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Ⅱ列国和至高的神
A. 尼布甲尼撒梦见四帝国和神国 a. 被遗忘的梦 尼布甲尼撒在本章中,不再是那个施恩典的王。反之,他看来像个沮丧的人,为他自己的健忘所苦,因为他相信他不记得的那个梦十分重要。尼布甲尼撒的困难,让但以理有机会向其进行个人工作。 1.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应该于西元前六○三年的三/四月间开始。希伯来的演算法将未足一年的部分算作一年,所以会把这算成王在位的第三年,照这样的演算法,便满了「三年」(参:。然而,圣经的作者们很少试着要把他们所提到的事件对准时间。184至于王有什么心事,以至于恶梦连连或彻夜难眠?根据阿卡得人的说法,「苦恼和不安只会造成(恶)梦」185(参:。尼布甲尼撒统治初期,他的远征军每年都到帝国各处以确保属地纳税。西元前六○四年,亚实基伦顽强抵抗,结果巴比伦不得不将其歼灭;西元前六○三年,历史记载提到一支重装备的庞大军队正攻城掠地,而巴比伦军队因此苦战达数月之久。186如此展现威望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尼布甲尼撒对自己力有未逮的恐惧:他的心里烦乱。 2、3.尼布甲尼撒养着一批专精于灵界现象的人,就为了此时的紧急状况之用。他现在就要靠着这些专家来解决他的焦虑不安。术士、……用法术的:见注释。行邪术的(希伯来文: mekas ̌s ̌ep ̄îm ;参:,在某些时期曾居住于以色列境内;,但他们的存在是受到咒诅的;。此字仅出现在但以理书一至五章这里占卦人的名单中。「四类人士被召,显示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整个行业共同分摊责任。」187迦勒底人(注释〕在此指精于法术的人,这并非巴比伦人对此字的用法。希罗多得(约西元前450年)用此字时便是这个意思。「此字的新意义可以很容易解释,它是在新的波斯帝国及宗教侵入之后才有的,『迦勒底人』变成一个宗教的名称,正如『犹太人』一样。」188这些研究梦的专家所根据的原则是,梦和接续的梦其实乃遵循一个经验的法则,而如果有足够的资料,此一经验的法则是可以确立的。这些解梦的指南书,其中有的留传至今,189包含了已成历史的梦和之后发生的事件,编排得颇有系统以便参考。既然这些书籍必须尽量涵盖各种偶发的可能,它们的内容便变得非常的长,只有专家能够找得到所需的资料,而专家还必须先知道梦的内容,才可能搜寻最相近的可能解释。尼布甲尼撒不合理的要求和他的个性一致;而解梦人在3~11节的抗议,也和目前对于解梦指南的了解相吻合。 4.随着「迦勒底人」的回答,这节的文字也从希伯来文变为亚兰文,而经文接着一直用亚兰文直到第七章末了。AV 和 RV 在经文中保留着语文转换的说明,而 RSV 则假定这说明原本就是栏外的旁注,故而仍将其安置在栏外空白处。这段是旧约中使用亚兰文最长的一段,其他使用亚兰文的有,,以及的解说。190愿王万岁!这类把生命归于王的欢呼,源起于古老得无法追忆的时代,反映出将君王和神明以及整个社会连接为一的思想。至于在意识型态中,以色列的君王究竟是何地位,学者对此莫衷一是,但举例来说,拔示巴也曾如此称呼大卫,参25节),显然她是依照耶路撒冷宫廷的仪节。 5.尼布甲尼撒非常可能已忘了使他坐立不安的梦内容究竟为何。「意识很自然会抗拒无意识和未知的一切」,191然而无法回想起梦的内容,只有徒增他的焦虑,也因而使他更加暴跳如雷。根据东方的迷信,无法记得梦境是个恶兆:「如果一个人无法记得他看到的梦境,(这表示):他(个人)的神正向他怀怒。」192除非梦的内容被记起并被解说,不然这就像一个徘徊不去的梦魇,搅扰着他也污染着他的生活。我已定命是对原来的波斯字的正确解释,此字在 AV 和 RV 都被错解为:「那事已离我而去」,亦即「我已忘了那事」。尼布甲尼撒强调他已订下法则,如果这些所谓的专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还有很多更有本事的专家,而且他必将不能解梦的人凌迟并摧毁他们的房屋。证据显示,这类的威吓被实际运行是常有的事。193 6.尼布甲尼撒同时也提供诱因来鼓励他们,所以他应允赠品和赏赐,并大尊荣。被译为赏赐的字,在与此处类似的上下文再次出现,其实它是个罕见的字,很可能借自阿卡得文。194 8、9.尼布甲尼撒怀疑这些解梦人都是冒牌货,他们可能私下商量好了用话来搪塞他以等候时势改变,等到危机过去而王也淡忘了此事。如果他们可以讲述梦的内容,便可证明他们真的如他们自称的是能够解梦的人。 10、11.尼布甲尼撒全然不可理喻。就算他是伟大且有权势的君王,但提出的要求也总该有个极限。他最好向神明(或可能作神195)求问,但他们远离世人而居(NEB),所以不会向人说出秘密。 b. 但以理的反应 12.尼布甲尼撒根本毫不隐藏他的忿怒。他将毫不迟延地运行他的惩罚,好让臣仆尊重他下达的命令。 13~16.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为何对王的命令一无所知,以及但以理如何在被杀的威胁下,还能进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是作者巧妙地省略的细节。亚略这个名字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论,争论的重点在于此名字是否适合新巴比伦的背景(参:;犹滴。196 但以理的问题,重点在于王的命令为何如此紧急,而非为何如此严峻。197他问:王的命令为何如此紧急呢?(NEB)他请求宽延时限,并答应他将解梦。198在震惊和压力之下仍然保持镇静,在危机来临时能迅速思考并运用信心,这些都是但以理在此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机敏(14节;参:;和合本:婉言)。 17、18.但以理完全倚靠神的怜悯,同时他也要同一心志的友人和他一起祷告,求神启示梦的内容,而在他感恩的结尾,也提及朋友的帮助(23节;参:。这三个人的希伯来文名字,用在这样信心和祷告的前后文中,相当切合情况。解为奥秘( ra ̄z )199的字,是但以理书中之亚兰文部分借自波斯文的十九个字之一。从前后文判断,他们所需要的是那「难题」的答案,而此字看来在此正是这个意思。如果尼布甲尼撒没有忘记他的梦,现在根本便无奥秘可言,而但以理如今一肩承担了说出以及解释那梦的责任。天上的神这个称呼,在被掳归回后的经文中时常出现,,;,,但却罕见于被掳之前的时期,因为它和 Baʿal S ̌ame ̄n (腓尼基的「天神」)很类似,所以不见用于以色列和犹大。当然在以色列还有很多其他有意义的称谓,但在一个仍然膜拜天空星体的国家里,这是对真神相当合适的称呼(参:赛四十~五十五,这些篇章坚持雅巍是天地的创造者)。如何在一个尚未认识真神的文化之中称呼祂,仍旧是宣教士和圣经译者所不断经历的困难(的名称「永生的神」,生命的源头并掌管生命的主)。 19.向巴比伦哲士隐藏的事,如今给但以理显明。前者无能为力(10节),而天上的神却证明祂能够向祂的仆人显明他们所需要知道的。在夜间的异象中,但以理「见到」王在他梦中看见的,此外还了解梦的意义。从「夜间的异象」的用法来看,似乎异象的接收人在沈睡之中,但此处经文却并未说但以理在作梦,可能因为那影像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心灵,而是出于神直接的干预。 20~23.但以理如释重负之后,对这如此垂听祷告的独一真神,自然而然发出了感谢赞美诗。但除此之外他也生出敬畏之心,因为就是这同一位神看不见且无穷伟大的神直接和他个人接触。这后一个想法,可由他赞美诗的第一句话看出:神的名只有神自己才可以显明(参:;,这个名也代表了人可能对神的认识。但以理刚刚才见到神智慧和能力的一面,且从神得到了这种属性(23节)。神的能力清楚彰显于祂掌控自然界的秩序及统管人类的政治局势,祂的能力也预知这个梦的意义,只是作者在此尚未将其揭晓。同样,神的智慧知道所有的一切(22节),丝毫不受限制;但整篇赞美诗的重点在于神将祂的智慧赐与人:……祂将智慧赐与……将智识赐与……;祂显明……;你赐给我……你如今使我知道……你使我们知道……。这里的我们,正是一起祷告祈求知道王的梦的人。将智慧赐与智慧人(21节),不单指智慧人得到较多的智慧,而且说明不论谁有智慧,都是智慧的源头独一的真神所赐与的。因此,这首赞美诗强调的重点在那施与的神。赞美诗的第三至五行强调k,而第六行的k亦类似。神奇妙地垂听祷告,使但以理想起从前听过的、神所行的神迹奇事,所以他接续前人在此赞美我列祖的神(23节)。 这首短诗是感恩的典范。诗中并无重复之处;前九行的每一行都颂赞神的伟大,使这赞美诗歌内涵丰富,其中无一不和但以理的经历相关。最后四行表达了他自己在领受了神的智慧和才能(更好的翻译是和20节一样的「能力」;亚兰文重复使用同样的字,所以使诗歌的前后相互呼应)之后的惊异。这首诗歌的对仗和优美使对神的颂赞更添色彩。 24.现在便要通知亚略这个好消息。灭绝哲士的命令将不必运行,因为但以理可以说出并解释王的梦。 c. 梦和梦的意义 25.亚略对但以理的资格轻描淡写地带过,却为自己找到符合王要求的人而邀功。 26.王的回答带着疑心,「你能将……?」在此提到伯提沙撒这个名字,便把本章连结在一起。 27、28.但以理的首要考虑是否认自己拥有任何特殊的能力或资格;但有一位在天上的神,祂不仅极为伟大,而且还愿将梦指示给人知道(参11节)。但以理和亚略截然不同,他丝毫未提到自己。神已经将梦赐给尼布甲尼撒王,并指示他日后必有的事,或在此之后的事(NEB)。在先知书中这类句子的意思通常是相当概括性的,并非专指末世之时,它指的是「有朝一日」会发生的事,是「将来」某个时刻历史的目标(。当然,对尼布甲尼撒而言,它的意义仅止于此,200而29节与此平行的经文亦支援这点。 29、30.在就寝之前,王便思想到将来的事,而他的梦正反映了他自己的思绪。但神同时也借着梦来对王说话,这个梦在某种程度上有其想当然耳的解释。201然而,人能够给予某些解释,并不表示神并未直接参与其中。但以理在此时才提到他自己,也只在强调他接下来要说的乃是神显明给他的,其目的是要叫王得到好处。 31~35.尼布甲尼撒梦见他看见一个大像站在他面前。亚兰文的 ṣelem 意即像,而非偶像。这像有如人的形状,是由光耀的金属所制成,形状甚是可怕,在梦中带着一种神秘的恐怖。从金头到脆弱的半泥半铁的脚,它代表着一个头重脚轻的像,很容易倾覆毁坏。此时一块非人手所凿出来的石头,加速了这像的毁坏,石头砸在像的脚上把脚砸碎,之后像的每一部分都被砸得粉碎,它们经风一吹便无影无踪。然而,这石头长成一座大山,充满全地。 这个梦毫无疑问反映出巴比伦君王心中的恐惧,他那时才登基没有多久。「凡是有不切实际想法,或自视过高,或好高骛远的人,都容易有飞翔或坠落的梦。这梦弥补了他们性格上的缺失,同时也警告他们当前的危险。」202在尼布甲尼撒的梦中,大像代表着王一位难以掌控庞大帝国的君王,同时这像也象征他面临国家分崩离析时的无力感。他担心他已过了个人的巅峰并正在走下坡。那长大后充满全地的石头,有可能是后来会取代巴比伦的敌国。203 36~38.但以理在解梦时,使尼布甲尼撒安心许多。但以理很谨慎地以王尊贵的头衔称呼王,同时也指出王的疆土以及管辖世人和走兽的权柄,都是出于天上的神。就是这位天上的神赐给尼布甲尼撒这些尊荣,并使他成为那金头。这里有些讨王欢心的意味在内,不单在指出尼布甲尼撒就是那最宝贵的金属,而且也在指出他掌管世人所居的全地。然而他的权柄是真实的,为世人所畏惧。人子( benê ʾana ̄s ̌a ̄ʾ ;,该处的「人子」单数形引发许多问题;译注:解经书作者所据的英译本作复数形,和合本:世人)概指人类全体。尼布甲尼撒统治的还包括动物的世界(参:,甚至「天空的飞鸟」。 39.在尼布甲尼撒之后,国才会衰败,届时金将被银取代,而银被铜取代,204但即使如此,根据但以理的解释,这些是世界上的帝国,而非巴比伦王位的继承者。尼布甲尼撒不论多么伟大,他都是有限的而不会长生不死。 40~43.虽然第四个铁的国家比之前任何一国都强大,并且打碎和压制一切。但它不过是混合体,并非坚固的金属所制。所以,它实际上是脆弱的,因为窑匠的泥和铁不能相合。合一是不可能的,而这第四国之所以脆弱,正因它想要将不能相合的成分合在一起。以铁来表示这帝国,乃强调其坚强,意指铁腕的政策。此处可能和43节所提到的政策有关,那国民必彼此通婚(和合本: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最后的两个字即「借着人的种」( bizraʿ ʾana ̄s ̌aʾ )之意,这是很不寻常的用法,使人想到禁止混杂种子种地的律例。人可以想出计策,但却不会成功。 44、45.反向地,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的计画建立一永存的国度必然会成就。此处表达得并不清楚,因为从尼布甲尼撒之后,并未提到任何王,但我们很自然可以假定,作者指的是最后一个帝国的诸王。世上的帝国都不断被征服者所接管,但却无人能攻取神的国。事实是神的国将使一切的国灭绝,但它自己却必存到永远。虽然这四国看来好像是彼此接续的,但这里又指出它们可能是同时并存的。然而这只是因为大像的象征让人以为所有的国一起倾覆。有些解经家认为,在最后一个国中,脚和脚指头的区分应该解释,但同样,脚和脚指头是以人像作象征必然涉及的,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便不成人像。作者并未提到数字「十」,似乎也未给予这个数字特殊的重要性,至少并不比他提到身体分为两腿时来得强调。最后作者再提到那块石头,非人手凿出来的,但却是神所预备的,为要完成祂的计画。这发展超乎历史上所有的事件,并且也超乎人类的知识,但尼布甲尼撒却被至大的神所眷顾而获知未来。虽然 AV 和 RV 此处都作「那至大的神」,但亚兰文却无定冠词。但以理强调梦的确实和它的解释,因为他希望王马上面对这梦的实际含义。 d. 尼布甲尼撒的感谢 此处显明了尼布甲尼撒所没有作的事。他对于未来或对但以理的神,都只字不问。他现今因自己是金头,且得知自己先前的惧怕毫无理由而如释重负。他只关心眼前,只想到这满足自己需要的人。虽然他向但以理表示敬意,且命人给他奉上供物( minḥâ ;此字在特别用以指素祭)和香品,但尼布甲尼撒的用意很可能是借着礼遇但以理,来归荣耀给但以理的神(47节)。如同前面一样,如果马喀比时代的作者选择留下这引人疑问的一幕,或在其资料来源中找到此段却任它留存,是很令人惊讶的。因为马喀比革命发生于西元前一六五年,当时乃针对自称为「神的化身」的安提阿古‧依比芬尼发动革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再鼓励任何对人敬拜的想法,是很不可思议的。205 万王之主(47节)并非常见的颂赞,但它出现于所谓的亚顿(Adon)致埃及的书信中,年代在尼布甲尼撒为王之初。206它一开始这样写着:「致万王之主法老,您的仆人亚顿……」。能够找到同时代使用同样称号的这项证据,其实十分有意思。后来据说西流基和多利买也拥有此称号,但可能意思为「万国之主」。虽然尼布甲尼撒因为但以理的神显明了梦,故而说祂高于其他的神,但王并未因此而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位独一的真神,而但以理显然也明白这点。身为多神论者,尼布甲尼撒在他敬拜的众神之外,总是可以再加一位。 尼布甲尼撒赐给但以理的尊荣,就和他早先想要运行的惩罚一样毫无节制(5节)。但以理被指派管理巴比伦全省,于是他在帝国的首都办事;而他又被擢升为总理,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所以他必须住在宫中。虽然从王的观点,用总理的职位来回报但以理成功解梦是合理的犒赏;但从但以理的看法,这将涉及许多妥协的问题,更遑论其他哲士的反对。可想而知的,这些哲士自有其不对外开放的运作方式。207蒙哥马利以「极端的荒谬」来形容故事的这部分,但这「极端的荒谬」不一定是虚构的;很多时候事实听来比虚构的故事更加奇怪。写故事的人需要考虑他的故事被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必须把故事限制在可能的范围之内;而记载历史的人则不必有这种限制。总理译自亚兰文 segan ,是借自亚述方言(阿卡得文 s ̌aknu )的字。 49.但以理照典型的东方作法,为与他一起参与解梦工作的朋友求恩(47节「你们的」和「你们」都是复数形)。结果但以理成功地为他们求得尊荣和高位,只不过他们都将管理省的地方性事务,而但以理则留在朝中(字义即「在王的门中」)。此词十分确定乃近东的惯用语,208意指内阁的等级。但以理和友人在工作领域上的分隔,为下一章铺了路,而但以理并未在该章中出现。 增注:尼布甲尼撒梦中的像 在一八九九和一九一七年间,由柯迪威(R. Koldewey)在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巴比伦城所进行的考古挖掘,出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遗迹,但却鲜少有雕塑作品。然而从西元前第三个千年代伊始,圆雕的艺术即已在两河流域发展。石灰石、纯白生石膏和其他种类的石头,是用来雕刻神像和人像的基本素材。但是尼尼微一个铜像的头此铜像年代约在阿卡得时期(西元前2371~2191年)足证早在当时已有先进的金属雕刻,且技术已臻于中空铸造以及精细的雕镂。209叙利亚有以混合金属制成的像,其中包括一尊以铜塑造的神像,它的头和发饰以金制成,而身体则覆以银片。210 直到约西元前一五五○年之后,圆雕大多为浮雕所取代,而亚述人则使浮雕的技术臻于完美。在亚述末期(西元前九世纪),所谓的建筑雕刻逐渐发展。这是部分圆雕、部分高浮雕的技艺。大片大片的墙和通道被雕刻为动物和人的图样。 当尼布甲尼撒建造许多神庙时,他重新恢复了苏美─巴比伦时期神庙所用的风格,而且在这过程中,他似乎又加入了在中央要塞发现的博物馆收藏。这些收藏包括普札-伊施塔尔(Puzur-Ishtar)的塑像,此人是西元前第二千年代初期马里(Mari)的省长。211玛尔杜克的像在巴比伦市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在新年时,王必须抓着这位神只的手。然而在考古挖掘时并未找到这样的雕像,它「必然在古时即已被毁或遭窃了」,212不过在依撒吉拉(Esagila)仍发现了一个琉璃制的圆柱上刻有玛尔杜克的像。213故而我们渐渐得知,尼布甲尼撒时的神庙并不乏塑像。再加上人为了寻求神谕的指引而在神庙中躺在神像的脚下,并非罕见的事,所以梦见一位神在睡觉的人旁边居高临下,是可以预期的情况。214 虽然这像栩栩如生,但它仍是僵硬不动的。它是出于人手的产物,所以用这像来象征人建立的国度,是十分适切的。相对照之下,那石头是可动的,是「活石」,它里面带有生长的能力,一直到充满全地为止。蒙哥马利对于大像的象征和其诠释,有其非常全面的见解。215他说:「关于这大像,……根据我们的文学来源,我们发现一件完全原创的象征主义作品。」216另一方面狄可尔则指出,在宗教的历史上,世界是由一个大像所代表,埃及占星家对此想法尤其耳熟能详。217 圣经之外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有一连串和雕像无关的金属,最早期且最为人熟知的,当推何西亚德的《工作与白日》(Hesiod's Works and Days ),该作品可能写作于比荷马稍晚的时期。若将此作品与但以理书比较,伯恩(A. R. Burn)的看法可能有所帮助:「何西亚德在《工作与白日》一书中,同样对人类历史提出一套理论。他知道他生活在铁器时代,而他认为这很糟。古老的诗歌告诉他,在那时之前是铜器时代,也是铁尚未被发现的时代……然后,正因看到了在人类退化的过程中,较劣等的金属取代了较贵重的,何西亚德或之前的人便聪明地以此类推,认为在铜器时代之前,应有一金器和银器时代。」218何西亚德在铜器和铁器时代之间,插入了一个英雄时代,故而总结从人一无所知开始到他自己那时,共有五个时代:金器、银器、铜器、英雄,以及铁器时代。(其他有关四个王国顺序的资料,见前面的导论 Ⅴ. 三.〔书版59页〕。) 读者可能注意到何西亚德和但以理书的作者反向,他仅仅回顾历史,却无心探究未来;而在但以理书中,金器时代就在当下,也就是向未来展望的起点。「这连续的事件始于犹太人被掳,并指向他们的神的国度;它并非世界历史的一览表,而是有着特殊起点的末世论一览表。」219 有人将但以理书中像的四个时期和祆教的概念相比较。祆教徒相信,从祆教始祖 Zoroaster 之后的世界历史,是一段一千年的时期,此时期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以金、银、钢以及泥的混合物为代表。然而这些资料的出处 Dinkart ,是西元九世纪的作品;220而 Avesta ,即包含 Zoroaster 的教诲及该教教义的作品,则是西元三或四世纪之作。由于无法确定这些概念始于何年代,故而也不能武断地认定但以理书第二章背后有波斯之影响。221无论如何,这些金属并不相同,且但以理书并未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而是四个帝国。巴尔总结得很好:「把世界的存在区分为几个时期,这种想法其实很平常。但根据以色列在历史中的重要性,这些时期并非传说中人类历史连续发展的景况(何西亚德),亦非被造物在宇宙论中接连演变的不同状态(伊朗宗教);而是君王统治之下的各个历史时期。」222 至于对这些时期的解释,在但以理书中目前只指出尼布甲尼撒是金头。直到将近四十年之后,但以理看到异象,才补足了尼布甲尼撒的这个梦,并且进一步启示了未来的帝国为何。解释帝国这整个主题,将在论及第七至十二章时探讨(特别见第二部Ⅲ总结〔书版第187页〕及参前面导论的Ⅶ阐释〕。「心里烦乱」:心神被搅扰而感到烦躁不安,最终导致失眠。埃及的法老也有类似的经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主前604年。
第二年。关于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的认定,和但以理受训三年如何在王在位第二年结束以前完成,见注释。
作了梦。原文采用复数形式可能指梦中的一系列事件。该词的单数形式出现在第3,4,5,6等节中。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记录了许多王室的梦。其中有一个梦说到古底亚梦见一个头戴王冠的人,身材顶天立地。古人对梦十分敬畏,将之视为他们神明的启示,并设法要弄清其真正含义。
耶和华凭着祂的天意赐给尼布甲尼撒这个梦。神有一个信息要传给巴比伦国王。在尼布甲尼撒的宫廷中有祂的代表,传播有关祂的知识。神不偏待任何人或民族。凡愿意的人,祂都要拯救,不论他们是属于哪一个民族或国家。祂渴望拯救巴比伦人,就象祂渴望拯救以色列人一样。
这个梦是要告诉尼布甲尼撒,历史的进程的由至高者所规定的,并且服从祂的旨意。神向尼布甲尼撒显明他在上天大计划中所负的责任,让他有机会有效地配合神的旨意。
神给尼布甲尼撒的历史教训也是为了教导各国和各民,直到末日。除了巴比伦之外,还有其他君王统治着世界各国。神在祂的大计划中给每一个古代国家都安排了特殊的位置。如果统治者和百姓坐失良机,他们的荣耀就要化为尘埃。现今各国都应注意过去的历史教训。在国际外交风起云涌的场景之上,天上伟大的神正坐在宝座上“默默而耐心地实施自己的旨意”。当末日神亲自建立祂永不朽坏的国度时,将会有永久的安宁临到(第44节 )。见注释。
神借着梦来接近尼布甲尼撒王,因为这显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使他对所传的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他的信任,获得他的合作。象所有的古人一样,尼布甲尼撒相信梦是神向人启示其旨意的途径之一。神的智慧总是迎合人的水平。神现在向人传达祂的旨意,可能不用那样显著的方法,但肯定也是为了成就祂仁慈的旨意。祂的工作方法总是适应每一个人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生活所处的时代环境。详见注释。
烦乱。或作“不安”。该希伯来语动词还出现在和中。这个梦给尼布甲尼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代小注】
按照巴比伦的纪元方法,由新王登基到下一个新年(尼散月 即公历三至四月 )之间的一段时间,称为「登基年」。完整的第一年开始之后,才算是新王的元年。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五年九月六日即位。他的元年是主前六○四年春季至六○三年春季。这一章的梦是发生在主前六○三年春季至主前六○二年春季之间。《巴比伦年鉴》在这一年的记录缺少了很多重要片段,但仍足以证明尼布甲尼撒当时面对好几个军事方面的严重挑战。他在第四年向埃及发动有名,但不成功的侵略战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令人困扰的梦】
【】请参看的注释。梦既被视作神明的信息,所以经常是引人关注,甚至焦虑的缘由。王所做之梦的性质,已足显示这不是好消息。公司改组时被召到上司办公室的下属怎样觉得不安,尼布甲尼撒亦有相同的感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位第二年」:依照巴比伦记年法应该是公元603年。但以理接受三年培训,很可能这三年培训还没完全完成,所以但以理等人并没有列在哲士群中去见王,但是哲士要被杀的话,他们也算是准哲士得要被处死。因此但以理由尼布甲尼撒就职年开始受训,直到第二年即将毕业,就遇到解梦的事。另七十士译本作「十二年」,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里是抄写的错误,应该是「第十二年」而非「第二年」。思高译本就翻译成「十二年」。
── 蔡哲民《但以理书查经资料》
【艰巨的困难】
术士二次的请求王把梦告诉他们(4、7 ),但王不单没有告诉他们,反而无理地恐吓压迫他们,说他们故意迟延(5、8 );王硬要他们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他(6 ),难怪乎术士们无奈的说:「王所问的事甚难(11a ),是前所未有的困难,故此没有人能解说(参10 ),惟有在人间以上的神才能解说(参11b )。」这把王激怒,要杀所有哲士,那时有人去寻找但以理(12~13 )。
──《新旧约辅读》
【解困之良方】
「作梦」毕竟是一件奥妙的事情,没有人了解为甚么会作梦,却是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本段记载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第二年,作了一个怪异的梦,使他心里烦乱,不能入睡(1 )。故此,他要求术士给他解梦,然而,这实在是一艰巨的困难,至终落到但以理的肩头上。
思想当你在困难中,没有人可以帮助时,你会如何。
──《新旧约辅读》
【】「王吩咐人将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召来,要他们将王的梦告诉王。他们就来站在王前。」
「迦勒底人」:此外指占星家(即狭义的解释 ),而不是指统治了巴比伦国的民族。」
「行邪术」:懂巫术的巫师,「巫术」是神所禁止的。大君王尼布甲尼撒因所做的梦而心烦意乱以致失眠;他虽然拥有统管强大的军队,以及雄伟的巴比伦的权力,但叫自己安然入睡,却不是他能力范围以内的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迦勒底人”:在此指巴比伦国以占卜、观星象为业的人,有的译本作“星相家”。
“术士”。宗教礼仪的文本抄写员。“用法术的”。魔法师。“行邪术的”。用魔法炼药的人;也是魔法师。“迦勒底人”。不是所有的巴比伦人,而是一群智慧人祭司。
「迦勒底人」:在此是指术土而言,因这个古代民族素以占星术闻名于世。
术士。希伯来语为chartummim。来自埃及语。
用法术的。希伯来语为'ashshaphim。来自阿卡德语。
行邪术的。希伯来语为mekashshephim。其巴比伦语的同源词为kashshapu 。他们自称能念咒语。摩西的律法宣布对行邪术的人要判处死刑,。
迦勒底人。希伯来语为Kasdim。
【各种顾问】
亚喀得文献将这一系列的专家称为温玛努穆杜(ummanu mudu ),意即稳秘事的大师。头两个称号与的相同。第三个在旧约圣经中,则是泛指一切施法术,即行邪术的人。按照巴比伦的用法,这名称则专指施咒者。第四个新国际本作「占星者」的,按原文是「迦勒底人」(和合本 )。在此是指占星祭司的行会。后来他们专攻占星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为甚么但以理指那些说预言的祭司是「迦勒底人」?】
根据的记载:「迦勒底人」(Kasdim )是占星祭司的阶层,亦包括有术士、念咒及行巫术的人。经文显然不是要指出,所有迦勒底人都懂这些邪门的手法。若以血统来区分,尼布甲尼撒和他的谋士、将军等,都是「迦勒底人」。因此,有学者认为所提及的迦勒底人,并非迦勒底这个民族。他们亦根据这节 经文,而指出所谓晚期但以理错误理解迦勒底人的意思。( 所谓晚期但以理,谓但以理书乃于主前一六五年左右由当时某个犹太人写成。燃而,这个论调是经不起考验的,因为但以理书的真正作者(主前五三O年左右 名为但以理的人 ),亦以Kas'dim来代表迦勒底民族。在,作者指伯沙撒是「迦勒底王」( 亚兰文是malka Kasda'e,向王诬告但以理的三个朋友 这几个迦勒底人可能是政府高官 却不是那些真正行邪术的。这个意见 亦可见于Brown-DriVer-Briggs Lexicon P.1098 )上述几段经文中的迦勒底人,各有不同用法,但以理晚期成书说实难以解释这个现象。综览整卷但以理书,作者提及迦勒底人时,有两个含意:(1 )卫士,(2 )勒底民族。为何会有两个不同含意呢?应怎样解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不过要探求这个古老名词历三种语言遗传至今的过程。
诚如普林斯顿的韦罗拔指出(Robert DickWilson Studiesinthe Book Of Daniel Seriesl[New YorkG P.Putnam's Sons-1917] ),古代苏默文Gal-du可以解作「建筑师」,是指那些会占星的祭司,他们将天上的星星分成多组,——绘划成图表,而这些图和房子的平面图很相似。巴比伦的沙马士——苏慕敬(Shamash-shumukin )第十四年(主前六六八至六四八年 )的一块泥版,上面刻有Gal-du这个字。
苏默文的Gal-du,写为亚喀德文是Kal-du,而Aal-du后来与「迦勒底」混淆了。其间的过程如下:「迦勒底」原文本是Kasdu或Kasdu,后来,巴比伦人在口语中应用亚喀德文时,将这字说成Kaldu。因为当巴比伦人说话时,若在齿音字母之前有发叱音的字母,就将叱音字母改读作l:故此,到了后期的巴比伦语,前置词istu(之外 )被读作ultu,而astur(我曾写 )就变成altur。语音变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在尼布普拉撒和尼布甲尼撒所建立的新巴比伦帝国时代。那时候,巴比伦人摆脱了亚述的辖制,国民意识增强,他们努力使巴比伦文回复古典的形式。于是,在齿音字母之前而变成l的发叱声字母,都重新被读为叱声。在这过程影响下,源自Kal-du(Gal-du )的Kaldu,就被误会还原为Kasdu(众数是Kasdi 希伯来文为Kasdim 亚兰文Kasdin 强调语气则写为Kasda'e )因此,这个字的写法便与解作迦勒底民族的Kaldu(众数是Kaldi )相同,后者源自Kasdu。(请注意 在新巴比伦改革运动之前 希腊语系已吸收这个字 写为Chaldaioi 译成英文便是Chaldeans。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王对他们说:我作了一梦,心里烦乱,要知道这是甚么梦。」
〔暂编注解〕国王对这个梦虽然印象深刻,但醒来后却记不住其具体的内容。有人认为尼布甲尼撒没有忘记他的梦。他只是想测试一下这些所谓哲士的出色本领。然而国王似乎急于想知道梦的内容及其意义,不大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来测试这些自称的解梦人。
【】「迦勒底人,用亚兰的言语对王说:愿王万岁,请将那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
〔暂编注解〕本下半至一大段是亚兰文写的,其余则如旧约其他经卷,用希伯来文写成。亚兰文原为叙利亚的官方文字,后来成为亚述和巴比伦宫廷采用的语言。作者可能因这六章的内容和近东外邦国家有关,所以用大家都能阅读的亚兰文写作。末后的五章(八~十二章 )仍用希伯来文,可能因内容和犹太人关系较切。
“亚兰的言语”。亚述帝国的共通语言,在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中也用作外交和商业语言。本书合适地使用亚兰文来叙述与外邦人有关的部分,。
亚兰文:是当时列国间通用的商业和外交语言。本书从本章4节下半至7章结束是用亚兰文写的。
亚兰的言语。希伯来语为'aramith。王室家族和帝国的统治阶层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说亚兰语的迦勒底人。怪不得国王的侍臣用亚兰语,而不是用当地的巴比伦语对他说话。亚兰人是闪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们的语言有许多方言。
从本节开始到第7章的结束都是用亚兰语写的,而不是用希伯来语写的。本书的其余部分则是用希伯来语写成。
愿王万岁。在同时代的巴比伦碑文中也有类似的套话:“愿拿那波和马杜克赐我主我王万寿无疆。”;;;;5:10;6:21。【亚兰的言语】这些专家用亚兰言语对王说话十分正常,因为这是该国的语言。但以理书从本节开始直到第七章的末尾,是用亚兰文而非希伯来文写成。这两种语文所用的字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不谙原文的读者来说,这分别是看不出来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解梦】
解梦通常是由受过当代解梦文学训练的专家执行的。现存资料之中,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比埃及为多。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都编纂了我们所谓的「梦经」,经中记载了梦的范例和圆解的关键。由于梦通常是用象征表达,解梦者必须能够查考以往所累积,有关梦及其解释的经验资料。通常只有梦的主题才是需要圆解的,不需解释每个细节。解梦包括辨识梦中象征的含义,宣告其意义、后果,所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编写一套对这梦的适当响应。这响应可以包括施行驱邪仪式以求抵抗前兆,或君王可以采取的行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答迦勒底人说:“梦我已经忘了〔或作“我已定命”。八节同。〕,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迟,你们的房屋必成为粪堆。」
「梦我已经忘了」:应作「这事我已决定」,或「我颁布这命令」。「粪堆」:亚兰文原意乃是「拆毁」,可译作「废墟」:无可否认,废墟有被用作解决便溺之地,而变成粪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尼布甲尼撒王可能真的把梦忘了,也可能讹称忘记,考验一下国中术士的本领。“凌迟”:古时的一种极刑,先砍断犯人的肢体,后断其喉,痛极而死。
“梦我已经忘了”。可解作:这命令是坚定的,或这梦对我来说是确切的。我们不能确定王是否真的已经忘记他的梦。若是没有忘记,其目的就是要给予这些智慧人最大的考验,要求他们挽回已失去的记忆,以保证他们对将来的预言是准确可信的。
「梦我已经忘了」(8同 ): 原意不很明确。也可作「这事(或命令 )我已决定」或「这事在我是确定的」。如果王并未忘记他的梦,那么他是故意试验他的术土。
「凌迟」:原指整个人被斩为碎块。
梦我已经忘了。有些学者译为“事情我已经定了”或“这话是我说的”。英文RSV版为“我说的话是确定的”。这些译文的依据是视亚兰语'azda'为形容词而不是动词。英文KJV版的译法“忘了”是依据七十士译本和拉希的译法。不论如何翻译,无疑都是指尼布甲尼撒想不起梦的具体内容了(见第3节注释 )。这个梦从王的记忆中抹去了,是为了不让哲士们进行妄解。
凌迟。直译为“肢解”。即切除手足(1:16,约瑟弗斯《上古史》xv.8.4 )。这种酷刑在古代十分普遍。亚述人和巴比伦人都是对待犯人严酷和野蛮而著称的。亚述巴尼帕曾说他凌迟了反叛的首领。
粪堆。亚兰语为newali。有人根据阿卡德语中一个类似词根解释为“废墟”。其他人则认为是指“粪堆”或“垃圾堆”,将这句话解释为房屋将被变成“厕所”。七十士译本则另有译法:“你们的房屋将被劫掠”。【】
「梦我已经忘了」:原文意思是「我已经决定了」。不过巴比伦王不照当时的惯例说明梦境的原因,可能也真的是因为他忘记了,根据当时的看法,无法记住梦的内容是一种恶兆,表示神对他发怒,所以他不要说他自己忘记了,反倒把解梦的责任推给术士。当然更有可能的是皇帝故意要测试这些术士,隐瞒自己已知的梦境。毕竟这个梦让他心烦意乱,他希望术士能够真正的准确讲解这个梦。
── 蔡哲民《但以理书查经资料》
【王的要求】
王如果是真的忘记了所做的梦,他应该会不愿承认,因为忘记了梦是个凶兆,表示神明对他发怒。再者,忘记的自然结果,是祈求神明再赐一梦。重要的梦有时是会重复两、三次的(第1节的「梦」是个复数 暗示他所做的梦不止一个 )。另一个解释,是尼布甲尼撒觉得这梦太不吉利,很容易可以被人利用来倾覆他的王位。神祇的话语素来是阴谋家和篡位者的工具,。他指定要神祇将梦启示给解梦者知道,是为了寻求证据,证明梦的解释是符合神祇的信息,不是人类的计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若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从我这里得赠品和赏赐,并大尊荣。现在你们要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
「赏赐」:指礼物;这词从前被误认为源于波斯文,现却知道是来自巴比伦文。王软硬兼施,一方面威吓,另一方面用奖赏作饵。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他们第二次对王说:请王将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
【】「王回答说:“我准知道你们是故意迟延,因为你们知道那梦我已经忘了。」「那梦我已经忘了」:参第五节的诠释;尼布甲尼撒认为他们知道他已定意施行严刑,故拖延时间,伺机逃生。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迟延。直译为“买时间”。哲士的拖延和一再的请求,使国王怀疑他们想否通过拖延而获利。不知国王是否真的怀疑他们提供所需信息的能力。他的整个信仰体系是建立了相信神是借着这些人所拥有的各种管道与人沟通的。他们没有立即满足他的要求,先是引起了他的怀疑,认为他们是否在密谋欺哄他。如果梦中含有需要在吉时采取行动的信息,迟延将导致重大的损失。有些通过占卜而获得的信息要求人在某一特定时刻采取行动,如行星的某一特定交会的时刻。“迟延”和“等待时势改变”(第9节 )可能就是指这种吉时。
【】「你们若不将梦告诉我,只有一法待你们,因为你们豫备了谎言乱语向我说,要等候时势改变。现在你们要将梦告诉我,因我知道你们能将梦的讲解告诉我。”」
「谎言乱语」:这些专家宣称:如果知道梦的内容,就可以解梦;尼布甲尼撒却说这是不可信的谎话,因他们既然连说出梦的内容的能力都没有,就谈不上能解梦了。「乱语」:恶毒的说话。王对自己的心腹产生怀疑,不再予以信任。
「时势改变」:指尼布甲尼撒政权倾覆或因其他事情而忘记刑罚这些专家;──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因我知道」
:可作「叫我可以知道」。
一法待你们。直译为“你们的法律是一个”。“法”也可译为“判决”或“惩罚”。
时势改变。直到国王忘记了这件事情,或他们想出了回答的话。“时势”在这里也可能指执行神明信息的吉时(见第8节注释 )。
只有一法待你们若他们不将梦告诉王,只有等待将来的审判。只有一法并不是一个办法,而是一道令谕或律法,表示审判是不可避免的。
豫备了谎言乱语向我说,要等候时势改变这些哲士计谋以谎言来欺瞒国王。他们知道他们不能获得灵感,而且他们的审判是不能避免的。所以他们期以某些理由来应付国王,逃避惩罚,暂时拖延,希望情势会有所改变。
【】「迦勒底人在王面前回答说:“世上没有人能将王所问的事说出来,因为没有君王、大臣、掌权的,向术士、或用法术的、或迦勒底人,问过这样的事。」「没有君王、大臣、掌权的」:应作为「没有任何伟大和有权柄的君王」。他们认为像尼布甲尼撒这样的君王,不会不近人情,命令他们解释毫无头绪的梦。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没有人。迦勒底人被迫承认自己无法把梦说出来。他们告诉国王说,这是人所做不到的。而且从来国王向他的臣民提出过如此无理的要求。
君王、大臣、掌权的。直译为“伟大而有权势的国王”。“大王”是一个古老的巴比伦头衔。在碑文中经常有“大王,大能的王,亚述(或巴比伦 )的王”这样的话。
世上没有人能将王所问的说出来……或迦勒底人问过这样的事在此,我们看到人类无力感的最佳写照。人类无法胜任或完成的事,只有神能做,祂能成就一切美事。世上有些事情不是世俗权威人士或玩弄奇术的人士所能明白的。特别是有关将来和未知的世界的奥秘。
【】「王所问的事甚难,除了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没有人在王面前能说出来。”」「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世人」:原作「肉体」(吕本「血肉之躯」 思高本也是同样翻译 ),强调人的软弱与可朽坏,,。「神明」:指巴比伦所敬拜的偶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甚难。英文KJV版为“甚希奇”。
神明。有人从这里看出有两等神。这些哲士声称能与其中的一等交往。常人只能与另一等低级的神交往,无法接触高等的神。不管怎样,迦勒底人都暴露了自己的局限性。
也有人认为复数的'elahin(“神明” ),和希伯来语复数的'elohim一样,可以用来指一位神,而且和其他多神论者一样的,迦勒底人承认存在着至高的神明。不管怎样,哲士们坦率地承认更高智慧的存在,远远超越人类的智慧。这种自认无能的表白,为但以理显示他所事奉敬拜之神的大能提供了良机。
10~11智慧人的答话实际上是承认他们先前的解释是不准确和出于欺诈的。
【哲士的宣称】
【】「因此王气忿忿地大发烈怒,吩咐灭绝巴比伦所有的哲士。」初民相信神明是藉异梦与人沟通,这些专家则相信他们使用手头上的解梦资源时,神明会将梦的讲解向他们启示。但他们手上并没有能使他们洞悉梦之内容的资源。神明启示这一类信息的先例并不存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气忿忿的大发烈怒」:用两个希伯来字来加强描写王的烈怒,意即谓他怒发冲冠,大发雷霆。「大发烈怒」曾被用来形容法老恼怒他的臣仆,。
「哲士」:原作聪明人,包括那些在宫廷服务的占卜家和术士;当时的外邦人认为测天象和弄法术的人须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故称这等人为「聪明人」或「智者」。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哲士」:乃指聪明人,就是王的顾问。
吩咐灭绝。判决之残忍的与当时的习俗并无不符。不同的是,国王这次所吩咐处死的是社会的知识阶层。
巴比伦。可能指巴比伦城,而不是整个巴比伦王国。
吩咐发出命令之意。因为巴比伦的哲士无法解决国王的问题,国王便命令其军士要杀害这些无能的智者术士。在13节,但以理及其友人似乎不知国王作梦的事,但国王的追杀令谕却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他们不是巴比伦人,可是他却是皇宫哲士智者的一分子。「有人」根据14节,要杀这些哲士智者的人是侍?长亚略。
【灭绝哲士】
【】「于是命令发出,哲士将要见杀,人就寻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杀他们。」在古代历史中,以阴谋或无能的罪名集体屠杀的例子不胜枚举。希罗多德提到波斯时代的两个案例。在一次事件中一名法师篡位,导致大利乌一世集体屠杀所有的法师。第二次事件是一道桥梁在风暴中倒塌,亚哈随鲁王(希腊史称薛西 )因此处死筑桥的工程师。圣经中的案例发生在扫罗年间,扫罗因为怀疑祭司与大卫同谋,几乎杀尽所有的祭司。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人就寻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杀他们」:但以理和三友曾接受巴比伦文化与各种智慧的训练,以致可以侍候皇帝,并成为皇帝的顾问,故也属「哲士」之级,因而遭池鱼之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如果还没有成为“哲士”的一员,就不会被“寻找”。因此那种认为他们仍在接受培训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他们刚毕业,所以没有被召来解梦。帝王所召见的,只是最高级的领导,即这一行业的代表人物。国王和哲士的领导都不会想到召见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就象国内的顶级专家在治疗王室疾病遇到困难时不会请教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新医生一样。我们也不必推定但以理的课程包括驱邪和观兆的内容,象现代的评论家所认为的那样。
【】「王的护卫长亚略出来,要杀巴比伦的哲士,但以理就用婉言回答他。」
「婉言」:原文是两个词「谨慎」和「机警」,反映出但以理的智慧,在危急之中保持镇定,且以合宜的话与护?长亚略磋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婉言。亚兰语为te`em。也可译为“品味”或“辨别力”。但以理在与上司接触时表现出极大的机智。
婉言回答但以理以智慧和谦让的态度和言词来应付所遇到的危机,这种态度是理想的信仰英雄应有的态度和作法,藉?他谦让有礼的态度,探找消息并寻求机会和方法以拯救自己和同侪。
14~15保持自己不受异教法术污染的但以理,显然并没有跟巴比伦的智慧人一起去见王。
【护卫长】
这是一个职责有时不太光彩之重要官员的正式头衔。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之后,负责有系统地摧残拆毁城市,以及用处死和外迁手段清但战俘的官员,就有这个职衔。这头衔亦与中的波提乏相似。这名字直译是「主厨」,但和现今很多政府的官衔一样(如美国国会中各政党的「党鞭」 ),其职任只能藉观察功能了解,单看头衔是没有用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尽人之方法】
【】「向王的护卫长亚略说:“王的命令为何这样紧急呢?”亚略就将情节告诉但以理。」面对紧急的形势,但以理不惊不惶,没有反抗或逃走,却用婉言回答护卫长亚略(14 ),又去「求王宽限」(16 )。可见但以理在尽他的方法拖延时间。
──《新旧约辅读》
「紧急」:本指「严厉」或「残酷」。但以理不明白为甚么尼布甲尼撒要杀尽巴比伦所有的哲士。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紧急。七十士译本为pikros,意为“苦”或“严厉”。有些学者认为亚兰语也有这样的意思,而其他人则坚持“紧急”的原义。
王的命令为何这样紧急呢?有些译本将这句译为「王的命令为何这样严厉呢?」
命令的紧急性是由引伸出来的思想,但其字根则表示严厉之意。所以在这节之命令,应是以「严厉」来表示较为恰当。因此,命令的严厉性是因可能的解释者还没被召见。但以理似乎还不知事情的发展,因此他请求命令执行主管,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他。进一步在16节,但以理进宫朝见国王请求他宽限些时间,他便有可能为国王解决梦的困惑。
【】「但以理遂进去求王宽限,就可以将梦的讲解告诉王。」「但以理遂进去求王宽限」:这里虽然没有提到亚略,但以理仍可能是透过他的安排才得以见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宽限。激怒国王的原因之一就是哲士要求推迟答复(见第8节注释 )。王显然仍为梦而烦恼。如果有希望解开他的心头之谜,他将是很高兴的。由于以前没有叫到但以理,王可能会认为应该给他一次机会才算公平。尼布甲尼撒以前与这位年轻的犹大俘虏接触过,显然对但以理的诚实和能力有良好的印象。但以理以前在小事上的忠心为他做更大的事情打开了门路。
讲解。但以理的要求与迦勒底人不同。哲士要求国王把梦告诉他们。但以理只是要求给予时间,并向国王保证将提供解释。
【】【】「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将这事告诉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宽限」:「给予时间」。但以理可能是跟王保证可以获得梦的讲解,所以才能够由怀疑哲士们只想拖时间的巴比伦王手中获得一点时间。不过但以理是否见到王?还是仅仅透过亚略去求情?这可能需要比对中但以理见到王的状况才能确定。
── 蔡哲民《但以理书查经资料》
「同伴」:这词原指「结连」或「绑在一起」,用以描写朋友,甚至夫妇之间关系的紧密。但以理与同伴可说是患难之交。大家同心祷告,并肩面对生命的危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17-23 当众术土惊惶失措之际,但以理却表现得相当镇静,满有信心。他与友人同心合意的祷告,这奥秘的事就在夜间的异象中,向但以理显明。
【信心之祷告】
【】「要他们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与巴比伦其余的哲士一同灭亡。」但以理拖延时间,以致他能与其三友「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17~18 ),因他深信智慧能力都在乎神(20b );结果神藉梦向他显明,成全了但以理的信心,以致他有更大的信心,要求亚略领他到王面前,他要将梦的讲解告诉王(24 )。
──《新旧约辅读》
【】「但以理说:“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他。」〔暂编注解〕“奥秘的事”。一些未知的事(这里指异梦及其解释 ),但后来要显明并包含一些更高深的信息。参看的脚注。
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能以坚强的信心和绝对的信靠求告神,是因为他们尽自己所知所能地在生活上实行祂所显示的旨意。他们知道自己处于神所安排的位置上,在做上天所指定的工作。如果他们以前在原则问题上妥协,屈从于宫廷中时常包围他们的试探,就不可能指望在这次危机中得到神如此明显的干预。请把将他们的经历与那位因轻率悖逆而放弃神保护的犹大先知对比一下,。
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这是被掳后期称呼上主的惯用语,特别是波斯人称呼犹太人的神的用语。在玛喀比时代的犹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因他们觉得这种称呼含有异教的意味,这个称谓在本章出现四次。施怜悯:是「祈祷」的同义语,七十士译本加上「禁食」来祈祷。
奥秘的事这是被掳后期常见的一个古波斯借用语,指天上议会的某种秘密决定。在旧约的思想里这是神赐给先知的启示,也就是神圣的秘密或启示。但以理及其友人祈求神恩赐神圣的启示,让他能了解梦的真义。这神圣的奥秘思想,在库穆兰文学和新约有显著的意义发展。
【】「这奥秘的事,就在夜间异象中,给但以理显明。但以理便称颂天上的神。」
〔暂编注解〕夜间异象。亚兰语为chezu,与希伯来语chazon 同源。
但以理便称颂。但以理得到神的启示以后,首先想到称颂那位启示奥秘的主。他的榜样值得所有接受耶和华明显福气的人学习。
关于“称颂神”,见注释。
在夜间的异象中雅各在夜间的异象中,得到神的启示;先知有时也在夜间的异象得到神的启示。神在异象中赐给但以理智慧和启示,因此他便颂赞神的智慧和能力。
【天上的神】主前六世纪时,这个神祇的称号变得十分流行。波斯的典籍普遍用这称号形容祆教的主神阿胡拉马兹达,。以色列人觉得以此形容他们的神耶和华亦无不妥之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上帝的名」:即是「上帝自己」,;在旧约,一个人的名字代表这个人自己,二者如一。此处的「名」也可指上帝启示祂自己。
「智慧、能力」:上帝的两种属性,由于祂洞察一切,也掌管一切。每一件事情都必先经祂准许才可发生。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神的名。这个词常用来指神的存在,能力和重要活动。“名”在圣经中往往与“品格”同义。
智慧。缺少智慧的人可以凭着信心祈求,从智慧的真源头领受智慧。巴比伦人吹嘘他们的神明拥有智能和知识,已证明完全不符事实。异教的神明不断地使其崇拜者失望。
神的名神的名是等于「神的存在」
的语词;名字不祇是一种记号,更含有声誉,性格和属性的含义,,。
从亘古到永远这诗句和很相似,原文为从永远到永远,永远是恰当的翻译。译为永远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永远并非时间观念,因为永远不是有限的时间可以表达的观念,神永远是人们赞美的对象,因为神是智能和能力的源头。
20~23从这节至二十三节是首感恩的智慧诗歌,以自由的体裁表现出来。
【】「他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能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
「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神能力的彰显;「改变时候、日期」指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均为神所掌管,「废王、立王」指出一切政治活动都为祂所控制;祂既然可以立王废王,表明祂胜过君王。
「将智能赐与智能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与二十二节连在一起,都是阐明二十节的「智慧属乎祂」;神不但是智慧,祂更将智慧聪明赐给人;人的智慧聪明乃本于神,是神的恩赐。但以理得?神所赐的智慧,故能胜过巴比伦的占卜专家。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他。这个代词在亚兰语中是强调的。
时候、日期。这两个基本上是同义词。后者可能指具体的时间;前者似乎指一段时间。
废王。这里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真哲学。所有的君王和统治者最终都受一位全能之主的引导和控制。
赐与智慧人。耶和华乐意将智慧赐给那些善用智慧的人。祂对但以理这样做了。现在祂也愿意对每一个完全信靠祂的人这样做。
他改变时候、日期祂有能力改变时间和季节,换句话说,祂能控制自然和时序的运作。在这里,作者反映的小角,安提阿哥四世自诩为神。他有想改变时间或法律的狂妄行为。
废王、立王国王的权威是来自神,祂是历史的主宰,只有祂能操纵国家和君王的命运。世上的俗人没有这样的能力。相反的,如有世上的人想自诩为神,想控制历史,乃是自取其辱的行为。唯有神能将智慧和聪明赐给祂所喜爱的智慧者。但以理表示他依靠这位时间、智慧和能力的神,因此他可凭借神所赐给的智慧,去解决人世的奥秘。
【】「他显明深奥隐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他同居。」「祂显明深奥隐秘的事」:「深奥」是不易明白的,「隐秘」是指还未发生的事。
「暗中所有的」:即是人所不知晓的事。「深奥、隐秘、黑暗」逐渐加强不易明白的程度。
「光明也与他同居」:没有任何事能在祂面前隐藏;祂就是光,连最黑暗隐蔽的角落也被祂照得明亮。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他显明。神在大自然,(诗19 ),在个人的经验中,通过预言的恩赐和圣灵的其他恩赐(林前12 ),以及祂的圣书中显示自己。
深奥。这些事情如果没有启示,人类的无法理解的。
隐秘。人类所看不见的事情在神的眼前是隐藏不住的,。
深奥隐密之事祂显明世人认为深奥难解之事。在此,作者强调神是启示和智慧的源头,这深奥隐密之事不只是国王的梦,更指一切世人认为深奥难解的事物。
知道黑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他同居光和暗的对比是启示文学的特征之一。光明象征真、善、美,而黑暗则象征缺乏这些美德的情况。在这段经文,光明是神显明黑暗和隐密之事的智者。神是光的思想深深影响库穆兰文学和新约,特别是新约福音及书信。光和暗的对比象征?真与假,善与恶,是与非,生与死等观念。
【】「我列祖的神阿,我感谢你,赞美你,因你将智慧纔能赐给我;允准我们所求的,把王的事给我们指明。”」「智慧纔能」:指知道和讲解尼布甲尼撒所做的梦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面对困境、试验的力量。「智慧纔能」与第二十节的「智慧能力」在原文完全一样;由于但以理属于神,他得到神的智慧和能力。
「允准我们所求的」:但以理并不要独自领功,因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蒙神启示王的梦,乃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同心祈祷,并向神恳求的结果,因此他说「我们」。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感谢你。“你”在亚兰语中是强调的。原文的语序是:“对你,我列祖的神啊,我感谢。”
我们所求的。这个梦虽然已启示但以理,他并没有把荣誉归给自己,而是把与他一起祷告的朋友也包括在内。
列祖的神列祖的神是比「天上的神」
较受犹太人喜欢的词语。因这种称呼表明神是他祖先所崇拜的神。但以理以真正的以色列人祈求列祖的神恩赐智慧和启示,使他能解释王的梦。但以理以感恩和赞美来见证神的智慧和能力。
【】「于是但以理进去见亚略,就是王所派灭绝巴比伦哲士的,对他说:不要灭绝巴比伦的哲士,求你领我到王面前,我要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暂编注解〕但以理首先想到为巴比伦的哲士求情,希望取消他们的死刑。他们没有做任何可以使自己得到宽恕的事,但他们中间一位义人的存在使他们得了救。这种事经常发生。义人是“世上的盐”。他们具有防腐的特性。由于保罗在船上,水手和船上所有的人就都得救了。恶人不知道自己欠了义人多少情。可是恶人却经常嘲笑和逼迫那些他们本该为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全而感谢的人。
当但以理获得神的启示后,他便自动去找亚略。他向亚略要求两件事情,一是请他不要杀害巴比伦的哲人智士;另外,他要求亚略介绍他去见王,让他解明国王的梦。
【】「亚略就急忙将但以理领到王面前,对王说:“我在被掳的犹大人中遇见一人,他能将梦的讲解告诉王。”」「我在被掳的犹大人中遇见一人」:「遇见」应作「找?」;亚略把握机会归功自己,说但以理是他找?和发现的。其实,但以理是毛遂自荐的。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亚略将重点放在但以理身上(「一人」 ),而没有题及但以理所敬拜的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急忙。可能他因为谜底被揭开而十分高兴。他现在可以不用执行处死所有哲士的血腥任务了。他显然很不愿意这样做。
我……遇见。亚略似乎将不应有的荣誉归给了自己。他的话语暗示自己是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个能解国王之梦的人。亚略可能不知道但以理见过国王(第16节 ),所以他用这样的语气宣布自己的发现。
我在被掳的犹太人中遇见一人亚略的话好像但以理不是被选召受过训练的智士。国王好像不认识但以理(参照16节 但以理亲自进见国王祈求宽限某些时日 ),这种文意和人物的不一致可能是启示文学的特色。事实上,但以理书的作者不太关心事件和人物的一致性。他较注重于宣告犹太人的神是位统治万物,显明一切奥秘的主宰。一个被掳的犹太人只为使故事具历史感而已。犹太人原文是「从犹大地」,实指犹大人的一个集合名词。
【靠神解梦】但以理对王说:「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显明奥秘的事。」(28 )他知道自己能解梦并非智慧过人,乃是显明奥秘事的主愿意把将来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30 ),却藉他的口给王讲解而已。
──《新旧约辅读》
【】「王问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说:你能将我所作的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么。」
〔暂编注解〕关于伯提沙撒的含义以及为什么给但以理起这样的名字,见注释。在尼布甲尼撒面前自然要用但以理的巴比伦名字。
【】「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说:王所问的那奥秘事,哲士,用法术的,术士,观兆的,都不能告诉王。」
〔暂编注解〕哲士……不能。但以理并不想抬高自己超过哲士。他只是向国王强调向其哲士请教和求助的无效。他希望把国王的视线转到天上伟大的神,就是但以理所敬拜的神,希伯来人的神。而祂的子民正是国王所征服的。
用法术的、术士。见注释。
观兆的。亚兰语为gazerin,源于一个表示“切割”,“决定”的词根。一般认为指“(命运的 )决定者”。这些观兆的认为自己能根据星辰的位置,通过各种计算和推测,这来断定未来的事。
27~30但以理拒绝承认自己有任何天生或魔法的能力,却把异象的启示归功于耶和华。
【】「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显明奥秘的事,他已将日后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你的梦和你在床上脑中的异像是这样;」
「日后必有的事」: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弥赛亚时代要发生的事;但也可指将来要发生的事(29节「后来的事」 )。其重点乃指出但以理所敬拜的耶和华,可以且愿意预告后来要发生的事,因为祂掌管着历史。「脑中的异象」:但以理是第一个将异象和头脑连在一起的人;当一个人见异象时,头脑是清醒的,并没有失去理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日后。见注释。梦中的信息是为了指教尼布甲尼撒和各国的统治者及百姓直到末日(见第1节注释 )。预言的线索把我们从尼布甲尼撒的日子(见第29节注释 )一直带到世界的末了和基督再来(见第44-45节 )。尼布甲尼撒曾怀着忧虑的预感展望未来。神向他启示未来,不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而是为了在他心中唤起对上天计划的个人责任感。
他已将日后必有的事日后原文意为「这后来的日子」
,在旧约出现十四次,每次因其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但它常指以色列历史的危机时刻。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现今时代和历史的结束,也是神统治的国度将要开始的时候,。这种词组常含有终末性的意味。神已将将来要发生的事以梦启示给国王。必有意为必将发生的事。
你的梦和你在?上脑中的异象你的梦和你在?上所得脑中的异象是同义的词组。你在?上脑中的异象不是闪族的惯用语。希伯来人惯以心来代表人思考的器官,可能?上脑中的异象是梦的另外一种表现法,。
【】「王阿,你在床上想到后来的事,那显明奥秘事的主,把将来必有的事指示你。」
〔暂编注解〕梦中所显示未来的历史,从但以理和尼布甲尼撒的时代一直延伸到世界的末日。
【】「至于那奥秘的事显明给我,并非因我的智慧胜过一切活人,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
〔暂编注解〕KJV版还增加了“为了他们的缘故”。七十士译本则与中文较为吻合。
【】「“王啊!你梦见一个大像,这像甚高,极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状甚是可怕。」「极其光耀」:大像既由不同的光彩耀目的金属铸成,故闪闪生辉。
「形状甚是可怕」:因为它的造型庞大,且光辉灿烂,叫人触目惊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大像”的金属体的价值从金到银、铜,最后低到铁,说明这些递嬗的帝国统治者在权力和地位上一朝不如一朝。从尼布甲尼撒绝对的专制政权演变到罗马的两院互相牵制的民主政体;但在另一方面则代表其持久性的递增,帝国的寿命越来越长。
大像。亚兰语为selem,相当于希伯来语的selem。。除了译为“幻影”外,其他地方均把selem 译为“像”,如;;。
极其光耀。或如七十士译本:“外观极其显赫”。
甚是可怕。该词还出现在,19。
大像国王梦见一个形状奇怪又可怕的巨像。由后面的描述可知,这像并非被描绘为一个偶像,而是一个人形的巨像。因其组成部分是金属,所以其外表当是极为光耀夺目;这个巨像正如现时没有功用的高大机器人。
31~43这异梦预告世界大帝国的演变,直到基督降临,粉碎一切世俗政权。“大像”有四种金属造的身体,一般的解释将这四部分分别代表历史上的四个大帝国,即巴比伦、玛代与波斯、希腊及罗马。金头代表新巴比伦帝国(38节 ;银胸和膀臂代表主前539年建立、后来取代巴比伦的玛代波斯帝国。铜肚和腰是主前约330年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希腊帝国。铁腿和铁脚代表罗马帝国。41节的脚指头,有的解释为在罗马帝国亡后悔出现的一个十国联合体。若不照字面只依象征意义看,可代表全世界属世政治力量的统一。
【梦见一个大像】
埃及法老梅雷他(主前十三世纪 )报称在梦中看见神祇蒲他的巨像。神祇核准他向吕彼亚人发动战事。亚述巴尼帕年间记述的一个异梦之中,辛神神像底部的碑文预言巴比伦的叛乱终会失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梦的预言】
【巴比伦王梦见大像有何表意? 】但以理得神启示,为王解梦:像的金头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38 );至于其它部位,有学者认为银胸银臂是指米底亚波斯;铜腹铜腰是指希腊;铁腿和半铁半泥的脚是指罗马。地上的权势有如这像,从头到脚依金、银、铜、铁、泥的质素递降,每况愈下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基督永远的国度就被建立起来,并要获得完全的胜利,取代属人的国度(34~44 )。
──《新旧约辅读》
答:尼布甲尼撒王Mebuchadnezzar(意尼波神的太子 ),在梦中看见一个高大的人像,极其光耀,甚是可怕。神用此大像来显明外邦人的时代各国之演变。这像的每一部分代表一个帝国,或是一个时代的过程。从以色列被掳到巴比伦的时候起,直到末世基督再来的时候止,「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
。神将这奥秘的异象,赐与先知但以理的智慧,给王作如下的讲解:
金头—代表当时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世界独一无二,执掌王权。。
银胸—代表玛代人和波斯人的兴起,如同人的双臂或两臂。,。
铜腹—代表希腊国此后得势兴起,掌管天下。,。
铁腿—代表东西罗马国兴起,好像人的两腿,坚壮如铁,盛于希腊。。
脚趾—半铁半泥的脚与脚趾,代表罗马衰败以后分裂成的各国。,,。此后尼王又看见一块非人手鉴出来的石头,打在人像的脚上,这块石头降下,就是预表基督的再来。此时人像被砸得粉碎,被风吹散,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显示祂的再来时要审判世界,地上各国都被消灭,祂要建永远的国度,亲自作王,统制万国,那时世界才有真正的平安。,,,,。——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
〔暂编注解〕精金。就是“纯金”。
铜。见;注释)。
精金是质量和价值最高的金属,银和铜是次于金的金属。
32~33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巨像的外形恐怖可怕,且由不同的金属组成,使人有又不和谐又不稳固的感觉。
32,39“胸膛和膀臂是银的”(32节 ),代表巴比伦之后的国度,即玛代和波斯(主前538~333年 )。“肚腹和腰是铜的”(32节 ),代表希腊(主前333~63年。
【大像用不同材料造成】用不同材料造成大像并不罕见。由于神像通常是穿衣的,人力物力自然会花费于没有遮蔽的部分。例如:主前第二千年纪中期的一篇赫人祷文,记载祈祷者允诺提供一个真人大小的王像,头、手、脚用金子制造,其余部分则用银子。亚实基伦出土的牛犊小像提供了使用多种金属的例证。像身用青铜铸造,部分四肢用锻铜打造,然后全像用银子包裹。很多出土的主前第二千年纪神像,亦同样是用青铜制造,外面用金子或银子包裹的。即使是小像也经常不是整件铸制,而是用榫或铆钉把各部位衔接而成的。梦中看见的特征很多都是逼真而非超现实的。像的头部最为重要,按但应该在青铜铸成的像上包金。胸膛和膀臂有时能够看见一部分,裹以银子十分恰当。躯干经常有衣服遮蔽,所以没有在青铜上贴箔的必要。这个时代依然未有铸铁,但一份埃及蒲草纸文献提及铁像(用的可能是锻铁 )。铁泥真正混合的惟一办法是用黏土作为助熔剂,但经文的用语显示这泥是烧过的。一个看法认为这是上面镶了赤陶的铁脚。新巴比伦和波斯时代几乎完全没有雕塑像,美索不达米亚亦至今未曾发现任何主前第一千年纪的主要神像。亚述王以撒哈顿自诩派人用金、银、铜制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像,安放在神明面前,代他祈求。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这像是象征世界的权力,因世界之权力和属灵之权力在争战中。世上权力看来高大──自高自大,很光耀──很体面,但却可怕──因为是畸形的。注意这像,那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是用不同的金属造成:「这像的头是精金,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一个不同金属造成的非常不正常的像。
(一 )价值上的不正常──金子的价值是最贵的,其他的价值就每况愈下。世界亦是如此,初时来势汹涌,但慢慢地价值一直减少。这不就是畸形的吗?但在属灵的事上则刚好相反,因神不但让好的给我们;而且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也要赐给我们。
(二 )重量上的不正常──金子是很重的,银比不上金重,铜与铁则更不如金。如研究它们的比重:则金是19.3,银是10.5,铜8.5,铁7.6,泥1.9,即泥的比重只有金的十分一,那可想象到这是上重下轻的像。试问这又怎能站得住呢,岂不是很易倒下来吗?不错,这根基太差,太脆弱,世界的事──属世的事也是如此;完全没根基,随时会倒塌。
(三 )硬度上的不正常──铁和泥是最刚硬的,金是最软的;那就是说愈来愈硬,这也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这就是属世的东西,各位弟兄姊妹!我们该有属灵的价值感和辨别力;要知什么是有价值的和稳固的,什么是没价值和不可靠的。如果我们无属灵的价值感,也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当我们在神面前见这幅图画时,就何等需要神赐诸般的怜悯,使我们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根据历史的证据,一般的解释是对的;金子是代表巴比伦,银是指玛代波斯,铜指希腊,铁指罗马。
── 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
〔暂编注解〕腿。似乎指臀以下的部位。第32节的“腰”是指臀以上的部位。没有说明铜腰和铁褪具体的分界线。
泥。亚兰语为chasaph。根据对其同源词的研究,chasaph 似乎是指陶制的器皿或陶器碎片,而不是指制作这些物品的泥。“泥”的亚兰语是tin,出现在第41,43节,与chasaph 连用。故本节的chasaph 译为“陶”要比“泥”好。
铁虽在价值上比不上金、银、和铜。但其硬度不是其他金属可比拟的。最脆弱又不和谐的部分是脚部,是由铁和泥土混合而成的。铁和泥土根本不能凝合。因此,由铁和泥土混合而成的物品根本不能构成任何物品,而且脚是稳住身体的重心部分,但根基脆弱不稳,其身体将是摇摇欲坠。这是一个多么不和谐的巨像。值得注意的是由头至脚部其质量趋劣的象征意义。
【】「你观看,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不是人所雕凿的,也不知来自何处(现中「从山岩上滚下来」是意译加上去的 )。
「把脚砸碎」:由于大像头重脚轻,再加上大石的力度很大,祇击中脚部,整座大像就应声倒下,肢离破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凿出来。或“采出来”或“取出来”。
非人手。即不用人帮助。
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脚上,砸碎非人手表示神圣的作为。作者似乎强调人形巨像是人所制造的,而那石头不是人手凿出来的,而是超然又神圣的石头。这神秘怪石突然砸在这具巨像最脆弱的脚部上,致这巨像碎倒于地。打是表示神神圣的审判。相同的,安提阿哥四世的命运并不是人造成的,而是神直接的干预或惩罚。
34~35最后有“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34~35节 ),打在“大像”的脚上,代表基督降临。在世人建立的帝国的废墟上,这块大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这是第五个国度,由基督来统管新天新地。
【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
惟一与此稍为有点相似的事件,出现在《吉加墨斯史诗》。吉加墨斯报称梦见恩基杜的来到,代表恩基杜的陨石落在吉加墨斯的脚前。但这石并没有造成毁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金银铜铁泥」:原文是「铁泥铜银金」,次序恰好倒转。大石打击所产生的力度由下伸展而上,直至金头。
「糠?」:特点有二,就是重量甚轻,以及毫无价值;圣经用「糠?」比喻被神审判的国家,。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这像的石头……充满天下”。若认为这里指基督第一次降临和福音得胜全世界,便与至30节、36至43节和至13节等经文相矛盾。那是指将来基督的千禧年国度。
关于古代东方国家打谷的情形,见;注释。由于圣灵没有默示有关“糠秕”及其被风吹散的的意义,我们最好将之视为对真个画面的细节描写。关于打谷的一般寓意,见注释。
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这个奇的石头打碎巨像,致巨像碎倒并归于乌有,如糠?被风吹散而无处可寻。但这石头却变成一座大山,占据整个世界。当然这是一个梦景,不能以逻辑的公式去了解它。因它注重其象征意义。所以我们不能怀疑金属的砸碎而归于乌有,以及奇石成长为大山的可能性。作者宣示人类历史将受神亲自的审判,而神的公义国度将在地上建立。这个神圣的国度是有其普世性的。以西结曾以山来象征弥赛亚国度的来临。
【】「这就是那梦,我们在王面前要讲解那梦。」
〔暂编注解〕“我们”表明但以理把自己与他的朋友视位一体。他们曾和他一同恳求神赐下解释。但以理也许想说明他们在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第17-18节 )。
36-45 按但以理的讲解,像的金头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38 )。至于其他部位,有些学者认为银胸银背是指玛代波斯(5:28),铜腹铜腰是指希腊,铁脚和半铁半泥指是希腊亚历山大的后继者。
另一个似乎更有力的说法为第四国是指罗马,因此说顾及44节的提示:弥赛亚的国度(「永不败坏」的一国 )是当「列王」在位时建立起来的。
「列王」可视为整个人像所代表的属世政权。有关第四国的解释可参第7, 8章的异象。
地上的权势有如这像,从头到脚依金、银、铜、铁、泥的质素递降,每况下,直至完全粉碎。玛代波斯的国势确实不及巴比伦:希腊虽然扩张了疆土,国势却又逊于玛代波斯:到了罗马帝国以后,政权更是分裂混乱,宛如铁泥无法融合。属世的权势到了穷途末路,基督永远的国度就被建立起来,并要获得完全的胜利,取代属人的国度。
【四国】除了尼布甲尼撒是金头以外,经文并没有说明这些国家的身分。部分学者提出这次序是巴比伦、玛代、(玛代 )波斯、希腊,其他的则相信应该是巴比伦、(玛代 )波斯、希腊、罗马。大部分支持这个说法的证据都是来自但以理书七章,注释亦会在该处注释详细讨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四国模式】
以四个时代或四个帝国披露历史,是古代和古典历史之中,可以找到好几个对应例证的观念。亚喀得文学《朝代预言》(Dynastic Prophecy 西流古时代 主前三世纪? )十分破碎的文字中,提到四个彼此接连的王国(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 )。《希碧尔神谕集》(其内容来自主前二世纪 )亦包括了一个四帝国的体制(亚述、玛代、波斯、马其顿 几个来自罗马时代的例子 还在名单中加上罗马 作为第五国 )。主后五世纪的罗马作者塞尔维厄斯(Servius )说希碧尔(Sibyl )将不同的世代用不同的金属代表,但现存的《希碧尔神谕集》中却没有记载这样的比较。学者相信将世代比作金属,符合祆教将人类历史表达为四个时代的作法。祆教经典《阿维斯陀》(Avestan )将世代(不是帝国 )分为一棵树的四枝,依次为金、银、钢、混铁(含意隐晦 )。这些材料虽然很晚期才付诸文字,但部分学者相信它所保存的资料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二或第三世纪。将世代比作金属最重要的著作,大概是早期希腊作家海希奥德(Hesiod )的《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 主前八世纪 )。他列举的五个世代中,有四个以金属为代表(金、银、青铜、铁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阿,你是诸王之王,天上的神巳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
〔暂编注解〕诸王之王。这个称号在与尼布甲尼撒同时代的波斯国王阿里亚拉姆尼斯的铭文中也有。
天上的神已将……赐给。尼布甲尼撒在他的碑文里把他统治的成就归功于他的神马杜克。但以理却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纠正了这一错误的观念。他声称是天上的神赋予国王这样的权力。
国度。尼布甲尼撒所统治的土地有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曾处在不同民族和国度的统治之下。根据《创世记》的记载,巴比伦城是挪亚的曾孙宁录所建王国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就存在着许多城邦。后来,一些城邦联合成为若干苏美尔人王国。在苏美尔人统治的第一阶段以后,兴起了阿卡德王国。其伟大的闪族国王包括撒珥根一世和纳拉姆辛。但这些闪族人再次被古提人,以拦人和苏美尔人等民族所取代。这些民族又被建立古巴比伦帝国的闪族人所取代。古巴比伦帝国在后先祖时期十分兴旺。这个亚摩利人帝国最重要的国王是汉穆拉比。它象撒珥根一世的阿卡德帝国一样,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并扩大到叙利亚。后来美索不达米亚被何利人和加瑟人所攻占,巴比伦的重要性就比不上强大的赫梯帝国和埃及帝国了。此后,在北美索不达米亚兴起了另一个世界强国,就是亚述帝国,再次把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与地中海统一起来。经过亚述帝国一段时期的统治,巴比伦在迦勒底人的领导下取得了独立,再次夺取了世界的领导地位。尼波布拉色(公元前626-605年 )是迦勒底或新巴比伦帝国的创建者。该帝国在尼布甲尼撒时期(605-562 公元前 )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39年被玛代人和波斯人所征服。
但以理不但将梦说出,更将梦的意义向国王陈述。他告诉王他是诸王之王,拥有国度与权柄,能力和荣耀。但这些皆是掌管人类历史和宇宙的神所赐予的。
诸王之王这种对王的称呼是波斯王惯用的尊称,。亚述人和巴比伦人通常以「大王」来尊称他们的国王,有些学者(Heaton- p.131 Posteons- P.48 )认为「天上的神已将国度、权柄、能力、尊崇都给你」隐示出巴比伦新年节期的影响。巴比伦的新年节期仪式中,国王在重演登基的仪式中从神接受权柄、智慧和能力。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表示尼布甲尼撒王权柄延伸到自然,他控制了地上一切的受造物,这种权柄似有其普世性。但我们不必如此了解,因作者在本书常强调世上的权柄、智慧和能力皆是神所赐予的;而且这个梦其实并非尼布甲尼撒王真实的梦,而是作者文思所拟造的梦。
37~38但以理解释大象的金头(32节 )乃代表巴比伦。
【】「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你就是那金头。」「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应是「世人所住的地方、田野的走兽」,这与下文「天空的飞鸟」三句都强调尼布甲尼撒势力范围的广大;他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君王。
「你就是那金头」:尼布甲尼撒王与他所代表的巴比伦国是那用精金铸造的头。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地的走兽。见;;。本节正确描述了巴比伦在尼布甲尼撒时期的统治状况。撒缦以色三世所说的话,证实了古代国王把动物界也包括在其统治范围的做法:“喜欢我祭司职务的尼努尔塔和帕利勒把地上的走兽都赐给我。”
以下所谓东印度王朝碑文的引文,是证实但以理对尼布甲尼撒的征战所作描述的典型考古证据:“我在为他(马杜克 )进行崇高服务的时候,穿越了遥远的国家,从上海(地中海 )到下海(波斯湾 )的偏僻山岭,险峻的路径,阻塞的道路,在那里步伐受阻,无落脚之处,经过地图上未曾标出来的路径和荒凉的道路。我镇压悖逆的人,俘虏我的敌人,在那地确立了公正,提高百姓的地位,从百姓中的坏人和恶人远远驱逐。”
你就是那金头。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伦帝国的化身。巴比伦的军事征战和建筑辉煌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的能力。
金。装饰巴比伦用了大量的黄金。希罗多德曾用华丽的辞藻描写金子如何在巴比伦城的神庙中闪闪发光。神像,神座,桌子和坛都是用金子打造的(希罗多德 I.181-183 iii.1-7 )。先知耶利米把巴比伦比作金杯。普林尼描写祭司的衣袍是用金丝织成的。
你就是那金头尼布甲尼撒代表巴比伦王朝,而巴比伦是巨像的头部。巨像象征?人类的历史,而人类历史则由逐次兴起的帝国来表现其过程。作者看巴比伦王朝是人类历史的开始,也是历史的黄金时代。他并没有提出理由,因他只注重第四个帝国的情形。
【】「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
〔暂编注解〕另兴一国,不及于你。正如银子不及金子,玛代波斯帝国也不及新巴比伦帝国。
有些注释家认为“不及于”是指“在大像上的位置较低”。该词确实有“往下”的意思。但在本节中但以理不是指各种金属的位置,而是指各国的地位。对比两个国家,我们就会发现后者虽然领土更大,但在奢侈和华丽方面确实要逊色一些。玛代和波斯的征服者接受了先进的巴比伦文明,因为他们自己的文化比较落后。
但以理预言中的第二个国家有时称为玛代波斯帝国,因为它开始时是玛代和波斯的联合体。它包括原来的玛代帝国和波斯征服者居鲁士新政府的领土。第二个国家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玛代帝国,而波斯则为第三国。玛代帝国与新巴比伦帝国是同时代的,而不是它的接续者。玛代比巴比伦先落入了波斯人居鲁士的手中。伯沙撒死后,玛代人大流士“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并不意味着在巴比伦之后和波斯人以前,有一个独立的玛代帝国。玛代人大流士是在真正的征服者居鲁士许可下统治巴比伦的,但以理显然知道这一点。《但以理书》一再指出大流士所代表的征服巴比伦的国家是“玛代人和波斯人”的国家,6:8-28),并在其他地方把这个二合一的帝国描写为一个兽。
玛代人和波斯人的来源不明,但据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雅利安部族在玛代人率领之下开始从现今的俄罗斯南部向后来的波斯北部迁移,在那里首次出现在历史中。这些雅利安部族中也有波斯人。他们在公元前九世纪后期在靠近以拦的扎格罗斯山脉定居。大约到了公元前675年,他们的统治者才把自己确立为安申城的王。他和他的后代进行默默无闻的统治。在公元前六世纪初,他们是玛代王的属王。在庞大的玛代帝国中统治着一个边塞的小城邦。这时的玛代帝国在巴比伦帝国的北部和东部统治着小亚细亚东部。
公元前553或550年,居鲁士作为从属玛代帝国波斯王,打败了玛代的阿斯提亚格斯。于是原来处于从属地位的波斯人成了玛代帝国的主要势力。由于从居鲁士的时代开始,波斯人成了统治势力,因此人们通常称这个国家为波斯帝国。但玛代原来的名望反映在但以理和以后的时代称巴比伦的征服者为“玛代人和波斯人”这句话中。。在征服了巴比伦以后玛代人大流士所获得的荣誉地位,表明了居鲁士对玛代人的尊重,甚至是在他自己掌握了实际权力之后。
多年以前,先知以赛亚在圣灵预言的引导下,曾描写了居鲁士的工作。这位玛代的征服者很快就打败了周边的部族,统治的区域从北方的亚拉腊山到东南的巴比伦和南方的波斯湾。为了壮大自己的帝国,他于公元前547年打败了吕底亚富有的克罗伊斯,并在公元前539年智取巴比伦。居鲁士承认是耶和华赐给他这些国土,。关于这个帝国相应的预言,见;8:3-7;11:2注释。
第三国。在玛代波斯帝国以后的是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所建立的希腊(或马其顿 )帝国。
铜的。见注释。希腊士兵以他们的铜制盔甲而著称。他们的头盔,盾牌和战斧都是用铜制的。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埃及的萨姆提克一世从入侵的希腊海盗身上,看到了“铜人从海而来”的预言的应验(希罗多德 I.152-154 )。
掌管天下。历史文献告诉我们,亚历山大的统治包括马其顿,希腊和波斯帝国,以及埃及,并向东延伸到印度。这是当时古代世界最大的帝国。“掌管天下”是指地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它,而不是说它包括了整个世界,回当时的已知世界。“世界大国”可以定义为超越所有其他国家,战无不胜的国家,而不一定指实际上控制整个已知世界。古代统治者经常采用夸张的话语。如居鲁士自称为“世界的王,……(地上 )四方的王”。薛西斯自称为“大王,万王之王,……如此广大之地的王”。
在你以后……又有第三个国家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在巴比伦王朝之后必逐次兴起二个「王朝」,这两个王朝必不如巴比伦王朝。作者没有指出第二个王朝和第三个王朝是那一个王朝,也没有确切肯定,到底他们与巴比伦王朝相去多远或优劣程度。学者试?指出第二王国究竟是那个王朝。有人指出这四个王朝是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等王朝。但大多数学者同意这四个王朝是指巴比伦、玛代、波斯、和希腊。第三王朝必掌管天下,在指出,「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作者不太注重第二及第三王朝,他们只是历史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因此作者谈论他们,他只注重第四个王朝──希腊帝国(参第七及八章 ),而波斯帝国在其兴盛时期(大利乌一世和亚达薛西一世 ),其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传统认为第四国乃是罗马,它的特征就是拥有势不可当的军队,以致它能百战百胜,打败各国。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第四国”(腿和脚-33节 )是罗马。
第四国。不是指后来分裂了的亚历山大帝国,而是指下一个征服马其顿的帝国。但以理在其他地方用代表希腊的公山羊的四个角,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兽来,表示亚历山大帝国所分裂的希腊诸国(参豹的四个头 。
打碎。我们所有的罗马历史知识都证实这段话。罗马借着武力或军事威慑夺取领土。起初她为生存,与她的对手迦太基进行斗争而介入国际事务。她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战争,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后成为地中海地区和西欧不可抗拒的征服者。在基督教纪元之初和稍后的一段时间里,罗马军团以铁的力量维护了罗马的安宁。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第四国这是指马其顿帝国和希腊帝国,她是亚历山大大帝所创立的。希腊帝国在亚历山大领导下,国势富强,其版图之大是空前绝后的。作者将他喻为坚壮如铁,可见其雄厚的军力足以击溃任何的敌对势力。作者不但强调其坚强如铁的实力,同时也强调其后期「半铁半泥」
斗争、混杂、分裂的国势,因为希腊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国家分裂为四个国家,互相敌对,时强时弱。有时为了利害关系,以通婚或联婚维持彼此的和平共存。当然作者只关心和犹太人有关的西流古王国,和埃及的多利买王国。西流古王国建都于叙利亚的安提阿,她在希腊帝国分裂后,国势一直比在南方埃及的多利买王国弱。有人以为作者只关心西流古王国,因作者曾提到脚趾头的数目(十只脚趾 ),又从和24节所提到十角和十王,所以认为「半强半弱」是指从亚历山大死后到安提阿哥四世的列王,有的强,有的弱。但从43节,我们知道这种主张是不对的,因只有共存的两个国家才有政治联婚的可能。这个联婚可能是指安提阿哥二世和多利买二世的女儿白蕊妮丝(Berenice ),以及多利买五世和安提阿哥三世的女儿克丽佩脱拉(Cleopatra )的政治联婚。这种政治的联婚并不能使两国和平共存,却是带来悲剧性的结果。
【】「你既见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铁与泥搀杂」:第四国是强弱掺半,不是彻头彻尾的像铁那样坚强(42节 );正如铁与泥不能混合,这国也不能有真正的统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 分开” 。更可作: 混合的,因为当中有强壮的民( “ 铁” ) 和软弱的民(“泥” )。
脚指头。但以理虽然提到脚指头,却没有叫人注意其数目。他只说国家将要分裂。许多注释家认为脚指头大概是十个,相当于但7章第四兽的十个角。
泥。见第33节注释。罗马失去了铁的韧性和强度。她的其继承者显然十分软弱,象泥和铁搀杂。
【】「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
〔暂编注解〕“脚指头”。第44节解释说,那是基督第二次降临建立国度的时候,将会同时存在的十个王(或国 )。现今的教会时代在异象中省略(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
半强。这些蛮族王国在军事强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吉本所说“法兰克人和西哥特人强大的王国,以及苏维人和勃艮第人软弱的王国”。
弱。直译为“易碎的”,“脆弱的”。
【】「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那国民必与各种人搀杂」:「各种人」原作「人的种子」(吕本作「人种」 ),故可指通婚,罗马帝将藉?异族通婚来统一各个民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与各种人。KJV版为“人的后裔”。许多注释家认为这是指王室联姻。但这句话的含义可能要广泛得多。“人”的原文是'enash。这句话也可能泛指人口虽有流动,仍保持着民族的特性。原来的七十士译本与马所拉文本有所区别。第42和43节为:“脚指头一部分是铁,一部分是陶瓷。那国必一部分强,一部分破碎。正如你看见铁与陶瓷搀杂,各国(或各世代 )也必混合,却无法取得一致,友好相待,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狄奥多蒂翁的《但以理书》译本几乎完全取代了原来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更接近马所拉文本,但也有一些区别:“脚指头一部分是铁,一部分是泥,那国必一部分必强,一部分破碎。因为你看见铁与陶瓷搀杂,人的后裔中也必搀杂,但他们必不能相合,正如铁与陶瓷不能搀杂一样。”
很难评价七十士译本中任何一句话语的权威。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上述译文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但以理的原话。有趣的是最近发现的彻斯特比提草纸,在标为公元三世纪初的《但以理书》部分里,含有原来的七十士译文,而不是狄奥多蒂翁的译文。
却不能……相合。但以理的预言已经并将继续经受时间的考验。世界上有些国家很软弱,有些国家很强大。但他们的民族特性一直很顽强。想把从第四个帝国出来的不同国家联合为一个大帝国的多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有些国家暂时可能联合起来,但这种联合并不安宁和持久。
列国中间也有过许多政治联盟。有远见的政治家千方百计想建立一个由多国组成的,能够成功运作的联盟,但所有这些尝试的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这段预言并没有宣称各国之间不会有暂时性的军事或政治联盟。它只是说如果尝试建立这样的联盟的话,成员国之间不可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将继续相互怀疑和不友善。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联盟是注定要瓦解的。所以某些独裁者或国家的暂时成功,不能证明但以理预言的落空。最后撒但真地会把各国暂时联合起来,。但这个联盟将是十分短暂的。各个成员很快就会内讧起来。
【】「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暂编注解〕这并不是指基督的第一次降临(这样解释会使“国”等同于“教会” ),因为基督第一次降临时没有毁灭罗马帝国,当时也没有十个王同时掌权。
许多注释家试图把预言的这一细节解释为基督第一次降临,以及随后世界被福音所征服。但这“国”不会与四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存在。它应该在半铁半泥阶段的后面来到。而基督降世时那个阶段还没有来到。当时神的国仍在未来,正如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向祂的门徒所说明的。它将于基督在末日审判活人与死人时建立起来,。
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这是指这些西流古王国和多利买王国的诸王。但作者特别注意西流古王朝末后的君王安提阿哥四世统治的时期(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年 ),他以为安氏灭亡在即,神的国度将指日可待了。
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神将在人类混乱的历史中,建立一个永不败坏的国度;这个永远又不败坏的国度将击碎世上一切的国度。这是神的拯救和忠贞信徒终极的盼望。神国度的来临是作者对同胞宣扬的中心信息。也是处在受逼迫中,苦难的同胞的盼望。也不归于别国的人,神的国度是神亲自建立的;这国度不归于别国人,是隐指以色列人是神国的子民。在这节,作者提到世上的列王将归衰败,神将建立一个永不败坏的国度,这国度是以色列的神所建立的,且祂的子民将享受神平安喜乐的生活,这永远的国度正如那石头成长而充满天下。
【这国必存到永远】主前十二世纪一篇名叫《乌鲁克预言》(Uruk Prophecy )的著作,描述四位施政不善的君王相继兴起之后,继而会有一位君王将伊施他尔的神像,从巴比伦运回乌鲁克。这预言说这王的儿子会继他的位,其国度会永远坚立(另一个诠释认为这文献来自主前七世纪 并将这儿子解作尼布甲尼撒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石头」预表基督,祂的降临不是依据人的安排,乃是按?神自己的计划,故是「非人手凿出来的」。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开始了天国(弥赛亚的国度 ),这国永远长存,且胜过地上一切人的国度(大像预表人的国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暂编注解〕石头。亚兰语为'eben,和希伯来语里的'eben一样。指石板,投掷的石头,凿出的石块,石器皿和宝石。常用来指神的“盘石”,译自希伯来词sur, 而不是'eben。我们无法确定但以理用来指神之国的表号与其他地方所用的盘石或石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以理所提供的解释本身就说明了这个表号。
非人手。这个国度不是出于人的,也不是借着人手的技能,而是借着神大能的手建立起来的。
神的国度是神亲自建立的。因那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从山而出打击金银铜铁泥的巨像。神国的来临是神伟大的作为,祂藉?梦将人类历史,国家命运的兴亡衰败表露出来,作者在此强调预言的准确性。
从山而出到底这是那个山呢?虽然我们不必询求作者所指的是哪一座山,可能是指锡安山。但作者只强调这块石头是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是神圣的奇石,有人认为在原文这个词组是后人的加笔,认为石头通常是与山有关。
【】「当时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并且吩咐人给他奉上供物和香品。」
〔暂编注解〕「供物和香品」:本是献给神明的。王把礼物奉给但以理,因他是所敬拜之神的代表。
俯伏在地。表示敬重。在《旧约》里经常有这种表达尊敬的方式。
下拜。亚兰语是segad。似乎指真的下跪。王已经俯伏在地,不只是鞠躬而已。Segad 在但3章中指国王下令,但被希伯来人拒绝的对金像的跪拜。希伯来语中的“供物”和“香品”与“奉”结合起来,也有很强的敬拜之意。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但以理是否阻止了这些举动。圣经的记录只是说尼布甲尼撒吩咐向但以理奉上供物和香品,没有说这些指示被实际执行了。但以理很可能机智地让人注意到他已经正面肯定的事实,就是启示来自天上的神。他领受这启示不是因为他有超人的智慧(见第30节注释 )。
供物。与该亚兰词语相对应的希伯来词语通常指素祭。
香品。就是香。
当时,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并且吩咐人给他奉上供物和香品经文之意隐含尼布甲尼撒视但以理如神一般,向他俯拜并命令人奉献祭物。在以色列的律法里,除了神之外,人不可向任何人或偶像崇拜。但在近东的社会,人常被视为敬拜的对象。因为人们认为有些有能力和智慧的神人或君王,不但是神的代表,有时更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可是从后面的经文我们知道尼布甲尼撒并没有视但以理为神,而是敬畏那启示奥秘给但以理的神──神。当然尼布甲尼撒佩服但以理的智慧和能力,但他明白但以理的智慧是来自以色列的神。因此,他赞美以色列的神为万神之神,万王之王。
在火炉殉道的故事中,尼布甲尼撒恢复人性的梦,和狮子坑的故事中,但以理书的作者似乎有意提到尼布甲尼撒王改宗信奉神。这可能是在纪元前的犹太社会,犹太人相信尼布甲尼撒王是神审判以色列的工具,是耶和华的仆人,是准犹太教徒。这种想法也许是根据先知耶利米的话语,,。事实上,历史没记载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改信以色列宗教的神。但以理之接受异邦君王的俯拜,我们应当了解这是象征异邦万民将要谦卑俯伏在真正的以色列人的脚下,。当然,这种象征的意义也表明世上万民对上主的仰慕和敬畏。
奉上供物和香品因为这个句子使人认为尼布甲尼撒是向但以理崇拜而奉献祭物和香品。当然,供物和香品是祭神典型的词语;但供物可视为人因尊敬某人而给予的礼物,或是人尊敬某人而准备酒席的佳肴美酒。但以理所得的礼遇和尊敬是外邦君王对神或神人最高的敬意。
【尼布甲尼撒给但以理的待遇】和合本译作「奉上」的动词在希伯来语中,通常是指浇奠。但这里的供物(素祭 )和香品都是不能倒出浇奠的。本节仍然是用亚兰文写成。在亚兰文中,这动词是「提供」的意思。这诠释使尼布甲尼撒给但以理的待遇更容易但解。他是向但以理提供祭物,使但以理可以向他的神献上合宜的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的认信】
尼布甲尼撒王听完但以理解梦后,视他如神般的向他下拜;并且相信但以理所称颂的神,显明奥秘事是万神之神、万王之主(47 )。神智慧的作为,连外邦王也把荣耀归给祂。
──《新旧约辅读》
【】「王对但以理说:你既能显明这奥秘的事,你们的神,诚然是万神之神,万王之主,又是显明奥秘事的。」
〔暂编注解〕你们的神诚然是万神之神。本句采用了最高级。尼布甲尼撒曾称他保护神马杜克为“万神之主”,现在居然承认的但以理的神远远超过巴比伦一切所谓的神明。
万王之主。尼布甲尼撒显然知道“万王之主”在巴比伦创造的故事里是马杜克的称号。他每年元旦都要从马杜克那里重获王权。他自己也是以马杜克的儿子那波(Nabu )命名的。那波是负责记录命运之版的。
尼布甲尼撒本身就具有超人的智力和学识。他要求宫廷的官员接受专业的训练,并能评估他们的“智慧聪明”(第18-20节 )。虽然尼布甲尼撒对真神的观念并不全面,但他现在得到了无法反驳的证据,证明但以理的神与哲士或巴比伦的神明相比,具有无限的智慧。以后的经历将使尼布甲尼撒进一步了解神的品性,4:34-37)。
你能显明这奥秘的事,你们的神,诚然是万神之神,万王之王,又是显明奥秘事的异邦君王认识但以理的智慧是来自他所崇拜的神,因此承认神是最伟大,最有能力和权柄的神,更是一切智慧的来源。万神之神是近东君王对其崇拜的神祇的尊称,如巴比伦王对玛尔杜克的尊称。但在此,作者表示主神是万神之神,更是万王之王。
【显明奥秘事的】本节强调「显明奥秘事」的角色,因为但以理的成就超出了巴比伦哲士通常所能做的。他们相信神明赐下兆头(如异梦 )时,就是作出自我启示,又相信他们是将诠释的智慧,赐给利用手上所有之资源和文学的哲士,藉以启示兆头的讲解。然而但以理却能获取有关梦之内容的进一步启示,他的声誉因此大为提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王高抬但以理,赏赐他许多上等礼物,派他管理巴比伦全省,又立他为总理,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
〔暂编注解〕「总理」:在此可能是王的首席顾问,有如今日的幕僚长。
总理。但以理解梦不是为了得到国王的奖赏。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在国王和所有的巴比伦人面前高举神。
国王赏赐但以理许多贵重的礼物,更委托他为巴比伦省的省长和众哲士的领袖。虽然约瑟和末底改曾在外邦的政治圈中占据高位,但没有任何史料显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曾委派以色列被掳的青年,担当巴比伦省的省长和外邦众哲人术士的领袖。作者只是按照故事应有的架构和进展给予适当的结局。他不关心一个坚持以色列信仰的青年人,怎能担当异邦的官员,或是异邦哲人,星象家和术士的领袖的问题,他们要表达的是以色列的智慧胜于外邦人的智慧,且神的国度不久将来临,所以,但以理和其友人的高升并非作者宣扬的主题。
派他管理巴比伦全省,又立他为总理,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作者以约瑟的故事的样本提到但以理被尼布甲尼撒提升为巴比伦的省长。巴比伦全省意为巴比伦城和其附属地区,我们不如巴比伦省的地区有多大。在此总理并非政治礼制中的国务卿,首相,而是哲人术士的领袖。
【管但巴比伦全省】帝国分为好几个行省或总督辖区,巴比伦是其中之一。但以理被擢升为省中高官的形容颇为含糊,下一句话却澄清了他高位的性质:他被立为巴比伦一切哲士的长官。这比较可能是行会中的阶级,不是政府中行政官员的地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只是但以理常在朝中侍立。」
「朝中」:原作「王的门」(吕本作「门庭」 ),指在皇宫里作王的顾问。约瑟为法老解梦后,被立为埃及的首相,但以理解梦后也被立为总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思想问题(第2章 )】
1留意但以理如何面对突然临到的杀身之祸(13 )。你如面对类似的危难会怎么办?
2试从但以理感恩的祷文(20-23 )探讨神某方面的特性。他对神的认识如何影响其信仰生活(参6 )?
3虽然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梦主要是论及后代的预言,但这梦对他本人有什么含意?尼布甲尼撒王一方面热切要明白梦的解释,另一方面却有竖立金像之举(3:1-7),你从中学到什么属灵的功课。
──《串珠圣经注释》
【】
「将这奥秘的事指明。」
祷告会必在紧急中召开,在会中不觉是否受干涉或打岔,说不定宫廷中的术士来抓他们去受处决,这两三个人奉神的名聚集,却在这房间,是从来没有提过神的名的地方。但是他们切实祷告了,心中死后分平安,结果但以理可以好好睡觉,他的心也明澈如镜,在深处反映神的心意。
祷告如果达到目的,就不必再挣扎下去。有甜美的确据,知道神已听了我们的恳求,多余的话就不需要了。心中的宁静十分平定,不再有不安的感觉,在安详中心中认定神,风暴已扫在天地之间。
在新约中有三个词句说明我们应注意的祷告:「警醒祷告」,不要受世俗的虚荣、逸乐、事情所扰,而在心中有谦卑悔罪与清洁的态度,「专心祷告」,祷告不要匆忙,应有悠闲的心,「竭力祷告」,人在日常的工作上劳力,在战场上奋斗,竭力挽救亲友脱离危险,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就有这样的经验,这就是几位忠心的人祷告的状况。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但以理这个名字,在全书中皆与上帝所赐的智慧相联──正如这一段经文所说明的,这种智慧和巴比伦的『哲士』的智慧不同。但以理这个名字,与所罗门的名字在一起,一直就成为一种别号,人称呼一个了不起的智慧人,则用他们的名字。莎士比亚在他所著的戏剧『威尼斯商人』的第四出,第一幕之中,扮演一位聪明的律师之鲍茜雅,被夏禄用这些话称赞:
『一位但以理来主持审判了!他真是一位但以理。
哦,一位聪明的法官!我应当怎样的尊祟你!』
这种智慧不单单是技术上知道应当怎样做,或是职业技巧,或是学院中的学问,或天性的能力;它乃是上帝所赐予,上帝所启示,能参透万事的属灵的卓识和洞察力,能看出奥秘事之意义,以及作暗中的亮光,因为这种知识知道上帝在那里,并且掌管黑暗与奥秘。
――《每日研经丛书》
【】
【智慧人】当神把这奥秘之梦启示但以理之后,他立刻祷告父神,向衪发出感谢和赞美。今天我们为着一些问题向神祈求,当疑虑消除﹑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马上忙于庆祝,竟把神抛诸脑后。在诗人的祷告里,我们常发现有赞美和感谢;在但以理这匆促的祷告里,也含了这两部份;就是他描述的赞美(19-21 )和谢恩(22-23 ),前者好比我们崇拜时的赞美,属一般性,后者才是他个人的感恩见证。各位弟兄姊妹,我们今日的祷告里,究竟有多少的感谢和赞美呢?有否就着神的本身,和衪在我们身上的作为,向衪发出感谢呢。
──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上帝子民的见证》
「祂…将智慧赐与智能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
要长得水的滋润,必须连于水源。同样的,要得智慧,必须连于智慧的源头。
圣经说:“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又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可见真智慧人,不是自己有智慧,而是敬畏神,认识神,连于智慧的源头,就成了智慧人。
尼布甲尼撒作了一个异梦,却说是梦景已经忘了,自然无人能解。但王却强人所难,要哲士和术士说出梦的解释;否则算是徒受君禄的骗子,不能达到他们当有的功能,就该一律处死。哲士和术士们,觉得王是不讲理;但王有权势,那就是足够的道理。
这个难题使举国的哲士束手。不过,属神的人却相信问题不至绝望。“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将这事告诉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要他们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
但以理不仅自己祷告神,也要他的同伴参与,同心祈求。相信合一祷告的力量,那显明深奥隐秘事的神,就在夜间异象中,将奥秘的事向但以理启示。但以理进去见王,把那将来必有的奥秘事指示给王。但以理说:“王啊,你在床上想到后来的事;那显明奥秘事的主,把将来必有的事指示你。至于那奥秘的事显明给我,并非因我的智慧胜过一切活人,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
这梦关乎人类历史的演进。有权势的领袖,想到将来的事是很难得的。但以理得神指示他王的梦景,和梦的讲解,承认不是由于自己的智慧。人的国度不论如何强盛,总要过去;外邦人的国度日子满足,那“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把“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就是将来“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祂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末世论的中心,是主耶稣基督,祂是我们的盼望,和永远的荣耀。不要看世事的纷扰,单仰望主。
── 于中旻《但以理书笺记》
【梦的来源】
【】「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究竟人为甚么会作梦,似乎没有一完全明确的见解。有些人这样认为:梦是因潜意识脑细胞的活动而引发,却未有显著的实据。圣经告诉我们,梦可以是神向人启示的一个途径(参创四十至四十一章 ),为叫人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而圣经人物所发的梦,多是从神所赐。既是如此,神就是那必然的解梦者。
思想你是否把握每一个生活小节,从中体会神的带领。
──《新旧约辅读》
「列王在位的时候」:「列王」可指四国的皇帝,或是第四国的君王。按上下文来说,第二种的说法比较可靠。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本章的重点】虽然世人用尽各样的计谋,上帝仍然掌管一切,祂必要成全祂永世的目的。这是对世界上所有搞强权政治的国家,一个当头棒喝,及时的提醒。那些国家施行铁腕统治,似乎认为是对的。但以理书要我们知道,历史必有一个审判;就是在目前,上帝也管理人的大小事务。教会在世人眼中,可能认为是软弱,不重要,一点用处也没有,和巨大的邦国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凭信心相信,上帝的国度必然得胜,靠上帝的良善与安排,上帝的教会必然增长『充满天下』。
――《每日研经丛书》
【本章的两个主角】万军之耶和华是全能全智的,祂掌管人类的历史,并且没有一件事不是在祂的控制之下。故此、历史并不是因果循环地打?圈圈,乃是朝着一个清楚的方向前进、其终点就是神国的降临;人的国度是短暂的,祇有神的国才是永恒的,是人所应追求的理想国度。作者藉此鼓励被掳的犹太人仍然要信靠掌管历史的耶和华,在巴比伦继续忠心于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一座用不同的金属所铸造而成的大像】第一是,巴比伦的大君尼布甲尼撒、他的权柄无限,财富无边,且受万人的尊崇;但他被一个梦烦扰,便心情恶劣,大发雷霆,以致失去理智,不信任自己的亲信,下令灭绝他们。他不能接受自己身为伟大巴比伦国的统治者,竟不能知道和了解自己所做的梦;而且被这梦弄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想拥有全部的知识,乃是人类自亚当夏娃以来的一种欲望,人要像神一样全知,像神一样全能。
第二个主角是但以理。他是在最关键性的时刻出现,挽回大局;当众人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他仍能够果断、机警地采取适当的行动。61靠?神加给他的智慧,他堵住了破口,拯救了巴比伦的哲士,也影响了尼布甲尼撒对耶和华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他表现了对上帝的敬畏和信心;他把一切的荣耀归给上帝,也把功劳与三友分享。正如第一章所显示的一样,有智能的人对神有信心,故在危机中仍然忠于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它们的价值是循序渐进地递减,由金至银至铜,最后是铁;象征了人的国度不断的堕落,卒至灭亡。
它们的硬度却由上而下地加增,银比金硬,铜比银更硬,而铜却不及铁坚硬;这恰好与价值的降低成反比。
它们均是人所宝贵的东西,但毁灭它们的却是一块不为人重视的石头。
它们与所象征的各国吻合。第一,巴比伦喜欢以金装饰各物;例如巴比伦的神庙到处都镶镀了金;第二,银即是银钱,而波斯以经商赚钱驰名;第三,希腊军队以铜来制造兵器;第四,罗马的器械却是铁制成的。故此,大像预表上述四个国家。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