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帖撒罗尼迦后 第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弟兄们,我还有话说: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得着荣耀,正如在你们中间一样,」

2「也叫我们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因为人不都是有信心。」

3「但主是信实的,要坚固你们,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或译:脱离凶恶)。」

4「我们靠主深信,你们现在是遵行我们所吩咐的,后来也必要遵行。」

5「愿主引导你们的心,叫你们爱神,并学基督的忍耐!」

患难中的信徒最容易陷于自怜之中,这时更应该多为别的肢体代祷,当别人的重担脱落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重担也在主面前脱落了,这是基督身体里的原则。使徒保罗有很大的属灵恩赐和成就,但他在许多书信中都要求弟兄们为他们代祷())。这不是为了博取对方的同情,也不是因为没有代祷神就不会带领、「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更不是代祷的人越多神就越垂听。神所要得着的是基督的身体,而不是一个超级肢体,因此保罗照着神的旨意,把自己和同工们摆进基督的身体里,盼望所有的肢体都借着同心祷告活在基督的身体里,在灵里合一,彼此联络、互为肢体、彼此配搭、彼此供应、一同争战,「建立基督的身体」())。
「无理之恶人」())原文有定冠词,表示特定的一群人,并非泛指抵挡福音者,可能指在哥林多给保罗带来麻烦的犹太人())。
「人不都是有信心」()),指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信心」接受福音真理,唯有神拣选的人()),才会蒙神赐下「信心」。
保罗在请对方为自己的难处祷告的时候()2节),马上又顾念到对方的患难,所以他不是顺理成章地说「要坚固我们」,而是说「要坚固你们」())。在基督里的祷告总是让我们仰望基督、想到基督的身体和基督的心意,而不是定睛在自己的难处上。「主是信实的」()),祂不会撇下自己的羊群不管,而会一直护卫着他们,「爱他们到底」())。
「那恶者」()),指撒但及其信从者。因为主是信实的,祂既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必爱他们到底。
保罗的「深信」()),是根据神自己的「拣选」())和「信实」()),而不是根据人不可靠的表现。因此,当我们的肢体软弱、跌倒的时候,我们不可凭血气责备、急躁,而要「顺着圣灵而行」()),「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因为「靠主深信」())神必「成全」祂在信徒心中所动的「善工」())。
「引导」())意思是「使直」,表示移去路中的障碍。「叫你们爱神,并学基督的忍耐」())原文意思是「叫你们进入神的爱,和基督的忍耐」,这需要主自己的「引导」,除去我们心中的障碍。

6「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

7「你们自己原知道应当怎样效法我们。因为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

8「也未尝白吃人的饭,倒是辛苦劳碌,昼夜做工,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

9「这并不是因我们没有权柄,乃是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

10「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曾吩咐你们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

「吩咐」())原文是将军下达命令给军队的常用语。「不按规矩而行」())原文是指不守纪律、脱队的士兵,这里可能指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专占别人便宜())。这些人自称「弟兄」())行为却不像「弟兄」,游手好闲,专占弟兄的便宜,所以「就当远离」()),「叫他自觉羞愧」())。
「效法我们、未尝不按规矩而行」()),指保罗「辛苦劳碌,昼夜做工」()),没有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专占别人便宜())。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期间,虽曾几次接受腓立比教会的供给()),但仍不敷需用,所以还需要亲手做工维生())。当时帖撒罗尼迦信徒刚刚信主,保罗为了不让福音受到干扰,不愿增加信徒的经济负担())。
主赐给传道人「靠福音吃喝」())的「权柄」())是为着福音,传道人把合理的权柄搁置一旁也是为着福音。为了荣神、益人,甘愿放弃自己合法的权利,这就是基督十字架的道路。
「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是针对那些有机会、有能力却不肯工作的人,而不是指失业或者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神的爱是有原则的,既不纵容罪恶,也不鼓励懒惰,没有必要救济那些不肯工作、专门依赖福利制度的懒人。

11「因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什么工都不做,反倒专管闲事。」

12「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

13「弟兄们,你们行善不可丧志。」

这些人可能认为既然基督马上就来,工作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游手好闲。也可能是希腊人本身就不喜欢劳力的工作,他们认为自己在基督已被释放,为何仍得像奴隶一样工作?还可能是一些人不屑从事「属世」的工作,专注于追求「灵命增长」。只有真正清楚从神领受呼召的信徒,才可以放下职业做全职传道人,否则最好还是带职事奉,不是出于神的呼召「志愿军」只会「专管闲事」()),在教会中制造问题。
「要安静做工」())可译为「要专心去做」,「安静」不是指不说话,而是指内在的宁静。「吃自己的饭」意指自立更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这并不是保罗的新教导,他在前书里已经提到()),现在再次强调。
一方面我们要按着真理的原则「行善」()),不可鼓励懒惰());另一方面,我们「行善」和事奉「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所以即使爱心被人滥用,也「不可丧志」()),要「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可能这些游手好闲者滥用了其他的弟兄的爱心,以致他们在「行善」的事上感到灰心。「丧志」())意思是厌倦、萎靡不振。「行善」就是行神眼中看为善的事())。
上图:古罗马人除了农业之外,在罗马城市里还有各种工作可做。古罗马的商店包括:烘烤店、理发店、书店、肉店、鞋店、鱼店、食品店、家具店、橄榄油店、香水制造商、酒馆、放债人等。在罗马世界,由奴隶从事体力劳动,许多店主都是奴隶或前奴隶。古罗马诗歌Martial (4.8.1-6)指出,古罗马人的一个工作日从黎明开始,前两个小时是问候仪式(Salutatio),在第7小时之后结束工作,前往浴室或锻炼,晚餐大约是现代的6点。

14「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

15「但不要以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

「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指那些不听使徒的「吩咐、劝戒」()),继续游手好闲、占人便宜的人。对待这样的弟兄,若是怕破坏合一而维持表面一团和气,结果只会让人心里「丧志」()),实际是破坏了灵里的合一。应该在不动肉体的原则下,「不和他交往」()),停止亲密的交通,目的是要「叫他自觉羞惭」()),回到神面前省察自己。
软弱的「弟兄」())仍然是基督的肢体,所以我们当「劝他如弟兄」()),「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不可用肉体对付肉体、血气对付血气,「以他为仇人」()),那样就会破坏教会的合一,结果自己也陷入罪中。

16「愿赐平安的主随时随事亲自给你们平安!愿主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17「我——保罗亲笔问你们安。凡我的信都以此为记,我的笔迹就是这样。」

18「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随时随事」())的平安,就是主「随时随事」的同在,与环境无关。
保罗写信常常是自己口授,别人代笔记录()),然后在信尾亲自以他独特的字体写几句话。「我的笔迹就是这样」()),有助于对方鉴别「冒我名的书信」())。
保罗所祝福的「众人」()),也包括那些「不按规矩而行」的人()),他的责备是对事不对人。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最后的话

保罗快要写完这封信的时候,再一次请求他的朋友替他祈祷,门22 )。这位充满信心的伟人竟然向一些被视为软弱的帖撒罗尼迦弟兄请求为他代祷,此举实在使我们深深感动。关于保罗的谦卑,我们很难再在别的地方找到再显明例子。事实上,他能够把自己投入他们的心中,甚至那些想与保罗对敌的人,也会抵受不住保罗真诚的感召。真的,人若诚心请你替他代祷,你会忍心嫌弃他吗?

保罗虽然对人充满着爱心和信靠,然而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这样说:‘并不是人人都具有信心的。’关于这个肯定的事实,保罗是带着痛苦的心情,而不是愤世嫉俗地说出来。我们在这句话中再一次看见人的自由意志本身具有的重大责任──它可以叫我们敞开心怀接受,或者叫我们闭塞自己的心窍。其实,信心的呼吁并没有拣选人,信心是叫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只不过是人的自由意志决定接受或者拒绝。

在本段经文最后的一节中,我们看见称为基督徒内在与外在的特点描述。内在的特点乃是人对神的爱的醒觉;这种深度的醒觉叫我们知道我们不会飘流离开神照顾范围之外──时刻感觉到祂的永恒双臂在下扶持着我们。人生的基本需要就是要得到安全保障,而我们可以在知觉神永远不变的大爱当中,完全获得这种安全的需要。外在的特点就是基督能够赐给我们的忍耐。我们今天的世界,患神经衰弱症的人愈来愈多,这是历史上未曾见过的。这个象征更加证明人感觉不能应付自己的生活。基督徒的外在特点乃是保持着一个坚挺的信仰──当别人抵受不住的时候,他仍可以屹立不动;当别人跌倒的时候,地仍然肩负自己的责任,向前迈进。一个人若心中存着神的爱,和生活具有基督的力量,那么,他必能够应付任何一件事情。

弟兄友爱的纪律

保罗在这里所处理的问题,像前一封信所写的一样,是要矫正他们对基督降临所存的错误观念。当中有些帖撒罗尼迦人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工作,并且不遵照日常的规矩生活,只顾存着一种兴奋的闲混态度等待基督降临。保罗用了一个很生动的字去描写他们。他两次把这个字的副词ataktos和一次用它的动词ataktein形容他们。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逃学。在古代的芦苇纸古卷中,我们找到用这个字的例子──在一张合约中,父亲同意儿子替别人作学徒;若儿子逃学(ataktein )的话,儿子必须日后补工,偿回旷课的日子。帖撒罗尼迦人当时存着一种兴奋的闲混心情,就是像学生逃学一般,他们没有做妥日常应做的工作。

保罗为要希望他们恢复理智,于是把他自己的例子引述出来。他毕生都是一个靠着双手工作的人。犹太人以工作为荣。他们说:‘没有教儿子一门谋生技能,便等于教儿子去偷东西。’保罗是一个受过训练的犹太拉比;而犹太人也曾订下一条律例──不准任何拉比藉着教授律法而赚取金钱;故此拉比必须有一门手艺谋生,每天藉着双手操劳而赚取生活所需。所以我们看见拉比们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参与的机会──例如面饱师、理发师、木匠,和石匠等。犹太人相信诚实的工作有其尊严。他们同时相信一个学者,如果太过重视钻研学问,而无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双手工作,他们必然有一种损失。保罗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这是一句当时流行的话。不肯这个字的内涵意义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人是碍于身体或环境而不能工作的──他们是不能工作,而不是不肯工作,而且也不是因他们自己的过失而造成的。这句话被视为‘工作的金科玉律’。当戴斯文(Deissmann )阐释这句话的时候,曾打趣地说:‘保罗这句话,大概是借用工人们的惯常工作道德标准而说的,这是勤力工人的一句口头禅──不准那些懒惰的学徒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

耶稣本身也曾作出示例──祂是拿撒勒城的木匠。传说耶稣所做的木轭是全巴勒斯坦最精巧的,故此各地的人都前来争购。一棵树是以结的果子而让别人认识;一个人是以他所做的工作而让别人认识。从前有一个人接洽购买一座楼房,他没有看清楚那楼房,便付钱买下来了。有人问他说:‘这样不是很冒险吗?’他回答说:‘我认识为这位建造楼房的人──他把基督教信仰连砖头一起建成这座楼房的。’因此一个基督徒工人必须本着良心去工作;基督徒做的应该比任何人更尽责!

保罗极端嫌恶那些专管闲事的人。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罪恶比好说闲言更坏。但是在教会中,没有任何东西比闲言而做成的伤害更大。假使一个人能够全神贯注理好自己的工作,他当然有足够的工夫要做,而不会再有余暇,恶意中伤别人。

保罗发出一项命令──凡不理会他教训的人,必须由整个团体商量去对付他。但是他们所采取的态度是以弟兄友爱的心去行,而不视他为仇敌。一个人如果惯常以鄙视的态度轻看罪人和容易用话中伤别人,当他执行纪律的时候,他只会吓唬人,伤害人,很少能够达到改善的目的。这种情形带来的后果就是抗叛,而不是改造。当基督徒必须运用纪律的时候,总是站在弟兄的立场,运用爱心去矫正另一位弟兄;而不是存心恼怒,更加不应以鄙视的态度去谴责。

写信到了最末后的时候,保罗加上自己的亲笔签名,目的就是叫读者知道这封信是真实可靠的。他对帖撒罗尼迦的读者说:‘你们要看清楚;我的笔迹就是这样写的。你们必须记着,好叫将来我写信给你们的时候,你们可以认得出来。’保罗写到这里,已经把真理详细说明;最后他用称赞和责备的语调──亲挚地把帖撒罗尼迦教会托付在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中。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三章

Ⅴ神的信实

保罗确信神的信实,且本着这一确信,他希望帖撒罗尼迦信徒为他祷告。然后,他表示他相信神将要行伟大的事。

A请求代祷

1.最后 to loipon ;见注释;译注:中文和合本都译为“我还有话说”)让我们知道,已接近信的尾声。这不是说,没什么其他好说的了,因为事实上,保罗还讨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不过,它的确表示主要的部分已经结束。这里首先是请求代祷(正如。动词祷告放在强调的位置(主词很重要),且用现在式,表示“不断祷告”。有人认为,保罗听说帖撒罗尼迦信徒正为他祷告,所以他特别以“继续祷告(就如你们正在做的)”来回应。或者他的意思是,“不只要坚守我们所教训的,也要为我们祷告”。不过不应太拘泥于从时态的角度来解释;保罗常要求别人为他祷告,而这可能只因他深感有此需要;他依靠神,因而需要恒常的祷告。

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更确切地说,是“好叫主的话快跑前进”。保罗看这“话”是活泼有力的,能快快成就神的旨意。这种意象的应用,可追溯到(亦,此外和古希腊的运动竞赛可能也有关系,因为保罗常以运动为比喻。“快跑前进”表示“话”不假他力,独自运作;而得着荣耀(或“尊荣”)则指“话”对人的影响。当人看见神的话语所成就的事,他们就归荣耀给神的道,正如外邦人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的反应。有些译者将“正如在你们中间一样”译为“正如它在你们中间一样”,其实希腊原文中并没有它。有的是用 it was(像 NIV)表示福音传入的时间;或用 it is(像AV)表示写这封信的时间;这里很可能两种意思都有。保罗在哥林多遇到困难,因此感伤地回想,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时的情形(和提摩太的报告。在帖撒罗尼迦,神的道不被捆绑(,保罗盼望看到,这道在哥林多也快快行开。

2.脱离注释(NIV 是“救出”)。无理之恶人有一定冠词,表示特定的一群人(非泛指抵挡福音者),而动词用不定过去式也有这种意思。这群人无疑是指,在哥林多给保罗带来麻烦的犹太人以下; atopo{n 译为无理,就是指“不守本分”,所以才“无礼”且“无理”。这个字在新约中,只有这里用来修饰人(像所说的人)。 pone{ron )不只是被动地默认,而且是积极为恶。因此保罗希望他的朋友们为他祷告,好叫他脱离那些抵挡福音和逼害使徒的恶人之手。

人不都是有信心的意思有些疑义,因希腊文 pistis ,就相信与信任的意义而言,可以表示“信心”,或“坚贞”、“忠实”;或加上定冠词(像这里一样;译注:原文中有定冠词,NIV 则没有用定冠词),表示“信仰”,即基督教的教训。这个字用在神时,总是指“信心”,但新约中当它用于人时,是否有此意义则很可疑。这节经文中,“人不都是有信心(信任)”跟“人不都是接受基督教信仰(教训)”,没什么差别。不管怎样,保罗显然在强调,他的敌对者都是那些视伟大的基督教真理为无物的人。但是在一封这么早期的书信中,信心不光只是“信仰”而已,它很自然地导致接踵而来的逼迫;所以对这个字的解释应采新国际本英文圣经的观点,即不加定冠词以表示信心。

B神的信实

3.这节经文的头一个字( pistos ),跟前节的最后一字( pistis )同字根,也同样具多种意义。就运用信心的意义而言,它可指“有信仰的”;在“可靠”的意义上,则是“信实”。这里显然是第二种意义,保罗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神的信实(;类似的措词见

接着,我们以为会是“要坚固我们”,但保罗说“要坚固你们”。他深切关怀他的羊群,只顾及他们的需要而没想到自己。注意保罗要求坚固(见有关这个动词的注释)所表现出来的确信,他把它视为神的本性之一。保护就是“守卫”( phylasso{ ),而且增加一层重要的意义,神不会在设立祂的子民后离弃他们,祂要一直护卫着他们。新国际本英文圣经译为那恶者或许正确,不过这个字有点暧昧,也可能泛指“凶恶”(如主祷文中的一样)。有两点显示它在这里是阳性的。首先,这是新约中最常见的用法;其次,从上下文来看,较有可能是指一个人而非一种原则。前面一章论及撒但及其信从者,上一节保罗也提到恶人。所有证据都指出,这里是指一个人,保罗的意思似乎是“神要护卫你们,免受撒但一切的攻击”。

4.这里我们又碰到一个可有多种解释的句子。深信可从属于靠主(我们靠主深信,如 NIV,NASB 等),也可从属于我们(JB,“靠主,我们深信”)或你们(GNB,“主使我们深信你们”)。但答案并非依我们个人好恶而定,因为保罗是将信心建立在主上面,他说这使他也能深信帖撒罗尼迦信徒。神是信实的,要成全祂在信祂之人心中所动的善工(见,所以保罗知道帖撒罗尼迦信徒是可信赖的。他相信他们遵行他所吩咐的(见注释),且会一直遵行。他没说吩咐的内容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为传道人祷告的事(1节),但更有可能是,作为6节以后内容的引言(注意6节再次提到吩咐)。

5.保罗对神的信心,使他的祷告短而有力。这里跟前面一样是指耶稣。引导 kateuthyno{ )意思是“使直”,可用来表示移去路中的障碍。祷告的内容是,基督要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整个内在生命开启通道(的意义见的注释),叫他们尽心于基督所传讲的爱和忍耐。

这里的争议是,我们到底要把“神的爱”解释为,我们对神的爱或神对我们的爱(NIV;译注:中文和合本是“爱神”);“基督的忍耐”也有类似的问题。若按保罗正常用法,我们会认为是“神对我们的爱”(当他说人爱神时通常用动词);在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他是在祷告中请求帖撒罗尼迦信徒应该爱神。但句子的文法结构并不精确;也许最初的看见是神对我们的爱,进一步则想到我们也应以爱来回应。同样的,我们应认为基督的忍耐是勉励信徒们要忍耐。“忍耐”曾译为“忍受”,见注释;译注:中文和合本两处皆译为“忍耐”),意指“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即使在最大的试炼与苦难中,也不丧失其志向、对信仰之忠诚和悲天悯人之胸怀”(GT)。保罗提醒信徒们,注意基督所表现出来的坚忍,并且希望他们能尽本分,学习基督的榜样。

Ⅵ教会纪律

A不守规矩的人

此一主题在信中所占篇幅,仅次于基督再来,可见其重要性。如果拿它和前书中的同一主题比较,当可发现这个问题不但未见缓和,甚且更为严重。

6.保罗以充满权威性的军队用语开头;吩咐原文,是将军下达命令给军队的常用语,而“不按规矩而行”(NIV,游手好闲),则是指士兵不守纪律(见注释)。此一吩咐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因此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是尽管用权威性的语气,保罗对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就跟教会中其他人一样,仍充满感情地称之为弟兄们;他们虽被责备,但仍是弟兄,这是友谊的温馨,不是独裁者的冷酷条规。

保罗吩咐弟兄们远离这些人。这个动词( stellesthai ),原指像卷收船帆之类的活动,它意味着退避远离(BAGD)。但这不是出于优越感;保罗诉诸弟兄情谊,而作为弟兄就不应姑息某些人的行为,他们要求作弟兄,却又以行动拒绝履行弟兄关系。相互的责任很重要。

当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已告诉他们要提防怠惰逸乐;现在他提醒他们,这种行为是“不遵守……教训”(NIV mg.;见注释)。“生活”(NIV)更正确的译法是 peripateo{ ),乃保罗常用的隐喻,表示一种基督徒特有的稳健性格。这节经文末尾有一点问题,有些古抄本是从我们所受的(NIV 等),有些则是“我们给他们的”(GNB)。但不管哪一种,保罗的意思是教会为一整体,不守规矩的人应知道,自己的行为该受责备,因为他们已接受了使徒们所传的“教训”,他们晓得保罗早已宣告过这件事。

7.这已不是新鲜事,保罗说是你们自己 autoi ;参 NASB,GNB)原知道的。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他提到他和他的同伴所立下的榜样以下);现在他进一步强调,信徒须遵从这榜样。这里动词( dei )的意义,不只是应当(NIV);它表示一种强迫性的需要,即“必须”。遵从我们的榜样(NIV)译成“效法我们”较好(JB;动词原文是 mimeisthai ;译注:中文和合本采后者)。帖撒罗尼迦信徒在效法上,曾有良好的表现;现在他们必须再接再厉。译为未尝不按规矩而行的动词( e{takte{samen ;意即“无纪律”,LSJ),在新约中只此一处,不过6节和11节(亦见,则有相同字根的字。它在这些经节中,都不是指一般性的缺乏纪律,而是特指游手好闲,不事生产。

8.“吃面包”( arton ;NIV 译为食物;译注:中文和合本是“饭”)是希伯来语法,通常指吃东西及因而得以维生。保罗并非说他没接受款待,而是说他拒绝为了生计而欺哄任何人(。这里和前书中的有些许不同,前书是宣告自己动机的纯正,这里则诉诸他自己所立榜样的影响力。弗瑞姆指出,其实保罗意思可能是说,他已为他们立了榜样,现在他更以两件事情来增加它的果效:首先,他在信徒中间的工作是艰辛的、不懈的且完全为他们着想;其次,他虽有权利从教会获得供养,但并没有这么做。

9.译为权利(译注:中文和合本是“权柄”)的 exousia ,原来表示有随己意而为之自由,后来变成指权柄或权利。米利庚从古纸草纸上的遗嘱和契约中举出几个例子,证明这个字有法律上之“权利”的意思。作为一个传道人,保罗坚称他有十足的权利接受供养,即使在别地方他也持这一立场。他在中,对此有充分的讨论,即这种权利是基于主的命令(。保罗不只一次放弃行使该权利,但从未忘记自己拥有它。

在帖撒罗尼迦,保罗放弃他的权利,是为了给信徒立一个好榜样。这是一种全心的投入,因为保罗原文是说“我们本该亲自给”。这里请注意两方面,即动词“给”,跟强调语气的亲自(译注:中文和合本没有译出)。他的意思(正如 Rutherford 所译的)可能是,“你们可以在我们中得一榜样”(参 GNB,“我们这么做,是为立一榜样”)。榜样的注释见

10.句子开头的因为甚至,译为“因为也”较好(译注:中文和合本未译):我们在你们那里时,不但为你们立一榜样,也给你们一条简明的规则。我们给你们这条规则(有的是“曾吩咐你们说”;译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译法)和第4、6节都用同一个权威性动词;这里它是未完成式,表示“我们以前常吩咐你们”。此一主题显然常出现在保罗的教导中,并非只是个特例。范莱说,它是“一句犹太格言,语出”(参 Strack-Billerbeck 所引证的经节)。戴期曼视之为“一条悠久且有益的工厂道德规范,无疑也是勤劳的工匠,禁止偷懒的学徒吃饭屡试不爽的理由”( LAE , p.314)有人在希腊谚语中见到这句话,有人则在犹太人箴中发现它(;此外也有人试图在耶稣说过的话中找其根据(;祂自己的榜样)。不过虽然这类的格言极为普遍,但事实上我们无法找出比这节更早的例子(后来的都是从“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衍生出来的)。保罗很可能就是创始者。使其成为宗教性诫命,而进入基督教的规范体系中,也要归功于他。当然,他指的是自愿的选择,不肯 ou thelei )做工的人,并非由于经济萧条才失业的。

11.我们听说显示保罗的吩咐并非一般性的,而是针对特殊情形。用现在式可以表示“我们一直听说”,或者多少相当于完成式的“我们已听说”。这种措辞当然是指,从别人口中听说的,但也可以表示从信件中得知,因此这里无法知道保罗消息的来源。他说在你们中间有人,而不用“你们之中”,且其字序是“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这种表现方式可能是要凸显,那些游手好闲者和教会的关系不合正规(7节保罗也用“在你们中间”,来标示出不属所在地教会的传道人)。摩尔认为是“使问题以丑闻的形态出现,因此不光游手好闲者本身,即使是其周遭的人也都有责任”。

保罗听说的,是有人不按规矩而行(见6节注释)。保罗在这里稍微卖弄了一下文字技巧,新国际本英文圣经的译文和莫法特译的“好管闲事而不做事”(动词 periergazomai 在新约中只此一处,不过有一同字根的形容词,也表示同样的意思),都能够生动传达原文精义(译注:中文和合本是“什么工都不做,反倒专管闲事”)。很多人都接受,主在可预见的未来就会再临的观念,也使得游手好闲者认为,工作维生没有用。这两封书信所显示的,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于末世论的热衷,正足以证明这一点。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希腊人本身就不喜欢劳力的工作(基督徒在基督已被释放,为何仍得像奴隶一样工作?),或者是一些具有“属灵气质”的人,不肖于从事日常的俗务,认为当他们专注于增长“属灵”生命时,教会其他人不应以其他事来干扰他们。专管闲事表示他们也让别人不得安宁;他们可能曾想尽办法,要其他人相信他们的立场是正确的。当然,那也可能只是游手好闲的结果。这里保罗纠正他们的行为。

12.保罗对这些游手好闲的人本身,也有几句话要说。他很技巧地像对弟兄一样劝勉他们,并不单刀直入地数落他们(像“你们这些游手好闲的人”之类的话),而是用这样的人这种非人称的方式。吩咐后紧接着劝戒 parakaleo{ 译为“劝慰”,见该节注释),使语气缓和不少;这是保罗用这种组合的一个例子。尤有进者,他的告戒是(不是“靠”)主耶稣基督里(译注:中文和合本是“靠主耶稣基督”),也就是同时提醒他们,那连系在他们和教会其他人之间的弟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能打折扣的。

保罗的告诫有三个要点。要专心去做译为“要安静做工”较好(AV;译注:中文和合本亦同),这里“安静”指一种内在的宁静,与他们表现出来的毛躁不安成对比;“做工”则表示他们在属其本分的工作上,必须像使徒一样亲自去做(8节);而吃自己的饭表示赚得他们生活所需。这里可能有点强调是“自己的”( heauton{ ,因为他们有专吃别人饭的习惯。

13.关于你们 hymeis de ;译注:中文和合本只译“你们”)是一强烈对照;劝勉的重心从游手好闲的人转向整个教会。不管游手好闲者的行为怎么样,弟兄们的本分,却是责无旁贷。有可能这些游手好闲者的行为,已干扰到教会其他的人,以致他们日益烦躁而无法以爱心行事。但我们无法肯定这点,因为即使没有这样的特殊因素,这句话仍具有普遍性。特别要注意到,整个教会对成员中的异议分子,永远有耐心劝勉的责任。

动词 enkakeo{ 丧志)原意是“举止恶劣”,后来变成表示“厌倦”、“萎靡不振”。行善是复合动词 kalopoieo{ 的分词,新约中只此一处,不过组成这个字的两个部分,倒一起出现过好几次(例如;尤其是的意思和这里很相似)。它意味着“行崇高公正的事”,而非“给予好处”(MilIigan)。同时 Milligan 亦认为 kalos “的意义不仅是其本身是对的……同时也公认是对的”。信徒要致力于这些崇高的目标,不要灰心丧志。

B不听从者

保罗显然认为有一些较顽固的人,可能不会遵从他的纠正,因此多了一些指示来处理这种状况。同时他使这些指示的有效范围,含括了所有他在这封信上所提到的,不只是针对游手好闲这件事而已。

14.听从 hypakouei )这个字,或许是表示守门人应门的动作(参这个字在的用法,该处 NIV 译为“应门”;译注:中文和合本是“探听”);它具有听到并按所听到的去行的意思。这信是正确的译法;虽然我们或许应注意到保罗说的是“信”,且有人将它与下文一起解释,即“若有人不听我们的话,就把他记在信上”,也就是向保罗打小报告。这里并非这么吩咐;字序上也没这个意思,就像一封信末尾用定冠词,通常是指刚写完的这封信(例如。不管怎样,保罗关注的,是团体应采取行动,而不是由他来处理。

保罗说要记下他。动词 se{meioo{ 原是中性的,但有时有非难被记下之人或事的意味,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就文法家的看法,它的意义和英文简写 N. B.,亦即“谨慎地记下来”(见 MM)相同,可见不是一种匆忙草率的批评。保罗没有订出标准,只说应该这么做。不和他交往用了一个双重复合字( Synanamig-nysthai ),“首先介系词 syn 意指‘随同’,第二个介系词 ana 指‘交换’”(赖富特)。其字面意义是“不要把你们自己和他们混杂在一块”。此一双重复合字表示一种亲密的交通,而这里禁止和犯错的弟兄有这种关系。这是团体所应留意的,因为教会整体与其个别成员的行为息息相关(参 James W. Clarke,“基督教信仰就其立足且影响世界而言,终究得依靠其信徒的品格”,IB)。新约中还有另一处经文亦用到这个动词(见,该处还加上不可与犯错的人一起吃饭。这里的要求倒没那么严厉,只是终止亲密的交通而已。保罗坚持犯错的人仍是弟兄,这样对待他无非要促其自新。整个行动只是要叫他自觉羞惭(使其产生思想行为上的改变),绝不是逐出教会(如加尔文主张的)。

15.态度保持温柔;对犯错的人仍然要待他如弟兄。多数译本在开头都有(将 kai 等同于 kaitoi );其实保罗是说“并且”,他没有进行对照的意思,而是延续和扩充他前面所说的;整个字序可说饶富意味。“警告”(译注:中文和合本是“劝”)是其思维的接续,但主要是劝戒,而非对敌喊话。保罗也许有点担心,教会中对此事较狂热的人,会对那些游手好闲者,采取激烈的行动。他清楚指出,犯错的人仍属他们自己中的一分子。这人的确犯错,他的罪也无可推诿,但惩治必须完全出于爱心,且为受惩戒者的益处着想(。其真正用意在于矫正,而非整肃特定的一群信徒。警告在其他地方译为“劝戒”,见该节注释\cf0),有责备罪行之意,基本上是友善的动作(这是的精神;。在希腊文和我们的译文中,以弟兄这两个字,来结束对游手好闲者的劝戒,可说颇富象征意义。

Ⅶ结尾

16.跟前书一样,保罗提醒读者他所说的这一切。光靠人的力量(见是无法达成的。这节经文以加强语气的 auto de (亲自)开头,把读者认为可凭自己努力的观念,扭转向主……亲自。保罗常用“赐平安的神”(见注释),但当他说“主”时,通常都指基督。虽然我们可以在其他地方发现,保罗在神与基督之间通常不作严格的区别,不过就整个来说,他用赐平安的主时,多半表示基督。

平安(见注释)是一含义深广的语汇,指全人的丰盛,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所寻求的无非如此。从它与连用,可看出其超自然的根源。就最深层意义而言,真平安是神白白的恩赐;人靠自己的努力绝无法达到。 dia pantos 译为随时(RSV,NEB 等)并不比“始终”(AV)恰当(“随时”比较适合翻译 pantote 这个字)。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永恒的,不会因任何试炼而失去的平安;它的意思就是“继续不断地”(莫法特,NASB)。跟它并用的随事 en panti tropo{ ),是指变动不居的环境(LB,“无论发生何事”)。保罗所为他们祈求的平安将永存,不管外界环境和情势如何更替都不会改变。

愿主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并非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祷告。基督徒所拥有的平安不会自己存在,它只有在主同在时才有可能。也因为我们知道主与我们同在,且祂永不会舍弃信靠祂的人(,所以我们的平安是永远的。基督徒的平安就是主的同在。

众人可能有其特别的意义。保罗是为他们每个人祷告,不分是忠心顺服的或有问题的弟兄。

17.保罗在信的末尾,亲笔加上自己个人的问候。他写信的习惯,似乎是口授给书记写下来(,然后在信尾某处,亲自以他独特的字体写几句话,至于他会选择何处下笔则因信而异。在加拉太书中他写了几节,而像腓利门书一这样短的信,则完全由他自己写(门19)。但通常他似乎都写在书信非常末尾之处,而有时他也会提醒读者留意他的真笔迹。他在有些书信中没提到,并非表示他没写,只是没有强调罢了。戴斯曼有一封主后五十年一个叫米斯塔里昂(Mystarion)所写的信的复本,该信的主体是出自一人之手,最后的问候语及日期则是另一人所写,而且显然就是米斯塔里昂自己( LAE , pp170ff.),但信中并未就此特别提醒收信人注意,所以除非有复本留下,否则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保罗意思是说,这是他亲自所写的。

以此为记就是使人确认书信并非伪造的记号。这个字和签名同字根,因此不管保罗这里是否指签名,都是在强调这封信的真实性。保罗还说,我的笔迹就是这样(他的笔迹有助于信徒处理的情形)。凡我的信显示保罗还写了其他未被保存下来的信。

保罗要求他们留意这封信的真实性,也许有其特别的意义。它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这是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第一封信。如果有人对如何认定书信确实出自保罗已起了怀疑,那么在第二封信中这样强调无疑是很自然的。从看来,显然需要某种可资辨认的记。

18.后书的结束语除了加上众人外,跟前书的并无两样。我们已指出,保罗对不按规矩而行的人的关怀,这分关怀一直到信的末了都没停止。保罗祝福的对象,依然是包括全部的信徒。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帖後】「弟兄們,我還有話說: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開,得著榮耀,正如在你們中間一樣;」

動詞禱告放在強調的位置(主詞很重要 ),且用現在式,表示“不斷禱告”。有人認為,保羅聽說帖撒羅尼迦信徒正為他禱告,所以他特別以“繼續禱告(就如你們正在做的 )”來回應。或者他的意思是,“不只要堅守我們所教訓的,也要為我們禱告”。不過不應太拘泥於從時態的角度來解釋;保羅常要求別人為他禱告,而這可能只因他深感有此需要;他依靠神,因而需要恒常的禱告。。

──《丁道爾聖經注釋》

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開,更確切地說,是「好叫主的話快跑前進」。保羅看這「話」是活潑有力的,能快快成就神的旨意。這種意象的應用,可追溯到詩篇,此外和古希臘的運動競賽可能也有關係,因為保羅常以運動為比喻。「快跑前進」表示「話」不假他力,獨自運作。

──《丁道爾聖經註釋》

【帖後

保羅常為別人代禱,也常請求別人代禱。這告訴我們,在主裏比較長進的弟兄,固然常因主愛顧念我們,為我們代禱;但他們也極需要我們為他們代禱。但願我們有此認識,常作一個為人代禱的人。

──《讀經指引》

【帖後】「也叫我們脫離無理之惡人的手,因為人不都是有信心。」

無理之惡人有一定冠詞,表示特定的一群人(非泛指抵擋福音者 ),而動詞用不定過去式也有這種意思。這群人無疑是指,在哥林多給保羅帶來麻煩的猶太人。atopon 譯為無理,就是指“不守本分”,所以才“無禮”且“無理”。這個字在新約中,只有這裡用來修飾人。惡(poneron )不只是被動地默認,而且是積極為惡。因此保羅希望他的朋友們為他禱告,好叫他脫離那些抵擋福音和逼害使徒的惡人之手。

人不都是有信心的意思有些疑義,因希臘文 pistis,就相信與信任的意義而言,可以表示“信心”,或“堅貞”、“忠實”;或加上定冠詞(像這裡一樣 譯注原文中有定冠詞 NIV則沒有用定冠詞 ),表示“信仰”,即基督教的教訓。這個字用在神時,總是指“信心”,但新約中當它用於人時,是否有此意義則很可疑。這節經文中,“人不都是有信心(信任 )”跟“人不都是接受基督教信仰(教訓 )”,沒什麼差別。不管怎樣,保羅顯然在強調,他的敵對者都是那些視偉大的基督教真理為無物的人。但是在一封這麼早期的书信中,信心不光只是“信仰”而已,它很自然地導致接踵而來的逼迫;所以對這個字的解釋應采新國際本英文聖經的觀點,即不加定冠詞以表示信心。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但主是信實的,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惡者(注或作“脫離兇惡” )。」

保護就是“守衛”(phylasso ),而且增加一層重要的意義,神不會在設立祂的子民後離棄他們,祂要一直護衛著他們。新國際本英文聖經譯為那惡者或許正確,不過這個字有點曖昧,也可能泛指“兇惡”(如主禱文中的一樣 )。有兩點顯示它在這裡是陽性的。首先,這是新約中最常見的用法;其次,從上下文來看,較有可能是指一個人而非一種原則。前面一章論及撒但及其信從者,上一節保羅也提到惡人。所有證據都指出,這裡是指一個人,保羅的意思似乎是“神要護衛你們,免受撒但一切的攻擊”。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我們靠主深信,你們現在是遵行我們所吩咐的,後來也必要遵行。」

深信可從屬於靠主(我們靠主深信 如 NIV NASB等 ),也可從屬於我們(JB “靠主 我們深信” )或你們(GNB “主使我們深信你們” )。但答案並非依我們個人好惡而定,因為保羅是將信心建立在主上面,他說這使他也能深信帖撒羅尼迦信徒。神是信實的,要成全祂在信祂之人心中所動的善工,所以保羅知道帖撒羅尼迦信徒是可信賴的。他相信他們遵行他所吩咐的,且會一直遵行。他沒說吩咐的內容是什麼,有人認為是為傳道人禱告的事(1節 ),但更有可能是,作為6節以後內容的引言(注意6節再次提到吩咐 )。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主引導心「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叫你們愛神, 並學基督的忍耐。」】

許多人只知道外面的景況,而不知道內心的重要。其實,心才是真人的所在,是生命的基礎。人的真正世界是在心裡,因為人的喜怒,哀樂,智愚,都在心中,外面的環境能影響內心。但內心也能靠主的恩典,不受外界左右,並能勝過外界的勢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內心的情況。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人的成敗得失,以及永遠快樂幸福都由內心決定,內心的揀選,努力,關係到整個人生。

我們的心會有許多思想,意念,究竟怎樣是對?怎樣才有益呢?混亂的、矛盾的、奔馳的、固執的都是邪惡,污穢、愚昧,都是錯誤的。其後果是嚴重的。

在這裡使徒保羅指出一個對的方向,那就是願主引導我們的心,叫我們愛神,並學基督的忍耐。聖靈會藉著聖經和環境,以及直接的啟示引導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更愛神,而更不愛別的東西。因為神比萬有都大,也更可愛。祂要引導我們一無比一天更學主的忍耐,甘心順服神的旨意,背著十字架,捨己跟著主。

──《每日天糧》

【帖後「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叫你們愛神,並學基督的忍耐。」】

「引導」的原意為「直引」,使徒自己來到信徒中間,得神「一直引領」(前節 )。他是祈求主引領他們的心,得以直接迅返地引到神的愛中,且有忍耐地等候主。

愛神的心意——我們實在急切地需要到神的愛中,有愛神的心意,我們的自私必須除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須像神。這樣我們才有力量影響那些失散者,我們才會明白,沒有愛心的不認識神。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愛呢?只有神能教導我們,引領我們進入這神聖的事,聖靈必以愛充滿我們的心,我們也必須領受聖靈的能力有日常捨己的愛。我們必須把握機會分享神的愛,使與我們接觸的人體會得到。

基督的忍耐——耶穌所愛的門徒說他自己是弟兄,在耶穌的忍耐裡一同有份(啟示錄節 )。我們多少會明白這一點。禱告許久未被應允,神的靈向我們啟示的盼望也未實現,神的眾子仍未顯現。我們應有充足的信心與忍耐,一直到萬物都服在祂的腳下,祂才會心滿意足了。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帖後

當主再來遲慢之時,我們最該學習的,就是『愛神,並學基督的忍耐』。愛神就是全心專注基督,欣賞祂,戀慕祂,追求祂,單求祂的滿足和喜悅;學基督的忍耐就是不逃避十字架的道路,跟隨羔羊,忠心到死。簡單說,就是『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叮十字架』

──《讀經指引》

【帖後

「心」kardias是kardia的多數式,原是身體器官的心。但這「心」已被當作形像的用法,指整個人的心思、意志、情感、和理性,就像中國人所說的「膽大心細」,所用的「膽」和「心」,都是以身體的器官來象徵勇敢和謹慎,而不再是指身體器官上的「膽」和「心」了。

――陳終道《新約书信讀經講義》

【帖後】「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

吩咐原文,是將軍下達命令給軍隊的常用語,而“不按規矩而行”(NIV 遊手好閒 ),則是指士兵不守紀律。此一吩咐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因此具有最高的權威。但是儘管用權威性的語氣,保羅對那些不守規矩的人,就跟教會中其它人一樣,仍充滿感情地稱之為弟兄們;他們雖被責備,但仍是弟兄,這是友誼的溫馨,不是獨裁者的冷酷條規。

保羅吩咐弟兄們遠離這些人。這個動詞(stellesthai ),原指像卷收船帆之類的活動,它意味著退避遠離(BAGD )。

“生活”(NIV )更正確的譯法是行(peripateo ),乃保羅常用的隱喻,表示一種基督徒特有的穩健性格。這節經文末尾有一點問題,有些古抄本是從我們所受的(NIV等 ),有些則是“我們給他們的”(GNB )。但不管哪一種,保羅的意思是教會為一整體,不守規矩的人應知道,自己的行為該受責備,因為他們已接受了使徒們所傳的“教訓”,他們曉得保羅早已宣告過這件事。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7,11不按規矩而行的人是些什麼人?】

答:在帖撒羅尼迦的教會裡,當時有一班人因保羅在前书所講主耶穌再來的信息發生誤會,他們是以盼望主立刻快要降臨為藉口,就認為不需要作工,因而放棄本身應盡的普通職責,開始一味遊手好閒,懶散成性,反倒專管閒事。所以保羅在此對於信徒們作了些勸勉和教訓:「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到的教訓,就當遠離他」。這裡所謂「不按規矩」,其原文字( )( 組動詞,帖後同,( )動詞),與節( )(形容詞 )皆是一樣,表示所用者同為軍事的隱喻,其原字的( )( ( )無,( )行列),意為不循序的,無法度的,即指軍士戰陣混亂的人,五行列,或指為脫逃的人。以這種事情,推之在教會中那些不循規蹈矩的人,就是保羅很明顯的指出那些不務正業,不肯作工自食其力的人。他曾以自身辛苦勞碌,晝夜作工的行為榜樣,要他們效法;然而他們境不願意遵守他的教訓,因此受到保羅的責備和警戒:「就當遠離他。」把那些不聽從這封信上話的人記下來,和他們斷絕交通來往,好叫他們自覺羞愧。但是保羅最後表現弟兄之情的責備,並不以仇敵對待他們,仍然視他們如弟兄,為教會中之會友,不過希望他們能夠受感覺悟回轉而已。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後,7,11 “不按規矩而行”一語所指何人何事?】

在這裏有三次提到“不按規矩而行”一語,但原文6節與1l節用字與7節不同。

6、11節為ATAKT OS指“不按規矩地”,是一個副詞,PERI-PATOUNTOS“周行”“到處去之意”(*&lcrQ )℃fleptHaro乙vtos)。

7節為HETAKTESAMEN“不按規矩”,是一個動詞(為TaIcT oal1ev ),這字後面沒有連接“周行”一詞。

“不按規矩”原字ATAKTE O指軍隊行列中不依步伐或在軍隊中混亂的人而言,這字亦指由軍隊中逃脫成為“逃兵的人”而言。

6節是一種命令,“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他們不願遵守保羅的教訓。但11節所說乃是事實,因為有人“什麼工作都不作,反倒專管閒事”。保羅在這裏用希臘文“字技”的方法來描寫這些“擾亂軍隊”似的懶人,一方面不做自己應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則專管別人的閒事。

原文是這樣說:

M EDEN(什麼都不 )ERGAZOMENOUS( I作, lL**一Yaatol1三vOvQ, ALLA (fg )pERIERGAZOMENOUS( 周圍工作,*人乙flePtePya徹VjvovQ,意即到處去做別人已做的事,指管閒事而言。

意即對已事一無所為,對別人的事無所不為。

這些人因為誤會了保羅在前书所說,主那穌快要再來的信息,以為主那穌既然快要再來,又何必辛苦地去工作呢?因此他們開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保羅在此責備他們,並指示信徒們一個原則:“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10節 )。

至於保羅本人,則宣佈他與他的同工們並沒有“不按規矩而行”,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上述那些人正相反。所以保羅大膽要求信徒們“效法他們”那樣辛苦榮碌,晝夜作工(9節 )。

保羅在前书也曾提及“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這種人在帖撒羅尼迦城是不應該有的,因為該城是一個軍事重要地區,每一市民都明白遵守軍紀與堅守崗位的重要性,也知道不守軍紀的士兵所要受的懲罰(見前书277條詳述此城的歷史 )。保羅用這一字來提醒信徒,他們是很容易明白的。

基督徒必須殷勤工作,忠心事主,直等到他來的那一天。事實上,主也快再來了,地上已經作種種準備,他在天上也不例外,似乎他已經穿好萬王之王的最榮耀眼飾,束上腰帶,只要天父一發命令,他就要再來了!

“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你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後】「你們自己原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因為我們在你們中間,未嘗不按規矩而行,」

保羅說是你們自己(autoi 參 NASB GNB )原知道的。帖撒羅尼迦前书中,他提到他和他的同伴所立下的榜樣;現在他進一步強調,信徒須遵從這榜樣。這裡動詞(dei )的意義,不只是應當(NIV );它表示一種強迫性的需要,即“必須”。遵從我們的榜樣(NIV )譯成“效法我們”較好(JB 動詞原文是 mimeisthai 譯注中文和合本采後者 )。帖撒羅尼迦信徒在效法上,曾有良好的表現;現在他們必須再接再厲。譯為未嘗不按規矩而行的動詞(etaktesamen 意即“無紀律” LSJ ),在新約中只此一處,不過6節和11節,則有相同字根的字。它在這些經節中,都不是指一般性的缺乏紀律,而是特指遊手好閒,不事生產。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

保羅是主福音的使者,滿有『靠福音吃喝』的權柄(參林前九章 );但他為了『作榜樣』,就放棄這份權柄,反倒『辛苦勞碌,晝夜作工』,免得叫別人被絆倒,因此他有資格『吩咐』別人要殷勤作工,他有這份屬靈的權柄。所以他是犧牲了物質享受的權柄,而獲取了屬靈帶領的權柄。正如詩人所說,『愛的最大能力,在於愛的捨棄。』我們不肯為人捨棄,我們就無權能帶領別人;就是帶領也不會有真實後果的。

──《讀經指引》

【帖後】「這並不是因我們沒有權柄,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效法我們。」

譯為權利(譯注中文和合本是“權柄” )的 exousia,原來表示有隨己意而為之自由,後來變成指權柄或權利。米利庚從古紙草紙上的遺囑和契約中舉出幾個例子,證明這個字有法律上之“權利”的意思。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

句子開頭的因為甚至,譯為“因為也”較好(譯注中文和合本未譯 ):我們在你們那裡時,不但為你們立一榜樣,也給你們一條簡明的規則。我們給你們這條規則(有的是“曾吩咐你們說” 譯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譯法 )和第4、6節都用同一個權威性動詞;這裡它是未完成式,表示“我們以前常吩咐你們”。

不肯(ou thelei )做工的人,並非由於經濟蕭條才失業的。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因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什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

保羅聽說的,是有人不按規矩而行(見6節注釋 )。保羅在這裡稍微賣弄了一下文字技巧,新國際本英文聖經的譯文和莫法特譯的“好管閒事而不做事”(動詞 periergazomai 在新約中只此一處 ,也表示同樣的意思 ),都能夠生動傳達原文精義(譯注中文和合本是“什麼工都不做 反倒專管閒事” )。

專管閒事表示他們也讓別人不得安寧;他們可能曾想盡辦法,要其它人相信他們的立場是正確的。當然,那也可能只是遊手好閒的結果。這裡保羅糾正他們的行為。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

吩咐後緊接著勸戒,見該節注釋 ),使語氣緩和不少;這是保羅用這種組合的一個例子。尤有進者,他的告戒是在(不是“靠” )主耶穌基督裡(譯注中文和合本是“靠主耶穌基督” ),也就是同時提醒他們,那連系在他們和教會其它人之間的弟兄關係,而這種關係是不能打折扣的。

保羅的告誡有三個要點。要專心去做譯為“要安靜做工”較好(AV 譯注中文和合本亦同 ),這裡“安靜”指一種內在的寧靜,與他們表現出來的毛躁不安成對比;“做工”則表示他們在屬其本分的工作上,必須像使徒一樣親自去做(8節 );而吃自己的飯表示賺得他們生活所需。這裡可能有點強調是“自己的”(heauton )飯,因為他們有專吃別人飯的習慣。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

關於你們(hymeis de 譯注中文和合本只譯“你們” )是一強烈對照;勸勉的重心從遊手好閒的人轉向整個教會。不管遊手好閒者的行為怎麼樣,弟兄們的本分,卻是責無旁貸。有可能這些遊手好閒者的行為,已干擾到教會其它的人,以致他們日益煩躁而無法以愛心行事。但我們無法肯定這點,因為即使沒有這樣的特殊因素,這句話仍具有普遍性。特別要注意到,整個教會對成員中的異議分子,永遠有耐心勸勉的責任。

動詞 enkakeo(喪志 )原意是“舉止惡劣”,後來變成表示“厭倦”、“萎靡不振”。行善是複合動詞kalopoieo 的分詞,新約中只此一處,不過組成這個字的兩個部分,倒一起出現過好幾次。它意味著“行崇高公正的事”,而非“給予好處”(MilIigan )。同時 Milligan亦認為 kalos“的意義不僅是其本身是對的……同時也公認是對的”。信徒要致力於這些崇高的目標,不要灰心喪志。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

「這裏所說的『行善』,並非指一般的修橋舖路、賙濟貧窮等,乃是指遵行神的旨意,就是神預備叫我們行的。我們這樣遵行神旨,有時不免遭遇逼迫、為難,但千萬不可喪志灰心,因為主再來時,必獎賞我們。

──《讀經指引》

這裏所謂的「行善」,也含有「行正確的事」之意,這樣,我們就知道使徒保羅這句「要不鬆懈地行善」,意思就是指對於正確、應該做的事,不要因為遇到阻礙或是挫折,就失去了勇氣、信心、意志。

──盧俊義《帖撒羅尼迦後书信息》

【帖後】「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記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覺羞愧;」

聽從(hypakouei )這個字,或許是表示守門人應門的動作,該處 NIV譯為“應門” 譯注中文和合本是“探聽” )。

保羅說要記下他。動詞 semeioo 原是中性的,但有時有非難被記下之人或事的意味,這裡就是這個意思。就文法家的看法,它的意義和英文簡寫 N. B.,亦即“謹慎地記下來”(見MM )相同,可見不是一種匆忙草率的批評。保羅沒有訂出標準,只說應該這麼做。不和他交往用了一個雙重複合字(Synanamig-nysthai ),“首先介係詞 syn 意指‘隨同’,第二個介係詞 ana 指‘交換’”(賴富特 )。其字面意義是“不要把你們自己和他們混雜在一塊”。此一雙重複合字表示一種親密的交通,而這裡禁止和犯錯的弟兄有這種關係。這是團體所應留意的,因為教會整體與其個別成員的行為息息相關(參James W. Clarke “基督教信仰就其立足且影響世界而言 終究得依靠其信徒的品格” IB )。新約中還有另一處經文亦用到這個動詞,該處還加上不可與犯錯的人一起吃飯。這裡的要求倒沒那麼嚴厲,只是終止親密的交通而已。保羅堅持犯錯的人仍是弟兄,這樣對待他無非要促其自新。整個行動只是要叫他自覺羞慚(使其產生思想行為上的改變 ),絕不是逐出教會(如加爾文主張的 )。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

多數譯本在開頭都有但(將 kai 等同於 kaitoi );其實保羅是說“並且”,他沒有進行對照的意思,而是延續和擴充他前面所說的;整個字序可說饒富意味。“警告”(譯注中文和合本是“勸” )是其思維的接續,但主要是勸戒,而非對敵喊話。保羅也許有點擔心,教會中對此事較狂熱的人,會對那些遊手好閒者,採取激烈的行動。他清楚指出,犯錯的人仍屬他們自己中的一分子。這人的確犯錯,他的罪也無可推諉,但懲治必須完全出於愛心,且為受懲戒者的益處著想。其真正用意在於矯正,而非整肅特定的一群信徒。警告在其它地方譯為“勸戒”,見該節注釋 ),有責備罪行之意,基本上是友善的動作。在希臘文和我們的譯文中,以弟兄這兩個字,來結束對遊手好閒者的勸戒,可說頗富象徵意義。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

對光景差的弟兄,是該警誡,不可縱容;『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哦,這是何等的靈!我們若不是容讓罪惡,就是嚴厲的對付,靈裏滿了血氣,猶如未經消毒而為人開刀,結果徒然叫人受傷。但願使徒的靈也成為我們的靈,嚴格的對付中卻帶著無限的柔愛。這樣,還有甚麼弟兄不能被挽回呢。

──《讀經指引》

【帖後】「願賜平安的主隨時隨事親自給你們平安。願主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dia pantos 譯為隨時(RSV NEB等 )並不比“始終”(AV )恰當(“隨時”比較適合翻譯pantote 這個字 )。這裡所要表達的,就是一種永恆的,不會因任何試煉而失去的平安;它的意思就是“繼續不斷地”(莫法特 NASB )。跟它並用的隨事(en panti tropo ),是指變動不居的環境(LB “無論發生何事” )。保羅所為他們祈求的平安將永存,不管外界環境和情勢如何更替都不會改變。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後

「平安的主」,意思是指耶穌基督所帶給我們的,就是「平安」。這種「平安」指的是沒有「紛爭」、「戰爭」的意思。耶穌基督來到這世界,就是讓信靠他的人的生命有全然的改變,使人從與罪惡的紛爭中脫離出來,也從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中,改變過來,成為和好、和睦相處在一起。

──盧俊義《帖撒羅尼迦後书信息》

【帖後】「我保羅親筆問你們安。凡我的信都以此為記,我的筆跡就是這樣。」

以此為記就是使人確認书信並非偽造的記號。這個字和簽名同字根,因此不管保羅這裡是否指簽名,都是在強調這封信的真實性。保羅還說,我的筆跡就是這樣。凡我的信顯示保羅還寫了其它未被保存下來的信。

──《丁道爾聖經注釋》

例证

,8】

『不按规矩』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逃学。在古代的芦苇纸古卷中,我们找到用这个字的例子──在一张合约中,父亲同意儿子替别人作学徒;若儿子逃学(ataktein )的话,儿子必须日后补工,偿回旷课的日子。帖撒罗尼迦人当时存?一种兴奋的闲混心情,就是像学生逃学一般,他们没有做妥日常应做的工作。

这「游手好闲」原来的希腊字,是指那些军人走路时走歪了之意,是借用罗马军人行军时所用的词句。走歪了,就是指没有依照规定走应该走的方式或路径,这样意思很清楚,就是指那些没有遵守规矩的人。使徒保罗在各地传福音,经常看到罗马军人很守规矩,特别是当他传福音到腓立比城时,发现居住在该城退伍下来的罗马军人,依然穿着罗马军人的服装,且一直以曾经身为罗马军人为荣。使徒保罗因此颇有感触地,就藉此鼓励信徒要像个罗马军人一样,以自己身为基督徒为荣,以具有「天上的公民」的身份感到骄傲。

请注意这里的「远离」这个词,原本是用在古代船只上的船帆,是指将船帆「收起来」之意。古代的船在海上行驶时,都会张开船帆,但遇到大风时,就会赶紧将船帆收起来,以避免因为大风吹袭,船帆受到更大的风力压迫,导致整只船倾斜翻覆。信仰团契就像一艘行驶于海上的大帆船,大家都要非常合作,且遵守船上的规律,否则很容易使整艘船只如同遇到大风袭击一样的危险。这样,我们可以明白使徒保罗已经清楚指出:教会中若有信徒不遵守规矩,包括那些不做工,却只知道享受别人辛劳工作所得的,那样的人只会破坏了教会的名声,使耶稣基督的名受辱,因此,他要求要和这样的人「远离」,就像一艘帆船遇到大风袭击时,会把船帆收起来一样。若不这样,很容易使教会这样的信仰团契,变成污秽的团体。

全力以赴】

上主不喜欢半途而废的人。假使你是一位基督徒,上主希望你在工作上全力以赴。

一八七九年十月十八日,爱迪生坐在他的实验室里,为了寻找一种正确的灯光照明,他已经连续有十三个月尝到败绩。在千万次的试验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现一种金属线可以承受住电流的。资助他实验的人也显得心灰意懒,表示要中止经济的支持,爱迪生受此打击仍旧不肯认输。他尝试过用灯的煤烟加上焦油卷成细线,也试验过以炭处理后的棉丝,他连续工作了五个小时,然而每次在他完全从模子中搬出来之前,线就断了。他把两卷的炭线都试光了,仍然毫无进展。再不然就是把线置于玻璃管内之时就被烧坏。他又接连工作了两天两夜,终于成功的把以炭处理过的粗钨丝放在真空的灯球里,然后通过电流,发出明亮不刺眼的光来。爱迪生不屈不饶的精神,结果为世界带来一项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灯。

当你明天回到你的工作岗位上时,不可以怠懒。请你学习爱迪生的榜样,并记取的教训:「凡你手所当做的,要尽力去做。」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应当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范莱说,它是「一句犹太格言,语出」(参Strack-Billerbec祂所引证的经节 )。戴期曼视之为「一条悠久且有益的工厂道德规范,无疑也是勤劳的工匠,禁止偷懒的学徒吃饭屡试不爽的理由」(LAE-p.314 )有人在希腊谚语中见到这句话,有人则在犹太人箴中发现它;此外也有人试图在耶稣说过的话中找其根据,祂自己的榜样 )。不过虽然这类的格言极为普遍,但事实上我们无法找出比这节更早的例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太人以工作为荣。他们说:『没有教儿子一门谋生技能,便等于教儿子去偷东西。』保罗是一个受过训练的犹太拉比;而犹太人也曾订下一条律例──不准任何拉比藉?教授律法而赚取金钱;故此拉比必须有一门手艺谋生,每天藉?双手操劳而赚取生活所需。所以我们看见拉比们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参与的机会──例如面饱师、理发师、木匠,和石匠等。犹太人相信诚实的工作有其尊严。他们同时相信一个学者,如果太过重视钻研学问,而无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双手工作,他们必然有一种损失。保罗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这是一句当时流行的话。

这句话被视为『工作的金科玉律』。当戴斯文(Deissmann )阐释这句话的时候,曾打趣地说:『保罗这句话,大概是借用工人们的惯常工作道德标准而说的,这是勤力工人的一句口头禅──不准那些懒惰的学徒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

耶稣本身也曾作出示例──祂是拿撒勒城的木匠。传说耶稣所做的木轭是全巴勒斯坦最精巧的,故此各地的人都前来争购。一棵树是以结的果子而让别人认识;一个人是以他所做的工作而让别人认识。从前有一个人接洽购买一座楼房,他没有看清楚那楼房,便付钱买下来了。有人问他说:『这样不是很冒险吗?』他回答说:『我认识为这位建造楼房的人──他把基督教信仰连砖头一起建成这座楼房的。』因此一个基督徒工人必须本?良心去工作;基督徒做的应该比任何人更尽责!

我看到在外国的台湾人教会也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北美地区的台湾人教会,这样的问题最严重,原因就是许多移民的信徒,他们因为大多数都是没有甚么工作,大多是送子女去上学之后,就没有甚么特别事可做,于是「串门子」就成为台湾人在北美地区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而教会经常发生问题,是这些移民的信徒都把大多的精力放在教会中,然后一直在看教会的各种动态,但却不是利用这机会好好学习信仰的功课,而是专门在看别人家发生甚么事,导致信徒彼此之间互相猜忌的问题也日趋严重,甚至闹到分裂的案例越来越多,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当初在帖撒罗尼迦,有的信徒受到欺骗,以为主已经来了,就惊慌不定,而不能好好作工,过正常的生活,所以保罗就写信这样劝诫他们。在此我们应当明白,我们心里固然该不断想念主再来提接我们,但日常的生活仍应正常的过着,例如公务员该好好上班,主妇该好好理家,学生该好好上学等等,这才是等候主来正当的态度。

──《读经指引》


工作与盼望“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要安静做工。”】


大多数人一生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有些令人喜爱,有些则提都不想提。我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时,也做过许多工作,包括收破铜烂铁、挨家挨户发送广告小册子、洗碗盘、当建筑工人以及卖衣服等等。
即使我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却也强过无所事事,并且工作能给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而当我们不只是为薪水,而是为得到主的认同时,我们的工作将更有价值。
英国诗人柯立芝提及工作与其价值时,曾说:“没有希望的工作,如以筛子盛美酒;而没有目标就没有希望。”他建议我们把希望放到工作中,使其变得有价值。但要到何处找希望呢?
圣经给了我们启示,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像是给主作的”,因为从他那里,我们必得着基业为赏赐(第24节 )。并且我们辛苦劳碌作工,行善而不丧志。(帖后36~15 )
若你能在工作上荣耀主,成为众人的榜样。那么无论你从事哪一种工作,都会有“真正的希望”。
主啊!求你赐我力量,
完成你所托付我的工;
使我能竭尽心力,
免得你名受亏损。
每日事事为主作,其价值存留至永恒。


──《生命隽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