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
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神并没有责备约拿的不顺服,而是再次呼召约拿、重申任务。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工作,神完全可以把不顺服的工人撇在一边,换一个忠心的工人来做。但神的话却「二次临到约拿」(1节 )),继续给他机会;因为神的心意不仅是要给尼尼微传信息,也是为了改变传信息的约拿。神不但要成就祂的工作,也要改变祂所使用的工人;因为一切救赎工作的最终目的,乃是要得着合神心意的人。因此,每一个事奉神的人,不但要注意工作的本身,更要注意神借着工作在自己身上的心意,免得我们「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九27 ))。 从约帕开往他施的船是沿着地中海东部的海岸往北航行,所以此时约拿可能比刚上船时更靠近尼尼微,但也有1000公里左右的路程,需要走一个多月。
3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4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5 「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译:披上麻布)。」目前发现的尼尼微遗址的城墙大约有12公里,但主前一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us))称尼尼微是个四角形的城市,周长约96公里。如果把伊拉克北部摩苏尔(Mosul))周围的四大古城遗址(Nineveh、Nimrud、Khorsabad、Karemlash))看作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周长大约是96公里,正好需要三天才能走完。当时很可能这几处地方组成一个城市群,即创世记中所说的由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利鲜组成的「那大城」(
创十11-12 ))。
「四十」(
4节 ))在圣经里常常代表彻底(
创七4 、
出二十四18 、
民十三25 、
王上十九8 ))。神给了尼尼微人一个机会,用「四十日」的时间证明自己真实地「离开恶道」(
10节 ))。
约拿走了一日,只走遍城中三分之一地方。表明他虽然外面顺服神,但里面却还没有体贴神的心意,内心深处并不愿意尼尼微城得救。
上图:尼尼微遗址重建的城墙。主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伦攻陷,从此成为废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在历史传说中知道亚述帝国的辉煌,但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证据,许多人因此怀疑圣经的真实性。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保罗-埃米尔·博塔发现了一座王宫的遗迹,后来被证实就是尼尼微,出土了大量文物。
6 「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7 「 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什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8 「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9 「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也未可知。』」这位「尼尼微王」(6节 ))可能是新亚述帝国衰落时期的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执政 )),或他相继执政的三个儿子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783-773年执政 ))、亚述但三世(Ashur-dan III、主前773-755执政 ))和亚述尼拉里五世(Ashur-nirari V、主前755-745年执政 ))。 「麻布」(6节 ))是用黑山羊毛织成的粗布,粗糙而不舒适,被用来做丧服,表示哀悼。 「王和大臣有令」(7节 )),表明当时贵族的权力很大,亚述王要和贵族一起发布命令。 「丢弃手中的强暴」(8节 )),可能指停止对外侵略战争。当时新亚述帝国四处征战一百多年,以强暴闻名于中东。 神两次借着外邦人的口说:「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9节 、一6 )),表明人既不能借着献祭来贿赂神,也不可利用祷告来操纵神,万有的主宰绝不会有求必应、围着人转。神并没有赦罪的义务,罪人一时的求告或善行,并不能确保神免除刑罚(珥二13-14 ))。
10 「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祂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恶道」(
10节 ))的原文与「灾祸」(
10节 ))、「恶」(
一2 ))是同一个字,意思是「邪恶、灾祸」。这是一个双关语:尼尼微因「邪恶」而遭致「灾祸」,一旦他们离开了「邪恶」,「灾祸」就不再临到他们。
船上的水手是「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一16 )),这些尼尼微人却没有提到「耶和华」的名,表明他们虽然真的「离开恶道」(
10节 )),但人的悔改并不能持久,亚当的后裔不可能靠着自己的决定改变罪性、永久转向真神。然而,神的心意是:「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吗?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吗」(
结十八23 ))?当神定意审判的日子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即使是北国最坏的亚哈王(
王上二十一25-26 )),因为有了一点谦卑悔改的行动(
王上二十一27-29 )),神也愿意推迟惩罚;即使尼尼微人还没有完全认识神,因为真心「离开恶道」,神也愿意取消灾祸。
「后悔」(
9 、
10节 ))原文的意思包括「遗憾、怜悯、同情、后悔、使舒坦」,这里可译为「减弱」(英文ESV、NASB译本))。「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因为祂迥非世人,决不后悔」(
撒上十五29 ))。因此,神的「后悔」(
10节 )),并不是说神的计划会根据人的反应而改变,因为「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雅一17 ));而是表明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
四2 )),必定会向「离开恶道」的世人施行恩典,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耶十八7-8 ))。但神是全知的(
诗一百三十九16 )),祂早就知道哪些人会「离开恶道」、哪些人不肯认罪悔改,不需要根据人的行为来调整惩罚的计划,而是借着这些警告来促使人改变。
「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
10节 )),并非永远得救,只是暂时推迟了刑罚。神宣告:「亚述是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
赛十5 )),在祂的计划里,还没有到消灭亚述、或者向亚述宣教的时候,只是要限制亚述的扩张,赐给神的百姓在北国耶罗波安二世(
约主前793-753年在位 ))和南国乌西雅王(
约主前791-740年在位 ))执政期间大约四十年的繁荣,预备他们被掳(
王下十四25 ))。主前783年阿达德尼拉里三世死后,亚述衰落了39年,他的三个儿子继位期间,亚述君权越来越受到贵族的限制,停止了对外扩张。亚述王普勒(即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
主前745-727年执政 ))上台以后,亚述重新改革崛起,恢复了残暴骄傲的本性(
鸿一9 )),征服了巴比伦和亚兰,屡次进攻北国以色列 (
王下十五19 、
29 ))和南国犹大(
代下二十八20 )),最后在主前722年掳走了北国(
王下十七6 ))。当亚述完成了神命定的管教任务以后(
赛十6 )),神「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
赛十12 ));主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伦攻陷、从此成为废墟,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在历史上消失了。
虽然亚述帝国最终灭亡了,但神却恩待亚述的后裔。亚述人于主后一至三世纪最早基督化,并且致力于向东方宣教、一直到达中亚、印度、蒙古和中国。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伊斯兰政权的逼迫,亚述人从未放弃基督信仰。今天,全世界三百多万亚述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应验了神对他们的预言:「当那日,以色列必与埃及、亚述三国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为万军之耶和华赐福给他们,说:『埃及——我的百姓,亚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产业,都有福了!』」(
赛十九24-25 ))。
上图:2015年,一群亚述女基督徒在黎巴嫩教堂中聚会,哀悼一次伊斯兰国袭击事件。她们在聚会时坐在后面,用头巾盖头。叙利亚的亚述基督徒主要居住在叙利亚东北部的Hassakeh地区,尤其是Qamishli和Tell Tamer,在叙利亚内战中经常被伊斯兰国袭击。目前,全世界大约三百多万亚述人,分布在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东北、伊朗西北部、黎巴嫩、约旦和土耳其东南部,他们大都是东方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迦勒底大公教会(Chaldean Catholic Church)和叙利亚正教会(Syriac Orthodox Church)的基督徒。亚述人由于没有全民改信伊斯兰教,遭受历代伊斯兰政权的迫害,在一战中被奥斯曼帝国屠杀了将近30万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伊拉克是亚述人的祖居地,也是全世界亚述人最多的地方。但自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后,一半以上的亚述人被迫离开伊拉克。
上图:2016年,坚持留在叙利亚Tell Tamer的亚述基督徒在教堂中聚会。其中穿制服的是亚述民兵。经历了中东多年的战乱以后,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亚述基督徒建立了民兵,保护亚述社区免受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袭击。
向尼尼微传道(三1) 约拿再次开始他的新生活;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他,邀请他把过去交托他的信息向尼尼微宣告。这一次先知顺服了,虽然这里没有指出他接受任务时,是否带着欢喜快乐,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最终学会了顺从神。当约拿经过长途的旅行,从他被大鱼吐出的海滨,带着艰巨的使命,来到了尼尼微的郊外。远远看到尼尼微,圣经描写它是‘极大的城,有三天的路程。’(3节 )这不是指它的中心有这么大,而是指约拿的旅程的长度。尼尼微的确是一座大城市,它的四周筑成的范围广大到八哩,在城中有很伟大的宫殿和花园。当约拿来到的时候,它真是堪称‘伟大的尼尼微’,其郊区林立着成排成行的房屋,其中住着这个城市原来的居民。正像考古学家发现其遗迹所表明,这个更大的面积(包括郊区算在内 ),周围大概有六十哩(比现代的摩苏兰──伊拉克北部之一都市大得多、这个地方和尼尼微的古代位置相邻近 )。当约拿沿着郊区开始他的缓慢旅行的时候,他开始有一种可怕的感觉,即他的使命不可能成功。他是一个外国人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有一个信息要传给外邦人,他们不计其数地住在他经过的郊区街旁。他许当他第一次不听从神的命令到尼尼微来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他的任务只会带来绝望。所以,三天的路程他只走了一天,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才到繁荣的内城,他已开始传道了。他毫不害怕,毫不含糊地宣告一个不愉快的信息给他身边的人:‘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4节 )有人会想,这根本不是一篇信息,这是一种信号,要引起听众的响应。约拿书从开始的几节中就带给我们的那种激动和惊讶的特征,在这里继续表现出来:好像有神的手在那里工作,尼尼微郊区的居民立即回应了约拿的宣告;他们相信神,并且从罪恶的生活中回转过来。他们的转变是彻底的,而且立即又把先知的信息传递给他们的朋友和邻居。像森林里的野火被风刮起来那样,消息迅速传到市中心,国王和他的大臣们也听到了,他们也作出响应,使得那本来是群众发起的悔改运动,藉着国王的法令得以加强和发展起来。尼尼微城中心都悔改了,虽然约拿只走了三分之一路程,但皇帝发布的命令,不但人,而且包括牲畜,都要披麻禁食;王号召人民从内心悔改,离开他们以往的暴行和罪恶。外邦人从他们愚昧的道路上转过头来,求神息怒,希望保存他们的城市,他们诚恳的行动,使得神‘后悔’了。因此,祂改变了原来要对这座城市施行的惩罚,因为他们的悔改而施怜悯与他们。对于尼尼微这个角色,故事讲到这里是已经达到了高峰;然而对先知个人来说,则还有一些经历尚未临到。在先知向尼尼微城的布道工作完成以后,我们既能从神的仆人个人方面,又能从整个的人类方面,都学到一些功课。(一 )约拿的任务虽然令他不快,事实上却是他很大的福分 。他个人历史上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表明他不应有份参与神的事工。当他不顺从时,他一路往下堕落,被抛到深海里,得到应得的报应。然而是神的话第二次临到他;他才有了第二次机会。就个人的质量和权利而言,我们都像约拿。谁能自夸自己配得参加神的圣工呢?谁没有不顺从的经历,谁不会丢失事奉神的权利吗?在某种意义上讲,事奉神常常是神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是我们不配得的权利。假如使命临到我们,我们永不能立即就说:这是因着我们的恩赐和素质;或者我们有能力担负这工作。神的呼召同时又是祂怜悯的记号,在神的呼召中,祂要使用我们这些不配的器皿,祂关心那些无名的群众,那些生活在没有神的光照的人。(二 )这个故事还教导我们一些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要学习的事 。它的重点是放在郊区的人民,而不是繁荣的市区;它的兴趣是在大多数的群众,而不是国王和大臣们。故事给我们一个非常的异象,不是用有限的几句话能讲清楚的。神不但关心犹太人,祂也关心外邦人;祂的怜悯和关怀遍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郊外的和乡下的居民,那些名字不太为人所关注的,正是对着这些人,约拿宣告着,而且也是这些人最先响应他,并且因着他们的响应,使国王和这个国家的尊严阶层的心也起了改变。我们从那里所瞥见的是一种不寻常的异象。这是一种人类大众的异象: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类型的,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和一个共同的要求;共同的需要是需要神,共同的要求是他们都要悔改。--《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拿书第三章 Ⅱ约拿在尼尼微(三1~ 四11) A约拿二度蒙召(三1~3) 约拿在奇妙地获救并返回陆地后,被神再度指示前往尼尼微。这一次他不再试图躲避耶和华的面,而是甘心地顺服。作者在此的用字遣词,几乎是逐字地和第一章的开始相对照,很技巧地让读者得知,约拿已有了新的开始。虽然约拿早先曾拒绝神交托的使命,但现在他有了崭新的机会去完成它。 1 ~2.除了“亚米太的儿子”(一1) 被希伯来文 s%e{ni^t[ “二次”(三1) 取代之外,第一和第三章的起首文字完全雷同,一直到动词宣告之后,两者之间才有显著的差异。约拿在第一章2节 被要求向尼尼微呼喊,原文的介系词 `al “向”,有反对之意;在第三章2节 ,他被指示向该城宣告,原文的介系词是 ~el “向”(参 RSV 、 NIV)。针对这一字之差的重要性,学者们的意见分歧。许多人认为,加在动词 qa{ra{~ 之后时,用介系词 `al 或是 ~el 并无太大区别180 。但是,沙森(J. M. Sasson)则大力主张, qa{ra{~ `al (参一2) 可能带有“谴责”的弦外之音(参 NEB),而 qa{ra{~ ~el 则仅是“向……宣告”181 。这用字的微妙转变,可能是作者为约拿此行出人意表的结果,替读者预作准备。 我所吩咐你的话。此句强调约拿所宣告的,是出于神而非出于他自己182 。JB 和 GNB 依照七十士译本,均用了过去式∶“我以前吩咐你的”和“我曾给你的信息”。但是,希伯来原文还可解为目前,“我现在给你的信息”(参 Vulg.),或是指将来,“我将给你的信息”(参 Syr.)。三者中以前者最不可能,因为作者若想用过去式,那么以动词“吩咐”的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当更为清楚183 。 3. 约拿的顺服在此被反覆强调。作者不仅重复约拿首次蒙召时(一2 ;见一2~3 的注释)的动词“起来”和“去”(见 RSV、AV),而且还用了“照耶和华的话”一词(RSV、AV)。 尼尼微是极大的城一词,不应被视为表示约拿书的著书日期,在该城于公元前六一二年倾覆之后。作者仅仅表明在约拿往该地之时,该地为一大城(见导论,59~62页)。极大的城其实原文就是“神看为大城”。许多学者认为 ~#lo{hi^m “神”在此意味着夸张的写法(参∶创二十三6 ,三十8 ;出九28 ;撒上十四15 ;诗三十六7 ,八十11) 。但依全书的情节看来,这句话最好解为“神看为重要的城”184 。“有三日的路程”(AV)是横越该城所需的时间,也是一确切的陈述185 。 这些关于尼尼微的描述,为约拿动身(3节)和他到达尼尼微(4节)间的故事,提供了适切的间奏。由于尼尼微距以色列约五百哩,或一个月的路程,这段该城的简短叙述,使第3、4节间有了平顺的转折186 。它同时也为下一段故事设下场景。
180 这主要是因为七十士译本并未区分两者。
181 J. M. Sasson, 'On Jonah's Two Missions', Henoch 6 (1984), pp.23~29;参 Keil, p.389.
182 旧约先知经常表明他们的信息直接来自神。若想得知先知用以表明上述事实所用之语句,见 E. J. Young, My Servants the Prophets (Eerdmans, 1952), pp.171~175,摘自以赛亚书的用语。其他先知书也可找到类似的用语。
183 Price, pp.51~52.
184 D. W. Thomas, 'A Consideration of Some Unusual Ways of Expressing the Superlative in Hebrew', VT 3 (1953), pp.209~224,以相当的篇幅讨论用神的名字来表达夸张。他的结论是∶“在旧约中,用神的名字单单为了加强形容的效果,我相信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十分难以找到任何明确的例子。”(p.218)。此外,此表达法在此的确切形式,并未见于旧约他处。在所有 ~#o{hi^m 用于加强效果的例子中,仅在此处有 l# “对,向”这个介系词在其前的。
185 有关尼尼微的大小,见导论,59~63页。1978年版 NIV 的翻译是,“花三日才能走遍”,这表示三日是行遍该城大街小巷的时间。但希伯来原文的用字却不支持此一说法。1984年版的 NIV 则遵照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38,的意见,译为“极大的城访该城需三日的路程”,亦即到达的一日,访城一日,以及离去的一日。
186 并无必要像 NEB 一样,重新安排经文的次序。
B约拿和尼尼微人(三4~10) 作者对约拿赴尼尼微之前的事件着墨甚多,令人惊讶的是,他对约拿在尼尼微的活动,竟然一笔带过(4节)。反而是尼尼微人的悔改,和神因此而回心转意(10节)占较显著的篇幅,而前者更是这一小段(5~9节)的核心所在。 4. 约拿在尼尼微的事工,记载得出奇简洁。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有好几种解释。希伯来文的原意是“他开始进城,走了一日的路程并宣告”。大多数的解经家据此认为,约拿在进城一日后才开始宣告神的信息。另有一说是,约拿一进城便已宣告信息,而该城需要三日的路程才能横越(3节)。无论经文作何解释,显然约拿并未等到他到达尼尼微都会区的中心时,才宣告信息;在他进入尼尼微范围的第一天,便已告诉居民神要给他们的惩罚。 约拿信息的要旨,由一句话概述∶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约拿极有可能向他遇见的人,说得更详尽;但作者淡化了约拿滔滔不绝的能力,而将信息浓缩为希伯来文的五个字。虽然有些学者偏好七十士译本的“三”日而非“四十”日,但前者可能是因抄写者误看至前一节的“三日”所致。“四十”这个数字并非任意而定的,在旧约中它常与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日子有关187 。 必倾覆。动词 ha{p{ak[ “倾覆”亦曾用于他处形容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创十九25 ;哀四6 ;摩四11) 。此字的基本意义是“转”,有时也用作“倒置”(王下二十一13 ,“将盘倒扣”)。此外,它可以解为“转向”、“改变”(王上二十二34 ,“转过车来”;耶十三23 ,“改变容貌”,和合本作“改变皮肤”)。由于此字含义广泛,故而在此处出现绝非偶然。虽然尼尼微并未倾覆,但也确曾经历了回转188 。 5. 由于神的审判迫在眉睫,尼尼微人莫不心惊。经文明显指出,在约拿宣告之后立即便有了回应。约拿宣告后作者紧接着描述百姓的反应,在先知的宣告和尼尼微人的悔改之间并未穿插其他事件。此外,经文亦未显示约拿在入城第一日后还继续宣告信息(参4节)。 尼尼微人信服神(原作“尼尼微百姓信奉神”)有两种解法∶ (1) 尼尼微人相信神的话语(NEB;参 AV、RSV、GNB、NIV); (2) 尼尼微人信奉神(JB)。希伯来文片语 he~#mi^n b# “信奉”却不仅是相信某人的话,还表示信靠某人189 。重要的是,尼尼微人的反应,竟是神希望其子民做到(参∶出十四31 ;代下二十20) ,却经常不可得的(参∶民十四11 ,二十12 ;申一32 ;王下十七14 ;诗七十八22) 。 尼尼微人既信服神,便宣告禁食,……穿麻衣。古代常以此表达忧伤、谦卑和悔罪,也就是真正悔改的表征。当先知以利亚斥责了以色列王亚哈后,亚哈也有类似的反应∶“他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卧也穿着麻布,并且缓缓而行。”(王上二十一27 ;参∶尼九1~2 ;赛十五3 ;但九3~4) 。可能和约拿同时代的先知约珥,亦曾要求听见信息的人禁食且披上麻布,以表示悔改(珥一13~14) 。所谓的麻布是一种粗糙的厚布,通常以山羊毛制成,穿上麻布即象征拒绝了世俗的安逸与欢娱。尼尼微人的反应是全体一致的∶从最大的到至小的。没有任何的社会阶层认为自己不必在神面前谦卑。 6. 作者将焦点转到尼尼微王身上,也为第5节的泛泛内容续添细节190 。作者藉重复某些细节来加强他原先对尼尼微居民的描写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真心为罪痛悔。 尼尼微王此一称号,仅见于约拿书。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表示约拿书写作于距亚述年代久远的波斯时代(约公元前539~331年);通常的称呼是“亚述王”(参∶王下十九36) 。然而,若约拿赴尼尼微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中叶,亦即亚述国势不振之时,那么“尼尼微王”的称号亦并非不合情理(见导论,63~64页)。 尼尼微王究竟听见什么,希伯来原文记载得含糊不明。 da{b[a{r 一字可以是“话语”、“事件”或“东西”。在此它可能指约拿宣告的确实内容,或是城中百姓的反应。王的行为构成了工整的交错模式∶他起来,脱下,披上,坐下。王从宝座起身,将朝服换为麻布,而后坐在地上的灰中。王以此举,象征他的软弱和不配(参∶伯二8、12 ~13)。 7 ~8.王和大臣共同下令给百姓和牲畜,也被许多学者认为,证明了约拿书的写作年代甚迟。他们基于两点理由指出,这种作法是波斯而非亚述的习俗。1. 亚述历史并未记载 (a) 王和大臣共同下令,或 (b) 牲畜披上麻布。2. 这两种习俗均曾见于波斯时代后期。虽然他们立论的基础似乎直指以色列被掳后为著书年代,但语言学的证据已经显示此种可能性并不高。我们只能假设,亚述史籍缺乏这些习俗的记录,乃是一不幸之巧合,或表示了此种习俗之罕见,由此益显尼尼微人反应之不寻常。而王和大臣下令的对象包括牲畜,则强调了下令者的确感到事态严重。此外必须提醒的是,公元前八世纪前半是亚述历史上文献最欠缺的时代之一。(更详尽的讨论,见导论,64~65页)。 王所下禁食的敕令包括两个与吃有关的动词。第一个动词可以适用于人和牲畜,就是 t]a{` am “尝”。另一个则自字根 ra{`a{h 衍生而来,意指“吃草”或“放牧”,此字只适用于牛羊。有趣的是,两个动词都可和这段经文的其他用字连结,再次证明作者乐于文字游戏。动词“尝”和名词 t]a`am “敕令”拥有同根子音。同样,动词“吃草”一字也可以和第8、9节的形容词 ra{`a{h “恶”连结191 。 王下令要百姓切切求告神,令人回想起先前有关祷告的陈述(一6、14 ,二2) 。热切的祷告与禁食和披麻同时进行。最后,王要求臣民真诚悔改∶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敬虔的外表并不能拯救尼尼微脱离迫近的毁灭;只有心灵和行为彻底的更新变化,或能提供一线生机。即使以色列人在祷告禁食时,神也曾警告他们切勿仅是表面敬虔(如∶赛五十八3~9) 。 9. 就像信奉异教的船主(一6) 和其船员(一14) 一样,王和大臣体认到神有绝对的自由随己意而行。他们十分了解,敬虔的行为和祷告绝不能保证神一定饶恕(参∶珥二13~14) ;神并无赦罪的义务。然而他们仍抱持一线希望,盼望神以怜悯对待他们,并且不发烈怒。尼尼微人全体彻底悔改(8节),很可能便促使神如此行。我们不至灭亡回应了早先异教水手的希望(一6、14) 。 10. 支配第9节的悔改主题,在此藉着重复动词 s^u^b[ “离开恶道”和 nih]am “后悔”而延续192 。由于尼尼微人真心悔改,神便动了怜悯之心,不把所说的灾降给他们。可惜许多英译本将动词 nih]am 译作“悔改”(参 AV 、 RV 、 RSV),而这自然让读者难以理解。神可能悔改吗?英文的 repent“悔改”意指将行为由坏改好;希伯来文动词 nih]am 则指决定的改变,而且不一定是由坏变好。英文的动词 relent“后悔”(JB,参 NIV)较能适切地表达希伯来文原意。此外,耶利米书十八7~8 说得很清楚,先知宣告的审判不是绝对的,而是条件性的∶“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神在此转变心意并非代表祂的失败,反而显示祂永不改变的特质193 。 对许多学者而言,尼尼微人悔改的迅速、范围和诚心,似乎完全不切实际。尼尼微的所有人口是不是可能对外邦先知的宣告,如此迅速地回应呢?此外,公元前八世纪的亚述编年史亦未记载此等事迹。此等重大史迹,理当会有记载才是。凡此种种,造成他们对故事的真实与否存有疑虑。 对这些疑问,可以有如下的解释。第一,我们必须再次强调(见导论,84~85页),公元前八世纪前半的亚述史籍十分缺少。很不幸我们对此时的亚述所知贫乏。第二,我们毋需将尼尼微人的悔改视为不寻常或出乎意外,尤其是如果约拿赴该城时,正如魏兹曼所说的194 ,正好是亚述丹三世(公元前772~755年)和亚述尼拉立五世(公元前754~745年)为王,国中乱象频仍之际。第三,经文并未指出,尼尼微人在悔改之后,成了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敬拜者。第一章在记叙异教的水手时,曾提到耶和华的名字;但这名字在第三章却付之阙如。虽然尼尼微人都已悔改,但并不代表他们改信耶和华。此外,他们的悔改虽被描述是真诚的,这并不意味着约拿的使命在他们身上有长久的果效。就算在以色列,悔改也不一定有持久的改变。例如亚哈王为拿伯之死而悔改,并得到神的饶恕(王上二十一27~29)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被称为以色列最恶的王之一(王上二十一25~26) 。
187 例如出二十四18 ,三十四28 ;民十三25 ;王上十九8 ;参 J. B. Segal, 'Numerals in the Old Testament', JSS 10 (1965), pp.2~20, esp. pp.10~11。他不同意一般人经常的说法四十只不过代表一个整数,别无他意。
188 参 Good, Irony in the Old Testament , p.48;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p.48~49.
189 例如∶撒上二十七12 ,“亚吉信了大卫”;创十五6 ,“亚伯兰信耶和华”。D. Kidner, Genesis (IVP, 1967), p.124,评述,“亚伯兰的信靠(耶和华,AV 、 RV)是个人的,也是理性的(上下文便是4、5节的耶和华的话 )”。
190 AV 和 RV 边注。此处是“信息传到王的耳中”,即把第5节作为概述,之后才解释如何发生。
191 参 B. Halpern and R. E. Friedman, 'Composition and Paranomasia in the Book of Jonah', HAR 4 (1980), pp.79~92, esp. p.85; D.L. Christensen, 'Anticipatory Paranomasia in Jonah 3: 7~8 and Genesis 37: 2', RB 90 (1983), pp.261~263.
192 在8~10节中,动词 s%u^b[ 出现四次,两次以神为主词,两次以尼尼微人为主词。动词 nih]am 出现两次,均以神为主词,此字在旧约中每次几乎都是以神为主词。
193 参 W. C. Kaiser, Towards Old Testament Ethics (Zondervan, 1983),《旧约伦理学》,华神,1988, pp.249~251;“主……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 。
194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p.44~51.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拿三1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
神把约拿带回原来的地方,却不是原来的经验。耶和华在海里找到他,在鱼腹里保守他的性命。神审判他,又救赎了他,再给他有工作的福分,但他必须顺服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神没有指责约拿先前的背叛,而是向他重申去尼尼微传道的任务。约拿不再屈从人性的意愿。他马上服从对天上的呼召,立即前往尼尼微。
【拿三1~4 往尼尼微去】
从约帕(假设鱼在这里放下约拿 )到尼尼微的路程约是五百五十哩。沙漠商队一天通常旅行二十至二十五哩,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完这段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这次吩咐与第一次完全一样,只是没有提起尼尼微的罪恶,却要他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信息完全一样。所以在此不必重复。但是重复的,仍是三项命令:起来、去、宣告。这是先知必须顺服的,方向没有改变,地方没有更改。约拿这次不再有其他心思,只有去,不再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也没有甚么思考或顾虑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由于措辞的重复(拿1:2) ,有些圣经学者认为约拿从“大鱼”腹中脱身以后,就前往耶路撒冷献祭,还他在感恩的祈祷中所许的愿(拿2:9) 。这纯属猜测。
古时从约帕开往他施的船只可能沿着巴勒斯坦的海岸往北航行。如果遭遇大鱼是在航行之初,约拿也许比他上船时更靠近尼尼微(拿1:13) 。
宣告。希伯来语是qara',在拿1:2 中译为“呼喊”。
我所吩咐你的话。约拿的任务也交给了每一位传道人。在讲台上只能传讲神的话,而不是人的话(提后4:1-2)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忧虑和困惑中的人所需要的是领受神的训言,而不是人虚妄不定的推理和哲学。这些理论与他们一样靠不住。人所要的是“耶和华如此说”,而不是“人如此说”。【拿三3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正如第一章二节 所说的,指面积与文化包括财富。但是这里说是「极大」的城,可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尼尼微是在神看来的大城。神不会夸大,更何况无论甚么大的,在神看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另一种解释,以「神」来描写庞大,中译词「极大」,是「最大」(God as superlativedegree )。这里特别指面积(God-sized )。
「三日的路程」有若干可能的解释:第一,这是指直径的长度,可走三日。第二,三日是指周圆。第三,要走到城的遍处为时三日。第四,三天是指三座城,包括尼尼微城及郊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尼尼微城之大已从考古掘得的部分遗址中得到证明。其王城圆周约为12公里。约拿用三天时间走完的,可能包括附近各城在内《创世记》十11~12 记有利河伯、迦拉和利鲜三城的名字,这三城和尼尼微连成一片,圆周达90公里。《那鸿书》描写城中街道之阔可供车辆来往奔驰。
“极大的城”。直译作:在神看来是个大城;那是由于当中有许多人需要祂。“三日的路程”。尼尼微城的边界线,包括周围的土地,长约六十英里(97公里 )。这不但包括尼尼微城本身,也包括四周的小镇。
「极大的城」:见1:2注。
「三日的路程」: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 ),大概是指城的直径。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先知约拿准备执行神给他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他以前所回避的。
极大的。希伯来语是le'lohim ,直译是“为神”。这是表达伟大的一个习语。
【拿三3 大城】
约拿要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解释了尼尼微的规模。他并不是绕城墙一周,而是在城里的公开场合宣讲。他的行程包括几个城门地区(城门共有十二个 ),以及数个神庙地区。一天有几个时段,可供宣布重要公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4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约拿进城只走了一日,这句记载的话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第一,他走了一日,传道就停止了。第二,他走了一日,才开始传道。第三,他只花了一日的时间来传道。第四,三天的路程只走了一天,三分之一的工作。
「倾覆」一词,也是用于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不过那是天使宣告的(创十九1、13)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约拿走了一口,只及城的三分之一,但消息传得极快,在口传的古代社会中,信息传播虽不若今天传播媒介迅速,但人际传递信息的效果常常比媒介大。
“再等四十日”:神对人道德的要求十分严格,但祂盼望人能悔改。四十日是相当宽大的期限。
「走了一日」:约拿的脚踪只达城的三分之一地方,但果效显著,见5节。
「四十」:似乎这是神延迟降罚,给予人机会悔改的期限,或是考验期(申9:18 ,太4:2) 。
走了一日。约拿并不是走了一天才开始讲道。这句话可能是记录他第一天的讲道。约拿一进城无疑就开始传警告的信息。
再等四十日。这句话不是约拿信息的全部内容。但这是他警告的主题。
倾覆了。希伯来语是haphak ,曾用于创19:21 ,25,29描述所多玛的毁灭。
◎约拿显然不太希望尼尼微城得救。
【拿三4 】
『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按原文只有五个字。这句话是整卷约拿书里惟一的预言。
── 陈希曾《与主同轭──约拿书剪影》
【拿三4 约拿的信息】
约拿的信息是关于迫在眉梢的审判,是常见的先知信息。我们不应该把先知的角色与宣教士的角色混淆。古代世界的先知,任务是要对特定听众传达神所给予的任何信息。宣教士的任务是要把神救恩的信息传给万民。先知的信息很少像传教士的信息那么令人雀跃。约拿的信息中,并没有暗示悔改的呼召或是呼召众人离弃假神。没有关于神要他们怎么做的指示,也没有控诉他们邪恶的行为,是没有但书的议约。古代先知并非来传讲全面的神学或改变特定宗教的世界观。先知来是要传达神的信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4 古代近东世界的先知】
预言是古代世界广为人知的现象,因此,亚述人对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比约拿晚约壹世纪的亚述巴尼帕时代,有一 些参考文献提到亚述先知和他们的信息。
先知是国王正式或非正式的顾问,在亚述巴尼帕时代的先知,信息一直都是正面的,肯定王的行动、决定和政策。主前十八世纪的马里文献中有更早的例子,多为负面但是依然显示先知为王提供信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5 】「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
尼尼微人深信约拿所说的是出于神,他们就完全接受。他们信服神,照亚兰文译词:神的话。他们接受神的话,信服神的话,才有真实的悔改。
他们悔改的动作有两项:宣告禁食以及披上麻衣。禁食是以色列人举哀或悔改的举动,尼尼微是外邦人,也知道要有这样的举动(耶三十六9) 。禁食是在神面前自卑,在以色列是于耶路撒冷京城宣告的(珥一14 ,二15) 。麻衣也是悔罪的表示(撒下三31 ,珥一17)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信服」:指相信约拿的警告和预言,并且承认和信靠独一真神。
「最大的到至小的」:可能指位分的大小或年纪的长幼。
「穿麻衣」:禁食、披麻及坐在灰中(6 )。 这些悲伤痛悔的表现并不限于希伯来人。
信服神。一些人认为这是约拿传道的成果。
麻布。用黑色的粗山羊毛织成,在悲伤和灾难时所穿(但9:3 ,太11:21 ,路10:13) 。
【拿三5 接受外来者的预言】
约拿是代表另一个国家或外邦神的陌生人,但这无关紧要。古代世界的多神信仰包容数百个神,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好变坏。外来的代表不时会包含先知,因此牵涉到的神,其喜怒哀乐可以在协议中表达出来。如果尼尼微本身的占卜支持约拿的信息,他们就无以怀疑是哄骗或诡诈。他是个外人,这个因素更可作为他信息真实度的证据,若非神的驱策,一个人为什么要长途跋涉来此呢?记得约拿并没有要他们改变宗教或是推翻他们本国之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5~10 信服先知】
尼尼微人相信约拿的信息是来自一位有可能让威胁成真的神。这个结论来自于比较约拿的信息和预兆的信息。
预兆是观测自然界中与神在历史领域行事有关的现象。其中一个最常见的观察预兆的机会是检查每日献祭的动物内脏。器官的外型,例如肾、肝被认为是代表吉兆或恶兆。
其他预兆来自动物的行为、鸟的飞行、天体的运动,以及许多其他现象。如果不祥的预兆在约拿宣讲之前持续数日、数周,人们很容易会接受他的信息为真。如果献祭而内脏的形状确认毁灭迫在眉梢,约拿的话就会被严肃的看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5~10 回应】
尼尼微人的回应,既典型又非典型。非典型之处在于:没有什么证据显示禁食是亚述人或巴比伦人习俗中的宗教回应。有国王披麻,以示自己「像个悔罪者」的例子(以撒哈顿、亚述巴尼帕 )。通常的方法是试着藉由举办某些祭仪来取悦神祇(牺牲、奠酒等 ),或借着念咒来防止神明行动。因此有可能尼尼微人试着用以色列人的方式来响应神的怒气。典型的部分是他们试着安抚盛怒中的神祇。他们完全不知道什么使雅巍愤怒,但是任何对以色列宗教的探究都会显示其神喜好公义,对于不公义的事要悔改,包括禁食和披麻,这两者通常随着举哀。
尼尼微人所行的仪式(披麻与禁食 ),以及道德上的改革,显示出他们很认真看待约拿,只是没有信仰改变的证据。亚述的多神主义对于一神信仰、圣约和律法一点概念都没有。
在这系统中惟一可知的信仰改变是在众神庙中的神祇挪位。尼尼微人没有弃掉他们的偶像,也没有显出他们用以色列的雅巍替代他们自己的神。承认一个神的大能不等于接受祂成为你独一无二的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6 】「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悔改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至上的。先有众居民的悔改,再影响君王。尼尼微城众民的举动是十分彻底的,似乎连一个也没有失落。尼尼微的君王,好似第一章的船主,虽然二者的处境不同,却有类似的情形。水手先发动祷告,合力抛弃货物,然后船主才出现。这里全城的人先悔改举哀,以后君王才有行动。
这里君王没有先宣告禁食,他自行举哀,下了宝座表明自卑,脱了朝服。利亚译本作「摘下冠冕」,这当然也是自卑的行动,可见他也十分诚恳地悔改。穿上麻布,坐在灰中,又是举哀的动作(斯四1、3 ,赛四十七5) 。他自己树立了榜样,现在才进一步公布全城悔改的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麻布”:黑色粗布。穿麻衣表示悔改、伤痛。“坐在灰中”:绝望、无助的表示(伯二8 ,弥一10) 。
“尼尼微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主前810~783年 )或亚述但三世(主前771~754年 )。“麻布”。伤心和悔改的象征,那是一种粗糙暗哑的衣料,不适合日常穿着(启六12) 。“坐在灰中”是无助和绝望的表示(伯二8 ,弥一10) 。
「尼尼微王」:可能指当时城的统治者或亚述国王。
王。可能是阿达德尼拉里三世(见《约拿书》序言 )。百姓的悔罪似乎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官方的指令(第5节 )。当代最强大帝国的国君,在听了一位外国先知的讲道后,就自卑“坐在灰中”,这真是异乎寻常的。这对于骄傲的以色列领袖和百姓是多大的责备啊!他们在众先知更为广泛的不间断感召下,仍固执地拒绝降卑自己的心(王下17:7-18) !【拿三6 下了宝座】
当预兆或预言暗示亚述王有危险时,通常会指派一个替身王。这个人会穿着国王朝服,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同时,国王会开始洁净的行动。一段适当时间之后,那个替代的王会被杀掉。如此,希望将危险带离王。这里的经文没有提到替身,但是王的举动可能影射出使用这个方法。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7 】「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甚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他命令属下遍告尼尼微通城的人,可能急急召集内阁商讨,立即采取紧急的行动。禁食的事终于宣告,不过比居民原来禁食更加彻底,他甚至包括家畜。根据波斯的习俗,家畜也要着丧服,来追悼家中亡故的人,他们的丧礼中,不但人,甚至家畜也都着孝。尼尼微若果真倾覆了,不仅人,连牲畜也一同毁灭。他们现在应该一同来承受未来的命运。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遍告。谦卑和悔罪的浪潮从百姓波及国王以后,国王颁发了禁食的法令。众大臣和他一同发布这条命令,表明他们在危难之中与他同心同德。
牲畜。这是一条奇怪的法令,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是少有亮光的异教国王颁发的。写于约公元前二世纪的次经《犹滴传》曾提到类似的习俗:“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恳切地呼求神,降卑自已的心。他们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牛羊,客人,雇工和奴隶都腰披麻布”(4:9-10)。希罗多德记载波斯人在一次全国性举哀的时候割下自己和马匹,牲口的毛发,(924 )。但是这些习俗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亚述,我们无从得知。
7-8人与牲畜一起禁食披麻,在当日是常有的事。【拿三8 】「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祷告要恒切,求神的怜悯。恶道似乎指一般性的罪恶,手中的强暴似乎是专指社会不公正的事,如欺压别人,漠视人权等的罪恶。这里没有苛责尼尼微对列国的不义,单就他们自身的社会问题,已经够严重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连牲畜都要参加哀恸,可见其王和全民求告神的心十分迫切。“恶道”、“强暴”:亚述人以凶残暴虐著称。
「手中的强暴」:亚述人以强暴闻名(鸿3:1) 。
各人回头。如果没有内在品格真诚的改变,外表的宗教礼节是没有什么属灵价值的。
强暴。参摩3:10 。
●「离开恶行」:是源于以色列人的独特神观,当时一般民族信仰的神无道德要求。
【拿三8 牲畜披上麻布】
将牲畜穿上麻布(用山羊毛做的粗糙材质 )更进一步解释尼尼微人不了解以色列的神。甚至动物都可能侵犯神,因此也一定要包括在安抚的仪式里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9 】「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
「或者」这一口吻,又好似第一章船主所说的。他们都在仰望神的怜悯。神的后悔,决不是意志的,因为祂不能出尔反尔。但是祂后悔,是情绪的,祂的爱不忍那些人灭亡,祂愿意他们悔改。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或者。约拿不大会向他们保证神的命令有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可以从他因神饶恕尼尼微而生气看出来(拿4:1) 。但他知道神仁慈的品性(拿4:2) 。
●尼尼微人不确定神是否会赦免(可能因为约拿没说 )。
◎尼尼微人悲伤痛悔的表现不下于希伯来人→旧约中牲畜不披麻禁食。【拿三10 】「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恶」与「灾祸」原文是同一个字。恶会带来祸患,因为罪的本身就是毁灭性的,更何况神必要除去罪恶。这灾祸是罪招致的,也是神要除灭的,这是指审判与刑罚。这是无可避免的灾祸,除非有真实的悔改。这样有关灾祸的豫言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悔改可改变应有的结局,不再是审判与灾祸,而是救赎与安全。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暂编注解〕神因尼尼微人的悔改而收回要降的灾祸。但亚述人恶性难改,后来故态复萌(鸿三1~4) ,不到两百年,亡于巴比伦。
神“后悔”。参看创世记六章6节 。
「他就后悔...... 与他们」:见珥2:13 注。尼尼微城的悔改并没有维持多久,若干年后当地居民的罪恶终引至灭亡,见那鸿书。
他们离开恶道。参太12:41 。
祂就后悔。神是不会改变的,但环境会发生变化(耶18:7-10 ,结33:13-16) 。祂降灾的预言往往是有条件的(结25:1) 。关于神的后悔,见创6:6 注释;撒上15:11 。神对人说话是用人的语气
【拿三1 】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
我们必须不仰仗第二次的机会,但为此心有中要受安慰,神的话可能二次临到我们,约拿第一次拒绝了,他得到第二次机会可以顺服。对彼得也是这样,他不能实现主的理想,那是在他使徒的事业中首次的大试炼,但是主在湖边与他相会,主的话二次临到他。
神不是等着注意我们先有失败的经验,才放我们的事奉里,祂急切地等候,要给我们与祂同工这种喜乐与尊荣。祂要恩待我们。所以当我们不愿听从祂的吩咐,匆匆转到别的方向。祂带我们回来,在痛苦的经验中说:再到尼尼微去宣告神原吩咐他的话。
祂到底愿意宽容多少次,我不敢说。祂赦免要到七十个七次。祂多少时候愿将神圣的信息与使命再赐下,多少次呢?我说不出来,但是一定有限度,不然我们的软弱,影响别人,从我们的情况使他们受损了。
神使用我们多少奇妙!正像祂在自然里工作,要我们与祂合作。祂将煤放在矿里,我们必须采挖。祂将花放在野外,我们却应栽植。祂赐下水,我们要作灌溉的功夫,神关怀尼尼微,却招人去宣告祂的话。
──迈尔《珍贵的片刻》
【拿三1 再次的机会】「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
有恩典有怜悯的神,常是给人第二次的机会。 神预先知道人的软弱败坏,彼得的跌倒否认主,不曾使得主感觉意外,也不会对他灰心;主对彼得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二二32) 有过失败经验的人,至少可以告诉你“此路不通”,免得走上同样的失败道路。如果你向从来没迷过路的人问道,所得的答复总难满意。也许这就是神不用天使传福音的主要原因。 从死亡的门起来,再回到陆地上的约拿,心中充满感恩。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拿三1-3)
这一次,神的仆人学会了顺服的功课。约拿所搭乘那条船的水手们,既已把货物抛在海中,自然不会再续航往他施,因为无货可售,也就无利可图,就回航到约帕。当他们向人报告了遭损失的奇事之后不久,半昏迷的先知,也被冲到岸边。约拿在鱼腹的故事得到了证实,他也踏上了去尼尼微的旅程,证实他的悔改。先知的事迹,也随着旅人的脚步,传到了亚述帝国的大都尼尼微。 约拿绝不是“小先知”;我们称“小先知书”,是因为指其书卷的长度而言。但约拿是旧约中最大的福音使者,是神所特拣的仆人,不止是蒙神使用,而且是蒙神重用的器皿。我们不能为了客气而慷慨滥加“重用”这语词;“重用”的意思,是神借着他改变了时代。他进了那大城,走了一天,严厉责备罪,宣告神审判的信息,震荡了尼尼微的人心,使骄傲狂暴的王,下了宝座,披麻蒙灰的悔改,全国禁食认罪,离开恶道。结果,十二万的人民信服神,谦卑悔改了,避免了神的忿怒和毁灭(拿三4-10) 。 约拿所传的信息,改化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转移了历史的轨迹。据考古学家发现,有半个世纪,亚述国没有侵略暴行的纪录,整个地区也享有和平。由于神给人第二次的机会,造就先知,使约拿真诚悔改,作神重用的仆人,忠心传出了上面来的信息,改变了人心,才有这样美好的果子。神赦免你我何止一次,你我岂不也该放开扼住人咽喉的手,再给人一次机会。
── 于中旻《约拿书笺记》
【拿三1 要留心听主的声音】第一次大战,德国飞机向英法本国投掷炸弹,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联军受害很大。但联军并非无准备,最难解决的,是因为德国飞机的声音太小,听不见,无法防备。后来他们怎样防备呢?联军方面知道瞎子的耳朵特别灵敏。所以利用他们到边界去,专一负责听飞机的声音。一听到有飞机声,立即报告。这样后来就能抵抗德国飞机了。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这点对属主的人有很大的教训,我们要常常听主的教训,看看主有没有话语临到我们。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3 听了主的命令就当立刻去行】约拿听了命令之后,就立刻勇敢前往。如果他不立刻前往,仍左思右想,徘徊不前,恐怕那奸恶的魔鬼,又引诱他走错路。幸而约拿听了主的命令就立刻去,这是他一个大大胜利的经历。
从前美国有一信徒,有一次在一个奋兴会中,大受感动,清楚蒙主呼召,要他献身作传道,他没有立刻去做,到他临死时,心很不平安,非常怕死,知道自己对不住主。不敢见主,所以临死非常难过,请牧师来见他。他对牧师说:牧师,我原是蒙主呼召作传道的,我没有从命,现在快要离世了,不知我是否得救?牧师对他说:凡真心信主的,必然得救,不过,你没有听从主,就失去许多奖赏,别人要夺去你的奖赏。各位,求主怜悯我们,以此为鉴戒,主如感动你,要你为主作工,你能遵命,就没有人能夺去。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4 只传主耶稣,不是传自己】今天作主工的人,也要这样,不要讲自己的话,乃要讲神的话,撒迦利亚说:「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纔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保罗说:「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但是现在有许多人,不是传主耶稣,乃是传自己。
从前有一个老教友,信了主多年,虽很热心,到处去传道,一村过一村。但是他犯了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就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贴标语,他所到的地方,街上就贴满了标语。写着「某某人请你来听道。」每张标语都印上自己的名。但是神不要约拿讲自己的话,要讲神的话。神对他说:「你要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可见除了传神的话,不要传别的话,今天为主作工的人,要传主的话。因为今天世人所要的是主的话,不是人的话,今天世人所渴的,不是人的话,乃是主的话。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5 】
神似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约拿仍不悔改;但是外邦人呢?每次神动工的时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他们立刻有反应、立刻悔改、立刻许愿,并且献祭,这种情形与约拿形成多大的对比。
── 陈希曾《与主同轭──约拿书剪影》
【拿三9 我们若真的悔改相信主,就必有得救的把握】当时的尼尼微人,没有得到清楚亮光,并不知道如果信靠神,自卑,悔改,能不能得神赦免。但是今天,凡求告主名的,肯悔改的,主必赦免他们的罪,拯救他们。圣经里充满应许,但有不少信主多年的教友,还不清楚得救,太可惜了。有一个人,信了主几十年,天天忧忧愁愁,常常把脸拉得长长的,为甚么呢?这是因为他未得救恩的喜乐,不知已否得救。有人问他,你已经信主这许多年,你知道主已拯救你,将来可上天堂吗?他想了半天,不知所答。就说:我不知道我已经得救没有呢?想想又说:我不知到我将来能否上天堂,或者当我到了天堂的门口,主耶稣在天堂里见我可怜,就用脚把我一踢说:我可怜你这个人,可怜你年纪老。这样就把我踢进去。现在教会中,不知有多少信了主多年的教友,仍未知自己已否得救,真太可怜了。信了主仍未能解决这问题,实在太可怜。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10 神察看我们得救以后的行为】从前有一只老虎,极其凶恶,见人就吞噬。如果有人经过山前,就把他吃掉。有一次这老虎向牠的同伴说,凡是基督徒我不吃,非基督徒我就吃。过了几天,有一个基督徒经过山下,这老虎又把他吃了,吃来吃去,连骨头也吃完。只剩下一张咀巴。他的同伴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责问牠说:岂有此理,你不是说过不吃基督徒吗?为甚么又把基督徒吃了呢!牠说:你不清楚这件事,不错的,我是说过不吃基督徒,但我那天,见那人经过山下,我就跑下去,我嗅嗅他全身,嗅来嗅去,嗅不出有一点基督徒的气味,只有那张咀巴有一点信徒的样子。所以我连他的骨头都吃了,剩下这张有基督徒气味的咀巴。各位,所以我们不但口里称说信了耶稣,还要有行为。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10 长久在神的恩慈里】神的恩典,叫尼尼微人悔改,叫这大城悔改过来。保罗在罗马书说:「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罗十一22) 神实在有恩慈,不单有怜悯,只要悔改,主必救你。
有一个人在外国一座大城里,在一间大厦的天台上,走来走去,垂头丧气,伤心难过,因为他所亲爱的妻子死去。他靠着栏干,正往下看的时候。忽然有一件事情发生,他的一个三岁大的儿子,忽然来站在他的旁边,要他抱?来看栏干下面的东西。这时,他向孩子开玩笑说:「我把你丢下去。」孩子听了笑笑,看看爸爸的脸说:「我不怕。」父亲说:「为甚么不怕?」孩子说:「亲爱的爸爸,我是在你手中,而你是爱我的,怎么会把我丢下去呢!」三岁的小孩子会这样说,那青年人,因着小孩子所讲的几句话,大受感动。起初以为神丢弃他,所以伤心难过,灰心丧志。后来知道神借着他的儿子,说明了神的爱。愿主的灵感动我们。也知道神的恩慈,现在我们低头祈祷。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10 神的救恩竟临到凶恶的尼尼微城】按历史来讲,他们是淫乱、谎诈、凶暴。这样大恶的城,神向他们施行了大拯救。许多时候,我们以为人犯了罪,没有法子得救,就忘记神。其实神是奇妙的神,能施行奇妙的拯救。
有一处地方,有一个传道人到某地传道,那地方的信徒警告他,叫他小心,因为这城里有一个人,非常凶恶,这人有时一年才来一次教会,但他一来就捣乱,捣乱后就走。当这位传道人来那教会布道的时候,恰巧他又来了。但他这次没有捣乱,却安静听道。第一天听道后回去。第二天又来,恰巧那天讲的题目是浪子,聚会将完的时候,问谁愿意信主的就举手,这个凶恶的人那天也举手。而且肯到前面祈祷。他问传道人说:像我这样坏的人都可以得救吗?传道人告诉他,神是无所不能的,凡真心相信的,必然得救。后来这人完全相信,就清楚知道自己已经得救,这事件我不会忘记。神是奇妙的神,施行奇妙的拯救。
── 杨浚哲《约拿书七讲》
【拿三10 有时神并不照祂所说的成就】记得笔者年轻的时候,特别是投考大学的那个阶段,真是很艰辛的时期。许许多多的人都要挤大学窄门,因此我们几位少年人,考试前一年就开始祷告了。我们把圣经里所有的祷告条件通通记起来,然后告诉神说:「我们非考取不可!不是为着我们,完全是为着见证你。我们没考取不要紧,但是如果人家说:『你看!这些信耶稣的人连大学也考不上。』那就不妙了!」那时不论瓜风下雨,我们每天都聚在一起祷告,因为我们怕那一天若没有来祷告,神就会说:「看哪!你有一天没有来祷告!」圣经上说,你要天天不断的祷告。因此我们若断了一次,那就没话讲了。
此外,我们也照经上的例子设计好怎么祷告,怎么学习信心的功课…我们把神团团围住,叫神无法脱身;甚至怕神从后路溜了,我们便把后路堵住,把左边、右边全堵好了。但是,过了一年以后,我们几个同在一起祷告的年轻人,没有一个考取大学(包括笔者在内 )。
── 陈希曾《与主同轭──约拿书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