陆地的热风,也指旱风的损毁效应,使作物枯萎而死。霉烂是指霉菌引起的病,水灾或过量的雨通常是其肇因。第三种坏天候是冰雹,随着强风而来,会破坏农作物。冰雹与其他两种现象一样,被视为神的审判(书十11)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18 】「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就是从这九月二十四日起,追想到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
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重建的事开始(该一1、24) ,到第六年十二月正式完成(拉六15) ,为时四年半。第一次圣殿建造,所罗门用时约七年半。可见圣殿被毁,并非完全毁坏,尚有若干部分只须用木料(该一8) ,稍作修葺。所以根基重新奠基可能只为感恩奉献的典礼,并非实际的工程。第二章十五节 只为追想过去,第十八节忆往以外,再展望面前,对前途抱有非常的乐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神警告百姓勿再蹈覆辙。其实,十六年前若能听神的话,奋勇向前,继续建殿,现在蒙的福分早已给了他们。
「从这九月二十四日 ...... 的日子」:如采这译法,百姓应从即日起追想至十六年前圣殿奠基时(拉3:10) 这段日子。这里或直译作「从这九月二十四日起,就是从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起,你们要追想」,大概指百姓要从九月二十四日(在根基上开工建造之日 )追想以往日子。
追想 原文该词在语法上分为两部分,一指要百姓思考从今以后的日子,二指要他们思考立圣殿根基及其后的日子。多数解经家则认为这两个日子其实是一致的。
●「立耶和华殿根基」:指的可能是公元前538年的圣殿重建时所立的根基,圣殿是建立在一块大盘石堆上。
18~19他们的将来是一个蒙福的日子。圣殿的根基在主前536年奠立。
【该二18 年代小注】
此处以主前五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与二章10节 所提的同一天 )为耶和华的圣殿奠基日。因此这一天对哈该极为重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19 】「仓里有谷种吗?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没有结果子。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与你们。”」
这里提说仓里与田间。在仓里,榖种可能霉烂,在田间,一切果树可能因枯旱而没有结果。但是仓里没有榖种,因为都已撒在田间了。这里其实不是说没有榖种,而是减少榖种,因为不需要全部充作粮食,也不必全部来撒种。无论如何,现在只是静候收成,看是否有丰收。无花果树、橄榄树、石榴树,只是果树一般的情况,他们结果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早,有些迟,前后有序也静待收成。这里提到的果树,都是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无花果是重要的出口贸易。以西结书第二十七章十七节 :有麦子、饼等,饼很可能指无花果饼。无花果与石榴树也是表征应许之地的丰富(民十三23 ,申八1-8) 。神赐福,是指果树及榖类的丰收。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以圣约为依据的(利二十六3 ,申二十八2)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现在已是阳历十一、十二月间,葡萄、无花果与石榴早过成熟季节,橄榄的收获季也刚过去;可是因为收成不佳,仓里的储存很少,谷种撒到田里后,仓里便没有了。百姓既已开始热心神殿的工程,神答应赐福,来年可庆丰收。
「仓里有谷种吗」
:这问题暗示否定的答案。过去一年歉收,而且种子刚撒在田里,并无剩余。
谷种 你为来年的播种所留的种子(见伯3912 ),还存在仓里呢?还是因为干旱缺粮而吃掉了呢?虽然还没有生长发芽的迹象预示收成的情况,哈该仍预言将有丰收(见申282-3 )。
没有结果子 在发出信息的时候,干旱显然还在流行。雨季一般是早一两个月开始的。
今日 指他们顺从的日子。
●「仓里有谷种吗」:暗示的答案是「没有」。因为收成不好,作物的种子都吃光了,剩余的也都播进土里了。
【该二20 】「这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哈该说:」
第二次临到,与第一次不同,因为第一次对象是一般人,但是第二次的对象,不仅向祭司说,主要是对政治的首领,有家系遗传的背景(从大卫家 )之所罗巴伯。
〔暂编注解〕神在给第四篇信息的同天,要先知再给第五篇信息。神给领导建殿工程的所罗巴伯极大的鼓励和奖赏。
“二十四日”即主前520年十二月十八日。
「二次」
:即同日第二次。
这月二十四日 见2:10注释。这里虽然没有说是哪个月,我们仍可推定是先知发出上面信息的那个月,而一般认为这是与10-19节的信息是同一天发出的。
二次 本卷的结尾是大卫的家在所罗巴伯的领导下复兴的应许(21-13节 )。
◎20~22这里的应许到末日才会实现,但对所罗巴伯来说,神是宣告他自己是历史与万国的主宰。
20-23 有关所罗巴伯的预言:所罗巴伯积极带领圣殿的重建工作,他是地方的官长(「省长」 ),要面对外敌不少的攻击(拉5:1-5) ,故神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该二21 】「“你要告诉犹大省长所罗巴伯说:我必震动天地。」
耶和华必震动天地,在第二章七节 也提祂震动,只震动万国,但震动万国之前,祂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6节 )。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本节也与六节一样,加上「沧海与旱地」。
这是末事的情况。震动天地是神的作为,因为天地原是祂的,祂有权能,在天地作王,祂是无所不在的,因为天地之间,有祂的显现。但是最重要的,祂是天地的主宰,万物服在祂的脚下,万国也在祂的统治之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震动天地」
:神将要干预地上的王权。
震动 见该2:6 ,7注释。
21~22“震动天地”:看6~9节注,在那末后的日子,列国攻击耶路撒冷时(亚十四13) ,神要象当年“倾覆”所多玛(创十九25) 、“除灭”蛾摩拉一样,消除列邦的势力;要象当日倾覆埃及法老的战车、战马和骑马的人一样,拯救神的子民(出十五1~21) ;又要让仇敌象米甸人一样为自己的刀所杀(士七22) 。
21~22这预言前瞻基督来临统治地上万国的日子。在哈该的时候,波斯辖管超过二百万平方英里(3-200-000平方公里 )的土地。
【该二22 】「我必倾覆列国的宝座,除灭列邦的势力,并倾覆战车和坐在其上的。马必跌倒,骑马的败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
马与骑马的必跌倒败落,这是出埃及的经验,好似出埃及记十五章一、五节 所描述的:将马和骑马的投海中,他们如同石头堕到深处。
倾覆与除灭,是神曾对所多玛、蛾摩拉的审判(申二十九23 ,赛十三19 ,耶二十16 ,摩四11) 。列国的宝座与列邦的势力都可除去。以赛亚书耶和华伸手震动列国,施行审判(二十三11) 。这是先知们的信息。
「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士七22 ,结三十八21 ,亚十四13) ,可是这里仍是先知信息的论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倾覆 地上列国起来敌挡祂的旨意,于是神在此实施对于他们的权威。
22-23 这里有两方面的预言:1神必倾覆犹大的敌人(22 );2神已拣选大卫的后裔所罗巴伯作将来弥赛亚的预表(23 )。
【该二23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啊!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这是对所罗巴伯个人的信息。「到那日」以上的愿望,就是耶和华所应许的,到那日就要实现了。那日是在将来,是耶和华的日子,必有耶和华公义的作为。
耶和华以所罗巴伯为印,因为他的祖父约雅斤(奇尼雅 ),曾是耶和华右手上带印的戒指,必从其上摘下来(耶二十二24) 。现在要重新带上,执行耶和华的任务。
这是复兴的信息。犹大必然更新,大卫的王朝仍旧继续,与其说是政治的,不如说是宗教的,他们当时虽在波斯的治权下,其实他们真正的地位,是在耶和华权能下,是天国的部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该书》
〔暂编注解〕“印”:一种可以当图章的戒指,代表权威和保证(创三十八18) 。“我必以你为印”是说神拣选了所罗巴伯为祂赐福人类的保证。所罗巴伯一度得到很大的尊荣(亚四7-9) ,圣殿建成奉献之后,圣经未再提到他(拉五2) 。从表面看,这预言未见应验;但从圣经预言的连贯性来看,已应验在救主基督身上。神拣选所罗巴伯,是要保证祂所应许的弥赛亚,在神所定的日期(“到那日” ),会从大卫的后裔中出来。《马太福音》一12 和《路加福音》三27 两处耶稣的家谱中都记有他的名字。
“印”环。显示神给予所罗巴伯保证大卫家系之延续的荣誉;也许正因如此,以及波斯统治者怀疑这个可能性,所罗巴伯其后很快便从这历史场景消失了。
「到那日」:指预言应验之日。
「印」:刻在戒指上(斯3:12 ,耶22:24) ,象征受尊荣、重视、保护,并拥有权柄。
「拣选」:所罗巴伯被列入基督先世的谱系内(太1:13) 。
万军之耶和华 见耶7:3 注释。宇宙大军的统帅所说的这些的话,乃是应许实现的保证。
印 原文指重要,权威和有价值的东西(见耶2224注释 )。这些美妙的话语给所有神的儿女带来鼓舞。“神绝不会让祂的一个忠心仆人孤军奋战,遭遇失败。凡把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的人,祂都视为珍宝。祂对每一个这样的人说:“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
●「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啊」:原文是「我将提拔你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为我仆人」,其中「提拔」并未译出于和合本。
●「印」:当时印章是有地位的人才拥有的,个人印章在任何文件上做印记,就表示那个文件是属于他的重要文件。这个印章当然被拥有者珍惜、看重。通常带在脖子上或当成戒指带在手上。
● 耶 22:24-30 描写所罗巴伯的祖父约雅斤被比作神抛弃的印,并且预言约雅斤的后代不再成为君王,这里的意思就是重新把所罗巴伯当成是「大卫王朝」的继承人,除去耶利米书所说的咒诅。
◎后来耶稣果然是所罗巴伯的后裔。
【该二23 印】
「印」应该是指封印,可能是圆筒形,用链子穿起来戴在脖子上;或是刻在戒指上,此处应为后者。圆筒形印章在美索不达米亚非常普遍,印戒则通行于以色列。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巴勒斯坦两地发现了数以千计的这两种封印。封印代表着权威、身分,与拥有权。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该二23 神必以所罗巴伯为印,有何意义?】
答: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阿,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23 )这所罗巴伯为犹大的省长,曾与祭司长耶书亚等,于主前五三八年,率领被掳的犹太人回国。到耶路撒冷第二年,即开工建造神的圣殿(该一1-14 ,二21 ,拉二1-2 ,三1-9) 。到了五一五年,大工才告完成。神在这里说到「我必以以你为印」。在东方人的心目中,印戒是十分宝贵的,它也是权柄的蒙征。在新旧约圣经中,皆有好些地方提到用印的事(创四一42 ,王上二十一8 ,斯三12 ,八810 ,约六27 ,林前九2 ,约叁一33 ,但六17 ,启二十3 ,林后一22 ,弗四30) 。其意思不仅表示有权柄,并且也含有证明,保证封闭,不能更改,以及以圣灵为印记的意思(林后一22 ,加六17) 。神答应使所罗巴伯,以大卫后裔的身分重登宝座的应许,使用这个印的象征,是有其精美的意义。先知耶利米曾经宣告:「耶和华说,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哥尼雅,虽是我右手上带印的戒指,我凭我的水生起誓,也必将你从其上摘下来。」(耶二二24) 由此可见,带印戒指所代表的权柄,是在乎神的应许赐或舍而定的。神在此以所罗巴伯为至宝,并且赐他大有权势的地位,使他如前所述能作领袖所行的重要大事。神产拣选了亚伯拉罕、大卫和所罗门为首领、为王,他也照样拣选了所罗巴伯,列入这被选立者的行列中。在他们的后嗣耶稣的身上,这应许达到最高的实现(太一12-13)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该二1~9 工作:当刚强不退】
《哈该书》由四个信息组成,各有不同的对象。第一个是省长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该1:1-11) ,第二个是所罗巴伯、约书亚和众百姓(该2:1-9) ,第三个是祭司(该2:10-19) ,第四个是省长所罗巴伯(该2:20-23) 。惟独第二个信息是给所有百姓,而这信息也就是《哈该书》的核心──「当刚强」。不论是省长、祭司或百姓都须刚强起来。 犹太人当初之所以停工,是因为建殿工程庞大和敌人的阻挠搅扰,还有,各人的家园还未建好等等。此刻,当他们要在荒废了十年的地基重新动工,相信不会比当初容易。那里必定杂草丛生,甚或变成了弃置废物的地方。故此,见过以前壮丽圣殿的人,如今望着这片废墟,十分泄气,甚至因而不愿动手参与。相信,省长、大祭司和热心的百姓也无言以对,沮丧万分。 有时候在工作里,面对同事的冷言冷语,面对进度的压力,我们也会感到沮丧难受,想要放弃。是甚么叫我们坚持着继续付出呢?是神同在所赐下的力量。正如犹太领袖和百姓们需要刚强的力量(该2:4) ,我们在众多的人事压力里,也须要聆听,神对我们说「当刚强」、「不要惧怕」。我们要看见祂用大能和荣耀的膀臂,带领我们勇敢面对人事的压力和困难,以神的话来扺挡人的话语。 默想 「耶和华说:『……这地的百姓,你们都当刚强做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该2:4) 心灵的镜子 「当刚强做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这是耶和华说的。──《圣经姊妹版哈该书注释》
【该二9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
新的圣殿在装置饰物方面远不不如所罗门的摆设,既没有金银,也没有宝石。可以装饰在墙上,但是哈该说这种缺乏并不说明以色列的神有什么缺乏,不能供给资源。金银都是神的,如果祂愿意,尽可赐给他们,丰足有余。但是祂有意不给予,为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属灵的荣耀,以致第二个圣殿更为重要著名。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这是说明荣耀是指道德与属灵的。神说: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
亲爱的肢体, 天父有意不赐金银,因你已有足够的生活需要,不必再求什么。你会像使徒那样说:金银我都没有。其实金银是祂的,祂必作了其他的事,祂不赐你,怕你骄傲,受了那些东西的吸引,忽略真正的财富,那就是光耀的信心,经过火的试炼,比精金更宝贵;你温柔安静的心,会被地上的金属去了原有的美。
惟有平安、公义与谦卑才是永久的,你要栽培那些,好让你的生命像圣殿那样,有神居住的荣耀。这是神的殿,是万代的愿望,有神的荣耀借着这殿照耀出来,广被多人。
──迈尔《珍贵的片刻》
【该二9 圣殿的荣耀】「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
犹大亡国以后,财物遭掳掠一空,城垣残破,圣殿成为废墟。归国的遗民,眼见国已不国,犹大成了被统治的一省。不仅所有的人数稀少,财力也很微薄。虽然如此,得了先知的勉励,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省长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就率领人民起来作工。 由于人人热心工作,四个礼拜之后,七月二十一日,圣殿根基就重立了;再过两个月,九月二十四日,工作已经大致完成。既然物质条件较差,又是这样赶工,圣殿的规模装饰,自然不如所罗门王精心经营建造的圣殿。神藉先知的口说:
“你们中间存留的,有谁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呢?现在你们看着如何?岂不在眼中看如无有吗?…虽然如此,你当刚强!…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该二3-9)
在人看来,这是难以相信的事;对于那些眼见过旧殿的老人,更不容易信得下去。在从前,以斯拉重立殿的根基,有见过被毁前辉煌圣殿壮观的,深感今非昔比,不禁伤心的哭了起来(拉三12) 。现在,经过多年停工,仅以三个月时间建造的殿,简陋随处可见。先知却说:“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这是与眼前所见事实相反的,是相当叫人希奇的话。但这话是耶和华说的。 神不是看重物质的神。地面上和地下,以至宇宙间一切所有的,都属于神,祂用不着贪求财富。如果论建筑的豪华,希律所建的殿该算最美轮美奂;但主耶稣看了,叹其被糟蹋成贼窝;花四十六年建造的殿,存在的时间却更短暂,就被拆毁到地,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太二四2) 。 原来“珍宝”不全在于其市场价格,更在于其主观价值。这合于“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21) 。复新的圣殿,其万国运来的珍宝,是“万民归心”,把心奉献给那位“万国所羡慕的”,就是弥赛亚,成为敬拜的中心。这也是使徒约翰所说新耶路撒冷的情形:“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启二一22) 。何等奇妙,我们敬拜的,并不是属地的珍宝,不是物质的圣殿,而是主自己,祂是我们生活和敬拜的中心,也是新天新地的中心。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 于中旻《哈该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