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咷,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这里的「富足人」并非指信徒,而是指为富不仁的非信徒。神定罪「富足人」并非因为他们「富足」,亚伯拉罕、以撒、雅各都很富足,神所定罪的乃是倚赖财富、错用财富。 「哭泣、号咷」常被旧约先知们用来描述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时恶人的反应(赛十三6 、摩八3 )),指在审判之日必将面临刑罚。 雅各在写给教会的信中定罪为富不仁者,是帮助那些贫穷的信徒认识为富不仁者的下场,因此可以「忍耐,直到主来」(7节 ))。
2 「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金银都长了锈」(3节 ))原文都是完成式,表明富人的财富现在已经没有用处,反而要在审判时成为被定罪的证据(3节 ))。 「财物」可能指谷物。谷物、「衣服」和「金银」(3节 ))是当时财富的主要标志,许多穷人只有一件外衣。 2-3节引自登山宝训(太六19-21 ))。
3 「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神赏赐财富给我们,并非为了浪费在我们的「宴乐」中(四3 )),也不是为了让钱财朽坏,而是让我们善用财富,成为输送神祝福的管道。「末世」是该积财宝在天的时候了(太六20 )),但世人却会更加「贪爱钱财」(提后三2 ))。我们若「只知积攒钱财」,却不肯与人分享,就是为自己积攒末日审判的刑火(路十六24 )),钱财积攒得越多,审判的刑火也越厉害,因为这是「知道行善,却不去行」(四17 ))的罪。 「末世」并非指将来的世代,而是我们现在正处于的世代(林前十11 )),指从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来之间的新约恩典时代(来九26 )),又称为「末后的日子」(徒二17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历史可以分为现今的世代和弥赛亚来临之后的未来的世代,即「今世、来世」(太十二32 、可十30 、路十八30 )),但新约进一步教导,「来世」因主耶稣已经临到了。现在是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末世」,信徒已经被拯救脱离了现今「罪恶的世代」(加一4 )),并且已经开始尝到「来世权能」(来六5 ))。
4 「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
5 「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
上图:描绘古代罗马人宴乐的马赛克画,地上满是各种骨头。
6 「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他也不抵挡你们。」
7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虽然压迫者必受刑罚(1–6节 )),但受欺压的信徒不可以暴制暴,而要凭信心「忍耐,直到主来」,让主伸冤。农夫之所以能「忍耐等候」,是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撒了种子,又有雨水滋养,就必有收成,「宝贵的出产」会带来温饱快乐。 撒种是农夫的本分,降雨是神的作为,我们等主再来也是先尽本分,然后忍耐等候神的作为。 以色列并没有适合灌溉的河流,所以「秋雨春雨」对农业非常关键。
8 「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10 「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
11 「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约伯的忍耐」指约伯身心一再受苦,仍不离弃神。 「主给他的结局」也可译为「主的目的」,「主的目的」是使约伯更深地认识神:「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伯四十二5 ))。我们也照样应该忍耐到得着「主的目的」,所受的苦难和忍耐才不会白费。
12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13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我们在忍耐中「受苦」时,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首先「祷告」,从神那里支取力量;「喜乐」时,不应该忘乎所以,而应该「歌颂」,把感谢的祭献给赐下喜乐的神。 「祷告」和「歌颂」都是祷告的一部分,我们无论在「受苦」还是「喜乐」中都应该祷告。
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15 「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信心」是指祷告者清楚地知道神的旨意是要医治那病人,而不是说只要祷告者有自信,神就一定医治。人的肉身终有一死,神的心意并不是每次都要医治人(林后十二7-9 、提后四20 )),而是要我们「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多一2 ))。 病人得医治是因为「出于信心的祈祷」,而不是「用油抹」(14节 ))。 「若犯了罪」表明这疾病并不一定是罪所造成的。
16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本信所提到的教会种种情形,表明教会也病了。正如病人需要祷告,教会的病也需要祷告,用「彼此认罪,互相代求」来代替「彼此批评」(四11 ))、「论断弟兄」(四11 ))、「彼此埋怨」(9节 ))、「起誓」(12节 )),在基督的身体里对付罪,教会才能恢复合一,灵性才能恢复健康。 十八世纪约翰卫斯理的复兴运动以小组聚会为原动力,而小组聚会的头条规则是「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义人」指所有因信称义的信徒。
17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以利亚并不是通过自己的祷告改变了神的旨意,求神「不要下雨」或「降下雨来」(18节 )),而是神借着以利亚宣告旱灾和下雨,以利亚的信心完全是因为他明白神自己的旨意是如此。 17-18节记载在列王记上十七章到十八章。
18 「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
19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
20 「这人就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虚无的财富(五1) 在本章的首六节经文中,雅各有两个目标。第一,证明属地财宝到头来也是空虚无用;第二,表明那些积财者的丑行。他想藉这样的描述,阻止其读者不会以财宝为生命的唯一目标。他向富人们说:假如你们知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你们就会为将来在神面前所受无情的审判而哭泣,号咷。整幅图画因雅各所用‘号咷’一词而特显生动,因为号咷一词的希腊字是ololuzein ,这是一个拟声字,以声为义。其意义是尖声哭号。这字也用以描绘那些因神的审判已经临到时所发惊惧的狂哮(赛十三6 ,十四31 ,十五2、3 ,十六7 ,二十三1、14 ,六十五14 ,摩八3)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形容在地狱中受苦者痛苦呼号的字。整个篇章中的用字都是经过一番挑选,生动而活泼。在东方世界中,主要财富的来源有三,而雅各对每一种财富的损毁都有一个特别的用字加以生动的描述。谷类及粟类则腐烂(sepein )。衣服:在东方人眼光中,衣服也是财富的一种。约瑟赐华服给其兄弟们(创四十五22) 。亚干因为贪爱一件示拿地出产的衣服,不单丧失了自己的性命,更给以色列人带来艾城一战败北的羞辱(书七21) 。参孙答应凡能解其迷语者,皆赐以衣服为礼。(士十四12) 乃缦带备衣服作为赠送给以色列的先知之礼物;为了获得这些衣服,基哈西却染了满身大痲疯。(王下五5、22) 保罗宣称谓他没有贪图任何人的金银、衣服。(徒二十33) 这些衣服虽然华丽,但也逃不过蛀虫(太六19) 的侵食。世人皆珍藏的金银也逃不过铁锈的腐蚀(katiasthai )。我们都知道金银是不会长锈的;雅各是以生动的手法来表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至终也难逃毁灭。这锈是所有属世物质短暂、虚空的铁证。再者,这也是一项无情的警告。希冀获得这些东西的欲望,就加铁锈一样,无情地侵蚀人的身体与灵魂。最具讽刺性的,就是人为自己积攒财物,到头来,这些财物竟成了吞噬他的烈火。雅各深深地认为以属世物质为念的心态,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春梦而已,不单如此,这也与自掘坟墓的愚蠢行动无异。热心公益(五1) (续 ) 就算是粗心大意的读者,也不会忽略圣经对社会公益的重视。并没有其它书好像圣经一般,那么严厉地指控欺诈,自私地敛财。麦费连(J. E. McFadyen )称阿摩司书为鼓吹‘社会正义’的先知书。何摩司指控那些在其宫殿中堆满了抢劫和剥削来的财富(摩三10) 。先知也斥责那些欺压穷人的,虽然地们拥有石砌的楼房,美好的葡萄园,──但由于神的忿怒,他们永不得享用所拥有的一切(摩五11) 。神的忿怒临到那些以小升斗,假法码欺骗顾客的;也临到那些以银子及一双鞋子的价钱买下穷人作奴隶的;将劣等的麦子高价卖给穷人的,也难逃神的忿怒。因为神严正地宣告道:‘他们的一切行为,我必永远不忘。’(摩八4) 先知以赛亚也警告那些以房接房,以地连地的富户(赛五8) 。哲人们也强调那凡倚仗自己财物的,必然跌倒(箴十一28) 。路加引用耶稣的话说:‘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路六24) 财主进入天国是难的(路十八24) 。财富是试探,网罗,有钱人很容易被钱所蒙骗而陷入无知的境界;更被诸般私欲所迷诱,因为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六9) 。在两约之间成书的作品,也满载了同一样的警告。‘以不义的手段积聚金银的人有祸了……他们会随同其财物一起灭亡。他们的灵魂,也羞耻地被抛入烈火中。’(以诺书九十七章八节 ) 在所罗门智能书中记载了一段经节,其中是描述一位自私财主的自白,谈及其放纵的生活与义人生活形成对照:‘来罢,让我们尽情享受跟前之乐,快快地使物尽其用,正如年青时一般。让我们饮饱天下美酒,涂上各样香品:不让春天怒放的花朵专美。趁玫瑰花蕾仍末枯萎之前,让我们编为华冠而戴。让青葱的草地上,留下我们奢华的痕迹。让每个人皆尝尽肉欲美色,让我们欢愉地逸乐,处处留痕;因为这是我们应拥有,也是我们命中注定享受的。让我们欺压穷苦的义人,连寡妇及白发老翁皆不放过……因此,让我们埋伏好攻击义人;因为义人不与我们同流合污而生活清正;因为我们触犯律法,他便无情地叱责,他也反对我们可耻的行为,对我们放浪的生活,更看不过眼。’(二6) 我们想不通为甚么基督教会被称为‘人民的鸦片烟’,或被认为是出世的宗教。世上没有一本书好像圣经一般地大事抨击社会罪恶,及有效地鼓吹社会正义。圣经并不抨击财富本身,相反地,却注重财富的运用,及富户因不善理财的丑恶下场。自私者的收场(五4) 这段经文无情地指控自私的富户,揭露他们无可避免的收场。(一 )自私的富户以不当手法敛财。圣经一贯主张作工的得应得的工价这基本原则(路十7 ,提前五18) 。在巴勒斯坦境内的临时雇工,生活清苦,濒临饥饿边缘。工资低微,根本无法积蓄;若迟发工资一天,那么,他与其家人当日则会饥肠辘辘,痛苦难熬,因为‘家无隔宿之粮’。因此,圣经的律法三番四次地强调:要按时发工资给临时雇工。‘困苦穷乏的雇工……你不可欺负他。要当日给他工价,不可等到日落,因为他穷苦,把心放在工价上,恐怕他因你求告耶和华,罪便归你了。’(申二十四14、15) ‘雇工人的工价,不可在你那里过夜留到早晨。’(利十九13) ‘你那里若有现成的,就不可对邻舍说:去罢,明天再来,我必给你。’(箴三28) ‘那行不义盖房,行不公造楼,白白使用人的手工而不给工价的,有祸了。’(耶二十二13) 那些‘亏负人之工价的’必受耶和华的审判(玛三5) 。‘那抢夺邻舍度日之银,与其以血汗赚来之粮,及谋害他的;那欺骗雇工之工价的,就是欺骗了创造者,这等人必遭悲惨收场,因为他是流血者的兄弟。’(传道经三十四章二十二节 ) ‘凡为你工作的雇工的工价,绝不能耽延拖欠,应快快支发。’(多比传四章十四节 ) 圣经的律法真可称为劳工宪典而无愧,圣经对社会多方的关怀,藉律法、先知及先哲们的智慧之言而表露无遗。圣经中说收割者的哀声达到万军之主的耳中。试想,那掌管天上万象,月亮星宿及无边宇宙的神,竟顾念一劳动者的权利。这就是圣经一贯的教训。(二 )自私的富户只知一味利己。他们享美福,好宴乐。‘享美福’的希腊字是truphein ,由一意为‘破裂’的字根引申而来;这是形容那些世俗美福,到头来必腐蚀,摧毁人道德的品格。spatalan 这希腊字则被译为‘好宴乐’。这字所表达的意义真令人呕心,因为这字是形容人尽情放纵色欲的丑态。富户只知道用财富来满足其一己之私欲,忘却了对同胞的责任,因此,他们便无情地被谴责。(三 )凡选择这道路的,其终局也必凄惨。肥牛的终局是被宰杀以奉客;那专享美福,好宴乐的,正为将来的审判,为自己积蓄忿怒。快乐到头来变为悲伤,享乐最终竟为他们带来死亡。灵魂的坠落是自私的不二工价。(四 )自私的富户谋害不事反抗的义人。我们不太清楚这是指谁而言。也有可能是指耶稣。‘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徒三14) 司提反控诉犹太人,甚至在那义者未来以先,残杀神的使者(徒七52) 。保罗宣告说:虽然犹太人拒绝神的义者,但神却定意要他们亲眼看见那义者(徒二十二14) 。彼得也说基督为我们的罪受死,义的代替不义的(彼前三18) 。神所立受苦的义仆并没有反抗,在剪毛人的手下也闭口不(赛五十三7) 。彼得在形容耶稣时,也引用这段经文(彼前二23) 。雅各的意思可能是:自私的富户欺压穷人,杀害义人,这与重钉基督于十字架上无异。凡伤害神的子民,就等于伤害神。在谈到义人的时候,雅各可能不是特别想到耶稣,而是泛指恶人恨义人的天性而言。我们曾经引述所罗门智慧书中对富户的描述。那段记载继续谓:‘他(义人 )拥有对神的了解,称自己为神的儿女。他谴责我们的不当思想。他为我们的恶行而忧心忡忡:他的生活与行为皆与常人迥异。他以我们为虚假;他逃避我们如同逃避污秽一般;他宣告义人的终结是有福的,更以神是其父为荣。让我们试验地的话是否真确,让我们观看他的收场如何。如果义人是神的儿子,那么,神会帮助他,将他从仇敌手中救出来。让我们以凌辱及拷刑来试验他,看他是否谦和、忍耐。让我们给他冠以羞耻的罪状而处死:因为按他自己所说的,他将会被尊崇。’(所罗门智慧书二章十三至三十节 )先贤说:由于恶人的心已被其罪恶蒙蔽,故此,他们才会口出恶言。苏格拉底的挚友亚基表德虽然才气横溢,但其生活却放汤不堪。有时他会向苏氏说:‘苏格拉底啊!我恨透了你;因为每次看见你的时候,你都指责我的不是。’恶人极欲置义人于死地,因为义人的生活揭露恶人的丑陋,更表明光明生活的模范。候主再来(五7) 初期教会一直在盼望着耶稣基督速速地再来;雅各劝会友们应该忍耐等候,因为主再来的日子近了。农夫要忍耐地等候秋雨春雨的滋润,田地才会有丰硕的收成。圣经时常提及秋雨,因为这对巴勒斯坦的农夫们是绝不可缺的。(申十一14 ,耶五24 ,珥二23) 秋而是指十月尾十一月初所下的雨水,若这时期没有充足的雨水的话,种子根本不能发芽。春雨是指四,五月所下的雨水,若这段时期缺乏雨水的话,种子根本不能生长成熟。农夫要忍耐地等候,让天做美,水足土润,种子能发芽生长。同样的,基督徒也应忍耐地等候基督再来。在等候的时期,基督徒应该要坚定本身的信仰。他们不可因遇困境而自怨自艾,甚至彼此埋怨;若他们如此行的话,他们就是触犯律法的。因为诫命禁止基督徒互相批评,埋怨(太七1) ,他们若触犯律法,定罪是不可免的刑罚。雅各深信主来的日子已经临近,审判者已站在门外,这话也是耶稣曾经说过的。(可十三29 ,太二十四33) 初期教会判断错误了。主耶稣并没有在那一代信徒们还生的时候回来,让我们查考新约中对耶稣再来的经文,使我们对这真理有一完整的了解。首先,我们应晓得新约用下面三个希腊字来形容耶稣基督的再来。(一 )最普遍的是parousia :这字也一成不变地被纳入英语字汇中。这字在以下的经文中出现: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节 ,二十七节,三十七节及三十九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十九节 ;三章十三节 ;四十一章十五节 ;五章二十三节 ;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一节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二十三节 ;约翰壹书二章二十八节 ;彼得后书一章十六节 ;三章四节 。在普通希腊文中这字的意义是指某人在场或抵达。但同时也有两个其它用法。其中一个渐变为一专用语。即指他国军队入侵某国境内,尤指某国君王或总督访问其帝国境内的省县而言。故此,当这个字用在耶稣身上的时候,其意义乃是:耶稣的再来即天堂对地球的最后侵入,也指帝王驾临,接受其附庸的拥戴及崇敬。(二 )另一个希腊字是epiphaneia (多二13 ,提后四1 ,帖后二9) 。这字在普通希腊语中有两个特别意义:指神祇向其崇拜者显现;及皇帝登基,统揽罗马大权。若这字被用于耶稣身上的话,意思就是:耶稣的再来,代表了神向其子民的显现;而这显现是毫不偏私的,无论专诚等候主再来的,或那些作风散慢,不以主再来为重的,都会亲眼看见主耶稣的再来。(三 )最后一个希腊字是apokalupsis (彼前一7、13) 。这字在普通希腊文中有‘显露’或‘揭示’的意义;当用在耶稣身上的时候,其意义乃是:耶稣的再来,就是向人揭示祂的权能,显露神的荣耀。这里有一连串宏伟的图画:耶稣的再来就是君王的驾临;是神向其子民显现,及登上永远的宝座;更是神向世人显示祂那属天的无比荣耀。君王驾临(五7) (续 ) 以下让我们仔细查考新约对耶稣再来的观点与立场。(一 )新约圣经明确地表示,没有人知道耶稣何时何刻会再来。连耶稣本身也不晓得,只有神知道(太二十四36 ,可十三32) 。由此可知,人对耶稣甚么时候再来的臆测,不单是白费心机,更是亵渎神;人若费尽心思,试图了解连耶稣也不晓得,只有神晓得的事,这人是多么愚蠢啊!(二 )新约圣经只说耶稣再来时,有如闪电之突发,又有如盗贼之忽然光临(太二十四27、37 ,帖前五2 ,彼后三10) 。我们绝不可能在耶稣再来时,才临时仓猝准备;相反的,我们应随时准备好,等候耶稣再来。故此,在这段等候的期间,新约圣经要求信徒们实行以下的职责。(一 )信徒应警醒等候。(彼前四7) 信徒们的处境,就有如主人出外远游时而留待家中的仆人一般。这些仆人们不知道主人的归期,只好随时作准备,(或早晨、或午正、或黄昏 )迎接主人回来。(太二十四36) 。(二 )长久的耽延不应引起基督徒失望及淡忘(彼后三4) 。神与人对时间的概念迥异。对神而言,千年有如夜间的一更,虽然时间飞快地过去,但神绝没有改变,也没有忘记施行永恒的计划。(三 )信徒应充份利用时间,快快准备自己,迎接万王之王的荣耀驾临。基督徒应谨慎自守(彼前四7) ,成为圣洁(帖前五23) ;更应脱去暗昧的行为,戴上光明的兵器,因为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罗十三11) 。信徒应多方预备,好坦然无惧地欢迎主的再来。(四 )信徒应有甜美的团契。彼得以耶稣快再来为动机,鼓励信徒们应彼此相爱及款待。(彼前四8、9) 保罗强调凡事应以爱心为出发点,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林前十六14、22) 他也劝勉信徒应谦让,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腓四5) 谦让一词的希腊字是epieikes ,其意义乃是指乐于宽宥而多过执法如山的心态。希伯来书的作者鼓励信徒应互相帮助,互相分享,互相勉励,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来十24、25) 新约圣经一贯地强调,信徒们之间应有和谐关系,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尤有进者,新约圣经更强调:私人恩怨必须在日落以先完全解决,若不然,基督在当夜来临,当事人则无颜以对。(五 )约翰以耶稣快再来为因由,鼓励信徒要住在主里面(约壹二28) 。无可否认的,每日皆与主同住是等候主再来的最佳预备。大部分用以形容耶稣再来的图画都源出于犹太背景,是属于古犹太人对末世事件的传统观念。其中许多资料不可按字面直解,在这些画面后面隐藏了一伟大的真理,即现世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在飘流,而是极有秩序地朝一目标前进,即朝向神所定永恒的计划迈进。忍耐不落空(五10) 当我们晓得自己目前遭遇,前人已经尝过了的时候,心底里会产生一股无以名状的安慰。雅各向其读者阐明,古时神的先知及使者,若不能忍耐的话,他们根本无法完成神的托负,及作美好的见证。他也用耶稣所说的话来提醒信徒们,因为耶稣曾说: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二十四13) 。他以约伯为例,这例子在会堂的讲述中经常被提及。我们常说约伯忍耐,但忍耐一词实在太消极了,因为人云亦云的缘故,约伯似乎除了忍耐之外则别无长处。但是当我们仔细地研读其戏剧化的一生时,我们会发觉他激昂地反抗那些临到他的不幸遭遇,热烈地对其友人所持传统的见解置疑,更以为神已离弃了他而悲哀莫名。没有多少人如约伯一样曾说了许多激奋的话;最值得嘉许的,乃是约伯虽然身遭惨变,肝肠寸断,内心矛盾,但他对神的信心却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祂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祂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伯十三15) ‘现今,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伯十六19)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伯十九25) 他并不是不闻不问而盲目地俯顺;相反地,他挣扎,他置疑,有时甚至会公然反抗。虽然如此,他炽热的信心,毫不受影响。新约以hupomone 一字来形容约伯,这字并不是指消极的忍耐;相反的,这字是形容那能经历疑难、痛苦、灾害的心灵,当一切过去之后,信心更显坚强的质素。有些信心可能永不埋怨或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就是虽被诸多疑难问题所折磨,但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是那注目雨过天青后的美丽云霞的信心,博得无比的祝福:‘耶和华后来赐福给约伯,比先前更多。’(伯四十二12)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必会有一些时刻在怀疑神是否忘怀?神是否仍然顾念?但是,我们若以残余微小的信心,坚信到底的话,到头来,我们便会体验到神的满心怜悯中大有慈悲。发咒起誓的虚幻(五12) 雅各在这里只不过是重复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训(太五33) ,这教训是初期教会的指南及生活原则。雅各并不是指污言秽语,乃是指以发咒起誓来保证你所说的话,你所许下的语言,或是你所办的事。在古代世界中,有两个举动是被认为邪恶无比的。(一 )有效与无效的誓言:这情形在犹太人中特别尖锐。任何誓言中,若神的名字直接被提及,这誓言是绝对有效且具约束力的;相反地,任何誓言中,若神的名字未有直接被提及;那么,该誓言则被认为是无效的。整个举动乃根据一个概念:在一誓言中,若神的名字直接被提及的话,那么,神则成为该项事件的积极参与者;相反地,若神的名字未被直接提及的话,那么,神与该项事件则完全无关。根据这原则,人便想出许多取巧的手法,使某誓言不生效力。因为这样的手法,便发咒起誓以保证某事真假的方法,成为儿戏。(二 )在现今的世界中,事事皆须起誓。这种做法根本是错误的。誓言的价值,在以不常起誓为贵。若连芝麻绿豆般的小事皆要起誓的话,誓言的价值便随之消逝。事事皆须起誓以作保证,只不过是表示说谎、欺诈泛滥的最佳写照,在诚实的社会中,根本不用起誓;当人不被信任会说真话时,人便要起誓,以作保证。古代的道德家,完全同意耶稣的说法,斐罗说:‘经常起誓一定引致伪誓与不虔。’犹太拉比说:‘千万别习于起誓,若长此下去,你终必身陷假誓的桎梏。’爱辛尼派人士极力反对起誓,他们认为某人必须起誓以保证其言语可靠的话,这人已经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了。古代希腊人则认为任何言论的最佳保证并不是誓言,而是说话者的品格;最理想的境界,乃是培养自己的品格,使别人信任我们所说的话,不用我们发誓以作保证,因为他们深知我们只说真理,不说谎言。新约圣经的观点,乃是认为我们都活在神的面前,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皆须真实无伪;基督徒应有崇高的品格,被人信任,不必起誓作保证。如此,则不致辜负基督徒的美名。歌唱的教会(五13) 这一段经文很清楚地描述了初期教会的一些特色。初期教会是一个歌唱的教会;初期的基督徒随时都可欢愉地引吭高歌。在保罗形容哥林多教会聚会情况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发觉歌唱是聚会不可缺的部分(林前十四15、26) 。当他想到神的恩典也临到外邦人的时候,使他联想到诗人喜乐的颂扬:‘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罗十五9 ,诗十八49) 基督徒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弗五19) 他们也将基督的话藏在心里,用诗章、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西三16) 。基督徒心中满了喜乐,故此口中也流露出欢乐歌,称扬神的慈怜与恩爱。异教世界充满了痛苦、忧伤与恐惧。安诺德(Matthew Arnold )用以下的诗句来描述。祈祷的果效,远超过世人能想象的。 因此,你的赞美之声应如泉涌,日夜不息。 人岂不比羊更贵重吗? 牠们只是头脑笨拙的牲畜,生命了无方向, 人若认识神,岂不应为自己及友人,举手代祷? 整个世界正是如此地被金链所圈着, 环绕在神的脚旁。
犹太人认为,若要解决生命中的不幸,在神与人之间必须维持正常良好的关系,更要藉着祷告,将神的恩慈与能力引进人间。有另外一件事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这一段经文中,以利亚是祈祷有能力的例子。这是阐明犹太拉比们如何解经的最好例子。整个故事都记载于列王纪上十七及十八章。三年零六个月──路加福音四章二十五节 也用这数字──是由列王纪上十八章一节 引用而来。再者,旧约圣经并没有说明旱灾的来临与终止是由于以利亚的祷告;以利亚只不过是一名先知,代神宣告旱荒的来临与终止。但拉比们总喜以钻牛角尖的态度来研经文。列王纪上十七章一节 谓:‘我指着所事奉永生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起誓,我若不侍立在神面前,天必不降露,也不下雨’(直译 )。犹太人祷告的姿态是侍立在神面前 ;因此,拉比们便以这经文为根据,证明天雨不降尽由于以利亚的祷告。列王纪上十八章四十二节 记载以利亚上了迦密山,屈身在地 ,将脸伏在两膝之中。拉比们又认为这是恳切祷告的表现;故此,这便是说明旱荒终止也拜以利亚祷告之赐。必须实践的真理(五19) 这一个篇章将基督教真理的伟大特色,描写得入木三分。这特色足以令人惊讶,因为它不单涉及理智及抽象的哲理,更是有关道德的真理。这情形在新约表达有关真理的篇章中特别明显。真理是人钟爱的对象(帖后二10) ,真理是人必须服膺的(加五7) ;真理是人生活中必须表达的(林后四2) ;必须用爱心说出真理(弗四15) ;必须为真理作见证(约十八37) ;充满爱的生活必会彰显真理;(约壹三19) 真理使人得自由(约八32) ;真理是耶稣基督所差遣的圣灵恩赐 (约十六13) 。最明显的,莫过于约翰福音三章二十一节 所谓‘行真理的。’真理不只是头脑思考的对象;真理乃是道德生活的表彰。真理不只是研究的对象;更是生活的实践 。真理不单要求理性的顺从;更要求全人的服膺。最大功勋(五19) (续 ) 雅各以新约其中一具挑战性的信息,作本书的结束;这个信息在圣经中连二接三地出现。假如某人走迷路,而某基督徒使他从迷路转回,走上正路的话,那么,这基督徒不单救了其弟兄的灵魂不死,更遮盖了自己许多的罪。换言之,救别人的灵魂,也就是救了自己的灵魂。米约(Mayor )指俄利根在其讲章中某处表明赦罪的六个不二法门:即藉洗礼,殉道,布施赒济(路十一41) ,藉赦免他人的罪(太六14) ,藉爱(路七47) 及藉领罪人转离迷途等。那领罪人回转归向神的,也必蒙神赦罪。圣经曾不断地宣扬这信息,耶和华对耶利米说:‘如果你不说废话,只传达必要的信息,你就可以重新作我的代言人。’(耶十五19) 但以理写道:‘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十二3) 保罗对提摩太的叮嘱是:‘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四16) 犹太教父语录中有一句话如此说:‘那使人归正的,罪必不能胜过他。’亚历山太的革利免说:基督徒以造福邻舍为自己的救恩。相传有某位信仰极端保守的女士曾如此质问韦尔伯佛思(Wilber-force ),问:‘你的灵魂得救了没有?’这位鼓吹废除奴隶制度的伟人则回答说:‘夫人,我忙于救他人的灵魂,对自己的灵魂则无暇兼顾。’将幸福的阳光带入他人生命的,也必沐于温煦的余晖中;同样的,领人归向神的,也必能享受神。那领人归向神的,必蒙神所赐最高的尊荣;因为如此行的,乃是分享救主耶稣基督的崇高使命。--《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雅各书第五章 二、对错用财富的责难(五1~6) 这一部分与四13~17 在形式与内容上密切相关。形式上,此两者都以“”( age nyn )引入,内容上,把神及祂在历史中的目的抛在一旁去追求财富,在此两段经文中都被定罪。但末世即将成就这主题,也把五1~6 密切地连到五7~11 。如果四13~17 是针对教会及世界,五7~11 清楚的是针对教会,那么五1~6 就无疑是针对非基督徒而言了。这一点可从两方面看出;许多圣经及圣经外的传统提及雅各所责备之不义之财,而且雅各没有为那些他所定罪之人提供任何出路。这里描绘的富人显然是有财势的地主,他们历世历代都控为实施经济迫害的剥削阶级。以雅各周遭的环境而言,我们可能特别会想到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地主,他们拥有大批房地产,只关心他们的土地能得多少利益。雅各毫不考虑的将这些富有的地主们定罪(1节)指出他们的罪状,如自私的积攒钱财(2~3节)、欺诈工人(4节)、自我沉迷的生活方式(5节)及欺压“义人”(6节)等。 雅各在写给教会的信中,为何会向非基督徒传定罪的信息呢?加尔文恰当的区分出两个主要的目的:雅各“……关心对神忠心的人,他们在听过富人可怜的下场后,或许就不会羡慕他们的财富了,同时知道神是他们所受冤屈的伸冤者,他们或许会用平静且顺从的心灵来忍受”151 。 1. 雅各以旧约先知的口气说话。“哭泣 ”( Klaio{ )及“号啕 ”( ololyzo{ ,一拟声调,听起来就像它所形容的声音)常被先知们用来描述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时恶人的反应(参赛十三6 ,十五3 ;摩八3) 。事实上, oloyzo{ 只在旧约先知书中出现,且总出现在审判的段落中。这一背景很清楚说明,那“将 ”临到富人的 “苦难 ”不是指属世、暂时的苦楚,而是指神在审判之日将量给他们的刑罚。 雅各对富人公开的指控,取材于一常见的圣经主题,并予以发挥。神对穷人的关心,藉摩西律法中许多指示在新约中当如何生活的条例反应出来。在以色列历史的末期,这些律法被忽视,穷人经常被欺压,被有钱有势之以色列人占便宜。因此,“富人”在智慧文学传统中有时成为“不义之人”的同义字(参箴十15~16 ,十四20) ,许多先知特别大声痛责富有的压迫者(参阿摩司书)。这主题在两约之间的犹太作品中很突出(特别参以诺一卷94~105),并在新约中也要被保存。耶稣曾谈到许多财富的危险,特别在路加福音中。在一段与雅各的教导甚接近的话中,耶稣宣告富人有祸了,并警告说,他们在今世的“安慰”要被来世的“悲恸”及“哭泣”取代(路六24~25) 。启示录十八10~24 是一篇冗长的“祸音”,针对“世上之客商”而发的,他们因“大城”巴比伦倾倒而“哭泣悲哀”。在这些经文中,我们不容易判断富人受审判的理由。虽然某些传统定富人的罪似乎只因为他们富有,至少在新约中富人被定罪几乎全是因他们错用财富。当然,雅各列举了他所责难之富人的罪,表明此处是这种情况。如果正像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一10 意指雅各读者中有些基督徒是富人 ,那么很显然,雅各并不打算定所有富人的罪。因此1节中“你们这些富足的人”的称谓,基本上指的是“不义的 ”富人,正像圣经一般的用法一样。如此说来,若忽视“富人”和“不义的人”之间极易有关联性,就错了。圣经警告说“财主进天国是难的”(太十九23) 不是没有原因的。(请进一步看导论中“七、贫穷与财富”)。 2~3. 雅各对富人的第一项控诉,与他们费尽心力积攒,却一无所用的世上财物有关。他举出三种物质货财。“财物 ”( ploutos )有时指的是谷物的收成,另外“衣服 ”及“金银 ”是古时最普通的财富形式。但财物也更可能包括一般性财富。“坏了 ”( se{po{ )可以指人类所有的努力的腐坏性及暂时性(传道经四19) 。“虫子咬 ”的衣服强烈地提醒我们耶稣对“世上财宝”会被虫子咬光的警告(太六20) 。雅各提到金银会“锈 ”,有人认为这句话显出雅各赤贫的背景,因为事实上这些贵重的金属是不会锈的。但“锈 ”( ios )这字曾被用于形容金银(耶利米书信十章),且这比方似乎已成为传统,表明即使最宝贵之金属也很短暂(亦参传道经二十九10) 。事实上这三句话反映出传统旧约与犹太教的教训,即倚赖会毁坏之物何等愚昧。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雅各在三个子句中都使用完成式来表明这些财物的毁坏。许多注释家将这些完成式的动词看成“预言式”或“预期式”的完全式:这些财物在审判的“苦难”中必要毁坏,以致可用好像已经发生的事来形容。但罗培士因雅各在第3节将时式改换为将来式(那锈将 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将 要吃你们的肉),而认为以上的解释不可靠。因此最好以完成式自然的意义来看,视之为强调目前富人所拥有财富一无所用。或许这一点也该以寓意的方式来明了,指财富在目前丝毫不见灵性的利益,在审判之日也无法成为希望的依据。 财富不但带不来长久的利益它的“败坏”将在审判时证明富人的不是,使他们被判有罪:“吃肉如同火烧 ”是神审判的一种比方(犹底特书十六17) 。这项判决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富人在世全力专注于积囤世上的财宝,完全忽视了天上的财宝,清楚显明他们的“心”在何处(参太十六17) 。另一方面,富人积攒钱财所以被定罪,是因为他们的钱财没有用来帮助穷人:“为诫命之故要帮助穷人,因为他有需要不可让他空手回去。为了弟兄和朋友之故要放松你的银子,不要让它在石头底下生锈、遗失。要按照至高者的诫命来积攒你的财宝,它会比金子更使你得利”(传道经二十九9~11 ,这一段教训雅各可能相当熟悉)。在路加所记载耶稣有关财宝的言论中,我们看见相同的情绪:“你们要变卖所有的Q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十二33) 。囤积财宝是错的,不但因它表明了优先顺序有错,更因它剥夺了别人的生命,这是错上加错152 。这又是知道行善却不去行 的另一个罪例(四17) :“神的意思不是要金子锈坏,衣服给虫子吃;相反的,祂设计它们为要施援助,帮助人类的生命”(加尔文)。以此意思来看,雅各在2~3a中所说财物的败坏,其用意可能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字面意义来了解:这些东西事实上废而无用的现象是反对富人的证据。 雅各在3节末尾总结对富人的第一项控诉:“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 ”。 Ethe{saurisate (“积攒(钱财 )”)可能有受词,即“火”,或另外需加上的字,像“愤怒”等(参罗二5) ;但若像在路加福音十二21 的用法,这动词就要单独来看;意指“积攒钱财”,这个比方更强烈,囤积物质东西的举动成了雅各所定罪的事。此处也可能如 RSV 的译法所建议的,这种囤积有半嘲讽的味道:富人专心的为自己“积攒”,很好,但当“末世 ”审判的时候来到时,他们为自己积攒的实际上是“苦难”。但雅各在“末世”之前用的介系词“en”最自然的译法是“在……之中 ”,新约基督徒普遍相信他们自己已经活“在末世中 ”(徒二17 ;提后三1 ;来一2 ;彼后三3 (?);约壹二18 ;犹大18)。他们将这一词应用到自己的时代,证明早期基督徒相信他们活在神的应许将要实现的纪元,此纪元是历史结束之前无限定的一段时期。雅各在五8 肯定主再来 已近,显出他的看法亦是如此。因此雅各乃是说,那些在他那时代贪婪的积攒钱财的人特别有罪,因他们全然不顾神在基督里向人展示之恩惠带给人的要求;他们也特别愚昧,因为忽视许多证实审判即将来到的迹象。就好比那富有的愚昧人,他们未料到审判会突然临到(路十二15~21) 。“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活在“末世 ”,该认知神已经展示的恩典,并认清神的审判即将来临,以此来剌激我们去分享财物,而非囤积。 4. 雅各向富人的第二个控诉比较明确:他们诈取153 工人的工资。雅各所描写的状况是生活的真象。主后七十年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一小群非常富有的地主增加土地的收购,结果是许多农人的小土地被纳入这些庞大的地产,而这些农人被迫为富有的地主工作以谋生。耶稣有关葡萄园工人的比喻(太二十1~16) 就是针对此农村背景而发,而工人在工作一天之后指望得工钱是很重要的。其实律法中也吩咐这件事:“困苦穷乏的雇工无论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里寄居的,你不可欺负他。要当日给他工价,不可等到日落,因为他穷苦,把心放在工价上,恐怕他因为你求告耶和华,罪便归你了”(申二十四14~15) 。这种警告也可在别处找到,好比利未记十九3 (雅各可能引用了这一章),玛拉基书三5 ,那儿,值得注意的是,剥削“雇工的工资”与欺压“寡妇和孤儿”联在一起(参雅一27) 。对工人来说,立即付工资是很重要的,他们过着仅足以维持生计的水准,需要稳定的收入来供给自己和家人“每日的粮食”。在信用卡不是很方便的社会,若不立即付给工人,就可能使他们生活濒于险境。 雅各深信富人无法逃脱他们的罪。他对工钱有“声音呼叫”的描写,令人想起亚伯的血向神呼叫(创四10) 的生动比方,使神得知这这罪且求祂判刑(参诗十八6) 。富人认为他们在暗中所行的没有被起诉的危险,但却无法目瞒过万军之主 。“万军 ”译自 Sabao{th (参 AV,NASB),是音译自希伯来文意为“军队 ”的字。万军之主的称呼描绘出神是全能的、有力的一大军队的领袖。有时这军队是世上的,好比当大卫表达他对争战结果的信心时,说他是奉“万军之耶和华的名,就是……以色列军队的神”(撒上十七45) 。但更多时候它指的是天上的军队。以赛亚在他有名的异像中见到“万军之耶和华”(赛六),而这称呼变成他喜爱的一个称呼,他常用它来形容神将赐给以色列及列国的审判,且有时,好比在以赛亚书五9 ,这个审判特别与欺压穷人有关连。因此当雅各指证富人的错行已为神所知时,他清楚的指出,这位神是圣洁有能力的,必要审判那些违背祂诫命的人。 由于扣留工钱的控诉是传统描绘富人剥削的方式,于是有人建议雅各的用意并不是描述他那时代真实存在的情况。但虽然这传统有可能影响雅各列举此罪,我们几乎可以确定雅各所管教的富人确实犯了此项罪。 5. 雅各对富人第三项控诉,是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而不关心他人的需要。事实上雅各只简单的说富人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 ”,从这节经文的上下文及其平行经文中很清楚可以看出,这简单的形容指的是漠不关心,自我沉迷的生活方式。雅各在此用的动词 spatalao{ 在圣经中只另外在提摩太前书五6 及以西结书十六49 (七十士译本)这两处出现,那儿所多玛人因“大享安逸”及不帮助“穷乏人”而遭定罪。雅各所用另一个动词 tryphao{ 的意义,可从彼得后书二13 看出,那儿使用同源之名词 tryphe{ 以表明堕落之假教师所喜欢的日间宴乐。甚至那很容易被忽视的片语“在世上 ”也有负面的含意,将富人在世上享受的福乐与在永恒中等待他们的折磨作了对比。亚伯拉罕对那“天天奢华宴乐”之富人所说的话,是一鲜明的平行:“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十六25) 。 我们必须从这种“命运正颠倒”的设计来明白第5节最后的子句:“你们在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 ”。某些注译家认为“宰杀的日子”指当穷人受苦极深而富人却纵欲无度的时刻:“你们在虔诚人受难之时竟放纵的挥霍”(狄比流)。但将属世奢侈与将来审判对比的传统十分普遍,“你们在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与“你们在末世只知积攒钱财”之间又呈平行,由此看来,“宰杀的日子 ”是在生动的描写审判之日。这片语虽然在七十士译本中找不到,却在希伯来文圣经的以赛亚书三十25 (希伯来圣经24节)有相等之处,那儿是描绘耶和华的日子。伪经以诺书一卷也用这片语形容审判(九十4) ,且其上下文与雅各书五1~6 有许多平行之处。再者,圣经时常使用战场上的屠杀比方来形容审判的日子(参结七14~23 ;启十九17~21) 。因此雅各的要点仍如第3节,神的审判即将迫近之时,富人却自私又漠不关心的囤积财产,并浪费地花在自己的享乐之中154 。“末世”已经开始了,神的审判随时可能来临然而富人的行为不但不避免那审判,相反的,他们自私的纵欲使自己罪上加罪,就好比牛养肥了等着宰杀。 6. 雅各对富人最后的控诉是,他们“定了义人的罪 ”且“把他杀害 ”。某些人认为“义人 ”指的是耶稣,或甚至是“公义者”雅各自己(这说法当然假定此封信为后来有人冒雅各之名而写),但最好是以类别来看这项称呼,即形容富人所迫害的那一类人。这种“义人”十分“贫困”,他信靠神的拯救;他经常被形容为受邪恶富人的迫害。举例来说,智慧书二6~20 说,那在今生奢侈过活,不思量明天的恶人,他们想要“欺压公义的穷人”(10节),并“定他有罪,处以羞辱的死刑”(20节)。雅各在此就是用这众所周知的犹太传统(亦参诗十8~9 ,三十七32) 来形容富人的过分(亦参雅二5~7) 。雅各所说富人“杀害 ”义人是什么意思呢?这可能是指富人不与义人分享他的财产,又不发工资,所导致的实际后果:“拿走邻舍的生计就是杀害;他剥夺雇工的工资就是流人血”(传道经三十四22) 。然而“定罪 ”( katadikazo{ )是法庭名词,由此可见富人利用(或许曲用)法律程序,以非法积攒地产,获取利益财富。这种作风在以色列早有所闻,先知们将它彻底的定罪(参摩二6 ,五12 ;弥二2、6 、9,三1-3 、9~12,六9~16) 。 几乎所有现代译本(NASB, NIV, NEB, JB, GNB,腓力浦)与 RSV 一样,都将这段的最后子句看作是一陈述句:他不抵挡你们 。这一译法很自然的假定穷人、受害的义人不反抗(参太五39 ;罗十二14) :既然受害者或拒绝、或无法反击,富人的欺压就更张狂。但,也可以问句的方式来翻译子句,期待“是”的回答:“他们不抵挡你们吗?”那么此动词的主格就是神(参 the Twentieth Centary New Testament)或基督,指的是将来的审判:“神不会抵挡你们吗?”另一可能是此问句的主格是“义人”,指的是义人在今生“反抗富人的行为”的努力(如智慧书二12) ;虽然他或许死了,但他继续发出向富人判罪的呼求(参启六9~11) ;或指在审判之时义人反对富人的证言。以上这些解释,第一种,也是最普遍被接受的,最有道理。虽然它被批评为不合乎文意的高潮,但义人不反抗富有欺压者之简明事实“将此部分以庄严的哀感气质带入尾声”(塔斯克)。
151 加尔文,p.342。Wessel 进一步建议,雅各的讲章是一种先知式的尝试,想要接触那些出入基督徒聚会的非基督徒(ISBE, 2, p.965)。
152 参 Dibelius, p.236,最为清楚;Davids, p.176; Tasker, p.110-111。
153 两个早期、绝佳的抄本(Aleph 及 B)将动词 aphystereo{ 读成“欺诈”,但大部分抄本写的是 apostereo{,“扣留”。其意义上的差别不大,因后者绝对包括非法诈欺的行为。 154 A. Feuillet 辩论道,这审判的日子可能不是最后,历史末了的审判,而是罗马人于主后七十年征服耶路撒冷及犹太人的那次审判;他同时争辩说,这是早期基督徒对主归来的观念,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也可见这观念(“Le sens du mot Parou sie dans I~Evangile de Matthieu-comparison entre Matth. xxiv et Jac. V. 1-11”),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its Eschatology, ed. W. D. Davies and D. DaubezCombridge Uneversity Press, 1964{, pp.241~288)。姑且不论主后七十年与主归来之间的关系,Feuillet 的解释对此处经文来说也嫌过分肯定。 三、对信徒耐心等候的鼓励(五7~11) 诗三十七篇是一首鼓励义人的伟大诗歌,义人被形容为“困苦穷乏的人”(14节),在恶人手中受尽逼迫(12~15节,32~33节)。他们的试探是羡慕恶人的繁荣及富足(1,7节),同时心态与此又有矛盾,因为等候恶人的审判已等得不耐烦了。在此情况下,诗人勉励义人“要默然依靠耶和华”(7节),“止住怒气”(8节),因神一定会辩护义人,毁灭恶人(34~40节)。雅各写信给义人,其中大部分是穷人,他们受苦的景况相同,他的劝勉与诗人一样:“要忍耐”,等候“主来”,这日子“近了”,那时恶人会受审判(五1~6) ,义人会得拯救。 7. 雅各用令人熟悉的称呼:“弟兄们 ”,将对富有之非基督徒公开的责备,转换到对信徒的鼓励。“因此 ”(oun,和合本未译 )表示这项鼓励是基于五1~6 对恶人先知式的定罪而来:既然神会惩罚这些欺压者,信徒就必须耐心等候那日子的到来。耐心 诚然是这段经文的钥意,它以字根 makrothym 表达了四次(7节(两次),8、10节),以字根 hypomon 表达了两次(11节)。前者在第一章曾占显要的角色,那儿雅各勉励读者“忍受 ”他们所经历的试炼。这两个字根常被区分开来,makrothym 通常用来表明我们应彼此对待的恒忍、慈爱的态度(林前十三4 ;弗四2 ;帖前五14) ,而 hypomone{ 通常表示我们面对困境的坚强、刚毅的态度(帖后一4) 。然而在这段中找不到它们意义上的明显差别:先知们的 makrothymia(10节)与约伯的 hypomone{ 显然没有不同。约瑟约书二7 也有同样意义上的重叠,那儿约瑟在成功地胜过波提乏妻子的试探后说道:“坚忍 (makrothymia)是有效的良药,忍耐(hypomone{)提供许多美物”(亦看西一11) 。不过 makrothymis 在7~8节保留了比较特殊的意义,那儿它不是形容试炼中的坚忍,而是形容耐心、期待的等候主。 雅各很明显的鼓励信徒忍耐“直到主来 ”。“直到 ”(heo{s)在此有“较深的”意味,其含意指此观念是一目标,也包括一时段:“操练你的耐心,等候、期待主的来临”。Parousia,“临到 ”或“来到 ”成为早期教会期待耶稣在荣耀中归来审判恶人(太二十四37、39 ;帖后二8) 及解救圣徒(林前十五23 ;帖前二19 ,三13 ,四15 ,五23) 的专有名词。这个传统强烈建议此处的主是耶稣而非父神(参彼后三12 比较之)。 雅各用“农夫 ”作为耐心的榜样,农夫必须耐心地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 ”以维生。虽然“雨 ”这字在这节中实际上没有用到(某些抄本加上这字;某些则用“果实”),但“早和晚 ”一片语必是指晚秋及早春降落在巴勒斯坦,对农业极为有利的雨(参申十一14) 155 。此一比方本身是传统的旧约片语,它可能对这封信的出处并没有什么提示,雅各使用这话更可能是因它符合读者的景况。 8. 如同农夫耐心等候种子发芽,谷物成熟,信徒必须耐心等候主回来拯救他们,审判欺压他们的人。在等候的时候,他们需要“坚固 ”(ste{rizo{)自己的心。当帖撒罗尼迦人等候主的临在 时,保罗给他们同样的劝勉(帖前三13 ;参帖后二17) ,希伯来书的作者主张以“藉恩典坚固你们的心”作为抵挡错误教训的解毒剂(来十三9) 。因此雅各所吩咐的,乃是在试探及试炼当中要稳固地持守信心。信徒一面耐心地等候主归来,一面要巩固自己以与罪恶及困难的环境搏斗。 既然雅各的劝勉是基于主的日子“近了”,于是有人怀疑这劝勉是否与我们有关。许多学者认为,雅各对主的再来近了的信念是一项“错误 ”,许多早期基督徒,甚至耶稣自己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果真如此,雅各在此所建议的行动指南是否合宜,就值得严重的质疑:若这劝勉所根据的,是对历史发展根本的误解,还有何价值?对雅各在这点上有错的控诉,是假定雅各认为主的临在 必会在一短时期内发生,如此的假设并没有道理。早期基督徒深信主的临在“近了”或“即刻到来” ,意思是他们完全相信它“可以 ”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发生但并非它“必须”在短期内发生。他们和耶稣一样,不知道“那日子”或“那时辰”(可十三32) ,但他们的行为,及他们教导别人的行为,都好像他们那一世代可能是最后的世代。二十世纪之后,我们也活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中:我们的这一代可能是人类历史的最后一代,雅各对我们的劝勉会和他向第一世纪读者的劝勉一样:“当忍耐 ,坚固你们的心 ”。 9. 初看之下,这节经文除了强调审判的迫近之外,与其上下文没有多少共同之处。但彼此埋怨确实是在困难环境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试探,我们不常是将一天下来的挫折发泄在至亲好友身上吗!约束自己不抱怨、嘀咕,也是忍耐的层面之一:在以弗所书四2 ,忍耐与用爱心“彼此宽容”连在一起;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4~15 ,忍耐则与报复成对照。 Stenazo{ ,埋怨或“呻吟 ”通常单独使用,圣经希腊文中只有在此,它才有一受词(彼此 )。这句话的意义可能指信徒不应该对 别人埋怨自己的难处,或指信徒不应因 自己的难处而责怪别人(参 NEB),但极可能这两种意思都有。 正如雅各在四11~12 所做的,此处他亦将批评他人与审判相连。那里他警告说,彼此批评会将自己置于审判的危险中。这项警告与耶稣著名的禁戒相似,或许曾受其影响于:“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七1) 。为了强化他的警告,雅各再一次提醒读者审判近了:“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根据四12 (“审判的只有一位”),我们很有理由认为这里的“审判的 ”是指父神,然而这句话与7~8节提及的主的临在 有平行关系,因此将“审判的 ”看作是基督似乎更可取(看太二十四33 ;启三10) 。戴维斯对此节末了的注解值得在此重复:“末日近了的事实不仅激发我们期待‘罪人’受审判……也警告我们查验自己的行为,以至当祂的脚步迫近,终于叩门时,我们已预备好开门了……那位要来的主也是基督徒的审判官。” 10. 第9节多少带些插句的性质,这点由10~11节又回到7~8节对忍耐的劝勉一事实可看出来。这两节以众先知和约伯作为忍受苦难的范例。复述在逼迫之下保持坚忍的伟大功迹,是许多两约之间作品的主要内容(参马加比书二卷),新约也有此例(参来十一)。耶稣鼓励门徒勇敢的面对逼迫:“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迫害他们”(太五12) 。雅各明确的说,众先知是“受苦和忍耐 ”的榜样,假若 RSV 将 kakopatheis 译成“受苦 ”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片语最好看作是重名法二词一义(hendiadys),就是后一个字形容前一个字:“面对受苦时有耐心”(NIV,参 NEB,GNB)。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很好的理由将 kakopatheia 译成“忍耐受苦”(参 RSV 对提后四5 同源动词的译法)。以此意义来看,kakopatheia 就指出众先知忍受苦难的“事实 ”;忍耐 (makrothymia)则形容他们忍受苦难的“态度 ”。这些先知们“奉主名说话 ”的事实,指出他们所忍受的苦难是由于忠心固守神的旨意,而非做错事的下场。 11. 这节经文的第一个句子总括出10~11节的要点:那些忠心忍受苦难的人被称为是“有福的”。马喀比书四卷的作者,在故事的起头,称那些面对逼迫时表现出“忍耐 ”(hypomone{)的殉道者为“有福的”(一10) 。耶稣也同样祝福那些“为义受逼迫”的人(太五10) 。“蒙受祝福”当然与“快乐”是两回事尽管现代版本有如此翻译的趋向):“快乐 ”通常指主观的、情绪上的反应;“祝福”是客观的,神不改变的赞同及赏赐。雅各说,正如众先知因在灾难中持守忠心而得着这种赏赐,约伯也是一样。许多人奇怪为何雅各引用约伯为忠心忍耐苦难的榜样,特别是因 AV 译成“约伯的忍耐”(和合本亦同)。甚至当我们更精确的译成约伯的“稳固 ”,或“坚忍”时,此例子似乎还是不很恰当。约伯岂不是埋怨他的遭遇,自以为义的宣称自己无辜,并一直质疑神对待他的方式吗?正典圣经对约伯的刻划与雅各对他的描绘,似乎极不相称,以致某些人认为,雅各所用的是伪经约伯约书,此约书以比较正面的角度来呈现约伯。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旧约中的约伯是坚忍的一个伟大榜样,因虽然他确实苦涩的抱怨神对待他的方式,他却从未抛弃信心;在不理解当中,他靠近神且继续将希望寄托于祂(参伯一21 ,二10 ,十六19~21 ,十九25~27) 。如巴克莱(Barclay)所说:“约伯不是卑躬折节、背动的,没有怀疑的顺服神,他挣扎、怀疑,有时甚至违抗神,但是信心的火焰从未自他心中熄灭”156 。 除了“约伯的忍耐”之外,雅各的读者也知道“主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Lord,和合本译“主给他的结局 ”)。这个句子可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些将 telos 译成目的(好比 RSV 和 JB),以为它指神在 约伯受苦背后 的终极目的(参伯四十二5~6) 但 telos 也可意为“终了”或“结局”(多数英文版本),那么它指的就是主的临在 是主带来的“终了”,或是基督的死和复活即主的一生的“终了”和“印证”。然而将此句子看作是指主最后带给约伯之结局,才最有道理,即指他的家庭和财产的复原(伯四十二13) 。这种解释可以符合与雅各用辞平行的资料(即迦得约书七4 和便亚悯约书四1 ;参来十三7) ,并为前面已提到之“祝福”提到了具体的范例,且解释了最后的子句:约伯的“结局”显明主确实是“满心怜悯、大有恩慈 ”的。这种解释也配合约伯记整体的信息,它的目的之一是表明约伯的信心如何在最后获得报偿。当然,雅各并不是说忍受苦难总会得到物质的报偿,旧约中(耶利米!)及新约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证明此种想法是错误的。但雅各确实尝试鼓励我们要忍耐苦难,他提醒我们,怜悯及慈悲的神会因我们的忠心而祝福我们。
155 事实上,巴勒斯坦平均四分之三的雨量降在十二月到二月,但生长期开始及尾声的雨才是最重要的。看 Denis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Harper & Row, 1974), pp.50-51。
156 W. Barclay, Letters of James and Peter(Daily Study Bible; Saint Andrew Press, 2 1960), pp.147-148。
Ⅵ末了的劝勉(五12~20) 一、誓言(五12) 12. 虽然这节经文基本上是独立的,但其开头“最要紧的 ”一语,确实建议与前面经文有些关联。雅各当然不可能指起誓比他在前面所提的罪(杀害、奸淫、世俗)更糟糕,他所指的可能只是前面紧接的经文。他要强调,妄称神的名是很严重的罪,比在苦难中所可能犯的其他罪(7~11节)更甚,或许特别是与本段中其他言语的罪相比,如彼此抱怨(9节)。然而这种关联很不自然,最好只将“最要紧的 ”看作雅各要人特别注意他的这项劝勉(参彼前四8) 。也有可能雅各用这句子来表示这封书信已近尾声(保罗在他几封书信中以此方式用 to loipon“最后”)。 雅各在此所禁止的“起誓 ”,不是指“污秽 ”的语言,而是指用神的名来保证我们所说之话的真实。旧约里经常描述神用祂的誓言作为实现应许的保证。律法并不禁止起誓,但要求人对他所起的誓忠实(参利十九12 雅各所讨论的题目在此章出现的另一例子)。不加分辨的使用誓言及靠“较不神圣”之物发誓(参太二十三16~22) 以避免实现誓言的趋势,会降低誓言的威信,因此关心之士提出,最好少发誓的警告(参传道经二十三9、11 ;斐罗, On the Decalogue 84~95)。耶稣吩咐他的门徒“根本不要”发誓(太五34) ,更超越了此种教训。耶稣在马太福音五34~37 教导,对明白雅各的教导特别重要,因为雅各似乎是刻意复制那儿的传统。当我们将这两处经文并排来看,相似之处就很明显了: 马太福音五34~37 雅各书五12 什么誓都不可起 不可起誓 不可指着天起誓 不可指着天起誓 不可指着地起誓 不可指着地起誓 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 无论何誓都不可起 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 你们的话是就是说是, 你们说话是就说是 不是就说不是 不是就说不是, 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 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经常有人争论说,马太福音和雅各书在一关键要点上分歧:马太建议一种“替代誓言”“是就说是”和“不就说不”(RSV 的译法在此有些误导;字义的翻译应读成“你说的话是就说是,不就说不”而雅各则纯粹禁止所有誓言。但比较可能的看法,是耶稣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与雅各所说的是同一回事:我们的诚实应前后如一、全然可靠,根本不需用誓言来支持:一个简单的“是”或“不”就该够了。“我们的话应该像签了字的文件一样全然可靠,法律上正确,而且完全”(米顿)。 问题还是耶稣和雅各是否刻意禁止“所有的 ”誓言。在宗教改革的时候,许多重浸派的人相信如此,他们拒绝在法廷或任何其他地方发誓许多虔诚的基督徒至今还持守这信仰。然而,耶稣或雅各是否意指官方的誓言,即负责的长官要我们起的誓,则值得怀疑。他们所想的似乎都是“自愿的 ”誓言。即使如此,也有人争论说,他们的用意并不在禁止“任何”誓言,而是只禁止蓄意违背全然诚实的誓言。这似乎的确是耶稣所针对的问题(参太二十三16~22) ;保罗的书信也证实,连他都继续使用誓言(罗一9 ;林后一23、 十一11 ;加一20 ;腓一8 ;帖前二5、10) 。不过,我们还是要谨慎。雅各在重复耶稣的教导时,并没有马太福音第5章护教上下文,因此警戒我们不要断定对起誓的禁止只与错误的教导有关(译注:作者所言错误的教导乃指马太福音第5章耶稣所驳法利赛人的教导)。而保罗的“见证”用辞可否归类于誓言也值得怀疑,因此还是有可能耶稣和雅各确实禁止任何自愿的誓言。 二、祷告与医治(五13~18) 雅各和许多其他新约书信的作者一样,以勉励祈祷来结束他的训勉。祷告非常清楚是此段经文的题目,每一节都提到它。雅各勉励信徒个人(13、14节)及教会整体(16上)在各样情况中都祷告,且特别强调义人的祈祷大有功效(16下~18节)。有人认为,此段经文与12节因共同提到向神说的话而彼此有关(坏的言语,12节,好的言语,13~18节),但雅各根本没建议此种关连。比较合理的看法,是雅各想向经历患难的读者(看10及13节所用的 kakopatheia )推荐祷告所带来的力量。而基本上这段经文是独立的。 13. 保罗吩咐说:“随时祷告”(弗三18 ;帖前五17) ,同样地,雅各也劝勉信徒在所有景况中都要祷告。“受苦 ”时要祷告 kakopatheia 是雅各在第10节用来指众先知的同一个字,它遍指各种苦难及试炼的经历。保罗用这字的动词形态来描述他被下在监牢,且劝勉提摩太心甘情愿去承受同一种类的苦难(提后二9 ,四5) 。信徒在这种景况中所献上的祷告,不一定是求神来解脱苦难,而是求神赐力量以忠心地忍受它。信徒在“喜乐 ”时也要祷告 Euthymeo{ 不是指外在景况,而是指不论境遇好坏人心中所可享有的欢喜和快乐。保罗在船即要沉没时,勉励同船的人要有这种心境(徒二十七22、25) 。当我们的心受到安慰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这安慰最终是从神而来的,因此,或许欢乐时比受苦时更需要提醒,以承认神在我们生活中超然的地位。雅各说我们该“歌颂 ”,他用的 psallo{ 很容易认出与英文的 psalm(诗)有关。这字来自一种竖琴的希腊字,在七十士译本中是形容某一类型的诗歌,特别是赞美诗。此种赞美的诗歌与祷告密切有关(参林前十四15) ,它确实可视作是祷告的一种形容。 14. 雅各现在提出第三种祷告占显要角色的情况:疾病 。然而在这里他不是吩咐生病的信徒祷告,而是请“教会的长老 ”来“为他祷告 ”。“长老 ”在使徒行传中的耶路撒冷教会(十一30 ,十五2 ,二十一18) 及保罗所建立之教会(十四23 ,二十17) 都曾提及。虽然保罗只在提摩太前书(五17) 及提多书(一5) 提到长老这名称,但“监督 ”之称,即他在腓立比书一1 以复数形式及在提摩太前书三1 以单数形式所提及的,可能是同一职份的不同称呼。彼得(彼前五1) 和雅各都认定教会中有长老,表示这职份必是早期教会中十分普及的,这职份很可能是从会堂中延用过来,但不一定。从使徒行传长老显要的角色及教牧书信中对他们职份的形容,我们可以推断长老是那些灵性成熟、负有视查地方教会属灵状况之责任的人。既然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要“牧养”他们的羊群(徒二十28) ,而“牧师”从未与长老一同提及,有可能我们今日所谓“牧师”的功能,当日是由长老来执行。因此很自然生病的信徒要请长老来。 长老来,是要“为 ”( epi )那位患者祷告。圣经希腊文中只有在这里 proseuchomai (祷告 )这动词后面跟着 epi (over,在……之上)这介系词:它可以简单的表明身体的位置,但也可以暗示长老们将手按在病人身上(参看太十九13) 。这种祷告要为病患“抹油 ”可能在祷告的同时进行(许多注译家将过去式分词看作同一时间发生),但也可能是在祷告之前。 抹油要“奉主的名 ”而行,表明此行动所依据的神圣的权柄(看徒三6 ,四7、10) 。但抹油的目的何在呢?新约只有另外一次提到抹油:马可告欣我们十二门徒“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可六13) 。可惜这两处经文都没多作解释。大致来说,抹油的目的有两种可能。 第一,它可能有“实用的 ”目的。油在古代普遍用作药品,在耶稣的比喻中,祂告诉我们那撒玛利亚人停下来帮助那被抢挨打的人,“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路十34) 。其他古代的资料也证实油有医治从牙痛到瘫痪等病的效能(著名的第二世纪医师 Galen 推荐油为“瘫痪的最好的治疗”, Mod. Temp. , 2)。所以雅各可能是说,长老带着灵性及天然两种资源即祷告和医药,来到病患的床边,奉主名的权柄施行医治,而神会使用两者来医治病人157 。这种看法的难处有二。首先,没有证据可证明抹油适用于“一切 ”病症;且为何只提一种疗法(虽十分普及),其实他们可能会碰到许多不同的疾病?其次,如果油的作用是纯医学的,为何要教会的长老来抹呢?如果油可治好疾病当然别人早就会自行使用了。另外有人建议另一种不同的实用目的,说抹油可能用意为以一种外在,切身的方式表达,以剌激病患的信心158 。耶稣有时在医治中使用具体的方式来“支持”,显然就是有此目的。但当耶稣如此行时,祂身体的动作很配合疾病的情况,好比擦瞎子的眼睛(可八23~26) ,将手指放在聋子的耳朵里面(可七33) 。因此我们有没有证据可证实抹油一般有这种目的。 所以,很可能抹油有“宗教的 ”目的。这第二个解释可再进一步分成两种类型,根据它是具有圣礼意义或是象征意义。以圣礼的方式了解这项作法,在教会历史中很早就出现。早期希腊教会基于此经文施行一种他们叫作“ euchelaion ”的礼,(这字是 euche{ ,“祷告”和 elaion “油 ”的组合,这两字均用在此节中),目的在于坚强病人的身体和灵魂。西方教会有许多世纪持续这种看法,并在其他场合也行抹油。后来罗马教会赐其神父独家使用权,只有他们可以施行此礼,并发展出“临终膏油体”。这个圣礼目的是挪除将死之人任何剩余的罪,并坚固他的灵魂(医治只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性)。天特会议(XIV 1)认为这项圣礼“暗示于”马可福音六13 ,而“推行于”雅各书五14 。这个发展出来的圣礼在雅各经文中显然并没有根据:雅各主张为任何疾病抹油,且将它与医治相连,抹油并非为死亡准备。不过,油可能可以视为具有圣礼的功能,因为是“神圣力量的工具”159 。好比领主餐对信徒来说能令他们在恩典中更坚固,所以抹油亦可能为神的训令,作为祂在患病信徒身上行使医治之恩的途径。一个人对此看法的态度,多半端视他对一般“圣礼”的看法而定。但此看法给予抹油的重要性,用于新约中只提及一次的作法上(虽参可六13) 是否合宜,还值得商议。 所以最好的看法是将抹油看作象征性的行为。膏油在旧约中经常象征将人或物奉献为神所用,这些经文中常用的字是 chrio{ ,而雅各选用 aleipho{ 可能因身体动作的关系(请看以下附注)。当长老们祷告时,他们会为病人抹油,象征将此人“分别”出来受神特殊的注意及照顾。虽然加尔文、路德及其他解经家认为,抹油的作法及医治的能力都只限于使徒时代,我们却怀疑此限制能否成立。雅各主张一般教会事奉的人执行这作法,显然指出它在教会中永久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新约书信只有此处提及为病人抹油的事实,及许多医治不需抹油亦成就,表明为医病的祷告不一定需要有这种作法相伴。为病人祷告的长老们“可以 ”如此行,雅各也清楚的推荐此作法,但他们不是“一定 ”得如此行。
157 特别看了 J. Wilkinson, Health and Healing: Studies in New Testa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he Handsel Press, 1980)p. 153;亦参 Ross, p.79; Burdick, p.204。
158 Tasker, p.131; Mitton, 191 页;D. R. Hayden, “Calling the Elder to Pray”, Bib Sac 138, 1981, p.265。
159 Davids,p.193;亦参 Calvin, pp.355-356; Dibelius, pp.252-254。有证据显示油被认为具有属灵的价值(Life of Adom and Eve 36),并可帮助赶鬼(所罗门约书十八34) 。Dibelius, 252页及 W. Brunotte, NIDNIT1, p121争论说,油在此具有赶鬼的目的,而疾病被看成是被鬼引来的,但新约中油从未与赶鬼有关,甚至可六13 将为病人抹油与赶鬼分开来写。
附注:aleipho{ 和 chrio(五14) 圣经用两个希腊字表明“膏抹”: chrio{ 和 aleipho{ 。雅各在14节选用后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所说“抹油”的意义。 Aleipho{ 在七十士译本中只用了二十次,以西结是唯一用它意指在墙上“摩擦白粉”的作者(七次,全部译自希伯来文 tu^h )。这字经常指为美容或卫生目的将油擦在脸上或身上(九次,通常译自希伯来文 su^k ),然而有四次这动词具有礼仪的意义。创世记三十一13 的精确意义不清楚,但出埃及记四十15 (两次)及民数记三3 中, aleipho{ 明指礼仪上的膏抹祭司,将他们分别为圣来事奉神。 以上这最后一种意义是 chrio{ 在七十士译本中通常的意思,它共出现七十八次,大多数指祭司、圣殿器具,或以色列王的“奉献”,只有三次指美容处理,非常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在旧约中都未指医药的目的。 新约中大致保持同样的概念, chrio{ 总是有寓意的意义,指神将耶稣分别出来事奉祂(路四18 〔=赛六十一1 〕;徒四27 ,十38 ;来一9 〔=诗四十五7 〕,或将保罗分别出来事奉祂(林后一21) 。正如在七十士译本中一样, aleipho{ 最常指的是美容或卫生的膏抹(太六17 ;可十六1 ;路七38、46 (两次);约十一2 ,十二3) 。 以上这些资料对雅各书五14 的重要性不完全清楚。一方面我们可争辩说, chrio{ 是比较常具有宗教或象征意味的字,如果雅各在这节经文中有此用意,他或许会选择这字。然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在圣经中都没有以医药意义来使用(暂时抛开可六13 及雅五14) 。在路加福音十34 油( elaion )清楚有医药的用处,但它用了“倒上 ”( epicheo{ )这动词。因此很可能 aleipho{ 是新约中用来形容身体的膏抹的字,所以雅各在此选它来用; chrio{ 在新约中从来不指身体的膏抹。 但虽然雅各显然是在形容身体的动作,我们也不需将所有象征的意义从此动作中排除。如我们已知, aleipho{ 在七十士译本中与 chrio{ 同样可用于祭司的奉献礼(出四十15 ;参四十13 中的 chrio{ ;民三3) 。(约瑟夫也以象征意义使用 aleipho{ ,与 chrio{ 平行;比较 Antiquities . 6,165 与 6,157)所以最好将雅各的抹油看作是有象征意义的身体动作。既然“膏抹”的象征通常与将某人或某事分别出来事奉神有关,我们就要以此象征意义来看此身体的动作。当长老们为病人祷告时,他们也将那人分别出来,蒙受神特别的关注。 15. 虽然由于抹油的意义不确定,自然很引人注意,我们还是必须记得,雅各在这几节中主要的关切是“祷告 ”,这由雅各将期待中的医治归功于长老的祷告,而非抹油可看出来。描写他们的祷告的字 euche{ 非常不寻常,这字含有强烈、热诚的盼望或祈求的意思(看动词 euchomai 在徒二十六29、 二十七29 ;罗九3 中的用法)。但祷告的功效不在乎热切或次数而在于“信心 ”。雅各在一6~8 也讨论到祷告的果效,他指出“信心 ”是向神全心全意、不摇摆的委身。既然献上祷告的是长老们,很清楚这里也是指他们的信心。雅各描绘“出于信心的祈祷 ”有两种结果:病人会“得救 ”,且“主必叫他起来 ”。“得救 ”( so{zo{ )通常在新约中指的是从灵性的死中得释放,某些学者认为雅各在此也可能指此意。事实上,他们建议14~16a所讲的全是恢复灵性的健康而非身体的健康。但雅各的言语太确定,无法允许这种解释;他所想的显然是身体的医治,至少主要是如此(看附注医治)。 so{zo{ 这字当然可以形容身体健康的恢复,福音书中就常如此用。同样,“起来 ”( egeiro{ )也是用来形容那些蒙医治之人更新的体力(太九6 ;可一31 ;徒三7) 。因此这里的图画是长老们为躺在病床上之病人祷告,而主动工,使他从 床上起来 。 雅各在此引入罪 的题目,无疑是与一般人相信罪会导致疾病有关,但雅各“若 ”( kan )清楚表明他并不相信疾病必是罪所造成的,在这点上他当然是依循了耶稣的教导(参约九2~3) 。另一方面,新约也很清楚说疾病和死亡可能是因罪而来(可二1~12 ;林前五5 (?),十一27~30) ,雅各在此要说明的就是这种可能性。我们不可用现代所发现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关连来解释这一点;雅各是将罪与疾病相连,而非以情绪不稳定或心理失常为其导因。 雅各在这节经文没有提蒙应允的条件:信心的祈祷“会 ”拯救病人,他的罪“必 ”蒙赦免。这是否说用信心来求医治包准有效?我们已提及,有些人认为的确如此,但他们将这些神迹的医治局限于使徒时代。然而这里经文本身并没有作此限制。更好的观察是注意到雅各对“信心之祈祷 ”的特别提醒,此信心自然包括相信神有应允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对神会成全祂旨意的绝对信心。所以,真正信心的祈祷总是静默的承认神在所有事上都有主权,愿“神的 ”旨意成就。我们也清楚知道,神的旨意并不总是要医治那些生病的人(参林后十二7~9) ,因此,我们求医治的祷告要蒙应允,那不可或缺的条件“信心”,本身是神的恩赐,惟有当神的旨意是要医治时才会真正存在(看附注医治查)。 16a. 神既应许垂听祷告(14~15a节)并赦免罪恶(15b节),信徒自然而然应当诚心彼此认罪,互相代求。雅各鼓励信徒养成彼此认罪的习惯(从此命令句的现在式可看出),这对一教会的灵性活力非常有益,这点可从十八世纪英国的卫斯理的复兴运动(methodist)看出来,这运动是以小组聚会为原动力,而对此种信徒小组聚会的头条“规则”,是出自雅各书五16 a,鼓励他们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什么样的“罪 ”该认呢?可能雅各只认为是那些对别人造成伤害的罪(参太五25~26) ,从这句话的结尾看来,可能特别是指那些造成疾病的罪。“使你们可以得医治 ”就是彼此认罪、代求的目的。许多人将此“医治”看作本质上是属灵的,或看作一般性的医治,包括身体的和属灵的。如此,16a就被视为由14~15节特殊状况演绎出来的原则。但最好将这一句话看作雅各对身体疾病之讨论末了的劝勉,这是因医治 这动词( iaomai )一概是用于身体的疾病。当然,七十士译本曾用这字来形容罪或不忠实得到“医治”(参申三十3 ;赛六10 ,五十三5 ;耶三22) ,但在这些经文中,通常罪已经明白的被比喻作“伤口”。在新约中 iaomai 只有在引自旧约的经文中才有属灵的用意。因此,既然认罪及代求的目的是身体的医治,我们最好将此认罪看作是认对医治有碍的罪,将祷告看作是特别为身体疾病得医治所献上的祷告。令人惊讶的是,14节中长老们要为医治祷告,在16节全教会都为医治祷告。正如戴维斯所说,雅各“有意一般化,将五14~15 的特殊状况变成预防性的一般原则……”这节经文同时表明,医治的能力来自祷告,不是长老。虽然那些负有视查教会属灵光景的人应被请来为患病严重的人祈祷,雅各也说得很清楚,所有 信徒均有医治祷告的权利及责任。 附注:医治 雅各书五14~16 是新约书信中唯一直接针对身体医治而言的经文,因而在此应当进一步注解经文,以更深明疗医治这件事。我们将考虑几个问题: a. 身体的医治与灵性的医治 。如以上所述,有些人争辩说,这段经文根本与身体的医治无关,只指灵性的康复。他们指出14节的 astheneo{ 可意为“灵性软弱”(林前八11 ;林后十三3) ,15节的 kamno{ 也一样(参来十二3) ,且“拯救 ”( so{zo{ )、“起来 ”( egeiro{ )和“医治 ”( iaomai )都可用来描写灵性活力的恢复。从上下文来看,灵性冷淡、松懈之危险十分真实(参五7~11) ,因此勉励长老替那些信心软弱、下垂的人祷告相当恰当160 。尽管这个说法很合理,但是雅各所用的语言却令我们不可能排除身体的层面。首先,虽然 astheneo{ 可以指灵性软弱,这意义却通常藉一修饰句(参罗十四2 “在信心中”;林前八7 ,“在良心中”)或其上下文才看得出来。再有,在与雅各书最有关的福音书中, astheneo{ 几乎总是指疾病。 Kamno{ 的情况也相同。 iaomai 当不用在旧约引言中时,在新约中总是指身体的医治。除此之外,很重要的是新约唯一另外一处提到“抹油”,是形容身体的医治(可六13) 。 若这里所讲的身体的医治,那么有否可能灵性的复原也包括在其中?许多人认为16a是指此意;另外有人认为,15节的“得救”或许有意广指身体及灵性两个层面。因此,即使信心的祈祷没有带来医治,也可带来罪的拯救。但这个想法与经文本身并不十分相符,一方面,救恩在新约中绝非祷告的结果;再有,将“拯救”及“起来”两个字赋予不同的意义,虽然相关,仍然违反了语意学的首要原则:不赋予一个字过于上下文需求的意义。这里上下文需要的只是身体的复原,我们就不要加上不必要的灵性复原的意义。这经文中某些因素需要它指身体的医治,而以它形容身体的医治能使每一方面都有道理,所以我们最好将其意义限于指身体的医治。 b. 谁来医治? 雅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清楚:“主必叫他起来”。圣经也从未建议其他答案。当使徒“医治”人时,他们很清楚的表明,唯有藉着主耶稣的能力及权柄才能如此行(徒四7~12) 。保罗论及医病的“恩赐”(林前十二9、28) ,但这恩赐与所有其他的恩赐一样,是由赐下恩赐的圣灵所引导,也从祂得着能力。然而有趣的是,保罗论及医病的恩赐,雅各则只谈到为医治祷告的长老。难道在雅各的教会没有具医病恩赐的人吗?雅各是否将医治的能力限于某些持教会职份的人?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也牵涉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新约中有关“灵恩”及“有组织的”事奉之间的关系。然而简言之,早期教会似乎在某些恩赐的彰显上程度似乎各不相同。哥林多教会甚至似乎是新约中的例外,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读到如“医病”和“奇迹”等“壮观的”恩赐(与罗十二6~8 及弗四11 对照)。我们不要认为教会的“组织”会贬抑或忽视恩赐,相反的,这乃是承认、彰显恩赐以造就教会的有益途径。长老是属灵的领袖,是众所公认信心成熟的人,他们既有深厚丰富的经验,因此很自然的被请去为医治祷告。他们应比众人更能分辨主的旨意,并能用信心祷告,这种信心能分辨并接受神医治的恩赐。雅各同时也清楚表明,全教会都要为医治祷告(16a),因此,雅各虽然不否认教会某些人或许有医病的恩赐,却勉励所有的基督徒,特别是那些负有牧养视查之责的人,主动的为医治来祷告。 c. 神根据什么施行医治? 或许我们信心最大的挑战,就是当我们为自己或他人热切、劝勉的祈祷,求神医治,却未蒙应允。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问题一定会出现。 是病人的罪拦阻医治吗?无疑的有时的确是如此。保罗特别指出,某些哥林多人生病或去世是因为他们滥用主餐(林前十一30) 。生病是很好的机会,让我们省察灵性生活有否缺失;并用牧者的爱去鼓励别人也如此做。雅各说认罪可以带来医治(16节)。另一方面,雅各也表示得很清楚,不是所有的 疾病都因罪而起(看15节的注解)。圣经清楚排斥罪和疾病一对一的观念(参约伯记;约九2~3) ,因此求医治的祷告不蒙应允,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因罪的缘故。 是信心不够拦阻了医治吗?是我,还是那些为我祷告的人,信 得不够深吗?如前面所提,雅各清楚指明神回答的是信心 的祈祷,所以他似乎暗示信心不够会拦阻神医治的工作。但我们必须小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祷告所运用的信心,是相信神乃是随己意成就万事。我们祷告之时,我们的信心必然包括这种认知(不论明显或不明显),既承认神护理的旨意统管万有。或许有时候神会赐我们亮光,知道祂在某特定情况中的旨意,于是我们带着绝对的信心祷告,相信神必会成就我们祈求于祂的。但这种例子自然非常稀少比我们主观、情绪上的愿望会令我们估计的来得少。因此求医治的祈祷通常必须认清,神在此事中的旨意是至上的;而新约很清楚的表明,神“不 ”总是定意要医治信徒;保罗为自己得医治所作的三次祷告都未蒙应允,神允许“肉体的剌”及“撒旦的使者”存留,自有其目的(林后十二7~9)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我们用在祷告中的信心,总是指相信神的旨意是至上的、最好的;只有在某些时候这信心才包括确据,知道某一特殊的请求合乎神的旨意。这正是明了耶稣自己的应许必备的前提:“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都必给你们成就”(约十四14) 。奉“耶稣的名”求不仅意为说出祂的名字,而是将祂的旨意计算在内;只有“奉那旨意”所献上的祷告才会蒙应允。为医治祷告而相信神必会 应允,那祷告确实会带来医治,但惟有当神的旨意是要医治时,那种信心才会存在,它本身亦是神的恩典。不论我们多有恩赐,多坚持,或多公义,这种信心是无法“制造的”。在我们这一生中,我们多半时候无法知道是否神的旨意是要医治,我们也不总能感觉那有确据的“信心”是否存在。因此,当我们真诚、热切为医治所作的祷告不蒙应允时,错并不在于我们的信心不够;原因乃是,令这种信心出现的状况并未发生。 16b. 雅各在16节末尾所提祷告的大有功效,是他在13~16a劝勉人祷告的基础。祷告所具有的力量不是“超级圣徒”的专利,“义人 ”只是指全心全意顺服神,真诚寻求行祂旨意的人。雅各在此用第三个字写祷告 ( dee{sis ),但他用这字显然与其他二字没有意义上的不同(参13、14,17~18节中的 proseuchomai ,及15~16a的 euchomai )。为了强调祷告的功效,雅各将两个修饰词加在“力量 ”之上:祷告是“大有 ”力量,“达很大 ( ploy )的程度”;祷告的力量也“在其作为上”,“在其效果上 ”( energoumene{ )。最后这字是一分词,可以是背动式或关身式。如果是背动式,我们就该译成“祷告被(神或圣灵)赐予能力时非常有力量”,因此,就是以神旨意的角度来界定祷告的果效。然而这分词比较像是关身式(就如多数现代译本的译法),意思为“祷告在其作为或果效上,非常有力量”161 。 17~18. 雅各举出“以利亚 ”,作为义人祈祷大有功效的例子。这位先知的丰功伟业及不寻常的“死”的方式,使他成为犹太人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大能的奇迹及对罪先知式的责备使他倍受景仰。然而最突出的,是他成了患难之人所期待的帮助者,他的来临将替弥赛亚时代铺路(玛四5~6 ;传道经四十八1~10 ;可九12 ;路一17) 。但吸引雅各注意的并不是以利亚特殊的先知禀赋,或他在历史中独特的地位,而是他“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 ”,他的祷告却大有功效的事实。雅各用一受闪语影响的“同源”结构来强化以利亚祷告的热切:字义为,“在祷告中他祷告 ”( in prayer he prayed )。他要读者明白,这种祷告的力量是任何真诚追随主的人都可得到的不只是给特别少数的几个人。 雅各所描述的情况记载在列王纪上十七章到十八章。神藉以利亚宣告旱灾,作为对亚哈王及以色列人拜偶像的惩罚。虽然旧约并没说明以利亚祈求旱灾,列王纪上八42 确实描写他祈求旱灾终止,我们也可合理的推论,他曾为旱灾的临到祈求。同样的,我们或许应该以雅各明说的三年半(亦参路四25) 作为列王纪上十八1 所说“三年”更确切的数字。或许此处用“三年半”这数字,是因与审判的期限(但七25 ;参启十一12 ,十二14) 在象征上有关连。但事实上既然旧约从未提及以利亚为旱灾祷告,为何雅各选择这事作例子呢?特别是他祷告的其他例子更为出名(火烧灭迦密山上的献祭),或更适合他的经文(使寡妇的儿子复活)?或许雅各刻意要我们明白,大地的死寂与回生,可比喻生病的信徒恢复健康(戴维斯)。另一方面有证据显明,某一传统以旱灾为以利亚祷告的结果(传道经四十八2~3 ;以斯得拉二书七109) ,所以可能雅各选用它只因它是个熟悉的例子。
160 看 M. Meinertz,“Die Krankensalbung Jak. 5, 14f”, Biblische Zeitschrift 20, 1932, pp.23-36; C. Amerding,“Is any among you afflicted? A Study of James 5:13-20”,Bib Sac 95, 1938, pp.195-201; C. Pickar,“Is anyone sick among you?”, CBQ 7, 1945, pp.165-174; D. R. Hogden,“Calling the Elder to Pray”, pp.258-286。
161 Mayor 以冗长的篇幅替被动式争辩,他试图表明这字在新约出现时多数是背动式(pp.177-179;亦参 Davids, p.197)。但 Adamson 在答覆 Mayor 时,所作的说明更具说服力:新约所有的例子解释为关身式都更好(pp.205-210,亦参 Moule, p.26)。
三、对行道的最后劝告(五19~20) 19~20. 雅各不以典型书信问安及祝福的方式结束,而是以劝告行动来结束他的这封信。这作法使他的书信较像其他“正式的”新约书信,读起来几乎像讲章(特别参约翰壹书)。雅各最后一次称读者为他的“弟兄”,他在这封信中与他们讨论许多问题;罪恶的言语,不顺服,不关心他人,属世,争吵,自大等。现在他鼓励每一位信徒主动去将那些“失迷真道”的人引回,再度与神及教会相交。 “真道 ”在此指的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教义,而是广泛的指凡与福音有关的真理。这真理不但是要相信,也要“做”出来(参诗五十一6 ;加五7 ;约壹一6) 。当然对雅各来说,正确的信仰无法与正确的行为分开,理智相信的,口中承认的,一定要身体力行若做不到,就是属地的、罪恶的“心怀二意”。译成“失迷 ”的这字( planao{ , planet )“行星 ”这字从它而来,意为天际的“飘流者”其含意不像英文 wanders 那么狭窄指因粗心或不知不觉离开了“真道”;它常被用来形容任何偏离“公义的道路”的状况,不论出自有意或无意。彼得泛称他的读者为“迷路的羊”(彼前二25 ;亦参智慧书五6 及彼后二15) 。 看见弟兄离开羊群而走迷的信徒,应竭尽全力使他“回转 ”。“回转 ”( epistrepho{ )可以用来形容人初次转向神以得救恩(徒十四15 ,十五19 ,二十六18 ;帖前一9) ,但也可以指回到一个人所离开的信仰(可四12 〔=赛六10 〕;路一16 ,二十二32) ,好像在这儿一样。在20节中,这种走迷被形容为“他道路的错误”(RSV),这片语也可译为“他迷失的路 ”,以表明“错误 ”( plane{ )与19节中的“失迷 ”( panao{ )是同源字。信徒若成功地抢救了“罪人”,使他从“道路的错误”中转回,他应该知道自己所成就的为何:这人的灵魂得以免死,而且“许多的罪 ”也得以“遮盖 ”。 但这里是指谁的灵魂 ,谁的罪呢 ?希腊文中这一点上完全模糊不清,使这两个片语可以指那罪人,也可以指使罪人回转的人。然而我们可以确定,那得救免死的灵魂必是罪人的灵魂。“死亡”在雅各书中指的是末世的审判(参一21) ,只有那“失迷”的人才有被审判的危险。雅各与其他许多经文一致,把“死亡”描绘成罪人道路的终点;但只要他从那道途转回,他就救了自己的生命(看结十八27 ;罗六23) 。比较难决定的是遮盖的罪是指罪人的,还是使他回转之信徒的,还是两者都包括。这里的用语引自箴十12 ,那儿以能“挑起争端”的恨与能“遮盖一切过错”的爱对比;“遮盖”在此似乎意指为保存和平而不计较冒犯我们的小事。然而这不像是雅各的意思,而且彼得前书四8 表明,这片语已变成神赦免罪的传统说法(参诗三十二1) 。我们努力带领人悔改,会对我们自己灵性的地位有益处,这看法当然合乎圣经。主应许以西结,如果他忠心警告神的百姓审判的危险,便是救了“救自己”(结三21) 。保罗也告诉提摩太,他“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他的人”,如果他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提前四6) 。当然我们不可将赐给忠心信徒的祝福解释为他努力的报偿,但神会依我们如何对待他人来对待我们,这是圣经中清楚的真理(太六14~15 ,十八23~35) ,雅各也清楚的提到这点(二12~13) 。所以雅各很可能是在鼓励他的读者积极主动的去领回那些迷路的人,提醒他们说,这样的努力会蒙神的赞许及祝福。另一方面,从这节经文思想的连续性看来,遮盖许多的罪若不是指那得着救恩的人,就有点笨拙。再有,圣经时常将救恩与遮盖即完全抹除罪恶连在一起,以这两句话作平行句,描述那得救之人所得之祝福。或许我们该接受后者的解释,虽然前者并非绝对不可能。 假若雅各书确是以书信形式表达的讲章,那么这最后两节经文是很恰当的结尾,劝召人们起而行。雅各的读者不但应该“行”他所写下来的话,也该深深关心别人同样去“行”这些话。我们若与雅各的信念相同,认为罪的道路的确会引至永恒的死亡,便会受到激励,去对付我们生活中的罪,也会关心他人生活中的罪。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雅五1 】「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啕,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
“哭泣”(Klaio )及“号啕”(ololyzo 一拟声调 听起来就像它所形容的声音 )常被先知们用来描述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时恶人的反应(赛十三6 ,十五3 ,摩八3) 。事实上,oloyzo只在旧约先知书中出现,且总出现在审判的段落中。这一背景很清楚说明,那“将”临到富人的“苦难”不是指属世、暂时的苦楚,而是指神在审判之日将量给他们的刑罚。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 】
犹太人一般都将财富视为是得神祝福的记号(太十九24~25) 。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1~6 】
注意雅各没有用弟兄的称呼。这些人显然不是基督教会的教友。
── 安保吾《雅各书的研究》
【雅五2 】「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
“财物”(ploutos )有时指的是谷物的收成,另外“衣服”及“金银”是古时最普通的财富形式。但财物也更可能包括一般性财富。“坏了”(sepo )可以指人类所有的努力的腐坏性及暂时性(四19) 。“虫子咬”的衣服强烈地提醒我们耶稣对“世上财宝”会被虫子咬光的警告(太六20) 。雅各提到金银会“锈”,有人认为这句话显出雅各赤贫的背景,因为事实上这些贵重的金属是不会锈的。但“锈”(ios )这字曾被用于形容金银(耶利米书信十章 ),且这比方似乎已成为传统,表明即使最宝贵之金属也很短暂(二十九10) 。事实上这三句话反映出传统旧约与犹太教的教训,即倚赖会毁坏之物何等愚昧。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2 】
『坏了』主要是指那些商人用来操纵市价的物品,将有毁坏的一天。『衣服』也是犹太人做生意致富的商品,它也与财富有关。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2~3 】
古时候,主要的财富有三样,即是谷米、衣服和金银。它们都会损坏,因此都是短暂的东西,绝不是生命的保障,若我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交托自唉这些东西上,未免太愚拙了。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3 】「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
Ethesaurisate( “积攒(钱财 )”)可能有受词,即“火”,或另外需加上的字,像“愤怒”等(罗二5) ;但若像在路加福音十二21 的用法,这动词就要单独来看;意指“积攒钱财”,这个比方更强烈,囤积物质东西的举动成了雅各所定罪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4 】「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
“万军”译自Sabaoth(参 AV NASB ),是音译自希伯来文意为“军队”的字。万军之主的称呼描绘出神是全能的、有力的一大军队的领袖。有时这军队是世上的,好比当大卫表达他对争战结果的信心时,说他是奉“万军之耶和华的名,就是……以色列军队的神”(撒上十七45) 。但更多时候它指的是天上的军队。以赛亚在他有名的异像中见到“万军之耶和华”(赛六 ),而这称呼变成他喜爱的一个称呼,他常用它来形容神将赐给以色列及列国的审判,且有时,好比在以赛亚书五9 ,这个审判特别与欺压穷人有关连。因此当雅各指证富人的错行已为神所知时,他清楚的指出,这位神是圣洁有能力的,必要审判那些违背祂诫命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5 】「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
“你们在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某些注译家认为“宰杀的日子”指当穷人受苦极深而富人却纵欲无度的时刻:“你们在虔诚人受难之时竟放纵的挥霍”(狄比流 )。但将属世奢侈与将来审判对比的传统十分普遍,“你们在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与“你们在末世只知积攒钱财”之间又呈平行,由此看来,“宰杀的日子”是在生动的描写审判之日。这词组虽然在七十士译本中找不到,却在希伯来文圣经的以赛亚书三十25 (希伯来圣经24节 )有相等之处,那儿是描绘耶和华的日子。伪经以诺书一卷也用这词组形容审判(九十4) ,且其上下文与雅各书五1~6 有许多平行之处。再者,圣经时常使用战场上的屠杀比方来形容审判的日子(结七14~23 ,启十九17~21) 。因此雅各的要点仍如第3节,神的审判即将迫近之时,富人却自私又漠不关心的囤积财产,并浪费地花在自己的享乐之中。“末世”已经开始了,神的审判随时可能来临──然而富人的行为不但不避免那审判,相反的,他们自私的纵欲使自己罪上加罪,就好比牛养肥了等着宰杀。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5 】
『享美福』的字根是truphein,其意是侵蚀,享美福是侵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就好像吸毒一样,一旦陷在其中,无法自拔。『好宴乐』spatalan是指只顾满足自己私欲,而又不断追求这些欲望,无法满足,因而忘记对应承担的责任。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6 】「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他也不抵挡你们。」
他不抵挡你们。这一译法很自然的假定穷人、受害的义人不反抗(太五39 ,罗十二14) :既然受害者或拒绝、或无法反击,富人的欺压就更张狂。但,也可以问句的方式来翻译子句,期待“是”的回答:“他们不抵挡你们吗?”那么此动词的主格就是神(参 theTwentieth Centary New Testament )或基督,指的是将来的审判:“神不会抵挡你们吗?”另一可能是此问句的主格是“义人”,指的是义人在今生“反抗富人的行为”的努力(书二12) ;虽然他或许死了,但他继续发出向富人判罪的呼求(启六9~11) ;或指在审判之时义人反对富人的证言。以上这些解释,第一种,也是最普遍被接受的,最有道理。虽然它被批评为不合乎文意的高潮,但义人不反抗富有欺压者之简明事实“将此部分以庄严的哀感气质带入尾声”(塔斯克 )。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6 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是指什么人?】
答:从本章首段所描写的富人,对待穷人不义的情形看来,这些富人是当时在犹太基督徒中有权势的人,他们贪爱财物,为富不仁,欺负穷人,骄养自己,那贫穷而诚实的人,受了他们的支配和指责与剥削,忍饥挨饿,不得怜恤。由此观之,义人可能就是指当时这些受欺压之一切无辜的人,或指受迫害的基督徒,他们被定了罪,遭到杀身之祸。但有人以为这义人在原文上是单数字,因此可能是指耶稣基督说的,因为祂是称为义者,受逼迫而被卖被杀了(太二十七19-24 ,徒三14 ,七52 ,彼前三18)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五7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因此”(oun 和合本未译 )表示这项鼓励是基于五1~6 对恶人先知式的定罪而来:既然神会惩罚这些欺压者,信徒就必须耐心等候那日子的到来。耐心诚然是这段经文的钥意,它以字根 makrothym表达了四次( 7节(两次 ),8、10节),以字根 hypomon表达了两次(11节 )。
雅各很明显的鼓励信徒忍耐“直到主来”。“直到”(heos )在此有“较深的”意味,其含意指此观念是一目标,也包括一时段:“操练你的耐心,等候、期待主的来临”。Parousia,“临到”或“来到”成为早期教会期待耶稣在荣耀中归来审判恶人(太二十四37、39 ,帖后二8) 及解救圣徒(林前十五23 ,帖前二19 ,三13 ,四15 ,五23) 的专有名词。这个传统强烈建议此处的主是耶稣而非父神(彼后三12) 。
雅各用“农夫”作为耐心的榜样,农夫必须耐心地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以维生。虽然“雨”这字在这节中实际上没有用到(某些抄本加上这字 某些则用“果实” ),但“早和晚”一词组必是指晚秋及早春降落在巴勒斯坦,对农业极为有利的雨(申十一14) 。此一比方本身是传统的旧约词组,它可能对这封信的出处并没有什么提示,雅各使用这话更可能是因它符合读者的景况。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7~8 】
『主来』的『来』字在希腊文中有『存在』或『傍靠』之意。它是指一个统治者,在合适的情况下,到他统治的地方去察访的意思。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7~8 】
忍耐不只是「咬紧牙关」,或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期望的态度。农夫能耐心地守望着一片似乎荒芜的田地,因为他确信每一滴付出的血汗都必有结果。他在劳力耕作时能有耐心,因为他的努力必有收成。
在属灵的境界里也是如此。我们已经看到神可以借着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和伤害,在我们的生命中结出珍贵的质量来。我们受苦时能忍耐,是因为苦难会带来属灵丰硕的果实。
── 葛培理《浩劫前夕──苦难的透视》
【雅五7~9 】
麦子秋种春收,所以秋雨在先,春雨在后。我们心田里有神栽种的道,让我们得到秋雨(圣灵 )和春雨(圣灵充满 ),借着信心的忍耐而结实。―─ 牛述光
【雅五7~11 忍耐与忍受】中文圣经所译为『忍耐』的,原文有两个不同的字:一个是『忍受』,即忍受苦难的『忍受』,第7,8,10节的忍耐,原文同是这个『忍受』。该字makrothumeo,这是一个拼合字,从makro(长久 )和thumos(强烈的情感 )二字合成,原意是『被迫的忍耐』,译为『忍受』或『忍受苦难』均可。
另一字是『自动的忍耐』。『那先前忍耐的人』和『约伯的忍耐』(11节 ),都是安静地,自动地忍耐,原文是hupomeno,也是一个拼合字,从hupo(在下面 )和meno(存留 )二字合成,意即『在痛苦事情或环境之下安静地存留或居留』。中文的『忍』字上面一把利刃直指心胸,『耐』字乃是『面子』少了『三寸』(面字下面三划去掉变成而字 )。
善于忍耐的人是有福的,自动忍耐的比被迫忍耐的人更有福。一个伟大的灵魂,心中总是安静的,因为他绝对相信神任何的安排,不但毫无错误,而且都是最好的。那么,自动的忍耐并非消极的态度或失败的表现,乃是积极的心情与成功的前奏。
许多基督徒失败,原因很多,但『不够忍耐,不肯忍耐』,可能是最大原因之一。看看约伯的忍耐,和他后来的再蒙恩,证明他的忍耐不只是防守,实在是向魔鬼进攻。
―― 苏佐扬《原文解经》
【雅五7~11 恒忍和忍耐的分别】恒忍是对人的容忍。当我们受逼迫时,就需要恒忍。因此,恒忍(longsuffering )是指我们对人容忍的表现。众申言者受逼迫,但他们对逼迫者有恒忍。相反的,忍耐(endurance )是指我们对使我们受苦之事容忍的表现。因此,当约伯遭受苦难时,他表现出忍耐。约伯的受苦不是从逼迫来的,而是从灾难来的。雅各的著作用了恒忍与忍耐这两个希腊字。当我们等候主再来时,需要恒忍和忍耐,因为我们面对从两个源头来的苦难,就是逼迫我们的人,和叫我们受苦的环境。── WL
【雅五8 需要忍耐「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所有的事业、工作、努力,没有忍耐都会半途而废,不能成功。一切的美德、品行、知识,没有忍耐也都残缺不全。自古以来没有忍耐的人不会成为伟人,也成不了什么大事。没有忍耐就是最肤浅、渺小、幼稚的人;有多少忍耐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能忍耐到什么程度,代表他生命有多少能力。世上许多事都是由于缺乏忍耐而破坏的。世上许多悲剧也都是由于不能忍耐而造成的,寻得一个大有忍耐的人似乎比有别种美德的人更难。
所以圣经中论到忍耐的话很多,因为不忍耐不能跑完当跑的路程,完成主所托付的使命,也可以说最后不能被选中。因此,经上说「存心忍耐,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来121 )「必须忍耐,等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来1036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 )「以我主长久的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彼后315 )为此,神叫我们所学的功课中,最不能缺的,是忍耐,而忍耐只有从患难、试炼、痛苦中才能学到(罗53 雅13 )。最令人不能忍耐的情况中是学忍耐最好的场所。
主再来前是最不容易忍耐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忍耐的时候,苦难中需要忍耐,等候中需要忍耐,信心,爱心和盼望,也都需要忍耐来成全。
──《每日天粮》
【雅五8 】
『坚固你们的心』是希伯来的一个惯用语,有时在旧约中指以食物来健壮身体。所以基督徒也应以生命之粮来坚固自己的心灵。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根据四12 (“审判的只有一位” ),我们很有理由认为这里的“审判的”是指父神,然而这句话与7~8节提及的主的临在有平行关系,因此将“审判的”看作是基督似乎更可取(太二十四33 ,启三10) 。大卫斯对此节末了的批注值得在此重复:“末日近了的事实不仅激发我们期待‘罪人’受审判……也警告我们查验自己的行为,以至当祂的脚步迫近,终于叩门时,我们已预备好开门了……那位要来的主也是基督徒的审判官。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0 】「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
众先知是“受苦和忍耐”的榜样,假若 RSV将 kakopatheis译成“受苦”是正确的话,那么这词组最好看作是重名法二词一义(hendiadys ),就是后一个字形容前一个字:“面对受苦时有耐心”(NIV 参 NEB GNB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很好的理由将 kakopatheia译成“忍耐受苦”(提后四5) 。以此意义来看,kakopatheia 就指出众先知忍受苦难的“事实”;忍耐(makrothymia )则形容他们忍受苦难的“态度”。这些先知们“奉主名说话”的事实,指出他们所忍受的苦难是由于忠心固守神的旨意,而非做错事的下场。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1 】「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
这节经文的第一个句子总括出10~11节的要点:那些忠心忍受苦难的人被称为是“有福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1 】「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
当神着手对付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使他经历事情,最后把他带到一个明确的地位方会罢休。在对付约伯这件事上,神那贯彻到底的特性,是显明出来了。
首先,祂许可约伯的牲畜被掳去,又让他的羊群被烧灭,跟着他的儿女们也死去了。再后当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时,他尚未能超脱试炼,他仍然发出抗议。但到有一天,当他完全向神降服,他的抗议也沉默下来时,神纔能自由的向他说话。末了,他一切的试炼,结束于至终的得胜上面。使徒雅各称之为「主的结局」。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知道,问题不在乎我们有多少的试炼,乃在乎我们是否通过试炼去达到神的目标。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主的结局,」The end of Lord。神所有的问题,不是多少的问题,乃是结局的问题。我们若要里头能富足,有积蓄,第一,需要在神面前有一段的日子,第二,必须经历事情,第三,必须有结局。如果一个人在有经过时而不学,就不能达到主的结局。也就是说,主的目的不能达到。―― 倪柝声
『你们听见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神对付约伯是有结局的。等到约伯受试炼到够了的时候,疾病就过去,因为疾病成功了神的目的在他身上。可是,有许多人生病而没有结局,没有学到功课。要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是在神的手里,是最好的,是有限制的。所有的疾病都是主所给我们的。许多时候,你只要一认罪,事情就过去。―― 倪柝声
【雅五11 】
『结局』希腊文也可以解释为『旨意』。英文圣经把这节译作:『你们看到主最后怎样待他。』通常我们要走到最后,才会真正明白神的旨意;盼望我们的忍耐,也都能成功。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12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雅各在此所禁止的“起誓”,不是指“污秽”的语言,而是指用神的名来保证我们所说之话的真实。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2 基督徒不可以起誓吗?】
答:雅各说:「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以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这一节的经文要义,是引述耶稣的登山宝训(太五33-37) ,其目的是在劝诫犹太人的基督徒,应当说诚实正直的话,因为犹太人欢喜常以起誓去解决他们的争论。就以中国人而言,也常喜欢以口头的对天发誓,或用赌咒的习惯,来排解纷争,叫人信任他。但人往往所起的誓,没有信实的支持,去履行他的誓言,不过是一套谎言和自欺欺人的伎俩而已。这样随便轻易开口起誓的结果,是常陷入于诡诈和不义的罪中。就犹太人来说,则更是轻慢神和得罪神的事(伯三十四37 ,加六7) ,所以要受神的审判(参9 太十二36-37) 。我们作基督徒的人,是凡事要遵从神的旨意而行,说话行事,当以神的公义、良善、信实为本,不偏不倚,固守在真道的正直上,能作见证,以取信于人,而不可凭着「逞私意的誓言,以强求人的信赖。」这样不但失去起誓的效用,反而令人轻视,使神的名受羞辱。因此基督徒总要说诚实话,行正直的事,以求言行一致,这样不但能够自然遵守「不可起誓」的禁令,而事迹上也就用不着起任何誓了。(注 )
注:起誓一词,在这一节中的原文字,一是( ),有誓、应许、许愿之意(太五34 ,二十三16-18 ,可六23) 。一是( ),oath,有誓、誓词之意(太五33 ,十四7-9 ,二十六72 ,可六26) 。起誓的本身不是罪,如不守承诺的誓言、应许,或假誓,基督为大祭司时,也是神起誓立的(民十四28-30 ,申一34-35 ,来三11-18 ,七20-22) ,在律法中试验有无犯罪之法,也用起誓(民五16-22) 。又如古时的伟人,常用起誓之法,对人以示立约或应许(创二十28-30 ,四七31 ,书十四9 ,撒上二十3 ,二十四21-22) ,可知起誓本来并不是罪。但至耶稣时代,因鉴于犹太人的背誓,不能遵守律法上的约,或尽其他的本分而起誓,将誓言变成虚谎,反而造成他们欺骗邪恶的年头。所以禁止信徒起誓(太五33-34)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五13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受苦”时要祷告──kakopatheia是雅各在第10节用来指众先知的同一个字,它遍指各种苦难及试炼的经历。保罗用这字的动词形态来描述他被下在监牢,且劝勉提摩太心甘情愿去承受同一种类的苦难(提后二9 ,四5) 。信徒在这种景况中所献上的祷告,不一定是求神来解脱苦难,而是求神赐力量以忠心地忍受它。信徒在“喜乐”时也要祷告──Euthymeo不是指外在景况,而是指不论境遇好坏人心中所可享有的欢喜和快乐。保罗在船即要沉没时,勉励同船的人要有这种心境(徒二十七22、25) 。当我们的心受到安慰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这安慰最终是从神而来的,因此,或许欢乐时比受苦时更需要提醒,以承认神在我们生活中超然的地位。雅各说我们该“歌颂”,他用的psallo很容易认出与英文的 psalm(诗 )有关。这字来自一种竖琴的希腊字,在七十士译本中是形容某一类型的诗歌,特别是赞美诗。此种赞美的诗歌与祷告密切有关(林前十四15) ,它确实可视作是祷告的一种形容。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3 】
『受苦』一词kakopathei用意很广,它的字根kakos可译作病、痛苦、忧伤、失去,我们也可以笼统地译作『有麻烦』或是遇到一些不幸或麻烦(miserable ),这不单是指肉体上的痛苦,更是指到心灵上的恐惧、焦虑、忧伤。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歌颂』包括了感恩、称谢、敬拜。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13~20 祷告与祈求】
圣经原文有几个不同的字,表示不同的祈祷意义。
第一个是『祈求』,原文是deesis,指一种『需要的愿望』,一种『申请』,义人的『祈祷』(16节 )便是这个字。
第二个是译为『祈祷』的,原文是euche,指一般性的祈祷而言,有许愿意味。而16节『互相代求』的『求』字,则是这原文的动词euchomai,与『祈祷』意义相同。
第三个是『祷告』,原文是proseuchomai,这是指对神崇拜的专用字,即前面『求』(euchomai )之前另加一个pros(向前 或高于 优于 )字,表示较崇高与敬虔的祷告。
腓四6 的『祷告、祈求』,便是第三个字和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了。
祈祷、祷告,不专指对神要求而言,因为祷告是包括与神灵交、感恩、诉说心情、寻求神旨及代求等意念与言词。基督徒每日及时刻的祷告应注重这几方面。保罗说:不住的祷告,那个祷告便是用上文第三个字,是崇拜与灵交的祷告。我们每一分钟都应该与主的灵相交,才能过圣洁与得胜的生活。这个字在新约用过八十七次。但『祈求』那个动词,只用过十九次,证明我们对于祷告,应该重视灵交多过需要的祈求。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让我们学习灵交与崇拜的祷告,好让我们过一个快乐而真正属灵的生活,过在地若天的日子。
―― 苏佐扬《原文解经》
【雅五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长老”在使徒行传中的耶路撒冷教会(十一30 ,十五2 ,二十一18) 及保罗所建立之教会(十四23 ,二十17) 都曾提及。虽然保罗只在提摩太前书(五17) 及提多书(一5) 提到长老这名称,但“监督”之称,即他在腓立比书一1 以复数形式及在提摩太前书三1 以单数形式所提及的,可能是同一职份的不同称呼。彼得(彼前五1) 和雅各都认定教会中有长老,表示这职份必是早期教会中十分普及的,这职份很可能是从会堂中延用过来,但不一定。从使徒行传长老显要的角色及教牧书信中对他们职份的形容,我们可以推断长老是那些灵性成熟、负有视查地方教会属灵状况之责任的人。既然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要“牧养”他们的羊群(徒二十28) ,而“牧师”从未与长老一同提及,有可能我们今日所谓“牧师”的功能,当日是由长老来执行。因此很自然生病的信徒要请长老来。
长老来,是要“为”(epi )那位患者祷告。圣经希腊文中只有在这里proseuchomai(祷告 )这动词后面跟着 epi(over 在……之上 )这介系词:它可以简单的表明身体的位置,但也可以暗示长老们将手按在病人身上(太十九13) 。这种祷告要为病患“抹油”──可能在祷告的同时进行(许多注译家将过去式分词看作同一时间发生 ),但也可能是在祷告之前。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4 】「你们中间有病了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疾病的原因,有的是因违背了天然生理的律,但有的是因违背了基督身体的律(林前十一29~30) 。后者的病要请长老来,给他抹油;因为他没有站在肢体该站的地位上,所以脱离了膏油。长老乃是要把病人带到元首之下,叫他回到身体里。这样,元首基督的膏油,就又临及于病人(诗一三十三2) 。―― 倪柝声
『病』字asthenei在新约圣经出现过好几十次,其中三分之一不是指肉体之疾病,而是指软弱。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14 抹油】按照当时在中东,为病人抹油是一种习惯(路十33~34) ,可见,抹油是犹太人及亚拉伯人,当时所用的救伤治疗方法。据说,到如今他们仍用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相信橄榄油,是有一种医药的功能,南方的亚拉伯人相信抹油在身上,可以保护皮肤不受太阳的伤害,所以今天在Mocha,Sana的回教徒及犹太教徒,病了的时候都习惯以油抹身的。
── 张有光《雅各书讲章》
【雅五14 抹油】
『抹』在这里用aleipho不是chrio,原意是『抹』或『擦』,而不是chrio的『浇』或『膏』。在古时,油是种很有效的药物,用油擦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不是有甚么神圣的作用。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14 有病的人是否需要为他抹油祷告?】
答:在使徒时代,信徒有病,由本地的教会长老为他抹油祷告,是很普遍的事。犹太人相信橄榄油治病是有用的,所以抹油乃是一件公认的药物治疗方法(赛一6 ,膏与油同字 )如撒玛利亚人为一个受伤者倒油裹伤(路十34) ,十二使徒们奉差遣出去工作的时候,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可六13) 。但新约圣经中论到为病人抹油与祷告的事,只有雅各在此提示,油的本质在医学上可能有治病的效用;然而最重要的,是在乎出于信心祈祷的力量(雅五15-16) ,这油在圣经上,不过藉以象征圣灵的能力和恩惠而已(林前十二7-9 ,徒四29-31 ,结三14) 。况且人的疾病痛苦,其基本原因,往往是由犯罪而来的(15下-16上 太九2) 。从这里下文可知要人彼此认罪,互相代祷,可得医治。至于长老为病人抹油祷告治病,是神给他的一种恩赐,大概是要勉励病人在祷告中向神认罪,以获得治疗的目的。主耶稣和使徒们只有按手在病人身上,治好他们(可六6 ,十六18 ,徒二十八8) 。在教会中,笔者曾经见过一位牧师,用手蘸花生油,在未信主的家庭,为患病的小孩抹油祷告,结果并未痊愈,因此受到其家长的讥笑。我认为今日作牧师传道人。大概不必为病人抹油,只要效法主和使徒的方法,按手祷告即好,深信经上所说:「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五16)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五14 】
从圣经可知神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医治。有时衪会透过身体的自然发展来医治。衪赋予人体大量的复原能力。做医生的都知道,疾病带来的不适多半会在早上有好转。有时衪会透过药物来医治。例如,保罗告诉提摩太:「因你胃口不清,屡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点酒。」(提前五23) 有时衪的医治方法,是将人「从潜藏于内心的恐惧、愤怒、自我中心和罪疚中释放出来;因为这一切都是疾病的因由。」有时衪会透过医生来施行医治。耶稣明说,患病的人需要医生(太九12) 。保罗称呼路加为「亲爱的医生」(西四14) ,肯定地承认基督徒也需要医生。神会藉医生来完成医治的工作。诚如著名的法国医生柏尔所说:「医生替病人包扎伤口,神使伤口痊愈。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雅五14~15 】
请教会的长老来替你抹油,意思是说元首的膏油,能流到你着一个肢体上来。生命从你身上经过的时候,有的疾病就过去了。抹油的目的,乃是要得着元首的膏油。因为你在那里有悖逆的事,有犯罪的事,或者有任何其他的事,使你这一个人离开了身体的保护,离开了身体的循环。长老在教会里是代表,是地方身体的代表,代表身体把你摆在身体的循环里,有生命的流通,让元首的膏油恢复流通到你这一个肢体。膏油的涂抹,就是把那一个流通恢复。这样的抹油,许多时候,能叫很重的病人,按人看是没有办法的,也能立刻得着了医治。―― 倪柝声
这里这个人生病的原因,不是普通的犯罪,乃是得罪了神的政治,因此落到了神政治的手里,必须等神把政治的手挪开,他外面的病才会好。教会的长老来替他祷告抹油,就是替他求神说:弟兄们都赦免他的罪,盼望他能起来;教会盼望他能恢复生命的流通,所以将油抹在他身上。这种代求,使他能得着神『政治的赦免』,把政治的手挪开,他的病就过去了。
―― 倪柝声《初信造就》
【雅五15 】「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雅各在一6~8 也讨论到祷告的果效,他指出“信心”是向神全心全意、不摇摆的委身。既然献上祷告的是长老们,很清楚这里也是指他们的信心。雅各描绘“出于信心的祈祷”有两种结果:病人会“得救”,且“主必叫他起来”。“得救”(sozo )通常在新约中指的是从灵性的死中得释放,某些学者认为雅各在此也可能指此意。事实上,他们建议14~16a所讲的全是恢复灵性的健康而非身体的健康。但雅各的言语太确定,无法允许这种解释;他所想的显然是身体的医治,至少主要是如此(看附注医治 )。sozo这字当然可以形容身体健康的恢复,福音书中就常如此用。同样,“起来”(egeiro )也是用来形容那些蒙医治之人更新的体力(太九6 ,可一31 ,徒三7) 。因此这里的图画是长老们为躺在病床上之病人祷告,而主动工,使他从床上起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5 】「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由本节可见,雅五章所说的病人生的是特别的病。他所犯的罪,必定是脱离了基督的身体。因为如果只是个人的罪,他只要倚靠宝血,也向人承认,对付了,就能的着赦免;他不必请长老来抹油才得着赦免。他这个特别的罪,是他的举动和身体不合的罪。这一种的罪,连他自己求神都不能得赦免,需要弟兄,需要长老来替他祷告,才能得着赦免,这是需要仰仗别人的。―― 倪柝声
在这里,他所犯的罪,必定是脱离了基督的身体。他所犯的罪,如果只是个人的罪,他只要倚靠宝血,也向人承认,对付了,就能得着赦免,他不必请长老来抹油才得着赦免。长老的抹油不能除去罪,乃是血才能洗去罪。这里说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是因长老的祷告而得赦免,所以这个罪和普通的罪不同,这个罪是他的举动和身体不联合的罪。这一种罪,连他自己求神都不能得赦免,需要弟兄,需要长老来替他祷告,才能得着赦免,这是需要仰望别人的。
―― 倪柝声《基督身体的律》
【雅五15 出于信心的祷告】按照班纳解经家的解释,出于信心的祷告,不是一种叫病人一定得着痊愈的特别祷告。但那是一种对神绝对信赖的信仰,乐意把问题交在神的手中,相信神会按着祂的美意而行,我们只有表达我们诚恳的心愿,然后把事情完全交托神。
── 张有光《雅各书讲章》
【雅五16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义人”只是指全心全意顺服神,真诚寻求行祂旨意的人。雅各在此用第三个字写祷告(deesis ),但他用这字显然与其它二字没有意义上的不同(参13、14-17~18节中的 proseuchomai 及15~16a的euchomai )。为了强调祷告的功效,雅各将两个修饰词加在“力量”之上:祷告是“大有”力量,“达很大(ploy )的程度”;祷告的力量也“在其作为上”,“在其效果上”(energoumene )。最后这字是一分词,可以是背动式或关身式。如果是背动式,我们就该译成“祷告被(神或圣灵 )赐予能力时非常有力量”,因此,就是以神旨意的角度来界定祷告的果效。然而这分词比较像是关身式(就如多数现代译本的译法 ),意思为“祷告在其作为或果效上,非常有力量”。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6 「义人祈祷发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这句话直译出来:「义人的祈祷十分有力,可发动极大的能力。」当人与神的关系正常,心中没有罪孽,也不求自己的益处,神灵的能力在他里面必大大发动,他的祷告尤其有力。这就使我们想起救主的祈祷,流泪呼求,祂的祷告极有力量。
义人在祷告中得着胜过苦难的力量——「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就该祷告。」有些痛苦甚至连最亲爱的也不能说。悲哀好似波涛一般袭来,我们没有话可说。生命对我们一场艰困的争战,每人心中都感到苦楚,但是我们常有退避之处——只想慈悲忠信的大祭司。
义人的祷告必是富有信心的仰望——信心的祷告那么肯定神的答应,虽然表面无我们迹象,但深信必会成就。我们有时不知道神的旨意要赐下什么,就不知想该求什么,义人不能常常这样笼统地祷告。有的病是会死的,我们不可以信心求神救他不死。有时你缺少信心求神医治,尽可吃药,这并不算错。
义人在祷告中应求祖国历史中兴——以利亚曾经如此祷告。诺克斯(John Knox )的祷告,使苏格兰的玛丽王后惧怕,甚至超过菲立浦的军队。
【雅五16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彼此认罪,意思就是基督的身体出了毛病,所以彼此都得认罪,病人要向长老认罪,长老要向病人认罪。这给我们看见,一个肢体出了事,整个身体要负责。在基督的身体上,一个肢体有病,长老就有责任。互相代求,就是长老再为病人祷告,病人又为长老祷告。可见身体里一直用得着爱,一直用得着谦卑。―― 倪柝声
许多时候,在神的儿女中有事情拦阻的时候,自然而然,他们有病产生。彼此认罪的结果,病就除去。―― 倪柝声
为甚么要「彼此认罪」呢?意思就是基督的身体出了毛病,所以彼此都得认罪,所以病人要向长老认罪,长老要向病人认罪。这给我们看见,一个肢体出了事,整个身体要负责。在基督的身体上,一个肢体有病,长老就有责任。也许是因为长老的爱心不够多,也许是因为长老的顾念不够多,所以长老要认这个罪。病人则要认他单独行动的罪,脱离身体的罪。
―― 倪柝声《基督身体的律》
「互相代求」就是长老再为病人祷告,病人又为长老祷告。所以身体里一直用得着爱,一直用得着谦卑。落在身体之外,不只有肉身上的病,也有灵性上的病。甚么时候脱离了身礼,甚么时候就没有膏油。落在身体之外的人,要看见回头到膏油之下的紧要,要看见回头到身体里面的紧要。
―― 倪柝声《基督身体的律》
【雅五16 】
一颗顺服的心,可使祷告更有功效──如果我们以实际的生活来见证我们的信仰,则神更会垂听我们的祷告。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16 】
『义』指『合宜』,义人是说他合神的心意。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17 】
『恳切祷告』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他用一个祷告来祷告,若者说他是在一个祷告里来祷告。换句话说,他是用圣灵在他里面的那个祷告来祷告。因此以利亚的祷告,可以说就是神在以利亚里面求告祂自己。慕安得烈说过,一个真实的祷告,乃是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祷告那坐在宝座上的基督。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祷告,是『用祷告来祷告』(原文直译 )。有一分特别的在这人的祷告里。这一分特别的是甚么呢?这人祷告,当他祷告的时候,有一分特别的透过他的祷告,这一分特别的,是直接从神的宝座出来的。惟独从神自己出来的呼声才能开闭诸天。这就是我们在圣灵里祷告(犹20 ),圣灵在我们里祷告的意义。―― 倪柝声
【雅五17 在祷告里祷告的意思】以利亚能彀这样祷告,因为神赐给他一个祷告,神给他一个祷告的负担。换句话说,以利亚有负担献上专一的祷告,那个负担就是神赐给他的祷告。我们不该按着我们的记忆、观察、或自己的负担祷告。相反的,我们该有从神来的负担,为某件事祷告,正如以利亚从神得了一个祷告,而有负担去祷告。神赐给以利亚一个祷告,以利亚就在那个祷告里祷告。这不只是恳切的祷告,乃是神在祂的行动里,照着祂的计划,赐给以利亚一个祷告,使以利亚有负担把神所赐给他的祷告,祷告出来。因此,以利亚是在祷告里祷告。── WL【雅五17 以利亚是祷告或不祷告,天才三年六个月不下雨?】
答:雅各说到以利亚:「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但在列王纪上提到以利亚:「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2) ,两中说法,似乎相反,有点矛盾,不过我们从英文圣经的记载:「as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liveth,before whom I stand ,there shall be neitherdew nor rain these years,but according to my word.」(IKings171 ),可以看出意思是「以色列的主上帝活着,我站在祂面前(指祷告 ),这几年将要照着我的话(指向神祷告的话 ),不降露也不降雨。」这样便让我们明白前后所说的意思是相合的,是经过了祷告,天才不下雨;至于三年零六个月的这个时间,也是无误的(参八十五题 )。
笔者认为另外一种看见,照王上所记「这些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意思是指这两三年间,我若不祷告求雨,必不降下雨来,换而言之,我若什么时候祷告求雨,就会降下雨来,果然过了许久,到了第三年,大雨就降下了(王上十八1-41) 。这里所说的,表示在三年不下雨以后的祷告心志,而雅各在此所说的,是指以赛亚在三年之初的祷告恳切决定,所以这两方面的记述,都是合适而相通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雅五17~18 】
雅各举出“以利亚”,作为义人祈祷大有功效的例子。这位先知的丰功伟业及不寻常的“死”的方式,使他成为犹太人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大能的奇迹及对罪先知式的责备使他倍受景仰。然而最突出的,是他成了患难之人所期待的帮助者,他的来临将替弥赛亚时代铺路(玛四5~6 ,四十八1~10 ,可九12 ,路一17) 。但吸引雅各注意的并不是以利亚特殊的先知禀赋,或他在历史中独特的地位,而是他“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的祷告却大有功效的事实。雅各用一受闪语影响的“同源”结构来强化以利亚祷告的热切:字义为,“在祷告中他祷告”(in prayer he prayed )。他要读者明白,这种祷告的力量是任何真诚追随主的人都可得到的──不只是给特别少数的几个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9~20 】
“真道”在此指的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教义,而是广泛的指凡与福音有关的真理。这真理不但是要相信,也要“做”出来(诗五十一6 ,加五7 ,约壹一6) 。当然对雅各来说,正确的信仰无法与正确的行为分开,理智相信的,口中承认的,一定要身体力行──若做不到,就是属地的、罪恶的“心怀二意”。译成“失迷”的这字(planao-planet )“行星”这字从它而来,意为天际的“飘流者”其含意不像英文 wanders那么狭窄──指因粗心或不知不觉离开了“真道”;它常被用来形容任何偏离“公义的道路”的状况,不论出自有意或无意。彼得泛称他的读者为“迷路的羊”(彼前二25 ,书五6 ,彼后二15) 。
看见弟兄离开羊群而走迷的信徒,应竭尽全力使他“回转”。“回转”(epistrepho )可以用来形容人初次转向神以得救恩(徒十四15 ,十五19 ,二十六18 ,帖前一9) ,但也可以指回到一个人所离开的信仰(可四12 ,赛六10 ,路一16 ,二十二32) ,好像在这儿一样。在20节中,这种走迷被形容为“他道路的错误”(RSV ),这词组也可译为“他迷失的路”,以表明“错误”(plane )与19节中的“失迷”(panao )是同源字。信徒若成功地抢救了“罪人”,使他从“道路的错误”中转回,他应该知道自己所成就的为何:这人的灵魂得以免死,而且“许多的罪”也得以“遮盖”。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五1 富足人应当哭泣号咷】一个自夸不信神的人,在他临死之前叫了他的儿子来,对他说,『不要把我葬在坟地,但要把我埋在大能的神找不到的盘石底下。』另一个人说,『我可以证明神不管我的事,今年我在主日耕田,在主日栽种,在主日锄地,在主日收获,我竟得到大的收获。』他的邻居回答说,『神还没同你算账呢!』
神给许多人悔改的时间,而人们竟想神不会惩罚他们。不肯悔改的罪人所要受的惩罚是无法避免的。
──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雅五1~6 『玛门』字义的发展】
『玛门』这个词是由希伯来文来的。它的眼变非常有趣。
最初『玛门』具有正面的意义。它源自一个动词,意思是将某东西托付给一个人,也就是把一样东西交付别人保管。通常托管的是产业,金钱,或财宝。从属灵上说,它有一个很好的含义,因为金钱是神托我们管理的东西之一,照着定义,我们把钱给别人,或花在他们身上时,我们就是将金钱托付给他们。在这个阶段里,玛门没有任何不好的含义。若要给它们加上负面的含义,你必须把它和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并用,例如『不义的玛门』或『罪恶的玛门』。
接下去发生的事相当有教育意义。原先具有主动意识的『托付』,被改成了被动的『受托』。你可以看出这中间产生了甚么变化。首先,金钱是托付给我们的,也托付给别人,以帮助他们。当这个词的主动意义占优势的时候,表示受托付的这个人正控制着金钱,而且用智慧支配它。他能充分使用金钱。然而一旦人开始依赖金钱,就意味着这人无法再控制金钱,反而被金钱控制住了。
到了这个地步,『玛门』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就由原先的小写,变成了大写,意思是对这样的人,玛门已成了他的偶像。── 博爱思《雅各书的信息──我信!然后呢。
》
【雅五2 你们的财物坏了】
在一个饥荒年头,一个有很多麦子的富人,竟不肯把麦子卖给那些没有的人。这使穷人很生气,到第二年准备收割的时候,那些穷人去把那富人的麦子割下来拿走了。警察也没法干涉(箴二十二2 ,二十八27 ,二十一13 ,二十二22~23) 。
──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
【雅五2~3 】
对没有神的生命的人来说,这些财物、金钱和衣服极具吸引力,而且好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纵容于其间,它们就好像癌细胞一样,渐渐侵蚀我们的灵魂,如雅各所说,要你们的肉,如同火烧。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2~3 财物会失去价值】
当时的人用三种方式累积钱财──囤积食物,存积衣物,收集贵重金属;从神的观点来看,这些东西都会腐朽,此处也用完成式表示未来的审判必然来到。食物必然会发霉,衣服有虫咬,但金属怎么会长锈呢?希腊地理学家史塔伯指出,死海所发出来的蒸气,会使铜、银甚至金子长锈;当财主打开藏宝箱,发现那些贵重金属失去光泽时,一定吃惊不已,他就应当知道财物是暂时的,而且价值也会消失(太六19~2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曾从菲律宾撤退,一切有价值或可能被敌人利用的东西都要毁掉,甚至士兵拿起百元大钞点香烟──时间集迫时,金钱财宝都没有甚么意义了!我们何不把握机会积攒财宝在天上呢。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2~3 要运用钱财作荣神益人的事】曾有一对夫妇的独生女,刚读完高中就患病死了,不久她父亲在街上遇见女儿的好朋友,得知这位女学生考上大学却无钱注册,于是支持她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材。这对夫妇又继续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接受教育。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3 】
『长了锈』的意思,是指完全被锈所覆盖。『金银长了锈』真正的意思,乃是指一个人将钱埋藏于地土中,有一天,当他去挖取时,金钱却已失去原有的价值,所以聚敛钱财而不好好使用,则钱财将会失去其价值,甚至成为拥有者的一种咒诅。『肉』在英文中是一复数名词,用来指身体中各部分的肉。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3 不要只知积攒钱财】
韦斯利约翰有一次讲道,讲三点道理:一、尽你的量赚钱。二、尽你的力储蓄。三、尽你的力奉献。听众里有一位守财奴,听了牧师第一点,就称赞说:『这位讲员真会讲道。』当他听完第二点以后,更不觉手舞足蹈起来。最后听到了第三点,要劝他们尽力奉献时,这位守财奴很扫兴的说:『可惜把刚才所讲的道,完全糟蹋了。
』── 张有光《雅各书讲章》
【雅五7 甚么是忍耐】
『忍耐』的意思是『长期控制忿怒而不轻易采取报复的一种自制能力』,譬如有一群小毛狗在大狼狗的身边玩耍,牠们可能咬牠的耳朵,抓牠的鼻子,大狼狗只要挥一挥前爪,或咬一咬牙齿,就可以轻易伤害这些小毛狗;但牠不愿意这样作,这就是牠有能力报复,但是拒绝报复。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7 农夫的忍耐乃是盼望的忍耐】学田径的人都知道『四百公尺赛跑』最为吃力。虽然有比它更远的赛程,但四百公尺比赛必须一直冲刺,而且是最长的冲刺。再好体力的人,跑到三百九十公尺的时候,肺都似乎要爆炸一般;如果不是知道再跑十公尺(超过四百公尺 )就可以休息,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了!农夫的忍耐是有盼望的忍耐,他知道忍耐劳苦一个短时期之后,就可享用地里宝贵的出产。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7 好像待产的母亲】忍耐的意思,就好像待产的母亲,等候着新生命的降生。虽然生产是痛楚,但对母亲来说,她不但湖无畏惧,而且还期待着这些痛楚,因为每次的阵痛,都表明新生命降生的时刻近了。我们等后主来,也应持这样的态度和心志。
── 苏颖睿《从挣扎到成长──雅各书小组查经资料》
【雅五7到 时候神必要审判】有一个故事说到,在美国中西部住了一个不信神的农夫。在他所住的小区里,大部分邻居都是基督徒农人,每主日必定去教会聚会。这个农夫的田地正好在教会对面,只隔了一条街。为了表达他没有信仰仍然能活得好好的,他决定把主日早上用来耕田犁地。每次众人一开始唱诗歌赞美神,他的牵引机就惊天动地响了以来,在犁沟上来来回开动,轰轰的引擎不绝于耳。夏天过去了,收割时节到来。那个人在收完农获之后,写了一封信寄到当地的报社,解释他的立场。他在信上说,『整个夏天其他人都在守他们所谓的主日时,我一直在自己的田里工作。神并未因我的行动而惩罚我。事实上,我不仅今年大获丰收,而且我的农产品产量远远超过那一些一周休息一天的人。你如何解释这一切呢?』那家报社的编辑显然也是一个基督徒,他把整封信一字不漏地刊登出来。但在信件尾端那人的签名底下,编辑加上了一条短短的注解,『神通常不是在十月算账。』── 博爱思《雅各书的信息──我信!然后呢。
》
【雅五10 】
『榜样』原文的意思是『在抄书时所用的漂亮字帖』;学生要用字帖来学写正确的字,同样雅各要我们学习过先之榜样的生活。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11 忍耐至终就会明白神的旨意】
婴孩在生病吃药时,母亲常要抱紧他的身子,捏住鼻子,才能把药灌入口中。等到渐渐长大了,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也就能甘心忍耐了。孩子的性情不会忍耐,灵性幼稚也正是如此──非得环境顺利了才能快乐,一不顺利则忧惧丛生,工作有果效则畅快喜乐,若无果效则集躁万分…这些都是长不大的现象。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雅五13 】
从前有一方面英军打仗,其中一名士兵没有胆量,他本来不是兵,是因国家打仗抽去当兵的,同队的兵多不信主,故常听人话粗口,他每天出营外祈祷,多人见之,疑为卖国贼,然而这兵每天如此,一次被军官召见问话,问他每天到那里去,他说往祈祷,军官说他真是笑死人,何不在营内祈祷?他如非卖国贼,你可马上祈祷,于是他大无畏的跪下,为军官祈祷,为国家祈祷,在说话中,军官知他是忠实的基督徒。
── 刘福群《信心如何显明──雅各书讲解》
【雅五15 】
祷告若没有信心就像船没有舵一样,舵是用来控制船的方向,信心也像舵一样,告诉我们祷告往那个方向。
── 周贵发《雅各书──听行并重》
【雅五16 】
『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美南浸信国外传道部的数据服务处,有一篇专文,标题为『一周四次』。此文在基督徒生活的祷告能力方面,提供了一个见证,述及有关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某一间教会和日本东京某一间教会的会友之间的事。
这两间教会的信徒,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筹划彼此观摩的事。美国那个教会,有六个人到日本去带领教会复兴的聚会。
但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护照问题而不能成行,所以只剩下五位。接着,又有另一位在他要去东京之前一个礼拜,因肺炎而躺在医院中。两间教会都迫切为他的病祷告。一星期后,他终于病愈了,并且到达了东京。这是第一个祷告的回应。
飞机预定下午五点到达,接着,七点便有一欢迎茶会。可是,当时正碰上火车工作人员罢工,如果改乘高速公路车,又恐怕迟到,尤其遇上飞机误时,那就可能会影响原定的计划了。可是很奇妙,那班飞机却提早四十分钟底达,而高速公路车也比平时容易搭上,这是第二个祷告的回应。
第三个祷告的响应,与火车人员罢工之事有关。因为日本教会的会长,大多是乘搭火车去教会的,可是恰巧碰上罢工。奇妙的是,火车工作人原本要罢工七十二小时的,但却只罢了十二小时,而且在美国教会的人底达东京之前,罢工就停止了。
第四个祷告的回应,是神的灵大大运行在日本人的心中。从美国来的会友离开之前,有二十二人接受了基督,而且有一个人决定全职事奉,另有许多人再次将自己奉献给神;所以这两间教会的会友都因神答应他们的祷告而欢呼喜乐。
──《浸信会主日学教材》
【雅五16 】
我们不是自夸,我们得?耶稣的义之后,我们都是个义人,所谓『因信称义』是。我曾看一图,绘一人跪在地上祈祷,身上带一红带,红带上有十字架,从天上有光发出,笼罩?他,这是表其祈祷已蒙悦纳之意。因他不是靠己义而祈祷,乃是靠基督的义而祈祷,(红带表基督之义 )那就无怪他的祈祷得蒙悦纳了。
── 李既岸《约翰壹书的信息》
【雅五16 祷告的力量“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多年前,圣经教师和作家迈尔(F.B.Meyer )坐船横跨大西洋时,有人请他去向乘客演讲。一个信奉不可知论的人听到迈尔的演讲――“祷告蒙垂听”后,他对他的朋友说,“他所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信。” 也就在同一天迟些时候,这个人又跑去听迈尔的演讲,这场的听众是另一批乘客。在前往演讲的地点之前,这个不可知论者的口袋里放了两个橘子。路途中,他从一个正在甲板椅子上酣睡的老妇人身边走过。她的手心向上伸展着双臂。他忽然一时兴起,恶作剧地把这两个橘子放进老妇人的掌心。集会过后,他看到这个妇人正很开心地吃着其中一个已剥开的橘子。 “看起来好像你特别喜欢吃这个橘子,”他笑着搭讪。“确实如此,先生。”她回答道:“我的父亲对我实在太好了。”“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个不可知论者追问她。她解释道:“我已经晕了几天的船了。我就请求神想办法送一个橘子给我。当我正祷告时我忽然就睡着了。等到醒来时,我发现他送给我的不是一个。而且是两个橘子!” 这个不可知论者一时目瞪口呆,他从没料到迈尔的“祷告蒙垂听”的信息就这样被验证了。迟些时候,他也相信了基督。 是的,我们的祷告蒙神垂听! 主啊,我们深深感谢你, 每当我们祷告你就垂听, 你时时刻刻将我们看顾, 我们向你呼求你就答应。 神总是赐给我们所求的, 不然就是要给我们更好的。
──《生命隽语》
【雅五17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
我们要为此感谢神,以利亚躺在罗腾树下,诉苦埋怨,疑惑不信,真是我们的写照。但当以利亚与神交通的时候,情况立刻转变了(参王上十八至十九章 )。以利亚是与我们一样性情的人,他却祷告了又祷告;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仅是恳切祷告,而是「他祷告了又祷告」,继续不断的祷告。我们从这一点教训上应有所得着,因其关键所在,乃是必须继续不断的祷告。
以利亚上了迦密山顶,他领悟了「信心」和「眼见」之所以不同的伟大启示。当时所需要的不是降下火来,而是降雨;能命令火的人,可用同样方法命令洪水。圣经告诉我们,他屈身在地,将脸伏在两膝之中;使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与外界隔绝,一切不见不闻。
以利亚对他仆人说:「你上去,向海观看。」他去了回来,很简单地报告道:「没有甚么!」
我们若处于这种情形下将如何呢?
我们会说:「这是同我所料想的一样!」于是放弃了祷告。可是以利亚是这样吗?不,他说:「你再去观看。」他的仆人回来报告说:「没有甚么!」「再去观看。」「没有甚么。」
后来,仆人回来报告道:「有一小片云...不过如人手那样大。」手掌大的一片云在以利亚祈祷中升起,霎时间降下雨来;亚哈虽有快马拉车,也来不及赶回撒玛利亚的城门。这是信心之所以与眼见不同之处。信心把本身和外界隔绝,专心注目于神;眼见是凭观察,甚么也看不到;视觉虽带来毫无希望的消息,信心则继续坚持,「祷告了又祷告」。如何方能如此祷告而发生效力呢?让视觉带来任何失望的报告,都不要加以理会。永生的神总是在天上垂听,即使延迟不答,也是出于祂的美意。── 披尔生
下面是三个孩子对信心所下的定义,可以说明信心坚强的程度。第一个孩子说:「信心是去握住基督。」第二个孩子说:「信心是抓牢基督。」第三个孩子说:「信心是绝不放松基督。」── 选
【雅五19 若有人失迷真道】当一个人相信了那个错误的,很快的就要有犯罪的结果。当人说只要你有诚心,不论相信甚么,都没有大关系。这句话不可靠。诚实人却天天作错事。一个厨子作饼干。在架子上有两个罐子。其中一个里头装酦粉,另一个装砒霜,那晚间有十二位客人吃饭,吃过饼干不久,其中一个人开始呕吐,再过一会都病倒啦。一位医生很快的找出厨子所作的错事。他急速用灌肠管来救这些人的性命。真诚并一一定能避免错误与犯罪。必须教导人逃避罪恶。法律警告人甚么是错的,并且也告诉人作错的必要受罚。
── 申乐道《雅各书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