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因为你若全然弃绝我们,
那末你向我们发的烈怒就委实大极了。
【】「耶和华啊,求你纪念我们所遭遇的事,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
【求?复新我们的日子】〔暂编注解〕「凌辱」:「责备」、「毁谤」、「羞辱」。
求你纪念。《哀歌》的最后一首诗,是祈祷复兴。所描述的显然是犹大和她的百姓在耶路撒冷沦陷以后的状况。
1~18这段描述犹太人在俘虏者巴比伦人手下受苦,受凌辱和意志消沉。
1-22 第五首哀歌:最后一首是团体的祷告诗,求神记念他们的苦况,并在悔罪的心意中,仰望神的恩惠,使他们得以再次复兴。本章虽有22节,但字母排列的形式却不存在。
1~22与前四首不同,这首哀歌不是字母诗。从内容来看也不是纯粹描写灭亡惨状的哀歌,而是一篇向耶和华的祈祷。祈祷中作者流露悲伤与痛苦之情,因为他很清楚遭遇灾祸本来就是神对罪恶的审判;虽然没有展现喜悦或充满盼望的心情,但他知道耶和华是唯一的拯救,因此仍在痛苦中向祂发声。
本章为哀歌第五首,是一篇求神纪念百姓苦况的祷告诗,虽然和第一、二及四首一样共22节,但非字母诗体。
这首诗与前四首形成几方面对照:它不是离合体诗歌诗,尽管它也有22节,与希伯来语字母数相同,而且不是按希伯来悲歌的格律特征写成的。但这一章仍有显著的诗歌特征。每行分成平行的二个部份。反复是希伯来诗歌的特色。诗人对字音特别注意,这是不寻常的。因为希伯来语诗歌不是以押韵和准押韵见长的。
【祈祷中复述苦况】
本段是锡安居民集体向神的祷告,求神记念他们的苦境。这里所形容的事例应该是指耶路撒冷陷落后的情景。从人民的忆述中,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痛悔的心。这里形容的苦难实在很大,若果我们是那时的锡安居民,不知会有何感受?幸好锡安居民亦知道降灾祸的神同样是怜恤的神,所以他们向神祈祷及申诉苦难,望祂施恩。第3节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了。「到了我们的颈项上」(5 )意谓被征服,因古时的胜利者爱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以表示征服对方。第7节支持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够影响后代。「旷野的刀剑」(9 )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强盗。「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16 )意谓以色列人失去尊严。
──《新旧约辅读》
第五首哀歌虽不是「离合诗体」,只是由二十二节组成,却仍能保持与其他哀歌相称。有人称这首哀歌为「集体哀歌」(如等 ),因为它把第三章及第四章上半部个人(锡安以「我」代替 )的强调转为集体(用「我们」 )的哀求。
祈祷神啊,感谢?,因?藉苦难磨炼人对?的信心,所以求?使我在苦难的日子赐我悟性和力量来倚靠?,领会?的心意。
──《新旧约辅读》
【】「我们的产业归与外邦人;我们的房屋归与外路人。」
以色列人引以为傲的产业已然荒芜且被外邦人的军队所占。在公元前五八七年之后,一些以东人深入犹大南部,定居于希伯仑之南,之后其他以东人及阿拉伯人亦随之迁移。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产业”:犹大的土地。
「产业」
:「基业」、「地业」。对于犹大人来说,这是神赏赐的永久地业,甚至是不可转让的。
「外邦人」:「陌生人」。
「外路人」:「外国人」、「外邦人」。
外邦人。见注释。
【】「我们是无父的孤儿,我们的母亲好像寡妇。」
这节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了。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寡妇。见注释。可按字面或寓意理解。许多男人死在战斗中,还有许多人无疑被掳走,留下了妻儿。
【】「我们出钱才得水喝,我们的柴是人卖给我们的。」
得胜的迦勒底人对留在故土可怜的犹大人监控得十分严密,甚至生活最基本的用品如饮用水,都必须要购买才得享用。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以色列民在旷野四十年不但衣服没有破,鞋子没有坏,而且有劈柴挑水的人,柴和水供应不缺。现在,犯罪的结果,是生活在他人的土地上,水和柴都得付出代价。
5:4 原文直译是「我们用银子(才能 )喝我们的水,他们用雇价带我们的木柴来」
。
5:4 的形容是很不寻常的,因为水和木头应该是很容易取得的东西。有些人认为这是指巴比伦的苛捐杂税,连喝水烧柴都要付钱,非常不合理(这些东西原本都是耶城居民自己的 )。
本来以色列地上的资源(水、柴 )是神给以色列人的,现在以色列人却必须购买才能取得,这真是情何以堪。
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现在都要出钱购买。
4~ 5被掳的人要付钱才得到“水”和“柴”。
【】「追赶我们的,到了我们的颈项上,我们疲乏不得歇息。」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意谓被征服,因古时的胜利者爱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以表示征服对方。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到了我们的颈项上”亦作“紧跟在我们的脚步后”,喻穷追不舍。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即「把我们征服」;古时胜利者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表示征服了对方。,,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也可译为「我们被追赶到颈项上」,「十分火急」的意思。
我们的颈项。意思可能是被紧追。有人认为这是指他们所受奴役的残酷:“我们被牵着颈项驱赶”。埃及的铭文描述囚犯的脖子被系在一起。
【】
这节有些难译,RSV 和 NEB 依照辛马库译本〔Symmachus,根据传统,乃公元三世纪的犹太人,改信伊便尼派之教导(即诺斯底主义的一派 ),将旧约译为希腊文,译文后被俄利根(Origen )收录在其所编的六种经文合璧(Hexapla )和四种经文合璧(Tetrapla )二书中〕,将此处解作「轭」。马索拉经文可译成我们被追赶到了我们的颈项,但此意义仍不十分明确,可能指的是古时的传统──胜利者把脚踏在战败的敌人颈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投降埃及人和亚述人,为要得粮吃饱。」
这节显示了被基大利统治的余民绝望的景况。他们的情况危急,以致乐意与埃及或亚述结盟以确保他们能苟活。亚述在此代表巴比伦。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投降”:有归顺的意思。或指巴比伦立亚希甘的儿子为省长后,为以实玛利所杀,余民四散逃亡,有一部分去了埃及。“亚述人”可指亚述,更可能指亚述人过去占有的土地。
或指基大利的余民为获苟延而流离逃窜的事(参耶41-43章 );亚述在此代表巴比伦。
「投降」埃及人:「伸出手」,意义可能是「求助」或「乞讨」之意。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作「We hold out a hand(我们伸出一只手 )....」。
「埃及人和亚述人」:南国犹大是被巴比伦所灭的,不过这里可能在描写的是以色列和犹大的悲惨历史,他们反反复覆依靠埃及和亚述两大势力,终究没有好下场。参耶 2:18,36何 7:1112:1
由公元前第七世纪开始,犹大已经受亚述所支配。后来埃及开始控制该区域。埃及人于公元前六○九年将约西亚之子约雅敬放在犹大国位,他一直向埃及效忠,直到尼布甲尼撒中止这关系为止。公元前六○四年亚实基伦陷落之后,约雅敬向巴比伦朝贡了几年。但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六○一年入侵埃及失败,约雅敬再度倒向埃及,停止纳贡给巴比伦。因此当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五九七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主要盟友。因此犹大可说是完全依赖埃及和亚述。
其实倚靠强权不是不用付出代价的,神常提醒祂的百姓不要倚靠这些。我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吗?我们为了暂时的好处抛弃尊严向人乞讨、或放弃一些重要的信仰原则吗?
投降。即“屈服”,,。
埃及人。在约雅敬的初期,犹大受埃及的辖制。
亚述人。见注释。
【埃及和亚述】
由主前七世纪开始,犹大已经受亚述所支配。玛拿西王在位五十五年之内的大部时间都是其忠心藩属。约西亚时代霸权由亚述转移到巴比伦时,犹大瞥见了一线的独立机会。在这个过渡时期之内,埃及开始试图控制本区。埃及人于主前六○九年将约西亚之子约雅敬放在犹大国位,他一直向埃及效忠,直到尼布甲尼撒的霸权中止这关系为止。六○四年亚实基伦陷落之后,约雅敬向巴比伦朝贡了几年。但尼布甲尼撒在六○一年进侵埃及失败,约雅敬再度附从埃及,停止缴纳东往巴比伦的岁贡。因此当尼布甲尼撒在主前五九七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故此,犹大可说是完全依赖埃及和亚述,这关系一个世纪多以前已经存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
本节支持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够影响后代。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耶路撒冷落入仇敌手中,这个责任应由列祖和子孙同担,因为当代的百姓也犯了罪(16节 ,。
有关百姓要担当列祖拜偶像的罪,见; 。
「而今不在了」:意思是「已经过世了」。
「担当」他们的罪孽:「负重荷」、「背负」。
5:7 应该不是推卸责任给自己的祖先,而是承认自己是来自一个罪恶的民族,自己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犯罪了。
我们列祖。见;23:26,27。
【】
这节的思想和十诫的第二诫一致。人类世代的延续不容许个人离群索居。因此,子女便承接了父母生命和所作所为的果效。一般人抱怨后代要为祖先的罪孽受罚,耶利米却早已否定这种抱怨。
──《丁道尔圣经注释》
【】「奴仆辖制我们,无人救我们脱离他们的手。」
〔暂编注解〕“奴仆”指巴比伦人。过去的奴仆现在成了主人,辖管耶城。
「奴仆辖制我们」:指的可能是「巴比伦派遣统治犹大的低阶官员」。当然这些低阶官员原本的身份可能真的是奴隶。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对于战俘皆采用高压残忍的对待方式。
奴仆。在《旧约》中指政府官员的时候,不一定表示地位低。它可以指高级官员。
【】「因为旷野的刀剑,我们冒着险才得粮食。」
「旷野的刀剑」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强盗。
──《新旧约辅读》
此时真正威胁生计的是掠夺的强盗,他们可能是巴比伦人或是游牧的阿拉伯人。他们抢掠那些到附近田野觅食,毫无警觉的村民。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旷野的刀剑”指行踪飘忽,打家劫舍的亚拉伯匪徒。
「旷野的刀剑」
:指出没在沙漠中的亚拉伯强盗,以色列人出到旷野收割,经常被他们抢掠。
「旷野的刀剑」:意义应该是指「出没于旷野的土匪」。
「我们冒着险才得粮食」:原文是「我们用生命(才能 )把食物带进来」。
这一独特的用语可能指旷野的强盗,专门抢劫那些在无人防御的国土上寻找食物的人。
【】「因饥饿燥热,我们的皮肤就黑如炉。」
〔暂编注解〕「黑」:原文或作「热」。
饥饿「燥热」:「蒸腾的热气」。
「黑如炉」:原文是「烧热如火炉」。
5:10 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作「Our skin glows like an oven, with thefever of famine(我们的皮肤烧如火炉- 因着饥荒之热 )」。
黑。直译为“变热”,形象地描述了耶路撒冷受到最后围困时遭遇可怕饥荒所造成的炎热,4:10)。
【】「敌人在锡安玷污妇人,在犹大的城邑玷污处女。」
【】「他们吊起首领的手,也不尊敬老人的面。」
〔暂编注解〕首领被处死,还要挂起来示众,极尽侮辱之能事。
处死后把尸首吊起来,目的是作进一步的侮辱。
「老人」:或作「长老」。
「他们吊起首领的手」:原文的顺序是「领袖」、「他们的手」、「被挂起来」。至少有两种解释,且似乎都说得通: 1.「领袖被他们的手挂起来」-这种解释认为「他们的手」是敌人的手,指敌人把以色列的领袖们挂起来。2.「领袖的手被挂起来」-这种解释认为「他们的手」是领袖的手;如果这是正确的,那这里指的可能是一种酷刑,或者对于死者加倍的侮辱。非利士人就曾经把扫罗王的尸体钉在墙上表示侮辱 撒上 31:10。不过此处应该是指一种「将人吊起来的刑罚」,而非指「吊死」。因为当时应该还没有「吊刑」。
「不尊敬老人的面」:原文直译是「老人的面也不受尊崇」。
吊起首领的手。历来常见的折磨方式。
【吊起首领的】这些首领是「挂在仇敌手上」,还是「绑着手吊起来」,希伯来原文模棱两可。后者(和合本的翻译 )并无先例。挂起表示处决,一般是处死之后才被挂起来。「挂起」的方法通常是插在竿子上。此举的物件最常是叛党领袖或王室成员。古代近东的军队普遍将被击败的敌人处以刺刑。譬如亚述,就将这作法视为心理战术和恐怖活动(如他们的王宫壁画上所描绘的 )。又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少年人扛磨石,孩童背木柴,都绊跌了。」
这节再一次论述犹大自己招致的可怕惩罚。以色列的首领被崛起的「奴仆」所背叛,更进一步被双手捆绑,吊在空中来凌辱。甚至少年人和孩童均因社会体制之崩溃,而被迫作粗活。对少年人而言,磨榖物是极为羞辱的事,因为这是女人的工作。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扛磨石”亦作推磨,为羞辱的奴隶工作。
推磨被视为妇女的工作,对男性来说是有损身分的。
「扛」磨石:「举起」、「承担」。
「扛磨石」:当时通常是用磨石将谷粒磨成面粉,一般是社会阶层最低之人的工作。当时的磨石是手磨(又称鞍磨 ),用两块石头制成。下磨石有凹面,上磨石呈长方形。日常将谷粒磨成面粉的工作是用上磨石,将散在下磨石面的谷粒磨成粉。用驴或奴隶推动的大型旋转式石磨要到旧约晚期之后才发明。考古学家在埃卜拉的王宫发现一个存放了十六个手磨的房间,据信是囚犯磨面之处。
儿童被迫扛沉重的木柴。磨谷和运柴被认为是奴仆的工作,。
【在磨石做苦工】
将谷粒磨成面粉用的通常是磨石,这是社会阶层最低之人的工作。手磨(又称鞍磨 )是古时家用的基本设备之一,用两块石头制成:下磨石有凹面,上磨石呈长方形。日常将谷粒磨成面粉的工作是用上磨石,将散在下磨石面的谷粒磨成粉。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型磨坊往往充作监狱工厂,但囚犯所用的依然是手磨。用驴或奴隶推动的大型旋转式石磨要到旧约时代之后才发明。埃卜拉的王宫有一个存放了十六个手磨的房间,相信是囚犯磨面之处。在磨坊工作的通常包括战俘、罪犯,和欠债不还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木柴的重担】
要供应厨房的灶火,木柴是经常不断的需要。王宫、圣殿、大户都使用奴隶来担任这工作。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帮忙搬运分配木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少年人不再作乐。」
昔日长老和审判官坐着施行审判的地方,如今已荒芜。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城门口”为长老断案的地方,但老年人已不见了。“城门口”也是聚谈欢乐的地方,可是少年人已无心作乐。
「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
:指再没有审判官坐在城门口办案。
「城门口」:是当日生意买卖和裁判(地方司法 )的地方。而长老们正是扮演司法官的角色 伯 29:7 。现在城门口没有老年人,代表城里的生活秩序和诉讼正义也瓦解了。
「作乐」:字义是「弦乐歌曲」、「乐曲」。
城门口。见;;注释。
【】「我们心中的快乐止息,跳舞变为悲哀。」
〔暂编注解〕跳舞。希伯来人把跳舞看作表达欢乐和赞美的特殊方式,149:3,150:4,,。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我们犯罪了,我们有祸了!」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意谓以色列人失去尊严。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冠冕”是光荣的象征,现在已不再见昔日的荣耀和尊严。
掉落的“冠冕”显示耶路撒冷的荣耀已经失去。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指以色列人失去国家的尊严和威望。
「我们有祸了」:原文是感叹词「悲哀!」、「哀!」、「哦!」,是因着悲哀或绝望而痛哭。
人常在绝境时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罪恶,不过至少先知为自己和人民呼喊代求,知道自己真的错了,没有执迷不悟。我们愿意愿意在神面前常常反省自己吗?还是真要等到不行才来向神反悔?
从历史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还真是搞不清楚状况。耶路撒冷沦陷后,一些寄居埃 及的犹太居民竟然还继续向女神伊施他尔烧香,没弄懂会亡国就是因为拜偶像造成的,还自以为是,不听先知的劝告(44:15-18)。我们自己和我们的 社会是否也像这群脑袋不清楚的傻瓜,向着错误的方向猛然前行?
冠冕。国家主权标志的落地象征犹大随之而失去的一切。
【】
国家的尊严和威望亦已丧失,因为百姓不断拒绝履行西乃之约的责任。这个意象完全表达了以色列的降卑,且对她沦亡的原因,下了正确无误的评估。这种对于「罪必招致惩罚」的认知,促使作者为自己的同胞代求。
──《丁道尔圣经注释》
【冠冕】
王族佩戴冠冕作为地位和权柄的象征。故此这字的意思,亦延伸到包括自然伴随地位和权柄的尊严和荣誉。以色列在本节所戴的不是实物的冠冕,而是他们的尊严和荣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些事我们心里发昏,我们的眼睛昏花。」
〔暂编注解〕「这些事」:应作「因此」。
哀 5:17 原文是「为了这事、我们心里发晕,为了这些事、我们的眼昏暗」。
心里「发昏」:「头晕的」、「不舒服的」。
眼睛「昏花」:「变暗」。
昏花。要么因为过度哭泣,要么喻指因目睹可怕的情景。
【】「锡安山荒凉,野狗(或作“狐狸” )行在其上。」
作者在此以徘徊的野狗之意象,传达出一度人口众多的锡安山如今荒凉的画面。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野狗」
:「狐狸、「掘洞者」、「狐狼」。
此处忠实的说明犹大人被占领军奴役的状况,传统的社会秩序维护机制被破坏,占领者派遣的统治者为所欲为。
锡安山。就是耶路撒冷。锡安山被认为是神的居所,76:2),但现在神已经离开。
野狗(或作狐狸 )。希伯来语是shu`alim。出现狐狸,尤其是野狗,是强调原来的大都市变成一片荒凉。这首诗的背景,显然是该城市陷落一段时间之后。
【】「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
〔暂编注解〕作者哀痛深切,但并未感到绝望。他凭着信心呼求,相信那掌握王权的神一定会再次看顾受苦的百姓,复兴以色列民。
诗人信心的呼喊:眼前虽然愁云密布,但当他抬头仰望神时,确信神仍坐在宝座上,的王权存到永远。
「存」:原文或作「坐」,指作王。
「万代」:原文是「世代」「世代」。
「你的宝座存到万代」:先知处在局势混乱的惨境中,看到统治的变成奴隶、慈悲的变成残忍、富足的变成乞讨的....等等,因此他深刻体会到没有甚么是可以永远长存的,除了神和祂的宝座;即使情况不利,神也不会从宝座上摔下来或有甚么动摇,祂永远扮演着掌权者的角色。这句对神的描述似乎有着很深的内涵,我们能体会世事倏忽即逝,神却永远坚定吗?
存。人类无论遭遇什么,神始终统管一切。所以祂的应许是可靠的。
永远。希伯来语是le`olam,21:6,。
【复兴的祈求】
这是作者信心的祈求。虽然眼前疮痍处处,但当作者仰望神时,他肯定神仍作王,祂的宝座永远长存。这信心带给人民极大盼望,所以他们祈求复新他们的日子,回复昔日蒙福的光景。22节的「?竟」可译作「除非?」,这是作者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新旧约辅读》
【】「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为何许久离弃我们?」
〔暂编注解〕「永远」:原文或作「不断」。
「永远」忘记我们:「永续的」、「长存的」、「持久的」。
永远。希伯来语是lanesach。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
这节表达了作者对于全民复兴以及与神和好的渴慕,因为他深信神对祂的子民仍有一至高的计划。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像古时一样”:像神历代对待肯悔悟的以色列人一样,因祂的怒气不过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
「复新」
:「更新」、「使再次成为新的」、「修补」。
「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这篇祷告哀求中,可以看到作者很重视人的责任。他不只承认神的审判是因为自己的罪恶,也求神使人们回转,而不是单方面的求神怜悯而已。其实若不是神施恩转化人心,罪恶的人类也很真的很难自己归向祂,不过我们是否像先知警觉到自己需要认罪回转?求神赐下智慧,让我们可以认清自身的处境。
回转。直译是“领回”、“使回来”,故有“恢复”之意。这不但是祈求摆脱囚掳。耶利米经常用这样的话指今世和属灵的复兴,31:16-21)。这里所强调的是,唯有神能使失丧的罪人重得祂的悦纳。唯有祂能赐恩典使罪人悔改,“回转”归祂,。
耶和华没有全然弃绝犹大。耶利米曾宣布许多复兴的应许,27:21-22,30:5-24,33:7-9,。
【】「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
「竟」可译作「除非」,这是作者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新旧约辅读》
这节可译成「除非祢全然弃绝我们」,或是疑问的方式「难道祢已全然弃绝我们了吗?」上述两种译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以色列仍旧被神抛弃的体认。然而,按照神在前约中的怜悯,作者无法相信神已然弃绝祂的子民。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此诗结尾看似十分凄清,好像全然无望。旧约中有许多书都以沉重口吻作结:《以赛亚书》以观看违背神的人的尸体作结;《玛拉基书》用“免得咒诅遍地“作结;要人冷静,切实考虑。本节原文有”除非你全然弃绝我们…”之意,重点放在21节上。犹太人每年阴历三、四月守亚笔月纪念耶城两次陷敌时(一次为巴比伦 一次为罗马所攻陷 ),读毕全章,必重读21节;满怀希望面对将来。
像玛拉基书一样,本书以一句消极的话来结束;因此,犹太人在公开诵读的时候,习惯上读完第22节之后,会把第21节再读一遍。
这是极悲观绝望的结尾,:以色列人在苦难中感觉黑夜漫漫,似乎被神全然弃绝。日后犹太人在会堂宣读本节时,每再重复21节。有学者则认为「你竟」的原文应译作「除非你」。
「你竟」:原文直译是「你实在是」。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 )作「For truly(因为实在地 )....」。
「全然弃绝」:原文是「弃绝」、「弃绝」,用以强调语气。
如果用中文来读,就会觉得整段的结尾是一个「质问」或「怀疑」。但是用希伯来诗的平行读法来读,就会了解真正的结尾是 5:21 5:22 是用来与 5:20 对应用的。
【思想问题(第5章 )】
1从锡安民的祷告中,你在以下几方面有何学习?a对自身遭受的苦难。b对神的信心。c祈求的心愿。
2五首哀歌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最有力的震撼又是什么?你对国家民族的苦难与神行事的方针有何进一步认识或提醒。
──《串珠圣经注释》
【】
【复新何时临到】「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
以色列人可喻为退后的信徒,久受管教,渴望过往的特恩福分,但是要想恢复,开始的困难很多。他想祷告,却是不能。愿意悔改,心却十分刚硬,好似磨石一般。他想象以前一样的事奉与敬拜中得着快乐,但仍不得要领。所以他十分迷惘与困惑。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应有什么态度呢?最好像先知那有呼求神转变人心,重新有蒙福的圣洁的经验,祂若使我们回转,我们便得回转。
要回复往昔的态度,情绪与工作,先应将自己绝对顺服神,要祂来帮助我们追求祂的恩惠。让祂来规定标准,我们就不难达到。祂在我们身上实现祂旨意的美事,有祂的能力有信心的工作。
有福的生活不是将以往的日子回复,因为我们应该期望更好的事,黎明要发展至午正。如果过去胜于现在,就该求神恢复以前蝗虫来吃尽的那日子。神是永存的,祂的宝座列代必定坚立,祂能以生命能力的新脉搏,使我们活泼起来。每到春季,祂使大地更新,好似创造的清晨一般清新美丽。「求你复兴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
」──迈尔《珍贵的片刻》
「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
如果人以为行恶犯罪,再回到神的面前,是很容易的事,那么,他再退后失落,也必不困难,因为他还未有过真正悔改的经历。
罪是有权势的。“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必须受主人的辖制,没有自由可言。因此,犯罪的人想要脱离罪,难以得到主人的同意,不论你发表多少宣言,作多少努力,都不会有效果;即使你有心回转,也是回不到正路,转不了方向,即使你要复兴,重新开始,也是兴不起来,不能够复新,却是依然故我,真是积重难返。这就如在严冬里凋零枯干的树木,想要自己回复生机,萌发新芽,完全没有可能;必须春风吹醒大地,送入绿色的新生。
要想回转复新,必须有更大的能力。谁愿意萎缩在冬天?谁喜欢作亡国的枯树?但春风是唤不回来的,生命不是任何人能赐下的,必须是由生命的主。
先知看到人民的罪恶败坏,奉神的命,多次警告过他们,遭受反对,迫害,他仍然尽自己守望的责任;可惜,国人拒绝悔改,硬着颈项奔向灭亡。然后,先知身经亡国之痛,目睹残破的城垣,他的眼成为泪的泉源,他向神呼求说: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们所遭遇的事,
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
我们的产业归与外邦人,我们的房屋归与外路人。
我们是无父的孤儿,我们的母亲好像寡妇…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我们犯罪了,
我们有祸了!但需要回转是一回事,真正的回转是另一回事。犯罪不仅失去神的赐福,蒙受物质的损失,更使神的子民失去荣耀,以至神赐的冠冕,从头上坠落。不过,羞辱与失败,并非复新的充分条件;看自己只有绝望,应当转向神: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
我们便得回转;
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漫漫长夜,人怎样呼唤,总是无法引来曙光。只有神掌握着太阳的枢纽,祂略一转动,就会全地大放光明。
今天,我们不要以为黑暗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必须仰望那位掌管万有的神,求祂,求祂赐下复兴。── 于中旻《耶利米哀歌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