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约拿书 第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

2「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祢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3「耶和华啊,现在求祢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原文是「极大的邪恶临到约拿」。「不悦」())的原文与「恶道」())、「灾祸」())和「恶」())是同一个字,意思是「邪恶、灾祸」。这是一个双关语,尼尼微因「邪恶」而招来「灾祸」,一旦他们离开了「邪恶」,「灾祸」就不再临到他们;尼尼微的「邪恶」被除去了,但那「邪恶」却来到了约拿身上;神的怒气停止了()),约拿的怒气却发作了()),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约拿知道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这正是神在西奈山向摩西自我启示的性情())。神差遣大鱼从海中救出约拿,是出于祂的「恩典、怜悯」;神不降灾给尼尼微,也是出于祂的「恩典、怜悯」。过去,约拿受惠于神的性情()),就在鱼腹中感谢神的恩慈与拯救,称颂「救恩出于耶和华」());但现在,他却把神的性情看作令人遗憾的缺点()),在尼尼微为神的恩慈与拯救而发怒,甚至叫嚷「我死了比活着还好」())。因为在约拿的心目中,符合他心意的才叫作「恩典、慈爱」,临到仇敌尼尼微人身上的,却是「妥协纵容」、「出尔反尔」、「随心所欲」、「轻信罪人」,或者是「交换恩典」。总之,神的作为不符合约拿的神学、或者不符合他的感情,所以约拿就「大大不悦,且甚发怒」())。他就像主耶稣比喻中的那个恶仆,自己被豁免了巨额债务,却抓着欠他小钱的人不放()),所以主说:「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约拿第二次的祷告())与第一次的祷告())判若两人:第一次自知理亏,所以谦卑感恩;第二次却自恃有理,所以理直气壮。船上的水手和尼尼微的居民都因为迫切的求生欲望,不得不向神降服;但约拿竟然两次求死()),还以为自己是伟大的殉道者。人的自以为义,使神的先知也完全落到血气的辖制里;连先知的公义、爱心和敬虔都是如此的不可靠、不稳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能更加顺服呢?
约拿第二次的祷告特别提到:「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这句话表明,虽然他已经认罪悔改、也顺服地来到尼尼微,但心里却没有彻底柔软下来。因此,当尼尼微的结局不符合约拿的期望时,他暂时被压抑的血气就爆发了。这正是我们肉体的光景:当风暴来临时,里面确实会产生一时的悔改和顺服;但风暴过去以后,肉体里出来的信心也就随着风暴一起消失。因此,接受神用风暴来对付自己的肉体,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约拿爱国、爱神、不怕牺牲,却不肯放下自己,结果只注重完成工作,却忽略了神在工作里的心意;因此,工作虽然是神的工作,所表达的却不是神的心意。今天,许多信徒也是只重视大使命,却忽略了主在大使命中的心意,结果越传福音、越喂养肉体;许多传道人也是只关注教会的增长,却忽略了「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结果把神的国度变成了人的国度,把圣殿建成了巴别塔。
神在乎我们实行大使命,让救恩临到外邦人;也在乎我们的生命在大使命中被改变,得着更加丰盛、全备的救恩。因此,神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在尼尼微人的悔改,还要继续在约拿身上动工,好让我们看到,祂将怎样把我们改变成合神心意的人。

4「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约拿怒气冲天、责备神不发烈怒,却没有思想神会不会向自己发怒。但神并没有和约拿一般见识,祂不但没有按约拿所要求的向尼尼微人发怒,也没有按约拿所应得的向他发怒,而是用温柔的态度来对待约拿的怒气,原文只用了三个字:「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许多信徒也常常向神发怒,有时指责神不够公义,有时指责神不够慈爱,有时指责神不能控制局面,神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5「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6「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

7「次日黎明,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

8「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虽然约拿已经知道灾祸不会临到尼尼微()),但却仍然在那里等待,要看四十天期限过了以后,神是否会毁灭尼尼微城())。约拿完全忘了:神既然可以赦免他的不顺服,为什么不能同样赦免尼尼微呢?
「蓖麻」())是一种未知的大叶植物。
「苦楚」())原文「邪恶、灾祸」,与约拿大大「不悦」())是同一个字。「救他脱离苦楚」())是双关语,表明神这样安排的目的,不但是要把约拿从酷热的灾祸中救出来,也是要把他从不顺服的罪恶中救出来。
神安排了「炎热的东风」())和「日头曝晒」())来对付约拿的忿怒,因为「发怒」())的原文也有「燃烧、发热」的意思。神要约拿自己在酷热的天气中体会「发怒」的后果。
为了使约拿的心能柔软下来,神「安排一条大鱼」())、「安排一棵蓖麻树」()),用慈爱让约拿得以存活;又「安排一条虫子」())、「安排炎热的东风」()),凭公义取走约拿所不配得的安息。神「安排」这四样实物教材,表明神不但创造生命,也有权终止生命;神不但有主权施行怜悯,也有主权施行公义。如果神只是凭公义治理世界,在降罚尼尼微之前,首先应该惩罚不肯顺服神的约拿。
上图:从尼尼微的东门外看尼尼微城。

9「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

神再次温柔地启发约拿:「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约拿上次被质问时沉默以对()),这次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约拿已忍无可忍了:神的行为似乎前后完全不一致,一会儿说要惩罚尼尼微,一会儿又赦免他们;一会儿安排蓖麻给约拿遮荫,一会儿又让蓖麻树枯槁;一会儿不够公义,竟然随便赦免尼尼微,一会儿又不够慈爱,竟然任凭蓖麻枯槁。
虽然约拿两次都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但使他求死的原因却完全不同:之前是因为神的拯救而发怒()),现在是因为神的毁灭而发怒());之前是质疑神没有毁灭几十万尼尼微人()),现在是质疑神没有拯救一棵蓖麻树;之前是神的拯救让他心里不舒服,现在是神的毁灭让他身体不舒服。不认识神的世人自以为义到一个地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神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施行公义或慈爱,好让自己感觉舒服,否则就指责神不够公义、不够慈爱。许多信徒也存在同样的属灵危机:不是自己顺服神,而是要求神顺服自己;不是承认自己不能完全明白神的奥秘,而是要求神必须符合自己的神学立场。

10「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

11「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可能指三岁以下的儿童,也可能指尼尼微全城的人都像婴儿一样不认识神、不知道如何分辨是非。神连明知故犯的约拿都能赦免,为什么不能赦免不知道律法的尼尼微人?
神使用了蓖麻、虫子和炎热的东风三项实物教材以后,现在可以和约拿分析一下他的怒气了:

约拿爱惜蓖麻,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遮阴;他爱惜的不是蓖麻,而是自己。因此,他的需要是一时的,爱也是短暂的。今天,许多人的爱心也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同情心,满足自己的虚荣和伪善,所以一旦时过境迁,火热的爱心就会迅速冷却。
约拿爱惜蓖麻,却不必为蓖麻付出任何代价,「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显得比神更有爱心。今天,许多人的爱心也是口惠而不实,喊口号时震耳欲聋,付代价时却鸦雀无声。
约拿爱惜「一夜发生,一夜干死」())的一棵蓖麻,却要求毁灭几十万尼尼微人和许多牲畜,这样的爱和公义是自相矛盾的。今天,许多人也和约拿一样,割裂神的性情、满足自己的需要:用慈爱来对待自己,却用公义来对待别人;感谢神白白的救恩,却不肯饶恕仇敌。


神用一个问题结束了约拿书,成了一个开放的结尾。因此,当我们责怪神任凭恶人横行、怀疑神不关心自己、或者觉得神不再掌控世界的时候,神也在用这个问题反问我们:「我岂能不爱惜呢」())?答案当然是「爱惜」,但必须按照神的时间、根据祂的方式。约拿所要的公义审判,神当然会有,但不是在此时,而是等亚述完成了神所命定的管教任务以后()),神「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约拿所要的爱惜怜悯,神当然也会有,但不是在此时,而是等百姓被神彻底拆毁之后,神「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
因此,虽然约拿书显明神的怜悯将同样临到外邦人,但重点却不是向外邦人宣教。因为神领尼尼微悔改,并不是为了向亚述宣教,而是暂时限制亚述的扩张());最终公义的审判还是要临到亚述,尼尼微必然会「空虚荒凉」())。约拿书所要启示的,是神要造就合祂心意的人:不但外面有顺服的行为,而且里面有体贴神的心;不但关心做成神的工作,而且完全放下自己,顺服神的计划和方法,体贴神在工作中的心意。这样的事奉,才是合神心意的事奉;这样行出的公义和慈爱,才是神性情的彰显。
约拿显然明白了神的心意,所以无声地顺服了。如此自以为义的约拿,居然被神改变了,所以说约拿「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今天最大的神迹,一方面是道居然愿意成为肉身,并且为罪人而死,借着祂的死而复活拯救世人;另一方面是神居然愿意住在信徒里面,让人的「心意更新而变化」()),「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让我们不但成为做神工作的仆人,而且成为体贴神心意的儿子。
上图:2015年,伊拉克北部尼尼微平原上大约500名亚述基督徒民兵正在训练,拿起武器保护家园免受ISIS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伤害。神的怜悯最终还是临到亚述,今天,300万亚述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2003年,有160万亚述基督徒生活在伊拉克,大部分在伊拉克战争以后逃离,2015年只剩40万。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约拿的愤怒

从一开始,约拿的故事就以震惊和矛盾为其特征;这个故事在叙述中的新转变,是难以豫料的。现在,约拿发怒;我们假定他发怒的原因,是因为觉察到尼尼微人民大众的灵命的改变,因此这城市的人将不致经历神的愤怒。所以约拿再一次祷告(2-3节 ),这次祷告语调和他早些时候的祷告完全不同。当他看见在这座城中所发生的,他祷告神取去他的生命,因为他感到死了比活着好。神于是规劝祂的仆人,但没有用;约拿出城去,在城东边的高地上搭一座棚,住在那里,等候着也许这座城会被毁灭。

讲故事的艺术,在这一部分最巧妙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位别扭的约拿,听众很容易和作者一起产生不满的反应。然而对约拿的反应正是作者将信息带给听众的工具。那么信息的重点是甚么呢?

(一 )约拿的神学与神是冲突的。我们现在对约拿别扭的反应是比较习惯了,因为他不是第一次这样发怒。那么,到底他为甚么生气呢?他是否因为他宣告尼尼微命运要被毁灭;然而时间过去,这座城市并没有如他所预言的那样毁灭,因而他生气呢?他生气是因为神不审判尼尼微,这将损害他作为一个先知的形象吗?有几位圣经学者这样解释,但是这是不太可能。

约拿生气是因为他的神学被证明是与神的本性和行动互相冲突。他太过固守立约的神学,这种神学太狭窄了,他们只知道神爱以色列人,并向祂的选民施怜悯。他们眼光很窄小,他们以为神这种特别的爱是不可以给外邦人,就像尼尼微这样作恶的人。约拿的祷告有一部分是从旧约圣经中引录出来的:‘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这些圣经古卷中关于神的话,在约拿看来,只对以色列人讲的。然而神不只是爱以色列人,祂也爱外邦人,约拿看不见神也爱尼尼微大城市的所有人。简单一句话,约拿因此产生妒忌。

约拿的怒气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现象。自己尝到了神的爱,他不会想到把这种爱阔展到别人;嫉妒弄瞎了人的眼睛,他把神的怜悯只限于自己。从这种嫉妒中,产生对爱的断章取义,他否认他开始时也和别人一样对神的爱一无所知的事实。这样,约拿书的作者,藉着约拿的愤怒这一戏剧性的一幕,希望寻求到除去群众中间眼瞎的人之障础,激发别人去接受神的爱。在教会中,情况并不比当时以色列好;在教会中也有限制神的爱的趋势,以为只有教会内部的人,才是神怜悯的对象,因此产生了无尽的争论。但这种争论只是一阵风,它寻求把神局限在狭窄的神学理论中。所有这样的理论必须打破,让新的流进去;要扩大神的概念,远超过所有的神学理论。

(二 )约拿的祷告反映他又回转到他老的阶段去。这种回转反应出这个冷酷的先知的可悲和顽梗。不久以前,在他被抛到波涛巨浪中以前,约拿曾经觉察到他自己在这方面的过错,并且悔改使自己的信心达到新的成熟阶段,因此当神第二次呼召他时,他顺从了,表现出他愿意委身听从神。但是,可悲的是这里约拿的老样子又出现。当事情没有按他所希望的那样去进展时,他甚至想起他以前在未悔改时所说的话:‘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过么?’(2节 )约拿是一个典型遇到危险才肯信靠的人:当暴风雨来临时,一种深刻悔改和敬虔的心态表现出来;但当高潮过去以后,他的信心和它一起消失掉!

我们对生活中曾经改正的过错,绝不可以像约拿那样;我们要坚定我们新的方向,一直不动摇。人的本性常常习染极深,需要不断地提醒注意。在这一方面,约拿书可以提供我们很好的帮助。在这个故事中,约拿的情绪浮躁在敬虔和失败之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在自己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波动趋势,我们将从这个故事中学习更多的功课。

(三 )约拿以一种虚假的自尊心作弄自己。‘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罢!’(3节 );他的祷告令我想起以利亚在的祷告。但是约拿实际上并没有自尊心,他的话只是欺骗他自己。他再一次被一种不可靠的虚荣心引导着,他把自己当作人类历史上的英雄;他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地位渺小,因此在他求死的祷告里,他简直是在嘲笑自己。这种虚荣心、和自我欺骗的思想和行为是危险的。它欺骗他自己相信他是伟大的殉道者。如果我们像约拿这样,我们就作弄我们自己。相反的,只有用刚毅的现实主义的眼光才能认识自己,并知道如何做才能摆脱这种像约拿那样虚假的自尊心。

然而对这位发着怒的约拿,这几节经文以一种仁慈的声调作结束。神没有发怒,尽管祂对这样一位愚顽的先知,是可以发怒的,但祂没有那样,反而温柔、仁慈、甚至带着一点幽默的问他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4节 )这样温柔的话,少许带点启导性,也许能够引导在不正确的怒气中的约拿,使他产生一点自我觉醒。

神的怜悯

尼尼微城是被保存下来了,但是对先知的治疗却一直没有完成。约拿坐在这座城市东边的一个高位上,还一直盼望审判和硫磺的灾难突然临到这座外邦人的城市。但是他现在确知这种事事实上不会发生,不过他仍然等着。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太阳的暴晒,他为自己搭了一座棚。用随地取得的树枝和草所搭的棚挡不住了太阳的热;气温和湿度激起了先知的坏脾气。

在这种情况下,神观察到祂的先知所处的恶劣形势,便造了一棵植物(译按:中文和合本译作‘蓖麻’的、英文标准修订本译作‘植物’"plant" ),使它迅速成长起来,为约拿遮荫。在希伯来原文中,也许是指迅速成长的蓖麻树,这种树的叶宽,能够遮荫。约拿没有想到他有这样的运气,因此坏脾气转变成大大喜乐。他感到再没有比在炎热的夏天有一棵树叶茂盛的树来遮荫更好的事了。很自然他感到惊喜。

然而自然界的麻烦是它完全不可靠,有一种谷像虫(Weevils )在作怪。(‘虫’字在希伯来原文中、可能指一种‘木虫’、或者‘葡萄树的谷像虫’、甲虫之一类。 )蓖麻树所提供的阴影是太脆弱了,只要谷像虫一咬它就枯槁了,阴影也就消失了。如果这样还不够糟,热带风还要刮起来;从伊朗的山上来的热带空气,再加上无情的太阳照射,使得约拿的脾气又恶劣起来。他再一次决定死了比活着还好。但是神说话并且询问约拿到底是甚么事情触怒了他,蓖麻树枯槁和讨厌的气侯真的成为足够理由,使他觉得死了比活着还好吗?约拿回答说:‘是的!’他不加思索的回答,把这本书的信息清楚地带出来。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阶段,约拿的不成熟这样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不成熟是根源于他的自私自利。第一次约拿要去死,因为他嫉妒;尼尼微大城的居民将不受神的审判而死去,他相信他们应得的厄运没有临到。现在他又要死,是因为天气使他感到有些不舒服。任何事情都会比那样酷热好些。他矛盾的情绪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他向神发怒,因为祂不情愿消灭整个的尼尼微城的人;他又向一棵树发怒,因为它无理由地死去,使得他不舒服。他的情绪迅速地升起来,又急促地降下,好像一部升降机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他对创造全人类的神极度失望,因为祂没有消灭成千上万的人类;他又同样对创造动物的神失望,因为祂允许谷像虫咬死了一棵蓖麻树,区别只在于:蓖麻树的死给他个人明显的造成不便,而灾难临到尼尼微人却与他没有直接关系。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觉得,约拿的故事这样讲是否离题太远太奇怪了呢?其实不然,在最后 )中,作者明显地把整本书的内容有力地联系在一起,突出‘我岂能不爱惜尼尼微呢?’这个问题。对于这故事初期的读者,他们的传统也许会令他们回答说:‘是的!’那些邪恶的外邦人,他们不应得神的怜悯。但是说‘是的’的人,在他们听完整个约拿的故事,他们也一定会感到,这样说等于和约拿一样是太自私了。事实上如果神关心蓖麻树,祂也必关心人和牲畜,特别是外邦人。我们要认真去思想,如果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也是尼尼微人的神;在神的选民和外邦人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

我们读完约拿书之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耳旁回响:神岂不怜悯吗?祂的爱只限制在一些人的身上,而不能扩展到其他人吗?这个最后的问题还可以再扩大一些;这个城市的居民有十万人以上,他们代表全世界所有的群众。甚么时候神将不要和不能施怜悯呢?艾仁(Leslie Allen )在写这卷书的信息时说道:‘约拿潜伏在每一个基督徒的心中,低语着他带偏见的危险信息,无意义的墨守陈规,并排斥性的自我认同(只爱以色列人 )。’只有当我们除去我们心中的约拿时,我们才抓住约拿书的中心信息。大鱼怎样把约拿吐在海岸上,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偏见和羞耻,像鱼吐约拿一样,都从我们里面驱逐出去,使神的怜悯临到全人类。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拿书第四章

C约拿为尼尼微得救而忿怒

在研究约拿书前后的一致性时,我们发现目前这部分十分相称。这使得约拿为自己得救而欢欣,和他为了尼尼微得救而忿怒,两者之间的对比益发震撼人心。的确,约拿对神和尼尼微人的严厉态度,在与第一、二章的事件相对照后,更应受谴责。

1.约拿在第三章后半即失去踪影,在此又突然出现。作者以明确的笔调形容约拿的反应∶这事约拿大大不悦195。这显然与前一节经文成为强烈的对比,也预告了约拿书最后一部分的发展∶神和约拿对于悔改的尼尼微人,态度完全相反。神不发烈怒,约拿却甚发怒。这一部分最突出之处,便是耶和华和约拿的天壤之别。

2~3.约拿的简短祷告终于为他早先躲避使命,提供了原因。一开始约拿就认为,他若奉召前往尼尼微宣告,必然造成神饶恕尼尼微人!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196?他的个人信念之所以如此,乃基于他对神的认识197∶淌怯卸鞯洹⒂辛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这段对神的详尽描述,无疑出自∶耶和华在他(摩西)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类似的叙述亦见于旧约他处(如∶,显示约拿的陈述与希伯来人对神的正统认知相符。此外,神的慈爱和愿意饶恕,亦是与约拿同时代的先知何西阿劝勉百姓的重点(参∶

但是约拿在此却是严厉地批判神的属性,并且将它们视为令人遗憾的缺点。约拿的感受显然十分强烈,以至于他坚决表示生不如死∶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稍后在第8节,他再度表达求死的意愿。就像以利亚在中一样,约拿此刻也觉得宁愿一死198

鉴于约拿早先的经历,此刻他竟因神的恩典和怜悯而欲求死,实乃一大讽刺!他在面临死亡时,岂不曾受惠于这些神的属性吗?他难道不曾因救恩出于耶和华而欢喜吗?显然,他不知道自己的两次祷告有多么不一致。

虽然约拿的话语,为他的忿怒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这并非最终的答案。尼尼微人蒙恩,究竟为何会激怒约拿,仍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章其余的部分着手。

1.约拿求死的话一出,神的反应几乎是完全静默。神以极简短的问题(希伯来文仅有三字)来回应∶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199?讽刺的是,约拿责备神不发烈怒,现在却反因自己的忿怒而遭神责问。在接下来的经文中,神给约拿酷热的气候以对付他的忿怒。这种处置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希伯来文动词 h]a{ra{h 不仅是“发怒”,也可指“发热”。

5.约拿无话可说。他在表达了不满之后,便离城往东,并找了合适的地方要观看尼尼微的下场200。约拿决心要不屈不挠,希望假以时日,神会重新考虑而对尼尼微人施以责罚。同时,为了遮蔽炙人的骄阳,约拿以树木的枝叶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和住棚节时所搭的类似。约拿需要搭棚一事,显示在他这场不寻常的守望之处,极缺乏天然的遮荫。第6~11节便在同样的场景中继续。

6.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AV 作“瓠藤”)。像大鱼一样,这棵蓖麻也是神安排的,好让约拿免于日头曝晒的苦楚。救他脱离苦楚(字面意思即“救他脱离灾祸(邪恶)”)很可能语带双关。动词 l#has]s]i^l “拯救”亦可读成 l#has]e{l “遮盖”,而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显然也是如此翻译。另外,此句中的名词 ra{`a{h 在约拿书他处亦曾出现过,用以表达“灾”(如或“恶”(如。所以,“救他脱离苦楚”可以解为“遮盖他脱离他的灾祸”,意指日头的曝晒(参 RSV 、 GNB 、 NIV);或解作“救他脱离他的罪恶”,意指约拿不合理的发怒(参 JB)。约拿对蓖麻的感受,以一句话便可概述,原文逐字译出是,“约拿因蓖麻而欢喜了大欢喜”201,他的心情也因神意外的供应而完全转变。

神安排的植物究竟为何,仍无法十分确定。在旧约全书中,希伯来文名词 qi^qa{yo^n 仅出现于此段经文。罗宾森(B. P. Robinson)近来在针对此字所作的研究中指出202,约拿书最早期的译本均采纳下列三者之一。 qi^qa{yo^n 在译成希腊文或拉丁文时,成了 (1) 瓠藤;或 (2) 常春藤;或 (3) 仅是音译,并未具体说明该植物的特性。在十六世纪又多了两种译法∶ (1) 蓖麻,和 (2) 藤蔓。最后,因为翻译 qi^qa{yo^n 实在问题层出不穷,一些近代的版本索性用一笼统的名称“植物”(RSV、GNB)。在众多选择中,应以爬藤植物较可能,或许是瓠藤的一种。当约拿棚顶的树叶因日晒而凋萎时,只有能攀爬的瓠藤可能以叶子重新覆盖棚顶,给予约拿新的遮蔽203。而 qi^qa{yo^n 被一条虫子咬死,足证它的梗必然是柔软易弯曲的,像瓠藤一样。

7.然而,约拿却不能长久享受他的植物同伴所带来的凉爽。次日黎明,神安排一条虫子咬这棵植物,以至它枯槁。虽然第6、7节的起头几乎完全一样,它们却显露了神相反的两面∶祂拯救和毁灭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在第6节(而非7节)藉着提到神的名字耶和华,被进一步强调,因为耶和华与怜悯和救恩特别相关204。在这样一卷强调神慈爱与怜悯的书中,却有植物被毁一事,似乎极不相称。但是这也很戏剧化地显示,神的主权不限于施行怜悯。祂是创造生命的神,也有权终止生命。此外,植物被虫咬死,而植物和虫都是神所安排的,象征着以色列未来将被亚述所灭。透过此一事件,神也凸显了约拿对尼尼微的敌意所为何来。

8.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同样形式的动词 wayman “他安排”(NIV 则作“供应”),亦用于(希伯来文圣经是),。日头曝晒约拿的头,益增他的痛苦。作者以同样的方式描述日头和咬死植物的虫子;两者均用动词 wattak[ “它攻击”∶和合本前者用“曝晒”,后者用“咬”。)。结果约拿发昏,可能是中暑了。凡此种种实在过于约拿所能忍受,于是他就像罗腾树下的以利亚,表达了求死的心志205。在希伯来原文,本节和第3节的结尾用字完全一样,但 NIV 则不然,此处作我死了会比活着还好。重要的是,约拿在第3节和第8节的心情虽然类似,但影响其心情的因素却迥然不同。约拿在第3节质问神拯救的权利;第8节则非难神毁灭的权利。

9.稍早时,神以一个问题来回应约拿求死的意愿,此处亦然。的确,除了几处小变动外206,希伯来原文此处的用字与第4节雷同∶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故事至此再度强调忿怒的问题。

约拿上次发怒被神质问时沉默以对(参5节);这次约拿却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约拿已忍无可忍了。虽然他等候神改变对尼尼微人的处置,但神却表明了祂是多么的荒谬及令人费解。祂的行为前后完全不一致,祂一下给人慰藉,但马上又带来毁灭。约拿觉得这一切都不合情理;神的道路高过他的道路。如果神的所行必须如此不当,那么约拿认为活着便毫无意义;他生不如死。

10~11.但掌握全局的,还是耶和华。神以约拿对植物和对尼尼微人的态度来对比,强调真正荒谬不合理之处。约拿对一棵微不足道的植物充满怜悯,对尼尼微城的全城人口却心肠刚硬。他对神创造的一株小植物表达关切,却不在乎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都是照神的形像所造的人。所以,前后不一致的不是神,而是约拿。

此外,神指出尼尼微人不能像约拿想的一样,完全为自己的恶行负责,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一词,并非如许多解经家认为的,是指婴孩。魏兹曼表示,这应与个人作道德判断的能力有关207。最后,为了怕约拿对尼尼微的十二万居民还是缺乏怜悯,神提醒他城内尚有许多牲畜。或许神正指出,就算约拿不关心这些居民,他可能对牲畜会有一些同情心。

约拿书最后的几节经文,显然着重于神有权毁灭或拯救。对约拿而言,神饶恕尼尼微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恶,虽然这显然也是相关的因素;但主要仍在于他们将毁灭以色列。神怎可允许此事发生?这才是真正让约拿感到进退维谷的。

当我们回想到,约拿预言以色列的疆域在耶罗波安二世为王时,将会扩展,我们就更容易对约拿的经历感同身受了。约拿曾为以色列的利益贡献一己之力,此刻却身不由己地成为以色列未来灭亡的帮凶。

有鉴于此,那棵植物的枯槁便有其特殊意义。植物便如以色列的命运,神以此例证明祂是生命的源头,也有权将生命取走。就像船主和他的水手,王和他的大臣一样,约拿被迫承认神的绝对主权。耶和华最终还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参∶。救恩出于耶和华。

195 希伯来原文的翻译是,“这恶对约拿是大恶/灾祸。”这种同根直接受词的模式,亦见于。G. I. Davies, 'The Uses of R "Qal and the Meaning of Jonah IV1', VT 27 (1977), pp.105~111否定了 Wolff (1975), pp.38~39 的观点。Wolff 认为此节经文指出约拿的“邪恶”。Davies 可能没错,但是经文的确有约拿用心不良的含义。名词 ra{`a{h “恶”和相关动词 ra{`a` “成为恶”,将本节与前面的经文连结在一起,本节描写约拿大怒,也回应
196 约拿将他的话,“我……说的”(原文是“我的话”)和耶和华的话相对。他的祷告一大部分都着重自己。Wolff (1975), p.118 指出,“我”和“我的”在2~3节共出现九次之多。
197 王和大臣均不确定神将如何行,“也未可知”,而约拿却有信心地断言,“我知道”。
198 Fretheim, p.121,认为以利亚是因失败而沮丧,而约拿却是因成功而欲求死。
199 Chr. H. W. Brekelmans, 'Some Translation Problems', OTS 15 (1969), pp.175~176,指出此句应译为∶“你似乎很忿怒”(参 NEB)。但依上下文看来,神是在质问约拿是否有权发怒。
200 如果作者如我们说的,认为约拿是向“大尼尼微区”宣告信息,则此处的“城”应指同一区域。
201 这是作者运用同语根受词的又一例证;
202 B. P. Robinson, 'Jonah's Qiqayon Plant', ZAW 97 (1985), pp.390~403.
203 这也解释了约拿为何有棚还需要蓖麻的遮荫;见 Robinson, 'Jonah's Qiqayon Plant', pp.397~398.
204 创世记第二十二章中“神”和“耶和华”的交替使用可供比较。参 Kidner, 'Distribution', pp.77~87; Magonet, pp.33~38.
205 。两段都有相同的用语 wayyis%~al ~et[-nap[s%o^ la{mu^t[ “他求死”。
206 神的名字以“耶和华”代替“神”,并且还具体提到蓖麻。
207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p.39~40;见导论,62~63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

神不降灾与尼尼微,是祂的恩慈,却成为约拿生气的原因。这里作者又巧妙地以相同的字眼来描述,「不悦」也是「恶」或「灾祸」的字。尼尼微作恶而遭致「灾祸」,但是他们切实悔改,那「恶」(灾祸 )就不再临到他们。他们的恶除去了,那恶却在约拿身上,因为他大大的恨恶,当神的怒气停止了,约拿的怒气却发作。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人的属肉体的性情不喜欢神向我们所不喜欢的人,特别是仇敌施恩。这是约拿不悦的原因。

「大大不悦...... 发怒」:约拿眼见神不降罚与尼尼微人,大为恼怒。

大大不悦。这一节开头直译为“这是约拿的大罪”。第4章在人的不耐烦和神的忍耐之间做了鲜明的对照。约拿大对神的“后悔”很生气。神施恩饶恕悔改的尼尼微人,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因自私和罪恶的骄傲而发怒。他的预言没有应验,他觉得自己会被人看作假先知。名誉对他来说,比其亚述首都所有的灵魂都更有价值。他也可能推断,由于这次预言没有实现,在外邦人中神对于未来的预见就会受到怀疑。

甚发怒。约拿因神怜悯尼尼微人而生气。他自己悖逆的时候,神曾仁慈地饶了他的命,但当神向别人显示同样的仁慈的时候,他却嫉妒了。

●「这事」:可能指神要赦免尼尼微城或尼尼微城人的悔改。

1~3约拿“发怒”(原文是热 ),因为他知道尼尼微人若悔改,神便要赦免他们,但他不希望这些以色列的仇敌得到赦免。“怜悯”。参看的脚注。约拿宁愿“死”,也不愿意顺从神这个满有恩典的旨意。

约拿的怒气】

约拿因为神很轻易的听信外邦人的安抚策略而感到愤怒。他因为雅巍居然就这样发怜悯,觉得很难为情,并且认为神学上大有问题,因为这样暗示雅巍可以被收买。尼尼微人会因此将雅巍与他们的神一视同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约拿的观念仍是以耶和华为圣约的神,祂与以色列是建立在恩典的关系上。神有恩典与怜悯,是信实的爱。神不轻易发怒,所以后悔不降所说的灾。但是这样的怜悯似乎不只在以色列,也在万国。他应该认识神是普世的主,祂的关怀也是全世界的。

约拿似乎说,我既信这些观念,也必会实行出来,那么豫言尼尼微城倾覆的事,岂不是只成为一种威胁而已。神到时还是舍不得刑罚,使约拿的信息完全不能实现,这是一件非常难堪的经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神宽容悔改了的尼尼微城,显明神对人的慈爱超越种族、文化和地域。

约拿说出他先前不愿往尼尼微城的原因。

这次祈祷的状况,与拿2章的祈祷有多大的差别啊!所体现的精神又有多大的不同啊!那次他求生,这次他却求死。那次他很谦卑;这次他很生气。

◎约拿的反应近乎赌气,就是不要神后悔不降灾。【】「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罢!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约拿求死,似乎与以利亚十分相似。先知以利亚实在为打倒巴力的崇拜者疲于奔命。他很想继续先贤者的遗志,除去异教的毒害,但是他也没有成功,不如归到他们那里以死来了结。他求死的理由是「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但是约拿只说:「因为我死了比活着更好。」约拿究竟不如以利亚,因为以利亚所作的,只有叫约拿更惭愧。耶和华拯救了约拿,但是他还是依然故我,没有真正改变。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约拿对神的祈求,与摩西有多大的不同啊!摩西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使百姓能存活,甘心让自己的名字被涂抹。约拿则完全灰心了。

◎约拿求死,这显然是赌气。【】「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神先没有责备他,只以问话促他省察。他在鱼腹中,知道要感谢,现在却没有感恩的话。他知道救恩出于耶和华,神看重他的性命,他又怎可求死呢?神拯救他,为使他去拯救别人。他曾一度顺服,往尼尼微城去。但是一看见那城的救赎,他又成为一个反叛者。神必须责备他,促他醒悟。神必须教导他,使他明白,但是教育的过程实在是艰难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约拿生气是因为自私,而不是一种义怒,如耶稣发怒把兑换银钱的人从圣殿赶出去。先知因急噪而失去了很大的福气,16:32)。

◎神也没明说或责怪约拿,而是要约拿好好想一想。

◎其实神可以大发烈怒,按约拿所求的毁灭约拿,但他选择接纳与教育。【】「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约拿出了城在外面,盼望那城最后终于倾覆,而他却及早逃离,必有安全。他总是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尼尼微城。

他为自己搭了一座棚,是用树叶与树枝编成的,在用字方面,作者可能蓄意使读者联想住棚节,因为住棚节的棚字也是同一个字的(Sukka 。这样从身体的需要来说,白天可遮太阳,晚上可免寒气。但是他心理方面的好奇,还是要看看那城有甚么情形会发生,最好还是到时倾覆,证实他先知的信息,看见神公义的忿怒。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约拿坐在棚内,等候尼尼微城的倾毁出现。

用树枝搭起的“棚”,约拿在这里等候四十天,希望看见尼尼微城的毁灭。约拿忘了神曾赦免他的不顺服。为何神不能同样赦免尼尼微呢?

「城的东边」:约拿大概从西面进入尼尼微城,向东走,横过全城。

「要看看...... 如何」: 显然四十天还未完 (3:4), 约拿要看看期限过后神会否毁灭尼尼微城。

有人认为约拿把“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第4节 )理解为他在急噪中误解了神的旨意。尼尼微仍有毁灭的可能性。还其人认为,约拿可能觉得尼尼微人悔改是不真心的,神还是会惩罚他们。也有可能他的举动只是反映了他的顽固态度,和他坚持认为神会实现祂的警告。

●搭棚似乎是要渡过一段长时间,可能40天还没过。

蓖麻与虫】

带给约拿遮荫的植物,用的是一个很通泛,形容瓜科植物的词。如同大鱼一样,经文中的用语不足以作进一步的辨认。摧毁该瓜科植物的虫很可能是蚜虫一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

神安排一棵蓖麻,为补那草棚的不足,因为那棚不能使约拿避寒与避暑气。神完全为约拿豫备保护的恩典。

蓖麻是在巴勒斯坦一种十分多的灌木,这是七十士译本所定的,因为希腊文字义不甚清晰。有人照亚甲文译为棕树(Ricinus Communis:Palm-christ ),大约在五、六个月之内可长八吋之高。有的以为是埃及的长春藤(Kiki )。约拿为这植物大大喜乐。身体的舒适使他心里快乐,除掉他的怒气。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蓖麻”:一种大叶植物,长达三公尺,爬在棚上可遮荫。

“蓖麻”。其宽大的叶子让约拿得以遮荫,免受酷热之苦。它快速的生长是神的作为。

「耶和华神」

:这里合并了神的两个名称。

「蓖麻」:生长迅速的热带植物,高达三公尺(八至十英尺 ),叶宽荫浓。

「救他脱离苦楚」:棚子大概很简陋,约拿要有蓖麻的影儿遮盖棚顶,才可凉快些。

安排。希伯来语是manah 。

蓖麻。希伯来语是qiqayon ,一种未知的植物。有各种解释。如蓖麻,黄瓜等。这棵植物奇迹地长大。我们不必将它认定为任何已知的快速生长的植物,尽管它可能是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或许就是阿卡德语中的kuk祂ānītu 。

苦楚。希伯来语是ra`ah ,是表示邪恶,不幸,麻烦和悲惨的常见词。 约拿的苦楚主要不在肉体上,而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源于他自以为正在蒙受的忿怒,屈辱和失望。

●「蓖麻」:生长迅速的热带植物,高可达三公尺,叶宽荫浓,爬在棚上可以遮荫。

●「脱离苦楚」:看后文大概是指酷热的苦楚。

◎「大大喜乐」:大概是因为他觉得神认可他或补偿他。【】「次日黎明,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

神安排植物,原为约拿的舒适。现在为教导约拿,又安排虫子,来咬蓖麻,以致枯槁。在表面看,这里又有一项矛盾。神出尔反尔,既为恩慈的安排,又有毁灭的力量。在自然界许多也都是互相冲突的,虫子比蓖麻小,却比那植物有力,可以任意摧残。那么旺盛的生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毁坏。

这里虽译为一条虫子,可能是指一群,以单数来说明集体名词,是那一类虫子,一来就迅速破坏。神无非用这些作为实物教材(Object Lesson ),促约拿醒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看看约拿关怀的到底是甚么?是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安排。见第6节的注释。

以致枯槁。人类往往在新的欢乐日子快要开始的时候,遇到不幸或悲伤的虫子,把希望变成绝望。【】「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约拿没有了树木遮盖,而现在又是热风,使约拿更无法忍受。这东风似是沙漠的干风,在阳光之下,更加炙热,无法经受得起(这种风称之为Sirocco是沙漠特有的 )。于是他第二次求死,这次生气要比第一次更甚。他撒野的情形几乎无法收拾。他的怒气与失望,就以这样撒野作为武器,来对付一切,包括神。他的自我受了中伤(所谓Ego-Injury ),就更加敏感,草木皆兵。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看注。东风来自沙漠,干燥焦灼,多在暮春和早秋吹刮,热风过处,草木枯萎

“东风”。以其灼热而为人所熟知。

「东风」:注。

安排。见第6节注释。

炎热的。希伯来语是charishith ,只出现在这里。

●「东风」:东风来自沙漠,干燥焦灼,热风过处,草木枯萎。

◎约拿似乎还一直生神的气。

◎其所用的语气和 4:3 一样。

炎热的东风】

这里的东风不会是称作「汉辛」(h]amsin )或是「西罗科」(sirocco )的焚风。因为那样太阳就不会是影响的因素。东风在巴勒斯坦是个问题,因为东方是沙漠;但是尼尼微地区东风通常带来降雨。这里是种特殊的东风(NIV 译作「酷热的风」 ),但该希伯来原文仅用于此处,因此难以确切理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

神仍继续忍耐,没有明明责备,好似第一次一样,依旧促他自省。这次神认为约拿发怒的理由更可笑,只为一棵蓖麻,比本来服事传道的工作,实在微乎其微。但是约拿硬着颈项,居然与神争辩起来。他自认有充分的理由,他要硬到底,决不妥协,绝不低头,情愿以一死来表白。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先知固执而不耐烦地为自己气得要死辩护。神则设法在他心中引发合理的态度。

◎神仍用 4:4 询问约拿的话问约拿。

◎这回约拿似乎真的发怒了。【】「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

神教导约拿,用三项实物教材,以蓖麻为主,再有虫子与炎热的东风。现在详加解释给他听。耶和华对约拿说:你爱惜这蓖麻,不过贪图短暂的安舒。它对你到底有多少价值?你对它的需要,也只是一时的,没有真正深切的关怀。你爱惜的其实不是它,而是你自己。

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你爱惜它,为它作过甚么?你既没有付上任何的代价,一夜发生,使你有过享受,一夜干死,你也不可有甚么闲话。你所得到的都是恩典,领受了,感谢,失去了,就心存顺服,没有甚么遗憾,又怎么可以发怒呢。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一夜发生,一夜干死」:形容蓖麻生长和枯槁的快速。

「你尚且爱惜」:约拿因一棵蓖麻枯槁而发怒,甚至求死,却不爱惜尼尼微城内千万的生命,只希望他们灭亡。

你”在希伯来语中是强调的。生气而缺乏同情心的先知约拿,竟同情和惋惜一棵无甚价值的蓖麻,他没有为蓖麻付出过辛劳。但他对尼尼微大城的百姓却不愿意表现出同样的爱惜。七十士译本把这一节的前半部份译成“神说,你怜惜蓖麻,你没有为它受过苦,也没有栽培过它”。

约拿因神不毁灭尼尼微而生气(第1-4节 )。在神让蓖麻枯干时,他也生气了(第9节 )。这是多么扭曲的价值观啊!约拿对于蓖麻的关心,超过对尼尼微的百姓。

10~11神爱惜祂所造并且养活的人,不分种族、肤色,愿意用各种方法促他们悔改归向神。

10~11神使用蓖麻作实物教材,教导约拿以下重要的真理:若然约拿为了失去一棵非亲手栽种的植物而难过是合理的,神向祂亲手创造的尼尼微人表示爱与关怀难道是不合理的吗?那里若有“十二万多”个小孩,人口必定有六十万左右。“许多牲畜”。这是最后的一点讽刺,好像说:“约拿,即使你赞成数十万人被灭绝,你不想想当中受连累的牲畜若也被毁灭了,那岂不是一种浪费吗?”【神为什么把他对尼尼微城的人的爱惜比作约拿对蓖麻的爱惜?】

约拿之爱惜蓖麻子,不单因为这植物本身的美或香等等,更重要的是这棵植物之死亡对他来说是极之重要的。这就如神对尼尼微城的人的爱:不是因为这些人本身有什么价值,而是因为这些人对神的心来说是极之重要——这个比方对约拿来说真是有极重要的启迪力!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来说,这思想也是何其宝贵!我们每一个人对永活的神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他所宝贝的。不管我们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亦不管我们是什么种族肤色的人,他心中以为至宝的就是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好处,全是因为他的慈爱——这真是叫人心弦震动。

——巴斯德《归纳性研经》
】「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尼尼微是大城,罪恶大,面积大,人口也众多(本节 )。姑且不论成年的居民,单论儿童,就有十二万多人。除了大城中「至小的」,甚至还有许多牲畜,都是神所爱惜的。

幼童是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不知善恶的儿女」。希伯来的思想,右手为善,左手为恶,所以右左指善恶。

有时善恶也未必指道德方面,也指实用方面(Pragmatic ),好坏或合宜与否。牲畜,大概指家畜,或畜养的牛羊。牠们的生命是神赐的,也是神养活的。牠们因人的罪而在苦役之中。神也照样舍不得将牠们灭绝。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可以指儿童,但也可指全城的人像婴儿一样,不认识神,不知应如何走人生的道路,需要有人去教导。神的慈爱且及于牲畜。神严厉斥责约拿和以色列人狭隘的利我主义。

「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三岁以下的婴孩大多不能分辨左右;神以此比喻尼尼微人像婴孩般无知,不认识真神和祂的律法。

爱惜。希伯来语是chus (“惋惜”、“同情” )。见本章第10节。

不能分辨。有些人认为这是指小孩子还未能判断哪一支手更有力,更有用。假定小孩子占人口的五分之一,尼尼微城就会有六十万人。这一数字过于庞大,不符合这座古城的已知规模。如果把“不能分辨”理解为喻指不能辨别善恶的人,似乎更妥当。如果按字面理解,那尼尼微就包括周边的地区。

◎神的回答是要带约拿从造物者的角度来看尼尼微城的人,跨过种族的恩仇。

●「不能分辨左右手的人」:指儿童或指着全城的人像婴儿一样无知。不过从十二万这数目看起来,后者较为可能。

本卷书是以问话作为结束的。为甚么要这样呢?是因为圣灵要把我们带到约拿书里面,让我们听见神让约拿听见的话,使我们能够反复思想,然后知道这卷书原来是一本用来塑造我们的书。我们自己就是约拿书里的主角。

── 陈希曾《与主同轭──约拿书剪影》

尼尼微城人口】

亚述学者估计尼尼微城是首都时的人口(城市中和周围乡村地区 )约是三十万,因此前面提到的十二万并非难以置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例证

合乎理吗?】

「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人常是用不公道的天平,衡量自己与别人的标准不同。
先知约拿,不是一个完全人,但真正是神所重用的仆人。我们看见他的人,他的行动,也仿佛看见他的心。他天真,他诚实,是像加利利人彼得,拿但业一样的性情中人。他不论对人对神,是就是,非就非,不欢喜就是不欢喜,却不肯阳奉阴违,也不敷衍应付;他除非不要作,要作就全心全意的去作。他不同意的时候,就向神讲理,戆直的讲理,似乎是有些顶撞神;我们总难以鼓励人向神这样祷告。他知道神是真实的,他把神当神。不过,这可爱的“真以色列人”,不明白恩典。
神不跟先知约拿讲神学理论,只同他论理;而且表演给他看,要他亲身体验。神这样的耐心,这样的俯就人,显明人内心的情形,这是我们极少了解的部分。神这样下工夫,是要向人显示:甚么是神的恩典。
先知约拿宣告了审判的信息,就出了城,到城东方一个安全的距离,大约是高地,在那里搭了一座棚,耐心的等,花四十天的时间在等,“要看那城究竟如何”
原来约拿并不是另有约会日程。但他为甚么只在尼尼微用一天的时间?如果说,他怕在尼尼微过夜不妥当;他又知道了城中人悔改的消息,也知道神不降罚的事。他与其在城外棚下面,耗那多时间枯坐等候观察,进城去向初信悔改的人,作些跟进培训的工作,岂不是应当的?且不说种族了解文化交流。

“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这算是甚么祷告!他是向神说:“你让这些人活着,就给我死吧!”这当然难说是出于爱的动机,倒仿佛是要争个你死我活,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原因是他不愿见先知言不应验,有损自我形象,潜伏的种族成见,就乘机滋长。约拿还说: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实际上他不知道“恩典”!
神安排蓖麻生长,安排虫子咬死蓖麻,安排炎热的东风,显示祂有完全的主权;也显示约拿的孩子气,而他的“草菅人命”,观念何等错误。要明白神的恩典,作与神同心的仆人。

── 于中旻《约拿书笺记》

传道却不顾念人】

约拿到城外要看看那城到底如何,这是幸灾乐祸之表示。在第一章我们可以看见,当风浪如此大,他却到底舱去睡觉,他总不介意。现在他传道后,如果神将城毁灭,他就喜悦,但如今他见神不降所说的灾,他就大失所望。他到城外去看看,那时他巴不得尼尼微毁灭,我们有如此吗?我亲眼见过一位弟兄,他信主很久,但他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信。他从来不叫家人来聚会,但却与别人讲道,而没有劝妻子来听福音。有一次我问他,你妻子儿女为何不来听福音?他说:不要理她们,她们太无用,不要给她们听福音,他是何等自私,只是顾自己。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耶和华安排。」

这书屡次提起主安排的恩典,他会预备安排大鱼、蓖麻、虫子以及东风。

他安排大鱼当我们智尽力乏,临近毁灭的时候,他来帮助我们,将我们带回到他的面前。

他安排蓖麻。它的影儿可遮盖我们的头,脱离苦楚。友谊,产业以及其他的成就好似蓖麻一般,使我们欢悦,虽然我们没有即刻承认这些是天父恩慈的安排。

他安排虫子与东风,约拿情愿看见尼尼微倾覆,却舍不得蓖麻枯槁,他不会有所觉醒,看见属灵的真相,所以神让虫子与东风来作成这份工。约拿必须受教,他看重蓖麻,好像神看重尼尼微城一般。但是神工作更多,他先造那些人,还要使他们人口增多(十一节 )。

多少时候,神允许蓖麻死去,好教导我们深切的功课。虽然我们保持它青绿,但是叶子越来越枯黄,最后终于死去。它们凋落在尘土中,东风是来自大能的手,结果我们知道若是蓖麻还没有枯死,还可保护我们,神的儿女啊,在东风中发昏,不要求死,到盘石的荫下,那里是疲乏之地的青绿处,那里有人子,祂是炎热中遮盖的荫庇。

──迈尔《珍贵的片刻》

「我岂能不爱惜呢?」本书以问话作为结束,表示要我们经反复思想而看见自己就是本书的主角。从前有位先生,很喜欢批评别人。他有着高度的「进视眼」,一次,他同他的太太到一家饭店,刚要进大门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人,他觉得非常不顺眼,就批评起来了。「你看那个人,大腹便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付非常不对称的模样。」他大声的讲。他太太在旁边一直拉他,叫他不要讲啦!说:「前面是一面镜子,你所骂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呀!」约拿书就像一面镜子,其目的不只是让我们知道一点约拿的故事,更是要把我们带到这卷书里面,并提醒我们──我们就是那个人。

── 陈希曾《与主同轭──约拿书剪影》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