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你们要靠主喜乐。我把这话再写给你们,于我并不为难,于你们却是妥当。」
2 「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
3 「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
4 「其实,我也可以靠肉体;若是别人想他可以靠肉体,我更可以靠着了。」
5 「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
6 「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
7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
8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9 「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
10 「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
11 「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
12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或译:所要我得的)。」
13 「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
14 「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15 「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们。」
16 「然而,我们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
17 「弟兄们,你们要一同效法我,也当留意看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
18 「因为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地告诉你们:」
19 「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
20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
21 「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
上图:主后343年的保罗长方形教堂(Basilica of Paul)遗址。从4世纪中叶到6世纪末,腓立比建造了7座教堂,有些在规模和装饰上可以和帖撒罗尼迦、甚至君士坦丁堡最美的建筑媲美。
不灭的喜乐(三1) 保罗在这节经文中写出两件重要的事情。(一 )他把何谓基督徒不能毁灭的喜乐写了出来,他一定感觉到已经把一个重大的挑战放在腓立比教会的面前。对他们来说,他们也许同样会遭遇到像保罗面临的逼害,甚至死亡。从一个角度来看,基督教犹如面临生死之争战。但是在争战里面,或者超越了这个争战,便充满了喜乐。耶稣曾说:‘这喜乐是没有人能夺去的。’(约十六22) 基督徒的喜乐是有一种不能毁灭的素质;这是必然的,因为基督徒的喜乐是建立在主里。它的基础就是永远能够与耶稣基督同在。他可以丧掉一切,他可以失去所有人;但是他永远不能失去基督。因此,甚至在许多似乎不可能的环境中──只有痛苦和不安存在,基督徒的喜乐仍然存在,因为一切生活上的威胁,恐布与不安,都不能把基督徒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他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5) 。在1756年,一个浪子的父亲写信给约翰斯理(John Wesley )。当时正值福音复兴运动传遍整个英国,他的儿子被锁在约克郡(York )的监狱中。这位父亲在信中说:‘这件事一定会取悦神的;神没有因他仍在罪中而把他弃掉。祂给他一段时间悔改;不单如此,还给他一个悔改的心。’这个青年人是因为他所犯的罪而被判死刑的;父亲再说下去:‘他的平安与日俱增,直至星期六──就是他行刑那一天,他从囚室中走出来,身上仍然穿着囚犯的衣服,便登上那辆马车。当他离开的时候,面上流露出欣悦和镇定的神情,所有旁观的人都觉得非常惊讶。’这个青年已经得到了内心的喜乐,甚至连刑台也不能攫夺他的喜乐。人常常都能够抵受得住生活极大的苦恼和试炼,然而却会被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所困扰。但是基督徒的喜乐是可以使人用一笑置之的态度而应付一切外来的困扰。约翰纳尔逊(John Nelson )是斯理(Wesley )早期最著名的一位传道朋友。他和卫斯理在康瓦尔(Cornwall ),靠近兰珊(Land's End )布道。以下就是纳尔逊描写的一段话:‘在整个时期,卫斯理先生和我都是睡在地板上;他用我的大衣作枕;我则把布吉(Burkitt )的新约圣经札记作睡枕。我们在那儿经过将近三星期的布道工作。有一天大约凌晨三点钟卫斯理转侧,看见我还没有入睡;他在我肋旁拍了一下,对我说:“纳尔逊弟兄,我们应当常存着喜乐的心!这件大衣还有一边是完整的;但除了这一边外,其它地方的已经脱落!”’他们所吃的食物实在非常稀少。有一天早晨,当卫斯理用充沛的灵力讲道后:‘正当我们回来的时候,卫斯理先生把马停下来,前往附近摘了些加仑子吃;接着他便说:“纳尔逊弟兄,我们既有这么多黑加仑子,我们应该常存感谢的心。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地方,可以供我吃一顿饱餐;但若要找好的食物,这实在是一个最坏的地方!”’。真的,基督徒的喜乐足可以帮助约翰卫斯理抵受生活上任何的重大打击,同时面对生活带来任何不舒适的困扰,也可以一笑置之。设若一个基督徒真的能够与基督同行,他便会存一颗喜乐的心而走路。(二 )保罗在这里把那些必须重复再说的事情写了出来。他说打算再向他们写一些从前已经写过的事情。这是相当有趣的一个提示──意味着保罗从前已经写过信给腓立比;不过这些信已不复存在了。这件事并不会使我们觉得诧异,保罗在公元四十八年至六十四年之间,有十六年之久,一定写了不少书信,而我们现在所存留的只不过十三封信。除非保罗有一段长时期完全没有执笔写信,否则我们相信他写的信一定不止十三封;我们推想必然有些书信已经遗失了。保罗像其它任何一位出色的教师,总会不厌其详,重复地把他的教训讲述出来。我们有人常常喜欢追求新款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我们当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基督教最伟大的拯救道理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当然不怕常常有机会重复聆听这些教训。我们一定不会厌倦那些对我们生命有益的必须食物。我们每天都会吃面包和喝水;同样我们也必须时常聆听真理──就是生命的灵粮和活水。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应觉得重复把基督徒信仰的基本真理讲出来,是一件厌烦的事情;因为这样做法只会对听讲的人有益,并使他们获得安全的保障。我们可能在吃东西的时候会欣赏一些‘别致的菜式’,但是只有那些日常所需的基本食物才能养活我们。我们的讲道,教训和学习,有些时候涉及一些新闻的花边数据也会很吸引人的,而这些数据也应该有他们的价值地位──但是最根本的真理才是至要的,所以我们不怕重复讲和重复听,因为他们会使我们的灵魂获得安全的保障。邪恶的教师(三2) 保罗的语调突然改变,转而发出警告。无论他到甚么地方传道,犹太人总会跟随在后,和试图破坏他的教训。保罗教训我们得救惟独来自恩典;得救乃是神免费赐与的礼物;我们永远不能靠自己赚得的;我们只能用谦卑和虔敬的心接受神所赐与我们的;并且,还有一点,神的恩赐是给万国万族,包括所有的人在内。但是这些犹太人则教训人若希望得救,必须在神面前,藉着遵守律法所载的无数善行,然后,可以赚得神的恩宠;还有一点,得救只限犹太人,而不属其它任何一族人。尤有进者,在神未使用人之前,人必须先行割礼──这个仪式可以使人成为一个犹太人。保罗面对这些前来企图破坏他的教训的犹太人教师,只好回击他们的悖谬理论。保罗称他们是三种东西,他是故意用这三种东西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 )他说:‘应当防备犬类。’对西方人来说,狗是为人宠爱的动物;但是在耶稣时代的东方社会里,情形并不是这样的。狗通常是没有主人的流浪卑贱动物,在街上东奔西跑,有时则成群结队在废堆中觅食,当牠们与任何人相遇,立即张口猛然咬去,或者嗥叫狂吠。赖福对牠们作如此的描述:‘那些在东方城巿悄悄潜行觅食的狗都是没有家庭或主人认养的,牠们只靠街上的废物和肮脏渣滓充饥;经常互相厮打和袭击行人。’在圣经中,狗时常代表最卑贱的形像。当扫罗试图取去大卫的生命的时候,大卫便提出要求:‘你出来要寻找谁呢?追赶谁呢?不过追赶一条死狗,一个虼蚤就是了!’(撒上二十四14 ,王下八13、 ,诗二十二16、20) 。在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拉撒路抵受许多苦楚,其中一样就是描写狗来餂他的疮(路十六21) 。在申命记中,律法把狗只的价钱和妓女所赚的报酬相提并论,两者都不准献与神(申二十三18) 。在启示录中,狗是象征不贞洁的,牠们将被摒弃,不准进入圣城(启二十二15) 。此外还有一点,凡属圣洁的东西永远不准给与狗只(太七6) 。希腊人也有同样的思想观念;狗只通常代表所有无耻和不洁的东西。犹太人就是用这个名称去呼叫外邦人。犹太人的拉比有一句话:‘世界各民族好像犬类’。在这里我们所见的就是保罗对那些犹太人教师作出的回答。他对他们说:‘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骄傲地称别人为犬类;其实,你们才是犬类,因为你们竟然无耻地曲解耶稣基督的福音。’保罗把犹太人教师呼叫外邦人的一个不雅名称──‘犬类’回敬他们──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时常对别人作出指摘,但是自己却犯了相同的错,人应谨慎自戒!(二 )保罗称他们为作恶的──就是指制做邪恶事物的人。犹太人必然自信自己是秉行公义的人。他们的立场就是遵守律法一切条例和规则,就是作一个公义正直的人。但是保罗深信只有一种达成公义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完全投靠在神的恩典中。犹太人教师的教导方法只有使人越发与神隔离,而决不能引人靠近神。他们以为自己行善,其实他们是行恶,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警觉留心听神的话,而不是宣传自己的看法,否则虽然他以为自己行善,其实就是冒险作恶。唯一的真正割礼(三2) (续 ) (三 )最后,他称他们为妄自行割礼的。原来的希腊文是用双关谐语写出来,一经译为英文便不传神了。这里所用的两个希腊动词是十分相似的。Peritemnein 解作割礼;katatemnien 解作损毁。利未记二十一章五节 中,犹太人律法规定人不准损害自己的身体,例如阉割。保罗说:‘你们这些犹太人以为自己已守了割礼;事实上,你们只不过是割伤自己而已。’整个要点到底所指是甚么呢?根据犹太人的信仰,割礼是神为以色列民设立的一个象征,表明神与他们建立一个特别关系。这个象征的开始是记载在创世记十七章九至十节 的故事中。当神与亚伯拉罕订立一个特别的约的时候,同时也订立割礼作为一个永恒遵守的记号。到了现在,割礼只不过是肉体上的记号──是人在身体上做出来的一个象征。但倘若人真的与神建立一个特别关系,必须有一些比身体上的记号更有意义的象征,就是他的心思、意念和人格必须有特别的新标志。由是观之,犹太人所持的论调一定有错误的地方。他们单纯以为割礼本身可以使他们分别标榜出来,并可以特别给神使用。许久以前,伟大的教师和伟大的先知已经体察肉身的割礼本身是不足够的,他们还需要有种属灵的割礼。在利未记中,神圣律法的赐与者曾说,以色列民未受割礼的心,必须谦卑而接受神的惩罚(利二十六41) 。申命记的作者也作出同样的呼召:‘你们要在心的外皮上行割礼(将心里污秽除掉 ),不可再硬着颈项。’(申十16) 。他再说,神必将他们的心施行割礼(把心里的污秽除掉 ),好叫他们爱祂(申三十6) 。先知耶利米说他们的耳朵未受割礼,不能听见神的话(耶六10) ;此外,出埃及记的作者提及舌头未受割礼(拙口笨舌 )(出六12) 。所以保罗要说的话是:‘倘若你们除了身体上的割礼之外,便没有甚么可以显示出来的东西,那么你们还未真正行割礼──你们所做的不过是割伤自己。真正的割礼在乎把心思、意念和生命献给神。’因此保罗说,基督徒才是真正受割礼的人,他们不是受了肉体所作的一种记号,而是伟大的律法赐与者,教师和先知们所说的内心遵守割礼。那么这种割礼有些甚么标志呢?保罗陈述出三点。(甲 )我们在神的灵里崇拜;或者也可以说,我们用灵去敬拜神。基督徒的崇拜不是遵守律法所载的繁杂细则或仪式;它应该从内心发出来的。一个人可以完全在外表照着一切详尽的崇拜礼文向神敬拜,但心里却可以远离祂;他可以完全遵照宗教规定的外表守则而生活,但内心仍然储存着仇恨,刻薄和骄傲。真正的基督徒不是用外表的形式和遵守法则的方法,而是藉着内心的真正热爱和真正坦诚敬拜神。他的崇拜就是爱神和事奉人。(乙 )我们唯一夸耀就是耶稣基督。基督徒的夸耀不是在乎他自己的成就,而是基督替他所作的事。他唯一可夸耀的地方,就是知道基督为他而死。--《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腓立比书第三章 Ⅶ警告与鼓励(三1~21) A警告与声明(三1~3) 1. 最后( to loipon ),我的弟兄们,这个片语似乎应该带出书信的结尾,但却非如此。使徒插入了一段冗长的讨论,到四章8节 才又提出要下结论的允诺。话说回来, to loipon 也可以译为“好吧,那么”(霍桑)、“此外”,或“进一步说,那么”(莫德),而不必为“总结而言”(GNB, JB)或“再见”(NEB)。在主里喜乐的呼吁,是本书信的特色,在四章4节 又重复出现。在主里或是指“因为你们是属主的”,或“因为祂作成的事”;也有可能这整个片语等于用基督徒的话说旧约的欢呼:哈利路亚,“赞美上主”,我们在诗中常常读到。摩法特的翻译,将在主里喜乐的劝勉用来解释那同样的事,因为保罗没有对“同样的事”下定义。事实是:既然使徒写到这些事,它们显然不是从前对教会的口头训令170 。我们也应当注意,为了读者的安全,保罗不会犹疑(这是于我并不为难真正的意思171 。“把这话再写”这句难明的话,有以下几种解释。 a. 摩法特译为:“我在信中再重复‘喜乐’一词”,这个翻译很大胆,把此片语和要喜乐的劝勉相连。它也可找到一些支持。麦卡尔反对此看法,他说:“本书信固然处处可闻喜乐之声,但一直到三章1节 上,才直接吩咐他们要喜乐”,但他忽略了二章18节 ;二章18节 经文有可能包括这项要求,而三章1节 上乃是重提这要求。惟一可用来反对的理由,是如赖富特所言:“这个吩咐与腓立比人的安全(和合本:妥当)没有直接的关系”(布鲁斯也如此认为)。不过,他们在试炼中倘若陷入沮丧、消沉,或许在保罗看来也十分危险。NIV 采用这个观点,并加了再度一词,希腊经文并没有这个字。 b. 赖富特认为,同样的事是指防范教会内分争的警告,这也有可能。四章1节 以下又重提这项警告(赖富特认为,它与三章1节 的吩咐是衔接的,而整个第三章则是思想的出轨,因使徒的思潮被岔开)。 c. 麦卡尔和贝尔认为,1a ~9节是出自另一封保罗的信,不是写给腓立比人的,因此我们无法得知同样的事是什么意思。见导论Ⅲ一“插入说”。 d. 此刻也许保罗正往前瞻,想到以下防范福音仇敌的警告(2节及下)。这是下文极佳的前言。对于警告腓立比人注意假教师一事,保罗毫不迟疑,视为紧要。可能他从前曾带话过去,提出警告,这些信现在已经遗失;而他又旧事重提。这种重复的警告,对他们有益,是你们的保障。这是肯耐迪、斯科特、本挪特,和葛蒂的看法。也许使徒得到消息,某种危险正接近腓立比教会,于是他便开始了本章的长篇大论。参阅导论Ⅲ二、“打断说”。 2. 本书信的话锋在此猛然一转,出人意料。参阅导论Ⅲ一“插入说”及二“打断说”,原书37~40页。三重警语的用词强烈而激动,动词用命令式加以重复, blepete ,“要注意”、“要提高警觉”,显示出这个严肃警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个字不像中性的“要思考”一般。辛格假定这里指几组不同的人,但这看法颇不可能。保罗心中只有一个与他作对的团体,他用三种方式来形容它:犬类……作恶的……妄自行割的。 这些人究竟是谁?只有两种可能:犹太人,或犹太基督徒。这两种人一直是使徒身上的刺。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节 讲反对者“行事诡诈”,与这里所指的,是同一批人。此处用讽刺的口吻,说割礼是“刀割”(NIV:切割自体者),由此可见,这里不是指犹太人。而哥林多后书并没有反对割礼的辩论,也值得注意;在那里,保罗的仇敌是祖籍犹太的巡回传道人(林后十一22) ,他们外表极富吸引力,成为保罗卑微形像的挑战。保罗对于犹太人按照犹太教规行事,一向相当尊重(罗二25 ,三1~2 ,十五8 ;西四11 ;参:腓三5) ,但让他愤怒的是,有人坚持外邦基督徒需要接受这种仪式,才能成为“完整的基督徒”,这是犹太派的要求(徒十五1) 。他以尖锐的话向加拉太人说明(五2 及下),要反对这种错误的割礼教义和观念。 这批教师的活动,很可能随时会伤害腓立比教会;对他们的指控,用词非常猛烈。犹太人认为,犬类是“最卑贱、狂妄、讨厌”的动物172 ,是不洁的(太十五26 ;启二十二15) 。保守的犹太人用这个充满轻视的别号,来称与以色列为敌的外邦人,他们也是神的仇敌(以诺书八十九42) 。在本节中则相反,神的仇敌成为这些犹太基督徒的使者,因为他们所传的福音不正确(林后十一3~4 、13~15),所以为神所弃绝(林后十一15 b;参《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 ,九5 ,引用太七6 ;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七1 ,形容传异端的教师为“疯狗”)。不过,保罗心中所想的,或许不是这些假教师的羞辱,或傲慢的态度如狄比留的看法而是他们像狗一样叫个不停(诗五十九6、14) ,并且像狗一般紧追着他的脚踪,要“打扰”他的工作。 作恶的人,与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节 的形容相互呼应。在这两段话中,如果将重音放在“作事的人”, ergatai ,便形成讽刺语,暗示他们反覆强调要“作事”才能保证得救。这种“信赖肉体”(4节),即是相信藉宗教与道德行为,可以累积功德;加拉太书与罗马书皆对此说大举挞伐,不过理由稍有不同。 那些妄自行割的,是指行割礼;不过保罗并没有用正式的名称 peritome{ ,却用双关语嘲讽它为乱割, katatome{ ,即切割身体,有如利未记二十一章5节 所禁止的异教习俗〔参:王上十八28 ,以及区伯利(Cybele;译注:弗吕家女神)的信徒狂野的礼仪,记于路其安努(Lucians;译注:约115~190,希腊讽刺诗人)的驴和亚普类乌(Apuleius;译注:二世纪罗马作家兼哲学家)的金驴等书中〕173 。加拉太书五章12节 也用类似的话讽刺犹太派人士,那里的 apokoptein ,“切掉”,是指他们专门注意割礼的外表行动,这字也有“去势”的嘲讽含义。 3. 割礼的正式名称, peritome{ ,保留给基督徒;从罗马书二章25~29节 和歌罗西书二章11节 看来,这名称必是指教会为神立约的子民,承受祂向古代以色列所作的一切应许(罗九24~26 ;彼前二9~10) 。割礼,一词要按上下文来了解其意。这里,正如狄比留所说:“其思想不是身体上的记号,而是教会深知自己为神的新子民”。这个字原本指犹太人,“按肉体说”的以色列,参阅加拉太书二章7~9节 、12节。然而,由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的基督徒教会,是新以色列人,“神的以色列”(加六16) ,因此可以被称为受割礼的,因为这名词现在具备新的、内在的、属灵的内涵(罗二28~29 清楚说明此点)。它的价值直接由它的新意义而来;否则它就毫无意义(加五6 ,六15) ,如果单照字面而行,缺乏真信心,只会带来灭亡(加五2~4) 。将犹太教的仪式加在外邦基督徒身上,理由之一是犹太基督徒宣称:藉仪式可以称义,而保罗反对这一点;理由之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教会中区分犹太人与外邦人,保罗则否定这一点(加三26~29 ;西三11) 。 在旧约、昆兰古卷(利二十六41 ;申十16 ;耶四4 ;1QS 五5、26 ;参《巴拿巴书》 9)、和斐罗(Philo)的书中,都曾表明:以肉身的仪式作为蒙拣选国度成员的标记,是不够的。真正的割礼是灵性的工作,对基督徒而言,洗礼这记号已将其表达出来了(西二11~13) 。没有一件事比它更清楚,可以表明:旧约的仪式已为新约对内心归向神的坚持所取代;同时,礼仪的价值仍然保存,而被赋予更深的意义,不再只是外在的行动而已(如割礼)。 这里列出三项基督徒的地位和特权,与犹太派的形式主义正相反。以神的灵敬拜,这句话清楚陈明基督徒敬拜的属灵特色,符合主的教导(约四24) 。无论外在采用或不用某些形式、典礼,敬拜不可或缺的主要特性乃是“在灵里、在真理中”;而“忧伤痛悔的心”(诗五十一17) 也同样重要;注意力不能从这里移开。惟有圣灵能激发人如此敬拜;每一次我们聚集,来从事这项至高无上的事敬拜主我们的神都当以祷告的心承认这点,并提醒自己,要完全倚赖k174 。 “神的以色列”另一项特色为:其成员在基督耶稣里夸耀。 kaucho{menoi ,最好译为“欢欣雀跃”(如一26 ,二16 ;参:罗五2 ;林前一31 ;林后十17) 。这个动词显然是保罗最爱用的字之一,在此难以列举所有的出处。他的书信中共用了三十五次,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两次。这个字主要形容两种极端的宗教态度:或是骄傲自信(如:加六13) ,或是谦卑降服于神藉耶稣之十架所启示的救恩(如:加六14) 。这个字的根源可回溯自耶利米书九章23、24节 (参:林前一31) 。 信徒在救主里的欢欣,是出于祂已完成的工作。我们的“夸口”不是因自己己的本性是罪而是因另一位,惟独祂的膀臂能带来拯救,我们应当完全信赖祂,放弃一切自信。这种态度能挫败骄傲,尤其使我们不能靠宗教美德与成就自夸;而让我们高举神全权的恩典,和我们不配得的无价礼物。 靠着肉体,只是另一种表达法,指宗教人士内在的倾向,要靠自我的努力来到神面前,赢取祂的称许和接纳;保罗提到这点,只是要人警惕,并予拒绝。敌对人士则倚仗宗教仪式,靠自己来博得神的赐福。这里的肉体或许和行割礼有关(参:加六12~13 ;弗二11、15) ;它也可能与“在灵里”相对,如罗马书二章28、29节 (参三19 的注释)。无论如何,这种错误的信赖,与基督和其工作完全对立。加尔文指出,一个人若将信赖置于基督之外的事,就是靠着肉体;这就与福音相反,对灵魂有害。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这种信赖175 。
170 V. P. Furnish, NTS , 10, 1963, 80~83。
171 Dibelius 认为希腊文 ouk okneron , RSV, 'not irksome' (不厌倦)与一种体裁公式 ouk okno , “我不退缩”,相等,即回头指前面二28~29 对喜乐的呼吁。
172 参 Strack-Billerbeck, i, 722~725页。
173 参 T. R. Glover 在 The Conflict of Religion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 Methuen, 1910 ), 20、21页的形容。
174 有关“圣灵在我们的崇拜中”之讨论,见 R. P. Martin, The Worship of God, Some Theological, Pastoral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s (Paternoster / Eerdmans, 1982),第十章。
175 有关保罗对“肉体”的教导,见 Martin, Reconciliation , 59~61页。
B自传(三4~14) i) 他的犹太传承(三4~6) 以上教会立场与犹太主义(犹太基督徒教师自然包括在内)鲜明对立的宣言,铺了一条路,特别引介出那位曾一度“靠着肉体”之人,他随之将自己的生平与经验详加解说。保罗卷起幕帘,让腓立比人看清他过去的宗教经验,以致他们能了解,为何他会如此直率地警告他们。 到第6节为止,他从以前的专业角度来介绍他的履历。转捩点是第7节的检讨。在研读4~6节这一段时,必须牢记这种角度;诚如伯纳德所言,它乃是“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字中,最惊人的自白之一”。使徒似乎呕心沥血地要澄清他的立场;理由乃是:仇敌辩称,他的教导还需要补充,加上某些礼仪,尤其是割礼。他以整全的军备否定他们错误的教义,即:复述他自己在律法以下的经验、他如何归向基督、并评析他信主的结果失了什么、得了什么。 4. 任何一个人,是面向假想的辩论者,向他挑战,要他藉比较来定输赢。他难道比保罗有资格评判这件事?他在专业上能比保罗更杰出吗?无论这个人举出那一种特长,保罗都可反驳:我有更多。他的这番话,又是把自己“当作愚妄的”(林后十一16 及下,十二11) ,刻意回到昔日,从尚未信主的眼光来看。不过,为了让自己有权发言,让腓立比人能回答他仇敌的讽刺,他必须把自己的资格列出来。因着护教的需要,他不得不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本挪特);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1节 及下与此类似。他的说明如下。 5. 接下来列举了一连串资格,证实他的确为血缘正统的真犹太人。他具备的优势共有七项,分成两类;本革尔风趣地说,保罗仿佛扳着手指,一项一项地简洁数出。这张清单上,有四项是与生俱来的资产,另外三项则是他个人的抉择与信念。 第八天受割礼,直译为“至于割礼,八天大”,证明他的双亲“遵守律法的规定”(利十二3) ,以及他真正为“纯犹太人”。他不是归信的外族人,长大后才受割礼,而他的仇敌中有人可能如此,他们或许是成人后才皈依犹太基督教;他也不是以实玛利人,这族人年满十三岁才能受割礼(创十七25 ;参:约瑟夫, Antiquities , 1.12, 2)。最值得夸耀的事放在前头:他一生下来便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并在先祖信仰的薰陶下成长。因此他讲话有权威,无人可挑战;那些可能快到腓立比教会的仇敌,主要的教条便是割礼的需要,他们在他面前无话可说。保罗把割礼放在他履历表的头一条,来抗衡这种错误的观念,证明他对此仪式真正合义的解说,是有耳皆需听的。 谈过正确奉行犹太国标帜之后,保罗接着提出他有利的地位,即隶属以色列族。这里的以色列为此一蒙拣选之族立约的名字,保罗以身列其中为傲(参:林后十一22 ;罗十一1) ,他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葛尼卡)。 在神拣选之子民的国中,他声称属于特定的一族,便雅悯支派。这一支派虽然小(“小便雅悯”,诗六十八27) ,却受人崇敬,它高超的地位有几项理由。因位于南方,它可能抵挡了异教由北方的入侵(葛尼卡的看法)。圣城与圣殿都在它的疆界内,令它独具殊荣。在王国分裂时,它效忠大卫家;而早先在战场中,它也被器重(士五14 ;何五8) 。还有一点,即以色列的第一个王出自这一家族(撒上九1~2 、21,十1、20 ~25),而使徒原先的希伯来名字与这位王相同,这使他对自己的本族更感骄傲(贝尔的看法)。 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意思正如摩法特的翻译:“希伯来人的儿子,父母皆是希伯来人”,由此可见,他从小所受的教养是用本族的母语。能说古代传下的语言(希伯来文和亚兰文),表明效忠古文化,令人特别注意;使徒行传二十二章2节 ,保罗用亚兰文向群众说话,便可为证。耶柔米记载了一段传闻,说保罗家是在罗马人蹂躏巴勒斯坦时,从加利利的一个小城逃到基利家的大数(徒二十一39 ,二十二3) 。倘若这项传说可靠的话,对他种族的纯粹就是进一步的证实;但耶柔米的传说有可能是根据这里的经文而衍生的。 使徒下面谈到三项优势,是他足以自夸的成就。在效忠律法即犹太人非常宝贵的神圣妥拉方面,他乃是教中最严谨一派的成员(徒二十六5) ,即法利赛人(加一14) 176 。 6. 他作法利赛人的热心,按照他的自白,反映在对拿撒勒党(就是早期的基督徒)的仇恨上;他积极逼迫他们,从耶路撒冷直到大马色(参:徒二十二3 及下,二十六10 及下;林前十五9 ;加一13 ;提前一13) 。保罗似乎永远不能忘记他逼迫人的事,那是因他对神的热心方向错误(徒二十二3 ;参:罗十2) ,也是因他在这里所提偏颇的人生目标。这个回忆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以致他用动词的现在分词, dio{ko{n ,正在逼迫,仿佛在他写作时,这个行动就在他眼前。但是他也知道,神已施怜悯,饶恕他、拯救他(提前一12~13) ,并将最凶狠的逼迫者变成最忠诚的使徒,从前逼迫教会的(徒九4~5) ,现在成为其最无畏的宣教士。这里用“教会”,显示这个词汇不单指各个地方性基督徒团体,更指神的教会(有些抄本有“神的”一词),整个基督的身体,按舒密德的话,这种“全体”感,“在每一个信徒团体中不论多么小,都能整合地呈现出来。177 ” 从律法的义来衡量,在他自己看来,他是无可指摘的, amemptos (参二15 同一个字)。明白他用什么标准来评估过去的生活,是很重要的。这里用慎选的字形容这标准:“在律法之下的义”(RSV),惟有在遵守律法方面,他的行为才有无可指摘的记录178 。从罗马书第七章和加拉太书第二章,我们知道身为基督徒的保罗,绝不会认为自己过去的一生毫无错失。这里他没有说到内在的冲突,就是活在律法下会有的感受,因为此处的角度不同。这一节只是全部故事的一部分,真正全面的图画,要由使徒在别处的话语来补充、修正179 。 有文件证明,某些拉比认为,只要严守律法,钜细靡遗、精准力行,便可达到无可指摘的地步。保罗在此自称,他已经达到这种标准了。 ii) 过去的弃绝、现在的目标、未来的盼望(三7~14) 7. 按照本章的次序,现在到了使徒清楚告白的时候。他信主之后,对自己的灵性生活整个重新评估。头一句话便是强烈的断言:而从前对我有益的,我现在当作有损的,是因基督的缘故,最后几个字说明了此一戏剧化转变的动机和理由。因为基督对他意义重大无比,所以保罗愿意将从前的一切优势即第五、六节所描写的弃掉,好像将它们都一笔勾消,注为损失。而丢弃这些,不再与它们发生关连,他还不以为满足;正如巴特所见,他乃是惊恐地拒绝它们,视他们为债务。 益与损的对比,是拉比常用的180 ,马太福音十六章26节 、马可福音八章36节 耶稣的教训,也以此为背景。主耶稣的话与犹太传统的教训类似,而当使徒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个比方顿现眼前,似乎就应验在他身上。 我现在认为,在希腊文为完成式,表示一个过去的动作,现在依然有效。这是指他信主的决定,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也提醒我们,保罗生命的改变并不是渐进的、不自觉的,而是戏剧化的,但却有长久的影响。这个强烈的动词 he{ge{mai ,曾用于二章6节 ,见证他的决定是出于自觉,是他亲自作的,是对神的恩典和基督呼召的回应。这一节无疑在回顾他于大马色路上遇见主的经历(徒九6) 181 。 8. 使徒的思想此刻又往前推进,由原文的强烈虚词可以看出: alla men oun ge kai ,译为不但如此。这个有力的引介语,表示以下为重要的宣告。现在,保罗的思想更加开展,不仅包括前几节所列的优势,而且将万事含括在内,就是一切被“宗教”人士视为功德,可以讨神喜悦的事。我们再想不出任何一句话,能比这句话更彻底,让藉功劳、特权来到神面前的“宗教”无立足之地。倘若有人向往藉某件事夸口,或认为自己有某种德性,却看不见他(或她)只能靠神的恩典而活,那些支撑他有这种想法的,都被算为损失、垃圾。 使徒的告白用词刚烈,角度宽阔,所以韩索曼认为,保罗在此所想的,并非多年前信主时的决定,而是每时每刻不断的抉择,抗拒倚靠基督以外之事的试探。因此动词时态从过去式转为现在式。他的选择面很广,身为犹太人(5~7节)和基督徒(8节),他本可以靠各项特权自夸,但在得到那无上的至宝之后,其他一切都不值一提。这至宝是用“认识”一词表达(参10节),此处的形容不容读者对其独特性有丝毫怀疑。认识我主耶稣基督,不仅超越犹太教与“宗教”,甚至到一个地步,是与它们有天渊之别的。 这一节用名词“知识”, gno{sis ,这是保罗在信主的时刻得到的光照,是神赐给他的礼物;这名词相当于希伯来文 da`ath ,来自动词 yada` ,“知道”。它的用法之例,如:神因拣选和恩典、对祂子民的认识(摩三2 ,对全国;出三十三12、17 与耶一5 ,对个人;参:提后二19) ,以及神子民在爱与顺服中对祂的认识(参:耶三十一34 ;何六3 ,八2) 。保罗的用语“认识基督”流露亲密之情(我主),散发出二者有直接关系的温暖;因此可以视为“与基督相交”的意思,保罗在信主当天,就被引介进入这种关系(参:林后四6) 。与永活的基督如此交往,就是以信心在道德与灵性上与祂联合;使徒在别处则用一名言:“在基督里”,来表达(参:林后五17 ,十二2) 。 保罗能够与基督耶稣关系如此亲密,并非没有付出代价。在回应主的启示时,他将一切“得着”都丢弃,并放下一切骄傲:为祂的缘故,我失去一切,这字原文为 eze{mio{the{n ,和前一节与本节的 ze{mia ,损失,有关。此处用过去式,回顾该项交易完成的场合;当他于大马色路上将自己献给基督时,无疑同时作了这样的弃绝。 保罗第三次用同一个动词,当作,来宣告他已下定决心,结束从前的生活;一切都成为过去(参:加六14) ;他从前以为可取悦于神的事情,现在都要重新评估。他的眼睛已蒙光照(弗一18) ,心灵已被神的灵更新(林前二11~15 ;弗四23) ,如今再来衡量,这些事情都已不值一提,且用很粗鄙的话来弃绝它,垃圾 AV/KJV 译为“粪便”。也许 KJV 的翻译太过分了。 skybala 可以只是指“残屑”(RSV)或“废料”(GNB 美国版)。这个字可以指两种东西,或是人体的排泄物,或是不要的食物,将丢在垃圾堆上。有人将后者与第二节的“犬类”相连,未免想像力过高;不过莫尔顿和米利根认为, skybalon 是出自 es kynas balein ,“丢给狗”。类似“堆肥”之词,可以让现代读者体会这个字的可厌、可辱;这种表达足以呈现使徒完全撇弃了他未信主之前的一切。所有“靠肉体”的想法、作法,都被轻视、抛开,看作肮脏的堆肥,避之惟恐不及(参:赛六十四6 ;亚三3~5) 。对一切不在基督里、不靠祂救赎之功的宗教仪式,神的评价正是如此(霍桑)。 保罗重估的目标,乃是个人最大的得着为何。他失去了一切,为要得着基督。此处,以致我可以得着( kerde{so{ ),与第七节的“益处”( kerdos ),成为对语,而“损失”与已经失去亦是一对。保罗得着基督,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案可能为:指信徒可以运用基督的一切丰富;或指保罗的根基完全立在基督上。他要基督作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救主,成为他公义的缘由,以致到了审判之日,他能有生命的产业(参一11) ,即基督的公义,这乃是在基督里面的(参一21 ,对使徒而言,“死了”就是 kerdos )。基督的本身与工作合而为一,不可分割。得着祂,就是以祂为我们胜过一切的功德;按墨兰顿(Melanchthon;译注:1497~1560,德国学者,路德密友)的名言:藉着信靠顺服,亲密地认识祂,就是认识祂救恩的福祉。 这些含义深远的字汇,无论意义为何,乃是为每一个称为基督徒的人说的。保罗在此并非指某一种人,或所谓的“神秘派”(狄比留),或殉道者(罗梅尔)。所有人都需要弃绝骄傲,单单以基督作救恩的来源。 9. 使徒的思想移向未来审判之日,他渴望那时他得以在祂里面。与加拉太书二章17节 相较,赖富特指出,这个动词带有吃惊的意味。这个片语准确的含义,正如伯纳德所说:“在基督里不是别的,乃是有从神而来的义”。在神的审判台前,拥有这种义才能免罪。因此保罗明说,第一,这种义与自己的义正一百八十度相反,亦即,它不是人靠遵行律法可以得着的。第二,他强调,它是神在基督里的礼物,赐给每个信徒。从神而来的义,这形容语可溯自以赛亚书五十四章17节 〔参巴录书(旧约旁经)五2、9 〕:“穿上从神而来之义的袍子……连同从祂而来的怜悯与公义”(RSV 所译)。祂是得救之义的创始者,能将这义传给罪人。第三,传递神之义(或神的拯救能力,为祂的子民发出,如:赛四十六13 ,五十一5) 的媒介,是信心。透过信心( dia pisteo{s ),在基督里,并且按照信心( epi te{ pistei ),即,根据人对福音信息的回应。神首先主动在基督里预备得救的义;人的信心,乃是存感恩的态度承认神的预备,并且接受它182 。 10. 译为我想认识基督之句子的文法结构,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它或许表明目的:“使我可以认识祂”,和第八节“为了我可以得着基督”类似;它也可能指结果:“因此我可以认识祂”;也有可能这是前面曾提过之思想的延伸(将不定词, tou gno{nai ,视为具解释作用),意思是:靠信心而得之神的义,使信徒能认识基督,及祂救恩的福祉183 。 这种认识基督,表达出基督徒与他的主之间藉信心而联合。底下的话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并且,有“亦即”、“就是”之意。祂复活的能力,是基督的能力, dynamis ,在胜过死亡时释放出来,现在正在信徒的生命中工作,将他从死在罪中的情况救活,使他进入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参:罗六4 及下;弗一19 及下,二5) 。有分于( koino{nia )祂的受苦,这句话刻划出,使徒的遭遇和主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有密切的关系;神呼召他作基督的代表,在使徒的生涯中亲尝苦难,甚至可说,他的受苦乃是“基督的死”在他身上发动(林后四10 ;参:罗八36) 。这几节不可能还有别的含义;它们将保罗为基督受苦的意义,作了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请参阅 koino{nia 的说明,导论Ⅴ“书信的特色” 1. 段,原书47~50页。 效法基督的死,最佳的说明是参照罗马书八章29节 和腓立比书三章21节 。它包括罗马书六章的教导和经验,那里以基督的死和复活,作为祂子民同样经历的代表。祂为罪而死,并且向罪死,因此我们在祂里面也同样向老我的权势死,向新的生命活。祂死在加略山时,我们也随祂而死;不过这件事的实现,需要罗马书六章11节 的劝勉,那句话等于是说:“要效法祂的死”。不过,死乃是生的门槛。保罗向自己死,以致能向神活(加二20) 。他的自我、过去是以法利赛人为代表(参4~6节),现在已被推翻自我被钉于十架(加五24 ,六14) 让基督能在他身上作王,显明祂为至高的主184 。 11. 然而,保罗继续说明,恩典工作的完成,还要等待从死里复活。在今世,基督徒已与基督同复活,活在祂得胜生命的能力中;但信徒仍渴望未来的成全,那时内在的冲突(加五16 及下)将会平息,复活之后将是全然蒙福的光景。这是基督徒生命“尚未”实现的部分(葛蒂)。此处的片语直译为“从死尸中复活”, exanastasin (新约只出现这一次) te{n ek nekro{n 。请参照路加福音二十章35节 类似的片语。两处经文都是指义人的复活。提到这句话的原因,可能是因有某种异端出现,如在哥林多,他们教导说,信徒惟一的复活盼望,已经在得着新生命时便实现了(林前十五12 ;参:提后二18 ,及坡旅甲致腓立比人书七1) 185 。 使徒极其渴望完全像他的主(三21) 。他对自己的复活毫无怀疑。本句的条件语,如此,总可以( ei po{s ,意指下一句所要达成的目标,不是主体可以完全掌控的;布鲁斯的解释)反映出他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没有把握,在一章22、23节 已经说明过;即,这里是指他的审判事件,其结果在他写信时仍难逆料。他乐意面对死亡,因为那一步会让他更接近复活,但他也承认,或许神的旨意是要他为腓立比人的缘故,仍然存活。此处并非对他的得救和最终的福气没有把握。他知道,没有一事能令他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8~39) ;不明确的乃是,他会怎样回到神那里,是否会经过殉道。 12. 这一节开启了一个新的段落。保罗说明,他目前的成就与未来想得到的事之间,有段差距。钥字为得到,与得着(尤其是后者)。 katele{mphthe{n 是被动语态,NIV 却译为主动:基督耶稣得着我;这句话是回顾他信主之时的情形。使徒的目标乃是要得着( katalabo{ ),即,使其成为自己的产业,就是复活的基督向他显现的目的;而他坦白承认,他努力的目标如今尚未被(他)得着。因此,他的一生便是向着未来的目标继续追求186 。 他所展望的完全,需要仔细的定义。回顾前一节所提到的死里复活,可知他心目中的完全,是惟有在复活之日才能得到的;他显然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因此,使徒否定今生可以实现终极的完全。他可能正在关注腓立比人受到的某种教导,该教义宣称,现今已可达到完全;或许这是根据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在洗礼时,信徒“已经复活”,他们在基督里的生命已经完全。 他提到未来的复活,便是表明:成圣的恩典之工是渐进的;救恩已开始,但尚未完成,信徒的生活便处于此张力中;而基督徒经验的至善境界,只能于基督再来时才能实现。最终的完全,今生无法达到,而教会在地上是天路客,总有前进的空间。 啊,人的目标应当超过他手中所得, 否则,天堂还有何意义?(布朗宁,Browning) 不过,今生有相对的完全,与我们身为蒙赎、成圣的信徒相配;保罗已体验到,也要他的信徒去追求(参:弗四13 ;西一28) 。参阅15节的注释。 此时,他继续在追求。动词 dio{ko{ ,在这里和十四节译为追求,是打猎用语,意为,“我追赶”;也可用于赛跑。这是很强的描述语,形容积极、热切的努力。它在几处经文中与得着合用(罗九30 ;参:出十五9 ;《革利免后书》十八2) ,意为“追逐而追上”,“追赶并抓到”。这样解释非常合适。使徒在基督徒的跑道上奔驰,明知他尚未完全,但却充满信心,至终必然得救。即使达到完全是不可能的,他目前仍旧不会退席、不闻不问。他乃是振奋精神,全力以赴,追求在他前面的理想,至终要获得他所垂涎的奖赏(14节)。请参阅下一节的注释。 13. 弟兄们,我不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得着了,这否定句重复了12节。此处动词的受词,或是对基督完全的知识(他在信主时已经历到一些),或是复活的福分。从下文看来,前者较可取。请注意 NIV 加上了“现在”(yet)一词,这很重要;它是根据最好的抄本。因为上下文要求加上这词。(按抄本的证据,有两种选择:或是 AV/KJV 的“不是”, ou ,或是 NIV 的不是现在, oupo{ ;要在两个读法之间作抉择并不容易。)使徒并不满足,他绝不会无心追求,或放松终极完全的盼望;对自己目前的状况,他也没犯沾沾自喜的错误。 他一生的座右铭,记在以下自白中。而我只有一件事,原文极简洁,直译为:“而一件事”, hen de 。他在口授的时候,情绪显然相当激动,思绪奔腾,话语间断,词藻唐突。一件事没有定义,只能从下文来推测。忘记背后,是一瞥使徒过去的生涯,或是指5~6节的犹太优势,或是指他过去基督徒的经验,作使徒的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悲哀。支持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在第8节可以观察到他的觉醒;如果任何“靠肉体”的倾向复苏,而他竟屈从,他的追求就必定会受拦阻。加拉太人的错误正在于此。犹太派加给他们束缚之轭(加五1) ,让他们陷入回到过去老主人权下的危机(加四9) ,他们的灵性进程便受到了阻碍(加五7) 。保罗克服这试探的方法,是刻意不断忘记, epilanthanomenos (现在分词)。按圣经的角度,“忘记”的意思,并不是从心思中去除(即使作得到的话),而是“记住”( anamne{sis )的相反;在圣经里,“记住”是充满活力的重要回想,将埋在历史中的事,从过去带回现在,使从前事件的效果,发挥于现今。列王纪上十七章18节 便是很好的例子。那位寡妇指责以利亚,使神“想念”她的罪,而她儿子的死,便肇因于这种“想念”的能力。保罗刻意忘记过去,是指这个意思。他不让过去对他现在的灵性状况产生任何影响。 与这种消极态度并行的是,积极地专注于一件最有价值的事,努力面前的。这是刻画赛跑者在比赛中尽上一切力量187 。终点的标竿与得胜的奖赏激励着他,让他能“跑完全程”(徒二十24) 。他也必须“跑得不偏不倚”(林前九26 ,摩法特),使尽一切力气。在此保罗所想的,乃是最终之日,复活之时,所有忠心的信徒都要在审判中得奖赏(林前三14 ,九25 ;提后四8) 。 14. 奖赏的思想,在此更多发挥。为要在跑尽今生路程后得到奖赏,使徒将他的眼睛定在标竿上, skopon (二4 用其同源动词 skopein ,“守望”、“注目”),并且向其奋力前进, dio{ko{ (见12节的注释)。他没有定义所渴望的奖赏是什么。神从天上召我(直译,“‘上来’的呼召”,是(神)对保罗说的话)188 不是指奖赏的内容,而是指神的呼召临到他,让他能进入赛程,去得奖赏。保罗在信主之时就听到这个呼召,是基督耶稣向他说的,他也立刻回应。在神的怜悯中,同样的呼召也临到所有信徒,要他们因着基督在十架上的和好工作,离开犯罪背逆的光景,与祂在基督里相交。因此这是“天上”或“向着天”的呼召,要我们到神面前去。 既然基督是神向罪人呼召的基础,神又透过祂发出呼召,我们便可相信,祂本身就是那奖赏(布鲁斯)。不过,本革尔将这个词汇解释为生命的冠冕(参:林前九25 ;提后四8 ;雅一12) 。功德的观念丝毫不存,因为这里的提醒为:若要跑完全程,必须有神大能的呼召与保守的恩典。我们的责任是“配得过所蒙的召”(帖后一11) ,并继续努力,仰望耶稣,以忍耐和勇气跑完全程(来十二1~2) 。
176 这一派人代表犹太社会中最虔诚、最严格的成分,参与 Josephus, Anti-quities , 17.2, 4, 18.1, 3; Jewish war, 2.8, 14和 J. Jeremias 的探讨,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 ET, SCM, 1969 ), 246~267页。
177 见 TDNT , 3, 506页。
178 见 Martin, Reconciliation , 24~31页,尤其26页。
179 这个看法假定罗马书第七章保罗在信主之前亲身体验(如 C. H. Dodd,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 Hodder and Stoughton, 1932 ], 107, 108页)。对罗马第七章另一种看法,参 J. D. G. Dunn, 'Romans 7:14-25 in the Theology of Paul' ,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 31, 1975, 257~273页。
180 Strack-Billerbeck, i, 749页;参 Aboth 2:1。
181 参 Seyoon Kim, The Origin of Paul's Gospel ( Eerdmans, 1982 ), 56, 297~300页。
182 有关“神的义”之书目,见 Martin, Philippians ( NCB, 1976=1980 ), 131~133页;以及 J. Reumann, Righteousness in the New Testament ( Fortress, 1982 ), 尤其62、63页对三9~11 作了合时宜的说明,不过他偏爱 Collange 累赘的翻译,这倒值得商榷。
183 参 Collange 与 Hawthorne 对这里文法的专论。
184 Tannechill, Dying and Rising with Christ , 根据这一节写了相当好的文章 , 探讨他所谓“顺应的能力”(104~112)页。
185 参 Martin, 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 107~144页。
186 这一节可以告诉我们保罗对信主的看法:见 J. Dupont, 'The Conversion of Paul,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understanding of salvation by faith' , 刊于 Apostolic History and the Gospel , 十一章。
187 有关“竭力”ekteino{ 一字,见 V. C. Pfitzner, Paul and the Agon Motif ( Brill, 1967 ), 139~156页。
188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背景 , 见 Collange, Martin, Hawthorne 对该处的注解。
C呼吁:信念与行为要相符(三15~17) 15. 由本节可以看出,上一段对基督徒之完全的谈论,是针对某种争辩而说的。显然在腓立比教会中,有些人想法不一样,即,他们所接受、所奉行的观点,与保罗的教导不同。动词 phronein 显示,保罗心目中的这批人,不但见解与他不同,连外在的表现与作风也迥异。当时必定有人教导,今世便可达到终极的“完全”。使徒从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他坚持从成熟度才能真正评估完全,而这种成熟度会不断追寻更圆融的地步。我们所有成熟的人,便是指这个意思。成熟即为“灵里成熟”(GNB),所用的字是 teleioi ,可以指“完整,按照目前的标准已发展完全”,如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0节 与希伯来书五章14节 。这与12节并不冲突;他用成熟一词,也不像赖富特所以为的,有讽刺意味。他期待每个基督徒都达到相对而有进展性的“完全”,但却反对能达到终极完全的说法;只要我们还在世上,终极的完全永远是未来的事。腓立比教会中或许有一批人,认为他们的属灵成就超越其他信徒,而看轻他们,就像后期的诺斯底派轻视那些无法达到完全阶段的人。保罗却否定这类宣称。 对于错误的完全观,第二个反击为:倘若有人倾向于不同的想法,神也必以此(即,保罗对真正完全的说明,而不是与他的教导不符之观念)指示你们。他非常有把握,自己所说的乃是真理,以致求神帮助,光照那些与他信念不同的人,改变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参:加五10) 。 这个情形和哥林多教会的状况有几分类似。在哥林多教会也有同样骄傲的灵,依据错误的声明,对复活产生谬解,而在教会的会友中,也产生相似的现象,即分党与争辩189 。 16. 这一节较直译的译法为:“只到我们已达到的地步,让我们照这样行”,这句简洁而技巧的话,是要读者接受保罗在本章前面所阐释的真理。使徒确信,凡渴慕认识全备真理的人,必会得着神的启示为赏赐(15节)。同时,他则说,在得到更大光照之前,只要心胸开阔、愿受教导就够了,并按照目前已有的亮光来生活。以后的教会历史充分证明,各种成圣的教义,以及对基督徒生活的误解,可以造成何等大的混乱与不和。如果他们能记住使徒这番温和、中肯的话,就可以防止这种不愉快的景象。 17. 有人或许反对说,这种行为的标准并不清楚,保罗的回答乃是,在读者面前立下活生生的行为模式,是他们可以效尤的,那便是他自己的榜样,以及那些跟随他之人的榜样。对基督教而言,伦理教导不是一套文字的观念与格言,讲论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是具体呈现于一个生命中最主要是主耶稣的生命,亦可间接从最初跟随祂之人的生命看出。希伯来文 hala{ka{h ,指实际的行为(直译:“行走”,如诗一1 ;和合:从),与头脑的活动不同;新约的概念和希伯来文这个字相呼应。因此使徒用希腊文动词 stoichein, peripatein ,这两字是该希伯来文的直译。对我们今日的人而言,透过圣经,同样可以找到这模式;圣经揭示那位世界之光的生活,而藉着圣灵的更新(林后三6) ,我们能将福音的教导应用于目前的景况中。不过,许多杰出的属神儿女,在生命中领受祂的恩典,也堪作为我们的榜样。 保罗自称能作别人的典范,要一同效法我……照我们榜样而行……,似乎是自吹自擂、爱慕虚荣,但哥林多前书十一章1节 说明其条件:“效法我的榜样,像我效法基督的榜样”,或“像我属于基督一样”。使徒和他同工们的榜样, typos ,(提摩太、以巴弗提;参:帖前一6 ;帖后三7、9) ,就是腓立比人要密切注意的, skopeite (参14节与二4) ,并不是空洞的伦理概念,乃是指前几节的教导。他们要像使徒一样,学习弃绝所有“人为”的义,将自己置于十字架的审判之下,顺服它向罪死、与神相交的呼召(10节)。他们也要像他一样,丢弃自满,在基督徒的生涯中奋力向前(12、14节)。因此,这个呼召要点不在效法,而在承认保罗使徒的权柄190 。 【腓三1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你们要靠主喜乐。我把这话再写给你们,于我并不为难,于你们却是妥当。」
“靠主喜乐”原文是“在主里喜乐”,K.J.V.及新旧库译本都译作“主里喜乐”。保罗对于怎样在主里喜乐,已有丰富的经历。他在监狱中还能写充满喜乐信息的书信给腓立比人,所以他也希望腓立比信徒能经历他所经历的。
“我把这话再写给你们,于我并不为难”,这句话说出保罗在患难中的喜乐,绝不是勉强的“苦笑”,而是“并不为难”的喜乐。以前他所夸的,是为律法的热心;现今所夸的,却是为基督受苦的喜乐。
“为难”原文okneeron,意即“犹豫”。按照杨氏经文汇编及 W.E.Vine的新约字解,新约只用过三次,另两处是太二十五26 ;罗十二11 ,两处都译作“懒惰”或“懒”。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三2 】「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
那些妄自行割的,是指行割礼;不过保罗并没有用正式的名称peritome,却用双关语嘲讽它为乱割,katatome,即切割身体,有如利未记二十一章5节 所禁止的异教习俗〔参:王上十八28 ,以及区伯利(Cybele 译注弗吕家女神 )的信徒狂野的礼仪,记于路其安努(Lucians 译注约115~190 希腊讽刺诗人 )的驴和亚普类乌(Apuleius 译注二世纪罗马作家兼哲学家 )的金驴等书中〕。加拉太书五章12节 也用类似的话讽刺犹太派人士,那里的apokoptein,“切掉”,是指他们专门注意割礼的外表行动,这字也有“去势”的嘲讽含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2 犬类,作恶的,妄自行割的是何等人?】
答:「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这几句话是保罗指着当时那一般宣传律法的犹太教徒judaizers而说的,保罗以三次防备,加强语气,义愤填膺,用十分严厉的口吻,照着他们卑污可恶的行为,称之为犬类,作恶的,妄自行割的。这犬类——是一个可憎恶的名词,是犹太人极为鄙视的称呼,犹太人常将外邦人看待如狗(可七27-28) 。他们认为狗是在外面找食弃物的(出二十二31) ,是不洁净的一类(太七6 ,彼后二22) 。保罗藉此意指那些犹太教徒们,在神的约与恩典中为门外汉,故以他们所贱视的犬类还称之。作恶的——即指下一句妄自行割的——就是行割礼派的异端者,他们虽然热心律法,但其所行的,所传的不是割礼,不过是割切肉体(注 ),毁伤肉体而已。照属灵的眼光看来,他们所行的是令人可鄙的;所传的道理,是使信徒容易受到迷惑的,严重地违背了真理,破坏了基督的救恩。他们无论到何处,都作损人利己之事,散播邪恶,与主为敌(腓三18) ,所以保罗针对着他们这些行恶,给予此三种恶名的称呼,用以警告腓立比信徒再三的防备,以免混乱教会的纯正信仰,引起不良的后果。
注:妄自行割——割肉体,保罗在此所用的原文为( )( ( )分,( )割),意指割肉之事,割伤身体而言Mutilation(腓三2) ,此字原为当时的外邦人中,一些崇拜假神祭司与男女,他们时常割断自己的手脚,或身体某部位以取悦假神,此种自割的恶习,与割礼大有分别。割礼其原文字为( )( ( )周围,通,( )割),意指割礼,行割礼之人Cilcumcision(罗二29 ,四11 ,加二9) ,由此可知保罗是用前一个字的意思,以表示轻视的态度,来指他们所行的仪式与信仰无关,仅为无意义的表记,不过是毁伤身体而已。因此他又接着以( )(腓三3) 这个字,来说明了其割礼的意义(罗二25-29 ,西二11) ,好使腓立比信徒有分辨和认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三3 】「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
割礼的正式名称,peritome,保留给基督徒;从罗马书二章25~29节 和歌罗西书二章11节 看来,这名称必是指教会为神立约的子民,承受祂向古代以色列所作的一切应许(罗九24~26 ,彼前二9~10) 。割礼,一词要按上下文来了解其意。这里,正如狄比留所说:“其思想不是身体上的记号,而是教会深知自己为神的新子民”。这个字原本指犹太人,“按肉体说”的以色列,参阅加拉太书二章7~9节 、12节。然而,由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的基督徒教会,是新以色列人,“神的以色列”(加六16) ,因此可以被称为受割礼的,因为这名词现在具备新的、内在的、属灵的内涵(罗二28~29) 。它的价值直接由它的新意义而来;否则它就毫无意义(加五6 ,六15) ,如果单照字面而行,缺乏真信心,只会带来灭亡(加五2~4) 。将犹太教的仪式加在外邦基督徒身上,理由之一是犹太基督徒宣称:藉仪式可以称义,而保罗反对这一点;理由之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教会中区分犹太人与外邦人,保罗则否定这一点(加三26~29 ,西三1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3 】
「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耀,不信靠肉体的。」(另译 )
割礼是一种记号,将犹太人从其他人中分别出来。按此比对,在世人面前,我们基督徒生活的记号是什么呢?是仁爱吗?是智慧吗?是诚实吗?是热心吗?这些美德其他世人也有,其中没有一样是神的子民所特备的。然而他们有一项与众不同的东西,那就是:他们没有自信!属神的人对肉体的信赖已经破坏,他们只有全心全意的投靠祂,这一点使他们与其他人迥然不同。我曾见过一些基督徒,他们自以为绝对认识神旨意,甚至一刻也不承认他们可能犯了错误。我告诉你们,这等人仍旧缺少那属灵「割礼」的最高记号——不信靠肉体。属灵的人行事为人是谦卑的,并且无时不知自己常有错失的可能。他会欣然赞同下面这一句套用圣经语气而令人得益的话:凡认识自己会错的人有福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腓三8 主乃至宝「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如果将宇宙万有加在一起,而另一方是耶稣基督,你要拣选什么呢?每一个认识主的人都要拣选基督,何况地上的万事,不但至暂至轻,虚空无益,就是把它最美最可爱的优点加在一起,也无法与基督比较,祂是万有之主(西311 )。所有的真,善,美,无不在祂里面,都是祂的表现和赐与。万有可变,万有的主不变,一切的福乐有限,而基督无限,那一切和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主与我们有关系。得着万事万物失去主,等于零。失去万事万物得着主,则一切并未失去,乃是永远藏在祂里面。
当世上并没有什么人爱你,因你也没有什么可爱之处时,最宝贵的乃是基督爱你,你虽追求别的却无所得时,而追求基督则能得着祂。最希奇的是万事万物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基督却能。基督里面的丰富、荣美、可爱,并没有完全表彰,包括在万有里,只有祂自己才是我们追求、敬拜、爱慕的对象。祂是至宝,别的是粪土,可是要想得着基督,就得丢弃万事,当作有损。
──《每日天粮》
【腓三9 】「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
透过信心(diapisteos ),在基督里,并且按照信心(epitepistei ),即,根据人对福音信息的响应。神首先主动在基督里预备得救的义;人的信心,乃是存感恩的态度承认神的预备,并且接受它。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10 】「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这种认识基督,表达出基督徒与他的主之间藉信心而联合。底下的话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并且,有“亦即”、“就是”之意。祂复活的能力,是基督的能力,dynamis,在胜过死亡时释放出来,现在正在信徒的生命中工作,将他从死在罪中的情况救活,使他进入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罗六4 ,弗一19 ,二5) 。有分于(koinonia )祂的受苦,这句话刻划出,使徒的遭遇和主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有密切的关系;神呼召他作基督的代表,在使徒的生涯中亲尝苦难,甚至可说,他的受苦乃是“基督的死”在他身上发动(林后四10 ,罗八36)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11 】「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
此处的词组直译为“从死尸中复活”,exanastasin(新约只出现这一次 )ten eknekron。请参照路加福音二十章35节 类似的词组。两处经文都是指义人的复活。提到这句话的原因,可能是因有某种异端出现,如在哥林多,他们教导说,信徒惟一的复活盼望,已经在得着新生命时便实现了(林前十五12 ,提后二18 ,书七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11 】
本节“从死里复活”的“复活”,原文是一个特别的字,exanastasin,全新约仅出现此一次;按W. E. Vine新约字解认为,此字是“由死人中复活起来”的意思,并且这里的字根,原文是nekron,是“死人”nekros的多数式,所以“得以从死里复活”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得以从众死人中复活起来”;因而他们认为本节的死人应按字意解。但虽然这样,本讲义认为:这对本节的“死”按灵意解并无大碍,因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比较根据一个单字的意思来解释,更为稳妥可靠。就算该字根是指“众死人”,全句按灵意解,也合乎上下文的意思。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三12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注“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 )。」
katelemphthen是被动语态,NIV却译为主动:基督耶稣得着我;这句话是回顾他信主之时的情形。使徒的目标乃是要得着(katalabo ),即,使其成为自己的产业,就是复活的基督向他显现的目的;而他坦白承认,他努力的目标如今尚未被(他 )得着。因此,他的一生便是向着未来的目标继续追求。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12 】
末句之小字作“所要我得的”。“得着”原文Katelemphthen,是“捉住”的意思,在约八3 译作“被拿”,约壹 5译作“接受”,罗九30 译作“得了”。K.J.V.这“得着”译作apprehended,即得着、认识、捉获等意。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三12 】「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
世上没有一个主人如同我们的主耶稣有那么多的仆人,并且祂很适当的给他们分配工作。甚至那个小婢女,也能在乃缦有需要的时候,在他旁边为神做见证。我们许多人因神所安排给我们的地位而发怨言。我们想做这件事,但神却把我们放在那件事里面。我们有心愿要在这里事奉祂,但祂为我们所安排的计划却在别处。当我们面对着这些表面上有违己愿的遭遇时,让我们记得:还在我们悔改之前,神在我们身上的计划就早已拟妥了。甚至当我们还没有出母腹的时候,神凭着祂的预知和先见,便早已定规了我们一生的环境。神从来不会突然做事,祂总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准备妥当。所以在神的呼召中,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发怨言的,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并且也不必对别人有所嫉妒,因别人所得的利益与我们毫不相干。当我们回顾一生,我们只有俯伏敬拜,并承认一切都是神所预备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害怕会失漏什么东西。得着这样的确信,就是真正的安息。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腓三12 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真义为何?】
答:在这一节圣经的末句下有小字「或作所要我得的」,比较容易领会。得着的原文字( )( ( )下,( )收),即有接受,获得,得着的意思to obtain(约壹5,罗九30) 。保罗已经作了多少年的使徒,在他的灵命和工作上,几乎无与伦比,都已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他仍不以自负自满,乃是表现虚怀若谷的态度,仍要竭力追求长进,得到高尚的目标,那就是要完全得着耶稣基督(腓三8) 。实际上其正文的真义,乃是说我们呀先被主耶稣得着,然后才能得着主要我们所要得着的。基督是先得着保罗,而保罗又照着基督所要他得着的,如他主要是得着基督,以及在基督里从上而来的奖赏,和公义的冠冕(腓三14 ,提后四8 ,林前十25) 。甚至包括了他所有已经得到一切真理奥秘的启示(弗三一9 ,林后十二1-7) 等,这些都是基督所要他得着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腓三12 “得着基督那稣所以得着我的”和“得着基督那稣所要我得的”两不同翻译有何不同?其真正意义为何?】
这节圣经一向使解经家头痛,不知保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按照保罗在三章8 一14节 这一段,一共提到几方面的“得着”:
一、为要得着基督(8节 ),那是最大的得着。
二、①可以得着基督那稣“所以得着我的”,或译作,
②可以得着基督那稣”所要我得着的”。这是次要的得着。
三、要得着神在基督那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这是更次要的得着。
得着基督与得着奖赏,较易使人明白,但第二种得着,是一种秘密,因为有两种不同的翻译,如果依照②的翻译,可作图表如下:
所谓“基督要我得着的”是基督与保罗个人灵里的秘密,如保罗得着被提到三层天去,他得着许多方面的启示,也得着有关未来的豫言(如有关主再来等 )。都是基督要他得着的,也是别人得不到的。
但如果依照第二种①的翻译,其意义则可以用另一图表示如下:
所谓“得着基督所以得着我的”,即基督先得着保罗,那种得保罗的“方法”,已被保罗发现,而且保罗也得了这种“获得保罗的方法”,于是保罗与基督已成为“一”,从此不分,灵性达到了最高峰。
至于得奖赏,那是神的仆人良善忠心的结果,不是目的。传道不是为赏赐,乃是为爱主,但赏赐一定是有的。
根据原文,仔细研究,我觉得这节圣经是指用同一方法获得两个不同的目的物。
一是基督获得保罗,成为他自己的囊中物。
正如保罗获得其所得的,成为自己囊中物一样。
所以这句不妨如此译:“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我欲得之物,正如基督也为着那个而得着了我一般”,所谓“那个”,乃是基督与保罗的共同目标。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腓三13 ,14向竿直跑「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保罗在这里给我们看到他一生努力的目标,指出我们追求的方向。有些年迈垂死的人会告诉你,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而已经离开世界之人的历史也能告诉你,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但有时想重新有所丢弃和追求是太晚了。
事实很简单,凡带不到来世去的都不值得追求,因为无论得到多少,都随死亡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仍是两手空空。在那永恒的境界里情况如何,才是值得努力的,保罗深深地认识这一点,因而将万事丢弃看作粪土,他并没有以为已经信主就什么都得着了,他一直有一个心志和追求的目标,那就是要得神在基督里召他所要得的奖赏,这奖赏不是世间人们所能想象的,乃是神所能预备最好的奖赏。它所包括的荣耀,福分,是极重无比的。如果将从古到今全世界所有的好处都加在一起,只能算作灰尘、粪土,也从来没有任何受造者得到过。为得此奖赏必须向标竿直跑,以求达到这标竿就是基督,效法祂,达到和祂完全相似,绝对圣洁的地步,来完成神的旨意。
──《每日天粮》
【腓三14 】「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奖赏的思想,在此更多发挥。为要在跑尽今生路程后得到奖赏,使徒将他的眼睛定在标竿上,skopon(二4 ,“守望”、“注目” ),并且向其奋力前进,dioko(见12节的注释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14 】
“……直跑”是直向目标的意思,表示他不管旁边的事物,不理会人的讥笑或称许,不取巧,不投机。
这“召我来得”表示,得奖赏不独是保罗的盼望,神也喜欢他得着;神喜欢他得的心,绝不下于保罗自己。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三15 】「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们。」
动词phronein显示,保罗心目中的这批人,不但见解与他不同,连外在的表现与作风也迥异。当时必定有人教导,今世便可达到终极的“完全”。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15 】
“完全人”,是指那些灵性上比较成长的信徒,也就是凡事不以为自己已经完全,而能向着标竿直跑的人。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腓立比书》
【腓三18 十架仇敌「因为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
基督徒是相信基督十字架的人,十字架是他的拯救和荣耀,是爱他的主为他舍命流血的地方。然而有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像希伯来书上所说的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来66 ),是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结局非常可怕(来1029 )。这些是什么人,作了什么事呢?
这里提到三件事:一、是以自己的肚腹为神,也就是不事奉神,却将肚腹,饮食当为第一;专讲求吃喝,或肉体的喜好,天天服事自己的肚腹。二、是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什么是信徒的羞辱呢?不但罪恶、污秽、诡诈是他的羞辱(弗53-11 );就是一切属世的虚荣,肉体的情欲,与人的争竞也都是信徒的羞辱(约壹216 犹23 雅41-4 ),因为这些都要被钉在十字架上(加524 615 )。三、是专以地上的事为念,十字架已经将信徒的旧人钉死了,现在是与主一同复活升天的人,不再属世界。虽暂时活在地上,乃是客旅,若专想地上的事,就是违背十字架救赎的意义,行这些事的人,结局是败坏,沉沦。
──《每日天粮》
【腓三20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
纵使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横渡大西洋或太平洋,但我们却不能够凭自己的力量从地上升到天上去。天上不是教会将来要达到的地方,因为教会现今已是在天上了。天上是教会的发源地,也是教会现在既有的地位,但却不是她将来的目的地。既然如此,我们要努力达到天上去的这一个问题,就无从产生了。我坦白承认,我说这句话,似乎是极端了,但这却是真实的。哦!我们若能重新的看见我们那属天呼召的奇妙就好了!这个呼召不是指引我们往天,而是给我们知道我们是属天的,并且是已经在天上了!所以我们基督徒不是在自我努力争取往天上去。我们现在是天上的国民,我们一切的爱慕和感情,也都是坚定的维系于天上。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腓三21 】「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
“于是我们将有天上(那一位 )的形像”,指荣耀的基督(林前十五49) ,这便是像祂荣耀的身体所指的盼望;亦即,祂现在于高升、荣耀的情况中所具有的身体;与祂在道成肉身时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7~8 ,来十5) 。“祂荣耀的身体”是信徒灵性身体的模型;借着祂的能力,我们将被造成像那样symmorphon(二6 ,morphe “形像” ),并与祂一同得荣耀(罗八17 ,约十七24) 。这种相像不单是在外表上;三章10节 用其字根symmorphos,译为“成为像”,由此可见,相似之处乃在分享那尊贵身体的本性,有分于其生命,承受真正完满“向神活”的本质,与基督完全相像(罗八29 ,约壹三2) 。我们赞同麦卡利斯,认为身体,soma,不是单指外表的样式,而是指“全人”。神救赎的工作,在我们基督徒一生的经历中不断运行(林后三18) ,而等到那时,“最后的产品”才完成;基督将在我们里面成形(morphe )(加四19) 。这段话与二章6~11节 ,在用字与观念上的关联值得注意(马挺 霍桑认为20~21这两节是“教会最早的诗歌之一” )。
改变的过程,是透过那使祂能叫万物归于自己权下的能力来进行。能力,energeia,代表在发挥功效的能量(弗三7) ,基督的复活便是其最大的彰显(弗一19~20) 。不过,此处基督本身是这大能作为的发动者(西一29) ,保罗说明,要改变信徒身体的能力必然充足,因为祂不但能掌控信徒身体结构的困难成分,还能制服万物、整个宇宙,使一切都在祂控制之下。这个思想与二章10~11节 呼应,那里提到宇宙的每个范畴都臣服,承认“耶稣基督是主”(麦卡利斯、霍桑、布鲁斯 )。“臣服”的来源是诗八篇6节 ,它用于此处,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7~28节 和希伯来书二章5~9节 ,可以互相参照。
──《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三21 「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
】
什么是祂所不能的?从大地的尘土,祂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在死亡的灰尘里,祂能兴起我们,使我们的身体像祂荣耀的身体。没有形体的泥土能依顺祂的声音及触摸,祂能这样作,有什么祂不能呢?
也许在你心中已经许久,你无法抗拒它的控制。你虽尽力挣脱,罪却能搅扰你。在你心中扰害你,好似在大卫的日子耶布斯人,你什么被激刺。但是这种冲突你若交给耶稣,祂必为你征服。要放心,你所不能的,祂都能,任何时候旧的试探起来,你会直接体验,立即将心奉上,相信主必为你施恩,为你争战,你只管保持你的缄默。
所以在你生活中其他的苦难也这样应付,在你里面有什么尊贵的品格可以养成,你的心灵中的呼声也正想挣脱罪恶的权势,进入公义的生活,你从混乱中进入秩序,这一切都在这句经文之中。在神可轻易从死亡的灰尘中,兴起荣耀的天上的形象。祂的同在必显示完全的美。
这些话也能除去你的疑惑,要反复思想:「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 迈尔《珍贵的片刻》
【腓三1~10 基督的丰富】
当彼拉多审讯耶稣的时候,他三次提到,「我查不出他有罪」(见路加福音 )。我们应当注意彼拉多在这里的态度是消极的,这是不信主的人对救主的典型的态度。感谢主,我们信主的人,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和保罗一样,我们能够体验到主的每一样恩典。我们一旦受到圣灵的启发,就发觉到认识主是世上最快乐最有福气的事。腓三9 说,为了要赢得基督我把一切当作垃圾般丢弃了。换句话说,万物若与基督相比,就都成了不屑的垃圾!尤其是基督复活的力量,更是我们人人所期盼得到的。在保罗的生命中,基督是居首位的。如果你把你最珍贵的事物写在一张表上,基督究竟是出现在第几项呢?
住在伦敦一个贫民窟中的一个垂死的妇人,曾经很兴奋的说,「我有基督,复有何求?」这位姊妹,她毫无属世的财物,但基督的丰富已填满她的人生。朋友,圣诞节不是刚过不久,它可以天天存在,基督能够天天诞生在我们心中,「我有基督,复有何求?」这也是你的心声吗。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腓三1~11 丢得好】一位老姊妹带着孙女一道上街,当她们遇见一个乞丐时,老姊妹给了他十元。走到街角,她们看见救世军的慈善「锅」
,老姊妹投了五十元进去。小女孩禁不住对祖母说:「祖母,你作基督徒以后,损失不小吧。」老姊妹说:「是啊,从前我认为很重要的事物。后来才知道正是那些累赘的东西拦阻我接受耶稣。依靠世上的财物,使我得不到心灵上的平安。我知道过去一心一意追求物欲和社交快乐是一种坏习惯。自从我接受耶稣为救主之后,我把一切的罪都丢掉了,贪心和自私的意念也完全不见了!」
多数基督徒都能开列一张「有益的损失表」。自从接受基督之后,许多坏习惯和罪恶都不复存在了。我们已弃绝世界短暂的享乐,而获得永恒的喜乐。我们已抛弃了自我的贪图,而宁把最好的献给上帝和别人。从前认为「有益」的,现在却认为「有损」,将一切属世的喜爱的丢弃,的确实丢得好!
我们能够像保罗一样,以得到基督和祂复活的能力为最大的喜乐吗?我们能把丢弃的属世享乐当作「粪土」吗?我们若越接近无罪的基督,就和有罪的世界离得更远。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腓三7~15 适当的目标】任何成功的机构都有一些明确的既定目标,让每一份子,特别是经理人员,能时刻把这些目标存记心中,且不断针对这些目标尽全力去达成使命。若不是这样,则一个盲无目标的机构,会产生混乱而终告失败乃是可预卜的。
在个人生活上也是如此,人若不知道他从那里来?他为什么活在这里?他要往那里去?那他的存在是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的。基督徒更应该决定如何计划他的一生。而该项计划则必须符合众人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上帝的心愿,做上帝所喜悦的事。
讲到这里,忽然让我想起教会里的一张告示说:「在圣经里我们读到有一个名叫耶稣的人,他定意行善。因此使我感到惭愧,因为我的人生丝毫没有经过设计,却自以为很满意。我们往往像一个肩上背着猎枪的乡下孩子,当人问他:『阿弟,你准备打什么?』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还没有找到目标呢!』」
你在你的人生中寻找什么?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保罗知道他要往那里去,和他要的是什么。他说,「我忘记背后,全力追求那前面的事,因此,我向着目标直跑,为要得到奖赏。」这是他的人生目标!这也是你的人生目标么。
——R.W.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腓三7~21 寄居的与朝圣者】
关于十九世纪波澜作曲家肖邦,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当他在二十岁离开华沙到欧洲去一展才华时,他被告以不得再见故国。于是他很忧伤的用一个小银杯盛满了波澜的土壤。无论他走到那里, 总是随身携带这个贵重的圣餐杯。二十年后他因患肺病死于巴黎。当他的棺木置入坟墓时,他的朋友忽然想起他的宝藏,遂将那一杯泥土散置在肖邦的灵柩上!虽然他时常在世界各地旅行,然而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心一直都在波澜!
基督徒住在这个世界上,但却不属世界!他们是钟情于一个有根基的家乡。基督徒在世上不过是寄居的,他们不断的朝向天上的父家走去。他们对地上的罪恶和世界的世故必须是陌生的,因为他们乃是天上的国民(弗二19) 。从基督住到我们里面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心就时刻渴慕天上!正如肖邦经常随身携带故乡芳香的土壤——基督徒必须让圣灵随时伴着我们,因为圣灵向我们保证上帝的应许于赏赐(弗一14) 。让我们时常思想歌罗西三1~4 和约翰壹书二15~17 ,免得我们过分被世上的事物所吸引。
当太阳下山,一天将结束的时际,我觉得距离永恒又接近一些了,你是否也觉得自己更靠近天家呢。
——H.G.B.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腓三8 】「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要发光必须先有损失。发光体受了相当的损失以后,纔会有光照出来。烛不燃烧,根本便没有光。有了燃烧,然后纔能有光。我们自己若不先有损失,就不能有益于人。燃烧好似人生中的痛苦。信徒必须经过痛苦,然后纔能有益于人。可是我们见了痛苦,却常喜欢逃避。
当我们被唤到一旁,在苦痛中磨炼的时候,例如病倒了,或煎熬于患难之中,我们所有活动都遭停止,这种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不再有何贡献了。
但是,假若我们有耐心,肯服从主,我们就可确信,我们在受苦难中,对世界的贡献,更大于活动工作。我们此时正如蜡烛在燃烧,光明灿烂是从燃烧中发出来的。
明天的荣耀,是因今天的痛苦。许多人只要荣耀,不要十架;只要发光,不要燃烧;但是我告诉你,十架是冠冕的先锋;没有十架,就没有冠冕。── 选
当那五谷成熟的季节,农民高唱着欢乐的歌,把农产物收藏在仓里。但是,让我们想一想,如果不是有一粒麦子先死在地里的话,怎么能结出这么多的子粒来呢?属灵的事情也是这样。我们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死,怎么能活出基督的生命来?所以,让我们不再顾念我们自己的安乐和幸福。我们必须将自己生命完全钉死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不但将犯罪的欲望和习惯钉死,连天然生命中一切无罪的、美好的,也该一起钉死。因为如果我们要多结果子,就必须先被埋在地里。
亲爱的,恐怕你一定会像我一样,一听到这个信息,心中会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让我们记着,主竟看上了我们,要我们与祂一同受苦,在我们这岂不是一件极荣幸的事么?并且,一切所遭遇的,无非要把我们造成合乎主用的器皿。痛苦生丰富,死亡生生命,这是神国中的定律。
──《静默的时候》
【腓三8 识宝与不识宝】
经文﹕“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 )。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得的赏赐”(来11﹕26 )。 这是一段从报纸上抄录下来的新闻﹕ 一个罕见的中国明代瓶子﹐今天在此间苏比拍卖行卖得二十六万五千英镑。这个瓶子的女主人曾把它放在后门外面﹐当作栽花之用﹐这个十五世纪的瓶于是兰白两色的。高四英寸多一点﹐宽六英寸半。苏比拍卖行的董事伯尔尼前往达文群托基市一位寡妇家中﹐替她估计一幅画的价值﹐无意中发现这件珍贵的宝物。 一个不透露姓名的买家用电话落了最后的投价﹐这个最后的投价比拍卖行的估价高出两倍半。 苏比拍卖行的专家汤普逊说﹕这个瓶绘上莲花﹐黍和蝴蝶的图案﹐并有“淳化的汉字标记。淳化是中国瓷器制造的一个著名时期。” 伯尔尼说﹕瓶子的主人告诉他﹐她的先夫多年前﹐在东方工作时﹐获别人赠送这个瓶子作为礼物。他说﹕“当我打电话把拍卖消息告诉她时﹐我预先问清楚她是否坐下来﹐以防受惊动而吃不消。” 从这则新闻可以看到两种人﹐一种是不识宝﹐一种是识宝。不识宝的女主人把宝贝视如普通的栽花花盆﹐放在后门外面﹐不足轻重。识宝的伯尔尼﹐把这瓶子视为珍品﹐在拍卖行卖到二十六万五千英镑。 保罗自从大马色路上悔改以后﹐他的心思﹐他的意念﹐他的爱好﹐他的志向﹐有了彻底的转变﹐已往是把万物看为至宝﹐而把耶稣基督视为眼中钉非除掉不可。现在是“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可是也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犹太人﹐经受祭司长和文士的挑唆和煽动﹐在彼拉多面前﹐捏造事实控告耶稣﹐视耶稣为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极力大喊﹕“除掉他﹐除掉他﹐钉他在十字架上”方以为快。岂知﹐适得其反﹐耶稣不仅没有被除掉﹐祂复活的灵反而充满大地充满人心。谁也没有想到正因为祂“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祂”(约12﹕32 )。可是犹太人反被分散飘流各地。 所以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约8﹕28 )。 一个人若晓得这块地埋有宝贝﹐他就肯付出代价﹐欢欢喜喜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参太13﹕44 )。 另外门徒正因为认识到耶稣基督为至宝﹐因他有永生之道﹐所以宁愿撇下自己所有﹐来跟从主﹐但主对他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 )。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腓三13~14 一个倒空的人】
保罗不保留一件事,只保留主耶稣。今天人把圣灵充满看得太容易了,若想要经常保留圣灵的同在,我们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除了耶稣以外,不能保留任何一件事。保罗的一生一直经历一件事,就是被倒空。所以保罗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充满圣灵,照射人子,彰显主耶稣的荣耀。
今天有多少人稍微有了一点恩赐和经历,他就好像大过主耶稣了;稍微为主作了一点工作,他的荣耀就好像不得了了。从前我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希腊帝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君王亚历山大,一天他骑着马到乡下去,遇见一个乡下人问他说:「你有没有看见过国王?我如果看见国王,这一生就满足了。」亚历山大王对他说:「你若想看见君王,就骑在我的马背后,你就会知道谁是君王了。」于是乡下人就兴高采烈的骑在他的马背后。等他们进了京城,这人看见所有的术士都立正向他们敬礼,所有的百姓能都出来在屋顶上、马路旁,沿途向他们喝彩、欢呼、敬礼。此时这乡下人实在觉得很荣耀很快乐,一生从没有这样荣耀过。于是亚历山大问他说:「你现在知道谁是君王了吧!」你想那个乡下人怎样回答呢?他说:「当然知道,若不是你是君王,那就是我是君王。」亲爱的弟兄姊妹们,这个乡下人,他不过是在君王的背后,沾君王的光而已,但是他竟然会说出这样愚昧的话来。今日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跟随主的路上,最大的陷阱就是我们自己,若是己没有被倒空,主就没有办法一直无限量的来充满我们,使用我们。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腓三13~14 视力和记忆“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渐渐地丧失了记忆,经过检查,医师告诉他,动一次脑部手术,也许可以改变现状,恢复记忆。但是,由于手术很困难,也可能由于切断一条神经,双眼就会全瞎。 医师问他说:“你到底要什么,视力?还是记忆?”病人思索片刻后回答:“视力。因为我宁愿看见我往哪里去,这比只记得我曾去过哪里更重要。” 腓立比书第3章说,使徒保罗在灵性上作了同样的选择。对于过去。不管是成功或失败,荣耀或羞辱,他选择记忆。他最在乎的是盯住目标向前奔,好得着基督的赞许。 这种想法是成熟的基督徒的明显标志。使我们生命成长的是神作工的结果(腓313~15 )。当然我们忘不了过去,但我们不必活在过去。我们所有的成就都来自神,所以我们心里充满感恩。当我们为罪忏悔时,罪就埋藏在深海中了。我们不要一再地把它挖掘出来。 你会怎样选择?要看见还是要记得? 向前向上规划你的路, 忘却失败力争奖赏, 以达到主的标竿为目标。 如果你不断往后看,你就不会有属灵的进步。
──《生命隽语》
【腓三20 一心向往天堂“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
我们都听说过那些太看重天上之事的人,根本不是人间客。我们也听到有些牧师承诺信徒在天上得大赏赐,但却忽略他们生活中的艰难。有些人指责他们是“在空中画饼的先知”,他们忘了我们仍必须活在世上。 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却说,有一种是平衡天上与人间、此世与彼世的属天的心志。那心志是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因着信而在迦南住帐棚生活的关键(创118~10 )。 路易斯在《如此基督教》一书中,提到:“若你读历史,你会发现对现今世界尽上最多心力的基督徒,正是对来世思索最多的人,众使徒本身……,建立中世纪的伟人们,废除奴隶买卖的英国布道家,他们都在世留下了印记,因为他们一心向往天堂。 “而自从基督徒多半不再思想另一个世界起,他们在世界上就变得不太有作用了。定睛在天上,就会投入世界。” 若我们的心是以天上为重的, 就会在世上做更美更好的事。 以祷告单独与主到赐福的圣山, 然后下到山谷作工, 你脸上必发出耶稣爱的光芒。 当你看重世上的职责时,要纪念天上的事。
──《生命巂语》
【腓三20~21 我们会像他“主耶稣基督……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
有一年秋天,我的几个孙子从野外采集到一些蚕茧。它们一点也不漂亮,干巴巴的,一动也不会动,孩子们把它们挂在一个阴凉之处准备过冬。第二年春天,他们把蚕茧搬到照得到温暖阳光的地方。过不了多久,有一个蚕茧中冒出一个美丽的生物――一只淡绿色的大飞蛾,优雅地展开翅膀,准备飞向天空。它色彩之艳丽是无法形容的,它缓缓地展开娇嫩的翅膀,姿态是无可言喻的优美。 是的,春天是复活节的时节。不过大飞蛾的蜕现,不是真正从死中复活,而是生命的蜕变,形式的改进,因为蚕茧本身具有生命。而耶稣则是从死中复活,不过这过程也是蜕变――耶稣变成了永生的完美生命,我们的复活也会是如此腓立比书3章21节 中的“改变的”或“符合的”是译自希腊语,意为“改变形式”或“蜕变”。由于耶稣从坟墓中升起,我们可以坚信我们的躯体也会改变,变得像他的荣耀的身体。 是的,有一天我们会像他。 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像他! 我见他而时我会像他! 像他直到永远! 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像他! 当我们面对面地见着他, 我们会反映出基督的荣耀。
──《生命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