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
2 「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第三日」(
1节 )),还没有过72小时。「三昼三夜」(
四16 ))只是表示「第三日」的习惯用语,正如主耶稣「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太十二40 )),实际上也没有经过72小时。
「穿上朝服」(
1节 )),指穿上王后的正规礼服,非常郑重。「对殿站立」(
1节 )),指站在王的视线范围内。
神已经在以斯帖里面启示了道路,所以她「第三日」就开始行动。因为她已经明白,除了交出自己,再没有别的拯救之路。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十字架使人受苦、使人受死,但结局却是使人得生命;苦和死不是十字架的目的,而是引导我们「舍己」(
太十六24 ))的过程。十字架是神做工的法则,只有十字架才能治死肉体、除去掺杂,使我们在圣灵里得更新、从死亡中得生命。人若想离开十字架去解决属灵的难处,注定是枉费功夫。
十字架是「讨厌的」(
加五11 )),死亡是可怕的;但是,一旦以斯帖站在死地去见王,看到的却是「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
腓四7 ))。喜怒无常的波斯王竟然「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
2节 )),神的恩典就在十字架上等着我们!当以斯帖「向前摸杖头」(
2节 ))的时候,她心中所体会到的,就像主耶稣所应许的:「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太十一30 ))。
上图:书珊城波斯王宫大厅里的巨大圆柱顶,由希腊和吕底亚的石匠雕刻而成,现存于卢浮宫。大流士一世把书珊城作为帝国的行政首都,在三个高坡上建造了一座美索不达米亚式的宫殿建筑群,从北部俯瞰城市。王宫入口处有一个109平方米的宏伟大厅(apadana),有36个21米高的圆柱,每个都由刻着国王名字的方形底座和爱奥尼亚式立柱组成。柱顶包括:埃及的棕叶篮饰,以弗所亚底米神庙的双玫瑰结双蜗壳,美索不达米亚象征宇宙平衡的两只公牛,屋梁搁在背对背跪着的公牛脖子之间。这个柱顶有意结合了来自波斯帝国境内三大文明的元素,以展示帝国的统一。
3 「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4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5 「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3节 )),是一个习惯用语,在亚述文学中就已经出现,只是夸张地表示君王的慷慨,并不能按照字面解释。波斯王很清楚,王后违例来找他,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所以直接询问王后的要求。一个活在肉体中的人,权力越大,也越虚荣、越任性;亚哈随鲁曾经两次慷慨地承诺答应女人的请求,结果都追悔莫及(
《历史 Histories》卷9第109-113章 )),但这次却被神所使用。
「请王带着哈曼」(
4节 )),这句话原文四个词「יָב֨וֹא הַמֶּ֤לֶךְ וְהָמָן֙ הַיּ֔וֹם」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耶和华 יהוה」。在以斯帖的请求里,隐藏着神的名字。
波斯王不但不降罪,反而乐意答应以斯帖的所有要求(
3 、
5节 ))。神的恩典总是超越了人的想象,当以斯帖定意摆上自己、站在死地的时候,神不但让以斯帖完全脱去了死亡的阴影,而且向她显明了丰富的恩典。神的恩典一直等着我们去支取,但我们必须被牧人带领「行过死荫的幽谷」(
诗二十三3 )),才能得着生命的丰盛,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
上图:书珊城波斯王宫大厅(apadana)圆柱的方形底座。
6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7 「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8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在筵席中,王的心情很轻松,所以亲切地称妻子为「你」(6节 )),而不是「王后以斯帖」(3节 )),并且再次提出承诺,而且加了一句「必为你成就」(3节 ))。但是,「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诗一百一十八9 )),以斯帖并没有倚仗君王的宠爱(3节 ))、趁着王的好心情(6节 ))赶快提出请求,而是请王再次赴宴,「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8节 ))。她不但在三日的禁食中等候神,在君王的恩宠中也继续仰望神。这是神还没有带领以斯帖开口,而不是她的机智或策略。因为以斯帖根本就无法判断,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也无法预测,就在两次筵席之间的晚上,神的手将带来最关键的翻转(六1-3 ))。 天然人很难安静等候神,只要看见一点阳光,就以为天要灿烂;只要看到一点苗头,就以为事工要成就。「你见言语急躁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二十九20 )),因为不肯等候的人,其实是用事奉代替了神,用肉体的满足代替了圣灵的喜乐。属灵的争战只能让神自己出头,与神同工的不能急躁,只能在安静中跟随神的脚步;不但要做对的事情,也要把事情做得对。就在以斯帖的安静等候中,神的时候到了。祂再次施行奇事,高抬末底改、揭露哈曼,让「恶人落在自己的网里」(诗一百四十一10 ))。
9 「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10 「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
11 「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
12 「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13 「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14 「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作了木架。」哈曼的死期将近,却在「心中快乐,欢欢喜喜」(
9节 ))中走向灭亡。「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
箴十四12 )),全世界的人都和哈曼一样奔向悬崖,但也和哈曼一样因无知而快乐。
「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
9节 )),表明末底改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公然鄙视神百姓的仇敌。
「哈曼暂且忍耐回家」(
10节 )),表明他深谋远虑,并没有立即暴跳如雷,而是等着回去好好筹划。以斯帖会等候,哈曼也会等候,只不过以斯帖是等候神,哈曼是等候人;信的人是「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来十一10 )),不信的人却是等候虚空的结局。
「与我无益」(
13节 )),这句话原文四个词「זֶ֕ה אֵינֶ֥נּוּ שֹׁוֶ֖ה לִ֑י」的最后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耶和华 יהוה」的倒置。在哈曼的郁闷里,隐藏着神的名字。
哈曼虽然拥有在波斯帝国里所能得到的一切财富、成功和权力,却因为得不到末底改的尊崇,内心就被苦毒吞噬,没有任何满足的喜乐。今天,我们常常嫉妒恶人,以为「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
诗七十三4 ))。但实际上,一个活在肉体中的人,总是追逐人前的荣耀,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纵然得到了世上的一切,也不能令他满足。因为人的心灵唯有永生才能满足(
传三11 )),人若远离了永生的源头,「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13节 ))。
「五丈」(
14节 )),原文是五十肘,大约22米,比书珊王宫大厅(apadana))的圆柱还高出一米,可见哈曼非常嚣张。波斯王宫建在比书珊城高15米的高坡上,这个22米高的「木架」(
14节 )),可以让哈曼在第二次赴宴时,愉快地从王宫门口欣赏挂在木架上的末底改尸体。哈曼胸有成竹地预备了这个高大夸张的木架,也让宫中的太监看见了(
七9 )),结果是「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
诗九15 ))。而他所夸耀的「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
11节 )),也将转眼成空。
此时,末底改一点也不知道危机临近,哈曼也不知道这个木架是自掘坟墓(
七10 ))。双方都在等候之中,只有神在管理一切,祂绝不允许环境越过祂的界线,而会让「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太二十六52 ))。因为神把自己的百姓带到尽头,是要在人的尽头处显出祂自己的工作,叫世人知道,祂为自己的百姓「必不打盹」(
诗一百二十一3 ))。
上图:法国画家保罗·莱罗伊(Paul Leroy,1860-1942年)1884年的油画作品《哈曼和末底改 Haman and Mordecai》,描绘「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斯五9)。
国的一半(五1) (一 )以斯帖下定了决心,愿为她的百姓而冒险,我们的作者不再拖延。在上一章里,隐隐暗示,为着犹太人采取的信心行动,必会获得酬报。的确如此,以斯帖穿上了华贵的朝服,出现在国王面前。一如国王初次惊艳,她再一次赢得王的心。他伸出手中的金杖。这戏剧性的时刻,着墨不多,轻轻几笔带过。其重要意义,已在以斯帖的决心里带出了。第五章开始几节,很快引至新的剧情。以斯帖进入内院这一刻,她表现的并非如献祭的牺牲品,乃是一国之后的风度。‘穿上朝服’(1节 ),文字上直译为‘穿上王室的尊贵’。国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也许可以赐她一半国土(3节 )。这里无疑含有东方色彩的夸大成分。这种时刻,一般国王或多或少惯于藉赞美表现他过量的慷慨,其实并非有文字的实意。赐予的与受恩的,都明白实际的限制,是言过其实。相似的情况,希律王被希罗底的女儿所逼,要求实践他的诺言,而陷于窘境:马可福音六章二十二节 以下。薛西斯自己,依照希罗多德的记载,他摆脱不了向他情妇所作的许诺,付出了王后阿美斯提为他所做的一件美丽的袍子。(阿美斯提、见引言。 )所以,以斯帖知道得很清楚。薛西斯是善变的。即使渐渐进入国王的领域,她必须确定获得国王宠爱使其请求得以成功的限度。那可能是比薛西斯王心里的意愿或者会准许的,更接近他提供的字面 的意思。这解释了为甚么没有即刻表明她的要求。我们会问:她为甚么不打铁趁热,乘国王心情好的时候,提出拯救犹太人的事?为着一顿筵席,拖点时间,似乎很不合理。一连两次──而整个帝国的犹太人惊恐到极点──看来甚不顾后果和不负责任。以斯帖的策略成就两件事。第一,对于我们一般喜欢读这故事的人,增添了我们的趣味,藉延迟带真相面对国王,凝聚戏剧张力。这不只是文字方面的设计。第二,从心理层面,她的策略似乎有自己的理由。事实上,以斯帖策画的是制造一种情况,能确保她内心的要求有结果。她要引介哈曼走上舞台。国王的确未料到是这样的。哈曼是他得宠的臣宰,不过在那时刻,几乎不想要他绕在身边。以斯帖要带他出场,当有利的时机一到,可以方便处置他,当面曝露真相,也可以挫垮他,挑引起君王对他的不满。注意以斯帖的第一次 筵席是为君王 (4节、英文本中有此语 );第二次是为君王和哈曼 (8节、英文本中有此语 )。在这里只是一些暗示,以斯帖的目的是要在国王的心里引起不满,使他觉得这一个哈曼不配在王国中和他妻子的心目中,得到这么大的尊重。(二 )哈曼,这蠢蛋,蒙在鼓中,满以为官运亨通,比他所期望的,又高升了一步(11-12节 );却因末底改不肯拜他感到极其扫兴──在他自己 眼中,地位日益高升,末底改的行为,令他更加反感(9、13节 )。在这些经文中,哈曼从狂喜中,突然失宠,有些惹笑成分──在下一章更加显著。这喜剧并非只为着惹笑,而它是为强调哈曼远远脱离他真实的处境。以斯帖设法使他在国王眼中流露出他的傲慢,他堕入圈套之中。他为极高的尊荣而狂喜,其中充满极大的危险。两次的宴会──在两种场合之间,有二十四小时的间隔──有足够的时间令哈曼误导的自信心趋于成熟。权力欲和对末底改的憎恨,使他盲目。他设计:为敌人造一个木架,然后要求王把他悬挂其上(14节 )。其厚颜无耻显得多么不合情理!箴很巧妙地评述哈曼的愚蠢。它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箴十六18) 。又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十六25) 哈曼十足复瓜。他似乎处于极高的尊荣,却设计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反害己。第五章把以斯帖和哈曼──两个在波斯对国王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一起放在王面前。当冲突来临,这是必然的,我们知道以斯帖与生俱来 的魅力,因驾驭一切之上的权力而加强了。她得到支持,至终获胜。--《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以斯帖记第五章 Ⅵ以斯帖得恩宠(五1~14) A王后觐见(五1~8) 1. 到了禁食的第三日,以斯帖知道她的决定必须付诸行动了,于是去朝见国王。穿上朝服(希伯来文作 malku^t ,是“皇家成员”之意),表示她朝见王的时候,是以君王配偶的特权阶级去见王的。她虽然理当顺服国王,但她也摆明她是王的另一半(参∶创二18 “一个配偶帮助他”),她尊贵的衣袍衬托她的美貌。她所穿着的,自然与国王华美的腓尼基紫袍相衬,饰满金色的刺绣,披在白色紫色的衣服外面,不过色泽方面并不太刺眼,免抢夺了“万乘之尊”的荣光;凡进来朝见王的,都要屈身俯拜139 。王宫与内院的真正意义未能确定,主要是由于书珊城的废墟遗址尚未能清楚考证,哪里是波塞波利斯的王宫,也未能重新拟造出来。那里有 apadana ,就是“殿柱”,是依照书珊城模造的,共有三十六枝,矗立六十五尺高,是“人手所造的柱子中,最修长优美的了”140 。这就是以斯帖违反王命斗胆踏进的宝殿,在那里她朝见了王的面。 2. 殿柱不可以阻挡王坐在宝座上的视线,他一眼看见王后,尊贵华美翩然莅临,便知道她一定有重大事故,才会未经召唤便出现在他面前的。他伸出金杖接见她。国王伸杖,以斯帖就要进前去摸杖头,象征她蒙允接见141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张力,及皇室仪节的权势,令人叹为观止。 3. 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希伯来文这沉重的语句,可以使我们稍微体会耶稣对祂母亲说∶“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贰一4) ,这句令人费解的话。解经家常会惊叹国王对以斯帖那阔绰的诺言,就是国的一半也可以给她。第6节再重复这句话,表示这是一句约定俗成的惯用语(参∶可六23 ,是相当不同的场合)。正如婚约中的宣告,说∶“我在世一切所有的,都授与你。”或较现代化的说法∶“我与你分享一切所有。”实在是比国王的允诺更慷慨铺张呢! 4. 以斯帖的请求,是个反高潮。不过,这也合朝廷的礼仪,因为在宫廷正规的场合,并不适合王后抒发心事。这里虽然没有记载,但侍从一定在场,卫兵及其他满朝文武官员更不在话下142 。筵席中,当然也有侍从,但没有朝廷那样公开正规。到时国王理当再询问王后所求为何。此外,她把哈曼也一并邀请去,成为王室夫妇惟一的宾客,似乎是太大胆的举动了;不过,国王刚提升这人的职位(三1) ,成为可以与王平起平坐的心腹(三10、15) ,因此这时邀请他也很合情合理,不会引起疑询。由于集体禁食祷告的力量,使以斯帖得着从上而来的智慧,和一份非出自本能的自信心。她甚至已预备好了筵席,深信她大胆的举动必然顺利。 5. 国王早朝听政完毕,饥肠辘辘,早已忘却了身赋神圣天子之尊,急忙照以斯帖的话去行。这里没有用以斯帖王后的头衔,与第3节对比,增添了亲切的笔触。他们是否放松到随便把王冠也脱下?似乎国王在这些场合仍手持王杖的(八 4) 。 6. 东方色彩的筵席舒舒服服地吃过了,三人斜倚在榻上(参一6) ,喝着酒。作者很着意地每次都描述这一点。“你要什么……你求什么”,这传统句法的韵律,反映出东方社会悠闲缓慢的旋律。 7 ~8.以斯帖的回答也用了同样隆重体面的陈词(参八5) 。她所要的、所求的,并不草率急忙,再来一次欢宴,然后她才会说出她的请求143 。
139 HPE , pp. 282f. Olmstead 解释说,“古代东方的风俗里,国王是真正神圣的天子”。
140 HPE , p. 281. 附带一提∶皇室女院的住屋,刚好与此相反。“每所房舍只有一个狭小的廊子,房顶只用四枝柱子支撑,至于睡房,则极之窄小,甚至一个人住也会感到窒闷。”(同上,p. 285)
141 见 IBD Ⅰ , p. 363,有波塞波利斯浮雕的一幅照片,是波斯王大利乌一世右手持着王杖,左手拿着一枝白睡莲(传为忘忧极乐枣)。参 Peter Calmeyer 在 Archa/ologische Mitteilungen aus Iran 13 (Berlin, 1980), pp. 59 ~ 61,对这一节的注释。
142 国王有两个侍从。Olmstead 对这俩人的描述如下∶“其中一人撑王伞于国王头上……这人必须时常在王身边,甚至征伐中也是如此。另一个是侍女,拿着手巾及苍蝇拍。”( HPE , p. 283)参 M. Roaf, "Sculptures and Scueptors at Persepolis" 见 Iran 21,及 E. F. Schmidt, Persepolis Ⅲ .
143 一般而言,国王独自吃早餐,独自进膳,但有时也会与王后及儿子们同吃( HPE , p. 183)。
B哈曼受挫(五9~14) 作为女主人的以斯帖,一直操纵着这次筵席的发展。这时,叙述者披露各个赴宴者在宴会后发生的事。 9. 哈曼晋升高位,本就心花怒放,从宴会出来时更是乐不可支。可是,到了朝门口,便遭冷水浇头。末底改已禁食完毕,脱下麻衣,照常坐在他的岗位上,对趾高气昂的哈曼依然不理不睬。哈曼一向深谋远虑,并没有立即暴跳如雷,只暗地里等候时机。 10. 回到家中,人人都要洗耳恭听他在宴会的情景。他的朋友是他的谋士(六13) ,是朝廷事务的专家。不但如此,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参谋。细利斯(Zeresh)这名字,正如书中其他名字一样,拼法与字义都不大确定144 。 11. “愚昧人的心彰显愚昧”(箴十二23) ,哈曼正是这样,无法掩藏他大享富贵的光彩。他把财富放在首位,先于他的儿子〔从后面经文可知他有十个儿子(九7~10) 〕。他心中充满的,是他新近获取的尊位,使他凌驾于全国人之上。 12. 哈曼对自己的晋升,十分自信,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并没有怀疑以斯帖第二次邀请国王和他赴宴,会有什么其他用心。 13. 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希伯来文作 s%oweh ),这字的译法相当多变化。三章8节 指“不适合”(国王),七章4节 按标准修订版作“不能补足”(和合本同);这里则解作“所有的收获”,都不能和这个眼中钉末底改相比较。虽然他早已有计划除灭这人,但这一刻的怒气却忍无可忍。 14. 他的谋士及妻子替他设下采取行动的步骤。木架(希伯来文作 ~e{s] )字面上是“树”的意思,也可以是一枝柱子,或任何木造的东西。这个字在全书中十分怵目(参二23 ,六4 ,七9~10 ,八7 ,九13、25) 。这木架高七十五尺,西方解经家认为太过夸张了。当然,它实在高得太没必要了,但波斯君王所建造的东西,都相当雄伟壮丽,就如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像(但三1) ,比这架高出十五尺之多。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的随王赴席。哈曼的痛快与谋杀、欢宴连在一起,比他所做的木架更加可怖。144 C. A. Moore( AB , p. xlii)对这经文有六种版本,其中这字的拼法有五种,从 zo{saran (七十士译本)到 zares (武加大译本),各有不同。英文版本则依 MT .。Paton( ICC , p. 89)详细说明 Jensen 怎样试图把这名字与 Girisha 或 Kirisha 拉上关系,因为那是以拦人的女神,是 Humman 的后妃,这样就使这故事加上了神秘的根据。后来 Jensen 自己放弃这个推论,另接纳 Siris 是巴比伦的女酒神。不过,两者都未能确立。H. S. Gehman〔 JBL 43 (1934), p. 327〕,认为这名字的意思是“蓬头散发的人”。幸而这名字的意思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并不重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斯五1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
〔暂编注解〕“第三日”。不足一天也算为一整天,所以所谓禁食三昼三夜(四16) ,仍可在第三日结束。参看马太福音十二章40节 的脚注。
第三日。即禁食的第三天(斯4:16) 。以斯帖和她的宫女们(可能也是犹太人 )从第一天的某个时候起什么都没有吃,第二天也没有吃,直到第三天的上午(斯4:16) 。
穿上朝服。禁食时以斯帖可能穿上麻衣,蒙了灰尘,但这时她换上了显赫的朝服。以斯帖离开宫殿的女宅,经过皇室大殿周围的御园,进入面对敞开的王座大厅的庭院(斯1:5) 。以斯帖站在王座对面,与王座保持一段距离,以引起国王的注意,等待国王的悦纳。她知道她来的时候国王正坐在自己的宝座上,一定能看见她。
对着殿门。即大殿入口的对面。王座朝着大门,可能设在一个平台上。国王坐在宝座上可以透过立柱看到大门和外面的庭院(斯1:5) 。
「第三日」:一天的任何时段都可以当作一天计算,因此这里指的大概是经过四十到四十八小时后。
「朝服」:直译为「王室的尊贵」、指「皇后的正规礼服」。
「对殿站立」:站在王宫的内院表示站在王的视线范围内。
【斯五1 】“第三日”。不足一天也算为一整天,所以所谓禁食三昼三夜(四16) ,仍可在第三日结束。参看马太福音十二章40节 的脚注。
──《雷氏研读本》
【斯五1 王宫的地形】
王既坐在宝座上,他无疑是在听政室内。尽管书珊城以及其他波斯宫殿的遗址已有大规模的挖掘,本节的用语依然过于含糊,无法肯定是指王宫复合建筑的哪些地区。有关书珊王宫复合建筑的发现,可参看一章2节 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五2 】「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暂编注解〕伸出金杖表示国王悦纳。模杖头表示接受国王的悦纳。以斯帖擅入庭院是违法的(斯4:11 ,斯6:4) 。亚哈随鲁一定意识到以斯帖有要紧的事才未经召唤就来到御座。
【斯五3 】「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暂编注解〕“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只是王在宫廷中说话的口吻(五6 ,七2 ,九12) ,等于说:“不用怕,你说吧!”不能照字面去解释(可六23) 。以斯帖的要求很简单,只是请王和他的宠臣哈曼当天出席她的筵席。
你要什么。未经请求就已准许,这是东方君主表达善意的习惯做法。据希罗多德记载,国王在一年中有一天,要答应酒席上一位客人的任何请求。以斯帖的来到说明她有要紧的请求要提。
国的一半。证明国王高兴的又一个证据(可6:23) 。
「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这应该是一个通用的俗语,波斯王用来表明乐意答应王后的各项要求。
波斯王很清楚王后违例来找他,恐怕是有重要的事情请他帮忙,因此他就直接询问王后的要求。
【斯五3 】国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也许可以赐她一半国土(3节 )。这里无疑含有东方色彩的夸大成分。这种时刻,一般国王或多或少惯于藉赞美表现他过量的慷慨,其实并非有文字的实意。赐予的与受恩的,都明白实际的限制,是言过其实。相似的情况,希律王被希罗底的女儿所逼,要求实践他的诺言,而陷于窘境:马可福音六章二十二节 以下。薛西斯自己,依照希罗多德的记载,他摆脱不了向他情妇所作的许诺,付出了王后阿美斯提为他所做的一件美丽的袍子。(阿美斯提 见引言。 )所以,以斯帖知道得很清楚。薛西斯是善变的。即使渐渐进入国王的领域,她必须确定获得国王宠爱使其请求得以成功的限度。那可能是比薛西斯王心里的意愿或者会准许的,更接近他提供的字面的意思。
──《每日研经丛书》
【斯五3 亚哈随鲁允准所求】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亚哈随鲁曾经两度以无限制承诺答允请求而后悔莫及。作出第一次承诺时,他在追求阿尔泰恩特(Artaynte )作他的情妇。她所求的是亚哈随鲁的妻子阿默斯特里亲手织成的美丽袍子,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不幸的事。阿默斯特里因此发现了奸情而谋求报复。她在亚哈随鲁的生日得到了机会。在得到同样的承诺之后,阿默斯特里索取阿尔泰恩特的母亲(因为她认为这一切都是这女子幕后策画的 ),并且残暴地把她切割得面目全非。此举导致女子的丈夫──亚哈随鲁的兄弟──发动政变。承诺国土一半的案例早至新亚述文学已经出现。文中提到亚述王会愿意将国土的一半送给能够治愈他儿子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五4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暂编注解〕为何以斯帖邀请哈曼赴筵,引起学者不同的推测,一般以为此举是要引哈曼堕入圈套。无论如何,哈曼至终在筵席上受到王的惩罚(7 )。
这个邀请有点不寻常。国王和王后通常是分开用餐的。王后除了邀请国王,还邀请另一个男士,这就更不寻常了。这对于受邀请者似乎是的很大善意。亚哈随鲁可能还记得瓦实提拒绝出席他宴席的事。以斯帖这种不寻常的邀请,加上由她亲自提出,一定令国王感到惊奇。国王可能胡乱猜测了好几个小时,越发好奇。
王后也很谨慎,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而要求国王私人赴宴。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在王宫中人多口杂,波斯王无法专注于王后的说明。在私下的场合中王后更可以直接影响波斯王。至于以斯帖为何要到第二次筵席才表明自己的请求,其动机无法确定,有可能是让国王了解哈曼是她和他之间的障碍。
【斯五4 波斯的筵席】波斯王族很喜欢宴客,他们的宴会往往十分铺张。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典型的生日筵席的菜肴包括整只的牲口(牛、马、鸵鸟、骆驼 或驴子 )。波斯人特别爱吃甜品,饮大量的酒。会中又有乐师和照顾一切细节的侍者。波斯的宴会通常威严而不混乱,并不鼓励呕吐之后继续暴食的行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五5 】「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斯五5~8 】幸好以斯帖在第一次筵席上没有勇气向王揭穿哈曼的恶行,致使她在翌日必须再设宴。当天晚上,第六章的事件发生了;这事件使以斯帖更容易在第二次宴席上揭穿哈曼。
──《雷氏研读本》
【斯五6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暂编注解〕以斯帖冒着生命的危险,未经召唤就来到王座,亚哈随鲁当然知道这绝不是单为了宴请他和他的首相。
6~7以斯帖对王给“国的一半”的慷慨的答复,仍是请他和哈曼再赴宴,但预告将有所求;王若接受邀请,须准备听她的请求。
【斯五7 】「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斯五8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暂编注解〕以斯帖一再延迟揭发哈曼的毒计,虽未说明理由,但决不是因为不够勇气,她大概要给王一点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在这延长的时刻中,神垂听了祷告,施行奇事。末底改的地位有了提升。当年王的性命曾受威胁,救他的是个犹太人(6章 )。以斯帖在王对犹太人的观感已有改变,而又非听王后请求不可的双重有利因素下,抓住王第三次给“国的一半”的应许(七1~4) ,揭露了哈曼的阴谋。
以斯帖并没有即席为犹太人求赦,原因不明,可能是利用这两次机会争取王的欢心,同时又可趁机观察哈曼。
把陈述请求推迟一天,对以斯帖是很有好处的。最主要的是亚哈随鲁无疑会对她的请求更加重视。她早一天不情而来,说明她的请求不仅涉及到她本人的生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拖延还会增强国王的好奇心(见第4节注释 ),使他对意外的情况不会过于吃惊。对于以斯帖来说,推迟使她有时间祈祷和仔细考虑表达请求的方式。天意在以斯帖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导了这次推延,使国王的思想做好了准备(斯6:1-11) 。
【斯五9 】「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暂编注解〕当以斯帖有所行动时,末底改便脱下麻衣,生活如常。
或“不站起来,也不颤抖”(英文RSV版 )。被哈曼的敕令判处死刑的末底改勇敢地藐视始作俑者。他站在朝门,证明他不再像两天前那样穿着麻衣(斯4:2) 。他无疑已知道以斯帖蒙王悦纳,相信她的计划会取得成功。
「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看起来末底改是变本加厉,连站起来都不愿意。
【斯五10 】「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
〔暂编注解〕哈曼尽管对末底改很生气,但不屑于理他。
「细利斯」:可能是波斯语「黄金」的意思。
哈曼能爬到高位果然是有一套,遇到末底改这样挑衅,他都先忍耐下来,但是到了家里就无法抑制住怒气了。
【斯五11 】「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
〔暂编注解〕「富厚的荣耀」:这包括他的十个儿子(见串 )。当时无论波斯人或犹太人,都认为众多儿女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富厚。见斯3:9 注释。
儿女。直译为“儿子们”。据9:7-10,哈曼有十个儿子。儿子多在波斯人和其他东方人中是很体面的。
「众多的儿女」:哈曼有十个儿子 9:7-10 。史学家记载波斯人是儿女成群为荣耀,仅次于作战骁勇;波斯王会颁奖给生养最多的大臣。
【斯五11 】“众多的儿女”。哈曼有十个儿子(九10) 。
──《雷氏研读本》
【斯五12 】「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暂编注解〕哈曼在12节大夸自己不但被王后邀请王和他单单他一个人赴宴,而且强调明天也是只有他,由于王的臣子众多却独有他一人受邀,可见他在王和王后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重高,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邀请是何等的不寻常,毕竟此举有可能也会引起国王对他的不满,毕竟国王也有可能会觉得哈曼不配在他妻子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斯五13 】「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暂编注解〕哈曼没有学会以喜乐克制痛苦,以高兴克制悲伤,以满足克制烦恼,也不明白人生的苦恼和磨练乃是化装的福气。虽然他在表面上有自制力,担任强大的波斯帝国的首相,但他的本性与野蛮人无异。属世的伟大并不能证明心灵的伟大或良善。
「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在希伯来文中只有一个字,这个字有很多译法。 3:8 「(容留他们与王 )无益」指的是「不适合」国王; 7:4 译为「不能补足」;本节 5:13 解释为所有光荣的事,比起这个眼中钉末底改都算不了什么。
哈曼拥有财富成功和权力,但却因为得不到别人尊崇的欲念没达成的扫兴而带出行为差错。我们也要当心自己是不是因为渴望别人的称许或欢欣而不择手段。
哈曼因为对末底改心里的苦毒,让他从满心兴奋的宴会返家途中转为愤怒憎恨。我们不能让苦毒在心中萌芽,否则芽将会生长蚕食我们的生命,最后终将像哈曼一样自食其果(6:13,7:9-10)。
【斯五14 】「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作了木架。」
〔暂编注解〕“五丈高”原文为“五十肘”,有今天七、八层楼高(依长肘每肘约51.8公分计算 结四十5) “木架”为一刑具,将人吊死其上或示众。
「五丈」:原文作五十肘,约贰一十三公尺(七十五英尺 ),与当时城墙的高度相若。哈曼虽拥有一切财富尊荣,却不能容纳区区一个末底改,让忿怒邪恶夺去快乐,实在可怜。
木架。波斯人不采用绞刑,而是把人钉死(斯2:23) 。
五丈高。约73英尺(22.3米 一165) 。该词还出现在斯7:9 里,说这个木架立在哈曼的家里。波斯的住宅有内院,就像西班牙的房屋。把木架做高可能是为了让全城的人都可以看到处死末底改。
明早求王。哈曼的朋友们认为,只要首相请求,一定会批准马上处死一个犹太人。
「五丈」:原文是「五十肘」,一肘是44.45公分,因此高度大约22公尺。有人质疑这个高度是不是有抄错,但是七十士译本和希伯来文本所列一致,因此应该没有抄错的问题,可能是立在城墙上才有这样的总高度,以致于与地面的距离这么高。
【斯五14 】“木架”。像钉十字架所用的。参看第二章21 至23节的脚注。“五丈高”即高七十五英尺(23米 ),那是过分的高度,几乎有城墙那么高,可能哈曼希望所有人都看见他的势力有多大。
──《雷氏研读本》
【斯五章 以斯帖的策略成就两件事】
第一,对于我们一般喜欢读这故事的人,增添了我们的趣味,藉延迟?带真相面对国王,凝聚戏剧张力。这不只是文字方面的设计。第二,从心理层面,她的策略似乎有自己的理由。事实上,以斯帖策画的是制造一种情况,能确保她内心的要求有结果。她要引介哈曼走上舞台。
——《每日研经丛书》
【思想问题(第5章 )】
1你想以斯帖最难过的时刻是那时?当她步进内院时,她的心情如何?以斯帖一方面依靠仰望神,另一方面勇敢地踏上一步,这是否我们寻求神旨意的榜样?
2以斯帖顺利晋见王,她的计划也逐步成就,这过程中你看见神的保守么?
3哈曼在洋洋得意中走向灭亡,但表面看来他的情况是怎样呢?参11-12节。当骄傲的恶人看似兴盛的时候,我们该存什么态度和信念呢?参诗37:1-4 。
【斯五2 】
「王向她(以斯帖 )伸出手中的金杖。」
这是十分美丽的预表,说明我们与神接近的过程:
为悔罪者——你也许曾说,如以斯帖所说的:「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但是你不可能死。没有人会在施恩座的脚凳前灭亡。神是信实的,必守祂的应许,祂怎样对待爱子,也对我们施恩,尤其赦免我们的罪。当你站在群众中间,围绕着宝座,你必被接纳。神子坐在右边,为我们代求。你可以奉祂的名坦然无惧,而且也必蒙恩宠。
为祈求者——你有特权为自己求,也为别人求。王的宫殿间开着,可以进来,申明请求。神必恩赐地听你呼求的声音。金杖伸出,恩言颁布,祂必以国度一切的资源供给你,向你施恩。祂未立即赐给你,但正在途中。真正的祈求者必蒙神恩慈的垂听,也有妥善的安排。
为事奉者——以斯帖代表保罗,预备为别人而受苦。当神的儿女因别人的灵魂而关怀受苦,甚至牺牲一切,为他们代求,这是一幅可爱的景象。这样我们也必蒙恩宠,因为我们体切祂的心肠,与祂同享宝座的荣耀。人肯为神救赎的目的努力付代价,必蒙神诸般的恩佑。
── 迈尔《珍贵的片刻》
【斯五8 明日】
以斯帖原可以立刻揭发哈曼的阴谋,但是她没有这样作,只是说: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一个真正能相信圣灵工作的人,在他身上有一个记号,就是当神把哈曼放在她手里的时候,她能把哈曼重新又放回到神的手里去。所有在灵里生活的人,是从来不冲动的,从来不盲目的,而且是有明天的,他能等到明天的! "明天"的的确确说出圣灵的引导。大卫的故事也是这样:他有两次的机会可以解决扫罗,从此他难处就没有了,并且可以立刻登上宝座,但是大卫可以等到"明天",意思说当神已将扫罗交给了他,他还是把他归还给神。这乃是"灵"最高的表现,乃是背十字架的人才有这样的表现,这也是以斯帖所表现的。──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斯五11 恶人夸胜】「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都述说给他们听。」“你岂不知,亘古以来,自从人生在地,恶人夸胜是暂时的,不敬虔人的喜乐不过转眼之间吗?”(伯二○4-5 )这似乎是对遭受苦难者虚空的安慰,但却是真实的。 世人不知道甚么是暂时,甚么是永恒;更不知道从暂时进入永恒,是那么相近。只有永生的神,全然知道,也计划安排一切。 亚哈随鲁王并没有出征远方,竟然一个多月未见到王后。说来真是荒唐。这些日子,有不少是同哈曼在一起混过的。他发现哈曼有语言天才,说些动听的话,挺会讨人的欢心。现在王后找他来了!王有些歉疚,又对她怜惜,不等她走近,就伸出手中的金杖,表明向她施恩。以斯帖上前摸杖头上的雕像。 危险就这样轻易过去了。王像是特别欢喜,问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么,你求甚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王看着美貌的以斯帖,穿着朝服,那么郑重其事的前来,却只是要跟他谈论和同享旨酒美食,而且还请了王的宠臣哈曼相陪,多么体贴入微!王自然欣然答应了,叫太监去唤哈曼照王后的话行,赴王后午后的筵席。(斯五1-5) 在王后的席间,王再问以斯帖,有甚么请求。想不到王后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王后这样的高深莫测,更增加了王的兴趣,接受了以斯帖的邀请。哈曼当然欢喜不迭。(斯五7-8) 哈曼知道王完全信任他,想不到王后竟然也这样看重他,愿意同他接近,可能是有甚么政治上的要求,需要他在王跟前美言支持;也许是王后记得大臣们反对瓦实提的往事。他不怀疑自己在王心中的分量。他愿意跟王后结为奥援。 筵后回家,哈曼得意之极,把今天难得的际遇,讲给朋友和妻子儿女听。只是他没想出,为甚么王后以斯帖会对他这么好,也不曾想,神在他身上有甚么旨意。至于在朝门遇到末底改,对他不理不睬,使他的胃一阵子不舒服;朋友们的处方是一棵七十五呎的高树,求王把末底改给吊起来。(斯五9-14) 恶人只想到自己,在得意时,不曾想到意外事会发生。
── 于中旻《以斯帖记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