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哀哉!我(或译:以色列)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
2「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
3「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意,都彼此结联行恶。」
4「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
此时的南国犹大好像收尽果实后的果树,虽然枝叶茂盛,却没有可吃的果子;虽然百姓宗教的热忱高涨()),但真实的属灵光景却是一片荒凉,「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今天,许多人也以为可以倚靠肉体的努力做到爱神爱人,但神的评语也是同样:「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因为肉体生命只能长出「蒺藜、荆棘」。
「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原文是「你守望者的日子,就是你的惩罚已经来到」(英文ESV译本)),意思是「安排守望者发警报的日子已经来到」。
5「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
6「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人与神的关系如果出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一定也会出问题。不但「君王、审判官、位分大的」())依仗权势作恶,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也「都用网罗猎取弟兄」()),邻舍、密友和亲人之间互相算计、彼此争斗())。今天,许多人以为不信神就不必受律法的约束,可以自由展现人性的美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结果却把人性的丑恶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主耶稣曾用第6节来描述人听到福音以后不同的反应())。
7「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
「仰望」())和「守望」())原文是同一个词。全然败坏的耶路撒冷城要「守望」等候惩罚的来到,而先知是「仰望」拯救的神来到。因为「降罚的日子」())也是神施行拯救的日子,神管教的目的是为了恢复。
「我的神必应允我」())原文是「我的神必垂听」,意思是「我的神必在乎」。此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看起来已经黑暗到极点,南国内忧外患,神的百姓还有希望吗?「祭司的国度」())还有出路吗?这时,先知不是沮丧、放弃,而是在祷告中「仰望、等候」())。「等候」是无助者最有力的行动(、、、、)),因为神必在乎。
本节是整章的转折点,先知的眼光从人的全然败坏转到神的应许信实()),使充满谴责、审判的弥迦书,戏剧性地以一篇凯旋之歌作为结束。8-20节这段凯旋之歌,分为四段(、、、))。
8「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9「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祂,直等祂为我辨屈,为我伸冤。祂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祂的公义。」
10「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8-10节是凯旋之歌的第一段,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把自己和耶路撒冷城融为一体,这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蒙羞的耶路撒冷警告仇敌不要「夸耀」(
)),因为她为罪受罚只是暂时的(
)),到耶路撒冷蒙拯救之日,也是仇敌「被羞愧遮盖」(
))之时。
「我虽坐在黑暗里」(
))是比喻耶路撒冷被仇敌围困的无助光景。神让耶路撒冷「跌倒」,是为了让她「起来」;神让犯罪的百姓「坐在黑暗里」,是为了领她「到光明中」(
)),「得见祂的公义」(
))。因此,耶路撒冷可以仰望神为她「辨屈、伸冤」(
)):如果耶路撒冷得罪神还必须受罚,何况那些加害耶路撒冷、并且亵渎神的人呢(
))?「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
「践踏」(
)),指古代中东的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头上,表示胜利。历史已证实了耶路撒冷所信奉的神乃真神,而亚述的守护神(Ashur))早已「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
仇敌以为犹大的失败是因为以色列的神不存在、或者没有能力,以为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偶像的帮助征服了犹大,所以尽情地侮辱神的百姓。殊不知他们之所以能顺利掳掠犹大,是因为以色列的神要管教自己的百姓。当神的管教结束以后,祂就会拯救百姓、刑罚仇敌,让世人知道唯有祂是大能、公义和信实的神。
上图:吾珥出土的主前2110年宁吉尔苏(Ningirsu,即尼努尔塔Ninurta)神像的底座,现藏于卢浮宫。这座雕像的底座反映了当时的习俗:胜利者把脚放在他的敌人的头上(书十24;诗一百一十1)。
11「以色列啊,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或译:命令必传到远方)。」
12「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13「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
11-13节是凯旋之歌的第二段:虽然这地现在将因着百姓的罪而受到神公义的审判,「必然荒凉」()),但消极的管教却有积极的结果,包括南北两国在内的以色列必将被神恢复、重建,并且「境界」())大大拓展。
「墙垣必重修」()),代表神的百姓将重新恢复成「祭司的国度」())。「墙垣」())原文并非指防御的城墙,而是指一般的墙,包括葡萄园的篱笆(、)),表明将来耶路撒冷将活在神所赐的和平之中())。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从这海到那海」())可能指从地中海到死海。「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是用相反方向的两个地点来代表全体,表明救恩将临到全地。
动词「归到」())的原文是单数,表明救恩乃是每个人自己与神之间的关系。
将来,列国之中都有跟随神的人())「归到」耶路撒冷的「墙垣」之内,这些人既包括回归的以色列十二支派,也包括被神拣选的外邦人,他们最后都将归向「天上的耶路撒冷」())。
14「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祢的杖牧放祢独居的民,就是祢产业的羊群。求祢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
15「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
16「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捂口,掩耳不听。」
17「他们必舔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地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怕。」
14-17节是凯旋之歌的第三段。
「巴珊和基列」())都是北国在约旦河东的领土,以丰沃的草地著称。「迦密山」())是北国靠近地中海的山脉,林木茂盛。当时这些地方已经沦为亚述的行省,但先知预言这些地方将来必被归还给以色列。今天,「巴珊和基列」被称为「戈兰高地」。「迦密山」就在以色列的海法。
「古时」()),指摩西、约书亚的时代。
先知求神「像古时一样」()),重新牧养自己的百姓,使他们重新成为分别为圣的「独居的民」());而神立刻就应允「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好让列国看见了就降服、归向神())。神应允得这么痛快,好像就等着先知作出这个祷告。因为神是有能力、负责任的大牧者,当祂「产业的羊群」())看起来已经全然败坏,「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的时候,其实神还在「按心中的纯正牧养他们,用手中的巧妙引导他们」())。因为神救赎的计划,就是先允许羊走迷,再把羊领回。
神允许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堕落()),最后又把人恢复到新天新地里());神也允许选民以色列人全然失败()),最后又带领他们回归())、重建()),「像古时一样」。在人看来,这只是绕了一个大圈回到了起点,白走弯路、枉费功夫;但实际上,这正是神救恩的奥秘。人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有神所赐的自由意志。但一方面,受造者永远都不能「如神」())正确运用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如果神禁止人用自由意志尝试各种可能,人总会像好奇的孩子一样心有不甘。因此,神没有阻挡亚当夏娃用自由意志拣选禁果()),而是允许人从伊甸园失落,在漫长的堕落历史中,用自由意志穷尽了一切所能想到的选择,最后才像约拿和水手一样(拿一)),发现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顺服神的旨意。将来人被恢复到新天新地的时候,这一部人类堕落和神救赎的历史,也将写在我们的心上()),成为圣灵在永恒里引导我们「与神同行」(、))的工具。
18「神啊,有何神像祢,赦免罪孽,饶恕祢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19「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20「祢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
18-20节是凯旋之歌的第四段。正统犹太人在每年犹太新年(吹角节 Rosh Hashanah))的下午,都会举行赎罪仪式(Tashlich)),在水边诵读18-20节,并且倒空口袋、或把代表罪的面包片丢入水中,象征「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
「雅各」、「亚伯拉罕」(
))都是以色列人的先祖,代表神的选民。雅各是一个诡诈的人(
)),神却「向雅各发诚实」(
)),表明圣约里的恩典、怜悯、诚实和慈爱(
))并不是因为人的光景,而是因为神自己的性情(
))。因此,这恩典也能临到我们这些同样诡诈、不配的人,「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
「慈爱」(
))原文是「不变的爱」(英文ESV、NASB译本)),并不是指无缘无故的爱,而是指「守约的慈爱」(
))。神「守约的慈爱」,是不配的百姓在失败和黑暗中仍能存留盼望的唯一根据。
「将罪孽踏在脚下」(
)),指神将胜过罪恶。古代中东的君王在战胜仇敌时,把脚踏在敌人头上,表示胜利(
、
))。
「投于深海」(
)),指神将彻底赦免、清除百姓的罪。在出埃及的路上,「法老的车辆、军兵,耶和华已抛在海中」(
));同样,在百姓回归的路上,神也会「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
「有何神像祢」(
)),就是「弥迦」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双关语。再没有别神能像真神一样「赦免罪孽」(
)),又有恩典、怜悯、诚实和慈爱(
))。如果神不肯赦罪、永远怀怒,先知所发表的谴责和审判只是发泄忿怒;而人因为已经「死在过犯罪恶之中」(
)),灵性无能为力,只会越谴责越绝望、越审判越刚硬。但神却是「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的神,祂用「赦免之恩」(
))来叫人敬畏祂,祂用守约的「诚实」和「慈爱」(
))给人存留了得救的盼望,所以先知不能不在此称颂神的救恩!
14-20节与摩西过红海后的凯旋之歌相似,用了许多同样的话语来称颂神的救恩。那些落败的仇敌都「战惧」(
、
))、「战兢」(
、
))、「用手捂口」(
、
)),而神同样行「奇事」(
、
))、有「慈爱」(
、
)),将祂的仇敌投入深海(
、
、
)),并使以色列成为祂的「产业」(
、
、
))。两首赞美诗都发出同样的赞叹:「有何神像祢」(
、
))。摩西的凯旋之歌是回顾神过去的得胜,但弥迦的凯旋之歌却是展望更大的救恩;这救恩不但给以色列人,也给我们这些从前质问「耶和华——你神在哪里」(
))的外邦人带来了得救的盼望。因为神必成就「古时起誓应许」(
))亚伯拉罕和雅各的话,使「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
))!
上图:正统哈西迪犹太人(Hasidic)于吹角节在河边祷告(Aleksander Gierymski绘于1884年)。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c)和大部分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c)在午后要到海边、河边或有流水的地方举行赎罪仪式(Tashlikh),诵读「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弥七18-19),并诵读「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十一9)。
上图:2018年9月吹角节,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Danny Danon,右边)和联合国秘书长(António Guterres,左边)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行Tashlich仪式,把象征罪的面包投入东河。
为失丧的社会哀叹上文各段多是弥迦在公众地方的宣讲,这一段却是他私下对国家堕落所表达的哀伤。那些在街道上聆听先知讲道的市民,也许只见到这位严厉的神仆人的苛刻外表,而不知道先知的内心是感情丰富的,因他国家的道德状况而深受困扰。他悲伤的话,以一种为人所熟悉的哀歌形式发表;独自私下地发泄他最深切的失望感受。弥迦用一个比喻描述他的挫折感受(1节 )。他好像一个人进入一座果园中,希望摘到无花果满足他的胃口;但是果园中没有水果,因为已经全部被人摘掉了。他又像一个人进到葡萄园中,希望找到一串清爽解渴的葡萄;但是所有的葡萄都已被摘取,没有剩余。他的不满不是简单只基于没有水果和继续捱饿,而是那个本来应该有水果的地方已经被摘清这个事实。这就是他的耶路撒冷城;那枝干本来应该结满公义和公平的果子,已经很早就被摘光了。他首先为这个社会的一般性腐败而哀伤(2-4节 )。那里看来不再有正直的人。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充斥着暴戾和不择手段的人,每一个人都剥削他的邻居。他看见的人并不懒惰;他们喜欢并致力于追随邪恶(3节 ),而那就是他们最接近的高尚情操和美德。统治者和法官任意受贿赂,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就在买卖营利中放弃公义。假如一个有权势的人希望达到某种犯罪的目标,他并不掩饰他的对象,而是公开谈论它,寻求别人提供意见如何去至终成全这计划。果树中最好的枝子都是无用的,好像蒺藜般多刺,也好像荆棘篱笆般屈曲缠绕(4节 );但是先知的比喻也提醒他,蒺藜和荆棘只适于在火中燃烧!对这种人的审判日子必然近在眼前。接着弥迦把重点由社会整体转到更为接近他日常生活的个别部分(5-6节 )。弥迦的悲哀逐渐提升,他注意到没有一个邻居或者朋友值得信任,甚至直属的家庭成员,也不能在互相信赖和彼此尊敬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父母、儿女、亲戚──所有的人都已经同样被那个腐蚀整个社会的邪恶所感染。先知哀伤的话带着灰心失望多于带着审判,难过痛心多于报复。他所看到四周围着他的,都是这样一种可怕的耻辱!一个有着如此伟大希望的国家,竟然降格到这种地步;一些曾经获得公义和公平的特别启示的人民,竟然放弃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最令人悲伤的,是追求罪恶并没有在暂短的人生中带来喜乐,也没有应许犯罪者得幸福。它只带来悲伤难过的回报,现在覆盖着这国家的,是神的审判和公义的乌云。但是,虽然弥迦为了他国家的衰弱而灰心悲伤,这哀文最终却以一种正面和积极的提醒作结。尽管他在各方面都觉察到衰退和道德的堕落,他仍然坚定地相信神,并继续向祂祈求(7节 )。悲伤并不导致个人的绝望。先知以极大的努力从他的沮丧中起来,并且继续事奉曾经呼召他的神。在这些哀告中,我们感觉到在弥迦里面,那种许多以色列先知特有心灵的深刻敏锐感。他们不单对服务的国家充满了献身精神,还深深地投入他们的工作,把感情紧紧地与他们所服事的人之命运相连。先知感情的深度,部分是由于他清楚地察看到他国家的弊病。那些没有看见社会的疾病和可哀之处的人,没有哀伤的同感。而许多人没有事先清楚看见社会上的不公平,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公义全心全意的委身。对于弥迦来说,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实行公义和好怜悯时,我们才可能看到我们的社会多么缺乏那种美德。然后我们才能够投入先知悲伤的心灵中,但同时也有分于他那基于信心的崭新委身(7节 )。后记:弥迦信息之延续满载着预言的简短的弥迦书,却十分希奇地以诗歌作为结束。这篇诗歌有一点像旧约的诗;它是一篇公众哀诗,表达在灾难临到时的忧伤和对光明前途的盼望。它的内容令大多数学者怀疑这诗不是弥迦的作品,他们的想法可能是对的。诗歌的风格十分不同,弥迦所讲的审判,在这诗中看来已经由威胁变为事实。这作者是谁的问题是经常引起争论,但是目前的这一例,看来有足够的理由去解释这本书的结束几节是好像附笔,无疑是经过以后的世代,由那些把弥迦的信息保存并牢记内容的人加进去的。那些使用这诗歌的人,好像在他们之前的弥迦一样,都是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弥迦预告审判即将来临,而那些使用这诗的人则讲述实际所经历的审判。弥迦所预言的已经发生了;他们未能幸免于神的愤怒。犹大已经堕落跌倒和坐在黑暗里(8节 ),他们正在经历神的恼怒(9节 ),城墙已经崩溃,需要重建(11节 ),犹大的民族不再有土地,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将来。但是审判实际的来到,并没有使先知的话废掉,而是证明他的信息正确;不过现在这个信息提供一个将来新的希望。其理由是很清楚的:弥迦的宣讲已经很明白地提出为甚么灾难来到,但是知道灾难产生的理由,也提供了希望:神自古时候和祂的百姓立的约能够重新恢复。这样,诗歌主要分成四大段:(甲 )在第一段中,说话的人暗指锡安,即耶路撒冷城的化身(8-10节 )。锡安从失败的耻辱讲起,但是觉悟到她现有的灾祸是神惩罚犯罪的结果。哀歌的文字融会着希望,期待审判之后复有怜悯。(乙 )第二段(11-14节 )是以一种宣告的形式,由祭司或者神的先知在圣殿的崇拜祈祷中讲出来。传达信息者宣布,现在是采取新行动的时候了:倒塌的城墙要重新建造起来,旧的国家边界要更新和扩展,百姓要再一次像羊群在他们继承的土地上被牧养。(丙 )第三段(15-17节 ),百姓(或者作锡安 )再一次说,鼓起使者所宣告的信心,并期待他们的国家在其他国家面前得到复兴。(丁 )这篇诗以赞美诗作结束,强调耶和华的怜悯和慈爱无可比拟(18-20节 )。神的怒气是不会长久的,必将由祂的怜悯和慈爱所取代。以色列的罪孽使之陷入如此境地,但这罪孽将被抛进深海之中,永远不为神所记念。这篇后记,在几方面向我们讲述先知工作的整体意义:(一 )直到弥迦人生的尽头,他在逝世时可能并没有信心肯定使命能够完成。他忠实地宣讲过,但是他的国家和人民还不能摆脱审判的威胁。他宣讲公义和爱心,但社会却没有甚么彻底革新的迹象。他宣告将来的希望和复兴,但是即使它会来到的话,也不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从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弥迦忠心地事奉,但是没有看到很大的成就。然而恒久的成就是很少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衡量出来。很多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并没有活得那么长久去足以知道这结果。后讯的存在正好成为弥迦成功的记念碑。只有那些后世的人才了解他所说的话,并跟从他的教导。他们说明神的怜悯,而且也适当地对神忠心的仆人倾吐感戴的话。(二 )后记同时也提醒我们圣经对我们和我们时代的价值。先知最先和首要的宣讲对象是他们自己那个世代和人民,但是因为有人有智慧看到先知所讲的不只关系到当时的世代,所以把先知的话保存下来。弥迦的话在主后二十世纪的适切性,并不比主前第八世纪(即这些话被宣讲的时代 )或主前第六世纪(即这篇后记书写的时代 )为少。每一世代都应知道公义和爱的怜悯的重要性。每一年代的社会良心都应被弥迦透彻的话所刺痛。这样,当我们研读古经和尝试将它们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现代的世界时,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承继那些留给我们弥迦书后记的人的传统中。(三 )弥迦说话的重点在罪恶和审判;他把神那张严肃不能容忍罪恶不义的面孔启示给我们。但是对于那些响应弥迦的话的人,好像那些留下这篇后记给我们的,所启示的却是神恩眷的一面:--《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弥迦书第七章 C国家分崩离析 弥迦的哀歌,可藉行首额外音节“哀哉!”(1a 节)而确认。这哀歌包含两部分∶控诉(1~6节)和信心(7节)。控诉同样有两部分∶指控(即国中的罪行,1b~4a 节)和苦难(即举国的扰乱不安,4b~6节)。以色列领袖的罪行,又可分析为两部分∶例证形容葡萄和无花果都摘光的果园(1b 节),和此例证的诠释(2~4a 节)。此诠释也有两部分∶一个扼要的陈述指出国中没有正直人(2a 节),以及两个用以描述邪恶领袖的暗喻。这两个暗喻是∶ (1) 猎人(即那些劫掠他人的人,2b~3节), (2) 篱笆(即那些妨碍公义的人,4a 节)。另外,苦难的宣告也分为两部分∶一个概括的陈述指出扰乱不安的时候已到(4b 节),以及其具体的例证(5~6节)。先知的守望者们已看见审判的乌云笼罩着以色列,但现在乌云稍微散去时,他们看到镶在乌云边的救赎银线(7节)。整则神谕始自哀叹,终于信心,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先知一开始是站在耶和华的立场,末了则认同以色列的余剩之民;而耶和华在指控并判决以色列民,但以色列的余民在便获得神的宽宥。 1a.先知以警告的哀叹 ~al #lay li^ ,“有祸啊我”(吕译;和合∶哀哉),来开始他的哀歌(参∶。流畅的子音重复出现,加上以行首额外音节作为哀叹,使先知的呼喊更令人心碎。 1b.先知接着叙述他哀叹的原因。(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因为我好像……”;参吕译,AV、RSV)代表耶和华的先知,在此以寓言自比为葡萄园的园丁。园丁在悉心、辛勤地栽种、浇灌果树后,于六月间来到果园,希望能摘取一串串的甜葡萄和初熟的无花果(;,但却沮丧地发现,葡萄已被摘尽,无花果树亦已光秃。每一园丁都渴望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果实,并痛恶在自己之前抢先摘取果子的人,特别是把果子摘取净尽的破坏者!果园就是以色列(参∶;,而果子就是正直的官长。与此相对地,真葡萄树,也就是主耶稣基督,应许凡常在祂里面的必要多结果子。 2~4a.作者在此以希伯来文的名词 `ayin (=1、2节的没有),连结寓言和其诠释,并明白指出失去的果子便是虔诚的官长。虔诚人指的是对神与神的子民,都遵行与神所立之约的人;正直人则是维持约的道德规范的人。各人是指哪些人,应该按着这段话的范围来决定。根据第3节,各人在此应指统治者和审判官等,将百姓视为猎物的人。弥迦自比为失望的葡萄园园丁,而将这些腐败的官员比作猎人(参∶。他以埋伏(即他们的行径是隐密、邪恶的)和用网罗猎取(即他们是要取人性命;,、9~11)来展开他的暗喻。 虽然第3节的意义大致上还算明确,但其详细的诠释则有其困难。位分大的人吐出恶意,NIV ∶“有权势的人说出他们的欲望”(参吕译)应像 RSV 一样,依字面译作“尊大的人”(即君王)“说出”较佳。与本节意思相依的几句显示,“首领”(NIV;和合∶君王)和审判官指的便是君王之下的大臣。(统治者指仅次于王的大臣,而其冠词则意味着一群同阶级的官长。)恶就是那取人性命的网罗,双手则指“尊大的人”及他之下的臣仆,而“图谋”(和合∶结联行恶)一词直译便是“编织”。综言之,第3节在2b 节概括的陈述之外,又增添了一点,即以色列的君王和大臣一起编织了致命的网罗,要取百姓的性命。王和他卑鄙的爪牙穷凶恶极地背离与神立的约,他们不单收受贿赂(参∶;,,,而且还向不幸的百姓勒索。所罗门王的继位者为要满足自己的胃口,采行了破坏以色列与神所立之约的政策。“欲望”(NIV、新译、吕译;和合∶恶意)和第1节的“羡慕”在原文是同一字。以色列的王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竟夺取当献给耶和华的果子。 他们最好的(即指3节的大臣),不过像荆棘篱笆(因为他们只会妨碍公义!)如果一个无辜的人试图向他的欺压者求情,他们只会报以顽强的骄矜、置之不理和冷漠。 4b.弥迦藉着“篱笆”(希伯来文 m#su^k[a^ )和扰乱不安(希伯来文是 m#bu^k[a^ )的类音,戏剧化并突兀地从为该城的罪行哀叹,转变为迫在眉睫的审判而哀叹。而人称之使用亦有所转变∶罪行的宣告是用第三人称(“他/他们”),审判的降临则是第二人称(“你”)。守望者指的是设立于城墙上的岗哨,用以警示外来的危险(参∶;此处则用作一暗喻,指先知宣告审判的日子已到来(参∶。那日被称为神临到你的日子(NIV),到那日神长久忍耐的怒气要发作,施行审判(参∶;。以赛亚预言耶和华将使耶路撒冷有溃乱(希伯来文 m#hu^ma^ )、践踏(希伯来文 m#bu^sa^ )、烦扰(希伯来文 m#bu^ka^ )的日子,而且城要被攻破,哀声达到山间。举国都愚昧地要先知静默不提及那日,但那日已经来到,也就是西拿基立的大军围困耶路撒冷,举城人心惶惶(见导论,157~158页)。 5~6.先知在此清楚地描述社会的乱象(参∶。由于预期到耶路撒冷城被围困时的可怕景象,弥迦警告百姓连最亲密的朋友都不可信任。使社会成一整体最牢不可破的维系密友(5a 节)及夫妻关系(5b 节)都在这紧张的情势下瓦解。先知藉着提及邻舍、最好的朋友和亲爱的妻子,来洞察人内心的世界。神的判决和人的罪相称。腐败的官长既已破坏了维系国家的人际关系,现在外敌的入侵便更将恶化人与人间的分裂,因为无人能向他最亲密的伴侣透露他将如何渡过眼前的危机,否则他的心腹将出卖他,以保全自身存活。 对这样一个猎取自己弟兄(6节,参2b 节)的国家,神要施予它应得的判决,亦即凡藉着血缘或婚姻而有亲密关系的人父、母、子、女和女婿都将为求自保而像仇敌一般彼此相争斗。这段经文后来被用于启示文学中〔参新、旧约之间的著作《以诺壹书》(1 Enoch),;《禧年书》(Jubilees);《以斯拉四书》(4 Ezra)〕,描述末世的日子。主耶稣也应用这节经文,来说明祂的降临在以色列会造成如何的纷争(参∶;。 7.先知在此藉着两个关键,从哀叹转为信心。这两个关键是反意的至于我,以及动词望的文字游戏。在第4b 节“守望”指的是先知留心审判已来到,此处则指弥迦仰望神的拯救。基于神对以色列列祖的应许(参20节),弥迦充满信心地向救我的神求告。“拯救”带有军事和司法的双重意义。它指的是神会干预并解救被欺压者,因为这是祂的应许。神不会违背祂对以色列先祖所许下的承诺,也不会让邪恶的亚述人得胜。除神之外,再无其他力量能作最后决定。弥迦的周遭,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抱持希望。他所拥有的只剩下神,而这已是足够的理由。动词仰望、等候、应允所需要的不是被动地等候胜利,而是以祷告和希望主动地参与。在国家分崩离析的时刻先是渎职官长的内忧,后有“亚述入侵”的外患我们的诗人兼先知弥迦正如梅兹(157页)所描述的∶“并不放弃或向沮丧投降,而是‘等候’。这也是无助者最有力的行动,,,,在等候中,他们知道神必来解救,……)。” D凯旋之歌 弥迦以祷告的赞美诗来终结全书。此一赞美诗始自(8节)结束弥迦哀叹(7节)的信心。这篇祷告虽然包含多种要素,但前后甚为一致。其中发言者的身分时常转换,而且可分为四个各含有三节经文的诗节。希伯来文的经节区分与 NIV 一模一样(16~17节除外,这两节在原文属同一节)。在第一个诗节中,败落的耶路撒冷向她的“仇敌”承认她对耶和华的信心(希伯来文提及耶城时用的是阴性词类;8~10节)。第二个诗节持续了这样的信心,先知许诺耶路撒冷,在举世都被审判之时,她将成为给予救赎的羊圈(11~13节)。第三个诗节涵盖了祷告、确据和回想(14~17节)。先知祈求耶和华再度奇妙地牧放祂的子民,就像祂从前带领以色列对抗重重阻挠出埃及一样(14节),而耶和华也应允将如此行(15节)。在默想中,弥迦重述第8~10节的主题,即信靠神的以色列将蒙拯救,而不信神的仇敌将会落败,同时弥迦把此主题的范围扩展至列国(16~17节)。在前三个诗节中,信心渐次增强,一直到众民的赞美诗时达到高潮。众民颂赞神奇妙的作为,祂将以色列民的罪投于深海以实现祂对列祖的应许(18~20节)。 最后的两个诗节和摩西渡红海时的凯旋之歌,有许多雷同之处。两者均以类似的话语颂赞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且打败她的敌人。至于这些落败的仇敌,他们“战惧”(希伯来文作 rgz ,;b;或 ph]d ,;并默不作声;。而耶和华是行“奇事”的神;,有“不变的爱”;,并使以色列成为祂的“产业”;。两首赞美诗都问到同样的问题,“有何神像你?”;,且都用了神原本的形像来描绘神将祂的仇敌(埃及人和罪)投入深海~5;。但摩西的凯旋之歌回溯过往耶和华的胜利,弥迦的凯旋之歌则凭信心展望更大的奇事神将饶恕以色列并使她在全地得胜。 8~10.在第一个诗节中,蒙羞的耶路撒冷告诉她那冒渎神的仇敌不要夸耀(8节),因为她为罪受罚只是暂时的(9节),到耶路撒冷获拯救之时,她的敌人必被羞愧遮盖(10节)。 在这与仇敌虚拟的对话中,耶路撒冷的处境是在黑暗中,且跌倒在地(8节)。黑暗让人想到没有光线的地牢景象,也正是一个城被围困的表象。但这心存悔改的城确信,虽在黑暗中,“耶和华要作我的光”(参 JB、NAB、NEB)。 城内信仰坚定的余剩之民都接受先知对历史的诠释,亦即耶路撒冷的衰败并非偶然(参∶,也并非耶和华不能拯救她(参∶,而是耶和华因耶路撒冷的罪而恼怒(9节)。抱持这样的世界观,灾难便可具有属灵的意义,从而导向悔改、坚忍和希望。耶路撒冷的希望仰赖于耶和华为她伸冤。如果耶路撒冷因得罪神而受罚,那么可以想见神会如何加倍处罚那些加害耶城并亵渎神的人(参10节)。第8节的光指的是神是眼前拯救的来源,9节的光则是指神未来的救赎。 耶和华的公义不单导致以色列蒙拯救8~9节的主题同时也造成那嘲弄以色列的仇敌,遭到惩罚,这是第10节的主题。亵渎神的人将被羞愧遮盖,并将如同街上的泥土般遭人践踏,永无再起之日。历史已证实了耶路撒冷所信奉的神乃真神。而亚述的守护神亚色(Ashur)如今何在? 11~13.耶和华发出希望的信息,以回应耶路撒冷承认自己信仰之举。凯歌的第二个诗节可分为两部分∶万国之民均可在耶路撒冷的墙垣内得救(11~12节),而地则将因它的罪被毁灭(13节)。 墙垣(希伯来文作 gdr )并非指“防御的壁垒”(希伯来文作 hwmh ),而是指一般的墙,包括葡萄园的篱笆(参∶,;,以及此处的羊圈、36;;。耶路撒冷的未来,不再像她倾覆之前一样处于刀光剑影之中(,,而被比拟为羊圈(,。列国之中信仰坚定的,都可到此羊圈寻求庇护,在此同时,神将因这地的罪而使它荒凉(13节)。耶和华将扩展这“末世的羊圈”,祂亲自所设立的界限将包含广阔,以至于凡寻求拯救者均可在其中蒙救赎。 那日/日子的重复出现,代表这三项行动重修墙垣、开展境界以及万民的来到彼此相属。先知在此以具体的地理两极(即藉相反方向的两地点来表示全体)从位于东北的亚述到位居西南的埃及(这也是弥迦当时的世界边缘),和广泛的地理两极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来表达救恩的普世性。动词归到以单数形出现,意指救恩的取舍乃个人之抉择。先知所描写的并非万国万族归到以色列,而是从(此字在希伯来经文12节中重复了两次)万族有许多个人来。从埃及到大河一词,让人回想起耶和华曾应许以色列将拥有这些地;;,也让人连带想到以色列的黄金时代。“末后的日子”应作广义的解释(。这日子在弥迦之时,藉着耶路撒冷自亚述入侵的黑暗里,被拯救到光明中,得到部分应验。(注意第10节的“这时”,吕译;和合未译);与第11~12节的那日相连结。NIV 中译应为∶“……这时她必被践踏”);以色列被掳归回后的重建时期又进一步应验;但最完整的应验则是在今日,从万国而来的神的选民,归向天上的耶路撒冷之圣所;参∶;;。 在以色列的境界之内,耶和华牧养悔改归向祂的子民;在此境界之外,耶和华这掌管道德的神则使地荒凉(参∶,。这地一词,是地上居民的转喻。由历史的背景及类似的经文(参∶,;,我们可以臆测神在以烈火烧尽全地之前,也就是此处所说的景况,必先以四处蹂躏的军队惩罚这地。艾伦(398页)说得好∶ 这则神谕与基督教信仰中的最后审判相互呼应。它以以色列能够领受的传统语言重申,这地在道德的资产负债表上若有赤字,最终仍须清偿;而神的国度将在得胜中建立。 14~17.先知以祷告回应这则应许选民救恩的神谕。牧放一词在古时的近东常被用以作为理想君王的表象,此处则用来描绘内在方面王和子民之间属灵的爱与信任的关系,以及外在方面的保护(14a 节;注意杖=权杖)和供应(14b 节;注意容……得食物)。产业是暗喻的说法;意指他们由于古时所得的权利,得享永久的地位。迦密山(见 NIV 边注)指的是一个像花园般的森林(参∶=,即适合属王的羊居住之处。巴珊和基列两地,让人不仅回想起在以色列历史的开端,摩西藉着神迹奇事将这些地给予以色列(注意像古时一样),同时也让人想到他们对那著名的草原和肥美土地的渴望。 耶和华以第一人称发言,打断了先知的祈求(参∶,,,应许要把救恩及奇事显给以色列看,正如祂当年击打埃及的长子、带领以色列渡红海和约但河、在旷野中保守他们,以及打败无数比他们还强大的国家。当耶和华奇妙地在耶路撒冷城门口击打西拿基立的大军;让古列下令被掳的犹大人得以返回、圣殿得以重建;最重要的是,主耶稣藉着祂的死和复活,战胜了死亡和撒但;以色列的确看到同样大能的膀臂。 弥迦以默想来回应这则神谕∶列国必将惭愧、落败、并因此而敬畏耶和华。第16~17和10节息息相关,只是把被羞辱的仇敌从亚述扩展为列国。在第10节亚述遭到挫败,在此则是列国弃绝他们的权力和骄傲。用手捂口和“耳朵必变成聋的”(吕译、NEB;和合∶掩耳不听)表示他们的羞愧。他们不再像第10节的仇敌一般嘲弄以色列,也不再听他人无谓的夸耀。从圣经其他的经文;和古代近东的许多浮雕得知,土一词形容的是落败的君王俯伏在他们的征服者面前。这些君王在遭逢了耶和华的大能后,了解到自己的软弱无能,进而愿意放弃他们的营寨而出来敬拜耶和华。主耶稣的死里复活也同样彻底地战胜撒但和死亡,以至于今天的万国也都得以敬畏祂。 18~20.弥迦名字的含义即“谁能像耶和华?”(见导论,152页)。弥迦在此以专有名字耶和华(雅巍)代替普通名词 ~el (=神),并以此作为凯歌末了、赞美诗的首句,藉以巧妙地显示他名字的意义。弥迦藉着那些经过亚述入侵仍得以存活的余民之口,发抒“有何神像耶和华”的赞叹。他们深感再无别神像耶和华一样赦免罪孽。如果神没有赦罪的特质,那么弥迦所传的道便毫无意义可言。倘若神永远怀怒,弥迦这些责难的神谕,又有何价值?果真如此,那么弥迦在说完这些神谕之后,只会得到发泄积愤的快感,但百姓却将因着罪和绝望而心刚硬(参∶。因为神是施恩的神,祂给予悔改的人盼望,而从这些悔改的人将诞生新的纪元。也因为神从不撒谎,将有源源不绝的悔改余民归向祂,并成为祂的产业,甚至一直到历史的终结(罗九~十一)。 和一连串用来形容罪的字眼(罪、过犯、罪孽)相对,神的子民歌颂神慈爱的属性和态度∶赦免、饶恕、不永远怀怒、怜悯、喜爱施恩、诚实。后四者见于以色列首度严重犯罪、认罪悔改时(参∶。这古时的信条向历代坚守信仰的子民保证,神会信守祂对列祖的应许,且不会让以色列的历史结束于山穷水尽时。 第18节指出以色列蒙受祝福的原因,乃在于神饶恕的属性;第19节则呈现结果他们的罪均被去除。神当年带领以色列出埃及时,把埃及人投入红海;同样地祂也会在以色列人的天路历程中,把他们一切的罪投入隐喻的深处。 神“有恩典的”属性明列于,又复述一次。这些属性可分为祂的“恩典”和怜悯(希伯来文作 rh]m ),其中包括饶恕罪过;以及祂的慈爱作“不变的爱”较佳(希伯来文作 h]sd )和“诚实”,这两者即信守祂的应许。第18a 和19节颂赞前两个属性,而第18b 和20节则赞美后二者。这四个成对的属性于第18b 节相互连结,因为该节指出神“不变的爱”(亦即希伯来文的 h]sd ,“慈爱”)是祂长久容忍(即“滩挥涝痘撑”)的原因。总而言之,神对列祖的慈爱信实,是以色列盼望的依据。神曾在摩西和约书亚的时代,实现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领以色列脱离埃及的捆绑并进入迦南地。在弥迦的时代,神也同样地救以色列脱离亚述之手。最重要的是,神信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叫基督从死里复活,并赐予他全地万国的属灵种子(参∶;。神的选民在各样的试炼中,仍将继续仰望这位无可比拟的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这里描写人切想水果,但到果园时已经太迟了,树上已光秃得很,根本没有果子可摘。他只有在失望中走开,既无葡萄,也没有无花果。这也使人联想葡萄园之歌,神指望有好葡萄,却只有野葡萄。
「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可见弥迦在此处,似为耶和华发言。悲叹的是先知,也代表神。这里可说是锡安。锡安现在成为光秃的果树,荒凉的果园,再无佳美的果子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犹大和耶路撒冷好像摘取果实后的园子,虽枝叶茂盛,却无美果可寻;暗示国民灵性的贫瘠荒凉,忠信者难觅。
「我心羡慕...... 无花果」:或作「也没有我心所爱初熟的无花果」。
哀哉,我(或作以色列 )。说话的似乎是以色列或锡安山,或以色列中悔改的人。
夏天的果子。比喻的含意见第2节。收成以后,田野里就再也找不到果子了;同样,在收获邪恶以后,以色列中就将再也找不到一个义人。可以把锡安比作收成后寻求果子的人。他一个也找不到。
●「我心羡慕....无花果」:或作「也没有我心所爱初熟的无花果」。
●「初熟的...」:初熟的果子是献给神的祭物。
●无花果:以色列的国花(旧约中常拿来代表以色列民族 )。
1~2先知哀痛国中难见到忠信的人,民心唯恶是尚。他劝民倚靠神,唯祂能救赎。“我“指以色列人。夏天已过,各种果子都已收尽,寻找忠信敬畏神的人,就象收获季节已过,找不到可吃的果子一样。
1~10弥迦哀叹以色列人的罪孽深重。这情况是普遍性的(1节 )、放纵的(2-3节 ),牵涉当中的领袖(3节 ),并且以扭曲(4节 )和违反自然的行为(5-6节 )表现出来。然而,神是有怜悯的,而且在祂里面有盼望(7~10节 )。
【农业的指述】
根据一份大约是主前九二五年的碑文「基色年鉴(Gezer Almanac )」,采收夏天的果子是一年当中最后一次收获,时间约是八月底至九月,这是无花果的第二次收成(第一次成熟是六月 ),而果实会被晒干以便在冬季食用,。一旦采收完成,捡拾者也取去所有残余果实,接下来好几个月都不会有果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这里虔诚人也指信心与行为并重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已经灭尽,找不着了。说:「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也是指这些人。
正直人也没有。正直是指对待邻舍的态度,要有道德的标准,公正的行为,但是这样的人找不着。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虔诚人」:见何西阿书论「忠爱」一主题。百姓对神不虔,对人自然不忠,以致有2下及3节的恶行出现。
。
【用网罗猎取】
捕鸟与捉鱼是当时一般人狩猎的方式,因为只需要网子与陷阱。埃及坟墓壁画中描绘以网子捕鸟,而苏美文字中,代表狩猎的字就是以网的形状表意,网子的历史悠久由此可见。描述使用网子,或许是以网阵来围捕羚羊,可能由几位驱赶猎物的人将其赶入陷阱中。当时确实是无法无天的时代,每个人既是猎人,又是猎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言,都彼此结联行恶。」
那些官长领袖行恶是双手的,表明他不遗余力,是竭尽所能。「双手」也可能指他们在恶事是训练有素,当然双手原是训练过的,有技能,但他们误用技术与才干来行恶,犯罪的方法巧妙与彻底。君王原为行政首长,主持公正法治与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他们只要钱财,屈枉正直。
「结联」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他们好似网一样编织起来,好像连络网,大家狼狈为奸,前呼后应,官官相护,一同犯罪,尽欺骗欺压的能事。另一种解释为「歪曲」,大家联合起来,一同歪曲事实,可任意定罪,不顾公正。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双手作恶」
:指忙碌与擅长于恶事。
「位分大...... 行恶」:或作「有权势的人只须说出心所要的,便彼此结联去作」。
他们双手作恶。意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他们为作恶而预备他们的手”。
贿赂。这里指责这种古老的恶习。
彼此结联。意义不明。该动词只出现在这里。
●「双手作恶」:指忙碌于恶事、并擅长于作恶。
●「徇情面」:原文应是「要求」、「as祂」,要人送礼之意。
●「位份大的....行恶」:或作「有权势的人只须说出心所要的,便彼此结联去作。
3~4从2节下半到4节都是百姓恶行的记述,不顾亲情陷害弟兄;应该正直无私的君王和领袖,一样徇私舞弊;在上者只须说一句,在下者便成群结队去作,忙个不停(“双手作恶” )。“守望者”:先知。
【】「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
最好的是指良善的,他们应该乐于助人,建立仁爱。正直的,原指中正不阿,爽直坦率,光明磊落,对待人也是至诚恳切,但是最好的,也不过是蒺藜。蒺藜只是带刺的杂草,两面都有锋利的尖刺,只会伤害,不受人欢迎,只有丢弃,或扔在火中焚烧,。最正直的,也不过是荆棘篱笆。「荆棘」与「蒺藜」可谓同义字,但「荆棘」是在原文中没有的,篱笆的作用是保护,现在只成为一种障碍。
「已经」是完成的时式,可谓「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 ),豫言的事是那么确定,虽已成就,必将应验。降罚的日子是耶和华的日子。先知是守望者,必须宣告危险的来到。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4上 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 )的日子,就是刑罚你的日子已经来到」
。
「守望者」在此指先知,,33:7)。
蒺藜。希伯来语是chedeq ,在里译为“荆棘”。坚硬的荆棘会扎破刺伤所有的过路人。
●「荆棘」、「蒺藜」:带刺的杂草,可很快燃烧的燃料。
◎神子民应有如何美好的行为与表现?岂不是应如可羡慕的果实般带给人喜乐与满足。而今犹大全国却全力行恶,有如本该结无花果的树结出荆棘与蒺藜。神岂不审判?
●「你守望者说....已经来到」: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 )的日子,就是刑罚你的日子已经来到。
●「...已经来到」:用的是预言完成式,事情尚未发生,却已确定会发生。
●「守望者」:指先知(6:17,3:17)。
【】「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
这里讲的这些人都是关心与同情的人,照说在他们身上应有希望可以寄托,有安全感,信得过他们,可从他们得?安慰与鼓励。但是看来现在并不可靠,亲密的未必可以信托,因为人心太险恶了,可能泄露不应宣扬的,也可能出卖与加害。不但朋友,连家人也是一样。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5~6朋友家人互不信任,家庭解体。
5-6 连邻舍,好友及家人也都充满敌意、骄横叛逆,不能信赖。以色列人原先重视家庭,但现在家庭关系破裂,无忠孝可言,可见整个国家已沦落到可怕的地步。
第5,6节描述可悲的道德情况,连朋友,邻居,躺怀中的妻子,家属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靠不住。
◎5~6以色列人原先重视家庭,但现在家庭关系破裂,无忠孝可言,足见国家已沦落到可怕的地步。
【】「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以色列社会的基础,在于家庭,家庭也足可维持社会安宁与安定的秩序。为求家庭的团结,第五条诫命:孝敬父母是首要的。女儿虽出嫁,应随夫家,对公婆也必须尊敬。这种伦常也许不为西方社会重视,但华夏文化既崇尚家庭制度,重视伦常,必可充分明白希伯来的心态。
本节所说的,却是完全失常的现象。人的仇敌竟然是自己家里的人。家庭的和美既建筑在良好的伦常关系上,家庭的解体必因其中有叛逆与不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耶稣曾用这一节的话来描述基督时代的道德情况。
【人的仇敌,何以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答:在先知弥迦的时代,他对于神的百姓以色列人的腐败堕落景况,感到极为悲伤,深知他们在道德上日趋败坏,在灵性上贫瘠荒凉,于是哀叹当时的地上,没有敬虔正直的义人,触目却是杀人流血,巧取豪夺,无论上下,彼此结联,同谋行恶,惟利是图(2-3 ),没有一个可靠的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密朋友,也是各怀鬼胎,无可信任,是所谓无亲情,不解怨,以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生活、人际关系,都变得支离破碎,不堪收拾。因此,先知警告他们说:「不要依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题说,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5-6 )这两节经文,已把他们的家庭伦常乖舛、道德丧亡的程度,描写得淋漓尽致。先知在此警告百姓的总意,乃是教训他们不要依赖世人,惟要仰望依靠神,他要在黑暗中为人作光,伸冤辨屈,使人得见他的公义(7-10 )。
先知在此所说的话(6 ),到了新约时代,也曾为耶稣基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所引用,。主所引用的教训,更为直截了当而明显,指那些信他和不信他的人,成了强烈的对立,那就是起了生疏或分争的事情发生。如在一家之中,爱主信主的人,有基督作主为依靠,脱离罪恶,过分别为圣的生活,成为主的门徒,作神的儿女;那不爱主不信主的人,以置鬼为王作主,不肯离开罪恶的生活,走世界的道路,一切受到置鬼的管辖。因此,信与不信两者之间,产生分争对立的状态,所以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了。这样,小则个人家庭的光景是如此,大则推论到国家社会人群亦复如此。如果内有信的人,又有不信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岂不是同样的要起抗拒和分争,那不信者岂不是成为信者的仇敌么!。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我的神必应允我。」
仰望与等候,实际上是信心的涵义。:有「仰望」的样。这里弥迦是论先知的信心,就是等候并且盼待豫言的应验。「我的神」确是敬拜者所倚靠的,神与他有特殊的关系,,我的神必弃绝恶人 这也是敬拜者所深切体会的。 )敬拜者必须与神保持完好的关系。先知在黑暗的日子里,始终要高举神,成为有力的见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先知宣布他对神拯救力量的无比信心。
先知代表以色列表达了对神的信心。虽经惩治,仍凭借信心展望所应许的复兴。
●「应允」
:是「hear」,「垂听」、「在乎」的意思。
◎此节是整章的转捩,先知的眼光由败坏的现况转至不改变的神。引出下一段充满盼望、赞美、夸胜的文字。
【】「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仇敌是谁?这里是集体名词,必指以色列一切的仇敌(参阅俄12起 ,。「我虽跌倒,却要起来。」信心一直在困难之下,但最后必然得胜,后期先知常有这样的信息章及亚十四章 )。
黑暗与亮光,常指苦难与安乐,,,,,。
这里还是受苦者的心声,他们仍无法起来,仍在黑暗里,敌人仍猖狂地肆虐,但他们有信心,深信耶和华必赐力量,使他重新振奋。耶和华必作他们的光。使他们可以从患难的黑暗转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我的仇敌」
:大概包括耶路撒冷遭巴比伦攻陷时,对犹大落井下石的以东国, 俄10-15 )。
「坐在黑暗里」:指被困、无助的处境。,,42:7)
以色列最后肯定得救,所以她向神所用来惩罚其子民的敌人发出凯歌。
●「我的仇敌」:大概指耶路撒冷沦陷时,对犹大国落井下石的邻国(如以东 )。
●「坐在黑暗里」:指被困、无助的处境。
8~10以色列民受到仇敌的欺压,知道是神的刑罚,但相信神必复兴其民,使敌人蒙羞。“我的仇敌”:以色列以外的国家。“我虽跌倒”:预言耶路撒冷的被毁。
8-10以色列人虽因罪受惩罚,但神会再兴起的百姓,使敌人羞愧。
◎8~20此段作者用第一人称来表明犹大国的状况,似乎把犹太国和自己的角色融合认同。此乃诗歌体常用的表达方式。
【】「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为我办屈,为我伸冤。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
耶和华公义的怒气,是由于以色列人的罪恶。他们也切实承认:「我得罪了他!」但是外邦人不会有这认识。他们是神击打选民的杖,他们不过是工具,却以为他们可以胜过神的子民,胜过以色列的神。这就是他们基本的错误,所以神要为以色列人辩屈与伸冤。
这样说来,神的怒气不过是短暂的,当祂的管教目的达成以后,耶和华必转向以色列的仇敌。那时以色列是义者,神算他们为义,必不再有毁坏的威胁。神恼怒的,不是他们,而是外邦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表达了真正的悔改。他认识到自己的唯一希望在于神。他没有要求减轻处罚。他知道无论神做什么,都是为了他的益处。
●「申冤」
:有「为....执行公义」、「辩护」的意思。
【】「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仇敌对以色列人污辱,是宗教方面,他们居然任意亵渎神,「耶和华你的神在那里?」是外邦人当作笑谈的问语,明知以色列人不仅无法回答,而且感到十分羞愧。羞愧以色列的,必受羞愧,因为耶和华必定报应。
我必亲眼见仇敌遭报,那是带着憎恨的目光(参俄12、13 ,。仇敌遭报,表明他们战败。胜利者将脚踏在仇敌身上,强调制胜敌人的威风。他们就成为街上的泥士,毫无功能与用处,只被践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践踏」
:按古代中东的习俗,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颈项上,表示胜利。
耶和华你神在哪里?;。
如同街上的泥土。见;。
●「践踏」:按古代中东的习俗,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颈项上,表示胜利。
◎敌人以为犹大的败亡是因为神不存在,他们靠自己征服犹大国,因此他们尽情侮辱犹太人,殊不知他们能顺利掳掠犹大国,是因为神要刑罚犹大国。当刑罚结束,神就要让犹太人脱离敌人的辖制。那时,人就将知道神是公义的(不过度处罚 ),且是存在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敌人,也将遭到失败的命运。
【】「以色列啊!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
「墙垣」原来只是指葡萄园的围墙,为保护之用,也表明只为私人,不能公开,也不是为供众人享用的。从传统来说,专供耶和华使用,以色列与耶和华有完善健全的关系,,。
境界的开展,也是神的应许。在,神应许增添国民并扩张四境。这必然会实现。这里提到这应许,是否指以色列属灵的地界开展,使外邦人也可前来敬拜,不再局限于以色列人。但是此处可能指以色列地理的环境,或者两者的涵义都存在。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日子必到。复兴的保证。
命令。希伯来语是choq ,既指命令,也指边界或界限。如果指边界,那就是预言以色列边界的扩大。
11~13以色列民复兴的预言。耶城的城垣将重修,其民将增多(“境界必开展” )。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回归(“人必…归到你这里” )。13节若单独看,应为对犹大国所作的预言。本段所预告的远景实现前,以色列人须因所犯的罪受到应得的刑罚。
11-13以色列国土必恢复,境界比先前更拓展。
11~20神应许给以色列千禧年的祝福包括她的复兴(11~13节 ),她的蒙福(14-15节 ),她被高举在列国之上(16-17节 ),以及她得蒙赦免(18-19节 )——这一切都在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之上,。“大河”(12节 )。幼发拉底河。
【】「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从亚述的边界,就是大河那边,在东北地区,到埃及边界,就是在西南。从东北到西南,东西两端在先知的观念是整个的世界。
从这海到那海,那该是地中海到波斯湾。从这山到那山,是从北方的利巴嫩山,到南方的西乃山,从北至南也是极大的距离。这是包括全地,,。以色列地理环境可能有那么辽阔,因为神的祝福临到他们,是新以色列的领土。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人」
:可能是从亚述、埃及和其他地方归回的犹太人,。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 到那山」:指全世界。
人必从。也可能是“他们必从”,与七十士译本一致。
埃及的城邑。希伯来语是masor。亚述和埃及都俘虏和奴役过神的子民。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到那海。无法确定是什么海。该句表示范围很大。“从这山到那山”也是这样。
●「人」:可能指由各地归回的以色列人。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到那山」:指全世界(72:8)。
【】「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
这地不会是迦南地,而是外邦人之地,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这些居民是外邦中作恶之辈,他们行事罪恶的结果,必受审判,,。他们的地土必然荒凉,,,。外邦人之地必然荒凉,是耶和华显现的结果。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似乎指外邦之地。以色列得救时,因神的惩罚,许多地方会变得荒凉。
◎神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公义,坚持要审判这地。
●第13节有a,b两种可能解释。a.但现在这土地,要因其中的人民行恶的缘故荒凉。b.但全地必因其中的人民行恶的缘故荒凉。
【】「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求你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
他们是在迦密山的树林中,原文中有「迦密」的字样,并非指迦密山,却是丰沃之地。当然迦密地区以丰盛的牧草著名,确为羊群最好的住处。「迦密」在译为「肥田」(因为利巴嫩不能成为迦密山 ),,也作同样的译词。
但是他们是独居的民,他们在树林中,似指他们被隔绝受忽略,指他们在历史的困境里,,,,。
他们求神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那两处是在约但河之东,牧草十分丰饶。在大卫所罗门的时代,是归以色列的版图,曾经被亚兰人所侵占。耶罗波安王又收复这失地。以后又被亚述所侵。所以这里的祈祷求神再使他们收复,可得丰富的食物,像古时一样。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弥迦求神在国度里作祂“羊群”(以色列 )的牧人。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场」。
「产业」:暗示神选民的宝贵。
「巴珊」、「基列」:都在约但河东面,以丰沃的草地称着,。
「古时」:大概指摩西、约书亚的时代。此节暗示当时以色列已失去不少昔日所拥有的肥沃土地。
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弥迦预言的结束是祈求神实现祂对祂的子民的承诺。耶和华被描述为神圣的牧人,用“杖”引导祂的子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95:7)到好牧场去。
独居。对照。
迦密。意为“花园”。可能泛指繁茂的牧场,而不是形成以斯德伦平原西南边界的小山脉。
巴珊和基列。提到巴珊和基列,可能因这里有富饶的牧场,也可能因为它们地方位于约旦河之东,原先落在亚述手中,现在要收复。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场」。
●「巴珊」、「基列」:都在约旦河的东面,以丰沃的的草地称着。
●「古时」:可能指摩西、约书亚时代。
14~17这是先知的祷告。他看见那美好的远景,愿神所说的实现,亲自作祂子民的牧人。这些民不再分散各国,而是住在自己的(“独居的民” )佳美花园中,。不但有安谧的树林和富实的田园,还有象大卫、所罗门时代一样广阔的巴珊和基列草原供牧放。“迦密山”原文有“花园中”的意思。(有的人认为“独居的民”应作“受到限制之民”解 预言犹太人回归后局处耶路撒冷一隅 有若四面都是沃土的旷野 求神像从前一样赐他们肥沃如巴珊的土地 在那里牧羊他们。 )
14-17先知祈求神作百姓的牧者,而神应许再次施恩与百姓,使异邦诧异战惧。
【地理概况】
巴珊和基列都是座落约但河东岸的肥沃地区,原来是分配地土时的一部分(关于迦得与玛拿西所分之地 ,,在主前第八世纪时被亚述所夺。这里期望在雅巍胜利的日子,所有失去的地界都会重新归还以色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
这里的「我」是指耶和华,祂是行奇事的神,祂在历史中的启示,是有关救赎的恩典,所以这是救恩的历史。「他们」原为「他」,指列国的整体(下一节说明出来 )。好像「你」出埃及(中译词没有把「你」译出 )。这里「你」必指以色列,,,。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神所行的奇事,是神与他们一起出来,制胜仇敌,,,。这是耶和华的显现。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神承诺显示出埃及时所发生的“奇事”。
【】「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摀口,掩耳不听。」
列国的败亡与羞愧,是在第十及第十三节已经描述了。现在再重述,必有特别的重点。外邦一向迷信武力,甚至可以制胜耶和华的百姓。现在看见耶和华在祂百姓所施展的大能,必大感羞愧。他们必用手摀口,在惊奇与惧怕中不敢说话,,,,,。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敌人从前曾夸口:“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第10节 )。现在命运倒转,外邦人将承认耶和华的大能,并以他们所自夸的力量为羞。
【】「他们必餂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伯。」
敌人在失败之后,必卑微地乞怜。古时的习俗是由败落的仇敌俯伏在地,来吻胜利者的脚,表示投诚降服。这种动作好似餂土一般。蛇的爬行,是降卑的原因,。
他们战兢地出营寨投降,也是摄于得胜者的威荣。他们在营寨中原以为可以躲藏,但最后仍是不敢不出来乞求。神使他们失败,不仅为祂的百姓以色列伸冤,也为显明祂是耶和华唯一的真神。那些外邦人曾轻忽神,压迫祂的百姓,现在他们不得不惊惧,,。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舔土”比喻失败。
「舔土」:表示无能为力、甘受屈辱;战败者向胜利者宣告无条件屈服的姿态(参串 )。
「出他们的营寨」:指列国从藏身之处出来降服于耶和华。
舔土。比喻极大的耻辱,。
他们的营寨。指恶人因害怕神而藏身的要塞。
●「餂土」:表示无能为力、干受屈辱;战败者向胜利者宣告无条件屈服的姿态。
●「出营寨」:从藏身之处出来投降。
【舔土如蛇】
就如同蛇在伊甸园中被诅咒吃土,敌国也会降卑。因为异国通常被描述为蛇,,这可能是对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宗教艺术里,把蛇当作肥沃象征和神只的进一步谴责。在亚马拿文献中,吃尘土是比喻被击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怒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有何神像你」这种语气好似诗中的颂词,,,,,,。
会众是神产业的余民,他们是耶和华的产业,但是他们是在劫后余生的人,是审判后的余数,他们有责任来从事复兴的工作,他们是以色列复兴的余数。施恩(原意为怜悯或信实 ),是神拣选的恩惠,祂的恩惠不仅赦免,也行拯救,,,。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有何神像你”:先知弥迦一名的意思即为“谁能像耶和华”。原文读来一字双关。“产业”:以色列民。“余民”:看注。
「有何神像你」
:即「弥迦」一字之意思。神的选民蒙赦免,不再被罪威吓。
神啊,有何神像你?弥迦用了赞美神的仁慈和信实的语气结束他的预言。;中类似的话。
赦免罪孽。;。
不永远怀怒。。
●「有何神像你」:即「弥迦」之意。
18~20作者用一首赞美诗结束全书。
【】「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罪孽在此处好似战败的敌人,被踏在脚下,使他完全失去力量,无法作崇。这是在旧约中特有的表像。罪好似法老军队在红海边的追逐,以后都淹没在红海的怒涛中,「他们如同石头堕到深处」。罪被投人深海,可以完全被忘却。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弥迦所无奈揭露的以色列的罪孽,得到了白白的饶恕。虽然这里没有特别指出,饶恕肯定是以完全的悔改为前提的。被掳的管教是为属灵的复兴而安排的。但这没有在一个民族的范围里实现。弥迦在结束他预言时所发出的光荣应许一直没有应验在以色列民族。当然有个别人体验了神的救恩,得到了所应许的饶恕。福气也可以被基督徒所承受。借着基督恩典的功劳,他的罪孽可以得到完全的饶恕。如果他忍耐到底,他的罪就不会再次提出来指控他。但如果他背道而沦丧,在审判的日子,他所有的罪都将摆在他面前。
【将罪孽踏在脚下】
雅巍对以色列的赦免,使得战胜罪如同国王胜过他的敌人一样,将其踩在脚下,或是把脚跨在其颈项上,。类似的「神圣战士」的诸神行动之意象,见于乌加列史诗中亚拿特屠杀她的敌人,以及巴比伦神玛尔杜克,以及赫人神祇铁书(Teshub )的战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
这是神圣约的慈爱,是有恒久的信实。西乃的圣约可以赓续,就是这信实的爱。神对他们的应许有三端:应许之地,丰饶与佳美。子孙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地上的尘土。又有充足的福分,,,。神对亚伯拉罕应许,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从个人至家族,由家庭至国家,由国家至万民,神要将全人类连结在一起,先从以色列作起。以色列是雅各,神向他们施恩典,拣选他们为属神的子民。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暂编注解〕神古时曾指着自己起誓,答应过亚伯拉罕将作多国的父;又曾应许他和雅各,后裔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所有相信神的人都必成为蒙恩承受产业的子民。(犹太人在每年赎罪日 都会在会堂里宣读18~20节这段经文 有的甚至站在水旁 倒空口袋 象征把罪投于深海。 )
「雅各」、「亚伯拉罕」:这些列祖的名字亦可泛指神的百姓(1:5)。
见;22:16-18;28:13-15;。这些应许本应光荣地应验在以色列人身上,现在将应验在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基督教会之中。
●「雅各」、「亚伯拉罕」:泛指以色列人。
◎先知哀叹以色列民的景况,实在离他所期待的太远,以致觉得十分痛心失望。但因想到神,便由失望中回转,开使用信心期盼神必然从新使以色列站起来,并祈求神重新牧养以色列人。神也应允要行奇事、牧养百姓,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日子一般。先知不禁开口颂赞神
【浊世独清】「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
先知弥迦的事奉,表现出是神大有能力的仆人:满有力量公平才能;也是神忠心正直的仆人,敢于指斥人的罪,不徇人的情面。先知也向我们展露他属灵的生活:
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
先知是注重与神灵交的人:他仰望神,等候神,因为他倚靠神的灵,不靠自己的势力,才能。他是恒切祷告的人,他能说:“我的神必应允我”,是表明他不仅祷告,而且是有信心,相信神应允他;虽然现在还没见所祈求的实现,但他坚持的祷告,相信神的应允总会来到。他这样相信的根据是甚么?因为他知道神的信实,所说的必然成就;他也必须知道自己的圣洁,因为神不听罪人的祷告。
教会不复兴,不能只埋怨工作的环境不好,主要的原因,常是在领袖身上,没有尽到祷告的责任。
也许,我们听见过“人心不古”的话,向往原始的盛世,仿佛是理想的黄金时代。其实,那只是不合理,不合事实的幻想。自从人类堕落以来,人间社会就从来没有理想过:第二代始祖就兄弟相残杀,现今所有的坏事,古代都不缺。看先知弥迦的世代,就是希西家王复兴前的犹大社会:“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他们双手作恶…”君王,首领,都一同行恶,“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除非你不相信圣经所记述是真的,谁也难说那是理想的乌托邦。先知并没有灰心,也没有向神要求另调工作;他知道凭自己的力量作改革,全没有希望。要与罪恶妥协,从财主的血手中得好处,讨生活吗?他从来就不曾想过!他没有像屈原一样,投地中海厌世自杀…先知弥迦是神的仆人,他仰望神,他祷告,他借着神的灵工作,作看来没有盼望的工作。他为了主,不顾惜自己的性命,传不讨人喜悦的信息;他没有差会支持,圣殿中的祭司把持着经济,不会分肥给他。反对迫害倒是常有的;他不怕死,至死向主忠心。
在任何世代中,罪恶总不会缺乏,常是比公义盛行。但愿神的仆人跟随主耶稣的脚踪,走十字架的道路。
── 于中旻《弥迦书笺记》
【耶和华的光能救我脱离黑夜幽暗】有神的光,便满有属灵辨别的能力,能辨是非,分真伪,就能讲出真理。充满神的灵,神的光,就能除去幽暗。
几百年前,罗马城的圣彼得堂,门前那块方尖碑,当他们竖立这方尖碑时,要用很大的绳子拉它,但绳子一松,碑就很易倒而断,当时有个过路人看见,立即说,快取些水来,淋在绳子上,绳就会拉紧了,将方尖碑竖立了。
我们读书,预备作事,但有了才干,若没有力量,仍不能作工,只是荒费时间而已。所以至于我,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纔能,拯救人归向光明,归向耶稣基督。
── 蓝如溪《弥迦书信息》
【】
「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
如果你是黑暗之子,不可幸灾乐祸,因为神的儿女落在坑中,你就欢笑起来,等着瞧吧!看主怎样对付。他是值得我们可怜吗?你的盘石不是我们的,你怎敢夸耀?我们的神对常犯错的儿女必施行管教,加以鞭打,祂好似不再以脸光照。祂让后退者自己担负祂的怒气,但是祂却不永远怀怒,不能让仇敌肆意迫害。鞭打是有限度的,如果别人加害,祂不容许。祂立即出面干预,救助祂所爱的,使那些心灵得以归回更新。
要等待神为你起来辩护,为你审判恶人,你不要设法自救,等候祂,祂必拯救。祂要带你回来,进入光中,在你生命中,看见神公义的引导,要承认你的罪,将自己交托给神,仰望祂的恩慈,在祂管教的事上存顺服的心。
我虽坐在黑暗里,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失去了人间的爱,身体的软弱又越发增加,亲爱的脸面在家庭中逐一的消失了,那时我们要仰望祂,等候你救恩的神,当你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迈尔《珍贵的片刻》
【】
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时候我们会跌倒,有时甚且跌倒得十分厉害。可是「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祂的手扶持我,我虽跌倒,却要起来,继续前面的路程。
跌倒并不可怕,灰心丧志最可怕。有人跌倒了连志气都跌碎,从此一蹶不振,把前途断丧。
请记得,当你跌倒时,撒但会欺骗你,要你自暴自弃,心灰意冷;仇敌会向你夸耀,使你内心破碎,羞惭莫名。我们应当向仇敌说:「我的仇敌阿!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神永远是我的力量,拯救,亮光,祂必领我到光明中。
」── 吴恩溥《没药汁》
【承认罪过并悔改离罪才得赦免】犹大后悔,知道卖了无辜的人,要把钱还给祭司长,但他没有蒙赦,是因他只向人认罪,没有向神认罪。,「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蒙赦罪,不但要认罪,也要悔改离罪,即行事要与悔改的心相称。
我认识一个人,在妻子以外,爱其他女子,被妻子知道之后,甚至跪在妻子面前认罪,但不久又再犯。二十五年来这样屡认屡犯。前三年,我遇见他妻子,她哭着对我说,她丈夫仍然如此。可见若认罪不离罪,必再犯罪,因为罪追上了他。
——蓝如溪《弥迦书信息》
【】
这里说神将我们的罪投于光线也不能达的深海,并且使我们的罪永不再被看见。
── 彭德歌《愿与你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