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斯帖记 第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2「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3「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本书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结构,而1-3节是本书的中心和转折点:

A. 王后的废立());
 B. 波斯王第一次下旨,百姓面临危机());
  C. 哈曼谋害末底改());
    D. 波斯王的不眠之夜());
  C1. 末底改胜过哈曼());
 B1. 波斯王第二次下旨,百姓得着拯救());
A1. 末底改的高升())。

4「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

5「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6「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谁在院子里」()),意思是「有哪个官员在场可以商讨此事」。这一夜,神激动亚哈随鲁王的心,撒但也激动哈曼的心。他连夜赶造木架,一大早就入宫,不除掉末底改就寝食难安。当王正准备商议如何奖赏末底改的时候()),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准备求王处死末底改。这样的巧合,乃是神在审判之中的讽刺。
之前,哈曼自以为聪明,对王避而不提「有一种民」())是谁;现在,貌似糊涂的波斯王也不透露「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是谁。这也是对哈曼的讽刺,仇敌再自以为缜密,也逃不过神的鉴察,所以祂「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

7「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

8「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

9「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10「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11「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王常穿的朝服」()),是波斯王权力和荣耀的象征,「戴冠的御马」())也是波斯王的标志。哈曼的建议暴露了他觊觎王位的野心,因为他已经不满足于升官发财,而是寻求君王的尊荣())。神可以「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也可以借着哈曼的口,把尊荣大大地加在末底改的身上,叫仇敌大大蒙羞。
王特别提到「犹大人末底改」()),表明末底改的籍贯宗族可能记在历史上,而王之前可能根本没有看过那份灭绝犹大人的谕旨())。
「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对于哈曼来说,这是一个黑色幽默。口若悬河的哈曼顿时哑口无言、后悔莫及。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不但亲口提议()),而且要亲手把自己最盼望的尊荣加给最痛恨的敌人())。这个世界充满了抵挡神的「哈曼」,他们虽然可能得势一时,但在公义之神的管理之下,最终都要交出自己的尊荣,因为「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荣也是如此」())。
上图:波斯波利斯王宫浮雕的复原图,展现了波斯宫廷的礼仪。国王穿着朝服,手持金杖。

12「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13「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蒙着头」,表示悲哀()撒下十五30)。
「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心中可能充满疑惑。犹大人即将被灭族,他却莫名其妙地从仇敌那里接受了最高的尊荣()),只能赞叹神「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祂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王子同坐,得着荣耀的座位」())。今天,信徒在世界也处于夹缝之中,一面因着为世人谋福而受欢迎,一面因着不与世界认同而被排斥。但我们若知道「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逼迫就不能叫我们胆寒,荣耀也不能让我们昏头,「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凡事都能荣耀神())。
我们见证神,并不是见证自己如何爱神、如何爱人,而是见证神在我们身上的工作;因此,神的百姓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强壮胆才能见证神,即使是被掳、被管教,也能在世人面前见证神的作为,因为神自己会显出祂的见证:「我必显为大,显为圣,在多国人的眼前显现;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哈曼的「智慧人」())可能原来不知道末底改是犹大人,所以断言「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神能「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也能借着仇敌的口说出真相:哈曼不是在对付末底改,而是在抵挡神;「犹大人」())既是神所拣选的百姓,谁想对付他们,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所以哈曼「必不能胜他」())。「恶人设谋害义人,又向他咬牙。主要笑他,因见他受罚的日子将要来到」())。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原文是「你在末底改面前已经开始败落」(英文ESV译本))。第13节原文三次提到「败落 נָפַל」,和「伏 נָפַל」是同一个字。神不但借着哈曼的口()),把尊荣加给末底改;也借着哈曼妻子的口()),预言了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求情的结局。
上图:大流士门中的两个立柱基石,两个柱子之间的距离超过7米。书珊波斯王宫东面的大流士门遗址,可能就是末底改所任职的朝门(斯二19;三2;四2;五9;六10)。这是一个1120平方米的泥砖建筑,位于大厅(apadana)的东侧。可能是由大流士一世提议,亚哈随鲁建造的。

14「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古代中东人举办宴会,主人会派人催促客人赴宴()),所以「王的太监来催哈曼」())。王催着哈曼「速速」())第一次赴宴,又催着哈曼「速速」())去尊荣末底改,现在又催着他第二次赴宴,实际上,是神的时间赶上他了:「祂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使狡诈人的计谋速速灭亡」())。
今天,当我们感到孤单、压力,求神「速速帮助我」())、「速速应允我」())的时候,圣灵让我们从圣经的历史中看到:神护理的手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你就是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但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所以,我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致歪脚,反得痊愈」()),因为「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失势……

这段主题中,巧合与隐藏在背后的目的,显然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其惹笑的嘲弄。试看巧合的事,末底改即刻受维护获辩明,哈曼的厄运随之而至。国王不能睡眠;他吩咐把历史书拿来,读给他听;朗读者结巴地读到末底改忠的事迹,记载在里;他正在拣选最合适的封爵授予这位忠心的人,呀,看呀!他的首相正好晋谒──正是最好的助手!这里已有喜剧性的色彩。舞台上的人物,毫不知道别人的动机和计划。君王不知道哈曼的心里想除掉末底改,哈曼也不知道君王的心里想提升末底改。只有读者能够品尝精到的反讽和悬疑的滋味。两个之中,那一个先说,并使对方的幻想破灭?

国王说了(6节 ),撑住这有趣的误会。他说的‘王所喜悦尊荣的人’令这自负的哈曼相信,这正是他自己。(他在6节里的话、很可以完全用哑剧的手势表明! )在这错觉下,幻想所及,他为自己图谋,提出难以置信的酬报。哈曼,在其盲目状态下,猛抓时机,表面上似乎不为自己。任何人提出这样的建议,都会引起国王的怀疑。穿上王的朝服,骑上王的御马,等于是另一位君王。(戴冠的御马、附带的说、在浮雕上可以知道、是另一种国王的徽号。 )如果薛西斯在哈曼身上,看穿这一定是另外一个反对他名字的黑色记号,在曝露他罪行的时候,必会回想起来的。国王毫无疑虑,还把这一切荣耀,都堆在末底改身上。

哈曼不顾一切、充满希望所说的一段话,在故事中产生最喜剧化的时刻;虽然对觊觎王位者自己而言,纯粹是悲剧。国王提名末底改接受尊荣,对哈曼完全却脆弱的自信,是沉重的一击。这打击具有莫大的破坏性,因为这尊荣是他一手策画的,极尽炫耀之能事。现在他受委派,‘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他自己成为向憎恨的敌人传达国王美意的人。毫不希奇,这一位向来口若悬河的哈曼现在变得哑然。他吓得发楞。我们可以想象,他怎样从麻木震荡中渐渐转为惨痛的耻辱和内心的自责。

我们已经讲过哈曼是箴所说的愚人。他的命运又令我们想起另外的义者遭灾难,恶者兴旺。这是诗作者哀歌的主题(诗七十三篇 ),在他看来,在世上无辜者似乎常常受苦,恶人享受肥美(4节以下、13-14 )。诗人的结论:外面的现象欺骗了他,恶人实在的情况,所处的危险令人震惊,并万分可怕(17-20节 )。哈曼似乎得到了在波斯帝国里所能得到的一切。我们还注意到他的优势──甚至他所有的一切似乎无可比拟──都不能令他满足。现在已经很清楚,他永远不能有力量倾倒末底改和犹太人,因为未经神统治的手许可。

以斯帖记的作者显明在神的手下,诸事至终导致公正。正如箴所说,‘愚昧人得尊荣,都不相宜’,那么哈曼所得的尊荣,必不久长。正是如此,末底改从麻衣灰尘中升起,哈曼自高位下降(12节 )。这世界任何时候都充满了诗作者所憎恶的‘哈曼’,他们似乎仍然安享尊荣。诗七十三篇及哈曼自己的遭遇,教导基督徒,不要发怨言,以为不公正是出于神。新约把画布伸展至永恒,上面可以画上一幅幅人生的图画,一切不义至终得以纠正。

犹太百姓必然亨通,在这阶段都在事迹上表现出来,现在由哈曼的妻子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公开表达出来(13节 )。希奇的,就是这些人,在不久以前煽动为末底改建立绞刑架。也许就在哈曼接受了他首次挫败之际,真理渐露端倪。他们顿悟所说的话,使他郁郁不乐地赴以斯帖第二次的筵席,这是为君王与哈曼设的,而等待他的,至多不过是对他一手设计的堂堂二公尺高的绞刑架一种嘲笑。

在本章里,又有一件令人奇怪的事,国王赐给末底改尊荣,似乎意识到他是一个犹太人(10节 ),但这事实在他的记性里,并未与他判处一切犹太人死刑的事相关连。他是否有意豁免末底改?──或令法令无效?末底改接受尊荣时想甚么?尚未听到无限缓刑更多的话。作者让我们猜度。这期间,可以容许我们反思现实不协调的地方,一个犹太人大享极高荣誉之际,其犹太同胞却遭灭族之祸的命运,因为‘容留他们与王无益’。尽管这里描述有一点奇怪──基督徒在世界里处于两种夹缝中:由于他们为世界谋福,而受到欢迎与接纳(我们想到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 );还由于不肯与世界认同、否定世界的标准,而受到猜忌和藐视。不论世界给予怎样的荣誉,如果他们以神子民永远确定的善为中心,雄心壮志必得以付诸实现,并得到满足。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斯帖记第六章

Ⅶ弄巧成拙

这一章充满了巧合,但所有的细节都合情理,不会令人觉得不可置信。每个人的举动都很吻合他的性格。而且,正因哈曼好炫耀的本性,已是意料中的事,到头来竟碰了一鼻子灰,让死对头享尽威荣,造成极度戏剧性的讽刺。

A国王失眠

当全国贫苦百姓都在睡梦中,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却睡不着觉(字面意思是“睡眠离他而去”。参∶,标准修订版保留了希伯来文的用语)。时至今日,虽有安眠药之助,但有人声在耳边喃喃叨叙,仍是公认最好的催眠方法。不过,也许国王这一夜已放弃,不打算睡了,就起身整理积压的事务,审查一下国务档案。历史,标准修订版作 book of memorable deeds,“值得纪念的事迹之书”(参∶,说到天上有一类似的纪念册)。这书是国王奖赏臣子的根据,通常有功勋的总是随即受奖145。若有人救了国王一命,竟没有任何奖赏,那实在是太疏忽了。因此,必须立即补偿,并且要特别隆重地执行,免得国王声誉受损,被评为行事不公。

145 Herodotus 列出五次这样的奖赏,有三个是大利乌王朝时代的(iii. 138, 140; v. 11),另两个在薛西(Xerxes)王朝(viii. 85; ix. 107)。薛西王第一次赏赐土地给两个人,又将其中一个名字列在“造福国王的榜”上(波斯的 Orosangae )。第二段记载薛西王赏赐救他兄弟性命的人,派他作全基利家省(Cilicia)的总督。
B哈曼受辱13)

要嘉奖一个人,又要保证他会感谢领受的好方法,最好就是问那受奖者喜欢什么。可是这一次国王迫不及待,不想再耽延了。

4.那天清早,连侍卫也未站岗,院内空无一人,只有哈曼在那里。哈曼也是一夜作工,监视木架的制作;然后顾不得睡觉,趁王还未上朝的清早,就想早早与王商议,执行末底改的死刑。哈曼这样的大人物,也会受挫于排队等候接见,虽然他可以排在第一位。

5.他立时被亚哈随鲁王召见,是相当意外的特别恩典,他可能看为好兆头。站是直译的动词(希伯来文作 `a{mad[ ),这字的意思很有弹性,译作“站得住、站不住”作“起来”;这样的意思是∶“哈曼在此等待着……”。

6.这里二人相遇,心意却相反。国王当然期待人人都会照这大臣喜欢的方式得奖赏,而人人都会像哈曼一样,以为是自己会得奖。讽刺就在此∶国王与哈曼前一晚所做的事,以及俩人的存心,完全相反。

7~9.哈曼重复国王所用的字眼∶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好像在反覆咀嚼一般。他接着的建议,揭露了他是个多么重视名气威望的人。他本可以要求高官厚禄,他却要穿王的朝服,坐戴冠的御马,并有人在前扬声宣告。他似乎有种孩子气的乐趣,要在人前添光彩,而其实,他在朝内已经享有几乎与王同等的尊荣了。戴冠的马,可在波塞波利斯殿柱东面阶梯的浮雕上看见,马匹还经过特别的打扮146。哈曼想坐王的御马,透露出他觊觎王位的野心,不过这时仍未出问题。

10~11.想不到,哈曼就是那将执行御命的“极尊贵的一个大臣”;而接受朝服和御马的“王所喜悦和尊荣的人”,竟然就是哈曼要把他挂在木架上治死的那人。国王对这两位臣下彼此间的冤仇敌对,似乎一无所知;他封闭在王宫里,连一个在城门口玩耍的孩子也一目了然的事,他也全不知情。当时观看游行的百姓,一定看出其中的讽刺性,希奇两者多么不相称。哈曼奉旨所宣昭的话,一定如鲠在喉般地难受。在众百姓眼中,他早已完蛋了。

12.这不相称的情景,直到末底改回到朝门口时仍继续出现。当时他是否仍穿着王的御服,并不关紧要,因为这件事对他的身分丝毫没有影响,他不过参与了一幕皇家的戏剧演出罢了。但是哈曼却丢尽了脸,无地自容,而且会当众表现出他的哀伤。

13.细利斯对她丈夫的困境,感同身受,表示他夫妻俩的关系,比以斯帖和国王的关系深得多了,这使后来发生的事,打击更深。这时哈曼处处碰壁,但从他的参谋们所说的话听来,他们似乎一点责任也没份儿似的。他如果是犹太人,表示他们当初并不晓得这事,而哈曼却早知道末底改是犹太人。这时他既碰壁,就把他孤立起来,这是第一步。你始而败落……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这样冷淡的劝告背后,似乎有一番民间公认的睿智,可能属箴之类。犹太人被掳掠至殖民异邦,仍生存无恙,而且保持了他们民族的身分,人的眼目看得很清楚,也见证了他们的神的大能(参∶。如今虽是个别性地拯救末底改,亦可看作神全面计划的一部分,叫祂的名得荣耀,要建立祂的国度。这绝非偶然的事。单看以东的命运便知,以东与犹太国土大小相若,未曾被掳离开异土,却无法生存而亡国。犹太民族一直保存至今,是向世界的持续宣告∶神的伟大、了不起是“超越以色列疆界的”。

146 AB , Plate 4.
Ⅷ以斯帖的第二次筵席

14.事态急转直下,哈曼还在踌蹰自己的处境之际,已有太监来到门前,国王派人来接他去宴会,这是当时的惯例。催哈曼快去,希伯来文有“赶忙”的意思,例如,慕理认为这动词加强了哈曼身分的重要性147。不过,这里可能暗示,哈曼因苦闷而耽延了赴宴的准备,他可能感到自己失了控制大权,于地位不利。他更加不敢叫国王久候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暂编注解〕「睡不着觉」:原文是「睡觉离开」的意思。

「历史(书 )」:「备忘录」、「王的日志」,也就是「年鉴」。

6:1 是故事的文体结构中心,事情至此正式有了转折,也让人看到,神实在垂听祷告,祂是掌权的神。

王为何失眠会想到读历史,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些记载中充满了轶事趣闻可以消愁解闷,或者是为王提供一些指引的资料,或者是希望能以读书声助眠。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乃是神激动波斯王,几乎所有的古卷都认为波斯王为何会一夜失眠是出自于神的拦阻,尤其是王睡不着读历史还『正巧』又读到五年前末底改救王之事的历史,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让人不得不认同这很有可能是神大能的手在掌管人类历史的作为,否则这么多的巧合实在难以解释,且若没有这段恐怕第一批回归的犹大人都在这次哈曼的计划下被杀害。

睡不着觉。他可能在猜测以斯帖的请求是什么。以前有一次,她曾给亚哈随鲁带来惊人的消息。那次以斯帖也不可能等待国王的召唤,因为情况非常紧急。国王在好奇和想象中消磨夜间的时光,无疑想到一切可能加害他的阴谋。为了回忆起那个事件,也可能是担心一些共谋者逃过追究,国王叫人读了那份记录。再说以斯帖邀请哈曼,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相关,但是国王无法判断他是敌是友。怪不得国王睡不着觉!

取历史来。在提到的似乎是同一本书本。

念给他听。可能国王自己无法阅读。但更有可能阅读是由专人负责的。在当时,写作阅读属于很高的技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胜任。

1-13 末底改得尊荣:事情的发展对末底改愈来愈不利,正当哈曼要下手加害他的时候,故事突然峰回路转,亚哈随鲁王竟使末底改得尊荣。

本章有力说明神大能的手掌管人类历史。波斯王一夜失眠,内心受到激动,要人为他读历史。一读就读到五年前末底改救王的事。在最关键性时刻,犹太整个民族的命运有了改变,先知的预言可以应验,而救赎主降世的计划可以实现。如果没有以斯帖、末底改舍生救同胞,已经回国的第一批犹太人,包括所罗巴伯,一定悉遭杀害,大卫一脉中断,耶稣不会如预言所说出生。本章故事益足证明,神的计划的确长久且不改变。

】“睡不觉”。直译作:睡眠离他而去。神再一次施行祂的统治。“历史”
──《雷氏研读本》

以斯帖记中的时机】

在以斯帖记中,时机是十分有力的文学题旨。世人如哈曼者试图藉谋算和观兆控制时机,犹大的读者却看出时机是在幕后工作之神的手中。因此希罗多德放在亚哈随鲁的顾问阿塔巴努斯(Artabanus )口中的话,最是可圈可点。他在将要惨败收场的希腊战争的前夕说:「人是在时机的掌握之中,但时机却永不屈从人意。」这是哈曼快要学到的功课。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暂编注解〕6:2 的事迹可以参考 2:21-23 的记载。

】「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暂编注解〕希罗多德提到波斯有一类人叫做「得王恩的人」,就是曾经特别为王效力得到王赏赐的人,对波斯王来说公正的论功行赏和他的名誉攸关。在此,对于自己没有给末底改什么赏赐而耿耿于怀,不论是因日志中没有赏赐的记载,或碰巧知道末底改没有得到报偿,也因此,王立即决定要赏赐末底改,丝毫没有犹豫。

看到亚哈随鲁王竟然忘记末底改的救命之恩,我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我们是否也同他一样,忘了记念救我们脱离幽谷的神呢?

在任何国家,只要有人揭露谋害国王的阴谋,都会得到优厚的报赏。在波斯,“国王的恩人”构成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名字登记在专门的名单上。国王特别要保证这样的人得到与他们的服务相应的报酬。亚哈随鲁虽然想不起细节,但他觉得已经给了末底改某种尊荣或者爵位。据,在这次阴谋揭露之后不久,也可能是这次事件的结果,哈曼得到亚哈随鲁的提拔。有人认为哈曼可能有功于这次阴谋的揭露。

】「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 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 )」

〔暂编注解〕「谁在院子里」:王的意思应该是「有哪个官员在场可以与我商讨此事」。此时『正好』哈曼『正进了』王的外院,准备请王授权将末底改吊死。

这里的时间应该在清早,波斯王尚未正式办公的时候,哈曼希望插队提早办妥处死末底改的事情,因此来见王。正好王也急着要找人商量奖赏末底改的事。

由第四节我们看出来国王不知道哈曼心里正想除掉末底改,而哈曼也不知道国王心里想提升末底改,两个人的想法在此成为强烈的对比,也将故事带到高潮。

在哈曼来到的时候,可能天刚蒙蒙亮,所以能看到身影,但看不清是谁。在东方的宫庭,重要的事项往往是在清晨商定的。哈曼急于在第二次宴席开始以前,完成他针对末底改的计划,就及早来到王宫,想成为第一个晋见者。他想杀害末底改是操之过急了,正好让他被选为带给末底改最高荣誉的人。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5】在神的安排下,哈曼一早上朝求王允许他把末底改处死在木架上,就是他前一晚所造的木架。

──《雷氏研读本》

】「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暂编注解〕在庭院中即使有其他参见国王的人,也要让给像哈曼那样的高级官员。

】「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暂编注解〕先前哈曼对王有所保留,不说「有一种民」是谁 3:8 ,现在王也同样不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是谁,对照之下显得讽刺。

当如何待他呢?直译为“该做什么呢”

】「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

】「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

〔暂编注解〕王的“朝服”是权力、尊荣的象征。

「冠」:乃是御马的头饰。

「王常穿的朝服」:直译是「王曾穿的朝服」,是权力、尊荣的象征。

「戴冠的御马」:也是另一种国王的徽号(可从浮雕上看出来 )。

王常穿的。或“王穿过的”。穿国王穿过的朝服,在一般情况下,按波斯法律要判处死刑的。穿的人有擅取国王权威之嫌。国王当然也可以特许例外,作为他喜悦的标志。

御马。直译为“国王骑过的马”(英文RSV版

】亚述人的浮雕描述他们给御马带冠的习惯做法。哈曼的妻子和他的智慧人这时才怀疑末底改是一个犹太人,而倘若他确实是犹太人,他们预计哈曼必遭灾祸。

──《雷氏研读本》

王的朝服】

按照色诺芬的记载,波斯王的袍子是紫色绣金的。在普卢塔克(Plutarch )的著作《塞密斯托克利兹》(Themistocles )中,流亡的斯巴达王(与亚哈随鲁同时 )请求以头戴波斯王的冠冕骑马穿越撒狄,作为所得的礼物。普卢塔克又记载亚达薛西亦曾答允索取朝服的请求,但却在礼物之上加上条件,下令不得穿着。在希罗多德的笔下,亚哈随鲁有一件著名的袍子,勉为其难、不幸地给了他的情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戴冠的御马】

波斯波利斯的波斯浮雕上,有一匹双耳之间安着冠冕的马。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暂编注解〕哈曼的建议显出他有觊觎王位的野心,因为他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本属于君王的荣耀。

「街市」:而是城中的主要广场,可供大群人聚集之处。

哈曼自以为是能得到这份尊荣,却成了“极尊贵的一个大臣”,把荣誉带给的他最恨的敌人。

】「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暂编注解〕哈曼的提议不独使末底改受惠,而且他要亲手将尊荣加在末底改身上。

从「犹大人末底改」这句话看来,王似乎前后矛盾,因为他先前下诏要将所有犹太人灭绝(3:13),现在却使一个犹太人得尊荣,可见王对杀害犹太人一事并没有明察。

6:10 中波斯王似乎知道末底改是犹大人,但是他奖赏末底改的命令与他之前要灭犹大族的命令似乎不太相称。不过这样的混乱在独裁的世界中也不是没发生过。

速速。国王不容许让已经耽搁了太久的事再有耽搁。

犹大人末底改。末底改的国籍和身份无疑记在仆人那天晚上所读的历史上。使国王了解了他现在所说的事实。他也许引用了历史记录的原文。

】「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暂编注解〕这里无疑对哈曼来说是相当大的打击,因为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向自己最憎恨之敌人传达国王美意的人。(本来哈曼有意要王发命令绞死末底改 没想到不但没机会提到这个阴谋 而且还竟被命令去荣耀末底改! )哈曼得完全照王的意思去行,因为他没有任何身份可以反对王的命令。

这里并没有交代哈曼和末底改在游行过程中两人有什么对话,而且游行回来之后两人外表上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回到朝门一个回到家中,但是实际上就连哈曼身旁的人都知道两人的情势已经逆转,悲哀的和欢乐的即将易位。

哈曼没有理由拒绝国王所交代的任务。他成为首相以后应该阅读了历史,看看有没有应尽之责。现在他必须履行他所告诉国王一个尊贵的大臣应尽的义务。

】「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暂编注解〕游行回来,末底改仍旧回到朝门,哈曼仍旧回到家里。外表看来二人都没有甚么改变。但连哈曼的谋士都知道,形势已经逆转,悲哀的与欢乐的即将易位。

「仍回到朝门」:末底改没有因为得了尊荣而身分地位提高了。

「忧忧闷闷」:「悲伤」、「哀悼」的意思,远比「忧闷」情绪强烈。

仍回到朝门。末底改回到了原先的状态和职位。国王认为这样的尊荣已给了末底改足够的报答。在东方人看来,这比金钱更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

蒙着头。伤心的标志

】「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暂编注解〕「智慧人」:指哈曼的朋友(5:10); 作者对这些朋友的作风似有讥讽含意,因他们和细利斯先前提议把末底改挂死(5:14),现在却转了口吻,预言哈曼胜不过末底改。

「智慧人」:应该是哈曼的「谋士」。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直译为「你已在末底改面前开始败落」,「败落」为完成式。

为何哈曼的妻子和谋士会断言犹大人将胜过哈曼?可能是他们由其他地方可以看出犹大人果然是蒙神保守的民族。别人可以由今日的基督徒身上看出神的做为吗?

哈曼就像 诗 37 里面所形容的恶人,他们一开始似乎安享尊荣,而且一开始情势对末底改来说并不利,让人以为神任凭这样的不公正;但是本章却出现了转折点情势,作者用戏剧化的方式描述了情势倒转的开始。

他的智慧人。哈曼似乎有他自己的术士班子。希罗多德说波斯的术士据认为有讲预言的能力。

】「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暂编注解〕按照东方的礼节,主人要派一名护卫陪同受邀请的客人赴宴席或其他招待会

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为谋害邻舍而设置陷阱的,很可能自己会掉进去。人们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东方人的宴会里,主人有派人来催促和护送客人赴宴的习惯。

──《雷氏研读本》

【思想问题(第6章 )】

1王彻夜无眠、藉听历史度过漫漫长夜、重温末底改的功迹、眼见哈曼出现这一连串的片段有什么巧合的地方?若这些片段的先后次序调换了,整件事的发展可有影响么?是否本章恰当的注释呢?

2将尊荣加在末底改身上的不是别人,偏偏是他的死对头哈曼,这事对二人而言有什么意思呢?不信神的人会如何解释这出人意表的事情?信神的又如何?你对前途的顺逆有什么看法呢。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不眠夜】

「那夜,王睡不着觉。」

该是“春眠不觉晓”的时节。
以斯帖禁食三天过了,却仍然在寝宫中祷告。日理万机的亚哈随鲁王,虽然忧劳终日,却就枕而不能成眠。那不是常有的事。也许,他在思想,为甚么王后以斯帖,会那么郑重的请王和哈曼赴她的筵席?或是该给她甚么合宜的赏赐?
专制君王爱率性而行,只求自己满意,很少会自己省察,也不需要对谁负疚。但他竟然例外的,叫人拿王室的纪事来,读给他听;当然,六七年前征伐希腊惨败的事,不会留在光荣的历史上。史官偶然读到了不久前的事:

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甚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甚么。”

就在这时候,另一个深宵不眠人来了。哈曼想到王后给他的特殊宠遇,在广大的王国中,有几人能得到?真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欢喜得睡不着觉,更感觉那个煞风景的末底改难以忍受。仗着自己得王的宠幸,不管时候对不对,就连夜去见王。他应该后悔:这么非紧急的事务,尽可等到天亮!但神的时候催迫着他,作这种不合体制的冒失事:他一生服事王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那样的深宫大院,王在寝宫里,竟然会听到外院的声音。谁会在这个时候来吵扰王?是来人低微的语声?是寂寞空庭的跫音?王就在这当口,觉察到外面有人:“谁在院子里?”
侍从叫进了哈曼来。王劈头问:“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怎样待他?”却没说出那人是谁。哈曼以为是自己,回答说:

“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王同意他设想周到,少不得加以奖勉,就派他去向救王有功的末底改行。哈曼劳心劳思设计的,都归到末底改身上。当然,哈曼知道,那不是要求把末底改挂在木架上的适当时候。
神并不睡觉。祂听人的祷告。

── 于中旻《以斯帖记笺记》

王不能成眠是神所安排的】

为了要在明天之前作成这两件事,神就安排了一些人事物来效力。有趣的是那天晚上,不只是哈曼兴奋得不能合眼,巴不得天早一点亮,好禀告王把末底改挂起来,连亚哈随鲁王也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有人猜想说,亚哈随鲁大概在睡前吃了太多的龙虾,所以睡不着,其实我们知道归根究底这件事是出于神全能的主宰。

──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他正在拣选最合适的封爵授予这位忠心的人,呀,看呀!他的首相正好晋谒──正是最好的助手!这里已有喜剧性的色彩。舞台上的人物,毫不知道别人的动机和计划。君王不知道哈曼的心里想除掉末底改,哈曼也不知道君王的心里想提升末底改。国王说了(6节 ),撑住这有趣的误会。他说的『王所喜悦尊荣的人』令这自负的哈曼相信,这正是他自己。(他在6节里的话 很可以完全用哑剧的手势表明! )在这错觉下,幻想所及,他为自己图谋,提出难以置信的酬报。哈曼,在其盲目状态下,猛抓时机,表面上似乎不为自己。任何人提出这样的建议,都会引起国王的怀疑。穿上王的朝服,骑上王的御马,等于是另一位君王。

──《每日研经丛书》

】「照你所说的,向犹大人末底改去行。」

这里整个情形完全转变了,这个谦卑的犹太人不想高抬自己,却由傲慢的哈曼给予尊荣。在末底改的心目中,他一定会想起这些赞美的话:「祂提拔贫穷人自粪堆起来,把他们安置在王子中,又使他们承受荣耀的王位,因为地的柱子属于耶和华。」也可想到其他的话:「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我要使他们来到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

神显然为祂的儿女成就,木架是预备了,却是为哈曼的。哈曼所准备的尊荣,原为自己的,却给了末底改。

这不是绝少仅有的例证,有许多类似的情形可以说明。在美国波斯顿有一间教会拒绝黑人进入的,以后那地方竟成为美国极兴盛的黑人教会。

亲爱的,在任何环境中无论有讥刺憎恨与威胁,你都要有信心。你的事就是神的,一切必得胜。祂必为你辩屈。尊重祂的,必蒙祂看重。凡轻忽祂的,祂也必轻视。

在神的磨坊中虽转动得慢,却很细腻。

祂忍耐地站着等候,只认真地切实作成。

── 迈尔《珍贵的片刻》

「照你所说的,向犹大人末底改去行。」】

这真是晴天霹雳,万万不可能!哈曼心中一定这么想。如果王所喜悦的人不是哈曼而是第三者,哈曼也许还可以忍受,但这个人竟然是他所厌憎、所想要摧毁的末底改,对于哈曼来说,不能不说是惊天动地的震撼。王命既出,驷马难追。他只好硬着头皮,照王的意思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哦!巴不得我们能看见,哈曼在游行时一路上脸上尴尬痛苦的表情,他原来希望别人走在他的前面,宣告他的尊荣,而现在竟然是他自己走在末底改的前面,告诉全世界这个人是王喜悦的。感谢神,这实在是神的幽默!神知道如何对待肉体!现在哈曼所代表的肉体,是到了最狼狈不堪的地步。哈曼若未享过尊荣,也许还不会感觉这般的委屈和耻辱,就像以斯帖记所形容的,哈曼就忧忧闷闷的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 陈希曾《圣灵中的喜乐──以斯帖记剪影》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