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Ⅲ拾穗的路得
本章使我们得以略窥古时巴勒斯坦穷人生活的概况;除了拾取麦穗的风俗以外,当时的寡妇并没有什么谋生的途径。律法规定人在收割的时候,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事实上,他若忘记一捆留在田间时,也不准回去再取;如此,穷人便可以有一定的收获保障,他们可以跟随在收割之人的后面,尽所能的拾取剩下的。有关葡萄的收成;及橄榄的收成也有相似的规定,但那些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路得及拿俄米显然很穷,幸好她们回到巴勒斯坦时,正好是开始收割的时候,这使她们立即可以得到一些食物。 A波阿斯的禾田 她们二人中,年轻健康的是路得。于是,路得出去拾穗,却发现自己去到了一个亲族的田间。 1.波阿斯在此出场,他被形容为以利米勒的一位亲族,但是未指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何。AV 等版本,皆根据马索拉文本将此译作亲族。子音经文版本则说波阿斯只不过是一位熟人,但这与路得记后面的说法不符,,。大部分解经家,皆同意 AV 之译法。居庸认为拿俄米的丈夫的亲族,应译为「因拿俄米的丈夫有的」亲族。波阿斯并非拿俄米的亲人,只因透过(by)拿俄米的丈夫,两人才有了亲族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因着以利米勒的关系,波阿斯才成为路得的「至近的亲属」( go ̄ʾe ̄l )。如果,波阿斯只是拿俄米的亲族,他就没有资格成为路得之 go ̄ʾe ̄l 了。家庭(family),在此并非指我们所谓的「小家庭」,乃是较广的家族;在此显然是指一个关系紧密的社区,与苏格兰的「氏族」(clan)相近。大财主( a mighty man of wealth ,和合本、AV、RV)一词,在别处被译为「大能的勇士」(如:,可以说是我们所谓的「骑士」(knight)。此词原指有军事大能的人,但后来演变为泛指在任何领域上出人头地的人。在旧约中,此词通常与打仗的能力有关,波阿斯也有可能是一个战士,因当时乃是多事之秋,任何男人都可能需要打仗。但是在路得记中,波阿斯显然是一个标准公民,在社会上具有威信及影响力,可能这便是此词在此处的意义。也有些人将之译为「有权势的地主」。「大能」(valour)一词,在,乃指一般性的道德情操(之注释〕,此处也可能是指像这样的道德情操。波阿斯的名字亦出现于所罗门圣殿中的一根柱子名称之上;;魏兹曼〔D. J. Wiseman〕认为在该处,那是一首叙述大卫王朝勋业之神谕的第一个字;参: NBD ,593页)。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确定波阿斯之真正意义,不过可能与敏捷和力量有关(凯塞尔根据 benʿa ̄z ,即「力量之子」,而引申出此种说法)。 2.路得主动提议去田间拾取麦穗。在此,作者不忘记再次提及女主角的源出之地,称她为摩押女子;在路得记中,路得一名共出现了十二次,其中五次都提及路得为摩押女子这个身分,,。对作者而言,这位女主角的摩押国籍是故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田间( field )为单数。我们不应当以为当时的村落中有许多田,或以为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田。在古以色列,显然大家共有一块公用田,所有的人都在其上种植田产,并分担此一大块田的所有权。路得说她若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68律法规定收割的人,一律不准收割净尽,要留下一些给穷人拾取,;,因此路得提及我蒙谁的恩(Berkeley 将此译为谁对我有恩慈的)似乎有点多余。拾取麦穗是一个权利,是律法特别赋予寡妇的权利,并不在于地主的施舍。但是,首先路得可能对她新入籍之国家的律法不甚熟悉;其次,毋庸置疑的,有些不友善的地主会用尽方法使得拾取麦穗难以进行。因此,路得希望找到一个肯恩待她的地主。
3.路得便出发,去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史洛基:就去了,来到……(和合本、AV、RV)意指「她不断出去、回家,以便熟悉令她迷惑的田间小径,同时也可以结交一些亲切、端正的人,可以让自己觉得在一起有安全感的人」。不过,史洛基显然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象。她恰巧(和合本、AV、RV)的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显示路得并不十分明白她所做的事,她不认识任何人、更不认识那块地的主人。她来到田间,显然机缘巧合地进入了田地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那部分正好是属于波阿斯的。的表达与此几乎一模一样(直译「所有人恰好都会遇见这事」;和合本作这两等人都必遇见),而旧约中再也没有其他地方用过这种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所指出的真理是:人无法掌控事件,但是神却藏身于所有事件背后,为要成就祂的旨意。路得之所以会认识波阿斯,后来与他结婚,以及其他一切相关事件(包括最后大卫的出生),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路得来到了属于波阿斯的这块田间。我们的作者认为神在其中掌管一切。希伯来经文直译为「属于波阿斯的一块田」,而非「属于波阿斯的田的一部分」。据说麦田并非用篱巴或障碍物分隔,而其界线只不过是用石头作为界标(参 Hackett,为 Cassel 所引述)。另一方面,「波阿斯的田的部分」(和合本:波阿斯那块田里),可能意指「属于波阿斯的田」。作者再次提及波阿斯乃属于以利米勒的家族。神介入路得的作为之中,而我们的作者不愿我们忽略这一点。 B波阿斯对路得之看顾 波阿斯听说过路得恩待拿俄米的事迹,当他发现她在他那块田中拾取麦穗时,便特别安排使她能够安心工作,不受干扰。 4.希伯来经文中有的看啊!( Behold ),为叙述带来一种栩栩如生的真实感,宛若作者好像看到事情的演变一样(参 Berkeley:然后,看……)。动词来( came ),可以是分词,也可以是完成式;前者表示作者看到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coming),后者则表示他已经来到(having arrived)。后者的可能性显然大一些,因此 AV 便按后者翻译。波阿斯显然住在伯利恒,在收割的人开始工作之后,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由他对工人的问安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叙利亚经文为「平安与你们同在」),可以看出波阿斯是个相信宗教信仰应当与每天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人。他的问安也带来他们友善的回应:愿耶和华赐福与你(AV、RV)。这里并无迹象显示这种问安有何不寻常之处,但是似乎在别处都未曾出现过这种用法。若这只是一种传统的问安,则我们不应当太过紧张于要找出其中是否有什么特别意义(我们平常所用英文的 good-bye,一般译为「再见」,并未译出其原有的宗教意义)。 5.波阿斯的注意力立刻就被路得所吸引,他问监管收割的仆人(boy)一个有关她的问题。译为仆人一字意义很广,有时指一个「婴孩」,或指一个十七岁大的男孩。但此字同时也可以指一个仆人(一如其它的语言),这是这个词语很平常的用法;有趣的是希伯来原文中女子(AV、RV)这一个字,是同一个字的阴性形式,显然这是一种双关语,但很难在英文中表达出来。此字的阴性形式通常用来指未婚妇女;不过,是个例外,长老们虽然知道路得已经结过婚了,还是用这个字来形容路得。在这里,这个字应该解释为一般通指的「年轻妇女」。波阿斯以为路得是一个他不认识的女仆,故询问那是谁家的女子。 6.监工回答说,她是那(LXX 中有定冠词 the,希伯来经文中则无定冠词)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有关摩押地一词,参看之注释。回来的(AV、RV)一词与的「回来」(参看之注释〕是一样的。我们最好视之为带有冠词的分词,则其意义为「是一位摩押的年轻妇女,跟随拿俄米回来的那一位」。路得一开始被称为「一位」摩押女子,接着被称为跟随拿俄米回来的「那一位」。 7.监工继续报告,路得曾请求容许她在禾捆中间拾取和收聚(叙利亚和武加大译本中没有收聚一词;和合本: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这意味着不仅只是在田间跟随在收割的人后面,而是任何由禾捆中掉落在地的,都属拾取麦穗者所得。这里产生了一个难题,因为在捆中拾取麦穗乃是一种特别的恩待,路得不大可能作出超过一般拾穗者的本分之要求。居庸认为这里如同一样,乃是介系词 be ,表示关系或有分于其中。他将子音 ʿmrym 读成 ʿami ̄rîm ,亦即「禾茎」(stalks),而非马索拉文本中的 ʿama ̄rîm ,「禾捆」(sheaves)。这使得此节与相近,很可能就是经文原意。监工称赞路得的坚忍,她来禾场后(所用之动词 came、went into 显示这番对话乃是在收割一段时间之后),从早上一直到他们对谈的时间(虽然经文没有明说那是什么时辰),继续不断工作(和合本: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他注意到她曾在屋子里(AV、RV)休息了一会儿;显然他也很留意路得。在这里,有关屋子的意义,是一释经上的难题。诺克斯和费盾认为这是指路得自己的家,她只回家休息了一阵子;不过,若按他们的解释,路得真的是回她的家的话,距离实在太远了。最好的解释是,这是指一个临时性的遮棚,与收割之禾田相邻。在路得记拾穗的背景下,很难想象这是指一个普通的房子,因为为了安全起见,房子通常建筑在一起,田地则在村落的外面。单独一间房屋是很不寻常的。不过,如此一来,又牵涉到了经文难题。希伯来原文可直译为「她坐在房子里一会儿」。AV 和 RV 的译法很合理,但不同版本有不同译法。七十士译本译为「从早到晚,她在田里一点也没有休息」;武加大译本译为「她没有回家」;叙利亚译本则遗漏了一些字。解经家的立场分歧。葛乐曼遗漏了「房子」一字(他认为这是经文抄写时,犯了重复误写之错误情况下被加入的赘字),并删除了原文的 zeh (this),使之与前面的如今(just now)紧连,结果如下:「从早上到如今,她只休息了一会儿」。居庸则以 lo ̄ 取代 zeh (一如 LXX),指向下一个字 s ̌a ̄ḇeṯâh ,而非马索拉文本中的 s ̌iḇta ̄h ,并将 habbayiṯ 改成 s ̌abba ̄ṯ ,使之意为「她连一点休息的时间都不给自己」。勒提则认为希伯来经文有另一个不同的意义,「她在她现在的家中居住的时间很短暂」。这种译法的优点是近于希伯来原文,但是其缺点却似乎是与经文内容毫不相干。赖特认为 zeh 意指现在的事:「她坐在房子里,不过是一阵子的时间」,并将之意译为「你现在看见她坐在房子里,实在只有一阵子的时间」。在此处的房子,应该是表示帐棚或其他暂时性的遮棚,为了工人休息而搭建的。史密思(L. P. Smith)在 IB 中,持相似的看法;但是,若真有这么一个遮棚存在,第14节便应当会提及。这个解经上的难题,不易解释得圆融。不过,虽然希伯来经文难以解释,最好的理解还是应该跟着原文,而非倚靠不同译本来理解,因译本本身也有许多诠释上的问题。因此,不论细节如何取舍,其意义应当与AV之译法相近。路得整个早上辛苦工作,但也休息了一会儿。 8.波阿斯开始和路得说话。他的一句「女儿啊,听到我说没有?」(AV、RV;和合本:女儿啊,听我说)引起了路得的注意。希伯来原文动词 s ̌a ̄maʿ 有时意为「明白」,不仅只是听(如:,;在此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形式的问题,期待肯定的回答。女儿啊,这一种形式的称呼,显示出波阿斯和路得之间年龄的差距。波阿斯吩咐路得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不要往( Neither go ,AV),在希伯来文中代表加强语气的禁令( lo ̄ʾ ,而非 ʾal )。这似乎暗示了一般而言,拾穗者若由一处到另一处拾穗是有好处的。然而,波阿斯却向路得保证她若留在这块田上会更好。接着,波阿斯叫路得常和他的使女们在一处,由此可看出波阿斯在家中的地位之崇高。动词在……一起( da ̄ḇaq ,AV、RV),后面接着一个很不寻常的介系词 ʿim ,即 da ̄ḇaq ʿim ,这种文法结构只有在此处出现,两次都用来形容波阿斯。居庸认为这是当地的土语或是不规则的语法,并非作者原本所使用的语法,因为他所用的正确介系词为 be ,。因此,这里显然是波阿斯说话的方式,带有地方色彩。AV 及 RV 中的这里( ko ̄h ,here )一词,亦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因为前面有从今后( from hence ,AV);但是,居庸将之改为「但是」( kî ,but),并且省略 we 用作法却有过度武断之嫌。 9.波阿斯叫路得看准他们收割的田地,并跟在他们的后面(和合本:我的仆人在那块田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她们( them )在希伯来文中为阴性形式,显示波阿斯的使女们有分从事收割。可能男人割下谷物,使女们将之捆成禾捆。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是使女们也参与收割,阳性的动词收割( reap )则作女性动词用(如。收割的时候,通常男性和女性并肩工作,因为在时间紧迫之时,需要每一个人的全力投入。居庸认为阴性形式是经文抄写的错误,因为当时若有女性在场工作,则路得饮水时,可以和使女们一起饮水,不需要去男仆人那里(但是,此节并未提到路得与男仆人一起饮水,只是说可以饮那男仆人打来的水;和合本: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同时,她吃饭时可以与使女们同坐,不需要和男仆人同坐;而且当路得引述波阿斯的话时,她也同样使用阳性动词。但是,事实上,在路得记中,这个阴性动词亦出现了数次、22、23,,不太可能每次出现都是偶发的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收割这个动词按上下文理中最自然的意义来看,将之视为用在年轻妇女身上的阴性动词。波阿斯进一步鼓励路得,告诉他已经吩咐年轻的男仆不可骚扰她(和合本: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可以想象,过分积极的拾穗者若非受到制止,可能会侵犯到地主在谷物上的合法权益,因此当任何人在地主收割以前试图接近谷物时,收割的工人可能必须驱逐他们,甚至动用武力也在所不惜。路得知情达理,必然会保持距离。波阿斯指示路得,使得她在拾取麦穗时能够站在一个特别有利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使得她有可能会受到工人粗鲁甚至苛刻的对待。波阿斯现在则告诉路得,他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吩咐收割工人不可骚扰她。他的命令使得她能够在其他拾穗者来到以前,便有机会接近谷物,使她得到保障,可以拾取更多的麦穗,并且免受骚扰之虞。但是,波阿斯进一步表达他的善意,他要路得在口渴之时,不要客气,可以去喝仆人打来的水。经文并未指明此饮料为何,最有可能的是指「水」(容恩则认为是酒,或是水与酒的混合饮料)。这是很重要的供应,因为在收割时节的大热天下,拾穗会使人容易干渴。无疑当时的饮水必须辛苦打水方可取得,并且要运送到收割的地方供人饮用;因此,显然只有某些特定的人才能够饮用,其他人必须自备饮水。拾穗者若必须自己打水饮用,必然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波阿斯连这一点都考虑到了,尽力地帮助路得。 10.路得俯伏在波阿斯的脚前(和合本: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显示她的谦卑和感恩。她看出波阿斯所做的,远远超过律法所要求的,因此甚觉感激。她并没有将波阿斯的善意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以卑下的姿势表达其感恩。当然,她不免好奇,所以询问波阿斯既然自己只是一个外邦人,怎么会受到如此的恩待? 11.波阿斯回答说凡她向婆婆所行的,已有人将之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了(此处的不定词形绝对加强了动词的意思:「完全地」)。按文法来说,波阿斯是说凡她「和」(with)她婆婆所行的,而非她向(for)她婆婆所行的;可能波阿斯的意思是当她们两个人一起工作时,路得帮拿俄米的忙。波阿斯也因为路得愿意牺牲,离开父母及本地(native land;此词意为「你本族人的地土」;这表示有强烈的家族意识:所强调的是亲族关系,而非一个人的出生等个人的事)。波阿斯是否联想起他本族的伟大先祖亚伯拉罕顺服神的吩咐,离开本族本地所彰显的信心?不论波阿斯是否有此联想,显然本书的作者做如是的联想;虽然他并未明明提到亚伯拉罕,但是路得却如同先祖一样,不知道自己将要到哪里,却仍旧起行,同时她也一如亚伯拉罕一样地信靠耶和华。当时与亚伯拉罕同行的是他那「不孕」的妻子;罗得也与他同去,但是很快便离开他去了)。然而,神却奇妙地赐给他们一个孩子,在这里,神同样奇妙地赐给路得一个孩子。路得离开了她自己的同胞,去到素不认识的民中。此处的希伯来文可直译为「昨天,在昨天以前的日子」,也就是说,路得对这个民族的认识是最近的事。根据葛乐曼的看法,他尔根在这节经文上,有一个聪明的解决办法,使路得可以被以色列的社会接纳,而不违的说法。也就是:波阿斯「透过智慧人的话」指出这个禁令是针对男人而非女人。 12.波阿斯为路得祷告,退出他的说话。他知道路得恩待拿俄米,现在他求耶和华为此报答她。前面一节虽然有凡(all),此处的你……所行的( thy work )却是单数的。此处的名词又正巧是诗体形式,在散文中这是很少见的(参:;。祷词的下半段,也是一样。对我们而言,赏赐( reward )与白白而来的赐予有关,但是希伯来文 maśko ̄ret 则意指「工作的酬劳」。波阿斯认为路得值得厚厚赏赐,同时相信以色列的神耶和华会充充足足地给予路得报酬。事实上,这个祷告后来就是借着祷告之人得以成就的。波阿斯看出路得改变国籍的宗教意义,她是来投靠( come to trust ,AV)在耶和华的翅膀下。这里是以一只小鸟依偎在母鸟的翅膀下为比喻,这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信靠及安全的画面(参:,,。,在一争战的处境中,使用了相似的比喻,以致有人以为这比喻是指大型的遮蔽物;但是,这种解释完全不适用于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经文,同时这种解释本身也必然是源于鸟的比喻。 13.路得的回答显示她对波阿斯的善意十分感激。我主啊!你以大恩慈待我(RSV)比我主啊!愿在你眼前蒙恩(AV、和合)更为传神,虽然后者可谓是更直接的翻译。但是,路得并不是要求波阿斯恩待她,她乃是说他的恩慈使她多么快乐(葛乐曼、鲁道夫等人认为她的这句话几乎等于「谢谢你」;这句话与及的意义十分相似)。波阿斯的话显然对她具有重大意义,从路得记的记载中,可看出发生于她身上的事件中,这是自从她丈夫死后在摩押地发生的第一件快乐的事。路得所面对的包括了成为寡妇、永远离开自己的国家及同胞,又要面对痛苦难捱的贫穷。她温驯地接受波阿斯的帮助,成为一个转捩点。对路得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波阿斯安慰了路得。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在一群陌生的人中间,加上对此地的风俗了解有限,在开始她第一天的拾穗工作时,会遇到什么事情实在难以预料;毋庸置疑,路得一定感到满心忧虑。波阿斯的话语及他整个态度,显然大大地安慰了她。其次,路得说你用慈爱的话安慰你的使女(AV;和合本: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一语,可直译为「说到……心坎上」。这是个很生动的说法,来描述波阿斯所说的话是慈爱的话。路得虽然不及波阿斯的一个使女,波阿斯却仍然这样为她尽力。在此虽然没有明说为何她不及波阿斯的一个使女,但是她的国籍不同已足以解释一切。使女( s ̌ip̱ḥâh )与「婢女」( ʾa ̄mâh ,不同;「使女」一词,在意义上更为卑微。但是,路得却卑微地承认自己甚至不敢与波阿斯的使女们平起平坐。 14.此处的希伯来文很模糊,可以说是波阿斯「在吃饭时间」跟路得的交谈(RV 及 RSV 作此解释),也可以说是波阿斯到了吃饭的时候……对路得说话(AV 作此解释),到底何为正确则尚无定论。波阿斯邀请路得和他们一起吃饭(因此,RV 及 RSV 的 译法很可能较为正确)。居庸认为由重音来看,更有可能是这个意义,因为「吃饭」( ha ̄ʾo ̄ḵel ,meal)的重音较「波阿斯」一名的重音更强,显示在「吃饭的时候」之后略有停顿。由波阿斯邀请路得吃饼,将饼醮在醋里,还有烘了的穗子看来,这是一顿简单的便饭。烘了穗子是将新鲜的麦穗放在平锅中烘烤。汤森(W. M. Thomson)如此形容:「将不是太熟的麦穗连茎摘下,绑成小捆,用干草及荆棘丛点起大火,将麦穗举在火上烘烤,直到大部分的谷壳被烧掉为止,此时麦穗已烘熟可食,是农民的美食。69路得坐在收割之人的旁边,显示她被接纳为波阿斯手下的一份子,将烘了的麦穗递给她,似乎是特别施恩的表示。这并非只是客气的姿态,因为作者告诉我们路得吃饱后还有剩余的食物,显示波阿斯给了她很大量的麦穗。 译为递给( reached ,AV、RV)之字颇不寻常,其意义也不确定。葛乐曼认为此字可能有些特别的意义,与准备食物有关。七十士译本将之翻译为「堆积」(heaped up),此字在有不同的译法。容恩也认为此字的意义为「堆积起来」(made a heap)。 15.饭后路得继续工作,波阿斯吩咐年轻的男仆,就算是路得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必须容许她这么做,不可以羞辱她;这使路得的工作更加容易进行。波阿斯亲自下达命令,并非经由监工。显然,让拾穗者靠近禾捆是很危险的;但是,波阿斯却愿意让路得享此特权。律法赋予拾穗者跟在收割工人身后的权柄,这也是其重点所在,他们必须等收割的工人尽所能的收割之后,才可以跟在工人后头拾穗。波阿斯所容许路得拾穗的范围,早已超越拾穗者在律法上的权益:在收割工人完工之前,便准许路得拾穗。居庸将译为「禾捆」(sheaves)之希伯来文加上母音符号,成为「捆禾捆之人」;不过,就算我们采取这种译法,也不会改变上述的解释。 16.波阿斯所作的,不仅于此。他吩咐仆人由捆( ṣeḇa ̄ṯîm ,RV、RSV;AV 译为把,可能与禾捆不同,大概是尚未绑成禾捆的麦子)里抽一些出来,留给她拾取。AV 译为使她可以拾取,或许我们不应将之译为表示目的的子句。70或许波阿斯只是提到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当她拾取的时候,不要叱吓她!」 17.路得拾穗直到晚上,退出了一整天的工作。接着,她便将所拾取的麦穗打了,得到约有一伊法大麦(一伊法约等于4加仑)。大麦的希伯来文为复数,可能表达有许多谷物之意。对一个拾穗者而言,一伊法是很大量的数量(参看拿俄米的反应,这意味了波阿斯的仆人遵守了他的吩咐,同时表示路得辛勤工作的结果。 C拿俄米的反应 18.路得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视乎我们如何把母音加在子音经文上,可作「她的婆婆看见……」(AV、Berleley;和合本:给婆婆看),或作「她看见她的婆婆……」(RSV、Moffat)。由于在希伯来文的婆婆一词之前,没有加上直接受格的记号 ʾe ̄ṯ ,较可能的读法可能为「她的婆婆看见……」。另一方面,不论在之前或之后,路得都是这些动词的主词,也可能自然地视之为此一动词之主词(然而,希伯来文并不反对突然改变主词)。不管我们的选择为何,作者都在告诉我们拿俄米如何知道路得一天拾穗所得是什么。路得也拿出了她吃饱之后所剩余的食物。波阿斯不单只给路得一些食物作为午餐,然后给她一些残肴剩饭。显然,波阿斯给了路得许多食物,以便她可以把没有吃过的食物带回去给拿俄米。 19.拿俄米问路得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做工呢?我们很难区分在哪里拾取麦穗?(AV、RV)与在哪里做工呢?(AV、RV)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因为从经文中,我们看不出路得除了拾穗之外,还做了什么其他的工作。或可看这些字句为诗体,并视之为一个平行的例子。拿俄米进一步对顾恤路得的人祝福(此动词亦用于。由这里可以看出,路得拾穗所得,显然比预期的收获更多。拿俄米推论出路得蒙受了特殊的恩典,因此她追根溯源。路得回答那恩待她的人叫波阿斯。在希伯来文中,有一有趣的重复,即在直接叙述法中为我今日跟着工作的人( with whom I wrought today ,AV、RV),在间接述叙法中为她跟着工作的人( with whom she had wrought );希伯来经文此节下半直译为「她告诉她的婆婆,她跟着工作的人,她说:『今天我跟着工作的人名叫波阿斯』」(和合本: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文在此间接叙述法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模糊不清。这可能意味了「她跟他一起所作的事物」;但是,接下来的陈述,显示AV及RV的翻译是正确的。 20.这消息使拿俄米心中涌出对神的赞美。拿俄米首先开口祝福波阿斯,然后称赞他的恩慈。不过,她的赞美绝大部分与在神里面欢喜快乐有关。就文法上来说,「没有间断他的恩慈……」(AV、RV;和合本:不断恩待……),可以与他连结在一起,也就是指波阿斯。但是,这整段经文的意思显示,拿俄米心中想的是耶和华神(参:。祂没有停止祂的「慈爱」(loving-kindness,此为所用之字汇;此字不单指恩慈,亦指信实);而且,拿俄米不单提及死人,也提及活人(虽然活人指的是路得和拿俄米,这个字的形态是阳性形态;参看之注释〕。在此,家庭观念浓烈,因此任何神加给路得和拿俄米的恩慈,是一种恩待她们也是恩待她们死去的亲人的恩慈。拿俄米继续告诉路得她如此欣喜的原因。波阿斯是个亲族。有关一个至近的亲属(AV)此一表达方式,可参看〔书版278页以下〕的增注。这个辞汇的使用,加上提及死人,或许暗指拿俄米心中可能开始预见将来可能发生的事。 21.令人好奇的是,在这一节经文里,我们的作者还是称他的女主角为摩押女子路得(参看之注释〕。也就是说,如果原始的经文就是如此,意味著作者并不希望我们忽略路得的国籍。在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和叙利亚文本中,摩押女子路得被省略了。这个辞汇在 AV 以及 RSV 之旁注中,都被译了出来,不过跟在拿俄米先前讲的话之后,显得有点不自然;就算跟在路得所说的话之后,也不太自然。或许我们应该视这里所讲的是,外加于以前消失了的一切美好事物之外的事物。祝福还不仅止于此,除了先前所提及的之外,波阿斯进一步告诉路得跟他的仆人在一处,直到收割完成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仅仅视之为一般同意的话(Moffatt:「好!」〔 Yes 〕)。译为「年轻人」(young men;和合本:仆人)的字汇,在 AV 和 RV 中,都是阳性形态,但是此字之形态亦可以包括女性。换句话说,这也可以包括在中提及的使女(在中,「少年人」这个字就是这个用法)。我的仆人……我的庄稼(AV、RV),在这一节经文中的用法,并不是希伯来文常见的形式,但是就其结构上的意义来说,直译为「对我,是仆人」,以及「对我,是庄稼」。有趣的是,这种结构,竟然在短短的一节经文中,重复两次。 22.所以拿俄米告诉路得波阿斯的建议很好(这里称路得为女儿啊;值得注意的是,路得经常被赋予某种称呼,最常用的称呼是摩押女子,参看之注释;她亦自称为你的婢女,参看,AV、RV)。拿俄米提及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一起出入,是前一节提及的仆人,实在同时包括了男仆和女仆的明证。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AV、RV),这节经文的解释相当分歧。诺克斯译作「某些别人的田,可能人会对你说不」;摩法特则译作「因此在别的田间,收割的工人不会攻击你」。希伯来文动词 pa ̄gaʿ 意谓「遇见、碰到」,因此 AV 和 RV 的译法相当合理。的确,在某些经文中,此动词有「遇见敌意」的意思(如:。但是,在现有的上文下理中,拿俄米心中想的是波阿斯的善意(。可能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路得不好再在别人田间;如果路得再去别人田间,可能表示她并不太感激波阿斯为她所做的一切。AV 和 RV 的诠释较为合理。 23.路得按照拿俄米的吩咐去做。她跟波阿斯的使女一起拾穗,直到收割完成的时候。作者特别指出是收完了大麦和小麦的时候。路得工作了整个收割季节,而不是只在收割大麦或小麦时拾穗。但是,她与波阿斯的使女在一起拾穗的事,并没有改变她与拿俄米同住的决心。路得仍与婆婆同住。 增注:至近的亲属( gʾl ) 在旧约圣经中,来自 gʾl 字根的字含义甚广,但是最根本的观念是:一个人履行作一个亲族的责任。事实上,BDB 定义此字意谓「赎回、行止像一个亲族般」;普罗克殊(O. Procksch)则认为 gʾl 是「家庭律法中的一个概念」。71因此, gʾl 可以作为一平常的辞汇指某个人的亲戚,例如:心利杀了巴沙的全家,「连他的亲属……也没有留下一个男丁」。关于此字之基本意义,一个好例子是,在那里约伯诅咒他出生的日子,「愿黑暗和死荫索取那日」,也就是说,承认此为亲族。从家庭关系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责任。此字的动词可作为将一个落入奴隶状态中的亲族拯救出来,或赎回他的地。最后提及的责任,可能与以色列人并非土地最终的拥有者之观念有关。所有的土地都属耶和华;以色列民只是土地的保管者,因此不可贩卖土地。如果生活艰难、金钱短缺,他们的确可以放弃所拥有的土地,但是一直都有赎回的权利和责任。当经济状况改善的时候,他必须买回神所赐给他的土地。或者,如果他没有能力这么做,他的至近的亲属( go ̄ʾe ̄l )就必须为他赎回这地。从,可看见买赎土地的重要性;买赎土地一事放在娶路得一事之前。当家族中的某一成员被谋杀,家族的荣誉必须被维持,至近的亲属有责任为死人复仇。有几段经文提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关系之先后次序,亲族关系最近的为兄弟、次为叔伯,再次为堂兄弟。动词的分词可译为血债的「复仇者」等等)。但是,这个字并非指「复仇者」;那是家族的基本义务之外,在特殊情境中所做的工作。 在,(二次),、6、8、14中,此一分词用来指的是一个亲族(在译为「亲族」的字,乃译自另一个希伯来文)。传达「扮演亲族的角色」之含义的动词,在中,用了四次之多,每一次都论及是否与路得结婚的责任。重点是玛伦,路得的丈夫,死而无后。因此,至近的亲属有责任娶他的寡妇为妻,并且生子为死人留后,以便他的名可以存留(参:对此风俗之记载)。相同的动词在被发现五次,每一次都译为「赎」(redeem)。再一次,最根本的思想是家族。拿俄米正在贩售某一块地,必须买赎回来,以免流入外人之中。在这里,至近的亲属有责任买赎这地。同样的是,在出现三次的动词;虽然其中有两次是一个至近的亲属拒绝尽此责任。在中,有一相同字根的名词用来指此同一交易。在不同的经文中,不同的翻译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错过或忽视其以家庭观念为基础的强烈关系。 68通常动词 lqṭ 后面会跟着介系词 be (参:RSV,在麦穗之中拾捡)。BDB 将 sub lqṭ 分为表地方(location),或是表部分(partitive)的分词,亦即指出拾穗所在的地方,或是指有人拾捡了一些禾穗。前者并不合理,因为是人拾穗,而不是在禾穗中拾捡;因此,在这里较为合理的诠释为有人拾穗。然而,Joüon 拒绝这个观点,而采纳他所谓的「介系词 be 表关系或参与其中」( be participatif )的立场,亦即「我会致力拾穗」。W. L. Moran 指出,乌加列文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对希伯来文介系词的认识,特别是介系词 be 常常出现于我们译作「从、来自」(from)的地方出现( The Bible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 ed. G. E. Wright [New York, 1961], p. 61)。 69 The Land and the Book (Nelson, 1880), p. 648. 70见:T. J. Meek,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 LXXXI, 1962, p. 153. 71 TWNT , iv p. 331. C. Ryder Smith 认为此动词最好的翻译为「尽亲属的本分」,并说:「我们有时真会希望英文动词中也有类似这种的动词 to kinsman」( The Bible Doctrine of Salvation [Epworth, 1946], p. 19)。有趣的是,他认为「路得记主要是以此概念为基础」(同上)。Lattey 认为「Goel 主要的作用是代表家族实行其权利及义务,其首要任务是向家族负责,与之联合一致」(Lattey, p. xv);其论述颇具价值。另参:A. R. Johnson, Supplements to Vetus Testamentum , I (Brill, 1953), pp. 67-77. Johnson 的论述同样深具意义,只是他认为此字群含有保护的意思在内,这一点可能有过度诠释之嫌。主是丰盛的,因为神所有的一切丰盛都在祂里面,祂是大能者,丰富有余的。你我不管有甚么难处、缺欠、需要,只要我们与祂发生正常的关系,甚么问题都解决了。
――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波阿斯』原文即:(1 )迅速,表示他作事的敏捷;(2 )活泼,表示他有生命;(3 )满具能力,这是工作和争战所必须的。
――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
圣经首先把波阿斯指出来,是指出事奉的中心,好叫路得知道今后如何事奉主。路得不能离开波阿斯的田。她要离开波阿斯的原则的话,她的事奉就落了空,就没有价值。
——《默想路得记》
[亲族] 相知的人、熟人。 [波阿斯]:能力、迅速、活泼、敏捷。[大财主]:特别强壮、大有能力的丰富者、有地位的人。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在至22节,波阿斯(以利米勒的亲属 )的家系追溯至犹大的儿子法勒斯。波阿斯是一个“大财主”,这短语的意思是:他拥有尚佳的本质或素养。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圣经没有说明波阿斯和以利米勒的血统关系,犹太传统说他是后者的侄儿。波阿斯一名有“能力”的意思。所罗门建的圣殿前有一根柱子,也取名“波阿斯”。主耶稣的家谱中有他的名字,。“大财主”亦作“有地位的人”。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无论田主愿意与否,按以色列人的律法,像路得一般的穷人有权在田地上拾取剩下的麦穗。
――《串珠圣经注释》
大财主: 圣经常用来指力大勇敢的壮士,。然而在本节则指财主。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亲族这词,是表示──】
【】亲族是指拥有共同祖先、由众多家族所组成的群体。
──《灵修版圣经注释》
按照当时以色列的律法规定,以色列人不可在收割的时候不准收割在农田角落上的庄稼,不准清理田间掉在地上的麦穗,好让有需要的人、寄居的、孤儿和寡妇捡拾剩余的麦穗,,。因为路得是寡妇,无法养活自己,所以路得依这律法,走到田间,收集剩余的麦穗。这样,她便走到波阿斯(在他里面有能力 )的田间,他是她公公的富有亲族。路得去田间拾麦穗,恰好到波阿斯的田里,而波阿斯又恰好是她丈夫的近亲。显然这不仅仅是巧合,也不是她的幸运,乃是神的安排。—— 马唐纳《路得记》
【】路得与波阿斯相遇: 本章描述了路得与波阿斯在伯利恒田野相遇的场面。从摩押跟随婆婆来到伯利恒的路得,只好支撑贫困的生活。时值收割麦子之时(1:22),她出于孝心想要到田地里去拾取麦穗(2节 )。在神的护理之下,路得走到了波阿斯的田地,在拾取麦穗之时被田主波阿斯看见。波阿斯早已听说过路得的美好德行,看到她谦卑的态度与辛勤劳作就更加欣赏(7、11节 )。本章也借着晚上回到家之后,路得与拿俄米之间的交谈,揭示了波阿斯是他们的亲族(19、20节 )。借着本章的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神的护理细致周到地介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阿,妳只管去。』」
路得请求了她婆婆的允许,去作人所看作卑微的事。这教训我们应当照着神叫我们所预见的境况,和祂所安排我们各人所站的地位说话行事,万不可妄求、妄想,以致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容我…去』她自己愿意去,这说出她的信心是多活泼,一点不被动。
――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我蒙谁的恩,就…』路得是一蒙恩的范围中,无论何时一开口便说恩典。由始至终她是一个享受恩典的人。
――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拾穗」权为律法书所规范,,其基础乃在于「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但是此处表达-「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意指路得似乎在拾取麦穗前打算麦穗前打算获得地主的许可。
——《路得记查经》
这里路得没有争取拿俄米的意见,我应该不应该去?是她自己提出来说:我必须要去。这个必须要去的心,才显出来到什么地方,怎么样作法,一直把她引到波阿斯的家里去。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真正蒙恩的信徒,一个真正在伯利恒遇见主的人,一个在伯利恒起步跟从主的人,他里面有个愿望,我要事奉主,我不能光蒙恩典,光接受恩赐,光听道,光明白,却不事奉主而作一个白占地土的人吗?作一个不结果子的人吗?他里面不能甘心。
一个真正有主生命的基督徒,他必要为主结果子,结的多与少是另外的问题,他不能不结果子。一个人蒙恩十年、八年,没有领一个人信主,连亲属、朋友也没有带到主面前,那是反常现象。
——《默想路得记》
“拾取麦穗”。此时是收割大麦(17节 )。收割的人刻意为穷人遗留一些麦穗在地上,正如律法所规定的,。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让贫苦者在收割时拾取麦穗,是希伯来人社会照顾寡妇和贫而无依者的一种制度。收割麦子不可割尽田的四角,不可拾回已掉在地上的,也不可回去取回已掉在田里忘记拿走的禾捆。这些都得留下来给贫苦人拾取。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容我往田间去: 具体地表现了路得对婆婆的感人孝心。要到田里去拾取麦穗的决心,需要甘愿承受因外邦人身份所导致的冷眼以及酷热的天气所带来的肉体之痛苦。路得的决心向所有基督徒展现了真爱的典范。真爱伴随着劳苦,那劳苦应当是利他性的。关于拾取麦穗的规定是为穷人伸冤的神的命令,体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障人的尊严与生存权的符合圣经的救济精神。然而,自从以色列百姓定居迦南,享受安定与繁荣之后,他们逐渐脱离了律法的精神,贫富之差日益加剧。因此,以色列百姓当中甚至有禁止穷人拾取麦穗的人。与这种情形相比,波阿斯在本章中的高尚品德更加突出(4-12节 )。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以色列律法中,有这样一条照顾贫乏人的律法……】
当小麦和大麦进入成熟期时,被雇用的收割者割倒麦杆并扎成捆。当时以色列的律法规定,不准收割在农田角落上的庄稼,而且凡掉在地上的麦穗都要留给拾穗的穷人作为食物,23:22,。这项律法的目的是为了供给穷人而避免农庄园主囤积过剩的粮食。此律法成为当时以色列具有福利性质的政策。因为路得是寡妇,无法养活自己,所以就到麦田去拾麦穗。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啊,你只管去。” 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
“收割的工人”:指田间的工人,预表主的仆人。
“蒙谁的恩”:指外邦教会在世界中蒙主的大恩。主耶稣到世界到来充充满满的恩典(约壹14、16),并在世界中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世界中蒙召,归主与主联合。
波阿斯的“田”指田指世界教会。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
『拾取麦穗』我们在教会每次所得的真理,虽然不多,但如果像路得一天一天所拾取的积攒起来,日子多了就必有用;所以我们每逢在聚会听道的时候,万不可以为讲的教训太零碎,太稀少,就轻忽不愿意听,那是表明你没有忍耐的心接受所栽种的道。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我们若真是一个谦卑的人,不必苦求,恩典必要临到你。
『恰巧』原文中有『偶然』的意思。在人这边可能是偶然的,但在神那边不会是偶然的。
――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恰巧”。因神的眷顾,路得来到亲属波阿斯的田间。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当路得为了拾取麦穗而往田里去时,她对田主及将要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本节用“恰巧”来表现了这件事,这是意指从路得的角度来看事情就是这样。虽然在人看来是出于偶然,但这一切都在神的护理之中。在人类历史的背后动工的神,已作好所有准备,要以美好之物充满路得。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恰巧(As it happened )」,在此不仅是指空间(「到了…波阿斯的田」 ),同时也是指时间(参v.4 「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 )。
——《路得记查经》
路得「恰巧」来到波阿斯的田间,接着一句就是,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有「恰巧」,就有「正从」。你如果没有「恰巧」,就没有「正从」。为什么不早不晚,恰巧路得来到田间,波阿斯正从伯利恒出来呢?为什么这一天会遇见路得呢?我们只能说:神的安排何等奥妙,谁能识透呢?没有我们的「恰巧」,就没有法子引来主的「正从」。没有我们的肯拾麦穗,诚诚实实的做那些微小的工作,从生命里对付自己,那就不可能遇见你的主正从伯利恒来。人看上恰巧,其实正是有神的手在暗中指引路得说:“路得啊!你顺服我往田间去吧!就是这块田。实际路得也不知道哪块田是波阿斯的,她就这样一顺服,一去的时候,就遇见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看见了路得。
──《默想路得记》
【】「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
波阿斯走出伯利恒城,到田间来。
――《串珠圣经注释》
愿耶和华: 他们之间的彼此问候,超越了单纯的希伯来人之习惯,表现了他们真实的敬虔,即雇工与主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在雇主与雇工各自主张自己利益的自私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纷争矛盾等社会问题。社会上强者剥削弱者,使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然而,波阿斯与雇工之间有共同的信仰,故他们彼此友爱、尊重。尤其是,通过波阿斯管家式的态度,我们可以窥视到他高尚的信仰人格。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波阿斯问监管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
『监管收割的仆人,』在神的家中,作主的仆人,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也应当有作头的人。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女子”即闺女,少女。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路得面孔陌生,引起波阿斯的注意。
――《串珠圣经注释》
【】
「监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说:『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
【】『跟随,』路得的特点乃是跟,路得很会跟,第一章跟拿俄米,现在跟波阿斯。
――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女人”:教会的代表,圣经中的女子皆可表教会。
“是那”:只提“那”,不提名字,表示路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屋子”:指临时搭起的凉棚,供工人休息的地方。 “坐一会儿”:指身体得安息,为恢复体力,能更好的工作。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一个在生命里事奉的人,一个拾麦穗的人,竟然有这多大的影响。工人为他作见证说:他的工作是值得纪念的,他的事奉是真的事奉,他的事奉与雇工的事奉相比,雇工的事奉算不得什么。而这个女子就单拾点麦穗叫工人看出,这不是平常的女子,是个殷勤的女子,肯定是会治家的,很孝顺的。这个女子与众女子不同,从他的行动、从他的事奉上表现出来了,因为她从早到晚一直不停的工作。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又去工作,没有闲话给别人谈,也不羡慕工人的伟大。
路得也认为:因为我生命的需要,哪有工夫与使女们聊天呢?谈一会儿我就少拾几个麦穗,我的生命就要软弱,就要少吃两口饭,你们批评、你们论断,我听不进去 ;你们讲这个好,那个不好,我也不想参加一份,并不是我自鸣清高,我比你们强、比你们属灵,是因为我生命的需要。我若讲几句闲话,我里面要受损失、要饥饿;我批评一下、听听闲话、看一点新鲜的东西,我里面要受责备,我就要少拾麦穗;我的家不能和你们相比,你们是靠别人供给吃饭,我是靠我辛勤劳动养生,(非肉体的 ),我不拾麦穗,我和婆婆就没东西吃;你们可以欢喜作乐、浪费时间,可以绕圈子应付主人。我和你不能一伙,因此就殷勤作工。人看见她作,人看不见她也作,从早到晚她不停的作。这一个工作,这一个事奉把工人感动了,都受激励。一个在生命里事奉的人,别人不能不看出来。如果教会里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别人都看得出来。他的祷告不一样,行动不一样,唱个歌也不一样,叫别人受感动,因为是从生命中发挥出来的。
——《默想路得记》
【】「『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
“收拾打捆剩下的麦穗”:⑴.指甘作小工,收拾零碎 。⑵.指追求属灵粮食与供给。——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屋子”。大概是工人临时盖搭来遮荫的地方。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屋子”为临时支搭的有盖凉棚,供工人休息。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屋子」:田间不可能有住屋,这「屋子」可能是遮荫的棚子,给仆人吃饭或憩息用。
――《串珠圣经注释》
【】
「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阿,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
路得若不肯离开摩押――错误的地位,管甚么时候也必遇不见波阿斯(预表主耶稣 )。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听我说,』或翻作『你没有听见么?』可见路得听见与不听见,是很有关系的。因为她若没有听见波阿斯的话,就不能照着波阿斯的话去行。锕若话去行,就不能得波阿斯的喜悦。波阿斯对她说:『你没有听见么?』意思是惟恐她没有听见。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别人”:可指魔鬼 “田”:指世界。
“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可指在世界中事奉世界、魔鬼。
“我使女们”:指服事主人的人群,或指有主生命的团契。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波阿斯对路得说:就在我的田里事奉,不要到别人田里去,在埃及不能事奉我,在巴比伦不能事奉我。我要给你介绍哪是我的田,你在我田里拾麦穗,就能满足你生命的需要就够了,并且有我的使女与你同在,作你的帮助、安慰。我有许多大块田地,我的使女仆人在哪块田里收割,你就跟着他们的脚踪到那里工作,必然蒙福。(在波阿斯田里工作 就是在教会里的意思。 )——《默想路得记》
波阿斯称路得为“女儿”,可见二人在年龄上有若干距离。他知道路得是自己亲属的遗孀后,给了她妥善的照料。他让路得随在收割工人之后,帮忙捆扎禾堆,方便摘拾留在地上的麦穗。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女儿啊,听我说: 不仅是父亲对女儿,年长者对年轻的妇人亦可以这么说。波阿斯对路得说话时,并没有摆出施舍于乞讨者的态度,反而以最温暖的话尊重了路得的人格。因此,路得可以丝毫感觉不到屈辱,感谢着接受波阿斯的好意。如此,在作慈善事业时,也应当慎重地考虑其方法。因为帮助别人的行为,有可能被恶用为夸耀自己的富裕或满足私欲。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我的仆人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
按外面说,路得是一个年轻女人,是一个陌生的外邦人。但在神的赐恩宝座底下,她蒙了保守。我们的仇敌撒但虽然厉害,但我们的道路是受施恩宝座的支配,只要我们活在恩典的范围中,便能不受其侵害。
―― 巴姊妹《路得记查经记录》
“你若渴了”:指你是否有渴慕的心。
“器皿”:指神活水的出口。
“仆人打来的水”:指神借神仆的工作(灵修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波阿斯答应保护、供养路得。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他们」:可能是指在田间帮忙将庄稼捆起来的使女(8 )。水是从村中的井打来的,分量有限;不是人人可用的。
――《串珠圣经注释》
【】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
『这样顾恤我,』或翻作『这样认识我』,她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的一个外邦人,谁还能这样详详细细的认识我呢。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俯伏在地叩拜”:原文指对君王的朝拜。这里指路得谦卑的俯伏,敬畏的感恩,突出神的恩典,能力、圣灵的膏抹只向真正谦卑的人而流露。
“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指蒙恩者对自己清楚认识,原是不配蒙恩,竟蒙了大恩。
“这样顾恤我呢”:指对主看顾怜恤的赞叹。正如大卫所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陈设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在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当我们默想伟大之神竟看顾怜恤我们的时候,怎不向神感恩颂赞呢。——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路得就俯伏在地……我既是外邦人: 俯伏在地原是在神面前,或在王面前所采取的姿势。然而,有时只是为了深表谦卑采取这种姿势。路得表现出深深的谦卑,是因为:一是敬重波阿斯不看外表,而关怀人的人格;二是身为外邦人的自我意识(13节 )。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
所有我们为主摆上的,为主流过的眼泪,为主受过的打击,所有受人的误会,主说:「我全然知道,人都告诉我了。」没有一个重担,主是不知道的;没有一滴眼泪,主是不记念的;没有一颗破碎的心,主是不安慰的。请听祂说:「你所有的眼泪,所有的劳苦,所有的牺牲,圣灵全都告诉我了。」
此处所记的路得经过了三步:(1 )她所离开的;(2 )她所经过的(从『离开』到『到』之间有一段路程 );(3 )她所进入的。以上路得所经历的三个地位,也是如今我们跟从主的所必须经历的。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丈夫”:可指旧人,原来世界的依靠。“父母”:指魔鬼,私欲。
“本地”:指世界,罪恶之地(参创十二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
「『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赏赐。』」
信心敢倚靠那位肉眼所没有看见的神,以为那是最稳妥、最可靠的。但肉体却敢倚靠信心所不敢倚靠的受造之物,觉得那才是稳固的根基,其实他并不知道甚么是可靠的。
―― 陈瑞庭《路得记零碎》
“神的翅膀下”:指神保护及神的慈爱。——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翅膀下”。母雀怎样展开翅膀来保护她的雏鸟,耶和华也照样保护祂的子民。这比喻也用于、、、、、、。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波阿斯用母鸟以翅覆荫雏鸟来比喻神的看顾和保护,,,,。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路得说:『我主阿!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
主开她的心眼,看见在波阿斯的那块田里所有的人都比她大,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她,她实在不及任何一个使女,因为那些使女只要把麦穗留点在地上,就足以成全她脱离贫乏。主今天也要让我们看见,我们比众圣徒最小的还要小,每一个弟兄姊妹都能够帮助我们。今天我们之所以丰富,乃因为基督的身体(教会 )是丰富的,神的儿女是丰富的。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安慰”:指心被摸着。——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
“饼”:① .指主的话语 ,;②. 指主的生命。
“醋”:指受苦的经历,因醋是谷物发酵制成的酸酒。
合意:要把主的生命与话语实行在实际生活中,
“穗子”:许多麦子,指生命的种子,丰盛的生命。
“吃饱了,还有剩余的”:指主的供给真是绰绰有余,是绝对没有缺乏的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一顿饭包含“醋”(一种酸酒 )和“烘了的穗子”(即烤过的榖粒 )。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醋”为农家自己用谷物制成的酸酒,是希伯来人日常的饮料。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烘了的穗子」:将刚割下的麦穗用小火烘熟,剥去外壳便可吃。
――《串珠圣经注释》
将饼蘸在醋里: “醋”是将葡萄汁与油拌在一起的调料,味道新鲜,且具有恢复体力的效果,对工人而言是极好的调料。 烘了的穗子: 指炒麦粒。在收割时节,人们用篝火或铁板炒尚未成熟的麦粒,以此代饼而食。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波阿斯对路得的眷顾: 波阿斯相信路得是配得神赏赐的女子,因此为她祈祷祭司式的祝福(12节 )后,想要具体而实际地帮助路得。波阿斯不仅允许路得拾取麦穗,还召她一起吃饭,并且特意吩咐仆人使她能拾取更多的麦穗。神为了祝福路得而使用了波阿斯,波阿斯也配得作这器皿。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
波阿斯的宽待已超出了律法予拾穗者享受的范围。这样,路得工作所得足够她与拿俄米二人吃饱而有余。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
路得所得到的麦穗,其实不是路得凭自己拾得的;她虽然殷勤,但并不是殷勤使她能得着这么多。人需要殷勤,人需要追求,但殷勤追求不一定得着,乃是追求又蒙怜悯的才能得着。如果我们得着了恩典,那是主故意把麦穗丢下来让我们得着的。
波阿斯的仁慈超过路得应有的权利,波阿斯不但容许路得在收割者仍在工作的地方(“在捆中” )拾取麦穗,而且吩咐人特意从捆里抽出一些留给她。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按摩西律法,拾麦穗者要等收割的人割了禾稼、打了捆,才可以在田间拾取剩下或遗留的麦穗,不能从禾捆中捡取。波阿斯嘱咐仆人待路得之法实在远超过律法的要求。
――《串珠圣经注释》
【】「『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
“并要从捆里抽…留在地下任他拾取”:指在工作中得特殊权利。——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
“直到晚上”: A.指趁着白天作工;B.指趁着未安息其那作工。
“将所拾取的打了”:指吸取里面的精意,得造就的额益处。——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路得“将所拾取的(大麦 )打了”,约有“一伊法”,大约五分之三蒲式耳(22公升 或20夸脱 ),足以让拿俄米和她自己吃十天。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一伊法”约合20公升。拾穗者有此收获是很难得的。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一伊法」:约叁一十六公升。
――《串珠圣经注释》
一伊法: 相当于22公升,即12斗左右。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
【】「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那里拾取麦穗,在那里工作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作工。』」
“顾恤”。原文作“注意”或“关注”。拿俄米知道那数量多得不寻常的麦穗,是由于路得得到特殊的宠眷。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
「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的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
“亲属”。拿俄米在这里用的希伯来文是goel,“近亲买赎者”。参看的脚注。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至近的亲属”是希伯来文goel的翻译,亦作“可代赎的亲人”以后该字译为救赎主。有这种亲属关系须负起双重责任:1,赎回她前夫的田地;2,娶她为妻;所生长子,归在她前夫名下,承受为已死的人所赎回的产业。这种风俗称为“弟续兄孀”。初时只行于兄弟之间;后来,死者如果没有兄弟,最近的亲属也须负此责任。
“活人”指拿俄米和路得。“死人”指拿俄米已死去的丈夫和儿子。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因为他不断的恩待活人死人」:可意译作「耶和华仍遵守对活人死人曾作的应许」拿俄米向神发出赞美,知道仍眷顾他们一家(包括离世的丈夫和儿子 ),因为她想到这位至近亲属波阿斯,有义务为她买赎产业 , 并为她死去的儿子立后。后一义务本限于嫡亲兄弟,后来推广至同族的亲戚。
「至近的亲属」:原文为「赎业至亲」。
――《串珠圣经注释》
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 关于本节的主语“他”是指神还是波阿斯,众家对此议论纷纷。比如,有些译本认为他是指波阿斯,而NIV或LB则认为是指神。后者认为,从希伯来原文的文脉上来看,把“他”看作神更合理。因为“恩待”是双重受词,与赐福的耶和华相关。在本书中拿俄米颂赞,不断施恩典的神。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至近的亲属】
「至近的亲属」的角色是协助收复支派的损失,人命上(负责搜捕凶手 )、法律上(协助诉讼 )、财产上(买回家人失去的财物 )的损失都包括在内(原文 go'el NIV 作「救赎的亲属」〔kinsman-redeemer〕 和合本在不同场合分别译作「报血仇的」或「至近的亲属」 )。由于这地是耶和华的赐与,身为佃户的以色列人不得把它出售。若是抵押还债,亦须从速赎回。土地从此得以保留在大家庭之内,作为他们是立约社群一份子的表记。拿伯以不敢放弃「先人留下的产业」为由,拒绝将葡萄园卖给亚哈王,可见将土地视为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何等重要。在美索不达米亚(特别是早期 ),土地往往是家族所有,而非个人的财产。个人出售地产的能力十分有限。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
【】「拿俄米对儿妇路得说:『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
“拿俄米对路得说”:突出圣灵在内心的感动。
“别人田间”:指罪恶的世界。
总意:圣灵在工人工作途中,禾场上,常会提醒不要被世界潮流吸引,。——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年轻女子在田间拾穗难免受到欺凌,波阿斯要路得在他的田间工作,不受欺负。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既然波阿斯这样厚待他们,路得若走到别人的田间拾禾穗,便表示她不接纳波阿斯的好意了。
――《串珠圣经注释》
【】
「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
我们作完工作,不要忘记与圣灵同住,在神面前重新得力。
――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
“与使女常在一处”:指常常处在卑微的地位。
“仍与婆婆同住”:指没有离开圣灵。——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收割“大麦”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完结。因此,路得在田里工作了四至六个星期。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 大麦要比小麦先收割,其收割期约是阳历4月中旬前后。此后,约过两个星期,就开始收割小麦。这期间,路得谦卑而勤劳的品行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波阿斯也必观察到了路得的这些举止。因此,本节暗示波阿斯与路得的关系逐渐成熟,以至于最终发展到结婚的过程。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思想问题】
1旧约人物的名称往往饶富意义。试从路得记几个人物的名称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
2试列举本章记载的「巧遇」。你认为事由的发展纯属机缘,抑或背后有神的策划和安排呢?
你是否坚信神每时每刻的带领呢?
3波阿斯对路得离乡别井、一直照顾拿俄米这件事有什么评语呢?
他对路得的祝福(12 )是否纯粹客套语?
他怎样厚待路得?参9, 14-16节。
你对别人的爱心是否流于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4路得对波阿斯的厚待有什么反应呢?
她为什么会感到惊奇呢?
爱心和关顾应否有国籍、等级之分呢?
你有没有让文化风俗、民族历史、社会地位的悬殊而阻碍你向人施予呢?
5本章多次提及神的祝福(参4- 12- 20 )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中,有一个人名叫波阿斯,是个大财主。」
「大财主」应该译作「富裕的人」。的确,在波阿斯那里有说不尽且测不透的丰富。「富裕」这个字的「贤德」的「贤」在原文是同一个字。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阿,妳只管去。』」
当路得向婆婆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她里面必然笃定地相信二件事:第一,她相信神的话;第二,她相信神的恩典。首先,她从神的话中得知,神对穷人和寄居的有所应许和预备,。因为她确信神的话是为着她的,因此她就根据神这话往田间去。一个基督徒的生活是从神的话开始的。凡在基督里的人,我们一切的行动都是根据神的话,而且是根据神已经说过的话。然而,神的话需要靠着恩典来接受,「我蒙谁的恩」,意即如果神怜悯的话,祂必能在环境上开一条路,让她可以在那人的后面拾取麦穗。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面对困阻,路得不是只坐下来自怨自艾,而是积极面对,看到她,我也觉惭愧……】
路得在异国他乡安了身,不是依赖拿俄米,也不是静静等候好运的降临,而是主动出击。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贫困,并外出努力工作来获取所需。而当路得到田间工作,神就供应她所需。如果你正在等待着神的供给,试想想看:或许神也正在期待你迈出第一步,以显明你所需的是多么的重要。
――《灵修版圣经注释》【】「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
这里圣经用了「恰巧」两个字,好像路得是无意间来到波阿斯的那块田里的。神实在是孤儿寡妇的神,一面祂有话,另一面祂也有巧妙的安排。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20 路得巧遇波阿斯,真真是“巧合”吗?】
纵然路得并未察觉到在她生命历程中总有神的引导,但神一直陪伴着她渡过一关又一关。她去田间拾麦穗,恰好到波阿斯的田里,而波阿斯又恰好是她丈夫的近亲。显然这不仅仅是巧合。在你日常生活中,神的祝福或许也以不易察觉的方式降临在你的身上,我们切不可关闭神作工的通道。事情不是由机遇或巧合而引起的,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地相信,神正以他美好的计划引导我们的生活。
──《灵修版圣经注释》【】「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
这里他们提起耶和华的名,显然他们实在是认识神的人,神的话在他们身上是有地位的;因着圣灵的工作,他们甘心顺服神的律法和命令。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波阿斯问监管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
「那是谁家的女子?」这就好像主对圣灵的问话。当我们每次那样殷勤地来到主面前,总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蒙恩的机会时,因着这样的渴慕和表现,庄稼的主就不能不被感动,祂的心不能不被打动。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监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说:『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
依照正常的作业程序,麦田必须等到收割完成了以后才能开放,让穷人和寄居的进入麦田,拾取田角未割尽以及落在地上的麦穗;否则在农忙的时候许多人跟在后头,确会搅乱整个农场的收割作业。所以路得这一个请求,是一个不当的请求。然而因着神的恩典充满了农场上上下下的人,监管收割的仆人不需要请示波阿斯的许可与否,即做了波阿斯所要做的。
「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意即「请让我跟着他们,他们甚么时候不小心掉下一根麦穗,那一根就是属我的」。她的意思乃是她要去蒙恩典。以新约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来读主的话、来祷告、来聚会、来读属灵书报;这些都是叫我们蒙恩的途径。我们也要做一个拾取麦穗的人,一根麦穗加上一根麦穗。这就是恩上加恩,力上加力,结果恩典就一点一点的在我们身上储蓄起来。
只有被圣灵带到完全为零的地位的人,只有被带到全然一无所有的人,他纔能降卑做一个拾取神恩典的人。圣经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何时我们被带到一贫如洗的地步,何时我们天然的资源用尽了,或许我们才会开始明白甚么叫做「在恩典中过生活」。
「她从早晨直到如今,...常在这里。」这告诉我们,她具备了一个蒙恩的条件:殷勤。路得要把握并使用每一分钟,以得着主自己的恩典。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支取神恩典的时候。我们的恩典有多少,就在于我们能够利用多少时间得着最多的恩典。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从早晨到如今,路得都是默然去干──纵在生活艰难处;可是我们,只小小的冲击,已教人……】
路得的工作性质虽是属于奴隶性的,且很疲劳,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卑贱的,但她却忠心耿耿地去做。当你所承担的任务超越你的能力范围时,你怎样面对呢?你可能只胜任目前的工作,也可能那是神要你去完成的工作,或许要你像路得所经历的那样,测验你开拓一项新领域所具备的素质。
――《灵修版圣经注释》【】
「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阿,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
「不要离开这里」,原文即「你要舍不得离开这里」,或「你应该黏在这里」。译成新约的话,就是主耶稣所说的:「你要住在主里面」。当我们住在主里面时,似乎有一种强力无比的胶,把我们和基督粘在一起,使基督成了我们的世界。当我们心中只有基督的世界时,自然就不再爱属地的世界了。
「不要离开这里」,意即这里是你应该停留的地方。
整个对话的开始,是由波阿斯开始的。如果我们在灵的深处遇见主,让我们记得一件事:不是我们说,乃是主说。祂不是虚无飘渺的说,不是忽然给我们一个毫无凭据的思想,祂乃是借着我们手中的这本圣经,一句、两句或者更多地对我们说。
「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因为这块田正是为着我们的。神永远的旨意就是把我们放在基督里,基督就是我们的范围、我们的中心。「不要往别人的田里拾取麦穗」,就是不要爱世界。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不要爱世界】
「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就是不要爱世界。中日战争的时候,一度国常处在失败的劣势无法将敌人制服;那时日军用的是坦克车,我方因装甲设备不足,唯以步兵迎战;但是稀奇,后来我方在几场战役中却打了胜仗。为甚么我们的步兵后来可以胜过敌方的装甲兵呢?因为在那艰困的情况底下,我方的军兵运用智慧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谋。面对重重的装甲车队,肉搏以对是最下下策的;他们于是先放出几声空枪,然后静止一切行动,战场上除风吹草动外一片肃静;过了一段时间,敌方忍了许久,因不明所以,遂由装甲车内好奇地探出头来查看,待对方一探出头来,我方便一枪射去,在另一战车的日兵听见响声,也好奇地探出头来看个究竟,结果又是一枪。我们这些人蒙了何等大的恩典,仇敌是不会甘心的,也必要用尽各样的方法,使我们离开正常的光景,跑到基督之外。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我的仆人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
这段话实在充满了丰富的爱,一面有鼓励,一面也有命令,并且这命令是为着保护我们的。这里「打来的水」,多半是指从伯利恒城门口打来的水。仆人们必须走上一段很远的路才能得到,所以每滴水都十分的珍贵。通常,打来的水是为着庄稼的主。我们若和主进入真正亲密的交通里,你看见主是极乐意将祂特有的那一份和我们分享的。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
在属灵追求的道路上,我们或许常常容易觉得干渴;但每次我们的干渴得到滋润的时候,要明白我们是分享了主逾格的恩典。当我们屡次这样经历主的恩典时,你我也会和路得有一样的反应:「俯伏在地叩拜」,原文就是整个人俯伏敬拜在主的脚前。
「顾恤」这个字,拿俄米也用过。很有趣的,在希伯来文里面,「顾恤」和「外邦人」这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路得是外邦人,竟蒙了这么大的怜悯。每当我们讲到顾恤的时候,总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个罪人,蒙了主的恩典。我们本该是地狱里的材料,是不配蒙恩的,然而我们看见了恩典的荣耀,蒙了何等的恩典。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从路得的行事为人里面,人们看到“美”的素质;从我的行为中,人们看到的会是──】
路得的一生展现了她那令人钦佩的素质:刻苦、仁爱、和蔼、忠诚和勇敢。由于她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这些美德,她赢得了极好的声誉。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她的这种质量总是保持不变。
人们对你的评价是通过观察你的工作,你在社会上、在家里,以及在教会中的表现而做出的。如果你不被周围的人和环境左右,而是按自己的信仰去生活的话,你就能赢得好的声誉。
――《灵修版圣经注释》【】
「『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赏赐。』」
若我们真正进入幔内,在深处与主有密切的交通时,主就要安慰我们,为我们祝福,好像大祭司在天上为我们代祷一样。「愿你满得祂的赏赐」,这是主的愿望;而这个赏赐,不只是「一伊法大麦」那满怀的收获,并且最大的赏赐,就是主将祂自己给了我们。
「翅膀」的「衣襟」是同一个字。波阿斯是预表基督的,「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即路得来到波阿斯的翅膀下。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
以后大卫在逃亡时,走在那些山地上,常想到这句话所描述的表像。他已经从先祖波阿斯的人生中继承这属灵的遗产。至少耶稣有一次也以此描写祂的愿望,祂要聚集耶路撒冷,好似母鸡聚集小鸡一样。
当小鸡在母鸡的翅膀下,多么温暖、舒适与安全!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天堂。天堂尽管有暴风雨的轰动,雨点沉重地滴落,鹰鸟在上面旋转。有母鸡的保护,一切的威胁全都去尽。难怪诗人说我们若在神翅膀的荫下躲藏,最为稳妥,灾难必会过去。
你是否躲在其中?你有否从暴风雨中出来?你曾否说:祂是我的避难所,我的保障,我的神,我必投靠祂!如果你真的这样,必在快乐的信心之中。神为你隔开一切的罪恶与惊恐。要安静,要休息!
如果你没有投靠在基路伯展开的翅翼,好似路得那样,离开你原来的地方,从摩押的远地出来,离开你的神,你的民,你决不会像俄珥巴那样与这些相依为命。从边境过来,在福音的禾场拾穗。你会遇见波阿斯,他必向你施恩。你依附了他,就必永久住在粮食库中,恒常地蒙福。
──迈尔《珍贵的片刻》
【神的报答】
在波阿斯的眼中,路得不仅是跟随拿俄米,更是跟随主自己。当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主会报答你,叫你满得祂的赏赐。
许多时候,全时间服事的人会告诉主,「主啊,我为着你放下了一切,如果我没有全时间服事,现在我已经当老板了。」但是主会告诉你,「你来投靠我的翅膀下,我会叫你满得我的赏赐。」
我可以见证,我全时间服事主这么多年,主没有亏待过我。有一年我回台湾服事,孩子也跟着我回去。他们在美国长大,不懂中文,以英语教学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我只好送他们去中文学校。那时候我心里很忧伤,觉得不能为他们预备合适的教育机会,特别是我的两个儿子很受苦。老大拼命努力学中文,老二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就带一本英文的百科全书去,老师在上面上课,他在下面读百科全书。我只能告诉主,「主啊,你自己来教育他们。」今天我看我的儿女,他们都从很好的研究所毕业,拥有合适的工作,主一点也没有亏待他们。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工作的两面“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路得正面对极大的难处。她的丈夫去世了,而她要跟着她守寡的婆婆去一个陌生的国家。
今天,有许多妇女发现她们也处在类似的境地。虽然原因不同,但是她们都是在得不到丈夫的帮助下,必须独自撑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路得是怎么做的呢?她去工作,但这也是非常艰难的。她在大麦田中拾取别人收割时掉落的麦穗。她遇见了地主波阿斯——这位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辛勤工作的人都会摆脱困境。发生在路得身上的事,说明了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神要我们有怜悯的心。路得和拿俄米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因为那些地主遵守神的吩咐,把多出的谷粒留在田间,让那些穷人和寡妇去捡拾(申2419~22 )。第二、主奖赏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创128~30 215 箴2229 帖后310~12 )。因此,路得得到了神的特殊祝福(得212 )。
雇主和雇工都有互相的义务,而且二者对神都负有义务。不管我们的景况如何,我们都必须谨守神的原则,其他任何雇工对工作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成了工作的奴隶,早临的死亡必不可挡;
如果辛勤工作只为主,你将得到巨大的奖赏。
当人遵行神旨意时,生命会更好。
──《生命隽语》【】「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
吃饭的桌子是为着那些工人和仆人们的,在这筵席里有酒、有饼(这里的醋就是酒 这醋不过是酸的酒加上一点油而已 )。路得是外邦人,在主的桌子上本来是没有份的,但是主把她带到桌子面前,让她吃饼,并且用饼沾醋。饼代表基督的身体,杯代表基督的血,饼和杯分开了,代表死;主把祂的死陈列在这里,让所有蒙恩的人一同有分于这桌子,彼此有交通,一同认识并经历神的爱。
「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原文「他们」是「他」,乃中文误译。那烘了的麦穗是从主手中接过来的。主自己就是那烘了的麦穗,是经过十字架的火炼的。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波阿斯对路得的眷顾】
一、过吃饼的团体生活第一件是叫路得在仆人旁边吃饼,将饼蘸在醋里面,供应她生活的需用。「饼」,就是主的身体,就是教会的生活。一个对主有信心的人,一个被主所认识的人,一个对主能顺服能跟从的人,神要带领他到一个地步,就是要过一个饼的生活。
二、保守自己身份,满得神的余恩路得不仅是个拾麦穗的人,她更有拾麦穗的心,有拾麦穗的态度。我们也一样,应当在任何情况之下,谦谦卑卑的,不放弃小的工作,不放弃卑微的工作,大恩赐也可以用,小恩赐也放不掉。工作上可以有主同在被主使用;生活里面更不能忘记,每时每刻记住说:不管主给我怎样的享受,主怎样赏赐我,称赞我,但我是一个罪人,是一个不配蒙恩的人,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因此我应该谦谦卑卑的照样拾我的麦穗,若是不拾麦穗,我的生命不得供养。这样一来就要蒙大的恩典,不但自己得到满足,也使神的心得到了满足。
——《默想路得记》【 波阿斯所作的,我们能行、会行吗?】
路得记中所表现的人物质量是义人行善的典范。波阿斯在表现他的仁爱、慷慨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超出了以色列有关拾穗者律法的范围。他不单是允许路得拾他田里的麦穗,而且还吩咐他的雇工们特意让更多的麦穗掉在地上,以便路得多拾一些。在他有余之时,他提供给需求者。在救济那些不幸者的过程中,你所做的能够超出你的能力范围吗﹖尽可能多地提供别人所需吧。
――《灵修版圣经注释》【要趁着白日多作工】
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据闻北方有一个传道人在复活节的主日,把整个时间用来辩论主耶稣是礼拜一复活。对于主复活与信徒的关系和真理却一字不提。许多人都犯同样毛病,为教会的是非、神学问题,花费许多时间,却不及时救人、培养、帮助属灵的真实需要。
―― 石新我《路得记之研究》【】「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做工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
何为「恩待活人」,就是神是使无变为有的神;何为「恩待死人」,就是神是使人从死里复活的神。
「至近的亲属」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近亲的意思,另外一个是指救赎主的意思。这个字在圣经里面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人有就赎的权利,因为他是「至近的亲属」。这个字英文叫做Kinsman redeemer,可暂译做近亲救赎主,和约伯所说:「我的救赎主活着」的「救赎主」是同一个字。这人必须是出于本家的,或是兄弟或是关系最近的亲属,这人不仅要有赎回的心愿,并且还必须有赎回的能力,才可以将我们在穷时所卖的产业赎回来。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悲伤之中,仍可为他人祝福──拿俄米就是如此;我们嘛……】
拿俄米虽然心力交瘁(1:20-21)但对神的信仰尚存,并为波阿斯对路得的仁慈而颂扬神。在她悲伤的时刻,仍然信奉神,赞美神的美德。我们也许会遇到痛苦,但切不要消沉和失望。今天就有机会经历神的眷顾(有关至近亲属的详细介绍 3:1-9)。
――《灵修版圣经注释》【】「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
「紧随」原文就是「舍不得」或「黏住」的意思。在主这个麦田里面,有许多基督的仆人和使女;换言之,在基督的身体里有许多的肢体,有许多的弟兄姊妹。当我们与主联合的时候,我们就和所有神的儿女联合,我们不只舍不得我们的主,我们也舍不得我们的弟兄姊妹。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仍然同住】「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
「常在一处」原文是「彼此舍不得」的意思。一面我们住在基督里,另一面我们则离不开弟兄姊妹。没有主,我们不能过日子,没有弟兄姊妹,我们也不能过日子;我们应当和他们一起追求,彼此勉励,清心爱主。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路得仍然与婆婆同住。」
到了一个新国家,全然陌生的环境,异邦的文化,适应自然很不容易。在这个陌生的故乡,婆婆的家产早已经没有了,如今归来是贫无立锥。婆婆拿俄米年纪大了,不能出外工作;在这样的情形下,作媳妇的,自然得担起养活她的担子。多么不容易,没有脱卸重担的希望!
信仰是一回事,在每天的实在生活表现出信仰,是另一回事。路得面对生活的需要,要求婆婆让她去田间,拾取人收割庄稼遗落的大麦穗。这是公开表示他们的生活困难,需要拾取别人所弃的。照以色列律法规定:“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路得的品格表现出来;她不是因为财富而跟随拿俄米,也不会因贫穷而变节。
她去到田间,“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属主的人,在生活里没有偶然的事。看来似是恰巧,实在有主的安排。恰巧也不是人的准备,有所为而去。
波阿斯从村镇上回来,看到拾穗的路得,问起监管收割的工头,知道是同拿俄米来的摩押女子,决定善待她:“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赏赐。”
路得的生活,已经成了街巷的美谈,不必自己宣传,有口皆碑,见证她的信仰,说明她是诚实信靠神的人。波阿斯不仅作为一个贫穷的寄居者恩待她,而且接纳她当作是同一信仰的亲人,不再是外人;对她的照顾,胜于工作的使女。
路得殷勤工作,自然都在众人的眼中。波阿斯让她一同休息,一同吃饼的时候,她把吃饱的余剩也带回去给婆婆。显明她既不浪费,更想到家中的婆婆,是她爱心顾念人的难得品德,特别是在自己缺乏的时候。她一天拾穗所得的,超过一般的人,也是她使人眷爱的见证。
“路得仍与婆婆同住”,散播信仰的香气。── 于中旻《圣经研究》【得二章在祂里面有力量】
当我们回到神的家中,回到主面前,会发现主有追测不尽的丰富,作我们今日、明日,以及将来的供应。祂能满足我们各面的需要,满足我们属灵的需要,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你刚强的时候,祂满足你,你软弱的时候,祂也满足你。无论你的情形怎样,主是这样丰富,可以满足你所有的需要。
我要见证,在这五十年来,我信的这位主从来没有穷尽,我也要见证,我真惊讶,像我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这样一个脆弱的人,竟然能爱主五十年,至今仍旧还为着主的权益、为着主的见证站住。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主在祂里面有力量。
我高中毕业后,联考考了五次才进台大。过程中,我爱主,追求主,服事主。好几次我可以考上很好的学校,却阴错阳差落榜了,但是我心里知道,「这是主」。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还爱主?你这样信靠祂,祂还这样苦待你,叫你沮丧,叫你难过。为什么其他人都这么有主祝福,你却一直在大学门外徘徊?」我只能回答说︰「在祂里面有力量。」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是要叫我联于我的波阿斯,祂知道如何来扶持我,如何供应我,祂的方式不同于我的方式,祂的计划不同于我的计划,祂的思想高过我的思想。现今我还能服事主,还能为主站住,都是因为从我年幼时就对主有了许许多多的经历,我经历到主是我的力量。
当我到美国来读神学,后来发现那个学校所教的完全不合真理,因此我就到克里夫兰来。那时离另一个学校开学的时间还有三个月,因此我预备去移民局申请工作许可,可以在这三个月内去打工。弟兄劝我千万别去,他说︰「你一去,他们马上要遣返你。」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坚持。到了移民局,我告诉他们我想申请工作许可。那人瞪着我,很不高兴的说︰「我明天就把你遣返回去!」拿着我的文档转身进去。我站在那里,心想「主啊,这么快!」没想到才来一个月,主这么快就要我回台湾了,但是心里一点也不难过。当这个人往里面走的时候,他的上司从里面出来,问他「现在又出了什么事?」他告诉上司我的情形,他的上司说︰「那有什么不可以?给他!」我在那里,又说︰「主啊,这么快!」不到二十秒的工夫,主又把我留下来了。我对主说︰「主,我真不敢相信,你是这样的信实。」
这就是「在祂里面有力量」。我还记得那两次「这么快」的祷告,我还记得我那时的感觉︰「主啊,即使你这么快送我回去,我也没有抱怨,你是主,你是神,你知道什么境遇对我是最好的,在你的里面我得着力量。」这实在是太好了。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得二章经历主的丰富与力量】
跟随主的一生会有多丰富,因为祂是那伟大的我是,无论我们所需的是什么,祂都能满足。我们需要健康,祂给我们健康,我们需要力量,祂给我们力量,我们需要属灵的领悟力,祂给我们属灵的领悟力,我们需要爱主的心愿,祂就给我们爱主的心愿,我们需要追求主的心愿,祂就给我们追求主的心愿,无论我们需要什么,祂是那位大财主,祂可以供应我们一切的需要,祂是那位全足者。
弟兄姊妹,爱主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爱主五十年了,全时间的生活是最艰难的生活。几个月以前,我和我的姊妹谈话,我说,「我想想这五十年来跟随主……」,忽然间我的泪就流下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流泪,但是里面有太多的感觉,我似乎是对主说,「主啊,如果早知是这样的艰难,我可能根本就无法来跟随你。」我还记得我的姊妹非常吃惊的样子,因为在这五十年来,我一直都很刚强,带着这个家往前,她赶忙过来安慰我。也许你要问︰为什么我不走?为什么我还在这里?为什么我还服事?为什么我还劳苦?为什么我还把自己交给祂?为什么我还告诉祂︰「主啊,如果我还有二十年,我还服事你二十年。如果我还有十年,我就劳苦十年。不论我还能活多久,我盼望每一年都有价值,每一年都有果效,每一年都成为基督身体的祝福。」为什么?因为在祂里面有力量。
我们每个人若是扪心自问,都会说自己是软弱的,是有限的,会说,主啊,我真软弱。然而主也会回答︰「我知道,我知道你有多软弱,我知道你有多脆弱,我知道你一生中的艰难是你难以承担的,但是你要记得,我在这里,在我里面有力量。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得二章收割大麦的田——在复活里开始教会生活】
教会生活就是复活里的生活。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教会生活就是聚会,就是彼此相顾,就是请人来吃爱筵,就是去传福音,就是年轻人必须听年长的,叫年轻人觉得挫折。如果你在教会中一段年日,就会知道教会生活是最叫人受挫折的,因为在教会中,大家相处像家人一样的亲近,可是彼此又没有血缘关系。对于亲兄弟来说,虽然他们会吵架,但是彼此很容易原谅对方,因为他们当中有爱,叫他们可以相互容忍,就算吵得再凶,吵完也就没事了。但是教会生活就不同了,一面来说,在教会中我们彼此相顾,另一面,我们不能过单独的生活,总是有人要来干涉你,这时许多不必要的事就发生了。
譬如有天你看到一位姊妹在流泪,你觉得她是因为先生的缘故哭泣,所以你就告诉人︰「你知道那位弟兄吗?他太太真好,可是他一点也不体谅。那天我见到他太太在哭,不知道我们的弟兄是怎么搞的。」话传到后来,最后变成这位弟兄会打人。之后这位弟兄来聚会的时候,都没人要理他,只有一位爱他的弟兄告诉他,「你不应该打老婆的」。其实那位姊妹那天只是眼睛进了沙子。这位可怜的弟兄,不管他如何否认,也没有人相信他。这就是教会生活。当人拒绝你的时候,你还要来聚会。你知道别人都用有色眼镜看你,你还要假装不知道,还要若无其事去聚会,去享受主。如果你说,这是教会生活,那我不想留在这里了。我就要告诉你,只有这样来过教会生活,你才知道什么是复活。我们所以不离开教会生活,是因为我们有波阿斯,在祂里面有力量;因为这块田是收割大麦的田,这里满了复活的实际。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得二章 神主宰的带领】
全地都是主所拥有的,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然而主的眼光是特别专注在一块田里,这块田就是地方教会,也就是祂的见证。路得真是有福,她被带到教会生活里。路得恰巧到了以利米勒家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路得到伯利恒,首先就经历到神主宰了一切。在这宇宙中,神永远掌管一切。作为基督徒,我们没有什么事是倒霉的,没有什么事是不幸的,我们所遇见的一切,都为要叫我们得着神圣的祝福。弟兄姊妹,主给你的第一个祝福,就是祂神圣的主宰,让你有各样的经历,叫你能得着基督。
当我去读神学院的时候,一位教授说,耶和华这个字的希伯来文是Yahweh, Yahweh是一个巴比伦的神。我听了很气愤,觉得教授根本是在摧毁人的信仰。我的神是活神,我的神是我的救主,你怎么能说祂是巴比伦的神。我开始有感觉要离开这个学校。那时,我去找一位讲道很有能力的教授谈。我一进到他的办公室,就看见他把脚翘在桌上,吸着烟斗问我,「年轻人,你想谈什么?」我看着他的脚,看着他的烟斗,什么也不想说。我告诉他,「我没有什么问题,我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我里面清楚是主要我离开那个学校。
如果那一天,那位教授正在读经,并且告诉我,「弟兄,你要敞开心胸,虽然有些教授会教一些不同的事,但是我们根本的信仰并没有改变」,我想我会相信他。但是那天恰巧他在抽烟,恰巧把脚翘在桌上。主是有恩典的,祂用这样的方式带领我。在我一生中,我感谢主让许多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事改变我的生活,甚至改变我的一生。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得二章 信心的试验】路得作了最后的决定,要跟随耶和华,这完全是神的工作在她身上;并没有人劝勉她,鼓励她,催促她。她坚心的决定,完全是出于圣灵的催促,丝毫没有人的成分在其中。
现在我又要讲到自己和我师母的事。原来我们彼此不相识,她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她生长在中国,因为他的父母在中国传道多年。主带领我到中国河南省内地会当传教士,恰巧和她同一工厂。当时中国的风俗守旧,男女间的界线划分清楚;礼拜堂不但男女分座,中间还隔一道墙。那时的传道人从不敢向女界?眼,只尊向男界讲道。这可知当时保守的情形。至于男子向女子示爱,求婚,更是闻所未闻的事。所以教会对于男女间问题,也就格外严格。如不守中国规矩的西教士,立即勒令撤职回国。所以我只好循规蹈矩。那时我实在很需要媒人为我和对方谈亲事,奈何求助无人!我就写了封一本正经的信,将我的感动和经验告诉她;并盼望她经过祷告之后,如有同样的感动,回信给我。信发出之后,一天天过去都不见回音;我心里害怕,不安,因为我爱她,盼望得到一个凭据,教我知道不是「一面热」
。(这是北方的俗语 人在冷天睡在石板 上盖厚皮袄 上热下冷的意思。 )我一直等了十七天,终于收到她的来信了;这时,我万分紧张,手拿?信发抖,不敢拆开;连忙跑进房间关上门祷告,求主安静我。她来信说,接到我的信时,正忙于青年夏令会,没有时间为此事祷告;会毕才寻求主的旨意,最后主用圣经的话,给她一个凭据。看到利百加,当亚伯拉罕差仆人,去为他儿子以撒求亲时的故事,她家长问她:「你愿意跟随这人去吗?」利百加说:「我愿意。」
路得出去找工作那天,她盼望得到凭据,给她清楚知道耶和华要她。圣经告诉我们:「……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这是主的带领。
── 费述凯《路得记──不信时代中的信心》