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有祸了!」
2 「她不听从命令,不领受训诲,不倚靠耶和华,不亲近她的神。」
3 「她中间的首领是咆哮的狮子;她的审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
4 「她的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她的祭司亵渎圣所,强解律法。」
5 「耶和华在她中间是公义的,断不做非义的事,每早晨显明祂的公义,无日不然;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神在审判尼尼微城之后(二13 )),立刻定罪「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1节 ))。听众一开始可能以为这个罪恶之城就是尼尼微,到了第5节才明白这城原来就是称为神名下的城(耶二十五29 ))、耶路撒冷,被定罪的人就是称为神名下的子民(代下七14 ))、听众自己。 神的百姓离弃了神,就失去了「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 ))的实际,「首领、审判官、先知、祭司」(3-4节 ))都背离职分、全然败坏,圣城与败坏的尼尼微城没有什么两样。 「虚浮诡诈」(4节 )),意思是「浮躁、不牢靠」。 「强解律法」(4节 )),原文是「凶暴地对待律法」。 神严肃地提醒百姓,神「每早晨显明祂的公义,无日不然」(5节 )),但许多称为祂名下的人却「不知羞耻」(5节 )),不肯活出神的公义。今天也有许多人自称信主,却「不听从命令,不领受训诲,不倚靠耶和华,不亲近她的神」(2节 )),生活完全没有神的公义、圣洁和仁爱,在神眼里也是「不知羞耻」。
6 「我——耶和华已经除灭列国的民;他们的城楼毁坏。我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
7 「我说:你只要敬畏我,领受训诲;如此,你的住处不致照我所拟定的除灭,只是你们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神的百姓看到「耶和华已经除灭列国的民」(6节 )),也被呼召敬畏神、「领受训诲」(7节 )),免得照神「所拟定的除灭」(7节 、一2-6 ))。但他们却背道而驰、忽略神的警告,并不能从历史和环境中学到功课,以致「在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可以隐藏起来」(二3 ))。 神清楚地知道,活在肉体里的人无论道理怎样清楚、头脑怎样明白、意志怎样坚定,也没有办法倚靠自己的努力悔改、得救、成圣,反而「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7节 ))。因此,神「除灭列国的民」,并不是指望百姓吸取前车之鉴,而是彻底否定亚当的生命,要百姓「等候我,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8节 ))。
9 「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事奉我。」第8节是旧约唯一包含全部22个希伯来字母的经文。 第8节原文的开始是:「因此,你们要等候我——耶和华说——等候我兴起掳掠的日子」。这个「因此」,表明了神救恩的奥秘:祂允许百姓尝试各种复兴努力、看到各种前车之鉴,最后仍然失败,「因此」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二1 )),「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加二26 )),只能「等候」(8节 ))神。这样,律法才能成为「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 ))。 「那时」(9节 )),原文是「因为那时」,表明这是神让百姓等候祂「兴起掳掠的日子」的原因之一。 「我必使」(9节 )),原文是「我必转变」。人「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7节 )),不可能自己改变自己;只能被神转变,心意被圣灵「更新而变化」(罗十二2 ))。 「言语」(9节 ))原文是单数,与巴别塔事件中被神变乱的「言语」(创十一9 ))是同一个字。在神复兴的日子,巴别塔事件将被逆转,外邦人与以色列人将使用同一种「清洁的言语」(9节 ))求告神。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 ));因此,「清洁的言语」代表将来百姓「清洁的心」。 「同心合意」(9节 ))原文是「一肩」,指农夫用两只牲畜同负一轭、一起耕地。 神让百姓等候祂「兴起掳掠的日子」(8节 )),有两个原因: 祂要在那日施行审判、烧灭全地(8节 ))。这预言最终将应验在哈米吉多顿大战(启十六14 ))。 祂要在那日施行恢复、洁净百姓(9-10 ))。这预言最终将应验在千年国度和新天新地。
10 「祈祷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原文是女子;下同),必从古实河外来,给我献供物。」
11 「当那日,你必不因你一切得罪我的事自觉羞愧;因为那时我必从你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你也不再于我的圣山狂傲。」「祈祷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
10节 )),原文是「祈祷我的,我所分散的民」,分别指外邦人和散居各国的以色列人。
「古实河」(
10节 ))原文是复数,指尼罗河上游的两条支流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距离以色列很远,代表远方。
「你必不因你一切得罪我的事自觉羞愧」(
11节 )),指复兴后的百姓将蒙神赦免一切罪孽。
「你也不再于我的圣山狂傲」(
11节 )),指复兴后的百姓学会了谦卑感恩,不敢再以自己的属灵地位而狂傲自大。
上图:东非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青尼罗河瀑布(Tis Abay,Blue Nile Falls)。尼罗河上游有两条主要支流,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来源,源于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湖流域的白尼罗河则是最长的支流。青、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汇成尼罗河,然后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上图: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汇成了尼罗河。
12 「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
13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困苦贫寒的民」(12节 )),原文是「谦卑卑微的民」(英文ESV、NASB译本)),指专心倚靠神的谦卑人。 百姓「必不作罪孽」(13节 )),原文与神「断不做非义的事」(5节 ))完全相同,表明复兴以后,「以色列所剩下的人」(13节 ))将完全活出神公义的性情。
14 「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啊,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
15 「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
16 「当那日,必有话向耶路撒冷说:不要惧怕!锡安哪;不要手软!」
17 「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先知用了三个名称称呼复兴的余民:「锡安的民、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民」(14节 ))。 「应当歌唱」、「应当欢呼」、「应当满心欢喜快乐」(14节 )),原文是三个命令。先知向百姓发出这三个命令,是因为神真正的复兴到了(15节 )): 神「已经除去你的刑罚」,百姓恢复了地位,罪得赦免。 神已经「赶出你的仇敌」,百姓恢复了自由,脱离了罪恶、撒但和肉体的捆绑; 「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百姓恢复了关系,从此以神为王、与神同行; 「你必不再惧怕灾祸」,百姓恢复了平安。 「不要手软」(16节 )),意思是不要灰心。 「默然爱你」(17节 )),原文是「祂必在爱中静默」,可能指神对以色列的计划在人无法觉察、难以明白的爱中默然进行。即使是两千年来犹太人被赶散、被逼迫、被屠杀的时候,神还是「默然爱你」,始终记念他们、保守他们,最终使「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十一26 ))。 虽然百姓现在还是「不知羞耻的国民」(二1 )),但一旦他们回转,神竟然因为他们「欢欣喜乐、喜乐而欢呼」(17节 )),这是出于圣约的爱。
18 「那些属你、为无大会愁烦、因你担当羞辱的,我必聚集他们。」
19 「那时,我必罚办一切苦待你的人,又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们得称赞,有名声。」
20 「那时,我必领你们进来,聚集你们;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就必使你们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这是耶和华说的。」「那些属你」(18节 )),指神「百姓所剩下的」(二9 ))。 「大会」(18节 )),指耶和华的节期中敬拜神的聚会。 「瘸腿的」、「被赶出的」、「在全地受羞辱」(19节 )),正是两千年来犹太人分散在异邦、受人侮辱的可怜境况。 「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20节 )),第一次应验在从巴比伦回归,第二次应验在以色列复国,最终应验在进入千年国度的时候。 此时,约西亚的复兴将在二十多年后全然失败,百姓将在四十多年后被掳巴比伦,但神却预先应许将使「被掳之人归回」,并使他们重新「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20节 )),恢复「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 ))的功用。因为神的复兴并不倚靠人的努力和悔改,旧约百姓的堕落和失败,并不能阻拦神的救赎计划;新约信徒的愚昧和无知,也不能阻挡圣灵使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罗十二2 )),把我们一步一步地恢复到神起初创造的心意里去。
耶路撒冷的腐败(三1) 耶路撒冷城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世界和平的一种象征,却被西番雅宣布为‘悖逆污秽欺压的城!’(1节 )。它悖逆神,个性是污秽的,而欺压那些在它城里寻求和平及正义生活的居民。这座城市的傲慢自大是在它不听劝告,和不接受改错的劝告。它的存在,本是要在这破碎的地球上,成为代表神同在的一个据点;但是它已经放弃信靠那位赋与这城市存在价值的神。这就是西番雅所描绘的所谓圣城的阴郁画像,当时这个城市的失败,只能使世上的居民悲伤,和现时没有两样。但是先知不仅描述在他那个时代这城的令人痛心状况,他更进一步提出这城失败的原因。(一 )领导的失败 (1-5节 )。一座城市,好像一艘船,容易被掌舵的左右其方向。西番雅没有说及王,因为约西亚据推测此时还年幼,不能对在耶路撒冷当时的国事负责,但是先知提出其他重要人物,他们必须因这座城市的崩溃而受谴责。(甲 )政府官员 :官员们不是为百姓工作,而是把大众仅仅当作有利可图的牺牲品。他们的行为好像‘咆哮的狮子’,比喻其力量和凶猛的形像,但是基本上它指出公民的忠仆已经变成在攫食的野兽。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去取得所要得到的结果,左右政府机构去满足他们对财富和权势无休止的渴求。历代的政府官员均面对过滥用势力和权柄的试探。没有势力和权柄的分配,城市不能适当地发挥功用;但是若果权柄落在错误的人手中,会变成使城市解体的工具。耶路撒冷的官员已经忘记他们是神的忠实公仆,而应该忠实地运用交托给他们的势力和权柄。他们对神的责任,应该建立在服务人民的基础上;失去了为人民服务,而寻求服务自己,他们就已经使得圣城腐败了。(乙 )法官 :他们好像晚上的豺狼,沉迷于饱餧他们的胃口,犹如经过白天而没有食物的残暴邪恶的野兽,他们的饥饿永无休止;法律都是他们滥用于达成贪婪目标的工具。任何社会中正义的维持,都是依靠持守执行法律官员的正直。而当法律界的高级官员──法官已经腐败,整个正义的体系都将濒于崩溃。在耶路撒冷,由于追求少数人的利益,所有争取公义的理想都已经被放弃了。法官的唯一兴趣,是藉着法律带给他们的利益。而且为了个人有所得着就出卖他们的灵魂,法官更进一步造成圣城的衰退。(丙 )先知 也背弃他们的呼召。西番雅在这里指那些职业先知,他们应是一支圣职队伍,专门在圣殿中事奉,并且负责对参加聚会敬拜的人宣告神的话语。这些人已经变成‘虚浮诡诈’(4节 ),他们放弃他们的神圣责任,使它屈服在他们个人的目的下。先知虚假的服务(但外表上看来是真实的 )可以售卖;上主甜蜜的话,可用一个价格向那些渴望指导或祝福的顾客宣告。到了没有甚么再保持神圣的时候,为何圣职人员不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营取厚利呢?在西番雅的时代,正像在我们现代一样,有些从事‘宣道事工’的人,为了个人有所得益,一旦发现赚钱机会便尽可能的剥削。(丁 )祭司 也一样滥用他们的职权。他们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他们负责圣殿里的敬拜和献祭的礼仪,并且向百姓提供神律法的教导。虽然作为圣职人员,他们应该因他们的工作而得到酬报,但是他们将圣工转化为资本主义式的牟利事业,便无法自圆其说了。但是在西番雅的时代,他们正曾那样作过;因而亵渎了神圣的事业,并且违反律法。这样,耶路撒冷城的腐败,可以说部分是她的领导人造成的;而平信徒和圣职人员,都已经把奉献和事奉神的心志放在一边,而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样做他们就导致整个城市的腐败。虽然人们已不记得这些卑劣人物的名字,但先知西番雅的话令他们的行径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超过两千年。(二 )无法从历史和当前事件中学习的失败 (6-7节 )。耶路撒冷第二个失败的根源,是基于她的市民,没有一个能从过去的历史或者当前的事件中,去分辨神在这个世界上行动的性质。这城有一种独有的愚钝,他们顽固地拒绝从发生在耶路撒冷四周的事情中吸取教训,不明白她的命运也将如此。其他防御森严的城市,同样自信他们在当时不可攻破,但却都已经被攻破和在城垛上留下废墟。一度曾经拥挤喧嚷,活跃而商业发达的城市街道,现在残破不堪,犹如鬼域;那些人口众多的城市,现在已经荒废;一度令都会生气勃勃的居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耶路撒冷没有从别人的命运中学到甚么。他们以为:其他城市会被毁灭,我们却不会;只有外邦人的城市才被神审判,而圣城不会;我们是安全的,在这个神圣的城中我们能继续活到永远,而绝没有甚么能伤害我们。但西番雅的神谕戮穿了这种狂妄自欺。在其他城市所发生的,并不单是命运的结果;它一方面是审判,另一方面是给予那些有智能辨别其中意义的人的记号。西番雅热切要把圣城从她愚昧的道路上转变过来。但是这个城市的居民‘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7节下半、英文直译为‘他们更加急切去使他们的所有行为腐败。’ )这位先知的信息,对于这个城市总是很切题的,而我们现在能够和当时一样,从其他城市的命运学习。我们不必想象神的审判好像遥远蓝天那边的一声响亮霹雳;先知描述的那种审判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腐败自然累积的状况。在任何人类社会中,如果极尽能事地追随邪恶,还要顽梗地拒绝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中学习的话,就必带来灾难。审判和存留(三8) 在先知继续传给耶路撒冷的信息中,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先知虽然刚刚宣布的这城遭受毁灭,但那将不是最终的结局;在审判以后,仍有复兴的日子和新的生活摆在前头。但坏消息则是毁灭不可避免要来临;西番雅没有谈及悔改和改革。他认为事态已经去得太远,并且看见结局好像一道洪流,不能够转变过来。先知的这一部分信息,有一种视觉上的特点;黑影和白影混合在一起,传递一种同时既使人恐怖又给人希望的形像。这些话的目的无疑是要给予少数还保持信心的人一些鼓励和希望,因为这里并没有呼召人改变内心。但即使对有信心的人,这位先知的信息仍必然使人惧怕,因为即使先知有积极的希望,它们都只会在灾难以后出现。西番雅预见了一个日子,在那个日子里所有世界上的国家都要一起被审判。他没有说明这个理想日子的大概情况,但是它的审判性质,却是很清楚的:神累积的愤怒,必在毁灭那些作恶的国家时显露。但是异象的陈述中,有一点在开始时看来是矛盾的。‘万民’(9节 )将要学习‘用洁净的言语’,这样他们将能够‘求告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的事奉我(祂 )。’如果这里的万民 指的是所有人类,那么看来西番雅在审判的日子以外所预见的,是巴别塔故事的倒转。人类的多种语言,会融合成为纯然共同敬拜和赞美神的语言。再一次,说及那些‘从古实河外来’(10节 )的人,看来不是指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希伯来人,而是广布世界的整个人类;全人类都将联合在一起,重新向神奉献。十一至十三节看来又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民和耶路撒冷城。过去由于圣城悖逆所引起的耻辱,将不再被记着。那种骄傲和自大,将在审判的进行过程中,从这个城市除掉。那些余留下来的‘困苦贫寒的民’(12节 ),他们是信靠神和说清洁言语的。选民中余留下来的,在经过黑暗和不可避免的审判的日子以后,将要找到安详的新牧场。西番雅在这里所用的语言和意象,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我们开始觉察到为甚么亚当·史密斯爵士要如此描写西番雅:‘他的书是最先溶合启示文字和先知宣讲的:那就是它在以色列宗教历史中所贡献的片段。’启示文学的语言,寻求打破人类语言的正常限制。它有一种信息要去传送,但是这信息的内容不能用正常的讲述去沟通,因为受到人类不足的理解力和经验所规限。阅读启示语言时,我们要尽可能捕捉字里行间的意思,从而领略先知异象的精粹。我们虽永不会尽得这种语言的丰富内容,但我们至少可以掌握它的一些基本主题。(一 )万国之审判 。要用这个分题去概括先知设法解答的古老问题,似乎有点言不及义。简单来说,问题是这样:是否这个世界万国所犯的凶残和可怖的罪,要被放过而不受惩罚呢?是否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在内,所进行的大规模毁灭、种族灭绝行动、民族压迫,和战争的败坏,永不会受到审判所制止吗?如果我们简单地根据人类历史回答这问题,它的响应看来将是消极的。的确,尽管国家兴败,但是很少见到审判和所犯的罪相应。不过如果不进行审判,我们必然要问如何见到神的公义,或者神在这世界上的公义是甚么样式的呢?先知的语言──这里是指启示的语言,尝试肯定最终的审判。它不能以冷静和理性的讲话来表达,因为少有证据可以支持它的判断。但最重要的是,启示的语言和异象,深深地植根于公平审判的观念上。神眼睛是明亮的,犯罪不会不受刑罚就放过,而且世界万国最终都要被招集去按他们的行为作出回答。我们不能猜测和了解审判的样式是怎样,和将会是怎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感觉到先知对国际公义的渴求,就已经掌握了他信息的一部分。(二 )神继续怜悯 。如果太过着重字面的理解,先知这种对公义的渴求,可能标志着人类在最后审判中终结。但是西番雅和他的跟随者,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神的怜悯。虽然他提及爱和怜悯的次数很少,但是他提及审判之后会有余留下来的生还者,显示他也明白神的慈爱是永恒的。神创造人类的目的,永不会失败;尽管人类的邪恶达到宇宙性的高峰,地球上仍然将会有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先知西番雅对将来的看法是:一方面没希望,但另一方面却有希望。他没有人类藉努力和教育而最终自我完美的乐观异象;人类的邪恶已经太过根深蒂固了。但是他对将来的异象也非只看见毁坏,认为满布黑暗的绝望,而丝毫没有一点希望的余地。正如邪恶和不可避免的审判经常存在,同样地,世界上的希望常在,尽管它的出现遥不可及。先知失望的原因,是在于了解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的不同状况;而他的希望则来自神。欢乐的后记(三14) 这本开始如此悲伤的书,却以宣告喜乐的赞美为结束。这种语调上的转变是这样明显和戏剧化,难免有人称它必然是由不同的人或者西番雅以后的人所写;这些人很可能是对的,尽管在这方面经常难以达成一个肯定的结论。然而,二十节所陈明的:‘我必领……你们被掳之人归回’,和其他类似的表达,都指向以色列人被掳的结束。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形的话,这段后记应表示后来的注释者鉴定西番雅所期望的审判,就是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沦陷以及选民随后被掳;这样,这段后记应是反映被掳结束的喜乐。在另外一方面,本书结束的这一段带有诗歌或诗的特色,就是那种可能曾经用于以色列人的大节期的诗。而倘若正像我们前面曾经提出的,西番雅的预言在耶路撒冷的大节期之中宣布,那么很可能是西番雅按自己所要表达的改编了一篇节期的诗歌。经改编后,这首在节期中用于赞美的典型诗歌仍可供咏唱,但是它已经变成有关重建圣城的未来之歌,对此先知在前面八至十三节中已经暗示了。不论这一段的原意如何,它的内容很清楚地是赞美以色列人的神。西番雅在生的荒凉时代已不复再,而这赞美是向那位‘在你中间’的神。耶路撒冷再次发现她的正确地位。百姓的神,在先知早期的陈述中以其愤怒见称,现在却启示祂爱的面貌(17节 );正如祂的百姓赞美祂,照样祂也在他们重新发现公义的角色时,因他们而乐。总之,对于这个败坏的国家,如今有一个从神而来的应许:‘我必领你们……归回。’(20节 )本书的结论,不管它是否西番雅本人真实的作品,然而它使先知整体的话指向一个中心的主题。希伯来人的信仰,是集中在神与祂的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先知所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不断提醒选民,是他们放弃了这种特殊恩典的关系,但是偶然地也有一段是有关庆祝重建的关系。这段便是一例,更新的以色列人因他们的神而庆祝;神也因祂的百姓而欢乐。这叙述满带热情,并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使我们这些局外的人也可以分享充满在那种关系中的喜乐。而且当我们看见那种境况和听见这些话语,我们也能为自己掌握到一些生存的意义。我们不会真正生活得有意义,除非我们的生活建立在与神的关系之上。而且,无论这是多么奥秘,神的生命和祂的喜乐,要等到祂与全人类的爱的关系都确定后方会完全。--《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西番雅书第三章 v. 耶路撒冷(三1~7) 先知用一种修辞法,逐渐进到他审判信息的核心,但已在前面先针对周围的民族。听众必然同意这些审判是列国应受的,所以他们可能没有料到先知会重述他们自己的过错(参∶摩一3~ 二16) 。修辞上而言,这是成熟的时机以对付神自己的百姓犹大,和他们的京城耶路撒冷,论到他们的罪(1~4节),不知羞耻(5节),和不知悔改(6~7节)。 a. 罪恶重重(三1~5) 这首挽歌并未明确指出哀悼的城(参二5) 。前面的经文让人觉得这里所指的仍然是尼尼微,所以以色列人必定继续同意神审判这城的神谕。这种修辞法使听众同意信息的内容,藉此使他们心服。这种修辞法非常有力,因为听众很快就察觉到,正在被定罪的,不再是尼尼微,而是耶路撒冷他们自己的京城,神正在审判的不是他们的仇敌,而是他们自己。没有向耶和华回应(2节),祂是以色列的神,不是亚述的神,而且祂又与受定罪的城有密切的关系(5节),就足以支持以耶路撒冷为这段经文所指的。阿摩司书一3~ 二16 类似的文学结构也可以支持这种看法。那里也是在一连串审判列国的神谕后,最后才针对定罪的主要目标神自己的百姓,作为整段经文的高潮。 1. 耶路撒冷不再是神忠心、立约之城,与她信奉异教的邻国相反;事实上,她的罪和不忠(参∶赛一21) 反倒和她们一样。因着她的悖逆(参∶耶四17 ,五23 ;何十四1) 、污秽(参∶赛五十九3 ,六十三3 ;玛一7、12) ,和她压迫别人的残暴行为(参∶耶二十五38 ,四十六16 ,五十16) ,她成了哀歌的对象(参∶耶二十二18 ,三十四5) ,她的命运已经确定了。 2. 控诉继续进行,进一步列举整个城的罪恶,包括不顺服(字面意义是“听声音”,参吕译;参∶撒上八7 ;耶三13) 、不肯受管教(7节;耶二30 ,五3 ,七28) 。耶和华神曾与祂的百姓立约,为要享受与他们独特的关系(参∶出十九5~6 ;申四7、31) ,现在反倒被祂的百姓弃绝。他们不倚靠祂(参∶王下十八5 ;诗十三5 ,二十五2 ,二十六1 ;赛二十六4) ,不照着他们当做的去事奉祂、敬拜祂,使自己远离了祂(参∶结四十四15) 。 3 ~4.民间领袖和宗教领袖的行为与其地位相矛盾,也在此受了控诉。城内的两个领导阶层,首领(一8 ;耶二26) 和审判官被比拟成野兽∶狮子(参∶士十四5 ;箴二十八15 ;摩三8 ;鸿二12) 和晚上的豺狼(参∶创四十九27 ;赛十一6 ;耶五6 ;见哈一8 注释),这两种动物都以其残暴不仁闻名(尤其参∶结二十二25、27) 。领袖不保护、引导受托给他们的羊群,反倒为自己的利益将百姓当作猎物吞吃(参∶赛五十六11 ;耶二十三1 ;结三十四2) 。他们吞吃得如此彻底,甚至连“一点啃骨肉”(吕译;参现中;民二十四8 ;参∶创四十九14 ;箴十七22) 122 也不留到早晨,早晨乃是与法律上的审判和公平有关的时间(5节;参∶撒下十五2 ;诗一零一8 ;耶二十一12) 。 宗教领袖也好不到哪里。先知应是神和人之间的中间人,要准确而毫不畏缩地陈明神的旨意。但他们却不将自己的话语建立在神的启示这稳固、可靠的根基上,反倒说自己的话,其根基有若翻腾的海水,毫不稳固(创四十九4 ;参∶士九4 ;耶二十三32) 。耶和华信实的话语,被说谎之人“危险的”(NIV;和合本作诡诈的)话语取代(参∶赛二十四16 ;耶三20) 。另一方面,祭司本当负责献祭,藉以在神面前代表人民,并且要将神的律法教导百姓(参∶利一~七;申十七8~13 ,二十一5) ,他们却罪恶昭彰地颠倒这两项职责。他们非但不是藉着献祭礼仪使百姓成圣,反倒是亵渎“圣物”(思高、现中),或使之与圣洁的神不相配(参∶利十10 ,十九8 ;结二十13) ;他们亵渎的圣物,最有可能是指圣殿(今圣、AV、NEB、NIV;和合本作圣所,参吕译;参∶代下二十九7 ;赛四十三28 ;但八13 ;玛二11) 。他们非但没有遵守神的律法或教训并教导其他人遵守,反倒干犯、曲解它(参∶结二十二26) 。这些人本当领导神的百姓过公平、圣洁的生活,结果反倒使他们走入歧途。 5. 耶和华也在耶路撒冷中间(参3节),但祂的属性和行动正和城内的领袖相反(参1~4节)。尤其是祂的公义,在此解释为断不作非义的事(13节;参∶弥三10 ;哈二12 ;玛二6) ,更是与他们的恶行相反。祂的“公平”(吕译;和合本仍作公义)也继续不断地、可靠地显明出来(参∶哀三22~23 ;何六3) 。耶和华自己是没有错误、没有缺乏的(参∶撒下十七22 ;赛四十26) ,永不犯错或失败,与那些不义的人正好相反(参这一节前面“非义的事”;伯十八21 ,二十七7 ,三十一3) ,他们永远不知羞耻(19节;参∶赛三十3、5 ;耶二26 ;哈二10) 。在这些方面,城内设立的领袖在品行、职责上都是不忠实的;但他们至高的主耶和华,无论在祂的属性或行动上都是信实的。虽然以色列人忽略了他们曾许诺∶只和神维持像夫妻般的关系(见一4~6) ,耶和华仍然将自己托付给祂的百姓。甚至当他们不再承认祂时,祂仍在那里,就在他们的京城中间。 b. 忽略实例(三6~7) 耶和华的特性并非反覆无常或热切地要刑罚祂自己的百姓。祂攻击异教国家(6节;参二4~15) ,作为给祂自己百姓和城的范例和警告。神这种属性恒久忍耐,甘心延迟或抑制刑罚在圣经中比比皆是(参∶出三十四6~7 ;民十四18~19 ;摩四6~11 ,七1~6 ;罗九22~24) 。百姓却刻意忽略这警告。历史和当时的事件都证明神不喜悦罪恶,然而他们还是没有学到这些功课。 6. 耶和华亲自说话,细述祂对那些不承认祂是神的列国123 和他们的城邑所采的强烈行动。所用的动词非常有力,指的是极厉害的毁灭(除灭,吕译作“剪灭”,一3~4 ,三7 ;参∶摩一5 ;弥五9 ;亚九6 ;毁坏,思高作“化为废墟”,一13 ,二4、9 、13、15;参∶珥一17 ;摩七9 ;荒凉,士十六24 ;王下十九17 ;赛四十二15 ;毁灭,JB 作“劫掠”124 )。毁灭的对象包括有生命的列国、过路的人(现中;参吕译)、居民,和无生命的城邑、街道(参∶摩五16 ;鸿三10 ;亚十5) ,及防御用的“城角楼”(吕译;和合本、现中作城楼,思高作“堡垒”,一16 ;参∶赛二十八16 ;耶五十一26 ;亚十4) ,一切都要化为乌有。 7. 这城受呼召(1~5节)要以惧怕之心或敬畏祂的生活(二11 ;参∶创二十二12 ;诗五十五19 ;赛二十五3 ,五十九19 ;玛二5 ;见番三15~16) ,来敬拜耶和华。这不应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更要接受训诲(吕译、现中作“管教”,2节;箴一3 ,十五33) 或重新顺服神(参∶诗一一一10 ;箴一7) ,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有正确的回应,这城就不致从自己的住处被除灭(参6节)。这显然与异教徒的命运正好相反,当神临到他们时,为的是要“惩罚”他们(思高;和合本以之为副词片语照我所拟定的;参∶伯三十五15 ;耶五9) 。但这种可能却没有达成,因为甚至连邻近的以色列最近所遭的灾难,也不曾给犹大带来预期的冲击。 百姓背道而驰,非但没有如期望的,对耶和华作出迅速、积极的回应,反倒热切地继续败坏自己(参∶申四16 ;诗十四1 ;赛一4) 。这可以从他们一切的“行为”(吕译、思高、RSV;和合本作事;11节;参∶诗九十九8) 显明出来。神预备了恩典,人却轻蔑地一脚踢开它,这正是大卫城令人反省的墓志铭。
122 这个描写领袖行为的子句,正确的意义不甚清楚,因为这动词字根( grm )太罕见了。虽然经文可能有讹误(见 W. L. Holladay, A Concis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Wm B. Eerdmans, 1971〕, p. 64),却没有重要的抄本可作修正依据(参 BHS ,注脚 a,由思高、NIV 采用并修正为“什么也不留”;参和合本)。这字根出现的其他地方,其上下文都与骨头有关;故建议的诠释有其优点。
123 NEB 读作“骄傲”,是跟随七十士译本,将一个字母稍作改变。但原来的希伯来经文是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的,而所作的假设修正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124 这个字在旧约圣经中只有用在这里,所以它的意义只能从这里上下文的用法了解,故此只是推测的意义。
vi. 世人(三8) 在一个高潮的“神谕”中,耶和华应许地上所有居民要有一个大变动的结局。祂说∶“由此看来”(吕译;参思高、今圣),既然百姓已选择悖道(7节),就受命要等候耶和华。这动词通常含有正面的意义,指期待祝福临到(参∶诗三十三20 ;赛八17 ,三十18 ;弥七7) 。这虽是百姓可以预期的,却不是真正将要来的事。先知采用一个熟悉的片语,用有力的修辞法转变它的题目,打动听众的心。日子将到,耶和华将要在忿怒和审判中兴起(参∶诗七十六9 ;赛二19、21) ,为要作证指责所有子民(吕译、思高、RSV;现中、NEB、JB 作“指控”;AV 作“掳掠”125 ;参∶耶二十九23 ,四十二5 ;弥一2 ;玛三5) 。耶和华公平的定意(二3 ,三15 ,每节都用 mis%pat] ,意思是“合法的抉择”)是要招聚(18~20节;赛六十六18 ;珥三2 ;弥四12 ;太二十五32) 列国聚集在一起。目的是要把祂的“义怒”(AV、RSV、NEB;和合本作恼怒;参∶赛十5、25 ,三十27 ;哀二6) 和烈怒(二2 ;参∶哀四11) 都倾(一17) 在他们身上,好对他们施行审判。副歌响应描述耶和华日子时的结论(一18) ,有火烧灭全地(见一18 注释),结束了这些情景。在一般(一8~18) 和特别的(二4~ 三8) 事例中,人的堕落只会面对神的忿怒,因为圣洁是祂属性中重要的部分,祂不能容忍罪恶。
125 AV 跟随马索拉经文 le`cad “掠夺”(参∶创四十九27 ;赛三十三23) 。这不适合这节经文的上下文,因为在这里,耶和华不是要掳掠,乃是要毁灭。注释中采用的读法,是跟随七十士译本,较适合上下文的法庭背景,而且只需修改一个希伯来文的母音。
E那日子的性质盼望(三9~20) 耶和华的属性虽然包括圣洁、公平、公义,和不能容忍罪恶(参8节),却也包括恩典、慈爱和赦免。如火的审判公正而均分地临到所有百姓,但不是要将他们全然灭绝(8节)。相反的,审判的目的是要洁净(9节)列国(9~10节)。在除去罪恶与背道的渣滓之后,神自己的百姓中公义的余民将会存留下来(11~13节)。先知吩咐百姓要因这恩典而欢欣(14~17节),这恩典是只有神自己才能赐下的(18~20节)。 i. 列邦归正(三9~10) 9. 耶和华不仅扮演审判官和执行吏的角色,执行命定的刑罚(8节);与此相反的,祂现在扮演的新角色乃是救主。那时,依照祂审判之冶炼过程,其结果是∶祂将要“改变”(吕译、现中)万民(一4 ,三12、19 ~20)的“嘴唇”(今圣;参思高;和合本、RSV 作言语),洁净他们(参∶伯三十三3) ,像神的撒拉弗洁净以赛亚一样(赛六5~7) 。这可以视为巴别事件的逆转(参∶创十一1、6 ~7、9)126 ,以共同的语言取代复杂的方言。上下文似乎更支持神学的解释多于人类学的解释。合一不只被描绘为一种形式,更是在于功能。就像以赛亚得洁净一样,洁净的目的是要配得对神说话。要求告耶和华的名(参∶创四26 ;代上十六8 ;诗一零五1 ;赛十二4) ,敬拜祂、事奉祂(参∶出十26 ;民八11 ;书二十四14~15 、18~19、21~22)。这事奉不仅是同心合意的“并肩”(吕译;参∶王上二十二13 ;耶三十二39 ,以身体上的不同部分表达的类似词句,但中文译本都采意译方式译出),这事奉也是普世的,因为万民都必有分。不只是犹大,也包括所有国家在内;刑罚的目的是复兴万民,使异教徒归向耶和华。争斗和敌意都要消失,结果则是和谐与平安,一同敬拜耶和华(参∶王上八41~43 ;诗二十二27 ,一零二22 ;赛二2~4 ,五十六1~7 ;玛一11) 。 10. 归向耶和华的民族(9节),在地理上涵盖范围极广,提及来自尼罗河上游(古实河外;参∶赛十八1 ;番二12) 的族群,更强调了这一点。他们将要献供物(参∶创四3 ;诗七十二10 ;何十6) 给神。这里也称这些人为向神祈祷的(吕译、AV、RSV、NEB、JB 皆作“恳求”;参∶创二十五21 ;出八30 ;伯三十三26) ,指他们归向神,以祂为主、为神。他们是被分散、被赶散的(参∶创十一4 ;民十35 ;亚十三7) ,在地理位置上,他们曾一度远离神在应许地恩典作为的中心。甚至连衣索匹亚人也在祂主权的眷顾之下,而得祂称为“我的”(参∶赛十八7 ,十九18~25 ,四十五14 ;徒八26~39) 。
126 参 Craigie, p. 128.
ii. 余民存留(三11~13) 耶和华再次特别提及耶路撒冷和她的居民(1~7节),虽然他们犯罪,祂仍然赐给他们盼望。这国家中不洁的成分将被除去(参9节),使公义的余民存留下来。 11. 那日,即耶和华的日子,将带来刑罚与耻辱,都是因着神百姓的罪恶(一7~10 、14~15)。然而这并不是终点,因为那日子也是盼望与帮助的时候。耶路撒冷虽然从前曾经“犯错”(JB;7节)得罪神,却必不再羞愧(参5、19节;赛五十四4 ;珥二26~27) 。耶和华为要消除这一切罪恶,将亲自“驱逐”(思高;和合本作除掉;15节;参∶撒上十七26 ;王下十八4、22 ;结十一19) 惹是生非之人矜夸高傲之辈(二15 ;赛十三11 ;耶四十八29) 。这样,圣殿所在的圣山(参∶赛二2 ;珥二1 ;俄16)将会脱离耀武扬威与狂傲的光景(参∶赛三16 ;结二十八2、17) ,这是最大的罪恶之一,欲离开神而独立生活。 12. 神百姓中那些留下的余民(一4 ,二7、9 ,三13) 不再傲慢自大(11节),乃要“谦逊”(思高、现中、RSV、JB;和合本作困苦;二3 ;太五3 ;路六20) 、“卑微”(现中、RSV、JB;和合本作贫寒;摩二7 ,八4) 。这样,贫寒在此不是从神而来的审判,反倒显出耶和华特别的盟约之爱,以及对那些穷乏之人的眷顾。他们可以投靠(诗二12 ,二十二8 ,五十七1) 祂大能的名(9节;参∶诗二十1 ;箴十八10 ;何十二5 ;徒二21 ;腓二9~10) 。祂将会继续扶持他们,尽管他们是住在有罪的人当中。 13. 这些余民(思高、今圣作“遗民”;和合本作所剩下的人,12节)将要拥有耶和华自己的属性,正与他们犯罪的兄弟相反;在这属性中,他们必不作罪孽(5节“不作非义的事”),不说谎言(参∶耶九2~8 ;结十三6~8) 。敬拜耶和华的洁净言语(9节),将会替代对异教神o的倚靠(一5) 。不再说亵渎和诡诈的话(参∶诗一一九118 ;耶八5 ,十四14) 。信心必定产生道德行为。他们因着谦卑与忠心,不再缺乏、争竞,而必有牧场(二7 ;参∶弥七14 ;亚十一7) 与“安息”(JB;和合本作躺卧;二7、14 ;诗二十三2) ,脱离恐惧(参∶利二十六6 ;耶三十10 ;弥四4 ;鸿二11) 。当创造万物的主得着当得的敬拜与事奉,人就能复得乐园了。 iii. 喜乐之歌(三14~17) 作者仿若置身于余民蒙福的未来时刻,或者是在确信中预尝那祝福,因此劝勉神的百姓要欢乐。先知所用的方法和其他的救恩诗类似(参∶诗九十八;赛十二1~6 ,五十二7~10) ,吩咐读者要赞美(14节),不仅为着耶和华过去所做的(15节),也为着祂将来的拯救(17节),更因为祂现在就与这国家同在,如同那慈爱的君王一样,能够激发信靠之心(15~17节)。 这首内含式的小诗(见100~102页),可能是西番雅为了这预言而写的,也有可能是他采用神百姓礼拜所用的诗歌,因它正适合回应耶和华一再赐给祂百姓的恩典。它延续了神继续住在锡安大卫的城的主题,正如撒母耳记下第七章的盟约所应许的,并且也是以赛亚和其他诗所采纳的(如诗二、八十九)127 。 14 ~15.这个同义平行句可分三部分,用不同的字眼三次重复同一个理念,呼召神的百姓来歌唱(参17节;赛五十四1 ;亚二10) 、欢呼(参∶赛四十四23 ;何五8 ;亚九9) 、满心欢喜快乐。这些举动不是因着他们自己的骄傲自大(参二15 ,三11) ,乃是因为耶和华拯救他们(11节),脱离他们未明确说明的仇敌,以及刑罚(AV、RSV 作“审判”;二3 ,三8 ;参∶王上二十40) ,这些刑罚本是他们应得的。这里用三个方法描写神的百姓,二个是地理上的,一个是种族上的。在地理上称之为锡安大卫的城(16节;参∶撒下五7 ;赛一8 ,十32 ;见导论Ⅰ的结尾,96页)及耶路撒冷128 ,这显然是早于大卫时期的名称。在种族上称他们为以色列,这名字来自这民族的祖先(创二十八10~15 ,三十二28) 。每个名字都会唤起听众的回忆,想到神在祂百姓生活中作工的重要时期。 这里另外列举了欢喜的两个原因。头一个是∶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祂百姓(5、17节;参∶撒下七9) 中间(AV、RSV、JB,参 NEB;现中、NIV 作“跟你同在”)。耶和华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不在,或无能(参一12) ,祂乃是与以色列立约的、至高无上的神。祂是在他们当中的神。因着祂有福的同在,他们不再需要惧怕(7、16节)129 。先前令人关注的“邪恶”(AV、RSV、JB;中文译本皆作灾祸),现在在耶和华面前必显为软弱无力。仇敌(参∶撒下七1 ;诗八十九42、51) 必被逐退,神对百姓的刑罚也必除去(参∶撒下七15 ,那节经文的原文用了同一个动词,其上下文是神与大卫和锡安所立的永远之约)。 16 ~17.先知现在又把百姓带到那日,即耶和华的日子;前面曾将这日子描绘成审判与毁灭的日子(参11节的注释,以及那里列举的经文)。现在,因着神所赐给那谦卑跟随祂之人(12节)的恩典,他们可以不再经历惧怕,及它对肉身的影响软弱无能(手软,字面意义是“无力的手”;参∶赛十三7 ;耶六24 ,五十43) 。 之所以有如此不惧怕的信心,是因着耶和华的同在;此处将耶和华形容成以色列的神,与她的王(15节)。祂大有能力地运行,有如英勇的救主(一14 ,三19 ;参∶出十四30 ;赛九6) 。神圣的战士过去如何引导以色列脱离捆绑、征服应许之地(参∶申四34 ;书四24 ;士六12) ,现在以色列人有需要时仍然可以得力于祂同样的大能,对教会也是如此(参∶诗二十四8 ;赛九6 ,十21 ;可九1 ;林后十4) 。耶和华的反应也像一个被遗弃的父母,或被抛弃的情人见到所爱之人回到身边一样。祂的反应是喜乐的(参∶赛六十二5 ,六十五19 ;路十五11~32) 。这喜乐包括两方面∶高声欢呼(14节;参∶赛五十四1 ,五十五12) ,以及因着祂的爱而安静、静默(默然爱你,吕译注“祂必静默无声于祂爱中”,参现中注;参∶伯十一3) 。审判大日争战的喊叫声(一14) ,将要被两个相爱之人复和时深沉的静默所取代。
127 见 J. Bright, Covenant and Promise (SCM Press / Westminster, 1977),尤其是49~77、94~110页。
128 见 NBD , pp. 566~572.
129 “你必不看见”的译法(参吕译、思高)虽有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的支持,却不够说服力。如果修正这个字,下一节的马索拉经文动词“惧怕”,就会失去它在中心平行句(见101页)中的意义。
iv. 神的应许(三18~20) 预言并非结束于神的百姓喜乐地回应神的良善(14~17节),而是神应许更进一步的祝福。他们将要得着释放,脱离压迫、隔离与苦难,这一切都要被归国、欢呼与丰富所取代。 18. 这节经文意义含混不清,这从各种不同的译文可以看得出来。头一句话与“节期”(吕译、思高、今圣、RSV、JB;和合本作大会)有关,这是希伯来人宗教历法中固定节期的特别日子(参∶创一14 ;利二十三2、4 ;结四十六9、11 ;何二11 ,九5 ,十二9) 。七十士译本将这词与第17节连在一起(参吕译、思高、现中、RSV、JB 皆是如此,尤其注意标点符号),反映出经历神喜乐同在的礼仪场合。这种解法恢复了第17~18节希伯来经文每行分两部分的结构,和合本的分节将这结构破坏了〔如果第14~17节之交错或中心平行句(见101~102页)的假设是正确的,这节经文就不是该单元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在这结构之外的〕。这解法似乎也忽略了这节经文的第一个字,这字显然是指为着这些节期而愁烦(参∶哀一4) 130 。这种悲哀与第17节的喜乐气氛不调和,但在现存这节经文较阴郁的气氛中,却是适得其所。 这节经文最后两个名词是与“重担”(AV、NIV;和合本作担当;参∶摩五11 ,AV)有关,或指神的百姓所遭受之羞辱(所有中文译本、AV、RSV、NEB、NIV;参二章8节 的注释及所列举的经文)或“不名誉”(JB)所引起的种种艰难。这可能是因着前面提及忽略节期的条例而来的,就如刚刚提及的建立圣日习惯。 这节经文由两个动词分成两部分。头一个动词最可能的意义是∶神聚集(AV、NASB;参第8节注释及列举之经文)那些愁烦之人,但是在这种欢欣处境中采取这种行动,其目的并无说明,所以也不清楚。有些译本的译法有另一个动词形式,意思是挪走(吕译、现中、今圣、RSV、JB、NIV;参一章2节 的注释及列举的经文)愁烦与羞辱。这译法将本节经文与在神里面的喜乐连接起来,因此它所牵涉的上下文范围就更广了(译注∶其上文必须上溯至第14节)。这里说神要使这些愁烦“离开你”(吕译、现中、今圣)即离开神自己的百姓,因为这些话都是对他们说的(15、17、19~20节)。这鼓舞了那些忠诚、真实敬拜耶和华的人∶这些有意义的礼仪习惯将要得着恢复。(译注∶作者对本节经文的注释,与和合本的译法出入甚大,请读者务必参考其他译本,尤其是吕译、现中、今圣。) 19 ~20.神恩典的干预极急切,副词“就在此时”(JB;和合本作那时;现中作“时候快到了”;参∶创六17 ;出十4 ;耶三十10) 表达出这种即时性,神要对付〔参∶结二十二14 ,二十三25 ;弥五15 (原文第14节)〕到那时为止一直在迫害(参∶创十六6 ;士十六5 ;赛六十14) 属神百姓的人。无论是国内反对神和祂百姓的人(参∶尼四10、12 ,五1~2) ,或是在国外的仇敌(参∶尼四1、3 、7、11,六1~2) ,都要发现自己是在耶和华的掌握之中。 这里提及特别的福分,是那时要临到神立约之民的。那些处境不顺利的人,无论是身体上的软弱,如瘸腿的(弥四6~7 ;参∶创三十二32) ,或地理上及社会上遭放逐的政治难民,如被赶出的(现中作“流亡的人”;今圣作“被掳的人”;参∶申三十4 ;耶四十12 ,四十三5 ;弥四6) ,都要经历神的祝福∶祂主动地拯救(17节),祂要聚集(8、20节;参∶弥四6) 他们到祂面前,受祂眷顾。受排斥之人得以恢复地位,瘸腿的人得着眷顾。这些不幸之人在不同处境中都曾蒙羞(5节)受辱,他们的命运终于改变了。他们不再作人笑柄,反而成为得称赞的对象(20节)及有名声的人(一4 ,三9、12 、20;参∶申二十六19 ;耶十三11 ,三十三9) 。这不是因着他们自己的善行,而是因着神的作为。 结束预言的经文重复述说神召聚和赐尊荣给他们,并且延伸其祝福层面。在那同时,耶和华要领祂的百姓进来,恢复他们先前的地位。这片语有时也用来指自被掳之地归回(参∶耶二十九14) ,这也适合这段经文上下文的语句。(参归回;今圣作“重回故国”)。但较适合这段经文的,可能是一般的概念“恢复你们的故业”(吕译;见二7 ;参∶伯四十二10 ;结十六53) 。整段经文关切的是恢复产业,而不是被掳的得释放。 这些福分是确切的,这些应许能应验,并且也必要应验,因为那赐下祝福、发出应许的,是耶和华自己守约的神。这样,悔改与盼望的信息于结束和开始时都一样,都以耶和华为其神圣的源头。
130 同一字根的不同形态可能出现在撒下二十13 ,意义是“挪开,丢掉”,在此用来指那些丢弃或忽略这些节期的人。这个提议出自 R. L. Smith, p. 143。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番三1 】「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有祸了!」
圣城应该是清洁的,现在却污秽不堪。耶路撒冷应名副其实,是忠信的城,现在已成为悖逆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公义(在下一节就有说明 ),只有不义与不法,强者欺压弱者,神怎可等闲视之呢?神是公义的,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祂在审判世界以前,先审判属祂自己的子民。所以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那完全悖逆与迷信的外邦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这……欺压的城”指耶路撒冷。要知道耶路撒冷怎样被“污秽”,参看:耶五1 ;一九5 ;二三13 ,14;三二35 。
「这悖逆...... 的城」
:指耶路撒冷。
有祸了。西番雅警告耶路撒冷:神对恶人的惩罚,也包括心地刚硬的犹大罪人(见1-5节 )。
污秽(mara' )。有些权威人士认为是指“悖逆”,也有人认为是指“污秽”。
●「祸」:这是放在第一个字。(八福也是这样用 )
●「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指耶路撒冷。
●「悖逆」:在旧约里常表达一种拒绝遵行神旨意的顽梗心态。
●「污秽」:或作「玷污」而不洁。
●「欺压」:形容攻击别人的残酷行为。
◎这节直译为:「祸哉!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
1~7本段为继一4 之后,宣布耶路撒冷的罪。先知责备犹大国的首领、审判官、先知和祭司。这些负有维持法纪、教导百姓责任的人,居然利用地位为非作歹亵渎神,像野兽一般贪得无厌(“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 ),先知们说谎欺骗,祭司强解律法。
1-7 对耶京的指控:神责备京城的领袖,因为他们违背律法及不受教诲。
【番三2 】「他不听从命令,不领受训诲,不倚靠耶和华,不亲近他的神。」耶路撒冷完全不听耶和华藉先知传的信息。他们充耳不闻,存心拒绝,常受先知们的苛责(耶十一4、7 ,二十二21 ,亚七8-12) 。「训诲」或译管教,神使耶路撒冷城在苦难中觉醒,不可再背逆下去。但是这样的管教,仍无法使他归正。这会使耶和华十分失望。他不肯倚靠耶和华,不亲近神。耶路撒冷似乎用尽方法,或靠马兵武器。他们投靠外邦的权力,甚至甘心堕落,去随从外邦的神。他们就是不肯依赖耶和华,其实只有耶和华能帮助他,除主神以外,别无拯救。先知一直呼吁以色列人倚靠耶和华,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决不动摇(王上十八21 ,赛七9 ,何四12 ,五7 ,书二十四15) 。可惜以色列人仍无信心,耶路撒冷拒绝听取先知的训诲,先知是他们宗教的教师,引导他们走在信心的道路上。但他们拒绝神的仆人,他们拒绝神,所以无法逃脱未来的审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命令。就是神的声音,通过先知和律法表达出来(耶7:23-28 ,9:13)。
训诲。是神为民族的益处而发出的,他们却不接受。
不倚靠。在危难的时候,犹大民族往往求助于和外国结盟,相信偶像,而不信靠神。
●「不听从命令」
:希伯来文直译应作「她不听任何声音」。声音一般是指神在律法书或先知讲到中所说的。此处指的当然是神的声音。
●「不领受训诲」:训诲或译作「管教」或「惩治」。指百姓没有从神对他们责罚中学到教训(4:6-11);或者,他们没有听从神在生活上给他们的指引。
●「不倚靠耶和华」:希伯来文这句话的介系词词组 In the Lord 在首句,即「耶和华她不信靠In the Lord she does not trust」;因此解释时应该起强调的作用。
●「不亲近她的神」:希伯来文这句话再次将介系词词组to her God放在首句,即「耶和华她不亲近」。
【番三3 】「他中间的首领是咆哮的狮子。他的审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耶路撒冷有两种行政首长。一种是从政者,他们没有尽牧者的职分来照管群羊,反而强掠吞吃。他们如同咆哮的狮子,不仅凶暴,而且贪婪。无人不受其害(一8 ,弥二2 ,亚十一4、5 ,箴二十八15) 。第二种是司法行政官,他们更为腐败凶暴,他们有执法的权力,更加贪婪,好似晚上的豺狼。七十士译本作「阿拉伯的豺狼」,也有称为亚拉巴的狼。可能「晚上的豺狼」这用词最恰当,因为豺狼是晚间出没的。审判官原为弱者申冤,对无助者予以保障。但是他们妄然不顾,而且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这实在令人发指(弥三11 ,赛一23 ,结二十二27) 。「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在上下文读起来顺口与合理。但是动词的原意为「咬啃」。那些凶暴的豺狼,将抢来的牲畜吞吃,并且啃着骨头,一直到天亮。他们凶暴固然可怕,他们贪婪尤其惊人。这就是审判官的恶行。这句话难解的,还有一个否定词「不」字,似不能适用。他们啃骨,都不留到天亮,仍然在译意中没有偏差。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他们是多么的贪婪。
「咆哮的狮子」:形容首领不爱护百姓,欺压弱小。
「晚上的豺狼」:形容审判官贪赃枉法。
咆哮的狮子。犹大的领袖吞噬自己的百姓(箴28:15) 。在约西亚等少数国王的统治下,这样的行为才有所收敛。
晚上的豺狼。见结22:27 ;哈1:8 。这些食肉动物主要在夜间搜寻和吞噬无助的掠物。
●「首领..审判官..先知..祭司」:耶路撒冷的各阶层领袖都背离职分。
●「咆哮的狮子..晚上的豺狼」:形容残暴不仁,贪得无厌。
●「狮子」、「豺狼」:形容人的贪婪与掠夺有如野兽般的残暴不仁。
●「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形容政治领袖吞吃百姓的彻底程度。
【番三3 首领如狮子】
先知将首领比作贪吃的狮子,可与诗二十二12、21 的哀歌相比较。在诗,遭受狮子威胁的苦境中人,呼求神救他们脱离狮子张开的口(耶二30) 。主前第七世纪的亚述作品以狮子坑比喻国王那些弄臣的凶狠阴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三4 】「他的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他的祭司亵渎圣所,强解律法。」
先知苛责行政首长之后,就指向先知与与祭司们。他们是宗教的领袖,与那些从政执法者同列于领导阶层。他们也同样失败。在西番雅的信息中,这是首次也是惟一指责宗教领袖的地方。先知应为社会中道德的楷模,但是现在这些却是虚浮之辈,弄权术耍诡诈的人(弥二11 ,三5) 。于是有真假先知之分,甚为混淆,鱼目混珠,以假乱真,说出似是而非的信息。祭司是重要的宗教领袖,他们的功能是持守圣事,不可玷污圣物。利未记第十章十节 特别强调,将圣的与俗的分别出来。他们如果随意,不加区分,不认真执行,不加以保持,是十分严重的亵渎的罪。他们玷污的圣物,就亵渎了圣所。他们强解律法,这也是严重的罪。他们有责任教导律法。如有疑难或争端,他们有责任按着正意分解律法的真义。但是他们为自私与贪婪,曲解律法,强词夺理,造成极不良的影响(何四6-9 ,五1 ,六9 ,摩七10 ,弥三11 ,赛二十八7)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虚浮诡诈」
:指假先知的教导不是出自神,所言不实,为人不正。
「亵渎圣所,强解律法」:祭司竟圣俗不分,谬解神的律法。
先知。指假先知(弥2:11 ,3:5)。
虚浮诡诈。直译为“傲慢”或“放荡”。
圣所。恶祭司把圣洁和污秽的混淆起来(结22:26) 。
律法(torah )。见申31:9 ;箴3:1 。那些本应维护神的圣训,传播神真光的祭司(代下15:3) ,竟使百姓离开神的律法。
●「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假先知。
●「虚浮」:希伯来字根有「因沸溢出」的意思,表达出「不受约束」、「鲁莽轻率」、「满嘴轻浮话」的意思。
●「亵渎圣所」:原文是「亵渎圣」、「败坏圣」。也就是「败坏分别出来归给神的事物」。
●「强解律法」:「凶暴的对待律法」、「施暴于律法」。
◎先知本来应该是最忠实的,因他的任务就是忠实传讲神的话,而祭司也应是比一般人更圣洁的,但是这里却形容先知诡诈,祭司亵渎—强烈的对比。
◎这段话并没有直接立刻指明被定罪的城市是耶路撒冷,所以听众可能一开始会以为这个罪恶之城是尼尼微,到了 3:5 听众才会确定这个城市是耶路撒冷。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法,让听众先接受,而后才点出这个被定罪的主角就是听众自己。
【番三5 】「耶和华在他中间是公义的,断不作非义的事,每早晨显明他的公义,无日不然;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每早晨」不只是历史的因素,在于时间,更是自然的现象,在于空间,好似自然界里光的运转,是有条不紊的。神在自然的规律,也运行在历史的秩序中(何六3) 。「无日不然」原意为「亮光必恒久不熄」,这可以有不同的译词:「他建立公义如亮光」,「他显明公义,如亮光照亮」。「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这句话在整节的构造中不甚得体,因为不义的人不可与公义的神相比。所以有人将这句重新调整。「不义」改为错谬,而「羞耻」被删去。译作「『错谬』的事是不存在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神的公义与人的不义成一强烈对比。
「显明他的公义」
:指神好像审判官一样施行公正。
这里警告犯罪的人:神就在他们中间,借着祂的殿,其中的仪式,以及真正敬拜祂的人,见证自己的公义,从而消除了一切违背祂旨意的借口。
◎第五节描述神的作为和前面一到四节以色列民的罪刑形成强烈对比。
◎这段显示出耶和华的叹息,神既然是恨恶罪恶的,却住在不义的人中间,还每天殷勤的显明其公义,而不义的人却仍然不知羞耻。神居然会愿意这样忍耐,这让人觉得很难想象。
【番三6 】「我耶和华已经除灭列国的民,他们的城楼毁坏,我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
「我耶和华……」这是神公义的作为,祂「已经除灭」,这不是过去所作的,而是将要作的事,所以这是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 ),以后的历史都逐一应验(耶二十八3、4) 。他们的城楼毁坏,城楼是作战的保障,他们在战事上失败,因为得胜者是耶和华,不是他们外邦的侵略者,神已经施行审判了。神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社会的现状完全破坏,住处就荒废了。下一句才提到「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通常先提城邑,再提里面的街道。所以有人将「街道」改为「田野」(箴八26) 。但是在整个论述中,并未有大的变更。城邑荒凉是神审判的后果(二5 ,赛五9 ,六11 ,耶九10、12 ,三十二43 ,三十三10、12 ,结十四13) 。神审判列邦,因为祂的公义必须消弭一切的罪恶。神也以外邦的毁坏,作以色列的鉴戒,叫他们醒觉,可以及时悔改。神先管教自己的百姓,审判先从神的家起首,甚至用外邦的侵略。以后外邦的败亡,再予以色列警戒,盼望他们真的悔悟,不可再叛逆。神在警戒中,仍给予勉励与安慰,并使他们有救恩的盼望与确据。可惜他们还不回转。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引神在列邦中的审判为百姓的监戒。
除灭。悖逆之人完全知道神在过去曾“除灭”邪恶的民族,如在以色列人攻占应许之地时的迦南人,以及被亚述人消灭的北方以色列王国。所以这里警告犹大和其他民族,神定会惩罚罪孽。
也无居民。这个比喻性的预言,在耶路撒冷被最后围攻时,甚至在她陷落之前就已应验了(耶32:43) 。这里喻指犹大会变为荒凉。
6~7神给列国的审判可作为给犹大的警告。
【番三7 】「我说:“你只要敬畏我,领受训诲;如此,你的住处,不致照我所拟定的除灭。”只是你们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
神已经用尽各样方法,屡加警戒,以色列人应该敬畏神,一切的管教都是使他们明白神的公义,勇于接受事实而产生坚强的信心。神可以不必除灭他们的住处,他们可以体会神赦免的恩惠。「住处」也可译作「眼睛」,或「眼前」,神不致剪除他们,将他们遗忘了。但是他们存心不悔改,从早起来就败坏自己。他们在一切的事上败坏自己,不但是存心的,而且还热切的去作。这些败坏的事可能指敬奉偶像,迷信虚妄,都是耶和华所憎恶的。这是先知最后的指责,该受管教的,神不会使他们幸免。神必须从以色列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神并不偏待人,祂是公义的主,必照着各人所行的施以报应。罚恶赏善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现在神显明祂对选民的旨意。以色列民族既为神所拣选的,神在圣约上仍必忠守,所以以色列民族整体,仍蒙神的救赎,因为这是神在历史中的计划与作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神在列国所施刑罚,目的在警告犹大,但没有一点作用,举国仍旧不断犯罪(“从早起来 就…败坏自己” )。
百姓不独不领受神的教诲,更热心行恶。
「从早起来」
:可译作「不断地」。
只要。过去对“列国”的惩罚(见6节 ),应促使以色列人悔改和顺从神。
我所拟定的除灭。即“我对她的惩罚”(诗8:4 ,59:5)。七十士译本为:“我对她的报应”。换一句话说,如果耶路撒冷和犹大不悔改,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从早起来。希伯来原文指积极努力地做事(耶7:13) 。
●你「只要」敬畏我,领受训诲:原文是「当然」、「必然」。
●「敬畏」:对神存信心,生敬畏。
●「从早起来」:可译作「不断地」,表示「殷勤努力」的意思。
【番三8 】「耶和华说:“你们要等候我,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
照原文的字句排列:「所以,你们要等候我,这是耶和华说的。因为我已定意招聚列国,聚集列邦,将我的恼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倾在他们身上。我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所以」是承接上文的,由于耶和华是公义的神,我们就可以信心盼待与期望。「等候」包括「盼望」与「信赖」(赛八17 ,来二3 ,诗三十三20) 。耶和华是向着以色列民说的。他们必须等候那日子,这是耶和华的日子,是公义审判的日子。神的审判不只是在外邦,也在犹大,谁能逃脱呢?现在神说的,对像是以色列民,却只对犹大虔诚的人们。他们可以等候,忍耐到底,必然得救。外邦倾覆,恶人灭亡,良善的必得申冤,耶和华要拯救他们。。「忿怒」有时可译为「热心」,也可作妒恨。神有十分激烈的情绪,这些都是如火一般炽热,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等候”是神对作恶的人说的:“既然你们不把为的警告当一回事,那就不妨等着瞧吧”。本节是二4~ 三7 宣布的刑罚的总结。“掳掠”有的译本作“指证”。“直到为兴起掳掠的日子”亦作“直到我起来指证的日子”。神在祂所定的日子,要按祂所指证的罪状审判各国,烧灭全地。
本节将会在大灾难的时候得到应验,并且以哈米吉多顿大战为其高潮(启一六14) ,其后将会有“列国”的审判(珥三2 ,太二五31-32) 。
「你们要等候我」
:「你们」是指那些守立诫命的犹太人,他们要仰望神,等候审判恶人。
「掳掠」:古译本作「作证」,即指证列国的罪行。
要。这些罪人不思悔改,必遭到神的惩罚。
日子。可能指巴比伦人对犹大和其它民族的惩罚。
列国。先知在这里可能主要是指2:4-15(珥3:2) 中所提到的国家。
全地。见番1:2 注释。
马所拉学者注意到,本节是《旧约》只唯一包含22个希伯来字母的经文。
● 3:8 的开头有个「所以」,合和本没有翻译出来。
●「等候」:这动词通常含有正面的意义,在此却成了讽刺性的宣告,等候那将来的灾难。
●「掳掠」:古译本作「指证」(或「作证 )。
●「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亦作「直到我起来指证的日子」。
●「招聚列国」、「聚集列邦」:的目的是要「把烈怒倒在列邦身上」。这里暗示犹大也是包含在「列邦」之内。
◎神对罪本无可容忍,除灭是必然的;却又因爱以色列的民,而给予悔改的机会。可惜以色列仍忽视神的话。
◎以色列人的表现似乎让神惊讶,因为他已经审判列国给以色列人看了,以为他们铁定会敬畏神,领受训诲,加上他努力的在他们中间活出公义的样子,却没想到以色列人努力的方向居然是败坏自己。
8-10 审判列国的结果:选民教而不悔,仍不断作恶,因此神的审判要临到(也包括列国在内 ),好炼净他们,使他们归向神。
【番三9 】「“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事奉我。」
「求告耶和华的名」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求告」不仅是敬拜与祈祷,也祈求神的能力(名字代表能力 ),使他们生活都蒙福。这是先知的愿望,万国都来归耶和华,都敬拜祂(弥四2 ,亚十四16 ,赛二3 ,十一9 ,十九23) 。「同心合意」原意为并肩同负一轭(七十士译本就译为「同负一轭」 ),「并肩」也应作「同一肩头」,齐心努力。(王上二十二13 ,耶三十二39 ,结十一19、20) 这是先知的愿望,万国都有同一的心意敬虔地事奉耶和华,并且乐意敬拜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本节明确地指出以色列有一个复兴的时候。凡愿意与以色列人一同敬拜真神的人,不管来自什么民族,都将使用清洁的言语,不再受任何形式偶像崇拜的污染。
● 3:9 开头有「因为」,合和本未译。
●「那时」:应为「因为那时」,指的是前面上文。
●「我必使」:原文是「我要改变/转变」的意思。
●「言语」:原文是「嘴唇」或「语言」,希伯来文原文是阴性单数。这个字也是用来形容巴别塔事件创 11:1-9中被变乱的「语言」。这里描述的就是巴别塔事件的倒转,语言被统一。因此这一节很有可能指的是末后外邦人与以色列人同心合意用同一言语事奉神。
●「同心合意」:原文是「一肩」的意思,使用的背景是当时犹太人习惯用两只牲畜一起耕地,这种「同负一轭」的状况就是「一肩」。
●「必使」:直译作转变。
9~10神藉先知预言审判(或审判之后 )会有的效果,本段是说列邦的民将产生灵性上的转变,开始说尊敬神的话语(“用清洁的言语” ),归向神。10节“分散的民”在此指外邦归向神的人。“古实河外”指最遥远的地区,到那时,世界上远远近近的人,都要来敬拜神。
9~20西番雅在这里描述千禧年时期和其中一些祝福:纯洁的敬拜(9节 这显然是“清洁的言语”的意思 对比于偶像膜拜的亵渎 );犹太民族得以重聚并且得洁净(10~13节 );基督亲自在他们中间作王(15节 );有安全(16节 “手软”即因绝望而跛行 );仇敌被惩罚(19节 );以及以色列得以返回自己的土地(20节 )。
【番三9 洁净的嘴唇】
(和合本清洁的言语 )美索不达米亚的祭仪,常以洁净嘴唇象征整个人的洁净。尤其是那些占卜法师,晋见神明或是宣告自己所见之前,洁净嘴唇是必要的步骤。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三9 】
「言语」:原文是「嘴唇」或「语言」,希伯来文原文是阴性单数。这个字也是用来形容巴别塔事件(创十一1~9) 中被变乱的「语言」。这里描述的就是巴别塔事件的倒转,语言被统一。因此这一节很有可能指的是末后外邦人与以色列人同心合意用同一言语事奉神。
──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番三10 】「祈祷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从古实河外来,给我献供物。」
以色列人曾因叛逆神而被分散在列邦,他们觉醒之后体认神的恩惠,愿意再来就神,向祂祈求。那些分散在列邦的民归回,是神救赎的恩典。他们敬拜神,因为这是知恩而感恩的行动。古实是埃提阿伯人(或衣索匹亚 ),是在埃及的南端,有时古实是尼罗河流域的别名。古实河即尼罗河,表明极遥远的地方(赛十八1 ,申三十13 ,王上四12) 。他们来自远处,可能将远方列邦的人也一起带来,合力事奉神,他们且将供物带来奉献。他们似乎成为一队朝圣者的行列,正如以赛亚书第二章所描述的,万民都要流归耶和华殿的山。奉献供物,是敬拜神必需有的举动。 〔暂编注解〕“古实”指埃及南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北部。
「我所分散的民」:大概指散住各处的犹太人。但从上节看来,也可能指各地归向神的外邦人。
「古实河」:原文是复数,这些河流是当代所知最南面的外邦世界。
古实河外。指极为遥远的地方。
古实(Kush )。见番2:12 注释。
供物(minchah )。这里指献给神的礼物(利2:1) 。
●「我所分散的民」:指的应该就是以色列人因为「民」原文为阴性,单数与 3:2 「倚靠」同样指以色列人;而且「分散」为被动分词。
●「祈祷我的」:为阳性复数,因此很可能是指外邦人且原文在这一节并无「就是」一字,因此祈祷我的应该与分散的民为不同的人。
●「古实河」:尼罗河上游的「蓝白尼罗河」,距离以色列很远。
●「古实河外」:泛指「远处」。
●「给我献供物」:「给我带来供物」。这供物可能是分散各地的以色列人带来的,也可能指的是外邦人把以色列人送回本地当成给耶和华的礼物。
这是承认耶和华是神是主,是君王,不仅是以色列的王,也是万国的主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番三10 古实河】
一如在民十二章1节 的注释所言,古实在旧约可以指不同的地点,不过通常是指译为「衣索匹亚」的地方。不过这是误导的看法,因为古实所指的地区并非今天的衣索匹亚(旧称「阿比西尼亚」 [Abyssinia] ),而是埃及南边尼罗河沿岸地带,古时的努比亚(现今的苏丹 )。埃及与努比亚 的古时分界线为尼罗河的第一或第二险滩。努比亚最远可能只扩张到位于卡尔通 (Khartoum )的第六险滩。所以,本节指的是上埃及的蓝与白尼罗河地区。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散布到努比亚,本节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流(创二12)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三11 】「当那日你必不因你一切得罪我的事,自觉羞愧;因为那时我必从你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你也不再于我的圣山狂傲。」
「当那日」,那日已经宣告过,是兴起掳掠的日子(8节 ),是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再向以色列人宣布救恩。这该是耶路撒冷敬虔之辈,因为神要从他们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以赛亚书第十三章三节 ,论玛代的狂傲,这里可能指耶路撒冷领导阶层的人,官长祭司先知与军事领袖。他们自大骄妄,自以为是,不顾神的命令,不顺服神,所以神必须除掉他们,耶路撒冷才有敬虔与圣洁的社会。耶路撒冷悔罪的人得着耶和华赦免的恩惠,他们不必再为过去的罪而觉羞愧,既蒙赦免,不必再记得了。他们悔改了,不再重复这样的罪行。常记得过去的罪,只有使悔恨的心加深,就没有必要了。这样他们实在学了谦卑,不再狂傲,尤其在圣山,在神的面前更加谦卑。神的圣山是圣殿的所在,是耶和华的居所,敬拜的人必须虔恭。敬拜者也必须在社会中不轻视贫穷与无助者。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当那日。先知指出到了将来,神的儿女将全心全意地侍奉祂。
除去。在那日,那些骄傲自满,独行其是,追求世俗,不信神的人,都将遭到毁灭(赛2:12-22) 。
圣山。见赛11:9 注释。
11-13将来耶路撒冷的居民必是卑微、正直、一心投靠神的余民 (2:3)。他们必安然居住,因导致国家沦亡的骄傲人已被铲除。
11~20本段讲耶路撒冷会有的复兴景象,当日令神灭亡此城的犯罪作恶之辈已经清除,剩下的专心倚靠神,诚实且正直的人(13节 ),必可安居,得神看顾。
【番三12 】「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向余民保证祂的同在,「在你中间」看顾与施恩。他们在敬拜之余,怎可忽略社会的关怀。他们不再狂傲,才会顾念别人的需要,尤其是困苦贫寒的民。这里的重点不是在市场上维持商业道德,对穷人不欺凌。也不是在法庭中维持公正与公义,对无助者不欺压。当然这些都应包括在内。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敬虔,让他们在社会的新气象中有充足的信心,投靠耶和华的名。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困苦贫寒的民”:过去在没有正义的社会中受到欺压;现在,在灵性上肯谦卑顺服全心倚靠神的人。
「困苦贫寒的民」
:指专心倚靠神的人(参串 )。
困苦贫寒的(ani )。在亚9:9 中为 “谦谦和和的”。 诗9:12 中为“困苦人”。“困苦贫寒”也可译为“谦卑”。先知描写了余民的品格特征。神的旨意是不让祂的儿女中有骄傲自满的人存在。
●「困苦」:原文是「被欺压的」。
【番三13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
不作罪孽,是指他们不再信奉偶像,偏邪迷信,不再有背道与亵渎的行为。在口舌上也不犯罪,连万民都可用清洁的言语,神的百姓更有清洁的口舌,不再欺骗,也不再用诡计与谎言。他们生活的状况也必蒙福,吃喝是在于神丰富的供应,物质食品众多,是神的祝福。躺卧是在于神平安的安排。神保护他们,使敬虔的人安然躺卧,有十足的安全。所以在生活上享受安乐,是神恩赐的福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以色列所剩下的人。见珥2:32 注释。这里的余民是指12节所提到投靠神之名的人。他们是罪人消灭以后继续留在犹大的人。先知在此展望14-20节所说复兴的时候。
吃喝。或“放牧”。先知在这里用了《旧约》中一个熟悉的比喻,即神的子民像羊群一样,受到好牧人的牧养。
●「必不作罪孽」
:与 3:5 中耶和华的属性「断不做非义的事」原文完全一致。表示新以色列人具有神的公义属性。
【番三14 】「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啊!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神的救恩再临到祂的百姓,锡安应当歌唱,「民」原意为「女儿」,为使这名词人格化。那就不只是一个保障(锡安 ),也不只是一座城(耶路撒冷 ),是属神的子民。以色列是耶和华选民的名称。「以色列」在七十士译本改为「耶路撒冷的民」,使锡安与耶路撒冷成为同义字。耶路撒冷在希伯来人心里已经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早已超越地理的环境,而有属灵的涵义。耶路撒冷不仅有诸城围绕,这些卫星城镇也可称为「女儿」(民二十一25 ,代上二26 ,原意都是「女儿」 )。因此居住的民众原意为女儿,也以城市为母地。当外邦都倾覆,敌人都败落,神的选民就得着解脱,不再受外患的威胁,所以他们可以尽情欢乐,唱出得救的乐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锡安的民。就是耶路撒冷(赛1:8) 。
●「应当歌唱」
、「应当欢呼」、「应当满心欢喜快乐」:原文是命令句,「歌唱吧!」、「欢呼吧!」、「全心欢喜快乐吧!」。
◎先知在此用三个名称称呼复兴的余民,也用三种不同的词句表达敬拜的呼召,并在 3:15 说明应当喜乐的四个特殊理由。
14~17本段描写先知从远处听见到的复兴后的耶路撒冷城和其居民的欢乐(二7) 。“不要手软”:不要灰心。“默然爱你”亦作“他的爱使你安静”。神始终爱祂的子民,不纪念过去的罪孽,有若爱人寻找所爱的,找到了,携手欢歌(诗三十二1~2) 。
14-20预言神要将悔改的子民从分散之处招聚引回,并且与他们同在,除去他们的羞辱,使他们欢喜快乐。
【番三15 】「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已经」又是豫言完成式,这些必会实现,先知有这样的信心。这里也有一连串同义字,是上下文构成的,不是用字的本身,而是内中的涵义。仇敌是刑罚,神曾兴起仇敌,刑罚以色列人。灾祸也是刑罚。因为以色列人失败而受罚,灾祸是神给予的咒诅。现在刑罚仇敌及灾祸一并除去,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王在你中间。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王,这在旧约是一贯的观念(赛六5 ,四十一21 ,四十四6 ,诗九十15 ,俄21 )。耶和华为君王,在早期以色列民族的思想中,已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得蒙神拯救,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在旷野建立王国。摩西是领袖,却不是政治的,而是宗教的。耶和华是他们的王,这神权政治(Theocracy )在那时就确立了,他们是祭司的国度,王是耶和华,以色列是祂的子民(出十九5、6) 。在外邦也以神明为他们的王,如摩洛、米勒公(玛勒堪 )。惟有耶和华独一的主神是以色列的王,祂是万王之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除去。先知在这里指出耶路撒冷应当欢欣,因为她罪的惩罚已经除去,她的“仇敌”已经被“赶出”。
你的仇敌。即那些压迫犹大的人。西番雅在这里主要是指巴比伦人。
在你中间。见赛12:6 ;启21:3 ;22:3。
●「你必不再惧怕」
:七十士译本将动词惧怕改为「看见」(即「经历」 )。
15-16余民毋须畏惧敌人,因神与他们同在,为他们除掉仇敌。
【番三16 】「当那日,必有话向耶路撒冷说:“不要惧怕!锡安哪!不要手软!」当那日,耶和华审判的日子过后,神的话必临到耶路撒冷(也即锡安 ),以同义字来重复这叮咛,给予他们勉励与安慰。「不要惧怕」,在上节也提「不再惧怕」,不过上节的「惧怕」也可作「看见」。这是亚兰文与叙利亚文译本的用词。拉丁通俗文作「惧怕」,因为希伯来文两者都可解释。本节「惧怕」应是正确的用词。
「不要手?`」,这是一幅画面,人在辛劳的工作中,突然想放弃不作,在失望中撒手(撒下四1 ,赛十三7 ,耶六24 ,来十二12) 。神鼓励以色列人永不放弃,坚持下去,神必施拯救。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手软。源于希伯来语raphah,意为“沉下”,“滴下”或“衰弱”。 “手软”是比喻灰心丧气。
●「手软」
:也是「惧怕」、「气馁」的意思,「手无力」是惧怕与气馁的表现。
【番三17 】「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拯救」与得胜几乎是同义字。「大有能力的主」原意是战士,正如以赛亚书第九章六节 「全能的神」,神是战士、英雄、元帅、凯旋者。「默然爱你」可有若干不同的解释。神的爱是那么坚强与深厚,甚至言语都不足以表达与说明。神默然的爱,人应默然来体会与领悟。4
「默然爱你」,神的爱遮掩了以色列人的罪,使他保持缄默,不愿指责,只广行赦免。
「默然爱你」,神对以色列的计划在默然进行与实施,是人们无法觉察,难以明白的。
「默然爱你」,另一个译词:「在爱中更新你」。以色列复兴是神的爱,希伯来文古卷作此语意。7 七十士译本随从这个语意,注重以色列新生的展望,神要在他们中间行出新事(赛四十三19) 。「因你喜乐而欢呼」,这是节期特有庆祝的气氛,敬拜者在耶和华面前欢欣、欢呼、歌颂神。神也响应敬拜者的欢乐。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默然爱你」
:可能显示神对百姓深切的爱,包括不追究他们过往的罪。另一解释是「以祂的爱使你安静」。
在你中间。本章第5,15节。
默然爱你。七十士译本为:“祂凭着爱更新你”。
欢呼:说神欢呼,表明祂非常喜爱祂的子民。
●「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原文只有「战士、拯救者」两个字。
●「默然爱你」:希伯来文按照字面应读作「他必在他的爱中静默」,七十士译本译成「他必用他的爱令你更新」,另一种说法是此处形容一种无法表达的深沉的爱。
◎这里表达神居然会因为选民的快乐而快乐,透露出神对我们爱的奇妙。我们的喜乐居然会影响造物者。
【番三18 】「那些属你,为无大会愁烦,因你担当羞辱的,我必聚集他们。」以色列人并未因无大会而愁烦,却因在严肃会中感到愁烦,因为没有罪得赦的喜乐。中译词「无大会」,是大会中止的意思,因为大会中止不能再守,因为灾祸来到,使人在惊惧中无法再恪守礼仪,感到神的福分已经离去,心中就愁烦起来。「担当羞辱」应作除去(或卸除 )羞辱。这是七十士译词的内容,「羞辱必须除去,被击打的,我要聚集他们。」神不容仇敌再施迫害与羞辱。「那些属你」,「属」字介系词原为「因」你或「从」你或「为」你,那些存心敬拜事奉神的,必得复兴,不再受羞辱,受阻拦,可以化愁烦为欢乐。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大会”指节期的集会。希望来耶城欢庆节日的人,因耶路撒冷圣殿已毁,四散各地,心中悲戚,成为负担和羞辱。神答应聚集他们,除去他们的悲痛(20节 )。
本节原文相当隐晦,可有不同的翻译。按和合本的译法,意思是:虽然属神的犹太人受罚,被弃于异邦,不能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已毁 )守节,因而哀哭(哀1:4) , 但神必聚集他们归回。另一译法是:「我要从你中间除去因大会而有的悲伤(即无人守节 ),这些是你的重担和羞辱」
。
在流亡中,那些忠于神的人被剥夺了参赴神圣节期的权利(何2:11) 。先知凭着信心盼望将来神真正的儿女聚集敬拜祂,不受任何羞辱。
●属「你」:指「耶路撒冷」或「犹大」。
●「大会」:指节期的集会。
●「无大会」:灾难来到,使节期的聚会中止。
●「为无大会愁烦、因你担当羞辱的,我必聚集他们」:这段原意不明,可能可以翻译成「我要使那些因无大会而有的愁烦,就是她(指耶路撒冷 )的重担和羞辱远离你」。
18~20神向一切属祂的人重申祂的保证,人只要倚靠祂便可以得着(罗六23) 。
【番三19 】「那时,我必罚办一切苦待你的人;又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们得称赞,有名声。」
「那时」与「当那日」是有相同的涵义。在耶和华的大日,一切以色列所遭遇的苦难都过去了。耶和华要罚办那些苦待以色列的人。「罚办」是神处置的方法,神必对付与办理(结二十二14 ,耶二十一2) ,神必再恩待以色列人(九21) 。赶出的与腐腿的,都是指分散的以色列人。他们无家可归或有家归不得,流浪在外,好似瘸腿的一样,走不动。也走不快,甚至寸步难行。神必施恩给这样艰苦的人。以色列被赶出,好似羊群四散,没有牧人,他们就分散荒野,神要把他们接回来。以色列因叛逆耶和华而遭刑罚,受外邦人侵略压迫,到处受羞辱,在全地不为人所尊重。但是他们得拯救与复兴,见证就不同了。他们成为有名声的民族,而且也普遍得着称赞,因为耶和华真神与他们同在,他们得着拯救,仇敌受辱,不敢再侵犯。他们得着复兴,重新恢复宗教的生活,有欢呼的声音,从敬拜的圣所中发出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瘸腿的」
、「被赶出的」:描绘百姓分散在异邦的可怜境况。
「在全地受羞辱」:犹太人在异邦受人侮辱。
神总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那些在人生的道路上绊跌的人。神也希望我们与祂合作,来帮助别人。
●「那时」:原文比较急切,翻成「就在此时」或「时候快到了」。
●「罚办」:「对付」的意思,这个动词可以负面也可以正面,此处应为负面。
●「必使他们」:原文是「赐给他们」。
【番三20 】「那时,我必领你们进来,聚集你们;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就必使你们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这是耶和华说的。”」出去的要再进来,被掳的必得归回。在西番雅的时代,以色列北国已经败亡,但南国犹大仍未被掳。他所指的是将来的豫言,还是目前的现状?事实上他们已经四散在列国,多人在外面流浪,神必要带他们回来。「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时候」可译为「目前」。归回之期不远,这是神眷顾的时候,不必许久地盼待(赛五十二8) 。本节还有两大特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由「他们」(上节 )变成「你们」,更直接的向以色列启示。第二,由上节的诗文,变成散文。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暂编注解〕“被掳之人归回”亦作“从苦境转回”(伯四十二10 ,珥三1) 。
「我使你们被掳之人 ...... 」:原文为「我在你们眼前使你们被掳之人 ...... 」,显示神应许的确凿。
「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原文或作「使你们从苦境转回」(伯42:10) 。
领你。《西番雅书》的最后是应许的光荣画面,强调将来要摆脱巴比伦的奴役(见31-32页 )。
得称赞。神希望以色列在列国中得到最高的荣誉,但以色列辜负了这个愿望。所以这些光荣的应许只能通过赎民的教会来实现了。
这是耶和华说的。《西番雅书》最后的话是对先知信息的肯定,因为它是以永生神的话为基础的。
●「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应该译为「当我在你们眼前,把你们被掳的人带领回来的时候」
【番三1~8 自食恶果】
先知一开始已痛斥犹太人的罪恶,现再次严厉地指控他们,他们必因罪而亲尝恶果。
有关他们的罪,先知很清楚地指出;但值得我们留意的,是整个「城」都犯罪,而首领,审判官、先知、祭司等也是同谋。整个耶路撒冷没有一个善良的人,怎不叫人叹息。神拣选、栽植祂的选民,但他们却偏离正道,神怎会不伤心难过呢?同样,我们得蒙神的恩典,在主耶稣里承受救恩,我们又是否过一个讨神喜悦的生活呢?当神要给我们评语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甚么分数呢?犹大人的不忠不义,只招致神的震怒。
「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祭司亵渎圣所,强解法律」,这是多么可怕的形容,他们本应为圣洁的神仆,但竟然所行出来的却是相反,实在看到罪恶的势力何等大。但亲爱的弟兄姊妹,别怕罪恶的力量,只要在神里面,我们必可安然居住,这是我们可确信的。
第6节先知以第一身的方式代神发言。神以列国因罪已遭惩罚提醒百姓,期望他们从罪中回转,免去同样的结局(7 )。神的心意绝不愿选民遭灾,不论何时,只要人愿意回转归向神,远离罪恶,神必施恩。
祈祷神啊,?是至公义的主,但却向人忍耐,期望人脱离罪。现在求?察看我的行为与内心,看看有没有罪恶潜存,若有,求?光照我,使我知罪悔罪,并且得??赦罪的喜乐。
──《新旧约辅读》
【番3:1-20 工作:神要存留的人】
你很可能玩过这样的心理游戏,假设你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必须选择牺牲群体的其中一员,这个群体通常包括成人和小孩,普通人和专业人士,男人和女人等等。有些人会选择留下专业人士和领袖,有些人要留下小孩,又有一些人会留下女性。有没有想过,神会留下甚么人? 《西番雅书》指出,神不会留下像狮子的首领、像豺狼的审判官,诡诈的先知和强解律法的祭司都不会留到最后(番3:3-4) ,惟有那些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不出诡诈话的人,不管他们是不是领袖,神都留下(番3:13) 。 在公司,最重要的是领袖,经验告诉我们,若公司遭遇经营危机,除非我们是高层,否则朝不保夕。于是,每个人都努力向上爬,希望爬到高位。不过,我们可想过,神要留下的,不一定是首领和长官,而是那些手洁心清,不作罪孽的人呢?如果我们以为用尽办法爬上高位,就可以叫我们高枕无忧的话,先知提醒我们,神要的不是这些。 默想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番3:13) 心灵的镜子 神不一定存留领袖,祂要的是不作罪孽的人。──《圣经姊妹版西番雅书注释》
【番三2 不亲近神】这并非说他们完全没有献祭或停止了一切宗教礼仪,乃是说他们只用嘴唇亲近神,按仪式亲近,心却远离神。在神看来就是不亲近神。就如夫妻之间,倘若其中一方面有口无心,表面热情,却是同床异梦,则在心灵上实际已甚为疏远。现今不少信徒与主的关系,可从他们有口无心的祷告,和对神的家的漠不关心看出他们与神已疏远了!注意:先知宣告耶路撒冷有祸,其中理由之一是“不亲近神”。基督徒们应常在圣灵光照中自省,为什么不喜欢亲近神?为什么渐渐与神疏远。
── 陈终道《小先知书讲义》
【番三9 用清洁言语求告神】
「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耶和华的名。」
巴别塔的残址遗迹,记认着人集结反抗神的恶行。就在那里,神变乱了世人的舌头,使人的言语彼此不通。人的语言是表达心意的;心中存的意念,就宣之于言。 主耶稣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语言表现生命,正如果子之表现树(太一二33-36) 。 人的舌头,是生命的标号。多少年来,医生叫病人伸出舌头来;从他的舌象,可以相当准确的测断疾病。圣经说:“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雅三6-8) 。 圣经说到不敬畏神的人,就尽量的妄用语言:“他们讥笑人,凭恶意说欺压人的话;他们说话自高。他们的口,亵渎上天;他们的舌,毁谤全地。”(诗七三8-9) 因此,恶人“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番二10) ,是因为他们先就目中无神。 神借着先知西番雅预言,到末后的日子,神要用火洁净全地,除尽罪恶。经过洁净的人,生命改变了,言语也改变:
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的事奉我。(番三9)
不要以为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舌头,守口如瓶;其实,人的口是制伏不了的。所以诗人以为是“急难”说:“耶和华啊,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诗一二○2 ) 大卫不得已向神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诗一四一3) 人如果没有清洁的嘴,就不能在神面前祷告蒙悦纳。所以经上说:“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彼前三10-12) 人与人中间,需要用言语传通;实际的情形,也是因为言语,使人不能传通,不能和睦。求主使祂的教会,都有清洁的心,清洁的话,恶言一句也不出口;这样,可以求告主蒙垂听,也不至产生问题,而能够同心合意的事奉。阿们。
── 于中旻《西番雅书笺记》
【番三9 】
时候到了,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必须用清洁的言语;反过来说,凡不用清洁言语的人,必不蒙垂听。
照本段经文看:矜夸的话,高傲的言语,虚谎的话,诡诈的舌头,都是不清洁的,他们虽然祷告,多多的祷告,主不垂听。求主洁净我们的舌头,就在现在,叫我们言语没有过失,嘴唇清洁,可以向神说话。
── 吴恩溥《没药汁》
【番三9~20 神默然的爱】
这一段经文与前面的经文有很明显的分别,好像阴霾全消、阳光普照。因此,先知所见的,应是末后的景像,世界得以更新,神的爱广赐万民。
.罪恶不再存在(9~13 ):「万民、以色列」一同弃恶归善,谦卑的事奉神。当世人一同敬拜、颂赞神的时候,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末后的乐境(14~20 ):那时:刑罚除去,仇敌赶散;灾祸不再;恶人受罚;疾病痛苦尽除;被掳者得释放。这一切,正好为在困苦中的百姓带来曙光,故此有解经家认为比段乃被掳后期所作,被加插于先知言论之后。然而,我们相信先知在神感动之下,预见末后复兴的景象,以为百姓的安慰。这一切的实现,有待主耶稣再来作王之日,但这成为基督徒过得胜生活的动力与盼望,使我们勇敢地为神而活。
「为无大会愁烦」(18 ),原指大会中止不能再守,而生发愁情,因为再无法守节聚会。有这情感的人是有福的;相反,我们看到太多人聚会时愁烦,因无聚会而雀跃,实在与我们应有的态度大相径庭,深深值得我们反省检讨,从而寻求神的赦免,再警醒己心,因聚集敬拜而欢乐。
西番雅书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章,然而却将神的性情刻划得淋漓尽致,笔者期望每一读者在这个罪恶横行的世代中,坚定自己的信心,远离恶事,以事奉神为最大的福乐。
──《新旧约辅读》
【番3:12 智慧五味架:困苦贫寒的民】指当时社会上被欺压的一群。相对于那些有财、有权、有势的欺压者,他们无财、无地位、无影响力;相对于那些自高自满不敬畏神的人,他们虽然贫困,但遵守神的典章、专心寻求神,并寻求公义。神要除掉矜夸高傲之辈,却要保守这些投靠神的人,因此,「困苦贫寒的民」在这里也指那些对神谦卑虚心的人。
──《圣经姊妹版西番雅书注释》
【番三17 】
「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间。」
这个宣告若比较前面几章的经文,很明显的是给予安慰,就是拥立为王的人们应蒙的福分。当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中间,我们不必怕罪恶的困扰。整个的顺服与奉献,必使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在我们最圣洁的时刻中所企待的。
你若在试探之中,时刻都在忧惧仇敌的困扰,似乎只有等着毁灭,不再有希望。其实你不必这样看,只仰望你荣耀的主,祂必拯救。你要重复这些话,成为甜美的口语,要相信这争战不是你的,是祂的,不要怕,你的手也不可松弛。在世上尽力而为,让神来保守你吧!
对信靠的人,神也不仅拯救,祂更喜悦那寻求祂的人,在神荣耀的性情中,有那样的满足,似乎心中都容不下,满溢出来,而有欢乐的音乐。听夜莺歌唱已经好得不得了,听天使不是更好吗?听见得救的人唱出新歌已经很好,神的声音岂不更奇妙吗?所以母亲向幼儿低咏。我的神啊,愿我的生命成为你的喜乐,不使你流泪,却是歌唱。
神却不这样表显祂自己,有时祂只默然爱我们,我们的心也可能蒙福很深,而只在隐秘处,好似洋海太深,没有波涛。
──迈尔《珍贵的片刻》
【番三17 】
「祂…必…默然爱你。」 “耶稣却一言不答”(马太福音十五章二十 参节 )。 一个受苦的神的孩子读到这两句话,或许会希奇。你正在渴望主安慰的声音“你们可以放心”(约翰福音十六章参十参节 ),或者“不要怕,因为我与你同在”,可是等了许久,一点得不着什么——“耶稣却一言不答。” 当神听见我们哀声哭诉的时侯,他的心常顶难受;因为他看见我们还是这样软弱,这样急躁,还不能懂得他不答的美意,我们的目光还是这样短视。 主的不答,并非是拒绝,乃是表示他的默许和顶深的同情。 失望的基督徒啊,“你为何忧闷?”(诗四十参篇五节 )即使他静默不答,你“还要称赞他。”让我们听一个故事,并细细领会里面的教训。一个基督徒梦见参个同作肢体的姐妹跪着祷告。她看见主渐渐走近她们。 当他走到第一个姐妹面前,他脸上带着荣光和爱,俯下身去,用顶温柔,顶甜蜜的声音安慰她,勉励她。 随后他走近第二个姐妹身边,只伸出他的手来在她额上一按,点点头走了。 最末后,当他走过第参个姐妹那里,他一声不响,连看都不看,就去了。那个做梦的基督徒自言自语地说道,“第一个姐妹,一定灵命顶深,所以主顶爱她;第二个姐妹也不错,可是不及第一个;第参个姐妹,一定在甚么事情上得罪了主,深深地伤了主的心,所以主不屑睬她。 “我不知道她究竟做错了甚么?为什么主对待他们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当她正在猜疑之间,主站在她旁边说︰“无知的妇人!你完全误会我。那第一个跪着祷告的女人最软弱,最幼稚。她时刻需要我的扶持与眷顾,否则她在我的窄路上简直一步都不能行。她时刻需要我的爱和帮助,否则她就会失败,跌倒。 “那第二个跪着祷告的女人较好得多,她有较强的信心和较深的爱,我能够信任她在无论甚么环境中因我而站住。 “那第参个跪着祷告的女人,(就是我似乎不去注意 把她略过的那一个 ),她的灵命顶高,顶深,她的信心和爱心顶大,顶强,我正用一种猛烈的方法训练她,为着她将来最高,最圣洁的事奉。 “她已经完全认识我,完全信任我,她不需要能听,能见,能摸,能觉的帮助。她不因我所安排给她的环境而丧志,灰心,跌倒;虽然理由不能通过,天性不能佩服,她还是绝对顺从我;——因为她知道我的用意是为她将来永远的荣耀,我所作的,她如今虽然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我默然爱她,因为我爱她的心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领会的。” 如果你知道他默然的奥秘,赞美他,他就会“行奇妙的事”(出埃及记参十四章十节 ) ,因为每次他收回恩典,就是要你更认识,更爱那赐恩者。——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选
【番三17 】「祂…必…默然爱你。」
如神说:“我默然爱你”。即神对于信徒的隐藏。
(一 )在人有错行时之隐藏:常见小儿有错行,父母一时不看他、不理他,为要叫他觉悟自己的错误。如诗50:21 :“你行了这些事,我还闭口不言,你想我恰和你一样。其实我要责备你,将这些事摆在你眼前。”
(二 )在人遭忧患时之隐藏:人遭忧患时,往往感到神不爱我、不顾我,好像神向我隐藏,甚至不听我的祷告。殊不知这正是神的大爱。书中论到选民所遭苦难,巴比伦的杀害掳掠,以及将来在耶和华的日子,所遭种种苦难,真好像神在他们面前隐藏了,不论他的子民遭遇任何苦难,也不眷顾了;哪里晓得这正是默然爱他们呢?人有病苦,往往增信心,除罪欲。如约瑟被卖到埃及,摩西牧羊于旷野,以色列会众在旷野飘流,莫非是属灵的训练。
(三 )人一无所遇时之隐藏:当人一无所遇时,似乎未见神如何爱我,殊不知在我不知不觉时已蒙神之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